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云计算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云计算

相关日志

[转载]云计算环境下系统规划部署与优化高级培训班10月27-30日重庆
xupeiyang 2010-9-20 15:43
工 业 和 信 息 化 部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培训中心 电院培 70 号 关于举办云计算环境下系统规划部署与优化 高级培训班的通知 2010 年 10 月 27-30 日 重庆 各相关单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业务应用的快速增长,信息系统效率与优化管理越来越受到业界关注,特别是被视为科技业下一次革命的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应用,使注重服务导向的系统规划部署及 虚拟化、动态可扩展、高灵活性、高可靠性、高性价比 需求突显 。 为帮助相关人员更新云计算的关键技术知识,理解新环境下信息系统的规划部署与优化的实现,真正降低系统管理的复杂度,提高资源利用率,我中心决定举办 云计算环境下系统规划部署与优化高级培训班 ,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 培训内容: (具体内容见附表) (一)云计算概述 (二)云计算的实现模式与生态环境及行业应用分析 (三)云计算的关键技术与管理 (四)企业架构与系统规划部署 (五)基于云计算的系统规划与部署 (六)面向云计算的系统规划的优化设计 二、培训对象: 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信息中心、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领导,电信、金融等行业业务支撑中心及相关企业系统部、科技部的 IT 主管、 IT 工程师、系统架构师、 技术骨干 等 。 三、课程特点: (一)专家授课: 邀请数据中心及政府、金融行业高级咨询规划架构师,在系统规划部署、 云计算 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实力派 专家授课 ; (二)传授知识: 传授系统规划部署与优化的实践经验,介绍最热门的云计算核心 技术及其应用实现 ; (三)方法灵活: 与学员现场讨论、咨询、互动,就实务性难点问题答疑解惑, 并提供后续服务支持 ; (四) 注重实用: 结合精彩案例分析, 使学员 深入理解技术知识,全面掌握 应用方法 ,真正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四、 时间与地点: 2010 年 10 月 27 日 30 日( 27 日报到) 重庆 五、费用与证书: 培训费用 2900 元 / 人(含资料费、证书费、授课费、午餐费等)。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参加培训经 考评合格者 , 由我中心 颁发国家工业和信息化行业职业技能证书 (交一寸照片二张),并可网上查询 。 六、 报名及 联系方式 : 请填写报名回执表,及早用电话、传真或电子邮件等方式报名。 报名电话 : 010-68455275/68455295 传真电话 : 010- 68455295 联 系 人: 董 老师 赵 老师 E-mail : dong@centraining.com ; zhao@centraining.com 网 站: www.miiceic.org 收到报名回执表后,我们将于开班前一周给学员发《报到通知》,详告具体报到地点、乘车路线、食宿安排等事宜。 二○一○年 九月一日 (如需加盖公章的红头文件请与我们电话联系) 云计算环境下系统规划部署与 优化高级培训班 报名回执表 单位(盖章) 部门 通信地址 邮编 联系人 手机 联系电话 办公: 传真 E-mail 姓名 性别 职务 是否住宿 期别 备注 如汇款请寄: 帐 户 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培训中心 开 户 行: 招商银行北京万寿路支行 账 号: 1383327510001 您想了解、关注或希望解决的相关问题 : 云计算环境下系统规划部署与优化 高级培训班课程安排表 课程内容 主讲内容 目标要求或收益 时间 A 云计算概述 ⒈ 当今 IT 技术发展热点分析 ⒉ 云计算的定义 ⒊ 云计算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⒋ 云计算的总体架构框架 ⒌ 云计算 的服务模型 ⒍ 公共云、私有云与混合云的模式 ⒎ 云计算与 SOA , Web2.0 的应用框架 ⒈ 了解当前国际 / 国内信息科技发展的热点,互联网相关的技术对日常工作与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⒉ 了解云计算的发展前景、市场环境、驱动力及服务组成。 ⒊ 熟悉云计算的总体架构模型,及云计算对应用系统架构带来的影响。 0.5 天 B 云计算的实现模式与生态环境及 行业应用分析 ⒈ 云计算的商业及服务模式( SaaS , PaaS , IaaS, 云存储,管理服务,商业服务平台) ⒉ 云计算生态环境中的服务提供商 ⒊ 云计算生态环境中的消费者 ⒋ 云计算在政府及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分析 ⒌ 云计算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分析 ⒍ 云计算在大型企业的应用分析 ⒎ 云计算在面向中小型企业所提供的便捷服务 ⒈ 掌握云计算的不同商业及服务模式,各种商业及服务模式的特点及业务模型及服务定义。 ⒉ 知晓云计算的生态环境构成,生态环境中不同的角色定义及分工。 ⒊ 了解对于云计算所提供的服务,不同的行业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及需求,对云计算服务进行选择使用,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便捷、促进业务发展的目标。 0.5 天 C 云计算的关键技术与 管理 ⒈ 虚拟化技术 ⒉ 云 计算安全技术 ⒊ 云存储技术 ⒋ 数据管理技术 ⒌ 分布式资源管理技术 ⒍ 云计算平台管理 ⒎ 云计算服务门户与资源规划 ⒈ 了解云计算所涉及的各种相关技术,如虚拟化技术、安全技术、数据存储技术、资源分布管理技术等。 ⒉ 熟知云计算中包括的各种资源的管理及规划,包括了虚拟机管理、存储管理、数据管理、安全管理等。 ⒊ 了解云计算的资源规划模式,如服务门户、服务模板、需求审核、资源配备等。 0.5 天 D 企业架构与 系统规划部署 ⒈ 企业架构及系统架构的概述 ⒉ 传统的系统规划部署模式 ⒊ SOA 与 Web 2.0 的系统架构模式 ⒋ 云计算环境下系统规划部署模式的改变 ⒈ 了解企业架构的发展及重要性,系统架构在企业架构中的地位及关联,更好地理解为何需要建立企业架构及相关的系统构架标准。 ⒉ 了解传统的系统规划部署模式与新一代应用架构下的系统规划的差异。 ⒊ 熟知在云计算环境下如何改变系统规划部署模式,以发挥云计算的特点。 0.5 天 E 基于云计算的 系统规划与部署 ⒈ 云计算环境下的系统规划原则 ⒉ 基于云计算的基础架构的规划设计 ⒊ 系统平台规划设计 ⒋ 基于云计算的系统规划部署相关案例介绍 ⒈ 掌握在云计算环境中的系统规划原则及基本原理。 ⒉ 熟悉如何构建基础架构及系统平台并使之与云计算环境相配合。 ⒊ 介绍与云计算关联的系统规划部署参考案例 0.5 天 F 面向云计算的系统规划的优化设计 ⒈ 系统优化模式与迁移计划的制定 ⒉ 建立系统优化的目标架构及差距分析 ⒊ 建立系统优化策略及路线图 ⒋ 基于云计算的系统优化迁移相关案例介绍 ⒈ 学习系统优化的方法论、相关模式及迁移计划的制定方案。 ⒉ 掌握如何制定系统优化的目标架构、差距分析,建立系统优化策略及优化路线图。 ⒊ 介绍系统优化设计迁移的参考案例 0.5 天 G 总结 ⒈ 讨论与交流 ⒉ 考试评估 1. 总结本次培训所介绍的各个章节要点。 2. 针对学员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 3. 根据本次培训所涵盖内容提出问题让学员进行讨论分析。
个人分类: 网络技术|28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框计算”和“云计算”两个不同的学派
XUPEIYANG 2010-9-2 19:32
http://baike.baidu.com/view/2735333.htm 框计算(Box Computing)是2009年8月18日,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在2009百度技术创新大会上所提出的全新技术概念。框计算为用户提供基于互联网的一站式服务,用户只要在框中输入服务需求,系统就能明确识别这种需求,并将该需求分配给最优的应用或内容资源提供商处理,最终返回给用户相匹配的结果。 框计算和云计算代表两种不同的学派。云计算强调后台资源的整合,为客户提供低成本的IT基础设施的配置;而框计算则强调前端用户需求的研究和响应,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互联网服务。 提到框计算,会使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云计算。云是一些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通常为一些大型服务器集群,包括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宽带资源等等。从本质上看,框计算强调前端用户需求的研究和响应,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互联网服务;而云计算强调后台资源的整合,为客户提供低成本的IT基础设施的配置。总体来说,云计算也仍处于探索之中。从目前看,框计算从构想到最终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现实产品,同样需要经过一个深入的探索期。
个人分类: 网络技术|2404 次阅读|1 个评论
黄理灿:P2P是云计算的未来
huanglican 2010-8-13 20:05
黄理灿:P2P是云计算的未来 从整个计算机发展的历史看,集中式与分布式计算模式交替占住一段历史时期。如今,云计算的趋势是各个大公司建立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然而,据我判断,这只是各个公司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以及云计算目前正处于初级阶段。当云计算的应用越来越多以及用户越来越多,集中式的计算模式将受网络带宽等因素的制约。 P2P将是云计算的未来。 云计算领域广泛采用P2P技术将在未来5年后出现。 云计算与物联网的计算模式未来5年后将主要采用P2P计算模式(即对等计算模式)。Client/Server计算模式(即客户机和服务器计算模式)主要应用于小规模的网络环境。Client/Server计算模式采用中央集中式架构,中央节点(服务器)对整个网络服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服务器失效,则整个服务失效。这就是所谓的单点失效问题。此外,大部分的计算都集中在服务器端,因而引起负载的不平衡。即所谓的服务器端的计算瓶颈,而客户机端则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此外,集中式计算模式对用户的隐私以及数据安全也将存在不可能解决的难题。 P2P计算模式是一种非集中计算模式。P2P网络中的每台计算机(或称对等点(Peer)),具有同样的地位,既可以请求服务,也可以提供服务。P2P计算模式具有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规模可扩展(节点越多网络越稳定,不存在瓶颈)等优点。下一代计算机网络即云计算和物联网都是巨大的网络,因此,未来的计算模式应该是P2P计算模式。 目前世界上存在两种P2P网络。一种是无结构的P2P网络,采用洪泛协议发现节点。也就是节点问它所有的邻居,而邻居又问他们的所有邻居,因此网络上会引来消息风暴,造成通讯堵塞。无结构的P2P网络还存在不能保证发现适合的节点的缺点。即由于存在孤立节点不被其他节点知道,那么,这个节点就不能被发现。 二是有结构的P2P网络,采用DHT将内容与节点映射到相同格式的全局唯一标识。DHT是分布式哈希表(Distributed Hash Table)的首字缩写。DHT每个节点存储负责一个小范围的路由以及数据,从而实现整个网络的寻址和存储。此种网络的优点是每个节点都在一个虚拟的拓扑结构中,发现内容仅需要有限的消息,不会造成通讯阻塞。其缺点为节点和内容本身的语义被哈希函数打破了,不能对节点的内容进行复杂的语义查询。 本人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一种新型的P2P网络-语义P2P网络VIRGO。在此语义P2P网络VIRGO中,节点被类似DNS域名标识,, 不采用DHT的方式。节点动态地形成虚拟树拓扑,并与随机缓存的节点组成网络状拓扑结构。所有节点加入感兴趣的虚拟组,并形成虚拟分级树状拓扑结构。本人还发明了对路由表上所有类型的节点计算理论步跳的一致方法。VIRGO具有有结构的P2P网络一样的可扩展性,但保留了节点和内容的完整语义。利用VIRGO可以很方便地实现查找有关节点子集合。具体步骤包括按用户需求的主题领域确立网络领域分类、构建领域分类网络、基于领域分类网络查询节点子集合三个步骤。例如,利用VIRGO构建全球音乐网络。首先按用户需求的主题领域建立网络领域分类,例如:将音乐分为流行音乐和经典音乐。域名格式为:音乐家.音乐类别.音乐。具体域名如:LiuHuan.Popular.Music或刘欢.流行音乐.音乐。其次,构建领域分类网络,歌唱家,音乐相关公司,经纪人,消费者,粉丝等加入相关虚拟组。所有用户计算机作为节点按用户域名建立领域的覆盖网络。节点ID为用户名@域名,如:小李@刘欢.流行音乐.音乐。查询节点子集合步骤示例为:老张为贝多芬的经纪人,但目前对刘欢感兴趣。想查找所有刘欢的粉丝的属性。老张根据要查询的主题,用类SQL语音编写查询语句Select * from刘欢. 流行音乐.音乐where type=粉丝;老张节点通过查找其路由表,转发查询消息到更接近目标虚拟组域名的临近节点比如老王。老王节点转发查询消息到目标虚拟组内的小李。小李对目标虚拟组所有节点进行广播。凡符合查询消息的节点将返回结果到老张。语义P2P网络VIRGO的好处在于,任何人都不知道全局的情况(比如,任何人都不知道所有刘欢的粉丝的情况),但是通过类SQL语句,可以很方便的查到所有的信息。这是因为任何节点都是按领域加入虚拟组,只要找到相关的虚拟组,就找到所有的相关节点。 我相信,将来的网络应该是每个智能设备都有一个静态IP地址(可能是IPv6), 而所有的设备和数据通过语义P2P网络形成的一个巨大的云,及所谓的云计算和物联网, 也即智能地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40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云计算漫谈之一:网上流行云计算
热度 4 tangchangjie 2010-8-12 17:52
网上流行云计算 --云计算漫谈之一 (唐常杰 )   今天,在老同学的聚会上展示世博会照片时,一位同学犀利地从照片中挑出当时在上海参加云计算与数据库的研讨会照片(下图),要求解释,发起了关于云的焦点座谈。 一位退休的IT人感叹计算机知识更新太快,退休才几年,就被太多的新概念弄得有隔世之感;一位退休的物理老师控诉了最近受到的“云骚扰”。在网上逛游时,时不时蹦出一个窗口,问是否需要某某云网购、某某云服务或某某云查杀;   一位生物老师说,曾有个电影名叫“街上流行红裙子“,现在是“网上流行云计算”了;在网上用“云搜索”查了“云计算”,大呼曰“晕”。于是责成我用通俗语言做一下科普,不求规范严谨,但求深者见深,浅者见浅。   说实话,要做到深浅咸宜真有点难,Let me try.       “云服务”的理念古已有之 ,不知道为什么用了一个不太容易顾名思义的“云”字,把老百姓弄进了云里雾里。不知下面的通俗的描述是否能够拨云见天。       1 云服务的先驱企业—保镖业 。关于保镖业的正规记载,可以在《四库全书.江南通志》中查到,只需要在百度上键入下列关键字:万历二年,运官, 装入标船,星夜越帮前进,即可得到结果。   这说明,早在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随着自由商人的兴起和初级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萌芽,云服务的先驱企业—保镖业开张了。   武侠小说家以镖局为载体或引子,讲述了许多精彩的故事,他们写正邪斗争、写爱恨情仇,写武功,也写人性。考察小说家的笔下的镖局(常常冠名龙门、威远,福威之类),可看到下列特色:   (a) 家族企业或民营股份制,合伙人以武功为无形资产,入伙即享受人力股。 (b)网络特色,镖局在多个地方有分镖局,有较畅通的通讯,如600里加急和飞鸽传书等;   ( c)各个节点资源可共享, 各个分镖局的资源(人力 信息)可调度、共享;   (d) 买方市场、多个镖局自由竞争,客户选定了一家镖局,按行规,镖局不问货物细节;   (e) 最重要的一条, 客户不必自养镖师,付钱就享受一条龙的武装押运服务,就像用水电不必自建水厂电厂;用如今IT业中的“云”行话,叫即付即用(pas as you go),更生动译法是,(享受服务后)付钱走人;    相关的三个术语:软件作为一种服务 SaaS、平台作为一种服务PaaS,和基础设施作为一种服务 ,以及为什么要用这个不太容易顾名思义的“云”字,将在下一篇博文解释。   用今天IT行业描写云计算的术语,龙门镖局是一朵云,威远镖局一朵云,福威镖局也是一朵云,如今的快递公司也是云。       2 云服务的特色:你的事情我们来帮做。   发轫于万历二年的保镖业,其核心思想是“你的货物我们来帮运”,客户不必自养保镖,而可买保镖服务。这启发了具有社会意义的进步,即你的事情我帮做。   提升一下,服务也是实业。精明的企业家悟出这一点,平移、推广、发展了这一思想,衍生出了系列“云产品”,例如:   (a)“你的数据我们来帮存”,谦虚一点的称为网盘,骄傲一点的称为“云存储”,客户不必买硬盘,租用硬盘; 对于非数字化的货物,“你的货物我帮存”,就是储运公司。 (b) “你的金钱我们来帮存”,就是银行或钱庄,正规文献上的“钱庄”出现于清乾隆十年(1747年),比保镖业晚170年。 (c)“你的病毒我们来帮杀”,保守的称为网络杀毒,时髦的称为云查杀; (d)“你的问题我们帮计算”,就是云计算,因为电脑中一切活动皆是计算,云计算成为囊括上述活动的最大概念。 新理念也可能被滥用、错用,有不法商人推出了黑色的云产品。 (e)“你的论文我们来帮写”,可否命名为云剽窃? (f)“你的作业我们来帮做”,误人子弟,赚黑心钱,(待命名)。   把上面的例子在归纳抽象一下,得到下列两种通俗解释:    通俗解释一,云计算是一种理念 。 与其说云计算是一种技术,不如说它是一种理念,是网络上的共享主义。(包括计算能力和数据的共享,但不是共产,其产权是十分明晰的 )。   这个共享主义有四个要点:(1)网络足够畅通(生产力较高),(2)有足够的带资源(能力和信息)的节点(物资比较丰富),(3)节点可动态增减(像云那样易变,据说这是名称中有”云”字的理由),(4)共享主义的协议: 消费者各取所需,仅取所需;按取付款,提供者各尽所能,卖其所能, 卖知识卖服务但不卖主权 。    通俗解释二,云计算是一种经济模式。 如果把老式计算中心的那种 软硬件自装备、自开发、自使用的模式比喻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则云计算是现代的商品经济。   庄子的草鞋自编自穿,信仰的是道法自然,实践的是自然经济;尽管它是道家祖师爷之一,却少有“云”气,似乏仙风道骨; 当商人政治家白圭(bc463—385) 在他的连锁店附带经营草鞋和军靴时,鞋类就有了点 “云”气了,连环画中白圭看起来也飘飘然有神仙之态。   有了上述通俗解释,再看下列几朵云:       Web邮件是一组云 。在Web邮件出现以前,收发电子邮件,先要自给自足地准备电脑,操作系统,购买安装必要的电子邮件软件(outlook,foxmail等等);然后在自己建设的软硬环境中收发和处理邮件。 现在,邮件消费者可享受Web邮件的云服务,出差不必带电脑,用网吧的PC + 用适当的网页浏览器 + 登陆适当的Web邮系统(gmail,新浪或搜狐…,等等),一旦选定了资源提供者,用他的服务器、用它的CPU、用它的软件和平台,还要用它的存储,潇洒自由地收发处理邮件; 你看不到它的形状,觉得它有点飘渺、有点朦胧,像云像雾又像风;但无论你走遍天涯海角,你的、朋友的、亲人的信息总落在它的心中。 在这个意义上,Gmail是一朵云,新浪、搜狐等其他Web邮件系统也是云。 (意犹未尽,下篇 继续漫谈) 相关博文 网上流行云计算 --云计算漫谈之一 天边飘来几朵计算的云 ---云计算漫谈之二 其他科普博文 给联想的小二黑穿上了白衬衫(科普与DIY,图文) 安徽高考作文“梯子不用时横着放”的科普版 圈内焦点座谈:假日议购平板和手机 假日聚会,戏说云物人海 -- 漫谈大数据 六度分隔的扩展应用--穿越几次见欧拉(科普+科幻) 大数据 与 马航MH370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科普札记|14447 次阅读|22 个评论
云计算及其安全(100703)
ymin 2010-7-3 15:33
云计算及其安全(100703) 闵应骅 按照ACM通讯2010年6月号上的说法,云计算有5大属性、3个服务模式、4个开发模式。 5大属性是:根据需要自我服务(无需提供者批准);多种网络接入(手机、膝上电脑、PDA等);资源聚合(服务提供者动态分配资源,用户不知道具体位置);快速调整(用户好像感觉资源无限);可度量的服务(服务提供者可以度量、控制、优化资源利用)。 3种服务模式:SaaS(软件作为一种服务)(顾客用提供者在云基础设施上的应用软件通过客户接口,例如Web浏览器,做自己的事情,但不管理和控制云设备);PaaS(平台作为一种服务)(客户可以用服务提供者的平台做自己的计算);IaaS(基础设施作为一种服务)(客户可以在提供者的基础设施上运行自己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4种开发模式:私人云(云设备只为一个单位或其第三方服务,它可以控制开与关);社团云(云设备由一个社团分享,有共同的任务、安全需求和潜规则);公众云(由出卖云服务的组织所占有);混合云(以上云的组合)。 这就要求云软件必须有无状态性,低耦合,模块化,语义互操作性。对信息安全要求更高。过去光关心自己PC机的安全显然就不够了。譬如你的PC机是一个符合TPM标准的PC机(在政府采购网上叫可信安全计算机),进入云计算以后,虚拟机里的安全成为首要问题。你的所谓可信安全的PC和普通的PC机在保证安全上说,没有差别。何况你的PC机是不是真的那么可信安全还需要认证才行。 在云计算环境下,如果许多用户被一个系统管理程序进行管理,一个虚拟机的用户可以进入相同虚拟机的另一个用户(参见http://web.nvd.nist.gov/view/vuln/detail?vulnId=CVE-2009-3733)。可是,对每一个用户的每一个服务,分开管理的系统肯定是不经济的、不可行的。那样就体现不出来云计算的优越性了。所以,我们需要在虚拟的用户环境下,提供细粒度的存取控制和预先定义的安全控制。例如不同层次的通信通道和协议,以便做路由选择,数据过滤等。对于财务信息、信用卡信息必须和其他信息分开处理,而且要有审计跟踪。 云计算环境下的安全问题很多、很复杂,大家也都在研究中。这里就不细说了。
