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岩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文章“解谜通古斯大爆炸” 已在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上发表。
wja2019 2020-5-28 19:21
本人文章“解谜通古斯大爆炸”“ Solving the Mystery of the Tunguska Explosion ” 已在 “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 上发表。下面是文章的链接: https://www.scirp.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100524
16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解谜“通古斯大爆炸” Solving the Mystery of the Tunguska Explosion
wja2019 2020-3-3 02:22
摘要: 本文首次提出了通古斯大爆炸的“岩爆”模型和“岩爆”+“核爆”模型,并用这二个模型分别解释了通古斯大爆炸产生的所有异常现象,为通古斯大爆炸之谜的破解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rock burst” model and the “rock burst” + “nuclear explosion” model of the Tunguska explosion are propos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all the abnormal phenomena generated by the Tunguska explosion are explained by these two models separately, which is a great step forward for solving the mystery of the Tunguska explosion. 关键词: 通古斯大爆炸、岩爆、陨石爆炸、热核反应、核爆炸 Keywords: Tungus explosion, Rockburst, meteorite explosion, thermonuclear reaction, nuclear explosion 引言: 通古斯 大爆炸【1】,【2】是1908年6月30日上午7时17分( UTC 零时17分)发生在现今俄罗斯 西伯利亚 埃文基自治区 上空的爆炸事件。爆炸发生于 通古斯河 附近、 贝加尔湖 西北方800公里处。通古斯大爆炸所产生的异常现象归纳如下: 1. 释放的能量巨大:估计爆炸威力相当于2千万吨TNT炸药,或相当于1000颗广岛原子弹!超过2,150 平方公里 内的8千万棵树焚毁倒下。据报道,当天早上在 贝加尔湖 西北方的当地人观察到一个巨大的火球划过天空,其亮度和太阳相当,几分钟后,一道强光照亮了整个天空,稍后爆炸产生的 冲击波 将附近650公里内的窗户玻璃震碎,并且观察到了 蘑菇云 的现象。这个爆炸被横跨欧亚大陆的地震监测点所记录,其所造成的气压不稳定甚至由在当时英国刚被著名科学家发明的气压自动记录仪所侦测; 2. 天空出现异常:爆炸后的几天里,通古斯地区方圆9000英里的天空,被一种阴森的橘黄色笼罩,大片地区连续出现了 白夜 现象,亚洲与欧洲的夜空呈现出暗红色。在美国的 史密松天体物理台 和 威尔逊山天文台 也观察到大气的透明度至少数个月有降低; 3. 爆炸时英国伦敦的许多电灯骤然熄灭,一片黑暗; 4. 爆炸地区土壤被 磁化 ; 5. 爆炸地区的树木生长速度加快;年轮宽度由0.4—2毫米增加到5毫米以上;某些动物出现遗传变异,驯鹿都得了一种奇怪的皮肤病枣癞皮病等等; 6. 没有发现任何陨石坑;但意大利核物理学家用 重同位素 法测试出,1908年被击毁的冷杉,微量元素的含量比其它年份的含量高,而这些微量元素不可能来自地球。50和60年代的调查队在这个地区发现了极小的玻璃球洒在土地上。化学分析显示球内含有大量的镍和铱—在陨石中常见的金属,而且也确定它们是来自地球以外的。 7. 没有辐射异常的迹象,这表示不是自然的核自爆现象。 一系列的未知与疑惑,使得通古斯大爆炸100多年来,诞生了各种说法, 总体说来,可以归纳为“ 陨石撞击说 ”、“ 核爆炸 说”、“ 外星飞船 爆炸说”, “反物质说”和“彗星撞击说”5类。 每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而每个说法又经不起推敲。所以,至今也没找到一个十分合理的解释。 本研究的目的是破解通古斯大爆炸之谜,对通古斯大爆炸所产生的各种异常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本研究是在“狭义相对论的修正”【3】、“基于宇宙膨胀的地球动力学”【4】以及“宇宙膨胀-岩爆的能量来源”【5】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 一、猜想1:通古斯大爆炸是小行星进入大气层后产生巨大“岩爆” 1、通古斯大爆炸的“岩爆”模型 由公式(5.31)【3】可知,构成物体的原子或离子的电子绕原子核运行的轨道半径随物体在以太中运行速度的增大而减小。