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人文社科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人文社科

相关日志

暑期特惠系列 | 人文社科经典图书
WileyChina 2020-8-20 16:49
Wiley 出版的人文社科图书广泛涉及语言学、文学、哲学和宗教、人类学、考古学、历史、文化研究、艺术史和理论、经典研究、传媒和电影研究、发展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和犯罪学、政治学、地理学、以及城市研究和规划等领域。 Wiley在人文社科领域拥有一批蜚声国际的知名作者,包括曼纽尔·卡斯特尔 (Manuel Castells), 诺埃尔·卡斯特利 (Noel Castree),卡里·库珀 (Cary Cooper),乔治·瑞泽尔 (George Ritzer) 和布莱恩·特纳(Bryan S. Turner)等。 暑期图书特惠活动进行中 活动时间: 即日起-2020年8月31日 参与对象: 全国公共图书馆客户 图书品种: 新加坡现货全学科图书,共27,000余种。包括畅销全球的达人迷系列、人文社科畅销图书、全球高被引图书和获奖图书等。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您的Wiley图书客户经理,或直接发邮件至邵珠龙: ashao@wiley.com 。 本期为大家介绍人文社科领域经典图书。 A Guide to Eighteenth-Century Art 《十八世纪艺术指南》 ISBN: 978-1-118-47551-5 《十八世纪艺术指南》介绍了欧洲艺术繁荣时期的艺术、艺术家和艺术运动,以及社会、经济、哲学和政治方面的争论。 本书亮点: 包括艺术发展和当代主要学者对这一时期的批判性方法 采用创新的框架,强调传统、现代和等级制度在该时期艺术作品创作中的作用 揭示了与当时艺术生产、销售、公共和私人展示相关的实际问题 评估了18世纪艺术对我们现在所说的“现代性”的贡献 包括大量插图,并附有在线资源,介绍了欧洲以外地区生产的艺术品及其与西方的关系等 Democratic Empire: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945 《民主帝国:1945年以来的美国》 ISBN: 978-1-119-02734-8 本书是对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历史的简要回顾,重点介绍在过去八十年中塑造了美国文化和历史的大众信仰、恐惧和希望。 本书亮点: 探索美国人对权力的理解和大众信仰如何塑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事件 特别关注大众传媒、美术和知识潮流,探索它们在美国社会中的作用 特色“文化观察”章节边栏,帮助学生深入研究美国文化的经典著作 Dyslexia: A Practitioner's Handbook 《阅读障碍:从业者手册》 ISBN: 978-1-118-98010-1 该书是加文·里德(Gavin Reid)的最新版畅销书,仍然是帮助从学龄前儿童到成年人的所有年龄层阅读障碍患者的重要资源。 本书亮点: 结合理论解释、最新研究和实际解决方案,注重包容和满足个人需求 新增和扩大覆盖范围,包括多语言、技术应用、运动障碍、计算障碍。多动症和积极阅读障碍等相关情况 汇编来自世界各地的有关阅读障碍的最新政策和最佳实践,并为学员和从业人员提供有关教育和扫盲的最新论点 Multicultural Social Work Practice 《多元文化社会工作实践》 ISBN: 978-1-118-53610-0 社会工作领域的多样性与社会公正探析 《多元文化社会工作实践:基于能力的多样性和社会公正方法》着重于批判种族理论、微观的种族差异和社会态度的变化,以及基于研究支持方法的询证实践,以了解文化差异对社会工作实践的影响。 本书亮点: 多元文化社会工作实践的理论框架 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微观问题 询证多元文化社会工作实践 新章节概述、学习目标和反思问题
个人分类: 图书精选|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闲话省部级以上人文社科项目
libseeker 2020-6-27 16:20
日前,有位同行急切地找到我,希望我为其省部级以上人文社科项目申报出谋划策,因为有压力有动力。 我比较马虎地进行了答复,大意如下。坦白说,我自身也是愈来愈困惑。找到切入点,很关键。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研读相关文献。当前的导向,多是一些高高在上的选题。比较重视选题的新颖性,研究方法的独特性(运用令人耳目一新的工具、方法)。之前的研究作为研究基础,力求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这是大致的思路。我的建议是,当前先将申报书放放。参照我大而化之的建议,进一步做些前期准备工作。后期,我再来看您写的申报书,这样或许更好。因为您当前所描述的情形,虽然没有看具体的申报书,但大致还是有数的。选题、论证、研究工具及方法的运用,这些都很重要。当前像教育部项目,竞争是相当激烈的。因此需要先补一补,缺啥补啥。当前无论是国家社科,还是教育部课题,图书情报领域大致是两种方向,一种是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类,一种是古籍整理及其相关类。对于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类,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及其参考文献)是关注重点。 对于我所在的领域,省部级以上人文社科项目,主要是指省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三种类型。我算是从2002年开始或参与或主持上述类型项目,说来惭愧,真正主持的,只是完成了1项教育部项目,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的有数项。此外,以主持人身份参与申报过多次,以课题组成员身份参与申报也有若干次。因此,对于省部级以上人文社科项目,我是有所体会的。简单概述是:有点甜,有付出。 为什么说有点甜?毕竟该级别立项的纵向项目较少,是较为稀缺的竞争性资源,一旦过关斩将获得立项,或多或少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项目经费是真金白银,可以帮助解决不少问题,比如购买图书资料、支付版面费(出版费)、解决参加学术会议及外出调研差旅费等。 为什么说有付出?成功的背后是需要付出的。科研路上,通常是需要经历曲折、磨炼的。申报书撰写过程,通常需要精雕细琢。完成科研项目,是将项目申报书中提出的蓝图付诸实现的过程,期间需要经受重重考验。比如按照有关时间节点参加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得做好充分地前期准备,需要准备好相应的材料;科研成果的发表(出版)通常需要经历较为“漫长”的“煎熬”,比如投稿过程通常需要经历一投再投、一改再改,即便被录用了,还可能要经历忐忑期与焦灼等待期。近年,通常还会有一项付出,那就是经历“文字复制比”的折磨,投稿过程中、研究报告、结题材料等环节可能需要经受折磨。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文字复制比”过低(比如趋 近于0)实际很可能存在学术不端,对于数万字乃数十万字的成果,不大可能能较好地区分自己的及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有人文学者将“文字复制比”调侃为“蚊子扶枝笔”,既有幽默又有讽刺。人文社科研究成果,有的还会涉及种种审查,在科研成果发表过程中需要有特别付出(比如可能需要“忍痛割爱”“委屈求全”)。此外,科研经费的使用,需要认真领悟有关政策文件精神,合理合规使用,马虎不得。 当前,对于省部级以上人文社科项目,有的是限项申报。有些机构内部,另有若干政策,比如纳入考核任务,必须参与申报;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参与申报。有一定比例人员,还真是“不是在写项目申报书,就是在写项目申报书的路上”。没有的希望有,有了的希望有级别更高(或经费更多的)……有了的没有的都是充满希望的。理想的状态是一张一弛、劳逸结合,但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因为“追求无止境”,有的追求是属于个人的(自发的、内生的),有的追求是外生的。
个人分类: 圕人堂|47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何大家都对中文期刊有怨言?——浅谈中文社科期刊存在的问题
热度 4 sharonli 2020-4-10 22:33
目前国内学术生态的趋势是对中文期刊越来越重视,这一转向的重要原因,说是“学问要做在祖国大地”,所以成果要首先发于国内中文期刊,不能一窝蜂地往国外SCI或SSCI去投。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科研经费相当一部分都作为版面费交给国外这些SCI或SSCI期刊了。所以这些倾向要纠正。重视国内中文期刊的规定就顺理成章地制订出来了。有的学校规定,评职称或博士毕业必须有一篇中文期刊代表作。这可能是近二十年中国高校国际化以来重要的转变。加之今年,教育部和科技部又发文《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大有重新检讨之势。我们学校也在要求职称评定中必须有中文代表作。至于其中的孰是谁非的问题,这里不作讨论。仅仅谈一下本人对社科类中文期刊存在问题的看法,以供讨论。 自从研究生和博士以来,大大小小,重要期刊、CSSCI、北大核心之类的各类型期刊都投过,见识过不同的期刊的风格。但最近中文期刊投稿和发文个人观察出现了下列新动向: 1.最近不少老师和研究生反映社科期刊越来越难投了,拒稿率很高。我原以为,可能是我们的写作水平下降了,文章质量不行。但和其他985或名校同行交流时,也反映同样问题。看来文章质量不是拒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我最近浏览了十几种杂志,包括他们的用稿要求,从中可看出一点问题:有一个杂志是经济管理类排名前几的,和原来不同的是,现在前面好多篇都是一些名人的约稿之类的,篇幅不长,6页左右,就某个问题给出政策建议。这样就大大挤占了本就不多的版面,后面真正的学术文章就不多了。发现,不只是少数期刊这么做,其他社科类期刊都有类似的安排。这似乎代表着某种用稿倾向。 2.最近几年频繁地参加过各类学术期刊组织或各学院组织邀请各编辑部人员参加的各类小型学术会议。虽然是小型会议,但这类会议参会的门槛条件却非常高:论文必须入选。这个条件本来很正常,但这些会议的选稿标准非常高,几百个人投,最后也就20来篇(甚至10来篇)入选。会议通知上往往写明一旦入选可进入某期刊的匿名审稿程序。而且往往杂志社每年这类会议通常有10几场,大大挤占了正常渠道投稿成功的概率。主办单位招待期刊人员也特别重视,(以下省略300字)……… 3.还有一个现象是,现在期刊编辑部的电话都非常难以打通。即便打通了,往往一句话打发你了,“自己看审稿系统”“你的稿子不归我管”………,态度较之以前好像有明显的不耐烦。也可能缘于稿件量的增大,不缺少稿源吧。 我自己发不发倒无所谓,有时候为了研究生毕业,也会低三下四地,生怕得罪了这些编辑。所以我有时候也会和研究生们建议,多考虑SSCI或SCI期刊,至少守着投稿系统就行了。与国外SSCI或SCI期刊相比较,国内中文社科期刊要想保持国际竞争力(不是国内吹捧的排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1.办刊的网络化程度落后。与国际刊物相比,可以说多数中文社科类期刊规范性不足。有的甚至连个投稿网站都没有,都什么年代了,还要求投稿人打印寄去,美其名曰“作者就会重视,认真起来”,我猜可能就是为了节省杂志社的打印纸!有部分期刊虽然有网站,但从来不更新,也没有投稿指南之类的,部分虽然有投稿系统,但从来不用,反而要求作者直接邮件发给各责任编辑。有些期刊虽然有投稿系统,但要求作者再打印寄过去,否则不算投稿。 2. 审稿流程混乱。国际刊物通常都有一套规范化的审稿流程,比如 Awaiting reviewer assignment, reconsideration after major revision, awaiting EIC decision等模块,这个大家一查就知道什么阶段,也方便大家对此等待或交流。国内中文期刊,特别是社科期刊,各家都有各家的规矩,即便是审稿系统也互不相同,决定程序更是什么过程都有,到了某个阶段,就不清楚还需要等多久。就是到终审阶段了,那也不是差不多了,往往偶然性因素更多。部分期刊可能只需要一个外审人,然后杂志最后决定,稍规范的期刊要找两个或以上的审稿人。如果期刊能正常地邀请了审稿人,说明这类期刊总体上算是流程规范的期刊。目前仍有相当多的期刊,你不清楚是如何审稿的,有没有找审稿人。 3.不尊重作者。我相信大部分作者对自己的作品还是非常在乎的,所以投稿也是慎重的,一稿多投也只是少数。部分期刊收稿后很快拒稿倒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我碰到过几个期刊,投稿后显示收稿。一般这类杂志都会标明如三个月未通知之类的可以改投,但快三个月的时候,你再去查稿,依然是“收稿”,就是它压根就没理你。当你忐忑不安地电话询问时,第二天你再查稿时显示“已退稿”,也就是无缘由地拖了你三个月。有的杂志只要你打电话,结果是必退稿。更无语的是,我碰到过一个期刊,“收稿-编辑部分稿-外审-外审意见修改(只是修改一些格式等问题)-退稿”,随意性极大,既不尊重作者,也不尊重外审专家。还有一个期刊,它的系统流程,压根就不显示过程,只是用1,2,3之类的数字代替,这编辑都懒成这样了?(见下图) 还有部分期刊,从来就不给你审稿意见,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4.其他问题。国际期刊格式什么的都有后续加工处理,作者只需要提供一些解释或添加一些东西即可。国内理工杂志,格式什么的基本统一。但社科类期刊几乎每个期刊一套标准,每投一次就需要对参考文献等内容修改一次,特别麻烦。 所以,目前中国学术不是国际化过多过分的问题,是仍然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供给方期刊这一块国际化仍然不足。由于国内期刊总体上是卖方市场,作者话语权极小,处于弱势地位,这也是我每次会议上,大家毕恭毕敬地不是现场的某个院长,而是某著名期刊的编辑!不解决以上问题,中文社科杂志永远走不出国门。
个人分类: 学术观点|3664 次阅读|6 个评论
闲话人文社科科研成果评价
libseeker 2019-1-20 12:28
2018年12月19日留意到中国知网“一键获取学者科研成果统计报告”;2019年1月9日留意到“高校人文社科学者期刊论文排行榜(2006-2018)”。他们统计数据均来自中国知网《中国高校科研成果统计分析数据库》,由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发布。部分原因是由于工作需要,因为作为学科馆员,需要关注学科分析与评价;部分原因是自身也算人文社科学者之一,与自身密切相关。有所关注,有所体验,有些琐碎的观感。 人文社科科研成果评价是非常复杂的,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的探索是有益的,但能取得多大程度认可,尚为未知数。评价结果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计算出来的,“恰到好处”几乎是不可能的。 以我自己的情况为例。中国知网“学者科研成果统计报告自动导出工具”生成的“王启云-学术成果证明”中:“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校科研成果统计分析数据库》,统计日期截至2018年11月。 学者王启云在2006年-2018年间:发表期刊论文24篇, 论文被引频次为178次, 论文他引频次为162次, 论文下载频次为9159次, 核心期刊17篇, 基金论文14篇; 其中,第一作者期刊论文17篇, 被引频次为129次, 他引频次为117次, 下载频次为6282次, 第一作者核心期刊12篇, 第一作者基金论文8篇, 作者H指数为8, 综合指数为44.39;国家级基金0项,部委级基金1项,省部级基金0项; 报纸发文6。其中,地方级报纸发文0,中央级报纸发文6。” 生成的证明中,有的信息是错误的,有的信息是不够全面的,有的信息不准确。时间范围为2006-2018年11月5日,为什么是这个时间范围?以我个人的情况2001-2005的表现或许比2006-2018好得多,“综合指数”或许会高不少。期刊信息并不全面,比如《数字图书馆论坛》等是没在统计源数据之中。中文期刊论文只是“学术成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自身尚未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但在学术图书方面、科研成果评奖方面下了些功夫,无法体现。此外就是,若干指标的权重怎么分配,对结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合作者成果与独立成果、某某级别的科研项目、某种索引收录的源刊……引用的类型有多种,观点的引用,研究方法的引用,材料的引用,权重通常是有所区别的。是被权威期刊引用还是学位论文引用?是被知名学者引用还是被普通学者引用?也是有所不同的。当前的科研评价的导向是高水平期刊,一篇被认定为高水平的期刊论文,可以秒杀N篇非高水平论文。有的学者的研究领域涉及多个一级学科,有的学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涉及多个机构(可能是因为攻读学位或工作单位变动)。 人文社科成果评价与自然科学成果评价是有所不同的。当前的人文社科科研成果评价中,将专利也列入其中似乎不怎么靠谱。当然,试图进行一些探索,让可量化、可测度的成分一目了然,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学者科研成果统计报告自动导出工具“基于《中国高校科研成果统计分析数据库》中500余万名学者科研大数据;帮助学者了解学术产出、管理科研成果、生成成果统计报告;为学者评定职称、申报奖励、申请项目提供客观作证材料。”,当前存在前述种种不足或缺陷,但瑕不掩瑜。 延伸阅读: 1 高校人文社科学者期刊论文排行榜(2006-2018).http://url.cn/5kP3Rha 统计说明: 学术期刊论文:统计源以《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来源刊(含辑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评价刊、《中国英文学术期刊国际国内引证报告》评价刊、《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TOP期刊、总署认定的学术刊且不在上述期刊名单中质量较好的新刊,取并集且排重,共计5923种期刊。在此类来源期刊上发表的“可被引文献”量为“学术期刊发文量”。被引频次是指被上述学术期刊、会议和博硕士学位论文引用的次数。 