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40周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致敬2018
热度 2 terahertz 2018-12-29 11:19
一.学术论文 梁炜, 卢章平,刘桂锋, 王正兴. 基于扎根理论的创客知识需求研究 . 图书情报工作, 2018, 62(10): 10-17. 汪满容,刘桂锋, 刘琼. 新加坡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调研与启示 . 图书馆学研究,2018(9): 64-71,22. 赵小兰,刘桂锋(通讯作者).香港高校科研数据管理服务调查分析 .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8(06): 37-44. 梁爽, 卢章平,刘桂锋, 王正兴. 面向大学生创新团队创新过程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 .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8(9): 87-92,86. 刘桂锋, 钱锦琳, 田丽丽. 开放科学:概念辨析、体系解析与理念探析 . 图书馆论坛, 2018, 38(11): 1-9. 刘桂锋, 濮静蓉, 钱锦琳. 科研数据共享影响因素分析及作用阐释 . 图书馆论坛, 2018, 38(11):10-17,26. 刘桂锋, 钱锦琳, 卢章平. 国外数据治理模型比较 . 图书馆论坛, 2018,38(11):18-26. 刘桂锋, 魏悦, 钱锦琳. 高校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案例与执行模型研究 .图书馆论坛, 2018,38(11): 27-34. 包翔,刘桂锋, 杨国立. 基于多示例学习框架的专利文本分类方法研究 .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8,41(11): 144-148. 包翔,刘桂锋, 杨国立.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图书借阅分析 .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 2018(11): 60-63. 二.奖项 (1)2018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论文二等奖。 (2)2018年全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讨会教材类二等奖。 (3)2018年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类)三等奖。 (4)2018年江苏省“超星杯”大数据与图书馆创新服务征文一等奖。 (5)2018年镇江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6)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学术征文一等奖。 (7)2018年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8)2018年第六届江苏省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论文类二等奖。 三.学术会议报告 序号 时间 地点 会议名称 1 20180708 南京理工大学 2018年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 2 20181020 上海政法学院 五届“华山情报论坛” 3 20181108 镇江 江苏省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专业委员会2018年年会 4 20181115 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 学术研究与继续教育专业委员会2018年会议 5 20181123 临沂大学 临沂大学图书馆 四.参观图书馆 时间 地点 名称 20180422 江苏省镇江市 江苏科技大学图书馆 20180510 上海市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 20180701 江苏省镇江市 镇江市京口区图书馆 20180916 北京市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20180916 北京市 北京联合大学图书馆 20180917 北京市 北京大学图书馆 20180918 北京市 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 20180918 河北省保定市 河北大学图书馆 20181115 江苏省南京市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20181117 山西省太原市 山西医科大学图书馆 20181123 山东省临沂市 临沂大学图书馆
个人分类: 经典收藏|2815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餐桌上的变化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热度 9 fdc1947 2018-3-28 08:16
从餐桌上的变化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纪念全国科学大会40周年 在40年前的阳春三月,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大会发出了这样振奋人心的声音:“ 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春天到来了。 ” 那时候,中国人民刚刚从“史无前例”的历史灾难中间走出来,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很好地解放,人们的头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两个凡是”所束缚。但是,在小平同志的决策下,在教育和科学的领域,人们首先在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在那1978年的春天,高考已经恢复,77届大学生刚刚入校,恢复招收研究生的考试即将举行,而全国科学大会也正在顺利召开。 40 年之后,再来看那个春天,真正是春光明媚,人们都希望把自己的年龄“减去10岁”,以把“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补回来”。人们对于科学技术更是充满着期盼,“四个现代化首先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思想深入人心。