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马丁路德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张海霞┃亚特兰大的光荣与梦想
张海霞 2020-9-15 20:08
上周准备周三晚上的讲座《学术奥斯卡 — 如何做好学术讲座》期间,认真看了了不少 TED 视频和其他大神的演讲视频,其中最感动的还是 1963 年 8 月 28 日马丁路德金的《 I have a Dream! 》尽管已经过去 58 年了,录像的质量也不好,但是那种气势真的是隔空而来,挡不住! 于是又把《马丁路德金自传》找出来,这本书的旁边正还是《飘》,真的是巧合,这两本书都是我经常拿来翻一翻的,而这两个人都是发生在亚特兰大的,而现在他们又成了两个阵营的代表,大家都知道《飘》这部电影最近都被禁播了,怎么说呢?真的是很难说清楚的感受,因为我去过亚特兰大,《飘》作者玛格丽特的纪念馆和金博士的纪念馆的都去参观过,索性就写一写《亚特兰大的光荣与梦想》吧。 去亚特兰大是好几年前开国际会议,拿到酒店预定单的时刻,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PEACH TREE Street ,桃树街,真的吗?我们真的住在斯嘉丽的桃树街上吗?简直是做梦一样!到了亚特兰大才知道,原来桃树街是一条穿越亚特兰大的主城区的长街,我们每天从 Downtown 的酒店步行到 MidTown 的会场(大约 20 分钟的路程)都在这条街上,它长长的没有尽头!而这中间有古老的教堂、宁静的 house 、绿地花园和高耸入云的写字楼,《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的故居就是其中一座! 真是太惊喜啦!终于在会议结束的那天中午走进了这座不起眼的房子(是 80 年代以后修缮起来的故居),是玛格丽特和她的丈夫在此居住了七年并写作《飘》的地方,简单的陈设,打字机还在,老照片还在,宁静安详,轻轻地走过每个房间(其实只有一间起居室和卧室、外加一个小厨房),想象着当年玛格丽特在此凭窗写作和读书的场景,南部的风云变幻、斯嘉丽的任性坚强、白瑞德的无赖霸气、黑人嬷嬷的风趣幽默、南北战争的荡气回肠 …… 都诞生在这个小小的公寓里,那时的玛格丽特不过 30 出头,完美主义的她写完以后竟然几年都压在箱底没有发表,等到要发表的时候自己还花了一年的时间来完善修订,她的心、她的情、她的爱都在这里了,她笔下的桃树街也是她一生未曾离开过的地方,从出生、成长到结婚和离去,甚至是《飘》的首映礼,她一直在这条长长的桃树街上徘徊流转,这也许就是南部人的特点:忠诚执着、才华横溢又有担当的勇气! 无独有偶,如果说玛格丽特是亚特兰大的骄傲的“女儿”,那和她一样这样执着地“生于斯、长于斯”的亚特兰大的光荣的“儿子”就是马汀路德金, King 博士的纪念馆在他出生、成长和传教的地方,现在叫“ King Memorial ”,下了地铁以后走了很远才到,周边地区实在不敢恭维,但是 King 的纪念馆却是让世人瞩目和驻足,学生说美国人真少,很少能在大街上看到几个人,可是在 King 的纪念馆、墓前、出生的房子前却是人流不息,静静的人流为 King 而来,为 King 而感动,也思索和传递着 King 的精神,特别是想到他那不到 40 年的短暂光辉的人生历程,真的是无限感慨:生命是多么神奇?无论肤色与信仰、无论面对的是怎样的人生境地,总有人愿意为了公平正义挺身而出,直面枪林弹雨、直面铁壁铜墙! 29 岁时初为人父的金博士第一次果敢地组织“蒙哥马利公车”抗议集会,甚至连自己家里被炸都没有选择退却是他年少气盛的勇气在起作用的话,那他之后带领这座城市经过 1 年多的艰苦斗争终于获得胜利,则靠的是智慧;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之后依然投身平权运动从不妥协,这真的就是只能用“高尚的灵魂”来致敬了! 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r King JR. ) ,就像他的演讲“ I Have Dream ”一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梦想中的神一样的伟大的人 !看着他的纪念馆,你不能不落泪,也不能不感慨:一个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无所畏惧、追求真理和正义的灵魂,永垂不朽! 这就是亚特兰大,一个黑人与白人共同建设了几百年的历史名城,在这里既有玛格丽特的光荣,也有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当然更需要关注的是马丁路德金纪念馆周围那些破旧不堪的贫民窟以及而玛格丽特的桃树街上也随处可见流浪的各色人等 …… 就像金博士说的这样:是时候,该好好想想这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了。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2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美国民权历史看中国人的不平等
