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农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新年说历法
热度 2 fdc1947 2019-1-7 08:14
新年说历法 1月5日交小寒 节气 ,一位好友在朋友圈照例转了一篇关于小寒的文章,而且特意在前面说道: “今日小寒,是今年倒数第二个节气了”。因为是好友,不怕他生气,于是就故意套他,说:这是新年以来的第一个节气,怎么成了倒数第二个节气了?他果然回答道,这是农历啊,农历的倒数第二个节气。我就让他仔细看一看日历,到底对不对。 显然,这一次他错了,按照农历,这是今年的倒数第三个节气,过了小寒,还有两个节气,大寒和立春。立春是 2月4日,农历的除夕,仍然在“今年”。 我们总是被教导说,一年 24节气,那是指阳历的一年之中必定有这24个节气。对于农历,所谓一年有24个节气,应当是许多年平均的结果。而具体到某一年,绝大多数年份都不是24个节气,而是23个节气或25个节气。 在过去的 19年(即主体相当于2000~2018年的农历年)中间,有23个节气的8年,25个节气的7年,而24节气的只有4年。再往前推19年(即1981~1999年),仍然是23个节气的8年,25个节气的7年,24节气的也只有4年。如果再往前推19年(即1962~1980年),有点变化也不大,23个节气的7年,25个节气的7年,24节气的也只有5年。总之,某一农历年有24个节气的概率也就是4/19~5/19的模样。而在从如今往过去推的57年之中,如上面所说,某一农历年有24个节气的可能性只有不到二成三。 我们从那首从 “春雨惊春清谷天”到“小寒大寒又一年”的节气歌中,更习惯于有每年的节气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的印象。而实际上,真正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的年份,在过去的每19年中,只有区区2年。在过去的57年中,只有6年。只有几乎十分之一的概率。也就是说,即使是在上述每年有24个节气的农历年份中,还有一半是从雨水开始以立春结束的。 我想,如果不是认真想一想,就这么突兀地一说,说农历一年有 24节气的可能性只有二成三,而 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的年份,只有不到一成一, 一定会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之外。其实这里的原因很简单,节气本来就是一个阳历的概念,一年 24节气是对阳历而言的,而农历年则是一个“伸缩性”很大的“套套”,它的所谓“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对应性,只是在很多年平均基础上的正确结果,并不对某一个具体的年份准确。 众所周知,如今的 阳历 即 “ 公历 ”, 一年是 365天,每4年加一天(2月29日闰日),又每400年少三天,即去掉不能被400整除的世纪年(如1900年)的闰日,平均每年是365.2425天,这与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22天就非常接近了。定下来了这个历法,就可以多少年都不必变化了,大家都可以放心过日子。 我们的农历则不然,农历的每一年的长度是不同的,一年最少的 353天,最多则达385天,最大相差可达32天之多。为了使得多年的平均值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不致相差太大,每年的日历都不相同,包括是否有闰月、是润几月、每个月的大小(是29天还是30天)等等,搞得很复杂。非专业人士很难弄得一清二楚,需要国家(过去是皇家)专门发布,称为“授民时”。在帝制年代,这是皇帝权力的象征之一,别人绝不可以“僭越”的。 与阳历相比,农历的好处是照顾到月亮与地球的相对位置。这样,在过去信息交流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人们可以根据月相(即晚上看到的月亮的形状)来大致估计出那天的日期。当然,对于沿海的居民,还可以据农历预知潮水的信息。这些信息,在过去的社会里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农历表现了我国古代人们的智慧,即既照顾到一年的四季气候变化(有 24节气为骨架的阳历系统),以利于农牧各业的生产,又照顾到月相的变化。 但是,到了近代以至现代社会,人们需要较为精确的日期和时间观念。农历的缺点就显露出来了。