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复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准备为科研献身的同志们 多抽空读读复旦重症年轻女老师的博客
热度 2 liuecsi 2011-3-4 11:52
于娟博客 活着就是王道 http://blog.sina.com.cn/yujuanfudan http://blog.sina.com.cn/u/1904273792    于娟 女,现年32岁   祖籍山东济宁,海归,博士  本科就读上海交大  在复旦读完硕士博士  后赴挪威继续深造,回国任职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讲师   一个大学副教授的妻子  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   2009年12月,被确诊患上乳腺癌  2010年1月2日,被进一步确诊乳腺癌晚期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年轻女教师癌症晚期的“生命日记” 一个年轻生命,在生死的边缘,用生命写下病中日记。请不要认为这个故事有点老套,病中日记里反思的积劳成疾的生活细节,会给同样背负生活压力的你我一些提醒。 于娟,女,32岁,祖籍山东济宁,海归,博士,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乳腺癌晚期患者。 短短的几行字,是于娟的个人简介,而短短文字的后面,却是一个乐观坚强并相信奇迹的女儿、妻子和妈妈。 “人生最痛苦的事有三种: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如果我走了,我的父母、丈夫,还有孩子,就会面临这些痛苦,所以我要坚强地活下去。”于娟说。 于娟博客 活着就是王道 http://blog.sina.com.cn/yujuanfudan http://blog.sina.com.cn/u/1904273792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8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复旦本科毕业生在美国TOP10名校的正教授人数排名第一
热度 1 pikeliu 2011-1-5 16:27
中国在美TOP10名校正教授人数统计 可能是复旦学生做的统计,可能漏了不少其它高校毕业生的功名 发布时间:2010-12-07 阅读次数:966 复旦大学 25人 哈佛大学 统计系 孟晓犁(数学系本) 哈佛大学 艺术和建筑史系 汪悦进(英语系本) 哈佛大学 细胞生物学系 袁钧瑛(生物系本) 哈佛大学 病理系 施 扬(医学院本) 耶鲁大学 管理学 李乐德(数学系本) 耶鲁大学 遗传学系 许 田(生物系本) 耶鲁大学 金融学 何 华(数学系本) 耶鲁大学 医学院 林海帆(生化系本) 耶鲁大学 眼科与视觉学 Z. Jimmy Zhou(生物系本) 耶鲁大学 生物与生物医学 Junjie Chen(生物系本) 耶鲁大学 放射物理 Zhe(Jay)Chen(物理系本) 普林斯顿 统计学 范剑青(数学系本) 宾夕法尼亚 沃顿商学院 郑渝生(数学系保) 宾夕法尼亚 经济学 方汉民 (经济系) 哥伦比亚 统计学 应志良(数学系本) 哥伦比亚 运筹学 姚大卫(数学系本) 哥伦比亚 金融与经济学 魏尚进(经济系本) 斯坦福 数学系 李 骏(数学系本) 斯坦福 社会学系 周雪光(国际政治本) 斯坦福 物理系 沈志勋(物理系本) 斯坦福 物理系 张首晟(物理系,未毕业就赴美深造) 斯坦福 生物统计系 陆盈(数学本) 杜克 物理和数学系 刘建国(数学系82本/85硕) 芝加哥 社会学系 赵鼎新(生物系82本) 芝加哥 病理学系 傅阳新(医学院83本) 北京大学 22人 哈佛大学 化学 谢晓亮(化学系本) 哈佛大学 统计 刘 军(数学系本) 哈佛大学 统计      寇星昌(数学系本) 哈佛大学 东亚语言文化  田晓菲(英语系本) 耶鲁大学 统计系 ZHOU,Harrison Huibin(数学系硕) 耶鲁大学 物理系      曹 慧(物理系本) 耶鲁大学 分子细胞发育生物 邓兴旺(生物系本) 耶鲁大学 公共卫生系 赵宏宇(数学系本) 宾夕法尼亚 化学系 GAI, Feng (化学系硕) 哥伦比亚 生物系 Tong Liang (生物系本) 哥伦比亚 生物系 Yang Jian (生物系本) 哥伦比亚 生物医学工程系 Guo X. Edward (力学系本) 哥伦比亚 亚洲人文 Wei Shang 哥伦比亚 物理 顾敏 达特茅斯 地球科学 冯夏红(地质系本硕) 耶鲁大学 细胞分子生理学 Tong Wang(医学院74本) 哥伦比亚 麻醉系 李国华(医学院本) 麻省理工 数学系 田 刚(数学系硕) 加州理工 化学系 王振纲(化学系本) 杜克 政治系 史天健(82本) 杜克 生物医学工程系 袁 凡(力学系83本) 芝加哥 Human Genetics系 蓝 田(1986-1989年生物系肄业) 中国科大 13人 哈佛大学 物、化双聘 庄小威(物理系本) 耶鲁大学 计算机 邵 中(计算机本) 普林斯顿 电子系 周 郁(物理系本) 普林斯顿 计算机 李 凯(计算机硕) 普林斯顿 经济系 熊 伟(物理系本) 普林斯顿 数学系 鄂维南(数学系本) 宾夕法尼亚 医学院 郭文生(计算机本) 哥伦比亚 工业工程系 寇星罡 (数学系本) 斯坦福 材料系 王善祥 (物理系本) 斯坦福 生物系 骆利群 (生物系本) 麻省理工 物理系 文小刚 (物理系本) 芝加哥 化学系 何川(94本) 芝加哥 放射学 高家红(84本) 华中科技大学 7人 哈佛大学 神经系 贺 熹(本,硕) 哈佛大学 营养学系 胡丙长(同济医学院本) 宾夕法尼亚 沃顿商学院 张 忠 (本) 耶鲁大学 环境健康科学系 郑同章(同济医学院本) 哥伦比亚 麻醉系 李国华(同济医学院硕) 麻省理工 机械工程系 陈 刚(本、硕)美国工程院院士 斯坦福 管理科学系 叶荫宇(控制系本) 上海交大 7人 宾夕法尼亚 沃顿商学院统计系 蔡天文(数学系89硕) 哥伦比亚 运营管理 Fangruo Chen(上海交大本) 哥伦比亚 电子工程 王晓东(电子系92本) 哥伦比亚 机械工程 Lawrence Yao(机械工程) 斯坦福 生物统计系 陆盈(应用数学硕) 麻省理工 大脑与认知科学系 冯国平(上二医大85硕) 麻省理工 斯隆管理 潘军(物理系90本) 浙江大学 6人 宾夕法尼亚 机械工程系 胡浩川(浙大机械系82本) 宾夕法尼亚 沃顿商学院 郑渝生(浙大管理系81硕) 杜克 放射肿瘤学系 殷芳芳(浙大物理系82本) 芝加哥 化学系 俞陆平(浙大化学系82本、84硕) 宾夕法尼亚 沃顿商学院统计系 蔡天文(杭大数学系86本) 麻省理工 大脑与认知科学系 冯国平(浙医大临床医学系82本) 清华大学 5人 哈佛大学 生物统计系 林希虹(数学系本) 哈佛大学 生物统计系 刘 军(数学系硕) 斯坦福 化学系 戴宏杰(物理系本) 斯坦福 艺术和艺术史系 谢晓泽(建筑本,美院硕) 杜克 物理系 高海燕(88本) 南京大学 4人 耶鲁大学 药理学系 吴殿青(生物系本) 普林斯顿 数学系 田 刚(数学系本) 哥伦比亚 商学院 王 能 (化学系本) 麻省理工 金融系 王 江(物理系本) 武汉大学 4人 麻省理工 生物系 陈建柱(生物系本) 耶鲁大学 经济系 陈晓红(数学系本) 哥伦比亚 牙医学院 Mao Jeremy (湖北医大牙医系博) 杜克 药理和分子癌症学系 王小凡(生物系82本) 中山大学 3人 斯坦福 经济系 洪 翰(经济学本) 哥伦比亚 数学系 张寿武(数学系本) 杜克 经济系 洪瀚(93本) 北京师大 3人 哈佛大学 东亚语言文化 冯胜利(历史系本) 斯坦福 医学成像 Lei Xing(物理系硕) 杜克 心理系 冯刚(94本) 西安交大 2人 哈佛大学 力学和材料 锁志刚(西交力学系本) 宾夕法尼亚 机械工程系 胡浩川(西交86硕) 吉林大学 1人 普林斯顿 数学系 李 凯(数学系本) 华南理工 1人 加州理工 数学系 侯一钊(数学系本) 兰州大学 1人 麻省理工 电子计算机 胡 青(物理学本) 河海大学 1人 斯坦福 医学成像 Lei Xing(应用物理本) 华东师大 1人 斯坦福 东亚研究 孙朝奋(英语系本) 北京外语 1人 斯坦福 比较文学 王 斑(英语系本) 国防科大 1人 耶鲁大学 金融学 陈志武(管理学硕) 南京信大 1人 耶鲁大学 气象学 李旭辉(气象学本) 江西师大 1人 耶鲁大学 公共卫生 张和平(数学系本) 华中师大 1人 耶鲁大学 公共卫生 张和平(数学系硕) 南开大学 1人 哥伦比亚 经济学 Jushan Bai(经济系本) 厦门大学 1人 杜克 电子工程系 柳清伙(物理系86届本科) 山东大学 1人 杜克 化学系 刘杰(87本) 注:以上数据来自日月光华BBS,感谢FOCK等网友更正。 如仍有遗漏或错误,欢迎联系 admission@fudan.edu.cn
个人分类: 美国科技与教育|714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需不需要精英教育?