热度 3 GongChen 2013-1-21 12:21
林肯于 1865 年废除奴隶制。 100 年后,美国黑人仍然被白人歧视,于是有了马丁路德金追求平等的梦想。今年马丁路德金纪念日适逢奥巴马连任总统就职日。没有马丁路德金的追梦,奥巴马是不可能当选总统的。从林肯废除奴隶制到奥巴马 2008 年就任总统,美国黑人奋斗了 143 年。尽管歧视依然存在,但作为一个族群,他们已证明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作为一个中国农民的儿子,身在美国的我今天在敬佩马丁路德 金的同时也 想到了中国的几亿农民。新中国的成立依靠的是农民和农村包围城市来夺取政权的。但最不可思议的是新政权成立后,毛泽东等人却制定了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农民种地要交地租交粮食,但不拿工资也没有退休金。城里人拿工资享受公费医疗并且有退休金。于是城里人自然觉得高人一等,农村人也就自然地受歧视了。 中国的农民向来是很顺服的。新中国成立前后分田到户广得农民之心,农村户口没有让他们觉得受歧视,有地种已经不错了。但大搞合作社极大地伤害了农民,只是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才没有引起大范围由下而上的内乱。毛泽东却发起了由上而下的内乱。我对毛泽东的评价是五五开,建国立业和分田到户有功,反右大跃进文革有罪。 去年回国时出租车司机说怀念毛泽东时代,我就问你愿意把你的子女送去上山下乡到最边远的农村吗?他顿时语塞。不知当今的怀毛派有几个能实践毛泽东的号召去上山下乡?(我并不反对上山下乡,但应该是自愿而不是强迫。)文革对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的杀伤决不亚于一场战争。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人可从莫言的小说中管窥一斑。 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里有农民工作出的很大贡献。中国为什么有了那么多的富人?用马克思的理论来阐述,就是获得了大量的农民工和其他工人农民的剩余价值!农民工如果与城里人做同样的工作,他们的工资和待遇一定低很多,这就是超量的剩余价值。政府的税收和富人的存款就是普通工人农民的剩余价值的总和。所以,国家富了,就要提高工资和福利,天经地义。富人也要常思财富之来处,慈善捐赠也是天经地义的, 不要等穷人思变了才被迫捐钱 。 国内的一些小说常写某农民工指着上海或北京的一个高楼骄傲地对儿子说:“爸爸当年就是造这座楼的!”但很少有人写儿子问爸爸:“为什么我们还是这么穷?为什么还住工棚?为什么我不能和楼里人的孩子一起上学?”为什么农民工作出了贡献以后还是低人一等,还在受歧视? 其实,在中国,受歧视的不只是农民工,也不只是农民。普通人在许多场合都可能遭遇歧视,大多习以为常或发几句牢骚了事。中国人喜欢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某校长在致感谢词时说,“我今天要表达三个层次的感谢。第一层次的感谢是给贵校校长;第二层次的感谢是给几位院长;第三层次的感谢是给教授和学生。”校长口出此言,我瞠目结舌。又想到美国某校长拿着垃圾袋来收我们餐后的一次性饭盒,一教授不安欲伸手代之,校长说,“别担心,这是我应该做的”。你能不感动吗?平等常在一些小事上折射出来。 我也不是崇洋媚美者。尽管奥巴马当上了总统,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依然存在。美国的枪击案也不知何时是尽头。每个国家都有长处和短处。 我相信中国的农民不会永远被歧视。但前提条件是“农村户口”这一歧视性的标签应该摘除了! 中国人的公平请从“农村人”与“城里人”平等开始。如果广大的城里人自己觉得比农村人高出一等,那么如何让当官的和老百姓平等呢?!
