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写作方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习“总分关系”写作方法
Greg66 2017-3-27 11:08
学习“总分关系”写作方法 请学生看看这个文件中的“ 总分关系 ”写法是怎么使用的:每个条目开头那一句话,不超过一行,点出了那一段里面的核心内容。学习、阅读时,先学提纲,再学习详细内容,节省时间又能提纲挈领。总分关系没有那么难,只要用心就能学会。没学会,那就是没有用心不是吗?推荐“先总后分”的方式。 使用 “ 总分关系 ” 写结论时,句首那句话应该是你做出来的实质性结论而不是你做的事情或者做事情的过程。写过程是总结,不是结论。 附件(含标注)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含
个人分类: 11|38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同学,不能这样评论文章!
whitelend 2017-3-5 14:59
有学生发给我他同学的见解,原文如下: 继北京老虎咬死人后,宁波老虎也不甘落后,把人咬死了,事件被闹得沸沸扬扬,热度直超春晚。其实,这种事情的结果以前很常见:譬如,我们老家的玉米挂上“喷洒农药,请勿摘食”的警示牌,但如果有人偷食了中毒死亡,我们还是要赔钱。为什么呢,因为道德底线,也许这人是家里穷才偷,也许是留守儿童饿急了,也许一大堆原因,还会有人指责玉米压根就不要打农药,种玉米的人是杀人凶手,应该受到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不然天理何在。 我不就是种个玉米吗,碍着谁了,你要死死别处去啊,偷盗反而值得同情了。就像进入老虎领地是为了逃票,而逃票是因为穷,穷是因为家里还有老母和两个孩子等等。每个人都仗着自己的良知去评论,所以事情在所谓的“道德”催化下,愈演愈烈。 这时候冒出来堆“社会精英”,这些个人都秉承着“存天理,致良知”,把你批的体无完肤,当然,只有人类才有这待遇,老虎呢,只能被击毙以平“民恨”。老虎家族不乐意了 : 我特么躺着也中枪,你要死死别处去,跑进我地盘还让我请你出去?老哥,我是猛兽啊! 对啊,而我们是人类,我们自己都搞不明白,还想让动物去体谅,荒唐。也许有人会说动物园监控不周到,可反过来想,只要是神经稍微正常的人都不会去老虎领地。而且每天上万人次,光逃票,动物园还开的下去吗,有没有想过他们的损失。 这件事,让我想到了以“道德”为主线的心学理论,其实,无论是明朱理学的“存天理”,还是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学,我一向认为其本质上是改进版的诡辩论,容易以道德形式混淆视听,曲解事实,把道德多元化和复杂化。这也就是为什么心学无法成为哲学界的主流,历史早已有定论。 人性大于理性,人治大于理治,这恰恰是一种不道德,不承担责任的表现,再多的法制法规都会成为一纸空文。 事实上,老虎和动物园都没罪,有罪的是被咬死的那个人,因为他欠了老虎一条命和家庭的一份责任! 怀兰: 我是老师,因为上面的文章反映了大学生写作的 通病 ,所以多说两句。 在评价一篇文章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优秀文章的标准是什么?一篇好的文章至少符合两点:在 形式上完美的表达作者观点 ;在 内容上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境界 。 从形式角度,人们抒发自己观点、情感的文字可以称为散文。散文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也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和准则。 1 、 一个段落仅表达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 ,如果把表示不同想法的几个句子混在一起,读者就抓不到作者的意图,理解起来就很困难。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往往强调段落中要有中心意思(中心句),其他句子要辅助中心,使段落的意思完整,这才符合人的思维规律。 2 、 文章的段落要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 。段落的意思其实就是思维的一个小层次,这些思维层次的组织目的是为了表达作者观点。 例如:写一篇文章,第一段主要意思是:张三从小没有了父母,生活艰难;第二段主要意思是:张三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第三段主要意思是:张三作为将军,战无不胜。文章中心大意是:张三是个好人。 那么读了这篇文章,读者能看出张三是个好人吗?换句话说,作者的中心观点和段落层次之间有什么逻辑关联吗? 回到那位朋友的文字上来,我们看一下文章第一段,作者要表明什么意思呢?很难看懂,段落大意莫非是种玉米的应该被指责? 从句子的关联上,其实我们可以看出一些作者的思维,但是这些思维在不断的跳跃,读者跟不上,就会觉得难以理解。 文章的中心大意我们找到了,在最后一段,就是:“老虎和动物园都没罪,有罪的是被咬死的那个人”,问题是作者的思维层次或者说段落是怎么围绕着观点展开的呢?我们很难把握到,也就是说中心观点和段落层次的逻辑关联上有些混乱。 这篇文章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作者把自己的话一股脑的说了出来,至于观点之间逻辑关联强弱,思维次序上是否有先后,结构上是否合理,却没有好好考虑。 如果在形式上,文章都没有把想法表达完整,别人怎么可能会深入赞同作者的观点呢? 其次我们来说一下内容,也就是作者认识问题的层次。 同样的问题是:如何告诉别人一杯水是凉的还是温的? 我们的皮肤能够受到触觉,可以简单的区分出冷热。可是在 16 世纪温度计没有出现之前,人们会发现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一杯水,感受的结果很可能是不一样的。 我们把这种只依靠触觉的感受叫做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无法认清事物本质 。对一杯水的冷热,大家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争吵不休。 如果只凭感性认识,再聪明的智者也无法说服别人,所以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其用很大的声音去争吵水的冷热,不如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去认识水! 伽利略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发明了温度计,水的冷热于是有了的定量的刻度。我们把伽利略的做法叫做理性认识,有了理性认识,我们才有更深入研究水的可能,也可以更好的解决争论。 回到前面的文章上来,无论作者认为是谁的错,我们都把这个观点叫做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是一种感性认识 。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动机,有不同的想法,没有对与错的标准,仅仅是在抒发感情。 那么如何将认识层次上升,让理性彰显呢?给价值一个定量刻度是必要的。至于做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会体现出每一个具有求知欲的思想者,对人生、社会、历史本质的探索和追求。 网络中很多新闻的评论,基本上还处于感性的层次,这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没有什么好处。 对方发来了回复,内容如下 我的文章显然上“榜”了,那我首先得感谢这位教授,也就是社会精英。在这里,只是想表达下我的观点,而非骂战。 1. 关于散文。何为散文,即形散而神不散,但很可惜,本文并非散文,只是基于案例而延伸的议论文,用优美散文的框架去套在上面,显然不合适。 2. 关于文章。整篇文章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向读者表明了观点:老虎咬死人怎么办,按法律办事,改承担责任的要承担,不要打道德牌;之所以批评心学为诡辩论,是起到撑上启下的,在遇到关于人性的难题时,要用唯物辩证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主要矛盾。 3. 关于感性认知。什么是感性,通俗点,就是你第一眼看到的东西,经过情感糅合的产物。举个例子,刚出生时的小孩,可能没有记忆,但潜意识里会认为,一直照顾他的人就是父母,但可能会存在误差。而理性,就是等到他有了记忆,有了认识后,基于种种好的迹象,便理性的判断他们就是他的父母(有点绕,请结合自己成为经历)。故感性是生与俱来的判断意识,理性是感性实践后的产物,是标准。两者相互交融,不一定是针锋相对,不能抛开感性谈理性,因为这会失去了源头。我想这对白老师所谓的“看问题层次”应该是很好的回答。就像老师认为不会有人看懂我的文章,不同样也是感性认知吗! 4.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提到过,事物可以一分为二,但却不能断章取义,这样会影响整体的美! 而且建议这位老师先看下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后,再谈散文构架。 怀兰: 批评的太重,引起了反弹,仔细想来,是自己的不妥,下次要注意了。 1 、关于散文,其实我也不是很懂,这一点对方批评的不错。 2 、通过对方对自己文章的分析,我也发现很有道理,不错。 3 、对方称呼我为白老师,可能记错了,也可能是觉得我青白不分,或只识白丁。这是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言谈之间见真性情,不错。 4 、别人的建议和批评站的角度不见得就合理。坚持做自己,何顾他人置喙,其实不错。 曾想做为流星,短暂的生命散发零星光热,但若光热造成了火灾,却非本意。 另:梁实秋的散文不错,得多读。
个人分类: 时评|21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文摘要撰写的常见问题-典型举例
热度 2 waterlilyqd 2016-11-25 19:06
研究论文的摘要非常重要,它是通过在线稿件系统向审稿人发出邀请信的一部分,是审稿人决定是否审稿的重要内容,也是决定读者是否会继续去读全文的重要因素.但是很多人的摘要都写得不好。 今天在阅读检索到的资料时看了一篇文章的摘要,感觉问题很多,这篇文章的摘要也代表了我国很多作者在写英文摘要时的一些共性问题。本文将以该篇文章的摘要为例,讲述摘要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希望初学写作的同学和科研人员能够有所借鉴。 该篇摘要除了当时排版的问题外,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英文拼写错误:如 between写成了“betwen”; 2.明显的语法错误:如,“Owing to increasing fastly of population” (应为Owing to fast increase of population或者Owing to fast population increase); 3.背景介绍过多,该文110个单词中,介绍背景和研究目的就占了80个; 4.背景内容与研究内容没有直接相关性,读者无法从中清楚地了解作者的的研究目的。看了该篇摘要的背景介绍以后,读者会以为作者是要专门研究人地关系,其实 这篇文章报道的是采用作图的方法展现某县人口在几种土地类型上的 分布! 4. 摘要中没有呈现文章的重要内容。如,在这篇摘要里,读者不清楚本研究的研究区域在哪里,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得到了什么研究结果。 5. 结论不具体:本文的最后结论比较空泛,读者从研究结论中获得的信息与读到背景介绍时差不多。 摘要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区域, 试验设计, 采用的主要方法,重要的实验仪器,重要的统计分析方法或者软件),研究结果(不要罗列,只简述得到的重要结果或者观察到的重要现象),研究结论(从该研究中得到什么启发,该研究有什么意义或者应用价值)。如果是 英文摘要,除了这些基本内容外,还应该保证句法通顺,无语法错误,更不能有拼写错误。否则,几个单词拼写错误就让审稿人将一篇文章给毙了。 Abstract
个人分类: 科技写作|5305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位论文,请你再改善些。。。
热度 5 Greg66 2013-11-4 09:41
学位论文,请你再改善些。。。 请你将总结和结论分开。不会写结论,是个老大“难”问题,少数(我不愿意写“多数”)学生只会写总结。学生管理管理部门可以做相关要求,强制学生学会写结论。 请你写明白要解决什么现场实际问题或者其中的科学问题,应用前景要明确。很多人的学位论文是找其所在研究方向上别人没做的研究下,写出个论文。应该是看这个研究方向上还有什么实际问题(含科学问题)没解决,然后研究解决得到学位论文,这是个思维方式问题,两者的不同之处是你在为毕业考虑还是在为解决实际问题考虑。后者能更好地促进你毕业。我本人一般习惯于摘要的第一句话(只一句话)写研究目的,也许可供参考。 请你把语言弄简练些,不要让读者捞半天才捞到几句有用的话。信息时代信息多,都很忙。多陈述事实,背景介绍清楚后就少写意义,单刀直入,明明白白地说得明明白白最好。更不要使用主观评论形容词,评论是别人的事。要用内容凑篇幅,不要用废话凑篇幅。科学浮躁已经让有些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越让大家不懂,越显得有水平”,其实不懂的人是有,但人家在考虑你的东西有无用处,没用处别人就不管你有无所谓的“水平”了,不费劲琢磨你的东西了,喝杯咖啡后在投票书上直接写上“反对”就完事了。
个人分类: 11|4509 次阅读|10 个评论
导论的结构与写法
harveyzjq 2013-5-19 11:08