由此可知,随着宇宙的减速膨胀既物体相对于宇宙以太系运动速度的减小,构成物体的原子和离子(含有轨道电子的离子)会不断变大。如果我们专注宇宙膨胀对固态物体的影响,就不难发现所谓“岩爆”【5】就是宇宙膨胀长期作用于固态物体而形成的弹性势能的突然释放这样一种自然现象。 我们可以将固体的形状都近似为球体以便于研究。如果一个固体球的表面保持不破裂(保持原子挨着原子)的话,那么固体球的表面积正比于构成固体球的原子的半径的平方,而固体球的体积则正比于原子半径的立方,所以,随着原子的膨胀,固体球内的应力会越来越大,而且越往内应力越大。由于宇宙内有些自然形成的固态物体如小行星或流星形成的年代达几十亿年以上之久,经过宇宙几十亿年以上的膨胀,聚集在这些固态物体内的应力是非常大的,当这些应力大于固态物体的结构力时这些固态物体就会发生爆炸。这就是为什么宇宙中存在那么多形状不规则的流星(陨石)的原因。因为质量小的行星完全凝固得非常早,随着宇宙的膨胀,许多固态行星内部的应力早就超过了其结构力而发生了爆炸(岩爆),由此形成了大量形状不规则的石头(陨石或流星)。 我们设想一个古老(比如说50亿年前形成)的固态小行星,由于经过了50亿年以上原子的膨胀,小行星内部的所积蓄的应力势能已经非常大了,小行星已经接近爆炸的临界点了。当这颗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后,由于与大气层摩擦而升温,所以小行星内部的膨胀应力在不断升高而张力在不断降低,当小行星内部的膨胀应力超过了其结构力(张力)时便产生了“岩爆”,小行星解体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小行星解体分裂而来的碎块接着持续不断地爆炸(岩爆)而分裂直至被炸成带电粉尘而弥漫于大气层。这就是通古斯大爆炸的“岩爆”模型。 2、用通古斯大爆炸的“岩爆”模型解释通古斯大爆炸产生的异常现象: 1) 释放的能量巨大:估计爆炸威力相当于2千万吨TNT炸药,相当于1000颗广岛原子弹!超过2,150 平方公里 内的8千万棵树焚毁倒下。据报道,当天早上在 贝加尔湖 西北方的当地人观察到一个巨大的火球划过天空,其亮度和太阳相当,几分钟后,一道强光照亮了整个天空,稍后爆炸产生的 冲击波 将附近650公里内的窗户玻璃震碎,并且观察到了 蘑菇云 的现象,这个爆炸被横跨欧亚大陆的地震监测点所记录,其所造成的气压不稳定甚至由在当时英国刚被著名科学家发明的气压自动记录仪所侦测。 解答:我们知道在地球上在隧道或矿井的挖掘过程中产生的岩爆严重的可测到 震级 4.6级, 烈度 达7~8度,使地面建筑遭受破坏,并伴有很大的声响的地震。所以只要小行星形成的年代足够久远,质量足够大,其“岩爆”所释放的能量应当是可以达到2千万吨TNT炸药所释放的能量的。 2) 天空出现异常:爆炸后的几天里,通古斯地区方圆9000英里的天空,被一种阴森的橘黄色笼罩,大片地区连续出现了 白夜 现象,亚洲与欧洲的夜空呈现出暗红色。在美国的 史密松天体物理台 和 威尔逊山天文台 也观察到大气的透明度至少数个月有降低。 解答:由于小行星被炸成了带电粉尘而弥漫于大气层,所以爆炸区域的天空被这种阴森的橘黄色(粉尘)笼罩。由于这些粉尘会反射太阳光,所以会出现 白夜 现象;又由于红色光波的穿透能力最强,所以夜空会呈现出暗红色。由于这些弥漫于空中的粉尘非常细小所以下落得很慢,加上粉尘充斥的空间很大,达到的高度很高,粉尘散开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大气的透明度数个月才有降低。 3) 爆炸时英国伦敦的许多电灯骤然熄灭,一片黑暗;爆炸地区土壤被 磁化 ;爆炸地区的树木生长速度加快;年轮宽度由0.4—2毫米增加到5毫米以上;某些动物出现遗传变异,驯鹿都得了一种奇怪的皮肤病枣癞皮病等等。 解答:由于小行星被炸成了带电粉尘,这些带电粉尘随着爆炸冲击波的快速波动会产生强大的电磁脉冲,是这种电磁脉冲导致了英国伦敦电力系统的跳闸,从而导致许多电灯骤然熄灭; 也正是这种电磁脉冲或其中的高能微波导致了爆炸地区土壤被 磁化 、树木生长速度加快(年轮宽度由0.4—2毫米增加到5毫米以上)和某些动物出现遗传变异(如驯鹿得奇怪的皮肤病枣癞皮病等等) 4) 没有发现任何陨石坑;但意大利核物理学家用 重同位素 法测试出,1908年被击毁的冷杉,微量元素的含量比其它年份的含量高,而这些微量元素不可能来自地球。50和60年代的调查队在这个地区发现了极小的玻璃球洒在土地上。化学分析显示球内含有大量的镍和铱—在陨石中常见的金属,而且也确定它们是来自地球以外的。 解答:因为小行星所含应力是全方位的,在主“岩爆”所产生的高温作用下,小行星通过一连串次级“岩爆”被炸成了粉尘而弥漫于空中,所以没有留下任何陨石坑。由于小行星含有这些微量元素,大爆炸时含有这些微量元素的粉尘在爆炸冲击波的作用下进入了被击毁的冷杉中。在爆炸区域,高温将土壤中的玻璃颗粒熔化了,并与爆炸形成的粉尘微粒(熔融状态的)混合,爆炸完后就冷却凝固形成了这种极小的含有镍和铱—这些在陨石中常见的金属元素的玻璃球。 5) 没有辐射异常的迹象,这表示不是自然的核自爆现象。 解答:因为“岩爆”原则上是不会造成放射性污染的,除非小行星内含有放射性物质。 二、猜想2:通古斯大爆炸是由小行星进入大气层后产生的“岩爆”引爆了其内部的核聚变燃料(比如 氘和氚) 而产生的核爆炸 1、通古斯大爆炸的“岩爆”+“核爆”模型 A. 氢弹的原理和结构: 氢弹 是利用氢的同位素(氘、氚)的核聚变反应在瞬间释放大量能量的核反应装置。由于产生聚变反应的轻原子核都带有正电荷,所以只有当它们的速度很快时才能克服正电荷间的静电斥力而发生显著的聚变反应。