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企业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百年老校之怪:黄奇逸
热度 3 fengzhigu123 2011-1-25 10:53
  百年老校之怪:黄奇逸 作者: 谢不谦(川大文新学院古典文学教授、博导。该文转自作者博客“短亭长亭”,见: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821593PostID=30666849 )   川大百年老校,历史上,名人多,怪人也多。光怪陆离,让国立四川大学神采飞扬。但光怪陆离神采飞扬的人,大多是民国教授。我在狮山的硕士导师屈先生守元,民国川大学生,回忆起当年教授的轶闻趣事,眉飞色舞。但这几十年来,一个运动接一个运动,把这些教授的怪毛病都治好了,没治好的,随着岁月流逝,也相继凋零了。没有怪人的大学,周吴郑王,一点不好耍。   好多年前,却听说历史系有个特立独行的怪人,埋头学问,不理家务。妻子是优秀的职场女性,个性独立,问他:“谁来理家?”怪人说:“我正在做一项重大研究!我不做,就没有人去做;而你的工作,别人可以代替。”很伤妻子的自尊,跟他说拜拜,挥手而去。   怪人不为所动,依旧埋头搞他的重大研究,不屑为晋升职称发表论著,更不屑为完成数量化的科研工分炮制垃圾论文。结果是,年过半百,学生辈都当教授了,他还老讲师一个。十年磨一剑,终于磨出了一部大书,洋洋洒洒五六十万字,但学术著作不赚钱,出版很难。幸得一民营企业家慧眼识英雄,慷慨资助,才从手稿变成铅字。系上动员他申报副教授,他却要越级申报教授,说他的学术水平比好多教授还高,评副教授是对他的侮辱,不如当一辈子讲师。   怪人的传说很多,说他离婚后,日子过得很清苦,住筒子楼蜗居,形影相吊,茕茕孑立,他却不以为意,天天带两个冷馒头,骑自行车去偏僻幽静的茶馆读书,有一次上课,竟把破自行车推进教室放着,学生莫名其妙,他说:“刚刚才掉了一辆,再也掉不起了~~”这些都是我道听途说的。我由此而感叹:“女子无才便是徳~~”凡成就大学问者,背后肯定有一位甘愿自我牺牲的女人。   我认识的女人,包括我媳妇,大都不甘愿自我牺牲,宁愿拼命搏斗,以青春之高折旧率,比翼齐飞,去换取所谓“男女平等”。平等的结果,就是美人迟暮,未老先衰,何苦来哉?媳妇斥道:“你能养活我和儿子吗?”很惭愧,我不是民国教授,能养活娘儿俩一大家,更没有追求卓越的学术志向,只好循规蹈矩,在学校迎合体制,在家里迁就媳妇,跟大多数成都男人一个模式。   却说前些天,我去学院查阅试卷,在信箱中发现一本书,《茶边栖心录》,作者竟是这位久闻其名却无缘相识的怪人,书前简介:“黄奇逸,1950年生于四川井研县,1980年硕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徐中舒先生处。现任本系老讲师……”扉页有他亲笔赠语:“……以此小书,聊表弟望风而下揖之浅浅心意。”吓我一跳:我这个浅薄后学,怎能担当得起?赶紧找到黄先生的电话,打过去,表示后学景仰之意。黄先生说,他听学生说我如何飘逸如何怪,我笑道:“我其实不飘也不怪,只是偶尔在博客上装怪。”他却发出邀请:“春暖花开的时候,一起去喝茶?”我说好。   这位传说中的怪人,黄奇逸先生,题赠我的《茶边栖心录》,是他谈史论文赏艺兼及生活趣事的散文随笔集,伊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种种传说,在书中得到印证,没有传说中的怪,却比传说中的奇。拜读一过,被他内心的强大震撼。我用“内心强大”来形容黄先生之怪,是因为他宁愿自我边缘化,当一辈子老讲师,也拒绝迎合体制,被体制异化,这是我辈做不到,也不敢做的。面对强大的体制怪胎,为了职称,为了名分,为了待遇,甚至为了老婆的虚荣,也不得不摧眉折腰,或巧与周旋。原来以为,黄先生这样心雄万丈怀才不遇的怪人,如果不是愤世嫉俗老愤青,就是怨天尤人牢骚客,结果大错特错,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在《中国人并不丑陋》中写道:       我一生只要有碗饭吃,有件衣穿,有张床睡,有本书读,有盏茶喝,有几个老朋友浑说开心话,有些足够的时日让我泡在人性中感觉与深思,甚至让我空白!我就欢乐得很了。有人说:“结果你还是要吃碗饭,精神是填不饱肚子的!”但我要反问:“钞票能塞满脑子吗?”有人说:“脑子可以不填,肚子非填不可!”有这话,我就不得不说一句万般得罪你的话了:“只填肚子的生活,与那满地走着捡人屎吃的狗还有什么区别呢?”而能抛开尘纷,以最低的物质维持生活,畅与人性及最高的精神世界为伍者,他们从来都认为他们拥有这世界上最最愉快的人格与气性。      黄先生对自己学术的自信与期许,对心灵自由的执着与追求,对富贵名利的淡泊与超脱,让他虽身处清贫之中,却获得了人生的快乐。看他在《观音桥藤花茶社》《插嘴》等文中自述其在茶馆读书之馀,与三教九流神侃,跟老人小孩逗乐,幽默、机智、天真,哪里象个怀才不遇的落魄书生?分明是个快乐的老顽童。想起孔子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简直就是黄先生的写照:求仁得仁,又何怨?他内心之强大、精神之富足、思想之深邃、才学之渊博,让我自愧弗如,甘拜下风。举一例,集中《诗人的平衡》一文,畅论屈原、曹植、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高下,古今纵横,中西融通,学术与人生打成一片,诗情与哲思熔于一炉,有思想的学术,有学术的思想,我这个貌似有点小聪明的“之乎也者”古典文学教授,是写不出这样别具只眼力透纸背的精彩文字的。   据说,《茶边栖心录》出版6年后的2005年,黄先生第二部大书出版,又是洋洋洒洒六七十万字。自1980年研究生毕业,坐了25年冷板凳之后,8 年助教17年讲师,才晋升为教授,据说还是学院力争,学校破格的结果。   我上历史文化学院官方网站搜索黄先生更多信息,他既非博导,也非硕导,没有国家级课题,也没有各类荣誉或获奖,头上没有任何光环,普通教授而已。电话先秦文学专家阿明教授,问他认不认识历史系黄奇逸老师,阿明说他不认识,但读过他的书,在课堂上,他只引用两个人的学术思想,其一就是黄奇逸。阿明说,很多年前,曾与黄先生的副导师某老先生为邻,老先生常常惋惜:“这孩子太固执,可惜了~~”说同学辈早就教授博导了,他还是个老讲师。我读完《茶边栖心录》,掩卷沉思,却感觉:可惜了的不是“这孩子”,不是黄先生,而是我们四川大学,是中国高校。黄先生这样的怪人,民国教授的流风馀韵,另类学术精神,据我所知,在川大,在中国高校,大都被体制边缘化了。   黄先生现已退休,但他的两部大书,《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增订本),从宗教与文化精神的角度,重构上古史;《商周研究之批判:中国古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则是挑战国学大师王国维等人为代表的“甲骨学体系”,建立新的“甲骨学体系”。黄先生是著名学者徐中舒先生的弟子,而徐先生是王国维的弟子,他当年参加编写徐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大辞典》时,就对原有“甲骨学体系”的合理性产生了怀疑,促成他潜心故纸堆,一去20年,以探寻真相与真理,如西哲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也是他在学术道路上命途多舛的主要原因。黄先生二十年磨两剑,交相辉映,汇为《鸿荒孤棹》上下卷,150万字煌煌巨著,已由巴蜀书社再版。这是专门之学,高精尖之学,不是我能妄加褒贬的,详见百度百科“黄奇逸”: http://baike.baidu.com/view/1939216.htm
个人分类: 转载天地|3622 次阅读|3 个评论
正在推动科学和伦理的中国
techne 2011-1-24 23:22
该译文发表于《世界科学》,此处为原始译稿。 正在推动科学和伦理的中国 约翰.波福莱特(John Pomfret),华盛顿邮报特约撰稿人 王 键 星期一,6月28日,2010年A01 深圳,中国——去年,赵博文(音译)作为团队的一员破译了黄瓜的遗传编码。目前,他正在探索人类智商的遗传基础。 (中国研究人员和数据分析师赵博文在BGI的实验室,该机构已经脱离了政府的支配。) 赵今年17岁。   在它把世界带进技术威力后的几个世纪——回想火药、灌溉和印刷字——中国已渐渐返回伟大科学强国的行列。带着尚显青涩的焦躁,在一些案例中,中国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在可能改变世界的研究中正在开始复兴。   卸下了西方常有的社会和法律约束,中国的先驱科学家也正在推动伦理的界限和原则,他们创造了一个新的——对很多人来说,是令人不安的——位于远东的狂野西部。   10年前,没人认为中国是个科学方面的竞争对手。它的最好的和最闪亮的人才都这么认为并离开中国,流失进了哈佛、斯坦福和MIT的大学研究实验室。   但在过去的五年,在西方受过教育的科学家和有魄力的企业家进行全力拼搏,迎战中国死板的官僚体制,以建立研究机构和公司。这些已经挽回了在西方受过训练的中国研究者的国内印象分数,他们致力于把中华人民共和国转变为一个科学超级强国。   “他们成长的如此迅速和突然,以至于人们还在怀疑”,拉斯莫斯.尼尔森(Rasmus Nielsen)说,他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遗传学家,在同中国搭档合作。“我们应当习惯这一点,现在有来自中国的竞争,并且事情变化的程度确实相当剧烈。”   中国已经斥资数十亿(美元)用于改善它的科学声望。几乎每个中国部委都拥有某种规划,要在从导弹到医药的每个领域赢得一项技术优势。北京的科技部,王刚,将在7月份访问美国,人们期待他会示范中国的某些成功之处。   在五月,比如,在德国的一次国际会议中,一台中国生产的超级计算机排名为世界第二快机器。根据超级计算机的数目,中国现在是第四大地区,同德国不分胜负。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和技术期刊中的研究文章数量,中国已经一跃成为第二大地区——从1995年的第14名——排在美国之后。   由比尔和玛琳达.盖茨基金会支持,中国的医学研究者,与一家美国公司合伙,在去年击败了一个印度小组,开发出一种成本低于5美元的用于子宫颈癌的新测试。目标是在3年内检测1000万中国妇女。   作为耗资数百万美元创建绿色中国能源的一部分成就,中国的工程师已经显著地改进了西方和苏联的煤气化技术(coal-gasification technology)。 行动,而非研究   “这里要行动”,S.明.孙(S. Ming Sung)说,他是清洁空气特遣组的首席亚太代表,该特遣组是一家建立在美国的非营利机构,他还是壳牌石油的前任执行官。“在美国,有更多的论文研究者。这里,他们要做事。”   与此同时,中国军方的研究人员也开始临近尖端的重要突破:一种陆基反舰弹道导弹在美国海军内部引起了关注。   2007年,中国遗传学家在非洲人、亚洲人和高加索人种的基因结构中发现了巨大的差异。他们不久将报道一项进展,它表明为什么有些人——比如西藏人——能够很容易地生活在高纬度地区而其他人不能的原因。   还有很多难题。在创新方面中国还被看作是疲弱的,而且中国的官僚主义者例行公事地对发现进行书面指令——被西方科学家视为荒谬的幻想世界出发令。   2008年,科技部给研究人员两年时间提出用于临床试验的30种药物,并且只有5天时间进行申请以获得资助。这完全无视事实,自从1949年的共产主义革命,中国只开发出一种国际认可的药物——青蒿素(Artemisinin)——以抗击疟疾。   中国的科学和技术也在骗局和不时带来问题的实践中风浪不断。在中国超过200家的机构为人们进行有争议的干细胞治疗,这些患者被损伤、疾病或生育缺陷所困扰。虽然政府去年开始规范整个产业,但没有哪项技术已经经受严格医疗试验的约束。   中国也是已知的“垃圾”专利的主要来源——它指荒唐的“发明”主张,不比蛇油式骗局更有料。   “这一发现将会震撼世界!”刘剑(音译)怒吼道,他是华龙(音译)肥料技术有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刘声称他已经开发出一种方法,通过纳米技术的使用来降低肥料用量,虽然农业部官员对这个说法冷嘲热讽。“你会帮助我们募集些资金吗?”在一次会见中刘问道。   最后,剽窃和篡改结果看来像筷子一样平常。武汉大学的一项研究披露了伪造报告的整个产业,以及在去年迅速取得14亿5千万美元的论文写手,这自2007年以来增长了5倍。 中国作为初生科学超级强国的涌现滋生了关于美国同北京关系的疑问。自从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向中国学生敞开大门,几十万人已经涌入美国。其中大多数研习科学和工程并且在横跨全美的研究机构中受到欢迎。但随着中国开始成为竞争者,美国专家已经开始质疑这一实践。   FBI官员宣称在美国存在着盗取美国工业、科学、技术和军事秘密的大规模活动。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中国人被确定有罪,他们偷窃美国的技术并输往中国。   “同中国的科技关系一直都处在各种政治压力的对立面上”,理查德.P.萨特梅尔(Richard P. Suttmeier)说,他为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研究了中国的崛起。“既然面对持续的竞争,在相互信赖的缺失中发现合作的基础是个问题。它就会转向关于间谍活动和技术饥渴的疑虑。”   那种饥渴在BGI(华大基因)的大厅中是明显的,BGI是赵博文和更多的1500名其他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家。位于南中国深圳大城市带的一个工业区,BGI已经成长为致力于译解有机体起源图谱的世界主要遗传学机构之一。   在过去的几年里,BGI的科学家对鸡、蚕、熊猫、水稻变种以及来自格陵兰岛4000年前残留的人类进行了基因测序。   在一月份,BGI作出了迄今最大规模的对基因组测序设备的采购,从建在加利福尼亚的Illumina公司购买128部超级高科技机器。在获得它们之后,BGI可能会很顺利地超越美国的基因测序产量。 避开指令   在11层的实验室内,气氛完全是硅谷式的开始:短裤,踝手链,设计者的眼镜以及随意的纹身。赵在去年夏天的实习期来到BGI,进行关于黄瓜的工作。现在则作为全职雇员继续他的研究,赵开始把他的注意力转向一个西方研究者因为伦理担心而早已退却的主题:赵计划研究他在北京一所顶级中学中表现最佳的1000名同学,并且根据他们,他补充说,“同其它1000名普通孩子进行比较”。   BGI的秘密——并且也是许多中国最佳科学机构的秘密——看起来是摆脱了来自中国政府的官僚控制。BGI始于21世纪之初的北京基因组研究所(Beijing Genomics Institute),但在2007年科技部试图指示它能研究和不能研究什么之后离开了北京。   深圳市政府向它提供了几百万美元作为保证和运行费用来实现南迁。去年,BGI从中国开发银行得到了150亿美元最高限额贷款。   “我们来这里是因为对我们来说它是从事科学的最佳地点”,杨黄明(音译)说,他是这家机构的创建者。“我们对政治不感兴趣”。   到目前为止,中国最成功的研究机构是国家生命科学院,以NIBS知名,它负责中国超过半数的同行评议出版物。该院的23名主要研究者,它的主任和代理主任,都是来自美国的海归学者。它也是中国唯一不设党委书记的主要研究机构。   罗敏敏(音译),37岁,神经生物学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得到他的博士学位并在杜克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工作后,于6年前回到中国。罗说他在NIBS拥有一笔很大的预算,并且比在美国时有大得多的研究自由。他正在研究与注意力缺乏的紊乱有关的遗传因子。   “如果我还在美国,做出发现的机会将会小的多”,他说,“这里,人们愿意承受风险。他们给你钱,并且重要的是你能做任何你想做的事”。
个人分类: 翻译作品|15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比较中、印两国企业家
feicheng 2010-9-28 15:19
