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技前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技前沿领域存在“文明冲突”吗?
热度 2 lvnaiji 2020-4-29 18:13
吕乃基 2020-04-21 15:28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12月下 作者: 吕乃基 【摘要】贯穿古今的科技发展主线在20世纪末出现分裂的迹象,金融危机后愈益明显,贸易战,进而技术战,科技发展不再“跨越”和“超越”,而是与文明冲突交互。可以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理解“分裂”之因。“内在”包括科技本身,特别是“科技黑箱”和马斯洛需求层次提升的影响;“外在”即全球化加剧国际的利益之争,涉及经济、技术和文明层面。利益、科技、产业和价值观可以在不同层面沟通不同文明。科学技术不仅是“用”,而且是“体”。科学活动所形成的精神和规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是不同文明之间“公约数”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科技前沿 文明冲突 发展路径 科技黑箱 公约数 【中图分类号】N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24.003 人类社会的演化复杂而又曲折,时而停滞甚至倒退,其原因是各国各民族自然与人文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不同,选择的道路不同,以及由此发生的彼此间“文明的冲突”。虽然如此,其中依然有一条自古至今,跨越民族和国界,超越文明冲突,清晰可见的主线,那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 然而,这条贯穿古今的科技发展主线,在20世纪末出现了某种分裂的迹象,并且在金融危机后日渐明显,科技发展不再“跨越”和“超越”,而是与文明冲突交互。文明冲突干预科技发展路径,科技发展影响文明冲突态势。 http://www.rmlt.com.cn/2020/0421/577437.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2154 次阅读|5 个评论
硅谷当年华裔女神童—如今能源大腕—方女士
热度 9 kiwaho 2018-3-7 20:16
原籍加拿大的 丹妮尔 -方 女士出生于 1987年10月。祖父是来自于广东的移民,修好加拿大横跨东西的铁路后,定居于加东海岸的新苏格兰省Halifax市。父亲接手祖父的粤菜中国餐馆一直经营到现在, 母亲 祖裔苏格兰凯尔特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作家。 天资聪颖的方女士, 15个月大就念字识数,3岁即会求平方根,11岁已经自学完高中理科全部课程,妈妈找校长要求女儿退学后直读大学。4年大学期间,同时修完两个不同专业的本科课程,17岁以优异成绩考上美国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研究所(PPPL)直博生,政府资助全额助学金,以国际合作的 核聚变 课题为研究对象。 华裔家庭一贯重视孩子教育,尤其重视早教启蒙,她的成才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 直博读到第二年,她逐渐对核聚变的前景失望起来,倒不是说对核聚变的最终成功没信心,而是看淡核聚变在未来 20年突破无望。因而19岁的她毅然退学,期望去硅谷实现她的短期能源技术突破的目标。 在硅谷一边辗转几家公司打工维持生计,一边冥思苦想几个月后,终于起意要搞 压缩空气储能 技术。找好创业合伙人后, 2008年底,即将20岁的青春少女注册了自己的公司: 光帆能源科技 。次年,她拿到了硅谷亿万富翁Khosla的$1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她开始大规模招兵买马,雄心勃勃要干一番大事业。 