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国际会议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国际会议

相关日志

最后18小时┃IEEE MEMS2021的征文马上截止啦!
张海霞 2020-10-21 09:25
最后18小时 IEEE MEMS2021的征文马上截止啦! 投稿的同志们马上行动,否则真的来不及了!!! www.mems21.org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2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倒计时10天┃IEEE MEMS2021征文火热进行中!
张海霞 2020-10-10 10:38
​我们诚挚邀请并欢迎您加入 MEMS 2021 国际会议,该会议将于 2021 年 1 月 25 日至 29 日(星期一至星期五)在线上召开。虽然新冠疫情以及全球旅行限制对传统会议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 MEMS 2021 线上会议仍将致力于提供一个多学科交流的平台并促进全球范围内相关领域的持续突破。 近年来, MEMS 会议每年收到超过 700 余名学者的 800 余篇摘要投稿,并通过口头汇报与海报展示等方式介绍 200 余篇精选工作。对于即将到来的 MEMS 2021 会议,我们将继续单一与平行会议相结合的方式,为与会者、演讲者以及参展商提供完善的交流与互动平台。 会议主题(但不局限于) Materials, Fabrication and Packaging for Generic MEMS NEMS Micro- Nanofluidics Bio Medical MEMS MEMS Physical Chemical Sensors MEMS/NEMS for Optical, RF Electromagentics MEMS Actuators Power MEMS Industry MEMS Advancing MEMS for Products Sustainability Emerging Technologies New Opportunities forMEMS/NEMS 大会特邀报告嘉宾(Plenary Speakers) Anja Boisen/ Technical Univ. of Denmark Andrew N. Cleland/ Univ. of Chicago Eric Hobbs/ Berkeley Lights Robert S. Langer /MIT Wei Huang/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 大会邀请报告嘉宾(Invited Speakers) Lin-Sen Chen Soochow Univ. Petra Dittrich ETH Zurich Cherie R. Kagan Univ. of Pennsylvania Miso Kim KRISS, Korea Jing-Quan Liu Shanghai Jiao Tong Univ. Matteo Rinaldi Northeastern Univ. Guillermo Villanueva EPFL Siyang Zheng Carnegie Mellon Univ. 重要日期 MEMS2021会议的重要日期如下: Submit Upload Paper: 20 Oct. 2020 Notification to Authors: 24 Nov. 2020 Author Acceptance: 30 Nov. 2020 All dates end 23:59 Hawaii Standard Time (HST) All dates are fixed, No Deadline Extensions ( 请注意: 这是最终时间,不会再延期 ) 官方网站:https://www.mems21.org 还请大家积极投稿支持! 大会主席 Philip Feng University ofFlorida, USA Niclas Roxhed KTH Royal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WEDEN Haixia Alice Zhang PekingUniversity, CHINA 特别提醒 由于是在线会议,世界范围内时区差别比较大,目前会议的最终日程安排还在讨论之中,组织者将会考虑每个时区的投稿数量来选择大多数参会人员较为合适的时间。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32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4th Intl. Conf. & Expo. on Biomater. Appl.
rczeng 2020-7-6 17:24
第4届生物材料和应用国际会议及展览会 2021年4月22-24日 韩国首尔 4 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Expo on Biomaterials Applications Organizing Committee Sessions Biodegradable Biomaterials Dental Biomaterials Nanotechnology Nanomedicine and Nanotoxicity Biomaterial for Implants Nanofiber Scaffolds Biomedicine and 3D Bioprinting Wound Healing and Soft Tissue Repair Biomimetic Materials and Biomakers Tissue-Implant Interactions Polymer Biomaterials Biomaterials and Bionanotechnology Stem cell and Tissue engineering Artificial organs Biomedical Engineering Bioceramics Biomedical Imaging Bone regeneration Cancer Nano Technology and Tissue Nano-engineering Hydrogels Utility based Bio-materials Scaffolds Advanced Materials Magnetic Biomaterials Bio Imaging Bio Printing Tissues and Organs Orthopaedic Biomaterials Properties of Biomaterials Biomimetics Invitro Tumoral Models Biomedical Devices Biomaterials Processing Functional biomaterials surfaces Hard Tissues and Materials Nanotechnology in Biomaterials Biomaterials for Drug Delivery Materials Science Applied Biomaterials Surfaces and Interfaces of Biomaterials Biomedical Metal Materials Nanobiomaterials Advanced Gene and Drug Delivery Systems / Vaccine Carriers Bioinspired Intelligent Biomaterials Biomedical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Bioceramics, Bioglass, etc) Bioactive Materials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 会议网址: https://www.scientificfederation.com/biomaterials-applications/
个人分类: 会议|221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20年7月会议变动汇总
Chenfiona 2020-7-3 10:38
7月总共有14则会讯,其中: 1)即将召开的会议全部采用线上会议的形式 2)部分会议截稿日期二次延长 获取各会议最新动态,请进入大会官方网站。小编在每月月底,也会整理出下月即将截稿或召开的会议,并标注出最新变动情况,请及时来取喔~ Chinese Automation Congress 截稿日期 :延长至2020年7月1日 官网: http://www.caa.org.cn/cac2020 IEEE-RA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oid Robots 截稿日期(可能延长): Paper: 2020年7月5日 WorkshopTutorial:2020年7月12日 变动: 会议预计推迟至2021年7月举办 官网: https://humanoids-2020.org/ Asi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变动: 线上召开 截稿日期: 2020年7月8日 官网: http://accv2020.kyot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 变动: 会议延期至2021年举行,设置两轮投稿,没有rebuttal option 截稿日期 (second round):2020年7月15日 官网 : http://icpr2020.com/ China System Science Conference 截稿日期: 2020年7月31日 官网: http://cssc2020.qdu.edu.cn/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召开时间: 2020年5月31日-8月31日 变动: 线上召开,会期3个月 官网: https://www.icra2020.org/ American Control Conference 召开时间: 2020年7月1日-3日 变动: 线上召开 官网: http://acc2020.a2c2.org/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召开时间: 2020年7月5日-10日 变动: 线上召开 官网: https://acl2020.org/ Annu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Theory 召开时间: 2020年7月9日-12日 变动: 线上召开 官网: http://learningtheory.org/colt202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召开时间: 2020年7月12日-18日 变动: 线上召开 官网: https://icml.cc/Conferences/2020 IEEE World Congress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召开时间: 2020年7月19日-24日 变动: 线上召开 官网: https://wcci2020.org/ 大会主席Amir Hussain最新综述: Deep Learning Based Single Image Super-resolution: A Survey Chinese Control Conference 召开时间: 2020年7月27日-29日 变动: 线上召开 官网: http://conf.neu.edu.cn/ccc202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早鸟注册截止: 2020年7月25日 官网: http://smc2020.org/ IEEE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and Applications 注册截止: 早鸟注册延长至2020年6月30日 普通注册至2020年7月31日 官网: http://www.ieeeiciea.org/2020/ 注:以上会议信息更新于2020年6月22日15:00,仅供参考,最新会议资讯请以官方网站为准 2020年6月会议变动汇总 2020年5月会议变动汇总 2020年4月会议变动汇总 2020年3月会议 科技部新政速览 2020年1-2月会议日历 2020年国际学术会议参考列表 【名校好课】MIT最新深度学习公开课 一款强大的公式编辑器 如何在不平坦的科研路上狂奔? 复杂公式转LaTex:一张图片,三步搞定! 提升科研效率的几款小工具 【主编报告】如何写好一篇学术论文? 哈工大高会军团队: 基于强化学习的多速率系统控制器最优化研究 【程学旗陈恩红团队】社交网络的传播背景:模拟与建模 高被引Top1团队综述:图像、图形及文本领域的对抗攻击及防御 【精选好文】服务机器人物品归属关系学习新策略 【专题好文】基于神经网络的新型乳腺癌检测框架 综述:用于自由曲面加工的新型计算机数控方法 港科大-微众AI杨强团队:用于生成对话系统的迁移多层注意力网络 美国蒙莫斯大学:基于深度学习的手势识别及无人机控制 陶建华团队:基于半监督梯形网络的语音情感识别 帝国理工学院:自然语言处理中大数据的智能收集与分析 北大王立威团队: 零样本细粒度图像分析新模型 自动化所陶建华团队: 基于真实环境的面部表情分析 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 用于故障监测与诊断的全新多层分析算法 【综述】美外籍院士Brian Anderson: 社交网络中舆论动力学研究进展
个人分类: 最新资讯|24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第六届国际复杂系统之统计物理与数学会议
bhwangustc 2020-1-11 08:50
第六届复杂系统之统计物理与数学国际会议
个人分类: 统计物理复杂系统研究进展|3309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二届国际非线性动力学会议
Mech 2020-1-2 10:34
前些天收到群发邮件,第二届国际非线性动力学会议 (NODYCON 2021) 将于 2021 年 7 月 14 日在罗马举行。单页摘要投稿截止是 4 月 10 日。该邮件及其相关链接附在后面。 学术活动包括论文出版仍然按 NODYCON 2019 的前例进行。主要区别只是会议的观光活动。第一届是组织参观 卡比托利欧博物馆 ,第二届将参观梵蒂冈博物馆。我在前链介绍卡比托利欧博物馆的博文中就说过,“作为综合博物馆,无疑比可列入世界十大博物馆的梵蒂冈博物馆逊色。” 梵蒂冈博物馆的艺术品收藏也是举世无双,特别是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画。 2018 年我从开馆看到快闭馆,仍未尽兴。希望今年有机会再去。然后在 NODYCON 2021 上第三次去。 所附邮件还说明了第一届论文出版情况。有 NODY 的专刊和 Springer 出版的 3 卷论文集。专刊和论文集的主编中都有中国学者。专刊的是胡海岩院士,论文集的是马军教授。专刊和论文集封面如下。 附:通知邮件 ( 大竞技场和宴会厅两张图片略去 ) DearCollegue, weareverypleasedtoannouncetheSecondInternationalNonlinearDynamicsConference(NODYCON2021)tobeheldFebruary 14-17, 2020 in Rome Italy. NODYCONwaslaunchedtofosterthetraditionoftheillustriousconferenceseriesthatwasoriginallystartedbyProf.AliH.Nayfehin1986atVirginiaTechastheNonlinearVibrations,StabilityandDynamicsofStructuresConference.NODYCONaimstoprovideaforumforresearchersandpractitionerstopresent,discussanddisseminaterecentadvancesinnonlineardynamicsresearchreflectingtherichspectrumoftopicscoveredbytheSpringerjournal NONLINEARDYNAMICS . AspartoftheConferenceprogram,theSpringersponsoredALIH.NAYFEHPRIZESwillbeawardedforthebestpaperspresentedbygraduatestudents.Refereeswilldecideontheawardsbasedonthequalityofthewrittenpapersusingthecriteriaofnovelty,achievement,potentialimpact. TheConferencewillbehostedbythe FacultyofEngineering,SapienzaUniversityofRome ,afewstepsawayfromtheColosseumandtheForumsites,andinawalkingdistancefromthemainrailwaystation.TrainsfromFiumicinoairporttodowntownRomerunevery15minutesandtakeonly32minutes.Thesocialprogramwillfeatureaguidedtourofthe VaticanMuseums followedbyabanquetinthemagnificentChiostrodelBramantedowntownRome. The one-pageabstractstobesubmittedonlineusingthe Conferencewebsite beforeApril10,2020willbeincludedintheConferenceBookofAbstracts.Authorswillhavetheoptionofsubmittingfull-lengthpapersforpublicationconsiderationasSpringerConferenceProceedings.Thepaperswillbemadeavailabletothefollowingmainindexingservices:WebofScience,Scopus,GoogleScholarandothers(e.g.,WoSConferenceProceedingsCitationIndex,MathSciNet,ZentralblattMATH).TheSpringerConferenceProceedingspaperswillbemadeavailableduringNODYCON2021.AshortlistofpaperswillbeinvitedtotheNODYCON2021SpecialIssueofNONLINEARDYNAMICS. Inthisregard,weareverygladtoinformyouthatthe NODYCON2019SpecialIssueofNONLINEARDYNAMICS (GuestEditors:A.Luongo,H.Hu,J.H.Park,S.Shaw)hasbeenjustpublishedandthelinkedSpecialIssueInMemoryofProf.AliH.Nayfeh(GuestEditors:G.Rega,A.Bajaj,M.Daqaq,M.Hajj)isalsoforthcominginafewdaysasVolume99Issue1.TheNODYCON2019SpringerConferenceProceedings(Editors:B.Balachandran,J.Ma,J.T.Machado,G.Stepanandmyself)willbepublishedinafewdays(January2020)as volume1 , volume2 and volume3 . WehopetoseeyouinRomein2021foranexcitingscientificmeetingandimmersiveculturalexperience.Forcommentsorqueries,please contactus . WithbestwishesfortheNewYear, WalterLacarbonara NODYCON2021Chair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54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日本国际会议收获及感想
热度 8 Taylorwang 2019-11-17 15:39
近二年多来,课题组的研究方向聚焦到低碳节能的生物脱氮领域,而厌氧氨氧化是最低碳节能的生物脱氮技术。经朋友介绍,有一个专门讨论厌氧氨氧化的国际会议在日本举行。我们立即按组织者的要求投稿,并获得参会邀请。 从广州飞到日本大阪,飞行时间约 3 个小时,国际机票的价钱,居然比广州飞北京的价格还要便宜,来回只要 3000 多元。开会的地点是位于熊取京都大学复合力原子科学研究所(原子核能研究所)。按会议指引,我们从住的宾馆坐轻轨到熊取车站,然后,会务组有大巴在熊取车站定时接送。第一次去我们提前到了熊取车站,导航显示,去开会的地点只有 2 公里,我们有的是时间,我喜欢边走边看,与其在那边等,不如直接走过去。走路花了不到 30 分钟,就到了目的地,后来二天多的会议,我也是坚持走过去。 日本在会议组织上做得比较细致,会务费不算高,但总体上会议组织也是节俭的,不少额外的相关服务,必须另外付费。 如会议只安排一个大巴在固定时间从会务处到火车站之间的接送,会议只安排一次免费欢迎晚宴,午餐等要另外付费,会务最后的参观费用(交通费及午餐费)也必须另外付费。会议还列出一列企业赞助清单,看来这些赞助的企业,每一家赞助的钱也不会多。会议有二个会场,一个会场做口头报告,另一个会场,让论文做成海报,在展位上展示。这些赞助商,往往也给一个展位,让他们介绍公司的产品及情况。 若国内开会也这样做,估计不可能形成现在国内的 “会务经济”,不少不搞研究的单位与个人,通过举办各种会议来赚钱。 本次会议名称是第四次国际厌氧氨氧化会议( The 4 th International Anammox Symposium in Osaka ),但参加会议的人员有一半以上是我们中国人,中国人也提供了一半以上的会议报告。参加会议的人员,除了中国人外,日本人也不少,另外还有几位韩国人,二个泰国人,二个越南人与一个美国人。参加会议人员总数在 100 人左右。 日本古川教授一般认为是日本做厌氧氨氧化最早的专家,他是熊本大学的名誉教授,在日本也开了一家水处理技术顾问公司。古川教授是这次会议的主要召集人,国内有他的学生,我们这次参加会议,也是他原来的学生朱教授通知我们来参加的。我们也想通过这会议,了解国际上厌氧氨氧化的动向,及我们与他们的差距。 随着对黑臭水体的治理要求及水体富营养化控制要求的提高, 最节能,低碳的厌氧氨氧化脱氨工艺 成为研究热点。厌氧氨氧化最早是 30 年前欧洲荷兰科学家发现的一种生物脱氮现象,文献报导,工程化应用的厌氧氨氧化工艺,最早设计建设在本世纪初,目前全球已超过 100 家,主要在欧洲地区。但这个国际会议没有一个欧洲代表。国内的有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科的大学,似乎都有研究厌氧氨氧化的老师。这几年厌氧氨氧化研究论文比较多,但在亚太地区,真正成功大规模工程化应用的工程实例并不多。 厌氧氨氧化从发现到现在也只有短短的 30 年的历史,而欧洲比我国最早开展这项研究也提前了差不多十多年,现在我国对厌氧氨氧化的研究已全面兴起,应用才刚刚起步。在会上,听了一家日本公司的报告,他们在处理养猪场废水的过程中,原设计就是采用常规厌氧-好氧处理工艺,但经过二年多的运行,发现池壁有红色的颗粒污泥,并能检测到厌氧氨氧化微生物,从而确认了厌氧氨氧化的存在。我想起了一个多月前,评审一篇要发表了国内学术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内容是类似的,就是养殖废水的处理,经过多年的运行,发现处理过程中氨氮的脱除效果超过传统的硝化-反硝化工艺,可能存在厌氧氨氧化,并通过多通道 DNA 分析,找到了厌氧氨氧化的特征微生物。听上去,这些厌氧氨氧化的发现与应用过程,都是偶然发现,在厌氧氨氧化理论得到普遍认可,从而确认了厌氧氨氧化的过程,这些形成厌氧氨氧化工艺条件的时间都长达 2 年或以上,但这些已实现了厌氧氨氧化的装置,能不能有效地成功复制?能不能从自然王国进入必然王国,应还是未知数。 这次会议,只有一个会议室, 我听了所有的研究报告,似乎大家的研究,仍以发表论文为主 ,有不少探索如何形成颗粒厌氧氨氧化污泥的机理,及利用现代生物学分析手段,进行菌群分析。不少研究者,只有如何写论文的思维,而缺少考虑开发研究的技术如何应用的问题。其实这二种思维方式还是有较大差异的。 若以发表论文为目标的思维,就一定要考虑创新性,点子越新越好,越稀奇古怪越吸引人,并要寻找效率最高点,操作最佳点,不考虑它的成本,它的操作稳定可靠性。而做带有应用背景,且想开发的技术能得到大规模的工程化应用,则必须考虑成本因素,更要考虑它的稳定可靠性,不是一个最佳点,而是一个稳定可以接收的操作区间。 国内不少大学都有教授与博士参加这次会议。 虽然对于绝大部分研究人员来讲,并不容易将研究成果从研究论文转化为实际工程应用,但总会有一定的比例会转化成功。 我们对厌氧氨氧化的研究,始于 2 年多前,在当初确定这个研究方向,我们就确定以应用为目标,虽然这 2 年多以来,在国际期刊上我们已发表了 10 篇研究论文,我们在工程技术应用上走得更快一些,对厌氧氨氧化的研究,不仅完成了实验室小试,现场中试,很多已完成了工程化应用验证。对氧化铁红高氨氮废水完成了 10 立方米的工程化应用验证;对印染丝光高氨氮废水,已完成了 70 立方米反应器的工程化应用验证;对于含高氨氮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已完成了 60 立方米的工程化应用验证,正在做一个日处理 400 吨的垃圾渗滤液前处理厌氧氨氧化工程的改造。我们对厌氧氨氧化的研究与应用,是在理论研究指导下的工程化应用,通过一年多的工程化应用验证,我们有信心启动一套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不再是自然王国的 2 年甚至更长时间,而是要求控制在 3 个月内。我相信,国内的其它研究单位或工程化应用企业,也很快能做到这一点。根据我们目前的研究情况,结合国内的理论研究结果,我敢肯定地讲, 国内的厌氧氨氧化大规模工程化应用,将在未来 2 - 3 年全面推广应用开来。 会议的最后一天,也是我最想参加的环节,参观日本的一套厌氧消化污泥压滤液的厌氧氨氧化处理工程及一座市政污泥焚烧厂。 首先参观平野下水处理场的厌氧氨氧化工程。这污水处理装置就好象一套现代化的化工装置,处理系统的管道,阀门等,大部分采用不锈钢材质,且系统中安装了大量的氨氮浓度,溶解氧( DO ), pH 值,流量计,压力传感器等分析检测仪表。工程做工精细,管道设备布置整齐,管道固定、围栏及防腐等细节也做得很好,在系统设计的规范性,安全性,可圈可点不少,真值得学习。 处理厂采用的工艺是:先投加铁盐进行污泥脱水,得到的污泥压滤液通过好氧脱除水中少量的 BOD (介绍说 BOD 从 100 - 200 mg/L ,降到 50 mg/L 以下);后接亚硝化反应,在亚硝化的过程中,投加碳酸钠补充碱度,然后,再经过厌氧氨氧化装置脱氨及总氮。从工艺上来讲,这里可能存在二个问题, 1 、污泥脱水,若使用阳离子 PAM ,则可以保留大量碱度,从而可以减少甚至免除后续碳酸钠的投加。 2 、进水的氨氮比较高,通过好氧,脱除 BOD ,有时很难达到目标,因为高浓度氨氮对异氧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若采用亚硝化或硝化后的水回流,按 BOD 的数值决定回流量,则通过厌氧反硝化过程消耗进水的 BOD ,这样做更节能,且操作更稳定可靠。 据介绍,这套系统, 2013 年立项,设计花了 2 年半,建设花了 1 年多,启动到正常运行又花了 2 年。我们已做了 1 年多大量的工程化验证工作,对工程上厌氧氨氧化的规律已充分掌握, 若这工程由我们做,设计 1 - 2 个月,建设 2 个月(取决于土建的速度),调试运行达到设计要求的氨氮脱除率,也只要 2 - 3 个月即可达设计目标,其建设投入运行速度,可以提高十倍。 第二个参观项目是大阪污泥焚烧厂。这座污泥处理厂的建筑很漂亮,大楼设计成色彩艳丽的卡通图案,据说当年要将其成为大阪申请奥运会举办城市的一个亮点。 大阪其它市政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将含水 97% 左右的污泥通过管道输送过来,首先通过离心脱水机脱水,将污泥的含水率降到 80% ,然后,在烘干机中使用高压蒸汽烘干,烘干预热后的污粉再进入焚烧炉。污泥焚烧炉是这里的技术关键,它通过天然气补充足够能量,将焚烧温度提升到 1400 度,最后,污泥变成熔融状,在水中淬冷后,得到体积更小,性质更稳定安全的黑色砂子一样微细颗粒。 污泥离心机脱出的水也含有高氨氮,用蒸汽将氨氮吹脱出来,吹出的氨氮,与另外一个投加尿素的系统相互配合,用于锅炉废气的脱硝,经脱除大部分氨氮的废水,再回流到其它污水处理厂做进一步的处理。 将市政污泥,通过 1400 度的高温,变成体积更小,性质更稳定的玻璃体,是这座工厂值得骄傲的亮点,整个工厂建设有参观通道与设备模型,它应成为了大阪这座城市的一张亮丽的环保名片。但我们也知道,要将温度升到 1400 度,能量的消耗是巨大的,对设备设施的耐火保温要求极高,设备投资高,再加上使用天然气为补充能源,运行维护成本也极高。据介绍,日本的污水处理都属于政府支付的公共事业,成本不是主要考虑因素。 现在越来越忙,我抽出近一周的时间参加日本的这次会议,收获许多,要感谢会务组的精心安排。会务组的安排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12033 次阅读|17 个评论
HUCAPP 2020 - Paper Submissio to HUCAPP 人机交互应用国际会议
geneculture 2019-11-6 16:52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0 个评论
2019 OSA Frontiers in Optics/ Laser Science 国际会议参会感想
wo407874262 2019-9-29 19:10
编者按:苏鑫杨博士,系北京交通大学2013级硕博连读生,光学工程专业,师从郑义教授,主要从事光纤激光器与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等领域研究。曾获美国光学学会Robert S. Hilbert会议旅行资助奖学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奖学金。2016年9月至2019年2月曾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联合培养,师从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Donna Strickland教授。 9月19日,2019年Frontiers in Optics/ Laser Science(FiO + LS)会议和展览闭幕,共有1300名注册者,近100场学术分会和800场学术报告。该会议覆盖面广,涉及了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光学和光子学的最新进展。FiO + LS会议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者提供了交流,展示,学习和联络的机会。本人于9月16日下午四点到达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开启了为期四天的国际会议之旅。 9 月17日 1. 在Plenary talk环节,由我的外导——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Donna Strickland(唐娜·斯特里克兰) 作了有关“ Generating High-Intensity, Ultrashort Optical Pulses ”的学术报告。在该报告中,她讲述了让她获得诺奖的啁啾脉冲放大技术(CPA)及其派生出的各种应用领域。CPA技术的伟大之处在于,通过这项技术能够产生出超短超强的激光脉冲。该技术推动诸多科技领域的进步,例如在激光眼科手术和工业精密切割应用领域的创新。外导在报告中再次肯定了Steve Williamson在本工作的中的贡献:使用条纹相机协助她测量了啁啾脉冲放大系统压缩后的激光脉冲。后来外导着实把他的名字列入了要发表在期刊Optics Communications上的 题为“ Compression of amplified chirped optical pulses ” 一文里,却被Steve Williamson本人删去了。应该说,他确实有错失诺奖的说法。此外,她还分享了自己身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现场的一些照片,特别是和她的导师,另一位诺奖得主——Gerard Mourou的一些互动,备受关注。大会报告后,我与外导进行了深入交流,谈论了 一些 关于未来的职业规划。自从我从加拿大访学归国以后,就没有停止和外导的联系。外导也不只一次表达了与中国高校合作的意向,并表示如果要去国内邀请她的高校访问,会在第一时间通知我。 图1 本人、华中科技大学赵文超博士与 外导 合影 图2 外导在作啁啾脉冲放大技术的学术报告(1) 图3 外导在作啁啾脉冲放大技术的学术报告(2) 2. 在第一个海报环节,主要(1) 与 帝国理工大学的Sylvain Gennaro博士进行了交流。他的海报题名为“Double-Blind Ultrafast Pulse Characterization by Mixed Frequency Generation in a Gold Antenna”他的工作主要是针对超短脉冲的测量展开的,该方法的核心思路是仅使用一块晶体,通过对和频光信息的全面提取,实现了对于超短脉冲的测量。(2)与德里理工大学 Chauhan Pooja 博士针对其研究“Mid-Infrared Supercontinuum Generation in Highly Nonlinear AsSe 2 Chalcogenide Circular Photonic Crystal Fiber”进行了探讨。他们的理论研究工作主要由Comsol软件完成,理论研究了AsSe2 Chalcogenide这种光纤的非线性效应,以及其所产生的超连续谱的模拟,她告诉我,Comsol她足足学了两年才搞明白,学习某些模拟软件必须下功夫才能行。(3)与巴西Nuclear and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的Armando Valter F. Zuffi博士进行了交流,他的海报题为“Development of glass nozzles for below thresholdharmonics and high harmonic generation(低阈值高次谐波玻璃喷嘴的研制)”。他们所研制的这些喷嘴在紫外和真空紫外区域可以产生奇次谐波(3到25次)。 3. 工业展览环节。该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展览商:康宁、OptoSigma、Thorlabs、Menlo、Toptica等知名展商。其中Menlo公司是由2005年诺贝尔奖得主Hansch一手创办的,主要以超快光纤激光光源、超稳光学频率梳产品为主,造价是同类激光器产品的2倍,但是稳定性却是同类产品不能超越的。此外,该公司相关技术人员还分享了相关锁模技术——非线性 放大 环形镜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实现超稳运转的全光纤锁模激光器。 图4 Menlo 公司展示的超快光纤激光器 9 月18日 18 日是参会的倒数第二天,我参与的学术报告环节主要是 Fiber Lasers and Lasers on Silicon分会以及海报III与IV的环节。 1. 首先在Fiber Lasers and Lasers on Silicon 分会,我主要听的报告是:(1)日本NTT设备技术实验室的Koji Takeda研究员所作的题为“Sub-MicronBuried HeterostructurePhotonic-Crystal Lasers on Silicon(硅基亚微米异质结构光子晶体激光器)”学术报告。他们在Si波导上形成了具有异质结构有源区的InP基光子晶体。连续波激光运转下已达到42 μA的阈值电流。并已经确认光成功通过Si波导。报告结束后,有观众对波长的稳定性提出了疑问,Koji Takeda回答说这不是问题,这种激光器热效应很低。(2)听取了上海光机所董金岩博士题为“20 W fiber-basedcontinuous-wave single frequency laser at 780 nm(780 nm的20 W光纤连续波单频激光器)”的学术报告。这种激光器主要是由拉曼效应以及倍频方法组合实现的,即首先获得50 W的拉曼波长下的激光,再通过倍频方法得到780 nm下的光。至于为什么要做780 nm的光源,这是由于半导体激光器和固体激光器无法从光束质量、结构紧凑性以及造价上满足要求,所以,通过光纤激光再倍频的方法被认为是具有其他方法所没有的优势的。报告结束后,听众问了几个关于转换效率的问题,看来大家对这种拉曼光纤激光器的转换效率是很感兴趣的。 2. 在海报III环节与海报IV环节,主要与哈尔滨工程大学、中佛罗里达大学、立陶宛Ekspla公司与维尔纽斯激光研究所、罗彻斯特理工学院、上海光机所的相关研究人员进行了交流。其中,立陶宛Ekspla公司相关研究人员参与的海报展览,是关于自制的啁啾脉冲放大系统。他的工作中 最吸引我的部分 是对系统的脉冲压缩部分进行了相关改进:仅仅使用一块光栅和屋脊棱镜配合,就实现了脉冲的压缩。哈尔滨工程大学使用二维材料二硫化钼实现了Nd:GdYNbO 3 激光器的调Q运转。中佛罗里达大学(UCF)来参展的课题组则是常增虎教授课题组,他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围绕阿秒激光器展开的。首先,在中红外区域实现飞秒级高能量超短脉冲。其次,再使用非线性晶体产生高次谐波。而这次展览的部分,主要是围绕前端的飞秒级高能量超短脉冲展开的。他们目前的改进之处在于,维持同样的功率水平下将放大级数降为一级,如此一来系统的稳定性有所提高。据课题组成员介绍说虽然实验室的晶体经常被打坏,但常老师老师并不苛责学生。 9 月19日 19 日是参会的最后一天,我聆听的报告环节主要是诺贝尔奖专题研讨会环节,因为包括我本人都需要在该环节作相关研究报告。 1.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199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原子物理学家以及OSA名誉会士William Phillips在201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针对OSA荣誉会员Arthur Ashkin发明的光镊技术作了热情洋溢的学术报告,拉开了研讨会的序幕。William Phillips的报告将焦点从光镊技术的对生物学发展的影响转移到了其发明的源头——原子物理学上。William Phillips对这两项诺奖级的技术有自身独特的理解。正是因为Ashkin在1978年发表的论文“Trapping of atoms by resonance radiation pressure(通过共振辐射压力诱捕原子)”激发了 William Phillips 研究原子的激光冷却的方法,他本人也因此获得了1997年诺贝尔奖。William Phillips反思说:“在缺少本工作的情况下,也许就不会有激光冷却这一诺贝尔奖级的成果。”Ashkin在1978年的论文中设想了用两个反向传播的激光束捕获原子的方法。在随后的几年中,他和他的同事进行了超精确的悬浮和光散射实验,发现如果数值孔径大于1,则表明它们处于“光学镊子状态”。Ashkin最终于1986年在论文中对这些实验进行了总结,第一次证明了光镊对原子的捕获作用。本质上,Ashkin所做的发现是将透明物体(例如活细胞或水滴)沿着径向朝着激光束的最强部分吸引,并且当该物体位于激光束的中心时,就不再有径向力,并保持原地静止。 William Phillips 说:“这就是光镊技术的魔力。”“物体总是移动到激光束中更强的部分。” 图5 199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William Philips在作关于光镊技术的学术报告 2. Toshiki Tajima 教授作了有关“ Laser Wakefields in Plasma, NanostructuresandBlackholeVicinities (等离子体,纳米结构和黑洞附近的激光尾波场)”的学术报告,他是著名的激光尾波场电子加速机制的提出者。他研究领域广泛,涵盖从基础物理到等离子体物理,甚至医学方面的研究。30多年前,由Toshiki Tajima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已故的John Dawson教授合作,首度提出尾波场电子加速的原理,该理论在近年已经获得了充分的实验验证,并开始向实用化方向发展。利用该原理,人们有望获得小型化的超短(甚至短于飞秒、阿秒尺度)脉冲高能电子束、离子束和X射线源。在该报告中,Toshiki Tajima教授谈到CPA技术已经应用于激光尾波场加速,并已考虑将其用于高能加速器,癌症治疗等。最近的激光发展进一步将其视野扩展到纳米结构中的X射线尾波场。另外,他们发现了由黑洞喷流发出的尾波场。 3. 我自己则是作了有关“Investigation of the angular distribution of the generated MIR source by DFG in the tight-focusing limit(差频产生中红外激光光源的空间分布)”的学术报告 。该工作主要是利用差频的方法让双色同步脉冲通过中红外非线性晶体产生波长覆盖16-19微米的长波中红外脉冲,目前已经得到毫瓦级平均功率输出的中红外脉冲。此外,还研究了紧聚焦条件下差频产生的中红外光强度在空间中的中空锥形角分布现象( 该项工作是我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Donna Strickland教授实验室访学期间完成 ) 。 总的来说,由于自己之前已经经过无数遍的排练和ppt的修改,所以报告效果整体良好,但是在几个大牛教授面前,还是难免紧张一些。 图6 本人在作差频产生中红外激光光源的空间分布的报告 4. 我与Williams Phillips教授进行了合影,他对我的研究方向(超短脉冲激光技术)并不是特别了解,但是仍然给了一些建议,并鼓励我:“We are just common people”,在台上作报告不要紧张。 图7 本人与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William Philips的合影 5.与海内外诸多华人青年才俊进行了交流,如西安光机所的潘安同学、华中科技大学的赵文超同学、清华大学的何泽浩同学、戴顿大学的孙烁同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李明翰同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姚子君同学、乔治亚大学的刘启迪同学、斯威本科技大学的曹桂源同学、北京大学的钱祉源和李萌同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的吴嘉野同学、上海交通大学的黄剑辉同学、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的齐臻博士、罗彻斯特理工学院的萧科文博士后、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的由成龙博士后、上海光机所的周佳琦助理研究员、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的刘晓旭助理教授以及北京理工大学张子龙老师等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最后,OSA对2019 Frontiers in Optics/ Laser Science盛会进行了总结性报道,也另外报道了Donna Strickland、William Phillips、以及包括我在内的其他研究人员。相关链接如下: https://www.osa.org/en-us/about_osa/newsroom/news_releases/2019/fio_ls_2019_focus_on_quantum_sheds_light_on_innova/ https://www.osa-opn.org/home/newsroom/2019/september/honoring_the_enduring_impact_of_two_discoveries/ 注:本次会议旅行受到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以及美国光学学会(OSA)Robert S. Hilbert会议旅行奖学金资助,感谢以上单位。
63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会议通知:中美合办水安全国际专门会议即将召开
jiasf 2019-9-13 21:34
由美国水资源协会(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AWRA)和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Center for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WRR-CAS)共同举办的“水安全:新技术、策略、政策和制度国际专门 会议 ”,将于2019年9月16-18日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军教授和美国水资源协会技术主任、前任主席Michael Campana 教授担任大会共同主席,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农业经济系教授、埃尔帕索农业生命研究中心主任盛祝平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贾绍凤担任大会技术委员会共同主席。 会议 共有三次全会和28个专场,包括100余个口头报告和20多个展板展示。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军教授、美国水资源协会主席Lisa Beutler女士、中国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国际水资源协会副主席李原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mber Wutich教授、北京市水务局局长潘安君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得克萨斯州水资源研究所所长John Tracy博士、水利部副巡视员刘六宴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将分别就气候变化的水安全适应、中国水安全、全球家庭用水安全与千年发展目标、北京市水务管理理念与实践、城市水安全的影响因素、中国的河长制等主题做大会主旨报告。欢迎感兴趣的同仁参会! 会议 注册费1000元/人,学生减半。 大会网址: https://www.awra.org/Members/Events_and_Networking/Events/INTERNATIONAL_CONFERENCE_Water_Security_New_Technologies_Strategies_Policies_and_Institutions.aspx 联系方式:conference@igsnrr.ac.cn
个人分类: 活动|25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眼中的交通期刊与国际会议
Arryyao 2019-8-19 08:03
我眼中的交通期刊与国际会议 摘要(写在前面) 应微信公众号邀请,谈谈个人投稿经验和交通领域的一些 SCI 期刊。希望对大家写作和投稿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跟大家多多交流,相互学习。希望大家早日拿下心中的那篇 SCI 。首先谈谈个人 SCI 写作、投稿、录用和出版的一些经验。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一些好用的科研工具,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效率。最后抛砖引玉,对于交通领域的国际会议和 SCI 期刊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因此,以下仅为个人看法,仅供参考;若有不妥之处,敬请谅解。 1. 个人投稿经验篇 1.1. 万事开头难 —— 第一篇 SCI 作为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科研论文写作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科研写作能力,更能锻炼自己的科研思维。当然,对于广大博士研究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发表科研论文是顺利毕业的前提。我想这个要求是几乎所有科研院所的博士毕业基本要求之一。所以,怎么去开始写自己的第一篇 SCI 论文呢?以下我根据自己的一些经历来具体谈谈。 我的第一篇 SCI 论文发表在 Journal of Advanced Transportation ( JAT )上。这个期刊 2017 年以前是由 Wiley 公司出版, 2017 年以后转为 Hindawi 开源期刊公司出版。当时我论文是 2016 年投的,虽然录用是 2017 年。按照期刊出版社要求,是由 Wiley 公司出版,也是该公司出版这个期刊的最后一期。所以说,还是比较幸运。现在 JAT 变成了所谓的开源期刊,相对来说认可度低一些。不过上面也有一些很好的论文。 以下我将具体说一下我写作这篇论文的经历。刚开始读研究生的时候,跟着导师做关于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的研究。按照小导师的要求学习了一些微观交通仿真软件( Vissim )的二次开发内容。同时,为了思维上能跟上导师,我就看了一些他以前写的论文。通过分析这些论文,我就有了第一个想法。随后,找了导师讨论了创新性,觉得可以试试。接着就直接开写了,由于之前没有写过科研论文,更别说英文论文了。所以,我选择采用中文开始写作了我的第一篇论文,很快论文理论部分基本完成。最后,采用了实际数据来验证模型,效果还不错。然后就是翻译成英文论文,先是投了 TRB 会议(关于这个会议后面有详细介绍)。第一次投稿啥都不懂,选了 TRB 会议的 AHB45 交通流理论的 Committee ,后来才知道这个 Committee 号称死亡之组。果不其然,最后没有被 TRR 期刊录用,不过比较幸运的推荐到了 TRB 会议 Poster 展示。会议过后,根据审稿人的意见修改,投了 JAT 。我记得是 2016 年 6 月投的,大概 2 个月后返回审稿意见。两个审稿人,编辑给的大修。刚开始拿到意见并没有马上修改。先找师兄师姐要了一个意见回复模板,然后十月一日国庆节的时候,花了整整 7 天时间修改。修改完以后,就再次提交了。大约两个月后,就收到了编辑的录用邮件,其中一个审稿人没有意见,一个审稿人还有一条小建议。编辑直接给了接收。当时收到录用邮件,还是挺激动的,马上给导师发了截图,哈哈。所以,本人的第一篇 SCI 就此诞生。总结一下:( 1 )先读文献了解某个领域,有想法先跟导师讨论,毕竟导师对整个领域的认识更深,可以给出很好的意见;不然可能自己认为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其实不然或者已经被别人做过了。( 2 )一旦确定可以写了以后,要马上动手去写。不要总把想法停留着嘴上,行动才是最重要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写出来再说。( 3 )第一次写论文和回复专家意见,可以向师兄师姐要一些经典的模板,可以事半功倍。 1.2. 努力总有回报 ——Transaction 之旅 在第一篇 SCI 论文发表以后,也就有了一些经验。在第 2 篇论文完成以后,选择了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这个期刊算是交通领域的顶级期刊之一。不过这篇论文从投稿到录用还是够折腾的,耗时 18 个月。首先,写完以后在网上找了这个期刊的投稿模板,是双栏的。照着模块修改以后就直接投了出去。大概 4 个多月以后,收到了编辑的邮件:改后重投,同时给了 3 个月的修改时间。有 3 个审稿人的意见,都是建议改后重投。因为当时另一篇论文写作到了关键时候,所以导师建议先写完该论文,再修改退修的论文。当然,我自己还是希望早点修改完重投的。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月,才开始正式进行论文的修改。最后花了整整 3 个月的修改时间,修改完以后发给了导师看。结果导师没有准时看完,系统关闭了。最后是邮件联系编辑重新打开系统提交上去的。接着又是漫长的等待,大约 4 个月左右,回来了二审意见。编辑还是建议改后重投。三个审稿人:有 1 个小修,另外 2 个还是改后重投。我当时就着急了,感觉这篇论文要被拒的节奏。不过导师却觉得意见很中肯,好好修改没问题。这次修改和上次一样,把 3 个月的修改时间全部用上了。改后提交三审,最后过了 4 个月左右,三审意见出来: 2 个接收, 1 个小修。而编辑给的接收。全程耗时 18 个月,终于接收。总结一下:( 1 )编辑和审稿人没有拒搞,给了修改就有戏,好好修改。( 2 )写作、投稿、修改到录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确实需要耐心。其实 18 个月不是我的最长记录,我有一篇 SCI 论文,一审花了 2 年,不过也录用了,耗时 32 个月。 上面说过,在修改的时候正在写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写作完成以后,导师建议投交通领域顶刊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后面会介绍这个期刊)。不过我自己当时是认为可能不行的,不过导师让投也没办法。果不其然,投稿 2 个月,一审被拒, 3 个审稿人。根据状态变化和邮件:应该是先送了 2 个审稿人,但是意见不一致,后面又加了 1 个审稿人。最后这个审稿人给的也是拒搞,他的意见是英文写得太差,没往下读。不过这篇论文给国外合作者看过,英文按道理问题不大,不过可能是这个期刊要求太高吧。这篇论文也没有浪费,我根据意见修改了一下投了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这篇比较顺利,不过期间经历了期刊换主编。一审 2 个月, 3 个审稿人: 2 个大修, 1 个小修,编辑给的改后重投。一个月修改完成以后重投,二审 2 个月, 3 个审稿人: 2 小修, 1 个录用,编辑给的小修后录用。一周改后重投,三审 2 个月,编辑给的录用。整个过程 8 个月不到,还算顺利。 总结一下: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这个期刊一般送三个审稿人,如果没有审稿人拒稿,编辑一般会退修。如果有审稿人拒稿,那么一般会加审稿人。同时,这个期刊一般退修次数比较多,可能与编辑的处理方式有关。其中我看到修改次数最多的一篇高达 5 次。最后,预祝大家人手几篇 Transaction 。 1.3. 越努力越幸运 —— 未来无限好 就这样直接到了博士三年级,很多同学都在博士三年级出国联合培养了。所以我也选择了博士四年级出去联合培养一年。在国外一年也发了几篇 SCI 。国外生活简单,没有国内的各种杂事。所以效率也就高一些。我基本早上 7 点起床,洗漱、做饭、吃饭,大概 8 点左右乘公交去学校图书馆。然后基本就是在图书馆待到下午 5 点。接着就是去学校体育馆健身一个半小时后回公寓。在这边也写了几篇 SCI 论文,都比较顺利的录用了。因此,总结了一些关于 SCI 写作和投稿的经验分享: 第一步 写作:有了一个好的想法以后,可以先把论文大体框架(各级标题写出来)。后面根据内容一一填充即可。我的写作顺序一般是: Framework (整体框架)、 Title (后面可能会调整)、 Methodology 、 Case Study 、 Literature Review 、 Introduction 、 Conclusion 、 Abstract 、 Reference 。其中每部分怎么写都有一定的技巧,特别是 Introduction 和 Literature Review 。 第二步 投稿:选期刊可以根据自己引用的参考文献。对于不同期刊可以去小木虫上搜索别人的一些投稿经历和注意事项。对于期刊的格式要求,一般期刊都是 your paper your way 。有些也对格式有要求,所有投稿前先看作者手册。 第三步 修改:投稿完以后,一审结果可能是拒稿,如果退稿了也不用伤心。可根据审稿人意见修改接着投其他期刊。若让修改,则要认真阅读和分析审稿人的意见。找一个完美的意见回复模板一一回复审稿人意见,其中回复的时候需要正面回复。若审稿人意见有不对的地方,可委婉指出并说明理由。其中,文中最好采用不同的颜色表明修改的地方。回复模板一般找师兄、师姐要即可。我这也可以提供几个我认为比较好的模板,可以在 RG 上找我要。 第四步 校稿:如果修改令审稿人和编辑满意。基本就录用了,接下来就是校稿了。校稿一般编辑会提出几个论文中明显的问题:如参考文献不规范、图分辨率不足等。一一回复并补充材料即可。自己也需要对全文进行阅读,有问题的地方一一记录,并写出怎样修改。把所有的汇总后发给编辑。当然有些期刊是在线校稿的,直接在校稿系统里修改即可。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行动比想法更重要,要把想法写下来变成可以看到的东西。本人马上就要答辩毕业了。希望可以找个好工作,然后继续奋斗下去。在这几年的博士研究生生涯中,越来越觉得心态很重要,越努力越幸运。下面是一些我经常使用的科研工具和交通期刊的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提高效率和命中率。 2. 科研工具篇 2.1. 科研准备 邮箱注册(推荐单位邮箱 , gmail, 163 等):投稿首先在投稿网址注册账号,邮箱不可或缺。推荐使用单位的邮箱,当然 gmail 也是一个好的选择。不过国内 gmail 一般使用不了,需要修改 VPN 或者翻墙才行。 ORCID :是目前使用最广的 “ 全球科研人员的学术身份证 ” ,是免费的、全球唯一的 16 位身份证识别码,用于区分同名研究者,解决作者识别问题。投稿的时候一般期刊要求绑定 ORCID ,特别是通讯作者。所以建议大家注册一下,使用邮箱注册即可。 小木虫:小木虫论坛上资源很丰富,涉及到科研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谁用谁知道。建议大家可以常去逛逛,上面有各种期刊的投稿经验,也可以和大家讨论各种科研和生活上的问题。 ResearchGates ( RG ):一个很火的开源学术交流论坛,大家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研究工作上传,便于交流。该论坛也可以根据你的论文和研究方向给你推送同行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自己也可以 Follow 一些大牛,时刻关注他们的研究进展。我觉得很好用,基本上每天都要逛几次 RG 。因此,欢迎大家入住 RG ,附上本人 RG 主页: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Zhihong_Yao2 。欢迎大家关注和交流。 2.2. 科研绘图 推荐一些科研绘图软件,此处就不详细介绍,网上都能找到对应的教程。其次,大多期刊对图的分辨率都有一定的要求,比如 600dpi 或者 300dpi 等,当然最好是矢量图。我个人一般根据不同需求采用 MATLAB 、 Visio 和 PPT 来作图。 MATLAB 一般用于科学计算和作图,可以生成矢量图。 Visio 和 PPT 一般用于做一些流程图和示意图。相关作图软件如下: MATLAB (计算与绘图)、 Visio( 示意图 , 流程图 ) 、 Origin (数据绘图)、 R (统计与绘图)、 CAD (工程图)、 PPT (示意图)、 Mindmaster (思维导图)、 Python( http://matplotlib.org/gallery.html ) 、 ECharts( http://echarts.baidu.com/ ) 。 2.3. 文献管理 文献管理软件有很多,如 EndNote 和 Mendeley 。国内也有不少,如 NoteFirst 。主要用于文献管理和参考文献制作。我一般用的是 Mendeley ,不过最近发现 Zotero 也挺好用的,而且开源。 EndNote 也用过,不过感觉太笨重了。当然,大家根据自己需求选择合适自己的软件即可。相关教程网上有很多,所以就不具体介绍怎么使用这些工具了。具体推荐这 4 款: Zotero 、 Mendeley 、 EndNote, 、 NoteFirst 等。如果大家有问题可以刀 RG 上给我发信息,到时候加我微信具体探讨。这里微信就不透露了。 2.4. 文献下载 一般学校都买了相应的文献数据库。但如果不在学校可能下载起来比较麻烦。以下推荐一些文献下载的网站: http://sci-hub.cc/ ( 免费下载英文文献 ) 、 http://scholar.glgoo.org 、 https://www.researchgate.net/ 、 http://so.sciencesoft.cn/ 、 http://gfsoso.99lb.net/ 、 http://xueshu.baidu.com/ 、 https://www.cn-ki.net/ ( 免费下载中文文献,有次数限制 ) 、中国知网 ( 中文文献 ) 等。 2.5. 英文电子书 有时候需要下载一些英文的书籍,附上两个可以下载英文书籍的网: http://bookzz.org/ , http://gen.lib.rus.ec/ 3. 交通领域会议与 SCI 期刊篇 以下将结合个人的经验和认识来介绍一些交通领域的会议和 SCI 期刊,仅供参考。 3.1. 国际会议 交通领域会议不是很多,以下具体介绍一下 ISTTT 、 TRB 、 IEEE ITS 和 COTA 这四个会议。 ISTTT 全称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ransportation and Traffic Theory ,超级顶会,两年一次,参加人数不多,但去了的都是超级大佬或者他们的弟子。每年大概收录 40 余篇论文,而且这些基本直接推荐到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和 Part C 上发表。因此,中了这个会议的都是大佬。 TRB 全称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全世界最大的交通年会,马上快第 100 届了。每年都在美国华盛顿举办,冬天巨冷,本人有幸参加过一次,恰好遇上下大雪,真是冷得不行。该会议一般每年 8 月 1 日投稿截止期, 10 月中旬出结果。好的论文会推荐到期刊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发表。投稿量很大,每年大概 6000 多篇,大概有 40% 左右会推荐会议, 20% 左右会推荐期刊。 IEEE ITS 全称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Conference, IEEE ,智能交通领域顶级国际会议。师门有人参加过,好像每年举办地不一样。该会议录用的论文都会全文在 IEEE Xplore 上发表。具体录用率不止,感觉不是很难,周围的人一投就中。 COTA 海外华人交通组织年会,由本人外导冉斌教授和王军先生、易平教授等人发起。旨在促进海外交通领域学者与专业人员的学术交流、以及推动交通研究、教育和技术转让;并在交通领域领导国际合作,重点关注与中国有关的问题。经过 20 年的发展, COTA 已经成长为中国海外交通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最多、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协会之一。今年在东南大学举办,刚刚结束。很多交通界大佬都会出席,是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好机会。接受论文投稿,具体时间安排可以到官网查找。 3.2. SCI 期刊 根据 Web of Science 查找 2018 年交通领域的 SCI 期刊,可得到表 1 中的目录。由于期刊太多,本人结合自己和身边同学的一些经历谈谈对相关期刊的一些见解。 表 1 交通领域 SCI 期刊目录 序号 期刊名称 2018 影响因子 1 Computer-Aided Civil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6.208 2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Magazine 6.145 3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Emerging Technology 5.775 4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5.744 5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5.339 6 IEEE Transactions on Transportation Electrification 5.27 7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Methodology 4.574 8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 4.253 9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4.051 10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 3.693 11 Vehicular Communications 3.53 12 Transportation 3.457 13 Transportation Science 3.31 14 IEE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Magazine 3.294 15 Journal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2.568 1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 Research 2.272 17 Transportmetrica B-Transport Dynamics 2.229 18 Networks Spatial Economics 2.084 19 IET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2.05 20 Transportmetrica A-Transport Science 1.988 21 Journal of Advanced Transportation 1.983 22 European Transport Research Review 1.727 23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F- Journal of Rail and Rapid Transit 1.54 24 Transport 1.524 2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1.523 26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1.52 27 Transportation Letter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1.5 28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D- Journal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 1.275 2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design 1.19 30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Technology 0.893 31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Transport 0.792 32 Promet-Traffic Transportation 0.768 33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0.748 34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Part B-Pavements 0.722 35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Part A-Systems 0.641 3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vy Vehicle Systems 0.45 37 ITE Journal-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s 0.155 Computer-Aided Civil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交通领域影响因子第一名,没有投过。不过看了上面的一些论文,感觉偏计算机方面。上面交通的论文一般强调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知识结合。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系列,交通领域的学者应该都知道,都希望能中上一篇 Part 系列。本人目前还没有中过,身边有同学中过的不少。 Part B 对数理知识要求极高,要求本身实力够硬,还得大佬带带。 Part C 偏交叉学科,新兴技术在交通中的应用。最近发了不少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在交通中应用的文章。对于数理知识要求没有 Part B 那么高。所以,对于发不了 Part B 的同学, Part C 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Part A 对于交通政策类研究比较感兴趣。 Part E 物流偏多,也发其他交通领域的,难度比 A 、 B 和 C 简单一些,据说采用双盲审。 Part D 不是很熟,不过据说比 A 、 B 、 C 和 E 要简单一些。 Transportation Science 偏数学,虽然影响因子不高,业界认可度很高,但很难发。审稿周期很长,一般 2-3 年。 Journal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智能交通领域老牌期刊,一年发表论文 40 多篇。看了上面论文的记录,审稿周期大多很长。很多都是几年审稿周期。本人一篇一审 2 年,真的很漫长。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来源于 TRB 会议推荐的论文,每年论文比较多,大约 1000 篇左右,影响因子较低,但业界认可度较高。上面的论文偏应用和数据分析。有很多 Committee ,因此,投稿选一个较好的 Committee 是一门学问。 Transportmetrica 系列,分为 A 和 B 。 B 偏动态交通分配、 Day-to-Day 。不过目前好像也收其他方面的论文。 IET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英国期刊,内容不一定为 ITS ,交通领域的都可以投。审稿速度也很快。 Journal of Advanced Transportation 现在为开源期刊,审稿速度快, 2100 刀一篇的版面费让人望而却步。 除表中期刊以外,还有一些管理运筹类期刊如 Operations Research 、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 Operations Research 运筹学顶刊,国内有交通学者在上面发了几篇,如合肥工业大学龙建成教授,刚刚评上杰青。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欧洲运筹学,运筹学影响力很大的期刊,能发上一篇也很牛。有个师兄在上面发了好几篇,真是佩服的不行,膜拜。 还有其他一些交通期刊,此处就不详细介绍。北京工业大学贺正冰教授对交通领域一些期刊也有相关的介绍和评价,详情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0447-886437.html 。 最后,非常希望与各位交流学习,本人发表的一些论文都已经上传 ResearchGates ,附上本人 RG 主页网址: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Zhihong_Yao2 。 本人简介: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博士研究生,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分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目前研究方向为:智能网联车交通系统建模与优化、交通信号优化、交通仿真、交通数据分析与挖掘。发表论文 30 余篇,其中 SCI 6 篇, EI 10 余篇。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 10 余项。担任《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 、《 Journal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Technology, Planning, and Operations 》、《 Transportmetrica B: Transport Dynamics 》、 《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 《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 IEEE Access 》等 SCI 期刊审稿人。
个人分类: 科研经验分享|29824 次阅读|0 个评论
青春亮彩·微纳花开--MINE2019总结报道
张海霞 2019-8-2 13:52
青春亮彩 · 微纳花开 --MINE2019 国际会议暨第 14 届北大微纳前沿技术暑期学校总结报道 【编者按】: 2019 年 7 月 7-10 日, MINE2019 国际会议暨第 14 届北大微纳前沿技术暑期学校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举行, CINN 资助了部分学生的差旅费,这些同学不仅在会议期间积极做志愿者为会议服务,会议结束后还及时对会议的重要报告进行了总结,这里分概述、特邀报告、青年科学家、优秀学生海报等部分进行展示,希望大家对会议有更好的理解,也欢迎大家报名参加 2020 年 7 月在北京举行的 MINE2020 国际会议。 一、 MINE 2019 国际会议概述 微系统与纳米工程国际会议( Microsystem and Nanoengineering Summit 2019 ,简称 MINE 2019 )是以 Microsystems Nanoengineering 国际期刊为平台,增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讲座,加速我国微纳系统发展进程,培养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 MINE2019 国际会议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 300 余位专家教授、青年科学家、学生齐聚一堂,以大会邀请报告、青年科学家论坛和学生海报等形式分为先进微 / 纳机电系统、自供能智能系统、生物微 / 纳机电系统等 3 个专题进行了充分的研讨交流。 MINE2019 参会人员集体合影 最终,经过技术委员会专家的认真细致的评审工作,评选出了 6 位 “ 青年科学家奖 ” 获得者,他们分别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杨睿、中山大学的谢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郑小雨、伦敦大学的徐杨、香港大学的岑浩樟和厦门大学的侯旭,中国科学院的鲍容容获得大会特别奖,同时评选出了任中阳等 10 位 “ 最佳学生海报奖 ” 获得者。本次会议为参会人员学习和了解微纳系统技术最新成果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搭建了一个与国际顶级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合作和展示的良好平台。 二、 MINE 2019 国际会议特邀报告 大会共邀请了 20 位在微纳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做了邀请报告,这里摘取其中十位进行详细的报道。他们分别在如下四个发展如火如荼地微纳技术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 (1) 新型微纳米加工工艺及新封装技术; (2) 光学、电学等物理研究与医疗结合; (3) 柔性可穿戴设备; (4) 微纳米器件的集成和工程化等等。 1 、 Eric Yeatman : Ultrasonic Wireless Power Delivery (北京大学万基整理) Eric Yeatman 教授在 1989 年之后一直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担任教职,自 2005 年起担任微工程学教授。他于 2015 年 9 月被任命为电气与电子工程系主任。他在光学器件和材料,微机电系统( MEMS )和其他主题方面拥有 250 多篇论文和专利。他于 2011 被授予英国皇家工程学院银奖,并于 2012 年成为皇家工程学院院士。同时他也是 IEEE , IET , IOM3 等协会的会员。同时他也是 Microsaic Systems plc 的创始人和董事,致力于微型光谱仪和分析仪的制备与研究。他目前的研究方向是无线能量传输,能量采集, MEMS 光电器件以及普适的传感网络机制。 本次报告中, Eric Yeatman 教授介绍了其研究小组在超声能量传输方面的工作,其中对比了电感耦合传输能量、辐射传输能量以及超声传输能量的优劣,表明超声能量传输尤其是短波长的声波具有方向性好,能量密度高、传输效率高的优点。 因此利用超声进行能量传输是一种代替电池的高效可行方案,而这样一种无线的能量传输方式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体植入式设备等应用,用于给不易引线的体内电子设备进行无线供能,于此同时,通过 MEMS 工艺设计的耦合机械振荡器,可以实现最大化的超声到电的能量转化效率。 2 、 Zhihong Li : 3D Ice Printing Technology (浙江大学魏鑫伟整理) Zhihong Li (李志宏),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教授, “ 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2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微电子专业, 1997 年在北京大学获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工作。 2000 年到 2004 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做访问学者。 2004 年 7 月返回北大,继续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期间一直从事 MEMS/NEMS 理论、设计和加工方面的研究,目前重点专注生物 MEMS 和微流控系统在生物医疗方面的应用。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 “86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 10 余项,在 ACS Nano, Lab Chip, Anal. Chem., JMEMS 等本领域高水平学术期刊和 IEEE MEMS 、 Transducers 、 MicroTAS 等 MEMS 领域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 200 余篇,其中 SCI 文章 100 余篇,做国际会议邀请报告 10 余次,申请和授权专利 24 项(授权 16 项),为 5 本书籍撰写章节。担任 IEEE MEMS 、 Transducers 和 IEEE Sensors 等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 在本次 MINE2019 大会上, Zhihong Li 教授做了题为 “3D Ice Printing Technology” 的报告,提出了一种基于喷墨打印的新型微流控制造方法 ——3D 冰打印技术。 水是药物最重要的溶剂,在微细加工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冰不受污染且易于制造,冰已被用于微细或纳米制造,如电子束光刻中的光刻胶或包装应用中的牺牲层。此外,还有研究利用激光在冰块中形成了微流体通道。与这些自顶向下的技术相比, Zhihong Li 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新颖、廉价的自底向上的方法来制作具有冰印特征的三维结构。 3D 冰打印技术与其他 3D 打印技术非常相似。这种自底向上的 3D 制作方法是将水打印到寒冷的表面,然后逐层冻结成冰结构。一个微小的液滴可以与喷嘴分开打印,一旦附着在冰点下的冷表面,液滴就会冻结成固态冰。重复这个步骤,自动移动打印头或打印台,就可以构造出具有精细特征尺寸的复杂三维冰结构,如图 2 所示。该方法可用于玻璃、金属、硅和聚合物薄膜等多种基材上 , 理论上任何足够冷的衬底都可以用于冰印。因此,该方法对基板无选择性,可广泛推广应用。以 3D 冰打印结构为模具,可实现复杂的微流体元件,并可以将药物溶液打印成储液罐,在制备过程中进行包装。 基于此技术, Zhihong Li 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便携式、易于操作、防污的微胶囊阵列芯片用于目标检测,如图 3 所示。该预包装芯片采用新颖、成本低廉的 3D 冰印技术,结合光聚合密封技术,消除了湿化学制备的复杂过程,可以有效地抵抗外界污染物。并且试验只需消耗极少的样本 ( 每个微胶囊 2μL) 。所有分析所需试剂在使用前均以冰的形式储存在微胶囊中,保证了微胶囊阵列芯片的长期稳定性。选择亚硝酸根和葡萄糖作为概念验证模型,无需外部精密仪器即可实现肉眼即时定量检测。冰印微胶囊阵列芯片简单、成本低、样品消耗小,在现场环境监测、医学诊断、快速高通量定点定量分析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商业价值。 3 、 Ling Xie : Shaping Nanostructures Along Crystallographic Orientations (浙江大学潘宇祥整理) Ling Xie 教授是哈佛大学纳米系统中心的首席研究科学家,她在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在 2004 年加入哈佛大学之前,曾在伊士曼柯达公司从事 CCD 图像传感器和朗讯技术公司的 3D 光学开关研究。她的研究重点是微 / 纳米制造技术,利用尖端技术构建微 / 纳米结构,如各种材料和形状的微 / 纳米管、硅纳米线、超窄 (~ 10nm) 高长径比沟槽、金刚石纳米孔等。通过与哈佛大学的 Amir Yacoby 教授团队的合作,她的团队开发了单晶金刚石中依赖于晶体取向的反应离子蚀刻技术,这为纳米技术的核心 —— 特定纳米结构的形成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她专注于 MEMS 制造、反应离子刻蚀 (RIE) 、化学气相沉积 (CVD) 、物理气相沉积 (PVD) 和薄膜表征。 在本次会议上, Xie 教授介绍了单晶材料形成特定的形状结构的能力是纳米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晶向依赖的湿法刻蚀广泛应用于 MEMS 中,利用 KOH 可以在单晶硅上形成很多形状。晶向依赖的干法刻蚀在微纳加工技术中也十分重要。当离子能量接近能量势垒时,沿不同晶面的蚀刻速率可以被区分,从而使晶体学方向的独立蚀刻得以出现。 Xie 教授在使用 O2 等离子体的单晶金刚石蚀刻中演示了这一概念的原理。当衬底功率降低到一定阈值以下时,晶面被揭示与衬底功率有关,此时衬底功率是离子能量的主要决定因素。 Xie 教授利用该技术制备了单片金刚石纳米颗粒,并利用氮空位中心进行了纳米磁测。利用这个技术, Xie 教授团队加工的金刚石记录的半锥角为 21 度,这是目前报道的最高角度,这使得收集效率更高,机械强度更高。下图是一些被蚀刻后的结构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图 A 为金字塔形结构的正方形横截面,图 B 为图 A 结构的放大图像,图 C 为锥形结构的阵列,图 D 为不同宽度的长方形横截面,图 E 为图 D 侧壁的特写。通过 Xie 教授的会议分享,我们加深了对哈佛大学微纳系统中心以及复杂结构蚀刻的工艺的了解。 4 、 Yu Sun : Mechanical Measurement inside a Cell and Deep in Tissue (浙江大学蒋得明整理) 孙钰教授长期从事微纳米器件和机器人系统方面的工作,是机器人生物操作领域的开创者之一,在微纳米尺度机器人,生物操作自动化,以及生物微电子机械系统领域做出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孙钰教授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赴苏黎世在瑞士联邦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4 年加入多伦多大学任助理教授, 2009 年至 2012 年,相继提升为终身副教授、正教授。孙钰教授现担任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多伦多大学教授,加拿大微纳米工程系统研究中心主席,美国电气与电子协会会士,美国机械工程协会会士, 7 次获得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 5 次获得多伦多大学技术创新奖 (University of Toronto Connaught Innovation Award) ,获得美国生殖医学会技术成就一等奖 (ASRM-American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 First Prize for Technical Achievement) ,获得加拿大自然科学基金委 NSERC E.W.R. Steacie Memorial Fellowship 等。 本次报告,孙钰教授特别介绍了用于物理测量细胞内特征的约束与非约束技术。使用多级磁力镊施加微纳尺度的力,对单个细胞进行操纵,能够对细胞核进行三维尺度上的测量。而测量单个细胞内的细胞内结构并在空间上映射组织深处的机械特性的能力对于理解调节形态发生和疾病进展的亚细胞活动和解剖机制是重要的。与单个细胞和组织表面的测量相比,细胞内和活组织深处的物理测量和操作仍未得到充分研究,部分原因是缺乏合适的工具。运用孙钰教授开发的新型装置,能够对活体组织深处的多个位点的硬度进行定量分析,揭示细胞趋硬性的潜在意义。 5 、 Tiger H.Tao : The perfect marriage of bioelectronics and biomaterials via advanced manufacturing (苏州大学董伟整理) 陶虎教授 2003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仪器与精密机械系。硕士毕业于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从事微型电场传感器研究( 2003-2006 )。博士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 Boston University , 2006-2010 ),博士后期间( 2010-2011 )与研究助理教授期间( 2012-2014 ),在美国塔夫茨大学( Tufts University )从事人体可植入并可控降解的微纳光电传感器及微系统研究。 2009 年获 “ 国家优秀自费留学奖学金 ”, 2010 年获波士顿大学工学院最佳博士论文奖。 2014 年 被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聘为研究员。 陶虎研究员一直从事创新敏感原理及效应的敏感材料和微纳传感器前沿科技研究。在国际知名期刊和顶级会议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包括 Science (封面文章)、 Nature 、 Nature Photonics (封面文章)、 Nature Nanotechnology (封面文章)、 Nature Communications 、 PNAS 、 Advanced Materials ( 3 篇封面文章和一篇特邀综述)、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Small (封面文章)、 Optics Express 等。所发表文章近 5 年 ISI 总引用达 1000 多次。多项创新前沿成果受到了国际同行广泛关注和评价。 本次报告,陶虎教授特别为我们介绍了在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关于植入式医疗器械和生物材料方面的研究。通过使用最近开发的基于生物材料和光学和电子等生物可吸收技术的材料平台,将再生医学(材料重塑和整合生物环境)和技术之间无缝融合,在这种情况下,材料和技术的结合使得这一类生物医学装置能够具有光学或电子功能,并且可以无害地降解。陶虎教授的此次汇报讨论了丝蛋白在瞬态光学和光子学,电子学和光电子应用中作为可持续材料的应用。该材料的有利特性无疑为丝绸的使用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发生物铸造厂提供了广泛的灵感,用于高科技应用的天然材料的合成和加工。 6 、 Tianhong Cui : Shrink Polymer Micro Sensors for Detection of Water Pollutants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李锐锐整理) 崔天宏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并兼任该校电子工程系和生物工程系教授,于 1995 年在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是国际著名的 MEMS 和纳米技术专家,发表论文 200 余篇,被评选为美国名校明尼苏达大学 2017 年度麦克凯特杰出教授( Distinguished McKnight University Professor ),这是明尼苏达大学终身冠名教授,授予该校中青年正教授的最高荣誉。崔教授团队的研究方向主要分两个方面:纳米自组装微纳传感器和执行器,聚合物可收缩纳米光刻。 在本次特邀报告中,崔天宏教授重点介绍了用于纳米光刻的收缩聚合物、高宽高比微结构以及用于检测水污染物的微传感器。崔教授首先讲解了选用聚合物的原因,聚合物收缩是一种新的光刻方法,通过改变较大的预图案结构来产生较小的结构。通过压印和热塑性收缩的简易聚合物制造方法旨在在纳米尺度上进行光刻或减小特征尺寸,并显著提高压印微结构的纵横比。通过在较短的循环时间内低温成型,可以获得具有收缩性能的压纹微结构。通过去除投影结构和在更高温度下加热可以激活浮雕图案的收缩。最终得到的结构取决于在收缩聚合物之前去除材料的形状。利用这种方式,二维和三维的浮雕结构都成功地缩小成更小的尺寸。崔教授的团队成功将这种聚合物收缩工艺的制造能力进一步扩展到 MEMS 器件制造。随后,崔教授提出水体中重金属以及化学物质污染的危害,由此他们制备了用于检测水污染的微器件,利用电化学检测方法对水体中的氮、重金属离子等进行了检测。针对这种器件,他们同时开发了基于收缩聚合物的金属微电极阵列用于痕量金属离子的检测,并取得了很好的检测结果。他们提出的微器件为微纳领域水体检测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7 、 Daniel Beysens : Passive dew collection using edge effects and/or microchannels (国防科技大学卢坤整理) Daniel Beysens 教授是国际露水利用组织的创始人兼总裁,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研究部名誉主任。 Daniel Beysens 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大气中采集纯净水的相变研究,他和他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的水蒸气结露实验和气液相变理论研究。从他担任可替代能源和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时, Daniel Beysens 便开始了该方向的研究。目前, Daniel Beysens 在国际期刊(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 Journal of Water Supply 等)上发表了 450 多篇论文,并出版了 12 本著作。他在物理和环境科学领域多次获奖,并荣获法国教育部学术骑士勋章。 在本次报告中, Daniel Beysens 为我们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利用边缘效应从大气中高效凝聚露水,从而实现水收集的最新进展。在报告开头, Daniel Beysens 首先讲述了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即全球目前仍有很多地区处于严重缺水状态,许多人的生活饮用水得不到保障。而露珠水,是大气中的水蒸气经过冷却凝结而成,可以收集起来作为人类的纯净水资源。 但是通过重力作用来收集大气凝结露水的小水滴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主要是因为露水的小水滴即使是凝结在斜面上,其的重力也无法克服水滴与斜面之间的粘附力。为了解决该问题,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策略。第一种方法是制作非常光滑的表面结构,使水滴与斜面直接的粘附力很小;第二种方法是利用边缘效应,使水滴的生长更快,然后从斜面上分离的更快,就如天然的雨刷一样。同时边缘效应也能增强液滴之间的凝聚,产生大的液滴而快速分离。第一种方法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即在户外环境中高质量的光滑表面容易被污染,该方法难以长时间采集露水。 Daniel Beysens 的报告介绍了他们采用边缘效应实现露水的高效和可靠收集。 Daniel Beysens 团队制造了亚毫米级的沟槽结构来实现边缘效应,通过高分辨率相机来观察对比不同时刻的露水收集情况,其实验结构原理如图 1 所示。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对比了光滑表面和沟槽表面露水凝结情况,沟槽表面的液滴随着时间增加而逐渐凝聚脱落,而光滑表面的液滴凝聚速度慢且难以脱落。进一步分析了沟槽表面结构的边缘效应,并记录了液滴凝聚脱落过程。 Daniel Beysens 团队基于该方案制定了露水收集方案,设计了单斜面、 V 形和剪纸结构的露水收集系统,实验表明剪纸结构的收集系统露水采集效率最高。该结构制作方法如下:首先制作小片的沟槽结构,再通过拼接装配制作成型的剪纸结构。 Daniel Beysens 团队的研究成果对于解决水资源缺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 、 Xinxin Li : Lab on Cantilever (国防科技大学王天然整理) 李昕欣教授分别从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获得本科 / 硕士和博士学位后,在香港科技大学担任研究员,在结束新加坡南阳理工大学研究员一职后,在日本东北大学担任讲师( COE 奖学金)。在 2001 年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另外,他还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和苏州大学担任兼职教授。并于 2007 年被授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在他的指导下,他的博士学生学位论文于 2009 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全国百篇 ” )。李教授的研究方向包含了微米 / 纳米传感器以及微机电系统和纳机电系统。发明了 100 多项专利, 200 多篇 SCI 期刊论文和 200 多篇顶级国际会议论文。他曾担任 IEEE MEMS 会议的技术委员会委员,并在 International Steering Committee 担任指导委员会成员。现在,他是 NPG journal of Microsystems and Nanoengineering 的编辑,同时是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 以及 Nature - Scientific reports 的编辑成员。 本次报告中,李昕欣教授介绍了其研究小组开发的谐振微悬臂梁。其中其谐振激励和频率读出元件集成在悬臂上。除了作为高灵敏的生化传感器之外,悬臂梁还作为科学表征工具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用以定量提取界面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热力学 / 动力学参数。李教授课题组利用所提出的研究的实验路线,实时记录了反应过程中涉及的分子数,并且在基于经典的物理化学方程中获得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参数。 在本次报告中,李教授的演讲涵盖了研究方法、技术细节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其多种重要的应用方向,如对纳米材料的吸附行为以及适体 - 配体结合等生物分子反应进行深入研究等。其提出的方法能够极大地揭示反应的性质,以此对反应以及相关纳米材料的优化设计提供指导。 9 、 Tarik Bourouina : On-Chip Optical Spectroscopy: In Situ and Ex situ monitoring of chemical processes (浙江大学李东升整理) Tarik Bourouina 于 1991 年获得光电子学博士学位,曾在法国和日本担任过多个职位。 1995 年他在法国巴黎南澳赛大学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工作, 1998 年到 2001 年在东京大学工作。自 2002 年起,他担任巴黎东部大学 ESIEE 的正教授。他曾在 2003 年至 2007 年期间担任巴黎 ESIEE 和 NTU MEMS 工程领域联合硕士双学位主任。他的整个职业生涯都致力于 MEMS 和片上实验室并在光学 MEMS 方面做出了多项贡献,其中最小的基于 MEMS 的 FTIR 光学光谱仪于 2014 年被授予 Prism 光子学创新奖。 2017 年,他作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客座科学家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研究基金。他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基础微光学,也在可持续环境和智能城市领域寻求应用。 本次报告, Tarik Bourouina 教授特别为我们介绍了他们团队在光学式气体传感器应用方面方面的的诸多内容内容以及微机电系统实验室。他在会上首先展示了他们对于巴黎市内直径为 30km 的空气质量仿真,然后提出了下一代智能设备对于气体传感器的迫切需求以及光学式气体传感器的诸多优点。 Tarik Bourouina 教授在会上用视频的形式展示了他们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气体传感芯片,通过将手机闪光灯作为光源,光学气体芯片成功实现了对于咖啡因的鉴别,而且与现存的传感器相比,会上展示的传感器非常小型化,成本更低。最后, Tarik Bourouina 教授展示了他们的气体传感器在农业、智能家居、空气质量分析中的应用。总而言之, Bourouina 教授的报告让我们受益匪浅。 10 、 Tian-Ling Ren : Wearable Micro Devices for Healthcare (电子科技大学邓海涛整理) 任天令教授,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环境与健康传感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任教授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微纳电子器件、芯片与系统,包括:智能传感器与智能集成系统,二维纳电子器件与芯片,柔性、可穿戴器件与系统,智能信息器件与系统技术等。 此次会议,任教授的报告主题 “Wearable Devices for Healthcare” ,即 “ 穿戴式医疗健康设备 ”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可穿戴电子产品和移动医疗传感器成为了电子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虽然传统的 MEMS 生理信号监测装置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挑战,如传统的刚性问题、低的生物兼容性、加工复杂以及成本高等。近年来,任教授团队致力于研究突破传统器件限制的新型微纳电子器件,为新一代微纳电子器件技术奠定基础,尤其关注石墨烯传感器的基础研究与应用探索。 石墨烯作为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二维材料,在可穿戴电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其非凡的机械、电气和光学特性以及优异的柔性和伸缩性,使得石墨烯基电子产品可用以监测人体的医疗信息。目前,基于化学气相沉积 (CVD) 生长的石墨烯的器件仍然很昂贵而且效率低下,限制了石墨烯基电子产品的大规模应用。不同于高成本、工序复杂的 CVD 技术,任教授介绍了一种大面积、低成本、可直接图案化的快速合成石墨烯的方法 —— 一步激光划线技术( One-step laser scribing technique )。 基于激光划线技术,任教授团队在新型石墨烯声学器件和各类传感器件方面获得了多项重要创新成果,如石墨烯耳机、智能石墨烯人工喉、新型石墨烯阻变存储器、光谱可调的石墨烯发光器件等。到目前为止,任教授团队研究的激光划线已被用于开发整个系统,包括制备、图案化、设备、系统集成。 此外,基于激光划线技术,任教授团队将石墨烯与纹身相结合,模仿电子皮肤的功能,制成了石墨烯电子皮肤,通过电阻变化对皮肤表面的微小形变进行监测。在图形化的过程中,任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创了湿法剥离氧化石墨烯的新工艺,去除石墨烯氧化物,只留存石墨烯,使得器件更加美观,灵敏度更高,耐受更高的温度。该项技术采用水转工艺,衬底超薄,没有穿戴不适感。由于激光直写可编程的优势,石墨烯的图案可以进行个性化设计。 除了表征皮肤表面的拉伸与压缩,该器件可以直接贴覆在皮肤上而不会对人体日常生活产生任何干扰,用于探测人体呼吸、脉搏等多重功能。由此可见,石墨烯基电子产品未来在运动监测、睡眠监测、生物医疗等方面具有重大应用前景。 三、 MINE 2019 国际会议之青年科学家奖 自从 2017 年以来, MINE 国际会议增设了颇具特色的 “ 微纳江湖擂台赛 ”—— 青年科学家论坛,今年是第三届,共有 18 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科学家登台展示自己的最新成果,最终评出了青年科学家奖 6 名, 他们分别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杨睿、中山大学的谢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郑小雨、伦敦大学的徐杨、香港大学的岑浩樟和厦门大学的侯旭,中国科学院的鲍容容获得大会特别奖 。 这里集中展示这六位获奖者的精彩报告。 “ 青年科学家奖 ” 获奖者与评审委员会合影 1 、 Anderson Shum : Precision Droplet Biomicrofluidics (北京大学王浩彬整理) 岑浩璋是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本科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化学工程系,博士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岑浩璋教授于 2017 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RSC Fellow) 。岑浩璋教授主要从事液滴微流控和软物质方面的研究,致力于研究和开发具有独特性质的微液滴以满足材料领域和生物医学领域等应用层面的需求。岑浩璋教授已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 SCI 论文 100 多篇,通讯 / 一作论文发表在 JACS, Angew. Chem., Nat. Commun., PNAS 等期刊,入选 2018 年 ESI 高被引学者 (Top 1%) 。岑浩璋教授现担任微流控领域著名期刊 Lab on a Chip 的顾问编委,以及期刊 Biomicrofluidics 的副主编。岑浩璋教授先后荣获 IEEE NanoMed 发明家奖 ( 2018 ),日内瓦国家发明展银奖( 2018 、 2019 ),香港大学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2016-17 )等多项荣誉。岑浩璋教授开展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研资局优配研究基金计划 (GRF) 、杰出青年学者计划 (ECS) ,创新及科技基金计划 (ITF) 以及粤港科技合作资助计划等。 本次大赛 Anderson Shum 教授介绍了用于液滴精确产生和控制的生物微流道研究的相关工作。器件的小型化使得引导微量流体流动的新方法成为可能,从而催生出多种不同的定性执行分析性化学和生物医疗诊断的方法。从微米级到纳米级的样品体积减小,提高了血液等单相溶液的检测通量和精确度。最近,将液体分离成液滴,并将体积进一步从纳米尺度减小到皮米量级,为检测和分析单个分子和单个细胞(例如病毒感染的细胞)创造了新的机会。 在本次演讲中, Anderson Shum 突出介绍将将液体转换成微小液体的工程及相关潜在的应用。特别是,他介绍了一种无油,全水性液滴系统,该系统提供支持易降解生物分子所需的生物和细胞兼容性,以及允许模拟生物细胞的物理特性。此外,他还阐明了一些物理化学原理,这些原理能够操纵生物医学应用的液 - 液界面。 最后, Anderson Shum 展示了用于分离和收集含有目标单细胞的液滴微流体系统,该系统在业内首次采用温和操作法检索单细胞,促进片下单细胞培养和基因组分析,这对下一代精密医学研究和应用至关重要。 2 、 Xi Xie : Micro/nano-device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董再再整理) 谢曦,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随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Langer 和 Anderson 教授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为生物电子平台的带头人,同时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双聘教授。谢曦教授致力于开发新型微纳器件,以解决生物医学领域药物释放治疗和生物检测传感的难题。近年来,在微纳生物器件、穿戴 / 植入式诊疗器件等方面发表了 40 多篇国际著名期刊,通讯 / 一作论文发表在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CS Nano , Nano Letters 等期刊。谢曦教授开展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广州科技计划等。 此次 MINE 会议,谢曦教授作为青年科学家,从体外,皮肤和体内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微纳米器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在体外细胞水平上,谢曦教授开发的纳米器件可以安全地穿透细胞膜,实现对细胞内物质的调节和传感;在皮肤水平上,谢曦教授开发了透皮治疗系统,实现了对疾病进行精确原位检测和治疗;在体内水平上,谢曦教授创造性地开发了生物安全植入式诊断治疗系统,实现了对体内疾病的安全调节和传感。其中,着重介绍了透皮治疗系统。其利用中空的微针阵列,向细胞内递送探针,可以实现细胞内疾病标志物的检测。此外,还能用于药物递送,分别实现了神经痛,高血压和黑色素瘤的安全有效的治疗。谢曦教授的工作在促进生物医学传感检测和生物医学治疗新工具的开发方面具有很大的前景,对生物电子学领域至关重要。 3 、 Xiaoyu ( Rayne ) Zheng : Achieving More with Less: 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3D Micro/Nano Architected Materials and Systems (中北大学陈茜整理) 郑小雨是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曾就职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郑小雨教授(网页: https://www.raynexzheng.com ) 从事先进增材制造,超材料和微机电系统的设计开发。曾先荣获美国空军基础科学部 ( AFOSR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年轻教授奖和海军研究部的年轻教授奖 (ONR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 DARPA Young Faculty Award ,增材制造年轻科学家奖 和 3M 公司教授奖。其研究发表于 Science, Nature Materials,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等期刊。郑小雨博士毕业于波士顿大学,曾在劳伦斯利福莫尔担任博士后和研究工程师。通过构建多尺度 3D 微架构和组合,创建了材料缩放法则,可以使压电材料的形状和尺寸不再受限制,同时还可以被 “ 激活 ” 作为新一代智能材料用于触觉感知、冲击和振动监测以及能量收集等。 一般情况下材料特性取决于其化学成分和固有的晶体结构,由脆性晶体和陶瓷制成的压电材料只有若干特定形状,这从根本上限制了材料特性及其适用性,为选择应用材料创造了权衡。例如,很少有固体材料比水轻得多。为了将密度降低到这一点以上,材料必须具有孔隙率,这是以其他所需性能的不成比例降低为代价的。郑小雨及实验室成员开发了一个模型,能帮助压电材料任意调整和设计压电常数,并通过一组 3D 打印的拓扑结构,使材料能在任何方向的外力和振动作用下产生电荷运动。设计方案正来源于利用压电效应产生的晶格原理并打破晶格的局限性,通过三维几何构型在二维投影面的投影的分布,巧妙的设计出在各个方向具有不同压电输出的人工压感结构。与传统压电材料不同,用新方法制造的压电材料的电荷运动并非是由固有晶体决定的,而可以在任何方向上被放大、反转或减弱。 研究了一套可扩展的添加剂微纳制造技术,以便快速制造精确的多尺度三维架构,将超材料扩展到大面积,多尺度领域,开发出了大面积增材制造的多层级尺度金属超材料,将尺度范围扩大到七个数量级,同时涵盖百万个微纳米单元。研究从制造和设计带来的新自由度释放的巨大新房产空间,包括快速重新定制具有量身定制的结构和多功能行为的材料。 报告最后讨论了一系列新应用:从无装配能量转换装置到具有时间和空间分辨自感应能力的智能材料,基础设施和传感器系统。 4 、 Xu Hou : Micro/Nanoscale Pore/Channel Systems (电子科技大学刘盾整理) 侯旭教授是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和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双聘教授,现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委员会会长。从事微 / 纳尺度孔道系统的研究 10 余年,出版了 2 本国际学术著作,并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如 Nature, 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Science Advances, iScience 等上发表论文 30 余篇。曾获全国胶体与界面化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并入选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14 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事业发展奖和入选美国化学会 SciFinder 化学领域未来领袖; 2018 年,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2019 年,他在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化学组织 “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 成立 100 周年,遴选代表中国成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中第 100 号元素的代言人,其研究方向代表化学学科在下一个百年的发展方向之一,体现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使命与核心价值观。 侯旭教授介绍了微 / 纳米尺度的孔道系统,特别是基于响应性液体门控的微米孔道系统和仿生智能纳米通道系统的原创研究工作。 “ 孔道 ” 无处不在,与我们密切相关。从微小的生物离子通道到大型石油管道。孔和通道可以通过其直径与长度比的关系来定义区分。如果其直径近似或大于长度,则其视为孔体系,反则为通道体系。目前,微 / 纳米尺度的孔与通道系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为生物医学、材料科学、膜科学与技术等领域的微 / 纳米技术的新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侯旭教授团队在微纳尺度的多相界面科学方向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独立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建立了响应性液体门控系统,该系统突破传统固 / 液界面设计的限制,应用全新的动态固 / 液 / 液界面设计制备了 “ 液态门 ” 多孔膜系统。同时也在生物动态通道的启发下,开发了智能人工动态纳米通道系统,可以实现动态离子传输性质形状曲率调控,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其他更复杂的功能通道材料的开发新颖的仿生纳米通道的智能机器。 在微纳米尺度的生物通道作为生命体精细结构的一种,调控通过细胞膜的物质输运行为,保障生命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因此关于生物微纳米通道的研究对于人类解密生命体内部活动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侯旭教授团队设计了一种通过使用通道曲率的动态变化来实时调节离子整流从而调节纳米通道中的离子传输的新方法,用以探究生物纳米通道的几何动态变形对物质输运的影响。碳纳米管与柔性聚合物构筑的柔性纳米通道膜,赋予了人工纳米通道动态的形状变化和固定通道尺寸以控制离子传输。目前,人工纳米通道主要通过静态的方法在纳米通道内表面修饰功能性分子,以实现刺激响应层。因此,那些静态纳米通道中的离子传输调节机制是调节其有效的通道尺寸。最新报道的电流动态可调的纳米孔或纳米通道仍然是通过表面修饰来控制有效孔径来实现调节离子电流的目的。所以,如何赋予人工纳米通道动态的形状变化和固定通道尺寸以控制离子传输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目前的动态纳米通道制备方法由于材料的选择和纳尺度空间阻塞的问题,限制了其几乎不能同时兼顾柔性和纳米尺寸。尽管弹性体纳米通道可调节,但是这些纳米通道的尺寸是离子尺寸的三个数量级以上,并且没有涉及轴向变形。侯旭教授团队首次展示了一种新型动态的曲率纳米通道高分子复合膜材料,其具有反常的离子传输行为和时时可调的离子整流效应,与内表面修饰纳米通道方法相比具有不同的调节机制。动态曲率纳米通道膜材料可以通过利用通道曲率的动态变形来控制离子传输,而不是改变有效通道尺寸。在柔性的纳流控体系、离子整流器和纳米发电机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目前对动态纳米通道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基于动态曲率纳米通道的膜材料可以作为模拟高度弯曲的纳米空间中不同生物离子传输过程的新型平台,并在可穿戴纳米流体装置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该成果可进一步延伸到更多离子 / 分子类型用于设计各种纳米原型机,包括纳米发电机、速度传感器和振动逆变器。 5 、 Rui Yang : 2D Semiconductors based NEMS for Energy-Efficient Sensing Computing 杨睿,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助理教授( Tenure-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 ),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 Philip Feng 教授课题组。此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 Philip Wong 和 Jonathan Fan 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8 年加入交大密西根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忆阻器、纳米机电系统、二维器件等。杨睿教授已经发表期刊论文 21 篇,其中 9 篇第一作者文章包括 Nature Electronics 、 Nano Letters 、 Advanced Materials 、 Nanoscale 等高水平论文。此外,发表国际会议文章 19 篇,其中 11 篇第一作者文章包括 IEEE IEDM , IEEE MEMS 等。杨睿教授现任 SCI 期刊《 Micro Nano Letters 》的 Associate Editor ,以及 SCI 期刊《 Nanotechnology 》的 Reviews Editor 。入选上海市 “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 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并获得凯斯西储大学 Ruth Barber Moon 奖。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杨睿教授介绍了基于二维半导体材料的纳米器件和系统,可用于高能效的传感和计算。首先,杨睿教授介绍了他在基于二维材料的纳米机电器件方面的工作。由悬空的二维半导体材料形成的纳米机电谐振器具有极低的功耗,极高的频率可调性,极高的灵敏性等优异的特性,非常适合于物联网等应用。杨睿教授对这些二维谐振器进行了干法制备,并开发了电学读取的方法测量了其极微小的谐振。其次,对二维谐振器频率的调节程度取决于二维材料的应变极限等性质。杨睿教授通过将二维二硫化钼晶体转移到 PDMS 基底上,并使用吹气膨胀的方法使 PDMS 弯曲,从而在二硫化钼上施加了很大的应变,同时测量了材料光学特性随应变的调节特性,直到二硫化钼最终断裂。并且,杨睿教授在柔性 PDMS 基底表面的微沟道上制备了悬空的二硫化钼,在基底受到极大弯曲的情况下器件还可以正常工作。最后,杨睿教授介绍了将单层二硫化钼晶体管与忆阻器相结合,形成三态内容可寻址存储器的工作,这是首次使用二维半导体制成的晶体管对氧化铪忆阻器进行选择和驱动。这一存储器在输入信号与所存数据匹配和不匹配的状态下的电阻比值非常大,适合于进行低能耗的大规模搜索和模式匹配的应用,有望在下一代的边缘计算等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6 、 Yang Xu : Multi-Scale Nanoengineering to Enhance Nanoionics in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徐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化学系助理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 ),博士生导师。本科和博士均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师从谢毅院士。博士毕业后,先后在美国波士顿学院( Boston College )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University of Alberta )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随后在德国伊尔梅瑙工业大学( Technische Universitauml;t Ilmenau )担任高级研究员并带领科研小组开展研究工作。徐杨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开发用于新能源存储和转化的材料和器件,重点通过纳米材料工程提高新型二次钠离子电池和钾离子电池的性能。近年来在新型电池材料和电极构造等方面发表了近 50 篇国际期刊论文(影响因子 26 ),其中包括 24 篇通讯 / 一作论文。论文发表在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Nat. Commun., Adv. Energy Mater.,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ACS Nano, Mater. Today, Nano Today 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徐杨教授在近 20 个国内 / 国际会议及科研院校上口头报告,担任多个 SCI 期刊审稿人,并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旗下 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 杂志评为 2016 年优秀审稿人。 来自英国大学学院化学系的徐杨教授重点介绍了如何利用不同尺度下的纳米工程来调控能源材料中的离子传输,进而提高新型二次离子电池的性能。首先,徐杨教授介绍了发展新型二次离子电池的重要性,他强调钠离子电池和钾离子电池作为低成本电池作为未来动力电池和在大型储能领域有着明显的优势。这些优势基于钠和钾元素在地壳中的高丰度、与锂离子电池化学的高相似度、以及直接利用锂离子电池工业基础设施的便利。目前,发展钠离子和钾离子电池面临的挑战集中在钠离子和钾离子较大的尺寸上,大尺寸给离子在电极材料中的扩散传输产生了巨大的阻力,严重影响电池的动力学性能。针对这一挑战,徐杨教授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在不同尺度下的纳米材料工程来改善大尺寸离子的传输,进而提高钠离子和钾离子电池的性能。首先,在原子尺度下,徐杨教授发展了多种材料合成方案,成功地获得了不同类型的原子缺陷(氧原子缺陷、碳原子缺陷、硫原子缺陷)。这些缺陷既可以实现更多的离子嵌入位点,又为离子传输提供阻力较小的通道,同时还增加了离子在材料表面的存储,因为电池的容量和倍率同时得到了提高。其次,在分子尺度下,徐杨教授基于材料晶体结构的本征特性,开发了一系列具有一维扩散孔道、二维扩散平面、三维扩散网络的材料。这些扩散特征结构可以有效降低离子扩散阻力,改善离子扩散动力学过程,使得这一系列材料首次被应用于钠离子和钾离子电池。接着,在电极单元尺度下,徐杨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高度有序阵列结构作为电极结构这一概念。这种阵列结构的单元具有高度垂直取向性,集流器直接连接在电极基底上,可以同时提供较高的离子传输和电子传输效率,并有效保证电极结构在电池长期循环中的稳定性。同时,由于高度有序阵列电极不需要任何导电添加剂和粘合剂,这一概念极大地提高了电极材料的利用率。值得一提的是,徐杨教授利用普鲁士蓝正极和碳负极首次获得了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的钾离子全电池。该全电池可以提供 130 Wh kg-1 电流密度,这一成果体现了钾离子电池的潜力,并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起点。 四、 MINE 2019 国际会议之优秀学生海报 MINE2019 国际会议共有 62 位研究生参加海报展示,由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张珽教授担任主席的优秀海报奖评委会开展了认真细致的评审工作,评出了 北京大学 任中阳等 10 位 “ 最佳学生海报奖 ”, 这里对其中四位优秀海报进行详细报道。 “ 最佳学生海报 ” 获奖者与评审委员会合影 1 、 Baini Li : Au 纳米棒应用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检测甲基苯丙胺(北京大学任中阳整理) 由于具有无标记,高灵敏度,快速和现场检测能力的优点,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已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生物和化学传感技术。通过斜角沉积工艺制备的 Ag 纳米棒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 Ag 具有化学活性,在大气环境下易于氧化且测试性能不够稳定。相比之下, Au 具有极强的化学稳定性和生物兼容性,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进行物质检测。因此,对于 Au 纳米棒的制备工艺和 Au 纳米棒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应用的探究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样的基础上,来自国防科技大学的的 Peitao Don 教授课题组介绍了题为 “ 基于金纳米棒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检测甲基苯丙胺传感器 ” 的工作。如图所示,该篇工作采用斜角沉积工艺制备了 Au 纳米棒,斜角沉积工艺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有效且无掩模等优点,是一项长径比可控且适合大规模生产,可以提供制造均匀和可重复纳米棒的可靠纳米形貌制造技术。制备的 Au 纳米棒可以作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基底,通过滴落法进行化学检测。目标化学试剂的内在 “ 指纹 ” 拉曼光谱可以通过便携式拉曼示波器获得,用于现场检测。同时,文章详细研究了 Au 纳米棒的模拟,制备和应用。并有效调控了沉积角,沉积角为 86° 时可以获得最佳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性能。 该篇工作对详细研究了 Au 纳米棒的模拟,制备和应用。沉积角为 86° ,长度为 800nm ,沉积速率为 2Aring; / s ,可以获得最佳的表面拉曼散射性能。双酚 A 聚氧乙烯醚的最小可检测浓度低至 10-11M 。甲基苯丙胺的最小可检测浓度达到 10-7M ,符合现场快速检测的要求。 2 、 Wei Dong :用于智能无声语音识别和人机界面的微细表面肌电信号的电子系统(电子科技大学陈英兰整理) 表面肌电信号(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 sEMG) 是肌肉收缩时伴随的电信号,是在体表无创检测肌肉活动的重要方法。人在说话的时候下颌肌肉产生的表面肌电信号包含相应的语音信息。通过说话时下颌的表面肌电信号的检测与分析,从而获取相应的语音信息,在无声技术识别和健康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表面肌电信号依赖于检测技术与装置。 在以上背景下,苏州大学的 Hongmiao Zhang 课题组 Wei Dong 介绍了题目为 “ 用于智能无声语音识别和人机界面的微细表面肌电信号的电子系统 ” 的工作。下图 2 展示了智能无声语音识别微细表面肌电信号提取装置的结构及加工步骤。该篇工作采用微细加工工艺,制备了纹身样式不易察觉的器件,该器件由金属 Cu 作为铜电极, PI 作为绝缘材料同时增加铜导线的机械特性,最后用透明的、超柔超薄的无菌伤口敷贴封装整个器件。 所研制的肌电信号提取装置,需要安装于下颌肌表面,即喉咙部位。该装置裸露的铜电极需要与皮肤表面紧密贴合才能确保高效高质地提取到肌表面电信号,利用无菌伤口敷贴对皮肤高黏度性可以实现这种效果。肌电信号提取装置提取出来的电压信号需要经过模拟放大、包络检波等处理,然后再进行语音识别。实验表明对语音识别系统进行学习训练后,该系统对静音语音的识别准确度达 70% 以上。在静音说话的情况下,提取下颌肌表面肌电信号,然后识别语音信号,然后将控制信息通过蓝牙传输给智能小车,实现了对对智能小车的行驶方向的语音控制。 该篇工作提出了一种不易察觉的表皮肌电信号纹身样贴片,用于监测面部肌肉和下颌肌肉产生的肌电信号。该贴片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黏度,以适应应变的识别和健康监测。这个贴片具有了在参与者安静说话时对三个肌肉通道的肌电信号进行重新编码的出色性能,在无声技术识别、智能控制、健康监测等领域具有应用潜质。 3 、 Zhongyang Ren :具有微纳结构的光能和机械能复合能量采集器件(电子科技大学刘欣整理) 如今,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进步离不开越来越多地使用天然气、煤、石油和化学电池等。传统化石燃料的储量有限及其造成的全球环境影响促使研究人员积极寻找可再生和可持续的清洁能源。开发有效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有利于解决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微能源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进一步地,单一的微能源采集器件的输出性能较低,除了探索提高其输出性能外,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微能源采集器件有效地耦合则是另一种思路,这有利于微能源技术的应用。 在这样的基础上,来自北京大学的 Haixia Zhang 教授课题组介绍了题为 “ 具有微纳结构的光能和机械能复合能量采集器件 ” 的工作。如图所示,该篇工作提出了一种可以同时收集太阳能和机械能的复合能量采集器件。首先,基于微纳米结构的有序纹理制备了微 / 纳米结构 -PDMS 薄膜。它可以用作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捕获结构,以提高功率转换效率。类似地,当微 / 纳米结构 -PDMS 膜用作单电极纳米摩擦发电机介电层时,纳米摩擦发电机输出性能得到增强。最后,将有机太阳能电池和具有微 / 纳米结构 -PDMS 薄膜的纳米摩擦发电机串联使用以制备复合能量采集器件,以解决单一能量形式的获取问题,并在独立器件的基础上提高输出性能。同时,这篇工作详细研究了复合能量采集器件的输出性能。 该篇工作将有机太阳能电池和纳米摩擦发电机结合制备出可以同时收集光能和机械能的复合能量采集器件,将微纳复合结构应用于太阳能电池的光捕获中,同时微纳复合结构提高了纳米摩擦发电机的输出。实验结果表明,与参考器件相比,光电转换效率提高了 10% ,纳米摩擦发电机的输出电压 / 电流增加 100% 。 4 、 Lianhui Li :一种针对柔性可穿戴电子的超疏水智能涂层(国防科技大学李白泥整理) 超疏水表面已显示出在防水、自清洁、减阻、选择性吸收等方面的多种应用。为了使材料表面具有超疏水性,通常需要对表面微形貌或表面自由能进行调整,例如通过施加外力、光刻、机械装配或者化学气相沉积。形成超疏水表面的最简便和普遍适用的方法是涂覆。然而,目前尚未报道具有柔性和可穿戴传感电子器件的多种功能的超疏水智能涂层。 基于此,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张珽老师课题组通过喷涂多壁碳纳米管,使其分散在热塑性弹性体溶液中,然后用乙醇处理,制备高度柔韧的多功能智能涂层,工艺流程如图 1 所示。本文报道了一种新型超疏水压阻涂层,该涂层具有较高的柔韧性,适用于各种基材。采用多壁碳纳米管喷涂法制备了薄膜( MWCNTs )分散在热塑性弹性体( TPE )溶液中,然后用乙醇处理。在超弹性绝缘 TPE 基体中引入具有高本征导电性、一维、高长径比和优异力学性能的 MWCNTs ,不仅可以诱导出微 / 纳米结构的超疏水表面,而且还可以使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该工作为了解释 MWCNT/TPE 涂膜疏水性转变的主要机理,采用扫描电镜对不同处理时间的 MWCNT/TPE 涂膜在乙醇中的表面微观形貌进行了 SEM 表征,如图 1 ( c-e )所示。对于未用乙醇处理的 MWCNT/TPE 薄膜,大多数 MWCNTs 都被 TPE 聚合物包裹。此外,薄膜表面还存在大量微米级的坑状特征。对于经乙醇处理 1min 的 MWCNT/TPE 膜,绝对乙醇部分溶解了 TPE ,并在 MWCNTs ( TPE 包裹)之间引入气隙。处理时间较长, 2 分钟以上乙醇溶解 TPE 后,薄膜表面形成网状结构,具有许多类似点的特征。 该工作所制备的涂层不仅赋予各种基材材料超疏水表面,还可以对拉伸、弯曲和扭转作出响应,这对于柔性传感器应用是有利的。涂层显示出卓越的灵敏度(应变系数 5.4-80 ),高分辨率(弯曲 1° ),快速响应时间( 8 ms ), 5000 次拉伸 - 放松循环的稳定响应,以及宽感应范围(拉伸:超过 76% ;弯曲: 0°-140° ;扭转: 0-350rad m-1 )。此外,该多功能涂层厚度仅为 1μm ,可直接应用于服装,实现人体运动的全方位和实时检测,同时对水、酸和碱具有极强的排斥性,有助于传感器在潮湿环境下工作和腐蚀性条件。 最后,通过制作用于人体运动检测的可穿戴多功能传感器,展示了超疏水智能 MWCNT/TPE 涂层的实用价值,该传感器广泛应用于个人医疗和人机界面。通过在手套上涂上多功能涂层,可以很容易地制作出智能手套 MWCNT/TPE 薄膜 ( 如图 3 所示 ) 。当食指慢慢地反复弯曲和放松时,其归一化相对电阻呈逐渐周期性同步增减的趋势,实现了对食指运动的实时检测。此外,涂层 MWCNT/ tpe 膜传感器的性能不受间歇水滴的影响,因为水滴几乎立即从超疏水表面滚出,说明该传感器可以在潮湿或下雨的条件下工作。同样,将 MWCNT/TPE 智能涂层涂在实验衣袖上,用于肘关节运动的实时监测。不同的相对阻力最大值反映了肘关节的弯曲程度,较大的相对阻力最大值对应较大的弯曲角。随着更复杂的结构设计,该可伸缩智能传感器有潜力为人类医疗和其他应用检测额外的物理信号。 使用超疏水实时人体运动检测 MWCNT / TPE-film 传感器:( a )每个手指上涂有五个薄膜传感器的乳胶手套的光学照片( b )归一化相对电阻随时间的函数。图示戴有涂层手套的食指在不连续的水滴下重复弯曲。( c )归一化相对电阻的实时变化。图示穿着实验室工作服的肘关节弯曲运动的光学照片。 五、结语与展望 MINE2019 取得了圆满成功, MINE2020 即将于明年 7 月 7-10 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仍然包括如下三个主要部分:大会特邀报告、青年科学家论坛和研究生海报展示,另外 CINN 还会继续为学生提供每人 1000 元的差旅补贴,请大家积极支持和关注、踊跃投稿。 1 、 MINE2020 青年科学家奖提名须知 Nominated by senior scientists or self-nomination Under 40 years old (Born on or after Jan. 1st 1980) + Received Ph.D Degree within 7 years(After Jan.1st 2013)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up to 600 words): major work in microsystems nanoengineering fields in last 5 years Brief Outlook and Research Plan (up to 400 words) Maximum 5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or patents Deadline for nomination: March 31st , 2020 Email to mine@mail.ie.ac.cn Highly Encourage Female candidates to apply ! 2 、研究生海报主要议题: 1) New Physics, Mechanics, Simulation and Modelling of Micro-Nano systems. 2) New Materials, Structures and Fabrications of Micro-Nano systems. 3) Sensors Actuators in Micro-Nano systems. 4) Micro-Nano Fluidics and Biomedical systems. 5) Flexible Micro-Nano Systems. 6) Energy Harvesting Technology ofMicro-Nano systems. 7) Integrated Hybrid Micro-Nano systems. 8) Advanced Package and Thermal Management Technology in Micro-Nano systems. 9) Micro-Nano Manipulation and Robots. 10) Applications of Micro-Nano systems and other Related. 更多详情请关注: (崔佳鑫,张海霞整理)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88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符号与代数计算:数学机械化的基础
热度 1 dongmingwang 2019-7-20 10:36
7月15日至18日,由国际计算机学会(ACM)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第44届符号与代数计算国际研讨会( 4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ymbolic and Algebraic Computation, ISSAC 2019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主楼会议中心召开。会议由英国计算机学会副主席、巴斯大学教授James H. Davenport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王东明担任大会主席,奥地利开普勒大学教授Manuel Kauers担任程序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陈永川,意大利热那亚大学教授Lorenzo Robbian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Virginia Vassilevska Williams作大会特邀报告。国内外1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Lorenzo Robbiano、陈永川、Virginia Vassilevska Williams(从左至右) 这次会议旨在交流、研讨计算机代数、符号计算及其交叉领域中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内容包括计算代数几何、符号数值混合计算等算法设计与复杂度分析,符号计算软件语言设计与开发实现,以及计算机代数与符号计算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等。会议论文集由ACM出版。除了常规论文宣讲程序之外,大会还组织了三场辅导讲座和软件展示环节,为与会者深入了解符号与代数计算算法的设计实施提供了难得的交流和学习平台。另外,大会还专门设置了海报展示厅,为广大专家学者与青年学生进一步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部分与会代表合影 ISSAC是符号计算与计算机代数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始于1966年(在美国华盛顿举行,时称“符号与代数计算研讨会SYMSAC”),并于2005年在北京举行。欧洲科学院、奥地利科学院院士Bruno Buchberger,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得主吴文俊曾在会上作特邀报告。ISSAC会议再度在中国举行,将进一步推动符号与代数计算、算法数学及有关交叉学科在中国的发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陈肖宇)
5256 次阅读|1 个评论
事先张扬的博士后出国参会记
热度 12 woshixuxudemama 2019-7-10 10:22
事先张扬的博士后出国参会记 2019 年 7 月 10 日 “认识你所读论文的作者,即使仅仅知道他们的容貌,都会给科学研究增添不少兴味。” —— W · I · B ·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 拜 《倾家荡产出国参会,终于晋级科研“贵族”》 之题目所赐,我觉得自己如果不身着补丁、手捧饭钵出国都算名不副实。 不过,既然被打了“博士后奇遇记”的名号,这场事先张扬的出国参会记,还远远没有结束。 成本几何? 《贵族》一文通篇在讲无钱参会之事。但我仍想强调一下,我属“特殊情况需持因私证件出访”,特殊情况类型为“无需向计划财务部报销”,经费来源为“自费”,事前审批和事后出访报告齐全,因此仍是实打实的因公出国。 我是在缴了注册费后才知道无法报销,此时无论去与不去,都不可能退款。在决定是否去参会时,我无法理性对待注册费这一沉没成本,而且我又确实很想去——彼时自费已是唯一出路。可我仍浪费时间、精力去寻求各种不靠谱的资助渠道,以至于在最后一个工作日才有惊无险地拿到签证,慌慌张张踏上旅程。 经济成本最直接,总共花费 2w 有余(附录 1 )。其中,市内交通以步行和地铁为主,会议期间住在学生宿舍,除会议提供餐饮外,其余则在超市购买面包、水果和酸奶解决,以“省”为纲。数字只是客观事实,但评价“多 or 少”则与个人经济状况、主观感受和个人价值观相关。作为一个博士后,我的回答是“贵,肉痛,但值”。 相比直接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近乎隐形却不可忽视(附录 2 )。从投出摘要到忙于审批,从申签证到参会后回国提交出访报告,前后长达三、四个月。即使不是都在忙活这个,也断断续续在心烦气躁跑手续和在是否要抓紧准备报告材料和担忧签证办不下来一场空的煎熬中度过。 待最后一天拿到签证,然后在银行关门的周末满世界乱跑兑欧元——最终顺利成行已是万幸。 飞机一落地,我就开始懊恼。我,一个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参加学术会议、极少有机会与人英语交流的土渣渣,到底哪儿来的迷之自信来到法语区,一头撞进这流动万国英语博物馆呢? 国际盛会——流动的英语博物馆 这真是一场“国际盛会”。第一天我就处于迷茫、恐慌和自我怀疑中——我听不懂他们的英语。 注册完后,来到破冰酒会现场,只有两个人先到了。我说了句“ We are early ”,大家赧然笑笑。之后不是沉默,就是短暂对话后不知所云的新一轮沉默。 第一天的大会报告和分会场汇报是这样,我自己做完报告仍是这样。直到第二天某个分会场,我明确听出一位德国博士后将“ control ”读作“康特肉”,一个意大利教授将“ material ”读作“马提拉”,我才恍然大悟。他们确实都在说英语,他们在用自己的语言和经验来读英语单词。 明白了这点以后,我开始发现新天地。除了德国英语、意大利英语,还有法国英语、越南英语、印度英语、加拿大英语和难以确认国籍的各式英语。但我没那么怕了。我的中式英语虽然不济,练习时也是跟着 Merriam (韦氏词典)上的读音学的。 我甚至开始以此为话题与人交谈了。宴会前,与一位华盛顿来的教授交谈。有限的词汇与语句中,我们竟然一起吐槽了欧洲人的英语,特别是法国人的特殊口音,还被评价我发音很“ British ”。与里昂的一位老先生聊天,连猜带比划,我竟然得知了去富维耶山看日出需要凌晨 5 点出发,并且得知他上世纪八十年代去过四川宜宾,并且感叹宜宾市区那时已有 30 万人口(未事后查证)。 如果此时交谈还是被动社交,那么关于“布里欧修”的对话则是另一个起点。 布里欧修 最后一天,我参加了一场小型会议并留下吃午餐。席间一位优雅的女士坐在我旁边。她不仅热心教我吃法餐的程序,还拆分法语单词让我感受发音特点。在她指导下,我尝试了几种奶酪,并且做出评价,还品尝了腌渍在红酒中的糕点和水果塔。 我问 :“法国最有名的甜点是什么?” 她说这很难回答,因为太多了,又列举了几种典型代表。 我又问:“我对一种甜点十分感兴趣,它的名字叫……” 我不会发“布里欧修”的法语读音,尝试用中文译名发音,她仍不知我所指何物。 “我可以拿笔画一下”我说。我从包中拿出纸笔,在吃完甜点的餐桌前画了灵魂画风的布里欧修。 “ Oh! Brioche! ” 她恍然大悟喊了一声,然后颇有兴味模仿我的中文读音念“布 - 里 - 欧 - 修”。她在我的画作旁边加了几个单词,告诉我可以在这样的店里找到 Brioche 。 破冰时“ We are early ”之后是持续的冷场,“ Brioche ”则让我在异国暂时克服了社恐。神奇。 我竟然开始向往下一次会议,向往行走于学术江湖的快意。 江湖不江湖? 在不求精确的“有人之处则有江湖”的假设下,不乏有人将学术会议比作华山论剑。作为一个首次参加学术会议的小透明 + 小新丁,我眼中也能隐隐约约看到那江湖。可我认为与其说是华山论剑,莫不如说更像英雄宴。主办方广撒英雄帖,大英雄、中英雄和小英雄就都来了,连我这样的猫儿狗儿也来了。 外面开着英雄大宴,大会报告、主题报告、分会报告等着你挑。你还可以学那郭襄另设英雄小宴,择志同道合者两三人把盏言欢。 以前颇瞧不起沙通天、侯通海、梁子翁之流,但其实他们也是行业内徒子徒孙数众的知名 PI 。其实我很羡慕第三代,如那宋青书,祖师爷是耄耋老院士——开宗立派,导师(兼父亲)是壮年杰青——中流砥柱,自己是名校博士——前途无量。可金庸对名门之后似乎不甚喜欢,从他们各人结局可见一斑。 我是谁呢?我并不着急找到答案。我只需要问自己: “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去华山的人并非都为了争那天下第一。郭靖彼时心灰意冷,上山其实是听了丘处机之劝,找周伯通学“将这些功夫忘却”的本领。至于与东邪、北丐比武不落下风,又在下一次论剑中位列新五绝,都是后话。 对我自己而言, 来了就是胜利,讲了就是回本,听了、看了就是超值 。 我在古老宫殿举行的会议晚宴中享用了全套法餐,鹅肝与开心果的搭配让人流连忘返。 我在高铁上与专程来里昂看女足世界杯的三名美国女子交谈,我们共同提及 1999 年的交集之战。 我在夏令时的晚上十点仍在郊区游荡,看到有警车呼啸而过才后知后觉害怕好多天。 我与身为教科书作者的知名教授“谈笑风生”——他虽然并不会这么想——还向他介绍了我的研究内容,临别前他握手祝我“ Good luck ”。 我在里昂步行数小时至罗讷河和索恩河之交汇处看日落,看到了十几岁的少年在水边捕鱼,我也现学现卖祝他们“ Good luck ”。 我在欧洲城市路牌上看到了华为和万达的广告,也看到了寥寥的茶店与饺子馆。 我在红眼航班上看好莱坞黑白片与时差抗衡,在万米高空中为 Stan 和 Ollie 的友谊掉眼泪。 最后一天,我风尘仆仆赶往机场。在候机室摆满精致巧克力的店中,我为孩子挑选回程礼物。法国店员彬彬有礼,用流利英语对我说: “ Please say hello to Chinese people on my behalf. ” “ OK. ”我哈哈大笑,然后说,“ I will. ”
个人分类: 学术生态|11831 次阅读|27 个评论
MINE2019微纳擂台第二回︱玩转声光电·人工造智能
张海霞 2019-7-3 17:54
【题记】上文书说到: 擂台赛第一回合“兵刃不忌小,暗器最销魂”,贾公子挑战混江龙,青面兽硬抗智多星,跳涧虎遭遇猛武松,谢护法南粤吼天明!接下来的第二场“玩转声光电·人工造智能”( Self-Powered Smart System )更是刀光剑影、火星四溅,七位江湖青年才俊各显神通,他们都是谁?且听我慢慢道来! MINE2019 微纳擂台第二回︱玩转声光电 ·人工造智能 7 月 9 日下午 ( Self-Powered Smart System ) 第一位登场的依然是天下第一大姓派出的高手 -- 张甲,来自东北第一名门道里派,这位看上去斯斯文文的白面书生,其实在江湖上行走多时,凭借炼丹秘方和特质的金丝软甲在人工智能方面早已是鼎鼎大名,加之又到英伦美利坚等地切磋技艺,已经江湖尽人皆知的 东北虎 ,这次带来的是最新利器,特种柔性电子衫( Flexbible electronics based on two-demensional materials ),究竟有何种为例,擂台见分晓。 微纳江湖有个神奇的陶园三结义,三兄弟分别是今年主持擂台赛的中科派少庄主陶虎、去年擂台赛的探花陶立,还有这位即将出场的老三 -- 陶凯,与两位哥哥一样,陶氏老三也是相貌堂堂、聪明绝顶、义薄云天,外加上风趣幽默,江湖人送外号: 陶三立 !在南洋派掌门缪大师门下学艺多年,霸榜南洋青年排行榜,几年前海归西北豪门 -- 秦岭派,得到掌门苑大师指点,武功日益精进,此次拿出“以不动致动的原力发电机”( Electret-based MEMS Vibrational Energy harvesters )登擂挑战,必将是一场电光火石的大戏。 说来凑巧,微纳江湖不仅有陶园三结义,还有一对著名的徐氏兄弟。这第三位登场的就是其中的弟弟 -- 徐立志,他以点石成金的妙手纵横江湖,人称“ 金枪手 ”,得意之作是在美利坚罗大师门下练就的绝世武功“纳米花” — 任意形状在他的妙手之下瞬间就可以自动变换出不同的花朵,且薄如蝉翼、柔若无骨、任意变换、美轮美奂,乃是江湖一绝,自立门户于香江第一名门 — 太平派之后,他更是把这门功夫升华到了极点,从纳米花演化到声光电控制的智能五脏六腑( Bio-Inspired Soft Materials and Devices: from Artificial Cartilage to Organ-Mounted Electronics ),让人叹为观止! 第四位登场打擂的是来自京城中科派的御林军锦衣卫 — 江湖人称“ 玉面判官 -- 唐无情 ”,且说这位唐门之后不仅仅是仪表堂堂、玉树临风,更是多才多艺,早年受教于东西方不败门下,在燕园以“足球场上的梅西”著称,后追随林中王大师,技艺渐进炉火纯青,这次拿出全套自制铠甲挑战群雄,一定是足登“发光青云靴”、身披“健康铁布衫”( Wearable Physical Monitoring Systems based on TENG )闪亮登场!各位看官要有思想准备,不要被闪晕啊! 第五位登场的高手虽然是青年才俊,但是名声早已经威震江湖,他就是来自美利坚弗吉尼亚的“ 玉麒麟” — 郑晓宇 ,追随美利坚第一豪门 -- 麻生门的方大师学艺多年, 2015 年年少成名的他以制备最轻最精巧的纳米材料荣登江湖兵器排行榜前十名,之后自立门户于弗州后更是把这一功力发挥到极致,专门制备各种杀敌于无形的利器,这一次他将在擂台上揭秘配方、展示新武器( Achieving More with Less: 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3D Micro/Nano Architected Materials and Systems ),且不说是否有敌手,仅仅是这个打擂的主题“以少成多”就足以看出其武功的境界已经绝尘而去。 第六位登场的是徐氏兄弟的老大 — 徐杨,这位练就一身百步穿杨功夫的徐家大哥,早年追随中国第一美女剑客 — 合肥中科大九华山派的谢毅师太,学艺多年,打下深厚功底,下山后,开始游学于美德加英登欧美主流门派,习得一身硬功夫,之后选择自立门户于英伦 — 在首府伦敦大学开门招徒,主要练如何保存体力、修炼内功的不二法门,自成体系,江湖人称“ 风清扬 ”。此次登擂带来的是“内功增强技”( Multi-Scale Nanoengineering to Enhance Nanoionics in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是人工智能急需的一项神功。 最后一位登场的是这次擂台赛的唯一女剑客 — 来自京城中科派的鲍蓉蓉,她宛如《笑傲江湖》中 日月神教的教主 任盈盈一样 武功胆识都远超男儿郎,在中科派修炼多年、独树一帜,吸收光电之能练就一身超级灵敏的智能皮肤( High Resolution E-skin System Based on Piezo-phototronic Effect ),这套智能皮肤穿在任何人工智能身上,都能够分分钟成为超级战士、灭敌于无形!因此,蓉蓉携智能皮肤一出,千秋万代一统江湖! 擂台赛的这第二回合,正所谓: 东北虎智斗陶三立,金枪手挑战唐无情, 玉麒麟火拼风清扬,鲍教主江湖唤智能! 谁能一统江湖?上海滩见分晓! 会议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2019年7月8-10日(8:00-18:00),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5号楼3层报告厅(上海长宁路865号)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247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贵族”的诞生:博士后参加国际会议的尴尬
热度 21 woshixuxudemama 2019-6-24 19:09
科研“贵族”的诞生:博士后参加国际会议的尴尬 2019 年 6 月 11 日 “ 科学是贵族的游戏。 ” 一位多年从事科技外交的科技管理者说。言外之意,从事科学活动的人若开展创新活动,前提是不能有衣食住行之忧。 —— 《科学时报》 2011 年 6 月 3 日第 A01 版,本报记者王静 从签证中心回来,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贵族”——因为我要自费去法国参加一场国际会议。在站博士后的生活还很拮据,要不是条条大路不通罗马,我也不会一步一步修炼成“贵族”。 3 月初,我向某国际会议投了一份摘要。一个月后摘要接收了,通知我注册参会。作为一个科研新丁,我对参加国际会议的流程一无所知。打开学校外事网站,发现有很详细的办事指南。真的是十分详细——准备材料都是十几项起。我忍住跑材料恐惧症,开始从“因公”“报批”等新名词开始熟悉出国(境)报批流程。我以为只要我一个一个材料准备,一步一步按流程走,总归是可以办好的,谁知道我会遇到那么多难题呢? 因公出国 办事指南的第一行赫然写着“因公出国,请提前60个工作日向学校提出申请”。啊?现在离会议日期也就刚刚2个月。我才收到接收证明,连邀请函还没有呢。60个工作日?有这么早就知道自己要去参加会议并做报告的吗?不懂不懂。 “镇定,镇定。”我告诉自己,“这也不一定是刚性规定,再往后看看。” 粗略看需要提交的材料包括邀请信、经费预算表、申请报告、呈批表、访问行程安排、因公出国报批表、出国人员备案表、人员审查表、名单留存单、承诺书、签注事项表、乘坐非国内航班审批表等。我倒吸了一口凉气。我以为博士答辩和博士后入站要求材料数量已是巅峰,哪知一山仍比一山高。 一个在站博士后去国外参加一次学会组织的为期三天的学术会议,真的需要提交这么多材料,走这么多审批流程吗? 我去问了外事部门的老师,答复是“是的”。硬着头皮一个一个准备吧。 如果不缴纳注册费,应该没办法向会议方索要邀请函吧。因此我先缴纳了注册费570欧元,留好了证明,想着以后报销用。然后向会议方发邮件索要邀请函,并提出想要做oral presentation。会议主办方很快提供了包含该内容的邀请函。 准备填写“经费预算表”了。没想到就是这个材料难倒了我,并最终助力我成为“科研贵族”。 【第一条路】科研经费 我问了课题组老师,老师说课题组科研经费中没有“国际交流”项目。而《经费预算表》里明确要求“ 使用科研项目经费,需写明该项目经费中的国际交流合作费及经费的总金额 ”。像我这种胆小怕事的人,是唯恐落得乱用经费之指摘的。 “请问我们课题组科研经费没有国际交流项目,该怎么填呢?”我问外事部的老师。 “只要财务能给你盖上章,我们就能审批。”老师回答。 “不按规定填写,不容易盖章吧”,我心里有点嘀咕,“那没有项目经费就不能参加会议吗?”我继续问。 “是啊。没有经费,为什么要出国?”老师反问我。 我觉得这话逻辑似乎有些问题,但也说不清。此时我一头雾水,既不明白自己哪儿做错了,也不明白应该做些什么。 注:这里需要再提一句。这之后,科技部的老师有次在群里提到差旅费和国际交流费可以打通使用。不过这已经与我无关了。也许有机会再来一次的时候,我再去关注这些政策解读的小角落吧。 此路不通! 【第二条路】申请教师国际会议资助 既然无法使用科研经费,我只好再做打算。我在学校网站上发现有一项鼓励教师参加国际会议的资助。这项经费有三万元,只需要有邀请函并提交论文的封面就可以。我的校内系统账号上有申请的入口,我兴致勃勃地准备申请。转念一想,政策一向不由我解读,还是问清楚。 我拿着打印出来的资助办法去咨询博管办。博管办老师也不清楚,去问了主管的上级老师。那位上级老师扫了一眼材料哈哈大笑,好像看到了什么特别搞笑的事情,说:“这是教师资助办法,不认字儿吗?” 门外等候的我,看着好心帮我询问的博管办老师悻悻而返。有点内疚——让好心的老师遭了奚落;又有点尴尬——饭卡上写着“教工”,就真当自己是教师了? 此路不通! 【第三条路】申请博士后国际交流资助 不过也不是完全绝望。临走时,博管办老师好心提醒我,你可以去申请2019年的博士后国际交流项目。3、6、9月份都可以申请,3万块钱,十分诱人。我找到办事指南研究。该资助需要提供三份材料(以正式英文信函形式): (1) 邀请函 ——已经具备。 (2) 接收证明 ——有摘要被接收的邮件,但是并不算是“论文被接收的证明”。因为该会议并不需要提交全文,会议后也不出版会议录。有点悬。 (3) 会议通知 ——这项估计不算难吧。 我向会议主办者发邮件寻求帮助,一位中国教授,是主办者之一,很热心地帮我,但一个月过去了仍没有收到回复。教授说“法国人很磨蹭”。我中途发邮件询问过两次,也不太好意思继续追问了,而且我需要尽快办理报批和签证,时间紧迫。 事实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我打开中国博士后网站,试着打开申请页面,页面上明确要求了论文收录形式和数据库信息。我这种会议摘要的形式明显是不可能通过审批的。 图 论文收录情况要求(图片截取自中国博士后网对外交流项目申请页面) 原本我还有种侥幸心态,毕竟邀请函正文中同时包含了通知、摘要被接收和邀请口头报告这三项内容,没准可以代替三份证明。但申请网站上则明确要求上述三个材料要分别上传。这彻底打消了我的念想。 此路不通! 【第四条路】申请博士后日常经费 名义上存在这条路,其实早早宣告不通。博管办老师向我解释,因为我入站不久,并且刚完成开题。这项经费需要开题完成后由设站单位申请,并且,“这笔经费对于国际会议,几乎不可能报的”。 此路不通! 【第五条路】自费 我尽力了。我申请不到任何“公家”的钱,我无法参加会议了。那些话又回响起来: “ 没有经费,干吗要去参会呢? ” “ 你太着急了,应该等基金下来再想着出国。 ” …… 我问了自己三个问题,并回答了自己。 问题 1 :为什么想去参加会议? · 已缴纳注册费——不想 600 欧元打水漂,不想学术声誉受影响 · 该国际会议是本人研究方向的权威会议——对口对路 · 我在该会议主办方旗下期刊已发表文章 2 篇、在审 1 篇——稳扎稳打,可持续发展是王道 · 本人研究方向较小众——需要扩散和展示研究成果,收集同行反馈 · 本人博士期间从未参加国际会议——圆梦之旅 · 会议特邀报告人是教科书和参考文献里的人——追星之旅 · 青年基金结果难预料——猴年马月才会天时地利经费充足? 问题 2 :什么阻碍了你? · 没有科研经费 问题 3 :是否可以解决? · 自费 我被说服了。要去吗?要去。即使自费?是的,即使自费。 此路可通,恭喜! 决定之后,我迅速走完了持因私证件出国的审批手续。买机票、购保险、申请签证。从签证中心出来后,我开始焦急等待签证结果,等待出发日期的来临。 这就是我的“贵族”之旅——没落的“贵族”——毕竟一场会议回到赤贫,两场估计要破产。我年纪不小资历却不深,免不了处处碰壁。可是我不知该怪自己,还是该怪这“壁”。 或许都不该怪。若真爱,自掏腰包造火箭。
个人分类: 学术生态|16416 次阅读|50 个评论
[转载]第4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
zxj368 2019-6-11 12:05
第 4 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 2019 年 9 月 20 — 22 日 中国北京 第二号通知 为了进一步促进国际古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学术交流、发展与创新,为了促进《古地理学报》(英文版)的发展,并为《古地理学报》(英文版)组织高学术水平的论文从而把它早日办成国际化的领先的学术期刊,定于 2019 年 9 月 20 — 22 日,在中国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召开第 4 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 这是第二号通知。 1. 会议名称:第 4 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 2. 会议日期: 2019 年 9 月 19 日:报到,晚上开预备会议 2019 年 9 月 20—22 日:国际古地理学会成立大会、宣读论文、展示论文 2019 年 9 月 23—25 日:会后地质考察 3. 会议地点:中国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4. 发起单位 国际古地理学会(筹)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委员会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SEPM ( Society for Sedimentary Geology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古地理学报》(英文版)编辑委员会 5. 承办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东北石油大学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 6. 协办单位 西南石油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长江大学 吉林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 7. 会议机构 ( 1 )组织委员会 组织委员会由各发起单位及承办、协办单位的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会议的组织工作及资金筹集工作等。 主 席:吴胜和 鲍志东 成员:王贵文 操应长 邵龙义 付晓飞 宋明水 孙东胜 付锁堂 马新华 巫晓兵 何幼斌 侯明才 单玄龙 李建威 高志前 刘华清 秘书长:鲜本忠 ( 2 )学术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由《古地理学报》(英文版)编辑委员会全体委员及若干位非编委的国内外古地理学专家组成,主要负责会议论文的征集、评审和出版,评议《古地理学报》(英文版)及本次会议,研讨国际古地理学今后的发展等。 主 席:冯增昭 李根生 成员: Ihsan S. Al-Aasm , Matthias Alberti , Markus Aretz , John S. Armstrong- Altrin , Gerhand H. Bachmann , Guoping Bai (白国平), Santanu Banerjee , Zhidong Bao (鲍志东), Aymon Baud , Emese M. Bordy , Robert V. Burne , Nivedita Chakraborty , Zhongqiang Chen (陈中强), Peter Druschke , Daidu Fan (范代读), Zengzhao Feng (冯增昭), Margaret L. Fraiser , Franz T. Fürsich , Jinhua Fu( 付金华 ) , Youbin He (何幼斌), Mingcai Hou (侯明才), Bin Hu (胡斌), Guang Hu (胡光), Ganqing Jiang (蒋干清), Zaixing Jiang (姜在兴), Zhenkui Jin (金振奎), Stephen Kershaw , Piotr Krzywiec , Hongwei Kuang (旷红伟), Emilia Le Pera , Chengsen Li (李承森), Gensheng Li (李根生), Zhong Li (李忠), Chengyan Lin( 林承焰 ) , Chunming Lin (林春明), Hao Liu (刘豪), Yongqing Liu (柳永清), Spencer G. Lucas , Massimo Moretti , Shuxin Pan (潘树新), Suping Peng (彭苏萍), Tadeusz Marek Peryt , Fotini A. Pomoni , Mihai Emilian Popa , Hairuo Qing (卿海若), Subir Sarkar , G. Shanmugam , Longyi Shao (邵龙义), Xiaoying Shi (史晓颖), Zhiqiang Shi (时志强), Ian D. Somerville , Dechen Su (苏德辰), Longde Sun (孙龙德), A.J. (Tom) van Loon , Francisco J. Vega , Ping Wang (王平), Tieguan Wang (王铁冠), Yuan Wang (王媛), Yongbiao Wang (王永标), Yongshi Wang( 王永诗 ) , Adam D. Woods , Shenghe Wu( 吴胜和 ) , Yasheng Wu (吴亚生), Yinye Wu (吴因业), Benzhong Xian (鲜本忠), Lida Xing (邢立达), Jianghai Yang (杨江海), Wan Yang (杨晚), Xiaoqiang Yang (杨小强), Hongfu Yin (殷鸿福), Gavin Young , Carlos Zavala , Tingshan Zhang (张廷山), Yunfeng Zhang (张云峰), Maoyan Zhu (朱茂炎), Xiaomin Zhu (朱筱敏) 秘书长:王媛 ( 3 )青年优秀论文评审委员会 主席: Ian D. Somerville 成员:待定 秘书长:刘敏 8. 会议主题 (1) 古地理学总论 1.1 古地理学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1.2 古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1.3 不同地区和不同地质时期的古地理学 1.4 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2) 岩相古地理学与沉积学 2.1 陆相古地理学与沉积学 2.2 海相古地理学与沉积学 2.3 海陆交互相古地理学与沉积学 2.4 不同地区和不同地质时期的岩相古地理学 2.5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其成因 (3) 生物古地理学 3.1 生物古地理学总论 3.2 不同地区和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古地理学 3.3 生物礁 3.4 微生物岩 3.5 古遗迹学 3.6 古植物学 (4) 构造古地理学 4.1 构造古地理学总论 4.2 构造古地理重建 (5) 古气候学与全球气候变化 5.1 古气候学总论 5.2 沉积岩中的古气候信息 5.3 不同地区和不同地质时期的古气候 5.4 碳循环与古气候 5.5 全球气候变化 (6) 事件沉积学 (7) 深水沉积学 (8) 湖泊沉积学 (9) 古地理学与矿产资源 9.1 古地理学与油气 9.2 古地理学与其他矿产资源 (10) 专题讨论:超密度流的定义和名称及古代超密度流沉积的鉴别标志 9. 论文摘要与论文全文 会议热忱地邀请国内外古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专家为会议撰写论文摘要及论文全文,并出席第 4 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 ( 1 )论文摘要及要求 论文摘要应包括论文标题、作者、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不包含图件和表格。具体格式要求请参照《古地理学报》(英文版)。 ( 2 )论文全文及要求 为了提高本次会议论文宣读的学术质量,会议要求出席会议并拟在会议上宣读论文的作者,应在 2019 年 7 月 1 日前,按《古地理学报》(英文版)征稿简则的要求,向会议提交论文的英文全文,愈早愈好。中国的作者还应同时提交论文的中文摘要。 会议在接到论文的英文全文后,将立即对该论文进行评审,并及时把评审结果反馈给作者,请作者及时修改,并尽快把修改好的论文全文反馈会议。修改稿被会议接受后,可在会议上宣读并在《古地理学报》(英文版)中刊出。 10. 青年优秀论文奖 申请青年优秀论文奖的条件是: ( 1 )按上述“ 9. 论文摘要及论文全文”的要求向会议提交论文英文全文,并根据评审意见修改该论文,及时向会议反馈该论文全文的修改稿,还应在会前向会议提交该论文全文定稿的 5 份纸样; ( 2 )申请者必须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 ( 3 ) 申请者的年龄在 40 周岁以下; ( 4 ) 申请者必须在会议上宣读该论文; ( 5 )获奖的青年优秀论文将在《古地理学报》(英文版)中刊出。 被评为青年优秀论文的作者,将获得本次会议的青年优秀论文奖的证书、奖品及奖金,并免交会后地质考察费。 获得青年优秀论文奖的作者,如其论文另投其他刊物,会议将撤消该作者获得的本奖。 会议诚恳地邀请国内外的古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专家,为青年优秀论文奖捐赠专著 5 本,作为青年优秀论文奖的奖品。 11. 论文的宣读和展示 2019 年 9 月 20 — 22 日,论文宣读和展示。 会议学术交流以大会宣读论文、分会宣读论文和展板展示论文 3 种方式进行。具体安排将在第三号通知中公布。 会议学术交流的语言为英语。 12. 会后地质考察 三条会后考察路线供选择。 ( 1 )天津蓟县中及新元古代地层与微生物岩剖面考察( 9 月 23—25 日,共 3 天,约 2000 元)。 (2)河北滦平盆地陆相裂谷盆地早白垩世剖面考察( 9 月 23—25 日,共 3 天,约 2000 元)。 ( 3 )北京新元古代及古生代沉积考察( 9 月 23—24 日,共 2 天,约 1600 元) 13. 会议费用 ( 1 )会议注册费(含会议期间餐费): 2600 元,学生及陪同人员: 1300 元。 ( 2 )住宿费 1 )中国石油大学翠宫招待所,标准间(校内, 2 床),每天约 380 元; 2 )大宅门迎祥商务酒店,标准间(校外, 2 床或 1 张大床,距学校 200m ),每天约 450 元; 3 )千子桐宾馆,标准间(校外, 2 床,距学校 500m ),每天约 255-285 元; 4 )海友酒店,标准间(校外, 2 床,距学校 600m ),每天约 200-280 元; 5 )格林豪泰快捷酒店,标准间(校外, 2 床,距学校 1500m ),每天约 220 元。 ( 3 ) 两点说明 1 )《古地理学报》(英文版)的外国编委和国际古地理学会的外国创始会员,其论文全文被评审通过,其修改稿被会议接受后,其会议注册费、住宿费、会后地质考察费和往返的国际机票(经济舱)费均由会议承担。 2 )《古地理学报》(英文版)的中国编委和国际古地理学会的中国创始会员参加会议的各种费用可向本单位报销,会议不再承担。 14. 会议注册和论文摘要、论文全文的两种提交方式 ( 1 )会议网站 请所有参会者 登录会议网站完成注册, 提交会议摘要和论文全文,完成会后考察路线的选择。 会议网站网址: http://ispg.org.cn 由于会议网站建设滞后,请以前通过邮件提交会议摘要、全文及一号会议通知回执的参会者也登录网站,重新完成会议注册和论文摘要、论文全文提交,以便完整地统计参会代表及参会论文、野外路线选择等信息! ( 2 )电子邮件 鲜本忠   E-mail : xianbzh@cup.edu.cn 或 王   媛   E-mail : jpalaeo2012@163.com 15. 几个重要时间和节点 ( 1 )论文英文全文及摘要提交时间: 2019 年 7 月 1 日前,愈早愈好 ( 2 )会议第三号通知将于 2019 年 8 月发出 ( 3 )第 4 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论文摘要集(英文及中文兼有)将于会前印出 ( 4 )第 4 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指南(英文及中文)将于会前印出 16. 联系方式 ( 1 )会议网站 如有任何问题,欢迎在会议专用网站上留言或发送邮件咨询。 会议网站网址: http://ispg.org.cn ( 2 )会议联系人 鲜本忠   通信地址:中国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 18 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邮编 102200 ; E-mail : xianbzh@cup.edu.cn 电话: +86-10-89731178 , +86-15911052707 王   媛   通信地址:中国北京市学院路 20 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古地理学报》(英文版)编辑部,邮编 100083 ; E-mail : jpalaeo2012@163.com 电话: +86-10-62394320 , +86-10-62396149 , +86-13522568882 17. 希收到本通知的各位专家对第 2 号通知提出补充和修正的建议,并将本通知广为散发和传播。谢谢支持。 第 4 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 筹备委员会 2019 年 5 月 第 4 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第二号通知回执 1. 姓名 : 性别 : 职称 : 国籍 : 出生年月 : 通讯地址: Email : 电话: 2. 论文题目 3.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包含: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单位、地址(含邮编)、 E-mail 、联系电话、字数约 500 字、 3–8 个关键词。中国作者请同时提供中文及英文摘要。 4. 提交论文英文全文的时间: 2019 年 7 月 1 日前,越早越好。 5. 拟参加的会后地质考察路线 6. 对本通知和本次会议的建议 本回执请于 201 9 年 7 月 1 日前返回给会议联系人 鲜本忠或 王媛 鲜本忠  E-mail : xianbzh@cup.edu.cn 电话: +86-10-89731178(O) ; +86-15911052707 王   媛  E-mail : jpalaeo2012@163.com 电话: +86-10-62394320 , +86-10-62396149 , +86-13522568882
个人分类: 古地理学报|2603 次阅读|0 个评论
MINE2019 邀请函
张海霞 2019-3-14 19:07
http://mine2019.csp.escience.cn 会议时间: 2019 年 7 月 7-10 日( 7 月 7 日为注册日) 会议地点: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Microsystems Nanoengineering 国际会议旨在展示国际微系统与纳米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搭建我国 M/NEMS 领域科研人员与国际顶级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的良好平台。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学部和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共同主办,自 2014 年起每年举办一次, Microsystems Nanoengineering Summit 2019 ( MINE2019 )将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承办。 主席 大会主席 王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 大会共主席 崔天宏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麦克凯特杰出教授 李昕欣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孙 钰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 Eric Yeatman ,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大会主要议题 New Physics, Mechanics and Modelling of Micro-Nano systems New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of Micro-Nano systems Sensors Actuators in Micro-Nano systems Micro-Nano Fluidics and Biomedical systems Flexible Micro-Nano Systems Energy harvesting Technology of Micro-Nano systems Integrated Hybrid Micro-Nano systems Applications of Micro-Nano systems 特设奖项 优秀青年科学家奖 评审委员会负责 MINE2019“ 优秀青年科学家 ” 参赛资格审查(不限国籍),通过现场演讲方式评选优胜者,颁发证书并予以奖励,评审委员会主席由北京大学张海霞教授担任。 - 评选条件: 40 周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自荐或他人推荐到组委会; - 所需材料: (1) 过去五年在微系统与纳米工程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英文介绍,不超过 600 个词( Words ) ; (2)5 篇代表性论著; - 截止时间: 2019 年 4 月 15 日 前发送材料至 mine@mail.ie.ac.cn ,邮件主题注明 “MINE2019 Young Scientist” 。 优秀学生海报奖 会议设置 Poster Session ,鼓励参会者投稿并参与互动交流,特别激励学生投稿, “ 优秀学生海报奖 ” 获奖者由大会颁发证书和奖励; - 海报模板:长按下方二维码登录会议网站下载海报模板,发送邮件至: mine@mail.ie.ac.cn ,邮件主题注明 “MINE2019 Poster” ; - 海报提交截止日期: 2019 年 5 月 30 日 特邀报告人( C 主要大会报告 J. Stewart Aitchison,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 加拿大科学院院士,苏格兰科学院院士) Daniel Beysens,Ecole Supérieure de Physique et Chimie Paris, France Karl F. Bouml;hringer,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SA (纳米加工中心主任) Tarik Bourouina,University of Paris East, France (电子学院前院长) Jürgen Brugger,EPFL, Switzerland Tianhong Cui,University of Minnesota, USA (麦克凯特杰出教授) Yonggang Huang,Northwestern University, USA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 Chenzhong Li,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USA Ian Papautsky,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USA Yu Sun,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Ling Xie,Harvard University, USA Eric Yeatman,Imperial College London, UK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38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欧洲地球科学联盟(EGU)大会奥地利申根签证流程及材料
Bobber 2019-3-12 22:35
我是浙大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为去奥地利维也纳参加欧洲地球科学联盟大会(EGU General Assembly)刚拿到申根签证,我是在杭州联合签证中心办理的(欧盟国家基本都在这里签证),怀揣着一颗“最多跑一次”的心跟大家分享下相关流程和材料要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加国际会议应该办理 申根签证 ,类别:商务签(如有邀请信,电子版彩印的也可以)或旅游签(没有邀请信,需要有在奥地利的每日行程安排)。 (1)进入奥地利签证中心(http://www.austriavisa-china.com/chinese/):选择签证类型为C类商务访问在“所需材料”处下载《审核清单》在“表格下载”处下载《签证申请表格》(注意有北京或上海领事馆两种,别下载错了)。 (2)按《审核清单》一一准备材料: ① 填写《签证申请表格》,除了2个签字处,其余均用英文电子版填写; ② 2张白底近照,3.4 x 4.5 cm(去正规摄影店一般都知道哪个国家该用哪个尺寸); ③ 护照原件,2份复印件——包括首页、已有签证页和两页空白页(主要是怕你的护照被写满,看是否有换新护照的必要); ④ 医疗保险单,这个淘宝一下分分钟就可以搞定; ⑤ 会议邀请函(电子版的彩印出来就可以) ⑥ 学校派遣函 ⑦ 学校营业执照或组织机构代码证明 ⑥⑦文件每个高校/机构受理方式不同,但要注意:营业执照或组织机构代码证明打印出来后,有两件事要做:A,盖所在高校/机构的章。B,营业执照英文翻译件(只需要将上面所有的文字翻译过来即可,不用盖章)。 ⑧ 申请人偿付能力证明,到银行调出你常用银行卡近三个月的流水并盖章(银行都知道的); ⑨ 有效身份证复印件及户口本复印件(一般不需要原件,最好带上吧); ⑩ 填写《审核清单》,这个也可以到签证中心各项材料审核无误后再用笔填; ⑪ 在读/在职证明,开发票用; 其它材料(没要求,有则附上):酒店订单,机票行程单。 有需要进一步咨询的可以联系qq: 1436796923
个人分类: 出国交流|5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G·iCAN,创造不平凡!
张海霞 2019-3-4 14:21
全球创新教育大会(Global Innovation Education Conference, 简称 G · iCAN ),3月6—7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邀请到以色列第一个诺奖获得者谈以色列的创新教育,另外有数十位来自英法德日美澳等国的大咖院士前来分享,新年第一场创新教育的国际饕餮盛宴!热烈欢迎大家扫码报名,跟各国大咖一起畅谈创新教育,共谋世界未来! G · iCAN ,创造不平凡!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28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第4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
zxj368 2018-12-18 17:35
第 4 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 2019 年 9 月 19 — 22 日 中国 北京 第一号通知 为了进一步促进国际古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学术交流、发展与创新,为了促进《古地理学报》(英文版)的发展,并为《古地理学报》(英文版)组织高学术水平的论文从而把它早日办成国际化的领先的学术期刊,定于 2019 年 9 月 20 — 22 日,在中国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召开第 4 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 这是第一号通知。 20181217 - 一号通知 中文-final.pdf 20181217 - 1st circular_en_final.pdf 20181217 - 一号通知 中文-final.pdf
个人分类: 古地理学报|1004 次阅读|0 个评论
Blog #1 — Asim2018学术会议
Bob5757 2018-12-7 18:00
前几天有幸参加了在香港理工大学(The Hong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举办的第4届亚洲建筑模拟学术会议(4 th Asia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Building Performance Simulation Association)。作为没有太多国际会议经历的小白,还是希望在不同场合露个脸,争取混个眼熟,认识一些大咖,学习到一些新的idea。三天的会议交流不能说收获很多,但确实还是有所收获,记录于此,以防老了想不起来了。 这次会议是由我导师许鹏教授领衔,带着我们四个宝贝学生一同前去(许老师平时介绍自己学生的时候都会介绍说是他的宝贝学生)。出发,是不是很宝贝! 此次会议我选择了做poster,一是因为简单些,偷了个懒,二是体验一下做poster的过程及效果,许老师还是希望我们能够做oral,这样更能够锻炼自己讲报告的能力,我也很同意。However,poster还是达到了自己的预期( 和5个以上同领域做discussions ),一个爱尔兰的senior researcher 更是非常耐心的交流了他所做的东西,由于自己听力水平+accent的综合原因,有些地方不是很理解,他非常细心的讲了好几遍才放心。 日本小哥Fukada来自一家日本公司,做的是Room thermal load Fluctuation方面的CFD模拟,他更是尽心尽责的守在自己poster的旁边,这点值得我去学习,并努力explain他的research。 \0 韩国小哥Kwak做了一些建筑能耗的联合模拟仿真,poster做的很用心,最后拿到了唯一的best poster award,可惜的是颁奖的时候人没在,根据规定颁给别人了,1000港币也没有了,心疼他。 \0 \0 参加完poster session部分,还有很多oral presentation sessions,许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任务,每天现场问2个问题,要到4个老师name card (许老师自己是不想布置任何任务给我们,但有时候我们偷懒,他说得看着我们),确实,人们有时候就是这样,we need a push sometime。最后大家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也就有了Night boat tour上合影的笑容。 \0 \0 主体会议结束后第二天,本打算和吉吉师弟去南丫岛走走,特别喜欢海水清澈,茫茫一片的那种感觉。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参加香港理工大学王教授课题组的学术交流会,许老师和王老师在research fields上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就更加坚定我放师弟鸽子的心了。许老师知道我们不去后,鼓励我们去,并说,学术报告一直有,青春一去不复返;我只能强行解说,谁都不能阻挡我们追求学术的心了。Thus, 我帅气的师弟和我合影就不再有smile了。 这次会议收获了一些感想,自己记录一下。一是每次会议给自己定个小目标,认识几个同领域的人,把联系方式和名字保存好,能多发言问问题则更好;二是把自己做的东西能够成功并且详细的解释给别人听,往往在speech的时候会由于紧张+语言水平,讲的是自己准备要讲的,不是自然而然要讲的。这些就需要自己会议前花一些时间好好地准备,这点上日本学者做的很好,例如他们在图表可视化上就花了很大功夫;三是会议不是我以前听说的庙会,真的有很多人认认真真在分享自己的成果;四是跟着帅气的boss一起,因为他会在吃饭的时候付钱。 ---- The end 2018.12.07
23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Intelligence Science II :ICIS 2018 November 2-5
geneculture 2018-10-29 22:46
ICI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ce Science Intelligence Science II Third IFIP TC 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CIS 2018, Beijing, China, November 2-5, 2018, Proceedings Editors (view affiliations) ZhongzhiShi CyrielPennartz TiejunHuang Conference proceedings ICIS 2018 758 Downloads Part of the IFIP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book series (IFIPAICT, volume 539) Log in to check access Buy eBook EUR83.29 Instant download Readable on all devices Own it forever Local sales tax included if applicable Learn about institutional subscriptions Table of contents (50 papers) About these proceedings PageNavigate to page numberof 2 Next Search within event Front Matter Pages I-XXXIII PDF Brain Cognition Front Matter Pages 1-1 PDF Multi-task Motor Imagery EEG Classification Using Broad Learning and Common Spatial Pattern Jie Zou, Qingshan She, Farong Gao, Ming Meng Pages 3-10 From Bayesian Inference to Logical Bayesian Inference Chenguang Lu Pages 11-23 Solution of Brain Contradiction by Extension Theory Germano Resconi, Chunyan Yang Pages 24-29 Cognitive Features of Students Who Are Tired of Learning Geometry Yan Wang, Xiaohui Zou Pages 30-34 Machine Learning Front Matter Pages 35-35 PDF Semantic Channel and Shannon’s Channel Mutually Match for Multi-label Classification Chenguang Lu Pages 37-48 Exploiting the Similarity of Top 100 Beauties for Hairstyle Recommendation via Perceptual Hash Chentong Zhang, Jiajia Jiao Pages 49-59 Attribute Coordinat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Combin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Xiaolin Xu, Yan Liu, Jiali Feng Pages 60-69 A Specialized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for the Input of Mixture of Gaussian Processes Longbo Zhao, Jinwen Ma Pages 70-80 Research of Port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Based on Attribute Evaluation Method Xueyan Duan, JieQiong Liu Pages 81-87 Universal Learning Machine – Principle, Method, and Engineering Model Contributions to ICIS 2018 Chuyu Xiong Pages 88-101 An Improved CURE Algorithm Mingjuan Cai, Yongquan Liang Pages 102-111 Data Intelligence Front Matter Pages 113-113 PDF D-JB: An Online Join Method for Skewed and Varied Data Streams Chunkai Wang, Jian Feng, Zhongzhi Shi Pages 115-125 The Application of Association Analysis in Mobile Phone Forensics System Huan Li, Bin Xi, Shunxiang Wu, Jingchun Jiang, Yu Rao Pages 126-133 How to Do Knowledge Module Finishing Shunpeng Zou, Xiaohui Zou, Xiaoqun Wang Pages 134-145 The Art of Human Intelligence and the Technolog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isual Art Research Feng Tao, Xiaohui Zou, Danni Ren Pages 146-155 Language Cognition Front Matter Pages 157-157 PDF Using Two Formal Strategies to Eliminate Ambiguity in Poetry Text Wei Hua, Shunpeng Zou, Xiaohui Zou, Guangzhong Liu Pages 159-166 Discussion on Bilingual Cognition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ctivities Mieradilijiang Maimaiti, Xiaohui Zou Pages 167-177 The Cognitive Features of Interface Language and User Language Xi Luo, Lei Di, Xiaohui Zou Pages 178-183 The Cognitive Features of Programming Language and Natural Language Wen Xu, Fangqu Xu, Xiaohui Zou, Zhenlin Xu Pages 184-190 Ten-Years Research Progress of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Based on Perceptual Formalization Peihong Huang , Guo-Lei Zheng, Shilong Ma Pages 191-200 Learning Word Sentiment with Neural Bag-Of-Words Model Combined with Ngram Chunzhen Jing, Jian Li, Xiuyu Duan Pages 201-210 Related Text Discovery Through Consecutive Filtering and Supervised Learning Daqing Wu, Jinwen Ma Pages 211-220 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 and Its Computable Analysis Zhao Liang , Chongli Zou Pages 221-229 Can Machines Think in Radio Language? Yujian Li Pages 230-234 Language Understanding of the Three Groups of Connections: Management Innovation Dynamic Mechanism and Intelligent Driving Environment Guangsheng Wang, Hanglin Pan, Xiaohui Zou Pages 235-242 Perceptual Intelligence Front Matter Pages 243-243 PDF CSSD: An End-to-End Deep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to Pedestrian Detection Feifan Wei, Jianbin Xie, Wei Yan, Peiqin Li Pages 245-254 Predicting Text Readability with Personal Pronouns Boyang Sun, Ming Yue Pages 255-264 The Influence of Facial Width-to-Height Ratio on Micro-expression Recognition Siwei Zhang, Jinyuan Xie, Qi Wu Pages 265-272 Shortest Paths in HSI Space for Color Texture Classification Mingxin Jin, Yongsheng Dong, Lintao Zheng, Lingfei Liang, Tianyu Wang, Hongyan Zhang Pages 273-281 The 3D Point Clouds Registration for Human Foot Yi Xie, Xiuqin Shang, Yuqing Li, Xiwei Liu, Fenghua Zhu, Gang Xiong et al. Pages 282-292 The Cognitive Philosophical Problems in Visual Atten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odeling Jing-jing Zhao Pages 293-301 Parallel Dimensionality-Varie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for Hyperspectral Image Classification Haicheng Qu, Xiu Yin, Xuejian Liang, Wanjun Liu Pages 302-309 Model Selection Prediction for the Mixture of Gaussian Processes with RJMCMC Zhe Qiang, Jinwen Ma Pages 310-317 Intelligent Robot Front Matter Pages 319-319 PDF Self-developing Proprioception-Based Robot Internal Models Tao Zhang, Fan Hu, Yian Deng, Mengxi Nie, Tianlin Liu, Xihong Wu et al. Pages 321-332 Artificial Unintelligence: Anti-intelligence of Intelligent Algorithms Yuhong Zhang , Umer Nauman Pages 333-339 XiaoA: A Robot Editor for Popularity Prediction of Online News Based on Ensemble Learning Fei Long, Meixia Xu, Yulei Li, Zhihua Wu, Qiang Ling Pages 340-350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ocation Analysis System for Mobile Devices Yu Rao, Shunxiang Wu, Bin Xi, Huan Li, Jingchun Jiang Pages 351-357 Control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of the AMT System Based in LabVIEW and MATLAB Zhisen Zhang, Chengfu Yang Pages 358-361 Multi-robot Distributed Cooperative Monitoring of Mobile Targets J. Q. Jiang, B. Xin, L. H. Dou, Y. L. Ding Pages 362-372 Research on the Micro-blog User Behavior Model Based on Behavior Matrix Zhongbao Liu, Changfeng Fu, Chia-Cheng Hu Pages 373-377 Probe Machine Based Consecutive Route Filtering Approach to Symmetric Travelling Salesman Problem Md. Azizur Rahman, Jinwen Ma Pages 378-387 Fault Diagnosis Front Matter Pages 389-389 PDF Automatic Fault Detection for 2D Seismic Data Based on the Seismic Coherence of Mutative Scale Analysis Window Wenli Zheng, Jinwen Ma Pages 391-400 Fault Diagnosis UAV Assisted Bridge Defect Inspection System Shuzhan Yang, Zhen Shen, Xiao Wang, Tianxiang Bai, Yingliang Ji, Yuyi Jiang et al. Pages 401-411 Fault Diagnosis and Knowledge Extraction Using Fast Logical Analysis of Data with Multiple Rules Discovery Ability Xiwei Bai, Jie Tan, Xuelei Wang Pages 412-421 Improved Feature Selection Algorithm for Prognosis Prediction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Yunxiang Liu, Qi Pan, Ziyi Zhou Pages 422-430 A Novel Spatial-Spectra Dynamics-Based Ranking Model for Sorting Time-Varying Functional Networks from Single Subject FMRI Data Nizhuan Wang, Hongjie Yan, Yang Yang, Ruiyang Ge Pages 431-441 Bat Algorithm with Individual Local Search Maoqing Zhang, Zhihua Cui, Yu Chang, Yeqing Ren, Xingjuan Cai, Hui Wang Pages 442-451 Ethic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ront Matter Pages 453-453 PDF Research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thics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Population Knowledge Base Feng Liu , Yong Shi Pages 455-464 Does AI Share Same Ethic with Human Being? Zilong Feng Pages 465-472 “Machinery Rationality” Versus Human Emotions: Issues of Robot Care for the Elderly in Recent Sci-Fi Works Lin Cheng , Yiyi He Pages 473-481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054 次阅读|0 个评论
首届非线性动力学国际会议:孔颜乐处
热度 2 Mech 2018-9-15 09:18
首届非线性动力学国际会议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Nonlinear Dynamics Conference, NODYCON2019) 将于 2019 年 2 月 17 至 20 日 ( 正月十三到十六 ) 在罗马第一大学举行。该会议可以视为 Nonlinear Dynamics 创刊主编 A. H. Nayfeh 教授在 1986 年创立的系列会议非线性振动、稳定性和结构动力学会议 (Nonlinear Vibrations, Stability and Dynamics of Structures Conference, NVSDSC) 的再版。过去的系列会议 NVSDSC 每两年在 Virginia Tech 所在的小镇 Blackburg 举行。 2012 年,我在多伦多申请美国签证去参加第 9 届会议,并做报告。当时会议规模比较小,只有几十个报告,还不分组。夜里在 Blackburg 散步还迷了路,好不容易才回宾馆。 NODYCON2019 由继任 Nayfeh 教授担任 Nonlinear Dynamics 主编的 W. Lacarbonara 担任主席。会议将有三位来自欧洲、美洲和亚洲的杰出学者的大会报告。胡海岩院士接受会议邀请,将做关于非线性动力学中的时滞的大会报告。沿袭 NVSDSC 系列会议传统,会议报告的全文将有机会被考虑在 Nonlinear Dynamics 的会议专辑 (Special Issue) 发表;审稿按期刊正常程序进行,但为加快审稿进程,审稿人将由参会者担任。与 NVSDSC 系列会议不同, Nonlinear Dynamics 的出版社 Springer 资助会议为参加会议的研究生设 Ali H. Nayfeh 奖,一、二、三等奖各一项。 摘要截稿日期原定 9 月 14 日。虽然已经收到来自 40 多个国家的 240 多篇投稿,超过会议期待的 200 人规模。考虑到有些投稿人未必能注册,而且一人有投稿 2-3 篇的情况,决定截止日期推迟两周,到 9 月 28 日。主席称, all the great minds of non-linear dynamic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submitted papers and committed to attend NODYCON。 会议网站链接, NODYCON2019 。 罗马曾是世界的中心,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肇始于雅典的希腊罗马文明和肇始于耶路撒冷的希伯来文明,都在罗马集大成,理性和信仰相映成辉。罗马也是多部经典电影的外景地,如《罗马假日》和《达芬奇密码》等。我在 2015 年到佛罗伦萨参加会议时,曾在罗马中转,留下难忘印象,《 罗马行 2015 博文汇总 》。 会场所在罗马第一大学工学院校区位于罗马市区,在大竞技场旁。 Lacarbonara 教授的办公室对着一个古罗马图书馆遗址,也可以看见大竞技场。我在访问期间的办公室可遥望圣母大殿钟楼,圣母大殿是罗马天主教四座特级圣殿之一。窗口望出去如下图 过去读书人说到“孔颜乐处”,通常指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论语·述而》 ) ”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论语·雍也》 ) ”。在我看来,或许还要算上周游列国,见到各种人包括南子。当代大学教师的“孔颜乐处”,既包括在出租房内读文献推公式写论文拟本子,也包括交流访学,到精彩的地方和会有趣的人。例如,去参加首届非线性动力学国际会议。 附:会议通知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4263 次阅读|9 个评论
大家对国际会议的热情减少了很多啊
pinjianlu 2018-9-10 17:09
10年前国际会议被认可的时候,一年全国到处都是国际会议,还都打着IEEE的招牌。举办方挣点儿钱,投稿者混个EI检索。现在大多数高校不认可会议论文了,检索还要看属性是CA还是JA。现在发现全国很少举办各种国际会议了,邮箱里也很少收到各种会议通知或广告了。
个人分类: 科研随笔|2107 次阅读|0 个评论
IEEE NEMS2019 国际会议征文启示
张海霞 2018-8-13 10:37
IEEE-NEMS 系列会议是由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 )主办,在微米、纳米和分子系统领域具有高水平的重要学术会议。该会议旨在汇集各国研究人员,对微纳学术领域进行专题讨论,相互沟通交流,推动最新的研究成果的共享,从而促进科研和技术领域的新发展。第 1 届 IEEE NEMS 会议于 2006 年 1 月在中国珠海市召开,随后先后于泰国曼谷( 2007 )、中国三亚( 2008 )、深圳( 2009 )、厦门( 2010 )、台湾高雄( 2011 )、日本京都( 2012 )、中国苏州( 2013 ), 2014 年(夏威夷), 2015 年(西安), 2016 年(仙台), 2017 年(洛杉矶), 2018 年(新加坡)等地举行,是 IEEE 组织在微纳米及分子系统领域每年一次影响和规模都比较大的国际学术盛会。 IEEE NEMS2019 即将于 2019 年 4 月 11-14 日在泰国曼谷召开,欢迎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分享其在微纳米及分子系统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 Micro/Nan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M/NEMS) Micro/Nano/Molecular Fabrication Nanomaterials Nonmaterial Based Devices and Systems Nanophotonics and Nanoscale Imaging Nanoscale Robotics, Assembly, and Automation Molecular Sensors, Actuators, and Systems Micro/Nano Fluidics Micro/Nano Mechanics Nanobiology/Nanomedicine 摘要截止日期: 2018 年 10 月 15 日 投稿地址和更多详情欢迎登录网站: https://ieee-nems.org/2019/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43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电子机械系统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张海霞 2018-8-5 19:29
微电子机械系统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 IEEE MEMS 2018 国际会议综述 宋宇,张海霞 * ( 北京大学 微米 / 纳米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 通讯作者: hxzhang@pku.edu.cn 摘要: 2018 年 1 月 21 日至 25 日,第 31 届国际微电子机械系统会议 (IEEE MEMS 2018) 在英国贝尔法斯特会展中心隆重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 600 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其在微纳米科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此次会议设有微电子工艺、微型传感器、物理传感器等 6 个专题,共有包括口头报告与墙报展示在内的 347 篇文章被录用。本文将从智能可穿戴器件、微流体技术、微能量系统等角度,详细介绍和阐述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突出成果,并对产业发展趋势进行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 IEEE MEMS 2018; 微机电系统 ; 微流体;微系统 Overview of IEEE MEMS 2018 SONG Yu, ZHANG Hai-xia *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Micro/Nano Fabrication,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The 31st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IEEE MEMS 2018) was held in Belfast, UK during January 21-25, 2018. The conference brought together more than 600 leading scientists and researchers worldwide to demonstrate their most recent and advanced findings in MEMS and Nanotechnology. Including Fabrication, Sensors, Microfluidics, Power MEMS and several other subjects, 347 papers were accepted as oral and poster presentations. In this review, 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potential prospect in smart wearable devices, microfluidics, and micro-energy systems have been introduced. Definitely, the success of this conference would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EMS technology. Key words : IEEE MEMS 2018; MEMS; Microfluidics; Micro System 1 MEMS 2018 会议简介 国际微电子机械系统会议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 ,简称 MEMS) 是由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 主办,是目前国际传感器与微机电系统领域的最高水平系列会议之一,会议旨在汇集世界一流的研究人员与专家学者,对微机电系统学术前沿与工业界发展问题进行专题讨论,推动最新的研究成果共享,促进跨领域学科交叉,从而实现该领域各学科的共同发展。自 1987 年在美国麻省首次举办以来,会议每年轮流在美洲、欧洲与亚洲举办一次,已经发展成为微机电领域的年度盛会,在国际上具有非常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其学术论文代表了国际传感器与微机电系统最前沿的研究水平与发展趋势,会议的论文录取率在 40% 左右。 第 31 届国际微电子机械系统会议 (MEMS 2018) 于 2018 年 1 月 21 日至 25 日在英国贝尔法斯特会展中心举行 ( 见图 1) ,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相关领域的 600 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微纳传感工艺等领域的最新进展与科学前沿。此次会议的大会主席由来自瑞士电子与微技术中心 (CSEM) 的 Michel Despont 教授与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的 Jens Ducrée 教授共同担任,并设置了最佳口头报告奖与最佳张贴报告奖,得到了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协会( IEEE )与 IEEE 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等多个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 图 1 MEMS 2018 会议开幕式 2 MEMS 2018 会议技术概述 MEMS 2018 国际会议从 1 月 21 日至 25 日,历时五天,包括大会特邀报告、分专题口头报告以及张贴报告等内容,会议主题分为 6 大类,包括生物医学微机电系统、材料工艺与封装技术、执行器与能量微机电系统、电磁应用器件、物理传感器与微 / 纳流体等领域,几乎涵盖了微机电系统领域的所有研究方向。本次会议共接收到来自全世界 28 个国家和地区的摘要投稿 874 篇,采用双盲审机制,经过技术委员会 38 名专家认真细致的评审工作,共有 347 篇文章被会议收录,其中 86 篇文章被选为大会口头报告, 261 篇文章被选为海报张贴报告,会议整体录用率为 40%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共收录来自中国大陆的文章 63 篇,占到会议总收录文章数的 20% 左右,充分体现了我国在微机电系统领域的迅猛发展 。 按照 MEMS 会议的传统, MEMS 2018 同样只设置一个主会场,会议流程则包括 4 个大会特邀报告、 15 个分专题口头报告和 3 个海报展示环节。在大会开始环节,大会主席首先对本届 MEMS 2018 会议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值得一提的是,会议参会人员数量达到了历年在欧洲举办该会议的第二高值,论文接受量与投稿量也保持了稳步提升,一系列数据也显示了微机电领域迅猛发展的态势。在会议开幕仪式的最后,大会主席还宣布了来自日本东北大学的 Shuji Tanaka 教授被新近评选为 IEEE 院士,以表彰其在声表面波器件、物理传感器以及微能源采集技术等领域的贡献。此外, 2018 年度 IEEE 协会 Robert Bosch 奖则颁发给了来自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 Pasqualina M. Sarro 教授。 图 2 大会特邀报告人 为了推动微机电领域的学科交叉与行业交流, MEMS 2018 会议邀请了来自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四位科学家进行大会特邀报告 ( 见图 2) ,分别为来自日本东京大学的 Hiroyuki Fujita 教授、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 Jonathan M. Cooper 教授、德国 Bosch 公司的 Franz Laermer 研究员、以及美国 IBM 研究中心的 Matthias Steffen 研究员,共同对各自从事的领域进行了最新成果的分享,同时对未来相关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为与会人员今后的研究思路提供了方向性指导。此外, 86 篇口头报告文章按照研究方向不同,分为 15 个分专题口头报告顺序展开, 261 篇张贴文章则分为三个时间段进行集中海报展示,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分享,共同进步,大会还设有最佳口头报告论文奖与最佳海报张贴论文奖。 3 大会特邀报告 Hiroyuki Fujita 教授 --- 从想法到应用:微机电系统的研发周期 作为微电子机械系统 (MEMS) 领域的泰斗, Fujita 教授自 2009 年出任日本东京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同时兼任微系统研究中心负责人,多次担任微机电系统相关会议大会主席并荣获多项微纳领域重要奖项,是亚洲微纳传感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之一。 Fujita 教授将于 2018 年退休,因而本次大会特意邀请他为年轻学者带来一场结合其多年 MEMS 领域研究历程的名为“从想法到应用:微机电系统的研发周期”的大会报告。 作为在 MEMS 领域研究多年的学者, Fujita 教授认为科研成果的取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图 3 所示。首先我们需要想到一个新的想法,这个想法可能之前并没有人尝试过或者由于技术条件曾经失败过,我们需要将这个概念在实验室条件下,结合当前工艺技术的发展水平进行验证。我们知道,现在的科学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与不同背景下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一个 MEMS 器件的研发同样如此,考虑到 MEMS 技术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项涉及微电子学、机械学、材料学、力学、声学、光学、电子信息等多种学科的综合领域,并集成了当今科学技术许多尖端研究成果,因此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显得格外重要。之后,则需要经过不断地实验测试与方案完善,在大量实验尝试的积累下,使得量变引起质变,实现先进器件的制备与新工艺的提出,而在这样的一个研发过程中,先进的器件和工艺的提出往往又会带来新的研究想法,形成了研发周期的正反馈,促进 MEMS 领域的快速蓬勃发展。 图 3 科研成果的研发周期 如图 4 所示, Fujita 教授还带领大家回顾了微机电系统的发展进程,从费曼著名的演讲“ There i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 ”开始, MEMS 技术发展至今已有 50 余年,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与产业。在最初的发展阶段,一批学者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地在微电子机械化和机械微型化的道路上探索,随着硅基器件湿法刻蚀的提出与完善,通过大型蚀刻硅片结构和背蚀刻膜片制作了第一批硅基微压力传感器。由于薄硅片振动膜在压力下变形,会影响其表面的压敏电阻走线,这种变化可以把压力转换成电信号,可以用于触发汽车安全气囊和定位陀螺仪。而到了 80 年代, MEMS 领域进入了一个较为快速的发展时期,不但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充分关注,并且与之相关的各项技术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其中, 1987 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发的硅微静电马达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科研人员也相继制备出各种加速度计、红外成像仪等器件。之后, MEMS 领域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射频微机电系统、光学微机电系统、生物微机电系统乃至纳机电系统等概念被不断提出与实现。进入 21 世纪以来, MEMS 的发展趋势则是产品应用的进一步拓展,并开始向航天、医疗、通讯等领域扩张, MEMS 工艺还可以进一步与集成电路工艺兼容,从而发展成为微智能系统。基于以上特性,用硅微加工工艺在一片硅片上同时可制造出成百上千个微型机电装置或完整的微机电系统也是完全可行的,而批量生产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把不同功能、不同敏感方向的多个微传感器、微执行器或微电子器件集成于一体,形成稳定可靠的微机电系统,势必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 4 MEMS 发展历史 他在报告的最后表示,他作为见证者看到了三十年来 MEMS 领域的快速发展,深刻意识到从创意的想法到出色的应用之间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从最初想法的原始独创性,到与当前研究工艺发展水平之间的匹配,进一步与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团队成员之间深度的交流与讨论,才能制备出先进的器件、发展出优化的工艺。纵观整个 MEMS 领域的历史,正是在一次次的想法到应用的循环中,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并促使 MEMS 工艺器件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用科学进步来造福人类。 4 突破性进展 4.1 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于自身健康水平的关注也日益提升,应用于生物医疗领域的 MEMS 器件逐渐成为近年来微米 / 纳米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微加工技术制造的各类监测与传感器件,往往具有体积小、能耗低、价格低廉等显著优势,广泛应用于从基因识别、药物运输到信号监测、电子皮肤等诸多领域,在生命健康等医疗系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针对肌肉训练与监测的电肌肉刺激器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的电肌肉刺激器件多采用导电凝胶用来增加皮肤与器件之间的粘附力并降低接触电阻,但是这种方式面临一些问题。首先,凝胶层本身的厚度对于器件的贴附与取下过程带来了很多麻烦,而多次重复使用后,凝胶层的粘附力下降并且接触电阻显著提升,无法达到有效刺激肌肉的效果。其次,对于电刺激之后肌肉的活动情况的监测,多采用测量皮肤表面电流的方法,输出信号很小难以测量且与电刺激肌肉器件的生物兼容性很差。因此,来自日本国家先进科学技术院 (AIST) 的 Takeshi Kobayashi 教授课题组针对传统电刺激肌肉器件面临的阻碍,做了题为“可穿戴肌肉训练与监测器件”的大会报告,提出了一种集成电刺激肌肉器件与肌肉信号监测传感器的贴片器件,具有很好的柔性,并可以直接贴附于人体表面,实现了对肌肉同时的刺激与监测功能 ( 见图 5) 。 图 5 基于电肌肉刺激器件与压阻应变传感器的可穿戴器件 对于电刺激肌肉器件部分,课题组采用织物电极结构,首先对织物表面进行图案化处理,在特定区域内附着一层粘附层,之后将镀银的纤维通过喷涂的方式使其附着在粘附层上,烘干后即可得到所需的织物电极。这种织物电极的接触电阻可以满足器件要求,且在多次贴附与取下的过程中,接触电阻几乎没有改变,相比于之前的凝胶层结构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而对于肌肉信号监测器件部分,课题组采用 MEMS 工艺,制备了一种超薄压阻式硅基应变传感器,同时具有一定的柔性,通过测试可以发现,施加的应力与传感器电阻变化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因而可以对肌肉的形变做出准确快速的响应。进一步将基于织物电极的电刺激肌肉器件与基于压阻应变的信号监测传感器集成到同一衬底,这种可穿戴贴片可以直接贴附在人体表面,通过外界电信号的改变可以同时刺激肌肉运动并对运动信号实时监测。实验观察得到,随着电刺激电压增大,应变传感器所对应的信号显示肌肉收缩幅度更大且响应更为灵敏,两种器件的信号频率保持一致。但是,随着电刺激的信号频率提高到 80 Hz 时,肌肉只能做出 50 Hz 的收缩响应,说明这种情况下肌肉已经始终处于收缩状态。通过电刺激信号的调整优化,这种可穿戴肌肉训练与监测器件可以进一步应用于残疾人与复健人群的肌肉负重训练,实现智能家用医疗与实时信号监测的效果。 图 6 集成太阳能电池的光学应力传感器用于人体形态识别 此外,韩国科学技术院 (KAIST) 的 Inkyu Park 教授课题组也针对人体形态识别,设计了一系列基于光学信号的压力传感器。在“柔性光学压力传感器及可穿戴人体形态识别器件”工作中 ( 如图 6 所示 ) ,设计了一种基于多孔弹性体的柔性光学压力传感器,并进一步与光伏电池相集成,实现了自驱动的压力传感。在原始状态下,由于多孔弹性体的存在导致了光的散射,底部的光伏电池产生的光电流很小,而随着多孔弹性体受到一定的压力,其光学透射率在压缩状态下会显著增加,因而光散射效应会有所降低,光伏电池会相对应的产生更大的光电流。显然,施加的压力与产生的光电流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通过实验可以进一步得到该柔性光学压力传感器的灵敏度、响应时间与准确度等一系列信息,可以应用于可穿戴人体形态识别当中。研究人员将这一自驱动传感设备置于人体食指关节处,在手指弯曲伸直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光伏电池的光电流信号的变化来得到关节运动信息,在室内环境光源之下即可实现实时的形态识别。这种将光学器件与压力传感器件相结合的想法,为拓展可穿戴设备发展方向与提升系统整体性能优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4.2 高精度静电计 随着 MEMS 传感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基于单自由度谐振器建立的传感器受限于当前工艺能力与技术条件,精度已经接近现阶段的极限,难以继续提高,如测量加速度的加速度计以及测量电荷量的静电计。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常洪龙教授课题组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提出将多种单自由度谐振器耦合串联起来,利用其模态局部化效应将微小扰动 ( 即传感器输入 ) 所引起的振动能量集中于受激谐振器的某个模态,放大输出信号,可以提高特征态检测灵敏度 2-3 个数量级,精度极限同样提高了 2-3 个数量级 ( 见图 7) 。 图 7 基于模态局部化效应的静电计结构及其刻度因子曲线 基于该原理,课题组设计研制出国际上第一个模态局部化加速度计,大幅提高了硅基微 MEMS 加速度计的精度极限,这一工作受到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 MEMS 领域顶级期刊编委、模态局部化技术专家、英国剑桥大学 Seshia 教授在 MEMS 2018 的论文意见中评价,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发表的模态局部化加速度计,为形成基于模态局部化效应的新型惯性传感器奠定了基础。课题组基于该原理设计出了超高精度静电计,其中,电荷量检测是所有电学检测与测试的基础,而电子 (e) 是最小的电荷量,被称为元电荷。课题组报道了一种基于三自由度弱耦合谐振器的静电计,在室温下实现了 9.21e 分辨率的检测,超过目前商用的最高精度静电计 ( 美国 Keithley 6517A ,分辨率为 63000 e) 五个数量级,与最近报道的高精度谐振式静电计 ( 分辨率 16200 e) 相比,分辨率同样提高了 4-5 个数量级。更为重要的是,这个高分辨率是在 300 万个电子的宽动态范围测试下取得的,其在基础物理研究、电子测量、空间探测等领域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前景。 4.3 微流体技术与芯片实验室 微流体技术是指在微观尺寸下控制、操作和检测复杂流体的技术,是在微电子、微机械、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全新交叉学科,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材料、医疗等各个领域。自 20 世纪 90 年代问世以来,有关微流体技术方面的研究不断增加,相关产品层出不穷,微流体技术已经成为实现医疗诊断、药物输运、生物研究等系统小型化、集成化、自动化的关键技术。因此,有关微流体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成为此次 MEMS 2018 会议的重点内容之一。 来自天津大学的栗大超教授课题组针对现在的微流体芯片制备工艺复杂,造价昂贵等问题,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便签贴式微流体:一种面向复杂微流体系统的集成工具箱”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到,现有的一些模块化微流体设计都存在一些限制,包括在芯片互联时无法承受过高压力以及通道中存在液体残余而带来负面结果等问题,因此,需要找到一种解决复杂微流体系统的方法,既有集成系统的高性能,又具有模块化电子良好的柔性与便携性。课题组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制备微流体芯片的方法,即使用一个包含各种牺牲层模具的工具箱,利用现有的便签贴式微流体具有的可重构能力,根据需求将其进一步修饰,提供了一种简便柔性的微流体商业化的解决方案。与之前一片式系统与模块化微流体相比,便签贴式微流体同时具有了柔性与优异性能,并且造价大幅降低,具有更低的时间成本。基于此,课题组进一步设计了一种一体式便携工具箱,包含了不同的便签贴模具、输入输出端口、需要的溶剂与 PDMS 以及各类实验用具。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个部分都有一个序列号与特定的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即可得到更多的性能与使用方法,因此,制备工艺中的所有材料与条件都可以在工具箱中得到满足,实现了一种自给式微流体平台的制备方法,如图 8 所示。 图 8 便签贴式集成微流体系统制备工艺及工具箱模型 此外,微流体技术也正在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疗等领域,对于现有的细胞生物研究,利用培养皿进行细胞的培养是一种通用而成熟的方法,这种方式具有很多优点,包括易于观察实验进度、方便进行液体操作而不需要复杂的设备。但是,这种传统方式培养的细胞多为单层结构,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实际的三维生存环境,而微流体技术可以利用悬滴液为细胞培养提供三维环境,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方式。基于此,来自台湾国立清华大学的 Chia-Hsien Hsu 教授课题组发表了题为“利用滑动悬滴芯片生成具有特定溶液浓度的悬滴液”的工作,提供了一种在易制备的独立微流体芯片中进行三维细胞培养与药物测试的新方法。这种器件无需外部设备,可以直接产生具有浓度梯度的液体,对三维培养的细胞进行药物测试。如图 9 所示,该芯片由上下两层 PDMS 组成,上层负责提供细胞悬滴液通道、补偿介质腔与药物腔,并通过设计不同的尺寸得到可以填充十种不同浓度液体的腔体;底部的 PDMS 层则提供悬滴液产生的气孔与流体通路,使液体可以填充进上层腔体中。课题组采用“滑片”概念来操作该器件,使得上下两层紧密封装起来,中间夹住的一层硅油可以起到滑动润滑的作用并防止液体泄漏。借助于荧光素表征方法,不同浓度的悬滴液中的药物扩散过程可以通过模拟与实验结果共同验证,药物溶液与细胞培养基混合大约需要 30 分钟,因此,这种自发产生浓度梯度的微流体器件显示出其在三维细胞培养与药物测试中的优势,具有大规模制备与低成本市场化的可能。 图 9 基于微流体的悬滴液生成芯片用于细胞培养与药物检测 4.4 微型能量器件 随着近年来柔性能量采集与存储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性能的微型能量器件也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次会议上,各国的研究小组也针对高性能能量采集技术、稳定持久能量存储技术等方向发表了最新的研究进展。而为了更好的与可穿戴设备相结合,研究人员也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以下几个方面,包括各种能量转化机制下的高效能量采集技术、集成化的能量采集与存储单元相结合的加工技术以及新特性新应用的进一步探索等。 针对人体运动能量的采集,科研人员基于振动能量采集原理,设计了多种可穿戴式低频能量采集器,其中,旋转式结构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能量采集效率,通过进一步与驻极体发电机相结合,来自日本东京大学的 Yuji Suzuki 教授课题组发表了题为“用于收集胳膊摆动等人体运动能量的旋转式驻极体发电机”的报告,通过印刷电路板工艺,分别为转子和定子部分设计并制备了图案化电极,并将其进一步应用于人体运动能量的采集。如图 10 所示,不锈钢转子部分由一对预装在器件中心的微型滚珠轴承做支撑,整体旋转部分厚度仅为 3.3 毫米,仅为之前各类旋转式能量采集器厚度的一半。定子部分则通过印刷电路板工艺实现,电路板同时作为提供电荷的驻极体与衬底,而为了减小相邻叉指电极之间的寄生电容,课题组采用低介电常数的电路板作为集流体电极。通过进一步的仿真优化,确定穿孔数量与寄生电容大小,并结合印刷电路板工艺条件,将叉指电极分辨率定为 50 μm ,将两部分封装后即可得到旋转式能量采集器件。该器件可以佩戴在人体手腕处,在行走的过程中,胳膊摆动的机械能即可被有效采集,并通过后端信号处理与无线传输电路,实现能量采集与信号提取的功能,为进一步监测人体运动状态与集成其他低功耗可穿戴器件提供了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 图 10 旋转式驻极体发电机用于收集人体运动能量 对于智能可穿戴系统,除了高效的能量采集器件,制备具有新特性新功能且长期稳定工作的能量存储器件显得同样重要。而在各种柔性能量存储器件之中,超级电容器凭借其快速能量传输能力、稳定的充放电性能以及制备工艺简单等优势,成为了一种备受研究学者推崇的解决方式。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C Berkeley) 的林立伟教授课题组针对纤维状超级电容器设备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并发表了题为“应用于三维能量存储器件的半透明可折叠超级电容器研究”的工作。为了满足超级电容器在各种环境下工作的稳定性,课题组提出了一种简便且低成本的加工方式,得到了具有半透明且超薄特性的超级电容器,在各种物理形变下仍然可以保持很好的稳定性,并可以进一步裁剪或折叠为剪纸或可拉伸的三维结构,拓展了超级电容器在可穿戴电子中的应用能力。通过制备多孔碳纤维结构电极,并进一步与凝胶电解质相结合,制备的三明治结构超级电容器具有半透明的特性,器件展现了极好的循环稳定性与电化学性能。考虑到实际应用时工作环境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测试了器件在部分剪切、折叠以及压缩状态下的可靠性,在多次测试下,仍然保持了稳定的电化学性能,而超级电容器自身良好的机械性能也使其具有可拉伸性与转变成三维结构的可能性,通过特定的剪纸或折纸图案化设计,二维的超级电容器可以拓展成三维结构,并与各类能量采集器件相集成,通过能量管理电路高效存储能量,实现了从能量采集到能量存储的自充电能量单元结构,如图 11 所示。这种半透明可折叠的超级电容器,进一步扩宽了能量存储器件的形态范围,为各类可穿戴系统提供了更多可能的尝试。 图 11 半透明可折叠式超级电容器及其在微型能量系统中的应用 5 总结 IEEE MEMS 国际会议是国际微电子机械系统领域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系列学术会议 ,而 MEMS 2018 则是本年度微机电领域的一次盛会,它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微纳米科技已经成为了改变人们生活和思维方式的重要技术之一。它促进了最新研究成果的共享,推动了跨领域学科交叉与知识沟通,带动了 MEMS 领域的快速发展。通过此次会议,我们可以将微机电领域的发展趋势归纳为以下四点: (1) 新工艺及新封装技术不断涌现,极大的提升了器件可靠性与稳定性; (2) 医疗应用器件结合愈发紧密,可穿戴健康设备前景广阔; (3) 多学科交叉融合,针对特定应用场合,开发新型传感器与执行器; (4) 小型化、功能化与智能化相结合,强调集成低功耗系统优化与整合。 MEMS 2018 会议对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国内研究人员同国际先进同行之间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契机,拓展了我国在传感器与微系统领域的研究视野,激励了更多年轻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微机电领域的持续快速发展。据悉,下一届 IEEE MEMS 国际会议将于 2019 年 1 月在韩国首尔举办,届时必将吸引更多相关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让我们共同期待微机电领域蓬勃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开启的崭新篇章。 参考文献: Proceeding of The 31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 (MEMS 2018). Belfast, UK, 2018. Takei Y, Yoshida M, Takeshita T, Kobayashi T. “Wearable muscle training and monitoring device”. IEEE MEMS 2018, 2018: 55-58. Kwon D, Na K, Kang K, Lee J, Park I. “Flexible optical pressure sensor and its application to wearable human motion detecting device”. IEEE MEMS 2018, 2018: 893-896. Yang J, Kang H, Chang H. “A micro resonant electrometer with 9-electron charge resolution in room temperature”. IEEE MEMS 2018, 2018: 67-70. Lai X, Lu B, Yu H, Li D. “Sticker microfluidics: a toolbox of combinable sacrificial templates for instrument-free customization of complex microfluidic systems in one-piece”. IEEE MEMS 2018, 2018: 148-151. Tang C, Fu C, Hsu C. “Generation of hanging drops with defined solution concentrations using a sliding hanging drop chip”. IEEE MEMS 2018, 2018: 55-58. Miyoshi T, Adachi M, Suzuki K, Liu Y, Suzuki Y. “Low-profile rotational electret generator using print circuit board for energy harvesting from arm swing”. IEEE MEMS 2018, 2018: 230-232. Shin D, Shen C, Sanghadasa M, Lin L. “Semi-transparent foldable supercapacitor for 3D structured energy storage devices”. IEEE MEMS 2018, 2018: 653-656. IEEE MEMS 2018 conference Website: www.mems2018.org . 全球华人微米纳米技术合作网络 (CINN) : Http://www.CINN.cc .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73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系统和纳米工程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热度 1 张海霞 2018-7-31 14:13
微系统和纳米工程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MINE2018国际会议综述 缪立明,张海霞 * (北京大学 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 通讯作者:hxzhang@pku.edu.cn 摘要: Microsystems Nanoengineering Summit 系列会议是 Microsystems Nanoengineering 国际期刊创建的同名国际会议交流平台,2018年7月8日至11日,Microsystems Nanoengineering Summit 2018(MINE2018)暨第5届微系统与纳米工程国际研讨峰会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隆重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教授、青年科学家、青年学者齐聚一堂,分享其在微纳米科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此次会议设有医疗微机电系统、微光学、软材料和智能系统、传感器和传感系统、微流体、微/纳机电系统、微加工、超材料和微能源、纳米加工和应用等8个专题,共有包括邀请报告和青年科学家报告在内的53个口头报告和60个海报展示。本文将从光电器件在生物医疗的应用、可穿戴设备、微能源系统等角度,详细介绍和阐述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突出成果,并对产业发展趋势进行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MINE2018;微纳米加工与集成;微纳电子与生物医疗;微纳米系统 Overview of MINE 2018 MIAO Li-ming, ZHANG Hai-xia *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Micro/Nano Fabrication,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Microsystems Nanoengineering Summit is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platform created by the Journal named Microsystems Nanoengineering . Microsystems Nanoengineering Summit 2018(MINE2018) was held in Beijing, China during July 8-11, 2018. The conference brought together professors, young scientists and students worldwide to demonstrate their most recent and advanced findings in Microsystem and Nanoengineering. The summit has eight subjects includingMedical MEMS, Micro Optics, Soft Materials Smart Systems, Sensors/ Sensing Systems, Lab on a Chip/Microfluidics, MEMS/NEMS, Microfabrication, Metamaterials/ Micro-Power and Nanofabrication Applications, where 53 oral presentations from invited professors and young scientists and 60 poster presentations show recent works and development in Microsystems and Nanoengineering. papers were accepted as oral and poster presentations. In this review, 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potential prospect in smart wearable devices, microfluidics, and micro-energy systems have been introduced. In this review, 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potential prospect in Optoelectronic device for medical, smart wearable devices, and micro-energy systems have been introduced. Definitely, the success of this conference would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Nano technology. 1 会议概况 微系统与纳米工程国际会议(Microsystemand Nanoengineering Summit,简称MINE)是微纳米系统领域的高水平学术会议。会议旨在汇集全球微纳米系统领域的专家和青年学者,共同探讨微纳米系统的加工、应用及面临的问题,推动最新的研究成果共享,促进跨领域学科交叉,从而实现微纳米系统领域的各个方向的共同发展。 图1 MINE2018大会会场 2 会议技术概况 MINE2018 自2018年7月8日至11日,包括大会特邀报告、青年科学家论坛以及海报张贴等内容,会议主题分为8大类,包括医疗微机电系统、微光学、软材料和智能系统、传感器和传感系统、微流体、微/纳机电系统、微加工、超材料和微能源、纳米加工和应用,几乎覆盖了微纳米系统领域的全部研究主题,是微纳米系统领域的一场饕餮盛宴。本届会议本届峰会针对微纳系统研究与应用,邀请了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爱尔兰、瑞士、日本等九个国家和地区的二十三位专家做特邀报告,其中海外院士五位。同时有30位青年科学家参与了本次青年科学家论坛展示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来自24个单位的60篇海报展示。最终,经过技术委员会专家的认真细致的评审工作,评选出了6位“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来自南洋理工大学的张翼、清华大学的盛兴、多伦多大学的刘新宇、东南大学的陶立、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冯亮和德克萨斯AM大学的黄子劲,同时评选出了10位“最佳学生海报奖”获得者。 图2 “青年科学家奖”提名者及专家评审团合影 3 大会特邀报告 本次大会特别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教授进行了23场精彩且深入的报告,从各自研究的工作成果,目前微纳米科学研究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到行业未来的方向与机遇等等全方位、多领域多方向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与介绍。 作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领域的泰斗,MasayoshiEsashi教授于1976年在日本东北大学分别获得了电子工程博士学位。他在东北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先后担任研究员和副教授,1990年成为东北大学教授,并于2006年以工学研究者的身份获得日本紫绶褒章。他在东北大学的纳米机械研究室致力于微机电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包括微机电系统,集成式传感器,微系统和微机电系统封装等,获得很多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了世界范围内超过75个企业的支持。Esashi教授在半导体微机电系统设计制造领域著书百余部,发表论文700余篇。2010年4月,被选为日本在最先端研究开发1000亿日元支援项目的30位科学家之一。 图3 大会特邀报告人之一——江刺正喜教授 本次报告,Esashi教授特别为我们介绍了在东北大学关于异构制造、手动操作制造设备方面的内容以及微机电系统展示实验室。通过将MEMS器件异构集成的方式转移至载体晶圆上实现了MEMS器件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集成,声表面滤波器,薄膜腔声谐滤波器,压电MEMS开关,触觉传感器等都是“MEMSonLSI”很好的例子。而且,可手动操作的微加工设备已经于2010年开始,这样使得那些无法拥有相关设备的单位能够派遣员工去外加工单位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操作来获得小批量的生产和制造。 4 青年科学家论坛 4.1 用于深脑神经调制和传感的植入式光电器件 来自清华大学的盛兴介绍了植入式光电器件在深层大脑神经调制及传感的应用的相关工作。一般来说,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光学信号进入生物组织的穿透深度从几十微米到几毫米不等,由于复杂的光生物相互作用,例如散射和吸收,这种穿透是有限的 。为了实现深层组织光传输(1厘米),需要先进的可植入光电器件和系统。将波导、光发射器和探测器直接注入到动物的深层体内,可以拓宽一些潜在的应用,例如激光外科、视网膜修复、图像识别等。最近关于基因编码的光制动器和指示器的进展促进了用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检测和操纵神经元活动的多功能工具的形成。植入式光学解决方案具有利用光刺激以及通过遗传编码检测特定神经元活动的优势。 用于颅内光传输和检测的已建立的工具之一是使用植入式光线(大部分情况下是波导)进行体内的大脑深层光遗传袭击和荧光信号的检测。关于基于柔性可拉伸甚至生物兼容材料的光学神经交界、标准石英玻璃、光纤和波导的相关问题已经被广泛且深入的研究。而最近研究的多功能光纤将电机和微通道结合在一起,可以同时进行光信号刺激、电生理传感和药物递送 。 图4 神经科学的代表性植入式电子器件和系统 由于传统的可植入光纤需要于外部的光学、电学元件互连来满足对于功率以及信号传输的需要,因此整个系统不可避免地具有有线、大尺寸的特点。另外,先进光学神经结构接口也可以基于上述设计和加工策略,由薄膜、微米尺度的光电器件(包括探测器、传感器、LED灯以及激光器)制备。这些封装的、超微化的器件可以被植入到组织中用于直接生物集成,具有多点记录/刺激、无线操作和多模传感/调制的作用。在这种方法中,通过将细胞大小的InGaN蓝色微LEDs与通过一个外部的柔性印制电路驱动的超薄柔性探针结合,可以形成可植入的光电极。通过极小的创口,这种微型LED探针可以被深入植入到具有自由行为意识的动物大脑内,从而能够使沟视紫红质-2表达神经元并且控制神经元活动。另外,卫星神经电极、光电探测器、温度传感器和LED层集成在一个可注射针头上,打开用于实施检测神经活动和生物传感的方式。另一个突破是微型发光二极管与微流体通道的集成,它可以同时进行神经反馈和药物传递。相对于将微型LED转移到柔性探针上,我们选择使用可植入式光电极,这种电极利用InGaN蓝光LED在硅晶片上单片生长和制造,随后图形化和成形以形成之谜的微LED和微电极阵列,具有高的可扩展性和时空分辨率,并且其加工工艺与CMOS器件更容易兼容。为了观察和理解大脑深层的神经元活动,用于荧光检测和成像的调制工具已经被研制出来。常规的荧光成像方法包括共聚焦显微镜和多光子显微镜,但是在大脑内的醉倒穿透深度只有几毫米。而通过植入玻璃棒透镜进入大脑正可以解决此问题。为了减小创伤,我们将定制的CMOS成像传感器和微型LED结合到柔性薄片上,以便将其植入到组织中以获得高分辨率的深脑荧光成像。与成像传感器相邻的微型LED作为光源用来激活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细胞,同时成像传感器用来捕获和处理荧光信号。这种可知如的成像平台为先进神经活动成像以及其他深部组织中的生物信号检测提供了无穷的机会。 4.2 可穿戴设备的集成及供能 可穿戴电子设备因其柔性、可拉伸性、便携性等特点,在过去十年中得到蓬勃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个人健康实时监测、运动健身辅助、便携移动通讯、贴敷式安全监测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可穿戴电子器件未来发展的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应用前景是实现单片全集成低功耗可穿戴电子微系统。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面临着诸多关键技术瓶颈和难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核心点在于探索实现持续可靠且可穿戴的有效供能方式。随着近年来柔性能量采集与存储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性能的微型能量器件也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本届峰会上,针对高性能能量采集技术、稳定持久能量存储技术等方向也获得了青年科学家们的普遍关注。而为了更好的与可穿戴设备相结合,研究人员也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以下几个方面,包括各种能量转化机制下的高效能量采集技术、集成化的能量采集与存储单元相结合的加工技术以及新特性新应用的进一步探索等。 张晓升教授做了题为“面向单片全集成自驱动穿戴式微系统的微能源采集技术”的学术报告,就微纳复合制造、新型微能源采集、自供能柔性微系统等领域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分析了当前学科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他介绍了可穿戴式电子产品显著的灵活性和生物相容性以及超低功耗等特点,讲解了可穿戴式电子产品在传感网络、生物医学诊断、人工皮肤等方面的典型应用。随后,张晓升教授就可穿戴式电子产品所面临的“缺乏可持续的电源”的挑战,提出了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单片全集成柔性自供能微系统的构想。他对一种简单、高效、大规模生产的硅基微纳米复合结构的制备技术做了简要介绍,并将其优化,扩展到通用的柔性材料,并应用到能量收集领域实现摩擦纳米发电机,将环境能源转换成显著的电力输出,基于这项技术易于集成的优点,可开发出新的自供电可穿戴电子产品 。 图 5 基于纳米摩擦发电机的单片全集成自驱动柔性微系统展望 从纳米摩擦发电机工作机理的演进,先进摩擦功能材料的发展,基于 TENG 的主动式感知传感,基于 TENG 驱动的微执行器,以及复合集成能量单元等多个角度,张晓升教授总结归纳了当前 TENG 面向柔性自供能微系统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而探讨了 “ 功能 + 供能 ” 一体化的自驱动柔性微系统的可行性。 5 学生海报展示 5.1 新型混合电位型 NO2 气体传感器 随着物联网的逐步发展,日常生活中传感器的需求和应用场景越来越多,而传感器所必备的除了自身性能的优越性,即对所传感信息的敏感度,其次还需具有对其他传感信息的不敏感性,即具有选择性传感的特性。在生化领域,气体传感器是最常见的传感器之一 ,一般都是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便于检测的生成物从而坚定某种气体。又因为器件尺寸和化学反应的限制,往往生成物较少并且可重复性较差。因而现有气体传感器更加注重性能提升和可重复性的使用。 图 6 混合电位型 NO2 传感器示意图 在这样的基础上,来自清华大学的 Tianhong Cui 教授课题组介绍了题为 “ 采用低能离子束刻蚀技术处理混合电位型 NO2 传感器的高性能三相边界 ” 的工作。如图所示,该篇工作首次采用低能离子刻蚀 YSE 衬底,通过调节刻蚀角度, YSE 衬底可以形成形貌各异的表面,传感的表面就是通过 TPB 自组装形成的具有一定凹凸结构的复杂表面,最后在表面积淀 NiO 纳米颗粒,来提供反应物。通过刻蚀得到的形态复杂的表面可以增大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反应速率,相比于未经低能离子处理的表面,复杂的表面结构使得性能是其 1.9 倍。传感反应机理方程如下: 该篇工作对刻蚀角度进行了控制,分别是未经处理和从 10 度和 40 度角进行低能离子刻蚀,通过实验验证可得,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处理角度越大,表面形态越复杂,则接触面积越大,反应所产生的电压越大。与此同时,不难想到的是输出电压和 NO^2 的气体浓度也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并且其输出从实验也可以看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与此同时,用于检测 的该反应对诸如 的气体也不敏感,因而该器件有着很好的气体选择性。 5.2 基于摩擦电效应的仿指纹结构的滑动传感器 人体皮肤是一种显着的器官,能够覆盖全身,具有多种刺激检测能力,如压力,剪切力和温度。受此启发,大量可拉伸电子设备在可穿戴电子设备和智能机器人等许多领域引发了重大技术进步 。 指纹由于其精致的结构而在人体中具有最高的灵敏度,在电子皮肤领域引起了很多关注,其中研究人员旨在提高压力传感和滑动检测等可拉伸传感器的性能。 一种新的传感机制 - 摩擦纳米发电机( TENG ),它依赖于摩擦电效应和静电感应效应,近年来在能量收集和自功率传感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已经提出了四种不同的工作机构,包括接触分离模式,滑动模式,单摩擦表面模式和独立模式,以确保 TENG 几乎可以在任何条件下平稳运行 。此外,由于其结构简单,制造工艺成本低,信号收集容易, TENG 作为有源传感器应用于大量领域。 图 7(a) 人类指纹结构示意图; (b) 螺旋四电极器件示意图 将指纹结构和 TENG 相结合,北京大学的 Haixia Zhang 课题组介绍了题为 “ 指纹启发的摩擦电滑动传感器 ” 的工作。如图所示,通过甲苯将 PDMS 和 CNT 进行混合可以制得兼具 PDMS 可拉伸性能和 CNT 导电性的 CNT-PDMS 混合物,再倒入模具中,可以制得四个螺旋和交替电极组成的新型滑动传感器。基于摩擦电和静电感应效应,当外部物体穿过表面时,四个电极一个接一个地产生电压信号。在对四个电极进行编号之后,通过鉴别输出信号的输出顺序则可以区分滑动的方向。此外,不仅如此,由于可以得到输出电压的时间关系图,还可以通过计算信号谷峰的数量即经过物体的时间,和相应的时间间隔来检测滑动物体的位移和速度。将其覆盖在机器人手上,就可以检测不规则表面上的物体滑动信息。 5.3 用于采集人体机械能的线性独立式驻极体发电机 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设备自身能源的供给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对于能源供给,一方面可以使用传统电池,另一方面也可以合理收集利用设备使用场景下所产生的能量对设备进行供电。但随着日益发展的微电子系统,前者的缺点愈发明显,频繁地为电池充电越发的不现实。因而近年来,诸如太阳能采集、机械能采集、射频能量采集等能量采集技术应运而生,被视作替代传统电池为微型电子器件供能的潜在方案。其中,采集人体动能成为众多能量来源中的一种。一方面其旨在收集人体动能,对为智能可穿戴设备供能而言,有着极大的便利性,其次,通过新奇的结构设计和有针对性的材料选择,发电机可以拥有较高的短路电流、开路电压和功率输出,来保证充足的能源供给 。 在这一方面,来自清华大学的 Xiongying Ye 教授课题组介绍了题为 “ 用于收集人体动能的线性独立式驻极体发电机 ” 的工作。如图所示,整体可视为双层结构,上层为 PCB 衬底和铜的疏齿状电极所构成的转子,下层为 PMMA 衬底和 PTFE 驻极体以及小球所构成的定子,其中小球用于支撑上层结构,使铜电极与驻极体相隔离,在铜电极和驻极体相对的时候,铜电极上产生感应电荷。在人体运动过程中,器件位置倾斜,驻极体与铜电极的相对位置改变,在相对铜电极上产生感应电荷,接到外接负载就可以产生相对应的电流和电压,用于给智能可穿戴设备供能。该器件性能优异,在外在加速度设定为 2.4m/s^(2 ) ,驻极体表面电荷密度为 0.027mC/m^(2 ) ,期间倾斜角度为 30 度时,测得的最大输出电压为 370V ,平均输出功率为 18.34μW ,并且测得的数据和计算所得到的数据波形相一致。此外,课题组还验证了外接负载电阻对输出电流电压的影响,测得的数据和计算所得的波形也相一致。最后课题组研究了倾斜角度对输出的影响,发现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加,功率有所提高,这主要是因为随着角度的增加,转子移动的速度有所增加,从而铜电极上产生感应电荷的速率加快,因此输出功率增加。这样的线性独立式驻极体发电机成本较低,能源洁净可持续,佩戴在手腕或者手臂上可用于收集人体动能,对智能可穿戴设备实现实时的能量供给。 图 8(a) 驻极体发电机示意图; (b) 驻极体发电机的截面图; (c) 支撑结构示意图; (d) 驻极体发电机实物图。 6 总结 微系统与纳米工程峰会是国际微纳米技术领域的高水平系列学术会议,而 MINE 2018 则是本年度微纳米技术领域的一次盛会,它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微纳米科技已经成为了改变人们生活和思维方式的重要技术之一。它促进了最新研究成果的共享,推动了跨领域学科交叉与知识沟通,带动了微系统与纳米工程领域的快速发展。通过此次会议,我们可以将发展趋势归纳为以下四点: (1) 新型微纳米加工工艺及新封装技术使得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大幅提升; (2) 光学、电学等物理研究与医疗结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 柔性可穿戴设备的可靠性与稳定性随着材料、加工方式的创新和改进而不断提升; (4) 微纳米器件的集成包括与集成电路的集成、微纳米器件系统化和工程化,使得其与产业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MINE 2018 会议以 Microsystems Nanoengineering 国际期刊为平台,增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讲座,加速我国微纳系统发展进程;同时特邀一流科学家做主题报告讲座,培养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本次会议为参会人员学习和了解微纳系统技术最新成果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同时也希望搭建一个与国际顶级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的良好平台 。据悉, 下一届 MINE 峰会将于 2019 年 7 月 7 日至 10 日在上海举办 ,届时必将吸引更多相关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让我们共同期待微机电领域蓬勃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开启的崭新篇章。 参考文献 : P. N. Prasad, Introduction to Biophotonics, Wileyshy;Interscience, Hoboken, NJ 2003. Xu H, Yin L, Liu C,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Biointegrated Optoelectronic Devices . Advanced Materials, 2018: 1800156. Zhang X S, Han M, Kim B, et al. All-in-One Self-Powered Flexible Microsystems Based on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 Nano Energy, 2018. Zhang X S, Han M D, Wang R X, et al. Frequency-multiplication high-output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for sustainably powering biomedical microsystems . Nano letters, 2013, 13(3): 1168-1172. Bott B, Jones T A. A highly sensitive NO2 sensor based o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changes in phthalocyanine films . Sensors and Actuators, 1984, 5(1): 43-53. Inoue T, Ohtsuka K, Yoshida Y, et al.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NO2 sensor .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1995, 25(1-3): 388-391. Lipomi D J, Vosgueritchian M, Tee B C K, et al. Skin-like pressure and strain sensors based on transparent elastic films of carbon nanotubes .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1, 6(12): 788. Chen H, Song Z, Song Y, et al. Fingerprint-inspired triboelectrific sliding sensor //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 (MEMS), 2018 IEEE. IEEE, 2018: 878-881. Bai P, Zhu G, Lin Z H, et al. Integrated multilayered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for harvesting biomechanical energy from human motions . ACS nano, 2013, 7(4): 3713-3719. 全球华人微米纳米技术合作网络 (CINN) : Http://www.CINN.cc.