caijj09 2010-12-28 11:11
偶看一博友博文 《不要以精英的眼光看待大学生》 ,作为一名读过4年本科,又正在经历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我很赞成该博友的观点。自从上世纪末,我们大开高等教育之门后,仿佛一夜间大学生遍地。当曾经的天之骄子多如牛毛时,各种批判声音,各种让人们难以理解的现象不断出现。当跳楼变的普遍,当蜗居降临到毕业生群体,当我爸是李刚,复旦学子顺从式冷漠一次次刺激我们神经的时候,我们有什么理由去相信:这些大学生是精英? 社会早已不相信了,早已对这些所谓的大学生冷漠了。本科生如此,研究生呢?在很多名校都有这样的说法博士不如本科生。那我们的大学,曾经被奉为纯洁的象牙塔的大学培养出的学生里还有精英吗?《不要以精英眼光看待大学生》博友更多是从现实来劝大家,不要太看重大学生了。难道这不是很悲哀啊? 依稀记得小时候,虽然身处穷苦的农村家庭,但爸妈用坚强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把自己的孩子送进211,送进985。当他们了解到如今的985,211没有当年的神圣和辉煌的时候,他们那个精神信念不知会不会轰然倒塌? 虽然中国大学良莠不齐,但大众心中的985名校至少还承载着国人的期望。为什么这些名校不以培养精英为目的呢?是中国不需要精英吗?(注: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名校里面的精英应该有数量上的差别),现在已经有一些人回味清末民初及抗战时期的精英模式。虽说当时局势动乱,或者烽火连天,条件极端恶劣,但当时的北大,清华,中山,中正,中央乃至后来的西南联大,哪一所不是群英荟萃? 在国内的各种高校排行榜里,北大清华,浙大南大,复旦交大依然排在前列,可 在世界各种高校排名榜里,大陆的高校不仅落后于日本的东大,连香港的港大,科大都不如。中国需不需要精英群体?需不需要精英式的大学?难道名校像普通学校一样甘为培养大众学生? 本博文观点考虑不全,有失偏颇,可以随意拍砖。
个人分类: 世间百态|3521 次阅读|6 个评论
死亡日记:十天之内,五名学生跳楼身亡,涉及北大、复旦
sheep021 2010-12-25 13:36
速冻的冬天,生命的梦魇(砖头也不例外) (2010-12-17) 最近十天之内,五名学生跳楼身亡,涉及北大、复旦。有研究生,也有中学生。 宜多加心理疏导,不可大意。 . . 北大硕士生8楼坠亡 排除他杀疑与身体欠佳有关 2010年12月25日02:34 新京报 本报讯 (记者张汉宇)昨日上午8时20分许,一男子从北京大学理科1号楼8楼坠落,不治身亡。学生称,死者系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08级硕士生。北大校方证实,警方已排除他杀,跳楼可能与死者生前患有肺部疾病有关。 明年即将毕业 同城报道: 北大一研究生坠楼身亡 生前活泼开朗朋友众多 校内资料显示,这个双鱼座男生爱打篮球,喜欢悬疑电影,爱读漫画,喜欢迈克尔杰克逊。 说话大嗓门,爽快,开得起玩笑、成绩很好,年年得奖学金、担任过学生干部,对集体活动很热心在同学眼中,小柯是个乐观开朗的男生。 相关阅读: 北大一男研究生坠楼身亡 已排除刑事案件可能 2010.12.25 内蒙古大学南校区一男子坠楼身亡 原因不明 2010.12.21 湖南籍大学生东莞坠楼亡 生前可能陷传销网络 2010.12.24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读研究生校园坠楼(图) 2010.12.17 华师大二附中尖子生坠楼身亡 皮夹内现遗书 2010.12.15 上海一理科优等生坠楼身亡 现场留遗书 2010.12.15 外一则: 教育部3天迎来第4名副部级领导 顾海良重回 搜狐01:47
个人分类: 生命日记|97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复旦改变了我一生——聆听杨福家院士(转载)
zls111 2010-12-21 21:01
复旦改变了我一生聆听杨福家院士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10年12月16日14:27:58 星期四) 作者:王丰来源:复旦大学新闻通讯社发布时间:2010-12-15 杨福家,核物理学家,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631965年任丹麦哥本哈根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7{2001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所长,19931999年任复旦大学校长,2001年起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成为出任英国知名院校校长的第一位在籍中国人。 2010年12月14号,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报告厅迎来了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杨福家院士,受复旦学院邀请,杨院士为复旦学子做题为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的演讲,杨福家院士和复旦大学有着很深的渊源,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931999年任复旦大学校长,报告厅内坐满了学生,演讲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都争相向杨院士提问题、拍照留念等。 前校长杨福家院士,身穿浅红色的呢子休闲装,斑白的头发,略微佝偻着腰,来到演讲现场,在场的数百名学生起身为杨院士鼓掌欢迎,在演讲中,老校长杨院士从1994年12月17号《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给青年人更多的机会说起,这篇文章署名是杨院士本人,当时复旦大学正在评审211工程,杨院士就主张给青年人更多的机会,多爱护年轻人。 你们的时代 杨院士说,他最喜欢的小说家是英国的查尔斯狄更斯,尤其是他的《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 )中这段话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 我甚至怀疑狄更斯是不是能够预知未来,这段话就是对我们中国现状的真实描述,最美好的时代,又是最糟糕的时代、希望的春天又是失望的冬天,也希望大家能够认识我们的现状,胸怀大志,抓住这个美好时代的机遇 。 你们的机遇要比我那时候多得多 老校长在演讲中不只一次的提到你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环境,比我那时候要好得多,你们现在的机遇也比我那时候要多得多,杨院士说,大学时发现自我,实现理想的地方,同学们来到复旦大学,其实人与人之间差异,并不是100分与90分的差异,也不是拿奖学金与不拿奖学金的差异,而是你们有没有发现了自己所擅长的地方,或者是说怎样去发现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让每一个金子都发光,也就所谓的理想,这一点很重要,希望大家把远光稍微放得远一点,这是希望的春天又是失望的冬天。 住宿学院,目前很多大学都在操作实行,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以及香港中文的书院制,新加坡的大学也正在实行住宿学院,我们国内真正的住宿学院还不存在,办得比较好的是香港中文大学,杨福家教授在回忆起他去中南海和温家宝总理的谈话。住宿学院来源自英国,15世纪从剑桥与牛津开始的导师制以及伴随而来的住宿学院,后来慢慢传到欧洲其它国家和美国,住宿学院的目的是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能够有更多的交流沟通,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辅导员,辅导员可以算作是学生的大哥哥和大姐姐,但毕竟不是同学们所敬爱的一些老师。 去耶鲁大学访问,一般情况下,身为一名核物理学家,就是去参观耶鲁大学的实验室,现在自己更关注于教育,耶鲁大学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就想每家餐馆或者饭店都有一两道自己的王牌菜,耶鲁大学也有自己的王牌,那就是住宿学院(Yales best _characteristics: Residential College System ),学院里就住着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和一流的老师教授等,他们就是和这些学生比邻而居,耶鲁大学有很多咖啡馆,很多同学和老师围在一起讨论争辩,一流的老师再加上一流的学生,这个学校不是一流学校,什么学校是一流的学校呢? 一所大学的本质在于教书育人,这也是大学的一种社会责任,自己从1980年成为复旦大学的一名教授起,就把教书作为自己的责任,1993年成为复旦校长,自己采取了两项举措:一是有名的教授老师都要去给本科生上课,二是如果学生作弊,上午被发现,下午就被勒令退学,诚信第一。 有的学校领导和老师反映:如果一个教授3年不做研究,他就废了。为什么不讲3年不给学生上课,这个教授就废了呢?我看国外剑桥、哈佛大学的很多教授几乎天天和学生排在一起,也没见他们怎么废掉,相反他们的研究水平遥遥领先。 谈到自己现在做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大学校长的最重要的两个任务:很简单,一是找钱,二是找人。即便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哈佛大学有300亿美元,耶鲁大学也有280亿美元,自己曾问过耶鲁大学校长,你们是怎么从社会上募集资金呢?他告诉道,很简单啊,大部分都是校友给的。前不久,传得沸沸扬扬的中国学生曾把888 888美元捐给了耶鲁大学,为此,国人还很不理解,说其不爱国,但是别人简单的一句话耶鲁改变了我一生,就堵住了所有人的嘴巴。这是多么深的感受,我也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对自己的母校复旦大学有这样深的感情,能够自豪地说复旦改变了我一生。 一生中听到的三次 我去散散步! 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演讲,曾引用了耶鲁大学校长的一句话我唯一的憾事,就是没有第二次生命献给我的祖国。回想起自己的大部分岁月,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复旦改变了我一生,自己的导师是卢鹤钹老教授,当时在复旦大学读书,选修了他的教的一门核物理学,自己就曾发现老师的推导公式中有一个小小的错误,自己在课堂没敢提出来,下课后,就把这个问题说给了这门课的一个助教,后来,卢教授就把自己叫到他的家里,是在复旦第9宿舍二楼,老教授很和蔼,并坦率地说是自己的疏忽,也感谢自己的反映,谈话结束后,卢教授把我送下楼,我说不必了,但是卢教授说我去散散步! 后来,卢教授安排我去北京见钱三强教授,他把我送到火车站,也是说的我去散散步! 最近的一次,我被安排去北京中南海见温总理,谈话结束后,总理也是把我送到了门外,也同样说了我去散散步! 学识地位比我高得多的人,能够做到这样的谦逊,这就是一种人格,这就是一种力量,我从中受益终生,复旦改变了我一生。 英国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 (Trinity) 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成熟的最著名的住宿学院,这里有牛顿、培根,罗素等,拥有约600名大学生,300名研究生和180名教授,最好的导师都是和学生住在一起的。 哈佛大学的三个谎言哈佛塑像(John Harvard,Founder,1638),这些明显的错误,为什么校方仍然放任自流,不以为意,难道不怕世人笑话吗?有这样一种解释:哈佛人一向有怀疑、冷静的精神和传统,不轻信传说中的权威偶像,反而能以唯美、嘲弄的观点来欣赏他们、超越他们,所以,致使这座雕像成为历届哈佛人津津乐道的话题。100多年过去了,三个谎言的塑像巍然屹立,假哈佛含蓄而自信地领受着全世界仰视的目光。 艰苦奋斗是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大差距 演讲最后,老校长说,艰苦奋斗是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大差距,这是我们的一项很好的传统和文化,学生们需要勇气,需要胸怀理想,不要怕吃苦,这个时代的机会比我们那个年代要好得多、也多得多,回想在1979年的时候,我被邀请去丹麦做学术访问,自己受到邀请信后,没有往学校领导汇报,因为自己感觉肯定不会被批准,自己就压下来,认真教书做研究,后来学校的有关领导找到我,说听说你被邀请去丹麦,你为什么不向上申报呢?自己就如实回答,领导说,这已经被批准了,你明天就可以动身去丹麦了。后来,自己才得知,是丹麦领事馆通知了我们复旦大学,我被邀请去丹麦,希望能够通过审查去访问学习。老校长现在谈到,如果放在现在,哪里需要这其中的曲折,现在的时代多么的自由啊! 博学而笃志,且问而近思,这是我们的校训,当时诺贝尔获奖者李政道博士在揭牌仪式上说,自己最欣赏的是校训中的第二个字,学与问,学与问才能构成学问。 物理学中不确定关系的提出者海森堡博士,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曾说过,科学植根于讨论。亚里士多德也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举个小例子,自己曾经碰到一个八岁的小孩,在英语课上,当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单词,这个小朋友说,老师你写错了,老师说,你等一下,我去查一下字典,在老师正要去查字典的时候,这个小朋友说,你不用查了,我保证你写错了。 我们中的很多人能够做到这个小朋友的第一句话,但是很难做到第二句话,第二句话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自信啊!自己也曾把这个小故事说给了总理听,总理也表示,要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有这样的勇气和自信。 提问环节 演讲结束,同学们的提问很踊跃,老校长的回答很诚恳,都是站着回答同学们的每一个问题,现场阵阵掌声。 问: 杨教授你好,现在复旦大学要求博士生毕业需要发表3篇或者3篇以上的学术论文在相关的期刊上,毕竟时间有限,研究进展有所不同,你也提到了国外那些很有名的教授,在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很少,甚至没有发表,仅仅有一篇质量很高的博士学位论文,就可以毕业了,请问我们大学这样做合理吗? 答: 不合理。我不只一次地发表过这个观点。当初,我们设立这个规定的初衷是提高研究生博士生的研究素养,刚开始的时候,效果是非常好的。但是,后面可能是操作的问题,我们学校在某些地方做得太极端了,仅仅追求数量,忘记了我们的初衷本质,是培养出更高水平的科研人才。不过,这种情况在今后会有所改变的,目前有关部门也正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相信很快就有一个明确的回答。 问:杨院士你好!你觉得我们复旦学生中有多少人适合搞科研? 答:我觉得每个学生都适合科研,关键是看你怎么定义科研了,我举个例子,我认识一对姐妹,妹妹很聪明,去了国外一所大学读博士,然后留校工作,这可能是大部分眼中的研究吧,但是姐姐了,去了一所很普通高职学校,学习的是园区草地绿化,毕业后,在上海做园区绿化规划工作,后来又到服装设计学校进修,有人问她,这和你原来做的不相关嘛,她说,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以前是在草地上画,而现在是衣服上画,这不一样嘛!现在这个姐姐已经做得非常出色,设计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时尚款式,你能说姐姐做得不是科研吗?这也是科研,我感觉做得可能比妹妹的科研还要出色!所以说,年经人你们都是可塑之才,一定要找到自己发光的地方,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你做得尽不尽心,有没有去付出过? 问:杨院士你好,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答:我现在的兴趣在教育,我希望能够创建上海诺丁汉大学来与复旦大学竞争 。 问:杨院士你好,你最喜欢看的书是什么吗?是《双城记》吗? 答:我最喜欢看的书是《核物理学》,就像我国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另外我最近在研究是不是有一种能够利用核能,但又不会用于核武器相关的物质元素,专业一点来说,这种元素是钍,而不是目前的铀,这是很好的愿景,世界上很多科学家都在实验室做这样研究。我看的书,当然很多了,人文方面的书是每个人都必须阅读的。 问:杨院士你好,我是大一新生,我现在所修的26个学分中有10个学分是我必修的,像马哲邓等,你觉得什么时候我不需要学这些东西,感到没什么用处? 答:我还是那句话,你们现在的时代比我那时候要好的多,但是要记住,条件好并不等于条件理想,从来没有绝对的自由,每个人都要有所约束,就像在耶鲁大学,也有一门全校每一个学生的必需要修的课程,请不要抱怨,或许,这些必修课对你的影响是最大的,对你来说是最受用的。我最大的希望是复旦大学时有5000门课能让我们同学来选。 问:杨教授你好!你在演讲中提到大学教育,其实更应该是本科教育,对吗?就像人们常说的一个学校,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研究生,三流的博士生,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答:我基本认同这种观点。你也讲到了中国大学的现状,确实在研究生、博士生培养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改进。有一个学校非常勇敢,请了数十名国际上有威望的教育家组成的评估委员会来评估它的教学情况,评估结果认为,这个学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连美国的二流学校都比不上。谈到好的大学,什么是最好的大学,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适合自己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学校,我们大学的现状是严进宽出,而美国的大学是宽进严出,就像耶鲁大学,如果进去一年,学生考核不合格的话,会被要求退学的。 问: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你有什么建议呢? 答: 我更应该提倡的是复旦大学能够咖啡馆文化,更多的同学参与讨论,更多的社团能够有一流的老师参与,我希望复旦大学能都积极推广小班教学,我希望学生宿舍旁边能够有老师的宿舍,能够有优秀的老师愿意和学生住在一起,达成一片,什么时候老师能够与学生积极讨论争辩,那我们离一流大学就不远了 。 、、、、、、、、、、、、、、、、、 可惜这场报告没去听。 不过从 这些内容里面能看到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才是正道,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而不是压迫学生,被动的学习。
