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云计算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云计算

相关日志

[转载]两会热议:谨防云计算和物联网“虚火”
热度 2 accsys 2011-3-10 16:26
发布时间: 2011.03.08 09:36 来源:中关村在线 作者:中关村在线 2011 年 3 月 5 日 ,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云计算和物联网再次成为两会代表积极讨论的话题。相对于市场上以往一味地吹捧云计算和物联网的优势,这次很多全国两会代表,对于发展云计算和物联网提出了更加理智的看法。 云计算战略性应提升 宽带成为仍是瓶颈 云计算作为一个舶来品在国内传播了数年,依然热度不减,很多专家认为云计算将能够带来一次重大的变革,将成下一个信息产业时代的核心。可见,云计算不是以前的小打小闹了,这一次是动真格的了。 在 2011 全国 " 两会 " 期间,浪潮集团董事长兼 CEO 孙丕恕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可以把信息产业规划为四个时代:第一个是大型机时代;第二是个人电脑时代,这个时代诞生了微软、英特尔联合奠定的 " 微特尔 (Wintel)" 联盟;第三个是互联网时代,通过企业形态的变化出现了包括 Google 、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在内的公司;现在,以云计算为核心的第四代,我们称之为云计算时代,因此,除了技术上的跨越外,由互联网转向云计算以外这里面还会催生出很多业态的企业。 孙丕恕从总体上分析认为,在云计算领域,中国和国外的差距还没有这么大,大家基本处于同步,只是有条件好一点或者条件差一点的标准,但是没有实质上的差别。 与孙丕恕的观点相似,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更加看好云计算的实用性。贺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表示: " 今后一切复杂的计算、收集数据、计算过程都靠云计算中心完成了,你需要什么数据找它给你提供服务就可以,这可以节约社会成本。 " 并且,他将在此次全国 " 两会 " 上提议把云计算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同时,贺强表示,他在做出以上提议之前所作的调查中发现一个问题:由于宽带垄断,宽带的成本很高。而在美国,谷歌和微软可以用市场的价格接入宽带城域网,加上可以自行建设整个北美大陆的光纤传输网络,使得其整体带宽费用相对低廉。谷歌和微软还大幅度利用非经济发达区域获高度补贴的清洁能源(如哥伦比亚河谷清洁的水电)以及自然冷却 / 全直流供电等技术,使得其数据中心的运营费用仅仅是中国的 40% ,计算资源利用率平均高达 42% (约比中国高三倍)。 贺强说: " 光是在宽带费一项,中国企业的成本就远远高过美国 " 。所以,贺强在提案中希望引入新的竞争主体,逐步打破宽带市场的垄断格局,实现低成本接入宽带城域网。这里,如果我们将云计算比作是人体的心脏,而纵横世界各地的网络就是人体的血管,只有血管通畅了,心脏提供的高效率才有意义。 曾经被美国杂志《首席执行官》评为 12 位 2010 年全球领袖之一的中国企业家邓中翰,今年再次参加全国两会。邓中翰身兼数,既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又是中星微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邓中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比较看好云计算。 对于云计算,邓中翰认为,过去十年全球计算架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在从分散走向云计算,这种变化也同时为新的芯片和半导体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因为,每一次国际大的变革都会诞生出一些新企业,这些新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大都起到了填补了新需求的需要。同时,邓中翰还透露,国家工程院正在制订到 2030 年在半导体高端芯片领域里面的规划和路线图,希望国家能够抓住 " 大的全球性的分散式的计算逐渐走向云计算 " 这样一个技术变革过程的机会。 物联网没有技术瓶颈 谨防 " 虚火 " 过大 在 2011 全国两会期间,邓中翰拿出两个提案:提议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主创新法,以及提议国家加大对半导体、集成电路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显然,邓中翰更加注重对于物联网的研究。 邓中翰对物联网产业做了一个估计,他认为,中国物联网相关产业 2011 年可以达到 2000 亿人民币的规模。之所以,对于物联网这么有信心,邓中翰认为物联网就是把信息化渗透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的一个方式。物联网距离人们的生活并不遥远。物联网就在每一个人的身边,很多东西都是通过信息化的办法来提高效率,确保运转稳定和安全。涉及到自动控制、信息化、网络应用等,类似于国家级大型的电网、交通枢纽方面的控制、以及高铁领域都是互联网的应用,可以说物联网无处不在。 同时,邓中翰指出,物联网本身存在一种模式,只是这种模式没有普及开、推广开,各个行业都有一个推广的过程,从技术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制约瓶颈。 但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对于国内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表到了自己的担忧。邬贺铨说,目前国内的物联网 " 虚火 " 很大,一度出现,国内比国外热、媒体比市场热、政府比企业热、股市比投资热、教育比科研热、包装比创新热等现象。 相关资料显示,仅 2009 年,全国就有 28 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 80% 以上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北京、福州、深圳、广州、昆山、杭州等城市也都加快了物联网发展的布局。邬贺铨指出,他在调研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争相发展物联网,但一些地方政府还没有真正弄清物联网产业的战略意义。 邬贺铨认为:物联网刚刚起步,从技术上和体制上都还没做好准备,各界对物联网蛋糕的制造过程要耐心一点。邬贺铨进一步指出:诸多核心技术还没有掌握在中国手中。中国传感器 80% 依赖进口,无锡应用物联网技术监视太湖蓝藻,其中进口的传感器 40 万元一个,高成本限制了推广应用。 邬贺铨提醒一些地方政府,物联网是未来的主流产业,但是,政府需要冷静下来认真思考物联网的发展问题,再也不能只是单纯地追求 GDP ,把物联网看作拉动经济的主导力量。政府应该尽快明确物联网的产业边界,给物联网产业明确定义内容,出台相关的产业目录说明哪些产品属于物联网。
2299 次阅读|3 个评论
机器世界“加速”智能进化
热度 1 kejidaobao 2011-2-28 15:46
机器人是个并不新鲜的概念。不过,“云机器人”——把如今风行天下的云计算和机器人结合起来,碰撞出的科学火花可就不容小觑了。 近日,欧洲科学家成功启动了名为RoboEarth的云机器人计划,希望借助互联网与云计算,帮助机器人相互学习和知识共享。这意味着机器人将具有学习能力——在执行任务时,它们能下载数据并寻求其他机器人的帮助,更快地在新环境下工作。 也就是说,原来只存在于“概念”之中的“学习型”机器人已经走入现实世界,这应当感谢数字技术的超常发挥——强大的互联网云计算技术可以获取更多的机器自我学习的信息。其实,RoboEarth就是一个巨大的网络数据库系统,存储并更新着海量的目标识别、导航、任务、智能服务等机器人所需信息,可以让全世界的机器人接入并更新信息。当机器人处于陌生的、多样性的人类生活环境时,就能从网站中自我学习,甚至从其它机器人那里学习经验,来读懂人类环境并有效应对。RoboEarth的研究人员之一、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Max Weibeier表示,这意味着机器人很快将拥有自己的互联网和维基百科了(2月11日《科技日报》)。 RoboEarth帮助机器人成为“学习型”机器人,在机器人与人越来越接近的智能道路上一马当先。美国佛蒙特大学科学家Josh Bangade也有不俗的表现,他对现有的多款著名步行机器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开发出一种计算机模拟系统,使机器人也可以像动物“进化”一样,逐渐学会更好地步行。 Bangade首先在计算机上通过模拟系统,创作出一种虚拟机器人,模拟系统根据机器人脊骨的每一个片断采用了各种不同的运动算法。成功接近目标后,就会被应用于下一个片断,当各种不同算法分别成功地适应各脊骨片断的运动时,机器人就已进化出有效的“腹部”运动模式。之后,Bangade开始为机器人增加腿部。随着腿部的缓慢“生长”,虚拟机器人的腿部运动开始从滑行到步行进化,这样它就逐渐学会了如何更快地行走,并最终掌握了更加自然的步法。 当然,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让机器人改变它们的身体或让其腿部生长,不过Bangade研制出一个概念验证版机器人。这款机器人拥有一个简单的脊骨和四条腿。最初,一个额外的支柱帮助四条腿像蜥蜴一样向外伸展,然后逐渐将它们收拢,最终机器人可以用腿站立起来。可见,真实的机器人也可以利用相似的过程进化出有效的步法(2月11日科学网)。 智能机器人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初已经开始,但其智能水平一直难以提高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对此较为统一的专家认知是:其难点不光在于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不够和感觉传感器种类少,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其他方面——缺乏编制机器人理智行为程序的设计思想。而现在,研究出具有学习功能、进化功能型的智能机器人,则是近期在机器模仿人行为中的科学突破,标志着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已取得阶段性的进展。 和智能机器人类似的是,网络也在智能上越来越进化了。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电脑奇才William Pado和他的同学们就称,他们已利用尖端科技,创造了一个聪明的网站trueknowledge.com,可以回答“数万亿个”问题。 Pado兴奋地说:“这个网站的新颖之处在于它能回答问题,但并不是像搜索引擎那样给你一大堆检索结果,让你参考提到问题关键词的文章,而是直接给出答案。比如问Bob Bill的生日是哪天,它就会告诉你。如果它不知道答案,它会说不知道。但它会学习,随着我们输入更多信息,它将知道得越来越多。现在,忘掉搜索引擎(即google)吧,我们已经创造了回答引擎!”(2月13日英国《每日邮报》)。 Pado采用的是一种智能的网络技术——语义技术。它能理解用户提出的问题,并结合现有的知识来推断,以此回答过去从未见过的问题。换句话说,使用语义技术的网络,是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而且还可以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交流一样轻松,而Pado就是这样的第一批的“吃螃蟹者”。当然,trueknowledge能否成为下一个google,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此外,智能手机的进化,也使其开拓出了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料的新用途:奔赴太空操控卫星。尽管手机曾被气球带入高空,但这将是手机首次被送入距地球几百公里的轨道。美国萨里卫星技术公司的项目经理Sean Kenyon解释说:“现代智能手机非常神奇,拥有诸多的先进功能。在即将进行的实验中,手机将被用来操控一颗长30厘米的卫星,并给地球拍照。我们将最大限度地发挥手机的功能。在理想情况下,手机可以进行操控和思考。”(1月24日英国广播公司网站) 正如一位智能机器人制造者所说,生命和非生命有目的的行为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机器人是一种系统的功能描述,这种系统过去只能从生命细胞生长的结果中得到,而现在已成为我们自己能够制造的东西了。2月21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文章为“2045年:人类将变得永生”。文章回溯到1965年,17岁的高中生Ray Kurzweil演奏了世界上第一首由电脑作出的乐曲。41年后的今天,Kurzweil相信,电脑将变得智能,而且会比人类还要聪明。根据他的计算,人类文明将在35年后终结,而人工智能将帮助我们无限延长生命。也许这个结论看上去荒诞不经,但是,换一种角度,我们也许可以更深刻地理解Kurzweil所提出的问题,那就是:它是否是标志着有机智能与无机智能之间界限打破的时间预言呢?■
个人分类: 科技风云|25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技术观察]数据海与计算云
blueyye 2011-2-26 15:35