虽然现在我们使用的是阳历,各产业一般的时间安排主要都按照阳历来执行,但是,穿插其中的传统节日特别是年节却是按农历安排的,这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很大的混乱。 拿学校的情况来说,人们按照农历的年节放假,就使得每年的学期长短都不同,这给教学内容的安排造成了困难。对于工业生产的安排和服务业所造成的问题,毫无疑问比学校严重得多。为了应付每年的日期变化,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等社会资源。 这样,在古代是一个非常聪明和可以有良好应用的历法,到了近现代就不适应了。人们再也不需要靠月相来判断日期。对那些需要与月亮有关的部门和行业也可以有其他的更精确的信息来源,而不是靠历法来作估计。昔日的长处不需要了,短处却日益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不便。 日本在这个问题上,解决得比较好。他们原来也是采用与中国传统历法相似的阴阳历,明治维新后采用了西方的阳历(只有在纪年的问题上仍然用日本传统的天皇年号纪年)。那些传统的节日、纪念日都往新的历法一搬了事。过年,过去是传统历法的正月初一,后来是西历 1月1日。其余的传统节日,什么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等等,就直接往西历的3月3日、5月5日、7月7日、9月9日上面一移即可。原来与阳历(节气)有关的就可以不动了。他们的行动雷厉风行,效果显而易见,至今实行一百多年了,社会生活方便了,与现代世界接轨了,民族传统也没有丢。 我们中国在这个问题就走了曲折的道路。辛亥革命以后, 1912年1月2日, 孙中山向全国发布《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称 “中华民国改用阳历” 。可是,不久, 1913年,袁世凯就宣布旧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实质上是过两个年,由于传统势力的顽强,民间还是以过旧历年为“过年”。 1928年,行政院内务部呈请《实行废除旧历,普用国历案》,还拟定了《普用国历办法八条》。国民政府允准后于7月2日发布543号训令,要求各地政府一律遵行。1930年6月26日,国民政府又在《推行国历办法》中重申“移置废历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种礼仪点缀娱乐等于国历新年”。之所以三令五申,就是因为这些“法令”并没有认真执行,所谓“废历”仍然在大行其道。 国民党政府做事情从来就是软弱无力,旧势力一反对,他们也就不坚持了。日本人可以做好的事情,到了中国一件都办不成。 1949年以后,政府忙于战争、建设和阶级斗争巩固政权,对于历法的事情,除了宣布纪年改为“公元纪年”之外,一切如旧。反而把“废历”改称为“农历”,继续发扬光大。这个做法在当时毫不奇怪,因为当时中国的领导阶层和干部绝大多数是农民出身,而且那时候基本上闭关锁国,与外界的经济交流极为有限。不发达的经济情况,也使得两个历法引起的经济和社会资源的浪费,与阶级斗争引起的结果相比较,小得几乎忽略不计。 现在,时间又过去了近 70年,两个历法给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带来的不便和浪费日益显现。如何进一步提高社会发展的效率,挖掘一切可能潜力的问题,也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怎样想办法,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在前面,又很好地保持了我们的民族传统,是一个需要用智慧去解决的问题。我相信,妥善解决历法的问题,是真正能够留名青史的。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4341 次阅读|4 个评论
秋分与中秋
热度 5 fdc1947 2018-9-24 09:12
秋分与中秋 今年的秋分连着中秋节。 9月23日秋分,24日即是中秋。 前两天,全国的各大媒体全都发表了这样一条消息: 《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 9月23日9时54分迎来“秋分”节气,意味正式进入秋季。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在赤道上,即昼夜平分,故称“秋分”。这是个农作物成熟、收获的节气,今年“秋分日”这天,还是我国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 这是新华社的消息。