综合指数:以机构和学者的发文量和被引频次统计指标,按普赖斯定律确定各学科核心区,计算核心区平均值,并以此为基准,计算机构/学者个体与该基准的相对水平。如果综合指数为100,表明恰好等于核心区的平均水平,而综合指数越大,表明评价对象高出平均值的水平的程度越高。 学科分类:以教育部2011年《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与《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五版)为基础,结合高校院系专业设置,将文献划分为13个学科门类、103个一级学科和359个二级学科。 当前数据统计时间范围为2006-2018年,数据采集截止时间为2018年11月5日。 图书情报与档案 Top1 邱均平 武汉大学 综合指数1603.35 国内期刊论文数量216 被引频次3617。 Top2 柯平 南开大学 综合指数975.09 国内期刊论文数量155 被引频次2031。 Top3 范并思 华东师范大学 综合指数847.83 国内期刊论文数量57 被引频次2321。 2 一键获取学者科研成果统计报告.http://url.cn/5RKNKgD 《中国高校科研成果统计分析数据库》统计分析了全国974所高校、500余万名学者自2006年至今的各项科研成果数据,每条数据均对应发文题录信息,确保真实有效。使用“学者科研成果统计报告自动导出工具”生成的《学者科研成果证明》报告中,成果类型包括国内期刊论文、国内会议论文、申请和授权中国专利、报纸发文、国家级基金项目、国家级科研奖励,并提供了丰富的统计指标,如:各种成果的发文量、第一作者发文量、各类核心期刊发文量、基金论文数量、被引频次、他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下载频次、篇均下载频次、综合指数、作者H指数。对论文的级别也有各类标注,如:是否为高被引论文、是否为热点论文、是否为北大核心刊收录论文、是否为南大CSSCI刊收录论文、期刊复合影响因子等。 该工具所提供的数据基于中国知网海量的学术大数据资源,数据处理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和严格的质量标准,各项统计数据客观、完整、准确率高,是值得信赖的第三方学术评价数据。 为了便于学者证明自己的业绩,在作者核准成果无误的情况下,该工具可导出带有“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公章的权威PDF版《学者科研成果证明》报告(含成果题录证明)。学者还可下载WORD版《学者科研成果证明》报告,自行补充和修改。 3 “学者科研成果统计报告自动导出工具”登录网址.http://www.usad.cnki.net/Report.aspx 基于《中国高校科研成果统计分析数据库》中500余万名学者科研大数据;帮助学者了解学术产出、管理科研成果、生成成果统计报告;为学者评定职称、申报奖励、申请项目提供客观作证材料。
个人分类: 圕人堂|367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元代村童私塾学堂中的汉字字形结构与数形结构基础
热度 1 Hyq18936853798 2018-10-22 16:33
中国元代村童私塾学堂中的汉字字形结构与数形结构基础 黄晓勰(黄裕权 黄裕泉)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中国元代私塾学堂中13岁前的基础教育,仅凭汉字和珠算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就能用一张方块纸的折叠或一把算盘上的算珠来展示方块纸上及算珠上的田米结构和正态分布几何量数学模型上的宇宙观。 1. 中国汉字的田米字格中的字形结构美: 中国汉字的田米结构图 中国汉字田米格的习字和对联楹联田米格的纸张的设计折叠与剪裁以及算珠上的累加与倒加上的田米结构都能展示其变化无穷的几何量数学模型。 2. 中国汉字的田米字格中的几何量数形结构美: 3. 中国汉字的田米字格中几何量数学模型宇宙观 � � 4. 中国汉字的田米字格中的哲学、数学、逻辑学、方法学、计量学、社会管理学等 ; 数学:点、线、面、体、形、实、勾股、角、弧、方、园、对称、中心极限、正态分布、计量公式、函数值、比例、单位、等值……。 哲学: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发展变化的,时间是无始无终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 社会管理学:正态分布、对称、平衡、稳定、中心极限、相向而行、民心所向、霸权与公理…。 自然科学:……。 参考文献: 1. 数、形、结构、标准、计量正态分布几何量数学模型 中国科学网博文 2018/03/3 1 2 . 给北京大学俞允强老师公开信一个穿越时空的评述 黄晓勰 科学网博文2017/12/03 3. 群体考试“成绩报告单”的结构和功能 黄晓勰 科学网博文 2017/7/1 4. 掌握元代“数脑”数学模型赢得信息化战争的先机 黄晓勰 科学网博文 2017-11-10 5. 五级基准量表等腰三角正态分布计量公式 黄亮…黄晓勰 科教导刊2016 11(中旬刊) 6. 珠算累加三角正态分布几何量统计公式和函数表 干有成…黄裕泉科教导刊2016 06(下旬刊) 7. 杨辉标准正态分布几何量数学模型和函数表 刘立云…黄裕泉 科教导刊2016 06(上旬刊) 8. 中国科举“五级百分”计量标准研究 黄裕泉…干有成 科教导刊2016 06(中旬刊) 9. 中国元代 五级百分标准分 科学方法国际有奖擂台赛 黄晓勰 科学网博文 2017/5/23 10. 中国元代五指计量口诀 标准正态分布数学模型 科学方法国际有奖擂台赛 黄晓勰 科学网博文 2017/6/7 11. 人类遗传学概论 赵寿元 黄裕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P.306-314 12. 遗传学 黄裕泉…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版1995 P.92 黄裕权(黄裕泉 黄晓勰) Tel:18936853798 E-mail: 2319819539@qq.com � �
个人分类: 中华民族古代科学遗产|845 次阅读|2 个评论
有些大学生醉生梦死谁之过
Hyq18936853798 2018-10-19 10:25
有些大学生醉生梦死是谁之过 黄晓勰(黄裕权 黄裕泉) 再议教育部司长答记者问:有些学生醉生梦死。 请见下列报道: 丁校长说,你们苦读十余载得到入场券,出厂标签也要靠双手一点一滴去奋斗。这句忠告是肺腑之言…。 当前在许多高校的个别学生中,确实存在醉生梦死的状态学生。这种状态的产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学不存在这种现象,而出现在大学里!很明显,这是大学的管理制度出现了问题,不应该问责大学的校长和大学的教授以及大学的学生,而应该从教育部管理制度上查找原因! 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是不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是不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是不合格的教授! 三不的问责,将教育部管理部门的责任,一推六二五!推得干干净净! 接着吴司长扼要地表示每所大学抓本科教育质量的方式可以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我以为这样的回答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为这是宏观指导,决不是科学管理,唯有科学管理,才能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把应属于学生的权利归还学生!例如什么是适度增加学生不能按时毕业是应该的?本科生有一定的淘汰率也是必然的?淘汰率我以为只有通过群体中亇体之间的相互竞争來实现,才能在风淸气正的校风和学风中奠定 下坚实的基础! 适度和淘汰率决不能掌握在官员、校长和教授任课教师手中!因为民间有句俗话“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教师的法宝是“要你优你则优,不优也优;要你不优你则不优,优也不优”,因为试卷的难易度配比掌握在官员、校长和教师手中,因为群体考试成绩原始分的百分制是绝不科学的计量标准!可是,教育部至今仍然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没有从制度上着手改革,废除旧制度建立科学标准量化管理的新制度! 中国元代 平民数学家教育家朱世杰的“五级百分标准分”,科学管理的计量标准,中华民族的古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不学习不研究不继承,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强行推行西方的所谓“标准分百分位T分”,致使至今全国学业考试成绩计量标准一片混乱! 至于大学本科生的淘汰率和优良率,五级计量标准“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从科学管理计量标准上,元代朱世杰就给出了五级基准正态分布几何量数学模型的唯一的标准答案!因此在大学必须恢复在群体中公开公平公正的相互竞争的考试制度,唯有这样才能把教师从“要分和矛盾焦点”的风波中解放出来,才能使教师集中精力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中来。 参考文献: 1.数、形、结构、标准、计量正态分布几何量数学模型 中国科学网博文 2018/03/31 2. 给北京大学俞允强老师公开信一个穿越时空的评述 黄晓勰 科学网博文2017/12/03 3.群体考试“成绩报告单”的结构和功能 黄晓勰 科学网博文 2017/7/1 4. 掌握元代“数脑”数学模型赢得信息化战争的先机 黄晓勰科学网博文2017-11-10 5.五级基准量表等腰三角正态分布计量公式 黄亮…黄晓勰 科教导刊2016 11(中旬刊) 6.珠算累加三角正态分布几何量统计公式和函数表 干有成…黄裕泉科教导刊2016 06(下旬刊) 7.杨辉标准正态分布几何量数学模型和函数表 刘立云…黄裕泉 科教导刊2016 06(上旬刊) 8.中国科举“五级百分”计量标准研究 黄裕泉…干有成 科教导刊2016 06(中旬刊) 9.中国元代 五级百分标准分 科学方法国际有奖擂台赛 黄晓勰 科学网博文 2017/5/23 10.中国元代五指计量口诀 标准正态分布数学模型 科学方法国际有奖擂台赛 黄晓勰 科学网博文 2017/6/7 11. 人类遗传学概论 赵寿元 黄裕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P.306-314 12. 遗传学 黄裕泉…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版1995 P.92 黄裕权(黄裕泉 黄晓勰) Tel:18936853798 E-mail: 2319819539@qq.com
个人分类: 中华民族古代科学遗产|5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人文学科真的那么劣势吗——“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读后
lofiazhan 2018-9-23 05:06
今日读到科学网公众号的一篇文章“中国的人文社科已经在拖科技发展的后退吗?” 文章大意是中国目前的人文基础和人文学者品格较西方落后,尽管自然科学的发展跟西方没有太大差距,但是极弱的人文社科是阻碍科学发展的致命因素。作者从制度上提出了两个层面的策略(宽松环境和奖惩机制)。作者把中国的人文社科成果粗暴的划分到下品和次品的等级,实在发人深思。这的确让中国的人文学者在全球这个被“科学,理性”牢牢掌控的系统内,为了民族的强大和发展,需要深刻反思。 可是 ,如果能够从一边倒的认知中继续反省,从西方人深深反思他们自己思想史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我们为什么在人文思想上“落后”的 根源 ,发问:我们的人文真的从根源上落后吗?怎么定义“落后”?怎么定义“真善美”? 探索这些问题的同时,是否会有另一番深刻而批判的认知,并能更坚定而自信的知道要怎么样才能发展中国的人文与思想。 许多科技哲学家都认为西方的“科学”诞生或许不是偶然的,得益于古希腊的神人分离、悲情而矛盾的传统,而后强大于基督教的根本观念与唯名论思想(Nominalism) 。既然该文章认为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那么关键,而“艺术与人文”,从社会学的维度看,是文化习性的总和,反应一个民族历史思想积集的图景,那么我们是否能够真正的给予文化生产者宽松的环境,公正奖励和责任意识?即便给予这样的环境,科学精神即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一定可以像科学工具一样被直接运用吗?人文精神其实每个人该有的素养,对自然科学从事者,人文背景知识更为重要,这不存在两分法。 作者说:“黑格尔曾说:‘中国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是的,这当然包括新内容增加得太少的显性表象。但黑格尔还说:Body-mind(身体-意识),nature-spirituality(自然和精神), the internal-the external(外在与内在), Law-Moralsense(法与道德),religion-state(宗教与政治),objectivity-subjectivity(客观与主管)对中国人的思想来说, 没有区别。这种外向、简单而直接的一元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一般印象。MichaelPurtt也认为:naturallaw-positivelaw(自然法与制定法),thedivine -thehuman(神与人),对中国文化而言,也是一样的 (Purtt, 2001, p.10)。这些是中国没有实质历史发展的内在原因,因为黑格尔把一个民族自然心智的生成看成是一个城邦国家历史向上发展的开始,如他所说: A still substantial, natural mentality is a mo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 and the point at which any state takes this form is the absolute beginning of its history.( Hegel's Philosophy of Right , p. 220) 而他所要强调的是精神和心智的最初形态虽然诞生于东方,但是这种精神是披着自然的外衣的客观精神,并不是“自我”意识的主观形态。如他说: “Since Spirit has not yet attained subjectivity, it wears the appearance of spirituality still involved in the conditions of Nature ” (Hegel, Lectures , p.112).虽然他认为这是没有进步的朝代的单一重复,但那是200年前的观念,而且随着西方对现代性和进步观点的反思,汉学界的思想方向自20世纪后并不单一。所以中国没有历史的这种论断,从而后的思想历史上看,并非否定性评价。最终黑格尔和许多人都不得不承认穿透自然之后,对自然的回归是终极使命。这是为什么认为中国文化在非常早期就过于成熟。伏尔泰说:中国人与自然过于亲近,几乎是绝对一体的关系。中国早期文明的受自然启发式的推理(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神创性和启示性)在早期却非常成熟, 如他所说: “One wonders why the Chinese, having achieved so much in times so distant, always stopped at this limit. ... It seems that nature bestowed on this species of man, so different from our own, organs sufficient to discover all at once what was necessary for them, but incapable of proceeding further. We, on the contrary, were tardy in our gaining of knowledge, but have perfected ourselves rapidly.” (Voltaire, Oeuvres Completes, M.xi. 332,translated by Purtt, 2001) 许多Sinologists都认为:中国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至关重要的一点在于:与自然分离的缺失或失败 (lacking a break from nature);然而,这种与自然的深刻联系,既是美德也是思维局限的根源(Leibniz, The Preface to Leibniz' Novissima Sinica , p. 68)。缺乏穿透自然的思维,内在冲突与对立,一直的稳定和少变,这是黑格尔说的 “历史性的停滞(stasis)”。可是这也许是绝对的偏见!Leibniz将欧洲人理性抽象能力高于中国人的理由归因为不同的文化与知识的起源:中国知识来自于自然(这也是为什么东方在实践哲学领先于他们),而西方知识起源于启示(因此也终于(finished)抽象)(Leibniz, The Preface to Leibniz' Novissima Sinica , p. 74)。他总结说:中国人需要接受基督教思想, 而西方人要向中国人学习关于“自然”的哲学 。 Seems to me such that we need missionaries from the Chinese who might teach us the use and practice of natural religion, just as we have sent them teachers of revealed theology. And so I believe that if someone expert, not in the beauty of goddesses but in the excellence of peoples, were selected as judge, the golden apple would be awarded to the Chinese, unless we should win by virtue of one great superhuman thing, namely, the divine gift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Leibniz,traslated byDonald Lach, 1957, p.75) 许多启蒙思想家深刻地看见赋予西方现代文明的 穿透自然 (penetrating the veils of nature) 的力量的强大,然而也深刻的洞见到:西方现代文明的创造是 霸道和专横(arbitrariness )的开始, 这种专横霸权的形成是随着被狄德罗称为的理性而自我的“artificial man”的锻造开始的,这并不是字面意思的武断和霸道。