过 去几年对比中国和印度经济环境的评论性文章并不少见,这两个国家同时出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企业家阶层的崛起。但对于这两个国家的企业家是如何思考的以及他们决策和行动的背后动机,我们却知之甚少。最近英国调查公司YouGov对中、印两国4,000多位企业家、企业经理和梦想成为企业家的人进行了一次调查,由英国智库列格坦研究所(Legatum Institute)近日公布的调查结果,使外界得以一窥这两个国家企业家阶层的各自状况,并将一些问题摆在了决策者和投资者面前。 这两个国家的企业家都很看好未来。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社会较10年前更欢迎企业活动,印度和中国分别只有25%和33%的受访者认为,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新企业的前景。多数人相信,未来五年他们的生活将大为改善。 但在对经济的乐观之外,两种不同的企业家精神也显现了出来。中、印两国企业家创办企业的动机首先就有不同。当被问到主要的创业动机时,绝大多数印度企业家说是想成为自己的老板,而多数中国人的回答是为了挣更多钱。在这方面印度创业者与西方模式更像,考夫曼基金会(Kauffman Foundation)去年的研究显示,当美国创业者提及创业的主要原因时,他们更喜欢说想拥有自己的公司,而不是想积累自己的财富。 当被问及激励他们决定创业的其他原因时,近一半的中国创业者给出的答案都与国家扶持企业发展的努力有关,而在印度只有9%的受访者这样说。中国23%的创业者表示,他们在学校或大学学习的东西促使他们作出了创业决定,这想必是政府利用大学推动创业精神的结果。中国企业主提及政府采取的亲商措施或媒体(在中国媒体是国家控制的)所传达亲商信息的频率,是印度企业主的三倍。 印度企业家更能得到亲属和周围人士的支持。21%的印度受访者说,家庭期望是他们企业家精神的源泉,而中国受访者中只有9%这样说,27%的印度受访者说他们从所结识的其他企业家那里获得过激励,在中国受访者中这一比例为18%。 中、印两国企业家在激励和动机方面的差异体现在许多方面。印度依赖亲戚关系的创业模式在企业融资中就有体现,49%的印度企业主依赖家族资源创业,中国创业者中只有25%的人这样做。中国企业家更依赖银行,其中49%的人从银行贷款,印度企业家中的这一比例为27%。在对举债和获得投资等传统融资方式的利用方面,印度企业家的使用率只是中国企业家的一半。这一现象引发了一些可进一步研究的有趣问题。比如,印度企业家会因为知道自己一旦创业失败就将伤及朋友和家族、而非某个非亲非故的银行,从而在创业前更加小心地研究自己的商业模式吗?中资银行在提供贷款前,是否能像印度家庭一样仔细评估创业想法的商业价值呢? 在罗列影响创业的重要因素时,印度创业者认为与获得融资差不多一样重要的,是创新和在困境面前承受风险的能力等个人内在品质。而对中国创业者来说,获得信息和知识比创造力更为重要。这暗示中国创业者认为商业上的成功有赖于知晓并利用外部市场环境,而印度创业者认为成功源于适应不断变化环境的内在能力。 中、印两国企业家在看待自身与外部政策环境的关系方面也有很大不同。印度81%的企业主说,要想获得商业成功,重要的是有能力找到并改进可绕开限制性法规和制度的方法。而中国93%的企业主说,必要的关系网(主要是与政府的关系)对他们的商业成功有重要作用。概括地说,有有事业心的印度人相信,即使没有国家的支持,他们也能成功,而中国有事业心的人则认为,他们的成功与政府有直接关系。 调查结果对于在发展中国家如何支持创业有借鉴作用。我们的调查目前显示,印度的企业家精神具有一种可持续性,而中国在这方面则不那么明显。由于印度企业家往往是在政府和金融机构运转不良的环境下获得成功的,因此他们形成了一种独立而勇于试验的禀性,我们有理由推断,如果印度减少对企业的种种羁绊并清除腐败,印度的企业家阶层将获得更大成功。而在中国,如果政府行为不再足以造就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家,我们不清楚将会是怎样一种局面。 来自:《华尔街日报》 (本文作者Ryan Streeter是伦敦列格坦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 【 英文 】The past few years have seen no shortage of commentary about the comparative economic environments in China and India, where growth and the rise of enterprising classes have gone hand in hand. Yet we have very little data to help us understand how entrepreneurs in these countries think and what motivates their decisions and actions. A new survey of more than 4,000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anagers and aspiring entrepreneurs, conducted by YouGov and released today by the Legatum Institute, sheds light on the countries' respective enterprising classes -- and raises some questions for policy makers and investors. Entrepreneurs in both countries share a high degree of bullishness. Nearly half of the respondents believe their societies are more welcoming of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than they were 10 years ago, and only one-quarter in India and one-third in China believe that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has seriously hampered the prospects for new businesses. The vast majority believe their lives will improve dramatically in the next five years. Looking beyond the economic optimism, however, two different styles of entrepreneurship emerge. The differences start with why entrepreneurs launch businesses in the first place. Asked about their main motivation,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Indian entrepreneurs name 'being my own boss,' while the most popular response in China is earning more money. In this way, Indian entrepreneurs more closely resemble the Western model: American entrepreneurs were more likely to cite 'owning my own company' than 'building my wealth' as the main reason they launched a business, according to a Kauffman Foundation study last year. When asked about other factors inspiring their decision to start businesses, nearly half of Chinese entrepreneurs give answers related to the state's efforts to promote and manage enterprise. Compared to just 9% in India, 23% of Chinese entrepreneurs say what they learned in school or at the university prompted their decision, presumably a result of the government's strategy of using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entrepreneurship. Chinese business owners cite pro-business actions by the government or pro-business messages in the media (which in China are state-controlled) at three times the rate of their Indian peers. Indian entrepreneurs paint a more relational and organic picture. Twenty-one percent cite family expectations as the source of their entrepreneurship compared to 9% in China, and 27% of Indians cite the inspiration they glean from knowing another entrepreneur, compared to 18% in China. This difference in inspiration and motivation manifests itself in many ways. The relational Indian model of business start-ups is evident in enterprise financing, where 49% of business owners rely on family resources to start their enterprise, compared to only 25% in China. Chinese entrepreneurs are much more dependent on banks, with 49% taking out loans compared to 27% in India. Indian entrepreneurs use conventional financing through debt and investors at about half the rate of their Chinese peers. This raises some interesting qu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Are Indian entrepreneurs more careful about working out the kinks in their business models before they start because they know a default will hurt their friends and family instead of a faceless bank? And are Chinese banks as good as Indian families at evaluating the business merits of an entrepreneur's idea before extending credit? In listing factors important for starting a business, Indian entrepreneurs place nearly as much value on internal personal qualities, such as creativity and the ability to take risks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as they do access to finance. Access to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for instance, is more important to Chinese entrepreneurs than being creative. This suggests that Chinese entrepreneurs believe business success depends on external market conditions that can be known and manipulated, whereas Indian entrepreneurs regard success as the result of their internal ability to adapt to changing conditions. There are als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how entrepreneurs see themselves relating to their policy environments. In India, 81% of business owners say that jugaad, the ability to improvise and find ways around prohibitive rules and institutions, is important to business success. In China, 93% of business owners say guanxi, the networks and relationships (primarily with the state) necessary to succeed in business, are important to their own success. Generally, enterprising individuals in India believe they succeed in spite of the state, while in China they think they succeed through their connections to it. The survey results uncover an unfolding experiment on how best to foster business cre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o far, our findings suggest entrepreneurship in India is marked by a kind of sustainability that is less evident in China. Because India's entrepreneurs have succeeded amid dysfunctional government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y developing a kind of independent and experimental ingenuity, it stands to reason that the enterprising class would prosper even more were India to reduce barriers to business and clean up corruption. In China it is unclear what will happen if state efforts are no longer sufficient to entice and groom the entrepreneurs its economy needs. Ryan Streeter Mr. Streeter is a senior fellow at the Legatum Institute in London.