个人分类: 随感|2555 次阅读|4 个评论
飘过桃树街——亚特兰大的光荣与梦想
热度 3 张海霞 2012-12-12 20:38
题记:穿越美国东海岸: 这次来美国开会,是 6 年后我第一次再到东海岸,也就顺便多去几个想去的地方访问、见见朋友们,没想到这 12 天的行程却是惊喜连连,南部名城亚特兰大、美丽宁静的普林斯顿、纷纷攘攘的纽约和超越梦想的 MIT…… 趁这飞机上的闲暇,记下那些有意义的片段,与有缘人分享。 飘过桃树街 —— 亚特兰大的光荣与梦想 亚特兰大,《飘》的故乡,这本百看不厌的书,这部打动全世界的电影,这座在梦中出现过无数次的城市,可惜一直无缘亲睹芳容,正好这次的国际会议是 GIT (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做主席,地点就选择在亚特兰大,太好了,从看到这个会议通知就开始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到了机场,学生拿出打印好的酒店预订单: PEACH TREE Street ,真的吗?我们真的住在斯嘉丽的桃树街上吗?简直是做梦一样!到了亚特兰大才知道,原来桃树街是一条穿越亚特兰大的主城区的长街,我们每天从 Downtown 的酒店步行到 MidTown 的会场(大约 20 分钟的路程)都在这条街上,而且它长长的没有尽头!而这中间有古老的教堂、宁静的 house 、绿地花园和高耸入云的写字楼,《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的故居就是其中一座,真是意外呀,没想到我们每天都“飘”过桃树街,走着当年玛格丽特走过的桃树街,真好!终于在会议结束的那天中午走进了这座不起眼的房子(是 80 年代以后修缮起来的故居),是玛格丽特和她的丈夫在此居住了七年并写作《飘》的地方,简单的陈设,打字机还在,老照片还在,宁静安详,轻轻地走过每个房间(其实只有一间起居室和卧室、外加一个小厨房),想象着当年玛格丽特在此凭窗写作和读书的场景,南部的风云变幻、斯嘉丽的任性坚强、爱情故事的荡气回肠 …… 都诞生在这个小小的公寓里,那时的玛格丽特不过 30 出头,完美主义的她写完以后竟然几年都压在箱底没有发表,等到要发表的时候自己还花了一年的时间来完善修订,她的心、她的情、她的爱都在这里了,她笔下的桃树街也是她一生未曾离开过的地方,从出生、成长到结婚和离去,甚至是《飘》的首映礼,她一直在这条长长的桃树街上徘徊流转,这也许就是南部人的特点:忠诚执着、才华横溢又有担当的勇气! 无独有偶,如果说玛格丽特是亚特兰大的骄傲的“女儿”,那和她一样这样执着地“生于斯、长于斯”的亚特兰大的光荣的“儿子”就是马汀路德金, King 博士的纪念馆在他出生、成长和传教的地方,现在叫“ King Memorial ”,下了地铁以后走了很远才到,周边地区实在不敢恭维,但是 King 的纪念馆却是让世人瞩目和驻足,学生说美国人真少,很少能在大街上看到几个人,可是在 King 的纪念馆、墓前、出生的房子前却是人流不息,静静的人流为 King 而来,为 King 而感动,也思索和传递着 King 的精神,这是一份怎样的心灵感动?这是一份怎样的勇敢无畏?这是一份怎样的执着精神呀? King ,这个神一样的男人,为我们演绎了一个现代的神话: I Have Dream !看着他这不到 40 年的光辉人生历程,你不能不落泪,也不能不感慨:一个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无所畏惧、追求真理和正义的灵魂,永垂不朽! 每天飘过桃树街的我们,在这一步一步的丈量中,体会着亚特兰大城市的精神,并深深地感动了,走的时候,亚特兰大开始下雨,也许是我们不舍的泪水 …… 待续......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6560 次阅读|3 个评论
说说马丁路德金的博士论文抄袭,顺便谈谈匈总统、刘菊花、汪晖
热度 20 Synthon 2012-4-8 09:04
一个周前科网好像很流行谈匈牙利总统的论文抄袭案,我当时比较忙没有搀和。这里来个马后炮,谈谈金博士的抄袭问题。 话说金博士可是鼎鼎大名啊,比那啥匈牙利总统名气大多了,估计就是美国总统,也至少有一半不如金博士有名,但是金博士到底是哪里的博士,他读博士又是做的哪方面的研究呢?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至于金博士的博士论文还是抄袭的,那恐怕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话说金博士当年在波士顿大学拿了神学博士,随后开始传教,再之后投入平权运动,直到被暗杀。可是80年代的时候,有人却发现金博士的论文有大段的抄袭,而且没有注明出处。波士顿大学随后成立了调查委员会,委员会的结论是,金博士确实抄袭了。