个人分类: 转载和评述|250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进复旦难度是哈佛40倍
liuxiaod 2010-12-10 23:51
复旦管院院长陆雄文还表示,复旦等国内一流高校的本科生都是非常优秀的。在美国像复旦级别的一流名校有很多,美国的人口基数是3个亿,我国的人口基数是13个亿,任何一个复旦本科生进入复旦大学学习的难度系数是哈佛学生、耶鲁学生的40倍,所以中国的一流高校,每一个学生都是精英、天之骄子,但现在的教育,却唯分数论,唯状元论。 如果把中国恢复高考到现在每年的高考状元做一个调查,统计一下成为院士、获得诺贝尔奖或是成为杰出企业家等的人有多少,就可以发现在人才选拔体制上是有误区的。像复旦的学生,如果在毕业时候不能同哈佛或者芝加哥大学的学生竞争的话,是教育的失败。
个人分类: 教育|15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复旦直博生孟建伟的父亲被山西拆迁队员打死
万德成 2010-10-31 14:33
事情经过:   因太原市滨河西路南延工程进行拆迁与村民商议未果。2010年10月30号凌晨2:30左右孟福贵听到有人用挖机推家里面的房子声音,于是就去跟邻居武文元去商量,当他们还没有反应过来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已经有10来个暴徒翻墙进了院子里,不容分说就拿起镐钯对两人进行惨无人道的毒打,其中一名暴徒头子边打边喊往死里打!几分钟过后,他们因没有拿到大门的钥匙,开不了大门,随后让挖机过来把村民武文元家的后墙挖了个大洞,把两人从洞中拖到外面20多米的地方,然后逃之夭夭。据闻讯赶来的邻居反应:他们听到动静起来想看看外面发生什么事了,一出门就被早已站在门口的暴徒阻止了,还威胁他们谁要是出门就打死谁,其中有一名女邻居还是出了门上前询问,结果险些遭到毒打。暴徒们走后,有些邻居立刻拨打了110和120,并通知了受害者的家人。   受害者家人过去后看到孟福贵已经只剩下一点点微弱的呼吸,口鼻都充满了血,衣衫不整,躺在地上。武文元装死才幸免于难,除了头部受伤比较轻微,其他地方不忍目睹,左后四指被打断,身上都是大片的淤青。120赶到后,两名受害者被送往武警医院救治,凌晨3点半左右孟福贵经医院抢救无效,身亡。 相关方面已劝学生勿游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344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复旦那三幢小楼-陈四益
zhanglin9099 2010-10-15 12:24
初进复旦,是在1957年。尽管校园里反击右派的大字报火药味十足,但在中文系迎新板报上,吸引新生的还是16位正教授的大名。知名教授多,是系科实力的展现,也是名校之为名的由来,至于那些大楼,说实话,并不十分在意。1200号教学楼和系办公楼旁边那像芦席棚似的平房教室,一样可以上课,但讲课的老师是谁,就大不一样了。现在,大家纷纷讲西南联大,其实,西南联大的校舍比上世纪50年代的复旦差多了,所恃的,正是那一批名师。 同学们开始打听每位名师的专长,不管他们是否给我们开课。陈望道校长和他的《修辞学发凡》,郭绍虞教授和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刘大杰教授和他的《中国文学发展史》,陈子展教授的《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朱东润教授的《文学批评史大纲》和传记文学作品,有的买得到,有的觅不着。其实,直到毕业,除朱东润先生真正为我们授过多门功课,望道先生和郭、刘二位都只是做过几次学术报告而已。子展先生更是从未见过面。尽管这样,这些老师的存在,他们在各领域中开创性的成果,都令我们仰慕。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就是一种动力。不但本系的老师,就是同语言文学悬空八只脚的数学、物理、化学系的名师,我们也如数家珍,觉得虽未亲炙,能在他们教书的学校读书,也是荣幸。 那时,邯郸路南,是运动场和风雨操场。再往南,就是渝庄、淞庄那些不起眼的教师宿舍,但在第九宿舍东南侧,有三座小楼。一座屋上有绿琉璃瓦的三层小楼是陈望道校长的居所,小楼北面另有两座红瓦、米黄色墙面的二层小楼,是数学系苏步青教授和陈建功教授的住宅。三座楼,自成院落,在复旦是很特殊的。每当经过此地,都不由起仰慕心。不是羡慕在当时鹤立鸡群的豪宅,而是对小楼主人各自的杰出贡献,心存钦敬。望道先生在修辞、文法领域的开创性研究,中文系的学生比较熟悉,他在其他领域如新闻、美学以及社会活动方面的成就也都耳熟能详。苏步青、陈建功二位大数学家在数学领域的贡献我们文科学生所知甚少,只知道他们分别在微分几何和三角函数领域代表着中国最高水平。他们还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形成了中国数学界的陈苏学派。获得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谷超豪和中科院院士胡和生、李大潜等都是他们的弟子。苏步青先生还能诗词,这在中文系学生中更传为佳话。文革中,工宣队进驻复旦领导斗批改,一个姓张的队长(实在不愿提起他的名字),在大礼堂(当时叫登辉堂,现在更名为相辉堂,以纪念复旦校长马相伯和李登辉)口出狂言,说苏步青先生的数学研究不通、无用。神气活现,不可一世。师生们虽然被迫噤声,但散会之后,无不讥其无知与狂妄。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那三座楼的主人,始终是我们崇敬、仰望的师长。 离开复旦已经几十年了,重到校园,仍惦记着那三座小楼,因为那里有我学生时代的梦想与偶像。不想这一次寻访竟令我大为伤感。三座楼已经圈入第九宿舍。行至楼前,只见满目荒凉。年久失修,玻璃破碎,尘垢堆积,早失却先前的辉光。几只破旧沙发横在檐下,快要跌落的窗户用木条钉死。房前房后荆榛塞路,成了猫鼠蛩蚁的乐园。绕行在三座楼间,不知怎么,总感到凄惶。举目北望,校园里高楼棋布,环顾周围,过去那些矮小的宿舍也大多改建高楼,唯独这里,零落破败一至于此。前贤虽逝,他们对学术、对复旦、对育才的贡献,不该忘却。他们的旧居即使没人居住,留下,也可以给后人存一份念想。如果将这三座小楼稍事修葺,设立复旦名师纪念馆,对前贤是一份尊重,对后人是一份激励。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今人如何对待前贤,后人也会如何对待今人。若世世代代保留着对学术和学人的敬畏与尊崇,将形成一所学校久远的传统,滋养着今人,也沾溉于后世。 回到住处,斜月在天,愁思难遣,吟成一阕,调寄《长亭怨慢》: 又重到、先生居处。网结蛛丝,地蟠荆楚。断木封门,蚁蛩填户、走狸鼠。高丘无女。空剩有,伤心树,向远客依依,还道是相迎故主。 凝伫,念名师百数,常令后生倾慕。前贤去也。睹旧物、尚思云翥。怎奈向、雨打风吹,任零落,都归尘土。望斜月在天,难遣愁思千缕。 转自: http://news.fudan.edu.cn/2010/0926/25601.html
个人分类: 未分类|17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复旦锂电池研究成果在Nature Chemistry发表
pikeliu 2010-9-13 22:14
复旦锂电池研究成果在Nature Chemistry发表 http://www.edu.cn 2010-08-30  中国教育网 今日推荐 清华大学吴建平教授荣获国际互联网界Postel奖 2010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和应用论坛将在北京举办 清华7项目获准973计划、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立项 环境税呼之欲出,高校科研聚焦环保   中国教育网讯,水系锂离子电池具有价格廉价,无环境污染,安全性能高,高功率等优点,这种电池将来可望用于风力、太阳能发电等能量储存、智能电网峰谷调荷和短距离的电动公交车等。但受其循环性差的影响,一直无法投入实际应用。近日,复旦大学新能源研究所夏永姚教授课题组关于水系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找到了导致水系锂离子电池循环性差的核心问题。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国际一流学术刊物《Nature Chemistry》杂志上(DOI:10.1038//NCHEM.763, August 8, 2010)。   1994年,Dahn研究组于《Science》首次报道了一种用水溶液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采用VO2,正极采用 LiMn2O4,电解质溶液为微碱性的Li2SO4溶液,其平均工作电压1.5V,实际应用中这种电池的能量密度接近40Wh/kg,大于铅酸电池(30Wh/kg),与Ni-Cd电池相当,但循环性能很差,使得该种电池寿命较短。   为了提高循环性能,提高电池充电次数,过去的许多研究集中在研究合适的电极材料,以提高循环性能,但这些尝试并无法有效解决关键问题,一般100次循环后(也就是充电100次后)容量维持率低于50%。   夏永姚教授课题组自2004年一直从事锂离子嵌入化合物在水溶液电解质中的研究,他发现锂离子嵌入化合物在水溶液电解质中的电极反应,远比在有机电解液中复杂,除了考虑电极材料本身的在锂离子嵌入过程中的稳定性外,必须考虑水分解析氢、析氧的反应,水溶液中质子的竞争嵌入,电极材料在水溶液中的溶解问题等。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和分析,他们从理论和实验上证实,在水和氧气存在下,作为电池负极的电极材料会被氧气氧化是造成水系锂离子电池容量衰减的主要原因,进而通过消除氧(电池密封)和选择合适的电极材料(NISCON-type LiTi2(PO4)3 负极和碳包覆Olive -type LiFePO4 正极),就能大大地提高了电池的循环性能,将电池10分钟倍率从充放电100次容积维持率低于50%提高到了可充放电1000次循环,容量维持率在90%以上。   该研究解决了此种无污染电池的核心问题,对如何提高水溶液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虽然这种电池离正真实际应用还有距离,但为此种电池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明朗的研究方向。
个人分类: shanghai|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交大本科生2009年退学,参加今年高考,目标复旦
longfo 2010-6-29 22:03
首先要说我今年高考了,我不是标题党.我也应该给不了解我情况的朋友们解释解释了.   先要开始感谢.首先要感谢上海交通大学,给了我重新选择自己生活的机会,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会有魄力在今年主动地选择高考,交大推了我一把,于是我便义无反顾了.具体情况如下,本人对于工科难以接受,在大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期间研究了一下交大退学政策,发现我只要不好好复习就可以离开交大,半推半就地,我就这么地退学了.办退学那天,我爸妈受了很大的打击,我倒是内心生出不小的期许,只是真的让父母担心了,很过意不去.在交大的一年让我进一步地认清了自己,并且为自己的未来明确了方向,结束了四年迷茫的生活,这一年虽然看起来窝囊,其实意义非凡.   然后要感谢豆丁同学,至少我一开始还是很失落的,这并不是一个很有把握的选择,你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帮助.一切尽在不言中.至少,我不会失去你.   还要感谢交大的兄弟们,和关心我的女同学们,你们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好友,相遇便是有缘,走此一遭,我也要感谢你们.   还有感谢一下小璐吧,你也算是我一个精神支柱了,虽然矛盾多多,困难重重,但是带给我的美好是不可否认的.   在此我也要向我高中、初中、小学的同学说声抱歉,在这样的压力下,我无法与你们分享我的遭遇,也许带来了一些误会,希望你们会谅解.   高复的一年是对我影响异常巨大的一年,非常显著地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和人生规划,并且在那里我寻得了我的初恋,一个单纯美丽的女孩子.这一年充实饱满,并且坚定了我的信念,收获颇丰.   高考那三天真是回味无穷,没有哪怕一丝紧张,完全是兴奋与期待,整个过程充满了享受.我还改状态个么坐等通知高调了一把,还好没啥人看懂.   分数比预期低了十分,不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能够大致正常发挥就可以了,想想这分数复旦总是没问题了.说到复旦,就不得不提到我的复旦梦,我对交大素来没什么概念,误打误撞地进去了才发现简直是我的噩梦.看着那些迷茫的复旦同学们,我想说一句,别把退学挂在嘴上,有胆的就迅速退,没胆的就好好把眼前事做好,做鸽做鹰都可以,何必做乌龟呢.看我又开始高调了,年轻人总是喜欢装,大家笑一笑就好了.我已经知道了大学是什么样,在大学应该干什么,怎么做,生活就更让我充满期许了.   我现在的心态又发生了一些变化,我觉得靠高考来证明自己也太低级了,我从交大滚出来再滚进复旦也不是什么光荣的事.话说回来,我觉得花两年时间在这个保守的国家做出自己的选择还是非常值得的,虽然我输不起,但我还是选择了,并且我没有失败,人活一遭不容易,能放下一些牵绊还是很值得骄傲的.   各科成绩汇报如下:111 137 133 133 23,本人加化学,顺序自理,大家懂的. 转自:http://bbs.hoopchina.com/1382343.html 2008年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材料专业,但由于对工科没有兴趣,2009年退学。2010年重新参加高考,志在考上心仪的复旦大学昨天上午,某著名社交网站上一则名为本人今年高考537分,跟大家汇报一下的帖子引来众多点击,并迅速被以《一考生退学交大考复旦》的名称转到高校网站,引发热议。 退学只因不喜欢读工科 这则帖子的主人姓方,根据他在帖子及回帖中提供的信息,小方于2008年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材料专业。误打误撞地进去了才发现简直是我的噩梦。于是,小方在大一结束时退学了。 按照他的说法,由于他对于工科难以接受,于是在大一第二学期故意考砸,然后就选择退学了。小方回忆说,办退学那天父母受到很大的打击,但是他自己却在内心生出不小的期许。因为他觉得自己在交大的一年让我进一步地认清了自己,并且为自己的未来明确了方向,结束了四年迷茫的生活,这一年虽然看起来窝囊,其实意义非凡。 复读今年考了537分 小方表示,退学后一段时间内他非常失落,但高复的一年是对我影响异常巨大的一年,非常显著地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和人生规划。前几天,高考分数公布,小方的分数较预期低了10分,总分为537分。他认为,自己考取复旦应该没有问题了。我已经知道了大学是什么样,在大学应该干什么,怎么做,生活就更让我充满期许了。谈及自己作出的选择,小方表示,虽然输不起,但我还是选择了,并且我没有失败,人活一遭不容易,能 放下一些牵绊还是很值得骄傲的。 小方的帖子一经发出,立刻引来很高的点击率。有网友认为他非常有魄力,做了我一直想做的事情。也有网友认为,他将来一定会后悔的。尤其是对于小方在回帖中曾经表示希望读哲学专业,不少网友表示如果这人不是富二代,不用四年他就后悔了。 