个人分类: 计算机|3972 次阅读|1 个评论
电视入云(100627)
ymin 2010-6-27 17:06
电视入云(100627) 闵应骅 听说电视是由英国人在上世纪20年代发明的,50年代美国RCA推出彩色电视机,58年天津生产出14吋彩电。中国也不算太晚。可是,到今天,电视面临许多挑战。首先,电视节目不能随时想看就看,你得服从电视节目表。其次,电视是单向的,只有节目制作者、主持人的说教,而没有与顾客之间的互动。第三,用户不能存储、检索、分发、重播某一段电视内容。而这些缺点在网络环境下都能解决。自从MS Windows Media和Adobe的Flash,以致将来的HTML 5,不同格式、不同编码、译码和传输,都是为了高质量的内容、高分辨率的图像,这些都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 据2010年4月IEEE的计算机杂志报道,云计算的又分又合技术能够把图像编码过程分成许多块,在分布式的云环境下处理这些块,然后合起来。这就对不同应用提供了灵活性、自适应性、可扩展性。在图像处理中就可以灵活选择编码、容器、音频流、分裂技术作为第一优先。例如网络图像应用,要求高质量、高分辨率,带有效的编码转换过程,是战略性的首选,云计算能对几小时的视频流在几分钟内处理完,而提供空闲的可能性。 当然,电视入云也有问题。电视信号的传送与观众数无关,但是,网络连接,如果用单播,必须分别连接。当观众太多,例如现在看世界杯足球赛,再加上观众的互动,就可能出现拥塞现象,既有忙时,也有闲时。又例如Michael Jackson的死,大量视频在短时间内同时上传,造成云应用垮台。 从市场的角度看,高清格式战已经开始。例如微软和东芝的HD-DVD 和索尼的Blu-ray,视频游戏扮演重要角色。苹果推出了Apple TV。在这场角逐中,中国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看来需要考虑了。我们总希望有自己的话语权,但是,关起门来,自搞一套也不行。这时候,战略科学家们真用得上了。要权衡我们的科技水平,又要征求公司的意见,才能帮助政府决策,千万别靠领导人拍脑袋。
个人分类: 计算机|31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图书馆云计算
skymoon619 2010-6-23 09:38
在武夷山的博客看到关于云计算的一笔计算,很有意思就转过来了: 2010年4月3日出版的《新科学家》杂志上,美国圣托马斯大学的物理学家James Clarage转述了Gartner咨询公司算的一笔帐: 在Google公司的数据中心有大约100万部服务器,每台服务器的功率约1000瓦,则数据中心每小时的耗电约100万度。Google每小时约给出1000万次搜索结果,于是,每次搜索的耗能为0.1度,相当于100瓦的灯泡亮一小时! 美国环保局估计,各类数据中心的耗能占美国耗能总量的1.5%。 因此,未来的云计算也许意味着厚实的二氧化碳云,也未可知啊。 孙凡娟在《图书与情报》最新一期文章写到了关于云计算的一些问题,其摘要如下: 作为互联网精神自由、平等和分享的典型代表,云计算产生的一些技术、理念和服务模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将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服务理念与服务技术、馆藏建设等方面带来影响,引发图书馆人如何建设图书馆云、云究竟给图书馆带来了什么、云上的数据该怎么保护、图书馆云的建设需要什么法律与伦理研究等思考。 其实云计算对于我来说倒也不陌生,曾经接到几个关于云计算技术应用的查新课题,对这个技术倒也有一些了解,只是图书馆如何应用这个技术对于我这个非计算机系的门外汉来说也是只了解而已,具体的运行操作一无所知,呵呵
个人分类: 图书馆2.0|2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以数据为中心的科学发现
qhhuangscut 2010-5-29 23:05
由于最近正准备一篇云计算在电力系统分析中应用的文章,看了有一定数量的云计算的文章,主要是介绍性的,有几篇具体某一学科上应用的,但在国内的实际应用还罕见。由于目前学术研究才刚起步,更多是网上的新闻报道,推荐一个我们国内的网站,由刘鹏老师组织搭建的 中国云计算 http://www.chinacloud.cn/default.aspx ,站里内容丰富。 但从目前看来,云计算,主要是指公共云计算,虽说是 pay-as-you-go 的商业模型,还很难为普同科研人员所用,只是美国等少数得到政府支持的研究人员,在 MS,IBM , Google 这些大公司的配合下,开展一定的测试性研究。同样的事情,在国内没有硬件平台缺乏,软件重视更不足情况下,实是比较难开展的。相比之下,云计算显得更适合于数据的处理 ( 当然,我也希望学术界能在其他领域也利用好 CC ,自己也争取努力做出些成绩 ) ,基于 MapReduce 分布式性数据存储和处理已经得到大规模应用和实际的肯定。 下面主要想谈一下海量数据的处理问题,这也是最近一段时间所看的资料和与计算科学专家 Savas( http://savas.me/ ) 的邮件交流后的体会,特别是他推荐的几篇文章,让我这个学术 小孩子 和计算机领域的 ,门外汉 了解到学术发展的新动态,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为大规模数据的处理提供了可能,这将开始科学发现的新模式 基于大规模密集数据处理的科学发现( data-intensive scientifc discovery ),更详细的分析可见 Savas 推荐的,他与 Jim Gray 、 Tony Hey 等合著的一本新书 The Fourth Paradigm: Data-Intensive Scientific Discovery (文后附下载地址) 在经历实验式、理论式、仿真式后,科学研究和发现将进入基于大规模数据处理的模式 (the following is quoted from Savass site : Amongst the many things that Jim talked about was the Fourth Paradigm in Science, the fact that scientific research has transitioned from experimental (thousands of years go), to theoretical (few hundreds years ago), to computational (last few decades), to data-intensive (today) 在这样的一个大的趋势下,我们该思考如何结合自己学科上、研究项目中的特点,更好地利用计算科学的计算和资源,对研究中的大规模数据进行处理是十分必要的。结合我自己的电力学科,云计算将是未来应对智能电网大量数据处理和用户互动的基础,而云计算的动态优化计算资源的配置将是电网调度和控制中心的计算平台基础,当然这需要 EMS 和底层的数据库系统支持分布式的并行计算。而地区变电站将可能面对大量分布式电源的接入的调度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云计算将是优先选择;另一个我关注的领域复杂网络也会是这一趋势下的突出的学科,基于数据分析的复杂网络在更强大的数据处理平台和技术帮助下,将有可能对系统工程产生深远影响。此外,对于学术科研合作, e-Science 和 Science as a Service 的理念和具体实施将改变传统的小范围群体的研究,当然,目前这情况已经在慢慢发生,正如复杂网络这个圈子的成立和壮大,希望后面会越来越好。 More can be found here: Savas: http://savas.me/ Jim Gray :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um/people/gray/ Tony Hey : http://www.microsoft.com/presspass/exec/tonyhey/default.aspx 【Book】:The Fourth Paradigm: Data-Intensive Scientific Discovery :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collaboration/fourthparadigm/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collaboration/fourthparadigm/
个人分类: 科研天地|5361 次阅读|1 个评论
云计算与供电(100426)
ymin 2010-4-26 17:39
云计算与供电(100426) 闵应骅 现在许多人把云计算和供电做类比,确有几分相似。几年前有人把网格计算比做供电网,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发电是集中在发电厂,而供电则完全是分布式的。现在把云计算又比做供电,既有类似,也有区别。国外议论纷纷,见诸报刊。本文就本人能接受的观点介绍如下。 云计算没有形式的定义,但从实践的观点看,云计算是对虚拟的信息技术资源按需定制的存取,这些资源不在你自己的数据中心,与其他人共享,容易使用,由预订付款,通过Web存取。云计算既包括因特网上的应用服务,也包括数据中心的硬件和系统软件所提供的服务。数据中心的硬件和系统软件就是所谓的云。 云计算可以看作是一种公用事业,就像水、电或下水道系统一样。这是一种通用技术,它不是一种特定的工具,而是一个平台,许多不同的工具和应用都建在这个平台上。一个系统可能管上1000个服务器,中型的也可管100多个。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密集,大型的公用事业提供商将像水电一样走向垄断。 电可以点灯、开摩托、开动机器,而IT可以做交易处理、企业资源计划、在线商务和许多其他应用,甚至还会引出新的商业模式。从经济观点看,信息传递要比输电便宜得多、有效得多,但信息包含的内容复杂得多。这种类比通俗形象,当然也有不确切的地方。 发电和输电技术进步了几百年,而信息技术一直在按摩尔定律发展。这就需要技术熟练和有创造性的人。这和管理一项稳定的技术是不一样的。计算并行是一个问题,海量存储也是一个问题,并不是多租些节点能解决的。许多商业应用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相容的交易,但是,大量关键交易在云环境下是不好解决的。大公司自己就有云计算,但是并不自己发电。输电传输到用户是220v,50Hz的交流电,而云计算传输的是时刻都在变化的信息。光速、拥塞都会影响响应时间,再加上磁盘读写。大磁盘慢,快磁盘小。所以,云计算提供的计算性能可以是很不相同的。 供电和云计算的商业模式也有很大不同。供电技术和产业的成熟经过了30-40年,至今,组装线和生产过程基本没变,蒸汽机被发电机所代替,不断补充和完善。而计算仍在创新发展的中期,死死守住云计算可能失掉不断出现的新技术的好处。IT商业模式的改进和机构改革正在重新整合整个产业。例如据说,Apple从永久许可证模式转变为按使用付费的音乐播放器和音乐管理器模式使它四年的营业收入增长了四倍。像Apple的ERP系统和记账引擎每天处理几百万的销售在云里做不说不可能,也是非常困难的。 电力公司由于垄断可以停电,不同发电设备之间可以互通。而多个云卖主之间不能随时互通。信息位不像电子,对不同的应用、它的工程及其使用,云无法在云提供者之间相互交换。云计算共享的动态资源无法、也不应该对用户加以控制,从而遭遇严重的新的安全问题,这些问题是防火墙和预订的计算不曾遭遇的。而在供电里面,没有这个问题。 云计算不可能像电一样,插上就好使。为了云计算变得更便宜、更加无所不在,集成创新的机会在增加,而且非常需要。
个人分类: 计算机|5603 次阅读|5 个评论
云计算和发展中国家(100424)
ymin 2010-4-24 14:44
云计算和发展中国家(100424) 闵应骅 一位朋友告诉我,现在的IT行业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做器件,例如INTEL,AMD;第二层次是做系统,例如IBM,Microsoft, Oracle(现在买下了SUN);第三个层次是做服务,例如Amazon, Google。这就恰恰分别对应于第一、二、三产业。信息产业必须不断有新的东西出来才能维持下去。否则,用户买一台机器能用上十年,生意怎么做?现在,各大公司都在提供新的服务。譬如云计算、物联网、信息化的实体系统等等,现在都很热。 云计算的基本思想是在虚拟服务器上存储和管理数据,目的就是要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能联到数据和计算资源。在发展中国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显优越。它正在建立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它使中小企业不用担心设备更新和灵活性,政府可以对公众提供共享的服务。最近,Amazon, Google, Mocrosoft已经开始基于云计算的商业服务。IBM在北京(中国)、班加罗尔(印度)、河内(越南)、圣保罗(巴西)、首尔(南韩)等处建起了云计算中心。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区,农民用基于云计算的贸易系统通过移动电话发布种植计划、收成情况、收获期和市场价格信息。在印度,服装出口促进委员会开发了一个云计算平台,给一万多买不起IT基础设施的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企业软件。一家美国公司在肯尼亚搞了一个云劳力服务,把寻找临时工的机构和难民联系起来。用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手机设备的一个模拟器使某些商业外包业务成为一个基本任务,例如寻找各公司市场部的电话,列成一个表。由于有了它,肯尼亚有15万多人找到了工作,工资每周28美元,是他们在难民营里工作的工资的8倍。 云计算面临的问题也不少。一个是一个公司自己的基础设施和整个云之间大量的数据传输显得并不经济,而必然嫌连接和带宽之不足。另一个问题是当地电源供给的不可靠性。突然的掉电可能引起信息的大量损失。另外一个当然是信息安全的问题。 据CACM的2010年第5期报道,印度的云计算产业将由2009年的5000万美元预计增长至2013年的150亿美元。云计算在发展中国家应该很有前途。
个人分类: 计算机|373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JGI 撑不住了,把产生的基因组数据转移到NERCS计算中心
lry198010 2010-4-23 14:05
JGI-联合基因组研究中心,美国能源部的一个基因组研究中心,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动物基因组测序研究中心了,预计今年其基因组数据量将到达4-5Tb,这样庞大的数据,他们感到已经难以承受数据的存储、分析所需计算设备的压力了,这促使JGI寻求更专业的计算设备维护和管理中心。 从这点来看,以后,测序中心将不会关注数据存储、分析所需要的计算能力,这样的计算能力可以使用别家的计算中心,比如云计算中心。那么测序中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快速的把测序获得的数据传输到云计算中心上以进行处理。可以预计,随着测序费用的下降,和基因组测序的广泛应用,测序服务中心和云计算中心的合作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JGI Consolidates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Operations into NERCS April 20, 2010 By Alex Philippidis NEW YORK (GenomeWeb News) – The Joint Genome Institute says the torrent of sequencing data it has generated, and plans to generate this year, explains its decision to consolidate its high-performance scientific computing operations into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s National Energy Research Scientific Computer Center (NERSC). JGI has agreed to transfer to NERSC six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employees specializing in scientific computing, including computer and network security and instrumentation computer systems. JGI's desktop support services will remain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institute, which is located in Walnut Creek, Calif. The consolidation, announced April 12, follows JGI's expectation this year that it will multiply the quantity of data it expects to generate through its sequencing of plant, microbe, fungal, and metagenomes. That quantity surpassed 1 terabase, or 1 trillion bases, in 2009, an eight-fold increase over 2008 — with "maybe 4 to 5 trillion this year" expected to be sequenced, JGI spokesman David Gilbert told GenomeWeb Daily News. "In that alone, you can tell why we need that computational horsepower that we could handle on our own, but now it's getting to the point where it's just crazy. Why build something in house when we've got a partnership where all the folks who are, in effect, being transferred over to NERSC? They've been Lawrence Berkeley people anyhow, so it's not a major change from their perspective," Gilbert said. The institute's current data center lacks the capacity to store the exponentially higher amount of data projected, and JGI staff did not have the same breadth of experience with running very large-scale systems that staffers at the computer center have, Jeff Broughton, systems department head at NERSC, told GWDN. Under the consolidation, NERSC will be responsible for existing JGI scientific computing equipment and new equipment to be procured, which will be housed about 16 miles southwest of Walnut Creek, at the computer center's Oakland facility. Broughton said the new equipment will include 500 dual-socket, quad-core Nehalem processor nodes from SGI — of which 160 nodes are in place, with the remaining 340 nodes "expected to arrive within the next six weeks, by the end of May" — as well as a 120 nodes from the IBM iDataPlex system already in use at NERSC's "Magellan" cloud computing cluster, part of a joint research effort between NERSC and the Argonne Leadership Computing Facility, funded with $32 million from the $862 billion 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In general, genomics is a pretty good fit for cloud computing, and they were able to take advantage of that," Broughton said. "The new sequencers are producing ever-increasing flows of data, and it's important to make sure that the computational infrastructure scales appropriately to match it," he added. He said NERSC runs "in excess of" 50,000 cores for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now, a figure expected to quadruple by the end of the year. JGI would account for about 10 percent of NERSC's total computing power, based on core count. By teaming with NERSC, JGI can enjoy access to a dedicated 10 Gbps-per-second link between both institutions on the Science Data Network of the Energy Sciences Network, as well as other benefits, such as redundant cooling systems, an uninterruptible source of power,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use monitoring, and a central help desk.