当热核装料的温度很高(只有在1400万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反应速度才大得足以实现自持聚变反应)时,组成装料的原子核就具备了很高的速度(从而有很高的动能)。利用这种办法发生的聚变反应叫热核聚变反应,简称热核反应。由于轻核中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原子核间的斥力最小。因此常常被选作氢弹的装料。氘氚原子核间的主要反应方式为:       D+T→ 4 He+n+17.6MeT 式中,D、T, 4 He,n分别代表氘核、氚核、 氦核及 中子。 图1 氢弹的大致结构如图1所示。在氢弹的弹壳里装有氘和氚或固态的氘化锂-6(为氢弹的核原料),多个原子弹以及由一般炸药所做的引爆装置。氢弹是利用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点燃其热核原料而进行核聚变反应(或称为热核反应)的。当雷管引起一般炸药爆炸时,就将分开的核原料块迅速压拢,这样就产生了裂变反应既原子弹爆炸,同时立即产生了氘和氚聚变反应所需的超高温和高压,在这样的高温下氘和氚的核外电子都被剥离掉了,成为一团由裸原子核和自由电子所组成的气体,氘和氚以每秒几百公里的速度互相碰撞,迅速并剧烈地进行合成氦的反应,放出大量的聚变能量,这样就完成了氢弹的整个爆炸过程。由于热核原料装量没有临界质量的限制,所以氢弹可以做得很大,一般氢弹的爆炸威力可从数十万吨到数百万吨,甚至到几千万吨TNT当量。 B. 小行星是如何产生核爆炸的? 图2 猜想: 通古斯大爆炸是由一个几十亿年前形成的中心含有足够量的固态或金属态氘和氚的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在空中产生的核爆炸,如图2所示。当小行星进入大气层后由于与大气层的摩擦而升温,从而使得聚集在小行星内部的应力势能的突然释放既产生“岩爆”,“岩爆”使得小行星中心的压力和温度瞬间大幅度升高,从而使得处在小行星中心的氘和氚产生热核聚变反应既核爆炸。小行星进入大气层摩擦升温的过程相当于氢弹内的原子弹的引爆过程,小行星应力内能的释放导致的“岩爆”相当于氢弹内的原子弹的爆炸。最后都是氘和氚在高温高压下产生核聚变反应及氢弹的爆炸。小行星氢弹爆炸之后形成碎片继续产生“岩爆”直至全部变成带电粉尘。 由于原子量小于铁的元素都可在高温高压下产生核聚变反应而释放能量。不排除小行星的核爆炸是其它元素的核聚变反应产生的。 由于 氢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大约占据宇宙质量的75%, 所以含有氘和氚元素的小行星或陨石应当是普遍存在宇宙当中的。 质量足够大的高应力小行星的爆炸威力完全可以与原子弹爆炸相比,所以是可以引爆热核反应的。 2、用通古斯大爆炸的“岩爆”+“核爆”模型解释通古斯大爆炸产生的异常现象: 1)释放的能量巨大:估计爆炸威力相当于2千万吨TNT炸药,相当于1000颗广岛原子弹!超过2,150 平方公里 内的8千万棵树焚毁倒下。据报道,当天早上在 贝加尔湖 西北方的当地人观察到一个巨大的火球划过天空,其亮度和太阳相当,几分钟后,一道强光照亮了整个天空,稍后爆炸产生的 冲击波 将附近650公里内的窗户玻璃震碎,并且观察到了 蘑菇云 的现象,这个爆炸被横跨欧亚大陆的地震监测点所记录,其所造成的气压不稳定甚至由在当时英国刚被著名科学家发明的气压自动记录仪所侦测。 解答:氢弹爆炸的威力是完全可达到2千万吨TNT炸药的。 2)天空出现异常:爆炸后的几天里,通古斯地区方圆9000英里的天空,被一种阴森的橘黄色笼罩,大片地区连续出现了 白夜 现象,亚洲与欧洲的夜空呈现出暗红色。在美国的 史密松天体物理台 和 威尔逊山天文台 也观察到大气的透明度至少数个月有降低。 解答:由于小行星被炸成了带电粉尘而弥漫于大气层,所以爆炸区域的天空被这种阴森的橘黄色(粉尘)笼罩。由于这些粉尘会反射太阳光,所以会出现 白夜 现象;又由于红色光波的穿透能力最强,所以夜空会呈现出暗红色。由于这些弥漫于空中的粉尘非常细小所以下落得很慢,加上粉尘充斥的空间很大,达到的高度很高,粉尘散开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大气的透明度数个月才有降低。 3)爆炸时英国伦敦的许多电灯骤然熄灭,一片黑暗;爆炸地区土壤被 磁化 ;爆炸地区的树木生长速度加快;年轮宽度由0.4—2毫米增加到5毫米以上;某些动物出现遗传变异,驯鹿都得了一种奇怪的皮肤病枣癞皮病等等。 解答:由于小行星被炸成了带电粉尘,这些带电粉尘随着爆炸冲击波的快速波动会产生的强大的电磁脉冲,是这种电磁脉冲导致了英国伦敦电力系统的跳闸,从而导致许多电灯骤然熄灭。也正是这种电磁脉冲或其中的高能微波导致了爆炸地区土壤被 磁化 、树木生长速度加快(年轮宽度由0.4—2毫米增加到5毫米以上)和某些动物出现遗传变异(如驯鹿得奇怪的皮肤病枣癞皮病等等) 4)没有发现任何陨石坑;但意大利核物理学家用 重同位素 法测试出,1908年被击毁的冷杉,微量元素的含量比其它年份的含量高,而这些微量元素不可能来自地球,显然,大爆炸与陨石有关。50和60年代的调查队在这个地区发现了极小的玻璃球洒在土地上。化学分析显示球内含有大量的镍和铱—在陨石中常见的金属,而且也确定它们是来自地球以外的。 解答:因为小行星所含应力是全方位的,在主“岩爆”及“核爆”所产生的高温作用下,小行星通过一连串次级“岩爆”被炸成了粉尘而弥漫于空中,所以没有留下任何陨石坑。由于小行星含有这些微量元素,大爆炸时含有这些微量元素的粉尘在爆炸冲击波的作用下进入了被击毁的冷杉中。