大家对于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当然都十分高兴。教师有教师节,医师有医师节,中国农民理所当然地应当有农民的节日。这里先不说农民丰收节的盛况,先说上述消息中的一个另外的问题。 有人问,消息中说:秋分 “意味着正式进入秋季”,而第二天就是“中秋节”,中秋意味着秋已经过去一半了。这个问题应当怎么认识? 人们认识秋,毫无疑问首先是从自然界的变化开始的。春天植物发芽生长,小虫子活动。秋天树木落叶、草类结籽、昆虫死亡。人们首先认识的,就是这春秋。春种秋收,是中国农业社会的规矩。所以,春字,最早就是写成草木发芽的 萅 字,而秋就是写成小虫子样子 的龝字 ,或者写成从火从禾的会意字秋,意味着秋天收割庄稼以后放火烧荒以备耕种。 从春秋到夏冬。人们认识了一年四季。又认识了一年十二个月,于是,把十二个月三等分。一季三个月,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于是八月十五就称为中秋。 但是,问题是,要把一年分十二个月,就出来了一个问题。 首先,所谓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约 365.24天,称一个太阳年。我们把一周的360度作24等分,每一个分点为一个节气。这样,所谓24节气是安在地球绕太阳旋转而产生的“太阳历”简称“阳历”的框架之内的。 所谓一月,就是指月球绕地球一周。平均转一周的时间是二十九天半多一点。 如果取一年十二个月,一个月 29.5天,那么这样的一年就只有354天,比365天少了11天。3年就差了一个多月。如果一开始把新年摆在大冬天,十六年以后,就要在大夏天过年了。 这种历法,就是真正的阴历,这对于我们这样的农业社会绝对是不能容忍的 (如果我们不是农业社会,不靠种田吃饭,那还好一点,阿拉伯历就是这种真正的阴历)。 我们的祖先想出来一个改进的办法,就是设立闰月。既然,阴历与阳历之间,每三年差了 33天,那就多加一个月,称闰月。这样还不够,就19年加7个闰月,那就凑得差不多了。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农历, 这是一种阴历向阳历妥协的结果,换句话说,这是一种阴阳合历。 这对于古代的农业生产也马马虎虎可以使用了,所以,称为农历也还可以。 所谓中秋,即这种阴阳合历中的八月十五日。 但是,这样的历法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每年的大年初一,并不回到太阳年的起点,只是在这个起点周围来回变动。 我们把阳历年作为一个框架。农历年又是一个框架。这两个框架并不一致。阳历一年 365或366天,变动的范围很小,农历一年354天到384天之间。变动的范围很大。如果我们固定阳历这个框架,那么。农历这个框架就在阳历的框架附近作振动,来回晃动。虽然从很多年来看,例如十九年一看,其效果基本一致,但是,实际上 农历中的每一天,对应的阳历是不同的 (顺便说一句,各位的农历生日与阳历生日可能每年不相同,但是, 19岁、38岁等19倍数岁生日与真正的生日是基本重合的,最多差一天)。例如,近19年来,即从2000年到2018年间,中秋节即农历八月十五所对应的阳历日期是(小数点前后分别为月、日): 9.12;10.1;9.21;9.11;9.28;9.18;10.6;9.25;9.14;10.3;9.22;9.12;9.30;9.19;9.8;9.27;9.15;10.4;9.24 可以看到,中秋节最早的日期是 2014年9月8日,那天正好白露。最晚的日期是2006年10月6日,再过两天就是那年的寒露。中秋节就是以19年为周期,在9月8日与10月6日之间来回震荡。换句话说, 中秋节就在白露与接近寒露之间来回震荡,秋分差不多就是在它们中间处 。 1981年到1999年,1962到1980年等等,每19年间中秋节的阳历日期也如此变化。 中国传统的立法中,往往以 “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端。这样的做法,与最冷为冬季、最热为夏季,间于其中的为春、秋即我们身体的冷热感觉并不相同。“四立”往往只是感觉的开始,即,立春是开始要暖和了,立夏是开始要炎热了,立秋是开始要凉快了,立冬是开始要寒冷了。而真正的暖和、炎热、凉快和寒冷的到来则要到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 这样,如果我们要以暖和、炎热、凉快和寒冷作为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分标志,那么,还是以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为他们的开端比较合适。