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量子阶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全球化之问(上)
热度 1 lvnaiji 2019-4-1 08:18
吕乃基 近日在思考全球化时,感到有不少疑问,事关重大而又难以作答,求教于各位。 一、空间 横向 (在同一层面考察全球化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1. 重建全球产业链,还是规则优先? 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旨在重构全球产业链,与之前不同处是,由中国当链主。欧盟则呼吁先行重建WTO规则。是推新的全球产业链,如一带一路,还是规则先行,抑或二者同时并进,又如何“同时并进”? 2. 据报,中国具有“完整产业链”。世界上是否有哪个国家具备“完整”产业链?退一步说,即便如此,是否就可以我行我素? 3. 大国博弈,谁主沉浮?如何考量其中的事实判断,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权重,以及价值判断,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全球化之进退废存,是否可以随心所欲?哪些领域可以,哪些不可以? 纵向 全球化涉及“技术-经济-政治-价值观”, 构成类似量子阶梯的层次关系。 4. 技术-经济-政治-价值观,究竟何处可以切割?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然而在上帝与凯撒之间没有截然分明的分界线。 技术-经济-政治-价值观,说的是“功能”,功能落实到什么样的主体,个人、企业、社会组织,还是国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主体是国家还是企业? 当中国以国家-企业双主体的方式沿一带一路昂首走向世界之际,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纷纷仿效,以国家的身份介入全球市场。欧洲“必须作出调整,组建欧洲的领军企业。” “美国一直想同化中国,最近它却想变成中国”。 5.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当各国都成为中国,世界将会怎样? 6. 就位于“技术-经济-政治-价值观”底层,以及处于全球化背景中的技术而言,哪里是自力更生与全球产业链的边界? 7. 物竞天择,主宰生物界的规律在人类社会于多大程度上依然有效?人类社会又在哪些方面超越生物界?在技术-经济-政治-价值观的阶梯上,“物竞”,是技术、GDP、政治体制、价值观,还是这些方面的某种组合?“天择”,谁是“天”?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2453 次阅读|2 个评论
层次2.由低层到高层的规律性变化(之一):阶梯与“维”
热度 1 lvnaiji 2018-9-19 21:00
吕乃基 在一般的意义上,在“三个世界”中都存在有“阶梯”:“世界1”自然界的量子阶梯,“世界3”的知识阶梯,以及“世界2”人的需求层次。三个阶梯由低层到高层,显示出规律性变化。 在空间上,低阶单一刚性封闭,属于“低维”;高阶复杂多样柔性开放,相应于“高维”。 世界1:量子阶梯 由低层到高层,越是高层,结构越是复杂,对称性破缺,所含的信息量越大。 氢原子中心对称、轴对称、平面对称,所有的全都对称;氢分子的对称性下降;水分子的对称性又进一步下降。层次越是升高,对称性越是下降。细胞没有对称性。对称性越高,相对来说层次越低,处于低维;而对称性越破缺,层次越高,处于高维。 世界2:需求层次 人的生存需要彼此雷同,对水和空气的需求是强制的,不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因而才可能有“食品标准”,而作为自然演化的最高产物,心理需求则各具千秋,没有“标准”,因人而异。 意识作为自然界演化的最高产物,最美的花朵,不能要求只是一种颜色,而且是灰色。 世界3:知识阶梯 自然科学:理化天地生。物理学概念严谨、边界清晰;生物学进而生命科学概念模糊,与其他学科交叉。 人文社会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伦理学、宗教学和艺术学等等。经济学相对严谨,市场经济普遍适用,并非资本主义专利。伦理学、宗教学和艺术学,各种流派纷呈,同台竞技。 对称与一致是万物存在的前提,非对称创造世界。相对而言,无论是哪个“世界”,位于低阶者侧重一致和对称,位于高阶者强调非对称和创造。 古希腊原子论者伊壁鸠鲁的一句话,“原子本来是直上直下的,偶尔的偏斜创造了世界。”这就引出了“时间”。 在时间上有两个视角。 一是低阶稳定不变,高阶流动变化。 世界1:低阶物质相对稳定,由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到生命, 古人把生命比作火,强调的就是流动。人体中的一切都在流动当中, 食物、空气和水,川流不息。人,还要加上信息和知识。 世界2:人的生存需求基本上不变,精神需求流变,有相当大的主动性和可塑性,譬如喜新厌旧。 世界3:学校里教授的欧氏几何、牛顿力学延续数百年或更长时间,少有变化,社会学、伦理学等与时俱进。 二是在历史与未来的关系上 ,低层在较大程度上由在先的因素所确定,受制于因果决定论或上向因果关系,因而在“行为”(广义)上更多地表现为必然性和一致性。高层在较大程度上受各种目标(和环境)的影响,受未来因素的影响,在下向因果关系或“目的引导论”的作用下,行为更多显示出不确定性和多样性。 人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人对空气、水、食物和适宜的环境等生存需求。在高层,人因其自己有目的的行为塑造自身。 个人、组织、国家无不处于稳定与流动之间,均衡于历史与未来的谱系之间。相对而言,位于低阶者侧重稳定和历史延续,位于高阶者强调流动和未来引导。 平台型公司的价值在于,提升所有依托互联网的个人与组织在原先阶梯上的层次,也就是升维。不上网者将受到降维攻击。
个人分类: 交叉|3247 次阅读|3 个评论
韩春雨的实验结果一定可以重复吗——世界3与世界1的对称关系
热度 13 lvnaiji 2018-9-1 23:11
吕乃基 本文发表于两年前。此处做了局部修改和补充 波普尔是上世纪下半叶著名的哲学家,他的主要成果之一是区分“三个世界”,世界1是客观世界,世界2是主观世界,人的内心世界,世界3是客观知识,是世界2认识世界1得到的结果。在世界3与世界1之间存在某种映像式的对称关系。 先看世界1。 在量子阶梯,由低层到高层,自然界显示出规律性变化。其一,物质的结构愈益复杂,流动性提高。氢原子具备一切对称要素,氢分子和水分子的对称性下降,生物大分子的对称性更少,细胞已不具备任何对称性。在时间上,低层次物质稳定存在,而生命则处于流动之中,在时间上不对称。居里在一个世纪前即宣称:“非对称创造世界”。这一规律同样延伸至人类社会。人的生存需要彼此雷同,多少年来没有大的变化,因而才可能有“食品标准”,而作为自然演化的最高产物,精神需求则各具千秋,变化多端,永不停息。 其二,在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上,在低层,系统对要素的束缚很严,如夸克幽禁和强相互作用;而在高层,系统对要素的束缚趋于宽松,要素的随机涨落增多,系统对涨落进行选择,如基因遗传突变和自然选择;以及相应地既是要素主动性提高,又因对系统的参与而依赖性增强。主动性提高使系统富于活力;依赖性增强.使系统成为整体。没有主动性,系统静止、死寂;没有依赖性,系统分崩离析,不复存在。要素的主动性与要素对系统的依赖性两个方面的同步增长和有机结合是系统更为有序的根据。要素与系统的关系在更大的范围就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在低层,系统与环境很少发生相互作用,或者只有与环境隔绝方能存在,如金属钠需保存于煤油中。层次越高,系统更主动、开放,同时环境的作用更大,DNA和蛋白质只有置于生命体内方能显示出生命活力,生命只有与环境相互作用方能存活。古人将生命比作燃烧着的火,意为其流动以及由环境中输入并向环境输出物质。人对水和空气的需求是强制的,不会因时因地而异,但精神需求则有相当大的主动性和可塑性,受到环境更大影响。 其三,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上,低层物质结构对功能基本上起到决定性作用,由原子核外电子层基本上可以说明元素的性质,而在高层,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增强,用进废退。在需求层次上,人的生存需求决定于人的生理结构。