个人分类: 科研工作|14566 次阅读|0 个评论
PSI-23
ZPAsipp 2018-6-26 05:33
第23届PSI会议于2018年6月17日至23日在美国新泽西的普林斯顿大学成功举办。这是我参加的第三届PSI会议(06年是LOC的技术支持,工作人员;16年,18年作为正式代表参会)。今年是本人第一次在如此大的国际会议上做邀请报告,值得纪念一下。
个人分类: 生活集锦|2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纳江湖英雄传4-原力决战紫禁之巅
张海霞 2018-6-14 14:56
紫禁之巅风潇潇,江湖英雄剑出鞘,试问今年谁问鼎,京城七月看分晓! 2018 微纳江湖英雄传第四季 原力决战紫禁之巅 上文书写到:微纳魂器的擂台上十位绝世高手, 浙大胡不欢,法兰西美女来不及,美利坚李秋水,德州李孤城,侠女刘霞,加国刘天师,东南陶仙丹,沪上杨六郎,少东家邹旭东,宋小妹宋轶琳 ,巾帼战须眉,试看红妆是否傲群雄。这第三场擂台赛又是赛什么? 擂台赛最后一场,当然也是最终的比拼,那必须是一场电光火石的大战,因为十位高手比拼的就是: 原力 !看过西国《星球大战 — 原力觉醒》的都会知道捷达骑士集信念与自然之力与一体挥动原力之剑,那是宇宙天地之间势不可挡之最强武功,发力之时虽不动声色但是原力所到之处皆排山倒海、催古拉朽,且说来自世界六个国家的九位骑士均练就了自己的 绝世原力 !他们是谁又带着怎样的原力而来?下面听我一一道来。 擂台赛第三场: 7 月 11 日下午,原力( Nanofabrication Applications ) ( Controllable Manipulation and Transfection of Single Cell on Nano-electroporation Platform ) 第一位,姓常名凌乾,祖籍河西走廊,素有大志,读书时远赴东海,后入帝都师从天山童姥专攻“生死符”,无奈当时年少未得真传,赴美取经后经高人点化方领悟童姥心经,自此专注在修炼如何掌控细胞生死存亡的原力上,年纪青青屡获大奖,运气又常常眷顾,故江湖人称“ 常遇春 ”,这次带着最新练就的原力神器而来,据说可以用声光电将单个细胞控制得团团转,更何况由细胞组成的人乎?! ( Study SNARE-mediated Membrane Fusion at the Single Nanovesicle level ) 第二位登擂侠客姓刁名佳杰,顾名思义,一方豪杰,与西有不解之缘,读书时入天朝最牛都市长安城中最难进的交通衙门,远赴美利坚时又选择中西部的玉米地跟随西毒研习一门特立独行的武功:江湖上传说获得原力的的主流是操控单个细胞,可他们偏偏不爱细胞而是爱上了给细胞带金钟罩,希望通过金钟罩获得“ 经脉逆行 ”的原力,没想到歪打正着,这门武功竟然成了横行江湖威力巨大的原力之一!因此江湖人送绰号: 刁我行 。 ( Fabricating Nanostructured Optical Antennas for Giant Field Enhancements and High-Resolution Color Printing ) 第三位登擂侠客姓董名兆刚,常居南洋,练功道场是星工场,乃南洋第一道场,网罗全世界高手、赋以重金让更多有识之士专心切磋武艺,在星工厂里成为世界上一等一的高手,兆刚就是这样的高手之一,多年来专心习武,练就了一手 纳米绣花针 的绝活,江湖人送外号“ 绣花董 ”,连续几年在星工场各种比武中拿下第一的名头,不仅是可以绣出全世界最小最艳丽的花,更是可以让这看不见摸不着的纳米花成为传递秘密信息的原力,可谓:绣花事小、原力为大!这次绣花董带着原力纳米花首次北上天朝比武,势在必得,相比董大侠在擂台上撒花之时,台下必将中招一片。 ( Exceptional Nanophotonics ) 第四位登擂侠客姓冯名梁,阳光帅气,绰号 光王子 ,这几年是江湖上的一个传奇,本就出生名门,习武期间已经星光无限,颇得师门重用,到常青藤名校宾夕法尼亚自立门户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一把把充满魔力的光剑磨砺而出、每一次都光耀江湖,惊得还固守残缺的各位大佬把持不住,纷纷派人前去打探,他们在练什么功?为何只见冯氏光剑直冲云霄却不见下面元气消耗?这冯梁到底是何方神圣?这次光王子带着他的 原力光剑 前来打擂,乃是江湖上一睹光剑真容的良机,不可错过。 ( FTIR spectrometers: from benchtop to cellphone devices ) 第五位登擂侠客颇有些来头, Yasser Sabry ,萨布利,来自法老的故乡 -- 埃及,江湖人称“ 埃及法老 ”。且说这江湖上早就传言 5000 年前建造金字塔的那绝世武功来自外星球,在地球上没有传人,没想到千年之后,在埃及却又是冒出了一批堪比当年法老的牛人,比如足球界名动欧陆的当红巨星萨拉赫,横空出世凭一己之力把埃及带到了世界杯的赛场,这位前来打擂的萨布利博士也是这样的一位侠客,他在欧陆潜心修炼多年,练成一把 红外光剑 交到法老国人手一件的绝世利器,可以说是续接上了千年的文明。这次埃及法老萨布利携此利器千里迢迢只能攻擂而来,宛如世界杯赛场上威风八面的萨拉赫,虽然人还未到,气场却已经爆棚! ( Fast droplet shedding on superwetting surfaces ) 第六位登擂侠客来自东海,去年东海打擂的时候,台下一位青年剑客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今年一早就报上名来要求登擂比武,他就是人称“ 东海四小龙 ”之一的刘亚华,出身东海,因酷爱水上功夫,所以远走香江追随神算子王道仙练习被当时被武林中人普遍认为不可能的铁掌水上漂,在道仙的掐指计算中,竟然终于练成,从而师徒二人名满香江。成名之后他又回游到东海,成为四小龙之一,这次他带着自己的 超滑原力 杀上擂台,誓要与光剑一争高低。 ( Nanostructured Metamaterials for Extreme Light Manipulation ) 第七位攻擂大侠的名字报上来恐怕是要吓倒一批看客,可就是早年间以国际象棋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大马第一高手黄子劲,自幼人送外号“ 黄仙童 ”,与棋坛难逢对手,无聊之时靠砸鳄鱼打发时光,拟上天揽月发现原力不足,于是赴美利坚拜世外高人翔大师为师,专攻光电原力拟造光剑直至天庭,五年面壁带着五把光剑破关而出,到德州原野开始自立门庭、潜心修炼如何借助光剑原力飞天之事!如今这“ 黄仙童 ”已经修炼成即将飞天的“ 黄天师 ”,我们对打擂的飞天大师拭目以待。 ( Nanofluidics: Pioneering NanoBioChem Integration at Femtoliter, Attoliter, and Single-Molecule Scales ) 第八位攻擂侠客,是来自东瀛的许岩,说起东瀛天朝自然是五味杂陈,早年间打擂被东瀛剑客打得灰头土脸、体无完肤,这些年总算有些起色,但是也难以打到平手。还好这位许岩,本是天朝人,学艺在东瀛第一门派东大门下,在等级森严、门第观念严重的日本竟然凭借一己之力在大阪独立门户,将化学生物物理等纠结在一起形成了 独门纳米流体剑道 ,因此赢得江湖美名“ 许三通 ”。这次三通大师代表东瀛前来打擂,自然是志在必得。 ( High-performance Nanophotonic System Enabled by Ultra-thin, Smooth, Low-loss and Property-tunable Doped Silver ) 第九位攻擂侠客,是来自美利坚的张成,一个威威武武的山东大汉却做着绣花一般精细的功夫,张成的原力来自一层薄如蝉翼、细如轻纱的银线宛如天降白雪,故江湖人称“ 吹雪公子 ”,因为任何一件兵器只要镀上张成的这层银瞬间就光芒万丈、魔力无边,成为神器,这次张成杀上擂台,自然是要大展一番这来自白银吹雪的原力。 这一场,微纳原力的擂台, 常遇春、刁我行、绣花董、光王子、埃及法老、东海四小龙、黄天师、许三通、吹雪公子等携带原力决战紫禁之巅, 刀光剑影,好不热闹。 比武之日已经不远,欢迎各位看客前来京城一睹为快,所谓: 江湖烽烟起, 擂台唤英豪, 金丝软甲妙, 微纳魂器巧 光电原力好, 巾帼战须眉, 试问谁更高, 京城见分晓 MINE将于7月8-11日在北京中科院科学会堂隆重举行,新型学术会议精彩纷呈: 1、特邀报告:来自9个国家的23位国际学术界大咖受邀做大会报告 2、青年科学家奖: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位青年才俊决战紫禁之巅 3、优秀学生海报奖:特为研究生设立“优秀学生海报奖” 获奖者由大会颁发证书和奖金 目前已有将近300位代表注册参会,欢迎各位同仁前来围观这场大腕云集、群星璀璨的学术饕餮盛宴! http://mine2018.csp.escience.cn MINE2018 Conference Programme 14:00-19:00 July 8 Sunday Registration Time Speakers Talk Titles July 9,Monday Opening Remarks Group Photo Talk on Journal Chair: 08:00-08:25 Opening Remarks Group Photo 08:25-08:40 Mike Lee (Talk on Journal) Publishing with Nature Research journals- introducing Nature Electronics 08:40-08:55 Tianhong Cui (Talk on Journal) Introduction of Microsystems Nanoegnineering Invited Speak - Session 1 Medical MEMS Session chairs: Mark Allen, Tianhong Cui 08:55-09:20 Yu Sun Microsystems for Bio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Cardiomyocytes 09:20-09:45 Jonathan M. Cooper Origami Diagnostics – Folding Paper for Multiplexed Microfluidic Sensors 09:45-10:10 Alexander Revzin Microsystems for Cultivation and Analysis of Cells 10:10-10:25 Coffee Break Invited Speak - Session 2 Micro Optics Session chairs: Ping Wang, Yu Sun 10:25-10:50 Ian White Nanosecond Hybrid Optical Switches for Large Port Count Data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s 10:50-11:15 Tarik Bourouina Water Panels and Air-Panels: Towards Solar-Driven, Micro- and Nano-enabled devices for decentralized production of high quality vital resources 11:15-11:40 Xin Zhang MEMS and Metamaterials: Fundamental Physics and Applications 11:40-12:05 Hans Zappe Imaging and adaptive optics using fluidic microtechnology 12:05-13:00 Lunch 13:00-14:00 Poster Session 1 Young Scientists Forum – Session 1 Soft Materials Smart Systems Chair: Haixia(Alice) Zhang, Co-Chair: Karl F. Bhringer 14:00-14:20 Zenfeng Liu Elastomeric Buckled Conducting Composites for Stretchable Interconnects, Artificial Muscles, and Wearble Electronics 14:20-14:40 Liang Pan High-Throughput Nano-manufacturing using Plasmonic Focusing 14:40-15:00 Yunlong Zi High-Voltage Output from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15:00-15:20 Qian Xin Flexible diodes, transistors, and circuits for wearable electronics 15:20-15:40 Cunjiang Yu Fully Rubbery Stretchable Electronics, Sensors, and Integrated Systems 15:40-15:55 Coffee Break 15:55-16:15 Xing Sheng Implantable Optoelectronic Devices for Deep-Brain Neural Modulation and Sensing 16:15-16:35 Chi Zhang Tribotronics for Mechanosensation and Self-Powered Systems 16:35-16:55 Xiaosheng Zhang Approaches towards “All-in-One” Self-Powered Micro/Nano-Systems 16:55-17:15 Yi Zhang Beyond Conventional Medicine with Micro/Nano Technology 17:15-17:35 Li Zhang Magnetic Microrobot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From in vitro to in vivo 17:35-17:55 Ting Zhang Flexible/Stretchable Sensing Electronics: From Fundamental Research to Applications 19:00-21:00 Banquet July 10, Tuesday Invited Speak - Session 3 Sensors/Sensing Systems Session chairs: Shanhong Xia, Albert van den Berg 08:30-08:55 Eric Yeatman Synthetic Sensor Networks: Using Drones to Provide Communications and Energy for Embedded Sensors 08:55-09:20 Mark G. Allen Microfabricated Protein MEMS: Structures and Sensors 09:20-09:45 Fumihito Arai Micro-nano Mechatronics for Biomedical RD 09:45-10:10 Yogesh Gianchandani Microfabricated systems for air quality monitoring: identifying and quantifying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10:10-10:25 Coffee Break Invited Speak - Session 4 Lab on a Chip/Microfluidics Session chairs: Zhihong Li, Fumihito Arai 10:25-10:50 Albert van den Berg Labs and Organs on chip 10:50-11:15 Jens Ducrée Towards Rapid and Cost-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Microfluidics-Enabled, High-Technology-Readiness Level Solutions for the Life Sciences by a Platform-Based Design-for-Manufacture Approach 11:15-11:40 Hugh Fan Airbrushing and paper-based microfluidic devices for biomarker detection 11:40-12:05 Andreas Hierlemann Versatile microphysiological systems including microfluidic and microsensor structures 12:05-13:00 Lunch 13:00-14:00 Poster Session 2 Young Scientists Forum – Session 2 MEMS/NEMS Chair: Massayoshi Esashi, Co-Chair: Xinxia Cai 14:00-14:20 Huan Hu Advanced Nanomanufacturing for Crucial Healthcare Applications 14:20-14:40 Bérengère Lebental Carbon Nanotubes Meet MEMS: Co-intergration Enables 9 Phyiscal and Chemical Sensors on a Single Chip’s IoT Node for Water Network Monitoring 14:40-15:00 Wen Li Biomedical MEMS for Hybrid Neural Interfaces 15:00-15:20 Xiujun Li Multiplexed Instrument-free Bar-chart SpinChip Integrated with Nanoparticle-mediated Magnetic Aptasensors for Visual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Multiple Pathogens 15:20-15:40 Xia Liu Doping of Atomically Thin Semiconductors and High-Performance 2D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15:40-15:55 Coffee Break 15:55-16:15 Xinyu Liu Paper-Based Microfluidic Biosensors for Disease Diagnostics 16:15-16:35 Li Tao Emerging 2D Atomic Sheets for Flexible Micro-Nano Electronics 16:35-16:55 Zhuoqing Yang Single-Optical Fiber Scanner Probe with Lager Scanning Angle 16:55-17:15 Xudong Zou High Precision Accelerometer based on MEMS Resonator 17:15-17:35 Yilin Song The Dual Mode Micro-Nano Electrode Array Sensors for Neural Electrophysiology and Neurotransmitter Detections July 11 Wednesday Invited Speak - Session 5 Microfabrication Session chairs: Ting Zhang, Karl Bhringer 08:30-08:55 Masayoshi Esashi 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 hands-on access fabrication facility and MEMS show room in Tohoku University 08:55-09:20 Liwei Lin Micro/Nano Manufacturing for Sensing and Energy Applications 09:20-09:45 Marc Madou Controlling Carbon 3D Shapes, Microstructure and Doping 09:45-10:10 Tianhong Cui Shrink Polymer M/NEMS: Manufacturing from Micro to Nano 10:10-10:25 Coffee Break Invited Speak - Session 6 Metamaterials/ Micro-Power Session chairs: Haixia Zhang, Liwei Lin 10:25-10:50 Karl Bhringer Active Self-cleaning Surfaces on Solar Modules 10:50-11:15 Takahito Ono Flexible Thermoelectric Micro Power Generator for Wearable Devices 11:15-11:40 Babak Ziaie Ultrasonic powering of mm-scale implantable devices 11:40--13:30 Lunch Young Scientists Forum – Session 3 Nanofabrication Applications Chair: Tianhong Cui, Co-Chair: Tarik Bourouina 13:30-13:50 Lingqian Chang Controllable Manipulation and Transfection of Single Cell on Nano-electroporation Platform 13:50-14:10 Jiajie Diao Study SNARE-mediated Membrane Fusion at the Single Nanovesicle level 14:10-14:30 Zhaogang Dong Fabricating Nanostructured Optical Antennas for Giant Field Enhancements and High-Resolution Color Printing 14:30-14:50 Liang Feng Exceptional Nanophotonics 14:50-15:10 Yasser Sabry FTIR spectrometers: from benchtop to cellphone devices 15:10-15:25 Coffee Break 15:25-15:45 Yahua Liu Fast droplet shedding on superwetting surfaces 15:45-16:05 Zi Jing Wong anostructured Metamaterials for Extreme Light Manipulation 16:05-16:25 Yan Xu Nanofluidics: Pioneering NanoBioChem Integration at Femtoliter, Attoliter, and Single-Molecule Scales 16:25-16:45 Cheng Zhang High-performance Nanophotonic System Enabled by Ultra-thin, Smooth, Low-loss and Property-tunable Doped Silver 17:15-17:45 Young Scientists Awards Best Student Poster Awards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634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请推荐青年研究人员奖项
等离子体科学 2018-5-14 15:31
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AAPPS-DPP)为青年等离子体物理学家设了两个奖项(见附件): Young Research Award(40岁以下) U30 Doctoral Scientist/Student Award(30岁以下) 2017年AAPPS-DPP年会在成都召开,嘉奖了当年Young Research Award获奖人,获奖人全部来 自中国:王璐(华中科大)、 王玲华(北大空间),乔宾(北大物理),刘永新(大连理工)、徐国盛(等离子体所)。 今年上述奖项推荐工作已经快结束,Young Research Award中国只推荐了2人,U30 Award只推荐了1人。 请等离子体物理界资深人员尽快、多多推荐我们的年轻人!国内做出出色成绩的年轻人很多、需要我们把他们推向世界。 Call for AAPPS-DPP U30 Award.pdf Call for AAPPS-DPP Young Res. Award.pdf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4750 次阅读|0 个评论
CAP感悟-初探天文学科学传播I:前言
smilemooncat 2018-4-3 16:32
3月24日笔者从上海启程去日本福冈,在福冈参加为期3天的天文学科学传播国际会议(Communicating Astronomy for Public; CAP)。 会上各国天文科学传播代表(天文学者、天文科学传播人、媒体人等)与大家分享了他们对科学传播的工作经验和思考。这些分享让笔者受益匪浅,引发了一些思考和灵感。不禁想到如果有更多国内同行听到这些分享,以大家的智慧,不知道会迸发出怎样的智慧火花呢? 也许是因为会议通知传播不够广泛,又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会上仅有包括笔者在内的两名来自中国大陆的同行。笔者真的希望未来在我们的科研工作走向国际化的同时,我们的科学传播也能走向国际化。 在朋友圈简单分享一些会议感想后,有些朋友希望能将会议期间学习到的内容更多地共享。于是,笔者决定将资料整理好,分类发在博客里,一方面是帮助自己理清思路,另一方面也能给读到此文的朋友带来一点点灵感或思考。由于是事后根据拍摄照片回忆内容,再加上笔者自己的思考,所以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我们可以再多多交流。 系列的目录如下: 一:前言 二、案例解读:用天文学科学传播构建一个更好的世界 三、大科学项目:一个大科学项目如何开展科学传播? 四、新媒体的使用:新媒体时代的天文学科学传播如何? 五、科学教育产品:如何形成一个成熟的科学教育产品? 六、管理:天文爱好者和志愿者的力量有多大? 七、培训I:如何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面对媒体? 八、培训II:如何更好地做一场精彩的科学公众报告? 九、Just notes:针对天文馆的一些笔记? 十、总结和致谢 注:文中展示的ppt照片均为笔者拍摄,版权归报告人所有,特此说明。
个人分类: 科学传播交流|26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计算力学大会暨国际华人计算力学大会2018
harrisonhan 2018-3-29 16:43
每期文章评述的首发平台是微信公众号 :近场动力学PD讨论班,也可以搜索微信号:peridynamics,或扫描文末的二维码加入。 亲爱的朋友和同事: 中国计算力学大会是我国力学界每两年一次的综合性学术盛会,是广大力学科技工作者们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国计算力学大会暨国际华人计算力学大会2018将于 2018年8月19-23日 在南京举行。 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国际华人计算力学学会主办,河海大学、江苏省力学学会承办。 作为十朝古都,南京是中国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公元229年起,曾先后作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的首都。 在此我们诚邀从事计算力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专家、同行以及在读研究生,积极投稿并相聚南京,以全面展示近年来华人学者在计算力学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与成就,进一步促进计算力学的发展和工程应用。 CCCM-ISCM 2018 欢迎您!南京欢迎您! The Topics Include 会议主题包括: 1 Novel Theories, Models and Methods o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计算力学新理论、新模型和新方法 2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结构分析与数值仿真 3 Computational Fluid Mechanics 计算流体力学 4 Computational Nanomechanics 计算纳米力学 5 Multiphysics Problems 多场耦合问题建模与分析 6 Multiscale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多尺度建模与计算 7 Biomechanics and Mechanobiology 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模拟 8 Heat Transfer and Combustion 热传导与燃烧模拟 9 Geomechanics and Geoengineering 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计算 10 Manufacturing and Processing Simulation 制造与加工过程仿真 11 Composites and Smart Materials 复合材料与智能材料 12 Environmental Mechanics 环境力学建模与计算 13 Nonlinear Dynamics 非线性动力学及仿真 14 Optimization for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材料与结构的优化 15 Inverse Problems 反问题与反分析 16 Uncertainty and Stochastic Analysis 不确定性与随机分析 17 Damage, Fracture and Fatigue Analysis 损伤、断裂与疲劳分析 18 Analyses for Safety and Catastrophic Failure of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 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与灾变破坏分析 19 Mechanism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Materials with Defects 含缺陷材料的力学演化规律与数值模拟 20 Meshless and Particle Methods 无网格粒子类方法 21 Algorithms and Software 算法与软件 22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高性能计算 23 Reliability and Error Estimation 可靠性与误差估计 24 Advanced Discretization Techniques 先进离散技术 25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ts Applications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26 Imaging and Visualization 图形图像与可视化 27 CAD, CAM and CAE CAD、CAM和CAE 28 Other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Problems 其它计算力学问题 Conference Date and Venue会议时间与地点 Conference Date: August 19-23, 2018 会议时间:2018年8月19-23日 Conference Venu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otel – Nanjing 会议地点: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 Conference Organization会议组织机构 1、Co-Chairmen 大会共同主席 庄 茁 ZHUANG Zhuo 郑耀 ZHENG Yao 章 青 ZHANG Qing 2、Scientific Advisory Committee科学顾问委员会 (按姓氏首字母) 程耿东 CHENG Gengdong 崔俊芝 CUI Junzhi 段宝岩 DUAN Baoyan 韩大建 HAN Dajian 林家浩 LIN Jiahao 隋允康 SUI Yunkang 姚振汉 YAO Zhenhan 袁明武 YUAN Mingwu 袁 驷 YUAN Si 钟万勰 ZHONG Wanxie 卓家寿 ZHUO Jiashou 3、Academic Committee 学术委员会 (按姓氏首字母) 蔡元奇 CAI Yuanqi (China) 曹礼群 CAO Liqun (China) 曹茂森 CAO Maosen (China) 岑 松 CEN Song (China) 陈飚松 CHEN Biaosong (China) 陈俊杉 CHEN Chuin-Shan (Taiwan, China) 陈建军 CHEN Jianjun (China) 陈俊贤 CHEN Jiun-Shyan (USA) 陈 璞 CHEN Pu (China) 陈 文 CHEN Wen (China) 陈 震 CHEN Zhen (USA) 陈正宗 CHEN Zhengzong (Taiwan, China) 程宏达 CHENG Alexander H D (USA) 崔芳森 CUI Fangsen (Singapore) 冯淼林 FENG Miaolin (China) 冯云田 FENG Yuntian (UK) 冯志强 FENG Zhiqiang (France) 符 松 FU Song (China) 干 湧 GAN Yong (China) 高效伟 GAO Xiaowei (China) 苟晓凡 GOU Xiaofan (China) 顾元通 GU Yuantong (Australia) 官忠伟 GUAN Zhongwei (UK) 郭 然 GUO Ran (China) 郭 旭 GUO Xu (China) 韩 旭 HAN Xu (China) 何颖波 HE Yingbo (China) 胡 宁 HU Ning (China) 胡 平 HU Ping (China) 黄 丹 HUANG Dan (China) 姚伟彬 IU Vai Pan (Macau, China) 朱建文 JU Woody J W (USA) 康国政 KANG Guozheng (China) 亢 战 KANG Zhan (China) 梁以德 LEUNG Andrew YT (Hong Kong, China) 李晨锋 LI Chenfeng (UK) 李 刚 LI Gang (China) 李启兵 LI Qibing (China) 李 青 LI Qing (Australia) 李少凡 LI Shaofan (USA) 李锡夔 LI Xikui (China) 李跃明 LI Yueming (China) 李志山 LI Zhishan (China) 林绍忠 LIN Shaozhong (China) 凌道盛 LING Daosheng (China) 刘桂荣 LIU Guirong (USA) 刘锦茂 LIU Jinmao (Hong Kong, China) 刘进贤 LIU Jinxian (Taiwan, China) 刘谋斌 LIU Moubin (China) 廖荣锦 LIU Wing Kam (USA) 刘轶军 LIU Yijun (USA) 刘占芳 LIU Zhanfang (China) 刘子顺 LIU Zishun (China) 卢伟真 LU Jane W Z (Hong Kong, China) 马汉东 MA Hangdong (China) 马庆位 MA Qingwei (UK) 莫启明 MOK K. M. (Macau, China) 宁建国 NING Jianguo (China) 牛抑尧 NIU Yang-Yao (Taiwan, China) 欧阳华江 OUYANG Huajiang (UK) 潘敬哲 PAN Jingzhe (UK) 彭向和 PENG Xianghe (China) 阮家荣 RUAN Jiarong (Taiwan, China) 石根华 SHI Genhua (USA) 石广玉 SHI Guangyu (China) 宋崇民 SONG Chongmin (Australia) 苏 成 SU Cheng (China) 孙庆平 SUN Qingping (Hong Kong, China) 孙树立 SUN Shuli (China) 佘锦炎 SZE KY (Hong Kong, China) 唐春安 TANG Chunan (China) 唐洪武 TANG Hongwu (China) 唐少强 TANG Shaoqiang (China) 田 荣 TIAN Rong (China) 铁 兵 TIE Bing (France) 仝立勇 TONG Liyong (Australia) 万德成 WAN Decheng (China) 王东东 WANG Dongdong (China) 王福军 WANG Fujun (China) 王 媛 WANG Yuan (China) 吴锤结 WU Chuijie (China) 吴恒安 WU Hengan (China) 邢会林 XING Huilin (Australia) 邢誉峰 XING Yufeng (China) 严波 YAN Bo (China) 杨秉恩 YANG Bingen (USA) 杨永斌 YANG Yeong-Bin (Taiwan, China) 余天堂 YU Tiantang (China) 张传增 ZHANG Chuanzeng (Germany) 张洪武 ZHANG Hongwu (China) 张 雄 ZHANG Xiong (China) 张卫红 ZHANG Weihong (China) 赵丽滨 ZHAO Libin (China) 4、Local Organizing Committee当地组织委员会 王 媛 WANG Yuan 陈军冰 CHEN Junbing 章 青 ZHANG Qing 曹茂森 CAO Maosen 黄 丹 HUANG Dan 余天堂 YU Tiantang 邬 萱 WU Xuan 张健飞 ZHANG Jianfei 王 磊 WANG Lei 夏晓舟 XIA Xiaozhou 信志强 XIN Zhiqiang 胡 丰 HU Feng 徐业鹏 XU Yepeng Paper Submission征稿要求 A paper template could be downloaded from conference website: http://cccm-iscm2018.org/ 具体论文模板可以在会议网站http://cccm-iscm2018.org/中下载。 Important Dates重要日期 Abstract Submission Deadline: March 30th, 2018 投稿截止日期: 2018年3月30日 Abstract Acceptance Notice: April 20th, 2018 录用通知日期: 2018年4月20日 Early-Bird Registration: April 30th, 2018 提前缴费日期: 2018年4月30日 Hotel Reservation Deadline: June 15th, 2018 房间预订截止期: 2018年6月15日 On-Site Registration Time: August 19th, 2018 参会报到日期: 2018年8月19日全天 Conference Date: August 19-23th, 2018 会 议 时 间: 2018年8月19-23日 会议联系邮箱: cccm-iscm@bagevent.cn 联系人: 胡丰老师 13913852130;徐业鹏老师 13584002273 南京风景:玄武湖 \0 \0 南京风景:总统府 南京风景:城墙 南京风景:美玲宫 ——————————————————————————————————————————— 近场动力学(PD)理论是国际上刚兴起的基于非局部作用思想建立的一整套力学理论体系,用空间积分方程代替偏微分方程用以描述物质的受力情况,从而避免了传统连续力学中的微分计算在遇到不连续问题时的奇异性,所以特别适用于模拟材料自发地断裂过程。然而,因为近场动力学的数学理论内容丰富且与传统理论差别较大,目前的相关文献又以英文表述为主,所以很多朋友在一开始学习时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我于2016年9月建立了此微信公众号(近场动力学讨论班),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加上文献翻译和整理,降低新手学习近场动力学理论的入门门槛,分享国际上近场动力学的研究进展,从而聚集对近场动力学理论感兴趣的华人朋友,为推动近场动力学理论的发展做一点儿贡献! 每期文章评述的首发平台是微信公众号 :近场动力学PD讨论班 也可以搜索微信号:peridynamics 或扫如下二维码加入公众号:
4086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六届国际镁会议成功召开(沈阳,2017年9月23-26日)
rczeng 2017-9-26 20:46
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承办 第六届国际镁会议(ICM6) 于2017年9月23日至26日在中国沈阳召开。自第一、二届国际镁合金会议分别于2003、2005年在北京举办之后,第三届至第五届国际镁合金会议都在青岛(2008、2011和2013年)成功举办。 此次会议代表有来自德国、英国、奥地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土耳其、捷克等 国家和香港、及大陆嘉宾400余人参加本次会议。共有大会报告13个、keynote 和邀请报告62个;有6个分会场和墙报分会。 会议主题包括:原镁生产技术,相变,合金开发,力学和物理性能,设计和应用,模拟,产品生产工艺,焊接和连接,腐蚀和表面改性,镁及其合金的应用,合金回收和环境问题,其它议题等。 25日会议结束晚宴上,隆重地举行了2017年度HZG镁研究奖( HZG Magnesium Research Award )颁奖仪式。该奖是由德国HZG前国际镁协主席K.U. Kainer 教授于2007年设立,主要授予该领域的杰出青年科学家。 奖金 金额为5000欧元。 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曾小勤教授 曾获得此荣誉。今年授予奥地利Leoben大学的一位青年学者 李杰华 。另外,还颁发了 优秀墙报奖。崔蓝月、于子健、刘志聃及其他多位青年学生获此奖励。 中科院金属所杨院生研究员及其团队为组织此次会议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赢得与会嘉宾的高度赞誉。 开幕式(潘复生教授) K.U.Kainer教授 在HZG颁奖典礼上发言 韩 国 科学院院士、韩国国立首尔大学辛光善教授在HZG颁奖典礼上发言 部分墙报获奖者及颁奖嘉宾 墙报交流 链接: 1.第六届国际镁会议(ICM6) 2.辽宁新闻: 第六届国际镁及镁合金会议在沈阳举行 3. 2017年C-MRS镁合金分会理事会在沈阳召开
个人分类: 会议|4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纳擂台英雄传
热度 2 张海霞 2017-7-8 01:09
再小的领域也有江湖,微纳领域更是如此,虽然研究内容细如发丝之万一,然而江湖上各路英豪却是多如牛毛,各路大牛更是叱诧风云、呼风唤雨、镇守四方,忽一日,东方不败、周伯通对饮,闲聊即将开始的东海大会,两人都觉得最近这江湖太无趣,每次华山论剑、东海大会、南海比武总是那几位大佬在那里玩花架式、点到为止、不过瘾,何不借这次机会搞一次“东海擂台赛”?要各大门派的青年才俊、血气方刚又正在武艺精进之时,互相切磋和交流比试,不但能够见到真刀实枪的本事还是一次公开学习提高的机会,有利于江湖上青年人脱颖而出,于是二人推杯换盏之间写下来各大门派最近比较活跃的十大青年,又因为其中两位虽然年青但已经名动江湖不太合适只能剔除,于是留下特色鲜明、武艺精湛的八人,邀来在即将召开的“东海大会”上进行擂台比武,选出状元、榜眼、探花以资鼓励。 近日比武名单张榜公布,昭告天下,江湖人士纷纷好奇这八位青年才俊是何方神圣?又怀揣何种神功、得以受邀参加这东海比武?一时间众说纷纭、传说四起,本人见证当初东方不败和周伯通对饮邀约之全程,略知底细,在比武之前且按照出场顺序把这八人青年才俊的来路给各位看官慢慢道个明白。 第一位出场是西北常氏,名洪龙,豫都洛阳人士,求学于长安,入华山三杰之苑氏门下,玉树临风,秉性仁厚,早年主攻兵器,后自学转入生医,海外负笈求学两年,渐成大器,带学生几次参加大会比武、每每得胜而归、鲜有失手,如常胜将军赵子龙,江湖人送绰号“常胜将军”,镇守华山天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第二位出场是湖南段氏,名辉高,湖湘人士,自幼读书,远赴西北求学又游历京城和海外广交天下名士,为人豪爽霸气,又特具湖湘人士之执着,主攻武功中最难之纳米加工多年而不辍,练得一手绝活,江湖人称“段公子”,赞其风度如段誉之风流倜傥、武功又超越段誉之花拳绣腿而是扎实老辣,镇守南岳,无人能及; 第三位出场是天津栗氏,名大超,诸葛故里南阳人,远赴津门求学,忠厚善良,貌若潘安、才比宋玉,在北洋精锐之师练就一身精仪铁布衫,又以悲悯天下为己任、将神功化为器皿用于治病救人,虽在江湖上行走多年,但是对北洋始终忠心耿耿,颇得诸葛之风,故江湖人称“栗诸葛”,镇守入海口、颇为国人争光; 第四位出场是东北李氏,名隆球,东北人士却颇具南方温文尔雅之气质,出生东北第一名门,武功自然了得,国外游学期间已经遍虐洋人,以青年千人回国后更是利用本派绝活制作纳米火箭等利器,分分钟将各路豪杰斩于马下,荣登各大门派之“挖人”榜首,江湖人送绰号“李难求”,乃最近江湖上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第五位出场是西北秦氏,单字名勇,山东大汉也,求学西北第一名门兰州,颇得西北精神真传,兼具山东之忠厚、西北之倔强,加之自身聪明好学、多次拜师学艺,年纪轻轻脱离师门自成一派于秦岭脚下带领一帮小兄弟苦练羽球神功,与千骑之中杀出一条血路斩获上将首级,赢得“拼命秦勇”之尊号; 第六位出场是东北王氏,名大志,生于东北,求学英伦,温文儒雅,颇具名士之风,多年闭关专注于柔性材料之功,不与他人争锋,终于练得一身软铠甲江湖上无人能破,镇守东海多年,都啧啧称奇,鲜有对手,这次东海主场比武江湖人人盼这次比武见其神功,看火箭等利器是否能破这江湖上多年未见的“王之软甲”; 第七位出场的是北京王氏,单子名玮,东北出生之上海人,得上海人之聪明承东北人之豪爽,求学游走于江湖两大门派之间,从练习大力神功入行,得大师真传后专攻生物流体之力,收放自如,每日练功不辍,江湖人称“射雕王”,赞其具有郭靖之大气和运气,武功扎实、霸气侧漏,镇守京城的御林军; 第八位压轴出场的是西北韦氏,名学勇,西北人士,华山三杰之蒋氏门下高足,曾负笈东瀛和英伦苦练内功多年,回国后统领门下多支派,武功绝学专注于谐振力,力求与环境自然和谐获得最大力一击制胜,故是华山各派倚重的青年才俊,江湖人称“大韦师兄”,一赞其江湖地位,二赞其心胸,压轴出场自是Hold住全场的重量级人物。 名动微纳江湖的八位英雄将于公历七月十三日下午一点在“东海大会”上登擂比武,尽展绝学,一决高下,届时东方不败、周伯通、欧阳锋、美里斯、大法老等江湖大佬将不远万里亲临现场,主持这场百年不遇的微纳江湖盛事,各位看官何不速来一睹为快、共襄盛举?! http://man2017.csp.escience.cn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522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第二届智能科学国际会议 ICIS2017 (上海 十月25~28日)
geneculture 2017-6-22 13:06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ce Science (ICIS2017) Conference Committees http://www.intsci.ac.cn/icis2017/committees.jsp ICIS2017, October 25 - 28, Shanghai, Chin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has made certain substantial progress in some special areas so far. However, the deeper understandings on the essence of intelligence are far from sufficient and, therefore, many state-of-the-art intelligent systems are still not able to compete with human intelligence. To advance the research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intelligence, both artificial and natural, in an interdisciplinary context. The objective of this conference is to bring together researchers from brain science, cognitive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explore the essence of intelligence and the related technologies. The conference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discussing some of the key issues thatare related to intelligence science. The main theme of ICIS2017 is: Intelligence Science, Information and Noetic Science. Organized by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and Shanghai Society for Noetic Science , supported by Shangha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AST),co-organized by Shanghai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AAI), Shanghai logic Association(SLA), Shanghai Chapter Under IEE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Information System Engineering Laborator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Sponsored by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AI) and China Chapter under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tudies. Sponsor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AI) China Chapter under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tudies Organizers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Association for Noetic Science Co-organizers Shanghai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AAI) Shanghai logic Association(SLA) Shanghai Chapter Under IEE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Laborator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Supporter Shangha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AST) October 25-28, 2017, Shanghai, China http://cie.shmtu.edu.cn/icis-2017 http://www.intsci.ac.cn/icis2017 Call for Paper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has made certain substantial progress in some special areas so far. However, the deeper understandings on the essence of intelligence are far from sufficient and, therefore, many state-of-the-art intelligent systems are still not able to compete with human intelligence. To advance the research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intelligence, both artificial and natural, in an interdisciplinary context. The objective of this conference is to bring together researchers from brain science, cognitive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explore the essence of intelligence and the related technologies. The conference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discussing some of the key issues thatare related to intelligence science. The main theme of ICIS2017 is: Intelligence Science, Information and Noetic Science Organized by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and Shanghai Society for Noetic Science , supported by Shangha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AST),co-organized by Shanghai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AAI), Shanghai logic Association(SLA), Shanghai Chapter Under IEE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Information System Engineering Laborator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Sponsored by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AI) and China Chapter under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tudies. Topics of Interest: Topics of interest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areas: · Basic process of neural activity in brain · Linguistic cognition · Perceptual representation and feature binding · Noetic science · Coding and retrieval of memory · Learning and synaptic plasticity · Exploration and active sampling · Thought and decision making · Emotion and affection · Nature of consciousness · Development and adaptation of intelligence · Mind modeling · Cognitive computing · Brain-machine integration · Intelligent robots and animal robots · Brain-like intelligence · Neuromorphic computing · Big data analytics ·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eta Synthetic Wisdom · Mind philosophy · Hybrid intelligence · Essence of perception · Mechanism of cognition · Advanced learning · Evolution · Logic theory for AI · Mathematical theory for AI · Factor Space Theory · Attribute Theory Method Submissions process Authors are invited to submit either in a full paper of no more than 6 pages (or 6,000 words); a short paper, or problem instance (at most 3 pages or 3,000 words); or a position statement (1 page). Paper submissions are done through the Easychair system: http://easychair.org/conferences/?conf=icis20170 . The accepted papers should be presented in the conference.Selected papers will be recommended for publication in the follow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Science · Special Issue, BMC Medical Informatics and Decision Making ·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Detailed instructions can be found at the conference website: http://cie.shmtu.edu.cn/icis-2017 http://www.intsci.ac.cn/icis2017 Important Dates Paper submission deadline: June 23, 2017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July 10, 2017 Final Version: July 30, 2017
个人分类: 国内学术会议|6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征稿 | 2017 IEEE ITSC交通5.0国际会议
Kara0807 2017-6-20 22:48
编者按:2017年10月16日至19日,2017 IEEE ITSC交通5.0国际会议将与ITSC 2017于同一时间段在日本横滨召开。本次会议以“灵捷、聚焦、收敛的便捷交通”为主题,深入探讨交通领域的最新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以 及突破性的研究进展。德先生现发布会议论文征稿函,欢迎广大学者和科研人员积极参与、踊跃投稿! 2017 IEEE ITSC交通5.0国际会议 2017 IEEE ITSC交通5.0国际会议(2017 IEEE ITSC Workshop on Transportation 5.0)是ITSC 2017在交通5.0领域的重要国际会议,将与ITSC 2017于同一时间段在日本横滨(Yokohama, Japan)召开,会议时间为2017年10月16日—19日。 本次会议主题为“ 灵捷、聚焦、收敛的便捷交通 ”,关注社会交通、共享交通、交通大数据解析、交通社会信号、信息-物理-社会系统、交通知识自动化、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等方面。 本次会议旨在通过高质量的学术前沿报告、专题讨论等形式,为交通5.0领域的研究人员、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提供一个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深入探讨该领域的最新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以及突破性的研究进展,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到这个最有前途的ITS新方向上来! 会议主办单位 主办单位 IEEE ITSC 交通5.0专委会 组委会成员 王飞跃,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吕宜生,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yisheng.lv@ia.ac.cn 朱凤华,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fenghua.zhu@ia.ac.cn 王晓,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x.wang@ia.ac.cn Lingxi Li, Indiana University-Purdue University Indianapolis, USA, LL7@iupui.edu 征文范围 论文征文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社会物理信息系统(CPSS) 软件定义的交通系统 社会交通:包含大数据和社会信号的交通系统分析 平行交通和知识自动化 平行交通控制 线上线下交互的计算交通实验 交通中的众包机制 共享交通 人工智能+交通 基于位置(LBS)的新型智能ITS服务:基于决策的服务(DBS),基于任务的服务(TBS),基于信息或智能的服务(IBS)以及基于知识的服务(KBS) 投稿指南: 投稿要求: 所有投稿的论文要求原创,且未公开发表,投稿时需采用IEEE Word或Latex模版进行排版(标准IEEE双栏会议文章模版,不超过6页),模版下载地址: https://www.ieee.org/conferences_events/conferences/publishing/templates.html。 请勿一稿多投,更多投稿信息详见会议网址:http://www.itsc2017.org/ 投稿网址: 论文投稿统一采用ITSC 2017的投稿系统(https://edas.info/N23219) 投稿请选择栏目 Transportation 5.0 论文评审: 所有投稿论文的评审流程与ITSC 2017相同 重要日期: 论文 投稿截止 日期:2017年6月30日 论文 录用通知 日期:2017年7月25日 论文 终稿提交 日期:2017年8月10日 会议召开 日期:2017年10月16日—19日 -------------------------------------------------------------------------------------------------------------------------- 《麻省理工技术评论》、《君子》、《财富》杂志评定的2016年最佳书籍之一 入选“2017年度最激动人心之科学著作”的决选名单 《机器崛起》已在德先生旗下求知书店上架(识别下方二维码可进入购书直通车),现预定本书享8折优惠! 求知书店 德先生作为《机器崛起》的官方宣传平台,后期将持续为大家奉上该书的扩展阅读、推荐序以及各路大咖精彩评论。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德先生。
个人分类: 征集|7792 次阅读|0 个评论
CINN设立MAN2017国际会议学生差旅资助
张海霞 2017-6-12 11:03
2017 CINN Student Travel Fund 通 知 全球华人微纳米分子系统学会(简称 CINN )是 2017 年 7 月 10-13 日在大连举行的 “Microsystems Nanoengineering Summit 2017 ”(简称 MAN2017 )国际会议的共同主办单位之一,为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研究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学术水平, CINN 特别设立 “2017 CINN Student Travel Fund ”,支持 30 位参加本次会议的优秀研究生,为每人提供 800 元人民币的差旅费补贴,具体申请条件和流程如下: 申请条件 以第一作者身份向 MAN2017 投稿并且注册的在读研究生都有资格申请; 申请资料包括四项:①申请人和导师亲笔签名的申请表(电子版扫描件)、②会议投稿论文、③学生证件复印件和④会议注册证明等。 申请流程 申请人请于 2017 年 6 月 18 日前将申请资料发至邮箱: mems_nano@mail.ie.ac.cn ,邮件主题: 2017CINN Fund- 姓名 - 学校; 申请结果将于 2017 年 6 月 23 日发布到 CINN 官网( www.CINN.cc )和 “ CINN ”微信公众号,申请人及导师也会收到邮件通知。 欢迎 广大研究生和导师积极申请 , 7 月 10-13 日,大连不见不散! 全球华人微纳米分子系统学会 2017 年 6 月 10 日 申请表下载 CINN学生国际会议差旅资助正式通知-申请表-final.docx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4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届亚太等离子体物理国际会议今年9月在成都召开
等离子体科学 2017-6-6 09:06
各位同行: 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主办的1st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Plasma Physics 定于9月18-23日在成都召开。原来摘要截止日期5月31日,现经过协商,继续open for submission,请广泛告知,特别欢迎低温等离子体与应用有关的工作。 网址: http://aappsdpp.org/AAPPSDPPF/index.html 谢谢!
个人分类: 燕园夜话|5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西安参加第四届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国际会议
罗帆 2017-4-6 22:51
2016 年9月24日至25日,第四届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国际会议暨第二届安全管理理论与实践国际会议在西安东方大酒店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行为安全专业委员会、西安科技大学、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主办,西安科技大学承办,长安大学等单位协办,会议主题为“促进安全交流、凝聚安全共识、创新安全管理”。来自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以及台湾、香港和国内多个高校、企业的200余名知名学者、企业管理人员共聚于此进行学习交流。我和博士后陈东锋副教授参加了会议。 大会开幕式的主席台 在大会上,我受邀作了题为《民航员工安全行为风险管控研究》的主题报告,概述了民航企业员工安全行为风险管控的原理,对民航企业员工安全行为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了民航企业员工安全行为风险管控的应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民航灾害的预警机理与方法研究”的资助下,我们课题组开发了航空公司安全预警管理信息系统,重点对机组安全行为风险进行管控;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空中交通安全风险耦合机理及预警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的资助下,我们开发了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系统,着重对管制员安全行为风险进行管控;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演化机理及预警仿真系统”的资助下,我们开发了机场安全风险监测系统和预警仿真系统,重点对场务人员安全行为风险进行管控。 介绍 民航员工安全行为风险管控的研究成果 此外,我还担任了大会分会场的点评人,与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本次国际会议旨在加强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研究新成果和实践应用方法的交流,为实现跨行业交流、促进行业间合作、推进安全行为管理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国际交流平台。会议共收到160余篇稿件,主要涉及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行为安全及安全科学基础理论、人的失误及人的不安全行为研究、安全心理测验与测量、安全文化、危险源辨识与风险管理、人因工程、安全评价等议题。
个人分类: 学术点滴|54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吉隆坡参加第13届创新与管理国际会议
热度 1 罗帆 2017-4-6 22:09
2016 年11月28日,第13届创新与管理国际会议(ICIM)在马来西亚理工大学隆重开幕,会议为期3天。本次会议由武汉理工大学发起,日本山口大学和马来西亚理工大学联合承办,荷兰蒂尔堡大学、巴西圣保罗大学和芬兰瓦萨大学协办。来自十余个国家的10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又与久违的同行朋友相见了,真开心啊! 11 月29日上午,我作了题为“Empirical Research on Personnel Deviance Behavior in Airports”的学术报告。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我们团队开展了“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演化机理及预警仿真系统研究”(批准号:71271163),其中一个专题是机场工作人员行为风险作用机理的研究。在报告中,我阐明了机场工作人员偏离行为的内涵,论证了机场工作人员偏离行为与安全绩效的相关性,介绍了关于工作压力、基于组织的自尊、领导风格等变量对机场工作人员偏离行为影响机理的实证研究结果,验证了假设,提出了减少偏离行为的管理对策。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各国学者的关注,不少同行会后与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介绍 机场工作人员偏离行为的实证研究 下午,我主持了一个分会场论坛。宣读论文的多数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学者,他们的研究成果令人耳目一新。简要点评之后,我会给他们发了宣读论文证书。 给青年学者发宣读论文证书 与参会的管院同事及留学生合影 与参会的部分同事在会场留影 此次会议的举办为各国学者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和合作的良好平台,大家热切期待着明年秋天在英国再会。
个人分类: 学术点滴|5054 次阅读|2 个评论
来美参加国际会议,增强了我的信心
热度 19 Taylorwang 2017-3-24 10:07
费城作为美国的旧首都,一直以古典建筑与艺术品雕塑而著名。第 32 届国际固废处理技术会议在这里召开,几年来,一直收到这个国际会议的邀请,这会议似乎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它并不算环境保护领域顶尖的国际会议。我们决定参加会议,一方面我们的研究重点已转到最难处理的废水——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我们开展的研究内容与会议特别相关,同时,会务费也相对比较便宜,另一方面,美国作为科技强国,每过 2 年,也应该来美国看一看,在会议上面对面地了解美国同行在相同领域的研究及工作进展情况也很有必要。我们做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并不是做学科前沿的理论探索研究,参加这样档次的国际会议,也应该能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动向,故虽然国内的事务非常繁忙,目前又在一年一度的研究生招生的关节眼上,我仍抽出时间,参加这次会议。 这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人员大约有一百多人,除了美国的一些大学与公司的代表参加会议外,还有中国,印度,北欧,南美,非洲的一些国家代表参加会议。按会议分组的主题选择,我全程参加了会议,也在大会上做了口头报告,介绍了我们开展的垃圾渗滤液的深度处理研究与工程应用情况。听了美国公司的渗滤液处理技术介绍,他们也仍是采用反渗透法来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但他们诚实地讲明,反渗透的浓水没办法进行进一步地处理,必须外运进行处置,他们也尝试过将浓水回灌的方式来处置浓水,但这种努力失败了。想到国内仍有一些单位宣称浓水可以回灌,甚至宣称做到所谓 “零排放”,而事实上都是靠偷排而维持着系统的连续运行,在国家环保监管严格后,许多单位苦不堪言。更有甚者,几年前,有单位用这种涉嫌做假的工艺,居然申报获得国家环保技术大奖,想到这,我都有点点觉得脸上发烧! 从会议的报告内容上看,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技术国外并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技术,相对而言,我们的深度处理技术,还能激起人们的兴趣。通过这次会议,至少增强了我们的自信心。对于垃圾渗滤液处理,它具有处理难度很高,且应用范围较小的废水深度技术,国外并没有比我们更先进的实用技术。国外的大公司对此不关注,而国外的大学,对这方面也没有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兴趣。若我们坚持不懈地深入研究下去,并在中国巨大的市场,加紧开发应用,在应用过程中不断改进,提高,我们将会在这个领域,在技术开发和应用上,不仅可以在国内做得最好,而且完全有可能将技术推广应用到其它国家! 在这次国际会议上,我也碰到了好几位国内来的同行,他们都是年轻的硕士生与博士生。从会议代表来看,年轻的会议代表不多,而年轻的面孔差不多都是我们中国人。虽然印度过来的会议代表也不少,但他们都跟我一样,都是老师,有不少比我看上去还要老得多,且没有一位学生。年轻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国之所以有那么多年轻人参加会议,得益于国内各高校,鼓励研究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的政策。只要能申请参加这种正式的国际会议,并在会议上发表论文,作会议报告,都可以申请获得至少 1 万元的补助。我觉得这是一项好政策,让学生及早地参加国际交流,扩展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将更有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地融入全世界,及早地,更多地参加这种国际会议与国际交流,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也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15242 次阅读|45 个评论
信息融合大会(FUSION'17)之Sensor Data Mining For Tracking
热度 2 JRoy 2017-3-5 08:03
SS6: Sensor Data Mining For Tracking Descrip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sensors and their joint application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new paradigms to combat the challenges that arise in target detection, tracking and forecasting in harsh environments with poor prior information. As a consequence, the sensor community has expressed interest in novel data mining methods coupling traditional statistical techniques for substantial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For example, the advent of multiple/massive sensor systems provides very rich observation at high frequency yet low financial cost, which facilitates novel perspectives based on data clustering and model learning to deal with false alarms and misdetection, given little statistical knowledge about the objects, sensors and the background. Numerical fitting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provide another unlimited means to utilize the unstructured context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trajectory is smooth” for continuous-time target trajectory estimation. Incorporating additional, readily available information to constrain the adaptive response and to combat poor scenario knowledge, has shown promise as a means of restoring sensor capability over a range of challenging operating conditions as well as to deal with a variety of challenging problems that makes traditional approaches awkward. The purpose of this special section is to assemble and disseminate information on recent, novel advances in sensor signal and data mining techniques and approaches, and promote a forum for continued discussion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in the area are welcomed. Organizers: Tiancheng Li ( t.c.li@usal.es ) Haibin Ling ( hbling@temple.edu ) and Genshe Chen ( gchen@intfusiontech.com ) The topics of interest of this specialsection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 Adaptive filtering · Learning for state space models · Manoeuvring target detectionand tracking · Object recognition/classificationusing sonar, radar, video, soft data sources, etc. · Clustering approaches fortracking · Regression analysis for trajectoryestimation · Multiple Intelligent dataassociation/fusion · Machine learning technology fortracking Submission链接: http://www.fusion2017.org/submissions.html 欢迎投稿! The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Fusion (Fusion 2017) will be held in Xi'an, China during July 10–13, 2017. Conference Venue: Wyndham Grand Xian South Video of Xi'an : http://www.fusion2017.org/video/Fusion2017_2.ogv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9985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生第一次在国际会议上做报告
热度 1 mingstar615 2016-12-12 13:14
今年 11 月 1 号和 2 号在上海和杭州两地举办的第三届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 Eskitis 研究所国际研讨会是我第一次做了报告的国际学术会议。在 Eskitis 研究所读博半年后 能再次回到我的娘家,也挺荣幸和激动的。 1 号的开幕式在药物所举行。趁还没开始,我一个人兴冲冲的跑去了我以前的实验室。结果直到我离开也只见到我以前的师弟,难道其他人是故意在回避我吗? 简短的开幕式结束后,所有参会人员坐上大巴直奔本次会议的主会场 —— 杭州。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 “ 古老的知识,现代的方法 ” 。简单点解释就是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去挖掘大自然中的传统药物资源,比如说中药,从而能发现治疗现今重大疾病的药物。作为学生能拥有这样做报告的机会挺难得,同时能作为所有发言学生的第一个出场的我,也觉得挺有运气的。其实早在会议开始前的一周,我就开始细心准备此次报告的发言稿(英文的,必须的),并且演练了不知多少遍 。这也是在读硕士时总结的经验教训。以前在面对做报告这样的事情时我是极不情愿准备发言稿什么的,只喜欢临场发挥。一方面能让自己放得开不紧张,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挺酷 。不过经历了硕士期间的血泪的教训后 ,现在的我也像小绵羊一样老老实实了 。 限于会议时间的安排,学生只有五分钟的发言时间,而且没有提问环节。虽然没有提问环节觉得会松了一口气,但自己还是感觉有些遗憾,缺少了跟其他老师和学生们的交流的机会。五分钟很快就过去了,我也算顺利的讲完了我的报告。说实话,这个报告是我半年来所有工作的总结(我主要做帕金森病诊断和治疗药物的研发)。之前做了将近 40 张的 PPT 才把这些工作总结出来,而为了五分钟的报告我把 PPT 压缩成不到 10 张。想想自己也挺不容易的。既然第一个做完当然会心情舒畅很多,之后也能好好静心去聆听其他人的工作展示 。 然而直到会议结束,对于我报告的评价也只有我之前药物所的导师的一句话: “ 你怎么变成英国口音了? ” 嗯,至少有评价比没有强,哈哈。 除了我们 Eskitis 研究所的学生以外,药物所的学生也展示了他们的研究工作。他们绝大多数是低年级的研究生,做的工作感觉也不错。只不过让我觉得有些遗憾的是所有的药物所学生都是做天然药物化学的,而我是做生物的,所以对我来说很难能真正理解他们做的东西 。如果下一届会议能够让药物所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来做报告,我认为这对于该会议是很有意义的。 这次会议主题紧扣了两个研究所的科研方向——药物研发。对我而言,除了得到了锻炼,还进一步激起了我对科研的热情 。
3633 次阅读|1 个评论
除了论文版面费,国际会议注册费也是敛财工具
热度 4 zhgzhang 2016-10-8 21:56
人们在讨论外国期刊赚走国人多少“版面费”的时候,别忘了那些(包括在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赚走多少“注册费”。 在国内举办的某些“国际会议”,特别是挂上国际上几大学会名头的国际会议,注册费也高得吓人。例如马上要召开的某国际会议,内宾注册费 3000 元(十年未涨价,还算温柔),外宾注册费 830 刀(约 5560 元),比在国外召开的高规格会议的注册费还要高近 200 刀!而且还不像在国外召开的国际会议那样有“one day registration(参会一日注册费)”。外国人都觉得太高,会还没开,稿件已经录取,有人却萌生退意。不是花不起钱,而是觉得太过离谱,不值。会议组织者中的国人,是否在“为虎作伥”? 十年前,有个学会的人,也是会议组织者之一问我,参加不参加这个会议(地点在九华,交通非常不便)。 我说,“不参加”。 “那你的学生也不参加吗?”他问。 “不参加”。 “不参加会议,那他们拿什么毕业呢?”他一脸惊诧的样子。 “我的学生不靠会议论文毕业。”我不屑地回答。 后来我还是听到了那次会议的惨状:很多 session 或口头报告取消,主持人到处拉人,甚至临时邀请张贴报告的人改成口头报告救场……
9450 次阅读|6 个评论
参加MoViC & RASD 2016
Mech 2016-7-14 07:22
MoViC 和 RASD 是两个不同的系列会议。 MoViC 为运动和振动控制国际会议, 92 年在日本横滨首次召开,每两年一次,现在是第十三届,通常在日本、美国和欧洲轮换。不过后年第十四届在韩国举办了。或许以后也可能来中国吧。 RASD 为结构动力学近期进展国际会议, 1980 年开始,大致每三年一次,现在是第十二届,会议地点都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事实上,是南安普顿大学 ISVR 特别是其中 DG 主办。这次恰好在一起开了,以后依然是分别开。 这个会整体上反映了振动控制和结构动力学研究的最新结果。除了过去说过的五个 大会报告 外,分会场口头报告都是包括讨论 15 分钟,另外还有些墙报。分会场及其录取摘要数目:振动主动控制 20 、分析方法 6 、 ANTARES-EMVEM( 不知道是什么缩写,几篇论文都是振动控制方面的 )6 、生物力学和人机交汇 6 、土木工程结构 4 、土木基础结构控制 8 、控制理论 4 、损伤探测和结构监控检测 9 、多体系统动力学和控制 14 、能量采集 14 、实验技术 7 、流固耦合 7 、冲击载荷和碰撞动力学 3 、新组合技术 5 、模态分析和结构改进 7 、非线性振动 19 、数值方法 6 、铁路噪声和振动 12 、转子动力学和控制 8 、传感器和作动器 3 、智能结构 8 、随机动力学和随机振动 9 、结构声学和噪声控制 12 、系统识别和逆问题 5 、不确定动态系统 8 、车辆动力学和控制 19 、振动控制装置 10 、振动声学 6 。共有来自 20 多个国家的 250 多篇论文。 我从头到尾听了振动主动控制、非线性振动和能量采集 3 个分会场的报告,共 50 个,有 3 个报告没有做。我们课题组的报告,有两个在非线性振动分会场,我自己的报告在能量采集分会场。听下来总体的感觉,我们的研究在国际上的应该还算先进,而且与相关领域国外先进团队比较,没有明显的优势,也没有明显的劣势。这或许是我们比较重要的工作,都能在 JSV 和 JVA 这种国际主流振动期刊上发表的原因。同时,这大概也是传统学科领域的特点,没有特别出色的或者有很高显示度的研究。还算不错的组,都是在扎扎实实地做职业性研究。当然也有些很差的研究者,还没有达到职业水平。 除了听报告做报告外,也与些新朋故交有些讨论。做大会报告的王教授,先前也应我们的邀请在我们主办的 ICDVC2014 上做个大会报告。参与会议论文集编辑的 Brennan 教授到上海大学报告过,同样参与会议论文集编辑的 Mace 教授参加过 ICDVC2014 ,并在奥克兰大学接待过我。他们也都是从 ISVR 的 DG 中出去的。 会后去 ISVR 特别是 DG 的实验室和办公室转转看看。 开会的旅程是先到伦敦,过夜后乘车去南安普顿。会议结束第二天乘车到伦敦,当天飞回上海。到南安普顿的报到日有空,乘车去牛津一趟。比较糟糕的是与雅典的 ICVS23 时间里得太近,又不能直接从伦敦去雅典。于是有我个人最漫长的旅途: 11 个小时伦敦到上海,停 9 个小时后,飞巴黎 11 个小时,停 7 个小时后,飞 3 个小时到雅典。全程 41 小时,空中 25 小时。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47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给国际友人推荐几个质量较好的材料方面的国际会议?
whoiswho 2016-2-28 20:38
一合作教授想到中国来开国际会议,希望推荐 质量好的,虽然几乎每隔几天都会收到几个国际会议的邀请,但多数是征稿的,不希望人家来了看到我们的会议学术交流没有,就是希望不要让人失望的会议。 希望了解的的朋友推荐下,我熟悉的有限几个今年没开。 谢谢大家。 Dear Prof. Chen, I would like to pake part in the work of good conference for material science in China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16. May be you know such conferences? Best regards Sincerely yours S.V. Kono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2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化学工程前沿国际论坛——化工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FCSE 2016-2-19 13:52
目前我们正在组织国际会议“化学工程前沿国际论坛——化工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此次会议由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材料学部主办,中科院过程所和中国工程院院刊 FCSE 编辑部承办,会议时间为 2016 年 2 月 24-26 日,地点为北京。欢迎大家关注与支持。 会议网站: http://www.zkkl.org/meeting2016/
28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国皇家化学会2016年会议预告
yolandahongmei 2016-1-20 11:13
在过去的 2015 年中,英国皇家化学会 (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RSC ) 在中国举办了七场国际学术研讨会,涵盖能源、机械化学、生物材料、智能材料、有机和无机化学前沿等众多领域 。会议地点覆盖全国近十个城市,吸引了来自全球两千多位代表的参与。 2016年 ,我们将继续努力主办高水平高影响力的国际会议,目前有以下活动计划已经确定。欢迎您的参与! 1. Liquid Salts for Energy and Materials : Faraday Discussion 主办单位: 英国皇家化学会 宁波诺丁汉大学 时间地点 : 2016 年 5 月 11 - 13 日 宁波 会议主席: George Zheng Chen (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United Kingdom ) 会议网站: http://rsc.li/liquidsalts-2016 2.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s (杭州 北京) 主办单位: 英国皇家化学会 浙江大学 英国皇家化学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时间地点 : 2016 年 6 月 4 日 杭州 2016 年 6 月 6 日 北京 本会议免费,并有 来自 RSC 出版刊物 Environmental Science 旗下子刊的各位编辑到场介绍环境方面的科学进展并参与讨论。 3. ISACS21: Challenges in Nanoscience 主办单位: 英国皇家化学会 清华大学 时间地点 : 2016 年 11 月 11-13 日 北京 会议主席: 王训 教授(清华大学 ) 会议网站: http://rsc.li/isacs21 4. Lab on a Chip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Droplet-based Microfluidics 主办单位: 英国皇家化学会 浙江大学 时间地点: 2016年 11 月 12-13 日 杭州 会议主席: 方 群 教授(浙江大学) 会议网站: http://rsc.li/loc-2016 5. Aggregation Induced Emission: Faraday Discussion 主办单位: 英国皇家化学会 华南理工大学 时间地点: 2016 年 11 月 18-20 日 广州 会议主席: 唐本忠 教授(香港科技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会议网站: http://rsc.li/emission-fd2016 更多会议的详细安排也将陆续出炉,期待您的关注: Events to be held in China 1. FRSC Forum 2016 on Global Challenges and Chemistry Solutions: Materials , 29 June 2016, Beijing 2. Dalton Division Symposium , 24-25 September, Shanghai 3. NSFC -RSC collaboration Symposium , October, TBC 4. RSC-ICCAS Join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merging Frontiers of Functional Materials , 8 October, Beijing Events to be held overseas 1. ISACS19: Challenges in Organic Chemistry , 20-23 March, Irvine, USA 2. Dalton 2016 , 29-31 March, Coventry, UK 3. 8th Asian Biological Inorganic Chemistry Conference (AsBIC8) , 4-9 December, Auckland, New Zealand 更多会议信息,可通过以下链接查看:www.rsc.org/events
个人分类: 英国皇家化学会|41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津杏诺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招聘
zxt532381587 2015-12-2 21:36
公司介绍: 天津杏诺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职称论文信息咨询;职称评定信息咨询;职称考试信息咨询;职业资格认证类考试信息咨询;海外学术考察、海外进修、国际会议、海外科研及临床顾问、留学顾问等与职称相关的信息咨询公司。 公司自成立之初一直专注于职称论文信息咨询,现国内外众多高学术水平的博士后专家编辑为客户专业提供国内外医学、社科、理工科普刊、核心、 SCI/EI/SSCI/ISTP 、基金申请服务、科研课题标书设计、数据统计处理、专利、实验研究和本硕毕业论文的最新资讯,提供职称论文的评估、辅导、润色和编译服务,其中医学类已经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肿瘤科、皮肤科、传染科、中医科、麻醉科、药剂科、护理等临床全部科室。公司始终秉承“杏诺学术,用心服务,顾客至上,信守诺言”的经营理念,公司依靠雄厚的实力、一流的服务、可靠的售后,与全国各大医院、高校、学术机构和客户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公司名称:天津杏诺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人:周经理 联系手机: 15620410689 电子邮箱 : zxttianjin@163.com 所在城市:天津河西 公司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太湖路 10 号 218 招贤纳士篇: 一、招聘职位: (一) 兼职高级 SCI 英文编辑 工作职责: 1. 能完成对 SCI 中英文稿的评估 , 找出文章致命的缺点,从立题的新颖性、试验设计的科学性、统计方法的合理性、结果数据的利用与挖掘、语言语法问题、文章组织的逻辑性等方面给予详细评审,并给出建议性的修改意见; 2 .能独立在规定的时间内 , 从科学和语言的角度对英文文稿提供高质量的编辑,能指导编辑完成相应工作,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及工作热情。 职位要求 : 1. 具有丰富的写作及发表 SCI 论文的经验; 2. 职称在副教授或相当级别及以上者,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过 5 篇以上 SCI 收录的论文者,有 SCI 收录杂志审稿人资格者优先考虑。 待遇 : 根据职务级别按论文服务性质及论文字数计算业绩,优秀工作满 12 个月后,有奖金分红具体标准会在应聘时提供。 工作性质:兼职 招聘人数: 20 名 工作地点:国内外 招聘邮箱: zxttianjin@163.com 联系人:周经理 (二)兼职中级 SCI 英文编辑 工作职责 : 1. 能完成对 SCI 英 / 中文稿的评估 , 找出文章致命的缺点,从立题的新颖性、试验设计的科学性、统计方法的合理性、结果数据的利用与挖掘、语言语法问题、文章组织的逻辑性等方面给予详细评审,并给出建议性的修改意见。 2. 能独立在规定的时间内 , 从科学和语言的角度对英文文稿提供高质量的编辑服务,能指导编辑完成相应工作,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及工作热情。 职位要求 : 1. 具有丰富的写作及发表 SCI 论文的经验; 2. 职称在助理教授或相当级别及以上者,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过 3 篇以上 SCI 收录的论文者,有 SCI 收录杂志审稿人资格者。 待遇 : 根据职务级别按论文服务性质及论文字数计算业绩,优秀工作满 12 个月后,有奖金分红具体标准会在应聘时提供。 工作性质:兼职 招聘人数: 20 名 工作地点:国内外 招聘邮箱: zxttianjin@163.com 联系人:周经理 (三)兼职初级 SCI 英文编辑 工作职责 : 1. 能完成对 SCI 英 / 中文稿的评估 , 找出文章致命的缺点,从立题的新颖性、试验设计的科学性、统计方法的合理性、结果数据的利用与挖掘、语言语法问题、文章组织的逻辑性等方面给予详细评审,并给出建议性的修改意见。 2. 能独立在规定的时间内 , 从科学和语言的角度对英文文稿提供高质量的编辑服务,能指导编辑完成相应工作,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及工作热情。 职位要求 : 1. 具有丰富的写作及发表 SCI 论文的经验; 2.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过 1 篇以上 SCI 收录的论文者。 待遇 : 根据职务级别按论文服务性质及论文字数计算业绩,优秀工作满 12 个月后,有奖金分红具体标准会在应聘时提供。 工作性质:兼职 招聘人数: 20 名 工作地点:国内外 招聘邮箱: zxttianjin@163.com 联系人:周经理 ( 四 ) 兼职中文审稿编辑 工作职责: 1. 按国内医学期刊论文发表要求及惯例,能完成对国内医学期刊的中文稿的评估 , 找出文章致命的缺点,从立题的新颖性、试验设计的科学性、统计方法的合理性、结果数据的利用与挖掘、语言语法问题、文章组织的逻辑性等方面给予详细评审,并给出建议性的修改意见。 2. 能独立在规定的时间内 , 从科学的角度对论文文稿提供高质量的编辑 / 改写服务,能指导中文改写及撰写编辑完成相应工作,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及工作热情。 职务要求: 1. 具有生物医学基础或临床专业硕士以上学历者,具有有很强的责任心及工作热情 ; 具有写作及发表生物医学论文经验 , 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核心收录的杂志上发表过论文者。 2. 参加或者主持过省级或者国家等重大科研专项的基金申请者,具有丰富相关的科研设计和基金申请经验优先考虑。 待遇 : 薪金:根据职务级别按论文服务性质及论文字数计算业绩,优秀工作满 12 个月后,有奖金分红具体标准会在应聘时提供。 工作性质:兼职 招聘人数: 20 名 工作地点:国内 招聘邮箱: zxttianjin@163.com 联系人:周经理 (五)销售人员 职位描述: ( 1 )生物技术,生物医学,生物制剂,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 ( 2 )人品良好,能够吃苦耐劳,有敬业精神,诚实可信。 ( 3 )有较强的洞察力和学习能力,谈吐良好,有亲和力,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开拓进取精神,有较强的客户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 4 )能熟练制作销售报表和客户信息表。 职位职责 : ( 1 )负责销售公司实验技术服务类产品。 ( 2 )定期拜访客户,收集客户信息、订单,联络客户,积极拓展目标市场。 ( 3 )协助销售部门处理各项销售事务工作,定期汇总客户信息、订单,并向公司汇报。 ( 4 )协助回款 ,协调取样以及合同和发票的传送。 ( 5 )提供业务咨询,与外部协作单位进行良好的工作沟通。 ( 6 )完成部门经理安排的其他协助工作。 ( 7 )协助公司筹建当地办事处。 薪金:基本工资 + 销售业绩提成。 工作性质:全职 招聘人数: 20 名 工作地点:天津 招聘邮箱: zxttianjin@163.com 联系人:周经理 二、应聘方式 应聘作者请将个人简历标注“应聘 SCI/ 中文编辑 / 销售人员 + 姓名”发送到邮箱: zxttianjin@163.com ,或者联系 QQ : 2417556258 进行应聘。 个人简历包括:真实姓名,年龄,单位,已取得学位,职业(学生 / 在职)、写作经历、专业、擅长写作的领域、销售经历、手机号码、 QQ 号码、常用 Email 地址等。 收到简历后,我们会迅速给出回复,我们担保对的所有相关资料都会绝对保密。
9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CORE Computer Science Conference Rankings
guoguanfei 2015-10-12 17:29
Acronym Standard Name Rank AAAI 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AAMA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nomous Agents and Multiagent Systems A+ ACL Association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 ACMMM ACM Multimedia Conference A+ ASPLOS Architectural Support for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Operating Systems A+ CAV Computer Aided Verification A+ CCS 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ecurity A+ CH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A+ COLT Annu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earning Theory A+ CRYPTO Advances in Cryptology A+ CSCL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 DCC IEEE Data Compression Conference A+ DS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pendable Systems A+ EuroCryp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Cryptographic Techniques A+ FOCS IEEE Symposium on Foundations of Computer Science A+ FOGA Foundations of Genetic Algorithms A+ HPCA IEEE Symposium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er Architecture A+ I3DG ACM-SIGRAPH Interactive 3D Graphics A+ ICAP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A+ ICCV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 ICD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Engineering A+ ICDM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 A+ ICF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nctional Programming A+ ICI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A+ ICM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 ICS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A+ IJCAI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IJCAR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utomated Reasoning A+ INFOCOM Joint Conference of the IEEE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ocieties A+ InfoVis IEEE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Conference A+ IPS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Sensor Networks A+ ISCA AC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Architecture A+ ISMAR IEEE and AC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xed and Augmented Reality A+ ISSA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ymbolic and Algebraic Computation A+ ISWC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earable Computing A+ IWQoS IFIP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QoS A+ JCDL ACM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 A+ K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inciples of KR Reasoning A+ LICS IEEE Symposium on Logic in Computer Science A+ MOBICOM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m on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A+ NIPS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A+ OOPSLA ACM Conference on 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 Systems Languages and Applications A+ OSDI Usenix Symposium on Operating System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 PERCOM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vasiv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A+ PERVASIV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vasive Computing A+ PLDI ACM-SIGPLAN Conference on Programming Language Design Implementation A+ PODC ACM Symposium on Principles of Distributed Computing A+ PODS ACM SIGMOD-SIGACT-SIGART Conferenceon Principles of Database Systems A+ POPL ACM-SIGACT Symposium on Principles of Prog Langs A+ RSS Robotics: Systems and Science A+ RTSS Real Time Systems Symp A+ SENSYS ACM Conference on Embedded Networked Sensor Systems A+ SIGCOMM ACM Conference on Applications, Technologies,Architectures, and Protocols for Computer Communication A+ SIGGRAPH ACM SI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Graphics and Interactive Techniques A+ SIGIR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A+ SIGKDD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A+ SIGMETRICS ACM SIG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metrics and performance A+ SIGMOD ACM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Management of Data Conference A+ SODA ACM/SIAM Symposium on Discrete Algorithms A+ SOSP ACM SIGOPS Symposium on Operating Systems Principles A+ STOC ACM Symposium on Theory of Computing A+ UAI Conference in Uncertainty in Artifical Intelligence A+ UbiComp Uniquitous Computing A+ VLDB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ry Large Databases A+ WWW International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 A+ ACM-HT ACM Hypertext Conf A A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aptive Hypermedia and Adaptive Web-Based Systems A AI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I in Design A AI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A AII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 A AIM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 in Europe A AiML Advances in Modal Logic A ALENEX Workshop on Algorithm Engineering and Experiments A ALIF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imulation and Synthesis of Living Systems A AM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ths A AMIA 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nnual Fall Symposium A AOSD Aspect-Oriented Software Development A APPROX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pproximation Algorithms for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Problems A ASA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s for Specific Array Processors A ASE Automated Software Engineering Conference A ASIACRYP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of Cryptology A ASIST Annual conference of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ATV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utomated Technology for Verification and Analysis A AVSS Advanced Video and Signal Based Surveillance A BMVC British Machine Vision Conference A BP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A CAD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ed Deduction A CAI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alysis of Images and Patterns A CaiS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 CANIM Computer Animation A CAS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ilers, Architecture, and Synthesis for Embedded Systems A CBS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Component-Based Software Engineering A C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iler Construction A CCC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A CCGRID IEEE Symposium on Cluster Computing and the Grid A CDC 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ontrol A CGI Computer Graphics International A CGO Code Generation and Optimization A CIDR Conference on Innovative Data Systems Research A CIKM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A CLUSTER Cluster Computing Conference A COCO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and Combinatorics A CogSci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A COL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iguistics A CONCU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currency Theory A CoNLL Conference on Natural Language Learning A CoopI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operative Information Systems A Coordin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ordination Models and Lanuguages A C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inciples Practice of Constraint Programming A CPAI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g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Operations Research Techniques in Constraint Programming for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Problems A CSB IEEE Computational Systems Bioinformatics Conference A CSCW 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A CSFW IEEE Computer Security Foundations Workshop A CSSAC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Annual Conference A CVPR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A DAC Design Automation Conf A DAS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ocument Analysis Systems A DASFAA Database Systems for Advanced Applications A DATE IEEE/ACM Design, Automation Test in Europe Conference A DEX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base and Expert Systems Applications A DIGRA Digital Games Research Conference A DIS Designing Interactive Systems A DIS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ex WDAG) A DocEng ACM Symposium on Document Engineering A DOOD Deductive and Object-Oriented Databases A DUX Design for User Experience A EAAI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al Intelligence A EACL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 EAS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A EC ACM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merce A ECAI European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ECCV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 ECDL European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 A ECIS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A ECML European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 ECOOP European Conference on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A ECRTS Euromicro Conference on Real-Time Systems A ECSCW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A ECWeb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Web Technology A EDBT Extending Database Technology A EKAW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Engineering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A EMMSAD Exploring Modelling Methods in Systems Analysis and Design A EMNLP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 EMSOFT ACM Conference on Embedded Software A ESA European Symposium on Algorithms A e-scienc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science and Grid Computing A ESEM Internation Symposium on Empirical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Measurement A ESOP European Symposium on Programming A ESORICS European Symposium on Research in Computer Security A ESQARU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Practical Reasoning A ESWC European Semantic Web Conference A EuroCOLT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earning Theory A EUROGRAPH European Graphics Conference A EuroPa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Processing A EuroPVM/MPI Euopean PVM/MPI Uswers' Group Conference A EuroSpeec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Speech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A EuroSPI European SPI A EuroSys Eurosys Conference A EWSN European conference o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 FCCM IEEE Symposium on Field Programmable Custom Computing Machines A FLOP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unctional and Logic Programming A FME Formal Methods Europe A FOD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undation on Data Organization A FORTE IFIP Joint Int'l Conference on Formal Description Techniques and Protocol Specification, Testing, And Verification A FPSAC Formal Power Series and Algebraic Combinatorics A FSE ACM Conference on the Foundation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inc ESEC-FSE when held joInternationaly ) A FS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ield and Service Robotics A FSTTCS Foundations of Software Technology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 FUZZ-IEE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 GD Graph Drawing A Gri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id Computing A Group ACM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Supporting Group Work (was SIGGRoup) A HiP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 HOTCHIPS (HCS) Symposium on High Performance Chips A HOTNETS ACM Workshop on Hot Topics in Networks A HotOS USENIX Workshop on Hot Topics in Operating Systems A HPDC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 Performance Distributed Computing A Hypertext ACM Conference on Hypertext and Hypermedia A IC3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s A ICAD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sian Digital Libraries A ICALP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Automata, Languages and Programming A ICALT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 A ICARCV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Automation, Robotics and Vision A IC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A ICCA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ided Design A ICCL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Languages A ICC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Science A ICC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ceptual Structures A ICDAR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ocument Analysis and Recognition A ICDC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A ICD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base Theory A ICECC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Complex Computer Systems A ICER International Computing Education Research Workshop A ICG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id Computing A ICIA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A ICIP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 A ICL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ogic Programming A ICMA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 Agent Systems A ICNN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 A ICN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 Protocols A ICONI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 ICP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Processing A ICP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 A ICS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percomputing A ICSC2 International Computer Symposium Conference A ICS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Software Maintenance A ICSO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 Oriented Computing A ICS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Process A ICSP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curity in Pervasive Computing A ICSR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Reuse A ICTL International Coference on Temporal Logic A IDA Intelligent Data Analysis A IEEE-Alife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rtificial Life A IEEE-CEC Congres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 IEEE-MM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Computing and Systems A IEEETKDE 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A IFIP_WG 11.3 IFIP WG 11.3 Working Conference on Data and Applications Security (was IFIP-DBSEC) A IJCNLP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 IJCNN IEEE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 A ILPS International Logic Programming Symposium A IM IFIP/IEE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dd years sharing with NOMS) A IMC Internet Measurement Conference A INTERACT IFI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A IPCO MPS Conference on integer programming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A IPDPS IEEE International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Processing Symposium (was IPPS and SPDP) A ISAA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lgorithms and Computation A IS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A ISES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mpirical Software Engineering A ISMB Intelligent Systems in Molecular Biology A ISR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obotics A ISSCC IEEE 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 A ISSR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obotics Research A ISSR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oftware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 ISSTA Internation Symposium on Software Testing and Analysis A IST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A ISTCS Israel Symposium on Theory of Computing and Systems A ISWC International Semantic Web Conference A ITiCSE Annual Conference on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A IT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A IUI Intelligent User Interfaces A IVCNZ 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 Conference A JELIA Logic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uropean Conference A JICSLP/ICLP/ILP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ymposium on Logic Programming (Joint) A K-CAP Knowledge capture A LCN IEEE Conference on Local Computer Networks A LCTES ACM SIGPLAN Conference on Languages, Tools, and Compilers for Embedded Systems A LPAR Logic Programming and Automated Reasoning A LPNM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ogic Programming and Non-monotonic Reasoning A MASCOTS Symposium Model Analysis Simulation of 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s A MAS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Ad-hoc and Sensor Systems A MassPar Symposium on Frontiers of Massively Parallel Processing A MICRO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architecture A Middleware ACM/IFIP/USENIX th International Middleware Conference A MIR ACM SIGMM International Woekshop on Multimedia Information Retrieval A MMCN ACM/SPIE Multimedia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A MMSP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ultimedia Signal Processing A MOBIHOC ACM Symposium of mobile and ad hoc computing A MobileHC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with Mobile Devices and Services A Mobiquitou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and Ubiquitous Systems: Networks and Services A Mobisys ACM SIGMOBIL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systems,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A MODEL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formerly UML) A MSWIM ACM/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ling,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Wireless and Mobile Systems A NAACL 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 NDSS Usenix Networked and Distributed System Security Symposium A Net Object Days Includings MATES, ENASE etc. A NetStore Network Storage Symposium A Networking 200X IFIP Networking 200X A NOSSDAV Network and OS Support for Digital A/V A NSDI Symposium on Networked System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 OPENARCH IEEE Conference on Open Architecture and Network Programming A P2P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er-toPeer Computing A PAC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Architecture and Compilation Techniques A PADL Practical Aspects of Declarative Languages A PADS ACM/IEEE/SCS Workshop on Parallel Distributed Simulation A PAKDD Pacific-Asia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A PDC Participatory Design Conference A PEPM ACM SIGPLAN Workshop on Partial Evalutation and Program Manipulation A PERFORMANCE IFIP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ing Performance, Modelling,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A PG Pacific Graphics A PKDD European Conference 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 A PPoPP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Parallel Programming A PPSN Parallel Problem Solving from Nature A PRO-VE IFIP Working Conferences on Virtual Enterprises A PT Performance Tools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 Techniques Tools for CPE A QoSA Conference on the Quality of Software Architectures A QSIC International Quality Software Conference A RAID Symposium on Recent Advances in Intrusion Detection A RANDO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andomization and Computation A RE IEEE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A RECOMB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Comp Molecular Biology A RoboCup Robot Soccer World Cup A 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liable Software Technologies A RT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writing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A RTAS IEEE Real-Time and Embedded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Symposium A SP IEEE Symposium on Security and Privacy A SARA Symposium on Abstraction, Reformulation and Approximation A SAS Static Analysis Symposium A S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of Satisfiability Testing A SCA ACM SIGGRAPH/Eurographics Symposium on Computer Animation A SC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s Computing A SCG ACM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Geometry A SCOPES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oftware and Compilers for Embedded Systems A SDM SIA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 A SDSDI Unix Symposium on Operating System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 SIGCSE ACM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Conference A SMS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oftware Metrics A SPAA Symposium on Parallelism in Algorithms and Architectures A SPICE Software Process Improvement and Capability Determination A SRDS Symposium on Reliable Distributed Systems A SSDB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and Statistical Data Base Management A SSPR Structural and Statistical pattern recognition A SSR ACM Symposium on Software Reusability A SST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patial Databases A STACS Symposium on Theoretical Aspects of Computer Science A SUPER ACM/IEEE Supercomputing Conference A SWAT Scandinavian Workshop on Algorithm Theory A TABLEAUX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orem Proving with Analytic Tableaux and Related Methods A TACAS Tools and Algorithms for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Systems A TARK Theoretical Aspects of Rationality and Knowledge A TIM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mporal Representation and Reasoning A TREC Text Retrieval Conference A UIST ACM Symposium on User Interface Software and Technology A U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ser Modelling A USENIX USENIX An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 A USENIX-Security Usenix Security A USITS Unix Symposium on Internet Technologies A VCIP SPI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sual Communications and Image Processing A VIS IEEE Visualization A VL/HCC IEEE Symposium on Visual Languages and Human-Centric Computing (was VL) A VLSI IEEE Symposium VLSI Circuits A VMCAI Verification, Model Checking and Abstract Interpretation A WACV IEEE Workshop on Apps of Computer Vision A WADS Workshop on Algorithms and Data Structures A WICSA EEE/IFIP Working Conference on Software Architecture A WIS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 WoWMoM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 World of Wireless, Mobile and Multimedia Networks A WPHO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orem Proving in Higher Order Logics A AAAAEC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pplied Algebra, Algebraic Algorithms and Error-Correcting Codes B AAIM Conference on Algorithmic Aspects in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B ACAL Australian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Life B ACCV Asi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B ACE Australasi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B ACIS Australasi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B ACISP Australasi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Privacy B ACIVS Advanced Concepts for Intelligent Vision Systems B ACOSM Australian Conference on Software Metrics B ACRA Australian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B ACS Australian Supercomputing Conf B ACSAC Australasian Computer Systems Architecture Conference (now Asia-Pacific Computer Systems Architecture Conference) B ACSC Australasian Computer Science Conference B ACSD Application of Concurrency to System Design B ADBIS Symposium on Advances in DB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B ADC Australasian Database Conference B ADCS Australasian Document Computing Symposium B ADHOC-NOW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HOC Networks Wireless B ADT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ed DB Technologies and Integration B AI*IA Congress of the Italian Assoc for AI B A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 (was ICOIN) B AISP Australasia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Privacy B ALEX Algorithms and Experiments B ALG ENGG Workshop on Algorithm Engineering B AL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lgebraic and Logic Programming B ALTAW Australasian Language Techology Association Workshop B AMCIS Americas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B AMOC Asian International Mobile Computing Conferrence B ANALCO Workshop on Analytic Algorithms and Combinatorics B ANNI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in Engineering Conference B ANTS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nt Colony B ANZIIS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nference B AofA Conference on Analysis of Algorithms B AOIR Internet Research B AOIS Agent-Oriented Information Systems Workshop B AOSE Agent-Oriented Software Engineering Workshop B APAMI Asia Pacific Association for Medical Informatics Conference B APBC Asia-Pacific Bioinformatics Conference B APCC IEEE Asia Pacific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B APCHI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Computer Human Interaction B APLAS ASIAN Symposium on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Systems B APNOMS Asia-Pacific Network Operations and Management Symposium B APSEC Asia-Pacific Software Engineering Conference B APWEB Asia Pacific Web Conference B ARA 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ian Robot Association B AR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vailability, Reliability and Security B ASADM Chicago ASA Data Mining Conference- A Hard Look at DM B ASIAN Asian Computing Science Conference B ASS IEEE Annual Simulation Symposium B ASWEC Australian Software Engineering Conference B ASWEC Australian Software Engineering Conference B AUIC Australasian User Interface Conference B AusAI Australian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 AusDM Australian Data Mining Conference B AusWIT Australian Women in IT Conference B AWOCA Australasian Workshop on Combinatorial Algorithms B AWRE Australian Workshop on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B AWTI Argentine Workshop on Theoretical Informatics B BASYS IEEE/IFI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Balanced Automation Systems B BNCOD Britis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bases B Broadnet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roadband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and Systems B CAAI Canadi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nference B CAAN Workshop on Combinatorial and Algorithmic Aspects of Networking B CACSD IEEE/IFAC Joint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Control B CAIA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Applications B CATS Computing: The Australasian Theory Symposium B CCA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Applications B CCCG Canadian Conferenceon Computational Geometry B CCW IEEE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Workshop B CD IFIP/ACM Working Conference on Component Deployment B CEA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ail and Anti-Spam B CEC/EEE IEEE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merce Technology and Enterprise Computing, e_Commerce and e-Services B CGA Workshop on Computational Geometry and Applications B CHES Cryptographic Hardware and Embedded Systems B CIA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ple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utomata B CIAC Italian Conference on Algorithms and Complexity B CICLING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ext Processing and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B CISTM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B CITB Complexity and information-theoretic approaches to biology B COCOA Conference on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B COMA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Data B COMMONSENSE Symposium on Logical Formalizations of Commonsense Reasoning B CompLif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Life Science B COMPSAC International Computer Software and Applications Conference B CONPA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ctor and Parallel Processing B CPM Combinatorial Pattern Matching B CSL, 2 th Annu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Logic B DAC Digital Arts and Culture B DAFX Digital Audio Effects Conference B DAIS IFI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Applications and Inoperable Systems B DaWaK Data Warehous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B DBIS International Baltic Conference on Database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B DCOSS IEEE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in Sensor Systems B DICTA Australian Pattern Recognition Society Conference B DISRA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istributed Intelligent Simululation and Real-Time Applications B DITW Internationale Tagung Wirtschaftsinformatik B DLT Developments in Language Theory B DMTC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crete Mathematics and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B DNA Meeting on DNA Based Computers B DSOM IFIP/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istributed Systems Operations and Management B DS-RT Distributed Simulation and Real-time Applications B DSS Distributed Simulation Symposium B DX Diagnostics B DYSPAN IEEE Dynamic Spectrum Access Networks B ECAIM European Conference on AI in Medicine B ECAL European Conferene on Artificial Life B ECBS Annual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Workshop on the Engineering of Computer Based Systems B ECCB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Biology B ECEG Eurpopean Conference on e-Government B ECIME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B ECIR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Retrieval B ED-MEDIA 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Multimedia, Hypermedia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 EDOC The Enterprise Computing Conference B EEE IEEE e-technology, e-service and e-commerce conference B EGC European Grid Conference B Emnets IEEE Embedded Sensor Networks Worskhop B EPIA Portuguese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 E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ceptual Modeling B ERCIM/CSCLPERCIM Annual Workshop on Constraint Solving and Contraint Logic Programming B ESEA Euromicr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 B ESEC European Software Engineering Conference B ESM European Simulation Multiconference B ESS European Simulation Symposium B EuAda Ada-Europ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liable Software Technologies B EUROGP European Conference on Genetic Programming B EuroPDP EUROMICRO Conference on Parallel, Distributed and Network-Based processing B EUSIPCO European Signal Processing Conference B EWLR European Workshop on Learning Robots B FASE Fundamental Approaches to Software Engineering B FCKAML French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Machine Learning B FCT Fundamentals of Computation Theory B FE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rmal Engineering Methods B FEWFDB Far East Workshop on Future DB Systems B FIE Frontiers in Education B FINCRY Financial Cryptography B FOSSACS Foundations of Software Science and Computational Structures B FSENCRY Fast Software Encryption B FTP International Workshops on First-Order Theorem Proving B FTRTFT Formal Techniques in Real-Time and Fault Tolerant Systems B FUN Conference on fun with algorithms B GECCO Genetic and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s B GLOBECOM IEEE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B GMP Geometry Modeling and Processing B GPC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erative Programming and Component Engineering B HASE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High Assurance Systems Engineering B HICSS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B HLT Human Language Technologies B HPC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B HPSR IEEE Workshop on High Performance Switching and Routing B IAAI Innovative Applications in AI B ICA3PP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lgorithms and Architectures for Parallel Processing B ICAI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Law B ICAN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B ICASSP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B ICATP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Application and Theory of Petri Nets B ICCB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ase-Based Reasoning B ICCBS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TS-Based Software Systems B ICC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B ICC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B ICDCN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B ICEBE IEEE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Engineering B ICEIMT International Confernce on Enterprise Integration and Modelling Technology B ICEI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 B ICG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etic Algorithms B ICG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aph Transformations B ICICSe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Security B ICM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Expo B ICM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agent Systems B ICON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s B ICPAD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B ICRA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B ICSC International Computer Science Conference B ICSE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Advances B ICSE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Security B IC-Sof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and Data Technologies B ICTAC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Theoretical Ascpects of Computing B ICTAI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ools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 ICW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Services B IDEAS International Database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 Symposium B IE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B IEAA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xpert Systems B IEEE RFI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B IEEE-IV Intelligent Vehicles Conference B IFM Integrated Formal Methods B IFSA IFSA World Congress B IJCNLP2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B ILP Inductive Logic Programming B IN IEEE Intell Network Workshop B INBS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eligence in Neural Biological Systems B INET Internet Society Conference B INFH Workshop on Information Hiding B InSITE Informing Science and IT Education Conference B IPCCC IEEE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B IRI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Seminar in Scandinavia B IRMA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B IROS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B ISCC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ers Communications B ISCI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B ISEAT Integration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Agent Technology B ISIC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Control B ISM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mory Management B ITC IEEE International Test Conference B IWANN International Work-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and Natural Neural Networks B IWCAS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umpter-Aided Software Eng B IWCMC ACM Internation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Conference B IWPEC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Parameterized and Exact Computation B JCSC Journal of Computing Science in Colleges (conference proceedings) B JMLC Joint Modular Languages Conference B K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Based and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and Engineering Systems B KI German AI conference B Koli Calling Baltic Sea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Education Research B LATI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tin American Theoretical Informatics B LDTA Language Descriptions, Tools and Applications B LENLS Logic Engineering of 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 B LFCS Logical Foundations of Computer Science B LOPSTR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ogic-based Program Synthesis and Transformation B LPMA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Logic Programming and Multi-Agents B M2VIP Mechatronics and Machine Vision in Practice B MATES German conference on Multi-Agent system Technologies B MCU Universal Machines and Computations B MD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Data Access/Management (MDA/MDM) B MEDINFO World Congeress on Medical Informatics B MEGA Methods Effectives en Geometrie Algebrique B MFCS Mathematical Foundations of Computer Science B MLMI Joint workshop on Multimodal Interaction and Related Machine Learnig Algorithms B MMM Multimedia Modelling B MPC Mathematics of Program Construction B MPC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ssively Parallel Computing Systems B MPPOI Massively Parallel Processing Using Optional Interconnections B NCC National Conference Communications B NGDB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ext Generation Data Base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B NOMS IEEE Network Operations and Management Symposium B NORDCHI Norwegian Computer Human Interaction B ODP IFI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 Distributed Processing B OPODI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inciples of Distributed Systems B OZCHI Australian Computer Human Interaction Conference B PACES Pacific Asian Conference on Expert Systems B PACIS Pacific Asia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B PACLIC Pacific Asia Conference on Language,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 B PACLING Conference of the Pacific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B PAM Passive and Active Measurement Conference B PASTE ACM SIGSOFT Workshop on Program Analysis for Software Tools and Engineering B PATAT Practice and Theory of Automated Timetabling B PDC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Applications and Technologies B PIMRC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onal and Indoor Mobile Radio Conference B PKAW Pacific Rim Knowledge Acquisition Workshop B PKC Public Key Cryptosystems B PLILP Symposium on Programming Language Implementation and Logic Programming B PPD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Declarative Programming B PPIG Annual PPIG Workshop B PRICAI Pacific Ri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 PRIMA Pacific Ri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ulti-Agents B PROFES Product Focused Software Process Improvement B PROSi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oftware Process Simulation and Modeling B PSI Ershov conference B Qsin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Quality of Service in Heterogeneous Wired/Wireless Networks B QualI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IT IT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B REFSQ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Foundation for Software Quality B RID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esearch Issues in Data Engineering B RSA RSA Conference (a security conference) B RTCS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al-Time and Embedded Computing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B SAC ACM Symposium on Applied Computing B SAFECOM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afety, Reliability and Security B SAFEProcess IFAC Symposioum on Fault Detection, Supervision and Safety of Technical Processes B SAGA Symposium on Stochastic Algorithms, 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s B SBBD Brazilian Symposium on Databases B SCAI Scandinavian Conference on Artifical Intelligence B SCRAA Smart Card Research and Advanced Application Conference B SCSC Summer Computer Simulation Conference B SEAL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Simulated Evolution Learning B SEC IFIP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Security Conference B SECON IEEE Conference on Sensor, Mesh and Ad Hoc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B SecureComm IEEE/CreateNe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curity and Privacy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B SECURITY Usenix Security Symposium B SEE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Practice B SEF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Formal Methods B SEK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B SEQAP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quenc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B SIGCHI-NZ International NZ Conference on Computer-Human Interaction B SIGOPS-EW ACM SIGOPS European Workshops B SIROCCO Colloquium on Structur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omplexity B SMC IEEE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B SOFTCOMM Conferenceon Software in Tcomms and Comp Networks B SoMe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Methods and Tools B SPEC Workshop on Security and Privacy in E-commerce B SPICIS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Intelligent System B SPIR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ing Processing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B SST Australasian Speech Science Technology B STEP Softwar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Conference B SWD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Development B TOOLS Technology of object-oriented languages and systems B UKAIS UK Academy of Information Systems conference B UKSS United Kingdom Systems Society B UMC Unconventional Models of Computation B UML Unified Modelling Language B VAPP Vector and Parallel Processing B VDB Visual Database Systems B V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rtual Execution Environments B VTC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B WABI Workshop on Algorithms in Bioinformatics B WAE Workshop on Algorithm Engineering B WAIS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Statistics B WCES World Congress on Expert Systems B WCNC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 B WCNN World Congress on Neural Networks B WCRE IEEE Working Conference on Reverse Engineering B WCSS World Congress on Systems Simulation B WCW Web Caching Workshop B WDAG Workshop on Distributed Algorithms (DISC since 1998) B WG Workshop on Graph Theory B WI IEEE/WIC/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Intelligence B WiOp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 in Mobile, Ad Hoc, and Wireless Networks B WoLLIC Workshop on Logic, Language,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 B WORDS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Object-Oriented Real-Time Dependable Systems B WSC Winter Simulation Conference B AdCo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C AEN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AI, Exp Sys Neural Networks C AI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Informatics C AI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Applications Conference C AI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Law C AIS Advances in Intelligent Systems C AIS SIGED:IAIM 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cs Education Research C AIS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 AMAST Algebraic Methodology and Software Technology C ANNES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d Expert systems C APCOMin Application of Computers and Operations Research in the Minerals Industries C APORS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Asian-Pacific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ies C APPIA/GULP/PRODE Joint Conference on Declarative Programming APPIA-GULP-PRODE C AQSDT Symposium on Assessment of Quality S/W Dev Tools C ARTDB Active and Real-Time Database Systems C ARVLSI Advanced Research in VLSI C ASC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Soft Computing C ASM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imulation and Modelling C BC IFI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roadband Communications C BECC Bled Electronic Commerce Conference C BIBE IEEE Bioinformatics and Bioengineering C CAADRIA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in Asia C CAINE ISC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C CAT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C CATE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C CCRTS International Command and Control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Symposium C CCTAF Intelligent Multimedia,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Future C CDB Constraint Databases and Applications C CHP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C CIBCB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n Bioinformatics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y C CIEAEM Conference of the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pour l'Etude et l'Amelioration de l'Enseignement des Mathematiques C CIMC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for Modelling, Control and Automation C CIRSY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C CIS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mage Science, Systems and Technology C CODA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operative Database Systems for Advanced Applications C CollECTeR Collaborative Electronic Commer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C COMPDE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Design C COMSWARE te-Net/IC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System softWAre and MiddlewaRE C CPD Constraint Programming Day C CryPAC Cryptography Policy and Algorithms Conference C CSEE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 C CSICC International CSI Computer Conference C CTAC Computational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Conference C Cx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lex Systems C DASD Symposium on Design,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Distributed Systems C DASWIS Data Semantics in Web Information Systems C DBPL Databases and Programming Language C Dcw Distributed Communities on the Web Workshop C DICTA/IVCNZ Joint DICTA IVCNZ C DMDW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Data Warehouses C DMKD Workshop on Research Issues in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C DOLAP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ata Warehousing and OLAP C DSA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base Systems for Advanced Applications C DSI Annual Meeting of the Decision Sciences Institute C DSLSE Domain - Specific Languages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C DSTK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cision Support Through Knowledge Management C DTVE Workshop on Database Technology for Virtual Enterprises C DVAT Information Systems Technologies /SPIE Conference on Digital Video Compression Algorithms Techniques C EFIS/EFDBS Engineering Federated Information (Database) Systems C EFTF/IFCS Joint Meeting of the European Frequency and Time Forum and 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n C EICAR European Institute for Computer Anti-Virus ResearchEICAR Conference C EKM European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C EMBC The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C EMCIS European Mediterranean Info Systems C EP Annual Conference on Evolutionary Programming C ESCAPE Symposium On Combinatorics, Algorithms, Probabilistic and Experimental Methodologies C ETHICOM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ocial and Ethical Impacts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 EUFIT European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Techniques and Soft Computing C EuroBot European Workshop on Advanced Mobile Robots C EWCG European Workshop on Computational Geometry C FATES A Satellite workshop on Formal Approaches to Testing of Software C FIRA FIRA Robot World Congress C FMICS Int. Workshop on Formal Methods for Industrial Critical Systems C FMOO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rmal Methods for Open Object-Based Distributed Systems C FMP Formal Methods Pacific C FMSEDS Formal Method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Defence Systems Workshop C FOOL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Foundations of Object-Oriented Languages C FQAS Flexible Query-Answering Systems C FTJP Workshop on Formal Techniques for Java Programs C FUS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Fusion C GeoCom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Computation C GOR Conference on Operations Research C HASKELL Haskell Workshop C HC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C HealthCo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nterprise Networking and Computing in Health Care Industry C HIC Health Informatics Conference C HLPP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igh-level parallel programming and applications C HP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C IADIS AC IADI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pplied Computing C IAIF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Image Analysis and Information Fusion C IAIM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 IAS IEEE Industry Applications Society Annual Conference C IAT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Agent Technology C IAWTI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Agents, Web Technologies, and Internet Commerce C IBIMA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 I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net Computing C ICA IFAC Conference on Automation C IC-A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 ICANNG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d Genetic Algorithms C ICAPRD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Digital Techniques C ICCIM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C ICCI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 ICCS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C ICEB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C ICE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C ICECom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merce C IC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C ICI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Systems C ICIT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C ICMS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ling, Simulation and Optimisation C ICOT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timization: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C ICSRI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Research, Informatics and Cybernetics C ICSSE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oftwar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their Applications C ICT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 C ICV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rtual Storytelling C IDC IEEE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Decision and Control C IDE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Data Engineering and Automated Learning C IDFC IDF Congress C iEMSs Intenational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and Software Society C IFAC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utomatic Control World Congress C IGARSS IEEE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C IICISA International ICSC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C IICS Innovative Internet Computer Systems C IIWAS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Web-based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C IMSA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net, Multimedia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C INA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cations of Prolog C Interspeech Interspeech C IPMU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of Uncertainty C IP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Processing Systems C IPythC International Python Conference C IRITA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Regional Areas Conference C ISAS-SCI World Multiconference on Systemics, Cybernetics and Informatics C ISAVII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udio, Video, Image Processing and Intelligent Applications C ISC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Control C ISDSS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C ISECON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 Conference C ISF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uture Software Technology C ISIMP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Multimedia, Video and Speech Processing C ISITA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C ISORC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bject-Oriented Real-Time Distributed Computing C I-SP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arallel Architectures, Algorithms and Networks C ISS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atic Analysis C ISSD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patial Data Infrastructures C ISSDQ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patial Data Quality C ISS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ystem Synthesis C ISW Information Security Workshop C ITHE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T Based Hig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 ITiR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Regional Areas Conference C ITIS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C ITW IEEE Information Theory Workshop on Detection, Estim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Imaging C IWC International Web conference C IWCC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luster Computing and the Grid C IWDO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istributed Object Management C IW-MMDBMS Int. Workshop on Multi-Media 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s C JCIS Joint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s C JECGI Joint European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o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C JFPLC International French Speaking Conference on Logic and Constraint Programming C JHPC Workshop On Java For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C JURIX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gal Knowledge-based Systems C KAW Knowledge Acquisition, Modeling and Management Workshop C KDDMBD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in Biological Databases Meeting C KDEEW IEEE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Exchange Workshop C KDEX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Exchange Workshop C KRDB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Meets Databases C LL Workshop on Logic and Learning C LANMAN IEEE LAN/MAN Workshop C LARC NASA LaRC Formal Methods Workshop C LawTech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Law and Technology C LCCS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Logic and Complexity in Computer Science C LI Law via the Internet C LOCALGOS Workshop on Localized Alg. and Protocols for Wireless C LREC Language Resources and Evaluatin Conference C MDDS Mobility in Databases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C MDSRIA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ultimedia Data Storage, Retrieval,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s C METRICS (several conferences of these name - can't rank) C MEWS Mining for Enhanced Web Search C MIC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l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C MM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in Education C MobiDE Workshop on Data Engineering for Wireless and Mobile Access C MODSIM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C MODSS Multiple Objectiv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Conference C MPOOL Workshop on Multiparadigm Programming with OO Languages C MS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C MSO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ling, Si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C MTN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Networks and Systems C MVSP Intelligent Multimedia, Video and Speech Processing Symposium C NAFIPS North American Fuzz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ociety Conference C NAISO NAISO Congress on Autonomous Intelligent System C NCA ? C NCCIS 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C NDB National Database Conference (China) C NeMLaP Joint Conference on New Methods in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Computational Natural Language Learning C NFM The Northern Formal Methods Workshops C NHIC National Health Informatics Conference C NLDB Applications of Natural Language to Data Bases C NNSP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Neural Networks for Signal Processing C NPDP Annual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s,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s C NPS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ural, Parallel and Scientific Computations C NRDM Workshop on Network-Related Data Management C OASIS Organisations and Society in Information Systems Workshop C OESS/IOCC/ACOFT Joint OECC, IOCC ACOFT C OODBS Workshop on Object-Oriented Database Systems C OOI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bject Oriented Information Systems C ORPA Conference on Operational Research Practice in Africa C OTA Optimization: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C PI PACES ICIL C PAAM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Agents and Multi-Agent Technology Conference C PADO Symposium on Programs as Data Objects C PAP/PACT Practical Aspects of PROLOG/Constraint Technology C PARCO Parallel Computing C PAWEC Pacific-Asia Workshop on Electronic Commerce C PCNS SPIE - Conference on Performance and Control of Network Systems C PCS International Picture Coding Symposium C PCW International Parallel Computing Workshop C PDCN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and Networks C PDCS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and Systems C PDIS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Information Systems C PDP International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Processing Symposium C PDPT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Processing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C PECCON Joint AUPEC EECON C PHYSDE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ysical Design C PMIP IEEE Pacific-Rim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C PPCIS Pan Pacific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C PSB Pacific Symposium on Biocomputing C PS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bability, Statistics and Operational Research C PTPC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Practice and Theory in Public-Key Cryptography C QuantCo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xperimental Implementation of Quantum Computation C RF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AD/CAM, Robotics Factories of the Future C RM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Manufacturing C ROVPI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C RS Annual Convention for Survey, Mapping and Remote Sensing C RTDB Workshop on Real-Time Databases C SAR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utomation and Robotics in Construction C SCW IEEE Workshop on Speech Coding C SE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C SEA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 C SECRYP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Cryptology C SEET 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nference C SELCRYP Annual Workshop on Selected Areas in Cryptography C Sensor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C SFP Scottish Functional Programming Workshop C SimTecT Simul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 Conference C SInT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Theory C SIP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gnal and Image Processing C SIRC Spatial Information Research Centre Colloquium C SIST 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ference C SITE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Conference C SPDS ACM Symposium on Principles of Database Systems C SQC Software Quality Conference C SQ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Quality Management C SREIS Symposium on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C SRIG-ET Software Education Conference C SSC IFAC Conference on System Structure and Control C SSGR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Infrastructure for Electronic Business, Science, and Education on the Internet C SSS Symposium on Stabilization, Safety, and Security of Distributed Systems C ST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Thinking in Management C SYSSY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ystem Synthesis C TAKMA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C T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chnology Education C TENCON IEEE Region Ten Conference C TIDSE Technology for Interactive Digital Storytelling C VDbS IFIP Working Conference on Visual Database Systems C VDEA SPIE Conference on Visual Data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C VIIP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sualization, Imaging, and Image Processing C VIP Pan-Sydney Area Workshop on Visu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 VIS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sual Information Systems C VLFM Visual Languages and Formal Methods C VLSI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LSI Design C VSM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rtual Systems and MultiMedia C W2GIS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eb and Wireles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C WAIM Inter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Ag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 WALCOM Workshop on Algorithms and Computation C WAW Workshop on Algorithms and Models for the Web-Graph C WCC World Computer Congress C WCCE World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C WDSI Western Decision Sciences Institute Conference C WebDB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Web and Databases C WEBI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C WebNet World Conference on the WWW and Internet C WEC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ntertainment Computing C WFLP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Functional and (Constraint) Logic Programming C WHIS Workshop on Hybrid Intelligent Systems C WICS International Computer Symposium Workshop C WIDM ACM Workshop on Web Information and Data Mangement C WMSCI World Multiconfs on Systems, Cybernetics Informatics C WoPP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Processing Workshops C WORLDCOMP World Congress in Computer Science, 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Computing C WTASA Workshop on Theoretical and Algorithmic Aspects of Sensor and Ad-hoc Networks C WWC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wide Comput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C ZB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Z and B Users C ZU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Z Users C ZUSE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Z Users C Informatics in Education (journal, congress, symposium, etc all under this name - can't rank) C ACAC Australasian Computer Architecture Conference L ACCMCC Australasian Conference on Combinatorial Mathematics and Combinatorial Computing L ACEC Australasia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Conference L ACID Algorithms and Complexity in Durham L ACKMIDS Australian Conference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ntelligent Decision Support L ACMA Australasian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 L ACNN Australian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 L ACSSC Asilomar Conference on Signals, Systems and Computing L AFETE Asia-Pacific Forum 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L AICE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Computer Ethics Conference L AICEC AICEC Conference L AJWIES Australia-Japan Joint Workshop on Intelligent and Evolutionary Systems L AKAW Australian Knowledge Acquisition Workshop L ANZMODS The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Society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Meeting L APCHDL Asia Pacific Conference on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s L APDSI Asia Pacific Decision Science Institute Conference L APRTS Australasian Conference on Parallel and Real-Time Systems L APSEC/ICSC Asia-Pacific Software Engineering Conference and International Computer Science Conference L ARSC Australasian Remote Sensing Conference L ASCILIT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asian Society for Computers in Learning in Tertiary Education L ASDAC Asia Pacific 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 L ASIV Australian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Visualisation L ASOR 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ian Society for Operations Research L ATNAC Australian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 Conference L AUCADC Apple University Consortium Academic Developers Conference L AuCSS Australasian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Conference L AURISA Australasian Urban and Reg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Association Conference L AuRW Australasian Refinement Workshop L AusWeb Australian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 L AUUG Australian UNIX Users Group National Conference L AUUG/APWEB Joint Australian Unix Users' Group and Asia Pacific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 L AWOCA Australasian Workshop on Combinatorial Algorithms L AWSA Australian Workshop on Software Architecture L BCS-FMW British Computer Society Formal Aspects of Computing Science Specialist Group Workshop L CanaDAM Canadian Discrete and Algorithmic Mathematics Conference L CEG Computing in Education Group of Victoria Conference L COMPUMOD Australasian Compumod Users' Conference L CSR Computer Science Symposium in Russia L DITAM Doing IT at Melbourne L DIVC Joint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Bienni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 L FlAIRS Florid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Society Conference L GCCCE Global Chinese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L ICC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Computing L ICTCS Italian Conference on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L IDC(W) International Database Conference (HK CS) L IDEAW Integrated Data Environments Australia Workshop L INDOCRYP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yptology in India L MADYMO Australian MADYMO Users Meeting L MATLAB Australian MATLAB Conference L MCDA Australian Workshop on Mobile Computing, Databases and Applications L MCSpo Australian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port L MICC/ISPACS Joint IEEE Malaysi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and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Intelligent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L NACCQ 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Computing Qualifications L NORDSEC Nordic Workshop on Secure IT Systems L ODLA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Bienniel Forum L PACCS Post-Graduate ADFA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L SCSS Australian Workshop on Safety Critical Systems and Software L UWACS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Computer Science Research Conference L WarSec Australian Information Warfare Security Conference L WAWISR Western Australian Workshop o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L WIC Australasian Women in Computing Workshop L
个人分类: 科研论文|28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CS 国际会议
guoguanfei 2015-10-12 17:14
序号 会议名称 会议介绍 代表领域 1 ACM SIGCOMM: ACM Conf on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s, Protocols Apps ACM的旗舰会议之一,也是网络领域顶级学术会议,内容侧重于有线网络,每年举办一次,录用率约为10%左右。 网络通信领域 2 IEEE INFOCOM: Th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IEEE计算机和通信分会联合年会,由IEEE计算机通信技术委员会和IEEE通信协会联合举办,是信息通信领域规模最大的顶尖国际学术会议,录用率约为16%左右。这个每年一度的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计算机通信,重点是流量管理和协议。 网络通信领域 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IEEE国际通信大会,是IEEE通信学会的两大旗舰会议之一。每年举办一次,录用率约为30%左右。 网络通信领域 4 IEEE Globecom: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IEEE全球电信会议,IEEE通信学会的两大旗舰会议之一。覆盖包括语音、数据、图像和多媒体通信等热点问题的技术和其它活动。GLOBECOM每年一次,一般都在十一月举行,录用率约为30%-40%。 网络通信领域 5 IEEE ITC: International Test Conference 创始于1970年,是测试领域顶级学术会议,对工业界影响巨大。每年举办一次,近年参会人员规模达到数千人。 网络通信领域 6 IEEE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pendable Systems and Networks IEEE可靠系统和网络会议,是IEEE容错计算技术委员会主办的最重要的国际会议,也是可靠系统和网络领域历史最悠久,地位非常高的学术会议。 网络通信领域 7 ACM MobiCo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无线网络领域顶级会议,录用率约为10%,每年举行一次。 无线网络领域 8 ACM SIGMETRICS: Conference on Measurement and Modeling of Computer Systems 偏重于建模和测量的重要国际会议,内容覆盖系统和网络,录用率为10%左右。 网络通信领域 9 MOBIHOC: ACMInternationalSymposiumon MobileAdHocNetworkingandComputing 无线网络领域新兴的重要国际会议,内容侧重于adhoc网络。 无线网络领域 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由IEEE主办,开始于1979年,从84年起每年举办一次。这是分布式计算系统领域中历史最悠久的会议。录用率约为18%左右。 分布式计算系统领域 11 IMC: Internet Measurement Conference 网络测量领域顶级的专业会议 网络测量 12 ICCV: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领域顶级国际会议,录取率20%左右,2年一次,中国大陆每年论文数不超过10篇 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多媒体计算 13 CVPR: IEEE Conf on Comp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领域顶级国际会议,录取率25%左右,每年一次,中国大陆每年论文数不超过20篇 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多媒体计算 14 ECCV: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领域顶级国际会议,录取率25%左右,2年一次,中国大陆每年论文数不超过20篇 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多媒体计算 15 DCC: Data Compression Conference 领域顶级国际会议,录取率很低,每年一次,目前完全国内论文极少 数据压缩 16 ICM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领域顶级国际会议,录取率25%左右,2年一次,目前完全国内论文很少 机器学习,模式识别 17 NIPS: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领域顶级国际会议,录取率20%左右,每年一次,目前完全国内论文极少(不超过5篇) 神经计算,机器学习 18 ACM MM: ACM Multimedia Conference 领域顶级国际会议,全文的录取率极低,但Poster比较容易 多媒体技术,数据压缩 19 IEEE ICI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 图像处理领域最具影响力国际会议,一年一次 图像处理 20 IEEE IC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and Expo 多媒体领域重要国际会议,一年一次 多媒体技术 21 IEEE VR:IEEE Virtual Reality IEEE虚拟现实会议,每年一次 虚拟现实领域 22 ACM VRST:ACM Virtual Reality Software and Technology 虚拟现实软件与技术ACM年会,一年一次 虚拟现实领域 23 CGI:Computer Graphics International 国际图形学会议,一年一次 图形学领域 24 ACL: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国际计算语言学会年会,是本领域最权威的国际学术会议之一,每年举办一次 计算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 25 COL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计算语言学会议,也是本领域最权威的国际学术会议之一,两年一次 计算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 26 IEEE ICASS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是语音和声学信号处理领域最权威的国际学术会议之一,也是图像、视频信号处理领域的权威会议之一,每年举办一次 信号处理 27 IJCNLP: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自然语言处理亚洲联盟主办的国际会议,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亚洲区域最有影响的学术会议,基本是每年举办一次 自然语言处理 28 IEEE/ACM 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 顶级会议,在美国召开 IC设计领域 29 IEEE VLSI Test Symposium 一级会议,在美国召开 测试领域 30 IEEE/ACM Design, Automation and Test in Europe 一级会议,在欧洲召开 设计和测试领域 31 IEEE Asian Test Symposium 一级会议,在亚洲召开 测试领域 32 Ubicom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biquitous Computing 国际普适计算年会,本领域最权威的学术会议之一,每年一次 普适计算 33 PerCom: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vasiv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本领域最权威的学术会议之一,每年一次 普适计算 34 EUC: The IFI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bedded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普适计算与嵌入式系统峰会,一年一次,不仅仅是学术讨论,也有工业界和政府代表参加 普适计算与嵌入式系统 35 ICP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vasive Services 普适计算与服务会议,一年一次 普适计算 36 SenSys,ACM Conference on Embedded NEtworked Sensor Systems ACM主办传感器网络最有影响力的会议,由SIGCOMM, SIGMOBILE, SIGARCH, SIGOPS, SIGMETRICS, SIGBED等ACM的Special Interest Groups提供学术资助。从2003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4届:03年收录24篇;04年收录21篇;05收录21篇文章;06年24篇收录文章。目前只能查到2004年的录用率,为14.5%。 传感器网络 37 SECON, IEEE Communication Society Conference on Sensor and Ad Hoc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由IEEE发起的会议,基本每年举行一次。近三年的录取率(04,05,06)分别为18.1% 27.2%和25.9% 传感器网络 38 MAS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Ad hoc and Sensor Systems 由IEEE、DARPA、 NSF和Army Research Office 发起的国际会议,基本每年举行一次。2006年录用率24% 传感器网络 39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 每年11月举行(始于1989年), Conference on High Performance Networking and Computing , http://www.sc-conference.org/ 高性能计算 40 CLUSTER 4, IEEE Int’l Conf. on Cluster Computing, http://grail.sdsc.edu/cluster2004/ 高性能计算 41 HPDC-, th IEEE Int’l Symp. on High-Performance Distributed Computing, Honolulu. http://hpdc13.cs.ucsb.edu 高性能计算 42 NASA/IEEE Conference on Mass Storage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MSST4) , 每年一次,http://storageconference.org/ 高性能计算 43 SuperComputing: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高性能计算机方向公认的高水平会议之一,第一届会议是1988年,每年11月举行,4、5月份投稿。会议内容包括technical and education programs,workshops,tutorials以及展览的一系列活动供与会者参加。SuperComputing“is the one place that attendees can see tomorrow's technology being used to solve world-class challenge problems today”。官方网站为http://www.sc-conference.org 高性能计算 44 IEEE Int'l Conf. on Cluster Computing 该会议一般会以Cluster+年份作为会议名称,比如Cluster 2005。该会议主要讨论商业集群相关技术,包括“To achieve higher performance, scalability, and usabilit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hallenges remain in virtually all areas of cluster computing, including middleware, networking,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 resource management, platform deployment and maintenance, and integration with grid computing”。每年9月份举行,4、5月份投稿。 高性能计算 4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由IEEE主办,开始于1979年,从84年起每年举办一次。这是分布式计算系统领域中历史最悠久的会议。ICDCS provides a forum for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in academia,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to present and discuss their latest research findings on a broad array of topics in distributed computing. 高性能计算 46 IEEE Int'l Symp. On High Performance Distributed Computing This conference is“a forum for presenting the latest research findings on the design and use of highly networked systems for computing, collaboration, data analysis, and other innovative tasks”. 每年6、7月份举行,2月份截稿,3月底确定 高性能计算 4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IEEE/ACM Supercomputing Conference) 高性能计算领域的顶级会议,全世界从事高性能计算事业的每年一次的最重要的盛会之一。每年12月份召开,会上发布TOP500的下半年排名。 高性能计算 48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percomputing 高性能计算领域的顶级会议,全世界从事高性能计算事业的每年一次的最重要的盛会之一。每年6月份召开,会上发布TOP500的上半年排名。 高性能计算 49 IEEE International 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Symposium IEEE和ACM SIGARCH发起的并行处理国际会议。每年一次 高性能计算 5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Processing IEEE发起的并行处理国际会议。每年一次 高性能计算 5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IEEE发起的高性能计算国际会议。每年一次在印度举行。 高性能计算 52 ACM SIGMETRIC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asurement and Modeling of Computer Systems. Performance presents paper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tate of the art, broadly applicable analytic, simulation, and measurement-base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echniques. We are interested in techniques whose aim is to evaluate a system's dependability, security, correctness, or power consumption as well as more traditional performance metric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is work that furthers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s, or that creatively applies previously developed methods to gain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key design trade-offs in complex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高性能计算 53 IEEE Annual Workshops on Workload Characterization. The meeting that began as Workshop on Workload Characterization (WWC) in 1998 is becoming a Symposium. New computer applications and programming paradigms are constantly emerging to complement new and improving technology. The design of next generation microprocessors and computer systems should be based on an understanding of today's emerging workloads. 高性能计算 54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Architecture(ISCA) ISCA is the premier forum for computer architecture research 高性能计算 55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er Architecture(HPCA)   高性能计算 56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architecture (MICRO) The annual MICRO conference (co-sponsored by SIGMICRO) has been a key forum for presenting major breakthroughs in computing architecture, and has established itself as the premier conference on instruction level parallelism. 高性能计算 57 FAST: USENIX Conference on File and Storage Technologies, 存储领域最好的专业会议,该会议只针对存储相关的内容,属于本领域最顶级的会议。录取率非常低,现在的状况是基本上只有美国和加拿大最顶尖的研究小组在上面发表文章。每年举办一届。 存储领域 58 NASA/IEEE Conference on Mass Storage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MSST4) , 存储领域的专业会议,历史很长,在业界比较有影响 存储领域 59 SNAPI ’ 4: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torage Network Architecture and Parallel I/Os, Antibes Juan-les-spins, French, 存储领域较好的专业会议 存储领域 60 IEEE SC: SC-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Networking and Storage Conference 高性能计算领域最好会议之一 存储领域 61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Networking, Architecture, and Storages ( IWNAS ) 国内办的存储领域的国际会议 存储领域 62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nomic Computing ( ICAC ) 自主计算领域的国际专业会议,从2004开始,每年举办一次。针对大规模计算机系统或软件系统而提出的自管理、自配置、自优化、自保护等概念。 自主计算 63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asurements and Modeling of Computer Systems 性能测试、分析与模拟方面的顶级会议。一年一届,已经举办12届 性能研究 64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er Architecture(HPCA) 高性能计算领域最好会议之一,基本上都是最顶尖的研究小组在上面发文章 高性能计算 65 IEEE Int'l Symp. On High Performance Distributed Computing 高性能分布式计算领域的会议,一年一届,已经举办15届 高性能计算 66 IEEE Int'l Conf. on Cluster Computing 集群和高性能计算很有影响的会议 分布式系统 67 USENIX An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 操作系统、体系结构方面最好的会议之一 计算机系统 68 IEEE/ACM Int'l Symp. on Cluster Computing the Grid 集群和网格计算领域很好的会议 集群 69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Architecture ( ISCA ) 系统结构最好的会议,系统结构的旗舰会议。基本上是美国最顶尖的研究小组在上面发表文章,国内的人员很难 系统结构 70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architecture ( MICRO ) 系统结构最好的会议之一。基本上是美国最顶尖的研究小组在上面发表文章,国内的人员很难 系统结构 71 HPCC :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高性能计算领域较高的会议 高性能计算 72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IEEE发起的高性能计算国际会议。每年一次在印度举行。 高性能计算 73 Annual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percomputing ( ICS ) 高性能计算领域的顶级会议,全世界从事高性能计算事业的每年一次的最重要的盛会之一。每年6月份召开,会上发布TOP500的上半年排名。 高性能计算 74 Symposium on Operating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 OSDI ) 操作系统最好的会议和SOSP交替举行,每两年一届,操作系统的旗舰会议。基本上是美国最顶尖的研究小组在上面发文章,其他地区要中极其困难 操作系统 75 ACM Symposium on Operating Systems Principles ( SOSP ) 操作系统最好的会议和OSDI交替举行,每两年一届,操作系统旗舰会议操作系统。基本上是美国最顶尖的研究小组在上面发文章,其他地区要中极其困难 操作系统 76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chitectural Support for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Operating Systems ( ASPLOS ) 操作系统和程序语言最好的会议之一,录取率也非常低,也是基本上只有美国最顶尖的研究小组能够在上面发文,其他地区的极其困难 操作系统,程序语言 77 Workshop on Hot Topics in Operating Systems ( HOTOS ) 操作系统最好的会议之一 操作系统 78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Processing ( ICPP ) 并行计算非常有影响的会议 并行计算 79 Annual IEEE Conference on Local Computer Networks ( LCN )   网络 8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 ICDCS ) 分布式计算非常有影响的会议,每年一次 分布式计算 8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Applications and Technologies ( PDCAT ) 分布式计算很好的会议,每年一次,已经举办7届 分布式计算 82 IEEE International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Processing Symposium ( IPDPS ) 并行与分布式计算领域非常有影响的会议,每年一次 并行与分布式计算 83 ASPLOS: Architectural Support for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Operating Systems ASPLOS是由ACM主办的国际会议,每年一次。主要关注硬件、体系结构、编译、操作系统等研究方向,在国内外学术界很高的影响。 编译技术 84 CAS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ilers, Architectures and Synthesis for Embedded Systems CASES 是 ACM 主办的国际会议,每年一次,主要关注编译器,体系结构和嵌入式系统等研究方向,录取率在 20 %- 30 % 编译技术 85 COD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dware Software Codesign CODES 是 ACM 主办的国际权威会议,每年一次。始于 1994 年。主要关注 hardware/software co-design 和嵌入式系统的 system-level design 。近两年的接收率为 25 %左右。 编译技术 86 DAC: Annual ACM IEEE 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 DAC 是电子电路设计方面的国际权威会议,始于 1984 年。主要关注芯片、电路以及系统设计的新工具和新方法。近两年的接收率为 20 %左右。 编译技术 87 ICF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nctional Programming Functional Programming 方向的国际会议。主要关注 functional programming 的设计、实现、概念和使用。接收率在 30 %左右。 编译技术 88 IC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percomputing ICS是由ACM SIGARCH主办的国际会议,每年一次。主要关注高性能计算机和计算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很高的影响。接收率30%左右。 编译技术 89 ICS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软件工程方向的权威会议,接收率不到 20 %。除了 main conference 之外,还包括 tutorials, workshops, symposia 以及 collocated conferences 。 编译技术 90 ISC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rchitecture ISCA是由IEEE和ACM主办的国际会议,每年一次。主要关注处理器结构、存储结构、功耗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很高的影响。接收率20%左右。 编译技术 91 ISM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mory Management 内存管理方向的国际会议,主要关注 garbage collection, dynamic storage allocation, storage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techniques ,另外也包括 interactions with languages and operating systems, and empirical studies of programs' memory allocation and referencing behavior 编译技术 92 ISST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oftware Testing and Analysis ISSTA 是国际顶级的关于 software test and analysis 的会议。近年来两年举办一次。和它同时举行的还有 Formal Methods in Software Practice Workshop 。 编译技术 93 LCTES: Language, Compiler and Tool Support for Embedded Systems 关注 languages, compilers 和 tools for embedded systems 的国际会议。每年一次,接收率在 25 %左右。 编译技术 94 MICRO: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architecture 计算机体系结构方向的国际权威会议。关注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的重大发展。同时也是指令级并行方向的顶级会议。 编译技术 95 OOPSLA: Conference on 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 Systems Languages and Applications Object technology 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领域的国际权威会议。涉及的具体方向有 patterns, refactoring, 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 dynamic compilation and optimization,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and agile methods 。接收率 20 %左右。 编译技术 96 PLDI: Conference on Programming Languag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PLDI 是由 ACM 主办的国际会议,每年一次。主要关注编程语言的设计与实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界很高的影响。 编译技术 97 PODC: Annual ACM Symposium on Principles of Distributed Computing 关注分布式系统的理论,设计,实现,规范等领域的国际会议。近年的接收率在 25 %左右。 编译技术 98 POPL: Annual Symposium on Principles of Programming Languages 关注 programming languages, programming systems, and programming interfaces 的 design, definition, analysis, and implementation 的国际权威会议,始于 1973 年,接收率不到 20 % 编译技术 99 PPoPP: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Parallel Programming PPoPP是由ACM主办的国际会议,两年一次。主要关注并行编程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很高的影响。接收率30%。 编译技术 100 SIGMETRICS: Joi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asurement and Modeling of Computer Systems 关注计算机系统性能方面的 theory, practice and case studies 的国际会议 编译技术 101 SIGSOFT: Foundation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Software Engineering 领域的权威会议。 2005 年以前的接收率一般不足 20 %。 编译技术 102 ASE -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ed Software Engineering 关注软件开发自动化的顶级会议。前身为 KBSE(Knowledge-Based Software Engineering) ,始于 1997 年。 编译技术 103 CGO -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de Generation and Optimization CGO 是由 IEEE CS 和 ACMSIGMICRO 主办的国际会议,每年一次。主要关注代码生成和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很高的影响。接收率 30 %左右。 编译技术 104 CLUSTER -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uster Computing CLUSTER是由IEEE主办的国际会议,每年一次。主要关注群集计算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很高的影响。 编译技术 105 DATE - Design, Automation, and Test in Europe 关注 Design methodologies, CAD languages, algorithms and tools, Testing of electronic circuits and systems, and Designer experiences 的国际会议 编译技术 106 EURO-PDP - Euromicro Conference on Parallel, Distributed and Network-Based Processing EUROMICRO 的一个 workshop ,关注并行和分布式计算。 编译技术 107 HPCA -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Performance Computer Architecture HPCA是由IEEE主办的国际会议,每年一次。主要关注高性能计算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较高的影响。 编译技术 108 HPCS - Annual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IEEE 主办,每年在加拿大的大学召开。但参会者不局限于加拿大的研究人员。其内容涵盖了 HPC 的各个领域 编译技术 109 ICDCS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IEEE主办,涉及分布式计算方面各个领域的权威会议。起始于1979年。 编译技术 110 ICPADS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IEEE主办,关注并行和分布式系统的国际会议 编译技术 111 IISWC -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orkload Characterization 关注characterization of computing system workload的国际会议。涵盖applications, middleware, system的behavior。Benchmark的构造和分析,以及程序行为的modeling等领域。 编译技术 112 IPDPS - International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Processing Symposium IEEE 主办,并行和分布式处理相关的国际会议。包括并行处理的算法,应用,体系结构,以及和并行处理相关的软件如语言,编译器,运行时系统等。 编译技术 113 ISPASS -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Systems and Software IEEE 主办,关注计算机软硬件设计中的性能分析。 编译技术 114 PACT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Architectures and Compilation Techniques PACT是由IEEE CS、ACM SIGARCH和IFIP主办的国际会议,每年一次。主要关注并行体系结构、针对并行计算机系统的编译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很高的影响。 编译技术 115 RTSS - IEEE Real-Time Systems Symposium 实时系统研究的顶级会议, IEEE 主办,已经举行了 27 届。 编译技术 116 RTAS - IEEE Real-Time and Embedded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Symposium 关注实时和嵌入式计算的基础结构,理论, system support 的国际会议。 编译技术 117 SC - IEEE/ACM SC Conference SuperComputing 的简称。关注的领域为 HPC , networking , storage and analysis 。 ACM 和 IEEE 合办。 编译技术 118 LCPC -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Languages and Compilers for Parallel Computing 始于 1988 年,涉及编程语言的各个方面,包括 compiler techniques, run-time environments, and compiler-relate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parallel and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 编译技术 119 C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iler Construction 关注的领域涉及程序的各个方面,包括编译器构造, run-time 技术, prgramming tools, 新编程语言。也包括一些特别的领域如 parallel, ditributed, embedded, mobile, low power code, hardware 等。是 ETAPS 的 member conference 。影响因子 0.83 编译技术 120 HiPEAC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Performance Embedded Architectures Compilers 关注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包括处理器设计,编译优化等。 编译技术 121 ECOOP - European Conference on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关注 object technology 的各个领域。其中也包括一些虽然不直接和 Object Oriented 相关,但同样具有启发性的工作。 编译技术 122 ESOP - European Symposium on Programming ETAPS 的 member conference ,是欧洲 Software Science 方向的重要会议。涵盖了程序语言的设计和实现,编程模型的研究,程序的自动生成和分析等方向。 编译技术 123 Euro-Par - European Conference on Parallel Computing 关注并行计算的诸多方面的国际会议。粗略可分为 hardware, software,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 for parallel computing 几个部分。   124 SAS - International Static Analysis Symposium 关注程序的静态分析的权威会议。 编译技术 125 CAV - Computer Aided Verification Rank1 的国际会议,关注计算机辅助形式验证,涵盖从 theoretical results 到 concrete applications 的诸多方面,尤其是 practial verification tools and the algorithms and techniques that needed for their implementation 。影响因子 1.88 。 编译技术 126 FASE - Fundamental Approaches to Software Engineering ETAPS 的 member conference ,主要关注 Software Science ,影响因子 0.91 。 编译技术 127 TACAS - Tools and Algorithm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Systems ETAPS 的 member conference ,关注的领域包括 formal methods, software and hardware verification, static analysis, programming languages, software engineering, real-time systems, and communications protocols 。影响因子 1.24 编译技术 128 VMCAI - Verification, Model Checking and Abstract Interpretation Rank2 的国际会议。关注的领域包括 Verification, Model Checking, and Abstract Interpretation, facilitating interaction, cross-fertilization, and advancement of hybrid methods that combine the three areas 。 编译技术 129 ACL: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计算语言学 / 自然语言处理方面最好的会议 , ACL (Association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主办 , 每年开。 人工智能计算语言学 130 ACM SIGIR: The ACM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信息检索方面最好的会议 , ACM 主办 , 每年开。 19 %左右 信息检索技术 131 ACM SIGKDD: The ACM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 and Data Mining 数据挖掘方面最好的会议 , ACM 主办 , 每年开。 18 %左右   132 WWW: The ACM International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 应用和媒体领域顶级国际会议 万维网 133 ACM SIGMOD: ACM SIGMOD Conf on Management of Data 数据库领域顶级国际 数据管理 134 CIKM: The ACM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数据库领域知名国际会议 数据管理 135 COL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计算语言学知名国际会议 计算语言学 136 ICM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领域顶级国际会议,录取率 25% 左右, 2 年一次,目前完全国内论文很少 机器学习,模式识别 137 IEEE ICD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 数据挖掘领域顶级国际会议   138 IJCAI: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国际会议,论文接受率 18 %左右 人工智能 139 VLDB: The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ry Large Data Bases 数据库领域顶级国际 数据库 140 SIGGRAPH: ACM SIGGRAPH Conference 计算机图形学顶级国际会议, ACM 主办,每年一次,几万人参加会议,论文录用率小于 20 % 计算机图形学 141 EUROGRAPHICS: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omputer Graphics 欧洲举办的国际图形学会议,面向世界。接受率现在也有差不多 20% 计算机图形学 142 AAAI: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美国人工智能学会 AAAI 的年会,使该领域的顶级会议 人工智能 143 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ecurity ACM 通信和计算健全领域顶级学术会议 信息安全 144 ACM SIGCOMM: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Data Communications   数据通信 145 ACM SIGIR: The ACM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信息检索领域的重要会议 信息检索 146 ACM SIGKDD: The ACM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 and Data Mining ACM 旗舰会议之一,是数据库与知识管理的顶级学术会议。每年举办一次。 通信与网络 147 ACM SIGMETRICS: Conference on Measurement and Modeling of Computer Systems ACM 性能建模与评价领域顶级学术会议 通信与网络 148 ACM SIGMOD: ACM SIGMOD Conf on Management of Data 数据库与数据管理最顶级的学术会议,数据管理的主要发展都在这个会上有描述。 数据管理 149 ASPLOS: Architectural Support for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Operating Systems 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国际会议,涉及硬件体系结构、编译、操作系统、网格、应用的领域。 体系结构 150 CCGrid : IEEE/AC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luster Computing and the Grid 网格计算国际会议,网格平台、中间件   151 CIKM: The ACM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信息检索领域的会议,录用率为 15% 信息检索 152 CLUSTER -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uster Computing 集群计算国际会议,涉及中间件、网格算法及应用、资源管理、集成等。 集群计算 153 CPM: Combinatorial Pattern Matching Symposium 组合模式匹配年会,是字符串匹配、模式匹配较好的会议。 模式匹配 154 FAST4: Third USENIX Conference on File and Storage Technologies, USENIX 旗下关于文件和存储系统的顶级会议,会议于 2002 年召开第一届,召开地点都在美国加州。只有最好的工作能发表在 FAST 上。目前尚无大陆研究机构命中。 文件与存储 155 Grid : IEEE/AC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rid Computing 网格计算国际会议,涉及计算模型、大规模数据访问和管理、资源管理和调度等。 网格计算 156 HP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157 HPD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 Performance Distributed Computing 高性能分布计算国际会议,涉及告诉网格、分布计算、并行处理、大规模存储通信等领域。 高性能计算 158 ICDC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IEEE TCDP 发起的关于分布式处理领域的会议,最为老牌强会, ICDLS 举办了 26 届,录用率为 15% 。 分布式计算 159 ICM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机器学习领域中的顶级会议 机器学习 160 ICW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Services Web 服务国际会议,面向服务标准及规范、服务应用、语义服务等方面。 Web 服务 161 IEEE CSB: Computer Society Bioinformatics     162 IEEE ICD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 数据挖掘领域的著名会议,率用率为 14% 。 数据挖掘 163 IEEE ICN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 Protocols IEEE 网络通信领域顶级学术会议,录用率在 10% 左右。 网络 164 IEEE ICON: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s     165 IEEE INFOCO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IEEE 网络通信领域著名会议,领域广泛。 网络 166 IEEE IPCCC: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IEEE 性能领域著名学术会议,主要关注性能评价。 网络性能 167 IEEE SPIRE: The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ing Processing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字符串处理与信息检索的年会,字符串匹配的主要进展都可以在这个会议上找到。 字符串处理信息检索 168 IJCAI: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I 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会议。 人工智能 169 IMC: ACM-SIGCOMM/USENIX Internet Measurement Conference IMC: ACM-SIGCOMM/USENIX Internet Measurement Conference ACM SIGCOMM 网络特征领域重要会议,主要涉及网络流特征。 170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er Architecture(HPCA)   服务计算 171 IPDPS: IEEE International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Processing Symposium IEEE TCPD 牵头, IEEETCCA 、 TCDP 与 ACMSIGARH 合办的关于并行处理与分布式处理会。录用率 30% ,会议的优秀论文可能发表于 JDPC 杂志上。 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 172 ISMB: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Systems for Molecular Biology   无线 173 MobiCom: ACM/IEEE Conference on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始于 1995 ,无线、移动计算方面比较有历史和重要的会议。 安全 174 MobiSys: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Systems,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无线方面, 2006 年第 4 名。 无线 175 OSDI: USENIX Symposium on Operating System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USENIX 操作系统领域重要会议,侧重操作系统各方面的新型技术。 操作系统 176 PAKDD: Pacific-Asia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177 PDC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Applications and Technologies 关注并行于分布式计算领域众多问题的国际性会议,主要是亚太地区。 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 178 PKDD: Conference 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 数据挖掘领域的重要会议,录用率为 14% 。 数据挖掘 179 SC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s Computing 服务计算国际会议,侧重服务模型、发现体系结构、服务安全、服务质量、服务语义方面的研究。 服务计算 180 SDM: SIA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 数据挖掘领域的重要会议,录用率为 14% 数据挖据 181 SOSE: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rvice-Oriented System Engineering     182 USENIX Sec: USENIX Security Symposium USENIX 安全领域重要会议,侧重安全技术。 安全 183 USENIX/ACM Symposium on Networked System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NSDI) USENIX 网络领域重要会议,设计网络涉及各方面内容。 网络 184 VLDB: The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ry Large Data Bases   数据管理 185 WWW: The ACM International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 ACM 旗下关于互联网方面的重要会议,从 Web 服务器到互联网语义等研究问题一一包含其中。 15% 录用率。 Internet 186 RAI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ecent Advances in Intrusion Detection 数据库顶级国际会议   187 IJCAI: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顶级国际会议 人工智能 188 VLDB: The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ry Large Data Bases 数据库顶级国际会议 数据库 189 ICM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机器学习顶级国际会议 机器学习 190 PRICAI: Pacific Ri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亚太人工智能国际会议 人工智能 191 IFIP ICIIP: IFI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FIP智能信息处理国际会议 智能信息处理 192 NIPS: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神经信息处理领域顶级国际会议 神经计算,机器学习 193 ISC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Architecture 体系结构领域的顶级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194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architecture 体系结构领域的顶级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195 HPCA :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er Architecture 体系结构领域的顶级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196 APCSAC: Asia-Pacific Computer Systems Architecture Conference 体系结构方面的重要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197 ISLPE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ow Power Electronics and Design 低功耗设计的重要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198 OSDI: Operation System Design Implementation 操作系统方面的重要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199 ASPLOS: Architecture Support for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Operation 体系结构方面的顶尖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200 ICC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Design 体系结构方面的顶尖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201 DAC: 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 设计自动化领域的顶级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202 IEEE/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ided Design(ICCAD) 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方面的顶尖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203 ASP-DAC: Asia and South Pacific 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 设计自动化领域的重要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204 ISSCC: IEEE 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 设计自动化领域的重要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205 CICC: Custom Integrated Circuits Conference 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的顶尖会议(公认排名第二) 微处理器设计 206 ESSCIRC: European Conference on Solid-State Circuits 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的顶尖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207 Symposium on VLSI Circuits 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的顶尖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208 IEEE International ASIC/SOC Conference 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的重要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209 Symposium on VLSI Technology 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的重要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210 ASSCC: Asian Conference on Solid-State Circuits 集成电路领域重要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211 MWSCAS: Midwest Symposium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集成电路领域重要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212 ICEC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s, Circuits and Systems : 集成电路领域重要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213 ISCA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Circuit and System 电路与系统方面的重要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214 RFIC: IEEE Symposium on Radio Frequency Integrated Circuits 射频集成电路领域顶尖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215 ACM RECOMB: Int. Conference on Research in Computational Molecular Biology RECOMB创办于1997年,每年举办一次,由ACM和/或国际计算生物学协会(ISCB)主办,强调计算生物学的数学和计算方面,近年录取率在20%左右。 计算生物学 216 IEEE CSB: Computer Society Bioinformatics CSB创办于2002年,每年举办一次,2005年以前由IEEE协会主办,2006年开始改由生命科学协会(LSS)主办。 计算生物学 2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 EMBC ) 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生物学国际研讨会 计算生物学 218 PSB: Pacific Symposium on Biocomputing PSB创办于1996年,每年举办一次,从属于国际计算生物学协会(ISCB),由美国的研究机构组织举办。 计算生物学 219 WABI:Workshop on Algorithms in Bioinformatics WABI创办于2000年,每年举办一次,由欧洲理论计算机协会(EATCS)和国际计算生物学协会(ISCB)主办,强调生物信息学的算法方面。 计算生物学 220 CSB: IEEE Computational Systems Bioinformatics Conference CSB创办于2002年,每年举办一次,2005年以前由IEEE协会主办,2006年开始改由生命科学协会(LSS)主办 计算生物学 221 ISMB: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Systems for Molecular Biology ISMB创办于1993年,每年举办一次,由国际计算生物学协会(ISCB)主办,在生物信息学领域影响最大,论文集通常作为Bioinformatics杂志的专刊发表,近年来录取率为15%左右。 生物信息 222 ECCB: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Biology ECCB创办于2002年,每年举办一次,由国际计算生物学协会(ISCB)主办,有时与ISMB联合举办,论文集通常作为Bioinformatics杂志的专刊发表,近年录取率在20%左右。 生物信息 223 APBC:Asia Pacific Bioinformatics Conference APBC创办于2003年,每年举办一次,由亚太国家的研究机构组织举办,近年录取率在35%左右。 生物信息 224 COCOON:Annual International Computing and Combinatorics Conference COCOON创办于1995年,每年举办一次,会议范畴为计算理论、算法、组合优化等,包括生物信息学方向,近年录取率在40%左右。 生物信息 225 CPM:Annual Symposium on Combinatorial Pattern Matching CPM创办于1990年,每年举办一次,会议以串、树和图等复杂模式的搜索和匹配问题为主题,包括生物信息学方向,近年录取率在45%左右。 生物信息 226 EMB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EMBC创办于1979年,每年举办一次,从属于IEEE医学与生物工程协会,会议内容覆盖范围很广,每年接收的论文数以千计。 生物信息 227 Geospatial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 GITA ) Annual Conference 地球空间信息与技术协会年会 遥感与空间信息处理 228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 IGRSS ) 地球科学与遥感国际会议 遥感与空间信息处理 229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 ISPRS ) Technical Commission Symposium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专业委员会会议 遥感与空间信息处理 23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informatics 地球信息国际会议 遥感与空间信息处理 231 IEEE SKG (Semantics, Knowledge and Grid) 由计算所发起的IEEE国际会议,每年有100人参加。 知识网格 232 WWW: The ACM International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 Internet领域顶级国际会议 Internet 233 International Semantic Web Conference Semantic Web领域顶级会议,录用率17% Semantic Web 234 ACM SIGMOD: ACM SIGMOD Conf on Management of Data ACM的旗舰会议之一,也是数据库领域顶级学术会议,内容侧重于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 235 ACM PODS Conference ACM的旗舰会议之一,也是数据库领域顶级学术会议,内容侧重于数据管理基本理论。 数据管理 236 VLDB: The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ry Large Data Bases 数据库顶级国际会议 数据管理 237 IEEE ICDE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Engineering 数据库顶级国际会议 数据管理
个人分类: 科研论文|1901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访布拉格-记我和Goldschmidt的这些年
热度 5 meixinqing 2015-9-7 16:52
当飞机再次降落在布拉格机场的时候,思绪飘回到四年前第一次参加的Goldschmidt会议,也是在这里。四年过去了,这个在地球化学领域里最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在北美欧洲兜兜转转,又回到布拉格。老城依旧游人如织,查理大桥上依旧挤满了人,从布拉格城堡向南边望去,依然可以看到一栋铺的很开的现代建筑,那里,就是两次会议所在地,布拉格会议中心。布拉格记载了我在Goldschmidt会议中两次重要的节点 - 2011年,第一次以在国际会议上做口头报告;2015年,第一次作为分会场发起人主持会议。每年一度的会议,除了展示最新的科研进展,更是跟大牛吸收经验阅历,跟同行头脑风暴,跟老朋友再聚,跟新朋友相识的盛会。然而,这个会议对于我的特殊意义是,她见证了我在学术上的成长。 四年前的2011年,彼时我正在博士第二年,在英国布里斯托尔(Bristol)大学访问,导师是Goldschmidt的常客,我在导师的鼓励下向Goldschmidt投出了第一个摘要。摘要以口头报告的形式接收,我也有幸第一次在如此规模的会议中汇报了我的最新研究进展。那是我第一次在国际会议上做口头报告,准备充分之余依然有些紧张。所幸报告效果不错,提问讨论环节也得到了很好的反馈。报告结束当天的海报展示时间,热情的捷克人提供了不限量畅饮的啤酒,给参会者创造了非常好的交流空间。觥筹交错之间遇到一些下午出现在同一个分会场的一些同行,其中不乏知名大学研究所的教职人员,聊天期间就报告内容讨论了很多问题。那是第一次体会到国际会议上口头报告对于一项研究成果带来的传播作用。 2012年的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同样提交了摘要并且接收为口头报告。无奈当时因为经费等原因不能前往,只能做好报告需要的幻灯片,请布里斯托尔的导师代表我,向同行展示了我们当时的成果。即使未亲自参加,这个口头报告也带来了传播上的收获。会议结束几天以后,收到一封邮件讨论会议报告里所提到的研究,那一刻,仿佛人又回到了会场。 2013年佛罗伦萨的Goldschmidt,是当时欧洲旅行的倒数第二站。之前经历了在法国做实验,访问德国和瑞士的研究组,接着在意大利跟另一拨朋友汇合,有澳大利亚的同事,也有散布海外各地的同行。经过几次见面,以及偶尔Email联系,两年前认识的很多同行已经渐渐熟悉,开始有了会议上自己的老朋友。这次会议最大的收获是跟加拿大的实验地球化学家建立合作,用分子动力模拟计算出来的结构性质来解释他们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在周五下午快散场的时候开始聊天,因此错过了在佛罗伦萨河对岸看老城全景日落的机会。然而因此得到了宝贵的国际合作的机会,错失的日落也丝毫不觉得遗憾了。 年号单数的Goldschmidt通常在欧洲,每年8月份。而年号双数的大多在北美,每年6月份。提前了两个月,因此提交摘要等各项工作都要提前。2013年年底的时候,收到同行邀请在次年美国举办的会议上贡献一个口头报告。因为美国签证申请起来比较复杂,本来并未决定是否参加2014年的会议,然而难得有机会被邀请,并且正好跟加拿大合作者的项目开始有了进展,于是抓紧时间处理数据,投摘要,申请签证。所幸一切顺利,有了 我在Goldschmidt会议上的第一个邀请报告 。这次会议另一个难忘的部分是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的野外考察,我在科学网博客的第一篇文章就介绍了 这里 。 转眼又到了2015年,就在几周前,最近一期Goldschmidt会议在布拉格落幕。在这次我又收到邀请,在报告中总结了我们过去几年 分子动力学模拟在高温地球化学中取得的进展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艰巨的任务等着我-分会场主席。 我和其他几个同行组织的分会场 共收到了40多篇摘要,得到了一整天的报告时间分配。周四一整天都在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度过,尤其是我负责主持的下午场。期间还要带不能参会的同事作一个口头报告,强度可想而知。值得高兴的是,这一整天的报告一直人气很旺,从Keynote开始一直吸引了很多人来听。关于在学术会议中作分会场发起人和主席这个话题,三言两语难说完,将另写文章讲述。 从2011到2015,五届会议,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从初次入行到得到同行认可,Goldschmidt会议可以说是每年一度的检验。不知接下来的几年是否有时间,有条件继续保持这个传统。但不管是否去开会,都要想办法保持跟学术圈的交流,保持知识的更新,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提醒自己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本文已发表于 科技导报, 2015, 33(24): 128-128 )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7496 次阅读|11 个评论
国际合作与交流(六):帝国理工学院访问记
热度 2 ZhangSH62 2015-8-30 19:03
帝国理工学院访问记。 2015年8月5-9日,第4届国际金属成形新技术会议(ICNFT2015)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 由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林建国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于6月初参加本人组织的上海IDDRG2015国际会议并作大会报告时,向本人推荐了一名帝国理工的博士后,以及相互探讨航空铝合金蒙皮件成形新技术的合作计划,借此参加ICNFT会议的机会,应邀于8月3-4日顺访了伦敦帝国理工学院。 2日晚到达,按计划住进了林教授推荐的一家旅馆。旅馆就在帝国理工附近,并且临近Diana王妃生前居住的Kensinton公园和Hyde公园,位置很好,距机场不远,距市中心也很近,附近就有地铁站。 3日早9点,约好的博士后候选人Aditya就来到了宾馆大厅等待。我们一起沿附近大街边走边谈,最后走进了帝国理工学院。Aditya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和博士课题工作。他是学力学的,在此之前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多月的网上交流,他还通过网站看了我们团队的中英文介绍,有了互相了解。我们很快找到了有共同兴趣的研究课题,并迅速确定了研究路线。约好先由他自己提出一个研究计划,并填好申请表格,我修改后提交中科院审查。恰逢中科院于8月中旬有招收国际博士后资助的机会,可以说我们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时机。Aditya是英国出生的印裔第二代,受到了全面的英国教育,2014年7月获得帝国理工博士学位,英语很标准。还学习了几年中文,能够用中文交流。他领我参观完校园后,请我到教工咖啡厅喝咖啡。我们在那里用中文交谈,发现他的中文声调掌握得还不错,这对外国人海外学中文是不容易的。知道他学习了中文,对中国很向往,产生了到中国工作一段的想法,得到了林教授的支持,所以有今天的interview。 11点整,按约定,Aditya将我领到林教授的办公室。林教授是我的老朋友,相识合作十年以上了,几乎每年都有一两次见面的机会。2006年,林教授还在伯明翰大学任Reader的时候,他邀请本人参加了一次他组织的国际学术会议,这是他到帝国理工以后,本人第一次来访。林教授热情介绍了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的情况,并领我参观了他的实验室,介绍了他们的科研教学情况,最后讨论了合作的内容和方式。 最后,林教授请我们到地中海餐馆吃午饭,两位老朋友高兴地喝下了一瓶红酒。 预祝Aditya的博士后申请及与林教授的合作取得成功。 帝国理工校长官邸 与Aditya博士进行interview并参观校园 与林教授参观实验室 帝国理工周边及英伦风光
7176 次阅读|4 个评论
争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
Enago 2015-8-24 14:04
在学生阶段,能有机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对于开阔视野,练习英语交流和寻找潜在的工作机会都是很有帮助的。然而随着近几年这一部分经费的逐步缩水,作为一个在读博士要想争取一个出国开会的机会其实并不容易,毕竟注册费、机票、住宿加上其他消费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要想从导师手上要到这笔钱,就要先让他觉得这样做是值得的。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争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 --- 现在大部分学校对博士生毕业的要求是要有国际会议的文章,也就是说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总会是有的,关键是要看自己是不是为这个机会做好了准备。 参加国际会议是个大事,自然是有一些规则需要事先了解的。首先要清楚去参加这个会议,往往不是一个个人的事情,通常是代表自己所在的课题组或单位去的。因此在提出申请的时候,要是能从集体的利益去表达的话,效果会好很多,至少出钱的人心里也会舒坦不少。不要说“我怎么怎么。。。”,而应该说“我可以代表研究小组。。。”。其次要表达清楚为什么这个会议就最适合让自己作为代表,所以经常挖掘一下自己的优点,以及重新审视自己在课题组的位置是很重要的。 当然光想着是没有用的,还得付之行动,把想法变成一个可行的方案。比如准备一个自己研究的简要介绍,并说明该项研究与这个会议的契合度。要是能够再准备一个列表,大致列举出下面的几点: (1)打算做哪一部分的演讲,为什么?(2)这个会议会对课题组的研究或者后续研究有什么样的帮助。(3)承诺返回后做一个详细、完整的会议汇报,这样能让没有参加的同学同事也从中获益。 其实做这个事情不会花太多的时间,但是做跟不做的结果可能差别很大。老板也都是有生意头脑的,在要投资给学生的时候,肯定是把资源优先给有详细计划书的人,而不是那种把事情挂在嘴上的人。 学会作适当的妥协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和老板商量的时候,提出愿意自己承担住宿或餐饮费用,或是和其他同事共用房间等降低花费的办法。博一的时候,有个国际会议在家乡城市召开,那个时候挺想家的,于是就跟老板商量能不能去参加这个会议。先说好注册费自己出,吃住可以在自己家里,老板只要出机票就行了。老板挺爽快地就同意了,后来报账的时候,还主动要求把注册费也报掉了。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国际会议报告的准备 2. 真正把开会当作一个交流的手段 3. 如何有效利用学术会议? -------------------------------------------------------------------------------------------------------------------------------------
3568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捷克人办的会(ICSMA 17)点个赞!
热度 12 jianxu 2015-8-19 10:10
2015 年 8 月 9-14 日,“第 17 届材料强度国际会议( ICSMA 17 )”在捷克第二大城市 布尔诺( Brno ) 召开。布尔诺是捷克南摩拉维亚省的首府。值得这里人骄傲的是, 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青史留名的豌豆遗传实验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 本次 ICSMA 会议以欧洲选手参赛为主,来自 37 个国家的 330 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所涉及的学术问题大致上覆盖有 12 个方面 : 1 )塑性变形的原子与微观尺度机理; 2 )纳米与微观尺度的实验,尺寸效应; 3 )粘着、界面强度与断裂; 4 )循环变形与疲劳; 5 )高温形变与蠕变; 6 )相变与塑性之耦合; 7 )强塑性变形; 8 )生物系统与生物材料的强度; 9 )玻璃与非晶固体的力学行为; 10 )高分子与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的形变; 11 )材料建模与实验间的尺度关联; 12 )实验方法及其新进展所揭示的物理本质。 金属材料的力学行为似乎仍占据主导地位 ,包括高温合金、钛合金、镁合金、纳米和超细晶金属、金属玻璃、高熵合金等。关注的焦点在于材料的力学行为与各级别尺度结构之间的依赖关系。会上各类报告中,关于金属玻璃的有 15 个,高熵合金的有近 10 个。 第四天上午的大会报告和晚宴将会议推向高潮。特别是来自法国、剑桥、哥廷根、牛津的 4 个 plenary 报告个个精彩,令人享受。 通过本次会议算是领教了捷克人办会的特点 :学术内容之外的节目丰富、大气且精致,让人惊艳,留恋往返。开幕式上,请专业艺人表演的“电子涂鸦”很是惊艳。有点儿像是在玻璃上用细沙子画“砂画”的过程。在艺人的妙手下,迅速神奇地浮现、变换出绿色的荧光图案,配上令人震撼的音乐,给予人们视觉上的享受。 炫的是这里人浪漫的气质以及深厚的艺术与文化底蕴。 据说这种技术是由日本人创造的,但捷克人将它神奇地发挥于艺术绘画,特别是图案中的各种科学符号与标志。 会议还安排了游览世界文化遗产、有“欧洲花园”之美称、建于 18-19 世纪的皇家城堡:“ Ch teau Lednice ”。让与会者有机会更多地了解当地的历史与文化特点,很有 identity 。 会上交流的内容呈典型的欧洲风格:不追求时髦、不跟热点,而是讲究深度、厚积薄发,特别是强调机理和回答“为什么?”。有许多老科学家参加,也包括来自日本的(据说有些甚至是自费来的),他们凭借对某一问题坚持数十年的研究,成为有独自见解的世界级专家。 再次深深感受,真科学难的是 insight ! 在浮躁的环境下,再烧钱也不过是产生垃圾和泡沫。真科学,离我们尚有距离。 一周过去,在这里难得地享受着学术大餐和宝贵的宁静! 首日大会会场,回顾会议历史。 e-涂鸦。(图片来自会议网站) 大会报告会场。 大会报告会场。 分会报告会场 皇家城堡:“ Ch teau Lednice ” 布尔诺地标。 孟德尔博物馆的孟德尔雕像。
个人分类: 海外见闻|26752 次阅读|17 个评论
用好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
Enago 2015-8-5 12:03
参加学术会议,尤其是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对于了解国际前沿,提高科研水平和英文水平都是很有帮助的。现在每年有太多的会议召开,与自己领域相关的、不相关的,重要的、不重要的,还有一些纯粹为了赚注册费的野鸡会议。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议?开会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才会让自己在短短几天会议时间里有最多的收获?这是囊中羞涩的学生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用好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 --- 首先要学会选择会议。现在每年举办的国际会议数不胜数,档次、质量也良莠不齐。我们可以从其官方网站上公布的几个信息来初步判断会议的档次。 (1)看组织单位和机构,一般会议都应明确标出主办单位。如果官方网站上连主办方信息都不公布的话就要小心了。 (2)看会议论文如何发表,是否被SCI或EI收录。 (3)看是否是连续多年举行的会议,只是每年举办的地点不一样,这样的会议一般档次较高。 (4)看会议举办地点,这个并不是你应主要考虑的内容。有些会议故意选在风景如画,有异国情调的地方举行,可能只是为了用来掩盖会议内容的不足。 另一个是会议时间并不是说越长越好,有些会议安排的旅游时间比开会时间还长。这样含金量少,性价比低。 参会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以下的小细节: 会议注册时就应该拿尽量多的资料,这样可以提前浏览别人的报告内容,以便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报告。 提前做功课,熟悉要听的报告内容,而不是到了会场才开始看,这样很难跟得上报告节奏的,从而漏掉了一些重要的细节。 重视会议中的休息时间,尽量多地与人交流接触。面对面的交流常常会有意外的收获。 记得常常提醒自己参加会议的目的是: 了解所在领域的前沿和发展方向。 与全世界范围内的同行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寻找潜在研究合作伙伴 。 寻找潜在的经费来源 。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拜杜法案》对大学科研的影响 2. 公众参与科研的重要性 3. 谈谈博士论文的答辩 -------------------------------------------------------------------------------------------------------------------------------------
29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贵阳国际镁合金研讨会及青岛第六届机械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
rczeng 2015-8-2 08:50
分别于 7 月 13 日在贵阳国际镁合金研讨会及 7 月 18 日青岛第六届机械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做邀请报告,作为分会主席主持了有关会议,并增选为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镁合金分会理事。 2015 国际镁合金研讨会 ( 2015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Magnesium Alloys )是 “2015 中国材料大会 ” 的四个国际会议之一,于 2015 年 7 月 11-14 日在贵阳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今年中国材料大会参会注册代表 2800 多人。本次镁合金学术会议有来自中国、德国、澳大利亚、美国、法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相关企业的科研人员共计约 160 余人参加。本次会议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C-MRS )主办,重庆大学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镁合金分会和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同承办。共有 30 多位参会者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其中包括 12 篇特邀报告。 14 日上午召开镁合金分会第一届第六次理事会,曾荣昌教授等 6 人增补为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镁合金分会理事。 第六届机械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 ( ICMSE2015 )于 2015 年 7 月 18 日在青岛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成功召开。该会由国际应用科学与工程技术协会( IAASET )、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等单位主办。本届会议的主题是 “ 机械科学与工程 ” ,旨在为来自全球机械制造、机械科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个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学习最新技术、缔结国际友谊的机会,特别是为国内学者提供一个了解国际研究前沿和热点的平台。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马来西亚、韩国、孟加拉等国家及国内湖南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链接: 2015国际镁合金研讨会在贵阳成功召开 DD 镁合金分会程序 final 最新.pdf 第六届机械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成功召开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pplied Science Engeering Technology
个人分类: 科研|35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熵:国际会议,国际期刊
geneculture 2015-7-10 18:23
Submission Submissions should be done by the authors online by registering with www.sciforum.net , and using the Start New Submission function once logged into system. Scholars interested in participating with the conference can submit their abstract (about 150-300 words covering the areas of manuscripts for the proceedings issue) online on this website until 10 September 2015. The Conference Committee will pre-evaluate, based on the submitted abstract, whether a contribution from the authors of the abstract will be welcome for the 2nd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Conference on Entropy and Its Applications. All authors will be notified by 25 September 2015 about the acceptance of their abstract. If the abstract is accepted for this conference, the author is asked to submit his/her manuscript, optionally along with a PowerPoint and/or video presentation of his/her paper (only PDF), until the submission deadline of 25 October 2015. The manuscripts and presentations will be available on sciforum.net/conference/ecea-2 for discussion and rating during the time of the conference 15–30 November 2015. Accepted papers will be published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and Journal Entropy will publish the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as a Special Issue. After the conference, the authors are recommended to submit an extended version of the proceeding papers to the Entropy Special issue with 20% discount of the APC charges. Proceedings Paper Manuscripts for the proceedings issue must have the following organization: First page: Title Full author names Affiliations (including full postal address) and authors' e-mail addresses Abstract Keywords Introduction Methods Results and Discussion Conclusions (Acknowledgements) References Manuscripts should be prepared in MS Word or any other word processor and should be converted to the PDF format before submission. The publication format will be PDF. The manuscript should count at least 3 pages (incl. figures, tables and references). There is no page limit on the length, although authors are asked to keep their papers as concise as possible. Presentation Slides Authors are encouraged to prepare a presentation in PowerPoint or similar software, to be displayed online along with the Manuscript. Slides, if available, will be displayed directly in the website using Sciforum.net's proprietary slides viewer. Slides can be prepared in exactly the same way as for any traditional conference where research results can be presented. Slides should be converted to the PDF format before submission so that our process can easily and automatically convert them for online displaying. Video Presentations Besides their active participation within the forum, authors are also encouraged to submit video presentations.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submitting, please contact the conference organizer – conferences@mdpi.com to ge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procedure. This is an unique way of presenting your paper and discuss it with pee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Make a difference and join us for this project! Presentation of Posters Posters will be available on this conference website during and after the event. Like papers presented on the conference, participants will be able to ask questions and make comments about the posters. Posters that are submitted without paper will not be included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Submission of Manuscripts Submission: Manuscripts should be submitted online at www.sciforum.net/login by registering and logging in to this website. Accepted File Formats MS Word: Manuscript prepared in MS Word must be converted into a single file before submission. When preparing manuscripts in MS Word, the Electronic Conference on Entropy and Its Applications Microsoft Word template file (see download below) must be used. Please do not insert any graphics (schemes, figures, etc.) into a movable frame which can superimpose the text and make the layout very difficult. Electronic Conference on Entropy and Its Applications Microsoft Word template file LaTeX : ensure to send a copy of your manuscript as a PDF file also, if you decided to use LaTeX. When preparing manuscripts in LaTeX, please use the MDPI LaTeX template files. Electronic Conference on Entropy and Its Applications LaTeX template file For LaTeX support, contact Ms Janine Daum ( latex@mdpi.com ). Manuscript Preparation Paper Format: A4 paper format, the printing area is 17.5 cm x 26.2 cm. The margins should be 1.75 cm on each side of the paper (top, bottom, left, and right sides). Formatting / Style: The paper style of the Journal Entropy should be followed. You may download the template file to prepare your paper. The full titles and the cited papers must be given. Reference numbers should be placed in square brackets , and placed before the punctuation; for example or , and all the references should be listed separately and as the last section at the end of the manuscript. Authors List and Affiliation Format: Authors' full first and last names must be given. Abbreviated middle name can be added. For papers written by various contributors a corresponding author must be designated. The PubMed/MEDLINE format is used for affiliations: complete street address information including city, zip code, state/province, country, and email address should be added. All authors who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manuscript (including writing a section) should be listed on the first page of the manuscript, below the title of the article. Other parties, who provided only minor contributions, should be listed under Acknowledgments only. A minor contribution might be a discussion with the author, reading through the draft of the manuscript, or performing English corrections. Figures, Schemes and Tables: Authors are encouraged to prepare figures and schemes in color. Full color graphics will be published free of charge. Figure and schemes must be numbered (Figure 1, Scheme I, Figure 2, Scheme II, etc.) and a explanatory title must be added. Tables should be inserted into the main text, and numbers and titles for all tables supplied. All table columns should have an explanatory heading. Please supply legends for all figures, schemes and tables. The legends should be prepared as a separate paragraph of the main text and placed in the main text before a table, a figure or a scheme. For further enquiries please contact us at conferences@mdpi.com . Potential Conflicts of Interest It is the authors' responsibility to identify and declare any personal circumstances or interests that may be perceived as inappropriately influencing the representation or interpretation of clinical research. If there is no conflict, please state here 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nflict of interest. This should be conveyed in a separate Conflict of Interest statement preceding the Acknowledgments and References sections at the end of the manuscript.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study must be fully disclosed under Acknowledgments section. It is the authors' responsibility to identify and declare any personal circumstances or interests that may be perceived as inappropriately influencing the representation or interpretation of clinical research. If there is no conflict, please state here 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nflict of interest. This should be conveyed in a separate Conflict of Interest statement preceding the Acknowledgments and References sections at the end of the manuscript.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study must be fully disclosed under Acknowledgments section. Copyright MDPI AG, the publisher of the Sciforum.net platform, is an open access publisher. We believe that authors should retain the copyright to their scholarly works. Hence, by submitting a Communication paper to this conference, you retain the copyright of your paper, but you grant MDPI AG the non-exclusive right to publish this paper online on the Sciforum.net platform. This means you can easily submit your paper to any scientific journal at a later stage and transfer the copyright to its publisher (if required by that publisher). Sponsors
个人分类: 双语信息处理|2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勇明_学术论文
lymcentor 2015-6-17 00:43
目前已经在知名国际期刊、国际会议、EI源国家一级学报上发表了50余篇论文,总引用率超过500次,部分论文列表如下: 专著与论文 著作与综述Books/Chapters/Review papers Y.Li , X. Zeng, P. Wang. Agent-BasedGenetic Algorithm for Global Numerical Optimization and Feature Selection.Chapter 1 in Agent-BasedComputing.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 (ISBN 978-1-60876-684-0) 学术论文 录用 李勇明 * ,吕洋,李帆,王品,等。磁共振影像特征集成融合用于 AD 诊断。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已录用 刘书君 ; 吴国庆 ; 张新征 ; 沈晓东 ; 李勇明 。基于线性最小均方误差估计的 SAR 图像降噪,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 EI ) ,已录用 张小恒, 谢文宾, 李勇明 * . 多类型语音特征封装式进化特征选择算法 .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已录用 Pin Wang, Xuan He, YongmingLi , Xueru, Zhu, Wei Chen, Mingguo Qiu, “Automatic knee cartilagesegmentation using multi-feature SVM and elastic region growing for MR images ” Journalof Medical Imaging and Health Informatics, ( SCI/EI 收录 ) , 已录用 王品,何璇, 李勇明 ,朱雪茹,刘书君, “ 基于多特征 SVM 的髌软骨图像分割算法研究 ” , 吉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EI 收录) 已录用 Ping Wang, YongmingLi , Bohan Chen, et al. Proportional hybrid mechanism for populationbased feature selection algorith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Technology and Decision Making (SCI , EI) , 2014, In Press 王品,吴烨, 李勇明 ,李帆,颜芳。基于显微光谱的组织切片细胞纳米结构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收录) 已录用 2015 PinWang, Xianling Hu, Yongming Li ,qianqian Liu, Xinjian Zhu, Automatic cell nuclei segmentation andclassification of breast cancer histopathology images, Signal Processing (SCI/EI 收录 ) , 122, 2016, pp1-13 YongmingLi* ,Jin Yan, Pin Wang, YangLv , Mingguo Qiu, and Xuanhe ,Classifica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Based on Multiple Anatomical Structures’Asym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eature Selection. ICONIP 2015 (EI/ISTP) , 2015,11 王品,胡先玲,谢文宾, 李勇明 ,刘书君 . 多尺度区域生长与去粘连模型的乳腺细胞分割 . 仪器仪表学报 , 2015, 36(7):1653-1659 李勇明 * ,陈勃翰,王品 . 基于模式识别的胸阻抗信号自动检测算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 2015,44 ( 6 ) :952-955 刘书君,吴国庆,张新征,杨婷, 李勇明 。基于非局部分类处理的 SAR 图像降斑。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 EI ) , 2015.9 ,在线 李勇明 , 陈勃翰,王品 . 采用密度加权和偏好信息的 k 均值聚类的胸阻抗信号自动检测算法,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20152000855579 ) , 2015,37 ( 4 ): 817-823 2014 Wang Pin , Li Yong-ming , Chen Bo-han. Measurement of the anisotropy factor withazimuthal light backscattering. optoelectronics letters (EI:20145200370500) , 2014,10(6):470-472 2012 王品,夏宇, 李勇明 ,等 . 一种小波混合优化算法用于脑磁共振图像配准 .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 2012, 48(25): 188-193 李勇明 ,高乙文,卢柳伊,等 . 混合角点检测算法用于脑磁共振图像配准 .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 2012,28(2):356-360 李勇明 ,周頔 , 王洪辉,高乙文 . 基于脑磁共振图像配准的动态联合角点检测算法 . 计算机科学 , 2012,39(6) : 278-282 , 300 2011 Y. Li ,Zhuanxia Zhang,Han Lai,Pin Wang.Dynamic Bra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Based onInheritance Idea and PSO. CISP-BMEI 2011 . 15-17 October 2011 (EI: 20120314690519 /ISTP) Di Zhou, Yiwen Gao, Liuyi Lu, Honghui Wang, Yongming Li , Pin Wang. Hybridcorner detection algorithm for bra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registration. CISP-BMEI2011 : 308-313 (EI: 20120314690513 /ISTP) 2010 Y. Li , X. Zeng. Sequential Multi-Criteria Feature SelectionAlgorithm based on Agent Genetic Algorithm. Applied Intelligence ,Springer, 2010,33(2):117-131 (SCI: 000281788900003, EI: 20103813247896) (IF:0.775) Y. Li , X.Zeng. Multi-Population Co-Genetic Algorithm with Double Chain-Like AgentsStructure for Parallel global numerical optimization. Applied Intelligence .Springer, 2010,32(3): 292-310 (SCI: 591ER, EI: 20101912922678 ) (IF: 0.775) Y. Li , X.Zeng, Liang Han, Pin Wang. Two coding based adaptive parallel co-genetic algorithm with doubleagents structure .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Intelligence , Elsevier, 2010, 23(4): 526-542 (SCI: 598XH, EI: 20101512836028) (IF:1.397) (IFAC 优秀论文奖 ) 赵德春 , 彭承琳 , 陈园园 , 李勇明 . 用形态学改进医学图像边缘检测算法 .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版 ( 中文 ) ,2010,33(2):123~126 (EI: 20101612868596) 2009 Y. Li, S.Zhang, X. Zeng. Research of Multi-Population Agent GeneticAlgorithm for Feature Selection.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Elsevier, 2009,36(9):11570-11581 (SCI: 474GM, 000268270600018, EI:20092512138582, Google Scholar TimesCited 4) (IF: 2.596) B Liu, T.Duan, Y. Li . One improved agent genetic algorithm - ring-like agent genetic algorithmfor global numerical optimization . Asia Pacific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 World scientific, 2009, 26(4): 479-502 (SCI:497FA, EI: 20094412403754 ) (IF:0.304) X.-P.Zeng, Y.-M. Li , J Qin. ADynamic Chain-like Agent Genetic Algorithm for Global Numerical Optimizationand Feature Selection. Neurocomputing .Elsevier, 2009, 72(4): 1214-1228 (SCI: 407NQ , EI: 090311865591,SCI Times Cited 2, GoogleScholar Times Cited 6) (IF: 1.234) J Qin , X.-P. Zeng , Y.-M. Li . The Variable Scale Mean-Shift Tracking Using LocalInformation Fusion. Journal of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 2009,5(1):1553-9105 (EI: 20092212098710 ) 韩亮 , 李勇明 , 温罗生 , 蒲秀娟 , 王星 . 基于非下采样 Contourlet 域高斯尺度混合模型的图像降噪 . 光电子 . 激光 , 2009,20(8): 1123-1128 (EI: 20094412411879) 周頔, 李勇明 . 基于多智能体协同选择的智能导购模型 .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 2009 45 (17): 200-203 覃剑,曾孝平, 李勇明 . 自适应宽带中值漂移目标跟踪算法 . 软件学报 , 2009, 7 (EI:20093112228099) 李勇明 ,张素娟,曾孝平,覃剑,韩亮 . 轮询式多准则特征选择算法研究 . 系统仿真学报 , 2009,21(7) : 2010-2013+2017 李勇明 ,周頔,曾孝平 . 一种可用于数值优化的一维智能体遗传算法的研究 . 系统仿真学报 , 2009,21(1) :23-27 周頔, 李勇明 . 二步式轮询多准则特征选择算法 . 计算机应用 , 2009, 29(1): 132-135,154 (Google Scholar Times Cited 1) 李勇明 ,曾孝平,覃剑,韩亮 . 一种用于尿沉渣图像的自适应阈值分割新方法 .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 2009,24(1): 6-9 2008 Y. Li , and X. Zeng, Feature Selection Method with Multi-PopulationAgent Genetic Algorithm, Processing ofthe 15 th Asia-Pacific NeuralNetwork Assembly (ICONIP 2008) , New Zealand . LNCS 5507,493-500 (EI:20093912332029 , ISTP: BLN31) 曾孝平,张晓娟, 李勇明 . 多子群协同链式智能体遗传算法分析 . 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 31 ( 7 ): 781-785 覃剑,曾孝平, 李勇明 ,曾浩 . 基于视频分析的智能监控系统 .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 2008 , 44 (25): 6-8 (Google Scholar Times Cited 1) 李勇明 ,曾孝平,陈燕飞,王靖,张晓娟,郑雅敏 . 搜索空间逐步缩小的遗传算法用于尿沉渣图像特征优选的研究 .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 2008, 27(6): 842-847 曾孝平,陈燕飞, 李勇明 . 实数自适应并行遗传算法的研究 . 计算机应用研究 , 2008,25(6): 1687-1689, 1735 (Google Scholar Times Cited 1) 曾孝平,郑雅敏, 李勇明 ,王靖,张晓娟 . 基于多准则的链式智能体遗传算法用于特征选择的研究 . 计算机应用研究 , 2008 , 25(5):1315-1318,1322 李勇明 , 周頔,曾孝平,韩庆文 . 内嵌多准则的遗传算法用于尿沉渣红白细胞的特征选择 . 系统仿真学报 , 2008,20(14): (EI: 083411471802) 李勇明 ,曾孝平 . 基于双向遗传算法的尿沉渣红白细胞特征选择 . 计算机工程 , 2008,34(3):215-216 (GoogleScholar Times Cited 1) 李勇明 ,曾孝平 . 一种病态线性系统求解的新算法 . 电路与系统学报 , 2008, 13(2):62-66 曾孝平, 李勇明 ,王靖,张晓娟,郑雅敏 . 基于竞争策略的链式智能体遗传算法用于特征选择的研究 . 系统仿真学报 , 2008, 20(8): 1973-1979 (EI : 082011257240 ) (Google Scholar Times Cited 1) 曾孝平,王靖, 李勇明 ,郑雅敏,张晓娟 . 用于特征选择的多准则闭合链式遗传算法 . 数据采集与处理 , 2008,23(4): (EI: 084111634049 ) 2007 李勇明 ,曾孝平 . 一种基于组合分割思想的尿沉渣图像分割新方法 .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 2007 , 26(3): 394-403 (Google Scholar Times Cited 2) 周頔, 李勇明 ,曾孝平 . 智能体遗传算法空间维数的比较研究 .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 2007, 43(33):33-36 . (Google Scholar Times Cited 1) 2006 X.-P. Zeng, Y.-M. Li , L Han , Urinary Sediment Image Segmentation Based on Wavelet andMathematical Morphology , Proceeding of 4 th Multi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 in Systems Applications (CESA2006) , Beijing,2006.10. (EI: 20083811574893, ISTP:BFR75) Y.-M. Li , X.-P. Zeng. A new strategy for urinary sediment segmentation based onWavelet, morphology and combination method. 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 , Elsevier, 2006,84: 162-173. (SCI: 111YK, EI: 070210359295, SCI Times Cited 1, Google Scholar Times 2005 李勇明 ,王韬 . 快速运动估计的自适应十字形搜索的改进 . 计算机工程 , 2005 , 31(8): 177-179. (EI: 05239147586 )
4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Single Track :国际会议办会方式的回归,兼议应对的方法
热度 19 tangchangjie 2015-6-12 09:26
(原名:怎样做国际会议墙报和精炼发言)   刚参加了“Web时代信息管理”国际会议(WAIM2015),在会上感受了国际会议办会方式的新动向,即国际会议在分会数量上的回归:过去常见的多路并行分会,被合并为单路,又称为single Track 或单轨会议,是国际上的一种时髦尝试。   Single Track 有什么优点?今年十月将在川大举办的全国数据库会议NDBC2015会学习这一方式吗?我们的研究生怎样去适应这一变化?本文试图议论这些问题,作为引玉之砖。       中规中矩的WAIM2015 与通常IT界的国际会议一样,承办方山东大学和协办单位很给力,把WAIM2015 办得中规中矩,主要环节,如研究生辅导、Workshop、大会报告、分会报告、DEMO、最佳论文评选,等等,一个都不少。 大会报告的发言人 (Key notes speakers) 个个都很牛:微软的Donald Kossmann 报告了SQL加密方面的新进展;牛津大学Michael Benedikt教授演绎了数据语义统一平台;UCSC的Wang-Chiew Tan教授做了关于数据清理和集成的报告,这些报告紧扣国际学术热点,听者获益匪浅。   唯一有区别,也有特色的是,这次会议的分会集中为一路,即Single Track,这是近年来国际会议中的一个新的动向,新的探索。      Single Track中思想交锋多,发言精炼,参与者不错过亮点 单轨会议组织起来比较节省资源,除了DEMO和墙报(Poster),其他活动(大会,分会报告)都在一个会场,参与者不会错过主要亮点,思想碰撞多,人气高。 这次会议的Panel特别精彩,主持人调度得当,语言幽默,问题犀利,最后还要求每位台上嘉宾用一句话点睛, 颇有一点央视的《实话实说》栏目的味道,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             Single Track人气高 因为集中,所以人气高,如果有 m个参与者,分为并行的n个分会场,每个分会 m/n人, 自然冷清多了。“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报告人总是希望有人倾听,希望有人讨论,听众少了,讲者没劲,听者也没劲。   当然,Single Track 要求一般报告在12-15分钟内把论文要点讲出来, 要求发言准备的更精细更充分。    单轨会议在中国不是首次尝试 , 单轨会议其实是一种回归,而不是首次尝试。 2003年的WAIM会议在川大举办,陆宏钧教授亲自关怀组织之下,邀请了若干大牛来做大会报告,笔者在准备的一年中,真的是累并兴奋着。   殊不知2003年春天,SARS肆虐神州,WAIM2003是SARS解禁一个月后(8月),在国内(最早?)举办的IT国际会议。当时国外有些学者还有顾虑,未能到会,有一半的大会发言是通过网络或播放光盘实现的,例如提出关联规则的大牛 R. Agrawal就寄来了45分钟的视频报告。这次会议“不自觉地”用了Single track方式,下面的图片表明 ,会场人气不错。         当年的 好多年轻发言者,如今都成为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如Jun Yang,Suai Ma,Yunjun Gao,...., 等等;在会上碰到,还会回忆当年在成都的几天美好时光。       办会方式的回归和中国研究生的应对 目前,国际会议采取single Track的会议逐渐多起来了,今年十月将在四川大学举办的全国数据库会议,作为一种尝试,不一定单路,但可能会把分会数量减少到两个或三个。论文将分级配时,长文配较长时,例如12-20分钟,DEMO和短文配短时或用墙报(Poster)方式交流。这就要求报告人善于长话短说,善于作墙报。       精短报告不容易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长话容易短话难,要把短报告做得精彩就更难。对于初次尝试在学术会议上作精短报告的研究生,有下列建议:   (1) 讲思想 :用一个多数人都理解的、比较贴切例子来比喻思想,例如,基于单属性上Top-K来求解多属性TOP-K,就像体操比赛中, 在单项冠军基础上求解全能冠军;有了这个概念,后面的抽象符号、性质和算法都容易理解了。   (2) 讲做了什么(what we did), 最好列出几条,不要用长句子,不要用完全句,用短语即可。   (3) 讲 技 术窍门 , 讲完窍门,有如捅开窗户纸,小同行就豁然开朗了:”妙,原来如此“,并不难懂,只怪自己为什么没想到。     (4) 最大亮点与指标比较 新方法好在什么地方?比传统方法的提高多少倍?列出图表曲线,在PPT上用标注框中引导对曲线和图表的观察方法。下图中用3个页面组成假动画,一页一个焦点,讲者易讲,听者易懂,也省时间。               墙报(poster)需两次创作 在这次会上,也看见有的墙报不太理想,是简单复制论文的大字报,重点被淹没在长句子中。相信读者看过西游记原著和电视剧,原著的味道在于品尝文字之美,而电视剧在于享受表演。从原著到剧本是个再创作的过程。   建议作会议墙报时,作两次创作,第一次创作,把论文改为PPT;第二次创作,在PPT的基础上美化,简化,图表化,排版,配色。文字说明少用长句子,少用完全句,多用短语短句,再打印成为大字报。      希望在今年10月的全国数据库大会上,听到精致精彩的短报告,看到言简意赅,美轮美奂的Poster。          关于办会的博文 申办学术会议的酸甜苦辣 办好学术会议的ABCD--研教散记17 Coming WAIM2010 :来岷山论剑,比射雕英雄 两年岁月凝一刻,四海宾朋汇一堂--WAIM2010召开(图文) 视办会如作品—WAIM2010办会心得(本文) 虽有苦痛折磨,还是觉得幸福更多 -- 也说办会 国际会议办会方式的回归,兼议应对的方法 数据科学家有一个梦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36219 次阅读|34 个评论
科研人员的性别和年龄
热度 5 cosguoli 2015-6-3 19:31
去美国开了个学术会议,和绝大多数情况一样,这个会议是男人,或者更确切的说,是‘老男人’的世界。 很荣幸的,纺织界泰斗级学者 John Hearle也参加了会议,不夸张的说与会的大多数人若干年前读的课本都是他的或者翻译他的书。老先生90岁了(如果没错,今天正好是90岁,老先生生日快乐),依旧满世界的飞,依旧传道授业,依旧谦虚认真的听每一个演讲。会议第二天的晚上,会议主办方为老先生办了一个简单的生日宴,很多他以前的学生,学生的学生都为他献祝辞,场面很是感动。 我觉得幸运的见证了这一时刻,这是对知识的尊重。但与此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和略微的无助。 之前我总说:从毕业那天开始,年轻就不再是优势。从那天开始,年轻就等于‘没有经验’。这一点学术界更为明显。再加上性别的问题,科研人员中的女性是一个小群体,也很不幸的成为了‘弱势’群体。 好几次在国内参加所谓国际会议,及时是在博士毕业以后,还是很不幸的被误认为‘志愿者’。在会议中,很少有人会主动‘探讨学术问题’。好像‘年轻的女性’ 是不具备学术能力的。 回瑞典后,和同事们谈到这个问题,好像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得到的结论是:只有慢慢的熬,只有坚持不懈,只有认定和相信自己。总有一天,当我们成为了一个成熟,成功的学者的时候。性别自然的u退去了,年龄呢?就不用愁啦。。。只有嫌老的快的,没有嫌老的慢的。 Pic, Prof. John W.S.Hearle and Dr. Xianggang Chen @ 6th World conference on 3D fabrics and their application, 2015.05.26, Raleigh, NCSU. H appy Birthday, John!