人们不仅在口头上,更是在心眼里,希望科学技术能够给中国的奋起插上翅膀。 40 年了,看看我们的生活,确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 民以食为天,我们不妨从从我们的一日三餐开始,看看我们的饭桌上,40年前后的天地之别。 40 年前的三月份,我们吃什么菜?那些年,我先后生活在辽宁、内蒙古、吉林和山东,30多岁年龄,刚刚有小孩,对于食物的缺乏当然是最有切身体会的事情。阳春三月,在广大的北方地区,只有秋天储存在那里吃了一个冬天、快要腐烂或者已经腐烂了一半的大白菜,或者曾经冻过、或已经“糠”了大萝卜,也许还有一点儿土豆(马铃薯),大缸底层或许还有几棵酸菜,随着时间越来越长、温度的上升,酸菜也越来越酸、并开始腐烂(插一句,酸菜最喜油脂,而那时候最缺油脂)。三月份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新鲜蔬菜。“自由市场”上或许有秋天贮存下来的西红柿,每斤约5元,这样的价格差不多接近于一位大学毕业生月工资的十分之一(或者大多数工人月工资的八分之一)。我听山东大学的一位女教师对另一位女教师说,不到人快要不行了,谁舍得去买它。 大多数城市的居民,在供应较好的时候,每个月大概能够得到一斤肉、一斤鱼、一斤鸡蛋的票证。 那时候的主食,一年四季倒并没有什么差别,城市居民都有定量供应,北方的大多数城市有部分粗粮(主要是玉米面)。辽宁和吉林主要是玉米面,小麦粉和大米都很少。河北省的城市,面粉的供应较多,但是有人仍然用面粉换玉米面吃,原因很简单,交换得到的玉米面数量较多,而本来的定量不够吃。现在的年轻人会感叹那时候人们的胃口似乎比现在大得多,一天一斤粮食还不够,现在国家才推荐一天吃250~400克粮食类食物。殊不知那时候鱼肉蛋都严重不足,几乎没有奶类,食用油每月才250克,人们生存所需要的能量只能主要依靠这些粮食。上面所说的还是基本上能够保证供应的城市的情况。农民的情况更要糟糕,北方的大多数农民那时候能够有玉米吃就很不错了。那时候人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候能够放开肚皮吃饱饭,不再挨饿。 如今,同样是阳春三月,市场上几乎什么蔬菜都有,从各种叶菜到各种果实,价格一般也都并不很贵,要到菜市场去分辨现在是哪一个季节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现在的一年四季,没有什么人再为没有新鲜蔬菜而发愁。对于过去较为缺乏的鸡鸭鱼肉蛋和油脂,现在往往注意的是销售不出去而降价。更不要说粮食了,人们更是怕“谷贱伤农”。对于市场上铺天盖地的各种食物,人们纷纷相互告诫的是不要吃得太多了,不要发胖。实际上也是如此,现在的人吃得很胖的往往被认为是经济条件不太好或文化素质不高的标志(当然也有一些人是因过去的贫穷而现在习惯性地贪吃)。 看到40年前后我们在食物方面的对比,追究其原因,当然,第一位的必定是改革开放的政策,它打破了原先束缚人们的生产关系,使得人们可以为自己的好生活努力工作了。也就是说,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 除了这个解放了生产力的第一位的原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小平同志所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在40年前后对比中可以得到最好的验证。 还是拿饭桌上的蔬菜来说,要在三月份吃上新鲜的蔬菜,对于广大的北方地区,没有温室大棚恐怕想都不要想。即使是在比较温暖的山东,露地的蔬菜恐怕也只有“羊角葱”,也就是去年的大葱在较为温暖的地方,发出两根像羊角那样的绿色叶子。那时候,能够有资格拿来蘸酱生食也只有农民自己,因为那东西实在太少了。现在的蔬菜,之所以在寒冷的北方冬季也能够生产,都是依靠温室大棚。而塑料(聚乙烯薄膜)是温室大棚的首要材料,当然,在温室大棚里种植蔬菜,农药、除草剂、化肥都是不可缺少的东西。这些都是化学工业的产品。另外,要有好的品种、好的种子,现在我们餐桌上的蔬菜,即使名称和样子与过去的相似,品质已经大大地改善了,这些则是农业科技人员的功劳。 我想,现在有些人很“憎恨化学”(那一年央视还播放过“我们恨化学”的广告,至今它也没有说一句道歉的话),也很不喜欢种子公司。可是,他们(她们)对于春天新鲜蔬菜的喜欢绝不比任何人差。如果真正不喜欢化学品,不喜欢塑料、不喜欢农药和化肥,不喜欢种子公司,我想,这时候能够吃的真的只是烂白菜、糠萝卜和发了芽的土豆。 现在,我们不但能够吃到本地的蔬菜,天南海北那里的蔬菜都可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绝大多数新鲜蔬菜保持新鲜的日子并不多,要使得天南海北的蔬菜都能够互通,能够及时运输到,这就需要有发达的交通。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建设、涵洞的开凿、桥梁的架建,大量高速运输车辆的建造,都是需要所谓“高科技”的支持。40多年以前,我参加过山区的铁路建设,打眼放炮、人工出渣,都是人海战术,费了很大的力量,进展却很慢。改革开放以后,交通运输能够这样快速发展,技术的改进、先进技术和机械的引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即使有了快捷的交通,像新鲜蔬菜的运输过程中,保鲜技术仍然是必须的,没有这些保鲜的手段,大规模的新鲜蔬菜运输还是困难的。保鲜,有的需要低温,有的需要用化学药物处理一下。这些,都是科学技术的功劳。网上的“朋友圈”里,曾经疯传过把蒜薹放在“白色液体”下泡一下,认为又是什么违规的行为,其实这是在蒜薹冷藏前的化学处理,抑制霉菌生长,是合乎国家规定、对人体无害的。 又如水果表面的涂蜡,也是一种保鲜的手段。又像水果的催熟,需要用乙烯利的药物。这些都是为了保证远离水果产地的人们能够吃到新鲜水果所必须的技术手段。没有这些技术,人们很难像今天这样吃到远方的水果,也不能一年四季都能够吃到这些水果。 又像超市出售的许多产品,中间都有食品添加剂,有抑制霉菌的、抗氧化的等等,没有这些食品添加剂,就没有食品工业。有人害怕这些食品添加剂,误会它们会对人造成伤害,其实,没有食品添加剂,食品就容易变质(有些变质在人们的肉眼没有见到或气味没有变坏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人们食用后反而会引起很多种疾病例如癌症。现在,国家对于食品生产的管控,也卓见成效,而不像过去那样,有的吃就是好的,不管是否容易致病。也正因为如今,现在很大程度的防止了“病从口入”,使得人们的寿命得以大大地延长。 总而言之,40年前后我们餐桌上巨大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个事实验证了40年前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所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 当然,任何时候都有贪图不正当利益的家伙,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大国。