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云计算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云计算

相关日志

云计算的演化——物理结构
isaer 2013-6-29 16:04
1.早期大型主机时代(终端通过内部线路使用主机提供的服务) 2、互联网时期(客户机通过互联网访问远程服务器提供的服务) 3.云时期(客户机通过互联网访问远程服务,与第二个时期区别主要是服务模式发生变化) 注:可能的云结构
365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云计算到底是什么?
isaer 2013-6-27 14:55
在接触云计算后,想到了两个典型系统,一个是的大型主机系统,各用户都基于终端访问和使用计算资源;另一个虚拟主机服务,企业租借服务器,将企业应用或者Web服务架设在服务提供商处。尤其是虚拟主机服务,其用例模型和云计算有什么区别?如果说虚拟主机服务是固定配置,而云计算是按需服务,那其他方面还是否有区别? 云计算中经常提到的计算和存储资源的资源池,这在普通PC中就是一直存在的,PC中的每个进程都在享受操作系统以池的方式提供的资源。 大数据?大数据也不是云的专利,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任何存储模式下都会产生大数据,大数据在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其他方面呢?大?难道尺度是最大的区别? 姚宏宇和田朔宁给出了一个答案—— 大数据时代的系统工程, 还有没有其他答案?
253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云计算工具选择 应用程序迁移工具
icttanghongwei 2013-6-23 22:59
大多数企业都知道主要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供应商,但是一些不太知名的厂商正在逐渐崭露头角。所有这些知名不知名的厂商是否能够成功仍然都还是一个未知数。   因此,虽然市场上有着数以百计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供应商,但是作为用户的我们应当如何雾里看花找到真正满足需求的云计算产品与供应商?对云计算供应商进行分类对于更好地了解诸如应用程序迁移、自动化与监控等关键领域的领先厂商似乎是并无裨益的。   所有这些工具都是各有妙用的。云计算应用程序迁移工具对于创建混合云计算是不可或缺的。自动化工具可便于实现配置、减少错误和降低成本,且其效果也非常明显。虽然云计算监控工具可确保性能和安全性,但是这类工具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下面我们将对各类工具逐一介绍其中的典型代表。    应用程序迁移工具   互操作性是云计算中的一个重要话题,特别是涉及混合云计算时。互操作性中关键部分是应用程序迁移,或将应用程序在私有云与公共云之间或公共云之间迁移的能力。   在云间迁移应用程序可让企业选择最合适的技术并受限于厂商。但是如果没有相应与不同云计算厂商和服务协作的工具,这种迁移是无法实现的。在应用程序迁移市场有众多的公司,其中包括如下:   被Verizon通信公司在2011年收购的CloudSwitch公司使用云计算隔离技术以方便实现多层应用程序迁往云。云计算隔离技术是一个自动在云计算供应商管理程序与最终用户操作系统之间运行的虚拟化技术层。   虚拟化层向虚拟机提供信息而无需从云计算供应商得到任何额外的信息。它会保护和隔离云中的一个环境。当使用CloudSwitch时,你无需修改应用程序;该技术映射一个应用程序,所有它似乎是运行在目标云计算环境中,同时保持与源环境相同的配置。   Racemi DynaCenter捕获一个在数据中心或云中的服务器(物理的或虚拟的),然后将其部署在目标环境中。Racemi公司应用程序迁移工具的一个重要组件是一个可以访问被捕获服务器环境和目标服务器环境的管理设备。它在两个环境之间进行映射。   AppZero提供了用于创建、控制和维护虚拟应用程序设备(VAA)的软件。VAA是自成系统、便携式、没有操作系统的单元。如果你有一个企业应用程序,你就可以使用AppZero产品虚拟化其部署。一旦他符合VAA格式,你就可以在不同IT基础设施间实现迁移。   Citrix系统公司的NetScaler Cloud Bridge扩展源云,以便于云托管应用程序表现得就像它们运行在一个连续的企业网络上。这个工具包括了一个提供 云间连接的安全通道,并允许数据和信息安全地实现迁移。它还提供对诸如域名系统(DNS)和轻量级目录访问协议(LDAP)等由源云托管应用程序服务的透明访问。NetScaler Cloud Bridge创建了一个对源云DMZ逻辑扩展的覆盖网络,以确保目标云虚拟局域网(VLAN)中的设置与DMZ VLAN中的设置相同。
个人分类: 云计算|20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脑科学的角度分析物联网、 云计算、 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关系
热度 3 liufeng 2013-5-20 23:10
作者 刘锋 1 脑科学与互联网   本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应用和概念诞生,其中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得到了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并引起广泛的研究热潮。      研究者已经从不同方面对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等待解决,例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互联网是怎样的关系,它们之间又是如何区分和关联的。本世纪初开始的互联网与脑科学的交叉对比研究,为分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互联网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如果我们观察近20年来互联网出现的新应用和新功能,可以直观的发现互联网与大脑结构具有越来越多的相似性。这些现象包括:打印机,复印机的远程操控,医生通过远程网络进行手术;中国水利部门在土壤,河流,空气中安放传感器,及时将气温,湿度,风速等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形成报告供防汛抗旱决策使用; Google推出了“街景“服务,在城市中安装安装多镜头摄像机,互联网用户可以实时观看丹佛、拉斯维加斯、迈阿密、纽约和旧金山等城市的风貌等。        这些新互联网现象分别具备了运动神经系统,躯体感觉神经系统,视觉神经系统的萌芽,基于以上互联网新现象,2008年9月我们发表论文“互联网进化规律的发现与分析 ”,从神经学的角度分析互联网的成熟结构,将其抽象为一个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组织结构-互联网虚拟大脑。寻找并定位互联网的虚拟听觉,视觉,感觉,运动神经系统,虚拟中枢神经系统等。绘制出互联网的类大脑结构图(图1)。                 图1 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图      此后科学领域的进展也不断印证互联网与神经学具有交叉对比的可能性,2010年 6月10日 美国南加州大学神经系统科学家拉里·斯旺森和理查德·汤普森 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论文“Hypothesis-driven structural connectivity analysis supports network over hierarchical model of brain architecture“ 指出老鼠大脑一小块区域中的神经系统类似互联网结构。拉里·斯旺森的研究表明大脑中互联网式结构的存在可以解释大脑能克服局部损伤的现象,如同互联网任何一个单独部分都可以去掉,但网络其他部分照常工作一样,神经系统也并不是某一部分绝对不可或缺。这个研究从神经学领域证明互联网与神经学具有相关性。      2012年11月16日,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Dmitri Krioukov在 《Scientific Report》 ,发表论文“Network Cosmology”,也提出互联网与脑神经网络的发展与构造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研究组利用计算机模拟并结合多种其他计算,证明在复杂网络的动态发展和控制中,描述大尺度时空结构的因果关系网络的曲线图,是一个具有显著聚类特征的幂函数曲线,和许多复杂网络如互联网、社交网、脑神经网络等有高度的相似性 。Dmitri Krioukov的研究对于互联网虚拟大脑的设想给予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互联网虚拟大脑的提出和绘制,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成熟结构,用神经学的视角研究互联网的运行机理,另一方面希望能够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应用有机的集合起来,通过互联网的类脑结构研究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物联网与互联网虚拟大脑的关系   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题为《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 》的报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一词,这一报告虽然没有对物联网做出明确的定义,但从功能角度,ITU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实现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的计算”;从技术角度,ITU认为“物联网涉及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和智能技术等“。 在世界范围内,物联网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和结构,比较著名的有欧盟第七框架计划( Frameworkprogram7,简称FP7)提出的sensei物联网架构,其目标是通过Intnet将分布在全球的传感器与执行器网络(WSAN)连接起来,组成一个真正的世界互联网(Real World Internet RWI),并定义开放的服务访问接口与相应的语义规范来提供统一的网络与信息管理服务.      此外,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英国剑桥大学等7个高校组成AUTO ID实验室,日本东京大学UID中心,韩国电子与通信技术研究所(ETRI),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欧洲电信标准组织(ETSI),法国巴黎第六大学都从不同方面对物联网的架构进行了设计和探讨 。      总体上看,物联网重点突出了传感器感知的概念,同时它也具备网络线路传输,信息存储和处理,行业应用接口等功能。而且也往往与互联网共用服务器,网络线路和应用接口,使人与人(Human ti Human ,H2H),人与物(Human to thing,H2T)、物与物( Thing to Thing,T2T)之间的交流变成可能,最终将使人类社会、信息空间和物理世界(人机槠)融为一体.根据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区别和关联,我们在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图进行了如图2所示的标示,以描述物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物联网与互联网虚拟大脑的关系。    图2 物联网与互联网虚拟大脑关系示意图 3 云计算与互联网虚拟大脑的关系    2007年 10月IBM和 Google宣布在云计算领域的合作后, 云计算迅速成为产业界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IBM 技术白皮书中关于云计算的定义是:“云计算一词用来描述一个系统平台或者一种类型的应用程序。一个云计算平台可按需进行动态部署、配置、重新配置以及取消服务。云计算平台中的服务器既可以是物理的,也可是虚拟的。 “云应用”使用大规模的数据中心以及功能强劲的服务器来运行网络应用程序与网络服务.任何一个用户可以通过合适的互联网接入设备以及一个标准的浏览器就能够访问一个云计算应用程序.”。      云计算的诞生有其历史根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新兴的应用的数据存储量越来越大,互联网业务增长也越来越快。因此互联网企业的软硬件维护成本不断增加,成为很多企业的沉重负担。与此同时,互联网超大型企业如Google,IBM, 亚马逊的软硬件资源有大量空余,得不到充分利用,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从企业各自为战的软硬件建设向集中式的云计算转换也就成为互联网发展的必然。      纵观云计算的概念和实际应用,我们可以看到云计算有两个特点,第一,互联网的基础服务资源如服务器的硬件,软件,数据和应用服务开始于集中和统一。第二,互联网用户不用再重复消耗大量资源,建立独立的软硬件设施和维护人员队伍。通过互联网接受云计算提供商的服务,就可以实现自己需要的功能。      我们知道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在动物的神经系统集中化的过程中,作为其形态上的中心和在机能上的中枢而被分化出来的部位。中枢神经系统有控制和调节整个机体活动的功能。      在互联网虚拟大脑的架构中,,互联网虚拟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是将互联网的核心硬件层,核心软件层和互联网信息层统一起来为互联网各虚拟神经系统提供支持和服务,从定义上看,云计算与互联网虚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非常吻合。在理想状态下,物联网的传感器和互联网的使用者通过网络线路和计算机终端与云计算进行交互,向云计算提供数据,接受云计算提供的服务。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图3中标注云计算的位置如下。             图3 云计算与互联网虚拟大脑关系示意图        4. 大数据与互联网虚拟大脑的关系   Nature 早在2008 年就推出了Big Data 专刊。Science 在2011 年2 月推出专刊《Dealing with Data》,主要围绕着科学研究中大数据问题展开讨论,说明大数据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在2011年6 月份发布了一份关于大数据的详尽报告《Big data: 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对大数据的影响、关键技术和应用领域等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2012年3 月份美国奥巴马政府发布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 (Big Da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 ,投资2 亿以上美元,正式启动“大数据发展计划”。计划在科学研究、环境、生物医学等领域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突破。      大数据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3V 定义,即认为大数据需满足3 个特点: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和高速性(Velocity)。除此之外, IDC 认为大数据还应当具有价值性(Value),大数据的价值往往呈现出稀疏性的特点。