也正是这种被启蒙的“人工之人”开启了自由理性的现代科学,在此外化的世界观体系内的一切方法论和认识观都是“进步的”。在当代,法兰克福学派已死,曾诞生于欧陆的基于非实证的哲学思想也奄奄一息。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artificial men”的借助于一个响亮的信念和口号“Sustainabil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重新认识到回归自然的使命,可是人类仍然坚守着黑格尔等人的坚守:Return to the natural world without losing what was gained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arbitrariness ( 带着从科学专制和霸权中的收获,重回自然 ,意即,自然科学进步带来的毁灭性是暂时的,他不是一个终极矛盾,科学造成的灾难还需要科学来本身来丞救)。然而启蒙思想家孔多塞说同时也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说: We must also take into account the greed, cruelty, corruption and prejudice of civilized nations. For these may well seem to primitive races to be richer, more powerful, more educated and more active than they, but also more depraved, and, above all, unhappier; and so savages, instead of being impressed by the superiority of civilized nations, must often have been terrified by the extent and multiplicity of their needs, by the torments they suffer through avarice, and by the eternal agitation of their always active and never satisfied desires . (de Condorcet, Sketch for a Historical Picture , p. 24) 为什么我们不要反思西方思想“因穿透自然”而带来的“自我” 与“理性” “好斗”“思辨”,和所谓“先进文明” 从而造成的专制和霸权,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欲望,永恒的竞赛和“growth”, 人类幸福感的危机,和指数级加大的贫富等级。是否除了这套价值观,还有“他者”?回到文章开头,我们人文学科的“真善美”的价值论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建构?难道只有西方理性的人文就是唯一真善美的文明观?即便是,我们能一下子摒弃几千年的传统思想习性,从根本上学会西方的理性?这是命题的根本。同时,吴国盛认为中国没有科学传统,也没有跟科学精神一致的“自我” “理性”的人文观念基础。那么我们如何去创造这种能够驱动“科学精神”发展的人文?这个命题从根源上是不是就是个伪命题?我们的传统人文如果不能引领科学精神,会带领我们走向何种道路和何方?东方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也是西方思想史(intellectual history)的终极目标吗?抛开当今社会的病态表象(传统实用观思想遭遇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我们的人文学科真的很劣势吗?
1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放获取|人文社科和经济学期刊推荐
WileyChina 2018-2-7 10:26
Wiley开放获取期刊,诚邀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下载阅读,并在Wiley发表您的开放获取文章!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017年影响因子:4.113 期刊简介: 本刊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网络出版的期刊之一,1995年创刊,季刊。重点关注计算机媒体技术进行交流的社会科学研究,并涉及很多跨学科领域,如商业、教育、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媒体研究、信息科学等学科。 Health Expectations 2017年影响因子:1.669 期刊简介: 本刊致力于促进关于公众参与医疗保健和卫生政策各个方面的批判性思考和辩论,包括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公众对卫生服务的看法、公众参与医疗保健政策制定、检查和评估参与的方法等。 Th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7年影响因子:1.69 期刊简介: 本刊发表经同行评审的公共卫生研究,面向研究人员、从业人员和决策者,重点关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国家,文献类型包括研究报告、观点性的文章、简要报告等。 Theoretical Economics 2017年影响因子:1.737 期刊简介: 本刊是由计量经济学学会出版的开放获取期刊。在本期刊发表的论文,要求论文作者中至少有一位必须是计量经济学会的会员。本刊不收取任何版面费; 论文的作者中至少有一位是计量经济学会的会员即可。 Quantitative Economics 2017年影响因子:1.614 期刊简介: 本刊是计量经济学会(Econometric Society)的开放获取期刊,内容涵盖各种经济学领域,包括劳动经济学、产业组织、发展与增长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公共财政学和社会经济学等。类型包括:具有严格计量经济学和经济理论基础的实证研究;经验指导的计量经济和理论研究。 Asia the Pacific Policy Studies 主编:Tom Kompas(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Cultural Anthropology 主编: Dominic Boyer , James Faubion, Cymene Howe (莱斯大学) Global Challenges 主编:Jörn Ritterbusch, Kirsten Severing
个人分类: 开放获取|2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别 开 生 面 的 圣 诞 科 学 方 法 国 际 有 奖 擂 台 赛
热度 1 Hyq18936853798 2017-12-22 08:16
别 开 生 面 的 圣 诞 科 学 方 法 国 际有 奖 擂 台 赛 黄晓勰(黄裕权 黄裕泉) 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与西方近代科学文化(标准正态分布)科学方法国际有奖擂台赛。 擂台赛奖金由黄晓勰(黄裕权 黄裕泉)及其夫人莫增慧二人的房屋遗产变现支付(二人皆为教师,终生从教合计160岁)。 我们捍卫的是中华民族古代的科学文化遗产 , 因为它是大数据时代的“标准筛”、“标准称”、“标准尺”;它似一盏指路明灯,因为它能够将人们从迷茫繁琐(均量和标准差)的大数据中,通过百分位,进入五级基准和四个阈值点标准正态分布几何量的数学模型中,它是迄今为止也是今后永将无人能够超越的 “最科学、直观、形象、通俗、易懂、简明、快捷、精准、适用” 数学模型。 下图是唐吉柯德和斯巴达克的寓言故事: 我们是唐吉柯德还是斯巴达克?这无关紧要。但是,我们再也不能让中华民族古代璀璨的科学明珠,永远被埋没在地下,绝不能视宝物为废物!而使现代人仍在迷宫中探索,这是最大的遗憾! 参考文献: 1. 给北京大学俞允强老师公开信一个穿越时空的评述 黄晓勰 科学网博文 2017/12/03 2. 群体考试“成绩报告单”的结构和功能 黄晓勰 科学网博文 2017/7/1 3. 掌握元代“ 数脑” 数学模型赢得信息化战争的先机 黄晓勰 科学网博文 2017-11-10 4. 五级基准量表等腰三角正态分布计量公式 黄亮…黄晓勰 科教导刊2016 11(中旬刊) 5. 珠算累加三角正态分布几何量统计公式和函数表 干有成…黄裕泉科教导刊2016 06(下旬刊) 6. 杨辉标准正态分布几何量数学模型和函数表 刘立云…黄裕泉 科教导刊2016 06(上旬刊) 7. 中国科举“五级百分”计量标准研究 黄裕泉…干有成 科教导刊2016 06(中旬刊) 8. 中国元代 五级百分标准分 科学方法国际有奖擂台赛 黄晓勰 科学网博文 2017/5/23 9. 中国元代五指计量口诀 标准正态分布数学模型 科学方法国际有奖擂台赛 黄晓勰 科学网博文 2017/6/7 10. 人类遗传学概论 赵寿元 黄裕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P.306-31 4 11. 遗传学 黄裕泉…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版1995 P.92 黄裕权(黄裕泉 黄晓勰) Tel:18936853798 E-mail: 2319819539@qq.com
个人分类: 中华民族古代科学遗产|166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林墨最专栏:中国大陆发表人文社科国际论文最多的机构
ericmapes 2017-4-12 21:03
林墨最专栏:中国大陆发表人文社科国际论文最多的机构 李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048363.html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在人文社科领域,为中国大陆贡献最多国际论文的机构,并不是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的单位,而是中国科学院。 注:图中显示了中国人文社科国际论文自 1998-2016 年的增长态势(数据来源于 WebofScience 数据库) 1998-2016 年, WebofScience 数据库中 SSCI 和 AHCI 两个子库共收录中国(不含台湾地区)论文约 10 万篇,其中 article 和 review 两类约 85000 篇。 1998 年,中国仅发表 500 篇 SSCI 和 AHCI 论文,而到 2016 年,这个数量已剧增到 16000 篇,是 2012 年的 2 倍。因具备较高的国际化水平,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三所学校贡献了中国 SSCI 和 AHCI 论文总量的 1/4 。 为中国大陆贡献人文社科国际论文最多的机构,并不是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的单位,而是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的人文社科研究 中国科学院成立成 1949 年,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官网介绍)。尽管并不以人文社科见长,但数据显示,中国科学院发表的 SSCI 和 AHCI 论文数量远远高于其他大陆机构。 2011-2015 年,中国科学院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机构发表了 1856 篇 SSCI 和 AHCI 论文,累计被引用 9704 次, h5 指数为 37 。同比,北京大学发表 1363 篇,位居第二,累计被引 5401 次, h5 指数为 27 ;浙江大学发表 1091 篇,位居第三,累计被引 3115 次, h5 指数为 21 。 注:图中 P 为发文量, C 为被引次数,下同。 中国科学院发表的 SSCI 和 AHCI 论文主要来源于心理研究所 ( 约占 24%)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约占 11%)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约占 6%) 、研究生院 ( 约占 5% ,不含中国科学院大学 )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约占 3%) 、农业政策研究中心 ( 约占 3%) 等。这些论文主要分布在环境研究、经济学、心理学、地理学等学科领域。 中国科学院与港澳台机构的比较 在与中国科学院相同的统计口径下,数据显示,香港大学发表 2347 篇 SSCI 和 AHCI 论文,累计被引 9120 次, h5 指数为 29 ,也就是说,中国科学院发表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论文中的高被引论文数量超过香港大学,国际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也高于香港大学。在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的发文量仅次于香港大学,统计时间范围内发表 1779 篇,累计被引 6670 次, h5 指数为 26 。再次为香港理工大学,发文 1686 篇,累计被引 7805 次, h5 指数为 28 。这两所高校在发文量与影响力方面均低于中国科学院。 澳门大学是澳门地区发文量最大的机构,但在发文量与被引次数方面均远低于中国科学院。台湾大学是台湾地区发文量最大的机构,在发文量与被引次数方面也均低于中国科学院。 注: h5 指数来源于谷歌学术,如果某杂志在过去 5 年内所发表的论文中至少有 h 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 h 次,那么这份杂志的 h5 指数就是 h 。上文中的 h5 计算方法为:以 2016 年为统计年,某机构在 2011-2015 年内所发表的论文中至少有 h 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 h 次,那么该机构的 h5 指数为 h 。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收藏】2015年,有关学术的那些事(人文社科)
xueshuhui 2016-2-13 21:19
回顾 烩粉福利来了——  小编为您整理的2015年,有关学术的那些事(点击查看)。 • 2015年国内重大学术新闻报道回顾 • 2015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 2015年国际学术大事记 • 2015年理论视野中的热点 • 2015,学术界逝去的背影 • 2015年中国社会学研究回顾 • 2015年政治经济学研究更加活跃 • 2015年的中国法学研究 • 2015年中国文学研究述评 • 2015年历史学四大领域研究综述 • 2015年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纵览(上) • 2015年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纵览(下) • 2015外交学研究的喜与忧 • 2015年的中国诗歌 • 2015年出土了什么宝贝 • 2015年的中国学术研究 ▏人文社会科学 • 2015年国内的西方哲学研究 • 2015年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盘点 • 2015文艺气象·文学篇 • 2015年中国社科报 “学术评价”版年终回顾 • 2015年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述评 • 2015年,自然科学圈的那些风波 • 2015 热词里的中国教育 • 2015年,高校的两件大事 • 2015年学者“黑榜” • 迈向2015全球高等教育系统面临的挑战 △ 来源:学术汇·历史消息 您也可以关注“学术汇”,发送关键词:2015或“学术盘点”或xspd等方式查看回复。 随时随地浏览新鲜学术资讯,请点击下载“学术要闻”客户端查看>>
个人分类: 学术汇|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福利】人文社科&经管类期刊投稿方式大汇总(收藏不谢)
jiangxinduyin 2015-7-8 20:09