在爆炸区域,高温将土壤中的玻璃颗粒熔化了,并与爆炸形成的粉尘微粒(熔融状态的)混合,爆炸完后就冷却凝固形成了这种极小的含有镍和铱—这些在陨石中常见的金属元素的玻璃球。 5)没有辐射异常的迹象,这表示不是自然的核自爆现象。 解答:因为小行星内的核聚变反应是由“岩爆”引发的,不是由原子弹爆炸引发的,所以不存在产生核裂变反应的核燃料(放射性元素),因此不存在放射性污染。 三、讨论: 1. 由于宇宙的膨胀,小行星或陨石内部都蓄积有应力势能,而且形成的年代越久远其内部蓄积的应力势能密度就越高;小行星或陨石的质量越大,其内部蓄积的应力势能就越大。所以小行星或陨石进入大气层普遍会发生爆炸。行星大爆炸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 2. 由于热核原料装量没有临界质量的限制,原则上氢弹或由其它核聚变原料制成的核弹是可以做得很大的。由此可知,宇宙中比通古斯大爆炸威力更大的行星是存在的,小行星或大陨石与地球相撞的后果比现在科学界预想的要严重得多。 四、结论: 通古斯大爆炸是由小行星进入大气层后因与大气层摩擦升温而引爆的空中大爆炸,这种大爆炸或是由小行星内部所蓄积的应力势能的突然释放产生的巨大“岩爆”,也或是由“岩爆”所引发的核聚变反应产生的 “核爆炸”。 参考文献 【1】 徐道一. 通古斯大爆炸简介 . 灾害学, 1986(01):115-117. 【2】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0%9A%E5%8F%A4%E6%96%AF%E5%A4%A7%E7%88%86%E7%82%B8/351410?fr=aladdin 【3】 Wang, J. A. (2019),The Modification of Special Relativity,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10,1615-1644. https://doi.org/10.4236/jmp.2019.1014107 【4】 王建安,2020, 一种基于宇宙膨胀的地球动力学模型(二) , 科学网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412139do=blogid=1214007 【5】 王建安,2020, 宇宙膨胀-“岩爆”的能量来源 ,科学网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412139do=blogid=1220144
51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宇宙膨胀-“岩爆”的能量来源
热度 1 wja2019 2020-2-24 14:40
宇宙膨胀 - “岩爆”的能量来源 Cosmic Expansion – the Energy Source of Rockburst 摘要: 本文从物理学基本原理上分析了“岩爆”成因与宇宙膨胀的关系,得出了“岩爆”是在宇宙膨胀的长期作用下固态物体内形成的应力势能的突然释放这样一种物理现象的结论。这种应力势能的释放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人为引发的。随着宇宙的膨胀宇宙中所有物体的原子和离子(含有轨道电子的离子)在不断变大。由于固体的表面积正比于构成固体的原子的半径的平方,而固体的体积正比于构成固体的原子的半径的立方,所以,随着原子的膨胀,固体内的应力越来越大,当聚集在固体内的应力大于固体的结构力及外部环境压力之和时“岩爆”就发生了。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use of “rock burst” and the cosmic expansion from the basic principle of physics, and concludes that “rock burst” is a physical phenomenon of the sudden release of the stress potential energy formed in the solid under the long-term action of the cosmic expansion. This release of stress potential energy can be spontaneous or induced artificially. As the universe expands, the atoms and ions (ions containing orbital electrons) of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keep getting bigger. Since the surface area of a solid is proportional to the square of the radius of the atoms that make up the solid, and the volume of the solid is proportional to the cubic of the radius of the atoms that make up the solid, the stress in the solid becomes larger as the atom expands, and the “rock burst” occurs when the stress in the solid is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the structural force of the solid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al pressure. 