他们会千方百计钻空子,搞“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管理方面稍一疏忽懒惰(而这样的事情往往有),他们就可以得逞。而如今的通讯技术往往能够把坏事在瞬间传遍天下。于是,有人就以为这样事情到处都是。更有人以为这都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所造成的。 40 年来,人们的思想开放得多了,在科学思想在传播的同时,一些反科学的思想,也在我国肆意泛滥。 一方面,各种迷信思想沉渣泛起,一些人把过去几千年间传统落后迷信的那些东西从中外的历史阴沟里翻出来,到处骗人骗钱。他们仇恨和害怕科学这个照妖镜,因而到处诋毁科学。他们反对现代生物学、反对现代医学、反对现代科学技术。 另一方面,有人只看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负面的现象,他们抓住一些枝杈的东西不放,把这些负面现象都归结为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从而把科学主义、科学控之类的帽子到处乱套。以至于一提起科学,马上有人就会祭起“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这个“法宝”,乱打一起。而实际上,只有发展科学技术才能够使我国经济继续高速发展,也才能使得大多数老百姓的实际生活加以改善。 我们也应当看到,与这些反科学思想的斗争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中国的多年教育方面的失误使得许多科技人员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对于自己专业以外的领域了解不够。许多问题涉及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进行正确的解释并不容易。我们的科学工作者大多只习惯于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缺乏争辩和斗争的经历。而煽动民粹情绪,胡搅蛮缠、人身攻击等等恶劣手段又使大多数忙于科学研究还要应付各种所谓考核的中国科学家们大都不愿意出头露面来反击这些反科学的言论。一方面,是不惜一切使用各种手段的反科学阵营,另一方面,是手握真理却被束缚住的缩手缩脚的科学家。这就是当前存在的情况。 这种情况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但是,科学工作者手里毕竟掌握着真理,全人类的科学思想是他们的思想宝库,全世界的科学工作者是他们的坚强后盾。只要他们站出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必定能够更好地传播科学思想,消除反科学的思想和行为带来的恶劣影响。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5856 次阅读|18 个评论
40年前:七七级12月高考
热度 7 大毛忽洞 2017-12-23 07:17
40 年前:七七级 12 月高考 40 年前的准考证, 40 年前的录取通知书(信封,新生入学须知), 这两样东西包含着 40 年前时代的信息。 考试地点是兴顺西学校,位于兴顺西公社。负责主持考试的是公社学区,即兴顺西学区。 40 年前的 12 月,我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兴顺西公社参加了高考,考试时间是 12 月 13 日 、 14 日、 15 日。由于当年分文理科,我考了四门:政治、语文、数学和理化。 我们的考场非常严格,外面下着雪,每个门口有两位持枪的民兵在站岗。我们参加高考的方式也很特别,我们自己带着铺盖卷和行军的干粮,被负责高考的公社学区安排在老乡家,老乡免费提供开水和热炕,这样的传统可能是从延安传过来的。总之,那是一个冬天,我吃着自己的干粮喝着老乡的开水,睡着老乡的热炕,完成了我的高考。 这是录取通知书的信封,是挂号信。 40 年前,吉林大学的招生和毕业生分配,是一个办公室。看收信人地址:包头市 固阳县 兴顺西公社 圪妥忽洞大队,没有写“大毛忽洞小队”。还好,这挂号信是 1978 年 3 月初兴顺西学区区长亲自带到了圪妥忽洞学校,当年我是这所学校的民办教师,教初中数学。 录取通知书,报道的时候被学校收回了,下面看看“新生入学须知”。 “入学须知”少了 5 、 6 、 7 、 8 、 9 ,因为是不同时期扫描的,不知道放到那个文件夹了,以后找到了贴出来。
个人分类: 家乡大毛忽洞|3263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希拉里-克林顿为纪念尼克松访华40周年发表讲话
热度 2 Helmholtz 2012-10-31 10:57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 - 克林顿为纪念尼克松访华 40 周年发表讲话 ( 全文 ) 【老何评论】 一篇精彩的演讲,可作外交家教材。中国不论左派或右派都写不出这种水准的演讲稿。尽管门户洞开 40 年了,中国人离真正了解世界(比如包括外交界至今对全球梅森组织仍处于基本茫昧无知)。要达到在战略与谋略上能与对手竞争的水平事实上还很遥远。所以中国外交还总是被人牵着鼻子玩,而且,无论是当表示顺从还是当表示反抗。我们始终处在一个荒谬幽默哭笑不得悲喜剧交织的状态。 --博主注释:做以上评论的彼老何不是本老何。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办公室 2012 年 3 月 7 日 国务卿希拉里 - 克林顿: 谢谢。非常感谢大家。谢谢。我很荣幸能在这里和你们一起纪念尼克松总统非凡的中国之行 40 周年。 我想感谢美国和平研究所的每一位人士,尤其是理查德 · 所罗门( Richard Solomon) ,他当年担任政策规划主任( Policy Planning Director )和主管东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ast Asia ),对中国了如指掌。特别令人高兴的是,理查德,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座漂亮的建筑。塔拉( Tara) ,我要感谢你,如果参议院批准的话,我们都非常期待塔拉到国务院来加入我们的行列。因此,非常感谢你。 我还要特别提到尼克松 - 考克斯( Nixon-Cox )家族的所有成员。还有特里希亚( Tricia ),谢谢你,因为你绝对正确;对于那些没有经历过作为第一家庭成员的非同寻常的荣耀和挑战的人,很难清楚地解释这层密切的关系。但我非常感谢你和你妹妹所做的努力,真正地为你们的父母带来了崇高的荣誉。这不仅是你父亲中国之行的纪念日,而且这也属于你母亲,我认为这值得我们纪念。 我要感谢在座的罗恩 · 沃克( Ron Walker) 和理查德 · 尼克松基金会( Richard Nixon Foundation )的所有人员,以及在座的各位国会议员和各位大使,包括中国驻美国大使张业遂。非常感谢各位的光临。 1972 年那个不平凡的一周所发生的事情得到了研究、分析和讨论,被搬上了舞台和屏幕,甚至被编入歌曲传唱。