在高层,人因其自己的行为塑造自身。 其四,在历史与未来的关系上,低层物质在较大程度上由在先的因素所确定,受制于因果决定论或上向因果关系,因而在“行为”(广义)上更多地表现为必然性和一致性。高层物质则在较大程度上受各种目标(和环境)的影响,受未来因素的影响,在下向因果关系或“目的引导论”的作用下, 行为更多显示出不确定性和多样性。 最后,全息性。分形理论认为,分形内部的任何相对独立的部分,一定程度上都是整体在形态(结构)、功能和信息等方面的再现和缩影。 再看知识。 世界1中层次由低到高的变化,对于理解世界3由低层到高层的变化提供了启示。相应于对象性质的变化,知识层次由低到高渐次显示出松散性、实践性和主观性,以及全息性。 其一,松散性。 松散性指概念体系的模糊,个性与变化,不自足而彼此相关。 经典物理学 的概念体系清晰,逻辑严密;化学已有所不逮,结构式难以与化合物一一对应,于是有“共振论”;生命科学更是如此,“一个性状一个基因”可以休矣。至于人,其定义只能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一切精神科学,甚至一切关于生命的科学,恰恰为了保持严格性才必然成为非精确的科学”。 在自然科学中,属于较低层次的经典物理学和化学,在形式上属于非嵌入编码知识,与对象的特殊性及其语境、与主体及特定价值无关,具有相对明确的边界和严格的规范。有些地质和生态现象、古生物为一国所独有,因而地质学、生命科学和生态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嵌入性,有地域之分。国外研究机构之所以更多与中国的地质研究部门合作,中国的古生物研究之所以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除了研究本身的水平外,对象的特殊性,也就是学科的地域性起到重要作用。数据表明,中国的院士多数在沿海发达省份,其中唯独地学在其他省份较多。在留学比例上,数理和化学分别达49%和72%,地学和生物学部留学人数较少,前者仅占14%,这显然与研究领域有关。低层学科强调普遍性和与国际接轨,而较高层的地学和生物学因拥有独特资源而更具有本土化条件。 因对象的不断变迁,生态学必然“与时俱进”,过去关注物种灭绝,眼下的重点则是全球气温上升等,未来还会有新的热点。固然,物理学和化学同样在发展,但这主要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变化,而是认识过程的深入,因为其对象原已存在,只是没有发现或重视。 进入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对象因特定社会、家庭,因人,因其所处的特定语境而异,以及因研究者的视野和价值判断而异;相应的知识越来越松散,嵌入到对象、语境和主体之中。作为学科固然仍有其共同的理论基础,但其地域和时代性较之地质学等明显增强。再以中国眼下的科技哲学为例。自然哲学,可能除地学哲学和农学哲学外,所论所言与国外学术界别无二致;科学哲学也难显特色,所见者或波普尔或劳丹;在提出工程哲学和产业哲学之前,特别在更早时期,技术哲学几乎言必称海德格尔,后来则有斯蒂格勒和米切姆等。随着工程哲学的兴起,中国特色随之彰显,产业哲学进一步凸现地域性、民族性,也就是中国特色。这是其学科在知识阶梯中的地位所决定了的。早在10余年前,于光远先生就希望他所说的“中国的哲学学派”要侧重于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和理论问题。“这个学派的特点必然导致特别关心社会问题——特别是中国经济文化建设”,“要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子”。 从作为共性和研究出发点的经济人假设、生存权和启蒙运动基本理念,到发展权、个人的信仰和审美,由经济学到伦理、宗教和美学,松散性越来越大。陈平原先生在谈到如何与国际的汉学家对话时指出:“不同科学,国际化程度不一样。相对来说,自然科学很早就国际化了,同样在《科学》、《自然》上面发文章,对学问的评价标准大体一致。社会科学次一等,但学术趣味、理论模型以及研究方法等,也都比较容易‘接轨’。最麻烦的人文学,各有自己的一套,所有的论述,都跟自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甚至‘一方水土’,有密切的联系,很难截然割舍”。 在此意义上,如果说科学有可能是自足的,社会科学则是不自足的, 所以需要大量地、不断地,以及随机地从所嵌入的语境,从实践中(见下文)和其他学科汲取和交换营养。 位于低层的学科,其对象或存在于人类诞生之前,因而对于所有研究者基本上是相同和不变的;或者就是每个人都大致相同的生理需要。这些知识在形式上就是边界清晰概念严谨的非嵌入编码知识。而位于高层的学科,特别是人文社会学科,由于其对象的个性化并处于不断变化与生成之中,处于越来越广泛的联系之中,以及由于研究者自己的价值负荷,因而这类知识只能是嵌入编码知识或隐性知识,与特定的对象及其语境,以及与主体不可分割,所以必然导致学科的松散性。 松散并不是一盘散沙。首先,位于高层相对松散的学科拥有共同的基础——位于低层的非嵌入编码知识,这就是上向因果关系。其次,学科间的关联。经典物理学向高层学科渗透,但其本身边界相对清晰,生命科学则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生态学、天文学,甚至气象学和考古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科间的渗透愈盛,划界愈难。世界3中高层知识的松散性是由世界1中的高层涉及面的广泛、变化,以及世界2主体研究视角的多方位所致。不自足的高层学科必然更多受到其他相关学科影响,并从这些学科汲取营养。人类全部知识的发展史如同一棵不断生长的大树,距根部越近,知识越具有同一性,成为所有树枝的共同基础;距根部越远,知识各不相同,同时又彼此紧密相关。模仿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可以这样定义位于世界3高层的某某学科:“是……关系的总和”。 其二,实践性和主观性。 实践性的依据是,在世界1由低层到高层,功能的作用或系统的主动性增强。自然科学中的实验虽也是实践活动,但其主要作用在于认识;改造自然的职能主要由技术学科来做。自然科学的高层逐渐显示出实践性,如生命科学与医学、食品业的密切关系,环境科学和生态学本身带有很强的实践性。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各分支都清晰可见学科对现实的积极干预。于光远强调,科技哲学“不应该限于一般的、抽象的思辨,而是要去做特殊的具体的研究,向着实践的方向前进,直到在实践生活中显示出这种研究的重要意义”。 由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STS,前二者难以干预,实验室研究也只是旁观,技术哲学,尤其是工程哲学和产业哲学,以及STS,对现实的干预愈演愈烈。在文学领域,“本国文学研究有更多的‘承担’——研究者跟这片土地有着天然的联系,希望介入到社会变革和文化建设里面去,而不仅仅是‘隔岸观火’”。 正因为“介入”,于是主观性不可避免,必然带有价值引导和判断。社会科学的任何一种知识同时是一种价值诱导, 在于光远先生对“中国学派”的企盼中清晰可见。实践性赋予研究者更为迫切和更强烈的责任感。诚如陈平原先生所言,“本国文学研究……可能显得有些粗糙(即松散性-引者),但元气淋漓。……在这样的研究的背后有情怀”。 无疑,在自然科学各学科的背后也有“情怀”,但这种情怀仅或主要体现于研究过程中,结论要求客观、非嵌入。但在高层学科的内容中,研究者如斯蒂格利茨和阿马蒂亚·森的情怀力透纸背,直接见诸于他们的研究成果之中。 如果说低层学科主要从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前已经生成的自然界,以及通过认识过程汲取营养,那么高层学科的知识是知识之树上位于末端的树枝、树叶,直接从日新月异、各具个性的社会现实中,以及通过实际的干预提炼知识。因而,在此意义上,高层学科与低层学科相比显得“元气淋漓”。 实践性并不排斥理论。相反,高层学科的实践性更需要得到理论的规范和指导。在发挥实践功能中既要注意一致的理论出发点,又以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诘问之,以推动理论的发展。同样,主观性和价值引导并不排斥客观性(罗尔斯的“无知之幕”)或主体间性(哈贝马斯的“商谈”);只有在此基础上,关注事实和规律如何在特定价值观影响之下被选择,以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保持清醒的头脑,知识才可能交流与共享。 其三,全息性。 类似于世界1,在世界3的知识阶梯的高层同样可见全息性。生命科学岂止是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都囊括于其中。