关键词 :岩爆,岩爆机理,矿震,岩石力学,深部岩石工程,封闭应力 Keywords: Rockburst, Rockburst Mechanism, Mine earthquak, Rock Mechanics, Deep Rock Engineering, Closed Stress 一、引言 岩爆,也称冲击地压,是一种岩体中聚积的弹性变形势能在一定条件下突然猛烈释放,导致岩石爆裂并弹射出来的现象。岩爆是深井矿山面临的主要安全隐患之一。轻微的岩爆仅有剥落岩片,无弹射现象,严重的可测到4.6级的 震级 , 烈度 达7~8度,使地面建筑遭受破坏,并伴有很大的声响。岩爆可 瞬间 突然发生,也可以持续几天到几个月。发生岩爆的条件是 岩体 中有较高的 地应力 ,并且超过了岩石本身的强度,同时岩石具有较高的 脆性 度和弹性,在这种条件下,一旦地下工程活动破坏了岩体原有的 平衡状态 ,岩体中积聚的能量释放就会导致岩石破坏,并将 破碎 岩石抛出【1】 。由于岩爆的能量是从何而来目前科学界还给不出一个合理的说法,这就成了制约岩爆机理研究的瓶颈。作者在研究地球动力学的过程中发现宇宙膨胀是地球构造运动的动力源【2】,并进一步发现岩爆也是属于行星地质构造运动的一种,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 二、岩爆 与宇宙膨胀的关系 由公式(5.31)【2】可知,构成物体的原子或离子的电子绕原子核运行的轨道半径随物体在以太中运行速度的增大而减小。由此可知,随着宇宙的减速膨胀既物体相对于宇宙以太系运动速度的减小,构成物体的原子和离子(含有轨道电子的离子)会不断变大。宇宙膨胀对于由固体外壳(岩石圈)和液体岩浆构成的行星的影响是非常丰富的,包括造山运动、造陆运动、板块的形成、地球膨胀、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震及火山喷发的产生【3】。如果我们专注宇宙膨胀对固态物体的影响,就不难发现所谓“岩爆”就是宇宙膨胀长期作用于固态物体而形成的弹性势能的突然释放这样一种自然现象。这种弹性势能的释放可以是自发的释放也可以是人为引发的释放。 我们可以将固体的形状都近似为球体以便于研究。如果一个固体球的表面保持不破裂(保持原子挨着原子)的话,那么固体球的表面积正比于构成固体球的原子的半径的平方,而固体球的体积则正比于原子半径的立方,所以,随着原子的膨胀,固体球内的应力会越来越大,而且越往内应力越大。由于宇宙内有些自然形成的固态物体如地球古老的陆壳或流星等形成的年代达几十亿年之久, 经过宇宙几十亿年的膨胀,聚集在这些固态物体内的应力是非常大的, 当这些应力大于固态物体的结构力时这些固态物体就会发生爆炸。这就是为什么宇宙中存在那么多形状不规则的流星(陨石)的原因。因为质量小的行星完全凝固得非常早,随着宇宙的膨胀,固态行星内部的应力早就超过了其结构力而发生了爆炸(岩爆),由此形成了大量形状不规则的石头(陨石或流星) 。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如果宇宙一种膨胀下去,月球及所有行星最终都会成为固体并发生爆炸(岩爆)而变成碎石(这可能是构造运动最后的猛烈一幕吧)。 随着原子的膨胀,岩石内部的膨胀力越来越大,岩石的表面张力也越来越大,一旦表面张力超过结构力,岩石的表面就会被胀裂成粉末或松脆的小块并一层层脱落下来。这就是沙漠和土壤形成的过程。 我们也不难解释为什么有些陨石在进入大气层时会发生爆炸。 由于运行速度极快,所以,当陨石坠入大气层时与大气剧烈摩擦而升温,当陨石温度达到可让陨石内部物质应力势能释放的温度时,这些蕴藏在陨石内的应力势能就会以爆炸的形式释放出来。 由此可知,宇宙中所有自然形成的固态物体内部都含有应力内能,固体形成的年代越久远,其内部所含的应力内能就越高。地球上地壳岩体都含有应力,岩石形成的年代越久,应力越高。所以越古老的板块岩石内部的应力越高。这些应力在岩石床没有遭到破坏时由于有周围岩体的保护所以不会释放,一旦周围岩体遭到破坏(如隧道施工)时就会突然释放出来了,这就是人为引发的“岩爆”的机理。 三、结论 1 、“岩爆”是在宇宙膨胀的长期作用下固态物体内形成的应力势能的突然释放这样一种物理现象。这种应力势能的释放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人为引发的。 2 、随着宇宙的膨胀宇宙中所有物体的原子和离子(含有轨道电子的离子)不断变大。由于固体的表面积正比于构成固体的原子的半径的平方,而固体的体积正比于构成固体的原子的半径的立方,所以,随着原子的膨胀,固体内的应力会越来越大,而且越往内应力越大。 3 、岩石形成的年代越久远,其内部包含的应力势能密度就越高。 参考文献: 【1】 张钦礼,王新民.《金属矿床地下开采技术 》.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6.03 【2】 Wang, J. A. (2019),The Modification of Special Relativity,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10,1615-1644. https://doi.org/10.4236/jmp.2019.1014107 【3】 王建安,2020 一种基于宇宙膨胀的地球动力学模型(二),科学网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412139do=blogid=1214007