数据海者,海量数据也。数据海波澜壮阔,可以让你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海浪的痕迹并通过网络使用之,海洋是假、数据是真。 云计算者,知其在计算而不知其如何计算也。云计算天高云浓,可以让你腾云驾雾,就是不让你搞清机理和结构,你可以通过网络把自己的数据和工作交付云里雾里,那里会有计算机为你效力,资源是实、比喻为虚。 计算机行业总是制造新名词新术语来推动产品升级换代,这是其盈利机制,如果你甘愿把自己的一切放进海里云里,无妨跟风尝试。不过记得当年曾经鼓吹的公网存储式的 Web PC 后来销声匿迹,其原因之一就是用户不愿意把所有个人数据和资源存到公网上,于是每人一台自己的 PC 成就了如今的技术格局 …
个人分类: 技术观察|2746 次阅读|0 个评论
云计算:互联网的新运用模式
热度 1 Education 2011-2-10 12:38
云计算:互联网的新运用模式
一。 什么是云 ? “ 云 ” 是一些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 计算资源,通常为一些大型 服务器 集群,包括计算服务器、 存储服务器 、宽带资源等等。云计算将所有的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并由软件实现自动管理 。 客户端一般是计算机或手机,如下图所示。    打了个比方:这就好比是从 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了电网 供电的模式。它意味着计算和存储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就像煤气、水电一样,取用方便,费用低廉。不同在于,它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 二 。什么是云计算 ? 云计算是虚拟化 (Virtualization) ,并行计算 (Parallel Computing) 、分布式计算 (Distributed Computing) 和网格计算 (Grid Computing) , 网络存储 ( 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 ) 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组合 。 它旨在通过网络把多个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 计算能力 或存储的组合系统,并 把这 组合计算能力分布到终端用户手中。 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 资源统一管理 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服务。 三.云的典型应用 Amazon    Amazon 使用弹性计算云 和简单存储服务 为企业提供计算和存储服务。 Amazon 把云计算做成一个大生意没有花太长的时间:不到两年时间, Amazon 上的注册开发人员达 44 万人,还有为数众多的企业级用户。 云计算是 Amazon 增长最快的业务之一。 Google    Google 当数最大的云计算的使用者。 Google 搜索引擎就建立在分布在 200 多个地点、超过 100 万台服务器的支撑之上,这些设施的数量正在迅猛增长。 Google 地球、地图、 Gmail 、 Docs 等也同样使用了这些基础设施。采用 Google Docs 之类的应用,用户数据会保存在互联网上的某个位置,可以通过任何一个与互联网相连的系统十分便利地访问这些数据。目前, Google 已经允许第三方在 Google 的云计算中通过 Google App Engine 运行大型并行应用程序。 Google 值得称颂的是它不保守。它早已以发表学术论文的形式公开其云计算三大法宝: GFS 、 MapReduce 和 BigTable ,并在 美国 、中国等高校开设如何进行云计算编程的课程。 IBM    IBM 在 2007 年 11 月推出了 “ 蓝云 ” 计算平台,为客户带来即买即用的 云计算平台 。它包括一系列的自动化、自我管理和自我修复的虚拟化云计算软件,使来自全球的应用可以访问分布式的大型服务器池。使得数据中心在类似于互联网的环境下运行计算。 Microsoft   微软紧跟云计算步伐,于 2008 年 10 月推出了 Windows Azure 操作系统。 是继 Windows 取代 DOS 之后,微软的又一次颠覆性转型 —— 通过在互联网架构上打造新云计算平台,让 Windows 真正由 PC 延伸到 “ 蓝天 ” 上。微软拥有全世界数以亿计的 Windows 用户 桌面 和浏览器,现在它将它们连接到 “ 蓝天 ” 上。 Azure 的底层是微软全球基础服务系统,由遍布全球的第四代数据中心构成。 中国的云计算设施与应用,已在北京上海廊坊等多地展开。   四 .云的制约因素。 1. 它本身没有提出新的 技术,而是多种既有技术的一种新的组合及其应用。也可以说,它主要是对技术的一种新的运用思路。 2. 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云与用户端的通信接口标准,多种云技术之间无法互联互通。 3 现在主要是计算机企业提供云计算企业,但是最大的限制是,用户的敏感数据不会放到云上去。 4 .云安全。互联网根服务器是美国公司控制的,美国对互联网的控制能力之强不言而喻。类似地,如今云发展起来,主要的云技术,设施,估计也是美国一家独大。 PS.互联网的另外一个衍生品是物联网,见“物联网的前世今生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7101do=blogquickforward=1id=475740 “
个人分类: 计算机|3799 次阅读|3 个评论
瞭望对我们研究的报道,互联网的“达尔文预言”
热度 1 liufeng 2011-1-30 13:47
《瞭望》文章:互联网的“达尔文预言”   “语言的诞生,使人类大脑第一次发生质变,互联网是第二次。”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屈一平   1月20日,美国微软宣称新一代的视窗(Windows)操作系统将不仅仅适用于个人电脑,还将广泛支持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终端产品。尽管尚不清楚微软这一操作系统的面世时间、售价以及详细参数,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个人电脑的霸主自己承认了“个人电脑时代的终结”。   2011年,个人电脑(PC)诞生30周年。今天,PC已经从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发展到了个人计算(Personal Computing)。在个性化互联网设备加速演进的同时,未来的互联网是什么样的?仅仅是云计算、物联网拼成的一幅科技图吗?    中国学者的发现   “互联网的运作方式和大脑是一样的。”2010年12月6日,美国互联网生活杂志《连线》的创办主编凯文·凯利在中国访问时这样陈述自己对互联网的看法。   凯文计算出人类每天有1000亿次点击,整个互联网有55万亿个链接,这差不多是人脑中神经突触的数目了。    此外,1000万亿个晶体管也接近人脑中神经细胞的数目。初步统计,这些东西相当于2万兆根神经纤维。这个机器的规模和复杂程度等等,和人脑很接近。因为人脑的运作方式基本上和网络的运作方式一样。   他最畅销的《失控》一书,曾经是《黑客帝国》所有演员必读的3本书之一。这本16年前出版的书准确地预测到了今天的云计算、物联网等最前端的互联网科技,凯文本人甚至大胆预言以PC为中心的微软会成为第一个消失的IT巨头。    他2010年提出的的互联网模拟人脑理论,却晚于中国学者3年。   2007年12月,国际知识与系统科学学会主办的英文期刊,首次刊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刘锋、中国科学院数据技术与知识经济研究中心张玲玲、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顾基发合作的学术论文《知识管理在互联网中的应用——威客模式在中国》,首次提出互联网进化设想:互联网正在从一个原始的、不完善的、相对分裂的网络,进化成一个统一的,与人类大脑结构高度相似的组织结构,它将同样具备自己的虚拟神经元,虚拟感觉、视觉、听觉、运动,中枢,自主和记忆神经系统。他们将互联网这一结构命名为互联网虚拟大脑,认为互联网虚拟大脑的不断成熟将对神经学产生重大的启发式影响。   无独有偶。2010年11月在中国出版的美国作家杰弗里·斯蒂伯的《我们改变了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改变了我们?》也提出“互联网是一个大脑”,同样晚于中国学者3年。   1月20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互联网进化论”提出者——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科院计算机博士、威客网负责人刘锋。   他再次强调:“历史表明人类大脑的延伸和联结一刻也没有停止,互联网就是虚拟的人脑。”   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历史经验包括:从人类的发展史看,人类的进步就是器官不断延长和连接的历史:棍棒延伸了双臂,石头延伸了拳头,汽车延伸了双腿,望远镜延伸了眼睛,电话线延伸了耳朵,公路、铁路使人类四肢最终实现“联网”。   如今,从互联网的诞生到博客、威客、搜索引擎的出现,人类的大脑开始了空前的“延伸”。   互联网与神经学   刘锋和他的团队通过对互联网已有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将互联网划分为硬件层、软件层和信息层。从2005年起至今,刘锋在论证互联网的硬件、软件、信息层与人脑的一一对应后,得出第一张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图,证明人脑中最重要的组成单位是神经元,互联网存在虚拟神经元。   2005年7月刘锋在提出威客理论时,发现了电子公告牌分离的现象,即从1983年起,电子公告牌至少分离出新闻类网站、电子商务类网站、博客类网站、智力互动问答网站(威客)、digg类网站、换客类网站、维客类网站、SNS类网站、搜索引擎类网站等九个方向的互联网创新应用。他认为这种分裂现象孕育了互联网虚拟神经元的出现。   两年后,2007年4月在绘制威客地图时,刘锋和他的团队意外发现了大脑映射和互联网虚拟神经元的存在,发现互联网进化出来的各种应用方式,比如论坛、邮箱、新闻、rss、搜索、博客,在人脑中都有相对应的依据和功能,分别对应到人脑的共享区、可交易知识区、隐私区、问题区、运动控制区。   把这些区域一一对应起来,似乎就看到了互联网和人脑的某种相似之处,同时互联网和用户大脑又紧密地连接着。互联网用户大脑的知识功能区通过互联网个人空间被映射到互联网中,构成互联网虚拟神经元。   接下来,刘锋进一步研究发现,光纤、电缆、无线传输媒介及其内部的信息通道构成了互联网的虚拟神经纤维。搜索引擎的“网络蜘蛛”、互联网骨干网的路由,构成互联网的自主神经系统。2008年开始兴起的云计算正在形成互联网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以预见,随着更多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互联网将更加趋近于人类大脑。   “互联网是虚拟大脑”的理论很快在业内引起反响。2010年9月,中国自动化学会系统复杂性专业委员会会刊《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刊登刘锋的论文《互联网与神经学的交叉对比研究》。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非线性科学和复杂网络专家方锦清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评价:事实上,西方国家至今还没有任何一篇学术论文,探讨整个互联网与神经学的关系问题。   在上述论文中,刘锋阐述了五年来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互联网的神经反射弧、人脑中的搜索引擎、维基百科、IPv4/v6地址编码、路由系统等方面的实验设计。   2011年1月10日,美国科学家提出人脑神经元的关系非常类似Facebook的结构,并提出Facebook神经元,与“互联网虚拟神经元”不谋而合。   达尔文式猜想   “互联网正在像大脑一样进化。”刘锋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来解释这一进化原理:从神经学的角度看,人类的大脑结构并不是古已有之,它是从鱼的大脑进化到爬行动物的大脑,再进化到哺乳动物的大脑,最后进化到人类的大脑。   “如果解剖人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类鱼、类爬行动物、类哺乳动物的结构在人脑中泾渭分明。当生物进化到人脑阶段后,互联网的出现开始连接人的大脑,并开始形成更为庞大的类人脑结构组织。”   到2008年底,刘锋和他的团队已经列出13项对比。包括神经元、神经纤维、大脑皮层、记忆系统、地址编码系统、搜索引擎、视觉、感觉、听觉,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的持续进化,“与人脑高度一致接近”。   刘锋进一步阐述:在生物进化论的描述中,人类是观察者;对于互联网进化论,人类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将逐渐完成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组建工程,人类主动创新的背后隐含了被动的自然推动。互联网进化的最终结果是:第一,实现人类大脑的充分联网;第二,形成一个与人类大脑结构高度相似的互联网虚拟大脑。互联网虚拟大脑的形成将使神经学研究得到重要突破。   然而,这一理论在美国的发表却颇多波折。刘锋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彭庚合作的论文《从人脑的结构机理看互联网的进化》2008年7月投稿时,被美国著名计算机期刊ACM评审拒绝,评审意见认为:“人脑结构是无数的个体在自然选择的情况下形成的,而互联网的结构只有一个,如何反映互联网和人脑存在一样的进化原理是个问题,建议作者与生物学,神经科学的研究者做更深入的探究。”   2009年3月,这篇被美国期刊拒绝的论文发表在中国的《人类工效学》杂志上,引起国内外媒体关注。