然而,我们仍可以讲述很多有关那次北京之行及其开启的这种关系的情况 —— 以及我们作为 40 年前这一努力的最大受益者如何培育这种关系,使之迎接挑战并抓住这个时代的机遇。 首先,我想对为尼克松总统的这次访问以及后来美中关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个里程碑做出贡献的所有人士表示敬意。而且我知道,在那些日子里,你们有幸听到早年那些战略大师的话,其中包括:亨利 · 基辛格( Henry Kissinger) ,他 1971 年与周恩来有过第一次握手,并仍在以雄辩的演说和文字畅谈今天的中国;兹比格 · 布热津斯基( Zbig Brzezinski) ,他曾在卡特政府任内负责处理关系正常化事务;布伦特 · 斯考克罗夫特( Brent Scowcroft) ,我看到他理所应当地坐在前排,他很有策略地应对了天安门广场抗议期间的动荡阶段;温斯顿 · 洛德( Winston Lord) ,他在尼克松举行会谈时是一位年轻的记录员,后来成为我们的驻华大使。 我也向在幕后工作的外交人员和文职人员致敬。作为国务卿,我在这方面学到了很多。我们这些站在最前沿的人,之所以能站在最前沿是因为已完成的各项工作为我们打好了基础。具体到那次访问,我要提到芮效俭( Stape Roy) ,这个著名的 “ 传教士之子 ” ,后来担任了大使;杰夫 · 贝德( Jeff Bader) ,他 1981 年去过中国,并在随后的 30 年中成为我们对华政策的守护者;傅立民( Chas Freeman) ,他在尼克松总统与毛泽东会谈时担任翻译,后来成为我们驻北京使团的副团长。 还有那些已经辞世的人,包括理查德 · 霍尔布鲁克( Richard Holbrooke) ,他在成为主管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时是有史以来担任此职的最年轻的一位;李洁明( Jim Lilley) ,他在 1989 年以及那以后种种富有挑战性的事件中出色地履行了我国驻中国大使的职责。 此外还有曾与尼克松总统同行并在他访问期间从各个角度进行报道的新闻记者,其中包括特德 · 科佩尔( Ted Koppel) ,我看到他也在座。多亏了他们,我国各地的人们才能跟上尼克松总统的每一步行程。 1972 年,我还是一名法学院学生。我是一个学法律的穷学生。我买不起电视机。但我不想错过创造历史的事件,所以我就租了一台 —— 那种竖着 “ 兔子耳朵 ” 的便携式电视机。我把它搬回我的公寓,每天晚上收看电视,看到一个我有生以来一度被隔离在视线以外的国家的一幕幕景象。和许多美国人一样,我目不转睛地观看,为我们藉由我们的总统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 尼克松总统称之为 “ 改变了世界的一周 ” ( the week that changed the world )。但其实这句话仍嫌过轻。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极为孤立。贫困现象随处可见。文化大革命将几乎所有的外国人以及外国公司、外国书籍甚至外国思想拒之门外。当尼克松总统的车队在北京行进时,美国代表团注意到这座城市安静得令人发毛。当时到处都有人群,但几乎无声无息。 然而在短短几十年内,中国已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亿万中国人民已摆脱贫困并参与全球经济。北京、上海及其他城市已变成喧闹的、快节奏的、全天候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2008 年奥运会和 2010 年世博会都是非常成功的展示会。而且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地缘政治大国,在几乎每一张会议桌前都有一席之地,在全世界几乎每一个重要的机构中都发挥着作用。 因此, 毫无疑问的是,今天的中国与 1972 年的中国完全不同。这种转变首先归功于中国人民及其领导人的艰苦努力和坚定意志,但也得到对他们的进步给于支持和襄助的全世界人民的鼓励,同时还可直接追溯到 40 年前的那一个星期。 “ 空军一号 ” ( Air Force One )在北京降落之前,中国完全处于国际秩序之外。那次访问是中国参与的开端。 从那以后,中国努力走出当时的孤立处境,以更合作的态度同其他国家交往。 这些努力已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惠益。现在,完成这个进程对于中国巩固其新获得的地位并推进已取得的杰出成就至关重要。 中国能否这样做,将产生深远影响,不仅关系到中国,而且关系到美国及整个世界。因为 40 年来,不仅中国改变了面貌,美中关系也焕然一新。 1972 年,连接我们两国的只有一个狭窄的官方渠道 —— 一名政府官员同另一名官员对话。 今天,连接我们两国的种种关系构成的网络是巨大和多种多样的,涉及我们两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两国的经济密切相连。我们两国的安全也是如此。我们都面临着核扩散、盗版和气候变化等共同威胁,而且都需要对方的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也面临着共同的机遇,机遇为决定我们两国关系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威胁。因此,我们拥有这样的机会, 如果我们抓住它,就能共同努力促进繁荣、推动创新并改善我们两国人民及全世界人民的生活。 我所说的 “ 我们 ” 不仅包括我们两国政府,尽管政府是非常重要的。每一天,在我们两国的各个地方,管理人员和企业家、科学家和学者、艺术家和运动员、学生和教师、家庭成员以及各行各业的公民都在打造、推动并丰富双方的关系。这一切汇集起来就反映了范围极其广泛的各种重点议题、关注和观点。而且他们都与我们如何建设一个共同的未来利害攸关。发挥他们的才干、创意和能量将使美中关系更加深入、更加持久,远远超出两国政府单凭自己的力量所能做到的。 就像我 1972 年租用的那台电视机。那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频道可供我们选择。 事实上,我隐约记得,当时我们有 3 个电视频道,我想那时候我们可能已经有了公共电视台,但我不能肯定。如今,电视频道多达 900 多个,而且还在增加。中国和我们之间的各种渠道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但随之而来的也会有种种挑战,因为这种关系对许多人而言影响如此重大、如此切身。它的确会与我们国内政治有关联,是的,在两个国家都是如此。你们知道,美国和中国都搞政治。现在人民发表意见的方式是在过去的年月不存在或不可能的。这个政治层面给双方都带来了复杂因素,也使我们确保我们的伙伴关系取得成效变得更重要。 所有这些给我们合成了一种与过去不同的关系。我们两国从几乎无任何关系可言、彼此几乎毫不相干,变成完全地、无法避免地相互依赖。对于两个拥有悠久的独立传统和各自深厚的文化与历史根基的国家来说,这种情形至少可以说非同寻常,需要太平洋两岸都对思维和行为方式作出调整。因此,我们应该如何就不仅我们两国所面临的新挑战,而且可说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战,作出反应呢? 