个人分类: next-generation-sequence|7719 次阅读|0 个评论
随笔一组
Jiahou 2010-4-17 13:54
【编者按】下面是作者近年来发表在《远程教育杂志》上面的随笔,原来放在Google site上面: https://sites.google.com/site/dongxingjiwenxuan/sui-bi 现在这个网站不能打开,特转载到科学网上,供读者参考。 展望2009年:信息化教育研究的发展 黎加厚 2009年,人民共和国步入60寿辰。 当一个人60岁时候,他会怎样看世界呢? 60年,在宇宙、地球、生物进化、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只不过是一瞬间。但是,对一个60岁人的生命尺度来说,已历经人间沧桑和世态炎凉,心境更加平静,心胸更加开阔,更愿意为他人着想,更愿意留给世界更多的奉献。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那是发生在共和国40岁-50多岁时候的故事,从早期学校开展幻灯、投影教学,到第一次日本松下录像机进入中国教育界,第一次安装闭路电视电缆,第一次实现校校通工程其中的辛劳、成功、失误、经验已成为宝贵的财富。 面向2009年,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者,期望看到教育信息化的变革与发展,期待伴随着中国教育的崛起,教育信息化将为中国教育发展的创新、优质、均衡做出自己的贡献。人们将一如既往地关注教育信息化发展前沿、深入开展提高信息化教育质量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与教育技术专业建设、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小学教育改革结合在一起。 如果要列出未来2009年的研究清单,第一条应该是创新与变革,研究在教育技术云服务时代,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教育技术机构的发展等方面的变化,并通过技术发展、实验研究、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科研项目等来探索和实现。 展望2009年的工作,我们深入研究的重点有: (1) 创感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如何在信息环境和学科教学中培养学习者的全新思维。 (2) Moodle课程设计研究,包括Moodle的新发展追踪,密切结合中国教育实际的Moodle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 (3)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研究,不断创新教师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模式,设计开发新的教师培训项目。 (4) 云计算时代若干实用技术、平台、软件、工具在教学中应用的探索,包括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策略的变化、教师培训内容和方式的变化、教育技术相关机构的变化等。 (5) 信息化环境中培养学习者群体智慧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包括群体智慧的理论研究、web2.0环境下的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群体协作学习模式的研究等。 (6) 开源软件拓宽和深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开源软件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开发,并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实验使用研究。 (7) 放眼世界,2009年,以奥巴马总统的Change为旗帜,一个批判布什总统不让一个儿童落伍法规的失败,倡导创新与变革的新一轮教育改革浪潮即将在美国掀起;以Google为代表的云计算和Web2.0社会性软件将席卷全球,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平台将走向社会化服务。 心系祖国,随着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的发展,让每一个教师掌握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凸显学生创新精神、促进个性化教育、推动均衡化教育的教育信息化变革将来到每一所学校校园。 原文载《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年第一期 你正在改变世界和教育 黎加厚 2006年12月23日,我应邀去浙江苍南县参加06中国苍南长三角教育博客文化论坛,看到各地教师博客云集苍南,会场高墙上面巨幅的教师博客广告画照片,教师们个个喜气洋洋。苍南虽僻居浙南一隅,然教师写博客之风方兴未艾。 我感到激动、兴奋和震撼,深刻感受到今日中国教师主人翁意气风发的新面貌。这是21世纪的山乡巨变中国乡村教师的伟大觉醒。 从苍南回到上海,打开计算机上网,跳进我的眼帘的,是2006年12月25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TIME),颁布了2006年年度封面人物(Time's Person of the Year: You):你。我立即意识到,苍南乡村教师跨过了人类文明发展史又一个关键的标志点:你是改变历史的主人! 创刊于1923年的美国《时代》周刊杂志,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周刊,其每年评选出的杂志封面人物,往往具有历史性的影响力而为全球注目。2006年,最初《时代》周刊把美国总统布什、副总统切尼、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朝鲜领导人金正日等26人列为年度人物候选人。 最后《时代》周刊决定:正是成千上万的人浏览网站,创建博客、视频共享网站和交友网站,才使网络信息爆炸性增长,推动传媒进入大众唱主角的时代。《时代》周刊指出,互联网上的个人正在改变着信息时代的本质,社会正从机构向个人过渡,个人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所以,2006年度人物是电脑前的每一个人,你,是互联网上内容的使用者和创造者。 这期杂志的封面设计别出心裁:封面正中是一个计算机显示器屏幕和键盘,屏幕被设计成镜面,任何使用计算机的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是杂志的封面人物。键盘下面印着粗体的大黑字体你(You),下面写道:是你,你控制了信息时代,欢迎来到你的世界。(Yes, you. You control the Information Age. Welcome to your world.) 《时代》周刊说,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的伟人历史观(Great Man theory of history)认为,世界的历史不过是伟人的传记而已(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is but the biography of great men.)。在卡莱尔看来,人类的命运是由少数伟大人物决定。但是,随着博客和视频网站的涌现,这种伟人史观遭到了沉重打击。 《时代》周刊进一步分析说,使这一切成为可能的工具是因特网,但是,这已不是英国工程师蒂姆伯纳斯-李(Berners-Lee)当年为科学家们分享研究成果所研发的那个早期因特网,也不是上世纪90代末大肆渲染的.COM。这一新的网络是非比寻常,硅谷的专家称它是Web2.0,它是一些工具,将无数人所做的小贡献放在一起,并使无数人变得重要,它真的是一场革命。 这种社会变化也在改变着教育: 教师博客(Blog)让每一个老师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和个人出版权,述说着每一个教师心中的故事,也在形成教师同伴互助和师生互动对话的新型社会关系。 课程管理系统魔灯(Moodle)让每一个教师成为课程设计的主人,也在改变着过去人们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资源库建设、远程教育等基本概念。教学将由身处其中的活动主体-教师去设计,你是课程教学活动系统的设计者、使用者和享用者,而不是从专家或出版社那里购买课程设计方案和产品。 我们已经意识到并主动地战略性地发展开源教育软件(Open Source),让原来只是默默无闻的教师和我们的学生创新能力大爆炸,在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梦想中,将每一个青少年的智慧投入到全人类的智慧宝库和知识经济中去。 正如《时代》周刊所说:我们并不是只在观看,我们还像疯子一样工作,我们在Facebook上写东西,在SecondLife创造虚拟形象,在亚马孙网发布自己写的书评,在博客上讲述我们的故事,共同去写开放源代码软件,你控制了全球媒体、建立并塑造了新数字时代的民主教育社会。 当然,将网络过度神化是幼稚的唯技术论误区。Web2.0不仅有人类的智慧,也有人类的阴暗面,网上那些令人担忧的负面东西、诸如信息垃圾、黄色反动信息、网瘾、流氓软件等等,亟需我们加强综合治理。 但这的确是一个崭新的机会,一场大型的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实验,或者说,是一场面向21世纪的国际大型竞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人刻骨铭心的记忆,最大的危险是不知道落后,与所有值得尝试的实验一样,它可能会失败,但是,它带给我们每一个人更多的是挑战与机会。 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 如果要预言2007年我们杂志的选题方向,那就是你!一个与每一个人都相关的远程教育,一个需要重新认识的Web2.0远程教育时代,一个从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培训、企业培训、终身教育都将卷入的信息化学习时代的故事。 这一切才刚刚开始,2007,期待着你的辉煌! 原文载《远程教育杂志》2007年第1期□ 大扫除 黎加厚 趁今天双休日,我彻底整理了一下房间,将无用的东西清理出来扔掉,有的叫街上收购废品的人拉走。我思量了一下,有些东西一直堆在书房里,如果过去三年一次都没有用过,那么,往后的三年也不会使用。它们占用的住房空间,在上海师大桂林路附近,已经是一万五千元人民币一个平方米了! 一、 杂志的命运 从1981年我毕业从事电化教育工作,多年来我一直订阅和收藏心爱的几种电化教育专业杂志,到如今,书架上堆满过刊杂志,已经快占满半面墙壁,如果计算建筑面积,可能至少有2个平方米。 但是,近年来情况开始变化,学校图书馆开通了中国知网( www.cnki.net ),它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囊括了从1994年至今的全部国内期刊,还提供了相关文献链接、知识搜索、学术趋势检索、学术定义检索、学术新概念检索、学术统计分析等帮助研究者深入进行学术研究的工具。自从用上了中国知网,我查找期刊文献资料,再也不用去翻阅纸质过刊,只需点击鼠标,有关期刊文献资料瞬间呈现,不仅方便查找引用,而且是零空间占用。至少有三年多,我已经不再使用堆在书架上的过刊了。 我注意到,越来越多的读者并不是阅读杂志的文本,而是通过搜索引擎来查找文献,通过网络来阅读和下载文献。最近国内一家权威核心期刊审定机构,已经正式将文献的WEB下载量作为判定核心期刊的指标,与传统的文献被索量、被引量、 影响因子等列入贡献率指标之一。 当我满头大汗地将书架上面一摞摞过刊杂志抱出门外,心想,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和学校的资料室,是否也跟我一样,面临数字化时代的变革? 二、 书的变化 我接着将所有教育类和计算机类书籍重新整理,情况令我大为震惊,竟然跟当年方兴东在随笔《我的互联网冲击波》的感觉一样,发现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书籍仅50多本,其余的 200多本早已过时,就像陈旧的计算机零件一样,已没有多少保存价值! 据有人测算,近年来,全国出版了冠名《教育学》的书籍多达500多种,冠名《现代教育技术》的书籍多达230多种,计算机操作类书籍更是不计其数,但大多雷同。因此,我只保留了几本经典代表作。 我还发现我的外语学习方式也在变化,现在我已经习惯使用谷歌金山词霸,外出则使用快译通电子词典,传统的英汉词典书已经几年不用了!看着书柜里面几本厚厚的英汉词典,那是我当年省吃俭用花钱买的,一直是我的最爱,究竟是扔掉呢还是留着呢,我却犯难了,尽管我明明知道今后也不太可能使用它们了。 我的购书方式也在变。我从新华网上看到,今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给了贾平凹的《秦腔》。我很早就喜爱读贾平凹的《太白》散文集,他那传奇的欧亨利式结尾的笔法,让我终身难忘。《秦腔》采用叙事的笔法,写的是中国农村正发生着的千年未有的巨大变化,在从农耕社会向现代化、城市化转变的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地经历着古老农村文化的崩溃,这是一部正在消逝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史诗与安魂曲。 望着书桌上刚从卓越亚马逊网上订购的《秦腔》和门边一堆清理掉的计算机书籍,我想,文学家在记录变化的历史,教育技术工作要面对变化的未来。 三、 磁盘的故事 最后清理房间一角堆放的几箱杂物,其中有当年装机的主板、用坏了的鼠标、各种数据线,还有三寸磁盘、光盘等等。现在大家都使用U盘,新买的计算机压根就没有配置三寸磁盘驱动器,磁盘早就该淘汰了。 一盒三寸磁盘的标签上写着《积件组合平台》,这是我和研究生在1997年根据当时我们提出的积件思想开发的积件平台软件,后来国外也提出了学习对象(Learning Object)的理论。如今,山寨手机为客户度身定制,iGoogle让每一个用户自定义界面,教师自由组合使用课程管理系统Moodle(Moodle的第一个字母M就是积件模块化的意思),人们看到,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自由组合的积件思想已经普及。我取出一张磁盘留做纪念,其余的都放进垃圾堆。 还有一大堆光盘,大多是过时的软件和资料,逐渐失去了保留的价值。我清理了一下,现在真正用于计算机装机备份的光盘和工具软件,大概有10张光盘左右。我收集的音乐光盘,大部分在百度MP3上面都可以找到。我还想起近三年来,我的几千封邮件都保存在网易和QQ邮箱中,已经不需要在硬盘或光盘上备份了 当我搬出了这几箱杂物,房间一下子显得宽敞了。 四、房间与脑袋 忙碌了大半天,很累,我靠在沙发上静息。看着门外一大堆淘汰出去的东西,不由感叹时代变化太快。环视房间,才发现,整理与简洁是一种美。此时心中升起新的思绪:房间如此,那我们脑袋里的东西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程教育杂志》2008年第6期随笔稿件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黎加厚 我从事教育技术专业教学工作已经27年,细想起来,其实自己有许多地方不懂。 一、 其实我不懂教育技术 过去我一直认为,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是姓教而不是姓技(电)。其实,教育技术的核心不是姓教与姓技的争论。最近,看到《中国电化教育》杂志介绍,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根据时代的变化,修改了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将1998版的指标将行了大幅度调整,颁布了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2007年版。新版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首次提出创新与变革(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并将其列为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首条指标,将原来第一条技术操作与概念移为最后一个指标。同时,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教师版(2008版)也作出同样的调整,将原来2000年版的第一条技术操作与概念标准改为促进与激励学生的学习与创造性。 显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信息技术逐步在教师和学生中普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不再是大家陌生的东西。其实,教育技术的核心是创新与变革。细看过去,80年代的三机一幕进课堂、2000年后的主题网站、资源库建设、如今的Web2.0、互动白板、Moodle、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等等,如果离开了教育的创新与变革,在教学中的应用都只有死路一条。 二、 其实我不会打字 当我们谈论创新与变革的时候,其实技术并不是不重要。 今天,你去问问周围的师生,你会打字吗?你会用PPT吗?对这样的问题可能人们都不屑一顾,现在都啥年代了,谁还不会打字和PPT呢? 我学打字,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20多年来,我一直尝试寻找一种能够提高打字效率的输入法软件,从最初的微机汉字软件CCDOS拼音输入,后来的中文之星,微软拼音,智能ABC,自然码,拼音加加,紫光拼音,智能狂拼,直到最新的Google拼音。最近,我注意到,大部分同学都放弃了过去热门的微软拼音,除了个别人已经习惯使用五笔型外,都转为使用搜狗拼音输入法。 怀着好奇和探索的心情,我也试着使用搜狗,才知道搜狗应用了多项先进的搜索引擎技术,核心算法和设计思路与过去熟悉的微软拼音不同。传统的输入法的词库是静态的、固化的,而搜狗输入法的词库是基于是网络的、动态的、新鲜的。搜狗是网络时代新一代输入法的代表,或者说,搜狗输入法是云计算时代输入法的代表。 正当我十分满意使用搜狗的时候,我的一位语言学博士朋友来电话,我才意识到,其实我不会打字。 朋友告诉我,他研究了近10年的自然码输入法,最近也改用搜狗输入法。他把这两种输入法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发现,充分利用好搜狗输入法的自定义短语,根据自己日常工作的常用词频率,设置好1键(固定首字,空格键上屏,快速输入最常用词),2键(针对最常用词组,但是要与已有的词组避开),3键-5键的自定义短语,使键位的使用与正常输入的思维完全一致,可以大大提高输入速度。 我试用了一下,果真神奇!我建议我的学生也来尝试和深入研究搜狗输入法,掌握双拼打字、分析自己日常输入文字的规律(日常生活词汇由搜狗输入法在线动态刷新,专业词汇由搜狗输入法自带的智能词库积累,高频词汇由用户自定义短语规定),没有想到,几天下来,即使同学中的打字高手,也会提高输入速度30%以上;对于打字较慢的同学,就如同获得了新的二次解放,轻松做到打字速度与思维速度同步。 我们天天谈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竟然没有认真研究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每天都离不开的打字技术。其实,如果你深入分析研究,平常习以为常的打字也会产生新的革命。 三、 其实我不会做PPT 我曾经作为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应邀到许多省市为教师们培训教育技术,每次报告会都要做一个PPT演示文稿。自从今年知道了全球最大的幻灯片共享网站 www.slideshare.net ,我才发现,其实我们许多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不会做PPT。 slideshare上面的一份资料介绍说,目前世界上,每天至少有3亿人在看PPT。我们无需追究这个说法的数据是否准确,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的周围,PPT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和交流的重要的信息技术工具。从顶尖级国际学术会议,到基层中小学校的课堂教学;从决定上千万元投资项目的论证报告,到决定你命运的5分钟求职演说PPT,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PPT是否设计精彩,已经影响到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工作、事业与人生。美国社会科学家Rich Moran指出,PPT是21世纪新的世界语,比尔.盖茨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他创造了人类社会交流的世界语PPT。 9月,新的学期开始了,我告诉我的学生,从打字和做PPT开始学习教育技术!同学们问我,如何能够设计好PPT?我说,你去slideshare,看看该网站上面下载最多的前10个PPT,分析研究与思考,就一定能够设计出与众不同的PPT来。 不久,我看到,在广州天河、上海浦东,我们老师和同学设计的用于教师培训的PPT已经流传开来 四、其实在于深入 其实,很多东西你都不知道,只有你深入进去,你才有机会,发现美。 其实,深入是一种体验,体验则是一种过程,过程才是一种人生享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载《远程教育杂志》2008年第5期 作者注: 进一步关于教育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教育技术2005定义研究》地址: http://sites.google.com/site/jiaoyujishushiyulunwenxuandu/can-kao-wen-xian/xue-xi-yan-jiuaect05ding-yi-de-can-kao-zi-yuan 作者进一步研究PPT设计的资料, http://sites.google.com/site/dongxingjiwenxuan/ppt 群体的智慧 黎加厚 512,四川发生大地震,那一个多月的日日夜夜,人们揪心地从电视和网络上关注震情的发展,从瞬间夷为平地的北川县城,到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可以说,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哪一次事件象512大地震这样,让我们深刻地体验和理解了电视和网络对社会的重要作用,感受到国家、政党和群众的精神、力量、智慧。 许多网友含泪在网上写到:中国挺起,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也会变得微不足道;再小的力量乘以十三亿,也足以战胜一切灾难! 13亿的乘与除,蕴含着一个伟大的真理:任何一个人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无数人汇集起来的力量就是巨大的。 2003年底,温家宝总理访美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讲演,面对世界坦诚中国现在存在的种种问题时说,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什么事一乘13亿太多,一除13亿又不够。 中国13亿人,在中国,乘13亿,再小的事情也是大事情,除13亿,再大的事情也是小事情。温总理用13亿做乘除法,非常精妙地从多与少两个方面说明人口众多是中国最大的国情。 如何来乘除呢?关键是组织与沟通。在现代社会,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党政组织、社会舆论、民族文化、道德价值观等等使整个社会的乘除法达到最大化:最快的时间、最大的范围、最大的影响力所有这一切,512大地震给世界留下最深刻的记忆:电视台24小时直播现场抗灾画面,网络上无数人发布的图片、信息、评论、诗文等一次次聚集起中华民族的悲壮,体现了这个伟大群体的智慧与力量。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社会蓝皮书统计,中国网民总人数已经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中国目前约拥有130万个BBS论坛,数量为全球第一。 以百度网站为例,任何小人物都可以随时为某一话题设立专门的论坛,发表言论和图片,平均每天网民发布新帖200多万条,几乎每条受大家关注的话题后面都有跟帖,有些社会热点话题的跟帖多达到几十万条。 BBS论坛的进一步创新发展,是百度贴吧对社会群体智慧的诠释:任何个人都可以到百度贴吧创造和管理自己的主题吧,百度的贴吧已经成为小人物自组织、积聚和做乘法的信息化环境。目前,百度贴吧迅速飙升为中文社区第一名。 2004年以来兴起的博客,如今已成为影响社会的最要媒体之一。原来,博客只是个人撰写心情日记的小众媒介,但越来越多的作者在博客上不仅仅讲述自己的心情故事,还常常就某些大事发表自己的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表明,在中国,经常阅读博客的活跃读者已经超过5000万,这是社会群体智慧的又一个精彩实例。 在刚刚举行的美国教育计算机应用大会(NECC2008)上,著名的美国《纽约客》杂志专栏作家詹姆斯. 索罗维基(James Surowiecki)发表的第一个主题报告,提出了群体的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的概念,预测了今后网络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我注意到,群体的智慧正在成为今天中国社会生活的现实。 