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下面的两点: 第一, 中秋节是农历框架下的概念。而季节是二十四节气有关的,它基本上固定在阳历框架下,所以,中秋节总是在白露与接近寒露之间震荡,这样, “中秋”并不是真正寒暑意义上秋季的中点 。 第二, 即使在阳历的框架下,传统的四季开端即 “四立”只是一种倾向的标志,即要暖和了、要炎热了、要凉快了和要寒冷了。而真正暖和、炎热、凉快和寒冷则要由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作开端 。 这样,我们就搞清楚了,在以暖和、炎热、凉快和寒冷为四季标志的话语概念里,中秋节并不是秋季的中点,而秋分则象征着真正秋天的到来。 今天是中秋节,祝大家中秋节快乐!昨天已经是秋分,又是农民丰收节,祝大家很好地欣赏这秋高气爽的大好秋光,享受各种农作物丰收的喜悦,共同度过一个欢乐的秋天。 潘学峰同志认为,“中秋”是“秋收中”的意思。 答潘学峰同志的质疑: 对于中秋两个字的解释, 1.据《汉语大词典》 中秋条 : 中秋, 指农历八月十五日。亦称「 中秋节 」。 ●宋吴自牧《 梦粱录 •中秋》: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2.下图是民国年间的小学课本 至于天文学上的“秋分”,详见本人博文《 此秋并不等同彼秋 》 2015-8-12 07:2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912401.html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13079 次阅读|12 个评论
我出生那年的农历
热度 1 ncepuztf 2018-8-12 22:56
回老家探亲,翻阅旧物,看到一本我出生那年的农历。 玉米丰收的场景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胖娃娃,那时候是不是鼓励三胎呢? 祖国形势一片好,这歌似乎啥时候都不过时,始终要提防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毛主席语录人手一本,党是领导一切的!
个人分类: 生活|862 次阅读|2 个评论
也说二十四节气
热度 12 fpe 2016-12-4 20:57
也说二十四节气 听说二十四节气申非遗成功,咱也来凑凑热闹,说说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为什么二十四节气发生在中国,而不是欧洲或印度,有着深刻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欧洲的气候,深受北大西洋暖流的控制,一旦北大西洋暖流变弱(即发生 TAO 现象),欧洲进入寒冬。中东和印度的气候,深受 Monsoon (印度洋季风)的影响,明代到非洲的航路,靠季风航行非常可靠安全。中国气候,也受季风的影响(有时人们用 Monsoon 来说明中国气候的特征,但 Monsoon 通常特指印度洋季风),季风大则降雨多,季风弱则旱灾广;季风早则春汛,季风晚则秋汛,降雨是如此的集中,以至于中国的气候总是在阴阳两级中摆动,周易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作品,也是季风造成的二元气候的忠实反应。中印的气候,都受到 ENSO 现象的控制,一旦发生异常气候灾害,往往和南太平洋的洋流有关。仅从气候特征而论,科学取得突破(科学革命)只能发生在欧洲,不能发生在中印,因为中印两国民族都不相信永恒的真理。 太平洋季风和西伯利亚寒流的势均力敌点,通常位于黄河流域(在秦汉时期,即农耕文化的形成时期,在此之前,中国的文化是火耕文化),所以二十四节气主要反应黄河流域的物候学和生态学特征。秦汉之际,长江以南是“江南瘴疠,丈夫早夭”的高温潮湿地带,蚊子要人命。只有个别的地点,由于地形的帮助,才可以有人类存活,比如南越国所在的广州番禺地区。火耕文明的最后一本物候学著作《吕氏春秋》(大约公元前 240 年),农耕文明的第一本物候学著作是刘向的《淮南子》(大约公元前 139 年),其间,我国社会经历了从火耕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的转变,二十四节气就是这种转变的代表。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二十四节气的次序是“惊蛰 - 雨水 - 谷雨 - 清明”,不同于现今的“雨水 - 惊蛰 - 春分 - 清明 - 谷雨”的次序,说明了古今气候模式的变迁。公元前 78 年,西汉曾经调查各种历法对物候学的适应程度,发现太初历最合适,表明当时的气候已经变冷,不适合西汉早期的暖相气候了。 