而IBM 认为大数据应该具有真实性(Veracity)      随着博客、社交网络、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兴起,互联网上的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不断的增长和累积,学术界、工业界甚至于政府机构都已经开始密切关注大数据问题,应该说大数据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互联网用户的互动,企业和政府的信息发布,物联网传感器感应的实时信息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分散在整个网络体系内,体量极其巨大。这些数据中蕴含了对经济,科技,教育等等领域非常宝贵的信息,大数据的研究就是通过数据挖掘,知识发现和深度学习等方式将这些数据整理出来,形成有价值的数据产品。提供给政府,行业企业和互联网个人用户使用和消费。      我们在论文“互联网与神经学的交叉对比研究”中对互联网虚拟大脑的信息层定义时,曾经这样描述““互联网的信息成爆炸式增长,这些信息的形式包括文字,二维图片,文档,视频,声音,三维图像等,分布在互联网的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用户终端和互联网虚拟神经系统里。我们将这些分布在互联网中的信息统称为互联网虚拟大脑的信息层或数据海洋。”      我们在前文阐述过,以云计算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应用的兴起,表明互联网基础服务无论从硬件,软件还是数据信息都在向集中和统一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未来的大数据还将具备一个新的特性-统一性(Unity)。可以预见,当大数据的容量进一步增加,存储方式进一步趋向集中。大数据将逐步形成互联网虚拟大脑的信息层(数据海洋)。因此,我们在图4中对大数据进行标注如下。    图4 大数据与互联网虚拟大脑关系示意图       5. 总结 本文在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图的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与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关系,标识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传统互联网在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图的位置。说明基于神经学建立的互联网虚拟大脑架构可以有效的统一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应用和新概念。 下一步我们可以使用更多神经学的知识分析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运行模式和发展趋势。值得研究的方向包括:能否使用神经反射弧的原理分析物联网和云计算之间的交互方式,能否用神经元的结构分析社交网络与物联网的结合趋势,能否通过“互联网虚拟大脑智商“的测试设计分析大数据研究的进展情况。这些方向的研究我们将在以后的讨论中阐述。
个人分类: 互联网进化论|13593 次阅读|6 个评论
协同高性能计算、网格和云 - IEEE 今日计算每月主题2013年第5期
tjhuang 2013-4-30 21:01
协同高性能计算、网格和云 客座编辑导言 • Art Sedighi • 2013 年 5 月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omputer.org/portal/web/computingnow/archive/may2013 与把网格、云和高性能计算( HPC )这三种方法相互割裂开来的做法不同,今日计算本月主题的焦点是这些方法的互操作以及前进道路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高性能计算、网格和云的协作 本期主题首篇文章是来自 Stelios Sotiriadis 及其同事的《从元计算到互操作的基础设施》,这篇文章高屋建瓴,探讨了这些技术的适用对象: · HPC 的特点是应用和底层的同质基础设施之间紧密耦合,重点集中在客户自有环境的速度和性能。 · 网格计算的应用和基础设施之间的耦合度低。由于虚拟组织允许节点异质且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因此应用对位置不敏感。重点是并行和分布式计算,对共享基础设施的访问受限。 · 云计算的应用和下层基础设施之间几乎没有耦合性可言。重点聚焦对可公开访问基础设施的按使用计费及随时随地的计算资源动态配置,较低的服务水平协议( SLA )一般是可接受的。 没啥新鲜,对不对?差不多是这样。最近几年,协调和整合这些看似不同的环境一直令人纠结。 Sotiriadis 和同事提出了元调度器( meta-scheduler )的概念,能够将工作负载在这三种环境之间迁移。他们的文章着眼于本领域的当前研究点,特别是三种方法之间的鸿沟。 元调度协助整合 元调度器可以是集中的,也可以是无中心的,但最终目标都是在一个管理层下把多个环境整合在一起。 Thomas Rings 和 Jens Grabowski 在《云计算与网格计算基础设施整合实战》中展示了这种方法。他们认为元调度器必须能应对以下挑战: · 异构资源, · 跨本地和远程地点和环境的管理和调度, · 资源可能来来去去的动态环境; · 分散的地理位置, · 多资源类型和多地点下的负载平衡, · 故障和重新调度,以及 · 安全约束。 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已经很多,但实际上才刚刚开始触及问题表面。 Rings 和 Grabowski 采取了非常务实的方法,专注于把一个网格内环境和亚马逊 Web 服务( AWS )的公共云计算基础设施整合起来。在他们所谓的“云服务中的网格( grid-in-cloud-services )”中,作者使用“计算资源的统一接口( Uniform Interface to ComputingResources , Unicore )”把私有 IaaS 云(基础设施作为服务, infrastructure-as-a-service )”在亚马逊公共 IaaS 云中进行实例化。这里的 Unicore 网关(或元调度器)控制内部网格和“云服务中的网格”基础设施之间的负载均衡。这是迈向互操作性的重大一步,特别是勾勒展示了这一领域仍然存在的挑战。 SLA 管理 假若我们解决了整合外部云和内部网格或高性能计算环境的总体体系结构这个挑战,下一个进入舞台中央的就是定价问题,一个特别原因是它涉及到 SLA 、 SLA 管理和服务选择。也就是说,一旦我们弄清楚如何动态地转移负载,我们是否就能创造一个现货市场,即用户可以根据当前 SLA 和目标价格选择服务提供商,而资源可以立即购买和交付。例如,下午他们用便宜价格从一家供应商获得较低的 SLA ,而上午则向另一供应商付出高价,以满足更高的服务级别需求。 我们的目标是把灵活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样我们就能根据 SLA 和价格在多个云供应商之间进行迁移和负载平衡。考虑到这一点, Christoph Redl 和他的同事撰写的《网格和云计算市场中 SLA 自动匹配和供应商选择》讨论了一种 SLA 模板的实现,这种模板可用于谈判( SLA 匹配)和法律合同签订(实时提供商选择)。通过 Web 服务标准——例如 WS- 协议或 WSLA ——进行实现,他们提出的 SLA 模板包含了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合同谈判和达成所需要的数据(例如 SLA 指标、参数和服务水平的目标)。机器学习算法采用了 MAPE 风格的控制回路: 1 )监视( M onitor )学习进度与建议, 2 )分析( A nalyze )添加到数据库中的新知识, 3 )规划( P lan )训练和修订, 4 )执行( E xecute )训练。 负载平衡和博弈论 最后一篇主题文章是 Qin Zheng 和 Bharadwaj Veeravalli 的《论云计算系统中相互了解情况下最优定价和负载均衡策略的设计》,给出了解决 Redl 及其同事所提问题的策略。作者从博弈论角度对负载平衡进行深入研究(这是我特别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因为和我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密切相关,见 http://phd.artsedighi.com )。底层系统的“博弈”——例如为了防止他人获取访问权而对基础设施进行压倒性的请求——会对其他用户的 SLA 造成不利影响。与此相反,资源预约系统不能被“博弈”,因为它对资源的划分并不根据用户的需要或要求而变化。其他方法也可以防止或至少减少“博弈”系统的能力。 Redl 和他的同事考察了提供商如何使用价格差异来防止“饥饿时间”,即因为系统被“博弈”而造成用户的服务请求被延迟,这与当前模型相左,当前模型寻求并发用户之间平均(或封顶)地使用,从而防止任何用户有机会“饿死”别人。网格环境中的竞争不如公共云中那样激烈,因为在公共云中用户相互合作对自己没有益处。在云计算环境中,两个用户可能代表相互竞争的不同公司,因此没有兴趣与对方合作。 提供各种定价模型也可以帮助运营商最大限度地提高收入和增加使用量。作者的研究表明,服务提供商(内部的或外部的)简单地变化使用价格比强加限制或其它类似政策更容易影响用户行为。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充满不合作用户的云环境中,价格设置错误会导致收入下降,因为这样云就可能不再代表最有吸引力的选择。最终,这里的目标是建立体现了纳什均衡点的市场,在那个点上,没有一个单一服务提供商能够期望在改变价格的同时能指望利润增加。 结论 除非可以完全脱离当前环境(例如当旧服务器都寿终正寝时),在云计算向业已投资高性能计算和网格计算的领域渗透过程中,把高性能计算、网格计算和云环境进行高效的无缝集成和互操作都是一个重要挑战。从应用角度来看,最终用户关心的主要是他们的 SLA 和相关费用。把云的动态配置和适应能力引入到高性能计算和网格计算环境,可以使用户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方面进行权衡决策,本月主题的文章探索了能够实现互操作性的一些方法。 Art Sedighi 是在纽约市工作的一名自由顾问,专注于基础设施设计和实施。他拥有伦斯勒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硕士学位。 Sedighi 目前正在攻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应用数学博士学位。请在 http://phd.artsedighi.com 访问他的博客和博士学位状态。他的联系电邮是 sediga@alum.rpi.edu 。 ( 黄铁军 译)
个人分类: IEEE今日计算|3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数据时代的情报学
热度 3 terahertz 2013-4-28 11:14
通过对情报学相关期刊上的几篇文献,进行简单梳理。 1 ,大数据时代的情报学挑战与机遇 大数据的价值链与传统情报工作的价值链一致。 大数据工作与 “ 事实数据 + 工具方法 + 专家智慧 ” 的情报方法有效契合。 大数据的推进能够为传统情报学提供有力的数据处理分析工具和方法。 大数据的发展能够更凸显情报学的应用价值。 贺德方 , 大数据环境下的情报学 . 数字图书馆论坛 , 2012(11): 2-5. 2,大数据时代的情报领域转变 单一领域情报研究转向全领域情报研究、综合利用多种数据源、注重新型信息资源的分析、强调情报研究的严谨性和情报研究的智能化五个方面。 李广建,杨林. 大数据视角下的情报研究与情报研究技术 . 图书与情报,2012,(06):1-8. 3,大数据时代的竞争情报 3.1 竞争情报发展动向 重心向移动互联网转移; 更加重视动态竞争情报; 云计算成为竞争情报系统的基础; 反竞争情报任重道远。 刘高勇,汪会玲,吴金红. 大数据时代的竞争情报发展动向探析 . 图书情报知识,2013,(02):105-111. 3.2 企业竞争情报发展方向、 挑战 与对策 大数据时代企业竞争情报研究的发展方向有:应重视数据和信息的集成、注意对数据的清洗与过滤、关注新的数据类型的挖掘分析方法、促进数据分析的可视化、探索大数据新的分析技术和工具的应用等。 黄晓斌,钟辉新. 大数据时代企业竞争情报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 图书与情报,2012,(06):9-14. 企业竞争情报挑战,包括情报存储问题、情报分析问题、情报安全问题以及人才紧缺问题。 应对策略有:树立基于大数据的情报意识;组建具有大数据分析能力的竞争情报团队;构建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和加强情报安全制度建设。 吴金红,张飞,鞠秀芳. 大数据:企业竞争情报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 . 情报杂志,2013,(01):5-9 3.3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 提出基于大数据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模型 , 即由情报数据采集子系统、情报数据策管子系统、情报数据分析子系统、情报数据服务子系统以及协调控制子系统五部分组成 黄晓斌,钟辉新. 基于大数据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模型构建 . 情报杂志,2013,(03):37-43.
个人分类: 图书情报|14425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云计算应用否极泰来?
libing 2013-4-28 09:04
​ ​ 利用云计算技术打造的智能停车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停车导航、车位预定及错时停车等服务。 图片来源:www.sg560.com ■本报记者 原诗萌 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车旁不时有其他汽车驶过,坐在驾驶员位置的科研人员双手并未放在方向盘上,但汽车依然在平稳地行驶。 在4月7日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云计算技术和应用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展示的上述视频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的目光。 这辆汽车之所以能够实现无人驾驶,除了感知周围环境的激光雷达和安装在后备厢里的计算机外,基于云计算的位置服务也贡献颇多。“位置服务已成为务实推进云计算的示范案例。”李德毅说。 除了位置服务,在与研讨会同期举行的中国国际云计算技术和应用展览会上,还展出了利用云计算打造的智能停车系统,以及面向教育、医疗等行业的云计算整体解决方案。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云计算发展潜力正在释放,应用走向纵深。 产业复苏期 对IT从业者而言,云计算都已不再是个陌生的概念。时下人们更关心的,是云计算落地的情况。 咨询机构高德纳(Gartner)提供的技术成熟度曲线,或许可以解决人们的上述疑问。这一曲线将某种技术的成熟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萌芽期、过热期、低谷期、复苏期和成熟期。根据这一曲线图,云计算当前正处于从低谷转向复苏的关键节点上。 “云计算产业已经到达‘幻想破灭期’,这是极为正面的市场信息,接近否极泰来的阶段。”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许鲁说。在他看来,云计算只有走过这个阶段,才能迎来新的发展。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也指出,云计算作为一个产业,最近几年已经从概念进入到实践阶段。而由于云计算的特点是把计算资源变成服务提供给使用者,因此云计算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力也将逐渐显现。 与此同时,国家也将在政策层面进一步推动云计算的发展。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宁家骏在会上透露,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工信部等联合制定的关于云计算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很快下发,云计算也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阶段。 