同年,《环球日报》《国际先驱导报》《科技日报》《csdncsdn和程序员杂志》《百科知识杂志》《世界博览》纷纷以“科技改变进化论轨迹”、“未来互联网酷似人类大脑”等前瞻性报道,记录了这个互联网的“达尔文”猜想。   “实际上,美国后来很多新技术印证了刘锋的观点。”方锦清说,2010年他第一次在科学网上看到这篇文章,就被震惊了,并认为:“中国需要这样的声音。”   提及“美国后来的新技术”,方锦清认为,IBM的“智慧地球”理念和刘锋互联网进化的核心观点十分相似。   2008年末IBM在全球范围内“物联网”概念升温,随后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和经营战略。令人吃惊的是,IBM所描绘的未来图景和刘锋在2007年至今逐渐完善和成形的互联网进化论惊人相似。   刘锋在一次整理自己博客和intevl.com网站地址记录时发现,从2008年开始,有大量IBM公司地址范围访问者对这两个地址频频访问。   IBM“智慧地球”的核心观点是——互联地球的人、机器和数据;通过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整合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结合。   “智慧地球”的运作原理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的“物联网”,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   这与2008年刘锋提出的互联网虚拟大脑运作原理高度趋同:传感器将会安放在城市、海洋、太空、沙漠、森林等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形成互联网虚拟感觉系统,源源不断地向互联网虚拟大脑传送地球各个方面的感觉信息。   刘锋质疑:IBM的智慧地球只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沙粒,它盲目地割裂了传感器网络(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关系,互联网原本就是通过网络连接计算机、视频设备、音频设备、传感器设备。物联网仍然需要互联网线路进行数据传输,物联网就是互联网的延伸。   在刘锋看来,“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是互联网虚拟大脑理论下的过渡产物,时间会证明它逃脱不了抄袭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图的命运。”   还将发生些什么   互联网进化似乎给了我们一个方向,关于互联网未来的方向,从1991年科学家提姆·伯纳斯李(TimBerners-Lee)开发出了万维网(WorldWideWeb)到今天,互联网的出现已逾6000天了,下一个6000天,人类和互联网还将发生些什么?   “我们就是网络,我们就是这个统一体,我们将变成机器。”在2007年的《未来网络5000天》的演讲中,凯利表示,互联网的未来是个更加值得依赖的统一体(TheOne),更加可靠的“大机器”(OneMachine)。只有一个统一体,网络就是它的操作系统,全世界所有的显示器都将连为一体。手机、电脑、鞋、汽车,所有的东西都能实现互联。这与时下热议的“物联网”如出一辙。   2010年,凯文与李开复的对话中重申:“我觉得未来有可能的一种趋势是人机一体,人类的脑神经和机器,或者互联网互为一体,融合成为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灭不了谁。”   “互联网将向人脑结构的方向进化,同时人类大脑结构和功能将从互联网的发展中获得重大突破。”刘锋作出预测。   关于互联网进化的未来,刘锋这样猜想:到2050年,互联网在不知不觉中会形成一个与人类大脑组织结构非常类似的物体,一个遍及全球的互联网虚拟大脑。这个超级虚拟大脑,具备虚拟感觉神经系统、虚拟视觉系统、虚拟听觉系统、虚拟运动系统、虚拟记忆系统、虚拟大脑皮层、虚拟海马区,等等。世界大部分人以虚拟神经元的角色参与到互联网虚拟大脑的运转中来。人类接入到互联网的方式最终发展到将信号直接接入到眼睛的晶状体中,DNA式的信用验证机制保证每个虚拟神经元的真实性。   “语言的诞生,使人类大脑第一次发生质变,互联网是第二次。”刘锋说。 后记: 科学发现,我们必须和美国进行争夺,不喜欢美国人在科学领域高高在上的感觉。几年来,看多了美国人用非科学的方式不断炒作互联网概念web2.0,长尾理论,维基经济学,失控等等等等,但是没有一个是按照科学规范进行的研究。互联网理论研究,我们可以走在他们的前面!!(更正一下,文中关于我的身份有稍微偏差,应该是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科院石勇教授的计算机博士生、威客网负责人刘锋。) 原文请点击:互联网的“达尔文预言” ,
个人分类: 互联网进化论|2900 次阅读|3 个评论
你被云计算“晕”了吗?
热度 3 hillpig 2011-1-25 18:38
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昨天朋友跟我讲了个笑话,说一家庭主妇去菜市场买菜,等算钱的时候,摊主告诉她稍等,我云计算一下。 今天我回所,到复印室打印资料,打印的师傅满脸胡子拉扎的问旁边的一个学生:啥是云计算? 看样子,这个云计算不光弄“晕”了一批学计算机的青年子弟,还把不少无辜的老百姓弄晕了。我觉得吧,如果评选近几年计算机最晕的名字,云计算喊第二,没别的敢喊第一。 这个最初由小菜同学 (全名"菜了吧",Ramnath Chellappa)读博士的时候瞎鼓捣的这个学名,估计是他读商学院的时候被美国的财务规则给搞晕了,才弄个天上的东西来忽悠答辩的老师,没想到却击中了学计算机的,早知道UT培养的学生都能起个让远在万英里的中国老百姓都迷糊的名词,我呆在Texas的时候就该去Austin多膜拜膜拜他们的小瀑布,不过倒也是说明了学商的学生比学计算机的学生更能忽悠老百姓,哪个学计算机的学生敢起这么个迷糊的名当论文题目,保证审你稿的哥们一定会默默的祈祷上帝来片真正的云把你带走这个星球。 最后我定义一下云计算,所谓云计算就是和老百姓没有关系的东西,你不要浪费时间在这个计算机系的学生都搞不清楚的概念了,真正能讲清楚的,或者真正能想搞清楚的都是些管理几万台服务器的外星人,他们最怕服务器老死,得他们修,所以弄个名词来把这些好的坏的服务器都封在里面,然后说我们都云计算了,胡哥你放心吧,这些服务器保证都和谐了。具体怎么让真死了的、装死了的、让他死了的、不知道有没有死了的服务器或服务从外面看起来就像没死一样,而且不光看起来没死还活得挺省电,这就是云。 就这么回事,希望大家别对云计算心存太多好奇心,就好像360或QQ哪天又提个新名词叫“毒计算”或者“裙计算”,你一定又想用四川话问问“这帮龟2子在搞啥子”一样。
个人分类: 杂七杂七加一|4656 次阅读|3 个评论
云计算与下一次的创富机会
bobbleee 2010-12-30 23:28
上上周五(2010年12月1日)开神仙会聊云计算的商业机会,当着微软人的面我口出狂言,若微软不开拓直接面向最终用户的服务,处于蓝海中,还沉在卖产品阶段,迟早会被诸如QQ,Facebook之类的公司收购。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但我坚信直接面向最终consumer提供服务企业必然获胜!我不是对微软不恭,其实是看着微软我有些着急,嗨!瞎着急。 其实成功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两种B2C(Business toCustomer)和B2B(Business to Business),通俗地讲消费类公司和配套类公司。消费类公司直接面对消费者,根据面对消费者的规模大小可分为由大及小的各类公司,其中像电信、银行、Walmart等超大公司(Giant)是最理想的商业形态,Giant直接面对消费者,交易环节最少,规模巨大,最直接地感受市场,抗风险能力强, 其最理想的模型是直接服务全人类, 我给这里业务形态起个名叫B2E(Business to Everyone on the earth)。其实像Google、Baidu 和Facebook也是这种Giant,与传统的Walmart相比商业的本质是相同的,只是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技术手段不同而已。 配套公司的业务受制于被服务对象的企业,只能间接地感受的市场的波动。更要命的是在竞争条件下业务的获得与发展由被服务对象的数量极少的决策者(stakeholder)决定,充满着不确定,很容易被动挨打或陷入黑金交易中。因此风险极高,地位低下,仰人鼻息,议价能力差。跟Giant相比是没有办法退而求其次的商业模式。在此声明我没有歧视配套公司的意思。 那么下一次互联网创巨富的机会在哪里呢?我想云计算为我们提供了服务全人类的一个技术手段,这无疑是云计算最为迷人的地方, 一个草根可利用云计算实现其变成google等巨头的可能性 。 但从商业的本质来讲能否找到B2E的业务,这才是真正的机会,云计算不过是一个便捷的生产要素而已。故呼吁大家殚精竭虑、集思广益、锐意创新设想并开发一些新的B2E的业务。 在此我举几小例供大家参考,接受大家批判: 那么未来五、十、二十年创富的机会在哪里?我想应是以下几个关键词的混业融合: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LBS(基于位置的服务),面向商业的搜索(垂直行业搜索),个人兴趣挖掘。举例:年轻求职者拿着具有GPS功能智能手机,当他在一定范围内遇到同样拿着GPS智能手机在微博发Job信息的人,系统可促成商业达成。再举一例:当一个客户开车经过一个商业街区时,系统可根据挖掘到的客户的个人兴趣与该商业街区相关通过搜索汇集的商业事件进行匹配,个性化地向该客户推荐业务。 这两个例子都具有B2E的潜质,请大家注意!!!! 因此要大力开始情感计算(个人兴趣挖掘与推荐等的基础),移动计算,面向商业的搜索等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只有这样上面的设计的场景才能实现,正真的创富才能达成。 本篇的主要观点首先记录在我的新浪微博,特此声明。 以上观点纯属自己即兴发挥,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仅供参考,特此声明。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1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国内外云计算会议的区别
feiyu0910 2010-12-20 16:12
国外炒作云计算的厂商有灰常灰常明确的商业目的和针对性产品,弹无虚发。 国内云计算会议是些技术官僚和三流厂家自娱自乐,吵吵闹闹,不知所云。 其实,这个现象正是云计算阴谋策划者推动和乐意看到的结果。 ------------------------------------------------------------------ 现在这段时间美国正在热闹的开两个大会,一个是来自虚拟化厂商思杰的Citrix Synergy大会,另一个则是存储巨头的EMC world。 甚至我们从思杰大会的关键字中看到了虚拟化、网络以及云计算的正面碰撞。 尽管EMC world更偏重于存储,思杰Synergy大会则以桌面虚拟化为核心,而这些厂商们更多在谈的一个共同点在于云,这个红火至今的概念。 正如EMC全球实践总监Edward Newman指出的:企业是否选择云计算已经不是问题,关键只是在于何时会部署云计算。很明显,EMC的这一说法加速了云相关产品的正式推出。而在本次的EMC World中,EMC正式推出了名为VPLEX的面向私有云的产品,并借此主打云计算的统一管理。 VPLEX是一种居于前端的跨地虚拟存储技术,其主要的作用在于优化数据访问和数据移动,将远程的存储节点进行整合。最为重要的是,虚拟化技术的应用使其可以实现跨平台的数据交换,包括其能够支持IBM的SAN Volume Controller(SVC)来实现异构管理的统一。目前,EMC推出了两款VPLEX产品,EMC VPLEX Local和VPLEX Metro,其分别面向数据中心内和百公里内的VPLEX集群数据管理。 根据EMC的说法,虚拟化和云可以翻译成可以轻易获取和使用的产品,VPLEX即是这种理念下的产物。 另一方面的思杰,在旧金山召开的Citrix Synergy 2010大会上,继续大谈他们的桌面虚拟化软件。而该会议的主题则是虚拟化、网络和云计算的协同,这三个热门关键词涵括了思杰的核心思想,即从虚拟化、网络入手,最终实现云计算协同的大目标。 思杰在该会议中更是发布了一款名为XenClient的,与英特尔公司合作开发的新客户端虚拟化解决方案,它允许集中管理虚拟化桌面,直接运行在企业笔记本电脑和PC机上,甚至是在与网络断开的情况下。Citrix XenClient代表着该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旨在通过裸机架构和与英特尔vPro硬件虚拟化技术的集成提供最高水平的性能、安全性和隔离。 虽然思杰是在谈桌面虚拟化,但是,桌面虚拟化可以作为云计算的另一重表现形式。因而,正如题目所讲,我们再一次看到厂商们在云计算上的雄心,云又一次接获了厂商们的大单,成为厂商们兜售他们商品的口号。 转载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e64c8e0100j6dc.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互联网进化论》第五版-2010年12月10日发布
热度 1 liufeng 2010-12-10 09:50