一、直接邮箱投稿 (一)人文社科类 1 、学术论坛; xsltjj@163.com 2 、江西社会科学; jxshekejjsh@163.com 3 、河北学刊; hbxk282@163.com 4 、中州学刊; zzxkjj@126.com 5 、求索; hnqszzs@sina.com 6 、天津社会科学; tjshkx@126.com 7 、广东社会科学; gdshhkx@163.net 8 、北京社会科学; bjshkx@sina.com 9 、山东社会科学 ; luanxiaoping@163.com 10 、贵州社会科学; gzshkxgl@163.com 11 、云南社会科学; jingjiandqg@126.com 12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jsshust@mail.hust.edu.cn 13 、湖南社会科学; hnsheke01@163.com 14 、甘肃社会科学; zzw63@sohu.com 15 、湖北社会科学; hbsk@263.net 16 、学术月刊; xsykchj@163.com (二)管理学类 17 、公共管理学报; ggglxb@hit.edu.cn 18 、科技管理研究; kjgl1981@126.com (三)统计学类 19 、统计与信息论坛; tjyxxlt@126.com 20 、统计与决策; tjyjc3220@163.com (四)经济学类 21 、经济纵横; jjzh1985@vip.163.com 22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sxcdxb@263.net 23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yncdxb@126.com 2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dxbbjb@126.com 25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jmxb7665829@163.com 26 、财经科学; cjkx@swufe.edu.cn 27 、现代经济探讨; mer660@gmail.com 28 、宏观经济研究; hongguanjingji@163.com 注: 邮箱直接投稿过程相对简单一些,需把文章上传至附件,加上必要个人信息。总体上讲,人文社科类的杂志尤其是 xx 学刊,地域性较强,内部关系稿件较多,不容易中,且选题理论性强、关注热点,大多不要求定量研究。 二、网页注册投稿 (一)人文社科类 1 、浙江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zjskw.gov.cn//index/tougaolist.aspx 2 、内蒙古社会科学 网址: http://nmgshkx.paperopen.com/default.aspx 3 、江淮论坛 网址: http://www.jhlt.net.cn/CN/volumn/current.shtml (二)管理学类 4 、科研管理 网址: http://www.kygl.net.cn/ 5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网址: http://rkzyyhj.yywkt.cn/ 6 、中国管理科学 网址: http://www.zgglkx.com/CN/volumn/current.shtml 7 、管理科学学报 网址: http://jmsc.tju.edu.cn. 8 、南开管理评论 网址: http://nbronline.org. 9 、科学学研究 网址: http://www.kxxyj.com 10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网址: http://www.tjkxx.com 11 、软科学 网址: http://xuxi.cbpt.cnki.net/ 12 、华东经济管理 网址: http://www.hdjjgl.cn/ch/index.aspx 13 、科技进步与对策 网址: http://www.kjjb.org (三)经济学类 14 、南方经济 网址: http://www.lingnan.net:8080/jwk_nfjj/CN/volumn/home.shtml 15 、经济经纬 网址: http://www.jjjw.org/ 16 、当代经济科学 网址: http://www.ddjjkx.cn 17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网址: http://qk.cass.cn/sljs/ 电子邮件: bjb-iqte@cass.org.cn 18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网址: http://xsqks.ruc.edu.cn/ 19 、商业经济与管理 网址: http://zzs.zjgsu.edu.cn 注: 网页注册投稿相对期刊投稿的过程复杂一些,需要填上个人信息,按其提示步骤投稿即可,网址已经附在后面,优点是可查询稿件处理进度。 北大核心 (中文核心来源期刊 共计 4 种) 1 、企业管理; qyglzz@263.net.cn 2 、物流技术; wljs@vip.163.com 3 、管理现代化; glxdh@163.net 4 、工业技术经济 网址: http://221.8.56.50:81/cn/index.asp 更多学术资讯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doctorforum 另外还有一些期刊,只接受纸质投稿。例如: 江苏社会科学、南京社会科学以及经济管理等杂志,这里不再赘述,大家可到相关期刊网站查询详细情况。
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在国科大马研中心《中特》课程总结座谈会上的发言
热度 3 mysciencedream 2015-5-17 14:42
我在国科大马研中心《中特》课程总结座谈会上的发言 注:《中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简称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要求做学问要“脱心志于俗谛桎梏”,他的意思是说研究必须彻底摆脱政治的干扰,只有这样方能保持“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那么当前,在国家要求研究生必须上政治课的前提下,如何做到把国家的要求和做学问所必需的“自由之人格”和“独立之精神”很好的契合起来?我认为这学期的《中特》课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这个契合点就是把一贯的以宣传为主的政治课授课方式转变成了以教育为主的授课方式。宣传和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重在强调灌输,它是以少数精英分子才拥有智慧的认为为前提;后者重在强调启发,它是以每个人都拥有智慧的认为为前提。《中特》课程的九个系列讲座,没有进行知识点的机械式灌输,而是基于开阔的视野,观点和案例并茂,启发学生思考。我认为这样不仅完成了国家要求的研究生必须要修的政治课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们起到了专业之外的人文社科类通才教育的作用,在拓宽了学生视野的同时,加深了他们对社会的理解。而且,相比较于政治教学任务,人文社科的通才教育对学生的作用,远非了解和掌握政治制度及其现状所能达到。 所以,我对这门课程以后的建议是:希望继续保持并且加强这种以启发为主的授课方式,在中科院这样一个人文氛围严重缺乏的地方,让《中特》课程在完成本职(政治要求)工作的同时,还能够起到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作用。 有同学强调自己理工科出身,以及当前自己所攻读的专业与政治、人文社科等关系不大,其实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认识。而且关于这种认识,即理工科学生有没有必要学习人文社科类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对社会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二十世纪在许多国家都有过激烈的辩论。正如民国时期许多著名的大学校长如梅贻琦,胡适,竺可桢等人所倡导的那样,这一辩论最后都一致的认为大学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具有社会“和谐”性的通才,而非是只精通某一专业技能的匠才,一流大学培养的学生尤其应当如此。中科院作为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院所,更不应该以培养工匠作为其教育学生的目标,而应当是以培养学术大师、行业领袖、政坛翘楚为主要目标。显然,作为中科院的学生,就不能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苦心钻研,而应当在致力于专业的同时加深自己对社会、政治、艺术等方面的造诣。其实,我们也不难发现,那些在自己专业领域有极高造诣的大师级人物,他们往往在文学、艺术或者体育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兴趣和很高的水平。 最后,按照老师的要求,需要对研究中心提出建议。我结合我前面的发言,我的第一个建议是:希望研究中心能够从领导层面,通过宣传、讲座等形式让学生意识到人文社科素养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主动加强个人在这个方面的修养,而不仅仅是通过与学位挂钩、签到统计出勤等手段强制学生接受这方面的教育。第二个建议是关于学校建设的问题。中科院研究生院虽然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但目前它远远还不是一所大学,要成为真正的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致使它不能成为大学的因素众多,但有一个因素很是关键,它就是以“自由”和“多元”为标志的人文氛围的严重缺乏,研究中心作为学校为数不多几个社科类研究单位之一,对学校人文氛围的建设理应责无旁贷,希望研究中心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学校的“大学”化做出贡献。其实,这两点相辅相成不能分开说,有了一流的社科类研究单位,人文氛围自然也就上去了,反之亦然。 谢谢大家! ( 现场听了几位同学的发言,随便想了几点就开始说了,面对王庭大教授还是有些紧张,说话速度太快了.....有没有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清楚,不得而知。好在是即兴发言,也就这样了。11点半开完会,趁着脑热,根据本子上的提纲,整理出来,留作纪念吧。能读到这儿的我都磕头谢恩!满篇都是坐井观天的观点和地青的见识,大家一笑而过)
4005 次阅读|5 个评论
2014年珠江医学哲学人文社科论坛侧记
ssglwu 2015-1-1 12:50
吴国林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广州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 广东省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 等于 2014 年 12 月 26-27 日在广州医科大学主办“ 2014 年珠江医学哲学人文社科论坛”, 论坛由广州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和广东省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联合承办。 会议主题为:医学哲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与当代生命技术伦理。来自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张大庆教授、南京大学林德宏、肖玲等教授全国各地的学者近 40 余人参加了会议。 吴国林教授应邀在大会作大会学术报告“ 论技术哲学的逻辑经验转向 ”,其主旨是分析技术哲学,主张从逻辑和经验两个视角对技术展开研究。我原本作“中医的哲学思考”报告,但主办者刘俊荣教授希望我做“分析技术哲学”报告,以期对医学哲学研究有所启示。我的报告受到了大会主持人肖玲教授的高度评价和参会学者的热烈讨论。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17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生四十再出发
热度 1 beech 2014-12-16 13:51
又到了一年结束,年终总结的时候了。中午写自己的年度考核登记表,念念碎德能勤绩,谁说人生四十不学艺?四十岁时候,我又站到了起跑线上。 回想这一年,磨磨蹭蹭抓着三十岁的尾巴,辞去了系主任,将对教育的理解放到一边,寻找另一种可能性。然而,本部人文社科取向发展需要对文章主义不太敏感的人来协调;老师也希望多分担些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尤其是《社区心理学研究》的编辑工作;学生也不希望这是他们到过的最后一个学习机构。如此种种,容不得懈怠。于是,先把自己放到一边。重新开始构思那些未计划申请的基金,希望明年会有所收获;把放在抽屉里的文章拿出来修改,看看能否发表;去协调老师和研究生,组建研究室,期待本部人文社科取向的发展能撑起更广阔的天空。 期望 2015 年是平凡的一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95 次阅读|1 个评论
听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申报辅导报告笔记
热度 1 libseeker 2014-6-26 23:21
今日上午听了一场报告。校科研处邀请江苏省社科规划办领导做辅导报告介绍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情况,规划办领导自己的说法是到我校开展调研工作,征求意见和建议。 我算科研项目申报的老运动员。从2004年开始写项目申报书,至今人文社科类的大大小小的项目申报几乎全部写过。2009年专门参加过“全国高校哲社科研专题研讨会”,关于项目申报的辅导报告,零零星星的也听过多场,从侧面关注过的更多一些。近年因为职称晋升接连受挫,参与申报的热情大大降低,所谓高不成低不就吧。同事告知江苏省社科规划办领导要来学校作报告,我觉得是个好机会,他们真的是来“传经送宝”的,对于我们学校的人文社科科研工作者非常有帮助。江苏省社科规划办领导介绍了基本情况并进行了答疑。我也稍微进行了“延伸”学习。 近年省部级以上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项目经费是明显见涨了,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差距变小了。 国家社科经费 2013年13.7亿元,2014年15.8亿元。除此此外,还发生了好些变化,比如“青年基金项目”对青年年龄的要求变了,申报的时间有变化,“限项”情况也有变化。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均于2013年12月10日发公告,网络申报截止日期同为2014年3月1日。前者申报课题的资助额度为:重大招标项目100万元,重点项目40万元,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20万元;后者规划基金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10万元,青年基金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8万元。前者青年项目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的年龄均不超过35周岁(1979年3月1日后出生)。后者青年基金项目申请者,应为具有博士学位或中级以上(含中级)职称的在编在岗教师,年龄不超过40周岁(1974年1月1日以后出生)。2014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月6日发布公告,从今年开始,省社科规划项目实行网上申报,截止时间为7月6日。项目类别和资助额度:项目类别分为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资助经费分别为 6 万元、 4 万元、 4 万元。青年项目申请人(包括课题组成员)年龄不得超过36周岁( 1978年6月6日后出生)。据介绍,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力度仅次于北京、上海。 据悉,江苏省社科基金的立项率为9%(2013年立项238项),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率为16.5%。前者申报不限项,后者限项。(据悉,某211高校,2013年申报79项,立项2项。省社科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均有通讯评审及会议评审,教育部社科基金直接由通讯评审定结果(5位评审人)。省社科基金通讯评审及会议评审,评审专家各3名。会议评审环节三分之一通过率。 关于结题形式,省社科基金有书稿、系列论文( 要求发表3-5篇CSSCI论文),研究报告(应用类选题,4000字。重点项目必须提交研究报告)。书稿需要社科办同意方能出版,规划办领导提醒,慎重选择书稿(专著)这种结题形式。 笔者在互动环节提了一条建议,咨询一个问题。建议为:希望省社科规划办提供评审意见反馈,当前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基金、省社科基金,均无评审意见反馈环节,申报人不知道评审意见,在科学性、规范性方面存在欠缺,当前率先实行网上申报,评审大概也是在网上进行,评审意见反馈意见向申报人公开,可操作性更强。咨询的问题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在省规划办有没有进行进一步筛选?问这个问题的原因,作为普通申报人,好些人不清楚是在本校评审没过关,还是省规划办没过关?(是通讯评审没过关,还是会议评审没过关?)得到的答复是:因为实行的是限项申报,各单位上报给省规划办,省规划办不再进行筛选。据悉所在学校上报给省规划办的是5项,最终中了1项。其它老师还咨询了项目负责人及项目成员年龄问题。省规划办给予的答复是,对年龄未作限制。 关于选题方面。要重视指南(国家社科基金及省社科基金有指南,教育部基金无指南),同时要注意避免“撞车”,太热门的选题,可能更需回避。理论上可以自行选题申报。据笔者通过其它途径了解,国家社科基金对于自选项目,淘汰80%。可见,自行选题也是存在风险的。 个人近年对于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申报的态度保持: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延伸阅读: (1) 漫谈申请课题36计 http://cepaedu.cn/news/sksb/2013121086CB01.html 作者:教育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毕 诚 (2) 如何提高课题申报的命中率? http://cepaedu.cn/news/sksb/201312117CA599.html 作者:教育部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院副院长 曾天山 (3) 莫作钦.关于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图书馆_情报与文献学课题需注意的若干问题.情报资料工作,2006(3):108-110 作者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规划小组(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研究员。笔者认为内容并未“过时”。 (4) 黄长著报告I: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http://catwizard.net/posts/20100922210310.html (5) 黄长著报告II: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图情学科发展 http://catwizard.net/posts/20100922210841.html (4)和(5)为胡小菁研究馆员博文。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6) 杨玉麟:选题、论证、前期成果:项目评审三要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cba36b0102ebp4.html 杨玉麟教授2014年6月21日发布的博文。
个人分类: 圕人堂|9681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检索人文社科权威学术文摘转载?