老师:退学重考不止他一人 记者辗转联系到了他当年读高三时的任课老师现在沪上某重点中学教高二年级的陈老师。陈老师告诉记者,小方的学科能力比较强,大概当初是因为误会进了交大的材料专业。其实他个人对于化学,经济都较为擅长和感兴趣。在读了一年大学后,他选择了复读。 陈老师认为学生要不要退学重考,这取决于学生是否有此能力。每一个人对于时间和效率有着不同的估量,他如果认为自己用这两年重新做一次选择是值得,那就是值得的,应该尊重学生个人的选择。据悉,在小方所在的高中,从大学退学重新参加高考,小方并不是第一个人。我所知道的几个学生,结果都比较理想。陈老师说。 专家观点 尊重,但是并不鼓励考大学也是双向选择 已经考入大学,甚至是名牌大学,因为专业不合适而选择复读,他们的选择到底对吗?复兴高复班一位教了四年高复班的董老师告诉记者,他在四年高复班经历中已经遇到三、四个这样的学生,他们中有的是上大的,有的是华理的,复读的成绩都比较理想。除了一个最终还是回到了原先的学校,但调整了自己的专业以外,其他的都考取了更好的学校。董老师认为,从大学退学复读重考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现在的孩子都非常有个性, 当他们不满意于自己的专业或者学校,认为对自己的前途发展很不利或者不喜欢的时候,就会重新作出选择。其实考大学也是双向选择,这正表明了这个社会的进步。 在校可以修第二专业 对此,复旦大学招办主任丁光宏表示,考入大学或者读了一两年大学后觉得不满意,再重新参加高考,这可以说是90后学生的一个特征。一般的家长总是不赞成,但是学生们往往有他们的想法。他认为,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但是并不鼓励这样的行为。毕竟考大学并不容易,也是有风险的。他指出,现在沪上高校已经实行区域内联合办学,各校已经打破了校间围墙,学生可以跨校选修第二专业。据说,每年都有好几万的学生在选择跨校选修第二专业。所以,即使不复读,他也是有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的途径的。 【链接】 理科状元选择2年复读路 记者采访中发现,与小方一样从大学中退学再参加高考的学生几乎每年都有。2008年,曾经是山东省齐河县高考理科状元的吕德鑫就从同济大学退学,选择复读冲刺北大或者清华。当年,他的高考分数为669分,但由于与自己心仪的清华、北大失之交臂,他以专业不合适的理由选择了复读。 然而,连续复读了两年之后,他今年高考的成绩仍然不算理想,与平时的模拟考试成绩相差较大,只考了630分。去年,他的总分是626分。他的复读老师表示,吕德鑫今年高考发挥太失常了,可能与心理压力较大有关系。 (首席记者 朱文娟)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6/29/c_12276396.htm
个人分类: 伯乐论|332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海宝机器人诞生记
pikeliu 2010-6-8 23:49
2010-06-08 18:23:06 来源: 网易  炫:LED助瞬间换装 智:新技术促自主学习 本报记者 杨杰 报道 本报记者 李安琪 蒲聪 主笔 Hey Jude,dont be afraid换上猫王演出服,戴上墨镜,扮相朋克的大海宝唱起The Beatles 的经典曲目Hey Jude。这是2010年3月18日,海宝机器人首次在复旦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向媒体亮相的情形。 4月7日,由复旦自主研发的海宝机器人正式在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沪上生态家中落户。在世博会展出期间,海宝机器人将充当该场馆的迎宾员,与参观者们对话,还可以为特意驻足停留的游客拍照。 炫而智: 爱换装、爱学习的宝贝 西服正装、超人制服、夏威夷草裙机器人海宝的衣柜里储藏着各式风格的着装;时而披上姚明的11号战袍,时而套上杨利伟的太空服,海宝瞬间炫出最酷的行头。比变脸还要快。复旦大学软件学院张睿老师介绍。 在这个1.8米高、100公斤重的海宝机器人上,帮助它实现快速换装的是布满全身的LED(发光二极管)。通过LED混合显示的方式来展示海宝机器人的外观,能做得更丰富多彩。 LED技术是一种突破传统显像方式的新尝试。海宝机器人运用LED技术,实现虚实结合,机器人的整个外观都能够瞬间变化,同时它的显像是立体的、人形的、曲面的。 最大的困难就是LED这一块。张睿说。他在团队中负责电子线路部分。传统的图像显示主要是平面方式,机器人也是同样,外观上只能用普通显示器实现脸部的变化。为了做成曲面状显示的海宝,张睿花费大量精力对LED进行选型、拼接、设计内部电路,最终使海宝实现换装的效果。画面通过LED显示,随时变,马上变,我们要把它做出一种炫的效果。 张文强是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副教授。2008年底,他带领海宝机器人研制团队开始进行前期创意:如何在机器人中融入世博元素,同时展现复旦特色?经过多次商讨,最终方案花落海宝外形机器人,并将技术集中投射在两点要求:海宝不仅要炫还要智。 研究室的一台电脑桌上,一个摄像头在来回摆动,反复地拍摄同一张椅子。正在进行这项操作的老师说:这是在做物体识别测试。 物体识别正是张文强团队为海宝机器人选定的展示智的方式。运用自主心智发育技术的海宝可以像个婴孩一样,能够通过多次重复的学习,逐渐认识越来越多的东西,提高智力水平。这项复旦独立研发的技术,目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发育的概念相当于模拟孩子成长的过程。孩子从出生到长大,除了身体的发育以外,智力水平也会慢慢提高。孩子的心智发育是通过父母反复的教育、与周围孩子的交流以及对环境的摸索来发生的。同样,海宝机器人就像一个孩子,当它看到一件物品,能够根据一套算法提取物体特征,建立数据库。研究人员反复的告诉它这是什么,经过多次学习,当机器人再遇到这个物体,并与数据库的特征相匹配,它就能够知道这个东西就是研究人员曾经教过它的,从而实现心智的发育。在过去,传统的机器人学习必须通过编写新的程序来完成,运用自主心智发育技术,无须重新编程,机器人就能认识新事物。 海宝能与游客进行互动。它能模仿游客简单的手臂动作。游客在它面前逗留时间长时,海宝能感知游客可能对自己有兴趣,它会自动进入高级的互动模式,主动邀请游客拍照,并将照片显示在自己胸口。这其实也是跟小孩一样的。张睿说。 研制团队 机器人的父母志愿者 对研制团队而言,机器人更像是他们亲生的小孩。 进入世博园区之前,海宝住在张江校区计算机楼405室。 走进研究所,四位老师分别坐在自己的电脑桌前,其中一位老师正控制着摄像头做物体识别研究。中间靠墙的桌上,一盆蝴蝶兰开得正艳,右边一片专门留出的空地上,站着三个机器人。一个是百年校庆时亮相的复旦一号,一个是复旦二号复娃机器人,还有一个矮小的布娃娃状的蓝色海宝。地上散落着各种机器人零部件。四处摆放着各种玩具供机器人识别:香蕉玩偶、贺岁布老虎,甚至还有玩具机关枪。 张文强和张睿匆匆走进研究室,他们中午十二点半临时被叫进园区调试机器人,回来时已是下午三点。刚踏进405房间,他们又被招呼着解决复旦二号复娃机器人在组装与调试中遇到的问题。 说起团队的学生们,张文强的评价是任劳任怨。 2009年9月,刚开始研究生生活的宋晓影就参与到海宝机器人的研制当中。研一下学期,她系统负责后期调试与物体识别工作。调试的过程中,团队需要对海宝保持时刻的关注。要一直盯着它。宋晓影说。海宝的手臂运动是否灵活、运动幅度是否合适、照片的显示角度是否得当,这些都要通过调试,一遍一遍地进行调整。而在调试中,人要一直看着海宝,确保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处理。 一次调试的中途,宋晓影外出去买摄像头,回来时发现海宝的手臂运动出现了故障。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的问题,我一下子就懵了。 在宋晓影看来,身体的疲惫远比不上心理的压力。多一份责任感,就会不自觉地给海宝多一份留意。因为是世博会的项目,那段时间我真的为海宝感到揪心。 为了孩子的顺利出生,团队必须加班加点。一般情况下,宋晓影早上八点就会到达研究室。晚上常常忙到十点左右。最晚的一次,她与同伴一直调试到十二点。周末加班也是常有的事。加班是正常的,不加班就不正常了。宋晓影半开玩笑地说。 4月7日,宋晓影亲自把海宝机器人送进了世博园区。 海宝进入园区以后,宋晓影也依然常常要到园区去,完善海宝的物体识别功能。海宝具有三种模式:普通模式、高级模式和VIP模式。普通模式时,海宝不需要人员的操作,可以循环说话和做动作;高级模式,则可以换装、拍照以及互动;进入VIP模式,海宝就能够进行物体识别。宋晓影现阶段的工作,就是要完善海宝VIP模式中物体识别的程序,使得海宝能够更好地学习。 团队中,像宋晓影这样的家长不止一个。海宝的制作团队有二三十人,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还有带队的老师6人。团队的师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组合。 为照顾海宝,团队准备了全套的应急方案。世博会期间,一旦海宝发生故障,团队与配套公司将于四小时内响应,进入现场维修。而像工控机、电机这样的核心部位,团队在前期选型时就已注重选择高质量的产品作为材料。关键零部件也已有相应备份。手臂我们也备了两套,万一一套坏了,另一套赶快拆下来更换上去。 全家上阵 复旦三代机器人亮相世博 即将亮相世博会的海宝,起初并不是为了世博特意研制的。2009年初,上海电气电站集团提出沪上生态家还缺海宝机器人,希望复旦为此研制一个。张文强认为,就学科发展而言,技术已经融入到机器人身上,此时的世博会正是一个展示成果的绝佳契机。经过计算机学院的评审和专家评审,项目最终敲定下来。 从拿到项目的那一刻起,张文强所想的,就是如何利用好这次机会,把复旦的高科技特色展示出来。在此背后,是7年的学术传统和实践历练。 自从2003年翁巨扬教授被聘为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自主心智发育理论就开始在复旦生根。同年,肢体化智能实验室成立,张文强与张睿等人在翁巨扬教授的带领下,开始了自主心智发育算法和智能机器人的理论研究。 作为复旦大学78级校友、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计算机与工程学院教授,翁巨扬在复旦提出了非常丰富的自主心智发育理论。当理论研究逐步成熟,机器人便担当了把理论成果付诸实践的重要平台角色。 2005年复旦百年校庆时亮相的复旦一号,成为张文强团队从理论跨越到实践的首个机器人。当时的复旦一号虽然只具有1岁小孩的智力,但引来了巨大反响。随后,复旦二号复娃机器人的成功研制,更是推进了该理论的研究。而海宝的诞生,已经是理论实践的第三代了。 如今,它们都将有可能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亮相。海宝机器人将在沪上生态家迎宾。复旦二号复娃机器人也已确定作为展品进入世博会博物馆。 经历了一代代机器人的出生与成长,张文强现在希望这项技术能得到一个更广的展现。一个面对几千万观众的场合,把我们的技术展示出来的机会。 我们现在的目标是让机器人的智力水平越来越高,并真正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张睿笑着说。 世博会是一个助推器。世博展示过后,复旦智库,还将在这个领域继续作为。 (本文来源:网易 )
个人分类: shanghai|2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杨玉良率复旦名师团与中学生互动 201005
pikeliu 2010-5-14 17:42
杨玉良率复旦名师团与中学生互动 中学也需关注通识教育 日期:2010-05-14 作者:姜澎 来源:文汇报 400) { chkw=400; } else { chkw=chkw; } return chkw; } 本报讯(记者姜澎)三聚氰氨等一系列有毒食品事件,是因为化学家们缺乏人文关怀造成的。大学在搞通识教育,中学也应该关注通识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因为这是每个人才的最基本素养。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教授昨天在上海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为中学生们作了演讲,并与学生进行了互动。 杨玉良校长此行还有一个重要身份复旦名师团团长。由复旦各个院系推选的教学名师、专家教授组成的105人专家团,不仅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还有一定的科普能力和较好的演讲水平。今年他们将专程或利用出差公干等机会,到全国各重点中学进行讲座。 就如何成为20年后的中国精英这一话题,杨玉良特别提出文理过度分科这个现象。他说,只要稍加注意,就能发现书店里好的科普著作都不是中国人写的。为什么?说句实话,包括在我们院士里面,有些科学家的写作能力也并不突出。杨玉良说,要写一部好的科普著作,不仅需要作者对科学有比较全面的掌握,对自己本学科又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有足够好的文笔以及足够好的哲学人文素养。他认为,全世界的大学都走了弯路,把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过度地、功利化地分开了。 他建议未来的精英们要注重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不要太局限在某个学科中,现在大学也在开展各种交叉学科的研究,首要的就是破除不同学科的文化上的壁垒。现在很多西方的著作在讨论这个问题,认为学科成为了科学家的领地,如果这样下去,学科壁垒会越来越厚重。不同的学科之间要有一个共同的地带,可以相互交叉,通识教育想要达到的,就是要对不同学科的文化有所了解,同时要展现不同学科的学术魅力。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领导文集|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复旦-安捷利全印制电子研发中心成立
pikeliu 2010-4-7 11:14
复旦-安捷利全印制电子研发中心成立 作者:王浩来源:科技处发布时间:2010-04-06 全印制电子(Printed Electronics)是近年来在微电子领域出现的一种革命性的先进制造技术。它采用打印的方式将各种电子功能结构材料集成于电路板之中。除了电极以外还可打印制作晶体管、电感、电容、电阻、电池等功能组件,使印制电子电路发展成为一种崭新的加工工艺全印制电子技术。它具有高密度化,柔性化,集成化及环保化的优点,彻底改变当前由于采用减成法PCB制造技术所造成的高材料消耗,高废液量等顽症。据预测,未来20年新兴的印制电子产业将达到3000亿美元。目前,一些印制电子产品如有机太阳能电池(OPV)、电子标签(RFID)、发光显示器 (Flexible Display, OLED)等已获得市场的应用。欧盟委员会在第6、第7框架计划下就已资助了十几亿欧元用于印制电子技术的研究,发展速度十分惊人。 复旦大学一直关注全印制电子技术的开发与发展,于2009年11月30日与其它21家高校及企业一起发起成立了印制电子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一直以来材料系、微电子研究院、化学系等院系的数位教授在喷墨打印制作导电图形和化学电池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合作方安捷利实业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柔性印制电路板产品的制造商。它是国资委管理的下属企业,2004年在香港上市,既是全国同行业中的生产龙头企业,也是FPC/PCB的技术引领者。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跟上世界先进印制电子技术的发展步伐,开展印制电子的研究,推动印制电子的产业化进程,复旦大学与安捷利公司强强联手,建立复旦-安捷利全印制电子研发中心。中心主要的研究将覆盖印制电子技术开发过程中涉及的材料、设计、工艺、器件、设备、表征、分析、评价及可靠性评定等领域,着重攻克加成法制造工艺中的一系列核心技术,力争在我国率先制造出适于市场应用的、性价比高的印制电子系列产品。 合作双方希望通过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各自的长处、优势互补,推动国际上近年来兴起的印制电子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引领我国印制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加速印制电子在我国的产业化进程,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和创新的印制电子产品,赶上国际印制电子技术的发展水平,使我国在世界快速发展的印制电子技术领域里拥有一席之地。
个人分类: Yangtze River Delta|1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复旦大学 成立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 20100406
pikeliu 2010-4-7 11:09