他们建议的处理意见是:在金博士的博士论文里面加一页纸,说明这个抄袭问题。委员会同时建议,不要取消金博士的博士学位,因为金博士生长在黑人社区里,而当时黑人社区关于academic integrity的教育非常少。尽管波士顿大学有相关的教育,但是由于他的习惯没有从小养成,所以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如果用这个结论来看待匈牙利总统的话,那么其实苏东国家在巨变之前关于academic integrity的教育也不够,所以匈总统这个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汪晖的论文有问题,当然也可以理解,刘菊花稍微晚一些,但是刘菊花毕业的时候我正在上大学,我也不觉得当时我受过什么academic integrity的教育,而周围同学的课程论文,有很多都是网上下载,我自己好一些,尽量自己写,但是对于参考文献的标注,肯定是有疏漏的——也没人教我啊。。。 所以,其实这些人都是可以理解的,我倒是觉得,我们纠正学风,是不是应该来个“既往不咎”,而从现在开始严抓呢?60年代香港黑社会盛行,警匪一家,廉政公署成立之后,就是因为“既往不咎”,才能够大力打黑倡廉。我们现在纠正学风也是一样,如果硬要把20年前的问题都揪出来,那么涉及切身利益的人太多,可能反而不好处理,而如果既往不咎的话,可能工作会更好做呢。 注:我之前发表过博文同情汪晖,以及嘲笑教主在菊花论文上的立场,并不是与此观点矛盾。我那些文章的出发点,在于程序正义,即,在抄袭问题上,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者都应该用同样的标准要求汪晖和朱学勤,方舟子也应该用同样的标准要求刘菊花和周森锋。特此说明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9224 次阅读|41 个评论
马丁路德金纪念日
热度 2 毛宁波 2012-1-16 17:42
马丁路德金纪念日
每年1月的第三个星期一是美国联邦假日“马丁路德金纪念日(Martin Luther King, Jr. Day)”。马丁路德金出生于1929年1月15日,是美国著名的民权运动领袖,1968年4月4日在前往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被人刺杀,年仅39岁。1929年1月15日马丁·路德·金出生于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奥本街501号,一幢维多利亚式的小楼里。他的父亲是教会牧师,母亲是教师。15岁时聪颖好学的金以优异成绩进入摩尔豪斯学院攻读社会学,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48年马丁·路德·金获得莫尔豪斯大学学士学位)。1951年他又获得柯罗泽神学院学士学位,1955年他从波士顿大学获得神学博士学位。马丁路德金还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荣誉博士。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rtin_Luther_King,_Jr http://baike.baidu.com/view/27265.htm
个人分类: 其他|4874 次阅读|2 个评论
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
热度 3 wjmluyx8664 2011-11-20 22:48
上周五同事带了一本书给我看,说是她同事的女儿在美国写的,书名叫“岩石上的梦想”,副标题是雕塑家雷宜锌为马丁路德金塑像始末。傍晚的时候一般都会有一段空闲时间,于是我就看起来了。没想到这一看就不能撒手了,从晚上五点半到夜里十二点,除了吃饭、洗漱之类的,其余时间都在埋头看这本书,终于到十二点时看完了,忍不住长舒了一口气。这是什么样的感觉?好久没有的事了。 其实我还是满喜欢文学的,只不过这些年一直忙着科研和教学,很难有机会接触到这类好书,一般般的文艺书籍也没兴趣去读。这本书装帧精美,插图色彩鲜艳,笔者文笔流畅,内容环环相扣,对事件的来龙去脉叙述得井井有条,对人物性格的刻划入木三分。雕塑家雷宜锌先生早年命运多舛,但为了心中的艺术梦,他吃了多少苦;为了马丁.路德.金的塑像能完美的完成,他忍受了多少委屈,世态的炎凉,人性的丑恶,他坚持得越久,体会得也越深...我真的很欣赏甚至是崇拜他,因为我们想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不也得付出同样的甚至更多的努力吗?他的成功是天赋+勤奋+机遇的典型例子,何况我辈,愚钝至此,要踏上成功之路,其难度可想而知了。。。 进一步想,如果我国的科学工作者能有他的平常心态,有他的勤奋刻苦,有他的沉稳踏实,再加上好的机遇,不也完全可以出一个世界大师级的人物吗?甚至诺奖...为什么没有这种可能性呢?无语。。。