热度 1 libseeker 2013-11-15 15:45
人文社科权威学术文摘,主要指《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权威学术文摘。如何知道或者查阅学术论文被人文社科权威学术文摘全文转载?途径是什么?不少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及人文社科科研工作者比较关注。 据笔者了解,有关的检索确实是难题。综述一下是:(1)当前网络数据库均靠不住,因为CNKI、万方均未收录上述期刊,VIP收录了两种,但不全(维普只收录了新华文摘的2009、2010两年;2000年的只有1、3两期。)。(2)当前的做法是通过提供原刊或者原刊主办单位提供的证明(有些文摘型期刊转载之后,未通知作者或未通知到作者)。 为什么存在这样的情形?可能的原因是利益博弈,文摘型期刊权衡一番后,未许可数字资源商整合,保障纸本销售所得,从而更有助于其生存与发展。启示是对于人文社科较有影响的高校,纸本型的上述文摘型期刊,目前图书馆还需要购买与收藏。 检索难归难,但还是有辅助技巧。现予总结如下:(1)《新华文摘》,读秀中文学术搜索( http://www.duxiu.com/ ),“期刊”检索,年代范围:1974-2011,显示信息(可检索信息):作者、篇名、出版日期、期号、页码。 (2)《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读秀中文学术搜索( http://www.duxiu.com/ ),“期刊”检索,年代范围:2000-2012年;显示信息(可检索信息):作者、篇名、出版日期、期号、页码。(3)《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读秀中文学术搜索( http://www.duxiu.com/ ),“期刊”检索,年代范围:2003-2011年;显示信息(可检索信息):作者、篇名、出版日期、期号、页码。(4)《人大复印资料》有自身有专门的数据库( http://ipub.zlzx.org/ ),读秀中检索不到(据“江南水”网友提供信息,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很多馆不买了,但可以用国家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个人身份证注册进去用)。对于读秀检索,建议先选择期刊“频道”,再选刊名,输入需检索文摘型期刊,之后再输入“作者”、“篇名”等“在结果中搜索”。少量能直接能获取电子全文的(比如VIP有收录的部分),未能获取电子全文的可以通过点击“图书馆文献传递”碰碰运气,或者因为有了近一步的线索,可以通过图书馆或联系出版社获取进一步的信息。 以上总结难免错误与疏漏,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更欢迎“传经送宝”。 相关信息: 王力力,《人文社会科学论文摘转数据库》 http://cassbe.1ju.cn/shownews.asp?newsid=2554 “人文社会科学论文摘转数据库”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大型文摘数据库,该数据库是目前我国文摘数据库建设中收录条目最多,项目设置全面,摘转来源文献丰富的一个纯学术数据库,目前拥有数据43万多条,涉及学科34个,数据截取时间为2000-2011年。从检索的角度讲该数据库可帮助学者了解学界当前及之前的研究状况、研究态势和研究热点,从评价的角度讲可间接地反映出学术论文和期刊在多大范围内的传播和受社会重视的程度,是评价学术期刊、科研成果、科研机构和期刊区域性特点等文献计量研究不可或缺的分析要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和北京大学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2012版)中的摘转率指标均采用该库数据,社会反响良好。 文献检索申请-服务 http://cassbe.1ju.cn/yhfw.asp 文献收录引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水平及学术影响力。中 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拥有我国年度收文量最大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摘转统计数据库》。我们将以这 两个数据库为基础,并充分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丰富的学术资源,向社会各界广大用户提供有关科研产出力及学术影响力统计数据的查询服务,主要查询个人、机 构、地区、期刊学术发文量、被引用和被摘转情况进行检索并出具检索报告,为客户申报院士、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类教育科研基金及机构学术水平评估和个人职称评定等工作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 ·查证委托 需要申请文献查证服务的用户可以通过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网站在线填写《委托文献检索申请请单》(或登陆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网站下载),按照要求填写后发送到如下邮箱(中心),工作人员会在接到委托单后一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确定是否接受委托。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3年版)》 核心期刊表说明 http://cassbe.1ju.cn/shownews.asp?newsid=7340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文摘数据库。该库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建设的统计量较大的转摘数据库。该库收录的文摘刊物有三种类型:(1)《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重要报纸理论版和核心期刊的转摘文章;(3)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 http://cassbe.1ju.cn/jggk.asp 注:经笔者电话咨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文摘数据库有最新的数据(2012年,2013年) 一、工作流程: (1) 委托检索采取电话预约方式,接到咨询电话后发送“查询申请表”给委托人。 (2) 委托人将填好后的“查询申请表”和需要查询的书籍、论文详细内容一并到yuqian@cass.org.cn(余倩:85195245) (2) 收到委托请求后,工作人员将通过电话或邮件及时联系,所需费用将在检索完成后通知用户。 (3) 检索完成时间依据用户提供论文数量确定,提供论文在1-10篇可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10篇以上可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32369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的人文社科参考书
热度 1 ninglz 2013-10-27 09:49
我的人文社科参考书 平原春好,教育行政学,东京大学出版会, 1993 秦和鸣,教育学浅说。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1.10 郑虹,心身一如 の 道 , 东京图书出版会, 2007 。 10 高等教育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学,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1.8 朱奇,战略思维方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4 原著 李耳,主编 陈才俊,道德经,海潮出版社, 2010.1 程良骏,三峡涛声, 1997 老舍,猫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11 阎嘉杭之,鲁迅醒世语,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1,6 于丹,于丹趣品人生,中信出版社, 2011,10 于丹,于丹《论语》感悟,中华书局, 2008,3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 2007,11 于丹,于丹《庄子》心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7,2 于丹,于丹游园惊梦,中华书局, 2007,11 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文物出版社, 1975 编写组,自然辩证法讲义,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8 邬焜,李琦,哲学信息论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6 温端政等,歇后语词典,北京出版社, 1984.2 郑勇,星座卷,中国青年杂志社, 1993.4 谢悦,风云卷,中国青年杂志社, 1993.4 魏群,思想卷,中国青年杂志社, 1993.4 成晓明,文学卷,中国青年杂志社, 1993.4 席酉民,郭菊娥,梁磊,我国管理科学研究发展报告,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8 徐宪江,百年中国实录,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0.1 王冲, 差距,东方出版社,2013.7 章玖,中国向何处去。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9.7 芦长萍,中外赠言荟萃。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89.6 M.J.塞顿,未来热门职业500种。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5 龙协涛,艺苑趣谈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3 陈辉,肖扬,中国创新人物档案。中国经济文化出版社, 2012.7 蒋少昀,中国教育改革论丛。西苑出版社, 2013.7 保坂荣之介,如何增强记忆力,注意力。宁夏 人民出版社,1983.1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人民出版社,1980.2 莫罗阿,人生五大问题。三联书店, 1986.12 编写组,中外谚语选。上海 人民出版社,1980.2 侯晓,现代人生存策略。海南出版社,1994.7 李元洛,诗学漫笔。花城出版社,1983.9 司马迁,白话史记(上)。岳麓书社, 1990.11 司马迁,白话史记(下)。岳麓书社, 1990.11 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 1990.12 张以文,四书全译。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0.1 杨金鼎,古文观止全译。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0.2 苏育生,中华妙语大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11 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2 于绍卿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 编写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000.12 编写组,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编写组, 1985.1 编写组,法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4.12 编写组, 汉语成语词典。 编写组,简明历史辞典。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4.9 编写组,世界地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4.3 武汉师范学院,简明知识词典。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5.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 1969.2 毛泽东,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人民出版社, 1970.12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 1973.9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1975--1982 ),人民出版社, 1983.8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3 ),人民出版社, 1993.10 戴维。桑鲍,赵紫阳 ---- 从地方干部到总理。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 1988.9 编写组,滕代远传。解放军出版社, 1990.11 程俊嵩等,中华民族七十二伟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3 托。伯特森,戈尔巴乔夫传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6 鲁 迅全集 (1--17),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91 年 周恩来选集 ( 上 , 下 ), 人民出版社 , 1980 年 12 月 中国孙中山研究学会 , 孙中山和他的时代 ( 上 , 中 , 下 ), 中华书局 , 1986 年 符文军 , 金波 , 中华国学句典大全 ,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2010 年 10 月 阴法鲁 , 许树安 , 中国古代文化史 (1,2,3),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89 年 11 月 托尔斯泰著 ( 刘辽逸译 ), 战争与和平 (3,4),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90 年 旺文社,日汉双解学习词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12 吉林大学,汉日词典。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5.8 王萍等,现代日汉汉日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10 编写组,汉日日汉两用词典 王二贵等,新日本语( 2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1.5 王二贵等,新日本语( 3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1.5 冯建力,李士俊,日语( 1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2.2 冯建力,李士俊,日语( 2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2.2 编写组,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12 编写组,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下)。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12 编写组,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中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1 编写组,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中级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1 编写组,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高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5 编写组,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高级下)。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5 编写组,日本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6.2 编写组,阿杨在日本。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2 编写组,日语初级教程(初级)。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1 编写组,日语初级教程(附册)。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1 王日和,日语语法。商务印书馆, 1992.5 太田知惠子,生活日本语。 吴志才,丁根宏,英汉水科学词汇。科学出版社, 2002.11 编写组,英汉水利水电工程词典。水利出版社, 1981.1 编写组,英汉技术词典。国防工业出版社, 1984.6 编写组,汉英词典。商务印书馆, 1985.1 张道真,现代英语用法词典 1.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10 张道真,现代英语用法词典 2.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10 张道真,现代英语用法词典 3.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10 张道真,现代英语用法词典 4.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10 A. S. 荷恩毕,英语句型和惯用法。商务印书馆, 1981.3 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商务印书馆, 1984.1 俞天民,科技英语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12 向井京子、英 文 ビジネス E メール 文例集 。池田書店、2002年12月
个人分类: 读书|46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学术批评网发起人文社科学者签名活动正在进行,英雄新榜出炉