1972 年时,美中关系课题从许多方面来说,是深植于冷战环境中的一个典型的 20 世纪外交行动,注重于建立正式关系,为和平交往奠定基础,并建立起基本的相互理解。而 2012 年的美中关系课题已完全不同。 确实,它在世界国家历史上前所未有。美国在力求与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共同努力,力促其发展成对全球安全、稳定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的国家,同时也 维持和巩固美国在日益变化中的世界的领导地位。 而且,我们在这样做的过程中 努力避免陷入不健康的竞争、对抗或冲突;避免以牺牲他方利益进而损害相互关系作为成功的代价;并且做到不疏于履行我们对于国际社会的责任。我们在共同树立典范,力争在合作和竞争之间达到一种稳定和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这是没有先例的做法。我们必须将它处理好,因为此举攸关重大。 经过三年的密集接触以及其中的成功与挫折,我们对仍然存在的障碍已一目了然。可以理解,仍然存在着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和我们必须处理的误解。例如,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有些人提出 —— 或许今天有人提出过 —— 中国的崛起是坏消息,认为随着中国更加繁荣和在国际上有更大的发言权,我们的关系将自然转向对抗,或者,美国将因此而无可避免地走向衰退。与此同时,在中国也有些人担忧,美国决意要遏阻他们的崛起、限制他们的进步,以牺牲他们的利益为代价来推进我们的利益。 对于对方的意图仍然存在着猜忌和不信任,尤其是在军事领域。正如基辛格博士( Dr. Kissinger )最近在《外交事务》( Foreign Affairs )杂志中所述, “ 双方必须懂得,由于一些微妙的因素,某些显然是传统的、合理的做法也有可能在双方之间引起极深的忧虑。 ” 我们必须通过逐渐形成一个建立信任的框架,以直接和富于建设性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意味着要回归两国关系的首要原则:在支持正在崛起的中国与增进美国利益之间并无本质矛盾。 一个蒸蒸日上的中国对美国有利,一个蒸蒸日上的美国对中国有利。 正因为如此, 我们在 1972 年帮助中国摆脱孤立,正因为如此,我们 60 多年来为该地区的和平与安全给予保障,为中国卓越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我们支持把中国纳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等国际性组织; 我们把 20 国集团( G-20 )提升为国际交往论坛,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中国在其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在哥本哈根( Copenhagen )及其后续气候会议中,我们把与中国合作作为一个重点;在一个又一个问题上,我们不仅欢迎而且大力支持中国的参与,我们还呼吁它发挥领导作用。 因此, 对于那些怀疑 “ 美国是否试图遏制中国? ” 的人们,我们给予明确的否定回答。 事实上, 我们为中国自身发展到今天铺平了道路。我们是一个欢迎他国成功的国家,因为我们相信,当任何地方的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时,这对所有人都有益。 如果中国的崛起意味着我们将有一个越来越有能力和参与的合作伙伴,那对我们是好消息。我们将抓住一切机会进行接触交往,因为我们的国家不是一个要自己坐享领先地位的国家。我们是一个对我们的地位和我们能够通过竞争取得成功有自信的国家。 美国所做的外交、经济和战略选择反映了这一根本的信念。当然,说 一个兴旺发达的中国有益于美国,或者反之亦然,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因为如我们大家所知,各国寻求发展有不同的方式。 对于中国,对于任何国家,成功必须以负责任的方式去实现;即不是由他人承担代价,而是 以有助于地区和全球利益的方式去实现。 正是在这个方面中国要做出选择。中国的力量、财富和影响将它迅速推到了国际秩序中的一个新行列。中国的语言和行动会在全球各地引起反响;哪怕是仅仅改变自身,中国也会对它周边的环境产生影响。同时,中国仍然在建设经济的宏伟大业,把发展带给千百万更多的中国人。我的中国同行经常充满激情地谈起他们的国家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因此,中国面临着在发展的需要和它作为一个新兴全球大国所承担的责任之间取得平衡的复杂任务。或如我的中国朋友有时所说的那样,中国是一个重新崛起的全球大国,当然,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有着几百年、几千年巨大影响的国家和文化。 我向我的同行指出,中国的回应有时是力求两者兼得 , 我把这种做法称为有选择的利益相关者。在某些论坛中, 在某些议题上,中国希望被当作一个大国来对待;而在另一些方面,则希望被当作一个发展中国家。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中国具有这两者的性质。 但是,世界期待中国发挥一种与其新地位相称的作用。这意味着它 不能够继续做一个有选择的利益相关者。 我很清楚有关中国和其他新兴大国的崛起的讨论,讨论通常这样开始并往往以同样方式结束,人们只是说: “ 伴随强大的影响力而来的是重大的责任 ” —— 我想,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句话来自电影《蜘蛛侠》( Spiderman )(笑声) —— 然后就此作罢。但是,我们必须督促自己,把这句话化作每一天的实际行动。 简单地说,全球政治的逻辑中即包含了影响力与责任之间的联系。随着国家变得日益强大,国际体系是否成功对其产生的影响也就自然增大,因为如果这个体系失败,它们的损失会更大。同时,世界对它们的期待也自然会更高,因为它们可以为加强这个体系做出更大贡献。但是,比这更重要的是,国际社会希望能够确信,一个国家日益增强的力量将被用来造福所有的人,这不难理解。鉴于崛起中的国家对安全和稳定带来的历史性挑战,它们因此有着特殊的义务以具体实在的方式表明,它们将选择具有建设意义的道路。这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取得令人瞩目的迅速增长的国家来说尤其如此。 由于新兴国家有着如此巨大和日益增长的影响,如果允许它们基于其短期利益有选择地利用基于规则的国际体系,最终将导致这个体系无法运行,从而使大家共同陷入贫困。话虽如此,这一国际体系并不是静态的。为一个较早的历史时期制定的规则和机制不一定适用于今天。因此,我们必须共同努力,修改和更新这些规则和机制。的确,我们已经开始这项工作。在贸易和气候等问题上,制定新的规范和机制的努力已经在进行之中。我们无意对这个体系中已变得不相干、或者不适于应对我们时代的挑战、或只对一些国家有利而对另一些国家不利的部分抱住不放。