创业的人都知道,难就难在引进第一笔投资。尤其是领投人名声是否显赫非常重要,只要大腕级的带头人搞掂了,投多投少都不重要,后面大把追风的投资人无须多虑长考,便会鱼贯而入。 别笑,你要是个大基金的 风投 人,没准也这样。就连跟偶像 巴菲特 共进慈善晚宴,还得掏上百万呢!就算鱼贯而入跟风小投一把十万元,还有机会与比尔盖茨面对面开股东会哦。 就这样 10年走下来,光帆科技多轮融资搞得风生水起:前微软大名鼎鼎的老板 比尔盖茨 进来了,靠贝宝Paypal变成亿万富翁的 思尔 进来了,法国石油公司Total进来了,硅谷驰名的三点风投公司进来了,老家加拿大新苏格兰省地方政府进来了,祖宗国北京的 海银资本 最后也进来了。总共拿到0.8亿美元的总投资。 咦,同为加拿大来的 过江龙 , 钢铁侠马斯克 咋缺席投资名单?噢,原来不是他铁公鸡一毛不拔,而是忙着射火箭、放卫星、修 Hyperloop高铁去了。据称他爽快答应,只要方女士的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过硬,可以考虑用于隧道开凿工程。 她的演讲口才非常出众。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追星组织邀请她去演讲,分享甘醇的 心灵鸡汤 ,听众受益匪浅。 样机出来了,瞧:神童美少女如今变成厚重知性的能源科技大腕了,款款坐在样机上,为亲手打造的高科技产品骄傲自豪! 上图这个机器是压缩空气能量存取两用的核心部件,那是0.8亿美元的巨款凝结的成果,可不是那啥廉价的打气筒哦,而是强力打气炮,它可将空气压缩到500个大气压,硬挤到巨无霸的高压气罐或地洞中;不仅是高压打气,还能将储存的高压气放出来,推动发电机。厉害吧? 唉,时运不济,潜在用户至今未来买走一套成熟产品,最近多年不得已大裁员。看来,光帆能源科技之路 漫漫兮其修远兮 ,芳将上下而求索。 值此 三八妇女节 之际,谨祝方女士的产品早日成功投入商用!就算挫折了,也别灰心,中国古训曰: 吃一堑长一智 嘛,你还年轻,前途无限! 曾在硅谷打拼的另一个加拿大过江龙 —华裔傅伊顿小姐,早已淡出人们视线,虽无 神童 或杰出 女神 的标签,但大家仍然不会忘记她的贡献。在此文完稿之际,一并给她捎去三八节的问候。 希望科学网博友及热心读者们,衷心为科学网编辑部的女士们,暨科技舞台上的华夏巾帼英雄们打 CALL:加油,加油,再加油! 参考信源: 1、海银资本加持的人物介绍: Prodigy Dreams in the Night with no Sun, Lights up the World http://www.haiyincapital.com/blog/85 2、光帆能源公司官方网站: http://www.lightsail.com 3、女神童的个人网站: https://daniellefong.com 4、人物特写报告: http://upclosed.com/people/danielle-fong 5、社交百科全书: http://alchetron.com/Danielle-Fong 6、方女士的推特: http://twitter.com/DanielleFong 7、方女士讲解科技前沿的视频 https://pan.baidu.com/s/1NiDsWIY176EroqtTHE7HkQ ,播放码nb6m 8、魏焱明博文:能源创新小英雄傅伊顿小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39914-911716.html
8927 次阅读|28 个评论
我们科研人有颗率先的心
热度 6 x2t6j8 2017-11-5 11:20
我们科研人有颗率先的心, 科技前沿勇打拼。 哪里有创造哪里有我们, 占领制高点有利竞争。 蛟龙深潜超纪录, 嫦娥远访小行星, 计划 2030 年, 将五星红旗插上火星。 扬我国威,鼓舞民心! 我们目标明我们团结紧, 迈步踏上新征程,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 继续创新永不停! 我们科研人有颗进取的心, 成绩面前不满足, 常挤时间做学问。 探索人类未知的奥秘, 追问事物本身的规律。 共同涉足知识海洋, 常交流,互切磋,共探讨, 向着多出科技原创的目标, 胜利向前进!