在科技哲学中,技术哲学研究技术的产品和服务(包括用于生产和制造过程)的存在方式和演化方式,是技术哲学中的“自然哲学”。研究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模式等,类似于科学家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知识如何增长等,相应于技术哲学中的“科学哲学”。 由于技术的特点,无疑这里要增加实践的内容,乃至以后者为主体。在上述二者的基础上对技术本质的研究,则是技术哲学中的“技术哲学”。至于技术和价值观、社会的关系等,则相应于技术哲学中的“STS”。由此可见,作为科技哲学一个分支的技术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科学技术哲学整体的结构。 在更大范围上,哲学包括本体论、认识论,以及历史观和价值观。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科技哲学同样涵盖这三方面。其中的自然哲学和技术哲学中的人工自然哲学无疑可归入本体论,以实践为核心的技术论则与目前本体论研究的实践论转向相一致。科学哲学,以及技术哲学中有关知识和方法的研究相应于认识论。目前,科学哲学中的SSK,以及STS都涉及历史观和价值观范畴。 默顿提出的科学活动的5项(有说4项)规范中有一项是“诚实性规范”,这项规范之所以在科学界被认可是因为实验可重复。从经典物理学到伦理学和美学可以列出一条由可重复到不可重复的谱系,即使不考虑人文社会科学,由经典物理学到生命科学和生态学在较小规模上也存在这样的谱系。经典物理学的可重复不可能照搬到生命科学与生态学,这是对象本身所决定了的。赫拉克利特在两千年前的名言是: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科学精神的内涵之一是尊重事实尊重规律。在知识由下而上的阶梯上,事实和规律的内涵渐次复杂多变,外延愈益模糊。这就是需要尊重的事实和规律。 由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之关系视之,世界1是在先的历史的东西,知识,世界3是对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的把握,是逻辑的东西。在近代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之后,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相一致。不仅如此,历史的东西在各方面规定了逻辑的东西的存在方式和内在关系。 韩春雨的成果需要能重复,但重复的含义未必限于实验,更重要的是新的知识是否被整合到知识体系之中。成果一旦发表,已经成为公共知识,成为历史。在知识之树上每片新叶长出来的过程中,形状不确定,甚至可能被观察者一定程度上赋形,但长出后,在现实中看到的(已经是历史的)知识的叶子,却是非常清楚的固定形状(网友)。 生命科学领域,既要求实验可重复,更多的在于新知识能否融入知识体系,为相关领域接受并提供支撑 。 随着科学进入生命、意识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进入“复杂性”领域,受到对象、语境和主体越来越大的影响,关系到“跨群体因果性”等因素,可重复性必然越来越小。( 危机:21篇顶刊社会科学论文仅有13篇可以复现 https://mp.weixin.qq.com/s/ZERvncd3HuxgnDe3RUFmtw )这是世界1对世界3的限定,是世界3对世界1的反映。“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 赫拉克利特在两千多年前已经认识到这一点。 能否重复,是牛顿时代的科学标准,是学科发展初级阶段的科学标准。能否重复,要看对象在量子阶梯上的地位,以及看学科发展的阶段。 陈其荣:《关于技术创新的哲学分析》, 载《复旦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期。 实际上,物理学在进入微观领域也达不到“精确”的要求。其标志即“测不准”或不确定原理。 转引自:张世英:《现实、真实、虚拟》,载《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第77页。 卜晓勇:载《中国现代科学精英》2007年,中国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于光远:《一个哲学学派正在中国兴起》,江西科技出版社1996年版,第17、5、22页。 陈平原:《视野·心态·精神——如何与汉学家对话》,载《南方周末》2007年4月5日。 赵汀阳,《知识论之后》。 http://www.hcclib.net/online/203/ObjectiveKnowledge002.html 于光远:《一个哲学学派正在中国兴起》,江西科技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陈平原:《视野·心态·精神——如何与汉学家对话》,载《南方周末》2007年4月5日。 赵汀阳,《知识论之后》。 http://www.hcclib.net/online/203/ObjectiveKnowledge002.html 陈平原:《视野·心态·精神——如何与汉学家对话》,载《南方周末》2007年4月5日。 陈其荣:《关于技术创新的哲学分析》,载《复旦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期。 丁云龙、远德玉:《缺失与局限——寻绎技术创新研究的新视野》,载《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第5期。
个人分类: 科技|4917 次阅读|36 个评论
人类历史的时间箭头三、“从石器时代……到某某时代”
热度 4 lvnaiji 2018-3-24 09:32
吕乃基 物质维度,一直以来都作为进步的尺度。面对社会现实的复杂多变,螺旋式、波浪式、旋转门、进一步退两步、乃至“内卷”,至于以某某“主义”作为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志,更是争议不断;而物质水平的提升则简洁清晰,直截了当。以物质水平来定义发展阶段也较少异议。例如以材料区分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以能源区分的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以信息区分的互联网时代,以及“第三次浪潮”,等等。 本文开头述及,有没有超越物质维度的时间箭头?上文的分析,知识与价值观的递进,由动物到人,只是一种抽象,实际上都离不开物质水平的提升,反之亦然;国家的实力更是如此。 有必要在对种种物质尺度做进一步梳理,以揭示物质层面的发展中所隐含的时间箭头。 1. 科技黑箱 在知识的视角,技术的产品和工艺流程就是集成了各种知识的科技黑箱 。黑箱,其原意用在认识论和方法论领域,意为对于一个复杂对象如人脑,不必打开黑箱,由一组或多组输入与输出关系及其变化,探测黑箱本身的内部结构。在技术领域,可以把各种技术产品和过程视为黑箱,消费者也不必打开黑箱,不必理解其中艰深的科学技术,只需按指南操作,即可得到所希望的结果。诸如手机、傻瓜相机等就是这样的科技黑箱。 集成、凝聚了特定知识的科技黑箱以其操作规则“规训”(福柯)消费者。科技黑箱拥有“支配活动身体的微分权力”或“微观社会关系中的规训权力”,“这些限制遍布在我们的相互关系和对事物的处理中,并且渗透到最琐碎、最普通的活动中” ,而且还是一种律令:非此将造成后果,至少不能成功或降低效果。因而对使用者形成“促逼”(还有来自其他使用者的促逼:不使用或不会使用将被边缘化)。 在此意义上, 技术就是权力 。在规则不经意间而又随时随地的“规训”之下,主体的行为举止渐次与科技黑箱相吻合,按规则行事成为消费者的常态。熟练的消费者甚至并不感受到科技黑箱的存在,对于他来说,科技黑箱就是“透明”的。如同习武之人所达到的境界:“身剑合一”。透明,并非消费者通晓科技黑箱中的知识,而是他充分——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接受了科技黑箱中的知识,或者说,后者成为主体的一部分。科技黑箱是“人类学意义的自然界”(马克思)。 固然,每个个人在每个场合都可以做出自己独特的选择,然而,伴随着所有这些选择的共同和持久的因素,无疑是技术及其提供的产品,也就是人类学意义的自然界。除了人以外,任何物种所具备的一切特征均先天地包含在胚胎 ( 种 ) 以及该物种所绑定的环境之中,其生成无非就是通过不同阶段的发育,展示物种在此环境中具有的特性。而人的代具性 则决定人必然随技术的发展并获得自身的属性,这就是所谓 “ 后种系生成 ” 。