第五版主要在第四版的基础上,增加(序言一)互联网进化研究路线图, (第七章)互联网与神经学的交叉对比研究, (第六章 互联网的哲学思考) 相对于宇宙深处,互联网更加神秘 , 互联网将帮助人类破解梦的秘密 , 图示互联网如何进化成智慧宇宙 , 死后存活在互联网的大脑应用结构图 《互联网进化论》第五版 作者:刘锋 1.互联网进化论的核心观点 2007年12月,互联网进化论在中国正式提出,核心观点是互联网正在从一个原始的,不完善,相对分裂的网络进化成一个统一的,与人类大脑结构高度相似的组织结构,它将同样具备自己的虚拟神经元,虚拟感觉、视觉、听觉、运动,中枢,自主和记忆神经系统。我们将互联网这一结构命名为互联网虚拟大脑。互联网虚拟大脑的不断成熟将对神经学产生重大的启发式影响 2.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科学意义 作为互联网进化论的重要推论,互联网虚拟大脑的观点已经正式发表在学术期刊中,这是我们第一次在世界上从科学的角度明确了互联网与神经学的关系,只有21世纪互联网在web领域,传感器领域,视频,音频采集领域的发展,人们才有可能意识到互联网与人脑结构之间的联系. 事实上,到今天(2010年12月10日)为止,西方国家还没有任何一篇学术论文开始探讨整个互联网与神经学的关系问题.2008年7月,我们向美国计算机领域著名的acm期刊投稿时被拒.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美国科学家还不认同互联网进化成类脑结构的观点。互联网虚拟大脑的发现不是一个点的突破,我们相信它背后隐含了一个庞大的科学领域.对于这个崭新的科学领域,我们也坚信中国的研究已经远远走在世界的前面. 2010年9月,我们发表论文,详细阐述了五年来的研究成果,并补充上互联网的神经反射弧,人脑中的搜索引擎,维基百科,IPv4/v6地址编码,路由系统等方面的实验设计,论文互联网与神经学的交叉对比研究发表在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0年9月的网络科学专刊。 3。互联网进化论详细内容(阅读请点击下列标题): 序 一 互联网进化论的提出过程 序二 互联网进化论的专家评议与批判 第一章互联网进化示意图 第二章 互联网进化规律的发现与分析 第三章 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章互联网进化的九条规律 第五章互联网神经学的提出 第六章互联网进化的哲学思考 第七章互联网与神经学的交叉对比研究-2010年9月最新综述论文 第八章互联网虚拟大脑与智慧地球 第九章什么是互联网 第十章互联网进化断代史 电子书《互联网进化论》第五版 下载: http://www.intevl.com/int-evo-law.rar 4。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 2008年5月19日 csdn和程序员杂志 解读世界上第一张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图 地址:http://news.csdn.net/n/20080519/116064.html 2008年12月26日 科技日报 未来30年,互联网将会变成啥样? 地址:http://www.stdaily.com:81/kjrb/html/2008-12/26/content_13929.htm 2009年2月9日国际先驱论坛报科技改变进化论轨迹(请查阅当日报纸)这篇报道第一次将互联网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连系起来。 2009年6月26日环球日报科技版未来互联网酷似人类大脑(请查阅当日报纸),这篇报道是环球日报特约互联网进化论创始人刘锋就互联网进化论所写的科普文章。 详细内容请点击 http://www.intevl.com/book/100003.html 2009年7月20日百科知识杂志互联网,像大脑一样进化(请查阅当月期刊),作者,刘锋 5。已发表的互联网进化论学术论文 2007年12月国际知识与系统科学学会主办的英文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systems sciences,简称iskss 刊号:volume 4 number 4 . december 2007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internet-witkey mode in china(知识管理在互联网中的应用-威客模式在中国) 作者:刘锋,张玲玲,顾基发 详细内容: http://www.witkey.com/article/20497.html 2008年9月24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论文编号:200809-694互联网进化规律的发现与分析 作者:刘锋 彭庚 详细内容: http://www.paper.edu.cn/paper.php?serial_number=200809-694 2008年11月26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论文编号:200811-766互联网进化的七个规律 作者:刘锋 彭庚 详细内容: http://www.paper.edu.cn/paper.php?serial_number=200811-766 2009年3月 人类工效学 2009年第01期从人脑的结构机理看互联网的进化 作者:刘锋 彭庚 刘颖 详细内容: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rlgxx200901003.aspx 2009年8月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论文编号 200908-329 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作者:刘锋 详细内容: http://www.paper.edu.cn/paper.php?serial_number=200908-329 2010年9月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论文编号 第七卷 2-3期 互联网与神经学的交叉对比研究 作者:刘锋 详细内容: http://www.intevl.com/book/1000007.html 作者简介: 刘锋 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更多内容请访问互联网进化论网站 : www.intevl.com 作者 E mail: zkyliufeng@yahoo.com.cn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433 次阅读|2 个评论
互联网与神经学的交叉对比研究--论文全文
热度 3 liufeng 2010-12-6 23:52
论文“互联网与神经学的交叉对比研究”。详细阐述了五年来的研究成果,并补充上互联网的神经反射弧,人脑中的搜索引擎,维基百科,IPv4/v6地址编码,路由系统等方面的实验设计。发表在“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0年9月的网络科学专刊。 互联网与神经学的交叉对比研究 刘锋1 2 1.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北京(100190) 2.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100044)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互联网与神经学具有很强的对比性,本文首先就互联网和神经学交叉对比的猜想提出过程进行介绍。然后通过神经学对互联网研究的启发,分别从互联网虚拟神经元,虚拟感觉和运动系统,虚拟自主神经系统,虚拟中枢神经系统,虚拟神经反射弧对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进行阐述。利用互联网对神经学研究的启发,从路由系统,搜索引擎应用,维基百科应用,IP地址应用等方面介绍了人脑中类互联网结构功能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同时本文也对其他研究者观点以及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等相关概念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互联网 大脑 神经学 互联网虚拟大脑 互联网进化 中图分类号:TP393.4 ; Q42 文献标识码:A Crossover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Internet and Neurologyn Liu Feng1 2 1.Research Centre on Fictitious Economy and Data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2.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beijing jiaotong unversity Beijing (100044) Abstract: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more and more phenomena show that there are strong relative properties between the Internet and Neurology. The article first makes a review o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idea on crossover compara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Neurology, then based on the enlightment by Neurology on the internet research, elaborates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Internet virtual brain from aspects of virtual nerve cell, virtual sensory and locomotor system, virtual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virtual central nervous system, virtual neural arc, and makes introduction on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experimental designs of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similar to Internet in human brains from aspects of router system, search engine, Wikipedia, IP address etc. The article also makes introduction on the views of other relative researchers and related concepts of " cloud comput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smarter planet" etc . Keyword: Internet,brain,internet virtual brain,neurolog,evolution of Internet 0引言 一般认为互联网诞生与1969 年的美国,从那时到现在的41年里,互联网取得了迅猛的发展,连接线路从最初的电话线发展到现在的光纤,无线通讯,电缆等多种类型,应用从最初的电子邮件,ftp, BBS发展到现在的博客,视频,搜索引擎,SNS等数千种种类,据中国通信信息研究所“2008-2009年度全球互联网发展研究”报告称“截至2008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已经达到15.74亿,较2007年增长19.2%,普及率达到23.5%“。各个国家在科技,军事,文化,娱乐,商业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互联网越来越强大和深入的影响。 面对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有二个问题需要确定和解决,第一,互联网的发展有没有规律;第二,互联网发展的最终结构是什么。从2005年开始,我们对互联网的结构和应用进行了大量观测,发现互联网和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因此提出通过互联网与神经学的交叉对比,一方面可以预测互联网未来的发展动向和最终结构,另一方面可以逐步解开神经学中人脑的未知领域。本文将对这一观点的起源,相关研究以及其他研究者的进展进行阐述。 1互联网与神经学交叉对比的猜想 1.1提出互联网的新定义 无论是1995年10月24日,“联合网络委员会”(FNC)关于“互联网定义”的决议,还是计算机网络的七层结构,一般认为,互联网是由计算机,通讯线路,以及在它们中传输和运行的信息,数据,资料和应用组成。 传统的互联网和网络定义往往忽略了”人“和“人脑中的数据”这两个要素。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和互联网诞生后的进化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人类进步就是一部包含了其感觉和运动器官不断延长的历史。棍棒延伸了双臂,石头延伸了拳头,汽车、火车延伸了双腿,望远镜、显微镜延伸了眼睛,传递信号的锣、鼓、电话线延伸了耳朵,大工业革命后出现的公路网、铁路网、飞机航线、海运航线的出现最终使人类四肢实现联网。 与此同时,人类大脑的延伸也一刻没有停止。结绳、算盘、数筹的出现就是早期的例证。1946年,在美国诞生的电子计算机使人类大脑实现质的延伸。1969年互联网诞生后,台式机,笔记本电脑,3G手机的出现无一不是增加人脑与互联网的连接时间。人脑中的信息和知识不断与互联网里的信息和知识进行交互。人类和互联网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互联网不仅仅是机器的联网,它更是为了加强人脑之间的连接。 综上所述,我们在2007年的论文中提出了新的互联网定义,即互联网是由网络线路、计算机节点、人脑和在它们之间储存,流动和运行的数据等四个部分组成的网络结构 ,这个定义最大的特点是把人脑,和人脑中的数据也作为互联网的一部分。它将是我们进行下列问题探讨的重要基础。 