3853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室内蠕变试验,看岩石宏观破裂前兆
热度 5 qsqhopeiggcas 2014-12-17 08:10
一、前兆: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诸多学者们,经常干“拿豆包不当干粮、拿村长不当干部”的事儿。从事地质灾害预测研究的,守着岩石宏观破裂前的唯一前兆而浑然不知,还在费尽心思找前兆。其实回到实验室,看看自己或别人做过的基本岩石力学试验,再琢磨琢磨,就恍然大悟啦。研究方向错了,费劲越大,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啊。例如,“高大上”的数值模拟貌似牛叉,但用于地质灾害预测几乎无用武之地。 自然对象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但万变不离其宗,找到“宗”了,谜底就昭然若揭了。寻找“宗”的过程,可以用“鸟枪”也可以用“高炮”,如果能用“鸟枪”办到,干嘛非要用“高炮”呢? “广告”做完了,该开播故事片了。 二、思路决定出路 图 1 是陈宗基与康文法先生【 1 】做过的 砂岩蠕变曲线。如果您的视力不是十分糟糕,应能看到当应力加载到某个值时,出现了一个显著的 加速蠕变 现象,这不是可识别的前兆还能是啥 ? 何时出现这种现象呢?是这样的【 2 】,当应力加载到岩石出现体积膨胀(扩容)时,这种现象憋不住就自然冒出来了。 图 1 砂 岩在阶梯状荷载下的蠕变曲线(原图引自文献【 1 】) 有人问,室内试验岩样的尺度小且应力环境简单,对复杂加载环境(温度、流体作用)下的大尺度岩体,其宏观破裂前一定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吗? 答案是,不管如何复杂,岩石发生宏观脆性破裂前,必须经过膨胀点,加载到了这个点,就会出现加速应变或发生震群事件这个事儿,这是由岩石介质的非均匀性决定的,木法。 有人说,岩石里可能会有“气泡”或“水泡”啊,预测需要研究“泡泡”的问题吗?这个主要影响岩石的非均匀性,而不会影响上面说的事儿。估计有学者想把这些“泡泡”的微观结构搞明白,想把“泡泡”对介质力学行为的影响搞明白,这是常规思维和做法。问题是:这些能搞明白吗?即使搞明白了就能预测吗?仔细想想就知道,仍然不能,属于“瞎子点灯——白费蜡”。过去,诸多人士想当然地认为,解决地质灾害预测问题,必须弄明白地下介质的细节结构,但这个没法搞明白。我们的研究【 3 】表明,这并非是预测的必要条件。所以说, 思路决定出路。 实际地质灾害的演化过程确实如此吗?从我们已分析过的诸多崩塌、滑坡、岩爆与强震实例(图 2-5 )看,确实如此,迄今为止未见例外。 图 2 1 964 年 6 月 16 日 日本 Niigata M7.5 地震前后 6495 水准点高程随时间的变化(数据引自文献【 4 】) 图 3 1976 年 5 月 6 日亚得里亚海 M6.5 级地震(数据引自文献【 5 】) (红线表示 M6.5 级地震发生时间) 图 4 Log-periodic fit of the optimal data set for rockburst event No.5 (数据引自文献【 6 】) 图 5 瓦伊昂滑坡位移观测记录(数据引自【 7 】) 三、“淘宝”心得 科研,经常会忽略身边基本的试验事实,被“复杂”砸晕了头脑而无所适从。遇到难题时,不妨回到实验室看看,想想我们是否忽略了某些潜伏的“宝藏”,是否能从中淘出“钻石”。 自然对象的演化过程大都复杂,但复杂并不代表不存在简单的规律,科研就是要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探索出这种本质规律。尽管探索之路充满艰辛,但令人神往。牛顿曾说过“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可以发现新定律”,从科学发展史看,此话为真! 综上,解决科学难题,用常规思维、习惯套路不行,得另辟蹊径用另类思维探索。 参考 【 1 】陈宗基,康文法, 1991. 岩石的封闭应力、蠕变和扩容及本构方程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0 ( 4 ), 299-312. 【2】岩石介质的非均匀性、力学行为的非线性与自组织临界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841776.html 【 3 】 “地球可入性”是地震预测的必要条件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846171.html 【 4 】张国敏,傅征祥等 . 地震预报引论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 72. 