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云计算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云计算

相关日志

新书出版 - 《NewBluePill:深入理解硬件虚拟机》
qizhwei 2011-7-10 04:57
现在云计算很流行,其基础是虚拟机技术的成熟。我们实验室对硬件虚拟化技术研究了很长时间,于淼在深入分析源代码的基础上,撰写了本书,经过多次修改,历时超过2年,终于在清华出版社出版了 。 NewBluePill是国外的虚拟机开源项目,并征得该软件开发人员同意,以此来蓝本撰写了本书,BluePill本身名字也很有意思,就是电影《黑客帝国》里面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进行转换的药丸。 目前关于虚拟机的书也有不少,本书的主要想法就是根据源代码来解释虚拟机的原理。没有具体的源代码,很多概念停留于文字解释,是无法搞清楚其内在实际运作。随着国内研究水平的提高,已经不能满足于从国外翻译一些技术材料。国内有赵炯的linxu源代码的书籍,浙大有一本深入理解linux内核的书,写得很好。本书的风格尽量参考这些操作系统内核的写法。 希望抛砖引玉,能够让我们国内对计算机系统的教学和研究更上一个台阶。
个人分类: 学术探讨|5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数据中心到知识中心——优化云计算
geneculture 2011-6-30 04:40
从数据中心到知识中心——优化云计算 邹顺鹏 1,2 ; 邹晓辉 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 29 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 1 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2 英语系大学英语任课教师 ; 1 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 旨在 从数据到知识推进云计算。其要点如下:首先,指出当前的云计算,即大规模计算机集群的云计算,实质上是依托数据中心所存储的海量数据而进行的云计算;同时,还进一步指出:那种通过大规模采集海量数据,然后,通过 PageRank 、 MapReduce 乃至 Hadoop 等工具软件,可提高其搜索效率的方式,虽然可行,但是,仍然存在缺陷或不足。从数据到知识,是其进一步发展之必然。本文的意义就在于:探讨从数据到知识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两类云计算。 关键词:数据中心;知识中心;云计算 From Data Center to Knowledge Center -- optimization of Cloud Computing Shunpeng, Zou 1, 2 ; Xiaohui, Zou 1, 2 College Road, Haidian District, No. 29, 100 083 1.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2.Sino-US Project qhkjy@yahoo.com.cn 15300239971 This article aims to advance cloud computing from data center to knowledge center. The main points are as follows: Firstly , it points out that the current cloud computing, which is the cloud computing of large-scale computer cluster, is essentially the cloud computing relying on the data center for storage of massive amounts of data; At the same time, it further points out that the existing method by gathering mass data in large scale and then by using tool software, such as PageRank, MapReduce and Hadoop, to improve the search efficiency turns out to be feasible though, but still flawed or inadequate. It is inevitable for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from data center to knowledge center.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lies in exploring two types of cloud computing that exist in the process of further development from data center to knowledge center. Keywords : data center; knowledge center; cloud computing
个人分类: 谷歌和云的智慧 Google and the Wisdom of Clouds|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SaaS+PaaS ——奏响云计算新序曲
libing 2011-6-29 09:33
  在全球经济仍是挑战的情况下,云计算成为一个企业用来规避风险的策略和新的经营方式。它由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等技术发展而来,并融合了近年来的热点技术如虚拟化、Web2.0等。美国调研公司Forrester Research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今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407亿美元,而2020年将增至2410亿美元。   云计算在中国最早被大家所认识是源于它的典型代表应用SaaS。2004年,八百客在中国首家推出SaaS模式在线CRM,并推出全球首个中文PaaS平台800APP,为中国企业打开了云计算的大门。目前,SaaS已被广大用户所熟知和接受,而云计算的另外一种应用形态PaaS也已经蓄势待发,全面进军中国市场。   角逐传统软件 SaaS崛起   在传统软件激烈竞争之际,SaaS异军突起,以其0安装0维护,即需即用,按需付费的特征为广大企业用户所青睐。相对于传统的软件,SaaS解决方案有明显的优势,包括较低的前期成本,便于维护,快速展开使用等。   应该说,SaaS的崛起首先源于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的普及给软件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使得软件的互联网化越来越明显:首先,通过互联网使用软件的用户将越来越多;其次,软件和服务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软件互联网化日益明显;第三,在互联网上开发、部署和交付软件服务深受业界欢迎,这都给基于互联网的SaaS孕育了良好环境。   德赛网CEO许卫国曾表示:“SaaS是中国软件业下一个十年崛起的机会。目前软件厂商都面临客户少,软件出售价格低的局面,令企业经营艰难,所以SaaS形式的出现将转变这样的僵局。”   作为中国SaaS的发起者,八百客见证了中国SaaS崛起的每一步。漫漫7年升级路,SaaS在中国经历了无人问津、质疑、尝试、推广到应用的坎坷之路,终于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2011年,八百客的企业用户数正式突破19600+,可见,用SaaS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在中国势不可挡。   告别喧嚣 SaaS向PaaS演变   回顾SaaS的发展历程,从2004年SaaS初涉中国,经过2007以及2008年炒概念、炒模式的热炒,到2009年,媒体、用户、政府开始对SaaS真正关注,纷纷推出了各种SaaS扩张计划。现如今SaaS已经告别喧嚣,更加专注于实际的应用。   众所周知,SaaS提供商提供的应用程序和服务通常使用标准Web协议和数据格式,以提高其易用性并扩大其潜在的使用范围。但是这并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所以他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开拓新的技术,推进整个SaaS时代的飞越,于是PaaS出现了。