我校成立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 作者:陶韡烁发布时间:2010-04-07 2010年4月6日,整合多个优势学科资源、产-学-研功能有机结合的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上海市环保局副局长方芳代表出席了当天的成立仪式并致辞祝贺中心成立。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教授和我国湖泊保护与治理流域的顶级科学家、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中心名誉主任金相灿教授共同为中心揭牌。 据悉,新成立的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将以国家和长三角地区的重大战略目标为导向,围绕流域污染控制、生态修复、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技术难题,重点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研发与工程示范,突破制约长三角乃至全国流域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以及环境保护的重大技术瓶颈,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流域污染控制成套工程技术体系,探索一条适合于中国特色的流域污染控制、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的道路,为长三角地区和全国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心主任郑正教授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流域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流域污染已经成为了我国水污染问题中最突出的一种形式。而通过前几年的污染源普查发现,来自农村地区的面污染是造成流域污染的最主要的元凶。因此,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将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固废处理生物质能转化以及农村地区的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作为自身的主攻方向,整体性地就湖库、区域或流域的水环境整治提出解决方案。 据介绍,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在成立以后,将集中复旦环境、材料、生物以及经济、法律等多学科优势,旨在建立一个从流域污染控制、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发的产业一体化的平台,凝聚和培养国家急需的创新人才,推动学科的深度交叉和机制体制的积极创新,建设国际一流的,集水科技成果创造、培育、发展和市场化于一体的学科平台。 成立仪式前,党委书记秦绍德会见了前来出席中心成立仪式的金相灿教授等学者和专家。 复旦大学成立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 作者:陶韡烁 邹瑞玥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04月06日发布时间:2010-04-07 中新网上海4月6日电 整合多个优势学科资源、产-学-研功能有机结合的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6日在沪成立。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教授和我国湖泊保护与治理流域的顶级科学家、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中心名誉主任金相灿教授共同为中心揭牌。 中心主任郑正教授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流域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流域污染已经成为了我国水污染问题中最突出的一种形式。而通过前几年的污染源普查发现,来自农村地区的面污染是造成流域污染的最主要的元凶。因此,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将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固废处理生物质能转化以及农村地区的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作为自身的主攻方向,整体性地就湖库、区域或流域的水环境整治提出解决方案。 据悉,新成立的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将以国家和长三角地区的重大战略目标为导向,围绕流域污染控制、生态修复、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技术难题,重点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研发与工程示范,突破制约长三角乃至全国流域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以及环境保护的重大技术瓶颈,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流域污染控制成套工程技术体系,探索一条适合于中国特色的流域污染控制、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的道路,为长三角地区和全国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据介绍,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在成立以后,将集中复旦环境、材料、生物以及经济、法律等多学科优势,旨在建立一个从流域污染控制、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发的产业一体化的平台,凝聚和培养国家急需的创新人才,推动学科的深度交叉和机制体制的积极创新,建设国际一流的,集水科技成果创造、培育、发展和市场化于一体的学科平台。
个人分类: Yangtze River Delta|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复旦与杨浦签署《关于合作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战略协议》
pikeliu 2010-4-4 20:06
我校与杨浦区政府签署 《关于合作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战略协议》 作者:龚瀛琦发布时间:2010-03-24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新闻中心讯 2010年3月23日中午,在逸夫科技楼多功能厅举行了复旦大学、杨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合作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战协议》的签约仪式。校党委书记秦绍德、校长杨玉良,杨浦区委书记陈安杰、杨浦区区长金兴明,校有关党政领导和部处负责同志,杨浦区有关区领导和委办局负责同志出席了仪式。 这次签约是继2006年我校与杨浦区首次签署《进一步加强全面合作联手推进自主创新框架协议》以来的又一次战略合作,本着机制创新、资源共享、项目推进、合作共赢的原则,进一步推动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深化,共同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建设。 这次战略协议的着力点在于五个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创新和文化创新,力图以机制创新为突破,推进区校合作的领导和工作对接机制,深化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和技术转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科技园区建设;以教育创新为基石,推进上海市基础教育试验区建设,共同打造杨浦优质教育集聚区;以人才创新为支撑,推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基地建设,形成各类高端人才汇聚的高地;以文化创新为先导,推进学习型城区和人文社区建设,营造和谐环境和人居生态文明。 杨玉良和金兴明分别代表复旦大学和杨浦区区政府签署了战略协议。陈安杰即兴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充分肯定了复旦大学在杨浦区从传统工业城区向知识创新城区的转型发展中所起到的引领、示范和推动的作用,并就如何更好地落实新一轮的战略合提了若干建议。 秦绍德最后就这次战略合作做了即兴总结。他肯定了杨浦区近几年来取得的巨大进步和成功转型,从一个工业的杨浦转变为一个知识的杨浦。他表示,复旦大学的发展也离不开杨浦区政府多方面的大力配合与积极支持。在当前区校共同发展的合作机遇下,复旦将在聚居高端人才、构建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繁荣文化业等发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核心价值,紧紧抓住知识创新这个重点,牢牢把握三区联动这个抓手,与杨浦区共同发展、携手前进。 陈安杰:深化三区联动 共谋创新发展 作者:陈安杰来源:《复旦》第830期发布时间:2010-04-02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我们签署了《关于合作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战略协议》。这标志着复旦大学和杨浦深化三区联动,共谋创新发展的战略合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此次合作,是在杨浦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在双方新的发展实践中,在以往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提升合作机制;是在杨浦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背景下,双方共同站在国家战略、上海层面,进一步深入开展三区联动,深化区校合作,特别是要围绕创新型国家战略以及上海转型升级这个中心,集中力量凝炼和聚焦合作目标、方向和领域,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机制体制、创新基地和平台功能;是在新的起点上双方共同描绘的新的蓝图,必将为复旦大学和杨浦新一轮的的大发展奠定战略基础。 复旦大学在带动城区发展中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在这过程中,有三个第一: 第一个第一是三区联动。杨浦区从老工业城区转型为创新城区,在这个过程中,复旦大学的领导都不遗余力地推动三区联动的理念。在杨浦区转型和发展中,在扩大杨浦的影响过程中,对宣传、推动、落实起了奠定作用。 第二个第一是科技园区产业化。复旦大学的科技园区是杨浦所有园区中科技园区最多的。而且区校联动,用市场化的方式来建大学园区。它的模式为我们整个杨浦大学园区起了模范作用,为杨浦的创业园区提供了模式。 第三个第一是区校联动。国家提出自主创新,杨浦区和复旦大学第一次在全区、全上海以协议的方式,签订了以自主创新为核心,推动区域和大学发展的文件。通过区校联动推动城区转型,同时促进大学的发展。 秦绍德:发挥核心作用 共建知识杨浦 作者:秦绍德来源:《复旦》第830期发布时间:2010-04-02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我们今天在这里签订的,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战略合作协议。 复旦大学地处杨浦区。这十年来,我们深切感受到这块土地发生的深刻变化。杨浦区在市委市府的领导下,通过七到八年的时间成功实现了初步转型,从工业杨浦迈上了知识杨浦的康庄大道。2009年,杨浦区的区级财政增幅排名全市第一。今年1月份,杨浦区又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意义非同小可。我认为,它将写入杨浦和上海的历史。杨浦背负着老工业城区转型的重担,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殊为不易。这体现了区委、区府的战略眼光和得当领导。 我们身处杨浦,为她的每一个进步感到高兴。多年来,特别是百年校庆以后,复旦得到杨浦区很多方面的支持。我们非常感激。复旦大学能够发展到今天,离不开杨浦的大力支持。 当前,区校都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复旦肩负着知识创新的重要任务,将与杨浦区携手并进。今天续签的战略协议,核心是知识创新,抓手是三区联动。原来许多好的做法,我们要继续下去。过去讲建设以复旦大学为核心的杨浦知识创新区,这个核心作用我们发挥得还不够。在高端人才聚集、新兴产业构架、现代服务业发展、城区社区建设和文化繁荣等方面,复旦可为杨浦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战略协议签订后,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区校共同落实协议中的项目,并在将来发展出更多的项目。四、五年后,我们再来检查这项战略协议的成效。 我们对杨浦的未来充满信心。随着国家创新城区的建设,杨浦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期待着那天早日到来。祝愿复旦大学和杨浦区一起有更大的发展。 复旦杨浦再签战略合作协议 对接国家创新建设 三区联动共促发展 来源:《复旦》第830期发布时间:2010-04-02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协议解读 继2006年我校与杨浦区首次签署《进一步加强全面合作联手推进自主创新框架协议》,3月23日,我校与杨浦区政府又签署了《关于合作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战略协议》,校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粤江为我们详细解读了新的战略协议。 加强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 复旦大学与杨浦区的合作,重点在于如何推进大学对区域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科研与社会脱节,是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问题。我校师生有很多优秀的学术成果,但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都不强,服务社会的能力也比较弱。这也表现在教学环节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比如说很多志愿者活动都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缺乏真正的人文关怀。国外的知名大学,比如哈佛大学,他们的课程与社区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培养起社会责任感。康奈尔大学则始终强调科研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并且对区域经济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力,这是我们需要借鉴的。 创新带动发展 以机制创新为突破。这次合作除了强调建设工作小组,抓项目的落实之外,还提出创建咨询专家组。大学的优势在于专家,咨询专家组希望能吸收院系、专家的力量,由他们来制定一些新的方向,并在合作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由专家来进行监督、评估,真正保证项目的有效落实。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杨浦区政府表示要支持复旦建设科技转移中心,同时希望依托复旦相关学科的优势,在杨浦建立一个与陆家嘴功能相互补的金融创新聚集区。对复旦而言,也希望借助区域的各项资源和优势,将我们好的科研成果、创新成果通过某种机制加快向社会转化,形成具有国家影响力的科研中心,结合杨浦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城区建设,把复旦真正建成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 以教育创新为基石。我校在为杨浦区基础教育的创新发展方面做出过很多贡献,比如图书馆向杨浦区特级教师开放;吸纳中学生志愿者到图书馆工作;开展中学生读书活动;物理化学等实验室在暑期为中学生开放;为中学教师进行培训等。