导论的结构与写法 犹如第一次约会中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了以后是否还继续交往和发展。导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导论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告诉读者,你已经了解或将要了解的所讨论主题的信息,从而引起读者的引文和兴趣,一篇好的导论包含了发生“冲突”的“背景”,以及由冲突而引发的“研究问题”,而本文正是对研究问题的“回答”。因而,导论包含了四个基本要素: 1. 背景:导论中的第一句或第一段通常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为凸显研究主题的重要性,一般的做法是介绍介绍某种变化或趋势。比如 Hitt 等( 1991 )在 AMJ 的论文《并购对研发投入和产出的影响》的第一段这样写的: Makingacquisitions has been a popular strategy in U.S.firms for many years (Leontiades, 1986). The resources invested inacquisitions-growing from $43.6 billion in 1968 to $246.9 billion in 1988(Weston Chung, 1990)- reflect this popularity . Furthermore ,the almost $250 billion invested inacquisitions accounted for approximately 40 percent of U.S. corporations' 1988capital expenditures (Weiner, 1989). These data suggest executives believe thatacquisitions create value. 这段话分为三个层次来说明研究主题的主要性,第一句直接点出并购是当前的流行的战略。第二句话用数字说明这种流行性,第三句话进一步论证投资额中并购所占的比重。 再看另一篇论文 Internationalventuring by emerging economy firms: the effects of firm capabilities,ho me countrynetworks, and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 Yiu , Lau , JIBS,2007 ) Foreigndirect investment (FDI)-base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now increasingly adopted by many emerging economies, mostnotably Brazil, Russia, India, and China - the BRIC nations (Narula andDunning, 2000). This resulted in the fact that emerging economies accounted forabout 12% of the world's outward FDI in 2002. China, in particular, plays an increasing role inshaping the phenomenon. Its outward FDI amounted to US$5.53 billion in 2004(China OutwardF DIReport,2 004), and China is predicted to be one of the fivelargest sources of outward FDI in the world for the years 2004-2007 (UNCTAD,2003). 第一句话说明 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越来越地采用了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第二句话用数字论证,第三句话进一步说明中国的情况。 2. 冲突,导论的第二部分通常说明冲突所在,对这一背景下的现象,我们知道了些什么?还有哪些是不知道的?从而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常以 However , Despite 等开始。再看以上两个例子中,在导论中是怎么引发冲突的。 Hitt 等( 1991 )在 AMJ 的论文《并购对研发投入和产出的影响》的第二段是这样的 However,the outcomes of acquisitions may not fully support this belief (Roll, 1986).Some evidence suggests ****, but results regarding the value of acquisitionsfor the shareholders of acquiring firms have been decidedly mixed. Someresearchers have found evidence of benefits for acquiring shareholders only inspecific types of acquisitions:**** Additionally, Ravenscraft and Scherer(1987) conservatively estimated that acquirers had divested one-third of allacquisitions made in the 1960s and 1970s by the early 1980s. Both Porter andRavenscraft and Scherer also suggested that the divestitures have largely beenthe result of inadequate performance. Roll (1986) concluded that acquirers mayhave overestimated the expected gains from ac-quisitions. Finally, Jensen(1988) observed that returns from acquisitions to acquiring firms vary closelyaround zero. 介绍我们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及不同观点的差异,从而引发冲突 Despitethe growth of outward FDI by firms from emerging economies such as China,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of such actions remain limited (Mathews, 2006). Thepredominant theoretical view of FDI in the literature is an asset-exploitationperspective that conceptualizes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as occurring when firmsseek to leverage their firm-specific ownership advantages in new settings,which in turn allows them to obtain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over indigenousfirms in the host country (Hymer, 1976; Caves, 1971). This perspective ledDunning (1980) to identify owner-ship, lo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OLI)advantages as the drivers of firms'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Theasset-exploitation perspective envisions a reasonably direct relationshipbetween firms' ownership advantages and their ability to pursue FDI successfully. However,literatures from other perspectives suggest that firms also move acrossgeographic boundaries for resource and knowledge acquisition as well ascapability enhancement 虽然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再日益增强 , 但理论探讨较少,之前的理论探讨了 **** ,然而, …… 。冲突的构造非常明显。 3. 研究问题:研究问题凸显了在这一冲突之下,本文所探讨的问题。在第一篇文章中: Theprimary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amine one aspect of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acqui-sitions and performance-the effects of acquisitionson RD inputs and outputs. 在第二篇论文中: To respond to this call, we propose that there maybe either specific ownership advantages that firms have to develop, or specificstrategic actions that firms have to undertake, in response to thei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merging econo-mies when firms decide topursue outward FDI. 4. 答案与贡献:在答案与贡献部分,主要说明回答研究问题的理论视角,以及为什么这一理论视角是适用的?基于这一理论视角,对研究问题的回答分为哪些部分?回答这一问题会有什么贡献。比如: 范例 1 : Weground our arguments in ecological theory, which fosters understanding of howthe availability of and competition for resources shape the ultimate outcomesof affected firms 。 范例 2 : Underpinning our study is an organizational ecology perspective, whichemphasizes both the imprinting effects of founding conditions and the shapingforces of external environme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s. 范例 3 : Drawing from the notions of time compression diseconomies(Dierickxand Cool, 1989)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Cohen and Levinthal, 1990) we build atheoretical argument why and how the processof expansion matters. From thisperspective, we identify several concrete characteristics regarding how a firm’sprofitability depends on the process of growth when developing from a domesticfirm to a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MNC). In particular, we examine theeffects of the pace, the rhythm, and the geographic and product scope of a firm’sinternational expansion process. 范例 4 : Usingresourcedependence theory as a theoretical angle (Pfeffer Salancik, 1978),we are the first to develop and test hypotheses on such moderating effects.
个人分类: 研究心得|2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位论文写作方法——摘编自梁慧星教授的电子讲稿
cheverny 2012-7-23 13:37