PaaS实际上是指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以SaaS的模式提交给用户。相对传统软件来说,PaaS是一种比较低成本的方案,对那些资金有限,并且IT资源有限,急需扩展IT基础支撑的企业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如果说SaaS能为用户提供简单的基于互联网的软件管理服务的话,那么,PaaS则能使这种服务具备“个性化”特征。对于那些只为企业用户提供固定应用模式的以小型套装软件为主的企业来说, PaaS意味着一个更高层次的开发与应用。因此,打着SaaS旗号的小型套装软件固定应用模式以及不可定制的缺陷,必然难逃灭亡的命运。但是纵观国内市场,只有八百客(www.800app.com)一个孤独的舞者,拥有PaaS平台技术,可见,PaaS还是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   SaaS+PaaS 奏响云计算新序曲   “SaaS与PaaS其实都是云计算的子集,SaaS是软件应用,而PaaS是平台。PaaS的出现可以加快SaaS的发展,尤其是加快SaaS应用的开发速度。” 八百客负责人如是说。   PaaS不只是SaaS的延伸,更是能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研发的中间件平台,除了应用软件以外,还同时涵盖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等,可以提高在Web平台上利用的资源数量。八百客从一开始便深知PaaS与SaaS源与泉的关系,注重从源头出发。基于800APP平台,用户可以快速开发自己所需要的应用和产品,同时还能与其他应用平台进行混合与匹配。   PaaS对于SaaS运营商来说,可以帮助他们进行产品多元化和产品定制化。如使用八百客的800APP开发平台,用户不再需要任何编程即可开发包括CRM、OA、HR、SCM、进销存管理等任何企业管理软件,而且不需要使用其他软件开发工具并立即在线运行。   对于企业来说,选择一套传统的管理软件系统,软硬件投入、周期投入、人员投入都是一笔很大的经济负担。如果采取在线的PaaS平台,不仅可以最低化软件和硬件方面的投入,更可以在PaaS平台上快速的二次开发最适合自己企业应用的软件,其易上手的特性也可以最大的降低使用人员的培训时间和费用。在大量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企业发展和同行业竞争上。   PaaS是管理软件开发的革命,降低了SaaS应用开发的门槛,提高了开发效率,充分体现了互联网低成本、高效率、规模化应用的特性。根据著名研究公司Gartner的最新研究表明,所有重要软件企业厂商和大型的云计算专业公司将会在2011年推出新的平台即服务(PaaS)产品,这将使2011年成为平台即服务(PaaS)产品主导的一年。展望2011年的云计算产业,虽然困难重重,但前景依然光明一片,而PaaS将会作为云计算的又一杰出代表,结合SaaS,奏响一个新的序曲。
个人分类: 云与服务|22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云计算让每个单位以及个人都能以低成本接触到顶尖 IT 技术
geneculture 2011-6-28 10:28
[转载]云计算让每个单位以及个人都能以低成本接触到顶尖 IT 技术
云计算这一新兴趋势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不但抹平了企业规模所导致的优劣差距,而且极有可能让优劣之势易主 。 简单地说,当今世上最强大最具革新意义的技术已不再为大型企业所独有。云计算让每个普通企业以及普通人都能以极低的成本接触到顶尖的 IT 技术。 from: 云计算:下一百年的商业平台 http://www-935.ibm.com/services/cn/gts/shouxi/five/case5.html
个人分类: 管理学|16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去伪存真看云计算
libing 2011-6-28 09:29
  文/姜奇平   现在许多行业或者服务都打着云计算的旗号,但并不是所有的都是云计算,去伪存真看云计算,就是要抓住云计算真正的内核,   云计算实际有两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不可偏废,一是集中计算,一是分布式计算,云计算是以特定方式融合二者的历史产物。忽视任何一点,都会有严重片面性。   现在许多“伪云计算”,倒不一定是说了完全不沾边的事情,而是把云计算的某个侧面,或历史上的某个局部来源,夸大为云计算的主流,而产生误导。   为此,在这里打算仅就云计算最核心的内涵,进行一番辨析。   1)集中计算分几种情况,与云计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一种,也是最典型的集中计算是大型主机,如IBM的S/360。相当多的人把云计算说成是集中计算,这并不全面。因为云计算显然不等于大型主机。云计算的应用,并不集中于大型主机内部,而是分散在集中计算和存储的外部计算节点上。   第二种,是主从机结构,服务器是主从机结构中的集中的一方,以后互联网的WEB模式,就是主从机结构的一种。主从机结构和WEB都不等于云计算,这是因为,它们的控制权位于主机(服务器);从机虽然分散存在,但没有控制权,不是以用户为中心的。   第三种是网格计算,网格计算本质上仍是集中计算。它表面上虽然具有利用分布计算资源的特征,但由于要解决的是巨大而单一的计算问题,从应用角度看,并不是分布式的。把云计算理解为网格计算,显然会漏算由节点方(应用方)提出任务这一点。   2)分布式计算,同样与云计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一种,WEB出现前的互联网(WWW出现前的互联网),如阿帕网,就是典型的分布式计算,并不需要服务器作为计算中心。仅有分布式计算,并不等于云计算,因为云计算还有集中存储和计算的部分。   第二种,P2P,即无须经由服务器,一台计算机与另一台计算机直接相联。其重要特点是对等,没有主从之分。在可管理的P2P模式下,虽然可以经过服务器,但不同于主从机结构处,在于它也可以不通过服务器,而主从机结构不通过服务器是不可以的。云计算不同于P2P之处,在于它必须以集中计算和存储作为分布式计算的互补方面。   第三种,协同计算,可以认为是P2P形式的推广,从点对点,发展到群组协作,即时消息、SNS等,都可以是基于协同计算和并行计算的。协同计算已非常接近云计算,但仍有不同,例如SOA(面向服务架构)可以复用服务模块,但这可能只是发生于应用之间,必须将这些可复用资源移向独立于应用的云服务器中,才算云计算。   现有许多云计算的定义,都往往偏向上述情况中的某一边,因此显得似是而非。需提醒的是,业内人士谈云计算往往有特定语境,比如说云计算建设要加强集中计算和分享。结合具体所指,可能并没有错,因为它可能是指云计算基础设施或平台本身建设,也可能是针对大企业的云端业务。但听的人往往听错,以为这就是云计算的全部,体会不到分布式计算和应用端的存在。这就造成误导和误解。   这种情况并不可怕,消除误解就会搞明白。但还有一种情况就不同了。一些大企业在搞云计算时,以传统的网格计算、主从机的旧理念,把云计算纳入排斥分布式计算的集中计算的轨道,那就属于内行的传统与保守了。目前对于集成的理解,就有这种实际问题存在。   3)集中与分散的联接   现有对云计算的定义中,许多都忽略了两个基本点之间的联接方面的内涵。实际上,二者的联接,是云计算的精髓所在。这种内涵,也是从历史中一步步发展出来的。有几个概念,值得特别注意:   第一,分享(或共享)。现在所有的云计算,都会提到分享。这主要是指在云中分享可复用的资源,也包括点对点之间的分享。分享是与工业化格格不入的概念。工业企业经济是在排除分享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可分享的东西,属于政府用税收提供的公共产品。但在云计算中,分享完全可以是市场行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有两种情况与工业经济相比发生了变化,一是生产资料从物质和资本,变成了数据,从不可复用,变为可复用;二是出现了基础业务与增值业务之间的交叉补贴,分享可以获得回报(例如免费模式)。这样就造成集中的部分分享,而分散的部分回报。其中,数据资源可复用性,正是云计算中的集中,采用分享模式的基础;而集中业务与分散业务之间的关联,是分享可以成立的模式基础。   第二,虚拟化。虚拟化是云计算的重要特征。工业生产方式是集中,农业生产方式是分散。历史上从来没有解决好二者的矛盾。虚拟化在协调二者关系上,走出了新路。早在大型主机时代,虚拟化的思想就被提出了。但那时并没有端的应用可供施展。到了云计算中,虚拟化在云的集中与端的分散之间,起到关键联接作用。实际是在技术上,把资本专用性的框框打破了。在实体经济中,要素具有刚性,难以自由流动,固定资产的投资,经常成为沉没成本,造成巨大闲置和浪费。   在云计算中,虚拟化实际上将要素的刚性,变为了柔性。