个人分类: 一般认识|16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职场与商场
caoman 2010-8-16 09:12
个人分类: 产业经济学|24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年夏天有点热(二)——董事长木匠
jxz1963 2010-7-28 10:31
对于来西安的客人来说,西安作为北方城市,它的热似乎是难以置信的,但这却是实实在在的热,让人有一种过渡的热的感觉。 我给几乎每一位来西安的客人都说:西安人民热烈欢迎你们的到来! 还是在七一的当天中午,我接待着五名来自山东的客人,入座后,一位受聘于山东公司的北京某公司孙经理接过我的名片后问我:你就是在《科学网》上开博的蒋新正蒋老师吗?我说:是呀!孙经理起身说:哎呀妈呀,我可见到实实在在的你了,经常在博客上读你的博文,你的博文是在《科学网》上是最有科技含量的了! 听了孙经理的话后,我顿觉周身异常的热!心想,人家《科学网》上有许多大师级人物,还有几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级的人物,个个可都是中国科技界的顶尖人物呀!我算老几呀! 随后我听孙经理介绍,山东的李董事长有一个很特别的爱好。李董事长可是一个事业有成、名满天下的实业家,现在的山东集团公司业务做的比较大,在全国范围都是叫得响的大型私企,手下统领数千人马,居然在他的董事长办公室外还设了一个木工房,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原来,这个李董事长就是一个木匠出身,特别喜欢利用业余时间拉个小锯子,推刨个小木器,雕刻个小木雕啥的,因公司地盘比较宽松,所以就专门给董事长设置了一个木工房,让董事长在业余时间也干干私活,利用干木匠活的间隙享受一下个人爱好的乐趣! 我想,这个李董事长可是我见过的最特别的一个企业家。在我认识的企业家里,有爱好喝酒抽烟的,有爱好名车的,有爱住高档酒店的,有爱好女人的。但唯独爱好木匠生涯的企业家真是没有听说过呀。 一个中国企业界的奇人山东嘉祥李董事长!
个人分类: 人生阅历|3047 次阅读|0 个评论
企业家靠忽悠发财,科学家靠学问出名
accsys 2010-7-13 05:29
姜咏江 企业家、商人历来靠忽悠才能发财,科学家只有作好学问才能够出名,一个靠虚,一个靠实,这是商品社会天经地义的事情。 现在我们经常错误地将企业家当科学家问考,而又将科学家当企业家要求,因而搞乱了我们的认识,影响了国家的大政方针。 商人为了发财,一辈子都在搞投机取巧,不然就不是商人。 发了财的商人自然出名。 科学家靠钻牛犄角才能有所成就,不然就不是科学家。 钻研出新的学问的科学家才能发点小财。 科学家追求的是兴趣,企业家追求的是钱财。企业家搞点虚假宣传会有利于他的经营,而科学家要搞虚假宣传,必然败坏了他的名声。所以,科学家万不可去做企业家,因为他一做商人、企业家,就要说假话,自然科学事业就结束了。 在科学网上混,最好还是做科学家才是正道。 少一点忽悠。 2010-7-13 有感造假的讨论。
个人分类: 随笔|3374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器
热度 4 weijia2009 2010-6-30 10:48
前些天在新天地和一位恰好也在上海度假的老朋友见了面,朋友是旅居美国圣路易市的著名华人作家和诗人。大约在12-13年前他跟我说要转行写小说,我有点惊讶。在我看来他在大学里当老师毕竟稳定而安逸,一个东方文化背景的华人学者要写英文长篇小说而且被西方的人文视角所接受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朋友全神贯注地开始了创作,第一部小说在千禧年诞生了,名字叫《Death of a Red Heroine》,翻译成中文叫红英之死,在美国读者中大受欢迎,在欧洲和一些其他国家的出版市场也十分畅销(Wiki 上有描述 http://en.wikipedia.org/wiki/Death_of_a_Red_Heroine )。记得当时他给这部书中人物起名字还费了一番心思,后来干脆把身边朋友的名字直接按在书中人物上了,因此里面有个上海交管局长的名字就叫Jia Wei。开了一个好头后便接着写第二本书,再次成功以后又写第三本,这次聊天时朋友告诉我现在这个系列的书已经写到第八本了。 在新天地和我的作家朋友见面的当天,我又见了一位朋友。听说我回上海,这位在一个边远省份搞实业的企业家特地飞来上海一起吃顿晚餐,叙叙旧。很久没见了,聊了很多往事。当初这位好友跟我说要去一个贫困的省份做企业,我颇为震惊。土生土长于大都市,经营着一个每年能带来较为丰厚利润的生意,却下决心跑到一个注定要水土不服的穷乡僻壤去干企业,需要多么大的信心和毅力!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古诗饱含了很多苍凉和艰辛,后来我陆续听说了朋友在异乡的很多困难,但从没有听到打道回府的说法,十一年过去后,朋友成了大企业家,现在新企业的资产已达数十亿。餐桌上没有关于创业的挫折和压力的谈论,我能够感受到的是一种踩着沧桑一路走来的恬淡和大气。 和以前的学生见面讨论,聊得较多的一个话题是他们的未来。我们课题组的毕业生中差不多有一半人去了企业界,有的在做营销,有的在管理着企业(做了部门主管或总经理),有的甚至去了投资公司。我曾跟一些学生谈起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世界上最优秀的商学院不是U Penn的沃顿商学院(Wharton School),不是哈佛商学院,而是美国的西点军校。二战后,在世界500强企业里,西点培养出来的董事长有1000多名,总经理、董事级别的高级管理人才超过5000名。之所以一个军校能成为造就商界领袖的摇篮,是因为它的毕业生中有被我们当今社会文化忽略的许多优秀品质,譬如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我的两位老友展示给我的是他们在事业上的坚韧和专注,他们把自己全然沉浸于既定的事业,始终没有止步于前方难以逾越的障碍、迷失于身边其他机会的诱惑,在平实的工作中逐渐熔铸出一种大气,大气最终成就了大器! 写这个博文的另一个原因是想规劝我们组的个别在岗位上不甚敬业的毕业生,由于待遇不高,他们在工作上选择少做或不做事,不愿比同事多出一份力。其实一个高校毕业生,不论在哪里起步,都需要积累,需要担当责任和困难,需要有坚韧的毅力。现在社会上聪明人多,大气者很少。不少智商不低的学生和毕业生,他们情绪受控于一些蝇头小利,语言失之于偏激和天真,行动过于患得患失,与人生大原则相去甚远,最终多半会像王安石的《伤仲永》那样,从一个天才少年逐渐沦于平庸。我没有足够的资历来谈论什么样的人才一定能成大器,但可以肯定地说耍小聪明的人是不行的。 我们的生活显然长久地误会了大器,以为大器就是翻云覆雨的大手笔,或者是高屋建瓴、四两拨千斤的大智慧,或者是一次演讲拥有多少新名词能引起无数次掌声的大领导。其实,生活之大器,必产生于平实的处世态度,在专注和执着的求索中体验彻心彻骨的灼热和寒冷,最终超越自己个性上的局限,抵达一种人生意义上的大气磅礴。 于是,生命才会变得异常的精彩。
个人分类: 未分类|11943 次阅读|31 个评论
[转载]为什么日本企业家崇敬王阳明
jiangjinsong 2010-6-27 17:36
有些朋友總是以為儒家只會很迂腐、很虛偽地在封建皇朝中為統治者服務。 其實,他們大多數人沒有認真讀過儒家經典,更沒有接觸過真正實踐儒家精神的君子。 相比之下,傻傻的日本人在很多方面比我們更踏實,更謙虛,更有智慧。 为什么日本企业家崇敬王阳明|良知即利润 (2010-06-27 12:00:32) 来源:IT时代周刊 2010年06月10日   文/姜汝祥   我这一年来在研究日本企业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日本企业在承接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主要关注两个人,一个是写《论语》的孔子,另一个就是推出良知体系的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论语》大家都知道,但王阳明的良知体系是什么?为什么日本人如此崇敬王阳明?   王阳明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把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说的窗户纸捅破了。这一层窗户纸就叫良知。   王阳明的良知体系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起点,那就是事物之理本来就在我们心中,在每个人内心深处。这个理就是我们的良知,比如孝敬父母,比如恻隐之心,比如诚信待人。这些理就是我们的良知,如果我们感觉不到,那是因为我们的心被现时社会混淆了是非。   按这种逻辑,我们做事只需要凭着良知(心)去做即可,因为所有的管理道理,比如公平交易,比如客户价值,比如效率竞争,如此等等都存在于我们心中,都是我们良知的一部分。精英或者领导者并不比我们任何一个普通人多一点,在良知面前人人平等,人人皆可为圣贤!   据说,王阳明的良知学说传播开来之后,有人不服,就想看王阳明的笑话,正好有一天有人在半夜里捉到一个小偷,便把王阳明找来,问他,你看小偷有良知吗?   王阳明很坦然地让小偷脱去外衣,随后又请他掉内衣,小偷都照办了。当接下去让小偷脱掉裤子时,小偷犹豫说:这恐怕不妥吧。王阳明便对大家说:羞耻之心,人皆有之,这便是小偷的良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碰到坏人,即使我们不站出来见义勇为,但在内心里,我们能够感受到坏人的错,也感受到自己的胆怯,这一切便是人的良知。   由此看来,我们企业中的任何一个员工,任何一个管理者,哪一个人不是良知未泯者?既然如此,管理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那就是让每一个人凭良知(心)做事。而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知行合一在意念发动之时,对错误的意念正心!   应当说,王阳明捅破的这一层窗户纸,对今天企业的管理太重要了。比如在执行中我们强调结果,员工有结果良知吗?有责任良知吗?有沟通良知吗?有竞争良知吗?如果说结果、责任、沟通检查、竞争、激励是理的话,那么,这些理在每个人内心都存在,那就是良知。   既然如此,如果员工不做结果,不承担责任,领导者不检查,不沟通,不激励,那么,问题并不是出在不知上,良知大家都有,而是出在这样的良知并没有革掉错误的私心杂念。所以,出路在于把自己交给天理,信仰按规律办事的天理,王阳明把这一切称之为扬善抑恶,或者叫致良知!   有日本专家告诉我,日本最崇拜王阳明的人,是被称为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在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中,到处是王阳明良知的影子。比如稻盛和夫说,要判断某件事是不是有道理,不能只看其是不是符合逻辑,还应当看它是不是符合人类的道德标准,要思考其与人类价值的相关程度。   稻盛和夫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创立京都半导体公司后的第二年,新进来的员工要求公司保证他们将来的收入会增加到一定程度。在当时,公司刚成立,连自己都难保,如何保证新人的收入增长?经过三天三夜的讨论,稻盛和夫与他的合作伙伴认为员工的要求符合人类价值标准,于是不仅答应了员工的要求,还把公司的使命做了重大调整:   京都半导体公司的理念,就是提供给所有员工物质与心灵成长的机会,并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促进社会与全人类的进步。   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中,日本楼市出现泡沫,稻盛和夫的公司有很多现金放在银行,连银行都在建议稻盛和夫去炒楼,但稻盛和夫客气地告诉银行:我们还是用传统的方式赚钱,而不用炒地皮来赚钱。   稻盛和夫有一个人生成功方程式:成功=能力+努力+态度。他解释说,能力与努力都在0-100间,没有负数,只有态度是-100到+100,有负数,一个态度与价值观错误的人,会让他的能力与努力成为社会的负担!   业绩的背后是团队,团队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背后是心态,心态的背后是投资。这是我提倡的业绩定律,我想,到今天我们终于可以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投资什么,一定能够帮助你获得持续的业绩了,那就是投资良知!   一切经营企业的道理本来都在我们内心中,而这,就是我们的良知!    作者简介:美国《财富》、《哈佛商业评论》特约管理专家撰稿人 向稻盛和夫学习:良知即利润 向企业家推荐《活法》序 无数的中小企业都在苦苦求解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实现业绩的突破。答案就是投资良知,活出真我。而在这一点上,最值得到我们学习的人就是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他,一个屡试不第的坏孩子,缔造了京瓷、 KDDI 两家世界 500 强,如今在 78 高龄时还毅然肩负起拯救日航的重任,一生都在突破。 既然投资良知如此重要,那么何为良知?王阳明的良知体系告诉我们,事物之理本来就在我们心中,在每个人内心深处。这个理就是我们的良知,比如侧隐之心,比如诚信待人。这些理就是我们的良知,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如果我们感觉不到,那是因为我们的心被现时社会混淆了是非。 在研究丰田的时候,有日本专家告诉我,日本最实践王阳明哲学的,就是稻盛和夫。比如稻盛和夫说 所谓真我,就是佛性本身,就是宇宙中存在的睿智本身,也意味着事物的本质、万物的真理,这些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人类是极其崇尚真、善、美的,那是因为人类心中存在具备真、善、美的出色的真我。正因为是心中具备的东西,所以我们才不停地追求。 遵从发自真我和灵魂的理性和良心,以理性和良心抑制感性和本能,积善行德,就能磨炼心智,达到醒悟的至高境界。 稻盛和夫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年日本开放通讯业时,他非常希望进入这个行业,但是并没有急于申请,而是每晚就寝前审视自己的动机与意图。这样,反反复复经历了半年的时间,才决定二次创业,成立 DDI (现在的 KDDI )公司,因为此时他已经断定:自己没有任何的私心邪念。 虽然没有任何行业经验和技术,一切都必须从零开始,但是营业不久, DDI 公司业绩一直遥遥领先于同期参与的其他企业。而且业绩不断突破,成为一家世界 500 强公司,实质上,背后有一个追寻真我、投资良知的过程:首先是静心,感受新事业的遵循的天理,让良知涌现;其实是格物,分类自己的意图,排除私欲,最后是专注,让良知永驻心中,锁定目标,专注重复。这才有了最终的成功,正像在人们追问 KDDI 为何成功时,稻盛和夫始终如一的答案:是希望有益于国民的、无私的动机才带来这样的成功。 现在,稻盛和夫老人又开始了人生的第三次创业,即拯救破产的日航。他同样回归到良知的起点上,他说:也许我并不称职,但我将以我的方式尽最大努力来拯救日航的员工。虽说日航是日本国家的象征,但更重要的,我是为了日航员工的幸福。 京瓷社长久芳彻夫也介绍说,他是基于为世人、为社会的信念。 可见,稻盛和夫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寻真我,不断投资、践行良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稻盛和夫获得了人生和事业的不断突破。 业绩的背后是团队,团队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背后是心态,心态的背后是投资。这是锡恩的业绩定律,那么,究竟投资什么,才一定能获得业绩的突破,那就是投资良知! 什么是良知?一切经营企业、突破业绩的道理本来都在我们内心中,这就是我们的良知!投资良知,活出真我,才能获得业绩的持续突破,对此稻盛和夫是最佳的典范,所以 向 各位企业家朋友推荐他的《活法》。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3193 次阅读|1 个评论
