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建筑艺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欧洲之行感悟(四):建筑、雕塑、博物馆
热度 2 cherrylu1960 2018-7-17 22:37
去欧洲看什么?除了自然风光,很重要的是那里的艺术,包括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等等。 当然,这样匆匆忙忙、没有自由的旅行,根本无法更多体验那里的艺术之美,更何况对相关的背景了解不多就更是连“走马观花”都谈不上了。 其实,多数游人对这些也不感兴趣,许多人甚至搞不清与之合影的建筑或者雕塑叫什么。人们最重要的追求之一: 到此一游 。所以,比起花时间拍下建筑的一些细节,研究它的渊源,人们更热衷于拍人、拍自己。 年轻的时候精力旺盛,感兴趣的东西很多,也买过不少书,到现在还保存着 30 年前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画册:《世界艺术鉴赏译丛》,手中的四本全是关于欧洲的,从科学和艺术设计的角度,介绍了很多古代以及中世纪艺术珍品,那个年代出国旅游还没有怎么兴起,介绍国外的书籍也不太多,有时会拿出来画册翻翻,当作消遣,饱饱眼福。 30 年后的今天,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到了它们中的一些真容,却似乎没有静心欣赏的心情。 欧洲教堂多、广场多、街上雕塑多,到处充满了艺术气息,不知现在的欧洲人是不是还保留着中世纪时像崇尚科学一样崇尚艺术 。 如如今的卢浮宫,已完成商业化,进入建筑,首先看到的是各种购物店,人相当多。好在还有一台讲解器、一张展品陈列图,在导游的帮助下,我们终于看到了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断臂维纳斯、自由女神像、蒙娜丽莎。 卢浮宫内部 “亲自”拍摄的艺术珍品,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艺术品前筑起的人墙、无数个高高举起的手机、相机,代表了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追求?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没有时间仔细游览,只从一个角度拍照。 烈日下排队等待参观凡尔赛宫的人群,其实大家享有公共旅游资源的权利是平等的 巴黎凯旋门,只能远远地拍一张。其实,巴黎有三座凯旋门的,这座是小凯旋门,是为庆祝拿破仑 1805 的的一系列战争胜利而建的,可惜天色已晚,无法靠近,圆拱门上面的纪念淡浮雕没法仔细欣赏了。 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佛罗伦萨,我们没有去看那个著名的比萨斜塔,因为它并不在佛罗伦萨城区,而在另一个城——比萨市。不过在佛罗伦萨老城转转,看到这里以雕塑为主题的广场——君主广场,比较有意思。 弗洛伦萨君主广场上米开朗基罗著名作品《大卫像》复制品 弗洛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号称世界上最奢华的教堂。可惜据说内部并没有完成精装修 辉煌奢华的大教堂中间有青铜华盖,由意大利著名雕塑家贝尔尼尼雕制 大教堂里“马赛克”拼成的艺术品,真是精致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又称圣伯多禄大教堂、梵蒂冈大殿,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由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设计,天主教会的重要象征之一。 罗马君斯坦丁凯旋门,建于公元 315 年,是为了纪念君士坦丁于公元 312 年战胜其敌手麦可森蒂,而匆忙修建的。结实的巨石原料,科学的设计,能让这些古建筑保存两千年之久,佩服古罗马人的智慧。 罗马斗兽场(竞技场),建于公元 80 年,它是现今留存下来的古罗马圆形建筑中,最宏伟的一座。 罗马废墟。 现在的罗马与古罗马只是地理意义上有等同,但如果说到消失了的罗马帝国,其曾经疆域的面积远比意大利还要大。 德国新天鹅堡匆匆一游,说实在的近距离拍外观,效果真不行,何况还在维修。这座迪士尼风格的城堡建于 19 世纪晚期,也有人叫灰姑娘城堡,是德国的象征,为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行宫之一。 新天鹅堡一定要在光线合适位置合适的时候远拍全景。这样拍出的效果一点都不浪漫。 我在想,在欧洲旅游越来越热的今天,到处是人,著名的旅游景点人满为患,即使再来一次深度游,能有机会安静地欣赏那些艺术品吗?再说,如果真爱,是需要做功课的。 不管怎样,我们去过了,看过了,仅此而已。
个人分类: 走遍天下|3957 次阅读|2 个评论
延安宝塔——为什么现在不那么神圣了?【看图打字】
热度 4 ggjjhh 2017-2-4 05:25
延安宝塔——为什么现在不那么神圣了? 高金华 有幸参加2012年第1、2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总第31、32期),前往魂牵梦萦的延安。 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一个重要象征,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佛教的宝塔演变成了革命的灯塔——照亮中国革命道路的灯塔。 在社会主义时代建设了美丽的延河大桥。 然而,北山加盖了一个高于宝塔的大亭子,南面的现代建筑挤压了宝塔山的美学空间,人们想以古老的宝塔和社会主义时代的美丽的延河大桥为背景、拍摄一张理想的照片非常困难了。 革命圣地延安,你有革命的、科学的、人文的、体现人类文明成果的城市发展规划吗? 由此,也算理解了主办方为什么不在清凉山脚下(拍摄宝塔山的一个比较好的位置)安排学员拍照的心意。然而,让大家在一个小斜坡上与宝塔合影,主人不做介绍,观看照片的人恐怕难以认出这就是延安的那座著名的宝塔。 在随后的参观中,我和同学挤出时间,跨越空间(跑步前进),找到一个较好的位置,拍摄了一张“神圣”的宝塔。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站得准,才能看得好。视角还是比较重要的。 2012-05-14打出 2017-02-04修改上传