这对于应用端、增值端的边际投入,固然没有造成直接的改变,但对集中于云端的可分享资源来说,却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节约。相当于从事同样生产的固定成本(如初始固定投入)凭空节省了许多。社会可以把固定成本转化为可变成本,集中于必要的增值业务,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   第三,效用计算。效用计算实际是租赁的概念。由于资源可复用而生产要素可以虚拟化,在产权上带来的一个合理变化,就是资源配置可以“变拥有为控制(使用)”,把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开,对生产要素不必拥有所有权,而以租赁的方式,控制使用权即可。在云计算中,以这种方式,实现的是云一方的所有权与端一方的使用权的自然联接。这造成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一种奇妙混合:在云的方面,基础设施(I)、平台(P)和软件(S)——相当于工业时代的道路、厂房和设备——是“公有”的;在端的方面,增值业务和边际投入是“私有”的,而“公”、“私”之间以一定比例分成(如三七分成)。   第四,开放API(应用程序接口)。人们在定义云计算时,很少把API考虑进去。实际上,在集中与分散之间,离开了API相联,一切都变得不可行。因此可以说,API是云计算的关键——或者说,起到云与端联接作用的机制,是云计算的关键。在工业经济条件下,API是不存在的。即使在云计算出现之前的互联网经济中,API也经常是封闭的或不起实质作用的。例如在SOA中,共用模块并没有独立出来以API形式,由独立第三方(象云那样)提供。许多谈论云计算的人,都没有把资源共享到云端后,如何与终端计算联接的问题,当作云计算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认识。   我个人认为,云计算从更深的意义上,是以提高效能(即报酬递增)为目标取向的。许多人仅仅从效率(包括节省成本)来谈云计算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没有充分到位。可以倒着证伪一下,提高效率,也可以是报酬递减,但那样的话,云(I、P、S)与非云(实体基础设施、厂房和设备)就没有区别了。可见不谈效能,就无法把真正的区别总结出来。真正的区别在于效能(效率的变化率,即“越……越……”):采用云计算,系统越复杂,边际成本越低;不采用云计算,系统越复杂,边际成本越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取云计算,实质是在转变生产方式。 来源:2011年06月21日12:18 《互联网周刊》
个人分类: 云与服务|2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性能计算的新途径 HPCChina00013;间接计算CNCC201100032
geneculture 2011-6-27 07:41
论文编号 论文标题 所属会议 论文状态 功能选择 HPCChina00013 高性能计算的新途径——内涵式的云计算 2011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年会 已提交 【下载论文】 修改论文 删除论文 撤稿 提交正式论文 CNCC201100032 间接计算模型和间接形式化方法 2011 中国计算机大会 已提交 【下载论文】 修改论文 删除论文 撤稿 提交正式论文 高性能计算的新途径——内涵式的云计算 邹顺鹏;邹晓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 29 号, 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高等教育研究所 qhkjy@yahoo.com.cn 15300239971 摘要 本文 旨在 通过比较外延式与内涵式的云计算, 论述 高性能计算新途径。本文 首先 回顾了图灵可计算理论、克莱尼小字符串形式理论、冯诺依曼数字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图灵人工智能判定假设等前人的研究成果, 进而 ,指出它们如何影响以往的高性能计算和云计算, 最后 ,在通用计算范式探讨的基础之上,着重比较了外延式与内涵式的云计算,指出了高性能计算的新途径并以中文信息海量数据处理的典型示例支持该内涵式的云计算。其 意义 在于它揭示高性能计算不仅可有外延式的云计算,而且还可有内涵式的云计算。 关键词 :计算理论;形式理论;高性能计算;云计算 间接计算模型和间接形式化方法 邹晓辉;邹顺鹏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 29 号, 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高等教育研究所 qhkjy@yahoo.com.cn 15300239971 摘要 本文 旨在 从 人机交互界面 与 协同计算程序 结合而构成 协同智能计算系统 的角度,论述 间接计算模型 和 间接形式化方法 结合所支持的 另类云计算 技术原理。本文在系统 回顾 图灵可计算理论、克莱尼小字符串形式理论、冯诺依曼数字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图灵人工智能判定假设等前人理论研究成果对主流数字计算机通用范式影响的基础之上, 着重介绍了 笔者设计的 间接计算模型 和大、小字符串兼容的 间接形式化理论 ,并以中文信息数据为例介绍了协同智能计算系统原型的设计构想。其 意义 是该成果有利于从数据中心到知识中心优化云计算。 关键词 :计算理论;形式理论;人机交互;协同计算 会议录用论文 将分别推荐到《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软件学报》(增刊, EI )、《计算机科学》(正刊)、《计算机科学与探索》(正刊)和《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等刊物上发表 。
个人分类: 信息学基础研究|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云渲染系统开发的点滴体会
kull 2011-6-15 12:34
云渲染系统开发的点滴体会
题注:借科学网的宝地,做一个小小的广告,同时借此分享一下个人的一些感想。如有不妥之处,欢迎各位同行朋友指正。 日前,我们与阿里云计算合作开发的云渲染系统( render.aliyun.com )已上线测试了。虽然只是迈出了系统开发的一小步,回头看看所走过的历程,真是辛苦自知。下图展现了目前测试版本的界面。 回顾整个个项目的开始,恍若昨日。记得在去年丹桂飘香的季节里,王坚博士与我们相约在一个杭城的咖啡馆,讨论了希望在阿里云的商用云计算平台上来做图形渲染服务的想法。这个idea非常的有吸引力,我们居然可以有机会在数千台机器的规模上来执行图形渲染程序和方法。这对于一个搞图形学的人来说,是一件梦寐以求的机会。我们知道图形渲染(rendering),特别是追求真实感的应用中,都是计算密集型的计算任务,例如光线跟踪、蒙特卡洛采样等等无一不是消耗CPU资源的大户。而事实上,阿里云当时已经在云计算平台上跑了很多I/O密集的数据处理任务,大家正为如何充分利用CPU计算资源而苦恼。图形渲染任务恰好是一种理想的优势互补任务。 在此之前,大约从2006年开始,我们在实验室内部,已经沿着分布式计算的发展道路,借助于几个国家项目的支持,研发了一个小型的渲染农场管理系统(DR.Farm)出来。为了验证这个项目的有效性,我们特意找了浙江本地较大的一家动漫制作公司中南卡通,与其合作将我们的DR.Farm系统产品化。在其后的一年中,我们克服了很多技术困难,很好地解决了用户提出的一系列需求。从开始战战兢兢的跑场景,除Bug,到最后完全能够融入到中南的动画制作流程中,开发组的成员付出了很多的艰辛。虽然我们的系统能够很好地利用中南已有的图形工作站,将之联网构造成一个低成本的渲染农场,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我们。这就是数据的集中式存储。 因此,在这次咖啡馆头脑风暴式的聚会后,双方一拍即合,开展起实质性的工作。 ....... 很久之后,在2012年7月5日,我在浙大紫金港校区蒙民伟楼139室做了提为《实战云计算》的报告,谈了一些开发过程中的点滴体会。各位感兴趣朋友,可去新浪微盘下载: 共17MB http://t.cn/zW5Jzfb 总算,为这篇未完待续的小文,填了内容,呵呵。
个人分类: 研究杂感|538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云计算-新一轮的信息革命
热度 1 sunnow 2011-6-13 23:06
云计算 的布局已经展开,国内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国外,google依然是老大,苹果的icloud应该最早产生效应。
568 次阅读|1 个评论
把你的信息存到云端--收费还是不收费?