索罗维基在报告中列举了大量的证据和故事,环环相扣地阐明:多数人的群体智慧超过少数人的个体智慧,并指出了群体智慧超过个体智慧的四个条件: (1)多样化的观点(Diversity of opinion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哪怕有些见解看似荒诞。多样化的见解可以相互抵消彼此判断中的谬误,增加群体智慧判断的正确性。 (2)独立性(Independence ),人们对事物的判断不仅仅依赖于周围人的观点。众人的独立见解是群体智慧胜过个体智慧的重要因素,因为独立性能使一群人的错误不至发生关联,从而影响到群体的判断,使独立的个体有更多的新信息。索罗维基以蚂蚁群体的循环磨(circular mill)为例,说明当一群蚂蚁围成一个圆圈绕行时,每一只蚂蚁都只跟着前面的蚂蚁走,没有试图寻找新路,最后全体蚂蚁一直反复沿着圆圈走到累死。 (3)分散与分权化(Decentralization),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个体的差异性,从而为群体智慧贡献更具个性化和本地化的智慧。例如,开源软件就是分散化的典型案例,每一个人都可以为开源软件的设计、开发和运用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操作系统Linux 对比微软的Windows就是众所周知的范例。但是,分散与分权须有能够聚集众人智慧的渠道和机制,才能够真正实现群体的智慧。 (4)集中化(Aggregation),一种能够集中个体判断在一起,形成群体决策智慧的机制。对于群体而言,这种集中大家个体智慧的机制往往是共同的经验、习俗、文化、潜移默化的规则等等。 比照这四点,你可以发现,从地震灾害的抵御、股市涨落、通货膨胀、流行与时尚、到Google按照网页链接次数进行排序的算法等等,社会群体的大智慧、大走向的形成恰好符合上述这些标准。 互联网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将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以某种形式分散、类聚,组成各种圈子,让我们进入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自治、分散、集中、多元化的群体智慧时代。 原文载《远程教育杂志》2008年第4期 走向教育技术云服务 黎加厚 我还依稀记得童年时代家乡小城里的发电机,那时,用户要想用电,必须自己购置电池或者发电机作为电源。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国家电网逐步成为社会的基础产业,所有的发电厂向国家电网供电,所有的用户向国家供电局购买电力你不清楚也不必知道你使用的电力来自那一家发电厂,发电站也不用关心自己的发电供给那一家用户。电力生产与消费的社会化,极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电力的供产销效率。 无独有偶,今天,人们不断增长的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需求与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机构,正在经历电力服务发展的类似过程。 十年前,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单位开始购置计算机和网络设施,建设自己的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平台管理系统。从基层教育局到县区中小学、幼儿园,纷纷建网、建库、购买高档服务器设施,各单位的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今天,极富创新思想的Google公司提出了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战略,将社会化计算机网络服务的构想推出,让忙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人们眼睛一亮。 云计算是什么? 云计算是指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台廉价的服务器所组成的网络,为用户提供你所需要的计算机服务,这是近年来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新发展。云计算将大规模的计算机阵列连接成一个向全球用户提供计算机服务的社会化机构,用户只需要一个能够上网的设备,比如一台笔记本或者手机,就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一切计算机服务。这意味着人们使用计算机的需求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就像煤气、水电一样实现高效的社会化服务,取用方便,费用低廉。 这将是信息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个人是否拥有计算机已不再重要,也不需要购买和在电脑中安装大量套装软件,只需要接入到云服务即可。显然,云计算将改变传统以个人计算机为基础的生产模式,最终改变人们获取信息、分享内容和互相沟通的方式。 虽然云计算带来的历史巨变还处于早期,但世界上的IT巨头Google、 IBM、亚马逊、微软、雅虎等已展开激烈竞争。Google推出了Google Apps网络办公套件,包括Gmail、IM软件、日历、文字处理、PPT演示、电子表格等一系列工具,相当于微软Office办公软件的网络版,免费供用户使用。人们还看到,亚马逊的弹性计算机云服务,新兴的Facebook社区,IBM在上海的蓝云(Blue Cloud) 计划等,有可能云计算的发展会比人们预想的日程表更快。 云计算势必影响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未来。我已经注意到,Google去年与IBM合作,把全球多所大学纳入云计算中。 一篇来自新浪科技的报道说,以全美规模最大的大学之一,拥有6.5万名学生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为例,该校经过反复评估后,决定采用Google的Gmail邮件服务,认为Google的专业服务比学校自己的技术部门更能保证6万学生的邮件安全,每年还能为学校节省50万美元的系统维护经费。 在Google中国的云计算计划中,清华大学将是第一家参与合作的高校。Google将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大规模数据处理课程,协助学校在现有的运算资源上构建云计算实验环境,未来Google将把课程向其他学校推广。 不远的将来,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廉价和方便将会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个人把自己的信息处理迁移到云上。这将促使人们在考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策略时要有前瞻性眼光,眼前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够用就好,要提前着手探索云计算时代对教育资源建设、教学方式变化的影响,研究教育信息化的云机制,研究学校的网络中心、教育技术机构的重新定位。同时,将引发教育技术观念的更新: 一切皆服务(everything as a service)、事事可在线(everything online)、更快更方便(everything easy and quick)、更加个性化(everything personal)。 原文载《远程教育杂志》2008年第三期。 商品、全球化与创感时代 黎加厚 140年前,马克思的《资本论》正式出版,马克思从分析商品这个社会生活最基本的细胞入手,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1世纪,由于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全球化影响,人类的商品生产又演绎着丰富多彩的故事。 2004年圣诞节,一位美国记者萨拉邦焦尔尼发现,亲友赠送的39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的有25件,环视全家,从DVD、鞋、袜子、玩具、台灯都来自中国。她突发奇想:如果离开了中国产品,美国人是否能够活下去?于是,素有冒险精神的这位美国人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用一年的时间,全家不使用中国制造的商品,后来,她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成为去年轰动的畅销书。 这是一个十分惊险和有趣的故事:邦焦尔尼全家每次进超市,对每一件商品都要首先检查其商标上面是否是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要想买到生活中需要的日用品,几乎到处都是中国制造。不是中国制造的商品价格要昂贵得多。4岁的儿子不得不拥有标价68美元的意大利鞋;家里的台灯坏了,跑遍了加利福尼亚州,也找不到不是中国制造的灯具最终,在2006年的元旦,邦焦尔尼全家很高兴终于结束了这个家庭经济学实验,丈夫说明年我们就又能买中国东西了。儿子恳求妈妈,那以后再也别不买了,好吗? 纵观世界,从发展中国家到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制造已深入千家万户,并牢牢占据了各个生活场所,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深深影响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 反之,在中国,如果离开美国制造一天,整个国家的经济生活将会立即瘫痪,试想一想:管理和控制中国经济各个领域的计算机/网络,大部分都是Intel inside,Microsoft Office,全国各地每天起飞的上千次航班,大部分是美国波音公司产品。再想一想,如果离开日本国制造一年,你身边又有多少商品无法使用? 我注意到,《纽约时报》资深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撰写的《世界是平的》已经成为世界上所有大学生必读的全球化入门教材。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指出,互联网、搜索引擎、工作流软件、开放源代码、博客、维基百科、外包、离岸生产、供应链等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促使了创新时代的来临,世界进入全球化3.0时代。在这个人类生活方式变化了的时代,教育面临重大变革。 今年5月6日,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 http://www.gccce2008.org/ )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召开,会议的主题是信息技术与教育全球化(ICT and Educational Globalization),大会将讨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技术政策和实施方式。 今年2月14日,美国学校教育管理者协会(AASA,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2008年会上,全球化、教育创新成为人们热点话题。几乎所有的发言者都认为,以前学校旧的教育方式,如机械化记忆,标准化测验,粉笔黑板都已经不再是现在学校的学生获得成功所需要的了。 《全新思维》作者平克(Danie H.Pink)在主题报告中指出,世界正在发生改变,物质繁荣,外包(亚洲的劳动力)和自动化装备普及,已经使发达国家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进入创感时代。社会的控制者将从强调左脑统治的逻辑、线性、基于推理思维方式的信息时代,发展到一个全新的,注重右脑的,综合的,创造性的,基于境脉思维方式的创感时代。未来将属于那些拥有与众不同思维的人。 我在翻译Pink 报告提出的From Information Age to Conceptual Age时,遇到了麻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全新思维》一书译者将Conceptual Age译成概念时代,这恰好与Pink的意思相反,作者用Conceptual Age表达人类基于右脑思维的,感性的、充满想象力的、情景化的创意思维方式,而不是理论与概念的左脑抽象思维方式。我查了一下台湾作者的翻译为感性时代,也感觉不太确切。于是,我在研究生课程班与同学们开展头脑风暴,征求对Conceptual Age的翻译。一位来自山东的张志娟同学告诉我,她反复思量,认为翻译成从信息时代进入创感时代比较能够反映这个新词汇的含义。 一个星期后,在上海举行的全国首届Moodle课程设计研讨会上,我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创感时代的教育理念很快在大会上流传开来。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考虑,如何结合中国的国情,在目前关注左脑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右脑和创感教育,让我们的学生成为21世纪的创造者。 这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历史转变中,教育的责任。 原文载《远程教育杂志》2008年第二期。 梦想激发创新 黎加厚 去年冬天,笔者应邀赴台北参加全球华人资讯教育创新论坛。周末,会议组织代表们游览台北最高的电视塔101大厦,参观101大厦旁边的博览会。我随大家走进博览会场,只见人山人海,数码相机、计算机等数字产品生意兴隆。我漫步在大厅,看到华硕计算机展台人头攒动,人们在围看一款小巧可爱的小电脑,一些年轻人在商量着购买。这款小型笔记本电脑叫华硕易PC(Eee PC 4G Surf型),标价10300新台币(约合人民币2575元,第二天我在电脑商铺看到标价为9999新台币,约合人民币2500元)。 我当场试用了一下,发现这个小电脑小巧玲珑,整机重0.92千克,配置7英寸液晶屏幕、英特尔Celeron-M处理器,4GB SSD闪存替代硬盘、512MB内存,无线网卡和有线网卡、高清晰音频卡、触摸式鼠标板,3个USB插槽、1个SD卡插槽,外接投影器的VGA接口,安装Linux操作系统和工作、学习、娱乐的常用软件,包括与MS Office完全兼容的Open Office,上网浏览Firefox、电子邮件Gmail、网络电话Skype、聊天Messenger、PDF阅读、播放音乐与视频、支持iPod、相片管理、录音、游戏、防病毒等。可以说,日常学习和工作够用了。 于是,我向台湾淡江大学教授打听这款电脑的由来,他们告诉我,这种小型计算机的创意来自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克尼葛洛庞帝(Nick Negroponte) 在2005年提出的一个孩子一台100美元电脑计划,英文叫One Laptop Per Child,缩写OLPC,它的初衷是面向发展中国家,让全球每一位儿童都用上笔记本电脑。华硕公司从OLPC计划受到启发,刚开始也是希望生产100美元计算机,但是目前看来,这一计划很难实现,主要原因是计算机的芯片、显示液晶屏等主要部件难以控制成本,无法实现100美元笔记本的生产,所以,目前只能够做到300美元左右的成本。 看到眼前这款时尚可爱的小电脑,功能基本满足办公人群的一般需求,价格让人动心,这真是一个奇迹! 回到上海,到徐家汇电脑商城询问,方知道华硕同时在大陆推出了Eee PC上市。易PC三个e的理念是:易学、易工作、易玩、易携带,让每一个人获得优异的上网体验和移动计算体验,像手机和数码相机一样的价格。 半个月后,我应邀参加了英特尔教育计划中的英特尔1:1数字化学习应用研究项目上海开题会议,又一次惊讶地看到,英特尔公司给课题实验学校的实验班级学生人人配备一台英特尔学生计算机(Classmate PC,CMPC),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研究如何让每一个学生使用计算机培养21世纪的学习技能。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创新和市场批量的扩大,这种计算机的价格将会降至2000元人民币左右,还有报道说,印度正在开发50美元的计算机(约合人民币400元以下)。易PC将不再仅仅是某家公司的商标,它将成为信息化时代第二次浪潮的重要标志:让每一个人都有计算机,就像每一个人都有手机一样方便。 除了华硕Eee PC、英特尔CMPC、尼葛洛庞帝百元笔记本电脑,将有宏碁、联想、HP、神州、Everes等一系列公司投入这种新型计算机的开发中,英特尔、微软将为它设计芯片和操作系统。一个易PC时代来临了。 易PC这个革命性产品颠覆了人们认为计算机是昂贵电子产品的概念,把这个人们曾经认为100美元计算机不可能的事正在变成可能的事实,这使我想起了二年前,思维导图创始人托尼.巴赞的故事。 托尼在上海的报告会上,让所有的听众看他手里拿着的回形针,说出回形针能够做什么?托尼将听众的发言用思维导图整理出50多种用途。紧接着, 托尼提出第二个问题:回形针不能够做什么?让现场的每一个人尽可能想象和列举,他把人们的发言记录在白板上。当全场静下来,托尼指着排列在最前面的三个回形针不能够做的问题(当时有人提的是保险丝、茶杯、安全套),话锋一转:把回形针不能够做什么变成能够做。一会儿,听众纷纷举手,争相提出自己把回形针做成保险丝、茶杯、安全套的方案,这个180转变过程,让在场的每一个听众自己都感到惊讶:原来人的创造潜能如此神奇,本来大家都认为做不到的事情,同样是这一批听众,又把自己原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转变成了可能的事情! 易PC的始作俑者尼葛洛庞帝,用梦想中的OLPC百元笔记本,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PC新概念、新领域引入21世纪的IT生活,于是,所有的听众都在动脑筋:用闪存取代硬盘;键盘太小,怎么办?是否会从根本上导致键盘的革命?7寸屏幕太小?下一个产品型号将会是10寸,或者是折叠式的显示屏?把手机功能和GPS功能整合到PC,把iPod的功能写入芯片传统计算机的概念正在被改变。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预言说:十年之后,全球将不可阻挡地进入数字化学习时代,我们的学习将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式进行,并带来颠覆性革命,数字化学习将遍布每一个角落。法国总统戴高乐曾经指出:20世纪的人类历史就是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变成现实的历史。那么,21世纪的人类历史也许就是未来学家人人有电脑的科学梦想变成现实的历史? 美国航空航天局(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大门上的座右铭写道:只要我们梦想的,就一定能够实现!君不见,古代嫦娥奔月的梦想已经成为今天中国登月计划的代号;明天,人人有电脑和无处不在的学习(远程教育新定义)将会与人类登月壮举媲美。 原文载《远程教育杂志》2008年第1期 杂志为什么不用你的稿件? 黎加厚 昨天,《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的编辑朋友来上海开会,大家在一起热议国内教育技术刊物的现状与发展,给人诸多感想。 时至年底,杂志社编辑都要总结一年的编务工作,《中国电化教育》杂志是国内教育技术专业领域的核心期刊,作为电教核心刊物的一位编辑人员,一年下来,收到的全国各地的作者投稿,仅电子邮件方式发来的稿件就多达1400多篇,还未计算邮寄和面交的稿件。但是,仅就自己所分管的杂志栏目,一年12期,最多也就筛选出用稿90多篇(每期约7-8篇)。也就是说,用稿概率大致为6%。编辑朋友的一番话引起了我的同感。我受国内另一份教育技术核心期刊的委托,业余担任该杂志每期稿件的审稿工作,一年大约要处理稿件400多篇,符合用稿要求的稿件不到5%。由于审稿工作采用了双盲评审模式,我作为评审者不知道作者是谁,也不知道作者的身份和工作单位。仅仅从稿件本身的质量来看,大部分被淘汰的稿件主要原因是文章缺乏作者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深入研究,往往是目前流行什么观点和潮流,作者就议论什么,给读者是曾相识的感觉。我常常为许多投稿作者深感惋惜,看到那一摞厚厚的稿纸,我能够理解,作者为之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时间,枉费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苦心。 有一些专家在杂志上面撰文,批评我们的投稿作者缺乏实证和量化研究,多是空泛议论,缺乏深入实际的调查和实验研究。这的确是当前教育科研的一大弊端。但是,我也看到许多作者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有时,在一个月内就有4、5篇关于XXX信息素养调查研究的稿件,文章中不乏各种SPSS统计分析的表格与曲线,但是,其结论仍然给人雷同的感觉,味同嚼蜡。因此,我在想,这可能不是我们作者的研究方法问题。 编辑朋友接着说,做编辑处理稿子很多,但是到年底回想起来,总感到事情很乱,缺乏一个头绪。感到需要站在教育技术的发展前沿,要有一定的预见性,组织重点选题。又问我,黎老师,今年你们把Moodle课程管理系统介绍到国内中小学,明年,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打算?我想了一下说,其实,Moodle不仅仅是一个课程管理系统软件,如果你使用过Moodle,会发现它总结了从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关于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历史经验,体现了当前国家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许多新教育理念,同时,由于Moodle是让每一个教师自主设计信息化学习环境,由于国内各地的信息化水平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教师学习Moodle,研究和实施信息化课程设计还需要3-5年,或更长的时间。而且,世界各地的Moodle研究者们不断地开发和创新Moodle的功能,又有许多新的功能涌现在我们面前需要学习。 我还注意到,Moodle只是众多的学习工具中的一个。最近,英国学习和绩效技术中心(Centre for Learning Performance Technologies)的教育技术专家Jane Hart组织了上百位知名专家调查,汇总了1800多个学习工具软件,还筛选出顶尖的100个学习工具软件。(参见 www.c4lpt.co.uk )目前,其中许多Web2.0时代的社会性软件已经在国内大中小学推广。例如,《远程教育杂志》和《中国电化教育》杂志介绍的Diigo在教育中的应用。庄秀丽博士等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社会性学习公共课程,讲授Web2.0时代的学习工具、个人学习环境、学习设计,如Blog、Wiki、mySpace、社会书签、Del.icio.us、RSS阅读、CC许可协议、Google Earth、Google Maps、MashUp、Second Life、Social Networking、Slideshare、YouTube等等。(参见, http://sociallearnlab.org ) 面对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Web2.0软件、海量的网络信息、层出不穷的新思想新概念,大家都在思考:它们背后底层的核心东西是什么?什么才是教育技术刊物的清晰的主线?或者说,什么才是教育技术的灵魂? 不久前,我收到了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秦炜炜给我的电子邮件,看到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研究生和李克东教授的文章,介绍了今年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NECC2007大会,特别引人瞩目的是,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版》从1998年的第一版,修改为2007年第二版。这反映了世界范围内,教育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学生的教育技术标准要求,已经从早期将技术的基本操作与概念作为首要标准,发展到将创新与变革作为教育技术第一条要求。 我立即意识到,这已经回答了我们多年来一直探索的教育技术办刊主线问题:创新是教育技术的灵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与人力发展部主任爱德瓦尔多查维斯教授(Prof. Dr. Eduardo Chaves)指出:教育技术的使用方式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l 维持和支持现状(保守地使用,不会带来变革); l 增进和拓展现状(带来改进和改革); l 推翻和促进现状的转型(带来转型和创新)。 l 在教育中什么不是创新?把技术教给学生;把技术整合到现有的课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用技术促进教学。 l 真正的教育创新是重新构思教育;彻底改造学校;我们自身的改造(教育家,教师和学校行政管理人员)。 