【 5 】 ScordilisE M, Papazachos C B, Karakaisis G F,Karakostas V G. Accelerating seismiccrustal deformation before strong main shocks in Adriatic and its importance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Journal of Seismology, 2004, 8: 57–70 【 6 】 OuillonG, Sornette. The concept of‘critical earthquakes’ applied to minerockbursts with time-to-failure analysis. Geophys. J.Int., 2000,143:354-468 【 7 】 Crosta G B , AgliardiF. How to obtain alert velocitythresholds for large rockslides .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 , 2002 , 27(36) : 1557–1 565.
个人分类: 科普|4531 次阅读|10 个评论
岩爆与强震失稳机理有何本质不同吗?
热度 1 qsqhopeiggcas 2012-3-23 22:42
岩爆与强震失稳机理有何本质不同吗?
岩爆,是指地下开挖工程中 , 岩体中聚积的弹性应变能在一定条件下的突然猛烈释放,导致岩石爆裂并弹射出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 高地应力地区的硬脆性岩体中,常对施工人员和设备造成严重的危害。 岩爆和强震的失稳破坏机理类似,都属于岩石的脆性破坏。不同的是一个释放的能量较小,一个释放的能量较大。 岩石变形到其膨胀点时,微破裂丛集,震群事件开始发生, 在蠕变 - 时间曲线上出现加速现象。 到峰值强度点时,受微小的扰动失稳而发生宏观脆性破坏。 以下给出了两个有趣的例子 ( s f =1.48 s c ) ,表明在强震或岩爆发生前,震群事件(加速蠕变)一定存在。 图 1 1976 年 5 月 6 日亚得里亚海 M=6.5 地震 ( 数据引自文献 ) 红线表示地震发生时间 图 2 Log-periodic fit of the optimal data set for rockburst event no.5 ( 数据引自文献 ) 参考文献 Scordilis E M, Papazachos C B, Karakaisis G F, Karakostas V G. Accelerating seismic crustal deformation before strong mainshocks in Adriatic and its importance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Journal of Seismology, 2004, 8: 57–70 Ouillon G, Sornette. The concept of ‘critical earthquakes’ applied to mine rockbursts with time-to-failure analysis. Geophys. J.Int., 2000,143:354-468
个人分类: 科普|502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2010年8月岩爆监测预报与控制学术研讨会
edward3 2010-3-10 16:36
会议简介 岩爆是岩石工程中围岩体的突然破坏,并伴随着岩体中应变能的突然释放,是一种岩石破裂过程失稳现象。岩爆往往造成开挖工作面的严重破坏、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已成为岩石地下工程和岩石力学领域的世界性难题。随着我国大型水电工程、大型交通工程的大规模兴建,以及地下矿山向深部矿床伸展,深部或深埋地下工程中的岩爆问题越来越严重,近年来相继出现严重的岩爆灾害,已成为我国岩石工程和岩石力学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次学术会议以岩爆监测、预报与控制为主题,旨在聚集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领导,共同探讨岩爆的监测、预报方法和控制技术,共同应对在深埋地下工程中日益增长的岩爆等岩石动力灾害,为工程和施工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召开时间: 2010.8.7 结束时间: 2010.8.8 地点: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海滨路 (邛海宾馆( 0834-3953333 主题/议题 深部岩石力学性质 岩石破坏机理 岩爆机理 岩爆监测、分析与预报 岩爆支护 岩爆治理 岩爆数值模拟 岩爆应急与安全管理 相关单位: 二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 大连理工大学 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振冲公司 淮南矿业集团 中铁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 四川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主办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地址:北京9825信箱 邮编:100092 TEL: 010-82998163 FAX:010-82998163 EAMIL:csrme@126.com 参考网址: http://www.meeting163.com/meeting/index.asp?id=854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非对深部采矿的研究(转载)
