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昙花一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昙花小记(3):昙花一现展芳姿(结束篇)
热度 2 xucq45 2020-6-25 07:46
昙花(学名: Epiphyllum oxypetalum (DC.)Haw )属仙人掌科昙花属 附生肉质 灌木,高2-6米,原产地为 热带美洲(墨西哥、危地马拉等国)。昙花 为避免花瓣、花蕊被白天骄阳烤焦, 逐渐形成了夜间开花的习惯,且花期短( 仅4个小时左右 ) , 故其有月下美人之誉和昙花一现之说。昙花性喜温暖湿润,不耐霜冻,忌强光暴晒。其老茎呈木质化圆柱; 茎节扁平,绿色,边有圆齿或凹缺,无刺; 花单生于枝侧的小窠,漏斗状;花萼 管明显长于裂片; 夜间开放,芳香 ;雄蕊延长,花瓣白色、红色或黄色; 浆果 长球形,具纵棱脊,无毛,紫红色 。 (摘自百度) 我家养了四年的昙花开了。从昙花枝侧小窠生出红色花苞开始,到紫色筒裙似的花托胀开,洁白似雪的花瓣怒放,黄色雄蕊像龙头一样扬起,整整等待了十六天。在昙花一现的短短四个小时内,我用相机记录下她那难得一见的各种芳姿。
个人分类: 秀美风光|5100 次阅读|4 个评论
昙花一现美极了
热度 8 hongkunhui 2015-5-27 16:11
2015年5月26日晚10时摄于昆明。昙花一现,美极了,给大家共享。
个人分类: 个人摄影|7170 次阅读|14 个评论
科学论文中的“昙花一现”
热度 6 ZJUlijiang 2014-9-9 11:01
与“睡美人”的被引曲线相反,“昙花一现”这一类论文一经发表立即被大量引用,但持续时间很短,之后逐渐被人遗忘。“昙花一现”反映的是科研领域的快速更迭;“睡美人”反映的是科研成果中迟到的认可。二者存在的概率均较低。“昙花一现”出现的原因有很种,例如:一个科学热点被另一个科学热点所取代,一个热点研究问题得到解决,一项解决方案被另一项更优的解决方案所取代……。总而言之,这些现象更符合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特征,因此,在自然科学领域出现的概率远高于社会科学。 另有一类被引曲线极为独特,在图形上看(参见附图),论文发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前期符合“昙花一现”,后期符合“睡美人”。也就是说,一项研究成果发表之初立即引发大量关注,成为热点,此后若干年里被人遗忘,但不久之后,它的价值又一次被人发现,因此引发了第二波大量关注,第二次成为热点。这种现象出现的概率更低。我们在1900-2012年所有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发表并被Web of Science收录的12862篇论文中找到了两个案例,并将这种现象写成了一篇论文,发表在Scientometrics(SSCI收录)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192-013-1217-z 。论文中还详细讨论了如何睡美人与王子的happy ending。 附论文标题与摘要 Citation Curves of All-elements-sleeping-beauties: “Flash in the Pan” first and then “DelayedRecognition” Abstract “Delayed recognition”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where papers did notachieve any sort of recognition until some years after their originalpublication. A paper with delayed recognition was termed a “sleeping beauty”: aprincess sleeps (goes unnoticed) for a long time and then, almost suddenly, isawakened (receives a lot of citations) by a prince (another article). There area sleeping period and an awakening period in the definition of a “sleepingbeauty”. Apart from and prior to the two periods, an awaking period was found incitation curves of some publications, “sleeping beauties” was hence expanded to“all-elements-sleeping-beauties”. The opposite effect of “delayed recognition”was described as “flash in the pan”: documents that were