直到不久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学研究所的赵中建教授送给我一本他刚刚翻译出版的《创新引领世界美国创新和竞争力战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看到美国政府2007年4月正式用法律形式确立了《美国竞争法》(America Creating Opportunities to Meaningfully Promote Excellence in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Science Act),读到:创新是我们的DNA,创新精神是决定美国在21世纪获得成功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创新精神一直深深地植根于美国的国家精神之中我们美国人一旦停止创新,就不再是真正的美国人。 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创新美国》 我明白了,作为一份教育技术核心期刊的审稿人,我要转告我们的投稿作者,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不是质性研究还是量化研究的方法论差距,而是创新的差距! 原文载《远程教育杂志》(双月刊)2007年第6期,第79页。 http://210.33.116.138/bmwy/ycjyzz/new/wzxx.asp?id=819 更多的阅读和参考: 创新引领世界, http://www.jeast.net/teacher/jiahou/archives/2007/3879.html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版》2007年第二版, http://www.jeast.net/teacher/jiahou/archives/2007/4590.html NECC2007: 美国教育技术发展新视界, http://www.jeast.net/teacher/jiahou/archives/2007/4591.html 李克东教授谈学生学习方式创新, http://www.jeast.net/teacher/jiahou/archives/2007/4594.html 美国政府,《美国竞争力行动计划》, http://www.whitehouse.gov/stateoftheunion/2006/aci/ 美国教育部,《为21世纪加强教育》, http://www.jeast.net/teacher/jiahou/archives/2006/2503.html 布什谈教育对提高美国竞争力行动的意义, http://www.jeast.net/teacher/jiahou/archives/2006/2429.html 韦钰院士谈,从《提高美国竞争力行动计划》中想到的, http://bbs.ci123.com/post/68188.html 在创新中引领世界美国总统布什2006年2月的信, http://www.szeblog.cn/user1/3/archives/2006/24689.html 信息时代的学习准备期 黎加厚 新的学年开始了,邻居家的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听邻居讲,今年上海的小学一年级有新的变化,孩子们开始上学增加了学习准备期。 怀着好奇心,我上网查找,果然,看到了在Google里面,学习准备期的条目多达几十万篇,一时间成为社会注意力中心。 文汇报苏军记者是上海的知名记者,在Google的搜索中,符合苏军学习准备期关键词的网站有247,000项。他写的报道反映了学习准备期的情况: 上海市教委宣布,在小学新生入学初期安排2-4周的学习准备期,让刚进入小学的新生有一个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角色转换缓冲期和适应小学生活的平稳体验过渡期。在学习准备期,放慢学习进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师生情感交流。这是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进行幼小衔接,保证新生健康和快乐成长而采取的新举措,在全国尚属首次。 教育专家建议,开学前家长对孩子的心理调节可从几方面入手:一是调整作息时间的生物钟,制定一张与学校生活同步的时间表,让孩子提前进入就学状态,杜绝睡懒觉和看电视无度的情况;二是向孩子说明小学学习的快乐,分析新学期的学习特点,如能现身说法更好;三是耐心倾听孩子对新学期的想法,然后和孩子一起议论,适时指导;四是共同讨论孩子、家长及家庭的学习计划,形成学习的家庭气氛;五是有意识地帮助孩子打点开学装备,一起检查准备工作,共同创造求学的氛围。 教育专家提出,让孩子适应校园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与家庭的通力配合,同时,教师和家长在观念上也必须有所转变。只有经过不断的摸索,学习准备期才能真正被学生、老师和家长所接受。 (苏军) 看到上海教育部门为孩子们周到的考虑,不由的拍手叫好。上海的做法给我们从事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同志很多启发。 今年,我和同学们一起开展利用Moodle进行课程教学的实践,发现国外教师开发的网络课程十分重视课程介绍部分的设计,强调对学习者进行网络学习(在线学习)的预备活动。这些准备包括登录网络课程的上网操作、口令管理、课程的整体介绍、学习路线图、学习方法的介绍和训练、评价量规和问题导向的设计、甚至还有如果学生作弊将会受到的严厉处罚的规定等等;有的教师还安排了学习者的上网模拟学习活动,让初学者体验网上教学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在线学习的兴趣;有的教师会在这里介绍自己的情况,爱好,生活照片,以增强师生的互相了解;还有的网络课程专门设置了课程介绍部分的考试测验,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了学习要求的学生才能够通过考试,从而被许可正式进入后面课程模块的正式学习。而我们自己的教师现在刚刚接触网络课程设计,缺乏设计网络课程的经验,往往忽略了课程介绍部分的设计和对学生进行学习准备期的训练。 经过近一年多的Moodle课程设计实践,我们体会到,课程介绍模块是学生进入网络课程的第一个模块,是引导学生进入在线学习的桥梁和门槛。课程介绍的任务是:吸引学生进入课程、帮助学生明确信息化课程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的规则、课程的主要内容、指导教师或教师团队的基本情况介绍等等。目前,国内的网上教学管理系统的使用才刚刚开始,学生大都不熟悉在线学习的方法与要求,缺乏信息化学习的习惯和技能,所以,课程介绍的设计极为重要。这类似于从幼儿园刚刚进入小学阶段学习的儿童,还不适应小学的学习规则,需要教师为学习者提供小学一年级学习准备期。这部分的内容与活动不以知识的教学为主,课程的时间与游戏活动安排更接近幼儿园的生活,重点是帮助儿童养成学习习惯,教会儿童如何上课听讲,如何完成作业,如何上厕所,如何放学回家,如何完成家庭作业,如何遵守网络学习的伦理道德等等。 今天,人类正在进入信息化学习的新时代门槛,无论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都处于e-Education的一年级,作为网络时代的教师,要认真设计好帮助学生进入信息化课程的学习准备期。 原文载《远程教育杂志》2007年第5期 火车文化 黎加厚 青年时代,每年寒暑假挤火车上学读书、回家。现在,经常乘飞机出差、开会。时间长了,竟发现旅途中也有不同的文化现象。 火车是中国大多数人的长途交通工具,打工、上学、经商、旅游、探亲,人们从四面八方涌上火车,小小的车厢成了临时的聚会。为了行李的安全,人们不敢鼾然大睡。旅程漫长,窗外变化的山水演化为枯燥的重复。渐渐地,车厢里邻近的人们或彼此寒暄,相互聊天;或下棋打牌,吹牛搭讪:从拉拉家常到国家大事,天南海北,古今中外,故事套着故事,毫无拘束,随意漫谈。如果遇上火车治安恶劣的年头,车厢共同体也为乘客增添了一份安全感,在大声的调侃和欢笑中,防范不测,共同抵御扒窃和抢劫。到了终点站,一个微笑,一声再见,刚才的临时团队便自动解散,人们下车后各自东西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的生活与经济水平的提高,乘飞机远航逐渐成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繁忙机场穿梭般的人流,已经不仅仅是白领阶层的专有。走进飞机机舱,你会有不同于火车的感觉:豪华的航空椅一致向前,没有了面对面闲聊的空间,2-3个小时的飞行途中,人们要么紧闭双眼熟睡,要么自个看书报、玩电脑,几乎没有人说话,只有喷气飞机的引擎在耳际隆隆轰鸣。 这样,由于环境的物理时空差异,形成了两类完全不同的文化气氛:临时共同体的火车文化和我行我素的飞机文化。 与火车文化和飞机文化对应的还有单位文化。在中国的城市,无论公司企业、党政机关、部队学校,人们以单位作为工作、职业和生活的环境,一个单位里面的人员的关系相对稳定,相处的时间更长。按理说,人们之间更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与互动,但是并非如此。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处于同一个单位共同体的人们不是火车旅途的萍水相遇,下车分手的临时关系,因而人们之间交往的方式和文化气氛与火车文化迥然不同,相信各位读者对此会有自身更深刻的见解。 显然,形成单位文化与火车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并非环境的物理时空变化,而是社会联系与制约的复杂关系所决定。 还有一种与火车文化类似的项目文化现象。近年来我参加了著名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全球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项目,在中国项目专家组担任专家,与来自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市教委师资培训中心、北京教育学院等机构的专家一起工作,并与来自全国各省市的教师培训机构的领导和老师们一起学习。大家齐心协力促进培训工作的发展,逐渐地形成了愉快亲密的项目文化,让每一个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的老师倍感亲切和怀念。我们注意到,一个优秀的项目文化具有火车文化的某些特质:诸如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有共同的理想和话题,项目结束后即分手,人们之间不存在利害冲突和竞争,能够充分展开思想交流与共享,等等。反之,在真实的生活中,你很少看到同一个单位的专家在同一个项目中,这可能是项目文化与单位文化和飞机文化不同的地方。 联想到远程教育、在线学习、e-Learning,这种网络时代的新型教学方式天然具有项目文化、火车文化的特征:学员和教师来自不同的地方,短时间内的共同学习任务和交流话题,任务完成后又将去向各自的地方。在这样的一个学习共同体中,成员完全可以实现深度的协作和同伴互助。这种具有特色的火车文化,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即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积极、无拘束、互动、充满想象力的学习气氛,构建一种令每一个参与学习的人终身难忘的远程教育文化和e-Learning文化。 原文载《远程教育杂志》2007年第4期 变化的手 黎加厚 1969年,我和千百万知识青年一样,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广阔天地插队当知青。每天在四川丘陵山区的坡地里耕种、劳作、挑粪上山,时间长了,手掌上长满了老茧,肩上被扁担磨出了一层厚茧,赤脚板被庄稼地扎成了硬茧,即使在下雨一团糟、天晴一把刀的黄泥巴路上行走,也感觉不到疼痛。 1978年,恢复了高考,我考上师专化学系77级,和当时77级78级的同学们一样,如饥似渴的学习。渐渐地,我发现,手上、脚上、肩上的老茧消失了,粗裂的手背渐渐细嫩起来,不过,长期用笔写字,却把右手的中指和食指捏笔杆的皮肤磨出了一层厚茧。同学们开玩笑说,这叫笔耕。 80年代后,计算机逐渐进入学校,但是,我的打字却不行,一直习惯于手写。汉字的五笔字形输入法的字根十分难记,我尝试过多次学习五笔字输入法,没有成功。微软智能ABC输入法需要在屏幕上区分同音字,一会儿眼睛就受不了,计算机打字成了我的最怕。每次起草文章或备课,我都是先用笔在纸上起草,然后请同学帮我录入计算机。 一天,我在学校里的一间打字小店复印资料,看到一位老师请打字的女孩校对书稿,这位老师一边核对,一边说,这位打字女孩打字快如风,老师说完,字也打好了。我十分惊讶,问她,你打字的速度跟说话一样快,使用的什么输入法?那女孩笑了一下,说:微软双拼。我不懂什么双拼,她解释说:双拼就是一个字的声母打一个键,韵母打一个键,只须打二下,并且可以整句输入。刹那间,我意识到,要根本解决我写文章和备课的汉字输入速度问题,必须学会这个微软双拼。我向女孩请教如何使用微软双拼,并把微软双拼的键盘图打印出来贴在办公桌上,苦练一个星期,终于熟悉了微软双拼。后来,我也能够做到打字与思维同步了。 打字,是人们经常需要做的工作,提高打字的速度,让打字成为很随心的事情,这可是真正的信息技术与生活整合!逐渐地,我注意到,我右手食指和中指的笔茧不见了,这意味着,我已经从笔耕时代进入了指尖与键盘时代。我注意到,我周围的老师和同学们,也都跟我一样,打字代替了手写,告别了手茧和笔茧。这真如许多教育技术专家的预言:信息技术引起了人们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上个月,我的学生问我使用的什么输入法,我说:微软双拼!内心还为我的输入速度颇感骄傲。不料,同学们告诉我,现在搜狗刚刚推出了搜狗拼音输入法,如何如何好,建议我试一试。我立即下载了搜狗拼音输入法试用,果然发现它有更强的智能化,整句盲打输入的速度更快,我发现打字的速度和准确度更高了。于是,我把笔记本计算机的其他输入法全部删除,只留下了搜狗双拼输入作为默认的输入法。我称之为让生活伴随打字进入网络时代! 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我对写字愈来愈感到不习惯了。每当到了学生毕业的时候,我要给学生填写若干表格和评语,尽管只有百十来字,用笔来写却让人感到颇为费力了,不仅慢,而且写出来的字也不好看了。 对我来说,打字,本来是很费力的事情,现在却变得很流畅;写字,原本是流畅的事情,如今却变得费力又困难。信息化教育中有许多事情莫不如此,刚刚开始学习信息技术的时候,你会觉得很难,一旦你熟悉了,就会感到十分容易,并养成习惯;反之,容易的事情,久了不去用它,也会变得陌生和困难。 我在想,是不是要给自己和同学们发出一个倡议,建立书写日,在生活的某一天拒绝电脑,坚持用笔书写,否则,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汉字输入可能会从打字发展到说字(语音输入),甚至发展到想字(神经思维输入),人会退化,不会写字了;茧也退化,甚至四肢退化,人会变成只剩下高度发达的大大的头脑,像一个篮球。 原文载《远程教育杂志》2007年第3期 第二期的畅想曲 黎加厚 翻开《远程教育》第二期,不禁让人想起当今中国各行各业的第二期: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第二期工程,青藏铁路第二期工程,中国海洋油田第二期工程大凡一项巨大的工程,不可能在短时间一蹴而就,需要人们分阶段来实施,这就是第一期工程第二期工程的由来。 中国教育现代化,更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大工程,需要一代一代的建设者前赴后继来完成。2000年,教育部提出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以来,各省市的校校通、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项任务,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十五期间的课题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可以说,我们的教育信息化进入21世纪后的第一期工程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 从第一期到第二期,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转折点,展望中国教育信息化的第二期工程,我们想到了什么? 搞过工程的同志都熟悉,在每一个项目的第一期结束后,需要有一个认真的总结,反思在第一期建设中,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有哪些失误和教训,下一步需要如何吸取历史经验,将学费转变为财富,及时调整我们的发展战略和策略,避免积累错误,使第二期更好地发展,取得更大的进步。 从2000年到2006年,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做了哪些事情呢?建网、建库、建队伍 是各地提出的发展思路;硬件、软件、人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潜件(机制建设、标准化建设、法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工作。从各地的统计数据、工作总结、研究报告可以看到,我们在这些方面的进步是巨大的。在经济发达地区,网络已经进入学校和班级,教师们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不陌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为学校领导和教师们耳熟能详。 现在人们关注的是,如何正确地评价教育信息化工作。例如,如何评价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什么是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如何看待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质量与效益?更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是,我们在建网、建库、建队伍中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 例如,学校的网络建设有哪些规律?如何才能够真正实现校校通?今年,我在一些发达地区培训教师使用信息化学习管理系统Moodle,这是一个全球流行的网络课程和学习管理平台,可以辅助教师和学生有效管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学效益。老师们对Moodle一见钟情,觉得这个学习管理系统就好像是专门为我们教师度身量制的。但是,他们向我提出问题:要在自己教学中使用Moodle,面临着一个困难我们学校的学生无法上网参与教学活动和提交作业。这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几乎所有声称自己已经实现了校校通的地区和学校仅仅在第一期阶段,还不能够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教学。 目前,个别有条件的学校开始启动第二期校校通工程,争取做到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利用网络辅助教学。 再如,第一期的资源库建设有哪些教训?为什么我们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建设的资源库总是不尽人意?教师和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资源?我们还注意到,各地建设资源库的思路带有当时的时代特征和局限性,随着全球信息资源发展的新变化,一个以你(用户)为中心的共建共享的资源时代正在改变着教育资源建设的思路。第二期资源库建设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在过去资源库建设的基础上,创建适合中国特色的教育资源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教育信息化的机制建设同样让人们回味。就在这段时间的教师培训中,当教师打开Moodle的测验设计模块,希望直接导入测验题库时,才发现,我们已有的教育资源库和老师们辛苦设计的大量的试题资源,无法导入类似Moodle这样的世界流行的学习管理平台中。反思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是因为我们前些年所做的资源建设标准化工作,仅仅停留在文件和理论中,各地教育部门购买的资源库大都不符合国际化的标准,无法导入Moodle( 包括Blackboard等课程管理平台)。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第一期标准化建设和教育资源建设又一次付出了学费? 学习使用Moodle这样的国际化学习管理平台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教育信息化的机制建设还需要第二期工作,从文本转向实际的软件、平台、系统的建设,其中包括如何将原来我们建设的资源转化挽救为真正标准化的资源。 读者可以由此联想到许多第一期和第二期的问题:如何转变和深化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容和模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如何总结反思第一期的经验教训,探索第二期新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第二期将如何发展?《远程教育》杂志欢迎读者参与讨论和研究。 原文载《远程教育杂志》2007年第2期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62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云计算调查:无核心技术仅两公司做商用
eaglezxw 2010-2-1 21:41
中国云计算调查:无核心技术仅两公司做商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1日05:22 理财周报   云计算,这个让很多人感到云里雾里的新名词正在成为自物联网之后资本市场最受瞩目的炒作主题。   1月份有关云计算的消息频出。22日,业界权威的ICT研究机构计世资讯(CCW Research)联合业内50余家知名的云计算概念厂商,共同发布了促进中国SaaS与云计算健康发展倡议书,认为云计算是我国IT产业引领全球创新、发展软件与服务业的重大机遇,也将成为推动我国信息化普及的主流模式。   会上成立了云集计世资讯曹开彬、中国联通康楠、浪潮集团李凯、网动Live UC朱云等60多名业内知名专家的第三届中国SaaS与云计算专家顾问团。   一波云旋风顷刻刮来,但掀起的狂沙也模糊了人们的视线。中国的云计算到底存在多少价值?机构热炒云计算,忽悠的成分又有多少?    走中国特色云计算道路:只有联想与浪潮在做   从学术上来说,云计算仅意味着云计算基础构架这一核心技术,但资本市场上所谓的云计算,事实上是一个广义的云计算应用概念。即只要通过借用云计算技术,来达到云计算效果的一切应用领域,都可以戴上云计算概念这顶帽子。   理财周报记者日前对话上海著名高校一计算机系云计算研究领域教授,他向记者表示,中国目前在学术领域研究云计算的高校和机构有很多,像华师大、交大和中科院都有。但说真正运用到商业的,恐怕只有浪潮集团和联想集团。   在联想和浪潮之间,联想目前处于领头。但即使是中国最好的联想,其云计算研究成果也只是在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之后做的一些改进,而没有真正的自主创新。   国内在这个领域的差距和国外太大了。他解释说,Google是全球做云计算的先锋,百度现在提出框计算概念来和Google相抗衡。但事实上这两者在搭建框架上的差异是,Google已经把房子都建好了,百度还没有开始搭。   既然中国没有核心云计算技术,那中国的云计算发展遵循的是什么道路呢?   所谓中国特色的云计算道路,就是一家本身拥有庞大用户群的企业,借助一些云计算的技术,或者只是把以前的技术包装一下,达到云计算的效果,然后发展一系列服务,把它作为一个云计算概念来炒作。   记者调查发现,浪潮集团下有两家上市公司浪潮软件(600756.SH)和浪潮信息(000977.SZ),而真正在做核心服务器的其实只有浪潮信息一家。   湘财证券研究员李元博向记者透露,浪潮信息自2007年四季度以来,已经累积销售4路服务器1万台,并计划向8路服务器进军。1月14日,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袁谊生在北京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上表示,今年浪潮在云计算方面有两方面动作,第一是要自主研发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第二是与VMware等云计算软件技术供应商联手开发,着重于解决云计算的安全问题。   受云计算概念炒作,浪潮信息从年初开始,股价一路飙升,从1月4日的10元,一度上涨到1月14日时的最高价15.28元,涨幅超过50%。    会下雨的云   可以看出,云计算的炒作有两个核心:第一,在中国,能从云计算中获益的公司,用户群越大的越受益;第二,中国发展云计算,核心技术的比拼根本不存在,拼得只是包装能力。   似乎可以预见的是,在中国,服务提供商将是云计算产业链中最大的获益者。   太平洋证券研究员于英仪表示,因为对于云计算的构架,每个公司提供的版本不同,服务商最终选择哪一家不能确定,所以他们的获利不是那么直观。但是服务提供商的获利却是很直接的。   于英仪认为可以长期关注那些以云计算提供在线服务的小企业,比如神州泰岳(300002.SZ)。神州泰岳的主营业务中国移动飞信就是一项云计算服务,这也是神州泰岳被归类为云计算概念股的原因。因为大公司开发一个新业务,收益占比很小,但对小公司来说,对利润的贡献却是巨大的。   但是,整个漫长的云计算产业链中,硬件获益还是先于软件的。中银国际分析师查一亮这样告诉记者。   云计算带来的机会,并不是开发新一代的计算机,也不是服务器的数量有爆发式的增长,而是在整个连接方式上的转变。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战略部刘南杰也这样认为,云计算发展过程,最先受益的肯定是硬件生产商,他进一步向记者解释说,服务器和存储器生产商最先受益。   但云计算时代,硬件方面的变化不大。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系研究云计算领域的一位教授也向记者透露。主要的突破是在软件方面,整个平台的架构是最有挑战的。这也同时意味着尽管硬件会先从云计算中获益,但不会带来爆发式的增长。软件企业方面的增值是最大的,远远要大于硬件制造商。    云绯闻考察   目前中国的云计算服务,包括基础设施、平台、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四大类。其中基础设施如前所述有浪潮信息与联想,以及方正科技(600601.SH);提供搭建平台服务的公司中,鹏博士(600804.SH)与网宿科技(300017.SZ)受益较为明显;东软集团(600718.SH)与中国软件(600536.SH)则是提供基础软件的翘楚;应用软件当面,用友、金蝶、焦点科技是主力,但用友软件(600588.SH)真正的收益还要等待前面3大步骤的完成。对于前端的耗时,大概5、6年。   至于最终的用户端炒得比较热的就是三家移动通信公司,包括中国移动的大云系统,联通的互联云系统,以及电信紧跟着推出的e云系统。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业务支撑所副所长孙少陵曾公开表示,中国移动的大云项目是利用开源Hadoop系统搭建云计算研究环境。预计中移动不久将会把实验室云计算平台扩容到1024个节点,并计划在今年发布大云1.0版本。   其余运营商紧随其后,中国电信的e云是和EMC携手推出;中国联通的互联云项目,计划打造成一个集成了硬件、软件、网络、应用和服务的综合性平台。   但据理财周报记者从某中央职能部门权威人士处了解到的信息,三家电信的云计划基本上都是举大旗,在5到6年内不可能投入到实际应用。他们自己3G和TD都已经来不及应付了,哪还有工夫去做云计算。该权威人士说到。   除了移动通信领域外,办公领域涉及到云计算的典型是清华同方最近推出的云终端项目。清华同方旗下有上市公司同方股份(600100.SH),但与之关联不大。该项目是通过用一台云终端代替几十台呼叫中心的PC,来实现节约投入成本和维护成本的目的。但某高校计算机系教授表示,这个云终端事实上只是新瓶装旧酒而已