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努力让中小学教育和我们的培养目标相衔接,也能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最优秀的生源,这是一个良性发展的过程。另外,我们也希望复旦的附属中小学幼儿园能纳入杨浦基础教育的区域规划当中。 以人才创新为支撑。关于人才引进,我们希望能够得到区政府的支持,为复旦的引进人才在物质保障上创造一些条件,为毕业生创业提供政策的支持。当前上海房价居高不下、人才引进竞争激烈,如果我们能得到杨浦区的支持,让我们对杰出人才的引进更具吸引力,无疑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以文化创新为先导。推进学习型城区和人文社区建设,营造和谐环境和人居生态文明;探索文化与社区结合、与创新型试点城区结合,真正使杨浦成为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 三区联动,共促发展。从杨浦区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其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一个最大的亮点。对于复旦来说,则是真正实现了大学对社会的使命和责任。 概念解读 三区联动 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简称三区联动)是以复旦为代表的高校和杨浦区共同构建创新城区的重要发展理念。这一理念孕育于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探索实践,并在不断充实内涵拓展功能的基础上,逐步提升为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也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和支持。 三区联动,即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联合发展。大学校区主要为园区提供创新创业人才、项目、手段,为整个城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科技园区是大学师生和城区市民创新创业及就业的场所,是城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极;公共社区主要为校区和园区提供公共服务,以创造一个适宜居住、休闲、交流的环境。 在三区联动中,大学科技园区是一个基本的桥梁和纽带,推动和促进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重要抓手。 合作大事记 1999年,复旦创建国家大学科技园。杨浦区将位于学校附近的四平科技公园中的三幢新建大楼以优惠的价格提供给复旦。复旦与杨浦区合作开始走上轨道,并迅速走向深入。 2002年,复旦制定就地拓展、就近发展的校园拓展计划,杨浦区积极支持复旦建设江湾新校区;并支持复旦留学生公寓和博士后公寓建设。 2002年10月28日,上海市杨浦区人才服务中心复旦大学工作站在我校成立,双方代表签定了《人事代理协议书》。 2005年底,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杨浦区在复旦周边环境改造和道路交通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三区联动的理念正式提出。 1998年至今,复旦先后向杨浦区派出20多名挂职干部,成为学校了解杨浦区的重要使者。 在三区联动中,复旦大学面向社区和其它学校,积极开放体育设施和图书资料,推进资源共享;积极支持杨浦及上海市东北片大学的合作办学,为社会设立开放课程;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努力推动杨浦区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面向企业开放校内实验室,提供相关技术支持,等。复旦大学的校内博物馆、校史馆等设施,也成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还组织大量的社区讲座,认真开展大学生社区实践活动,以普及科学知识,促进创新文化建设。
个人分类: shanghai|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曹操家族调查与跨学科研究的意义
pikeliu 2010-3-24 19:16
《复旦》2010年3月10日星期三 第827期:第06版 曹操家族调查与跨学科研究的意义 韩昇:    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外文系。2001年,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在日本东京大学等国内外多所大学担任兼职教授、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古代东亚国家关系史和佛教史。后出版《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研究》、《隋文帝传》、《正仓院》、《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海东集》等著作。   2009年岁末,引起国内学界和民众最多关注的学术事件,无疑就是河南省安阳市宣布发现了曹操墓。   2010年1月26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和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宣布,将利用人类基因调查的先进科学手段,调查分析曹氏基因,进而给曹操墓真伪的研究提供科学的证据。   深度结合历史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在中国尚属第一次尝试,它将为中国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催生新的学科诞生。    司马氏篡魏时曾经对曹氏进行族诛否?   对于曹操墓真伪的调查,将遇到历史学和生命科学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种观点是:司马氏篡魏的时候,曾经对曹魏皇室进行灭门屠杀,曹操后人基本上不可能留存世上。   嘉平元年(249)正月,司马懿通过高平陵政变废黜曹芳,另立新帝,控制了曹魏政权。随后食言,诛杀曹爽兄弟及其党羽。但曹爽是曹操的侄孙,不是曹操直系子孙或者整个曹氏宗族。   当司马炎最终篡魏立晋的时候,根据《晋书武帝纪》的记载,其对曹氏皇族的处置,是封魏帝为陈留王,邑万户,居于邺宫;魏氏诸王皆为县侯。可知司马炎只是将曹魏宗室迁居于邺城,并未杀戮。   纵观西晋代魏的整个过程,遭到镇压的只有曹爽这一门。然而,根据《魏略》的记载,曹爽祖父原姓秦,在曹操起兵时,为了掩护曹操而遇害,故曹操收养了曹真,遂改姓曹。《魏略》成书早于《三国志》,都出自晋代史家之手,是今日研究三国历史的基本史籍。如此说不误,则司马懿下重手镇压的并非曹氏本宗。    曹氏宗族有后人存世否?   曹氏宗族还有后人存世吗?   据《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记载,曹操嫔妃共育有25男。曹操第4代尚见记载,后裔到西晋亦见任官。曹操诸子皆封王,子嗣繁多,在谱系上仅见继承宗祧者,并非独子单传,例如曹据、曹林皆有复数子息过继他房。魏文帝曹丕后嗣情况也有清楚的记载。   仅从曹魏皇室承祧子嗣的情况来看,其宗族到西晋仍然维持绵延不绝。曹植的儿子曹志,仕晋官至散骑常侍,其文集见于《隋书经籍志》记载。据《晋书》记载,曹操侄子曹休一支,曾孙曹攄在西晋曾经担任首都洛阳令要职,死于晋末动乱。他的另一位兄弟曹识,在西晋任右军将军。   曹氏后人可以通过地方考察举荐进入仕途,曹毗就是通过郡察孝廉的途径任官的。他撰写了《曹氏家传》一卷,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可知曹氏后裔为数颇众,一直繁衍于世上,这就是今日我们寻找曹氏后人,进而验证安阳曹氏墓主身份的有力的历史依据。    曹操与夏侯氏的关系   有人提出,曹操本姓夏侯。因此有必要从历史研究方面来推断曹氏同夏侯氏的血缘关系。   曹操的祖父曹腾,在东汉官至大长秋,为宦官之首。曹操父亲曹嵩是他的养子,故曹操身世的传闻在其政敌中流传。袁绍曾骂他父嵩乞丐携养。东吴人写了《曹瞒传》,称曹操之父曹嵩为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与惇为从兄弟,说得如同亲见。晋人郭颁《世语》也沿袭此说,三人成虎。   了解了这样的背景,接下来可以从历史学的角度对曹操身世作些考察。在东汉,宦官未必都出身贫贱,东汉后期著名的宦官曹节,《后汉书》记载他家吏二千石,显然是高官子弟。曹腾出身的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曹家,也是大姓,《三国志武帝纪》明确记载,其为西汉相国曹参后裔。   仔细考察陈寿撰写《三国志》的笔法,就不能简单地作此联想。典型的例子如曹魏第四位皇帝曹芳,《三国志三少帝纪》也说道:宫省事秘,莫有知其所由来者。所由来者当然包括过继在内,只是说不能确知出自哪一房而已。这是陈寿作为良史的慎重态度。   按照当时过继承宗祧的基本原则,曹操的儿子中,有六个过继承宗的例子,无一例外,均取兄弟之子。曹丕儿子中,有四个过继的例子,也全都来自兄弟之子。至于曹操第三、第四代中的过继事例,也毫无例外地来自本宗。据此可知,曹氏家族全部在本宗内部过继。   那么,曹操出自夏侯氏之说一是曹操的政敌对他的人身攻击。其次,曹家和夏侯家都是谯县旧门,同属刘邦创业元勋集团,并且一直居住在本籍地谯县,世代通婚,故旁人容易妄加推测。   但是,分析曹氏遗骸DNA时,我们还是准备采集夏侯氏的基因样本进行分析,解开千年的疑团。    曹氏族谱的调查和基因的采集   现存家谱是了解曹氏族源及其分布情况的一条重要线索。《中国家谱总目》收载了全球见于著录的家谱目录,其中曹氏的家谱有275件。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曹氏家谱就达到118件。   家谱的先世传说并不可靠,曹氏家谱的起点,应该选择陈寿以来言之有据的传承,那就是始于曹参的后裔宗族,而不是再往前的西周乃至夏朝先祖。   就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曹氏家谱的年代均在明代以后,乃至有今人编修的家谱。其中,自称曹参为先祖者居多。但是,谱牒上从曹参到明代的世系没有完整可靠的记载。   我们将家谱所载世系同历史记载相比较,挑选出比较可靠的家谱,其中包含自称是曹操后裔的家谱。把曹氏取样的面铺的广一些,多取一些样本,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出自古以来多支曹氏的基因状况,获得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梳理出曹氏基因Y染色体的类型,最后同曹操宗亲或后裔的遗骸提取的基因染色体做比对。有鉴于此,我们对于家谱的记载,有意地放宽尺度,让基因的鉴定也运用于家谱的辨别上,在Y染色体的测定上,同时辨识出伪冒改姓等情况。   家谱调查反映出,与曹参或者曹操有关系的曹氏,大量分布于长江流域,与上述历史所见五胡十六国以后曹氏陈留王系迁居于江南的情况是吻合的。因此,这些地区是基因采集的主要地区。    曹氏基因调查与跨学科研究   安阳曹魏大墓墓主身份的判定在考古学上已经走入瓶颈。分子生物学的DNA鉴定无疑是目前最有力的途径。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世界上十多个最好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联合,在全球采集分析了4000万人类基因,在国内也成功分析了数十万人类基因。安阳曹氏墓的出现,提供了两个重要的契机,一是促成了历史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深层次合作研究,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以分子生物学为主要研究工具的历史人类学新学科;二是加快了人类基因调查从以民族向以家族为对象的转变。曹氏墓的DNA鉴定,是这一重大转变的个案,标志着中国的人类基因调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古人遗骸随着岁月流逝DNA也在不断降解,只能通过对现代人中曹氏DNA的全面分析,才能构成调查古代遗骸DNA的标尺。
个人分类: IDR|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复旦大学两篇论文同时亮相SCIENCE
pikeliu 2010-2-25 14:33
http://news.fudan.edu.cn/2010/0219/23650.html 《Science》杂志同时刊发两篇复旦生物医学最新研究成果: 复旦大学发现蛋白质乙酰化修饰的新机制 作者:孙国根 陶韡烁 摄影:孙国根 发布时间: 2010-02-19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function(){ $('._fontchanger').bind('change', function() { $('#endtext *').css('font-size', $(this).attr('value')); }).attr('disabled', false); }); 论文第一作者赵世民教授(右一)、第二作者雷群英教授(右三)和研究团队成员在实验室 美国当地时间2月19日,最新出版的《Science》杂志罕见地同时发表了两篇 复旦大学 生物医学研究院的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室的相关研究人员对乙酰化作用的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据介绍,两篇题为《代谢酶的乙酰化协调碳源的利用和代谢》和《蛋白赖氨酸的乙酰化调控》文章分别研究了乙酰化对蛋白质进行修饰以及对代谢通路进行调控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奠定了这项开拓性工作的地位。而《Science》杂志以如此大的篇幅同时聚焦一个科研成果,充分显示了复旦大学相关研究的重要性和开拓性。 众所周知,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结构与功能的单位是细胞,而细胞主要通过蛋白质执行复杂的调控和信息传递功能。然而,蛋白质并不是简单的直接执行有关的命令信息。在执行前,它往往首先需要在蛋白质分子链上接上某种分子或分子团, 这被称之为蛋白质的修饰。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告诉记者,乙酰化修饰即在蛋白质分子链上嫁接上一个乙酰基分子是蛋白质最主要的修饰方式之一。修饰后的蛋白质可以对细胞内的各类通路进行精确的调节与控制, 完成对基因所发出的指令的执行过程,从而实现对人体各项信息的传递和各项机能的调控。可以说,揭开蛋白质乙酰化修饰的机理之谜,就将为破解蛋白质修饰规律的生命之谜打下重要的基础。 然而,科学界对乙酰化修饰的认识经历了漫长和艰苦的道路。直到最近,在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熊跃、管坤良的领导下和赵世民、雷群英等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部分与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赵国屏课题组的合作,中国科研人员终于在这一世界生命科学的最尖端领域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深入揭示了蛋白质乙酰化作用的新机制,并最终将两篇科研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Science》杂志上。 据课题组成员介绍,科学界早期一般认为,乙酰化修饰功能主要集中在对细胞染色体结构的影响以及对核内转录调控因子的激活方面 。但是,复旦科研人员通过通量化的蛋白质组研究和不同物种的代谢通路研究发现,在生理状况下,存在着大量非细胞核的蛋白被乙酰化修饰。他们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包括: 1)蛋白质的乙酰化修饰不是少数,极可能影响着细胞生理状态下各个方面的广泛修饰,譬如在人的肝脏细胞中有超过1000个蛋白是被乙酰化修饰的,其中超过900个是新发现的,改写了原来西方编写的教科书中的传统概念。这对科学家未来深入研究这一领域,无疑具有突破性的里程碑意义。 2)首次发现了乙酰化修饰普遍存在于人体的代谢酶之中,并且调节代谢通路及代谢酶的活性。据相关专家介绍,由于蛋白质修饰后的调控功能与各类药物在人体中的效用发挥息息相关,这一新发现,将为现实生活中各类药物或维生素的使用提供重要的依据。 3)复旦科研人员还发现,乙酰化对代谢的调控发生在从低等原核细胞到包括人在内的高等哺乳动物翻译后修饰过程,因此,可以认为这一过程是在生命进化进程中极为保守的。 4)另一个重要发现是,蛋白质的乙酰化具有很高的功能特异性在代谢器官(如肝)中代谢酶被高度乙酰化,而在白血病中参与肿瘤发生的信号通路蛋白也被高度乙酰化。据介绍,这一最新发现指明,人们应该针对不同的疾病或不同的组织功能筛查乙酰化修饰蛋白质图谱,从而有可能以不同的蛋白质修饰特性与特点指导有关疾病临床新药的研发,使未来的药物更加能够针对病灶、对症下药,从长远来看,复旦的这一发现将为百姓的健康带来更多的福音。