学位论文写作方法 序 据我所知,法学院校并无讲授学位论文写作方法的课程,不知其他学科是否也如此。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受王家福先生的委托,协助王先生指导民法博士研究生,将自己摸索的研究写作心得,概括为学术论文写作“七要素”,尝试在第二学期用半天时间讲授。听课的博士研究生反映对他们的学位论文写作颇有帮助。间或也在一些院校对硕士研究生讲授。但一直没有形成讲稿,只是一个提纲,也一直没有公开。因心中存有疑虑,担心是否将研究生引入一种形式主义,或者被指为一种“八股”。 2000 年春节期间整理成讲稿。 2004 年 2 月再次进行补充整理,然后以电子版形式在一些研究生中流传。 2004 年 6 月进一步补充整理定稿,并决定在网络公开发表。曾参考唐弢著《文章修养》、徐振宗等编著《汉语写作学》和焦垣生主编《写作学教程》等著作,特此说明。 梁慧星 2004 年 6 月 23 日于城南清芷园 1 引言 1.1 关于学术论文的一般理论 1.1.1 学术论文是用来表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文体 学术论文的上位概念是论文(议论文)。论文与其他文体如记叙文、抒情文的区别在“论”,即:论述、论证、论说。论文,以是否具有学术性为标准,可以分为:学术论文与非学术论文。非学术论文,指一般报刊杂志上的论文,例如:社论、评论、短论、时评、评论员文章等。学术论文,包括学术报刊上的学术论文、专题研究论文(长编专题研究论文即所谓专著)、学位论文,是用来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体。 1.1.2 学术论文的大致分类 学术论文可分为:一般学术论文;研究性学术论文。 一般学术论文,指学术刊物上的学术论文,一般编幅较短; 研究性学术论文,包括:长编专题研究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 1.1.3 研究性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即是学术研究过程 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法学研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法律、法学著作、判例等文本,属于文本研究。即使所谓法社会学研究,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最终也要归结为文本研究。 文本研究的过程,也就是写作论文的过程,分析文本、研究文本、写作论文,是同时的,不可截然区分。因此,研究性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即是学术研究过程,学术研究的成果,即是所完成的学术论文。研究所得到的结论,称为基本学术见解,只是到了论文写作完成之时,亦即学术研究过程终结之时,才最终形成。 非学术论文和一般学术论文则不同,基本学术见解早就存在,下笔之时,主题思想已经存在,俗话说已有“成竹在胸”。论文的写作过程,不是研究过程,而是表达过程。其中进行论证、论述、论说,是为了表述已经存在的主题思想、基本见解。研究性学术论文当然也有论证、论述、论说,主是为了研究,为了得出研究结论,即形成基本见解。 1.2 学位论文的七要素 ( 1 )选题 ( 2 )资料 ( 3 )结构 ( 4 )方法 ( 5 )见解 ( 6 )文章 ( 7 )社会责任 2 学位论文的选题 2.1 选题的意义 ( 1 )选题,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开始,实际上就是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研究方向的过程,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引自《汉语写作学》); ( 2 )选题,是科学研究能力之一; ( 3 )博士、硕士论文的选题,是决定论文是否成功的关键。 有的导师预先拟定若干题目,分配给学生。这样也可能完成较好的甚至优秀的学位论文。但学生没有学会如何选题,其学术研究能力不完整,缺乏选题的能力。不掌握选题和题目设计的方法,就只能参加别人的课题组,承担部分章节的写作,而不会自己设计课题,不能担任课题组负责人。现今所谓“学科带头人”,选题能力是其重要素质之一。 博士、硕士研究生应当在第一学年结束前确定选题。 2.2 课题选定 课题选定的四项要求: ( 1 )有学术性、理论性 ( 2 )有实践性、针对性 ( 3 )有充足的资料 ( 4 )能够扬长避短 2.2.1 有学术性、理论性 答辩委员会成员评价学位论文,首先是判断其选题是否具有学术性、理论性。评价的结果,如果得出没有学术性、理论性,或者学术性、理论性较小的判断,该论文是否能够通过就成了问题。可见,缺乏学术性、理论性的课题,亦即纯粹技术性的、实用性的课题,不适于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 答辩委员会成员或者其他专家在评价一篇学位论文时,所说该课题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或理论性,是指什么而言的呢?换言之,判断一篇学位论文学术性、理论性之有无、大小的标准是什么? 符合下述五种情形之一,即可认为具有学术性、理论性: 其一,补白性选题。这一课题前人没有研究,至少是国内法学界没有作过研究,这叫补白,填补研究的空白,属于有学术性、理论性。 其二,开拓性选题。这一课题前人虽然有所研究,但成果很少,仅有几编一般性文章,或者仅研究其个别部分、个别侧面而不是全部,本文将研究的范围拓宽了,研究的程度加深了,作了系统、全面、深度的研究,这叫有开拓性,属于有学术性和理论性。 其三,提出问题性选题。这一课题是社会生活或法律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过去没有或没有意识到,当然更谈不到研究,现在提出这一问题本身就具有价值,标志学术研究的进步,也许本文还做不到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其学术性和理论性就表现在率先提出问题。 其四,超越性选题。这一课题前人已经作过很多研究,可能已经形成通说,但本文根据社会生活和法律生活的重大发展,总结实践中的新经验,回答了实践中的新问题,所做出的研究结果远远超过了前人所达到的程度和水准,当然具有学术性和理论性。 其五,总结性选题。这一课题在不同的时代、不同国家都有很多研究成果,不同的研究都有所侧重,有其局限,有所不足,本文在前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作系统、全面、深入的带总结性的研究,这叫集其大成,当然具有学术性和理论性。 2.2.2 有实践性、针对性 一个课题虽然有学术性和理论性,但如果在现今学术界已经没有地位,现代社会中不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这样的研究对我们的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有什么用处?这叫不具有实践性、针对性。 须注意的是,有的课题,在当时可能没有什么实践性、针对性,例如 80 年代初期,研究破产法,研究期货、证券制度,往往会被人指责缺乏实践性、针对性。谈论实践性当然不能局限于当时,要预见到社会的发展。第一篇以证券交易法律制度研究为题的博士论文在选题时,我国还没有证券交易所;第一篇研究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博士论文在选题时,北京还没有几座公寓式大厦,住宅商品化政策还没有出台,能够说这样的选题没有实践性吗?再者,对实践性、针对性的要求,不可绝对化,不是什么研究都要求实践性、针对性。例如英美法上的某些制度,即使对我国法制不可能有多少参考价值,我们仍可选作学位论文题目。 2.2.3 有充足的资料和素材 选题还应当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资料和素材是否足够。有的选题虽然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性,但缺乏足够的资料,不可能成就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因此,选题是否适当,不能只看学术性、实践性,一定要考虑资料是否充分?没有充分的资料,再好的选题,也应舍弃,不可勉强。论文写到中途,因为资料缺乏,写不下去,不得不重新更换选题,就被动了。 2.2.4 能够扬长避短 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术研究何尚不是如此?前述三项要求,目的是做到“知彼”,即了解研究对象。第四项要求,是要“知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尽可能回避自己的短处,尽可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判断自己的长处、短处,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否擅长抽象思维?有的人擅长抽象思维,擅长论辩,而另外有的人却不擅长抽象思维,不擅长论辩。阅读的范围宽,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等读过不少,自然喜好辩论,擅长辩论。除专业著作外,很少读其他著作,对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缺乏兴趣,自然不擅长抽象思维。在选题时一定要考虑自己的长处、短处,使所选题目符合自己的长处,自己的短处可以避开。 以法学领域为例,在写作的难易程度上,理论型选题较难,制度型选题较易。理论性课题,需要作者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驾驭理论的能力,擅长抽象思维的人可以充分发挥其长处。如果不擅长抽象思维的人选理论性选题,就会很吃力,感到难以驾驭,讲不出多少道理。就应当回避理论性选题,而选择制度型选题。 其二,掌握外语种类及程度如何?各人掌握外语的语种和程度有不同。一个英语很好的博士生选择一个大陆法上特有的制度,长处得不到发挥,并且正好是其短处,例如论物权变动,由于英美法没有对应的制度,英语很好却一点也用不上,有很多德国、日本资料却不能利用,你叫他怎么能够完成一篇高水准的学位论文?反之,一个德语、日语很好的研究生,选一个英美法上特有的制度,也是如此。 其三,专业知识上的长处和短处。现在的硕士生、博士生,大抵在专业知识上有所欠缺或偏重,因此在选题时要注意回避自己的短处。例如,对某个外国的法律掌握较好,而对国内的法制反到很生疏,如选择研究该外国法律制度的选题,可以扬长避短。把某外国某项法律制度研究清楚,供作我国立法和理论研究的参考,这就是其价值。将外国的某项制度、理论引人国内,使之体系化、条理化,以便我们能够了解、把握、借鉴,这就是学术性和实践性。 2.3 题目设计 2.3.1 题目的要求一:题目要新颖 一篇学位论文的题目,就是该学位论文的名称,类似于自然人的姓名和法人的名称。通过给学位论文设计一个题目,首先,是要明示作者所研究的对象,使读者(更重要的是答辩委员会成员)一望而知作者所研究的是什么;其次,要确定一个研究的最佳角度,将自己的研究限定在一个适当的范围,选择一个最好的切入点,现在时髦的说法叫“进路”;最后,还要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题目一般化,甚至千编一律,千人一面,不可能给读者和答辩委员会成员、评定论文的专家以好的第一印象。有一个时期,很多法学论文的题目雷同,都是关于什么什么的几个问题,关于什么什么的若干问题,或者关于什么什么的三论,显然不能给人以好的第一印象。一般化的题目还会起反作用,读者心里说,连一个新颖一点的题目都拟不出来,可见作者的能力不怎么样!答辩委员会成员则会怀疑作者是否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切不可因小失大! 2.3.2 题目的要求二:题目应与内容相符 要求题目能够涵盖论文的全部内容。题目是关于某某制度的研究,但从论文的内容看,只是研究该制度的一个方面或一个部分,或者论文内容超出题目的范围,都是内容与题目不符。当然,不是说该制度的一切方面、全部内容都要研究,而是要求题目应涵盖该制度的主要方面、基本内容,如果不是这样,就要调整题目。 例如,博士论文题目:违约责任及其比较研究。从题目来看,使用了“及其”一词,相当于英文中的“ AND ”,给读者的印象是:本文要研究两个课题,一是违约责任,二是违约责任的比较。而从内容看,作者的意思大概是: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违约责任。如此一来,题目与内容就不匹配。该论文题目可以改为:“违约责任研究”,或者“违约责任的比较研究”。 再如,博士论文题目:期货市场风险管理的法律机制研究。从题目本身看,作者所要研究的范围很明确,似无问题。但该论文的第八章为“期货交易的民事责任研究”,这显然超出了题目所限定的研究范围。民事责任,即使是期货交易中的民事责任,也不能说只是风险管理的法律机制。因为“民事责任”不是“风险管理”的 下位概念 。当然,作者有理由说期货交易中的民事责任,可以发挥风险管理法律机制的作用。但绝不是期货交易中的民事责任所发挥的作用的全部。因此,第八章的内容已超出题目的范围,导致文题不符。解决的方法,一是干脆删去第八章;二是调整题目,例如加一个副题: 期货市场风险管理的法律机制研究――兼论期货交易中的民事责任 再比如,博士论文题目:商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其内容包括六章: 第一章 商法的产生、演变及大陆法系商法和英美法系商法 第二章 商法的调整范围及对经济关系的深刻影响 第三章 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的理论评析 第四章 传统商法向现代商法的演变及特征 第五章 商法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生 第六章 商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从各章标题看,能够说各章的内容都是商法的理论问题吗?都是商法的重要理论问题吗?都是商法的基本理论问题吗?恐怕不能。应当肯定,本文内容之大部非理论问题,至少非重要理论问题。属于典型的文题不符。顺便提到,其结构亦不合逻辑,也不符合博士论文的其他要求。 2.3.3 题目的要求三:大小要适当 题目太大,必然空泛,题目太小,分量不够。题目大小,决定论文编幅长短。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四五万字,长的七八万字。博士学位论文,一般要求二十万字以上。写博士学位论文,题目太小,写三五万字就没什么话说了。或者写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太大,写到十来万字还打不住。勉强写成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浅浅的、泛泛的,没有什么深度。都是因为题目太大、太小,不适当。题目的大小,关系论文的成败,不可小视。 台湾著名学者王泽鉴先生在《民法五十周年》一文中特别谈到这个问题。他说,目前台湾各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题目过大,且多所重复。但有日益精致的趋势。 似可得出这样一个规则: 硕士论文题目的设计,要避免过大; 博士论文题目的设计,要避免过小。 如果选题本身的容量过大,我们可以通过局限其范围、限缩其容量,设计出适当的论文题目;反之,如果选题本身的容量过小,则很难通过扩张其范围、增大其容量,设计出适当的论文题目。这一教训,值得后来者记取! 2.3.4 题目的要求四:要注意扬长避短 前面谈到选题要注意扬长避短,但在课题选定后,在已经选定的课题上,有的内容是自己的长处,另一些内容是自己的短处。就要在题目设计上回避短处,尽可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例如,选定的课题是“代理制度研究”,如果作者外语很好,掌握两门外语,一是英语、另一门是德语或日语,以“代理制度的比较研究”为题,就能够发挥作者外语的长处。反之,外语不好,或只掌握一门外语,就不能以比较研究为题。 如果作者只是英语很好,甚至对于中国法也不很精通,以“英美代理法研究”为题,就能够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就是很明智的题目设计。 例如,一位作者掌握西班牙语,曾经到墨西哥留学,本科和硕士都不是学法律,西班牙语是其特长,所使用的资料主要是西班牙语的墨西哥和其他拉丁美洲国家的财产法著作,墨西哥及拉美国家财产法是其特长,大陆法国家财产法是其短处,甚至中国财产法知识也有不足,这些短处很难在短期弥补。显而易见,特别要避免一般性理论和比较研究。 