“人是政治的动物”,“人是城市的动物”,以及“人是理性的动物”,等等,或许作为这一切基础的是: 人是技术的动物 。 正因为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从技术——科技黑箱的发展中提炼出人类社会的时间箭头。 2. 由嵌入经非嵌入到嵌入 科技黑箱是知识的物化。与知识一样,科技黑箱也有嵌入与非嵌入之分。古代的发明创造的科技黑箱是嵌入和孤立的,嵌入,指特定的科技黑箱由特定的人在特定的语境下使用,他人在不同的语境中难以使用;孤立指各种科技黑箱彼此间没有或很少关联。 但在所嵌入的语境中,以现代眼光看似极其简陋的科技黑箱(实际上可能蕴含了高深的知识),在原始人的操控下,却难以想象地实现了目的。在此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包括对周遭世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感悟(联系前述意会知识)等等,却得以充分展现。在人全身心的投入中,原始的科技黑箱连同其对象及其不可分割的语境也就负有了价值,具有神秘的“魅力”。这种体验和能力很难在主体间共享。 反过来,原始人也就被特定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锁定,难以与其他部落交往,难以走出特定的语境。《狼图腾》中形象地描绘了这一点。 近代以降,特别在两次工业革命后,标准化、大批量、可替代和统一规格的科技黑箱被运送到世界各地,其特点是非嵌入和普遍适用。瓦特称他的蒸汽机为“万能机”,可以与所有的工作机相结合。 由此所带来的首先是古人原有独特的生活语境,不仅经由科学在认识上抹去差别,祛除价值和魅力,而且经由“改天换地”在实践上抹去差别,以构建一致的语境:环球同此凉热。“大庇天下寒士俱开颜”,杜甫的理想凭藉现代科技正在成为现实。 在传统社会,语境几乎拥有对于生活的全部意义。在标准化科技黑箱的推进中,原始语境被抹平甚至抹去。在《狼图腾》中有这样的情节,在吉普车和特等射手的追杀下,头狼和主力不到一小时就被干掉,“完全超出陈阵和额仑草原狼的想象”。“草原上狼的神话在先进的科技装备面前统统飞不起来了”。“狼图腾”顷刻瓦解。 借助非嵌入的科技黑箱,各个民族得以脱离其语境,走出冰封极地和热带丛林,江河湖海和崇山峻岭。非嵌入的科技黑箱打破了独特、狭隘语境的束缚,向氏族、部落、民族展示了广阔的世界;割断了形形色色历史事件的牵挂及其对当下的律令和制约(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祖宗的规矩”,霍桑的“红字”),吉登斯称之为“脱域”。 技术并未停止其脚步。高技术所提供的科技黑箱呈现出日渐嵌入、多样化和彼此关联的特点,由此便影响主体及主体间的关系。 “现在就是最高”(黑格尔)。会聚技术涉及自然界演化的最高层次——大脑和意识运动,必然将研究自然界演化过程所经历各个阶段的各门学科,包含生物学、心理学、细胞学、脑科学、遗传学、神经科学、语言学、逻辑学、信息科学、人工智能、数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 各种个性化、嵌入的科技黑箱,如个性化电脑和嵌入式软件,适应个人独特的需要,适用于特定的语境。“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嵌入的科技黑箱建立于标准、协议的基础上,既各有个性,又彼此兼容,各异的嵌入软件的共同基础是物理层。互联网则提供了高层交流的平台。嵌入的科技黑箱在任何语境间游弋。各异的语境不再构成障碍,反倒成为追求的时尚。虚拟现实技术跨越时空,穿梭于过去未来之间。 面对多样化个性化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科技黑箱,主体在更大范围更频繁地作出选择,获得更多自由;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介入、操控,进而修改科技黑箱,因而拥有更大自由。主体既可以“沉浸”于特定的语境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又可以随意变换时空,到另类语境去感受一番。在互联网上,各具个性的主体以各种方式彼此关联。 科技黑箱,从远古和古代的嵌入和孤立,经近现代的标准化、大批量、可替代和统一规格,到后现代的个性与兼容;这三个阶段可以说就是知识之树和价值观演化历程,在物质层面的体现,反过来也可以说,科技黑箱三阶段是知识之树和价值观演化历程的物质基础。 黑格尔的哲学可以概括上述不同角度的“三阶段”:第一阶段“杂多”,第二阶段“内部无差别的一”,第三阶段是“内部有差别的一”,再进一步归结为“正反合”。 3. 沿量子阶梯和运动方式提升 从根本上说,科技黑箱的演化,经历由无机 - 有机 - 生命 - 意识(人工智能)的历程,在总体上再现人的生成过程。由无机 - 有机 - 生命,可以说是人类前史,由生命 - 意识,即由动物到人。 相应于量子阶梯,目前已知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形式有六种,即基本物理运动(包括机械运动、热、电磁运动)、宇观物理运动、微观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以及意识。它们的关系大致构成了由简单到复杂运动的序列,近代以降,科技黑箱大致即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进化。 古人所制造并使用的简单工具主要是机械技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机和各种热机又登上舞台。机械、热机和电机成为人工自然的主要部分,它们相当于简单物理运动。 18 ~ 19 世纪,无机化工产品如酸、碱和有机化工产品如染料、药物、炸药等逐一问世。 20 世纪,各种“人造”纤维、新型材料相继上市,化工产品在人工自然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50 年代初生物学革命后,生命科学获得很大进步。目前,由生物工程生产的生物制品正在成为人工自然中新的组成部分。电脑的发明与一往无前的推进,正在越来越深入地进入意识运动领域。 近代以来,人工自然的进化大致由机械、热机、电机,经由化工产品到生物制品和电脑。这是一条由简单运动形式到复杂运动形式的发展路线。人工自然由基本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意识运动的方向由低到高推进。 每次科学革命就在于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发生跃迁,随后发生的技术革命则将所获得的新知识集成、“封装”于科技黑箱之中(见文献 2 ),为更多的人共享、使用,并作为下一次科学革命跃迁的平台。 近代科学革命提供了力学、微积分和初步的热学知识,蒸汽机即将其封装起来。 19 世纪电磁理论和热力学得到发展,随即是电机和内燃机。染料和炸药集成了有机化学的知识。 20 世纪上半叶,量子力学、凝聚态物理学和数学得到发展,继而生命科学获得突破,然后由电子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等进行封装和集成。本世纪初,由认知科学、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所组成的所谓“会聚技术”开始登上舞台,在更高的层次封装知识。 随着科技黑箱层次的逐一升高,也就是由低到高将相应的经典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知识渐次封装于科技黑箱之中。 这种层次由低到高的“封装”有着源于自然界的深刻基础。在已知的物质层次上,夸克对于质子、中子“封闭”,核反应的能级不会影响到夸克,所以核物理学不必虑及夸克。质子与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原子和分子中核与电子的关系封闭,凝聚态物理学、无机和有机化学不必考虑质子和中子。再往上,原子、分子中核与电子的相互作用对于生物行为基本上是封闭的。社会生物学家们一般并不需要多少量子化学的知识。 进而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近年来的发展表明,一些基本的经济规律、管理规律也正在并已经经历这一变化,如以集成为主要标志的 CIMS ,以及梳理流程的 ERP ,将企业运行中关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的知识按一定的目的黑箱化。 最新的进展是,人工智能逐步把人的智能黑箱化,区块链把人际关系(从物质层面到知识层面如产权,到智能合约)黑箱化。 