4749 次阅读|5 个评论
第4届Sc2.0和合成基因组年会,纽约2015年7月
benlion 2015-5-7 00:18
因 2 次收到 Jef.Boeke 的 email 来信,有关合成基因组与工程生物学会议通知,我由于时间因素不能参加,贴在这里供有兴趣参加的参考。 On behalf of Nancy J Kelley, NJKA andmyself, we ask that you join us at the 4th Annual Sc2.0 and Synthetic GenomesConference July 16-17, 2015 in NYC! Expanded from previous years to includeSynthetic Genomes and Engineering Biology topics of relevance, the conferencewill provide an update on the Synthetic Yeast Genome Project, Sc2.0 as well aspresent several special sessions including two workshops on “how yeast flavorswine and beer” with audience participation! And new to this year’s program are twopanel discussions: “Genome Engineering and Society” and “What’s the Next BigGenome to be Synthesized?” With 19 confirmed speakers and more to beadded from academia and industry, a poster session and keynote presentations onhuman artificial chromosomes and the open plant initiative, this will be theforum of the year for engineering biology. The conference will be hosted at the New York Genome Centerand space is limited so don’t wait! Early bird registration ends April 30th. Event information and registration can befound at the link below: https://events.bizzabo.com/SynGenome2015 Excitement is building for the 4th AnnualSc2.0 and Synthetic Genomes Conference this summer! On July 16-17th 2015 wewill convene in New York City at the New York Genome Centerto discuss progress in synthetic yeast genome engineering as well as a broaderdiscussion of other genome engineering efforts, CRISPRs, designer nucleases,and synthetic biology. This meeting is co-sponsored by NSF Science AcrossVirtual Institutes (SAVI), NYU Langone Medical Center and Nancy J Kelley Associates. Ambitious in its goal and spanning thedisciplines of biology,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the Synthetic YeastGenome Project (Sc2.0) has garnered global attention as the world’s firstsynthetic, designer eukaryotic genome project. Now well underway, the Sc2.0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engaging research scientists around the globe, isbuilding 16 designer synthetic chromosomes encompassing ~12 million base pairsof DNA. While Sc2.0 represents the world's firsteffort to construct a designer eukaryotic genome, it won't be the last! Lookingbeyond Sc2.0, another emphasis of the meeting will be discussing other genomeengineering efforts, CRISPR, designer nucleases, and synthetic biology. Themeeting will feature panel discussions on industry and society, as well asspeakers and demonstrations from the lab automation and DNA synthesisindustries and a poster session. Finally, there will be in-depth technical,gustatory and social analysis of yeast products of the liquid kind (coffee,beer and wine). For example, led by Dr. Troels Prahl, scientists at White Labsin partnership with bioinformatics colleagues at SGI such as Toby Richardson,are tackling the expansive genealogy of brewing yeasts to understand how thesestrains have evolved over time and how their gene content contributes to taste.Conference attendees will have the unique opportunity to taste several beersfor which the ‘genotype-phenotype’ relationship of the brewing yeast has beencharacterized. Of course, also planned are numerousopportunities for conference attendees to socialize, advance their scientificdiscussions and enjoy New York! A complete meeting agenda can be foundhere: https://events.bizzabo.com/SynGenome2015/agenda Please click on the titles of each session for more information.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Julie Oaks, Julie.Oaks@nyumc.org or Robyn Beliveau, robyn@nancyjkelley.com
个人分类: genesis|2830 次阅读|2 个评论
光是怎样形成的?
热度 2 yych66 2015-5-4 17:46
2015 是国际光学年,6月将在武汉召开光学国际会议,没有赶上3月份提交论文。 按博客发文计划,电学部分基本发表完成,将要发表物理光学博文,于是我就把向该光学会议提交的文章发表在此发表。 光来自于哪里? 晏成和 明亮的火光、灯光点亮了我们的黑夜,同时向好奇的我们提出了一个个的问题:光是从哪里来的?有人回答——光源。然而今天要探讨的是:光源为什么能发光?光源中的光来自于哪里?光源中的光是怎样形成的? 几十万年前,人类发明了用火,橙红色的火光伴随着人类进入了今天的文明世界,“火为什么是红色的?”这是几千年来一个恒古的话题。 早年冬天,家里烧着煤炉,煤烧红了,铁也能烧红、玻璃能烧红、石头也能烧红,自然物质如岩浆、铁水、火焰、灯丝等在热到一定的程度都会发光。人们总结出:热能够发光。为什么所有的物质加热到高温时就能够发出红光?热怎样使物质发光?热发的光来自哪里? 现代研究表明,光是电磁波,红光、橙光、蓝光是不同频率的电磁波。而物质是由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运转着的电子组成。物质原子中的电磁波是哪里来的?电磁波难道会无中生有? 麦克斯韦方程组说明:电流(电子的宏观流动)产生全部的磁场,那么,每个运动的电子都能够贡献一定的磁场,说明磁场来自电子的运动;方程表明:电场强度等于磁场波变化率的负值,于是就建立了变化的磁场、电场、电磁波及电流四者数学联系;这就阐明:磁场、电场、电磁波的物理根源都是来自于电子的运动。那么,光-电磁波的物理根源当然是来自电子的运动。 本人更喜欢依据实验事实进行探讨:奥斯特实验,发现了直流导线的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探究其微观机理是:电子的运动(直线运动、转动)伴生着磁场,大自然告诉我们:磁场来自于电子的运动。 电子的绕核转动及在导线内的流动是线性运动,线性运动所伴生的电磁波是磁场。如果电子振动、使伴生的电磁脱离场源,就成为辐射的电磁波(发光)。所以与发光息息相关的是电子的振动。 致使电子振动,有以下几种情况: 当物质温度高、环境温度较低时,物质核外电子发生由高能级向低能级的跃迁运动,跃迁是一种振动,辐射出相应频率的电磁波;电子在强磁场、高压电场作用下或在半导体中也会发生振动,电子振动所的辐射电磁波的宏观表现是不同频率的光。 在光谱实验中,不同的物质在高温下发出炫丽的光,经过分光镜,不同元素的光谱各自呈现。钠光谱是两条明亮的黄线;钾的光谱是一条突出的紫色线;銫光谱是两条浅蓝色的线。钠光谱的信息告诉我们:两条线-表明钠原子有两个价电子;黄颜色-表明了钠元素在本生灯中价电子的速率与黄色光波频率相同。同理: 钾的光谱是一条线-表明钾原子只有一个价电子、紫色线-表明 钾元素在本生灯中价电子的速率与紫色光波频率相同……如此类推。 光谱实验清晰地告诉我们,光 - 电磁波是由价电子跃迁振动所发出的辐射,而不是所谓的声子(原子的振动)。 于是,光是从哪里来的?光是怎样形成的?就有了答案:电子在运动时伴生着电磁场,电子的振动使伴生的电磁脱离场源形成辐射的电磁波。光的形成就是由于电子振动所辐射的电磁波。 上述物质,岩浆、铁水、火焰、灯丝等高温物质的发光,就是来自于高温物质核外电子跃迁运动,跃迁运动是核外电子在能级间的跳动,是一种振动,所以 能够伴生电磁波,热发光就是高温物质运转着的核外电子跃迁所辐射的电磁波。所发光的频率就是价电子跃迁时的运转速率。 光源中的光来自于电子的振动,电子振动所伴生的电磁波辐射形成了光波,电子振动的频率构成了光波的频率,大量电子振动所伴生的电磁波辐射形成了光源。 电子振动发光由多种原因所引发,一是高温物质价电子跃迁所引发的振动,这种振动需要物质的温度高于环境温度,热物质速率很高的核外电子跃迁辐射才能达到可见光的频率,我们把这种高温物质核外电子的跃迁辐射所形成发光的光源叫热光源。二是电子在强磁场或强电场的作用下引发的受激振动,这样的电子振动发光与温度无关、与核外电子运转速率无关。三是在半导体材料中,由于掺杂,使得有的价电子没有合适的归属,发生振动、发光。将来,我们还可能制作不同的发光器材、发光物质,其本质仍然是电子的振动,我们把这种不需要高温而使电子振动所形成辐射的光源叫冷光源。 热光源 热光源是高温物质核外电子跃迁运动所伴生的电磁波辐射。 当物质温度高于环境温度,其核外电子的速率升高,速率较高的核外电子就发生跃迁运动(绕核运转时降低速率的振动),向外辐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物质的温度越高,核外电子的速率就高,电子跃迁所辐射的频率就越高。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热物质的发光。如:火光、烛光、白炽灯的灯光,以及前述钢铁、玻璃、石头等烧红时的发光。 火光为什么是红的?因为这些物质的温度在800-1000℃左右,核外电子的速率在红色、橙色频率附近,所以核外电子跃迁时辐射出橙红色的光。而白炽灯的灯丝温度在2500℃,其光色显得白亮(其中多了橙、黄、绿的成分)。热光源一般是多种频率共存的,除了橙光、红光,还有大量的红外波、微波,这些波我们的眼睛看不见,所以热光源的发光效率很低(白炽灯的发光效率仅有7%)。 冷光源 冷光源是在电场、磁场作用下电子受激振动所伴生的高频率电磁波。这里,电子是指自然界游离电子及原子的核外层电子(非跃迁运动)。 因为冷光源的发光是电子在磁场或电场作用下发生振动所伴生的电磁波,这种高频振动与电子绕核运转的速率无关、与物质的温度无关,仅仅与电子振动的频率、振幅相关,发光时不会伴有强烈的发热,不会伴有大量的红外波、微波。所以发光效率高,能节约大量的能源。如:日光灯、节能灯、极光、萤火虫的发光、半导体发光(LED)等。 日光灯:日光灯的光是在高电压电场作用下,使得水银蒸汽和氖气混合气体的表层电子发生强烈的振动,电子的高频振动伴生着紫外线(高频电磁波),紫外线在管壁的荧光物质作用下,形成了近似日光的明亮灯光。 由于是表层电子发生振动所伴生的紫外电磁波,并没有太大地提高气体的核外电子绕核运转的速率,所以气体的温度没有大幅度的升高,只是在电子在运转时的振动使得原子有一些保护性的升温(约50℃),所以人们把日光灯叫做冷光源,其发光效率较高。 极光:极光是在地球两极附近大自然所发出的彩色天光。极光的发生一是在地球两极,磁力线密集、地磁场较强;二是在100至300公里的高空电离层游离电子密集,电子在电离层电场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下,电子发生激烈振动而伴生的电磁波。极光是冷光,极光的发生与高空电场、电子流运动的方向、速度与地球磁力线的相互作用相关。所以极光能够呈现多种频率、绚丽多彩,并能发生流光溢彩的色彩变换。 今后,人们能模拟极光形成原理,利用磁场与电子流相互作用,使电子振动发光,制成发光效率很高的人造极光光源。也能够以电子振动-物质发光的原理,制作成更多的人造光源。 2015-4-28 修改
个人分类: 物理新视点|2611 次阅读|4 个评论
INFORMS 会议,征友同行,2015年6月
热度 2 yhy188 2015-4-14 18:31
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加入我们,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办的CORS / INFORMS 2015联合国际会议。蒙特利尔市有100多个文化来共同创造独特的美食城、购物和艺术中心。会议将于2015年6月14日至17日,在蒙特利尔 喜来登大饭店举行。除了技术的日程安排外,还有比赛和几个接待。最后,当你来到这个城市,请参观该地区的一些景点。 所有的参与者,包括发言者和参加者,必须注册,并支付相应的登记费。旅行和酒店费用是与会者的责任。注册会议的更多细节(酒店预订,程序),请访问:http://meetings2.informs.org/montreal2015/register.html。 我们期待你的口头报告,在蒙特利尔看到你。 ----------------------------- 我在天津,征友同行,联系方式:微信或QQ为395570134 加友验证时,请留言:科学网会议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3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2015年IEEE信息与自动化国际会议 (ICIA2015)
davidsongsiat 2015-3-27 12:39
2015年IEEE国际信息与自动化国际会议将于2015年8月8日至10日在美丽的丽江古镇召开。 The IEEE ICIA/ICAL 2015 joint conference will be held from August 8 to 10, 2015 in the old town of Lijiang, located in the beautiful Yunnan province of China. The Lijiang Old Town used to be the center of silk embroidery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and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 of the Ancient Southern Silk Road, also called the Ancient Tea and Horse Road or Ancient tea route. The Ancient Southern Silk Road started from Burma, crossed Lijiang, Shangri-La County, Tibet, journeyed through Iran, the Fertile Crescent, and finally to the Mediterranean Sea. The IEEE ICIA/ICAL 2015 joint conference promises to offer the participants a great experience with excellent technical and social programs. High quality papers reporting original research results and innovations in all aspects of information, automation, logistic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are invited 论文提交: 所有的文章必须以PDF格式提交。文章需要按照IEEE PDF文档格式要求创建。如需详细信息,请访问会议主页。所有录用的文章都将被EI检索并被收录到IEEE Xplore数据库。 会议网址: http://2015.ieee-icia.org 重要日期: 2015年05月10日 投稿截止日期 2015年06月25日 录用通知 2015年07月10日 最终版提交与注册截至日期 我们期待着你们的到来与参与。 联系方式 ieee.icia@gmail.com +86 13713500061 祝好 ICIA 2015 组委会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4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LaTeX技巧:参考文献的格式(转载)
cuisir 2015-3-11 21:04
一、字体大小 转自: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2887do=blogid=630913 用latex撰写论文时,尤其是国际会议论文,往往对篇幅有一定的限制,比如8页,如果正文内容太多,可能会超出一点或者甚至半页,这时候适当地调整参考文献的字体,可以把文章篇幅刚好控制到8页内,修改方式很简单,只要在最后引入参考文献时加上控制语句即可: { \small \bibliographystyle{ieee} \bibliography{CASSreference} } 上面的\small即为将字体控制为\small大小,除了这个之外,还有很多别的大小选择: Font Sizes \tiny \scriptsize \footnotesize \small \normalsize \large \Large \LARGE \huge \Huge 可以根据需要及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大小。当然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总之不能影响视觉效果。因为这毕竟是不规范的做法。 二、段落间距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16f1770100ldv5.html LaTeX一般会在每个参考文献项目之后插入额外间距。如何消除这个间距,最为简洁的方法是通过设置\itemsep为-2mm: \begin{thebibliography}\setlength{\ itemsep}{- 2mm} 这个方法不适用于BibTeX,因为thebibliography环境放在.bbl文件中,每次运行BibTeX都会覆盖一次。更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对thebibliography环境进行重新定义。我摘取出来其定义内容并对其修改原有的定义,只需要加载 bibspacing.sty宏包参考文献间距自动设置为零(也可对bibspacing.sty中的“\setlength\bibindent{1.2em}”1.2进行调整得到自己想要的距离) 。另一种可选间距,通过设置\bibspacing数值。要设置间距为正文行距,使用: \usepackage{bibspacing} \setlength{\bibspacing}{\baselineskip} 注意:如果您使用natbib包,您应该使用natbibspacing.sty,并一定要加载natbib后再加载它: \usepackage{natbib,natbibspacing} 转自: http://ar.newsmth.net/thread-398043e434d169-1.html 导言区加 \usepackage{setspace} 正文 \begin{spacing}{1}数自己改 \bibliographystyle{**********} 形式 \bibliography{***}文件名 \end{spacing} 此方法可以调整每条参考文献内部的间距,但不能调整条与条间的距离。目前还没发现bibtex下修改参考文献间距的好办法,一个笨办法是去改bbl文件,即在文件中\begin{thebibliography}之后用\addtolength{\itemsep}{-0.6em}或者\setlength{\ itemsep}{-6em}
个人分类: 软件学习|3428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2届信息与系统国际会议(ICIS2015)
zhoujianguo3 2015-3-6 21:15
第 2 届信息与系统国际会议( ICIS2015 )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主办, IEEE IMBeijingHarbin Joint Chapter, Heilongjiang Instrument and MeasurementSociety 提供技术支持,于 2015 年 9 月 12-13 日在哈尔滨召开。论文由国际期刊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and SignalProcessing (纸版)和 IEEE ComputerSociety (电子版)出版,并收录在 IEEE Xplore 数据库,并全部 EI 检索。优秀论文扩展版将推荐到 EI 检索的期刊。 ICIS2014 论文已全部 EI 检索。 ************************ 国际会议: ICIS2015 支持单位: IEEE IMBeijingHarbin Joint Chapter, HeilongjiangInstrument and Measurement Society 会议级别: EI 检索 论文出版: Journal ofMachine Learning and Signal Processing (纸版) IEEE ComputerSociety (电子版) 时间地点: 2015 年 9 月 12-13 日 , 中国哈尔滨 主办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网址: http://icis.hit.edu.cn 联系邮件: icis@hit.edu.cn 往届情况: ICIS2014 论文已经全部 EI 检索。 ************************ ICIS 会务组 /JMLSP 编辑部
34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生之(19)“国际会议”
热度 16 shn2010 2015-2-5 09:58
12 月份,李勋哲去厦门参加了一个国际学术会议。其实在中国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基本上就是邀请几个国际友人过来撑场面,一大堆中国人用蹩脚的英语交流一些早就写在论文里的研究罢了。这种国际会议,通常就是大牛们见见面、聊聊天、拉拉关系,青椒们借机在大牛们面前混个脸熟方便以后申请基金。学生们呢,一来瞻仰大牛,二来借机发表的被专刊收录的SCI论文,三来趁机会出去访问访问景点罢了。 会议第一天早上,李勋哲右边坐了两个女生。一个红衣服,一个穿白衣服。会议刚开始不一会儿,只听见红衣服女生说:“真没劲啊。讲的都是些宏观上的大话,还不如自己去看几篇综述或者看几本专业书呢。” 白衣服说:“要不咱走吧!出去玩玩去!” 红衣服说:“去哪儿逛啊?” “我想今天在鼓浪屿呆一天,明天去普陀寺和厦门大学转转,你觉得如何?” “我没意见。把其他几个同学也叫上吧!” “好啊,我给他们发个短信。” 过了一会儿,两个女生就收拾着东西走了。会议开到下午时,会议室已经空了不少位子。 在会议第二天午餐时,李勋哲和三个不认识的大学青年老师坐在一个桌上吃饭。从几个老师的交流中,李勋哲听出几个老师是分别来自南越理工大学、金陵大学和春城大学。几个老师攀谈了几句,相互交流了各自的信息,就开始相互诉起苦来。 南越理工大学的黄老师开始抱怨:“我已经快两个月没有时间去做实验了。上面交代各种各样的项目材料,一个还没有弄完另外一个又来了。” 春城大学的老师说:“我感觉现在的科研人员都已经变成了搞文字工作的了,搞实验研究和教学反而成了副业,只能挤时间去做。” 金陵大学的老师也吐槽道:“杂事多不说,工资还低。我们学校的讲师每个月全部加起来就只不到五千来块钱,养家糊口都成问题。我现在孩子刚出生,老婆休假在家,父母也接过来照顾老婆,自己那点钱根本就不够花。 为了养家糊口,只能想办法多写文章赚奖金。”停了一下,他又说:“我们学校现在对上课没有要求,对科研倒是重视得很。” 春城大学的老师说:“我们学校也是,不重视教学只重视科研。上一个课时才几十块钱,发表一篇SCI文章得到的奖励就可以抵得上几百个课时的课时费。 所以老师们都不愿意去花心思去好好搞教学 ,只想搞科研发文章挣钱。” 金陵大学的 老师苦笑着说:“现在的大学都是这样。把科研成果当作一个评价一个老师的最重要指标 ,完全是本末倒置。这种考核制度就是 逼着老师们都去弄项目,弄文章。简直是逼良为娼。 ” 春城大学的老师说:“是啊是啊!我们学校的那些 老师会搞文章的人混得风生水起。而不会搞文章的呢,即使课上得很好,也连副教授都评不上。” 金陵大学的老师说:“如今的大学校园已经成为了劣币驱逐良币、好人变成坏人的酱缸。会造论文的人混得风生水起,老老实实教书育人的人却生存都成问题。再这样下去,大学里恐怕就只剩下会搞文章的人了。” 春城大学的老师继续说:“在这样的学校氛围里面,我们只能为了绩效达标,只敢跟风做些热门的研究,以便能够‘多快好省’地出论文,却很难能够真正静下心去做一些深入的有价值的研究。这样做出的论文大都是‘短平快’的豆腐干论文,我自己都觉得没有什么价值。” 说来说去,大家一致觉得如今搞科研其实就是养家糊口、混口饭吃罢了。什么科研的理想、什么实现自我价值、什么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贡献,都不过是扯淡罢了。“ 如果一个人连基本尊严都难以维系,又哪儿有资格去谈理想。 ” 末了,春城大学的老师悲叹道:“学者的使命本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是我们现在这些大学老师们,都在干些啥啊?每天就是为了点可怜的薪水,像陀螺一样地围绕着项目啊、论文啊、经费啊这些东西转。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样,反正我感觉我写的文章基本对社会毫无价值。写文章完全就是为了职称和奖励,自己却只能昧着良心这么干。” 李勋哲记起师兄肖楠很想去南越理工大学,就怯怯地问那个南越理工大学的老师:“你们学校现在对于新教师招聘有什么要求呢?”那位老师说:“我们学校现在都只招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博士了。国内的博士,没有留学经历的话,手头上至少也得有个六七篇的SCI论文才能进来,而且进来也只能做师资博士后。两年博士后出站只后,能不能留下来也还不好说。” 李勋哲一句话也不敢吱。他暗自问:“哎,自己以后是不是也会成为身边这些满腹牢骚的科研工作者们那样,整天在论文、基金、职称的世界里马不停蹄地忙碌?” 也许是因为读了太多伟大科学家的故事吧,当一名科学家就是他的理想,“站在人类认知的最前沿,为开拓人类的认知而奋斗”。一直以来,他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尽管在科研的道路上蹒跚着摸索了四年,还是没有取得什么拿得出手的、可以改变世界载入史册的成果,但是在这些年里,他确实为实验期待过、激动过、失眠过。他觉得自己是喜欢做科研的,也是适合做科研的。他又一次迷茫了,自己的人生路在何方? 吐槽完科研,金陵大学的那位老师开始吐槽学生:“现在的学生们也都是混个文凭,上课一半玩手机一半睡觉,考前又求着老师划重点,突击考试混个及格。哎,这样下去,不知道将来中国的教育会变成什么样子。” 春城大学的老师说:“也不能怪学生吧。大家都知道在学校里认真学习成绩与将来的发展之间没有太大关系,所以学生也就只是想混个文凭好找个工作罢了。我感觉中国的教育近几十年都不会有太大发展。” 南越理工大学的老师说:“还是赶紧挣钱吧!挣到钱了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我们学院的院长去年把他女儿送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去了。真是虎父无犬女。”说着,脸上挂满了羡慕和憧憬。 厦门会议结束,在回上海的火车上, 李勋哲遇到了一个年纪在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长途火车上无聊,那中年男人就和李勋哲闲扯起来。攀谈中,李勋哲了解到这位大叔家在安徽合肥,是安徽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一个部门主管。他这次是去厦门出差负责一个电厂的建设。 不知道怎么扯着,就扯到了中国目前贫富差距的问题。中年男人认为贫富差距是非常合理的:“这个社会本就不应该人人平等。完全平等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如果大家都完全一样了,那谁还想去努力工作?都混日子去了!同样是从厦门到上海,有的人坐飞机去,有的人坐火车去。坐火车去的人,有的坐软卧,有的坐硬卧,但是更多的人只能挤在硬座车厢里面。这就是社会的层次差距,但是这种差距是必须存在的。你觉得让所有人都坐飞机,那现实吗?” “确实,完全平等就没有竞争,也就没有进步。”李勋哲附和着说。 “ 为什么说这个社会的贫富差距是合理的呢?因为人对社会的贡献是有大小差异的,而社会的财富是按照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小来分配的。对社会做出的贡献越大,社会对他的回报越多。” 李勋哲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嗯,你说得对。一个人为社会创造的价值越多,社会给予他的回报越多。” “所以,处于社会中的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价值观:一个人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是和社会给以他的回报是成正比的;处于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年人,都应该努力为社会创造价值,因为只有为社会创造价值,才能够得到社会给予我们的回报。有了这样的价值观,人人就都能够踏踏实实地为这个社会创造价值以便获取社会给予他的财富。一个人有了这样的价值观,自然也就有了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为什么这个社会就应该有贫富差距呢?” “ 社会不会亏待一个对社会具有实实在在的贡献的人。我30岁以前也是一套房子都没有,但是我如今已经在合肥有了三套房子。我孩子高中毕业我就送他去美国读书了,一年二十万学费我也觉得没什么。我为什么能够得到这些?因为我对这个社会有实实在在的贡献!这些年我从基层做起,到现在也算是参与设计了数十个电厂了。” 李勋哲想:怎么现在稍微有点钱的中产阶级家庭都喜欢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恐怕这归根结底就是对自己本国文化和教育的不自信吧。 大叔还在以过来人的姿态继续教育:“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大都只看重待遇和工作的劳动强度,却几乎很少有人会考虑自己接下来是否能够学习到一项能够为社会社会创造价值的技能,这是非常短视的一种做法。一个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自己的人生路时,最该考虑的是:自己能不能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学到一项能让自己立足社会的、赖以生存的真本事,能够最好地为社会创造价值,一个人对社会创造了价值,社会自然会给他相应的回报。” 喝了口茶水,大叔继续说道:“一个人二十五岁以前的生活条件是上天注定的,但是一个人如果他三十五岁的时候如果还是每天为生计而发愁,那就只能说是你自己的问题了。你作为中国科学院的博士,在能力、学识方面肯定还是比社会的大多数人要好些,将来至少还是能吃得开的。我相信,十年以后,你考虑的就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怎么实现自我价值的问题。所以,现在多学点知识技术很有必要。不要等你衣食无忧、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啥也不懂,啥也不会。” 李勋哲悲叹说“哎,中科院的博士也不吃香。说实话我就没有觉得自己学到了什么技术可以为社会做贡献。我现在做的研究方向也偏向于基础研究,没有什么工业化的可能性。” 躺在火车狭小的卧铺上,李勋哲感叹万千。确实,人生在世,应当追求的是为社会创造价值。那些对社会有实在贡献的人,吹起牛来都显得底气十足,铿锵有力的,自信满满,给别人带来的都是积极的正能量。想想自己这些年身边的那些科研工作者,顶着博士学位的不在少数,可是各个说起话来都显得底气不足,或满腹牢骚。为什么做科研的这些人大都满腹牢骚,戾气扑鼻?是搞科研的这些人的自身性格的问题?还是国家学术环境的问题?还是科研这个职业的问题? 也许,科研本就不是一个好职业吧。古往今来,在科学研究领域,除了少数人有重大发现重大突破外,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做出什么有价值的工作:既不能推动一项技术的工业化,又不能开拓人类思想的认知。如果一个人所作的工作没有为社会创造价值,那么这个人也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想想团队里做科研的人,为了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而殚精竭虑,甚至是过度透支自己的身体。可是,这样的牺牲和付出值得吗?不仅社会不会认可你,自己也不会认可自己。他突然想,这个世界有那么多有意义的事情,何必非要往科研这条自己并不喜欢、也不认可的路上挤呢!? 开会后回到研究所,李勋哲不仅没有快马加鞭做实验,反而对实验的热情又下降了不少,经常都是坐在办公室上上网,混混日子。直到有一天,李勋哲看到一个穿着军装的军人,肩上跨个大包,一手抱着哇哇大哭的孩子,一手搀着步履蹒跚的老母亲上了公交车。李勋哲被这一幕触动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用自己的肩膀扛起所有的责任。他突然有些羞愧:跟他比起他来,我们遇到的困难算什么?我们真的没有资格叫苦。也许真的是经历的苦难太少,所以才把一些小小的不如意当成天大的磨难。实际上真正有资格说苦的人是从来不会抱怨自己的苦的。想想和那些风吹日晒在工地上干活的农民工,和那些起早贪黑、还要遭受城管欺凌的小摊小贩,我们真的是非常幸福了。实际上,我们学生有什么可抱怨的呢?能够心无旁骛地去做研究,不需要考虑经费的问题,不需要考虑家庭的问题。每天早上可以睡到自然醒,然后不修边幅地去办公室里看看文献,写写论文,去实验室里做做实验。人啊,应该要知足!就在这时,师兄肖楠的一篇文章发表在了领域的一个顶级杂志,李勋哲突然感觉挺有压力,想要超越肖楠。于是,他又重新投入到实验之中。
个人分类: 小说|22563 次阅读|17 个评论
第三届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国际研讨会宣传页
热度 2 Greg66 2015-1-27 18:40
Flyer中文20150127.jpg FlyerEnglish.jpg
个人分类: 12|2924 次阅读|4 个评论
第四届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国际会仪2016年9月23-25日在西安召开
热度 4 Greg66 2015-1-13 17:19
第四届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国际会仪2016年9月23-25日在西安召开
个人分类: 11|5480 次阅读|8 个评论
西班牙Salamanca欢迎您!
热度 13 JRoy 2015-1-4 08:18
西班牙Salamanca欢迎您!----- PAAMS, DCAI, ISAmI国际会议 Salamanca 是座漂亮的小城,也是全球西班牙语最正宗的城市(学习西班牙语的朝圣地)。这里有全球第三古老的大学 Universityof Salamanca (本校这么认为,但 Wiki 认为是第四),有西班牙最大最漂亮的 mayor plaza ,有漂亮的教堂和美丽的河流,有热情的人民也有美味的食物。 我所在的 西班牙 Salamanca 大学科学学院 BISITE 课题组每年都举办若干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主要围绕计算机科学、并行分布式计算和人工智能、智能体等方向。包括去年 2014 年 7 月份的信息融合top会议 Fusion 大会以及今年 2015 年 4 月召开的 ACM 的 SAC 大会;不过, SAC 大会投稿日期已过。 2015 年 6 月 3-5 号期间(正是个风姿飒爽的好季节), BISITE 课题组将会集中组织召开三个高水平的国际会议 PAAMS ( 13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Agents and Multi-AgentSystems ) ,DCAI ( 12th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和 ISAmI ( 6th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mbient Intelligence ),目前正在征稿中。会议预定论文投稿日期是本月 12 号,应该可以延长一些。欢迎投稿: PAAMS 2015 ( http://www.paams.net ) DCAI 2015 ( http://dcai.usal.es ) ISAMI ( http://isami.usal.es/ home ) 这些会议都和一些包括 Neurocomputing ( 2013JCR IF : 2.005 ), FITEE ( 2013JCR IF : 0.38 )等在内的优秀期刊绑定,多数大会论文都会由期刊最终发表刊出。其中, FITEE : Frontiers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 Engineering 是中国工程院和浙大今年联合刊办的英文期刊,其前身是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C-Computers Electronics 。在科网李伟钢老师的积极牵线下,今年首次和 BISITE 合作!所以,新的期刊、新的合作、新的未来更闪亮! 特别是, 2015 年会议组委会计划神经网络等智能系统为主的优秀论文经扩展发表到 Neurocomputing ,以平行化和人工智能为主题的一些优秀文章经扩展会发表到 FITEE 上。另外一部分会议论文大多数会由 Springer 旗下的一些期刊如: Journal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Imaging and Robotics ,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Interactive Multimedi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Advancesin Intelligent and Soft-Computing 等刊出。所以按国内考核的话也许都算期刊论文发表,优秀的经扩展能够发表在不错的 SCI 检索期刊上。 BISITE 特别为学生作者和年青作者提供 40-50 个免费住宿(根据情况可以增加)名额以方便与会,并设有包括高达 2000 欧的 IBM 最佳论文赞助等 Grants 。去年 Fusion 大会的住宿是我协调安排的,中国人的申请我们都批给了(作为同胞还是有优惠的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省点吧,毕竟欧洲住宿比较贵)。相信今年也努力做到这点(不差钱的组不必申请哈)! 欢迎各位有兴趣的作者投稿哈。除了美丽风景、美味食物和悠久文化外,你还可以亲自听李小帅本人给你讲动人的意识流爱情,为你的各种出行鞍前马后、提供极大方便。您还不动心吗? PS这是Salamanca大学的图书馆正门,上面的雕刻中有只青蛙。历史上,这个小城跟青蛙颇有渊源.... 来这儿的每一位游人都会被告知:Salamanca大学的毕业生,需要搬个小板凳坐在大门前,独立的仔细的找出来那只小青蛙,否则不能毕业.... 所以现在基本上每天实时都有人在前面找青蛙,当然现在是游人为主了。。。你是否也想试试自己能否毕业?快来比比眼力吧~~ 牛人看这张照片都能找出来,哈哈~~~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8457 次阅读|28 个评论
可拓学宣言—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通过
anley 2014-12-14 07:46
可拓学宣言 —首届可拓学与 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通过 环顾古今,展望中外,人类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处理矛盾问题的历史: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去解决“人类自身能力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增长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把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的现实。 所谓矛盾问题 , 是指在给定条件下无法实现人们期望的目标 。 在生产、经济、军事、外交、管理甚至日常生活中 , 矛盾问题无处不有。 曹冲称象、空城计、阿基米德称金皇冠等等解决矛盾问题的创意 是由聪明人冥思苦想提出来的 ,那么,能否 根据一定的程序 , 利用计算机和网络 , 帮助人们处理矛盾问题呢? 1983 年, 中国学者蔡文在中国的《科学探索学报》发表了论文“可拓集合和不相容问题”,开启了这一新的研究方向, 称为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 。 30 年来,国内外一大批学者逐步聚拢,研究实现这一理想的基础工作。提出了表示天下万事、万物、信息和知识的形式化体系,用它们表示大千世界各种问题,建立了可拓模型;通过研究处理矛盾问题的规律,建立可拓理论和可拓创新方法;应用于工程、信息、经济和管理等领域,形成可拓工程。可拓论、可拓创新方法和可拓工程构成一门新学科—可拓学。 可拓学是 用形式化模型研究事物拓展的可能性和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并用于解决矛盾问题的科学。它 是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的基础,是沟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 为了解决矛盾问题,它对数学、系统论和逻辑理论作了五方面的拓展 : ( 1 ) 拓展了数学的研究范围 . 可拓学的 研究对象是矛盾问题 , 这是对数学基本研究不矛盾问题的拓展 . 为了处理矛盾问题 , 可拓学把 数学 “ 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 拓展为研究 “ 包括对象、特征和量值的逻辑细胞 —— 基元 ”, 把数学模型拓展为解决矛盾问题的可拓模型 . ( 2 ) 拓展了集合论 . 几千年的数学建立在康托集论这一基础上,但是康托集只研究对事物的静态分类,无法表达把问题从矛盾这一类转化为不矛盾的那一类。为此,可拓学中,提出了 可拓集的 概念,研究变换下的分类,使集合论多样化 . ( 3 ) 拓展了逻辑理论 . 由于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无法作为处理矛盾问题的推理工具, 可拓学研究者 综合了形式逻辑形式化的长处和辩证逻辑研究事物的内涵、外延及其变化的特点 , 建立了可拓逻辑 . 它将为计算机和网络能帮助人们生产处理问题的创意建立推理工具,为人类的智力得到更好的延伸创造条件。 ( 4 ) 拓展了函数论 . 由于实变函数中“距离”的概念限制了描述解决矛盾问题的变化过程,因此, 可拓学中 建立了 “ 可拓距 ”的概念, 把实变函数拓展为关联函数 , 于是 “ 类内即为同 ” 的定性描述发展为 “ 类内也有异 ” 的定量描述, 使表示处理矛盾问题的过程中事物的量变和质变有了定量化的计算公式。 ( 5 ) 拓展了系统论 . 系统论开创了根据系统性处理问题的途径。但是, 不少矛盾问题的处理利用了物的非物质性部分、潜在部分和对立部分, 它们跨越了系统论的范围, 所以, 可拓学把 系统论拓展到从物质性、系统性、动态性和对立性 4 个 角度研究物的结构 , 形成了共轭理论与方法 , 为研究各种奇妙谋妙计处理矛盾问题提供了依据。 由于这些拓展,出现了可拓数学、共轭理论、可拓逻辑、可拓策略生成、可拓数据挖掘和管理可拓工程等新的分支,可拓学正逐步向建设新兴的学科群前进。 各行各业都要遇到形形色色的矛盾问题,各种新产品、新项目和新技术也都是为解决矛盾问题而提出的。因此,可拓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方法论,形成了可拓创新方法体系,为各个领域处理矛盾问题提供理论与方法,也必然为用计算机帮助人们构思新产品提供方法和技术 。 回顾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和纺织机等机器的使用是人手的延伸;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汽车和火车的行驶是人腿的延伸;电话是耳朵的延伸 ;电视是眼睛的延伸,计算机和网络是人脑部分功能的延伸,而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则是人类智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延伸。 可拓学 为 人类智力的延伸开展了基础研究。 30 年来,可拓学的研究已经从一个人发展为一支国内外研究队伍,从一篇文章发展成一门新学科,从中国发展到世界。这是一门哲学、数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学科,从应用范围看,它与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一样,是一门应用范围广泛的横断学科。 我们为这门学科的问世和发展而欢呼! 成功之杯,往往踞于布满荆棘的荒野尽头,期间没有任何现成的路可走。倘若畏缩、不愿做出牺牲,势必永远在荒野之中徘徊。只有百折不挠、甘愿忍辱负重的人,才能在这里开拓出一条路来。 可拓学研究者 已经开拓出通往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之路,今后 将继续努力,向老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学习,与各界人士一起,发展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的研究,使可拓学更加完善,朝着国际化、社会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前进;使计算机和网络能帮助人类处理问题,实现人类智力的拓展。 可拓学与 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 2013 年8月18日
个人分类: 可拓学专题讨论|7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5第二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ISEIM2015)征文启事
anley 2014-12-2 09:08
2015 第二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 ( ISEIM2015 ) 征文启事 人类社会是在解决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和不断开拓创新中前进的。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帮助人们处理矛盾问题和进行创新活动是人类的理想。 可拓学是 一门研究实现上述理想所需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的新学科,它 用形式化模型探讨事物拓展与变换的可能性以及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并用于解决矛盾问题。 可拓学创立 于 1983 年。 3 0 多 年来,可拓学研究者们建立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 可拓论,研究了应用于各领域的可拓创新方法,开展了在信息、设计、自动化和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 可拓工程。可拓论、可拓创新方法和可拓工程构成了新学科可拓学。我国著名科学家对可拓学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并已经从广东发展到中国大陆及台湾等 20 多个省市,发展到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印度、罗马尼亚和韩国等多个国家(见可拓学主页: http://extenics.gdut.edu.cn/ )。 继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于 2013 年8月在北京胜利召开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投身于有关可拓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中,可拓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为了进一步交流与总结可拓学的研究成果与应用推广经验,以便更好地开展可拓学研究,定于 2015 年 8 月 14-16 日在香港召开“第二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 另一方面,工程技术和管理领域的实践活动需要不断地创新,因此催生了很多创新方法,如 TRIZ 、可拓创新方法等。国内外学者在创新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研究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果。为了促进和推动各种创新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本次会议将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一个交流最新成果的平台。我们热诚欢迎国内外从事创新研究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学者和企业界代表参加本次研讨会。 会议主题: 总结和交流 可拓学以及 各种创新方法的最新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 本次会议欢迎可拓论、可拓工程、可拓创新方法及其它创新理论与方法等领域的论文投稿,主要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1 )各种创新理论与方法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发明和专利; 2 )可拓论:包括可拓集理论、可拓数学、基元理论、可拓逻辑和可拓学的哲学基础及可拓论的应用研究成果; 3 )可拓创新方法:包括可拓策略生成方法、转换桥方法、拓展分析方法、共轭分析方法和可拓变换方法等及可拓创新方法的应用研究成果; 4 )可拓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包括与各专业领域(如信息、设计、机械与电工、自动化、管理与经济等)相结合产生的可拓工程理论、方法以及它们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论文等。 论文发表: 所有录用论文将由国际著名的一流科技出版社 CRC Press 的丛书序列“ Communications in Cybernetics, System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出版,并由该出版社提交 EI 、 ISTP 及其它科学文库 全文检索。部分优秀论文将由会议组委会推荐 KYBERNETES 等 SCIE 检索期刊发表。热忱欢迎广大专家、学者、专业技 术人员和企业人士踊跃投稿并参加大会。 联合主办单位: 国际可拓学研究院(中国香港)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学专业委员会(中国) 国际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学会筹备委员会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USA)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General Systems (USA) University of Portsmouth(UK) Sagar Institute of Research, Technology Science ( India ) 广东工业大学 ( 中国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中国 ) 浙江工业大学 ( 中国 ) 中国科学院大学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 ( 中国 )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 中国 ) 大连海事大学 ( 中国 ) 南昌航空大学 ( 中国 ) 地点: 香港 征文要求: 会议语言为汉语和英语。论文必须用英语撰写。所投论文应在国内外未曾公开发表过,在理论、技术、方法或应用方面有创见的成果。论文须严格按要求撰写(格式模板文件见会议网址: http://extenics.gdut.edu.cn/ISEIM2015/ISEIM2015index.html )。投稿时请同时提交论文的 WORD 版本和 PDF 版本。 第2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筹备委员会 2014 年 10 月 24 日 重要日期: 论文全文提交截止日期: 2015 年 4 月 5 日 论文录用通知日期: 2015 年 4 月 30 日 最终论文提交: 2015 年 5 月 10 日 会议时间: 2015 年 8 月 14-16 日 第2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 讨会 ( ISEIM20 15 ) 报 名 表 国别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务或职称 服务部门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电话 备注 联系地址: 广州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 100 号 广东工业大学可拓学与创新方法研究所 邮 编: 510006 电 话: 020-39322973 , 15622785217 , 13632390636 联 系 人: 汤 龙,李剑明
个人分类: 可拓学最新学术交流|77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5第二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将在香港召开
anley 2014-11-18 08:06
2015 第二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 ( ISEIM2015 ) 征文启事 人类社会是在解决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和不断开拓创新中前进的。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帮助人们处理矛盾问题和进行创新活动是人类的理想。 可拓学是 一门研究实现上述理想所需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的新学科,它 用形式化模型探讨事物拓展与变换的可能性以及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并用于解决矛盾问题。 可拓学创立 于 1983 年。 3 0 多 年来,可拓学研究者们建立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 可拓论,研究了应用于各领域的可拓创新方法,开展了在信息、设计、自动化和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 可拓工程。可拓论、可拓创新方法和可拓工程构成了新学科可拓学。我国著名科学家对可拓学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并已经从广东发展到中国大陆及台湾等 20 多个省市,发展到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印度、罗马尼亚和韩国等多个国家(见可拓学主页: http://extenics.gdut.edu.cn/ )。 继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于 2013 年8月在北京胜利召开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投身于有关可拓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中,可拓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为了进一步交流与总结可拓学的研究成果与应用推广经验,以便更好地开展可拓学研究,定于 2015 年 8 月 14-16 日在香港召开“第二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 另一方面,工程技术和管理领域的实践活动需要不断地创新,因此催生了很多创新方法,如 TRIZ 、可拓创新方法等。国内外学者在创新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研究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果。为了促进和推动各种创新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本次会议将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一个交流最新成果的平台。我们热诚欢迎国内外从事创新研究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学者和企业界代表参加本次研讨会。 会议主题: 总结和交流 可拓学以及 各种创新方法的最新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 本次会议欢迎可拓论、可拓工程、可拓创新方法及其它创新理论与方法等领域的论文投稿,主要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1 )各种创新理论与方法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发明和专利; 2 )可拓论:包括可拓集理论、可拓数学、基元理论、可拓逻辑和可拓学的哲学基础及可拓论的应用研究成果; 3 )可拓创新方法:包括可拓策略生成方法、转换桥方法、拓展分析方法、共轭分析方法和可拓变换方法等及可拓创新方法的应用研究成果; 4 )可拓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包括与各专业领域(如信息、设计、机械与电工、自动化、管理与经济等)相结合产生的可拓工程理论、方法以及它们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论文等。 论文发表: 所有录用论文将由国际著名的一流科技出版社 CRC Press 的丛书序列“ Communications in Cybernetics, System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出版,并由该出版社提交 EI 、 ISTP 及其它科学文库 全文检索。部分优秀论文将由会议组委会推荐 KYBERNETES 等 SCIE 检索期刊发表。热忱欢迎广大专家、学者、专业技 术人员和企业人士踊跃投稿并参加大会。 联合主办单位: 国际可拓学研究院(中国香港)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学专业委员会(中国) 国际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学会筹备委员会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USA)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General Systems (USA) University of Portsmouth(UK) Sagar Institute of Research, Technology Science ( India ) 广东工业大学 ( 中国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中国 ) 浙江工业大学 ( 中国 ) 中国科学院大学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 ( 中国 )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 中国 ) 大连海事大学 ( 中国 ) 南昌航空大学 ( 中国 ) 地点: 香港 征文要求: 会议语言为汉语和英语。论文必须用英语撰写。所投论文应在国内外未曾公开发表过,在理论、技术、方法或应用方面有创见的成果。论文须严格按要求撰写(格式模板文件见会议网址: http://extenics.gdut.edu.cn/ISEIM2015/ISEIM2015index.html )。投稿时请同时提交论文的 WORD 版本和 PDF 版本。 第2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筹备委员会 2014 年 10 月 24 日 重要日期: 论文全文提交截止日期: 2015 年 4 月 5 日 论文录用通知日期: 2015 年 4 月 30 日 最终论文提交: 2015 年 5 月 10 日 会议时间: 2015 年 8 月 14-16 日 第2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 讨会 ( ISEIM20 15 ) 报 名 表 国别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务或职称 服务部门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电话 备注 联系地址: 广州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 100 号 广东工业大学可拓学与创新方法研究所 邮 编: 510006 电 话: 020-39322973 , 15622785217 , 13632390636 联 系 人: 汤 龙,李剑明 投稿邮箱: extenics30@163.com
个人分类: 可拓学学术会议|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5年IEEE加拿大电气与计算机工程会议征稿
davidsongsiat 2014-11-17 08:59
Dear Colleague, 2015年IEEE加拿大电气与计算机工程会议截止日期延至12月7日。 2015年IEEE加拿大电气与计算机工程会议 (CCECE 2015) (会议主页 http://www.ccece2015.org 或 http://ewh.ieee.org/reg/ccece15/ ) 将于2015年5月3日至6日在加拿大哈利法克斯(Halifax, Canada)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哈利法克斯市是一座美丽的,充满活力的旅游城市,欢迎大家前来参会并旅游。 本届 CCECE 会议的主题是庆祝海洋领域研究30年进展,展现在船舶和海洋工程领域不断增长的研究、开发以及应用等热点问题以及成果。 座落在大西洋边的海滨城市哈利法克斯市,是一座以美丽的风景以及美味的海鲜而闻名于世的旅游城市,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的喜爱。这里有迷人的旅游景点,世界级的会议中心和酒店设施,美丽的海滩和高尔夫球场。CCECE2015 承诺将为所有的参与者提供一次精彩的技术与社交盛筵。 论文提交: 所有的文章必须以PDF格式提交。文章需要按照IEEE PDF文档格式要求创建。如需详细信息,请访问会议主页。所有录用的文章都将被EI检索并被收录到IEEE Xplore数据库。 同时欢迎提交Special Session的申请。 本次会议欢迎电气与计算机领域的高质量原创性研究论文,具体主题如下。文章书写语言为英语或者法语。 会议投稿网址:https://www.softconf.com/e/ccece2015 1) 电力电子与能源系统 2) 网络与通讯 3) 多媒体信号处理 4) 生物医学与健康信息 5) 建模,仿真与分析 6) 海洋工程于船舶技术 7) 电路设备与系统 8) 计算机,软件与应用 9) 控制与机器人技术 10) 系统,人与控制论 最佳论文评选: 所有提交的论文都可参与最佳会议论文评选,学生为第一作者的文章可以参与最佳学生论文的评选。 期刊发表: 被大会录用并宣讲的优秀文章,在扩展后会被推荐到优秀的SCI和EI收录期刊发表。 重要日期: 2014年12月7日 投稿截止日期 2014年12月16日 申请组织invited session截止 2015年1月31日 录用通知 2015年2月28日 最终版提交与注册截至日期 我们期待着你们的到来与参与。 更多信息,请登陆会议主页 http://www.ccece2015.org 或者 http://ewh.ieee.org/reg/ccece15/ 查看 联系方式 Cathie Lowell contact@ccece2015.org CCECE 2015 PO Box 63005 University Postal Outlet 102 Plaza Drive, Dundas, ON, L9H 4H0 祝好 CCECE 2015 组委会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2647 次阅读|0 个评论
SCC 2008:我的科研起点
热度 5 dongmingwang 2014-10-31 22:01
SCC 是一个国际会议系列的缩写,其全称是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mbolic Computation and Cryptography ,主要研讨符号计算中的理论、方法、工具和软件在密码学中的应用。在大大小小的国际学术会议之中, SCC 算是新丁,目前仅有三届: 首届( SCC 2008 )在中国北京举行: http://www.cc4cm.org/scc2008/ 第二届( SCC 2010 )在英国 Egham 举行: http://scc2010.rhul.ac.uk/ 第三届( SCC 2012 )在西班牙 Castro Urdiales 举行: http://scc2012.unican.es/ 我不时想起 SCC 2008 ,因为那次会议是我科研事业的起点,它让当时仍觉迷顿的我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2008 年的我是直博第一年的懵懂少年,对学术世界充满向往,总觉得科研离我很近也很远:作为一名博士生,我的主要工作是科研,但刚刚离开本科多彩生活的我却对科研的前沿知之甚少,又难觅入门之道。就在我无所适从的时候,导师安排我协助组织 SCC 2008 ,让我负责与会议当地组织有关的各种事宜,于是我瞬间忙碌起来。 忙碌的一天往往有得有失,我既会因为顺利完成海报设计而沾沾自喜,也可能由于邮件漏掉附件而怏怏不乐。所幸的是,我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导师交流,感受到了他的严谨、缜密和有序,也学到了不少为人处事的道理。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网站、海报、酒店、餐饮、宴会、交通、通知等等事宜也在我的直接参与下一件一件地完成了。如果说这些锻炼了我的能力的话,也许与国内外学者的接触才是使我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关键:我终于有机会近距离地领略到大师的风范,感受到最前沿的科研究竟是什么样子。 在 SCC 2008 会上,欧洲科学院院士 B.Buchberger ( ACM Kanellakis 奖得主、奥地利开普勒大学教授)就深刻的符号计算理论与方法高谈阔论,而在会下他又与我们这些年轻人亲切交流,展现出极强的亲和力。 ACM 图灵奖得主 A. Shamir (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教授)以高屋建瓴的方式讨论整个学科的发展趋势,而他如手术刀般敏锐的科研洞察力更是令人折服。他们让我发现,我处在一个开放、合作、友好的环境之中。与会者乐于分享、乐于共同进步、乐于鼓励与提携年轻人。这里似乎没有年龄和背景的差异,有的只是知识的交流和传承。我仿佛看到了思想的河流汇聚于此,又借由参与者传播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于是,那个对科研世界向往却知之甚少的我突然抓住了科研世界的特征,也描绘出了心目中学者的轮廓。眼前的奋斗道路愈发清晰,而日后的奋斗目标也逐渐显现。 众多与会者之中有一位最为特殊,那就是我日后博士论文的联合指导导师 Jean-Charles Faug è re 研究员。正是在 SCC 2008 这次会议上,我结识了身为程序委员会联合主席的他,并最终有幸赴法国巴黎第六大学在他和王老师的共同指导下攻读联合培养博士学位。在我看来,导师犹如博士在科研生命中的父母一般,将其科研操守、科研态度和科研方法都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遇到好的导师,是博士一生之幸。那么有两位好导师的我,更是坐拥双份的幸运,而其中一份就源于 SCC 2008 。除了 Jean-Charles ,我在会议的组织和举行期间还结识了许多专家学者,其中有些老师更是一直以来关心帮助着我,实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诚然,国际会议的组织耗时耗力,要求组织者事无巨细、随机应变:小到会议代表纸笔的准备,大到特邀报告人的选择与邀请,再加上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不说组织者非得有三头六臂也着实相差不多。但一切的辛苦劳神随着会议的举行也慢慢地烟消云散,今日回想起来,沉淀下来最多的还是成就感。后来,凭借着积攒下的宝贵经验,我也逐步更加深入地参与到一些国际会议的组织工作之中,为我自己的科研事业不断地添砖加瓦。 谨以此文致我终将逝去的青春。 SCC 2008会议海报 SCC 2008 的三位特邀报告人 Bruno Buchberger 教授 Adi Shamir 教授 王小云教授 (牟晨琪 )
10360 次阅读|3 个评论
第二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将在香港召开
anley 2014-10-31 09:34
2015 第二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 ( ISEIM2015 ) 征文启事 人类社会是在解决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和不断开拓创新中前进的。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帮助人们处理矛盾问题和进行创新活动是人类的理想。 可拓学是 一门研究实现上述理想所需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的新学科,它 用形式化模型探讨事物拓展与变换的可能性以及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并用于解决矛盾问题。 可拓学创立 于 1983 年。 3 0 多 年来,可拓学研究者们建立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 可拓论,研究了应用于各领域的可拓创新方法,开展了在信息、设计、自动化和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 可拓工程。可拓论、可拓创新方法和可拓工程构成了新学科可拓学。我国著名科学家对可拓学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并已经从广东发展到中国大陆及台湾等 20 多个省市,发展到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印度、罗马尼亚和韩国等多个国家(见可拓学主页: http://extenics.gdut.edu.cn/ )。 继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于 2013 年8月在北京胜利召开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投身于有关可拓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中,可拓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为了进一步交流与总结可拓学的研究成果与应用推广经验,以便更好地开展可拓学研究,定于 2015 年 8 月 14-16 日在香港召开“第二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 另一方面,工程技术和管理领域的实践活动需要不断地创新,因此催生了很多创新方法,如 TRIZ 、可拓创新方法等。国内外学者在创新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研究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果。为了促进和推动各种创新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本次会议将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一个交流最新成果的平台。我们热诚欢迎国内外从事创新研究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学者和企业界代表参加本次研讨会。 会议主题: 总结和交流 可拓学以及 各种创新方法的最新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 本次会议欢迎可拓论、可拓工程、可拓创新方法及其它创新理论与方法等领域的论文投稿,主要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1 )各种创新理论与方法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发明和专利; 2 )可拓论:包括可拓集理论、可拓数学、基元理论、可拓逻辑和可拓学的哲学基础及可拓论的应用研究成果; 3 )可拓创新方法:包括可拓策略生成方法、转换桥方法、拓展分析方法、共轭分析方法和可拓变换方法等及可拓创新方法的应用研究成果; 4 )可拓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包括与各专业领域(如信息、设计、机械与电工、自动化、管理与经济等)相结合产生的可拓工程理论、方法以及它们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论文等。 论文发表: 所有录用论文将由国际著名的一流科技出版社 CRC Press 的丛书序列“ Communications in Cybernetics, System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出版,并由该出版社提交 EI 、 ISTP 及其它科学文库 全文检索。部分优秀论文将由会议组委会推荐 KYBERNETES 等 SCIE 检索期刊发表。热忱欢迎广大专家、学者、专业技 术人员和企业人士踊跃投稿并参加大会。 联合主办单位: 国际可拓学研究院(香港)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学专业委员会 国际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学会筹备委员会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USA)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General Systems Sagar Institute of Research, Technology Science ( India ) 广东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大连海事大学 南昌航空大学 地点: 香港 征文要求: 会议语言为汉语和英语。论文必须用英语撰写。所投论文应在国内外未曾公开发表过,在理论、技术、方法或应用方面有创见的成果。论文须严格按要求撰写(格式模板文件见会议网址: http://extenics.gdut.edu.cn/ISEIM2015/ISEIM2015index.html )。投稿时请同时提交论文的 WORD 版本和 PDF 版本。 第2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筹备委员会 2014 年 10 月 24 日 重要日期: 论文全文提交截止日期: 2015 年 4 月 5 日 论文录用通知日期: 2015 年 4 月 30 日 最终论文提交: 2015 年 5 月 10 日 会议时间: 2015 年 8 月 14-16 日 第2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 讨会 ( ISEIM20 15 ) 报 名 表 国别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务或职称 服务部门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电话 备注 联系地址: 广州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 100 号 广东工业大学可拓学与创新方法研究所 邮 编: 510006 电 话: 020-39322973 , 15622785217 , 13632390636 联 系 人: 汤 龙,李剑明 投稿邮箱: extenics30@163.com
个人分类: 可拓学最新学术交流|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5年第34届国际电推进会议征稿
xiaguangqing 2014-10-27 23:20
http://www.ists.or.jp/2015/call-for-papers/iepc-call-for-papers/ IEPC (International Electric Propulsion Conference) is the world’s largest forum in the field of electric propulsion for spacecraft, aiming at the exchange among researchers, developers, managers, scholars, and students and at the promotion of thruster RD and space activities. The conference is held every other year in alternation between a US and a non-US location and participants from more than twenty countries come together representing the worldwide electric propulsion community. Succeeding the 33rd IEPC in Washington DC, USA in 2013, it will return to Japan after 16 years, jointly with the 30th IST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pace Technology and Sciences) and the 6th NSAT (Nano-Satellite symposium). At a Glance of 30th ISTS, 34th IEPC and 6th NSAT Keyword Category 1 Hall Thruster Ion Thrusters Field Emission and Colloid Thrusters MPD Thrusters Pulsed Plasma Thrusters Resistojets and Arcjets Electrodeless/Helicon Plasma Thrusters Other electrothermal, Electro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Thruster Concepts Fusion Propulsion and Magnetoplasma Sail Laser Propulsion/Beamed Energy Propulsion Other Innovative or Advanced Electric Propulsion Concepts Cathode and Other Component and Materials Technologies EP Propellant feed Systems Power and Power Processing for EP Systems Keyword Category 2 Physics Fundamental Studies Analytical Modeling Numerical Simulations Laboratory and Space Testing Diagnostics Lifetime Characterization Systems Analysis/Development Flight Programs and In-flight Experience Mission Analysis Terrestrial Applications Important Dates Online Abstract Submission Open Sep. 12, 2014 Deadline for Abstract Nov. 20, 2014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for All Authors Jan. 30, 2015 Deadline for Paper Upload for Student Session only Feb. 28, 2015 Notification of Presentation Schedule for All Authors Apr. 1, 2015 Notification of Selection Results for Student Session Second Announcement and Tentative Program Issue Online Pre-registration Open Online Paper Submission Open Deadline for Paper Upload May 15, 2015
5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0花费出游新加坡-从完成62%到完成100%
热度 4 lpzhao 2014-10-10 22:53
0花费出游新加坡-从完成62%到完成100% 10 月7日下午2点半的航班从浦 东 机 场 去新加坡开会。到了机 场 下了 车 , 习惯 性地摸了下 裤 兜,坏了, 钱 包没有 带 ,忘 记 在家里了。 愣 了一下,想想机票已 经买 好,旅 馆 已 经订 好,机 场 接送也都由会 议组 委会安排好了,估 计 没有多少要用 钱 的地方,摸摸口袋, 还 有点 现 金,抬 头 一看,司机 师 傅 还 没走,保 险 起 见 ,又走 过 去,把他身上 带 的 现 金都借 过 来了。于是,一 场 没有 钱 包,没有信用卡的旅行开始了。 飞 机很正常地晚点一个小 时 ,到了新加坡机 场 ,接我的司机 还 在耐心地等着,真是 谢谢 她了。到了 宾馆 ,登 记 得差不多了后,前台小姐 问 我要信用卡,她 说 ,房 费 会 议组 委会替你付了,不 过 ,我 们 需要你的信用卡,以防你在房 间 有 别 的消 费 ,比如从minibar里喝点什么。我不好意思 说 自己出 门 忘 带钱 包了,就撒 谎说 ,我的 钱 包找不 见 了,没有信用卡 给 你啊,不 过 ,我有点 现 金, 还 是人民 币 ,你要嘛?我想,中国 现 在 这 么 强 大,人民 币 在新加坡也一定国 际 化了,她会接受的吧?小姐 愣 了一会儿,又去和一个主管摸 样 的人耳 语 了一下,回来以后,她 说 , 赵 教授,我 们 把房 间 里能消 费 的物品都拿走或者 锁 起来, 让 你无法消 费 ,你也就不用交押金了。我听了大喜, 这 女孩子果然不但 长 得好看,而且 反应灵敏 ,有 职业发 展前途啊。 刚进 房 间 ,就有人敲 门 ,原来是来收拾 东 西和 锁 minibar 冰箱的服务员来了,新加坡旅馆业效率真高啊。要感 谢宾馆 ,使我能顺利通 过 0 花 费 游新加坡的第一关-无法在房 间 乱消 费 。 这次要做2场报告,晚上在房间修改幻灯片,哪里也不想去,也没时间去,一直到睡觉,于是,实现了在新加坡的第一天没有花费。 第二天,上午做了大会开场报告,介绍了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些基本概念,以我们的工作为例子,讨论了膳食如何改变菌群影响人体健康,为两天的会议研讨开了个头。下午,又做了一场肠道菌群与肥胖关系研究的报告。所有的会议报告我都听,茶歇时又去看墙报。早饭包在房费里,中午会议提供了自助餐,晚上组委会请speakers去那个像太空船一样的赌场旁边的饭馆吃饭。一天下来,果然又是无需自己花费,平安度过第二天。 第三天,继续听报告,吃在会上,喝在会上,下午参加了panel discussion,会议结束后,在新加坡工作的老朋友高平平和儿子一起带我出去吃饭,相谈甚欢,回到宾馆快11点了,倒头便睡,于是,第三天无花费。至此,0花费出游新加坡完成62%,多重要的节点啊!值得庆贺。 第四天,上午在房间写东西。11点时,新加坡国大医学院的李元昆教授来和我一起吃中饭,讨论合作方案很热烈。到一点时,他告辞,回去上课。我收拾一下,坐会议安排的limousine去机场。高平平还送了我一点东西,这下子,带给家人和实验室的礼物也有啦。于是,顺利出关后,目不斜视地走过琳琅满目的免税商场,进了休息室,开始继续写东西。到登机时间了,又目不斜视地穿过很多商场,走到登机口,过安检,休息片刻,开始登机。至此,0花费出游新加坡完成90%。 飞机上,吃完饭后,空姐在过道里来回走了几趟,问大家要不要买免税商品,我埋头写东西,假装没听见,如此,坚持到飞机落地浦东。0花费出游新加坡完成100%。 看来,最难的是冲过62%这个节点,过了这个节点冲击100%就势如破竹了。大小道理都是一样的啊。 以此记念第一次0花费的国际旅行。
个人分类: 真情真性|14115 次阅读|5 个评论
“第九届国际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将于2015年11月在名古屋举行
gongshiliang 2014-10-1 16:30
“第九届国际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d Subsidence , NISOLS )将于 2015 年 11 月 15 日至 19 日在日本名古屋举行。 参会论文摘要提交截至2014年12月15日,全文提交截至2015年5月1日。 《上海国土资源》 2013 年第 4 期曾刊发 UNESCO 地面沉降工作组成员、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叶淑君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面沉降工作组 2013 年会简报”,对该届会议的组织筹备与初定议题作过介绍(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hdz201304025.aspx ;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8CurRec=25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14filename=SHAD201304025urlid=yx=v=MDkwNDBGckNVUkw2ZVorWnVGeS9sVzczTk5pWEthckc0SDlMTXE0OUhZWVI4ZVgxTHV4WVM3RGgxVDNxVHJXTTE =)。现根据会议网站资料,发布相关信息,更多详情可浏览 : http://www.nisols2015.com 。 国内为该届会议作准备的“第四届全国地面沉降防治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面沉降研究中心与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具体承办,将于2014年11月6日至8日在西安举行,会议二号通知及参会回执请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5562do=blogid=826803 及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网站 http://dcxy.chd.edu.cn/info/1205/3762.htm 。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d Subsidence (NISOLS) 15-19 November 2015, Nagoya, Japan Theme: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of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hazards due to land subsidence Introduction An awareness of problems related to land subsidence and its anthropogenic causes has been growing worldwide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problem of land subsidence was first included by the UNESCO projects in the International Hydrological Decade (HD) in 1964, and later in the International Hydrological Program (IHP). This resulted in the organization of eight International Symposia on Land Subsidence sponsored by the UNESCO that were held in Tokyo (1969), Anaheim (1976), Venice (1984), Houston (1991), The Hague (1995), Ravenna (2000), Shanghai (2005) and Querétaro (2010). Land subsiden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rea of research in Japan, other countries of South East Asia and globally. UNESCO and the Tokai Three Prefecture Investigation Committee on Land Subsidence of Japan invite you to attend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d Subsidence (NISOLS) planned for 15-19 November 2015 in Nagoya, Japan. The NISOLS conference will present a high standar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to scientists, engineers, and end users of the studies on land subsidence and associate hazards. Objectives The amount of the groundwater extraction increased rapidly during a period of high economic growth leading up to the mid-1960s, and land subsidence was generated on a nationwide scale in Japan. The Nobi Plain west of Nagoya is one–subsidence damage was large. Land subsidence in Japan has been largely arrested owing in large part to laws and ordinances that restrict groundwater pumping. However, the accumulated historical subsidence exposes the coastal areas to flooding related to high tides and the tsunamis. Recently, the groundwater control without generating land subsidence is request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hydrological cycle. Moreover, the collapse of underground voids created during mining of lignite causes damages to building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Nagoya area. Research on mitigating the collapse of these underground voids is vitally needed. Additionally, the shoreline has subsided as a result of the massive earthquake that overcame the Tohoku region in Japan on March 11, 2011 exacerbating damage from flooding. Research on land subsidence attributed to liquefaction and diastrophism that the massive earthquake caused is needed. Geologists, geophysicist, hydrologists, geotechnical engineers, other scientists, resource managers and stakeholders are encouraged to participate in this symposium and contribute papers describ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iques for monitoring, analysis, interpretation and prediction of subsidence and (or) related ground-failure/fracturing processes. Case studies of applie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social/cultural investigations of these processes are welcome. Principal topics for technical sessions 1) Aquifer-system compaction and subsidence caused by groundwater withdrawal 2) Risk management of subsidence related hazards 3) Anthropogenic land subsidence in coastal regions 4) Land subsidence related to soil oxidation 5) Anthropogenic uplift (CO 2 - sequestration included) 6) Land subsidence and liquefaction, due to East Japan Great Earthquake of March 11, 2011 7) Ground failure (fracturing, fault activation, fissuring) 8) Land surface displacement, measuring and monitoring 9) Numerical Modelling 10) Soci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influence of land subsidence 11) Water management strategies 12) Subsurface deformation due to shale gas production 13) Settlements and geotechnical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14) Seismic activity, triggered by fluid extraction and injections Call for Papers Papers/posters are invited on the principal topics outlined above and other topics which fall within the general objectives of the symposium. Abstracts (200-400 words) in English should be submitted on-line in the NISOLS’s Website not later than December 15, 2014. The abstract should contain author’s name, affiliation, address, and key words. It should clearly state the purpose, methodology, results and conclusion of the final paper. Metric units should be used. Please specify whether an oral or poster presentation is preferred (for Japanese speaker’s simultaneous translation will be available). Authors of accepted contributions will be notified by February 6, 2015. A paper is required for all accepted abstracts. There is a limit of 6 pages for each paper, and of 3 pages for each poster, including figures, tables, and references. The text must be in English.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will be found in the Author's template for proceeding’s paper for NISOLS 2015 in the second circular. The proceedings will include keynote lectures and only those accepted papers that are presented by the authors of the paper at the symposium and will be published by Copernicus Publishers in association with UNESCO and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ydrological Sciences (IAHS). Website for submitting abstracts: www.nisols2015.com Deadlines Abstract submission, 15 December 2014 Letters of Acceptance. 6 February 2015 Full paper submission, 1 May 2015 Registration fees Registration fee for participants is 65,000 JPY. It was decided not to state what it includes in the first circular, but only in the following circulars. Accompanying person fee is 25,000 JPY (includes gala dinner, one field trip and one guided sightseeing tours). Student registration fee is 20,000 JPY (includes lunch, on field trip coffee break and symposium proceedings). Field trips Two one-day field trips are planned. Visiting coastal subsidence area is on Wednesday 18 November and visiting inland subsidence area is on Thursday 19 November. Pre-conference Workshops Subsidence Monitoring: In-situ, ground-based, remotely-sensed techniques: Wells, extensometers, surveying, GPS, InSAR, and LIDAR. Friday 13rd November 2015, from 9 a.m. to 6 p.m. 12,000 JPY Geotechnical Data Base: Saturday 14th November 2015, from 9 a.m. to 12:00 a.m. 8,000 JPY Groundwater Flow Simulation: MODFLOW for advanced users, Saturday 14 November 2015, 1 p.m. – 5 p.m. 10,000 JPY. Post conference tours A three-day post-congress technical and cultural field trip, from Friday 20 November to Monday 23 November, will visit the Tohoku area impacted by Tsunami on March 11, 2011. General inquiries : Prof. Kenji Daito Daido University Mail: daito@daido-it.ac.jp Tel: +81-52-612-5571 ext. 239 Fax: +81-52-612-5953 Paper submission and Registration: NISOLS Submission and Registration desk Mail: nisols2015@intergroup.co.jp Tel: +81-52-581-3241 Fax: +81-52-581-5585
个人分类: 地面沉降|4504 次阅读|0 个评论
SOFC的国际会议,常被台风追逐
热度 3 boxcar 2014-9-26 21:25
前几天,我去韩国釜山( Busan )出席了 2014 亚洲 SOFC 会议。为期 2 天( 22 日和 23 日)的正式会议日程满满,不但个别改期的报告得到了及时的调整和通知,因报告人临时取消行程而取消的报告也被主办方及时安排人进行报告救场,颇能体现了主办方的严谨和细致。这次会议不但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邻国在此领域迅猛的发展和进步,更让我们看到了原材料和配套设备生产厂商的拿出来的越来越丰富的相关产品展示。 9 月 24 日 ,按照会议安排到浦项( Pohong )和蔚山( Ulsan )技术考察( Technical Tour )。让人感到有些匪夷所思的是,今年第 16 号台风“凤凰”,在中国实现了创纪录的“四连登”之后,竟然没有沿着原来的轨迹继续向北吹袭,而是鬼使神差地转向了黄海,直奔朝鲜半岛南部而来。于是,我们在技术考察那天一路都在领略这场台风(应该已经减弱为热带风暴或热带低压)带来的暴雨。透过雨水奔流的车窗,我们只能看到密集的雨点和比山头还低的云层,全然无法欣赏沿途的景色。在两处参观地,那些本来可以现场近距离观看的一些户外设备,也只能隔着车窗匆匆观望一下了。 事实上,更让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其实远不止这次“凤凰”台风的“急转弯”,而是早在 4 年前的九月初,在日本京都召开的 2010 亚洲 SOFC 会议后,也有一个台风在关西地区登陆,并同样在技术考察日( 9 月 8 日)的早晨带来了狂风暴雨,害得我从旅馆撑着雨伞艰难地走向京都火车站附近的集合地的路上被雨淋了个透儿。好在,上车后不久雨就停了,并没有影响我们去大阪煤气公司和关西电力公司的参观考察。 最吊诡的事情,还不是这两次在正式会议,而是去年在冲绳召开的国际 SOFC 会议。那次会议我虽没有去参加,倒是听参加会议的人讲起过期间的奇遇。据说主办方深知台风与冲绳的渊源,所以为了避免台风骚扰,专程将会议举办日期定在了台风并不活跃的 10 月初。哪成想,“人算不如天算”,谁也没料到“躲得过初一却没躲过十五”,会议的第一天就因为“台风”登陆,而被迫取消了当日会议议程。 掐指算来,过去的 5 年之间,在日本和韩国召开 3 次有关 SOFC 的国际会议,居然尽数遭到台风袭扰。幸好,下一届国际 SOFC 大会要到英国的格拉斯哥举行,是可以躲得过台风的。然而,下一届亚洲 SOFC 会议又将轮到日本举办,但愿这个“台风魔咒”能从此打破。 因为,被“风跟”着的感觉,显然不好。
个人分类: 科研|3809 次阅读|10 个评论
关于论文与EI检索
sdfgh2046 2014-9-24 13:12
本文章从多处总结而来,对原作者表示谢意。 如何查询某国际会议期刊中论文的EI检索情况? 1、首先查询该国际会议中某一篇论文是否被EI检索。 如国际会议2012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utomation andMaterial System, ISAM 2012中发表的一篇论文,论文标题为:Simulation basedoptimization of overhang dimensions with architecturalmaterials,出版刊物为: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查询平台为engineering village,网址如下: http://www.engineeringvillage.com/controller/servlet/Controller?CID=quickSearchdatabase=7 在该查询平台上,使用“title”类型,查询结果为:检索号Accession number为20121414930955。 2、然后查询该期国际会议出版的期刊中的其他论文被EI检索的情况。 在上一篇论文查询结果中,有一个ISBN-13编号为9783037853740,此编号很重要,代表了此次国际会议出版期刊的序列号。 在engineeringvillage查询平台上,使用“ALLfields”类型,输入9783037853740,检索时间为2012-2012,即可查询该期国际会议出版的期刊中的其他论文的EI检索情况。查询结果为286篇论文被EI检索。 拿IEEE会议举例:先在图书馆网站IEEE数据库里点proceedings,然后找到你要投的会议,查找最近往届的这个会议的文章并下载,然后再去图书馆电子数据库EI-village2中查看下载的会议文章是否检索到并是否有“Accession number”,“Accession number”就是EI文章收录号。IEEE举办的会议并不都是被EI收录的。 如何判断一个国际会议是否会被EI收录,除了看这个会议以往的被收录情况外,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看会议论文出版社:会议EI收录第一要素主要取决于论文会议集的出版单位,根据经验,全球著名出版社收录大致如下: 1 、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100%EI收录 2 、美国机械工程学会出版社(ASME):100%EI收录 3 、美国土木工程学会出版社(ASCE):100%EI收录 4 、美国电子电气工程计算机学会出版社(IEEE CS):99%EI收录 5 、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出版社(IEEE):90%EI收录 6 、英国工程技术出版社(IET):90%EI收录 7 、法国Atlantis Press:70% 二、考察会议主席的诚信度 1 、国际一级学会发起:如IFAC、IEEE等。 2 、国家一级学会发起:如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通讯学会等,如WCICA、CCC等。 3 、各大学校级领导:中国大学校级领导作为主席举办的国际会议(如ICTE等)。 4 、国际一级学会技术支持:如IEEE CS、IEEE、IET、ASME、ASCE等。如ICIC、ICNC) 三、掌握以上两点后,请注意论文格式与英文摘要的书写,要符合EI收录标准。具体格式可以参见EI收录论文。 最后,怎样才算是被EI真正收录呢? 登录EI数据库连接: http://www.lib.tsinghua.edu.cn/chinese/EI-village/Eiopen2.html “ Engineering Village 2” 检索平台上,有 “ Compendex (工程索引) ” 和 “ Inspec (英国科学文摘) ” 两个数据库,检索时,首先要选择数据库。如果检索论文是否被EI收录,必须选择 “ Compendex ” 。此外,将检索出的结果展开后也可以判断此文是被哪个数据库收录,其区别如下: 1. EI收录: 检索序列号是11位数字; Database:Compendex. 2. Inspecs收录:检索序列号是7位数字; Database:Inspec. EI数据库核心部分与非核心部分的区别在检索结果中,凡含有: 1. Abstract 2. Ei main heading 3. Ei classification codes 以上三个字段的(三者缺一不可)为核心部分收录,否则为Page one部分收录。
个人分类: 科研随笔|23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5年的几个控制会议
xiangzr1969 2014-9-23 09:07
1.10th Asia Control Conference(ASCC2015) 31st May - 3rd June 2015,Kota Kinabalu, Sabah, Malaysia Important Dates Submission of Regular Papers: 15th November 2014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15th January 2015 Submission of Camera-ready Paper: 15th March 2015 http://ascc2015.com/ 2.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 (CCDC2015) May 23-May 25, 2015, Qingdao, China Important Dates: Deadline for Full Paper Submission 31 October 2014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10 Feburary 2015 Deadline for Camera Ready Manuscript Submission 10 March 2015 Deadline for Authors Registration 10 March 2015 http://www.ccdc.neu.edu.cn/ 3.The 34th Chinese Control Conference (CCC2015) July 28-30, 2015, Hangzhou, China, Important dates: Dates for submission: October 1, 2014 to Dec 15, 2014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April 1, 2015 Submission of camera-ready copy: April 5, 2016 to April 30, 2015 http://ccc2015.hdu.edu.cn/ 4.the 13th European Control Conference (ECC2014) the 15th to the 17th of June 2015,Linz Submission Deadline: Contributed Papers Invited Sessions: Oct 20, 2014 Workshops: Nov 03, 2014 Final Paper Submission:March 16, 2015 Early Registration: March 16, 2015 http://www.ecc15.at/ 5.The 2015 American Control Conference(ACC2015) July 1–3,Chicago, Illinois Key Dates Draft Manuscripts:due September 26, 2014 Best Student Paper Nominations: due October 6, 2014 Workshop Proposals: due October 17, 2014 Acceptance/Rejection Notice:by January 31, 2015 Final Manuscript Submission: due March 15, 2015 http://a2c2.org/conferences/acc2015/ 6. The 23rd Mediterranean Conference on Control Automation(2015), Torremolinos, Spain, on June 16-19, 2015. Invited Sessions Workshops, 2 Feb 2015 Contributed papers submission, 2 Feb 2015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rejection, 17 Apr 2015 Final submission, 4 May 2015 http://med2015.uma.es/INDEX.PHP/ zhaopian
个人分类: 学习论坛|735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首届one health国际学术会议于11月22-23日如期举行
jiahailu 2014-9-17 11:50
近年来 ,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 、 人口流动增加以及国际贸易 、 旅游业的发展 , 新发和复燃的传染病愈演愈烈。 传染源跨越物种传播和扩散、 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等因素使得公共卫生、兽医卫生、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愈加复杂和严重,对人类健康、 动物健康、 环境健康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都构成重大威胁、 人类、 动物与环境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总体,单一学科或组织已无法及时应对和处理如此复杂的问题。 跨学科合作已然成为一种趋势,“One Health” 理念由此产生,它是旨在改善人类、动物和环境健康各方面的一个跨学科协作和交流的全球拓展战略, 它要求公共卫生专业人员、 医生和兽医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以实现最佳健康的目标。目前 “ One Health ” 途径已经得到许多国家和国际机构 、 组织的拥护和支持 , 并被成功地实践和应用。 如美国弗罗里达大学发起了 “One Health 倡议” 和在全球设立了首个该领域的PhD培养项目,瑞典成立了“One Health”合作网络 , 澳大利亚成立了亨德拉研究团队,研制的亨德拉病毒疫苗等就是融入了人类医学、动物医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综合知识所取得的成果 。 因此,跨学科的“One Health”方法是应对和解决当今复杂健康问题的必由之路,组织本次会议,有助于推动中国以及亚洲地区相关领域的“One Health”研究合作实践,以共同应对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 举办本次会议的地点为中国广州。 广东地区处于低纬度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动物物种丰富,特别有利于呼吸道传染病、 食源性疾病以及虫媒疾病的暴发及传播, 加之畜牧养殖业(牲畜交易活跃)、制造业及食品工业发达,人口密集, 流动人口集中等因素, 使得该地区公共卫生,动物健康和环境健康专家一直饱受如食品生物安全 、 H7N9 禽流感病毒在内的人兽共患病传播、 重金属食物中毒和环境污染等复杂问题的困扰。在本地区举办跨学科的“One Health”会议将给予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重要启示,产生有利的地区及国际影响。 会议预期达到的目的: 1. 推广“One Health”理念,促进“One Health”研究的国际交流; 2. 促进中国国内及与周边如蒙古、泰国等亚洲国家之间的 “One Health”跨学科跨地区合作研究,致力于建立亚洲“One Health”国际合作网络,以共同应对挑战; 3. 鼓励青年研究者在该领域展开实践和探索。 会议主题及规模 为期两天的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知名One Health研究专家进行专题演讲(点击 这里 查看与会专家名单),同时,面向多个学科征集摘要,精选部分进行现场展示。本次会议主要面向以下5个主题: 食品安全 、 新发人兽共患病 、 环境科学 、 抗生素耐药性 和 野生动物生态学 。此外 , 会议特设学生研究竞赛环节,挑选优秀的学生进行现场展示。 参会者所准备的摘要,现场展示,展板须为 英文 。 http://onehealth.csp.escience.cn/dct/page/70032
个人分类: 科学探索|3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首届one health国际研究论坛将于11月22-23日在广州召
jiahailu 2014-9-7 18:35
One Health研究国际论坛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One Health Research 主要演讲专家 http://onehealth.csp.escience.cn/dct/page/70032
个人分类: 科学探索|2601 次阅读|0 个评论
“RQ15”上最该点赞的一张片子
热度 3 jianxu 2014-8-31 12:06
8 月 24-28 日,“第 15 届激冷与亚稳态材料国际会议”( The 15 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apidly Quenched Metastable Materials, 即 RQ15 )在上海召开。 RQ 系列会议发起于 1970 年,历经 44 年,每时隔三年举办一次,是亚稳态材料领域的重要系列国际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来自 20 多个国家的学者、学生。覆盖的领域包括金属玻璃、纳米结构与超细晶材料、凝固技术、多组元合金等。 会议将“ RQ Distinguished Fellowship Awards ”授予哈佛大学 Frans Spaepen 教授和前日本京都大学的 P. Hideo Shingu (新宫秀夫)教授(已退休),以表彰他们对亚稳态材料领域的杰出贡献。 在 8 月 27 日的颁奖仪式上,两位教授在获奖后分别作了简短的讲座,可谓将会议推向高潮。特别是 Spaepen 教授的报告不仅高屋建瓴、大气非凡,而且深刻、发人深省。 报告通过回顾激冷与亚稳态材料的发展历程阐述了重要科学突破的规律。 包括实现液态金属过冷( 1952 )、金属玻璃的发现( 1959 )、非晶态金属作为软磁材料在输变电上的应用( 1985 )、 NdFeB 永磁材料的发现( 1982 )、准晶态的发现( 1984 )、块体金属玻璃的发现( 1982 , 1993 )等一系列精彩的里程碑式工作。这些发现分别基于物理化学、流体力学、物理学、晶体学、数学等学科。显然, 科学的重大发现与突破是不能预测的,也必然不能为人的意愿所左右。 Spaepen 报告的最后一张片子最为精彩。 “ To stimulate discovery in materials science: · Keep the basic sciences healthy; · Maintain a broadly trained scientific workforce; · Don’t overdirect; · Pursue application-inspired science. ” 期待着三年后在英国 Bradford 举行的 RQ16 。 相关链接 材料科学大师( 1 ): DavidTurnbull 纪念金属玻璃发现 50 周年 祝贺 “ISMANAM 2009” 举办成功! 参加 “BMG-VII” 国际会议感受 “BMG-10 国际会议 ” 归来 大会主会场:上海国际会议中心。 Poster 交流 会场上的 Spaepen 教授 宴会上获奖的新宫教授用一 U 型玻璃管演示液体中的非均匀形核。 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张德良教授领导的团队为主办本次会议付出的努力!
个人分类: 业内科普|12031 次阅读|4 个评论
参加会议,除了听报告聊天,我们还能做什么【多图】
热度 4 meixinqing 2014-8-18 22:16
今年6月,有幸受邀参加了在美国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举办的Goldschmidt会议。作为地球化学领域No. 1的国际会议,每年的Goldschmidt大会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参会人数往往在数千人。知名度高的国际会议,对于期待发展学术人脉的年轻学者来说,是绝好的认识大牛的机会。如何在会议上展示自己,创造合作机会是个能讨论一天的话题,此处暂且不表。这里就从一个地学相关研究者的角度,看看去各地参加学术活动,除了作报告和听报告,聊天和听人聊天,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作为地学领域的会议,少不了的一项活动,那就是地质旅行。加州自然景观多样,峡谷,高山,沙漠,湖泊。著名的Yosemite(优胜美地-我喜欢这个翻译)国家公园离首府萨克拉门托不远,自然成为组委会安排地质考察的首选。遗憾的是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参加由一队在优胜美地有数十年研究的地质学家带领的地质旅行,又不甘心错过如此圣地,最终跟英国的同事一起,自驾开始了我们自己的旅行。虽然少了几分专业讲解,却有机会走走不同的地方,看看不同的风景。 优胜美地最知名的要数她的花岗岩了。优胜美地95%的岩石是花岗岩,巨大的花岗岩围成一个盒子型谷地,造就了优胜美地令人称奇的地质景观。这里有最具标志的花岗岩山峰半月丘(half dome),美洲地区最高的不断流瀑布,以及世界上最大最陡峭的悬崖之一酋长岩(EI Captian)。然而,一百多年前,就优胜美地谷底是如何形成的,业余地质学家约翰•穆尔(John Muir)的冰川侵蚀论,和加州本土的学院派地质学家约西亚•惠特尼(Josiah Whitney)的地表下陷论,曾有一场世纪之争。牧羊人出身的穆尔不畏学院派的强势和嘲讽,在优胜美地自己最熟悉的这片山里不断寻找支持自己的证据,终于舆论的方向越来越向他偏移。在这个印第安人曾经生活过的土地上,一个牧羊人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显示了对自然和对深爱土地的理解和尊重。 基于穆尔的冰川侵蚀论,优胜美地形成的故事渐渐被广泛接受。一亿年前,岩浆在地表3.2公里以下慢慢冷却,形成充满固态花岗岩的巨大岩浆库,新生成的熔岩侵入岩体裂缝,注入热量,延长了花岗岩的冷却时间,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了优胜美地坚硬的花岗岩山体,足以支撑3000米高的峭壁。其中酋长岩和半月丘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即使身为游客,在欣赏优胜美地绝妙景色的同时,也能找到不少支持冰川侵蚀论的证据。 优胜美地著名的半月丘 优胜美地的盒子型山谷 湖边的细砂粒,是优胜美地山谷曾经被冰川侵蚀被湖泊覆盖的证据之一 从优胜美地令人屏息的山谷离开,附近一个小湖莫诺湖(Mono Lake)也以其独特的地质景观吸引了大量地质学家和游客前往。莫诺湖在优胜美地国家公园附近,临近内华达山脉,面积约60平方英里,因地居偏远,少有人知。她是北美最古老的湖泊之一,湖水没有出口,全靠蒸发,因此湖内留下大量盐矿,平均盐度是海水的1.5倍,湖水呈碱性,摸起来滑滑的像洗衣粉,尝尝味道有点发苦。莫诺湖独特的地质条件造就了一批大自然的艺术品,石灰石在盐,细菌侵蚀和风化的条件下形成了形态各异,美轮美奂的塔状(Tufa tower)。 附近一个叫navy beach的地方,发现了由热液流体上升通过水底泥沙而形成的奇特管状岩石结构。英国同事特别兴奋,说在其他地方很难看到这样的地貌。 随处可见的U型山谷揭示了这里曾经被冰川冲刷。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事地学研究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借口到处走走看看,寻找书本文献内外的自然存在。 图片被压缩,更多大图请移步 flickr
个人分类: Field|7888 次阅读|8 个评论
应召开“越南中国管辖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国际会议”
热度 2 王震洪 2014-7-22 17:13
应召开“越南在中国管辖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国际会议” 最近,越南和中国争夺南海最激烈,美国为了遏制中国,也在南海搅浑水。刚好,越南充当了美国的一条狗。 事实上,越南根本就没有资格和中国争夺南海。因为,越南在宋朝以前一直被中国管辖,直到宋朝,才独立建国,而且宋朝之后到民国时期,都是中国的附属国。越南的语言文字就是汉语的方言,类似于广东话那样子。历史文化就是中国的地方历史。只是近代在法国的支持下创立了拼音文字,重新写历史。 越南所处地域偏远,而且是一个狭长地带,但长期在中国的管辖之下,主要原因是中国为了维持南海的水上丝绸之路,在南海的西边狭长地带投入人力物力经营。在中国管辖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越南现在的领土都属于古代中国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享尽了近水楼台的优势。 从历史证据,不仅是南海岛屿,连本国领土都属于中国。 越南和中国搞好关系,可借助中国建设海上贸易新丝绸之路,和中国一起发展,一起现代化,而且还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可以想象,假设越南和中国是一个国家的话,越南早就是另一个中国的广东,基本已经现代化了,怎么会还那么落后;如果和中国决裂,将永远被中国抛在后边。下边是领土变化图。
个人分类: 作品|6593 次阅读|5 个评论
相对论和物理创新国际会议十一周年怀念那些义务为科学忙碌的学生
yangxintie1 2014-7-17 13:45
转眼相对论和物理创新国际会议已经11年过去了,那些 义务为科学事业忙碌的 学生不计报酬,义务为科学事业忙碌的身影还历历在目,那是一个如同八九点的朝阳一样的群体,一边散发着青春的活力,一边奉献着对科学对真理的一片痴心。就凭这一点,我觉得中国有希望,中国的科学技术有希望! 会议是国防科委委托西北工业大学组织招开的,由于人手不足,组织了70人的会议服务自愿者队伍。其中多为研究生和毕业班学生,他们分成几个小组, 发出会议通知,利用网络空间,建设了会议网站,做了会议的前期宣传宣传。会务组购买了网络空间,做好了会议宣传网站。和教委教育网联系,为这次大会设立专门的相对论和物理创新论坛。有很多人表示了愿意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会议的接待,那些参加联合国模拟辩论得了奖的的同学们也都热情的参与到外宾的接待工作里面来。他们成立了几个组,接待组,会务组,文件处理组,还成立了一个应急事务处理中心。 我真感谢那些孩子,当时在临潼兵马俑,一个来宾由于大雨滂沱,声音都听不见,他的耳朵又不好,他先出来走自顾自的叫了出租车走了,可是我们的同学们硬是在那里寻找和等待到了深夜,这边的指挥中心发出撤离指令才赶回西安。要知道,他们自己还有功课和考研的任务在身。可是他们做起事情来都很认真负责。 除了我和几个其他老师以外,整个会议的接待任务尤其是外宾的接待和陪同都是他们承担的。 记得有一个俄罗斯教授,他又不会英语,我们除了会议上面之外,平常生活接待没有比较好的专业翻译,只好让一个大一的山东女学生担任,她才大学年级,尽管绊绊磕磕,有时候还得打电话到专业翻译哪里请教,有时候我自己还要半通不通的连比带画和他交流,但是总算大家都明白了。 往事悠悠,这一批孩子,如此的单纯,他(她)们对科学的执着和义务贡献精神,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面,也留在西工大的历史里面。从心底里面祝愿他们在各行做出出色贡献,祝福他们。
个人分类: 胆剑篇|15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坎昆“ISMANAM2014”杂记
热度 4 jianxu 2014-7-8 16:20
6 月 29 日至 7 月 3 日,“第 21 届亚稳态、非晶态、纳米结构材料国际会议”(简称 ISMANAM 2014 )在墨西哥的 坎昆 召开。 由于墨西哥在地理位置上远离欧亚大陆,相对于以往的会议来说,参会的人数明显少了些。尽管如此,仍然有来自 20 多个国家的 200 多人光顾。当然,以来自美洲的为主。 中国大陆只有 2 个单位有人参加。 原因可能一是路途遥远;二是老墨的签证特别麻烦,不太靠谱;三是在同一时间,新西兰还有一个材料加工的会议,地点比较诱人,听说一些人是去了那边。同理,在中国召开的会议,拉美国家过来的人也会比较少(机票贵)。就研究生的规模而言,中国肯定是 number one 。尽管如此,该领域的多数老牌劲旅和 Key Person 还是都出现了的。 在学术内容上,会议涉及的领域比较广,并不仅仅限于传统的亚稳态材料,诸如非晶态金属、纳米结构、固态反应等。这 也可能是组织者出于希望有更多人参与的原因。会议安排了 20 个 45 分钟的大会报告。其中关于金属玻璃的有 6 个,各类功能材料 4 个,生物材料 2 个,液态金属、晶体结构各 2 个,纳米材料、材料加工、陶瓷、表面涂层各 1 个。 分会报告的 session 情况: 金属玻璃 5 个,纳米材料、材料加工与力学性能各 3 个,生物材料、能源材料、复合材料与功能材料、磁性材料、薄膜与涂层各 2 个,相变、腐蚀、理论建模与计算模拟各 1 个。此外,值得关注的是, Poster 中生物材料有近 40 个。 个人听起来比较新、有点意思的亮点大致上有: 1 )用类似于低合金高强度钢的( HSLA )涉及的无稀土的生物医用镁合金; 2 )用 Flsh DSC 研究过冷液态金属的结晶与玻璃转变; 3 )铁磁性金属玻璃的磁热效应,用于烫杀癌细胞; 4 )铁基金属玻璃作为燃气环境下的耐磨、耐蚀涂层; 5 )利用亚稳态金属作为前驱体制备纳米多孔金属; 6 )亚稳态金属的表面处理与改性,诸如离子注入,以及形成功能化的梯度结构。 当然,仅从会议内容尚不能全面地把握与判断亚稳态材料的发展态势。在过去的 20 年里,应该出现过两个波次:第一次是“机械合金化形成亚稳态结构”:第二次是“块体金属玻璃”。 “第三次浪潮”将会是什么?将在何时出现?由什么人来“弄潮”?非常值得思考和拭目以待!!! 明年会议地点:巴黎。 大会报告会场。 生物材料分会场 Poster Session 上的火爆讨论。 最佳展板奖分别颁给来自日本(左)、墨西哥(中)、斯洛伐克(右)。 宴会上热情奔放的演出。真真感受到了墨西哥人在音乐和歌唱上的天赋,以及其独特的风格:轻松、自然。无任何声嘶力竭与矫揉造作。音乐与歌唱就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元素。由小提琴、小号、吉他组成的小乐队和声出优美的旋律。 合影之后。 相关链接 “ISMANAM” 二十年 莫斯科 “ISMANAM 2012” 会议片花 “ISMANAM 2010” 花絮 祝贺 “ISMANAM 2009” 举办成功!
个人分类: 海外见闻|6897 次阅读|5 个评论
“BMG-10国际会议”归来
热度 13 jianxu 2014-6-11 10:52
6 月 1-5 日在上海参加了“第 10 届块体金属玻璃国际会议”。 这也是这一系列的会议第 4 次莅临中国大陆。如果算上台湾和香港,那就是第 6 次。此前 9 次会议的地点分别是: 1. 新加坡, 2. 台湾, 3. 北京, 4. 美国田纳西, 5. 日本淡路岛, 6. 西安, 7. 韩国釜山, 8. 香港, 9. 厦门。从第 3 届开始,均参加之。个人感觉,学术水平最高,组织最好的应该是 8 年前( 2006 )在日本召开的那一次。领域的高手云集,同时新的科学问题不断被揭示,感受到学科前沿的移动。转眼之间, 8 年已过去。 本次会议,竟然出人意料地火爆。参会的人数达到 260 人,而且主要来自中国。 给我的感觉是“喜忧参半”。正面的 ,国际会议在中国开,使得更多的中国学生有机会参加,听到更多精彩的报告,开眼界,促进水平的提升。 负面的 ,这个领域真的需要这么多人参与吗?是否出现了不应该有的“过热”?值得深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映出中国年轻一代的 junior faculty 在开拓新领域的能力上不给力。大部分的 junior faculty 是博士毕业或者结束博士后之后,仍然沿着导师原来的研究方向继续前进,而缺乏长远的战略性思考 。诸如,是否有那么多重要的科学问题亟待解决?即便是有,你是否有能力解决?你有什么新的策略与思路?在同样的问题上,自己是否有能力和足够的自信超越前辈?自己能否经过若干年打拼,最终被国际同行们认可?哪怕是一个比较小的方向?或者成果。再看看国际上的同龄人们都在干什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绝非耸人听闻。 从全球的情况开看,欧洲还有一些较好的团队没有派人来,美国的少数没有来。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是与今年八月份在上海还有一个亚稳态材料的大型会议—“ RQ15 ”有关。 如果将两个会议的内容串通起来,应该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出该领域的进展、前沿与未来。 从会议的报告内容来看,金属玻璃的结构与力学行为仍然是研究热点。 1. 结构方面:无非是短程有序,中程有序的表达。自由体积;性能与液态之间的关联等。 2. 力学行为:核心是形变与断裂。更高端的载荷模式下的行为,诸如疲劳,断裂韧性,温度效应,试样尺寸效应,剪切带的萌生与扩展等。 科学(或者说学科)的前进在于解决问题,不断地拓展人类对自然的认知。 这使我想起一位德国教授的话:“ We generate data, but we do not understand them. ”用这句话来描述我们的现状似乎比较贴切。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靠什么?一是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二是对某一科学问题长久的积淀(包括知识与实验技术的传承,正确的理解,深入的思考);三是解决问题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非此,无捷径可言。功利的动机,浮躁的心态(与环境),只能造就(垃圾与)浮云。 相关链接 参加 “ 第 9 届块体金属玻璃国际会议 ” BMG 的研究热度不衰: “BMG-8 国际会议 ” 散记 参加 “BMG-VII” 国际会议感受 大会主会场 宴会上在向 poster 获奖的学生颁奖 某N字头期刊 的编辑在进行推介。 回首当年BMG-V:
个人分类: 科研感悟|11495 次阅读|19 个评论
中国首届One Health研究国际论坛将于今年11月22-23日在广州举行
jiahailu 2014-6-9 10:10
中国首届 One Health 研究国际论坛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One Health Research 邀请函 尊敬的 先生 / 女士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人口流动增加及国际贸易、旅游业的发展,新发和复燃的传染病愈演愈烈。传染源跨物种传播和扩散、农业生产规模化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等因素使得公共卫生、兽医卫生、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愈加复杂化,对人类健康、动物健康、环境健康等诸方面构成严重威胁。人类、动物与环境三者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单一学科或组织已无法应对和处理如此复杂的问题。跨学科合作已然成为一种趋势, “ One Health ” 理念由此产生 , 它是旨在改善人类、动物和环境健康各方面跨学科协作和交流的全球拓展战略,要求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医生和兽医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以实现最佳健康的目标。目前“ OneHealth ”理念已得到许多国家和国际机构、组织的拥护和支持,并被成功地应用于实践。“ One Health” 已然成为应对和解决当今复杂健康问题的必由之路。 为了推动中国及亚洲地区相关领域 “ One Health” 的 合作与实践,以共同应对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佛罗里达大学联合组织召开中国首届“ OneHealth ”研究国际论坛,特邀请您参与。 (一)会议主题 人兽共患病、食品安全、抗生素耐药、环境健康、野生动物生态学。 为了激励青年学者投身“ One Health ” 研究 , 本次会议特设学生优秀研究论文评选活动。 (二)会议时间 2014 年 11 月 22-23 日 (三)会议地点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宾馆(广州市越秀区小北路 198 号) (四)摘要征集 我们诚挚邀请您递交会议摘要,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Chinese MedicalJournal, SCI 收录 ) 将出版专刊。 (五)回执: 请您填写会议回执发送至 xiayao199001@gmail.com 联系电话: 夏尧 18613009790 姓名 工作单位 职称 移动电话 是否提交摘要 会议相关信息见会议网站: http://onehealth.csp.escience.cn/ 中山大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代章) 2014 年 6 月 6 日
个人分类: 科学探索|51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期衰老相关研究国际会议信息
热度 1 yindazhong 2014-5-24 09:26
近期衰老相关研究国际会议信息 22nd Nordic Congress of Gerontology May 25-28, 2014, Gothenburg http://www.22nkg.com 8th Bay Area Aging Symposium May 28, 2014, 8:30 am - 5:00 p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05 Stanley Hall Please register for FREE using this link: https://www.surveymonkey.com/s/T8FL2Q2 American Aging Association 43rd Annual Meeting May 30 - June 2, 2014, The Westin Riverwalk Hotel, San Antonio, Texas Pre-meeting: The Role of Mitochondria in Aging, May 30, 2014 Abstracts due April 15, 2014 http://www.americanagingassociation.org/ National Institute of Aging Summer Training Course in Experimental Aging Research June 14 -19, 2014,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NO COURSE FEE. Co-Sponsored by the Glenn Foundation http://www.uwaging.org/STC ISSCR,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tem Cell Research, 12th Annual Meeting June 18-21, 2014, Vancouver BC, Canada http://www.isscr.org/home/2014annualmeeting Harvard/Paul F. Glenn Symposium on Aging June 23, 2014, Harvard Medical School, Boston, Massachusetts Please register Free online at: www.hms.harvard.edu/agingresearch You can download the upcoming program, as well as past programs here: http://www.hms.harvard.edu/agingresearch/index.php/events/symposium Alzheimer'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July 11-17, 2014, Copenhagen, Denmark http://www.alz.org/aaic/registration.asp Twelf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eurobiology Neuroendocrinology of Aging July 27-August 1, 2014, Bregenz, Austria Organized by Holly M. Brown-Borg, PhD. http://www.neurobiology-and-neuroendocrinology-of-aging.org/ Society for Free Radical Research - Europe 2014 Free Radicals: insights in signaling and adaptatitve homeostasis. September 7 - 10, 2014, Paris Organized by Bertrand Friguet, Josiane Cillard, Anne-Laure Bulteau, Isabelle Petropoulos. http://www.sfrr-europe.org/ Healthy Aging Therapeutics Symposium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September 20-21, 2014 http://www.a4m.com/healthy-aging-therapeutic-symposium-harvard-2014-09.html For discounted registration, call Allen Zatzman at 888-997-0112 ext 7527. He will take $300 off the registration fee. Stem Cell Meeting on the Mesa 4th Annual Regenerative Medicine Partnering Forum October 7 8, 2014, Estancia La Jolla Hotel Spa, La Jolla,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3367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物摩擦学:新的挑战
热度 7 jianxu 2014-5-18 03:28
本周在多伦多参加了“第二届生物摩擦学国际会议”。在这一领域可谓是“新手上路”,“手比车新”。第一次参加这个圈子里的会议,几乎没有认识人,除了 JBMR-B 的主编 JG 。 这一系列的会议始创于两年前,由英国帝国理工的 P 教授发起。计划每间隔两年举办一次。参加会议的人数近 130 人。来自于中国大陆的学者、学生不到 15 人。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大都来自工科的机械领域。相反,老外中有不少是来自于生物医学工程,甚至是医学领域,以及工业界。 从会议安排的报告来看,这个领域的面比较宽,涉及几个主要的板块:骨科硬组织替代的人工关节、皮肤、软骨、口腔、自然生物现象。与 BMG 的领域不同,这里唱主角的主要是欧美国家,诸如美、英、德、加拿大、北欧、日本等。比较新鲜的是,来自英国的有好几个大学,诸如帝国理工、谢菲尔德、南安普顿、伯明翰、利兹等,让人想起了足球英超的那些球队。 从我们材料人的角度来看,材料的摩擦磨损不是材料的本征性能,因环境和工况而异,非常复杂,搞清楚机理、优化出满足实用的摩擦副充满挑战,再加上人体生理环境,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人体生理环境不仅是有腐蚀性,而且还有生物体在各个层次上与材料表面的交互作用,诸如血清和蛋白质究竟是促进腐蚀,还是起着润滑作用?涉及的学科广泛,包括材料学、摩擦学、接触力学、表面物理化学、腐蚀电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医学等。 比如细胞对金属离子释放的应答,细胞对磨屑的应答。在人体生理环境下,究竟是腐蚀促进磨损?还是磨损促进腐蚀?都挺好玩的。目前,人工关节不尽人意的状况如何改进?问题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陶对陶髋关节假体走路时因摩擦发生出来的刺耳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还真有人从声学的角度来研究。金对金的假体产生的金属离子释放问题是否可以解决?怎样解决减少“应力屏蔽”要求的低弹性模量和低模量伴随的耐磨性下降之间的矛盾?传统的经验性的摩擦学理论在生理环境下的适用性与局限性,亟待发展新的理论;从不同层次计算模拟的介入,似乎都充满着发展空间。 另一个印象是,生物摩擦学直接关系到人类生活的品质。西方人对人工关节假体的要求,不仅是要走路,而且还要参与运动,让人感到舒适,耐久,无异物感。真的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就像当年,电话、大哥大、手机、智能手机不断地革命性地改善我们生活品质,乃至于生活方式一样。 更有意思的是最后一天,来自工业界的报告。百事可乐公司针对其产品开展的摩擦学研究,目的在于在保证他们产品口感的情况下,如何更加有利于健康,如何保证饮料的口感而去糖?如何保证薯片的口感而控制油和盐?人在嚼薯片的过程中薯片碎化的几个阶段。宝洁( PG )公司,根据摩擦学的只是不断研发新的剃须膏产品。都挺好玩的。 最后,爆料点小八卦。 Elsevier 出版商也来了,展示了相关的期刊,如 Wear, Tribology Internaitional, J. Mech. Behav. Biomater 。马上又要搞一个新的期刊, Biotribology 。听说还有一个期刊也要问世, Biotribocorrosion 。但不知道是哪个出版商。这让我想起了 Robert Chan 在 Coming of Material Science 一书中所说的,一个学科的创建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要有自己圈子里的期刊。 或许,更深层次的反思应该是“ 科学前沿都去哪儿了? ”
个人分类: 海外见闻|10372 次阅读|7 个评论
写在此处
热度 2 siemenchou 2014-5-14 18:24
昨天德国老板告诉我说offer已经发过来了,一年的辛苦终于得到回报,闲来之余,在此感慨两句。 先说一下自己的情况吧,我本科是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上的,硕士是在北航上的。纯工科专业。本科的成绩不好,也由于自己本科学校一般,到北航我跟了一个小老板(这可能是我此生最大的幸运)。老板的方向是做纳米材料的力学性能的,而我本科是学机械的,看似牛马不相及。但却又恰恰给了我一次新的机遇,对于大部分的学力学的学生,对于材料的认识都不深,这使得我这种力学的外行也能混迹于中。 刚入学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各种蹭课,各种熬夜,好在男生身体强壮,竟然也撑过来了。每个硕士都可能遇到一个瓶颈期,我也不例外,研一做了一年还是什么东西都没有做出来,而看着身边有的同学已经有所成果,感觉压力很大。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知北科有一个多尺度国际会议,便跑过去蹭听了一下,这次的经历使我受益匪浅,许多国内物理,力学,材料领域的大牛(如王恩哥院士,陈难先院士,白以龙院士)等都出席了这次会议。回来以后我意识到自己的一些问题的理解太过局限,经过和我导师讨论了一番,我觉得我原来的研究课题实在是太大了,以我一个硕士的水平是无法完成的,索性我就只研究一块。目的明确了以后,后面的工作就顺利了许多,研二的上个学期我就做出了自己的一部分工作,好的现象让老板当时很兴奋。一直以来,我都很感激我的硕士导师,他没有催我出成果,也没有限定我的方向,同时他对科研的认真严谨使我真的获益匪浅。后来,第一部分的工作顺利发表在一个一般的国际期刊上,这也是对作为一个硕士的我的一点小小的鼓励。有了第一次,后面的事情就都变得容易了,我紧接着这块的工作,又在这个基础上在做了一部分工作(一部分已经发表,一部分还在审)。 当你付出了努力之后,幸运女神自然会光顾你。2013年夏天,我偶然在得知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老师希望招一名博士生,在看了他的要求以后,我发现自己所做的东西与他的项目十分接近。当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给他发了一份简历,没想到第二天我就接到了从德国来的电话,这让我即兴奋又焦虑。我兴奋的是我有机会出去深造(而且那边的待遇也不错),焦虑的是我在国内这边已经转了博士。所以我在申请的时候是一个在读博士,我咨询了很多的人都说我这种情况是不能去欧洲拿学位的。祸不单行,就在我很焦虑的时候,我的父亲又出了一次事故(差点走了),我对于自己当时未能提供任何帮助现在仍然耿耿于怀,幸好最后还是度过了难关。这件事情坚定了我一定要出去的决心,我不希望自己的父亲再一次出事的时候,我连最基本的一点物质基础都无法提供。 后面的事情就是怎样从博士转会到硕士。由于我是刚刚转成博士的,所以我的学籍还在学校,我向我的博士导师,硕士导师,学籍管理处的雷老师以及院里的指导主任赵老师说明情况以后。老师们对于我的情况也都很同情(当时我并没有说我一定要出国,只是和他们说了出国是我最好的出路)。中间的故事我就不多说了,都是泪。最后,我退回到硕士了。然后就是各种补材料,写论文,准备雅思,改论文。那段时间感觉就像是待在地狱,成天脑袋里面除了这几样东西没有任何别的。 最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顺利毕业了,并且论文也获得了学校的优秀硕士论文(这是对我硕士最大的肯定)。 PS:很多的人都劝我(包括我的父亲)在国内读完博士,毕竟北航的博士找工作是很好找的。但是我自己是真正喜欢这个东西,但是家庭条件又差,所以我最终狠下心来走了这条独木桥。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硕士导师,北航固体所的杨振宇老师。博士导师,北航固体所的卢子兴老师。以及亚琛工大的胡明老师。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给过方便的所有的北航的老师。没有你们的理解以及帮助,我可能已经崩溃了。
个人分类: 心情|4342 次阅读|3 个评论
2014年第二届应用机电与智能机器人国际会议ICAMAR2014
qinghello 2014-5-14 15:25
2014 年第二届应用机电与智能机器人国际会议 ( ICAMAR2014 ) 2014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Mechatronics and Android Robotics ( ICAMAR2014 ) 2014.8.15-16 中国 青岛 2014 年 第二届 应用机电与智能机器人国际会议将于 2014 年 8 月 15-16 日在中国青岛市隆重召开。此次国际会议旨在为应用机电和智能机器人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一次交流科研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的机会,从而促进国内外专家学者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会议主题包括制造技术与加工、机电工程与自动机电一体化、人形机电一体化与机器人的应用、应用力学和其他相关主题。热忱欢迎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踊跃投稿并参加大会 ICAMAR2014 国际会议所有收录的文章都将出版在 Trans Tech Publication 出版社旗下的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 AMM 期刊将会被 Elsevier, Scoups and Ei Compendex (CPX), 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 (CSA) , Chemical Abstracts (CA) , Google and Google Scholar, ISI (ISTP) , Institution of Electrical Engineers(IEE) 收录 .2nd ICAMAR2014 国际会议已经进入 Trans tech Publications 官方会议列表 http://www.scientific.net/conference-110 会议主题 应用力学 制造技术与加工 机电工程与自动机电一体化 人形机电一体化与机器人的应用 其他相关主题 重要日期 论文截稿日期: 2014 年7月25日 录用截止日期:投稿后两周内 注册截止日期: 2014 年7月30日 会议召开日期: 2014 年8月15-16日 论文投稿 邮箱投稿:cfp@ttp-icamar.org Easychair 投稿: https://www.easychair.org/conferences/?conf=icamar2014 ( 优先投稿方式) 注: 两种方式请勿重复投稿!!! 注册费用 学生作者: RMB 2400 非学生作者: RMB 2600 第一作者投稿二篇以上: 第二篇RMB 2000 超页费:超出4页每页另加RMB 300 联系方式 邮箱: cfp@ttp-icamar.org 电话:+86-24 8395 8169-810 国老师 +86-24 8395 8379-814 吴老师 QQ : 1494341544 更多详情请关注 http://www.ttp-icamar.org/
个人分类: 学术信息共享|12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摩洛哥之行---旅途
xuxfyuwp 2014-4-17 14:47
11月1日晚乘EK307离开北京先飞到阿联酋的迪拜(Dubai),又乘EK751到了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再换AT411到达摩洛哥的马拉喀什(Marrakech),一路上用了30小时左右。在马拉喀什参加一个国际会议,讨论大气、海洋的监测、预测等问题。 迪拜是阿联酋这个石油输出国的第二大城市,被称为阿联酋的“贸易之都”,从机场的豪华也能感受到其富有。据说因其相对开放,有不少阿拉伯青年都很向往。在迪拜的候机厅里等了几个小时,各方面的服务很周到,商品丰富,上网方便,各类设施都比较现代。 相比之下,卡萨布兰卡的机场就不同了,各方面条件相差甚远,各类设施相对简单,也谈不上有什么服务,找不到上网的地方,感到不方便。由于在这两个机场都没有出去,只能通过机场的条件来判断整个城市或国家的发展程度了。 马拉喀什是摩洛哥的第三大城市,距卡萨布兰卡很近,飞机起飞后半小时就到了。马拉喀什位于摩洛哥南部,是南部地区政治中心,距首都拉巴特(Rabat)320公里。 (原文写于2009-11-04 01:19:17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记|20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赴日本开会之上海浦东机场转机
热度 1 lywang 2014-4-5 23:58
日本化学会94th春季年会于2014年27日-30日在名古屋举行。会议期间举行亚洲国际会议,我有幸被邀参加该会议。飞机票和旅馆均得到日本主办方的安排。因为要到上海浦东机场乘坐上海到名古屋的国际航班。一般从南京坐火车到上海,然后再乘飞机。日本方面说按照规定只是报销飞机票,火车票不在其中,建议我的飞机行程是南京禄口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名古屋国际机场。我看看用的时间和火车差不多,便答应下来。订购信息如下: MU2881 Y 03/27(THU) NANJING - PU DONG AIRPORT 07:55 08:55 MU 719 Y 03/27(THU) PU DONG AIRPORT - NAGOYA 11:55 15:05 MU 720 Y 03/30(SUN) NAGOYA - PU DONG AIRPORT 16:00 18:05 MU2882 Y 03/30(SUN) PU DONG AIRPORT - NANJING 21:30 22:30 2014年3月27日早晨不到6点乘出租车到达禄口机场,要赶上7:55的航班; Check in后,广播通知,因为上海浦东机场大雾,飞机延迟起飞到9:30, 结果到了9:30,说是没有得到起飞的通知,再次延误,到10:30还没有消息,终于到了10:50开始登机,我的老天,但愿上海浦东的MU719也是因为大雾原因延迟起飞!不过倒也奇怪,我检查浦东机场的航班情况,好像9点多去名古屋的第一趟航班已经起飞(虽然晚到10点),现在南京是晴天呀! 上了飞机一直等待起飞信号,等呀等,且行且珍惜,11点30了,开始起飞,12:20达到浦东机场! 快快检查去名古屋的航班,已经起飞了!南京到上海的同一趟航班的乘客,有去名古屋的,有去伦敦的,有去西雅图的,结果大部分,均乘东航班机,到了中转大厅,均统统告知,今天的航班满员,明天上午安排班机去目的地,并负责安排旅馆。 我也不例外,被告知乘明天上午9:15的班机去名古屋。我有点急了,明天的安排全订好了,若明天去可就麻烦了,计划要全部打乱!我提出今天下午有三趟去日本的航班,一趟南航的,一趟日本航空(和东航共享代码),一趟东航(和日本航空共享代码),我希望今天能给我安排。值班经理告诉我因为经济原因,南航和日本航空不可能,若用他们的航空公司,东航要全额付款给他们,只是同意做东航(18:10起飞)有可能。目前卖出机票是是满员,若有人不Check in,可优先考虑我。但是我必须在机场等到17:00才会有消息, 可能性为50%。我想总比明天去好吧,我决定在这儿等。漫长的等待到16:50分,“上天助我,我终于拿到MU291的登机牌!”, 等待期间马上和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组织方秘书电子邮件联系,若今天成行,明天计划不变,随时电子邮件保持联系。 MU291终于起飞,虽然比按计划晚半个小时,到达名古屋为10点了。出关一个小时,已到11点,便决定打的去市内旅馆吧。到达机场出租车地点,有一位50岁左右的在等出租车,他指着告示牌提醒我10:30后,需要打电话预约。我打开手机,我的妈呀,国内的手机在日本没有信号,不能使用!正好后面来了一个30多岁的小伙子,他带着夫人和两个孩子,我用英文和他交流,请他帮助。他很热情,帮助我预约了出租车,大约20分钟到达,11:30乘上出租车, 司机非常敬业,帮助我把行李放入后备箱。我 对这个小伙子表示了感谢,便赶往宾馆,大约凌晨0:20到达宾馆!计程表显示花费18000日元,哇那要1100-1200人民币呢!!!不过因为飞机晚点,想想还是出租车安全,出门在外安全是第一位的啦。 司机的英语不好,但是他很敬业,到了宾馆门口,他提着我的行李送到宾馆门口。 进入宾馆,Check in后,到了房间,打开电脑,连上网线,给日本负责我行程的秘书Connie女士电子邮件,告知我到达旅馆信息,便匆匆休息了! 这就是3月27日的行程! 3月30日回程,在浦东机场有时一个漫长的等待!从名古屋乘MU720到达上海浦东机场大约18:20. 在中转厅告知等一下行李,重新检验一下,没有问题,再去登机,虽然我班里的取行李的地方为南京机场!从上海浦东机场到南京的MU2882航班按计划要在21:30起飞的,结果因为天气原因到23点多才起飞,到南京已到31日的凌晨!回到家已到凌晨1点半了! 得了个教训,以后到上海浦东去乘机,先乘火车到上海h虹桥再换地铁到浦东机场,千万不要乘南京禄口机场到上海浦东机场的飞机了。 估计东航为了拉生意,开辟了南京到上海浦东,再换乘东航去世界各地的航班!东航东航,该提高服务,不管从质量还是态度,否者让我们怎样爱你! 新闻报道: 航班延误3个半小时后乘客“负能量”达到顶点 http://www.dfdaily.com/html/3/2014/4/5/1138148.shtml, 可以给东航一个借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74 次阅读|1 个评论
[CFP]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Smart Health 2014
xlzheng 2014-4-3 14:53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Smart Health 2014,Beijing, China July 10-11, 2014 Website: http://www.icsh2014.org Call for Papers Submissions Advancing Informatics for healthcare and healthcare applications has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iority. There is increased effort to transform reactive care to proactive and preventive care, clinic-centric to patient-centered practice, training-based interventions to globally aggregated evidence, and episodic response to continuous well-being monitoring and maintenance. In 2013,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Smart Health 2013 was successfully held in Beijing, China.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from related fields attended this conference and engaged in active interdisciplinar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bio-medical, IT, and policy topics.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Smart Health 2014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 forum for the growing smart health research community to discuss the principles,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 of intelligent data acquisition,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of healthcare data. The ICSH conference proceedings will be published by Springer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LNCS). Selected papers will also be considered for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ACM Transactions 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 Topics of Interest Topics of interest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I. Information sharing, integrating and extraction II. Clinical practice and training III. Mining clinical and medical data IV. Assistive, persuasive and intelligent devices for medical care and monitoring V. Global systems and large-scale health data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 Paper Submission Instructions All papers submitted for conference consideration will undergo a rigorous peer-review process. Selected papers may be presented as long papers, short papers, or posters/abstracts and will be published as proceedings with Springer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LNCS). Long papers (12 pages), short papers (6 pages), and posters (3 pages), following the Springer LNCS paper templates in English, may be submitted electronically. Submission file formats are PDF or Microsoft Word. Information on the templates may be found on the Springer website page, Information for LNCS Authors at: http://www.springer.com/computer/lncs?SGWID=0-164-6-793341-0 ). All papers can be submitted via the Easy Chair submission system at: https://www.easychair.org/conferences/?conf=icsh2014 =============================================================================== Important Dates Paper submissions due: April 30, 2014 Conference dates: July 10-11, 2014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see you in Beijing,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Smart Health 2014 Organizing Team
26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期刊投稿与审稿的经历与感受
热度 4 Sibiling 2014-3-31 22:52
以前投往国内外学术期刊的文章总是被审稿,当然这些国际审稿人对我们论文的意见尤其是语言方面的建议对于我们学术能力的提高善莫大焉,幸运的是自去年开始我也得到了这样的审稿机会,现将有关经历与感受略作梳理,以为未来继续努力和前进的基石。 2013年7月份我们学校成立了智慧城市研究中心,我和几位同行被中心李主任叫过去开会,自8月1号就开始干活了。但实质上这个所谓智慧城市/知识城市的研究项目我接触的更早,今年4月初接受的一篇国际会议论文我就涉及到这个主题了。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把与合作者撰写的一篇论文投给了一份国际期刊“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故事就从这个时候正式开始了。 论文在3月底写好发给期刊社,这个杂志的影响因子超过2了,算是所在领域1区的核心期刊,因此开始我们抱的希望不大,虽然我之前也有给IF过2的期刊像Scientometrics成功投稿过,但那个毕竟是本领域的学术期刊其发文状况我们基本都很了解。大概投稿这件事过去了100天的时候(3月25号—7月4号),也就是我也差不多都忘掉这件事时,突然收到了编辑发来的审稿意见,那个时候期刊的IF已经出来,查了下是2.259。 这次两位审稿人竟然还都是minor revision,但第一个对于我们撰写的前言部分的语言非常不满意提了6条意见,并认为语言写的不好,难以看懂,不过这也是实话,我们才刚转向做涉水的研究,了解的不深入并且英语确实是文章的硬伤;第二位审稿人看起来相当nice,高度评价了论文本身,只是对一些图、表和文本长度提出了4条修改意见,建议对结论部分重新梳理。最后编辑建议我们尽快修改并返回终稿。 这个意见是相当鼓舞人的,7月份刚放暑假我们也不忙,于是我和合作者大战三个日夜,并且打印了全稿还请了一位在武大的美国同行帮我们修改语言,这样三天之后,也就是7月7号,就把改定的文章重新上传到系统里去了。可能那两位审稿人还没来得及休息也对文章还没有忘记,这时非常快的审读了我们的文稿,在系统里看到几天之后他们就重新rereview完了这篇稿件并给编辑部了最后的意见。 7月中旬我去了一趟维也纳,最后直到8月中旬,我终于接到那份同意接受的录用函:We are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your articlehas been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这个时候大家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包括寒假在内的辛苦并没有白费,这是我们在智慧城市中心项目开始后的第一篇国际期刊论文,8月份接受后第二个月在线刊出,接着正式有了编页并在开学后被SSCI数据库收录。 也许正是这么顺利的投稿和修回,以及录用与刊出,这之后没过多久,在10月中旬我竟然意外接收到这份期刊邀请审稿的邮件,打开系统的附件文档一看,是跟水域/河流网络评价有关的论文,因此我决定尽快看完修回。这篇文章来自国外某知名高校,作者是一位博士后以及两位教授,文稿有20多页,但起初我还不太有审稿经验,就试着给提了5条审稿意见,并将全文使用修改模式大修了一遍上传到系统里了。 没想到10月底我又收到第二份审稿邀请,这次是一位独立作者的水分布网络模型的稿件,我虽然也做网络但是知识网络,这样的研究工作还没做过,他用的方法却是复杂网络的分析我倒还基本能看懂,这次就胆子放大了一些,就他的分析提出了我的8条意见和看法,并且我发现作者也不是来自英、美等国,语言表达上也有瑕疵,就对里面我认为有问题的地方全部修改了一遍,26的文稿啊,但愿我没给人家改错什么地方着。 这次也是快速的把修改稿上传到系统里,因为我自己经常把时间花在漫长的等待中,我不希望他们也辛苦的望眼欲穿,次日收到了编辑部发来的感谢信: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review of manuscript WARM-D-XXXXX. We greatly appreciate your assistance.这两次审稿和第一次投稿下来,我都处理的飞快,因为以己度人,不希望投稿人浪费时间等待,同时我也理解了我们的稿件平时是怎么流转和在编辑部运作的。 也许就是这样的速度与效率,我就被这个杂志的主编盯上了。这个期刊的发稿特色是评价方面的论文不少,而最早我被分配的审稿者编号是1或者2号还算正常。而2月3号,正是过春节的时候,我收到的一份审稿邀请号码竟然是4,显然这是前面3个审稿人意见相左,主编已经无法判断了,于是趁过年空闲,这篇稿件我迅速的在2天之内发回大修意见,两周后收到作者的修改稿,这位土耳其的副教授改的很粗糙,没有达到预期要求两周后只好给拒稿了。 回头综观了一下以前的审稿记录,基本最终的Accept和Reject跟我的审稿意见还是相符合的,除了3月底发回的一篇还没有最终意见,其他的十余篇还都一致,忽然也感觉蛮有成就感的,毕竟这也是个义务劳动,可以选择审稿或者推掉做别的事情,但只要机会持续,我还是选择认真去审稿的,欧洲的、印度的和美国的稿件给我留下的印象都各不相同,确实很特别的经历了。 投稿和审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我们要投稿也就必须要有人来审稿,国际同行给我们很多中肯的学术提高建议,我也需要珍惜这样的机会,跟杂志的作者尽力交流帮他们去除瑕疵,留得白璧。这是我第一次跟国际上的权威期刊打交道,希望慢慢提高自我,这个过程也许很漫长,但守得云开见日出,一个字:值;两个字:真值。
个人分类: 科技翻译|8791 次阅读|9 个评论
第七届国际光子与光电子学会议(POEM 2014)Postdeadline Paper
xiaoxiaochun 2014-3-31 11:51
第七届国际光子与光电子学会议 ( POEM 2014 ) 将于 2014 年 6 月 18-21 日在武汉举行。国际光子与光电子学会议 ( International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Meetings ,简称 POEM ) 是由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 WNLO ) 发起的覆盖光电子领域的大规模、多学科、综合性、高水平国际会议。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已经形成一个紧密依托“武汉•中国光谷”、汇集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学术机构和企业,集学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高水平、高质量学术会议品牌。 POEM 2014 将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与美国光学学会 ( OSA ) 联合举办两个 POEM-OSA 专题会议:光电器件与集成 (OEDI) 和光纤技术及应用 (FBTA) 。此外,亚洲最大的生物医学光子学盛会“第十二届生物医学光子学与成像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 (PIBM 2014) ”也将于 2014 年 6 月 14-17 日同期举行! POEM 国际会议期待您的参与,也欢迎国内外致力于该领域的各界人士和学术机构参与会议的组织。会议集成跨学科的演讲、展示及各类会议形式,不仅为研究者们打造了一个国际性的论坛,交流最新的发展动态,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拓展视野、提升品牌的渠道。另外 会议将在继续保持高质量的大会全体报告和特邀报告、严格的海报评审环节和优秀学生论文奖竞争单元之外,增加短课程 (Short course) 、辅导报告 (Tutorial) 和产业研讨会 (Workshop) 等多种形式的会议环节,并接收 Postdeadline Paper 。 长江之畔,东湖之滨,自古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六月的江城,恰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们热忱期待与您相约武汉,相约 POEM 2014 。 重要日期: Postdeadline Paper 投稿开始: 2014 年 4 月 2 日 Postdeadline Paper 投稿截止: 2014 年 5 月 21 日 POEM-OSA 专题会议一:光电器件与集成( OEDI ) 马上投稿 POEM-OSA 专题会议二:光纤技术及应用 (FBTA) 马上投稿 会议时间: 2014 年 6 月 18-21 日 会议网站: http://poem.wnlo.cn/ 于投稿的几点提示: ·2014年4月2日:Postdeadline Papers投稿开始 ·2014年5月21日:Postdeadline Papers截稿 ·根据投稿指南提供的模板准备文章 ·登陆投稿网站提交文章 Optoelectronic Devices and Integration (OEDI) 投稿网站 submission site Fiber-Based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FBTA) 投稿网站 submission site ·正式录用通知将邮件发至通讯/投稿作者 ·关于投稿的相关疑问,详询email: cstech@osa.org或致电+1.202.416.6191。 中文投稿指南详见: http://poem.wnlo.cn/For_Authors/
35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POEM 2014 CALL FOR POSTDEADLINE PAPERS
xiaoxiaochun 2014-3-31 11:50
The 7th International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Meetings (POEM 2014), sponsored b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ST), China Hubei Provincial Science Technology Department (HBSTD), Wuhan East Lake National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Optics Valley of China, OVC),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ubei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pert Affairs, and organized by Wuhan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Optoelectronics (WNLO) and The Optical Society (OSA), will be held on 18-21June 2014. It is followed by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otonics and Imaging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PIBM 2014) which will open on 14-17 June 2014. POEM brings together a wide range of research, technologies and perspectives in the fields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It is not only welcomes all your participation in this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forum, but also features open to all the individuals and entities worldwide that have interest in joining us by programming and organizing the activities under four technical areas of Biomedical Photonics, Industrial Photonics, Information Photonics and Photonics for Energy. POEM 2014 features two OSA Topic Meetings—Optoelectronic Devices and Integration (OEDI) and Fiber-Based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FBTA). By combing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comprehensive meeting types, POEM 2014 is to serve as a platform on exchanging information on recent advances and future trends for researchers and to boost brand for the enterprises. Postdeadline Paper Submission : 2 April - 21 May 2014 Submission Deadline is 21 May 2014, No later submission can be accepted . POEM--OSA Topic Meetings : Optoelectronic Devices and Integration (OEDI) Submit now! Fiber-Based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FBTA) Submit now! Daily Schedule: Tuesday 17 June Wednesday 18 June Thursday 19 June Friday 20 June Saturday 21 June registration morning registration Short course 1: Bryce Samson Short course 2: to be confirmed Opening Ceremony, Plenary Presentations: Alan E. Willner , Benjamin J. Eggleton , Martin Wegener Plenary Presentations: Xiang Zhang , Qihong Lou closed Parallel Sessions (invited and tutorial talks included): Optoelectronic Devices and Integration (OEDI), Fiber-Based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FBTA) Poster Presentations Parallel Sessions (invited and tutorial talks included): Optoelectronic Devices and Integration (OEDI), Fiber-Based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FBTA) Poster Presentations Postdeadline Presentations afternoon Workshop Industry Forum: Special Fiber and Fiber Laser Author/Presenter Information Abstract and Summary Deadline is 19 March 2014, 17:00 GMT Submitting to an OSA meeting gives you the added benefit of having your paper peer-reviewed by an expansive committee of experts in the field. If accepted, your paper will be officially published in Optics InfoBase, OSA's Digital Library, and indexed in EI Compendex and Scopus. Deadline: 19 March 2014, 12:00 EDT (UTC -05:00) Log on to the submission site to complete your submission. Optoelectronic Devices and Integration(OEDI) submission site Fiber-Based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FBTA) submission site If you would like a confirmation of your submission emailed to you, be sure to select this option during the submission process. Official notification will be emailed to the corresponding/presenting author of accepted presentations. If you have questions about your submission, call +1.202.416.6191 or send an email to cstech@osa.org.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link: http://poem.wnlo.cn/For_Authors/Paper_Submission
个人分类: 未分类|17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摆一摆国际会议
热度 5 caojun 2014-3-24 01:57
参加国际会议是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幸的是今年出国次数不仅不准增长,反而跟政府机关一样一刀切,要求在去年的基础上减少 20% ,而且要求先上报计划,按计划审批。后者尤其愚蠢,绝大部分会议都还没开始组织,怎么可能知道哪个会议邀请谁去做报告呢?大家都只好瞎报。 上个月我参加一个会议的时候,有人邀请我去访问,我就犹犹豫豫地跟他们讲了一下情况。意大利人说他们基本不管,只要有经费就行,有个人去年参加了十次国际会议。美国受能源部支持的也主要是经费限制,但事前要能源部批准。说到经费,我说中国基金机构有把钱拿在自己手上的倾向,而一旦拨下来,就让你马上花完。俄罗斯人听了仿佛找到了知音:“我们也一样!我们也一样!更奇异的是,有时让你先交结题报告,收了报告再给钱!” 在出国被严管的情况下,在国内召开高水平的国际会议是一个很好的交流途径。 收了注册费后,只要很少的经费支持就可以收支平衡,而很多国内的年青人就可以参加。没有一定的条件的话,自己搞一个国际会议一般是红火不起来的。最简单的是申请传统的系列会议。 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不仅可以学到东西,拿到不同重要性的邀请报告也是学术评价的重要指标,只不过国内还没进化到这一步,经常 SCI 一刀切。从类似的懒政到评价指标的多样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中微子领域为例,相关的国际会议大概可以这么分: 1) 国际纯物理和应用物理联合会( IUPAP ) C11 组织的,都是第一档的会议,有国际高能物理大会( ICHEP )、轻子光子会议( Lepton-Photon )、国际中微子大会( Neutrino )。中国举办了 2004 年 ICHEP 。 Neutrino 系列则排到了 2020 年以后。此外还有粒子物理中的技术与设备国际大会( TIPP ),以及由 C12 (核物理)组织的 CIPANP 。 2) 个人或某个团体组织的、有一定历史的系列会议,可以算做第二、三档。在这点上,老欧洲与英美的做派就不一样。 欧洲的会议一般挑个好地方,固定地点不变,组织者也不变,如威尼斯的“中微子望远镜会议” (Neutrino Telescope) ,由 Milla Ceolin 发起,两年一次,已开了 18 届。地方好,吃得好,报告水平也相当高,本领域的重要人物很多都来,参会必须要受邀请,一般一百多人参加。上次问一个日本人 Yoichiro Suzuki ( Super-K 的发言人),这家伙居然 18 届一届都不拉地参加了。要把这种会议搞起来,首先组织者要有相当的威望和人脉,其次要能搞到经费资助,把人吸引住。 Milla 上一届会议前去世了,她所在的比萨大学说要坚持开下去。类似的会议还有 Giorgio Bellettini 组织的在意大利滑雪胜地 La Thuile 召开的 La Thuile 会议, Giorgio 说他当时找了几家附近的古城堡,但室内条件太差,而且不满足消防要求,只能作罢,找了一家宾馆。同样在 La Thuile 召开但由法国人组织的 Moriond 会议, Fogli Lisi 组织的在意大利 Lecci 召开的“中微子振荡研讨会”( NOW ),奥地利科学院组织的“维也纳仪器会议”( VCI )等。 以英国和美国人为主进行的中微子工厂技术研发搞了很多年,缪子的冷却与重新加速技术仍遥遥无期,不过因此组织的年度中微子工厂研讨会( NuFact )倒是成了一个重要的国际会议。我们去年主办了这个会议。这个会议的组织很有特色,每次大概 200 人参加。会议轮流在欧、美、亚举行,每届的两个组织者自动成为程序委员会的成员,开了 15 届,现在委员会涨到 30 人了。会议包括四个分会,每个分会三个组织者,每个洲一名,三年轮换一次,由本洲的程序委员会委员推选出来。这个会议的组织上带有很强的研讨会的特点,希望解决点问题,不过实际上也很难解决什么问题。类似的会议还有 T2K 的美方发言人 Chang Kee Jung 发起的“下一代核子衰变和中微子探测器会议”( NNN ),轮流在三大洲举行。最初的目标是想启动一个新的大型实验 UNO ,十几年过去了, UNO 基本上被人忘了,会议倒是坚持了下来,水平也还不错,参会人数大概 100 人。 还有一些重要会议的来历和组织我不太清楚,如“粒子天体与地下物理国际会议”( TAUP ),“弱相互作用与中微子”( WIN ),“低能中微子物理国际研讨会”( LowNu ),都是各洲轮流开的。 3) 区域性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第二、四档。 比如美国物理学会、欧洲物理学会、亚太物理学会、华人物理大会等。这种会议规模庞大,大会报告还是很重要,分会报告一般是给学生和年轻人练手的。 4) 非中微子领域的系列会议,邀请综述中微子进展的,看会议本身的重要性,第三、四档。 这种会议很多,因为是其它领域,学习价值不大,评价价值还可以。 5) 一次性会议。第三、四档。 比如 2012 年我们在深圳为庆祝大亚湾实验建成组织了一次会议( NPB ),同时组织去参观大亚湾实验,因此来的人很多,会议水平也挺高,不亚于一次 NuFact 或 NNN 。但是否继续开下去,再开下去能不能维持较高水平,还没想好。大部分这种会议都不容易办成高水平,有的开着开着就变成国内小集团的会议,起不到太大交流作用了。能办下来就是上面的第 2 类了。 ―――――――――――――― 中微子的相关会议(价值打分是我个人的感觉) 1 ) ICHEP ,由 IUPAP 组织,两年一次,参会人员 1000 。 学习价值: ★ ★ ★ ★ ,报告价值:大会报告 ★ ★ ★ ★ ★ ,分会报告 ★ ★ ★ 国际纯物理和应用物理联合会( IUPAP , http://www.iupap.org/ )成立于 1922 年,包括 20 个分会,第 11 分会“粒子与场”成立于 1957 年。 2 ) Lepton-Photon ,由 IUPAP 组织,两年一次,参会人员 1000 ,只有大会报告。 学习价值: ★ ★ ★ ★ ,报告价值: ★ ★ ★ ★ ★ 3 ) Neutrino ,由 IUPAP 组织,两年一次,参会人员 1000 ,只有大会报告。 学习价值: ★ ★ ★ ★ ★ ,报告价值: ★ ★ ★ ★ 4 ) TIPP ,由 IUPAP 组织,两年一次,参会人员 1000 ,探测器技术领域。 学习价值: ★ ★ ★ ★ ,报告价值:大会报告 ★ ★ ★ ★ ★ ,分会报告 ★ ★ ★ 5 ) CIPANP ,由 IUPAP C12 组织,偏核物理 学习价值: ★ ★ ★ ,报告价值:大会报告 ★ ★ ★ ★ ,分会报告 ★ ★ ★ 6)PANIC,三年一次,偏核物理 学习价值: ★ ★ ,报告价值:大会报告 ★ ★ ★ ★ ,分会报告 ★ ★ ★ 7) NeuTel ,由比萨大学组织,两年一次,固定在威尼斯召开 学习价值: ★ ★ ★ ★ ,报告价值: ★ ★ ★ ★ 8) WIN ,学习价值: ★ ★ ★ ,报告价值: ★ ★ ★ 9) TAUP ,偏暗物质,对中微子学习价值: ★ ★ ★ , 大会报告 ★ ★ ★ ★ ★ ,分会报告 ★ ★ ★ 10) NuFact ,年度会议,偏加速器,学习价值: ★ ★ ★ ,报告价值: ★ ★ ★ 11 ) NOW ,两年一次,固定在意大利 Lecci 召开 学习价值: ★ ★ ★ ,报告价值: ★ ★ 12 ) NNN ,年度会议,学习价值: ★ ★ ★ ,报告价值: ★ ★ 13 ) Moriond ,年度会议,固定在意大利 La Thuile 召开, 学习价值: ★ ★ ,报告价值: ★ ★ 14 ) La Thuile ,年度会议,固定在意大利 La Thuile 召开, 学习价值: ★ ★ ,报告价值: ★ ★ 15 ) LowNu ,学习价值: ★ ★ ,报告价值: ★ ★ 16 )美国和欧洲物理学会 APS ( DPF 和 DNP )与 EPS , 学习价值: ★ ★ ,报告价值:大会报告 ★ ★ ★ ★ ,分会报告 ★ ★ 17 )其它领域会议, PIC 、 FAIR 、 HQL 、 NSS 、 LVNU 、 FPCP 、 ICFP 、 BEACH 、 PHENO 、 CosPA 、…… 学习价值: ★ ,报告价值: ★ ★
个人分类: 我的物理|8213 次阅读|7 个评论
北大可以靠谱点儿吗?!
热度 6 controlhopeless 2014-3-13 18:55
马来西亚,我不爱你,考虑到你们巫师都出动了,我也不恨你!因为我潜意识里认为:巫师的出现都是敬重自然这个上帝的结果。那个鼓吹过“人定胜天”的那个什么东西,就是不敬重自然的,因此我们才有了雾霾,才有了各种大老虎。所以马来人,我不恨你,至多是笑话你! 马来西亚大师第二次作法 依据北大张教授的 博文 ,如果属实,我原意对北大表示一下“呵呵”,嗯,是嘲笑的呵呵。 北大的两位博士僧居然不幸地出现在马来失联的飞机上, 如果属实, 这就是中国目前考核、奖励制度的结果。去马来开会,北大的教授们,你们是巫师吗?至少应该是巫师送来的乌龙吧。我们是不管那个会议是什么档次的国际会议,只要出现在那个飞机上。 中国的科学技术不先进,就是你们清华、北大的罪过,那么好的资源和学生,被你们送到盛产巫师的马来,送到了那个已经穿越的飞机上,罪过! 另外,像我这样的“人才”没有资格到北大、清华做“大师”,就是北大和清华最不靠谱的事! 为不幸的人们祈祷! 后记:本人不能证实当事人是北大的校友,还是在读学生,去马来开学术会议。相关博文原文是“航班上还有两个我们信息学院其他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他们从马来西亚参加学术会议归来”。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说明北大教授不靠谱。至于本人是否靠谱,只有巫师们知道,呵呵。
个人分类: 唯恐天下不乱|766 次阅读|7 个评论
无线网络国际会议排名以及IEEE国际会议列表
chriscx 2014-3-11 19:51
第一等级:MobiCom, MobiHoc, Infocom 第二等级:ICC, GlobeCom, WCNC, PIMRC, MSWiM 第三等级:VTC   分级的依据主要是影响力,论文的质量以及会议接收率。当然,这三个因素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   第一等级的会议一般对文章篇幅限制很小,基本上和杂志对篇幅的限制一样,比如Infocom一般要求不超过双栏排版的12页。基本上发表在这一等级会议上的文章都具有发表在杂志上的水准。而且因为无线网络发展的速度,大家甚至更愿意文章发表在一流会议,而不是杂志上。从影响力来看,基本上所有做无线网络的人都会关注这一等级会议的文章,并以自己有文章发表在这些会议上为荣。理所当然的,这些会议上文章的引用率一般都远远高于发表在普通会议甚至是杂志上的文章。高回报自然意味着高风险,这一等级会议的接受率往往低的惊人,甚至到了有点“变态”的地步。比如Infocom 2005 的接受率是17.2%,MobiHoc 2005的接受率是14.2%,而MobiCom 2004只有8%!基本上一篇文章要发表在这些会议上,得同时具备想法新,内容有深度,而且做的要完整。难度很大。我列举的这三个会议,MobiCom, MobiHoc规模较小,只接受无线网络研究的论文,而Infocom的规模要大不少,基本覆盖了网络的各个方面。   第二等级的会议通常对文章的篇幅限制较多,一般都在5-6页。文章的质量比起第一等级来说要低,但总体来说还说得过去。要在这些会议上发表文章,想法新,内容有深度和做的完整这三点具备其中的任意两个就可以了。有的时候如果想法新,甚至另外两个还可以再商量。发在这些会议上的文章,通常会被引用上几次,但大部分都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他们的接受率基本可以接受,大概在30%左右。但是比起计算机领域别的专业来说,接受率还是低了一些。没有办法,谁让大家一窝蜂都去做无线呢?我列举的这几个会议,ICC和Globecom基本涵盖通讯,网络的各个方向,接受的论文都在1000以上。WCNC, PIMRC和MSWiM基本集中在无线网络上。   第三等级我暂时只列了一个,别的还没想到。让我把VTC的有关数据列出来大家就明白这一等级的标准了。VTC对文章篇幅的限制是两页,也就是一个extended abstract。VTC每年举办两次,最近一次 (VTC Fall 2005) 的接受率是60%。   总体来说,无线网络的研究粥多僧更多,是造成总体接受率居低不上的最主要原因。还有一方面原因就是无线网络的门槛太低,一个人加上一台电脑就基本上可以做所有的方向了。在这个领域的人拼的就是一个速度,东西不难,大家都可以想到,关键就看谁想的快。最后套用我本科一位老师的比喻(虽然她说的不是网络,是无线通信):这个方向几个数得着的大牛就像主人,我们绝大多数研究人员就像饿狗,无线通信的研究就是饿狗流着口水摇着尾巴等着主人往下扔骨头,然后再一拥而上把骨头在最短的时间内撕的粉碎,再继续等待... 补充一些相关知识: MobiCOM: The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Sponsored by ACM SIGMOBILE 官方网址: http://www.sigmobile.org/mobicom/ IC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官方网址: http://www.ieee-icc.org/ GlobeCOMM :Global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http://www.ieee-globecom.org/ VTC: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EI检索,IEEE VTC会议全球每年举办两次Spring和Fall IEEE通信领域的主要会议介绍: GLOBECOM (IEEE Global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 ICASSP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IC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 INFOCOM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MILCOM (IEEE Military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 OFC (IEEE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 PIMRC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onal, 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 SPAWC (IEEE Workshop on Signal Processing Advanc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VTC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WCNC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Conference) CSNDSP (IEEE Communication Systems, Networks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CTW (IEEE Communications Theory Workshop) ICACT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dvance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CCA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mmunications, Circuits and Systems) INCC (IEEE International Networking and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ISCC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ers and Communications) ISSSTA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ISWCS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ISIT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Theory) CCNC (IEEE Consumer 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Conference)
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第二届 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已顺利结束
热度 2 Greg66 2014-3-10 08:59
第二届 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各界代表的参与和支持下,顺利结束了, 点击看 会议情况及感谢信 。 第二届 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行为安全专业委员会 首次年会、《安全管理学》教学方法专题研讨会) BSM in China 【会议背景】 根据海因里希的观点,广义的安全管理就是事故预防。事故的直接原因有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所以广义安全管理即事故预防,既需要使用工程技术手段也需要使用行为控制手段。本次会议主要讨论行为控制手段,即解决工作现场的不安全操作的手段。行为控制分为组织行为和员工个人行为两个层面,内容很多。行为安全是当今安全科学的国际研究热点之一。 2011 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举办 了 第一届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 本次会议是该系列会议的第二届。本次会议也是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行为安全专业委员会(筹)的成立会暨首次学术年会。同时本会议也将讨论高等院校《安全管理学》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方法。《安全管理学》的教学内容组织和实践环节一直存在值得改进的方面,本次会议也将专门研讨。具体信息,请点击访问查看 第二届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个人分类: 1|4080 次阅读|10 个评论
Deadline Approaching-Submit Innovative Research to POEM 2014
xiaoxiaochun 2014-3-6 19:13
The 7th International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Meetings (POEM 2014) Second CALL FOR PAPERS Abstract and Summary Submission Deadline : 19 March 2014 12:00 EST (17:00 GMT) POEM--OSATopic Meetings: Optoelectronic Devices andIntegration (OEDI) Fiber-Based Technologies andApplications (FBTA) ·Broad range topics covered ·Address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Bridge of academia and industry ·Platform to promote your research to the world Welcome to POEM 2014, Wuhan! The 7th International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Meetings (POEM 2014), sponsored by Huazhong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ST), China Hubei Provincial Science Technology Department (HBSTD), Wuhan East Lake National InnovationDemonstration Zone (Optics Valley of China, OVC),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ubei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pert Affairs, and organizedby Wuhan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Optoelectronics (WNLO) and The Optical Society(OSA), will be held on 18-21June 2014. It is followed by The 12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otonics and Imaging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PIBM2014) which will open on 14-17 June 2014. POEM brings together awide range of research, technologies and perspectives in the fields of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It is not only welcomes all your participationin this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forum, but also features open to all theindividuals and entities worldwide that have interest in joining us byprogramming and organizing the activities under four technical areas ofBiomedical Photonics, Industrial Photonics, Information Photonics and Photonicsfor Energy. POEM 2014 features twoOSA TopicMeetings—Optoelectronic Devices and Integration (OEDI) andFiber-Based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FBTA). By combing differentdisciplines and comprehensive meeting types, POEM 2014 is to serve as aplatform on exchanging information on recent advances and future trends forresearchers and to boost brand for the enterprises. Supporters: Ministryof Education of China (MOE) State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perts Affairs (SAFEA) National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InternationalCommission for Optics (ICO) Hosts: Huazhong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ST) ChinaHubei Provincial Science Technology Department (HBSTD) WuhanEast Lake National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Optics Valley of China, OVC) HubeiAssociation for Science Technology HubeiProvincial Foreign Experts Affairs Bureau Organizers: WuhanNational Laboratory for Optoelectronics (WNLO) TheOptical Society (OSA) CooperatingSocieties: TheInstitution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IET) IEEEPhotonics Society (Singapore and Hongkong Chapters) Institute of Physics(IOP) LaserInstitute of America (LIA) ChineseOptical Society (COS) The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Optics and Photonics (SPIE) Two POEM-OSA Topical Meetings OptoelectronicDevices and Integration (OEDI) The meeting addresses all aspects ofoptoelectronic devices and integration from concepts, design, modeling,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nano-photonic devices and integrationto optical communication, optical signal processing, and optical networkapplications. The topics cover concepts/design/modeling/ fabrication/characterization of optoelectronic devices andintegration. Topics of interest include silicon photonics, surface plasma andplasmonics, optoelectronic devices, nonlinear optical devices, polymer devices,radio over fiber related devices, free-space communications related devices,optoelectronic monolithic integration and hybrid integration. Special emphasiswill be given to optical communication and optical signal processingapplications such as nano technologies, optical interconnection, opticalnetwork subsystems, microwave photonics, radio over fiber subsystems, nonlinearall-optical signal processing, and free-space communications. Papersare being accepted in these areas: · Silicon photonics and optical interconnection · Surface plasma and plasmonics · Optoelectronic devices/optical network subsystems · Microwave photonics and radio over fiber devices andsubsystems · MEMS and MOEMS · Binary op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 Nonlinear optical devices and all-optical signal processing · Nano technolog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optoelectronic devices · Slow and fast light devices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 · Free-spacecommunications related devices and technologies · Polymer optoelectronic devices and integration Fiber-Based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FBTA) The meeting addresses all aspects of optical fibers fromfundamental material, design, fabrication and cabling, specialty fibers, linearand nonlinear properties of fibers, fiber devices and its applications such asfiber gratings, fiber amplifiers, fiber lasers and fiber sensors,etc. The topics cover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developments of optical fibers, fiber materials, fiber devices and theapplications in communications, lasers, amplifiers and sensing. Specialemphasis will be given to innovative specialty fiber designs, fabrications, andapplications covering visible, IR and THz spectrum. Papers are being accepted in these areas: · Optical fiber design andcharacterization · Specialty fibers(polarization maintaining, dispersion compensating, dispersion managed,rare-earth-doped) · Microstructured and nanostructured fibers · Fiber dispersion, polarization andnon-linearities · Fiber cabling and array connectors · Fiber grating devices · Couplers and fiber-based components · Fiber alignment and packaging · Fiber amplifiers · Fiber lasers · Fiber sensors Contact: poem@mail.hust.edu.cn ; http://poem.wnlo.cn/ Tel: +86-27-87792227 LocalOrganizing Committee Chairs: OEDI: Jian Wang, Wuhan NationalLaboratory for Optoelectronics HUST (China) E-mail: jwang@mail.hust.edu.cn Tel : + 86-27- 87792242-801/807 FBTA: Jinyan Li, Wuhan NationalLaboratory for Optoelectronics (China) E-mail : ljy@hust.edu.cn Tel : + 86-27- 87559463 Ming Tang , Huazhong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E-mail : tangming@mail.hust.edu.cn Tel : + 86-27- 87543355 公众微信 Weixin/WeChat: 敬请微信关注 (可以随时了解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POEM2014 国际会议、光电论坛等学术科研动态) 方法1:微信“添加朋友” “查找微信公众账号”搜索“ WNLO_POEM ” , 或直接扫一下二维码加“关注”即可 方法2:新版微信“发现” “添加朋友” “查找公众号”,输入“POEM与光电论坛”(或关键词模糊查找),开启“接收消息”,在订阅号中接收信息。 新浪微博 Sina MicroBlog: WNLO_POEM
3082 次阅读|0 个评论
POEM 2014 Plenary Speakers & Invited Speakers
xiaoxiaochun 2014-3-6 18:47
Abstract and Summary Submission Deadline : taking into the requests from the participants, the submission deadline extended to 19 March 2014 12:00 EST (17:00 GMT) Plenary Speakers Optoelectronic Devices and Integration (OEDI) Prof. Alan E. Willner Ming Hsieh Dep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A Title : Exciting Prospects for Optical Signal Processing Abstract : Data signal processing is of extreme value for efficient communication systems. This plenary presentation will explore: (a) potential advantages of using optics for signal processing, (b) functions that might be valuable to be performed optically, especially at the line rate, and (c) approaches for high-speed manipulation of amplitude, phase, polarization and/or wavelength domains. Specifically, this plenary will describe key enabling technologies (e.g., multicasting, multiplexing, demultiplexing and tapped-delay-line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e.g. equalization, correlation and logic). Biography : Alan Willner has worked at ATT Bell Labs and Bellcore, and he is the Steven Kathryn Sample Chair in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He received the Int'l Fellow of the U.K.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NSF Presidential Faculty Fellows Award from the White House, Packard Foundation Fellowship, Guggenheim Fellowship, IEEE Eric Sumner Award, OSA Forman Engineering Excellence Award, IEEE Photonics Society Engineering Achievement Award, and SPIE President's Award. He has served as Co-Chair of U.S. National Academies Study on Optics Photonics, President of IEEE Photonics Society, Co-Chair of OSA Science Engineering Council, General Co-Chair of CLEO, and Editor-in-Chief of Optics Letters, IEEE/OSA J.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and IEEE J. of Selected Topics in Quantum Electronics. He is Fellow of AAAS, IEEE, OSA and SPIE, and he has 1000 publications in optical technologies. Prof. Xiang Zhang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USA Title : Photonics Beyond Diffraction Limit: Plasmon Waveguide, Cavities and Integrated Laser Circuits Abstract : I will discuss recent development in scaling down of photonics. First I will present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passive low loss waveguide using hybrid plasmon design. We propose a new optical cavity design approach using indefinite medium that has a drastically different scaling law than conventional microcavities, and discuss its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s. Finally we will show an active plasmonic laser circuit that integrated with 5 tiny cavities that multiplexed into a single waveguide-an effort towards integrated photonics at nano-scale. Biography : Xiang Zhang is the Ernest S. Kuh Chaired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nd the Director of the NSF Nano-scal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enter (SINAM). He is a member of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NAE), Academia Sinica (Republic of China) and fellow of APS, OSA, AAAS and SPIE. His group’s research in optical metamaterials was selected by Times Magazine as “Top 10 Scientific Discoveries in 2008”. Xiang Zhang was a recipient of the NSF CAREER Award, Rohsenow Lecturer at MIT, William C. Reynolds Lecturer at Stanford University, Fred Kavli Distinguished Lecturer at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MRS), SME Dell K. Allen Outstanding Young Engineer Award and ONR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He received his BS/MS in physics in Nanjing University, China, and Ph.D from UC Berkeley in 1996 and was on faculty at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and UCLA prior returning Berkeley in 2004. Prof. Benjamin J. Eggleton CUDOS, School of Physics, University of Sydney, NSW Australia Title : Nanophotonics in the New Information Age: Faster, Smaller, Smarter and Greener Abstract : My talk will review recent progress in developing nanophotonics circuits for all-optical signal processing for applications in digital, analogue and quantum communications Biography : Benjamin J Eggleton is an ARC Laureate Fellow and Professor of Phys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Director of the ARC Centre for Ultrahigh bandwidth Devices for Optical Systems (CUDOS), and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Photonics and Optical Science (IPOS) at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He obtained the Bachelor’s degree (with honors) in Science and the PhD degree in Physic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Sydney, NSW, Australia, in 1992 and 1996, respectively. In 1996, he joined Bell Laboratories, Lucent Technologies as a Postdoctoral Member of Staff, and was then promoted to Research Director within the Specialty Fiber Business Division of Bell Laboratories, where he was engaged in forward-looking research supporting Lucent Technologies business in optical fibre devices. He is the author or co-author of more than 350 journal publications and over 100 invited presentations with 11,000 citations and an h-index of 51. Professor Eggleton is a Fellow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IEEE Photonics and the Australian Academy of Technologic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ATSE). He has received numerous prizes for h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cluding the 2011 Walter Boas Medal from the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Physics, the 2011 Eureka Prize for Leadership in Science, the 2008 NSW Research Physicist of the Year medal, the 2007 Pawsey Medal from the Australian Academy of Science, the 2004 Malcolm McIntosh Prize for Physical Scientist of the Year, the 2003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Optics (ICO) Prize and the 1998 Adolph Lomb Medal from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the Distinguished Lecturer Award from the IEEE/Lasers and Electro-Optics Society, and the RD100 Award. He was President of the Australian Optical Society and is currently Chief Editor for Optics Communications. Fiber-Based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FBTA) Martin Wegener 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ermany Biography After completing his PhD in physics in 1987 at Johann Wolfgang Goethe-Universit琀 Frankfurt (Germany), he spent two years as a postdoc at ATT Bell Laboratoriesin Holmdel (U.S.A.). From 1990-1995 he was C3-Professor at Universit琀 Dortmund (Germany), since 1995 he is C4-Professor at Universit琀 Karlsruhe (TH). Since 2001 he has a joint appointment at Institut für Nanotechnologieof Forschungszentrum Karlsruhe GmbH. Since 2001 he is also the coordinator of the DFG-Center for Functional Nanostructures (CFN)in Karlsruhe. His research interests comprise ultrafast optics, (extreme) nonlinear optics, near-field optics,photonic crystals, photonic metamaterials, and transformation optics. This research has led to various awards and honors, among which are the Alfried Krupp von Bohlen und Halbach Research Award 1993, the BadenWürttemberg Teaching Award 1998, the DFG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Award 2000, the European Union René Descartes Prize 2005, the Baden-Württemberg Research Award 2005, and the Carl Zeiss Research Award 2006. He is a member of Leopoldina, the German Academy of Sciences (since 2006), Fellow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since 2008), Fellow of the Hector Foundation (since 2008), and Adjunct Professor at the Optical Sciences Center, Tucson, U.S.A. (since 2009). OSA Topical Meeting --- OEDI Plenary Speakers: Alan E. Willner,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A) Xiang Zha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SA) Benjamin J. Eggleton,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Tutorial Speakers (to be continued): Siyuan Yu, University of Bristol (UK) Invited Speakers (to be continued): Peter G.R. Smith,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Ming Li, Institute of Semiconducto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Handong Su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Alan P.T. Lau,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China) Xianmin Zhang, 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 Yong Liu,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Technology of China (China) Yanqing Lu, Nanjing University (China) Xu Wang, Heriot-Watt University (UK) Jian Wu,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ina) Yikai Su,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hina) Kun Xu,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ina) Lianshan Ya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 Periklis Petropoulos,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Guowei Lu,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NICT) (Japan) Chunqing Gao,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ina) Changzheng Sun,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Wei Jiang,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USA) Eric CASSAN, Université Paris-Sud (PSud) (France) Changyuan Yu,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George Y. Chen,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nited Kingdom) Junqiang Su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Guangqiong Xia, Southwest University (China) Xia Guo,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Lilin Yi,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hina) Chaoyang L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ina) Limin Tong, 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 Zuyuan H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hina) OSA Topical Meeting --- FBTA Plenary Speakers: Martin Wegener, 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ermany) Qihong Lou, Shanghai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Fine Mechanics, CAS (China) (to be confirmed) Invited Speakers (to be continued): H.Y. Tam,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K) Bryce Samson, Nufern (US) Kyunghwan (Ken) Oh, Yonsei University (South Korea) Luc Thévenaz,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PFL) (Swiss) Martin Wegener, 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ermany) Aleksei KOSOLAPOV (Russia) Gordon Wong,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Light (Germany) Mingjun Li, Corning Inc. (US) Chris Emslie, Fibercore (UK) Francesco Poletti,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Zhaohui Li, Jinan University (China) Luming Zhao,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China) Han Zhang, Hunan University (China) Qinyuan Zhang, Southern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Baiou Guan, Jinan University (China) Qihong Lou, Shanghai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Fine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Jun Zhou, Shanghai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Fine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Pu Wa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Zhongmin Yang, Southern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Fengping Yan,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 Minglie Hu, Tianjin University (China) Jing Hou,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ina) Dapeng Yan, Wuhan Raycus Fiber Laser Technologies Co., Ltd (Raycus) (China) Xiangdong Cao, Wuhan Hongtuo new technology limited company (China) Poster_Presentation_Guidelines_POEM.pdf 公众微信 Weixin/WeChat: 敬请微信关注 (可以随时了解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POEM2014 国际会议、光电论坛等学术科研动态) 方法1:微信“添加朋友” “查找微信公众账号”搜索“ WNLO_POEM ” , 或直接扫一下二维码加“关注”即可 方法2:新版微信“发现” “添加朋友” “查找公众号”,输入“POEM与光电论坛”(或关键词模糊查找),开启“接收消息”,在订阅号中接收信息。 新浪微博 Sina MicroBlog: WNLO_POEM
4198 次阅读|0 个评论
The list of invited speakers of POEM 2014 is announced
xiaoxiaochun 2014-3-6 17:50
The 7th International Photonics andOptoElectronics Meetings (POEM 2014), sponsored by Huazhong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ST), China Hubei Provincial Science TechnologyDepartment (HBSTD), Wuhan East Lake National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Optics Valley of China, OVC),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Technologyand Hubei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Expert Affairs, and organized by Wuhan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Optoelectronics(WNLO) and The Optical Society (OSA), will be held on 18-21 June 2014. It isfollowed by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otonics and Imaging in Biologyand Medicine (PIBM 2014) which will open on 14-17 June2014. The two OSA topical meetings ofPOEM are Optoelectronic Devices and Integration (OEDI) and Fiber-Based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FBTA) , withinvited talks of 16 and 22 respectively. For Devices and Integration (OEDI), Prof.Arnan Mitchell from 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ustralia) and Prof.Xinliang Zhang from Wuhan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Optoelectronics, HUST(China) will be the program committee co-chairs. Prof. Jian Wang, WuhanNational Laboratory for Optoelectronics, HUST (China) will be the local organizingcommittee chair. For Fiber-Based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FBTA), Prof.Liang Dong from Clemson University (USA) and Prof. Perry Shum from Nanyang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will be the program committee co-chairs. Prof.Jinyan Li and Prof. Ming Tang, both from Huazhong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will be the local organizing committeechairs. I t is estimated that there will be about 400 representatives in the conference. So far, Prof. Alan E.Willner from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A) ,AssociateDirector for the Center for Photonics Technology and also the president of OSA(2014-2016), Prof. Xiang Zhang from Universityof California, Berkeley (USA) and also a member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Engineering of America, Prof. Benjamin J.Eggleton from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and also the ARC AustralianLaureate Fellow ,the director of the Centre for Ultrahigh bandwidth Devices forOptical Systems(CUDOS)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Photonics and OpticalScience of University of Sydney , Prof. Martin Wegener from Karlsruhe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ermany) and also a member of Leopoldina, theGerman Academy of Sciences (since 2006) and Prof. Qihong Lou from ShanghaiInstitute of Optics and Fine Mechanics, CAS (China) will give plenary talks.Prof. Siyuan Yu from University of Bristol (UK) will give the tutorial talk. In both conferences, there will not onlyhave plenary talks and invited talks, it will also add short courses, tutorial talksand workshops to enrich the content of the conference. The conference will alsoreceive post deadline papers.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click http://poem.wnlo.cn/ . 第七届国际光子与光电子学会议发布特邀报告人名单 第七届国际光子与光电子学会议 ( POEM 2014 ) 将于 2014 年 6 月 18-21 日在武汉举行。国际光子与光电子学会议 ( International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Meetings ,简称 POEM )是由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 WNLO ) 发起的覆盖光电子领域的大规模、多学科、综合性、高水平国际会议。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已经形成一个紧密依托“武汉中国光谷”、汇集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学术机构和企业,集学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高水平、高质量学术会议品牌。 POEM 2014 将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与美国光学学会 ( OSA ) 联合举办两个 POEM-OSA 专题会议:光电子器件与集成会议 ( OEDI ) 以及光纤技术与应用会议 ( FBTA ) 。此外,亚洲最大的生物医学光子学盛会“第十二届生物医学光子学与成像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 (PIBM2014) ”也将于 2014 年 6 月 14-17 日举行。 光电子器件与集成专题会议 ( OEDI ) 届时将由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Arnan Mitchell 教授和张新亮教授担任程序委员会主席,王健教授担任本地组委会主席。光纤技术与应用专题会议 ( FBTA ) 将由美国克莱姆森大学的 Liang Dong 教授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 Perry Shum 教授担任程序委员会主席,李进延教授和唐明教授担任本地组委会主席。预计参会代表人数 400 人。 目前,会议已邀请到美国光学学会主席、南加州大学 Alan E. Willner 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张翔教授,澳大利亚桂冠院士、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光学系统超高带宽器件中心 ( CUDOS ) 主任、悉尼大学光子与光学科学研究所主任 Benjamin J. Eggleton 教授,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Martin Wegener 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楼祺洪研究员作大会特邀报告。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余思远作辅导报告。 会议将在继续保持高质量的大会全体报告和特邀报告、严格的海报评审环节和优秀学生论文奖竞争单元之外,增加 short course,tutorial 和 workshop 等多种形式的会议环节,并接收 postdeadline papers 。 更多特邀报告人名单详见会议网站: http://poem.wnlo.cn/ 众微信 Weixin/WeChat: 敬请微信关注 (可以随时了解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POEM2014 国际会议、光电论坛等学术科研动态) 方法1:微信“添加朋友” “查找微信公众账号”搜索“ WNLO_POEM ” , 或直接扫一下二维码加“关注”即可 方法2:新版微信“发现” “添加朋友” “查找公众号”,输入“POEM与光电论坛”(或关键词模糊查找),开启“接收消息”,在订阅号中接收信息。 新浪微博 Sina MicroBlog: WNLO_POEM
289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出国开会行政审批的谬论
热度 29 acjun 2014-2-13 09:26
在国外的朋友或出国认真开过会的朋友肯定都知道,青年科研人员及青椒们参加国际会议之辛苦。一般都会议都安排的紧,大的国际会议尤其如此,会场大,花费多,能紧则紧。上午一般从 8 点开始,下午 6 点结束。中间通过有多个同时进行的 session 供你选择。午餐 1 小时,上下午各一个茶歇,晚上还经常有 workshop 。 青年科研人员及青椒们由于资历尚浅,干劲十足,既想多听听大牛们的报告,又想茶歇或午餐时与感兴趣的同行们交流,还想跟同行内各大期刊的编辑、审稿人打个照面。可谓是会上会下到处赶场。一个会议下来,累得半死。对青年科研人员及青椒们来说,这点累都不在话下,更累的是会前的各种申报及审批。 自然基金还好,科技部的项目申报时得提前几年定好 x 年后的哪一天,在哪国哪市参加某某会议(只有神仙才知道 5 年后哪天要在哪开什么会议),甚至机票价格也得算好。全国统一规定的住宿、餐饮标准等一堆烂问题就不说了。项目批下来后还得提前一年在年底再次申报预算和出国申报。如果主管部门不批,你有预算也白搭。如果你的运气够好,批准了。再开始填一大堆表,走一条漫长的申请、等待程序,中间肯定要院里,局里跑好几趟。好不容易会前 1 个月批下来了,可以去申请签证了。结果公务护照过期了,要换护照,而且不能提前换,只能等一切批准下来了你才能换。好不容易换了新护照, M 国面签时说要被 check , 2 月后才有消息。等你拿到护照时会发现会议在 1 个月前就开完了。即使没有被 check ,等你拿到签证,确定能成行了,有时候差不多就离会议开幕也就几天了,这时候急忙急地定酒店,订机票,不断贵,而且会住得很不方便。完了回来报账, 60 美金的住宿标准会超了 3 倍,又要写各种原因解释。这,对青年科研人员及青椒们来说还可以忍受。 更惨的是,好不容易申请个项目,好不容易做了出国参会预算,结果主管部门不批,而且他们还振振有词地说出一大堆国家政策和理由。比如说去年底我们院很多出国参加今年世界林业大会的计划都被砍了,理由是去的人数太多,要限制,这是国家的政策方向。我就弄不明白,堂堂一个国家级林业科研单位,多去些人参加世界林业大会不是挺正常的事吗?一个国家级林业科研单位,不集中去参加这样对口的林业大会,难道主管部门想让我们分散去参加八杆子打不着的粒子物理大会?结构化学大会?水利大会?
12977 次阅读|35 个评论
科研部门与高校的国际化怎么办?
热度 20 ZhangSH62 2014-1-5 14:39
2014年1月5日。 一年多来,新一届领导实行了大量新的政策,要求政府机关、领导干部节俭、廉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说深受民众欢迎。就是一些领导干部也感觉轻松了,周末不用加班了,饭局明显减少了、脂肪肝减轻了。企业领导轻松了,不会有应接不暇的迎来送往,周末更是很少有各部门来打扰了,少有来电通知去买单了。 但是,同时带来了很多问题。我们的政策往往一刀切,比如有关政策是制定给机关领导干部的,可是我们的上级部门将这些限制一刀切的架到了一线业务部门头上。比如,去年国务院要求机关削减行政经费5%,可是我们的科研经费也被扣去了5%;控制三公消费本来是政府机关的事,可是上级部门将我们一线部门都包括进来了,我们又没公车可坐,更没有行政经费给我们报饭票。只能将我们的国际合作活动进行大幅度压缩。比如国务院要求机关出国一次不能超过3国,一国不能超过6天。可是上级今年要求我们一国不能超过5天。我们一线人员出国大部分是国际会议和国际合作交流,压缩后好像省了钱,其实更主要是白跑了一趟,这个浪费没人关心了。如果去韩、日、东南亚,路上时间短,签证也容易一些,办完事就回来很正常,甚至开一天会当晚就可回,我们也不愿意一个人在外待着。去欧洲,路上来回各一天,那些国家我不知去了多少次,当初在那里工作时也没少走,没什么新鲜的,办完事就可回来了。但欧洲签证麻烦,如果一次不多办点事,马上就回,那机票钱和签证费花的真挺冤枉。去美国签证难,路上时间也长,要求5天之内,不但时差还没倒好,其实只能开3天会,想去合作单位就没时间了,要想去还得重新去一趟?再买一次机票?去南美、非洲就更别提了,路上来回4天,在那里就剩一天了。不知政策制定者是怎样考虑的。我们只能尽量减少出国了,什么国际化,只能倒退20年了。什么开放,只能等人家进来了。 如果是花国家行政拨款,减少也可以理解,可是我们一线科研人员很少有机会花国家行政经费。我们的出国经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纵向科研项目的计划内国际合作经费,这些项目都是竞争性经费,并不是哪位老人家赏赐的,其国际合作工作也是当初承诺的任务,并未增加经费,因为都是原预算内的经费,现在只能尽量取消,该干的活儿也不干了。这个说与国家财政还算有点关系的话,那更多的是我们的企业合作收入,这些收入都是与国家财政不相干的,我们又不是盈利性企业,省下来有更好的用处吗?我们的老习惯是不浪费钱,这没错,但对人的浪费、时间的浪费就没人在意了。你引进了高级人才,想省钱不让他干活儿,但他闲在那里浪费了时间、白白付出了工资,这算不算一种浪费呢?为什么那么多海外人才回国之后就变得平庸了,是不是我们浪费了他们的时间? 国外经济困难时,也对出国有限制,那是靠经济政策,教授找不到经费资助,自然就不出去了。我们是靠行政管制,不管你有没有业务需要,有没有经费,都不可以出去,或强迫些压缩天数,靠的还是老一套,行政命令。本来国家出台政策是控制LD乱花钱的,到了LD那里就变成了限制基层业务工作了。本来上面号召联系群众,现在变成天天找群众开会,学习上级文件了。有关LD为什么不悄悄地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真正的联系群众?我觉得现今领导做事与以前最大的不同是从自己做起,要求下边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这由不得下边不执行,所以有关政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LD们应该了解这些核心思想,先管好自己,其他一切就好办了。 我们国家科研落后、教育落后,最主要的差距在国际化。在欧美日韩,甚至我国台湾、香港,一个教授每年出国开会、合作5、6次是很正常的,世界各国学者互相交流也很正常。台湾某大学一个系,20几个老师,毕业于世界十几个大学,他们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很频繁,而我们大陆某一985大学相同专业,几十个老师几乎都毕业于本校。我们的国际化先天不足。当然有些老师可能出国待过一两年了,但回来就不能出去了,交流慢慢就断了,同时,中国学者很少有机会在国际上展露头角,不出去怎会有机会呢? 前段见一个大学校长,日本一大学与他们交流频繁,日方校长希望来年中国校长去日方参加一个大型国际会议,但校长直接就拒了,中国校长两年才能出国一次,他两年内没有机会了。大学校长都不能出国交流,大学还能国际化吗?再说,为什么对校长按官员管理?你别给他厅局级待遇或副部级待遇他就不干了?校长下野不再去当官就没人干了?
14910 次阅读|33 个评论
历届国际激光测距工作会议举办地
jlpemail 2013-12-31 15:42
International Laser Ranging Workshops No. Year Location 届次 年份 举办地 国家 1st 1973 Lagonissi, Greece 2nd 1975 Prague, Czech 3rd 1978 Lagonissi, Greece 4th 1981 Austin TX, USA 5th 1984 Herstmonceux, UK 6th 1986 Antibes, France 7th 1989 Matera, Italy 8th 1992 Annapolis MD, USA 9th 1994 Canberra, Australia 10th 1996 Shanghai, China 11th 1998 Deggendorf, Ger. 12th 2000 Matera, Italy 13th 2002 Washington DC, USA 14th 2004 San Fernando, Spain 15th 2006 Canberra, Australia 16th 2008 Poznan, Poland 17th 2011 Bad Koetzing, Ger. 18th 2013 Fujiyoshida, Japan 纪念两位创始人的文章 1 http://techdigest.jhuapl.edu/TD/td2402/Williams.pdf (George C. Weiffenbach (1921–2003)) 2 http://cddis.gsfc.nasa.gov/lw15/docs/document/1_Introduction.pdf (KAREL HAMAL, 1932 - 2007)
个人分类: 卫星与激光|25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机器人领域的国际会议
qiaokang 2013-12-9 16:29
转载自: http://emuch.net/html/201206/4586366.html 原文书接上一回,见帖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4495593 。上回大话了机器人领域的SCI期刊杂志,这一回道道机器人领域国际会议的“是非”。 【声明】这个帖子里面所提到的国际会议,是严格的以“International Conference”作为标识的正式国际会议。那些发迹于国内、自出娘胎以来就没出过国的、一直都由国内所谓的大牛当家的、骗钱坑爹的会议,一边去。我不了解这些会议,只在小虫时不时看到“抵制叉叉会议”、“叉叉会议骗钱”。当然,如果有公认质量一级棒的,欢迎补充分享。 =============================================================================== 【对国际会议的不同看法】 目前,基本上国内对研究生培养的评价、项目验收等等,几乎难免一定程度上以论文论英雄。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这个缺口得多大呀?所以国际会议也是铺天盖地,良莠不齐。“坑钱”、“吃喝”、“游玩”、“水分多”、“水平低”等等贬义词纷纷被扣到头上。另外,一些土生土长的导师,本来就没怎么接触过国际会议,那凭什么他会\能指引学生往这方面走呢?既然闲聊这个话题,就应该先“正”这个看法。 在我看来,研究生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多参加国际会议。好处至少包括: (1)拓宽眼界,包括科学技术、风土人情等等。 (2)及时获取自己研究领域的最新资讯,追踪研究的最前沿。 (3)结识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积攒自己的“人力资源”小金矿。 (4)交流研究心得,相互指点一二,肯定获益良多。 (5)锻炼、展示自我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收宣传之效。特别是那些想继续出国深造的,绝对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6)跟MIT、CMU等名校研究生比较比较,更清晰自己水平如何,以后何去何从。所谓“欲知马儿好不好,拉出来跑一跑”。 (7)论文发表快、检索收录所需时间短。一般从投稿至EI检索,9-12个月足矣。 针对鱼龙混杂的国际会议,我们应该学会去鉴别好坏。顶级会议,积极参加;垃圾会议,坚决鄙视!因此,本帖“应运而生”,希望能给机器人领域(作为一强交叉学科,可能涵盖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等等)的同路人一点点参考。 =============================================================================== 【机器人领域几大国际会议】 (1)ICRA: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即IEEE机器人和自动化国际会议,由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Society (RAS,机器人和自动化学会)主办,该领域规模(千人以上)和影响力最大的顶级国际会议。至今(2012年)已经成功举办了29届,只在中国举办过一次(2011年,中国上海)。ICRA每年都设立一个主题(Theme),例如Better Robots, Better life@2011,Robots and Automation: Innovation for Tomorrow's Needs.@2012。另外,ICRA附带有一个精彩的展览,例如ICRA2012上露面的包括全球第一个宇航机器人Robonaut、当今最先进的医疗机器人Davinc...ICRA一般每年9月截止收稿,来年5月中上旬举行会议,全EI光盘版收录。近两年收稿情况:2011年,收稿约2000余,录用约980,录用率约49%;2012年,收稿2032篇,录用818篇,录用率40.25%,为历年最低。ICRA2013、2014将分别在Karlsruhe, Germany和中国香港举行。 (2)IROS: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即IEEE\RSJ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国际会议,主要由IEEE RAS,RSJ(the Robotics Society of Japan)等五个协会发起,规模(千人左右)和影响力仅次于ICRA的顶级国际会议。IROS始于1988年、日本,曾在中国举办过两次:2006年北京和2010年台湾,2012年10月将在葡萄牙举行第24届年会。与ICRA一样,IROS一般也有主题并附带一个机器人展览。一般每年3月截止收稿,同年10月中旬举行会议,全EI光盘版收录。近两年收稿情况不详,但录用率大概在30-50%之间,IROS2011貌似创造了历史新低。IROS2013、2014将分别在日本东京和美国芝加哥举行。 (3)ROBIO: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Biomimetics,即IEEE机器人学和仿生学国际会议,同样是IEEE RAS门下的系列会议之一。规模(数百)与影响力次于前两者,截至2011年已成功举办了8届。特别要提一下的是:ROBIO目前实力比前两者是差些,但它是该领域华人区着力打造的品牌国际会议,希望大家共同出份力!也正因此,ROBIO经常光临中国,可能用“经常在中国混”更准确。一般每年7月中旬截止收稿,同年12月初举行会议,一般也是全EI光盘版收录。ROBIO2012将在中国广州举行,Call for Paper见: http://www.ualberta.ca/~robio12/ , 截稿时间为2012年7月15日。 以上“三大”基本可作为机器人领域国际会议的第一阵容。本领域的研究生应该瞄准它们,特别是ICRA和IROS。虽然每年的Call for paper都会有各自的Scope,但都大同小异,基本上与机器人相关的所有Topic都可以投稿。这三大盛会,出席的专家、杂志编委、各大世界名校的学生(不过很可能让自己惭愧,感叹这差距也忒大了吧...)最多。国外大学对三大会议的认可度很高:教授们会自豪地把发表在上面的文章放到自己的CV里,名校研究生的博士论文后面我们称之为“已发表论文”一栏可能就只有这些会议的论文(也就只有国内才坑爹地要求发多少多少SCI以上吧==!)。 (4)AIM:IEEE\AS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telligent Mechatronics,即IEEE\ASME先进智能机电一体化国际会议。由IEEE RAS,IEEE IES(Industrial Electronics Society)和 DSCD (ASME Dynamic Systems and Control Division)主办,到2011年已成功举办了10届。一般1月中旬截稿,同年7月初举行会议。AIM2012、2013将分别在台湾高雄和Wollongong Australia举行。 (5)ICMA: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and Automation,即IEEE机械电子自动化国际会议。IEEE RAS主办,生于中国(2004年,成都),基本长于中国,但也出过国门(加拿大和日本)。所以相对而言,ICMA是比较中国化的国际会议,但又与国内一些大学教授主办的会议有着本质区别,流着ICRA、IROS一样的血,只是影响力有限呀。ICMA在2012将会第一次“回家(成都)”,ICMA2013将在日本高松举行。 (6)Humanoi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oid Robots,即IEEE仿人机器人国际会议,仍然由IEEE RAS主办。Humaniods2012是第12届年会,将于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日本大阪举行。 以上三个会议可看做第二阵容,规模大概在2~5百人左右(大概ICMAAIMHumanoid),影响力可能AIM=HumanoidICMA,一般情况下都会是EI光盘版收录。虽然AIM和ICMA名字上突出机电一体化,但实际上与机器人相关的Topic几乎都可以投稿。顾名思义,Humanoid相对比较专,着重于仿人方面,包括上肢(Robotic Hand \ Manipulation \ Grasp Planning...)、下肢(Walking \ Obstacle-negotiating...)、人的神情等等。 (7)CLAWA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imbing and Walking Robots,攀爬和行走机器人国际会议,主要由欧洲的一个CLAWAR Association举办。显然,这也是一个很专的会议,主要关注移动机器人方面。具体情况不太了解@-@。 (8)IFToMM旗下的会议,例如IFToMM World Congresses in Mechanism and Machine Science(四年一次)等。IFToMM,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the Theory of Mechanisms and Machines,即国际机构学和机器科学联合会,每年都赞助挺多的会议(例如可重构机器人的),应该有很多都不错,具体也不太了解,感兴趣的可以到以下网址看看: http://www.iftomm.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31:conferencescatid=13Itemid=141 (9)ICIA: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Automation,即IEEE信息与自动化国际会议,IEEE RAS主办,应该是2004年发源于合肥,到2012年第九届。相比ROBIO和ICMA,ICIA更加中国化。但它并不“水”,到它的官网一样可以看到IEEE RAS的各路风云人物参会露面。貌似这个会议前些年不能保证全部EI光盘版收录(不是说会议组织方的问题,更多的应该是论文本身的问题),之前出现过EI网络版收录的。 =============================================================================== 【国际会议的主要活动(Program)】 学术活动(活动名字会大同小异): Keynote talk —— 大会最大规模的一个报告,一般在开幕式之后。如ICRA2011由欧阳自远做的关于嫦娥工程的大会报告。 Plenary Speech —— 专题演讲,每天(上午\下午)各Interactive Sections开始之前,邀请一名大牛做的大报告。这些大牛一般都极其有分量,是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拿起麦克风就神采飞扬,听着也是一种享受。 Forums —— 各种论坛,讨论为主。 Workshops and Tutorials —— 专题报告、研讨会,这个要额外注册,没参加过... Robot Challenge —— 机器人挑战赛。每年不一样的难题,参赛选手现场调试、挑战。但也并非每个会议都有。 Interactive Sections —— 即我们参会做报告、听报告的环节。 根据会议组织方的安排,可能还有Technical Tours、Student Activities等等活动。 其他活动: Welcome Reception 接待宴(不是必有的) Open Ceremony 开幕式 Awards Ceremony 颁奖典礼 Farewell Party 欢送宴 有些会议直接把后两者合在一起(Adwards Banquet)。 具体安排都可在会议摘要(Digest,参会的葵花宝典)里面查到,所以拿到Digest之后,可以花点时间翻一翻,先把自己感兴趣的报告\重要活动的时间、地点圈出来。 作为学生,可以重点参加: Keynote talk, Plenary Speech, Interactive Sections(挑感兴趣的),尽量参加: Forums, Awards Ceremony, Welcome Reception, Farewell Party。 IEEE会议一般设有多个奖项,重头戏是Best Conference Paper Award,Best Conference Video Award 和Best Student Conference Paper Award。相应地,一些高水平但PK落败的paper/Video会进入最终提名奖(Finalist)。对于ICRA和IROS来说,要从两千多篇论文脱颖而出,其分量可想而知!所以有一些国外教授来华做讲座时,其简历介绍会提到Best Paper相关内容... =============================================================================== 【投稿难易程度】 (1)ICRA和IROS作为第一阵容的顶级会议,投稿难易程度跟国内《机械工程学报》、《机器人》等几乎相当。大家千万不要被它30%~50%的录用率所迷惑了。在欧美国家举行时,甚至会比后者要求还高,对创新点和贡献等指标卡得相当严。 (2)余下我了解的,大概ROBIOAIM=ICMAICIA。论文有些创新、理论和实验想验证,写得通顺流畅,都很有希望。 (3)CLAWAR和Humanoid的没投过,估计也不容易。 (4)IFToMM的完全无发言权,求补充。 【国际会议论文评审的几个关键点】 Originality of concepts (points 1-5) Technical soundness (1-5) Thoroughness of results (1-5) Importance of results (1-5)/ Relevance of Application (1-5) Clarity of representation (1-5) Final Recommedation (Grade 1-5) Comments to Authors 也就是说,评审一般关注的:论文是否原创(或者创新性如何)、技术是否可靠、结论是否彻底、结果是否重要或者有应用价值、表述是否清晰等几个主要方面,最后形成一个总评分(大概就是以上各项的加权平均和)。这个评级一般:4.5-5分可提名最佳论文奖,4-4.5绝对录用,3-4可以录用,3分左右可能分到POSTER区(即以海报形式展示),3分以下基本就没戏了。(一些烂会议2分以上的就要,只要长得像篇文章,它就录了==!完全是制造垃圾,搞坏名声。) P.S. 看到这个评分标准,怎么写好一篇国际会议论文,你应该心里有数了吧? =============================================================================== 【查找国际会议的几个网站】 (1)IEEE官网: http://www.ieee.org/conferences_events/index.html IEEE的系列会议都可以查到,可按照时间、地区、关键字等搜索。 (2) http://www.allconferences.com/ ——在TZ_Liu的帖子里看到的,不错。 (3) http://scienceindex.researchbib.com/ 同样可以按地区、时间查找,但貌似不是特别全。 (4) http://www.meeting.edu.cn/meeting/meeting/notice/noticelistS.jsp 国内中文的。 =============================================================================== 最后,庆幸自己跟了一个海龟BOSS,一钟情于高水平国际会议的BOSS。(偷偷做个广告:欢迎成为我们的师弟、师妹^_^) 一如既往地,发主题帖散光所有身家。上一次不懂规矩,不知道要收“10%手续费”,这次我可是用公式X(1+0.1)=102算D!!
个人分类: 未分类|0 个评论
PED2014 CALL FOR PAPERS
majian 2013-12-9 15:26
PED2014 The Conference on Pedestrian and Evacuation Dynamics ’14 (PED 2014) brings together professionals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ers from fields ranging from computer sciences to sociology to operational management. The conference will address both pedestrian and evacuation dynamics and associated human behaviour to provide answers for policy makers, designers, and operational management to solve real world problems. During PED 2014 both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concerning human movement behaviour will be discussed extensively. The seventh edition will be held at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the Netherlands. http://www.citg.tudelft.nl/over-faculteit/afdelingen/transport-en-planning/congressen/ped2014/ Dates and Deadlines (preliminary) November 2013 Call for papers 28 March 2014 Submission of abstract June, 2014 Letter of acceptance 11 October 2014 (not sure yet) End of Registration 29 – 31 October 2014 PED 2014 Conference Call for papers The Pedestrian and Evacuation Dynamics (PED) conference is calling for papers that address both pedestrian and evacuation dynamics and associated human behaviour to provide answers for policy makers, designers, and operational management to solve real world problems. During PED 2014 both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concerning human movement behaviour will be discussed extensively. As such PED 2014 would like to offer scientists as well as practitioners the opportunity to highlight their findings, strategies, etc. This PED conference will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Crowd dynamics: Insights into the movement of pedestrians during high density situations in confined spaces. Operational management of highly populated facilities: Practical insights into th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of facilities which function fairly often at capacity. Behavioural aspects of pedestrian motion: Understanding human decision making and human behaviour in both emergency and non-emergency scenarios. Calibration and validation of pedestrian simulation models: Development of methods to calibrate and validate pedestrian and evacuation (simulation) models Additional topics will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Data collection techniques Pedestrian behaviour during disasters: theories, analysis, conclusions Evacuation and pedestrian data collection from experiments and real events Large-scale modelling Model development and modelling methods Public transport transfer terminals Regional evacuation This is a call for papers presenting research on the listed topics or related areas. Posters and papers will NOT be considered separately. All abstracts should be no longer than one page A4.A abstract template is provide at the conference website. Please submit abstracts for papers online via www.ped2014.nl. Submission details can be found at the conference website. Th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will include both the full paper as well as written submissions from accepted posters. Deadline of submission: March 28, 2014 If a submission gets accepted (notifications are going to be sent in June 2014) the final paper is due by October 2014 .