个人分类: 随笔|7146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转)全球首位“无心人”
menke 2012-2-11 14:25
[转载](转)全球首位“无心人”
据2月4日《每日邮报》报道,美国55岁男子克莱格·刘易斯由于严重心脏衰竭濒临死亡,于去年3月在美国德州心脏研究所接受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先锋性 手术———巴德·弗拉兹尔和比利·可汗两名医生将他的整个心脏摘除,然后为他安装一个高科技的新型离心泵,这一离心泵是一个类似涡轮的装置,装有结构简单 的涡动转子,由于这个离心泵能保持身体内血液不停流动,从而使克雷格在没有心脏的情况下也能完成血液循环。   据悉,这一“人造心脏”是由弗拉兹尔和可汗两名医生共同研制的,他们很久以前就开始开发这种装置,并已经在将近50头小牛身上做过实验。    不可思议的是,在摘除心脏并安装离心泵后的第二天,本来奄奄一息的克莱格就能够起身,并和医生交谈了!由于克莱格的这个“人造心脏”能悄无声息、持续不 断地泵送血液,因此医生再也检测不到他的脉搏了!据克莱格的妻子琳达称,当她从丈夫身上听不到任何心跳和脉搏时,她彻底惊呆了。琳达称:“我只听见(那颗 离心泵工作发出的)嗡嗡声,这实在太不可思议了,他居然没有脉搏。”   据悉,克莱格是全世界第一个在体内安装这种能令血液持续流动的“人 造心脏”的人,也是全世界第一个没有脉搏和心跳的“无心人”!据称,包括美国前副总统迪克·切尼在内的数千名病患曾接受类似的心脏辅助器手术,不过那些泵 血设备主要用于帮助仍能够跳动的心脏,应用于像克莱格这样体内已经没有心脏的“无心人”身上尚属世界首例。德州心脏研究所的主席称:“这是医学历史的又一 创造。”
个人分类: 科技前沿|19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英科学家发现古老海洋生物晶须能修复人类受损肌肉
alick1 2011-3-24 19:13
英科学家发现古老海洋生物晶须能修复人类受损肌肉 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一种5亿年高龄的海洋生物拥有的纳米晶须能修复人类受损的肌肉组织。科学家表示,这一消息或许是身体遭受重创或终身残疾患者的福音。 生物材料专家斯蒂芬·爱松、朱莉·高夫以及詹姆士·杜根采用化学方法提取出了被囊动物海鞘的纳米晶须,这种纳米晶须仅数十纳米宽,远比人类头发丝细。他们发现,这些纳米晶须由化合物纤维素组成,当它们相互对齐并排成直线时,能快速修复受损的肌肉细胞。 科学家表示,这种纳米晶须纤维素不仅能修复已有的肌肉,甚至能让肌肉从无到有地生长出来,可替代人类受损或患病肌肉组织的人造组织,让全球各地数百万人因此受益。爱松说:“虽然这是一个相当精细的化学过程,但其潜在应用值得探索。” 纤维素是一种多糖(糖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长链),通常存在于植物中,是纸和某些纺织品(如棉)的主要成分。爱松指出,鉴于其独特的属性且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世界各地对纤维素青睐有加,科学家将其用于许多不同的医疗实践,包括伤口敷料等,但这是科学家首次将其应用于骨骼肌肉组织工程;另外,对于其他排列整齐的结构,如韧带和神经等,该纤维素也极具潜力。 各种各样的被囊动物遍布于世界各地的海床上,其历史可以追溯到5.4亿年前的寒武纪。目前,这种低等生物已成为很多医疗项目的研究对象,科学家认为,它们也包含能对抗病毒和各种癌症的化合物。 来源: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3/245401.shtm 作者:刘霞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1-3-24 16:12:06
个人分类: 生物前沿|1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跟踪ISBBN2010
edwina 2010-6-6 21:52
6月4日-6月6日2010年第四届生物分析、生物医学工程与纳米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ISBBN 2010)在长沙举行,这次是湖大举行的规格比较大的国际性研讨会。在湖大生活学习了将近五年了,第一次与这种国际大事亲密接触。现在学的又是科技新闻与科技传播,于是这次会议是对专业和英语的一次很好的锻炼。老师要求的是三天都跟着去听,而且还要参与到一些采访中,感觉压力挺大的。 毫无疑问,这次来的都是生物领域的领军人物、前沿研究者,最大的亮点应该是Pro. Leroy Hood。在生物学领域我觉得可以不用介绍这位专家,他的资料网上都有,我也不想复制粘贴了。对我这个生物门外汉来说,他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者,而且是早在我出生的那一年就已经有了清晰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蓝图。老师讲他可是诺贝尔奖的提名者,是国际系统生物学的创始人。