曹德旺的人生與智慧
jiangjinsong 2010-6-25 17:57
蔣科學按: 我有個謬論,在當代中國各個職業和專業人群中,相對來說,企業家的素質最高,學者們遠遠不如他們。這當然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就是,在中國目前的條件下,市場競爭雖然很激烈,稅收壓力也很大,但是他們相對來說最自由,最能發揮自己的主動精神,同時也考驗個人的素質。所以,許多有能耐,有追求的人不願意在體制內死氣沉沉的環境中沉淪下去就選擇了下海經商。所以,進入這個領域的人的素質一開始可能就比別的領域要高一點。同時這條道路又最能鍛煉人,所以他們提高的速度也快一些。這樣他們素質更高一點不是很正常的嗎? 當然,這是統計意義上說的,不涉及個別人士。所以我們當然有許多高素質的科學家,甚至有些哲學家也很不錯。 不提曹德旺先生的慈善之舉,僅就他對信仰的理解,就已經遠遠超越了大多數中國學者的境界。 相關鏈接: 为什么日本企业家崇敬王阳明 曹德旺:避'险':我的下一步 黄晨霞 21世纪经济报道   进入玻璃行业25年,曹德旺已经熟悉了玻璃门看似透明而近在咫尺,但要穿越却会遇到坚硬阻隔。   作为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公司(下称:福耀玻璃,600660.SH)创始人、董事长,在驾驭商业赛车飞速行驶的路程上,他希望弯道超越,但也不畏惧正面的冲刺。而在另一条赛道慈善事业的起步中,他不希望撞碎玻璃,但也不会让其阻挡自己的目标。   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的2010年,他就放慢了商业赛车的车速,现在全球经济风险依旧难测,我要等一等,福耀的实力也还要充实下。他告诉本报记者。   在保证福耀玻璃平稳前行的同时,他希望能够在慈善的道路上走得更快。2010年上半年,曹德旺家族已经捐款逾5亿元用于赈灾和图书馆兴建。   64岁的曹德旺,在路上仿佛就是他的生活,就连他最大的爱好高尔夫也是一项不断行走的运动。与本报记者的对话也是在行驶的车中展开。   福州,大雨,即便雨刷摆动得再勤快,透过车窗,前方的能见度不过二十米,曹德旺亲自开着自己的奔驰600,在去往60公里外位于福建宏路的福耀玻璃的工厂。车内的时针刚刚指向早晨六点,双手紧握方向盘,曹德旺盯着前方,不时用眼角余光扫视左右后视镜,以确定周遭是否有出现一些交通险情。在雨天,车子算是开得不慢了,但很稳。   做企业的,要看大势。像你开汽车,准备启动前,看左右前后;往路上走,穷你所目,观察前后左右,观察各种车况、行人的动态。如果只看眼前,你不是碰别人,就是被别人碰。看着前方的路,曹德旺缓缓说着。   经营企业这么多年,曹德旺一直在前后左右地看。全球金融危机伊始,61岁的他敏锐地嗅到了危机的气息,他总觉得经济发展中有了一些令他不安的元素,2007年1月份开始,我在广东增城收集工厂倒闭的情况。所以我在2007年的《福耀人》上写了《一叶知秋》。   于是,他在2008年年中开始调整生产布局,关闭部分生产线,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印证了他的预感;在许多人极为悲观的2009年第一季度,曹德旺见记者时,并没有关闭生产线后的低落,反倒是笑得有些得意,并表示福耀今年会很好。2009年福耀玻璃公司实现净利润11.18亿元,同比增长354.39%。   抢眼的业绩却没有让曹德旺像去年同期那样兴奋,他有些担心:水火既济,初吉终乱;过完2010年春节,他在思考大环境里的不确定性,虽然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回暖了,但我想导致经济危机的那些源头问题都解决了么?曹德旺问道,而他着手在准备,就是尽力让福耀玻璃能够避开大险情;而与此同时,上述诸多事情,他需要逐步交给如今成为福耀玻璃总裁的儿子曹晖去完成。   5月19日,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的34户农家分别从中国扶贫基金会手中各领到了2000元捐款,捐款人正是曹氏父子。而如何做好慈善,吸聚了曹德旺越来越多的精力,他觉得这其中有新的破与立的问题。   危机嗅觉   《21世纪》:现在回头来看,2008年下半年福耀相继关闭几条生产线确是很正确的决定。这种危机嗅觉是否是一种生意习惯?   曹德旺:你可以去查查看我们内部的《福耀人》杂志,2007年创刊号,我写了卷首语《一叶知秋》,告诉员工冬天来了。福耀是在2008年6月关闭的一条位于福清的生产线,双辽工厂是2008年9月份关闭,海南则是11月份关闭,2008年夏天还是中国经济最热时候。   福清生产线的那些浮法玻璃是供给国内市场的。当时负责这块业务的人向我汇报,他跟我说那会价格还卖不起来。但按照行业惯例,玻璃的价格每年在9-10月份会涨价,我问他现在赚么?他说不赚。我就说:今年不一样,现在不赚,今年肯定不赚。后来9月份玻璃价格真的跌下来。他就说老板很神。   奥运会之前,招商证券总经理来福耀,希望帮福耀做增发。我问他大概什么时候能做?他说:快的话,第四季度;慢的话,明年初。我就想那就不要增发了,我告诉招商证券的经理再往后延股票肯定要跌到2000点。当时他们的总经理听着笑了,他们说不会这么快。2008年11月份,股票就下到1980点,他不得不佩服我,招商证券里的人说要研究曹德旺怎么看股票。   《21世纪》:那你通过什么做出上述判断?   曹德旺:易经讲,我们要看相的背后是什么。   2006年中国政府开始出台人民币升值的政策。当时我分析,受此影响,净利润小于10%的企业要倒闭,我估计这类企业的数量大约有40%。2007年1月份开始,我在广东增城收集工厂倒闭的情况。所以我写了《一叶知秋》。那些倒闭的工厂往往在倒闭的半年前,就都已经出了问题。因为要关门之前,他要处理存货等,一般而言工厂倒闭大约要6个月。当时我就逐渐由感觉,认为经济要进入调整。   《21世纪》:你在广东增城是系统地收集信息么,怎么收集?   曹德旺:在广东那里我有熟人。2006年底2007年初,我平均每天晚上跑一家企业,发现差不多倒了40%的企业。   告别旧时代   《21世纪》:就汽车玻璃而言,福耀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三大的公司,接下来是否考虑做其它配件?   曹德旺:目前还不考虑,全球经济发展还面临很大不确定性因素;现在投资风险大,我要等一等。另一方面,福耀的干部队伍有待提高。再做大项目,干部不够。与此同时,福耀经济实力也还要充实下。   《21世纪》:有不少人预期今年人民币会升值,福耀有约40%的业务是对外出口,对于人民币升值,你有什么预期?   曹德旺:我不认为人民币会大幅升值。人民币升值是美国提出的,实际上对中美双方都没有好处。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大企业而言,进口采购会便宜些,但创汇的主力是中小企业。如果人民币升值5%,意味着出口成本增加5%。另一方面对美国的贫民阶层,那些在沃尔玛的人,他们也会遭受冲击。美国人为什么会提这种要求?他在吓唬我们,根本就不可怕。   《21世纪》:你觉得下一个阶段经济发展与过去二十年相比,会呈现哪些新特征?基于此,经营企业要注意什么?   曹德旺:现在中国正在告别过去粗放式的增长,目前中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美国的5倍;以后再如此,那肯定不行。   以前我们是贴牌生产,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后会赚不到钱了,因此应该有自己的品牌。在做好准备应对社会老龄化的同时,要留意到年轻人受教育的层次在提高,这些人在政治、经济上有各自独立的诉求。这对企业来说是十分严峻的挑战。   我们提出,五年之内,员工的薪酬福利要翻一倍。那就是说复合增长率在百分之十几。2009年福耀员工的薪酬同比提升27%。   管理新型员工   《21世纪》:更具体一点地说,福耀是制造型企业,你能否用好更具个性的80后,甚至90后的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年轻人?   曹德旺:不单单是薪酬福利,企业还必须增强它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才可以有工可用。很多人认为现在的80后、90后很自我,换个角度想,他们受教育程度不同,见识也就不同,有见识才有自信,有自信才有要求。   指责他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并不太公平,某种意义上,这是社会的现状。我认为要公正的检讨,在过于追求以金钱多少为自我成就的度量衡时,社会的道德观会被弱化,人们会缺乏信仰,迷失于为什么而活,为谁而活的追问。在这种环境下长大,80后、90后难免受到环境的影响。   《21世纪》:但我个人的感觉是,你的管理是有点家长式的管理,应该说是大多数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的风格?现在福耀公司里二级或者三级以上的管理者里是否有80后,当这些人进入福耀之后,公司的管理风格是否要进行调整?   曹德旺:人的伟大在于自知。很多人讲一个人很有智慧,什么叫慧,慧就是觉悟,当你看到80后年轻人有这种特点,你应该悟到这个社会在转型。   发展总是适者生存,我当初采取那种管理模式,我认为是成功的。曹晖(编者注,福耀玻璃现任总裁,曹德旺之子)现在采用他的模式,我觉得也适合现在的情况。一个人是否有学问,是在于你是否懂得为人处世之道。今年我们提出来,要员工们去寻找信仰。你们可以寻找自己各自的兴趣,那都是哲学。   我是佛教徒,在佛经里,什么是功德?虔诚如故,即谦虚诚实到一丝不苟。我也常问自己做到了没。我确实是捐建了寺庙,但那不一定就等同于功德。   权力交班   《21世纪》:曹晖已经是福耀玻璃的总裁了,你算是正式开始交班给曹晖?   曹德旺:是的,出乎我的意料,我和曹晖的交班还比较顺畅;起码说曹晖比较用心,他现在主要时间都住在工厂里,这和我最初的想法大相径庭。   《21世纪》:每一代会有每一代的价值观,父子共事,在一些具体事务处理上,曹晖会与您有争论?   曹德旺:曹晖做事情很自信,我想他内心是基本上认可我,只是嘴巴上百分百不认同我。当然,我也不需要他认同,时间会证明一切。   《21世纪》:当你们在工作上产生冲突时,一般你怎么说服曹晖?   曹德旺:有些事情是说服不了,不妨放手让他去试试。曹晖去年考虑给员工盖集资房,当时我的意见是:这事情很可能是做不成的,他并不太相信,还是想推进他的想法,最后他自己意识到这事情不好做。   我之所以觉得此事不易是因为:要盖集资房,你就要办房产证。办房产证的前提是你要成立房地产公司。成立房地产公司后,你还需要参加土地拍卖,现在土地价格这么高,如果是通过拍卖获得土地,那么员工能否承受房价?   《21世纪》:为什么选择今年交权?是觉得自己老了么?   曹德旺:我选择今年交班,是因为如果全球经济再出现反复,全球的局势会波及到中国,以福耀而言,单个企业的力量太单薄。既然有不确定性,我们不能够大张旗鼓对外投资,要在内部夯实基础,这也是交权的一个好时点。   对曹晖而言,就是他的父亲盖好了房子,还没有装修;他要继续装修;要夯实基础。怎么夯实基础?要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怎么完善呢?要提高员工的薪酬福利,员工队伍能够稳定,主力干部就能够产生,他们就能推动公司改革和技术创新。   你问我老不老?我根本就不服气说我老。我应该去做一些我喜欢的事情,我策划今年去南极站点去看看。   《21世纪》:权利能够给人以支配感,所以不论是家族企业还是其它的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往往会出现退而不放的现象,也就是说前任在短时间内还无法适应放权,依然有继续支配的惯性反应。   曹德旺:我和其他人不一样,我做很多事情很执着。当我到达一个目的地后,我要是计划放下来,我就放得很彻底。我这辈子盖过5座房子,盖的时候,我都很用心,但是当我要搬走时,我一眼都不会再回看。   我做福耀做得很辛苦,如今曹晖进来福耀接班,负责公司的全面运营,我的任务完成一部分。我没有完成的任务是如何保证这家公司不会迷失,如何保障员工利益,保障股东的利益。我想这需要用10年的时间。   《21世纪》:您的意思是在十年内您会把握战略方向,曹晖将负责全面执行?从现在开始算起的10年?   曹德旺:从2010年开始算起的10年。到时我彻底放手。   《21世纪》:您的逐渐淡出公司管理,在内部有什么标志可言么?   