相应于自然界中的物质层次,有学科和知识的层次,进而有科技黑箱的层次。类似于自然界中低层次物质对于高层次物质的封闭性,人工自然整体上具有同样的性质:低层次知识对于高层次知识的黑箱化,正如计算机的物理层对于应用层的封闭或黑箱化。 在高端前沿的科技黑箱面临 科学、技术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整合, 在空间尺度上有纳米(各种量子效应)/微观(原子、分子、细胞)、个体(脑组织区和全脑)、集体和社会四个层次;在复杂程度或不确定性上,有从感知、知识、思维、性格、意志、价值,一直到高度不确定的情感这样的系列;以及在功能上要满足马斯洛从认同直至自我实现这样高层的需求。 科技黑箱一路跟随人类的足迹至今,成为人类由动物到人的阶梯,人类向前的每一步,又创造了新的科技黑箱 。必须指出,科技黑箱的演进只是在“一定意义上”作为人类社会的时间箭头,并不等同于人类社会的时间箭头(下文将讨论这一点)。科技黑箱的下一步或将开启属于其自己的时间箭头。笔者将另文探讨。 吕乃基,论科技黑箱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12 。科技黑箱可以用于认识和实践中,前者如各种科学仪器,用于诊断的手段设备等,其遮蔽和去蔽的功能大致等同于认识过程。本文主要讨论科技黑箱用于实践中所发生的遮蔽和去蔽。 约瑟夫.劳斯著,盛晓明等译:《知识与权力》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p241、259 西蒙栋,《技术与物体的存在形式》 ,转引自:姚国宏,一个古老哲学传统的转向 姚国宏,一个古老哲学传统的转向, http://only.njau.edu.cn/philosophy/review/reviewshow.asp?id=60140
个人分类: 科技|4326 次阅读|8 个评论
韩春雨的实验结果一定可以重复吗——世界3与世界1的对称关系
热度 25 lvnaiji 2016-7-25 09:21
吕乃基 波普尔是上世纪下半叶著名的哲学家,他的主要成果之一是区分“三个世界”,世界1是客观世界,世界2是主观世界,人的内心世界,世界3是客观知识,是世界2认识世界1得到的结果。在世界3与世界1之间存在某种映像式的对称关系。 先看世界1。 在量子阶梯,由低层到高层,自然界显示出规律性变化。其一,物质的结构愈益复杂,流动性提高。氢原子具备一切对称要素,氢分子和水分子的对称性下降,生物大分子的对称性更少,细胞已不具备任何对称性。在时间上,低层次物质稳定存在,而生命则处于流动之中,在时间上不对称。居里在一个世纪前即宣称:“非对称创造世界”。这一规律同样延伸至人类社会。人的生存需要彼此雷同,多少年来没有大的变化,因而才可能有“食品标准”,而作为自然演化的最高产物,精神需求则各具千秋,变化多端,永不停息。 其二,在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上,在低层,系统对要素的束缚很严,如夸克幽禁和强相互作用;而在高层,系统对要素的束缚趋于宽松,要素的随机涨落增多,系统对涨落进行选择,如基因遗传突变和自然选择;以及相应地既是要素主动性提高,又因对系统的参与而依赖性增强。主动性提高使系统富于活力;依赖性增强.使系统成为整体。没有主动性,系统静止、死寂;没有依赖性,系统分崩离析,不复存在。要素的主动性与要素对系统的依赖性两个方面的同步增长和有机结合是系统更为有序的根据。要素与系统的关系在更大的范围就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在低层,系统与环境很少发生相互作用,或者只有与环境隔绝方能存在,如金属钠需保存于煤油中。层次越高,系统更主动、开放,同时环境的作用更大,DNA和蛋白质只有置于生命体内方能显示出生命活力,生命只有与环境相互作用方能存活。古人将生命比作燃烧着的火,意为其流动以及由环境中输入并向环境输出物质。人对水和空气的需求是强制的,不会因时因地而异,但精神需求则有相当大的主动性和可塑性,受到环境更大影响。 其三,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上,低层物质结构对功能基本上起到决定性作用,由原子核外电子层基本上可以说明元素的性质,而在高层,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增强,用进废退。在需求层次上,人的生存需求决定于人的生理结构。在高层,人因其自己的行为塑造自身。 其四,在历史与未来的关系上,低层物质在较大程度上由在先的因素所确定,受制于因果决定论或上向因果关系,因而在“行为”(广义)上更多地表现为必然性和一致性。高层物质则在较大程度上受各种目标(和环境)的影响,受未来因素的影响,在下向因果关系或“目的引导论”的作用下, 行为更多显示出不确定性和多样性。 最后,全息性。分形理论认为,分形内部的任何相对独立的部分,一定程度上都是整体在形态(结构)、功能和信息等方面的再现和缩影。 再看知识。 世界1中层次由低到高的变化,对于理解世界3由低层到高层的变化提供了启示。相应于对象性质的变化,知识层次由低到高渐次显示出松散性、实践性和主观性,以及全息性。 其一,松散性。 松散性指概念体系的模糊,个性与变化,不自足而彼此相关。 经典物理学 的概念体系清晰,逻辑严密;化学已有所不逮,结构式难以与化合物一一对应,于是有“共振论”;生命科学更是如此,“一个性状一个基因”可以休矣。至于人,其定义只能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一切精神科学,甚至一切关于生命的科学,恰恰为了保持严格性才必然成为非精确的科学”。 在自然科学中,属于较低层次的经典物理学和化学,在形式上属于非嵌入编码知识,与对象的特殊性及其语境、与主体及特定价值无关,具有相对明确的边界和严格的规范。有些地质和生态现象、古生物为一国所独有,因而地质学、生命科学和生态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嵌入性,有地域之分。国外研究机构之所以更多与中国的地质研究部门合作,中国的古生物研究之所以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除了研究本身的水平外,对象的特殊性,也就是学科的地域性起到重要作用。数据表明,中国的院士多数在沿海发达省份,其中唯独地学在其他省份较多。在留学比例上,数理和化学分别达49%和72%,地学和生物学部留学人数较少,前者仅占14%,这显然与研究领域有关。低层学科强调普遍性和与国际接轨,而较高层的地学和生物学因拥有独特资源而更具有本土化条件。 因对象的不断变迁,生态学必然“与时俱进”,过去关注物种灭绝,眼下的重点则是全球气温上升等,未来还会有新的热点。固然,物理学和化学同样在发展,但这主要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变化,而是认识过程的深入,因为其对象原已存在,只是没有发现或重视。 进入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对象因特定社会、家庭,因人,因其所处的特定语境而异,以及因研究者的视野和价值判断而异;相应的知识越来越松散,嵌入到对象、语境和主体之中。作为学科固然仍有其共同的理论基础,但其地域和时代性较之地质学等明显增强。再以中国眼下的科技哲学为例。自然哲学,可能除地学哲学和农学哲学外,所论所言与国外学术界别无二致;科学哲学也难显特色,所见者或波普尔或劳丹;在提出工程哲学和产业哲学之前,特别在更早时期,技术哲学几乎言必称海德格尔,后来则有斯蒂格勒和米切姆等。随着工程哲学的兴起,中国特色随之彰显,产业哲学进一步凸现地域性、民族性,也就是中国特色。这是其学科在知识阶梯中的地位所决定了的。早在10余年前,于光远先生就希望他所说的“中国的哲学学派”要侧重于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和理论问题。“这个学派的特点必然导致特别关心社会问题——特别是中国经济文化建设”,“要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子”。 从作为共性和研究出发点的经济人假设、生存权和启蒙运动基本理念,到发展权、个人的信仰和审美,由经济学到伦理、宗教和美学,松散性越来越大。陈平原先生在谈到如何与国际的汉学家对话时指出:“不同科学,国际化程度不一样。相对来说,自然科学很早就国际化了,同样在《科学》、《自然》上面发文章,对学问的评价标准大体一致。社会科学次一等,但学术趣味、理论模型以及研究方法等,也都比较容易‘接轨’。最麻烦的人文学,各有自己的一套,所有的论述,都跟自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甚至‘一方水土’,有密切的联系,很难截然割舍”。 在此意义上,如果说科学有可能是自足的,社会科学则是不自足的, 所以需要大量地、不断地,以及随机地从所嵌入的语境,从实践中(见下文)和其他学科汲取和交换营养。 