个人分类: 百家|5910 次阅读|1 个评论
第一位支持可拓学的专家讲话——可拓学国际会议照片(24)
anley 2013-11-28 15:32
我对可拓学的认识 ——第一位支持可拓学的专家 在 首届可拓学与创 新 方 法国际研讨会 暨 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典的 讲话 报告人:前中国模糊数学学会副理事长汪培庄教授 时间:2013年8月18日下午 地点:中国北京西郊宾馆 1 号楼 2 层第 6 会议室 30 年前,汪培庄教授就高瞻远瞩对可拓学作出高度评价,30年来可拓学的发展验证了他们的卓识远见。在本次大会上,汪培庄教授作为会议的名誉主席 介绍了他对 可拓学的 认识,认为 可拓学是 迎接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有力的学科,表示要继续支持和参与可拓学研究工作。下面是,28年前汪教授公开发表的文章: 我相信,物元分析 ( 可拓学 ) 将有其光辉的未来! ___ 我对“物元分析”的初步认识 汪培庄 “物元分析”是干什么的? 我是一个数学工作者,但我觉得,要认识物元分析,首先必须跳出数学圈子,从更广阔的范围来考察它。 物元分析有十分明确的实际背景,它以促进事物转化,解决矛盾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一个深入到人类思维的复杂问题,已有的一些分析方法,带有很浓厚的人工智能色彩。可以预料,它的进一步发展,将会使人们获得更加有效的理论和方法。 应不应该有一门学科去把诸如曹冲称象之类的问题的求解过程概括起来加以研究呢?能不能由之而形成一门学科呢?我想了很久,觉得没有任何理由和根据宣判这里是科学研究的禁区。现实生活要求有人在这里开拓。从蔡文及其它学者已有的工作来看,局面是有希望打开的。 物元分析本身不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因而,在它的数学描述系统中还需要保留一定的开放环节,人脑和客观实际要在这里发挥作用,过早地封闭这些环节,不利于这门学科的实际应用。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物元分析”不能形成相应的数学。“可拓集合”就是以物元分析为背景而提出的一种集合描述形式,它比 Zadeh 提出的 Fuzzy 集合的思想有更新更值得探讨的地方。 我们很少遇到中国人自己提出新学科来的,真正遇到了,又常常自暴自弃,看不起中国人。物元分析是中国人提出来的,我觉得应该支持。见到它有缺点,我们要帮忙改正。 我相信,物元分析将有其光辉的未来! _________________ 原载 智囊与物元分析 ,1985,1(2):35 。 作者简介 : 汪培庄 (1935~ ), 教授,原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物元分析为 ” 可拓学 ” 原来的名称。
个人分类: 可拓学的学术机构与学术活动|9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信息安全相关国际会议投稿指南
h168ch 2013-11-28 14:03
http://grampus.jaist.ac.jp/miyaji-lab/announce/international-conference.html
2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拓工程专委工作会议——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照片(21)
anley 2013-11-25 14:47
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 ——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暨 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典照片(21) 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  2013年工作会议       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暨 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典 期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召开了第 13 届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进行了专业委员会组织机构调整,决定由杨春燕研究员担任专业委员会主任,蔡文研究员担任荣誉主任,陈文伟教授担任荣誉副主任(其他职务调整情况将于会后在网站上公布),同时讨论了专业委员会今后的工作,并评选了 20 位专业委员会优秀工作者。
个人分类: 可拓学的学术机构与学术活动|8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会场D 论文宣读——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照片(19)
anley 2013-11-23 14:10
分会场D 论文宣读 ——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 国际研讨会 暨 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典 照片 (19) 8 月 18 日 上午分会场 D 地点:西郊宾馆 1 号楼 2 层第 3 会议室 时间 主席 作者 题目 8:30—8:50 陈 爱 玲 教 授 , 王 涛 博 士 杨 贤等 基于互动设计理论的“需求 - 功能”转移模式研究 8:50—9:10 付冠男等 基于可拓学的城市防灾减灾计划的相反问题分析 9:10—9:30 薛名辉等 再现设计——空间问题的可拓建筑设计分析 9:30—9:50 杨国为等 运用可拓理论创新 TRIZ 核心工具,构建新的鞋类产品概念设计矛盾冲突解决矩阵 9:50—10:10 杨鹏海等 运用可拓学解决垂直耕作机的深度装置 10:10—10:30 茶 歇 10:30—10:50 杨 国 为 教 授 , 杨 伟 国 博 士 A. Olaru 运用可拓理论解决“精确——稳定”这一矛盾 10:50—11:10 连 菲等 基于可拓大数据挖掘的智能可拓建筑策划研究 11:10—11:30 肖会敏等 基于物元创造性模仿的创新研究 11:30—11:50 王科奇等 论基于可拓学的建筑设计创新的基本过程 11:50—12:10 王 涛等 基于空间元素的建筑变量的设计研究 Special Session B 18 Aug (A.M.) No. 3 Meeting Room, 2 nd Floor,No.1 Building Time Author(s) Title 8:30—8:50 X. Yang, H.W. He, D.T. Zheng, C.L. Tang, Y.S. Feng , Z.X. Chen Research on “ Requirement- Function ” Conversion Model Based-on Interaction Design Theory 8:50—8:50 G.N. Fu, G.T. Zou,L.J. Ding The Opposite Problem Analysis For City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Plan Based On Extenics 9:10—9:30 M.H. Xue, G.T. Zou Design “Reappearance”- the Extensi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alysis About Spatial Issues 9:30—9:50 G.W. Yang, M. Chen, C.J. Zhang Innovate the Core Tools of TRIZ and Construct New Contradiction Solution Matrix for Footwear Conceptual Design by Extension Theories 9:50—10:10 P.H. Yang, F. Jiang, C.Y. Huang, J.M. Feng Use Extenic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Deep Device of Vertical Cultivators 10:10—10:30 Tea Break 10:30—10:50 A. Olaru Solving of the Contradictory Problem of the Precision- stability by Using the Extension Theory 10:50—11:10 F. Lian, G.T. Zou Primary Research on Intelligent Extension 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 Based on Extension Big Data Mining 11:10—11:30 H.M. Xiao, C.S. Cui Research on the Creative Imitation Innovation Based on Basic Element 11:30—11:50 K.Q. Wang, G.T. Zou Discussion on the Basic Proces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novation Based on Extenics 11:50—12:10 T. Wang, J. Yao Research on the Architectural Variable Design Based on the Space Element
个人分类: 可拓学的学术机构与学术活动|10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会场C 论文宣读——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照片(18)
anley 2013-11-22 21:38
分会场C 论文宣读 ——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 国际研讨会 暨 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典 照片 (18) 8 月 18 日 上午分会场 C 地点:西郊宾馆 1 号楼 2 层第 6 会议室 时间 主席 作者 题目 8:30-8:50 田 英 杰 研 究 员 , 李 桥 兴 副 教 授 Victor Vladareanu 可拓学在机器人中的应用(演示) 8:50-9:10 A.R. Upadhyay, R. Limaye, R.K. Choudhary, R.A. Khan 阐释人类行为的可拓框架 9:10-9:30 丁怡等 基于可拓学的个性化推荐算法 9:30-9:50 刘 婵等 多小波领域中基于可拓评价和 SVR 的水印技术 9:50-10:10 陈智斌 可拓逻辑的语义学研究 10:10-10:30 茶 歇 10:30-10:50 肖 会 敏 教 授 , 王 体 春 副 教 授 李小妹 客户价值可拓知识挖掘软件研究(演示) 10:50-11:10 张 艳等 高维语义可拓距离 11:10-11:30 李志明等 事元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11:30-11:50 董 君等 可拓学技术在 SN 方法中的应用 11:50-12:10 高 峰等 可拓思维模式和区域挖掘规划 Special Session C 18 Aug (A.M.) No. 6 Meeting Room, 2 nd Floor,No.1 Building Time Author(s) Title 8:30—8:50 Victor Vladareanu Application of Extenics in Robot (Demonstrate) 8:50—8:50 A.R. Upadhyay, R. Limaye, R.K. Choudhary, R.A. Khan Extension Framework to Interpret Human Behavior 9:10—9:30 Y. Ding, H. Gao, W. Liu A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Extenics 9:30—9:50 C. Liu, Y.H. Shao, W. Chen Watermark Techniques Based on Extension Evaluation and SVR in Multi-wavelet Domain 9:50—10:10 Z.B. Chen Study on Semantics of Extension Logic 10:10—10:30 Tea Break 10:30—10:50 X.M.Li Report on Customer Value Extension Knowledge Mining Software(Demonstrate) 10:50—11:10 Y. Zhang, J. Wang , Y. Zhao Semantic Extension Distance in High Dimension 11:10—11:30 Z.M. Li, C.Y. Yang , J.J. Jiang Research Progress in Affair-Ele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11:30—11:50 J. Dong, G.T. Zou , Z. Zhang Application of Extenics Technology in SN Method 11:50—12:10 F. Gao, K.P. Zhou , H.W. Deng Planning of Regional Mine and Extension Thinking Modes
个人分类: 可拓学的学术机构与学术活动|12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际会议消息 ORP--西班牙职业风险预防国际会议
热度 1 Greg66 2013-11-22 08:02
ORP--职业风险预防国际会议--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主办,每年一次。 callpapersB-en-univ-mining-China.htm
个人分类: 11|2290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会场B 论文宣读——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照片(17)
anley 2013-11-21 14:41
分会场B 论文宣读 ——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 国际研讨会 暨 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典 照片 (17) 8 月 17 日 下午分会场 B 地点:西郊宾馆 1 号楼 2 层第 3 会议室 时间 主席 作者 题目 14:00-14:20 余 永 权 教 授 , 王 宏 伟 博 士 V. ladareanu, O.I. Şandru , P. Şchiopu, A. Şandru , L. Vladareanu 机电系统可拓混合力位的控制 14:20-14:40 N. Pop, L. Vadareanu , Z.M. Li 恢复机器人动态平衡的实时控制的可拓理论 14:40-15:00 李毓洲等 一个基于可拓工程的获取理想车身基本形状的变截面方法 15:00-15:20 汪明慧等 对非线性欠驱动自主船的自适应切换控制的研究 15:20-15:40 成思源等 基于 VE\TRIZ 机械产品的创新设计 15:40-16:00 茶 歇 16:00-16:20 潘 旭 伟 教 授 , 陈 建 副 教 授 秦建军 产品使用过程的可拓设计模型 16:20-16:40 张晓伟等 基于可拓创新方法的楼梯爬推车的设计 16:40-17:00 洪欢欢等 基于传导效应的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协调性研究 17:00-17:20 赵燕伟等 基于案例推理可拓性配置设计的相似性分析 17:20-17:40 唐文艳等 基于可拓理论机械运动方案的选择和评价 Special Session B 17 Aug (P.M.) No.3 Meeting Room, 2 nd Floor,No.1 Building Time Author(s) Title 14:00-14:20 V. ladareanu, O.I. Şandru, P. Şchiopu, A. Şandru , L. Vladareanu Extension Hybrid Force-position Control of Mechatronics Systems 14:20-14:40 N. Pop, L. Vadareanu, Z.M. Li Extension Theory Applied to Real Time Control for Restoring Robot Dynamical Equilibrium 14:40-15:00 Y.Z. Li,X.M. Tan A Variable Cross-section Method to Obtain Ideal Basic Shape for Car Body Based on Extension Engineering 15:00-15:20 M.H. Wang, Y.Q.Yu, W.Lin Study on adaptive switching control for autonomous surface vehicle 15:20-15:40 S.Y.Cheng, X.P.Wang, J.P. Zhou, T. Li, S.Y. Li Innovative Design of Mechanical Products Based on VE/TRIZ 15:40-16:00 Tea Break 16:00-16:20 J.J. Qin An Extension Design Model of product Using Process 16:20-16:40 X.W. Zhang, S.Y. Li, W.Y. Tang, S.Y. Cheng, C.Y. Yang Design of the Stair-climbing Stroller Based on the Extension Innovative Approach 16:40-17:00 H.H. Hong, G.C. Jiang, Y.W. Zhao, W.G. Chen, L. He, H.W. Wang Coordination for Regional Water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ies Based on Conduction Effect 17:00-17:20 Y.W. Zhao, H. Wang, W.G. Chen, H.H. Hong Configuration Design Similarity Analysis Based on Extension of Case Reasoning 17:20-17:40 W.Y. Tang, S.Y. Li, X.W. Zhang, C.Y. Yang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Mechanical Motion Scheme Based on Extension Theory
个人分类: 可拓学的学术机构与学术活动|11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会场A 论文宣读——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照片(16)
anley 2013-11-20 14:33
分会场A 论文宣读 ——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 国际研讨会 暨 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典 照片 (16) 8 月17 日下午分会场A 论文宣读程序 地点:西郊宾馆 1 号楼2 层第6 会议室 14:00-14:20 主席:陈巨龙教授,朱志昌博士 O.I. Şandru, L. Vladareanu,P. Şchiopu, V. Vladareanu, A.Şandru 可拓理论的新进展 14:20-14:40 张玲玲等 基于决策树和可拓理论的智能知识发现 14:40-15:00 李兴森等 运用可拓学构建统一的下一代因特网的内容标签 15:00-15:20 潘旭伟等 可拓知识体系 15:20-15:40 陈文伟等 形式化和数字化的创新方法 15:40-16:00 茶 歇 16:00-16:20 主席:邓群钊教授,张玲玲副教授 李卫华 可拓策略——自助游软件的开发(演示) 16:20-16:40 马辉等 面向室内设计可的拓数据分类挖掘 16:40-17:00 梁小蕾等 基于可拓知识构建客户价值本体论的研究 17:00-17:20 赵锐等 矛盾信息的挖掘模型 17:20-17:40 陈爱玲等 论信息时代提高发散思维能力的系统研究法 Special Sessions Special Session A 17 Aug (P.M.) No. 6 Meeting Room, 2 nd Floor,No.1 Building Time Author(s) Title 14:00-14:20 O.I. Şandru, L. Vladareanu, P. Şchiopu, V. Vladareanu, A. Şandru New Progress in Extension Theory 14:20-14:40 L.L. Zhang, J. Li, R. Ren, Y. B. Chen, Y. Shi Intelligent Knowledge Discovery Based on Decision Tree and Extension Theory 14:40-15:00 X.S. Li, Y. Shi, M. Yang, H.L. Zhang, C. Pang Build Uniform Content Label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 by Extenics 15:00-15:20 X.W. Pan, S.L. He, Y.L. Qi, H.L. Hu Extension Knowledge System 15:20-15:40 W.W. Chen, J.C. Huang, X. Zhao Evolutionary Innovations of Formalization and Digitalization 15:40-16:00 Tea Break 16:00-16:20 W.H.Li Extension strategy generating software of self-organized tour ( Demonstrate ) 16:20-16:40 H. Ma, G.T. Zou,W. Luo Extension Data Classification Mining Oriented to Interior Design 16:40-17:00 X.L. Liang, W.H. Li Research on Building Customer Value Ontology Based on Extension Knowledge 17:00-17:20 R. Zhao, Y.Q. Yu T. Zeng Mining Model of Contradiction Information 17:20-17:40 A.L. Chen, W. Liu X.S. Li On the Systematic Approach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Divergent Thinking in an Information Age
个人分类: 可拓学的学术机构与学术活动|118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可拓设计方法及应用技术 ——可拓学国际会议大会报告照片15
anley 2013-11-19 14:31
可拓设计方法及应用技术 ——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 国际研讨会 暨 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典 大会报告照片 (15) 报告人:中国 赵燕伟 教授 可拓设计方法及应用技术 • 可拓学与可拓设计 • 可拓设计研究方法及其原理分析 • 可拓设计方法体系及其计算机实现 • 总结与展望 可拓学是由中国学者蔡文教授创立的一门新学科,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理论基础的可拓论、方法体系的可拓创新方法、各领域融合应用的可拓工程。它以形式化的语言研究事物的可拓展性、可拓创新规律及方法,用于解决各学科领域中的矛盾问题。 浙江工业大学赵燕伟教授从 1999 年起致力于可拓学与机械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运用可拓创新方法求解机械产品设计中的矛盾问题,经过 15 年的不断努力,逐步形成了可拓设计理论方法和推理体系。可拓设计是研究广义设计对象、设计系统、设计过程中矛盾问题的形式化建模、变换、推理、评价与决策,并寻求最佳设计方案的新智能设计理论与方法。 可拓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经过国内众多领域学者的不懈努力,可拓学和可拓工程方法的基本理论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 赵燕伟 等建立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可拓知识模型,率先提出基于多级菱形思维的概念设计新方法; 秦建军 等利用基元的可拓变换思想进行计算机辅助的新方案生成设计; 张祥唐 等结合可拓方法中物元变换方法,采用其解决矛盾问题的基本特征,结合 TRIZ 方法的矛盾矩阵,发现相比于 TRIZ 矛盾参数法,可拓方法所产生的创新结果更易于得到解决方案; 潘云鹤 指出智能 CAD 方法的两个发展方向:能使设计开发人员不必了解设计开发底层的全部细节,而由计算机智能地设计并最终制造出合乎要求的产品;设计系统具有自动获取新知识并丰富自己的能力。 单汨源 等根据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特点,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物元分析理论,采用多维物元关联模型,对产品族设计方案进行评价; 扬国为 等提出基于物元动态系统理论的物元系统与或网模型和相关可拓推理,论述了该推理模型具有较强的概念设计、创新设计过程的表示能力; 刘志峰 等研究了基于模糊物元的绿色产品设计方法,该方法对环境污染的有效降低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邹广天 以可拓学、创新学、思维科学、建筑学相交叉,研究它们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应用,逐步形成基于可拓学的建筑设计创新理论与方法; 谭建荣 等围绕产品设计知识建模及演化特点,提出了产品设计各个阶段的知识获取、知识转化、知识表达等应用方法。为复杂装备的辅助创新设计和变型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个人分类: 可拓学的学术机构与学术活动|15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印:基于可拓学的认知和计算 ——可拓学国际会议大会报告照片14
anley 2013-11-18 17:07
基于可拓学的认知和计算问题 ——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 国际研讨会 暨 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典 大会报告照片 (14) 报告人:印度 . Ramesh Kumar Choudhary 教授 Resolving Cognitive and Computational problem by Extenics Prof. Ramesh Kumar Choudhary And Prof.A.R . Upadhya • Cognititive and many Computational issues are contradictory • Lot of research are going to resolve it through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Fuzzy Logic • Extenics may resolve better . • Research are require to apply theory of Extension forresolving computational and cognitive issues IdentifiedScope of Research • Developing thedatabase system of incompatible and contradictory problem for Languageprocessing. • Generic Framework toimplement theory of extension for Language processing. • Automotive modelrelating to computing, cognitive and Extenics. • Exploringpossibilities of using extension engineering into software engineering. • Creating artificialintuition system through theory of extension . • Creating accurateneural network with help extension methodology. • Cognitive model tostudy human behavior through extension theory
个人分类: 可拓学的学术机构与学术活动|1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拓创新方法 ——首届可拓学国际会议大会报告照片(10)
anley 2013-11-14 14:31
可拓创新方法 ——首届可拓学国际会议照片(10) 报告人:中国杨春燕研究员 Prof. Yang Chunyan ExtensionEngineering Society,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Institute of Extenics and InnovationMethods, Guangdong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KeyLaboratory of Innovation Method and Decision Management System of GuangdongProvince 报告内容:— 可拓学简介 Brief Introduction to Extenics — 可拓创新方法体系 The System of EIM — 可拓创新方法的计算机实现 Computer Implementations of EIM — 可拓创新方法应用概况 Applications of EIM — 结论 Conclusions
个人分类: 可拓学的学术机构与学术活动|9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计量学与大学评价国际会议博文汇编
xupeiyang 2013-11-14 10:58
我们单位有一个很好的传统,科研人员参加学术会议回来,要作会议和学术汇报交流。我比较懒,就叫大家自己去看会议资料和相关博文。 宁波科学计量学与大学评价国际研讨会后,有几篇博文,大家可以参考。 许培扬 第八届科学计量学与大学评价国际研讨会 11月7日-10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739513.html 许培扬 科学计量学科学家:鲁索与中国 11月7-10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740200.html 武夷山 宁波会议追记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740452 武夷山 雷迭斯多夫的三螺旋理论框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741562 刘玉仙 海阔波宁:宁波会议散记(I)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5715do=blogid=740929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20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会学术报告名录—首届可拓学国际会议照片(9)
anley 2013-11-13 12:07
大会学术报告名录 ——首届可拓学国际会议照片(9) 大连海事大学刘巍教授主持第一节大会报告 大会报告名录 17 日上午 9:30‐9:50 中国杨春燕研究员 可拓创新方法概述 9:50‐10:10 美国Florentin Smarandache 教授 高维的初等关联函数计算公式 10:10‐10:30 德国T.H.J.Vaneker 教授 ETRIA 会议十年的TRIZ 研究 10:310‐10:50 茶 歇 10:50‐11:10 罗马尼亚Luige Vladareanu 教授 可拓学及其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 11:10‐11:30 印度   RameshKumar Choudhary  教授 基于可拓学的认知和计算问题 11:30‐11:50 中国赵燕伟教授 可拓设计方法与应用技术 18日下午 18 日下午 14:00‐16:00 中国蔡文研究员 可拓学的科学意义与未来发展
个人分类: 可拓学的学术机构与学术活动|9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下水同位素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热度 3 htam 2013-11-11 20:01
地下水动力学与补给研究中同位素与水化学数据处理分析与解释国际学术会议(以下简称“地下水同位素国际研讨会”)于 2013 年 11 月 4 日至 8 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是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委托,我所和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具体承办的国际组织区域性会议。来自亚太地区 14 个国家的代表和我国代表 60 余人参加了会议。    大会开幕式由我所 庞忠和 研究员主持,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 )技术官员 M. Choudhry 博士 , 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 CAEA )项目官员刘汉思先生、我所所长助理 郭敬辉 研究员等先后致词。    本次会议有 26 位代表作了大会报告,重点围绕地下水补给区与补给量的确定,地下水运动的动力学等主题。涉及大气降水同位素背景值,地表水径流分割,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等相关内容。我所庞忠和研究员、 黄天明 副研究员、孔彦龙博士后、李捷博士生分别在报告中重点介绍了中国同位素文学及其在地下水补给与循环研究中的应用方面取得的新进展,重点评述了水汽判源与降水过程刻画、地表地下水相互作用、地下水入渗补给、古气候古水文等方面的应用,具体介绍了该课题组近年来在地下水同位素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与会代表认为地下水补给与循环的研究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环境同位素在确定地下水起源、补给、运动、混合、定年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越性。一方面广泛地用于研究多种水文地质过程机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地用于标定地下水水流与溶质运移数值模型,为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支撑。希望今后加强相互交流合作。    会议期间,亚太地区项目协调组召开了专门会议,重点交流与评估了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水资源合作项目( RAS7022 )框架下各国取得的进展。包括中国在内的 14 个国家分别提交了国家报告,在评估进展的基础上制定了后两年的工作计划。国外代表们还考察了北京市地下水监测网回龙观代表性观测井等设施,以及建设中的通州区张家湾的地下水科学试验基地,包括北京市地面沉降观测场、地下水一井多层监测点、水盐运移试验场和三维弥散试验场等,增进了对北京市地下水工作的了解。 会 议 日 程 时间 地点:北京外国专家大厦二楼多功能厅 9:00-9:20 开幕式(主持人:庞忠和) 9:20-9:40 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11 月 4 日上午 主持人:庞忠和、 Manzoor Choudhry 9:40-10:05 Manzoor Choudhry 国际原子能机构 Water Resources Program at the IAEA 10:05-10:30 庞忠和 中科院 地质与地球所 Groundwater Studies Using Isotopes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Tracers in China during 1992-2012: A Review 10:30-10:55 文冬光 中国地质调查局 Applications of isotope technologies in hydrogeological survey of main basins in China ( 特邀报告 ) 10:55-11:15 茶 歇 11:15-11:40 Suzanne Hollins Australian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ganisation Radiocarbon dating and the challenges in revealing the “age” of groundwater-an example from an evaporation-dominated system in arid Australia 11:40-12:05 陈宗宇 中国地科院 水环所 Sustainability of intensively exploited aquifer system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Insights from environmental tracers ( 特邀报告 ) 12:05-13:30 午 餐 11 月 4 日下午 主持人:陈宗宇、 Suzanne Hollins 13:30-13:55 Uwe Morgenstern GNS Science - New Zealand Time lag of the water in the Lake Rotorua catchment and delayed arrival of contaminants from past land use activities 13:55-14:20 马金珠 兰州大学 Groundwater availability and renewal in the Northwest China ( 特邀报告 ) 14:20-14:45 Janchivdorj Lunten Mongolian Academy of Sciences Ground Water Resources, Gobi Desert in Mongolia and some results of isotope application for study 14:45-15:10 Wan Zakaria Tahir Malaysian Nuclear Agency Assessment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Using Environmental Isotope and In-direct Conventional Approached Techniques in the North Kelantan River Basin, Malaysia 15:10-15:30 茶 歇 11 月 4 日下午 主持人: M. Azam Tasneem 、 Viraj Edirisinghe 15:30-15:55 苏小四 吉林大学 Combined C and S isotope analysis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 biodegradation in a shallow contaminated aquifer ( 特邀报告 ) 15:55-16:20 Somashekar Rayasamudra Kalegowda Bangalore University (INDIA) Assessment of Source and origin of 222 Rn in the groundwater of south Karnataka using isotope Hydro-chemical technique 16:20-16:45 马致远 长安大学 The evolution and indicating significance of strontium isotope in the geothermal water of basin type 16:45-17:10 蒋勇军 西南大学 Use of environmental isotopic (Sr, S and C) to trace human impacts on karst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from Nanshan underground river system, SW China 18:00 晚 宴 11 月 5 日上午 主持人: 马金珠 Somashekar Rayasamudra Kalegowda 8:30-8:55 Viraj Edirisinghe Atomic Energy Authority (SRI LANKA) Groundwater recharge study - Jaffna Peninsula - Sri Lanka: An assessment using stable isotope technique 8:55-9:20 黄天明 中科院 地质与地球所 Soil profile evolution following land-use change: Implications for groundwater quantity and quality 9:20-9:45 Paston Sidauruk National Nuclear Energy Agency (INDONESIA) Subsurface flow potential study in gunung kidul karst area using isotopes technique 9:45-10:10 Nasir Ahmed Bangladesh Atomic Energy Commision Using Isotope Techniques to Investigate Groundwater Dynamics and Recharge Condition for Sustainable Ground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Surma basin, Sylhet, North Eastern of Bangladesh 10:10-10:30 茶 歇 11 月 5 日上午 主持人:叶淑君、 Uwe Morgenstern 10:30-10:55 M. Azam Tasneem Pakistan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 Applying isotopes to investigate groundwater dynamics and recharge rate: case studies from Pakistan 10:55-11:20 李捷 中科院 地质与地球所 Dynamics and recharge rates of groundwater in the East Junggar Basin, NW China based on 14 C and stable isotope measurements 11:20-11:45 Soledad Castaneda Philippine Nuclear Research Institute Application of isotope Techniques in Verifying Groundwater Recharge Processes in Bulacan Province, Philippines 11:45-12:05 Ji-Hun Ryu Korea Atomic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A study of isotopes (δD and δ 18 O) in precipitation and groundwater in the KURT site to investigate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flow 12:05-13:30 午 餐 11 月 5 日下午 主持人:苏小四、 Soledad Castaneda 13:30-13:55 Kiattipong Kamdee Thailand Institute of Nuclear Technology Application of isotope techniques in groundwater exploration and potential evaluation of Carbonate Aquifers in Saraburi and Lob Buri Provinces, Thailand 13:55-14:20 叶淑君 南京大学 A modified global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 tritium distribution in precipitation, 1960–2005 ( 特邀报告 ) 14:20-14:45 孔彦龙 中科院 地质与地球所 Using deuterium excess to quantify recycled moisture fraction in precipitation of an arid region 14:45-15:10 张光辉 北京普瑞亿科科技有限公司 The Novel Application of Laser Spectroscopy Technique for Stable Isotope Measurement 15:10-15:35 朱湘宁 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 Utilizing cavity ring-down spectroscopy for high-precision analysis of the triple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water and water vapor 15:35-15:55 茶 歇 15:55-16:40 主题讨论 ( Panel Discussion )(主持人:庞忠和) 16:40-17:00 闭幕式 Topics of the Panel Discussion How are isotope techniques applied in groundwater recharge studies in the AP region? How are they suitable for different geographical and geological settings? How are they useful for different investigation purposes? What contributions can isotope techniques make to the study of groundwater dynamics ? How are they applied in groundwater dynamics studies in the AP region? What needs to be done in order to improve isotope data interpretation and use?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7171 次阅读|5 个评论
日本Takeshi Yamakawa教授致 词——首届可拓学国际会议照片之(7)
热度 1 anley 2013-11-11 16:02
日本 Takeshi Yamakawa教授 在首届可拓学国际会议 暨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 典 致 词 Topics of Opening Address Prof. Takeshi Yamakawa The first time Imet Prof. Cai Wen in Guangzhou was in November, 1985. And the second time tovisit him was in April, 1988, when I enjoyed my trip with my family, my wifeand two sons. I learned fromthose two visits to Guangzhou that there is Matter Element Analysis which cansolve the problems very difficult to solve. Western Science isbased on reductionism, that is, every nonlinear problem is divided into severallinear problems which are easy to analyze. However, the total system analysisis impossible, because this kind of nonlinear system exempts from the principleof superposition. One way to solve this kind of problem possibly includes fuzzylogic. Here is a problemwhich is so difficult, if not impossible, to solve with a mathematical model.This is “mouse stabilization”, which is an extension of an inverted pendulum.The control targets of this problem are to position and to stabilize the polewith a small plate on which a mouse is moving round. It is impossible to take amathematical approach to this problem, because the behavior of the moving mousecannot be described with mathematics. Accordingly we can easily meet the deadlock.Even in this case, the fuzzy logic control is effective as shown in this movie.In this situation, the action to stabilize the pole is moving the vehicle tothe left and that to position the vehicle to the set point is moving it to theright. These two actions of control strategy are contradictory to each other.However the fuzzy logic control concludes that the vehicle should be moved tothe left to stabilize the pole at first and sequentially to the right toposition it to the set point. In the similarmanner, this “mouse stabilization problem” may be expected to be solved by theExtenics as well. I am very happy to be here with you to discuss about the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Extenics with you. Thank you verymuch.
个人分类: 可拓学的学术机构与学术活动|1675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会主席蔡文研究员致开 幕词——首届可拓学国际会议照片之(6)
anley 2013-11-10 17:24
本次大会主席、可拓学创立者蔡文研究员 在首届可拓学国际会议暨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 典 致 开 幕 词 可拓学创立者蔡文研究员致开幕词 各位专家、各位学者: 大家好! 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暨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典今天胜利召开了,我们向参加大会的各位专家、学者 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筹备这次会议的中国、美国、英国、罗马尼亚、印度、日本、德国和澳大利亚的学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和纺织机等的使用是人手的延伸;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汽车和火车的行驶是人腿的延伸;后来,电话是人的耳朵的延伸;电视是人的眼睛的延伸;计算机和网络是人脑部分功能的延伸;今后,“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则是人类智力的延伸。这是科学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今后国家竞争的制高点。 可拓学是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的基础研究,它通过研究事物拓展的规律,形成解决矛盾问题的理论与方法,并用于处理各个领域中的具体矛盾问题,其发展的目标是让计算机和网络帮助人类处理问题。在大家的努力下,30年来,已经初步建立了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开展了在信息、工程、设计、管理、控制与检测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取得较好的成绩,形成了一支国际的研究队伍,组织成可拓学科学共同体,作为一门学科的规模已经初步形成。为了解决矛盾问题,可拓学对数学、系统论和逻辑理论作了较大的拓展,提出可拓数学、共轭理论、可拓逻辑、可拓策略生成、可拓数据挖掘和管理可拓工程等新的分支,逐步向建设新兴的学科群前进。 可拓学能取得今天的成果, 离不开30年来大批可拓学研究者的的呕心沥血,离不开很多老专家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在庆祝可拓学创立卅周年之际,我们向为科学无私奉献的可拓学研究者和支持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30年来大力支持这项研究的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广东工业大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近几年来,各国学者积极研究可拓学,为可拓学的发展添砖加瓦。长江后浪推前浪,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拓学的未来是年轻研究者的世界,你们是可拓学的希望所在。不容置疑,可拓学的辉煌就在你们身上。我们希望年轻的可拓学研究者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谦虚谨慎,肩负起建设新学科的重任。 建设一门学科 ,是千万人的事业,是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作。 现在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要使可拓学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目前,只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大量的、更为艰巨的任务还有待我们去完成。可拓学前进的道路上还会碰到更多的困难,遇到更艰难的环境。但是,我们相信,可拓学研究者有智慧,有能力,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开拓,把这门学科建设好。 让我们携起手来,团结奋斗,去迎接可拓学新的辉煌!
个人分类: 可拓学的学术机构与学术活动|1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华简与《诗经》研究】国际会议
热度 1 BMK 2013-11-10 11:47
【清华简与《诗经》研究】国际会议与会者合影 博主在会议上发言 2013年十一月一日至三日,【清华简与《诗经》研究】国际会议在香港举行。会议由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办,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香港浸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和中国诗经学会协办。会议地点是香港浸会大学逸夫行政楼501室会议厅。来自中国大陆(24人)、日本(1人)、美国(4人,其中一人为华人学者)、香港(7人)、英国(1人)台湾(8人)、德国(1人)的学者共45人出席会议并发表论文。 我在会议上宣读了由我和博士生孟祥笑同学合作撰写的论文《试论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的文本性质》。
2984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荣誉理事长贺诗 ——首届国际会议照片之(5)
anley 2013-11-9 16:28
宣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荣誉理事长贺诗 ——首届可拓学国际会议暨 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典照片之(5) 大会开幕式上,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张玲玲副教授宣读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荣誉理事长贺诗: 各位专家、学者、工程师:大家好! 欣闻首届 “ 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暨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典 ” 筹备工作正在紧鼓密锣进行,表明可拓学正在从中国走向世界,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为了表示祝贺,特献贺诗一首: 贺 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 可拓学者勇开拓, 创新方法勤拼搏。 中国哲理根底深, 国际研讨智广博。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荣誉理事长 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涂序彦
个人分类: 可拓学的学术机构与学术活动|137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警惕:可疑的“国际会议”
热度 1 metanb 2013-11-8 21:21
大家好, 最近收到一封电子邮件,最初觉得标题好笑,打开链接看了一下,看着有点摸样。大概过了一天,网页忽然消失了。刚才又检查,发现又出现了。该“国际 会议”还在首页强调“2013-10-15 ICMEQP2014 获 科学网 2013年 第323期电子杂志 通知推荐.”。我觉得该“国际会议”很可疑,特此告知。 并提请科学网相关编辑注意核实该“国际会议”的真假。 以下转发的是我收到的邮件(隐去了电子邮件地址头)。 -------- 转发邮件信息 -------- 发件人: ???@vip.126.com 发送日期:2013-11-06 21:13:29 收件人: ???@163.com 主题:ei 【以下 会议截稿日期:11.10】 2014年第三届制造工程,质量和生产系统国际学术研讨会(ICMEQP2014) http://www.icmeqp-conf.org/cnindex.html ( 2014年2月27-28日在香港召开 ) 会议主题 (I)新材料和先进材料 (II) 材料加工技术 (III) 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 (IV) 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 邮箱: ???@126.com
个人分类: 公共事物|2473 次阅读|3 个评论
介绍参加会议的国内外嘉宾——首届可拓学国际会议照片之(4)
anley 2013-11-8 16:21
介绍参加会议的国内外嘉宾 ——首届可拓学国际会议 暨 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典 照片之(4) 会议开始,由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兴森教授介绍参加大会的名誉主席和境外嘉宾 。 大会荣誉主席是: 吴文俊院士 (中国) 李幼平院士(中国) Takeshi Yamakawa 教授(日本) 汪培庄教授 (中国) 涂序彦教授 (中国) 顾基发教授 (中国) 郝志峰教授 (中国) 发起大会的国外学者有: FlorentinSmarandache 教授 (美国) Jeffrey YL Forrest 教授(美国) Rajan Alex 教授 (美国) LuigeVladareanu 教授 ( 罗马尼亚) OvidiuIlie Sandru 教授 ( 罗马尼亚) AdrianOlaru 教授 ( 罗马尼亚) T.H.J. Vaneker 教授(德国) Arnaud Martin 教授(法国) Ramesh Choudhary 教授 ( 印度) Takeshi Yamakawa 教授( 日本) Chaoyi Pang 教授(澳大利亚) Zhichang Zhu 博士(英国) Victor Vladareanu 博士(罗马尼亚) 以及中国香港的 杨伟国博士(中国香港)
个人分类: 可拓学的学术机构与学术活动|9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幕式及照片——首届可拓学国际会议照片之(3)
anley 2013-11-7 17:19
可拓学国际会议暨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 典 开 幕 式 首届可拓学国际会议暨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典开幕式于2013年8月17日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开幕式内容是: 1. 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 李兴森教授介绍参加会议的国内外嘉宾 2. 大会 名誉主席 李幼平院士致辞并宣读吴文俊院士的贺词 3. 中国科学院大学张玲玲副教授宣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 涂序彦教授贺诗 4. 大会主席、可拓学创立者 蔡文研究员致开幕词 5. 大会 名誉主席、 日本计算机专家 Takeshi Yamakawa 教授致辞 6. 中国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郝志峰教授致辞
个人分类: 可拓学的学术机构与学术活动|9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工程院李幼平院士致辞——首届可拓学国际会议照片 (2)
anley 2013-11-6 16:46
中国工程院李幼平院士致辞 ——首届可拓学国际会议 暨 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典 照片 (2) 中国工程院李幼平院士致辞并宣读 吴文俊院士贺词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讲话 首届可拓学国际会议 暨 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典上 李幼平院士致辞 各位嘉宾、各位学者: 大家好! 2004 年我有幸 协助吴文俊老师主持对可拓学研究鉴定工作。时过9年,可拓学研究又有许多可喜的进展,我可以更有把握重申当年的评语:“蔡文教授等人已经建立一门横跨哲学、数学与工程的新学科——可拓学,它是一门由我国科学家自己建立的、具有深远价值的原创性学科” 2005年,在香山科学会议“可拓学的科学意义与未来发展研讨会”上,我曾引用马克思的话:“自然科学往后将会把关于人类的科学总括在自己下面,正如同关于人类的科学把自然科学总括在自己下面一样,它将成为一个科学”。我们希望可拓学成为实现这种拓展的一种数学工具,成为连接自然科学通往社会科学的桥梁。 当时,我还转达了吴文俊院士的意见——“支持和保护中国学者的自主创新,如果认为这个学科是有道理的,为什么不支持?” 前年,可拓学获得“首届吴文俊智能科学技术奖”创新一等奖。 今天,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暨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典在这里隆重召开,我非常高兴的是,有这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各国专家学者,参加可拓学研究工作,说明可拓学正在走入世界科学殿堂。 预祝可拓学研究取得更大的成绩,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个人分类: 可拓学的学术机构与学术活动|882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八届科学计量学与大学评价国际研讨会 11月7日-10日
热度 1 xupeiyang 2013-11-6 13:40
会议详细信息见: 第八届科学计量学与大学评价国际研讨会 11月7-10日 宁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735790.html 会议官方网站 http://isueqse.las.ac.cn/ 今天中午刚到宁波参加科学计量学国际会议 我们单位来了5人,他们都是年轻人,就我一个老头。 这次会议可以见到国内外科学计量学界的很多科学家、专家。听到很多精彩的学术报告。 宁波机场到住地不远,出租车30元。 刚才问了出租车司机,宁波市500多万人口,不堵车,空气质量比较好,最高的房价每平米4-5万元。 了解更多的宁波情况,给大家介绍。 下午报到,领取的会议资料很多,下午不出去,好好学习大会的学术论文。 1.《第八届科学计量学与大学评价国际研讨会 会议论文集》 2.《科研评价与大学评价》 王战军 蒋国华 主编 3.《科研评价与指标》 蒋国华 主编 4.《2013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挑大学 选专业》武连书 主编 5.《2013 研究前沿 ----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前100个探索领域》 汤森路透出版 这次会议酒店   宁波天港禧悦酒店 是天港企业旗下一家巨资打造的全新酒店,是一家四星级标准精品酒店。禧悦酒店坐落在宁波市江东区惊驾路1088号,近世纪大道,主楼高15层,营业面积达18000平方米,其中客房128余间,餐位1000余个,主宴会厅4个,棋牌室16间。禧悦酒店定位中高端,风格时尚,是商务、旅游人士的理想酒店 。 距离各知名地点:   栎社机场 20公里 出租车 40分钟 50元左右   火车南站 8公里 出租车 15分钟 18元左右   天一广场 5公里 出租车 10分钟 13元左右   国际会展中心 2公里 公交512路 5分钟 2元   江东世纪东方商业广场 1 公里 公交528 5分钟 2元   天一广场、老外滩 5公里 公交528 20分钟左右 2元   儿童公园、海洋世界 2.5公里 公交512 15分钟 2元   天伦广场 1.5公里 公交512 10分钟 2元   庆安会馆 3公里 出租车 8分钟 11元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2538 次阅读|2 个评论
首届可拓学国际会议照片——可拓学创立卅周年资料十七(1)
anley 2013-11-5 14:52
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 暨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典介绍 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暨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典于2013年8月16-18日在北京西郊宾馆隆重举行。 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印度、罗马尼亚、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和学术精英 120 余名 汇聚北京,交流可拓学的研究成果。这里将陆续介绍大会的盛况与照片。 中国工程院李幼平院士致辞并宣读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院士贺词 首届可拓学国际会议主席、可拓学创立者蔡文研究员致开幕词
个人分类: 可拓学的学术机构与学术活动|1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4年的两个APEC,一个在雁栖湖,一个在Texas
热度 1 sincos 2013-10-8 16:04
第一个APEC: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即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合作论坛。 第二个APEC: The Applied Power Electronics Conference Exposition ,是IEEE主办的电力电子领域很好的一个国际会议。 相关链接: 1、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xijinpingapec/content-3/detail_2013_10/08/30119909_0.shtml?_from_ralated 2、 http://www.apec-conf.org/ 北京将主办2014年APEC会议 地点在怀柔雁栖湖 雁栖湖一景。 雁栖湖。高空俯瞰图 雁栖湖位置 【2014APEC峰会落户北京雁栖湖】8日上午,中国APEC代表团新闻中心举行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北京市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赵会民介绍:①北京将主办2014年APEC会议;②地点在北京雁栖湖,位于北京市东北部、怀柔新城以北的雁栖镇;③目前已完成官方网站建设、会标设计等筹备工作。
2626 次阅读|2 个评论
强烈抗议NASA国际会议歧视中国籍学者
热度 20 yuhailiang 2013-10-6 11:26
强烈抗议 NASA 国际会议歧视中国籍学者 喻海良, 2013/10/6 昨天,去了悉尼。那是人山人海,观看了难得一见的多国海军舰队。虽然没有看到中国军舰驶过,但是,从新闻中也知道中国军舰的参与。具体新闻如下:《 澳大利亚举行海上阅舰 中美日等 17 国军舰参加 》。在澳大利亚,即使是如此重要的“军事项目”,但是,完全公开,我作为 130 万分之一,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然而,今天却看到一则让人生气的新闻:《 NASA 国际会议禁止中国人参与 遭抵制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以影响国家安全为借口,拒绝中国科学家(包括在美工作的中国科学家)参加一项学术会议”。 对于军事项目,国际上确实存在不让他国科研人员参与的情况。澳大利亚的军事项目只许可拥有澳洲国籍的人参与。以前还听说,日本企业的高层,华人根本不可能进入。对于这些,大家基本上都认为可行。的确,中国应该也差不多。谁也不能把控非本国人是否为间谍,当然,即使是本国人,也存在“投敌卖国”的可能,因此,对于参与人员的政治审查也无可厚非。 然而,如果是要召开“国际”会议,就意味着可能有很多国家参与,其中唯独不让华人参加,就带有了明显的歧视行为。而这种歧视行为,是我近 10 年来听到的最不可思议的歧视行为。 最近参加了澳大利亚大学联盟的一项反歧视行为的学习。其中,在澳洲,如果大学里面发生了以下“事件”,将会认定为“歧视行为”。当事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1 )性别歧视。如果在申请工作过程中,有男、女、变性身份者参与申请,他们都要求被同一对待。如果女职工怀孕,她自己可以向单位申请为非全职工作,但是,如果她的领导命令她非全职工作,则会被认为为歧视行为。 2 )年龄歧视。在申请工作过程中,如果有不同年龄段的人申请,如果招聘方以年龄为借口,将被认为是歧视行为。同样,他们的退休年龄,也是因人而异的。如果自己觉得不想再工作了,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可以退休。相反,即使过了 65 岁,他自己觉得还能工作,单位领导也不能主动要求其退休。 3 )种族歧视。澳洲是一个移民国家,因而,这里分布着世界各国国家的移民。在这里,如果在招聘广告中出现了申请人种族类别,将会被认为是歧视行为。申请人可以把招聘单位状告到法庭。 4 )残疾人歧视。澳洲的公共设施比国内健全很多,而且道路建设也为残疾人群考虑周到很多。可以说,在这里,正常人能够到达的地方,残疾人也能够到达。比如,这里的道路岔口都没有台阶,残疾人车辆可以自由通行。国内则麻烦很多,推着婴儿车出门都极不方便。 5 )“间接歧视”。里面有一个很好的故事。有一只狐狸和一只长嘴鸟是朋友。一天狐狸请长嘴鸟吃饭,饭都放在浅的碗里面,狐狸能吃,而长嘴鸟吃不着。而另一天,长嘴鸟请狐狸吃饭,饭放在长细的瓶子里面。长嘴鸟可以吃到,而狐狸吃不到。如果有一天,某人请狐狸和长嘴鸟吃饭,只准备了一样,则会被认为是“间接歧视”。 …… 在一个打着“民主”、“自由”的国度里面,召开 “国际”会议,然而,明目张胆地拒绝中国籍人员参加,这是一种何等程度的“耻辱”。 强烈抗议 NASA 这种歧视行为。
6985 次阅读|37 个评论
有歧视但更应奋起
热度 13 yucongioe 2013-10-6 09:16
国庆节的第六天清晨,一条题为《 NASA国际会议禁止中国人参与 美科学家集体抵制 》的新闻悄然放上了各大网站,至于新闻的具体内容估计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以影响国家安全为借口,拒绝中国科学家(包括在美工作的中国科学家)参加一项学术会议。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禁令遭到美国科研工作者的强烈对抗。 谈起NASA,我脑海中浮现的永远是新闻联播等各大节目中关于航空航天新闻时右上角那简单到只有四个大写字母的LOGO,估计也就只有绝对权威才能享受这种待遇。 可以说,在研究生之前NASA只存留在自己的想象中,可望而不可及。等到读研期间,我来到了光电所,进入了专门搞航空航天的研究室,才不得已跟NASA打上了“交道”。说是打交道,其实只是要阅读很多跟航空航天相关的外文文献,而这些文献有很大一部分就来自NASA等机构,国内任何论文库(不包括印刷版本)都没有,不管什么年份的,这也就是我在上一篇博客向大家求助的原因。 最近室里启动了一个关于深空导航的973项目,很幸运我成为了组里的一员。就在国庆前,一位老师让我帮她找一些文献,说是在中科院的系统内找不到。经过谷歌学术等各大常规搜索后发现只有一篇有收录,还是需要缴纳不菲费用才能下载的那种,其他的则要不没有电子版本要不什么都搜不到。无奈之下,我把文献目录发给了正在美国读博的高中同学,只过了一天,我要的文献就找齐了5篇。 在对该同学表达感激之余,我调侃说他会不会被当成间谍抓起来,他说这些在美国都是公开的,谈不上什么机密,当然了,主要是这些资料都比较老,都是美国六七十年代的东西,要是最近的可真的就什么都找不到了。 科技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哪怕美国这种科技大佬都得对自己的前沿科技守口如瓶,怕的无非就是有朝一日自己的地位不保。于是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在科技的某些方面,我们落后国外很多年,我们能做的工作就是基于外国提供的设备做苦苦探索。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至今我还记得前段时间北航的一位学航空航天的同学在出国开会时外方对她的层层阻扰,通过了各种审查之后才放行。 科技落后就会受到歧视,这很正常,但当受到歧视时,我们不能一味的抱怨不公,我们要做的是好好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少放一些心思在发拼凑的文章上。 虽然有差距,但我相信如此泱泱大国,只要有哪怕1%的人肯踏踏实实静下心来搞科研,总有让他人刮目相看的一天。 有歧视但更应奋起!
8294 次阅读|17 个评论
秋风秋雨秋意浓
等离子体科学 2013-9-23 09:36
十八的大潮都看过了,秋天真来了。 北京连日阴雨。一场秋雨一场凉。连续开了近半个月的会(连在一起的三个国际会议)明天也开完了。可以喘口气了。 上一周国际原子能组织(IAEA)在中秋假日组织的会,官方色彩还很浓。这一周的ITPA(国际托卡马克物理活动)的workshop,就随意得很。这名字就不一样:同样是国际组织,一个叫Agency,一个就叫Activity——就是组织个活动啥的!
个人分类: 假语村言|340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原创学科可拓学在京举行首届国际会议(图片新闻)
anley 2013-9-21 16:27
中国原创学科可拓学在京举行首届国际会议 (图片新闻) 2013 年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原创科学——可拓学创立30年。经教育部批准,“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8月16日-18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印度、罗马尼亚、澳大利亚等国的专家学者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李幼平院士、中国科学院顾基发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汪培庄教授等国内外专家、学者120余人汇聚北京西郊宾馆,交流国内外研究可拓学与创新方法的成果。这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从跟踪国外向引领外国转变。会议表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我国提出源头性的创新成果,中国也只有靠自己创立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才能不受制于人。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作为本次国际研讨会的名誉主席发来贺信:“热诚祝贺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学术大会顺利召开,圆满成功!”吴院士从2004年就在报纸上发表了对可拓学的高度评价: “这是一门原创学科,而且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是基础与应用的结合,……。中国能出这样的创新成果很好,我们不能老跟在外国人后面跑,……可拓工程树立了创新的榜样。 ” 李幼平院士在致辞中说: “2004年 , 我有幸同吴文俊老师一起,主持对蔡文教授等人的可拓学研究鉴定工作。时过9年,可拓学研究又有许多可喜的进展,我可以更有把握重申当年的评语:‘蔡文教授等人已经建立一门横跨哲学、数学与工程的新学科——可拓学,它是一门由我国科学家自己建立的、具有深远价值的原创性学科’。当时,我还转达了吴文俊院士的意见—— ‘要支持和保护中国学者的自主创新,如果认为这个学科是有道理的,为什么不支持?’ 前年,可拓学获得‘首届吴文俊智能科学技术奖’创新一等奖,这是对这门学科的正确评价… ”。 日本模糊数学专家 Takeshi Yamakawa 教授致辞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郝志峰教授代表广东工业大学对会议的召开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界由于受 “重跟踪,轻原创;重应用,轻理论” 的影响,本土的科学技术跟踪外国的多,很少有原创性的理论研究成果。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向新的深度推进 , 在许多领域 , 现有的数学工具无法描述和演绎相继出现的复杂问题 , 这给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课题。我国学者蔡文研究员带领创新团队,30年如一日,瞄准世界科学殿堂的“无人区”,研究新理论和新方法,使看似“不可解”的矛盾问题转变为“可解”的问题,创立了可拓学,在国际学术界独树一帜。 据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广东工业大学可拓学与创新方法研究所所长杨春燕研究员介绍,1983年,中国《科学探索学报》发表了本次国际会议主席、可拓学创立者蔡文研究员的论文“可拓集合和不相容问题”,探讨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目标是利用计算机帮助人类处理矛盾问题,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30 年来,国内外一大批学者逐步聚拢,研究实现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的基础工作,建设了这门新学科—可拓学。 可拓学是用形式化模型研究事物拓展的可能性和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并用于解决矛盾问题的科学。它 是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的基础,是沟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为了解决矛盾问题,它对数学、系统论、逻辑理论和方法论作了六方面的拓展。 目前,可拓学的成果被成功应用于多个领域,受到了学术界普遍认可。不少国外大学和欧美地区研究机构开始参与研究和应用可拓学。2012年起,美国、罗马尼亚、印度等外籍教授分三期到广州广东工业大学可拓学与创新方法研究所参加了“可拓学国 际研究学者班 ” ,学习与研究可拓学。 英文版专著《 Extenics: Theory, Method and Application 》(可拓学:理论、方法与应用)已于今年3月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和美国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并作为可拓学国际研究学者的教材,受到广泛青睐。 大会上,中国蔡文研究员作“可拓学的科学意义和未来发展”的报告、杨春燕研究员作“可拓创新方 法 ” 的报告、美国 Florentin Smarandache 教授作 “ 高维的关联函数计算公式 ” 的报告、罗马尼亚 Luige Vladareanu 教授作 “ 可拓学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 ” 的报告、印度 Ramesh Choudhary 教授作 “ 利用可拓学解决认知和计算问题 ” 的报告、中国赵燕伟教授作 “ 可拓设计理论与方法 ” 的报告。欧洲 Triz 学会主席、德国 T.H.J. Vaneker 教授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十年来 ETRIA 会议的创新研究工作。顾基发研究员阐述了智慧理论和可拓学的关系,认为可拓学学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符合他提出的智慧的 CADPOM 模型结构。汪培庄教授介绍了他对可拓学的认识,认为可拓学是迎接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有力的学科。本次会议还分组交流 了一批国内外可拓学研究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可拓论的研究进展、可拓创新方法的应用推广和其他创新方法的研究。 本次会议同时庆祝可拓学创立30周年。30年来,可拓学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支持可拓学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达到59项,科学出版社等相继出版了可拓学专著15部(包括可拓学丛书),国内外应用可拓学成果的著作、教材和论文集35部 , 有关可拓学的国内期刊论文3000余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900余篇。这些论文、专著和项目构建了可拓学的理论体系——可拓论和方法体系—可拓创新方法。可拓学研究者还开展了可拓学的应用研究——可拓工程,包括可拓策略生成、可拓数据挖掘、可拓设计、可拓控制、可拓检测、管理可拓工程等,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十分活跃,申请了一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30 年来,可拓学的研究已经从一个人发展为一支国内外研究队伍,从一篇文章发展成一门新学科,从中国发展到世界。这是一门哲学、数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学科,从应用范围看,它与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一样,是一门应用范围广泛的横断学科。 30 年来,可拓学逐步发展到世界各地。美国、印度、德国、罗马尼亚、委内瑞拉、日本等国学者积极参与研究,形成国际可拓学科学共同体,他们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开展了可拓学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 作为本次会议的成果,美国 Florentin Smarandache 教授代表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宣读了“可拓学宣言”。 由于各国参加可拓学研究的学者日益增加,为了广泛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会议决定成立“国际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学会筹备委员会”,筹备于 2015 年成立“国际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学会”,由可拓学创立者蔡文研究员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美国 Florentin Smarandache 教授和罗马尼亚 Luige Vladareanu 教授担任筹备委员会副主任 。会议同时决定成立“国际可拓学学报筹办委员会”,筹备出版国际性的学报,由蔡文研究员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印度 Akhilesh Upadhyay 教授、美国 Jeffrey YL Forrest 教授和罗马尼亚 Adrian Olaru 教授 担任筹备委员会副主任。会议还确定 2015 年召开“第 2 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大会”。 会议期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召开了第 13 届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进行了专业委员会组织机构调整,决定由杨春燕研究员担任专业委员会主任,蔡文研究员任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陈文伟教授任荣誉副主任,刘巍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并讨论了专业委员会今后的工作。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对可拓学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推广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可拓学更加成熟,走进世界科学殿堂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会议 部分照片如下: 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开幕式 分组学术交流会场(第一组) 国际可拓学学者讨论会 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 本次会议主席、可拓学创立者蔡文研究员致开幕词 中国工程院李幼平院士致辞并 宣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院士贺词 日本模糊数学专家 Takeshi Yamakawa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 郝志峰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可拓学创立者蔡文研究员作主题报告 “可拓学的科学意义与未来发展” 美国Florentin Smarandache教授美国 Florentin Smarandache 教授作 “高维关联函数计算公式”大会报告 罗马尼亚 Luige Vladareanu 教授大会学术报告 “可拓学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 印度Ramesh Kumar Choudhary教授作 大会 学术 报告 “利用可拓学解决认知和计算问题” 欧洲 Triz 学会主席、荷兰 T.H.J. Vaneker 教授作大会 学术报告“ ETRIA 会议十年的 TRIZ 研究”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 广东工业大学可拓学与创新方法研究所所长 杨春燕研究员致闭幕词 中国科学院顾基发研究员 阐述了智慧理论和可拓学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汪培庄教授 介绍对可拓学的认识 印度Akhilesh Upadhyay教授宣读大会关于成立 “国际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学报筹办委员会”的决定 美国 Jeffrey YL Forrest教授 宣读本次大会的会议纪要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李兴森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田英杰研究员 主持大会主题报告 中国大连海事大学刘巍教授 主持大会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院大学张玲玲副教授宣读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 涂序彦教授贺诗 中国国防科技大学陈文伟教授 主持会议闭幕式 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邹广天教授 主持大会学术报告 中国浙江工业大学赵燕伟教授 作大会学术报告 “可拓设计理论与方法” 中国杨春燕研究员作“可拓创新方法”大会报告
个人分类: 可拓学的学术机构与学术活动|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第一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指南
zxj368 2013-9-12 17:37
1 Sponsor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Editorial Committee of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Miner a logy,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Petroleum Geology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Petroleum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China University of Min 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Yangtze University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oration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 Shengli Oilfield Compan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oration 2 Hos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3  Organization committee Chairman : Pang Xiongqi,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General Secretary : Liu Luofu,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Vice General Secretary : Niu Huape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4  Academic committee A. J. (Tom) van Loon, Adam D. Woods, Bao Zhidong, Du Yuansheng, Fan Daidu, Fang Xiuqi, Feng Zengzhao, Franz T. Fürsich, Ge r hard H. Bachmann, He Bizhu, He Youbin, Hu Bin, Ian D. Somerville, Jin Zhenkui, Kuang Hongwei, Li Guo, Lin Chunming, Liu Benpei, Liu Jianbo, Liu Chunlian, Liu Yongqing, Markus Aretz, Mei Mingxiang, Peng Yongmin, Poppe L. de Boer, Santanu Banerjee, Shao Longyi, Shi Xiaoying, Steve Kershaw, Su Dechen, Subir Sarkar, Tadeusz Peryt, Wan Yang, Wu Genyao, Wu Yasheng, Zheng Herong, Zhong-Qiang Chen Chairman: Feng Zengzhao ( jpalaeo2012@163.com ), C 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General Secretary: Bao Zhidong (baozhd@cup.edu.c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Zhong-Qiang Chen ( zhong.qiang.chen@cug.edu.cn ) ,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Vice General Secretary: Wang Yuan ( jpalaeo2012@163.com ),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Academic reviewing committee of Awards for the best presentations by young scientists/students Chairman : Ian D. Somerville Members : A. J. (Tom) van Loon, Franz T. F ü rsich, L iu Chunlian, Liu Jianbo Secretary : Wang Yuan Session Chairmen : Adam D. Woods,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USA A. J. (Tom) van Loon, Geological Institute Adam Mickiewicz University in Poland Bao Zhido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Du Yuanshe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 Wuhan ) Fan Daidu, Tongji University Fang Xiuqi,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Franz T. Fürsich, Universitt Erlangen-Nürnberg , Germany Gerhard H. Bachmann, University of Halle , Germany Hu Bin, Henan Polytechn ic University Ian D. Somerville, 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 Ireland Li Guo, Cambridge University , UK Liu Luofu,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Liu Chunlian, SunYat-Sen University Liu Jianbo, Peking University Jin Zhenkui,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Santanu Banerjee, IIT Bombay, India Shao Longyi,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Steve Kershaw, Brunel University, UK Su Dechen, Chinese Academy of Geo logical S ciences Subir Sarkar, Jadavpur University, India Tadeusz Peryt, Polish Geological Institute , Poland Wan Yang, Missour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USA Wu Yashe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Zhong-Qiang Che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Mid-conference field excursion leaders : Jin Zhenkui,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Su Dechen ,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Huang Wenhui,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Post-conference field excursion leaders: Zhu Shixing, Tianjin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CGS Chen Shiyu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5   S cientific program and venues 5.1  Reception, registration and on-site r egistration fees The registration desk will be in the lobby of the Jundu Holiday Village, Changping, Beijing from 8:00 am to 20:00 pm on September 13 . Full payment must accompany the on-site registration as : F ull registration rate: 1500 yuan or 245 US$, student rate: 1000 yuan or 163 US$, accompanying member rate: 100 US$. Post-conference field excursion fees are respectively 490 US$ and 572 US$. 5.2  A ccommodation All attendees will be arranged at the Jundu Holiday Village, Changping, Beijing. The Jundu Holiday Village ( three-star) is located at No. 12 of the Ming Dynasty Tombs Reservoir Road, 49 US$ per night for a standard double-bed room with standard facilities and 130 US$ per night for a suite room. 5.3 Welcome reception A welcome reception starts at 18 : 0 0 pm of September 14 of 201 3 at the Restaurant of the Jundu Holiday Village . 5.4  T imetable and location for meals Location: Restaurant of the Jundu Holiday Village Buffet b reakfast: 7:00- 8 :00 am Buffet lunch: 12:00-13:30 pm Buffet d inner: 18:00-2 0 :00 pm Note: please show your coupons when you get into the restaurant. 5 . 5  O ral presentations 3 5 + 5 minutes for each keynote speech , 30 + 5 minutes will be allowed for each oral presentation and 20+5 minutes will be allowed for each speaker applying for the awards for the best presentation s by young scientist s /student s . The official language of the Conference is English. Please upload your PPS presentation from USB/memory stick on the registration day (September 13) . Please contact Conference Secretariat if you need help with your uploading (Li Xinpo, cell number: 13621185350). 5 . 6  Poster Poster boa r ds are avail able in the main session hall of Jundu Holiday Village on 14 th and 15 th of September . You can display your posters anytime on 14 th and 1 5 th of September . No specific poster session is scheduled. All delegates are encouraged to talk to the authors during the Conference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their posters. Each poster boa r d is about 120 cm high and 90 cm wide. You can ask Conference Secretariat for any help. 5 . 7 Mid-conference f ield excursions The mid-conference field excursion s are respectively to investigate 1) Large earthquake-triggered l iquefaction mounds , a carbonate sand volcano and other SSDS in the Mesoproterozoic Wumishan Formation, Beijing , North China ( September 16 , 2013; Leaders: Su Dechen , Ian D. Somerville ); 2) The Jurassic lacustrine clastic sequence and depositional system of Fossil Wood National Park in Beijing (September 16, 2013; Leaders: Huang Wenhui) ; 3) The Cambrian and Ordovician c arbonate d eposition in Xiaweidian, West Beijing (September 16, 2013; Leader: Jin Zhenkui). 5.8 Post-conference field excursions The post- conference field excursion s are respectively to investigate: 1) T he coastal sediments of Qingdao and dinosaur culture of the Zhucheng area ,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 September 17– 2 1 , 2013; Leader: Chen Shiyue ) ; 2) T he Mesoproterozoic of the Jixian section, Tianjin, China (September 17– 20, 2013 ; Leader: Zhu Shixing ) . Session halls and program overview Friday , September 1 3 Saturday, September 1 4 Sunday, September 1 5 Monday, September 1 6 Tuesday, September 1 7 September 18–21 Morning Registration Editor-in- Chief meeting Opening ceremony, Plenary session P lenary session Mid-conference field excursions Plenary session Post- conference field excursions Afternoon Registration Plenary session Posters Plenary session Posters Mid-conference field excursions Plenary session Closing ceremony Evening Preparatory meeting Meeting of Academic Reviewing Committee of Awards for the best presentations by young scientists/students Meeting of Editorial Committee of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and Academic Committee Jundu Holiday Village M orning tea, afternoon tea, buffet breakfast, buffet lunch, buffet dinner 6  Program The abstract proceedings and field excursion guides are printed separately. The Conference program is scheduled as below. DAY 1 (Saturday , September 14) Saturday morning, September 14 Main session hall, Jundu Holiday Village Chaired by Liu Luofu 8:00-9: 2 0 Opening ceremony welcome addresses 1. Welcome speech by leaders from th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2. Speech by Prof. Feng Zengzhao 3. Speech by Chairman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dimentology , Prof. Poppe L. de Boer 4. Speech by Associate-Editor-in-Chief of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 Associate Prof. Adam D. Woods 5. Group photo of all attendees Plenary session ( 9:20-12:00 ) Chaired by Ian D. Somerville and Jin Zhenkui 1. Quantitative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 Feng Zengzhao (9: 2 0- 9 : 5 0) 2. Orbital (Milankovitch) cycles in a palaeogeographic perspective Poppe L. de Boer ( 9 : 5 0-10: 4 0) 10: 4 0-1 0 : 50 Coffee break 3 . Milankovitch-driven cycles in the Precambrian of C hina: The Wumishan Formation Mei Mingxiang (1 0 : 50 -11: 25 ) 4. Case study of ocean acidification and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Steve Kershaw ( 11: 25 -1 2 : 00 ) Buffet lunch Saturday afternoon, September 14 Main session hall, Jundu Holiday Village P lenary s ession Chaired by Zhong–Qiang Chen and Fan Daidu 1 Hydrocarbon prospect and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 of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from the Lower Cambrian and Lower Silurian in the Sichuan basin and its periphery, SW China Zh e ng Herong , Peng Yongmin, Long Shengxiang , Hu Zongquan , Gao Bo (14:00-14:35) 2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ls of modern braided river delta in Daihai Lake, Inner Mongolia Jin Zhenkui, Shi Liang, Li Guizai, Wang Zhe, Gao Baishui, Zhao Dongfeng (14:35-15:10) 15:10-15:2 5 Coffee break P lenary s ession Chaired by Adam D. Woods and Su Dechen 3 Palaeoenvironmental and biostratigraphic implications of microbial mat-related structures: examples from the modern Gulf of Cambay and Precambrian Vindhyan basin, India Santanu Banerjee , Subir Sarkar, P. G. Eriksson (15:2 5 -1 6 : 00 ) 4 Peritidal carbonate cycles induced by carbonate productivity variations — A concept model for E arly - T riassic greenhouse platform of G reat B ank of G uizhou, S outh C hina Wan Yang, Dan J. Lehrmann (1 6 : 00 -16:3 5 ) 5 Diversity patterns and palaeobiogeographical relationships of latest Devonian – Lower Carboniferous foraminifers from South China: What is global, what is local? Markus Aretz , Elise Nardin, Daniel Vachard (16:3 5 -17: 10 ) 6 Four c hapters in h istory of the m odern p hysical e nvironment f ormation of China Fang Xiuqi , Zhang Lansheng ( 17:10-17:45 ) 7 Development t rend and f ate of tidal flats along s outh f lank of the Yangtze (Changjiang) Delta in r esponse to n atural and h uman f orces Fan Daidu, Zhang Yue, Wu Yijing, Huo Miao, Li Jing ( 17:45-18:20 ) DAY 2 (Sunday, September 15) Sunday morning, September 15 Multi-function hall, Jundu Holiday Village P lenary s ession Chaired by Steve Kershaw and Hu Bin 1 Taphonomy of Early Triassic f ish f ossils of the Vega-Phroso Siltstone Member of the Sulphur Mountain Formation near Wapiti Lake,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Karen Anderson, Adam D. Woods ( 8:00-8:35) 2 The Mesozoic b asins and s edimentary and p alaeogeography of North China Liu Yongqing, Kuang Hongwei, Peng Nan, Xu Huan ( 8:35-9:10) 3 Jurassic sedimentation patterns and their control in central Asian basins Franz T. Fürsich , Hermann Munsch (9:10-9:45) 9:45- 10 : 00 Coffee break P lenary s ession Chaired by Subir Sarkar and Du Yuansheng 4 Palaeoseismic records and their constraint s on dinosaur fossil burial of the Cretaceous in Zhucheng D epression, Shandong P rovince, East China He Bizhu, Qiao Xiufu, Tian Hongshui ( 10 : 00 -10:3 5 ) 5 Late Paleozo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palaeogeographical evolutions of the Tarim Basin, NW China Zhong-Qiang Chen ( 10:35-11:10 ) 6 Palaeogeography and facies of the continental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interval, Central Germany Gerhard H. Bachmann , Heinz W. Kozur, Michael Szurlies (11: 10 -11: 45 ) Buffet lunch Sunday afternoon, September 15 Multi-function hall, Jundu Holiday Village P lenary s ession Chaired by A. J. (Tom) van Loon and Liu Jianbo (Presentations with asterisk represent those applying for wards for the best presentation s by young scientist s /student s ) 1 * Palaeogeography, palaeocurrent and palaeoclimate for the Mio-Pliocene Siwalik Group, North Bengal, India Sunipa Mandal , Subir Sarkar, Pradip K. Bose (14:00-14:25) 2 * Sealing mechanism for cap beds of shallow-biogenic gas reservoirs in the Qiantang River incised valley, China Zhang Xia, Lin Chunming, Li Yanli, Qu Changwei, Wang Shujun ( 14:25-14:50) 3   Biogenic s edimentary s tructures and t heir d istribution c haracteristics in the Middle-Lower Yellow River of China Hu Bin, Wang Yuanyuan, Song Huibo, Wang Hailin (14:50-15:15) 4 * Geofacies controlling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its critical conditions C hen Junqing, P ang Xiongqi, Chen Dongxia , P ang Hong (15:15-15:40) 5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f Foraminifera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southern China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reconstructing Late Quaternary palaeoenvironments Wu Jie , Liu Chunlian , Franz T. F ü rsich, Yang Tingting, Yin Jian (15:40-16:05) 16:05-16:1 5 Coffee break P lenary s ession Chaired by Franz T. Fürsich and Liu Chunlian 6 * Callovian–Oxfordian oppelids from western India, their biostratigraphic and palaeobi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Pinaki Roy ( 16:1 5 -16:4 0 ) 7 * Geochemistry of the Late Paleozoic cherts in the Youjiang Basi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basin evolution Huang Hu , Du Yuansheng, Yang Jianghai, Huang Hongwei, Tao Ping, Huang Zhiqiang, Yu Wenchao (16:40-17:05) 8 * The phototropism of Jurassic petrified wood in North China and its palaeogeographic significance Jiang Zikun , Liu Benpei, Deng Shenghui, Liu Lu, Li Mingming, Dong Shuxin, Lu Yuanzheng (17:05-17:30) 9 * Sequence s tratigraphy and p al a eogeography of the Middle Jurassic Coal Measures in Yuqia Coalfield, Qaidam Basin, n orthwestern China Li Meng, Shao Longyi, Lu Jing, Wen Huaijun, Li Yonghong (17:30-17:55) 10 * Type , origin and hydrocarbon potential of the Lower Paleozoic dolostones in Tarim Basin , NW China Zhang Demin, Bao Zhidong, Pan Wenqing (17:5 5 -1 8 :2 0 ) 11 * Jurassic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southern Junggar Basin— I mplication for pal a eoclimate changes in northern Xinjiang Li Shunli, Yu Xinghe, Tan Chengpeng, Ronald Steel (18:20-18:45) 12   Lithofacies p alaeogeography of the Upper Permian Wujiaping Stage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Yangtze Region, China Luo Jinxiong, He Youbin ( 18:45-19:10 ) 20:00-21:00 Meeting of Academic Reviewing Committee DAY 3 (Mon day, September 16) Mid-conference field excursions 20 :00-2 1 :30 Editorial Committee Meeting and Academic Committee Meeting DAY 4 (Tuesday, September 17) Tuesday morning, September 17 Main session hall, Jundu Holiday Village P lenary s ession Chaired by Gerhard H. Bachmann and Wu Yasheng 1 Siliciclastic- c arbonate m ixing m odes in r iver- m outh b ar Palaeogeography of the Mid-Late Cretaceous Uttatur Group, Ariyalur, India Subir Sarkar, Nivedita Chakraborty, Anudeb Mandal (8:00-8:35) 2 A retrospective and perspective of coal sedimentology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China Shao Longyi, Wang Hao, Lu Jing, Li Meng, Li Yingjiao, Gao Caixia,Wang Juan, Zhang Pengfei ( 8 :3 5 -9: 1 0) 3 Restrictions to the application of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recognizing ancient seismites A. J. ( Tom ) van Loon, M. Moretti (9: 1 0-9:4 5 ) 9:45-10:00 Coffee break P lenary s ession Chaired by Wan Yang and Shao Longyi 4 Deformed stromatolites in marbles of the Mesoproterozoic Wumishan Formation as evidence for synsedimentary seismic activity Su Dechen, A. J. (Tom) van Loon (10:00-10:35) 5 Taphonomy of Late Cretaceous din o s a ur in Zhucheng, ea s tern Shandong, China Kuang Hongwei , Liu Yongqing, Dong Chao, Peng Nan, Chen Jun, Xu Huan (10:3 5 -11: 10 ) 6 Early O rdovician reefs in S outh C hina: T ypes and distribution Liu Jianbo, Ezaki Yoichi, Adachi Natsuko, Zhan Renbin (11:10-11:45) Buffet lunch Tuesday afternoon, September 17 Main session hall, Jundu Holiday Village Plenary session Chaired by Santanu Banerjee and Fang Xiuqi 1 Pal a eogeographical zonation of ancient gypsum facies: Middle Miocene Badenian of Carpathian Foredeep in Europe Tadeusz Peryt (14:00-14:35) 2 Microbial fabrics in Quaternary hot spring travertines, central Italy Li Guo ( 14:35-15:10) 3 Coevality of the sea-level fall and main mass extinction in the Permian-Triassic transition in Xiushui, Jiangxi, South China Wu Yasheng, Jiang Hongxia, Liao Taiping, Liu Lijing (15:10-15:45) 15:45-16:00 Coffee break Plenary session Chaired by Tadeusz Peryt and Li Guo 4 A new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in the research of volcanoes—Volcanic sedimentology Liu Yongshun, Sun Shanping, Bai Zhida, Wei Haiquan, Xu Debin, Nie Baofeng, Peng Nian (16:00-16:35) 5 S edimentation in continental 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lake under arid climate background: A case study for Lower Eocene of Dongying Depression, East China Wang Jian , Cao Yingchang ( 16:35-17:10) Closing ceremony 1 Awards for the best presentation s by young scientist s /student s 2 Speech by delegate of the Awards for the best presentation s by young scientist s /student s 3 Comments on the Conference by delegates 4 Speech by delegate of the host institution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Palaeogeography Conference 5 Summary report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Palaeogeography Conference Contact us Secretariat and correspondence : Editorial Committee of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Ms. Wang Yuan Email: jpalaeo2012@163.com Tel: +86-10-62394320 Fax: +86-10-62341089 1   发起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古地理学报》(英文版)编辑委员会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长江大学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2   承办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3   组织委员会 主          席 : 庞雄奇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秘    书    长 : 刘洛夫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副秘书长 : 牛花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4   学术委员会 委  员: Adam D. Woods , A. J. (Tom) van Loon , 鲍志东 , 陈中强,杜远生 , 范代读,方修琦, 冯增昭, Franz T. Fürsich , Ge r hard H. Bachmann ,郭丽,何碧竹,何幼斌,胡斌 , Ian D. Somerville , 金振奎 , 旷红伟,林春明,刘本培,刘春莲,刘建波,柳永清, 梅冥相 , Markus Aretz ,彭勇民, Poppe L. de Boer ,邵龙义, Santanu Banerjee , 史晓颖 , Steve Kershaw , 苏德辰 , Subir Sarkar , Tadeusz Peryt , Wan Yang , 吴根耀,吴亚生,杨晚,郑和荣 主  席: 冯增昭( jpalaeo2012@163.com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秘    书    长 : 鲍志东( baozhd@cup.edu.cn )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陈中强( zhong.qiang.chen@cug.edu.cn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副秘书长 : 王媛( jpalaeo2012@163.com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青年优秀论文评审委员会 主 席 : Ian D. Somerville 成 员 : A. J. (Tom) van Loon , Franz T. F ü rsich ,刘春莲,刘建波 秘 书 :王媛 会议主持人 : Adam D. Woods ,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 USA A. J. (Tom) van Loon, Geological Institute Adam Mickiewicz University in Poland 刘洛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陈中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杜远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范代读,同济大学 方修琦,北京师范大学 Franz T. Fürsich, Universitt Erlangen-Nürnberg , Germany Gerhard H. Bachmann, University of Halle , Germany 胡斌,河南理工大学 Ian D. Somerville, 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 Ireland 金振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Li Guo , Cambridge University , UK 刘春莲,中山大学 刘建波,北京大学 Santanu Banerjee, IIT Bombay, India 邵龙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Steve Kershaw, Brunel University, UK 苏德辰 , 中国地质科学院 Subir Sarkar, Jadavpur University , India Tadeusz Peryt, Polish Geological Institute , Poland 吴亚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 杨晚 , Missour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USA 会间地质考察负责人: 金振奎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苏德辰,中国地质科学院 黄文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会后地质考察负责人: 朱士兴,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陈世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5   会议安排 5.1   接待,注册及现场报名 会议注册地点安排在北京昌平区军都旅游度假村大厅接待处,注册时间为 9 月 13 日上午 8:00 开始,全天接待。 现场报名人员需现场缴纳各项费用:全额注册费 1500 元,学生注册费 1000 元,陪同人员注册费 500 元。会后考察费用分别为 3000 元及 3500 元。 5.2   餐饮及住宿 会议安排入住地点为北京昌平区军都旅游度假村别墅区及主楼区。军都旅游度假村(三星标准)位于北京昌平区十三陵水库路 12 号。房型及价位:双人标准间, 300 元 / 天,普通套间 1180 元 / 天。 5. 3  接待晚宴 2013 年 9 月 14 日晚上 18:00 开始将在军都旅游度假村餐厅举行接待晚宴。 5. 4  用餐时间及地点 地点:军都旅游度假村餐厅 自助早餐: 7:00-:8:00 am 自助午餐: 12:00-13:30 pm 自助晚宴: 18:00-21:00 pm 注:请凭餐劵进入餐厅用餐。 5. 5  论文宣读 会议将安排 35+5 分钟、 30+5 分钟及 20+5 分钟的论文宣读时间。宣读论文的语言为英语。请在注册当天( 9 月 13 日)上传您的多媒体材料。联系人:李新坡,电话: 13621185350 。 5. 6  展板展示 展板展示时间安排在 9 月 14 日及 15 日。论文展板的作者可于 9 月 14 日及 15 日全天,在主会场外进行论文展示。会议不专门安排展板会场。与会代表可与自己关注的展板作者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展板尺寸要求为:高 120 cm ,宽 90 cm 。如有问题,请与会务组联系。 5. 7  会间地质考察( 9 月 16 日) ( 1 )北京西部下苇甸寒武 — 奥陶系碳酸盐岩沉积剖面地质考察(领队:金振奎); ( 2 )北京西山永定河谷中元古界雾迷山组剖面地质考察(领队:苏德辰); ( 3 )北京延庆硅化木地质公园地质观察(领队:黄文辉)。 5.8   会后地质考察 ( 1 )天津蓟县元古界剖面,时间: 9 月 18 日 -9 月 20 日(领队:朱士兴); ( 2 )山东青岛海岸带现代沉积及诸城恐龙文化等,时间: 9 月 18 日 - 9 月 21 日(领队:陈世悦)。 会议日程安排 9 月 13 日 星期五 9 月 14 日 星期六 9 月 15 日 星期日 9 月 16 日 星期一 9 月 17 日 星期二 9 月 18-21 日 上午 报到 主编会议 开幕式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会间地质 考察 学术报告 会后地质考察 下午 报到 学术报告 展板展示 学术报告 展板展示 会间地质 考察 学术报告 闭幕式 晚上 预备会议 欢迎晚宴 青年优秀论文评奖 学术委员会、编辑委员会会议 6   论文宣读顺序及时间安排 9 月 14 日上午 开幕式及照相,主持人:刘洛夫教授( 8:00-9:20 )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领导致欢迎词 2 冯增昭教授致开幕词 3 特邀嘉宾国际沉积学家协会主席 Poppe L.de Boer 发言 4 《古地理学报》(英文版)副主编 Adam D.Woods 发言 5 全体与会代表合影留念 会议主持人: Ian D. Somerville 教授,金振奎教授 1 定量岩相古地理学 冯增昭( 9:20- 9 : 5 0 ) 2 从古地理学谈轨道周期(米兰科维奇旋回) Poppe L. de Boer ( 9 : 5 0-10:40 ) 10:40—10:50 茶点 3 华北前寒武纪雾迷山组中的米兰科维奇驱动的旋回 梅冥相( 10:50-11:25 ) 4 海洋酸化与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绝灭实例研究 Steve Kershaw ( 11:25-12:00 ) 自助午餐 9 月 14 日下午 会议主持人:陈中强教授,范代读教授 1 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下寒武统及下志留统细粒沉积岩岩相古地理与油气潜景 郑和荣,彭勇民,龙胜详,胡宗全,高波( 14:00-14:35 ) 2 内蒙岱海现代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金振奎 , 石良,李桂仔 , 王哲 , 高白水 , 赵东凤( 14:35-15:10 ) 15:10—15:25 茶点 会议主持人: Adam D. Woods 副教授,苏德辰教授 3 微生物席相关构造的古环境和生物地层学意义:现代坎贝湾和前寒武纪温迪亚盆地对比实例 Santanu Banerjee , Subir Sarkar , P. G. Eriksson ( 15:25-16:00 ) 4 碳酸盐岩生产力变化引起的潮缘碳酸盐旋回:华南贵州滩早三叠世温室台地概念模型 Wan Yang , Dan J. Lehrmann ( 16:00-16:35 ) 5 华南地区泥盆纪末期 — 石炭纪早期有孔虫的多样性模式和古生物地理的关系:全球性?地区性? Markus Aretz, Elise Nardin, Daniel Vachard (16:35-17:10) 6 中国现代自然环境形成的四个历史篇章 方修琦,张兰生( 17:10-17:45 ) 7 人地相互作用下长江三角洲南翼演化历史与趋势 范代读,张悦,吴伊婧,火苗,李婧( 17:45-18:20 ) 欢迎晚宴 9 月 15 日上午 会议主持人: Steve Kershaw 教授 胡斌教授 1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瓦皮帝湖硫磺山组 Vega-Phroso 粉砂岩段早三叠世鱼类化石埋藏学 Karen Anderson , Adam D. Woods ( 8:00-8:35 ) 2 中国北方中生代盆地古地理演化 柳永清,旷红伟,彭楠,许欢( 8:35-9:10 ) 3 侏罗纪沉积模式及其对中亚盆地的控制作用 Franz T. Fürsich , Hermann Munsch ( 9:10-9:45 ) 9:45—10:00 茶点 会议主持人: Subir Sarkar 教授,杜远生教授 4 山东诸城断陷白垩系古地震记录及其对恐龙化石埋藏的约束 何碧竹,乔秀夫,田洪水( 10:00-10:35 ) 5 中国西北部塔里木盆地层序地层及古地理演化 陈中强( 10:35-11:10 ) 6 德国中部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的古地理与相 Gerhard H. Bachmann , Heinz W. Kozur , Michael Szurlies ( 11:10-11:45 ) 自助午餐 9 月 15 日下午 会议主持人: A . J. ( Tom ) van Loon 教授 刘建波教授 (注:有*号者为青年优秀论文参选者) 1 * 印度北孟加拉中新 — 上新世西瓦里克群的古地理、古水流和古气候 Sunipa Mandal , Subir Sarkar , Pradip K. Bose ( 14:00-14:25 ) 2 *晚第四纪钱塘江下切河谷内浅层生物气藏盖层封闭机制 张霞,林春明,李艳丽,曲长伟,王淑君( 14:25-14:50 ) 3  黄河中下游现代生物遗迹及其分布特征 胡斌,王媛媛,宋慧波,王海邻( 14:50-15:15 ) 4 *相控油气作用及其临界条件 陈君青,庞雄奇,陈冬霞, 庞宏 ( 15:15-15:40 ) 5  珠江三角洲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的环境意义及其在第四纪晚期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 吴洁,刘春莲, Franz T. F ü rsich ,杨婷婷,殷建( 15:40-16:05 ) 16:05—16:15 茶点 会议主持人: Franz T. Fürsich 教授,刘春莲教授 (注:有*号者为青年优秀论文参选者) 6 *印度西部卡洛期 — 牛津期奥帕尔菊石:生物地层学和古生物地理学意义 Pinaki Roy ( 16:15-16:40 ) 7 *右江盆地晚古生代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盆地演化的启示 黄虎,杜远生,杨江海,黄宏伟,陶平,黄志强,余文超( 16:40-17:05 ) 8  中国北方侏罗纪硅化木的向光性及其古地理意义 蒋子堃, 刘本培, 邓胜徽,黎明明,刘璐,董淑欣,卢远征 ( 17:05-17:30 ) 9 *柴北缘鱼卡地区中侏罗统层序古地理及聚煤特征 李猛,邵龙义,鲁静,文怀军,李永红( 17:30-17:55 ) 10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白云岩类型及成因及油气潜景 张德民,鲍志东,潘文庆( 17:55-18:20 ) 11 *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沉积演化及其对新疆北部古气候变化的指示作用 李顺利,于兴河,谭程鹏, Ronald J Steel ( 18:20-18:45 ) 12 *中上扬子地区晚二叠世吴家坪期岩相古地理 罗进雄,何幼斌 ( 18:45-19:10 ) 自助晚餐 20:00-21:00 青年优秀论文评奖委员会会议 9 月 16 日全天会间地质考察 9 月 16 日 20 :00-2 1 :30 学术委员会及编辑委员会会议 9 月 17 日上午 会议主持人: Gerhard H. Bachmann 教授 吴亚生教授 1 印度阿里耶卢尔县中 — 晚二叠世 Uttatur 群河口沙坝古地理的硅质碎屑 — 碳酸盐岩混合模式 Subir Sarkar , Nivedita Chakraborty , Anudeb Mandal , Santanu B anerjee , Pradip K . Bose ( 8:00-8:35 ) 2 中国煤层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的回顾与展望 邵龙义,汪浩,鲁静,邵凯,张鹏飞( 8:35-9:10 ) 3 古震积岩鉴别标准应用的局限性 A. J . ( Tom ) van Loon , M . Moretti ( 9:10-9:45 ) 9:45—10:00 茶点 会议主持人:杨晚教授 邵龙义教授 4 中元古界雾迷山组大理岩中的变形叠层石 —— 同沉积地震活动的证据 苏德辰, A. J. ( Tom) van Loon ( 10:00-10:35 ) 5 胶东诸城晚白垩世恐龙化石埋藏学研究 旷红伟,柳永清,董超,彭楠,陈军,许欢 ( 10:35-11:10 ) 6 华南早奥陶世生物礁:类型和分布 刘建波,江崎洋一,足立奈津子,詹仁斌 ( 11:10-11:45 ) 自助午餐 9 月 17 日下午 会议主持人: Santanu Banerjee 教授,方修琦教授 1 欧洲喀尔巴阡前渊盆地中中新统 Badenian 阶古石膏相的古地理分布 Tadeusz Peryt ( 14:00-14:35 ) 2 意大利中部第四系热泉钙华的微生物组构 郭丽( 14:35-15:10 ) 3 江西修水二叠系 - 三叠系界线海平面下降事件与生物绝灭主幕的同时性 吴亚生,姜红霞,廖太平,刘丽静( 15:10-15:45 ) 15:45—16:00 茶点 会议主持人: Tadeusz Peryt 教授,郭丽博士 4 火山研究领域的新兴边缘学科 —— 火山沉积学 刘永顺( 16:00-16:35 ) 5 干旱气候背景下陆相高频振荡性湖盆沉积作用 —— 以东营凹陷早始新统为例 王健,操应长( 16:35-17:10 ) 闭幕式(主持人:鲍志东教授) 1 青年优秀论文颁奖 2 青年优秀论文获奖代表发言 3 与会代表对本届会议点评 4 第二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主办单位代表发言 5 会议总结报告 会议联系人: 刘洛夫   王 媛  郑秀娟 秦 刚   会务组成员 牛花 朋 (组长) 郑秀娟 吴晓鸣 杨 继 秦 刚 韩旭楠 薛朝阳 王 点 何双材 郭云飞 陆卿荣 吴陈冰结 张雪纯 张 贤 韩雨欣 刘博文 杨秋 旻 郭 铮 徐 源 续一简 李 辉 谭 希
个人分类: 古地理学报|7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系统生物学国际会议
benlion 2013-9-10 18:19
2000年初我邀请日本e-cell课题组的M.Tomita参与筹备2001年10月北京第1届国际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BSSE)*会议(1999年10月Nature发布,但因911而未成);然而,同年10月H.Kitano发布11月日本JST第9届国际会议为第1届国际系统生物学会议,而后,成立了国际学会和建立了东京研究所,2001年10月美国MIT出版会议论文集。 我参加了第11届和第12届国际系统生物学会议,应该说会议是很成功,今年第14届会议我没有计划参加;但是,还是阅读了有关会议资料,感觉很好。尽管2001年9月O.Wolkenhauer发表论文提到1968年美国西保留地大学举办过“系统论与生物学(systems theory and biology)”国际会议,D.Mesarovic已经提出“systems biology”术语和系统论方法研究生物系统的学科概念,而我查阅文献发现1968年的会议论文集是R.Rosen编辑出版。 在1986年我写成和1994年5月版《结构论》,参加10月北京纪念维尔纳科学哲学学派国际会议时为日本学者喜爱,掏出日元购买,而我却赠送给了他,那时,回中关村还去了北大张祥龙住宅,给他带上会议代表证书。在《结构论:泛进化理论》里论述系统医药学和系统生物工程,其中,就引用了R.Rosen系统分层次的数学方程,R.Rosen于1998年12月去世,而那个月我已经开始建立biosystem network的网站,2001年列出的重要资料中还有E.Kool的文献和T.Pawson于1995年发表蛋白质module概念的论文。 今年的国际系统生物学会议 - The ICSB 2013 will be held in Honour and Memory of Dr Tony Pawson (1952–2013),如有希望阅读有关会议资料的列在这里 - icsb2013_programme_overview.pdf 、 icsb2013_programme.pdf 。会议议程中有“个性化医学”(出现在S.Benner的2003年论文中)、“合成生物学”(2000年E.Kool重新于美国化学年会上提出)、“系统药物学”(1992年我提出的系统医药学之药物学概念)和“系统遗传学”(system genetics为1994年我提出)。 比较有趣的是系统科学以“systems”或“system”出现,R.Rosen应该是国际系统科学学会第1届会长,D.Mesarovic提出系统生物学喜用“systems”而我偏向于“system”较为简洁,国际上2005年发表的论文也用“system”和美国Oak Ridge国家实验室建立系统遗传学实验室也用“system”;但是,后来却改为“systems”,而今年的国际系统生物学会议,却用的是“systems biology”和“system genetics”等。 日本JST机构促进日本科技创新起重大的作用,往往国际前沿科技发展报告和政策由JST制定和推动,而且,建立前沿科学国际学会、首届会议,能够得到重大资助;但是,我们筹备国际学会和举办国际会议却远不容易,包括,国际转基因学会、系统生物工程、转基因禽类“输卵管生物反应器”(oviduct bioreactor)等,都是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首先提出,却都是在国际上发展,距离越拉越远。 注*,2007年瑞士ETH成立D-BSSE系建制的研究中心。 -(《医学》)-
个人分类: 资讯|29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ChinaNANO2013纳米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
热度 3 MinYi 2013-9-10 16:14
参加ChinaNANO2013纳米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 2013 年 9 月 5-7 日,我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参加了 2013 年的 ChinaNANO2013 纳米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与会人员达 1000 人,中国人居多,国内纳米领域的牛课题组基本上都在主题报告( keynote )和邀请报告( invited )上展现了其研究成果。当然,其中也包括许多国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大牛,以前都是在文章上看过他们的名字,这一次亲眼见他们在台上报告,一股学生屌丝仰慕大牛之崇拜心情油然而生。第一次参加规模如此之大的纳米领域内的会议, 自然期望着参会经历能给自己一丝灵感。 5 个大会报告( plenary )自然全都听了,虽然其中有很多不懂,但免不了惊讶和兴趣的流露。 会议总共有 10 个分会场( topicalsession ),主要是:无机纳米材料和 MOFs ,碳纳米材料,软材料,纳米复合材料及应用,能量与环境纳米技术,纳米光子学和光电子,纳米器件及系统,纳米生物技术及纳米医学,纳米表征及计量,纳米结构的模型与模拟。 会议安排的海报( posters )总数量达 800 张(当然其中有一些没有张贴)。我贴了一张关于纳米材料制备的海报。 会议颁发了 20 个 ChinaNANO 最佳海报奖, 3 个 ACSNano 海报奖(一等奖 1 个, 5000RMB ;二等奖 2 个, 3000RMB )。 还有一些奖“ ChinaNANOAward ”是颁给那些做大会报告( plenary )的。 5 号下午还给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办了 10 周年的庆典,顺带也给 RSC 新晋期刊 Nanoscale 庆祝了一下,准备了一个大蛋糕。中科院白院长亲临切蛋糕。 我主要听了碳纳米材料、纳米复合材料及应用、纳米器件及系统等几个分会场,其他分会场也多多少少去窜过门。总体感觉如下: 1. 碳纳米材料很火。主要以碳纳米管和石墨烯材料为主。 2. 单纯制备纳米材料的工作很少有见于报告和海报。在海报展出时间内,我的关于制备工作的海报,基本无人问津。 3. 能源、器件、生物、医学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十分火爆。这些方面的报告,尤其是主题报告,基本上会场爆满,站立之人比比皆是。 4. 传统应用领域,会场十分冷清。我去过一个关于复合材料摩擦及磨损性能研究的报告,里面不到 20 位听众,空空如也。但我觉得那位德国学者的工作很实际,紧贴内燃机能耗问题,与工业界联系紧密,虽然没有展出什么牛文。 5. 因是 ChinaNANO 会议,自然中国人居多,但会议统一采用英文,这对许多国内学者做学术报告是一大考验。国外学者以及华人学者的报告,听起来还是顺畅一些。我记得有位国内老师干脆直接说 I like Chinese 。 期待继续参加ChinaNANO2015. 附上几照片: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及Nanoscale的生日大蛋糕 中科院白院长到场 AdvMater也来庆祝生日了,就是蛋糕小了点 我贴的一张无人问津的非主流海报,腿都站酸了,最后只好去欣赏别人的美报。 会场门口一瞥 大会闭幕报告 自拍三张,以作留念
9369 次阅读|4 个评论
5th Biometals 国际会议的尾声
热度 1 郑玉峰 2013-9-7 07:49
昨天估计每个第五届可降解金属国际会议的参会者都收到下面的邮件,感谢的话没什么需要重复的,主要的信息在于第六届可降解金属国际会议在没有讨论的前提下就被直接定位为意大利Maratea,第三次会到同一个地点开。也许有些人会比较失望,希望能够更多从科学上想,而不是讨论在同一个地点的boring。 Dear all : On behalf of the Organising Committee, I thanks you very much for your kind particip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your presence at the 5 th Biometal 2013 in Umang island. We sincerely hope you reached home safely and enriched of a week of scientific exchanges, fruitful discussion and new friends. We received a number of appreciations for the high quality of the scientific presentations an discussion, and we have to heartfelt Thank you! for your invaluable work, spirit and presence. A number of you also underlin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unusual location for creating the conditions (out of the comfort zone of each one) required for the fostering of the creativity, curiosity and criticism so important for shifting scientific paradigm. Please note: ü The abstract special issue of eCM are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ecmjournal.org/journal/supplements/vol026supp05/BioMetal13.htm ü The abstract book and the final program and the traditional movie of the conference will be posted online during October. You will be notified when it will be ready for download or visit. Finally, BOOK your agenda : Next 6 th Biometal 2014 will be held in Aquafredda di Maratea, from 24 to 29 August 2014. Friendly regards Diego
35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组宣读论文与学术交流———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会议活动之三
anley 2013-9-3 03:45
分组宣读可拓学与创新方法论文及学术交流 ———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会议活动之三(第一组)
个人分类: 可拓学专题讨论|1305 次阅读|0 个评论
5th Biometals 国际会议的摘要集在eCM上发表的键连
郑玉峰 2013-9-2 22:04
有兴趣读下摘要的,请访问 http://www.ecmjournal.org/journal/supplements/vol026supp05/vol026supp05.htm 本次会议没有额外的special issue。
27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罗马尼亚Luige教授“可拓学在机器人的应用“__国际大会报告之4
anley 2013-8-31 05:00
罗马尼亚科学院机器人研究室主任Luige Vladareanu教授作学术报告可拓学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 ____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暨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典大会报告之4
个人分类: 可拓学专题讨论|150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单层保护(纳米)团簇国际会议简要总结
热度 1 yangweiliu 2013-8-30 10:32
单层保护(纳米)团簇国际会议(ISMPC13) 从上次的芬兰会议之后,于今年的7月31日-8月3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举行。这是一个超小型会议,研究课题集中,日程紧凑,信息量很大。 共有约二十个邀请报告和二十个墙报。研究课题集中在单层保护的金、银和其他过渡金属纳米簇的合成及其在催化和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等。 本届会议有四个特点: 一,大多数研究组使用质谱表征纳米簇/纳米粒子。而透射电镜使用得很少,而且仅用于辅助信息。由于电子束对粒子的破坏,提供的透射电镜图中的纳米粒子的均一性普遍较差。 二,应用方面,生物成像和治疗成为热点。有研究组已经开始在活体中测试金纳米粒子的代谢周期等生物学性质,但是银和其他金属没有相关的研究。 三,专注于计算、合成与表征的课题组之间的合作明显增多。很多研究组把合成的纳米粒子/簇送到其他的实验室做质谱表征或应用研究。 四,在银纳米粒子/簇的研究中,Ag 44 成为新的关注点。但是会议的所有报告中,都是用水作为合成体系,并且使用芳香分子作为保护配体。其原因可能与空间效应和功能团的亲电性有关。 总之,该会议是一个非常好的与同行交流研究进展和分享经验的机会。从中得到的启发和收获甚至超过做几个月实验的效果。下次ISMPC会议将在2015或2016年日本举行,如果有机会的话,期待能再次参加。 往届会议链接: ISMPC08 at University of Jyvaskyla (Finland) ISMPC11 at University of Jyvaskyla (Finland) ISMPC13 at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我的ISMPC13展板:Brust-Schiffrin方法合成银纳米粒子及其生长机理的研究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Pingree Park校区的山上,这些小木屋就是会议室和我们住的地方 -- 写博文的目的是分享和探讨学术经验,欢迎多多交流。 我的邮箱是YL378@georgetown.edu,Linkedin资料 http://www.linkedin.com/in/yangweiliu/
5151 次阅读|1 个评论
德国T.H.J.Vaneker教授:“ETRIA会议十年的TRIZ研究"大会报告之3
anley 2013-8-30 05:03
欧洲TRIZ协会主席、德国 T.H.J.Vaneker 教授作学术报告 “ETRIA会议十年的TRIZ研究” _____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暨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典大会报告之三
个人分类: 可拓学专题讨论|1484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Frorentin教授:高维关联函数计算公式——国际会议大会报告之2
anley 2013-8-29 04:50
美国新墨西哥州大学数学系 Florentin Smarandache教授 在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暨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典 上作大会学术报告: 高维空间上的关联函数计算公式 Generalizations in Extenics of the Location Value and DependentFunction from A Single Finite Interval to 2D, 3D ,and n-D Spaces Prof. Florentin Smarandache , Ph D Th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Math Science Dep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xtenics , Beijing, 16-19 August, 2013
个人分类: 可拓学专题讨论|26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拓创新方法__可拓学国际会议大会报告之一报告人:杨春燕研究员
anley 2013-8-28 07:19
___“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大会报告之一 可拓创新方法_ Extension Innovation Methods ( EIM ) 报告人:杨春燕研究员 Prof. Yang Chunyan Extension Engineering Society,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Extenics and Innovation Methods,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Key Laboratory of Innovation Method and Decision Management System of Guangdong Province
个人分类: 可拓学专题讨论|1077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模糊数学专家山川烈教授在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会议上致辞
anley 2013-8-26 07:28
Topics of Opening Address Prof. TakeshiYamakawa
个人分类: 可拓学最新学术交流|1533 次阅读|0 个评论
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是国家竞争的制高点——可拓学国际会议开幕词
anley 2013-8-25 02:32
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是 是 科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国家竞争的制高点 —— “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 暨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典” 开幕词 可拓学创立者、“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 暨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典”会议主席 蔡文研究员致开幕词 各位专家、各位学者: 大家好! 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暨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典今天胜利召开了,我们向参加大会的各位专家、学者 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筹备这次会议的中国、美国、英国、罗马尼亚、印度、日本、德国和澳大利亚的学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和纺织机等的使用是人手的延伸;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汽车和火车的行驶是人腿的延伸;后来,电话是人的耳朵的延伸;电视是人的眼睛的延伸;计算机和网络是人脑部分功能的延伸;今后,“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则是人类智力的延伸。这是 科学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今后国家竞争的制高点。 可拓学是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的基础研究,它通过研究事物拓展的规律,形成解决矛盾问题的理论与方法,并用于处理各个领域中的具体矛盾问题,其发展的目标是让计算机和网络帮助人类处理问题。在大家的努力下,30年来,已经初步建立了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开展了在信息、工程、设计、管理、控制与检测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取得较好的成绩,形成了一支国际的研究队伍,组成可拓学科学共同体,作为一门学科的规模已经初步形成。为了解决矛盾问题,可拓学对数学、系统论和逻辑理论作了较大的拓展,提出可拓数学、共轭理论、可拓逻辑、可拓策略生成、可拓数据挖掘和管理可拓工程等新的分支,逐步向建设新兴的学科群前进。 可拓学能取得今天的成果, 离不开30年来大批可拓学研究者的的呕心沥血,离不开很多老专家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在庆祝可拓学创立卅周年之际,我们向为科学无私奉献的可拓学研究者和支持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30年来大力支持这项研究的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广东工业大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近几年来,各国学者积极研究可拓学,为可拓学的发展添砖加瓦。长江后浪推前浪,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拓学的未来是年轻研究者的世界,你们是可拓学的希望所在。不容置疑,可拓学的辉煌就在你们身上。我们希望年轻的可拓学研究者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谦虚谨慎,肩负起建设新学科的重任。 建设一门学科 ,是千万人的事业,是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作。 现在 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要使可拓学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目前,只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大量的、更为艰巨的任务还有待我们去完成。可拓学前进的道路上还会碰到更多的困难,遇到更艰难的环境。但是,我们相信,可拓学研究者有智慧,有能力,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开拓,把这门学科建设好。 让我们携起手来,团结奋斗,去迎接可拓学新的辉煌!
个人分类: 可拓学最新学术交流|138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跟踪国外向引领外国转变 ____可拓学国际会议暨卅年庆典纪实
anley 2013-8-24 06:45
从跟踪国外向引领外国转变 ____ “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 暨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典” 纪实 2013 年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原创科学——可拓学创立30年。经教育部批准,“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 ” 在北京召开。8月16日-18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印度、罗马尼亚、澳大利亚等国的专家学者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李幼平院士、中国科学院顾基发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汪培庄教授等国内外专家、学者120余人汇聚北京西郊宾馆,交流国内外研究可拓学与创新方法的成果。这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从跟踪国外向引领外国转变。会议表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我国提出源头性的创新成果,中国也只有靠自己创立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才能不受制于人。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作为本次国际研讨会的名誉主席发来贺信:“热诚祝贺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学术大会顺利召开,圆满成功! ” 吴院士从2004年就在报纸上发表了对可拓学的高度评价: “这是一门原创学科,而且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是基础与应用的结合,……。中国能出这样的创新成果很好,我们不能老跟在外国人后面跑,……可拓工程树立了创新的榜样。 ” ” 李幼平院士在致辞中说: “2004年 , 我有幸同吴文俊老师一起,主持对蔡文教授等人的可拓学研究鉴定工作。时过9年,可拓学研究又有许多可喜的进展,我可以更有把握重申当年的评语:‘蔡文教授等人已经建立一门横跨哲学、数学与工程的新学科——可拓学,它是一门由我国科学家自己建立的、具有深远价值的原创性学科’。当时,我还转达了吴文俊院士的意见—— ‘要支持和保护中国学者的自主创新,如果认为这个学科是有道理的,为什么不支持?’ 前年,可拓学获得‘首届吴文俊智能科学技术奖’创新一等奖,这是对这门学科的正确评价。 ” 日本模糊数学专家 Takeshi Yamakawa 教授致辞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郝志峰教授代表广东工业大学对会议的召开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界由于受 “重跟踪,轻原创;重应用,轻理论 ” 的影响,本土的科学技术跟踪外国的多,很少有原创性的理论研究成果。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向新的深度推进 , 在许多领域 , 现有的数学工具无法描述和演绎相继出现的复杂问题 , 这给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课题。我国学者蔡文研究员带领创新团队,30年如一日,瞄准世界科学殿堂的“无人区 ” ,研究新理论和新方法,使看似“不可解 ” 的矛盾问题转变为“可解 ” 的问题,创立了可拓学,在国际学术界独树一帜。 据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 ” 学术委员会主席、广东工业大学可拓学与创新方法研究所所长杨春燕研究员介绍,1983年,中国《科学探索学报》发表了本次国际会议主席、可拓学创立者蔡文研究员的论文“可拓集合和不相容问题 ” ,探讨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目标是利用计算机帮助人类处理矛盾问题,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30 年来,国内外一大批学者逐步聚拢,研究实现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的基础工作,建设了这门新学科—可拓学。 可拓学是用形式化模型研究事物拓展的可能性和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并用于解决矛盾问题的科学。它 是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的基础,是沟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为了解决矛盾问题,它对数学、系统论、逻辑理论和方法论作了六方面的拓展。 目前,可拓学的成果被成功应用于多个领域,受到了学术界普遍认可。不少国外大学和欧美地区研究机构开始参与研究和应用可拓学。2012年起,美国、罗马尼亚、印度等外籍教授分三期到广州广东工业大学可拓学与创新方法研究所参加了“可拓学国 际研究学者班 ” ,学习与研究可拓学。 英文版专著《 Extenics: Theory, Method and Application 》(可拓学:理论、方法与应用)已于今年3月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和美国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并作为可拓学国际研究学者的教材,受到广泛青睐。 大会上,中国蔡文研究员作“可拓学的科学意义和未来发展 ” 的报告、杨春燕研究员作“可拓创新方 法 ” 的报告、美国 Florentin Smarandache 教授作 “ 高维的关联函数计算公式 ” 的报告、罗马尼亚 Luige Vladareanu 教授作 “ 可拓学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 ” 的报告、印 度 Ramesh Choudhary 教授作 “ 利用可拓学解决认知和计算问题 ” 的报告、中国赵燕伟教授作 “ 可拓设计理论与方法 ” 的报告。欧洲 Triz 学会主席、德国 T.H.J. Vaneker 教授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十年来 ETRIA 会议的创新研究工作。顾基发研究员阐述了智慧理论和可拓学的关系,认为可拓学学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符合他提出的智慧的 CADPOM 模型结构。汪培庄教授介绍了他对可拓学的认识,认为可拓学是迎接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有力的学科。本次会议还分组交流 了一批国内外可拓学研究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可拓论的研究进展、可拓创新方法的应用推广和其他创新方法的研究。 本次会议同时庆祝可拓学创立30周年。30年来,可拓学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支持可拓学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达到59项,科学出版社等相继出版了可拓学专著15部(包括可拓学丛书),国内外应用可拓学成果的著作、教材和论文集35部 , 有关可拓学的国内期刊论文3000余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900余篇。这些论文、专著和项目构建了可拓学的理论体系——可拓论和方法体系—可拓创新方法。可拓学研究者还开展了可拓学的应用研究——可拓工程,包括可拓策略生成、可拓数据挖掘、可拓设计、可拓控制、可拓检测、管理可拓工程等,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十分活跃,申请了一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30 年来,可拓学的研究已经从一个人发展为一支国内外研究队伍,从一篇文章发展成一门新学科,从中国发展到世界。这是一门哲学、数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学科,从应用范围看,它与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一样,是一门应用范围广泛的横断学科。 30 年来,可拓学逐步发展到世界各地。美国、印度、德国、罗马尼亚、委内瑞拉、日本等国学者积极参与研究,形成国际可拓学科学共同体,他们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开展了可拓学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 作为本次会议的成果,美国 Florentin Smarandache 教授代表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宣读了“可拓学宣言 ” 。 由于各国参加可拓学研究的学者日益增加,为了广泛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会议决定成立“国际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学会筹备委员会 ” ,筹备于 2015 年成立“国际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学会 ” ,由可拓学创立者蔡文研究员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美国 Florentin Smarandache 教授和罗马尼亚 Luige Vladareanu 教授担任筹备委员会副主任 。会议同时决定成立“国际可拓学学报筹办委员会 ” ,筹备出版国际性的学报,由蔡文研究员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印度 Akhilesh Upadhyay 教授、美国 Jeffrey YL Forrest 教授和罗马尼亚 Adrian Olaru 教授 担任筹备委员会副主任。会议还确定 2015 年召开“第 2 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大会 ” 。 会议期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召开了第 13 届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进行了专业委员会组织机构调整,决定由杨春燕研究员担任专业委员会主任,蔡文研究员任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陈文伟教授任荣誉副主任,刘巍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并讨论了专业委员会今后的工作。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对可拓学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推广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可拓学更加成熟,走进世界科学殿堂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个人分类: 可拓学最新学术交流|10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原创学科可拓学举行首届国际会议
anley 2013-8-19 21:40
中国原创学科可拓学举行首届国际会议 2013 年 08 月 19 日 09:46 来源: 《中国科学报》 手机看新闻 8 月16日 ~18日,首届可拓学与创新国际研讨会暨可拓学创立30周年庆典在京召开。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等国的专家学者近20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据该研讨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广东工业大学可拓学与创新方法研究所所长杨春燕介绍,可拓学于1983年由广东工业大学教授蔡文等学者发起创立,是用形式化模型研究事物拓展的可能性和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并用于解决矛盾问题的科学。(孙爱民)
个人分类: 可拓学最新学术交流|96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0826第5届可降解金属国际会议程序册
郑玉峰 2013-8-15 23:32
5th BIOMETAL 2013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degradable Metal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 Program Chairmen: Prof. Diego Mantovani, Laval University, Canada Prof. Frank Witte, Universittsmedizin Berlin, Berlin, Germany, Germany Prof. Yufeng Zheng, Peking University, China Prof. Mark Staiger, 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New Zealand 下面的图片不知道为什么不清楚,请点击下载pdf文件阅读: Travel Information and Final Program 14.8.13.pdf
3969 次阅读|0 个评论
Biomarker 2013 Youhe Gao simplified version.wmv
youhegao 2013-8-15 14:16
没想到就因为 biomarker 和 biomaker 长得有点像,就没有按时拿到签证,以至于没法参加会议做报告。 倒是也不是坏事。做了一个更简单版的 PPT ,加上几句简单的解释,文件不太大居然能 Email 传给参加姊妹会议的李教授和会议的工作人员,按时在会上放了一下。李教授非常认真负责,还给照了几张像。实在感谢! 早知道可以这样参会,何必去申请批件,去使馆,买机票,订旅馆,倒时差,花钱费事儿,以后也没准儿都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参加国际会议了。把带声的PPT放在这儿,大家没事儿听了给个批评指正。 临时请同学帮忙做的,自己录音时讲得也匆忙点,都没有自己听过,好像还出了些错。好在无伤大雅,无所谓了。 吃一堑长一智。 Biomarker 2013 Youhe Gao simplified version.wmv
2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四届可降解金属国际会议special issue快出炉了!-推荐一个文章
郑玉峰 2013-8-12 15:44
在ActaBiomaterialia的在线出版上,可以看到frank和Diego的介绍文章刚刚在线,应该下一期就是第四届可降解金属国际会议的special issue,因为大部分研究文章都已经在今年2月份开始陆续堆积在那,等待出版。 这里想分享的文章是个调查问卷,去年的时候分组讨论,并请大家投票的结果。关于在未来制定可降解金属的国际标准时候需要考虑的要点,包括材料制造、材料筛选试验和全器械表现测试三个部分。 Witte, F., Mantovani, D., 1st Minimum Consensus Meeting on Standardization in Biodegradable Metals, Acta Biomaterialia (2013), doi: http://dx.doi.org/10.1016/j.actbio.2013.08.007 大家的集中意见如下: 大家投票的结果总结如下: 研讨会现场
32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去加拿大蒙特利尔参加第19届复合材料国际会议归来
热度 2 jyx123321 2013-8-8 11:04
在7月26日,我和我的两名研究生LP、SXC从北京乘机飞往多伦多,再飞往蒙特利尔,参加第19届复合材料国际会议(ICCM19)。在8月3日,我们一行三人经多伦多回北京,再坐高铁回济南。 这次会议,收获特别大!ICCM19组织得特别好,参会人员都比较认真,整整四天半的报告,就我听的报告而言,仅仅发现了有一个人没能去做报告。即使是最后的半天报告(组委会不再提供午餐),每个分会场还是有相当一批听众(不是被拉来充数的志愿者)、讨论活跃。 我们师生三人都做了演讲。由于精心做了准备,看得出来报告内容的确被大家普遍理解了,不足之处是在回答问题阶段,我们的英语听力水平有限,影响了交流。特别要指出的是,LP同学在第一天会议的下午就做报告,展讲了我们在纤维复合材料固化变形方面的研究结果,很是得到听众的热烈反映,要与之讨论的人员很多,在会后还受到英国某著名大学的研究人员的热烈邀请,希望LP同学能去他们课题组读博士或者与我们课题组联合培养!相比而言,我们在纤维复合材料冲击损伤方面的两个报告则反映一般。You can, me too的研究是很难获得听众的热烈反映的!这对我们也是一个警醒和启示!既有非常明确的工程应用价值,又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和鲜明特色,远比You can, me too的研究强得多!如何定位我们课题组的纤维复合材料冲击损伤研究,形成独到之处和鲜明特色,是我和SXC同学以及QP博士要认真考虑的事!谋则立,我本人还是很有信心做好这个课题的,毕竟我们课题组在这个方向上积累深厚,在此基础上找到突破口、形成特色是可行的! 蒙特利尔的自然环境很美,社会环境也很好!基本看不到??、??、???,但是整个秩序特别好,人很自觉!大家都自觉按照规矩来,其实人人都方便和受益! 在后年的ICCM20会议,将在哥本哈根开!一定要去参加这个会议,并游览这个仰慕已久的学术圣地!
个人分类: 未分类|471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Computer Vision & MultiMedia 相关国际会议汇总
hailuo0112 2013-8-5 16:57
本人经过搜索,将罗列出 Computer Vision MultiMedia相关的国际会议以及其简单介绍,同时给出2013的官网地址。(三大会议排除 ICCV CVPR ECCV,人所周知了,其实大家发文章不用盯着三大会议,下面罗列出来的会议也不乏很多好会议) 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ICIP) 这个会议也是大家比较熟知的,图像,视觉,多媒体方向的研究都可以投。 http://www.ieeeicip.org/ 2.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and Expo(ICME) 这个会议主要针对多媒体方向,还不错。 http://www.icme2013.org/index.php 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ICASSP) 这个会议也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投稿范围很大。 http://www.icassp2013.com/ 4. IEEE Asian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ACPR) 这个会议是去年才开办(就在CAS.IA),今年第二次,希望大家踊跃投稿。 http://www.am.sanken.osaka-u.ac.jp/ACPR2013/index.html 5.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AAI) 这个是一个组织,旗下很多会议,听说比较难中,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 http://www.aaai.org/home.html 6.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Retrieval(ICMR) 这个会议应该是和多媒体相关的,具体自己看看官网吧,应该是不错的会议。 http://icmr2013.org/ 7. IARI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on Advances in Multimedia(MMEDIA) 首先IARIA is short for International Academy, Research,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 它旗下有很多会议,这个是其中一个,不知道这个会议如何。 http://www.iaria.org/ http://www.iaria.org/conferences2013/MMEDIA13.html 8. IAP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Vision Applications(IAPR MVA) 首先 IAPR is short for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attern Recognition. IAPR这个组织不错,里面有相当多的相关会议,官网很详细。这个会议不知道怎么样,自己去看看官网吧。 http://iapr.org/index.php http://www.mva-org.jp/mva2013/ 9. FTR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and Ubiquitous Engineering(MUE) 首先FTRA is short for Future Technology Research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会议不知道怎么样,自己去看看官网吧。 http://www.ftrai.org/ http://www.ftrai.org/mue2013/index.html 10.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ontent-Based Mutimidia Indexing(CBMI) 这个研讨会高度和多媒体标记有关,多媒体方向的还是可以关注一下。 http://cbmi2013.mik.uni-pannon.hu/ 11. AIM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Analysis and Recognition(ICIAR) AIMI is short for Association for Image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不知道这个组织影响力怎么样,会议看起来不错。 http://aimiconf.org/aimi/index.html http://www.iciar.uwaterloo.ca/iciar13/ 12. IAPR Scandinavian Conference on Image Analysis(SCIA) 坑爹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都要搞个会议...不知道接不接受我们亚洲的... http://hatutus.org/scia2013/ 13. IEEE China Summit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ChinaSIP) 在中国的会议,要顶一下。 http://www.chinasip2013.org/ 14. E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gnal and Image Processing(CSIP) EII = Engineeriing Information Institute. 不清楚这个组织的影响力,有兴趣的自己去看看。 http://www.engii.org/ http://www.engii.org/workshop/csip2013july/ 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System(ICVS) 不知道情况,自己去看看吧。 http://workshops.acin.tuwien.ac.at/ICVS/index.html 16. IASE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and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MHCI) IASET =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不清楚情况。 http://mhci2013.international-aset.com/index.html 17. ACM Intern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on Computer Grahpics and Interactive Techniques(SIGGRAPH) 这个不多说了,很NB.... http://s2013.siggraph.org/ 1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gnal Processing and Multimedia Applications(SIGMAP) 这个看起来很不错,发起的组织很多,可以去尝试一下。 http://www.sigmap.icete.org/ 19. ACM SIGM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net Multimedia Computing and Service(ICIMCS) 这个会议好像都是在中国举行的,主要是大数据,多媒体相关。ACM SIGMM = ACM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Multimedia。这个组织影响力还是不错的,旗下很多多媒体的会议。 http://www.sigmm.org/ http://icimcs2013.org/ 2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alysis of Images and Patterns(CAIP) 这个会议由IAPR、Springer批准的,应该档次还行,可以关注一下。 http://www.cs.york.ac.uk/cvpr/caip2013/ 21.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ng and Analysis(ISPA) IEEE的,还是可以关注一下。 http://www.isispa.org/ 22. British Machine Vision Conference (BMVC) 很高档次的视觉会议,不过非British地区的文章好像据说很难被接受。 http://bmvc2013.bristol.ac.uk/ 2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Analysis and Processing(ICIAP) 也是IAPR下面的会议,看样子不错,已经举办了很多次了。 http://www.iciap2013-naples.org/ 24.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ultimedia Signal Processing(MMSP) 多媒体的可以关注一下。 http://www.mmsp2013.org/ 2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gnal Image Processing Applications(ICSIPA) 在马来西亚。才举办三届,不知道好不好,可以看看。 http://spsocmalaysia.org/icsipa2013/ 26.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ACM MM) 不多说,MM的顶级会议之一。 http://acmmm13.org/ 27.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NIPS) 很牛的会议,好文章很多。 http://nips.cc/ 大概就这些了,详细的资料自己去看会议的主页。开会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在欧洲,北美,东亚,想去旅游的先选好地点,然后再看那里有啥会议....只要导师给钱,什么都好说,^_^。 同时发现了几个Summer School: http://svg.dmi.unict.it/icvss2013/application.htm 这个好像很不错的样子,主要是视觉方面的。在意大利,要很多钱...欧元...有钱的可以去。 http://personalpages.manchester.ac.uk/staff/carole.j.twining/bmva/ 这个在英国,没有第一个好吧?有点酱油的嫌疑。 http://www.ipam.ucla.edu/secure/gssupload.aspx 这个也很牛,UCLA的,不过不是每次的主题都对号,自己看看情况再选择。
个人分类: 期刊会议|6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期图书情报领域国际会议相关信息(个人总结2)
guowenjiao 2013-7-30 16:02
会议名称 召开日期 地点 投稿截止日期 URL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Engineering and Ontology Development 2013 年 9 月 19 日~ 22 日 阿尔加维(葡萄牙) 2013 年 6 月 24 日 http://www.keod.ic3k.org/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2013 年 9 月 19 日~ 22 日 阿尔加维(葡萄牙) 2013 年 6 月 24 日 http://www.kdir.ic3k.or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 ICIVTA 2013 年 11 月 14 日~ 15 日 威尼斯 2013 年 8 月 31 日 http://www.waset.org/conferences/2013/venice/icivta/index.php IVAPP 2014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014 年 1 月 5 日~ 8 日 里斯本 2013 年 9 月 11 日 http://www.wikicfp.com/cfp/servlet/event.showcfp?eventid=30803copyownerid=7812 19th ACM SIGKDD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2013 年 8 月 11 日~ 14 日 芝加哥 2013 年 2 月 22 日 http://www.kdd.org/kdd2013/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Web-based Applications Services 2013 年 12 月 2 日~ 4 日 维也纳(奥地利) 2013 年 7 月 15 日 http://www.iiwas.org/conferences/iiwas2013/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xtending Database Technology 2014 年 3 月 24 日~ 28 日 雅典 2013 年 10 月 22 日 http://www.edbticdt2014.gr/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 Information , and Creativity Support Systems 2013 年 11 月 7 日~ 9 日 克拉科夫(波兰) 2013 年 6 月 30 日 http://www.kicss2013.ipbf.eu/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g Data 2013 年 10 月 6 日~ 9 日 圣克拉拉(美国) 2013 年 6 月 23 日 http://www.ischool.drexel.edu/bigdata/bigdata2013/callforpaper.htm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 ICIKM 2014 年 2 月 27 日~ 28 日 巴塞罗那 2013 年 10 月 31 日 http://www.waset.org/conferences/2014/barcelona/icikm/index.php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 Proces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2014 年 3 月 23 日~ 27 日 巴塞罗那 2013 年 10 月 28 日 http://www.iaria.org/conferences2014/eKNOW14.html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Databases , Knowledge , and Data Applications 2014 年 4 月 20 日~ 24 日 夏蒙尼(法国) 2013 年 11 月 28 日 http://www.iaria.org/conferences2014/DBKDA14.html IEEE 11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Informatics 2013 年 9 月 26 日~ 28 日 苏博蒂察(塞尔维亚) 2013 年 8 月 12 日 http://conf.uni-obuda.hu/sisy2013/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and Smart Technologies 2014 年 1 月 30 日 ~ 31 日 泰国 2013 年 10 月 15 日 http://www.kst-thailand.org/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3 年 7 月 8 日 ~ 10 日 俄斯特拉发(捷克) 2013 年 6 月 17 日 http://sdiwc.net/conferences/2013/dictap2013/ 19th Americas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2013 年 8 月 15 日 ~ 17 日 芝加哥 2013 年 2 月 22 日 http://amcis2013.aisnet.org/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ealthcare Informatics 2013 年 9 月 9 日 ~ 11 日 费城 2013 年 2 月 20 日 http://www.ischool.drexel.edu/ICHI2013/ 11th Australasian Data Mining Conference 2013 年 11 月 13 日 ~ 15 日 堪培拉(澳大利亚) 2013 年 7 月 15 日 http://ausdm13.togaware.com/ 7th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Search and Data Mining 2014 年 2 月 24 日 ~ 28 日 纽约 2013 年 8 月 26 日 http://www.wsdm-conference.org/2014/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trics: Theory , Applications and Systems 2013 年 9 月 29 日 ~ 10 月 2 日 华盛顿 2013 年 5 月 6 日 http://www.btas2013.org/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Data Mining 2014 年 9 月 9 日 ~ 12 日 奥兰多 2014 年 6 月 15 日 http://www.ieee-ssci.org/CIDM.html 1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Reuse and Integration 2013 年 8 月 14 日 ~ 16 日 旧金山 2013 年 5 月 20 日 http://www.sis.pitt.edu/~iri2013/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2013 年 10 月 28 日 ~ 30 日 普吉岛(泰国) 2013 年 7 月 12 日 http://saki.siit.tu.ac.th/snlp2013/ 17th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Natural Language Learning 2013 年 8 月 8 日 ~ 9 日 索菲亚(保加利亚) 2013 年 4 月 17 日 http://www.wikicfp.com/cfp/servlet/event.showcfp?eventid=27672copyownerid=2 Conference on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2013 年 10 月 18 日 ~ 21 日 西雅图 2013 年 7 月 5 日 http://hum.csse.unimelb.edu.au/emnlp2013/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Fusion 2013 年 7 月 9 日 ~ 12 日 伊斯坦布尔(土耳其) 2013 年 3 月 15 日 http://www.fusion2013.org/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4 年 10 月 26 日 ~ 29 日 墨尔本(澳大利亚) 2014 年 4 月 6 日 http://www.isita.ieice.org/2014/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n Bioinformatics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y 2014 年 5 月 21 日 ~ 24 日 希尔顿夏威夷海滩度假村 2013 年 11 月 15 日 http://web.mst.edu/~cornss/CIBCB2014/ 15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Health Networking , Application Services 2013 年 10 月 9 日 ~ 12 日 里斯本(葡萄牙) 2013 年 5 月 20 日 http://www.ieee-healthcom.org/2013/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omain Driven Data Mining 2013 年 12 月 8 日 ~ 11 日 达拉斯 2013 年 8 月 3 日 http://datamining.it.uts.edu.au/dddm/dddm13/ 7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Data Acquisition and Advanced Computing Systems: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2013 年 9 月 12 日 ~ 14 日 柏林 2013 年 3 月 18 日 http://idaacs.net/2013/ 8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3 年 9 月 10 日 ~ 12 日 伊斯兰堡(巴基斯坦) 2013 年 6 月 20 日 http://www.icdim.org/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and Informatics 2013 年 8 月 28 日 ~ 30 日 古晋(马来西亚) 2013 年 5 月 31 日 http://www.icociNaNs.net.my/icoci2013/home.asp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2013 年 12 月 14 日 ~ 15 日 峨眉山 2013 年 6 月 30 日 http://www.cis-lab.org/cis2013/index.php?About_CIS%26%23160%3B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Secured Transactions 2013 年 12 月 9 日 ~ 12 日 伦敦 2013 年 6 月 30 日 http://www.icitst.org/ 48th Annu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Systems 2014 年 3 月 19 日 ~ 21 日 普林斯顿大学 2014 年 1 月 3 日 http://ee-ciss.princeton.edu/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2013 年 12 月 1 日 ~ 3 日 成都 2013 年 7 月 10 日 http://www.icime.org/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mantics, Knowledge Grids 2013 年 10 月 3 日 ~ 4 日 北京 2013 年 7 月 3 日 http://www.knowledgegrid.net/SKG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Models, Methods and Algorithms 2014 年 3 月 3 日 ~ 6 日 法国 2013 年 9 月 19 日 http://www.bioinformatics.biostec.org/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ine 2013 年 12 月 18 日 ~ 21 日 上海 2013 年 8 月 5 日 http://bibm2013.tongji.edu.cn/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Applications of Digital Information and Web Technologies 2013 年 11 月 15 日 ~ 17 日 班加罗尔(印度) 2013 年 8 月 5 日 http://www.socio.org.uk/icadiwt/ IEEE Symposium on Large-Scale Data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2013 年 10 月 13 日 ~ 14 日 亚特兰大 2013 年 5 月 15 日 http://www.ldav.org/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3 年 12 月 21 日 ~ 23 日 库尔纳(孟加拉国) 2013 年 7 月 2 日 http://www.iccit.org.bd/2013/ 14th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cs 2013 年 11 月 19 日 ~ 21 日 布达佩斯 2013 年 8 月 12 日 http://conf.uni-obuda.hu/cinti2013/ 6th Information Retrieval Facility Conference 2013 年 10 月 7 日 ~ 9 日 利马索尔(塞浦路斯) 2013 年 6 月 14 日 http://cyprusconferences.org/irfc2013/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Theory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2013 年 9 月 29 日 ~ 10 月 2 日 哥本哈根 2013 年 5 月 1 日 http://ictir2013.org/ 9th Asia Information Retrieval Societies Conference 2013 年 12 月 9 日 ~ 11 日 新加坡 2013 年 6 月 23 日 http://www.colips.org/conference/airs2013/
58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期图书情报领域国际会议相关信息(个人总结1)
guowenjiao 2013-7-30 16:00
会议名称 召开日期 地点 投稿截止日期 URL 13th IFLA (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 Interlending Document Supply Conference 2013 年 10 月 16 日~ 18 日 北京 2013 年 3 月 5 日 http://ilds2013.calis.edu.cn/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grated Information , IC-ININFO 2013 年 9 月 5 日~ 9 日 布拉格(捷克) 2013 年 6 月 30 日 http://www.icininfo.net/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a Changing World 2013 年 9 月 4 日~ 6 日 利莫瑞克(爱尔兰) 2013 年 6 月 14 日 http://imcw2013.bilgiyonetimi.net/ The Twelf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Data Analysis , IDA 2013 2013 年 10 月 17 日~ 19 日 伦敦 2013 年 5 月 6 日 http://ida2013.org/ Associ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ALISE) Annual Conference 2014 年 1 月 21 日~ 24 日 费城 2013 年 7 月 15 日 http://www.alise.org/2014-conferenc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Digital Libraries , ICADL 2013 年 9 月 9 日~ 11 日 班加罗尔(印度) 2013 年 6 月 28 日 http://www.icadl2013.org.in/ 13th ACM/IEEE-CS Joint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 , JCDL 2013 年 7 月 22 日~ 26 日 印第安纳波利斯 2013 年 2 月 8 日 http://www.jcdl.org/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igital Libraries , TPDL 2013 年 9 月 22 日~ 26 日 瓦莱塔(马耳他) 2013 年 4 月 3 日 http://www.tpdl2013.info/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 2013 年 7 月 15 日~ 19 日 维也纳 2013 年 1 月 21 日 http://www.issi2013.org/ 7th Metadata and Semantics Research Conference 2013 年 11 月 19 日~ 22 日 塞萨洛尼基(希腊) 2013 年 6 月 20 日 http://mtsr2013.teithe.gr/ 79th IFLA Worl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Congress 2013 年 8 月 17 日~ 23 日 新加坡 2013 年 2 月 22 日 http://conference.ifla.org/ifla79 10th Northumbri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2013 年 7 月 22 日~ 25 日 约克(英格兰) 不详 http://www.york.ac.uk/about/departments/support-and-admin/information-directorate/events/northumbria-conference/ 7th International Evidence Base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 Conference 2013 年 7 月 15 日~ 18 日 萨斯卡通(加拿大) 不详 http://eblip7.library.usask.ca/#homepag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2013 年 11 月 2 日~ 3 日 迪拜 2013 年 7 月 15 日 http://www.wikicfp.com/cfp/servlet/event.showcfp?eventid=31156copyownerid=33993 Georgi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2013 年 8 月 23 日~ 24 日 萨凡纳 ( 美国 ) 2013 年 4 月 1 日 http://ceps.georgiasouthern.edu/conted/infolit.html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ception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3 年 8 月 19 日~ 22 日 哥本哈根 2013 年 3 月 1 日 http://www.iva.dk/english/colis8/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lational Biomedical Informatics , ICTBI 2013 年 9 月 20 日~ 22 日 江苏太仓 2013 年 4 月 30 日 http://ictbi.imed-cn.org/ictbi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2013 年 10 月 23 日~ 25 日 里斯本(葡萄牙) 2013 年 5 月 15 日 http://www.wikicfp.com/cfp/servlet/event.showcfp?eventid=30280copyownerid=49964 1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 2013 年 6 月 26 日~ 28 日 哈利法克斯(加拿大) 2013 年 3 月 15 日 https://www.ishimr2013.com/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dic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2014 年 4 月 2 日~ 4 日 佛罗伦萨 2013 年 12 月 15 日 http://www.poloprato.unifi.it/it/ricerca/ismict2014/home.html 1st ACI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3 年 8 月 31 日~ 9 月 4 日 松江市(日本) 2013 年 5 月 1 日 http://aai2013.iaiai.org/scit.html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2013 年 7 月 23 日~ 25 日 沈阳 2013 年 5 月 16 日 http://icnc-fskd.lntu.edu.cn/index.htm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Quality 2013 年 11 月 7 日~ 9 日 小石城(美国) 2013 年 7 月 1 日 http://www.iciq2013.or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Capture 2013 年 6 月 23 日~ 26 日 班夫(加拿大) 2013 年 2 月 15 日 http://events.kmi.open.ac.uk/kcap2013/ 14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2013 年 9 月 5 日~ 6 日 考纳斯(立陶宛) 2013 年 4 月 4 日 http://academic-conferences.org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 CIKM 2013 年 10 月 27 日~ 11 月 1 日 伯林格姆(美国) 2013 年 5 月 17 日 http://www.cikm2013.org/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 ICIKM 2013 年 7 月 20 日~ 21 日 成都 2013 年 6 月 15 日 http://www.icikm.or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yber-enabled distributed comput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2013 年 10 月 10 日~ 12 日 北京 2013 年 6 月 14 日 http://www.cyberc.org/ 4th Workshop on Analysis and Retrieval of Tracked Events and Motion in Imagery Streams 2013 年 10 月 21 日 巴塞罗那 2013 年 7 月 1 日 http://www.artemis2013.tuc.gr/ 36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dversarial Information Retrieval on the Web 2013 年 7 月 28 日~ 8 月 1 日 都柏林 不详 http://sigir2013.ie/ Six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xploiting Semantic Annotations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2013 年 10 月 28 日 旧金山 2013 年 6 月 21 日 http://staff.science.uva.nl/~kamps/esair13/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Retrieval , ICMR 2014 年 4 月 1 日~ 5 日 格拉斯哥(苏格兰) 2013 年 11 月 2 日 http://www.icmr2014.org/ UK Workshop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 UKCI 2013 年 9 月 9 日~ 11 日 吉尔福德 2013 年 5 月 30 日 http://ukci2013.cs.surrey.ac.uk/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mantic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2013 年 8 月 28 日~ 29 日 雪兰莪(马来西亚) 2013 年 4 月 1 日 http://www.ftsm.ukm.my/stair13/ IEEE World Congress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2014 年 7 月 28 日~ 29 日 北京 2014 年 4 月 1 日 http://www.ieee.org/conferences_events/conferences/conferencedetails/index.html?Conf_ID=20905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ealth Informatics and Bioinformatics 2013 年 9 月 25 日~ 27 日 安卡拉(土耳其) 2013 年 5 月 13 日 http://2013.hibit.org.tr/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Communications 2014 年 3 月 18 日~ 20 日 吉隆坡 2014 年 1 月 20 日 http://sdiwc.net/conferences/2014/icdipc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Language Processing , IALP 2013 年 8 月 17 日~ 19 日 乌鲁木齐 2013 年 5 月 17 日 http://www.colips.org/conference/ialp2013/
6537 次阅读|0 个评论
智能健康国际会议将于8月3-4日在北京翠宫饭店召开,欢迎参加!
热度 3 王飞跃 2013-7-30 10:44
智能健康国际会议(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Smart Health ) 将于2013年 8 月 3-4 日 在北京翠宫饭店召开,欢迎大家参加! 2013 年度的智能健康国际会议(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Smart Health )将于 2013 年 8 月 3-4 日在北京翠宫饭店三层凝晖厅召开。本年度的智能健康国际会议旨在为中国地区的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公共健康以及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一个与国际知名专家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 在会议期间,我们将邀请大数据和语义网方面的国际著名学者 Jim Hendler 教授 (Fellow of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British Computer Society, IEEE 以及 AAAS) 以及智能健康方面的国际著名教授 Hsinchun Chen ( Fellow of IEEE and AAAS ) 等做主题报告。这些国际顶级学者将详细阐述他们在大数据和智能健康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潜在的研究方向予以深入讨论。与此同时,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位研究者也将带来他们在智能健康方面的研究成果。相信此次会议一定会为我们带来很多新想法和新思路 。关于智能健康国际会议方面更为详细的信息,请您参阅我们的会议网站: http://ai.arizona.edu/ihic2013/ 。 欢迎各位踊跃报名参加,报名邮箱是: icsh2013@163.com 。
15424 次阅读|5 个评论
智能健康国际会议将于8月3-4日在北京翠宫饭店召开,欢迎踊跃报名
xlzheng 2013-7-25 17:20
2013 年度的智能健康国际会议(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Smart Health )将与人工智能国际顶级学术会议 ——IJCAI (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一起于 2013 年 8 月 3-4 日在北京召开,其旨在为中国地区的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公共健康以及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一个与国际知名专家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 在2013年度的智能健康国际会议期间,我们将邀请大数据和语义网方面的国际著名学者 Jim Hendler 教授 (Fellow of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British Computer Society, IEEE 以及 AAAS) 以及智能健康方面的国际著名教授 Hsinchun Chen ( Fellow of IEEE and AAAS ) 等做主题报告。这些国际顶级学者将详细阐述他们在大数据和智能健康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潜在的研究方向予以深入讨论。会议召开地点在:北京翠宫饭店凝晖厅。 关于智能健康国际会议方面更为详细的信息,请参阅我们的会议网站: http://ai.arizona.edu/ihic2013/ 。会议报名邮箱是: icsh2013@163.com 。欢迎各位踊跃参加!
30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会议论文集格式
laifly 2013-7-25 00:46
最近忙毕业论文,还是蛮有收获的,现在看英文文献水平比寒假提高不少,翻译水平也有点提高,画图技能也大幅度提升。cnki的e-learning软件在使用中有更深的体会,有些小问题直接反馈软件技术部,得到解答,也有不少收获。只是这个软件不太支持外文。虽然cnki的学术搜索可以导入部分文献,但大部分要自己新建题录。在写开题报告的时候,我引用的文献太多,最后导致我修改一次内容,在参考文献顺序调整上,就要折腾3个多小时。所以这次运用文献管理软件,希望在不断修改内容的时候,可以省点事情。 在看外文,引用参考文献的时候,对会议论文还是有点不太懂,所以特别学习下会议论文格式。 会议论文集: 序号 作者.题名.见:(In:)主编.(,eds.)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页-止页 1. 张全福,王里青.“百家争鸣”与理工科学报编辑工作 .见:郑福寿主编.学报编论丛:第2集.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1-4 2. Dupont B.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in severe combined inmunodeficiency .In:White H J,Smith R,eds.Proc. of the 3rd Annual Meeting of Int Soc for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ISEH).Houston:ISEH,1974.44-46 ​
个人分类: 学习心得|11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2013哈尔滨管理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有感。
beautyling 2013-7-23 16:04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7月17-19日的哈尔滨管理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在此次会议之旅中,还是有不少收获的。 1、此次会议从1993-2013共20年,历史悠久,去年在意大利举行,而且哈工大的老师年年参加,而且此会议在国际上认可度比较高。今年邀请了MISQ的主编参会。 2、哈工大的老师英文都很好,博士生的素质也非常不错。 3、在此次会议上,做演讲的大多数论文都是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看来这种方法在国际期刊上仍然是主流方向。 4、英语太重要了,英国留学的底子快没了。回家好好学英语去。有拿些大拿可以推荐一些英语的资料。
3430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二十届气体放电及其应用国际会议征稿-法国奥尔良
热度 1 xiaguangqing 2013-7-17 09:31
 Dear Colleagues, the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as Discharg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will be held in Orléans from July 6 to July 11, 2014. The abstract submission is now open. Please follow the instructions given on the conference website and submit your contribution before October 15. The list of Invited Speakers is available here For any other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GD2014 website http://gd2014.sciencesconf.org/ or contact us at gd2014@sciencesconf.org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you in Orléans next year. The Local Organizing Committee Dunpin Hong, Chair of GD2014 Maxime Mikikian, Secretary Jean-Marc Bauchire, Program Chair Hervé Rabat, Coordinator It is a great pleasure to invite you to take part in the 20 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as Discharg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 which is to be held in Orleans, France, and exceptionally in July (from 6th to 11th) instead of September. We are confident that this conference, like previous editions, will be a forum of discussion for our community. All aspects of electrical discharges will be explored from advanced models to emerging applications . We expect that new challenges and recent breakthroughs in this field will be presented during this conference. We will update this website with lots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nference, as well as practical information about travel and accommodation. If you need additional information, do not hesitate to contact us at gd2014@sciencesconf.org .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welcoming you together with your guests in Orleans in July 2014. We hope you will enjoy the scientific presentations and the atmosphere of our city along the royal Loire River. Local Organizing Committee Dunpin HONG (Chairman), Maxime MIKIKIAN, Jean-Marc BAUCHIRE, Hervé RABAT 
4148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型国际会议PK小型国际会议的亲身体会
热度 7 yuhailiang 2013-7-13 14:41
大型国际会议 PK 小型国际会议的亲身体会 喻海良, 2013-7-13 昨天回到了澳大利亚,这一次在国内一共度过了三个多礼拜。作为本次回国的主要目的,参加两个重量型国际会议,让我收获良多。 参加的第一个国际会议是国际断裂大会(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acture ),会议日程为 6 月 16 日至 6 月 21 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本届大会主席为清华大学余寿文教授。来自世界 40 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是我近些年来参加的规模最大的一个专业会议。 参加的第二个国际会议是 NUMIFORM (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umerical Methods in Industrial Forming Processes ),会议日程为 7 月 6 日至 7 月 10 日,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召开,本届大会主席为金属研究所 张士宏 研究员和东北大学刘相华教授。来自世界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200 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相对于前者,这是一个典型的小型专业化国际会议。 在参加这两个国际会议过程中,均有一些朋友因为我在科学网上写博客而认出我,由此可见,科学网的影响力不小,特别是在年轻学者中得影响力日渐扩大。由于在国内终日忙的喘不过气,这段时间写博客较少。也因此,今天特意写写我参加这两个国际会议的真实感受。 1 )开幕式的场面不一样。 国际断裂大会的开幕式相对比较隆重,安排了较长时间。期间,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申维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国际断裂学会主席 Alberto Carpinteri ,本届大会主席余寿文,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胡海岩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除此之外,还有一小段文艺表演。相对而言, NUMIFORM 的开幕式相对简单一些,大会主席张士宏老师和金属研究所所长杨锐研究员进行了欢迎致辞,然后紧接着就是大会 keynote 。 2 )大型会议上出席的“名人”较多。 参加国际断裂大会时,经常感到强烈的外部压力。出席这个会议的知名教授不少,如 J 积分的提出者、哈佛大学 J. R. Rice 教授, Paris 公式的提出人、华盛顿大学路易斯分校 Paul C. Paris 教授, HRR 场的提出者之一、哈佛大学 John W. Hutchinson 教授,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前任主席、卡内基梅隆大学 Subra Suresh 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哈佛大学锁志刚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布朗大学高华健教授,澳大利亚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悉尼大学 Yiu-Wing Mai 教授等。听这些人的报告,基本上每一个人都有 NS ,真感觉到阵阵压力,差距太大。相反,在 NUMIFORM 会议上,这些学者的工作我熟悉很多,相比较而言,就自信很多了。当然,在国际断裂会议上得那些知名人物,由于有几分不自信,都不敢和他们进行交流。相反,在 NUMIFORM 会议上,就更容易结识那些知名教授了。另外,由于 NUMIFORM 会议相对而言更加专业化,也因此,里面的不少教授都是我耳熟能详的人,而且,里面有不少教授曾经在多个国际会议上见过。 3 )分会场出席人数差别大。 几乎所有国际会议的大会 keynote 是不缺乏听众的,然而,到了分会场就可能不一样了。现在我已经大大小小参加了几十次国际会议,但每一次都会为自己所在的会场担心,害怕做报告的时候除了我自己就只有分会场主席了。在国际断裂大会中,由于安排了好几十个分会场,同时会议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旁边就是鸟巢、水立方、奥体公园,不远还有众多的旅游场所,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数越来越少,有时候一个分会场里面也就几个人。相反,在 NUMIFORM 会议中,这种担心就相对好很多。大会规模相对较小,安排的分会场也就少了很多。所以,我所去过的分会场,基本上都有 10 个以上的听众。 4 )都学到很多好的思想。 参加这两个国际会议,一方面是为了介绍自己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学习一些好的思想,掌握一些近期本领域内的重要发展趋势。而后者对于完善我自己今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参加这两个国际会议,很幸运,都有所收获,希望听来的这些知识,对我的工作有所帮助。 …… 时间总是匆匆,这一次回国,做了三次学术报告,担任了一次分会场主席,都为我的 CV 增加了隆重的一笔。现在,又回到了卧龙岗。再过 20 天,我还将前往美国夏威夷参加 PRICM-8 国际会议,不知道又将能见到哪些熟悉的朋友,学习哪些新的信息。期待!
12646 次阅读|12 个评论
NUMIFORM2013完成所有会议日程,顺利结束!
热度 1 ZhangSH62 2013-7-10 22:44
NUMIFORM2013会议今天完成了技术参观和旅游观光两项最后日程,可以宣告NUMIFORM2013顺利结束! 技术参观是免费的,原有报名22人,早晨突然来了40多人,数量增加一倍,只好临时增加车辆,还好解决了问题。旅游观光是另外收费,有旅行社安排。原有报名近20人,临时增加了几人,早晨出发时共有20多人。这两项活动都很顺利,我们终于完成了任务。 这次会议锻炼了队伍,秘书处人员更加成熟,志愿者们表现出了很好的素质,获得了好评,为金属所争得了荣誉。 谢谢所有做出贡献的人! 执委会成员会后聚餐 志愿者在做准备工作 Poster 讨论
3261 次阅读|2 个评论
“ISMANAM”二十年
热度 5 jianxu 2013-7-10 09:56
2013 年 6 月 30 日 -7 月 4 日,第二十届亚稳态、非晶态与纳米结构材料国际会议( 2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tastable, Amorphous and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简称 ISMANAM ) ” 在意大利都灵召开。 会上与该圈子里的老朋友们再次聚首,比较突出的感觉就是时间过得太快。 1994 年初次创办这个系列会议的那批人现在均已年过 65 岁,已经几近或者已经达到了退休的年龄。这个会议每年都能够比较火地办下去,一方面说明会议的组织者们组织的好,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个圈子的研究的确颇有活力。 这个圈子的主要研究内容在九十年代初主唱机械合金化( MA ),后来块体金属玻璃( BMG )成为主流(一直到几天)。今后的去向如何?尚不明朗。从这次会议上看,储氢合金、纳米多孔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的比例多了一些。 精彩的报告仍然是几个老牌劲旅。像以往一样,参会者主要来自欧洲。国内的来的不多,包括浙大、大连理工、北航、华科、北工大,不到十家。美国来的也不多。尽管如此,会议还是有 400 来人,每天大会报告后,分成 4 个分会场(前三天)。 这个季节的都灵,早晚凉爽。空气清新。城市很小,古老的街道与建筑很有特色。意大利人以浪漫,会休闲闻名。在吃上很有讲究,且不说意大利面条和比萨饼,咖啡、冰激凌、甜点、带汽儿的葡萄酒等都很有特色。晚上日落得很晚,人们坐在广场或小街上享受着晚餐,喝着啤酒、葡萄酒,美滋滋的。每天都在十一二点后才休息。在夏日里来到这里,与国内的氛围形成鲜明的对照。 :):) 明年的会议安排在墨西哥。 相关链接 莫斯科 “ISMANAM 2012” 会议片花 “ISMANAM 2010 ”花絮 祝贺“ISMANAM 2009 ” 举办成功! Maratea 可生物降解金属研讨会 夏末米兰行 会场外的标记。 分会场之一。很有意思的是,报告人坐着演讲。 耶鲁大学的施罗德教授,在星期四上午作大会报告。 会议就地在会场解决简便的午餐。 会议的Logo,都灵的电影博物馆箭塔。
个人分类: 海外见闻|10862 次阅读|12 个评论
NUMIFORM'2013完成全部学术交流日程
热度 2 ZhangSH62 2013-7-9 20:30
NUMIFORM‘2013国际会议已经完成所有论文交流日程,按原程序计划最后一个session于下午16:50结束。会议可以说远超过预期,非常成功! 目前只有企业参观和会后旅游明天进行。沈阳天气基本还给面子,今天之前天气很好,温度在23-33C之间。今天上午开始下大雨,8、9点钟一度达到暴雨级别。全天还好,基本在小雨、阵雨之间,温度下降,凉爽多了。 这次会议秘书处与志愿者表现很好,受到很多参会专家赞扬。很多海外学者感到,国内也可以办出很好的国际会议,会议质量甚至超过了美国的学术会议,IMR是个学术环境优秀的地方。 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了。
3296 次阅读|4 个评论
[微博]NUMIFORM2013程序过半,完成主要任务
热度 1 ZhangSH62 2013-7-8 23:34
NUMIFORM2013已完成两天任务,剩下两天为一天学术交流和一天技术参观。重头戏都在前两天:welcome party; 开幕式、Zienckiwich sepcial session, Panel meeting; Panel dinner; Steering meeting; Banquet,Poster session; Best Poster Prize。Plenary lectures都很成功,poster session讨论非常热烈。 今天晚上的Banquet非常成功,其中的传统文艺表演很热烈,受到代表高度欢迎。
2534 次阅读|2 个评论
NUMIFORM‘2013国际会议明天下午开始
热度 1 ZhangSH62 2013-7-5 20:42
经过2年的筹备,NUMIFORM2013国际会议明天下午就要拉开大幕了。明天下午14:00开始在沈阳丽多索菲特五星级酒店(原喜来登酒店)报到注册,18:00举行欢迎招待会。海外代表接近100人,正式代表约220人。 会议准备基本妥当。以程明博士为秘书长的秘书处及20多个志愿者这几天一直在忙活,看他们的劲头,我们都充满了信心! 祝会议顺利、成功!
3447 次阅读|1 个评论
NUMIFORM会议进入10天倒计时
热度 2 ZhangSH62 2013-6-26 15:15
NUMIFROM会议7月6号开始,还剩十天整了。各方面准备进入最后阶段:美国出版社的 Proceedings光盘已到;定制的会议包到货了。会议程序册进入付印程序。接待Party订好了;Panel meeting dinner和Banquet也都马上订好了;会议用Bus订好了;参观工厂订好了。志愿者分工明确了。 明天该开个战前动员会了。 我的开幕式欢迎词写好了。 预祝我们顺利、成功!谢谢秘书处和志愿者们长时间的辛勤劳动!
2879 次阅读|3 个评论
临江仙 登中途岛号怀古
热度 28 tashaxing 2013-6-12 11:46
临江仙 登中途岛号怀古 日前,因国际会议造访圣迭戈,并得空参观中途岛号航母博物馆。原以为该舰曾参与中途岛战役,后得知此系误解。不过,联想近一个世纪之太平洋风云,登此舰依然让人感慨良多。 闻道天边存巨舰,中途故事曾经? 太平洋上浪犹惊。 朝霞怜雾倦,落日恨风平。 舒卷风云无定式,回头万象丛生。 何需意气论输赢。 通观博弈事,成败系连横。
个人分类: 海阔天空|6157 次阅读|64 个评论
第一次中国人“长脸“的矿床国际会议
热度 4 huayongchen 2013-6-10 21:39
6 月初我参加了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美丽小城 Townsville 举行的“未来矿床”( Futores )国际会议,该会议主要的议题是为表达对全球最大矿业公司必和必拓( BHP )前总地质师 NoelWhite 博士在矿业界贡献的感谢。会议小而精悍,主要是矿床界人士,与会 245 人,超过一半来自全球各大矿业公司,其余为学术界人士和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却集中了目前国际矿床学界几乎所有的大牛,如 JeffHedenquist, Richard Goldfarb, Dave Leach, David Grooves, Ross Large, LarryMeinert, John Thompson, Craig Hart, Dave Cooke 等, SEG 和 SGA 的前主席就有好多位。应该说这是矿床界近年来罕见的一次内部交流会,会议结束时, JeffHedenquist, Larry Meinert 等都纷纷表示类似这样成功的矿床会议已经很久未见了。 我有幸参会并作了最后一个报告( Dave Grooves 总结报告之前),反响不错,主要是因为我“利用”即是益友又是良师的 NoelWhite 博士所特有的中国情结让老外们很是“ high ”了一把。会后好几位老外过来跟我打招呼,说做得不错。当然,我说的这次会议给中国人“长脸”显然不是指这些。而是因为这次会议的组织者是我的师友 – 常兆山博士。常老师在北大时就是我老师,后来出国留学,之后在澳大利亚国家矿产研究中心工作,我能去那里工作也是因为常老师的介绍(国外很讲关系的,呵呵,当然不是送钱那种)。后来常老师去了位于 Townsville 的 JamesCookes 大学做教授,而且是他们矿床中心的主任。 NoelWhite 跟常老师以及我自己已经有了好些年的交情, Noel 这些年经常去中国进行帮助,对我们年轻人的关怀让人感动。他对中国有一种特别的情结。常老师策划组织的这次专题会议,获得了国际矿床界和工业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也让我们表达了对 Noel 深深的敬意。最让我感动的是,在会议的最后, EconomicGeology (国际最权威的矿床学杂志)主编 LarryMeinert 倡议全场会众向常兆山老师致意最真挚的谢意,会场上响起了长久不衰的掌声,当然,我想我们 20 多个中国参会者(占 10% 左右)巴掌是拍得最响的。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会场,在国际矿床学大牛云集的场合,为一个中国人长时间鼓掌致谢,这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我相信,也祝愿,今后在国际矿床会议上,为我们中国人而鼓掌喝彩的掌声能越来越多。
12610 次阅读|8 个评论
NUMIFORM2013国际会议进入一个月倒计时
热度 2 ZhangSH62 2013-6-6 18:28
我们承办的国际学术会议NUMIFORM2013(6-10 July)( www.numiform2013.org )国际会议已进入一个月倒计时,会议准备非常顺利,目前注册人数已接近200人,其中海外代表注册已近90人,注册完成80%左右。会议于7月6日下午注册,当晚举行接待晚会,注册和招待会地点在沈阳著名五星级酒店丽都索菲特丽酒店(原喜来登酒店)。该酒店位于原五里河体育馆旁,是机场进入市区最近的酒店之一,距机场只有20km。距主会场金属所(IMR)只有2km,周围的Holliday Inn Express, 裕宁酒店,Hilton五爱店,凯宾斯基酒店,以及如家、锦江之星都只是1-2km范围,非常方便,价格便宜。 论文集已在美国物理学会AIP出版,将收入SCI。会议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金属所领导和各部门给予大力支持。中科院、沈阳科技局、国家基金为都给与了大力赞助。 预祝大会成功!
2995 次阅读|4 个评论
贵阳无线输电国际会议后记
fanjing1 2013-6-2 12:24
5月25-27日,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在贵阳组织了《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这是一次较大规模的无线输电研究领域的研讨会,参会人数达到102人。大家讨论热烈,产业界也非常积极,这和国内泛滥的国际会议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必定会有不同的理解。与会者大部分来自电工领域,强电是他们的特长,与产业界的结合也非常紧密;少部分来自微波和物理学领域,他们从场理论的角度提出了不少新的问题。我也凑了热闹,提出了一个创新的观点:磁共振无线输电的本质是一种准量子效应。其实这个观点可以进一步发挥为:电工理论是更加接近量子效应的理论,而不是传统认为的电磁波理论的简化。 对于我的观点,大家有谨慎的赞同,也有明确的反对。这种会议气氛是极好的,说明这个领域的人们是在真正地思考。我是特斯拉的粉丝,提出电磁纵波的想法也有2年了,总算是在这次会议上公开展示了。无论这个小小的理论命运如何,总归是与特斯拉遥相呼应了一次,自我感觉良好。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应该是设计一些无辐射近场的天线,和实际应用多结合,进一步验证无线输电是可以做到无辐射的,这样我的理论就会有更多的实验支持了。附件是我的一些学术观点。 dd.pdf 欢迎大家拍砖。
个人分类: 个人随笔|3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10月美国旧金山-半导体化合物国际会议
wuxiang 2013-5-2 19:38
应国立台湾大学朋友要求,在此宣传一下将于2013年10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第223届电化学国际会议—半导体化合物分会,希望大家踊跃参加: 224 th ECS Meeting San Francisco , California | October 27 – November 1, 2013 The Hilton San Francisco Hotel 333 O’Farrell Street, San Francisco, CA 94102 State-of-the-Art Program on Compound Semiconductors 55 http://www.electrochem.org/images/pdf/sf_call_papers.pdf - Abstracts are due May 17, 2013 or earlier! Abstract Submission is now OPEN! Compound and wide bandgap semiconductors are a significant enabler of numerous optoelectronic, high-speed, power, and sensor electronic materials, devices, and systems. The SOTAPOCS 55 symposium will address the most recent developments in inorganic compound and wide bandgap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including traditional III-V materials, III-nitrides, II-VI materials, silicon carbide, diamond, and other emerging materials. Papers on both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issues, and new nanoscale investigations and application of compound semiconductor nanomaterials are solicited. The following areas are of particular interest: (1.) Advances in bulk, epitaxial and nanoscale growth technologies; (2.) Advances in device processing; (3.) Novel electronic, optoelectronic, and sensor devices; (4.) Schottky and ohmic contact technology; (5.) Dielectric properties and passivation; (6.) Wafer bonding and packaging; (7.) In situ and ex situ process monitoring; (8.) Material characterization and wafer level testing and mapping; (9.) Process induced defects; and (10.) Reliability and device degradation mechanisms; (11.) Growth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ound semiconductor nanoscale material and devices. (12.) Compound semiconductor nanodevices. A hard-cover issue of ECS Transactions is planned to be available “AT” the meeting. All authors accepted for presentation must submit their full text manuscript for the issue no later than June 21, 2013. All manuscripts will be submitted online, and must be in either MS Word or PDF format. Abstracts should be submitted electronically using the link above, and questions and inquiries should be sent to the symposium organizers: C. O’Dwyer ,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Tyndall National Institute, University College Cork, Cork, Ireland, Tel: +353-21-490-2732, email: c.odwyer@ucc.ie , E. Douglas ,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 Tel: 505-844-1674, email: Erica.Douglas@sandia.gov , J. H. He, Institute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el: +886-2-33669646, email: jhhe@cc.ee.ntu.edu.tw ; S. Jang, 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Dankook University, Korea, Tel: +82-31-8005-3623, email: jangmountain@dankook.ac.kr Confirmed Invited Speakers : Ying-Hao Chu ,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 Taiwan Yi Cui , Stanford University , USA Lutz Geelhaar , Paul-Drude-Institute for Solid State Electronics (PDI) , Germany Ali Jav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 USA Chennupati Jagadish ,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 Australia Hao-Chung Kuo ,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 Taiwan Lincoln Lauhon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 USA Paul C. McIntyre , Stanford University , USA Taishi Takenobu , Waseda University , Japan Peidong Yang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 USA Meeting Registration All participants, including authors and invited speakers of the 224 th ECS Meeting, are required to pay the registration fees.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will be posted on the ECS website as it becomes available. Registration Fees | view here Hotel Reservations and Travel Information Make your hotel reservation now at The Hilton San Francisco Hotel - the meeting headquarters hotel with special discounted rates starting from $179. The cut-off date to make reservations is September 27, 2013 OR UNTIL THE BLOCK SELLS OUT, whichever comes first. Additional Hotels (proximity to Hilton San Francisco) Villa Florence Hotel : special discounted rates starting from $229. The cut-off date to make reservations is September 27, 2013 OR UNTIL THE BLOCK SELLS OUT, whichever comes first. Abri Hotel : special discounted rates starting from $229. The cut-off date to make reservations is September 27, 2013 OR UNTIL THE BLOCK SELLS OUT, whichever comes first. Transportation and Parking If you require a U. S. VISA, please begin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at least three months in advance of the meeting. Please visit the following site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U.S. Visa Information for Foreign Travelers Request ECS Letter of Invitation Student Travel Grants Currency Converter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37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拓学国际会议信息受媒体关注报道
anley 2013-4-22 07:33
可拓学国际会议信息受媒体关注报道 发布单位:广东工业大学新闻中心 发布日期:2013年4月16日 本网讯 “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将于今年 8 月 16 至 18 日在北京召开。新华网、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学术会议在线等国家主要媒体对这一消息进行了关注报道。人民网、中国日报网、中国财经网、科技网、凤凰网等进行了转载报道。    相关报道    1. 中外学者将在京研讨中国原创的可拓学理论    新华网 北京4月1日电(记者王笛)“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将于今年 8 月 16 至 18 日在北京召开,届时来自中、美、英、法等九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将共同探讨这一中国原创理论的研究成果。   据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蔡文介绍, 1983 年,中国《科学探索学报》首次刊登了提出可拓学理论的文章,它是依靠计算机和网络帮助人类处理问题,主要探讨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发展,可拓学的成果目前已应用于工程科学、信息科学、经济与管理等多个领域。英文版专著《可拓学:理论、方法与应用》已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和美国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   这个原创理论也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据蔡文介绍,来自美国、罗马尼亚和印度的教授学者已先后来华参加可拓学研究学习。 5 月,罗马尼亚科学院还将举办研讨班,在欧洲介绍可拓学。 2. “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情况通报会”在京举行 (图片新闻)    2013 年 4 月 1 日,“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情况通报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通报了 2013 年 8 月 16 日至 18 日在北京召开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 光明日报   记者: 郭俊锋)    3. 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将举行   科技日报讯 (记者李大庆)经教育部批准,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将于今年 8 月 16-18 日在北京举行。届时,中外专家将就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进行交流。    4 月 1 日,本次会议主席、广东工业大学蔡文研究员向媒体通报了会议准备情况。由中国、美国、英国等 9 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共同筹备了本次会议。会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将深入交流可拓学的理论与方法,筹备出版可拓学的国际杂志。 据了解,可拓学是 30 年前由中国原创的一个学科领域,是用形式化模型研究事物拓展的可能性和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并用于解决矛盾问题的科学。 30 年来,可拓学获得了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去年开始,广东工业大学招收了美国、罗马尼亚、印度等国的教授到中国学习研究可拓学。     (编辑:詹勇) * 今年,是可拓学创立卅周年,为此,由中国、美国、罗马尼亚、英国、法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德国等国家的教授筹备在2013年8月16-18日于北京召开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会上将组织“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祝活动”。这里,将陆续发表30年来有关可拓学的资料。 ( 有关可拓学的详细资料请浏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和广东工业大学可拓学与创新方法研究所的可拓学主页 http://www.extenics.com/ 或 http://web.gdut.edu.cn/~extenics/ )
个人分类: 可拓学学术会议|116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让投国际会议文章,鼓励报奖
yan8008 2013-4-16 22:13
经过几年追求论文数量,实现了大"突破",提升了学校的"品质"和"排名"。为了利用有限的办学经费,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今年起:发表在国际会议上的文章不再计算业绩点。只有发在期刊上的文章才算科研业绩。 为了提高院系排名,院领导会上呼吁大家报奖,说"博士论文内容,组织组织都能报,为了节省鉴定费,到时可以搭乘"集体鉴定",感觉鉴定会怎么有点儿像参加"集体婚礼"? 我想,科研如果这样下去,还有谁愿意踏踏实实去做呢?如果我也预测一下,每年各学院为了比名次,比获奖多少,要不了多久,就会规定:什么级别的奖,不再计业绩点! 中国的事情,怎么都是这么似曾相识? 今日,看到校领导在光明日报上发文:要实干,不要空谈。那么,怎样才能让大家实干,而不"虚谈"?
30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会议的植入广告
热度 3 liuxuxia126 2013-4-15 12:41
公司企业代表参加法学学术会议,一方面可以通过会议和一些专家建立起联系,在公司需要提供法律支持时除了自己的法务团队外,还可以及时找到法律专家为其论证解决问题的方案。另一方面,还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自己的公司的机会。没有公司的发言人会忘记利用发言的机会宣传自己的公司及其业务。 但律师代表就矜持一些,仅仅参与了相关法律实务中遇到问题的发言讨论,还很少见律师会议发言人利用发言机会宣传自己或所在的律师事务所的,最明显也不过在私下交换一个印有律所地址、网址或者业务的名片而已。 但行政部门官员发言就会很坦然地介绍本部门的职责范围,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希望哪些问题要学术界进一步研究。甚至对于一些明知道目前做得不对,但因为官场规则,不得不那样做的事务,又希望改变为大众所接受的方式的,更希望“不识时务”的专家写论文、做报告明显反对,以引起高层重视的。所以听官员发言,其实也是研究者寻求研究选题方向的好机会。 对于法官主持人,利用主持之便,宣传当地的情况的,我则是很少见。 在我刚刚参加过的南湖论坛中,除了官员的报告外,我所听到的带有植入广告性质的发言有三个。一个是腾讯公司的法务负责人,在作为分论坛总结人发言时,特别向国内外代表澄清这样一个事实:最近有媒体或网络散布的微信收费消息,纯粹是谣言。他说:腾讯对微信业务,现在不会,将来不会,永远不会收费。这是竞争对手散布的虚假信息。一个是大学时代的我的老师裴老师,现在是宜昌中级法院的院长,他利用主持之便对宜昌所做的宣传。他不说我以前还真不知道:原来“采花毛尖”茶叶的“采花”商标,竟然是驰名商标啊。宜昌的GDP总值将和襄阳一样达到5000亿元,和武汉市的1万亿,其他市县的1万亿一起,支撑起整个湖北省3万亿的GDP总值。第三个是知识产权出版社多年来利用南湖论坛这个平台,所做的公益:免费出版优秀知识产权博士论文,并进行评选和奖励。知识产权出版社社长助理借助评选2012年度知识产权优秀博士论文的机会,介绍了知识产权出版社所做的社会贡献,一点也不让人觉得这个广告做得让人不舒服,反而会对出版社的领导作出这一决定表示敬佩。
个人分类: 研与思|3527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光明日报报道可拓学国际会议通报会(图片新闻)
anley 2013-4-4 18:05
光明日报报道可拓学国际会议通报会 “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情况通报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通报了2013年8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 2013 年4月1日“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会议主席蔡文研究员在会上发言。 当日,“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情况通报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通报了2013年8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 2013 年4月1日,“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学术委员会主席杨春燕研究员发言。当日,“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情况通报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通报了2013年8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 图片新闻。时间: 2013-04-01 作者:郭俊锋 2013 年4月1日,“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情况通报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通报了2013年8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 图为“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学术委员会主席杨春燕研究员展示英文版专著《Extanics:Theory,MethodandApplicatiom》(中文:理论、方法与应用),该书 于2013年3月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和美国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该书书稿是第1、2、3、4期国际可拓学研究学者的教材。 2013 年4月1日,两名记者就可拓学有关问题采访蔡文研究员和杨春燕研究员。 当日,“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情况通报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通报了2013年8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
个人分类: 可拓学学术会议|1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3年IEEE国际信息与自动化国际会议将在银川召开
davidsongsiat 2013-4-2 23:00
2013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formationandAutomation (IEEEICIA2013)CallforPaper IEEEICIAisthepremierconferenceseriespresentingthestateoftheartandfutureperspectivesofinformationandautomationtechnologies,andithasbeenaneventforresearchers,industryexperts,andacademicstoshareideasandexperiencessurroundingfrontiertechnologies,breakthroughsandinnovativesolutionsandapplications. TheIEEEICIA2013Conferencewillbeheldfrom August26to28,2013inYinchuan,China GeneralChair: TARNTzyh-Jong,WashingtonU.,USA ProgramChair:RENHongliang,NationalU.ofSingapore OrganizingCommitteeChair:MENGMaxQ.-H.,ChineseU.ofHK,China ContributedPapers :Papersaresolicitedinallareasofinformationandautomationscienceandengineering. AllpapersacceptedbyICIA2013willbeindexedbyEIandincludedinIEEEXplore . ImportantDates: -May31,2013:Deadlineforsubmissionoffullpapers(regular,invited/specialsessions) -July15,2013:Notificationofacceptance -July31,2013:Deadlineforsubmissionoffinalmanuscripts BestPaperCompetition :Allsubmittedpaperswillbeautomaticallyconsideredandevaluatedbytheconferenceforthefollowingconferencebestpapercompetitions: -BestConferencePaperAward -BestConferencePaperinAutomationAward -BestConferencePaperinInformationAward -BestConferencePaperinIntegrationTechnologyAward -BestStudentPaperAward ThebestpaperfinalistswillbeinvitedtopublishtheirrevisedpapersintheIEEEICIAspecialissuesofrelatedleadinginternationaljournals. Forfurtherinformation,pleaseaccessthewebsite http://2013.ieee-icia.org or http://www.bioeng.nus.edu.sg/biomm/icia2013.html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30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企业社会责任-2:将去开会,准备讲这些
Talky 2013-3-30 19:57
2 月 28 日写了篇博文“企业社会责任:如果能去,到会上讲什么?”。因为已经退休,所以接到邀请信之后就假设对方支持经费。但回复后久久没有信息,认为去不成了。又感觉国内企业界在社会责任方面实在是空空洞洞,所以写了博文,放在科学网上,请网友提意见。当时正值两会,各方讨论,也许也会适当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 可能因为近期工作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系较多吧, 3 月 15 日突然收到会议组织单位的邀请,支持经费。于是忙前忙后,手续基本完成, 4 月 3 日启程,能去参加 4 月 4 日 ~5 日的会议了。因为前次我回复时曾解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情况了解不足,这次于是改换到公共部门( PublicSector )的讨论小组。公共部门主要指政府、大型国企和公共服务部门等。小组发言是每人 5~7 分钟,然后由参加会议人员提问题,可能包括: Sub-session5:Publicsectorexperience : · Whathasbeentheexperiencetodatefromcountries'effortstomeasureprogresstowardsgreengrowth?Whatarethemainchallengeswithapplyingandinterpretinggreengrowth/greeneconomyindicatorsandhowdothesedifferbetweenadvancedanddevelopingcountries? · Whataretherecentadvancesofinternationalorganisations’initiativesongreengrowth/greeneconomyindicatorsandmeasurementtools?HowcanresearchandcoordinationactivitiesundertheGGKPumbrellabestsupportcountries'effortstoassesstheirprogressongreengrowthobjectives,especiallyindevelopingcountries? · Isthereaneedforasmallsetof'headline'indicatorsongreengrowthtoenableinternationalcomparabilityandbettercommunicationofnationalprogress,andwhatwouldsuchindicatorscover? · Whatarethechallengesimposedonregulatorsingoods,servicesandfinancialmarketsbytheneedtoaccountforgreengrowthpolicies? · Howdoesthemeasurementofwell-beingsupport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agenda. 会议讨论的主题是“绿色增长”,有两个主要议题:( 1 )(建立)全球绿色价值链;( 2 )绿色增长的测量和报告。会议组织方来头大,被邀请的中国学者少,只讲 5~7 分钟,但要回答问题。要作为中国学者面对世界各国专家和官员。所以准备的内容既要精简,又要实事求是。思想是: · 列举中国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政府已经做出的努力,包括五年计划中的环保指标、生态市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环评和规划环评、 2004 年绿色 GDP 核算、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等; · 以近期 PM2.5 和“雾霾”严重污染,和两会声音为例,说明现在中国举国上下都感到污染严重,以及有污染的 GDP 发展的严重问题。希望 2013 年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朝向健康发展的转折点; · 介绍近期政府作出的承诺。
个人分类: 可持续发展|35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维也纳大学关于参加国际会议的政策
热度 1 wulishi8 2013-3-27 20:28
昨晚写了一篇博文, 应该大力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 。主要是看到国内母校的一则新闻有感而发。 今天正好收到秘书的来信,介绍学校的各项奖学金的申请和截止日期。正好看到其中一个是维大关于参加国际会议的基金申请的规定,可以看到也没有要求必须是口头报告,poster即可。 因为是德语版本,所以google翻译成英文如下: DISSEMINATION * Target group: PhD students of all disciplines in the university of Vienna, who were invited as part of their research introduc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e a registered Lecture / poster has been accepted) * Grant amount: up to 350, - with in Europe, to 650, - outside Europe 其实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申请这个基金的,因为导师会从项目中出会议的钱。但是至少多了一种选择,即使钱是肯定不够的。
4020 次阅读|1 个评论
应该大力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
热度 8 wulishi8 2013-3-27 06:02
在国外学习的同学,相信大多数人都参加过几个本研究方向的国际会议,这对于研究生的视野开阔和研究交流都有很大的好处。但是在国内的研究生,相信多数人在读期间,都没有机会参加一个国际会议。如果哪位研究生被导师带出去参加了国际会议,他/她一定是大家羡慕的对象,他 /她本身也一定会加倍努力,提高自己,报答导师的栽培。 刚刚上国内母校的网站,发现一个新闻,是学校关于资助研究生出国开会的管理办法。也是看到这个新闻,促使我写下本博文。不得不说, 资助研究生出国开会 是一个很好的政策。但是仔细一看,却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 “国际学术会议: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申请人为第二作者)撰写并以XX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的 学术论文 ,被在国外举行的本学科领域权威的国际学术会议录用,申请人必须被邀请在会议上作 口头报告 。” 经常参加国际会议的老师们应该知道,真正的权威的国际会议,是不可能让一位普通的学生去做口头报告的,甚至可以说,母校多数的教授,都没有资格在那样的国际会议上做口头报告!我认为,这样的资助要求,几乎断送了百分之九十九的研究生的希望。难道学生做poster就不行吗? 下面从我仅有的五六次参加国际会议的经验,简要说说参加国际会议的一些好处和存在的问题。 1.参加国际会议,让学生学会自我加压。我的导师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大家研究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我认为这种方法比国内发论文奖励点钱还有效得多。 2.参加国际会议,让学生开拓视野,增进与其他同方向国际研究人员的交流,介绍自己的成果,接受他人的建议,学习别人的经验,寻找合作的机会。面对面的交流,往往比单纯的看论文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尤其是很多实际经验和关键内容,有时候在论文中无法体现,或者没有详细说明。对于自己的研究内容,不同的研究者可能思考的角度不同,通过别人的提问和建议,不仅让参会者对于自己的研究做一个再思考,而且也许就能触发那一点灵光,拓宽自己的研究思路。如果其他人对于你的研究感兴趣,对于促成相关的合作研究是个很好的契机。我近期参加的一个国际会议,就有两个研究组的head找我谈合作研究。 3.忙中取乐,体会异域风情;放松身心,之后再接再励。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好处,就不说了,我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码这篇博文,否则就要减少我的睡眠时间了。下面说一下,我自身观察到的一些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存在的问题和几个小建议。 1.很多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就是抱着出国旅游的心态。放松可以,但是不要偏离目标太远。交流学习才是主要的任务。有的人甚至不参加会议,直接去游玩了。 2.做poster的时候,不认真,早早地就跑了,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开会的意义也就缩水了一半。甚至在某次会议中,我见到北京的某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做poster的时候,远远地站在别人的poster那里往过看。后来我问他为什么不去自己的poster那里等着和别人交流。他回答说,自己的英语不太好,怕别人问问题;那里放着自己刚刚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的论文呢,感兴趣的人拿一份就好了。副研究员尚且如此,何况普通学生啊。 不多说了,给几点小建议吧。 1.最好认真听完所有的报告。即使是别的研究方向,即使是自己不是很感兴趣的,做到有印象就好。 2.一定要抢占好的位置。这一点是我和我们组的christian学的。好的位置往往让人能够集中注意力,而不被旁边的人打扰。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一定是坐在第二排或者第三排靠中间的位置。第一排往往是chairman以及报告人的专用位置。 3.做poster的时候,不要回避问题,要多交流,每个人都做到深入探讨,而不是看到旁边还有别人等着就忽略了正在交流的同行。要在做poster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自己讲解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可能的问题,也要提前想好;自己回答不了的问题,也做好心理准备,应该怎样寻求别人的帮助和建议。 4.准备好自己poster的打印版,A4纸大小,对于对自己的研究感兴趣的人,要及时地送出一份,以便别人未来参考自己的工作,和建立可能的合作研究。对于那些还想保密的内容,不要做到poster中,可以拿一些备份的资料,临时讲解,随机应变。 总之,希望国内的导师们,能够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带领自己的优秀学生,走向国际会议。希望国内的学校,研究开展资助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的 可行的 政策。相信对于学生而言,一定会心怀感激,加倍努力。 共勉!
16578 次阅读|17 个评论
要SCI-EI,但不唯SCI-EI ---读CCF新的会议杂志推荐目录有感
热度 20 tangchangjie 2013-3-15 14:15
要SCI-EI,但不唯SCI-EI ---读CCF 新的 会议杂志推荐目录 有感 (唐常杰)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 推荐国际学术会议与期刊目录2012版 (简称 推荐目录 )于2013年1月下旬发布了。推荐目录的宗旨、沿革、升级过程以及严密的审定程序已经在目录的前言部分详细说明,不在此赘述。 原文件有74页共13M字节,因科学网上载时,单个文件size上限为5M,现拆分为4个文件,列在附件中供下载参考。   推荐目录把 研究方向分为 10大类,含261个国际学术刊物。313个国际学术会议,每类又分为A、B、C三个等级,推荐目录含很大的工作量。笔者读了自己熟悉的数据库相关部分,觉得推荐目录是中肯,可信赖。可参考的。 会议和刊物的资质 前几天笔者写过一篇博文,《 为什么信息学科看重会议论文--兼给相关基金申请者的建议 》。 谈到信息科学学科看重有资质的国际学术会议论文,其中的 定语 “ 有资质 ”十分重要,而 推荐目录 就是为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的资质做评价建议的。    唯不唯SCI-EI? 目前,一些校院所在评价论文新成果时,SCI和EI还是重要重要指标。听说还有少数地方是“唯SCI-EI”或“唯SCI”的。   而 推荐目录 和国际计算机界的共识接轨,推荐目录中有些国际会议,暂时还被SCI遗忘,甚至还不上EI的,在目录中给了很好的评价;而有一些上SCI-EI的,目录并没有推荐。 文革中,曾有一句老话说,“有成分论,但不唯成分论”,套用这一句型,这份推荐目录给人的外部印象是:“有SCI-EI,而又不唯SCI-EI”。    权威的参考,参考的权威 。 推荐目录完全不涉及国内的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从中国走向世界的JCST,以国际学术杂志的面目,列在了“前沿交叉与综合 B类”中,这也许是小小的遗憾。也许,参考意见形成过程中,也有过争议,有过或还有一些小的不足。 因此,推荐目录比较低调,在前言中谦虚地表述“仅作参考意见,供业界参考而已”。 个人认为,这份参考目录凝聚了中国计算机学学会许多专家的共识,其中,好多见解也是国际计算机科学界的专家共识,比较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在计算机领域中,除了一些特殊的单位,对大多数院校和研究所,想来都有参考价值。 一个并不特殊的单位,不太特殊的校、院、系,如果忽视或漠视这一参考,也许会 不利于自身的学科发展。因为一个不太特殊的单位的输入(项目,基金),输出(学科质量,成果),不能由自己说好,孤芳自赏是不算数的;成果的质量要由学术社会来评定, 学术社会评审时 就会参考这个已经达成共识的目录。 对于一个不太特殊的校、院、所, 当对会议与杂志的评级发生争论时,这份推荐目录也许会提供更客观的依据、更广阔的视野、更合理的结果。 在这个意义上,不知是否可以把推荐目录理解为:权威的参考资料,也是参考资料中的权威。 附件下载 1 CCF杂志会议-前言-系统-高性能.pdf 2 CCF杂志会议-网络与安全.pdf 3 CCF杂志会议-软件-数据库-理论.pdf 4 CCF杂志会议-图-多媒体-AI-普计-前沿.pdf 相关博文 (论文讨论系列) 善对论文评审意见的宽严与长短 防止有意的抄袭,避免无意的雷同 为什么信息学科看重会议论文----兼给相关基金申请者的建议 要SCI-EI,但不唯SCI-EI ---读CCF新的会议杂志推荐目录有感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31263 次阅读|42 个评论
第4届计算与数学种群动力学国际会议的通知(CMPD4)
jinzhen65 2013-3-8 21:34
The Fourth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and Mathematical Population Dynamics The Fourth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and Mathematical Population Dynamics (CMPD4) will take place in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China, from May 29 to June 2, 2013. This is the fourth joint meeting of the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al Population Dynamics (MPD) and the Conference on Deterministic and Stochastic Models for Biological Interactions (DeStoBio), with a 26-year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meetings. The previous joint conferences were CMPD1 (Trento, Italy, 2004); CMPD2 (Campinas, Brazil, 2007); CMPD3 (Bordeaux, France, 2010). The goal of thi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s to bring together leading researchers from different fields (applied mathematics, biology, computer science, ecology, epidemiology, medicine, public health, etc.) to report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bout their current work on computational and mathematical population dynamics. The conference will also provide a unique opportunity for graduate students and postdoctoral fellows to interact with leading researchers in these areas.For futh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nference, please contact CMPD4_2013@yahoo.com . http://202.99.210.182:2013/
个人分类: 会议|4496 次阅读|0 个评论
8月份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第五届可降解金属国际会议网站正式开通
郑玉峰 2013-3-6 12:50
请访问 http://www.biodegradablemetals.org/ Umang Island welcomes the 5 th Symposium on Biodegradable Metals Following the successes of the past four editions, we are proud to welcome you to the 5 th Symposium on Biodegradable Metals in Umang Island, Indonesia from Sunday August 25th to Saturday August 31st, 2013. This year again, the symposium will be characterized by its academic-conference-style with an openly discursive format, rather than a lecture and question–answer format. This style will be completed by the traditional discussions at the end of each session and the unconventional daily beach session early in the afternoon. Besides the presentations, this symposium aims to discuss open questions on the session topics, new approaches,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personal views among the participants. Furthermore, discussions at the poster session will focus on specific topics and will encourage the participants to raise critical questions or help each other advancing the field of biodegradable metals. The tropical environment offered by the beauty of the Umang Island, and overall Indonesia, will well complete the experience we intend to offer to all attendees. The location was especially selected for the 5 th Biometal 2013 to be closer to our numerous Australasian attendees. Please join us to deepen our knowledge in the field and to discover this part of the world! If potentially interested, we strongly suggest you to do not wait last minute to register as the number of attendees is limited and registration will be treated on a first-come, first-served basis. We really hope to welcome you in Umang Island next August! Co-Chairs Prof. Diego Mantovani, Prof. Mark Staiger, Prof. Yufeng Zheng, Prof. Frank Witte
3047 次阅读|0 个评论
ISAM-2013国际先进材料研讨会诚邀中国学者参会
zjohnliu 2013-3-5 21:24
今年9月23-27日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举行第13届国际先进材料研讨会。 真诚邀请中国学者参会! 参会巴基斯坦,领略别一番风情! 被选作特邀报告的中国同行将会得到免注册费、免住宿费和提供往返机票的待遇。 有兴趣的国内同行可以尽快与本博主联系。 ———————————————————————————————————————— 13 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ed Materials 23 - 27 September 2013, Islamabad, Pakistan WELCOME TO ISAM 2013 For more than two decades now,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ed Materials (ISAM) has become a regular biennial event for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Such events help to integrat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ctivities enabling to meet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an ever changing future. ISAM strives to offer dynamic researchers an international milieu to share and discuss their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advanced materials, besides providing researchers an interlude from the monotony at their workplaces. All along, the forum also opens new vistas for young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as they interact with their highly experienced counterparts.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European and South Asian experts bears testimony to the success of ISAM. As in preceding years, ISAM-2013 is expected to be the focal point of a large number of foreign and local delegates active in the field of materials science . Symposium Topics Nano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rface Engineering Phase Transformation and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Advances in Materials Processing Materials Modeling and Life Assessment Important Deadlines ISAM-2013 Submission of Abstract March 15, 2013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April 15, 2013 Submission of Manuscript June 15, 2013 Submission of Microstructure June 31, 2013 Registration August 15, 2013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Conference announcement)|2888 次阅读|0 个评论
13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ed Materials
zjohnliu 2013-3-5 21:15
WELCOME TO ISAM 2013 For more than two decades now,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ed Materials (ISAM) has become a regular biennial event for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Such events help to integrat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ctivities enabling to meet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an ever changing future. ISAM strives to offer dynamic researchers an international milieu to share and discuss their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advanced materials, besides providing researchers an interlude from the monotony at their workplaces. All along, the forum also opens new vistas for young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as they interact with their highly experienced counterparts.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European and South Asian experts bears testimony to the success of ISAM. As in preceding years, ISAM-2013 is expected to be the focal point of a large number of foreign and local delegates active in the field of materials science . Symposium Topics Nano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rface Engineering Phase Transformation and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Advances in Materials Processing Materials Modeling and Life Assessment Important Deadlines ISAM-2013 Submission of Abstract March 15, 2013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April 15, 2013 Submission of Manuscript June 15, 2013 Submission of Microstructure June 31, 2013 Registration August 15, 2013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Conference announcement)|38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的研究国际化水平其实已经世界一流了
热度 1 whoiswho 2013-2-28 11:35
每天收到几份国际会议的征稿以及再而三的论文提交延期邮件,不胜其烦。工作邮箱,私人邮箱,有的一个会议发几次,还被尊称各种专家。高级一点的会见多到你的某篇文章,说文章多好,希望提交论文之类的,有自知知名,可不是什么知名专家。 单依收到的各类国际会议邮件数量统计,我们的同行交流空前活跃,国际化程度超一流。搞国际会议的也肯定各类“牛”们,感谢cow的贡献,三年赶欧,五年超美。
2738 次阅读|1 个评论
亚太(暨第六届中韩)危机与应急管理国际会议6月22-23日大连召开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3-2-27 18:55
亚太(暨第六届中韩)危机与应急管理国际会议6月22-23日大连召开
  由大连理工大学、韩国忠北国立大学、荷兰 DELFT理工大学、荷兰鹿特丹Erasmus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以及 我们(中科院政策与管理所) 共同组织的亚太危机与应急管理论坛暨 第六届中韩危机与应急管理双边研讨会将于2013年6月22-23日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 欢迎投稿,欢迎报告,欢迎参加,欢迎关注! June 22 - 23, 2013  Dalian, China 中国大连   会议网站之一: http://spal.dlut.edu.cn/cem (建设中......)   会议网站之二:中国应急管理研究网 http://emr.casipm.ac.cn • 2013 Pacific Asia Symposium on Crisi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PASCEM 2013)亚太危机与应急管理论坛 • 6th SKSCEM: 2013 Sino-Korea Symposium on Crisi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第六届中韩危机与应急管理双边研讨会 CITY, CRISIS, and INCLUSION   The PASCEM 2013 and 6th SKSCEM are serial international symposiums that cover all domains related to the theory development, empirical studies, best practices of crisi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within Asia-Pacific areas. Those premium events aim to create an international platform for researchers, educators, and practitioners fro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es,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other related organizations to exchange ideas, share knowledge, build networks, and explore future potentials in the field of crisi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The proceedings will be published by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 with the name of CITY, CRISIS, and INCLUSION: Proceedings of PASCEM 2013 and SKSCEM 2013 and then will be submitted for inclusion into CPI-SSH. Selected papers will be included as revised articles i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Crisis and Emergency, and Bulleti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For more details, please visit the conference website at http:/spal.dlut.edu.cn/cem. Important Dates - Date of Main Conference: June 22 - 23, 2013 - Paper Submission: due to Apr. 1, 2013 - Paper Review: Apr. 1 - Apr. 15, 2013 - Review Results(Acceptance/Reject) Notification: Apr. 15 - Apr. 20, 2013 - Registration/Final Camera-ready Submission: Apr. 20 - Apr. 30, 2013 Scope and Topics   The following topics are enthusiastically encouraged but not limited to: TOPIC 1: Urban crisis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under the inclusive development -Crisis, emergency, Inclusive development and new urbanization -Inclusive development and crisis management innovation -Inclusive development and urban infrastructure emergency -Inclusiv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risis -urban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PPP -Urban infrastructure integrated system to sustain regional development -Urban land management modes and space distribution of emergencies and crisis -Human mobility, crisis management, and infrastructure supplement TOPIC 2: Urban governance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in post-crisis-era -Trans-boundary crisis management -Trans-boundary crisis transfer and synergistic response -Crisis recovery and innovation -Public leadership under emergency pressure -Interactive influence between infrastructure service interruption and emergency response -Urban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policies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response technologies in urbanization -Urban natural disaster risk analysis -Urban 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ies measurement -The vulnerability of metropolitan -The synergistic emergency response for regional crisis -Network theory and crisis management TOPIC 3: Critical infrastructures policy and management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and public security -Vulnerability analysis and mitigation for infrastructures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for interdependent security of infrastructures -Joint capacity management and optimization for infrastructures -Resilient engineering of infrastructure -Risk management of infrastructure under life cycle perspective -Infrastructure policy in the setting of disaster mitigation and emission mitigation -Safety management and accident analysis of mega infrastructure project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further questions on PASCEM 2013 SKSCEM 2013, please feel free to contact us at Tel: +86-411-84707479 Dr. Peng Li (+86-133 2225 4522, Dalian) Dr. Huanming Wang (+86-186 4282 1064, Dalian) Dr. Fei CHI(+86-10-59358825, Beijing) E-mail: iscem2013@163.com ** Please kindly forward this e-mail to your colleagues or students who may be interested.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096 次阅读|10 个评论
走向海外,走进世界科学殿堂
anley 2013-2-27 07:01
走向海外,走进世界科学殿堂 ——全国第 13 届可拓学年会开幕词 蔡 文 当今世界 ,综合国力的竞争已明显前移到基础研究水平的竞争。谁在基础研究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当前,迫切需要源头性创新成果,特别是能够带动多个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我们要为此努力工作。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和纺织机等的使用是人手的延伸;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汽车和火车的行驶是人腿的延伸;后来,电话是人的耳朵的延伸;电视是人的眼睛的延伸;计算机和网络是人脑部分功能的延伸;今后,“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则是人类智力的延伸。这是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今后国家竞争的制高点。 可拓学是 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的基础研究 , 它探讨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初步建立了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开展了在计算机、设计、管理、控制与检测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形成了一支队伍 , 组织了可拓学科学共同体, 可拓学作为 一门学科的规模已经初步形成 , 奋斗了多年的工作终于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 我们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要使可拓学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近几年来,一些国外学者研究可拓学, “ 亚洲和大洋洲的信息科学评估报告 ” 向世界介绍 “ 可拓学 ” ,美国 IBM 公司中国分部和跨国公司贝尔公司邀请我们做 可拓学的 讲座或培训,说明 可拓学正 逐步引起海内外的注意。我们要与更多的外国学者一起研究和发展可拓学,要创办 可拓学的 国际杂志,要组织 可拓学的 国际学会,要召开 可拓学的 国际学术研讨会。 首先我们要筹办好 2013 年在中国召开的“首届国际可拓学学术研讨会暨可拓学创立 30 周年庆典”。今天召开的 全国第 13 届可拓学年会 ,既是 28 年 可拓学研究 的总结会议、交流会议,也是 可拓学走向 世界的筹备会议。我们要进行认真的策划和紧密的合作,来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使 可拓学 更快 地走向海外, 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走进世界科学殿堂。 创建一门学科,是千万人的事业,是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作。目前,我们只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大量的、更为艰巨的工作还有待我们去完成。我们还会碰到更多的困难,遇到更艰难的环境。但是,我们相信,我们有能力,有智慧,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开拓,把这门学科建设好。让我们携起手来,团结奋斗,为建设好 可拓学这门 新学科贡献自己的力量!