热度 1 lhj701 2011-6-8 23:12
把你的信息存到云端--收费还是不收费?(罗汉江) 将自己重要和常用信息存到云端,啥时用就从云中取下来,多么方便啊,不是梦想吧! 苹果发布了全新iOS 5操作系统,采用收费的方式部分解决这个问题。 “苹果将通过最新的云服务平台iCloud在线保存用户的邮件、照片、日历、联系人等信息,并与各类iOS设备互通实现数据同步,支持3G和WiFi,并支持在Mac和PC上使用。还增加了音乐自动同步功能,iTunes Match功能可以帮助用户获取更好音质的音乐。iCloud为用户提供5GB的免费空间”( http://finance.sina.com.cn/chuangye/innovation/20110608/22289961189.shtml ) 苹果通过收费来提供这个服务,如果将来有一种免费的方式,比如可以在云平台搭载广告,将是一件很不错的方式。
个人分类: 社会新闻|3006 次阅读|2 个评论
空中耕地
zhudingju 2011-6-6 10:24
空中耕地 朱定局2011-6-6 在农村的时候 有房有地没有钱 到了城里 无房无地只有钱 贷款买房后 无钱无地只有房 于是我在空中耕了一亩地 每天都有瓜熟蒂落 每天都有蝶戏蜂舞 每天都有青红相映 每天都有含苞欲放 每天都有欣欣向荣 我开心地耕耘 不染色 不膨大 不灌药 不变性 顺其自然 我的瓜不卖钱 因为无毒的瓜换来了钱 钱可能会换来瓜裂裂 我的瓜不送人 因为无毒的瓜送了人 人家也许把它当成有毒的瓜不敢食用 我的瓜只留给自己用 边吃边欣赏 吃不完的存起来 现在还年青 多种点 储够无毒的瓜果给自己后半生 等天下无毒时 再当文物拿出来与人分享 这瓜果 科学价值大于一本书 大于一栋楼 大于所有的宝马 大于云计算 大于物联网 这瓜果 营养价值大于面包 大于饮料 大于智慧城市 大于金条 这瓜果 本与世无争 却成了世俗的牺牲品 我在空中耕地想给它清静 给它童年的快乐 少年的憧憬 青年的奔放 中年的稳重 老年的深情 给它自主的生命 给它天生的身给它自由的心 我每天种着瓜果 瓜果每天养育着我 我种的时候很快乐 瓜地里的风景胜过油画胜过山水画 我捡的时候很快乐 我从不强摘它 都等它瓜熟蒂落 它在阳光里万丈光芒 它在深夜里如诗如画 每一天的它都不一样 快乐地与它相伴 它不再孤寂 我也不再孤寂 不需要钱 钱能买来农药 能买来化肥 买不来空气 买不来我种瓜的心意 不需要别人夸它高产 瓜有自己的选择 我不会为了高产把它痛苦地拉长 我开心地看着瓜一天一天地生长 这是不可复制的生命 这是生命的神圣之光
186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云计算的前世今生(十六)
热度 2 ywan 2011-6-6 05:39
云计算的前世今生(十六)
由于采用了水循环和蒸发的设计,谷歌数据中心的实际消耗能源与计算设备能源消耗的比率( PUE )在 2011 年第一季度达到了 1.09 。也就是说非计算设备的能源消耗只占计算设备能源消耗的 9% 。这跟传统数据中心 2 以上的 PUE 值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当谷歌在 2009 年推出了其完全靠水蒸发冷却的比利时数据中心之后,微软也不甘落后,几个月后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推出了更绿色的空气冷却数据中心。也就是完全依靠自然环境的空气来给数据中心降温的设计。都柏林的年度气温变化在零下 5 摄氏度到 27 摄氏度之间。而微软设在此地的数据中心的温度只要保持在不超过 35 摄氏度就可以正常运转。所以通过空气循环降温的话,该数据中心的温度基本常年可以保持在 35 度以下。当然比谷歌的 18 到 22 摄氏度还是要高一些。不过其优势是减少了水蒸发冷却的水的消耗。如果出现天气异常炎热的情况,微软的该数据中心将转为传统的类似于汽车和家用空调调节温度的机械式空调。 下图为微软在都柏林的数据中心 这是该数据中心的屋顶空气循环设备 根据微软公布的数据,其空气循环冷却的数据中心的用水量还不到水蒸发数据中心的用水量的 1% ,而该数据中心的 PUE 值在 1.25 左右。虽然比谷歌的效率稍逊一筹,但已经远远高于 PUE 为 2 的业界均值。 传统的数据中心通常将其温度控制在 22 度以下,而谷歌的数据中心则将温度控制在 27 度以下,微软则将其提高到 35 度。基本上,数据中心的平均控制温度每升高一度,就可以节约 4% 的能源消耗。所以提高数据中心的平均温度可以有效的节约电能,当然,这对服务器的设计和数据中心的整体温度调节设计有较高的要求,因为平均温度越高,局部过热的可能性就越大,对温度服务器耐热性和温度调节的要求也就越高。
个人分类: 互联网|3666 次阅读|11 个评论
云计算的前世今生(十五)
热度 1 ywan 2011-6-4 00:12
云计算的前世今生(十五)
前面提到的(云计算的能源利用效率)三个方面中的前两个主要是靠物理手段提高效率。而要取得显著效果,需要从数据中心的整体架构入手。我们先来看看谷歌是如何做的。谷歌的数据中心设计人员发现,为了提高数据中心的实际消耗能源的效率,减少空调的能源损耗是一个重要有效措施。而要提高空调使用效率,可以从两个地方切入,首先就是尽量让冷热空气隔离。 传统的数据中心是将冷气直接打入房间,使得服务器产生的热空气与空调降温后注入的冷空气混合,取得降温效果。这样做事倍功半,效率很低。如果要提高效率,需要将冷热空气尽量隔离。谷歌的办法是将其数据中心的地面高架,将冷空气从地面下采取间隔方式注入(见下图)。比如下图中有四排服务器通过三个间隔走廊将其分开,谷歌将冷气从左边和右边的间隔走廊的开缝地板注入。而中间走廊的地板全封闭。这样红色箭头所代表的热气只有通过上升到天花板再被两侧靠墙的空调器吸走。而注入冷空气的间隔走廊因为冷空气比重较重一些的缘故,可以一直保持低温,从而起到降温作用。 第二个提高效率的办法是用蒸发吸热降温。 一般来讲,空调器都需要用冷却器将循环出来的冷却剂中的热量吸收掉,冷却器消耗的电能大概占整个能耗的30% 到50%。于是一个可能节省能源的方法就是将电冷却改成自然冷却 – 比如,将数据中心设置在干燥和低温的地方,通过自然蒸发来带走热量。谷歌的所有数据中心都采用了水循环与冷却器互补的制冷技术。水循环是指将高温的冷却剂与冷水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冷却剂降温到12到14摄氏度,再循环回数据中心,将空调吸入的热空气降温到16到20摄氏度。让后将降温的冷空气再注入到数据中心,这样可以保持数据中心的冷间隔走廊的温度在18到22摄氏度左右。 而吸收了热量的热水被抽到冷却塔。然后通过冷却塔的水分自然散发蒸发热量,使热水自然降温,再循环回空调内部与冷却剂进行热交换。当外界温度过高时,数据中心可以自动转回原来的冷却器制冷。 这个办法看来是行之有效的。谷歌设在比利时的欧洲数据中心干脆取消了冷却器,直接利用了无冷却器的水循环降温设计,完全依靠蒸发来散热 (见下图)。 有时候,如果遇到服务器负载过重,温度偏高时,单纯依靠水循环可能不能满足散热要求,这时该数据中心会让一些服务器停止运行,将运算任务转到其他数据中心。从理论上讲,如果一个公司有遍布全球的数据中心的话,它可以将运算任务在全球数据中心中进行不断的即时分配,使得处在夜间时间段的数据中心处理主要的计算任务,从而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降温。
个人分类: 互联网|3596 次阅读|1 个评论
云计算隐喻
热度 2 huangfuqiang 2011-6-3 09:16
云计算隐喻
细想一下,内涵丰富!!共同鉴赏,品味!感谢作者(来自Google.com图片搜索)
个人分类: 集群、虚拟、网格、云|3013 次阅读|4 个评论
云计算的前世今生(十四)
热度 5 ywan 2011-6-2 07:05
云计算的前世今生(十四)
很多人可能都看过电影系列“骇客帝国”。尽管跌宕起伏的剧情围绕着 Neo 以及他所代表的起义军和 Matrix 的斗争展开,,其大前提之一却是一个能源问题 -- Matrix 作为一个超级电脑,需要能量才能运行。而由于大气层的破坏,这个超级电脑无法获取太阳能,所以人体的生物能成了这个超级电脑得以运行的唯一能量来源。于是, Matrix 不得不一方面为了防范人类的再次崛起而不断镇压起义军,另一方面又因为能源需求不得不让人类得以延续。 我们不知道目前提供云计算的超级计算机是否会在将来的某一天成为 Matrix 或者 Sky Net ,但能源问题却是这些数据中心现在就面临的问题。前面提到谷歌采取数据集装箱技术来节省能源。事实上,在这方面,许多公司都在摸索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要想节省能源,就要提高效率。要想提高效率,就要有有效的测量方法来估算和比较能源的利用效率。 云计算的能源利用效率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衡量。第一个方面是数据中心的实际消耗能源与计算设备能源消耗的比率。大概有 85% 的数据中心的比率大于 3 。也就是说这些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中非计算部分(包括空调或其他降温系统,电流转换等)是计算部分(服务器)的两倍甚至更多。而只有 5% 的数据中心可以将这个比率降低到 2 。而理想的数据中心应该让这一比率小于 2 ,当然越小越好。 第二个方面是服务器的总能源消耗与实际用于计算的能源消耗(中央处理器的计算,内存存取等等)的比率。一般来说,计算机的能源消耗除了用于计算外,还包括电流转换,风扇散热,等非计算损耗。对一两台计算机来说可能这不算什么,可以对上千台服务器来说,哪怕稍微降低一下这个比率,都意味着大量的能源被节省下来。目前绝大多数服务器的这一比率是 1.6 到 1.8 。 也就是说,服务器所消耗的能源中,只有 60% 左右被实际计算所利用。 第三个方面是最难测量的,但却是最关键的,这就是在用于计算的能源消耗中,有多少是用于有效计算的。目前比较流行的测量方法是首先估算一个标准的计算任务的理想能源消耗量,然后让不同的服务器系统运行这一计算任务,从而可以得出理想消耗量与实际消耗量的比率。
个人分类: 互联网|4311 次阅读|6 个评论
云计算是什么?