位于低层的学科,其对象或存在于人类诞生之前,因而对于所有研究者基本上是相同和不变的;或者就是每个人都大致相同的生理需要。这些知识在形式上就是边界清晰概念严谨的非嵌入编码知识。而位于高层的学科,特别是人文社会学科,由于其对象的个性化并处于不断变化与生成之中,处于越来越广泛的联系之中,以及由于研究者自己的价值负荷,因而这类知识只能是嵌入编码知识或隐性知识,与特定的对象及其语境,以及与主体不可分割,所以必然导致学科的松散性。 松散并不是一盘散沙。首先,位于高层相对松散的学科拥有共同的基础——位于低层的非嵌入编码知识,这就是上向因果关系。其次,学科间的关联。经典物理学向高层学科渗透,但其本身边界相对清晰,生命科学则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生态学、天文学,甚至气象学和考古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科间的渗透愈盛,划界愈难。世界3中高层知识的松散性是由世界1中的高层涉及面的广泛、变化,以及世界2主体研究视角的多方位所致。不自足的高层学科必然更多受到其他相关学科影响,并从这些学科汲取营养。人类全部知识的发展史如同一棵不断生长的大树,距根部越近,知识越具有同一性,成为所有树枝的共同基础;距根部越远,知识各不相同,同时又彼此紧密相关。模仿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可以这样定义位于世界3高层的某某学科:“是……关系的总和”。 其二,实践性和主观性。 实践性的依据是,在世界1由低层到高层,功能的作用或系统的主动性增强。自然科学中的实验虽也是实践活动,但其主要作用在于认识;改造自然的职能主要由技术学科来做。自然科学的高层逐渐显示出实践性,如生命科学与医学、食品业的密切关系,环境科学和生态学本身带有很强的实践性。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各分支都清晰可见学科对现实的积极干预。于光远强调,科技哲学“不应该限于一般的、抽象的思辨,而是要去做特殊的具体的研究,向着实践的方向前进,直到在实践生活中显示出这种研究的重要意义”。 由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STS,前二者难以干预,实验室研究也只是旁观,技术哲学,尤其是工程哲学和产业哲学,以及STS,对现实的干预愈演愈烈。在文学领域,“本国文学研究有更多的‘承担’——研究者跟这片土地有着天然的联系,希望介入到社会变革和文化建设里面去,而不仅仅是‘隔岸观火’”。 正因为“介入”,于是主观性不可避免,必然带有价值引导和判断。社会科学的任何一种知识同时是一种价值诱导, 在于光远先生对“中国学派”的企盼中清晰可见。实践性赋予研究者更为迫切和更强烈的责任感。诚如陈平原先生所言,“本国文学研究……可能显得有些粗糙(即松散性-引者),但元气淋漓。……在这样的研究的背后有情怀”。 无疑,在自然科学各学科的背后也有“情怀”,但这种情怀仅或主要体现于研究过程中,结论要求客观、非嵌入。但在高层学科的内容中,研究者如斯蒂格利茨和阿马蒂亚·森的情怀力透纸背,直接见诸于他们的研究成果之中。 如果说低层学科主要从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前已经生成的自然界,以及通过认识过程汲取营养,那么高层学科的知识是知识之树上位于末端的树枝、树叶,直接从日新月异、各具个性的社会现实中,以及通过实际的干预提炼知识。因而,在此意义上,高层学科与低层学科相比显得“元气淋漓”。 实践性并不排斥理论。相反,高层学科的实践性更需要得到理论的规范和指导。在发挥实践功能中既要注意一致的理论出发点,又以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诘问之,以推动理论的发展。同样,主观性和价值引导并不排斥客观性(罗尔斯的“无知之幕”)或主体间性(哈贝马斯的“商谈”);只有在此基础上,关注事实和规律如何在特定价值观影响之下被选择,以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保持清醒的头脑,知识才可能交流与共享。 其三,全息性。 类似于世界1,在世界3的知识阶梯的高层同样可见全息性。生命科学岂止是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都囊括于其中。在科技哲学中,技术哲学研究技术的产品和服务(包括用于生产和制造过程)的存在方式和演化方式,是技术哲学中的“自然哲学”。研究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模式等,类似于科学家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知识如何增长等,相应于技术哲学中的“科学哲学”。 由于技术的特点,无疑这里要增加实践的内容,乃至以后者为主体。在上述二者的基础上对技术本质的研究,则是技术哲学中的“技术哲学”。至于技术和价值观、社会的关系等,则相应于技术哲学中的“STS”。由此可见,作为科技哲学一个分支的技术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科学技术哲学整体的结构。 在更大范围上,哲学包括本体论、认识论,以及历史观和价值观。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科技哲学同样涵盖这三方面。其中的自然哲学和技术哲学中的人工自然哲学无疑可归入本体论,以实践为核心的技术论则与目前本体论研究的实践论转向相一致。科学哲学,以及技术哲学中有关知识和方法的研究相应于认识论。目前,科学哲学中的SSK,以及STS都涉及历史观和价值观范畴。 默顿提出的科学活动的5项(有说4项)规范中有一项是“诚实性规范”,这项规范之所以在科学界被认可是因为实验可重复。从经典物理学到伦理学和美学可以列出一条由可重复到不可重复的谱系,即使不考虑人文社会科学,由经典物理学到生命科学和生态学在较小规模上也存在这样的谱系。经典物理学的可重复不可能照搬到生命科学与生态学,这是对象本身所决定了的。赫拉克利特在两千年前的名言是: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科学精神的内涵之一是尊重事实尊重规律。在知识由下而上的阶梯上,事实和规律的内涵渐次复杂多变,外延愈益模糊。这就是需要尊重的事实和规律。 由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之关系视之,世界1是在先的历史的东西,知识,世界3是对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的把握,是逻辑的东西。在近代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之后,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相一致。不仅如此,历史的东西在各方面规定了逻辑的东西的存在方式和内在关系。 韩春雨的成果需要能重复,但重复的含义未必限于实验,更重要的是新的知识是否被整合到知识体系之中。成果一旦发表,已经成为公共知识,成为历史。在知识之树上每片新叶长出来的过程中,形状不确定,甚至可能被观察者一定程度上赋形,但长出后,在现实中看到的(已经是历史的)知识的叶子,却是非常清楚的固定形状(网友)。 生命科学领域,既要求实验可重复,更多的在于新知识能否融入知识体系,为相关领域接受并提供支撑 。 不能重复,就不是科学吗?要看对象在量子阶梯上的地位,以及看学科发展的阶段(这一点笔者将由另文述及)。 附注:此文在另一个场合发表后引起业内人士不安:这样一来,很可能发生研究生 造假,而责任全在导师。由此就引发另一个问题:由经典物理学到生命科学,科学伦理学的阶梯。 陈其荣:《关于技术创新的哲学分析》, 载《复旦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期。 实际上,物理学在进入微观领域也达不到“精确”的要求。其标志即“测不准”或不确定原理。 转引自:张世英:《现实、真实、虚拟》,载《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第77页。 卜晓勇:载《中国现代科学精英》2007年,中国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于光远:《一个哲学学派正在中国兴起》,江西科技出版社1996年版,第17、5、22页。 陈平原:《视野·心态·精神——如何与汉学家对话》,载《南方周末》2007年4月5日。 赵汀阳,《知识论之后》。 http://www.hcclib.net/online/203/ObjectiveKnowledge002.html 于光远:《一个哲学学派正在中国兴起》,江西科技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陈平原:《视野·心态·精神——如何与汉学家对话》,载《南方周末》2007年4月5日。 赵汀阳,《知识论之后》。 http://www.hcclib.net/online/203/ObjectiveKnowledge002.html 陈平原:《视野·心态·精神——如何与汉学家对话》,载《南方周末》2007年4月5日。 陈其荣:《关于技术创新的哲学分析》,载《复旦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期。 丁云龙、远德玉:《缺失与局限——寻绎技术创新研究的新视野》,载《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第5期。