应用待培育 可呈现出的实实在在的应用,始终是云计算领域的焦点。 “云计算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有需求和应用的拉动。需求和应用的成熟,是决定这个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高新民说。 不过从国内情况来看,云计算的应用并不均衡。高新民指出,目前在互联网产业圈,云计算的应用比较成熟,企业利用云计算提供的服务也受到了广大客户的欢迎和接受。但总体而言,我国云计算的需求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去培育和创造。 事实上,一些新的变化已经开始发生。在本届展览会上,北京云基地展台上展出的新型智能停车系统吸引了不少参展者的关注。据记者了解,该系统利用了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通过将分散的数据进行集中,实现了对不同地点停车场的远程在线管理,并可以为用户提供停车导航、车位预定及错时停车等功能。 长城电脑则展示了自己在教育、医疗、交通、物流和零售等多个领域的云计算解决方案。 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云计算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断得到提升。 2012年11月,知名经济期刊《经济学人》公布了2012年创新大奖,该奖项从经济效益、社会影响力和科技成就三个维度进行遴选,云计算服务提供商Salesforce.com的首席执行官Marc Benioff获得了该创新大奖的流程和服务奖。该公司通过基于云计算的软件即服务产品(SaaS)改变了软件行业。截至2012年12月31日,Salesforce.com的营收为23亿美元,客户数超过10万家。 而在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看来,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智慧城市背后,云计算均将起到基础和支撑的作用。 “对于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而言,抓住了云计算,我认为就抓住了本质和关键。”陈伟说。 市场空间广阔 与此同时,我国云计算产业也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永竹投资的投资顾问郭施亮在本届研讨会上指出,2012年全球云计算的规模为1072亿美元。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公共云服务市场的规模仅为35亿元人民币,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因此市场空间也更为广阔。 尽管发展速度较快,但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相对来说还比较小。“随着未来网络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广大用户对云计算的认识和接受会逐步增长,因此云计算在市场方面的能量释放是必然的。”高新民说。 不过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我国的云计算产业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是技术的问题。高新民指出,在大规模的资源管理和调度、大数据的应用和处理,以及安全和监控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技术突破。 与此同时,云计算的服务能力也有待增强。高新民指出,我国云计算目前企业规模小,能力有限,所提供的服务模式也比较单一。 此外,如何让云计算健康有序地发展,也是与会者关心的话题。宁家骏特别强调,云计算应避免类似光伏产业的悲剧。 对于发展中的问题,陈伟并不讳谈。他表示,我国云计算还处于发展初期,难以避免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缺乏战略规划和布局。 “确实有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的问题,个别地方甚至违背了云计算建设的节约、绿色、节能的初衷,不管有没有条件都想上,这就把云计算中心变成了风险中心、能耗中心、成本中心和问题中心,这应该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陈伟说。 李德毅则强调宽带对于云计算发展的作用。“如果宽带没有达到相应的指标,云计算中心难免成为能耗中心和成本中心。” 关于云计算的下一步工作思路,陈伟指出,应立足应用需求,大力培育各种重要的应用典型,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云计算服务的重大应用需求释放出来。与此同时,也要统筹考虑云计算中心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避免盲目跟风和重复建设。 应立足应用需求,大力培育各种重要的应用典型,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云计算服务的重大应用需求释放出来;与此同时,也要统筹考虑云计算中心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避免盲目跟风和重复建设。 《中国科学报》 (2013-04-10 第2版 技术经济周刊)
个人分类: 云与服务|26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云应用程序抽象模型
isaer 2013-4-18 12:44
2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云计算体系理解
isaer 2013-4-18 12:36
18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云计算与软件服务工程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成功举行
热度 1 libing 2013-4-12 08:49
2013年3月29~30日,《云计算与软件服务工程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多功能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次论坛是一次中国工程院携手湖北省地方的院地合作科技活动,由中国工程院主办,湖北省科学技术厅、中国工程院电子与信息学部以及武汉大学承办。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云计算与软件服务工程创新发展”。云计算是互联网时代信息基础设施与应用服务模式的重要形态,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约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以资源聚合和虚拟化、应用服务和专业化、按需供给和灵便使用的服务模式,提供高效能、低成本、低功耗的计算与数据服务,支撑各类信息化的应用。发展云计算、运营云服务,对于促进技术增长,提供公共服务水平,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次论坛的召开对深化研究云计算与软件服务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论坛开幕式由武汉大学科学发展研究院候祚勇副院长主持,武汉大学副校长周创兵教授、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杜耘副厅长分别致辞。张尧学院士、李德毅院士、陈俊亮院士、倪光南院士、杨士中院士、吾守尔•斯拉木院士、刘经南院士、龚健雅院士等13位信息领域专家作了精彩学术报告,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云计算操作系统及其应用,软件服务工程的发展趋势与展望,智能服务平台及其应用,云服务互操作与虚拟化管理的方法及其ISO标准化系列与应用,云仿真的研究与应用,大数据与位置服务,空间信息云服务平台的关键技术与挑战,智慧城市的概念、支持技术及应用,大数据研究的挑战性问题,国家西向信息通道及大数据处理,大数据与云计算双向融合的挑战与机遇,统一信息网UIN的架构研究与挑战等。 与会院士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近况,针对云计算相关前沿研究中的发展趋势与科学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和深入剖析。专家认为:“社交网络、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并称为目前4大新型信息技术,新技术催生新的产业模式。软件工程逐步向架构服务化、服务生命化、服务平台化、软件移动化发展。云计算带来了价值链的变化,大数据导致从数据里学习和发现规律的数据科学,其作用也在于体现价值,而不仅是发现知识。云计算是大数据的支撑,软件服务是大数据的引擎。智慧城市是是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相结合的产物,更注重信息资源整合集成,更强调城市管理协调统一。智能化网络服务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支持技术,对智慧城市的城市管理和大众服务具有广泛的前景。位置服务应该成为我国云计算的示范应用,基于云计算理念的网络化建模与仿真将成为仿真系统工程的核心技术。 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院士在百忙之中亲临现场倾听院士们的精彩报告,代表学校感谢诸位院士专家莅临武汉大学。国内外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业界代表以及校内外师生3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各位院士专家的报告围绕论坛主题,语言深入浅出,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令在场的师生享受到了一场难得的、高级别的“学术盛宴”。报告会后,他们还与师生们进行了热烈地交流,并耐心解答了在座师生提出的问题,并展开热烈讨论。本次论坛对于推动湖北信息科技领域的学术繁荣,促进湖北省科教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3月30日下午,与会院士专家还前往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学术考察。专家们认为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云计算与软件服务等领域开展了许多有价值的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工作,希望将取得的学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个人分类: 新闻报道|4359 次阅读|1 个评论
云计算与软件服务工程创新发展高峰论坛
热度 2 Haines 2013-3-29 21:30
2013年3月29日(周五)上午8:30, 地点:武汉大学计算机大楼8楼学术报告厅 8:30—9:00开幕式 学术报告 9:00—9:50李德毅院士,“大数据与位置服务” 9:50—10:10中间休息 10:10—10:50倪光南院士,“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10:50—11:30吾守尔.斯拉木院士,“国家西向信息通道及大数据处理” 11:30—12:00张良杰教授,“服务化软件工程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时间:2013年3月29日(周五)下午14:30开始,地点:计算机大楼8楼学术报告厅 学术报告 14:30—15:20张尧学院士 TransOS:云计算操作系统及其应用” 15:20—16:10杨士中院士,“统一信息网UIN的架构研究与挑战” 16:10—16:30中间休息 16:30—17:10李伯虎院士,柴旭东教授,“云仿真的研究与应用” 17:10—17:50李德仁院士,龚健雅院士,“智慧城市:概念、支持技术及应用” 时间:2013年3月30日(周六)上午8:30开始,地点:计算机大楼8楼学术报告厅 学术报告 8:30—9:20陈俊亮院士,“北邮智能服务平台及其应用” 9:20—10:10刘经南院士,“空间信息云服务平台的关键技术与挑战” 10:10—10:30中间休息 10:30—11:00李国杰院士,程学旗研究员,“大数据研究的挑战性问题” 11:00—11:30倪明选教授,“以表里融通,求道识虚远——大数据与云计算双向融合的挑战与机遇” 11:30—12:00何克清教授,“云服务互操作与虚拟化管理的方法及其ISO标准化系列与应用”
42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数据时代下科研数据的共享及处理
shawn360 2013-3-27 13:36
1 、大数据、云计算与科研数据 ² 什么是大数据? n 引发大数据热的几个因素(技术成熟、应用推动) n 大数据的特征( 4V 论 VS 周涛论) ² 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 n 一个硬币的两面 n 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惺惺相惜” ² 大数据对科研范式的影响 n 微软的预言:第四范式 n 数据密集型科学的三个基本活动 n 大数据与科研数据关系 n 科研数据的困惑 2 、科研数据共享服务实践与挑战 ² 科研数据共享的意义 ² 科研数据共享的价值所在 ² 数据堂的科研数据共享实践 n 科研数据云计算 n 科研机构数据专区 n 科研数据直通车 n 数据挖掘竞赛 3 、科研数据 / 研发数据的处理应用 ² 大数据应用跑到了科研前面 ² 大数据处理一般流程 ² 科研数据处理应用案例 n 图片、视频、语音、文本等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 n 应用场景及学科相关 4 、结语 ² 大数据生态环境 ² 不仅仅是进化 报告于2013年3月2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智慧信息中心
50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
Amywee 2013-3-25 16:11