noticed immediately afterpublication but did not seem to have a lasting impact. In this work, we brieflydiscussed the citation curves of two remarkable “all-elements-sleeping-beauties”.We found they appeared “flash in the pan” first and then “delayed recognition”.We also found happy endings of sleeping beauties and princes, and hence suggestthe citation curve of an “all-elements-sleeping-beauty” include an awakingperiod, a sleeping period, an awakening period and a happy ending. 附图(详解参见原文)
9791 次阅读|8 个评论
荷塘月色与昙花一现之感(请欣赏昙花一现的全过程)
fangjinqin 2010-9-4 09:31
荷塘月色与昙花一现之感 (请欣赏昙花一现的全过程) 诗人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半世纪多来传遍了大江南北,吸引了多少人,闻名全国,乃至全世界。其实,荷塘是清华大学校园内,即清华园西边一个称为荒岛(有深厚历史背景)的四周环形池塘,夏天池塘里面生长着大片的荷花,在月色下给人无限的美景与想象。冬天成为学校很天然大的溜冰场。我在清华大学学习生活的六年中,那里是我经常爱去的地方之一,去休闲和学习的好地方。那里很宁静,如散文中描述: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确实,荷塘周围的一片杨柳树下,当时我在学校时还排放着几张长条靠椅,中午我就爱躺在那里休息,然后起来看书。虽然离校近五十年了,每当校庆回校时候,还往往要到那里看看,转一转,故地重游,触景生情。现在那里发现了巨变,南边有了现代化的大游泳池,有一年校庆期间,桂老师特地带我们来游一游。岛上池塘边添加建筑了几个古典优雅的纪念亭,其中一座叫晗亭,是纪念 吴晗 先生的。岛上还有一个小动物园,能够看到孔雀等珍贵小动物等。 很有意思的是,我在校有一年夏天,晚上自习时,有同学们说荷塘那边的昙花开了,我马上与同学一起跑到荷塘那里去观看难得一刻的昙花一现,确实令人高兴,至今难忘。最近,有一位朋友发来昙花一现小影片给我(请见附件),更沟起了我的美好回忆。这篇博文正是由此而发。昙花一现确实就是片子里真实拍照的那样生动情景,给人留下有意义的人生感悟。昙花的生命虽短,但是也很灿烂,留给人美好的印象。但是如果形容一个昙花一现的人物并非好事,文化大革命中有不少这样的人物。所以,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我感到自己很幸运的是,在清华园时观赏了许许多多稀罕的美景,例如在荷塘那里看到百年不遇的铁树开花等。这一切,在清华园里多少往事涌上我的心头。她不仅教给了受益终生的知识、方法论和人生观,而且给了我人间美好景色(如水木清华、闻亭等)的享受和无限回忆,可以说,清华园既是知识天堂,又是人间美丽花园。她永远值得我怀念啊! 欣赏昙花一现的全过程
个人分类: 风景名胜|4442 次阅读|3 个评论
昙花一现
shelly80 2009-9-3 11:03
昙花一现2008年7月4日拍下的(照片时间是相机的出厂时间)可惜今 年没开。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44 次阅读|6 个评论
2009年7月22日晚的昙花一现
黄安年 2009-7-23 20:21
2009 年 7 月 22 日晚的昙花一现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7 月 23 日发布 刚刚收到在上海外甥传来他们家昨天晚上开放的昙花照片几张 , 信中说 : 舅舅、舅妈:您们好。 我们养了三年的昙花在今年 7 月 22 日晚上开花了,传几张拍的照片给您们看。 从 7 月 8 日昙花有花蕾起开始拍,一直拍到开花,时间约半个月。 现在转发在博客上资源共享,照片共 12 幅。最后一幅是是第二天开花后的样子。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09A)|4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昙花一现(幻灯片)
热度 1 黄安年 2009-7-20 11:21