个人分类: 科技|11806 次阅读|75 个评论
量子阶梯的“舞台阶梯”
热度 5 lvnaiji 2014-11-1 08:31
吕乃基 量子阶梯为人所熟知。按目前博主的认知水平,大致可以给出如下的量子阶梯: 奇点……(希格斯子弦)……夸克;质子、中子;核;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细胞;个体……。 量子阶梯在总体上呈现出空间尺度越来越大,存在的周期越来越短的趋势。 其实,伴随着量子阶梯,还有一个与之相平行的阶梯,这一阶梯大致作为量子阶梯各个层次的“舞台”,故可称为“舞台阶梯”:宇宙;宇宙大爆炸早期的各个阶段,其形态大致相应于黑洞—中子星—白矮星—恒星;地球;生态(生物圈);个体;大脑;社会……。 舞台阶梯在总体上同样呈现出空间尺度越来越小,存在的周期越来越短的趋势。 把舞台与演员结合起来大致构成如下的阶梯:宇宙-奇点(在大爆炸前二者合一);宇宙大爆炸早期的各个阶段,对应于黑洞-夸克;中子星-中子;白矮星-高温高压下核与电子的等离子体;恒星-核素;地球-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生物圈-细胞;个体-细胞、器官、系统……。 如果说舞台阶梯提供了各级舞台,量子阶梯各个层次上的物质就是各级舞台上的演员。舞台提供演员表演的场所,规定了演员表演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而演员则通过其表演改造舞台,推进舞台升级,也为自身在量子阶梯上的提升创造条件。例如一方面,宇宙提供由夸克到重子演化的舞台,另一方面,重子等的继续演化把宇宙带入物质时代;一方面,恒星提供氢核与氦核表演的舞台,另一方面,氢核与氦核及之后的一系列核反应,把恒星这个舞台的演化通往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一方面,地球提供各种元素彼此间反应的舞台,而这些演员的演出把地球从无机推向有机,推出生物圈,乃至人类社会。 维特根斯坦关于河床与河水的隐喻广为人知。其实,河床就是上述舞台阶梯的延伸,而河水则是量子阶梯的最高阶段。 舞台和演员.ppt 在上述阶梯的两端,一端是“传说”中的奇点,演员与舞台合一,还有“始基”——万物皆出于此——极大,与极小——本原,万物皆由此组成——合一;另一端的趋势是否也会是演员与舞台的某种合一?玻尔在穷究量子力学中的主客体相互作用时道出一句名言:我们每个人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和质料的观点与“阶梯”类似。有意思的是,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在两端的无穷追溯中,其一端最终只有质料没有形式,另一端只有形式没有质料。前者大概是奇点,后者或许是数据和互联网或云。 自然界的阶梯,无论是舞台还是演员都极其复杂;然而社会中的阶梯似乎更加复杂。各色人等在社会阶梯中的区分,大概就在于“演员”和“观众”二者比例之或多或少,时多时少,以及在不同圈子里的不同份量,是主角、配角、围观、路过,抑或“飘然而过”……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4127 次阅读|20 个评论
改革开放的自然哲学 一、改革开放意味着中国沿“量子阶梯”提升
热度 2 lvnaiji 2014-10-12 21:16
吕乃基 量子阶梯,本来是由自然科学中的概念抽象提炼而作为自然哲学中的基本概念,也可以扩展延伸而用于人文社会科学。 量子阶梯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哲学内涵,本文主要涉及沿量子阶梯升高所显示的规律性变化、上向和下向因果关系,以及舞台与演员的关系等,由量子阶梯所提供的独特视角审视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 其一,量子阶梯上的层次越高,物质的结构愈益 复杂,流动性提高。氢原子具备一切对称要素,氢分子和水分子的对称性下降,由生物大分子到细胞已不具备任何对称性。在时间上,低层次物质稳定存在,而生命则处于流动之中,在时间上不对称。居里在一个世纪前即宣称:“非对称创造世界”。这一规律同样延伸至人类社会。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上,人的生存需要彼此雷同,多少年来没有大的变化,因而才可能有“食品标准”,而作为自然演化的最高产物,高层需求则各具千秋,变化多端,永不停息。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高度对称,其显见的典型就是各类建筑的中轴线,这种状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一直延续至今,只需看看北京等地的城市规划即可一目了然:那就是交通,围绕行政部门而行,一环、二环……现在已是七环,中心对称熠熠生辉。上海等地的环线则是围绕核心商业区。随着京津冀的推出,这样的“环”不知是否会与时俱进。与环线相对应的是从行政中心或核心商业区引出的射线,如同太阳的光辉从中心辐射到边缘,辐射到穷乡僻壤。这只是从硬件上说,或有牵强附会之嫌。 中国社会在深层次的高度对称才是硬件对称的内核。这种对称其一体现在“家国一体”,家就是缩小的国,国便是放大的家。正因为此,才有修身治家齐国平天下之说,由家到国乃至天下。然而,位列这一套说辞之首,基于“性本善”的“修身”却是儒家的软肋,以至于此后的系列放大扭曲变形;系列的最后“天下”,皇帝则是所有百姓的共同“家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国,是一个高度对称的“金字塔”。其二,每一个家的雷同。农耕社会和自然经济的缺乏流动和自给自足,如同严格有序的晶体。相比之下,西欧社会则显得支离破碎,“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破碎”为区域(庄园)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为缝隙中资本主义的萌芽提供了可能。(参见: 中世纪后期城市化vs中国当代城市化 —— 走出中世纪之三 ; 手工业 —— 走出中世纪的经济基础(之二) ; 走出中世纪(之一) ) 计划经济年代,面对一致的供给制,同样如此。貌似具有凝聚力,却是铁板一块,没有活力。尤其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统一全民的思想,如此对称一致,或可为大国,终难成强国。 改革开放伊始,各色专业户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种粮种棉深加工跑运输,传统社会和计划经济的高度对称被打破。薛定谔所云之“非有序晶体”是生命的基础。形形色色的专业户各自发挥独特优势,彼此功能耦合,在系统中各司其职,社会焕发活力,国家强盛。这正是由大国走向强国之途。随着百姓的生活由温饱到小康,恩格尔系数一降再降,文化生活也愈益丰富多彩。正是改革,中国社会由量子阶梯上位于低层的无机界上升到有机乃至生命。 随着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发展所依赖的层次也得以逐步提升,由土地到资源,实业到金融,劳动力到人才,物质到知识……。每一步都意味着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摆脱时空的束缚,在精神上获得更大自由。 令人费解的是,在上述层次不断提升之时,国人实际的精神状态却是停滞不前,甚至滑坡,如果不是说每况愈下的话。 滑坡的精神状态何以能够提升中国的层次? 抑或,中国的层次在实际上并没有提升;要不,国人的精神状态并不这么低下,众人都看走了眼? 或者,国家的层次与国人的精神状态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可以各走各的路,甚至背道而驰?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2955 次阅读|5 个评论