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3日】 【来源:信息化推进司】 【字号: 大 中 小 】 摘自:http://xxhs.miit.gov.cn/n11293472/n11295327/n11297217/14562026.html      前言   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是国家“十二五”的重要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系统各级政务部门政务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政务部门提升履行职责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战略举措。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作为“十二五”期间推动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发展成绩和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发展成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电子政务发展。“十一五”期间,国家电子政务快速发展,电子政务在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完善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已成为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建设服务型政府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   地方和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普遍开展,组织体系不断健全,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政策、制度和标准规范继续完善,许多地方制定了相关法规。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电子政务应用深入推进,富有成效的典型应用不断涌现。中央和省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电子政务覆盖率已经达到70%。金关、金税、金盾、金审等一批国家电子政务重要业务信息系统应用进一步深化,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宏观经济管理、财政管理、进出口业务管理等宏观调控信息系统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等方面电子政务积极推进,改善和增强了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城市管理、质量监管、人口和法人管理等方面电子政务应用持续普及,加强和提升了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县级以上政务部门普遍建立政府网站,积极开展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和政民互动等服务。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初步满足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各系统推进业务应用的需要,技术支撑能力明显提高。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普遍建立,管理制度规范逐步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二)“十二五”时期电子政务发展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国家电子政务发展面临新的环境和要求,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深化应用和突出成效的关键转型期。   “十二五”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任务加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加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势紧迫;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强行政管理创新和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更高,这些都对电子政务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电子政务依托的信息技术手段发生重大变革,超高速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产业、新应用不断涌现,深刻改变了电子政务发展技术环境及条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技术创新为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必须扎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转变电子政务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健康持续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严峻挑战:对发展电子政务作用的认识亟待进一步提高,需要大力提升政务与技术融合程度,不断缩小应用成效与服务型政府建设需要之间的差距;符合电子政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亟待健全,需要着力改变统筹不足、政出多门、分散建设、低水平重复、投资浪费等现象;国家电子政务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亟待加强,需要着力改变应用发展水平不高和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等现状,加大解决行业与地方间条块矛盾突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难以推进等问题的力度;电子政务建设对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亟待提升,需要努力提高安全可靠信息技术和产品应用水平,切实转变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薄弱的现状。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集中力量解决国家电子政务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方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以电子政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应用和注重成效为主线,转变电子政务发展方式,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应用成效,服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走一条立足国情、讲求实效、面向未来的电子政务发展道路。   (二)发展方针   1. 必须坚持将科学发展观贯穿电子政务发展全过程。加快转变电子政务发展方式,坚持统筹规划,抓好顶层设计,强调政务与技术深度融合,深化电子政务应用,突出发展质量,注重可持续全面协调发展。   2. 必须坚持把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电子政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服务社会公众为中心,围绕解决经济社会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发展重点,加快服务向基层延伸,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使电子政务惠及全民。   3. 必须坚持把深化应用和突出成效作为电子政务发展的根本要求。切实以提高各级政务部门履行职责能力为目标,优化业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强化应用推广,加大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力度,大力推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突出建设集约化、应用平台化、服务整体化,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 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和加强管理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新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构建互联互通和高效服务的技术应用体系。顺应发展形势需要,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建设、运行和服务管理,开展考核评估,加大安全可靠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力度,带动信息产业发展,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电子政务全面支撑政务部门履行职责,满足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各项政务目标的需要,促进行政体制改革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作用更加显著。   ——电子政务统筹协调发展不断深化。全面推进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符合科学发展的电子政务工作体制和机制不断完善,统筹协调能力不断提高。   ——应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县级以上政务部门主要业务基本实现电子政务覆盖,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明显。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中央和省级超过85%,地市和县区分别平均达到70%、50%以上。   ——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应用成效明显。县级以上政府社会管理和政务服务电子政务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和政务服务事项电子政务覆盖率平均达到70%以上。县级以下街道(乡镇)和社区(行政村)的政务服务事项电子政务覆盖率分别平均达到50%、30%以上。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取得重大突破。县级以上政府普遍开展跨地区、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共享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业务协同能力不断增强。主要业务信息共享率平均达到50%以上。   ——电子政务技术服务能力明显加强。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专业技术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应用支撑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电子政务网络互联互通率平均达到85%以上,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技术服务达标率平均达到60%以上。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县级以上地方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普遍建立,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安全可靠软硬件产品应用不断加强,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取得显著成绩。   四、发展方向和应用重点   (一)加快推动重要政务应用发展   1. 推进业务应用协同发展。坚持统筹协调,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基础设施作用,围绕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优先推进经济运行、财政管理、综合治税、强农惠农、城市管理、国土管理、住房管理、应急指挥、信用监管等一批重要协同业务应用。加大行业与地方应用发展的条块结合统筹力度,努力构建基础统一与应用协同的电子政务应用整体发展格局。兼顾行业与地方业务应用发展,行业业务应用发展纵向部署要充分考虑地方实际,加强与地方应用建设和发展衔接。地方要加强行业与当地应用的统筹协调,建设内容纳入当地电子政务规划和年度计划,做好配套工作,满足行业业务应用要求,确保纵向互联互通的行业电子政务应用整体发展。   2. 推进部门业务应用发展。围绕信息化环境下提升执政和履职能力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政务部门业务应用发展,全面支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扩大应用规模,逐步实现应用全业务、全流程和全覆盖,推动政务与技术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应用成效。加强国民经济预测预警应用功能建设,提高信息分析和利用能力,创新分析研判的方式和手段,提高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应对能力,提升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水平。推进法规、规章、政策制定和实施管理,加强实施情况信息采集和落实成效分析评估,支持动态调整,增强科学决策能力。加强信息综合利用,强化信息分析研判,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推进国家级全民健康保障、住房保障、社会保障、药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监管、能源安全、安全生产监管、市场价格监管、金融监管、社会信用体系等重点工程建设。   3. 强化政府网站应用服务。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推动网上办事服务,加强政民互动。加大政府网站信息公开力度,不断丰富公开信息内容,提高公开信息质量,增强信息公开的主动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大力提升政府网站网上办事能力,以社会公众为中心,扩大网上办事服务事项,优化办事流程,不断提高网上办事事项的办事指南、表格下载、网上咨询、网上申请、结果反馈等五项服务功能覆盖率,提高便捷性和实效性。推进政府网站政民互动服务发展,建立健全公众意见及问题的受理、处理及反馈工作机制,实现网上信访、领导信箱、在线访谈等互动栏目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注重民意收集与信息反馈,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强政府网站服务保障和运行维护保障,建立相关制度,明确各方责任,加大管理力度,开展绩效评估和考核,大力提高政府网站服务能力。   (二)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应用   1. 深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应用。加快推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应用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加快推进劳动就业应用,提供公共就业信息发布、需求预测、跟踪监测和失业预警等服务,促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应用,覆盖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业务。完善医疗卫生应用,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和药品供应服务体系,拓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覆盖面。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等专业公共卫生业务应用,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完善教育和文化行政管理信息化应用,促进教育公平,为公众提供优秀文化资源服务。推进交通运输管理应用,促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加强水资源管理应用,提高水量水质监测能力,确保水资源安全。   2. 加强县级政府和基层政务服务应用。