热度 2 eewyg 2011-6-2 06:04
云计算是什么?
每次和朋友提到我在做云计算研究,朋友总是要问:什么是云计算呢? 这个问题亦难亦易。 说难,云计算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因此,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说易,我给我在乡下的老母亲,举了个例子;她就明白了。 很小的时候,我们家还在种水田。水田需要有耕牛。可是我家的地太少;养一头牛不合算。 所以,每每农忙的时候,我们家便要租借村上大伯家的牛来耕地。然后,按照水田的亩数,我们 付给养牛人一些钱。平时,我们家就不需要管理耕牛。 我告诉母亲,大伯家的牛就叫“云牛”;然后把牛看成计算机,就是“云计算”了。 07年回老家,居然看到一头牛在地里。
447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云测试(Cloud Testing)
热度 1 libing 2011-6-1 18:07
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人们应用信息方式将发生改变,同样也会改变提供软件服务企业的交付模式、研发模式和软件测试方 式。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软件测试方式即是云测试。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迫于成本压力,市场中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云 模式所能带来的价值。 一、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简介 狭义云计算是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 IT 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 IT 基础设施、软件、互联网应用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 云计算作为一个新名词,它既不是一项新技术,也不是一个新概念。云的含义绝不仅仅是针对计算,而是 IT 系统建设的一个总体方针和大势所趋。云代表的是一个崭新的 IT 应用时代。 2002 年, IBM 首次提出 On Demand 随需应变,随后 HP 提出了 Utility Computing 效用计算,接着 H3C 提出了 IToIP 。甚至在更早的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全球各地就出现过一批以 ASP (应用服务商)、 SSP (存储服务商)为运营模式的商业探索者,他们都是云计算的先驱和实践者。上述概念或商业构想与今天的云计算并没有本质的差异,都是对同一个 IT 发展愿景进行的不同角度表述。 这个愿景就是希望 IT 资源能够有一天像今天使用的电力、自来水一样“即插即用”,不需要关心“电”从何处来, " 电 " 是怎样产生的,运输设备是什么。这些 IT 资源包括网络应用、软件、硬件设施等。 例如一家企业,他需要信息化办公,以往的模式是:企业花费大量资金采购硬件(机房、计算机)、布置复杂的网络、购买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管理软件等、配置专业的 IT 管理人员等,有的设备或软件利用率还很低,实现信息化过程耗时、耗力、耗资金、更耗费社会资源,且日常使用还需要大量投入:例如设备保管、系统维护,软件升级等,而在云时代中企业只需要简单的培训,操作者通过简单的个人终端(显示器,手机等)接入云服务就可以实现系统化、自动化办公和管理需要,享受着更加质优、价廉、节能、环保的云服务。企业无须关心数据存放在哪里、怎么实现,不再采购大量的硬件和软件,不再需要布置复杂网络,这些事情交给提供 " 云服务 " 的公司去完成。企业可以视同它们为躲在 " 云层 " 后面我们看不见的跑来跑去的 " 雨雾 " 一样,只关心落下的 " 雨滴 " 。也可以视同它们是在幕后的从没见过那些导演、化妆师等,我们只关心台上正在演出的这一幕和这熟悉的演员。 二、云测试( Cloud Testing )简介 云测试是基于云计算的一种新型测试方案。服务商提供多种平台,多种浏览器的平台,一般的用户在本地用 Selenium 把自动化测试脚本编写好,然后上传到他们网站,然后就可以在他们的平台上运行 Selenium 脚本了。 三、哪些测试项目可以做云测试   通过云测试的定义我们看出:凡是测试中需要使用的软件工具和环境都可进行云测试,当前适合做云测试的项目或内容大概有:   硬件环境:测试软件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对硬件环境的要求;   软件环境:操作系统、数据库、浏览器等,测试软件对不同运行平台的适应性;   适应性软件:防火墙及防病毒软件等,测试在安装不同防火墙及防病毒软件时,软件运行可靠性;   功能自动化测试:进行软件自动化测试;   性能测试:进行软件性能和压力测试。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软件测试服务的各种应用亦将得到发展。适合做云测试的项目也将不断增多。 四、云测试的优势 1 、立即可用 云测试提供一整套测试环境,测试人员利用虚拟桌面等手段登录到该测试环境,就可以立即展开测试。这将软硬件安装、环境配置、环境维护的代价转移给云测试提供者(公共云的经营者或私有云的维护团队)。以现在的虚拟化技术,在测试人员指定硬件配置、软件栈(操作系统、中间件、工具软件)、网络拓扑后,创建一套新的测试环境只需几个小时。如果测试人员可以接受已创建好的标准测试环境,那么他可以立即登录。 2 、 装配完备 云测试不但可以提供完整的测试环境,还可以提供许多附加服务。对于测试机,它可以提供还原点,以便测试人员将虚拟机重置到指定状态。对于测试执行,它可以监控被测试程序的一举一动,例如注册表访问、硬盘文件读写、网络访问、系统日志写入、系统资源占用率、内存映像序列化、屏幕录像等。将这些信息与测试用例一起展现出来,可以帮助测试人员发现问题,定位错误。对于大规模的测试,云测试可以提供多台测试客户机,他们从主控机上下载测试用例,执行并汇报测试结果,主控机将结果汇总后报告给测试人员。实际上,这些功能已经被各种工具所实现,云测试平台的任务是整合它们,提供统一、完备的功能。这样,测试人员就可以将精力最大限度地投入到专属的测试领域中,而不是与各种工具搏斗。 3 、 专家服务 最高级的测试服务是提供专业知识的服务。这些知识可以通过测试用例、测试数据、自动测试服务等形式提供。例如,许多应用需要读取文件,云测试可以提供针对文件读取的模糊测试。测试人员将被测试的应用程序提交给云,云将其部署到多台测试机上。在每一台测试上,应用程序要读取海量的文件,每一个文件都是特意构造的攻击文件。一旦栈溢出、堆溢出等问题被发现,立即保存应用程序的内存映像。一段时间后,测试人员将获得云测试返回的测试结果:一份详细的分析报告和一大堆内存映像文件。 4 、节约成本 每个企业都在追求成本最低和利润最大化。软件测试作为研发生产过程的一部分也有降低成本的要求,即使用最少的机器购买最少的测试软件来完成软件测试工作。利用云测试可实现巨大节省,不需要购买或准备很多的个人电脑,购买和安装各类测试用软件,也不再需要部署复杂的网络。只需要列出测试目的、环境的要求、虚拟机台数、何时间断租用即可,实现按需支付。例如购买一套自动化测试软件至少花 8000 元钱,测试中只需要使用 2 个月,但如果按 800 元 / 月租用该软件云测试平台,只需要支付 1600 元。同时随着企业软件版本和技术的发展,依赖的测试软件或环境亦需要升级换代,又会产生升级和维护费用。而在云测试环境中这些因素都无须企业考虑,交由提供云测试服务的供应商完成即可。 5 、提高效率 用云测试这种方式,极大地减少了测试环境搭建时间,如机器和网络准备、操作系统安装、各种测试工具软件安装等都将节省,只需提前将需要的配置环境告之云测试服务商,到时间直接使用即可。由于是基于网络上的应用,当测试中遇到软件使用上等问题时,亦可获得云测试服务商远程快速支持,而很少会出现停滞甚至停止测试现象。  五、云测试服务商 目前有几个提供云测试服务的公司,在此简单介绍一下: 1 、 Cloud Testing 这个公司能提供多种浏览器的平台,一般的用户在本地用 Selenium 把自动化测试脚本编写好,然后上传到他们网站,然后就可以在他们的平台上运行 Selenium 脚本了。该公司优点是:平台和浏览器覆盖得广,按需付费。 Cloud Testing 是一个基于 UI 自动化测试的云测试平台 2 、 keynote keynote 公司发布的 kite 工具,在 http://kite.keynote.com 下载使用。该工具是基于桌面的测试软件,编辑和分析网站性能,给出可视化分析结果,能够提供性能测试标准给整个 web 应用生命周期。该工具拥有独立的浏览器,用户在这个浏览器上录制脚本,然后上传,可以在 keynote 公司不同的可用地点中运行测试,查看结果。 