JYH64J98Y99H 2013-9-10 13:27
特别提示: 第一,自本人就江平、贺卫方、程汉大、孙新强、孙国栋、徐昕等联署的《就陈宝成记者等被平度警方刑拘事件致青岛市委李群书记暨张新起市长的呼吁书》发起后续签名支持者活动以来,得到学界内外许多朋友的关注和支持,截止2013年8月25日 15:30,签名者已达151人。 在此,对于签名支持者,本人特致由衷的谢忱与敬意;同时,对于因签名而受到其所在单位压力的两位朋友,也深表歉意! 第二,签名有风险。特别是在媒体界、国家机关工作的人员,在签名问题上,请抱持慎重态度。 第三,无论是哪位自愿签名的朋友,一旦名单公布,鉴于按序号排列,故不再撤销签名。 第四,鉴于陈宝成等“金沟子村七君子”系因维护其祖宅权益而被警方涉嫌“钓鱼执法”而羁押,鉴于每一个公民特别是九亿村民均有可能成为“陈宝成”,考虑到一直有村民愿意在《呼吁书》上签名,故自即日起,若村民自愿要求签名,则不再限制。 第五,本次《呼吁书》联署,仍主要是面向海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界人士(特别是法学界、律师界),其他行业(如自然科学界人士等)、大学生(原计划是研究生以上)若愿意签名,亦一律欢迎。 联署信息,请发送到学术批评网信箱:yingtang@263.net;请在标题上注明“签名”字样。 特此敬启 杨玉圣 2013年8月25日 15:30 于中国政法大学 191祝国光:芬兰噢鲁Neo诊所医生、全欧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医学博士 192葛 莘:美籍华人学者、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孔子学院兼职教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 193马章民:河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河北济民律师事务所律师 194吴世德:中国石油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博士 195姚卫东:南京曲水文华苑小区首届业主委员会主任 (以同意签名时间为序,截止2013年9月10日9:30) 关于《就陈宝成记者等被平度警方刑拘事件致青岛市委李群书记暨张新起市长的呼吁书》征集签名事宜致海内外人文社科学界师友的公开信 杨玉圣(学术批评网创办人暨主持人) 尊敬的海内外人文社会科学学界师友: 针对著名法治记者陈宝成等七人,因在故乡维护其祖宅不被强拆而于2013年8月11日下午被山东省平度市警方以涉嫌“非法拘禁”罪刑事拘留事件,由江平先生领衔、贺卫方教授以及程汉大、孙新强、孙国栋、徐昕、李有华、宋绍富、张成明、杨玉圣联署的《就陈宝成记者等被平度警方刑拘事件致青岛市委李群书记暨张新起市长的呼吁书》(见附录),于2013年8月13日凌晨首发于学术批评网。 因时间关系,事后不少师友为其未能在上述《呼吁书》上联署而深感遗憾。为此,自即日起,公开向海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界(特别是法学界、律师界以及在读法学博士生、研究生)的师友,征集《呼吁书》后续签名。 该后续签名,以自觉自愿为原则;凡是同意在此《呼吁书》上联署者,请将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学术职称/职务、主要学术或社会兼职等相关信息,发送到学术批评网的公共信箱yingtang@263.net(请标明“《呼吁书》签名”字样);不接受委托签名。 后续签名名单,将不定期发布于学术批评网。 本《呼吁书》后续签名,为期一个月;截止时间:2013年9月20日23时59分。 特此敬启,恭请关注和支持! 杨玉圣 2013年8月20日 11:28 于故乡青州 附录一: 就陈宝成记者等被平度警方刑拘事件致青岛市委李群书记暨张新起市长的呼吁书 江平、贺卫方、程汉大、孙新强、孙国栋、徐昕、李有华、宋绍富、张成明、杨玉圣 据悉,2013年8月11日下午,原《新京报》和《南方都市报》记者、现任财新传媒记者陈宝成等七人,因在故乡维护其祖宅不被强拆而被山东省平度市警方以涉嫌非法拘禁罪刑事拘留。对此事态,我们深表担忧和关注。 据北京《京华时报》记者雷军先生报道:“陈宝成的代理律师李会清向警方提交了取保候审申请,目前尚无答复。李会清表示,综合会见结果及现场经过分析,陈的行为依法不构成非法拘禁犯罪,而涉事司机有奉命主动被扣、故意造成陈宝成等人实施‘拘禁’的嫌疑”。按照该报报道,据陈宝成回忆,“10日下午现场又出现不少不明身份的人,自称司机家属和车主,要求放人,‘我当时拿一把菜刀,重复我前边的话,要将强毁他人财产的司机交给公安’。对方冲过来强抢,他的刀被朋友赵晓光抢走扔了,他便捡起一个酒瓶但也被赵抢走,后来才知道里面有汽油”。 据我们所知,陈宝成抱持赤子之心,一向热爱家乡。作为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的法治记者,陈宝成热心公益,奔走呼号。最近七年来,为其祖宅房产权益保护问题,一直依法维权,理性抗争,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陈宝成的老师和朋友,对其因此而被刑拘事态的恶性发展,我们深表关切。 在当今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依法保护公民财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实施数载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中共中央大力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新形势下,面对公民依法理性维权,平度当局目前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化解纠纷、消弭矛盾,反倒有可能制造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严重影响和谐社会建设之大局。 青岛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平度乃青岛市所辖之区。鉴于当地有可能存在地方利益之嫌,为了依法、公平解决问题,我们殷切期望李书记、张市长认真关注此一引起海内外广泛反响的事件,妥善解决有关矛盾和问题,让美丽的青岛市更加美丽,让包括平度在内的青岛人民安居乐业,共享习总书记倡导的“中国梦”之福。 以下是吾等的签名: 江 平(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北京市仲裁委员会主任) 贺卫方(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胶东法律人协会秘书长) 程汉大(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孙新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孙国栋(《律师文摘》主编) 徐 昕(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 李有华(天津天一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宋绍富(北京市天坛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 张成明(南京江苏东南律师事务所律师、北京律邦法律顾问公司董事长) 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县域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2013年8月13日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13年8月13日 附录二: 我为什么关注和支持陈宝成先生抗拆维权? 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第一,我之特别关注财新记者陈宝成先生因在平度故乡为抗拆维权而被平度警方刑拘事件,实事求是地说,首先是因为我和宝成是多年的好友,情同手足,志同道合,尽管我痴长年龄若干。 第二,我了解宝成的为人做事风格。和我一样,这是一位有点儿“认死理”、宁折不弯的山东汉子;作为一位在业内盛名远播的资深法治记者,宝成多年来,始终如一,为公平正义而呐喊,不遗余力。无论是在《新京报》和《南方都市报》,还是在《财经新世纪》周刊,作为法大的优秀学子,宝成一向秉持老校长江平先生的“法治天下”理念,奔走呼号。 第三,宝成维权,并非为己一家之私利,而是为了其故乡的父老乡亲的整体利益,是为了其故乡免于被彻底“沦陷”。和我爱故乡青州一样,宝成也是挚爱其故乡平度的(顺便说一句,平度本和青州一样,隶属潍坊,后划归青岛)。所谓“爱之深,恨之切”,反之,亦然。这份山东人特有的故乡情结,即热爱家乡、希望家乡越来越好、乃至落叶归根,宝成和我完全是一样的心结。正因为我理解宝成的故乡情结,故对其在故乡的抗拆维权特别理解、格外支持。 第四,究竟是什么把宝成这样一个法科书生倒逼成为维权的战士?这是我和宝成共同的好友、《律师文摘》孙国栋主编提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令人纠结的问题的解答,大约只有据说和我同一年毕业于青州一中(益都一中)的校友、现任平度市委书记兼平度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先生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 第五,为了祖宅不被强拆,七年来,宝成和他年迈的父母及其他家人为之付出了无尽的代价和巨大的精神压力。赶走日本鬼子,也不过“八年抗战”,单是为了抗拆维权,宝成及其父老乡亲就为此付出了长达七年之久的代价;何况,“八年抗战”,中国是赢了的;而“七年抗拆”,却是以宝成等“金沟子村七君子”以莫须有的所谓“非法拘禁罪”而被平度警方羁押。 第六,大约五年前的春节,我去过宝成在平度金沟子村的老家。宝成乃书香门第出身;和我一样,宝成的父亲、哥哥、姑父、姑姑、表哥都是做教师的。这养成了宝成一身正气的同时,也养成了他与人为善的优良品性;又加之法大科班出身,故其七年维权,一向依法依规,理性抗争。对于我这个“非法非史”的法大法学院教授而言,相比于宝成,在这一方面,我是自愧不如的。 顺便解释一句:虽然宝成毕业于法大,我任教于法大,但不无遗憾的是,我并未教过宝成,因而也就无师承关系。尽管如此,自大约八年前认识的第一天起,宝成对我一直是执弟子礼的。这在让我惭愧的同时,亦愈发感到宝成的谦和与善良。 第七,我之支持宝成,那是因为在很大意义上,作为一介书生,宝成乃以其青春热血、血肉之驱,为我们这些人在维权、在抗争、在争取权利、在维护尊严。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除了习总、李总外,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强拆、且以所谓的“非法拘禁”罪为名而被羁押的现实可能性。在这种语境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陈宝成”。关注陈宝成,就是关注我们自己。 第八,由江平先生以及贺卫方、程汉大、孙新强、孙国栋、徐昕、李有华、宋绍富、张成明、杨玉圣联署的《就陈宝成记者等被平度警方刑拘事件致青岛市委李群书记暨张新起市长的呼吁书》,实话实说,是出自我的手笔。鉴于网路上出现了以方舟子、司马南、孔庆东、吴丹红等“大五毛”丧心病狂地攻击、抹黑江平教授、贺卫方教授等签名的法学家和律师的现象,故我坦诚此点。 顺便解释一点,即部分网友误以为《呼吁书》是法学家在倡导司法独立的同时,企图干预司法。善意地说,此论若不是恶意构陷,即是不懂中国国情。众所周知,按照中国目前的制度安排,平度市公安局是属于平度市政府的部门;鉴于当下平度市公安局局长由平度市委常委兼政法委书记兼任,故我们的《呼吁书》的标题是致青岛市委李群书记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张新起市长的。 那么,为什么这份《呼吁书》不是写给平度市委书记和平度市人民政府市长而是致青岛市委李群书记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张新起市长呢?原因有二:其一,平度乃青岛市所辖的一个县级市;其二,鉴于平度市委和平度市政府有可能与当地开发商、金沟子村抗拆维权的部分村民有利益纠葛问题,故我们没有向平度市而是向青岛市主要领导同志呼吁: 在当今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依法保护公民财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实施数载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中共中央大力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新形势下,面对公民依法理性维权,平度当局目前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化解纠纷、消弭矛盾,反倒有可能制造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严重影响和谐社会建设之大局。 青岛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平度乃青岛市所辖之区。鉴于当地有可能存在地方利益之嫌,为了依法、公平解决问题,我们殷切期望李书记、张市长认真关注此一引起海内外广泛反响的事件,妥善解决有关矛盾和问题,让美丽的青岛市更加美丽,让包括平度在内的青岛人民安居乐业,共享习总书记倡导的“中国梦”之福。 第九,据说山东尤其是青岛地区的媒体正在千方百计打听《呼吁书》的起草人和联署发起人;明人不做暗事。在此,我本人愿意再次重申:我既是《呼吁书》的起草人,也是《呼吁书》的联署发起人。不过,我还要申明:本人拒绝包括平度在内的青岛地区任何媒体(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以及济南《大众日报》及其大众网的任何采访要求。 第十,我对于《呼吁书》的其他九位签署人之仗义联署,深表敬意和谢忱。同时,我也在内心深处对于因《呼吁书》而客观上给恩师江平先生以及友人贺卫方教授等因签署《呼吁书》而在网路上遭到的无端谩骂、人格侮辱而深怀歉疚之意。在此,郑重呼吁那些死心塌地、颠倒黑白的无良“五毛”,若再对《呼吁书》签署人有仇解恨,那么,请“向我开炮”罢! 2013年8月17日 13:45 于京北昌平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om)首发 2013年8月17日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发布 2013年9月10日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1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文社科领域的课题会毁了文史哲的研究吗?
热度 1 heitiedan2012 2013-7-29 21:38
有人说,社会科学中的课题会毁了文史哲的研究。我看了这个人的文章,是有些道理,但并不全面。如果是基金类的课题,一般都是指导性的,申请者其实还是要根据自己研究的基础来定题目。一般基金类课题,其指南多与学科建设有关,也有与实际应用有关的。但这种实际应用也多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基金类课题中,基础理论的肯定也有,而实践性的也多少包括一些理论性的子课题。所以一般能拿到基金类课题的,对学科的建设多少都会有些益处。 不过,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基金课题,很多情况并不公平,有资格出指南的,基本都按照自己研究的路子来出,所以一些重大基金类课题,往往都由这些出指南的人拿到,或者由他们的学生或者部下拿到。这样一来,其他非嫡系部队基本没戏。但这并不等于说,只有这些人所做的研究才是水平最高的,而其他非嫡系做的就一定不如他们。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确实也会毁了文史哲方面的研究。这种做法本身就与科学无关。或者说,如果只由那些固定的所谓专家来定指南,那么定出的指南可能只会涉及到这些专家所研究的课题领域,而其他的可能也是基础理论领域的,也有较大意义的课题根本就不可能入选到指南当中。这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弊端,或者一种损失。所以基金类课题的申报,公平必须是第一位的。至少定指南的,不能申报课题,要申报课题的,不能出马制定指南。这应该是一个最起码的规则。 非基金类课题,特别是那些横向课题,问题就复杂了。一般说来,横向课题多为应用型课题。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生产企业等需要解决一些涉及到社会科学领域里的问题,于是招标,或者寻找牛人牛单位帮助解决这样的问题。这种活说白了,基本谁都能干,只要你愿意下功夫,愿意苦干,水平只要不是太差,把活干完都不会有大问题。只是这样的横向课题一般与学科建设没有太大的关系。有一位历史学博士,当了副研究员有十多年了,急于要解决正高职的问题。但单位有规定,必须要有课题,这是门槛值。一个研究历史的,哪儿那么容易就找到课题。在基金类课题中,史学类的就很少。他研究的领域相对也比较窄,一般的基金类课题基本就没有相关的指南。他要做自己熟悉的研究,反正要拿基金类课题基本没戏。可是一个学历史的,你让他拿横向应用型课题,那更不可能会涉及到基础理论的研究了。这位老兄为了解决正高职的问题,急的经常一脑门子汗,可是就是没辙。后来,实在给挤兑的没招了,托人找到他原来工作过的城市自来水公司,人家有一个研究课题,他也实在顾不过来了,就跟人申请了。人家还挺照顾,这个课题就给他了。其实在我看来,这个自来水公司纯粹也是人情照顾。这位副研究员人也不在这个城市,他的研究跟自来水也完全不搭界,人家自来水公司凭什么把课题给他?不就是照顾这个人情吗?结果好了。他拿到自来水公司的这个课题,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申请正高职职称了。因为门槛值已经过了。在其他方面,无论是文章、还是著作,都还比较过硬的。所以正高职职称的解决基本没有遇到什么阻碍。 可是,你拿了人家的课题,拿了人家的钱,你总得给人家干活呀。这活到底怎么干,我后来没有问过,自然也不知道。但据我估计,这真是一件挺痛苦的事。你怎么也得搭点功夫吧,怎么也得到那个城市跑几趟吧,怎么也得拿出个像样的成果来吧。这些活干得都跟他的历史学研究没有一毛钱关系,你说他得多难受、多痛苦吧。后来怎么结的题,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我只知道,在这个过程中,他有一千个一万个不情愿也没有办法。谁让自己把活给揽下来了呢?你把活儿揽下来了,你能不给人干么? 这种事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绝不是个别的。 19997 年,我去武汉开会,当地一所大学的同行刚拿到了一万元钱,是当地的一个什么企业给他的课题费。他拿到这一万元钱,他的同事和其他学校的同行还很羡慕,认为他有办法。他也比较得意,虽然表现得有点收敛。那个时候,一般搞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哪有几个能有这种活钱的?所以他能拿到这个课题和这笔经费也确属不易。可是今天看来,这钱是拿到了,可是你也总得给人出活呀。你的时间、精力都得拿出一部分用在这个你其实并不情愿干的事情上,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啊。既然时间不得不用在这些狗屁不顶的事情上,你用在正经地方的时间肯定要被大大地压缩。你喜欢的、钟爱的、有兴趣的研究领域势必就会受到打压。这能说不影响正经的研究吗?这能不影响正常的学科建设吗?