2.3.5 题目的两种基本结构形式 第一种结构形式: “关于”+“宾语”+“的”+“研究” 举例:关于抵押权制度的研究 其简体形式:“宾语”+“研究” 举例:抵押权制度研究 其变体形式:“宾语”+“的”+“研究方法” 举例 1 :信托制度的比较研究 举例 2 :知识产权的经济分析 须特别注意:“宾语”必须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第二种结构形式: “论”+“宾语” 举例:论抵押权制度 其变体形式:“宾语”+“论” 举例:抵押权制度论 2.3.6 题目设计的规则 学位论文题目设计的三项规则: 第一项规则:题目必须是动宾结构的短语,不能是句子 第二项规则:题目只确定研究对象,不表达作者观点 第三项规则:题目应力求明确、简短,忌冗长 结合以上题目设计的要求和规则,举一些不适当的题目设计的实例: 实例 1 : 博士论文题目:论宪法是安邦治国的总章程 评论: 此题目违反前述题目设计的第一、二项规则。按照第一项规则,题目应当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其中的“宾语”应当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本题目的“宾语”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按照第二项规则,题目只确定研究范围,不表达作者观点,而本题目已经表明作者的基本观点。 修改建议: 论宪法在安邦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于宪法在安邦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 实例 2 : 硕士论文题目:原因理论、法律行为规则与物权行为无因性 评论: 这一题目设计的问题是违反第三项规则,冗长而不明确,由三个名词性短语组成,使人看后不明白作者究竟研究什么?是同时研究 “原因理论”、“法律行为规则”和“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三个对象或三个范围,抑或是研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论文的内容看,虽然涉及“原因理论”和“法律行为规则”,但实际上作者着重研究的只是“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因此,可以改为: 题目一:论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 题目二: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研究 这样的题目,就符合明确、简短的要求。假设论文的主题是要研究三者的相互关系,则在题目设计中应当以名词“关系”作为“宾语”,采用“定语”+“名词”的结构,例如: 题目一:论原因理论、法律行为规则与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的关系 题目二:原因理论、法律行为规则与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之关系研究 这样的题目,虽然未能避免冗长,但做到了“明确”,这是最重要的。 2.3.7 关于副题的运用 有的学位论文或者专题研究论文设有副题。运用副题,就需要理解为什么要运用副题,副题有什么作用?博士论文运用副题较常见,硕士论文运用副题较少见,但也不是没有。 所谓“副题”,是作者为了调整研究角度,或者限制研究范围,或者突出研究重点,而在论文题目(正题)之下,附加上的一个题目。副题可以用来调整研究角度亦可以用来限制研究范围和突出研究重点。加上副题后,论文的范围,与未加副题的情形比较,或者角度有所调整,或者范围有所限制,简而言之,使论文的范围缩小了。 当然,有些论文加上副题后显然扩大了论文的范围。例如: 《反垄断法规则的比较研究――法律的不确定性及其克服》 副题“法律的不确定性及其克服”,相对于正题“反垄断法规则的比较研究”,副题的范围更大。这种副题的运用,正常不正常,适当不适当?我们看到,该论文出版时将正题、副题掉了个个儿: 出版时改为:《法律的不确定性――反垄断法规则分析》。这样一改,就符合了我们概括的一个规则: 副题要比正题的范围窄,而不能相反。 这一规则的例外是,副题:兼论什么什么 目的不是要扩大研究范围,而是考虑到某一项内容与本文有较密切的关联,顺便予以论述。因此,超出正题范围之外的仅是某一章、某一节。并且,这一小部分在整个论文中居于次要的地位。如果删去这部分,并不损害论文的完整性。 举例:《违约责任研究——兼论违约救济措施》 本文内容,分五章: 第一章 违约责任概述 第二章 违约责任构成理论的基本研究 第三章 违约行为研究 第四章 归责事由研究 第五章 救济措施研究 如果删去副题,同时删去第五章,论文的完整性并不受影响。 至于硕士论文,运用副题似乎没有多大的必要,因为硕士论文的选题本来就应当比较窄。与其设计一个较大的题目,再加上一个副题来予以限制,不如直接设计一个较窄的题目。博士论文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呢?以上引吴汉东的论文为例: 原题目设计:《论合理使用——关于著作权限制与反限制的研究》 问题是正题太泛,已远远超出著作权法的范围。因为,不仅著作权有合理使用的问题,其他权利也会发生合理使用的问题,例如不动产相邻关系上的通行权、取水权。本文主题也不是要研究一般的合理使用问题,而只是研究“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即著作权法上的合理使用问题。与其正题太泛,再运用副题来限制研究范围,不如将题目设计得适当,而不设副题。我们注意到本文在正式出版时,将正题、副题合并,改为:《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 最后必须指出,作者为什么要设副题?为什么要通过副题的运用,以调整论文角度或者限制其范围?目的是要发挥作者的所长,回避其所短。这在徐国栋的论文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如果不加副题,本文就属于制度型选题,作者在这方面并非所长,而作者擅长思辨的长处也就难以充分展现出来。可见此副题的运用,达到了扬作者所长,避作者所短的目的。 相反的实例:之前提及的那位掌握西班牙语,熟悉拉丁美洲国家法律体系的博士,将论文题目设定为《所有权功能论――财产制度历史演变和比较研究》。 加上副题后论文的范围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是难度减少了还是难度增大了?是将作者的短处回避了还是充分暴露出来了?作者的长处是否充分展现出来了?回答显然是:扩大了研究范围,增大了研究难度,暴露了作者短处,回避了作者长处。可见,正是这一题目设计,将作者自己推向了绝境! 如果将副题变换一下:《所有权功能论――以拉丁美洲国家所有权制度为中心》,其效果将恰好相反。如果干脆将正题、副题合并,改为:《拉丁美洲国家所有权制度研究》,则作者的短处尽可能地被回避了,而作者的长处将充分展现出来。可见,副题的运用宜慎重,切不可随意! 3 学位论文的结构 答辩委员会成员或委员会外的专家对硕士、博士论文作鉴定、写评语,有一个内容是就论文结构表态。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要求结构合理。肯定的评语是:本文结构合理、逻辑严谨、层次清晰。什么叫“结构合理”?结构合理就是指论文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这就要求了解论文的一般结构,这里着重讲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结构。 学术论文的结构 目录 序言 导论 本论 结论 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上述结构中,导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构成论文的本体;目录、序言、参考文献目录和后记,是附属部分。最重要的当然是本体。一篇完整的学位论文,其本体由导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构成。有没有特殊的,有特殊的,所谓特殊,无非是在一般结构基础上省略了其中的某个部分,或者省略结论,或者省略导论,但无论如何不能省略本论。如果以重要性为标准进行划分,则导论和结论属于组成部分,本论属于本质部分。例如一个人,头和躯干是本质部分,四肢是组成部分。没有手臂,甚至手脚都没有,不影响人这个事物的存在,仍然是人;但没有头和躯干,光有四肢就不成其为人。同理,省略了导论、结论,不影响学术论文的本质,但学术论文的完整性大大受到损害,专家作鉴定会写上一句:结构不完整。当然,学术论文不可能没有本论,假设没有本论,就不成其为学术论文。 可见,本论部分特别重要,答辩委员会成员评价学位论文结构合理不合理,注重的是本论部分。 下面对各部分作简要说明: 3.1 导论 导论起什么作用?导论的作用在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拿到一篇学术论文,通常好多万字、二三十万字,是否值得花费宝贵的时间,光看题目还难以判断,总是首先读导论,希望从导论的内容判断本文是否有阅读价值,是否值得花费时间阅读。 导论的内容,通常是交待课题,本文究竟要研究一个什么课题,这个课题的产生背景,说明作者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它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如果是博士论文,通常还要交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交待论文的大体结构。 实例 1 : 博士论文:合同自由与公序良俗 第一章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状况和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实例 2 : 博士论文:国际货物贸易中的补贴与反补贴法律问题研究 导论 (一)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 本文研究范围 (三) 素材选取与研究方法 (四) 体例安排 3.2 结论 学术论文应当有结论,是学术研究的规律性决定的。学术研究是一个过程,有其始端和终端。导论是始端,结论是终端。结论表明一项科学研究的结束。同时,一项研究当有其研究结果。最终得到一个什么研究结果,应当在结论部分做出概括。如果还有遗留问题没有解决,也应在结论部分指出。 从学位论文答辩的角度讲,论文要经专家鉴定,写出评语。答辩委员会成员也要审读论文,写出评语。考虑到一篇博士学位论文通常二十多万字,甚至三十多万字,专家教授通常不可能一口气读完。总是读几页,放下了,又读几页,有什么事情又放下了。经过好多次才断续读完,读到末尾,前面的内容已经模糊、记不清了。不可否认,有的评定人因时间关系不可能读完全文,阅读了导论部分,翻阅、选读几个章节,然后就写评语。如果有一个结论,概括本文的研究结果、作者的基本学术见解、本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于审定人做出总的评价有莫大的帮助。这对于论文最后能否通过答辩,有极重大的意义。切不可掉以轻心! 实例: 博士论文:合同自由与公序良俗 第六章 结论 (一) 总结 (二) 论文的基本观点 (三)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四) 论文的局限和不足 有的学位论文以立法建议代替结论,这大抵属于制度型选题,研究某一项法律制度,研究最后得到的基本学术见解或结论,表现为建议我国立法机关制定某一法律或对现行法作修改,并形成了立法或修改的基本设想甚至条文草案。另外,也有以结束语代替结论的。以立法建议代替结论,以结束语代替结论,不等于没有结论。省略结论,影响论文结构的完整性,完整性是合理性的一个方面,因此没有结论将影响论文结构的合理性。 3.3 本论 本论是一篇学位论文的本质部分,没有本论就不成其为一篇论文。就象没有头和躯干不能成其为人一样。本论的内容是研究过程的反映,应当写什么,自然不用我在这里说。这里只是介绍本论部分的结构安排。评价一篇论文的结构是否合理,主要是针对本论部分的结构是否合理。 3.3.1 本论部分的结构 大体上有五种:总分结构、三分结构、四分结构、编章结构、章节结构。 总分结构,实际是分为两个部分,称为总论与分论。实际上,是哲学上的“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有关本课题的一般理论、共同理论,在总论部分;然后分别研究本课题内部各特殊部分或特殊问题,叫做分论。实际是“二分结构”:总论、分论。然后总论再分为若干部分(章),分论再分若干部分(章)。如果将总论、分论作为两编,每编下分若干章,这就是“二分结构”加“编章结构”。有的博士论文,在总论、分论之前再设绪论,研究本课题的前提性的问题,作为另一个部分,称为绪论编,包括若干章。这样就变成“三分结构”加“编章结构”。可以说几乎所有的选题,都有总论与分论的划分,都可采用“二分结构”加“编章结构”。但是,如果属于一般理论、共同理论的内容太少,不足以再分为若干章,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总论编只有一章,分论编包括若干章,显得不协调、不成比例。因此可不设编,直接采用“章节结构”,第一章实际是总论,从第二章起实际是分论。 如果本论分为两大块,下面不再划分章节,或者本论仅有两章,属于单纯的二分结构,应当认为结构不合理。为什么这样的结构不合理?首先是不合习惯。其次是美学上的考虑。一篇论文,前面一个序言,后面一个结语,本论部分就两章,第一章、第二章。如果序言、结语都省略了,一篇论文就两块,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或者第一章、第二章,这不好看。 从上述本论部分的结构安排,我们可以看到,博士论文采用总分结构加编章结构,或者采用章节结构的最常见,这类结构安排系以“章”为单位,硕士论文也以章节结构最常见,也有的用“部分”为单位,“部分”下面以一、二、三、四为序。是否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判断:无论以“章”或“部分”为单位,本论部分所划分的单位至少应在三个以上,例如不少于三章或三个部分。否则,就叫结构不合理。 3.3.2 关于切题 关于本论的结构,无论采取哪一种结构模式,其共同的要求是:紧扣题目,亦即我们平常所谓“切题”。这主要从每部分的标题来体现。 从博士论文的结构,我们看到,每一个标题,都应紧扣住题目。所谓切题,所谓紧扣题目,往往通过在本论各部分标题中“反复出现”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来体现。反之,如果本论各标题与论文题目无关,找不到论文题目的关键词语,我们就会觉得不切题,没有紧扣题目。 3.3.3 逻辑关系 以上仅指对结构安排的形式要求。在此基础上,还有对逻辑性的要求。