个人分类: 最新要闻|1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云计算:从概念到平台
jiyi 2010-1-21 16:37
PDF: 云计算从概念到平台 吴吉义 , 平玲娣 , 潘雪增 , 李卓 , 傅建庆 摘要 : 云计算是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载体提供基础架构、平台、软件等服务为形式,整合大规模可扩展的计算、存储、数据、应用等分布式计算资源进行协同工作的超级计算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互联网应用模式,云计算将成为未来人们获取服务和信息的主导方式 。 针对当前云计算概念混杂的现状,提出了一个较综合的参考性定义,并分析了云计算与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等相关计算形式的联系与区别。对目前主流的云计算平台实例进行了概括性介绍,以从云平台的层次更深刻地剖析云计算的本质。 关键词 : 云计算;概念;平台;综述 1 引言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因清晰的商业模式而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工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认可,成为 2009 年最受关注的十大 IT 技术之一。作为继 网格计算 (Grid Computing) 、 按需计算( On-demand ) 、 效能计算( Utility Computing ) 、 互联网计算 (Internet Computing) 、 软件即服务( Software as a service ) 、 平台即服务 ( Platform as a service )等类 云 概念和计算模式的最新发展,云计算通过将各种互联的计算、存储、数据、应用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实现多层次的虚拟化与抽象,有效地将大规模的计算资源以可靠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从而将用户从复杂的底层硬件逻辑、网络协议、软件架构中解放出来。目前 , 包括谷歌 (Google) 、 IBM 、微软 (Microsoft) 、亚马逊 (Amazon) 、 EMC 、 vMware 、 Salesforce 、 Alisoft 等知名 IT 企业纷纷推出云计算解决方案。同时,国内外学术界也纷纷就云计算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 (IDC) 的预测,全球云计算的市场规模将从 2008 年的 160 亿美元增加到 2012 年的 420 亿美元 ,占总投入比例也将由 4.2% 上升到 8.5% ,如图 1 所示。此外,根据预测, 2012 年云计算的投入将占 IT 年度投入增长的 25% ,而到 2013 年则会占 30% 以上。 Gartner 则认为在 2009 年收入将增加 21.3% ,达到 563 亿美元 ; 而 Merrill Lynch 则认为在 20011 年将会有 1600 亿美元的市场。每个公司使用不同的云计算定义,这也解释了市场规模和估价的差异。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应用获取软件和计算能力,这一新的模式将会给传统的 IT 产业带来一场巨大的变革,云计算正在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图 1 国际数据公司 (IDC) 对云计算投入的预测 本文针对当前云计算概念混杂的现状,提出了一个较综合的参考性定义,并分析了云计算与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等相关计算形式的关系。 对 目前主要的 云计算平台进行了概括性介绍 ,以从云系统或云平台的层次更深刻地剖析云计算的本质。 2 云计算的基本概念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云计算,许多计算机领域专家和学者试图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给云计算下定义 。这里将对代表性较强的定义进行列举,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一个较综合的参考性定义。 维基百科 (Wikipedia.org) 对云计算的定义也在不断更新,前后版本的差别非常大。 2009 年给出的最新定义 为:云计算是一种动态的易扩展的且通常是通过互联网提供虚拟化的资源计算方式,用户不需要了解云内部的细节,也不必具有云内部的专业知识或直接控制基础设施。云计算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S) ,平台即服务 (PaaS) 和软件即服务 (SaaS) 以及其他依赖于互联网满足客户计算需求的技术趋势。云计算主要提供通用的通过浏览器访问的在线商业应用,软件和数据存储等服务。 IBM 关于云计算的定义或理解 虚拟化 特色非常明显:云计算是一种计算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应用、数据和 IT 资源以服务的方式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使用。大量的计算资源组成 IT 资源池,用于动态创建高度虚拟化的资源供给用户使用。云计算是系统虚拟化的最高境界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的 Michael Armbrust 等 在名为 伯克利云计算白皮书 (Above the Clouds: A Berkeley View of Cloud Computing) 中对云计算的定义:云计算包括互联网上各种服务形式的应用以及这些服务所依托数据中心的软硬件设施,这些应用服务一直被称作软件即服务 (SaaS) ,而数据中心的软硬件设施就是所谓的云,云计算就是 SaaS 和效用计算。以即用即付 (pay-as-you-go) 的方式提供给公众的云称为公共云 (Public Cloud) ,如 Amazon S3 , Google AppEngine 和 Microsoft Azure 等,而不对公众开放的组织内部数据中心的资源称为私有云 (Private Cloud) 。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的 Rajkumar Buyya 等 提出了如下定义:云是一种由互联的虚拟计算机集合组成的并行和分布式系统,它根据服务提供商与用户间协商确定的服务等级协议 (SLA) 动态提供若干统一的计算资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陈国良院士等在文献 中把云计算作为并行计算的新发展方向给出了如下定义 : 云计算是指基于当前已相对成熟与稳定的互联网的新型计算模式, 即把原本存储于个人电脑、移动设备等个人设备上的大量信息集中在一起, 在强大的服务器端协同工作。 它是一种新兴的共享计算资源的方法,能够将巨大的系统连接在一起以提供各种计算服务。 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 (JiangNan 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的司品超等 则认为: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它统一管理大量的物理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虚拟化,形成一个巨大的虚拟化资源池。云是一类并行和分布式的系统,这些系统由一系列互联的虚拟计算机组成。这些虚拟计算机是基于服务级别协议 ( 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问协商确定 ) 被动态部署的,并且作为一个或多个统一的计算资源而存在。同时该文献还指出与传统单机、网络应用模式相比,云计算具有虚拟化技术、动态可扩展、按需部署、高灵活性、高可靠性、高性价比等 6 大特点。 文献 也给出了一个对云计算的理解性定义: 云计算不是一种产品,也不是一个技术,而是一种产生和获取计算能力方式的统称。云计算既指一种可以根据需要动态地提供、配置、以及取消供应的计算和存储平台,又指一种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访问的应用程序类型。它至少包括提供应用服务的云应用、支撑应用服务的云平台、提供 IT 基础架构的云中心三个层次的内容 。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也提出一个参考性: 云计算是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提供基础架构、平台、软件等服务为形式,整合大规模可扩展的计算、存储、数据、应用等分布式计算资源进行协同工作的超级计算模式。 在云计算模式下,用户不再需要购买复杂的硬件和软件,而只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给 云计算 服务提供商,通过网络就可以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计算、存储等资源。对于该定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云计算的一个重要价值是软硬件需求的按需扩展能力 ,完全脱离 本地 计算、数据资源的云计算只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考虑到私有云、遗留系统、可靠性、安全性等因素,云计算具有整合资源按需扩展方面的特殊意义。 虽然对云进行定义、分类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但理解云计算的价值则显得更为重要。云计算最关键的特点是计算资源能够被动态的有效分配,消费者 ( 最终用户、组织或者 IT 部门 ) 能够最大限度的使用计算资源但又无需管理底层复杂的技术。云架构本身包括私有云和公有云,提供了按需扩展 (Scalability on Demand) ,精简数据中心 (Streamlining the Data Center) ,改善业务流程 (Improving Business Processes) ,降低启动成本 (Minimizing Startup Costs) 等一系列核心价值 。 3 云计算与相关计算形式 云计算是虚拟化 (Virtualization) 、效用计算 (Utility Computing) 、 IaaS( 基础设施即服务 ) 、 PaaS( 平台即服务 ) 、 SaaS( 软件即服务 ) 等概念混合演进并跃升的结果,也是分布式计算 (Distributed Computing) 、网格计算 (Grid Computing) 和并行计算 (Parallel Computing) 的最新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区分相关计算形式间的差异性,将有助于我们对云计算本质的理解和把握。 ⑴ 云计算与分布式计算 分布式计算是指在一个松散或严格约束条件下使用一个硬件和软件系统处理任务,这个系统包含多个处理器单元或存储单元,多个并发的过程,多个程序。一个程序被分成多个部分,同时在通过网络连接起来的计算机上运行。分布式计算类似于并行计算,但并行计算通常用于指一个程序的多个部分同时运行于某台计算机上的多个处理器上。所以,分布式计算通常必须处理异构环境、多样化的网络连接、不可预知的网络或计算机错误。很显然,云计算属于分布式计算的范畴,是以提供对外服务为导向的分布式计算形式 。云计算把应用和系统建立在大规模的廉价服务器集群之上,通过基础设施与上层应用程序的协同构建以达到最大效率利用硬件资源的目的,以及通过软件的方法容忍多个节点的错误,达到了分布式计算系统可扩展性和可靠性两个方面的目标 。 ⑵ 云计算与网格计算 如果单纯根据 Ian Foster 有关网格的定义 网格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服务 ,云计算与网格计算之间的就很难区别了。但从目前一些成熟的云计算实例,两者又有很大的差异。网格计算强调的是一个由多机构组成的虚拟组织,多个机构的不同服务器构成一个虚拟组织为用户提供一个强大的计算资源 ; 而云计算主要运用虚拟机 ( 虚拟服务器 ) 进行聚合而形成的同质服务,更强调在某个机构内部的分布式计算资源的共享。在网格环境下无法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在多个机构提供的资源之间进行处理,而在云计算环境下由于确保了用户运行环境所需的资源,将用户提交的一个处理程序分解成较小的子程序在不同的资源上进行处理就成为可能 。在商业模式 、作业调度、资源分配方式、是否提供服务及其形式等方面,两者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⑶ 云计算与并行计算 简单而言,并行计算就是在并行计算机上所做的计算,它与常说的高性能计算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超级计算 (Super Computing) 是同义词,因为任何高性能计算和超级计算总离不开并行技术 。并行计算是在串行计算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它努力仿真自然世界中,一个序列中含有众多同时发生的、复杂且相关事件的事务状态。近年来, 随着硬件技术和新型应用的不断发展,并行计算也有了若干新的发展, 如多核体系结构、云计算、个人高性能计算机等。所以,云计算是并行计算的一种形式,也属于高性能计算、超级计算的形式之一。作为并行计算的最新发展计算模式 ,云计算意味着对于服务器端的并行计算要求的增强,因为数以万计用户的应用都是通过互联网在云端来实现的,它在带来用户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的同时,也对大规模并行计算的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⑷ 云计算与效用计算 效用计算是一种基于计算资源使用量付费的商业模式,用户从计算资源供应商获取和使用计算资源并基于实际使用的资源付费。在效用计算中,计算资源被看作一种计量服务,就像更传统的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一样。传统企业数据中心的资源利用率普遍在 20% 左右,这主要是因为超额部署 ── 购买比平均所需资源更多的硬件以便处理峰值负载。效用计算允许用户只为他们所需要用到并且已经用到的那部分资源付费。云计算以服务的形式提供计算、存储、应用资源的思想与效用计算非常类似。两者的区别不在于这些思想背后的目标,而在于组合到一起、使这些思想成为现实的现有技术 。云计算是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的,提供最大限度的灵活性和可伸缩性。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可以轻松地扩展虚拟环境,以通过提供者的虚拟基础设施提供更大的带宽或计算资源。效用计算通常需要类似云计算基础设施的支持,但并不是一定需要。同样,在云计算之上可以提供效用计算,也可以不采用效用计算。基于以上理解,文献 把效用计算作为云计算的七种服务形式之一。 4 主要云计算平台 目前, Amazon 、 Google 、 IBM 、 Microsoft 、 Sun 等公司提出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或 云计算平台,虽然比较商业化,但对于研究云计算却是比较有参考价值的。当然,针对目前商业云计算解决方案存在的种种问题,开源组织和学术界也纷纷提出了许多云计算系统 或 平台方案。 ⑴Google 的云计算基础设施 Google 的云计算基础设施 是在最初为搜索应用提供服务基础上逐步扩展的,主要由分布式文件系统 Google File System (GFS) ,大规模分布式数据库 BigTable ,程序设计模式 MapReduce ,分布式锁机制 Chubby 等几个相互独立又紧密结合的系统组成。 GFS 是一个分布式文件系统,它能够处理大规模的分布式数据,图 2 所示为 GFS 的体系结构。系统中每个 GFS 集群由一个主服务器 (Master) 和多个块服务器 (Chunkserver) 组成,被多个客户端 (client) 访问。主服务器负责管理元数据,存储文件和块的名空间、文件到块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及每一个块副本的存储位置;块服务器存储块数据,文件被分割成为固定尺寸 ( 64M ) 的块,块服务器把块作为 Linux 文件保存在本地硬盘上。为了保证可靠性,每个块被缺省保存 3 个备份。主服务器通过客户端向块服务器发送数据请求,而块服务器则将取得的数据直接返回给客户端。 图 2 Google File System 体系结构 ⑵ IBM 蓝云 计算平台 IBM 的 蓝云 (Blue Cloud) 计算平台 是由一个数据中心、 IBM Tivoli 监控软件 (Tivoli Monitoring) 、 IBM DB2 数据库、 IBM Tivoli 部署管理软件 (Tivoli Provisioning Manager) 、 IBM WebSphere 应用服务器,以及开源虚拟化软件和一些开源信息处理软件共同组成,如图 3 所示。 蓝云 采用了 Xen 、 PowerVM 虚拟技术和 Hadoop 技术,以期帮助客户构建云计算环境。 蓝云 软件平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虚拟机以及所采用的大规模数据处理软件 Hadoop 。该体系结构图侧重于云计算平台的核心后端,未涉及用户界面。 由于该架构是完全基于 IBM 公司的产品设计的,所以也可以理解为 蓝云 产品架构 。 图 3 IBM 蓝云 体系结构 ⑶ Sun 的云基础设施 Sun 提出的云基础设施体系结构 包括服务、应用程序、中间件、操作系统、虚拟服务器、物理服务器等六个层次,如图 4 所示,形象地体现了其提出的 云计算可描述在从硬件到应用程序的任何传统层级提供的服务 的观点。 图 4 Sun 的云计算平台 ⑷ 微软的 Azure 云平台 微软的 Azure 云平台包括四个层次 , 如图 5 所示。 底层是微软全球基础服务系统 (Global Foundation Services , GFS) ,由遍布全球的第四代数据中心构成 ; 云基础设施服务层 (Cloud Infrastructure Service) 以 Windows Azure 操作系统为核心,主要从事虚拟化计算资源管理和智能化任务分配 ;Windows Azure 之上是一个应用服务平台,它发挥着构件 (building blocks) 的作用,为用户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如 Live 服务、。 NET 服务、 SQL 服务等 ; 再往上是微软提供给开发者的 API 、数据结构和程序库,最上层是微软为客户提供的服务 (Finished Service) ,如 Windows Live 、 Office Live 、 Exchange Online 等。 图 5 微软的 Windows Azure 云平台架构 ⑸Amazon 的弹性计算云 Amazon 是最早提供云计算服务的公司之一,该公司的弹性计算云 (Elastic Compute Cloud , EC2) 平台建立在公司内部的大规模计算机 、 服务器集群上,平台为用户提供网络界面操作在 云端 运行的各个虚拟机实例 (instance) 。用户只需为自己所使用的计算平台实例付费,运行结束后计费也随之结束。 图 6 Amazon 的弹性计算云 弹性计算云用户使用客户端通过 SOAP over HTTPS 协议与 Amazon 弹性计算云内部的实例进行交互 , 如图 6 所示 。弹性计算云平台为用户或者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虚拟的集群环境,在用户具有充分灵活性的同时,也减轻了云计算平台拥有者 (Amazon 公司 ) 的管理负担。弹性计算云中的每一个实例代表一个运行中的虚拟机。用户对自己的虚拟机具有完整的访问权限,包括针对此虚拟机操作系统的管理员权限。虚拟机的收费也是根据虚拟机的能力进行费用计算的,实际上,用户租用的是虚拟的计算能力。 ⑹ 学术领域提出的云平台 Luis M.Vaquero 等 从云计算参与者 (Actors) 的角度,设计了一种云计算平台的层次结构。该结构中,服务提供商 (Service Providers) 负责为服务消费者 (Service Users) 提供通过网络访问的各种应用服务,基础架构提供商 (Infrastructure Providers) 以服务的形势提供基础设施给服务提供商。从而降低服务提供商的运行成本,提供了更大灵活性和可伸缩性。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 (University of Illinois) 的 Robert L 。 Grossman 等 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高性广域网的云计算平台 Sector/Sphere ,实验测试显示性能方面优于 Hadoop 。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的 Rajkumar Buyya 等 提出了一种面向市场资源分配的云计算平台原型,其中包括用户 (Users/Brokers) 、服务等级协议资源分配器 (SLA Resource Allocator) 、虚拟机 (VMs) 、物理机器 (Physical Machines) 等 4 个实体 ( 层次 ) ,如图 7 所示。 图 7 云平台体系结构 清华大学 (Tsinghua University) 的张尧学 教授研究团队提出的 透明计算平台 与云计算基础服务设施构想也基本一致,该透明计算平台的 3 层体系结构 包括 :① 透明客户端 (Transparent clients) 包括各种个人计算机、笔记本、 PDA 、智能手机等 ; ② 中间的透明网络 (Transparent network) 则整合了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传输设施,主要用来在各种透明客户端与后台服务器之间完成数据的传递,而用户无须意识到网络的存在 ; ③ 透明服务器 (Transparent servers) 不排斥任何一种可能的服务提供方式,既可通过当前流行的 PC 服务器集群方式来构建透明服务器集群,也可使用大型服务器等。 文献 也提出了一种典型的云存储平台体系结构,包括资源池 、 分布式文件系统 、 服务等级协议 (SLA) 、 云服务接口等 4 个主要部分 : ⑺ 开源云计算平台 Hadoop 由于得到 Yahoo , Amazon 等公司的直接参与和支持,已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最成熟的云计算开源项目。 Hadoop 本来是 Apache Lucene 的一个子项目,是从 Nutch 项目中分离出来的专门负责分布式存储以及分布式运算的项目。 Hadoop 实现了一种分布式文件系统 (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 HDFS) ,采用主从 (Master/Slave) 构架,如图 8 所示,每个集群 (Cluster) 由一个名字节点 (NameNode) 、多个数据节点 (DataNode) 、多个客户端 (Client) 组成。 Hadoop 还实现了 MapReduce 分布式计算模型,将应用程序的工作分解成很多小的工作小块 (small blocks of work) 。 图 8 HDFS 的主从构架 此为,国内外很多开源云计算平台项目也都提出了较完整的体系结构设计,比较成熟的包括 AbiCloud 、 Eucalyptus 、 MongoDB 、 ECP 、 Nimbus 等项目,均有助于对云计算平台的理解。 