曹德旺:我没有参政。我开始不参加公司内部的会。你认为我还没有过瘾?我做怕了。   《21世纪》:怎么把经验传给曹晖?   曹德旺:很难,一沙一世界。这是一种磨练、经历和过程。   财富与慈善   《21世纪》:最近两年,有些企业家在呼吁建立新商业文明,一套新的商业价值观。在采访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时,他感慨说:中国企业家对于财富的追求到了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你是否觉得中国企业家在追求财富上,有些涸泽而渔的倾向?从去年以来,你做慈善一直饱受争议,你做慈善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曹德旺: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来看,积极支持私人财产得到保护和尊重,这会推动和刺激社会经济发展,让整个社会在竞争过程中求得发展。而一家企业经营得很成功,并非企业家一己之力,往往是因为他/她抓住天时地利人和。   政府所出台的政策,同样的政策,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人身上,产生不同的效果。地缘机会不同,人的素质水平不同(人的素质还包括先天和后天因素,例如你所学的专业与那个时代经济发展方向是否吻合),这些都可能带来贫富差异。   如果企业家在追求财富时注意到这个问题,自动地参与社会调节。一个国家最糟糕的是两极分化,分化到了一定程度,你也没有机会延续你的财富。在不影响企业发展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社会的重新分配,也是企业家智慧所在。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知道下一次政策会惠及哪一代。如果你毫无顾忌,不去帮助弱后群体,你是否会担心到时你的子孙得不到帮助?   《21世纪》:你很少参加一些企业家聚会或者活动吧?   曹德旺:可能我忙吧,我比较孤独。比较没有自信,我认为我跟不上他们时尚的潮流。我自信我能够把这个公司做好,我没有自信的是:其他人做的事情,我也能做。 活法与寻道 2010年06月21日 09:30 21世纪经济报道 文/黄晨霞 2009年,在公布捐股一举后,曹德旺曾说:做企业,我是做怕了。这甚至令他回忆起早年的往事:在营商艰难时,一度想出家为僧。 令曹德旺心生倦意的,并非仅仅是行业竞争的残酷事实上,每论及汽车玻璃制造业与 福耀玻璃 的行业竞争力,这位企业家总会一脸舍我其谁的神态。他会告诉你曾经如何带领福耀突破日系的汽车品牌商与玻璃供应商形成的联盟阵营,如何赢得美国反倾销案件,如何大胜靠德地让早年欲吞并福耀玻璃的合资伙伴最终离场 曹德旺说之所以累,是因为从生产线的设计建造,到公司早年的会计报表科目设置,再到面向社会招聘所采用的问卷,都是他一手一脚亲自打理;而制造业天然追求的是日复一日地标准化重复,重复难免枯燥,枯燥会催生倦意。在公司运营已经进入轨道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曹德旺会在晚饭过后一个人坐在电脑面前玩棋牌游戏,后来终因这项娱乐影响了他的视力,电脑被曹太太收走。 如今在决定捐出个人拥有的大部分财富之后,他却或多或少为部分舆论所扰,他曾说,捐出股份,也能让那些曾经帮过他的人心里更舒坦、更喜乐些;虽说信奉佛教,但由于一生经营,这位年届64岁的老人家难以禅定。所以,他说,他并非很乐见自己的孩子继续经营企业,因为做企业很苦。 不过,在一般人眼中,曹德旺并不苦。在 中央电视台 的一段采访曹德旺的视频,人们看到了面积逾一千平米的豪华别墅,看到他展示自己收集的好酒和书法绘画作品,以及因为不自信而只买名牌衣服的习惯。 中国忠旺 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忠田曾看过这段采访,他笑着说:咱无法与人家比,我只是蜗居在小小招待所里。曹刘二人活法却看似不同,但却在不同的事情上体现出他们对制造业的相同理解。 刘忠田的生活习惯极为简单,除去在外跑客户的时间,只要在忠旺总部所在地辽阳,他每天都是简单的两点一线往返于工厂与公司的招待所。早上7点到工厂,开始逛车间,看设备。有些时候他还能上前提点员工不到位的操作,这一逛可能就到了晚上十点,照例再回招待所。他常年居住的招待所距离工厂大约十到十五分钟的步行路程。刘忠田说,他不像老曹会打 高尔 夫。 在此前不少的媒体报道中,都会提及曹德旺好球,大致的情景都是:这位老人家多少年如一日,总在清晨四五点钟,就一个人活跃在安静的 高尔夫 球场,打完一场球,再开车在早上六七点钟到达位于福建福清的工厂。 在极少的一次关于高尔夫的短暂对话中,曹德旺曾对笔者说道:从人们打高尔夫的习惯里,你甚至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行事风格。中国人打高尔夫,往往说我打了几杆;而日本人总是问你的差点是多少。为什么呢?因为日本人更崇尚标准与精准,因此他们往往一开始就会牢牢记住标准杆是多少。老曹觉得,仅从这一点看,中国制造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但要做得更好些,他认为那不仅仅是一家企业一己之力就可以做到的,而是整个民族是否能够摆脱差不多主义,是否可以形成对于专业主义的推崇,简而言之就是匠人文化的形成。他说,今年以来,他要求福耀玻璃的每一个员工都要去寻找信仰,找到信仰;他认为没有信仰的人,是不可能安静地快乐地执着地做事,在他看来这就是道。 他会帮他的孩子购买南怀瑾的书,但他却不知道在日本制造业兴起时,有一位名叫稻盛和夫的企业家,从一个历代为日本修神庙的木匠家族里领悟到中国庄子所言的庖丁解牛之技,并以此创建了两家世界五百强公司。
个人分类: 尚未分类|5648 次阅读|4 个评论
东北大学第十一期“成长之路”——“我与企业家面对面”活动成功举办
neudoctor 2010-4-25 10:41
来源:学术促进会实践分会 薛丽丽、赵晓雯、关莹莹 2010 年 4 月 23 日 下午 3 点,东北大学学术促进会第十一期成长之路我与企业家面对面活动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成功举行。此次活动荣幸邀请到朝阳金达集团马玉明总监、抚顺隆基电磁科技有限公司张承臣总经理、河北熙元科技有限公司王志伟经理 三位成功企业人士做客东北大学,为广大学子讲述就业、择业以及创业的经验和历程。 谈到创业,张总讲述了自己和同班四名同学共同奋斗 17 年的艰辛历程,他指出,坚持和信任历练出团队的力量,个人能力也会随着团队的提升而得到升华。针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王经理指出,大学生就业需要有良好的心态,务实的态度,要对自己有一个精准的定位。而有着多年人力资源工作经验的马总监则结合自己的经历,及 HR 招聘经验,为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富有指导性的面试及就业建议。活动现场气氛活跃,企业家严谨而不失风趣的演讲让在场的师生沉浸其中,受益颇深。随后,企业家们与现场的同学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交流过后,活动在全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中结束。 此次活动由东北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学术促进会承办。学生处副处长 张浩 老师、研究生院学生科 王刚 老师陪同三位企业老总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结束后,三位老总与我校相关领导探讨了今后校企合作等事宜,双方表示今后要加强交流,增进合作,积极推动学校科技转化为企业生产力。 此次讲座,不仅帮助同学们拓展了就业视野,端正了就业心态,同时引导同学们积极面对人生,在大学校园里更好更快的成长。毫无疑问,本次讲座对于即将步入职场或者准备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一堂精彩而生动的指导课。 学术促进会将会继续本着 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学术氛围,践行科学发展,实现科技转化 的宗旨,始终坚持 知行合一,求实创新,团结友爱,真诚互助 的会训,秉承 付出就有回报 的信念,突出服务意识,继续为广大同学服务。 学术促进会的主要活动 包括 博士沙龙、 成长之路 交流会、博海天空、企业科技服务、研究生学情研情调查、学术资源调查和东大老校友的联系工作,并举办学术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为广大硕士生 和 博士生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学术资源共享的平台。 三位应邀嘉宾
个人分类: 历史活动|21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怎样的企业家???(转载)
YonLushgry 2010-1-18 13:34
09年企业家犯罪报告发布:22名富豪中7人获死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6日02:36 华龙网-重庆晚报   日前,致力于预防犯罪研究的律师王荣利推出了一份令人惊讶的报告《2009年中国企业家犯罪报告》。据他统计,2009年有近百例企业家涉嫌刑事犯罪,广受关注。业内将这份报告称为国内首篇年度企业家犯罪报告。    34人人均涉案金额过亿   王荣利认为,犯罪报告中所选案件,基本上可以反映当年中国企业家犯罪案件的概况。他在其中选取了85例案件,按国企、民营分为两大部分。   他发现,不管是国企,还是民营,这些涉案企业家大都曾得到过很高的政治地位和荣誉。在36名涉案国企企业家中,有曾任中央候补委员的陈同海;有曾任中纪委委员的康日新;有曾经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李经纬、张家岭、陈鹏飞;有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张春江。   在已确定犯罪罪名的34名涉案国企企业家中,涉嫌受贿罪的有28名,涉嫌贪污罪的有16名,涉嫌挪用公款罪的有8名,涉嫌其他犯罪罪名的有8人,涉及12项罪名。而他们的涉案金额令人触目惊心:基本查明犯罪涉案金额累计达34.0466亿元,人均涉案金额高达1亿多元;其中涉及贪污、受贿的国企企业家30人共计贪污、受贿9.3273亿元,人均贪污、受贿3109万元;涉及挪用公款的国企企业家9人累计挪用公款12.9387亿元,人均挪用公款1.4376亿元;张家岭、王先龙、王洪生3人分别给国家造成8.42亿元、1.4亿元、3.1亿元的巨大经济损失,3人合计造成经济损失高达12.9246亿元。    22名富豪中7人被判死刑   如果以金钱而论,王荣利研究发现,在49名涉案民营企业家中,身价逾亿元或者涉案金额逾亿元的落马富豪多达36人以上。   他们之中有曾任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镇平县政协副主席的吴天喜;有曾任全国人大代表的安徽企业家王吉鹏;有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人大代表的田文华;有曾任安徽省政协委员、阜阳市政协常委的曹春风;有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的慈善富豪周小弟;有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的周跃进;有曾任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哈尔滨市人大代表的王文襄;有曾任广东省阳春市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林国钦;有曾为国内首富的黄光裕夫妇;有福布斯富豪、曾为湖南首富的吴志剑;有浙江舟山首富黄善年;有上海公路大王刘根山;有浙江80后富姐吴英;有曾获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家的王奉友;有曾获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的陈相贵;有曾获中国房地产经纪风云人物的刘益良;有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开发商的向世全;有曾获年度经济人物的资本狂人顾雏军;有铁本事件主角戴国芳;有掏空爱建系的颜立燕;有传销13万人案值逾10亿元的施永兵   这些涉案企业家有夫妻(前国内首富黄光裕、杜鹃),有父子(前湖南首富吴志剑、吴耀均);有兄弟(联手集资诈骗的庄勋华、庄勋斌),也有搭档(曾同为国企高管的曾国新、黄旭明)。   在已作出判决的21例民营企业家犯罪案件中,涉案22人中被判死刑的有7人;被判死缓的1人;被判无期的2人;被判20年徒刑的1人;被判10~15年徒刑的有7人;被判5~9年徒刑的有3人。据华商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1-06/023616883803s.shtml 拙评:企业家与企业社会责任不无关系,犯法乱纪的企业家以何德、何能去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由这样的企业家掌管的企业又怎能履行和承担得了企业社会责任?!时至今日,企业社会责任在实践中并没有取得理想的实际效应。企业社会责任就像一团白云时而被乌云吞没时而在阳光的照耀下彰显美丽的色彩!而这团白云存在不存在至今仍是经济伦理、企业伦理、管理伦理等领域争论的焦点之一。在经济主体企业越来越受公众关注的今天,公众所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企业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服务的水准和效率,也需要关注企业家的德性和品行,还需要关注企业给公众、社会、环境等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我想,只有这样企业社会责任之路才能越走越长远、越走越宽广!