换言之,该项最新研究成果除了具有开拓性的科研意义外,还将为药物研发的打开新思路。 据悉,近几年来,复旦大学在教育部振兴21世纪教育工程二期建设计划中对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室所在的生物医学研究院给予了重点的支持。生物医学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是面向老百姓的健康和治病中的科学与技术问题,通过以转化医学为目标的研究,为老百姓疾病的防诊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技术和方法、医疗和诊治手段。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在近期的卓越成绩,正是为解决转化医学中的科学问题做重要贡献。 相关文章 《科学时报》:复旦发现乙酰化重要作用 Science聚焦中国新成果... 《新民晚报》:复旦大学两篇论文同时亮相世界权威刊物... 《Science》杂志同时刊发两篇复旦生物医学最新研究成果... 生物医学研究院举行年终总结暨新春团拜会... 《生物通》:复旦教授连发Science,AJHG文章... 《科学时报》:复旦发现乙酰化重要作用 Science聚焦中国新成果 来源:《科学时报》2010年2月22日发布时间:2010-02-22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虎年伊始,我国科学家就在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复旦大学科研人员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乙酰化修饰是生物代谢的重要调控手段,2月19日,最新出版的Science罕见地同时发表两篇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关于这项重要成果的论文。 其中关于蛋白质向能量转化过程中乙酰化修饰的重要发现,为肝病、肿瘤等代谢类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全新的思路。Science的评论文章称:了解赖氨酸乙酰化如何调控,以及改变蛋白质乙酰化对特定细胞通路的影响,对人类疾病的意义不言而喻。 人体最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单位是细胞,而细胞主要通过蛋白质来执行复杂的任务,延续人体机能。好比打仗需要不同的兵器,蛋白质执行不同的任务需要进行不同的变异,一旦蛋白质被嫁接上一种叫乙酰基的分子,它就被修饰成了乙酰化蛋白质。人体内还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修饰,比如磷酸化修饰、甲基化修饰,乙酰化修饰只是其中之一。 科学界对乙酰化修饰的研究已经有40年的历史,但是研究一直停滞不前。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的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在熊跃、管坤良的领导和赵世民和雷群英等的共同努力下(部分与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赵国屏课题组合作),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深入揭示了乙酰化作用的新机制。他们同时发表的两篇分别题为《代谢酶的乙酰化协调碳源的利用和代谢流》和《蛋白赖氨酸的乙酰化调控》的文章,就乙酰化对蛋白质进行修饰以及对代谢通路进行调控的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这项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Science以如此大的篇幅聚焦一个科研成果,实为罕见,充分显示了该研究的开拓性意义。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贺林指出,这主要与乙酰化蛋白质比较隐蔽,不容易被发现有关。去年,复旦大学研究团队通过通量化的蛋白质研究和不同物种的代谢通路研究,成功发现了大量非细胞核的乙酰化蛋白质。在他们研究之前,人类在人体肝脏细胞中仅仅发现了76个乙酰化蛋白质,而他们的研究发现了超过1000个乙酰化蛋白质。 能取得这样的工作,是因为他们掌握着利器,赵世民等制备出了世界上迄今最好的乙酰抗体,能比较容易发现乙酰化蛋白质。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余龙告诉记者。 从76个到1000多个,当中900多个新发现好似一片新大陆,带出一系列有关乙酰化蛋白质革命性的研究成果,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研究团队首次在全世界发现,乙酰化对代谢的调控功能,这种代谢功能的载体就是蛋白质中负责能量转化的酶。 教科书中关于代谢调控的内容将有可能被改写,乙酰化修饰的概念将可能成为代谢调控新内容。赵世民介绍说,细胞蛋白、代谢酶等大量非细胞核蛋白的乙酰化修饰,都是在研究中首次得到确认的。 该课题组还发现乙酰化对代谢的调控发生在从低等原核细胞到包括人在内的高等哺乳动物翻译后修饰过程,因此,可以认为这一过程是在生命进化进程中极为保守的。 他们另一重要发现是,蛋白质的乙酰化具有很高的功能特异性:在代谢器官(如肝)中代谢酶被高度乙酰化,而在白血病中参与肿瘤发生的信号通路蛋白被高度乙酰化,指明了应该针对不同的疾病或不同的组织功能筛查乙酰化修饰蛋白质图谱,有可能指导临床新药研发,为百姓健康造福。 乙酰调控蛋白质活性变化,使其中活跃、不活跃的部分相互平衡。而当平衡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代谢疾病。人类有80%的疾病是代谢疾病,其中肿瘤就是最重要的代谢疾病,如果我们能通过调控乙酰化,从而调整代谢的速度,让一些有益的代谢快些,让一些不利的代谢慢些,比如让肿瘤不长大,甚至变小,那么就意味着可以调控疾病。赵世民表示。 如果研制出一种药物能使乙酰改邪归正,对细胞进行正确调控,将产生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案。赵世民称:他们的发现意义就在于找到了乙酰化对代谢酶的普遍修饰功能。 据悉,目前针对代谢失衡而研发的控制代谢速度的药物已经有不少,但是主要是基于磷酸化修饰,基于乙酰类修饰的药物很少,因此,药物研发的前景很广阔。Science在配发的两页评论中就指出:这是自从1964年诺贝尔奖授予发现乙酰辅酶A是脂肪酸代谢的必要中间体这一研究成果后,再次将乙酰化修饰的重要性提高到与磷酸化修饰同等的高度。 不过,对于药物面世的时间点,从事基础研究的赵世民和他的研究团队都表示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他们还在研究中发现乙酰化的蛋白质有很高的特异性,也就是说不同疾病的乙酰化蛋白质不同,这就好比打靶,靶点不明,调控无从下手,并且调控的度也不好把握。赵世民表示:一个个去研究新发现的几百个甚至更多的乙酰化蛋白和它们的特点是未来重点要研究的。(黄辛) 相关文章 《科学时报》:复旦发现乙酰化重要作用 Science聚焦中国新成果... 《健康报》:乙酰化修饰:小角色有大用处... 《人民网》:我科学家发现蛋白质乙酰化修饰新机制 或可治疗肿瘤等疾病... 《新民晚报》:复旦大学两篇论文同时亮相世界权威刊物... 《科技日报》:中国科学家发现生命新陈代谢乙酰化奥秘...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个人分类: shanghai|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lincbacon 2009-10-16 12:47
我大学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据说复旦大学培养的大多是一些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今在凯迪网上读到一篇文章,与复旦有关,特转载如下,与诸位博友共赏。 转载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耿法   1925年,由现代著名白话诗人刘大白作词,丰子恺谱曲,创作了复旦大学校歌,此为复旦老校歌,歌词为:   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无羁绊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复旦复旦旦复旦,师生一德精神贯,巩固学校维护国家,先忧后乐交相勉,交相勉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复旦复旦旦复旦,沪滨屹立东南冠,作育国士恢廓学风,震欧铄美声名满,声名满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1988年,复旦大学组织力量创作了新校歌,写了新词,谱了新曲,以替代老校歌。新校歌歌词如下:   你是复旦人,我是复旦人,   我们共同拥有新的理想,   民族的崛起,人民的富强,   未来的历史重任,在我们肩上。   刻苦严谨,求实创新,努力前程,为国栋梁,   文明健康,团结奋发,复旦复旦,日月辉煌。   然而,新校歌并不受广大师生喜爱,根本流传不开。2004年11月,正值复旦百年校庆之际,经广大师生强烈呼吁,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顺应民心,作出决议:停用新校歌,重新恢复使用1925年由刘大白作词、丰子恺谱曲的老校歌。消息传出,全校师生欢欣鼓舞,好评如潮。   为什么一首老校歌具有如此旺盛顽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而新校歌却如此苍白脆弱速朽呢?何况不只是复旦校歌如此,这几乎已是一种普遍现象,许多大学也曾经废弃老校歌,改创新校歌,但鲜有成功的例子,最后,还是老校歌战胜新校歌,为莘莘学子所欣喜传唱。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的究竟是什么问题?已有一些有识之士从新老校歌歌词中反映出的高下不同的文字风格、个性特色、人文底蕴、历史传统、学术境界诸方面进行剖析,探求原因,使人很受启发。但窃以为这些还多是属于技术、枝节和皮毛方面的问题,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则是新校歌迷失了现代大学精神,因而不管怎样努力修饰也无济于事。以复旦校歌来说,老校歌中唱得是何等响亮啊: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这就是最重要的现代大学精神的体现,复旦老校歌能有这样鲜明自觉的意识,怎么不魅力四射呢?由于受历史局限,在中国最早期的一些大学校歌中,有的尚带有较浓重的儒家文化色彩。但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许多校歌开始张扬民主、科学精神,极力倡导思想和学术自由,这意味着对传统价值的反叛和对现代价值的接受,体现出和世界先进大学一致的现代大学精神。复旦老校歌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而新校歌恰恰丢弃了这一精华,用一些空洞而苍白的套话来替换,如果去掉歌词中的学校名称,改换成其他任何一所大学(或中学),这些套话几乎都适用,说是其他学校的校歌也完全可以,如此套话连篇,陈词滥调盛行,怎么可能有生命力呢?   关于现代大学精神,已有许多专家进行了理论探讨,有的说得相当深奥复杂。其实,说有多少深奥复杂也并不见得。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到校发表的第一场演讲即为中国的现代大学精神定下了通俗易懂的基调: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学生进入大学不应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应当以研究学问为天责,不应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必须抱定为求学而来之正大宗旨,才能步入正规。旨在做学问、求真理,这就是现代大学和以往科举制、官本位的本质区别。为使上述宗旨不沦为空谈,他又创立了与之相应的兼容并包与学术自由的大学学术制度和风气。蔡先生的这一理念至今没有过时,仍是大学精神的重要内核。简言之,五四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即是现代大学的灵魂。创造精神、人文精神、独立精神、学术自由精神、追求真理精神都是现代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与之相反的则是奴隶思想、专制思想、依附思想、犬儒思想、功利思想、官本位思想。五四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未过时,则五四精神激励下诞生的一批激越飞扬的大学校歌的生命力也就依然蓬勃。未进其校,先闻其声,一所大学的校歌应当体现它的办学宗旨、理念和思想,否则不配称之为校歌。可惜的是,大学在经历文革极左的摧残之后,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并未真正到位,以后又陷入新的误区。现今一些大学离当年蔡元培先生倡导的精神越来越远,官僚气、衙门气、商人气、铜臭气、市侩气却越来越浓,大学越来越像政府的一个附属机构。因此,一些新校歌的失败、速朽和老校歌的重新传唱则是必然的了。   如此说来,复旦新旧校歌的命运,反映的不只是一首校歌歌词的高下优劣差异,更是反映了现代大学精神从创建到迷失到再重新觉醒、肯定的历史曲折进程。
个人分类: 闲情和逸志|10324 次阅读|6 个评论
国际著名植物发育学家马红访谈录 (Interview with MA Hong-the i
baoyu 2009-7-18 09:09
访谈活动结束后与马红教授合影 国际著名植物发育学家马红访谈录 (Interview with MA Hong-the international distinguished Botanist) Baoyu 据录音整理 这篇访谈录五月中旬就整理出来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不便于公开。现在拿出与大家分享,大家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认识国际著名植物发育学家马红( 08 年 6 月起任 Fudan 生科院院长)的成长经历,嘉言懿行。 文章较长,若只了解概要,只看 蓝色字体 就是了。 访谈地点: SMMU 长海科技楼报告厅 访谈时间: 2009.4.28 19:00-20:30 策划:林宁,魏玉保,申未然 主持:张宗静(简称静),韩涛(简称涛) 马红院长(简称马) 静 :欢迎大家来参加今天的“学术人生,走进大师”系列访谈节目。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花草正在蓬勃的生长。人生也像植物一样,在不断地发育,成长。今天我们非常有幸请到了一位国际著名的生物发育学家来到现场给大家讲一讲成长的故事。 涛 :他就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世界著名的植物学家马红教授。(掌声) 静 :通过和马红院长接触,我们了解到马红院长是一个非常平易近人的人,而且对我们青年人的发展也非常关心。现在作为博士生导师的马院长,已经是桃李满天下了。 涛 :可能大家对马院长还不是很了解, 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马院长 。马院长 1978-1979 年就学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 1980 年被中科大送到美国费城 Temple 大学留学, 1983 年获学士学位; 1983 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生物系攻读博士,导师: David Botstein , 1988 年获博士学位; 1988-1990 年在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做博士后,导师: Elliot Meyerowitz ; 1990-1998 年在冷泉港实验室担任 PI ; 1998-2002 年在宾州州立大学担任副教授; 2002-2008 年在宾州州立大学担任教授; 2008 年至今,任复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静 :而且马院长同时获得了非常多的荣誉: 2004-2005 年获得美国 Guggenheim Memorial Fellowship( 全美每年各学科总共有一百多人); 2005 年 获得美国 NIH Senior Fellowship ; 2005 年 获得宾州州立大学 Faculty Scholar Medal ; 2007 年 获得宾州州立大学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Biology 荣誉称号 ( 生物系仅一名 ) 。 涛 :马院长还是活跃于科学界,具有卓越成就的年轻 科学家之一,科研成果十分丰硕。他第一个在植物中发现了 G 蛋白编码基因,同时也是花同源异形框基因的发现者。