个人分类: 好书推荐|5172 次阅读|7 个评论
诺贝尔奖:46年前亡美之心不死
fqng1008 2010-10-9 21:51
1964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马丁路德金,其人三次入狱,大概也不是美国政府喜欢的人。 联想一下其他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许多人都有过牢狱之灾,似乎颁奖者有个什么理念:与政府过不去就是维护和平? 虽然战争都是政府行为,但政府行为也可以引导和平,比如中国领导人的和谐理念。 舆论屏蔽?舆论屏蔽也是为了维护和平。 诺贝尔奖十大争议事件   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诺贝尔奖历来引发全世界最广泛的关注。英国《泰晤士报》盘点了诺贝尔奖史上十大最具争议事件,其中包括法西斯分子希特勒曾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1.爱迪生拒绝领奖   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和托马斯爱迪生这对冤家水火不容,两人拒绝共享同一奖项,并声称如果一个人抢先获得了该奖,另外一人就绝不会接受。1915年11月,当特斯拉与爱迪生两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传来时,他们都选择了拒绝接受。    2.和平奖首次颁给良心犯   1936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德国非战主义记者卡尔冯奥西埃茨基。但是纳粹当局不允许奥西埃茨基本人去奥斯陆领奖。   1937年,震怒的希特勒颁布一项法令,禁止德国人领取诺贝尔奖,因为他认为和平奖颁发给奥西埃茨基是对他的侮辱。   获奖的奥西埃茨基被送进一个民间医院,但始终处在严密的监视之下。1938年,由于在集中营长期遭受酷刑和虐待而重病身亡。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和平奖颁发给良心犯,开创了此奖干涉内政的先例。正如勃兰特所说:颁奖给奥西埃茨基,是对掌权的野蛮主义的道义上的战胜。从此,诺贝尔和平奖开始面向人权。    3.希特勒获和平奖提名   1939年,瑞典一个国会成员提名阿道夫希特勒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该提名随后便被取消。    4.前苏联阻止作家接受文学奖   1958年,鉴于《日瓦戈医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世界性影响,瑞典文学院授予帕斯捷尔纳克诺贝尔文学奖。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却变得十分微妙。有关小说问题的政治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西方有些人借小说中的某些情节和字句攻击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苏联也开始反击。一时间气氛非常紧张,那些从未读过这部小说的人也开始批判起帕斯捷尔纳克。紧接着在11月4日,苏联政府授权塔斯社发表声明,如果帕氏出席颁奖大会并不再回国,苏联政府对他决不挽留。   帕斯捷尔纳克对事态的发展始料未及,便提前在10月29日宣布拒受诺贝尔文学奖。帕斯捷尔纳克的委曲求全终于起了作用,加上世界舆论的帮忙,他仍得以留在自己的祖国,住在莫斯科郊外的小村庄里,直至1960年5月30日病逝。他是诺贝尔奖百年历史上唯一一位不仅未曾因获奖而取得荣誉,反而招致耻辱和灾难的作家。    5.萨特拒绝接受文学奖   法国作家、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可能是迄今为止唯一自觉、自愿且发自内心拒绝诺贝尔奖的人,因为他需要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也可以说,萨特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用金钱和荣誉难以收买的人。   1964年,当萨特得知自己被诺贝尔奖评委会提名并有可能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时,当即致信评委会,表示将拒绝该奖项。