个人分类: 看图打字|3282 次阅读|3 个评论
海关大厦——东莞的一张亮丽名片【看图打字】
ggjjhh 2017-2-3 06:16
海关大厦——东莞的一张亮丽名片【看图打字】 高金华 请看:东莞海关大厦,位于南城区三元路88号。对建筑艺术一窍不通的人也能说出它的喻义,它的美妙。 海关大厦后面的空地被规划为东莞未来的CBD,南城国际商务区。但愿能耸立出更多美轮美奂的建筑。 期待:东莞的未来会更美好! 2017-02-01 晚上打字
个人分类: 看图打字|3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喉舌——广播电视大楼应该怎样体现?【看图打字】
ggjjhh 2017-2-2 09:37
人民喉舌——广播电视大楼应该怎样体现?【看图打字】 高金华 请看:东莞广播电视中心大楼,位于南城区三元路。 2011年9月28日,对于东莞广电人来说是一个幸福激动的日子,因为他们盼望已久的新“家”——东莞广播电视中心将落成启用。 思考:建筑艺术体现思想内容容易吗?下次您看看它的“邻居”——东莞海关大厦就可以大致明白什么是建筑艺术了。 2017-02-01 晚上打字
个人分类: 看图打字|26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央大街建筑美 - 陪俄罗斯学生游览哈市 (3)
xucq45 2013-10-23 19:08
哈尔滨素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称谓。 中央大街是东北的一条商业 步行街 ,北起哈尔滨江畔的 防洪纪念塔 广场,南接新阳广场,长1400米。整条街区禁止车辆行使。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缩影, 始建于1900年, 有“亚洲第一街”之称, 街道两侧的建筑呈现了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多种风格,简直就是 建筑艺术的博览街。 我们参观完 防洪纪念塔,通过宽阔优美的地下通道,就来到了闻名遐迩的中央大街,边走边欣赏道路两旁风格各异的建筑。 1 2 3 4 5 6 7 8 7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陪俄罗斯学生游览哈市 (1)久违了,斯大林公园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734832 (2) 防洪胜利纪念塔,屹立在人民心中的丰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35144.html (3) 中央大街建筑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35415.html (4) 走向圣索菲亚教堂广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35823.html (5) 东北虎林园杂记(深秋观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34287.html (6)东北虎林园杂记(奇珍猛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34523.html (7)夕阳西下霞满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36107.html (8) 中俄青年间的友谊之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quickforward=1id=736359
个人分类: 秀美风光|28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富勒烯”的发现—科学与建筑艺术的机缘
热度 1 cuncaoxin 2009-7-18 15:19
( 此博文获得: 中国科协第二届全国科学博客大赛优秀博文大奖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668/n35758/n36780/13538089.html ) 傅蕴德 在 C60 被发现之前 , 人们只知道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碳的同素异形体有:金刚石、石墨和无定形碳。 1960 年以来,就有人猜测过中空形碳素分子存在的可能性。 1980 年英国 Sussex 大学的微波光谱学家 克罗托 教授通过研究星际云团和红巨炭星气团光谱中所见长链聚乙炔信号的契机 , 巧合地通过美国 Rice 大学的 Curl 与该校的 Smalley 共同合作 , 利用 Smalley 所创制的激光气化超声束流仪进行了相应的探索性研究 ,1985 年 , Kroto 等以联合装置中的质谱仪进行分析 , 首次发现了质谱中存在着一批相应于偶数碳原子的分子的峰 , 导致了 C60 的发现。 克罗托通过实验证实了 C60 的分子存在,并指出 C60 可能由 60 个顶角和适当的正五边形和六边形组成。