值得一提的是,二十四节气虽然是农历的一部分,却是阳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农历是阴阳合历,农耕需要阳历来指导农业生产,生活需要太阴历(阴历)计时(比如古代休假以旬日计算),所以形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历法体系,完全依赖政府天文风水师指定。这种复杂的经验性的历法状态,直到传教士汤若望在康熙朝利用西洋历法知识才算理清,在此之前,充满了各种错误和迷思,大体与中国气候的二元特征和气候脉动性有关,结果导致中国人相信阴阳学说,迷信周易理论,在发现自然规律和普遍真理方面被西方人甩在后面。二十四节气,只重视表象(物候学特征),缺乏核心的理论依据(如西方历法的地球自转理论),也反映了中华民族非常功利的性格特征。只求解决问题,不想深入认识本质,二十四节气是一种非常粗浅的历法认识,是《吕氏春秋》时期就开始产生的处于萌芽状态的物候学认识。 中国社会虽然有 56 个民族,却只有农耕、火耕和游牧三种生活方式。降雨多的是火耕(如苗瑶傣族景颇族等)、降雨中间的是农耕民族如汉族,降雨稀少的是游牧民族(如蒙维羌藏)。对于二十四节气的作用,我们不能夸大,也不能小视,只有农耕民族才有四季明显的差异,才存在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化的非物质遗产,原本只适用于位于东亚的中国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地方性文化特色,是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二十四节气的次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反映了气候的变化与脉动。对于一个农耕为主体的社会,二十四节气有着协调农事生产活动,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所以是农耕民族的非遗。然而,二十四节气是一种表象,并没有反映地球的运动规律和气候变化的本质性原因,因此造成古代中国人对外界自然规律疏于探索,懒于研究的结果,对此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 二十四节气是一种非常粗疏(不够精确)的原始(注重表象)的农历知识,但可以指导农业生产,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化。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12535 次阅读|25 个评论
农历, “风水历”(皇历)etc.
liwei999 2011-12-7 13:07
过去的农历应该说是根据日(地)、月的规律的编排法。而“风水历”, 作者: mirror (*) 日期: 12/06/2011 04:07:24 则是纯太阳历的编法,不过是时间的 “原点”取在立春罢了。农历的时间原点是正 月 初一(春节),这个时候一定是个没有月亮的日子。公历是元旦。 春分 的分是天象学的视点,是地球轨道(公转)与地球自转平面的交点。而 立春 的 立 ,则是说人的感觉。距离真正的春天虽说还有段距离,但是已经“立”了。这一点在冬夏的说法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立夏——夏至,立冬——冬至。人的感觉比太阳(地球)的位置有些滞后,冬至了后是大寒,夏至了后是大暑。 因此,风水历(皇历)是在年始的立春时节,开始换12属的属性。这与Ben兄的说法是一致的。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Outlook中添加农历节日
harmonica028 2011-8-12 18:28
又重装了系统,试用office2010自带的outlook 之前用foxmail,功能简单,基本满足收发邮件、RSS订阅的需求 现在尝试outlook,主要是想体验其日程安排、日历等功能;话说outlook的功能实在太多太复杂了,留着慢慢探索,但是我用得着这么多么 outlook可以选择农历作为备用日历,但只是显示二十四节气,不含农历节日 在网上搜到了解决办法,下载日历文件,导入即可 http://mynoi.blog.163.com/blog/static/8356718420100289255941/ 用的是其中第一种方法,可行;其余未测试 未处理前,仅显示处暑和白露;导入农历节日文件后,显示了中元节
7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虎送福(给大家拜年!)