但评委会还是把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郑重地授予了萨特,理由是:为了他那富于观念、自由精神与对真理之探求的著作,这些著作业已对我们的时代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不过,萨特的拒绝并不是玩虚的。在颁奖消息传出后,他立即起草了一份作家应该拒绝被转变成机构的声明,于当年10月22日由萨特在瑞典的出版商委派一位代表在斯德哥尔摩代为宣读。    6.黎德寿拒领和平奖   美国于1960年代早期开始介入越南战争,从1968年到1973年间曾举行多场公开及不公开的巴黎和平会谈。其间于1970年起,黎德寿曾多次与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秘密会谈,使1973年1月27日的巴黎和平会议能商讨两越停火事宜。   会议继续召开期间,越南当地尚有一些零星战斗,美国于当年3月29日前从越南撤军,但仍向北越发动轰炸。由于双方持续违反停火协议,黎德寿与基辛格于同年五至六月继续于巴黎会晤,商讨行使停火协议事宜。至6月13日,美国与北越代表正式宣布行使条文内容。   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北越南领导人黎德寿及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国际社会对此嘘声一片。两位诺贝尔委员会成员因此辞职,黎德寿拒绝接受和平奖,他表示越南还没有实现和平。    7.文学奖得主被举报   1999年,作家大卫斯托尔称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里戈韦塔门楚,在自己的自传中撒谎,但诺贝尔委员会并未剥夺门楚的奖项,原因是斯托尔的举报与此无关。    8.拉宾获和平奖   1994年,以色列前总理伊扎克拉宾与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一起得到了诺贝尔和平奖,很多以色列人担心拉宾背叛祖国以色列,并放弃大量土地,由此导致更多犹太人死亡。    9.伟哥研究者获奖   伊格纳罗博士和他的两位工作伙伴成功发现一氧化氮是一种可以传递信息的气体,它可以通过细胞薄膜,去调节另一细胞的功能。他们的发现,开创生物系统信息传递的新理论。正是这一重大发现和对一氧化氮的研究,使伊格纳罗博士获得1998年诺贝尔医学奖。   伊格纳罗忆述,当时他在法国尼斯机场,一名地勤人员请他接一个从美国打来的重要电话。他接过电话后,同事通知他得奖,他还以为是恶作剧。   美国一家药厂利用这个发现,生产出医治阳痿的伟哥。    10.戈尔获和平奖   2007年,科学界出现一片喝倒彩声音,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因为增强全球气候变化意识,得到了诺贝尔和平奖。批评者们称戈尔并非科学家,甚至根本就不懂气候变化问题。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496 次阅读|4 个评论
读朱棣文演讲有感
郝炘 2009-7-17 02:30
郝炘 2009年7月16日 (修改版) 虽然没能在现场听朱棣文的清华演讲,光是看演讲的幻灯片也能感受到他的激情。中国科学界的领导人有几位有这样的口才,能用有说服力的数据、而不是靠玩弄没有意思的统计数字(比如发表了多少SCI论文)说话的?! 不过美国能源部英译中的水平还不行,没能把 马丁 路德金充满号召力的语气传达出来。不知道国内有没有出版过中文版的金演说集,我试着把结尾那段引言翻译一下吧。 原文: We are now faced with the fact, my friends, that tomorrow is today. We are confronted with the fierce urgency of now. In this unfolding conundrum of life and history, there is such a thing as being too late. 美国能源部的翻译: 我的朋友们,我们现在面临这样一个事实,明天 既是今天。我们 现在面临着强烈的紧迫性。在此展开生活和历史的难题时,有这样一件事就是太晚了 。 我的翻译: 我的 朋友们,我们现在面临这样一个事实,明天 就是今天。我们 面临着此时此刻的强烈紧迫性。 面对这个不断发展的生命和历史的难题,再不行动就太晚了。 这是金1967年做的一个反对美国继续越战的讲演中的一段话,对气候变化同样适用。
个人分类: 未分类|9819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4: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