量子阶梯的“舞台阶梯”
热度 1 lvnaiji 2014-6-6 08:18
吕乃基 量子阶梯为人所熟知。按目前博主的认知水平,大致可以给出如下的量子阶梯: 奇点……(希格斯子 弦)……夸克、电子;质子、中子、电子;核、电子;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细胞、器官、系统;个体……。量子阶梯在总体上呈现出空间尺度越来越大,存在的周期越来越短的趋势。 其实,伴随着量子阶梯,还有一个与之相平行的阶梯,这一阶梯大致作为量子阶梯的“舞台”,故可称为“舞台阶梯”:宇宙;宇宙大爆炸早期的各个阶段,其形态大致相应于黑洞—中子星—白矮星—恒星;地球;生态(生物圈);个体;大脑;社会……。舞台阶梯在总体上呈现出空间尺度越来越小,存在的周期越来越短的趋势。 把舞台与演员结合起来大致构成如下的阶梯:宇宙-奇点(在大爆炸前二者合一);宇宙大爆炸早期的各个阶段,对应于黑洞-夸克;中子星-中子;白矮星-高温高压下核与电子的等离子体;恒星-核素;地球-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生物圈-细胞;个体-细胞、器官、系统……。 如果说舞台阶梯提供了各级舞台,量子阶梯各个层次上的物质就是各级舞台上的演员。舞台提供演员表演的场所,规定了演员表演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而演员则通过其表演改造舞台,推进舞台升级,也为自身在量子阶梯上的提升创造条件。例如一方面,宇宙提供由夸克到重子演化的舞台,另一方面,重子等的继续演化把宇宙带入物质时代;一方面,恒星提供氢核与氦核表演的舞台,另一方面,氢核与氦核及之后的一系列核反应,把恒星这个舞台的演化通往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一方面,地球提供各种元素彼此间反应的舞台,而这些演员的演出把地球从无机推向有机,推出生物圈,乃至人类社会。 维特根斯坦关于河床与河水的隐喻广为人知。其实,河床就是上述舞台阶梯的延伸,而河水则是量子阶梯的最高阶段。 自然界的阶梯,无论是舞台还是演员都极其复杂;然而社会中的阶梯似乎更加复杂。首先,从什么角度来梳理? 粗略的看,社会中的“量子阶梯”大致为:土地-资源-劳动力-技术和产业资本(品牌)-高技术和金融资本(品牌、信任)-知识、人才、创新欲望和能力(文化、价值观)、大数据…… 相应的“舞台阶梯”便是:自然、家庭、庄园;村庄、庄园、国家;市场、公司、国家;跨国公司、全球化、社群、互联网…… 还可以这样来看:个人-公司等各种社会组织-国家-世界……或许还有阿凡达、三体。每一个阶梯本身又成为高一级舞台中的演员。说到底,如玻尔所述,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既是观众,又是演员。 讨论社会中“演员”和“舞台”这两个阶梯之间的关系或许会饶有兴味。 其次,还可以问,社会中究竟还有没有阶梯可言? 例如通常说的经济、政治、文化,或者说,人与物的关系、人际关系,以及人己关系;它们与其说是阶梯,不如说是功能耦合的相互关系。 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和质料的观点与“阶梯”类似。有意思的是,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在两端的无穷追溯中,其一端最终只有质料没有形式,另一端只有形式没有质料。前者大概是奇点,后者或许是数据和互联网或云。
个人分类: 科技|4292 次阅读|4 个评论
始基与本原,极大与极小
lvnaiji 2009-8-15 17:07
博主在 世界1 的量子阶梯和世界2 的需求层次-知识论之四 中分析了量子阶梯。沿量子阶梯下行,就遇到组成与被组成的关系。 按常识理解,在量子阶梯上层次越低,对应物质的空间尺度越小。分子比 DNA 和蛋白质小,原子比分子小,核比原子小,质子和中子比核小,然后是夸克,比夸克更低层次的粒子如此等等,直至奇点。在所有的物质层次上,奇点位于最低点,因而是最小的,是万物的本原。 然而,奇点又是最大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告诉我们,一切的一切,都是在 137 亿年前由奇点爆炸及而后的演化而来,于是,奇点便是最大的,是万物的始基。这样,在奇点,就是极大等于极小。 奇点有点像 0 。由量子阶梯逼近奇点,有点像在数轴上逼近 0. 分数 n/x , n 为常数。当 x 由正的一侧趋近于 0 ,极限为正无穷大, x 由负的一侧趋近于 0 ,极限为负无穷大,而当 x 等于 0 ,正无穷大等于负无穷大。这不正是量子阶梯上的奇点,极大等于极小吗?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认为这是当然的事情。万物由本原组成,万物从之而出。在自然哲学家看来,本原与起源是同一的。在自然哲学的各学说中,种子说认为,种子,相应于植物整体,是最小的,而植物整体又是由种子发育而成。因而种子最大。 万物的本原与万物或宇宙的起源,这本来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前者从存在的角度,后者从发展的角度讨论同一问题。 其实,中国人老早就清楚这一点,四个字,便化解了难题: 两极相通。
个人分类: 科技|5160 次阅读|2 个评论
量子阶梯和中国的官阶梯
lvnaiji 2009-7-18 20:12
自然界有量子阶梯,中国有官阶梯,闲暇之时,比较一下这两个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阶梯,倒也发现颇多趣事。 自然界的量子阶梯( 世界1 的量子阶梯和世界2 的需求层次-知识论之四 ),由夸克和电子、质子和中子、核、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细胞、个体,一直到生态和社会。中国人理解量子阶梯应该说得天独厚,因为我们有几千年如一日的官阶梯,如今更是日臻完善: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县团处级、科级,以前还有股级,算起来还是六品芝麻官。中间还有无数副职。每个层次还有横向区分,即四套班子。次序是:党、政、人大和政协。近年来的创新是:助理。只是不知,在四套班子中,那些班子可以享受助理待遇,以及那些级别设置助理。有趣的是,似乎就是两头:最高的国家级,以及最低的科级没有助理。我们这些理工科出身的人难免会试图探究背后的本质或规律。不论如何,中国的官阶梯比量子阶梯不知道要复杂多少,这是其一。官阶梯的集合,就是组织上。 其二,在量子阶梯上的物质间存在上向和下向因果关系。 上向因果关系意为, 低层次物质是高层次物质的基础与载体,低层次物质的相互作用产生高层次物质,并从一个方面说明高层次物质的属性或功能。 下向因果关系指 高层次物质包含低层次物质,出现低层次物质所没有的功能,并对低层次物质起制约、选择作用。高层次物质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认识低层次物质的属性及其结构。例如,由核与电子无法推知元素的性质,相反,倒是元素及其性质教给我们很多关于核与电子的知识。在更高的层次,自然对生物遗传时的突变进行选择。 量子阶梯所揭示的不仅是存在,而且是过程。于是,以过程的观点来看,上向因果关系揭示在先者对后来者的作用,即通常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或历史决定;下向因果关系揭示现在对过去、结果对原因的作用,可以称为目的引导。自然界中同时起作用的上向和下向因果关系是自然界得以存在和演化的基础。 再来看官阶梯。我们的官都是由上而下逐级任命的!既然如此,官自然对上负责,因为官是上面给的。于是,在中国的官阶梯中,只有下向因果关系,没有,或基本上看不到上向因果关系,也就是没有低层对高层的制约。当然在政治结构中,任命制是其中之一。问题是在这样的政治结构中,需要由另外的制度设计,构建低层制约高层的上向因果关系,或者有反对党的监督。否则,缺少制约和监督,过大过强的下向因果关系就可能产生问题,或者决策错误,或者发生腐败,甚至走向极权。 当然现在村干部直选了。不过与上文联系起来一看,所谓村干部,不过是在官阶梯中已经弃用的股级。即使如此,最新创新之一,派进去的大学生村官,是选的,还是任命的,他们有级别吗,或者说他们有没有对未来级别的期望?那些土生土长,真正选出来的村官呢,他们能期望,或者有期望吗?
个人分类: 杂谈|392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6: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