指本论部分的结构安排要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大体有下面三种逻辑关系: 第一种 总分关系 第二种 并立关系 第三种 递进关系 ( 1 )总分关系 关于本课题的一般性问题、一般理论、基本理论、基本原则的内容,属于总论。特殊问题、特殊理论、具体制度、具体问题、构成条件、实际运用等内容,属于分论。总论与分论之间,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通常总论部分应当在前,分论部分应当在后。无论采用总分结构或者编章结构、章节结构,都要求总论与分论有清晰的界限,不能混淆,总论内容写完再安排分论,分论部分不能插入总论的内容,不能颠倒顺序,一般不能先分论后总论,应当先总论后分论。 其规则是:先总、后分。 ( 2 )并列关系 如果采用总分结构,总论部分与分论部分,已具有并列的意义,总论下面的各章、分论下面的各章,也可以是并列的关系,即各章的内容应当处在同一层次。采用编章结构,各编的内容可以是并列的关系,例如绪论编、总论编、分论编,编下面的各章可以是并列关系。 其规则是:位阶同一。 ( 3 )递进关系 采编章结构,在一编之下的各章可以是递进关系。采章节结构,各章之间也可以是递进关系。章下面的节,也可以是递进关系。就一篇博士论文而言,可能各编之间是并列关系,各编下面的章是递进关系,或者总论编下面的各章是并列关系,分论编下面各章是递进关系。或者采总分结构不设编,总论仅一章,从第二章开始是分论,分论各章是递进关系。至于章下面的各节之间的关系,当然可以某些章下面的各节之间是并列关系,某些章下面的各节之间是递进关系。 这里有一个要求,某编下面的各章,或者某章下面的各节,如果采递进关系,就一定是递进关系,不能混淆。不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篇有五章,其中一、二、三、五章显然是递进关系,中间第四章与各章不构成递进关系,或者一章下面若干节,其中几节似乎是递进关系,中间又有几节似乎是并列关系。 递进关系有三种不同形态: 时间上的递进关系 空间上的递进关系 纯粹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1 )时间上的递进关系 时间上的递进关系,是指在时间上由远到近,先从该制度的历史说起,从古罗马法说起,中世纪有什么变化,近代有何发展,直到现在的现状,实际是采历史研究方法。法制史研究论文,大体体现这样的递进关系。在部门法,例如民法硕士、博士论文中,也常常采用历史研究方法,因此在论文的某个部分会反映时间上的递进关系,通常在绪论或总论部分,或者某一章下面的节,不大可能一篇民法论文各章之间都反映时间上的递进关系。 这种递进关系,要求严格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如果出现时间先后顺序的错乱,就叫层次不清、逻辑混乱。 其规则是:时间愈早愈在前,时间愈近愈在后。 2 )空间上的递进关系 此所谓“空间”实际上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地域上的空间;一是抽象的空间。无论属于地域上的空间,或者抽象的空间,都要求“由外到内”,先讨论外部的问题,后讨论内部的问题。先研究外国的制度、发展、经验教训,再讨论本国的制度、发展、构成、适用、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或者先讨论该制度的外部关系,产生原因、背景、哲学思想、政策取向、功能等,然后进入该制度内部,讨论其构成要件、法律效果、解释适用等。 空间上的递进关系,要求区分内外,先外后内。如果外部问题未讨论完就进入内部问题的讨论,中途再反过来讨论外部问题,或者一开始讨论本国制度,中间突然插入外国制度的探讨,然后再回到本国制度的研究,就叫层次不清、逻辑混乱。 其规则是:先外、后内。 3 )纯粹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所谓纯粹逻辑上的递进关系,是指在逻辑上由抽象到具体。先从概念、定义说起,解释其含义,探讨其内涵、外延,确定其适用范围,分析适用条件、法律效果。通常采用法律解释学的研究方法,就反映这种递进关系。要求符合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顺序,愈抽象的问题愈在前,愈具体的问题愈在后,否则就叫层次不清、逻辑混乱。 其规则是:愈抽象愈在前,愈具体愈在后。 须注意的是,在一篇论文中,尤其是长编专题研究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不是只反映一种递进关系形态,可能某一篇、某一章内部是时间上的递进关系,另外的编、章内部是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关于本论部分的逻辑关系,还有一个要求是要有重点,避免等分式、无重点、面面俱到和过分枝蔓。我上研究生的时候,研究生院院长温济泽教授作报告,讲到学术论文写作多次引用前人的诗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前一句就是指,文章的结构,要避免过分枝蔓,要突出重点。 3.3.4 对各部分标题的要求 第一项要求:标题应当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是一个句子 第二项要求:标题只确定本部分的研究对象,不表达作者观点 第三项要求:标题应明确、简短而忌冗长 第四项要求:标题应当出现题目中的关键词 第五项要求:同一层次的各标题应相互协调 实例 1 :博士论文:荷兰国际私法研究 第一章 荷兰国际私法概述 第二章 荷兰与国际私法统一化 第三章 荷兰国际私法法典化编纂 评论: 我们看到各章的标题,都是名词性短语,而不是句子,符合第一项要求;各标题只是确定本章研究对象或范围,而不表达作者观点,符合第二项要求;各标题符合明确、简短而不冗长的第三项要求;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亦即“动宾结构”中的名词“国际私法”,在各章标题中重复出现,这也就是所谓“切题”,符合第四项要求;各标题结构、长短比较协调,符合第五项要求。 须补充的是,在章节标题设计上,可能出现在一个标题中有两个名词性短语,亦即一个章、节可以有两个或三个研究对象。在节以下层次的标题,第三项要求,可以不像章、节(特别是章)那样严格。再就是,有的论文章标题似未重复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而直接采用论文题目关键词的下位概念,以作为各章标题的宾语短语。 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结构,除导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外,前面必须有目录,还可以有序言。后面必须有参考著作目录,可以再写个后记。后记的内容没有一定之规,通常是致谢及发感慨。 4 学位论文的资料 资料是研究的前提条件,没有资料,资料不足,怎么能够得出高水准的研究成果,怎么能够写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因此,在进行论文选题时,就应当考虑是否有可能获得充足的资料。 我们的学位论文在专家审定、写评语时,有一项评审内容就是资料是否丰富、翔实。可见,资料不仅是研究的前提条件,也是学术论文的一个要素。 4.1 第一项要求:有充足、翔实的资料、新的资料 “充足”是指数量,资料的数量丰富,可以减少研究结果的片面性。“翔实”是指真实性和直接性,资料虽多,但不真实,错误百出,或者都是间接资料,并且翻译、转述不准确,怎么能够保障研究结果的正确性?还有资料的“新旧”问题。旧的资料,尽管真实、直接,已经过时,与实际情况不符,据以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肯定不正确。因此,要求直接的、第一手的资料,要求新资料。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一定要有相当的外文资料。 现在常见的问题之一:资料贫乏 不少学位论文,选题不错,文笔也很好,但没有什么资料。没有资料,文中的一些观点、学术见解、结论是怎么得出的?现在有一种倾向,读的书不多,写的书不少,光见产出,不见投入,单靠自己思考。这样的研究成果究竟有多大价值?给你的感觉,大本的著作,长篇的论文,就像沙滩上的一座座高楼。 常见问题之二:是资料陈旧 例如,有一本书叫《英吉利法研究》,日本宫本英雄著,骆通翻译,三十年代出版,当时就被批评为已经过时,到九十年代,还在引用。再如,《国际比较法百科全书》,六十年代的资料,七十年代成书,许多内容到八十年代就已经过时。以“产品责任”为例,六、七十年代各国都在摸索进行改革的方向,因此《国际比较法百科全书》关于产品责任的资料反映了当时的情况,似乎过失推定责任是改革的方向。但实际上八十年代严格责任(无过错责任)已经席卷全球,我们九十年代写文章引用这部分资料,就不能反映产品责任制度的真实情况。再如五十年代翻译的苏联的法学著作,成书于四十年代,反映当时斯大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体制,到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作为正面的资料引用成为我们的理论基础,就有问题。 常见问题之三: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没有外文资料 没有外文资料,不仅影响论文的质量和水准,而且不符合硕士、博士的标准。硕士要求掌握一门外语,博士要求掌握两门外语。你的学位论文没有引用任何外文资料,表明你不懂外语,不够硕士、博士的条件。有这样的例子,一篇博士学位论文,未使用任何外语资料,答辩委员会通过了,学位委员会不予通过。 4.2 第二项要求:注明所引用资料的出处 这就是注释,可采脚注或尾注。 为什么要求注明出处? 首先,是为了增强论文的说服力,告诉读者本文不是凭空产生,不是玄想的结果,而是科学研究的结果,是有根有据的、扎扎实实的进行科学研究的成果。使读者产生信任感。没有注解,尽管文中的道理讲得头头是道,妙笔生花,但读者不信任。 其次,是学风问题。所谓实事求是的学风,所谓严谨的学风,要求在论文中注明所引用前人、别人的理论观点,哪些观点是别人的,哪些观点是你的,哪些理论是前人的成就,哪些问题上你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如果没有注释,似乎全是你自己思考的结果,且不论这种结果是否值得信任,这种做法就有剥夺别人的劳动成果、贪天之功为己有的嫌疑。 最后,是法律问题,涉及著作权法,如果不注明出处,将构成侵权行为。现在著作中抄袭的现象很严重,将别人的文章大段大段的抄入,不注明出处,近年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也严重存在。 《中华读书报》上经常发表揭露抄袭的文章: 1996 年 11 月 20 日第 2 版,发表杨玉圣的文章《博士论文与文抄公》,举了两个实例。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一篇博士论文《论美国国际地位的历史趋向》,抄袭本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杨达洲先生的论文;二是山东大学的一篇博士论文《现代化战略与模式选择》,抄袭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今年中华读书报披露复旦大学知名讲授张汝伦抄袭事件,成为新世纪最大的新闻,影响很大。 4.3 第三项要求:有参考文献目录 5 学术见解 5.1 学术见解的意义 学术论文要素之一的学术见解,指作者自己的思想、主张、观点。答辩委员会或评定人评价一篇学位论文,一个重要内容是,作者是否有创造性的学术见解。 《汉语写作学》指出:学术论文的独创性,并不是要求论文中提出的见解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而是指在论文所研究的范围内,要有真知灼见,有独立看法,绝不人云亦云,单纯重复前人的发现(第 418 页)。 如果被评价为缺乏创造性的学术见解,该论文是否能够通过就成了问题。可见,学术见解的重要性。没有作者自己的学术见解的论文,实际上等同于资料。 5.2 学术见解的分类 学术见解区分为:一般学术见解;基本学术见解。 所谓一般学术见解,是指论文中所涉及的各种不同观点、不同主张、不同学说,作者所作取舍和表态,作者自己所赞同、所采取、所提出的观点、主张、学说。其中,作者自己提出的观点、主张、学说,就是创造性学术见解或独创性学术见解,体现作者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准。 所谓基本学术见解,是指一篇学术论文所表达的作者的基本思想,平常称为主题思想。一篇硕士论文或者博士论文,究竟表达一个什么思想?例如一篇研究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论文,探讨了人民陪审员的概念、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大陆法国家、英美法国家陪审制的异同,当前存在的问题,最终作者要有一个总的表态,是断定人民陪审员制度符合现实的需要,应当予以保持并进一步完善,或者认为人民陪审员制度已经不适应现实的需要,主张予以废弃。这就是基本见解。 5.3 如何表述一般学术见解? 大致有四种方法: 第一种:采通说 通说、多数说,指多数学者所赞同的观点、主张,自有其相当的真理性和说服力。作者表示赞同通说,在方法上应当先列举不同的学说,指出其中某一种学说是通说,作者赞同之,即可。无须陈述什么理由。 第二种:从新说 事物有新旧之别,新事物较之旧事物,一般说来有其合理性。学术观点也是如此,新说相对于旧说,一般说来有其合理性和说服力。作者在论文中列举不同学说之后,仅指出何者为新说,何者为旧说,表明作者赞同新说即可。也无须陈述什么理由。 第三种:择善而从 作者在列举不同学说之后,还须依次列举各说的根据和理由,然后对各种学说进行评说,指出各说的优点与缺点,最后采纳其中最优者。采用这种方式表述自己的学术见解,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还要具有相当的思辨能力。这种方式表述的学术见解,区别于采通说、从新说的随大流、人云亦云,应当被评价为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第四种:自创新说 作者对于已经存在的学说均不采取,而自己提出一种新的学说。不仅要求列举现有的各种学说,列举各种学说的根据和理由,对各种学说的根据和理由进行分析批评,指出各种学说的理由均有不足,各种学说均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均不足采,然后提出作者自己的新说。作者提出的新说,要真正属于前人所未曾提出过,否则不能成立新说。还要对自己的新说进行论证,举出充分的根据和理由证明其可以成立,并进一步指出自己提出的新说能够兼有现在的各种学说的长处,回避现在各种学说的短处。可见采取这种方式表述学术见解最难。 尤其像民法学这样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其传统制度、传统理论何止经过成千上万的大脑的思考研究,已经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同学说,要自创新说,难乎其难。