加大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应用推进力度,不断创新政务服务方式和手段,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应用发展。依托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公共基础设施,开展民政、计生、劳动、教育、卫生、公安、农业等政务服务应用,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加强业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服务水平。深化政务服务中心和各类政务服务窗口等多种渠道服务应用,充分利用已有的基层为民场所和服务设施,推进基层政务服务窗口的应用服务环境建设,配备服务终端、自助终端和辅助设备,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应用向乡镇(街道)和社区(行政村)的延伸。不断提升基层政务工作人员电子政务应用能力,开展“一站式”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优质、多方式全方位的服务,提高基层服务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应用   1. 深化社会管理应用。加快推进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电子政务应用建设,电子政务要在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作用。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深化社会管理应用,逐步建立覆盖全面、跟踪动态、信息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应用服务体系,促进社会管理水平提高。推进实有人口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应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应用,强化基础工作,促进社区和谐稳定。推进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监管、应急处置管理等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应用,确保国家生态安全。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等应用,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推进信息网络管理应用,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和权力阳光运行应用,完善权力网上公开运行和电子监察应用,推进公共权力运行、公共资金使用和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的综合监控应用,促进行政行为的公开公正和透明廉洁。   2. 促进城镇社会管理创新。加大城镇社会管理应用推进力度,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城镇人口管理和服务应用,支持“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新模式,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推进社会治安防控应用,实现城镇社会治安有效防控。推进城镇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应用,强化城镇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改善自我管理,提升自我教育,强化自我监督。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管理应用,提升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分析评估、应急处置等能力和水平。推进城镇基础设施服务管理应用,建设文明、卫生、宜人、宜居城镇。加快推进依托电子政务平台促进城镇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应用向街道和社区延伸,提高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实现城市网格划分、管理联动,构建城市综合管理格局。   (四)强化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1. 建设高质量政务信息资源。推进政务部门依据职能建设政务信息资源,逐步覆盖业务活动中产生和获取的各类政务信息。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建设规划和计划的制定,梳理信息内容,明确程序,建立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质量。大力推进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完善基础信息资源体系,动态完善地理、人口、法人、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规范信息采集,保证信息质量,推动应用服务。围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加强宏观经济、财政、土地、投资、工业经济、科技创新、贸易、商品市场、房地产市场、现代农业、服务业等宏观调控信息资源建设。围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流动人口、安全生产监管、质量监管、城镇综合管理、网络舆情等社会管理信息资源建设。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加强劳动就业、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建设。   2. 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建立健全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政务信息资源管理能力,明确政务信息管理要求,提升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水平。加强政务信息资源专业管理队伍建设,建立政务信息资源产生、传输、存储、管理、维护、服务等环节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运行维护,保障信息安全,强化信息服务,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利用成效。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准确性管理,明确信息来源,建立实时动态更新机制,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可靠性管理,明确信息管理要求,建立授权信息使用制度,加强信息防篡改和可恢复管理,确保信息安全可靠。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可用性管理,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和完整。加强国家电子文件管理,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可用和安全,保存国家历史记录。   3. 大力推动信息共享和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利用。积极推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丰富信息共享内容,扩大信息共享覆盖面,提高信息共享使用成效。加强信息共享规划和计划制定,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共享推进机制,以协同业务需求为导向,明确共享信息内容和程序,确定信息共享部门责任,制定信息共享制度,建立信息共享基础设施,保障共享信息安全,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管理和服务。重点推进地理、人口、法人、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共享,推进宏观经济、财政、国土、投资、工业经济、科技创新、贸易、房地产、现代农业等宏观调控信息共享,推进食品药品监管、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流动人口、安全生产监管、质量监管、社会信用、城镇综合管理等社会管理信息共享,推进劳动就业、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信息共享。围绕地市和县级政府深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应用需要,汇聚在国家、省级集中管理的各类基础信息资源和重要业务信息,要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为地市和县级政府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提供跨层级、跨部门信息共享服务,促进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加快推进国家级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为各级政务部门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供支撑服务。建立完善有利于社会化、市场化利用政务信息资源的机制。   (五)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   1. 完成以云计算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积极研究云计算模式在电子政务发展中的作用,全面分析新技术对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发展的影响和全方位业务协同、信息资源共享及信息安全保障对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发展的需求,适时开展以云计算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试点,在此基础上开展国家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既有资源的作用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潜能,加快电子政务发展创新,为减少重复浪费、避免各自为政、信息孤岛创建技术系统。   2. 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技术服务能力。鼓励地方在国家电子政务规划和顶层设计指导下,在现有基础上建设集中统一的区域性电子政务云平台,降低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成本,提高电子政务发展质量,增强电子政务安全保障能力。鼓励电子政务建设的运行维护走市场化、专业化的道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和电子政务管理密切结合,将建设和运维安全可靠、复杂大系统的能力和绩效作为系统集成资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3. 制定电子政务云计算标准规范。加快研究制定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标准规范,主要包括系统架构、技术标准等技术性标准规范,应用分类服务标准、应用迁移标准、数据管理标准等服务性标准规范,公共平台安全规范、应用安全规范、信息安全规范、服务安全规范等信息安全保障标准规范,绩效评价标准、平台和信息管理标准、技术服务管理规范等管理性标准规范。   4.鼓励向云计算模式迁移。以效果为导向,推行“云计算服务优先”模式,制定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和应用行动计划,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共同推动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运行和服务。在满足安全需求、遵从法律法规和业务准备的基础上,推动政务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向云计算服务模式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迁移,先期重点推进新建、升级改造的业务信息系统在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上部署运行,提高基础资源利用率和应用服务成效。开展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用试点示范工作,总结推广应用服务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   (六)提高政府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1. 建设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建立电子政务网络信任体系、应急处置体系和监管体系。加强政府网站安全管理,实施政务部门互联网安全接入防护工程。按照国家等级保护和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的有关要求,建立完善等级保护工作机制,落实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规范涉密信息系统使用管理。   2. 制定电子政务安全可靠的标准规范。按照安全可靠的要求,保护政府信息系统不被攻破和信息不被窃取泄漏,研究制定政府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标准规范。推进安全存储、数据备份与恢复、主动防护、安全事件监控、恶意代码防范等信息安全保障。加大电子政务安全可靠软硬件产品的研制力度,建立应用评估机制,建设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应用。   3. 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建立完善政府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制定政务部门计算机安全配置和审计制度,建立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制度,加强信息安全检查工作力度,加强对政务部门使用信息技术外包服务的安全管理,不断提高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国家级电子政务部际统筹协同工作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地方要结合实际,进一步明确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财政部门、投资审批部门、科技部门、业务部门等职责,不断完善在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指导下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工作体系和机制。加强电子政务发展共性基础性工作,协调电子政务规划、顶层设计、工程投资、应用建设、系统运维、考核评估等环节的管理。地方和部门要重视电子政务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考核内容,确定分管领导和责任单位及人员,明确目标和任务,精心组织实施,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二)加强资金保障,提升使用成效。