1.2电子公告牌功能分裂现象的发现 1983年Capital PC User Group(CPCUG)通过努力,完成了个人计算机的第1版BBS系统——RBBS-PC,这个系统一般认为是电子公告牌的鼻祖,2005年,我们在编写网站程序时,发现使用一个BBS原程序可以任意变形为类新闻,类电子商务,类维基百科,类SNS和类搜索引擎的应用。通过进一步观测我们提出,电子公告牌在诞生之后,开始逐渐发生分裂现象,其功能一个个的分离出去,形成互联网众多应用。这些应用包括新闻类网站,电子商务类网站。博客类网站。智力互动问答类网站,热点点评(DIGG类网站),维基WIKI类网站,SNS类网站.换客类网站.搜索引擎网站 (图 1)。 图1 电子公告牌功能分离现象图 我们将其中的网络互动问答方向与知识管理的知识价值化概念结合,提出威客witkey的概念和商业模式图形。威客模式就是互联网用户通过解答科学,技术,工作,生活中的问题,获得经济报酬 (图2)。 图2 威客模式运行模型 1.3互联网类神经元现象的发现 在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从2007年开始,BBS分离出来的博客、互动问答(威客)与电子邮件、远程网络软件又开始融合起来,相关的应用在雅虎,新浪等门户类网站的个人空间系统中已经得到体现。结合互联网得新定义,我们对这种现象进行思考,我们知道在知识管理领域,知识有这样一种划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对这种划分方法进行了扩充,可以将人脑的功能从知识层面划分成1)共享知识区,例如免费给人指路的信息。2)可交易知识区,例如医生的专业知识必需等病人挂号后才能表达。3)问题区,例如学生不知道答案的数学难题。4)隐私区,例如个人或几个朋友之间的隐私信息。5)运动控制功能区,例如人用筷子夹菜的能力或者用手指打键盘的能力。把这些区域组合起来就形成图3左边的人脑知识功能区。 图3 人脑知识功能区与互联网个人空间的对应关系图 如果我们将人脑知识功能区与互联网个人空间进行对比,可以看到共享知识区对应了博客,可交易知识区和问题区对应了智力互动问答,隐私区对应了电子邮箱,运动控制功能对应了网络软件(图3)。前面我们提到互联网进化的目标是使人类的大脑充分联网,但是目前互联网不可能通过物理手段直接将线路和信号接驳到人的大脑中,通过上述对应关系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人脑的知识功能区通过互联网个人空间被映射到互联网中。 在互联网中,电子邮件和网络远程软件需要通过光纤,电话线里的数据通道与其他人或设备进行联系。我们把这个数据线路也描绘出来(图4左图),可以看出它与图4右图中真实的神经元十分相似。在神经学中,神经元的胞体是信息处理中心,树突和轴突负责与外界进行信息沟通。因此可以这样类比,互联网个人空间对应了神经元的胞体,电子邮件和网络软件的远程数据线路对应了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我们将互联网这一结构命名为互联网的映射型神经元 。 图4 互联网虚拟神经元与人类大脑神经元 1.4互联网类躯体感觉和类运动系统的出现 2007年7月本文作者参加中国水利部举办的研讨会,了解到中国水利部部门开始在土壤,河流,空气中安放传感器,及时将气温,湿度,风速等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形成报告供防汛抗旱决策使用。环境部门在自然界安置联网的传感器供环境监测系统使用,这启发我们联想到了大脑中的躯体感觉神经系统。 2007年开始,Google推出了“街景“服务,即在城市中安装安装多镜头摄像机,互联网用户可以实时观看丹佛、拉斯维加斯、迈阿密、纽约和旧金山等城市的风貌,这些项目使我们联想到了大脑中的视觉和听觉系统。 从20世纪90年代,通过局域网或城域网远程操控打印机,复印机的应用已经出现,到21世纪前十年,医生通过远程网络进行手术的案例已经十分普遍,这些远程操控机器设备的应用启发我们联想到人脑中的运动神经系统 。 1.5互联网与神经学交叉对比猜想的提出 2008年7月我们在论文“从人脑的机理看互联网的进化“提出,互联网正在从一个原始的,不完善,相对分裂的网络进化成一个统一的,与人类大脑结构高度相似的组织结构,它将同样具备自己的虚拟神经元,虚拟感觉、视觉、听觉、运动,中枢,自主和记忆神经系统。我们将互联网这一结构命名为互联网虚拟大脑。互联网虚拟大脑的不断成熟将对神经学产生重大的启发式影响,通过对比成熟的互联网结构和应用功能,我们将可能不断发现人类大脑中未知的领域”,在这篇论文中我们也第一次绘制出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图 (图5) 图5 互联网虚拟大脑简要结构图 1.6互联网进化的其他相关研究者情况 历史上很多人独立的揭示了社会可以看作为带有自己的神经系统的有机体的概念。例如认为国王是头,农夫是脚的观点,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人和中世纪。这个类推为19世纪社会学的创始人提供了灵感。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提出他的《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进化论神学家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关注社会有机体的精神组织,称之为“心智界(noosphere)”。科幻小说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 G. Wells)提出“世界脑”的概念,当作知识的联合系统,所有人可以访问。1983年彼得•罗素(P. Russell)撰写的《地球脑的觉醒——进化的下一次飞跃》从哲学的层面探讨地球存在的本源和意义中,他提出人类社会通过政治,文化,技术等各种联系使地球成为一个类人脑的组织结构,也就是地球脑 。 总体上看这些思考和理论还局限在科幻,社会学,哲学甚至神学的层面。由于受到当时互联网技术发展水平的局限,不能全面的了解互联网的结构和最新应用,无法从科学研究的视角,将互联网的功能结构与神经学做交叉对比研究。他们往往把人作为神经元本身进行探讨,而没有发现人脑功能通过映射,在互联网中出现的类神经元现象,这个重要的区别导致上述这些思考一直无法将研究推进到科学实证研究的方向。事实上,直到2008年,即使是主流科学意见对互联网和神经学的关系依然抱有怀疑的看法。美国计算机期刊ACM对互联网与神经学交叉对比论文"The Discovery and Analysis on the Law of Internet Evolution"的评审意见就十分具有代表性"the brain evolved over millions of years and the brain evolved under natural selection in which many millions of individual designs were tried and abandoned. The internet is a single entity and is designed by humans.” 2互联网虚拟大脑提出和研究情况 2.1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结构组成 根据互联网与神经学交叉对比猜想的启发,2009年7月我们在论文“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了更为详细的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结构图示(图6)。,将互联网从低端到高端划分为硬件层,软件层,和信息层。其中互联网硬件层包括互联网核心硬件层,互联网远程传感和运动设备。互联网个人终端,互联网网络线路等四个组成部分。互联网软件层包含互联网操作系统和互联网应用软件,其中互联网的应用软件根据其特点又被划分为人脑映射型虚拟神经元,数据整理和挖掘虚拟神经元,感觉和运动虚拟神经元,特异类虚拟神经元,互联网的信息层包含文字,二维图片,文档,视频,声音,三维图像等,分布在互联网的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用户终端和互联网虚拟神经系统里。我们将这些分布在互联网中的信息统称为互联网数据海洋 。 图6 互联网虚拟大脑复杂结构图 对于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研究,我们认为主要包含如下几个问题,存在几种互联网神经元?互联网的感觉,听觉,视觉,运动等虚拟神经系统如何运转?虚拟神经元与互联网中的数据,信息和资料如何交互?互联网虚拟大脑中存在多少种虚拟神经反射弧? 2.2互联网的虚拟神经元 根据互联网应用程序的特点,我们提出四种互联网的虚拟神经元,它们分别是: 第一,融合博客,威客(智力互动问答),电子邮件的互联网应用,如新浪,雅虎的用户系统,我们将这种与互联网用户交互的应用定义为人脑映射型虚拟神经元。 第二,对互联网的信息,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挖掘和知识发现的互联网应用程序,如谷歌的搜索引擎,ANGOSS软件公司的KnowledgeSTUDIO,Comshare公司的Comshare Decision and Decision Web等,我们将这些软件定义为数据整理和挖掘虚拟神经元。 第三,控制互联网远程传感和运动设备,并且将他们产生的数据传输给互联网信息层的应用软件,我们将它们定义为感觉和运动虚拟神经元。 第四,其他类型的互联网应用软件,如网络游戏,防病毒软件等。我们将它们定义为特异类虚拟神经元 2.3互联网虚拟感觉和运动神经系统 我们提出互联网虚拟感觉和运动神经系统在成熟后,主要有两种运行模式,第一种是互联网用户直接操控模式(图7),流程为(1)互联网用户登陆个人终端(2)个人终端运行个人空间应用程序(映射型虚拟神经元)(3)个人空间相关应用程序与远方传感器,工作设备的驱动程序进行接驳(4)互联网用户通过个人空间界面直接操控传感器,视频,音频和办公设备进行活动。 图7 互联网用户直接操控的虚拟感觉和运动系统机构图 第二种是互联网用户的间接获取模式(图8),流程为(1)传感器,视频,音频采集器,工作设备在本身的程序(或在数据整理和挖掘虚拟神经元)的驱动下,自动运行(2)传感器,视频,音频采集器,工作设备在运行中得到的相关数据进入到互联网的数据海洋中。(3)互联网用户通过个人终端的个人空间应用程序(映射型虚拟神经元)与数据整理和挖掘虚拟神经元接驳并获取数据。 图8 互联网用户间接获取虚拟感觉和运动系统机构图 2.4互联网虚拟自主神经系统 互联网软件层包含了一种虚拟神经元---数据整理和挖掘虚拟神经元,这种神经元应用了人工智能,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领域的算法,针对互联网中的信息,数据和资料进行处理。其处理的结果通过互联网供个人用户和机构用户查阅和研究。因为这一类神经元包含了预先存放的算法和知识,在运行时并不需要人的主动控制。 数据整理和挖掘虚拟神经元与互联网虚拟感觉,视觉,听觉,运动系统的结合。设计者可以将算法和规则放入到数据整理和挖掘虚拟神经元(或直接放入到感觉或运动神经元)中,当从互联网虚拟感觉,视觉,听觉系统获得信号触发,数据整理和挖掘虚拟神经元便开始驱动互联网虚拟运动系统或其他系统完成特定功能(图9)。例如连结到互联网的传感器将气压,湿度,温度等参数发送给互联网的特定应用程序(数据整理和挖掘虚拟神经元),经过运算如果符合下雨的条件设定,程序受到触发,激活互联网虚拟运动神经元,远程控制野外设备如收割机,挖掘机打开防雨设备。上述互联网现象,我们将其归纳为互联网的类自主神经系统。 图9 互联网虚拟自主神经系统示意图 从图5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自主神经系统主要有两种运行模式:1)对互联网的数据海洋数据进行整理和挖掘,并将结果根据需求传递给映射型虚拟神经元2)数据整理和挖掘神经元用内置的算法和规则控制运动虚拟神经元,感觉虚拟神经元,并最终控制机器设备. 2.5互联网虚拟中枢神经系统 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的硬件基础是互联网的核心服务器以及联结他们的路由器和交换机,在这些硬件设备上统一运行的虚拟感觉神经元,听觉神经元,视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数据整理和挖掘神经元,映射型神经元等互联网应用程序将构成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的软件基础,包含文字,音频,视频,文档等信息的数据海洋将组成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基础( 4 )(图10)。 图10 互联网虚拟中枢神经系统示意图 从2007年开始,互联网的核心服务器和应用也开始出现集中化的趋势,2007年9月Google和IBM提出和推广的云计算就代表了这种趋势。通俗的讲,云计算就是将传统上分散在个人计算机上的应用集中在若干个大型服务器中,互联网用户通过终端使用大型服务器提供的互联网服务。从云计算的这些特点看,它具备了互联网虚拟中枢神经系统的雏形。 2.6互联网的虚拟神经反射弧现象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神经系统的活动是各种各样简单或复杂的反射活动,反射弧的结构也有简有繁,复杂的反射弧有许多中间神经元。在最简单的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直接在中枢内接触,称为单突触反射 。 膝跳反射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反射类型,它仅包含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输入)和运动神经元(输出)。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内。但是,在完成膝跳反射的同时,脊髓中通向大脑的神经会将这一神经冲动传往大脑,使人感觉到膝盖被叩击了 (图11)。 图11 膝跳反射示意图 从图7和图8的互联网虚拟感觉和运动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也同样存在神经反射现象。例如,当互联网中的传感器通过测量空气中的温度,湿度和风速,经过预制程序的运算,发现达到符合下雨的条件参数,于是传感器向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发出信号,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经过简单运算,向该地区联网的野外机械设备发出指令,打开防雨设备,实现互联网的防雨神经反射弧功能(图12)。