3 、 SOASTA SOASTA 发布的 CloudTest 可以测试任何 Web 应用程序,从功能测试、回归测试、负载测试,性能测试等。该工具基于浏览器运行,并具备较好兼容性。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计算机的浏览器和互联网就可以开展测试工作。 对于中小型 IT 企业,在软件测试过程中需要模拟出上百万个虚拟用户以进行性能和压力测试,他们的硬件难以提供如此规模的计算能力。此时,他们可以租用测试云服务进行云测试,以获得强大的运算能力。测试云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和成本,企业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项目管理和提高测试的质量上。通过测试云将服务器、存储、网络和各种平台等基础设施进行虚拟化,为企业组织提供一个共享可用的自动化测试环境交付平台。技术人员可通过一个简单的 WEB 界面就非常容易地进行自动化配置,构建不同的测试模板,为企业配置不同的测试环境,并可根据需要提供随意扩展的数量和类型。同时,还能对每个云测试进行动态的全生命周期的监控管理。当测试发生中断时,能够自动回滚,保证了测试的进度和质量。测试云不只是针对软件平台和服务,对硬件物理产品也支持,以英特尔的 iLab 为例,他同样支持物理产品的验证设计,可以将物理测试设备接入虚拟测试环境,专为硬件级产品测试设计。 当前,以 VMWare 、 Hyper-V 、 Xen 三大主流的虚拟化平台得到了广泛应用。企业构建自己的私有测试云将变得非常容易。据 Gartner 提供的数据显示, 2010 年中国将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软件市场,首次超过 60 亿美元,占全球软件市场总份额的 2.7% 。到 2013 年,软件市场收入将达到 94 亿美元,占全球软件市场总收入的 3.3% 。市场的迅猛发展给云测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任何规模的企业都可以建立测试云,尤其是针对提供 IT 产品、服务外包等企业,将能够拥有很好的投资回报率。 据了解,除 Intel 外,国际 IT 巨头 IBM 、 Oracle 等已经开始在自己企业的私有云环境中构建测试云应用。在国内,金山软件、阿里巴巴等都正在利用测试云进行产品开发。市场上也已经出现了测试云产品。 谁赢得时间谁就会占得先机。随着信息化应用的深入,企业业务对 IT 的依赖到了不可或缺的程度。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不断快速的调整自己的业务模式和组织架构以适应市场,作为支撑企业业务的运营系统需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调整;谁能快速适应市场谁将占得优势。另一方面,对于提供 IT 产品和服务的企业,谁能在比别人短的周期内提供和推出高质量产品和服务,谁就占市场。
个人分类: 云与服务|447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移动云计算及开发应用程序的发展与变革
libing 2011-6-1 17:49
  新一代的信息服务将浏览器和设备视为同样的客户端。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建立其这样的服务。   是否能利用本机代码开发移动应用程序或者利用诸如HTML和JavaScript等Web技术来进行部署?开发商们就此问题一直存在着分歧。   史蒂夫·乔布斯最初建议iPhone的开发人员们能够按照需要通过设备内置的浏览器部署任何应用程序。但那是在苹果公司推出了业界领先的iTunes应用程序商店之前。   从那时起,甚至网站的建立都往往选择利用本机应用程序向移动设备发布并提供他们的内容,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试图将其硬塞进手机浏览器上。尽管在HTML5上有所改进,许多开发商仍然觉得针对智能手机和上网本的网络技术独特需求不足。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现在已经是时候让我们好好反思一下在线信息服务是如何进行开发和部署的了。在过去,发展商往往是首先兴建网站,然后再为移动应用程序改编相同的内容。但在如今的市场上,移动设备越来越多的成为用户上网的主要手段,之前的做法无疑可以说是相当落后的了。   我们需要的是移动设备的发展变革,类似于我们早期在Web应用程序发现的那样。第一批企业级Web应用程序只是将代码由传统大型机输出到了浏览器,使其看上去漂亮一些。但是,随着基于浏览器的计算变得日渐规范,应用程序逻辑移出主机和HTML输出成为主要目标。移动设备应用程序正在经历同样的转变。下一代的信息服务会将桌面浏览器和移动应用设备视为同样的客户端,同一逻辑应用程序将为这二者提供内容。   同样重要的是,在同一时间,这种转变在另一个重要的领域IT行业也发生着巨变,其正在向云计算方向大步迈进。随着平台即服务(PaaS)产品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少的信息服务提供商还在他们的私人基础设施上提供主机应用程序。   连接设备到云   对于应用程序开发人员来说,同时管理如此众多的应用程序的迁移绝对可以说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庆幸的是,平台供应商已经提供了相关的工具,使尽可能轻松的过渡到混合网络/移动应用程序。   近期,在旧金山举行的谷歌I/O开发人员大会上,这家搜索引擎巨头推出了其新的测试版本的谷歌插件Eclipse 平台(GPE)。该工具能够允许开发人员创建、测试,并上传应用程序到谷歌的应用程序引擎云平台(Google App Engine),所有的都是利用Java语言Eclipse IDE集成开发环境。   GPE的早期版本可以让开发人员利用集成支持为谷歌网页工具包(GWT)建立应用程序引擎,这是一个框架,用于创建复杂的基于Web的UI。新的2.4测试版GPE新增加了对Android应用程序的支持。实际上,开发人员可以为引擎应用构建应用程序逻辑,然后同时为Web和移动客户端生成I/O代码。   同样,微软也将其Windows Azure定位为一款移动应用程序的后端云平台。与人们所期望的相反的是,其不是仅仅限于为Windows Phone 7的操作系统而服务。新的Windows Azure工具包将适用于苹果IOS设备和Android设备。   很容易看出微软的雄心壮志。虽然IOS是目前最顶级的移动平台之一,远远超过Windows Phone 7,但苹果公司到目前为止,尚未推出一款可以和微软的Windows Azure、谷歌的Google App Engine、以及亚马逊的弹性计算云服务Elastic Compute Cloud相抗衡的云计算平台。该传闻说苹果可能正在研发相关产品,但除非iPhone的制造商们加快动作,否则,微软很有机会作为移动后端应用服务提供商赢得IOS。   未来的挑战   是否能利用本机代码开发移动应用程序或者利用诸如HTML和JavaScript等Web技术来进行部署使用?似乎看来是两者皆可。你可以投身到混合云平台。虽然这是一个好主意,但是,开发商必须意识到目前的移动应用程序云架构是一个重要的陷阱。   首先,目前在云基础设施上托管的任何应用程序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至少存在中断的风险,这可能会削弱云备份应用程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云计算平台被证明是百分之百可靠的,亚马逊、谷歌和微软的用户都出现过中断。   同样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开发人员抱怨移动平台供应商的“围墙花园”,云计算平台的用户还可能被供应商锁定。大型数据存储服务之间的移动可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应用程序逻辑在提供商之间迁移的时候往往需要进行调整。 相当多的企业正在积极努力购买部署互操作性云计算服务 ,包括Apache软件基金会和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但这些努力是不成熟的,几乎没有诱因促使云供应商们本身开展互助合作。   但最大的挑战可能是简单地寻找可以成功地开发云和移动开发程序的供应商。上述两种方法都相对较新。特别是移动开发人员的需求会持续不断的提升,许多公司都是通过采用外包或昂贵的再培训,以获得用于创建移动应用程序所需的技能。而想要找到建立了方便企业熟练应用的云平台的移动开发商似乎就显得要求要高得多了。   当然,对目前的项目经理们来说,想要招聘到新的人才貌似前景不容乐观,而聪明的开发商应该敞开大门。应用程序的开发也正在发生改变。再次重申,时间将证明一切。 原文链接: http://cloud.chinabyte.com/351/12090351.shtml