个人分类: 可拓学学术会议|9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哲学 – 世界大会
benlion 2013-2-24 18:20
对哲学有兴趣的可关注 - 世界哲学大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6952-622773.html ),其中有逻辑学、数学哲学的专题( http://www.wcp2013.gr/en/sections-contributed-papers/contributedpapers.html )。 法国的数学发达(世界第 2 位?)与笛卡尔有关,德国的工业精神,受益于康德,而英国 - 美国的实验科学发达也许是培根的影响。中国现代化和未来科技、工业发展如何,就看是否能够产生世界级影响力的哲学家。 中国传统哲学,偏重于伦理和文艺;因此,一般来说尼采、叔本华、萨特、马尔库塞、弗洛姆等的著作和写作风格比较在中国受读者喜欢。哲学,应该非常简单,就是渗透在一切书本、事物和行为中的思想 - 发展哲学,就是解放思想 ,开展独立思考 。 哲学是独立的思考、思想,信仰是个人的精神自由,欧洲中世纪之黑暗是因为以柏拉图哲学诠释和取代信仰。哲学必然是百家争鸣,独自产生自己的思想,也就是使人脑发挥应有的思考功能,科学思想、数学思想,也包括技术思想、文艺思想等,一切创造活动就是源于思想 - 即,哲学,而不是哲学的历史研究 - 诠释和理解哲学家的思想是哲学史研究,哲学家必须是独立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并影响了科学、文化或艺术或社会或经济的发展。 文化繁荣、文化复兴,就是哲学家辈出。 “鄙视哲学的人” - 是因为他们不知何谓哲学,就如同“否定信仰的人”一样不知何谓信仰,信仰与哲学的概念不可混淆,哲学属于思维和逻辑,信仰基于伦理、道德和人生价值观。 没错,思想是哲学思维的产物,笛卡儿、培根正是批判 3 段论的形式逻辑,建立归纳逻辑、演绎逻辑,才奠基了实验科学。 形式逻辑的思维,在现代的表现是容易导致硬套方程式而不加思考,也不加事实调研,有见识和创见的经济学家已经发现这个问题 - 比如,一般百姓为何能够一针见血发现经济问题,经济学家经过数十年专业训练,采用许多复杂数学和公式演算却结果错误,这就是流于形式逻辑思维了,而忘了现代实证科学的基本原则。 对不了解的事物“盲目的鄙视”,的确是社会和文化存在误区和冲突的关键原因,其中,存在对书本、文字、资讯缺乏独立思考的简单复制或接受,导致不能真正了解,而这,仍然是一个哲学的思考问题,即,精神独立的思维,孔子也说过 - 盲信书不如没有书,禅宗更是不立文字而强调领悟。 “没想读相关的书” - 确实,这种现象更令人非常震惊! 比如,约1991年在任教期间,青年教师一起在食堂吃饭,我提到刚读的一本译著《现代西方绘画简史》说到现代西方绘画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得到直接的立马反对,也不肯去看一下我正在读的那本书。 这件事导致后来在欧洲的图书馆专门研读西文原版的现代绘画、艺术乃至宗教和人类历史的书籍和资料 - 结论却确证是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哲学,不但研究思维、逻辑、伦理和美学,以及各门专业学科中的思想、概念、原理和方法等,美学在文学、艺术的哲学探讨,伦理、道德和规范、制度在宗教与法学哲学探讨,而思维的逻辑和科学方法论在科学哲学、数学哲学研究。 然而,认知和思维能力的研究,则属于科学,包括,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比如,创造技法和创新能力发挥,涉及不但方法,也更是体制 - 比如,日本企业的创造技法、激励与集思广益的体制,容许鼓励,多激发火花,但不可指责,鼓励正面建议,不可负面批评,激发奇思异想,最后拿出最佳方案,这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和体制。 我看,中文世界绝大多数争论,问题在于对概念、范畴和知识缺乏事前的了解,以及传统文化和教育中缺乏分析哲学、逻辑分析有关,词汇和概念及其使用的场合等细微,缺乏分辨等而引起。 比如,系统观混淆于整体观,争论、辩论、争执等就不同,实用与功力在课题项目 - 商业价值与个人目的 - 获得奖励是不同概念。 所谓思辨 - 实际是对话,而不是诡辩,常常思想会在讲台上、对话中自然流出,这需要时时记录和写作,也很痛苦,导致后来不再想任教 - 而且,教务科发现我离开教科书而不高兴,因而去中科院专做实验和技术研究;但是,后来在海外却又是惊讶 - 教授就是讲自己的研究,而不是照课本。 - 评论集 -
个人分类: 2013|17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转基因会议回中国
benlion 2013-2-24 07:55
- 穿越时空与历史悖论 在科技上,乃至产业上,中国不是不能成为世界率先的创造与创新,而是,缺乏这样一种勇气、志向和社会管理、组织机制。 蝴蝶效应和马太效应,以及时空效应,一样在历史和文化研究中非常重要。 上世纪90年代,我们几个年轻人在中科院筹备中国转基因动物学会(现为细胞生物学会专业分会),并在中国科协支持下, 1996 年 举办了第 1 届国际转基因动物学术会议,筹备和举办期间,我(秘书长)以 email 邮件和会议讲演阐述了生物系统理论和系统生物工程、禽类输卵管生物反应器*,以及筹备国际转基因协会,并邀请了T ransgenic Research 做会刊;然而, 1999 年我自己也已经转向筹备国际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协会和 2001 年 10 月国际会议(但遇 911 事件),并与国际协会 IUPAB 秘书长询问成立国际学会。 2004 年美国举办国际合成生物学会议, 2005 年国际转基因动物学术研讨会并成立协会在广州召开后,似乎,国际转基因研究已经进入低潮,今天,惊讶看到第 11 届国际转基因技术会议将在广州举办,而且是与 2005 年会议在同一大学,同是 2005 年但协会成立在西班牙( http://www.transtechsociety.org/history.php )。 因而,进入网站,却发现同于国际系统生物学、禽类输卵管生物反应器等都起点于 1999 年( http://www.transtechsociety.org/pasttt.php ),会刊或相关协作刊物仍是T ransgenic Research ( http://www.transtechsociety.org/trag.php ),如同,系统生物学、禽类输卵管生物反应器等研究在国内的发展,主要参与会议成员依然也是熟悉的那些面孔;但是,国际协会负责和会议管理的主体却已是国外科学家。 现代科幻电影,经常采用一个物理学的虫洞概念,穿越于过去与未来;然而,一个著名的悖论是不能改变,比如,你的父母,那样就会导致矛盾。 但是,却可能在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穿越时空,比如,发达社会或民族或国家,可以改变历史记载,就如,我们对公元 1500 年前后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之误区,反过来又妨碍了我们的进步与发展,这就是西方宗教中的典型马太福音效应。 注*: 2007年中央CCTV新闻联播报道了英国罗斯林(Roslin)研究所的进展,1996年向我探讨的美国公司则约2011年来中国寻求建下游加工产业链。
个人分类: 2013|727 次阅读|2 个评论
第4届计算与数学种群动力学国际会议的通知
sgq831113 2013-2-23 23:03
2013 年5 月29 日-6 月2 日在山西省太原市中北大学拟举办第四届计算与数学种群动力学国际会议。 该国际会议系列已经有26年的历史,其前身有两个会议系列: 数学种群动力学会议(Conference on Mathematical Population Dynamics,MPD) 和确定性与随机性生物模型会议( Conference on Deterministic and Stochastic Models for Biological Interactions,DeStoBio)。数学种群动力学会议共召开了五届,第一届1986年在美国Mississippi大学;第二届1989年在美国Rutgers大学;第三届1992年在法国Pau大学;第四届1995年在美国Rice大学;第五届1998年在波兰的扎科帕内(Zakopane)。确定性与随机性生物模型会议召开两次,第一次1997年在保加利亚的索非亚(Sofia)和第二次2000年在美国Purdue大学。从2004年开始,这两个会议系列合并成为现在的《计算与数学种群动力学会议》(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and Mathematical Population Dynamics,CMPD),前三次分别于2004年在意大利的特伦托(Trento),2007年在巴西的坎皮纳斯(Campinas),2010年在法国的波尔多(Bordeaux)召开,本次会议由我们(中北大学)主办。 本次会议的科学顾问委员会由国际著名的专家组成,其中Friedman 和Levin 是美国科学院院士,Levin 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京都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Perelson 是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Mackey 是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李大潜是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和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Wu 是加拿大Research Chair 和加拿大工业及应用数学会主席,Golubitsky 和Gross 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的两个生物数学研究所的主任,其他成员大部分是多份重要国际学术刊物的历任和现任主编。 时间安排: 2013 年5 月28 日:报到与住宿安排; 2013 年5 月29 日:开幕式、大会报告和分组报告; 2013 年5 月30 日-6 月1 日:大会报告和分组报告; 2013 年6 月2 日:社会活动; 2013 年6 月3 日:与会人员返程。 拟解决的问题: 本次会议拟讨论公共健康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学(传染病的传播等)、细胞种群动力学(免疫学、肿瘤的生长、神经病学等)和分子生物学(分子的进化及遗传学等)等领域中若干问题的数学建模,数据处理和数值计算。 会议邀请了中国、美国、荷兰、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及日本等国第一流的生物数学研究者作大会报告,并将邀请这些国家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中青年学者作分组报告,这必将有力促进中国与世界生物数学研究的合作、交流和提高。全面提高我国应用数学学科整体水平和实力,提高学校国际影响力,同时也是为鼓励更多教师走上国际学术舞台创造条件。 会议网址: http://202.99.210.182:2013/
4821 次阅读|0 个评论
IEEE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Informatics (ISI) 2013
nsfc 2013-2-22 12:50
IEEE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Informatics (ISI) 2013 Call for Papers June 4-7, 2013, Seattle, WA, USA THEME: Big Data, Emergent Threats and Decision-Making in Security Informatics HOST: 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 Conference website: http://ISIconference2013.org IMPORTANT DATES · Paper submission due date : Feb 15, 2013 NEW DEADLINE – March 11, 2013 ·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 Mar 18, 2013 April 8, 2013 · Camera ready copy : Apr 29, 2013 · Due date for workshop proposals : Feb 18, 2013 .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Informatics (ISI)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field involving researcher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computer science, public policy, bioinformatics, and social and behavior studies as well as local, state, and federal law enforcement and intelligence expert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consultants and practitioners to support counterterrorism and homeland security missions of anticipation, interdiction, prevention,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to terrorist acts. The annual IEEE International ISI Conference series was started in 2003. The ISI 2013 conference program will feature three main topic streams: · Big Data in Security Informatics · Emergent Threats · Decision-Making in Security Informatics. See TOPICS page in the conference website for details. ISI 2013 will include a special session on Emergent Phenomena and Big Data sponsored by the Intellig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ctivity (IARPA). Other confirmed program activities include: · Keynote Speakers : o Dr. Joseph Kielman –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o Dr. CAPT Dylan Schmorrow / LT David Combs – US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o Dr. William Burns – Decision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Inc. · Workshops o Evaluating Visualization in Support of Analytical Reasoning and Decision Making for Cybersecurity – Organizing institution: Innovative Analytics. o Signature Discovery for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 Organizing institution: 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 o Social Media Analytics – Organizing institutions: Boeing; University of Arizona. · Panels o Funding Opportunities in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Informatics – Panelists: Various funding agency program managers. o Open Source Intelligence and Predicting the News – Panelists: Jason Matheny (IARPA) and Established performers and PIs from IARPA’s Open Source Intelligence Program. o Security and Information Assurance – Panelists: Dewey Houck (Boeing), Nick Multari (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 Ken Neves (Los Alamos National Lab); Felix Wu (UC Davis) PAPER SUBMISSION Submissions may include papers on systems, methodology, test-bed, modeling, evaluation, and policy. Research should be relevant to informatics, organization, or public policy in applications of counter-terrorism or protection of local/national/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physical world or cyberspace. Submission file formats are PDF and Microsoft Word. Required Word/LaTex templates (IEEE two-column format) can be found on IEEE's Publications web pages . Submissions can be long (6,000 words, 6 pages max) or short (3000 words, 3 pages max). Papers in English must be submitted electronically via the submission website at https://www.easychair.org/conferences/?conf=ieeeisi2013 .
54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诺奖诗人霍夫曼的提问兼谈做个合格的学者
热度 7 张海霞 2013-2-15 18:11
诺奖诗人霍夫曼的提问兼谈做个合格的学者
这一周在新西兰的AMN6会议上,听到了很多精彩的报告,除了昨天提到的诺贝尔奖得主霍夫曼先生在内,固体物理大师Neil Ashcroft先生,UCLA的Richard Kaner和IBM的Don Eigler博士,还有今天来自哈佛大学的Daniel Nocera的“The Artificial Leaf”也是异常的精彩和大受启发,当然像是在PK一样,这个会上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很多年轻学者的演讲也十分出彩(当然俺和学生的报告也受到了好评),在拓展学术视野上帮助甚大,不过最有感触的还是这些顶尖科学家的精神,就拿今天会议结束前的最后一个大会报告来说吧。 下午一共安排了两个报告,1:30开始,虽然是最后一个下午,很大的报告厅里听众还是和平时差不多,2:00开始的最后一个报告选择了来自本地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的青年才俊Ulrich Zuelick博士,题目是“Magneto-electric equivalence in bi-layer graphene”,很新颖,Zuelick博士讲得很投入,内容也很丰富,理论分析、计算结果和图表都很详细。主持人是Neil Ashcroft(他也算是本地人,因为他在奥克兰长大,在新西兰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提问环节依然踊跃,前面几个问题都顺利地回答了,支持人问:“还有问题吗?”这时霍夫曼先生举手示意他有问题,递话筒的姑娘从下面往上跑来递话筒,全场都在看着他,可是这时候从会场的另外一个地方响起很大的声音:“不要等那么久了,我先问!”原来,有一位老师已经在另外一侧先拿到话筒了,大家都比较关心这边没看到他(主持人大概也没有看到他,另外一侧递话筒的看到了),提问人完全不顾及霍夫曼先生的话筒未到,就抢先发言了,而且这个提问还很不客气地追问了两次,我们先是有点惊诧也很快就被提问和回答吸引过去了。回答完这个尖锐的提问,终于轮到霍夫曼先生了,只见他还是很有礼貌地举手示意,开口依然是十分平和的语气,可是他的问题太出乎大家的意料了:“......在某某图上,你已经触摸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是你不知道是为什么?让我来告诉你吧......”接着他十分清晰地分析了报告人在某页PPT的某一图上的一个双峰曲线,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第二个峰、根本的原理是什么?报告人翻到了那一页,认真地听他的分析、频频点头,全场鸦雀无声,他说完了,响起雷鸣一般的掌声!这掌声是大家发自肺腑的敬佩和感动,我让学生录下了这段录像,我说这是一堂重要的现场授课,我们都要学习怎样做一个学者! 是呀,回想这几天来,我们在大小会场都可以看见霍夫曼先生的身影,也看到他期间背着双肩背包、拿着程序册穿梭在各个会场听报告、提问,会议休息期间跟年轻人聊天、老朋友打招呼、坐在电脑桌前处理邮件、排队拿午餐......76岁的老人了,虽然行动有点慢,可是他自己做所有的事,没有一个随从和助手,虽然贵为诺奖得主,可是没有一点儿的架子,即使是最后这个提问和自己的解释也是那样的平静,语气中没有傲慢和炫耀,这是科学问题的争论和解释!真是受教了! 其实不只是霍夫曼先生,其他几位大名鼎鼎的学者也是一样地每天穿梭在各个会场之间听报告、看poster,与同行交流,没有缺席的(最起码我记住的这几位学者),也没有傲慢不理睬青年人的,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他们在跟不同的人聊天,更没有看到有人带助手和随从跟着拿包的! 想起在国内参加的很多国际会议上,领导和大牌教授们只出席开幕式和照相,很多教授在现场讲完自己的报告就走,稍微有点身份的人出席会议都带有助手和随从,前呼后拥气势无比大,可是在会场上却是典型的“三个代表”:不听、不问、不看,这已经是常态了,更有甚者在国际会议上堂而皇之地讲中文还大言不惭地说“我的英语不好”!到最后一天,会场上基本都是老外和学生留下在讨论,很有几次我本来有急事都不好意思离开,因为我一走连个提问的人都没了!想起来真是很让人感到惭愧! 夜深人静了,我脑海里还不停地闪回霍夫曼教授提问的场景以及其他精彩的大会报告,这是一堂生动的现场教学课,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学者,真的关心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问题;同时它也让我想起Caltech的戴教授若干年前对我说的话:“只有你们站到这个舞台上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的时候,北大才是真正的世界一流!”是呀,今天的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吧,更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吧,最起码做一个合格的研究者,关心所属领域的科学问题、研究进展与同行积极交流,在国际活动中做一个合格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更加努力地开展自己的科研工作,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争取有属于自己的一个角落。因为,只有你符合了国际学术规范,才能够成为一个受到国际学术界接纳的学者;只有你的科研成果成为一个领域的开拓者的时候,你才可能成为一个在国际学术界被尊重和认可的学者!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霍夫曼先生在AMN6会场
5754 次阅读|11 个评论
NUMIFORM2013会议进入全文评审阶段
热度 1 ZhangSH62 2013-2-11 10:45
NUMIFORM2013会议进入全文评审阶段
NUMIFORM2013会议完成全文提交,已进入评审阶段 张士宏 www.numiform2013.org 6-10 July 2013 Shenyang China NUMIFORM2013国际会议是本团队2013年工作的重头戏,也是本团队多年来承担的最大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正逢60年大庆,因此本活动也为所庆增添了重要戏份。 NUMIFORM系列国际会议是首次在中国举行,预计本次会议规模在250-300人之间。由于计算力学和塑性加工领域国际著名学者几乎都会参会,因此本次会议将是一个计算力学和塑性加工先进技术领域的盛会。本次会议共设10个主题分会和专题研讨会,主要关注有限元法及其在加工成形领域的应用,其中数值模拟方法涉及有限元法、边界元法、差分法、晶体塑性力学、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模拟、大型铸锻件及微小件成形模拟、损伤与工艺缺陷预测等。法国、德国、中国、美国的一些重要学者参与组织部分主题研讨会,其中美国西北大学曹简教授等组织了大型Panal Meeting-Numerical Simulation in the Future,邀请了本领域一些著名国际学者参会,同时举办上海交通大学阮雪榆教授(院士)80寿辰庆祝研讨会。 本次会议共收到摘要220余篇,其中全文提交约200篇,日前已发给国内外专家按期刊要求进行peer review。本次会议论文将在美国物理学会会志AIP出版。AIP是本会的官方定点出版期刊,可以全文收录SCI。以往几届会议论文SCI收录达到100%。为了提高学术交流主题,避免部分论文灌水,本次会议一直没有宣传期刊及其SCI收录情况,要求所有论文投稿者必须参会进行论文宣讲,所有论文严格按AIP要求进行评审,宁缺毋滥。部分论文未能收录期刊,但仍可参会交流,通过口头宣讲和Poster形式交流。为了提高会议交流气氛和国际性,拟控制国内代表总数不超过国外代表,尤其欢迎国内外博士研究生参会交流。 会议还将邀请部分软件公司参展并介绍软件开发进展情况,主要国际软件商约10家将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为第十一届,以往都是在瑞士、比利时、德国、荷兰、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举行,这是首次在中国及发展中国家举行。会议发起人为英国斯旺西大学著名有限元学者坚凯维奇教授,因此本会议还将设立坚凯维奇教授纪念主题会议。 上次会议召开于2010年6月,由国际著名塑性力学学者,前美铝公司高级科学家、现韩国浦项科技大学材料力学研究所所长F. Barlat主持。本人及中国团队在上次会议上与澳大利亚等学者PK获得了主办权。Barlat教授近年曾两次来金属所进行学术交流,支持本团队办好下次会议。我们团队全体成员已做好了各方面准备。欢迎国内外同行2013年7月汇聚沈阳! 本人在NUMIFORM2010国际会议上表达办好下次会议的承诺 国际执委会为本中国团队获胜表达支持和庆贺 上届会议两主席和本人在韩国会场 会议创始人之一法国著名有限元学者,Forge2D/3D创始人Prof Chenot对本人表达支持 美国西北大学Prof J Cao, 大连理工大学胡平教授表达祝贺 海内外华人庆贺中国主办Numiform 祝贺 中国团队
5025 次阅读|2 个评论
巴西印象
热度 4 ZhangSH62 2013-2-10 14:12
巴西印象
巴西对我们来说可是一个遥远陌生的国度,去的机会少,去过的人也不多。那里处于南半球,季节相反,居民多是南欧、非裔、印第安人,很少的日本人和华人,又是个亚热带国家,巴西人热情开朗,国人知道最多的可能是巴西足球和巴西咖啡。据百度百科介绍,巴西有800万平方公里国土,人口1.8亿,大多生活在沿海地带,首都巴西利亚是专门后建的内陆都市。前首都里约热内卢(Reo Jan),是法语一月河的意思,早先法国军队曾占领并统治了一段时间,以此为都,后来被葡萄牙政府及巴西人民驱逐了。巴西是葡萄牙传统的殖民地,葡萄牙发生内乱时国王曾逃亡到巴西多年。巴西最大的城市是圣保罗,人口两千多万,一位葡萄牙教授朋友告诉我很惊讶,那里比葡萄牙人口还多,是世界上说葡语人口最多的地方,所以葡萄牙人很喜欢去。 2011年10月2-9日,本人得到了一次免费访问巴西的机会,应巴西南里奥格兰德联邦大学(UNIVERSIDADE FEDERAL DO RIO GRANDE DO SUL - UFRGS ) 教授及第31届Senafor会议主席Lirio Schaeffer邀请,到南里奥格兰德联邦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并参加了第31届Senefor组织的第15届国际锻造学术会议和第14届国际冲压学术会议,为唯一来自中国的会议代表及邀请报告人。为重视中国的参加,会议提供了所有旅费和会议费用。 巴西南里奥格兰德联邦大学(UFRGS)位于巴西最南部的南里奥格兰德 州首府 Porto Alegre市,南与阿根廷为邻。这一区域是巴西著名的工业区,汽车配件、汽车制造等工业发达,我国奇瑞汽车公司已在巴西建厂生产汽车,并且其生产中国车型非常受巴西用户欢迎。前不久发生的夜总会火灾事件,就发生在这个州的另一个城市。央视的记者多次从Porto Alegre发出报道。应该说,这一次远行,于我就像我对西藏之行一样有挑战,但收获颇丰,感觉了太多的不同,一直想写点什么,终于春节放假了,今天就先写一些。 旅途 提前一个月,巴西方面按我的行程计划给定好了国际机票,具体是中国国航,沈阳-北京-马德里-圣保罗-Porto Alegre。机票票价不菲,票面记载28000多元。因为在巴西访问和会议之前正好需要参加在德国举行的国际塑性加工学术大会(ICTP),因此去时先在马德里下飞机停留一星期,完成了ICTP会议,并去德国Freiburg Franhofer IWM材料力学研究所去看望了两个在那里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与其德国合作导师做了一天的交流。 马德里到圣保罗约十个小时航程,飞行顺利。因为我行李选择到终点Porto Alegre,国航马德里服务员也认同了。当转乘Porto Alegre航班时,巴西服务员告诉我行李必须自己去取出后再托运。但登机时间已到,服务员让我跑向 Air China柜台求助。经过电话联系,行李处已经发现了我的行李,派人送了出来。托了上帝的福,我还是赶上了航班,不过不同的柜台跑来跑去,累得快吐血了!所以出门在外,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还是稳妥些好。 圣保罗飞Porto Alegre航班还好,女服务员个头高挑,身材火辣,一路上紧身衣还换了两遍,让人感觉到这个南欧国家的确风情与众不同。Alegre出机场后,等了一会儿,接我的小伙子Skonieski到了。他是教授安排来接我的,在德国时就发了邮件,交换了移动电话。不过令人惊奇的是,上了车他问我去哪里?我说不是教授邀请我来,给我订好了旅馆和行程,我什么都不知道啊。原来他接到命令什么都没问,以为我是一个普通参会人员,旅馆等事自己安排。他给教授打了电话,弄清了具体安排,终于我的吃住才有了着落!可见,巴西人办事也有大大咧咧的一面。 回国是10月9日,上午9点还是那个小伙子来送我。先飞到圣保罗,一个多小时到,等到晚上五点多上Air China的航班先飞马德里。圣保罗机场显得很破旧,行李处闹哄哄,拥挤不堪,等行李时连站的地方都困难。这样的地方要搞世界杯、奥运会,显然还差了很多,我真替他们有些担忧。圣保罗到马德里乘客不多,很多是欧洲人回南欧。一早出发,等了那么久,上了夜航飞机感觉就不舒服了。看下面的茫茫大西洋,想起了几年前那个法国的330,还有北非海域的小岛和点点灯火,最后路经了卡扎菲上校的国土,听说他一家已四处流窜,其本人和几个儿子已被击毙或抓获,世界真的离我们并不远,人生真的变化无常。我们好在是个大国,可以越来越受到尊敬,受邀来这么遥远的国度做学术交流,回去还是要好好干活,多多培养几个好学生,让他们出去比我们更有尊严,摆脱利比亚人民式的命运。 第二天上午8点,航班到马德里,所有的人都要下来,飞机要在这里停留两小时。机场对转机乘客做了细致沉长的安检,看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如此认真,表露出对南美和中国乘客的不信任、不尊重。两小时后,又是拥挤的排队,终于又回到了飞机上。不同的是,飞机完全满员,经济舱内伸脚都费劲。这一路最辛苦,也是十个小时多才到北京。血压感觉升高,在马德里换飞机时就吃了些救心丸,希望别在飞机上难受,11号下午在沈阳还有半天的培训报告。还好,一路上虽然感觉极度疲劳和不舒服,但没有严重的状况。第3天早6点到达了北京,在北京终于等到沈阳的航班,上午9点多到了沈阳。回家的感觉真好,天没巴西那么蓝,但比北京好不少,反正天空总能看到蓝色。在马德里就获电话通知,沈阳培训课由12号改为11号下午了,我很生气,国人怎么做事这样随意?两个月前就定好的,好端端的两天培训会变成一天了,还提前了一天,我回来不能休息不说,按计划修改PPT的时间也没有了,只好用英文的PPT讲了。一路上从离开旅馆到家里,几近40小时,相当于去两次欧洲,这是一次最艰难的旅程。 住与行 住的应该是当地最好的宾馆,估计4-5星级。走时看到账单每天270 Reals,一个Real相当于半个美元。因为担心安全,只能在宾馆吃饭,每顿大约30-40 reals。邀请信写的是对方负责机票和accomodation,结账时发现他们提前按计划付了房费,但饭钱要自己付。在国内申办手续时按国外完全付费申请的,因此这几天的饮食费用都得自己掏了。好在几千元钱还付得起,一路见识了不少西洋景,花点钱也值得。 几天会议里,会议连午饭都不管,中午大家都到附近一家超市的楼上,那有个自助餐厅。进门,每人领到一个表格,选餐后服务员给画好菜名数量,吃完按单子排队买单。买单后门口有免费的咖啡。后来发现,在巴西,大众餐馆、自助餐厅和食堂的地方大多会进餐后提供免费咖啡。 一到那里就受到忠告,要注意安全,这里是白人为主的地区,受教育程度高,是巴西安全最好的地区。但还是要避免一个人外出。尤其一位在德国ICTP会议认识的葡萄牙教授也来参会并开展合作研究,晚上吃饭碰见,他给了我很多有用的信息和忠告。不过想到一个大男人,来这里不出去看看怪可惜的。就尽量不带东西,去附近的闹市溜达。附近各种商店很多,人来人往。发现巴西人确实品种多样,白人、南欧拉丁人、黑人、印第安人,胖的、瘦的、应有尽有。普遍印象是,很多女人比男人胖,体形非常丰满,25度以上的春天里,他们穿的很少。也有一些身材苗条的欧洲女郎。男人偏黑、偏瘦一些。亚洲人甚少,主要是日本人多一些,偶尔有些韩国人。华人不多,据说华人大多在圣保罗,那里有二三十万人的中国城。 大学参观交流 Skonieski接站时就问我次日是休息还是去学校参观,我急于与邀请教授见面,因此第二天大约9点小伙子就来开车接我了。小伙子自介是大学讲师,曾在德国学习两年,目前还在攻读Schaeffer教授的博士生。他的奶奶是印第安人,父辈是南欧人,个头不高,有些偏瘦、偏黑。小火则很热情,从家里带来了专用的巴西茶壶,还有一个热水瓶,在车上就向我介绍其用法。到了实验室,他给我泡了茶,然后让我用铜管吸茶壶里的热茶。后来发现这种茶壶在这个巴西城市挺普遍,好多人都出门带着。学校在城外一座山坡上,风景秀美,看不到很多人,像个植物园或森林公园,有几路公共汽车通往城里。小伙子先给我介绍了他自己的课题工作,在会议上他还要讲,不过用葡萄牙语,有同声英语翻译。然后见了Schaeffer教授,做了简单的交流,然后领我参观实验室。实验室有些展品,冲压件、挤压件、冷锻件都有,还有生物材料实验室等等,有几个博士生,包括两个女博士生,介绍工作都很热情。由于第二天要开会、安排企业参观,就没时间开会交流了。 中午,Skonieski领我去学校食堂吃饭,食堂不错,尤其巴西烤肉和巴西咖啡都不错。 企业参观和国际会议 第二天,他们安排我去一家汽车配件锻造企业参观。这是在城外几十公里的一个美资企业。车间里看的主要是热锻工艺设备。设备都不算先进,有些陈旧,现场也不那么美观、干净。但管理还算先进,技术人员在会议室给做了详细讲解和答疑。 会议议程两天,同时4个国际会议。本年度第31届巴西Senafor会议由巴西南里奥格兰德联邦大学Schaeffer教授组织,十余家巴西及欧美日在巴西分公司、办事处参加会展、提供赞助。会议包括第15届国际锻造学术会议、第14届国际冲压学术会议、第8届国际冶金学术会议和第2届国际可持续能源材料学术会议。会议分别出版了论文集。会议参加人员达到200余人,主要来自巴西、秘鲁、智利、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和葡萄牙、西班牙、德国部分欧盟有关大学和企业,少数来自美国和日本企业。除4家赞助企业代表外,国际锻造会议共邀请了德国斯图加特大学金属成形研究所M. Liewald 教授和本人等4位学者做会议邀请报告。我在半小时里用英语介绍了我们精密合金锻件热锻组织模拟的工作,会议安排了葡语同声传译。几个学者很有兴趣,提了几个问题。一个美国大公司还专门和我谈能否与他们开展合作。 本人能有机会受邀请参加这个会议,一方面是本人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副理事长,负责国际合作工作,且刚刚获得英国机械工程学会IMech2010年度A M Strickland奖。另一方面,我的一个学生受我推荐在葡萄牙Porto大学读博士,巴西方面多与葡萄牙人合作联系,从葡萄牙大学教授和我的学生那里获得了我的一些情况。 大学Party和巴西烤肉 企业参观当晚,大学里请部分会议人员参观实验室和Party,我是破例即参加企业参观又被邀请参加party的。参观后回到宾馆,有学生专门来接我去学校,因为我前一天已经参观了实验室,就直接参加Party了。 巴西烤肉很讲究,据说这个地区烤肉是巴西最好的。Party之前,专业师傅提前7、8个小时就架起支架烤了羊肉、牛肉和猪肉。我们到时,烤肉已经香喷喷了,大家争着去和师傅照相。美女博士忙来忙去倒酒、布置餐具,人们纷纷端着红酒一起聊天,最后,大家坐下来一起品尝各种巴西烤肉和美酒。席间,民间艺人来做民族舞表演。据说这些农民大多是德国后裔,他们穿着德国传统服装,跳着有巴西和南美特色的舞蹈。每个舞蹈都有故事,大体是民间劳作和姑娘小伙的恋情。 收获 巴西教授邀请我来参会,还希望我能将中国企业和学术界介绍到巴西,比如这个会议有欧洲、美国和日本很多企业代表和设备参展商,可中国企业一个没有。他们羡慕中国有很多汽车企业和汽车配件制造商,巴西有300万汽车制造能力了,但没有一家民族汽车制造厂,都是欧美外资。因此他们很羡慕中国的奇瑞、江淮,已经有不少中国汽车了,但价格比中国贵不少,还要等半年取货。我在那里时江淮汽车厂已与他们谈好了合作建厂。中国有不少锻造、冲压、钣金设备、机床制造商,竞争白刃化,这些在巴西都有可能会受欢迎。 我回国后向中国锻协作了推荐,中国锻协秘书长张金带队于2012年10月组织了一个10余人的中国企业代表团访问Porto Alegre汽车企业,参加这一年度的锻造国际会议,他们取得了不少实际合作成果,使我这次巴西之行不虚。我还邀请了几位巴西教授学者参加2013年我在沈阳组织的NUMIFORM2013国际会议,希望我们这次交流还能取得更多的成果。 与中国相比,巴西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人工成本相差不大,巴西基本建设还不发达,国土辽阔,人口稀少,没有政治争端和历史恩怨,容易建立互信和合作。巴西环境美好,资源丰富,蓝天、白云、湿地令人向往,还有铁、铜、镍和很多稀有、有色金属矿藏。 南里奥格兰德联邦大学(UFRGS)校园 校园停车位,蓝天、热带植物、还有绿草 Skonieski博士接我参观校园 Skonieski博士介绍他的研究课题和茶壶 UFRGS塑性加工试验室展窗 校园一角 美女博士在party上忙碌 与烤肉师傅在烤架前 塑性加工试验室里的巴西民族舞蹈 美女博士参加会议晚宴 与巴西教授在会场 教授夫妇在家里 受邀在教授家里品尝啤酒和红酒(右为教授夫人),教授在照相 教授家的游泳池 香喷喷的烤肉
9134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国际会--2013矿井通风与热害国际学术会议
热度 1 Greg66 2013-1-11 21:15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国际会议--矿井通风与热害防治国际学术研讨会.doc
个人分类: 10|310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9th国际数论与Smarandache问题会议定于3月29-31日在陕西汉中召开
zhpd55 2013-1-9 08:30
第九届国际数论与 Smarandache 问题会议定于 2013 年 3 月 29 日至 31 日在陕西省汉中市举行,会议由西北大学数学研究所主办。 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加本次会议!详细信息请查询附件或会议网址! 会议网址: http://ntc.nwu.edu.cn 联系人: 吴振刚( 15991603474 sky.wzgfff@163.com ) 韩 迪( 15029953664 handi515@163.com ) 通讯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学府大道 1 号 西北大学数学系 邮编: 710127 注: 请认真填写回执,并于 2013 年 1 月 12 日前将回执发至联系人邮箱,谢谢! 祝您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再次诚挚地邀请您参加本次会议! 第九届国际数论 与 Smarandache 问题会议组委会 2013年1月4日
个人分类: 数学研究|25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几个发布“水资源,水污染,水处理”国际会议的网站
libli 2013-1-5 12:43
最近在做一个与水相关的项目,期间需要检索该领域的最新会议邀请信息,主要是国际会议,在这里分享一下,也许有人需要。 不少学者认为会议论文往往等同于低水平论文,而导致这种想法的可能是因为近年有不少些EI收录会议“灌水”文章吧。 但是要知道,期刊论文从审稿到发表,这个周期一般要3个月-半年,有时可能更长。会议论文相比之下时效性就比较强,会议论文往往代表了学术进展的前沿,许多研究的最新进展、最新想法就是在会议上发表的。另外,国际会议,特别是重要的学协会组织的国际会议往往也是牛人聚会的时机,通过参会也是提高自己学术影响力,建立学术社交网络的好时机。 下面言归正传,分享一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IWA 国际水协会 http://www.iwahq.org/1qc/events/iwa-events/2013.html 这里是国际水协会主办的各种会议 滑铁卢大学水研究所的会议发表网址 http://water.uwaterloo.ca/news_events.aspx 会发布各种各样的水会议信息 美国工程师协会 http://www.asce.org/ewri/Conferences/ 国际湿地协会 http://www.sws.org/meetings/ 湿地研究相关的会议信息 美国水协会 http://www.awwa.org/conferences-education/conferences.aspx 环境毒理学与化学协会 http://www.setac.org/?page=SETACMeetings 水污染方面的会议信息可以参考
3569 次阅读|0 个评论
More Photos for 第一届自然与社会交叉研究国际会议
热度 1 bhwangustc 2012-12-23 01:03
More Photos for 第一届自然与社会交叉研究国际会议
Photos for 第一届自然与社会 交叉研究国际会议 时间:2012年12月14-15日 左起:Prof. Serge Galam (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 France); Prof.Janet Denise Dilling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宋雅杰教授(耶鲁大学); myself with Prof. Serge Galam (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 France) 与顾基发教授(中科院 系统科学研究所) with Prof.Janet Denise Dilling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with Prof. Yoshiteru NAKAMORI (Japan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 6 7 8 with Prof. Serge Galam (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 France); 与唐锡晋教授(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宋雅杰教授(耶鲁大学)在闭幕式上讲话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5389 次阅读|1 个评论
参加“第9届块体金属玻璃国际会议”
热度 9 jianxu 2012-12-22 15:30
本月中旬的沈阳,天气实在是很冷,最低气温下降到零下 20 度,再加上糟糕的室内供暖,家里和办公室到处都让人感到冷兮兮的( 16-18 度),让人不禁产生一种“ 生活艰难 ”的感慨。 12 月 16-20 日,“第九届块体金属玻璃国际会议( BMG-9 )”在厦门大学举行。一来到厦门,温暖的天气,轻拂的海风,南国的植被,清新的空气,再加上厦大宁静、美丽的校园,心情顿时好了许多,逃离了那严寒冷所带来的纠结。看来 BMG 会议的组委会,选择在厦门开会的确颇有眼光。 参加本次会议的有 150 余人,来自中、美、德、韩国、日、法、波兰、印度、新加坡、台湾、香港的 11 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代表团”最为庞大,也是当今世界上从事该领域研究人数最多的国家 (也许所有的领域都是如此,因为我们教授多,博士生多) 。 相比此前的几届会议,人少了许多。可能是与快到年终和圣诞假期,再加上是冬天有关。美国相关的研究组来了差不多只有一半。欧洲来的差不多仅有三分之一。日本好像是随着那位大牛的退休,有点儿一蹶不振的意思。 会议共安排了大会报告 13 个,分会邀请报告 20 个。大会报告 40 分钟,为 1 个学时。邀请报告 30 分钟。这也是 BMG 会议的传统。给大牛和小牛们比较充足的时间“表演”,讲得比较透彻。 从会议上的报告来看,关注的问题仍然是以下几个方面: 力学行为,包括形变与断裂机制、复合材料、疲劳与磨损。 结构与动态( Dynamic )行为,涉及原子尺度,亚纳米尺度的非均匀性、结构弛豫,以及这些多尺度结构与玻璃形成能力、弹性行为、塑性变形乃至于液态结构之间的关联。 金属玻璃的结构仍然是“盲人摸象”。 应用方面的探索包括,在过冷液态的精密成型、表面涂层,生物医用等。(应该说这方面国际上做得好的并没有全来。) 参会收获良多。下次会议( BMG-10 )将在 2014 年 5-6 月召开,地点待定。 会场设在厦大科学与艺术中心。美丽的校园,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绿地、深林、水潭多多益善。 会上活跃的讨论与互动。 只报告,不讨论的会议,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会议。真科学、纯学术离不开讨论与争鸣,真理愈辩愈明。没有批评声音的学术圈,则是死水一潭,掩耳盗铃。 宴会上与会的外国科学家代表向会议东道主致谢。 BMG 系列的 9 次会议,先后在中国办了 4 次( 2003 北京, 2008 西安, 2011 香港)。欧洲贵,美国远、签证难,韩日小。中国领土辽阔,旅游资源丰富,吃住便宜,美食诱人,机场、旅馆、会议中心等基础设施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再加上科研经费状况好,研究生(作为会议志愿者)多,中国已经成为办国际会议的热门地区。 其利是促进中国学术的国际化,其弊是学术会议的“中国化” (比如,被安排报告后随便就不来,使会场经常开“天窗”;将邀请报告大量馈赠予学术水平不高的哥们儿,导致会议的学术水平注水,丧失对高水平国际同行的吸引力,成为自娱自乐的本土游戏)。 宴会上,向获得 Poster 奖的学生颁奖。中国学生制作和讲解 Poster 的水平已有可喜的明显进步。 闭幕式上,特邀资深科学家美国田纳西大学江上毅( T.Egami )教授(日裔)做了总结点评。 展望未来,路在何方?(想起鲁迅的一句话,路是人走出来的。) “红旗还能打多久”?(四一二事变后参加红军的人更令人钦佩。) 总结里有这样一句话:“ The field needs application to survive, but the application does not guarantee the field to survive ”。 相关链接 BMG 的研究热度不衰: “BMG-8 国际会议 ” 散记 参加 “BMG-VII” 国际会议感受 参加国际会议:是否应该讲究些诚信? 参加 “ 第二届中德金属玻璃研讨会 ”
个人分类: 科研感悟|5611 次阅读|11 个评论
第一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国际会议 photo
bhwangustc 2012-12-21 16:05
第一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国际会议 photo
Photos for 第一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交叉研究国际会议 时间:2012年12月14-15日 Group photo 第二排左起: 顾基发教授(中科院 系统科学研究所); Prof.Janet Denise Dilling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Prof. Serge Galam (National Centerfor Scientific Research , France); 牛文元 院士 (中科院 科技政策管理科学研究所), 宋雅杰教授(耶鲁大学); Prof. Yoshiteru NAKAMORI (Japan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汪秉宏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Left Right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3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3生物材料国际会议-第5届可降解金属-印度尼西亚Umang岛
热度 1 郑玉峰 2012-12-20 22:58
[转载]2013生物材料国际会议-第5届可降解金属-印度尼西亚Umang岛
Dear Colleagues and Friends : On behalf of the Organising Committee, I would like to inform you that next Biometal-2013 will be held in Umang Island, Indonesia from Sunday 25 to Saturday 31 August 2012. Please be advised we were obliged to advance the starting date from Monday 26 to Saturday 25 August, 2013. We strongly invite you to mark your calendar. We promise this will be a unforgettable conference, from scientific, social and cultural/touristic point of views. Umang Island is at the same time: - a very calm and isolated place suitable for critical thinking and sharing ideas; - a very charming tropical island, paradise for snorkelling and scuba diving, as well as jungle trekking, rhinoceros observation, tropical fishing on bamboo platforms, underwater volcanos seeing, and many others; Umang is one the rare place on earth where sunset and sunrise are available …. We really hope to meet you again next year there! The website will be available in January. Please accept our best wishes for a Wonderful 2013! Our deepest wishes to you and your family for a Happy New Year. Diego Mantovani on behalf of the Organising Committee
297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2013生物材料国际会议E-MRS2013SpringMeeting 法国Strasbourg
热度 1 郑玉峰 2012-12-20 09:37
E-MRS 2013 Spring Meeting and Nanoscale Themed Issue on Functional Nanoparticle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Dear Colleagues, We are delighted to announce the forthcoming E-MRS 2013 Symposium U "Design of multifunctional nano-object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in Strasbourg (France) on 27th - 31th May 2013: http://www.emrs-strasbourg.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temid=1583id=614 You are invited to attend the symposium U. To submit abstracts, please click on this link: http://www.emrs-strasbourg.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569Itemid=1583 The deadline for abstract submission is January 16, 2013. HOT TOPICS TO BE COVERED BY THE SYMPOSIUM: - Design,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particles: inorganic, polymers, liposomes, dendrimers. - Biofunctionalisation of nanoparticles - Biocompatibility - Targeting strategies - Drug delivery systems - Biomedical Imaging (e.g. MRI, MPI, SPECT, PET) - Therapeutics (e.g, hyperthermia, curie theraphy) - Diagnostics (e.g., enzymatic assay, immunoassay, biosensing) - Biodistribution/bioelimination - Nanotoxicology CONFIRMED INVITED SPEAKERS: • Nadine Millot, France • Beatriz Hernandez, Spain • Maximo Masserini, Italy • Ricardo Bentes de Azevedo, Brasil. • Francesco Stellaci, Suisse. • Sébastien Lecommandoux, France • Robert Muller, Belgique. • Christine Menager, France • Ijeoma Uchegbu, UCL, UK. • Franois Berger, France. We also invite you to submit an article to the NANOSCALE themed issue "Functional Nanoparticle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impact factor 5.9). The article must report extremely novel, very high quality original research work or review material of broad general interest using the following link : http://blogs.rsc.org/nr/2012/09/05/functional-nanoparticles-for-biomedical-applications/ The deadline for article submission is 30th April 2013, the articles will be published on line as soon as being accepted, and, the page numbers will be ready for 2013 issue 15 or 16. Should any question arise, please do not hesitate to get in touch with any member of the organising committee.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you in Strasbourg in MAY 2013 Very Best Wishes, The symposium chairs NGUYEN TK THANH,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K ETIENNE DUGUET, ICMCB, France PUERTO MORALES, ICMM, Spain CLAIRE BILLOTEY, CNRS-UCBL, France SYLVIE BEGIN, IPCMS, France
347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2013年生物材料国际会议-4th ISSIB 意大利罗马
热度 1 郑玉峰 2012-12-20 09:26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urfaces and Interfaces for Biomaterials http://issib.org/ The serie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urface and Interface of Biomaterials (ISSIB) was conceived in 2005 and the first conference in this series (ISSIB-2007) was held in Chengdu, China, in October 2007. Following the great success of ISSIB-2007,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urface and Interface of Biomaterials took place in Hong Kong in January 2010 and in Japan in 2011. Surfaces and interfaces in biomaterials are key issues in the biomaterials and tissue engineering field and form a key scientific base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this field. They are at the forefront of biomaterials R D, and play a major role for technology transfer toward industries. In this context, the 4 th ISSIB-2013 aims to provide an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scientists, engineers, clinicians and medical device manufacturers to present and discuss the latest scientific findings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in a very challenging context connected with surfaces and interfaces of biomaterials. The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testing, modeling, assessment, application, and other pertinent aspects of the surface and interface of biomaterials will be covered by the conference. The 4 th ISSIB-2013 will promote multidisciplinary and transversal research, with international and inter-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ons. Through sharing new ideas and discussing concepts at the cutting edge of the field important issues regarding biomaterials surface and interface can and will be tackled, thus advancing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biomaterials. Prospective authors are cordially invited to 1) register their name in our newsletter to keep them updated and 2) submit abstract(s) and paper(s) to the 4 th ISSIB-2013. Student participation is strongly encouraged. Affordable lodging will be especially proposed for students and delegates. Rome was selected for hosting this event mainly for its broad international and unique historical dimension, as well as its safeness for delegates, and easy accessibility. We already committed for offering a very genuine and affordable experience, at both scientific and personal level. We look forward to meeting delegates from various parts of the world in Rome in September 2013! Diego Mantovani, PhD Laval University, Canada On behalf of the Organising Committee
2695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际会议有多种类型吗?(121216)
热度 14 ymin 2012-12-16 08:41
国际会议有多种类型吗 ? ( 121216 ) 闵应骅 上周参加了一个离家很近的国际会议,赶上下雪。缺席甚多,感到收获不大。昨晚刚吃完晚宴回来,想了想:国际会议是不是有多种类型呀?各人的收获不会相同。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今年 10 月 29 日我收到 IEEE 北京办公室给所有 IEEE 中国会员的邮件,“ 2012 国际车联网大会邀请函”。我一想,去年 723 以后,我发表了几篇博文( 从温州动车追尾事故想到的( 110725 ) 等), 对新形势下的故障 - 安全原则,有一些想法,就产生了到会上去交流的冲动,何况这个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离家很近。于是写了一个电子邮件给会议,问投行业论坛晚不晚?因为 12 月 12 日就要开会, 10 月 30 日还在征集报告,岂不太晚?可第 2 天 30 日收到回复,说不晚。我以为这是对我的优待呢!我马上用 10 分钟写了一个题目、摘要、和作者简介,送过去。没想到第 3 天 31 日就收到了接受函,要我缴注册费。我大致一看, 960 元,好像还合理,马上要年轻同事给我缴了。但是,我开始有点怀疑,为什么接受的回复这么快?简直是不经考虑就接受。等缴完了注册费一看,是美元,大吃一惊,太贵了吧!下午,我仔细去查会议网站,发现几大怪: 1. 会议主办单位 11 个,包括 IEEE , ACM , IFAC , TRB ,到技术委员会一级则是 28 个。 2. 大会程序主席是自动化所的王飞跃,而 Co-Chairs 有 10 位,程序委员会有委员 1070 个。 3. 特邀讲演者 34 位 . 4. 征文题目包括 11 大类 270 个 . 5. 注册费会员预缴 960 美元 =6033.9409 元人民币。 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会。这个会议的正式名字叫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nected Vehicles Expo(ICCVE 2012), 而中文翻译则是 ” 2012 国际车联网大会 ” 。我觉得这个翻译并不确切。 Connected Vehicles 是指被连接的车,它的重点是讲车;而车联网的重点是讲网。这是非常不同的。大概是因为在我国,物联网很热,就来一个车联网。其实从网络的角度看,不管因特网、互联网、物联网、还是车联网,都是网络,主要技术是通讯、计算机。而要把任何东西都用网络联起来,当然首先要传感器;要把车联起来,首先要车载电子设备。不要把什么东西都往一推凑合,外延扩大,内涵就减少,与别的领域就分不开。 这会,会议开完了。解开了我许多困惑。首先,会议的主办单位在大会主席台背景屏幕上显示为 technically sponsored by …… ,可见, IEEE 这十几个学会对会议财务不负责任。后来我听一位外国人告诉我,赔赚由中国某单位负责。特邀讲演者被注以 VIP ,不缴注册费,但他们的飞机票、住宿费是否会议负责我就不知道了。注册费平均约 1000 美元,合 6000 多人民币,够贵的了。原计划 2000 人参会,收入将有 200 万美元,约 1200 万人民币。好像应该大赚一笔。但是,据我估计,花钱注册的人数实际可能不到 300 (昨晚的晚宴参加者 80 人)。国家会议中心,这么高档的地方,会场、伙食都会很贵,财务支持单位可能要赔了。 12 月 15 日上午 9:30 安排我第一个报告 。我 9 : 15 到,会场上只有一个人,也是一个报告人。到了 9 : 30 ,甚至没有 session chair 出现。后来被告知,没有主持人,总共来了 5 个人,我们也报告。等讲完了,我到其他会场去看,都不超过 10 人。 就参会者来说,真正在科研第一线的人可能会收获不大。因为这么大的会,牵涉的领域这么多,碰到小同行的可能性很小,做不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十几个学会的负责人介绍自己学会的简史和情况,几十个特邀报告各讲各的,都是比较科普性的、战略性的内容。公司的技术人员也不大可能来参会,因为太不具体。倒是某些公司的 CTO 可能来了解一些情况。另外,就是政府决策人员、某些公司高管可能会来听听各国、各大公司对这一技术领域的动态和探讨合作的可能性,所以还安排了翻译或者同声翻译。 就举办者来说,举办单位可能借助这一平台,扩大本单位的影响。不过,这是很有限的,因为都是借用 IEEE , ACM 等学会的大名声,核算单位好像还有点躲躲闪闪。但是,对自己的上级肯定是一个很好的交待。如果是想赚钱,那风险就太大了。 基于上述情况,它既不是一个学术会议,又不是产品推介会,又不是技术研讨会,而且是针对一大新的方向,所以,我给它个名字,叫技术战略推介会,以便向社会推介一个新的技术战略领域,唤起大家的注意。未知合适否? 本人在会上的报告附后。 A new fail-safe principle for railway signaling.pptx
个人分类: 杂谈|10458 次阅读|28 个评论
[转载]计算机安全方面的顶级会议(2010年1月31日更新)
lixiangdong 2012-12-15 11:32
转自: http://blog.csdn.net/celestialwy/article/details/1619538 ComputerSecurityConferenceRanking and Statistic Guofei Gu Ranking Note: How to judge how good a conference is? In my opinion, here are several criteria: Acceptance ratio: definitely an important metric (maybe the easiest metric that can be quantified), but not the only metric Paper quality and impact: how many classic papers are from this conference? how much impact do papers from this conference have on the community? are they well cited and studied? Committee member quality: what's the quality of TPC members? are they noted researchers in this area? Thi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because they will affect the quality of submission (good papers will prefer to submit to the conference with noted researchers in the committee), and control the quality of accepted papers. Attendee/Paper number ratio: another quantified metric. This somehow reflects the influence of this conference on the community Location: a beautiful place has some attraction. In addition, many researchers (but not all) are not very willing to travel to other countries due to limited funding or time (or VISA problem...), so they just submit papers to local conferences. Thus, normally the conferences located in USA are better than in Europe, which is also better than in Asia. H istory: a conference with a long history may have a good tradition and reputation Industry connection: this somehow reflects the impact on the industry. Normally, conferences on more applied techniques will attract more industry partners (so have more mone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nference) This ranking list is only in my opinion. It is not official, nor accurate, only for reference. Some good workshops are also included. I'm probably biased because I'm mainly a network/system security researcher. Notify me if you have different views, or you find significant conferences missing/bias. I'm more than happy to hear from you. Some conferences are arguably better belonging to rank 1.5 or 2.5. At this time, I'm not going to differentiate these. Let me know if you have some strong comments. Long time ago, I maintained a general computer science conference ranking (a mirror of my previous Georgia Tech page). Rank 1 SP (Oakland) IEEESymposiumonSecurityandPrivacy CCS ACMConferenceonComputerandCommunicationsSecurity Crypto International Cryptology Conference Eurocrypt EuropeanCryptology Conference Security UsenixSecuritySymposium NDSS ISOC Network and Distributed System Security Symposium Rank 2   ESORICS EuropeanSymposiumonResearchinComputerSecurity RAI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ecent Advances in Intrusion Detection ACSAC Annual Computer Security Applications Conference DS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pendable Systems and Networks CSF (CSFW) IEEEComputer Security Foundations Symposium. Supersedes CSFW (ComputerSecurityFoundationsWorkshop) TCC Theory of Cryptography Conference Asiacryp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Cryptology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IMC Internet Measurement Conference Rank 3 SecureComm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CreateNet Internation Conference on Security and Privacy for Emerging Areas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DIMVA GI SIG SIDAR Conference on Detection of Intrusions and Malware and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AsiaCCS ACM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ecurity ACN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Cryptography and Network Security F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inancial Cryptography and Data Security SAC ACM Symposium on Applied Computing ACISP AustralasiaConferenceonInformationSecurityandPrivacy ICIC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Security ISC Information Security Conference ICIS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Cryptology SACMAT ACM Symposium on Access Control Models and Technologies CT-RSA RSA Conference, Cryptographers' Track SEC IFIP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Security Conference WiSec (WiSe, SASN) ACM Conference on Wireless Network Security Supersedes WiSe (ACM Workshop on Wireless Security) and SASN (ACM Workshop on Security of Ad-Hoc and Sensor Networks) SOUPS Symposium On Usable Privacy and Security IFIP WG 11.9 IFIP WG 1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Forensics -- Workshops below -- DFRWS Digital Forensic Research Workshop FSE Fast Software Encryption workshop PKC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Public-Key Cryptography NSPW New Security Paradigms Workshop IH WorkshoponInformationHiding WSPEC WorkshoponSecurityandPrivacyinE-commerce DRM ACM Workshop on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IWIA IEE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Assurance Workshop IAW IEEE SMC Information Assurance Workshop "The West Point Workshop" CHES Workshop on Cryptographic Hardware and Embedded Systems SRUTI USENIX Workshop on Steps to Reducing Unwanted Traffic on the Internet HotSec USENIX Workshop on Hot Topics in Security LEET (HotBots,WORM) USENIX Workshop on Large-scale Exploits and Emergent Threats Supersedes HotBots (USENIX Workshop on Hot Topics in Understanding Botnets) and WORM (ACM Workshop on Recurring/Rapid Malcode) Others (not ranked)  ISPEC Information Security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Conference   Acceptance Ratio Statistic Note: This could be the most complete (and accurate?) list of computer security conference statistic you can find on Internet. There are still some blanks in this list. If you have any reliable source of these information (or some other security conferences), please email me ( guofei AT cs.tamu.edu ). Thanks. You can see from the following statistic, security conferences are becoming harder and harder to get in in the recent five years! And I think this trend will possible continue in the near future.   Year Rank 1 Rank 2 Rank 3 Year IEEE SP ACM CCS USENIX Security NDSS CSF/CSFW ESORICS RAID ACSAC IMC SecureComm DIMVA AsiaCCS ACNS SOUPS DFRWS 2010 15.4%(24/156) 2010 2009 10% (26/253) 18.4%(58/315) 14.7%(26/176) 11.7% (20/171) 19.1%(42/220) 19.6%(44/224) 25.3%19/75,full paper) 34.7%(26/75) 29.5%(13/44) 22.4% (33/147, regular) 27% (40/147) 21% (32/150) 2009 2008 11.2% (28/249) 18%(51/281) 15.9% (27/170) 17.8% (21/118) 18%(21/115) 22%(37/168) 25%(20/80) 24%(42/173) 33%(14/42) 17.6% (32/182,full) 22.5% (41/182) 22.9%(30/131) 28%(12/43) 39.5%(17/43) 2008 2007 8% (20/246,full paper) 12% (29/246) 18% (55/303) 12.3% (23/187) 14.4% (18/125) 25%(25/101) 23.8%(39/164) 18%(18/100) 22%(42/191) 26%(31/119) 24.6%(14/57) 18.3% (33/180,full paper) 29.4% (53/180) 12% (31/260) 31.7%(13/41) 47.2%(17/36) 2007 2006 9.2% (23/251, full paper) 12.7% (32/251) 14.8%(38/256) 12.3% (22/179) 13.4% (17/127) 24.5%(25/102) 20%(32/160) 17% (16/93) 30%(40/134) 21% (19/92, full paper track) 25.4%(32/126) 26.8%(11/41) 17.7% (33/186) Start from 2006 15.1% (33/218) 36%(14/39) 44.4%(16/36) 2006 2005 8.9% (17/192) 15.2% (38/250) 14.8% (22/149) 12.9% (16/124) 20.8% (20/96) 17.0% (27/159) 20.5% (17/83) 22.8% (45/197) 27% (22/82, full paper) 22.2% (32/144, full paper) 36.1% (52/144) Start from 2005 27%(14/51) 22.2% (35/158) 10/39 2005 2004 10.2% (19/186) 13.9% (35/251) 12.0% (22/184) 16.3% (16/98) ? (20/?) 17.0% (27/159) 13.5% (16/118) 26.1% (35/134) 19% (19/98,full paper) 34%(14/41) Start from 2004 12.1% (36/297) 2004 2003 14.5% (19/131) 13.8% (35/253) 16.4% (21/128) 20.5% (17/83) ? (17/?) 16.7% (19/114) 29.5% (13/44) 26% (19/73, full paper) 16.8% (32/191) Start from 2003 2003 2002 22.1% (21/95) 17.6% (27/153) 16.9% (22/130) 19.0% (15/79) 27.4% (23/84) 19.3% (16/83) 25.0% (16/64) 24% (15/62, full paper) 2002 2001 17.8% (19/107) 17.6% (27/153) 28.9% (24/83) 24.2% (16/66) 38.9% (21/54) not held 21.8% (12/55) 26% (14/53), Start from 2001 2001 2000 13.1% (18/137) 21.2% (28/132) 29.4% (15/51) 45.8% (22/48) 25.3% (19/75) 53.8% (14/26) 2000 1999 24.6% (15/61) 19.3% (16/83) 40.4% (19/47) not held ? (32/?) 1999 1998 16.4% (19/116) 20.0% (17/85)   33.3% (15/45) 40.4% (23/57) 67.3% (35/52) Start from 1998         1998 1997 18.2% (20/110) 26.6% (17/64) not held not held 1997 1996 29.9% (20/67) 32.2% (19/59) 36.2% (21/58) 1996 1995 27.8% (20/72) not held       not held           1995 1994 29.2% (19/65) 44.3% (31/70) not held Start from 1994?   36.6% (26/71)         1994 1993 24.3% (17/70) 45.0% (27/60) Start from 1993       not held           1993 1992 23.6% (21/89)         ? (24/?)           1992 1991 30.4% (28/92)         not held           1991 1990     Start from 1990?     ? (?/?) Start from 1990           1990 1989                       1989 1988         Start from 1988             1988 1987                       1987 1986 27.5% (25/91)                     1986 1985 39.7% (25/63)             Start from 1985       1985 1984 64.1% (25/39)                     1984 1983 67.6% (23/34)                     1983 1982 55.9% (19/34)                     1982 1981 1981 1980 100% (19/19) Start from 1980 1980 Thanks the following people for information and suggestions/comments on the ranking and statistic: Mihai Christodorescu, Kevin Almeroth, Jianying Zhou, Zhiqiang Lin, Jonathan Katz, Vinod Yegneswaran, Thomas Zimmermann, Thorsten Holz, Paul A. Karger, Monirul Sharif, Ragib Hasan, Simson Garfinkel, Robin Sommer, Ton van Deursen, ... , and you. Oakland:95分,全称IEEE Symposium on Security Privacy,每年都在Oakland召开。 之所以不简称SP,是为了跟一个magazine----IEEE Security Privacy区分开来。被认 为是计算机安全的最高会议,比ACM的CCS更受尊敬。该会自称接受一切与计算机安全的文 章,但我感觉其以应用型为主,对理论性的文章尤其crypto-flavor的文章非常排斥。 CCS:92分,ACM SIGSAC的年会。该会宣称只接受practical papers,然而事实上却是安全 方面最diversified的会议,从纯粹密码学的文章到非常应用性的文章都有。传统上该会议 的politics比较严重,但今年的program committee非常强大,有望使会议质量进一步提高 。 USENIX Security:91分。USENIX是systems research方面的重要组织,主办了systems方面的若干重要会议,如OSDI(操作系统的第二会议)等。USENIX Security Symposium则是systems security的著名会议,文章基本陷于hardcore systems类型。 NDSS:90分,很好的一个关于网络和分布式系统安全的会议,偏应用型。 ESORICS:88分,欧洲的计算机安全年会。跟CCS一样广泛的范围,包容性甚至更强。 CSFW:85分,一个小型的workshop,然而在安全方面有一定影响。算是为数不多的受到尊 敬的workshops之一。 ACSAC:82分?一个纯粹应用型的安全会议,纯粹到其文章大部分都很难算作传统意义上的 research papers。但其研究的问题都非常的实用和有趣。 SACMAT:82分?Access control方面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会议。 SecureComm:今年刚刚办起来的网络安全会议。从其program commitee来看,起点很高。 但能有多大影响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知道。 *********************************** CRYPTO(95分),EUROCRYPT(94分),ASIACRYPT(90分):IACR的三大年会,在“我知 道的几个理论会议”里已经写过。 TCC(87分):一个新会议,focused on 密码学理论。起点很高,但能有多大影响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知道 ACNS(84分?):密码学与网络安全结合的会议。历史很短,但接受率颇低(百分之十五 以下)。 转自 http://faculty.cs.tamu.edu/guofei/sec_conf_stat.htm
个人分类: 网络安全|25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第一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国际会议Program
bhwangustc 2012-12-12 16:06
[转载]第一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国际会议Program
第一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交叉研究国际会议 Program 时间:2012年12月14-15日 地点:北京 海淀区 中关村 北一条路 15号 会议组织者:中国科学院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2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国内国际会议,你听懂了多少?
热度 7 wangyk 2012-12-12 03:02
参加国内国际会议,你听懂了多少?
王 应 宽 December 12, 2012 Beijing, China 参加国内国际会议,你听懂了多少? 前几天参加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承办的第 252 次青年科学家论坛 - 科技传播与学术不端(相关报道参见前博文),听一位为国外出版集团效劳的专家报告称,据国外某项研究表明,在国际会议会议中,真正能听懂演讲者报告内容的人不足 10% 。刚听到此数据颇为震惊。只有如此少的听众能真正听明白报告人的内容,真是同行难寻,知音难觅啊!每年世界各国的专家花费昂贵的人力、物力、财力到世界各地参加国际会议,而听懂的内容如此之少,可以想见大部分的出国费都遗憾的浪费了。当然,如果报告人所介绍的是自己独创的新理论、新见解、新技术,听众一时难以接受,也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据说爱因斯坦首次提出相对论时,全世界也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理解。但我不禁要问,对一个针对某个领域的专业性的会议,参会者都是同行专家,如果只有不足 10% 的听会者能听懂,那么超过 90% 的参会者听会者在干什么?由此可以想见学者浮们躁厌学之心,参会效率之低下。现在全社会的人似乎都很忙,也不知道在忙啥,以至于学者们忙得没时间做学问了!我每次给人打电话,正式通话前都要试探性问一下是否方便通话:上班时间,打电话时就问“是否在开会或开车”,中午或其他时间就问“是否在打盹还是打牌”! 我想如果对于同行专家,听不懂演讲者的报告,很可能是参会者没有认真听会。近几年,笔者也出访了近十个国家,参加了数十次国际会议。经常在会场看到一些参会者因为时差关系或天生嗜睡,总在会场打盹梦周公。对于那些打盹儿、走神儿或干私活儿的听会者,因为没有认真听会听不懂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还有一些参会者,借着出国参会的名义出国观光游山玩水,他们交了注册费后,根本就不去会场,因为他们根本就没听,当然听不懂报告人的报告。如果把注册参会的人都记入统计口径,听懂率低也是必然的。这么干的中国学者大有人在。因为中国人多优势也延伸到国际会议的会场,比如某个分会场本来人就不多,中国学者们悉数到场顿时人气很旺,但只要被带队的院长、书记、实验室主任或项目负责人“一声令下”全体撤离,会场顿时冷清许多。曾有会议组织者找我抗议和抱怨,你们中国学者拿了邀请函来参会,出国到了参会地点却不参加会议,影响会场的秩序和气氛。 刚学习了鲁白先生的精选博文“如何提高开会的效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3255-641222.html ),非常认同。鲁白先生的文章提出了很多可以帮助提高开会效益的办法措施。虽然他博文没有提到学术会议,我想这些办法措施还是可以借鉴使用的。要提高开会效益是需要认真做些功课的。如果带着问题去参会听会,效果就会不一样。如同我们上课,预习和不预习的听课效果不一样。 美国社会学家 Stephen R. Covey 在其专著《高效能人士的个习惯》( 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中提出有 5 种倾听的态度和方法( Five levels of listening ): l Ignoring--- 不听 l Pretending to listen--- 假听 l Selective listening--- 选听 l Attentive listening--- 专听 l Empathetic Listening--- 倾听 我想,参加国内国际会议的代表采取什么样的听的态度和方法,直接决定听会的效果。如果参会者都采取专心听和全身心倾听的方式,我相信对同行专家参加本领域的会议,听懂率绝不止 10% 。 造物主赋予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据说是希望我们多听少说。因此,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去听会对提高开会效益至关重要。希望大家学会听,在听中学习新知识。 Learning to listen, and Listening to learn (学会听,听中学)。 七个好习惯 Dr. Wang asked an invited US speaker questions during IFABSE 2012 in Beijing, on Nov.8-10, 2012 Sleeping in the meeting 开会睡觉 开会不端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9891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第七届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国际会议举办,数据堂应邀做专题报告
热度 1 shawn360 2012-12-10 08:59
11月24日-25日,第七届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国际会议(COINFO 2012)在南京大学成功举办。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张荣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科技部郑国安副秘书长、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贺德方所长、江苏省科技厅蒋跃建副厅长等嘉宾出席开幕式。 本届大会为期两天,主题是“云环境下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大会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主办,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承办。来自中国、芬兰、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印度、缅甸、尼泊尔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21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 本届大会由大会主题报告和5个分论坛组成,分论坛分别是:1、云环境与信息共享论坛,2、科学数据共享暨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数据共享论坛,3、信息质量与数据治理论坛,4、行业、区域科技信息共享应用论坛,5、人本电子健康与中国养老服务创新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云环境与信息共享,科学数据共享,信息质量与数据治理,行业、区域科技信息共享应用,人本电子健康”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分享了他们在云环境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数据堂应邀做了“ 科研数据共享服务实践 ”主题报告,引起参会人员的广泛关注。
2812 次阅读|2 个评论
[CV研究探讨] 计算机视觉三大顶级国际会议
wuhuaiyu 2012-12-2 19:51
这篇贴子也是以前某个论坛某个牛人写的,现有必要转载一下。 与所有其它学术领域都不同,计算机科学使用会议而不是期刊作为发表研究成果的主要方式。目前国外计算机界评价学术水平主要看在顶级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特别是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会议才是王道。(但中国目前的国情不同于国外,我国主要看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SCI论文。这种“一切以SCI期刊为评价标准”的做法已有不少批评。) 会议论文比期刊论文更重要的原因是:(1)因为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领域发展非常迅速,新的工作层出不穷,如果把论文投到期刊上,一两年后刊出时就有点out了。因此大部分最新的工作都首先发表在顶级会议上,这些顶级会议完全能反映“热门研究方向”、“最新方法”。(2)很多经典工作大家可能引的是某顶级期刊上的论文,这是因为期刊论文表述得比较完整、实验充分。但实际上很多都是在顶级会议上首发。比如PLSA,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等。(3)如果注意这些领域大牛的pulications,不难发现他们很非常看重这些顶级会议,很多人是80%的会议+20%的期刊。即然大牛们把最新工作发在顶级会议上,有什么理由不去读顶级会议? 作为刚入门的CV新人,有必要记住计算机视觉方面的三大顶级国际会议:ICCV,CVPR和ECCV,统称为ICE。 ICCV的全称是International Com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上一篇文章介绍我自己的id的时候介绍过,呵呵),正如很多和他一样的名字的会议一行,这样最朴实的名字的会议,通常也是这方面最nb的会议。ICCV两年一次,与ECCV正好错开,是公认的三个会议中级别最高的。它的举办地方会在世界各地选,上次是在北京,下次在巴西,2009在日本。iccv上的文章看起来一般都比较好懂,我是比较喜欢的。 CVPR的全称是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intion。这是一个一年一次的会议,举办地从来没有出过美国,因此想去美国旅游的同学不要错过。正如它的名字一样,这个会上除了视觉的文章,还会有不少模式识别的文章,当然两方面的结合自然也是重点。 ECCV的全称是Europeo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是一个欧洲的会议。虽然名字不是International,但是会议的级别不比前面两个差多少。欧洲人一般比较看中理论,但是从最近一次会议来看,似乎大家也开始注重应用了,oral里面的demo非常之多,演示效果很好,让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不过欧洲的会有一个不好,就是他们的人通常英语口音很重,有些人甚至不太会说英文,所以开会和交流的时候,稍微有些费劲。 总的来说,以上三个会议是做计算机视觉人必须关注的会议,建议每一期的oral都要精读,poster挑自己相关的仔细看看。如果有好的进一步的想法,可以马上发表,因为他们已经是最新的了,对他们的改进通常也是最新的。同时如果你做了类似的工作,却没有引用这些会议的文章,很有可能会被人指出综述部分的问题,因为评审的人一般都是牛人,对这三个会议也会很关注的。 ICCV/CVPR/ECCV三个顶级会议, 都在一流会议行列, 没有必要给个高下. 有些us的人认为ICCV/CVPR略好于ECCV,而欧洲人大都认为ICCV/ECCV略好于CVPR。 笔者就个人经验浅谈三会异同, 以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三者乃cv领域的旗舰和风向标,其oral paper (包括best paper) 代表当年度cv的最高水准, 在此引用Harry Shum的一句话, 想知道某个领域在做些什么, 找最近几年此领域的proceeding看看就知道了. ICCV/CVPR由IEEE Computer Society牵头组织, ECCV好像没有专门负责的组织. CVPR每年(除2002年)都在美国开, ECCV每两年开一次,仅限欧洲, ICCV也是每两年一次, 各洲轮值. 基本可以保证每年有两个会议开, 这样研究者就有两次跻身牛会的机会. 就录取率而言, 三会都有波动. 如ICCV2001录取率30%, 且出现两个人(华人)各有三篇第一作者的paper的情况, 这在顶级牛会是不常见的 (灌水嫌疑). 但是, ICCV2003, 2005 两次录取率都很低, 大约20%左右. ECCV也是类似规律, 在2004年以前都是30%, 2006年降低到20%左右. CVPR的录取率近年来一直偏高, 从2004年开始一直都在 .最近一次CVPR2006是28.1%, CVPR2007还不知道统计数据. 笔者猜测为了维持录取paper的绝对数量, 当submission少的时候录取率偏高, 反之偏低, 近几年三大会议的投稿数量全部超过1000, 相对2000年前, 三会录取率均大幅度降低, 最大幅度50%-20%. 对录取率走势感兴趣的朋友, 可参考 http://vrlab.epfl.ch/~ulicny/statistics/(CVPR2004 的数据是错的),http://www.adaptivebox.net/research/bookmark/CICON_stat.html . 显然, 投入cv的人越来越多,这个领域也是越来越大, 这点颇不似machine learning一直奉行愚蠢的小圈子主义.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 ICCV/ECCV只收vision相关的topic, 而cvpr会收少量的pattern recognition paper, 如fingerprint等, 但是不收和image/video完全不占边的pr paper,如speech recognition等. 我一个朋友曾经review过一篇投往CVPR的speech的paper, 三个reviewer一致拒绝, 其中一个reviewer搞笑的指出, 你这篇paper应该是投ICASSP被据而转投CVPR的. 就topic而言, CVPR涵盖最广. 还有一个没有验证过的原因导致CVPR录取率高: 很多us的researcher不愿意或没有足够的经费到us以外的地方开会, 故CVPR会优先接收很多来自us的paper (让大家都happy). 以上对三会的分析对我们投paper是很有指导作用的. 目前的research我想绝大部分还是纸上谈兵, 必经 read paper - write paper - publish paper - publish paper on top conferences and journals流程. 故了解投paper的一些基本技巧, 掌握领域的走向和热点, 是非常必要的. 避免做无用功,选择切合的topic, 改善presentation, 注意格式 (遵守规定的模板), 我想这是很多新手需要注意的问题. 如ICCV2007明文规定不写summary page直接reject, 但是仍然有人忽视, 这是相当不值得的. 相关PPT下载详见 “视觉计算研究论坛”「SIGVC BBS」: http://www.sigvc.org/bbs/thread-59-1-1.html
90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因太烂?——2012被IEEE【剔除】的100多个国际会议,很多在中国
热度 4 sincos 2012-11-30 20:12
根据IEEE的解释说这些会议不满足IEEE的高质量要求,所以被剔除。不幸的是,很多在中国: IEEE has a long-standing commitment to ensuring the high quality of its conferences and of th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published in IEEE Xplore ®. Through its regular conference quality-monitoring process, IEEE became aware of inconsistencies in some conferences with regard to the quality of the peer review and technical program development. In 2010, IEEE launched 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through its Technical Program Integrity Committee, a volunteer-based committee responsible for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IEEE publications. The Committee concluded that the procedures followed by the technical program organizers of certain conferences were insufficient to assure compliance with IEEE's high standards for quality publications. Therefore, IEEE has decided not to publish the proceedings from these conferences in IEEE Xplore . The decisions of the Committee are final. A list of the conferences impacted can be found below. These conferences represent less than five percent of the conferences published in IEEE Xplore in 2010 and 2011. Where copyrights were transferred to IEEE, those transfers of rights are now null and void and revert back to the authors. Authors wishing confirmation of their copyright ownership should complete the form below. Upon receipt, IEEE will send a confirmation e-mail indicating that the transfer of copyright for the author’s paper is now “null and void” as provided on the IEEE Copyright Form, and that the author is the copyright owner of the paper. If Copyright Forms have not yet been signed and transmitted, then copyright will remain with the author. In either case, the authors are free to seek publication of their papers in other journals or venues. If you have any further inquiries, please refer to the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page. 原文地址:http://www.ieee.org/conferences_events/conferences/publishing/author_form.html 被剔除的国际会议名单如下: 2010 2nd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CIP) 2010 2nd International Asia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Interaction and Affective Computing 2010 2nd International on Innovation Management (ASIA-ICIM) 2010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FCC) 2010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 (ICIMT) 2010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ectual Technique in Industrial Practice (ITIP 2010) 2010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an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CMCI) 2010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search Challenges in Computer Science (ICRCCS) 2010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Network 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 (CNMT 2010) 2010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 (PACIIA) 2010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and Computer Science (ICECS) 2010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Vision (ICMV) 2010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Electronics and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PEITS) 2010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ITA) 2010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MS, NANO, and Smart Systems (ICMENS) 2010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ellular, Molecular Biology, Biophysics and Bioengineering (CMBB) 2010 IIS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gnal Processing,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SRA 2010) 2010 International Asia Conference on Optical Instrument and Measurement (ACPIM)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spired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ICBSSP)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logy, Environment and Chemistry (ICBEC)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roadcast Technology and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BTMC)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rcuit and Signal Processing (ICCSP)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and Vehicular Technology (ICCVT)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Vehicular System (CIVS)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CCCI)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Software Modeling (ICCSM)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Sports Engineering (CSS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 and Design (CMD)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truction and Project Management (ICCPM)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Enterprise and Digital Manufacturing (DEDM)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ICEM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s,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ICEBM)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c Control (ICEEAC)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bedded Systems and Microprocessors (ICESM)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EET)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Biomedical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FBI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Computer,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FCCC)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 (ICFIEA)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CFIT)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ing (FITC)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aphic and Image Processing (ICGIP)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Finance (ICI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AI)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CIIT)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Network and Computing (ICINC)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ICMS)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CMSI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CMST)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CMC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 (ICMA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Robotics and Aerospace (ICMERA)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ing, Simulation and Control (ICMSC 2010)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CNST)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technology and Biosensors (ICNB)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uclear Energy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NEET)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ys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CPST)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Computer Science (PPSCS)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ICRS)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miconductor Laser and Photonics (ICSLP)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s Science,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SSM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CSIP)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and Computing Technology (ICSCT)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port Medicine, Sport Science, and Computer Science (SMSSCS) 2010 ISECS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CCCM 2010) 2010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arning, E-Business,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E-Government (EEEE) 2010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st and Measurement (ICMT) 2010 Second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Business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SBIM)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CCEE)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 (ETT)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Ubiquitous Computing and Education (IUCE) 2010 Third Pacific-Asia Conference on Web Mining and Web-Based Application (WMWA) 2011 15th Global Chinese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GCCCE) 2011 2nd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Wearable Computing Systems (APWCS) 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ICBECS) 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technology and Food Science (ICBFS) 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Storage and Data Engineering (DSDE) 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Education, e-Business, e-Management, and e-Learning (IC4E) 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CEST) 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inancial Theory and Engineering (ICFTE) 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Industrial,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MIMT) 2011 2nd Intl Conf on Innovative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and 2010 Asia-Pacific Conf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cean Engineering, (CICC-ITOE) 2011 2nd World Congress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SIE) 201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Technology (ICBBT 2011) 201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 (ICCAE) 201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Network Technology (ICCNT) 201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Design and Applications (ICCDA 2011) 201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CCMS) 201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and Information System Security (EBISS) 2011 3r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ICIME) 201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CISE) 201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omputing (ICMLC) 201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s Security,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Trusted Computing (NSWCTC) 201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gnal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ICSAP) 2011 3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Science (ETCS) 2011 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CCSIT 2011) 2011 13th IEEE Joint International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erence (JICSIT) 2011 IEE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s (ICSPS) 2011 IEE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ided Industrial Design Conceptual Design (CAID CD)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Computing Research (ICCIC)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 (ICIET)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Intelligent Control (ICMSIC)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mart Grid and Clean Energy Technologies (ICSGCE) 2011 IEEE World Congress 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ET)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ICAPM 2011)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ICI)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y (ICBCB)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science, Biochemistry and Bioinformatics (ICBBB)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and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ICCEI)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CiS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s (ICCCD)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pplications and Network Security (ICCANS)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ntrol and Automation (ICCCA)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Communications, Control and Automation (CCCA)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Robotics and Cybernetics (ICCRC)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Engineering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DEIT)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base and Data Mining (ICDDM)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Convergence (ICDC)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s and Finance Research (ICEFR)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s, Business and Marketing Management (CEBMM)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s, Trade and Development (ICETD)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Energy and Networks (ICEEN)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ICE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CEIM)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CES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ICESD)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Environment and Energy (ICFEE 2011)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Neural Computing (FSNC)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e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EESD)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ICICA)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Networks (ICICN)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Industrial Electronics (ICII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EM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Intelligence Control (ISIC)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CISCI)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heory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ICITIS)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CIIM)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Integrated Systems (ICISS)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ICIS 2011)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Networks (ICIIN)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ICKD)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CLST)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ufacturing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CMI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 (ICMA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dical Information and Bioengineering (ICMIB)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er (ICNCC)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to-Electronic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COEIS)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ICPDR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cur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CSST)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y (ICSSH)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lid-State and Integrated Circuit (ICSIC)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Design and Data Proceesing (ICSDDP)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 (ICSMO)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Modeling (ICSEM)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in Civil Engineering (ICTAC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ffic and Logistic Engineering (ICTL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ICTTE)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ste Recycling,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ICWREE) 2011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omputer Applications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 (CACS) 2011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vasive Computing, Signal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s (PCSPA 2011) 2011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Computing, Control and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CT) 2011 WAS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CIE)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Management (CAMAN) 2012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ICETEM)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Safety Engineering (CAISSE)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ICAE)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CMAIE) 2012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BMEI) 2012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 Technology and Civil Engineering (ICETCE) 2012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s Computer Technology (ICECT) 2012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CBBE) 2012 IEE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Management Sciences (ICEMMS) 2012 IEE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Engineering Technology of Statistics (ICMETS)
35599 次阅读|5 个评论
“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网址
anley 2012-11-29 07:34
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将于2013年8月16-18日在北京举行,会上将同时举办“可拓学创立30周年庆典”。参加本次国际研讨会筹备工作的有美国、英国、印度、日本、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智利、中国等国的学者。筹备工作正在密锣紧鼓进行,讨论会网址是: http://web.gdut.edu.cn/~extenics/ISEIM/ISEIMindex.html 欢迎浏览。
个人分类: 可拓学学术会议|11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话说学术带头人(IV) 国际会议(121127)
热度 7 ymin 2012-11-27 07:49
话说学术带头人 (IV) 国际会议( 121127 ) 闵应骅 刚开完亚洲测试会议和寄存器传输级及更高级测试研讨会回来。日本新泻的天气比北京暖和,但阴雨天气比较多。那里的水是甜的,可以直接喝。整个城市大部分是老房子,只有一个突出的高楼 31 层。会议在那里开,我们就住在那个宾馆里。这两个会,我都参加过多次,这次有几个新看点。 会议期间看到的老面孔比较少,大部分是 40-50 岁的中年学术带头人。在本人前一篇博文“ 话说学术带头人 (II) 作用( 121106 ) “发表以后,看到一个评论如下: 那叫 “ 首模 ” 仿,永远 “ 赶 ” 不上!是吗? 如同是乌龟追兔子,白兔却并不睡觉! 博主回复 (2012-11-7 16:58) : 不是 ! 学术带头人是动态变化的,今天不是,明天就可能是。 我虽然不太懂这个评论,但意思无非是说:“学术带头人作用这么大,我们年轻人就永远只能在他们带头之下研究吗?”所以我回复不是。从这次的两个国际会议看,许多中青年成为了学术带头人。说明,年青学者学问做得好,自然就会聚集自己的队伍,成为学术带头人。但是,说老实话,在中国,行政方面运作得好、人际关系搞得好,就会成为某一级领导,而成为了不是学术带头人的学术带头人。 在 ATS 会议上我听到两个报告,是关于电路板故障诊断数据分析的,很有意思。他们提出了一个基于判决树的自适应电路板功能故障诊断方法。那是华为公司与美国杜克大学合作,由华为公司提供他们 1000 块以上失效的电路板,由他们分析各种故障诊候,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故障树学习,定位故障,并发现生产过程的缺陷,以便提高成品率。对于此后的电路板修复,只要看几个诊候,就可以确定故障之所在,加快修复过程。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对于华为公司有意义,因为它帮助提高成品率和修复速度;对杜克大学的研究也有意义,因为这牵涉到测试方法、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多方面的研究课题。一个像华为现在这样国际性的大公司,应该有国际视野。它不能按贸工技这样的顺序来安排运作了。因为它是国际大公司,它必须在各个领域在世界范围里活动。就凭它与 CISCO 的官司,我就认为它已经进入了国际行列,它就应该在贸、工、技三方面都站在国际前沿,进入国际领域。否则。就谈不上参与国际竞争。 在 WRTLT 上,本人做了一个特邀报告,说明 RTL 及更高层次的电子测试技术越来越重要。对于几千万门的纳米集成电路,面向故障,一个一个去检查,已经很不现实,而且也容易造成过分测试。所以,需要面向功能,进行功能测试和系统测试。同时也特别说明:研讨会不是一个发表论文的地方,而是一个寻找科研方向、了解产业界的需要、交流学术想法的地方。应该希望更多的制造商、推销商参与,与学术界一起研究共同关心的问题。而不是希望作者搞篇文章进 EI ,什么问题也不解决,而解决其交差、毕业等个人问题。何况,许多学校和单位,即使是 IEEE 研讨会上的论文也是不算数的。应该鼓励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 该报告的 PPT 附后。 The Past and Future of WRTLT.pptx
个人分类: 学术导航|6253 次阅读|16 个评论
2013年“水、生态和环境保护”国际会议第一号通知
热度 1 zuoqiting 2012-11-21 19:21
2013 年“水、生态和环境保护”国际会议 ( 2013 年 5 月 24-25 日,中国 郑州) 第一号通知 主办单位 美国西亚斯基金会 承办单位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协办单位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 国际水协会 一、背景与目的 水资源跟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自古以来城市都是傍水而建,因水而荣,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珍贵的水资源。然而,可供人类使用的水资源是极其有限的,我国的淡水情况更是令人堪忧。据统计,全国 660 座城市中有 400 多座城市缺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的预测, 2030 年中国人口将达到 16 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 1750 立方米 。 河南省是中国 5000 年文化发源地,面积仅为美国亚利桑那州的 2/3 ,却拥有超过一亿的人口。母亲河黄河流经河南,然而由于水资源的不断匮乏,现在的黄河已经不像原来那样波涛汹涌,同时全球变暖更将会对河南的农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在河南这个人口和农业大省举办水资源会议具有深远意义。 为了交流国际前沿水资源与环境保护最新的研究成果,在美国西亚斯基金会的资助下,特联合举办“ 2013 年水、生态和环境保护国际会议”。 二、会议主题 (1) 水资源科学管理 (2) 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3) 生态、环境与健康 (4) 水与气候变化 (5) 资源环境与经济 (6) 水资源与粮食安全 三、会议主要日程 2013 年 5 月 23 日,大会全天注册; 2013 年 5 月 24 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及大会主题发言; 2013 年 5 月 24 日下午,分会场学术交流; 2013 年 5 月 24 日晚上,参加少林寺音乐大典 2013 年 5 月 25 日上午,参加西亚斯环保主题活动 2013 年 5 月 25 日下午,分会场学术交流及闭幕式 四、参会人员 诚邀全国各地从事水科学研究、水资源规划管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政府官员、高校师生参加会议。 五、会议语言 英语和中文,配备同声专业翻译 六、会议地点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新郑人民路东段 168 号(距离郑州国际机场只有 15 分钟车程) 七、大会报告 本次会议拟邀请的大会报告人包括有诺贝尔奖获得者 Hague H. Vaughan 博士和 Jonathan Overpeck 博士,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河南省南水北调办公室专家、黄河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和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刘汉东教授,同时还有国际水协会的专家李涛博士和加州大学 Brian Fagan 教授也将在会议上做主题报告。 八、会议组织委员会 主 席:陈肖纯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理事长) Alan Brown (美国西亚斯基金会主席) 副主席: Paul Elsner (原马里科帕社区学院校长) 刘汉东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 左其亭 (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董企铭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副校长) 秘书长:吴华 副秘书长:赵予新 卢刚 秘书组成员:吴华 赵予新 王伟 卢刚 赵飞 高丹 九、会务要求 参会人员交会务费 1500 元 / 人:包括住宿费,餐饮费,欢迎晚宴、礼品费及少林寺音乐大典费用;参会者请于 2013 年 3 月 1 日前 将“回执表”以电子邮件方式返回到 gaodan_sias@yahoo.com.cn 。 十、其他 1、 2013 年 5 月 23 日报到(地点: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西亚斯宾馆,河南省郑州市新郑人民路东段 168 号) 2、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本次会议的组织和准备等情况,请登陆会议官方网站: http://web.sias.edu.cn/waterconference/ 3、 如果您想进一步了解有关此次会议会务的信息,请联系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科研处高丹。电话: 0371-62605526 。 诚邀您参加该次会议。 2013 年“ 水、生态和环境保护”国际会议组织委员会 2012 年 9 月 10 日 2013 年“水、生态和环境保护”国际会议参会回执表 单 位 地 址 邮 编 传 真 姓 名 性 别 职称 / 职务 手 机 邮 箱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5266 次阅读|2 个评论
参加国际会议随感 update2
热度 1 xingqshi 2012-11-14 17:24
在国际会议中,参与者可能担当以下一个或几个角色,会议的program也给了大家各种交流的机会。下面是对各个角色、交流机会的粗浅讨论。如果能做到以下这些,对己对人都是有裨益的。 演讲者:1) 讲一个(或几个)故事而不是罗列大量工作;即使是发表在高影响因子刊物上, 罗列工作 也不能引起听众的兴趣 -- 听完即忘。 2)明白 presentation 和 paper 是两码事: presentation要让(半)外行听懂,通过各种手段(比喻/图片....)给人留下记忆; 两者都要说服内行接受你的结果或结论. 3) 对自己的工作有激情/执着,而又善于接受好的建议. 4) 明白 在均等的展示机会下,老牛和初生牛犊是平等的. PPT :专业的布局/字体颜色搭配/层次分明; take home message ,对自己和自己单位的宣传。 Poster :认真做 poster ,不要离开自己的 poster ;自己不太关注还能期望别人关注更多吗。 听众: 了解自己研究方向/领域的最新进展(最新进展不是在已发表论文中,而是在讨论中); 了解不同研究方向/领域的核心问题. 组织者:为会议选择交通便利的场所,再加上美食和观光。。。。 helper: 细心,周到,热情,大方. Coffee break 、 lunch 、 tour :积极寻找最合适的人交谈、磨砺思想, 提升对自己科研方向的把握能力. 署名:虽然不是很重要,但应该把所有有贡献的人罗列进去; 在PPT里标明自己的单位email/个人主页. 最后,可能的话,做一个名片。 以此为记,与大家共勉! --- 热爱生活,生活需要激情;对科研/职业/事业也应该这样。
3454 次阅读|2 个评论
NUMIFORM2013国际会议征文基本结束
ZhangSH62 2012-11-12 18:52
NUMIFORM2013国际学术会议将于2013年7月6日-10日在沈阳召开,目前征文工作已经基本结束。 NUMIFORM2013的全称是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umerical Methods in Industrial Forming Processes。NUMIFORM 系列国际学术会议是由英国斯旺西大学著名学者、有限元创始人之一Prof. O.C. Zienkiewicz 于1982年创立,每三年一次,先后在 Swansea (UK, 1982), Gothenburg ( Sweden, 1986), Fort Collins (USA, 1989), SophiaAntipolis (France, 1992), Ithaca (New-York, 1995), Enschede(TheNetherlands, 1998), Toyohashi(Japan, 2001), Columbus (Ohio, 2004), Porto(Portugal, 2007), and Pohang (Korea, 2010)等欧美亚先进国家召开,目前已是第11届,也是首次在中国召开,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召开。以往的会议主席都是国际本领域的顶级学者,如第十届在韩国由著名的力学学者Prof Barlat主持,非常成功。这一次由本团队和东北大学刘相华教授联合组织,无疑是很光荣的一件事,同时也是压力很大。 好在目前筹备工作都很顺利。摘要征集已于前几天结束。会议由10个主题组成,包括Zienkiewicz纪念主题会、阮雪榆院士80大寿庆祝主题会、大型铸锻件多道次模拟、多物理场耦合模拟、材料表征与模型等主题。目前已征集摘要约230篇,发出录用通知约210篇。已邀请主题报告9人,他们分别来自法国、美国、日本、韩国、意大利、西班牙和中国。美国西北大学曹简教授发起的Panal meeting主题"Numerical simulation in the Future"吸引了国际塑性加工界多位一流学者参会。 具体信息见会议网址: www.numiform2013.org . 待续.....
279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年安全科学界三个综合性国际会议分别于10、11月举行
热度 1 Greg66 2012-11-11 08:04
2012 年安全科学届三个综合性国际会议分别于 10 、 11 月举行 主办单位 会议名称 会议 时间 地点 届次 举办 新闻 中文(链接) 英文 缩写 北京理工大学 2012 安全科学与技术国际 会 议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SST 2012,10 月 23-26 日 南京 7 新闻 首都经贸大学 2012 安全科学与工 程 国际学术会议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China ISSSE 2012 , 11 月 7-8 日 北京 1 新闻 东北大学 2012 沈阳 国 际安全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 Shenyang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CSST 2012 , 11 月 11 - 12 日 沈阳 4 将办
个人分类: 10|3907 次阅读|2 个评论
第8届WIS及第13届COLLNET国际会议
chunlinj7873 2012-11-10 14:03
由 COLLNET 、韩国科学技术信息所主办并由后者承办的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ometrics, Informetrics and Scientometrics(WIS) 13th COLLNET Meeting (会议主页 http://collnet2012.ndsl.kr/wsp/sponsors/sponsor.jsp ),于 2012 年 10 月 23-26 日在韩国首尔科学技术议事厅举行。会议主要致力于科学学、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网络计量学及其国际科技合作研究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共有来自德国、韩国、英国、新西兰、法国、比利时、土耳其、爱沙尼亚、俄罗斯、中国、印度等 15 个国家和地区的 300 多位同行出席此次大会。我校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 WISE Lab 的刘则渊教授、姜春林、陈悦、侯海燕、林德明、王贤文、栾春娟等 7 名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大会得到韩国科技管理行政部门及其科协的高度重视,并向 10 位韩国 WoS 高被引论文作者颁发了奖金和证书。本次大会共做了 9 个主旨发言和 20 个小组报告。《 Scientometrics 》主编 Glanzel 做了题为“高端绩效还是局外人?评价科学计量学分布的尾部现象”,大会主席我校前“海天学者”德国的 Kretschmer 女士做了“ 1999-2009LCOLLNET 成员的合作”及其“科学合作中的性别差异”两个重要报告。韩国的 Ho-Nam Choi 的报告题目为“基于韩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韩国学术信息分析”,比利时的 Ronald Rousseau 和 Leo Egghe 的报告分别涉及会议论文集的计量和信息生产过程的动力模型,加拿大的 Liwen Vaughan 分析了两个网络大数据源的质量评价问题,美国的 Donald deB Beaver 汇报了科学合作的深层问题,法国的 Michel Zitt 提出了跨领域引文的多样性及其标准化问题。我校刘则渊教授做了“科学计量学及其姊妹学科的关系”的主旨报告。此外,大会主席 Kretschmer 女士还对就刘则渊教授从教 50 周年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并回顾了她与刘则渊近十年来在科学计量学领域的学术交往,对我校 WISE Lab 的创建及其发展给予很高的评价。此次 , 大会的 20 个平行小组会议听取了 60 多位学者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包含了方法论、评价与引文合作、网络计量学、科学的性别研究及其基于国别的科学计量学研究等主题。 我校教师除分别作小组口头报告外,姜春林、陈悦、侯海燕、王贤文还分别担任小组会议主席。通过参加此次会议增进了我校与国际同行的学术交流,扩大了我校科学计量学研究的学术影响,了解了国际学术前沿,也为 WISE Lab 探寻深层次国际合作奠定了一定基础。 我校曾于 2008 年成功承办了第 5 届 WIS 和第 10 届 COLLNET 会议。第 9 届 WIS 和第 11 届 COLLNET 会议将于 2013 年 8 月 15-17 在爱沙尼亚塔尔图举行, 2014 年会议在德国举行。(姜春林林德明)
43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征集可拓学成果,制作“可拓学创立30周年”纪念册的通知
anley 2012-11-9 14:03
征集可拓学成果制作“可拓学创立30周年”纪念册的通知 各位专家学者:   大家好!   2013年是可拓学创立30周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拟在2013年8月16-18日的首届“ 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 ”上举行“ 可拓学创立 30 周年庆典 ”。为全面总结可拓学30年的成果,拟制作“可拓学创立30周年”纪念册,特向各位专家学者征集与可拓学有关的成果,大家也可以通过纪念册把自己的工作介绍给国内外学者。同时,也使纪念册能全面反映可拓学卅年的研究情况, 不会遗漏您的工作。   可拓学成果征集内容包括:   1.有关可拓学的专著或教材:请上可拓学网站(网址: http://web.gdut.edu.cn/~extenics/ktxchengguo1.htm 和 http://web.gdut.edu.cn/~extenics/ktxchengguo2.htm )查阅,若我们没有收藏您的专著或教材,请邮寄一本至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办公室。   2.有关可拓学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请上可拓学网站(网址: http://web.gdut.edu.cn/~extenics/06.htm )查阅,若我们没有检索到您的论文,请发送您的论文的全文电子版至成果征集邮箱 。   3.有关可拓学的期刊论文:请上可拓学网站(网址: http://web.gdut.edu.cn/~extenics/06.htm )查阅,若我们没有检索到您的论文, 请发送您的论文的全文电子版至成果征集邮箱。   4.有关可拓学的证书:包括获奖证书、专利证书、软件著作权证书等,请彩色扫描成jpg文件发送至成果征集邮箱。   5.有关可拓学的国家级项目和省级项目列表:请上可拓学网站(网址: http://web.gdut.edu.cn/~extenics/guojiajijin20121019.htm )查阅, 若我们没有检索到您的国家基金项目,请发送您的项目列表至成果征集邮箱。   其它国家级和省级项目请您按照项目编号、项目承担者、项目承担单位、项目名称、起止日期等列表发至成果征集邮箱。   本次成果征集时间短,内容多,请从事可拓学相关研究的专家和学者积极配合。   成果征集截止日期: 2012 年 11 月 20 日   成果征集邮箱: extenics30@163.com   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配合!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办公室 广东工业大学可拓学与创新方法研究所办公室 电话:020-37626179 传真:020-37626276 地址:广州东风东路729号 邮编:510090 网址: http://web.gdut.edu.cn/~extenics/
个人分类: 可拓学的学术机构与学术活动|11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说中外国际会议(6)阿塞拜疆首都巴库(Baku)IFG12会议通知
sz1961sy 2012-11-6 21:33
说说中外国际会议(6)阿塞拜疆首都巴库(Baku)IFG12会议通知
今天收到 IGF12 会议通知: IGF 是 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 (中文:互联网治理论坛)的英文缩写。 主题:Participate during #IGF12 发件人: Diplo Internet Governance Community 收件人: shenyang 时 间: 2012年11月6日 (星期二) 20:50 The annual 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 has started! Once again, it brings stakeholders to the same table to discuss issues that affect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Internet. We invite you to take part in the discussions and engage with the IG community at www.diplointernetgovernance.org , regardless of whether you will be in Baku, or in the comfort of your own home/office. Below you can find out about the platforms and the channels you can use to participate. We invite you to join in! Get Involved The IGF workshops and sessions are webcasted live, together with live text transcripts. The webcasts allow you to tune-in and observe audio-and-video from each session from any computer. But you don't just have to watch - you can get involved. The online conference rooms (the links are available at http://www.intgovforum.org/cms/remote-participation/connect-now ) enable you to participate in the workshop. Join the room to share your comments or ask questions through a remote moderator sitting in that session who is there to share your comments and questions with the panel and participants in that session. Alternatively, if available in a location close to you, you can join one of the 50 remote hubs: http://www.intgovforum.org/cms/remote-participation/list-of-remote-hubs-2012 A full list of workshops is available on the IGF website: http://www.intgovforum.org Take part in the conversation Many people participate in the IGF by blogging and tweeting to share ideas, insights and reflections on the sessions. Using social media tools such as blogging, tweeting and sharing other relevant content helps you capture insights from the conference, and be part of a conversation that takes place online around the world. The various social media tools allow you to: Blog about themes and workshops – we invite you to share your blogs with the community via your page at www.diplointernetgovernance.org . Read the short guide on how to use the platform to share your content , which contains many tips. Please tag your blog posts #igf12 (no spaces) Share videos and photos – videos and photos are a great way of sharing interviews or snapshots about what happens on the ground. The guide will also show you how to upload them on the community platform. Please tag your photos #igf12 (no spaces) and write a very short description. They will be added to a main album. Tweet from/about workshops , adding #igf12 to your tweets. On the community platform, you can also post your tweet as a status update (left column, under Main), and post it simultaneously to Twitter and Facebook. Join the group IGF 2012 , which has been created to serve as a virtual meeting place for anyone who is attending the IGF in person, as well as those who will be participating remotely. Use this group to discuss, share information, and network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IGF 2012. Once you have created content: Share it – tweet about your blog posts, photos and video on Twitter, and share links on Facebook. If you would like us to RT your tweets or share your content on Facebook, add #igcbp to your tweet, or tag us (@Diplo Igcbp) on Facebook. Join us on social media – we will be sharing content from the community platform, and RT/sharing content that is relevant and useful, via our social media accounts: - Twitter: @igcbp - Facebook: www.facebook.com/igcbp - Facebook page: www.facebook.com/internetgovernance - Youtube: www.youtube.com/DiploFoundation See you online or in Baku, and on www.diplointernetgovernance.org ! Visit Diplo Internet Governance Community at: http://www.diplointernetgovernance.org/?xg_source=msg_mes_network 刚去浏览一下会议网页,找到2张说明什么是IGF 好玩的图 ( http://diplomacy.edu/ig ),分享一下: IGF-1 IGF-2 沈 阳 2012年11月6日 21:32 Res.
个人分类: 说说中外国际会议|29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竞争情报国际会议 思考及笔记
liuwenlidavid 2012-11-1 00:00
昨天 ICCI2012 在北大博雅闭幕,参与全程,收获良多!尤其是能见识当前竞争情报领域的专家风采实属有幸。不知是何缘故,这两天脑子里总是出现些关键字:大数据、社会媒体、 Cyberspace 、开源情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等。正如陈晓峰老师在发言中提到的“联想式情报”,这些关键字触发一些联想与思考: 1 、大数据时代到来,是否意味着重要情报的获取方式在从秘密情报取得到开源情报分析的转变? 2 、 Cyberspace 扩展了人的理性和认知空间,面向 Cyberspace 的情报学研究将会吸收哪些新的理论来支撑? 3 、情报学研究的方法论是否完备,是否还合适,有没有更好的体系和科学方法? 精彩报告回顾与科研笔记: 重点听了缪其浩老师、 Michel Bernaiche 、王知津老师、彭铁元老师、刘清利老师、林春雨老师、 陈晓峰老师、 陶庆久老师等专家的报告。准备将来几天陆续把笔记整理后放上来。。。 特别感谢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 吴素研 博士介绍我参会!
2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第二届国际纳米科技大会
rczeng 2012-10-27 21:25
2012第二届国际纳米科技大会
第二届国际纳米科技大会于2012年10月25-28日在位于黄岛银沙滩的青岛凯宾斯基大饭店举行,参会代表包括来自境外的191人(含18位院士或IEEE Fellow),国内代表100多人。 主持人为来自Kostya KenOstrikov博士(澳大利亚)。 26日的主题论坛发言人为: Gehan Amaratunga博士,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Norbert Kroo博士,匈牙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Marie Paule Pileni 博士,法国比埃尔和玛丽居里大学特聘教授;Min Gu博士, 澳大利亚旋滨科技大学副校长;Bao-Lian Su博士, 比利时那慕尔大学教授。27-28日含8个平行会场;27日下午有院士论坛。 开幕式 匈牙利科学院院士、副院长Norbert Kroo 大会主题有: 第一分会:纳米科技前沿 专场 1-1 :纳米物理学 专场 1-2 :纳米光学,纳米光子学 专场 1-3 :分子学,纳米光电子学与纳米电子学 专场 1-4 :量子计算和量子位元 专场 1-5 :等离子纳米科技 专场 1-6 :纳米自旋电子学 专场 1-7 :纳米磁学 专场 1-8 :纳米传感器与纳米探针 专场 1-9 :纳米机电系统,微电子机械系统与纳米流体设备 专场 1-10 :计算纳米技术的建模与仿真 专场 1-11 :纳米集线器 专场 1-12 :纳米毒理学 专场 1-13 :纳米点 专场 1-14 :纳米热工设备 专场 1-15 :离子束在纳米科技中的应用 专场 1-16 :纳米力学 专场 1-17 :纳米材料改性与传统掺杂 专场 1-18 :纳米制造业的产业问题与标准 专场 1-19 :纳米技术对社会、健康和消费者的影响 专场 1-20 :新兴纳米技术 第二分会:先进的纳米材料 专场 2-1 :功能性纳米结构的设计与加工 专场 2-2 :纳米管 专场 2-3 :纳米线 专场 2-4 :纳米膜 专场 2-5 :电化学材料 专场 2-6 :纳米粒子 专场 2-7 :纳米陶瓷 专场 2-8 :纳米纤维 专场 2-9 :石墨烯 专场 2-10 :富勒烯 专场 2-11 :纳米晶体和纳米准晶体 专场 2-12 :分子与超分子材料 专场 2-13 :超硬纳米材料 专场 2-14 :具超导性能的纳米材料 专场 2-15 :聚合物纳米技术 专场 2-16 :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及多层结构 专场 2-17 :纳米尺度的摩擦学与流变学 专场 2-18 :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专场 2-19 :纳米材料,纳米粒子和纳米粉的合成 专场 2-20 :化学自组装 专场 2-21 :催化用纳米材料 专场 2-22 :纳米物体的建模与仿真动力学 专场 2-23 :超临界流体在纳米技术中的应用 专场 2-24 :纳米光学材料的设计与合成 专场 2-25 :微孔,纳米多孔和介孔材料及应用 专场 2-26 :从嵌段共聚物到树状高分子的自组装 第三分会:纳米技术的表征与分析工具 专场 3-1 :纳米材料的表征 专场 3-2 :纳米影像 专场 3-3 :纳米显微学 专场 3-4 :纳米计量学 专场 3-5 :扫描探针显微镜在纳米科技中的应用 专场 3-6 : X 射线在纳米科技中的应用 第四分会:纳米制造与工业流程 专场 4-1 :纳米制造 专场 4-2 :纳米光刻技术 专场 4-3 :纳米表面处理及定位 专场 4-4 :蚀刻技术 专场 4-5 :纳米整理(?)技术 第五分会:纳米电子学,微系统及纳米信息技术 专场 5-1 :纳米电子学,纳米磁学和纳米系统 专场 5-2 :纳米线,分子电子学和纳米器件 专场 5-3 :金属,半导体和接线设备 专场 5-4 :纳米硅 专场 5-5 :分子纳米电子设备 专场 5-6 :有机纳米太阳能电池和染料敏化纳米太阳能电池 专场 5-7 :单电子晶体管,隧道设备和有机杂化纳米器件 专场 5-8 :纳米电子材料和设备的分析,设计与仿真 专场 5-9 :喷墨设计,材料与制造 专场 5-10 :纳米制造:制造与仪器仪表 专场 5-11 :电力电子学与材料 专场 5-12 :硅微电子 专场 5-13 :纳米数据存储技术 专场 5-14 :纳米显示技术 专场 5-15 :纳米射频识别技术 第六分会:纳米医学与纳米生物技术 专场 6-1 :生物传感器,诊断,成像及仪器仪表 专场 6-2 :用于药物和基因递送的纳米材料 专场 6-3 :用于成像技术的纳米粒子 专场 6-4 :用于肿瘤的纳米技术 专场 6-5 :纳米医学科技 专场 6-6 :微纳米应用流体学 专场 6-7 :生物材料和生物灵感 专场 6-8 :用于组织工程的纳米支架材料 第七分会:纳米技术在能源与环境中的应用 专场 7-1 :纳米能源系统和纳米能源研磨技术 专场 7-2 :热传递纳米技术和纳米流体工程 专场 7-3 :燃料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中的纳米技术 专场 7-4 :固态照明中的纳米材料 专场 7-5 :能量转换中的纳米材料 专场 7-6 :能源应用中的纳米粒子,纳米复合材料与纳米膜 专场 7-7 :绿色化学与材料 专场 7-8 :用于清洁和可持续技术的纳米材料 专场 7-9 :石油,天然气和传统能源中的清洁技术和纳米技术 专场 7-10 :新一代能源存储技术 专场 7-11 :绿色建筑与工程 专场 7-12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在环境中的应用 第八分会:纳米涂层,纳米胶黏剂,纳米印刷和纳米包装 专场 8-1 :用于涂层和胶黏剂的纳米材料 专场 8-2 :新型纳米胶黏剂材料 专场 8-3 :用于电子产品的纳米涂层和纳米胶黏剂 专场 8-4 :仿生纳米胶黏剂 专场 8-5 :新型纳米印刷技术 专场 8-6 :用于电路和芯片的纳米印刷技术 专场 8-7 :纳米接触印刷术 专场 8-8 :用于包装的纳米复合材料和纳米材料 第九分会:纳米技术在纺织业,农业和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专场 9-1 :纳米纺织品的应用 专场 9-2 :新一代智能纳米纺织品 专场 9-3 :纳米技术在农作物加工的应用 专场 9-4 :智能农业纳米技术 专场 9-5 :纳米结构材料与食品功能的相关性 专场 9-6 :食品加工中的纳米技术 第十分会:纳米技术在航空航天与国防技术中的应用 专场 10-1 :航空航天中的纳米材料与纳米复合材料 专场 10-2 :航空航天纳米传感器及基于碳纳米管电子鼻(?) 专场 10-3 :新兴的微纳米技术理论与系统开发 专场 10-4 :航天业中的纳卫星 / 皮卫星(?) 专场 10-5 :航空航天中用于空气净化的纳米材料 专场 10-6 :国防与安保纳米设备 第十一分会:交通运输中的纳米技术 专场 11-1 :高性能纳米复合材料的汽车零部件 专场 11-2 :用于汽车工程学的纳米塑料 专场 11-3 :用作尾气催化剂的纳米添加剂 专场 11-4 :用于汽车动力系统的纳米技术 专场 11-5 :汽车纳米涂层 第十二分会:纳米技术行业的商务合作 专场 12-1 :全球策略,产业趋势及应用 专场 12-2 :技术转让和许可 专场 12-3 :纳米技术的国际合作 专场 12-4 :绿色纳米技术与投资 专场 12-5 :纳米贸易与国际合作
个人分类: 会议|2468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
liutong123 2012-10-26 21:14
上周听说第二届国际纳米科技大会在青岛召开,就迫不及待的报名要去参加,今天早晨跟班里的十几个同学还有本校材料学院的师哥师姐们坐校车来到了美丽的凯宾斯基饭店,青岛凯宾斯基饭店是一座现代感极强的低层海滨度假酒店,周边自然环境迷人。饭店拥有优雅、舒适的客房及套房518间,客房内景致优美,既可遥望城市天际线,欣赏日新月异的城市景观;亦可沉醉于娴静浪漫的银沙滩景色。房间内设施一应俱全,包括免费宽带上网服务及无线网络覆盖,平板液晶电视,超大浴缸等。您可在私密阳台享受美味营养早餐,抑或拾步松林小径,享受静谧沙滩的浪漫、放松之行。青岛凯宾斯基饭店,低山环绕,面朝大海,周围环境优雅,是一座现代感设计极强的低层海滨度假酒店。在此,您可放松身心,开启您的精致欧式奢华之旅。 本次会议是一次国际性的专业会议,将邀请300多名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英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内外学术组织、大学、研究所、医院、及相关企业的代表参会交流。   本次大会共设置十二个论坛,涵盖了纳米技术研究领域的各方面内容。主要议题包括:纳米科技前沿、先进的纳米材料、纳米技术的表征与分析工具、纳米制造与工业流程、纳米电子学,微系统及纳米信息技术、纳米医学与纳米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在能源与环境中的应用、纳米涂层,纳米胶黏剂,纳米印刷和纳米包装、纳米技术在纺织业,农业和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在航空航天与国防技术中的应用、交通运输中的纳米技术、纳米技术行业的商务合作等。同时,大会还为科研人员和青年学者设置了学术展区,可以展出最新的学术研究,科研成果,合作项目介绍以及博士后招募等信息。   在这里,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加本次大会,与海内外各界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共同合作。我们相信,本届大会一定能极大地推动我国纳米技术研究的发展!    大会议题:    第一分会:纳米科技前沿   专场 1-1:纳米物理学   专场 1-2:纳米光学,纳米光子学   专场 1-3:分子学,纳米光电子学与纳米电子学   专场 1-4:量子计算和量子位元   专场1-5:等离子纳米科技   专场1-6:纳米自旋电子学   专场1-7:纳米磁学   专场1-8:纳米传感器与纳米探针   专场1-9:纳米机电系统,微电子机械系统与纳米流体设备   专场1-10:计算纳米技术的建模与仿真   专场1-11:纳米集线器   专场1-12:纳米毒理学   专场1-13:纳米点   专场1-14:纳米热工设备   专场1-15:离子束在纳米科技中的应用   专场1-16:纳米力学   专场1-17:纳米材料改性与传统掺杂   专场1-18:纳米制造业的产业问题与标准   专场1-19:纳米技术对社会、健康和消费者的影响   专场1-20:新兴纳米技术    第二分会:先进的纳米材料   专场2-1:功能性纳米结构的设计与加工   专场2-2:纳米管   专场2-3:纳米线   专场2-4:纳米膜   专场2-5:电化学材料   专场2-6:纳米粒子   专场2-7:纳米陶瓷   专场2-8:纳米纤维   专场2-9:石墨烯   专场2-10:富勒烯   专场2-11:纳米晶体和纳米准晶体   专场2-12:分子与超分子材料   专场2-13:超硬纳米材料   专场2-14:具超导性能的纳米材料   专场2-15:聚合物纳米技术   专场2-16: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及多层结构   专场2-17:纳米尺度的摩擦学与流变学   专场2-18: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专场2-19:纳米材料,纳米粒子和纳米粉的合成   专场2-20:化学自组装   专场2-21:催化用纳米材料   专场2-22:纳米物体的建模与仿真动力学   专场2-23:超临界流体在纳米技术中的应用   专场2-24:纳米光学材料的设计与合成   专场2-25:微孔,纳米多孔和介孔材料及应用   专场2-26:从嵌段共聚物到树状高分子的自组装    第三分会:纳米技术的表征与分析工具   专场3-1:纳米材料的表征   专场3-2:纳米影像   专场3-3:纳米显微学   专场3-4:纳米计量学   专场3-5:扫描探针显微镜在纳米科技中的应用   专场3-6:X射线在纳米科技中的应用    第四分会:纳米制造与工业流程   专场4-1:纳米制造   专场4-2:纳米光刻技术   专场4-3:纳米表面处理及定位   专场4-4:蚀刻技术   专场4-5:纳米整理技术    第五分会:纳米电子学,微系统及纳米信息技术   专场5-1:纳米电子学,纳米磁学和纳米系统   专场5-2:纳米线,分子电子学和纳米器件   专场5-3:金属,半导体和接线设备   专场5-4:纳米硅   专场5-5:分子纳米电子设备   专场5-6:有机纳米太阳能电池和染料敏化纳米太阳能电池   专场5-7:单电子晶体管,隧道设备和有机杂化纳米器件   专场5-8:纳米电子材料和设备的分析,设计与仿真   专场5-9:喷墨设计,材料与制造   专场5-10:纳米制造:制造与仪器仪表   专场5-11:电力电子学与材料   专场5-12:硅微电子   专场5-13:纳米数据存储技术   专场5-14:纳米显示技术   专场5-15:纳米射频识别技术    第六分会:纳米医学与纳米生物技术   专场6-1:生物传感器,诊断,成像及仪器仪表   专场6-2:用于药物和基因递送的纳米材料   专场6-3:用于成像技术的纳米粒子   专场6-4:用于肿瘤的纳米技术   专场6-5:纳米医学科技   专场6-6:微纳米应用流体学   专场6-7:生物材料和生物灵感   专场6-8:用于组织工程的纳米支架材料    第七分会:纳米技术在能源与环境中的应用   专场7-1:纳米能源系统和纳米能源研磨技术   专场7-2:热传递纳米技术和纳米流体工程   专场7-3:燃料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中的纳米技术   专场7-4:固态照明中的纳米材料   专场7-5:能量转换中的纳米材料   专场7-6:能源应用中的纳米粒子,纳米复合材料与纳米膜   专场7-7:绿色化学与材料   专场7-8:用于清洁和可持续技术的纳米材料   专场7-9:石油,天然气和传统能源中的清洁技术和纳米技术   专场7-10:新一代能源存储技术   专场7-11:绿色建筑与工程   专场7-12: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在环境中的应用    第八分会:纳米涂层,纳米胶黏剂,纳米印刷和纳米包装   专场8-1:用于涂层和胶黏剂的纳米材料   专场8-2:新型纳米胶黏剂材料   专场8-3:用于电子产品的纳米涂层和纳米胶黏剂   专场8-4:仿生纳米胶黏剂   专场8-5:新型纳米印刷技术   专场8-6:用于电路和芯片的纳米印刷技术   专场8-7:纳米接触印刷术   专场8-8:用于包装的纳米复合材料和纳米材料    第九分会:纳米技术在纺织业,农业和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专场9-1:纳米纺织品的应用   专场9-2:新一代智能纳米纺织品   专场9-3:纳米技术在农作物加工的应用   专场9-4:智能农业纳米技术   专场9-5:纳米结构材料与食品功能的相关性   专场9-6:食品加工中的纳米技术    第十分会:纳米技术在航空航天与国防技术中的应用   专场10-1:航空航天中的纳米材料与纳米复合材料   专场10-2:航空航天纳米传感器及基于碳纳米管电子鼻   专场10-3:新兴的微纳米技术理论与系统开发   专场10-4:航天业中的纳卫星/皮卫星   专场10-5:航空航天中用于空气净化的纳米材料   专场10-6:国防与安保纳米设备    第十一分会:交通运输中的纳米技术   专场11-1:高性能纳米复合材料的汽车零部件   专场11-2:用于汽车工程学的纳米塑料   专场11-3:用作尾气催化剂的纳米添加剂   专场11-4:用于汽车动力系统的纳米技术   专场11-5:汽车纳米涂层    第十二分会:纳米技术行业的商务合作   专场12-1:全球策略,产业趋势及应用   专场12-2:技术转让和许可   专场12-3:纳米技术的国际合作   专场12-4:绿色纳米技术与投资   专场12-5:纳米贸易与国际合作 今天很荣幸能参加如此级别的大会,虽然听不懂,但受熏陶也可以学习,呵呵,下午我充当导游带班里的同学一起去黄岛市区家佳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旅游一番,今天过得很充实!足矣!
50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3年食品领域国际会议信息-Food Science Conference-2013
wangyk 2012-10-25 12:15
王应宽 October 25, 2012 Beijing, China 2013年食品科学相关领域领域国际会议信息 January January 30, 2013 Feeding the World, 2013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www.economistconferences.com/FTW February February 11-12, 2013 3rd Annual European Food Manufacturing Safety Summit 2013 Noordwijk aan Zee, The Netherlands foodmanufacturingevent.com February 19-20, 2013 NZ-OZ Sensory Symposium Wellington, New Zealand rebecca.shingleton@fonterra.com 26 February - 1 March, 2013 4th MoniQ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Budapest, Hungary budapest2013.moniqa.org March March 5-6, 2013 11th Annual World Food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rum 2013 Dublin, Ireland www.foodinnovate.com March 6-8, 2013 Global Food Safety Conference Barcelona, Spain www.tcgffoodsafety.com March 14-15, 2013 ICAFE 2013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al and Food Engineering Rio de Janeiro, Brazil www.waset.org/conferences/2013/brazil/icafe/ March 27-28, 2013 IFT Wellness 13 Chicago, Illinois, USA ift.org/wellness April April 7-11, 2013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National Meeting: Chemistry of Energy and Food New Orleans, Louisiana, USA www.acs.org April 7-11, 2013 Food Beverage Environmental Conference Cambridge, Maryland, USA www.affi.org/events/2013-food-beverage-environmental-conference April 15-17, 2013 2nd International Pharma-Nutrition Singapore www.pharma-nutrition.com April 21-26, 2013 Seaweed Science for Sustainable Prosperity Bali, Indonesia www.xxiseaweedsymposium.org May May 7-10, 2013 EuroFoodChem XVII Istanbul, Turkey www.arber.com.tr/eurofoodchemxvii.org May 14-15, 2013 ConTech2013 Ai Group Confectionery and Food Sector Technical Conference Melbourne, Victoria, Australia julie.barnes@aigroup.asn.au May 15-17, 2013 IAFP's European Symposium on Food Safety Marseille, France www.foodprotection.org June June 3-6, 2013 Nutraceuticals World Asia 2013 Singapore www.terrapinn.com/conference/nutraceuticals-world-asia/index.stm June 12-14, 2013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luten-Free Cereal Products and Beverages Vienna, Austria www.icc.or.at/node/1697 June 30-July 4, 2013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oxicology 2013 Seoul, Korea www.ict2013seoul.org July July 2-4, 2013 NZIFST Annual Meeting Hastings, New Zealand www.nzifst.org.nz/conference.asp July 8-12, 2013 American Dairy Science Association Indianapolis, Indiana, USA www.adsa.org July 13-16, 2013 IFT Annual Meeting Chicago, Illinois, USA www.ift.org July 14-17, 2013 46th Annual AIFST Convention Brisbane, Queensland, Australia www.aifst.com.au July 28-31, 2013 IAFP 2013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Food Protection Charlotte, North Carolina www.foodprotection.org August August 11-15, 2013 10th Pangborn Sensory Science Symposium Rio de Janeiro, Brazil www.pangborn2013.com August 25-28, 2013 127th AOAC Annual Meeting Exposition Chicago, Illinois, USA www.aoac.org/meetings1/future_meetings.htm September September 9-11, 2013 13th ASEAN Food Conference Singapore www.sifst.org.sg September 11-13, 2013 8th NIZO Dairy Conference Papendal, The Netherlands www.nizodairyconference.com September 16-20, 2013 Drinktec 2013 Munich, Germany www.drinktec.com September 23-26, 2013 EPNOE 2013 International Polysaccharide Conference Nice, France epnoe2013.sciencesconf.org October October 1-3, 2013 International Nonthermal Food Processing Workshop Florianópolis - Santa Catarina, Brazil www.nonthermalfood2013.com October 27-30, 2013 11th Euro Fed Lipid Congress and 30th ISF Lecture Series Antalya, Turkey www.eurofedlipid.org/meetings/antalya/index.htm October 28-November 1, 2013 IDF World Dairy Summit Yokohama, Japan www.fil-idf.org November November 19-21, 2013 Seventh Dubai International Food Safety Conference and IAFP's First Middle East Symposium on Food Safety Dubai, UAE www.foodsafetydubai.com/welcome/
个人分类: 信息博览|35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行】一个尼加拉瓜女研究生通过应急系列国际会议得到的
热度 20 陈安博士 2012-10-19 10:15
  我们创办的国际会议系列是有自身特色的,一方面促进了中、日、美、韩以及其他几个国家不同研究团队之间的学术交流,而且还有后续更为深度的交流。   实际上,我第一次带学生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就是在这个会议系列上(第三届),开始时韩国那边还有点不那么乐意让我带学生过去,因为会议是不需要交会务费的,就算是白吃白喝了。不过双方意见最后还是取得了一致,于是我得以第一次将学生带出了国门。   不说会议本身,其间有个花絮是这样的,去韩国前我一再叮嘱学生,尽量注意不要把带洞的袜子在开会的时间穿上,因为中午或晚上吃韩餐的时候要脱鞋。学生开始还点头,后来就不禁笑道:“陈老师,我从来都没有带洞的袜子。”让俺听后特羞愧,因为至今俺们还是会穿带洞的袜子呢。   不过,尽管我参加了多次这个系列的会议,还把这个会议在2010年带回了中国,当时组织还算得力,好像有14个国家的学者前来,甚至包括了南美和中东的学者(伊朗和伊拉克的学者差点在会场上因为领土的说法吵起来,俺就真要应急管理一把了),但是我自己的研究生却没有什么主动精神,除了似乎多认识了几个外国人,并没有利用好这个会议系列本应给与的更多机会。   而这次来美国参加“危机与应急管理”国际会议,我在刚到会场时就发现了去年在日本见过的一个尼加拉瓜姑娘Cuadra(音读为“苦啊得啦”),很诧异——你怎么也来了?莫非京都大学的教授给出钱了不成?   就多问了一句,结果她说:因为去年在京都大学参加了这个会议系列,就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了到美国再读,而所以有这个机会正是通过从美国前往参加会议的几位联系好的,而且在佛罗里达读书时也在她们指导下,这次则作为会议参加者和服务员的双重身份参与本次会议。   我有点“泪奔”了,作为一个还算有点国际视野的老师,我一再告诉自己的学生:不要只把眼光聚集在国内,要充分利用陈老师和陈老师提供的机会,让自己成为一个年轻时就有机会走遍世界的人,等过了三十岁再出国,就没太大意义了,至少意义不如更年轻时出来读书更好。尤其是,陈老师自己每次出门,都总会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更加觉得不可以继续在神州大地做井底之蛙,每每对自己最后留在国内完成了所有的教育而略觉遗憾。   但是,大家终于还是不愿意出远门了,这和我们1980年代出国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时候我们更多的可以认为是没饭吃而不是有追求),同时,今天的中国并没有本质文明化起来,而是和西方的距离保留依然如故的模样。那么,继续西行依然是需要的一个过程。   推测一下原因,大概我们总是小富即安、缺乏持续性改进的动力吧,从古代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仅仅满足于吃饱饭,但是糟糕的是,如果没点远大的革命理想,我们就会始终纠缠于“吃饱饭——饿肚子——吃饱饭——饿肚子”的死循环之中,而现在刚好处于“吃饱饭”阶段,甚至还可以施舍给那些美籍华人一些呢(即便知道他们是来骗吃骗喝的,可也算咱们能表现出富裕的样子了不是),于是大家就已经欢天喜地、谢天谢地的,再不做他想了。   在澳大利亚,在美国,在法国,在日本,在韩国,在意大利,在即使是东欧穷国的罗马尼亚,感觉到的文明程度和个人修养都要比我们国家强上不只一个数量级,虽然这么说很多民族主义者又不高兴了,他们会反驳说连洋人都把清华大学排到了前几十位了,GDP我们都第二了,难道我就真的近视或干脆视而不见呢?!可是,我还是想不好意思地坚持说:我们比别人差得依然很远很远。   还记得我的两个研究生有机会去欧洲的那次,回来后她们说:“欧洲去过了,可算以后就不用去了。”我的本意是希望她们在开了眼后,能够理解我们和人家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通过自己的深入敌穴体验来验证这种差距、甚至有机会回国通过自己的努力推进一点点的进步以缩小这样的差距。   可是,终于还是“小富即安”了, 我在雾里深深地叹息了一下,把失望深藏在KTV吟唱出的雅歌里 。   在美国遇到的这个尼加拉瓜姑娘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其实不止她,还有一个再次见到的奥地利小伙子也是如此,他在林肯大学读了硕士,现在则在维也纳大学读博士,而去年我在京都大学见到他时,他正在冈田宪夫教授那里学习。   尼加拉瓜姑娘对于这样的机会把握很好,而据她自己的说法,其实尼加拉瓜各个方面都还学习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样子,生活很舒适,很多方面很现代,当然,GDP肯定比我们中国差远里去了。不过,她还是觉得做研究需要有更多样化的环境,最后选择了不断地更换国家,以求找到更好的方式。   【多余的话:我之前觉得一个国家的理想和利益之间有很大冲突,比如,美国日本如果希望能够控制中国,就不应该支持中国的现代化,但是正是这些率先进入现代国家行列的,为孙中山,为更多的中国志士仁人们提供了庇佑和机会。而对于一个先进国家而言,保留一个很弱的能够随时奴役的国家,也许利益是更大的。   但是,还是有国家理想的追求了,就有了诸多的“一帮一一对红”的国家间合作案例,而很多本就疲弱的国家间,当没有了什么远大理想,往往就是“一拖一一对黑”的结果了。】
个人分类: 新西游记|9073 次阅读|40 个评论
第三届国际非饱和土力学与废弃物深地质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征集
chet 2012-10-18 16:15
第三届国际非饱和土力学与废弃物深地质处置学术研讨会 (论文征集一号通知) 第三届国际非饱土力学与废弃物深地质处置学术研讨会定于 2013 年 7 月 7 日 -10 日在上海同济大学举行。本次会议旨在针对非饱和土力学与废弃物深地质处置等相关问题展开国际交流研讨。议题主要包括:非饱和土、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和 CO 2 存储等领域的试验、本构模型与数值方法等方面的最新国际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会议将特邀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做专题学术报告,出版论文集,其中优秀论文将由《 Journal of Chinese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 (English Version) 正刊出版。 主办单位: 同济大学 法国国立路桥大学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协办单位: 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 TC106 分会 国际岩石力学协会放射性废物处置专业委员会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废物地下处置专业委员会 会议征文内容及要求: (1) 非饱和土力学的最新进展; (2) 粘土矿物、粘土岩非连续界面的自封闭过程及微观特征的最新进展; (3) 描述低渗透介质中气相、液相与盐分的传输过程和相态转变的新试验新技术; (4) 核废料深地质处置中围岩、缓冲 / 回填材料研究的最新成果; (5) CO 2 存储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 本次会议拟采用语言为英语, 作者可就大会任一相关议题提交一篇 300 字左右的英文摘要,并在摘要页首附上文章标题、作者姓名、详细通讯地址、 Email 、联系电话等信息。 重要日期: 提交摘要截至日期: 2012 年 11 月 30 日 ,摘要录用截至日期: 2012 年 12 月 31 日 ,提交全文截至日期: 2013 年 3 月 31 日 ,全文录用截至日期: 2013 年 4 月 30 日 ,会议时间: 2013 年 7 月 7 日 -10 日 联系方式: 会议网址: http://www.unsat-waste2013.cn 联系人:陈永贵 博士;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 1239 号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邮编: 200092 ; 电话: 021-65982384 ; 传真: 021-65985210 ; E-mail: cyg@ tongji.edu.cn
4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Corpus Linguistics 2013 语料库语言学2013国际会议
carldy 2012-10-17 20:25
Corpus Linguistics 2013 语料库语言学2013国际会议 Lancaster University, UK – 22nd to 26th July 2013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rpus Linguistics conference ( CL2013 ) will be held at Lancaster University from Tuesday 23rd July 2013 to Friday 26th July 2013. The main conference will be preceded by a workshop day on Monday 22nd July. The conference is hosted by the UCREL research centre , which brings together the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and English Language with the School of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at Lancaster. About the conference The goals of the conference are as follows. To gather together current and developing research in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corpus linguistics; To push the field forwards by promoting dialogue among the many different users of corpora across interconnected sub-disciplines of linguistics – be they descriptive, theoretical, applied or computational; To explore new challenges both within corpus linguistics, and in the extension of corpus approaches to new fields of study. With these goals in mind, we invite contributions on as broad and inclusive a basis as possible. The areas in which we particularly welcome submissions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Critical explorations of existing measures and methods in corpus linguistics; New methods and techniques in corpus development, annotation and analysis; Corpus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new media; New tools and techniques developed in corpus-based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The application of corpus approach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The extension of corpus linguistics to an ever-wider range of (non-English) languages; The interface between corpus and theory; The use of corpora in discourse analysis; The use of corpora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 and language pedagogy. Plenary speakers We are delighted to announce that the following speakers have accepted our invitation to give plenary lectures at CL2013: Karin Aijmer Guy Cook Michael Hoey Ute Rmer Key dates 31st October 2012 – abstract submission opens via conference website 31st October 2012 – deadline for proposals for workshops 8th January 2013 – deadline for abstract submission 15th February 2013 – notification of the outcome of peer review; early bird registration opens 1st April 2013 – early bird registration closes 30th June 2013 – final deadline for registration 22nd / 23rd July 2013 – workshop day / main conference begins 会议网站: http://ucrel.lancs.ac.uk/cl2013/
个人分类: 翻译/语料库语言学等会议 Symposiums|4124 次阅读|0 个评论
OFS 22参会第一天
zhwt 2012-10-17 00:37
昨夜从外地赶回北京,今早挤地铁去参加OFS 22。很久没有挤地铁了,一身大汗,恰巧又遇到车厢里面有人吵架,想想这几天的地铁打架事件,如此之环境,难免有戾气。淡定,淡定。 科技会堂报告厅宽敞明亮。主席是廖延彪老前辈。开幕式致辞不长,然后直接开始Plenary Session,没有一连串的领导讲话,甚好。 Plenary Session的Tuan Vo Dinh教授应该是个大牛,从他认真回答台下的每一个提问就看得出来。值得我们学习。 后面的就不说了,有的报告很精彩,有的一般。就像你去参加一个盛宴,不能指望每道菜都合胃口。 一天下来,累。
个人分类: 会议|38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国内举办的国际会议的几点感想
热度 1 zhangpengju 2012-10-13 19:01
在国内举办的国际会议,一定要有国际相关领域的大牛,因为只有大牛才能撑场面;这样的国际会议一般都要具备喜剧色彩的主旋律,参会的人都喜气洋洋,沉浸在欢乐,祥和,温馨而又不失风范的氛围中,老外偶尔提问,土鳖十分首肯,大家其乐融融;会议的晚宴一定要搞大,红酒也是必不可少的量大,质地也要上乘,不能限量,一定要把庆功宴摆成一桌喜宴,得有人倒,有人醉,有人兴奋,不能有人不开心;国外的牛们也是喜欢中国人的这一套的,他们不明着搞关系,或者搞的不张扬,但是绝对喜欢被动; 没有参加过类似的国际会议的童鞋一定要经历这样的历练,总之,国内的国际会议是年轻人成长的催化剂。
4094 次阅读|2 个评论
IEEE-NEMS国际会议(2013-4-7)
热度 7 nanowires 2012-10-9 19:27
尊敬的业内同仁: 您好! 我们诚挚的邀请您参加第八届 IEEE-NEMS2013 国际会议。本次会议将于 2013 年 4 月 7 日至 10 日在人间天堂 — 苏州召开。 IEEE-NEMS 国际会议是微米、纳米及分子系统领域十分重要的高水平国际会议之一,旨在汇集世界一流的研究人士,就微纳米学术界前沿问题进行专题讨论,推动最新研究成果的共享,促进跨领域学科信息、知识的互通,从而增进各技术领域的发展。第 1 届 IEEE-NEMS 会议于 2006 年 1 月在中国珠海市召开,随后先后于泰国曼谷、中国三亚、深圳、厦门、台湾高雄、日本京都等地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中科院苏州纳米所、苏州大学等多家机构及高校联合举办,将是微纳米及分子系统领域的一次国际学术盛会。 本次会议成功邀请到了美国工程院院士 Albert ("Al") P. Pisano 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教授等三位杰出的科学家进行大会报告。此外, Martin Wegener ,李昕欣, David Cumming ,郭万林,孙洪波, Gwo-Bin Vincent Lee , Gilbert C. Walker , Tae Song Kim 等八位国内外专家也将为与会者献上精彩的主旨演讲。 与此同时,此次大会录用的全文将被 EI 收录,并推荐转投至 IET Nanobiotechnology ( SCI , 5 年影响因子 2.3 ) , IET Micro Nano Letters ( SCI , 5 年影响因子 1.06 )和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EI )等国际期刊发表。 值此会议即将召开之际,我们诚邀您投稿参加。我们相信有了大家的参与,此次会议必将成为一次精彩的学术盛会! 论文摘要提交截止日期: 2012 年 10 月 31 日 更多信息请访问会议网站: http://www.IEEE-NEMS2013.org/ 此致 敬礼 NEMS2013 国际会议秘书组 联系电话: + (86)-10-62767742
10063 次阅读|12 个评论
管理机制失效分析及其应急应用——月末国际会议学术报告
热度 17 陈安博士 2012-10-4 14:45
【Blog主人按:来点正经的学术内容吧,否则俺又要被论证成冒充研究员了,嘿嘿。】 【Blog主人按:这篇博客完全可以头条,嘻嘻,编辑部不会被吓坏了不敢置顶了吧?】   在我的研究生刘同学进入研究组之前,我就告诉她说“你的研究方向已经确定”,就做“管理机制失效分析及其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就行,陈老师保证这是一个有趣且有新颖性有很大社会价值的研究方向,且目前管理学界罕有人在研究它。   当然,说罕有,也不能说没有,按照经济和管理有交叉的认知,经济学界里面一直在研究的“市场失灵”这样的现象,所谓失灵,就是“失效”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此外,还有很多具体到“激励机制失效”问题的刻画和研究。   “失效现象”在物理中常见,甚至有“失效物理学”这个学科方向存在,科学网上有博主写过这方面的综述文章,而我们会听到的“某种材料失效了”、“某药品失效”这样的表达更是常有,所以,失效本身是自然界和社会学界的常有现象,对其进行研究并不是什么新思路。   在管理学界,机制失效的问题也经常可以看到,学者们也会论及到,但是,管理机制失效方面的研究却一直不怎么系统,我在检索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发现这个如此有趣有用的问题居然研究者甚少,顿起“觊觎”之心,加之我刚好在研究管理机制设计理论,正好结合在一起来考虑,可以相得益彰一些。   ————————————————————————————   说了以上一通,大家可能不见得有兴趣,科普嘛,当然得95%以上的人很容易理解它才是,这里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这个例子我在“机制的故事”系列博文中曾经讲过。   2008年汶川地震时,当救灾的重要物资——帐篷——到来前需要大家排队,以便到来后领取,但是,每次有秩序的排队都会在帐篷到来的那一刻变得混乱不堪,整个全乱,以往的有序排队机制怎么都无法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处此时可谓“排队”“机制失效”了。   而在管理中,实践可以启发理论,有些实践先于理论,正是地震的应急管理者们的“排队”实践给了我启发,在多轮帐篷被“先排队后乱队”的人群疯抢的情况下,他们就不再组织大家按照什么“老弱病残孕”优先的原则排队,而是在无序疯抢过后,再拉住已经取得帐篷的人,问清楚其家庭情况后,将还可以共享这个帐篷的“老弱病残孕”分配给这位帐篷的拥有者。而因为此时——   1,帐篷已经在己手   2,道德感还没有完全丧失   3,救灾物资具备一定的分配和共享强制性   拿到帐篷的人还能愿意与人分享,于是,帐篷这一特殊的救灾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利用。   于是,这个先疯抢后谈话的做法解决了“排队机制失效”带来的秩序混乱问题,而达到了让尽可能多的人群来共享帐篷这一救灾资源的基本管理目标。 ————————————————————————————————————   在进行管理机制失效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这样的几个角度入手:   A:管理机制的参与者在哪种意义上有所改变?   比如在上例中,参与者虽然还是以前那个在正常状态下愿意排队的人,但是此时的心态却发生了极大地变化,见到帐篷如同见到了救命稻草一般,前后基本属于两类完全不同的人了。   B:环境有何变化?尤其是,同一机制因为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而产生了了多大的差别?   C:动力与约束规制有何不同?之前的动力有一点点的强制性,但是大家会有更强的道德约束;而新的状态下管理的强制性大大增强,但是随着道德感的大大减弱,反而会降低秩序维持的约束,使得状态向着混乱化发展。   D: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之前甚至我们都可以认为是服务与被服务者,但是此时却不一样了。   ——————————————————————————————————————   通过一个例子和我简单的解释,大家应该大致了解了管理机制失效研究的问题所在,那么,接下来就是分析方法。在之前机械等物理领域,有一些方法。 The failure analysis methods involve the following tools and techniques:   Cause-Consequence Analysis,   Checklist,   Event Tree Analysis,   Failure Modes Effects Analysis (FMEA),   Failure Modes, Effects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 (FMECA),   Fault Tree Analysis (FTA),   Hazard Operability Analysis (HAZOP),   Human Reliability,   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 (PHA),   Relative Ranking,   Safety Review,   What-If Analysis etc.   这些方法也可以借鉴来用于进行管理机制失效的分析,当然需要根据管理的不同情况进行改进和修正。   我们认为,根据管理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内核,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的分析方法:   I,“参与人”及其关系分析。对参与人的状态、心理与行为模式进行分类分析,对不同参与人之间的博弈关系进行研究,从。   II,“管理目标与机制的匹配性”分析,对管理的既定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确定机制失效对于管理目标的影响,并从逻辑上研究管理机制所以失效的基本路径。   III,管理机制失效的全生命周期与空间分异分析   IV,管理机制失效的动力规制分析   V,管理机制失效的约束性规制分析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5682 次阅读|40 个评论
每天邮箱都能收到N封冠以EI、SCI检索的国际会议广告邮件
热度 2 sincos 2012-9-29 13:09
先不说是什么会议,什么内容,邮件的标题一般是XX检索。。。。。。
445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转载:国际会议论文为什么不能用来评职称
yangcbxue 2012-9-29 11:19
国际会议论文为什么不能用来评职称? 精选 已有 790 次阅读 2012-9-29 09:57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国际会议 论文 center white 职称 参加两个重量级国际会议的感受(三):国际会议论文为什么不能用来评职称? 喻海良, 2012/9/28 在参加 Metalforming2012 会议时,一位教授向我感叹他们学校在教师考核中的做法,就是会议论文已经不能够用来进行职称评定了,也因此,大家越来越不积极参与学术交流。近来,国内会议办的越来越多,或许会议论文有超过期刊论文的趋势。我的邮箱里面,每年至少能够收到 5-8 封关于国际会议的邮件。然而,这些会议中,真正有历史传承的不多。可能是学校人事部分看到部分会议的质量下降,也因此全然否定了全世界所有的“学术会议”,这种做法,无疑是简单的,一刀切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更是不懂学术的。 以 AMPT 系列国际会议为例,创始人为 Hassim 、 Travis 等都是国际著名期刊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主编、编委,该会议以前的论文都是在该期刊发表。虽然近年 JMPT 换了主编,但该会议的影响力已经非常非常大了。 Metalforming 系列国际会议也是如此,最开始有伯明翰大学和 AGH 科技大学的著名教授合办,该会议的论文以前也是在 JMPT 期刊发表。以上两个会议的影响力,应该远远超过国内某些一级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当然,时至今日,这两个会议的大部分论文依然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上。 在学校职称评定不认国际会议论文的背景下,很多学校又开始大张旗鼓地鼓励学生在 NSC 、一区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了。对那些能够在这些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学生进行“重大奖励”。 NSC 一篇 20 万元,一区期刊一篇 5 万元。看了这样的新闻,有时候不知道是笑好,还是哭好。如果是笑,我要说,我也要好好做研究了,争取发表一篇 NSC 。如果是哭,我要说,我所在的方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在 NSC 上有突破了。特别是如果有一天,学生觉得这几个方向没有机会突破 NSC ,好学生都不来这个专业了怎么办? 作为学校领导,为了学校发展,是应该指定一些政策对学校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也只有制定一些政策才能体现出“领导”的作为。当前背景下,国际上的潮流是建设研究型大学。而研究型大学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实现的,主要表现在该校的研究成果。而研究成果中,对于国内的那些奖项根本就不予以认可。他们看重的是是否有原创性成果发表在那些行业一流期刊上。关于一流期刊的认定,以前澳大利亚有 A* 、 A 、 B 、 C 之分,中国科学院也有一个 SCI 期刊分区。然而,澳大利亚基金委看到了该分区的缺陷性,因而于前年取消了该分类。的确,在他们的分区中,中国科学属于 C ,而机械工程学报属于 B ,很显然不合理。至于中科院分区,我也指出过它的不足,一切只以影响因子数值为依据,不考虑期刊发展历史。如刚刚被 SCI 剔除的 ASL 期刊就列在该分区的第 3 区中。显然,这种不合符实际情况。也因此,个人感觉这些做法都是杀鸡取卵,为一时利益,放弃学校长远发展。 关于学校领导这两种政策导向具有的坏处,无疑是极大的。 ( 1 )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通通不参与一些国际上著名的国际会议,也因此其它学校看不到他们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试想,持此以往,若干年以后,这些行业里面的人谁还会在乎该学校?参加国际会议,不只是发表学术论文,更重要的参与学术交流,向国际同行表明我们依然在从事这一个行业,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我估计,在这种背景下, 10 年后,该学校即使发表论文很多,但也会被学术同行淡忘。 ( 2 )如果一个学校只鼓励发表那些“一区”期刊,很显然,该学校的“质”应该会在表面上得到提高。但是,这种“质”是在导致整个学校学科发展不均衡的前提下。如果做材料成型的人全部去研究材料物理、化学,全部争取把论文发表到那些一区期刊,那他们原来的本专业还是该专业吗?在这种背景下,一代人不会影响学校学科的发展,的确,那些教授依然有能力讲授这些专业的课程。但是,两代人以后,他们新留得那些人还有能力讲授那些专业课吗? 学术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术交流,反映当前国际上大家研究的问题。通过交流,改进自己的研究思路。如果一个学校不鼓励大学教师参与国际交流,这不是走向闭门造车?大学领导可要想想清政府的发展之道! 我的建议是,和学校认定学术期刊一样,每一个专业也认定一些有知名度的会议。同时,也不要一刀子否认新开展的会议,的确,这些都是学科发展的需要。当然,那些只为了挣钱的会议,就另当别论了。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617764.html
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会议论文为什么不能用来评职称?
热度 44 yuhailiang 2012-9-29 09:57
参加两个重量级国际会议的感受(三):国际会议论文为什么不能用来评职称? 喻海良, 2012/9/28 在参加 Metalforming2012 会议时,一位教授向我感叹他们学校在教师考核中的做法,就是会议论文已经不能够用来进行职称评定了,也因此,大家越来越不积极参与学术交流。近来,国内会议办的越来越多,或许会议论文有超过期刊论文的趋势。我的邮箱里面,每年至少能够收到 5-8 封关于国际会议的邮件。然而,这些会议中,真正有历史传承的不多。可能是学校人事部分看到部分会议的质量下降,也因此全然否定了全世界所有的“学术会议”,这种做法,无疑是简单的,一刀切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更是不懂学术的。 以 AMPT 系列国际会议为例,创始人为 Hassim 、 Travis 等都是国际著名期刊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主编、编委,该会议以前的论文都是在该期刊发表。虽然近年 JMPT 换了主编,但该会议的影响力已经非常非常大了。 Metalforming 系列国际会议也是如此,最开始有伯明翰大学和 AGH 科技大学的著名教授合办,该会议的论文以前也是在 JMPT 期刊发表。以上两个会议的影响力,应该远远超过国内某些一级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当然,时至今日,这两个会议的大部分论文依然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上。 在学校职称评定不认国际会议论文的背景下,很多学校又开始大张旗鼓地鼓励学生在 NSC 、一区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了。对那些能够在这些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学生进行“重大奖励”。 NSC 一篇 20 万元,一区期刊一篇 5 万元。看了这样的新闻,有时候不知道是笑好,还是哭好。如果是笑,我要说,我也要好好做研究了,争取发表一篇 NSC 。如果是哭,我要说,我所在的方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在 NSC 上有突破了。特别是如果有一天,学生觉得这几个方向没有机会突破 NSC ,好学生都不来这个专业了怎么办? 作为学校领导,为了学校发展,是应该指定一些政策对学校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也只有制定一些政策才能体现出“领导”的作为。当前背景下,国际上的潮流是建设研究型大学。而研究型大学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实现的,主要表现在该校的研究成果。而研究成果中,对于国内的那些奖项根本就不予以认可。他们看重的是是否有原创性成果发表在那些行业一流期刊上。关于一流期刊的认定,以前澳大利亚有 A* 、 A 、 B 、 C 之分,中国科学院也有一个 SCI 期刊分区。然而,澳大利亚基金委看到了该分区的缺陷性,因而于前年取消了该分类。的确,在他们的分区中,中国科学属于 C ,而机械工程学报属于 B ,很显然不合理。至于中科院分区,我也指出过它的不足,一切只以影响因子数值为依据,不考虑期刊发展历史。如刚刚被 SCI 剔除的 ASL 期刊就列在该分区的第 3 区中。显然,这种不合符实际情况。也因此,个人感觉这些做法都是杀鸡取卵,为一时利益,放弃学校长远发展。 关于学校领导这两种政策导向具有的坏处,无疑是极大的。 ( 1 )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通通不参与一些国际上著名的国际会议,也因此其它学校看不到他们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试想,持此以往,若干年以后,这些行业里面的人谁还会在乎该学校?参加国际会议,不只是发表学术论文,更重要的参与学术交流,向国际同行表明我们依然在从事这一个行业,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我估计,在这种背景下, 10 年后,该学校即使发表论文很多,但也会被学术同行淡忘。 ( 2 )如果一个学校只鼓励发表那些“一区”期刊,很显然,该学校的“质”应该会在表面上得到提高。但是,这种“质”是在导致整个学校学科发展不均衡的前提下。如果做材料成型的人全部去研究材料物理、化学,全部争取把论文发表到那些一区期刊,那他们原来的本专业还是该专业吗?在这种背景下,一代人不会影响学校学科的发展,的确,那些教授依然有能力讲授这些专业的课程。但是,两代人以后,他们新留得那些人还有能力讲授那些专业课吗? 学术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术交流,反映当前国际上大家研究的问题。通过交流,改进自己的研究思路。如果一个学校不鼓励大学教师参与国际交流,这不是走向闭门造车?大学领导可要想想清政府的发展之道! 我的建议是,和学校认定学术期刊一样,每一个专业也认定一些有知名度的会议。同时,也不要一刀子否认新开展的会议,的确,这些都是学科发展的需要。当然,那些只为了挣钱的会议,就另当别论了。
33710 次阅读|85 个评论
很开心的会议 + 咱被粉了一把
热度 8 JRoy 2012-9-27 07:04
很开心的会议 + 咱被粉了一把
今个去帝国理工开一个学术会议,安排的最恰当的是我第一个作报告。所以,咱噼里啪啦的就上去了,也根本不用什么紧张之类的,据他们反应我发挥相当不错。 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好几个朋友,一天过得非常开心。因为会议是英国国防部赞助的,主题Sensor Signal Processing for Defence,方向相对较小,会议组织的很不错(虽然注册费很低)。 最最不可思议并值得一提的是,碰到的一个哥们在交谈中他提到说网上看到一个博客介绍PHD filter,并说那个博主和美国的一个院士(说的是咱们科学网的何毓琦老师)进行了辩论之类的。哈哈,我说:那就是我啊,不是辩论,我们后来成为朋友了呐,现在还在保持邮件沟通。哈哈,那哥们很是惊讶:真的啊? 久仰大名啊....大家一顿笑。搞得气氛一直很活跃。 哈哈,小小的算是被粉了一把....哈哈哈 后来,还有一个清华的哥们来帝国访问。听到我的PHD filter的报告也过来搭讪。再加上一眼就对上相互微笑并打招呼才知道来自国内西安交通大学(西工大邻居啊)的个人,加之后来又过来搭讪的一个sheffield,一个readings的两个哥们,还有帝国就读的两个博士。大家聚成了一簇,哈哈。看来离开社交很久了,咱的聚合力还是有的,宝刀不老啊!! 跟谁都自然熟,而且貌似,整个会议本来我们几个聚成一簇变得最活跃,吃饭也坐一桌。 传几张照片,是跟我一起与会的教研室来自国内的一个访问学者教授拍摄的,也和我们打成一片。可惜回到家也很晚了,只传给我了四张,再有好的回头再传 特别注明:本以为8月份理得头发很短来着,怎么突然这么长了呐!!秋天,头发疯长啊!!不知不觉就长了 (这一张没拍正) coffee break Wine and dinner (我今个没少喝,4~5杯子的样子,估计也得一瓶了) (我特别偷拍了一下会议邀请的一个key speaker,那位女士。IEEE Transaction on signal processing 的上届主编 Editor-in-chief,比想象的年轻,比想象的漂亮,比想象的不像这本杂志的文章那样死板和枯燥高深难懂!!!人家的容颜和名誉咋兼得的呐?)
个人分类: 海外|5668 次阅读|25 个评论
[转载]第4届土壤污染与修复国际会议&第2届污染场地修复国际研讨会召开
huangjinlou 2012-9-25 18:56
第四届土壤污染与修复国际会议暨第二届污染场地修复国际研讨会在烟台召开 http://www.er-china.com/home/xftr/index.aspx 2012-9-20 9:59:56 中国生态修复网 【 导读 】第四届土壤污染与修复国际会议暨第二届污染场地修复国际研讨会将于9月24—26日在烟台召开。本次会议将邀请国内外多名专家学者聚集烟台共商土壤污染这一影响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国际性问题,交流修复污染土壤的最新技术。 第四届土壤污染与修复国际会议暨第二届污染场地修复国际研讨会将于9月24—26日在烟台召开。本次会议将邀请国内外多名专家学者聚集烟台共商土壤污染这一影响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国际性问题,交流修复污染土壤的最新技术。会议将为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决策者和研究生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最新的环境分析监测方法、土壤、沉积物及场地污染与修复理论、技术和管理的机会,也为促进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承办,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协办。 近20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村集约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受不同程度污染的土壤面积在不断扩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构成威胁。土壤污染不仅严重影响了土壤质量和土地生产力,而且还导致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的下降。严重的土壤污染将直接危及生态安全、食物安全和人体健康。 目前,土壤及沉积物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生态与环境问题之一,土壤及沉积物污染防治已得到世界各国政府与业界的关注,污染土壤和沉积物的风险评估与修复已在世界各地展开。同样地,工业企业搬迁场地污染、风险评估和修复再利用技术也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和研究开发。 在随后的三天会议里,与会的各国代表将分别就土壤、场地及沉积物污染风险评估,污染土壤、场地及沉积物修复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新问题等议题,通过大会和分组报告等形式进行交流并展开研讨。 中国生态修复网对本次会议进行全程直播报道。 http://www.er-china.com/home/xftr/index.aspx
19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13届非晶态固体物理国际会议”在宜昌召开
热度 3 jianxu 2012-9-23 10:11
9 月 16-20 日,“第十三届非晶态固体物理国际会议( XIII-PNCS )”在 宜昌三峡大坝景区 召开,与会的有 300 多人。研究领域覆盖:玻璃转变与驰豫现象,流变学,相分离,形核与晶化,玻璃的结构及其理论与计算模拟,玻璃的性能(包括光学、光电、热、机械、电、化学等),玻璃的制备,新型玻璃及其应用等。从材料的角度来看,包括氧化物玻璃、半导体玻璃、生物玻璃和金属玻璃。 都是玻璃,键合不一样,性质不一样,用途不一样,故“隔行如隔山”。 “非晶态固体国际会议( PNCS )”系列会议创办于 1958 年,每间隔 4 年举办一次。此前,先后在美、荷、英、德、法、日、意、芬兰、希腊、巴西几个国家举办过。首次来到中国,由武汉理工大学承办。 会议期间,听了一些关于玻璃态固体共性的报告。感觉金属玻璃的许多科学问题都是大家感兴趣的,如原子尺度的结构以及如何进行表征,玻璃的形成与计算模拟,玻璃态固体的性能以及与液态之间的相关性,玻璃转变等基本现象。从报告的情况来看 ,来自欧洲的许多专家对一些非常基础性的物理问题很有研究和见解,反映出深厚的积淀。与之相比,国内的报告,偏工艺和制备的较多,缺乏科学基础,缺乏对一些基本科学问题的深刻理解与认识。这显然与大的环境与文化有关。 会议之不爽!有相当一部分国内的人不讲究诚信,会议的日程排好后,很随便地不来参加,不打任何招呼,导致日程表变得十分混乱。 17 日下午,担任某一分会的主席,日程上的 5 个报告,有 3 个来自中国的研究组,结果是一个也没有到场。剩下的 2 个报告分别来自美国和日本。对此,真的很无奈!更过分的是最后一天(周四),原来安排的国内一位“大牛”的 45 分钟大会报告,也在报告之前被告知取消,并将会议的大会总结提前了一个小时。令大家十分扫兴!因为许多人都是为了听这个报告,而安排的行程,甚至是晚走了一天。 相关链接 参加国际会议:是否应该讲究些诚信? 怎样当好学术会议的主席? 9月17日大会报告 金属玻璃分会 远望三峡大坝 高峡出平湖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629 次阅读|3 个评论
第一届“自然与社会交叉科学”国际会议(代友宣传)
热度 2 pb00011127 2012-9-21 11:31
第一届“自然与社会交叉科学”国际会议 征稿启示 “自然与社会交叉科学”国际会议旨在应对各国战略需求,推动前沿理论进展,推进多学科的深度交叉研究。为了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借鉴国内外社会交叉科学的研究与实践经验,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和耶鲁大学等机构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与社会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和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社会战略专业委员会 具体承办的第一届“自然与社会交叉科学”国际会议将于 2012 年 12 月 14 日 -15 日在中国北京举行。鉴于您在此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出席本次会议,届时会有来自中国、美国、英国、韩国、德国、法国及瑞典等多个国家的知名专家、学者参会。首届论坛将选取创新社会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围绕社会风险管理、社会稳定预警和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展开。 会议主题: 创新社会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会议日期: 2012 年 12 月 14 日 -15 日 会议地点: 北京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会议语言: 会议语言(论文、报告、演讲等)为英语 主办单位: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耶鲁大学 承办单位: ● 中国科学院自然与社会交叉科学研究中心 ●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社会战略专业委员会 征文要求 : 凡未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过的研究成果,请撰写 200-300 字英文论文摘要,于 2012 年 10 月 20 日之前发至大会指定邮箱 natural_social@casipm.ac.cn ,并于 2012 年 11 月 20 日之前提交全文。文章需注明作者单位、职称和 E-Mail 地址。被录用论文将于 2012 年 11 月 25 日之前通知本人。录用的优秀论文将以正式出版物的形式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征文主题 : (以下选题仅供参考,不限于此) ● 社会物理学及其应用 ● 社会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 社会管理中的组织与个人 ● 社会网络舆论动力学 ● 网络信息认知模式分析 ● 网络舆情 的实时挖掘与分析 ● 网络舆情演化机理与仿真 ● 公共危机的社会感知与处理 ● 网络危机应对与风险管理 ● 网络危机的公众心理与行为研究 ● 微博谣言综合治理研究 ●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 ● 社会稳定预警平台设计 ● 城市环境危机管理 ●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 ● 生态社会与可持续发展 ● 低碳社会与可持续发展 ●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以上选题仅供参考,参会者亦可自由选题参加会议。 会议注册与费用 : 1 、 会议收取会务费 600 元,包括会议期间餐食及资料费等,推荐论文在《社会物理学 4 号》上出版;研究生会务费减半;有困难者可申请会议资助 。 2 、 会议期间的住宿由会议统一安排,费用自理。请参加会议的嘉宾务必按回执(见附件)要求于 11 月 30 日之前以电话、电邮或传真告知会务人员,以便安排食宿。 重要日期 : 2012 年 10 月 20 日: 论文摘要截至日期 2012 年 11 月 20 日: 论文提交截止日期 2012 年 11 月 25 日: 论文录用通知日期 2012 年 11 月 30 日: 参会确认截止日期 2012 年 12 月 13 日下午: 会议报到与注册 2012 年 12 月 14-15 日: ICNSS’2012 国际会议 联系方式 : 通讯地址:北京 8712 信箱(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 15 号)邮政编码: 100190 联系人:李倩倩( +86 ) 15101037332 王光辉 ( +86 ) 15201291351 办公室: 86-10-59358718 传真: 86-10-62542619 E-mail : natural_social@casipm.ac.cn 第一届“自然与社会交叉科学”国际会议组委会 2012 年 9 月 14 日
27271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下Certosa di San Lorenzo di Padula
郑玉峰 2012-9-19 09:08
分享下Certosa di San Lorenzo di Padula
上个月去意大利开可降解金属国际会议,期间安排了半天旅游去了一个修道院,今天google查了下,居然找不到中文的介绍,想来应该还不在中国游客的经典旅游线路(其实老外去的很多,里面的装饰保留了几百年下来,可见当时的奢华)。所以值得写一下。 维基百科的介绍如下: http://en.wikipedia.org/wiki/Certosa_di_Padula Padula Charterhouse , in Italian Certosa di Padula (or Certosa di San Lorenzo di Padula ), is a large Carthusian monastery, or charterhouse, located in the town of Padula , in the Cilento National Park (near Salerno ) in Southern Italy . It is a World Heritage site . The monastery is the second largest charterhouse in Italy after the one in Pavia . Its building history covers 450 years, but the principal parts of the buildings are in Baroque style. It is a very large monastery, comprising 51,500 m² (12.7 acres), with 320 rooms and halls. 分享下照片(我随便用手机照的,如果要专业的效果,网上一搜就有了) 修道院的正门 殿内的装饰— “几百年前就有 CAR 这个词了” 阳光下的修道院
3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会议】2014年柔性与印刷电子国际会议落户中国
热度 1 yahuang 2012-9-14 22:02
今天上午看到一则会议消息,柔性与印刷电子国际会议要来中国召开了,这是一件很值得高兴地事情,应该感谢崔老师的积极准备。以前崔铮老师每年召开过印刷电子论坛,也和崔老师也经常交流,受益匪浅,在喷印打印这一块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另外一个高兴的事情,还有两年时间才召开,可以慢慢捉摸一点东西,目前手头上的东西不好见人,现在我还属于囊中羞涩型选手。 【2012年柔性与印刷电子国际会议日前在东京召开。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印刷电子中心主任崔铮出席大会组委会工作会议。会上,由崔铮建议并经组委会讨论,一致通过2014年柔性与印刷电子国际会议在中国召开的决议。 据了解,该会议由韩国、日本与中国台湾发起,自2009年举办首届以来,一直在这三个国家或地区轮流举办。 崔铮表示,此次中国能成功争取到2014年大会的主办权,表明中国的柔性与印刷电子科研、产业和市场正日益受到国际瞩目。中国将利用这次机会,充分展示国内在印刷与柔性电子领域的科研成果与产业化成果,并加强与国外同行的密切交流,促进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更快发展。】 (丁佳)《中国科学报》 (2012-09-14 A4 综合)
个人分类: 科研|2824 次阅读|2 个评论
第六届IBS会议参会资助申请
book 2012-9-13 12:28
第六届国际生物地理学会会议(美国迈阿密,2013年1月)参会资助申请,截止时间9月30日。资助力度挺大,请有兴趣的研究生或者博士后抓紧时间提交申请,希望有中国参会者获得资助。请看到的同志转发一下这个消息。 Dear Biogeographers The International Biogeography Society and the Paleontological Society are awarding travel grantsfor students and post-docs (i.e. received the PhD less than two years ago) to attend the 2013 IBS biennial meeting,, 9-13 January 2013 in Miami, Florida. Grants will be awarded to individuals giving oral and poster presentations at the meeting; all applicants must be current memb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Biogeography Society. The standardized application form for all awards can be downloaded from the conference web site. Applications and supporting materials are due by September 30th, 2012 . Awards include registration, attendance at a workshop, and up to $500 of travel costs. If you or anyone you know of could benefit from these awards, please refer them to http://www.biogeography.org/html/Meetings/2013/travelawards.html for details and contact ibstravelawards@gmail.com with any questions. If you are a student yourself, please note that all applicants must be current memb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Biogeography Society. If you are not a current member and are otherwise eligible for the awards, you can renew here prior to applying: Click Here to Register This email communication was sent by: International Biogeography Society P.O. Box 476 Charleston, SC 29402
个人分类: 国际生物地理学会(IBS)|3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是不是学术领域的欺骗?