互联网除了这种简单的反射现象之外,和人类神经系统一样,也同样存在复杂的神经反射现象,这个问题将在未来的论文中专门进行阐述。 图12 互联网神经反射弧示意图 2.7关于互联网研究的相关概念综述 从2007年开始,互联网出现了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这些概念与互联网神经系统的观点都有一定关联,分别介绍如下。 云计算由Google提出,2007年10月Google与IBM开始在美国大学校园,包括卡内基美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及马里兰大学等,推广云计算的计划,一般来讲,就是传统我们在个人计算机里安装的办公软件,游戏软件,杀毒软件,财务软件等,都集中放入互联网中的巨型服务器中,无数用户通过更为简单的客户端接受巨型服务器的“服务“ 。 物联网普遍公认的是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物联网的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 ,简称:IOT。物联网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链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 。 2009年1月28日,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奥巴马举办的美国工商业领袖圆桌会议上,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IBM的智慧地球主要内容是“物联网和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物联网,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 。 从本文描述的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看,云计算相当于互联网的中枢神经系统,物联网相当于互联网的虚拟感觉神经系统,而智慧地球的概念从结构上与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类似,但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云计算,物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的关系,迄今为止没有形成完整的结构图示。从互联网进化的观点看,云计算,物联网和智慧地球仍然是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组成部分,并不是脱离互联网出现的新独立事物。 3人脑中的互联网应用 我们曾经在论文“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中提出5个人脑中类互联网应用,连同本文新提出的6个新互联网应用,形成11个互联网虚拟大脑与人脑结构的对比应用,(表1)。 表1互联网与人脑功能结构对比表 互联网的结构 人脑的结构 SNS 类SNS应用 电子商务 类电子商务应用 twitter 类twitter 威客(witkey) 类威客(witkey) 博客应用 类博客应用 维基百科应用 类维基百科应用 互联网的地址编码系统(ipv4,ipv6) 人脑的地址编码系统 互联网的搜索引擎(google.,百度) 人脑的搜索引擎 互联网网络的路由协议(Tcp,rip,bgp)人脑的路由协议 互联网的信用体系 人脑的信用体系 互联网的信息筛选,整理和推荐机制 人脑的信息筛选,整理和推荐机制 对于上述对比象,我们认为应该从神经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等层面进行研究,一方面提炼和总结互联网相关应用的运行特征,以此为启发和索引,设计神经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实验,在人脑或其他生物大脑中寻找对应结构,本文将从4各方面对人脑中类互联网应用进行阐述。 3.1人脑中类搜索引擎应用 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搜集互联网上的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并将处理后的信息显示给用户,是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的系统。目前互联网使用最为广泛的是Google(英文)和baidu(中文)。主要工作原理有三个环节。第一,每个独立的搜索引擎都有自己的网页抓取程序(spider)。Spider顺着网页中的超链接,连续地抓取网页。由于互联网中超链接的应用很普遍,理论上,从一定范围的网页出发,就能搜集到绝大多数的网页。第二,搜索引擎抓到网页后,还要做大量的预处理工作,才能提供检索服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取关键词,建立索引文件。第三,用户输入关键词进行检索,搜索引擎从索引数据库中找到匹配该关键词的网页 。 根据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神经心理学层面的实验。第一.准备10张志愿者照片,实验参与者逐次查看照片。第二.实验者处于实验房间内静默思考。第三,分别让在10张照片内的一名志愿者和不在10张照片内的一名志愿者进入实验房间,让实验参与者辨认是否是10张照片出现过的人。实验参与者填写表格如下(表2): 表2 人脑类搜索引擎试验记录表 照片 是否出现 备注 A志愿者照片 B志愿者照片 C志愿者照片 D志愿者照片 E志愿者照片 F志愿者照片 G志愿者照片 H志愿者照片 I志愿者照片 如果试验参与者能够直接辨识或通过重复上述过程辨识志愿者是否为照片中出现的人,则说明该实验者大脑中存在扫描信息,索引信息,检索信息的类搜索引擎功能,当试验者数目不断增加,而完成上述功能的试验者比例超过95%,则可以证明人脑中存在类搜索引擎功能。 3.2人脑中的类维基百科应用 维基百科是一个自由、免费、内容开放的互联网百科全书协作计划,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这个站点使用Wiki,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维基百科中的任何文章及条目。从技术的角度看维基百科起源于1983年诞生的电子公告牌功能,传统上在BBS中,只有文章的发布者或管理员能够修改文章内容,维基百科对这一功能进行了创新,它允许每一个访问者(或者必须是维基百科的注册用户)可以对一个词条的内容进行修改,无论这个词条的内容是谁创建和发布的。 维基百科应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流程是这样的,用户A创建词条abc,并撰写abc的解释和说明文字,形成版本1。用户B看到词条abc和它的说明文字,认为解释不完整或者有错误,于是用户B在用户A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形成版本2。,不断有用户进行修改,abc的版本号不断增加。在修改的过程中,如果一个用户发现最新的版本整体质量不如前面的版本,则他可以将前面的版本置为最新版本。虽然有国界,信仰,情绪,知识范围的不同,会产生修改意见的争执。但总体上看,维基百科的工作流程还是会使各词条的说明质量不断提高。 根据维基百科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在神经心理学层面设计如下实验。参与实验者A和志愿者B最初共同处于一个实验房间内,要求参与实验者A观察志愿者B衣服的颜色,然后志愿者B离开房间,实验者A纪录B的衣服颜色,B更换不同颜色服装进入实验室,重复上述过程5次,在五次试验结束后,收回A填写的纪录表,更换同样内容的新表,请A回忆B从第一次到最后一次穿着颜色并按顺序重新纪录(表3)。 表3 人脑中类维基百科应用试验记录表 次数 志愿者B衣服的颜色 备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如果参与者A能够完成上述过程并正确纪录B不断更新的颜色,则说明A根据一个物体的变化,不断更新该物体属性的说明和纪录,并保留原有属性的纪录,而这恰恰是维基百科的运行原理。通过对大量人员的测试,如果95%(色盲导致的错误除外)的试验者能够完成实验,则说明人脑大脑存在类维基百科的应用是成立的。 3.3人脑中的类ip地址应用 目前的全球因特网所采用的协议族是TCP/IP协议族。IP是TCP/IP协议族中网络层的协议,是TCP/IP协议族的核心协议。目前IP协议的版本号是4(简称为IPv4),发展至今已经使用了30多年。 IPv4的地址位数为32位,也就是可以为连接到Internet上的设备提供2^32-1个地址。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IP位址的需求量愈来愈大,使得IP位址的发放愈趋严格。 IPv6是下一版本的互联网协议,也可以说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协议,它的提出最初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IPv4定义的有限地址空间将被耗尽,地址空间的不足必将妨碍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扩大地址空间,拟通过IPv6重新定义地址空间。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可以为互联网中的设备提供2^128-1个地址 。 检验在人脑中是否存在类ipv4/ipv6的应用,这个地址编码系统究竟是存在于神经元层面,或者人脑中的记忆信息层面,这是一个深入涉及神经生理学的实验设计,已经超出了本文作者的知识范围,但是本文作者提供了ipv4/ipv6的设计原理,希望能作为神经生理学家设计相关实验的参考,需要回答的有两个问题第一,在人脑的哪个结构层面会出现类ipv4/ipv6应用。第二,互联网的地址编码系统正在经历从ipv4/向ipv6进化的阶段,那么在生物大脑进化的过程中,是否也出现过类似的地址编码扩充现象。 3.4人脑中的类路由器功能应用 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第三层——网络层的数据包转发设备。路由器通过转发数据包来实现网络互连,路由器工作包含两个基本的动作:第一,根据维护的路由表确定最佳路径,第二,通过网络传输信息路由器。 具体工作流程如下路由器的某一个接口接收到一个数据包时,会查看包中的目标网络地址以判断该包的目的地址在当前的路由表中是否存在。如果发现包的目标地址与本路由器的某个接口所连接的网络地址相同,就将数据转发到相应接口;如果发现包的目标地址不是自己的直连网段,路由器会查看自己的路由表,查找包的目的网络所对应的接口,并从相应的接口转发出去;如果路由表中记录的网络地址与包的目标地址不匹配,则根据路由器配置转发到默认接口,在没有配置默认接口的情况下会给用户返回目标地址不可达的信息 。 正是因为互联网存在大量的路由器,以及它们维护的路由表,因此互联网出现一个在它诞生之初就有的特性具备的特性,当局部的网络出现故障无法进行通讯时,数据包或信息流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其他路经绕行,从起点传达给终点。 人类大脑中存在与互联网路由高度相似的功能,目前这个方向的研究有了初步的突破,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老鼠大脑一小块区域中的神经系统类似互联网结构。美国南加州大学神经系统科学家拉里•斯旺森和理查德•汤普森隔离起老鼠大脑中与愉悦和奖励相关的伏核区,在同一点同时注入两枚“示踪剂”,分别用于显示信号去向和来源。“示踪剂”跟随信号移动,但不会干扰信号移动,能发光,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他们发现,信号在一个个圈组成的网络中移动,这个网络“不是一个有上下之分的等级架构”。 斯旺森2010年8月11日对英国广播公司(BBC)说,大脑中互联网式结构的存在可以解释大脑能克服局部损伤的现象,“你可以拿掉互联网任何一个单独部分,但网络其他部分照常工作”,神经系统同样,没法说某一部分绝对不可或缺。拉里•斯旺森和理查德•汤普森的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2010年8月《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 4总结与展望 从2007年我们正式开始互联网进化的研究以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互联网和神经学具备很强的交叉对比研究的可能性。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互联网和神经学的交叉对比将会对两个领域同时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成果。 正如东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吕乃基教授评价的那样,这个方向 “关系到互联网的发展、对人脑及思维的认识、人与互联网,从根本上说是人与技术的关系,以及对于进化的理解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有必要从IT、网络理论、科学技术哲学、神经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等不同角度加以研究” 。 References . Feng Liu,Ling ling zhang,Ji fa gu.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Internet--- Witkey Mode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Systems Sciences. 2008,4(4). 