但是,也不是绝对没有可能。一个法学学科,内容何其繁杂,总会有一些课题前人研究不够,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就是一些老的制度和理论,也可能有重新检讨的必要。尤其我国,这套法律制度引入不过一百年,中间又有长期中断,改革开放恢复法学教育和理论研究不过二十年,没有研究过、值得研究的问题还很多,加之社会经济转型,导致价值观的变化,过去的许多学说有必要重新检讨,即使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和研究成果,也还要考虑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因此,为学术研究创立新说提供了可能性。 上述表述学术见解的四种方法,在一篇学术论文中往往交替采用。如果一律都是采通说、从新说,将被评价为缺乏创造性见解,大大影响论文的学术水准。只有运用了第三、第四种方法,才会被评价为具有创造性见解或有独创性见解,但要都采用后两种方法,又不大可能。关键在选题、作者的基础和作者的思维能力。 5.4 从什么地方找某种学说的根据和理由?从什么地方找它的优点和缺点? 某种学说的根据、理由和优点,应当从该种学说的首倡者和赞同者的著作中去找;该学说的不足和缺点,应当从该学说的反对者和批判者的著作中去找。 学术的规律性的现象是,提倡某种观点、主张、学说,总是尽其可能地陈述其根据、理由,举出其可能的优点,反对某种观点、主张、学说,总是尽其可能地否定其根据、理由,揭发其缺点。 5.5 独立思考、独立判断 “独立”,指不迷信书本、老师、权威;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不能靠死记硬背。“思考”,指不盲目相信,由自己进行一番分析、考察。对于张三的某种观点,首先要“思考”:他所持的理由是否充分,是否有说服力,是否能够自圆其说。其次要“思考”:张三持这种观点有没有深层次的理由,与历史条件、时代背景以及张三个人的社会地位、学历、师承有什么联系?还要“思考”:张三发表这一观点,是在何种场合?等等。 判断的标准?在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做出自己的判断:赞成或者不赞成,赞成何种观点。这就是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独立判断”。“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关键在“独立判断”。而“独立判断”的关键,又在于:以什么作为判断标准?概而言之,可以作为判断标准的,有两类“知识”:一类是“基本原理”;另一类是“社会生活经验”,亦即平常所谓“常理、常情、常识”。 5.6 关于基本见解 所谓基本见解,即写作学上所谓“主题”。 《写作学教程》指出:“主题”一词源于德语,原指乐曲中的主旋律,翻译之初,用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用以指各种作品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主题,是文章的全部内容所表达的基本思想。记叙文、说明文的主题,人们习惯称之为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议论文的主题,称之为中心论点或基本论点(第 14 页)。 主题,亦称命题、立意、立论、意旨。 唐弢著《文章修养》指出:旧时文人在谈到文章作法的时候,有所谓立意和命题,是专谈作者怎样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意见的,这正和现在的所谓主题差不多(第 92 页)。 《汉语写作学》指出:文章的立意,又称意旨、主题,它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和态度在文章中的体现。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它,即作者立言之本意”。叶圣陶讲得更直接,他说:“写一篇东西总是为了一个目的,这个目的或者是很大的,包括许多部分;或者是一个很简单的目的,一个小目的。总之,是为了一个目的,普通的说法叫主题”(第 11 页)。 刘南平博士在《法学博士论文的骨髓和皮囊》一文中说:法学博士论文应该有命题在西方是一项普遍性的要求(《中外法学》 2000 年第 1 期第 101 页)。我认为,有必要补充一句:文章(不限于法学博士论文)应该有命题,在中国同样是一项普遍性要求。 前已述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见解,是指作者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所得出的基本观点,本论文所要告诉读者的主题思想。如果没有基本见解,就不成其为学术论文,作者所作的全部工作将沦为资料的整理工作。一个研究课题进行到最后,一篇学术论文写到结尾,照理自然会形成、产生其基本见解。作者只是将其表达出来罢了。 但在某些学科、某些课题的研究中,可能发生某种风险,例如,得出的基本见解与传统、通说相反,甚至与占支配地位的、受到政治、政策支持的学说相冲突,可能被视为异端邪说,可能招致某种不利的后果。这对作者能否坚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一个考验。 鲁迅有一篇杂文,题目叫《立论》,讲一个学生向先生求教如何立论,相当于我们说的表达基本见解,先生讲了一个故事:一家生了个儿子,满月抱出来见客,第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要发大财的,第二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要当大官的,第三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说一定要发大财、做大官明明是谎言,却得到主人的感谢和热情款待,说孩子将来是要死的明明是真理,却遭到一顿痛打。学生问,我不愿说谎,也不愿挨打,应该怎么说?!这就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所面临的难题。因此,我们从现在的出版物中常常看到不少论文基本见解陈腐,或者追赶、迎合某种需要,或者缺乏基本见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前院长温济泽教授,经常用来勉励学生的前人诗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前一句是讲学术论文的结构,后一句就是讲学术论文的基本见解,要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创新,敢于出新。当然,这里所说的领异标新,是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研究的结果,绝不是故意去追求标新立异,哗众取宠。 这是对基本见解的第一个要求:要有胆识,要敢于坚持真理 对基本见解的第二个要求:要有预见性、超前性 对基本见解的第三个要求:你的基本见解要符合科学发展规律 必须指出,你的基本见解无论如何新颖,无论如何超前,一定要有起码的根据,亦即能够自圆其说。不能自圆其说的所谓创新,无任何实益可言,不过是毫无意义的空气振动罢了。 6 文章 答辩委员会成员和专家评审硕士、博士论文时,有一个内容是从文章写得好不好的角度,对论文作评价。有的学校的学位论文鉴定书格式文本上,只要求评价论文的文字是否准确、流畅,这显然不够。从文章写作的角度评价学术论文,应当不限于文字功夫,因此我将学术论文的第六个要素称为“文章”,它的含义是:“文章写得怎么样”? 6.1 文体 在文章这个要素当中,首先一个问题是“文体”,即所要评定的论文是否合乎硕士、博士论文的文体。 这里需要对文体稍加说明。什么是文体?文章的文体,又称文章的体别、体裁,一般说来,指对文章所作的分类。 文章,因所采标准不同,有各种分类: 例如,依作者风格进行分类,有所谓苏体、陶体、韩体、柳体; 依是否押韵,有所谓骈体即韵文体,和散体即无韵文; 依形式和对象,有所谓骚、赋、颂赞、哀吊、论说诸体;依是否接近口语,有所谓文言与白话;等等。 虽说有各种不同分类法,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文体,指文章的类别。 曾国藩将文章区分为三门十一类: 第一,著述门。包括论著类、词赋类、序跋类。所谓论著类指著作之无韵者;词赋类指著作之有韵者;序跋类指为他人之著作序述其意者。 第二,告语门。包括诏令类、奏议类、书牍类、哀祭类。所谓诏令类指上告下者;奏议类指下告上者;书牍类指同辈相告者;哀祭类指人告于鬼神者。 第三,记载门。包括传志类、叙记类、典志类、杂记类。所谓传志类指记人者;叙记类指记事者;典志类指记政典者;杂记类指记杂事者。 唐弢著《文章修养》一书认为曾国藩的分类没有贯彻一致的标准,算不得精密,并提出自己的分类,同样是三类: 第一类记叙,专写客观事物; 第二类论辩,着重于是非的判别; 第三类抒情,偏于感情的抒发。 其中第二类论辩文体,中学语文课上称为议论文、论说文。凡是发表自己的主张,阐明某个观点,解释某种理论,批评客观的存在,用自己的思想、观点去说服他人,均属于这一类。 论辩文体与其他文体如记叙文体、抒情文体的区别在“论”,即:论述、论证、论说,因此通常简称论文。论文以是否具有学术性为标准进行划分,分为:学术论文与非学术论文。 非学术论文即一般报刊杂志上的论文,例如社论、评论、短论。 学术论文,再分为一般学术论文和研究性学术论文。一般学术论文指学术刊物上的学术论文,研究性学术论文指长编专题研究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这是以研究性作为划分标准对学术论文体的再划分。 我在前面已经谈到,一般论文下笔之时,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主张已经存在,不须作什么研究,只须予以解释、论说、表达。而学术研究论文下笔之时,并没有这样的思想、观点、主张,只是确定一个研究课题、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经过研究最后才产生、形成思想、观点、主张。 这个区别在论文题目上就表现出来: 一般论文的题目必须用决断的语气,或者肯定,或者否定。即使用了疑问的语气,其实际的意思仍然是肯定的。但学术研究论文,就不能这样,学术论文的题目,不能是论断。 例如,“论某法是依法治国的总章程”,就是一般学术论文的题目,不是学术研究论文的题目。因为作者关于某法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已经存在,仅须予以解释、说明、表达就够了,无须再作什么研究。 “论某法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不是一个论断,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尚有待于进行研究。这就是学术研究论文的题目。 除了题目集中反映文体外,文章中间的标题也要符合文体。 一般学术论文,文章中间的标题也应当是一个论断,采用肯定或否定的语气;学术研究论文中间每个部分的标题则相反,不能够采用肯定或否定的语气,不应当是一个论断,只能够确定该部分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 例如,《法学研究》 1999 年第五期第一篇文章《论建立独立、开放与能动的司法制度》,当然是一篇学术论文,但属于一般学术论文,不是学术研究论文。因为题目采用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已经存在,本文的任务只是解释、说明和表达,以求说服读者,而不须再作研究。当然,一般学术论文是此前学术研究的成果,自不待言。 文中有三个标题: 一、司法独立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二、司法开放性是司法权威和独立的最终力量源泉 三、司法能动性是司法独立和司法开放的条件 是采用肯定的语气,分别是三个论断。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要求。 再看同期另一篇文章《安全关照义务论》。从题目看,只是表述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安全关照义务”。究竟作者有关安全关照义务的观点、主张是什么,是认为很重要,主张我国法律应当规定此项义务,抑或认为所谓安全关照义务没有什么价值,主张我国法律无须引进此项概念?从题目无从判断。这就符合学术研究论文的文体。 再看该文中间的标题: 一、问题的提起 二、比较法上的观察 三、对外国学说的评析 四、履行辅助者、举证责任 都不是论断,不采用肯定、否定语气,符合学术研究论文文体的要求。这是一篇专题研究论文。 再举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民商法论丛第 10 卷王建源的《让与担保制度研究》,我们看第二章“让与担保的法律结构”,下分五节,标题: 第一节 让与担保的类型 第二节 让与担保的设定 第三节 让与担保的对内效力 第四节 让与担保的对外效力 第五节 让与担保的消灭 均只确定该节的研究范围,不作论断,不采肯定、否定语气。 学术研究论文的思想、观点、主张,产生于研究过程的结尾,基本见解表述在结论部分,关于各章、各节的研究结果,表述在该章、节的结尾,有的在每一章后面设一节小结,在每一节后面设一段小结,这是学术研究论文文体所决定的。 6.2 文字 与学术研究文体相适应,还应当谈到“文字”、“文风”和“文采”。 6.2.1 学术研究所要求的“文字” 首先当然是:准确、流畅,符合语法、文法。别的文体常用的一些修辞手法,不能用,或者一般不能用。例如:抒情、描写、夸张、比喻、拟人等等。科学家在讲解什么是“相对论”时,说:你如果和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呆在一起,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两个小时过去了,总觉得还不到半小时。反之,让你和一位又老又难看的老头或老太婆呆在一起,恐怕半小时你也奈不着,心里尽埋怨,时钟是不是停了。感觉上真是度日如年。这就是相对论。这就是比喻。但爱因斯坦研究、证明相对论,能够这样吗?社会科学研究也是如此。 6.2.2 学位论文的“文风” 所谓“文风”,指文章的风格。 ( 1 )第一项要求:要避免美文、译文、欧化的风格 学术研究论文,常常引用许多外文资料,容易受外文风格的影响,例如外语多用从句,尤其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甚至主语也是一个从句。中文很少用或者几乎不用从句。还有倒装句,中文也很少用。外语中复合句很多,中文都是单句。如果不是直接引语,应当尽量避免外语句式。否则,读者觉得不像作者的研究成果,像是外文的翻译。 ( 2 )第二项要求:要避免口语化 学术研究论文如果通篇都采用口头语,一是不经济、难免冗长、拖蹋。二是许多专业概念、学术概念,不能改用口头语。例如“要约”不能写作“关于订立合同的建议”;“承诺”不能写作“关于同意订立合同的答复”。所谓“但书”:“但什么什么除外”、“但什么什么不在此限”。不能写成“但是,什么什么在外”;“但是,什么什么不受此项限制”。三是口头语、白话,看似易懂,实际上含义模糊,难以做到准确。 因此,学术研究论文中,总会使用许多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许多法律概念本身就是文言词语),整个风格介于文(言)、白(话)之间。 ( 3 )第三项要求:要使用专业术语 例如,“阐释学”与“解释学”,可能在一般语义上没有不同。“阐释”与“解释”,在非法律领域,可以说同义。但在法律领域,就只能用“解释”,不能用“阐释”。您查查我国台湾,还有日本的法律文件和法律著作,有没有把法院、法官、法学者对某个法律文本、法律条文的“意见”叫“阐释”的?加德默尔等的哲学,中文叫“哲学解释学”、“哲学阐释学”、“哲学释义学”,均无不可,但“法律解释学”,不能叫“法律阐释学”、“法律释义学”。日本 50 年代的法解释论争,产生一大批著作,没有用“法律阐释学”、“法律释义学”的,都叫“法律解释学”,何故?中国现行宪法第 67 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解释宪法”、“解释法律”之职权,而不说“阐释宪法”、“阐释法律”,何故?中国台湾地区司法院组织法第 3 条规定:“司法院置大法官 17 人,审理解释宪法及统一解释法令案件”。不说“阐释宪法及统一阐释法令”,何故?“阐释”、“释义”均非法律概念。 “解释”是法律概念,它与裁判、裁判权、解释权、有权解释、无权解释、解释规则、解释文件、解释拘束力等法律概念密切联系。法律和法律学,无论吸收任何“知识”,都要融入、纳入固有的法律概念体系之中,不容许游离于固有法律概念体系之外。必须掌握、运用法律概念体系进行思维,而不是用自己喜欢的别的领域的概念取代法律概念进行思维。“上诉”就是“上诉”,既不能叫“上告”,也不能叫“控诉”! ( 4 )第四项要求:使用特定法律学科的法律概念 例如,“批准”和“认可”(“承认”),从产生的效力结果看,似无不同,但“批准”是行政法上的概念,“认可”(“承认”)是民事法律上的概念。“批准”,是行政权力的行使行为,申请人依行政程序提出申请,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给予“批准”,因此“批准”总是与“行政权”和“行政程序”相联系。“认可”(“承认”),是“司法权”(“裁判权”)的行使行为,对于涉讼的此前已经存在的当事人的某个行为、某个意思或者某种关系、某一事实,法庭表示肯定的意见,即予以“认可”(“承认”),因此发生法律效力、受法律保护。因此,“认可”(“承认”)总是与“裁判权”和“民事程序”相联系。你看,日本的法院判决、我国台湾地区法院的判决、我国大陆的法院判决有用“批准”的吗? 有的教授因为弄不清楚这些个概念的差别,而受到学生和读者的嘲笑。也有人故意使用自己发明的或从别的领域搬来的“词语”,以显示学问高深。须知不同法律学科的法律概念,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可不辨! 6.2.3 学位论文的“文采” 学术研究论文,往往缺乏文采,读来枯燥无味,引不起阅读的兴趣。有人会说,学术研究论文,既然不能使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就难以避免枯燥呆板。但是,学术研究论文也确有不枯燥呆板而具有文采的。大致有几个要点: ( 1 )要避免段落过长 一个自然段七八百字、上千字,连续两三页,读起来很累,能不枯燥吗? ( 2 )句式要有所变化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字、词表达,同一个句子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只要将字、词位置稍作调整,就可以求得句子的变化。唐弢著《文章修养》举了一个例子: 昨天下午我和两个同学到法国公园去散步。 我和两个同学到法国公园去散步是在昨天。 昨天下午到法国公园去散步的是我和两个同学。 昨天下午我和两个同学去散步的是法国公园。 我于昨天下午和两个同学到法国公园去散步。 我和两个同学于昨天下午到法国公园去散步。 法国公园是昨天下午我和两个同学去散步的地方。 我是昨天下午和两个同学到法国公园去散步的。 这就有八种不同的句式。 第一次写下的句式,觉得不妥当,稍作调整,换成另一种,仍不妥当,再换一种,直到认为妥当为止。 如果一个段落有两个句子的句式一样,就显得呆板,读起来不舒服。请看《文章修养》举的例子: “两人的脾气是不同的。自然,相通之点是有的,但比较起来,差别是显然可见的。” 再看中华读书报( 2004 年 2 月 25 日 22 版)上的例子: “他首先指出我所谓的不公平的税收制度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税收制度是公平的。当然,法律对逃税者的惩罚是很严厉的,严厉到使任何人都觉得为一次逃税而造成终身悔恨是划不来的。” 这两个例子,文法上并无毛病,因为连用几个“是……的”句式,就显得非常呆板。如果变化一下,使句子的句式有所不同,就生动了。这就是所谓“单句忌同”。 ( 3 )要讲究句子的长短变化 平常对于写文章的要求,有惜墨如金的说法。大意是说,一个句子能够表达的意思,绝不用两个句子;一个较短的句子能够表达的意思,就绝不用较长的句子。写文章应当要求简短,但是不能误以为愈简短愈好。这里有一个前提是意思的准确和完整。冗长而多余的字、词,当然应当删除,因为删除并不影响意思的完整,反而更准确。但不能为追求简短而损害意思的准确和完整。应当在意思明确、完整的前提下,讲究句子长短的变化。 一篇文章不能全用长句,也不能全用短句,既有长句,也有短句,长短相间,不仅有了变化,而且产生抑扬顿挫,避免呆板,有了文采。 6.2.4 关于“文气” 究竟什么是文气?一篇文章,句子的构成,或长或短,或张或弛,彼此并不一律,因此读起来的感觉,及读出来的声音,就有高低、强弱、缓急,产生抑扬顿挫,这就是文气。 由于标点是传达说话的语气的,因此往往决定文章的气势。大抵用“句号”则声音由高而低,文气也就由扬转抑;用“疑问号”、“感叹号”则尾音上升,文气也就由抑转扬。须注意的要点是: ( 1 )标点符号错杂运用 一篇文章,不应当全用句号,也不可能全用疑问号、感叹号,错杂运用,使文章抑扬有度,形成文气的跌宕。 ( 2 )句子长短变化 “文气”也与句子的长短有关。大抵句短则气势紧凑、急促,句长则气势迂缓、松弛。有了长短变化,就形成文气跌宕,有抑扬、急徐、张弛的变化,有节奏感、有气势、有气魄。注意了这些要点,文章就会有“文采”,避免了枯燥呆板,就是好文章。 7 社会责任 学术论文最后一个要素是社会责任。社会科学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研究者本人就生活在社会中,属于社会的一个成员。这与自然科学以自然、物质存在为研究对象不同。因此,学术研究没有绝对的客观标准。在法学研究中,曾经有人主张以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作为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问题在于历史的发展不是直线的,是曲折的,有时还是迂回的。处在历史的某个时段,会认为某种学术观点、主张、学说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被断定为真理,但在若干年后将会发现,该学术观点、主张、学说其实是谬误。这与判断“日心说”、“地动说”之是否正确、是否属于真理不同。因为地球终归在转动。 因此,学术研究容易受到作者的主观性的影响,甚至出现迎合某种需要的所谓媚俗、媚上的现象,出现学术的泡沫化现象。于是产生学者的社会责任问题。在从事法学学术研究时,要有科学的精神、正义的追求和独立的学术人格,要有对国家、民族负责的责任感。每提出一种新观点、新主张、新学说,每提出一项对策建议,都要考虑是否符合法律正义,是否符合人权、民主、法治国,要对国家、民族负责。 学术研究要讲社会责任,不是总要追求什么创新、什么自己的见解,我们要对子孙后代负责。你在论文中所得出的基本见解,所提出的立法建议或修改法律的建议,一定要负责任,须知我们是在讨论国家的立法,你的观点和建议,不仅关系到我们这一代人的权利,不仅仅是关系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行为准则,而是在为中华民族,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制定行为规则,是在处分我们的子孙后代的权利!在处理如此严肃、重大的事情的时候,怎么能够掺入个人名利的考虑?!怎么能够容许有任何的轻率和随意性?你在论文中表述的见解、提出的立法建议,将成为立法机关制定法律、修改法律的参考,一定要慎重,不要轻率地提一个什么立法建议,要有社会责任心,要对学术负责,要对子孙后代负责。对这个问题,在今天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学位论文的写作,是最严肃的学术研究。一定要慎重对待!一定要自觉抵制学术领域的浮躁之风!勿使钻研变成钻营,创作变成炒作,学术变成权术,学术界变成名利场! 梁慧星教授简介: 1944年1月16日生,四川青神人。中国著名民法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学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西南政法大学、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1966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获民法硕士学位。1990年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8年担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
个人分类: 科研路|330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调研报告的格式及写作方法
lovepuma 2010-5-5 14:16
什么是调研报告?   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经验或问题,经过在实践中对其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将调查了解到的全部情况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这就是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调查,二是研究。调查,应该深入实际,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不凭主观想象,按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事物,详细地占有材料。研究,即在掌握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透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至于对策,调研报告中可以提出一些看法,但不是主要的。因为,对策的制定是一个深入的、复杂的、综合的研究过程,调研报告提出的对策是否被采纳,能否上升到政策,应该经过政策预评估。 调研报告的格式 标题页 1、标题 2、客户(委托人) 3、调研公司 4、日期 内容目录 1、章节标题和副标题,附页码 2、图表目录 3、附录目录 执行性摘要 1、目标的简要陈述** 2、调研方法的简要陈述 3、主要调研结果的简要陈述*** 4、结论与建议的简要陈述*** 5、其他相关信息(如特殊技术、局限、背景信息) 分析与结果(详细)**** 1、调查基础信息 2、一般性的介绍分析类型 3、表格与图形 4、解释性的正文 结论与建议*** 调查方法 1、研究类型、研究意图、总体的界定 2、样本设计与技术规定 a、样本单位的界定 b、设计类型(概率性与非概率性,特殊性) 3、调查问卷 a、一般性描述 b、对使用特殊类型问题的讨论 4、特殊性问题或考虑 5、局限 a、样本规模的局限 b、样本选择的局限 c、其他局限(抽样误差、时机、分析等) 附录 1、调查问卷 2、技术性附录(如统计工具、统计方法) 3、其他必要的附录(如调查地点的地图等)
2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写作方法
cowmen911 2010-2-11 00:04
论坛快速导航... 逸情生活 外语学习 普通图书 纳米图书 科研供求信息 专业灌水 文献互助 纳米科普 数理材料 化工环境 生物医药 工作求职 Nano Research 纳米器件加工 纳米材料科学 纳米科技应用 综述文献 学术报告 测试表征 软件交流 专题技术 留学海归 科研立项 硕博论文 纳米科技综合 论文投稿 热门关健字: 生活 社会 军事天地 广州考试书店 考试无忧图书城 2010考试书店 北京考试书店 真钱游戏戏 澳门赌城在线 易发国际官方网 真人百家乐 易发国际 来了经济困境 是生生世世是 的生生世世是 的风格地方法规 停车位等级排行 QQ等级排行 农场无验证 好友买卖刷钱 纳米科技综合 纳米科普 外语学习 测试表征 纳米材料科学 综述文献 生物医药 纳米器件加工 硕博论文 专题技术 留学海归 纳米科技应用 文献互助 科研立项 学术报告 纳米图书 普通图书 数理材料 论文投稿 化工环境 软件交流 专业灌水 逸情生活 工作求职 科研供求信息 转至论坛 你的位置: 纳米科技世界 论坛 论文投稿 查看帖子 写文章引言部分是我的最强项 http://www.nanost.net/bbs 发布: 2009-3-12 21:04 作者: oytxtu google_protectAndRun("render_ads.js::google_render_ad", google_handleError, google_render_ad); 转自,复旦大学 马臻老师 博客 值得学习 写文章引言部分是我的最强项。引言部分每段话都有功能和目的的,有起承转合。段落里面的几句话都是有层次的。如果能用精炼的语言把本文的背景、目的、结果、重要性有逻辑性地讲清楚,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凸现写作者的某种个性,那么审稿人看了就觉得很舒服。现在我介绍最近一篇第一作者文章的引言部分。文章为:Z. Ma, H.F. Yin, S.H. Overbury, S. Dai*, Metal Phosphates as a New Class of Supports for Gold Nanocatalysts, Catalysis Letters 126 (2008) 20-30. link http://dx.doi.org/10.1007/s10562-008-9627-x 关于该文的故事已经发表于《酸甜苦辣――文章背后的故事》 http://zhenmafudan.ycool.com/post.2946437.html 本文的大意和实验思路是:黄金催化是当前催化研究热点之一,大多数研究者把黄金放在氧化物载体上,但很少有人把黄金放在金属盐上。