5 结束语 云计算的出现并快速发展,一方面是虚拟化技术、数据密集型计算等技术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互联网发展需要不断丰富其应用必然趋势的体现。 目前,云计算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虽然 Amazon , Google , IBM , Microsoft 等云计算半台已经为很多用户所使用,但是云计算在行业标准、数据安全、服务质量、应用软件等方面也面临着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总体上讲,云计算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统一明确的研究框架体系,还存在大量未明晰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研究机会、意义和价值非常明显。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云体系结构、云存储、云数据管理 、虚拟化 、云安全 、编程模型 等技术,但云计算领域尚存在大量的开放性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致谢 由于时间仓促,作者水平有限,且云计算领域发展迅速,文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及有关专家不吝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修正提高。有关意见反馈和问题探讨,请发送电子邮件 (Dr_PMP@Yahoo.com.cn) 。在此,作者向对本文的工作给予支持和建议的同行表示感谢 ! 特别感谢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倪光南院士对本文的审阅并提供宝贵意见。 感谢 IBM 、 Google 、 Sun 、 Microsoft 、 Alibaba 等公司提供的宝贵研究资料,感谢《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2009 年第 6 期 云计算专辑 的论文作者和参与编辑出版的同志,感谢浙江大学云计算研究课题组 、 杭州市电子商务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全体成员的辛勤工作。 参考文献 Neal Leavitt. Is Cloud Computing Really Ready for Prime Time?. IEEE Computer, 2009,(1):15-20. Retrieved from http://www2.computer.org/cms/Computer.org/ComputingNow/homepage/mostread/MostRead-CO-CloudComputingPrimeTime.pdf. Luis M.Vaquero,Luis Rodero-Merino, Juan Caceres,Maik Lindner. A Break in the Clouds: Toward a Cloud Definition. ACM SIGCOM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2009,39(1):50-55. Wikipedia. Cloud computing .Retrieved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Cloud_computing,2009. Michael Armbrust, Armando Fox, Rean Griffith, Anthony D. Joseph, Randy H.Katz, Andy Konwinski, Gunho Lee, David A.Patterson, Ariel Rabkin, Ion Stoica, and Matei Zaharia. Above the Clouds: A Berkeley View of Cloud Computing, 2009. Retrieved from http://www.eecs.berkeley.edu/Pubs/TechRpts/2009/EECS-2009-28.html Buyya Rajkumar,Chee Shin Yeo,Srikumar Venugopal.Market-Oriented Cloud Computing:Vision, Hype, and Reality for Delivering IT Services as Computing Utilities. In: Proc. Of the 10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2008,5-13. Chen G L, Sun G Z, Xu Y,et al. Integrated research of parallel computing: Status and future. Chinese Sci Bull,2009, 54(11): 1845-1853. (in Chinese) ( 陈国良 , 孙广中 , 徐云 , 等 . 并行计算的一体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科学通报 , 2009, 54(8): 1043-1049) Open Cloud Manifesto. Retrieved from http://www.opencloudmanifesto.org,2009. Ian Foster,Yong Zhao, Ioan Raicu, Shiyong Lu. Cloud Computing and Grid Computing 360-degree compared, In: Grid Computing Environments Workshop, GCE 2008. 1-10. CHEN Kang, ZHENG Wei-Min. Cloud Computing: System Instances and Current Research. Journal of Software, 2009, 20(5):1337-1348.(in Chinese) ( 陈康 , 郑纬民 . 云计算 : 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 . 软件学报 .2009,20(5):1337-1348) I.Foster and C.Kesselman. The Grid: Blueprint for a Future Computing Infranstructure,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San fransisco. Retrieved from http://www.gridforum.org,2009. Luiz Andre Barroso,Jeffrey Dean,Urs Holzle.Web search for a planet: The Google cluster architecture. IEEE Micro, 2003,23(2):2228. Sanjay Ghemawat, Howard Gobioff, and Shun-Tak Leung. The Google file system. In: Proc. of the 19th ACM SOSP. New York : ACM Press, 2003. 2943. Zhang YX, Zhou YZ. 4VP+: A novel meta OS approach for streaming programs in ubiquitous computing. In: Proc. of IEEE the 21st Intl Conf. on Advanced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 (AINA 2007). Los Alamitos: IEEE CS,2007. 394403. Zhang YX, Zhou YZ. Transparent Computing: A new paradigm for pervasive computing. In: Ma JH, Jin H, Yang LT, Tsai JJP, eds. Proc. of the 3rd Intl Conf. on Ubiquitous Intelligence and Computing (UIC 2006). Berlin , Heidelberg : Springer-Verlag, 2006.111. M.Tim Jones.Cloud Computing with Linux,2009. Retrieved from http://download.boulder.ibm.com/ibmdl/pub/software/dw/linux/l-cloud-computing/l-cloud-computing-pdf.pdf,2009. Robert L.Grossman, Yunhong Gu, Michael Sabala,Wanzhi Zhang. Compute and storage clouds using wide area high performance networks.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2009,25(2):179-183. Yunhong Gu and Robert L.Grossman. Sector and Sphere: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high-performance data cloud.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A(2009)367:2429-2445. Robert L Grossman,Yunhong Gu. Data Mining Using High Performance Data Clouds: Experimental Studies Using Sector and Sphere . In Proc. of the 14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2008, 920-927. Daniel J. Abadi.Data Management in the Cloud: Limitations and Opportunities.Bulletin of the IEEE Computer Society Technical Committee on Data Engineering, 2009,32(1):3-12. 司品超 , 董超群 , 吴利 , 张超容 . 云计算 : 概念 , 现状及关键技术 .2008 年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年会论文集 ,31-36,2008. 计世资讯 (CCW Research).2009 中国云计算发展状况白皮书 . Retrieved from http://www.tsinghuausa.org/W0509web/id0509/yun.pdf,2009. 金海 . 漫谈云计算 .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CCFC),2009,5(6): 22-25. 范昊 , 余婷 . 一种新型的网络分布式计算 ── 云计算 .2008 年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年会论文集 ,56-60,2008. IBM. 蓝云 解决方案 ,2009. Retrieved from http://www-900.ibm.com/ibm/ideasfromibm/cn/cloud/solutions/index.shtml,2009. IBM. 智慧的地球 ─IBM 动态架构之系统虚拟化 ,2009. Retrieved from http://www.ibm.com/cn/express/migratetoibm/dynamicinfrastructure/download/dynamicinfrastructure_whitepaper_0903.pdf,2009. SUN. 云计算架构介绍白皮书 ( 第 1 版 ),2009. Retrieved from http://developers.sun.com.cn/blog/functionalca/resource/sun_353cloudcomputing_chinese.pdf,2009. 张亚勤 . 与云共舞 微软云计算的新进展 . 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9,(2):12-13. Retrieved from http://www.ccu.com.cn/html/2009/0216/4162.html 石磊 , 邹德清 , 金海 .Xen 虚拟化技术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英特尔开源软件技术中心 , 复旦大学并行处理研究所 . 系统虚拟化 : 原理与实现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陈海波 . 云计算平台可信性增强技术的研究 ,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毛文波 . 云计算安全 ,2009. Retrieved from http://blog.pconline.com.cn/article/334526.html,2009. IBM. 新兴安全性技术趋势展望 ,2008. Retrieved from http://www-935.ibm.com/services/cn/gts/pdf/ibm-tendency.pdf,2009. 武永卫 , 黄小猛 . 云存储 .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CCFC),2009,5(6):44-52 邓倩妮 , 陈全 . 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 . 高性能计算发展与应用 ,2009,26(1):2-6. AbiCloud .Retrieved from http://www.abiquo.com/en/products/abicloud,2009. Eucalyptus .Retrieved from http://www.eucalyptus.com,2009. MongoDB .Retrieved from http://www.mongodb.org,2009. ECP .Retrieved from http://www.enomaly.com,2009. Nimbus .Retrieved from http://workspace.globus.org,2009. Cloud Computing: Concept and Platform Wu Jiyi 1,2 , Ping Lingdi 1 , Pan Xuezeng 1 , Li Zhuo 1 , Fu Jianqing 1 ( 1.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2.Key Lab of E-Business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Alibaba Business College,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36, China) Abstract As a model of supercomputing based on virtualization, cloud computing provided the IaaS, PaaS, SaaS services via Internet, which will integrate all the large-scale and extensible distributed computing resources such as computing, storage, data and application for cooperative work. Its an entirely new Internet application mode and will be the leading way to access services and information in the near future.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status of mixed concepts, a reference definition was put forward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loud computing basic concept, and then its difference with Distributed Computing, Grid Computing, Parallel Computing and Utility Computing were analyzed. In the end, the case of mainstream cloud computing platforms were introduced in helping to profound understand whats the cloud computing form platform view. Keywords cloud computing, concept, platform, survey ( 收稿日期: 2009-09-09 ) 作者简介: 吴吉义 (1979 - ), 男 , 浙江诸暨人 , 博士研究生 , 高级工程师 ,CCF 高级会员 , 主要研究领域为云计算与虚拟化 , 对等计算 , 商务智能等 ; 平玲娣 (1946 - ), 女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领域为分布式计算 , 网络体系结构 .
个人分类: 未分类|82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计算-Human Computing
热度 1 bingoal 2010-1-6 14:08
最近一直在思考关于social computing 的方面问题,并想把它作为10年后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恰巧老板发来一片science上的文章《reCAPTCHA: Human-Based Character Recognition via Web Security Measures》,深感云计算太远,人计算开来更实际。简单介绍一下。 路易斯.凡.安(Luis Von Ahn),卡耐基梅隆(CMU)的研究者,28岁那年,获得麦克阿瑟(MacArthur)天才奖金,或许大家并不熟悉,但他的发明机会所有的网站所有的网民都要引用得到。2000年还是学生的他在导师的指导下,发明了验证码(CAPTCHA)使用机制,就是我们在网站登录时,需要添加的校验码。当初的发明初衷,是防止密码被盗用或者反垃圾邮件(anti-spamming),这项技术发明后短短五年内,每天就有2亿个检验码在被使用,十年之后的今天,几乎所有的网站都采用这个技术来校验用户身份,保证信息安全。 然而Luis Von Ahn并没有在安全认证领域止步,一方面将校验码的模式与程序公布在自己的网站上,供更多的网站使用,另外,Luis进一步拓展这个发明背后的实际上是一门新的学科,叫做Human Computation或者Human-based Computation。有人称之为人本计算或者人计算。即利用网络的分众性和协同性,可以轻易完成很多计算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门学科正是研究如何把人的这个优势发挥出来,与计算机互动,达到一个最佳结果。当所有的人都在思考如果是计算机替代人的时候,Luis Von Ahn却在想利用互联网,利用社会化的协同工作模式,实现计算机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以达成群体智能的效果。这就是《科学》上的另一个伟大实现,reCaptchas,与检验码身份验证如出一辙,却是另外一番天地的创造性应用。 《纽约时报》创刊与1851年,158年的历史,作为传统传媒业的需求是简单的,就是想把所有的报纸电子化,对于电子化出版之后的工作相对简单,但过往故纸堆上的文字就显得十分困难,传统OCR的技术不能实现百分之百的准确,如果如果人工录入的方式,整个工作耗时耗力不说,一个字一个字的打印录入,校对,短期内基本上是不可完成的任务。Luis Von Ahn的校验码2005年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Luis给出的解决方案,当时互联网上每天有2亿个校验码被使用,虽然每个用户在录入校验码的时候只需要10秒钟,但如果把这些时间全部利用起来,就是20亿秒,相当于50多万个小时。Luis Von Ahn把这些事件利用起来,实现不可想象的伟大实践。现在看来,方法很简单,把扫描的《纽约时报》通过简单的分词形成,然后入库编码,作为校验码的素材提供给用户,用户每一次填注校验码的过程就是对文字的一次录入,通过众多用户的协同,当所有的人都对一个图片给出相同的单词结果时,这个结果就是正确的。无数的用户输入的内容整合链接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数字化的《纽约时报》。 Luis Von Ahn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止,通过reCaptchas,他利用人的群体智慧和集体计算的模式,做了很多开创性的事情。他最常用的实现模式就是利用SNS的互动游戏的模式,来实现传统模式识别与计算科学中。他的主要应用成果在 www.gwap.com 上可以体验获得(Game With A Purpose)。 基于内容的图像识别与搜索中,样本的标注是一个很繁琐的问题,为了让计算机内识别图片里的内容,必须要用到许多标注好的图像样本来训练识别核,传统的方式只能通过人工进行大量的手工标准。2006年,Luis推出了一个著名的游戏,叫ESP Game。这一游戏的玩法其实很简单:进入游戏,网站会给你随机配一个伙伴,两人同时看一张图,让你在两分钟内给图片写出关键词,如天空、鸟、足球、奔跑等等。如果你们两人写的关键词一样,就可以得分。通过积分的方式激发用户参与的积极性,网站每天公布得分最高的游戏者,Luis通知这种方式收集的关键字超过了5000万。这个发明已经被谷歌所采用,在谷歌推出的产品Google Image Labeler中,使用的方式就是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来实现图像标注,之后用户谷歌的图片检索引擎。人们在游戏中,已经为科学与商业过程做出来贡献。 Luis一招鲜,吃遍天,他又将这种思想用到了歌曲识别的样本标注上。一首歌曲,听到的人可以在上面进行标注,如摇滚迈克尔杰克逊颤栗这样进行音乐搜索的时候,标注的人越多,搜索识别结果越精确。之后的游戏还有用于计算机视觉的Squigl(涂鸦)的游戏,还有用于收集语言网语料的Verbosity(唠叨)的游戏。Luis在他的研究中总结了三种常见的GWAP方式: Output-agreement games. Inversion-problem games. Input-agreement games. 这三种方式,都是通过互动游戏的方式,利用协同计算或者人本计算的模式,解决了计算机不可能准确实现的问题。Luis Von Ahn利用人擅长做而计算机不擅长的能力,并通过游戏把这方面的资源尽可能开发收集起来,服务与科学过程。 当我们都在考虑云计算的时候,基于人的互动协同计算其实离我们很近,每天的校验码的登录填注,百度知道与维基网的点击阅读我们可能都在不知不觉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附: 对我们的启示: 1、 自由的、不受束缚的思想更容易产生创新的智慧。看似废话,如果Luis Von Ahn接受了老师的安排,只停留在校验码的安全机制研究上,就不可能产生今天的人本计算(Human Computation)。如果瓦茨(小世界理论的发现者)只是授意与导师,研究昆虫共鸣的理论,没有与人类社会对应,就不会有今天的小世界模型。 2、 科学需要开放的胸怀,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回归人原始本性的共享与开放。Luis Von Ahn将校验码的研究成果与源码在自己的网站上与人共享,也是今天所有的网站都在使用校验码模式的原因。倘若当初,Luis Von Ahn通过专利控制这项技术的扩散与使用,估计今天他也就是一篇学术论文而已。 3、 科研与实践需要持续积累。Luis Von Ahn在2000年开始做检验码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并在之后提出Human Computation的概念。之后的9年里,他将这种思想与理论应用到了极致,从文本识别,图像内容识别,语音识别,语义网等传统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领域,都有他的尝试。实践积累非一日之功,虽然没有复杂的公式推导与理论,但利用互联网的大量实践工作也同样证明了协同计算与演进式学习的有效性。 4、 结合中国的实践还有哪些应用。中国是人口大国,拥有最多的互联网用户与手机上网用户,这些人口资源与上网资源如何有效的利用与收集起来,服务科学上的突破,将会是中国学者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的。比如淘宝网上将会有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图片库与用户商品标注信息,这些信息将用于商品搜索;维基网与百度知道上有最全面的常识与词语解释,这个将成为语义网学习的语料,而这个语料是通过协同工作的方式,保证了语料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抛砖引玉,从事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挖掘、web搜索的学者可以沿着这条思路,看看还有哪些需要人与机器互动来实现的过程。 转载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718bc90100g6ei.html )
个人分类: 科研人生|10965 次阅读|3 个评论
云计算到底从何而来?