热度 1 zlyang 2010-2-10 09:24
老虎送福(给大家拜年!) 2010 年(农历 庚寅) 春节即将来临。 预计今后一周不上网。 真傻 提前 给大家 拜年 ! 单虎送 福 双虎送 福 图片创意: 真傻 图片制作: 祖乃甡 ( http://www.sciencenet.cn/u/laozu/ ) 真傻 再次感 谢 祖 老师 !并再次 祝祖 老师和全家 庚寅年快乐 ! 素材来源说明 ( 1 ) 老虎来自《 雪原虎影 》,对 影枫 ( 内蒙古 赤峰 ) 表示衷心感谢! http://my.poco.cn/lastphoto_v2.htxid=2040361user_id=28339269p=0 ( 2 ) 福 来自 康熙 御笔亲题、加盖有 康熙 御笔之宝印玺的恭王府的 福 字碑。谢谢 康熙 同学和有关工作人员。 康熙同学画像
个人分类: 真傻个人材料|8354 次阅读|17 个评论
“心之全蚀”专题:日食之前谈历法
eloa 2009-7-21 19:09
陳丹陽 发表于 2009-07-21 13:44 你猜,我的生日之前400年那天发生了什么事?每当有人问到我的生日,我都习惯在告诉对方后反问这样一个问题。从未有人答对过这个问题,因为那一天什么都没发生过。我没骗你,那一天真的什么都没发生过,既没有人出生,也没有人死亡,太阳也从未在那一天升起过,因为那一天根本不存在! 农历不是阴历 好吧,为了表明我真的不是在开一个恶劣的玩笑,或者是讲述某个《圣经》故事,我来从头解释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牵涉到一个很古老的东东历法。在精密钟表发明前,古代人对时间的感知不外乎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的阴晴圆缺以及四季的冷暖更替。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历法来说,其主要概念都有两个:月和年。从天文学的角度看,年是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的时间,而月的长度则关系到人们在地球上观测到的月亮的圆缺变化。以这两个概念为标准,世界历史上使用过的历法主要有三大类。 第一种是阳历,这种历法的设定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转周期为基础的,现在全世界通行的公历(格里高利历)就是典型的阳历。在公历中,一年的长度就是地球绕转太阳运动一周的时间,而月的长度虽然与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差不多,其实却是完全不考虑月亮圆缺规律的。 另一种是阴历,阴历的设定是以人们对月球的观测为基准。阿拉伯国家通行的历法就是阴历,这种历法每个月的长度严格按照月亮的圆缺规律设定,一年的长度却比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圈的时间要少一些,只有350多天。因此,阿拉伯历法中的新年,既可以出现在冬季,也可以出现在夏季。 最后一种是阴阳结合历,这种历法既要符合月球的圆缺变化,又要照顾到一年中的四季变化。中国传统的农历虽然通常也被人称为阴历,其实却是典型的阴阳结合历。在农历中,通过设置闰月来弥补纯阴历在年的长度上与阳历的差异。我国古代的历法编制者们经过反复推算,制定了19年7闰的农历体系。农历是世界上现存为数不多的阴阳结合历,它能很好地和各种天象对应,它的节气严格对应太阳高度,历月较严格地对应月相,与月球运行相关的天文现象,如日月食,潮汐等,也都能很好的对应。表现农历的这种阴阳结合特点的典型的例子是二十四节气,虽然它是农历的一部分,但某个具体的节气却并不与农历中的日期相对应,而总是出现在公历中特定的某几天之中。比如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节日清明节,就总是出现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中的某一天。 遗憾的是,如今却没有多少人知道农历的这些特点了。传统的农历是怎样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呢?原来,历法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计算日期的标准,它还是统治权和霸权的象征,谁主导了历法,就意味着取得了统治地位。在古代的中西方,历法都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 历法曾是王权的象征 曾经,历法是中国历史上历代中央王朝统治的象征,对历法的垄断象征了王权的合法性。