昙花一现 ( 幻灯片 ) 黄安年文 许令仪供图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7 月 20 日发布 这里是好友许令仪传来的昙花一现 ( 幻灯片 ) 共 24 幅 , 资源共享。幻灯片前半部分显示昙花一现的进程 , 后半部分则是制片人的见解 , 可谓见仁见智。 短暂人生在历史长河中也是昙花一现的。人各有志,享乐一生、奉献一生、沉默一生、张扬一生、窝囊一生、唯我一生 , 铺路一生 , 无其不有,价值取向不同 , 自然对于人生评价不同 , 不足为奇。像刚刚离我们而去的资深学者季羡林、任继愈 90 多岁高龄对于历史长河来说也极其短暂,留给我们的印象却是永恒的。 附网上对于昙花一现的一种解说: ********************* 昙花一现 解释:昙花,开放时间很短。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 出处:《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佛告舍利佛,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 示例:这种盛况,只是~。   从词的本源上考察,昙花一现里的昙花,并不是今天人们所熟悉的那种观赏植物。成语 昙花一现本出自佛经。寂寂昙花半夜开「昙花」名称的由来「昙花」是梵文 udumbara 的音译。 udumbara 的全音译为「优昙钵罗花」 , 略译则为「优昙钵花」、「优昙花」、「昙花」。梵文 udumbara 的意译为「祥瑞灵异之花」。神话传说 , 此花生长在喜玛拉雅山 , 三千年才开花 , 开花后很快就凋谢。昙花,是梵语音译优昙钵花( udumbara )的略称。《法华经方便品第二》: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喻事之不常见。《法华经文句四上》说优昙钵花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统治四大部洲的佛)出。这些说法告诉人们,优昙钵花是很难得一现又跟金轮王出联系着,这就更给它罩上一层神秘色彩。于是,有人就把优昙钵花叫做天花,也有人说它是想象中的植物。后来 , 人们以「昙花一现」比喻事物一出现就很快消逝。昙花的习性和外观昙花 , 又名「月下美人」 , 属仙人掌科灌木 , 原产墨西哥 , 是多年生肉质植物。昙花的叶已经退化 , 茎则变成叶状 。昙花花形大 , 长在叶状茎的边缘 , 白色 , 有香味 , 在夜间开放 , 到清晨即凋谢。由于昙花的雄蕊和雌蕊的成熟时间并不一致 , 所以昙花不能结成果实。昙花一般以扡插法进行繁殖。   其实,优昙钵花并不是子虚乌有之物,唐释玄应所撰《一切经音义》描述它的形态说:叶似梨,果大如拳,其味甘,无花而果实。据此,可以推断它属无花果类植物。明代伟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则明确的肯定:无花果乃映日果,即广东所谓优昙钵。 优昙钵花的开放,并非要经历 3000 年这样难以想象的长久时间。宋苏轼有优昙钵花岂有花,问师此曲唱谁家的诗句(《赠蒲涧信长老诗》),根本否认它能够开花,则更是不实之辞。优昙钵花是无花果树的一种。由于这一点,使人们对它的一现产生了许多神奇的想象。   昙花一现里的昙花指的是优昙钵花,这个成语原来的意思是比喻事物稀有或极难得出现。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意义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常常用昙花一现比喻事物出现之后很快就消逝。同这个后起的意思相应,原来属于无花果类的优昙钵花被移花接木,转换成了仙人掌科植物昙花了。这种植物原产美洲,现在我国各地都有栽培。其花夜间开放,绚丽夺目,幽香四溢,可惜开放时间太短,只几小时便萎谢了。人们用它来比喻转瞬即逝的事物,的确十分贴切。   一般所说的昙花,属仙人掌科植物。茎、叶都已发生了变态,老茎呈圆柱形且木质化,茎上有一层蜡质;叶子已退化成很细的针状。 特性   昙花的特性 , 同一棵母株的分株 , 不管种在何地 , 都会在夜间同时开放 , 花开时全株微微振动 , 似乎在使劲的撑开柔白的瓣 , 努力的放出淡淡的清香 , 从花开到花谢只有短短的四、五个钟头 , 这么早凋的花朵难怪人们称为「昙花一现」。极短时间或极少机会 昙花   昙花的开花季节一般在 6 至 10 月,开花的时间一般在晚上 8 ~ 9 点钟以后,盛开的时间只有 3 ~ 4 个小时,非常短促。   昙花开放时,花筒慢慢翘起,绛紫色的外衣慢慢打开,然后由 20 多片花瓣组成的、洁白如雪的大花朵就开放了。开放时花瓣和花蕊都在颤动艳丽动人。可是只 3 ~ 4 小时后,花冠闭合,花朵很快就凋谢了,真可谓昙花一现!   那么,昙花为什么只能一现呢?   昙花原产于中南美洲的热带沙漠地区,那里的气候特别干燥。白天气温非常高,娇嫩的昙花只有在晚上开放才能避免白天强烈阳光的烤灼,而昙花又属于虫媒花,沙漠地区晚上 8 、 9 点钟正是昆虫活动频繁之时,所以,此时开花最有利于授粉。午夜以后,沙漠地区气温又过低,不利于昆虫的活动,就不利于昙花的授粉。昙花开花时间短可以减少水分的丧失。因此,昙花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种特殊的开花习性。   http://baike.baidu.com/view/27755.htm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09A)|630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