274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缺少的是踏踏实实做学问的精神
iefnus 2010-1-13 20:56
据统计,在中国的网络中, 200 万人在打扑克 200 万人在看网络电视 200 万人浏览下载各种色情、暴力读物 560 万人在玩各种网络游戏 1300 万人在登陆各类交友网络 1500 万人在浏览各种毫无意义的猎奇新闻 5000 万人在线闲聊 网络给我们带来了无法用数字统计的知识。过去我们多么渴望书籍,渴望知识,可是当一切就在眼前的时候,我们却转过头去视而不见。书越来越多了,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 而网络仅仅只是是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浮躁、肤浅和虚假,将这个时代的泡沫撑起,越来越大,越来越让我们自以为是。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当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得时候,就只会支支吾吾,大话连篇,错误百出。 参加了一次农博会,参展的肥料企业几万家,火爆的交易场面使我顿生感慨。肥料市场如此巨大,但是真正通过科学的实验研究的科技转化项目了了无几。与一家大型企业的研发人员做了一些沟通交流,发现厂家的生产模式:按照国家要求的氮、磷、钾及有机质比例,添加上具有特色的原材料称之为特色制剂,将不同功能的原材料混合则称之为多功能制剂。实验室的正交优化不做,小区实验也没有。 农资企业动辄几十万在高档酒店开业务洽谈和订货会,但是却舍不得做前期的研发投资。一方面企业家认为肥料和食疗一个道理,好不好且不说,最多吃多了撑得慌。另一个方面在于政府对产品的监督力度不够。如此大的行业竟然没有国家质量标准,填报假材料就能蒙混过关,产品上市。 没有严格科学依据支撑的经济实体只会昙花一现,在虚假的繁荣过后必然会跌得很惨。这个社会太缺少踏踏实实做学问的精神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17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为打翻的牛奶杯而哭泣
brbaba 2009-12-13 20:48
西方有句谚语,不为打翻的牛奶杯而哭泣,但许多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它的意义。   在纽约的一所中学任教的老师给他的学生上过一堂难忘的课。   这位老师发现,许多学生总是在交完考卷后内心充满焦虑,考试完后积极地对答案,查看自己哪道题做错了,并常常为自己的做错了的题目感到不安,从而影响接下来其他科目的考试,甚至是影响了接下来的学习。   一天,老师在实验室里为同学们讲化学试验。他把一瓶牛奶放在试验 台的边缘,很容易碰掉。所有的学生都没有注意到这瓶牛奶。在试验过程中,一位学生碰了牛奶瓶,瓶子落在地上,碎了。   正当学生为打碎瓶子而不知所措的时候,老师对着全体学生大声说了一句: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然后他把全体学生都叫到周围,让他们看着地上破碎的瓶子和淌了一地的牛奶,并一字一句地说:你们仔细看一看,我希望你们永远记住这个道理。牛奶已经淌光,瓶子已经碎了,不论你怎样后悔和抱怨,都没有办法再让瓶子复原。你们要是事先想一想,加以预防,把瓶子放到安全的地方,这瓶牛奶还可以保存下来,可是现在晚了,我们现在所能够做的,就是把它忘记,然后注意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老师的这番话,使学生们学到了课本上从未有过的知识。许多年后,这些学生还对这一课留有极为深刻的印象。   也许你会认为不为打翻的牛奶杯而哭泣是陈词滥调。的确,这句话很普通,甚至是有些老生常谈。但不能不承认,这句话所包含的智慧经过了无数人的验证。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忘记这句话。   有位企业家将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交给手下自己认为信得过的心腹,结果心腹把事情搞砸了,让他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在这以后,他对错误耿耿于怀,大发雷霆。结果,他失眠了好几夜,痛苦不堪,并且与手下那人的关系弄得很僵,但问题一点儿也没解决。   更严重的是,这件事还让他想起了很多以前细小的挫败,他在灰心失望中折磨着自己。   这种自虐的情形竟然持续了一年,直到他向一位心理专家求救后,才彻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每当错误出现时,我们通常的反应是:真是的,又错了,真倒霉啊!如果是别人犯错,就会说:你做错了,必须为此负责任。实际上,这是企业低效能弊症的根源。   西方的谚语,不为打翻的牛奶杯而哭泣,中国的古话,覆水难收,都是在说,如果错误已经发生,就算再怎么懊恼、抱怨、捶足顿首都无济于事,不如收拾心情,将注意力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并在今后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   也就是说,你可以设法改变三分钟以前发生事情所产生的后果,但你不可能改变三分钟之前发生的事情;你无法让时间倒流回到过去,无法让已经成为事实的错误消失,但是你可以让错误成为你未来成功的基石。唯一能够使过去产生价值的办法是,以平静的态度分析当时所犯的错误,从错误中得到教训,把教训铭刻在心,然后把错误忘掉。别忘了,你还要面对新的生活。做到这一点,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   这是至理名言,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能让人获益菲浅的人生哲学。如果作为企业领导者,能接受员工犯错,积极地帮助员工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而不是一味地埋怨、追究责任,将会使企业效能大大提高,同时也会在内部创造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文化。 转自: 胡八一的 《有人才有可能》
个人分类: 杂谈|2560 次阅读|0 个评论
郎咸平系列-中国企业家最缺系统思维?-(转)
sunapple 2009-11-14 17:35
善于制造风暴的郎咸平教授日前在第五届《人力资本》论坛上发表演讲时,与中国企业目前热衷学习的楷模三星为例,一番言论直指中国企业家的最大缺陷。 我们几大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或企业家,眼光短浅、做事急躁,自己的水平还没有达到一个阶段,就急着想做大、做强,要进入世界500强,我觉得我们中国的企业家有病态500强心理。 我们第一流的企业家如何决定投资方向呢?认为这个行业有市场潜力就进入,这是15年前的思维了,如果现在你还认为有市场空间就要进入的话,那是要失败的。今天,应该用一个系统性的思维创造市场,而不是单打独斗。 在许多公司,都是成本增长率高于销售增长率。但在三星,销售的增长率竟然大于成本的增长率,对全世界的企业而言,这是匪夷所思的。三星的成功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成功,绝不是一个企业家的领导力。 善于制造风暴的郎咸平教授日前在第五届《人力资本》论坛上发表演讲时,与中国企业目前热衷学习的楷模三星为例,一番言论直指中国企业家的最大缺陷。 只要有市场空间就进入:错! 我想谈谈联想。首先我要声明,我讲的虽然是联想的案例,可是它的问题是在座90%以上的公司都有的问题:毛躁、与国际不接轨。 杨元庆同志说,联想要打入全球500强。怎么做呢?由于在2001年誓师大会的时候,当时联想的PC业务遭到很大压力,他们想如何突围,杨的理念就是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突围的方式就是进入多元化经营的领域,包括互联网、IT业务及手机业务。 他为什么要进入这三个领域?他是这样的思维:按照某研究公司指出,中国互联网用户急速上升,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信息产业部调低了上网费用,大幅度降低上网成本,所以互联网业务有很大的上涨空间。而IT服务业,从2000年~2007年,我国的IT服务业会从8.4亿美元扩展到270亿美元。手机业务,2001年的中国手机市场普及率只有11.2%,与发达国家30%的普及率相比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按照这三个数字看,进入互联网、IT服务业、手机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的第一流企业家也是这么认为的:因为这个行业有空间,所以要进入。但这是15年前的思维了。我们看到,联想多元化之后,不但多元化不成,连原来的主营PC业务都受到了影响。 首先,是IT服务。联想与华凌开发ERP,股价上升,但实际上资本是亏损的。杨元庆说:IT业务未来可能有好的市场潜力,但目前与公司核心业务在业务规律、发展阶段和管理模式上还有一定差异。你进入这个领域之前难道不晓得会有这个问题吗?连这点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就敢随便进入? 难道联想真的对IT业务无能为力吗?2003年全国IT业务增长31.5%,而联想是91.8%,明明好于全国,为什么没有做?他讲,2002年IT业务收入要达到1.5亿元,2005年要达到全国的15%,可能吗?IBM花了12年只增加了5倍,你花了4年,想达到15倍,可能吗? 下面看互联网业务。2000年,互联网业务做得最好的是新浪,然后是搜狐、网易。2001年联想突然冒出,2002年领先新浪、搜狐、网易,而2003年,突然决定不做了。 2002年,网易、搜狐、新浪都亏,联想也必然要亏,大家都亏,联想撑不住了,它退出了,退出以后,网易、新浪、搜狐都赚钱了。如果联想不退,按照原有基础发展,它也会赚钱。因为两年亏损,它支撑不住了,也就是毛躁了,这不是杨元庆的问题,而是中国所有企业家的问题,毛毛躁躁进入、毛毛躁躁退出。 再看联想的手机业务,这是我今天讲的重点,和三星做比较。当时手机在中国是11.2%的市场占有率,全世界是30%,中间有18.8%的差距,你认为这18.8%就是你的吗?在这种格局下,你是要创造市场的。你凭什么能取得这18.8%的市场呢?凭什么能赚钱?就凭市场有潜力吗?如果这样那就太容易了。我们企业家最缺失的是最先进的企业管理,如何摆脱毛躁,进入世界一流企业的团队。 单打独斗缺乏系统性的思维:错! 比照一下三星。三星的成功见证了中国企业家的浮躁与失败。 三星的手机依靠设计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不过,三星成功的根本原因不在这里,外形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我们看到,三星什么都做,从半导体开始做垂直整合,从半导体做到液晶显示器、手机、数位电视,是一个垂直整合的系统工程。而索尼没有半导体,诺基亚只做手提电话,其他什么都没有。 这是什么意思?垂直整合。对于IT行业而言,垂直整合太重要了。我们找了一些数据,发现了很有趣的事情:诺基亚和索尼的DRAM都是向三星买的,也就是说,你向它买动态内存,三星的利润就是你的成本,所以你一定比它贵。 另外,从三星与其他电子企业竞争者相比较,三星的销售成本明显最低,这可归于三星内部市场垂直生产体系的成果,这是其他同业所不具备的。我们的企业家缺的就是系统工程,完全不知道下一代的竞争是靠系统工程整合,完全不是联想们想的那么简单。 ????同时,我们注意到,三星是个庞大的体系,有很高的内部需求,所以它的半导体很多都是自己买、自己用,达到了50%,而且是逐年上升。这个好处有很多,最大的好处是,内部市场加外部销售,搞了一个庞大的市场需求,所以它必须得大规模生产,这样它就比任何竞争对手都更早达到规模经济,成本大幅度下降。 销售增长率竟然大于成本的增长率,在全世界企业而言,这是匪夷所思的。三星如何做到的?成本控制有效。如果你想和三星竞争,你的成本要比它高30%~40%,怎么可能成功呢?可是这个成功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成功,绝对不是一个企业家的领导力。 三星手机还有一个特色,创造力、创新极快,所以我在研究,为什么有这么快的创造,而诺基亚没有 三星手机的零配件是由三家公司做的,三星显示制造半导体,三星康宁制造显示屏幕、显示器面板,三星电机制造调音器、相机镜头,三星SDI制造显示晶片,任何的创新都可以在三星手机上整合,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的保障,当你创造了系统工程以后,一切都在运转,运转到最后,你可以席卷全球,超日赶美。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266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教授、博士不值钱