greenarrow 2009-12-17 17:03
目前各个领域似乎都在关注的云计算,其热度很可以和哥本哈根的气候变化议题媲美,那么这个技术的的起源在哪呢?好好分析和探究一下,我认为对认识新技术的本质是很有帮助的,看看紧跟世界潮流到底意味着什么? 对于云计算的起源, 互动百科 的说法是: 之所以称为云,还因为云计算的鼻祖之一亚玛逊公司将曾经大家称作为网格计算的东西,取了一个新名称弹性计算云(EC2),并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云计算被它的吹捧者视为革命性的计算模型,因为它使得超级计算能力通过互联网自由流通成为了可能。 wiki中国 的说法是: 2007年,Google与IBM开始在美国大学校园,包括卡内基美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及马里兰大学等,推广云计算的计划,这项计划希望能降低分布式计算技术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成本,并为这些大学提供相关的软硬件设备及技术支持(包括数百台个人计算机及BladeCenter与System x服务器,这些计算平台将提供1600个处理器,支持包括Linux、Xen、Hadoop等开放源代码平台)。而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开发各项以大规模计算为基础的研究计划。 似乎看来云计算都是这些大公司的杰作,是最新计算机技术的大融合。谁都没有提这个云到底从何而来,为什么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网络计算最后都变成了云计算呢?科学研究很难跨越式发展,商业操作可就不一定了。让我们好好看看云到底是从哪里飘起来的吧。 关于云的说法其实最早出现在澳大利亚的高性能计算研究组织 Distributed and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DHPC) 的研究报告中。该组织著名的K.A.Hawick博士在的1997年左右完成的DISCWorld项目中首先提出了一个广义的中间件架构,在此基础上可以方便更多不同的用户使用并行计算资源。对于如何使用这种分布的计算资源,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用户可以通过该系统来知道南澳大利亚1998年1月到3月期间平均的云覆盖率是多少?结果是通过分布式的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红外遥感影像来计算云覆盖。云计算的过程对用户来说是看不见的,但用户最终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科学家的探索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现在是收获科学成果的时候。于是各大公司,软件的(google, Microsoft, Amazon),硬件的(Infiniband,Myricom,Cary,Sun),系统集成的(Oracal,IBM)都来大力宣传,本质不过是十几年前的概念。 我们的高性能计算在软件研发和和系统设备上和国外相比都有很大差距,目前国内最好的曙光和天河系统也主要是有自己的硬件。推广云计算就意味着要花高额费用购买服务器、软件和成套系统,基本上都是国外的产品。我们在大力抓取云朵、热衷于建设计算中心的时候我想也应该考虑一下,在这些中心都能做什么样的应用和研发,信息安全如何保障?
个人分类: 高性能计算|6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联通推出“互联云”
libing 2009-11-10 20:53
互联云是将各个云,包括私有云和公共云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即在网络的最高层,通过相关的软件和协议将不同云实现互联,形成一个云网络,或者称之为云海。这种实现云之间互联的形式,可称之为互联云,我们认为,互联云将会是云计算发展的必然方向。 本文主要探讨中国联通在互联网发展到互联云时代的对数据中心、对互联网的应用、对云计算、云存储、云安全的战略构想,主要介绍了中国联通在云计算领域的一些探索性的做法。这里与读者们一起分享在实施云和应用云的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期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云时代的共同关注。 云计算和互联云时代 什么是互联云 目前,云在业内已是耳熟能详,但至今未有统一说法,对其描述性的定义可概括为,云计算不是一种单一的技术,实现云计算需要虚拟化、自动化、网格计算、WEB服务、负载均衡等技术。云计算是一种综合各种技术的新的计算方式,也是一种资源分配策略和业务模式,它更多的是一种市场需求决定资源配置的服务理念。在云计算基础上,可以实施例如IAAS、PAAS、SAAS等等服务。 目前,云计算可以简单的分为私有云(PrivateClouds)和公共云(PublicClouds)两类。私有云一般是企业建设用于自身或者指定客户使用的云。这种云一般不对外开放公共接口。公共云一般是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建设的,用于公共客户访问或者使用的。相对云来说,还有一个新的概念互联云。 互联云是将各个云,包括私有云和公共云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即在网络的最高层,通过相关的软件和协议将不同云实现互联,形成一个云网络,或者称之为云海。这种实现云之间互联的形式,可称之为互联云,我们认为,互联云将会是云计算发展的必然方向。 互联云时代的特征 云计算具有如下特征: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按需服务;极其廉价;高效、节能环保。 互联云除了具有以上特征外,还有如下特征。第一是易接入,对底层的硬件和网络的适应性非常强。互联云是建立私有云和公有云的互联基础之上,其对底层硬件的要求已经不高,只要有相应的上层接口即可实现云与云之间的互联。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相关软件来实现。 第二是对最终使用客户可以用统一的入口,方便管理使用。互联云可以有统一的入口,非常方便客户的使用,因此也更易于推广。并且因为具有统一路口,安全方面也能更好的控制,安全策略的设定能够更加完善。 互联云时代的应用前景 互联云时代的应用可谓多种多样。然而,云计算之所以到现在还不是被普遍推广和利用,最最重要的原因恰恰是其应用。在云上做应用,除了需要技术的先进性,需要保证安全(作者注:这其实是一个心理上的安全接受程度),最主要的是需要与原有应用的平滑过渡和完整的结合。 简单的说,我们现有的应用都要逐步放到云平台上面。这就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当然,现在也有几个很成功的云计算应用案例。比如名为亚马逊网络服务的云,目前提供的是可以通过网络访问的存储、计算机处理、信息排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接入式服务。 而谷歌公司围绕因特网搜索创建了一种超动力商业模式,最近又以应用托管、企业搜索以及其他更多形式向企业开放了他们的云,还公布了提供可由企业自定义的托管企业搜索服务计划。至于Salesforce,是软件即服务厂商的先驱,它一开始提供的是可通过网络访问的销售力量自动化应用软件。 上面的公司都是较早进入云时代的公司,但是还不能说他们是进入了互联云时代。如果真正的进入互联云时代,他们的商业模式还得改变。 我可以通过下面一个例子来描述一下,真正的互联云时代我们可以做哪些应用,这其中就包括上述公司的应用、产品。 某客户早上醒来后,通过自己的手机接入到远程的主机,在这里他能看到昨天的工作记录和今天的工作计划。这时他收到一个短信,公司同事发给他的一个需要共同完成的文档,领导可能要检查。他立即打开电脑终端(瘦终端,这个终端带有键盘、鼠标等等)。通过这个终端,他再次连接到那台远程的主机,并根据同事提供的网址继续编辑完成文档后,发给领导审阅。稍后在开车办事的路上收到领导新的邮件,一个视频会议需要他参加。停车后,他通过手机视频参加了此次会议。半小时后,他在客户处发现一个问题不太清楚,又随即连线工程师,工程师通过登录公共的测试系统,进行调试,客户此时也在通过手机或瘦终端直接观看调试的全过程 上述产品的外在形式我们很早之前都可能听说过,但是,其内部的承载平台现在可以通过强大的互联云来实现。互联云实现了私有云和公共云的联接,使得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接口使用公共云及私有云。 总而言之,云计算既带来技术、服务理念的创新,也带来新的应用模式,甚至影响到IT产业内的方方面面,如包括服务的计费方式、服务的评判原则等等。这些在服务领域的新课题也伴随着云时代的来临而得到深入的探讨。 走近互联云 截至2009年10月,中国联通IDC机房数150个,分布在26个省88个地市,其中五星级机房13个,四星级机房24个。各机房总带宽出口超过1600G。 为加强联通全网业务的专业化运营和管理,中国联通集团IDC运营中心于2008年3月27日正式成立。中国联通集团IDC运营中心全国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分布。 目前,中国联通IDC主要面临以下几种挑战,这也是几乎所有的数据中心都必须面对的挑战,如表1所示。 针对这几种挑战,中国联通IDC有三种策略。 1.加快、加大绿色节能的改造进程。绿色节能改造IDC是中国联通去年开始提出的一个解决当前IDC挑战的重要途径。从2009年起,中国联通按照计划,将要开始对一系列机房进行绿色改造的探索。绿色机房改造首先就要实现机房的虚拟化。 2.推广云计算,提供网络精细化服务。云计算的特征是基于需求的资源调度,这个对现在客户服务需求越来越灵活,资源却又日益紧张的运营商来说,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3.形成丰富的安全、增值服务链。电信运营商一直在提转型,固话和移动通信,都在大力发展增值业务,而互联网业务更是如此。没有好的增值业务是无法吸引更多的用户的和稳定存量用户的。服务时代,服务的多样性是必然的选择。IDC是互联网的源头,也是互联网增值服务的源头,所以,IDC有没有好的增值服务直接影响到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因此,发展丰富的增值服务是IDC的必然选择。 以上策略,中国联通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实施了,有些地方也开始探索。特别是云计算,不仅能够将资源与服务进行完美整合,还是绿色节能的一个重要方法,将会做为中国联通IDC下一步的重要发展方向。 互联云建设的必要性 中国联通是国内最大的IDC服务商之一,之前更多的是提供基础网络服务。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互联网用户急剧增加、应用高速发展,人们对互联网、对IDC提出更多、更高的需求。以下几个方面成为我们发展IDC的必要考虑因素。 1.有必要建设一个高速、高效的通道将所有信息、数据传送到用户端。 我们以前不断新建网络、不断进行网络扩容,是为了从物理层面提高网络通道的容量,这需要大量的成本不断的投入。使数据合理分配到各个通道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而新建网络或者扩容就像是将公路拓宽,未必能有效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一个好的交通调度流程或者规则可能更是省时省力的好办法。 2.有必要建设一个能承载众多的应用综合性的平台。 众所周知,如google、百度、亚马逊、苹果等公司之所以能迅速成功,并成为世界级的大企业,都是因为他们为客户提供一个信息化世界的平台,一个虚拟化世界的平台。客户通过这个平台,能得到完美体验,能便捷的获得各种信息,能实现各种交互。 3.有必要提供一个真正意义上降低资源消耗的而功能又更加强大的互联网工具。 对于中国联通的IDC来说,IDC的日常运营成本(特别是电力成本和管理成本)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而快速增加。中国联通在新建和扩建任何IDC机房时,都在运营成本的问题上考虑很久。相信不仅中国联通如此,世界上的任何企业都如此。当气候灾难已经切切实实到跟前的时候,我们会更急切地需求解决方法。 综上所述,以上的需求也正是云计算产生的原因之一。互联云在技术上实现了以最小的耗能实现最强大的功能。互联云的基础功能又实现了服务的资源细化,并通过现有的网络架构实现各种互联网应用业务的整合,并简化了各种应用的实现方式,对于客户来说,使用更加方便,内容更加丰富。这也是为什么云计算会在世界范围内真正风靡的原因。 互联云建设现状 中国联通要实现3G的大发展,必要在3G的应用上做文章。而要想更好的做好3G应用,互联云是未来的最佳平台。中国联通既要做互联云的使用者,又要做互联云倡导者和建设者。 目前拥有云技术的厂家很多,但是他们都是在建设私有云或者公共云,而没有哪个厂家真正去做私有云和私有云、私有云和公共云,公共云和公共云之间的联接。现在,Power-Allnetworks(PA)公司意识到这一点,并发现,将来的互联网络会被互联云网络所替代。中国联通通过其自身的丰富的资源和客户群体结合PA公司的技术和服务,共同打造中国的互联云。 中国联通在2007年规划并于2008年实现虚拟化试点的基础上,分别选取若干点(包括江西上饶IDC、重庆IDC、天津IDC、石家庄IDC、上海IDC等)进行云计算试点。 截至发稿前,江西联通上饶的云计算中心平台已经架设好。这个中心设置了一个核心云和若干小的边缘节点。这样,上饶的云中心既可以成为一个公共云中心,也可以成为互联云中的一个核心节点。为将来给客户的应用完成了很好的基础架构的铺设。其中的核心节点提供完整的虚拟化计算环境及核心数据存储,其上面应用支撑软件包括CRM、ERP、CMS等企业软件、数据备份软件及其他WEB应用软件。目前该节点正在紧张的进行各种应用的加载和测试,相信不久,中国联通的第一个互联云节点就将进入公众的视野,中国联通IDC将做为互联云时代的领导者为广大客户服务。 互联云的前景展望及目标 在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纷纷加入云计算建设大军时,中国联通最先提出互联云这个概念。通过互联云,中国联通想要打造的就是第三代互联网络基础架构。这个基础架构不再是简单的软硬件的组合,更不是纯粹的一些类似主机托管的基础服务,而是一个集成了硬件、软件、网络、应用和服务的综合性的平台。将来面向客户的的就是一扇门,一个类似于网站首页的界面,通过这个门,用户可以享受互联云时代所有高品质的IT服务。互联云将会让每个人感受到,信息不再是一个客体,而是与用户同生同长的共同体。
个人分类: 云与服务|5393 次阅读|1 个评论
互联网技术的未来?--经济衰退乌云中的云计算与虚拟化
SmileyCat 2009-11-10 14:11
十一月二至四日,美国第二届云计算与虚拟化会议及产品展示(Cloud Computing and Virtulization Conference and Expo) 在硅谷腹地的Santa Clara举行。 在与互联网相关的技术中,云计算和虚拟化是最近几年炒得比较热的概念。云计算不同于许多搞科学的人熟悉的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虽然网格计算也被列为云计算的一个方面。云计算也许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到商品化后的自然演化,如同工业化初期,工业生产从家庭作坊向工厂化,专业化,大规模生产的方向发展和集中。 云计算的中心概念是 *aaS (everything as a service), 即把与IT有关的许多技术,如电子邮件,资料存储,网站服务等等,由集中化,专业化的服务商通过互联网以订购的方式提供给企业或个人,就像你现在每月付电费水费使用水电一样。 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诞生后的这些年,人们在使用计算机和互连网的方式上也在慢慢地改变。人们最早熟悉的方式是购买硬件,安装软件,并不断地更新。大小企业都有一个IT部门,负责企业内部的电邮,网站,资料共享等服务器的硬件设备和软件产品的安装,维护和升级等等。这就有点像工业化初期的家庭作坊:许许多多的IT工程师在不同的公司中做着大体上相似的事情,服务于各自的内部部门。 这两年的经济下滑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云计算概念的发展。经济低迷迫使企业寻找降低成本的方式,设法把越来越多的工作外包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去做。大规模集中化带来的低成本就给企业接受云计算的概念提供了动力。 从另一方面看,互联网的相关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逐渐成熟。比如电子邮件技术早已经社会化。我们使用了多年的公共邮箱,如雅虎,gmail,用的就是SaaS的概念。同时,虚拟技术的出现使得集成化和低成本成为可能。 现在,云计算*aaS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 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作为服务的架构 Paas (Platform as a service) 作为服务的平台 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 作为服务的软件 其中,IaaS和PaaS多是针对于企事业用户,SaaS的概念更为广泛。我们每天使用的雅虎电邮,谷歌搜索,都是SaaS。这种将IT的硬软件资源,以及有关的服务以订购方式提供给用户,对用户来讲是一种极大的简化。用户企业不必付出一次性的投资来买硬软件设备,甚至不必再设IT部门,只需要与专业的提供商签订服务协议(SLA, 既 Service Level Agreement), 定期交服务费就可以了。这给中小企业的发展降低了成本,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现在,Amazon EC2 已经有了最大的出租虚拟服务器的业务,Google Apps 向小企业和非盈利的院校提供免费的网站和邮件服务,许多网络安全公司也已开始提供基于SaaS的邮件和网页过滤服务。 从社会效益来说,IT服务专业化集中化能降低总体成本,使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能够最充分的使用。因此,人们还喜欢在云计算之前加上一个绿色的定语。可是在实现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对于企业用户,接受云计算概念的第一个障碍就是关于安全性的问题。从传统的IT到云计算,从数据安全的角度看,最大的变化就是要把自己的数据交给运营商来管理。怎样才能保障保密数据在储存和传递过程中的安全性?怎样才能保障只有据有合法授权的人才能看到和更改数据?如果出了同安全性有关的问题,其中的法律问题应该怎么处理?这些现在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于是,对安全性要求高的大企业,银行,医疗部门,和政府机构等,又提出了私有云(Private Cloud)的概念--这些云计算的服务商不是面向全社会,而是服务设备和服务对象都限制在一个大企业内部。
个人分类: 网络杂谈|39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了解云计算吗?
xupeiyang 2009-11-3 10:28
http://baike.baidu.com/view/1316082.htm?fr=ala0 基本概念和特点  英译:cloud;cloud computing;cloud computer; cloud-based。   云计算概念由Google提出,一如其名,这是一个美丽的网络应用模式。云计算时代,可以抛弃U盘等移动设备,只需要进入Google Docs页面,新建文档,编辑内容,然后,直接将文档的URL分享给你的朋友或者上司,他可以直接打开浏览器访问URL。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因PC硬盘的损坏而发生资料丢失事件。 腾讯科技讯 11月2日下午消息,网络技术创新应用论坛暨2009云计算产业峰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作为2009中国互联网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峰会将以解读云计算中的沸点与精彩为主题,重点探讨云计算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对用户信息化应用将产生的实际影响,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云计算的理念和模式如何能够在中国特色互联网应用中落地,给中国互联网用户切实带来怎样的革命性进步,都将在2009云计算峰会中给出全新答案。 http://tech.qq.com/a/20091102/000274.htm
个人分类: 网络技术|2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