4550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文社科研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热度 27 mdzhao 2013-7-27 09:51
写这篇博文好像不太符合我为自己制定的计划,因为本来希望暑假放松一下心情,包括写博客也以风花雪月和唱歌为主,抛开那些沉重的话题,所以当看到有人批判风花雪月太多的时候只能悄悄躲在一边不敢吭声,仿佛做了亏心事。不想今天看到一个报道(详见 http://business.sohu.com/20130726/n382636213.shtml )“社科院专家称64.14岁为退休最优年龄”时,却突然想写点什么,好像有些话真的是不吐不快。其实前一阵看到大量报道“中国梦”相关的课题申报、招标、立项的时候便想写,找了不少资料,后感觉此类话题还是少说为妙便压下没写,只抓了一个典型案例写了篇“ 中国梦和美国梦,专家的解读太有水平了 ”。今天看到这个退休最优年龄的研究,便想以此为例就社科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大家知道,人文社科研究有别于理工农医等自然科学的研究,后者以客观世界为研究对象,有相对公认的评价标准,人文社科却多属于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等范畴,在不同国家、不同政治文化背下,学者研究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并得到不同的结论,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进行人文社科研究的时候更应该把握公正和客观的尺度,否则很容易便会陷入为权力服务的境地,而实际上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曾听说过某课题是建立一个政府绩效考核方法和指标体系,并按该方法和指标对不同地区的政府绩效进行考核并排序,结果此项目立项的地区排名非常靠前。看到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便弄个“中华民族复兴指数”,看到提“中国梦”,便弄一堆研究中国梦的重大专项。这种拍马式研究和跟风式研究有多少意义呢? 现在来看看这个64.14岁为退休最优年龄的研究,据报道此结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实验室的一份工作论文中得出的,研究称最佳退休年龄与参加工作年龄、退休年龄、死亡年龄、名义利率、退休前死亡概率、个人效用之间存在函数关系。假设每个劳动者都在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的退休年龄,就可以计算出相应的退休年龄区间。根据公开数据推算,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8.64岁。经过加权可以得到2010年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参加工作年龄大约为18岁。名义利率假设为4.41%。通过模型计算可知,在个人效用最大值处,退休年龄与参加工作年龄、死亡年龄、名义利率之间的函数关系,将上述三个数据代入到公式中计算,得出最优退休年龄为64.14岁。 本来,按某种假设弄个模型,作为研究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报道中的一段话让人看了很难不产生联想:“ 事实上,随着政府主管部门不断透露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改革意向,学术界对延长退休的研究也在持续进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实验室日前的一份工作论文提出,经过数学模型计算发现,虽然不同就业群体最优退休年龄差异很大,但对城镇就业人员整体而言,最优退休年龄为64.14岁,这个数值可以作为我国调整标准退休年龄的参考值 ”。当该研究成为调整标准退休年龄的参考值的时候,人们便自然会想到这是为特定需要找理论依据呢!但稍微认真一点其实不难发现,该研究把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参加工作年龄定为18岁便是个明显的失误,城镇就业人员参加工作年龄最低才是18岁,此数据至少低估了2岁,所以也许64.14这个数据本身也是因各种原因被低估的。 我查了一下主要研究者孙永勇所发表的论文,发现他主要研究的方向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策略等,所以推测这个研究其实是从个人支付养老基金的数据出发,以考虑养老金收支平衡为基点得到的结论,与“劳动者个人效用最大化”其实没多少关系。如果利用该研究的结论提醒政府目前的退休年龄是达不到养老金的收支平衡的,其实未尝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政府实际上应该也早已意识到这个危机才一直在考虑提高退休年龄,也更需要抓紧对养老金的管理和增值。 所以说,人文社科研究如何保持客观性和公正性是值得研究者深思的,虽然从学科特性看很难让人文社科研究避免倾向性和特定立场,但我们看到多少相关研究成果被质疑,被嘲笑,不同研究单位对同样的问题得出完全不同的数据,不同的结论,或者今天这么说,明天又那么说。人文社科类研究即便难以做到完全客观,但至少别沦落到为特定部门、特定人物、特定事件或特定思想作注或做托。
个人分类: 杂谈|10150 次阅读|49 个评论
建议对人文社科重点、重大课题进行研究方法审计
yuliping 2013-7-3 19:50
今天闲来无事,在中国知网上查我发表论文被引情况,发现被引超过 40 次的论文有 3 篇: 1. 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标准化方法研究,发表于《图书情报工作》 2009 年 6 月,被引 45 次。 2. 企业性质与创新效率——基于国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究,发表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7 年 5 月,被引 43 次。 3. 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发表于《中国软科学》 2009 年 1 月,被引 40 次。 第一篇论文是科技评价方向,第二篇是科技创新的,第三篇是信息化方向,基本上是我近年来从事的几个方向。 第一篇论文是研究标准化方法在学术期刊中的应用,实际上是多元统计的基本问题,也是很多学者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几乎从来没有学者怀疑反向指标取倒数有什么不对,对正向指标标准化方法更没有什么质疑,我只不过将相关问题好好想了一下,然后用初等数学的方法进行了一些分析,论文写好后我自己也比较满意,然后思考的问题是,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学术界还没有解决?留给我这么一个外行?最大的感慨是:创新并不总是十分困难的,将一些细小的问题想透就可以了。 由于指标体系评价中数据标准化是必须做的基础工作,因此涉及面比较广,中国每年发表的采用指标体系评价的论文至少3000篇以上,现在想想引用次数多一点也非常正常。一段时间,我感觉做基础理论研究没有一点意思,枯燥,与社会脱节,相关政府主管部门也是叶公好龙,因为没法给出针对问题的所谓“政策建议”、“资政要报”,所以嘴上重视,其他啥也没有,连网站上的基本宣传信息都没有。 各级科技主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机构,动辄以重点、重大作为评价科技成果的标准,殊不知,一旦方法失误,所有的重点、重大都是站不住脚的,而方法失误问题其实是比比皆是的。请数学专家、计量经济专家、统计专家对人文社科的论文做一个深度扫描,恐怕一大半定量论文的方法部分都有可改进之处。 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对某些重点、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是不是也要组织一批方法论的专家,来做一个“研究方法”审计,作为成果结题的前提条件?这一点其实是极其重要的。目前开成果鉴定会,很少有方法领域的专家参加,难以发现问题。 2013.7.3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7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好人文社科研究的几点建议
热度 3 yuliping 2013-6-28 03:58
这个问题太大了,以前也写过不少相关博客,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很难全面。 第一,打好理论基础 打好理论基础,包括做好基础理论的研究。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目前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对基础理论研究不重视,对应用研究重视过度,从而导致人文社科研究基础不牢,也影响了应用研究。几乎没有看到领导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批示,光明日报从来看不到基础理论及方法论方面的文章,因为除了科技管理部门的领导外,其他领导也不太懂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长期下去,必然影响人文社科的发展。 做好基础理论研究,其实也没有什么诀窍,在方法论层面多进行思考,认真剖析研究方法的优点、不足,寻求可改进之处。因为大家几乎都不研究这个东西,反而可以在这个领域做一些有意义的创新。何况,方法论很大程度上是通用的,研究的门槛似乎也不高。 第二,紧跟时代的脉搏 凡事都是相对的,光做理论是不够的。人们之所以重视应用,因为应用是面向问题的,大量的资源都集中在应用上,所以从事一些应用研究一方面可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容易获得研究资助,从而使人文社科研究可持续。 应用是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有的问题研究了 10 年、 20 年、 30 年,还是老样子,几乎没有进展,在人文社科中,这样的现象太多了。当然随着社会发展的发展,也不断会涌现出一些新的问题。老问题之所以没有解决,有其必然性,并不全是学者的无能,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如研究一些新问题,容易吸引眼球。 第三,不要过早地紧盯着一个方向 对一些年轻的学者而言,其研究方向远没有最终确定,不妨围绕自己的兴趣爱好,适当放宽研究的面。我看到一些年轻的学者,抱着同一个申请书申请市级课题、省级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国家课题,如果一年申请不中,第二年修改修改继续申报,还是这个方向。不能简单地将这种现象理解为执著,至少 60 %的情况是不合适的。通常的做法是,围绕 2-3 个不太相近的方向,写几套申请书进行申报。 这样做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因为围绕几个方向做研究,能提高自己知识的宽度和方法论的深度,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也能提高命中率。 第四,做好学科交叉 这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有点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人文社科研究主要面向应用,而不同学科的方法论又是相通的,围绕某个学科的某个问题,可以采用其他学科的方法手段来进行全新的研究,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研究企业创新,可以将医学、心理学、数学、统计学、经济学、情报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揉进来,开辟一块新的天地。 所以,看文献其实是有讲究的,比如研究公司金融,一般只看经济管理类文献,对不对呢?很对,但是这样是不够的,思维容易僵化,做不透,或者说,走进去,出不来。研究一个问题,既要入世,也要出世。何谓入世?用该学科的思维和方法来分析问题,何谓出世,站在其他学科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第五,学点定量研究方法 这个问题我以前讲过很多,现在人文社科研究总体上定量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如果不学点定量研究方法,很难保证自己的学术生涯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但是不同学者的特长是不一样的,兴趣爱好也不一样,对一些偏文科的学者而言,学计量简直是噩梦,正如偏理科的学者给领导写报告一样。我认为这并不矛盾,偏文科的学者学会用方法,偏理科的学者可以尝试改进方法。方法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慢慢积累,时间长了就很丰富了。 第六,把握申报课题的类型 课题对学者太重要了,先不说单位考核,开会、调研、论文版面费……没有课题经费支撑,想做好学问太不容易了。 该报社科课题的申请书应该报社科,该报自然科学的申请书应该报自然科学。软科学的申请书和社科申请书基本可以互通,但自科和社科的套路就不一样了,除了极少数情况外,总体上是不通用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的包容性较大,无论社科课题风格的申请书还是自科课题的申请书都可以申报。 第七,数量×概率=成果 无论是发表论文还是申报课题,都有个成功率的问题,在研究水平尚不够高的情况下,怎么样能出成果?没有诀窍,研究水平相当于概率,概率较低的时候唯有通过增加数量来进行弥补。一些年轻学者感叹,职称申报还差一篇 B 类论文,问题是一年就写一两篇论文怎么能中 B 类?这种概率太低了。课题申请也是如此,当年最艰苦的时候,我是一年申报 15 个以上课题,而且基本上 6 、 7 个方向以上,最后中一两个小的。在论文写作的顶峰,我一年最多写过40多篇论文,后来全部在CSSCI以上期刊上发表了。做学问有时急不起来,多年前,我跟以前一位同事聊天时讲过,当你感觉到你快坚持不住的时候,你想要的课题就下来了。 第八,注意提高效率 大家都太忙了, 这已经成为共识,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琐事、家庭过日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做好研究?唯有提高效率。建议首先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文献综述,感觉到几个研究方向和切入点,这样在论文写作和课题申请时就不需要再做系统的文献检索了,其实这就是规模经济效应。其次,在论文写作时,最好能抽一段时间集中做,比如正常写一篇论文,如果用零碎的时间来写,虽然实际写作用了一周,但前后跨度可能用了两个月,感觉时间很长。但如果集中在没有课的时间或暑假寒假写, 2 周说不定能写 3 篇论文。平时零碎的半天干嘛呢?想思路,看文献,学方法,查数据…… 人不是神仙,如果没有一点兴趣爱好,想在学术道路上走远是不可能的,我发现身边有几个这样的例子,可能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读书读得好的年轻人有一种读书情节,这本身没有问题,终身学习很好啊。问题是读书情节异化成文凭情节就不对了。研究生毕业后工作了,工作也不错,自己也感兴趣,但莫名其妙又辞职读博士,最后走上惨淡科研之路,生活质量和收入不知下降多少。要知道,读书是一回事,做学问是另外一回事,相差太大了。正如知识多并不代表水平高一样,以前我有一朋友,喜欢玩电脑,我教他什么,他就会什么,凡是我教他的,他都会了,但他就是自己不会发现新东西。你说他电脑知识多嘛?对,是不错,你说他水平高嘛?我认为不高。我对读书的看法是,到硕士研究生阶段,读书可以改善人生。但继续读博士,这话就很难说了,只能说读博士可以改变人生,但不一定改善人生,似乎跑题了,呵呵,结束。 2013.6.28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6925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文社科研究者没有课题约束,是不是更自由些?
热度 2 liuxuxia126 2013-6-3 23:09
想说啥说啥,想写啥写啥么? 不做御用文人,是否就可以做一个独立的研究者了?