近年来,他着重于植物的生殖发育机制,包括减数分裂和花粉发育。 静 :马院长已发表科研论文 148 篇,有多篇发表在 Cell 、 Nature 等非常权威的科学期刊中。其中影响因子超过 9 分的有 45 篇,超过 5 分的有 83 篇,超过 3 分的有 110 篇之多,不完全统计,总引用次数已超过 5500 次。除了在学术上有深厚造诣,马院长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次担任国际大型学术会议的分会主席。从 1998 年至今,就做过各种学术报告 150 多次。 现在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有请马院长上台。(掌声) 静、涛 :马院长,请坐。 静 :马院长,您好!非常高兴您来参加我们这期的节目。您是在 1978 年,以安徽省数学竞赛第一名被保送到中科大的, 您大学时选的专业是 ? 马 :谢谢主持人! 首先,今天十分高兴参加你们这项很有意义的活动。其次,刚才在对我介绍时,有一点没有讲清楚,我是得的是一等奖,当时一等奖共有 10 名。不好意思,你刚才的问题是? 静 :您当时被保送到中科大是,选择的是什么专业? 马 :生物。当时在中科大有生物系。生物系下不分专业,统称生物系。 静 :您当 时为什么选择生物专业 呢 ? 马 :在中学的时候,我对数理化都有兴趣。但是我们在中学时并没有生物学课程,因此对生命科学接触并不多。但是在报纸上,在其它一些介绍未来科学发展的文章中,稍微有一点了解——生命科学将来会有大幅度的发展。我参加了数学竞赛,对数学非常喜欢,但保送时还是选择了生物。当时觉得生物是很有前景的,应该投入到这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学科当中。 静 :您后来到麻省理工读的博士学位,当时 您读的是植物学专业 吧? 马 :毕业后做的是植物,后来对发育生物学比较感兴趣。当时,人们做的主要是动物发育。在麻省理工学院第一年,还不太确定做什么课题。经过一段时间,对系里的教授有所了解后,选定了实验室。我希望能够在基因水平上研究植物发育。传统做发育生物学的模式生物是果蝇,线虫刚开始应用。用这两种模式生物, 要深入研究当时还是比较困难的,实验技术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为了学习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研究基因功能,一开始在教授建议下先研究酵母,酵母的分子遗传学。这样学了不少思路和实验技术。 到申请博士后时,就准备回到发育生物学上来,这时有两种选择,做植物还是做动物?我选了植物。另一个促使因素——在研究生期间,接触了一些国内科学工作者,也想到要回国工作;觉得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植物学还不是很发达的学科,通过自己和同行的努力,可能会把这个学科往前推动一步。 静 :能够结合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大家借鉴的。 马 :实际上,不止植物学,其它一些学科也存在这种状况,比如癌症研究,研究了这么多年,也有不少重大发现。但是很多学科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才会有质的飞跃。 涛 :马院长,现在研究生普遍有一种思想——我选择好自己专业后,就只用学习本专业, 不用涉猎其它专业的知识了。您认为这种想法正确吗 ? 马 :可以理解这种说法的由来,同学可能觉得现在学习任务重,本专业就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顾不上学习其它专业的知识。 这种观点不够全面,在我的科技生涯中— —从中科大到现在,我始终选择专业丰富的研究所或院系。我在学习分子生物学时,麻省理工的生物系面就很广,有 50 多个教授,涉及生物学的各个方面。哈佛、斯坦福、加州理工生物系研究领域也非常宽。选择麻省理工时,也考虑到这一点——它提供了学习不同领域的机会。后来做植物学的博士后,我选择了加州理工,在加州理工做植物的教授不多,更多的人在做神经生物和动物发育。通过听各种 Seminar ,我接触了其它专业的教授,获得了不少知识。冷泉港也是这样一个地方,研究面很广的研究所。 现在来到复旦生命科学学院,生科院的生物学领域包含的学科非常全。所以,我们做生物研究,最好从自己专业之外甚至从别的领域博采众长。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思路,学科交叉,更容易成功。 涛 :触类旁通,更广泛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深度,还要广泛。 马 :很对。一般来说, 去听别的专业的学术报告,对我们的科研工作会有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静 :现在的研究生硕士 3 年,博士 5 年,时间很有限。我们想知道,您 当时是如何分配时间,兼顾各方面知识的学习 ? 马 :咱们中国有古话,“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我觉得学的面广一些,我们的课题设计就会更完善一些,实验就可能有更高的效率。学到新方法,解决不少科研问题途径就多了。我在读研时,花了不到 5 年时间, 4 年半吧,第一学年不做实验,主要是上课,为后续的实验室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像现在跟复旦老师交流,有时是免疫学方面,当时免疫学课程学到的基础知识就派上了用场;可以探讨抗体呀,也就是免疫球蛋白等等。 在做科研时,我觉得勤奋是不可少的,同时我们要用巧劲,而不是蛮劲。 静 :把钢用在刀刃上。 马 :对。接触各方面知识多一些,就能够判断什么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什么样的实验思路是合理的。若实验设计不合理,你又不了解情况,做起来反而走了弯路。这时越走越远,花的劲会更大,纯粹是辛劳。 静 :知识面广了, 能够注意到多方面的问题和细节,能更好运用到自己的科研当 中。 马 :我们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超越其它学科。许多学科都拥有最先进的设施,先进的理念。从其它学科受到启示,有了对比,我们就可以选择比较优越的方案,完善自己的课题。 涛 :您当时是如何分配时间,来做科研和涉猎其它专业知识呢? 马 :我当时放在科研上的时间不一定比其它研究生多很多。我喜欢早起,晚上并不熬夜 。每天我都列一个计划 ,把每天的事安排一下,有条不紊地把该做的事情做了。若有空余时间,就考虑一下第二天要做的事情。出现意想不到的事,花的时间比预料的多,一部分计划的任务就放到第二天做。一般我都有两手准备。有时需要生物材料、试剂到齐才能开始试验,如果这些材料制备不到位,实验就要停下来。在这个时候,做一些后备工作,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这样就提高了效率。 一 般我不会过度疲劳 ,我在饮食或各方面要废寝忘食的情况不多。身体保持健康还是很重要的,如果休息不够,效率会下降。表面上看来花的时间多了,实际上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涛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马 :所以适当的时候, 我也会参加一下课外活动 。当时我们实验室附近有播放电影的大教室,到周末我常会去看电影放松一下。还挺便宜, 1 美元看一部,外面的影院要 3 — 5 美元。把适当的娱乐活动穿插到实验安排中。调剂一下,把眼前的工作放一放;回去在想一想,从另一个角度可能会有新的火花吧。进大学工作之后,有了自己的家,庭院中有一块自己的菜地,工作之余就到菜地干个把小时,也是有十分有益身心健康的。实验遇到困难时,可以把它放一放,做些其它事情,看看文献,思考下进一步的安排。有时会找到新的解决办法,这样效果就会好一些。这些技巧很有用。 读研时我在第三、第四年花了很多时间做学生工作。当时在麻省理工的中国学生当中,有一个学生学者联谊会,常年会组织一些活动,如春节、国庆节、联谊活动等。对我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现在做院长需要与很多人交往,这些能力就有了用武之地。 静 :要学会和别人沟通,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机会。 马 :对的。我们做科研的同时,也需要和别人交流,不同层次的交流。同行交流必不可少,也需要同其它领域的人交流。做科研的人要认识到一点,不断向别人介绍我们工作的重要性。学科专业化后,很多人并不了解我们的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意义。 静 :需要别人了解、认可我们的工作。 马 :如在植物方面,国内外大多数人 对转基因植物不是很了解。 认为它含有一些对人或环境的危害。实际上,从现有数据来看,转基因植物是没有什么危害的。在美国,转基因大豆、玉米有广泛的种植,占年产量的比重也很高。用它们加工的食品有很多,好多人食用这些转基因食品 10 年以上了,没有发现健康问题。 我们做研究时,要有严谨的态度,不是乱做——如把有毒蛋白的基因转入植物中。经过科学的研究实证之后,就可以保证这种安全。 实际上, 广大老百姓还不太了解这些情形,那么我们就要做好宣传 ,用事实说明问题。 静 :从麻省理工攻读学位开始,到您在宾州州立大学做终身教授, 20 年来您一直在做科研。 是什么促使您一路走下来 ? 马 :科研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谋生的方法。从年轻时开始, 我认为科学是一种兴趣,是一种追求。 无论是自己做实验,或者看文献,我都有极大的好奇心,想知道别人在做些什么,希望知道最新的发现是什么。通过新发现,了解到科学领域又有了什么新进展,对大自然又有哪些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我在做研究生时,喜欢跟我的老师同学经常讨论问题。做实验过程,中间会有停顿时间——化学反应间隙、水浴等等。这时碰到另外一个研究生就会谈各自的课题,会联想到可能的借鉴。现在我经常鼓励学生想的远一些,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实验,考虑下一步,再下一步,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将遇到哪些问题。 多年的教学工作使我认识到:培养下一代人,教会他们做科研,周密地考虑问题,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看到青年人听到某个科学问题,脸上表现出理解的表情,这是令人非常高兴的一件事情。 静 :培养研究思路是非常重要的。请问马院长,在国外做科研和国内有什么不一样? 马 :在一些方面,有程度上的差异。在 国外的大学里基础研究是比较多的 ,国家基金、政府的各种项目等;都有一个长远目标,但不会急切的要求 3 、 2 年马上做出些有应用价值的成果。 在中国,这一类项目极多——应用性的项目偏多些 ,更注重实际问题。这和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有一定关系,迫切需要把资源用于解决应用问题。 另外,在美国比较好的科研单位,研究生是一股很重要的力量,但 博士后也是非常重要的科研团队 ,占很大比例;国内博士后比较少,研究生是国内科研的主力军。 涛 :您认为研究生,特别是刚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如何切实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 马 :这个问题,我们刚才的讨论已有所涉及。除了要 花相当多的时间, 60% 、 70% 时间,用于课题的试验和分析, 剩余时间要了解相关学科,和学科的前沿。 学术报告有较好的专家来介绍自己的工作,是一个很好学习机会。这时报告人会谈到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失误,或走的一些弯路,或补充课题的背景、思路等发表的论文中所没有的内容。毕竟限于科学期刊篇幅,论文主要用于描述结果和意义。那么我们在听报告时,学到了这些论文中没有的东西,对我们的工作也会有所启发。 多与我们接触到的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我觉得,中国科研相当好了,在一些单位,包括二军大这样的研究机构,有很多的研究队伍,课题组间多多交流就会使自己的水平有所提高。学生在看文章、思考科研项目时,也应多问一问,这个工作能解决了什么科学问题。 做完科研项目之后,要能够对生命现象有有一个新的认识。一定要对自己的研究工作做好总结和衡量,这样对我们的工作就会有确切的认识。 涛 :马教授,刚才谈到科研上的弯路,当 您遇到挫折和弯路时,您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克服困难呢? 马 :这个是很重要的。我们首先要做好思想准备——不管实验准备多么充分,总会有失败的。科研活动本身是特殊的,有它的特点:尽管计划很周到,储备知识啊,各种情况也都做了预料,试验中还是会出现很多意料之外的问题。有些情况并不算失败,是结果跟预测不一样。这表明了有些想法是不成熟的。 另外一种是实验技术上的失败,限于技术自身的局限性。我们可以多角度考虑问题,如果是技术原因,那么要从各方面摸索,改善一些条件或换一种方法。目标可以从不同途径达到,一种不通换另一种。 有时我们希望完成较难的实验,做了一段时间,发现非常困难。这时可以放一放,变换其它容易的来做;给自己打打气,缓缓劲。一个人的课题不可能 1 00% 都是较难的实验。这 时停一停,去做些后续的准备工作。休息调整后再回过头来攻关,调动一切力量冲击一次。 静 :科研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前进的过程。很多学生想成为导师眼中的好学生,您从学生一步步走来,现在是博士生导师,您 认为什么样的学生是您眼中的好学生呢? 马 :当然,不同的导师有不同的标准。 勤奋是必须的 ,我认为知识要不断积累,不满于现状。有相关的知识背景很好,但还不够,要不断增加新知识。 遇到科研问题,能在导师指导下领会它。经过导师和师兄、师姐的帮助后,自己仍 有独立思考能力 ,能够判断别人提的意见是否合理。经过充分思考之后,有时会发现自己想法与别人的有偏差。这时要敢于把自己意见提出来,不要在意别人是批评还是赞成,第一次不成,还有第二次、第三次。 在导师安排下 工作时,自己 挤出时间来探索自己的想法,用好现有条件 ;或与别人讨论,看自己的想法是否有道理。导师对成功的实验是不会批评的,批评的 是不成熟的想法。那么就要把这些想法完善,做进一步的验证。这样就可以得到老师的认可。 学生不能盲从,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 与别人观点差别大时,需要我们 有涵养、有耐心,慢慢解决问题。 静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马 :要在 别人帮助下,逐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这样就会不断进步。 涛 :马院长,我们从国内到国外、从教授到院长、从您的学生时代谈到现在,可以 展望一下您的未来 吗 ? 马 :首先,现在是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的大好时机。中国经济总量排在世界前列,也越来越强;中国政府对科技的支持越来越多,有很多青年人立志投身于科学研究。在这个背景下来上海、来复旦工作,我感到非常荣耀。 复旦是国际知名的高等学府,我 07 年是考虑到复旦来担任将要成立的植物研究所所长。之后在复旦师生的热情鼓励下我申请并应聘担任了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能够担任院长,能够在复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推动复旦生命科学乃至上海生命科学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到复旦后,与学校领导、老师、学生的交流很有益处。我对复旦生科院的将来充满信心。复旦的生命科学有很好的基础,有多项研究是国际一流的,我希望生命科学包括植物学能有更大、更快的发展。生科院的教授、青年学者都充满了干劲。 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植物学研究非常重要。 在复旦,我们要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探索植物发育和植物生理的奥妙,为农业发展提供基础、献计献策。现在生命科学学院有数项中国的转基因专项的研究项目,我们要做出应有的贡献和成就。 静 :祝愿马院长和复旦大学取得更大的成就,也希望二军大和复旦生科院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静、涛 :马院长,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做客二军大,为广大研究生、博士生答忧解难,指点科研和人生的方向。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马院长,谢谢您!(掌声)
个人分类: 科学家|1205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0: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