热度 8 book 2012-9-7 21:54
遇到一件这样的事儿,觉得有必要说说,算是提醒大家。 我们在组织一个国际学术会议,请国际同行在正式注册之前将预注册表格发送给会议邮箱。某天收到一个印度同行的邮件,说可以称呼他某某博士云云,并附上了预注册表。看各种信息都正常,应该是某个大学的研究人员。 过了两天,又收到该印度同志发来的邮件,标题是:糟糕的行程,来自某某博士。邮件说他去西班牙访问马德里的一些同行,入住的宾馆突然发生大火灾,他匆忙逃出。然后他不知道如何是好。他没有带他的电话,宾馆的电话也由于大火断线了,能联系外界的只有email了。由于他所有东西都被烧掉了,所以需要经济支持,需要钱换新的宾馆以及回印度的机票,并且说等回到家马上把钱还给我们。还请我们尽一切可能快跟他联系。 这封邮件很诡异,按说这人貌似正式的研究人员,但邮件却看起来像是要欺骗。原因挺简单:为什么不通过公用电话联系他家里人?即使发邮件,为什么不给他大学的同事,而给我们会议邮箱发?不知道大家是否遇到过此类事情。 想起来还有另一件事儿。有一次收到一封邮件,主要收件人是我们所一个研究员,邮件同时抄送给包括我在内的其他数人。邮件标题说请你尽快对你的剽窃道歉。对于这样的题目,这样的收件人,大家肯定会点开看看。邮件说我们那个同事在其一篇论文中盗用了发件人的一张图片,这涉及学术道德问题,所以必须要公开道歉之类。邮件有个附件,里面提供了相关证据。对于这样的附件,如果你下载点开看,肯定是个病毒,要小心。
4175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计算机与智能相关领域顶级国际会议
JRoy 2012-9-4 18:51
顶级国际会议 方向1: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 1. ICM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解释:IMLS主办,机器学习的顶级会议,一般中稿率只有15%左右,至今没有在国内举办过 2. NIPS: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解释:神经计算的顶级会议,没有ICML开放,每年在北美开会,对于北美以外的文章比较难中。 3. COLT:Conference on Learning Theory 解释:ACM主办,计算学习理论方面的最好的会议,需要很深的数学功底,有人说像是“一小撮”数学家在开会 4. ICCV: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解释:IEEE主办的会议,两年一次,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顶级会议,由于现在视觉(或图象处理)的工作很多都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相关,因此里面也有很好的机器学习的文章,但注意他们往往都和计算机视觉相关(典型的如生物特征识别,such as 人脸识别)。这个会议05年在北京饭店举办过一次,沈向阳是chair,本人有幸观摩了一下(可惜没有文章,当年大陆中了5篇左右,工大弄了一个还不错)。几乎视觉领域中的leader全部到会。中稿率15%,oral更低 5. CVPR: IEEE Conf on Comp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解释:IEEE主办,与ICCV相似,但模式识别的东西多一些。没有在国内举办过。一般认为比ICCV稍差,中稿率18%,也是非常难的 6. ECCV: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解释:应该说是仅次于ICCV的视觉领域的会议,由于视觉领域的一些leader在欧洲,可想而知这个会的档次,中稿率15%左右,我一个师兄中过oral,据说不到10% ICCV, CVPR和ECCV也被称为计算机视觉的三大国际会议,闻名遐迩。 方向2: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 1. IJCAI: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I 解释:AI领域最好的综合性会议,两年一次,早期的视觉文章也发表在上面,不过现在做视觉的人已经比较少往上面投文章了,因为已经有了ICCV等会议,工大06年有两篇,所以大家不要妄自菲薄,只要努力还是可以中稿的 2. AAAI: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I National Conference 解释:也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比较好的会议,但据说不是年年开,而且档次也不断变化,国内对其不是了解 3. ACM SIGKDD: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 解释:ACM Sig 系列会议想必大家知道,既然是KDD那就是数据挖掘领域的顶级会议了 4. ACM SIGMOD: ACM SIGMOD Conf on Management of Data 解释:对于数据库领域的研究人员来说,sigmod就是他们心中圣殿,中稿率也非常低 5. ICDE: Intl Conf on Data Engineering 解释:IEEE主办的会议,同样是数据库领域的顶级会议,大家可以看看他的CFP的范围,数据挖掘也在其中了吧,就像TKDE(后面会有介绍)一样,里面已经有大量的机器学习内容 方向3:生物信息学 1. ISMB: Intelligent Systems for Molecular Biology 2. ECCB: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Biology 3. CSB: Int.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Systems Biology 4. ACM RECOMB: Int. Conference on Research in Computational Molecular Biology 5. ICSB: Int. Conference on Systems Biology 方向4: 网络 SIGCOMM MOBICOM SIGMETRICS INFOCOM ICNP USENIX Internet ============================================================================ 计算机科学的publication最大特点在于:极度重视会议,而期刊则通常只用来做re-publication。大部分期刊文章都是会议论文的扩展版,首发就在期刊上的相对较少。计算机科学方面的会议论文事实上起着比刊物论文更大的作用。大部分会议都是每年一次,偶尔也有隔年一次的。正规的会议论文需要经过2-4个甚至更多个审稿人的双向或单向匿名评审,并且所有被接收的论文会被结集正式出版。 机器学习顶级期刊:JMLR, ML, Trends in ML, IEEE T-NN,人工智能期刊AI 计算机视觉和图像识别 顶级 期刊:IEEE T-PAMI, IJCV, IEEE T-IP 计算机科学 顶级 期刊为 JACM, CACM, IEEE T-C ( JACM重理论,CACM更通俗像magazine) 计算机科学的绝大多数期刊和大部分的“好”会议都规模非常有限。所以,计算机的每个领域都有好几种顶级刊物和好几个顶级会议。 就刊物的质量而言,ACM Transactions系列总体来讲都高于IEEE Transactions系列,不过也不可一概而论。大部分ACM Transactions都是本领域最好的刊物或最好的刊物之一。大部分IEEE Transactions都是本领域很好的刊物,但也有最好的或者一般的。 非ACM/IEEE的刊物中,也有好的甚至最好的。例如,SIAM Journal on Computing被认为是理论方面最好的期刊之一。 大部分ACM的会议都是本领域顶级的或很好的会议。大部分IEEE的会议都是本领域很好的会议,但也有顶级的或者一般的。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55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哲学?世界会议
benlion 2012-9-1 14:53
接到世界哲学大会通知及希望转发信息: The 23rd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 - the Congress’ website at http://www.wcp2013.gr . ( 2nd Circular_English version.pdf ) 明年将在希腊召开,非常有意义,因为人类轴心时代印度 - 希腊、犹太 - 华夏 4 大经典文化模式的希腊典型特征就是哲学思辨。 第 22 届我的论文是结构论,但近年来忙于企业,杂事多很忙,包括今年第 15 届生物技术会议、第 1 届系统医学会议均邀请做 oral talk 都难以确定是否有时间;然而,却自 2011 年仍坚持写网络日记至今。 另,又接到明年第21届遗传学会议通知( http://www.hgm2013-icg.org/index.php ),第19(2005年Cell文章“ http://d.dxy.cn/detail/458442 ”几乎重复包括提到的科学家名单)和20届我论述的是系统遗传学。 附:轴心文化的演变 人类及其文明起源,有一个共同起点,约公元前 1500 年发生的一次大规模迁徙运动,导致了印度 - 希腊、犹太 - 华夏 4 大经典文化模式的奠基。 在中国构成了心学 - 理学、道家 - 儒家格局,在欧洲产生了文艺复兴 - 宗教改革、市场经济 - 启蒙运动。 从艺术到时尚,从科学到工业,从宗教到教育,从法律到管理,可以找到西方、东方的传统要素。 意大利欧洲大学之母到德国研究型大学,英国大宪章到法国启蒙运动, 意大利 - 法国时尚、英国 - 德国工业奠基了现代商业文化。 在约公元 1500 年人类走向全球化文明时代,这是人类交流与创造的文明模式;故而,无论是西方、东方文明,{东亚- -欧盟}文化融合、交汇将继续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个人分类: 2012|19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四届可降解金属国际会议-标准专题讨论
郑玉峰 2012-9-1 05:13
在本次会议上开展了标准专题讨论( First consensus meeting for biodegradable metal standards ),主要的原因是今年 3 月份在美国召开了一个研讨会后, FDA 提了 3 个问题。本次讨论主持人是 Frank Witte ,分了三个小组, Biometal production ( moderator :我)、 Materials screening tests ( moderator : Carla Vogt ) Whole device performance tests ( moderator : Charles Sfeir ), 10 分钟一个循环,分别就这三个部分的 Structure 和 parameter 进行讨论。并归纳了大家的意见。这些意见最后会在会议的 special issue 中总结出来,同时会在 2012 年 11 月份的 ASTM-FDA workshop on Degradable Materials 中代表本次会议的代表意见被报告。大家还会在今后几届会议中进一步就此进行讨论。 在这次讨论中的一些基本原则是:希望实现的是给出一些 Guidelines ,而不是形成标准;另外,兼顾学术和工业界。
27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四届可降解金属国际会议-花絮
郑玉峰 2012-9-1 01:53
旅游 本次会议与 2010 年比的不同是,因为有人提意见故安排了一个半天的旅游(上一次在最后一天的晚上有个去Maratea的小镇的节目,但是晚上下雨加上晚上看不清景致,大打折扣),有 2 个项目, A 是到岩洞看钟乳石加上去看一个修道院(有 400 多年历史而且号称世界第二大面积占地的), B 是坐帆船去大海游泳。尽管要交 20 欧元,但非常有趣。 Diego 问了几个人,用 0-10 打分,居然都给了 10 分。所以我就问Frank 下次还有地方玩吗?答案是有,看来对于铁杆的可降解金属科学家,第六届还是可以继续来Maratea的,呵呵。 搞笑 1. 异想天开 大家在闲侃的时候,说到下次会议应该搞一个竞赛,每个研究组带自己的镁合金样品来,直接在 Maratea 的海水中做 5 天的浸泡实验。通过最后称重看到底那个镁合金的腐蚀抗力最好。更有趣的是有一哥们提出应该考虑毒性问题,于是就想出了用鱼作为动物模型,和浸泡的镁合金在一起,在一个容器中,有毒的那组就会把鱼毒死。为了公平起见,还需要设立块体材料无表面改性组和表面改性组,同时为了防止作弊(比如弄个钛合金不锈钢来蒙事),最后还要做成分分析,确定主要成分是镁。 2 当 Sheep 成了 ship 有一个哥们,在介绍下一步工作中提到要用羊做大一点的动物模型,开展在体研究,可是把 Sheep 敲成了 Ship ,想想用船作为模型,把镁合金样品植入到船上,快笑喷了。好在那页 slide 过得很快,没有被多少人看到。 下一届 目前的初步计划是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个小岛上进行,该小岛似乎就一个宾馆,以便会议更能保留现在的风格。那就是每天会有一个 4-5 小时的 Lunch and Beach Session ,以便大家更好的交流。
2685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四届可降解金属国际会议-Day 4
郑玉峰 2012-9-1 01:10
8 月 31 日 Keynote 3: Magnesium degradation as seen by artificial neuronal networks (ANN) Regine Willumeit Institute of Materials Research, Helmholtz-Zentrum Geesthacht 考虑到降解的影响非常复杂,采用人造神经网络方法来模拟。输入 9 个参数( protein 、 CO2 、 temperature 、 O2 、 NaCl 、 NaHCO3 、 CaCl2 、 MgSO4 、 Glucose ),形成一个 9 乘以 70 的数据点,通过填入已经测试的纯镁的结果训练神经网络,考虑单变量和多变量 ( 不同个数的组合 ) 的情况,可以看到各个因素对降解的影响程度,以及组合起来的影响。结果认为 CO2 NaCl 是最重要的,中等重要的是蛋白质和温度,氧气是低等重要性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 NaHCO3 、 CaCl2 、 MgSO4 和 Glucose , Buffer 引起复杂非线性效应。 Comparison of the reaction of bone-derived cells to high magnesium concentrations Anna Burmester Helmholtz-Zentrum Geesthacht, Germany 利用不同浓度的 MgCl2 ,与 MG63 、 SaoS2 、 U2OS 细胞系培养 1 周和原代人的 osteoblasts 培养 4 周研究细胞 Proliferation viability cell size, cell shape, gene expression Antimicrobial effects of dual aluminium and oxygen plasma modified biodegradable Mg-Y-Re alloy Kelvin W.K. Yeu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hina 在 Mg-Ca 和 Mg-Sr 合金表面利用等离子注入技术分别制备 Zr 和 Zr-O 膜,厚度在几十个纳米,表征薄膜,并研究细胞粘附和抗菌性能。 In vitro and in vivo degradation behaviour and biocompatibility of Mg-Nd-Zn-Zr alloy as orthopaedic applications Guangyin Yua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hina 骨科用镁合金:强度大于 250MPa ,延伸率大于 10% , 降解在 6 个月以上。 将 JDBM-2 骨钉和骨板植入兔子周取出做了力学测试, C-JDBM 植入 18 周还可以保持 70% 原始强度。 Corrosion Protection and Improved Cytocompatibility of Biodegradable Polymeric Layer-by-Layer Coatings on AZ31 Magnesium Alloys Nicole Ostrowski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USA AZ31 合金表面先形成 Mg(OH)2 转化膜,再阴离子: PEI(intial)PAH(subsequent) 阳离子 PLGA 50:50PLGA75 : 25 和 PCLP 层层自组装膜。 启示:对于表面改性,未来打算观察大于 4 周后薄膜破裂后的细胞毒性。 Characterization of in vivo corrosion by 2D XRF and mass spectrometry techniques Carla Vogt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University Hannover, Germany 利用各种质谱( SIMS 、 micro-XRF 、 PIXE )研究组织切片中的降解产物和剩余物的成分分布信息。 Corrosion And Cytotoxicity Study On Biodegradable Iron Alloys P. Quadbeck 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Advanced Materials (IFAM), Germany Fe-0.6P 、 Fe-W Fe-B 做成多孔的,希望用于骨科。 8 月 31 日下午 Biocompatibility of fluoride-coated magnesium-calcium alloys with optimized degradation kinetics in a subcutaneous mouse model Matthias Peust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USA Mg-0.4,0.6,0.8,1.0Ca 合金 JBMR A 2012 的文章 6 个月后 Mg-0.6Ca 降解最快,所有的植入物 6 个月口都形成了纤维包裹。 未来目标是血管支架。 Micro-arc Oxidation of Biodegradable Magnesium Implant: In Vivo Findings of a Rat Study Stefan Franz Fischerauer Medical University of Graz, Austria 采用 ZX50 合金利用鼠模型进行在体研究,有趣的是没有 MAO 处理的 12 周完全降解,而 MAO 处理的由于有裂纹和空洞 8 周就降解完毕。 In vivo inverse-preference corrosion phenomena between Mg2Ca(Zn) and primary Mg phase of Mg-Ca-Zn ternary alloy Jae Young Jung Kore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orea 介绍了 Mg-Ca 和 Mg-Ca-Zn 的动物实验,认为里面有三个腐蚀: Mg2Ca preference corrosion, Mg2Caand alfa-Mg corrosion simultaneously, alfa-Mg preference corrosion Craniofacial Magnesium Screws in the Rabbit Mandible Alejandro Almarz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USA 纯镁和 AZ31 做成螺钉植入兔的下颌骨 4,8,12 周,纯镁 4 周降解 8 周比较明显, AZ31 略好。 Open Porous Magnesium-Implants Provide Sufficient Cytotoxicity and Biocompatibility Katharina Bobe Laboratory for Biomechanics and Biomaterials, Hannover Medica, Germany W4(MgY4) 和 WZ21 纤维烧结制成 10-250 微米多孔,孔隙率 50-90% 的多孔结构。 3 毫米之间植入兔子 6 、 12 、 24 周,有骨长入。但初期 general corrosion 过快。
34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四届可降解金属国际会议-Day 3
郑玉峰 2012-8-30 17:30
8 月 30 上午 Keynote 2: Investigations of local corrosion processes on biodegradable magnesium alloys using a novel online micro-flow capillary plasma mass spectrometer set-up with electrochemical control Andrea Ulrich EMPA, Switzerland 开发了 Micro-floe-capillary online-coupled to plasma mass spectrometer 的系统,已经在铝合金、锆基非晶、镁合金等研究上有文章,镁合金方面看晶界上的夹杂物对腐蚀的影响,溶液中 Ca2+ 对镁合金溶解的影响(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 66(2011)536-545 ) On-line in vivo degradation monitoring system for biodegradable metal implants: system development and in vitro validation Emma P. Córcoles Universiti Teknologi Malaysia, Malaysia 利用半透膜包裹电化学 Biosensor 然后设想可以利用镁离子和 Glycerol+ATP 变成 glycerol-3-phosphate 等系列反应最后引起染料的颜色变化,目前只是设想还没有在动物上试过。 On an improved testing setup for assessing the corrosion behaviour of pure magnesium and its alloys in simulated body fluid Joelle Hofstetter ETH Zurich, Switzerland 样品放置用 teflon 专用的,液面上放置中空塑料球以防止蒸发,通入 CO2 并初步认为 in vitro(CO2-buffered)=in vivo Influence of Dy on the bio-corrosion behaviour of binary Mg-Dy alloys in cell culture medium Lei Yang Helmholtz-Zentrum Geesthacht, Germany Dy 的溶解度和生物相容性比其他稀土要好。 Mg-10Dy 降解速度最慢。 Fretting behaviours of magnesium and its alloys for future orthopedic application Liqun Ruan Peking University, China 介绍了不同载荷下纯镁、镁钙合金和 AZ91 合金在空气和模拟体液中的磨损腐蚀 Degradable behaviour and blood compatibility of surface eroding poly(1,3-trimethylene carbonate) coated biomedical magnesium alloy Juan Wa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 ( PTMC )聚三亚甲级碳酸酯降解产物中性、 1200% 延伸率,基体为 MgZnMn 合金 Discussion of degradation pathways of Mg and Mg- alloys - the role of hydrogen evolution and / or the creation Mg-hydride Wolf-Dieter Mueller Charité Unviersitaetsmedizin Berlin, Germany 在 OCP 测试时候会形成 MgH2, 讨论了其对降解的影响。
3317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四届可降解金属国际会议-Day 2
郑玉峰 2012-8-30 17:18
8 月 29 日上午 Keynote 1: Impurities in the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of magnesium alloys Norbert Hort Helmholtz-Zentrum Geesthacht, Germany 比较传统的一个报告,甚至可以适合所有的镁合金会议的对镁合金制造中的杂质控制。 R D of capillary tube and stent of AZ31 Mg alloy used in vascular intervening fields Zhentao Yu Northwest Institute for Nonferrous Metal Research, China 介绍了西北院在 AZ31 镁合金毛细管的制造方法研究。 Extrusion of ultra-Fine grain size tubes for biodegradable stent application Qiang Ge Politecnico di Milano, Italy 采用 ECAP 制造超细晶镁合金,然后制造毛细管,用于血管支架。打算下一步做纯镁的。 Development of biodegradable bulk metallic glasses with elements of Mg, Ca, Zn and Sr Yufeng Zheng Peking University, China 介绍了可降解镁基、钙基、锌基和锶基非晶合金。 Magnesium silver alloys as multifunctional biodegradable biomaterials Regine Willumeit Helmholtz-Zentrum Geesthacht, Germany 做了 Mg-2Ag 、 Mg-4Ag 、 Mg-6Ag 合金,研究了降解和细胞毒性及抗菌性。 Friction stir processing of magnesium–nanoapatite composites for rapid biomineralization with controlled degradation Ratna Sunil Buradagunta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dras, India 利用搅拌摩擦焊在镁的熔池中加入纳米羟基磷灰石,很有趣的尝试,只是无法制备大厚度三维均匀的样品 Layer by layer development of natural polymer derived bioactive coatings on magnesium alloys Prashant Kumt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USA 做了多层的天然高分子涂层 Alginate 和 Poly-l-lysine 在 AZ31 合金表面。 Cold-drawn bioabsorbable ferrous and ferrous composite wires: an evaluation of mechanical strength and fatigue durability Jeremy Schaffer Fort Wayne Metals, USA 该公司制备了 75%90%99% 冷变形的纯铁丝, 0.1mm ,另外做了芯部是镁外壳是铁的丝,应该可以去购买。 Novel processing of iron-manganese biometallic alloy by 3D printing Da-Tren Chou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USA 利用铁粉和锰粉在 Exone 三维打印机上打印成骨头状样品,然后烧结处理,研究其生物相容性。 Co-deposition of iron and cobalt using electrolyte-adjusted electroforming method for cardiovascular stent application Agung Purnama Laval University, Canada 利用电沉积制备了 Fe-Co 合金膜,希望用于血管支架。 8 月 29 日下午 PEO coatings of magnesium W4 alloy under in-vivo-in-vitro conditions Amir Eliezer Sami Shamoon College of Engineering, Israel 降解速度可以降低 90% ,在羊上做了动物实验 Dynacast Deutschland GmbHCo. KG, Germany Biomimetic coating of magnesium alloy for enhanced corrosion resistance Charles Sfeir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USA Peptide 仿生涂层 Optimization and degradation simulation of magnesium alloy stent: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Dario Gastaldi Politecnico di Milano, Italy 发展了唯象降解模型用于支架的有限元分析。 把支架撑开浸泡到 D-Hank 溶液看其 Strut 的断点,与有限元分析到的应力分布对应。 下一步将在降解模型中增加考虑降解产物层,偶极腐蚀和流动腐蚀。 Corrosion behaviour of Zr 61 Ti 2 Cu 25 Al 12 amorphous alloy in artificial saliva and fluoride effect biological environment Ling Ling Shi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介绍了 Zr61Ti2Cu25Al12 在模拟唾液中的腐蚀和表面的 XPS 结果。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corrosion behaviour of the HZG Mg ingot produced for biodegradable medical applications by permanent mould direct chill casting Andrej Atrens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Australia 高纯镁 Fe 的含量应该小于 5ppm 。 镁降解应该用尽可能多的各种独立的方法。 Evaluation of coatings for Mg alloy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Anna Da Forno Politecnico Milano, Italy 利用 0.009atm 的 CO2 可以维持溶液的 Ph 值。 OSi 可以作为一个有希望的涂层。 Microstructural investigation on extruded Mg10Gd after exposure to fatigue and corrosion Petra Maier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Stralsund, Germany 120MPa 循环 , 空气中 2 百万次,腐蚀疲劳寿命 600,000 次
39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说中外国际会议(5)互联网技术会议没有权威
热度 2 sz1961sy 2012-8-28 23:13
王芳 老师在 2012年8月28日的《 互联网正在解构传统权威?》 一文提到:互联网时代,数字鸿沟依然在拉大。话语富人和话语穷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并同时引起物质财富的差距。一方面,是信息弱势群体的集体沉默与社会疏离;另一方面,是信息富裕阶层内部的无序和混乱,以及由于对信息的选择性接收而引起的价值观的动摇,无望、不信任、表面的狂欢正成为信息社会中产阶级的特征。...... 她在文尾写了一句让人看了有点伤心的说法: 如何化解这种趋势,是一个社会应该持久关注的问题。大学和知识分子群体也应该深刻反思:除了专业技术知识,还应该为社会带来别的什么? 作为从2001年起就有机会以媒体人身份参加全球(ICANN)、区域(APNIC)、中国(CNNIC)互联网技术与政策组织,在中国与亚太地区召开的数十次专家会议、专家采访(中文、英文)、私人交流的媒体人,印象最深、也令自已愿意自费参会的原因,其实正是这些构建全球互联网技术与政策专家的下列一些共享精神: 一是决策自下而上,这是国际电联(ITU)决策可能永远学不到的一招。 二是技术协议文挡分享放弃专利权(RFC),这一点绝对是技术“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三是充分陈述(表达)限时表决,任何人、任何观点都可以在公开会议、mail-list上陈述,那怕午饭、晚饭时间到,讲完了才能休会。有表决截止时间。一人一票,只要有合理反对又协调不了,可能就会暂时停止作为公共政策。 四是利益相关代表人表决必须正式书面授权,否则无效。这就制止了“被代表”的漏洞。 五是回避政策:雇员、董事、利益冲突方在讨论过程不得有任何诱导行为,否则提案可能被否定。 ... ... 这些过程,对于习惯于国内会议的讨论方式人,一定会感到爽! 当然,这背后就存在“说客”问题。自已与太太就因为常常参加APNIC会议,而且拥有CNNIC身份代表投票权,因此,在每次竞选一些“委员”、“小组主席”时,会成为印度那些候选人的客气打招呼,包括会下对我们儿子的热情礼待。 所以,国际互联网技术政策会议问题,也是考量一个人的外交技巧问题。绝对不是语言表达清楚(这是基础)、技术领先优行那么简单。
个人分类: 说说中外国际会议|458 次阅读|2 个评论
去美国开国际会议(三)
热度 2 gabbro 2012-8-28 16:18
去美国开国际会议(三)
(3)坐火车去波士顿 在耶鲁大学做完报告,3点15出发,Jiang博士开车送我去火车站。 到车站后现买票。不同的铁路公司,售票口也不同。我买了3:45去波士顿的火车,进站台后2分钟,火车就来了。 不像中国坐火车,直接上车,也不对号。 开车不久,过来列车员查票。核对过车票和护照后,在我座位上方的行李架上贴了一个黄绿色的标签。我这 才注意到,每个人的上方都有类似的标签,但颜色不一样。 火车车厢类似于中国的动车,但人不多,火车走的也很慢,而且见站就停。每次有新乘客上车后,列车员就会直接走到那些上方没有标签的座位旁,查看新乘客的车票,而不过问已经有标签的乘客。我设想,如果乘客经常性换座位,列车员该如何查票?这个查票办法显然不适合在中国使用。 (4)从波士顿到Andover的高速公路 与中国东部的高速公路相比,美国的高速公路设施没有中国的好。我们走的93号高速公路是2车道,而且弯道多。但大部分路段不收费。仅路过一个收费站,过往车辆每车只收1美元。比中国的收费站少而且便宜的多。油价也比中国低,1加仑不到4美元。 (5)美国的农村 我所到的美国的农村,在新罕普州北部,绿化的很好,这可能是中国大部分农村无法比的。美国农村居住的居民,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农民,除了一个个独立的房子和车,就是草坪与公路。不想中国农村,要养驴骡马牛鸡鸭猪等。
7542 次阅读|3 个评论
去美国参加国际会议(二)
gabbro 2012-8-28 15:29
与以往去美国不同,这次在美国,飞机、火车、汽车、地铁都体验了一把。城市、乡村也体验了一番。 记载一些自己的见闻与感受: (1)波士顿的地铁 与北京的地铁相比,实施略显陈旧,但舒适便捷。我在星期四到星期天的早上、白天、晚上都没有遇到大规模人流,总是有空座。自动售票系统也比较便捷,就是找的零钱硬币太多了。 (2)纽约肯尼迪机场到纽哈文的汽车 从纽约机场海关出来,直接到“ground transpot”预定要去的地方,拿到预定单后,有人指示坐下等10分钟。我等待月15分钟后,有个黑人大姐过来招呼我,带我直接去汽车上。我是第一个上车的乘客,与司机交流的同时,司机不停的用手机与地面工作人员沟通,确定同一方向的客人的准确位置。由于当时雨下的很大,车开到客人面前就显得很方便了。等了半小时,终于8位客人到齐了,但只有3位到终点纽哈文,另外5人中途下车。收完钱后,开收据,然后让客人在订单上签字,把每个人签字后的订单放在一个信封袋内,然后才开车上路。 司机在大雨中很小心翼翼地开车,到每一个路口都要停下来看看,让行主干道的车辆。与北京相比,美国开车很首规矩。按照在北京开车的标准,有时候我都替司机着急。司机在不停的询问客人的具体目的地,很认真地把中途下车的客人送到家门口,而不是停在车站,这让我很意外。 由于我不清楚Karato教授给我预定的Hotel的准确位置,司机给Hotel打电话询问具体地址(好在我带了相关信息),并且征求另外2位乘客的意见,是否同意先送我到Hotel。征得同意后,直接送我到了目的地。我也很感谢司机的热心帮助。 Zhengtin Jiang博士以为我会在车站下车,在车站等我。我到hotel后,得知Karato教授已经为我付了房间费用。用房间电话,给Jiang博士打了个电话,总算顺利到了目的地了。
3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去美国参加国际会议(一)
热度 1 gabbro 2012-8-28 14:51
去美国参加国际会议(一)
8月中旬,去美国开了2个岩石变形国际会议,顺便到耶鲁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短暂停留,做了一个关于下地壳流变实验的报告。这是第二次到耶鲁大学。 第一个会议地点在哈佛大学,是关于“岩石变形科学问题与技术需求”方面的研讨会。 第二个会议地点在新罕普州 Proctor Academy。 在两个会上,与同行在实验设备、实验技术、实验结果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 与 10 年前,即 2002 年,第一次参加这个会议相比,明显感觉我们的实验条件、实验研究内容有了大幅度提升。 10 年前参加会议,对报告内容感觉很新颖,实验设备远超过我们当时拥有的实验设备条件。这次会议与 10 年前大不同,报告内容绝大部分都很熟悉,我们的实验结果在部分领域已经走在国际同行的前面,我们的实验设备与实验条件也基本和国际实验技术条件持平,在设备研发能力方面超过了国际同类实验室。气体介质三轴高温实验系统研制成功,并投入运行,显示了我们的实力。 熔融盐固体介质三轴高温实验系统的温度、压力标定结果,也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赞誉与肯定。 国际同行对我们拥有8台高质量的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岩石物理实验设备,而且绝大部分是我们自己研制的设备很是吃惊。目前我们实验室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型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室。 但是,我们最大的不足是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的能力与数量明显低于国际同行,我们有很好的思路、很好的数据与结果,但最终多数以中文形式在国内发表。因此,向国际主流期刊投稿的能力急需提升。 余晖下的哈佛大学 会议地点 哈佛塑像
5397 次阅读|2 个评论
说说中外国际会议(4)一份刚到的香港国际会议邀请函
热度 1 sz1961sy 2012-8-27 15:29
下面是今天刚收到的一封邮件,这是亚洲互联网关于DNSSEC(公网域名安全部署)问题的会议,在香港召开。 国内关于DNSSEC的报道不多,本人这几年曾经写了多篇采访发在《中国网友报(域名经济专版)》上,这项部署在中国还未正式开始,原因是它是由VeriSign公司(管理全球13台根服务器之一A服务器的上市公司,有美国国防部背景)工程师写的,中国担心有后门程序。 这封邮件是最后召集了,有了参会费用介绍: LAST CALL - DNSSEC.ASIA SUMMIT 2012 Seminar (Aug 29) 发件人: "Internet Society Hong Kong" 收件人: shenyang 抄送人: 时 间: 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00:57 时间: 地点: August 10, 2012 DNSSEC.ASIA SUMMIT 2012 (Aug 29 - 31) DNSSEC.ASIA SUMMIT 2012 Organized by Internet Society Hong Kong, ICANN, NSRC and Cyberport , we proudly present one of the biggest DNSSEC event in Hong Kong. DNSSEC is a security measure that protects Internet users from getting infected with cache poisoning. If an user is impaired, without their knowing their identity and information could be compromised while accessing the Internet. DNSSEC safeguard the Internet by creating a "chain of trust" that requires secret password in order for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at all levels of the domain. The half day seminar will focus on the various attack vectors through insecure DNS and ways to mitigate them with DNSSEC. Thanks to DNSSEC, it will open doors for futur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which will impact how e·commerce and e·government operates. The 2-day workshop will provide technical hands-on experience and cover key management topics. This workshop is targeted for technical staff/systems and network engineers working for ISP/ASPs, banks, higher education, government agencies, or those already familiar with DNS. Through a mix of presentations and hands-on labs, we'll cover the DNSSEC security extensions in detail, including the differences with insecure DNS and how to sign the zone. SEMINAR Date Wed, August 29, 2012 Time 2pm - 5pm Venue Training Room 1-3, Level 3, Core F, Cyberport 3, Cyberport Road Fee FREE 2 DAY TRAINING Date Thu - Fri, August 30 - 31, 2012 Time 9am - 5pm Venue Day 1: Training Room 1-3, Level 3, Core F, Cyberport 3, Cyberport Road Day 2: Function Room 1, Level 3, Core F, Cyberport 3, Cyberport Road Fee (费用) HKD 2,500 HKD 2,000 for ISOC HK Members Cyberport Tenants Discounted Price (To be an ISOC HK Member, Click Here ) REGISTER: Click here SPEAKERS Richard Lamb DNSSEC Manager,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 Rick has over 25 years of Internet experience as engineer, entrepreneur, and policy expert. Currently responsible for DNSSEC efforts at ICANN, Rick was the technical and policy architect for ICANN's root DNSSEC deployment and is a driving force behind DNSSEC's deployment as a cross-organizational, transnational platform for Internet security innovation and opportunity. Prior to this he was Director of Global IT policy at th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where he worked to bridge technology and policy across a wide range of agencies and issues. Before this he founded a number of small networking startups, the last being acquired by Microsoft. His years in the networking field have included implement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a wide range of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UUCP, MEP2, BiSYNC, SDLC, X.25, DECNET, Q.921/931, H.323, IPX, TCP/IP). Rick received a PhD from MIT in 1987. He still misses the art of building radio circuitry which he has been doing since he was 10. Warren Kwok Program Committee Member, Professional Information Security Association Mr Warren Kwok is a member of the Professional Information Security Association (PISA). He is working at the Office of the Communications Authority. He holds the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of Chartered Engineer, Microsoft Certified System Engineer and Certified Information Systems Security Professional. With a strong interest in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Internet development, he has published several articles in PISA Journal on email honeypot systems, DNS cache poisoning, amplification attacks, IPv6 security and DNSSEC. He has also delivered talks on Internet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IPv6 security, WiFi security and DNSSEC. TRAINERS Hervey Allen Network System Engineer , Network Startup Resource Center Hervey Allen works for the Network Startup Resource Center (NSRC).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Hervey has done extensive organizing, coordinating and teaching in network workshops and tutorials covering topics such as network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Unix system administration, security best practices, DNSSEC, scalable network services, and campus network design. These workshops have been held in over 20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and have been part of events such as APRICOT, SANOG, AfNOG, PacNOG, WALC and multiple ccTLD trainings. Before joining the NSRC Hervey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Oregon in Computer Science. He has run and built help desks at Pomona College and the University of Oregon, was a System Engineer with Turbolinux, Inc. and worked with several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building their technical infrastructure. Hervey is a member of several coordinating and planning committees for larger Network Operator Group events, including the Pacific Network Operators Group (PacNOG), South Asian Network Operators Group (SANOG) and the African Network Operators Group (AfNOG). Phil Regnauld Systems Architect Trainer , Network Startup Resource Center Phil Regnauld works for the Network Startup Resource Center (NSRC). On the side, Phil is a partner at bluepipe a/s; a small company doing development, network monitoring and DNS consultancy. At NSRC, Phil is helping with workshop planning, material development, teaching and Direct Engineering Assistance. Phil is currently a member of the AFNIC's Technical Advisory Committee. Since 1997, Phil has been participating in workshops around the world, including INET Workshops, AfNOG, APRICOT, PacNOG, ccTLD trainings, and other events in Asia and Africa. Phil holds a bachelor degree of Computer Science from Université Paris. Before founding bluepipe and joining NSRC, Phil was a system and networks administrator for the Copenhagen Kingdom Hospital. Since then he has designed large DNS and mail platforms for organizations in the Danish private and public sectors (healthcare, pharmaceutical and ISPs). He participates in a number of open forums and advisory committees for TLD administrators. http://www.isoc.hk/
个人分类: 说说中外国际会议|683 次阅读|1 个评论
说说中外国际会议(3)注册费个性化问题
热度 1 sz1961sy 2012-8-26 23:51
写了这个系列二篇,才发现在日本名古屋大学物理学特任助教 沈成平 老师在 2012年8月16日写了一题为《 国际会议注册费的问题 》 博文,对比中日国际会议的注册费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如果中国参会人员是公费支出,几乎没有人在意(反正100%单位报销,最关健是必须有凭证好拿回来!) 作为从2001年1月正式进入政府背景网络媒体从业者,凡属于邀请本人参会的(外出或者本地)采访工作份内事,不论这个会是什么级别,我们一般不会承诺参会付费(门票),因为我们每个人月工作1000USD之内,每周可能不止一次参会邀请,还要交参会费,我们去何处找生活费用? 但是,正如本系列开头本人所介绍,由于自已从2004年9月起,本人和太太(她是中国科学院高级工程师,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工作) 自费 参加了亚太区互联网络信息中心(APNIC)第18次-30次会议,这些会议分别在亚太区不同国家举行,每次会议开始注册交参会费用都有一个优惠期,而且参会费用还是分项的,所以,在这么多次会议中,我们都会选择最节约费用的项目,例如:培训课程,还有选择会员大会(免费的),这样,我们就很方便地获得了参会邀请函(一家3口)去申请Visa。这些会也照顾学生,因此他们往往也成了会上的忠实听众。 这是自已参加这么多次亚太区互联网络信息中心(APNIC)会议的经历,付费最高一次是一个人近400USD,最低一次是全免费了,因为承办方知道我们一家是 自费 参加会议,而且又是去听会、采访、报道,甚至参与投票,都是为亚太区互联网络信息中心(APNIC)传播信息。当然,如果带家属,是不必交费的,因此,我家儿子(2007年1月出生,不到2岁开始)至今已同我们一齐参加了6次APNIC会议,可能是亚太区互联网络信息中心(APNIC)会议参会年龄最小、参会次数算比较多的小代表。 当然,只要有了参会证,会议的欢迎宴会、午餐、结束晚宴、外出参观都会有机会参加。无法参加的是AA制的特别晚宴,那必须再交费,而且会有报名截止期。 www.apnet.net 是亚太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官方网站, www.icann.org 是互联网域名和地址分配组织ICANN的官方网站,上面就有每次会议的介绍。 对比 沈成平老师提到的国内举办的国际会议,包括名气挺大的IPv6国际论坛,确实都是“粗线条”收费,而且整体收费水平与接待一般参会者的礼节(例如 午餐)等同比较国外的同类会议相比,都没有什么人性化方面的考虑。有点“愿者上钩”心态。当然,如果是会议的VIP代表,那是另一种待遇。 由此,笔者认为国内举办国际会议的文明与礼节方面,有待用科学界的公平、平等文化去进一步提高。
个人分类: 说说中外国际会议|963 次阅读|1 个评论
说说中外国际会议(2)ICANN给支持组织委员的费用
热度 1 sz1961sy 2012-8-26 09:36
什么是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 (ICANN)? ICANN负责管理和协调 域名系统 (DNS) ,以确保每个地址都是唯一的并确保所有互联网用户可以找到所有有效的地址。这一点是通过监督唯一 IP地址和域名的分配来实现的。该机构还确保每个域名都对应正确的 IP 地址。ICANN 还负责认可域名注册商。“认可”是指:第一,确立和制定履行注册职能的最低标准;第二,对符合这些标准的个人或实体予以认可;第三,签订认可协议,该协议中规定提供注册商服务所适用的规则和程序。 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 (ICANN) 的职责很有限,因而它不负责与互联网相关的很多问题,例如财务事项、互联网内容控制、垃圾邮件(自发商业电子邮件)、互联网博彩或数据保护和隐私。 进一步了解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 (ICANN) 什么是域名系统 (DNS)? 查看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 (ICANN) 的 注册商认可协议 ICANN一年有三次会议(之前是四次),到2012年9月止,ICANN手上有约5亿多USD,其中3亿多是新通用顶级域名(new gTLD)的1930个申请(每个交18.5万USD,申请失败不退还)。ICANN一年不到5千万USD开支,这些财务数据说它“富到流油”一点不过。然而,ICANN给它参会支持机构委员( 这些专家100%是无薪水的国际组织志愿者 )参会费用, 按中国人标准绝对称之为“扣门” 。下面是证据: 第45届ICANN(加拿大多伦多市)会议,2012年10月14-18日 ICANN社群差旅报销政策在 差旅概述 | 加拿大多伦多市 see here: travel-summary-toronto-oct12-zh.pdf 2013年4月ICANN第46次会议将在北京召开,ICANN给这次会议的预算是200多万USD。 这些数据都很有趣,可供有兴趣研究这个机构的行政运营问题专家深入研究。
个人分类: 说说中外国际会议|681 次阅读|1 个评论
说说中外国际会议(1)文化与礼貌差异
sz1961sy 2012-8-26 09:02
本人没有在国外留学、工作过,出生在广东,因为祖父侨居国外、外祖父是东南亚归国华侨,所以自小就知道自己是属于那种有“里通外国”嫌疑的家庭分子,政审时不易有高分,行动上必须小心谨微。 由于有过二次在政府机构工作的机会,更由于有14年在广东中山市国企外贸进出口公司当业务领导的经历,曾经 公费及自费 到了几个国家拜访客户,这些机会,逐渐对外国的生活、工作、文化环境有所了解。 2001年到了北京的媒体工作,开始有机会参加在北京与上海召开的国际会议,包括: 全球互联网标准组织IETF、亚太区中文域名标准组织CDNC的会议并进行采访(那时作为一个学兽医专业、做外贸出身的人去听纯英文互联网技术会议报告与讨论,确实是太昏),2002年10月参加ICANN上海会议采访。2010年10月第四中美互联网论坛( 第四 届中美互联网论坛 )。 从2004年9月起,本人和太太(她是中国科学院高级工程师,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负责域名审核) 自费 参加了亚太互联网络信息中心(APNIC)第18次-30次会议(这中间只有一次在北京召开),从此,对国际互联网基础性技术会议有了更加多的了解。 从2010年10月起,因本人是 中国兽医协会媒体传播小组组长 单位代表,有机会参加中国兽医协会第一、第二届年会(每次全球参会外国专家300人以上),在2012年 第二届兽医卫生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高峰论坛 上,本人与一位同事是光明网 自费飞去牡丹江 参加会议,并同来自OIE、FAO及美国几位大学教授做了专访。了解一些他们在自己国家工作与到中国的感受。 这些经历,除了因为自己是 自费 参加会议(累计应该超过50万元人民帀支出)特别注意成本外,一直在研究一个问题: 外国人召开国际学术会议的接待,与咱们中国人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的接待有什么不同?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文化与礼貌问题。之前见过科学网博客上有专家讨论过这个问题,不过不太具体。今天,笔者想具体展开讨论,这应该是一个值得中国科技界关注的行政问题。
个人分类: 说说中外国际会议|75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学习英语的无奈与幽默
热度 2 Leonme 2012-8-22 14:58
没有人知道我英语不好,因为我顺利的考大学、四六级,甚至准备过GT的考试,还专门在北京语言大学培训了半年,还到英语国家新加坡访问了一年,此外,还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做过报告,写过数篇英文论文。这些过程中,我从来没有被英文卡住过。所以,没有人会认为英语会成为我的问题之一。不防讲讲我学英语的经过,这些经过与经历者是一种无奈,但是,若以旁观者看来,则不失为一种轶事。 轶事一、第一个单词竟然因为摔倒而摔丢了 大概在初一的时候接触英语,26个字母之后第一个单词是face。我无法理解英语,F-A-C-E四个字母,不读F-A-C-E,却读 /feis/,这样拼写+读音+意义,都和汉语不同,我觉得太神奇了,而且无法记住。仅仅face这个单词,我清楚地记得我背了一个月,但是转瞬就忘记了。我那个时候骑自行车上学,学校离家大概10里路吧。我每天骑车来回的时候回默念及思考学习中的问题。我每天抄写face,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每次都无法记住,这可能和我们看俄罗斯的小说,全是斯基,一本小说看完,也记不得几个斯基一样吧。 记得大概一个月后,我骑着自行车,复习所学,正在想这个英语单词的问题,忽然就理解了,原来英语单词就是26个字母的组合,和汉语几个比划的组合一样,发音音标就是我们汉语的拼音,至于第一个单词脸就是face,就这么写、就这么读,与汉语没有关系。然后竟然发现自己记住了这个单词这么写、怎么读,开心啊,……。自行车在乡下的泥土路上过一个沟,我就栽倒沟里了,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想,糟糕,脸那个单词是怎么写的?竟然忘记了。马上打开书包、找书,继续温习一遍,然后再扶起自行车继续回家。 杂谈一、先当好农民再读书的乡村少年 讲完这个故事,不妨讲讲那个时候的家庭条件,应该是这些背景形成了我求学和工作道路上的一些性格。我家四个孩子,我是最小的男孩,虽然家庭很宠爱,但是宠爱都是心理上的。干农活和吃苦上比其它农家孩子是一样的。因为大哥哥成绩不太好却近视,被乡邻笑话成“四个眼睛插秧能直一些”,所以妈妈从来不让我少干活。别人家的孩子一说做作业,什么活不用干了。我家里是一说下田,作业给我放一边。我妈妈的思想是,读书不能影响当农民,农民当不好,万一书读不出来,就什么都不是了。我清楚的记得,高考当天回家,我哥哥和爸爸都陪我高考去了,妈妈一个人把4亩田的稻子都打好了,放在袋子里,等我搬回家。当天我放下最后一袋子稻子的时候栽倒在水缸边——农村吃水是从池塘或者河沟里挑回家,放在一个大瓦缸里。低血糖啊,父亲经验丰富,用几只注射用葡萄糖液喂我,就很快恢复了。 小学的时候,我们家有7亩田,只有妈妈一个劳力。她通过换工,支撑着家里的农业。农忙的时候,我们每天很早就要到田里干活,等妈妈烧好饭,带到田边,我们吃完饭在田沟里洗完脚去上学。下午放学回家也是到田里干活,换妈妈回家做饭。经常是晚上妈妈说一句,吃饭了,自己就栽倒在灶前——还是低血糖、贫血症之类。中午就很难解决了,我家离小学有4华里,来回就是8里路,给孩子们走,无论如何要1个多小时。这样中午我要回家吃饭,往往是走到家里,妈妈在田里干活或者别人家干活,忘记了时间——毕竟那个时候农村人既没有表、也没有手机,出门干活也不会带一个钟,大家看日头决定时间。于是饿着肚子又回到学校。这样饿了一天,回家看到锅里有一堆菜和米的混合物,以为是菜饭,就会吃几碗。后来等我到了高中,才听父母说起,那是猪食,是馊饭和水葫芦、野草等猪菜。所以我们家乡的黄梅戏曲就有“打猪草”。家乡也有一句话说读书要读得出来,需要能吃三坛“猫耳屎”,我至今不知道“猫儿食”是什么东西,但是我是传说中“吃了三年猪食”人,所以我是那个村落里第一个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和留学生。这个吃猪食挨饿的经历,给了一个认真求学的同村落的小孩一个经典的样板。 轶事二、“狗”的意思是走,狗的发音是“道可”还是“躲哥”呢? 我的哥哥比我大九岁,他一次,他让我走开,用了一句话“狗尾铺里死”,我只接触过乡村方言和普通话,认为所有的言语之间都有谐音——音节总有相似之处。一直不相信我哥哥说的是go away please,心想死就死,还狗位铺里,不是一个好地方,应该和中午死无葬身之地、葬在乱坟岗是一个意思。后来进了初中,自己学英语,face这个词直接挑战了我理解的极限,花了几个月终于搞定了第一个单词。 然后,我们初一课本有一个词,叫dog,结果我们班的老师叫我们读“道可”,而二班的老师叫他们读“躲哥”。我很难分清这两个读法,因为dog在道路上是可以的,我们见到狗要“躲咯”也是一个意思。那个时候乡村的条件是很艰苦的,一个学校有一台所谓的唱片机用来放体操或者国歌的,等到我初三的时候才有录音机,到高中2年级之后才有随身听。一百多元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孩会买吧,可是我们依然没有。我接触真正标准的发音应该是大学入学,听听力,我一个词都没有听懂。高中老师也曾经用录音机——很大的那种——在课堂放了一遍课文,但是当时录音机和磁带似乎是一个学校一套。又或者我们老师是一个学俄语出身的近60岁的老头,听了一遍发现自己的读音都错了,不愿意给我们听吧。 其实,我们高中时代条件算还可以的,追溯到初中,师资就更可怕。数学老师只会对所谓的答案,有时候答案错了,老师就把所有的题目读判错了。我从小就性格倔强,一次一个作业题,老师让我更正或者订正了三次,我依然把我做的错答案重复交上去。老师就四处嘲笑我,被我父亲听见,老头子很生气,让我做了估计10多遍,我还是自己的答案,老头子就自己算,算完之后请了别的著名教师算——最后的结果是哪个数学老师错了。后来学校让这个数学老师教语文去了。至于语文,我们乡音读“数”的发音是叟"sou2",而读“树”的发音是"shu4"。这个老师让我读书,我读“有理数”他就听成了有理树,说树还有理无理呢……,花了一节课来嘲笑我这种“学了几天东西就忘本”的人。一个老师不仅不懂普通话,还嘲笑按照普通话发音的学生,这是什么样的师资和氛围啊?但是我们那所初中,无数子弟走出了农门。在很大程度上,农村人求学,考的是一股内在的源动力,而不是多少教育水平和教学艺术了。 轶事三、作弊让我没有退路 我们初中考试,因为教室有限,就把初三、初二、初一的学生岔开考试,就是每个初一学生的旁边,都是初二或者初三的学生,试卷不同,自然难以抄袭。可是我表姐是初二学生,就在我旁边。学语言,不仅要功夫,还要靠天赋。我表姐和我姐姐,跟我同样的环境,她们英语都很好,很少不考满分。而且考试对他们很轻松,2个小时的题目,他们不到1个小时就做完了。 表姐做完之后,顺便把我的试卷重做了一遍,然后又故意弄错了几道题。这样最后我靠了似乎89分,是年级第一。年级第一压力太大了,老师就盯着,要参加全县竞赛之类。于是我不得不花了更多的精力在英语上,不得不把英语提高到了自己考也能有个60-80分的水平。但是,我相信天赋,不管我怎么用功,这个东西远没有语文、文言文让我痴迷,我宁可去琢磨词赋的规则也不愿意去理解英文的语法。一个简单的语法用法,我总是错了改、改了错,不是不用心,也不是不认真,终究是没有明白其中的意思,就是所谓的脑筋转不过弯来。 但是,作弊让我没有退路,只得用功提高自己。不过这个用功无法提高我的英语语法、写作和发音、听力,却大大提高了我的阅读能力,在以后若干年里,只要我认真,阅读基本上处于不错的边缘——总会错1-2个空。由于我们那个年代,阅读理解的分量是很高的,一般有40%-60%的分数,所以我即使在作文被老师判了0分还不解恨,还用红笔写上“狗屁不通”四个大字的情况下,基本上能及格。我的奇迹就在于即使班上只有2-3个人能及格,我也是及格的那几个;即使班上60%都考了80分,我还是在及格的边缘。 轶事四、高考的捷径 高考前一个多月吧,我怎么算分数,我的总分都不够。为此需要把英语从60分提高到70分。发音和写作是改不了了,阅读基本上已经到了极限,因此我就在语法和词汇上打主意。词汇、语法、短文填空之类,一共30分,60个空——似乎这样。我通常比概率分稍微高一点,10分不到,要挺进到20分左右,是非常难的。 我的方式是准备了30分模拟题,然后集中做哪个题型。做完了对答案,死记硬背。做完了10套,归纳汇总。对不懂的题目,抄下来,放在笔记本里。做完20套的时候,我准备了30多个问题,去问英语老师。该老师大学毕业才几年,每天熬夜挑灯夜战考研的,我是班长,经常对他缺课、不改作业的调查予以谅解。所以,他抽出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给我答疑。我至今记得那个晚上。 那是一个周六的晚上,我们高中每个周六在操场上放电影的。我去英语老师房间,他一个人窝在6平方米的空间里,桌子上是老式的台灯,台灯旁边都是比灯高的英语考研资料之类。他给我讲完之后,迟疑了一下,语重心长的说:“你不应该这样啊,你这些问题是不该来问的,这是很差的,很基础的东西,……”诸如此类之后,对我给他开后门,不到学校举报他给予感谢,然后说,这些问题,如果是其它同学问,他是不会回答的,让回去看书。我没有任何羞愧,我看着他用功的复习,佩服他的努力,但是我同时也想,如果我看书能找到、能来得及,我也不必来找你了。结果那年我英语似乎刚好考了70分吧。我也以过线2分的成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轶事五、圆脸白胖的四级辅导老师 大学里,我最初喜欢的还是古文,终于有钱自己支配了。我一年估计有一半的钱买了书和其它读物。学校图书馆和长春市图书馆,我毫无疑问是我们班去得最多的几个人之一。但是,他们上自习比我多,所以成绩我一般。可是四级我得过啊。 于是从听力上突破。我还是实用主义者,我算过了,只要我听力超过15分(总分20分),我就能及格。听了一个学期,最后也是用了阅读和猜测的技巧,听力基本上保证在18分左右。但是考试之后就没有坚持,就荒废了。而且,考试的听力题是有规律的,我能答对题,我还是听不懂内容,至今依然如此。 我一直不敢写作的,除了高考,编了一些作文之外,其它考试,我是不写作文的。因为高中的经历告诉我,写了也是0分,而且要被老师羞辱。吉林大学当时在第四学期,学生考四级,是全校合班的,不同的老师讲不同的题型,主要针对四级搞一个学期。我们作文老师是一个很圆润的南方姑娘吧——虽然现在身在江南,全是这种体型,但是当时在北方,很少见到这种女性,觉得还是很美的。她就鼓励我们去写。 于是我就写了,写得到底有多惨,我是无法意识到的。我如同写汉语小说一样,描述了一个奇怪的故事。后来,老师竟然专门说了我的作文,没有点名,就是说这个故事有多么精彩,多么曲折。就是语法上有一点小毛病。我现在开始给学生改一些英文的论文,我开始佩服那个老师,一个星期给几百人甚至上千人讲作文,是如何能忍住耐心给我看那又臭又长的英语作文,还能读懂,还能耐心地去表扬。我不知道这个老师的名字,也不知道她在哪里。但是从此之后,我就意识到,语法是小问题,关键要敢于去写。从后来的情况看,我作文一般能拿到50%-70%的平均得分。所以当年四级不仅过了,而且是我们寝室12个人中的最高分。后面玩了一个学期,也以66分的成绩顺便把六级过了。 毕竟,应试学习太苦太累了,除了知道分数的那点兴奋,所有的兴趣都耗费了,后来还是很少看英语。 轶事六、GRE阅读不错 大学里有个女同学,和我关系好。我很佩服她的英语,但是她考试平时比我好,四六级没有我分数高。她哥哥在国外,她开始考GRE。我那个时候对出国留学是反感的,我认为是媚外,也不知道有奖学金的说法——哪有那等好事,资本主义给你钱,让你读书? 我记得她说GRE有多难,她做的答案很难对。可是在词汇量那么小的情况下,我试着做了几段阅读,答案全对,没有一个错的。也许这种超凡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天赋吧。当然,在科学网这个群体里,牛人很多,阅读做错的人,都不会来看科学网了。但于我那个水平、于我那个年代,是不容易的。即便如此,我在英语上终究没有什么收获。 后来,我和这个同学经历一番感情波折,从此更加深恨英语了,我认为是英语和美国,让我受到了挫折。曾经在长达2年的时间里,看到英文单词就胃收缩、恶心、头痛,成了条件反射。 轶事七、英语老师给改论文 当时研究生一年级,我们一个朋友追求一个英语老师,最后不知道为何,喊女生出来吃饭打牌,女生不出来。竟然让我去喊,结果女孩出来了。后来,我们有一段时间关系很好。写一个英文论文,投会议,请她修改。 这个女老师,讲解水平绝对一流,是她让我知道了主句和从句的区别,知道英文句子都是句号,每个句子都有主谓结构,每个句子只有一个谓语。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我们英语教学中,总是让我们剖析一个长句,主谓如何搭配是没有意义的,其实只要告诉我们用简单的主谓表达意思就可以了。后来这个论文直接录用了。虽然会议很烂,但是当年还是有退稿的。对于那个年代我们这个学校,能用英文投稿本身就是一个水平。当然,如今随便一个硕士生随便投一个英文会议,从来不曾听说退稿了。 此后也找过一些英语老师给我修改论文,但是从没有那个女老师给我的指导和帮助,她让我在一夜之间,知道了如何写正确的英文句子,当然不是科技论文。此后至今,应该还一直停留在这个水平之上。 近两年,随着学术交流的增多,国内学术界对国际化水平要求的提高,深深感到英语论文书写和表达能力,制约了自己的职业发展。但是终究很无力。不曾发现一个有效地提高自己水平的方法,也不能如同当初求学年代那样,专注于一项事情,把他做好。生活中为生活所迫、工作中为工作所累,难以集中精力去提高。 但是,当这种掣肘和瓶颈的感觉越来越浓厚的时候,终究会有必须拔掉这个短板的冲动。看此文的博友,如有高招,请留言或提供链接。 杂谈二、“打猪草”的幼年记忆 记得一年的冬天,我不要去上学。妈妈让我去“打猪草”,也叫“讨猪菜”。猪不是牛,什么草都吃的。猪草有几种类型,必须用小“啄锄”一个一个的挖。可是那是寒冬,也或许是春天还没有怎么发芽,还寒风中转悠了很久,没有发现几颗猪草。 我是最小的儿子,妈妈还让两个姐姐也不要去上学,陪我讨猪菜。她们比我大,很快就讨了不少。我发现的猪草,都被她们挖了。所以,我为了很快讨满一篮子,就不磕掉草上的土,连根放在一起。一般都会挖草长出来的部分,从根部挖断。很快,也有半篮子。但是东走西走,篮子在晃荡,最后下面半篮子是土,就上面薄薄的一层野草,很快就暴露了。 这个事情我至今记忆深刻,那个寒冷的天气——也许是我一直记成冬天的动因,我们几个满田地的找,几乎没有什么猪菜。所以我后来只要上学,什么病都无所谓。即使那个时候经常挨饿,很小就留给我严重的胃病和剧烈的咳嗽,但是我一直坚持要学习。 另外一个就是关于以土充菜的记忆,刚刚挖完,有根有土的篮子和姐姐们的比,还真有几份相似。但是走了一路之后,草就是草,土就是土。——不知道为为什么是这个记忆,其实如果回家放到水里一洗,起步更惨。当然,我也记得那个时候对我极为苛刻妈妈看到一篮子土之后,骂了一句,也就没有说什么。现在想想也许是我从小体质虚弱,冻了很久,有了生病的先兆吧。这个记忆让我知道,很多东西,不论你怎么掩藏,经不起时间的检验。譬如我的英语也是,以前掺杂了很多的土,考试这种毛毛雨就很快过了;但是如今放在另一个平面测试,就更加意识到自沙土不是猪草了。
5741 次阅读|6 个评论
20120827-0901第四届可降解金属国际会议(意大利)的摘要集
热度 1 郑玉峰 2012-8-21 21:09
新鲜出炉,对于下周召开的第四届可降解金属国际会议摘要集感兴趣,可以这里下载喽! 点击下载: MarateaAbstractBook20.8.12.pdf 你可以了解到国际同行们的最新未发表的结果,看全文估计要 1 年多以后,在 Acta Biomaterilia ,当然你不参会届时也可投全文到这个刊物的 Special issue 。 另外可以看到本次会议的一些讨论主题。
3780 次阅读|1 个评论
第7届环黄海国际镁合金研讨会YSR-7正式启动
ZhangSH62 2012-8-19 17:31
日前,第7届环黄海镁合金国际研讨会 (7th Pan-Yellow Sea Ri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gnesium Alloy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YSR7))已经在沈阳正式启动,会议时间:2012年10月14-18日,会议地点:沈阳市,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会议官方网址: www.YSR7.org . 会议主要由 中、日、韩及台湾地区相关单位学者就镁合金材料研发、材料结构性能及其表征、制备加工成形技术、表面处理、应用与产业化学术交流与合作等相关方面进行交流讨论。 环黄海国际镁合金系列研讨会由日本熊本大学河村能人教授发起,2006年以来已在日本、韩国、中国和我国台湾召开6次,参加单位主要有日本熊本大学国际镁合金研究中心、九州大学、日本东北大学、日本镁合金协会、韩国仁川工业技术研究所、 Kore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 光州)、 Yonsei University、 浦项集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台湾大学、台湾镁合金协会等单位学者参加。几年来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次会议将由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组织,中国大陆方面的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材料学院、东北大学、北京大学工学院、山西闻喜银光镁业集团、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北大学等单位著名镁合金学者获邀请参加会议做大会主题报告 (Keynote lecture)和邀请报告(Invited lecture)。 会议正在征文,有意者请参看官网进行联系或提交论文摘要。
5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于国际会议的诗
BJTUcivil 2012-8-10 09:30
世 界 ---2007年于希腊 王元丰 一道无痕的弧线 异国不再遥远 海 一样湛蓝 山 也是驳驳斑斑 唯有 灿烂 的 阳光 过于耀眼 城市 书写 着历史 步伐缓缓 五州的人们 张张迥异的睑 而不同的眼中 却飘出同样的语言 太阳在微笑 地球在旋转 风在诉说 昨天 今天和明天
271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0827-0901第四届可降解金属国际会议(意大利)的会序
郑玉峰 2012-8-8 14:51
2012年08月27-09月01日,第四届可降解金属国际会议(意大利)的会序(可点击下面的pdf下载)刚刚收到,初步看了下题目,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新东东,多少有些失望和惆怅,觉得要费这么大劲(签证很麻烦,花费也不少)跑去意大利开这个会,有点冤,只希望历时能听到些有用的东西,与大家分享吧。 PreliminaryProgram.pdf
3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相关领域顶级国际会议
hailuo0112 2012-8-3 21:20
一. 相关领域顶级国际会议 方向1: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 1. ICM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解释:IMLS主办,机器学习的顶级会议,一般中稿率只有15%左右,至今没有在国内举办过 2. NIPS: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解释:神经计算的顶级会议,没有ICML开放,每年在北美开会,对于北美以外的文章比较难中。 3. COLT:Conference on Learning Theory 解释:ACM主办,计算学习理论方面的最好的会议,需要很深的数学功底,有人说像是“一小撮”数学家在开会 4. ICCV: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解释:IEEE主办的会议,两年一次,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顶级会议,由于现在视觉(或图象处理)的工作很多都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相关,因此里面也有很好的机器学习的文章,但注意他们往往都和计算机视觉相关(典型的如生物特征识别,such as 人脸识别)。这个会议05年在北京饭店举办过一次,沈向阳是chair,本人有幸观摩了一下(可惜没有文章,当年大陆中了5篇左右,工大弄了一个还不错)。几乎视觉领域中的leader全部到会。中稿率15%,oral更低 5. CVPR: IEEE Conf on Comp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解释:IEEE主办,与ICCV相似,但模式识别的东西多一些。没有在国内举办过。一般认为比ICCV稍差,中稿率18%,也是非常难的 6. ECCV: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解释:应该说是仅次于ICCV的视觉领域的会议,由于视觉领域的一些leader在欧洲,可想而知这个会的档次,中稿率15%左右,我一个师兄中过oral,据说不到10% 方向2: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 1. IJCAI: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I 解释:AI领域最好的综合性会议,两年一次,早期的视觉文章也发表在上面,不过现在做视觉的人已经比较少往上面投文章了,因为已经有了ICCV等会议,工大06年有两篇,所以大家不要妄自菲薄,只要努力还是可以中稿的 2. AAAI: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I National Conference 解释:也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比较好的会议,但据说不是年年开,而且档次也不断变化,国内对其不是了解 3. ACM SIGKDD: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 解释:ACM Sig 系列会议想必大家知道,既然是KDD那就是数据挖掘领域的顶级会议了 4. ACM SIGMOD: ACM SIGMOD Conf on Management of Data 解释:对于数据库领域的研究人员来说,sigmod就是他们心中圣殿,中稿率也非常低 5. ICDE: Intl Conf on Data Engineering 解释:IEEE主办的会议,同样是数据库领域的顶级会议,大家可以看看他的CFP的范围,数据挖掘也在其中了吧,就像TKDE(后面会有介绍)一样,里面已经有大量的机器学习内容 方向3:生物信息学 1. ISMB: Intelligent Systems for Molecular Biology 2. ECCB: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Biology 3. CSB: Int.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Systems Biology 4. ACM RECOMB: Int. Conference on Research in Computational Molecular Biology 5. ICSB: Int. Conference on Systems Biology 有关生物信息领域会议的相关介绍,还请各位同学给予补充 二. 相关领域一般会议列表 方向1:模式识别 1. IEEE ICP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 解释:国际模式识别联合会主办,中稿率45%左右 2. IAPR ICB: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trics 解释:生物特征识别,主要是人脸,虹膜等. 07年录用情况:Oral 34,Poster 95. All 303。工大的硕士生就有中oral的,希望大家加油。 方向2:机器学习,神经计算,数据库与数据挖掘,知识管理 1. IEEE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 (新) 18. ACM KDD: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Discovery from Data (新) 19. RCMS: Rapid Communications in Mass Spectrometry 20. DISCRETE APPL MATH (SCI05:0.585) 国内期刊 1. 计算机学报(中、英文版) 2.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JCST) 3. 软件学报 4. 电子学报 5. 自动化学报 6. 通讯学报 7.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个人分类: 期刊会议|3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ORP国际会议介绍
Greg66 2012-7-28 09:29
OPR(Occupational Risk Prevention) 国际会议由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大学主办,主题主要是职业风险(社会组织的安全和健康风险)防范、人机工程等,目前已经办了十届,下届是第十一届,每年一届,在西班牙(每年具体城市不同)、智利交替举行。会议的规模很大,每届有大约1500人参加,20-30个分会场,在欧洲和美洲已经成品牌。 2013年的会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将成为协办单位之一。中国的教授如果参加会议,一般都可以免注册费(400-500欧元)、午餐费(早晚餐惯例都是自己解决,早餐酒店费含)、住宿费参会,但需要提交论文和进行大会演讲。教授以外的老师和学生,提交论文、演讲的,免注册费、午餐费。中国学者过去参加本会的人数较少,此举是为了鼓励更多中国学者的参与。
4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2数字出版与文化传播国际学术论坛暨全国电子网络编辑年会
chensh 2012-7-19 10:34
2012 数字出版与文化传播国际学术论坛 暨第八届全国电子网络编辑年会 第一轮通知 一、会议背景 为促进数字出版与新媒体的发展,提升数字出版、网络编辑与新媒体的学科建设及专业教育水平, 于 2012 年 8 月 30-31 日在北京举办数字出版与文化传播国际学术论坛暨第八届全国电子网络编辑年会。同时,该论坛也是 2012 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BIBF ) 的专业论坛活动。 二、会议主办、承办单位 主 办 :北京印刷学院 中国编辑学会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承 办: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 媒体支持: 中国新闻出版报 北京晚报 新浪网 腾讯网 爱网编 中编网等 会议网站 : http://nianhui2012.iwangbian.com/ 三、会议时间和地点 会议时间: 2012 年 8 月 30 下午 -31 日上午(京外参会者 8 月 30 日上午报到) 会议日程: 2012 年 8 月 30 下午:开幕式、大会主论坛 2012 年 8 月 31 上午:分论坛 2012 年 8 月 31 下午:专题交流、考察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会议地点: 北京 .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 四、会议主题与议题 会议主题:数字化、国际化与出版传媒发展 会议议题 (包括,但不限于下列议题) (一)网络新媒体应用与管理 ( 1 )微博及社会性网络应用 ( 2 )网络社区信息传播及应用 ( 3 )互联网时代公民信息素养 ( 4 ) 新媒体与社会管理创新 (二)数字出版与传媒产业发展 ( 1 ) 数字出版技术及其应用 ( 2 )数字 版权管理 及运营 ( 3 )数字报业与网络期刊 ( 4 )多媒体与数字动漫 ( 5 ) 出版传媒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发展 (三)数字阅读、网络编辑与网络文化 ( 1 )媒体融合与数字化阅读 ( 2 )网络编辑与网络文化建设 ( 3 )网络编辑与媒体社会责任 ( 4 )网络舆论及其引导 (四)数字媒体人才培养与专业教育 ( 1 )数字媒体人才类别及培养模式 ( 2 )数字媒体编辑策划人才培养 ( 3 )数字媒体专业教育课程建设 ( 4 )数字媒体专业实验及实践 五、论文提交时间 1.2012 年7 月30 日 前,提交文章摘要 2.2012 年8 月15 日 前,提交文章全文 六、会议注册费 ( 1 )国内参会者注册费 800 元 ( RMB ) / 人,国外(境外)参会者注册费 300 (美元) / 人; ( 2 )在读学生(大学生与硕士研究生)参会者注册费 400 元( RMB ) / 人; ( 3 )会议期间,会议为每个参会人员提供二次午餐(自助餐)、一次会议宴请,其他交通、食宿费用自理。 ( 4 )会议出版论文集,被会议录取的文章(篇幅不超过 4 页),每篇收取编辑出版费 600 元,超过 4 页部分,每页收取编辑出版费 200 元。 七、征文要求 1. 征文格式及要求:应有标题、作者、摘要、关键字、正文、参考文献、通信地址、电子邮箱、作者简介等组成部分。详细格式要求见附件。 2. 著作权事项:作者将文章投给本年会,则视该作者或著作权人同意本年会的主办及组织机构可将该文章以图书、数据库或网络等形式公开出版传播,并遵守相关出版传播机构和会议组织机构对文稿编辑、版权等相关事项的处理办法。 3. 论文提交:以电子文档方式提交至邮箱: e_publish@sina.com , 或者登录年会网站 nianhui2012.iwangbian.com/tougao/ 的文章提交系统。 4 .作者提交的文章,一经会议录取,至少应有一位作者参会交流。 八、 组委会秘书处及联系方式 秘书长: 陈 丹( 13701242690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 陈少华( 13307181256 ,中国编辑学会电子网络编辑专委会) 邮箱: e_publish@sina.com (会议专用邮箱) 2012 年数字出版与文化传播国际学术论坛组委会 第八届全国电子网络编辑年会组委会 (北京印刷学院代章) 2012 年 7 月 2012 年数字出版与文化传播国际学术论坛 暨第八届全国电子网络编辑年会 时间: 2012 年 8 月 30-31 日 地点: 北京 .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 参会报名表 姓 名 性别 职务职称 民族 单位 部门 通讯地址 邮编 电子邮箱 电话 手机 QQ 住宿 □不需要会议安排住宿 □双人标准间 □单人间 拟住日期: 2012 年 月 日— 月 日 参会文章 □不提交文章 □提交,题目是: 请列出您关注的议题或您关心的内容 备注: 1 、此报名表请在 7 月 30 日之前发邮件至 e_publish@sina.com 或者登录年会网站 nianhui2012.iwangbian.com 报名 2 、此表复制有效,并保存本文件。
个人分类: 电子网络编辑年会|30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交流成功的故事(120715)
热度 11 ymin 2012-7-15 09:20
学术交流成功的故事( 120715 ) 闵应骅 接到一个电话,说:“闵老师,您最近一篇博文说国际会议就是为了学术交流。可是,听报告也是学术交流呀!不过,听完就完。学术交流到底能收到什么实实在在的效果?”本文就用两个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 那是 1990 年,那时李忠诚还是博士生,研究数字电路测试产生。测试产生就是要找一个测试向量集,使之故障覆盖率高,而测试数又少。当时,这问题全世界都很热,专门推出了 10 个 Benchmark 电路,供大家使用,看谁能提出新算法。我应邀在日本参加一个研讨会的时候,和藤原秀雄教授谈到此事。他是 FAN 算法的发明者。他给我提供了 FAN 算法的数据结构和详细框图。回国以后,李忠诚首先用三个月时间,真正实现了 FAN 算法,其结果得到藤原秀雄教授的首肯。在此基础上,他改进 FAN 算法,提出了 SABATPG ,比 FAN 算法提高效率 20% 。我们多次与藤原秀雄教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我们的想法是面向世界,开放做研究,发表了多篇文章,并把 SABATPG 加入到 EDA 工具中。他这套程序又无偿提供给国内许多院校,推动了国内本领域的研究。 1991 年毕业时,李忠诚就在计算所第一个拿到了中国科学院 院长奖学金 特别奖(当时全院每年只奖 10 人)。 李锦涛的学术交流是另一个成功的实例。他的一部分研究是针对完全自校验电路设计。所谓完全自校验电路是指电路运行时就能检查电路是否正常。在读 Jacob Abraham 的一篇文章的时候,他发现他们设计的完全自校验电路并不能完全自校验。原因是电路运行时可能不能全部包括所有的测试向量。我们提出办法加以改进,投到 FTCS85 ( IEEE 国际容错计算会议 1985 ),但是被拒了。当时,我是 FTCS85 的程序委员会委员,所以去参加了这次会议。在会上,我碰到了 Jacob Abraham. 。我就和他讨论这个问题,说他们的那篇文章有那个问题。他觉得有理,并且提了一些建议。回来以后,我们做了修改,投到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终于中了,发表在 1988 年 7 月。凭我的记忆,那是大陆投文在 IEEE TC 上发表的第二篇文章。第一篇属于重庆大学陈廷槐教授和他的学生们。那时候,在 IEEE TC 上发表一篇文章真不容易,现在在 IEEE Trans 上发表文章当然已经不算一回事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见得现在的研究水平就比过去高出多少倍去。)所里公认,李锦涛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工作做得好,要送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评选。那时候,计算所只知道有优秀奖,不知道有特别奖,计算所也从来没有博士生得过特别奖。所以就申请了一个优秀奖。等到院评审委员会开会时,评审委员们建议申请特别奖。但等我们补充材料上报,时间已经来不及了,所以, 1989 年只批了他一个优秀奖。 现在他们都已经是我们计算所的骨干,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们的博士生都已经有几十人了。 这两个故事说明:学术交流不是单向的,必须是双向的,交流的双方都可以受益;不是空洞的、泛泛的,而是针对很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正是这种双方受益的学术交流才是科技工作者参加学术会议的动力。
个人分类: 学术导航|9343 次阅读|25 个评论
一个学术会议征文包括94个主题(120713)
热度 17 ymin 2012-7-13 08:24
一个学术会议征文包括 94 个主题( 120713 ) 闵应骅 在所里一个电梯间看到一个国际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EI 】【 ISTP 】第八届计算智能与安全国际会议 (CIS 2012) ”。特别显眼的是征文主题包括计算智能 35 个主题,信息安全 32 个,应用 27 个,统一编号达到 94 个。本来,计算智能和信息安全就是两个不同的领域,硬揍到一起,弄出 94 个主题,这么广泛的内容,怎么进行学术交流。他们也许是为了征得更多的论文,不管什么领域都可能接受。可参加者可能根本就不是同行,怎么进行学术交流?我国办的许多学术会议虽然口称是学术交流,实际上并没有看重学术交流。主办者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影响;投稿者的目的是为了发表论文;参加者也没有为参加学术会议而交流学术的收益。最近到杭州参加全国测试会议,统共开会两天就安排了 1 整天的大会特邀报告。就像大家都是来听报告的。会议还要为特邀报告人承担国际、国内交通费,食宿费,旅游费等等。其实这种报告,泛泛而谈,在较好的大学和科学院的各个所,多得很。不说每天都有,至少每周不会缺。学术会议需要的是一对一的学术交流机会。 征文通知里的“【 EI 】【 ISTP 】”说明主办方是如何重视在【 EI 】和【 ISTP 】上发表论文。而且说明,本会议的历次论文都被【 EI 】【 ISTP 】收录。我们许多投文者的目的就是发表论文。有些单位还规定:只有【 EI 】【 ISTP 】收录的论文才算数。所以,国内学术会议投文者就少,而且必须承诺将在什么杂志增刊上发表才行。这样的学术会议就起不到学术交流的作用,徒然浪费时间和精力。 查一下网络,有“【 EI 】【 ISTP 】 IEEE 第八届计算智能与安全国际会议 (CIS 2012) ”。这又多了一个 IEEE 几个字。这到底是不是 IEEE 的国际会议?由 IEEE 主办或协办的国际会议有一整套申办程序,我在 论文应该投什么样的国际学术会议?( 100315 ) 做过说明。这个会议的主页上说有三个大学为主办单位,但又出现一个 CPS 的 Logo , CPS 是 IEEE 计算机学会下面的会议出版服务中心。现在这个中心也为非 IEEE 会议出版论文集,只要满足他们提出的条件,把版权给他们,他们也可以帮助出版。他们的条件纸面上说还是很严格的,但是操作起来就不一定了。因为 IEEE 计算机学会的出版能力很大,光是 IEEE 的会,他们满足不了。但是,中国的国际会议之多,出乎他们的预料。前些年,甚至许多会议还申请作为 IEEE 的会议,经费 IEEE 不用管,只要用你 IEEE 的名分就好了。近几年,他们发现了问题,这样 IEEE 国际会议会倒牌子的。据说,去年, IEEE 就拒绝了几十个在中国召开的 IEEE 国际会议申请。 联想到在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有不少都是包括两个、三个学科或领域的会议。如果是为了学科交叉,当然无可非议,但那必须把“交叉”放在首要位置。否则,内容太广泛,主题太多,不利于学术交流,也不利于你推销你的会议论文集。
个人分类: 学术导航|7936 次阅读|53 个评论
温哥华初印象
热度 2 ZhangSH62 2012-7-11 11:43
温哥华初印象
温哥华初印象 2012年7月10日(温哥华时间) 第9届国际镁合金及其应用学术会议(Mg2012)于2012年7月8-12日在温哥华举行。 感谢川航刚刚开通“成都-沈阳-温哥华”航班,8号下午从沈阳出发,不足10个小时就到了温哥华,比以前去美国不知减少了多少辛苦。 第一次来加拿大,以前有两次从加拿大上空飞过的经历,连绵的雪山是主要的记忆。8号早晨8点多,飞机到了温哥华上空,首先掠过的是一座座雪山,进入市区,看到大片建筑在雪山坡南、海峡两边,虽是盛夏,气温只有15C。 由于到的较早,白天还有时间,就和朋友一起去著名的UBC校园和市区看看。 茫茫雪山(隔窗拍,有雾) 雪山脚下温哥华(隔窗拍,有雾) UBC校园一角 亚洲校友捐赠的建筑一角 学生们在打橄榄球 Mg2012招待晚会 Poster已经开始了 温哥华海边 海滩晒太阳的男女市民 飞翔的海鸟
4288 次阅读|6 个评论
第三十五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ISRSE 35)会讯
热度 1 gll 2012-7-3 09:10
第三十五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35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nRemoteSensingofEnvironment)将于2013年4月22日~26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办,国际环境遥感中心与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协办。这是该会议1962年诞生50年以来首次在中国举办。ISRSE以推动国际环境遥感技术与应用为宗旨,代表着国际环境遥感的发展方向,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本届会议主题为“对地观测与全球环境变化—遥感五十年:成果与展望”,围绕以下十五个专题展开研讨(如图)。 欢迎遥感界及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会,提交文章并作学术报告或张贴论文。会议语言为英语,文章摘要及全文为英文,需通过网上提交系统提交,全文格式请查询会议网站。被大会接收的文章作者将被邀请作大会口头报告或张贴论文,优秀文章将发表于EI和SCI检索的刊物上。 文章摘要提交截止日期2012年9月30日;文章接收通知日期2012年12月10日;全文提交截止日期2013年2月15日。 第三十五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技术展览会将于2013年4月22日~26日与大会同期举办,热诚欢迎各信息产业的知名企业参展、赞助会议。 大会秘书处联系方式:邮箱:isrse35@ceode.ac.cn电话:+861082178969传真:+861082178968网站:www.isrse35.org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邓庄南路9号邮编:100094 3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ISRSE) Beijing, 22-26 April 2013 Earth Observation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50 years of Remote Sensing: Progress and Prospects The 3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Remote Sensing of the Environment (ISRSE35) is to be held in Beijing from 22-26 April, 2013. This is the first symposium in the series to be held in China. The first ISRSE was convened in 1962, and brought together scienti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o exchange technical information on an emerging technology called remote sensing, a technology that provided the capability to view the Earth from high-altitude aircraft and, ultimately, spacecraft. In its 50 years of development, Earth observation has advanced significantly, and remote sensing has become a mature technology for observing the Earth and monitoring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his symposium, we will focus on the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that make Earth observation a crucial element in the study of phenomena related to 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 This symposium will also review the progress of the remote sensing , and prospects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and celebrate its half-century history. Submissions are open for oral presentations, poster presentations and plenary sessions (by invitation only). Authors are encouraged to submit abstracts under the following themes(shown in the picture): Don't miss out on the opportunity to take part in the ISRSE35 . Please submit your abstract before Sunday, 30 September, 2012 . For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abstract submission, themes, and the abstract template, please visit our website at : http://www.isrse35.org or contact the symposium organizers: ISRSE35 Secretariat: E-Mail: isrse35@ceode.ac.cn Tel: +86 10 82178969 Fax: +86 10 8217 8968 Address: Center for Earth Observation and Digital Eart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o.9 Dengzhuang South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94, P.R. China
3126 次阅读|2 个评论
莫斯科“ISMANAM 2012”会议片花
热度 5 jianxu 2012-6-25 11:55
6 月 17-22 日,“第 19 届亚稳态、非晶态和纳米结构材料国际会议”( 1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tastable, Amorphous and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 ISMANAM 2012 )在莫斯科的科学技术国立大学( MISIS )召开。参加会议的学者、学生来自 41 个国家。中国内地的同行来参加的不够踊跃,包括 2 位来自香港的学生不足 15 人。相反台湾来的差不多近 20 人,有许多新面孔,包括搞奈米的(台湾人将纳米翻译为奈米)。美国来的也不多,据说是签证不好办,倒是来了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如墨西哥、阿尔及利亚。 大会的主会场设在大学的旧主楼。用作为开幕式和每天上午的大会报告的会场。 6 月 18 日 ,大会第一天,日本东北大学井上教授首发出场大会报告,介绍锆基、钛基金属玻璃以及钛基无镍形状记忆合金在生物医学和器械方面的应用。 用于大会咖啡间歇的地点为主楼内的一处学生餐厅。虽说建筑是古老的,但装修相当的考究,富有艺术气息,是休闲的好场所。 会议的三个平行分会会场设在另一所新建的教学楼里。教学楼里的设施非常坚固、耐用,装修考究。入门的大厅里还有一大型屏幕,循环播映着学校的历史(许多黑白照片),其中还有以前普京来过的视频片断。 Poster 里也有好东西!必须看! 6 月 21 日 晚,会议宴会在莫斯科的五星级酒店“总统饭店”举行。首次见识俄式大菜。 会议晚宴上将“资深科学家奖”颁发给德国德累斯顿大学 Jogen Eckert 教授。上一届获得者美国 John Hopkins 大学马恩教授参加了颁奖。 “青年科学家奖”颁发给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现在日本东北大学作博士后的王军强博士(他也是我们科学网的博主)。 这好像是中国学者第四次获得这一奖项,前三次分别为 1998, 1999和2006 年。 下次会议将于 2013 年在意大利的都灵举办。 相关链接 “ISMANAM 2010” 花絮 祝贺“ISMANAM 2009” 举办成功! BMG 的研究热度不衰: “BMG-8 国际会议 ” 散记 参加“BMG-VII” 国际会议感受
个人分类: 海外见闻|6847 次阅读|8 个评论
莫斯科旅游记-国际会议散记
热度 2 JQWangIoP 2012-6-24 10:57
莫斯科旅游记-国际会议散记
第一次出国参加国 际 会 议没想到 便是去莫斯科,一个似乎并不太 popular 的城市。因 为 同行的有 2 个俄 罗 斯好友,他 们说去了之后 会一直陪着我,所以很多旅游准 备 知 识 也就 懒 得去 预习 了,只是知道旅 馆 很 贵 很 贵 。准 备 工作没做好最直接的 结 果就是 有很多惊讶。 1. 只有俄 语,没有英语 。 莫斯科有 11 条地 铁线 ,几十个中 转 站,竟然都没有英文,各个大街的 标识 也基本没有英文。 让 我 们这 些只懂英 语 一 门 外 语 的旅游客情何以堪啊。 所以想自己 单 独去旅游的, 还 是提前学学俄 语 吧。 2. 地 铁 隧道很深。 第一次坐地 铁 扶梯的 时 候都有些害怕,莫斯科的地 铁 站太深了。不知道是莫斯科的地 质 原因 还 是 为 了 战时 避 难 ,地 铁 站深度都要上百米了。 3. 建筑 发 达。 从年限上 讲 ,莫斯科上百年的建筑很多很多。很多老建筑都是大理石 结 构很 结实 。我 们 开会的那个楼一 层 的 历 史都 200 多年了,上面几 层 都是后来接上去的,可 见 当年的基石打的多牢固, 墙 壁都有 1 米多厚。 从 风 格上 讲 ,天主教、 东 正教、基督教、伊斯 兰 教等各种教堂比比皆是, 风 格各异。莫斯科大学的主楼 规 模 让 人 叹为观 止。某同行的教授 说 国内价 值 1 个 亿 的大楼,也就 顶 多相当于人家的一个角楼而已。而且相 邻 的各个楼之 间 都有通道直接相 连 ,非常方便。 4. 自然 风 景美 丽 。 一个城市的美 丽 离开了水就索然无味。同 样 ,莫斯科河的蜿蜒流川也 为 城市的美 丽风 光提供了依托。会 议 主 办 方 组织 了游船, 沿河赏景,红场的天主教大教堂以及其他各式教堂、苏联的航天飞机、科学院本部大楼、莫斯科大学主楼、最最关键的是河边晒日光浴的美女们,都尽收眼底,呵呵。 5. 美丽热情的俄罗斯美女帅哥。 俄罗斯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民族国家,光是头发的颜色就有红、黄、白、粉、黑至少 5 大类。各种标准的美丽帅气都可以在莫斯科看到,一饱眼福。照片嘛,偷拍了不少美女,我去翻翻,哈哈 6. 会议简记。 这次旅游的目的是去参加第十九届亚稳态、非晶、纳米晶材料国际会议 (19 th ISMANAM) 。所以还是要简单介绍下这次会议,否则就真是喧宾夺主了,呵呵。参加这次会议的估计有超过 20 个国家的 200 、 300 、 400 人 ( 具体多少人不知道,反正游览的时候坐满了 2 个大游船,500多个报告和展报,哈哈 ) 。俄罗斯的主场,所以有很多俄罗斯人的邀请报告,很多国内去的牛人竟然只给了普通的口头报告,实在说不过去。不过我很荣幸,也有一个口头报告,有机会介绍了一下自己最近的一些工作。虽然第一次见这么大的场面,有些紧张,刚开始声音有些发颤,但会后还是被某、某、某、某大牛们表扬讲得不错,窃喜一下,呵呵。 最后,最后啦,俺要悄悄公布一个好消息,看到前面就睡着的兄弟们醒醒啦, 俺有幸获得了这次会议的 青年科学家奖 (19th ISMANAM Young Scientist Award) ,一年一个呦。呵呵
个人分类: 金属玻璃|4419 次阅读|5 个评论
国际会议的酱油客
ywang69 2012-6-23 09:23
参加国际会议总会碰到许多酱油客,他们或许已经退休,不提交论文也不作大会发言和poster。有时在会场还听报告睡着了,偶尔报告结束的掌声会把他从睡梦中惊醒。当然也许是这位大哥时差还没有倒过来。 退休了还不甘寂寞参加国际会议也许是为了在圈子内表明自己依然活跃,另外也证明这位老兄不差钱。
个人分类: 胡言乱语|1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像很久没有来冒泡了
syneyes 2012-6-22 20:19
好像很久没有来这里了,来冒个泡吧。 最近在给老板做一些国际会议( IVNC2012 )的一些杂活儿。 在这里也不用做广告了。还有不到二十天会议就开了。 会议在济州岛举办,算上这次应该是第三次去济州开会了。 这一届,国际大N基本都会到场,是个难得一次学习机会。 发表一个poster.希望自己的实验结果更上一层吧,发个好journal.
23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2社会计算及其应用国际会议征文
anthonyl 2012-6-15 10:15
Call for Papers SCA2012 -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Comput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Nov. 1-3, 2012, Xiangtan, China. Website: http://kpnm.hnust.cn/confs/sca2012/ Theme: Social Media, Mining and Analytics Key dates: Submission Deadline: June 30, 2012 Submission site: https://www.easychair.org/conferences/?conf=sca2012 Publication: Proceedings will be published by IEEE CS Press. Special issues: Distinguised papers will be selected for special issues in World Wide Web Journal; The Computer Journal; or 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 =========== Introduction Social computing is concerned with the intersection of social behaviour and computing systems, creating or recreating social conventions and social contexts through the use of software and technology. Various social computing applications such as blogs, email, instant messaging, social networking (Facebook, MySpace, Twitter, LinkedIn, etc.), wikis, and social bookmarking have been widely popularised where people interact socially via computing space. Such applications have been profoundly impacting social behaviour and life style of human beings while pushing the boundary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simultaneously. While people can enjoy or even indulge in the benefits such as freedom and convenience brought about by social computing, various critical issues such as privacy protection, touch-screen based arty HCI design, and modelling of social behaviour in computing space still remain challenging. SCA (Social Comput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is created to provide a prime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both researchers, industry practitioners and environment experts to exchange the latest fundamental advances in the state of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Social Computing and broadly related areas. Scope and Topics Topic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 Fundamentals of social computing * Modelling of social behaviour *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mining * Computational models of social simulation * Web 2.0 and semantic web * Innovative HCI and touch-screen models * Modelling of social conventions and social contexts * Social cognition and social intelligence * Social media analytics and intelligence * Group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 Security, privacy, trust, risk and cryptography in social contexts * Social system design and architectures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 min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agent-based technology * Group interaction, collaboration, representation and profiling * Handheld/mobile social computing * Service science and service oriented interaction design * Cultural patterns and representation *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pinion representation, influence process * Mobile commerce, handheld commerce and e-markets * Connected e-health in social networks * Social policy and government management * Social blog, micro-blog, public blog, internet forum * Business social software systems * Impact on peoples activities in complex and dynamic environments *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mining and prediction * Social computing applications and case studies Submission Guidelines Submissions must include an abstract, keywords, the e-mail address of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and should not exceed 8 pages for main conference, including tables and figures in IEEE CS format. The template files for LATEX or WORD can be downloaded here. All paper submissions must represent original and unpublished work. Each submission will be peer reviewed by at least three program committee members. Submission of a paper should be regarded as an undertaking that, should the paper be accepted, at least one of the authors will register for the conference and present the work. Submit your paper(s) in PDF file at the SCA2012 submission site: https://www.easychair.org/conferences/?conf=sca2012. Publications Accepted and presented papers will be included into the IEE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published by IEEE CS Press (Indexed by EI). Authors of accepted papers, or at least one of them, are requested to register and present their work at the conference, otherwise their papers may be removed from the digital libraries of IEEE CS and EI after the conference. Distinguished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after further revision, will be published in special issues of high quality SCI indexed international journals which are: World Wide Web Journal; The Computer Journal; and 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 Honorary General Chairs * Jiawei Ha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SA * Kyu-Young Whang,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orea General Chairs * Irwin Ki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Kong, Hong Kong * Wolfgan Nejdl, L3S, Germany * Feiyue Wa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General Vice Chairs * V.S. Subrahmania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USA * Jiming Liu,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China * Jinho Kim, Kangwon National University, Korea Program Chairs * Aoying Zhou,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China * Guandong Xu, Victoria University, Australia * Nitin Agarwal, University of Arkansas at Little Rock, USA Program vice-Chairs * Tim Butcher, 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ustralia * Akiyo Nadamoto, Konan University, Japan * Xiaoqing (Frank) Liu, Missour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SA * Tiejian Luo, Graduate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Workshop Chairs * Wookey Lee, Inha University, Korea * Xiangfeng Luo, Shanghai University, China Steering Committee * V.S. Subrahmania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USA * Irwin Ki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kong, China * Igor Hawryszkiewycz,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Australia * Jinjun Ch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Australia (Chair) * Feiyue Wang, Chinese Academia of Science, China * Wesley Chu,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SA * Shaun Lawson, University of Lincoln, UK * Jianhua Ma, Hosei University, Japan * John Yen,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SA * Jiming Liu,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China * Adrian David Cheok,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 Craig Standing, Edith Cowan University, Australia * Laurence T. Yang, St Francis Xavier University, Canada (Chair) Publicity Chairs * Ting Liu,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ina * Zongda Wu,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of China, China Publication Chairs * Jinjun Ch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Australia * Jianxun Liu,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个人分类: 会议|2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2云计算与绿色计算国际会议征文
anthonyl 2012-6-15 10:13
Call for Papers CGC 2012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oud and Green Computing 1-3 Nov. 2012, Xiangtan, China. Website: http://kpnm.hnust.cn/confs/cgc2012/ Key dates: Submission Deadline: June 30, 2012 Submission site: https://www.easychair.org/conferences/?conf=cgc2012 Publication: Proceedings will be published by IEEE CS Press. Special issues: Distinguised papers will be selected for special issues in Concurrency and Computation: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pplications. =========== Introduction Cloud computing is positioning itself as a new emerging platform for delivering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s and resources as IT services. Customers (enterprises or individuals) can then provision and deploy these services in a pay-as-you-go fashion and in a convenient way while saving huge capital investment in their own IT infrastructures. It has evoked a high degree of interest internationally with many challenges such as security and privacy remaining open. Green computing, in general, aims to enable computing and IT infrastructures to be energy efficient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With dramatically increasing demand on computing and storage systems, IT infrastructures have been scaled tremendously which results in huge amount of energy consumption, heat dissemination, greenhouse emission and even part of climate change. As such, green computing has come to the picture seeking solutions for computing and IT infrastructures to be energy efficient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While customers can enjoy green atmosphere as well as cost saving and convenience because cloud computing accommodates their IT infrastructures in the cloud, how to green the cloud becomes increasingly challenging and extremely important in terms of global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CGC (Cloud and Green Computing) is created to provide a prime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both researchers, industry practitioners and environment experts to exchange the latest fundamental advances in the state of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Cloud computing and Green computing as well as joint-venture and synerg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ross both areas. Scope and Topics Topic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 Fundamentals of cloud computing * Architectural cloud models * Programming cloud models * Provisioning/pricing cloud models * Volumn, Velocity and Variety of Big Data on Cloud * Resource scheduling and SLA for Big Data on Cloud * Storage and computation management of Big Data on Cloud * Large-scale scientific workflow in support of Big Data processing on Cloud * Big Data mining and analytics * Multiple source data processing and integration on Cloud * Visualisation of Big Data on Cloud * MapReduce for Big Data processing * Distributed file storage of Big Data on Cloud * Data storage and computation in cloud computing * Resource and large-scale job scheduling in cloud computing * Security, privacy, trust, risk in cloud computing * Fault tolerance and reliability in cloud computing * Access control to cloud computing * Resource virtualisation * Monitoring and auditing in cloud * Scalable and elastic cloud services * Social computing and impacts on the cloud * Innovative HCI and touch-screen models and technologies to cloud * Mobile commerce, handheld commerce and e-markets on cloud * Intelligent/agent-based cloud computing * Migration of business applications to cloud * Cloud use case studies * Fundamentals of green computing * Energy aware software, hardware and middleware * Energy efficient IT architecture * Energy efficient resource scheduling and optimisation * Energy efficient clustering and computing * Large-scale energy aware data storage and computation * Energy aware control, monitoring and HCI design * Energy efficient networking and operation * Energy efficient design of VLSI and micro-architecture * Intelligent energy management * Green data centers * Energy aware resource usage and consumption * Smart power grid and virtual power stations * Energy policy, social behaviour and government management * Teleworking, tele-conferences and virtual meeting * Low power electronics and energy recycling * Green computing case studies * Energy efficient Internet of Things * Energy efficient cloud architecture * Energy aware data storage and computation in cloud computing * Energy aware scheduling, monitoring, auditing in cloud * Case studies of green cloud computing. Submission Guidelines Submissions must include an abstract, keywords, the e-mail address of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and should not exceed 8 pages for main conference, including tables and figures in IEEE CS format. The template files for LATEX or WORD can be downloaded here. All paper submissions must represent original and unpublished work. Each submission will be peer reviewed by at least three program committee members. Submission of a paper should be regarded as an undertaking that, should the paper be accepted, at least one of the authors will register for the conference and present the work. Submit your paper(s) in PDF file at the CGC2012 submission site: https://www.easychair.org/conferences/?conf=cgc2012. Authors of accepted papers, or at least one of them, are requested to register and present their work at the conference, otherwise their papers may be removed from the digital libraries of IEEE CS and EI after the conference. Publications Accepted and presented papers will be included into the IEE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published by IEEE CS Press (pending). Authors of accepted papers, or at least one of them, are requested to register and present their work at the conference, otherwise their papers may be removed from the digital libraries of IEEE CS and EI after the conference. Distinguished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after further revision, will be published in special issues of Concurrency and Computation: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pplications. Honorary Chairs Ramamohanarao Kotagiri,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ustralia Jack Dongarra,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USA Deyi Li,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China General Chairs Ivan Stojmenovic, University of Ottawa, Canada Albert Zomaya,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Hai Ji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General Vice-Chairs Geoffrey Fox, Indiana University, USA Schahram Dustdar, Vien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ustria Laurence Yang, St Francis Xavier University, Canada Program Chairs Jinjun Ch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Australia Peter Brezany, University of Vienna , Austria Jianxun Liu,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Program Vice-Chairs Ivona Brandic,Vien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ustria, Yang Yu, Sun Yat-Sen University, China Ching-Hsien (Robert) Hsu, Chung Hua University, Taiwan Workshop Chairs Zizhong (Jeffrey) Chen, 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USA Rajiv Ranjan,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Wangchun Dou, Nanjing University, China Steering Committee Mohammed Atiquzza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USA Rajkumar Buyya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ustralia Jinjun Ch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Australia (Chair) Jack Dongarra,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USA Schahram Dustdar, Vien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ustria Geoffrey Fox, Indiana University, USA Hai Ji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Andrzej Goscinski, Deakin University, Australia Anthony D. Joseph, UC Berkeley, USA Jordi Torres,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Catalonia, Spain Manish Parashar, Rutgers University, USA Laurent Lefevre, INRIA, France Ivan Stojmenovic, University of Ottawa, Canada Laurence T. Yang, St Francis Xavier University, Canada (Chair) Award Chairs Guojun Wa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ina Panel Chairs Jinjun Ch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Australia Jian Ca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tiy, China
个人分类: 会议|24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重要会议——国际人居工程与设计学会首届国际会议
guxgu2012 2012-6-9 11:32
转载会议信息:国际人居工程与设计学会首届国际会议 该国际会议由国际人居工程与设计学会( ISHED )和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区代表处(福冈)主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办,会议日期为 2012 年 10 月 13 - 14 日。大会联席主席由东京大学出口敦教授和同济大学彭震伟教授担任。 本次大会的主题为: “ 新时代的亚洲城市 “ 。该主题涉及当前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复杂的亚洲城市问题,致力于探讨一系列通过跨学科与多学科合作的综合性研究方式来减轻亚洲城市人居环境的超负荷运转,并达到长效健康发展的途径和策略。本次大会探讨的重点议题包含三个层面: 一是亚洲城市的建成环境与人居品质之间的关系;二是亚洲城市的城市形态和空间组织模式;三是亚洲城市人居环境教育。 会议开始征集国际学术论文,入选论文除收入大会论文集出版外,还将择优发表在国际人居工程与设计学会( ISHED )的会刊人居工程与设计学报( Journal of Habitat Engineering and Design, 简称 JHED )和亚洲城市学报( Journal of Asian Urbanism ,简称 JAU )。 会议详情参见国际人居工程与设计学会网站 www.ishedweb.org 主办方:国际人居工程与设计学会 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办公室 承办方: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组织委员会:吴长福 教授(主任委员),彭震伟 教授(副主任委员),钱锋 教授, 周俭 教授, 黄一如 教授, 常青 教授, 唐子来 教授, 刘滨谊 教授 大会名誉主席:伍江 教授, 吴志强 教授 大会联席主席:出口敦 教授(东京大学), 彭震伟 教授 秘书长:李翔宁 教授, 藍谷鋼一郎 副教授(九州大学) 会议论文征集通知 会议论文将分为以下八个主题: 大会主题 1 :绿色紧凑城市 生态足迹,土地使用,交通,智能网络, … … 大会主题 2 :人口动态的社会振兴 城市更新,城市管理,社区参与,社会分层, … … 大会主题 3 :建筑的可持续性与当地气候 绿色建筑技术与操作,生态设计,材料与构造, … … 大会主题 4 :安全防灾 灾害管理,恢复过程,智能与自适应结构, … … 大会主题 5 :自然与建筑关系的重新设计 协调的土地使用规划,自然系统的压力,自然的人居,可再生能源, … … 大会主题 6 :当地建筑的历史背景 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城市遗产的重新评估,生态旅游, … … 大会主题 7 :低碳社会 生态城市理念,新兴市场,垃圾治理,水的再利用, … … 大会主题 8 :人居工程与设计教育 大学间的学术互认,环境评估工具, … … 会议论文及摘要必须用英文撰写,最多不超过 500 单词,并需指明论文所属的大会主题类别。论文摘要的提交截止日期为 2012 年 4 月 15 日,全文的提交日期为 2012 年 8 月 31 日。 若有论文提交(摘要和全文)及相关问题的咨询,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info@ishedweb.org 通过电子邮件提交论文至大会官方邮箱 : conference2012@ishedweb.org
个人分类: 重要会议|184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日、韩“东亚植物多样性与保护”第四届国际会议
zhoushilang 2012-6-8 12:44
中、日、韩“东亚植物多样性与保护”第四届国际会议 DNA 条形码鉴别生物多样性 20 12 年 8 月 22-23 日,中国哈尔滨 “东亚植物多样性与保护”是由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分类与进化分会、日本植物分类协会和韩国植物分类协会于 2007 年发起的主题学术交流会,旨在为中、日、韩等东亚国家的植物分类学家和学生提供讨论、交流、分享植物分类与进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领域最新进展的舞台,促进科学信息交流,推动学科领域的发展。自 2007 年以来,“东亚植物多样性与保护”主题学术会议已经分别在中国、韩国和日本举行了三届, 2012 年在中国举办第四届。 第四届 中、日、韩“东亚植物多样性与保护”国际会议将以 DNA 条形码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中的应用 为主题,涵盖任何与 此有关的话题,如系统发育、物种鉴别、入侵物种检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环境生物多样性、高通量测序技术等等。 本次国际会议将与 第十届生物多 样 性保 护 与持 续 利用研 讨 会 并行举行,拟参加此次国际会议者请向 第十届生物多 样 性保 护 与持 续 利用研 讨 会 组委会咨询 http://biodiv10.csp.escience.cn/ 第四届中、日、韩“东亚植物多样性与保护”国际会议筹备组 2012 年 6 月 8 日
3058 次阅读|0 个评论
WWW 2012 社会网络相关文章
york8001 2012-6-7 15:05
整理了一下WWW2012上有关社会网络的论文,主要是看文章名字和作者挑出来的,还没有细看,可能有一些是无关的,还有一些遗珠,不过足够看上一阵子了。 Actions speak as loud as words: Predicting relationships from social behavior data Sibel Adali, Fred Sisenda and Malik Magdon-Ismail Analyzing Spammers’ Social Networks For Fun and Profit — A Case Study of Cyber Criminal Ecosystem on Twitter Chao Yang, Robert Harkreader, Jialong Zhang, Suengwon Shin and Guofei Gu Bimodal Invitation-Navigation Fair Bets Model for Authority Identification in a Social Network Suratna Budalakoti and Ron Bekkerman Branded with a Scarlet ? C ?: Cheaters in a Gaming Social Network Jeremy Blackburn, Ramanuja Simha, Nicolas Kourtellis, Xiang Zuo, Matei Ripeanu, John Skvoretz and Adriana Iamnitchi Human Wayfinding in Information Networks Robert West and Jure Leskovec Implementing Optimal Outcomes in Social Computing: A Game-Theoretic Approach Arpita Ghosh and Patrick Hummel Information Transfer in Social Media Greg Ver Steeg and Aram Galstyan New Objective Functions for Social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Joseph Noel, Scott Sanner, Khoi-Nguyen Tran, Peter Christen, Lexing Xie, Edwin Bonilla and Ehsan Abbasnejad Online Team Formation in Social Networks Aris Anagnostopoulos, Luca Becchetti, Carlos Castillo, Aristides Gionis and Stefano Leonardi Partitioned Multi-Indexing: Algorithms,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to Social Search Bahman Bahmani and Ashish Goel Recommendations to Boost Content Spread in Social Networks Sayan Ranu, Vineet Chaoji, Rajeev Rastogi and Rushi Bhatt The Role of Social Networks in Information Diffusion Eytan Bakshy, Itamar Rosenn, Cameron Marlow and Lada Adamic Understanding and Combating Link Farming in the Twitter Social Network Saptarshi Ghosh, Bimal Viswanath, Farshad Kooti, Naveen Kumar Sharma, Korlam Gautam, Fabricio Benevenuto, Niloy Ganguly and Krishna Gummadi Using Content and Interactions for Discovering Communities in Social Networks Mrinmaya Sachan, Danish Contractor, Tanveer Faruquie and L. V. Subramaniam An Exploration of Improving Collaborative Recommender Systems via User-Item Subgroups Bin Xu, Jiajun Bu, Chun Chen and Deng Cai Community Detection in Incomplete Information Networks Wangqun Lin, Xiangnan Kong, Philip Yu, Quanyuan Wu, Yan Jia and Chuan Li Crosslingual Knowledge Linking Across Wiki Knowledge Bases Zhichun Wang, Juanzi Li, Zhigang Wang and Jie Tang Discovering Geographical Topics from Twitter Streams Liangjie Hong, Amr Ahmed, Siva Gurumurthy, Alex Smola and Kostas Tsioutsiouliklis Document Hierarchies from Text and Links Qirong Ho, Jacob Eisenstein and Eric Xing Dynamical Classes of Collective Attention in Twitter Janette Lehmann, Bruno Gon?alves, José Ramasco and Ciro Cattuto Factorizing YAGO: Scalable Machine Learning for Linked Data Maximilian Nickel and Volker Tresp Learning and Predicting Behavioral Dynamics on the Web Kira Radinsky, Krysta Svore, Susan Dumais, Jaime Teevan, Eric Horvitz and Alex Bocharov Vertex Collocation Profiles: Subgraph Counting for Link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Ryan N.Lichtenwalter and Nitesh V. Chawla We Know What @You #Tag: Does the Dual Role Affect Hashtag Adoption? Lei Yang, Tao Sun and Qiaozhu Mei
4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宣传两个计算机领域国际会议
热度 1 tangmingdong 2012-6-6 12:19
1. SCA2012 -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Comput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Nov. 1-3, 2012, Xiangtan, Hunan, China. http://kpnm.hnust.cn/confs/sca2012/ 2. CGC 2012 -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oud and Green Computing,1-3 Nov. 2012, Xiangtan, Hunan, China. http://kpnm.hnust.cn/confs/cgc2012/ 征稿截止时间为7月13日,优秀论文将推荐到领域重要SCI期刊发表。尽管近年来国际学术会议有点泛滥,但我认为这两个会议是值得领域研究人员参加的,从程序委员会构成和Keynote演讲者的身份可见一般。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525 次阅读|1 个评论
成都“世界生物材料大会”散记
热度 2 jianxu 2012-6-5 21:19
6 月 1-5 日,第九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 9 th World Biomaterials Congress )在成都世纪城会展中心召开。规模: 3000 多人,来自 57 个国家。 75% 来自国外。 “世界生物材料大会”被称为是生物材料领域的奥运会,每四年一次。此前的八届分别是: 8 th , 2008 年,荷兰阿姆斯特丹。 7 th , 2004 年,澳大利亚悉尼。 6 th , 2000 年,美国檀香山。 5 th , 1996 年,加拿大多伦多。 4 th , 1992 年,德国柏林。 3rd , 1988 年,日本京都。 2nd , 1984 年,美国华盛顿。 1 st , 1980 年,奥地利维也纳。 第 10 届会议将于 2016 年 5 月 18-22 日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举行。有趣的是,在举办这一系列会议的 10 个城市中的确有 3 个曾经举办过奥运会。 成都世纪城会议中心豪华气派,丝毫不逊色于欧美的大型会议中心。也是我在国内见到的最好的会议中心。大会主会场由三个单间连通,配有巨大的 LED 屏幕,彰显我们在硬件上的迅速赶超。图片为 6 月 1 日下午 大会开幕式。 会议第一天( 6 月 2 日 )大会报告人,美国 UT-Austin 大学教授,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国际联合会( IUSBSE )主席 Nicholas A. Peppas 。除了学术内容之外,他回顾了早期的科学家们对生物材料发展做出的贡献。并告诫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只关心论文,只关心获奖,只关心薪水,应该多关心公民(老百姓),多关心患者。医生们需要好的材料,患者们需要新的材料。生物材料工作者的使命是去减少他们的痛苦。 “金属生物材料进展”共有三个 session ,“可生物降解金属”共有两个 Session ,“(组织工程)支架金属材料”有一个 Session 。其他的 session 中也会偶尔出现关于金属材料的内容。图片为来自新西兰的研究生在“金属生物材料进展”分会报告。最火的当然还是镁合金,报告来自德国,美国,中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瑞士,韩国等。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冲着他来的——我们的国宝。 2012 年 6 月 4 日 摄于成都熊猫基地。 来自瑞典哥德堡的一幅墙展( Poster )。背景为荧光显微镜拍摄的显示绿色的活细胞。标题和次级标题也都用绿色显示。很艺术,有创意。我的一个印象是欧洲的福利国家生物医用材料研究水平很高。 6 月 5 日 下午,由《 Biomaterials 》主编 David E. Williams 教授主持的“ Congress Debate ”。辩论的题目是“ We believe that traditional orental medicines are complementary to biomaterials in therapies for major diseases and trauma ”。 相关链接 世界生物材料大会在成都举行 http://www.worldbiomaterials.org/congress.htm http://wbc2016.org/ Maratea 可生物降解金属研讨会 怎样当好学术会议的主席? 闲话 Poster
个人分类: 科研感悟|8445 次阅读|3 个评论
国内的国际会议
NDT 2012-5-29 22:44
最近连轴转地连续参加了三个国际会议,第一个在香港,接下来的在南京和合肥。刚好今天读到《 不一样的国际会议 》,到也颇有些同感。 香港的国际会议跟在美国的差不多,从接待方面来说还不如在美国开的大多数会议。大多数会议注册费一般包括会前的reception和第二天的宴会。此次香港的会议注册费700美元,已经属于偏贵的了,宴会居然不包在内,还需要另外交100美元。此次会议因为很多国内单位参与主办,于是又很多国内同行参加。我发现很多年轻老师的英语表达能力已经很不错了,只需要在做报告的技巧方面再有一点提高。 我被邀请参加接下来的南京和合肥的国际会议。说实话,我确实有点受宠若惊了。虽然我在被邀请者中是属于资历较浅的(似乎还不是最浅的),但是与所有被邀请者一样,免费享受着五星级宾馆的住宿和美食。 来自英国的一位老太太告诉我,这是她第一次住五星级宾馆,很是兴奋。 正如王善勇博主所说,中国人热情好客,对待外国友人“ 会前接机,会中鞍前马后,会后旅游观光”。我虽然是地道中国人(曾被人误以为ABC),因为属于被邀请之列,也享受到了五星级的待遇。从参加会议的角度来说,开会的目的达到了。我很高兴有这个与国内同行交流的 机会,结识了很多同行,很多人也对我们所做的工作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但是另一方面,会议主办者的热情接待总让我觉得将来无以为馈,而且也确实担心这样热情的接待会 惯坏了有些人。
个人分类: 学术科研|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第二届近现代数学史国际会议在西安召开
热度 2 lysyxcs 2012-5-24 17:38
2012 年 5 月 17 日 -20 日,西北大学数学系科学技术史中心成功举办了“第二届近现代数学史国际会议暨祝李文林教授七十华诞”国际学术会议。会议主题为“ History of Modern Mathematics: For WHOM and HOW ” 。会议由西北大学数学系和中国数学史学会主办,由研究知识论与科学史及科学机构(科学·哲学·历史)、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与巴黎狄德罗大学、加拿大西蒙弗雷共同协办。会议由我校校长方光华教授致开幕词,中国科学院李文林院士、陕西省科工委副书记张书玲、西南大学副校长宋乃庆教授、著名数学史家 Eberhard Knobloch 、 Karine Chemla 、 Thomas Archibald 、西北大学数学系主任曲安京教授等在开幕式中致辞。 此次会议有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 132 人,其中有国外专家 20 余人,包括著名数学家 Pierre Cartier 教授和 Kenji Ueno 教授。会议分为英文报告和中文报告两种形式,其中英文报告 34 场,中文报告 10 场,分会场中文报告 30 个。会议报告内容涵盖 16 世纪 -20 世纪的数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与会人员就报告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此次会议的召开进一步加强了中国数学史界和国际重要数学史研究机构及人员的交流与合作。
3648 次阅读|4 个评论
第八届传热学国际会议(2011年10月,清华大学)
upflyzhang 2012-5-18 18:44
大会网址: http://www.isht8.net/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会议语言:英文 会议主席为 王补宣 院士。 重要日期 May 20, 2012 Abstract submission due May 30, 2012 Abstract acceptance notification June 30, 2012 Registration/Reply form due August 30, 2012 Full paper submission due September 15, 2012 Paper acceptance notification September 30, 2012 Final paper submission due 英文版简讯详见我的 Google Blogger
4328 次阅读|0 个评论
面向绿色环境的电子材料与纳米技术国际会议
nanowires 2012-5-17 16:12
The ENGE is a conference in Korea dedicated on electronic materials. The first ENGE was ENGE 2010, where more than 500 research works were presented.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s planned to be held every other year and we are expecting more than 1,000 contributions at the ENGE 2012. As you may know, Korea possesses many outstanding industries for electronic materials but the educational system in Korea is such that there is no department of universities specialized for electronic materials. The ENGE conference was initiated from the necessity of a communication ground for exchange of the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findings on electronic materials from various researchers, regardless of their academic backgrounds. At the ENGE conference, physicist, chemist, metallurgist, ceramist, all are welcome as far as the contribution is related to four main academic categories such as Energy, Display, Nano and Semiconductor Magnetism. These main four categories are divided into detailed sessions as shown in the home page (www.enge2012.org), where each session is assigned to accommodate presentations of the latest and important findings in the field of electronic materials. We have invited distinguished speakers to give quality lectures and presentations, thereby stimulating exchange of ideas. I am sure that the ENGE 2012 will be a nice place to meet friends, share invaluable information, and initiate cooperation for mutual benefit. Jeju Island is famous for its natural beauty, mouthwatering food, and gentle climate. I hope that you will enjoy encounters with local people here and sharing the unique culture through various leisure activities during the conference. I have no doubt that the ENGE 2012 shall be an exciting and memorable experience for you in every aspect. Organizing Committee General Chair: Seung-Ki Joo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Vice General Chair: Young-Ho Kim (Hanyang University) General Secretary: Heon Lee (Korea University) Symposium Chair: Kyung-Ho Shin (KIST) Publication Chair: Byungwoo Park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Local Chair: Dae-Hong Ko (Yonsei University) Treasurer: Jang-Sik Lee (Kookmin University) Domestic Affair Advisory Committee: Byung-ki Cheong (KIST), Jin Ho Ahn (Hanyang University) Program Committee Program Chair: Ki-Bum Kim (Seoul Nat’l Univ.) 1. Energy 2. Display Program Organizer: Myeong-Kyu Lee (Yonsei Univ.) Program Organizer: Jang-Joo Kim (Seoul Nat’l Univ.) A. Devices and Materials for Energy Harvesting and Storage Sang-Yoon Chung (Inha Univ.) Kisuk Kang (Seoul Nat’l Univ.) Shad Roundy (Ateml) B. Novel Fuel-Cell Ji-Won Son (KIST) Jung Hoon Joo (Kunsan Nat’l Univ.) Pei-Chen Su (Nat’l Taiwan Univ.) C. Lithium and Advanced Secondary Battery Materials Woo Young Yoon (Korea Univ.) D. Photovoltaic Engineering Sun Yong Lee (Hanyang Univ.) Nam-Gyu Park (Sungkyunkwan Univ.) Masakazu Sugiyama (The Univ. of Tokyo) Hiroshi Imahori (Kyoto Univ.) Jin Zhai (Beijing Univ. of Aeronautics Astronautics) E. Thermoelectric Power Devices Wooyoung Lee (Yonsei Univ.) Renkun Chen (UC San Diego) A. Flexible Displays and Printed Electronics Jang Yeon Kwon (Yonsei Univ.) Yong-Young Noh (Hanbat Nat’l Univ.) Kiyohi Yase (AIST) Kazuhiro Kudo (Chiba Univ.) B. LED Materials and Devices Seong-Ju Park (GIST) Jong-Lam Lee (POSTECH) Tae-Yeon Seong (Korea Univ.) Chin-Chung Yang (Nat’l Taiwan Univ.) Rong Zhang (Nanjing Univ.) S.F. Chichibu (Tohoku Univ.) C. OLED Materials and Devices Jang Hyuk Kwon (Kyung Hee Univ.) Tae-Woo Lee (POSTECH) Shizuo Tokito (Yamagata Univ.) D. TFT Materials and Devices Min Sun Kim (KETI) Chung Keun Song (Dong-A Univ.) 3. Nano Engineering 4. 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Processing Program Organizer: Ji-Beom Yoo (Sungkyunkwan Univ.) Program Organizer: Sang-Im Yoo (Seoul Nat’l Univ.) A. Nano Dot, Nano Wire and Nano Processes Woong Kim (Korea Univ.) Jae Jong Lee (KIMM) Guozhen Shen(Huazhong Univ. of Science Technology) B. Nano Patterning and Self-assembly Seok Woo Jeon (KAIST) T. S. Yoon (Myoungji Univ.) Shinji Matsui (Univ. of Hyogo) Grace Ho (Nat’l Univ. of Kaoshsiung) C. Carbon Nano Materials Naeung Lee (Sungkyunkwan Univ.) Raj Jammy (SEMATECH) D. Nano Devices and Structures Nong-Moon Hwang (Seoul Nat’l Univ.) Youn Sang Kim (Seoul Nat’l Univ.) Barbaros Ozyilmaz (Nat’l Univ. of Singapore) A. Non-Volatile Memory Materials and Processes Sang-Koog Kim (Seoul Nat’l Univ.) Hyungjun Kim (Yonsei Univ.) Yukiharu Uraoka (Nar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 Advanced Packaging and Interconnection Young-Bae Park (Andong Nat’l Univ.) Soo-Hyung Kim (Yeungnam Univ.) Hajime Tomokage (Fukuoka Univ.) Yutaka Tsukada (i-PACS) Jun-ichi Koike (Tohoku Univ.) Chee Lip Ga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 C. Sensor Joonyeon Chang (KIST) Deok-Kee Kim (Sejong Univ.) D. Oxide Semiconductor Sang Yeol Lee (Cheongju Univ.) CheolGi Kim (Chungnam Nat’l Univ.) Toshio Kamiya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 Pyung Woo Jang (Cheongju Univ.) Young Keun Kim (Korea Univ.)
52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的书评之一
热度 2 lysyxcs 2012-5-15 16:37
概率论历史研究的拓新之作 ——读徐传胜著《从博弈问题到方法论学科》 朱春浩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50) 虽然笔者和徐传胜于2010年8月在西安召开的“近现代数学史国际会议”上才第一次见面,但拜读其概率论文章却由来已久。徐传胜从事概率论教学已20余年,在 Int. J. Pure Appl. Math. 、《数学研究与评论》、《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史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10多篇被Mathematical Reviews摘录,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心全文复印。徐传胜所取得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可谓开辟了国内概率论发展历史研究的有效途径。 笔者专业也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概率统计史只是出于兴趣,不像徐传胜那样经过严格的科学技术史专业系统学习和曲安京教授的指导和熏陶,无论在那个方面徐传胜都是笔者学习的榜样。早就想为徐传胜写个书评,但作为后学迟迟不敢下笔。 概率论是研究偶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理论,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它不仅有自己独立的研究问题,还在现实世界中有着意想不到的应用。20世纪以来,概率论逐渐渗入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几乎无所不在的领域中去。无论在研究领域,还是教育领域,它愈来愈成为一门当今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史学的研究历来受到思想家们的重视,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温故而知新”更是每个中国人从小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因此史学研究的重要性是不容质疑的。显然这一论断对一般学科同样适用,概率论自然也不能例外。在国外,大规模地开展有关概率论这门学科历史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些研究成果在广度与深度两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准,其标志性成果集中体现在由E.S.Pearson与M.G.Kendall主编的论文集——《统计与概率的历史研究》中。目前,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之后,国外有关概率论史的研究已累积了相当丰硕的成果。 然而由于资料的限制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国内研究概率思想发展史的人少之又少。由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国内对概率论史的研究查询可知,上述现象可略见一斑。但近些年徐传胜发表的一系列关于概率论发展历史的研究论文和博士论文《彼得堡数学学派的概率思想研究》及其专著《从博弈问题到方法论学科——概率论发展史研究》(下简称《研究》)等应属于概率论史研究的专业文献,开始了中国概率论史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徐传胜著述的《研究》于2010年7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笔者拜读以后,受益良多,认为该著作是概率论历史研究的拓新之作。 一、史论结合 本来,对数学的历史研究应该是关于数学与人类整体思想、文化,数学与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全范围和多角度思考,但相对而言,以往的数学史研究由于过多地纠缠于数学内部体系中的各种技术性、知识性和方法论的细节方面,而把原本意义重大、生动丰富且范围广泛的数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的关系领域给忽略了!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偏重于数学基础、数学与生产实际及自然科学的关系,而忽略了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 顾名思义,《研究》当然应以“史”为主,这是没有疑问的。但仅有史还不够,还要有论,才能提到理论高度,有足够的思想深度。该著作以史为主,有史有论,史论结合,以论统率史,以史说明论,做到二者水乳相融,相得益彰。 该著作共分八章,包括古典概率论、分析概率论、现代概率论史。在每一课题的研究后则是论,从哲学、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可以说,每一节后的论述是全节的一个总结,这个总结不是一般的总结,而是提高到理论上来总结,读者在阅读前面的基础上,对于概率论的认识,在理论上得到了提高和升华。 二、考证细致 进行科学研究,必须占有大量的资料。没有资料,科学研究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一些空话。该书作为一本学术专著,作者在著述过程中,参考了100余部(篇)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清朝的,有当代的;有专著,有教科书,有通俗读物,有期刊;有工具书,有人文学科著作,有数学著作,更多的是统计学史著作。 正由于作者占有大量的文献资料,所以该著作资料翔实,能够把概率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来龙去脉勾画出来。 三、实事求是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党对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方针。这是繁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正确方针。在科学技术领域要敢于争鸣,就要讲真理,不讲面子,不怕得罪人。徐传胜敢于坚持真理,开展争鸣。在第七章《概率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认为《决疑数学》在中国产生的功效并不显著。 我国古代的学者提倡学术研究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而不能强不知以为知,也就是提倡搞学术研究要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在讲到学风时,教导我们要“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研究》的作者坚持实事求是的学风,对于由于资料不足等原因尚未搞清的问题一律存疑,决不轻意地下结论,该书这种情况不少。 总之,该著作是一部概率论专题史,阐述了古典、近代及现代概率论的发展历程,对概率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著作或事件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从哲学、文化的视野探讨了概率论产生、发展的机理。内容有趣,富于哲理,给人以启迪,对于推动概率论历史知识的普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研究》是一本好书,笔者认为该著作第一次比较系统地研究概率论的发展史,填补了学术研究上的一个空白。从整体上基本反映了概率论发展的历史,并且融思想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既便于教学,又便于读者了解概率论发展的概貌。 过去的数学史,它更多的是告诉发生什么,而不是告诉我们怎样发生。对数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哲学、文化观念进行数学文化史意义上的论述和探讨是必要的。这一研究方向将会随着社会发展和学校文化教育的完善而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因为这是大学教育,尤其是大学数学教育中实现文理沟通的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此为目的之一。目的之二是加强对数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社会经济结构、哲学和文化观念的认识和探讨,有助于数学文化学的建设。这两方面的意义是深远的。 概率论历史的研究是一个内容丰富且比较复杂的研究领域,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发展又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更为详实的历史描述和全面的专题分析还有待将来去完成: (1)概率论发展的文化、哲学方面的深入研究;(2)数理统计史的全面深入的研究;(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课程重建。 随着徐传胜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圣彼得堡概率学派的思想研究》的深入研究,其在概率论历史研究领域必将取得更大成就,关注、研究概率统计史的队伍会越来越庞大,我想这也是徐传胜之心愿吧。 (本文作者系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数学教授,研究方向:概率统计史,现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费歇尔统计推断思想的历史研究》。)
2516 次阅读|4 个评论
不一样的国际会议
热度 6 SY2012 2012-5-8 10:12
不一样的国际会议 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其实是在中国参加的。当时导师是会议主席,我们这些研究生都是会务组服务成员( volunteers )。十几年前的在中国举办学术性的国际会议还没有现在这么普遍。大街上如果看到金发碧眼的老外,不知什么原因,国人都会习惯地围上去,里三层,外三层,好像在动物园参观稀有动物,但仔细观察,围观者得眼神里其实都有一种莫名的“敬畏”感。当时国际会议,我的任务是负责去机场迎接“外宾”(参加会议的老外)。为了圆满完成任务,那两个月我几乎天天去英语角去练习我的口语,心里仍然很忐忑,这些老外专家会是什么样子? 在机场,其实我们的任务其实远没我想象的那么复杂,那些老外专家个个都彬彬有礼,客气有加,甚至对我们周到的服务有种很意外的感觉。说起这种意外的感觉,是我几年后在香港读博士期间去参加一个的国际会议时才真正明白。当时那个国际会议举办在欧洲一个国家。那个国际会议,规格非常高,我是指我们这个领域非常重要的会议。我们出行的机票,酒店,等一切行程都是香港这边秘书安排好的。到了欧洲的机场,以我的经验,这么重要的国际会议,我们这些外宾肯定也会被重视,像我们当年一样,机场起码也得有几个学生拉着条幅接我们一下吧,人生地不熟的,那种感觉会有多温暖!可到了那里才发现,根本没有会务组的人员所谓的接机。不过还好,香港的教授好像早就习惯了这些,我的心情却有点不爽,也太不待见人了吧,好歹我们也是“外宾”啊。 其实后来国内国外举办的国际会议参加多了,反倒觉得这样简单点也很好,因为大家是来参加会议的,准确地是来学术交流的,这是核心的目的。当然中国人的好客,跟老外的简单这就是文化上的差异,都无可厚非。但凡事不可过火,过犹不及。这几年参加的国内举办的国际会议也多了,给我的感觉是国内主办方太过重视这种形式上的东西了,会前接机,会中鞍前马后,会后旅游观光,那帮老外给服侍的个个红光满面,乐不思蜀。而且最让人可气的是,有些常来中国参加会议的老外,好像已经习惯了这种待遇,稍有不到,竟然有时会挑剔。我一个师兄,非常愤慨,这帮小子,就是咱们给惯出来的,咱们去他们国家开会,大事小事都是自己搞定,哪有什么特别的待遇? 刚才提到参加会议的主要目的,其实无非就是学术交流。但中国举办的国际会议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参加会议的人很多,但专门的分会场参加的并不多,通常就是几个老外在那里撑场子,为数不多的中国学者,学生在下面听,而且很少发言。有人要问,那么多注册的与会人员干什么去了?我告诉你吧,在会场外,在酒店的沙发上你会看到很多东一拨,西一簇的国内学生,学者在热烈地交谈。凑上去(被人拉过去)一参与,其实大家聊的并不都是会议的主题内容,多数谈得是国内论文,基金的事。比如说我学生的论文,基金评审可能会到您那里,您得给好好指导,把关一下。要么就是最近国家又有了大的项目,咱们得整合力量一起去申请。要么是现在国际合作这块国家越来越重视,我们不能落后了。偶尔也有不识相的年轻学生(学者)过来想请教(讨论)问题(套瓷?),有些年轻的教授表现的不是很热情,甚至有点不耐烦。。。。。。 在国际会议中,中国人跟外国人的表现差别很明显。中国人爱面子,比较中庸,提问题,回答问题都比较委婉,很照顾别人的感觉。老外呢,比较直接,有啥说啥,就事论事,不太考虑别人的面子不面子的。有一次在香港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有一个国内大学的教授在上面讲, PPT 还没最后讲完,下面一个很年轻的北美教授站起来打断说,您刚才讲的这些内容里,您认为创新的主要公式,主要思想,在 70 年代,某某杂志,某某页已经发表过。就这么一句话,中国教授当时冷场了足有两分钟,不知说啥好。最后只能说,是吗,这个我还不太清楚。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篇会议论文肯定是学生写的,导师也没认真把关,就匆忙上阵讲了,哪想到碰到这么一个老外,这么不给情面!最后还是会场主席解围,不然这个讲台可真没法下去。事情如果到此也就算了,丢人就丢人吧,这怪不得别人,只能怪自己指导学生无方,没一个严谨的态度。下一个讲的刚好就是刚才这位提问题的北美教授,可能是为了挽回刚才的面子吧,在这位外国教授讲的过程中,那位中国教授也是不断提问题,气势很盛,当时的场面其实很尴尬。中国教授一直非常亢奋,那个北美教授一直非常耐心,认真回答问题,直到没有问题可问。很多下面坐着的中国学者,都觉得不好意思,坐着不舒服。我的感觉是,有个地缝,我都想钻进去。 真正的国际学术会议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认真组织,参与,收益会非常大。你能近距离了解同行业做得最出色的大牛,小牛们的最新研究进展。那种一对一的学术交锋对一个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成长会非常大。以前读研究生时我们学校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徐老师),我经常跟他请教问题。他跟我说要想做学问就跟有学问的人在一起,要想提高快,就跟高手过招。当学生的时候,你问什么问题,问多么浅显幼稚的问题,都不会有人笑话你,可当你过了这个阶段,自己都做教授了,还犯同样幼稚的错误,那就不能原谅了。所以你们研究生这个阶段一定要发奋努力,不畏权威,挑战自己,国际会议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 也许有人会说,很多中国学生(学者)在国际会议上不爱发言,不积极参与,那是因为语言问题,另外中国人比较腼腆。其实,我的理解是,语言问题我觉着从来就是一个借口,最主要的原因导致很多中国学者(学生)国际会议上不活跃,不爱发言的其实就是个体水平不行,对最前沿的学术问题不清楚,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或者别人讲得东西多数听不太懂,你让他们如何提问题,如何积极参与?如果一个人对这些前沿的问题非常了解,今天来了这么多同行,那种想交流,想过招的欲望是挡都挡不住的。刚才,我提到徐老师,徐老师在我们领域,绝对属于大家。徐老师以前是学俄语的,英语都是后来自学的,坦率地讲并不是多好。但这绝不影响他在国际会议上用这样不太熟练的英语跟人交流。因为以徐老师在本领域的学术造诣,对前沿问题的把握,丝毫不比那些国际大牛差,他们之间的过招,通常不需要长时间的高谈阔论,也许对一个具体问题看法的交锋,很短时间就能知道对方有多少斤两。这从那些老外表现出来的尊敬,佩服的表情上就能看出来。看来,要想在国际会议中获得对方骨子里的尊敬,就必须技高一筹,别无他法,知识分子之间尤其如此。 同样的人,不一样的国际会议!
5324 次阅读|8 个评论
两个台湾国际会,两种不同招待规格!
热度 31 hailang0 2012-5-7 18:25
先说头一个会,我本来满怀期待和热情,准备去参加的。 会在8 月召开(时间也好),这个大学只负责不收会务费。 这个中外轮流召开一届的会议,因为过去还没有参加过一次,又见是在从未去过的台湾举办,可以趁机去台湾探亲访友,一举两得!于是俺就报名了。 学校层层审批通过之后,俺又将赴台的申请快递到了首都,请大陆召集人再邮寄给台湾JiaY大学的负责人去办签证。 后来我要出去开近代年会之前,忽然又接到了首都的紧急通知,说台方要我们大陆学者提供供职的单位证明。 因为听说电子图片就可以了,临走的前一天,我又跑到学校里给证明文件盖章。没想到这一盖,盖得我如梦初醒! 召集人说要盖学校的章子,我盖好了研究所的章子之后,就直接跑到校办去加盖“福建某某(高校)”的校章。哪里料想得到,管章子的说:你必须先去人事处盖了章,才能盖这里(更大)的章! 好家伙,一个校章也是那么不随便使用的啊!现在才知道。 于是我下了楼,来到人事处找他们盖章。 我递上去的材料,被一位办事员交给了另一位同事。那位先生仔细看看,先不忙着盖章,他首先要核实我上面提供证明的任职信息: “林纾文化研究所”? 他说,怎么没有听说有这么一个部门呢?我说奇怪啊,这是学校最早设立的十几个研究所中的一个啊!你可以打电话去问一问处长啊—— 他打了电话。是一般的办事员,回答他说也没听说有什么“林纾”研究所! 我一听,无名火“腾”地从心头燃起。我不是叫你跟“ L 处”联系么?你打那个小办事员,他懂个球? 最后他没辙了,只好将电话拨到了研究所章子(被我授权代管)加盖的我系的领导那里。我的领导在那头跟他解释清楚,说这个研究所好几年就成立了,有学校的公章,所长、副所长都有(就是没有一个兵——一个正式编制当然也没有!) 于是我们人事处的科领导又开始在电脑上核实我的“证明”上的另一个信息: 教授? 一查,还好, Exel 表格明确表明我的正高职称。于是我终于拿到了有人事处盖章的证明。 接下来我又返回校办补盖校章,这时已经有一位职称科的老师在那边给一些申报副教授的材料盖章。 我心想,不就是一个章吗?就把我的证明递了过去。谁知那位刚才不给盖的女士照样不盖,说你在一边等着吧,这边忙完了才是你! 你很忙不是?好啊,我就呆在一边等着吧,看看旁边的报纸,瞧瞧一个一个材料袋她噼噼啪啪地给人家盖。 一二十分钟过去了,职称科的老师完事,我又把我的材料递过去。 她啪的一下就盖好了学校的章子。我拿起来就准备走! 她拦住我,且慢——怎么啦? 只见她又拿到墙角的一个复印机跟前,复制了一份,说要留作存档。 这样折腾了一个上午,我终于将台湾会议需要的单位证明给弄好了。 谁知我长沙会议开完,回到家中,又得到了最新的指示:要求再把原件给发到北京去。我的证明图片也被嫌弃说不完整。 而且二号通知,要求我们最后成行之前,要把各自撰写的论文打印五六十份,自己带到台湾去! 更要命的通知是,这次会议台方有严格的日程安排,从报到,开会,到阿里山、故宫的考察,一切听从指挥,不得脱团单独行动! 哎呀我的妈吔,感情我去台湾开会就这般的不自由!台胞到我们大陆来旅行,有什么地方他们不能去,不能享受“自由行”的?! 冲着这种严密的军事管制,俺不去了。何况那边落地之后,我还不知道食宿出钱之外,故宫、阿里山是不是也 羊毛出在羊身上 呢?! 我最后决定不去这个繁琐、不自由的台湾国际会了。实在是受不了了。 再说另一个台湾的国际会 。要招待的大陆代表也有二十多位。什么待遇呢? 会务费也是不要的。除此之外,还将落地到台湾的一切费用都免去了,吃饭、住宿和参观,全部报销! 好家伙,同一个国际会,两个不同世界啊! 为什么台胞到我们“大陆”来开会一切全包全免费呢?上次的三坊七巷与台湾的研讨会,还有上上次的海峡两岸才学小说研讨会……无不如此! 台胞的生活水平没有大陆人高,我们去了全免的倒是稀奇? 我们大陆的收入多,台胞来了就享受贵宾的待遇? 并非如此!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我们去台胞那里,却不能享受台胞过来的待遇呢? 在海峡两岸开会,到底是做台胞强,还是大陆客好? 据说两岸或中外的差异是这样造成的:人家是财政部把关,负责经费开支。而我们一般是筹办会议的高校或单位自己筹款,而我们的会费一般都比较充裕! 原来如此!原来我们财务上的不严格审核,造成那么多的“台胞”贵宾待遇!!! 两个台湾国际会,两种不同的待遇!
个人分类: 科学|4855 次阅读|33 个评论
[转载]这是什么国际会议?
热度 1 xupeiyang 2012-5-1 06:50
这是什么国际会议,不懂。 http://user.qzone.qq.com/622006669/main#!app=2pos=1335735870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181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意大利可降解金属国际会议摘要截止==5月15日
郑玉峰 2012-4-28 07:14
Dear colleagues, We would like to remind you that the STRICT DEADLINE for ABSTRACT SUBMISSION for the 4th Symposium on Biodegradable Metals is in two weeks: Tuesday May 15th, 2012. Please register at http://www.biodegradablemetals.org/ For those requiring a VISA letter, we strongly suggest you to REGISTER AND PAY the registration fees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VISA application procedure may take several weeks. You can now consult the preliminary program of Tuesday, August 28th, 2012, at the following address http://www.biodegradablemetals.org/ under the Preleminary Program section. Please feel free to contact us for any question. Best regards, -- Secretariat - 4th Symposium on Biodegradable Metals 580 Grande Allee Est, suite 140 Quebec, Quebec, G1R 2K2 Phone: 418-522-8182 1-800-618-8182 (Toll free Canada and United States) Fax: 418-529-7548 1-800-889-1126 (Toll free Canada and United States) Email: conference@hospitalite.com http://www.biodegradablemetals.org/
2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谈国际会议
hmaoi 2012-4-20 06:34
搞学术研究经常参加有价值的国际会议是很重要的。但什么样的国际会议是有价值的呢?有些人可能认为,大型国际会议一般规格比较高。无可否认,有些大型国际会议是很好,学术型强,很有价值,比如:一年一度的美国金融年会,每年都吸引了几千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参会。但有些大型国际会议,如近来在国内举行的形形色色的其发表的论文被XX检索的“国际会议”,商业性很强,有些会议的组织者是某个商业集团,但发起者可能是某几个大学,会议论文的录用率很高,有些会议甚至论文录用率高达100%,我了解到的某个在国内举行的国际会议录用论文竟有4000多篇,绝大部分论文的作者来自国内,邀请几个国外专家做大会报告,就冠上了“大型国际会议的称号”。组织这种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赢利。 可能有些人认为,小型的国际会议一般都不上档次(或称规格不够高),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一般来说,专业性的国际学术会议规模不会很大。举例来说,美国风险理论学会的年会每年录用的论文有时少到只有十多篇,但它的录用率很低,论文质量也很高,不出论文集,没有商业目的,会议期间学者们对每篇报告论文都作深入讨论,还有美国风险和保险学会、西部风险和保险学会以及南部风险和保险学会每年都举行的年会,参会人数都不多(100-300人之间),但学术性较强。参加这类年会应该是有价值的。依我看,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主要目的(1)是通过交流让其他学者了解自己和自己的论文,(2)可以获得同行专家的意见使自己的论文得到改进,以便日后论文提交杂志发表时能比较顺利.国内有些搞经济管理研究的学者都在纷纷抱怨,说他们投出去的文章,在论文初选时就被刷掉了,有些的甚至秒拒,即论文发过去几秒钟就被拒了。说明中国学者还需要通过走出去来建立自己的形象。(3)及时公开自己的最新成果,从而保护论文的知识产权。
26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压缩传感理论与应用国际会议会议通知(转)
热度 1 jiandanjinxin 2012-4-12 21:42
压缩传感理论与应用国际会议 会 议 通 知 (第二次)   压缩传感理论(Compressive Sensing (CS))是由D. Donoho、E. Candes及T. Tao等人几年前提出的一种新的信息获取理论。该理论不仅推动了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而且广泛应用于信息论、信号/图像处理、量子信息、非线性动力学、雷达、医疗成像等领域。同时这些理论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有趣的数据获取方法,并且产生了应用于多学科研究领域的实际装置,例如:数字相机、x-射线CT、磁共振成像MRI、光声成像等。   近年来,中国许多学者也致力于CS的研究,特别是在应用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为了推进CS在中国的应用,进一步促进这方面的学术交流与研讨,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刘徽应用数学中心将于2012年6月9日(星期六)-12日(星期二)在天津大学举办“压缩传感理论与应用国际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旨在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会议内容涵盖CS理论及应用研究的各个方向,包括CS延伸模型(包括矩阵极小秩问题、张量极小秩问题)的理论、方法与应用,重点对有关CS及延伸模型的应用技术发展与创新进行探讨。本次研讨会将邀请国际上该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做大会报告(60分钟)、专题报告(40分钟),同时也有若干分组报告(20分钟)和报告张贴。欢迎国内外各高校、研究所、医疗(CT)部门、信息、图像处理领域等有兴趣的学者、师生、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参加。   由于争取到了一定的经费支持,本次研讨会注册费商定为500元人民币,研究生免注册费,统一安排就餐,住宿费自理,大会将对个别申请者提供适当方式补助。   报到时间: 2012年6月8日(星期五)   会议时间: 2012年6月9日(星期六)-12日(星期二)   会议地点: 天津大学   会议报告语言: 大会报告和专题报告语言为英语,分组报告建议使用英语   摘要格式: 字数500字以内,要求使用12号Times New Roman字体,以PDF文件形式发送至邮箱 tjuliuhui@tju.edu.cn 。   会议投稿: 本次大会只接受英文稿件, 经学术委员会审稿通过的稿件将全部推荐到WSEAS Transaction on Mathematics(EI检索)和《电子科学学刊》(英文版)期刊正刊发表。如需要发表论文,请在投稿截止日期前将排版好的论文正文发送至邮箱 tjuliuhui@tju.edu.cn   论文格式: 具体论文模板请参考各期刊网站。WSEAS Transaction on Mathematics的网址: http://www.worldses.org/journals/mathematics/index.html 。电子科学学刊(英文版)》的网址 http://je.ie.ac.cn ,投稿须知的网址为 http://je.ie.ac.cn/EN/column/item113.shtml 。   提交论文/摘要截至日期 :2012年4月25日   会议回执截至日期 :2012年4月25日   会议组织者 :葛墨林院士(南开大学)         陈光红教授(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USA)         荣喜民教授(天津大学)   会议组织单位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刘徽应用数学中心          天津大学理学院   会议网址 : http://www2.tju.edu.cn/colleges/science/hy2/english/hy12.htm   联系人 :荣喜民: tjuliuhui@tju.edu.cn       刘晓聪: tjuliuxiaocong@163.com       赵 慧: zhaohui_tju@hotmail.com       关 静: guanjing@tju.edu.cn.          杨月吉 : tjuyuejiyang@163.com   联系电话 : 022-27402394 已接受本次大会邀请作报告的学者: 大会报告人 Guanghong Chen, Professor of Medical Physics and Director of X-ray CT Imaging Cente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USA Xiaojun Chen,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Applied Mathematics,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ong Kong David Gross, Professor of Physics, University of Freiburg, Germany Yicheng Lai, Professor of Phys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University of Arizona, Tucson, USA Michael Lustig, Assistant Professor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USA Defeng Sun,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徐宗本院士,中国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Yinyu Y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anford University, USA Yin Zhang,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Rice University, USA 专题报告人 何炳生教授,南京大学数学系 黄正海教授,天津大学理学院数学系系主任 石光明教授,西安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 孙文昌教授,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吴仁彪教授,中国民航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Xiaoming Yu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其他报告人正在落实。 附件1:压缩传感理论与应用国际研讨会会议通知及回执单
174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Interspeech介绍
spirituallife 2012-4-11 20:57
Interspeech是语音处理领域两大权威的国际会议之一,它是由语音处理领域两个重要会议合并而成:其一为从1989年起在欧洲召开的Eurospeech(奇数年召开);其二为从1990年起,日本发起的ICSLP(偶数年召开)。从2005年起两会合二为一成为Interspeech,每年召开一次。
个人分类: 信号处理|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社会主义才是未来——第十三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述评
whyhoo 2012-4-11 12:21
举世瞩目的第十三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于2011年12月9日—11日在希腊的雅典举行。来自61个国家的78个共产党和工人党的100多名代表与会,其中包括执政的古巴共产党、越南共产党、朝鲜劳动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的代表。   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年会已经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一项重要活动。希腊共产党承办了最初的七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并创办有会议网站和会刊《国际共产主义评论》。近年会议先后在里斯本(葡萄牙)、明斯克(白俄罗斯)、圣保罗(巴西)、新德里(印度)和茨瓦尼(南非)召开。2011年的会议又回到了希腊。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社会主义才是未来!围绕着这一主题,与会各国代表就下述问题进行了认真探讨。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与教训   2011年是苏东剧变20周年,苏联解体的原因与教训自然成为会议讨论的重要议题。   葡萄牙共产党中央书记处书记曼努埃拉·圣贝纳迪诺指出,葡共认为,苏东剧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1)社会主义革命事业是群众自己的事业,群众的积极参与是社会主义取得胜利必不可少的根本前提。(2)共产党的先锋作用在成功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过程中不可或缺。(3)革命不能输出和复制,这与社会发展一般性规律并不矛盾,它只是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建设必须与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相适应。(4)现实正如列宁所警示的那样,建设新社会的进程将比想象中的要更长久和更复杂,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仍然是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央政治局委员西塔拉姆·亚秋里认为,苏联东欧的剧变有苏共后期理论上的原因,一方面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对资本主义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整、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估计不足。   印共(马)认为,除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外,苏东国家还在实践中犯了错误:一是国家的性质与形式。无产阶级专政是绝大多数人对作为少数剥削阶级的专政,这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性。然而,这种阶级统治形式需要根据不同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行不断改进。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下,在内战时期,专政的形式是必要的。但在二战后巩固社会主义时期,当社会主义发展到需要人民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围参与时,如果国家不能作相应的变革,就会窒息人民的积极性,导致人民的不满和疏远。另外,同一的国家形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各个国家具体应采取什么形式,需要由其历史传统和现实的经济社会情况来决定。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采用苏维埃这种国家形式,忽视了各自国家的经济社会情况和历史传统,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二是社会主义民主。相对于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应该更加深刻和更加丰富。资本主义给予的是形式上的民主权利,但并没有为广大人民提供实现这些权利的条件。社会主义必须既要为人民提供广泛的民主权利,更要为人民提供实现民主权利的条件。然而,在许多国家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程中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一是无产阶级专政被先锋队(如政党)的专政所取代。这就出现了奇怪的现象,即党的政治局制定的政策,却需要强制手段让公民予以执行。二是在民主集中制执行的过程中,党内民主不断削弱,而集中却不断强化,这就导致官僚主义的滋生、腐败和裙带关系的盛行、特权的制度化等。所有这些导致了党与群众关系的疏离。亚秋里指出,戈尔巴乔夫本应该纠正社会主义在专政与民主关系中的种种扭曲,但他却放弃了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和民主集中制,解散了革命性的政党,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三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曾经获得过快速发展,然而,为了保持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还必须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经常性的变革。变革能够使经济跨越到新的发展水平,反之则会导致经济的停滞。但在戈尔巴乔夫领导时期,在被资产阶级神化的市场经济思想的影响下,苏联完全抛弃了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把社会主义国家推向解体。四是思想意识形态工作。社会主义不可能在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之外存在和发展,它只能在集体主义意识不断增长的前提下得以保持和发展。但苏共在其存在的最后阶段,却在公开性、民主化、自由化、多样性的旗号下,放弃了思想意识形态工作,任由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党员和广大人  民群众的阶级意识进行不断地侵蚀,致使种种反社会主义的言行不能得到有效的抵制。    二、西方的周期性危机、结构性危机及文明的危机   与此前三次国际会议一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是第十三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特别关注的问题。会议的《最后声明》在谈到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展的态势时指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深入持久的资本主义危机在继续蔓延。”与会代表普遍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天生就带着危机运行的制度。所以,没有一种金融改革可以把资本主义世界从这种危机中拯救出来。尽管许多国家发出了“危机的最坏阶段已经离我们远去”的勇敢宣示,但是第二天的实际生活就拆穿了这种宣示的浅薄和无知。   关于这次经济危机的性质问题,会议的《最后声明》再次强调:“这次危机是一场制度性的危机。并不是由于资本主义体制的问题,而正是由于其根本制度本身存在缺陷,从而才导致经常性和周期性的危机。这也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断尖锐化所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缺少系统性的治理政策,或者是由于对贪婪的银行家和资本家缺乏有效监管导致的结果。”因此,会议认为,这次危机突出了资本主义存在的历史阶段性,也证明了反对垄断资本主义斗争和推翻资本主义革命的必要性。   美国共产党主席萨姆·韦博对危机的发展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美国的经济危机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周期性的危机而是结构性危机。造成结构性危机的原因是:第一,由于大量制造业的迁出及工作岗位的减少,致使工人工资下降或长期失业,导致社会购买力低下和税收减少,从而在美国的各个层面引发危机。第二,美国政府的政策在过去30多年都是由右翼保守势力推进的,这导致了经济监管的制度性缺失,并使垄断公司及企业能够为所欲为,投机、欺骗和腐败盛行,从而引发危机。第三,过去30多年的新自由政策催生了寄生的金融资本主导性地位的提升,它们通过兼并重组并购企业,使越来越集中的资本进行金融风险的投资,从而衍生出各种形态的泡沫经济,引发了各方面的危机。   南非共产党代表认为,从本质上讲,这场经济危机是“三管齐下”的危机。首先,这是一场周期性的危机,是一次典型而特别严重的“繁荣——萧条”式循环的危机。其次,这是一场结构性的危机,是20世纪资本主义积累中心的决定性转移,即从北美、日本和欧洲向东南亚的转移。第三,这是一场文明的危机。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正在导致自然资源(水、渔类、耕地)的批量灭绝,导致南方国家小规模农业的破产(从而造成乡村的城市化),导致气候条件恶化,从而给非洲和低地岛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资本主义是一种基于利润需求,而不是基于社会及环境需要的制度,这就使其无意去解决环境危机。   2011年的经济危机还突出表现为主权债务危机的新特点。印共(马)代表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是,政府通过建立自己的债务来拯救那些企业巨头,而不是承担起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这就使自己陷入了债台高筑的漩涡当中。因此,企业破产而导致的危机,如今呈现出来的是主权债务破产而导致的危机,正是这种主权债务破产威胁导致滚雪球般地加深了危机。    三、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衰落   第十三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特别讨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条件下垄断资本对工人阶级的进攻,以及由此产生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正在走向衰落的重大问题。   据保守估计,过去三年,资产阶级政府的救市计划花了超过10万亿美元的资金。这些钱均出自纳税人之手,如今纳税人还要承担政府破产的后果。负债累累的政府为逃脱破产的命运,不得不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欧盟中央银行的资助,其条件就是大力紧缩政府开支和急速减少政府财政赤字。为此,资产阶级政府首先和主要的措施就是削减数额巨大的社会福利开支,向劳动人民的生存权利展开进攻。在此情况下,20世纪下半叶被吹上了天的“福利国家制度”正在走向衰落,“福利国家”的神话正面临破产。   瑞典是典型的“福利国家”,那里的情况怎样呢?瑞典共产党代表谢尔·白格登在会上指出:“当1991年苏联解体时,瑞典的资本力量也开始拆除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进步成就。这些进步成就是全体人民以苏联为榜样,通过艰苦斗争才取得的。”他接着指出,目前瑞典的16—24岁青年当中存在着高达25%的失业率。自1991年以来,瑞典至少已丧失了35万个工作岗位,其中一半属于公共部门。医院正在私有化,只有付钱才能享受其服务。这使瑞典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卫生保健体系,变成仅仅进行“紧急救助机构”了。   英国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另一个橱窗。英国新共产党总书记安迪·布鲁克斯在论述到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时指出:“英国保守党领导的联合政府的削减计划是全面攻击公共部门的计划,其设计的目的就是将资本主义的危机强加在工人阶级的肩上,削减养老金计划的目的是通过增加28亿英镑来偿付政府财政赤字及填平公共部门遗留的股价下跌沟壑。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人在将来退休后得到的养老金比他们在第一次被雇佣时签约的工薪还要少得多。目前,英国新增加的失业人口达257万,还不包括原先已经登记的失业者,在业工人工作的时间更长,得到的工薪更少,而教育和卫生福利正在被削减,但富人阶层却能继续过着寄生虫般的安逸生活和享受着他们一直都在享受的快乐。”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英国,北美也在削减社会福利,而富人们却毫发无损。   对于福利国家制度的上述发展趋势,与会代表作了自己的评价。澳大利亚共产党代表安娜·费哈指出:“一些工业化国家的资本主义政府已经公开承认他们不再准备像过去一样提供社会保障,不论这些保障是失业、教育、医疗、住房、交通津贴还是养老津贴。福利国家已不复存在,个人只能依靠自己。”西班牙人民共产党的代表指出:“资本主义所谓的‘福利国家’已经在资本家为保持利润率所施加的压力下被挤得粉碎。”   福利国家制度的衰退,表明资本主义已经陷入治理的困境。正如西班牙人民共产党代表所指出:“今天,当资本主义危机刺痛了资本家的时候,才使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赞同社会民主党的‘福利国家’政策对恢复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周期并没有作用,他们已经迅速走向另一个更加坚韧、更加激烈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这对资产阶级民主也构成威胁。”   第十三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的《最终声明》进一步指出,在美国、日本、欧盟,各种形式的资产阶级的治理困境正在显现。“这种困境表现为:一方面,资产阶级政府的政治路线导致长期的和严重的经济衰退;另一方面,一揽子国家支持计划把大规模资金投向了跨国垄断集团、金融资本和银行,这种政治性治理加剧了通货膨胀并导致公共债务的增加,并使公司破产变换为主权破产。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却没有办法来解决危机带来的生产力和资源的大规模破坏、大量失业、工资下降、社会保障的缺失、贫困的大幅度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了。”资本主义治理的困境,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体现,是它自身无法解决的。    四、工人阶级斗争的加强   2011年是苏东剧变以来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垄断资本的斗争广泛发展的一年。正如会议发表的《最后声明》所指出:“为争取全世界工人的社会权利、劳动权利和社会保障权利而发起的反对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群众斗争在不断高涨。”发生在雅典、伦敦、华盛顿、巴黎、罗马的反抗运动唤醒了广大人民群众,振动了整个世界。20年来工人阶级和群众运动的沉寂局面终于被打破了。   与会代表认为,当前工人阶级的斗争与以往的斗争有所不同,它具有自己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这就是,全球的资本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夺回了一个世纪以来工人和人民群众通过斗争所获得的社会成果,这是引发这场斗争的直接原因。因此,目前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反对工人阶级的持久战争状态,即资本家试图将经济危机的后果转嫁到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身上的一场世界战争。   这场斗争同工人阶级以前进行的以反对帝国主义为中心的斗争是不一样的。在澳大利亚,人们称这场斗争为“最后的斗争”。   在反对垄断资本转嫁经济危机的斗争中,希腊工人阶级走在运动的前列,起到了突击队的作用。希腊共产党和希腊全体工人战斗阵线在反对垄断资本的斗争中起到了“导向性的领导作用”,在整个危机期间,希腊总共发动了23次总罢工,这使反人民的措施难以通过和推行。为此,第十三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专门通过了支持希腊工人阶级斗争并向希腊共产党和工人阶级致敬的决议。   英国工人运动在斗争中也有突出的表现。英国新共产党总书记安迪·布鲁克斯指出:“英国及整个欧洲反对统治阶级的攻势正在增长。”这场斗争起源于希腊工人反对紧缩计划的斗争,罢工浪潮已扩展到整个欧洲大陆。2011年11月,英国公共部门成千上万的工人被动员起来举行了规模巨大的罢工,特别是在11月30日的英国工会联盟行动日,参加罢工的20多个工会组织(包括庞大的教育、行政、卫生、地方政府工会和学生的代表)动员了数以百万计的工人走出来反对政府削减养老金的举措。英共认为,这次罢工“比历史上著名的1926年英国工人大罢工还要大”,因而称其为“英国工人运动史上规模最大的全国总罢工。”   美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对世界举足轻重。美国共产党主席萨姆·韦博介绍了本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情况。在美国,“我们已经看到劳工运动的浪潮波涛汹涌”,2011年秋天,占领华尔街运动让全国乃至全世界震惊,“99%与1%鲜明对比的主题重重地拨动了阶级斗争的和弦,表达了我国不断增长的阶级愤怒”。他特别强调了美国共产党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指出美共“支持并加入了占领运动,党的几个领导人及一些积极分子由于参加占领华尔街的抗议活动而被拘捕,其中包括美共全国委员会委员约翰·巴赫泰尔和美共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的妻子美共党员罗伯特·伍德”。占领华尔街运动的一个成就是,在很多地区,占领运动的积极分子、劳工、左翼以及共产主义者正在建立重要的联系。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另一个成就是唤起了工人运动。在占领华尔街运动后的几个星期,美国中西部的威斯康星州的工人也发动了长达几周的和平占领运动,他们为捍卫工会和工人的权益反对极端保守主义的共和党。在俄亥俄州,共和党抛出了限制工会运动的法律,但是11月份工人和选民以压倒性的票数颠覆了该法案。    五、当前工人阶级的任务   尽管2011年各国工人运动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运动本身却存在着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例如运动的方向不明确、组织分散和缺乏有力的领导、没有成熟的斗争策略等。因此,与会代表提出了当前工人阶级的任务。   首先,要明确工人阶级和共产党人的任务。西班牙人民共产党代表指出:“我们要争取的是,恢复福利国家那样的陈旧模式并告诉工人阶级他们能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实行更好的管理?还是要告诉工人阶级,他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能有体面的生活,并带领他们为推翻垂死的资本主义而斗争?”简要地说就是,“我们是要维持资本专政,还是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其次,要制定新的战略。南非共产党认为,共产党有必要从这一时期的斗争中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制定新的战略。新战略的内容主要是:建立广泛的联盟、在动员群众的基础上争取选举斗争的胜利、在左翼力量进入政府的条件下有效地使用国家权力。这是一种基于多党制选举基础的斗争战略,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战略。尽管多党民主选举为精英阶层和富豪所青睐,但如今对于左翼力量来说,已经出现了探索利用多党选举制的必要性。   第三,要考虑运用一切可能的斗争形式。巴西共产党代表认为,应该很好地进行议会斗争,但是,共产党人不应该沉溺于议会斗争和各州地盘的占领,要克服“议会主义”,将议会内的斗争与议会外的斗争结合起来,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各种可能的斗争形式。同时,也要清楚地表明,我们不会放弃人民武装对抗反革命暴力的权利。因为,在任何情况下,这都是面临资本主义暴力时战胜资本主义暴力的唯一方式,人们只有用自己的力量来保卫自己。   第四,要开展意识形态的斗争。会议的《最后声明》认为,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意识形态斗争在维护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击退当代的反共浪潮、对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以及战胜放弃阶级斗争的机会主义潮流等至关重要。共产主义运动要求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说明阶级解放与社会解放的一致性,促进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斗争。   第五,组建工人和共产主义的国际政治联盟。巴西共产党认为,为了提高世界范围内工人和共产主义领导者的潜能,组建一个政治联盟是必须而迫切的。葡萄牙共产党认为,共产党之间的合作需要考虑双方的权利平等,尊重彼此的差异,不干涉内部事务,保持策略的灵活性,以此来寻求最广泛联合的可能性。对于共产党人而言,团结和联合行动并不意味着政治的同一化或者人为地去构建共产主义运动,而是意味着聚集和交流不同的社会变革经验,并向着共同目标努力。   第六,建立反帝国际阵线。第十三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重提了前几次会议曾经提出的创建反帝国际阵线的问题。会议的《最后声明》指出,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了,许多地区已经出现紧张局势和战争热点,军国主义化在增长,爆发地区战争的风险在增大。因此,为争取和平而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扩大和增强反帝国主义阵线就成为必须而迫切的任务。反帝国际阵线应该包括那些在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自决、追求和平、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支持维护工人社会权益、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反对法西斯主义的个人和政治力量。   第十三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的《最后声明》强调,资本主义危机及其后果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创造出各种根除战争、失业、饥饿、贫困、文盲的条件,才能根除亿万人民的迷茫,才能根除对环境的破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为工人创造出他们所需要的各种发展条件。社会主义才是未来。”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hqwg/2012/201207/201204/t20120410_150356.htm?randid= 0.8255661431717599
个人分类: 政治|11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届岩石动力学与工程应用国际会议
geosdu007 2012-4-5 04:28
会议网址为: http://www.rocdyn.org/ 会议论文:Rock Dynamics and Applications http://www.crcnetbase.com/isbn/9781315887067 RockDyn-1 EPFL B1-M3.pdf Invitation T 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ck Dynamics and Applications (RocDyn-1) is a specialised conference devoting to the discussion on rock dynamics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As the first in the planned RocDyn conference series, RocDyn-1 is to summarise the state-of-the-art of rock dynamics research and it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by highlighting the current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challenges. The technical presentations will cover all the aspects related to rock dynamics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In 2008, the Commission on Rock Dynamics (CRD) was set up with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ock Mechanics (ISRM). One of the aims of the Commission is to share and exchange knowledge in rock dynamics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In 2009, ISRM-CRD organised its first workshop in Lausanne, followed by subsequent workshops in Wuhan in 2010 and Beijing in 2011. The ISRM-CRD was renewed for the period of 2011-2015. RocDyn-1 welcomes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scientists and the engineers involving in rock dynamic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to share, to cooperate, and to progress together. RocDyn-1 Organize Committee
6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领导人在多边国际会议上的声音彰显大国责任
whyhoo 2012-4-1 17:01
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记者 蒋国鹏)3月26日至29日,两场重量级国际会议“第二届核安全峰会”与“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分别在韩国首尔与印度新德里举行。胡锦涛主席在会上分别作了《深化合作 提高核安全水平》与《加强互利合作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讲话。中国领导人在多边国际会议上发出的“谋和平、求发展、促合作”声音赢得了各方的充分认同。 首尔核安全峰会是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核安全问题与核恐怖主义问题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的背景下举行的。来自53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的领导人或代表出席峰会,就2010年华盛顿核安全峰会以来国际社会在核安全领域取得的进展,各国加强核安全措施、经验以及国际合作等议题进行讨论,扩大了共识。 胡锦涛主席在会上全面介绍了中国作为核能发展大国和负责任的国家,在核安全领域的政策、措施与成就,并就加强核安全国际合作提出了四点主张:坚持科学理性的核安全理念,增强核能发展信心;强化核安全能力建设,承担核安全国家责任;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全球核安全水平;标本兼顾、综合治理,消除核扩散及核恐怖主义根源。 上述四点主张,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于核材料与核设施安全等问题的关切,表明了中方注重核安全威胁治理、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热点问题和国际争端的立场,彰显了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与核大国的负责任形象,对于国际社会在实现普遍核安全问题上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义。 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是在全球经济复苏面临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地位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召开的。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五国领导人本着同舟共济精神,就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金砖国家合作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看法,达成重要共识,推动金砖国家合作进程取得重要进展。 胡锦涛主席在会上高度评价金砖国家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并就金砖国家合作提出了四点建议:坚持共同发展,促进共同繁荣;坚持平等协商,深化政治互信;坚持务实合作,夯实合作基础;坚持国际合作,促进世界发展。其他与会领导人对此予以充分认同。 正如胡锦涛主席所说,务实合作乃是金砖国家合作的重要支撑。五国虽然国情不同、发展方式各异,但这也为彼此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互惠合作提供了机遇。正是这种务实合作,让“金砖国家”由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高管吉姆·奥尼尔提出的投资概念逐渐变成现实中的“金砖”国家,成为朝气蓬勃的新兴市场国家合作机制。 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始于2009年。四年来,金砖国家合作程度一年迈上一个台阶。究其原因,在于其合作乃民心所向,大势所趋,顺应“谋和平、求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在于其合作有利于世界经济更加平衡、国际关系更加合理、全球治理更加有效、世界和平更加持久。相信金砖国家的合作将为国际秩序的重新构建注入新的活力。 在首尔核安全峰会和新德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结束后,胡锦涛主席还对柬埔寨进行了国事访问。中柬双方一致同意,共同推动中柬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两国人民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当前,国际和地区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不断充实和发展中柬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也有利于本地区和平、稳定、发展。 原文见 http://www.gov.cn/jrzg/2012-04/01/content_2105060.htm
个人分类: 外交|8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届网络与分布式计算国际会议 浙江省政府批件
huanglican 2012-3-29 10:41
第三届网络与分布式计算国际会议 浙江省政府批件 见附件
40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意大利第四届可降解金属国际会议将在Acta Biomaterialia发专刊
热度 2 郑玉峰 2012-3-19 11:46
经过Frank Witte与Acta Biomaterialia的主编 W.Wagner教授的沟通,已经原则上同意在意大利召开的第四届可降解金属国际会议将在Acta Biomaterialia发专刊,应该说对于提升Biodegradable Metals的小领域的学术地位会很有帮助。也提醒国内的同行尽快提交摘要去参会。
3162 次阅读|4 个评论
TMS2012散记
热度 4 jianxu 2012-3-17 10:28
3 月 11-15 日,“ TMS 2012 ” 在美国弗罗里达州的奥兰多( Orlando )召开。这是继五年前的“ TMS 2007 ” 之后, TMS 这一金属材料领域重要的国际学术年会再次回到奥兰多。会议在“迪斯尼世界”内豪华的“天鹅 - 海豚”宾馆两个会议中心举行。与会的有两千多人。据说美国材料界在经历了若干年的“纳米 ” 、“生物”等泡沫之后,重新重视起结构材料,特别是核能材料。本次会议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镁合金,力学性能等领域显得都很热闹。与会者或者忙碌于会场外的交流与讨论,或者是穿梭于不同的分会场,赶着听自己感兴趣的报告。会上很难得地听到了不少“大牛”的报告,讲的透彻,获益非浅。这种“牛”,让你从心悦诚服,因为“牛”的是学问。参加这样的学术会议真的是很爽,很 enjoy 。 三月的奥兰多已经颇有夏天的味道,早晚凉爽。天气晴朗,空气清新,让人心旷神怡。与国内的“污”、“堵”、“躁”、“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是美国人度假的圣地。特别是卡通王国“迪斯尼世界”搞的那几个游乐公园,是吸引孩子们的“天堂”。没看出来美国人怎么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照样是过着他们的好日子,享受着世界上最优质但却是最廉价的商品;享受着最发达、开阔的高速公路和最廉价的汽油;享受着郁郁葱葱、森林与草坪交映的自然环境。 星期二晚上,所里办了个 reception ,特别邀请参加会议的所友们相聚。也包括在曾经在所里短期工作过的老外。有幸见到了许多从所里毕业、现在美国做博士后的学生。 块体金属玻璃( BMG )的分会场也算很火爆,主要的“大牛”都来了。会议最后的那天(星期四),许多分会都撤了。可 BMG 分会的报告一直挺到下午,而且上午还安排了两个会场。从报告内容来看,也的确又取得了少新的进展,颇为令人鼓舞。 相关链接 随 TMS 来到圣迭戈 BMG 的研究热度不衰: “BMG-8 国际会议 ” 散记 THERMEC vs. 魁北克城 闲话 Poster 中国好,还是 美国好?
个人分类: 海外见闻|5792 次阅读|4 个评论
谈谈国外和国内学术会议
热度 2 wulishi8 2012-3-16 00:43
今天比较清闲,烧炉子等待降温中,没别的事儿了,所以上来写几句,从一个学生的角度谈谈国外和国内学术会议。 在国内的时候,参加了几次国际会议(不是那种冒充国际会议的国际会议。。。),NT09, carbon 2011,还有个是为了面试去参加的会议,英文名字忘记了,但是Iijima 神马的各种牛人也都在场,当时是为了和韩国一位教授Young Hee Lee面试才去的,虽然后来没去韩国(不想去韩国日本,一直对欧洲比较向往,所以选择去了欧洲),实在是对不住这位韩国的著名科学家了。国内的会议经常参加的也就是物理学年会以及一些记不住名字的会议,还得过神马最佳张贴报告奖,着实是汗颜,不过有500大元的奖励是不错的。但是会议的质量会差一些,经常硕士生都能上去讲报告了,而不是课题组长上去讲。(我就上去讲过,知识掌握不够深不够广,问题有时候确实回答不上来)。 国内举办的国际会议经常是很大的规模,中国人参加的也着实是多,有些质量很高,如上面提到的NT09。但是交流的目的有时候较难达到,人太多了,作为学生,很少有机会和那些教授,尤其是外国教授聊天交流,因为人家经常被教授们围着聊,学生哪能插上话啊。外国举办的会议,人数就会少很多,因为中国人少了(估计差旅费太贵了吧),但是每天都和某些人碰面的机会多了,聊着聊着就没准产生了什么火花,或者有了合作意向。 中国科研人员不喜欢开party,很少半夜还在酒吧。但是在国外参加会议之后,大多数人竟然还不回去睡觉,直接转向酒吧聊天,于是聊着聊着也就熟了,一两点没睡觉太正常了。我是很讨厌party的,主要是怕喝酒,不爱喝。所以导致我交流不多,但是也认识了几位教授,对我最近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还有位教授准备就我做的实验,做一些理论计算工作。 另外,国内的会议经常有旅游计划,其实国外的也有,这个不是中国特色。毕竟开会是很费脑细胞和体力的,放松一下,到处逛逛,有益无害嘛。我上周一周都在一个滑雪胜地,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整整七天,会议的日程是上午开会,下午休息,晚上继续开会。其实下午的时间就是为了大家去滑雪专门设置的,还违心地叫神马mini workshops。下午的时间晚上补回来了,所以没感觉耽误了什么。这个会议别的中国人我就见到四个人,只有成老师是大陆过来的(我们住在一个私人house),剩下的都是在外面读博士或是博后来的。整个会议规模也就两百来人,但是感觉交流却更多。学生在这里可以自由地和教授们一起聊天。 炉子差不多了,也该回去了。下次有时间,把剩下的补上。
6055 次阅读|6 个评论
意大利第四届可降解金属国际会议摘要截止-3月31日-提醒-签证需要
热度 1 郑玉峰 2012-3-15 07:29
Dear colleague, We are happy to introduce and invite you to the 4th Symposium on Biodegradable Metals, which will be held once again in Maratea, Italy, from August 27th to September 1st, 2012. The website being now up-to-date, the new deadlines and registration prices are now available, as well as the information about Abstracts Submission: http://www.biodegradablemetals.org/ Please take note of the following important dates: - March 31st, 2012: Submission for Scientists/Industrials/Students from countries requiring a VISA (Strongly suggested!) - May 15th, 2012: General Abstracts Submission - Strict Deadline! - June 30th, 2012: Deadline for Registration at Earlybird Rate
3125 次阅读|1 个评论
GE-RS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 reuse
热度 1 yolandahongmei 2012-3-6 17:32
GE-RS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 reuse
通用电气-英国皇家化学会水的再利用国际研讨会 GE-RSCInternationalSymposiumonWaterReuse 2012年4月19-20日 GE中国研发中心 ( 地址: 上海张江高科 , 蔡伦路1800号) 会议网站: www.rsc.org/GERSCwater2012 继去年和通用电气携手举办“高校化学英文演讲比赛”的活动后,英国皇家化学会与之再携手举办为期两天水的再利用国际研讨会。欢迎与此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尽早报名免费参与,本次研讨会还设有墙报奖,获奖学生将获得现场做报告并与专家交流的机会,并有机会获得在GE研发中心实习的机会。 已邀请和确认的报告人及报告题目信息如下: 国际报告人: 1. Prof.TonyFane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 HighRetentionMembraneBioreactors:TheMembraneDistillationMBRandtheForwardOsmosisMBR 2. Prof.PietLens --- 荷兰瓦格宁根大学 ( Wageningen University ) Anaerobictreatmentforwaterreuse 3. Prof.DavidStuckey ---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 ( ImperialCollege,UK ) CODandheavymetalcontainingwastewatertreatmentusinganaerobicmembranereactors 4. Prof.EnricoDrioli --- 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大学 (UniversityofCalabria,Italy) MembraneDistillationProgressesinWaterReuse 国内报告人: 1. 马军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 Catalyzedozonationforthedegradationoforganicpollutantsinwater 2. 高宝玉教授---山东大学 Developmentofpolymermaterialsforwaterandwastewatertreatment 3. 邵嘉慧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Novelmembranematerialandtechnologyfornaturalorganicmatterremoval 4. 姜忠义教授---天津大学 Antifoulingmembranesforsustainablewaterpurification 5. 潘丙才教授---南京大学 Developmentofpolymericnanoporousadsorbentsandnanocompositesforhighlyefficientpollutantsremovalfromwater 6. Guang-HaoChen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 NovelTotalWaterManagementSystemforEnergySavingandResourceRecoveryinCoastalCities
个人分类: 英国皇家化学会在中国|4957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届网络与分布式计算国际会议(ICNDC2012)论文征集 EI
huanglican 2012-3-3 11:27
第三届网络与分布式计算国际会议( ICNDC2012 ) 2012.10.21—2012.10.24, 中国 , 杭州 论文征集 全文投稿截止日期: 2012 年 5 月 1 日 论文录用通知日期: 2012 年 6 月 1 日 交修订版截止日期: 2012 年 6 月 20 日 大会主席: 黄理灿 浙江理工大学 黎建辉 中国科学院 曹军威 清华大学 郭毅可 英国帝国理工大学 刘元安 北京邮电大学 David W. Walker 英国卡迪夫大学 【会务组联系方式】 联系人: 闫志文、刘振、李雪利、刘飘悦、李志龙 电话 / 传真: + 86 - 0571-86843267 E-mail: icndc2012@inetdc.org 通讯地址: 中国浙江理工大学 邮政编码: 310018 会议网 址 : http://www.inetdc.org/meeting/icndc2012/ 国际委员会: Mark Baker (University of Reading, UK) John Brook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UK) Rajkumar Buyya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ustralia) Wentong Cai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Jie Cao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 China) Gang Ch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China) Kang Chen(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Giuseppe Ciaccio (Universita' diGenova, Italy) Philippe Cudre-Mauroux(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 Jiazhu Dai (Shanghai University, China) Yong Fa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Zaiwen Feng(Wuhan University, China) Haiwu He (INRIA, France) Shaoyi He(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at San Marcos, USA) Jinzhu Gao ( University of Pacific, USA) Weidong Geng ( Zhejiang University,China) Jinyuan Jia (TongjiUniversity, China) Keyuan Jiang (Purdue calmet University, USA) Gang Kou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ina ) Jianping Li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Shijian Li (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 Wei Li(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China ) Xiaolin (Andy) Li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USA) Liu Ho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China ) Willie W. Lu ( Chairman, USCWC , USA ) Kai Na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Daowu Pei (ZhejiangSci-TechUniversity) P.I. Poromarenko (National Mining University of Ukraine, Ukraine) Omer F. Rana (Cardiff University, UK) Zhen Sh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China ) Yingwen Song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apan) Wei Tan ( Staff Researcher, IBM T. J. Watson ) Cho-Li Wang (Univ. of Hong Kong, Hong Kong) Hecheng Wang(Hangzhou Diazhi University, China) Jue Wa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Xiaodong Wang (STFC, DaresburyLaboratory, UK) Yaming Wang (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China) Fenghua Wen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Suhong Yang (Hangzhou Diazhi University, China) Zhiwen Yu(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China) Hehua Zhang(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Yunhua Zhang (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China) Zhiming Zhao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Netherlands) Chengxiong Zhou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Ligang Zhou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Jinlou Zhao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China) 会议基本信息: 网络与分布式技术是当前乃至未来的 IT 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一代网络成为现实,移动通信系统将来发展到 3G 甚至 4G 时代时,将会出现传统软件向网络应用转变的趋势。为了便于工业界和学术界共同研讨网络与分布式计算的热点话题和发展趋势,我们将于 2012 年 10 月 21 日至 24 日在中国杭州举办第三届网络与分布式计算国际会议。会议重点( 1 )分布式计算和分布式系统方面,包括集群和网格,服务组合和业务流程,点对点对等系统,云计算等( 2 )网络方面,包括 IP 网络,下一代互联网,无线网络, 4G 移动通信等( 3 )分布式应用系统方面,包括分布式电子商务应用,分布式 e-Science 应用,管理应用系统等。 征文范围及要求: 一征文范围 包括分布式计算和布式系统,网络和分布式应用三个分支。 1 . 分布式计算和分布式系统: 集群和网格运算,协同计算,分布式数据存储,服务组合,分布式多媒体系统,点对点对等系统,云计算,分布式资源管理,多代理系统,中间件技术,服务虚拟化,并行与分布式处理,面向服务的构架,面向服务的计算,复杂的分布式系统,面向服务的软件和系统工程,语义网络,社会网络,传感器网。 2 . 网络:主动 / 可编程网络,移动 / 无线网络仿真,自适应网络 , Ad hoc 无线网络,分布式网络管理,无线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 3G 和智能网络,互联网络架构,多媒体网络,无线多播,传感器网络,网络隐私和安全,无线网络管理,网络服务质量和性能评价,无线协议和架构,下一代网络,新型网络架构和协议,按需网络。 3 . 分布式应用程序:业务流程整合,业务流程管理,企业资源规划,企业流程管理,协同电子商务,企业联合会,企业集成,全球企业,虚拟 / 网络企业,供应链合作,电子物流,电子商务 , B2B, B2C, C2C 模式,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移动商务,商务数据挖掘,自适应业务,按需电子商务。 二征文要求 1. 论文须未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 2. 所有论文必须是英文文稿,全文不能超过五页,投稿稿件请用 Word 或 Pdf 格式排版。论文递交的文本格式:请参照 http://www.inetdc.org/meeting/icndc2012/ ( page submission )。 3. 如果论文一经录用,所录用的论文将会被 CPS 出版,将送 EI 和 ISTP 收录引用。 最好的 50 篇论文将修改后推荐到 EI 期刊发表。 4. 所有论文文稿应提交以下电子提交系统: http://www.easychair.org/conferences/?conf=icndc2012 5. 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icndc2012@inetdc.org 大会主席简介: Prof. Lican Huang was graduated from Nanchang University in 1982 for B.Sc, from Hangzhou University in 1984 for M.Sc, and from Zhejiang University in 2003 for Ph.D. He has developed many large software systems in several companies, as technical leader or department manager. From 2004, he was a 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 in Cardiff University researching at the project Workflow Optimisation for e-Science Applications(WOSE). Since 2006, he is a Director of Network Distributed Computing at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 and guest professor at CAS and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He was collected in Marquis Who’sWho in the World 2006, Marquis Who’sWho in the Science and Enginnering 2006-2007, and Marquis Who’sWho in Asia 2006-2007 due to his achievement of proposing Virtual and Dynamic Hierarchical Architecture for e-Science and Grid and VIRGO protocols. 黄理灿,男,汉族, 1962 年 1 月出生,江西乐平人,博士,教授,浙江理工大学网络与分布式计算研究所所长,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ICNDC) 网络与分布式计算国际会议主席。一直从事网络与分布式计算研究。自 2000 年开始,一直涉及 e-Science 和网格计算的研究。 发表论文 100 余篇, Sci/Ei 检索 70 余篇。担任多个项目的主持人。为多个会议主席以及多个程序委员会成员;为多个国际杂志编委。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一种新型的 P2P 网络 —— 语义 P2P 网络 --VIRGO 。 因提出 e-Science 虚拟动态分层体系结构和语义 P2P 网络协议,而被 Marquis 世界名人录( 2006 )、 Marquis 科学与工程名人录( 2006-2007 )以及 Marquis 亚洲名人录( 2006-2007 )收录。   曾经为多家计算机公司的技术负责人或技术经理。 2004-2006 期间在英国 Cardiff 大学担任副高级研究员( 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 )。 1982 年本科毕业于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 1984 年研究生毕业于杭州大学。 2003 年于浙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黎建辉 ,男,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科学数据中心主任,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CODATA 中国委员会秘书长。 2007 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大规模数据存储和管理和基于语义的海量数据集成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主持或者作为主要骨干中国科学院 “ 十五 ” “ 十一五 ” 信息化专项、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科技部 863 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方向性项目、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在大规模数据存储与管理、海量数据处理、数据语义集成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发表论文 5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 2 篇, EI 收录 20 多篇,在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 Knowledge Information System 等国际期刊 3 篇, 主持完成了一项国家标准的研制,参与了 2 项国际标准的研制,申请国家专利 8 项,其中获得国家专利一项(排名第二),获得软件著作权 10 余项。 Dr. Jianhui Li,researcher,PhD supervisor,is theincumbentdirectorofScience Data Centerof Computer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 .He is also theSecretary-GeneralofChinaCommittee of CODATA. Dr.Jianhui Liobtained his Ph.D. degree from 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CAS in 2007. He mainly engaged intheresearchoflarge-scaledata storage andmanagement, semantic based huge dataintegration.As a major technician,hepresided over theinformationspecial projects ofCAS during "10th Five-Year " and “11th Five-Year” plan period,the platform of thenational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863projects,directivity innovation projectofCAS, internationalcooperation projects of CASand many other projects. Dr. Jianhui Li has made a series of achievements inthelarge-scaledata storage and management,huge data processing and data semantics integration and publishedmore than 50 papers,of which 2 SCI articles, more than 20 EI papers, 3international journalsinthe FutureGenerationComputer Systems, Knowledge Information System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journals. He also presided over the completion ofthedevelopmentofanational standardand participated inthe development of twointernational standards.He has applied 8 state patents, of which 1 has achieved national patent, and he won more than 10 software copyrights. Dr. Junwei Cao is currently a Professor and Assistant Dean of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Before joining Tsinghua in 2006, he was a Research Scientist of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 Before that he worked as a research staff member of NEC Laboratories Europe, Germany. Junwei Cao got his PhD in Computer Science from University of Warwick, UK, in 2001, where his PhD thesis was focused on Agent-based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Grid Computing. He got his master and bachelor degrees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in 1998 and 1996, respectively. Junwei Cao’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advanced comput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He recently participated in research projects on Cloud Computing and Internet of Things under the National 973 Basic Research Program,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Junwei Cao has published over 100 academic papers, cited by international researchers for over 2000 times. Junwei Cao is a Senior Member of the IEEE Computer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ACM and CCF. 曹军威,博士,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院务会副主任、研究员。美国 MIT 访问科学家( Visiting Scientist )。 1991-1998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本科、硕士毕业; 1999-2006 ,分别在英国华威( Warwick )大学计算机博士毕业、在位于德国波恩的 NEC 欧洲实验室任 Research Scientist 、美国 MIT 任 Research Scientist ; 2006 年回清华工作至今。 研究方向:先进计算技术及其应用:赛百平台( Cyberinfrastructure )、网格计算( Grid Computing )、分布式计算( Distributed Computing )、高性能计算(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数据管理( Data Management )、虚拟组织( Virtual Organization )管理和流程管理( Process Management )。 Dr. Yike Guo is a professor in computing science in the Department of Computing,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His research is in the areas of large scale scientific data analysis , data mining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 parallel algorithms and cloud computing. He graduated in Computer Science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of China and has a PhD in Computational Logic and Declarative Programming at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During his PhD study, he was one of the founding members of the field studying uniform declarative programming by integrating functional and logic programming languages. Later, his work on functional coordination forms established a foundation for structured parallel programming. Dr. Yike Guo has been working in the area of data intensive analytical computing since 1995 when he was the Technical Director of Imperial College Parallel Computing Centre. During last 10 years, he has been leading the data mining group of the department to carry out many research projects, including some major UK e-science projects such as: Discovery Net on Grid based data analysis for scientific discovery; MESSAGE on Wireless mobile sensor network for environment monitoring; BAIR on System biology for diabetes study. He has been focusing on applying data mining technology to scientific data analysis in the fields of life science and healthcare,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security. He is the Principal Investigator of the Discovery Science Platform grant from UK EPSRC and he is also the Founder and Chief Technical Officer of InforSense Limited , an Imperial College spin-out company on enterprise platform for business and scientific intelligence. 郭毅可, 1985 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1986 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1993 年博士毕业于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计算机系。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计算机系计算机科学正教授。 刘元安 ,教授,博士生导师 , 国家 “863 计划 ” 专家、现任 北京邮电大学 电子工程学院执行院长。长期致力于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关键技术、天线技术、异构网络接入与融合技术、电磁兼容与测量技术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工作。刘教授所领导的无线电技术与电磁兼容实验室,有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 “863 计划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委计划、国际合作等。主持完成各类研究课题 20 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 100 余篇,包括 IEEE Transactions on XXXs 、科学通报、电子学报、通信学报和微波学报等,出版《宽带无线接入》等专著五本。是教育部科技委信息学部学部委员 ,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TC-9 组副主席 , 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电子学会电磁兼容分会委员, IEEE 会员。 Professor David W. Walker received a B.A. degree in Mathematics from Jesus Colle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 1976. His M.Sc. degree in Astrophysics was obtained from Queen Mary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in 1979, and his Ph.D. from the same institution in 1983. Professor Walker subsequently held postdoctoral appointm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and the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In 1986 Prof. Walker became a staff scientist in the Concurrent Computation Project at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in August 1988 was appointed to the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mathematics faculty a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September 1990 Prof. Walker joined the Mathematical Sciences Section of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where he headed the mathematics group, and became a senior research staff member in 1995. Since December 1995, he has been Professor of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in th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Wales Cardiffi where he also serves as Director of the Welsh e-Science Centre. Professor Walker's research interests focus on software, algorithms, and environments for computational science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ers. He has been closely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aLAPACK parallel software library, and the MPI message passing standard. He has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design of a parallel version of the Community Climate Model, and has published a number of papers on the parallel implementation of particle-in-cell algorithms for plasma simulations. He has also been involved in the benchmarking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codes on parallel computers. Professor Walker has published over 70 papers in the area of parallel computing and has co-authored three books on the subject. In 1992 he founded a series of conferences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 organization. He has organized a number of other conferences and workshops in the same area
67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2安全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征文通知
After50 2012-2-28 16:07
[转载]2012安全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征文通知
2012 安全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征文通知 2012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ISSST)
个人分类: 教学资源|31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参加AAAS年会散记”有感
热度 1 yolandahongmei 2012-2-23 14:52
读“参加AAAS年会散记”有感
我登陆科学网是没有规律的,有时候是天天浏览一下,有时候可能一两个星期才会上来一次,所以有时候不免会错过一些好的文章,尤其是那些有个人独到见解及经历的文章是我的最爱。今天是在出差近两周后回到办公室,登陆科学网很碰巧的看到方唯硕老师的头条博文“参加AAAS年会散记”。感觉写的很不错,读完后我自身有两点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就科学学科而言,目前国际上有哪些具有国际品牌效应的国际会议?中国能否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说来惭愧,在读本博文的时候我都不知道AAAS年议是一个什么样的会议。通过查阅才知道 AAAS ( AmericanAssociationfortheAdvancementofScience ) 是美国科学促进会的简称, 成立于1848年,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和工程学协会的联合体,也是最大的非盈利性国际科技组织, 并是 著名杂志Science的主办出版单位。 它的年会一般来说每年举办一次,但特殊情况下可能举办两到三次。 我是化学专业出身,所以清楚对于学化学的人来说,最有影响的国际会议是美国化学会举办的一年两次的 ACS年会。 可惜我没有过此种经历,不然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但据我朋友讲,最大的收获就是见到了一些只耳闻过的大牛。 对于物理,医学等其他学科说,我想应该也有属于自身的国际年会吧? 尽管我不清楚,个人猜测也应该是由美国引领的。 对于中国来说,随着这些年的发展,政府对于鼓励大家参加学术交流,承办国际会议等方面也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了呢?我想是没有的,不然就不会在去年出台《关于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通知》: http://www.gov.cn/zwgk/2011-02/14/content_1803242.htm 但是否这就说明中国的国际会议已经足具排场,真到了应该严格限制的地步了?我觉得刚好相反,中国目前来说能够真正达到国际水准的国际会议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就化学学科而言,中国化学会举办的两年一次的年会已经是极具规模,但其跟国际化会议的差距还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在中国 召开的少数有一定国际水准的会议,很多都是国外的品牌来中国举办。 第二:中国是否应该设立一些科研基金吸引国际人士来华访问交流? 个人认为还是很有必要的,这是我们的科研水平要走上国际大舞台非常重要的一步。中国现在不缺走出去的机会(就化学而言,去国外读博士,进行博后深造的非常多),要形成真正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氛围,更为关键的一步是我们要把人请进来,让人家了解你认识你。而且大家都清楚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多,但都集中在北上广,而所谓的国际交流也是集中在这些城市。 如何给中西部的城市或者说欠发达地区提供更多的机会,应该是我们的政府在设立这些基金时也应该考虑的。不止一个英国同事问过我(他们大多数只到过北上广):“你们这些地方都非常的好,非常的现代化国际化,为什么你们还说自己是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发达国家呢?” 从他们的提问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的整体发展是非常不平衡的,当然也包括科研水平和国际交流机会了。如果能够通过设立这些基金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年前,我们和中国药学会谈合作的时候,我也听到他们说中国目前设立了 很多这种科研基金,目前我们希望能够收集到这些信息,将其 在 RSC 的期刊杂志上刊登出来以此吸引更多的国际专家学者来华。 以下是方老师博文的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9934do=blogid=540083 此照片是我们2011年四月在大连举办的第一届国际清洁能源会议,注册人数为250左右,国际嘉宾约为一半,其中韩国代表约为三分之一,欧美的比较少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5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翻过“和谐”的网墙
热度 2 Alluvion 2012-2-15 09:20
昨天金龙在Ecography Group QQ讨论群里转发了两个有关国际会议的链接,链接1: http://biogeography.blogspot.com/2011/10/macroecology-conference-29-feb-02-mar.html ;链接2: http://www.bik-f.de/root/index.php?page_id=362cms_veranstaltung_id=162 。渴望一睹为快,但链接1打不开,第一反应可能是被“和谐”了。问过大家确认是被屏蔽了。正在郁闷,群友推荐一能“翻墙”的浏览页: http://www.pazou.info/ ,只要在浏览页中输入想浏览的网址即可。随手一试,果然很神通,呵呵。
个人分类: 科研信息|2478 次阅读|2 个评论
电力电子的主流国际会议
热度 4 tuogefo 2012-2-13 11:27
上周我到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参加了2012年(27届)应用电力电子年会(APEC2012),作为已经毕业的博士present自己博士期间的两篇论文。很感谢我现在的老板从自己的经费中为我支付这次开会的消费。从工业界参加学术会议的开销比学校大很多,因为大公司在每个研究人员身上每天投入的钱都很多,出去开会旅费和会议注册等都是小头,这几天的投入人工费(不止是工资)才是大头。一般有自己的funding的人可以从中安排一部分经费去开会,我刚刚入职,只好靠group leader出钱了。 学术会议主要目的有两个,向业内宣读自己的成果和现场交流。在现在这个www时代,第一个目的已经渐渐淡化,因为期刊论文的时效性已经越来越强,不像十几年前最新成果主要要靠会议传播,于是现场交流就是国际学术会议的主要目的了。 现在国际会议数不胜数,冠以各种吸引眼球的名称。怎样才算一个好的国际会议? 因为现场交流是学术会议的主要目的,那么一个好的国际会议必须能持续吸引业内主要研究者参与,这样交流才充分,才不枉费出钱劳力甚至远赴重洋。 电力电子形成一个学科40多年,目前主要的学术会议包括APEC和ECCE系列会议,这两个会议基本上囊括了业内主要研究机构和公司参与,一年如果各参加一次,最近在业内活跃的研究者基本都能见到,对业内的进展也会足够了解。 应用电力电子会议(Applied Power Electronics Conference)因为其简称APEC与亚太经合组织一致而名声很大,尤其是google上搜APEC,首先出现的是应用电力电子年会而非大家耳熟能详的亚太经合组织。这个会议从1986年开始每一年一次,基本都在美国举行。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集中了工业界的精英,每年参加其展会的工业界非常齐全,而且会议主题直指应用。当然学术界也很看重这个会,不过和另一个大会ECCE相比,学术界更看重ECCE。另外一个特点就是,APEC的主题更偏向电力电子电路,而在这个学科中占据半壁河山的电机与电力传动往往涉猎不多,因此电机方向的研究机构参加这个会议并不全,比如今年,电机方向最强大的威斯康星大学就没有人来参加。尽管如此,工业界还是最看重这个会议。 ECCE这个会议则是IEEE从2009年开始整合了之前两个影响力巨大的会议:工业应用年会(IAS)和电力电子专家会议(PESC),而举行的在学术界影响力最大的会议。之前IAS和PESC都经常在美国之外举行,但是从2009年开始到今年即将举行的ECCE2012都在美国举行,每年IEEE的电力电子分会和工业应用分会的年度颁奖都在这个会议闭幕那天颁发,可谓本学科的奥斯卡。和APEC最大不同就是ECCE涵盖本学科几乎所有方向,并且学术味更加强,业内active的研究者几乎都不缺席,只是工业界影响力稍逊APEC。 最近几年中国的主要工科学校都很积极的参加这两个会议,去年ECCE,我们清华校友趁着开会举行聚会,几乎包下一个中餐馆,就有7个老师同学从国内过来宣读论文,李永东教授还做大会tutorial,不过来开会的主要还是在美国的清华校友。每次开会国内过来最多的一般是浙江大学,他们在本学科的地位还是非常高的。 ECCE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在IEEE相关transaction(主要是IA)上发表文章的预审作用,只有在ECCE发表过的文章,才能转投工业应用的transaction,等于一次提前把关。 不过来美国开一次会,对国内学校来说还是很大一笔开销,一般博士生也就一次这样的机会,正是基于此考虑,ECCE会议在亚洲和欧洲每年还有一场,从规模来说,甚至不亚于ECCE主会。 ECCE Asia是整合了中日韩三国在电力电子方向最大的会议(阿三又被华丽的无视了)而在三国轮流举办的会议,中国正好轮到2012年,将在哈尔滨举办。这个会议就是曾经的IPEMC,我2006年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就是这个,当时在上海,还没有并入ECCE Asia,下一届2009年在武汉举行的时候就并入了ECCE Asia,我后来在2010年参加了日本札幌举行的ECCE Asia,就是整合了日本第一大会IPEC。这种整合非常巧妙,把三个本来不相关的会议实现了1+1+1〉3的效果,影响力大增。而且对国内学者来说,参加ECCE Asia更容易。 举办一次好的学术会议对一个大学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推动在本学科的发展和展示实力,西安交大和华工在这个学科的崛起,都借助了成功举办2004和2009年IPEMC的机遇,不知道哈工大是否今年能借力成功。 ---------------------------------------------------分割线-------------------------------------- 很久很久没有再写科学网的博客了,科学网的信息也很久不更新了。去年辞去在UTRC的职位回到华中科技大学任教,到现在也快一年了。今天在一个电力电子的微信群里有人讨论电力电子的国际会议,我想起还写过这么一篇博客,就发给他们看了。群主请我做点更新,要推荐给学生看。 从这篇博客的日子算起,已经四年多,不过其中叙述的大部分叙述的关于国际会议的东西还是对的。在美国的工业界工作这几年,每年有一次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也都是APEC和ECCE这两个会议。回到学术界,开会机会更多了。这一年参加国内举行的各类电力电子会议很多,因为离开国内太久,需要刷脸。国内的这些会议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不过就学术水平而言,还是正规的英文国际会议更高。回来后,陆续参加了去年 ECCE,今年的APEC和在合肥举行的ECCE-ASIA这三次国际会议,也都是四年多前博客里写到的会议。今年有两篇论文中了德国卡尔斯鲁厄举行的EPE,也就是ECCE-Europe会议,计划今年九月第一次去参加这个会议。另外,因为回国之后加入的是电机系的团队,也开始关注电机为主的会议,也有论文相继中了ICEM和ICEMS这两个电机为主的会议。但是还没参加过,不敢妄加评论。 参加了这么多次国际会议,谈几点感受吧。首先,从visibility这个角度来说,oral presentation,尤其是会议前两天的oral是最高的,影响力也超过poster。所以我们组都要求学生选择论文宣读方式时选择oral,对学生既是锻炼,也是机会。 另外要提一点最近几年的变化。IEEE以前都是鼓励会议论文转期刊的,我们在美国这些年也都是先发会议再修改投期刊。但是现在IEEE开始强调期刊论文与会议论文的difference,有的期刊说必须40%以上不同才能把 会议论文投期刊。这样对会议文章会有伤害,大家为了以后方便投期刊,会议论文尽量少写好的内容,这样“修改”的论文才好投期刊。我在几次会议上都向IEEE电力电子相关的几个期刊主编提了这个问题。希望会有所改变吧。
29604 次阅读|8 个评论
2012年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国际会议(ICMSN2012)——SCI/EI收录
icmea 2012-2-7 12:14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erials 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2012 年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国际会议 (ICMSN2012) 2012 年 11 月 16 日 —18 日 ; 中国广州 征文通知 2012 年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国际会议 (ICMSN2012) 将于 2012 年 11 月 16 日 —18 日在中国广州召开。本次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出席, 会议由 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新南威尔士大学杰出教授和终身教授 Liangchi Zhang 担任大会主席。 内容涵盖了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会议旨在为全世界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个交流最新研究成果的机会。本次会议经同行专家评审录用的论文将全部出版在国际期刊 《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 上,在该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将全部被 EI Compendex 和 ISTP 收录。部分优秀论文优秀的论文将推荐到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Surfac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Advanced Science Letters 等 SCI 收录的国际期刊上发表。 热忱欢迎从事 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 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踊跃投稿并参加大会。 一、会议征文范围 主题 1 材料科学与技术 (01) 工程 材料 (02) 复合材料与 高分子 材料 (03) 生物材料 (04) 半导体与 微电子 材料 (05) 智能材料与智能系统 (06) 薄膜 材料 (07) 新功能材料 (08) 金属合金材料 (09) 钢铁 (10) 新能源材料 (11) 航空材料 (12) 化工材料 (13) 材料加工 (14) 材料成型 (15) 涂层与表面工程 (16) 材料 特性 (17) 材料机械性能与断裂 (18) 材料试验与评价 主题 2 建筑材料 (19) 建筑技术 (20) 先进建筑材料 (21) 传统建筑材料 (22) 绿色建筑材料 (23) 结构材料 (24) 建筑节能技术和材料 (25) 城市规划与设计 (26) 景观规划与设计 (27) 建筑设计与理论 (28) 再生建材 / 可回收建材 (29) 低碳建筑材料 (30) 建筑工程及管理 (31) 供暖系统、空调系统 (32) 可再生能源技术 (33) 仿真与建模 (34) 建筑能耗监测与控制 (35)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主题 3 纳米科学与技术 (36) 纳米材料 (37) 纳米结构 (38) 纳米物理学 (39) 纳米化学 (40) 纳米电子学 (41) 纳米光学 (42) 纳米机械学 (43) 纳米制造与加工 (44) 分子生物学 (45) 纳米生物技术 (46) 纳米医学 (47) 纳米材料的探测与特性 (48) 纳米管,纳米棒和分子纳米技术 (49) 微电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 (50) 计算纳米技术 (51) 原子,分子与纳米结构分析 (52) 纳米机器人 (53) 纳米摩擦学与纳米结构材料的应用 主题 4 微型 / 纳米机电系统 (MEMS/NEMS) (54) MEMS/NEMS 传感器 (55) 光学微机电系统 (56) 智能系统 (57) MEMS/NEMS 建模与仿真 (58) 微流体分析系统 (59) 微系统 (60) 驱动系统 (61) 传感系统 (62) 组装及包装技术 (63) 系统架构 (64) 实验验证 (65) 系统集成 (66) 新型 MEMS/NEMS 器件 (67) MEMS/NEMS 可靠性 主题 5 其他相关主题 (68) 其他相关主题 二、征文要求 会议语言为英语,请务必用英语撰写论文。 所投论文应在国内外未曾公开发表过,在理论或应用方面有创见。论文须严格按《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的要求撰写( 格式模板文件 见会议网址: http://www.icmsn.org ) )。 投稿时请同时提交论文的 MS Word 及 PDF 版本。 论文全文提交方式:通过 E-mail 以邮件附件的形式将你的 论文全文 以及填写完毕的论文登记表提交给组委会( icmsn2012@163.com )。 三、重要日期 论文 全文提交截止日期 : 2012 年 6 月 1 日 论文 录用通知日期 : 2012 年 7 月 1 日 修改论文提交与注册截止日期 : 2012 年 7 月 20 日 会议时间 : 2012 年 11 月 16 日 —18 日 四、会议注册 每篇录用论文必须注册方可发表。注册费为 2600 元人民币 / 篇或 450 美元 / 篇。如论文超过 4 页,每超 1 页需另加 300 元人民币或 50 美元。每篇录用论文至少一名作者注册,方可发表。 以第一作者身份投多篇论文,从第二篇起论文注册费降为 2300 元。 如果论文被推荐到 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则需要交纳额外的出版费。 五、联系方式 E-mail: icmsn2012@163.com (推荐采用) 网址: http:// www.icmsn.org 电话 : +86 20 3936 6470 地址: 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 230 号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ICMSN2012 组委会, 510006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2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年制造工程与自动化国际会议(ICMEA 2012)——SCI/EI收录
icmea 2012-2-7 12:08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2012 年制造工程与自动化国际会议 (ICMEA 2012) 2012 年 11 月 16 日 —18 日 ; 中国广州 征文通知 2012 年制造工程与自动化国际会议 (ICMEA2012) 将于 2012 年 11 月 16 日 —18 日在中国广州召开。本次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出席, 会议由 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新南威尔士大学杰出教授和终身教授 Liangchi Zhang 担任大会主席。 内容涵盖了制造工程与自动化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会议旨在为全世界制造工程与自动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个交流最新研究成果的机会。本次会议经同行专家评审录用的论文将全部出版在国际期刊 《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 上,在该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将全部被 EI Compendex 和 ISTP 收录。部分优秀论文优秀的论文将推荐到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Surfac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Advanced Science Letters 等 SCI 收录的国际期刊上发表。 热忱欢迎从事 制造工程与自动化 技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踊跃投稿并参加大会。 一、会议征文范围 主题 1 先进制造技术 (01) 制造系统建模、分析与仿真 (02) 高速、精密加工技术及装备 (03) CAD/CAM/CAE (04) 虚拟制造与网络制造 (05) 绿色设计与制造 (06) 数字制造与敏捷制造 (07) 纳米加工与微机电系统 (08) 机电一体化 (09) PDM 、 ERP 及供应链管理与物流 (10) 制造业电子商务系统 (11) 仿生机械与生物制造 (12) 微细加工技术 (13) 再制造工程 (14) 高档数控技术与装备 (15) 流体机械与工程 (16) 工程机械装备 (17) 生产工程与工业工程 (18) 项目管理与工程管理 主题 2 现代设计理论与技术 (19) 机械创新设计方法学 (20) 机械系统动态设计与分析 (21) 机械传动理论及应用技术 (22) 机械可靠性理论与工程 (23) 产品设计和工业设计 (24) 全生命周期产品设计 (25) 优化设计 (26) 反求工程 (27) 机械结构强度 主题 3 材料科学与技术 (28) 先进复合材料 (29) 纳米材料 (30) 材料特性 (31) 涂层与表面工程 (32) 材料成型 (33) 材料加工 (34) 新材料制备工艺与技术 (35) 新功能材料 主题 4 自动化与控制 (36) 工业自动化 (37) 过程自动化与过程控制 (38) 智能系统与智能控制 (39) 自适应控制与鲁棒控制 (40) 精密运动控制 (41) 非线性系统 (42) 神经网络和模糊系统 (43) 网络控制系统 (44) 传感器网络 (45) 虚拟仪器技术 (46) 先进测量与机器视觉系统 (47) 机器人与控制 (48) 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 PLC ) (49) 分布式控制系统 (50) 嵌入式系统 (51) 传感器与致动器 (52) 生物医学仪器及应用 主题 5 机械动力学 (53) 振动系统与分析 (54) 噪声、振动测量与控制 (55) 流致振动 (56)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57) 车辆动力学 (58) 转子动力学 (59) 流体动力学 (60) 结构动力学 (61) 计算力学 (62) 断裂力学 主题 6 工程教育 (63) 工程教育改革与实践 (64) 教育研究与发展 (65) 教育质量保证 (66) 教育技术与管理 (67) CDIO 工程教育模式与改革 (68)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主题 7 其他相关 主题 (69) 其他相关主题 二、征文要求 会议语言为英语,请务必用英语撰写论文。 所投论文应在国内外未曾公开发表过,在理论或应用方面有创见。论文须严格按《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的要求撰写( 格式模板文件 见会议网址: http://www.icmea.org ) )。 投稿时请同时提交论文的 MS Word 及 PDF 版本。 论文全文提交方式:通过 E-mail 以邮件附件的形式将你的 论文全文 以及填写完毕的论文登记表提交给组委会( icmea2012@163.com )。 三、重要日期 论文 全文提交截止日期 : 2012 年 6 月 1 日 论文 录用通知日期 : 2012 年 7 月 1 日 修改论文提交与注册截止日期 : 2012 年 7 月 20 日 会议时间 : 2012 年 11 月 16 日 —18 日 四、会议注册 每篇录用论文必须注册方可发表。注册费为 2600 元人民币 / 篇或 450 美元 / 篇。如论文超过 4 页,每超 1 页需另加 300 元人民币或 50 美元。每篇录用论文至少一名作者注册,方可发表。 以第一作者身份投多篇论文,从第二篇起论文注册费降为 2300 元。 如果论文被推荐到 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则需要交纳额外的出版费。 五、联系方式 E-mail: icmea2012@163.com (推荐采用) 网址: http:// www.icmea.org 电话 : +86 20 3936 6470 地址: 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 230 号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ICMEA2012 组委会, 510006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1695 次阅读|0 个评论
韩国参加电子、信息、通讯国际会议
热度 1 nanowires 2012-2-6 10:53
韩国参加电子、信息、通讯国际会议
2月1日-3日去韩国参加了2012年国际电子、信息、通讯会议。会议地点在Jeongseon,上网查了查也没有找到对应的中文名。反正是一个比较偏的地方。31日上午5点多出发赶往天河机场,路遇大雾,所有飞机晚点。折腾了n长时间到了上海浦东。随后在上海参观了上海高等研究院,科研条件确实不错,尤其是地盘很大。:) 第二天一早坐飞机飞往仁川机场。2小时抵达,然后坐了5个小时的长途车,晚上6点才抵达会场。会场安排在一个山顶的酒店举行。酒店条件不错,不过价格较高。宾馆边上有个赌场,据说很多中国人到那里消遣。随后几天就是一直在开会,上午主持了一个电子器件的会场,下午做了一个大会的邀请报告。和不少专家聊了聊。发现韩国在电子技术上确实很发达。很多技术国内刚起步的,人家已经开始考虑量产了。 会上遇到了在韩国做博士后时的老板,一起深入的谈了很多。 会场:会议前天下了很大的雪。 晚宴:晚宴上有个表演节目。几个小mm以现代的方式表现韩国古典音乐。 和我韩国时的导师合影。
4607 次阅读|2 个评论
居然收到国际会议邀请
热度 8 pingcn 2012-2-2 10:04
email里收到如下邮件 Dear Ms Ping, It is our pleasure to invite you to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lgal Biomass, Biofuels and Bioproducts. This event will provide a new level of direct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leaders in the scientific field, the strategic partners and the attending delegates. Emphasis will be placed on latest unpublished technical and scientific results, discussion and direct interactions with strategic partners and leaders in the field. The conference is designed to facilitate extended discussion periods with dedicated networking sessions. Call for Abstracts Submit your abstract by 24th February 2012 ……………… We look forward to welcoming you in San Diego. 他们是怎么知道我email和研究领域的? 看了看,注册费要好几百刀,没有人cover俺的费用,还是算了…… 刚才仔细看看,居然还有另外一封—— Dear Ms Ping, It is our pleasure to invite you to the 12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saf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ISBGMO) in St Louis, USA between 16-20 September 2012. This conference will provide the opportunity for scientists from all around the world to share experiences and engage in meaningful dialogues about biosafety. We are now seeking abstracts for oral and poster presentations relating to biosafety and biotechnology, particularly those addressing changing needs of agriculture,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conference will cover the following topics:…… 国外的会议也开始海量乱发邀请了啊……
138 次阅读|9 个评论
2012 IEEE Int. Conf. on Intelligence & Security Informatics
nsfc 2012-1-30 21:02
2012 IEEE Int. Conf. on Intelligence & Security Informatics
June 11-14, 2012 | Washington, DC, USA THEME: Cyberspace, Border, and Immigration Securities HOST: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URL: http://isi.borders.arizona.edu/index.html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Informatics (ISI) research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field involving academic researcher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computer science, public policy, bioinformatics, and social and behavior studies as well as local, state, and federal law enforcement and intelligence expert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consultants and practitioners to support counterterrorism and homeland security missions of anticipation, interdiction, prevention,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to terrorist acts. The annual IEEE International ISI Conference series (http://www.isiconference.org/) was started in 2003, and the first nine meetings were held in Tucson, AZ (twice); Atlanta, GA; San Diego, CA; New Brunswick, NJ; Taipei, Taiwan; Dallas, TX; Vancouver, Canada; and Beijing,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se ISI meetings and workshops have been published by the IEEE Press and in the Springer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LNCS) series . ISI 2012 will be organized in four main streams focusing on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Data/Text Mining,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and Emergency Responses, Terrorism Informatics, and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Security Submissions may include systems, methodology, testbed, modeling, evaluation, and policy papers. Research should be relevant to informatics, organization, or public policy in applications of counter-terrorism or protection of local/ national/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physical world or cyberspace. Topics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Data/Text Mining Intelligence-related knowledge discovery Computer or cyber crime investigations and digital forensics Criminal investigative criteria and standard of procedure on Computer crime Criminal data mining and network analysis Forecasting crime and the impact of crime Criminal/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visualization Crime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odeling tools Web-based intelligence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Spatial-temporal data analysis/GIS for crime analysis and security informatics Deception and intent detection Cyber-crime detection and analysis Authorship analysis and identification Applications of digital library technologies in intelligence data processing, preservation, sharing, and analysis Agents and collaborative systems for intelligence sharing HCI and user interfaces of relevance to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Information sharing policy and governance Privacy, security, and civil liberties issues Intelligence-computerized community security and surveillance system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and Emergency Responses Cyber-Physical-Social system security and incident management Cyber-infrastructure design and protection Intrusion detection Bio-terrorism tracking, alerting, and analysis Bio-terrorism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Border/transportation safety Law Enforcem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Emergency response and management Disaster prevention, detection, and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and decision support for search and rescue Assisting citizens' responses to terrorism and catastrophic events Computer forensics and crime lead discovery Anti-frau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rrorism Informatics Terrorism related analytical methodologies and software tools Terrorism knowledge portals and databases Terrorist incident chronology databases Terrorism root cause analysis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radicalization, recruitment, conducting operations), visualization, and simulation Forecasting terrorism Countering terrorism Measuring the impact of terrorism on society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ounter-terrorism campaigns Crime intelligence and cyberspace crime investigation Immigration and security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Security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tandards Information systems security policies Behavior issu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security Fraud detection Cyber crime and social impacts Corporate going concerns and risks Accounting and IT audit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monitoring Board activism and influence Corporate sentiment surveillance Market influence analytics and media intelligence Consumer-generated media and social media analytics Paper submission instructions and template information can soon be found on the Submissions page at http://isi.borders.arizona.edu/ WORKSHOPS In conjunction with ISI 2012, several workshops will be held on June 11, 2012. The currently committed ones include (1) the Border Security Workshop, (2) the Immigration Studies Workshop, and (3)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ocial Computing (SoCo). Workshop proposals are welcome. IMPORTANT DATES paper submission due date for ISI 2012: February 15, 201 2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March 15, 2012 The due date for Tutorial/ Workshop proposals: February 27, 2012 PAPER SUBMISSION Submission file formats are PDF and Microsoft Word. Required Word/LaTeX templates (IEEE two-column format) can be found at the conference Web site. Long (6,000 words, 6 pages max.) and short (3000 words, 3 pages max.) papers in English must be submitted electronically via the conference Web site. The accepted papers from ISI 2012 and its affiliated workshops will be published by the IEEE Press in a formal Proceedings. IEEE ISI Proceedings are EI-indexed. Authors who wish to present a poster and/or demo may submit a 1-page extended abstract, which, if selected, will appear in Proceedings. The selected IEEE ISI 2012 best papers will be invited for contribution to the new Springer Security Informatics journal. Proposals for tutorials and special-topic workshops in any areas of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Informatics research and practice are welcome. Such events will b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ISI-2012 conference program. Proposals in PDF or Microsoft Word not exceeding 3 pages should be emailed to the conference organizing committee at zeng@email.arizona.edu by February 27, 2012 and contain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Title of tutorial/workshop Preferred duration (half day vs. full day) Brief bios of proposed instructor(s)/organizer(s) Objectives to be achieved Scope of topics to be covered Target audience and evidence of interest (for tutorials) Target audience and the list of potential presenters/contributors (for workshops)
个人分类: 信息发布|41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首届可拓学国际研讨会暨可拓学创立30周年庆典2013年
热度 1 anley 2012-1-30 14:45
“ 首届可拓学国际研讨会暨可拓学创立 30 周年庆典 ( EXTENICS 2013 ) ” 将于 2013 年在北京召开 可拓学研究者 经过 20 多年的研究,建立了 可拓论体系 和 可拓创新 方法体系,出版了 可拓学丛书 ;进行多个领域的应用研究,申请了一批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建设了专职的研究所,建设了中国有 20 多省市的学者参加的全国二级学会,一门新学科的规模已经初步形成。 近年,部分国际学者陆续参与 可拓学研究 ,为了更好地向海外介绍可拓学,在 2011 年 8 月于中国杭州召开的第 13 届可拓学年会上,决定 2013 年在中国北京召开“首届可拓学国际研讨会暨可拓学创立 30 周年庆典( EXTENICS2013 )”,交流国际 可拓学的 研究情况、规划可 拓学未来 的发展,筹备组织 可拓学的 国际学会、筹备出版 可拓学的 国际杂志,使 可拓学更快 走向世界,走进世界科学殿堂! 欢迎大家准备论文或应用成果,届时参加 可拓学首届 国际会议! 有关可拓学的详细资料可见可拓学主页: http://www.extenics.com/
个人分类: 可拓学的学术机构与学术活动|1719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2年人工智能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国际会议(EI期刊CCIS出版
ligongfa 2012-1-29 10:49
2012 年人工智能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国际会议( AIAIP2012 , EI 期刊 CCIS 出版)征稿开始,欢迎人工智能,机械自动化,计算机工程,智能控制、工业自动化、管理类等其他的新课题方向专家学者投稿。 先投稿先录用先发表,先推荐,投稿邮箱: aiaipcics@126.com or 6754903@qq.com 截稿时间: 2012 年 8 月 20 日。 所有录用的论文经扩展之后都可以推荐到欧洲和美国的 EI 源刊的专刊上发表,检索类型为 JA, 有需要的作者可以与我们联系 ,QQ 群: 206685265. 详情登陆网站: www.wust-aiaip.org
380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年机械工程、自动化与材料科学国际会议(MEAMS 2012,EI期刊
ligongfa 2012-1-29 10:48
2012 年机械工程、自动化与材料科学国际会议( MEAMS 2012 , EI 期刊 AMM 出版)征稿开始,欢迎机械,计算机,控制、材料、管理类等其他的新课题方向专家学者投稿。 先投稿先录用先发表,先推荐,投稿邮箱: meamsamm@126.com or2365102791@qq.com 截稿时间: 2012 年 8 月 20 日。 所有录用的论文经扩展之后都可以推荐到欧洲和美国的 EI 源刊的专刊上发表,检索类型为 JA, 有需要的作者可以与我们联系 ,QQ 群: 206684924. 详情登陆网站: www.wust-meams.org
3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届网络与分布式计算国际会议(ICNDC2012)征文
huanglican 2012-1-21 08:37
http://www.inetdc.org/meeting/icndc2012/ 杭州 10。 21-24, 2012
3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二届制造工程与自动化国际会议(ICMEA2012)—SCI、EI收录
icmea 2012-1-4 23:36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ICMEA2012) 第二届制造工程与自动化国际会议(ICMEA 2012) 2012年11月16日—18日;中国广州 http://www.icmea.org 主办单位: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广州大学 大会主席:Liangchi Zhang院士,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新南威尔士大学杰出教授和终身教授 征文通知 第一届制造工程与自动化国际会议(ICMEA2010) 于2010年12月在中国广州成功召开,会议所有录用的论文在会后一个月内全部被EI Compendex 检索。 第二届制造工程与自动化国际会议(ICMEA2012) 将于2012年11月16日—18日在中国广州召开。会议主题包括 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材料科学与技术(Mate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自动化(Automation)、机械动力学(Mechanical Dynamics) 等。会议内容涵盖了制造工程与自动化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会议旨在为全世界制造工程与自动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个交流最新研究成果的机会。热忱欢迎从事制造工程与自动化技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踊跃投稿并参加大会。 本次会议经同行专家评审录用的论文将全部出版在国际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上,在该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将全部被EI Compendex和ISTP收录。部分优秀论文优秀的论文将推荐到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Surfac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dvanced Science Letters等SCI 收录的国际期刊上发表。 征文要求 会议语言为英语,请务必用英语撰写论文。所投论文应在国内外未曾公开发表过,在理论或应用方面有创见。论文须严格按《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的要求撰写(格式模板文件见会议网址: http://www.icmea.org )。投稿时请同时提交论文的MS Word版本及PDF版本。 论文全文提交方式:通过E-mail以邮件附件的形式将你的论文全文以及填写完毕的论文登记表提交给组委会( icmea2012@163.com )。本会议无需提前投摘要。 重要日期 论文全文提交截止日期: 2012年6月1日 论文录用通知日期: 2012年7月1日 修改论文提交与注册截止日期:2012年7月20日 会议时间: 2012年11月16日—18日 为了加快论文处理速度,本次会议将在收到论文投稿后立即送审。论文录用或拒稿通知将在投稿后2-3周内发出。 联系方式 E-mail: icmea2012@163.com (推荐采用) 网址: http://www.icmea.org 电话:+86 13640609678, +86 20 3936 6470 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510006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22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印象(一):彩虹迎客
热度 4 boxcar 2011-12-18 18:13
日本印象(一):彩虹迎客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Normal0 2010 年 9 月初,去日本的京都参加了一次国际会议,随后 由 会议 组织者 安排到大阪附近参观了两个研发机构。这是俺这个地道 的 土鳖少有的一次国际旅行,当时便有许多观感,也拍摄了若干照片 。 但 是, 由于当时的中日关系恰好由于钓鱼岛撞船和 日本 扣押詹其雄船长事件而比较紧张,所以没能及时整理成博文发出。时隔一年多以后,我终于还是决定把这次旅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凑成在我的博文中罕有的系列游记。 2010 年夏天,就在放暑假前的几天,我开始办理去日本开会的出国手续。赴日本的签证需要的东西不少,而且要求预先确定行程和住宿地点等。在预约旅馆时,虽然我在网络上选择好了宾馆,但因为旅行经验不足,而且可能也是下手太晚了,没能自己在网上自己搞定。于是,我只好麻烦以前认识的一位在日本九州大学读博士的刘同学帮忙在日本那边预定了。这位刘同学办事很有效率,很快替我订好了开会那三天在京都住宿的第一旅馆(会议推荐的旅馆之一)和回国前那一夜住宿的关西空港华盛顿酒店。行程完全确定后,赶紧通知承办会议的京都大学 E 教授,他很快通过快递渠道寄出了签证所需的“三书”文件。在临放暑假前 2 天,我收到了从日本寄来的这些文件,马上提交给我校的国际合作处,由他们提交到省外事部门办理公派出国护照和批件。由于赶在假期,此后我不得不自己跑了两次省外事办,总算在 8 月中旬办妥了护照,在开学前后拿到了签证。在此期间,缴纳了会议注册费,购买了北京到大阪(关西机场)的往返机票,还换了点儿日元。 2010 年 9 月 4 日下午,乘坐动车组列车出发,于当天子夜抵达北京火车站,排队买好数日后返回的火车票后,向东步行约 10 分钟,入住此前在网络上预定的一家旅店。次日凌晨,乘坐 2 线地铁到东直门,随后换乘机场快轨赶往首都机场。在机场办理乘机手续时,巧遇其他几位在京的大学和研究所的老师,他们也搭乘同一次航班去开会的。我们乘坐的 东方航空公司 飞机按时起飞,在青岛 流亭机场 经停后,飞往日本的关西机场。 大约在当地时间下午 3 : 30 ,我们乘坐的航班准时降落在关西 国际 机场。办完入境手续 并提 取了行李之后,离开机场候机楼,在外面找到了去开往京都火车站的机场长途大巴,购票乘车。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给我的第一个 空中 印象是 个大岛子,岛上的树木很茂密;第二个地面印象是机场上有 许多干瘦的老人在做维持秩序、短距离搬运行李之类工作 ;第三个印象是似乎当地戴口罩的人比较多 。 大巴车驶离 了填海造就的 关西机场, 又 经过一条很长的跨海高速公路,开往大片的陆地,随后汽车一直在高架路上行驶。就在登陆后转弯的时候,我看到了临近海岸的一座非常高大的摩天大楼和一个 硕 大的摩天观光轮, 同时 也看到了 几天 后我将入住的关西空港华盛顿酒店。 汽车在驶往京都的途中,我透过左侧的车窗,看到浓浓的乌云,仿佛刚刚经历过一场雨水。 随着 西边的云朵 的 散 去 ,一抹金黄色的夕阳挂在半空中 ,让我第一次看到了日本的落日 。车程走了近一半的时候,我忽然看到在东面的天空挂着一道彩虹, 这道彩虹 在乌云的衬托下非常清晰 ,也显得格外地漂亮。看来,日本的天空似乎对于我们这批来客还很友好,布置了这样一个别致的“欢迎仪式”。不过,一番张望之后,我发现只有这一道彩虹,并没有出现那种更为稀罕的“第二道彩虹”【 1 】 汽车又行驶了一个多小时,中间停靠了一次后不久,驶入了一个显得有些古旧的市区,匆匆地向一眼瞥去,看到了一个写着“油小路通”的街牌子,接着就看到了一些出发前曾在网上电子地图上看到过的京都市区的街道名称,这意味着我们已经快到目的地了。果然,若干分钟之后,汽车抵达了终点,我赶紧和同行的其他老师一起跳下汽车,拉着行李,各自去寻找即将入住的旅店。在凭着感觉走了一段,向路旁的几个壮年的装卸工用彼此都很不习惯的英语打听了一下,又跟着感觉和路标转向,向前走了一阵,总算到达了事先预定的第一旅馆。 日本的彩虹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4310 次阅读|8 个评论
身临其境感受“平安重庆”
热度 2 蒋高明 2011-12-9 12:30
身临其境感受“平安重庆”
蒋高明 最近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会议是在美丽的山城重庆召开的。这样就有机会亲身体验传说中的重庆,近距离看看这个城市的不同之处。 会议安排在一家星级宾馆,从宾馆的各种户内外设施看,与发达国家的没有什么两样。饭菜也好,人也好。在大街上少看到吵架的,街道非常干净,给人感觉置身在欧美某个城市 。 重庆有三美:美景、美食、美女。政府还组织“三美节”,看得出不像外界议论的那样——重庆唱红保守,倒退到文革,没有生活情趣。恰恰相反,重庆给人的感觉是积极向上。 当然,“三美节”中,美女主题不突出,毕竟选美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 重庆着力打造“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五个重庆建设中,衣食住行中的“食住行”三大难题解决了。至于衣,爱美的重庆人自己就能够 办到了,兜里有钱了嘛。 能够保证衣食住行的关键前提是平安,即老百姓要有安全感。我们就来看平安重庆。 重庆原以黑闻名。以前是黑老大控制政府,据闻某机关开年终总结会,黑老大那里也开会,政府机关那里一下子走掉了半个会场,人接到黑老大的通知都跑那边去了。黑社会的"纪 律"很严,一把手还不准请假。重庆更以打黑闻名全球,一举拿下了文强这个最大的保护伞。截至2009年10月底,重庆公安机关立案查办涉黑涉恶团伙533个(其中:涉黑团伙108个 、涉恶团伙425个),抓获涉黑涉恶人员5442人,冻结、扣押、查封涉案资产61.167亿元;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涉黑人员762人,起诉涉黑案件123件1495人;一审判决涉黑案件107件 1322人。 这一系列打击对犯罪分子以极大的震慑。从此,笼罩在重庆老百姓头上的黑云散去,重庆人重新见到了天日。 黑社会猖獗的时候,老百姓身家性命都难保,何谈发展经济?而今,经过唱红打黑,人民精神面貌为之一振,黑暗实力低下了头,人民安居乐业,本来没有什么自然资源的重庆经 济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这就是典型的精神可以换物质。 那些残余的黑暗势力呢?在枪杆子面前不得不低头——重庆交巡警24小时值班,警察荷枪实弹,随时在实战状态。坏人害怕,好人欢喜。 交巡警制度是重庆警局的创新,在全球也是史无前例。在500个交巡警平台分布重庆各个角落,老百姓随时报警,警察随时出动,交巡警制度实施以来,110报案率下降60%,群众对 社会治安满意度高达95.8%。 交巡警平台何以有这样的威力,就让我们来看看重庆交巡警的典型配置十大件(以下材料来自网络): 第一件:对讲机:重庆交巡警适用的是摩托罗拉对讲机,通话时声音清新洪亮杂音小,机声小巧轻薄,通讯距离相对较远,便于交巡警互相联络协助。 第二件:催泪喷射器:这是一个黑色的带喷射头的金属小罐子,里面装有超浓缩辣椒水。一旦对准目标喷射出去,足以让一个成年人在瞬间痛不欲生,在几分钟之内根本无法睁开 双眼。 第三件:警用急救包:外观是一个黑色的小皮包,把金属拉链拉开,就会看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惊喜。在这个小小的急救包里,装有小剪刀、创可贴、止血纱布、金创药粉 等等急救物品,对于突发情况和意外事故的出现,这个警用急救包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暂时缓解受伤群众的伤势。 第四件:手铐:交巡警装备中的手铐设计相对港片中的手铐相对简约,但是做工非常扎实,足足有两三斤重,所以像影视剧中磨断手铐链子逃跑的事,仅仅只能发生在影视剧中。 第五件:伸缩警棍:表面是黑色,看起来不大,但拿在手里挺沉的,打开后里面是一根可伸缩的不锈钢警棍,质地非常坚硬牢固,这一棍子打下来,能将不法之徒打得“天昏地暗 ”。 第六件:强光电筒:从外观来讲,它与普通手电筒差异甚微,但它能在黑夜里发出比汽车大灯还要强烈的光,灯光可调节为长亮和频闪两种,不仅能引起威慑作用,同样也能在瞬 间使犯罪分子睁不开眼。 第七件:荧光棒:在夜晚,荧光棒会为指挥和打手势加强效果,即使是视力不好的老人也能看得见黑暗中闪闪发亮的荧光指挥棒,这耀眼的光线肯定比老远就扯起嗓子大喊的更加 有效。 第八件:警用水壶:有了随身携带的水壶,交巡警不仅可以及时给自己补充身体所需水分,同时,还可以及时地给有需要的群众提供水的摄入。譬如有群众在街头中暑晕倒,这个 小小的水壶就能发挥它的力量了。 第九件:口哨:银色金属口哨由一根黄色塑料绳固定在警服上,哨子的声音很响亮,辨识度也很高,方便交巡警唤起对方的注意,提高了他们工作的效率。 第十件:手枪:在所有的基础装备当中,最令不法分子闻风丧胆的终极武器就是它——手枪!重庆交巡警配备国产制式左轮手枪,这种手枪除了可以发射真实子弹外,平时还可装 备橡皮子弹,以应对突发事件。 有了上面的装备,再加上权为民所用,试看天下谁能敌?重庆政府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强烈责任感,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重庆警察保护了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唱红打 黑,重庆的经济是打出来的,人的精神头是唱起来的。一个纸醉金迷、一个洋奴横行的的社会是难以持续发展的。重庆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不一般的重庆模式,给人以希望的重庆模式。 图1 重庆之夜 图2 重庆交巡警的设备 图3 交巡警平台一角 图4 重庆警花——清一色的本科或硕士毕业生 图5 重庆市容一瞥 图6 重庆居民区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3534 次阅读|2 个评论
只需投稿但不用出席的国际学术会议算什么?