这会成为国家撇开合作自寻门路的诱因,对它们或对我们都毫无裨益。 但是, 我们知道有行之有效的原则。我们不可将它们放弃,如维护开放、自由、透明和公平的经济秩序;以有节制和透明的方式增进安全,从而避免发生误解和不必要的冲突;以及保护人权和基本自由,这些的确代表放之四海的价值和全人类所固有的尊严。 中国已经在一些区域和全球问题上展现了更强的领导作用,如打击盗版活动和支持全球经济复苏。中国也对联合国在全球的维和使命作出重要贡献,我们欢迎这些步骤。但是,我们确实认为中国必须进一步充分担当起它在世界上的新角色,让世界相信,中国将不仅在今天,也不仅是在某些问题上,而是将长期地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安全、稳定与繁荣。 因此,全世界现在正注视着中国,并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中国是否会调整它的外交政策,为解决地区和全球问题发挥更大的作用,进而使其他国家也获得成功?中国是否会运用它的力量帮助结束像叙利亚等一些地方的对平民的残酷暴力?中国是否会对它的军备发展以及它的军事战略、方针和项目有所解释,从而消除不安,使邻邦放心,避免误解,并帮助维持地区安全? 中国是否会遵守几十年来使国与国之间得以进行和平贸易的国际海事法律和惯例?中国是否会更积极地为确立网络空间的国际标准而努力,从而使人人能够上网,使在中国和其他地方的人都能得到因特网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中国是否会利用自己的经济地位加强基于规则的全球贸易和投资体系,从而在推进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 作为经济伙伴,我们有可能做到让我们两国有更多人就业、经商、投资、创新和致富。我们能否做到这些,取决于我们如何处理彼此之间的一些分歧。中国有中国希望的东西,包括在美国得到更多的投资机会。我们也有我们希望的东西,包括取消对美国公司的歧视并保护它们的知识产权;取消给予国内公司的不公平优惠;让美国的商品、产品和服务有更多机会,以及结束在我们看来是不公平、扭曲性的货币措施。 我们希望同中国有更多的贸易和投资交往,因为我们相信加强经济活动和健康的竞争是有益的。但是,竞争要健康,就必须公平、基于规则和透明。因此,我们将继续与中国一道努力,敦促中国实行改革,相应地,我们也将听取中国希望我们作出的改变并采取行动。 最后,我们的确要问,中国能够履行它的职责,保护普遍的人权和基本自由吗?这是一个我们长期存在深刻分歧的领域。即使我们两国变得更加相互依赖,美国无疑仍将坚持我们的原则和普遍适用的人权标准。我们相信,发展会给各地渴望自由表达的人民带来机会,无论是通过因特网,在公共广场,还是在厂房车间。所以,我们确实相信,同所有地方的人一样,中国人民有自己正当的渴求。我们确实相信, 人人都应受到独立的司法体制的保护,不遭受专断行为的侵害。 我们也确实相信,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所有地方,不同的宗教、语言和不同的文化都应受到尊重。 实行支持这些目标的改革将使人民与自己国家的成功更加息息相关,从而带来社会的更大稳定、繁荣与和平。 现在,这一类问题是我们与中方有关人员随时面对的问题。我个人对过去三年来我们之间进行的开放、坦诚的对话感到非常庆幸。我们对中国在 40 年里取得的成就深怀敬意,并希望今后继续取得这样的成就。 我认为,过去三年来我们与中国的主动接触延续了两党一致的传统,这一传统获得自从尼克松以来历届总统的支持。 我们就每一个重大事项进行磋商;两国政府没有一天不在相互联系。 本届政府启动了双方的战略与经济对话(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 )和战略安全对话( Strategic Security Dialogue ),我们就几乎你们可以想象的所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包括贸易政策、反恐怖主义、人权、边界安全等等。双方高层领导人多次互访,两国元首会晤十余次。今年晚些时候,在五月,我将再次访问中国,这将是我就任国务卿以来对中国的第六次访问。 在做出所有这些努力的同时,我们也在广泛加强与整个亚太地区的关系。我们加强了我们与我们的条约盟国日本、韩国、泰国和菲律宾的关系。我们扩大了与其他新兴国家的关系,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和新加坡。我们加强了与台湾的非官方关系。我们同缅甸恢复了接触。我们对地区多边机构投入资源,包括东亚峰会( East Asia Summit )和东盟( ASEAN )。我们增加了经济交往,更新了我们的地区军事态势,加强了我们推动法治和普遍人权的工作。 概言之,我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尽一切努力捍卫和增进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繁荣。 与中国发展积极、合作和全面的关系对上述每一项目标都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对这一伙伴关系是有承诺的。现在,我们和世界上其他方面正在期待中国发挥更大的领导作用。中美两国不能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问题,但是我认为,没有中国和美国,任何全球性问题可能都得不到解决。 我们希望中国成为一个全面的利益相关者,积极承担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全球行为者的角色,努力加强中国自身的成功和我们的成功不可或缺的国际体系。 在此期间,我们将继续寻求利用每一个机会与中国接触,不仅是在政府层面。我们将继续公开探讨我们的分歧,尽我们所能开发更多合作渠道。总之,我们将继续今天在座的许多人于 40 年前开启的旅程。 1972 年,当尼克松总统在北京走下飞机和周恩来握手时, 中国总理说: “ 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 ——25 年没有交往了呵! ” 几天之后,尼克松总统向他的东道主敬酒时说: “ 长城令我们想到,在几乎一代人的时间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之间有一堵墙。在过去四天里,我们开始了拆除这堵墙的漫长过程。 ” 双方都承担着风险,但他们决定接触是值得的。他们知道,如果这次高峰会晤进展顺利,我们两国之间的对话将继续进行,并可走向合作,最终双方都将从中受益。 这正是后来发生的情况。至于在这次访问之前 中国和美国存在分歧的每一件事情,访问之后分歧依然存在。但是,我们开启了一场对话,帮助我们缩小了分歧,拓宽了我们之间存在共识的领域。 于是,我们有了今天的关系,并且这一关系的重要性和广泛性不亚于世界上任何这类关系。 我们目前正在寻找一个答案,一个新答案,以便回答一个古老的问题: 当一个地位确立的强国和一个新兴强国相遇时会有何结果?我们需要一个新答案。我们没有选择。互相依赖意味着一国的成功取决于另一国的成功。我们要谱写一个与过去全然不同的未来。