lin602 2009-10-11 22:22
也难怪中国的教授职称及博士学位不值钱,因为这些人也有教授职称与博士学位: 1 从事工作以来,一直主要从事政工及管理的大学官员,顺带做点科研。例如,(副)书记、(副)校长呀,(副)处长呀等等。 2 部分有公务员编制的各级领导,例:各级长。还有什么主任之类的。 3 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许多都有博士头街的。有的还是大学的兼职教授。 4 从国外拿了个学位(有的是论文博士学位),回来嘛,自我吹嘘一番,教授了。不过,后面的科研创新没有戏了。 5 特殊政策照顾了的教授。这种照顾的教授就形形式式了。 今晚我喝酒了,不要以为以上内容是我酒后乱说的,我可以写出部分我见到的这些人的名与姓来,而且只是冰山一小角,如果大家将见到的这些人名都写上,那名单肯定非常非常长,够一个人读上几天的。不过,在这里可不能说哟。 哎,我们这些教授跟着不值钱就不值钱呗,有工资吃饭,能够做点事情也就知足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5745 次阅读|6 个评论
企业家
skyclub2008 2009-7-5 21:43
白手起家的人的人太多了,据统计有86%的富翁都是白手起家的。例如:比尔盖茨,李嘉诚,黄光裕,李书福,饶颖,李阳,白宝山,俞敏洪,张子强........ 美国11位白手起家亿万富翁发家史 http://www.fwen.cn/money/f/200606/27420.htm 非常不错的一个网站 财富连线 http://home.banzhu.com/p/plotter/prog/ShowMore.asp?colid=22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122651.html?fr=qrl3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661226.html?fr=qrl3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342768.html?si=3 美国《企业家》杂志最近刊登了23名青年百万富翁如何开创自己商业帝国的成功故事。这些富翁年龄都不超过40岁,没有一个来自商业世家,事业的起点也不高,其致富方式可大致归为三类。 勤勤恳恳型 虽然也有一些百万富翁的成功之路充满传奇色彩,但更多的还是靠勤劳的双手和多年的苦干。比利斯达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93年, 23岁的比利出于对冬季运动的热爱开了一个不足20平米的滑雪板小店,此后,比利和妻子一道将经营范围从滑雪设备一步步扩展到少女时装、运动器材,谁知 911给他们带来了沉重打击,公司连续三年亏损,险些破产。他们历尽艰辛重振旗鼓,去年终于迎来了600万美元的赢利。 为等待机会,老练的企业家都需要卧薪尝胆,白手起家的年轻人更不例外。亚美凯兹和德纳斯拉维特在纽约的各种行业里 摸爬滚打多年,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商机。一个偶然的机会,微软公司向他们订购一批礼品包装袋,这使他们瞄准了跨国公司礼品市场。在各个跨国公司之间周旋多年后,2004年他们与法国专营包装的行业大王达成合作协议,这次机会使他们去年的销售额达到了900万美元。 另辟蹊径型 有人喜欢埋头苦干,有人却喜欢寻找别人不曾注意的市场盲点。但能够另辟蹊径干成一番事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得克萨斯州36岁的维耐巴阿特的赚钱思路很与众不同。美国各行业的竞争都很残酷,让维耐很不适应,为躲避竞争,他把注意力转向了那些非营利组织:专为不善经营的非营利组织提供管理服务,帮助他们改善与商业客户的关系。如今,他的公司为几千家非营利组织服务,仅去年就赢得了2000万美元的丰厚利润。 利人利己型 有些人创业之初就立志建功立业,但有些人的成功却是无心插柳。1983年,年幼的约瑟夫萨姆皮维夫患上了糖尿病,不能吃含糖过多的冰淇淋。为了解馋,他为自己做了个不含糖的冰淇淋。15岁时,他已经研制出好几种不含糖的甜点。 在美国,胖人很多,这种低糖食品非常受欢迎,约瑟夫尝试着把自己研制的甜点拿去卖,取得了巨大成功。如今这位34岁的企业家已开发了40多种无糖食品,畅销全美,仅去年的销售额已超过1亿美元。 说起利人利己,33岁的安德鲁福克斯做得也不差。福克斯年轻时最热衷的就是出入纽约高档俱乐部,为省钱,他想方设法去蹭票。直到有一天他突然问自己:为什么不直接与俱乐部老板协商,给那些热衷于过夜生活又想省钱的消费者优惠待遇呢?没想到这一简单的主意给他带来了巨额财富。现在通过他的网站不仅可以享受到美国各大俱乐部的优惠服务,还能找到各地的旅游信息,去年的营业额已达到2200万美元。 百万富翁有诸多特征,绝大多数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都是出身贫穷的人,积累金钱对于那些一贫如洗的人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 这些男人是很有冒险精神的,他们敢于冒那些脚踏实地、像苦工似地挣钱的男人所不敢涉足的风险。他们是精明强干的,他们很有远见卓识;他们的天才在于能知道如何利用别人的主意来赚钱。这是赚钱的真正秘诀利用别人创造性的思想,并且把它们运用到实际中去。 这样的男人很容易和别人打成一片。他们很有洞察力,他们会观察别人,知道如何通过与别人打交道来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也知道别人对他们的反应如何。追求财富的人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孤独感,但他们并不因此而去追求政治上的名望和成就。赚钱是他们绝对全神贯注的追求。这给他们胜于一切的最大满足和快乐。 1、让金钱成为你的情人。 别在性爱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你会发现,从长远来看,赚钱比性爱更让人兴奋,这可不是空头支票。寻求需求,满足需求。追求财富者的最大天分是瞄准时机,预测所需。大众牌小汽车,美国快餐食品都是满足人们需要的例子。 2、谨防从众心理。 群众心理弊病多,即使它是正确的,追随它一般也没有什么利润。在一般情况下,摘取经济精华的都是带头人而不是追随者。 3、当雇主而不是雇员。 那些满足于雇主付给他们高薪的男人并不是真正追求财富的人,他们的目标仅仅是成就感或权力欲。你最好去当老板,即使雇员只有你一个,赚的钱也会比任何一个公司付给你的多。 4、发展你的支配技巧。 大多数人认为,支配别人,让他们去做你想让他们干的事情非常恶劣。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时时都在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支配着别人。 5、追求财富的人常常是直觉地支配着别人,而且是个行家里手。创业,白手起家需要些什么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很早就应该考虑的一项人生目标。 把握升浪起点现在机构底部建仓名单 外汇市场直通车行情、分析,一个也不能少所谓白手起家,是创业者运用自己有限的资源,自发性地利用市场机遇,所面对的一场硬碰硬的战争与我们的父辈相比,我们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中国过去20年的经济发展走过了西方50年甚至100年所经历的工业化进程,也为许多人创造了不少创业的机会。曾几何时,不论一尺布还是一斤肉,都还要限量供应,一转眼,便从一个生活物资极其贫乏的国家逐渐转变成产品供应过剩、市场竞争充分的新生市常一些人很好地抓住了市场机遇,从无到有,通过自身努力开创了自己的企业领地。中国一时成为有志之士白手起家的乐园。 评估市场机遇 企业成功发展的第一大前提是市场拥有企业发展的足够机遇,所以成功的第一步是要对市场机遇进行客观评估和准确判断。这包括收集以下这些资料:(1)市场规模数据;(2)成长潜力;(3)驱动因素;(4)毛利状况;(5)可持续性;(6)竞争对手分析等。企业如果想以超乎常规的速度成长,首先要选择一个快速成长的市场,选取一个生命周期处在高速成长阶段的行业,并以超越市场发展的速度做好准备。 世人艳羡的成功企业家们,实际上大都备尝艰辛。他们的创业史有着一定的共性,其经验教训对拟创业者有很大的指导价值。要白手起家创造一份能够持续成功的常青基业,大致需要以下一些元素:创业者需要拥有产业理想、激情和领导才华,要具有使团队创造出比独立个体之和更高价值的能力;创业者需要为企业设立一个具有挑战性但又可行的远景目标;他必须能凝聚和激励一群杰出的、承担主要责任的团队;他应该给予团队足够的空间去发挥才能;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必须满足市场和社会的某种特定需求,并成功地在客户心目中形成物超所值的印象;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相互协同,必须足以使产品和服务明显地优于客户可以选择的其他产品和服务。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创造一家成功而卓越的企业绝对是一项复杂而艰辛的系统工程。本文所提及的一些观点是基于以建立一个杰出的企业为假设前题的。 避开意识误区 目前许多人对于创业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误区一:创业的目标是一夜致富一夜发家致富的故事不断地流传,书店中也充斥着成功企业家如何一朝抓住机会成功致富的案例分析,以及教人如何短时间致富的书。但许多人却不知道现在的成功人士在没有成功以前经历了多少艰辛和波折,更不知道导致他们成功的关键点是什么。 所谓成功企业和成功企业家对自己的经验总结与现实往往是两回事,自传中充斥着炒作和宣传的成分,回忆录中往往省去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关键点。所以照单全收的读者往往会被误导。事实上因为存在很大的风险,创业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选择的道路。 创业是一个艰辛的历程,初创阶段的企业所面对的困难往往令创业者的个人和家庭生活都受到影响,财政上承受着巨大压力,万一创业失败还要承担失败所带来的一系列后遗症。所以事实上,所谓白手起家,是创业者运用自己有限的资源,自发性地利用市场机遇发展事业所面对的一场硬碰硬的战争。这场硬仗打赢了固然可以带来财富,但创业者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随之而来的东西,包括心理的压力、焦虑、挫折、喜悦、无助、成功的满足感、付出代价时的痛苦等,酸、甜、苦、辣是每个创业人所必经的历程,所以有些人事后才发现,他们宁可追求更平凡、更安稳的生活。 误区二:创业家是喜欢赌一把的人 误区三:资本是创业惟一需要的资源 资金并非惟一需要的资源,对于有些行业而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资源,市场上充斥着缺乏出路的资金,所缺的是懂得有效运用他们的公司和企业领导人。白手起家的人往往缺乏资源的支持,资金只是这种资源的组成部分,其他还包括以下的一系列资源:客户基础;供应商支持;有能力的员工和团队支撑;品牌和声誉;技术和服务支持体系;生产工艺流程等。 创业者应该在创业前就学会如何在非常有限的资源下作战,提早进行充足的准备和积累。其中一个好办法是在没有正式下海之前尽量在目前的工作中模拟,使自己适应将来需要面对的相似环境,以上资源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企业家的成熟需要付出代价;每个人的成长都要交学费,初创的企业由于资源有限注定了难以承受大的失误,没有多少资源可供浪费。 误区四:钱是创业者的惟一目标 白 手起家的人是拥有某种类型价值观的人,首先他们都具有企业家的价值观,他们既是理想主义者又是现实主义者。创业者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是通过发现市场的一特定机遇,然后去建立一个组织去实现,并通过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去满足社会或市场的特定需求。他们都是一群不甘于平凡、愿意为追求理想而付出代价的人,这个理想并不是钱本身,但由于创业者所从事的是商业活动,钱是他们的成绩单和里程碑。钱不是企业存在的惟一目标,单纯追求利润的企业是难以长久的。 误区五:追求短期成功的快钱 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以及足够的运气。不要小看运气,如果时运不佳,再出色的企业家也得在困难中挣扎。创业之路就像走一条漆黑的隧道,在看到曙光前都将会是一片黑暗。看到光明前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实现理想的执着,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真实的创业故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你必须在创业前积累足够的资源,令你能撑到成功的那一天。事实上在买车买房时,你就应该考虑对以后造成的影响,创业是很早就应该考虑的一项人生目标,其他的家庭决策都要与之相配,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