古人赋予颁历权以高度的政治含义,认为地方政权是否接受中央政府颁布的历法,象征着它们是否愿意接受中央政府的管治。古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他们认为,君主是受上天的委托来治理天下的,是代天施治。历法反映的是天时,所以颁历就是君主代替上天向民众授时。承认了君主的颁历权,也就等于承认了他们作为上天代理人的身份,当然也就表示愿意接受他们的统治。因此,当一个新王朝得天下之后,天文学家们马上就有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即为新王朝提供新的历法。相应的,历朝历代中央政府中,都有专人负责与历法息息相关的天文观测工作,而那些用来观测天象的仪器设备则一定要由中央政府来垄断。 当商朝取代夏朝后,它的历法规定新年的正月比夏历提前一个月,以视不同。而在周朝取代夏朝的过程中,据说周武王在伐纣之前,曾经做过一系列的示威举动,其中就包括专门命人赶建了一座观象台。周武王作为地方领导人,本来没有资格建设这样的观象台,因此,他的这一举动的意义就不仅表示自己已经获得了制定历法的权力,而且不逊于公开宣称自己准备武装叛乱。 也正因为历法是王权的象征,在清朝初年,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协助清廷修订历法时,因为在颁行的新历的封面上印了依西洋新法五个大字,被守旧派抓住,成了一条无法分辩的罪名。最后,守旧派以把颁历权拱手让给西洋人为罪名,判传教士汤若望有罪,还诛杀了一批涉案的中国人。守旧派的代表杨光先直言:宁可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事件从头至尾都与日食有关。汤若望最初受朝廷委托修订历法是在名朝的万历年间,而起因就是因为北京发生的一次日食。负责掌管天象的机构钦天监事先居然没有呈报,以至崇祯皇帝大为恼火。明朝灭亡后,当汤若望将新历书献给清廷时,顺治皇帝为了验证新历与明朝的大统历,清朝的回回历三者哪个更为精准,曾要求相关人员用三种历法各自推算即将发生的一次日食的起止时刻,到时候现场验证,结果汤若望的新历获胜。事隔20年,就是在这次判处汤若望有罪的事件中,起先康熙皇帝仍然宣旨让新历与旧历在预测日食问题上进行PK,结果仍然是新历获胜。 即使到了20世纪,同样的事情也一再发生。中华民国成立以前,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发行书刊、进行革命宣传、建立组织、开展革命活动、发展武装起义的同时,也从历法上对满清政府予以否定。因此在辛亥革命前近10年间出现了十余种不同的纪元,当辛亥革命成功后,就废除了沿用几千年的农历,而采用世界通行的公元纪年,还同时使用中华民国作为年号。而当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又明确规定新中国只采用公元纪年。 也就是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传统的农历受到了排斥而逐渐边缘化。农历新年本来叫做元旦、新年,在1914年袁世凯批准的一条呈文中,农历新年被改名叫春节,而元旦和新年这两个称呼则被转送给了公历新年。激进的民国政府还曾想将农历完全废除,将传统节日全部搬到公历系统当中,并禁止人们过春节。据记载,民国政府曾在春节期间派警察到关门停业的商店强迫其开门营业,甚至连乡间售卖旧历书的小贩也抓起来拘留。 改来改去的公历 尤利乌斯凯撒 那么,现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又是怎么发展来的呢?历法作为王权的象征,在中国如此,在西方也是一样,这从公历的发展史上可以看出来。。 公历起源于古罗马。古罗马本来也是使用阴阳结合历的,但是误差很大,使用不便。到了公元前46年,儒略恺撒(Julius Caesar)统治期间,采纳了一位埃及天文学家的建议,颁布了新的历法儒略历。在儒略历中,每一年的第一天被规定为冬至日之后的第十天,每月长度被设定为相互间隔的30天或31天,由于恺撒自己生于7月,他就把7月命名为儒略月(July),月份当然也要长一点,被设定为31天,并因此确定 了一年中单数月份为31天,双数月份为30天,这样加起来就是366天了。由于古罗马处决死刑犯的时间是在每年的2月,因此2月就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月份,干脆减去一天算了,这样,一年就是365天了。 恺撒之后,另一位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Augustus)当政,奥古斯都原名屋大维,是恺撒妹妹的孙子,后来被恺撒收为养子并指定为继承人。