从理论上来说,这一任务无比艰巨。但是,我们曾经完成了许多艰巨的任务。 我曾希望我在参观上海世博会美国馆时, 40 年前的那些领导人当时都能在场和我一起参观。我们的中国朋友把我称之为 “ 美国馆之母 ” ,我感到非常自豪。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邀请了学中文的美国年轻人担任我们美国馆的解说和接待工作。在这个幅员广袤、地大物博的国家,来自四面八方的中国人看到欢迎他们的拉美裔年轻人、美国非洲裔、美国亚裔、白种人 我们在美国的所有族裔 用中文跟他们讲话感到惊喜。人们相互提问题,说笑话、进行交谈,介绍自己来自何处,气氛融洽令人难忘,体现了对 40 年前勇敢迈出的这一步的强烈支持,对我来说是前所未见的。但它也提醒我们,不论作为国务卿、总统,还是总理或外交部长,我们做这项工作是因为我们都必须努力为这些年轻人改善未来。为了让他们将来获得机会,我们愿为他们服务。 当年尼克松总统在北京下机时,我们两国相隔多么遥远,自那时以来我们又共同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请让我们记住这些并从中获得启迪。这一段历史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人们如果共同努力克服分歧并找出共同点,不仅为自己,而且也为他人的利益,就有可能取得进展。 现在需要我们尽力保证我们的未来甚至要比过去更有希望。 非常谢谢大家。(掌声)
个人分类: 综合性资料|1850 次阅读|6 个评论
同样是建交40周年
huailu49 2012-8-31 16:43
1972年9月29日,中国与日本建交。 1972年10月11日,中国与联邦德国建交。 这次,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默克尔访华首日,便会见了我党 9 位政治局常委中的 5 位。同时双方还签署了涉及航空、汽车等多个领域的十余项合作协议,其中包括金额约35亿美元的空客A320系列飞机采购协议。 在当今世界经济大国俱乐部中,2号与3号、2号与4号,同样都是建交40周年,可两对双边关系目前的境遇似可用“冰火两重天”来加以对比。
个人分类: 国际纵横|2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40周年纪念活动回应“阴谋”论
黄安年 2009-7-21 10:43
阿波罗 11 号成功登月 40 周年纪念活动回应阴谋论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7 月 21 日发布 对于重大历史事件不仅会有种种不同评价,而且还会有对于事件真实性的若干质疑。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所谓十大迷团(笔者曾主编《十大迷团 -- 第二次世界大战风云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5 年版),对于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也有许多人质疑系罗斯福的苦肉计所致,这些质疑都是六十多年以前的事。在当代世界美国的奇案不少 ( 笔者主编过《当代美国十大奇案》,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 ,其中已经水落石出 , 得出科学公正结论的少之又少。在当代世界高科技领域重大事件的质疑,从曼哈顿计划到阿波罗计划再到星球大战计划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也伴随着不断的质疑声音 , 然而随着时代的前进步伐和探秘的深入 , 这些质疑浪潮也就日渐衰微,在这些质疑声中持续浪潮最力的莫过于对阿波罗 11 号成功登月的质疑,以为压根没有登陆,只是一种阴谋。 最近围绕纪念阿波罗 11 号成功登月 40 周年开展的活动 , 实际上是对于阴谋论的最好回应 , 可以说这次纪念活动既鼓动新一轮的登月潮 , 又使阴谋论浪潮遭受重挫。美国 NASA 公布登月原始录像 反击阴谋论、奥巴马高调回应阿波罗 11 号成功登月 40 周年纪念活动、俄宇航员替美国辩护,说没登月的人很无知、阿波罗 11 号成功登月的三位宇航员现身纪念活动、历来以怀疑官方言论著称的凤凰卫视一致高调肯定成功登月活动 ( 从时事直通车到时事亮亮点 , 再到吕宁思总编辑时间专论 : 美苏纠结于太空战, 俄国佬败北 ) ,以及国际反响,均可说明对于成功登月的肯定,事实上否定了阴谋论。 肯定阿波罗 11 号成功登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阴谋论成立,那么意味着人类从来没有登过月 , 所谓登月 40 年也就不存在,纪念成功登月 40 年等于是个伪命题了。因为美国的登月计划是从 1961 年提出的,今天我们反思的应该是美国登月计划受挫 40 年了。 如果阴谋论成立,那么不仅苏联在登月竞赛中是个失败者,而且美国也是失败者 , 美苏两家没有赢家 , 都是输家。果真这样,处于激烈竞争中的苏联当时没有正面反击质疑?这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如果阴谋论成立,那么苏联和俄罗斯完全有理由继续完成登陆月球行动 , 以表面是苏联及其后的俄罗斯首次成功登月成功 , 而不是美国首次登月成功。然而无论是苏联还是俄罗斯都没有这样做。 如果阴谋论成立,那么当今日本、印度和中国的登月行动 , 理应更多汲取美国登月失败的教训,而目前的情况并非如此。此外,既然美国当年没有成功 , 今天我们登月的意义何在 , 难道我们要争这个世界第一 ? 如果阴谋论成立,那么当今世界最大、最狡猾、最现代化的骗子当属美国无疑了。 还可以举出许多如果来。事实上如果阴谋论的论点难以否定成功登月的事实 , 有人说宇航员就是没有登上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也知道。阿姆斯特朗已经出席纪念活动并讲话,他的这次讲话没有迹象表明对于登月成果的否定。要找到美国媒体或者当事人的某些言论来证实阴谋论在美国并不难 , 难在仔细鉴别真伪,因为美国的言论自由开放程度、美国的多元价值观和利益驱动,寻求相互矛盾的依据并不太难,对于像成功登月这样的高科技认清真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法可以不同 , 但是事实只有一个。实事求是最重要。 登月问题的讨论 , 本是科技精英的强项,笔者注意到 , 科技界精英云集的科学网博客自20日以来注意登月的只有一篇转载阴谋论的文章,其他的博文反映相当地冷落,在科学网的页面上连个位置也没有 , 相比庸人论的争议反差也太大了,令人不胜叹息。 