研究完善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电子政务资金投入和管理办法,实现集中统一、高效、低成本的管理制度。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发展必需的财政资金保障,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统筹各种渠道的建设资金,实行公共基础设施、业务应用和系统运维的资金分类保障制度,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不断提升资金使用成效。推进公共基础设施统建共用和统一运维服务的集中投入,确保基础设施投入效益,坚决制止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加强业务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设投入,满足部门业务发展需要,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持续提升电子政务应用成效。保障电子政务系统运维经费,研究制定部门系统运维费用支出核定标准,落实政务部门系统运维费用,确保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做好政府采购和使用电子政务正版软件资金保障。加大中西部地区电子政务建设转移支付力度,地方财政也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强经费使用管理和监督,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严肃查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三)加强规划实施,落实目标任务。加强电子政务规划组织落实工作,建立目标一致、方向统一、互联互通、层级衔接的全国电子政务规划实施体系。地方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根据国家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电子政务规划及规划实施方案,加强地方规划与国家规划衔接,按年度分解目标指标,落实保障措施。加强地方和部门规划年度实施的统筹管理,建立规划及年度计划备案制度和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测、评估、督导和工程项目动态跟踪及实施效果评估。组织开展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综合评估,积极开展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政府网站发展的专项评估。建立地方和部门规划实施年度报告制度和规划中末期实施成效评估制度,根据变化情况,对规划适时修订和完善。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增强规划实施及修编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加强行政部门、技术服务单位和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符合不同层次需要的高素质、职业化电子政务管理和服务队伍。加强行政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建立科学考核评价制度,对任务完成情况实行绩效考核,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电子政务干部队伍,提高履行职责能力。加强电子政务技术服务单位和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制定技术服务单位服务评价标准和办法,建立服务质量、运维保障、技术管理等综合考核制度,强化队伍职业道德建设,建立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设一支技能高、专业强、服务优的专业技术服务队伍,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和质量。强化运行保障服务工作,地方要建立以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为核心,技术服务单位为主体,专业技术队伍为基础,服务制度为保证,合作密切、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电子政务运行保障服务体系,提升系统运维服务能力。充分利用社会专业技术资源,推行运维服务外包,逐步实现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规范化管理。重视西部和困难地区的队伍建设,不断充实工作力量,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培训工作,不断提升业务部门工作人员电子政务应用能力,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政务服务能力。   (五)健全法规制度,促进持续发展。加强电子政务相关行政法规研究,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实施依法行政,完善监督措施和办法,健全行政责任制。开展国家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统筹电子政务发展中整体与局部、行业与地方、建设与应用、统一与分散、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促进电子政务全面协调发展。加强电子政务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制定,规范网络、应用、信息、网站、运维、队伍等方面建设,逐步覆盖电子政务全过程。推进业务应用和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依据职能结合实际,制定符合应用条件的业务工作规范和服务标准,规范相关职能业务在电子政务条件下的工作程序、内容和要求。开展电子政务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加强电子政务发展指导,建立地方电子政务发展指导工作制度,不断总结成功做法和经验,组织开展经验交流。      附录:指标及测算说明   表1 “十二五”时期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主要指标 领 域 指 标 “ 十二五 ” 末目标 政务部门业务信息化 中央部委和省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 超过 85% 地市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 平均达 70% 以上 县区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 平均达 50% 以上 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应用 县级以上政府社会管理和政务服务事项电子政务覆盖率 平均达到 70% 以上 街道(乡镇)政府政务服务事项覆盖率 平均达到 50% 以上 社区(行政村)政府政务服务事项覆盖率 平均达到 30% 以上 信息共享 主要业务信息共享率 平均达到 50% 以上 技术应用服务 电子政务网络互联互通率 平均达到 85% 以上 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技术服务达标率 平均达到 60% 以上         1.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发展指标:政务部门主要业务指政务部门依据“三定方案”所确定的主要职能业务。信息化覆盖率是指政务部门主要业务实现信息化应用支撑的比例。   通过统计实现信息化支撑的部门主要业务项数与本级主要业务总项数的比例,反映电子政务应用发展的整体水平。计算公式为: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实现信息化支撑的部门主要业务项数÷本级主要业务总项数。   “十一五”期间,中央部委和省、地市、县区政府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分别达到80%、60%、40%和25%。考虑到中央部委和省的电子政务基础条件比较好,通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预测中央部委和省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超过85%。考虑到地市和县区电子政务基础还比较薄弱,发展不平衡。   通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地市和县区将进一步拓展应用的广度,预测地市和县区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分别平均达到70%、50%以上。   2.县级以上政府社会管理和政务服务事项电子政务发展指标:政府社会管理和政务服务事项是指各级政务部门围绕提升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需要而确定的管理和服务内容,其中,县级政府政务服务事项(包括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依据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关于开展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所确定的政务服务事项内容。   通过统计实现信息化支撑的社会管理和政务服务事项数占社会管理和政务服务事项总数的比例,反映政府社会管理和政务服务应用发展水平。计算公式:社会管理和政务服务事项电子政务覆盖率=实现信息化支撑的社会管理和政务服务事项数÷社会管理和政务服务事项总数。   各级政务部门不断加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力度,通过“十二五”期间发展,依托电子政务平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应用将会取得明显成效,预测县级以上政府社会管理和政务服务事项电子政务覆盖率平均将达到70%以上。   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将在“十二五”期间全面深化,推动县级政府政务服务事项向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延伸,考虑到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电子政务基础比较薄弱,条件各异,发展不平衡,预测县级政府政务服务事项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电子政务覆盖率分别达到50%、30%以上。   3.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信息共享发展指标:信息共享率是指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政务部门依据职能提供共享信息和使用共享信息的比率情况。   通过统计实现共享的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内容占基础信息和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内容总量的比例,反映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共享的发展水平。信息共享率计算公式: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共享率=已经共享的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内容÷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内容总量。    “十二五”期间,围绕县级以上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大力推进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共享,支持业务协同,提高政务部门履行职责的能力,预测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共享率平均达到50%以上。   4.电子政务技术应用服务发展指标:电子政务网络互联互通是指各级政务部门局域网络依据需要分别依托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实现互联互通,通过统计已经互联互通的各级政务部门局域网络数量占各级政务部门局域网络总数的比例,反映电子政务网络互联互通水平。计算公式:电子政务网络互联互通率=已经互联互通的各级政务部门局域网络数量÷各级政务部门局域网络总数。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重点在于互联互通,通过“十二五”时期发展,预计电子政务网络互联互通率平均达到85%以上。   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技术服务达标率是指为各级政务部门电子政务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保障服务的企事业单位达到技术服务标准的比例。通过统计专业技术服务机构达到技术服务标准的数量反映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的技术服务水平。计算公式: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技术服务达标率=达标的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数量÷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总数。“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务部门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建设快速发展,加强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对政务部门业务应用发展支撑和保障,制定专业技术服务标准,强化技术服务规范化建设,保障电子政务应用健康发展。通过“十二五”时期发展,预测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技术服务达标率平均达到60%以上。
个人分类: 电子政务|27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信部印发《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
Amywee 2013-3-25 16:05