恺撒被刺后他成为罗马皇帝,并改名奥古斯都(Augustus,即尊崇的意思)。所谓上行下效,既然舅公恺撒有属于自己的月份,奥古斯都也得要一个自己的月份。他出生在8月,因此就将8月命名为奥古斯都月 (August),也将8月由30天改为31天,9月之后的4个月仍按30天和31天间隔排列。这样一来又多出了一天,于是不吉利的2月再减去一天,只有28天了。 地球绕太阳运转的实际时间要比365天长上几个小时,因此,就需要设置闰月来处理逐渐积累起来的误差。儒略历规定每4年设置一个闰年,放在那个不吉利的2月。这样,在短时间内看误差被抵消掉了,但几百年之后误差还会逐渐增大到以天为单位来计算。儒略历在欧洲实行了1600多年,到了16世纪,新年的日期实际上已经比儒略的时代推后了10天,各种物候天象和历法本身已经严重脱节,人们也早就认识到了儒略历的这个缺陷。1582年,当时的罗马教皇格里高利 十三(注意,是十三!) 世终于忍无可忍,下令改革历法,规定以后每遇到满100年的那次闰年取消,但满400年的那次闰年仍然保留,这就是现行公历格里高利历。但之前已经积累的那10天误差怎么办呢?格里高利 十三 世采用了最简单粗暴的方法:规定1582年10月4日的次日为10月15日,中间那10天直接减掉算了。这样,那一年就只有355天了。当然了,这也是本文开头那个问题的答案。 教皇格利高里十三世 格里高利 十三 世这种快刀斩乱麻的方法虽然解决了儒略历积攒了1600多年的问题,却也造成了一些新的问题。新历法在当时的天主教国家立即实行,但由于当时正值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已经改信新教的那些国家对新历法无动于衷,甚至认为这是教皇的一场阴谋,目的是要恢复罗马教廷的统治(显然,如果新教国家接受了格里高利历,就有愿意接受罗马教廷统治的意味)。在之后的几百年里,这些新教国家逐渐放弃儒略历,改用格里高利历,但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两种历法系统并存,不仅给当时的欧洲人造成了很大麻烦,也给今天的人研究欧洲历史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那是的欧洲人如果在不同的国家间旅游,不但要倒时差,还要倒日差、月差甚至年差。如果是住在国境线上,这边过完圣诞节,十几天后可以到那边再过一遍。在全欧天文学家合作进行的一些观测活动中,则发生过最后汇总到一起的资料由于搞不清楚每份资料上纪录的时间到底采用哪种历法而让统计工作陷入停顿的事情。对今天的历史学家来说,搞清楚每个欧洲国家改用格里高利历的年份也是个很重要的事情,否则就可能在一些问题上出错。很多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也都有两个版本。例如我们今天所知的大科学家牛顿的生日就有两个,1642年12月25日(儒略历),以及1643年1月4日(格里高利历)。如果只按照现今通行的格里高利历来描述牛顿的生日,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有的书中记载他出生在圣诞节了。由于俄国直到20世纪初仍在使用儒略历,因此,著名的十月革命如果按照那时已经基本全世界通行的格里高利历算其实应该发生在11月。 当然,格里高利历也并非最为完善的历法。在置闰的问题上,早在格里高利历诞生前,就有人提出更为合理的33年8闰方案。有意思的是,英国的新教徒曾经出于宗教目的极力鼓吹这种历法,并曾经为了证明这种历法的优越性而去寻找一条新的本初子午线。这条本初子午线被设定在约西经77处,也就是靠近北美大陆东岸的地方。为此,英国曾向北美派出了多支探险队,以至于有人认为,如果没有这种33年8闰的历法,也就不会有现在的美国了。 其实,在历法的精确度方面,格里高利历虽然不是最精确的,但却沿袭了儒略历的传统,且很有规律易于操作,因此能够沿用至今。而那些片面追求精确的历法却往往由于太过繁琐而失去了应用的可能。例如,我国农历虽然采用19年7闰的方案,但1500多年前的祖冲之就已经提出了更为精确的391年144闰方案,这一方案显然毫无应用可能。也曾经有很多人提出要修改格里高利历。但是,既然格里高利历已经够用,那还是一直用它吧。 图片来源: Mathrubhumi Kerala India Calendar by Alaivani Aztec Calendar Stone by 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
个人分类: 其他|143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5: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