后来 斯莫利根据他猜想做出了一个 C60 模型 --- “富勒烯”。 克罗托因为这一发现和 斯莫利、 柯尔三人共获 1996 年诺贝尔化学奖。 C60 这种分子由 60 个碳原子组成,有 60 个顶点和 32 个面,其中 12 个面是五角形, 20 个面是六角形,它们结成一个高度均匀,类似球状的中空结构,其几何形状与足球相同。 克罗托及其合作者把这种怪异的分子命名为“ 巴克敏斯特富勒烯 ”,简称“ 富勒烯( fullerene ) ”, 又名“ 巴基球” 或“巴克球” ( Buckyball )。 由于 C60 特殊的结构和性质, C60 在超导、磁性、光学、催化、材料及生物等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 1990 年以来 Kratschmer 和 Huffman 等人制备出克量级的 C60 ,使 C60 的应用研究更加全面、活跃。 哈罗德 · 克罗托( Harold W. Kroto , 1939- ) 1996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苏塞克斯大学 (University of Sussex) 教授、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弗朗西斯 - 埃普斯荣誉教授。他从事瞬间光解所产生自由基的高分辨电子光谱、电子和微波光谱、利用拉曼光谱对液态中间体的研究等。  1985 年,克罗托教授与同事在美国莱斯大学 (Rice University) 做实验,试图刺激红巨星大气层的化学反应。这些实验再次证明了含碳长链分子的存在。在这些实验中他们还偶然发现了“碳六十” (C60) 。 C60 分子结构优美,就像是 60 个碳原子做成的“纳米足球”,由 12 个五边形和 20 个六边形构成。克罗托教授给 C60 起名为“巴克明斯特•富勒烯”,以纪念发明穹顶建筑结构的美国建筑大师巴克明斯特•富勒。这种穹顶结构已被广泛应用于需要覆盖大面积空间的建筑工程。 哈罗德•克罗托教授在发现 C60 分子结构之后就开始深入研究“富勒烯家族”,并由此创立了一个崭新的化学分支,因而与美国莱斯大学的两位科学家 (Prof.Richard E. Smalley Prof. Robert F. Curl) 一起获得了 1996 年诺贝尔化学奖。 1991 年,克罗托获聘皇家学会研究教授, 1990-2000 年担任《化学学会报告》编委会主任; 1995 年创立 Vega 科学基金会,为英国广播公司制作高质量科普电视节目。此外,他还发起了全球教育外展计划 (GEO) ,使科学家能够制作并在网上播送自己的科学节目,协助教师讲授自然科学,工程及技术科学。 理查德• 斯莫利( Richard E. Smalley , 1943-2005 ) 1996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曾任美国赖斯大学纳米科学和技术中心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主要从事超声速流激光光谱研究。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后,斯莫利成为纳米技术领域的坚定支持者,期待以纳米技术的发展来解决类似能源那样的全球性问题。 1999 年,斯莫利在美国众议院关于《国家纳米技术促进计划》的听证会上说,“这些小小的纳米级家族成员,以及将它们组装并加以控制的技术——纳米技术,将使我们的产业和生活发生革命性的改变。” 罗伯特•柯尔( Robert F. Curl , 1933- ) 1996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赖斯大学化学家,他主要从事微波及红外光谱研究。 “富勒烯”,其名称源于美国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因为 C60 的原子结构与他设计的多面体穹顶相似。发现 C60 的科学家受到巴克敏斯特·富勒建筑结构的启发。 R ·巴克敏斯特 · 富勒 ( R. Buckminster Fuller , 1895 - 1983 年),美国工程师、建筑师、设计师和发明家。他的网格穹顶,一种由四面体框架(三面加底座的金字塔形)构成的自我支撑的半球体,被认为是自拱门诞生以来最伟大的建筑发明。富勒的设计基于一种他创造的被称之为“力量协同几何”的数学体系,他认为三角形是自然界的基本建筑单元。作为最经济和最具适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网格穹顶被运用于体育馆、工厂、温室和陈列室。杰出的例子有蒙特利尔 1967 年博览会的美国厅和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人工气候室。 1948 年美国工程师巴克敏斯特·富勒提出的短线网格穹顶结构,集中体现了“少费多用”原则。 1967 年,富勒采用他创造的穹窿结构体系,设计建造了加拿大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的美国馆。该馆直径 76.2 米,高 61 米,这是一种覆盖小都市空间的革新性穹顶,整个建筑以较少的材料造成轻质高强的屋盖,轻巧地覆盖着整个展馆空间。由于采用了三角形金属穹顶结构,使杆件规格最少,结构用料最省,网肋规格相当整齐,便于施工和装配,很好地满足了世博会建筑要求,成为该届世博会的标志建筑,同时也让全世界了解了网架结构的无穷潜力。由于其跨度与经济性,网架结构已成为大规模空间的首选结构之一。
个人分类: 科普百科|722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0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