edward3 2009-8-5 18:18
由于在金矿开采过程中岩爆发生频繁,南非对深部采矿的研究工作比其他国家的投人大,取得的成果也较多。南非 ISS 国际公司的 Mendecki A . J .等在微震的监测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在借鉴自然地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们定义了一些矿山微震监测的基本参数 ( 如震级、能量、应力降△、微震应变 s 等 ) ,对矿山的微震监测系统的布置 ( 传感器种类的选取、布设密度、信号传输手段和方法 ) 和 13 常微震事件的参数处理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奠定了量化处理微震事件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他们针对南非深部的金矿所记录的事件,研究了这些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 如能量指数与累积视在体积的关系、施密特数与累积视在体积的关系等 ) ,分析了由于采矿而引起的周围岩体的应力变化,对岩体失稳的趋势和失稳活动进行了预测。在 1992 年 4 月至 1995 年 8 月之间,对 Tau Tona 金矿距地表 1400m 的 WH6 井筒矿柱进行了监测研究,伴随着能量指数的增加,岩体处于硬化阶段,当能量指数达到峰值以后,岩体不断软化,并且加速变形。记录数据的分析,得出了许多大的微震事件都发生在能量指数达到峰值以后的结论。南非的 0rtlepp W . D .长期从事岩爆的研究工作,收集了许多南非及其它国家矿山的岩体破坏和发生岩爆的现场资料 ,在分析、认识震源机理的基础上,总结出岩爆的 5 种类型,并分析了不同岩爆类型的破坏形式。针对岩体的动态失稳破坏,对采场及巷道的合理支护进行了实验室和现场试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999 年 11 月 11 日 南非 Moab Khotsong 金矿深 2800m 的主运输巷道掘进过程中,在正常的爆破之后,形成了一个长 16m ,形状、尺寸与巷道差不多的空穴,巷道内距掘进面大约 50m 的范围内都堆积着岩石碎片, Ortlepp W . D .对此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与欧洲、 13 本、加拿大深部煤矿中发生的突出型岩爆相类似。在 1994-1996 年之间,南非的采矿工业开始了一项研究计划,进行了 14 次调查与分析,分析微震事件与产生的破坏之间的关系、震源和破坏的机理,以便在开采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支护措施,减少岩爆造成的损失。南非政府、大学与工业部门密切配合,从 1998 年 7 月开始启动了一个 Deep Mine 的研究计划,包括安全技术研究、地质构造研究、采场布置与采矿方法、降温与通风、采场支护、岩爆控制、超深竖井掘进、钢绳提升技术和无绳提升技术等,耗资约合 1380 万美元,研究时间为 4a ,旨在解决 3000 ~ 5000m 深度的金矿安全、经济开采所需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已在南非金矿深井开采技术上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 参考网址: http://www.ky81.com/aspcode/KyxtShow.asp?ArticleId=14082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岩爆监测预警的几个新技术简介
edward3 2009-7-20 11:51
学习澳大利亚岩土工程中心的岩爆监测预警技术过程中,体会到岩爆监测预警目前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案应该多技术集成。可行的具体技术如下: 1.地应力测试:空心包体; 2.隧道围岩结构参数快速采集:三维摄影测量与岩体结构分析; 3.隧道围岩三维应力场变化:高精度三轴钻孔应变仪; 4.无源与有源微震高精度监测;岩爆是特殊的地震,运用定量地震学和工程地震学实现岩爆的监测与预警; 5.现场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快速测试、钻孔电视等; 6.岩爆风险管理软件和岩爆治理技术。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9: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