附几篇网文: ******************** 美国 NASA 公布登月原始录像 反击阴谋论 2009 年 07 月 20 日 13:33 中广网   中广网北京 7 月 20 日消息(记者王健)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 10 时 08 分报道, 1969 年 7 月 20 号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从阿波罗 11 号飞船登月仓走出来,在月球表面留下人类的第一个脚印,从哪一天开始,伴随着登月梦想的实现,人类的目光望向了更遥远的宇宙,然而 40 年来,围绕究竟阿波罗登月是一个惊世骗局还是一个伟大的壮举的争论和质疑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现在我们连线中国之声的国际编辑王健,请他给大家介绍相关情况 :   主持人 : 在美国从官方到民间,各地都在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之际,这样的质疑声仍然没有停止,仍然存在,尽管这只是少数人的声音,给我们介绍一下为什么有人出来提出质疑,说阿波罗载人登月是一个骗局,一个阴谋呢?   记者 : 这个的确是人类很大的进步,也有一些原因导致大家存在这种质疑,我刚刚在电视上看见,阿姆斯特朗正在美国进行一个演讲,大家想象不到的是,我们如此如雷贯耳的宇航员已经是垂垂老者,可以说,关于登月是一个阴谋论的说法一直就有,从 79 年登月结束,就有 6% 的人相信阿波罗 11 号登月其实是骗局,到了 99 年越辟谣人信的越多,是 11% 。   到今年 40 周年了,不少于 22% 的美国人相信阿波罗 11 号宇航员从未登过月球,这意味着有 6000 万美国人都是登月阴谋论的信徒了,原因有很多的说法。    7 月 15 号《美国电信报》列举了一些质疑的地方,比如说宇航员插在月球上的国旗是迎风招展,而月球上是没有风的,还有在月球表面拍摄的照片中没有看到任何的星星,还有比如说登陆舱着陆的时候,没有在月球表面留下任何气流的空洞等等,质疑的地方很多,我曾经在美国生活的时候,看过一个电视节目,叫做《流言终结者》,几个科学家把大家常听的流言拿试验去做,比如说在摩天大楼上扔下一枚硬币会不会把人砸死,其中就包括一个情节,就是看看重塑整个登月的过程,看看在地球上能不能把它做出来,他们的结果是能做出来,我们在电视画面上看到的登月的一系列的场景,还有一个大家怀疑的原因,因为阿波罗登月计划是冷战的产物,有人说是因为美国想在这方面领先所以做出做假的过程,说法是很多了。   主持人 : 美国航空航天局对这样的说法是予以否认的,对于这些质疑,他们作出了怎样的澄清或者回应?   记者 : 其实可以说从一开始这种质疑和回应就是不断存在的, 7 月 16 号,美国航空航天局 NASA 在网上公布了阿波罗 11 号发射之日起到返回地球八天所有的实况录音,而且还登了一个经过修复清晰度更高的人类首次登月的视频,视频说起来很可惜是因为原件的视频已经丢失了,有人质疑说, NASA 花这么多钱登月,一个视频竟然保留不组是不是假的,公布的视频还是合成的,通过新闻节目的素材,档案纪录片,澳大利亚跟踪站当年接收的视频资料等等,所以目前是作出了很多的回应,可以说在 40 周年时候还在做这些回应,但是我想质疑论和各种解释和回应都在长期存在的,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忘记在 40 年前的那一天,人类首先在月球上留下人类足迹的那个时代。 http://news.ifeng.com/mil/3/200907/0720_341_1258692.shtml *********************88 俄宇航员替美国辩护:说没登月的人很无知 2009 年 07 月 20 日 16:12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梁小逸报道 7 月 20 日是美国阿波罗 -11 号登月 40 周年纪念,世界上很多人将这人类登月看成是人类历史上取得的最伟大成就。但也有人认为,美国人登月根本是骗局,甚至有人认为登月画面是好莱坞提前拍摄好的。对此,俄罗斯著名宇航员阿里科谢列奥诺夫表示那些说美国人没登月的人很无知。   俄新社 7 月 20 日报道,传闻最早来自对拍摄著名科幻影片《太空 :2001 年的奥德赛》的美国导演库布里克妻子的一次访问。库布里克妻子对记者说,地球上共有两个真实的月球模型,一个保存在博物馆,禁止对外开放,另一个保存在好莱坞。库布里克为了再现登月情况,拍摄了阿姆斯特朗打开舱门、走向阶梯和登月的照片,而这反而成为登月阴谋论的最初证据。   列奥诺夫解释说,真实的月球拍照步骤是这样的 : 阿姆斯特朗先来到月球停留少许,放置定位天线。然后其助手阿尔德林也到月球为阿姆斯特朗拍照,通过定位天线将照片传到地球。   对于美国国旗为何能够在真空中迎风飘扬的疑问,列奥诺夫解释说,美国登月国旗使用的布料加入了强化金属网,它被卷成管状放在一个布袋里。宇航员现在月球表面安置一个插国旗的槽子,然后将国旗扭进槽子里,之后取走布袋。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国旗是会造成 飘扬假象的。   列奥诺夫说,认为登月是在地球拍摄的十分可笑和荒谬。美国当时有足够的技术手段完成登月和监测等工作。他同时认为,美国人民取得的成就也是世界所有人民取得成就。 http://news.ifeng.com/world/200907/0720_16_1259060.shtml * ******************* * 全球又掀探月热美缺钱恐难成行 2009 年 07 月 21 日 01:50 人民网 - 国际金融报   阿波罗登月十大疑团 7 月 20 日是阿波罗载人登月成功 40 周年。质疑阿波罗登月是弥天大谎的阴谋论一直流传。这究竟是一个惊世骗局还是伟大壮举?   上世纪 60 至 70 年代,美国和前苏联的月球探索竞赛令人记忆犹新; 40 年前的今日,美国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此后,月球寂寞了好一段日子,直到近年,随着航天国家的增多,全球再度兴起探月热潮。   《泰晤士报》昨日撰文指出,中国和印度的探月发展最为瞩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原计划在 2020 年让美国宇航员返回月球,建立能够供人居住的月球基地,为探索火星作准备。然而,这一计划由于经费等问题,越来越遭到质疑。 NASA 的重返月球计划的成本预计在 1500 亿美元,而且很有可能增多。飙升的成本让奥巴马一出任总统就下令对这一计划展开调查。   中国于 2003 年首次实现载人航天任务,到了 2007 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踏上奔月旅程,并在 1 年多后成功撞月,正式标志中国成为探月俱乐部新成员。今年 2 月,印度也公布了登月计划:将于 2015 年实现载人航天器登月,并最晚于 2020 年实现宇航员月球漫步。   今年 3 月,由首相麻生太郎担任总部长的日本政府宇宙开发战略总部说,日本正在推动一项新的宇宙开发计划,第一步是 2020 年前将机器人送上月球,第二步是 2030 年前将宇航员送往月球。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090721/965645.s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516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2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