12~17 .Fengliu gengpeng yingliu. From the Structure of The Human Brain to See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et . CHINESE JOURNAL OF ERGONOMICS ,2009,15(1). 11~14 Peter • Russell. Earth Awakening Brain . Heilongjiang People Publishing House. 2004.2~4 Fengliu gengpeng.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internet virtual brai . sciencepaper online. 2009.4 Ben greenstein,Adam greenstein. Color Atlas of Neuroscience Neuroanatomy and Neurophysiology . Thieme. 2003.56~60 Baidu Encyclopedia. cloud computing . . http://baike.baidu.com/view/1316082.htm?fr=ala0_1 Baidu Encyclopedia. The Internet of things . . http://baike.baidu.com/view/1136308.htm?fr=ala0_1_1 IBM. Smarter Planet . .http://www.ibm.com Baidu Encyclopedia. search engine .2010. http://baike.baidu.com/view/1154.htm Carl Timm Wade Edwards. CCNP:building Scalable Cisco Internetworks Study Guide . Sybex. 2002.13~16 BBC. Brain works more like internet than 'top down' company . . http://www.bbc.co.uk/news/science-environment-10925841 .Naijilv. Discussion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et ].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8826
个人分类: 互联网进化论|8547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技日报访谈:智慧城市:“智慧”必须握在自己手中
liufeng 2010-12-6 12:59
前言:科技日报的这篇访谈很清晰的描述了我的若干观点,希望能给当前火热的云计算,物联网和智慧地球提供不一样的思路。该说的都说了,但事物如何发展,却不在我们的预测之内。只求内心的安定。 文章全文地址: 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0-12/05/content_253608.htm 智慧城市:智慧必须握在自己手中 周日特别策划 本报记者 赵雪 自美国IBM公司推出智慧地球概念后,中国以智慧城市为切入点,与之开展了多项合作。有学者提醒,信息安全问题当首先考虑   中国建设智慧城市首先必须考虑国家信息安全问题,其次要与整体土壤匹配。在12月2日至3日举行的2010信息城市高层论坛上,中科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锋发言中的一句话,在会场上引起共鸣。   自美国IBM公司2009年初推出智慧地球概念后,我国以智慧城市为切入点,与之开展了许多合作项目。在2010信息城市高层论坛上,智慧城市成为了代表们发言的关键词。   这是信息主权问题   2009年3月,刘锋与13位学者开始研究美国智慧地球战略。智慧地球代表了美国最高科技方向,他们的商务人员积极在中国企业和政府部门推广智慧地球应用,这种宣传力度在其他国家是罕见的。刘锋分析说,物物相联的信息要通过云计算技术处理,因此谁能控制云计算,谁就能控制信息主权,而云计算的基础则是服务器与存储技术,但中国并不是这些领域的技术与市场掌控者。这是一个信息主权问题。目前我国在互联网领域能够掌控的核心技术还十分有限,再加上传感器和射频标签的普遍应用,由此带来的安全风险也就更加难以估量。如果这些信息没有国家统一的规划,很容易被对方获取或被操纵。   刘锋进一步分析说:IBM公司是与美国国家战略挂钩的公司,中国如果与其合作的话,智慧城市所涉及领域的动态信息将很容易被获取或操纵,进而被美国政府所利用。另外,通过IBM公司的软件系统,美国军事人员也将可以反向操控上述设备。美国如果能够顺利介入涉及中国国家机密的信息领域,中国城市和重点领域的信息建设,如铁路、公路、电力、水利、油气管道、金融领域的国家安全动态信息,将很可能被其获取,甚至被第三方利用。安全问题并非单单针对IBM智慧地球战略,而更在于整个国家未来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智慧地球的更全面的互联互通,目标是要实现国家层面乃至全球的基础设施甚至自然资源的互联互通,这就为某些跨国大公司借助技术手段掌控全球范围的各种资源提供了便利,可能会给各国信息安全带来影响,应该引起中国的度高重视,并进行必要的系统评估。这一研究结果,刘锋等曾上报给国家有关部门。   学者们的研究立即引起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关注,2009年9月,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经调查,编撰了一份《IBM智慧地球的认识和思考》报告,客观地分析了智慧地球的内涵、本质、特征和商业目的,智慧地球对促进两化融合的积极因素,以及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其中提到,当全世界互联成一个超级系统时,系统安全性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如果中国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不能坚持自主可控原则,国家风险将会凸显。报告还认为,IBM的智慧地球实现难度极大,会形成新的技术壁垒、甚至会威胁国家信息安全等。   今年4月9日,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出席2010年经贸形势报告会所作的当前我国工业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专题报告中也指出:对于外国这些新的理念和新的战略,中国既要有所启迪,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也要提高警惕,不能受制于人。 盲目发展将会成严重的经济负担   记者了解到,智慧地球理念所涵盖的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等技术,我国均已具备一定研发基础和产业化能力。但目前在信息技术等高技术领域,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依然很高,多数产业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   刘锋对此分析说,全球确实没有竞争对手可以在传感器网络、云计算、超级计算、软件服务化、数据整合与挖掘领域胜过IBM。智慧地球将有可能引导各国信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向其聚集,从而影响各国信息产业的整体布局。   《IBM智慧地球的认识和思考》也指出,IBM如果凭借智慧地球大规模获得了中国方面的项目资源,中国将会被IBM高附加值产品消耗掉大量资金及资源,严重削弱中国对本国企业的扶持力度。   刘锋认为,美国一直不断推出互联网和信息化的新概念新理论,如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等,并通过概念炒作,引发中国地方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但一个地区的技术水平及技术条件如果无法匹配的话,在这方面过快建设就会成为严重的经济负担。我国在整体条件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建设智慧城市,将会出现资金及资源浪费和效率下降等问题。   但一年多来,IBM在我国的智慧地球战略推进却是有条不紊,已中标沈阳、南京、广州、深圳、上海等22个城市的重大项目建设,很多地方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已经将其列入当地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的重点课题,有的甚至已经在着手编制智慧城市专项规划。工信部有关人士认为,这些项目透露出了地方政府的盲目性。    应加强智慧中国战略研究   在刘锋看来,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高科技企业之一,IBM围绕推销自己产品的解决方案,倡导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的理念,尽管智慧地球是IBM的一种营销手段和产品促销策略,但不可否认它的战略前瞻性和超前性,因此我们应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智慧地球对我国信息安全和信息产业的影响,必须构筑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中国战略研究,抢先占领理论研究的制高点,从而占据市场和技术制高点。   他建议,当前我国应在加强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研发,突破核心技术,加强相关技术集成创新的同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尽快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在公共事业领域,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批发展重点开展试点示范,等待商业领域的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成熟并进行充分安全和技术论证后,再以商业先行、快行,公共事业后进、缓行的办法逐步实施。中国只有真正掌握了与智慧地球相关的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从容地应对智慧地球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才有可能建设成自主可控的智慧城市。   (本报北京12月4日电)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439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不能被西方炒作概念牵着鼻子走--在2010信息城市高层论坛的发言
liufeng 2010-12-4 17:36
2010信息城市高层论坛重点探讨信息城市,物联网,云计算对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影响。由工信部,中国科学院 和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举办.参会者主要为地方政府信息主管,通行行业企业,和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台湾的信息管理者和企业负责人。2010年12月2日举办。 在这次会议上,我应邀做了主题发言,详细阐述了三个观点: 1.信息城市,智能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应注意国家信息安全和整体土壤匹配的问题 ,不能被西方不断炒作的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等概念牵着鼻子走。 2.中国企业不但应该在技术,人才,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国际竞争。应加强理论研究,抢占商业,科技制高点。 3. 从我们的研究看,IBM智慧地球是个不成熟的概念,第一,没有解决物联网,云计算和传统互联网的关系,第二,智慧地球局限了互联网的发展范围,互联网必将越过地球,向更远的地方扩张。 在这次大会上,为了保持和谐,没有对IBM 智慧地球的抄袭问题进行阐述,相关内容请点击; 图示IBM智慧地球的抄袭和剽窃行为 发言全文: http://www.cctime.com/html/2010-12-2/20101221644119123.htm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895 次阅读|2 个评论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云计算
zhudingju 2010-11-30 15:18
每天在做云计算的东西,心里想着那片云,我真的不懂她的心? 你说我像云捉摸不定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你说我像梦忽远又忽近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你说我像云捉摸不定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你说我像谜总是看不清 其实我用不在乎掩藏真心 怕自己不能负担对你的深情 所以不敢靠你太近 你说要远行暗地里伤心 不让你看到哭泣的眼睛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童安格
个人分类: 科学|24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写字到云计算
huo 2010-11-6 17:19