本课题组前面一个博士后把黄金放在自己合成的纳米磷酸镧上,发现这样的催化剂也能在低温催化一氧化碳氧化。本人上岗后,就想:如果我不用磷酸镧而用其它磷酸盐行不行?如果我不用精心合成的纳米载体,而用买来的商品化载体行不行?带着这些问题,我买来大量磷酸盐,放上黄金,发现有的行,有的不行。于是我做了系统表征,把实验结果整理成文发表。以下是本文的引言和配套解说。1. IntroductionSupported gold catalysts have many applications in ablating air pollutants, cleaning up H2 streams, and synthesizing fine chemicals . Most gold catalysts are prepared by loading gold on oxide supports via deposition-precipitation and other methods. In addition to the size of gold nanoparticles, supports also play a key role in determining activity.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gold on reducible supports (e.g., TiO2, CeO2, Fe2O3) exhibits higher activity in CO oxidation than gold on non-reducible supports (e.g., Al2O3, SiO2) because the former can activate oxygen . Nevertheless, properly prepared Au/Al2O3 and Au/SiO2 can also show high activities in CO oxidation.第一段首先给出本课题宽泛的背景。第一句讲黄金催化剂的广泛用途,引起读者的兴趣。第二句讲黄金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第三句讲根据文献总结出的两点:黄金的尺寸和载体的性质对催化活性都重要的。第四句说曾有文献说黄金在可还原的载体才好,而在不可还原的载体就不好。第五句笔锋一转暗示这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两分法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后来有人发现把黄金放在不可还原的载体(如氧化铝和氧化硅)同样活泼。这样写法,其实是为正文打下伏笔,因为在正文中,我发现把黄金放在一些不可还原的磷酸盐载体上也有催化活性的。综观这段,每句话都很简练,每句话都体现了一层意思,有特定的段落结构和功能在里面。 Although certain metal salts (e.g., sulfates, phosphates) are typical solid acid catalysts , they have rarely been used to support gold nanoparticles. Lian et al. found that Au/BaCO3 is active for CO oxida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but it deactivates quickly on stream . Venugopal et al. and Phonthammachai et al. reported that Au/Ca10(PO4)6(OH)2 catalysts show activity in water-gas shift and CO oxidation above 100 and 50 oC, respectively . Au/Ca10(PO4)6(OH)2 catalyst is also useful for the wet oxid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in aqueous media . Our group recently communicated that gold nanoparticles supported on nanosized LaPO4 (6-8 nm) are active for CO oxidation below room temperature . More recently, Li and coworkers developed Au/LaVO4 nanocomposite active for CO oxidation below 50 oC . However, the knowledge on the use of metal salts as supports for gold nanoparticles is still quite limited.第二段的结构很清楚。第一句是总起句,说的是文献中别人都用金属氧化物放黄金,但是很少有人用金属盐放黄金。以后的五句诚实地、公正地说出文献中有人用金属盐放黄金的例子。在写文章的时候,为了突出自己文章的原创性,很多人把关键文献和相关文献故意不引或者引到角落里去,我不喜欢干这样的事情,我要让读者看出我的治学态度。既然有文献报道了金属盐放黄金,那么为什么本文指得报道呢?本段最后一句话来了一个转折,说关于把黄金放在金属盐上的知识还非常缺乏。注意这句句子,意思点到为止。我没有说虽然已经有了这些文献,但是相关知识相当缺乏,所以我们决定做这方面的工作。这样的长句子中,前面1/3句和后面1/3句都是多余的。读者自己能体会到已经有了这些文献,因为上面已经罗列五个例子了。读者自己也能体会到所以我们决定做这方面的工作,否则我也不投这篇稿子了,更何况我们决定做这方面工作的信息在引言最后一段就要反映了。The previous work on Au/nano-LaPO4 prompted us to raise further questions. Considering that there are numerous metal phosphates, is it possible to use metal phosphates other than LaPO4 to load gold nanoparticles? Are these metal phosphate-based catalysts active in CO oxidation, or is Au/nano-LaPO4 a unique case? Are these phosphate-based gold catalysts stable on stream? In addition, considering that the homemade supports prepared using various methods under complicated conditions would lead to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crystal phases, morphologies, levels of residual ions from the synthesis mixture, and thus different catalytic performance, it is desirable to use commercially available supports for initial screening, while leaving the further optimization of catalysts the subject of further research.在上一段中,我举了文献中把黄金放在金属盐上的五个例子,其中一个是本课题组以前一个博士后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会志上的例子:他把黄金放在磷酸镧上,而本文我把黄金放在一系列磷酸盐上。既然他已经发表了文章,那么为什么我值得做后续研究呢?我要解决什么问题呢?这两个问题,是审稿人必须要问的。于是在这一段,我就指出:虽然前文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会志,但是还有如此这般几个问题没有搞清楚。我用连珠炮似的笔法提了几个问题,把审稿人的注意力往问题上拉。审稿人就拍案叫绝:对呀!的确有这些问题,快告诉我,答案是什么?这样审稿人就迫不及待地想读下去。关于连珠炮似的写作方法,见《优美的英语段落欣赏----连珠炮似地问问题法》 http://zhenmafudan.ycool.com/post.2941371.html 提问题的时候注意:只有我在文章里面最后给出解答的问题,才能把伏笔埋在这里,而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的,就不要留着问题而不给解答。没有答案的问题应该留在讨论部份给读者思考。另外,这里面也有微妙的地方:这些问题看起来象是问题,但是老练的读者也能猜到解答。比如我问:黄金放在其它磷酸盐上行不行?答案必然是也行的,否则我也无法发表这篇文章了。我总不能发表文章说我的催化剂活性都是零吧?这一段话的后半部份其实体现了一种功能,体现了一种打预防针的写作手法。也就是说:任何科研论文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于是审稿人就会说:你怎么没有研究黄金含量的影响?你怎么不用自己合成的磷酸盐而用商品化的磷酸盐?于是,一种写作手法就是事先把补丁打好,说自己合成的磷酸盐可能有不同含量的杂质,所以用商品化纯净的磷酸盐做初步尝试,看看活泼不活泼,而其它技术细节(如黄金含量的影响)可以留给后人去做。这样一打补丁,就把审稿人的嘴给预先堵住了。Herein, a number of commercial metal phosphates were used as supports for loading gold via a deposition-precipitation method.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in CO oxidation was studied following catalyst pretreatment in O2-He at 200 or 500 oC, and relevant characterization employing ICP-OES, BET, XRD, TEM, SEM, and H2-TPR was carried out. Interestingly, gold nanoparticles can be well dispersed on many of these metal phosphate supports and show significant activities at room temperature. Since many metal phosphates are useful in acid catalysis and selective oxidation , Au/metal phosphates developed here may be useful for many other reactions to be explored in the future. In addition, gold on chemically distinct supports may provide new opportunities for fundamental studies to elucidate the nature of active sites and reaction mechanisms.最后一段话也是非常标准的写法,里面传达三个层次的意思。第一层次:本文用什么手段做了什么。这里用的是描述性的语言,而不涉及具体的、分散读者注意力的细节。第二层次:概述得到什么重要的、有趣的结果。同样也用描述性的语言。第三层意思:点明工作的意义,指出所谓applications and implications。这样的话,读者就会感到意犹未尽。我要说这些都是非常标准的写作方法,都是有理论指导的。有一本书Write Like A Chemist详细介绍了写文章每一部份的基本结构和套路,就象做广告的、说相声的人都有套路的一样。感想:写引言要体现一种逻辑思考: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我怎么(巧妙地)想到这个点子?还要体现一种认识:我的工作究竟有什么用?为什么这些结果是重要的?写得好,文章的立意就突出。写得好,文章读起来就有味道,有故事(story)。有故事非常重要,很多文章读起来就如同先进表征武器展,从头到尾就是这个仪器表征结果显示什么,却没有说清楚:为什么要用这个那个仪器?你是要看什么?得到什么信息?你是因为实验室正好有这个仪器所以就用了这个仪器,还是带着特定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这个仪器得到相关信息?引言部分是呈现故事的重要部份,读了引言,有些审稿人就心里有数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61 次阅读|1 个评论
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
热度 3 proffeng 2009-7-23 16:55
每一位科学工作者在写作科研论文时,都要在序言中写一段文献综述,以提出自己的论题。 文献综述的写作需要作者阅读大量的有关论题领域的文章,包括经典的和最新进展的。写好综述所需的阅读量一、两个月是远远不够的。写好文献综述有最基本的两个条件:( 1 )综述中出现的文献必须与你的论题相关;( 2 )综述远远不是你所阅读文章的简单列表。说得通俗些,综述不是平时在超市促销手册中所列的商品目录,面面俱到。 撰写综述文章的基本目标为: (1) 论证和支持你的论点。 (2) 把你的论点与其他学者的观点进行比较。 (3) 尽力阐明你对本领域的研究发展见解。 (4) 展示你对本领域研究的熟悉程度。 撰写综述文章需要避免的几个问题: (1) 你千万不要向读者炫耀你的阅读量。 (2) 你千万不要在你的论文中无序散点分布各种各样的引用作者姓名和引用句子。 (3) 你千万不要忘记你引用他人文献的目的。 (4) 你千万不要标错文献的出处。 撰写综述文章的最主要目的是向读者展示作者是用具有洞察力的眼光来研究现有的文献。换句话说,作者必须带着一定的目的和一定的计划来向读者展示与论题相关的文献,体现出作者的敏锐的眼光和学术积累的品质。良好的综述文章能让读者对本领域的研究有一个大致清晰的了解。大致写作步骤为对现有所阅读的文献按研究角度进行分类,简洁地提出各个角度的研究动向,阐述作者的评价,提出前人研究的缺陷,以确定作者本人的研究论题的创新性。
个人分类: 未分类|914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7: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