继2012年7月,工信部在北京召开了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试点(陕西、海南和福建省为试点城市)阶段性成果评审会议之后。近日,工信部又在陕西召开了相同主题的会议,发布了《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这个文件目前中央门户、工信部门户以及很多地方经(工)信委网站都还未公开,本人有幸在中国电子政务网找到该文(http://www.e-gov.org.cn/ziliaoku/zhengfuguihua/201303/139415.html),和大家分享,天津去年已完成该顶层设计,当前正着手完善方案和实施,愿与同行学习交流。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的函 工信信函 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及副省级城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为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的部署,我司制定了《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现印发给你们,供参考使用。 请结合实际,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避免电子政务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发展质量。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 2013年2月20日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工作的通知》(中办发﹝2011﹞13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3号)和《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工信部规﹝2011﹞567号),充分发挥既有资源作用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潜能,开展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特制定本指南。 一、设计目的 (一)以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根本,密切结合中心工作,积极推动云计算模式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提高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率,为减少重复浪费、避免各自为政和信息孤岛创建新的技术支撑体系。 (二)充分发挥云计算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等优势,利用现有电子政务基础,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支撑各部门应用发展,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 (三)推动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大安全可靠软硬件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力度,带动信息产业发展,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保障政府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四)转变电子政务建设和服务模式,促进电子政务建设运行维护走市场化、专业化道路,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技术服务能力,降低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成本。 二、设计方向 (一)推动数据和业务系统与承载的技术环境分离。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成后,各部门基于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实现数据和业务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不再需要单独自建、更新和升级技术环境。 (二)推动电子政务项目建设过程优化。各部门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不再需要经历需求分析、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等全过程,不用考虑应用实现的技术细节,由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提供技术支撑、运维服务和安全保障。 (三)推动建设完善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实现基础信息共享和统一、及时更新,促进各类业务信息互补互动使用,优化业务系统、业务流程和工作模式,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政务部门履行职责的能力。 三、设计目标 (一)结合电子政务发展实际,完成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导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实施和应用服务。 (二)明确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建设原则、实施步骤和运行保障的制度措施,确保顶层设计可实施。 (三)明确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降低建设和运行成本、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的量化目标,确保建设和应用取得成效。 (四)明确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系统框架和服务功能,确保满足各政务部门的需求。 (五)明确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运行、服务和管理机制,完善信息安全管理措施,确保平台可持续发展。 四、设计原则 (一)统一领导,分级实施。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统一的顶层设计工作机制和制度规范,坚持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级实施,逐步构建形成目标一致、方向统一、互联互通、层级衔接的全国各级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实施体系。 (二)统一建设,资源共享。坚持设施共建和资源共享,在《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指导下,统筹利用已有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统一设计建设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实现基础设施和资源共享运用。 (三)统一管理,保障安全。统一管理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规划、标准、制度和技术体系,采用安全可控的软硬件产品,综合运用信息安全技术,建立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四)统一服务,注重成效。顺应新技术发展趋势,探索运行管理服务新模式,加强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服务提供机构和服务队伍建设,建立统一的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切实发挥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成效。 五、设计内容及重点 (一)需求设计 1.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是指由县级以上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专业技术服务机构,运用云计算技术,统筹利用已有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信息资源、应用支撑等资源和条件,统一建设并为各政务部门提供基础设施、支撑软件、应用功能、信息资源、运行保障和信息安全等服务的电子政务综合性服务平台。 2.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紧紧围绕各级政务部门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提高履行职责能力的迫切需要,为各部门实现政务、业务目标提供公共的技术环境和服务支撑。 3.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有效支持政务部门灵活、快速部署业务应用,满足业务不断发展和改革的需要。 4.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满足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以及行业系统与地方应用条块结合的需要。 5.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满足大量数据访问、存储和智能化处理的需要。 6.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满足安全可靠运行的需要。 (二)系统架构设计 1.统筹考虑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信息资源、应用支撑和信息安全等要素,建立一个公共的、安全的、灵活的、供各政务部门广泛接入和使用的平台系统架构。 2.优化已有数据中心配置,统一数据库管理软件、操作系统、中间件和开发工具等应用支撑软件,构建应用支撑软件服务。 3.统一开发通用型应用程序、应用功能组件,构建应用功能服务。 4.构建逻辑集中、实时高效、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共享体系。 5.设计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基础设施、技术措施和管理制度,保障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安全可靠运行。 (三)基础设施服务设计 1.基础设施服务是指政务部门通过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获取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等基础设施支撑的服务。 2.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建设和运行需要基于广泛接入的互连互通网络进行。各地应根据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和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围绕区域和行业应用发展的需要,采用能满足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部署所需的互连互通网络,设计并构建网络资源服务。 3.整合现有软硬件资源,进行资源池化设计,通过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为各政务部门动态提供虚拟化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虚拟机、存储、负载均衡、虚拟网络等。 4.设计资源调度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调度数据处理、存储等资源,实现对资源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控、综合分析、快速部署、动态扩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降低能耗。 (四)支撑软件服务设计 1.支撑软件服务是指政务部门可使用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上提供的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开发工具等应用支撑软件,进行业务应用开发和部署的服务。 2.充分考虑已有产品和软件系统复用,设计为政务部门提供集成的业务应用开发、运行和支撑环境。 3.设计的业务应用开发环境应包括提供数据搜索引擎、通用代码库、类库和工具等组建和构件,满足各政务部门快速开发部门业务应用需要。 4.设计的业务应用运行和支撑环境要为安全和授权管理,调配业务资源,进行代码编写、调试和仿真运行等,提供工具和服务。 (五)应用功能服务设计 1.应用功能服务是指政务部门直接使用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上提供的各种应用服务软件,快速实现业务应用的服务。 2.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统一规划、设计、开发和部署政府网站系统、邮件系统、即时通讯、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电子签章系统、办公系统等通用应用服务软件,供各政务部门按需调用。 3.设计中应考虑应用功能服务的升级更新,保持接口一致性和应用的高度可用性。 4.设计应用服务软件的使用权限管理,使各政务部门按照一定的授权进行部署使用。 (六)信息资源服务设计 1.信息资源服务是指政务部门使用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上提供的信息资源目录检索工具,获取信息资源共享、查询、交换等服务,为政务部门开展业务应用提供信息资源支撑的服务。 2.设计满足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使用的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网站、认证授权与管理系统,明确政务部门提供共享信息、检索信息和使用信息的应用流程。 3.设计基于身份权限获取公共平台信息资源共享的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Web API)服务。 4.设计支持“设备无关”的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机制,在无需知道设备类型的情况下,各政务部门可以通过检索元数据,获取数据属性和应用规则服务。 (七)信息安全服务设计 1.信息安全服务是指通过统一建设安全可控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综合运用安全技术手段,制定全方位安全保障制度和标准,为各政务部门基于公共平台开展业务应用提供安全保障的服务。 2.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维护全过程,严格落实等级保护、分级保护、密码管理等信息安全管理的要求。 3.设计关键参数和指标,确保采用自主可靠软件硬件产品,构建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提高安全可靠能力。 4.设计统一的身份认证、访问授权、责任认定等安全管理措施,增强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安全防护能力。 5.设计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容灾备份设施,制定相应的灾难恢复管理措施。 6.充分考虑云计算技术应用带来的信息安全风险,针对可能出现的数据丢失与泄露、共享技术漏洞、不安全的应用程序接口等问题,设计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明确相应信息安全责任。 (八)应用部署设计 1.分析部门业务应用对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不同需求,分类设计应用部署和服务方案。 2.设计部门业务系统向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迁移策略和计划,应将各级政务部门中业务成熟度高、复杂程度低、技术风险小、影响面不大的业务系统,作为优先向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迁移的系统。 3.设计业务应用迁移流程和规范,包括项目启动、评估审核、规划设计、迁移整合和收尾总结等环节的工作内容和要求,确保政务部门原来的业务应用不受影响。 4.设计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用部署启动方案,首批将各政务部门政府网站系统、邮件系统、办公系统等通用型系统,基于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部署运行。 (九)运行保障服务设计 1.运行保障服务是指通过建立统一的运行服务体系,制定服务标准和规范,为各政务部门提供满足需求、响应及时、安全可靠的运行保障服务。 2.设计服务提供机构资质和服务人员资格管理体系,明确成为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服务提供机构的条件,明确服务人员的上岗资格,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服务能力。 3.设计完备的服务交付管理流程,设计日常服务管理制度,设计服务开通、计费、关闭等服务环节的协议和操作细则,明确服务提供机构和使用部门的权利和责任。 4.设计统一的运行服务保障体系,建立统一服务电话、信息系统和服务窗口构成支撑平台,以及故障响应流程、日常巡检、服务质量监督和服务质量报告制度,实现对服务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十)服务实施设计 1.服务提供机构是指各级具体负责建设和维护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并统一为政务部门提供服务的电子政务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服务提供机构包括各级信息中心或外包服务支撑机构等技术服务单位。 2.设计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和统一服务的实施体系,形成在省级地方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下,地市和县各级地方主管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实施体系,保证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的权威性和一致性。 3.设计切实可行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在省级地方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由信息化主管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明确服务提供机构,有序推进服务实施。 4.制定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和运行管理办法,落实服务资金保障,保障平台的建设实施和长期有效运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的函 摘自: 中国电子政务网(http://www.e-gov.org.cn/ziliaoku/zhengfuguihua/201303/139415.html)
个人分类: 电子政务|62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数据和云计算是天作之合
bigdataage 2013-3-24 19:27
亚马逊:大数据和云计算是天作之合 2012-12-03 10:04 佚名 IT经理网 亚马逊云计算AWS首席数据科学家Matt Wood认为,大数据和云计算是天作之合,云计算平台的海量低成本的数据存储与处理资源为大数据分享提供了可能。 AWS首席数据科学家Matt Wood 亚马逊云计算AWS首席数据科学家Matt Wood认为,大数据和云计算是天作之合,云计算平台的海量低成本的数据存储与处理资源为大数据分享提供了可能。 Matt Wood一天的工作不仅仅是帮亚马逊员工完成数据淘金工作,他还需要设法取悦亚马逊的客户。Wood帮助AWS的用户利用亚马逊云计算资源搭建大数据架构,然后根据客户需求设计产品,例如数据管道服务(Data Pipeline Service)和本周发布的Redshift数据仓库服务。 关于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服务的发展趋势,记者采访了Matt Wood,会谈的亮点摘录如下: 从资源优先到业务优先 不久前,计算机科学家已经掌握了今日之所谓数据科学的理论和概念,但当时的资源有限,能够进行的数据分析类型也很有限。 如今, 数据存储和处理 资源已经极大丰富和廉价,这使得大数据的概念成为可能。而云计算则进一步降低了数据存储和处理资源的成本,容量也更大。这意味着数据分析的观念正在经历一次重大的范型转移,从过去资源优先转向以企业需求为先。 如果他们能够突破传统的数据采样和处理模式,一个人就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因为资源太多了。例如,点评网站Yelp允许开发者无限制使用Elastic MapReduce,这样开发者就不必为了测试某个疯狂想法而走繁琐的资源申请流程。Yelp能够在一年前发现网站流量的移动化趋势并及时开展移动业务都得益于此。 数据的问题不都是规模 总的来说,客户的数据问题并不都是如何更低的成本存储更多的数据,你不一定需要1PB的数据才能分析出谁是你社交游戏的用户。 实际上,能够无限制的存储和处理数据本身会产生新的问题。公司希望能够保存所有产生的数据,这会导致复杂性增加。从亚马逊的S3和DynamoDB服务到企业数据中心的物理服务器,当数据在所有的库中都堆积如山时,数据转移和复用的难度也会变得很大。 AWS新推出的数据管道服务(Data Pipeline Service)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管道非常复杂,从运行一个简单的数据业务逻辑到在Elastic MapReduce上运行所有的批任务,数据管道服务的目的就是将数据的移动和处理自动化,用户无需自己建立这些工作流程并手动运行。 AWS数据管道服务控制台 把大数据快递给云计算 人们有时候会质疑云计算与大数据任务之间的相关度,因为如果将企业内部系统产生的数据都上传到云端,由于受到网速限制,数据规模越大,上传的时间就越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亚马逊想尽各种办法,包括与Aspera合作,甚至与那些研究在互联网上快速转移大文件(Wood说见过700MB/秒的技术)的开源项目合作。此外,亚马逊还取消了传入数据的收费,并开启了并行上传功能。此外亚马逊还与数据中心运营者合作启动了直连项目(Direct Connect Program),为亚马逊AWS设施提供专线连接。 最后,如果客户的数据量实在太大,网速又不够快,还可以直接将存有数据的硬盘快递给亚马逊。 协作是未来趋势 当数据迁移到云端后,就开启了一种全兴的协作方式,研究人员,乃至整个行业都能访问和分享这些过去因体量太大而无法移动的数据。一些产生海量数据的行业已经开始在云端分享数据,例如AWS上已经托管的1000个基因组项目。 DNAnexus的云架构 遗传学项目从云计算中受益匪浅,虽然AWS上的1000个基因组项目的数据库只有200TB,但是单个项目很少有足够的预算存储这么多数据并与同事分享。即使在资金充裕的医药领域,亚马逊CTO Werner Vogels曾说过,医药企业正在使用云计算分享数据,企业们也无需花费时间和金钱重新发明车轮。 不再需要超级计算机? Wood对亚马逊高性能计算客户在AWS平台上的工作印象深刻——这些工作过去必须依赖超级计算机才能完成。这要感谢AWS的合作伙伴Cycle Computing,维斯康辛大学如今在AWS上能够一周内完成过去需要116年的计算任务。AWS正在不断增加实例的配置和性能,从最大的250GB内存到GPU集群计算实例,AWS都将提供。出于成本的考虑,AWS目前仅在一部分市场提供集群计算实例和Elastic MapReduce。 如今很多运行数据密集型工作负载的企业都开始将目光投向云计算。大数据(尤其是Hadoop)和云计算年纪相仿,相辅相成,可谓天作之合。 http://kan.weibo.com/con/3519311679436582?_from=title
15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云计算-->>脑计算(认知计算)-->>心理计算(感觉计算)
zcgweb 2013-3-20 21:46
云计算是目前时代的热点,但仍然是机械计算或机器计算,并非生物计算,也不细胞计算;下一步有可能是生物计算、细胞计算、脑计算或认知计算,即具有生物逻辑的计算;在下一步呢,或许应该是心理计算、感觉计算或者情感计算,因为有的事情靠云计算、脑计算也是算不来的,而是依靠第六感觉甚至第七感觉计算的,因此说可能更偏向于心理计算,其逻辑性就会难以判断了,例如母子连心问题、暗送秋波找配偶时的‘过电’等问题,都与情感有关,似乎并非目前的计算能力所能够解决和实现的,因为目前的信息工程领域和计算领域似乎均未考虑此问题。有的问题实在不好计算的,大家就玩投票、抛硬币,甚至用于决定重大事情,似乎把‘科学逻辑’的计算都交给‘上帝’去决策了,那么,这又是哪一种计算呢?换言之,如果计算的目的是用于决策的话,例如女同事购买衣服时候的计算决策和男同志的往往不同,又如何求解呢?因此,‘感觉计算’或许是一种解释。 姑妄言之,或可是、或可非,待验证。 CZ @ 2013.03.20 21:42:27
个人分类: 科学观察|4313 次阅读|1 个评论
脑计算、认知计算有可能是计算的未来?
zcgweb 2013-3-20 20:37
目前大家玩的是‘云计算’,或许下一波是‘脑计算、认知计算’,有可能是计算的未来? http://baike.baidu.com/view/9824053.htm 认知计算 认知是一个源自于心理学的概念,《辞海》将认知解释为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包括知觉、记忆、学习、语言、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过程。人类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是从一个“不知”到“了解”,再到“理解”的过程。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感知和思维对信息处理过程的科学,包括从感觉的输入到复杂问题的求解,从人类个体到人类社会的智能活动,以及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的性质,它是现代心理学、信息科学、神经科学、数学、科学语言学、人类学乃至自然哲学等学科交叉发展的结果。认知科学是20世纪世界科学标志性的新兴研究门类,它作为探究人脑或心智工作机制的前沿性尖端学科,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认知科学的研究将使人类自我了解和自我控制,把人的知识和智能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命现象错综复杂,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说明,而能从中学习的内容也是大量的、多方面的。如何从中提炼出最重要的、关键性的问题和相应的技术,这是许多科学家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认知计算源自模拟人脑的计算机系统的人工智能,20世纪90年代后,研究人员开始用认知计算一词,用于教计算机像人脑一样思考,而不只是开发一种人工系统。传统的计算技术是定量的,并着重于精度和序列等级,而认知计算则试图解决生物系统中不精确、不确定和部分真实的问题。认知计算是认知科学的子领域之一,也是认知科学的核心技术领域。认知计算对于未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认知的机理,建立认知的模型,然后用计算机模拟人类认知的过程来处理实际问题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课题,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 扩展阅读: 1 http://wenku.baidu.com/view/5d4f030c79563c1ec5da71fe.html
个人分类: 科学观察|35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于云计算/存储平台的电力系统分析"App"--InterPSS 2.0
热度 1 qhhuangscut 2013-3-17 05:30
为探讨基于云平台下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分析软件的发展,InterPSS基于Google云服务平台(Google Drive 及 Google App Engine)开发了2.0版本, 经过多个月的准备,InterPSS 发布了最新的2.0版本, 链接为: http://ipss20.interpss.com/ ,欢迎使用。 附上一个简单的使用教程: https://sites.google.com/a/interpss.org/interpss/Home/user-gude/interpss-2-0-user-guide 相关内容见 InterPSS的 官方博客 : http://blog.sina.com.cn/interpss
个人分类: InterPSS|5348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2013年全球云计算评估报告
libing 2013-3-16 21:16
据国外媒体报道,商业软件联盟(Business Software Alliance)近期发布 2013年全球云计算评估报告 。报告显示,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在未来云计算发展政策制定方面仍落后于发达国家,但这四个国家在过去一年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商业软件联盟由微软等美国科技巨头组成,该机构在第二份年度云计算报告中指出,在被调查的24个国家中,金砖四国得分偏低,但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在总分为100分的评比中,巴西得到44.1分,排名从最后一位上升至第22位,而中国、印度、俄罗斯的排名都分别上升2位,得分分别为51.5分、53.1分以及59.1分。 云计算通过网络远程数据中心向客户提供软件、存储、计算以及其它服务。近年来,市场对云计算的需求飙涨,原因是这种解决方案相对于安装在客户自主数据中心的传统产品可以使企业客户更迅速、更低成本的使用新程序。商业软件联盟总裁罗伯特•哈雷曼(Robert Holleyman)表示:“云计算现在是IT领域比较热门的部分,美国企业对于那些推进云计算政策的国家抱有极大的兴趣。” 云计算排名 这份报告同时指出,海量数据在大型数据中心积累为网络攻击新目标。因此,执法部门和云服务提供商拥有防御这类入侵的工具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网络犯罪调查方面,澳大利亚、法国、德国和日本获得了很高的分数,而加拿大、中国、韩国、俄罗斯以及越南获得分数较低。进步最大的国家是巴西,该国在经过长期努力后,最终通过了网络犯罪法。 被调查的24个国家代表了整个全球信息、通信技术产业80%的市场。在7个领域进行评分,其中包括数据隐私、安全、自由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基础设施以及流畅数据流行业标准的推广支持。 报告称,今年中国在推进新数据隐私法评估方面上取得了一些进步,而俄罗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行的改革获得了肯定。印度得分的提高反映在该国版权法修订符合了国际标准。 日本凭借84.1分蝉联第一,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新加坡、法国、英国、和韩国等发达国家跟随其后,这些国家的得分都在75分至80分之间。新加坡也因推出新数据隐私法获得商业软件联盟的称赞,其排名从第十上升至第五。美国的排名从第三位上升至第二位,但德国、法国和英国的排名都滑了一位,意大利下滑了四位。 哈雷曼表示,欧盟现在正在制定数据保护条例,该条例可能将使得数据很难跨境。哈雷曼称,美国和欧洲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预计将在6月前进行。 跨境数据流已经成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谈判的一个重要议题,TPP是美国与其他亚太地区10个国家共同提出的一项地区性自由贸易协定,预计将在今年完成。 作为TPP成员国之一,越南评分倒数第一,得分仅为40.1分。
个人分类: 云与服务|238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18: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