个人分类: 我的文学什锦|351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经济危机六大征兆
热度 1 国强民锐 2008-8-16 13:55
中国经济危机六大征兆 预言 经济 危机,绝非想唱衰 中国 经济 。我们肯定不愿意,但无法回避国民经济一些领域非健康非可持续 发展 所造成的恶果,我们即将为此付出代价。 说经济形势好,爱听的人多,就如绝大多数人都喜欢别人夸自己的优点那样。但是,肥皂泡式的表面繁荣能够支持多久,则是头脑不发热、没有不良用心的人们更需要勇于面对的责任话题。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促使大家对其还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保持高速且健康的增长态势信心发生了动摇和变化。 乐观替代不了现实,善意替代不了冷静。我们可能会为此前的种种信心和乐观付出代价。现在的经济形势,犹如一堆晃眼 泡沫 ,表明光亮,却经不起拿捏。如果再放进去一些肥皂还能吹得更大,但一旦泡沫破裂,剩下的就是一些 水份 了。 2006 年春季以来,中国经济不健康的信号接二连三出现,六大领域均到了结构性矛盾加剧且难以合理释放、自我消化的境地,这是危机的征兆,类似上世纪末 日本 泡沫经济破灭前的 中国版 危机征兆正在上演。  征兆一: 房地产 泡沫无法正常消化吸收, 危机一而再、再而三地转嫁到购房者身上 。一旦 投资 者对这个发烧的市场广为失去信心、规模化撤离,后果不堪设想,肯定会带来多骨诺米牌式的效应。 征兆二:银行的坏账和呆账问题由常温化到尖锐化。最近国际上三家著名主流 咨询 机构的相关报告矛头直指 中国的银行坏账 问题,这表明发达国家的一些舆论对 中国经济持续健康论 已经发生裂变。 征兆三:消费和内需的刺激不力, 社会 公众对 未来 生活 稳定 及社会保障的预期值走入低谷。 股市 和房市的表面化之热度与大家对消费信心之冷静这两个冷热不均的状态惊人地但又是矛盾地同时存在。 征兆四: 企业 投资的冲动走向极端, 资本的本性 一览无余,企业广为缺乏社会责任,企业家阶层已经蜕化为 资本家 。企业追逐暴利及短期 行业 ,宏观投资调控及引导乏力,市场的无轨淫威在调戏宏观调控的能力。 征兆五:出口承担了无法承受的重大责任。强劲的出口是支持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马车之一,但是 出口和人民币升值 预期这两个拉动经济走高的导火线已经点燃好久了。它们承担的责任太重了。随着国际社会特别是 美国 和欧盟对华贸易政策的调整,反倾销和贸易壁垒的进一步加剧,随着人民币升值越来越成为一个国际热门话题,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充满更多的不确定性。 征兆六:具有垄断经营性质的企业寡头阻碍市场公平竞争,使市场经济的正面效应得不到发挥,重大民生产品和行业领域出现了不受谴责的盘剥及加速剥夺社会公众 财富 的 非暴力掠夺现象 ,这当中尤其以石油、铁路、电信、医院、教育、房地产六大行业为甚。 上述 6 方面征兆交织影响,如果不能得到及时防范和应对,不仅会迅速击碎国民经济中的各种表明繁荣泡沫,而且对未来的国民经济新秩序会制造出难以短期消除的暗火及难以预知何时会爆发的的火山。 摘自《亲民独讯》
个人分类: 未分类|105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勇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位女企业家的自述
suqing1961 2007-8-30 13:29
旧作: 发表于 1995 年 4 月 3 日《 中国科学报》 边振伦,女, 60 岁,北京振涛国际钛金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首 都女 教授联谊会会员、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组织代表团代表。 我 1935 年 3 月出生于河北唐山一个穷苦的铁路工人家庭,是在日冠铁蹄蹂躏下的华北大地上长大的。小时候,由于家庭贫穷,我身体非常虚弱,直到 3 岁才能走路。长大后我常常想,一个民族要自立,首先得国家强大;一个人要自立,首先得身体强壮。上中学后,我就开始坚持每天 3 个小时锻炼,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以此来强壮自己的身体,磨练自己的意志。初中毕业时,我已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并荣获唐山市女子 100 米 赛跑冠军。健壮的身体和顽强的意志,为我 50 多岁以后下海搞企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4 年 5 月,为研制出一条大型金属玻璃幕墙离子镀膜生产线,我带领研究人员和一线骨干苦战 3 个月,完成了常规下需要 10 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按时为客户提供了生产线,并顺利投产,创造产值数百万元,受到了客户的好评并获 3 万元的奖励。这期间,我经常晚上只睡几个小时,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和外商谈判时也一样,为了思考对策,把对手的商业轨道纳入自己设计的经营思路中来,我常常 24 小时不睡觉,困了,就喝一两杯咖啡提提神。强壮的身体和坚强的意志,已成为我在商场上竞争取胜的重要法宝。 我认为,妇女要成材,在事业上要有所成就,同样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样需要有一颗博大的爱心。从小我就敬佩和仰慕那些为了大众的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英雄人物,还在中学时,我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立下了志愿,要为社会和国家多做贡献。 1955 年,我考进北京工业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北京理工大学,除了学好功课外,我还积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力争多为大家做一些事情。后来,我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并被选为北京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大学毕业后,我留校长期从事党务工作,历任校团委宣传部长、系团总支书记和党支部书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总是不停地追求进步,追求创新,追求超越。改革开放以后,广阔的市场经济又给我提供了施展才华地好机会。 1988 年,我离开高等院校走进了商海,加入了我先生创办的北京长城钛金(集团)公司,并出任北京振涛国际钛金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所谓钛金,就是金属钛在特定的电真空物理条件下,生成的一种超硬、耐磨、耐腐蚀、色泽酷似黄金的高级薄膜新物质。我先生发明、开发、推广的等离子加速器法离子镀膜装置,将钛金装饰于建筑、家具等物品,不仅雍容华贵,而且金碧辉煌。目前,这项技术还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高新技术,并已成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和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为了打开公司的局面,把我们的产品推向世界,我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那一套成功的方法,运用到了公司的管理当中,在员工中强调为国争光,强调团结合作和荣誉感,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上任的第二年,公司的年产值就摆脱了总是在五六百万元间徘徊的局面,一举突破了 1000 万元大关。 1994 年,我们公司的年产值达到了 4000 万元,外销产品达到 200 万美元,并开发了新的产品,出现了一个非常喜人的局面。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 家鲁迅 先生说过,世界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路也就出来了。我非常喜欢这句名言。从群体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共同点;从个体来看,我们每个人又有不少不同点。我认为每一个人不同于他人之处,也许正好就是他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所在。不少人认为,在商战中要想取得胜利,就得心狠手辣。而我恰恰认为,诚实、信任、友谊才是成功的奥秘所在。 1991 年隆冬的一个傍晚,我的一位台湾客户匆匆来京向我求助,原来他正陷于一桩生意大案中,而此时一个关键的搭桥人找不到了,希望我帮助他第二天早上找到。这位搭桥人是从俄罗斯路经北京的,在京无户口、无单位、无住房,只知道姓名和曾经学习过的学校。当时,处于一种为他人解难的心理,我没有半点犹豫,很爽快地就答应下来了。但我很快发现,按这两个线索在北京找人,无异于大海捞针。为了解人所难,我根据这两条线索,想尽一切办法,终于在第二天凌晨找到了搭桥人,并安排他们见了面。这位台商从搭桥人那里得知我找人的艰难过程后,激动地对我说: 边 女士!你是一位真正的朋友。在我们的谈判中,可以说你的为人征服了我。除这笔生意成交外,我还要追加给你一笔 250 万美元的生意。此时此刻,我劳累了一夜的身心,得到了无比的宽慰。这里不仅有商业上成功的喜悦,更有情感上的满足。 做女人难,做一名女企业家就更难。女企业家不仅要忍受诸如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传统观念的压力,更要接受商海中惊涛骇浪的挑战。但女企业家,又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女人思维细腻,感觉敏锐,逻辑判断能力强,在公关和经营等方面远远优于男性。女人热爱生活,懂得生活,温柔体贴,以及浓厚的人情味,常常在生意场上起着意想不到的取胜作用。记得有一次,一位外商客户在一家五星级的饭店请我们的客,当时外商带了一瓶 XO 酒入席,这种酒一般商店只卖 800 元左右一瓶,而饭店则卖 3000 元一瓶,服务小姐按规定要收外商自带 XO 酒 1500 元的开瓶费。我觉得这太宰人了,于是对服务小姐说:这酒我们不喝了,给我们来几听可乐吧!由于可乐和 XO 酒颜色很接近,趁服务小姐不注意时,我把客人酒杯里的可乐全换成了 XO 酒。一餐饭下来,我为外商节省了近 4000 元钱。事后,这位外商敬佩地对我说: 边 女士!你很机智,很灵活,很体贴,也很富有人情味。你是一位好女人,也是一位好商人。我愿意长期和你打交道,与贵公司建立长期的合作联系。 目前,我们公司的高新技术产品已经远销美国、法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4 年,集团公司有幸被评为全国科技之光优秀企业称号。 或许是当过运动员的缘故,尽管我已年近花甲,但一点也不喜欢太极拳这一老人运动,而是天生爱赛跑,尤其是 100 米 赛跑 .。 在短短的十几秒里,参赛者 相互之间立马就能决出胜负输赢,那是多么刺激和激动人心啊!站在起跑线上,随着一声号令,你会在一瞬间产生出强大的爆发力。商场如同竞技场,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怠懈和疏忽,都会导致落后和失败。我们钛金公司只有不断地加油,不断地研制出新的产品,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个人分类: 学者风采|457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1: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