我用手写板在OneNote里写了几个民工,然后放大了几倍。放大后的字,因为笔划没等比例地变粗而显得很难看,但是让我惊讶的是那些很细的地方,那些特别曲折的地方,那些笔画开头、结尾、转折的地方。只要放大十倍再去比较,我看我是没法写出两个一模一样的字来的。我又试了一下,先写一个民字,然后放大八倍,照葫芦画瓢再写一个大大的民字,然后缩小两个字现在看还是挺像的,不过放大了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上述实验,我看可以有,也许已经有,以下几个研究或者应用: 1,我想请庞中华等硬笔书法家写一个电子墨水的字帖,然后把字帖放大十倍,分析他们的字的精气神到底是哪里来的。这种书法学习法可就和当年那些描红的字帖不可同日而语了。悲哉!放大二十倍,point to point地描摹,我真不知道书法作品中还能藏匿什么仿不出来的秘密。也许,书法的乐趣将限于书写的过程了。对于一般的欣赏者,你很难分辨出来一个作品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联系到书法作品市场,我感觉古代书法作品的赝品将会大增。首先,那些火眼金睛的大师们、国宝们在世的是越来越少了。他们的功力能传承下来多少,我看不会太乐观。其次,新材料、数字化等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想投资这一行,必须行家才行。 2,虽然密码学的应用越来越广,但在我的有生之年签名还将存在。在我写字的过程中,我的书写习惯、所用的笔、纸或者手写板及其所配套的数字墨水技术的实现,都参与了签名这一特殊的加密过程。这一过程的强度应该还是不低的。虽然现在我觉得写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字,但是我坚信每个人写的字(放大了看)肯定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否则还签名干什么 ?另外,我还曾听说,所有的英文打字机,即使型号一样,一个厂生产,也都是有差别的。警方可以判断一封信是不是由某个打字机打出来的。我希望从技术上能实现,判断一个人的签名是否是在某个手写板上所签。 言归正传,能point to point地描摹就能学会书法吗?估计没人会这么想。就像尽管人类对基本粒子的认识不断深入,化学也还没消失,或者变成物理学的一个分支。 在计算机科学和工程中,随处可见协议栈(stack)、层次(hierachy)、结构/体系(architecture),要处理的对象也分别会在不同的数量级(magnitude)、规模(scale)上变化。比如,前五六年我们说系统规模或者存储规模的时候,只要熟记KMGT即可从容应对,现在要再记住PEZY了。Exascale的机器业界预计是在2018年出现,现在想象力丰富的估计已经开始提Zetta-scale了。在不同的系统规模上,我们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比如,现在还在炒的云计算。无论在系统规模上,还是在应用模式上,都需要我们严肃对待。我反对对云计算的不屑一顾,反对s/grid/cloud/g这种态度。即便云计算这个概念的确并不新鲜,但是计算机这个领域终究是靠需求和产业来推动的,一个概念不在于其新旧,而在于其能否适应和解决今日明日之问题。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不难看到,关门的软件开发,关门的系统维护问题很多,云计算至少指出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思路。工业界推云计算,学界吹云计算,这其实都是好事。当然我们得有主心骨云计算到底能给你带来什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换只眼睛去看“云”
wqx 2010-10-22 08:43
这里的云是指云计算中的云,是近年来 IT 领域最火爆的两个名词之一(另一个是物联网)。 云计算的好处大家说得多了:用户不用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安装软件(这个过程有时非常费时、麻烦);按照使用情况付费,初期投入少(这对于许多中小企业用户非常重要);系统升级方便;等等。当然,也有人不断提醒云计算面临的问题:数据安全性、个人隐私、网络带宽、等等。 云计算的上面这些特点多数是从用户角度进行考虑得到的。实际上,从云服务的提供者、运营者(二者可能是分离的)角度仔细分析,会发现许多新的有趣机会。尤其是运营者角度,由于掌握着大量的数据,从中可以分析、获取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其中,用户行为的分析尤其值得关注。阿里巴巴声称 2008年初,我们突然发现整个询盘数急剧下滑,欧美对中国采购在下滑。 在2008年7月21日,奥运会前两个礼拜我们写了一封信,告诉企业界冬天来了,请所有企业做好准备。 阿里巴巴因此随后成立了与淘宝、支付宝并列的阿里云。 下面我从软件工程研究的视角做个分析。云计算的核心是各类服务,而这些服务绝大多数由软件进行支持。 软件工程研究人员的任务是不断寻找更好的软件开发与维护方法。所谓好的方法,粗略地说,应该能够较低的成本、较少的时间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但长期以来,不同软件方法的比较非常困难。软件工程是1968年在 NATO 的一个会议上被正式提出的。2008年,软件工程的顶级会议上,当年 NATO 会议的重要参与人员Brian Randell 回顾了40年的发展,提出了软件工程发展的一些问题。其中一条就是软件开发方法的杂乱:目前有8000多种编程语言,而各种各样的开发方法、开发平台、开发框架、标准则更多!为什么有这么多方法?就是方法之间的比较困难,缺少数据说话,互相不能说服,缺乏共识。 我个人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评估一个软件开发方法的实验数据获取困难。尤其是涉及软件过程、软件设计与软件需求获取的方法,获取验证的数据比较困难。相比之下,传统的软件测试以及近年来的代码分析获取数据则相对容易些。 2)软件开发涉及人的因素太多。这给评估的客观性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同样一个方法,让不同的开发人员去试验,效果差异会很大。当然,有一些消除这类因素的实验方法,但应用起来成本很高。 3)软件开发的特殊性。我近期的个人理解:软件开发实际上相当于传统行业(例如 制造) 的设计环节,其中的不确定性非常大。而对于传统行业的设计环节,不同设计方法的评估一样的不容易。 4)软件的应用领域过于广泛。不同的开发方法本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领域,它们之间的对比自然十分困难。这个已经不太像个原因了。 云计算出现后,大量的软件运行在集中的服务器上。如果能继续延伸一下:在开发阶段,用户也是通过浏览器操作服务器上进行的,那就给获取软件生命周期的各种数据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1)获取软件制品。目前已经有许多开源代码库(CVS, SVN等)、项目跟踪系统(Bugzlla, Issue Tracker System),并已经有许多工作(Mining Software Repository)研究分析如下问题:共性的缺陷模式、缺陷是如何引入、消除的?软件是如何演化的?等等。近年来软件工程顶级会议上的许多文章与之相关。 2)获取软件运行状况信息。在云计算模式下,完全可以将用户看作是一类特殊的测试人员,用户使用一次,就相当于帮助测试一次。在传统分发方式下,这类测试的结果获取困难。许多人在所用软件的软件出现错误时,都遇到过类似于是否将出错信息发给生产商?这样的信息。这就是生产商在收集特殊的测试数据,以便于找出软件中存在的缺陷。云计算模式中这类结果的获取就方便多了:软件本来就运行在服务的运营商那里。有了这些数据,分析出错根源就方便多了。 3)获取用户的行为。类似地,传统方式获取用户的行为非常困难。微软曾经发去过用户体验活动,以获取这类数据。当软件工具部署在云中时,获取这些数据也十分方便,有了这些数据,开发者就可以知道一些重要信息:用户一般如何使用软件?哪些功能最受用户欢迎?这对于后续版本的演化是非常重要的。 4)获取开发人员的行为。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分析这类数据(包括 SVN 中的信息),但检查点过粗,可能一天只有一两条数据。如果能够通过云编程的方式(例如利用 webIDE 开发),获取细粒度的行为信息,就可以将开发者的主观行为客观地记录下来。这对于了解不同类型用户的开发模式、不同开发方法的对比是非常有价值的。 如果有这么多数据在手的话,应该可以很好地缓解上述不同软件方法的比较非常困难的局面。
个人分类: 未分类|4459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计算机大会圆满召开-杭州
wucg 2010-10-14 20:10
中国计算机大会于10月11日至12日在杭州召开。此次会议的参会人员很多,偌大的一个会场(第一世界大酒店,第一世界厅)坐得满满的。大会关注热点有两个,一个是物联网,另一个就是云计算。几乎场场大会报告和各个分会报告都会有人提及这两个词。在云计算的分会场里,由于场地不是很大,很多人站在后面,把门口挤得水泄不通,室内空调很弱,因此异常闷热,但是大家听报告的热情未减少,仍然坚持到了最后。 大会的经典语录: 我坚信不移的事情是:资本只能是赚取利益,资本家永远是舅舅,你是这个企业的父母,你要掌握这个企业的未来。-语出《马云:资本永远是舅舅 自己掌握阿里未来》,详见: http://www.ccf.org.cn/sites/ccf/nry.jsp?contentId=2573051627598 最后想修订标题的同时,向大家检讨一下:刚才发下文章中有不少的错别字,都是打字的时候没有来得及检查惹得祸。 向已经阅读此帖的同仁们说声抱歉,那些错别字可能影响了你的心情。
个人分类: 百之草园|3313 次阅读|3 个评论
揭开云计算的神秘面纱
feicheng 2010-9-26 04:13
数字世界喜欢陶醉在自己的行话中,其中当今最流行的词汇之一就是云计算。每当讨论到互联网的新用途,人们就会看到这个词。但是当科技人员和企业提到利用云做事时,他们的意思是什么呢?他们讨论的不是气象学,当他们使用这个总是以单数形式出现的术语时,他们所看到的全是阳光,不是阴雨。 以下的基本解释可以帮助您明了关于云计算的讨论。这一解释并未涵盖互联网专家的每种具体意见,但我希望它能让一般人更好地理解他们所得到的云产品和云服务。 在最基本的层面上,云指的就是互联网,或者说是遍及世界各个角落且周围庞大的服务器阵列,是它们组成了互联网。当人们说某份数字文件被储存在云中,或某项数字任务在云中执行时,他们指的是这份文件或这项任务借助网络浏览器或应用软件,在通过网络连接的某个服务器而不是在本地设备(例如电脑或智能手机)上运行。 这并不是一个新想法。多年以来,有许多服务可以让你通过互联网将文件备份在远程服务器上或在线保存照片。而基于网络的电子邮件程序,如Yahoo Mail或Hotmail,都是耳熟能详的云应用例子。这些程序是在 服务器而不是电脑上运行,需要通过网络浏览器与之连接。 近年来发生的一个变化是,大容量网络存储空间变得更便宜了,因此程序设计员有可能编制出更复杂的远程软件,而网络连接情况也得以改进。而且,有些用户表示,希望以比电邮文件更方便和丰富的方式共享 和合作。云服务能让许多用户浏览、评论和编辑同一份资料。所有这些因素促进了云计算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电脑本身也在发生变化,使云服务更令人动心。你的小上网本可能没有保存全部音乐或照片所需的庞大硬盘,但是有很多方法可以将这些资料保存在云中,并在需要时获取它们。智能手机无法像电脑那样运行所有复杂程序或储存所有文件,但是如果将手机连接到云存储器和云应用程序上,它所能做的将远远超过其硬件配置所允许的范围。而且,有了云文件存储器和云应用程序,你就能放心地去旅行,而不必带上电脑。你只需用一部借来的电脑、平板笔记本或智能手机登录网络便可工作。 因此,近年来,出现了大量云产品和云服务,它们可以用于储存和共享文件、同步保存所有本地设备上的数据、执行编辑照片或创建和编辑大文件等任务。 例如,这篇文章的一部分就是在微软公司(Microsoft)新近发布的云版Microsoft Word私人测试版上写作的。实际上,微软免费提供了整套云版Office软件。谷歌(Google)和其他公司已经有了此类云生产 力套件。以下是另一个例子:苹果(Apple)iPhone手机的200,000种应用程序中,许多只是小程序,它们利用储存在云上的数据或服务提供从饭馆选择到驾车导航的各种服务。 这样的好例子还有很多。在Picnik.com上,你可以找到一种设计精巧,功能多样的云照片编辑器,它可以对许多照片网站和本地硬盘上的图片进行编辑。在Zoho.com上,你可以找到丰富的云应用软件,它们可以 和网络以及本地硬盘互动。你可以用一种名为Mint的云程序追踪你的财务情况,这种程序可以通过电脑浏览器、iPhone或安装了Android操作系统的手机获得。 当然,聪明的读者会注意到,这种云计算趋势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如果你没有联网──或者网络连接状况不佳,那么当你希望获取存储在远程服务器上的重要文件或需要使用云程序时,就只能干着急了。正在建设 完全云操作系统的谷歌公司和其他公司已经想出了将某些远程资料保存在本地设备上的方法。但是这些解决方法仍不完善,因此明智的用户会确保他们最需要的工具和文件仍然可以从本地设备上获得。 有些产品通过将云服务与本地服务相结合来解决这一问题。我最喜欢的这类服务之一是SugarSync,它可以将你选择的重要文件夹备份到网上,并将其同步到电脑硬盘上,这样,你就永远能方便地得到最新的拷贝,不管你是否能联网。另一个问题是隐私问题。许多云服务的安全性都很高,但暗中窥探的黑客是毫不留情的,因此消费者应该小心保管他们存储在云中的数据。你可能不在乎一张照片被窃,但如果你的社会保障号码被窃,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云计算已经问世,正在发展,而且非常有用。它只会变得越来越好。 Walter S. Mossberg 来源:华尔街日报
个人分类: 一般认识|178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6: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