热度 17 Wuyishan 2011-12-9 06:19
只需投稿但不用出席的国际学术会议算什么? 武夷山 JASIST 杂志 2008 年第 5 期发表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档案和情报学系两位学者 Michela Montesi 和 John MacKenzie 的文章, From Conference to Journal Publication: How Conference Paper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Are Extended for Publications in Journals (从会议到期刊发表:软件工程领域的会议论文是如何扩充后在期刊上发表的)。这篇论文的结论是: 会议论文测度的是创新能力与提出新思路的能力,而期刊论文能为夯实知识基础做出更有力的贡献。 博主:通过学术会议进行交流与通过学术期刊进行交流各有各的用途,并无高下之分。因此,本所的科技论文统计工作从一开始就既统计 SCI 论文,也统计 ISTP (现在是 CPCI-S )论文,一直坚持到今天没有变过。 可是,近年来我们注意到一个怪现象:某些组织在国内所召集的国际学术会议,投稿者根本不用去开会,主办者承诺会将投稿的论文收入会议论文集,并承诺会议论文集将被 XX 索引所收录。不用说,被收录的前提是:你得交银子!交银子本身倒没什么,在国内期刊发表文章经常也需要版面费的,不过,对于很多像样的期刊来说,审稿通过了才让作者交版面费。而对于上述这种类型的所谓国际学术会议,我还没听说过谁投稿被拒的。 不必赴会,那还办会干什么?直接通过期刊论文进行交流不就得了嘛。亲身参会(一个像样的会,而不是“旅游为主、开会为辅”的会)的收获,是阅读期刊论文所代替不了的。我曾经写过一篇“我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的经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31041 ),谈了自己的体会。 对于这类“伪” 国际学术会议,真的应该抵制。否则,与知假买假是一样的。不一样在于:买假买来的假货,也许还是有一定使用价值的;“投资”于假会的价值则约等于零。 当然有人觉得,投资于假会对于职称晋升还是有用的,那我就无话可说了。
个人分类: 鼓与呼|10126 次阅读|39 个评论
国际金融物理会议Photo
bhwangustc 2011-11-22 23:17
国际金融物理会议Photo
国际金融物理会议Photo 地点: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 时间:June 4-6,2011 国际金融物理会议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365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南大学国际复杂网络与系统会议Photo 2011-April-23
bhwangustc 2011-11-22 22:49
东南大学国际复杂网络与系统会议Photo 2011-April-23
东南大学国际复杂网络与系统会议 Photo 2011-April-23 东南大学国际复杂网络与系统会议Photo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48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计算机视觉(CV)前沿国际国内期刊与会议
ciwei020621 2011-11-21 15:08
计算机视觉(CV)前沿国际国内期刊与会议 这里的期刊大部分都可以通过上面的专家们的主页间接找到 1.国际会议 2.国际期刊 3.国内期刊 4.神经网络 5.CV 6.数字图象 7.教育资源,大学 8.常见问题 1. 国际会议 现在,国际上计算机视觉方面的三大国际会议是ICCV, CVPR和ECCV,统称之为ICE。 ICCV的全称是International Com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ICCV两年一次,与ECCV正好错开,是公认的三个会议中级别最高的。 ECCV的全称是Europeo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是一个欧洲的会议。 CVPR的全称是Internal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intion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这是一个一年一次的会议,举办地在美国。 ICIP— BMVC— MVA— 国际模式识别会议(ICPR ): 亚洲计算机视觉会议(ACCV): 2.国际期刊 以计算机视觉为主要内容之一的国际刊物也有很多,如: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IEEE Trans. On PAMI http://www.computer.org/tpami/index.htm IEEE Transactionson Image Processing http://www.ieee.org/organizations/pubs/transactions/tip.htm Pattern Recognition http://www.elsevier.com/locate/issn/00313203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http://www.elsevier.com/locate/issn/01678655 IEEE Trans.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EEE TPAMI IEEE TIP CVGIP Computer Vision. Graphics and Image Processing, Visual Image Computing, IJPRAI(Internatiorial Journat of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众 所周知, computer vision(cv) 存在ICCV/CVPR/ECCV三个顶级会议, 它们档次差不多,都应该在一流会议行列, 没有必要给个高下。 有些us的人认为ICCV/CVPR略好于ECCV,而欧洲人大都认为ICCV/ECCV略好于CVPR, 某些英国的人甚至认为BMVC好于CVPR。简言之, 三个会议差不多, 各有侧重和偏好。 笔者就个人经验浅谈三会异同, 以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三者乃cv领域的旗舰和风向标,其oral paper (包括best paper) 代表当年度cv的最高水准, 在此引用Harry Shum的一句话, 想知道某个领域在做些什么, 找最近几年此领域的proceeding看看就知道了。 ICCV/CVPR由IEEE Computer Society牵头组织, ECCV好像没有专门负责的组织。 CVPR每年(除2002年)都在美国开, ECCV每两年开一次,仅限欧洲, ICCV也是每两年一次, 各洲轮值。 基本可以保证每年有两个会议开, 这样研究者就有两次跻身牛会的机会。 就录取率而言, 三会都有波动。 如ICCV2001录取率30%, 且出现两个人(华人)各有三篇第一作者的paper的情况, 这在顶级牛会是不常见的 (灌水嫌疑)。 但是, ICCV2003, 2005两次录取率都很低, 大约20%左右。 ECCV也是类似规律, 在2004年以前都是30%, 2006年降低到20%左右。 CVPR的录取率近年来一直偏高, 从2004年开始一直都在 。最近一次CVPR2006是28.1%, CVPR2007还不知道统计数据。 笔者猜测为了维持录取paper的绝对数量, 当submission少的时候录取率偏高, 反之偏低, 近几年三大会议的投稿数量全部超过1000, 相对2000年前, 三会录取率均大幅度降低, 最大幅度50%-20%。 对录取率走势感兴趣的朋友, 可参考 http://vrlab.epfl.ch/~ulicny/statistics/(CVPR2004 的数据是错的), http://www.adaptivebox.net/research/bookmark/CICON_stat.html. 显 然, 投入cv的人越来越多,这个领域也是越来越大, 这点颇不似machine learning一直奉行愚蠢的小圈子主义。另外一点值得注意, ICCV/ECCV只收vision相关的topic, 而cvpr会收少量的pattern recognition paper, 如finger print等, 但是不收和image/video完全不占边的pr paper,如speech recognition等。 我一个朋友曾经review过一篇投往CVPR的speech的paper, 三个reviewer一致拒绝, 其中一个reviewer搞笑的指出, 你这篇paper应该是投ICASSP被据而转投CVPR的。 就topic而言, CVPR涵盖最广。 还有一个没有验证过的原因导致CVPR录取率高: 很多us的researcher不愿意或没有足够的经费到us以外的地方开会, 故CVPR会优先接收很多来自us的paper (让大家都happy)。 以上对三会的分析对我们投paper是很有指导作用的。 目前的research我想绝大部分还是纸上谈兵, 必经 read paper - write paper - publish paper - publish paper on top conferences and journals流程。 故了解投paper的一些基本技巧, 掌握领域的走向和热点, 是非常必要的。 避免做无用功,选择切合的topic, 改善presentation, 注意格式 (遵守规定的模板), 我想这是很多新手需要注意的问题。 如ICCV2007明文规定不写summary page直接reject, 但是仍然有人忽视, 这是相当不值得的。 3.国内期刊 自动化学报、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电子学报,中国图象图形学报,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光电子激光,精密光学工程等。 4.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 Tutorial Review http://hem.hj.se/~de96klda/NeuralNetworks.htm ftp://ftp.sas.com/pub/neural/FAQ.html Image Compression with Neural Networks http://www.comp.glam.ac.uk/digimaging/neural.htm Backpropagator's Review http://www.dontveter.com/bpr/bpr.html Bibliographies on Neural Networks http://liinwww.ira.uka.de/bibliography/Neural/ Intelligent Motion Control with an Artificial Cerebellum http://www.q12.org/phd.html Kernel Machines http://www.kernel-machines.org/ Some Neural Networks Research Organizations http://www.ieee.org/nnc/ http://www.inns.org/ Neural Network Modeling in Vision Research http://www.rybak-et-al.net/nisms.html Neural Networks and Machine Learning http://learning.cs.toronto.edu/ Neural Application Software http://attrasoft.com Neural Network Toolbox for MATLAB http://www.mathworks.com/products/neuralnet/ Netlab Software http://www.ncrg.aston.ac.uk/netlab/ Kunama Systems Limited http://www.kunama.co.uk/ 5.Computer Vision(计算机视觉) Annotated Computer Vision Bibliography http://iris.usc.edu/Vision-Notes/bibliography/contents.html http://iris.usc.edu/Vision-Notes/rosenfeld/contents.html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 Computer Vision and Robotics Applications http://www-itg.lbl.gov/ITG.hm.pg.docs/VISIon/vision.html CVonline by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The Evolving, Distributed, Non-Proprietary, On-Line Compendium of Computer Vision, www.dai.ed.ac.uk/CVonline Computer Vision Handbook, www.cs.hmc.edu/~fleck/computer-vision-handbook Vision Systems Courseware www.cs.cf.ac.uk/Dave/Vision_lecture/Vision_lecture_caller.html Research Activities in Computer Vision http://www-syntim.inria.fr/syntim/analyse/index-eng.html Vision Systems Acronyms www.vision-systems-design.com/vsd/archive/acronyms.html Dictionary of Terms in Human and Animal Vision http://cns-web.bu.edu/pub/laliden/WWW/Visionary/Visionary.html Metrology based on Computer Vision www.cranfield.ac.uk/sme/amac/research/metrology/metrology.html 6.Digital Photography 数字图像 Digital Photography, Scanning, and Image Processing www.dbusch.com/scanners/scanners.htm l 7.Educational Resources, Universities 教育资源,大学 Center for Image Processing in Education www.cipe.com Library of Congress Call Numbers Related to Imaging Science by 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ttp://wally2.rit.edu/pubs/guides/imagingcall.html Mathematical Experiences through Image Processing,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www.cs.washington.edu/research/metip/metip.html Vismod Tech Reports and Publications, MIT http://vismod.www.media.mit.edu/cgi-bin/tr_pagemaker Vision Lab PhD dissertation list, University of Antwerp http://wcc.ruca.ua.ac.be/~visielab/theses.html INRIA (France) Research Projects: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mage Processing, Data Management, Knowledge Systems www.inria.fr/Themes/Theme3-eng.html Image Processing Resources http://eleceng.ukc.ac.uk/~rls3/Contents.htm Publications of Carsten Steger http://www9.informatik.tu-muench ... r/publications.html 8.FAQs(常见问题) comp.dsp FAQ www.bdti.com/faq/dsp_faq.htm Robotics FAQ www.frc.ri.cmu.edu/robotics-faq Where's the sci.image.processing FAQ? www.cc.iastate.edu/olc_answers/p ... processing.faq.html comp.graphics.algorithms FAQ, Section 3, 2D Image/Pixel Computations www.exaflop.org/docs/cgafaq Astronomical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FAQ www.cv.nrao.edu/aips/aips_faq.html 四、搜索资源 http://sal.kachinatech.com/ http://cheminfo.pku.edu.cn/mirrors/SAL/index.shtml 北京大学 Google输入:computer vision 或computer vision groups可以获得很多结果 网络资源: CVonline http://homepages.inf.ed.ac.uk/rbf/CVonline/ 视觉研究组列表 Computer vision test Image http://www.cs.cmu.edu/~cil/v-images.html 卡内基梅隆标准图片库 视觉论文搜索:Paper search http://www.researchindex.com 五、图像处理GPL库(代码库图像库等) http://www.ph.tn.tudelft.nl/~klamer/cppima.html Cppima 是一个图像处理的C++函数库。这里有一个较全面介绍它的库函数的文档,当然你也可以下载压缩的GZIP包,里面包含TexInfo格式的文档。 http://iraf.noao.edu/ Welcome to the IRAF Homepage! IRAF is the Image Reduction and Analysis Facility, a general purpose software system for the reduction and analysis of astronomical data http://entropy.brni-jhu.org/tnimage.html 一个非常不错的Unix系统的图像处理工具,看看它的截图。你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专用图像处理工具包。 http://sourceforge.net/projects/ 这是GPL软件集散地,可以搜索IP库。 国内的CSDN http://www.csdn.net/
27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重要国际会议
WaterHerOSCI 2011-11-13 21:11
序号 会议名称 会议介绍 代表领域 1 ACM SIGCOMM: ACM Conf on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s, Protocols Apps ACM 的旗舰会议之一,也是网络领域顶级学术会议,内容侧重于有线网络,每年举办一次,录用率约为10%左右。 网络通信领域 2 IEEE INFOCOM: Th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IEEE 计算机和通信分会联合年会,由IEEE计算机通信技术委员会和IEEE通信协会联合举办,是信息通信领域规模最大的顶尖国际学术会议,录用率约为16%左右。这个每年一度的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计算机通信,重点是流量管理和协议。 网络通信领域 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IEEE 国际通信大会,是IEEE通信学会的两大旗舰会议之一。每年举办一次,录用率约为30%左右。 网络通信领域 4 IEEE Globecom: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IEEE 全球电信会议,IEEE通信学会的两大旗舰会议之一。覆盖包括语音、数据、图像和多媒体通信等热点问题的技术和其它活动。GLOBECOM每年一次,一般都在十一月举行,录用率约为30%-40%。 网络通信领域 5 IEEE ITC: International Test Conference 创始于1970年,是测试领域顶级学术会议,对工业界影响巨大。每年举办一次,近年参会人员规模达到数千人。 网络通信领域 6 IEEE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pendable Systems and Networks IEEE 可靠系统和网络会议,是IEEE容错计算技术委员会主办的最重要的国际会议,也是可靠系统和网络领域历史最悠久,地位非常高的学术会议。 网络通信领域 7 ACM MobiCo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无线网络领域顶级会议,录用率约为10%,每年举行一次。 无线网络领域 8 ACM SIGMETRICS: Conference on Measurement and Modeling of Computer Systems 偏重于建模和测量的重要国际会议,内容覆盖系统和网络,录用率为10%左右。 网络通信领域 9 MOBIHOC: ACMInternationalSymposiumon MobileAdHocNetworkingandComputing 无线网络领域新兴的重要国际会议,内容侧重于adhoc网络。 无线网络领域 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由IEEE主办,开始于1979年,从84年起每年举办一次。这是分布式计算系统领域中历史最悠久的会议。录用率约为18%左右。 分布式计算系统领域 11 IMC: Internet Measurement Conference 网络测量领域顶级的专业会议 网络测量 12 ICCV: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领域顶级国际会议,录取率20%左右,2年一次,中国大陆每年论文数不超过10篇 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多媒体计算 13 CVPR: IEEE Conf on Comp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领域顶级国际会议,录取率25%左右,每年一次,中国大陆每年论文数不超过20篇 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多媒体计算 14 ECCV: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领域顶级国际会议,录取率25%左右,2年一次,中国大陆每年论文数不超过20篇 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多媒体计算 15 DCC: Data Compression Conference 领域顶级国际会议,录取率很低,每年一次,目前完全国内论文极少 数据压缩 16 ICM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领域顶级国际会议,录取率25%左右,2年一次,目前完全国内论文很少 机器学习,模式识别 17 NIPS: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领域顶级国际会议,录取率20%左右,每年一次,目前完全国内论文极少(不超过5篇) 神经计算,机器学习 18 ACM MM: ACM Multimedia Conference 领域顶级国际会议,全文的录取率极低,但Poster比较容易 多媒体技术,数据压缩 19 IEEE ICI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 图像处理领域最具影响力国际会议,一年一次 图像处理 20 IEEE IC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and Expo 多媒体领域重要国际会议,一年一次 多媒体技术 21 IEEE VR:IEEE Virtual Reality IEEE 虚拟现实会议,每年一次 虚拟现实领域 22 ACM VRST:ACM Virtual Reality Software and Technology 虚拟现实软件与技术ACM年会,一年一次 虚拟现实领域 23 CGI:Computer Graphics International 国际图形学会议,一年一次 图形学领域 24 ACL: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国际计算语言学会年会,是本领域最权威的国际学术会议之一,每年举办一次 计算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 25 COL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计算语言学会议,也是本领域最权威的国际学术会议之一,两年一次 计算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 26 IEEE ICASS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是语音和声学信号处理领域最权威的国际学术会议之一,也是图像、视频信号处理领域的权威会议之一,每年举办一次 信号处理 27 IJCNLP: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自然语言处理亚洲联盟主办的国际会议,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亚洲区域最有影响的学术会议,基本是每年举办一次 自然语言处理 28 IEEE/ACM 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 顶级会议,在美国召开 IC 设计领域 29 IEEE VLSI Test Symposium 一级会议,在美国召开 测试领域 30 IEEE/ACM Design, Automation and Test in Europe 一级会议,在欧洲召开 设计和测试领域 31 IEEE Asian Test Symposium 一级会议,在亚洲召开 测试领域 32 Ubicom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biquitous Computing 国际普适计算年会,本领域最权威的学术会议之一,每年一次 普适计算 33 PerCom: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vasiv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本领域最权威的学术会议之一,每年一次 普适计算 34 EUC: The IFI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bedded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普适计算与嵌入式系统峰会,一年一次,不仅仅是学术讨论,也有工业界和政府代表参加 普适计算与嵌入式系统 35 ICP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vasive Services 普适计算与服务会议,一年一次 普适计算 36 SenSys ,ACM Conference on Embedded NEtworked Sensor Systems ACM 主办传感器网络最有影响力的会议,由 SIGCOMM, SIGMOBILE, SIGARCH, SIGOPS, SIGMETRICS, SIGBED 等 ACM 的 Special Interest Groups 提供学术资助。从 2003 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 4 届: 03 年收录 24 篇; 04 年收录 21 篇; 05 收录 21 篇文章; 06 年 24 篇收录文章。目前只能查到 2004 年的录用率,为 14.5 %。 传感器网络 37 SECON, IEEE Communication Society Conference on Sensor and Ad Hoc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由IEEE发起的会议,基本每年举行一次。近三年的录取率(04,05,06)分别为18.1% 27.2%和25.9% 传感器网络 38 MAS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Ad hoc and Sensor Systems 由IEEE、DARPA、 NSF和Army Research Office 发起的国际会议,基本每年举行一次。2006年录用率24% 传感器网络 39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 每年11月举行(始于1989年), Conference on High Performance Networking and Computing , http://www.sc-conference.org/ 高性能计算 40 CLUSTER 4, IEEE Int ’l Conf. on Cluster Computing, http://grail.sdsc.edu/cluster2004/ 高性能计算 41 HPDC-, th IEEE Int ’l Symp. on High-Performance Distributed Computing, Honolulu. http://hpdc13.cs.ucsb.edu 高性能计算 42 NASA/IEEE Conference on Mass Storage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MSST4) , 每年一次,http://storageconference.org/ 高性能计算 43 SuperComputing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高性能计算机方向公认的高水平会议之一,第一届会议是1988年,每年11月举行,4、5月份投稿。会议内容包括technical and education programs,workshops,tutorials以及展览的一系列活动供与会者参加。SuperComputing“is the one place that attendees can see tomorrow's technology being used to solve world-class challenge problems today”。官方网站为http://www.sc-conference.org 高性能计算 44 IEEE Int'l Conf. on Cluster Computing 该会议一般会以Cluster+年份作为会议名称,比如Cluster 2005。该会议主要讨论商业集群相关技术,包括“To achieve higher performance, scalability, and usabilit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hallenges remain in virtually all areas of cluster computing, including middleware, networking,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 resource management, platform deployment and maintenance, and integration with grid computing”。每年9月份举行,4、5月份投稿。 高性能计算 4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由IEEE主办,开始于1979年,从84年起每年举办一次。这是分布式计算系统领域中历史最悠久的会议。ICDCS provides a forum for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in academia,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to present and discuss their latest research findings on a broad array of topics in distributed computing. 高性能计算 46 IEEE Int'l Symp. On High Performance Distributed Computing This conference is “a forum for presenting the latest research findings on the design and use of highly networked systems for computing, collaboration, data analysis, and other innovative tasks”. 每年6、7月份举行,2月份截稿,3月底确定 高性能计算 4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IEEE/ACM Supercomputing Conference) 高性能计算领域的顶级会议,全世界从事高性能计算事业的每年一次的最重要的盛会之一。每年12月份召开,会上发布TOP500的下半年排名。 高性能计算 48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percomputing 高性能计算领域的顶级会议,全世界从事高性能计算事业的每年一次的最重要的盛会之一。每年6月份召开,会上发布TOP500的上半年排名。 高性能计算 49 IEEE International 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Symposium IEEE 和ACM SIGARCH发起的并行处理国际会议。每年一次 高性能计算 5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Processing IEEE 发起的并行处理国际会议。每年一次 高性能计算 5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IEEE 发起的高性能计算国际会议。每年一次在印度举行。 高性能计算 52 ACM SIGMETRIC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asurement and Modeling of Computer Systems. Performance presents paper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tate of the art, broadly applicable analytic, simulation, and measurement-base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echniques. We are interested in techniques whose aim is to evaluate a system's dependability, security, correctness, or power consumption as well as more traditional performance metric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is work that furthers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s, or that creatively applies previously developed methods to gain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key design trade-offs in complex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高性能计算 53 IEEE Annual Workshops on Workload Characterization. The meeting that began as Workshop on Workload Characterization (WWC) in 1998 is becoming a Symposium. New computer applications and programming paradigms are constantly emerging to complement new and improving technology. The design of next generation microprocessors and computer systems should be based on an understanding of today's emerging workloads. 高性能计算 54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Architecture(ISCA) ISCA is the premier forum for computer architecture research 高性能计算 55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er Architecture(HPCA)   高性能计算 56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architecture (MICRO) The annual MICRO conference (co-sponsored by SIGMICRO) has been a key forum for presenting major breakthroughs in computing architecture, and has established itself as the premier conference on instruction level parallelism. 高性能计算 57 FAST: USENIX Conference on File and Storage Technologies, 存储领域最好的专业会议,该会议只针对存储相关的内容,属于本领域最顶级的会议。录取率非常低,现在的状况是基本上只有美国和加拿大最顶尖的研究小组在上面发表文章。每年举办一届。 存储领域 58 NASA/IEEE Conference on Mass Storage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MSST4) , 存储领域的专业会议,历史很长,在业界比较有影响 存储领域 59 SNAPI ’ 4: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torage Network Architecture and Parallel I/Os, Antibes Juan-les-spins, French, 存储领域较好的专业会议 存储领域 60 IEEE SC: SC-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Networking and Storage Conference 高性能计算领域最好会议之一 存储领域 61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Networking, Architecture, and Storages ( IWNAS ) 国内办的存储领域的国际会议 存储领域 62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nomic Computing ( ICAC ) 自主计算领域的国际专业会议,从2004开始,每年举办一次。针对大规模计算机系统或软件系统而提出的自管理、自配置、自优化、自保护等概念。 自主计算 63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asurements and Modeling of Computer Systems 性能测试、分析与模拟方面的顶级会议。一年一届,已经举办12届 性能研究 64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er Architecture(HPCA) 高性能计算领域最好会议之一,基本上都是最顶尖的研究小组在上面发文章 高性能计算 65 IEEE Int'l Symp. On High Performance Distributed Computing 高性能分布式计算领域的会议,一年一届,已经举办15届 高性能计算 66 IEEE Int'l Conf. on Cluster Computing 集群和高性能计算很有影响的会议 分布式系统 67 USENIX An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 操作系统、体系结构方面最好的会议之一 计算机系统 68 IEEE/ACM Int'l Symp. on Cluster Computing the Grid 集群和网格计算领域很好的会议 集群 69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Architecture ( ISCA ) 系统结构最好的会议,系统结构的旗舰会议。基本上是美国最顶尖的研究小组在上面发表文章,国内的人员很难 系统结构 70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architecture ( MICRO ) 系统结构最好的会议之一。基本上是美国最顶尖的研究小组在上面发表文章,国内的人员很难 系统结构 71 HPCC :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高性能计算领域较高的会议 高性能计算 72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IEEE 发起的高性能计算国际会议。每年一次在印度举行。 高性能计算 73 Annual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percomputing ( ICS ) 高性能计算领域的顶级会议,全世界从事高性能计算事业的每年一次的最重要的盛会之一。每年6月份召开,会上发布TOP500的上半年排名。 高性能计算 74 Symposium on Operating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 OSDI ) 操作系统最好的会议和SOSP交替举行,每两年一届,操作系统的旗舰会议。基本上是美国最顶尖的研究小组在上面发文章,其他地区要中极其困难 操作系统 75 ACM Symposium on Operating Systems Principles ( SOSP ) 操作系统最好的会议和OSDI交替举行,每两年一届,操作系统旗舰会议操作系统。基本上是美国最顶尖的研究小组在上面发文章,其他地区要中极其困难 操作系统 76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chitectural Support for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Operating Systems ( ASPLOS ) 操作系统和程序语言最好的会议之一,录取率也非常低,也是基本上只有美国最顶尖的研究小组能够在上面发文,其他地区的极其困难 操作系统,程序语言 77 Workshop on Hot Topics in Operating Systems ( HOTOS ) 操作系统最好的会议之一 操作系统 78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Processing ( ICPP ) 并行计算非常有影响的会议 并行计算 79 Annual IEEE Conference on Local Computer Networks ( LCN )   网络 8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 ICDCS ) 分布式计算非常有影响的会议,每年一次 分布式计算 8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Applications and Technologies ( PDCAT ) 分布式计算很好的会议,每年一次,已经举办7届 分布式计算 82 IEEE International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Processing Symposium ( IPDPS ) 并行与分布式计算领域非常有影响的会议,每年一次 并行与分布式计算 83 ASPLOS: Architectural Support for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Operating Systems ASPLOS 是由 ACM 主办的国际会议,每年一次。主要关注硬件、体系结构、编译、操作系统等研究方向,在国内外学术界很高的影响。 编译技术 84 CAS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ilers, Architectures and Synthesis for Embedded Systems CASES 是 ACM 主办的国际会议,每年一次,主要关注编译器,体系结构和嵌入式系统等研究方向,录取率在 20 %- 30 % 编译技术 85 COD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dware Software Codesign CODES 是 ACM 主办的国际权威会议,每年一次。始于 1994 年。主要关注 hardware/software co-design 和嵌入式系统的 system-level design 。近两年的接收率为 25 %左右。 编译技术 86 DAC: Annual ACM IEEE 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 DAC 是电子电路设计方面的国际权威会议,始于 1984 年。主要关注芯片、电路以及系统设计的新工具和新方法。近两年的接收率为 20 %左右。 编译技术 87 ICF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nctional Programming Functional Programming 方向的国际会议。主要关注 functional programming 的设计、实现、概念和使用。接收率在 30 %左右。 编译技术 88 IC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percomputing ICS 是由 ACM SIGARCH 主办的国际会议,每年一次。主要关注高性能计算机和计算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很高的影响。接收率 30 %左右。 编译技术 89 ICS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软件工程方向的权威会议,接收率不到 20 %。除了 main conference 之外,还包括 tutorials, workshops, symposia 以及 collocated conferences 。 编译技术 90 ISC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rchitecture ISCA 是由 IEEE 和 ACM 主办的国际会议,每年一次。主要关注处理器结构、存储结构、功耗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很高的影响。接收率 20 %左右。 编译技术 91 ISM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mory Management 内存管理方向的国际会议,主要关注 garbage collection, dynamic storage allocation, storage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techniques ,另外也包括 interactions with languages and operating systems, and empirical studies of programs' memory allocation and referencing behavior 编译技术 92 ISST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oftware Testing and Analysis ISSTA 是国际顶级的关于 software test and analysis 的会议。近年来两年举办一次。和它同时举行的还有 Formal Methods in Software Practice Workshop 。 编译技术 93 LCTES: Language, Compiler and Tool Support for Embedded Systems 关注 languages, compilers 和 tools for embedded systems 的国际会议。每年一次,接收率在 25 %左右。 编译技术 94 MICRO: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architecture 计算机体系结构方向的国际权威会议。关注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的重大发展。同时也是指令级并行方向的顶级会议。 编译技术 95 OOPSLA: Conference on 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 Systems Languages and Applications Object technology 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领域的国际权威会议。涉及的具体方向有 patterns, refactoring, 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 dynamic compilation and optimization,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and agile methods 。接收率 20 %左右。 编译技术 96 PLDI: Conference on Programming Languag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PLDI 是由 ACM 主办的国际会议,每年一次。主要关注编程语言的设计与实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界很高的影响。 编译技术 97 PODC: Annual ACM Symposium on Principles of Distributed Computing 关注分布式系统的理论,设计,实现,规范等领域的国际会议。近年的接收率在 25 %左右。 编译技术 98 POPL: Annual Symposium on Principles of Programming Languages 关注 programming languages, programming systems, and programming interfaces 的 design, definition, analysis, and implementation 的国际权威会议,始于 1973 年,接收率不到 20 % 编译技术 99 PPoPP: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Parallel Programming PPoPP 是由 ACM 主办的国际会议,两年一次。主要关注并行编程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很高的影响。接收率 30 %。 编译技术 100 SIGMETRICS: Joi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asurement and Modeling of Computer Systems 关注计算机系统性能方面的 theory, practice and case studies 的国际会议 编译技术 101 SIGSOFT: Foundation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Software Engineering 领域的权威会议。 2005 年以前的接收率一般不足 20 %。 编译技术 102 ASE -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ed Software Engineering 关注软件开发自动化的顶级会议。前身为 KBSE(Knowledge-Based Software Engineering) ,始于 1997 年。 编译技术 103 CGO -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de Generation and Optimization CGO 是由 IEEE CS 和 ACMSIGMICRO 主办的国际会议,每年一次。主要关注代码生成和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很高的影响。接收率 30 %左右。 编译技术 104 CLUSTER -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uster Computing CLUSTER 是由 IEEE 主办的国际会议,每年一次。主要关注 群集计算 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很高的影响。 编译技术 105 DATE - Design, Automation, and Test in Europe 关注 Design methodologies, CAD languages, algorithms and tools, Testing of electronic circuits and systems, and Designer experiences 的国际会议 编译技术 106 EURO-PDP - Euromicro Conference on Parallel, Distributed and Network-Based Processing EUROMICRO 的一个 workshop ,关注并行和分布式计算。 编译技术 107 HPCA -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Performance Computer Architecture HPCA 是由 IEEE 主办的国际会议,每年一次。主要关注 高性能计算 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较高的影响。 编译技术 108 HPCS - Annual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IEEE 主办,每年在加拿大的大学召开。但参会者不局限于加拿大的研究人员。其内容涵盖了 HPC 的各个领域 编译技术 109 ICDCS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IEEE 主办,涉及分布式计算方面各个领域的权威会议。起始于1979年。 编译技术 110 ICPADS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IEEE 主办,关注并行和分布式系统的国际会议 编译技术 111 IISWC -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orkload Characterization 关注characterization of computing system workload的国际会议。涵盖applications, middleware, system的behavior。Benchmark的构造和分析,以及程序行为的modeling等领域。 编译技术 112 IPDPS - International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Processing Symposium IEEE 主办,并行和分布式处理相关的国际会议。包括并行处理的算法,应用,体系结构,以及和并行处理相关的软件如语言,编译器,运行时系统等。 编译技术 113 ISPASS -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Systems and Software IEEE 主办,关注计算机软硬件设计中的性能分析。 编译技术 114 PACT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Architectures and Compilation Techniques PACT 是由IEEE CS、ACM SIGARCH和IFIP主办的国际会议,每年一次。主要关注并行体系结构、针对并行计算机系统的编译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很高的影响。 编译技术 115 RTSS - IEEE Real-Time Systems Symposium 实时系统研究的顶级会议, IEEE 主办,已经举行了 27 届。 编译技术 116 RTAS - IEEE Real-Time and Embedded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Symposium 关注实时和嵌入式计算的基础结构,理论, system support 的国际会议。 编译技术 117 SC - IEEE/ACM SC Conference SuperComputing 的简称。关注的领域为 HPC , networking , storage and analysis 。 ACM 和 IEEE 合办。 编译技术 118 LCPC -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Languages and Compilers for Parallel Computing 始于 1988 年,涉及编程语言的各个方面,包括 compiler techniques, run-time environments, and compiler-relate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parallel and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 编译技术 119 C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iler Construction 关注的领域涉及程序的各个方面,包括编译器构造, run-time 技术, prgramming tools, 新编程语言。也包括一些特别的领域如 parallel, ditributed, embedded, mobile, low power code, hardware 等。是 ETAPS 的 member conference 。影响因子 0.83 编译技术 120 HiPEAC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Performance Embedded Architectures Compilers 关注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包括处理器设计,编译优化等。 编译技术 121 ECOOP - European Conference on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关注 object technology 的各个领域。其中也包括一些虽然不直接和 Object Oriented 相关,但同样具有启发性的工作。 编译技术 122 ESOP - European Symposium on Programming ETAPS 的 member conference ,是欧洲 Software Science 方向的重要会议。涵盖了程序语言的设计和实现,编程模型的研究,程序的自动生成和分析等方向。 编译技术 123 Euro-Par - European Conference on Parallel Computing 关注并行计算的诸多方面的国际会议。粗略可分为 hardware, software,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 for parallel computing 几个部分。   124 SAS - International Static Analysis Symposium 关注程序的静态分析的权威会议。 编译技术 125 CAV - Computer Aided Verification Rank1 的国际会议,关注计算机辅助形式验证,涵盖从 theoretical results 到 concrete applications 的诸多方面,尤其是 practial verification tools and the algorithms and techniques that needed for their implementation 。影响因子 1.88 。 编译技术 126 FASE - Fundamental Approaches to Software Engineering ETAPS 的 member conference ,主要关注 Software Science ,影响因子 0.91 。 编译技术 127 TACAS - Tools and Algorithm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Systems ETAPS 的 member conference ,关注的领域包括 formal methods, software and hardware verification, static analysis, programming languages, software engineering, real-time systems, and communications protocols 。影响因子 1.24 编译技术 128 VMCAI - Verification, Model Checking and Abstract Interpretation Rank2 的国际会议。关注的领域包括 Verification, Model Checking, and Abstract Interpretation, facilitating interaction, cross-fertilization, and advancement of hybrid methods that combine the three areas 。 编译技术 129 ACL: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计算语言学 / 自然语言处理方面最好的会议 , ACL (Association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主办 , 每年开。 人工智能 计算语言学 130 ACM SIGIR: The ACM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信息检索方面最好的会议 , ACM 主办 , 每年开。 19 %左右 信息检索技术 131 ACM SIGKDD: The ACM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 and Data Mining 数据挖掘方面最好的会议 , ACM 主办 , 每年开。 18 %左右   132 WWW: The ACM International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 应用和媒体领域顶级国际会议 万维网 133 ACM SIGMOD: ACM SIGMOD Conf on Management of Data 数据库领域顶级国际 数据管理 134 CIKM: The ACM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数据库领域知名国际会议 数据管理 135 COL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计算语言学知名国际会议 计算语言学 136 ICM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领域顶级国际会议,录取率 25% 左右, 2 年一次,目前完全国内论文很少 机器学习,模式识别 137 IEEE ICD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 数据挖掘领域顶级国际会议   138 IJCAI: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国际会议,论文接受率 18 %左右 人工智能 139 VLDB: The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ry Large Data Bases 数据库领域顶级国际 数据库 140 SIGGRAPH: ACM SIGGRAPH Conference 计算机图形学顶级国际会议, ACM 主办,每年一次,几万人参加会议,论文录用率小于 20 % 计算机图形学 141 EUROGRAPHICS :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omputer Graphics 欧洲举办的国际图形学会议,面向世界。接受率现在也有差不多 20% 计算机图形学 142 AAAI: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美国人工智能学会 AAAI 的年会,使该领域的顶级会议 人工智能 143 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ecurity ACM 通信和计算健全领域顶级学术会议 信息安全 144 ACM SIGCOMM: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Data Communications   数据通信 145 ACM SIGIR: The ACM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信息检索领域的重要会议 信息检索 146 ACM SIGKDD: The ACM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 and Data Mining ACM 旗舰会议之一,是数据库与知识管理的顶级学术会议。每年举办一次。 通信与网络 147 ACM SIGMETRICS: Conference on Measurement and Modeling of Computer Systems ACM 性能建模与评价领域顶级学术会议 通信与网络 148 ACM SIGMOD: ACM SIGMOD Conf on Management of Data 数据库与数据管理最顶级的学术会议,数据管理的主要发展都在这个会上有描述。 数据管理 149 ASPLOS: Architectural Support for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Operating Systems 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国际会议,涉及硬件体系结构、编译、操作系统、网格、应用的领域。 体系结构 150 CCGrid : IEEE/AC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luster Computing and the Grid 网格计算国际会议,网格平台、中间件   151 CIKM: The ACM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信息检索领域的会议,录用率为 15% 信息检索 152 CLUSTER -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uster Computing 集群计算国际会议,涉及中间件、网格算法及应用、资源管理、集成等。 集群计算 153 CPM: Combinatorial Pattern Matching Symposium 组合模式匹配年会,是字符串匹配、模式匹配较好的会议。 模式匹配 154 FAST4: Third USENIX Conference on File and Storage Technologies, USENIX 旗下关于文件和存储系统的顶级会议,会议于 2002 年召开第一届,召开地点都在美国加州。只有最好的工作能发表在 FAST 上。目前尚无大陆研究机构命中。 文件与存储 155 Grid : IEEE/AC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rid Computing 网格计算国际会议,涉及计算模型、大规模数据访问和管理、资源管理和调度等。 网格计算 156 HP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157 HPD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 Performance Distributed Computing 高性能分布计算国际会议,涉及告诉网格、分布计算、并行处理、大规模存储通信等领域。 高性能计算 158 ICDC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IEEE TCDP 发起的关于分布式处理领域的会议,最为老牌强会, ICDLS 举办了 26 届,录用率为 15% 。 分布式计算 159 ICM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机器学习领域中的顶级会议 机器学习 160 ICW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Services Web 服务国际会议,面向服务标准及规范、服务应用、语义服务等方面。 Web 服务 161 IEEE CSB: Computer Society Bioinformatics     162 IEEE ICD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 数据挖掘领域的著名会议,率用率为 14% 。 数据挖掘 163 IEEE ICN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 Protocols IEEE 网络通信领域顶级学术会议,录用率在 10% 左右。 网络 164 IEEE ICON: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s     165 IEEE INFOCO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IEEE 网络通信领域著名会议,领域广泛。 网络 166 IEEE IPCCC: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IEEE 性能领域著名学术会议,主要关注性能评价。 网络性能 167 IEEE SPIRE: The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ing Processing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字符串处理与信息检索的年会,字符串匹配的主要进展都可以在这个会议上找到。 字符串处理信息检索 168 IJCAI: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I 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会议。 人工智能 169 IMC: ACM-SIGCOMM/USENIX Internet Measurement Conference IMC: ACM-SIGCOMM/USENIX Internet Measurement Conference ACM SIGCOMM 网络特征领域重要会议,主要涉及网络流特征。 170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er Architecture(HPCA)   服务计算 171 IPDPS: IEEE International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Processing Symposium IEEE TCPD 牵头, IEEETCCA 、 TCDP 与 ACMSIGARH 合办的关于并行处理与分布式处理会。录用率 30% , 会议的优秀论文可能发表于 JDPC 杂志上。 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 172 ISMB: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Systems for Molecular Biology   无线 173 MobiCom: ACM/IEEE Conference on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始于 1995 ,无线、移动计算方面比较有历史和重要的会议。 安全 174 MobiSys: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Systems,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无线方面, 2006 年第 4 名。 无线 175 OSDI: USENIX Symposium on Operating System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USENIX 操作系统领域重要会议,侧重操作系统各方面的新型技术。 操作系统 176 PAKDD: Pacific-Asia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177 PDC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Applications and Technologies 关注并行于分布式计算领域众多问题的国际性会议,主要是亚太地区。 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 178 PKDD: Conference 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 数据挖掘领域的重要会议,录用率为 14% 。 数据挖掘 179 SC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s Computing 服务计算国际会议,侧重服务模型、发现体系结构、服务安全、服务质量、服务语义方面的研究。 服务计算 180 SDM: SIA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 数据挖掘领域的重要会议,录用率为 14% 数据挖据 181 SOSE: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rvice-Oriented System Engineering     182 USENIX Sec: USENIX Security Symposium USENIX 安全领域重要会议,侧重安全技术。 安全 183 USENIX/ACM Symposium on Networked System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NSDI) USENIX 网络领域重要会议,设计网络涉及各方面内容。 网络 184 VLDB: The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ry Large Data Bases   数据管理 185 WWW: The ACM International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 ACM 旗下关于互联网方面的重要会议,从 Web 服务器到互联网语义等研究问题一一包含其中。 15% 录用率。 Internet 186 RAI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ecent Advances in Intrusion Detection 数据库顶级国际会议   187 IJCAI: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顶级国际会议 人工智能 188 VLDB: The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ry Large Data Bases 数据库顶级国际会议 数据库 189 ICM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机器学习顶级国际会议 机器学习 190 PRICAI: Pacific Ri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亚太人工智能国际会议 人工智能 191 IFIP ICIIP: IFI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FIP 智能信息处理国际会议 智能信息处理 192 NIPS: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神经信息处理领域顶级国际会议 神经计算,机器学习 193 ISC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Architecture 体系结构领域的顶级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194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architecture 体系结构领域的顶级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195 HPCA :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er Architecture 体系结构领域的顶级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196 APCSAC: Asia-Pacific Computer Systems Architecture Conference 体系结构方面的重要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197 ISLPE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ow Power Electronics and Design 低功耗设计的重要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198 OSDI: Operation System Design Implementation 操作系统方面的重要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199 ASPLOS: Architecture Support for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Operation 体系结构方面的顶尖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200 ICC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Design 体系结构方面的顶尖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201 DAC: 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 设计自动化领域的顶级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202 IEEE/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ided Design(ICCAD) 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方面的顶尖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203 ASP-DAC: Asia and South Pacific 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 设计自动化领域的重要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204 ISSCC: IEEE 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 设计自动化领域的重要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205 CICC: Custom Integrated Circuits Conference 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的顶尖会议(公认排名第二) 微处理器设计 206 ESSCIRC: European Conference on Solid-State Circuits 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的顶尖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207 Symposium on VLSI Circuits 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的顶尖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208 IEEE International ASIC/SOC Conference 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的重要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209 Symposium on VLSI Technology 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的重要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210 ASSCC: Asian Conference on Solid-State Circuits 集成电路领域重要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211 MWSCAS: Midwest Symposium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集成电路领域重要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212 ICEC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s, Circuits and Systems : 集成电路领域重要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213 ISCA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Circuit and System 电路与系统方面的重要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214 RFIC: IEEE Symposium on Radio Frequency Integrated Circuits 射频集成电路领域顶尖会议 微处理器设计 215 ACM RECOMB: Int. Conference on Research in Computational Molecular Biology RECOMB 创办于1997年,每年举办一次,由ACM和/或国际计算生物学协会(ISCB)主办,强调计算生物学的数学和计算方面,近年录取率在20%左右。 计算生物学 216 IEEE CSB: Computer Society Bioinformatics CSB 创办于2002年,每年举办一次,2005年以前由IEEE协会主办,2006年开始改由生命科学协会(LSS)主办。 计算生物学 2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 EMBC ) 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生物学国际研讨会 计算生物学 218 PSB: Pacific Symposium on Biocomputing PSB 创办于1996年,每年举办一次,从属于国际计算生物学协会(ISCB),由美国的研究机构组织举办。 计算生物学 219 WABI:Workshop on Algorithms in Bioinformatics WABI 创办于2000年,每年举办一次,由欧洲理论计算机协会(EATCS)和国际计算生物学协会(ISCB)主办,强调生物信息学的算法方面。 计算生物学 220 CSB: IEEE Computational Systems Bioinformatics Conference CSB 创办于2002年,每年举办一次,2005年以前由IEEE协会主办,2006年开始改由生命科学协会(LSS)主办 计算生物学 221 ISMB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Systems for Molecular Biology ISMB 创办于1993年,每年举办一次,由国际计算生物学协会(ISCB)主办,在生物信息学领域影响最大,论文集通常作为Bioinformatics杂志的专刊发表,近年来录取率为15%左右。 生物信息 222 ECCB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Biology ECCB 创办于2002年,每年举办一次,由国际计算生物学协会(ISCB)主办,有时与ISMB联合举办,论文集通常作为Bioinformatics杂志的专刊发表,近年录取率在20%左右。 生物信息 223 APBC :Asia Pacific Bioinformatics Conference APBC 创办于2003年,每年举办一次,由亚太国家的研究机构组织举办,近年录取率在35%左右。 生物信息 224 COCOON :Annual International Computing and Combinatorics Conference COCOON 创办于1995年,每年举办一次,会议范畴为计算理论、算法、组合优化等,包括生物信息学方向,近年录取率在40%左右。 生物信息 225 CPM :Annual Symposium on Combinatorial Pattern Matching CPM 创办于1990年,每年举办一次,会议以串、树和图等复杂模式的搜索和匹配问题为主题,包括生物信息学方向,近年录取率在45%左右。 生物信息 226 EMB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EMBC 创办于1979年,每年举办一次,从属于IEEE医学与生物工程协会,会议内容覆盖范围很广,每年接收的论文数以千计。 生物信息 227 Geospatial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 GITA ) Annual Conference 地球空间信息与技术协会年会 遥感与空间信息处理 228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 IGRSS ) 地球科学与遥感国际会议 遥感与空间信息处理 229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 ISPRS ) Technical Commission Symposium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专业委员会会议 遥感与空间信息处理 23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informatics 地球信息国际会议 遥感与空间信息处理 231 IEEE SKG (Semantics, Knowledge and Grid) 由计算所发起的IEEE国际会议,每年有100人参加。 知识网格 232 WWW: The ACM International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 Internet 领域顶级国际会议 Internet 233 International Semantic Web Conference Semantic Web 领域顶级会议,录用率17% Semantic Web 234 ACM SIGMOD: ACM SIGMOD Conf on Management of Data ACM 的旗舰会议之一,也是数据库领域顶级学术会议,内容侧重于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 235 ACM PODS Conference ACM 的旗舰会议之一,也是数据库领域顶级学术会议,内容侧重于数据管理基本理论。 数据管理 236 VLDB: The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ry Large Data Bases 数据库顶级国际会议 数据管理 237 IEEE ICDE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Engineering 数据库顶级国际会议 数据管理 中科院计算所会议
36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海岸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将于2012年9月在沪召开
gongshiliang 2011-11-9 20:36
经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简称 IAEG )理事会审议批准, “ 国际海岸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 ” (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astal Engineering Geology ,简称 IS-Shanghai 2012 )将于 2012 年 9 月 20~21 日在上海召开。 本次会议由同济大学、 IAEG 中国国家小组主办。 IAEG 主席 Carlos Delgado 教授担任本次会议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 IAEG 副主席黄润秋教授担任国际顾问委员会副主席 ; IAEG 秘书长兼中国国家小组组长伍法权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同济大学李永盛教授担任组织委员会主席。 IS-Shanghai 2012 会议旨在为全世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工程师提供一个经验交流与研究成果分享的平台,促进海岸地区工程地质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会议主题包括: l 海岸地区开发与工程建设(河口海岸动力学;大型围海造地与地基处理;建设场地、地基、基础工程问题等); l 海岸地区工程地质与环境(生态与地质环境;固体废弃物处置技术;水土污染及修复对策等) l 海岸地区工程地质防灾减灾(地震、海啸、液化、台风、洪水、地面沉降及岸坡失稳等) l 海岸地区工程地质实践与案例分析。 论文征集: 本次会议的工作语言为英语,所有论文必须用英文撰写。论文集拟由国际著名出版社正式出版,并送 EI/ISTP 机构检索。 论文摘要的截止日期为 2012 年 1 月 15 日 。 更多信息,请登录: www.is-shanghai2012.org ( IS-Shanghai 2012 组委会)
个人分类: 城市地质|2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只发稿不交流的国际会议为何大行其道?
热度 20 deminglei11 2011-11-7 20:38
每天邮箱里面总会有几封国际会议的邀请函,这样的邮件收多了,发现现在的国际会议真是多,多如牛毛,并且具有如下的鲜明的特点: 1.会议涉及的主题可能跨多个学科,如遥感、环境与交通运输国际会议,跨度之大,骇人听闻,再如网络工程、公共安全和社会转型研讨会,网络工程与公共安全还能勾搭在一块,硬塞进去“社会转型”,实在是不知所云。 2. 坚称会议录用的论文将被EI甚至SCI检索,这是国际会议在国内能办起来的要件,没有这个要件,会议基本无人关注。有的会议甚至强调,论文录用后很快就能被检索,如此人性化的服务能很好地满足作者的需要如评职称、毕业和拿奖学金等。 3. 居高不下的录用率。曾经参与一些国际会议的审稿,组织者往往会事先交代,只要过得去,尽量录用,哪怕英文惨不忍赌,创新性全无。 4. 绝不强行规定会议作者必须参会。一个录用论文几百甚至上千的会议,参会者寥寥,除了第一天由于大碗的捧场,参会人员较多外,小组讨论时,演讲者比观众多,有时甚至出现演讲者和观众全无的情形,搞得小组的主席很尴尬。 由于大家投会议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流,会议组织者也没有创造良好的交流的环境和平台,如今的国际会议除了发一大堆垃圾级论文,满足作者的各种升职和升学之需外,对交流无任何裨益, 同时也极大地浪费了国家的经费,极大地满足部分主办者赚钱的宏伟目标 。这样的国际会议大行其道,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能怎么办?
8539 次阅读|20 个评论
国际会议上的中国声音
热度 3 liyangdai 2011-11-6 15:00
在刚刚结束的欧洲脊柱年会上,中国医生的表现简直可用"惊艳"二字来形容:在会议被接受交流的来稿中,来自中国的稿件仅次于日本位列欧洲以外来稿的第二位!在我的记忆中这是前所未有的盛况。 更加让人欣喜和振奋的是,在大会报告中某一section的10个发言中,竟有7个报告来自中国。讲台上只见来自中国的讲者们轮流上台,精彩的内容和流利的英语在会场上着实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轰动。 会场休息时,该section的两位主席主动来到台下中国医生就坐区域,与来自中国的讲者以及其他在场的中国医生们一一握手并表示祝贺:"very impressive","希望明年你们再来参会"。虽然本人未能上台作oral presentation(只有一篇国际合作论文由国外合作者作报告),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欣喜之余,我们所看到的仍然是我们与国际同行们的差距:我们确实在进步,但我们的声音还不够大。中国人的声音不仅应只出现在旅游景点的人流中,也不仅只出现在名品店血拼的热浪里......
个人分类: 未分类|6490 次阅读|8 个评论
20111107形状记忆与超弹性技术国际会议program-香港
郑玉峰 2011-11-6 07:53
里面涉及大量的形状记忆合金的医学应用。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hape Memory and Superelastic Technologies (SMST™) November 6-9, 2011 Gold Coast Hotel and Conference Center Hong Kong, China Conference: November 6-9, 2011 Exposition: November 7, 2011 Monday, November 7, 2011: 9:00 AM-9:40 AM Grand Ballroom A (Gold Coast Hotel ) Session Chair: Prof. Xiaodong Han 9:00 AM Nitinol: Hype, Confusion and Controversy Dr. Tom Duerig , Nitinol Devices Components 9:40 AM Concurrent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and Plastic Deformation in Superelasticity of NiTi Prof. Petr Sittner , Institute of Physics,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Czech Republic; Jan Pilch , Institute of Physics,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Czech Republic; Ludeck Heller , Institute of Physics,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Czech Republic 10:10 AM Does Nitinol Require Surface Treatments Prior to Human Implantation? Dr. Kelvin Yeung ,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onday, November 7, 2011: 11:00 AM-1:00 PM Grand Ballroom A (Gold Coast Hotel ) Session Chair: Mr. John Boylan 11:00 AM A Superelastic Gradient Porous NiTi Alloy with 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alogy to Human Bones Dr. Hao Li ,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r. Bin Yuan ,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Yan Gao ,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r. Jonathan C. Y. Chung ,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r. Min Zhu ,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1:20 AM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and Shape Memory Effect of NiCoMnSn High Temperature Shape Memory Alloy Dr. F. Chen ,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Y.X. Tang ,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B. Tian ,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Prof. Y.F. Zheng , Peking University 11:40 AM Study On Increased "Stiffness" In Binary and Ternary NiTi-Based Alloys Dr. Matthias Mertmann , Memry GmbH; Mr. Dennis W. Norwich , Memry Corporation; Mr. Frank Sczerzenie , SAES Smart Materials; Mr. Alberto Coda , SAES Getters S.p.A 12:00 PM A Review On Inclusions In NiTi Shape Memory Alloys Mr. Mustafa Rahim , Ruhr-University Bochum; Dr. Jan Frenzel , Ruhr-University Bochum; Prof. Gunther Eggeler , Ruhr-University Bochum 12:20 PM Lunch Monday, November 7, 2011: 11:00 AM-1:00 PM Grand Ballroom C (Gold Coast Hotel ) Session Chair: Dr. Andreas Wick 11:00 AM Effect of Annealing and Cold Work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Beta III Titanium Alloy Dr. S. Cai , Fort Wayne Metals Research Products Corporation; D.M Bailey , Fort Wayne Metals Research Products Corporation; L.E Kay , Fort Wayne Metals Research Products Corporation 11:20 AM Characterization of NiTi Inclusions Mr. Alberto Coda , SAES Getters S.p.A; Marco Urbano , SAES Getters S.p.A; Mr. Dennis W. Norwich , Memry Corporation; Graeme Paul , SAES Smart Materials; Mr. Frank Sczerzenie , SAES Smart Materials 11:40 AM Effect of Aging On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Behavior of Ti48.8Ni50.8V0.4 Alloy Dr. Yunxiang Tong ,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C. Q Liang ,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F. Chen ,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L. Li ,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Y.F. Zheng ,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12:00 PM In Situ TEM Investigation of the Thickness Effect On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s In Nanocrystalline NiTi Alloys Shengcheng Mao , Institute of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y of Advanced Materials; Qingsong Deng , Institute of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y of Advanced Materials; Lihua Wang , Institute of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y of Advanced Materials; Feng Wang , Institute of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y of Advanced Materials; Prof. Xiaodong Han , Institute of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y of Advanced Materials; Ze Zhang , Zhejiang University; Dr. Ming H. Wu , Edwards Lifesciences 12:20 PM Lunch Monday, November 7, 2011: 2:00 PM-4:00 PM Grand Ballroom C (Gold Coast Hotel ) Session Chair: Mr. Jeff Brown 2:00 PM Comparative Study of Ni-Rich Nitinol Alloys with Macro-Alloyed Pd or Hf Additions Prof. Gregory B. Thompson , University of Alabama; Taisuke Sasaki , University of Alabama; B. Chad Hornbuckle , University of Alabama; Mr. Ronald D. Noebe , NASA Glenn Research Center; Mr. Glen Bigelow , NASA Glenn Research Center; Mark L. Weaver , University of Alabama 2:20 PM Characterisation of TiPt HTSM Alloy Powder Produced by Mechanical Alloying Dr. Silethelwe Chikosha , CSIR; H.K. Chikwanda , CSIR; Dr. Y. Yamabe-Mitarai , 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terials Science (NIMS) 2:40 PM Hot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NiTiHf Shape Memory Alloy Under Hot Compression Test Mr. Majid Belbasi , Ir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mohammad Taghi salehi , Ir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3:00 PM Life Prediction Method for Superelastic Nitinol in Safety Critical Medical Devices Dr. Ming Wu , Edwards Lifesciences; Dr. Hengchu Cao , Edwards Lifesciences; Fei Zhou , Edwards Lifesciences; Dr. Milton DeHerrera , Edwards Lifesciences 3:20 PM Effect of Cold Work and Annealed on Tensile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in Ti50Ni47Fe3 Shape Memory Alloy Mr. Wei JIN , Metal Research 3:40 PM Break Monday, November 7, 2011: 2:00 PM-4:00 PM Grand Ballroom A (Gold Coast Hotel ) Session Chair: Mr. John Boylan 2:00 PM Biomedical Porous Ni-Free Ti-Based Alloys with Superior Superelasticit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Dr. Bin Yuan ,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ing Lai ,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ifeng Gan ,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Yan Gao ,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r. Min Zhu ,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20 PM Occurrence of Special Boundaries in hot deformed NiTi Shape Memory Alloy Mr. K. S. Suresh , 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 2:40 PM Load path dependency in Nitinol structures Mr. M. Van Zyl , 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 3:00 PM Complex-Shaped Implants Prepared by Selective Laser Melting Mrs. Therese Bormann , University of Basel; Mr. Ralf Schumacher ,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Northwestern Switzerland; Mr. Bert Müller , University of Basel; Mr. Matthias Mertmann , Memry GmbH; Mr. Michael de Wild ,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Northwestern Switzerland 3:20 PM Superelastic Deformation In Polycrystalline Fe-Ni-Co-Ti Alloys Dr. Anatoliy N. Titenko , Institute for Magnetism,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Ukraine 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Ukraine; Dr. Lesya D. Demchenko , National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Ukraine Kyyiv Polytechnic Institute 3:40 PM Break Monday, November 7, 2011: 4:00 PM-5:20 PM Grand Ballroom A (Gold Coast Hotel ) Session Chair: Prof. Xiaodong Han 4:00 PM Hydrothermal Growth Mechanism of Controllable Hydrophilic Titanate Nanostructures On Medical NiTi Shape Memory Alloy X. Rao , Southeast University; Prof. C. L. Chu , Southeast University; Prof. Paul K. Chu ,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4:20 PM On the Electropolishing and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Braided NiTi Shape Memory Alloy Stents Dr. Matthias Frotscher , Vascular Intervention; Ms. Elisa Kassab , Institute for Materials, Ruhr-Universitt Bochum; Mr. Fabian Schreiber , Institute for Textile Technology, RWTH Aachen; Dr. Lakshman Neelakantan , Institute for Materials, Ruhr-Universitt Bochum; Prof. Thomas Gries , Institute for Textile Technology, RWTH Aachen; Prof. Gunther Eggeler , Institute for Materials, Ruhr-Universitt Bochum 4:40 PM Functionalization of Ti-Nb-Hf-Zr Alloy Surface with a Protein-Based Polymer Dr. J. Pea , Elisava Escola Superior de Disseny; Ms. M. González , Elisava Escola Superior de Disseny; Mr. José Carlos Rodríguez-Cabello , Centro de Investigación Científica y Desarrollo Tecnológico (Universidad de Valladolid); F.J. Gil , Universitat Politècnica de Catalunya; J.M. Manero , Universitat Politècnica de Catalunya 5:00 PM Surface Analysis of Treated Nitinol Alloys Dr. Waseem Haider , Penn State University; Dr. Norman Munroe ,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Monday, November 7, 2011: 4:00 PM-5:20 PM Grand Ballroom C (Gold Coast Hotel ) Session Chair: Dr. Andreas Wick 4:00 PM Production Process and Validation of SMA Actuators Based On R-Phase Transformation Mr. Konstantin Lygin , Ruhr-Universitt Bochum; Sven Langbein , Ruhr-Universitt Bochum; Tim Sadek , Ruhr-Universitt Bochum 4:20 PM Effects of Electropulsing Treatment On Shape Memory and Superelastic Properties of NiTi Shape Memory Alloy Ms. W. H. Cao ,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r. L. W. Ma ,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r. J. L. Zhang ,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r. C. H. Shek ,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r. C. Y. Chung ,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4:40 PM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Nickel Titanium Shape Memory Alloys for High Temperature Actuators Mr. Frank Sczerzenie , SAES Smart Materials; Dr. Giorgio Vergani , SAES Smart Materials; Dr. Graeme Paul , SAES Smart Materials; Mr. Matt Long , SAES Smart Materials Tuesday, November 8, 2011: 9:00 AM-9:40 AM Grand Ballroom A (Gold Coast Hotel ) Session Chair: Dr. Ming H. Wu 9:00 AM Shape Memory and Superelastic materials in Spine and Orthopaedic Surgery Prof. Kenneth MC Cheung ,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KWK Yeung ,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9:30 AM Effect of Loading Frequency on Temperature and Stress Oscillations in Cyclic Phase Transition of NiTi Shape Memory Alloy Prof. Qingping Sun ,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o Yin ,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0:00 AM Elastic, superelastic and shape memory Dr. Jin-Lian Hu ,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Yong Zhu ,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Ling Lv ,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uesday, November 8, 2011: 11:00 AM-1:00 PM Grand Ballroom C (Gold Coast Hotel ) Session Chair: Dr. Ming H. Wu 11:00 AM Microstructural Aspects of THERMAL Fatigue Behavior of Shape Memory Alloys Microstructural Developments Through CONTROLLED Marforming Operations Mr. Ritwik Basu ,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ombay 11:20 AM Fatigue Analysis of Nitinol Stent Dr. Xiao-Yan Gong , Medical Implant Mechanics LLC; Zhonghua Li , Cordis Corporation, a Johnson Johnson Company; Dr. Kenneth Perry , Echobio; Ms. Tina Morrison , FDA Peripheral Vascular Branch ; Mr. Alan R. Pelton , Nitinol Devices Components 11:40 AM Bending Fatigue Behaviour of Cu-Al-Mn Shape Memory Alloy Dr. Kazuhiro Kitamura , Aich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12:00 PM Lunch Tuesday, November 8, 2011: 11:00 AM-1:00 PM Grand Ballroom A (Gold Coast Hotel ) Session Chair: Prof. Petr Sittner 11:00 AM Tuning Surface Integrity of Biomedical Nitinol Alloy by Low Plastic Burnishing Dr. Y.B. Guo ,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J.E. McKinney ,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Michael P. Sealy ,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11:20 AM Selective Laser Melting of Porous Nickel-Titanium As a Carrier for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r. Tim Habijan , Universittsklinik Bergmannsheil; Mr. Christoph Haberland , Ruhr University Bochum; Prof. Horst Meier , Ruhr University Bochum; Dr. Jan Frenzel , Ruhr University Bochum; Prof. Thomas A. Schildhauer , Universittsklinik Bergmannsheil; Prof. Manfred Kller , Universittsklinik Bergmannsheil 11:40 AM Single Cycle Pseudo Elastic Pre-Deformation and Long-Term Ni-Release From NiTi Wire Dr. Andreas Undisz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atharina Freiberg , Friedrich-Schiller-University; Dr. Sibylle Bremer-Streck , Friedrich-Schiller-University; Dr. Michael Kiehntopf , Friedrich-Schiller-University; Prof. Markus Rettenmayr , Friedrich-Schiller-University 12:00 PM Lunch Tuesday, November 8, 2011: 2:00 PM-4:00 PM Grand Ballroom A (Gold Coast Hotel ) Session Chair: Dr. C. Y. Chung 2:00 PM Product Exhibition 2:20 P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ssessing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a Novel Superelastic Rod In Comparison to Conventional Titanium Rod for Scoliosis Correction Prof. Kenneth MC Cheung ,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r. Evelyn E. Kuong ,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r. Dino Samartzis ,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r. Kelvin Yeung ,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of. Keith DK Luk ,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40 PM Treatment of Nonunion of Scaphoid Waist with Ni-Ti Shape Memory Alloy Connector and Iliac Bone Graft Lie-Hu Cao , Changhai Hospital,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Dr. Shuo-Gui Xu , Changhai Hospital,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3:00 PM Use of a Shape-Memory Rotary Actuator In Neurological Research Dr. Stefano Viscuso , CNR IENI Institute for Energetics and Interphases - Italian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Dr. Simone Pittaccio , CNR IENI Institute for Energetics and Interphases - Italian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Dr. Filippo Zappasodi , Università "G. D'Annunzio"; Gabriella Tamburro , Università "G. D'Annunzio"; Dr. Vittorio Pizzella , Università "G. D'Annunzio"; Dr. Cosimo Del Gratta , Università; Prof. Gian Luca Romani , Università 3:20 PM A Continuous Rotatory Motor Actuated by Multiple Segments of Shape Memory Alloy Wires Dr. Xiaoyong Zhang , Beihang University; Prof. Xiaojun Yan , Beihang University 3:40 PM Break Tuesday, November 8, 2011: 2:00 PM-4:00 PM Grand Ballroom C (Gold Coast Hotel ) 2:00 PM Product Exhibition 2:20 PM Evaluation of Shape Memory Effect In Cu-Zn-Ni Shape Memory Alloy Mr. S. Sathish , Dr.Ambedka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r.U S Mallik , Siddagang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 N. Raju , Dr.Ambedka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40 PM The Measurement of Total Inclusion Content In Nickel-Titanuim Alloys Mr. Frank Sczerzenie , SAES Smart Materials; Graeme Paul , SAES Smart Materials; Giorgio Vergani , SAES Smart Materials; Clarence Belden , SAES Smart Materials 3:00 PM Characterization of Dynamic Mechanical Behavior and Microstructure of Biomedical Nitinol Dr. Y.B. Guo ,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J.Z. Snyder ,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J.E. McKinney ,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3:20 PM Damping Behavior of NiMnGa/Resin Composites Under Magnetical Field Dr. Xiaogang Sun ,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MCs,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chool of Engineering,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Prof. Chaoying Xie ,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MCs,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3:40 PM Break Tuesday, November 8, 2011: 4:00 PM-5:20 PM Grand Ballroom C (Gold Coast Hotel ) Session Chair: Dr. Ming H. Wu 4:00 PM Nitinol Fatigue Life for Variable Strain Amplitude Fatigue Dr. Z.C. Lin , Abbott Vascular Inc.; Mr. Kelly Pike , Abbott Vascular Inc.; Mr. Martin Schlun , Bard Peripheral Vascular; Dr. Achim Zipse , Bard Peripheral Vascular; Dr. John Draper , Safe Technology Limited 4:20 PM Fracture of Polymer Coated Nitinol During Gamma Sterilization Mr. Dennis W. Norwich , Memry Corporation 4:40 PM Influence of Varying Ingot Transformation On Fatigue Endurance of Nitinol Alloys Mr. David Plumley , Fort Wayne Metals; Ms. Kate Whitacre , Fort Wayne Metals 5:00 PM Wear Properties of Three Dimensional Porous NiTi Shape Memory Scaffold for Orthopaedic Implants Dr. Shuilin Wu ,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r. Xiangmei Liu , Hubei University; Dr. Kelvin Yeung ,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r. G.S. Wu ,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r. Dong Zheng ,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 Z.S. Xu , Hubei University; Prof. Chi Yuen Chung ,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of. Paul K. Chu ,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uesday, November 8, 2011: 4:00 PM-5:20 PM Grand Ballroom A (Gold Coast Hotel ) Session Chair: Dr. Matthias Mertmann 4:00 PM Biomechanical Study of 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 of Posterior Wall of the Acetabulum Dr. Shuo-Gui Xu , Changhai Hospital,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un-Cai Zhang , Changhai Hospital,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4:20 PM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iTi-Based Implants for Cranio-Maxillo-Facial Surgery Dr. Zdzisław H. Lekston , University of Silesia; Dr. Magdalena A. Jędrusik-Pawłowska , Medical University of Silesia; Danuta Stróż , University of Silesia 4:40 PM Implementation, Testing and Clinical Evaluation of New Therapeutic Splints Based On the Pseudoelastic Properties of NiTi and NiTiNb Lorenzo Garavaglia , CNR IENI Institute for Energetics and Interphases - Italian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Stefano Viscuso , CNR IENI Institute for Energetics and Interphases - Italian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Dr. Elena Beretta , IRCCS “E. Medea”, Associazione “La Nostra Famiglia”; Dr. Sandra Strazzer , CNR IENI Institute for Energetics and Interphases - Italian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Giuseppe Stefanoni , CNR IENI Institute for Energetics and Interphases - Italian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Dr. Anna Carla Turconi , CNR IENI Institute for Energetics and Interphases - Italian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Dr. Simone Pittaccio , CNR IENI Institute for Energetics and Interphases - Italian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5:00 PM Low Temperature Shape Setting of NiTi Wires and Textiles for Medical Devices Prof. Petr Sittner , Institute of Physics,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Czech Republic; Ludek Heller , Institute of Physics,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Czech Republic; Jan Pilch , Institute of Physics,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Czech Republic; Dr. R. Delville , University of Antwerp; Caroline Curfs , ESRF; B. Malard , SIMAP Wednesday, November 9, 2011: 9:00 AM-9:40 AM Grand Ballroom A (Gold Coast Hotel ) Session Chair: Prof. Petr Sittner 9:00 AM Triple-Shape Memory Effect and Self-Healing Using NiTi Shape Memory Alloys Dr. WM Huang ,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C.C. Wang ,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C. Tang ,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Z. Ding ,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9:40 AM Understanding the Biocompatibility of Nitinol Biomedical Devices Dr. Alan Pelton , NDC; C. Trepanier , NDC; J. Fino-Decker , NDC; K. Miyashiro , NDC Wednesday, November 9, 2011: 11:00 AM-1:00 PM Grand Ballroom A (Gold Coast Hotel ) 11:00 AM The Embrittlement of Nitinol Medical Devices During Sterilization Mr. Stuart Smith , Metallurgical Solutions; Mr. Masao J. Drexel , Confirmd LLC 11:20 AM Effect of Electrical Heating Conditions On Functional Fatigue of Thin NiTi Wire for Shape Memory Actuators Dr. Riccardo Casati ,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 Institute for Energetics and Interphases (CNR-IENI); Dr. Francesca Passaretti ,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 Institute for Energetics and Interphases (CNR-IENI); Dr. Ausonio Tuissi ,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 Institute for Energetics and Interphases (CNR-IENI) 11:40 AM Correlation between NiTi inclusions and fatigue: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rotary bending fatigue Mr. Marco Urbano , SAES Getters S.p.A 12:00 PM Lunch Wednesday, November 9, 2011: 11:00 AM-1:00 PM Grand Ballroom C (Gold Coast Hotel ) Session Chair: Mr. Alan R. Pelton 11:00 AM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Nanocrystalline NiTiCu10 Shape Memory Alloy by Mechanical Alloying Mr. Morteza Ghadimi , K.N. Toos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of. Ali Shokuhfar , K.N. Toos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r. Ashkan Zolriasatein , K.N. Toos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r. Mohammad reza Rezvani , K.N. Toos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r. Mohammad Ghaffari ,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Mr. Hamidreza Rostami , Science Research Branch, Islamic Azad University 11:20 AM Hot Isostatic Pressing of NiTi-X (X=Ag, Nb, W) Alloys for Coupling Elements Dr. Martin Bram , Forschungszentrum Juelich; Martin Bitzer , Forschungszentrum Juelich; Hans Peter Buchkremer , Forschungszentrum Juelich; Detlev Stver , Forschungszentrum Juelich 11:40 AM Ultra-High-Damping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Based On Powders of Shape Memory Alloys Prof. Jose San Juan , Universidad del Pais Vasco; Mariano Barrado , Universidad del Pais Vasco; Gabriel López , Universidad del Pais Vasco; Prof. Maria L. Nó , Universidad del Pais Vasco 12:00 PM Effects of ECAP Process and Aging On Mechanical and Superelastic Behaviors of Ni-Free Ti Based Smas Prof. Chaoying xie ,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Jie Song ,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Xiaoning Zhang ,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Dr. Ming H. Wu , Edwards Lifesciences 12:20 PM The Effect of Fe on The Phase Transformation and Magnetic Property of Ni-Mn-Ga Powders Prepared by Ball Milling Dr. B. Tian ,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F. Chen ,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Y.W. Tong ,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Prof. Y.F. Zheng , Peking University 12:40 PM Lunch Wednesday, November 9, 2011: 2:00 PM-4:00 PM Grand Ballroom A (Gold Coast Hotel ) Session Chair: Dr. Tom Duerig 2:00 PM In Vivo Evaluation of the Biocompatibility of Biodegradable Shape-Memory Polymers (BSMP) Xia Hua , Changhai Hospital,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Dr. Shuo-Gui Xu , Changhai Hospital,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2:20 PM Strengthening Mechanisms In Solution-Annealed Ni-Rich NiTi Alloys Mr. B. Chad Hornbuckle , University of Alabama; Taisuke Sasaki , University of Alabama; Mr. Ronald D. Noebe , NASA Glenn Research Center; Mr. Glen Bigelow , NASA Glenn Research Center; Mark L. Weaver , University of Alabama; Gregory B. Thompson , University of Alabama 2:40 PM Addition of Cu to Ternary Ni 47 Ti 50 Fe 3 Shape Memory Alloy Ms. Chandra Bhanu Basak , Bhabha Atomic Research Centre; Ms. Meenu Sharma , Bhabha Atomic Research Centre; Bikas C. Maji , Bhabha Atomic Research Centre; Dr. Madangopal Krishnan , Bhabha Atomic Research Centre 3:00 PM Bending Fatigue Properties of Precision Cast TiNi Shape Memory Alloy for Brain Spatula Mr. Kento Mitsui , Aich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of. Hisaaki Tobushi , Aich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r. Kouji Miyamoto , Aich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r. Kazuhiro Kitamura , Aich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Mr. Yukiharu Yoshimi , Yoshimi Inc. 3:20 PM An Overview of Porous TiNi (PTN) As a Candidate for Orthopedic Material Mr. Hokuto Aihara , PorOsteon Inc.; Dr. Tom Duerig , Nitinol Devices Components 3:40 PM Break Wednesday, November 9, 2011: 2:00 PM-4:00 PM Grand Ballroom C (Gold Coast Hotel ) Session Chair: Dr. Alan Pelton 2:00 PM Effect of Co Addition On the Microstructure,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and Shape Memory Behavior of Fe-Mn-Si Alloys Mr. Bikas C. Maji , Bhabha Atomic Research Centre; Dr. Madangopal Krishnan , Bhabha Atomic Research Centre 2:20 PM NiMnGa Wires Produced by the In Rotating Water Melt-Spinning Technique Dr. Xiaogang Sun , State Key Lab of Metal Matrix Composit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haoying Xie , School of Engineering,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2:40 PM The Laws of Generation and Relaxation of the Spherical Segments of Ti-Ni Shape Memory Alloys Dr. Andrey B. Bondarev , Industrial center “MATEKS”; Prof. Mikhail A. Khusainov , Yaroslav the Wise Novgorod State University; Vladimir A. Andreev , Industrial center "MATEKS" 3:00 PM Superelastic Porous NiTi with Adjustable Porosities Synthesized by Powder Metallurgical Method Dr. Shuilin Wu ,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r. Xiangmei Liu , Hubei University; Dr. Kelvin Yeung ,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r. G.S. Wu ,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r. Dong Zheng ,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 Z.S. Xu , Hubei University; Prof. Chi Yuen Chung ,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of. Paul K. Chu ,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3:20 PM Break Wednesday, November 9, 2011: 4:00 PM-5:20 PM Grand Ballroom A (Gold Coast Hotel ) Session Chair: Dr. Tom Duerig 4:00 PM Superelasticity and Shape Memory In Micro and Nano Devices of Cu-Al-Ni SMA Prof. Jose San Juan , Universidad del Pais Vasco; Prof. Maria L. Nó , Universidad del Pais Vasco; Christopher A. Schuh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4:20 PM Experimental Study On Feasibility of Sutureless Anastomosis by a New Biodegradable Shape Memory Vascular Anastomosis Device Qiong Zhang , Changhai Hospital,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Dr. Shuo-Gui Xu , Changhai Hospital,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De-Ding Liu , Changhai Hospital,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4:40 PM Repeated Instant Self-Healing Shape Memory Composite Dr. WM Huang ,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5:00 PM Development of An Adjusting Mechanism for An Air Flap Based On R-Phase Transformation Mr. Konstantin Lygin , Ruhr-Universitt Bochum; Sven Langbein , Ruhr-Universitt Bochum; Tim Sadek , Ruhr-Universitt Bochum Wednesday, November 9, 2011: 4:00 PM-5:20 PM Grand Ballroom C (Gold Coast Hotel ) Session Chair: Dr. C. Y. Chung 4:00 PM Mechanical Behavior of Shape Memory Alloys Under Complex Loading Conditions of Stress, Strain and Temperature Hiroki Cho , Oita University; Prof. Akihiko Suzuki , Oita University; Takaei Yamamoto , Oita University; Toshio Sakuma , Oita University 4:20 PM Mechanical Behavior and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of a Ti-Mo Based Shape Memory Alloy Dr. Song Jie ,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Dr. Xiaogang Sun , State Key Lab of Metal Matrix Composit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Xiaoning Zhang ,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Prof. Xie Chaoying ,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Dr. Ming H. Wu , Edwards Lifesciences 4:40 PM A New Approach to Estimate Heat Variations During A Thermal Induced Phase Transformation On A NiTi SMA Mr. Vincent Delobelle , Université de Grenoble (UJF, G-INP); Prof. Hervé Louche , Université Montpellier 2; Prof. Denis Favier , Université de Grenoble (UJF, G-INP)
5447 次阅读|0 个评论
他们,或许是未来的领军人物
热度 3 kejidaobao 2011-10-31 14:58
文/李 娜 (详细图文报道请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6do=blogid=503915 ) 很多时候,公众了解一位科学家,是从他们成名开始的,比如他们完成了万众瞩目的工作,比如他们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比如他们入选了两院院士…… 从见证积年辛劳的奖杯和白发中,从抚今思昔的追忆里,我们忍不住重构科学家们青年时代的画面:无论在安静的实验室、荒凉的野外甚至浩瀚的太空,他们的脸上都有同一种专注的表情;在国际会议上,或许有过指点江山的激扬,或许也会紧张到尾音发颤;与敬仰的前辈意见相左时,或许也在深夜里纠结,相信权威还是坚持自我;或许因为工作压力抱怨过,可一旦遭遇从未有人了解的新发现,也不禁涌上一股“世界就在我手中”的狂喜与满足…… 重构的同时,又忍不住深深遗憾——我们显然错过了他们最精彩的青年时代。科学家们为了更完善地认识和服务人类自身,做着无可取代的工作,在他们最能展现创造力之美、最恣意挥洒激情和热血的人生阶段,没有足够的分享和鼓励也是一种缺失吧?既然如此,那我们就没有理由错过当下的青年科学家群体。 可以说,青年科学家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承担着科研重担,但却低调静默。进入公众视野不多、热点科技事件中也不大容易听到他们的声音,他们更多是在实验室里享受科研的乐趣,或者承受科研的压力。但这也是一个最具创造力和进取精神的群体,他们做出的工作那么令人惊叹,因为年轻,他们未来的科研版图说不定能画多远。若干年后的科研领军人物,就是来自这个群体。 但是,我们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并不够,尤其是来自公众领域的关注缺失。因为大家似乎都习惯了水到渠成的等待。 公众和媒体往往等待科学家获得了最耀眼的荣誉再去关注和追逐。国家更多是在科学家们成名之后,再给予重大的奖励和更多的资助。而科学家往往也习惯了等待,等待磨砺多年取得了重大成绩之后,似乎就可以松口气,心安理得地享受鲜花和掌声。 这恐怕是长期形成的一种扭曲逻辑。公众和媒体应该给青年科学家更多的关注和爱护,肯定和支持他们;国家应该给青年科学家更多资助和更宽松的空间,鼓励他们的创造,宽容他们的失败;年轻的科学家们似乎也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与科学共同体内外进行良性互动,这样或许能转移部分压力,让他们更轻松地工作。(当然,有人喜欢低调的自由,但谁能否认不一样的心态可能给人生打开一扇全新的门?) 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了中国科技的未来,我们愿意把这个群体中的优秀代表推进公众视野,让大家了解他们的工作,感受他们的风采。我们特别策划了本期专稿:邀请中国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的校长、院(所)长们推荐本单位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学家(每个单位仅限1名),介绍他们的研究进展和成果。 当然,本文所推介的14位青年科学家(排名不分先后)一定没有涵盖全部,我们也不敢保证他们日后都会成为本领域的领军人物,因为将来极可能有更优秀的人出现。只是他们现在所做的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工作,已令人忍不住击节赞叹。若干年后,如果你看到他们中某一位成为本领域的领军人物,那你可以庆幸地说,我见证过他的青年时代。 北京大学 朴世龙 朴世龙,1976年生于吉林龙井,1995年进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学习,2004年获博士学位。2004年到法国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回国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任教,现为北京大学教授。 朴世龙主要从事碳循环方面研究,在全球气候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包括:阐明了秋季温度上升将加速北半球陆地碳储量的释放,并从动态的角度阐明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分布机制;重新估算了大气CO2浓度上升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水分径流的影响,修正了英国科学家发表在Nature上的研究结果;开展了中国及北半球植被时空变化的研究,提出了北美西北部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植被生产力下降与该地区春季温度下降密切相关;系统研究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变化及其机制,并采用自上而下的大气反演模型和自下而上的过程模型及地面资料有机结合的途径,评价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现实状况及其不确定性;应邀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有关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和农业影响的研究进展综述论文。 代表性研究论文 1. Wang X H, Piao S L, Ciais P, Li J S, Fredlingstein P, Koven C, Chen A P. Spring temperature change and its implication in the change of vegetation growth in North America from 1982 to 2006 . PNAS, 2011, 108: 1240-1245. 2. Piao S L, Ciais P, Huang Y, Shen Z H, Peng S S, Li J S, Zhou L P, Liu H Y, Ma Y C, Ding Y H, Friedlingstein P, Liu C Z, Tan K, Yu Y Q, Zhang T Y, Fang J Y.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e in China . Nature, 2010, 467: 43-51. 清华大学 刘磊 刘磊,1977年生于安徽滁州,1999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学位。1999—2004年在美国Columbia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跟随Ronald Breslow教授研究氨基酸代谢酶的人工模拟。2004—2007年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跟随Chi-Huey Wong教授研究糖蛋白与糖类药物的化学合成。2007年进入清华大学工作,现为化学系教授,负责本科生《化学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工作。 刘磊的专业领域为生物有机化学,重点研究蛋白质的化学合成。发现了多肽酰肼连接反应,并据此发展出蛋白质全合成与半合成的新技术;发明了不可逆硫氮酰基迁移树脂,并据此发展出多肽硫酯制备的新方法;此外在环状蛋白、膜蛋白、糖蛋白等的合成中发展出一些新技术。这些成果得到了专业同行们的认可,部分技术在企业(Bayer Schering Pharma)中得到了应用。此外,也研究一些生物活性小分子的催化合成,发展了一些新的有机反应。 代表性研究论文 1. Fang G M, Li Y M, Shen F, Huang Y C, Li J B, Lin Y, Cui H K, Liu L. Protein chemical synthesis by ligation of peptide hydrazides . Angew Chem Int Ed, 2011, 50: 7645-7649. 2. Zheng J S, Chang H N, Wang F L, Liu L. Fmoc synthesis of peptide thioesters without post-chain-assembly manipulation . J Am Chem Soc, 2011, 133: 11080-11083. 复旦大学 张远波 张远波,1978年生于河南信阳,2000年获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学士学位。2000—200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Philip Kim教授进行石墨烯研究。2006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Miller Fellowship,开展为期3年的博士后研究。2010年获聘IBM Almaden Research Center博士后研究员,从事低温扫描隧道显微及能谱研究。2011年正式加入复旦大学,任特聘教授。 张远波从事实验凝聚态物理研究,主要关注低维度电子体系的量子现象,在石墨烯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包括:发现了单层石墨烯中的半整数反常量子霍尔效应,进而观测到这种量子霍尔效应在室温下也存在,这些是石墨烯研究中里程碑式的发现;发现利用新颖的双门极器件结构和外电场能够在双层石墨烯中打开一个连续可调的能隙,并第一次对这个能隙进行实验观测;发展了低温超高真空中扫描隧道显微镜对微纳样品进行表征的实验手段,在原子尺度研究石墨烯隧道能谱和空间电荷密度不均匀性;利用高精度的电子束刻蚀的纳米加工技术,用单层的石墨烯制备了纳米线作为石墨烯纳米器件的原型。以上工作在基础和应用两方面推动了国际上对石墨烯的研究。 代表性研究论文 1. Zhang Y, Tan Y W, Stormer H L, Kim P.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of the quantum Hall effect and Berry's phase in graphene . Nature, 2005, 438: 201-204. 2. Zhang Y, Tang T T, Girit C, Hao Z, Martin M C, Zettl A, Crommie M F, Shen Y R, Wang F. Direct observation of a widely tunable bandgap in bilayer graphene . Nature, 2009, 459: 820-853. 上海交通大学 冯新亮 冯新亮,1980年生于安徽歙县,2004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同年赴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深造,2008年获博士学位。2011年受聘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教授。 冯新亮的研究方向涵盖高分子、有机、物理和材料化学等多个交叉领域,主要学术成果包括:首次报道了自下而上化学可控宏量制备高质量、无缺陷且边缘结构确定的单根石墨烯纳米带;首次报道了以氧化石墨烯为模板来复制合成其他二维功能材料及其在能源存储领域的关键应用;首次研究合成了新型的具有三倍对称性、三角形分子以及锯齿边缘的盘状石墨烯片段,从化学角度提供了纳米石墨烯的新型合成路线和设计方法;首次提出和证明了控制盘状液晶分子空间螺旋堆积排列结构对一维载流子传导体系在有机电子学性能的至关重要影响;开拓了以氧化石墨烯或者纳米石墨烯分子为前驱体制备高导电率石墨烯膜的新技术;创造性地研究了基于有机和有机金属前驱体的结构可控的高分子多孔材料、石墨烯和碳/金属杂化材料,为新型高效储氢,锂离子电池,电容器和燃料电池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代表性研究论文 1. Cai J, Ruffieux P, Jaafar R, Bieri M, Braun T, Blankenburg S, Muoth M, Seitsonen A P, Saleh M, Feng X L, Müllen K, Fasel R. Atomically precise bottom-up fabrication of graphene nanoribbons . Nature, 2010, 466: 470-473. 2. Liu R L, Wu D Q, Feng X L, Müllen K. Nitrogen-doped ordered mesoporous graphitic arrays (NOMGAc) with high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for oxygen reduction . 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 2565-256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傅尧 傅尧,1977年生于山东莱州。1996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学习,2005年获化学博士学位,同年通过优秀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留校任教,现为教授。 傅尧主要从事物理有机化学和绿色可持续化学研究,他运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手段,通过发展基于化学精度计算的理论方法,系统研究了有机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和化学反应机理,为发现绿色合成新反应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将有机催化中的新方法引入生物质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领域,成功地实现了纤维素基γ-戊内酯的高效催化转化,关键技术成果已申报中国发明专利和PCT国际专利,应邀为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杂志撰写磁性固体酸解聚纤维素的进展综述论文,未来将继续致力于发展机理导向的绿色有机反应,以期实现由生物质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和能源平台分子,为中国的农林废弃物利用和节能减排领域提供新的创新思路。 代表性研究论文 1. Deng L, Li J, Lai D M, Fu Y, Guo Q X.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biomass-derived carbohydrates into gamma-valerolactone without using an external H2 supply .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9, 48(35): 6529-6532. 2. Lai D M, Deng L, Guo Q X, Fu Y. Hydrolysis of biomass by magnetic solid acid . Energy Environmetal Science, 2011, 4(9): 3552-3557. 浙江大学 周昆 周昆,1977年生于湖南岳阳。1993年进入浙江大学计算机系学习,2002年获博士学位。2002—2008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和研究主管。2008年全职回到浙江大学工作,现任教授。 周昆的研究领域为计算机图形学和并行计算。近年来在微分域几何编辑方法、真实感图形实时绘制、GPU并行编程语言和并行计算方法等方向取得多项创新成果:提出并完善了微分域几何编辑方法,直接修改几何模型的微分属性,然后用全局优化从修改过的微分属性重构出新几何模型;提出了任意复杂光源下动态场景(包括动态几何、动态反射材质、动态折射介质等)的真实感实时绘制框架和算法;研制了基于批量同步的GPU编程语言BSGP及其编译器,并研制了基于GPU中断的GPU程序调试系统,大幅度提高了GPU并行软件的开发效率;研制了国际上首个完全运行在GPU上的渲染软件RenderAnts,使得高清动画渲染速度提高10倍以上,大幅度提高了高清动画的生产效率。2009年起担任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编委,是该期刊创刊以来首位华人编委。 代表性研究论文 1. Zhou K, Hou Q M, Wang R, Guo B N, Real-time KD-tree construction on graphics hardware . 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 2008, 27(5): 126. 2. Zhou K, Hou Q M, Ren Z, Gong M M, Sun X, Guo B N. RenderAnts: interactive Reyes rendering on GPUs . 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 2009, 28(5): 155. 华中科技大学 沈国震 沈国震,1976年生于安徽蚌埠,2003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2004—2005年在韩国汉阳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2007年在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纳米材料研究中心任特别研究员;2007—2009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子工程系从事研究工作。2009年回国任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教授。 沈国震主要研究领域为纳米技术与新型纳米光、电子器件,工作涉及纳米功能材料可控合成与组装及纳米光电器件的研制,全透明柔性显示技术,新型可再生能源技术等;回国后致力于开发以纳米功能材料为基元的新型纳米光电子器件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制开发工作,带领团队开发出多种新型全透明薄膜晶体管,该类器件在超快、超薄、省电、高清晰、全透明、高柔性下一代显示技术上有重要应用前景。设计并研发了多种纳米敏感器件,如高灵敏度有毒有害气体传感器、高灵敏度紫外光探测器等。 代表性研究论文 1. Shen G Z, Liang B, Wang X F, Huang H T, Chen D, Wang Z L. Ultrathin In2O3 nanowires with diameters below 4 nm: Synthesis, reversible wettability switching behavior and transparent thin-film transistor applications . ACS Nano, 2011, 5: 6148-6155. 2. Shen G Z, Xu J, Wang X F, Huang H T, Chen D. Growth of directly transferable In2O3 nanowire mats for transparent thin-film transistor applications . Advanced Materials, 2011, 23: 771-775. 南京大学 陆延青 陆延青,1971年生,1996年于南京大学物理学系获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00—2006年在美国Chorum Tech等单位从事研发工作,2006年底返回南京大学,现任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长江特聘教授。 陆延青兼具基础研究背景与产业界经验,形成了理工结合的交叉型研究特色,在介电体光学超晶格、微纳光纤传感、液晶光学器件等领域,做出了一批有特色的创新性工作。他在闵乃本院士指导下,揭示了离子型声子晶体的长波光学性质,研制出一系列不同掺杂的光学超晶格材料。此后,还率先研究了光学超晶格铌酸锂的电光性质,国内外若干研究组随后开展了不少后续研究,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回国后,在以往研究单一的非线性、电光等效应的基础上,考虑更为丰富的耦合物理过程,以期实现对材料物性的有效调控或灵敏感测,并应用于光电器件。最近,陆延青和合作者以人工微纳结构作为物理基础和材料特色,面向光纤、集成光学等重要应用方向,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诸多进展,并形成相关核心专利技术,在国内外同行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代表性研究论文 1. LuY Q, Zhu Y Y, Chen Y F, Zhu S N, Ming N B, Feng Y J. Optical properties of an ionic-type phononic crystal . Science, 1999, 284: 1822-1824. 2. Lu Y Q, Wan Z L, Wang Q, Xi YX, Ming N B. Electro-optic effect of periodically poled optical superlattice LiNbO3 and its applications . Appl Phys Lett, 2000, 77: 3719-3721.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田野 田野,1971年生于四川隆昌,1993年于四川大学获学士学位。1998—2003年在美国Columbia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2003—2004在Princeton高等研究院、2004—2006年在加拿大McGill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06年回到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现任研究员。 田野的专业研究领域为算术代数几何和数论。他在费尔马型问题的研究中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综合运用算术代数几何中Shimura曲线的算术理论和解析数论理论中的双重级数方法等获得了全实域上费尔马型方程的丢番图性质。他还在自守表示论中的著名Howe猜想等方面做出重要结果。这些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Annals of Math和 Invent Math等顶级数学刊物上,并引发了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在内的国际同行的进一步研究工作。费尔马大定理解决者、菲尔兹特别奖得主Wiles评价田野“Among his age group he is at the top level of number theorists”。 代表性研究论文 1. Diaconu A, Tian Y. Twisted fermat curves over totally real fields . Annals of Mathematics, 2005, 162: 1353-1376. 2. Li J S, Sun B Y, Tian Y. The multiplicity one conjecture for local theta correspondences . Inventiones Mathematic, 2011, 184: 117-124.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翟琦巍 翟琦巍,1972年生于江苏海门,2000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0—2002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病理系做博士后;2002—2003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儿童医院神经生物学系做博士后;2003年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任职,现为研究员。 翟琦巍多年来致力于蛋白乙酰化修饰和慢性代谢疾病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他首次提出了去乙酰化酶SIRT1对于胰岛素敏感性的调控作用和相关分子机制,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该研究结果以Featured article发表在Cell Metabolism上,并且同期刊发了专评。Cell Press为此刊发了新闻稿,引起国际媒体用十多种语言广泛报道。两年后,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发表综述,充分肯定了SIRT1在胰岛素敏感性调控中的作用。目前该论文已被引用130次,后续有望在代谢性疾病的分子机理等方面取得突破。 代表性研究论文 1. Sun C, Zhang F, Ge X, Yan T, Chen X, Shi X, Zhai Q. SIRT1 improves insulin sensitivity under insulin-resistant conditions by repressing PTP1B . Cell Metab, 2007, 6(4): 307-319. 2. Wu J, Zhang F, Yan M, Wu D, Yu Q, Zhang Y, Zhou B, McBurney M W, Zhai Q. WldS enhances insulin transcription and secretion via a sIRT1-dependent pathway and improves glucose homeostasis . Diabetes, 2011. In press.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曹俊 曹俊,1972年生于湖南,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先后在法国奥塞直线加速器实验室、美国密歇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回国从事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研究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微子实验。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是中国一个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基础研究项目。曹俊作为该项目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之一,承担了大部分的具体方案设计工作。先后担任“973”项目的离线平台课题负责人和中心探测器负责人,主持了中微子探测器的设计与部分建造工作,领导了项目中最核心的400吨液体闪烁体的大规模生产。实验已开始投入运行,探测器性能优良,关键技术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目前正在领导物理分析工作,预期1—2年内将达到国际最高精度。曹俊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中负责的中心探测器建造、物理分析和软件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显示出很高的科研水平和很强的管理能力。 代表性学术论文 1. Kettell S, et al. A precision measurement of the neutrino mixing angle theta(sub 13) using reactor antineutrinos at Daya-Bay . Daya-Bay Collaboration (Guo X H, et al). 2007. 156pp. hep-ex/0701029 2. Collaboration H.Measurement and QCD analysis of neutral and charged current cross sections at HERA . Eur Phys J, 2003, C30: 1-32.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戴希 戴希,1971年生于浙江杭州,1999年于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之后在香港科技大学、Boston College和Rutgers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到香港大学物理系担任研究助理教授。2006年回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现任研究员。 强关联电子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是一个非常困难且重要的问题,而将动力学平均场理论与局域密度近似理论相结合的计算方法,是目前解决该问题的最好理论计算方案。戴希在美期间开发出一套能与第一性原理计算相结合的动力学平均场理论程序包,利用这一程序包预言了钚金属的声子谱,并被随后的实验证实。 回国后,戴希主要在强关联体系和拓扑绝缘体两个方面开展工作:提出并发展了LDA+Gutzwiller——一种国际首创的用于强关联材料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方法,并利用这一方法研究了几种重要强关联材料体系,其中关于铁基超导材料的研究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关于拓扑绝缘体材料的研究。戴希与合作者发现了到目前为止最重要的拓扑绝缘体材料体系——Bi2Se3家族,并提出了能正确描写该材料体系拓扑电子结构的低能有效模型。此后,戴希与合作者一起,预言了在这类拓扑绝缘体薄膜中掺入磁性元素将有可能实现量子化的反常霍尔效应这一全新的拓扑量子态,在国际学术界引发回响。 代表性研究论文 1. Yu R, Zhang W, Zhang H J, Zhang S C, Dai X, Fang Z. Quantized anomalous Hall effect in magnetic topological insulators . Science, 2010, 329(5987): 61-64. 2. Dai X, Savrasov S Y, Kotliar G, Migliori A, Ledbetter H, Abrahams E. Calculated phonon spectra of plutonium at high temperatures . Science, 2003, 300(5621): 953-955.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王树 王树,1972年生于河北沧县,1994年于河北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99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1999—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2004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王树主要从事新型聚合物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与生物识别与传感研究,发展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他带领的课题组结合化学、生物学以及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开展研究工作,建立和发展了基于共轭聚合物的多种高灵敏度检测新方法,实现了重大疾病相关基因与蛋白质的高灵敏识别与检测,为肿瘤早期诊断与个体化医疗提供了新技术,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发展了高灵敏度检测DNA甲基化的新方法,在联合多基因指标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发展了高灵敏度检测DNA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新方法,实现了肝癌病人基因样品中两个SNP位点基因分型的灵敏分析,大幅提高了SNP基因型分辨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发展了高灵敏度检测DNA/核酸酶相互作用的新体系;利用水溶性共轭聚合物荧光探针,发展了以蛋白酶、核酸酶、RNA-蛋白质复合物为靶点的药物筛选新体系。 代表性研究论文 1. Duan X R, Liu L B, Feng F D, Wang S. Cationic conjugated polymers for optical detection of DNA methylation lesions and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 Acc Chem Res, 2010, 43: 260-270. 2. Zhu C L, Yang Q, Liu L B, Wang S. Rapid simple and high-throughput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and antibiotics screening . Angew Chem Int Ed, 2011, 50: 9607-9610.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倪喜军 现年39岁的倪喜军,专业素养深厚,研究思路开阔,学风严谨,慎思笃行。 他发表的论文数量不算多,但包括了Nature,PNAS,Proc R Soc B,J Human Evol等著名刊物。最重要的学术贡献来自对和人类起源相关的灵长类化石的研究。2004年,他和同事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认为亚洲德氏猴是目前已知最为古老、形态最为原始的一种灵长类动物,在系统演化树上最为接近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共同祖先,并且提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灵长类动物的共同祖先应该是一种小型的、日行性的、食虫的哺乳动物。这一结论对传统的有关灵长类适应性起源的理论提出了挑战。Nature杂志同期配发了评论性文章,予以高度评价。该成果已被收入许多百科全书和经典教科书。 倪喜军与同事发现和研究了更多的灵长类化石,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有关灵长类起源中心、早期扩散路线和分支系统关系的一些理论,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他的另外一项重要工作是基于岩石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和古生物年代地层学的综合,帮助完善中国的新生代哺乳动物年代地层框架,使之成为亚洲新生代哺乳动物年代框架的标准,并且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哺乳动物演化与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的关联。 代表性研究论文 1. Ni X, Wang Y, Hu Y, Li C. A euprimate skull from the early Eocene of China . Nature, 2004, 427: 65-68. 2. Ni X, Flynn J J, Wyss A R. The bony labyrinth of the early platyrrhine primate Chilecebus .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2010, 59: 595-607. 实际上,这14位青年科学家们的工作成果并不止于本文,而且他们因为工作出色还在各自领域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奖励,其中不乏国际知名奖项。因为此次推荐更加注重研究工作本身,所以我们没有过多介绍。希望大家从研究工作出发,给青年科学家更多关注和爱护,鼓励他们做出更有影响力的工作。 谨向本文关心青年科学家成长的14位推荐人致以诚挚谢意。 推荐人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北京大学校长 周其凤 清华大学校长 顾秉林 复旦大学校长 杨玉良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张 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侯建国 浙江大学校长 杨 卫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李培根 南京大学校长 陈 骏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 郭 雷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 陈晓亚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陈和生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 王玉鹏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 万立骏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周忠和
个人分类: 栏目:本刊专稿|10098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农业工程代表团参加澳大利亚农业工程学会2011国际学术会归来
wangyk 2011-10-19 21:13
中国农业工程代表团参加澳大利亚农业工程学会2011国际学术会归来
王应宽 Wang Yingkuan Beijing, China October 18, 2011 中国农业工程代表团参加澳大利亚农业工程学会国际学术会议归来 经过半年多的筹备,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会》( IJABE )编辑部组织的中国农业工程赴澳大利亚参会交流代表团一行 35 人顺利完成各项学术交流任务回国。代表团于 9 月 26 日在广州白云机场集合,从广州出发直飞布里斯班。经过一夜的飞行,代表团于 27 日凌晨到达布里斯班。入境后乘车前往图文巴 (Toowoomba) 访问了南昆士兰大学并进行学术交流。然后参观了布里斯班市容和天阁露码沙岛(海豚岛)。代表团于 28 日到达开会地点黄金海岸市,入住当地一个名叫雷德森 (Radission) 的高尔夫度假酒店。 29 日早上,代表团全体到会议举办地冲浪者天堂大臣酒店 (Hotel Grand Chancellor Surfers Paradise), 报到注册,参加会议。 在南昆士兰大学的访问交流中,因为有 Erick 和 Thomas 的支持,有陈光南博士的悉心安排和热情接待,交流很愉快。校方安排了 6 位专家会见我们代表团,并向我们介绍了该校在农业工程领域所开展的科研与教育工作。还特地为我们代表团准备了工作午餐。交流得知,南昆士兰大学位于图文巴,是一片高地,在布里斯班以西大约 100 公里,是仅次于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内陆城市,人口约 10 万。南昆士兰大学在农业工程领域开展的研究特色鲜明,生产应用价值大,在澳大利亚农业工程领域最具学科与综合优势。因此,澳大利亚农业工程学会和澳大利亚农业工程研究中心都设立在该校。 此次会议为澳大利亚农业工程学会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国际学术会议,由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 (EA) 、澳大利亚农业工程学会 (SEAG) 和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会( CIGR )主办,澳大利亚农业工程学会 (SEAG) 和南昆士兰大学承办。 2011 年的会议主题为“农业中的工程 - 多元挑战与创新解决方案”。会议英文名称如下: 2011 CIG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i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 titled “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 - Diverse Challenges Innovative Solutions ” (SEAg 2011 Conference) Surfers Paradise, Gold Coast, Queensland, Australia 28-30th September, 2011 http://www.engineersaustralia.org.au/events/conferences/seag2011/seag2011_home.cfm 会议于 29 日正式开始,上午 9 点经过简短的开幕式后,就开始了报告交流。会期两天,两天会议的组织形式都一样,每天上午安排两场特邀专家大会报告,参会代表全体都在同一个大报告厅里聆听特邀专家报告,然后进行分会场专题报告。总计设立了机械工程专题、结构与环境专题、水资源与灌溉专题、 土壤与耕作专题、传感器与新兴技术专题五个分会场。会议报告主题广泛,涵盖农业工程的几个重要领域。主要包括:农业机械与装备新材料、畜牧工程技术、畜禽舍环境监控、传感器与机器人、农业环境监测与保护、土壤与耕作技术、水土工程、灌溉技术、智能技术、精准农业 (PA) 、精准畜牧业( PLF )、高光谱检测技术、机器视觉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高科技与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新兴农业工程技术等。由于澳大利亚是一个畜牧大国和强国,研讨会在畜牧工程领域的研究和交流要多一些。相反,农产品加工与产后处理技术方面的内容就比较少,相关的报告只有两个,一个还是中国代表作的。而这次团组里有不少人是做这方面研究的,对这些专家而言,交流得相对少一些。 在两天的报告和交流中,总计安排了近 50 场报告。这次会议共有来自澳大利亚、中国、新西兰、德国、西班牙、比利时、荷兰、意大利、美国、巴西、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台湾地区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50 多名代表参会。参会人数虽然不很多,但安排的报告密集,邀请的报告专家层次高,报告大都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准。代表们积极提问,发言踊跃,会场气氛活跃。我们中国代表团因为组织较晚,很多人没有来得及提交论文,但经过我的努力沟通,最终安排了 2 个分会场专题报告。 在会议召开期间,我们还组织了中国代表团内的交流,邀请了一些外宾参加,增加了参代表之间的了解。此次代表团35人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24个单位,其中包括18所大学和6个科研院所,24位男代表,11位女代表。因为旅行社派了位女领队担任“全陪”,全程都两人“同居”一室,没有因为单间差增加额外成本。澳大利亚会议组织方还特地为我们中国代表团的每位参会代表准备了印制精美的参会证书,而其他参会代表只能会后接收电子版的参会证书了。因为我们是以团组形式参会,经我此前协商拿到了比较优惠的注册费,其他代表参会需要交纳 825 澳元,而我们的代表只需要交纳 500 澳元。但因为我们大都没有换澳元,最后每人实际交纳了 500 美元。会议还为我们管了三顿餐,包括一次带酒水的西式晚宴。相对其他参会代表,我们可谓得到了优待。会议主席 Thomas 在会议闭幕式致辞时再次感谢和欢迎中国代表团的参与和支持,并宣布 2013 年的国际学术年会将在西澳的美丽港口城市珀斯 (Perth) 召开,欢迎大家再聚于西澳的珀斯。本人在加强中澳两国农业工程学会的交流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表彰王应宽博士(博主)在促进中澳国际学术交流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大会组委会决定授予他“国际交流与合作奖”,奖品是一瓶澳洲产的葡萄酒。我问主席可否当场干杯一饮而尽,答曰不可,随不远千里带回了北京! 会议报告结束后,代表团在黄金海岸市考察了天堂农庄,感受了挤牛奶和剪羊毛,亲密接触了袋鼠和考拉,欣赏了冲浪者天堂海滩,参观了华纳兄弟电影世界。然后转道悉尼,参观了悉尼水产市场,访问了悉尼大学,顺道游览了悉尼歌剧院、悉尼大桥等。在悉尼短暂停留后,代表团全体成员从悉尼乘坐南航班机返航,于 10 月 4 日凌晨回到广州。抵达后,参加会议和访问交流全程结束,代表团解散,代表各自返回驻地。 当今农业正面临经济、环境和社会相关领域的多元化挑战。因此,研究开发和采用新型农业技术就为我们的农业生产系统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带来了真正的机遇。澳大利亚是一个在农业方面面临诸多挑战的国家,创新成为其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此次研讨会为国际国内的代表建立一个分享思想和机遇的独特平台,同时为国际同行专家代表提供了与澳大利亚开展交流与合作的良好机会。通过参加会议,结识相关专家并交流思想,了解澳大利亚是如何运用创新型解决方案应对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多样化挑战的。澳大利亚幅员辽阔,资源禀赋好,人口数量少,是西方发展国家中经济形势和发展潜力最为看好的国家。也是“福利”好,适合移民的好去处。中国与澳大利亚有很多相似之处,相互学习借鉴,可以互助提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与澳大利亚农业工程学会进行了密切的接触,双方都表示愿意加强交流与合作。相信加强中澳两国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必将产生深远的意义。本周末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的 2011 学术年会即将在重庆西南大学召开,澳大利亚农业工程学会主席 Thomas Banhazi 应邀出席。此时的他应该已经抵达重庆了。 Prof. Thomas Banhazi 与王博士的密切合作,才促成了这次中国参会代表团赴澳参会交流 中国农业工程代表团访问南昆士兰大学 南昆士兰大学美丽的校园一角。我调侃说南昆士兰发展潜力巨大,因为USQ是美国(USA)的小兄弟! SEAg 2011会场剪影 与代表们合影留念 结识了澳大利亚农业工程学会新当选的主席,为下次组团赴西澳珀斯参会建立了联系 咱也说几句——致答谢词 访问悉尼大学的部分代表合影 倍感亲切的悉尼大学的农学部 悉尼大桥、悉尼歌剧院前留影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4764 次阅读|0 个评论
编辑出版国际会议:视频/音频共享
热度 1 rensl 2011-10-9 21:59
编辑出版国际会议:视频/音频共享
这世界变化真快! 2011年的两个重要国际会议不仅PPT上网,而且同时有视频或音频内容。多看多听,不仅长见识,而且还可以练习听力。 http://www.alpsp.org/ngen_public/article.asp?aID=335169 http://river-valley.tv/conferences/ssp-2011
个人分类: 业内资讯|5306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2IEEE计算智能在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的应用国际会议
profjin 2011-10-2 16:48
2012年IEEE计算智能在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中的应用国际研讨会 (2012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n Bioinformatics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y) 将于2012年5月9-12日在美国加州的圣地亚哥举行。 具体信息参见: http://www.cibcb.org/2012/ 投稿截止日期:2011年11月20日。
3909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国际会议PPT也挺有意思
热度 2 hujianbo 2011-9-30 10:15
看国际会议PPT也挺有意思
网络这么发达,在世界各地开的国际会议,很多都会把会议报告PPT挂网上。对于国内很多没条件出国的学生或者老师老说,看会议PPT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获取灵感的方式。会议论文和PPT总是比期刊论文要新的,不过也是鱼龙混杂,需要掏。最近看了2011多时相遥感的workshop的会议PPT,多时相遥感影像的信息量比单幅影像的多,很多都用于促进分类、变化检测、研究时间序列物候等。这个PPT很有意思,作者提到:“目前公路网数据的信息里缺少修建年份的资料,从以往的一大串影像里对比,能够找出某条路是什么时候修的。”当然,创新点是在于自动化;不过,其遥感应用的idea很新颖,可以算作是特定地物的变化监测(targeted change detection)。 另外,我们知道国际会议的论文和期刊论文一样也是有copyright的。如何在会议上作报告宣传的同时,又能在严谨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呢,而且不做到一稿多投呢?1、把你的创新中比较难懂的、枯燥的、数学推理等等东西,写到期刊论文里;2、把你的创新点的各种丰富的应用案例,简单易懂且形象的东西放到会议论文里,因为会议上做报告尽量把成果展示,至于很感兴趣的人,让他们看期刊论文去。
个人分类: 科教相关|1409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2011年ieee撤销出版的国际会议
ronaldpan 2011-9-27 12:04
2011年被ieee退回的国际会议名录(138个)。科学网上的会议要注意了。 2010 2nd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CIP) 2010 2nd International Asia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Interaction and Affective Computing 2010 2nd International on Innovation Management (ASIA-ICIM) 2010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FCC) 2010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 (ICIMT) 2010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ectual Technique in Industrial Practice (ITIP 2010) 2010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an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CMCI) 2010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search Challenges in Computer Science (ICRCCS) 2010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Network 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 (CNMT 2010) 2010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 (PACIIA) 2010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and Computer Science (ICECS) 2010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Vision (ICMV) 2010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Electronics and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PEITS) 2010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ITA) 2010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MS, NANO, and Smart Systems (ICMENS) 2010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ellular, Molecular Biology, Biophysics and Bioengineering (CMBB) 2010 IIS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gnal Processing,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SRA 2010) 2010 International Asia Conference on Optical Instrument and Measurement (ACPIM)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spired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ICBSSP)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logy, Environment and Chemistry (ICBEC)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roadcast Technology and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BTMC)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rcuit and Signal Processing (ICCSP)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and Vehicular Technology (ICCVT)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Vehicular System (CIVS)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CCCI)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Software Modeling (ICCSM)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Sports Engineering (CSS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 and Design (CMD)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truction and Project Management (ICCPM)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Enterprise and Digital Manufacturing (DEDM)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ICEM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s,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ICEBM)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c Control (ICEEAC)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bedded Systems and Microprocessors (ICESM)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EET)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Biomedical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FBI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Computer,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FCCC)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 (ICFIEA)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CFIT)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ing (FITC)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aphic and Image Processing (ICGIP)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Finance (ICI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AI)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CIIT)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Network and Computing (ICINC)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ICMS)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CMSI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CMST)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CMC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 (ICMA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Robotics and Aerospace (ICMERA)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ing, Simulation and Control (ICMSC 2010)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CNST)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technology and Biosensors (ICNB)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uclear Energy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NEET)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ys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CPST)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Computer Science (PPSCS)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ICRS)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miconductor Laser and Photonics (ICSLP)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s Science,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SSM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CSIP)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and Computing Technology (ICSCT)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port Medicine, Sport Science, and Computer Science (SMSSCS) 2010 ISECS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CCCM 2010) 2010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arning, E-Business,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E-Government (EEEE) 2010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st and Measurement (ICMT) 2010 Second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Business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SBIM)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CCEE)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 (ETT)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Ubiquitous Computing and Education (IUCE) 2010 Third Pacific-Asia Conference on Web Mining and Web-Based Application (WMWA) 2011 15th Global Chinese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GCCCE) 2011 2nd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Wearable Computing Systems (APWCS) 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ICBECS) 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technology and Food Science (ICBFS) 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Storage and Data Engineering (DSDE) 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CEST) 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inancial Theory and Engineering (ICFTE) 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Industrial,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MIMT) 2011 2nd Intl Conf on Innovative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and 2010 Asia-Pacific Conf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cean Engineering, (CICC-ITOE) 2011 2nd World Congress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SIE) 2011 3r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ICIME) 201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Technology (ICBBT 2011) 201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 (ICCAE) 201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Network Technology (ICCNT) 201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Design and Applications (ICCDA 2011) 201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CCMS) 201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and Information System Security (EBISS) 201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omputing (ICMLC) 201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s Security,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Trusted Computing (NSWCTC) 201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gnal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ICSAP) 2011 3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Science (ETCS) 2011 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CCSIT 2011)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 (ICIET)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mart Grid and Clean Energy Technologies (ICSGC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ICAPM 2011)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y (ICBCB)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science, Biochemistry and Bioinformatics (ICBBB)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and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ICCEI)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s (ICCCD)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pplications and Network Security (ICCANS)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Communications, Control and Automation (CCCA)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Robotics and Cybernetics (ICCRC)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Engineering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DEIT)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base and Data Mining (ICDDM)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Convergence (ICDC)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s and Finance Research (ICEFR)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s, Business and Marketing Management (CEBMM)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s, Trade and Development (ICETD)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Energy and Networks (ICEEN)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ICE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CEIM)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CES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ICESD)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Environment and Energy (ICFEE 2011)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Neural Computing (FSNC)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ICICA)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Networks (ICICN)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Industrial Electronics (ICII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EM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CIIM)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Networks (ICIIN)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ICKD)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CLST)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ufacturing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CMI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 (ICMA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dical Information and Bioengineering (ICMIB)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er (ICNCC)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ICPDR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cur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CSST)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y (ICSSH)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lid-State and Integrated Circuit (ICSIC)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Design and Data Proceesing (ICSDDP)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 (ICSMO)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Modeling (ICSEM)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in Civil Engineering (ICTAC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ffic and Logistic Engineering (ICTL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ICTTE) 2011 WAS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CIE)
360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农业工程代表团即将赴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参加SEAG2011国际会议
wangyk 2011-9-26 16:28
王应宽 2011-09-26 Guangzhou,China 中国农业工程代表团即将赴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参加SEAG2011国际会议 经过近半年的筹备,中国农业工程代表团总计35人,即将从广州出发赴澳大利亚参加2011CIGR澳大利亚农业工程国际学术会议。参加完会议还将赴南昆士南大学、悉尼访问交流。代表团将于2011年10月4日返回广州。 2011 CIG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i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 titled “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 - Diverse Challenges Innovative Solutions ” (SEAg 2011 Conference) Surfers Paradise, Gold Coast, Queensland, Australia 28-30th September, 2011 2011 年 9 月 28 日 —30 日 澳大利亚 昆士兰州 黄金海岸市 当今农业正面临经济、环境和社会相关领域的多元化挑战,因此,研究开发和采用新型农业技术就为我们的农业生产系统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带来了真正的机遇。 澳大利亚是一个在农业方面面临诸多挑战的国家,创新成为其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此次研讨会顺势为国际国内的代表建立一个分享思想和机遇的独特平台,同时为国际同行专家代表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到澳大利亚开展交流与合作,结识相关专家并交流思想,了解澳大利亚是如何运用创新型解决方案应对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多样化挑战的。 为 了便于该领域的中方专家、 学者和研究人员参加此次会议,降低参会所需的费用,同时也为了更好的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经过与国际农业工程学会 CIGR 和大会组委会沟通,得到了大会组委会的授权和邀请,并承诺在会议注册费方面给予中国代表团以较大的优惠。欢迎中国代表以团组形式参会, 希望中国的专家和研究人员积极报名,积极提交摘要和论文。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 主办单位: 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 (EA) 澳大利亚农业工程学会 (SEAG) 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会( CIGR ) 组织委员会负责人: Thomas Banhazi 科学委员会主席 Erik Schmidt 组织委员会主席 ◎ 中国组织机构: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 IJABE ) 二、会议主题 大会主题广泛,涵盖农业工程的各个领域。主要包括: 农产品产后处理技术 农业机械 新兴农业工程技术 畜牧工程技术 畜禽舍环境监控 传感器与机器人 农业环境监测与保护 土壤与耕作技术 水土工程 灌溉技术 智能技术 精准农业 (PA) 精准畜牧业( PLF ) 机器视觉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高科技与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会议网址: http://www.engineersaustralia.org.au/events/conferences/seag2011/seag2011_home.cfm 三、会议时间地点 时间: 2011 年 9 月 28 日 —30 日 地点: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黄金海岸市 冲浪者天堂大臣酒店 四、会议组织形式 1 、会议语言:英文 2 、会议报告:分特邀专家报告和优秀论文作者报告两种形式 3 、会议主要内容:包括主题演讲、专题讨论、参观交流等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35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二届网络与分布式计算国际会议(ICNDC2011)9.21-24 北京
huanglican 2011-9-24 16:54
第二届网络与分布式计算国际会议(ICNDC2011)9.21-24 北京
37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学图像会议 MICCAI'11 印象
热度 1 harveyho 2011-9-23 13:18
医学图像会议 MICCAI'11 印象
为国际顶级医学图像年会,接受率30%。今年在多伦多。会议地点Westin Harbour Castle. 会议三天,一头一尾卫星workshop两天。报名费昂贵。但因是顶级会议,所以各国学者趋之若鹜。 会议package让人失望。会议组织还是不错,poster session充分。workshop组织也很好。 一些图片留念。 会议场地: 主会场: lunch: 一workshop会场 (Medical image content retrieval) poster session: 茶歇: 酒店正对安大略湖:
个人分类: 会议点滴|620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人不爱参加国际会议?
热度 13 yzhang111 2011-9-9 08:21
参加冷泉港2011真核DNA复制和基因组稳定性会议有感 呵呵,其实我现在就在会场休息。会议日程过半,所有的poster也都展览完毕,看着会议厅里几百号人竟然感觉有点儿怪怪的。大陆怎么没来人开会呀?不会是因为没钱吧? 冷泉港的会议多为国际性的。根据我的大概估算(按地域),与会者大概有70%来自美国,15%来自欧洲,10%来自日本韩国,1%印度,4%其他地区的,0%来自中国大陆。我其实每年大概参加2-3次学术会议, 想找到大陆来的真是大海捞针,难!不是国内大幅增加科研投入了嘛?应该有钱了呀?在我看来,大陆学者通过论文和国际同行的交流大幅增加,但参加国际会议的凤毛麟角,不明白为啥,也不正常。
4305 次阅读|27 个评论
[转载]转发:第一届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国际会议(最后通知)
After50 2011-9-9 06:41
第一届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国际会议 ( BSM in China 2011 ) ( 第二轮通知 ) “第一届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国际会议”将于 2011 年 9 月 23 — 26 日在北京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主办,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为支持单位,并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的资助。根据当前反馈情况,大会预计将有 400 余人参会。 本次大会是国内以“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为主题召开的首届国际学术会议,自通知发布以来得到了国内外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领域各界人士以及企业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反馈。截止第一轮截稿日期为止会议共收到各方面论文 180 余件。部分作者反映收到会议通知太迟,要求延长论文截稿时间,经与出版社商量,组委会决定延长会议论文截稿日期至 6 月 30 日。现发布会议第二轮通知,请各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相关人士积极参加,踊跃投稿。 一、会议主要议题 Ø 安全学科基础理论 Ø 组织行为方面: 安全文化 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管理组织结构 安全培训体系和内容 安全风险管理 安全绩效管理 安全立法与安全监管 社会责任管理 Ø 个体行为方面: 行为安全( BBS ) Ø 行为安全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与虚拟现实安全训练 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在生产企业的应用 行为安全在采矿行业的应用 二、会议时间: 2011 年 9 月 23-26 日 三、会议地点: 北京西郊宾馆 ( 北京市海淀区王庄路 18 号 ) 四、主办单位及支持单位 Ø 主办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Ø 支持单位: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 得到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的资助 五、组织机构 Ø 组织委员会 名誉主席: 周世宁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 席: 姜耀东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教授、副校长 共同主席 : Frank Guldenmund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 施卫祖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Jeffery Spickett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教授 伊 烈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编审 秘 书 长: 傅贵 王红梅 Ø 学术委员会 主 席: 范维澄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共同主席: Guang-xiang Chen 美国 职业安全健康研究院 ,博士 David Cliff 澳大利亚矿业工业安全和健康中心,博士 方东平 清华大学,教授 Frank Guldenmund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 秘 书 长: 傅贵 申世飞 六、主要演讲人员名单及题目 序号 姓名 单位 演讲题目 key-note speech 备注 1 施卫祖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创新管理方式,保障安全生产 中国 2 方东平 清华大学 建筑业安全文化与行为安全的研究 3 刘景凯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不谴责”安全文化的机理与运用 4 张光德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神华集团风险预控安全管理 体系建设 5 傅 贵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行为安全的意义及研究进展 6 Guang-xiang Chen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Translating a decade of research into behavior-based and user-friendly prevention guides 美国 7 Timothy D. Ludwig Appalachian State University Applied Behavior-based Safety 8 Jeffery Spickett Curtin University TBA 澳大利亚 9 Cherrie Zhu Monash University 10 David Cliff Minerals Industry Safety and Health Centre Improving OH and S-managing or Complying 11 Sherif Mohamed Griffith University TBA 12 Frank Guldenmund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BA 荷兰 七、论文投稿 Ø 检 索:所投论文一经录用,将被 EI 及 ISTP 检索。 Ø 论文语言:英文(中国作者请附上中文稿)。 Ø 论文格式:请在网站资料下载处下载 ,论文受理截止日期 2011 年 6 月 30 日。 Ø 会议注册:请在网站资料下载处下载《注册回执》,填写并发送至会议邮箱。 Ø 更多信息,请随时关注会议网站: http://bsminchina.cumtb.edu.cn/ 。 八、重要日期 Ø 提交完整论文截止日期: 2011 年 6 月 30 日 Ø 论文录取通知日期: 2011 年 7 月 30 日前 Ø 会议日期: 2011 年 9 月 23-26 日 九、注册费标准 论文作者注册费包含论文版面费用及会议注册费用,论文其它作者和无投稿论文者参会需缴纳会议注册费。会议注册费用包括:资料包、会议指南、光盘、礼品、会议期间餐费、企业考察项目等。会议注册费标准如下: 代表类别 7 月 30 日 前注册 7 月 30 日 后注册 论文作者 2500 元 / 篇( 400 美元 / 篇或 320 欧元 / 篇)。如果论文超过 5 页,每超 1 页加收版面费 500 元人民币或 80 美元或 60 欧元。 其他参会者 1500 元 / 人( 220 美元 / 人 或 180 欧元 / 人) 1700 元 / 人( 250 美元 / 人或 200 欧元 / 人) 学生 1000 元 / 人( 160 美元 / 人 或 120 欧元 / 人) 1200 元 / 人( 180 美元 / 人或 150 欧元 / 人) 十、 联系方式 Ø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丁 11 号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Ø 邮 编: 100083 Ø 联 系 人: 会务事宜:石云龙: PH: +86-10-85741189 , FAX : +86-10-84782158 佟瑞鹏 : PH: +86-10-62339062 , FAX : +86-10-62339062 会议事宜:王燕青 : PH: +86-10-62339062 , FAX : +86-10-62339062 傅 贵 : PH: +86-10-62339062 , FAX : +86-10-62339062 Ø 会议邮箱 : BSMinChina@cumtb.edu.cn 会议网站 : http://bsminchina.cumtb.edu.cn/
个人分类: 教学资源|22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届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国际会议将于2011年9月24日开幕
热度 1 Greg66 2011-9-8 22:50
会议网站: http://bsminchina.cumtb.edu.cn/ 会议地点:北京西郊宾馆 会议时间:2011年9月24日14:30
4445 次阅读|2 个评论
走向海外,筹备好国际会议—全国第13届可拓学年会纪要
anley 2011-9-5 16:03
走向海外,筹备好国际会议—全国第13届可拓学年会纪要
全国第 13 届可拓学年会 会议纪要 2011 年 8 月 19 日 至 25 日,全国第 13 届可拓学年会 暨可拓学 2011 年讲习班在杭州浙江工业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 可拓学 讲习班学员参加了本届年会。 开幕式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 拓工程 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广东工业大学杨春燕研究员主持,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 拓工程 专业委员会主任、 可拓学创始人 蔡文研究员致开幕词,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马淳安教授、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林思达主任先后致欢迎辞,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 拓工程 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大连海事大学刘巍教授代表第十二届专业委员会做工作报告,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柴国钟教授、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院长王万良教授等出席了开幕式。 本届讲习班由蔡文研究员和杨春燕研究员亲自主讲,全面介绍了 可拓学的 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它们在计算机、设计、管理、控制和检测的应用方法,并组织了 2 场学习经验交流和案例分析与训练讨论会,学员们讨论热烈、收获巨大。 本次年会共安排 12 个大会报告和论文交流专题讨论会,内容涉及可 拓理论 与应用研究进展、 可拓学国际 会议筹办与国际交流、可 拓创新 方法推广、学会宣传等方面。浙江大学谭建荣院士作了“数字化设计与可拓设计关键技术”的专题报告,生动展示了 可拓学在 制造业升级、绿色制造、节能减排等方面的重大应用成果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会代表群情振奋、深感收获甚大。会议期间,还组织了“有关可拓学基金项目研讨会”,哈尔滨工业大学邹广天教授就 42 项涉及 可拓学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行细致认真的分析,与会学者就这一专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 可拓学在 我国原始性创新方面可以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近三年来,可拓学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可拓创新方法应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可拓学科学共同体成立,表明可拓学研究工作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可拓学通俗丛书出版并引起媒体广泛关注,新华社对蔡文研究员和会议进行了采访,可拓学成果被列入亚洲和大洋洲的信息科学评估报告。这表明可拓学正在引起海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学习、应用可拓学的需求越来越强。为此,年会期间还重点讨论了可拓学国际会议筹办及国际交流问题,确定 2013 年在北京召开首届 可拓学国际 研讨会,使 可拓学更快 “走向海外,走向世界学术殿堂”,并将着手筹备组建 可拓学国际 学会,筹办 可拓学国际 杂志。 本次年会有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论文学术交流,年轻学者正成为 可拓学应用 研究的主力军。 会议期间,进行了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产生了第 13 届专业委员会组织机构,并召开了第 13 届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讨论并通过成立了专业委员会“国际学术交流部”和“宣传部”,负责专业委员会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宣传工作。会议也对可拓 学 学术委员会的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 广东工业大学可拓工程研究所是可 拓工程 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也是 可拓学的 发源地和 可 拓学科学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次会议期间,所长杨春燕研究员主持召开了广东工业大学可拓工程研究所 2011 年工作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 21 名专兼职研究员齐聚一堂,讨论了研究所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和研究工作设想。 蔡文研究员作了题为“走向海外,走进世界科学殿堂”的总结报告,就 可拓学多年 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本次年会是可拓学工作的总结会议、交流会议,也是 可拓学走向 世界的筹备会议。 参加本届年会的代表来自全国各地,新老会员欢聚一堂,交流 可拓学理论 研究与应用的成果和经验。年会会风严谨、程序井然、学术交流与讨论踊跃,体现了可拓学科学共同体“拓、严、谦、信”的优良学风。 本届年会的成功举办,必将对 可拓学的 深入研究和推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 可拓学走出 国门,走进世界的科学殿堂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最后,我们向为会议付出辛勤劳动的浙江工业大学赵燕伟教授、陈建博士后和各位老师、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从全国各地前来参加年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为 可拓学的 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祝各位专家学者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 拓工程 专业委员会 2011 年 8 月 24 日 全国第 13 届可拓学年会在浙江工业大学召开 ( 2011 年 8 月 23-25 日) 可拓学 2011 年 讲习班在浙江工业大学举办 ( 2011 年 8 月 18-22 日)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 拓工程 专业委员会主任蔡文研究员向中国工程院院士、 浙江大学谭建荣教 授颁发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顾问” 和“可拓 学 学术委员会荣誉主任”聘书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 拓工程 专业委员会向“可拓 学 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 拓工程 专业委员会向第 12 届优秀工作者颁发荣誉证书
个人分类: 可拓学学术会议|2602 次阅读|0 个评论
本课题组一行七人前往韩国济洲岛参加了第18届复合材料国际会议
热度 1 jyx123321 2011-8-31 20:15
在8月21日,与本课题组复合材料方向的六名同学一起,取道上海前往韩国济洲岛参加了第18届复合材料国际会议,本人作为M12分会Damage and Fracture的主席主持了分会报告,并做了学术报告“ MESO-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UNIDIRECTIONAL FIBER COMPOSITES WITH MATRIX SHEAR BAND EFFECT ”。 这次会议有1600多人参加,见到了一些久仰大名的复合材料学者,也听到了很多相当有价值的学术报告,开阔了视野,受益匪浅!这种高水平的学术会议,的确值得参加! 挤时间游览了济洲岛的火山地貌,确是很有特色!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41 次阅读|1 个评论
被IEEE撤出的国际会议清单,大家来讨论一下
zhengkunchan 2011-8-30 11:15
去年以来,自己为了追求检索开始连投了几篇国际会议,后来看着太泛滥没敢再投,饶是这样,还是有两篇出事,一篇是ICEEAC,还好,收到一封来自ICEEAC的邮件,内容在下面,蓝色字体部分;另一篇ICEE2011的就惨了,没收到任何邮件,前段时间打电话怎么打都不接。大家进来讨论一下,看看怎么办,谁来负责,如何有效杜绝这种不正之风。 尊敬的作者: 您好! 由于受国内某不负责任国际会议影响, IEEE 将 2010 年 10 月至 2011 年 2 月期间出版的 138 个会议全部撤出 EI 检索并退回版权。详情见: http://www.ieee.org/conferences_events/conferences/publishing/author_form.html 本着对作者负责的态度, ICEEAC 组委会经研究决定将此次会议全部文章重新提交 EI 检索国际期刊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ISSN: 1022-6680) 出版,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 ICEEAC 组委会会尽最快的速度与其沟通协商,尽快完成 EI 检索,谢谢支持! 祝工作顺利 ICEEAC 组委会 被IEEE撤出的国际会议名称包括: 2010 2nd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CIP) 2010 2nd International Asia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Interaction and Affective Computing 2010 2nd International on Innovation Management (ASIA-ICIM) 2010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FCC) 2010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 (ICIMT) 2010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ectual Technique in Industrial Practice (ITIP 2010) 2010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an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CMCI) 2010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search Challenges in Computer Science (ICRCCS) 2010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Network 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 (CNMT 2010) 2010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 (PACIIA) 2010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and Computer Science (ICECS) 2010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Vision (ICMV) 2010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Electronics and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PEITS) 2010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ITA) 2010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MS, NANO, and Smart Systems (ICMENS) 2010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ellular, Molecular Biology, Biophysics and Bioengineering (CMBB) 2010 IIS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gnal Processing,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SRA 2010) 2010 International Asia Conference on Optical Instrument and Measurement (ACPIM)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spired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ICBSSP)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logy, Environment and Chemistry (ICBEC)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roadcast Technology and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BTMC)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rcuit and Signal Processing (ICCSP)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and Vehicular Technology (ICCVT)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Vehicular System (CIVS)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CCCI)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Software Modeling (ICCSM)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Sports Engineering (CSS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 and Design (CMD)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truction and Project Management (ICCPM)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Enterprise and Digital Manufacturing (DEDM)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ICEM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s,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ICEBM)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c Control (ICEEAC)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bedded Systems and Microprocessors (ICESM)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EET)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Biomedical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FBI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Computer,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FCCC)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 (ICFIEA)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CFIT)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ing (FITC)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aphic and Image Processing (ICGIP)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Finance (ICI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AI)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CIIT)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Network and Computing (ICINC)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ICMS)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CMSI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CMST)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CMC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 (ICMA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Robotics and Aerospace (ICMERA)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ing, Simulation and Control (ICMSC 2010)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CNST)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technology and Biosensors (ICNB)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uclear Energy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NEET)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ys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CPST)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Computer Science (PPSCS)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ICRS)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miconductor Laser and Photonics (ICSLP)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s Science,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SSM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CSIP)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and Computing Technology (ICSCT)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port Medicine, Sport Science, and Computer Science (SMSSCS) 2010 ISECS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CCCM 2010) 2010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arning, E-Business,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E-Government (EEEE) 2010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st and Measurement (ICMT) 2010 Second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Business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SBIM)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CCEE)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 (ETT)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Ubiquitous Computing and Education (IUCE) 2010 Third Pacific-Asia Conference on Web Mining and Web-Based Application (WMWA) 2011 15th Global Chinese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GCCCE) 2011 2nd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Wearable Computing Systems (APWCS) 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ICBECS) 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technology and Food Science (ICBFS) 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Storage and Data Engineering (DSDE) 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CEST) 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inancial Theory and Engineering (ICFTE) 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Industrial,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MIMT) 2011 2nd Intl Conf on Innovative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and 2010 Asia-Pacific Conf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cean Engineering, (CICC-ITOE) 2011 2nd World Congress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SIE) 2011 3r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ICIME) 201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Technology (ICBBT 2011) 201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 (ICCAE) 201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Network Technology (ICCNT) 201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Design and Applications (ICCDA 2011) 201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CCMS) 201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and Information System Security (EBISS) 201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omputing (ICMLC) 201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s Security,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Trusted Computing (NSWCTC) 201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gnal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ICSAP) 2011 3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Science (ETCS) 2011 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CCSIT 2011)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 (ICIET)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mart Grid and Clean Energy Technologies (ICSGC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ICAPM 2011)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y (ICBCB)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science, Biochemistry and Bioinformatics (ICBBB)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and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ICCEI)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s (ICCCD)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pplications and Network Security (ICCANS)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Communications, Control and Automation (CCCA)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Robotics and Cybernetics (ICCRC)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Engineering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DEIT)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base and Data Mining (ICDDM)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Convergence (ICDC)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s and Finance Research (ICEFR)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s, Business and Marketing Management (CEBMM)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s, Trade and Development (ICETD)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Energy and Networks (ICEEN)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ICE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CEIM)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CES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ICESD)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Environment and Energy (ICFEE 2011)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Neural Computing (FSNC)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ICICA)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Networks (ICICN)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Industrial Electronics (ICII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EM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CIIM)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Networks (ICIIN)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ICKD)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CLST)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ufacturing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CMI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 (ICMA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dical Information and Bioengineering (ICMIB)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er (ICNCC)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ICPDR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cur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CSST)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y (ICSSH)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lid-State and Integrated Circuit (ICSIC)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Design and Data Proceesing (ICSDDP)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 (ICSMO)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Modeling (ICSEM)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in Civil Engineering (ICTAC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ffic and Logistic Engineering (ICTL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ICTTE) 2011 WAS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CIE)
27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第七届多光谱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国际会议将于11月4-6号在桂林召
zchvictory 2011-8-20 08:43
GuiLin|China MIPPR | Nav: Registration | Conference | Travel/General | Accepted/Rejected +Abstracts Submission +Paper Submission +Accepted/Rejected +Conferences +Travel/General +Committees +Investment Cooperation +Contact In 2009,the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spectral Image Processing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was held in Yichang, China.This symposium was a great success. Scientists, engineers, and graduate students from more than 20 countries presented over 280 talks conveying research results in image processing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697 papers were selected for publication in SPIE proccedings. After that,the seventh SPI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spectral Image Processing and Pattern Recogniton(MIPPR'2011) will be held on November 4,2011 in the historical city of Guilin,China. Guilin is in the north of Guangxi.The population in the city of Guilin is more than six hundred thousand. There are famous and beautiful sceneries in Guilin,such as Li River, Elephant Trunk Hill and so on. The conference will bring together scientists,professoes,engineers and graduate students in this field and provide a forum for presentation,exchange and discussion of recent advances in theory,techniques,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 in Multisepctral Image Processing and Pattern Recognition.In order to better inform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the different branches of multispectral image processing and pattern recognition,apart from general papers to be presented at the forthcoming conference,we shall organize several special plenary sections for top quality invited papers. Sponsored by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Multi-spect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hina)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SPIE-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advancing light-based research (USA)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China) Symposium Honorary Chair: Bo Zhang,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Symposium Chair: M.V.Srinivasan,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Australia) Deren Li,Wuhan University (China) Porgram Committee Chairs: Bir Bhanu,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Riverside (USA)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 Foundation of China Education Ministry of China Proceedings Publisher: SPIE an international society advanc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th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of light.(USA) Organizing Committee Chair: Jianguo Liu,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Co-Chairs: Jinxue Wang, SPIE (USA) General Secretary: Faxiong Zha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Asociate General Secretary: Wenwen Gu,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what's new? | submit site | search | about us | gbook | Style Like Exp... ImageProcessing Art. IPRAI 2011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Programed by Chengzhao 会议网址: http://iprai.hust.edu.cn/mippr/default.html
个人分类: 新闻信息|2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内是否有同行参加 12th ISAM 2011, Islamabad, Pakistan?
zjohnliu 2011-8-19 17:09
ISAM Information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ed Materials (ISAM) has a history spanning 21 years. Each alternate year, the symposium has provided researchers an international forum to present recent progress in the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of advanced materials and their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also given young energetic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an opportunity to interact with their highly experienced counterparts. Some of these interactions have resul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ng term collaborations.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participants in each successive symposium bears testimony to the success of ISAM. Like preceding times, this year too, ISAM is expected to attract a large number of foreign and local delegates active in the field of materials science. http://www.isampk.com.pk/Default.aspx 有决定参加的同行可以与我联系。
个人分类: 学术论文(Publications)|3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热度 17 neilchau 2011-8-19 08:57
为什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上个月,去阿姆斯特丹参加了个号称膜领域最大的国际会议(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embranes and Membrane Processes ) 。这个会议每三年举行一次,此次参会人数将近 1100 ,规模是够大了。为了这个参加这个会议,为了见识下膜领域的“魔头”“魔王”,我可是飞越了没有千山也有万水吧 :阿德来得——墨尔本——广州——北京——阿姆斯特丹,南半球到北半球,东半球到西半球,如果算上飞机晚点和等机时间,总共 30 多个小时。到阿姆斯特丹都晚上十一点了,第二天早上又奔向荷兰的另一个城市去参加一个年轻人的交流会。事后,连自己都感叹哪来这么大的劲头;会后,静下心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参加国际会议? 以前只是简单地认为:参加会议是一次和国际同行学术交流的好机会。现在才发现:实际上真正有效的学术交流非常有限,尤其是大规模的国际会议。原因很多: ( 1 )上千人的国际大会,找到跟你相关的小同行容易吗? ( 2 )即使好不容易找到了方向类似的小同行,人家愿意跟你交流吗?据我的观察,会下休息时交流的一般情况都是:大牛对大牛,小牛对小牛,教授对教授,学生对学生;如果没有发表很多好的文章,在同行面前有点名气,别人一般不会对你感兴趣。如果是个学生,去跟教授交流,教授一般也懒得搭理你。 ( 3 )会下难有跟教授学术交流的机会,会上就有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次会议15分钟做报告,5分钟提问。大部分报告人都不能在15分钟内讲完,所以最后留下的时间只能提1-3个问题。面对那么多听报告的人,这1-3个问题也不一定能轮到你去问。即使你好不容易提问到了,演讲的人也未必能给你个满意的答复。 (4)相比之下,海报时间还是一个比较好的交流机会。如果对哪个海报比较感兴趣,可以跟作者进行比较深入地探讨,甚至学术争论。不过也有循着目录找不到海报,或者找到了海报找不到人的情况。 既然如此,那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干什么?如果单从学术交流方面看,国际大会确实还不如小同行之间 Seminar 之类的学术会议。个人感觉参加国际大会的好处不全在学术交流,更在其他方面: (1)对已经做出很多不错成果的人,可以借大会 show 一下自己的研究,结识更多的同行。 (2)对还在为选课题迷茫的人,听听不同研究方向学者的报告,对自己的选题会有很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3)对科研中遇到困难的人来说,别人的一个报告或者跟他人的一次谈话也许能激发,灵光乍现,从而越过障碍。如果自己去年没有参加悉尼那次学术会议,也许今年根本不会有三篇文章的发表。 (4)对于学生来说,至少可以见识下牛人,听下他们的报告。虽然没有机会认识他们跟他们交谈,总可以认识下他们的学生吧,大牛们的工作其实也都是由学生完成的。 ( 5 )跟同行们“吹吹牛”、“拍拍马屁”、“拉拉关系”,好听点的说法是“ Develop your network ”。学术圈也是一个所谓的“江湖”,行走在这个 “江湖”,常年不参加国际会议,肯定会被同行们遗忘。可悲的是,这个作用日益成为不少学者参加国际会议的主要目的。难怪一个朋友大会之后,极其失望,以前对学术满怀期望的他,甚至有了从此退出学术界的念头。 至于自己在这次大会上的表现,还是比较满意的。(1)作了两个口头报告;(2)五天的会议坚持到了最后,每个时间段的报告几乎都没有错过,所以会后也是相当的疲劳。当看到那些教授们在报告会场外聊天、自己也不想进去听时,就暗示自己:你还是学生,人家是教授,等你成了教授,才有资格不听他人的报告。(3)前两天每天三个半小时的海报,也坚持到了最后,下来后由于说话太多,喉咙都有点沙哑了。 总之,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还是可以在各个方面有不小收获的,关键在于自己参会时的态度。 到 阿姆斯特丹后听到最多的一个笑话:红灯区的妓女举着汉语牌子招揽中国顾客:"我们有发票,还是真的,保证可以报销".我听后淡然一笑,心里却挺不是滋味的.....
个人分类: 科研共享|25995 次阅读|42 个评论
《“第八届国际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译文选编》刊印
热度 6 gongshiliang 2011-8-18 13:44
《“ 第八届国际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 译文选编》刊印 Land Subsidence, Associated Hazards and the Role of Natu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Proceedings of Eigh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d Subsidence(EISOLS 2010), Querétaro, Mexico, 17–22 October 2010). Eds. Dora Carreón-Freyre, Mariano Cerca, Devin L.Galloway, J.Jesus Silva-Corona IAHS Publ. 339, 2010. “第八届国际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译文选编 编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面沉降研究中心 上海地面沉降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翻译 ( 按姓氏拼音为序 ): 陈基伟 陈 勇 焦 珣 黎 兵 彭文祥 史玉金 王 瑞 徐俊杰 杨丽君 杨天亮 赵宝成 审定: 张阿根 魏子新 严学新 编辑: 龚士良 2011 年 6 月 目 录 综述 国际地面沉降最新研究进展综述 ( 张阿根,杨天亮 ) 综合研究 美国加州中央流域地面沉降与城市消耗之间的综合模拟:城市化和气候变化的过去和未来专题研究 ( R. T. Hanson, A. L. Flint, L. E. Flint, C. C. Faunt ; 赵宝成译 ) 荷兰全新世三角洲地面沉降 ( L. M. Vonhgen,P. J. Doornenbal, Ger de Lange, P. A. Fokker J. L. Gunnink ; 黎 兵译 ) 日本千叶县 Kujukuri 平原地面沉降 : 环境影响评价与监测 ( H.Obanawa,T.Tokunaga,S.Rokugawa,T. Deguchi T. Nakamura ; 彭文祥译 ) 地铁隧道盾构施工诱发的工程性地面沉降分析研究 ( 杨天亮 , 严学新 , 王寒梅 , 詹龙喜 ) 墨西哥中心城区的地面沉降过程及相关地裂缝 ( D. Carreón-Freyre ; 史玉金译 ) 大量抽水的盆地区域地裂缝变形机制 ( T. J. Burbey ; 陈 勇译 ) 监测技术 在威尼斯沿海地区采用卫星 SAR 数据映射地表位移的先进监测技术 ( T. Strozzi, L. Tosi,P. Teatini,U.Wegmüller,M. Santoro,L. Carbognin ; 陈基伟译 ) 采用干涉法测量加州 Coachella 谷地的地面沉降 ( M. Sneed ; 陈基伟译 ) 墨西哥 Mexicali 谷地地热开发引发的地面沉降灾害的 D-InSAR 分析 ( O. Sarychikhina, E. Glowacka,F. suarez-Vidal1 R. Mellors ; 杨天亮译 ) 通过 PSI 和 DinSAR 干涉法在法国盆地东部地区膨胀土监测中的应用 ( H. F. Kaveh, B. Deffontaines,B. Fruneau, R. Cojean,M. Audiguier,A. Arnaud J. Duro ; 史玉金译 ) 重复追踪 SAS 干涉法测量海床高程变化的试验处理及其结果 ( R. De Paulis,C.Prati, S. Scirpoli,P. A. Sletner A. Tesei ; 徐俊杰译 ) 光纤技术在深部含水层的原位地层压缩测量 ( Shoji Kunisue Tatsuo Kokubo ; 杨天亮译 ) 模拟评价 复杂变形特征条件下的区域地面沉降模型 (叶淑君 , 薛禹群 , 吴吉春 , 魏子新 , 李勤奋; 焦 珣译 ) MODFLOW 的 SUB-WT 模块在模拟美国加州 Antelpope 峡谷含水层系统压缩中的应用 ( Stanley A. Leake Devin L. Galloway ; 焦 珣译 ) 有限差分法在地下水位波动引发的地面沉降非线性分析应用 ( Hessam Yazdani, M. M. Toufigh,Amin Masoudzade ; 王 瑞译 ) 利用深层海水回灌人工抬升威尼斯城的热弹性效应 ( N. Castelletto, M. Ferronato,G. Gambolati, C. Janna P. Teatini ; 杨丽君译 ) 防治对策 荷兰地面沉降管理评论 ( F. B. J. Barends ; 彭文祥译 ) 地面沉降超限的预警系统 ( M. Nepveu, I. C. Kroon, P. A. Fokker ; 赵宝成译 ) 日本 Kanto 地下水盆地环境资源管理——地面沉降和监测系统 ( K. Furuno, A. Kagawa, O. Kazaoka, Y. Sakai,T. Kusuda H. Nirei ; 黎 兵译 ) 洪涝引发的地面沉降区的制度控制 ( Susan L. Baird ; 王 瑞译 ) 墨西哥城 Iztapalapa 市区地裂缝引发的城市风险预防设计指南 ( H. C. Carreón-Freyre, J. C. Rodríguez-Quiroz ; 陈 勇译 ) 附录 “第八届国际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英文目录 ( Dora Carreón-Freyre, Mariano Cerca, Devin L.Galloway, J.Jesus Silva-Corona ) “第八届国际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题 (杨天亮译) 《 “第八届国际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译文选编》 2011 年 6 月底已刊印 本译文集电子版 PDF 文本可从“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网站免费浏览下载 网址: http://www.sigs.com.cn/geolib/default.aspx?flag=1
个人分类: 地面沉降|5775 次阅读|4 个评论
参加第11届ICCTP(第十一届交通运输领域华人学者国际会议)感想
热度 1 pengfeig1223 2011-8-17 23:17
我有幸参加了2011年8月15-17日的东南大学与海外华人交通协会(Chinese Overseas Transportation Association, 简称COTA)。联合举办第十一届“交通运输领域华人学者国际会议”(ICCTP 2011),有些感想和收获记录如下: 1.本次会议交通领域的华人大牛到了不少,我一直想联系的一位在美国曾搞过应急交通管理的教授也到了,会议期间与之交流,是本人感觉收获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2. 交通领域对应急管理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 15 日的 plenary session 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安实教授专门作了一个“ incident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 ”的 presentation, 安教授讲到交通应急管理研究的起源,自 2004 年起他的课题组已经完成了(还是申请了) 4 个 NSFC 的项目,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急区域交通疏散方面,主要的内容是文献综述,可惜没搞到他的讲稿。 3. 个人的英语听力方面,感觉很成问题。中国人说的英语感觉听起来好一些,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听起来次之,最差的就是一位来自印度的教授和一位来自东欧(从名字上看)的 MIT 的教授,几乎听不懂,听不到他们的断句,尤其是那位 MIT 的教授,自始至终一个声调,没有断句,个人理解大概类似汉语的方言(相信不少人听粤语和越语比听英语还痛苦)。
5564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对加拿大第3届可降解金属会议总结
热度 5 郑玉峰 2011-8-16 18:45
本次会议国内的北京大学、东北大学、郑州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佳木斯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代表参会,中国军团继续以其稳定的参会队伍和 1/3 的摘要数量在这个领域展示实力,其中黄楠教授做了 Keynote报告 ,我代替缺席的澳大利亚 N.Birbilis 教授做了一个救火的 Keynote(离报告时间不到24小时我们4个主席商量决定让我做一个) ,我个人首次作为会议的共同主席,并和杨柯教授、关绍康教授分别担任了 session Chair ,国内多名教授做口头报告。由于去加拿大的费用不菲,有些老师由于费用和签证问题无法参加,所以我这里介绍下会议上的科学信息,与国内的同行,尤其是关注医用可降解金属的同行分享。 本次会议的主体仍是以医用镁合金为主,但仍有一些铁材料的文章,基本上目前的国际格局是,欧洲以德国(GKSS和汉诺威医学院)为主体的团队;美国以革命性金属研究中心为主体的团队,加拿大以 Lava 大学为主体的团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团队(新西兰因为最近的几次地震没有很新的结果报道)、以 KIST 为主体的韩国团队本次隆重亮相(他们最近组成了以公司和研究机构的联合体,做了很多动物实验,相比第 2 届会议上的默默无闻,这次是有很多爆料,而且还赞助了整个会议代表的告别午餐)。相比之下,我们国内团队之间的合作的紧密程度要差一些,可能这在未来会限制我们整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因为当做到产品的时候,就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如何让中国的产品能走向世界,赚老外的钱,这个时候变成了国家利益。有在德国做博士后的朋友就和我说过,他们到德国的镁合金医疗器械公司去参观,人家不让中国人看,只让德国人看。所以这点我们中国的学者和企业界都应该学习。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能抓住可降解金属的机遇,有更多的原始创新,并形成我们的国家竞争力。 从科学内容上讲,我觉得的一些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 ( 1 )从镁合金设计的角度, 德国 GKSS 的 Norbert Hort 介绍了他们未来将侧重以 Ca, Ag, Nd, Eu, Gd 和 Dy 为合金化元素的 2 元和多元体系研究,这是他们首次如此明确自己的合金成分。我问他为什么把 Zn 排除,他说是因为 Zn 加入一定量后的毒性问题。 ( 2 )从 Fe 支架的动物实验角度, Hendra 在马来西亚开展了 Fe-35Mn 支架的激光切割、抛光和动物试验,而最后一个报告,波士顿科学 Charles Deng 更是精彩地利用 X-ray micro-CT analysis 测试了动物体内 Fe 支架的降解,外推出对应的速度模型。 ( 3 )从镁合金的 in vitro 的影响因素和如何测试细胞毒性,以及如何建立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的相关性方面,似乎德国 GKSS 的 Regine 和 Frank 前进很快,他们利用生物反应器做了很多的体外降解和毒性评价的工作,最近在 Acta Biomater 上发的文章,大家可以仔细研读,尤其是对于降解产物中有 MgCO3 和在如何做 MTT 测试方面的有很多好的提示,与去年的第 2 届会议比,我觉得他们似乎对于能够掌控好体外试验并建立与体内试验的相关性,变得有信心一些。 ( 4 )对镁合金的腐蚀产物,德国的 Mueller 教授的观点: MgH2 play an essential role on the degradation of Mg 可以考虑;而加拿大的 Joy Gray-Munro 利用 In situ ATR-FTIR 在水环境下直接研究 H2PO4/HPO4/CaCl2/NaCl/KCl/BSA 盐体系的反应产物都是很有启发的。美国的 Julia Kuhlmann 报道了动物体内的气泡内的成分分析,很有趣的是主要的成分并不是完全是氢气,但目前还没法能时时监控气泡内的成分变化,但这样的结果也是很让人思考的。 ( 5 )在 panel discussion 中,大家还是回到数据的可信性问题,一方面大家都期望有个可以依靠的标准,但又不能是盲目地建立标准,因为一旦建立标准,就成了违背标准就是违法的。大家觉得还是在还没有搞清具体应用之前先把各种问题暴露出来,但大家都呼吁在写文章的时候要尽量描述清楚试验细节。 ( 6 )对于骨科植入物, SYNTHES 公司的 T. Imwinkelried 给出的要求是: No disturbing gas bubbles, predictable strength rention, limited stress relaxation, stress corrosion resistance, corrosion fatigue resistance 。而对于支架材料, Boston Scientific 的 Charles Deng 给出的要求是: Deliverability, mechanical integrity, inflammation, degradation products, toxicity, etc. Nothing left behind 7-24 months, full strengths remain in 3-6 months. 会议期间,还讨论了第四届可降解金属国际会议的举办地,中国代表团提出可否在 2012 年在成都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会后在中国开,欧洲的学者认为无法在 6 月份连续外出 2 周,而且似乎大家对费用的考虑更为主要,包括是否可以带一些学生参会,目前的决定是第四届可降解金属国际会议还是在意大利开,地点和 2010 年的第 2 届相同或附近,时间是 2012 年 9 月的第一周。 另外, 2011 年的第三届可降解金属国际会议的论文专辑将发在 Advanced Biomaterials 上,届时应该可以允许没有去参会的人投稿,如果国内的同行有兴趣,也可以联系我,我来和其他 3 个会议主席商量下,促成此事,毕竟这样的专辑文章可能会更集中,吸引读者的注意和引用。 本文的内容可能不完善,不代表所提到的学者的观点,纯属我个人观点。鉴于本人的英文听力水平和知识面有限,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4681 次阅读|9 个评论
第26届国际水力机械及系统学术会议(IAHR2012)
热度 4 jibin08thu 2011-8-15 09:36
第26届国际水力机械及系统学术会议(IAHR2012)
第26届国际水力机械及系统研讨会(IAHR2012),将于 2012年8月19-23日 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大会 主席吴玉林教授。 IAHR水力机械及系统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是水力机械领域的最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之一,会议地点为欧洲、亚洲、美洲轮流举行。 以下为会议的一些信息: Topics The main theme of this symposium is the up-to-date technologies concerning hydraulic machinery and related systems, which will contribute to enhanc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generation. The topics to be covered by this symposium include RD,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Design, Operation, Monitoring, etc. as shown below: 1. Hydraulic turbines and pumps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hydraulic machines Unsteady flow phenomena in hydraulic machines Erosion and cavitating flows 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 in turbine design and operation Marine propeller systems 2. Sustainable hydropower Vibration in power plants and pumping stations Monitoring, diagnosis, optimization and maintenance systems Variable speed machines Small hydropower Ocean power utilization 3. Hydraulic systems Dynamic behaviour of hydraulic systems Valves and gates Water supply systems Sanitation, urban drainage, irrigation Free surface flows 4. Advances in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Models, algorithms and code development in hydrodynamics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cavitating and multi-phase flows Flow stability and control Advanced instrumentation Efficiency and vibration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5. Innovative technology New materials and processes Hydraulic equipments for various industries Bearings design, optimization and monitoring Fluid transport in extreme conditions Call for Papers Papers dealing with any topic included in the above list are invited to the symposium. The abstracts in 400-500 words highlighting the main contributions should be submitted. Deadlines are: 1) 15th Nov., 2011 - Abstract 2) 15th Jan., 2012 - Acceptance of Abstract 3) 1st May, 2012 - Paper Manuscript 4) 1st June 2012 - Notification of Paper Acceptance 5) 1st July 2012 - Final paper The proceedings will be distributed during the symposium. Template for the final paper will be forwarded later on. Symposium Schedule 19th August (Sunday), 2012, Registration, Meeting of Executive committees 20th August (Monday), 2012 Opening ceremony, Invited lectures, Reception party 21st August (Tuesday), 2012 Invited lectures, Technical sessions, Entertainment 22nd August (Wednesday), 2012 Technical sessions, Banquet 23rd August (Thursday), 2012Technical sessions, Closing ceremony First announcement and call for papers 会议网址: http://www.26iahr.org/Default.aspx
个人分类: 未分类|6240 次阅读|6 个评论
在Halifax的SIP2011国际会议想到
liujiping 2011-8-13 01:00
会议结束了,大家各奔东西。会议组织者自昨晚欢送晚宴后,没有再露脸!宴会事实也很简单,就是一小蝶沙拉加小块所谓的大西洋三文鱼和甜的不能再甜的朱古力蛋糕,两杯红酒就结束了,会议组织者做了一个简单的闭幕式发言外,接着组织者Susan介绍了本次会务组,她本人及黑人带口吃兼听力有些缺陷的丈夫、一个跟她做毕业论文的本科生,还有一个义务协助的同事以及本土的好心的昆虫病毒学家协助,所有杂务都是他们自己完成,据Susan介绍本次参加会议的代表380人,每个人的发票都是她自己每个核定后签名,学校一位主管科研的副校长做了一个简单欢迎词后,就没有在出现。真是典型的个人和纯学术会议。国内是否也该学学呢。 会议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头尾6天,每天早上8:00开始,中间休息半个小时后到中午12:00结束,中午除了吃饭一个小时外,继续开会到下午6:30;有时晚上还要安排学会的事务研讨,学组专题讨论交流等,基本上是没有太多的休息,开会还比上班累呢! 特别感动的是一些年轻的PhD学生或博士后,都是自费参加会议,会议期间除了认真听报告,会议间隙就是主动找大教授们交流,在会议组织的远足或欢送宴会上,都故意穿着正式且有民族风味,以引起代表们注意,目的就是在这个圈子里找到funding,找到job!我替这些活跃的年轻学者们致敬,也为国内那些还是整天在梦中无所事事的研究生难受!这就是。。。。。。
个人分类: 随想|2991 次阅读|0 个评论
Automated Software Engineering(2011)国际会议
热度 1 huangfuqiang 2011-8-12 07:21
IEEE/ACM Program Committee看见一位中国成员:梅宏---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软件研究所所长 A utomated reasoning techniques Component-based systems 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Domain modelling and meta-modelling Empirical software engineering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management Maintenance and evolution Model-based software development Model-driven engineering and model transformation Modelling language semantics Open systems development Product line architectures Program understanding Program synthesis Program transformation Re-engineering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Specification languages Software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Software visualization Testing, 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Tutoring, help, and documentation systems Software analysis 主页
个人分类: 计算机软件理论与工程|3269 次阅读|2 个评论
THERMEC vs. 魁北克城
热度 2 jianxu 2011-8-7 11:28
8 月 1-5 日,“ 2011 年先进材料加工与制造国际会议 ”( THERMEC’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cessing Manufacturing of Advanced Materials )在加拿大东部 魁北克城 的会议中心召开。会议中心豪华、气派,设施非常专业。 会议规模较大,有来自 45 个国家的 1000 多人参加,其中日本人最多,达 320 人(看来大地震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东道主加拿大和中国的参加人数并列第二位( 120 人)。会议涉及的领域及其广泛,从传统的钢铁材料,到金属间化合物、镁合金等新材料,几乎覆盖了所有的金属材料以及较新的加工技术。 可谓是搞金属材料人的大聚会。 金属玻璃分会进行了 1 天。 同行们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美国、法国和中国。日本人最多。 镁合金分会进行了 2 天半,会场上的人不少。生物材料分会规模较大,持续了 4 天。 生物医用降解金属分会 独立于生物材料分会,从 3 日(星期三)开始,报告进行了 2 天半( 5 日,星期五结束)。此次会议也是去年意大利 Maratia 会议的系列会议。参加的研究人员来自加拿大、德国、美国、中国、新西兰、韩国、马来西亚。讨论很热烈。 魁北克城是魁北克省的省会,典型的法国风情,讲法语。建于 18 世纪初,是北美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老城区于 1985 年被批准为世界遗产。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在这里举行过会议,做出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决定。 这里的气温温差很大,只是在中午热一会儿,时阴时晴,有时还下雨,十分凉爽。与出来之前炎热的北京和沈阳比起来,简直是爽极了。真真是个避暑的好地方。晚上坐在外面吃饭,甚至还会有一种瑟瑟秋风的感觉(必须穿外衣)。 芳堤娜城堡饭店 ( Fairmont Le Chateau Frontenca )由加拿大平洋铁路公司建于 19 世纪,矗立在岬角峭壁上,面向圣罗伦斯河,是魁北克城的地标。 魁北克省议会大厦。 始建于 1877 年,典型的法兰西风格,主楼前面的喷泉很美。周边的花园里,有历任省长的铜像。 相关链接 BMG 的研究热度不衰: “BMG-8 国际会议 ” 散记 随 TMS 来到圣迭戈 Maratea 可生物降解金属研讨会 “ISMANAM 2010” 花絮 参加 “BMG-VII” 国际会议感受 祝贺 “ISMANAM 2009” 举办成功! Workshop Should Work !