个人分类: 云与服务|2320 次阅读|0 个评论
Title: “云”概念的分析研究——协同智能计算系统的一个特例
geneculture 2011-5-31 02:39
Title: “云”概念的分析研究——协同智能计算系统的一个特例 Paper: PDF Keywords: 云计算理论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服务 Abstract: 自2006谷歌101项目公开提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至今,信息产业界说它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信息技术界说它是软件服务(SaaS)、平台服务(PaaS)和基础设施服务(IaaS)三个不同层次的互联网技术的融合,通信与计算机科学界则说它是一种有别于既有范式的新的计算模式,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具体说法。可就是缺乏一个系统周全而又简明扼要的理论描述或定义,尤其缺乏英汉双语对照的解释。笔者认为,这对云计算理论与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均为不利。为此,本文拟从云计算提出的源头及其可能的新发展两个方面来对它做一个系统的分析和展望。旨在为云计算理论与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开辟新途径。 Time: May 20, 22:31 GMT Fax: Address: Authors Authors: Name Email Country Affiliation Zou Xiaohui qhkjy@yahoo.com.cn China ✔ Zou Shunpeng China “ 云 ” 概念的分析研究 —— 协同智能计算系统的一个特例 邹晓辉 1 , 2 , 邹顺鹏 1 摘 要 : 自 2006 谷歌 101 项目公开提出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至今,信息产业界说它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信息技术界说它是软件服务( SaaS )、平台服务( PaaS )和基础设施服务( IaaS )三个不同层次的互联网技术的融合,通信与计算机科学界则说它是一种有别于既有范式的新的计算模式,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具体说法。可就是缺乏一个系统周全而又简明扼要的理论描述或定义,尤其缺乏英汉双语对照的解释。笔者认为,这对云计算理论与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均为不利。为此,本文拟从云计算提出的源头及其可能的新发展两个方面来对它做一个系统的分析和展望。旨在为云计算理论与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开辟新途径。 关键词 : 云计算理论;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服务 Analysis on the Concept of "Cloud" ——A Special Case of the Collaborative Intelligence Computing System Xiaohui, Zou 1, 2 ; Shunpeng, Zou 1 qhkjy@yahoo.com.cn 15300239971 (1.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2.Sino-US Berkeley Project) Abstract: Since Google advanced “cloud computing” openly in its “101 project” in 2006,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sector has said that it is a new business model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tor has qualified it as an integration of three different levels of Internet technology, namely software as a services (SaaS), platform as a services (PaaS) and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s (IaaS), while communications and computer science sector has constructed it as a new computing model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existing paradigm. Besides these, there are also a variety of specific statements. Nevertheless, what we lack is a comprehensive yet concise theoretical description or definition on it, especially the lack of English-Chinese bilingual Comparison interpretation, which in the author’s opinion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popular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cloud computing” theory and technology. To this en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outlook on “cloud computing” from two aspects, namely the source of the proposed “cloud computing” and its possible development, aiming to open up new ways for the popular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cloud computing” theory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 Theory,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Cloud Computing Service
个人分类: 语言学基础研究|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点评未来十大战略信息技术:云计算最令人期待
libing 2011-5-29 23:14
[转载]点评未来十大战略信息技术:云计算最令人期待