可以说正因为有了他,所以我们才有认识人类基因的机会,才有了现在化学与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医学与生物学等交叉学科的出现。老人家都已经72岁了,但是精力很旺盛。参加了三天研讨会,而且每天都在会场,发言、回答提问,还是中国人说的不标准的英语,真是有的忙了。 第一天正好赶上科学时报的记者采访,我和同学就配合着老师对Hood做了一次简单的采访,我们做翻译。在慢慢深入的访问中,感觉老先生满口官话,说中国将成为生物科学上的领军人物,中国聪明的人很多,要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吸引有才能的人回国。这些其实说了跟没说一样,所以初次接触只是觉得老先生态度很好,很和蔼可亲,但是需要发掘。 第二天下午我们一群幸运的学生在李老师的安排下参加了他对Hood先生专访,在集贤宾馆的茶座,我们李老师、科学时报特派记者王老师采访、陶老师和13个同学参加,对Hood先生进行为时一个小时的专访。我做记录,看了李老师的提纲,问题涉及面很广,但是贴近Hood先生的经历,一步步递进,感觉如果采访效果好的话,肯定会有一个优秀的稿件出来的。但是,我感觉采访的效果不是很好,不知道李老师有什么想法。李老师不是第一次采访外国专家,所以可能我不能掌握的采访技巧和对回答的理解在李老师那里不成为题。因为事先李老师给我们任务,要我们写一篇人物专访,因此对这次采访很重视。可是采访完后很想说,真的不好出稿子。记录时我就发现我们请的翻译不是很能精确的传达提问的意思,而且翻译时也没有精确的按照Hood先生的意思翻译。我英语还是可以的,但是因为接触外国人少,而且又是在讲生物方面的知识,因此处于听不太懂、又觉得翻译翻译得不好的尴尬情况中。很痛苦,感觉没有一手资料来写报道。李老师。。。该给我们上上课了。。。 这次锻炼让我看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采访实践、英语实践和科学知识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其他的不说,英语真的很重要。这次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英语素质,所以不能理解专家的意思,不能深入的交谈,导致对专家的观点不是很透彻的了解,写作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如果写一篇泛泛的报道,那么我们的采访就是根本没有发挥它的作用。 说是三天的国际会议,我只跟了两天。也许很多生物专业的学生只会听跟自己研究领域有关的报告,我的同学只会在第一天老师特别强调的第一天去听讲座,对于我来说去听讲座一是为了完成任务,另外听听这些天书般的专业词汇去培养些英语语感也是我所追求的目的。一年前在天大逛的时候发现天大很多应用讲座,很多很多。。。校园的路灯上都是一个个什么什么会议,都是英文的。那时候很羡慕天大的学生,能够有这么多机会去接触国际,去锻炼英语。想想清华北大更别说了,连奥巴马都可能做讲座。学校不同,机会不同。这次会议虽然结束了,但是通过这次会议收获的东西将会永远存在。
个人分类: 生活心得|446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中西错位发展400年——世界科技革命与中国现代化
pslibrarian 2009-7-22 11:32
《中西错位发展400年世界科技革命与中国现代化》 by 张柏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副所长、研究员 纵观现代化历史进程可以看出,近现代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与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科技革命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命运。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实现腾飞的国家,率先进入现代化行列。 40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至少在以下三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首先是对世界及科技前沿的了解。其次是开放性、包容性及其文化障碍。第三是社会文化环境是否有利于创新。 总结历史,是发展的最大动力。由于时代的不同、资源环境不同、科技发展阶段的差异,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将走一条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科技创新与跨越发展的道路。如果中国的伟大目标如愿实现,那么,中国国家很可能为人类摸索出新经验与新发展模式。同时,伟大的事业与伟大国家必将成就一批杰出的人才! 摘自国科图馆务平台
个人分类: 百家之言|369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5: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