个人分类: 海外见闻|6673 次阅读|2 个评论
工业工程与运筹学相关国际会议
热度 1 王军强 2011-7-12 02:31
最近整理了一下,根据会议规模和参会国家以及办会届数,整理出本领域比较有名的会议,不全部分请大家帮忙补充: l INFORMS (The Institute for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the Management Sciences )annual meeting : http://meetings2.informs.org , 运筹学和管理科学研究协会 l IFORS(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ies): http://ifors.org/web ,每三年举办一届, 2014 年为第 20 届,国际运筹学会联盟 l MSOM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Society) : http://msom.society.informs.org/conferences , 2013 年为 24 届年会,制造业及服务业运营管理学会 l POMS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Society) : http://www.poms.org ,生产与运作管理学会 l IIE Annual Conference: http://www.iienet2.org/Annual2/Default.aspx , 2013 年为第 63 届 l ICPR: http://www.icpr2014.org ,每两年举办一, 2014 年为第 22 届。 l CIE : http://ees.elsevier.com/caie , 2014 年为第 44 届 l Scheduling : http://www.schedulingconference.org ,每两年举办一, 2013 年为第 6 届) l IEEM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 http://www.ieem.org ,境外 l IEEM :国内 2013 年为第 20 届
7369 次阅读|1 个评论
推荐CS3会议 (Chemical Sciences and Society Symposium )
yolandahongmei 2011-7-10 12:06
作为要步入科研殿堂的人,我个人认为,多参与一些国际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闭门造车,我们需要了解最新的发展趋势。而现如今,我们身边形形色色的国际会议也不在少数,多得有点让人眼花缭乱,在今年年初国务院就下达了严格控制在华国际会议的总量的指示。对于我们的科研工作者来说,一定要选择性的参与一些高质量的国内国际会议。我作为一些会议的组织和策划者,也一直在思考如何举办一些有意义且对大家有吸引力的会议?但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和实践的证明。 但在探索的路上,我发现一些好的会议也很乐意向大家推荐,与大家分享。在此向大家推荐CS3(ChemicalSciencesandSocietySymposium)会议。下面是摘录的对这个会议的北背景介绍。 2008年5月,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的化学会联合各自国家的基金资助部门,在德国Assmannshausen召开了CS3组织的筹备会议,其宗旨是通过国家科学基金机构和化学会联合5个国家的化学家,面向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性问题(能源、环境污染、水资源、气候变化、食品与营养、健康等),以小型研讨会的形式,凝练出重要的基础科学前沿问题,并提出迎接挑战的研究思路,最后以5国科学基金会和化学会的名义,形成战略报告,提交给各国政府的科技政策制定部门,并面向科学家和大众,以引起广泛的重视,对科技政策制定产生影响,对科学家今后的研究方向产生导向,并吸引优秀年轻人进入这些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 该系列会议的指导委员会由5个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化学部和化学会各出1人组成。代表中国进入会议指导委员会是基金委化学部副主任陈拥军研究员和中国化学会副秘书长帅志刚教授。CS3将每年举办一次,5个国家轮流主办。 第一届会议于2009年7月23-25日在德国KlosterSeeon成功召开,其主题是“Sunlighttopowertheworld(用阳光驱动世界)”,包含四个重要方向:光合成和水分解制氢、光伏电池、生物质的光转换、太阳能在能源的储存与运输过程中的应用。中国的参会代表如下: 中国 佟振合教授,博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北京,CS3学术委员会成员 褚君浩教授,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 黄芳教授,博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光合作用研究中心,北京 李灿教授,博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 孟庆波教授,博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 帅志刚教授,博士,清华大学化学系,北京,中国化学会(CCS)联络员 第二届会议于2010年9月7-10日在伦敦成功召开,其主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材料”(SustainableMaterials)。包含以下四个主题:(1)化石燃料替代材料,(2)绿色化学过程,(3)无毒害材料,(4)污染控制与转换材料;提出了六个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重要材料科学问题,即:能源转化与储存材料、新兴材料及其工艺、化学原料(feedstock)、稀有元素资源保护、生物可降解材料,以及与CO 2 减排相关的材料科学问题。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成员有:赵东元院士(团长)、江雷院士、彭笑刚教授、韩布兴研究员、朱利中教授、庄林教授和帅志刚教授。 第三届将在2011年的9月10-14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为化学让人类更健康。 会议内容为:新病中的诊断、药物分子的合成、生物活性与天然产物的合成以及生命过程的化学机理等。 尽管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机会参与这个会议,但我觉得关注他还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每一届会议结束后,他们都会出版中英文版本的会议白皮书。中文版本的可在中国化学会网站上免费下载: http://www.ccs.ac.cn/Journals/ 。第二届英文版本的可以在英国皇家化学会网站免费下载: http://www.rsc.org/ScienceAndTechnology/roadmap/sustainable_global_society/CS3_download.asp
个人分类: 化学新闻|35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导师和国际会议
热度 1 pinjianlu 2011-7-9 10:17
导师们对于国际会议一贯鄙视,但是对于境外的会议一般会让学生投稿,自己亲自参会,但从不带学生去,这是一个难得的旅游机会啊。 对于境内会议,一般觉得要有必要去作宣传或者认识圈内人才会去参加,对自己没有大关系的会议一般不让学生投稿。
个人分类: 心路历程|2586 次阅读|2 个评论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yolandahongmei 2011-7-5 16:30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是致力于推动化学科学发展的国际领先组织。目前拥有四万七千多名会员 , 是 三十万名化学工作者的交流 平台 。 RSC 的出版业务、国际会议和交流网络涉及到化学科学的各个领域,并具有卓越的国际声誉,可为全球顶级科学家提供最新的科学信息,从而为化学 科学 做出贡献。我们荣获众多知名奖项,在学术专业方面的严格标准更是赢得科学界的一致赞誉。 RSC 丰富的教育资源也为激励 下一代 化学科学家做出了贡献,并奠定了未来科学蓬勃发展的基础。 我们的工作着重于当今社会面临的热点问题,例如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如何延长人类的寿命及如何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等。 RSC 通过向公众普及化学知识来解决严峻的社会经济问题,通过向政府提供专业的建议来支持可行性政策的制定。通过以上行动, RSC 证实了化学科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 重要意义。 Aleadinginternationalorganisationforadvancingthechemicalscienceswithmorethan47,000members,theRSCisattheheartofaworldwidenetworkofover300,000scientists.Withanaward-winningpublishingbusiness,internationalconferencesandnetworksthatcoverallaspectsofthechemicalsciences,topscientistsaroundtheworldrelyonusforthelatestscientificinformationandtocontributetotheirfield.Wechampionscientificexcellencewithprestigiousawardsandbymaintainingacademicandprofessionalstandardsandqualifications.Ourhighlyacclaimededucationresourceshelpteacherstoinspirethenextgenerationofchemicalscientistsandwecampaigntosupportathrivingsciencebase. Ouractivitiesfocusonaddressingthekeyissuesfacingsocietytoday,suchasprovidingaclean,sustainableenvironment,enhancingthequalityofpeople’slivesandincreasingprosperity.TheRSCdemonstratesthevitalrolethechemicalsciencescanplayinsolvingpressingsocialandeconomicproblemsbypromotingchemistrytothepublicandsupportsinformedpolicymakingbyprovidingexpertadviceandopiniontogovernments.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our website: www.rsc.org
个人分类: 英国皇家化学会|4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儿童的生活、学习与幸福:2011儿童教育国际研讨会资讯汇编
JYH64J98Y99H 2011-6-20 11:55
6月10日至12日,由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学前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主办的2011年儿童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我校随园校区贻芳报告厅隆重召开,副校长王建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词。本次会议的主题为“转型社会中儿童的生活、学习与幸福”,邀请到了美国哈佛大学Eleanor Duckworth教授、哈佛大学Steve Seidel教授、美国康奈儿大学Moncrieff Cochran教授、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国立师范大学Svetlana Sokolova教授和伏尔加格勒国立技术大学Georgiy G.Gerkushenko教授、美国韦伯州立大学邱尉博士等国际专家和华南师范大学杨宁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郭力平教授,以及我校教科院虞永平教授和刘晶波教授做学术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教师、幼儿园一线教师、媒体代表以及本校师生两百多人参与了此次大会。 开幕式上,王建副校长对中外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中外专家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学前教育学科的发展状况。虞永平教授在致开幕词中说明了会议的主旨就是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和文化背景中共同研究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幸福问题,为“让每一个儿童拥有幸福的童年”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康奈儿大学Moncrieff Cochran教授作了“中国的早期保教政策:一个国际体系下的看法”的主题报告,他运用国际的视野对中国的早期保教政策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为中国的早期保教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11条建议;哈佛大学Eleanor Duckworth教授围绕“儿童的观念”主题,生动地讲述了她毕生的研究经验,以研究实例说明了儿童的观念是如何诞生的,对于教育者应当如何真正地理解儿童有很大启发;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大学Svetlana Sokolova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俄罗斯幼儿园环境的理论与实践”,叙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环境建构路径;虞永平教授就“幸福童年的实践读解”的主题提出了将“维护童年幸福”作为一种普世价值和国民素质基本内容及其实践路径;华南师范大学杨宁教授则运用多学科的视角和经典的实验对童年及童年期进行了深刻的学理解读;伏尔加格勒国立技术大学的Georgiy G.Gerkushenko作了“学前教育中的信息技术”的主题报告,介绍了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幼儿园管理、教学等领域所作的努力;哈佛大学Steve Seidel教授以“儿童的作品”为题,分享了他对儿童、儿童作品及儿童教育的观念,形象地展示了自己多年来研究儿童作品的方法;华东师范大学郭力平教授以“早期学习标准下教师的准备”为题,以生动的案例说明了教师准备的必要性和教师准备的基本内容;刘晶波教授和邱尉博士则介绍了她们正在合作进行的中美育儿观念的比较研究,展示了课题的产生、方法的确定、工具的选择和改造等过程。代表们还参观了南京市第一幼儿园和太平巷幼儿园。 本次国际会议搭建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让国内外有志于儿童发展、保育教育、政策制定、文化重建、公平关怀的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员、新闻工作者、政府人员等,能有机会就儿童生活、学习与幸福的相关理论、研究、政策和实践等展开对话,从而展示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专业关怀视野中的童年守望。会议加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者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必将促进了我校学前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会议之前和会议之后,一些外国专家还为我校师生作了专题报告。(教科院\罗瑶) “鹤琴讲坛”第二期: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幼教政策问题 发布日期:2011-6-20 主讲人:美国塔夫斯大学 Moncrieff Cochran教授 2011年6月9日下午,鹤琴讲坛第二讲在南京师范大学田南楼404举行。此次讲坛特邀美国塔夫斯大学Moncrieff Cochran教授与教科院师生就“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幼教政策问题”进行了深入了交流,并聘任其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学前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研究》课题组外国专家。本次讲坛由学前教育系王海英副教授主持,攻关项目课题组首席专家、学前教育学科带头人虞永平教授以及课题组成员:孔起英教授等学前教育系教师、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殷雅竹科长、江苏省教科院刘明远研究员、南京市教育局督导室吴邦俐副主任、江苏省教科院吴长宏博士、四川省成都市教科所侯海凤博士以及教科院学前教育系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Moncrieff Cochran教授现任塔夫斯大学艾略特—皮尔逊儿童发展系学前教育代理主任和兼职教授,华盛顿全美幼儿教育协会应用研究办公室高级顾问,是康奈尔大学人类发展系名誉教授和幼儿教育计划创始人。研讨会上,Moncrieff Cochran教授首先讲述了在张家港、苏州等地参观访问幼儿园的印象与感受,并对中国幼教政策提出了一些自己所关注的问题。与会人员在介绍中国早期教育体制发展现状和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就一些核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与Moncrieff Cochran教授进行了深入地交流。Moncrieff Cochran教授还向与会师生介绍了美国幼教政策制定的一些情况,为课题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和研究经验。(教科院学前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报道董剑晖、江夏撰稿) “鹤琴讲坛”第三期:The Qualities of Quality:Understanding Excellence in Arts Education 发布日期:2011-6-20 主讲人:哈佛大学Steve Seidel 教授 2011年6月13日下午2:00,我校随园校区田家炳南楼404会议室内座无虚席,来自教科院学前教育学系、教育学系、美院、音乐学院及其他相关学院的部分教师、博硕士研究生济济一堂。在这里,首先举行了哈佛大学Eleanor Duckworth 教授、Steve Seidel 教授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的聘任仪式。聘任仪式由学前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虞永平教授主持。虞永平教授对两位学者应邀成为我校客座教授表示衷心地欢迎,并诚挚邀请他们与学前教育学学科团队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教育科学学院院长胡建华教授为两位教授颁发了我校客座教授证书。之后两位教授分别发表了简短的讲话。他们为能够受聘成为我校客座教授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荣幸,对他们的学术思想在我校同行中引起的深入回应和持续对话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许。聘任仪式结束后,由边霞教授主持,Steve Seidel 教授做了题为“The Qualities of Quality:Understanding Excellence in Arts Education” 的学术报告。Steve Seidel 教授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艺术教育项目主任,曾任享誉世界的哈佛大学艺术教育研究机构“零点项目”的主任。他长期致力于艺术教育评估、教师教育、对学校中反思性实践的运用、通过深入查看学生的作品以及对学习的纪录来理解儿童的学习、创造和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主持的研究项目主要有“证据项目”、“让学习看得见”、“艺术生存”、“质量的品质”等。报告中,Steve Seidel 教授首先向在场的师生提出了“什么是质量” 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碰撞和互动,然后主要针对“艺术教育中什么构成了品质?如何实现这些品质?品质实现之后如何将品质持续下去?”等问题进行了展开。他还重点介绍了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在研究进程中对研究内容、研究路径和方法的不断修正、调整和完善的过程,在短短的三个小时内向听众展现了关于艺术教育质量的研究过程的面貌,使在场的师生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方面都获得了深刻的收获和启示。整个讲座过程中,Steve Seidel 教授的讲述慎密、严谨而不失有趣,并与听众进行了积极的互动和交流。最后,边霞教授针对报告和“The Qualities of Quality”项目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回应和总结,对Steve Seidel 教授的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她指出,在场师生至始至终处在一种专注、投入和积极思考、参与的过程之中,这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Steve Seidel 教授报告的高质量。她还向在场的研究生们提出了共同营造更为浓厚的学术氛围,“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让学术成为一种追求”的期望。(教科院学前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报道王任梅撰稿) “鹤琴讲坛”第四期:教学工作坊 发布日期:2011-6-17 主讲人:哈佛大学 Eleanor Duckworth 教授 2011年6月13日晚上6:30,哈佛大学Eleanor Duckworth 教授在我校随园校区田家炳南楼602教室开设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工作坊。Eleanor Duckworth教授是国际知名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现为哈佛大学教授,她曾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学生及翻译。她基于皮亚杰和英海尔德对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的理论以及研究该问题的方法发展了一种教学/研究的方法——教室里的批判性探究。她希望将一种弗雷勒(Freire)的方法带到所有的教室里,尊重学习者的经验和观点的价值。她曾在美国、欧洲、拉丁美洲、非洲、亚洲,以及她的祖国加拿大从事课程发展、教师教育以及项目评价等工作。 工作坊由学前教育学系刘晶波教授主持。参与工作坊人员包括我校学前教育学学科团队的教师,四川师范大学、南通大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师以及诸多感兴趣的研究生、本科生。Eleanor Duckworth教授组织在场的师生一起参与教学工作坊,带领大家体验了真实的哈佛课堂。在教学工作坊中,Eleanor Duckworth教授先请四位学生示范交换位置的几种排列方式,然后分发材料袋(曲别针),并交代了操作的要求:用四种颜色的曲别针代表四位同学,四位同学不停地交换位置,但不能重复。在操作过程中思考两个问题:什么时候觉得排完了?怎么知道没有重复?操作之后,她请几位听众分享了各种不同的排法和思维方式,并与听众进行交流与互动,启发大家深入思考。整个教学工作坊氛围热烈,大家都积极投入并参与活动。 最后,Eleanor Duckworth教授做了非常精彩和意味深长的总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来思考和处理问题,别人的方式也许和你的不一样,但如果愿意去尊重和了解,就会不断有新的收获,并形成更为多元的态度和价值观。整个教学工作坊的展示体现了她对学习者的经验和观点的尊重,同时也体现了她的睿智和真诚。刘晶波教授针对工作坊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虽然不谈理论、不谈公式,但在操作过程中却让参与者亲历了学习者对于知识的建构过程,并由此促使我们从自身的体验出发,探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重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适宜性行为。(教科院学前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报道 王任梅撰稿)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29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刀切和一棍子打死
热度 2 pinjianlu 2011-6-15 15:37
学校作出了一刀切的规定:国际会议一概不认可、境外SCI期刊奖励一律比境内的高一倍左右。 可是行政大爷们,你们知道吗?有的国际会议比期刊还难中稿啊,境外的SCI期刊算不算越南、朝鲜的? 这样就一棍子打死了,呵呵。
个人分类: 心路历程|2526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国际金融物理学术会议(华东理工大学 2011年6月4-6日)报告日程
bhwangustc 2011-5-21 12:3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physics (2011) June 4-6, 2011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ICE2011 Conference Program June 4, Yi-Fu Building, Lecture Room (逸夫楼报告厅) 8:00-8:15 School buses from Shanghai Airline Travel Hotel to Yi-Fu Building Opening ceremony Time Speaker Title 8:30-8:32 Wei-Xing Zhou Opening address 8:32-8:40 Si-Wei Cheng Greetings from Honorary President of ECUST and ICE 2011 Chairman 8:40-8:45 Xu-Hong Qian President’s welcome address 8:45-8:50 Bai-Jun Wu Dean’s welcome address 8:50-8:55 Didier Sornette ICE 2011 Chairman’s address 8:55-9:00 H. Eugene Stanley ICE 2011 Chairman’s address 9:00-9:30 Photo-taking and tea break Chairman Wei Zhang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Time Speaker Title 9:30-10:10 H. Eugene Stanley Economic fluctuations and statistical physics: Quantifying extremely rare events with applications 10:10-10:50 Yi-Cheng Zhang Can financial markets be efficient? 10:50-11:30 Luciano Pietronero Agent based models, self-organization and systemic risk 11:30-12:00 Fabrizio Lillo How efficiency shapes market impact? 12:00-12:20 Ding Chen Quant investment: An alternative view from a practitioner 12:30-13:10 Lunch at First Dining Room 13:20-14:00 Poster Tea at Yi-Fu Building Chairman Zeng-Ru Di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Time Speaker Title 14:00-14:40 Wei Zhang An agent-based order-driven market model with calibration by scaling analysis 14:40- 15 :10 Bing- Hong Wang Study of the evolutionary games on complex networks 15: 10 -15:40 Tiziana Di Matteo The use of dynamical correlated networks to investigate volatile markets 15:40-16:00 Mao-Fu Qiu Taijiniu investment art of war 16:00-16:20 Tea break Chairman Bo Zheng (Zhejiang University) Time Speaker Title 16:20-17:00 Didier Sornette Financial bubbles with finite-singularity models and their calibration 17:00- 17 :30 Zeng-Ru Di Detecting important nodes to community structure in complex networks 17:30-18:00 Zhong-Xing Ye Some case studies of financial data mining 18:00-18:15 School buses from Yi-Fu Building to Shanghai Airline Travel Hotel 18:30-22:00 Banquet at Shanghai Airline Travel Hotel Session A, June 5, Third Teaching Building (三教三阶上) 8:00-8:15 School buses from Shanghai Airline Travel Hotel to Third Teaching Building Chairman Woo-Sung Jung (POSTECH, Pohang) Time Speaker Title 8:30-9:00 Serge Galam Fair value and common beliefs: An application from sociophysics 9:00-9:25 Jun-ichi Inoue A statistical-mechanical modeling of labor markets 9:25-9:50 Lian-Zhong Zhang Approximate best response in volunteering public goods games 9:50-10:05 Yu Du Mixed-game behavior mining for stock market predictions 10:05-10:20 Oishi Koji Formations of exclusive communities on festival games 10:20-10:40 Tea break Chairman You-Gui Wa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Time Speaker Title 10:40-11:10 Misako Takayasu Application of PUCK formulation to Financial Market Fluctuations 11:10-11:35 Hong-Gang Li A consolidated model of self-fulfilling expectations and self-destroying expectations in financial markets 11:35-12:00 Li-Xin Zhong Extreme heterogeneity inhibits cooperation in coevolutionay CSG 12:00-12:15 Tong-Kui Yu Costly punishment and collective cooperation: Theory,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 12:15-12:30 Wei-Te Yu A web-based exchange for market research 12:30-13:10 Lunch at First Dining Room 13:20-14:00 Poster Tea at Third Teaching Building Chairman Fabrizio Lillo (Universita' di Palermo, Palermo) Time Speaker Title 14:00-14:30 Boris Podobnik Coupled Simon model: Predicting probability of bankruptcy using Zipfscaling 14:30-14:55 Yu Chen An agent-based model for the analysis of leverage limitation in financial markets 14:55-15:20 Rudolf Fiebig Simulating financial markets with a microscopic self-organizing critical model 15:20-15:45 Kun Guo Development of fictitious economy in Chin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real economy: Based on thermal optimal path method 15:45-16:00 Wen Fang Voter interacting systems applied to Chinese stock markets 16:00-16:20 Tea break Chairman Diego Rybski Time Speaker Title 16:20-16:50 Ji-Ping Huang Revisiting "the invisible hand" in resource allocation 16:50-17:15 Yan-Lin He The information revelation ability of inquiry system: Evidence from China 17:15-17:40 Yong Fang Nonlinear herding mechanism and asset price evolution 17:40-17:55 School buses from Third Teaching Building to Garden Hotel 18:00-21:00 Banquet at Garden Hotel Session B, June 5, Third Teaching Building (三教三阶下) 8:00-8:15 School buses from Shanghai Airline Travel Hotel to Third Teaching Building Chairman Xiao-Song Ch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Time Speaker Title 8:30-9:00 Gabjin Oh Characteristics of limit order books 9:00-9:25 Vladimir Filimonov Modeling financial time series using the self-excited multifractal process 9:25-9:50 Ying Yuan Measuring multifractality of stock price fluctuation using multifractal 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 9:50-10:05 Ladislav Kristoufek Multifractal height cross-correlation analysis 10:05-10:20 Hua-Xi Zhou The fat tails of price fluctuations in Chinese stock market 10:20-10:40 Tea break Chairman Boris Podobnik (University of Rijeka, Rijeka) Time Speaker Title 10:40-11:10 Bence Toth Price impact of metaorders: The latent order book 11:10-11:35 Yu Wei A copula-MFV hedging model for CSI 300 index futures 11:35-12:00 Zhi-Qiang Jiang Multifractality in financial market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12:00-12:15 Tomasz Gubiec What is the true origin of autocorrelations on a stock exchange? 12:15-12:30 Alexander Petersen Quantitative law describing market dynamics before and after interest-rate change 12:30-13:10 Lunch at First Dining Room 13:20-14:00 Poster Tea at Third Teaching Building Chairman Serge Galam (Ecole Polytechnique, Paris) Time Speaker Title 14:00-14:30 Sai-Ping Li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stylized facts in financial markets 14:30-14:55 Woo-Sung Jung Complexity analysis on the Korean system: Financial market as an emerging market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as complex systems 14:55-15:20 Jonathan Batten Price runs, volatility and volume 15:20-15:45 Rui Gonalves Universality in stock markets fluctuations 15:45-16:00 Lei Zhang The research of returns distribution of China’s stock market based on Tsallis theory 16:00-16:20 Tea break Chairman Bence Toth (Capital Fund Management, Paris) Time Speaker Title 16:20-16:50 Tobias Preis Switching processes in financial markets 16:50-17:15 Hui-Jie Yang Hurst exponents for short time series 17:15-17:40 Yi-Ming Ding Nonstationarity measure of stock markets: Some empirical results 17:40-17:55 School buses from Third Teaching Building to Garden Hotel 18:00-21:00 Banquet at Garden Hotel Session C, June 5, Third Teaching Building (三教 107 ) 8:00-8:15 School buses from Shanghai Airline Travel Hotel to Third Teaching Building Chairman Sai-Ping Li (Academia Sinica, Taipei) Time Speaker Title 8:30-9:00 Rui Menezes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crises in EU stock markets 9:00-9:25 Adriano Souza (by Rui Menezes) The behavior among the major stock exchanges in the world and the Brazilian BOVESPA Index 9:25-9:50 Ryszard Kutner Catastrophic bifurcation on the Warsaw stock exchange 9:50-10:05 David M. de Lachapelle Improving portfolio allocation with long-memory covariance estimators 10:05-10:20 Gao-Xiu Qiao A forward measure approach to hedging defaultable contingent claims 10:20-10:40 Tea break Chairman Ji-Ping Huang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Time Speaker Title 10:40-11:10 Diego Rybski Company networks and their correlations beyond nearest neighbors 11:10-11:35 Sofia Portela Dynamic modeling of asymmetric signals in financial markets 11:35-12:00 Tian Qiu An instantaneous cross-correlation based financial network dynamics 12:00-12:15 Shamshuritawati Sharif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o analyze safety culture and worker behavior 12:15-12:30 Jing Deng Systemic risk and market structure 12:30-13:10 Lunch at First Dining Room 13:20-14:00 Poster Tea at Third Teaching Building Chairman Tobias Preis (Boston University, Boston) Time Speaker Title 14:00-14:25 Guillermo Sierra Juarez Options valuation, volatility and term structure model of underlying long memory features: The case of Mexican Stock Market Index 14:25-14:50 Tomasz Werner Modeling of dragon-kings 14:50-15:15 Fei Ren Reoccurrence interval analysis in Chinese stock markets 15:15-15:30 Wan-Feng Yan Inferring fundamental value and crash nonlinearity from bubble calibration 15:30-15:45 Hao Ye The analysis of financial bubble and anti-bubble based on LPPL model 15:45:16:00 Xu-Qing Huang Robustness of coupled networks under targeted attack 16:00-16:20 Tea break Chairman Hernan Rozenfeld (APS Editorial Office, New York) Time Speaker Title 16:20-16:45 Jonathan Batten Scaled volatility as a measure of market efficiency 16:45-17:10 Xin Weng The mobility of volume of Chinese stock markets 17:10-17:25 Jozef Barunik Forecasting volatility with wavelet-based realized variance estimator 17:25-17:40 Zheng Chen Function of the intrinsic value of the assets determined by the yield equation and its properties 17:40-17:55 School buses from Third Teaching Building to Garden Hotel 18:00-21:00 Banquet at Garden Hotel Session D, June 5, Third Teaching Building (三教 212 ) 8:00-8:15 School buses from Shanghai Airline Travel Hotel to Third Teaching Building Chairman Yu Chen (University of Tokyo, Tokyo) Time Speaker Title 8:30-9:00 You-Gui Wang Monetary perspective on dynamic structure of macroeconomics 9:00-9:25 B. G. Sharma Multiscale entropy analysis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Bombay Stock Exchange Index 9:25-9:50 Mario Bertella Controversies of the neoclassical theory of finance, the behavioral finance and the agent based models 9:50-10:05 Shu-Peng Chen Bubble dynamics and trader’s behavior: A multi-agent perspective 10:05-10:20 Chao Wang Why market integration matters? 10:20-10:40 Tea break Chairman Rui Menezes (ISCTE Business School, Lisbon) Time Speaker Title 10:40-11:10 Xiao-Song Chen Principal fluctuation modes of global stock market indexes and their characters 11:10-11:35 Peng Wang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econophysics 11:35-12:00 Jiang Zhang Size-dependent distribution and allometric scaling 12:00-12:15 Jin-Zhong Guo Firm size mobility and Validity of Gibrat’s model 12:15-12:30 Hale Kirer Firm size distribution in Turkey’s top 1000 12:30-13:10 Lunch at First Dining Room 13:20-14:00 Poster Tea at Third Teaching Building Chairman Tiziana Di Matteo (King's College London, London) Time Speaker Title 14:00-14:30 Hernan Rozenfeld The area and population of cities: New insights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on cities 14:30-14:55 Wei-Xing Zhou Complex financial networks: A brief survey 14:55-15:20 Qing-Hua Chen What is behind the individual donation? 15:20-15:45 Lei-Lei Shi Market crowd's trading conditioning and its measurement 15:45-16:00 Maciej Jagielski Comparison of households’ income in Poland with European Union and United States ones 16:00-16:20 Tea break Chairman Misako Takayasu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okyo) Time Speaker Title 16:20-16:45 Javier Villarroel Effects of Non-Markoviannes in mean exit times in risk theory 16:45-17:10 Xiao-Neng Zhu A regime-switching Nelson-Siegel term structure model and interest rate forecasts 17:10-17:25 Jing Huang The time dependency of relative mobility in money exchange models 17:25-17:40 Sheng-Li Chen Forecasting stock index trend based on GA-SVM and Yin-Yang volatility on multiple time scales 17:40-17:55 School buses from Third Teaching Building to Garden Hotel 18:00-21:00 Banquet at Garden Hotel June 6, Yi-Fu Building, Lecture Room (逸夫楼演讲厅) 8:10-8:15 School buses from Shanghai Airline Travel Hotel to Yi-Fu Building Chairman Rosario N. Mantegna (University of Palermo, Palermo) Time Speaker Title 8:30-9:10 Hideki Takayasu Electronic composite currency system for aversion of instability of foreign exchange markets 9:10-9:40 Bo Zheng Cross-correlation decomposi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financial systems 9:40-10:10 Fabio Pammolli Size and growth of business firms 10:10-10:30 Tea break Chairman Bing-Hong W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Time Speaker Title 10:30-11:10 Shlomo Havlin Robustness of network of networks 11:10-11:50 Rosario N. Mantegna New approache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correlations of stock returns and index returns 11:50-12:00 Didier Sornette Closing remark 12:00-12:15 School buses from Yi-Fu Building to Shanghai Airline Travel Hotel 12:30-14:00 Lunch at Shanghai Airline Travel Hotel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4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BMG的研究热度不衰:“BMG-8国际会议”散记
热度 5 jianxu 2011-5-21 12:15
5 月 15-19 日来到香港理工大学,参加了 “ 第八届块体金属玻璃国际会议( BMG-VIII ) ” 。与会的有来自中、美、德、英、日、韩、新加坡等 16 个国家的 240 位专家、学者和学生( 64 位)。会上共有 137 个口头报告和 65 个展板。 (该来的基本上都来了。) 印象深刻的几件事儿立此存照: 剪切带的物理本质、金属玻璃的形变与断裂仍然是研究热点。 ( 有科学问题,认知不断深入。) 来自日本仙台东北大学的 N 博士在他的报告中插播了仙台遭受海啸的视频片断以及一些灾后的图片。向灾后给予他们关注和慰问的国际同行们表示衷心感谢。据说,他们实验室的建筑并没有太严重的损坏,但一些仪器设备因遭受强烈的移动而无法工作,目前正在抢修。 (仙台是 BMG 研究的重镇。) 块体金属玻璃( BMG )的商业化取得新进展。 L 公司用 BMG 为瑞士欧米伽公司制作高档手表外壳,利用 BMG 易于成形、耐磨、表面抛光光亮等 性能上的优点。苹果公司已利用 BMG 制作电子产品外壳。 F 公司已在中国深圳投资建厂,生产由 BMG 制作的电子产品外壳 。( 言 BMG 无用论者闭嘴! ) 《自然 - 材料》的编辑 Heber 博士参加了会议并在会议的宴会上总结了近年来在 《自然 - 材料》上发表的关于金属玻璃的工作,提出了他们认为今后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 《自然 - 材料》对金属玻璃的情有独钟或许是源于第一篇关于金属玻璃的论文就发表在《自然》上。 (关键在于材料新!) 经专家推荐,共评选出 6 项展板奖(铜 3 、银 2 、金 1 )。获奖者仅限于研究生。最后,来自韩国汉城国立大学的女硕士研究生金小姐将金奖收入囊中(据说是 4000 港币)。据透露,《自然 - 材料》有意在下次的会议上提供这一奖项的奖金并冠名。 (鼓励杰出学生研究 BMG 。) 会议最后总结中,聂教授引用他老板的一句名言:“ 从研究的观点来看,衡量一个会议成功与否并不在于我们已经解决了多少问题,而在于我们产生了多少新的思想与概念 ”。 (精辟!) “第九届 BMG 会议”将在明年 10 或 11 月期间举行,地点待定。 (去是必须地!) 相关链接 纪念金属玻璃发现 50 周年 参加 “BMG-VII” 国际会议感受 “ISMANAM 2010” 花絮 祝贺 “ISMANAM 2009” 举办成功! Workshop Should Work ! 材料科学大师( 1 ): David Turnbull 分享 金属玻璃的宏观塑性与其原子尺度结构之间的关系 会议主会场。 18 日晚宴一角。 18 日的宴会上向 6 位获得展板奖的学生颁奖。 合影留念。
个人分类: 业内科普|11421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中青报:国际学术会议何以变成人傻钱多速来的名利场
热度 1 Fangjinqin 2011-5-11 11:05
作者:严辉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1-5-11 10:59:10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中青报:国际学术会议何以变成人傻钱多速来的名利场 来自中国科协及全国学会每年组织的学术交流会议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组织的学术交流会议(包括国内会议和国际会议)逐年递增,由2004年的2962次,2005年的3193次增加到2006年的3427次。参加会议人次也逐年攀升,2006年达53.9万人次。学术会议何以越来越火?记者调查发现,发论文、拉关系、赚会费,部分国际会议的背后,隐藏着丰厚的利益链条。(《中国青年报》5月10日) 说起学问,前辈学术大师有太多名言。比如钱钟书先生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这无非要表明做学问得耐得住寂寞,坐得起冷板凳。从学术和谋生的关系看,传统观念甚至认为,做学问不足以谋生。陈寅恪先生有言:“我侪虽事学问,而决不可倚学问以谋生,道德尤济饥寒。要当于学问道德之外,另谋求生之地,经商最妙。” 时代的前行,至少我们的社会已不会任凭潜心学问人衣食有忧。相反,学术项目化、教授商人化甚至使一些学术圈中人,早已因学术经济而有变身学术老板之势了。这算是一种潮流,也算是社会进步带给学术圈的报偿。 如今,通过组织国际学术会议,交钱即可使学术论文找到跻身国际化的渠道,相应的以捞钱为目的的会议公司应运而生,而一些真假莫辨的“洋专家”更是孜孜不倦于“不在中国开会,就在到中国开会的路上”——免费坐头等舱,住星级宾馆,吃中国美食,顺便游山玩水。如此国际学术会议不仅大大地变味了,而且有关方面显然在大施学术吸金之法,学术项目经手人套国家的钱,会议组织方套学人的钱,“洋专家”尽情挥洒中国的钱,也玩得太邪门了。 想起一句话:此处人傻钱多,速来。向来寂寞且精明的中国学术圈,何以变成了人傻钱多,让人大玩吸金大法的名利场呢?我看恐怕还是要厘清几个老问题。 一是学术要慕洋更要崇实。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介绍,在一些会议网站的留言或高校相关的学术论坛中,关于一项学术会议是否被EI、SCI(科学引文索引)等收录成为最热门的问题之一,而多如牛毛的会议,大多在其首页的显著位置上打着能被EI、SCI一类检索的头衔招徕与会者,就连一些在校研究生都以“跑会”为跻身EI、SCI之捷径。难道EI、SCI之类真的就是学术研究唯一的价值体现吗? 二是学术经费要减少虚置的成分。一些国际学术会议不是因为必要而举办,有时简直就是项目经手人太有钱的缘故。比如众多课题或项目经费中,就有专门对于举办学术会议的列支,圈中人一语道破天机:“这也是一笔不能不花的钱。” 三是亟待建立独立的学术评价体系。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学术期刊,也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学术会议,都要有公开透明的评价体系,以便让人分清良莠,尤其可供相关决策部门参考。 只有更多的人参与学术打假、揭假,支持真正的学术研究,合力在迷雾重重的学术圈中剪除枝蔓,才有可能改变学术会议变成学术吸金大法的怪现状。(原题为《国际学术会议:人傻钱多速来》) 更多阅读 部分国际会议学术缺失藏利益链 发论文成参会首要目标 学术会议泛滥成鸡肋 出现“有研无讨”三怪状 国际会议:“瘦身”会带来精品吗 北京科技报:我国国际会议是否泛滥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1512 次阅读|2 个评论
国际会议不得不说的秘密
热度 1 gongshiliang 2011-5-7 13:56
【作者:《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杨梅菊、郭一娜,刊于该报 2011-03-01 。上海 解放日报 报业集团主办的《倡廉文摘》月刊 2011 年第 5 期第 46-47 页作了摘录】 “我不在中国开会,就在去中国开会的路上”。这句中国网民“义务”为外国政要和商人量身创作的口号,在财政部和外交部联合发出的一纸通知面前,注定更加形象和生动——后者明确指出要“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 为什么要“严格控制”?那些曾经象征着中国各个地方都在大步迈向国际化的各种国际会议,如今在中国已经演化成了什么模样?有会展界业内人士说:就像中国人能把全世界的房价炒起来那样,许多国际会议来到中国后,规格和身价也就眼见着水涨船高。而除此之外,很多在华举办的国际会议本身亦别有一番奥秘和玄机。 到中国开会去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杨梅菊、郭一娜、于胜楠)   自从担任英国某知名媒体驻华记者以来,安格斯 · 韦其已经被那些大大小小的国际会议邀请搞得有些头大。   刚开始,他还觉得参加这些会议 “ 不仅浪费时间还有悖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规范 ”—— 会议的主办方会帮你打点好从机票到食宿的一切,尽管会议常常很枯燥,但午餐十分丰盛,下午的游览更是 “ 贴心 ” ,最后还会在信封里收 到 “ 意外惊喜 ” 。 时间久了,安格斯 · 韦其还是决定选择大约每 10 个邀请中的一两个出席。事实上,安格斯 · 韦其的困扰,也几乎是每一个境外驻华记者的必修课。   而这一切,最近也许要发生变化了。 2 月 13 日,中国财政部、外交部联合发出的一则《关于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通知》引起了安格斯 · 韦其的注意。通知要求:要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总量;不得在同一时间或短时间内举办主题相同或类似的国际会议;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不得擅自对外承诺提供任何免费服务 …… 《通知》中对在华国际会议的规定几乎面面俱到,每一条款所触及的,都是当下在华国际会议的暗疮。 两种生态   与个体案例相比,也许数字更有说服力。   长期以来,除了国家层面正规的国际会议之外,各地大小城市似乎也染上了 “ 国际会议瘾 ” 。会议多数由地方政府直接或间接主办,由财政埋单。有数据显示,从 2000 年到 2009 年,中国主办的国际会议不断增多,从每年 83 个上升至 245 个。马来西亚《星报》北京分社主任周豪文向本报透露,在他驻北京的四年多时间里,曾先后参加二十多场国际会议,而至于曾收到的邀请,则数不胜数。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中国人爱开会,而不少外国名人政要也着实乐意来中国出席。    “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也今非昔比,如今东西半球经济和政治布局都发生了极大变化,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兴趣也愈发浓厚,当然,兴趣的出发点多半还在纯粹经济利益 ” 。 在中国会展经济研究协会副会长陈泽炎看来,由于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凸显出参与全球的活力,因此,多数外国人喜欢来中国开会的原因可能在于商机的发现,核电、粮食、石油乃至轻工业领域,一般而言,会议的专业性越强,对参会者的吸引力越大。    “ 事实上,像玉米行业大会、地震大会、数学家大会、生物制药大会,这种务实的国际会议,恐怕并不在此次两部委叫停的范围之内 ” 。 在陈泽炎眼里,国际会议可分为两类,一是由国际会议组织( ICCA )发起、各国申办、不占用财政拨款而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国际性会议;另一种则是完全由政府牵头、消耗财政拨款、付高额出场费请国外专家、讨论所谓 “ 经济形势 ” 等较为空泛议题的国际会议。严格意义上而言,后者并不能称之为国际会议,它在中国,有一个更为贴切的叫法:官办国际会议。此番两部委出台细则叫停的,也就是这些官办国际会议。 大包大揽的 “ 官办会 ”    “ 既然是国际会议,首先得有洋面孔吧,花钱请;还得有国际影响力大的媒体吧,花钱请。钱不是问题,只要面子好看 ” 。近年来,官办国际会议在全国各地 “ 高歌猛进 ” , 规模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排场亦越来越惊人。   尽管消费水平不一,每场会议具体花费无法计量,而官方也尚未公布中国每年花在国际会议上的钱到底有多少,但是从个别国际会议中透露出的讯息却可以让我们窥得一斑。 “ 北方有两个城市在争办某个国际会议时曾打得不可开交,还没开呢就已经扔出去几千万,真正操办起来的花费,也就可想而知 ” 。 陈泽炎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坦言,近些年中国叫停国际会议的声音一直都有,但却越治越乱,归根结底是一个利益问题。而目前,国际会议支出已经成为政府财政的一大负担。   当 “ 首届 ”“ 规模最大 ”“ 规格最高 ”“ 人数最多 ” 等关键词,频频在地方官员的报告中出现时,从国际会议到官办会议的变形记,也就悄然完成。    “ 在国际会展界,中国基本已经成为免费的代名词 ” 。有业 内人士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不少在华召开的国际会议,外宾都能享受如下待遇:头等舱,五星级住宿,吃大餐,高出场费,高规格出行、观光,等等。几年前央视的一档节目里中外市长的对话,亦为 “ 免费 ” 提供了相当形象的注脚。在该节目快结束时,主持人邀请外国市长来华访问,该市长说当年的预算已经花完,没有钱来中国。此时,中国的市长反应很快: “ 没问题,您来吧,费用我们解决 ” 。 与之相比,多年来,中国的不少官办国际会议,几乎每一个毛孔亦都渗透着如此财大气粗、一掷千金的豪气。 前述业内人士指出,一向以组织正规国际会议著称的 ICCA ,也被中国惯出了一身毛病, “ 达沃斯 就是很好的例子,夏季达沃斯本身价值多少先不说,关键是到了中国要价就翻番 ” 。 这种说法,得到了《人民日报》前国际部记者王南的佐证。曾到十几个国家参加过数十场国际会议的王南表示,达沃斯这样的会议在西方已经走下坡路了,但是到中国来,收的参会费很高,一般要三万块钱买一个参会指标。 “ 这已经变成一种变相圈钱的形式了 ” 。 要政绩,还是要会展市场   事实上,从市场角度而言,一次会议完全有可能成为赢利的买卖,这也就是为什么 “ 会议经济 ” 以及 “ 会议 产业 ” 能在中国方兴未艾的关键。   以行业国际大会为例,陈泽炎揭示了一次会议有可能成就的商机:先是有民营公司从决策层面提出会议创意和主题,分别向行业内专家和企业发出邀请,双方一旦产生需求,与会者同意缴纳注册费,便能形成市场;决策之后,由专业的承办组织负责落实,发信息、做网站、联络、接待、注册登记收费服务,而下游环节则涉及会场的布置、设备、同声传译、宣传及会后旅游 …… 就这样,由一场会议为中心的产业链就此形成。 “ 每个环节都能产生效益,像日内瓦,就是会议养出来的城市 ” 。 但中国正好相反,属于 “ 城市出钱养会议 ” 。 “ 首先是国家拨款,从源头上就出了问题,花起来不心疼,没收益也无所谓。官办国际会议就等于花钱买一个乐呵、热闹。损耗与本身产生的价值不符,政绩要求高于市场规律,等于走偏了 ” 。 陈泽炎说。 能否真正叫停?   尽管没有具体的数字统计,但官办国际会议带来的巨大浪费,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也正因此,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财政部、外交部联合发出的《关于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管理在华举办国际会议,十分必要。通知从总量、主题、规模及外宾邀请等 8 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尤其是报送审批和限制免费服务等方面,措辞不失威严。   但这并非中国政府首次出面叫停在华国际会议。 “ 国 家关于国际会议的文件 85 年有一版,中共中央外事领导小组做的, 95 年有两版,《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和《重申加强外事纪律 严控在华召开国际会议》,看上去虽然题目都很严厉,但这些年下来,似乎也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 。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会议总监武少源说,他从 1985 年开始从事国际会议的组织工作,到现在已是 26 年的时间,亲眼目睹多年来中国国际会议如何一步一步从严谨正规演变为现在的 “ 乱象 ” 。   面对今年两部委再次出面叫停在华国际会议到底能有多大成效,武少源持审慎态度。 “ 这么多年一直在叫停,但是就像中国房地产调控一样,今天六条明天八条,能起多大作用?最根本还是有一个形象工程,有一个利益在那里 ” 。   王南则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会议还是要多开,因为肯定会潜移默化地增进中国与国际的相互了解,至于其他的所谓 “ 国际会议 ” , “ 也不要仅仅在形式上控制会议的次数和规模,还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改进会议内容,提高会议效益上 ” 。 国际会议:那些不得不说的秘密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杨梅菊、郭一娜) 一场国际会议在中国的变形究竟如何完成,而所 谓 “ 官办国际会议 ” 的 背后,到底又隐藏着怎样的潜规则?为此,本报记者先后走访资深国际会议组织者和业内知情人士,希望可以一窥在华国际会议那些不得不说的秘密。 三明治与饕餮大餐    “ 会议用餐以自助餐为主,可安排一次冷餐宴请,不再另外安排迎送宴请 ” (摘自《关于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通知》,下同)   在财政部、外交部联合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通知》中,餐饮一项赫然在列,且规定极为详细。事实上,这一细则所针对的,正是在华国际会议餐饮中的严重浪费现象。   说起浪费,在会展行业浸淫 26 年的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会议总监武少源直指餐饮: “ 仅仅餐饮一项,就占了一场会议总支出的将近 50 % ” 。   这一点,让曾到澳大利亚开会连吃 5 天三明治的武少源十分感慨, “ 你在北京,去任何一家酒店说我要吃三明治,它给你做吗? ” 而据记者调查,目前无论是北京国际会议中心还是国家会议中心,都有餐饮消费最低起步价 100 元的标准,统一配送的盒饭则高达 80 元。有趣的是,任何参会人员不准携带中心以外的食品入内, “ 我要吃麦当劳,那你不许进 ” 。 而会议期间的茶歇饮品, “ 2000 年的时候,一杯茶一杯咖啡一个人是 8 块钱,后来涨到 10 块钱,现在最低都是 30 块钱 ” 。   一方面是主办方无意识浪费,一方面是酒店客观造成的浪费, “ 但是你也没办法赖酒店,无论是国家会议中心还是北京国际会议中心,这些都是企业行为,它要还本付息,就必须把费用定得很高 ” 。 事实上,自 2008 年的北京奥运会之后,国内多数城市开始大兴土木, “ 国际会议中心 ” 纷 纷大规模兴建,星级酒店更是如雨后春笋。而高成本建筑的高密度出现,更是为此后官办国际会议身价一路飙升埋下伏笔。以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为例, 1990 年开业之后,用了 12 年才把本还完。而近些年红红火火的国家会议中心呢?武少源算了一笔账:成本是 17 个亿,每年 7 %的利息,按十年还清,那么每年光本息就将近 3 个亿,另外每年 “ 开办费 ” 、 “ 尺码费 ” ,又得 1.5 个亿,这样下来一年能打平至少得 4.5 个亿, “ 国家会 议中心一共就 400 多间客房, 4 万平米的展场,加上几个会场,你干什么能一年挣 4.5 个亿?可不最后都压到餐饮上了么? ” 而据透露,去年一年,国家会议中心仅餐饮就净赚一个亿。 100 人会议, 200 万预算    “ 会议经费由我方全额负担或由与会各方分担的,应统一按照会议标准制定经费预算,我方负担的经费应纳入部门预算管理 ” 。   任何一场国际会议的操办,都离不开钱。一场官办国际会议的召开,必须先有财政拨款。按照常理,会议召开之前的预算报批便十分关键,理应丁是丁,卯是卯,来不得半分含糊。   但事实正好相反 —— 国际会议的预算报批,经常令人感到莫名其妙。据曾参加一些会展项目资金评审的武少源介绍说,他经常接到一个会议的报批单,一共就百十来人,却跟政府伸手要近 200 万经费预算, “ 一个人两万块钱,你干什么使啊? ”   在武少源看来,不靠谱的预算账单太多了,基本上那些以 “ 发展基金 / 资金 ” 命名的,都有小九九。比如说,本是开国际会议,却申请购入大批固定资产,例如买 10 台计算机, 10 台打印机, 2 台摄像机,甚至高档用车都在预算之列 …… “ 买那么多固定资产的理由是什么? ”“ 会议要留照片、留资料啊,再说我们还要开第二届呢 ” 。   事实上,据业内人士透露,那些能够被称 为 “ 国际会议 ” 的 预算,基本都是如此, 100 人的中小型规模会议,申请 100 万~ 200 万预算并不稀奇,只要是能挂上会议两个字,身价立刻就能翻番。 “ 反正就是变着法子要呗,就是拿到了就花,拿不到拉倒,都是这么个心理 ” 。 这位知情人士说。   尤其是地方政府,常常是一张预算单糊里糊涂、驴唇不对马嘴,但有的时候就是能批,因为都是 “ 戴帽 ” 来的, “ 这是谁谁的会,谁谁要出席的,你必须得给,可不就得给么? ” 而按照规定,即使是地方国际会议资金的审批也要先报财政局,但是问题来了, “ 如果我的省长或者我的市长要开国际会议,省长市长批了,财政局和财政厅,他敢卡吗?所以这种事情最终 ……” “ 前面一排最好全是部长 ”    “ 各地区举办国际会议或涉外活动,不得竞相抬高国内外会议代表的规格,不得相互攀比 ” 。    “ 要注意,这次两部委的规定具有针对性,并非一刀切,好的国际会议还是需要急需办下去的。 ” 中 国会展经济研究协会副会长陈泽炎说。   而他所说的 “ 好的国际会议 ” ,中国也并非没有,例如 2008 年的世界地震大会,参会代表多达 3000 人,每人必须缴纳 700 美金的注册费,在保证为国家上税 55 万之后,还略有结余沉淀为备用基金,完全脱离财政拨款而适应市场化运作。再例如 2002 年的世界数学家大会,曾把数学家霍金请来中国,掀起中国的数学热。    “ 有一个很明显的矛盾,可有可无的会议正在构成极大浪费,而真正有意义的科技会议却苦于找不到钱 ” 。 武少源说,在这方面,韩国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 将国际会议的召开与促进本国旅游巧妙地结合起来。 “ 韩国国际会议的申办都是有旅游局参与,后者为前者提供强大的资金后盾 ” 。但 在中国,却是另一幅场景。 “ 你知道 北京市旅游局每年的旅游发展基金多少钱吗?十一五期间 5 个亿, 十二五 10 个亿,但十一五 5 个亿的时候,它拨给国际会议的经费仅仅是 100 万 ” 。 2009 年,在费劲一番周折后,武少源有幸帮助解剖学会申办的 2014 年世界解剖大会拿到了 5 万块钱。 “ 一 个会就给 5 万,而且条件必须是千人以上的大型国际会议,必须要拿到国务院批件,有这两个条件,才具备申请资格 ” 。   这显然是极不平衡的,在无谓浪费和真正需要之间,存在一个由资金和种种条文构成的鸿沟。 “ 所以实际上是一个捋顺的过程,但是又没法捋顺,中国太大了,各个省各个市,你怎么捋啊,都是地方财政 ……”   在武少源看来,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一次国际会议的收益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还在于 “ 形象工程 ” , “ 我们又开了什么什么会,是首届,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 …… 写文章造舆论吸引眼球,这个就是最大的收益 ” 。 例如,每年都邀请 10 个诺贝尔奖得主来中国,出场费就不用说了,首先要坐头等舱,如果美国到中国,一个得 6 万, “ 请 10 个 60 万就出去了 ” 。   而在一些二级城市举办的国际会议中,更是流传着一些不成规矩的规矩,例如 “ 最好前头一排全是部长,或者全是省长,官越大越好,档次越做越高 ” 。 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腐败    “ 要严格控制会议的住宿档次,并按照国际惯例不配备生活用品,不发会议纪念品,不赠送礼品,不组织公款游览、参观等 ” 。   会展行业中,会议礼品的存在是合理现象,但礼品的纪念意义应该高于其金钱意义。在武少源多次操办的国际科技会议中,常常是工作人员去北京金五星等批发市场买回一批京剧脸谱、剪纸等富有中国文化气息的礼品送给参会人员, “ 15 块钱一个,他们还拿着当宝贝 ” 。但是大多数官办国际会议则一味讲究礼品的价格,据知情人士透露,某些会议上,如数码相机、苹果手机甚至是手提电脑等数码产品,都会当作纪念品送出。 “ 其实有的纯粹就是操办会议的人自己想买个电脑又不想花钱,或者一味讨好领导,索性借花献佛 ” 。   而据知情人士透露,至于会议背后,则隐藏着更多秘密:首先是地方政府大多不可能独立完成一次国际会议的筹办,需要付费委托给民营的会议组织公司,问题便会出在这些公司身上,一是他们多有政府背景,背靠大树好盈利,公款落入私人的口袋,更严重的,可能甚至涉及通过办会以达到洗钱的目的。   还有一个容易产生腐败的环节在酒店。首先一些城市的酒店本身就带有政府背景,虽然它的建成成本极高,回本十分困难,但政府能享受酒店的超低优惠价。例如市场价 1888 元的客房,政府挂名,便能享受 800 元乃至更低的优惠,但在预算申请单上,酒店价格却仍填写原价,中间产生的差价最后落入谁的口袋,则成为另一个难解之谜 …… 而至于会议组织过程中的赞助商招标等环节,都成了腐败生发的温床。    “ 请人家得给出场费吧,很多人以为请到就很不容易了,但其实有些人愿意来,愿意挣这个钱,要是再碰上那些看准中国钱好赚,专门来中国巡回淘金的,还真就一拍即合 ” 。此 话不假,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两次中国行备受追捧,先后赚走近百万;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东莞演讲更是超越克林顿的出场费,创下新纪录;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全球第一 CEO 韦尔奇也分别从中国带走了上百万美元 …… 一路分析下来,几乎每个环节都足以为腐败留下机会,至于一些政府或者机构热衷于邀请国外政要或名人,转而成为政要或名人在华的代理人经纪人,从中收取佣金,则更是不足为奇了。 管理不严催生会议乱相 —— 财政部专家详解 “ 限会令 ” 出台前后   【访谈对象】刘尚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主持人】郭一娜(本报记者) 背景:国际会议太多太乱   《国际先驱导报》:《关于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刘尚希:我认为,财政部、外交部两家来联手控制国际会议的召开是有必要的。近年来,在华召开的国际会议越开越多,越开越乱。很多会议并没有提前安排财政预算。一些部门哪一天想起来开就开。开到一半,钱不够,就向财政部打报告要钱。边开会边要钱,这种情况都有。   很多国际会议没有太多实质内容,只是打着一种招牌。或者说,纯粹说是出于某种需要,有点像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每年全国召开多少个国际会议?我们这里没有统计数字。但各地各部门召开的会议可谓此起彼伏。这样一来就对财政造成了压力。    Q :以前一些单位和部门召开的国际会议,很多没有列入预算经费? A :有的会列入,有的没列入,有的部分列入。有的会议上报预算,但预算给的钱并不多。后来会越开越大,不得不再从财政出钱。因为国际会议邀请了很多外国人,涉及到政府的国际信誉和影响,那时政府不掏钱都不行了。 解读:严格控制政府埋单    Q :《通知》中有一条,凡涉及财政拨款的,需要事先会签财政部门同意。以前不用会签?    A :以前可能某个部门内部决定召开会议就开了,并没上报财政部。后来又要追加预算,这都要财政部出钱。这也鼓励了乱开会瞎开会。现在说要提前会签财政部,就等于要将会议支出先列入预算。没有这笔预算就不得开会。这也是提高预算的约束性。    Q :《通知》中指出, “ 要按照国际惯例不发会议纪念品,不赠送礼品,不组织公款游览、参观。 ”    A :这种支出,对方该掏钱的还是要掏钱。开国际会议邀请对方,其实也是为对方提供一个机会。你愿意来就来,不愿意来就算了。过去就是求着人家来,出钱请人家来,出场费低了有时人家还不来。有的资深人士,出场费并不便宜。当然,有些会议是民间召开、民间出钱,这无所谓。要是政府埋单,就要严格控制。    Q :《通知》中还提出百人以上的国际会议要慎办少办,为什么要限制人数规模? A :很多大规模的会议不过是电视报道一下就完了,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国际研讨会不能开得太乱,不能变成外国人到中国免费旅游的一种方式。外国人当然很乐意(来玩),一个劲儿地给你唱赞歌,天天开都行。 建议:开会也要树立绩效观    Q :在召开国际会议时,出现这么多问题,到底根源在哪?    A :实际上还是管理不严。会议支出应该列入到政府的项目预算里。而一些项目预算制定得比较粗。比如一个部门仅上报财政部要召开一个国际会议,预计要支出多少费用。但是会议规模多大?标准多高?在哪里开?都没有上报精细的计划。   所以首先要在源头上控制,减少没有实质作用的会议。可开可不开的就不开。    Q :预计这个《通知》将会起到什么效果?    A :《通知》就是要告诉各个部门,举办国际会议就要自己负责。不能只打个报告,说 “ 要开会 ” ,但 “ 怎么开,还没想好 ” 。这样的会议今后就不能列入到预算中。一方面限制开会,另一方面要求主办方对会议预算进行细化。   在国外,政府很多活动都有严格的预算控制。出国开过会的人都知道,到了当地没有人来机场接。对方说你们这个团事先没有列入我们的预算经费,所以连车都派不了。国外管得很严、很细。我们这边就没这个习惯,只想着干事儿、开会,至于钱,事先没想那么多。 另外,国外召开国际会议,一般要提前做出严格的预算安排。这个会值不值得开?开多大规模?要达到怎样的效果?都要经过讨论和认证。尽可能在少花钱的情况下达到最大效果。这个绩效管理我们现在才刚刚开始。中国花钱开会,要开出效果。我们今后也要树立绩效理念。 韩国人是怎样开会的 (《国际先驱导报》实习记者黄莹莹)   并非只有中国人爱开会,去年刚刚承办了第五次 G20 峰会的韩国,也是举办国际会议的大国。 根据韩国观光公社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9 年全球共召开国际会议 11503 次,其中韩国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有 347 次,比 2008 年增长 18.4% ,居亚洲第三位,仅次于日本和新加坡,世界排名也从 2008 年的第 12 位上升为第 11 位。韩国媒体普遍认为,国际会议在韩国召开次数的增长,以及世界排名的上升,是韩国国际社会地位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象征之一。而承办国际会议已经成为韩国提升国际形象、宣传国家品牌、发展旅游观光业、实现经济创收的重要手段。 巨大的经济效益   当全世界人民都在关注首尔 G20 峰会的议题和成果时,多数韩国人民关心的却是 G20 究竟给韩国带来了怎样的经济效益。而据韩国三星经济研究所对 G20 峰会可能带来的旅游收益、企业宣传效果、出口扩大效果等多项指标分析的结果显示,去年在首尔召开的 G20 峰会给韩国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收益达 24 兆韩元(约合 200 亿美元)。与此同时,韩国贸易协会国际贸易研究院则认为, G20 峰会带来的经济收益达 450 兆韩元(约合 3750 亿美元)。   虽然不同的研究机构由于评估指标不同,导致各自提供的数据产生巨大的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 G20 峰会的举办的确给韩国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而其中,旅游收益往往成为重中之重。另外一项统计结果显示, 2007 年 5 月在首尔召开的世界审美牙科学会学术大会,仅来自全球各地的与会者便达 2500 名,创下旅游收益 900 万美元。同年 9 月召开的世界肺癌学会学术大会则迎来共约 5000 名与会者,创造了将近 1800 万美元的旅游收益。据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提供的资料显示,参加国际会议的商务游客在韩国住宿、观光和购物的消费达到人均 3592 美元。 2010 年韩国的商务游客达到 30 万人次,仅旅游收益一项便超过 10 亿美元。以此推算,即将在今年 5 月迎来 18000 名国际商务游客的世界皮肤科学会学术大会,将可能给韩国带来约 6470 万美元的旅游收益。 政府支援计划   由于意识到国际会议所能带来的巨大效益,韩国政府在 1996 年颁布了《国际会议产业发展的相关 法律 》,并于 1998 年推出《国际会议产业发展支援计划》,用以对国际会议的申办和举行提供各方面的支援。   根据该支援计划,国际会议的申办和举行的主管机关由文化体育观光部(以下简称观光部)来担任。在申办会议的必要性得到认证之后,观光部对会议的申办和举行进行财政和各项软硬件支援。   而为了防止一些滥竽充数的会议打着 “ 国际会议 ” 的名目申请政府财政支援,打击腐败,韩国政府于 2005 年颁布了《申办及举行国际活动的相关规定》,另于 2008 年颁布了《国际活动管理指针》,对举办国际会议的申请进行严格细致的管理。按照规定,国际会议申请国库支援金, 10 亿韩元(约合 85 万美金)是个界点。不足 10 亿韩元的,需通过主管机关和计划财政部的严格审议;超过 10 亿韩元的,则必须通过 “ 国际活动审查委员会 ” 的审议。而且所有的国际会议在审议结果出来之前,是不能进行任何申办和宣传活动的。其中国际活动审查委员会由包括韩国开发研究院在内的 25 个指定机构的专家组成,对国际会议的必要性和恰当性进行评估和审议,审查的标准包括会议的 公益 性、时宜性、规模的恰当性、经济性、社会舆论等方面。 此外,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还指定国际活动专门研究机构对国际会议的结果,以及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前文中所提到的三星经济研究所和韩国贸易协会国际贸易研究院,都在此列。 产业化操作   韩国对国际会议带来的经济效益方面非常重视。在韩国,国际会议俨然成为一项产业能给国民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具有高附加价值的服务产业。   韩国会议展览产业研究院( ICEM )的李昌贤博士指出,国际会议产业之所以被认为是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产业,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国际会议的举办产生的巨大的经济效果,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和国家形象的提升。以去年举办国际会议次数居世界第 7 位的城市首尔为例,从 2010 年起,首尔市仿效拉斯韦加斯的国际会议评价体系,开始对国际会议和展览对地区经济所带来的经济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是仅仅以国际会议举办的次数为标准。这将有助于提高国际会议产业支援政策的效果性,也将给其他地区和城市提供一个很好的样板。   相对于中国的国际会议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韩国政府对国际会议的财政支援控制严格。致力于打造 “ 国际会议最佳城市 ” 品牌的首尔市,对大型国际会议的财政支援每次最多不超过 1 亿韩元(约合 9 万美元),举办会议的资金主要还是来自企业和社会团体的赞助。对韩国政府来说,最少的投入和最大的回报才是他们所追求的。 【本人相关博客短文:“ 日后国际学术会议是否受政令影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5562do=blogid=412984 】
个人分类: 自说自话|31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赴港参会摄夜景,兼议在港会议趋频繁
热度 7 tangchangjie 2011-5-3 10:08
五月 博 文适宜短平快 五一是劳动节,对高校老师,五月还是特忙的“劳动月”。有三类学生的毕业论文正在撰写、正在修改,正在准备答辩,有的老师还有若干的项目评审任务。所以,五月的博文适宜那种短平快博文。 为了短平快,先发两张香港的夜景照片,再议论为什么近年在港召开的学术会议的档次和频率都在提高。 摄影参数 :ISO=400,关闭闪光灯,没用三角架,多拍几张,可用率70% 。 为赴港参加DASFAA 2011,到学校办理有关手续,港澳办公室的王老师讲了他的感性数据挖掘结果,他在办事过程中发现近几年各学院老师到香港开学术会议的次数比较多了。王老师问我是什么原因;一时还回答不周全,可能有下列原因: 拍摄时很随意,快照,多照,不怕旁边人流干扰,反正最后都要用用软件 AcdSee处理和剪切 ,    (1)国际性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码头,中西方的物质在这里交流,中西方精神和文化在也在这里这里碰撞;这里成了中西方物流、人流和信息流密集的网关或路由器。    (2)学术性 。香港回归后,国家和特区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使得香港的人才质量和学术水平明显提高,在国际上频频争取到各个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主办权;   ( 3)合作强度 。大陆和香港的科研合作不断增强,从意向性阶段计入实质性阶段,如共同申请基金,共同培养研究生等,在合作中两地学者友谊增强。    (4) 低碳 。大陆学者到香港参加国际会议手续相对简便、时间和经费花销方面比较绿色。目前研究生经费比较少,到香港开会比到欧美开会节省,所以,但凡有在香港举办的国际顶级会议,老师都鼓励博士生投稿,只要被录用了,就会让研究生到香港开会,让他们见识国际会议,结交国际朋友,从这里冲出亚洲。    (5)其它 , 请博友们补充。 摄影参数同上 ,遗憾的是隔了一层玻璃,似乎不很清晰。
个人分类: 照片图片|6839 次阅读|14 个评论
会议Modeling, Simulation and Visual Analysis of Large Crowds
热度 1 majian 2011-4-17 03:58
1st IEEE Workshop on Modeling, Simulation and Visual Analysis of Large Crowds in conjunction with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ICCV) 6-13 November, 2011, Barcelona, Spain The workshop encourages interdisciplinary (vision + graphics, evacuation dynamics + vision, etc.) contributions. Papers should describe original and unpublished work about the above or closely related topics. Each paper will receive 3 double blind reviews, which will then be moderated by the workshop chairs Workshop Goals Problems related to analysis of crowded scenes arise in a variety of contexts. A surveillance system installed in a city center may be interested in detecting individual objects that traverse the crowded scene to bootstrap its tracking module. At another location, a similar system may be interested in counting the number of people or estimating the density of crowd. Furthermore in context of object tracking, following individual person, a group of people, or the entire crowd may be of interest. Similarly event recognition systems may be interested in understanding what is happening in a scene by collecting local as well as global crowd statistics. Developing mathematical models of crowd movement and people interaction for simulation and modeling purposes is yet another area of interest. It is generally agreed that in low density environments the problems described above are well understood and relatively mature solutions exists to solve them. However computer vision research for moderate or high density environments is still in its early stages. Although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in published literature to extend conventional computer vision algorithms designed for low density scenes in order to address some of the challenges of crowded scenes, these techniques alone appear insufficient to solve the new set of challenges posed by moderate to high density crowds. In recent years an encouraging new development has been the emergence of crowd motion and interaction models, originally developed in sociology, and adopted by computer graphics scientist for simulating realistic crowd behaviors. These models, social force model being one of them, depict crowd motion and interaction and can be used for simulating different emergent behaviors among a large number of agents or humans. Such crowd simulation systems are used for architectural and urban planning, enhancing virtual or training environments, animation characters for movies and games, as well as online virtual worlds (e.g. Second Life). In addition, group of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in architecture, civil and fire safety engineering,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have been working on pedestrian and evacuation dynamics, which addresses issues related to whether the crowd behavior in an emergency situation is predictable and what are the different patterns occurring in pedestrian flows based on common rules. Their main goal is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pedestrian and crowd movement as well as the dynamical aspects of evacuation processes. We believe computer vision research on visual analysis of crowds can greatly benefit by bringing together researchers from areas of computer vision, computer graphics, physics, and evacuation dynamics. Such a gathering will lay down a foundation for an integrated analysis-synthesis approach for crowd modeling, where complementary viewpoints and techniques from these areas are used to develop additional insight into crowd analysis,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problem. The focus will be on exchange of ideas on how to develop visual crowd analysis capabilities that make use of crowd simulation and evacuation dynamic techniques. As a byproduct, computer graphics and evacuation dynamics community will also benefit as this workshop will lead to improved methods for data-driven modeling,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large-scale “heterogeneous crowds” using video recordings of real-world crowds. We hope to address following scientific questions and challenges through the workshop: What are the general principles that characterize complex crowd behavior of heterogeneous individuals? How can verifiable mathematical models of crowd motion and interaction can be developed based on these principles? How these general principles can be used to enhance performance of low level vision tasks such as object detection, tracking, and activity analysis in crowds? What are the possible problem areas that will benefit from simulation models for enhance video analysis capabilities (e.g. tracking, target acquisition across sensor gaps, and sensor hand-off techniques etc.). At what granularity level (micro, macro) should such analysis-synthesis approach be applied? =============================================================== Call for Papers Papers describing novel and original research are solicited in the areas related to visual analysis of crowded scenes. Topics of interest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Single and Multi-camera Tracking in High Density Crowds Event Analysis in Crowded and Cluttered Scenes Group Activity Analysis Action Recognition in Crowds Applications of Visual Crowd Analysis Systems Crowd Flow Analysis Data Driven Crowd Simulation Behavior Understanding Crowd Interaction Mode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Object Detection Tracking and Event Analysis Force based Models for Pedestrian Dynamics in Crowds. Image and Video Features for Crowd Modeling Datasets/ Model Validation/Calibration/Algorithm Testing/Annotation Techniques for Crowd Research =============================================================== Important Dates Submissions Deadline: July 15, 2011 Reviews Due: August 15, 2011 Camera Ready Papers: September 15, 2011 Workshop: November 7, 2011 ======================================================================== General Chairs Mubarak Shah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Dinesh Manocha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Rita Cucchiara (University of Modena and Reggio Emilia) =========================================================================== Program Chairs Saad Ali (SRI International Sarnoff) Nuno Vasconcelos (UC, San Diego) Fatih M. Porikli (MERL) Ko Nishino (Drexel University) Program Committee Anders Johansson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Norman Badler (Univ. of Pennsylvania) Bastian Leibe (RWTH) Antoni B. Chan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ong Chun Zhu (UCLA) Robert Collins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Andreas Schadschneider (University of Cologne) Stefania Bandini (University of Milano-Bicocca) Katsuhiro Nishinari (University of Tokyo) Josef Sivic (INRIA / ENS) Julien Pettre (INRIA) Rogerio Feris (IBM T.J. Watson) Gabriel Brostow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Omar Javed (SRI International Sarnoff) Ugur Gudukbay (Bilkent University) Majid Sarvi (Monash University) Xiaogang Wa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ynson Lau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aik Boltes (Jülich Supercomputing Centre) Daisuke Sugimura (University of Tokyo) Basim Zafar (Hajj Research Institute) Contact Saad Ali - saad dot ali at sri dot com
个人分类: 复杂系统|4963 次阅读|2 个评论
第一次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就登上国外报纸
热度 6 jitaowang 2011-4-10 01:39
第一次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就登上国外报纸
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 , 在 1980 年前后学校中很多老师纷纷出国留学、访问、开会成风 . 而我手中的低压化学气相淀积 (low pressu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简称 LPCVD) 科研项目正好打开局面 , 并积极向工厂做技术推广工作 . 一直到 1985 年才能腾出时间第一次去瑞典,乌普萨拉,6月参加第 5 届欧洲化学气相淀积 (CVD) 会议 (The Fif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June 17-20, 1985, Uppsala, Sweden). 第一次到国外 , 一切都是新鲜的 . 顾不得欣赏美景 , 一心埋头在会议中 . 第一件事就是通览论文摘要集 , 了解相近的学术论文 . 我的报告 ( 作者 : 王季陶 , 张世理和王永发 ) 是一篇 15 分钟的 oral 报告 . 在我报告前还有一篇美国学者的半小时特邀报告 (invited), 题目是 CVD 反应器的大规模有限元的理论模拟 . 事实上内容却非常相近 , 也是 LPCVD 的计算机模拟 , 不同的是他采用的是数学拟合方法 . 整个半小时 , 他详细地介绍了这项 LPCVD 集成电路新工艺的优越性和理论模拟的学术意义 . 然后他介绍具体工作 , 他特别强调用了一台 “very huge computer”, “several months for calculating one line”, 最后才展示了一张理论曲线和实验对比图 , 这样就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 他的工作是一项很有价值的艰难理论工作 . 我立即思考自己的 15 分钟口头报告如何做 ? 语言方面肯定远远不及美国人的母语 . 按照往常的前言介绍已经完全没有必要了 . 因此立即确定把整个报告的内容颠倒过来 ( 幻灯片次序调整 ), 先报告结果 : 即汇报理论和实验对比图 , 然后再介绍理论计算的原理和公式 . 报告时 , 介绍了题目以后 , 我立即打开一张又一张理论和实验对比图的幻灯片 , 大约一共有十一张 , 包含了约二十多条理论模拟曲线 . 没有想到我刚刚按下三、四张幻灯片 , 才介绍了将几条理论模拟曲线和实验对比图并且符合很好时 . 台下就有人不经过会议主持人就直接插话喊道 : “How huge computer you used?” 我回答 : “Apple II.” 因为苹果 II 机在当时也是最普通的小型机 , 全场上近百人一片惊叹 , 马上又有人高喊 : “How long time for calculating one line?” 我回答 : “A few minutes.” 全场上更形成了轰动效应 . 因为大家都清楚地知道和前面报告中的 “very huge computer”, “several months for calculating one line” 作对比 . 而且理论是我们提出的 , 而实验数据又是文献上公开报道的 , 两者符合情况良好 . 然后我继续介绍其余的一批理论模拟曲线和实验对比图 , 并介绍了我们计算机模拟的化学动力学模型 , 清晰的物理思想和推导得到的定量循环递推计算公式 . 很快 15 分钟就结束了 . 当我结束报告走下讲台回到座位时 , 两旁立即热情伸出手来握手 , 纷纷祝贺 : “Congratulation!”. 我带去交流用的英文版论文选 ( 见后 ) 也很受欢迎 . 并交结了不少国外的友人 . 会后会议主席 J.-O. Carlsson 就安排了四人 ( 主席 , 一位美国学者 , 一位欧洲学者和我 ) 会见记者 . 第二天刊登在当地的 Uppsala News 报纸上占据约 8K 的版面作这一学术会议报道和介绍 , 同时还包含了会见记者时约 6-8 吋的照片并注明照片中各人的姓名 ( 包括瑞典文王季陶来自中国 “ Ji-Tao Wang fr m Kina ” 的字样 ), 见图 1. 我们的这篇论文后来就发表在 . 被同行学者尊称为 “Sir CVD” 的 Dr. J. Blocher 也参加了这次第五届欧洲 CVD 会议 . 两年后 , 1987 年在夏威夷召开第 10 届国际 CVD 会议时 , Blocher 博士就作为会议主席邀请我作特邀报告 invited speaker 的邀请函 . 还有国外友人来信说 , 在教学中他也采用了我们的理论模型等 . 这些都是后话了 . 第一次出国参加国外学术交流会议就遇到这样的机遇肯定是我的幸运 . 这一张合照也是我迄今唯一的登上报纸的照片 , 却登载在国外报纸上 . 幸运的背后必须付出努力和认真的准备 . 为了做好准备工作 , 会前也忙了几个月 . 对当时的情况现在可能很难想象 , 就说准备交流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吧 . 连参加国际会议的论文都要经过校党委办公室的保密审查 . 因此此前的论文都发表在国内杂志上 , 包括国内最高级别的中国科学 ( 中英文版 ). 为了国际学术交流 , 准备携带 1980 年在半导体学报创刊号上和 1983 年在中国科学 ( 中英文版 ) 上发表的相关 ”LPCVD 计算机模拟 ” 等论文复印件 . 结果也被告知根据上海市保密局规定只能带正式出版物的原件不可以带复印件 ( 据说海关检查时通不过 ), 更不要说携带中文论文的英文翻译本 . 没有办法 , 只能联系了复旦大学出版社 , 得到社长陈树乔老师的大力支持 . 为了赶时间由我们用英文打字机打印后影印出版一共 140 页 , 封面见图 2. 现在连在读的研究生有时也会到国外参加国际会议 , 相应的机遇就更多了 , 一定要好好珍惜 . 学术会议就是 ” 以文会友 ”, 既是学习的大好机会 , 也是展示研究成果交流的大好机遇 . 最后归结为一句话 : 认真参加每一次学术会议 . 祝各位取得更大的成功 !
个人分类: 纪实篇|6636 次阅读|12 个评论
国际会议类型
热度 1 vcitym 2011-4-3 10:56
中国财政部、外交部联合发出《 关于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通知 》(财行〔2011〕2号),要求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总量;不得在同一时间或短时间内举办主题相同或类似的国际会议;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不得擅自对外承诺提供任何免费服务…… 但是,这个通知没有包括所有的国际会议类型。关于国际会议类型,我这里简单给了一个概括,希望对下次修改《 关于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通知 》时有参考作用。 相关链接: 关于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通知 http://www.gov.cn/zwgk/2011-02/14/content_1803242.htm 学术会议产业化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347do=blogid=409123 北京科技报:我国国际会议是否泛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3/245610.shtm?id=245610
4073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际会议还真多
热度 1 pinjianlu 2011-4-1 22:48
面对玲琅满目的国际会议邀请函,都不知道最好投哪个了。可是学校和导师都不认,哪怕是所谓的EI检索,但有时候导师指定要投文章去参加的会议连EI都不检索,甚至只是个国内会议。为什么呢?因为那是行业内的人士的会议,可以去宣传一下,并认识一些有用的人。
个人分类: 科研随笔|2533 次阅读|2 个评论
这样的国际会议审稿!
热度 12 accsys 2011-3-14 11:33
姜咏江 中国有些国际会议简直是开玩笑。今年 6 月要在南京召开的“ IEEE 计算机科学与服务系统国际会议( CSSS )”就是一例。 2010 年我收到 CSSS 征稿函,称中英文稿件兼收。我于 2010 年 11 月投一份名为《用限位数方法设计精确浮点加减法运算器》论文。 11 月 22 日 得到回复如下: 尊敬的作者: 您好,您的文章已经上传到投稿系统: http://www.csssconf.org/submission.html 用户名和密码均为: accsys 文章 ID 号为: AS0031 感谢您对 CSSS 2011 的支持,文章有任何消息我们会及时通知您,祝好。 会议网站: www.csssconf.org 此后长时间未得到审稿结果通知。 2011 年 3 月 11 日 我偶进该会议网站,该网站的 News :( 1 月 18 日 ) CSSS 第一批文章( 1 月 7 日 前 投稿)录用结果已经出来,请登陆 投稿系统 查看文章录用状态。录用通知将在 2 月 14 日 前 发送,请保持关注。有任何问题请联系会务组。 根据网站指示,我进入该会议网站的投稿系统,发现结果如下: Submitted Papers ID AS0031 Download Submit Edit Delete PaperTitle Design Exact Float’s ADD/SUB with the Fixed-Length Number SubmissionDate 2010-11-22 09:55:16 UTC PaperStatus UploadedSuccessfully MD5 code:020b7cc5b8e7e53b5134d5dafb60c4a8 AcceptedorRejected Waiting for review Review Result 为此我特去函询问,得到的回函答复叫人啼笑皆非,三条拒稿理由太有价值了!请看会务 2011 年 3 月 14 日 09:56 给我的回函: 您好,非常抱歉您的这篇文章没有通过专家组的审核,被拒稿了,拒稿原因如下: 1. 排版不合格 2. 文章篇幅过短,排完版之后可能不到 4 页,中文文章的最低要求不能少于 3 页半(排版后) 3. 部分图表模糊 可能是之前给您发送修改意见您没有收到。您可以将文章按照以上意见修改好,然后重新发过来,按意见修改后的文章通过的几率将非常大。 祝好。 真是感谢这样的费心。这样的国际会议我还是不参加的好。 附上我的稿件 AS0031.doc 和组委会人员名单。 组委会 • 大会主席 : 薛胜军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 • 程序委员会主席 : 焦峰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 • 程序委员会 : Y. M. Tie, Harvard Medical School, USA. Teo Yongme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Shi Yin,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W. D. Mao, Virginia State University, USA. J. Z. Luo, Southeast University, China. Q. M. He, 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 L. Zho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Paul T. Y. Tseng, Tatung University, Taiwan, China. Samuelson W. Hong, Orient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aiwan, China. Z. Q. Dua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S. B. Bi,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China. 窦万春,教授,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张功萱,教授,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杨余旺,副教授,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肖亮,副教授,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符意德,副教授,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肖双九,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 陆伟,教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武小平,副教授,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崔竞松,副教授,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吴黎兵,副教授,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郭兵,教授,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 吕建成,教授,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 李玉柏,副院长,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隆克平,副院长,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李传东,教授,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 洪沙,副教授,重庆大学,软件学院 桑军,副教授,重庆大学,软件学院 孙天昊,副教授,重庆大学,软件学院 蒋凡,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沈鸿,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岳丽华,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刘贵全,副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李晓红,教授,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刘世光,副教授,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高铁杠,教授,南开大学,软件学院 王超,副教授,南开大学,软件学院 吴晓军,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学院 邱道文,教授,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印鉴,教授,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成良玉,教授,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任江涛,教授,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余阳,副教授,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教授学院 吴迪,副教授,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倪德明,副教授,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宋茂强,教授,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 张笑燕,副教授,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 陈泽琳,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余先川,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党德鹏,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张惠娟,副院长,同济大学,软件学院 贾金原,教授,同济大学,软件学院 赵慧,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 李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李庆利,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钱海峰,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郭骏,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俞黎阳,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吕钊,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顾保磊,教授,中国地质大学,计算机学院 段友祥,院长,中国石油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李克
个人分类: 随笔|14397 次阅读|21 个评论
意大利国际学术会议经验贴
热度 4 jiaqionghit 2011-3-10 09:29
意大利国际学术会议经验贴 2010年10月份去意大利COMO参加了ISTP组织的APMS(advanced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tion )先进制造生产国际会议( http://www.apms-conference.org/ 2010.10.11-2010.11.13)。我是完全的独行大虾...教授不知道为啥这么合作,说自己忙不去,让我一个人自由翱翔...我表示很惋惜,其实心里都乐开花了...一个人有好处也有坏处,出门不少碰钉子,所以跨洋过海的参加一次国际会议,总算长了不少见识,也走了不少弯路,写个经验贴,给后来的兄弟姐妹们做个参考。 会议选择 参加国际会议,一般是自己选择或者教授给指定的,这个是教授推荐的。不知道如何挑选国际会议的可以参看这个帖子, http://blog.vsharing .com/scm56/A1239461.html. 我参加的APMS主要是管理科学工程、物流供应链、制造、生产流程相关专业比较对口的国际会议。这个会议总体来说感觉质量还算中等。因为论文的审查也算严格。欧洲的国际会议应该总体来说是比亚洲地区级别稍微高些的吧,至少我们专业是这样。 会议重要日期 切记好会议的重要日期(去年的和今年的类似,就贴个今年的)比如我这个是这样的 Hereafter the important dates of APMS 2011: 15 February 2011 Proposal for Special Session提交的话,在网站申请账号上传即可,以后就在这里查状态和信息就行。 30 April 2011 Submission of Extended Abstract (min. 2.000 words)主要是这个基本上大半篇论文了,注意和ABSTRACT不一样 20 May 2011 Review process deadline 31 May 2011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of Extended Abstract这个被ACCEPT后,就是接受了,等着叫最后论文和参加会议即可。当时我的论文,三个评委都基本上同意了,就ok了。 31 May 2011 Submission of Doctoral Workshop Paper 15 July 2011 Final paper and registration fee due 最终论文提交 23-24 September 2011 APMS Doctoral Workshop 26-27-28 September 2011 APMS 2010 Conference 这个流程走完,基本上就是准备杂事,去参加会议了。 会议准备 基本上我是按照下面的流程准备的,10月11日参加会议,所以基本上提前一个月准备就好。 签证 这个至少要提前一个月申请,以免过程中再耽误时间。我是在韩上学,所以从韩国出发,在意大利驻韩国大使馆办理的签证。网址: http://www.ambseoul.esteri.it 。但估计国内意大利大使馆要求的签证也都差不多,国内的童鞋可以参考国内意大利大使馆网址的要求。 直接根据自己情况去网上查就行。我发email问了下,使馆人员及时给我回复了,告诉我要准备的材料。参看附件1。 大概材料是 Requirements to obtain a short-stay visa for Invitation (to participate to a conference in Italy) 1. Application form + 1 picture申请表 ,专用的护照签证照片,去照相馆告诉照相的师傅就行 2. Passaport + 1 photocopy 照片(护照) 3. Certificate of Alien Registration issued by the Immigration Office + 1 photocopy (外国人登陆证) 4. Airticket (return ticket) + 1 photocopy(机票) 5. Invitation Letter in originale from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nference in Italy (with seal + signature + personal data of the applicant + purpose and period of stay)邀请信 6. Receipt (Payment of participation fee)会费票据 7. Certificate of Attendance or Certificate of Employment in original issued by the Korean university 在校证明 8. Declaration concerning the exepenses during the sojourn in Italy issued by the Korean university or proof of sufficent means of subsistence such as statement of account, travellers’ cheques, credit cards or any other means offering proof of resources in foreign currency 经费支持证明 9. Documentation concerning the intended accommodation, e.g. hotel reservation, rental contract, invitation letter, cetificate of commitment by the host, legalized by the competent local authority in the Schengen country, etc. 旅馆住宿证明 10. Overseas travel insurance – minimun insured amount30.000 Euro.海外保险(这个自己花大米买的,大概花了500rmb在韩国AIG买了个海外旅行险) –stipulated with one of Insurance Companies (AIA, LIG, Samsung Fire Marine Insurance Company ecc.) ·No visas are issued by the Italian Embassy directly.Allvisas must be authorized by the Italian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 It is required that the visa applicants apply personally to the embassy. . Administrative fee: KRW94.500 (= Euro 60) 办理签证费用 Administrative fee for Russian Nationals: KRW 55.200 (=Euro 35) 这里办理短期签证,快的话,一个星期就能下来,不像有朋友去法国的,整了一个月。但是建议童鞋们提前弄好。我当时去了两次,第一次是旅馆日期定了三天的,可是在意大利要待一周,所以被发现要求重新弄旅馆材料。去使馆前,尽量别太太多钥匙硬币之类的,要过安检,都得掏出来,麻烦。 订旅馆 因为要用订旅馆的证明来申请签证,所以预先要订好旅馆。一般国际会议带的都有比较贵的旅馆,我没跟教授一起,就不讲究那些,自己预订的比较便宜的家庭旅馆。有了预订单打印出来就好,基本上给旅馆发的email打印出来就可以证明。我实在这个网站上找的 http://www.hihostels.com 。因为开会的地方como是旅游地,但还好那时不算旺季,这个家庭旅馆一晚25欧一个床铺,算是便宜的了。话说那个旅馆位置也很好,离开会的地方很近,步行都可以到,所以大家订旅馆,最好订离开会地点近的。 如果和教授一起,估计就直接订会议带的四五星级的宾馆了。我们学校给的,每天教授最多160欧,学生100欧,如果贵的旅馆,基本上旅馆就要占大部分。大家自己安排。 建议:最好订家庭旅馆,自己的话,或者hostel。 有很多地方有中国人的家庭旅馆,比如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地很多,提前找了订好,吃住很好,也很便宜。会议所在地的话,大家上网查就好。 订机票 网上订票:这个都是签证需要的,所以要提前订好机票,越早订也越便宜。我是在韩国onlinetour上订的。 www.onlinetour.co.kr. 订的香港国泰的飞机。往返120万韩币,和人民币7000多吧。 学校报销:找好票后,因为会议经费由BK赞助,学院办公室BK奖学金负责人就可以给买票了,这部分费用不用担心。 申请报销,换钱,预算 出差申请书:学院会有这个申请表,上面包括 机票 ,住宿,吃饭,交通费,会费等五大项,其中,机票和会费是固定的,剩下的,会有最高限额,像学生每天最多100刀总共,自己看着分配做好预算,填好表上交给办公室即可。办公室会在一周内将钱就打到我的账户了,这些资金就自由支配了,当时发给了我大概6000人民币,最后我都没留活口全消费了,还倒贴了点儿~~这是韩国的流程,会议开完后,只要把飞机票和会议报告交到办公室即可。其他的凭据没有需要,反正事先钱都打给我了,也不会要回去。 统一换成rmb吧, 机票:7000 住宿吃饭交通费:700/天*7=5000 会费:500欧(话说这个会议很贵,教授都心疼了)等大约总共花了17000-20000人民币? 这个不准确,时间太久,我不确定了,仅供大家参考,但这部分费用都是报销的。 日程安排及行程计划 这个一定要充分利用网络,订好自己的行程,灰常重要~~ 10.9日上午十点飞机,首尔——香港 10.9日香港半日游。(这个纯粹我自己加的,偶然发现原来到香港可以出境去玩儿,于是联系了hk的朋友逛了大半天,飞机是半夜1点的,玩儿完半天刚好晚上飞,所以去欧洲开会的童鞋也可以效仿,买香港转机的飞机票,可以再香港玩儿~~) 10.10 到达米兰 白天逛米兰,下午火车4小时到科莫,晚上有个welcome party,这个party大都是年轻人,穿的很轻便,有很多cookies和葡萄酒,大家就互相聊天,我去晚了~~也没和其他人多聊几句,感觉有些陌生,有点儿格格不入的感觉,毕竟第一次来欧洲,总有些不习惯,也很放不开。 10.11-13 日科莫开会 开会其实很快,三天就over,后面详细叙述 10.13日上午: 维罗纳 verona 罗密欧朱丽叶故乡 10.13日下午: 威尼斯 10.14日下午: 佛罗伦萨 10.15日下午:比萨 10.16日上午:罗马 10.17日下午:罗马到米兰 10.18日上午:米兰到香港到首尔 日程很紧,后面这些项目是自己加的,自己在开会时间之外适当加了几天,还好耶申请通过了,嘿嘿,这就是没有教授的好处吧,自由行了...基本上意大利的几个名城都去了,但再往南的庞贝古城和西西里岛,等以后有机会再去吧。 大家要充分查好铁路的时间,意铁网: http://www.ferroviedellostato.it/( 意大利基本几个城市之间都靠铁路最方便,买票换票也很方便) 行李准备 钱:这个没有可不行那,这就是出门的命根子那,换成欧元带好,放在安全地方,据说意大利治安不好,一定要注意安全,我在威尼斯的当晚,同屋的一个台湾mm钱包在街上被抢~就是吃冰淇淋时候,人家趁他钱包没放回去,和她搭讪,趁他不懂意大利语还在发呆的时候,就立马抢走了,所以一定要小心。 证件:护照,身份证,银行卡,信用卡(建议带海外可以划的信用卡,我用的建行名校卡,很好用) 会议 :会议资料(邀请函,会议地址,会议日程,感兴趣教授资料之类),重要论文,硬盘(可省),USB,PC(这个建议要带,虽然沉,但很有用,当时犹豫了很久还是带了) 通讯用具 :手机,手机充电器,转换插头。这个特别提醒,国内的手机,可以带到itlay插sim卡,有那种专门的卡卖,很方便。我当时没带,没电话用,实在是不方便的很,所以,有电话的一定带着。 日用 :洗漱用品,化妆用品,转换插头(有的旅馆提供,但是自己带着保险)。 服装 :正装一套,晚宴用裙子一条,高跟鞋一双,运动鞋穿着,平时穿的衣服1-2套。 话说这里开会期间,大家也都很休闲,只要是黑色系,大家基本上都是双肩包(深色,正式),运动休闲鞋,男士是正装或者深色休闲都可以,女士只要颜色正式,不必要非要很正式的衣服,牛仔裤也可以,但是运动鞋尽量深色的,不要太明显。反正不知道穿什么的话,一定记得就是黑色最稳妥。 食物 :当时确实带了两盒米线,派上用场了,有两天实在想吃点儿带汤带面的热乎饭,就泡面吃了。饼干,零食,士力架,这些国外都贵,所以备着平时犯零嘴吃很方便。 发表准备 :ppt做好可打印出来一份,控制好时间7-8分钟。 社交准备 :感兴趣的教授,论文可以做好标记,有所了解。 语言准备 意大利是意大利语国家,很多年轻人会英语,但是年纪大点儿的就只说意大利语了。所以,学点儿简单的很有用。比较搞笑的是: 【你好!】和【谢谢!】:抄(见人就抄,抄啥呢?不是打小抄吧?那可是作弊呀!傻蛋!) 【干杯!】:轻轻---(估计意大利的杯子不结实,所以要对人说:轻轻) 【朋友】啊眯购。 【姑娘漂亮】白拉-啊眯卡 【帅哥】 白拉-螺母 会议参加 : 会议日程表之前会贴在网站上,也会发email给你,所以大概看下,心里有数。我们的会议日程基本上是这样: 10.10日晚: welcome party 很多年轻人,就在宾馆的二楼一小层,地方很小,有cookie,wine,大家站着聊天,我去晚了,人都不多了,没啥意思,不去都行。 10.11日上午:很重要!!注册,报道,领取你的资料(会发一个布袋子,很环保,但也很寒碜那。。亏了我们那么多会费,还有usb,会议日程表),尤其是会费的receipt,这个需要带回去报销会费的,注意。 会议正式开始,上午开幕式,各种讲话,会议主席,邀请到的名人等等,困。我看了看,从国内院校来的基本没有,但是有在欧洲的中国留学生,还有韩国首尔大学的一教授带一韩国学生,还有几个日本来的教授和学生。会议上人们讨论制造,讨论先进制造的发展方向,现在制造业的发展和困境。其实,中国制造现在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品牌,现在一群欧美人在这里讨论各种趋势,却不联系到中国,而且这个会议从没进行过和中国的合作,挺让我不齿~~不过,就是个国际会议,我也不给它提升到那么高,总有一天,中国制造会提升自己的位置,以品质和技术制胜的~~ 会间休息:每个上午下午都会有会见休息的30分钟,coffee time,有各种好吃的cookies,很喜欢那,还有饮料和wine,各种苏打水(难喝死啦)~~ 午饭:很正宗的意大利饭,risotto,还有鱼,单那意大利语的名字,都够我领悟的了。 10.11日下午:会议开始发表。分有A-F的会议室,不同的主题,每个上午大概会有8个paper,每个屋子,每个人15分钟,加提问。每个会议室一个会议主持。 你可以随处去听你感兴趣的,然后提问之类的。 10.11日晚:音乐会。 在hotel的大厅里面,邀请了著名的竖琴和长笛演奏家。这算是偶银生中第一次听音乐会吧,弹竖琴的是个科莫本土的美女,实在让人羡慕,像古罗马的公主一样。第一次听竖琴,如痴如醉那~~ 自助晚宴 音乐会完还有晚宴,完全不顾及自己长肉与否了,吃到了好吃的千层面,是给每层面中间加上蔬菜鸡蛋和肉,一层层下去,蒸烤出来的,这个是我觉得意大利最好吃的东西之一了。除了gellato,和威尼斯的墨鱼面。 10.12日上午:我的presentation,带着衣服,到那里换的。早上起来,步行去开会地,沿着como湖,我对我的presentation基本上倒背如流了,各种问题也都准备好了。清晨的como湖如此美丽,金色的阳光洒在湖面上,让人陶醉。乔治·卢卡斯导演《星球大战II:克隆人进攻》时,就把天行者安纳金和艾米达拉萌生爱意的外景地,选择在了宁静如画的科莫湖。如果说湖水给科莫湖以空灵的神韵,那么,湖畔人家则为不食人间烟火的湖水增添了恰到好处的世俗氛围。在苍翠山坡和宝蓝色湖水之间的花岗石岸边,一个个小镇依山傍水而建,怪不得被选过世界最美的十个地方之一。以前只在网上看到的图片,竟然真是呈现在眼前那种感觉,实在是妙不可言。 到会议房间后,copy好ppt,自己坐下来等待到自己发言。我前面的童鞋来晚了,所以我的发表也提前了,发表的时候很顺利,一气呵成,主席问了一个问题,就结束了。话说有些要听我演讲的朋友,来的时候,我都讲完了,他们遗憾了~~我可不管了,倒是解放了~~嘿嘿,下一步,逃课。 10.12日下午:发表早早做完,就立马逃跑了,会议么,听几场自己感兴趣的就够了,剩下的时间要充分利用才是,嘿嘿。 下午去著名的科莫湖的贝拉焦岛转了一圈儿,坐船要一个多小时才到,有些远,但是那个地方真的是梦中才有梦到过的地方,欧式的安静的小巷,广阔的庄园,美的无语。我坐在湖边晒太阳,差点儿睡着了,来个南柯一梦,梦到个意大利帅锅....说笑了~~ 10.12日晚: Gala dinner。 事先不知道这是啥东东,google下才知道这算是晚宴,这个一定要有邀请函才行,地点还设在como市内最有名的大剧院的餐厅。我去迟到了,很丢银,关键是没座位了,后来给加的座位,整的很尴尬。所以重要的一点,千万不要迟到,会议也是,晚宴也是,很不礼貌,对自己也很不方便。 按理说,正式的gala dinner是女士们可以穿晚礼服,带饰品,男士们也是正装的晚宴,但因为是会议的吧,gala dinner其实就是大伙围着桌子吃饭,不是自助式的,菜是分一道道上的,前菜,沙拉,牛排,ristto,意大利面,甜点,咖啡之类的。 周围是很多教授,和他们聊聊,也算社交了吧,大家换名片之类的。 所以说,国际会议就是学术的社交场合,如果是教授合作之类的很容易在这里认识,学生的话,总觉得有些不适应。如果有兴趣要来欧发展,就多跟教授聊聊,要要名片,以后有机会去他的实验室。 10.13日 会议闭幕,合影留念。 10.13日下午我就离开科莫,前往威尼斯了,剩下的就是意大利几日游的内容了,大家可以去背包兔看,很多前人的帖子。我就不多说了 tips:会议上注意拍照,给自己做点儿纪念,也好回去交差。要到的名片也好好整理,以后没准儿用的上。 会议后报告和报销 会议后回校要交报告(贴了几张照片,写了一页的report) 报销:飞机票登机牌贴上给office即可。剩下的凭据零碎的,没有用。(韩国是这样,估计国内流程不一样,大家保管好各种收据比较好) 会议后总结: tips: 1.欧洲的国际会议,算是级别还可以,比较正式。会议收录论文也很谨慎,审查较严格。但是总体算不难,可以放心投。 2.尽量多结交大牛教授,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要名片,讨论问题。 3.做发表不用紧张,我见了很多意大利人,那英语还不如我那,咱的发表比很多人好很多倍了,大家不用担心语言。 4.不要害怕,大胆和别人交流,会交到很多朋友吧,很多欧洲人也对亚洲很感兴趣的,大家可以交朋友。 3.注意安全,钱,护照,证件。 4.出门在外,对自己好点儿,不用太省,别花冤枉钱就行。 5.充分利用开会时间,多转转,开阔视野。 6.旅行中的花销,记得都要票,留下凭证报销。 7.好吃的千万别忘了吃,嘿嘿,gellato,pasta,risotto,那个千层面,还有威尼斯的墨鱼面,当然还有pizza,和沁人心脾的提拉米苏。 因为隔了几个月才写,所以很粗略,手都写累了,只希望大家以后去了有个经验,也以后有机会去那里开会游玩。如果帮到大家,更是倍感荣幸。 这一趟走下来,最难忘的竟然还是开会的地方,那个叫COMO的边陲小镇,还有水都威尼斯。这实在是一个浪漫的国度,如果有机会,成双成对儿的去,那是最理想不过的啦~~等我以后也找到那一半,就两人一起把剩下的西西里和庞贝古城给走完,就了无遗憾啦~~哈哈哈~~ 传几张pp,手也写疼了,大半天也不务正业了,拜托斑竹多给发几个BB嘿嘿,朋友们路过的觉得不错的就顶下吧,谢谢啦~
11623 次阅读|7 个评论
第八届IEEE信息与自动化国际会议(IEEE ICIA 2011)预报
icia2011 2011-3-9 13:12
第八届 IEEE 信息与自动化国际会议( IEEE ICIA 2011 )将于 2011 年 6 月 6 日至 8 日在深圳 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会议录取论文和前七届一样,由 IEEE 出版,并全文被 EI 检索和 IEEE Xplore 收录。届时,第二届 IEEE 集成技术国际研讨会( IEEE ISIT 2011 )也将作 为 IEEE ICIA 2011 国际会议的一部分同场举行。 IEEE ICIA 2011 国际会议全文投稿截止日期是 2011 年 3 月 31 日。请大家踊跃投稿,并将 此通知转发您的老师、同事、学生、和有兴趣的朋友。有关 IEEE ICIA 2011 国际会议的 详细情况,请您参阅会议网站: http://2011.ieee-icia.org/ 或 http://www.ee.cuhk.edu.hk/~qhmeng/icia/icia2011.htm IEEE ICIA 2011 国际会议会务组 2011.icia@gmail.com 2011@ieee-icia.org
5105 次阅读|0 个评论
随TMS来到圣迭戈
热度 5 jianxu 2011-3-7 13:38
随TMS来到圣迭戈
2月27 日 至 3 月 4 日 ,来到美国南加州的海滨城市圣迭戈( San Diego )参加 TMS 年会。对于搞金属材料研究的人来说,在 TMS 年会上秀一秀那是必须的。向业内介绍自己的工作;老友重逢相聚,结识新朋友;会上会下的学术交流与讨论;众多的分会场,让你有机会去了解或远或近,或新或旧的其它领域;加上仪器设备和新材料的展览会、专业图书推销等等。丰富的学术内容和社会活动总是会让你很 enjoy ,接下来就是对明年会议的期待。这也是博主第三次参加 TMS 会议(前两次分别是 2007 年在奥兰多和 2009 年在旧金山)。 TMS 年会的会场:傍海的 San Diego 会议中心( Convention Center )。这地方真真就是专业开会的地方,周边尽是各种星级的酒店、旅馆。 San Diego 阳光明媚,晴空万里,清新的空气伴随着微风吹拂,让人心旷神怡。比起那些车水马龙、充满混凝土立柱的浮躁大都市,在这里的感觉轻松、舒适。 水兵吻别女友 的巨大彩色雕塑,坐落在海港村,是 San Diego 的一处地标,浪漫而且人性化。除了那些变态的政客和狂人,应该不会有人热衷于战争。男人为了女人和孩子、为了自由与和平去战斗是一种责任。他们不惧怕牺牲,但也期待着得胜而归,与心爱的人团聚。 “中途岛”号航母。 1945 年二战即将结束时建造。 1991 年退役。服役 47 年,是 20 世纪服役时间最长的航母。现成为博物馆,是 San Diego 的一景。这座“海上城市”,总重量 6.9 万吨, 1001 英尺长, 258 英尺宽,螺旋桨 18 英尺高,飞行甲板的厚度 3.5 英尺。配载各类工作人员达 4500 人,包括技术人员 600 人,厨师 225 人,飞行员 200 人,每日所消耗的食物达到 10 吨。船上甚至还非常周到地设置了邮局、发廊、牙诊所、洗衣房等,应有尽有,甚至还有关押罪犯的监狱。它向人们所展示的丰富知识涉及工程技术、军事、航海、历史等众多广泛的领域,成为美国人的骄傲。都说老美牛, 66 年前就拥有如此强大的航母,你说他能不牛吗? ( 2011 年 3 月 6 日 于加州 Valencia )
个人分类: 海外见闻|8654 次阅读|4 个评论
赴美参会第二次被check
热度 2 lh64 2011-3-4 14:51
赴美参会第二次被check
准备4月中旬带一个研究生去美国休斯顿参加由国际宇航科学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stronautics) 组织的第十八届“人在太空”国际会议。 大使馆预约的签证时间我是3月2号上午,学生是3月3号上午。结果我和学生都被check了 08年去美国开会的时候就被check了一次,虽然后来通过了。但因为汶川大地震的原因没有去成。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73 次阅读|3 个评论
ISACS6 将于2011年九月二日至五日在北京大学举行
hmzhmz 2011-3-1 17:22
ISACS6 (International Symposia on Advancing the Chemical Sciences)将于2011年九月二日至五日在北京大学举行。该国际会议的主题为‘Challenges inOrganic Materials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这是英国皇家化学会第一次在国内举行大型的国际会议。此次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中国化学研究的发展,对世界化学领域的贡献越来越重要。通过这次会议,对促进国际化学的交流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请有意愿参加该会的化学工作者,从相关网站 http://www.rsc.org/ConferencesAndEvents/ISACS/OrganicMaterialsAndSupramolecularChemistry/Home.asp 了解更多的信息。
32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外语对所有学科都是重要的,包括社会科学
热度 18 gfcao 2011-3-1 15:10
我的外语是半吊子,去年在我校召开国际会议,本来是准备了英文致辞的,可头天晚上,严院士说参会者大多是华人的场合,要提倡讲中文,我听后正中下怀。第二天开幕式之前,组织者临时决定要我主持开幕式的一段,介绍领导与嘉宾,这可难为了我,坐在台上的领导与嘉宾都是中国人,预先没“备课”,有些头衔我还真不知怎么说,想起了严院士头天晚上的一席话,于是我用英文将严院士的话复述了一遍,然后说:“ I would speak Chinese ”,并对老外们报以微笑:“ I am sorry ”,听得大家哄堂大笑,接着我用母语主持起会议并致辞。 本人的英语用来读写专业文献绝对没有问题,做学术报告勉强能支撑,但要深入阐述学术思想(比如用英文讲课)就力有不逮了,我想这可能是相当多一部分土鳖的实际英语状况。尽管我的英文不咋的,但我绝不会学那伊索寓言中被猎人剪断了尾巴的狐狸一样劝别的狐狸也剪掉尾巴。事实上,外文对于一切学科包括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是重要的,在文科中,最被认为可以不需要外语的大概是古代汉语,可我们知道,老外也有研究古汉语的,如果不懂古汉语,还如何理解中医?更不用说研究了。据说日本的商人最喜欢看中国的孙子兵法之类的,当然,估计是看日文版的,可如果我们不懂外文,人家假若在译著里胡说八道一通,甚至把二次大战、靖国神社之类的也作为注释放进去,你还如获至宝,大赞中日如何友好云云,岂不要贻笑大方? 做研究的人应该懂外文是件不容置疑的事情,对于研究生而言,假如你的理想是做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那你至少应该懂一门外语,否则总是指望着有人把文章翻译了给你看恐怕是不现实的,也不可能跟上研究的步伐。没有人会专门翻译某个领域的专业文献给你看,翻译出来的通常都是些科普或经典的文献,绝大多数的专业文献只能依靠研究人员自己去看,你不懂外语无异于跟很多真知灼见擦肩而过。经常听到有人愤愤不平,文科与理科的文章没有可比性,理科动辄就是 SCI ,文科哪有这些?文科的确没有 SCI ,但外国一样有文科,外国人一样研究文学、哲学、经济学,为什么理工科可以在国外发表文章,文科就一定不能呢?是学科的差别还是别的什么?在外语中,英语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语言,所以说做科研需要懂英语也没有错,你与其花大力气学一种并非广泛使用的语言,不如学英语。当然,如果你有语言天赋,能精通多国语言,那是最好不过的事情。 话说回头,中国的外语教育与其他很多教育一样令人无可奈何,首先是,中国从不把语言当做一种技能来培养,所以大家学了多年的外语依然是“聋子”、“哑巴”,需要在洋鬼子们的熏陶下重新学习。其次,中国的外语与奥数一样成了全民运动,不管你未来的目标是什么,四级过不了关别想顺利走出大学的校门。而中国的外语考试也与众不同,往往是把外语当作“学问”来考,不是我危言耸听,即使你喝过多年的洋墨水,未必能过得了中国的外语考试关。据说有一所外国语大学的英语系系主任考 WSK (外语水平考试)居然不及格。不知道用 WSK 考洋鬼子结果如何? 总而言之,外语有必要学,但对大多数不以对外交流为目的的人而言,应适可而止。外语的考试方式似乎也有改革的必要,特别是不应让外语成为阻拦研究人员对外交流与学习的障碍,而应让它成为对外交流的翅膀。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5330 次阅读|47 个评论
[转载][转]2011 IEEE废物资源化与生态环境国际会议
xiaomadage 2011-2-28 22:21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ste Recycling,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 2011 ICWREE ) 2011 IEEE 废物资源化与生态环境国际会议 October 15-22th, 2011, Mianyang, Sichuan, China www.wree.swust.edu.cn Call for papers The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ste recycling,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2011 ICWREE) will be held from October 15-22th, 2011 in Mianyang, Sichuan, China. ICWREE is jointly organized by the IEEE Beijing section and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ticipants are encouraged submitting full papers describing original and unpublished research work. All full papers need to be critical reviewed through usual peer reviewing process by independent referees. All accepted papers will be published by IEEE and indexed by EI compendex . The topics in area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Section 1: Mining and mineral wastes (1) Tailing treatment,recycleanddisposal; (2) Processingof low gradeores; (3) Mineral waste composition studies; (4) Mineral dust; (5) Decommissioning of tailings dams; (6) Acidic Mine Drainage (AMD); (7) Contaminated sites; (8) Engineered mine waste cover systems; (9) Monitoring after mine closure. Section 2: Industry waste and material (1) Industrial waste reduction; (2) Industrialwastes recycling; (3) Biomass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technology; (4) Environment-friendly material and green building materials; (5) Green Chemical Process and Clean Production Technology; (6) Materials Physics and Materials Chemistry; (7) Nano Biochemistry and Nanomaterials. Section 3: Electric and electronic Waste (E-waste) (1) E-waste pollution; (2) E-waste Recycling; (3) Technologies for E-waste treatment and disposal. Section 4: Hazardous wastes handling and dispose (1) Hazardous wastes; (2) Poison fly ash; (3) Medical waste; (4) Nuclear waste dispose and handling; (5) Nuclear wastes solidification and treatment; (6) Radioactive tailing and recycling; (7) Environmental recovering of uranic mine; (8)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radionuclide; (9) Heavy metal and radionuclide accumulator, excluder and indicator. Section 5: Waste and Environmental Ecology (1)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waste; (2) Environmentalproblemsofminingand industriallandscape; (3) Emergingtechnologiesforenvironmentalprotection; (4) Geomicrobiology and environment changing; (5) Interaction of pollutants in soil and water; (6) Effects of air pollution on public health; (7) Sources of air pollution; (8) Ai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9) Urban/indoor air pollution and control; (10)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air pollution; (11)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12) Chemical pollutants and effects on health; (13) Tailing and waste disposal in chemically stable and environmentally innocuous way; (14) Heavy metals in soil, sediment and groundwater; (15) Biological processing for wastes; (16) Disposal of biologically degradable wastes; (17) Biomarkers for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18) Microbial functions for degradation of pollutants; (19) Biological effects of heavy metals and radiation; (20) Ecotoxicology of emerging chemical pollutants; (21) Ecotoxicology of waste sediments and groundwater; (22)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ecosystem; (23) Bioremediation and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24) Plant resources for bioremediation. Section 6: Water pollution treatment and control (1)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 technology; (2) Industrial waste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3) New technologies for waste water treatment; (4) Control technologies for plane source water pollution; (5) Technologies for monitoring water quality; (6) Modeling and measuring of water pollution; (7) Water purification and water supply process; (8)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Section 7: Waste and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1)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2)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mineral industry-national perspectives; (3)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4) Mine closure risks liability; (5) Risk estimation of polluted site; (6) Waste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7) Waste and recycling legislation; (8) Waste recycling and circular economy ; (9)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waste management;(10)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2011 ICWREE Paper Submission and Publication: All submitted papers should be written in English and not exceed 4 pages . All the Papers (in PDF format) should be submitted by conference online system. All accepted papers will be published by IEEE and indexed by EI compendex . The paper submission system: www.wree.swust.edu.cn Conference information For details of conferenc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conference website: www.wree.swust.edu.cn IEEE Linkage: http://www.ieee.org/conferences_events/conferences/conferencedetails/index.html?Conf_ID=18809 Registration Fee Registration Fee Author (Student )* 2200 RMB (400 USD) Regular author* 2600RMB(460 USD) Listener: 1300RMB (200 USD) Invited Speaker Free Additional Paper(s) 1900 RMB(300 USD) Additional Page (Up to 4 extra pages) 450 RMB(70 USD)/One Page *The registration fee for early registration will be 20% reduced. One regular registration can cover a paper within 4 pages, including all figures, tables, and references. Important dates Deadline for abstract submission: June 1, 2011 Deadline for early bird registration: July 1, 2011 Deadline for Full Paper submission: July 15, 2011 Acceptance notification: August 31, 2011 Deadline for registration: September 30, 2011
个人分类: 图文转摘|3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则令人印象深刻的国际会议通知
热度 3 pukin 2011-2-22 16:47
一则令人印象深刻的国际会议通知
今天在网上检索一些有关Ontology方面的文献,查到一则国际会议通知( http://icbo.buffalo.edu ) 通知上的最后一段话令人印象深刻! Participation in this meeting by women, minorities, an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is strongly encouraged.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394 次阅读|6 个评论
生物医学本体语言国际会议(ICBO)July 26-30, 2011
xupeiyang 2011-2-22 05:49
请进 http://icbo.buffalo.edu/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dical Ontology University at Buffalo, NY · July 26-30, 2011 O ntologies are being used in an ever increasing variety of ways by researchers in almost every life science discipline, and their use in annotation of both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data is now a common technique in integrative translational research. Principles-based ontologies are being developed for the description of 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phenomena of almost every type. To be maximally effective, such ontologies must work well together. But as ontologies become more commonly used and as their breadth of coverage increases, the problems involved in achieving coordination in ontology development become ever more urgent. The ICBO series was initiated in 2009 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 by providing an overarching forum with the goal of bringing together representatives of all major communitie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ontologies in biomedicine and related areas.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2368 次阅读|0 个评论
例子的重要性
josh 2011-2-21 18:31
为什么做理论会做到“文思枯竭”?没有例子。 原文如下: 桃太郎,我投降! 在巴西那年,快到年终的时候,我接到惠勒教授的信。   他说日本即将举行一个理论物理的国际会议,问我愿不愿意参加。战前日本出过几位大有名气的物理学家,例如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1907~1981)、朝永振一郎(1906~1979)以及仁科芳雄(1890~1951)等。但是,这个会议的举行,才是战后日本重新恢复生命力的第一个迹象; 我们都觉得应该参加,以帮助他们向前迈进。   惠勒在信中说,如果我们能先学一点日文会更好,他还附了一本军中使用的片语读本。我找到一个日本妇人为我矫正发音,自己也练习用筷子挟起纸屑,并且读了很多谈日本的书。 当时对我而言,日本是个神秘的国度,我想,能到一个陌生而奇妙的国家是件很有趣的事,因此我非常用功。   抵达日本时,有人在机场接我们,带我们到东京一家由名建筑师莱特(Frank Lloyd Wright)设计的旅馆。这是一家仿欧式的旅馆,他们的欧洲风格彻底到连服务生都穿着全套的西方制服。感觉上,我们不像身处日本,简直就是到了欧洲或美国。带我们到房间的服务生走来走去,把百叶窗拉上拉下,等我们给小费——处处都是美国作风!   我们的东道主什么都安排好了。第一天晚上,我们在旅馆顶楼用餐,招呼我们的,是个穿和服的日本女人,菜单上写的还是英文。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学了一些日本话,所以晚餐快结束时,我跟女服务生说:“コ——ヒ——を持てきて下さぃ。”她鞠了个躬,然后出去了。   我的朋友马夏克叠声地问:“什么?什么?”   “我在说日本话”,我说。   “噢,你这骗子!你在乱开玩笑,费曼。”   “你什么意思?”我一本正经。   “好吧!你刚才在说什么?”他说。   “我请她给我们咖啡。”   马夏克不相信。“我和你打赌,”他说:“如果她端咖啡进来……”   女服务生端着咖啡出现,马夏克输了。    原来,我是唯一学了点日文的人,连要我们学日文的惠勒教授自己都没花工夫学,我简直受不了。 我读过一些关于日本旅馆的资料,日本式的旅馆应该和我们住的这家大不相同!                                       日本文化真奇怪                     第二天早上,我请那个为我们安排行程的日本人到我房间来。我说:“我想住到一家日本式的旅馆里。”   “费曼教授,这恐怕是不可能的。”   我在书上读到过,日本人都很客气,但也非常固执;你必须不断地下工夫。所以我决定要像他们一般顽固,而且一样的客气。这是一场心战,我们反反复复磨了半小时。   “为什么你要改住日式旅馆呢?”   “因为在这家旅馆里,并不能感觉到自己身在日本。”   “日式旅馆不好,你要睡在地板上。”   “我就是想这样,我要尝尝看那究竟是什么滋味。”   “而且那里没有椅子,要你直接坐在桌子前面的地板上。”   “没关系,这样很好,我就是要找这样的地方。”   最后,他才坦承:“假如你住另外一家旅馆,巴士要绕道接你去开会。”   “不!不!”我说:“早上我会自己来这家旅馆搭车。”   “好吧,好吧,这样就没问题。”结果就那么简单,只不过要花半个小时才能谈到真正的问题。   他正要走到电话旁,打电话给另一家旅馆,却又突然想起什么停下来。事情又触礁了。我又花了十五分钟才搞懂,这次问题出在邮件,万一会场有什么函件要传过来呢?   他们早已在这家旅馆作好妥善的信件寄送安排了!   “没关系,”我说,“早上我来搭巴士的时候,会先到旅馆看看有没有我的信。”   “好吧,那就没问题。”他打了电话,我们终于上路去日式旅馆。   一到旅馆,我就知道还是值得:那家旅馆真可爱,在它的大门前有个让你脱鞋子的地方,然后有个穿传统和服的女孩,脚上穿着拖鞋出来,拿起你的行李。你得跟着她行经走廊上铺着席子的地板,穿过纸门,只听得她“漆—漆—漆”地踩着碎步。一切都太美好了!   走进我的房间之后,为我安排事情的日本人整个趴在地板上,鼻子贴着地板,女服务生也跪下来鼻子贴到地板上。我觉得手足无措,我也该把鼻子贴到地板上吗?   原来他们是在彼此问候,他为我表示接受这个房间。   这真是个很棒的房间。今天大家都对日式房间的标准配备很熟悉,但当时对我来说,一切都是崭新的经验。墙壁上一小块凹下去的地方,挂了一幅画;花瓶里雅致地插着柳枝,地板上摆了一张桌子,旁边放了椅垫;房间的一头还有两扇纸门,推开后直接面向花园。   招呼我的女服务生是个中年妇人。她帮我脱掉外套,给我一件和服——那是一件蓝白相间的简单袍子,让我在旅馆里穿。   我推开门欣赏花园的可爱,然后坐在桌子前做点事。   十几二十分钟后,好像有什么映入我的眼帘。我抬头往花园的方向看去,看到一个很美丽的年轻日本女人,穿着很可爱的衣服,坐在玄关上。   我读了很多关于日本风俗的资料,晓得为什么她被派来我的房间。我想:“这可能很有趣!”   她会讲一点英文。“你喜欢逛花园吗?”她问。   我穿上鞋子,披上和服就走出去。她勾着我的手臂,指点花园的景色给我看。   后来我发现,原来只因为她懂一点英文,旅馆经理觉得我大概会喜欢她带我去逛逛花园,就这么简单而已。当然,我有点失望,但我知道东西文化交流时,很容易发生误会。                                       让自己日本化                     过了一会儿,女服务生进来,说了几句日本话——跟洗澡有关。我知道日本式洗澡很有趣,我很想试试看,所以我说:“好!”   书上说日本式洗澡很复杂,他们在浴池里放很多水,从外面加热。大家不能把肥皂放进洗澡水里,把水弄脏——这样下一个人就没办法洗了。   我走到盥洗室,浴池就在那边。虽然中间有门而且紧闭,但我听得出来隔壁有人在洗澡。突然门打开了,正在洗澡的那个人出来看看是谁闯进来。“教授!”他用英文对我说:“其他人在洗澡的时候,你这样走进盥洗室是个很糟糕的错误!”居然是汤川教授!   他告诉我,毫无疑问,女服务生是问我要不要洗澡;要的话,她会先为我准备妥当,并且在浴室空出来时通知我。当我犯下这么严重的社交错误时,我实在很庆幸对方是汤川教授而不是其他人。   这个日本旅馆很宜人,有其他人来探访我时,服务尤其周到。有人来到我的房间时,我们就坐在地板上谈话。   不到5分钟,女服务生就端着茶盘进来,上面除了茶,还有糖果,就好像在家里招待客人一样。在美国,如果有人到旅馆房间来拜访你,没人会理你,你得打电话叫人来服务。在这里用餐也与众不同。你吃饭的时候,端食物进来的女孩会一直陪在旁边,所以你不是孤单一个人进餐;尽管我没办法跟这女孩深入交谈,不过没关系。食物也很特别,例如汤是用一个有盖的小碗盛着,打开盖子以后,呈现一幅美丽的图画:点点绿葱浮在美味的汤上,真是精彩。   对日本人来说,食物的外观也很重要。   我决定尽可能过日式的生活,但这却意味着我得吃很多鱼。从小我就不喜欢吃鱼,但是我发现,在日本不吃鱼实在太孩子气了,我在那里吃了很多鱼,而且乐此不疲。   (等我回到美国,第一件事就是跑去卖鱼的地方,但是太可怕了——就像从前一样,我没法忍受。后来我找出原因:原来鱼必须要非常非常新鲜,否则就会带有一些令我讨厌的怪味。)   有一次,我在日式旅馆吃饭,他们端来一杯黄色的液体,里面装着一个又圆又硬、蛋黄大小的东西。一直到那时为止,我什么都吃,但是这个东西把我吓坏了,它看起来盘盘结结,像脑子一样。我问女服务生那是什么,她回答:“枯里(kuri)。”这对我没多大帮助,我猜那大概是章鱼卵或其他类似的东西。我心里毛毛的把它吃了下去,因为我想要尽可能日本化(30年来,我一直记得“枯里”   这个词,好像是什么攸关性命的东西一样)。   第二天,我在会场问一个日本人“枯里”到底是什么。   我告诉他,我觉得很难下咽。   “那是栗子。”他回答。                                       我做错了什么?                     我学会的日本话,许多时候还真的发挥了极大作用。   有一次,巴士迟迟不启程,有个家伙说:“嗨,费曼!你懂日文,叫他们快点开动!”   我就说:“はゃく、はゃく、ぃきましょぅ、ぃきましょぅ!”意思是“快点!快点!走吧!走吧!”   我立刻发现,我的日本话大概不是平常用语。我是从军队的片语读本中学会这些话,而它们一定十分粗鲁;因为旅馆里的人都像老鼠般慌张地跑开,嘴里说:“是!是!”   而车子也立刻开走了。   在日本的会议一共分为两部分,一半在东京,另一半在京都。在前往京都途中,我告诉我的朋友派斯(Abraham Pais)关于日式旅馆的事,他也想试试。我们住在一家名叫“都城”的旅馆,那里有日式也有美式房间,派斯就和我共住一个日式房间。   第二天早上,负责照料我们房间的年轻女服务生为我们准备好洗澡水,洗澡盆就在房间里。过了一会儿,她端着早餐进来,我这时衣服还未穿好。她转向我,很有礼貌地打招呼:“ぉはょぅござぃます(早安)。”   派斯正好从浴室出来,身上一丝不挂而且滴着水。她转向派斯,同样泰然自若的说:“ぉはょぅござぃます。”   然后把早餐盘子放下。   派斯看着我说:“天哪,我们太不文明了。”   在美国,女服务生来送早餐的时候,如果看到男房客一丝不挂站在那里,保管会有尖叫和麻烦。但在日本,他们完全习以为常。我们觉得,在这些事情上他们比我们先进而且文明。   在这段期间,我在研究液态氦的理论,而且发现可以利用量子动力学的定律来解释“超流动性”(super fluidity)现象。我为此感到骄傲,而且将在京都会议中发表我的研究及发现。   发表报告之前的那个晚上,在餐会中坐我旁边的恰好是翁萨格(Lars Onsager)教授。他是固态物理和液态氦问题的泰斗,也是那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学者。   “费曼,”他以沙哑的声音说:“听人家说,你自认已经了解液态氦了。”   “呃,是的……”   “哼!”那便是他整个晚上跟我说过唯一的一段话,内容实在不怎么令人鼓舞。   第二天我发表报告,说明我所知道的液态氦理论。末尾,我抱怨我对液态氦仍然有些弄不懂的地方:到底液态氦的相转换——从某一相转换到另一相——是属于第一级(first order)(例如当固体熔解或液体沸腾时的情形,其时温度不变)还是第二级(例如在磁铁中看到的某些现象,其中温度不停变动)的现象?   翁萨格教授站起来,以他冷冷的声音说:“费曼教授在我们这个领域还只是个新手,我想他需要一点指导。有些事情他应该知道,我们应该教教他。”   我心想:“天哪!我做错了什么啦?”   翁萨格说:“我们应该告诉他,从来没有人能从基本理论开始,研究出任何相转换的数量级。因此,如果他的理论不能让他正确计算出数量级,也并不代表他还未充分了解液态氦的其他层面。”原来他要说的只是恭维的好话呢!但是他刚开始讲话的语气,让我以为这次会被修理得很惨!                                       树大招风                     不到一天,我在房间就接到《时代周刊》打来的电话,打电话的人说:“我们对你的研究很有兴趣,你能不能寄一份报告给我们?”   我从来没有上过《时代周刊》,觉得兴奋极了。我很为自己的研究感到骄傲,研究成果在会议上也颇受肯定,因此我说:“当然可以!”   “很好。请把它寄到我们在东京的办事处。”他把地址给我,我觉得太棒了。   我把地址复述了一遍,那人说:“没错。很谢谢你,派斯先生。”   “噢,不!”我震惊地说:“我不是派斯,你要找的是派斯吗?对不起,他回来的时候,我会告诉他你要跟他谈。”   几小时后派斯回来了:“嘿,派斯!派斯!”我兴奋地说:“《时代周刊》打电话来!他们希望你寄一份你刚发表的报告过去。”    “噢!”他说:“出风头准没什么好事!”   我十分震惊。   往后,我慢慢发现派斯说得很对;但在当时,我觉得如果自己名字能出现在《时代周刊》上的话,实在很棒。                                       愉快的日本之行                     那是我第一次到日本。我很想再回去,我告诉他们,只要有大学想要我,我都肯去。因此日本人就安排了一连串的地点,让我到每个地方待上几天。   这时候,我已经和玛丽露结了婚,而不管到哪里,我们都受到很好的招待。有个地方特别为我们安排了一套舞蹈仪式,通常他们只为大的团体表演。在另一个地方,所有的学生都跑到船上来见我们;还有一处地方,连市长都亲自来与我们会面。   有一个地方非常特别,我们住在树林里一个朴素的小屋里,那是天皇到这里住的地方。那地方很可爱,周围环绕着树林,有一种清幽之美。天皇会来这种地方小住,表示他对于大自然的感情,要比我们这些西方人强烈多了。    在每个地方,研究物理的人都会告诉我,他们正在做些什么研究,我再跟他们讨论。他们会告诉我,他们正在研究的大方向,然后就开始写下一堆方程式。   “等一下,”我说,“你讲的问题有没有什么例子?”   “当然有。”    “很好,那么就举一个例子。”这是我的作风:除非我脑袋里能出现一个具体的例子,然后根据这个特例来演算下去,否则我无法理解他们说的东西。所以很多人一开始时会觉得我反应有点慢,不了解问题所在,因为我问一大堆笨问题,像“阴极是正的还是负的?阴离子是这样的还是那样的?”   但是过了一会儿,当那些家伙写下一大堆方程式,停下来解释一些东西时,我会说:“等一下!这里有个错误!   这不可能是正确的!“   那家伙瞪着他的方程式,果然,过了一会儿,他发现了错误,然后开始搞不懂这个开始时几乎什么都不知道的家伙,怎么有办法在这堆杂乱无章的方程式中找出错误?   他以为我是一步步地跟着他演算,其实不然。我脑中想的,是他正在分析的理论中某个特定、实际的例子,而根据过去经验和直觉,我很清楚这例子的特性。所以当方程式应该会如何如何,我知道那是一步错误的推论,于是跳起来说:“等一下!那里有个错误!”   所以,在日本时,除非他们给我一个实际的例子,我没有办法了解或者讨论他们的研究工作,但是大多数人都提不出这样的例子。提得出来的例子往往极为薄弱,用其他更简单的方法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由于我总是要求别人给我实际例子,而不是要他们写数学方程式,所以有一份在科学家之间流传的油印刊物(这是他们在战后设计出来的一种简单有效的传播信息方式),用“费曼的轰炸及我们的回应”的标题,来总结我在日本各地的访问。   到过若干大学访问之后,我在京都的汤川研究院待了好几个月。我真喜欢在那里工作,一切都那么美好:早上你去上班,把鞋子脱掉,想喝茶的时候,就会有人过来奉上一杯茶。真是令人愉快!                                       向日文投降                     在京都的时候,我拼命学日文,比以前下了更多苦功,后来进步到可以搭出租车到处跑、办事情。那段期间,我跟一个日本人学日文,每天一个小时。   有一天,他正在教我“看”这个字的日文。“好,”   他说,“如果你想说‘我可以看看你的花园吗?’你应该怎么说?”我用刚刚学会的字造了一个句子。   “不对,不对!”他说:“当你说:”你想不想看看我的花园?‘,你用的是第一个’看‘,可是当你想看看别人的花园时,你必须用另外那个’看‘字,比较有礼。“   基本上,第一种说法的含意是“你想不想瞄一下我的烂花园?”可是当你想看别人的花园时,你得说些类似“我能否参观你那漂亮的花园?”这样的话。因你必须用两种不同的字眼。   然后他又出了另一道题目:“你到庙里去,想看看那里的花园……”   我造了一个句子,这次我用的是有礼貌的“看”字。   “不对,不对!”他说:“寺庙里的花园更加、更加的优雅。所以你说话的语气应该好像‘我能把目光放在你那典雅无比的花园上吗?’”   同样的一项概念,却要用三四种不同的字眼来表达,只因为当我做这件事时,就很糟糕,但当做的人是你的时候,就很典雅。   我学日文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讨论专业上的东西,所以我打算看看同样的问题是不是也会发生在科学家身上。   第二天我在研究院里问我的日本同事:“‘我解了狄拉克方程式’的日文要怎么说?”   他们教我说。   “好。现在我要说:”请你解狄拉克方程式好吗?‘我要怎么说?“   “那样嘛,你得用不同的‘解’字。”他们说。   “为什么?”我抗议:“不管是我解方程式,还是你解方程式,我们做的是同样的鬼东西!”   “是,没错,但要用不同的字——这比较有礼貌。”   我投降了。我觉得日文不是我这种人学的,于是从此停止学日文。 《爱开玩笑的科学家——费曼》 SurelyYou'reJoking,Mr.Feynman! R·费曼/著,吴丹迪/等译 科学出版社,1989年2月
个人分类: The Art of Learning and Research|1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后国际学术会议是否受政令影响?
热度 2 gongshiliang 2011-2-14 21:49
日后国际学术会议是否受政令影响? 据近日报载—— 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外交部近日联合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通知》,要求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总量,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对外申办或承诺。 通知规定,对于在华国际会议,要严格执行中央和省 ( 部 ) 两级审批制度。如无特殊需要,未经批准,原则上不搞固定年会或与外方轮流开会机制。对已经形成机制的国际会议,要由该国际会议的业务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会议的重要性和可持续性等进行评估,效果不明显的,应及时调整或清理。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研究确定国际会议的主题,不得在同一时间或短时间内举办主题相同或类似的国际会议。要全面精简国际会议,严格控制会议规模。百人以上的国际会议要慎办少办。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对外承诺我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会,不得为提高会议规格随意使用 “峰会”、“国际论坛” 等称谓。 通知强调,各地区各部门报送审批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请示,凡涉及申请财政拨款的,须事先会签财政部门同意;如涉及其他部门管理职能,应事先会签相关部门。会议经费由我方全额负担或由与会各方分担的,应统一按照会议标准制定经费预算,我方负担的经费应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各部门自行批准在华举办的国际会议所需经费,应在部门预算中自行调剂解决,财政部门不再另外安排经费预算。 不知此政令对专业性学术会议的影响如何?想起去年 10 月中下旬本人参与筹备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因正值上海世博会关键时期,要求会议规模必须严格控制,只得邀请作会议报告的人员与会,而日程又较紧凑,诸多提交论文而未被安排报告及拟观摩或欲参与交流者均被婉拒了。 而国内举办的某些国际会议,一则“喧主夺宾”,仅寥寥几名老外点缀其间,(有时不免生发奇想,弄个租赁公司,组织些在华留学生与外籍人士,“租借”给会务组,那样场面可“好看”多啦,还肯定各方共赢呢);再则,交流几近苍白,听众与讲者罕有互动,会下交换名片或许是最主要的内容了,若能逮到机会在会场中英文的会标背景前与老外合个影,那真是太“长脸”了,回去可长辈份呐;而最主要,或许是已然成为会议经济,拿着可回去报账的会务费票据奔着会议礼品与会后考察而去的,若在名胜之地开会自然趋之若鹜,否则门庭冷落车马稀了。不知相关规定出台后效果如何?毕竟所指还很原则,乒乓王国处处藏龙卧虎高手云集打个“擦边球”小菜!
个人分类: 自说自话|2651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Facebook再谈在华国际会议
热度 19 zmwang 2011-2-14 11:21
从Facebook再谈在华国际会议
前一段时间我和孩子商量回中国的事情。没想到的是,Facebook居然成了孩子回国的最大障碍之一。 这一代在美国长大的孩子,是和Facebook一起成长的。我所知道的几个孩子在Facebook上都有几百个朋友。他们这代人很少使用电子邮件,手机上也在使用Facebook。Facebook占用了他们这代人大部分上网时间,也代替了电邮。我的孩子说我还用电邮是老土。这种趋势也反映在ComScore最近的报告里(如图所示)。 在中国Facebook是被屏蔽掉了。可以想像我们自己不能上网和没有电邮是什么样的日子。所以我也可以理解我的孩子。 中国应该不应该屏蔽掉Facebook呢?我们可以有100个理由把它屏蔽掉,譬如反动言论黄色信息等等。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中国采取了严格的互联网管制政策, 为了挡住几个苍蝇,而把门窗(Facebook, Twitter, youtube等等)都堵上了 。 中国应该不应该像管制互联网一样 严控在华国际会议 ? 我们也可以有100个理由要对在华国际会议严控,譬如Bobby说在 华国际会议大多名实不符 。 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网上支持对国际会议严控的声音很强烈。那么严控的结果会是这些支持者乐意看到的吗? 我如下全文引用Bobby的博文,并逐一加以评论: 财政部、外交部近日联合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管理在华举办国际会议。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1-02-13/content_1761211.html。依笔者愚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近年来在华国际会议存在以下问题: 1、在华国际会议大多名实不符。有的宣称为国际会议,实际上只有一两位外籍人士或海外华人,其余的绝大多数都是国内人员; 这是国际会议定义的问题,原则上这些会议不能算是国际会议,所以这次的严控政策也无法管理这些名义上的国际会议。 2、举办在华国际会议的目的不纯,举办者为了会议而会议,或者是为了敛财或促进旅游,而参加者则是为了发国际会议文章以充数; 国际会议,如果从海外敛了财或促进了旅游,都是对中国产业发展的贡献。现在是西方在利用会议敛财旅游,发展成年产值为2800亿美元的国际会议产业。我们中国就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为了敛财或促进旅游的同时,促进学术交流。我们应该相信科研人员自己是有鉴别力的,而科学网上对国际会议严控的很多支持和对以发会议论文充数的抱怨,也正是说明了在这的科研人员是有眼光的。组织者和参加者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不要外来的严控,才是国际会议的发展正途。 3、国际会议规模越办越大,为争名气排场,盲目攀比,浮光掠影,达不到深入学术交流的目的; 这都是表面现象,中国人从来都是喜欢表面功夫做足。学术交流是否深入有力,实际上很难从表面看出来。中国不少学术单位的飞速发展都是建立在通过会议交流的基础上,我这里就不举例了。 4、不符合国际会议举办通例;我方负担的费用过多,浪费公帑,实质成了冤大头,对重要外国来宾既负责交通费用,又要负责吃喝拉撒、赠送纪念品或礼品、公款游览、参观费用; 中国方面负担过多是不符合欧美国际会议举办通例。我所知道的亚洲国家包括日本也常常比较大方。应该注意的是,能够从中国政府单位拿到大笔公款支持国际会议的组织者,就是相对有关系有门路的单位个人,也正是他们就是在国家严控政策下也能通过审批。在对总量严控的国家政策下,正是无法从国家政府拿钱的那批人失去了办国际会议的资格,严控也就保护了有关系有门路继续使用公款的会议组织者。这或许不是科学网对此政策支持的人士愿意看到的。 5、由于议题及重要性没有必要兴师动众,举办国际会议; 实际上根本就没必要区分国际国内会议,国际会议也不比国内会议高级。什么议题都可以开国际会议,把外宾和内宾一样看待就行了。把国际会议当回事,还要严控,没有大国风范:-)。 我个人认为,对学术交流的两大途径,包括 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 ,管理层面上都应该尽量少干预。 出台政策对国际会议进行严控比互联网管制对学术交流的负面影响可能更大。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1557 次阅读|21 个评论
要严控的何止是在华国际会议
热度 10 xqhuang 2011-2-14 09:28
要严控的何止是在华国际会议 财政部、外交部近日联合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管理在华举办国际会议。这个通知很好,强烈支持!不能再让国际会议在中国上空乱飞了,该停飞的停飞,该打下来的就打下来。不过有点奇怪的是,怎么没有科技部和教育部?应该四部委联合发文才给力。刘进平老师已经对国际会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 在华国际会议大多名实不符, 我也来凑凑热闹。 近年在华的很多国际会议,已经成为吃喝玩乐的娱乐会和交友会,是该杀一杀了。国际会议在国内的火爆已经多年,最初与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SCI激烈竞争有关,能否成功举办一次国际会议,与会议论文集是否被SCI杂志收录有密切关系。十多年前,各名校每年的SCI总数也就几百篇,主办一次国际会议就可能为本单位增加几十篇的SCI,它可能会提升SCI排名1-2位。虽然大家都清楚,举办一次国际会议是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极大浪费,可在SCI狂热的刺激下,各单位的领导还是鼎力支持,大家也乐此不疲。 现在的国际会议对SCI排名的影响已经不明显,但对主办的个人影响在加大,能担任国际会议主席,意味着一项学术荣誉,可以大书特书,评大奖评院士都能用上。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还可以结识很多国际学术大牛,这不仅为自己出国访问、学习和学术合作提供方便,也使自己的论文有更大的机会在国际牛刊上发表,因为不少参会者都是牛刊的牛编委。这大概是国人热衷于办国际会议的主要原因吧? 话又说回来,在华国际会议要严控,其它活动就不要严控?各种国际体育比赛和各种活动,很多都是劳民伤财、吃力不讨好的蠢事,它们该不该严控?每年的“两会”,从下面折腾到上面,再从上面折腾到下面,解决了哪些具体问题?很多所谓的人大代表,就是一个举手机器,为什么规模不能严控?我看人数减少到现在的三分之一, 甚至五分之一就够了。
个人分类: 猴眼窥世|2609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转】财政部等要求精简在华国际会议 经费纳入预算
dorrisww 2011-2-13 14:48
来源: http://news.163.com/11/0213/03/6SO9TH5R0001124J.html 核心提示:财政部、外交部近日联合发出通知,规范管理在华举办的国际会议。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全面控制国际会议规模和总量;不得擅自对外承诺提供任何免费服务;不得举办或承办无实质内容的国际会议;不得攀比会议代表规格;不发会议纪念品,不组织公款游览、参观等。 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外交部近日联合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管理在华举办国际会议。 通知从8个方面对各地区各部门举办国际会议提出要求。 通知规定,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服务发展、确保重点、规范管理、精简务实”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在华国际会议管理,严格执行中央和省(部)两级审批制度。 要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总量,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对外申办或承诺。凡不符合规定、无实质内容的国际会议一律不得举办或承办。如无特殊需要,未经批准,原则上不搞固定年会或与外方轮流开会机制。对已经形成机制的国际会议,要由该国际会议的业务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会议的重要性和可持续性等进行评估,效果不明显的,应及时调整或清理。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研究确定国际会议的主题,不得在同一时间或短时间内举办主题相同或类似的国际会议。以国内议题为主的国际会议,除有专门规定外,应先按照国内会议报批和管理,再就涉外事项按规定报批。 各地区各部门要全面精简国际会议,严格控制会议规模,坚决纠正国际会议规模越大越好的错误认识,避免片面追求参会人数。百人以上的国际会议要慎办少办。与国际组织及外国有关团体、机构共同举办或受其委托承办的国际会议,规模原则上不超过往届。 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控制邀请我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国际会议。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对外承诺我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会,不得为提高会议规格随意使用 “峰会”、“国际论坛”等称谓。严格控制邀请外宾的规模和规格,未经履行必要手续,不得擅自邀请或对外协商邀请重要外宾来访。各地区举办国际会议或涉外活动,不得竞相抬高国内外会议代表的规格,不得相互攀比。 各地区各部门报送审批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请示,凡涉及申请财政拨款的,须事先会签财政部门同意;如涉及其他部门管理职能,应事先会签相关部门。应按照部门预算管理程序,在履行相关报批手续后编制会议预算,报财政部门审核。会议经费由我方全额负担或由与会各方分担的,应统一按照会议标准制定经费预算,我方负担的经费应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各部门自行批准在华举办的国际会议所需经费,应在部门预算中自行调剂解决,财政部门不再另外安排经费预算。 不得擅自对外承诺提供任何免费服务。会议经费由我方支付或由与会各方分担的,应严格执行经财政部门审核的经费预算及有关在华举办国际会议财务管理办法和支出规定。承办方应当根据会议经费预算总额安排会议议程和接待服务,不得安排非会议内容的接待服务。会议经费由外方全额支付的,我方不再另外安排会议经费补助。经常举办国际会议的城市,应当实行会议定点管理。 各地区各部门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支出标准,原则上参照中央级二类会议经费综合定额标准执行。要严格控制会议的住宿档次,并按照国际惯例不配备生活用品,不发会议纪念品,不赠送礼品,不组织公款游览、参观等。会议用餐以自助餐为主,可安排一次冷餐宴请,不再另外安排迎送宴请。外方参会人员除特邀代表外,其他人员往返路费及食宿费一律自理。
个人分类: 公平公益|12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财政部等要求精简在华国际会议 经费纳入预算
merric 2011-2-13 13:13
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外交部近日联合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管理在华举办国际会议。   通知从8个方面对各地区各部门举办国际会议提出要求。   通知规定,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服务发展、确保重点、规范管理、精简务实”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在华国际会议管理,严格执行中央和省(部)两级审批制度。   要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总量,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对外申办或承诺。凡不符合规定、无实质内容的国际会议一律不得举办或承办。如无特殊需要,未经批准,原则上不搞固定年会或与外方轮流开会机制。对已经形成机制的国际会议,要由该国际会议的业务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会议的重要性和可持续性等进行评估,效果不明显的,应及时调整或清理。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研究确定国际会议的主题,不得在同一时间或短时间内举办主题相同或类似的国际会议。以国内议题为主的国际会议,除有专门规定外,应先按照国内会议报批和管理,再就涉外事项按规定报批。   各地区各部门要全面精简国际会议,严格控制会议规模,坚决纠正国际会议规模越大越好的错误认识,避免片面追求参会人数。百人以上的国际会议要慎办少办。与国际组织及外国有关团体、机构共同举办或受其委托承办的国际会议,规模原则上不超过往届。   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控制邀请我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国际会议。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对外承诺我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会,不得为提高会议规格随意使用 “峰会”、“国际论坛”等称谓。严格控制邀请外宾的规模和规格,未经履行必要手续,不得擅自邀请或对外协商邀请重要外宾来访。各地区举办国际会议或涉外活动,不得竞相抬高国内外会议代表的规格,不得相互攀比。   各地区各部门报送审批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请示,凡涉及申请财政拨款的,须事先会签财政部门同意;如涉及其他部门管理职能,应事先会签相关部门。应按照部门预算管理程序,在履行相关报批手续后编制会议预算,报财政部门审核。会议经费由我方全额负担或由与会各方分担的,应统一按照会议标准制定经费预算,我方负担的经费应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各部门自行批准在华举办的国际会议所需经费,应在部门预算中自行调剂解决,财政部门不再另外安排经费预算。   不得擅自对外承诺提供任何免费服务。会议经费由我方支付或由与会各方分担的,应严格执行经财政部门审核的经费预算及有关在华举办国际会议财务管理办法和支出规定。承办方应当根据会议经费预算总额安排会议议程和接待服务,不得安排非会议内容的接待服务。会议经费由外方全额支付的,我方不再另外安排会议经费补助。经常举办国际会议的城市,应当实行会议定点管理。   各地区各部门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支出标准,原则上参照中央级二类会议经费综合定额标准执行。要严格控制会议的住宿档次,并按照国际惯例不配备生活用品,不发会议纪念品,不赠送礼品,不组织公款游览、参观等。会议用餐以自助餐为主,可安排一次冷餐宴请,不再另外安排迎送宴请。外方参会人员除特邀代表外,其他人员往返路费及食宿费一律自理。 很赞同这样的政策规定,提倡节约时效。有时候觉得有的大规模会议,真的缺乏效果,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严重不足。不过,小规模的学术为主的会议是不是也要严格按照此规定执行,我想可能还是要区别对待。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1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财政部等要求精简在华国际会议 经费纳入预算
maczone 2011-2-13 10:38
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外交部近日联合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管理在华举办国际会议。 通知从8个方面对各地区各部门举办国际会议提出要求。 通知规定,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服务发展、确保重点、规范管理、精简务实”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在华国际会议管理,严格执行中央和省(部)两级审批制度。 要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总量,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对外申办或承诺。凡不符合规定、无实质内容的国际会议一律不得举办或承办。如无特殊需要,未经批准,原则上不搞固定年会或与外方轮流开会机制。对已经形成机制的国际会议,要由该国际会议的业务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会议的重要性和可持续性等进行评估,效果不明显的,应及时调整或清理。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研究确定国际会议的主题,不得在同一时间或短时间内举办主题相同或类似的国际会议。以国内议题为主的国际会议,除有专门规定外,应先按照国内会议报批和管理,再就涉外事项按规定报批。 各地区各部门要全面精简国际会议,严格控制会议规模,坚决纠正国际会议规模越大越好的错误认识,避免片面追求参会人数。百人以上的国际会议要慎办少办。与国际组织及外国有关团体、机构共同举办或受其委托承办的国际会议,规模原则上不超过往届。 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控制邀请我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国际会议。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对外承诺我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会,不得为提高会议规格随意使用 “峰会”、“国际论坛”等称谓。严格控制邀请外宾的规模和规格,未经履行必要手续,不得擅自邀请或对外协商邀请重要外宾来访。各地区举办国际会议或涉外活动,不得竞相抬高国内外会议代表的规格,不得相互攀比。 各地区各部门报送审批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请示,凡涉及申请财政拨款的,须事先会签财政部门同意;如涉及其他部门管理职能,应事先会签相关部门。应按照部门预算管理程序,在履行相关报批手续后编制会议预算,报财政部门审核。会议经费由我方全额负担或由与会各方分担的,应统一按照会议标准制定经费预算,我方负担的经费应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各部门自行批准在华举办的国际会议所需经费,应在部门预算中自行调剂解决,财政部门不再另外安排经费预算。 不得擅自对外承诺提供任何免费服务。会议经费由我方支付或由与会各方分担的,应严格执行经财政部门审核的经费预算及有关在华举办国际会议财务管理办法和支出规定。承办方应当根据会议经费预算总额安排会议议程和接待服务,不得安排非会议内容的接待服务。会议经费由外方全额支付的,我方不再另外安排会议经费补助。经常举办国际会议的城市,应当实行会议定点管理。 各地区各部门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支出标准,原则上参照中央级二类会议经费综合定额标准执行。要严格控制会议的住宿档次,并按照国际惯例不配备生活用品,不发会议纪念品,不赠送礼品,不组织公款游览、参观等。会议用餐以自助餐为主,可安排一次冷餐宴请,不再另外安排迎送宴请。外方参会人员除特邀代表外,其他人员往返路费及食宿费一律自理。 (本文来源: 华龙网-重庆晨报 )
个人分类: 兴趣|1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SigmaPhi2011 国际统计物理会议
bhwangustc 2011-2-1 00:39
SigmaPhi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atistical Physics 国际统计物理会议 (会议信息来源:中科院理论物理 研究所 欧阳钟灿院士) Subject:SigmaPhi2011-FirstcallforAbstracts From:"GiorgioKaniadakis"giorgio.kaniadakis@polito.it Date:Wed,January19,20119:16pm To:sigmaphi2011@polito.it -------------------------------------------------------------------------- ForreceivingfurtherinforegardingtheConference,pleaseregister atthefollowinglink: http://www.sigmaphi2011.org/newsletter.aspx DearColleagues, Thisisthefirstcallforabstractsforthe: SigmaPhi2011-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tatisticalPhysics http://www.sigmaphi2011.org/ AdamsBeachHotel,AyiaNapa,Cyprus July11-15,2011 Asinthepreviouseditions,theConferencewillcoverallthefields ofStatisticalPhysics (foundations,theoreticalaspects,models,analyticalandnumericalmethods, physicalandinterdisciplinaryapplications). Furthermore,topicalworkshopsonBiophysics,Nanophysics, Econophysics/Sociophysics, ComplexNetworks,MathematicalPhysics,MathematicalStatistics willbeheldasparalleleventsatthesamelocation. TheconferencewillhosttheAnnualMeetingofthe SNP-EPS (StatisticalandNonlinearPhysicsDivisionoftheEuropean PhysicalSociety). MoredetailedinformationcanbefoundattheConferenceweb-site, updatedonaregularbasis. Lookingforwardtoyourparticipation, Bestregards, GiorgioKaniadakis, ConferenceChairman PhysicsDepartment, PolitecnicodiTorino, Italy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2580 次阅读|0 个评论
系统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将在澳门举办
liuyanjun 2011-1-5 15:39
2011年6月8-10日将在澳门举办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Syste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csse2011,这个会议EI检索速度很快,一些优秀论文将出版在SCI检索期刊上,会议网址为: http://www.fst.umac.mo/icsse2011/ 。投稿截止日期为2011年3月1日,澳门也是旅游的好选择,借此会议,各位同仁可以到澳门旅游观光。据我了解在澳门旅游费用并不高,只要你不参与赌博就可以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92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十届国际电离气体现象会议征文
xiaguangqing 2010-12-24 21:18
Dear Colleagues,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and the Local Organizing Committee are pleased to invite you to participate in the XXX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enomena in Ionized Gases (ICPIG), which will be held in Belfast, Northern Ireland, on August 28th September 2nd 2011 . The XXX ICPIG will cover a wide range of fundamental and applied aspects of ionized gases. This conference emphasise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fosters exchange between different communities. All interested participants are kindly invited to present the latest results of their scientific work in one of the ICPIG subject areas. The first announcement is attached and more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regularly updated website: http://www.qub.ac.uk/sites/icpig2011/ We wish you enjoyable Christmas holidays and a happy new year, Timo Gans on behalf of the LOC. ----------------------------------------------------------------------------------- 3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enomena in Ionized Gases ICPIG Belfast 2011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Northern Ireland, UK 28. August - 2. September 2011 http://www.qub.ac.uk/icpig2011 icpig2011@qub.ac.uk Local Organising Committee Chair: Timo Gans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Northern Ireland, UK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Chair: Ursel Fantz Max-Planck-Institut fuer Plasmaphysik, Garching, Germany Secretary: Nicholas Braithwaite The Open University, Milton Keynes, UK Topics A. Fundamentals 1) Elementary processes and fundamental data Reaction paths, plasma chemistry, cross sections, swarm studies and data 2) Thermodynamics and transport phenomena Distribution functions, kinetic theory, transport models, dissipation, heating mechanisms 3) Plasma wall interactions, electrode and surface effects Secondary emission, wall erosion, surface reactions, edge plasmas in fusion devices 4) Collective and Nonlinear Phenomena Boundary sheaths, flows, waves, shocks, instabilities, self-organization, chaos, plasma-beam interaction, magnetized plasmas. B. Modelling, Simulation, and Diagnostics 5)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techniques Analytical techniques, numerical methods, codes, visualization tools 6) Plasma diagnostic methods Optical, electrical, particle and laser-assisted diagnostics. Other plasma diagnostics methods C. Plasma Sources and Discharge Regimes 7) Astrophysical, geophysical and other natural plasmas Cosmic plasmas, interstellar nebula, magnetospheres, ionospheres, lightning, sprites 8) Low pressure plasmas DC glows, magnetrons, pseudo-sparks, edge-physics of fusion devices 9) High frequency discharges Radio-frequency and microwave driven discharges 10) Non-equilibrium plasmas and microplasmas at high pressures Breakdown, streamers, sparks, coronas, surface discharges,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s, high pressure glows, microplasmas 11) Thermal plasmas Arcs, thermo-ionic arcs, thermal plasma torches 12) Complex and dusty plasmas, ion-ion plasmas Particle dynamics, plasma crystals, structure formation, negative ion dominated plasmas D. Applications 13) Plasma processing of surfaces and particles Plasma etching and deposition, surface activation, thin film technology, generation, coating and deposition of nano-particles 14) High pressure and thermal plasma processing Torches, plasma synthesis, combustion, plasma spraying, pollution control 15) Plasma lamps and radiation sources Low and high pressure lamps, flat-panel plasma displays, X-ray sources, medical imaging, resistive plate detectors, gaseous photomultipliers. 16) Medical, biological, environmental and aeronautical applications Plasma sterilization, bio compatible coatings, diffusion barriers, plasma actuators and igniters 17) Plasma power and pulsed power technology, particle sources MHD and other plasma generators, circuit breakers, plasma switches, high power electron beams, Hall thrusters, Z Pinch, Theta pinch, and Plasma Focus apparatus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06 次阅读|0 个评论
热闹的国际学术会议
lkzmaster 2010-12-23 10:11
近一年几乎每周邮箱里都有国际会议的Call for paper,因为出国开会实在太过奢侈,所以一般只能关注在国内举办的国际会议。最近的感觉是在国内举办的国际会议真是多如牛毛,观察了一下,这些国际会议主要有三个特点:一个是名目繁多,有很多名词组合,例如计算机与材料、环境与材料、能源与环境、生物和环境等等,让很多研究者看着好像和自己的研究领域都有些沾边,但是实际参加后,发现在一个分会场真正的小同行甚至同行都很少;另一个特点是注册费涨的赛房价,以前一千左右的注册费现在都是2500左右,翻了一番,菜买不起了,会也开不起了,难怪基金委要提高资助额度呢;还有一个特点是这些会议好多貌似是不审稿的,几乎是百发百中,虽然邮件说是经过专家评审您的论文被录用了,但是没有审稿意见,而且看最后出的论文集很多论文质量真的不敢恭维,语法错误连篇。 刚才看了最近收到的几个国际会议信息,所有的会议都声称被EI收录,而且几乎一半是IEEE的会议,IEEE涉猎的范围真是广泛,从计算机到机械和材料,从能源到环境无所不包,以前觉得IEEE的会议规格是挺高的,突然之间怎么就平民化了呢,EI的门槛也是越来越低了。 学生们投会议论文的热情是很高的,因为不但很容易发表还能被EI检索,而且还能公费旅游。以前我们实验室导师是很鼓励学生参加会议的,毕竟学术交流是做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现在看来交流的目的未必达到,倒是被高昂参会费用压的有点不能承受。感觉上国际会议是越来越平民化了,但是却越来越失去会议的意义了。
个人分类: 闲谈|44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教育神经科学国际研讨会(首届)_华东师范大学
liuj589 2010-12-20 13:20
本文转载自: http://zhoujiaxian999.blog.163.com/blog/static/42061505201010240423700/ 更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科学国际研讨会 邀 请 函 网站地址: www.neuro-edu.org 也可以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进入: http://psy.ecnu.edu.cn/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如何将脑与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与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教育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教育儿童青少年是关乎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重大问题。教育神经科学在各国政府以及心理、脑与教育等不同领域研究者的积极支持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作为教师教育的排头雁,华东师范大学率先在国内发展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并将于2011年1月9日-11日在上海召开第一届教育神经科学国际研讨会。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外教育神经科学领域的最著名学者,共同探讨教育神经科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促进心理、脑、健康、教育四个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增进中国教育神经科学领域学者与国外同仁的合作与交流。 华东师范大学诚邀海内外对教育神经科学研究领域感兴趣的研究者、教师、同学、教育决策者与实践者拨冗莅会研讨,共谋教育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大计。现将会议相关事宜敬告如下,关于此次会议的更多信息,可登陆 www.neuro-edu.org 查询。 一、 会议特邀学者 (一)中国大陆与台湾学者: 韦钰院士: 中国前教育部副部长、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创建者,报告的题目:神经教育学研究对科学探究教育的影响。 沈晓明教授:上海市副市长、国家重点学科(儿科学)学科带头人、上海市环境和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世界卫生组织新生儿保健合作中心主任,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新生儿筛查学会主席,报告的题目:教育中的医学问题。 曾志朗(中国台湾):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心理学家。 董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脑科学与教育协会副会长。 周晓林教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北大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 舒华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位委员会与教学委员会主任。报告的题目:汉语阅读困难儿童的发展轨迹与早期预测。 周新林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学认知方向负责人。报告题目:有效数学学习的神经机制。 桑标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报告题目:发展认知神经科学与早期教育。 周加仙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育神经科学副教授,哈佛大学教育神经科学专业访问学者、博士后。报告题目:教育神经科学:架起脑科学与教育政策和实践的桥梁。 (二)国外学者: Kurt Fischer(美国):国际心理、脑与教育协会创建人、第一任主席,《心理、脑与教育》杂志主编、哈佛大学教育神经科学学科负责人。报告题目:教育神经科学的未来。 Antonio M. Battro(阿根廷):国际心理、脑与教育协会现任主席、阿根廷国家教育研究院院士、梵蒂冈科学院院士。报告题目:数字时代的教学脑。 Marc Schwartz(美国):国际心理、脑与教育协会下一任主席(选举产生)、美国西南心理、脑与教育研究中心创建者。 Hideaki Koizumi(日本):日本脑科学与教育研究总课题组组长、日本工程研究院院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高级顾问。报告题目:脑科学与教育行动中的队列研究。 Paul Alexander Howard-Jones(英国):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情境中的心理与学习研究中心负责人、英国教育研究协会教育神经科学论坛召集人、英国教育中的神经科学系列论坛主持人。报告的题目:连接神经科学与教育的研究:理论与实践挑战。 Peter Gordon(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科学与教育专业负责人。 二、主要内容 会议主题:教育神经科学的今天与明天,具体议题将涉及: 儿童脑发育、认知发展与教育 脑与语言教育 脑与数学教育 脑与科学教育 社会认知与教育 内隐认知与教育 脑与学习困难 心理学、脑科学与教育科学的连接问题 健康与教育 三、时间地点 时间: 2011年01月08日(周六)下午到晚上在华东师范大学逸夫楼大厅报到,09-11日,研讨会。 会议地点: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科学会堂。 四、会议注册 填写会议回执, 并发送到ecnuneuroedu@gmail.com ,完成会议注册 类别 12月25日前邮寄缴费 12月25日后邮寄缴费 个人代表 一般代表:1000人民币/人 学生代表:500人民币/人 一般代表:1200人民币/人 学生代表:700 人民币/人 团体代表(同一个单位15人以上) 一般代表:600人民币/人 学生代表:300人民币/人 一般代表:700人民币/人 学生代表:400人民币/人 备注: 1. 会议注册费用包括:会议资料费、会场费、茶点费、午餐费、欢迎晚宴费等。住宿、交通费用自理。 2. 付费方式(1):请通过邮局汇款至: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邮编200062 李燕收 附言中请注明第一届教育神经科学国际研讨会。 付费方式(2):请将会议注册费转入银行账号,请注明第一届教育神经科学国际研讨会: 开户银行 工商银行上海市金沙江路支行 银行行号 102290024724 账户名称 华东师范大学 银行账号 10012472090260113 五、联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邮编:200062 电话:021-62234626 联系人:李老师 E-mail:ecnuneuroedu@gmail.com 网址:www.neuro-edu.org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 2010年11月16日
个人分类: 教育神经科学|3535 次阅读|2 个评论
会场内外看氛围--WISE2010一瞥
tangchangjie 2010-12-17 11:42
会场内外看氛围--WISE2010一瞥 上周到 香港参加了Web 信息系统工程 国际会议(WISE2010),见到了不少朋友,会议的四个特邀报告(Keynotes),展示了研究团队的最新成果),人们看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进展,感觉到了技术的竞争,年轻参会者更感觉到了压力。 年末时间紧,只发几张配文字的照片。 会场: 简洁的开幕式和专注的听众 外景 尖沙咀海景 诗歌散文旅游系列 其他博文 唱给天堂母亲的一首歌 震撼与感动,自信而不自大,自豪而不自满----国庆看阅兵 看蜀韵、闻书香、遥想当年手抄本-- 书博会有感(图文 ) 春运时节在飞机上的遐思 (现实与科幻) 久违了的巴蜀夜雨、灌区黄花和水利设施 (现实与科幻 ) 农家乐里看博客-国庆大假见闻 ) 香港WISE2010照片 忙碌的十一月--又把聚会当作一次分手(几张照片) 绿色照片(摄于南昌及庐山) 沿着江山起起伏伏温柔的曲线---清明看花 葡萄沟的葡萄快要熟了,巴音布鲁克的天鹅快起飞了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照片图片|7120 次阅读|1 个评论
师生分别主持国际会议分会场
罗帆 2010-12-9 23:21
姚官丽 12 月 5 日 上午 8:30 ,第七届创新与管理国际会议在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大楼继续举行,参会代表们在教四楼的 800 、 801 、 802 、 803 四个分会场进行了专题研讨。来自各国的学者围绕着合作与开放式创新、管理创新、民办大学创新与管理三个主要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其中,第二分会场由 Takala Josu 教授和罗帆教授主持,第四分会场由罗帆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姚官丽主持。 第一分会场讨论的主题为合作与开放式创新,由英国萨尔福大学 Richard Lihua 教授和武汉理工大学袁国华副教授主持。来自各国的专家学者分别就基于低碳环保对城市交通慢速发展的研究、资产投资组合的创新、网络化企业结构的创新等相关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第二分会场的主题为管理创新,由 Takala Josu 教授和罗帆教授主持。来自巴西、日本、芬兰、尼日利亚和中国的 8 位学者宣读了论文。其中,巴西学者 Diego Conti 就目前世界面临的人口压力增大、环境污染严重、新能源亟待开发等问题进行了发言。来自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张小江博士就农业科研机构知识管理和与会学者进行了研讨,主张在农业科研机构中进行科学管理,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第二分会场的两位主持人 第三分会场的主题为民办大学的创新与管理,来自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的丁永清教授谈到自己对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李国年教授则通过对近期国内外民办高校的调查分析,认为将来民办高校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并且与公立大学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四分会场为研究生会场,由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姚官丽主持。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共 8 名研究生分别宣读了论文,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就创新与管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现场听众踊跃提问,气氛十分活跃。 姚官丽主持第四分会场 上午 10:30 ,分会场专题研讨结束,与会人员在教四楼 15 楼平台进行了茶歇。上午 11 : 00 ,在 1 楼报告厅举行了闭幕式。闭幕式上,下一届创新与管理国际学术会议东道主日本山口大学代表 Ken Kaminishi 教授致辞,他赞扬了此次会议的成果,向大家展示了下一届创新与管理国际会议的安排,并邀请参会嘉宾赴日本参会。最后,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邓明然院长与山口大学代表 Ken Kaminishi 院长举行了会议交接仪式。 至此,由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承办的第七届创新与管理国际会议圆满成功。
个人分类: 学术点滴|5754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次在空军博物馆享用的会议晚餐
harveyho 2010-12-9 13:34
Combio是一个大型的生物医学科研方面的会议。09年在基督城举办。 会议正餐说是在一个神秘地方举办,上车前我们都不知道目的地。最后原来是在空军博物馆(airforce meuseum). 利用博物馆的空间办晚餐,一可欣赏展品,二可品尝美食,三是气氛轻松,利于networking, 真是好主意. 食物其实简单,葡萄酒, 啤酒, + 两道菜two courses,+ 甜点 + 舞会dancing party, 吃个气氛。 价格非学生价95 (450元人民币),并不便宜。 既然是空军博物馆,看看旧式的军机。一些照片: 会议场地:
个人分类: 会议点滴|305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2011年“超网络与系统管理国际学术会议”
halcon 2010-12-8 20:44
会议名称 :2011年“超网络与系统管理国际学术会议” 时间地点 :2011年5月29日至5月30日;上海。 会议宗旨 :会议为超网络与系统管理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提供一个平台,以交流与研讨该领域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的最新成果。 出版 检索 :论文被IEEE出版,被EI与ISTP收录。优秀论文推荐至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SSCI、EI双检索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Finance 以及 Electronic Government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三个期刊。 主办方 :上海理工大学超网络研究中心(中国)、上海市(第三期)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美国马萨诸塞大学伊森伯格管理学院超网络研究中心、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斯维格分校商学院 征文范围: l 超网络理论与方法 l 超网络在交通、物流、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应用 l 系统建模与仿真 l 复杂系统分析 l 运筹学及其应用 l 智能交通控制与管理技术 l 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 l 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 l 工业工程 l 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 l 金融工程 l 区域规划 l 其他管理领域相关主题 重要时间节点: 投稿截止日期:2011年1月5日 返回录用结果:2011年3月1日 会议官网 : bs.usst.edu.cn/icssm 注册费: 类型I:投稿并注册(包括论文出版检索和会务费),大陆2000元;海外(含港澳台)400美元。 类型II:不投稿仅参会(只含会务费),大陆600元,海外(含港澳台)150美元。 会议名誉主席: 汪应洛(中国工程院院士) Anna Nagurney (the John F. Smith Memorial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 会 议 主 席: Prof. June Dong(董琼)(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Oswego,上海理工大学超网络研究中心(中国)) 徐福缘教授(上海理工大学) 特邀报告人: Prof. Anna Nagurney等国际、国内超网络和管理科学领域若干著名科学家。 更多详细内容请登录会议网站: http:// bs.usst.edu.cn/icssm
个人分类: 未分类|4938 次阅读|2 个评论
第40届国际计算机与工业工程大会(CIE40)
热度 1 王军强 2010-12-4 23:50
由国际SCI期刊《Computer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计算机与工业工程》)杂志主编、美国依阿华大学的Eldin教授于1976年发起,至今已举办了40届,是工业工程领域的顶级会议,得到了全世界工业工程学者、专家的关注和热捧。国际计算机与工业工程大会每次参会人数在300人左右,主要参会者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伊朗、土耳其、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大陆参会者人数不多,在10人左右。国际计算机与工业工程大会在大陆举办过两次,分别是在上海举办的第18届和在北京举办的第27届会议。国际计算机与工业工程大会对于推动全世界计算机领域、工业工程/管理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40届国际计算机与工业工程大会(CIE40)由《计算机与工业工程》SCI期刊主办,日本管理学会联盟(JFMA)、日本工业管理协会(JIMA)、日本运筹学学会 (ORSJ)、日本工业工程学会(JIIE)、日本质量控制学会 (JSQC)、IEEE关西分部、日本关西生产力中心(KPC)、模糊逻辑系统学会(FLSI)、韩国工业工程学会(KIIE)、中国工业工程学会(CIIE)、亚太平洋工业工程与管理学会 (APIEMS)协办,日本学院大学(Japan gakuin university)承办。于2010.7.25-28在Awaji Yumebutai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本次会议会期4天,由美国南加州大学M.I.Dessouky教授担任主席。CIE40主题为先进制造与服务系统的软计算技术,大会共收到了全世界360篇文章,接受了290篇文章,汇集了计算机与工业工程相关领域的最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名工业工程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涉及的专题有: 1.运筹学应用(Applied Operations Research)、 2.概率统计模型(Probabilistic and Statistical Models) 3.数据挖掘、知识发现和计算智能(Data Mining,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4.多准则决策和决策分析(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and Decision Analysis) 5.系统仿真与预测(System Simulation and Forecasting) 6.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7.供应链管理与物流(Supply Chain Management Logistics) 8.基于web应用,电子商务,电子贸易(Web-based Applications, E-Business and E-Commerce) 9.质量管理,质量工程,可靠性与维修(Quality Management/Engineering, Reliability and Maintenance) 10.设施布局,仓库,物料搬运(Facilities Layout Design, Warehousing, Material Handling) 11.生产系统与生产过程,敏捷制造,ERP/APS(Production/Manufacturing Systems Processes; Agile Manufact.; ERP/APS) 12.可制造性设计、鲁棒设计、反求工程(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Robust Design, Reverse Engineering) 13.成组技术,单元制造(Group Technology Cellular Manufacturing) 14.符合环保的生产制造(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Manufacturing) 15.人因工程,工业安全(Human Factors, Industrial Ergonomics and Safety) 16.项目开发与管理(Project Development Management) 17.全球经济工程与工业工程(Global Economy Engineering IE) 18.制造技术(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19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xpert Systems) 20.保健系统应用(Healthcare Systems Applications) 21.工业工程教育与数字化学习(Industri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E-learning) 22.工业工程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伦理学(Ethics in IE Education Research Practice) 23.服务系统(Service Systems including Energy, Transportation, Communication, Utilities and Environmental Control) 会议主要有大会主旨报告、大会报告、讲座报告和分会场报告四部分组成。CIE40的邀请报告都是工业工程领域的著名学者或企业的最新研究进展或前沿成果。 l主旨报告:美国爱荷华大学机械与工业工程系系主任、《智能制造》期刊主编、工业工程学会会士Andrew Kusiak做了题为制造系统、能源系统与服务系统的创新的报告,日本尼桑汽车公司全球环境规划司总经理、负责能源与环境技术规划与先进技术开发部主任Masanori UEDA做了题为电动尼桑汽车:零排放汽车与零排放移动社区的报告。 l大会报告:台湾工业工程学会理事长、台湾清华大学的简祯富教授做了题为工业工程方法论在行业链中的应用,以半导体行业为例的报告,韩国釜山国立大学物流创新与物流网络研究所所长Kap Hwan Kim教授做了题为海运物流及信息技术的应用的报告,日本大阪府立大学计算智能研究中心主任Hisao Ishibuchi做了题为面向进化多目标组合优化问题的文化基因算法研究的报告。 l讲座报告:法国保罗魏尔伦大学计算机开学系系主任Imed Kacem教授做了题为调度在生产与服务系统管理与优化中的作用的报告,土耳其Dokuz Eylul 大学工业工程系Seren Ozmehmet Tasan 博士做了题为求解装配线平衡模型的多目标遗传算法研究的报告,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于歆杰博士为Springer新出的进化算法导论新书进行全面介绍,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的linlin博士做了面向工程应用的网络化建模与优化,面向服务的进化计算架构的报告。 另外,安排了8个分会场,分别对会议23个主题进行了专题报告和交流,如运筹学与工业工程、生产计划、库存控制、物流工程、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我本人在403会议室做了题为面向航空企业的可重构制造执行系统的研究与实践的报告,全面介绍了我们团队最近几年取得的最新成果,报告持续20分钟,与与会代表进行了可重构MES以及作业调度方面的探讨和交流。 除在分会场进行论文宣读之外,我还听取了有关生产计划调度、运筹学、批量调度、物联网、供应链、服务调度等方向的主题演讲和报告,并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和研究领域与来自美国、法国、德国、伊朗、日本、韩国、土耳其、香港、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专家、学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CIE40会议讨论的热点问题聚焦在工业工程不仅在传统的制造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应该也必将在服务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如供应链管理、医疗服务等。发表的学术论文更多集中在计划调度、供应链、运筹学、系统开发等方向,算法更多集中在进化算法研究上,如遗传算法、免疫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群算法、文化基因算法等。 未来几个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首当其冲的是先进制造模式,如绿色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等。其次物联网的相关研究如RFID技术、多agent技术、无线传感技术、移动通讯、云计算等也值得期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638 次阅读|2 个评论
参加第六届科学计量学与大学评价国际研讨会感受(1)
info2008bnu 2010-11-9 10:32
11月4-6日,在导师的帮助下,我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第六届科学计量学与大学评价国际研讨会,这是我第一次正式地参加国际会议,感受非常多。 1.武大印象 会议的地点在美丽的国立武汉大学,这是我第一次去武汉大学。进入武汉大学的第一印象就是正门的标题:国立武汉大学(据说还可以反过来念),感觉很有历史。 武大的另一特点是临湖抱山,树非常多,环境优雅,有点像在森林里学习的感觉,这里的空气应该非常好吧。武大是建立在珞珈山上的,所以坡度非常大,不适合骑自行车,所以校园里自行车非常少,取而代之的是校园的服务车,上车1元,招手即停,不过人还挺多的。 武大另一不得不说的景点是樱花大道,所以尽管错过了季节,已经没有樱花了,但我们仍然想去看看。樱花树不高,也不是很整齐,与开花时美丽的景象相比,不开花时则没什么特点,与其他的树木差别不大。 在武大期间,我还参加了他们传统的每周晚放露天电影的活动,当时还挺高兴的,有点回到童年的感觉,由于地形的特殊,他们正好有个地方可以放露天电影,看电影的人还很多,好像也有很多武汉市民。 有一点不明白的地方就是武大晚上路灯非常少,由于武大树非常多,没有路灯感觉很可怕,像是走森林的感觉。不知学生晚上出行是否安全,或许他们的治安非常好吧。 2.会议感受 第一天上午是领导讲话,资历都比较老,然后是集体合影,然后是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学会(ISSI)主席RonaldRousseau(罗纳德鲁索)教授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WorldReport)的主任RobertJ.Morse(罗伯特莫尔斯)分别作报告。当时这两位学者说的时候都比较慢,居然还能听懂他们说什么,真是令人太高兴了。可是下午的TheTimes(泰晤士报)的副主编PhilBaty说的太快(年轻有为),没太听懂他说的是什么,看来英语还得加强。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八届国际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全集PDF文本
热度 2 gongshiliang 2010-11-1 23:48
第八届国际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 ( Eigh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d Subsidence , EISOLS 20 10 ) 已于2010年10月16日~24日在墨西哥举行。在此提供本届会议论文摘要全集的PDF文本,供参阅。其中含会议日程安排等相关资讯的详尽信息,文集后还附有论文作者索引(P83-85),曾提交材料并被会议接受的作者,可在文集中方便地查找到自己的文章。 另外,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以339连续系列号,出版本届会议的论文全文。在此也附上该文集的目录页,供研究参阅。 【 1 】 会议论文摘要 PDF 文本 (本人的三篇材料分别在第14页、第65页、第71页;学术交流安排在第iv、vii、x页的Oral与Poster日程表内) 【 2 】 会议论文集目录 PDF 文本 (本人的两篇材料分别刊在第102页、第419页) 【3】 会议日程安排 PDF 文本 【4】 会议学术交流 PDF 文本 (本人的三篇材料分别被安排为Oral:10月18日18:00-18:20、10月22日10:00-10:20;Poster:S5.3)
个人分类: 地面沉降|422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复杂系统的统计物理与数学国际会议 Oct 23-27,2010 武汉
bhwangustc 2010-10-28 19:12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tatistical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for Complex System Oct.23-27, 2010, CCNU, Wuhan Aims and scope Scientific program committee Organizing committee Invited speakers Conference fees Important dates Submission of manuscript Proceedings Transport information Registration Participants Program Contact us Complexity Science Center Institution of Particle Physics, Huazhong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Contact Us: liw@phy.ccnu.edu.cn or dengwb@phy.ccnu.edu.cn Aims and scope Although the problem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for irreversible and nonequilibrium processes is a bit old and has spilt a lot of ink over 150 years, it is likely that statistical physics and thermodynamics are currently undergoing a special period of development. Proof of this: the debates, questions and plenty of new ideas around the most fundamental concepts such as entropy, information, fluctuation, source of randomness, probability, foundation of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kinship with thermodynamics and so on. Among the open questions, many touch the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thermodynamics approach to complex systems such as the social, economic, biological systems and networks. As far as this tendency is concerned, one should not forget other physical systems such as finite size system, long range interacting systems and the systems far from equilibrium with large fluctuation and deviation behaviors. The main aim of the second SPMCS international workshop is to bring together senior and junior scientists as well as PhD studen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 make a state of the art, to exchange recent results and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about the questions in the vanguard of statistical physics, thermodynamics and mathematics for complex systems. More specifically, the topics of interest touch but are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s: - Complex systems (networks, social systems, biological systems) - Finite size and nonextensive system (nanomaterials, quantum dots, atomic cluster, molecular engines, etc.) - Fluctuation theorems and equalities, superstatistics, quantum thermodynamics - Fractal geometry, fractional derivative We hope that this second SPMCS exchange will be helpful and instructive for the participants, especially for the junior scientists and students to get wider and deeper visions and to develop their own new ideas around this mysterious, philosophy laden, fascinating, and extremely useful bridge of understanding over the abyss between the macro and micro physics. All interested scientists and students are welcome to this meeting Complexity Science Center Institution of Particle Physics, Huazhong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Scientific program committee Chairs: Q.A. Wang, Xu Cai and Alain Le Mhaut Abe Sumiyoshi (Japan) Allahverdyan Armen (Armenia) Badiali Jean-Pierre (France) Beck Christian (UK) Cai Xu (China) Chen Jincan (China) Courbage Maurice (France) Duplantier Bernard (France) Gell-Mann Murray (USA) Haubold Hans (Austria) Kaniadakis Giorgio (Italy) Le Mhaut Alain (France) Li Wei (China) Mathai A.M. (India) Quarati Piero (Italy) Rapisarda Andrea (Italy) Robledo Alberto (Mexico) Tayurskii Dmitrii (Russia) Thurner Stefan (Austria) Tirnakli Ugur (Turkey) Vakarin Eduard (France) Wang Qiuping A. (France) Organizing committee Co-Chairman: Li Wei, Wang Qiuping A. Members: Abe Sumiyoshi Beck Christian Cai Xu Chen Jincan Haubold Hans Kaniadakis Giorgio Robledo Alberto Tirnakli Ugur Invited speakers Abe Sumiyoshi ( Japan ) Allahverdyan Armen ( Armenia ) Balian Roger ( France ) Bao Jingdong ( China ) Bentes Sonia ( Portugal ) Bi Qiao (China) Chen Chi-Ming (Taiwan) Chen Jincan (China) Chen Xiaosong (China) Christian Beck (UK) Ciliberto Sergio (France) Du Jiulin (China) Duplantier Bernard (France) El Kaabouchi Aziz (France) Esposito Massimiliano (Belgium) Haubold Hans (Austria) Jorge Kurchan (France) Kaniadakis Giorgio (Italy) Kinouchi Osame (Brazil) L. Enkhtur (Mongolia) Liaw Sy-Sang (Taiwan) Lai Choy Heng (Singapore) Le Mhaut Alain (France) Li Wei (China) Liu Zonghua (China) Long Guilu (China) Martyushev Leonid (Russia) Nieuwenhuizen T.M. (Netherlands) Ou Congjie (China) Qing Hong (China) Quarati Piero (Italy) Rapisarda Andrea (Italy) Robledo Alberto (Mexico) Su Guozhen (China) Tayurskii Dmitrii (Russia) Thurner Stefan (Austria) Tirnakli Ugur (Turkey) Tkachenko Luda (Russia) Touchette Hugo (UK) Vakarin Eduard (France) Vandenbroeck Christian. ( Belgium ) Wang Binghong ( China ) Wang Qiuping A ( France ) Zhang Yang ( USA ) Zaripov ( Russia ) Proceedings The proceedings of the present workshop will be published b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The technical details concerning the preparation of the manuscript will be given to the participants a bit later. Second SPMCS Workshop Program October 22nd (Friday) to October 27th (Wednesday) 2010 October 22nd, Friday, Arrival and Registration of Participants (East International Hotel) October 23rd, Saturday (Conference Room 9-409 of Building No. 9) 9:00-9:15 Welcome address from the conference Chairmen: Q.A. Wang and Xu Cai Session I Chair: Q.A. Wang Time Name Affiliation Presentation Title 9:15 Prof. Alain Le Mhaut ISMANS, France French roadmap for the science of complex systems 10:00 Photography and Coffee break Session II Chair: Binghong Wang 10:40 Prof. Sumiyoshi Abe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ngineering, Mie University , Japan Universalities of earthquake-nework characteristics 11:20 Prof. Yang Zhang Center for Computational Medicine Bioinformatic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ote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predictions 12:30 Lunch Session III Chair: Christian Beck Time Name Affiliation Presentation Title 14:00 Prof. Zbigniew Struzik University of Tokyo Is Our Life Complex? 14:40 Prof. Chiming Che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 Computational Studies of Complex Systems 15:20 Coffee break Session IV Chair: Xu Cai Time Name Affiliation Presentation Title 16:00 Prof. Zonghua Liu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mplification of signal response in scale-free networks 16:40 Prof. Sysang Liaw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Characterizing sleep stages by the fractal dimensions of electroencephalograms 19:00 Dinner (Reception) October 24th, Sunday (Conference Room 9-409 of Building No. 9) Session I Chair: Wei Li Time Name Affiliation Presentation Title 09:00 Prof. Binghong W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niversal role of migration in promotion of cooperation 09:30 Prof. Rui Menezes ISCTE-IUL and UNIDE-ISCTE Long-run co-movements under globalization in the stock market: evidenced from the G7 10:00 Prof. Guilu Long Department of Physics, Tsinghua University , China Simulation of Open Quantum Systems in a Duality Quantum Computer 10:30 Coffee break Session II Chair: Zbigniew Struzik Time Name Affiliation Presentation Title 11:00 Prof. Christian Beck School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Generalized statistical mechanics methods for complex systems 11:30 Prof. Qiao Bi School of Science ,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B.A 12:00 Prof. Wei Li Max-Planck-Institute for Mathematics in the Sciences Randomness and Heterogeneity in an Evolutionary Game 12:30 Lunch Session III Chair: Sumiyoshi Abe Time Name Affiliation Presentation Title 14:00 Prof. Qiuping A. Wang ISMANS, France No Poincare recurrence in random dynamics? 14:30 Prof. Alberto Robledo Instituto de Fisica,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onoma de Mexico Statistical-mechanical structure beneath the laws of Zipf and Benford Session IV Chair: Chiming Chen 15:00 Prof. Dmitrii Tayurskii Kazan Federa University , Russia Quantum fluids in nanoporous media-effects of the confinement and fractal geometry 15:30 Prof. Jiulin Du Tianjin University , China On power-law q-distribution functions based on the probabilistically independent postulate 16:00 Coffee break Round-table Session V Chair: Binghong Wang 16:40 18:30 Free Topics (Science Hall of CCNU Room 301) 19:00 Dinner October 25th , Monday (Conference Room 9-409 of Building No. 9) Session I Chair: Dmitrii Tayurskii Time Name Affiliation Presentation Title 09:00 Prof. Aziz El Kaabouchi ISMANS, France A mathematical study of the path probability of Brownian motion with Gaussian noises 09:30 Prof. Xiaosong Chen Institute of Theoretical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T.B.A 10:00 Jiao Gu Max-Planck-Institute for Mathematics in the Sciences Modeling the Epidemic Spreading with White Gaussian Noise 10:30 Coffee break Session II Chair: Alberto Robledo Time Name Affiliation Presentation Title 11:00 Dr. Congjie 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uaqiao University , China Generalized entropies under different probability normalizations 11:30 Dr. Ru Wang ISMANS, France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uaqiao University , China Investigation of a nonadditivity for nonextensive system 12:00 Dr. Jian Jiang ISMANS, France Application of Varentropy as a Measure of Probabilistic Uncertainty for Complex Network 12:30 Lunch Round-table Session III Chair: Christian Beck 14:00 Free Topics (Science Hall of CCNU Room 301) 16:00 Coffee break Round-table Session IV Chair: Sumiyoshi Abe 16:30-18:30 Free Topics (Science Hall of CCNU Room 301) 19:00 Gala dinner October 26th, Tuesday 9:00 AM, Departure for Wuhan tours October 27th, Wednesday Departure of participants Registration The registration desks will be opened at East International hotel on Oct. 22nd. The registration desk will be also opened from Oct. 23rd to Oct. 25th throughout the workshop at the Conference Room 9-409 of Building No. 9, Hua-Zhong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Conference Site The oral report sessions from Oct. 23rd to Oct. 25th will be held at the Conference Room 9-409 of Building No.9, and the round table sessions during Oct. 24th and Oct. 25th will be held at Conference Room 301 of the Science Hall, Hua-Zhong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Wuhan , 430079 China . There will be shuttle service at 8:00 AM every morning on Oct. 23rd, 24th and 25th from the East International Hotel to the conference site. Hotel information East International Hotel No. 19, Southern Donghu Road , Wuhan , China Tel: 027-59718888 http://www.east-hotel.com.cn/zh-CN/introduce.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922 次阅读|1 个评论
城市地质国际会议展版—中国地调局(5块)
gongshiliang 2010-10-23 20:36
个人分类: 城市地质|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古植物学的故事(73): 古植物学重要国际会议及其与中国的联系
livingfossil 2010-10-21 22:11
古植物学的故事(73) 古植物学重要国际会议及其与中国的联系 关键词:古植物学;国际会议;中国 孙启高 2010年10月17日 从全球范围来看,与古植物学研究有关的国际学术会议现在很多,几乎年年有、月月有。但是,比较重要的古植物学国际会议至少包括国际古植物学大会(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Palaeobotany Conference简称IOPC)和 国际植物学大会 (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 简称 IBC ) 的古植物学交流板块( Palaeobotanical Section )。这两个国际会议均由国际学术组织主办, 几年一度,连续召开。除此之外,有些地区性的会议也越来越全球化,如欧洲古植物学与古孢粉学大学(European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Conference)。本期《古植物学的故事》简要介绍国际古植物学大会和 国际植物学大会的基本情况及其与中国的一些历史联系。关于这一主题的全面梳理和分析,有待于深入研究。 一、国际古植物学大会 1. 国际古植物学大会概况 国际古植物学大会(IOPC)由国际古植物学协会(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Palaeobotany)主办,每4年召开一次,迄今为止已召开8届。这是全世界古植物学家最重要的盛会之一。该会会期一般被安排在暑假,主要吸引对古植物学有兴趣的大学教师和学生参加会议。有时候,国际古植物学大会和国际古孢粉学大学(International Palynology Conference,简称 IPC )在同一地方同一时间联合召开,或在同一个国家不同地方但在时间上彼此可以衔接的方式分别召开。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参加会议,实现各方面的利益最大化。 第一届国际古植物学大会于1980年7月713日在英国雷丁大学(The University of Reading)召开。中国著名古植物学家李星学先生 出席了这次大会。中国著名古植物学家、古孢粉学家徐仁先生 率领的中国古孢粉学代表团(共7名成员)在伦敦参加了第5届国际古孢粉学大会后也参加第一届国际古植物学大会。 1950年,徐仁先生从印度到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了第7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的 Palaeobotanical Section 。会后, 徐仁先生访问了英国。1952年徐仁先生从印度回到中国。回国27年后,也就是1979年徐仁先生第一次走出国门---他作为中国植物学代表团成员访问了美国,次年访问英国。徐仁先生的1980年英国之行与他第一次访问英伦相隔整整30年之久! 第6届国际古植物学大会(IOPCVI)于2000年在中国秦皇岛召开。关于这次大会的申办及筹备工作,我们将在以后的《古植物学的故事》里另文介绍。 2008年8月30日9月5日,第8届国际古植物学大会(IOPC--VIII)和第12届国际古孢粉学大学(IPC--XII)在德国波恩大学联合举行。中国有一支很大的队伍参加这个盛会。 在国际古植物学大会期间有一些重要事项:进行国际古植物学协会领导人和地区代表的选举、下一届大会的举办城市的遴选以及协会章程修订等工作。 下一届国际古植物学大会将于2012年在日本举行。 2. 历届国际古植物学大会的地点与时间 IOPCI, Reading, UK, 1980 (英国,1980年) IOPCII, Edmonton, Canada, 1984 (加拿大,1984年) IOPCIII, Melbourne, Australia, 1988 (澳大利亚,1988年) IOPCIV, Paris, France, 1992 (法国,1992年) IOPCV, Santa Barbara, USA, 1996 (美国,1996年) IOPCVI, Qinhuangdao, China, 2000 (中国,2000年) IOPCVII, Argentina, 2004 (阿根廷,2004年) IOPCVIII, Bonn, Germany, 2008 (德国,2008年) 二、国际植物学大会中的古植物学会议 Palaeobotanical Section 1. 基本情况 国际植物学大会( IBC )由国际植物学会与真菌学会联合会 主办,已有百余年历史。第一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于 1900 年在法国巴黎召开,到目前为止已主办 17 届。自 1969 年开始, IBC 每 6 年举办一届。第 18 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将于 2011 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 Melbourne )举行。中国有关学术机构正在积极申请第 19 届国际植物学大会。 2. 国际植物学大会的古植物学传统 国际植物学大会是国际植物学界规模较大的学术会议之一,几乎涵盖植物学的各个领域。历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中的古植物学交流形式与内容已经形成一个学术传统,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探究的问题。根据已有资料,第 5 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于 1930 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召开,著名古植物学家 Sir Albert Charles Seward(1863--1941)担任大会主席。 中国古植物学之父 -- 斯行健先生 当时在德国柏林大学留 学,他跟随他的导师 -- 杰出古植物学家 Walther Gothan 教授( 1879--1954 )到英国参加了这次大会 。 第 7 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于 1950 年在 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 Walther Gothan 教授担任大会名誉主席。当时供职于印度 Birbal Sahni古植物学研究所的 徐仁先生加了此次大会的 Palaeobotanical Section 。 第 8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于1954年在法国巴黎举行, Walther Gothan 教授担任大会名誉主席 。英国著名古植物学家 William G. Chaloner(1928--)等参加了本次大会。根据William G. Chaloner教授的回忆,法国著名古植物学家 Edouard Boureau (1913--1999) 在巴黎植物学大会上 提议成立国际古植物学协会( IOP ),这国际古植物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第 13 届 国际植物学大会于 1981 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市举行,中国著名古植物学家徐仁先生担任大会副主席。 3. 国际植物学大会与化石植物的命名问题 国际植物学大会有一个重要事项 --- 修改《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这项工作由国际植物分类学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lant Taxonomy ,简称 IAPT ) 提供支持框架。《国际植物命名法规》涉及到化石植物,我理解 分类鉴定是 化石植物研究的 灵魂性工作,化石植物的命名问题是不可回避的基本学术问题。自 1950年的 第 7 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开始,古植物学家一直参与《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修订工作。 4. 历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的地点与时间 第一届 1900年---法国巴黎 第二届 1905年---奥地利维也纳 第三届 1910年---比利时布鲁塞尔 第四届 1926年---美国纽约州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第五届 1930年---英国剑桥大学 第六届 193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 第七届 1950年---瑞典斯德哥尔摩 第八届 1954年---法国巴黎 第九届 1959年---加拿大蒙特利尔 第十届 1964年---英国爱丁堡 第十一届 1969年---美国西雅图 第十二届 1975年---前苏联列宁格勒 第十三届 1981年---澳大利亚悉尼 第十四届 1987年---德国柏林(当时为联邦德国的柏林) 第十五届 1993年---日本东京 第十六届 1999年---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 第十七届 2005年---奥地利维也纳 参考资料: http://www.palaeobotany.org/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ternational_Botanical_Congress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ternational_Code_of_Botanical_Nomenclature http://lsb380.plbio.lsu.edu/IABMS/IABMS.home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ternational_Code_of_Botanical_Nomenclature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bert_Charles_Seward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5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城市地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沪成功举办
gongshiliang 2010-10-21 22:03
城市地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沪成功举办 2010年10月18日~21日,城市地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协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院承办。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兼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沈骏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前主席张宏仁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冯经明致欢迎辞。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李金发副局长主持。张宗祜院士、王思敬院士及来自英国、德国、俄罗斯、挪威、新西兰、巴西、新加坡、日本、印度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参加同时举办的全国城市地质工作会议的全国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有关领导、地质环境监测站与地质调查研究院等单位的负责同志观摩了会议。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城市地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互为呼应,充分体现城市地质保障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国内多家新闻媒体给予了报导。 19日上午开幕式后共安排了5个主题报告;19日下午和20日上午共设3个分会场,安排学术报告45个;20日下午参观考察了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为主研发的上海城市地质数据中心三维城市地质信息系统演示,之后参观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21日全天安排游览上海世博会园区。19日晚为招待晚宴,20日晚安排游船游览黄浦江两岸夜景。 城市地质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材料包括: (1)城市地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中英文、65篇) (2)城市地质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ppt汇编(中英文、48份、彩印) (3)《上海城市地质》专著,魏子新、翟刚毅、严学新等编著,地质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 (4)《上海城市地质图集》,魏子新、翟刚毅、严学新等编著,地质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 (5)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项目成果与应用(宣传图册) (6)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项目成果与应用(DVD光碟) 会场设置了50余块展版,全面反映了我国先期开展城市地质工作的六个试点城市(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杭州、广州)所取得的成果。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兼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在开幕式上讲话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沈骏在开幕式上讲话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前主席张宏仁在开幕式上致辞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冯经明致欢迎辞 城市地质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场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主任庄育勋教授作主题报告,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教授、挪威地质调查局Rolf Tore Ottesen教授共同主持。 城市地质国际学术研讨会展版设置 城市地质国际学术研讨会展版设置 《城市地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 目录 Theory and progress of urban geology 城市地质理论与研究进展 China 's urban geological work-protection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Zhuang Yu-Xun,Cheng Guang-Hua,Zhai Gang-Yi) 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市地质工作 (庄育勋,程光华,翟刚毅) 1 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drend of contemporary urban geological survey (Du Zi-Tu, Zhai Gang-Yi, Cheng Guang-Hua, Hu Jian-Min, etc) 当代城市地质调查现状与发展趋势(杜子图,翟刚毅,程光华等) 10 Study on Eco-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urban geological work in coastal regions (Zheng Xian-Xin, Zhao Tuan-Zh, Zhang Hong-Huai, Hou Yan-Sheng) 沿海地区生态城市建设及城市地质工作发展战略研究(郑铣鑫,赵团芝,张弘怀 ) 15 Urban geological survey and urban security: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Li Jun-Hu, Yang Xian-Zhong, Yang Zhu-Liang, etc) 城市地质调查与城市安全:以南京为例(李君浒,杨献忠,杨祝良等) 18 Hangzhou land us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Zhang Li-Qin, Li Jiang-Feng, Chen Zhong-Da, etc) 杭州市土地利用适应性评价研究(张丽琴,李江风,陈忠大等) 20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ppraisal and underground space resource regionalization of Guangzhou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utilization (Zhang Su-Jun) 广州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地质环境评价与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区划(张素君) 22 An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survey of Hangzhou city and the potential hazard of heavy metal in urban environment for human health (Ling Qi-Cong ) 杭州城市环境地球化学环境评价及潜在生态效应研究(凌其聪) 23 Tianjin geothermal resources and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en Wan-Qing, Liu Jiu-Long) 天津地热资源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程万庆) 29 Foundation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 research (Sun Zhen-Yin) 地基综合质量评价方法探讨(孙振营) 30 The Three-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in Hangzhou, China (Hu Gen-Xing) 杭州城市三维地质结构特征分析(胡根兴) 31 Research of underground space cadastral management and investigation key technologies (Wang-Rui) 地下空间权籍管理与调查关键技术研究(王瑞) 32 Study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Function Zoning Case of Nanjing (Su Jing-Wen, Jiang Yue-Hua, Li Yun-Feng) 地质环境功能区划研究以南京市为例(苏晶文,姜月华,李云峰) 34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s of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 structure of the quaternary system in Haerbin (Qi Fu-li , Zhang Feng-long , Zhang Yu-Min,ect) 哈尔滨地区第四系三维地质结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祁福利,张峰龙,张玉敏等) 36 Children, soils, and health (Rolf tore Ottesen) 儿童,土壤和健康(RolftoreOttesen) 39 Results and applications of urban geology 城市地质成果与应用 3D urban geology fo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n the UK (H.J. Reeves, S. Price, C.D. Campbell, H. Kessler, J. Ford K. Royse) 面向英国规划和发展的三维城市地质 ( H.J. Reeves, S. Price, C.D. Campbell, H. Kessler, J. Ford K. Royse ) 41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groundwater resource in Beijing (Ye Chao, Shao Jing-Li, Xie Zhen-Hua) 北京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叶超,邵景力,谢振华) 42 Application of urban geological production to urban plan in Shanghai (Shi Yu-Jin) 上海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史玉金) 46 Key contents and methods, and achievement application of urban geological survey in Guangzhou (Huang Yu-Hui, Zhuang Wen-Ming, Zhang Xian-He) 广州城市地质调查主要内容、方法与成果应用(黄宇辉,庄文明,张献河) 49 A study on active faults and crustal stability in Tianjin (Zhang Yong-Yi) 天津活动断裂与地壳稳定性研究 50 The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soft soils and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blems in Guangzhou (Shang Jian-Lin) 广州软土分布和特性及其工程建设问题(商建林) 50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land subsidence in Beijing (Jia San-Man, Guo Meng, Tian Fang) 北京地面沉降监测与控制(贾三满,郭萌,田芳) 53 Effect of land subsidence on planning construction of lingang industrial district in Tianji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Lv Xiao-Wen, Bai Jin-Wu) 地面沉降对天津临港工业区规划建设的影响及对策(吕潇文,白晋妩) 56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karst collapse in Guangzhou, a case study of datansha island (Chen Xiao-Yun, Qi Ming-Jing) 广州市岩溶塌陷特征与成因分析以大坦沙岛为例(陈小云,祁明静) 60 Evalluation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and its eco-effect to Hangzhou city, China (Peng Zhen-Yu, Ling Qi-Cong, Chen Zhong-Da) 杭州城市环境重金属污染评价及其生态效应探讨(彭振宇,陈忠大,凌其聪) 63 Soil environmental quality survey and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zone in Guangzhou (You Yuan-Hang, Zhu Xin, Liu Zi-Ning) 广州市农业发展区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评价(游远航,朱鑫,刘子宁等) 64 Environmental survey of consumption residues treatment site in Beijing (Wang Ling-Hong) 北京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现状及选址地质环境调查(王翊虹) 66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and water pollution research a landfill (Liu Qian-Hong) 某垃圾填埋场地质环境条件与水污染研究(刘千红) 67 The urban geological survey provides resource environment of security to the Harbin (Zhang Bin) 城市地质调查为哈尔滨市提供资源环境安全保障(张斌) 70 Try to discuss deep fault type and regional crustal stability in Harbin (Yang Xiang-Kui, Zhang Yu-Min, Chu Yu) 试论哈尔滨地区深断裂带类型与区域地壳稳定性(杨湘奎,张玉敏,初禹) 73 Urban geological survey of central Henan urban agglomeration (Zhang Liang, Yan Zhen-Peng, Jiao Hong-Jun, ect) 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城市地质调查(张良,闫震鹏,焦红军等) 76 Technical methods for urban geological survey 城市地质调查技术方法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China's urban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Zhai Gang-Yi, Cheng Guang-Hua, Hu Jian-Min) 中国城市地质调查内容与方法(翟刚毅,程光华,胡健民) 79 Balance approach to the assess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and geological Sstatus of areasuban,by the example of St. Petersburg region (Dr. Ivan Alexandrovich Serebritsky) 通过圣彼得堡地区事例评估城市地区环境和地质状态的均衡法 ( Ivan Alexandrovich Serebritsky ) 86 New earth observation technique for ground motion monitoring in urban areas experiences and initiatives (Dr. Friedrich Kuehn) 面向城市地区地表运动监测的地球观测新方法经验与方案 ( Friedrich Kuehn 博士 ) 87 Quaternary geological features of Beijing piedmont plain using 3-D structural method (Cai Xiang-Min,Guo Gao-Xuan,Luan Ying-Bo, Liang Yan-An, etc) 北京山前平原区第四系三维结构调查方法研究(蔡向民,郭高轩,栾英波等) 90 Urban geological survey in estuarine plain areas (Wang Qing-Hua, Chen Zhong-Da, Wang Jian-Bo) 杭州河口平原区城市地质调查(汪庆华,陈忠大,王剑波) 93 Work system of urban geological survey (Zhuang Wen-Ming) 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体系(庄文明) 94 High-resolution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and geological mapping methods in the Quaternary heavycover area of the Hangjiahu plain (Gu Ming-Guang, Gong Ri-Xiang, Wang Qing-Hua) 杭嘉湖平原第四系厚覆盖区高精度地层对比及填图方法研究(顾明光,龚日祥,汪庆华) 97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methods on loose bed of geological survey in Pearl River delta (Fan Yun-Ling ) 珠江三角洲松散层地质调查物探方法的研究及应用(范运岭) 99 Urban environmental geochemical survey and application in Guangzhou (Zhu Xin) 广州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评价与应用(朱鑫) 101 The working methods and new consciousness about Quaternary strata in Wuhan (Tian Wang-Xue) 武汉地区第四纪地层工作方法及新认识(田望学) 104 Geological survey of quaternary structure in inland valley basin: a case study in Nanjing (Yang Zhu-Liang, Hu Cun-Li) 内陆盆地第四系地质结构调查:以南京市为例(杨祝良,胡存礼) 106 The methodology of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survey and evaluation on Hangzhou city, China (Ling Qi-Cong, Peng Zhen-Yu, Chen Zhong-Da) 杭州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方法(凌其聪,彭振宇,陈忠大) 108 Geophysical methods applied in urban geological survey (Hu Ping, Luo Shui-Yu, Mi Hong-Ze) 城市地质调查物探方法技术应用研究(胡平,罗水余,米宏泽) 110 The geophysical survey of landfills in city (Yang Jin, Liu Zhao-Ping, Luo Shui-Yu) 城市垃圾填埋场地球物理调查(杨进,刘兆平,罗水余等) 116 Application of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in Songshuling landfill site, Huzhou to investigate pollutant leakage (Jiang Yue-Hua, Zhou Quan-Ping, Zhou Xun, Jia Jun-Yuan, etc) 地质雷达在湖州松鼠岭垃圾填埋场渗漏污染中的应用(姜月华,周权平,周迅等) 118 Monitoring of and researches on the inhomogeneous ground subsidence in Hexi New City, Nanjing (Yang Zhu-Liang, Zhang Tao, Li Yong-Quan) 南京河西新城地面不均匀沉降监测与研究(杨祝良等) 120 Study of karst geological survey and evaluation methods in Hangzhou (Liang He) 杭州市岩溶调查与评价方法(梁河) 121 Investigation evaluation of emergency water source for Hangzhou City (Mao Han-Chuan) 杭州城市应急水源地调查与评价(毛汉川) 122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methods of karst collapse survey in Guangzhou (Fan Yun-ling) 广州市岩溶塌陷调查物探方法(范运岭) 123 Survey methods of active faults in the shallow covered regions in the Pear River Delta (Zhuang Wen- Ming, Lin Xiao-Ming, Fan Yun-Ling,etc) 珠江三角洲浅覆盖区活动断层调查方法(庄文明,林小明,范运岭等) 124 Studies on fault activity and regional stability in Guangzhou (Lin Xiao-Ming, Chen Guo-Neng, Zhuang Wen-Ming) 广州地区断裂活动性与区域稳定性研究(林小明,陈国能,庄文明) 126 Research on geophysical methods for 3-D geological structure survey of loose bed in Hangzhou (Zhang Liang-Hong, Hu Ning) 杭州地区松散层三维地质结构调查物探方法探讨(张良红,胡宁) 129 Urban geological survey in small-medium cities (Zhang Da-Zheng) 中小城市地质调查内容与技术方法(张达政) 130 A new source for seismic survey in urban districts (Yuan Ming-De, Laurel Technologies) 城区地震调查的新震源(袁明德) 130 Urban ge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social services 城市地质信息系统与社会化服务 Research on Shanghai urban geology and its social service mechanism (Wei Zi-Xin) 上海城市地质及其社会服务机制探讨(魏子新) 131 Urban geological mapping in New Zealand: Integrating new acquisition, data management and visualisation tools (Dr. Mark Rattenbury) 新西兰城市地质填图:数据获取、数据管理和可视化工具 133 3D urban geologic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sharing service platform (Liu Xiu-Guo) 三维城市地质信息处理与共享服务平台(刘修国) 134 Urban geolog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Liu Xu-Qing, Pan Mao) 城市地质信息服务(刘学清,潘懋) 139 Soil gas method as a proxy to detect active faults and a geological mapping tool (Sandeep Mahajan) 土壤气法探测活性断层及地质填图工具 ( Sandeep Mahajan ) 140 Hangzhou urban geologic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ystem (Fu Jun-he, Zhou Xia, Fu Long) 杭州市城市三维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的构建(傅俊鹤,邹霞,傅龙) 143 A 3D geological model construction and smoothing algorithm based on virtual drilling (Zhou Liangchen, Wang Dan,Li Anbo, etc) 基于虚拟钻孔的滤波算法及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周良辰,李安波等) 146 Gis-Based fuzzy evaluation modeling for underground space resource suitability analysis (Wang Yong-Li) 基于GIS_Fuzzy评估模型的地下空间资源适宜性分析(王永立) 148 Several modeling technology practice in three-dimensional model construction in Guangzhou City (Li Wen-Sheng, Chen Hao-Quan) 多种建模技术在广州城市三维模型构建中的实践(李文胜,陈浩权) 154 The 3D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in Guangzhou urban geological structure model construction (Li Wen-Sheng, Chen Hao-Quan) 广州城市地质结构模型构建中的三维可视化技术(李文胜,陈浩权) 155 Based on data-driven concept of urban geological evaluation model (Chen Zhong-Liang,Le Yan-Li) 基于数据驱动的城市地质评价模型构想(陈忠良,乐艳莉) 156 《城市地质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 PPT 汇编》 目录 Theory and progress of urban geology 城市地质理论与研究进展 China 's urban geological work-protection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Zhuang Yu-Xun,Cheng Guang-Hua,Zhai Gang-Yi) 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市地质工作 (庄育勋,程光华,翟刚毅) 1 Hangzhou land us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Zhang Li-Qin, Li Jiang-Feng, Chen Zhong-Da, etc) 杭州市土地利用适应性评价研究(张丽琴,李江风,陈忠大等) 7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ppraisal and underground space resource regionalization of Guangzhou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utilization (Zhang Su-Jun) 广州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地质环境评价与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区划(张素君) 12 Study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Function Zoning Case of Nanjing (Su Jing-Wen, Jiang Yue-Hua, Li Yun-Feng) 地质环境功能区划研究以南京市为例(苏晶文,姜月华,李云峰) 17 Evaluation of ECG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hanghai (Wang Han-Mei) 上海市地下水环境容量评价及其应用(王寒梅) 20 Children, soils, and health (Rolf tore Ottesen) 儿童,土壤和健康 ( Rolf tore Ottesen ) 28 Study on Eco-city construct ion an 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urban geological work in coastal regions (Zheng Xian-Xin, Zhao Tuan-Zh, Zhang Hong-Huai, Hou Yan-Sheng) 沿海地区生态城市建设及城市地质工作发展战略研究(郑铣鑫,赵团芝,张弘怀) 34 Foundation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 Research (Sun Zhen-Yin) 地基综合质量评价方法探讨(孙振营) 39 Results and applications of urban geology 城市地质成果与应用 Geological Atlas of St. Petersburg the first example of geological atlas for urban area in Russia (Nikolay Philippov) 圣彼得堡地质图集-俄罗斯城市地区首例地质图集 ( Nikolay Philippov ) 44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groundwater resource in Beijing (Ye Chao, Shao Jing-Li, Xie Zhen-Hua) 北京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叶超,邵景力,谢振华) 50 Application of urban geological production to urban plan in Shanghai (Shi Yu-Jin) 上海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史玉金) 59 Urban geological survey in estuarine plain areas (Wang Qing-Hua, Chen Zhong-Da, Wang Jian-Bo) 杭州河口平原区城市地质调查(汪庆华,陈忠大,王剑波) 62 Urban geological survey in near-shore area of Tianjin municipality (Li Ji-Jun) 天津滨海城市地质调查(李继军) 67 The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soft soils and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blems in Guangzhou (Shang Jian-Lin) 广州软土分布和特性及其工程建设问题(商建林) 74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land subsidence in Beijing (Jia San-Man, Guo Meng, Tian Fang) 北京地面沉降监测与控制(贾三满,郭萌,田芳) 76 Effect of land subsidence on planning construction of lingang industrial district in Tianji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Lv Xiao-Wen, Bai Jin-Wu) 地面沉降对天津临港工业区规划建设的影响及对策(吕潇文,白晋妩) 83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karst collapse in Guangzhou, a case study of datansha island (Chen Xiao-Yun, Qi Ming-Jing) 广州市岩溶塌陷特征与成因分析以大坦沙岛为例(陈小云,祁明静) 88 Soil environmental quality survey and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zone in Guangzhou (You Yuan-Hang, Zhu Xin, Liu Zi-Ning) 广州市农业发展区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评价(游远航,朱鑫,刘子宁等) 91 Environmental survey of consumption residues treatment site in Beijing (Wang Ling-Hong) 北京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现状及选址地质环境调查(王翊虹) 93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and water pollution research a landfill (Liu Qian-Hong) 某垃圾填埋场地质环境条件与水污染研究(刘千红) 109 The urban geological survey provides resource environment of security to the Harbin (Zhang Bin) 城市地质调查为哈尔滨市提供资源环境安全保障(张斌) 114 Effect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n spring water in Jinan city (Li Zhuang) 济南工程建设对泉水影响研究(李壮) 117 Technical methods for urban geological survey 城市地质调查技术方法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China's urban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Zhai Gang-Yi, Cheng Guang-Hua, Hu Jian-Min) 中国城市地质调查内容与方法(翟刚毅,程光华,胡健民) 127 New earth observation technique for ground motion monitoring in urban areas experiences and initiatives (Dr. Friedrich Kuehn) 面向城市地区地表运动监测的地球观测新方法经验与方案 ( Friedrich Kuehn 博士) 138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BRAZIL (Agamenon S.L. Dantas) 巴西地质调查 ( Agamenon S.L. Dantas ) 141 High-resolution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and geological mapping methods in the Quaternary heavycover area of the Hangjiahu plain (Gu Ming-Guang, Gong Ri-Xiang, Wang Qing-Hua) 杭嘉湖平原第四系厚覆盖区高精度地层对比及填图方法研究(顾明光,龚日祥,汪庆华) 146 Geological survey of quaternary structure in inland valley basin: a case study in Nanjing (Yang Zhu- Liang, Hu Cun-Li) 内陆盆地第四系地质结构调查:以南京市为例(杨祝良,胡存礼) 154 The methodology of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Survey and evaluation on Hangzhou city, China (Ling Qi-Cong, Peng Zhen-Yu, Chen Zhong-Da) 杭州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方法(凌其聪,彭振宇,陈忠大) 160 Urban environmental geochemical survey and application in Guangzhou (Zhu Xin) 广州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评价与应用(朱鑫) 162 Geophysical methods applied in Urban Geological Survey (Hu Ping, Luo Shui-Yu, Mi Hong-Ze) 城市地质调查物探方法技术应用研究(胡平,罗水余,米宏泽) 164 High-resolution geophysical technology: applied to karst collapse survey of Pearl River delta (Fan Yun-Ling) 珠江三角洲岩溶塌陷调查物探方法及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研究(范运岭) 168 The geophysical survey of landfills in city (Yang Jin, Liu Zhao-Ping, Luo Shui-Yu) 城市垃圾填埋场地球物理调查(杨进,刘兆平,罗水余等) 180 Study of karst geological survey and evaluation methods in Hangzhou (Liang He) 杭州市岩溶调查与评价方法(梁河) 198 Studies on fault activity and regional stability in Guangzhou (Lin Xiao-Ming, Chen Guo-Neng, Zhuang Wen-Ming) 广州地区断裂活动性与区域稳定性研究(林小明,陈国能,庄文明) 202 Weathered bedrock geo-structural survey method in South China (Wang Liang-Kui) 珠江三角洲风化基岩地质结构调查方法(王良奎) 206 Investigation evaluation of emergency water source for Hangzhou City (Mao Han-Chuan) 杭州城市应急水源地调查与评价(毛汉川) 211 The working methods and new consciousness about Quaternary strata in Wuhan (Tian Wang-Xue) 武汉地区第四纪地层工作方法及新认识(田望学) 217 A new source for seismic survey in urban districts (Yuan Ming-De) 城区地震调查的新震源(袁明德) 226 Urban ge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social services 城市地质信息系统与社会化服务 Research on Shanghai urban geology and its social service mechanism (Wei Zi-Xin) 上海城市地质及其社会服务机制探讨(魏子新) 231 Urban geological mapping in New Zealand: Integrating new acquisition, data management and visualisation tools (Dr. Mark Rattenbury) 新西兰城市地质填图:数据获取、数据管理和可视化工具 240 3D urban geologic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sharing service platform (Liu Xiu-Guo) 三维城市地质信息处理与共享服务平台(刘修国) 244 3-D geological modeling: application in Guangzhou urban geological survey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三维地质建模在广州城市地质调查项目中的应用(广州地调院) 252 Construction of Beijing urban geologic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ystem (Liu Xu-Qing Pan Mao) 北京城市地质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刘学清,潘懋) 216 Geological data clustering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hanghai (Liu Ying) 上海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建设与应用实践(刘映) 272 Regional land subsidence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Wu Ji-Chun) 区域地面沉降模型及其应用(吴吉春) 276 Suitable evaluation of land use for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multiple geological elements (Li An-Bo) 基于多地质要素的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定(李安波) 283 Gis-Based fuzzy evaluation modeling for underground space resource suitability analysis (Wang Yong-Li) 基于GIS_Fuzzy评估模型的地下空间资源适宜性分析(王永立 ) 287 Balance approach to the assess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and geological status of urban areas, by the example of St. Petersburg region 城市地区环境和地质现状评估的平衡方法,以圣彼得斯堡地区为例 291
个人分类: 城市地质|8459 次阅读|1 个评论
IPW6 (续)
liujian129 2010-10-18 01:57
鉴于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参加the 6th International Phosphorus Workshop,组里专门开会对研讨会进行了回顾(reflection)。 副导B. Uln自第一届起就开始参加该会,至今已有近20年的时间。由她首先回顾了对比了几届大会内容的变化以及国际研究方向的转变。 之后大家就参会感受进行了交流。 Finally, a summary was formulated.
个人分类: 人生随想|4802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美教授更具社会责任感
jianxu 2010-10-16 19:50
10 月 12-15 日,在北京参加了 Sino-German Workshop of building the bridge between physics and material science in amorphous metal 。期间,中德两国科学家就非晶态金属的研究,特别是一些基本科学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交流。除了中德两国之外,还特别邀请了几位本领域的美国科学家参加。 Workshop 的显著特点就是大家讨论。此次 workshop 全面向学生开放(免费参加),参与讨论。 德方的组织者特别鼓励学生们向教授们提出问题 。每天的最后时段,保留有 1 个小时的 Panel Discussion 时间,供学生们针对当天的报告内容提出问题,由教授们来回答。学生们也很活跃,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也是他们素日累积的困惑。教授们(主要是老外)耐心地讲解。 如此场景是我们在国内学术会议上绝对看不到的! 一些资深的教授即使是在茶歇期间也被学生们围住,耐心地讲解一些基本的概念,纠正学生们的一些不到位的理解,介绍某些科学问题的历史沿革。老外们也对中国学生们拥有较好的英语水平颇为意外。据说,他们也与日本人合办过类似的会议,日方学生的英语水平远不如我们中国学生,成为交流的障碍。 与会的中国教授们都很忙,能够坚持三天下来一直专心听会者,仅有少数几位。 很多人做完自己的报告,便拂袖而去。 赶场 去应付其它与搞钱直接有关的会议。 一句话,对于学问没兴趣。 对自己知识的匮乏,也没有丝毫的不好意思。 .......... Workshop 结束的次日早上,我与德方的组织者 S 教授在旅馆的餐厅里巧遇,一起共进了早餐。他对会议很满意。他对我说,你在这个领域里工作十多年了,当然对很多东西都很熟悉,容易理解。但学生们就不同了,他们可能会感到很困难,一头雾水。你经常参加国际会议,这个 workshop 结束后,你也不会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可是学生们就不同了,这个 workshop 会让他们终生难忘。很可能会唤起其中的某些人对科学问题的兴趣或者激发他们的学术潜质,乃至改变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与生活。他问我,你第一次参加 workshop 是哪一年?回答是 1994 年。他说,他第一次参加 workshop 是在七十年代,第一次见到了该领域的大牌(老一辈)科学家,当时对许多术语和基本概念都不懂,脑子里一片空白。对报告当然也听不太懂,晚上回去便整理、写下每天的笔记,进一步地思考与理解。我们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们去提问题,不怕他们犯有错误。他还建议我们合办一些 summer school ,由教授们针对某些专题问题给学生们上课,讲解,让学生们尽快地掌握基本概念,夯实专业基础。 Workshop 结束了,令我感受深刻的是, 欧美国家的教授们远远比我们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更大气,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 他们这些资深科学家的使命早已发生了悄然转变 ,不再是为自己(或者自己掌控的利益集团)搞项目、捞钱、争资源,而考虑的是如何吸引优秀、睿智、真正有潜质的年轻人进入他们所在的研究领域,真正让这一科学领域得到可持续地发展。 也正因如此,他们在年轻一代的心目中赢得的是人格魅力与学术上的尊严! ( 2010 年 10 月 16 日 ,草于北京首都机场) 相关连接 Workshop Should Work ! 材料教育国际研讨会 杂记 中德之间,差距何在? 参加国际会议:是否应该讲究些诚信?
个人分类: 为师之道|9172 次阅读|21 个评论
张朋刚-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申请增补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名录
TsinghuaNCC 2010-10-13 14:30
由于工作需要,我们西安交通大学的能动学院增补了部分国际学术会议名录,虽然不在西安交大,但是与大家共享。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申请增补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名录 序号 会议名称 中文名称 周期 1 AIChE Annual Meeting 美国化学工程学会年会 每一年一次 2 Symposium on ThermophysicalProperties 国际热物性会议 每三年一次 3 ISMTM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asurement Techniques for Multiphase Flows ISMTMF 国际多相流测量技术会议 每一年一次 4 ISM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phase Flow, Heat Mass Transfer and Energy Conversition ISMF 国际多相流传热与能源转换会议 5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al Combustion 煤燃烧国际会议 每四年一次 6 International Solar Energy Conference 国际太阳能大会 7 International Gas Turbine Congress IGTC 国际燃气轮机大会 每四年一次 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hanced, Compact and Ultra-Compact Heat Exchangers: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强化、紧凑、超紧凑换热器国际会议:科学、工程及技术 每两年一次 9 ICON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uclear Engineering 核工程国际会议 每一年一次 10 Dubrovnik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ergy, Water andEnvironment systems 杜勃罗文克能源、水和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会议 每一年一次 11 Carbon Mitigation Initiative Review meeting CMI 二氧化碳减排年会 普林斯顿大学 12 ASME TURBO EXPO: Power for Land, Sea and Air ASME 国际燃气轮机技术博览大会 每一年一次 13 ASME International Gas Turbine Aeroengine Technical Congress ASME 国际燃气轮机和航空发动机技术大会 每一年一次 14 ASME Fluids Engineering Division Summer Meeting 美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年会 每一年一次 15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Light Sources 国际光源科学与技术研讨会 每三年一次 16 ISTM 国际测控技术研讨会 每二年一次 17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upercritical Fluid Technology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 Applications Super Green International Organizing Committee (IOC) founded since 2001, in USA 每一年一次 18 ISCRE -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国际化学反应工程会议 每两年一次 19 IIR-Gustav Lorentzen Conference on Natural Working Fluids 国际自然工质大会 每二年一次 20 International Refrigeration Conference at Purdue 普渡国际制冷会议 每二年一次 21 IMRET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reaction Technology 微反应技术国际会议 每两年一次 22 USASC 美国 ASC 大会 23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avitation 国际空化会议 每四年一次 24 Process System Engineering Conference 过程系统工程会议 25 IUTAM 国际理论力学与应用力学会议 26 International Thermal Conference ITCC 国际导热系数会议 27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ransport Phenomena 国际传递现象会议 每一年一次 28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ir Breathing Engines ISABE 国际吸气式发动机大会 每两年一次 2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国际可持续能源技术会议 每一年一次 3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Mechanics in Reactor Technology 国际反应堆结构力学会议 每两年一次 3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engineering ICOPE 国际动力工程年会 每两年一次 3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rous Media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Industry 多孔介质及其在科学、工程及技术中的应用国际会议 每四年一次 3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channels, Microchannels and Minichannels 纳 / 微 / 细通道国际会议 每两年一次 3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channels and Minichannels 国际微 / 细槽道会议 每一年一次 3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eat Exchanger Fouling and Cleaning 换热器污垢及清洗国际会议 每两年一次 3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luidized bed combustion FBC 国际流化床燃烧会议 每三年一次 3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al Science 国际煤科学大会 每两年一次 3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cations of Porous Media 多孔介质应用国际会议 每两年一次 3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by Society fo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国际仿真与建模会议 每一年一次 40 IAHR Symposium on Hydraulic Machinery and Cavitation 国际水力学会水力机械及空化学术会议 每两年一次 41 European Conference on Thermal Sciences 欧洲热科学会议 每三年一次 42 Engineering Conference International-Heat Transfer and Fluid Flow in Microscale 国际微尺度传热与流动会议 每一年一次 43 ENERGEX 全球能源大会 每两年一次 44 Conference of thepumping system and pump machinery 泵系统和泵装置会议 每三年一次 45 Asia-Pacifi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bustion and Energy Utilization 亚太地区国际燃烧与能源利用会议 每两年一次 46 Asian Symposium on FluidMachinery 亚洲流体机械会议 每四年一次 47 ( US ) National Heat Transfer Conference 美国传热会议 每一年一次 上报单位: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二 O O 七年四月十五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2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次国际会议口头报告-IPW6(2)
liujian129 2010-10-7 01:47
跑了两年的龙套,终于可以以配角的身份出现了。做了一个在别人看来超常发挥,自己觉得还有提高余地的口头报告。貌似效果还不错,做完之后,有很多人过来 congratulations ,说是 very good 或者 successful 。中间应该有很多安慰或鼓励的成分,但无论如何,至少把问题讲明白了,自己感觉也是相当满意的。会议的 chairman 貌似也比较感兴趣,问是否有后续工作,我由此提到了组里其他博士生同事的工作,并由此引出了一些 open discussion 。不知道算不算得上个小高潮。但至少导师和同事都很高兴。 说实话,听报告还是有不少障碍的。听力、想力、写力、记忆力和判断力等都有障碍。和研究内容和报告形式庞杂有关,也和自身的能力有很大关系。 会议见到了不少熟悉的面孔。从瑞典过去的 26 个人中的 15 个左右,丹麦的 5 个左右,还有 10 个左右苏格兰开会时的老面孔。加起来占到了会议人数的 20% 。也认识了些新朋友,不过不太多。总有预感,会和他们之间的一些人会在将来发生某些(工作)关系。 中国人总算是有了,但还是很少。本来有三个中国人的口头报告。一个在英 国的 博士生的工作,来自科学院南京土壤所的 Huang Biao (研究员 / 教授)老师的有关国内研究的报告,以及我的在瑞典的研究工作的报告。此外还有一个在英国工作的博士后 Zhang Ting 的 poster presentation 。但由于航班问题,在英 国的 博士生未能成行。中国人异地相见,毫无例外的格外亲近。 会议最后一天正好是一西班牙该领域牛人的 65 岁生日,也恰好是他执教 35 周年,也意味着他执教生涯的终结。会议总结中间穿插了对他工作的回顾,以及感怀。感动了一下。他的确做了不少工作,足迹遍布各个大洲,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都有他的身影。这些人也以视频或贺卡的形式送来了诸多祝福。一个科技工作者,一个有决心为科研发展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什么是最高的目标或者说是最大的意义呢?不过如此。以自己的能力探索未知,同时拉一把那些认知水平还远远落后的其他人。我想这正是科研和推广的最好结合,是一个科学家能力的极限,也是极致。如能做好,功德无量。 本次共有 149 人参加会议,瑞典出席人数最多, 26 个,几乎是东道主西班牙的两倍,引起了不小轰动。经组里申请,大会批准三年之后的 IPW7 将在瑞典举行,由组里承办。 IPW7 肯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盛会,并且出席人数和成果都要比这次多。但不知道我那时身在何方,还有没有参加大会的机会,以何种身份参加。 说实话这是一个在磷素与环境这个小专业领域针对性非常强、非常不错的国际会议,据说也是最大的。很想多介绍些会议情况和多写些参会的经历和感受。本来已经想好要写四篇相关内容: IPWX ( 1 )简介 IPW6 ( 2 )本次会议情况 IPW6 ( 3 )科学家的极致 IPW6 ( 4 )我的经历(报告前后) 但最近实在很忙、很累。所以只写了第一篇和本篇(本篇主要是在回瑞典途中飞机上完成,略加修改。)。
个人分类: 中外学术|8050 次阅读|1 个评论
欢迎参加2010中日设施园艺新技术与可持续生态系统研讨会暨花卉展
wangyk 2010-10-6 15:37
王 应 宽 2010-10-06 Beijing, China 博主按: 为带领国内设施园艺专家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并参观东京国际花卉展,随策划了 2010 中日设施园艺新技术与可持续生态系统研讨会,联系日本方面的相关机构合作,共同主办。因为我在带团去加拿大开会时,有些代表向我建议组织去日本看展览。但如果只是去看展览,很多专家去不了,因为单位不会出钱支持去看展览。要去还得开会。因为今年已经有 3 个会议计划了,原本没有打算组织。后来应一些朋友的要求,还是策划了这个会议。经过联系,效果还不错,报名人数到达 60 人,但经过个单位审批又刷下不少,目前还有 30 多人决定去,如果签证顺利,估计届时应该有近 30 人的代表团赴日餐会参观花卉展。因我本人马上要赴美访学,其间还要赴德克萨斯筹备 2010 中美 精准农业智能装备与农用航空遥感测量技术 国际研讨会( 2010 Sino-US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Intelligent Equipment for Precision Agriculture and Airborne Remote Sensing and Measurement for Agriculture , College Station, Texas, USA , Dec. 2-9, 2010) ,日本的会议就不能带团参加了,随委托本学会设施园艺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青云博士担任团长,率团参会了。虽然前一段时间,日本在钓鱼岛挑起事端,导致中日关系紧张,但目前会议筹备进展顺利,希望会议能够顺利召开。 欢迎参加 2010 年中日设施园艺新技术与可持续生态系统研讨会 暨第 7 届东京国际花卉展 2010 年 10 月 23-29 日 日本东京 会议通知 PDF 2010中日设施园艺新技术与可持续生态系统研讨会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4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The programme and presentations from the 9th European NKOS
timy 2010-10-4 15:19
From: http://www.comp.glam.ac.uk/pages/research/hypermedia/nkos/nkos2010/programm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