  美国知名市场研究公司高德纳 发布了一份预测报告,认为企业用户应该对10项战略技术加以密切关注,其中包括云计算、移动应用和媒体平板、下一代数据分析技术和视频技术等。    NO.1大红大紫的云计算    企业用户今后可能需要“云计算经纪人”   “云计算”是过去数年中出现的新概念,是指科技公司首先组建数据中心,然后向各大企业、政府部门及科研机构提供数据存储及平台测试等网络服务。经过数年发展,云计算目前已成为具有多重性质的服务,高德纳公司认为,企业用户今后可能需要“云计算经纪人”,同时应注意云计算的以下发展趋势:   首先,如何开展公共云计算?多数情况下,各企业用户IT部门对公共云计算持不信任态度,但也希望通过此类服务来达到减轻工作量目的;其次,警惕云计算服务过度宣传。各服务商将会大力宣传云计算的好处,企业用户应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匆忙使用云计算后,很可能无法得到自己预期的云计算服务;对于所使用云计算服务,需对具有数据访问权的人群加以限制,以确保企业用户数据的安全;最后,服务商将为企业用户提供定制化云计算服务。    NO.2结束PC机的移动应用和媒体平板    平板电脑的兴起,意味着PC机时代的“结束”   到2010年底,将有12亿人使用功能丰富的手机,从而将移动性和网络进行理想的整合,而平板电脑及触摸屏技术亦并非新生事物,平板电脑所运行的各类应用程序,为企业用户带来了极大便利,例如苹果iPhone手机在移动应用程序业务领域已占据优势,且保持了这项业务的连续性。虽然苹果iPad平板电脑本身是针对消费人群,但该产品也正受到企业用户的欢迎。   这份报告提示,企业用户在移动应用程序事宜上,应注意的问题有:企业级应用程序应专门针对平板电脑而开发;使这些应用程序具有跨平台特征;通过上下文感知技术,将有利于企业用户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交流;企业用户既可利用平板电脑进行市场营销活动,也可利用此类设备进行市场调研、文档协作及员工培训等等。   公司的分析师表示,平板电脑的兴起,意味着PC机时代的“结束”。    NO.3下一代的数据分析技术    通过更佳分析技术,使信息能够帮助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各企业用户应考虑开发“操作性极强的分析技术”,用以预测市场发展动向和数据整合。我们当前获得的每一项信息都具有其自身价值,我们需要通过更佳分析技术,使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因此报告中建议,相对于还没有重视下一代数据分析技术的企业而言,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投资。    NO.4可了解网民的社交分析技术    通过社交网站数据,企业可了解网民最关注话题   社交分析指的是衡量、分析和说明人、话题和想法之间的互动与联系的流程。这些互动有可能发生在工作场所使用的社交软件应用中或者社交网站上,这包括多种具体的分析技术,例如社交过滤、社交网络分析、语义分析和社交媒体分析等。社交网络分析工具对于了解社交结构和相关性以及个人、团体和组织的工作状态非常有用。社交网络分析是从多个来源搜集数据,确定关系,并评估一种关系的影响、质量和效果。   通过分析来自社交网站的数据,企业用户可了解网民当前最关注的话题,因此各企业用户应关注社交网站各种热门话题。    NO.5天地广阔的视频技术    随处可见视频技术的用武之地   视频并非一种全新的媒体形式,但是它被非媒体企业作为一种标准媒体形式使用,而且使用量在快速增加。在数字摄影、消费电子、Web、社交软件、统一通讯、数字和互联网电视以及移动计算等领域,技术趋势都已经到了一个将视频引入主流的重要转折点。   由于低价视频摄像机在市场上随处可见,企业用户使用视频技术将变得越来越普遍。企业用户可利用视频技术进行内容管理、产品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及其他活动。   此外,网络培训、商品采购、市场营销及电话会议都会有视频技术的用武之地。2011年到2013年期间,将是视频技术逐渐走向企业用户主流应用的时间段。    NO.6无法忽视的社交通信和协作    任何企业用户都无法忽视社交通信和协作事宜   社交协作已成为一种趋势,今后数年内,任何企业用户都无法忽视社交通信和协作事宜。企业用户应立即就社交通信和协作事宜制定相关规定,使企业用户所使用的CRM(客户关系管理)、ERP(企业资源规划)及其他应用软件都能具备社交网络元素。    NO.7必须开发的上下文感知计算    整合来自门户网、手机及社交网站的各类数据   上下文感知计算,是指通过特定算法,以了解社交网站各类数据所体现的真实意义,即使用有关终端用户或对象的环境、活动关系以及倾向的信息来提升与该终端用户互动的质量。这个终端用户有可能是客户、企业合作伙伴或员工。一个背景感知系统可以预测用户的需求,并主动为其提供最合适的定制内容、产品或服务。   社交网站的数据具有互动性特点,随着互动性的加强,内容所指具体意义也会随之改变。如此一来,企业用户就必须开发出可分析此类互动性极强数据的技术。   报告预计,从2014年到2018年之间,企业用户所使用产品都将具备上下文感知技术,同时将出现相应平台服务商,以良好整合来自门户网、手机及社交网站的各类数据。    NO.8普适计算    今后每个人都将拥有数千台计算机   就目前而言,单一计算机一般只能解决特定问题。而普适计算技术,是指把用于不同目的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以实现多机器、多平台、多设备连接并交换数据目的。   随着电脑的激增,以及日常事物借助RFID(射频识别)标签及其他技术具备了通讯能力,网络将能够达到并超越传统集中化方式所能够管理的规模。这就引发了一种重要的趋势:将计算系统整合到运营技术中。除此之外,这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指导,帮助我们了解随着个人设备激增、IT决策消费化以及由于人均电脑拥有量的快速增长所催生的必要能力的出现,今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从这个角度上讲,今后每个人都将拥有数千台计算机。    NO.9速度更快的存储级闪存    存储级闪存的重要性将日益提高   闪存在消费设备、娱乐设备和其他嵌入式IT系统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它还为服务器和客户端电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存储层次,并且具备一些关键优势——空间、发热量、性能和耐用性。与服务器和PC使用的RAM主内存不同,即使断电,闪存依然可以使用。因此,这类产品更像是磁盘存储器,可以用于存储信息,而且断电和重启后也不会被删除。   闪存此前主要用于数码相机及USB闪存盘当中,访问速度较快,但价格也较为昂贵。随着技术的进步,闪存设备的价格正逐步下滑。存储级闪存的出现,将促进软件开发商对各自软件性能加以改进。今后两三年内,存储级闪存的重要性将日益提高。    NO.10基于复杂结构的基础设施和计算机   将不再购买单一的服务器,而是购买一大批处理器和内存   今后各大硬件和软件厂商将大力宣传基于复杂结构的基础设施和计算机理念。该理念的主旨是:使企业用户IT基础结构能够统一管理复杂的任务,如思科UCS、惠普Matrix等产品的出发点即在于此。   基于这种思路,企业用户今后在部署服务器时,将不再购买单一的服务器,而是购买一大批处理器和内存。
个人分类: IT与网|236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云计算”应用于智能交通领域可行性探讨
热度 2 wenjb 2011-5-25 10:48
“云计算”应用于智能交通领域可行性探讨 2011年5月份,网络上点击率和转发频率颇高的一篇《云计算在智能交通领域尚不可作为》文章,文中阐述了作者的部分观点,初次读来似乎有些道理,然而,仔细阅读后颇觉有些疑问,在下仅从个人新技术研究方面表达一点看法。 针对智能交通领域数据量大,交通服务要提供全面的路况,需组成多维、立体的交通综合监测网络,实现对城市道路交通状况、交通流信息、交通违法行为等的全面监测,特别是在交通高峰期需要采集、处理及分析大量的实时监测数据。由于数据量庞大,存储、处理与区域间共享数据已经成为交通管理部门比较棘手的问题。为了缓解目前困境,“云计算”不正好可以一试身手么? 《不可作为》文中,仅仅就“云计算”整体框架中的存在安全问题就将其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实在不敢苟同。“云计算”的云并非仅有公共云,“云计算”架构中从来没有排斥过“私有云”,先从系统内构建私有云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开端。 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总会遇到相当多的阻力。也只有不断有人向前探索,才会得以发展。 加之,近日,交通运输部公布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按照《规划》的目标,未来我国的干线公路网重要路段和内河干线航道重要航段监测覆盖率达70%以上,重点营业性运输装备监测覆盖率达100%。此外,我国部省两级公路、航道、港口、营运车辆、船舶等行业核心的基础性、战略性数据库将100%建成。《规划》中提到的云计算、软件信息服务等新应用的标准也在不断的完善中。具体情况参见《 智能交通孕育千亿商机 物联网率先掘金行业应用 》 http://tech.xinmin.cn/it/2011/05/25/10896451.html 所以,在下认为“云计算”在智能交通领域将大有作为,故决定在此领域折腾一下看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62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18: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