个人分类: 研与思|151 次阅读|3 个评论
2013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图书情报与文献)
热度 2 terahertz 2013-4-20 14:15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评审结果公示 ,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已完成专家评审工作,其中,规划基金、青年基金、自筹经费项目共3240项通过评审;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105项,新疆项目20项,西藏项目4项通过评审;教育廉政理论研究专项7项通过评审。 图书情报与文献共 57项。 2243 昌吉学院 规划基金项目 西部民族地区农民信息行为特征及其信息保障机制研究 龚立群 2244 成都理工大学 规划基金项目 图书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模式及路径研究 程孝良 2245 东华大学 规划基金项目 纺织史研究资源保障及其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陈惠兰 2246 福建师范大学 规划基金项目 福建历代私家藏书研究 方宝川 2247 杭州师范大学 规划基金项目 清末民初社会变革中的图书馆应对研究(1900-1920) 范玉红 2248 华侨大学 规划基金项目 基于协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合作研究 李朝明 2249 吉首大学 规划基金项目 武陵山片区农村信息贫困程度评价及扶贫机制研究 赵奇钊 2250 嘉兴学院 规划基金项目 中国进士藏书家研究及其数据库建设 丁辉 2251 江南大学 规划基金项目 “日本侵华时期图书损失”史料数据库建设研究 黄红 2252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规划基金项目 基于CALIS 的区域贮存图书馆建设模式研究 熊太纯 2253 兰州交通大学 规划基金项目 基于网络爬虫和数字水印的图书馆数字资源侵权追踪研究 李启南 2254 南京工业大学 规划基金项目 网络社区驱动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与管理功能全关联映射研 究 赵乃瑄 2255 南京理工大学 规划基金项目 多语言高质量社会化标签生成及聚类研究 章成志 2256 内蒙古大学 规划基金项目 蒙古学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德力格尔 2257 山东师范大学 规划基金项目 山东方志人物传记资料索引 王恒柱 2258 上海大学 规划基金项目 云环境下研究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策略与机制研究 刘华 2259 天津师范大学 规划基金项目 科学共同体动态演化过程的可视化研究 贺颖 2260 武汉大学 规划基金项目 我国科学数据集成与共享的保障研究 司莉 2261 武汉大学 规划基金项目 馆藏数字资源语义化深度聚合的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赵蓉英 2262 西藏民族学院 规划基金项目 明朝以前西藏地方档案管理研究 侯希文 2263 浙江海洋学院 规划基金项目 晚清翻译小说目录志编撰 陆国飞 2264 郑州大学 规划基金项目 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细粒度语义化描述与复用研究 郭少友 2265 中山大学 规划基金项目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研究 肖永英 2266 安徽大学 青年基金项目 基于排序学习的信息检索模型研究 程凡 2267 北京大学 青年基金项目 清代宫廷戏曲文献整理及研究 熊静 2268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青年基金项目 基于互联网开放领域构建京剧专业语料库 乐娟 2269 东北师范大学 青年基金项目 基于学术博客的知识转移与传播研究 陈卓群 2270 广西师范大学 青年基金项目 图书馆云的服务质量模型 黎春兰 2271 湖北工业大学 青年基金项目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网络社会集群行为感知与引导研究 刘蔚 2272 华东师范大学 青年基金项目 中国图书馆法律制度建设的实践及成效研究 金武刚 2273 华中师范大学 青年基金项目 基于用户兴趣挖掘的电子政务门户知识整合研究 翟姗姗 2274 吉林大学 青年基金项目 面向用户的数字图书馆自适应信息服务机制研究 沈旺 2275 江苏大学 青年基金项目 基于新核函数的相似专利文献检索研究 王秀红 2276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青年基金项目 企业反竞争情报能力的构成、测度与提升路径研究 黎小平 2277 九江学院 青年基金项目 基于压缩感知和可逆水印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知识产权认证研究 高光勇 2278 鲁东大学 青年基金项目 《通志堂经解》版本学研究 王爱亭 2279 南昌大学 青年基金项目 数字遗产长期保存策略研究 聂云霞 2280 南京大学 青年基金项目 众包社区中参与者的动因分类及调节效应研究 赵宇翔 2281 曲阜师范大学 青年基金项目 全纳视阈下高校图书馆泛在知识服务研究 王焕景 2282 泉州师范学院 青年基金项目 戴志骞外文著述整理、翻译与研究 郑锦怀 2283 上海大学 青年基金项目 社会化标注系统资源多维度聚合与导航研究 张云中 2284 上海师范大学 青年基金项目 数字档案馆服务能力测评模型与实证研究 吕元智 2285 苏州大学 青年基金项目 数字图书馆的用户交互模型与服务改进研究 徐芳 2286 天津大学 青年基金项目 基于在线网络和媒体的社会实体公信力评价体系研究 孙越恒 2287 天津工业大学 青年基金项目 基于情报学理论和方法的社会预警研究 刘建准 2288 武汉大学 青年基金项目 社会网络环境下信息内容主题挖掘与语义分类研究 胡吉明 2289 武汉纺织大学 青年基金项目 移动虚拟社区的群推荐信息服务研究-以涌现知识和时空情境整合 的视角 胡慕海 2290 武汉科技大学 青年基金项目 基于认知地图的隐性知识表达与组织研究 张凌 2291 湘潭大学 青年基金项目 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合作机制研究 戴艳清 2292 浙江大学 青年基金项目 面向知识服务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研究 丁楠 2293 浙江警察学院 青年基金项目 基于意见领袖的在线购买决策行为研究 梦非 2294 浙江师范大学 青年基金项目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本土化实践探索研究——以人物个案为中心 刘应芳 2295 浙江万里学院 青年基金项目 国家海洋权益视野下的海洋档案管理模式研究 范世清 2296 中国农业大学 青年基金项目 基于重叠结构的学科交叉演化研究 陈仕吉 2297 中国人民大学 青年基金项目 全程管理框架下的电子文件与档案分类: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马林青 2298 中国医科大学 青年基金项目 基于语义述谓网络属性的多文档自动摘要:以生物医学为例 张晗 2299 中山大学 青年基金项目 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数字信息资源的深度聚合研究 宋琳琳
个人分类: 基金项目|7489 次阅读|2 个评论
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发文概况
libseeker 2013-3-11 10:49
本文数据来源为《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刊号:CN11-9130/G ISSN1673-8144,简称《年报》),2012年第10 卷。 《年报》中,图书馆学情报学(G25,G35)类期刊“统计源期刊”共40种。《年报》根据人文社科期刊的研究层次确定统计源范围。列入统计源的期刊有:(1)基础研究型:刊登 50%以上基础研究论文的期刊。(2)应用研究型:刊登 50%以上应用研究论文的期刊。(3)工作研究型:刊登 50%以上工作研究论文的期刊。(4)研究层次综合型:刊登上述各研究层次文献的比例差别不明显的期刊。该类期刊,全部属于“应用研究型”。“人文社会科学的应用研究是运用基础研究成果,对具体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或对社会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其目的在于深化和完善基本理论,探求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对社会现实问题给予宏观指导。应用研究是基础研究在科学和社会实践中的延伸,其成果一般可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上述40种期刊中含2011版北京大学核心期刊的“G25 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19种(即全部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K 历史(除文物考古)”3种(文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中国典籍与文化)。本文的分析与统计不考虑后者,即只考虑37种期刊,简称为“图情期刊”。 根据“ 可被引文献是指可能被学术创新文献引证的一次发表文献。可被引文献量是指某期刊在指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的总篇数。不计被引文献是指被学术创新文献引证的可能性很小的文献、二次发表文献、与引证计量评价无关的文献,包括叙事抒情、介绍、科普资料、转载、摘登、摘译、作品、设计方案广告、题要、资讯、信息、通知、启事,导读性、介绍性卷首(刊首语),照片、图片、参考资料等。载文量是指某一期刊在指定时间范围内刊载的各种文体形式文献的总数,等于可被引文献量与不计被引文献量之和。”图情期刊核心期刊19种,占该类统计源期刊的51.3%。2011年“可被引文献”总量为14290篇,其中核心期刊为5717篇,占49%。非核心期刊“可被引文献”量为8573篇,其中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3406篇,占39.7%。 图情期刊中“可被引文献”量高于400篇的有9种,分别为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3406)、图书情报工作(755)、农业图书情报学刊(727)、图书馆学刊(634)、图书馆学研究(572)、情报探索(538)、现代情报(522)、情报杂志(492)、图书馆工作与研究(406);低于200篇(含200篇)的16种。“可被引文献”量最高的为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3406篇(该刊“可被引文献比”为1,也就是载文量为3406篇),占图情期刊“可被引文献”量之23.8%;最低的为国家图书馆学刊70篇(其次为中国图书馆学报82篇)。 图情期刊的基金论文比位于前列的有:情报学报0.88;情报理论与实践0.68;现代图书情报技术0.57;图书情报工作0.53;情报资料工作0.50;数字图书馆论坛0.49;中国图书馆学报0.44;图书情报知识0.43。 需要说明的是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是“主要阵地”,其它高校学报等期刊亦有“一席之地”。 附《年报》统计源期刊 序号/刊名/可被引文献量 1 中国图书馆学报 82 2 大学图书馆学报 134 3 情报学报 172 4 图书与情报 200 5 国家图书馆学刊 70 6 图书情报知识 121 7 情报杂志 492 8 图书馆建设 333 9 情报理论与实践 361 10 图书情报工作 755 11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171 12 图书馆杂志 307 13 情报科学 397 14 图书馆学研究 572 15 图书馆论坛 327 16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406 17 情报资料工作 147 18 图书馆 285 19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385 20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99 21 现代情报 522 22 数字图书馆论坛 118 23 高校图书馆工作 174 24 江西图书馆学刊 232 25 新世纪图书馆 327 26 四川图书馆学报 169 27 图书馆学刊 634 28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156 29 医学信息学杂志 278 30 山东图书馆学刊 174 31 情报探索 538 32 晋图学刊 137 33 图书馆界 180 34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727 35 文献 106 36 河南图书馆学刊 329 37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31 38 中国典籍与文化 104 39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3406 40 河北科技图苑 173 (笔者注:排序依据为“复合影响因子”,由高到低。)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4347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2年CNKI版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名单(人文社科)
热度 1 yuliping 2013-1-21 14:43
2012 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科期刊) 序号 刊物 主办单位 国际他引影响因子 国际他引频次 复合影响因子 1 经济研究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0.183 401 11.555 2 中国软科学 中国软科学研究会 0.159 249 2.839 3 管理世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0.083 344 3.585 4 会计研究 中国会计学会 0.103 196 7.084 5 China World Economy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世界经济学会 0.420 136 0.691 6 心理学报 中国心理学会 0.078 224 2.053 7 旅游学刊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0.058 167 2.115 8 经济学(季刊) 北京大学出版社 0.253 99 4.267 9 中国工业经济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0.055 127 3.184 10 南开经济评论 南开大学商学院 0.099 101 3.882 11 管理科学学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 0.07 104 2.196 12 经济评论 武汉大学 0.081 79 2.013 13 体育科学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0.051 90 1.774 14 中国农村经济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0.072 65 3.417 15 软科学 四川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0.047 89 1.462 16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科院 0.049 77 6.038 17 考古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0.027 103 1.149 18 科学学研究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0.026 111 1.863 19 中国管理科学 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教学研究会 0.022 139 1.766 20 心理科学 中国心理学会 0.02 130 0.905 21 经济地理 中国地理学会 0.025 99 1.978 22 改革与战略 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0.031 61 0.735 23 体育与科学 江苏体育科学研究所 0.024 94 1.529 24 管理科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0.058 50 2.321 25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北京体育大学 0.018 149 0.971 26 世界经济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社科院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0.06 49 3.965 27 预测 合肥工业大学预测与发展研究所 0.061 47 1.488 28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0.071 47 0.347 29 统计研究 中国统计学会 0.022 81 2.174 30 人口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 0.03 53 3.076 31 管理工程学报 浙江大学 0.03 51 1.77 32 社会学研究 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 0.023 60 5.446 33 Ecological Economy 云南教育出版社 0.095 38 - 34 经济管理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0.017 82 1.133 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要提高并不容易,目前平均的影响因子只有0.183,也就是说,平均每5篇才有一次引用。我认为,语言限制是第一原因,期刊水平是第二原因,有兴趣的学者可以做做这方面的研究。 在以上期刊上,我累计发表过论文的期刊有4种,《中国软科学》、《统计研究》、《科学学研究》、《软科学》,累计发表论文总数13篇。 在以上期刊目录中,似乎学科中偏计量的期刊居多,仅仅是第一感觉。 经济管理类期刊占三分之一,北京的期刊占三分之二。 还有一个猜测,国际引用估计绝大多数是中国学者或华人学者引用。 2013.1.21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5205 次阅读|1 个评论
批评黄(安年)老,决不道歉!
热度 24 yanjx45 2013-1-2 07:05
昨天黄老发表了一篇指名道姓的博文,全文如下:  就科学网人文社科博文敬答严家新先生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48449.html  ) 一个月前 , 我的博文《有趣的单周博客排行访问量》,在一个月后 , 严家新先生给我写了一份信件式的评论, (严家新的评论是: yanjx45 2013-1-1 08:39 黄老新年好! 中科院旗下的科学网本来应该是自然科学的地盘,却被一个搞社会科学的老头子长期霸占了第一把交椅,站在中国自然科学的角度看,不矣(亦)可悲也夫! 中国搞自然科学的恐怕在相当长时间内简直毫无希望夺回这令人艳羡的第一把交椅。 黄老是否考虑主动让位,搬回你们自己的地盘:中国社科院的相应网站? 如你成心敬酒不吃吃罚酒,建议科学网重新进行身份验证,将没有自然科学学位或头衔的博主统统开除! 我作了简要答复。( 博主回复 (2013-1-1 09:08) : 我早就说不想占据这个位置 , 但是统计数字没做假 , 再说了 , 科学网开始邀我加盟的是这是个大科学的精神家园 , 如果科学网要改变这个最初的目标 , 那么悉听遵便 , 不过那样一来科学网将更不科学了 ! ) 鉴于涉及到科学网的办网宗旨和大科学方向的讨论 , 所以我以为有必要公开讨论 , 求同存异,推进科学网大科学家园的健康发展。 我写博文不受排位、页面显示,甚至“将没有自然科学学位或头衔的博主统统开除!”的干扰,只是建议给予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以公正的对待,这样也有利于科学网的健康发展,很难想象不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家会有阔广的视野,当然少数例外,不足仿效。 对该博文的部分评论: 蔣勁 松 2013-1-1 09:34 严家新怎么那么丢人?你要眼红第一的位置,有本事就自己好好写,夺回这个位置,没有本事就闭上嘴。 黄老师是科学网邀请来的博主,老老实实写自己的博客,从来也不在意是否被精选,不在意有多少人推荐,不在意博文是否进入热门,愚公移山,值得敬佩。 博主回复 (2013-1-1 09:38) : 劲松 : 新年好 , 谢谢你的好意 , 不过严先生想借此激将有些博主,也是用心良苦。不管怎样天天写自己想写的博文不是坏事 , 我们将实干包括这层意思 , 设想数万博主一周写一篇 , 也不会这天这个博文总数了 , 说容易 , 评论别人容易 , 自己动手才是真格的。 …… 何学锋 2013-1-1 16:44 有这样的事发生啊,真是丢人呐 李宁 2013-1-1 13:36 严研究员欠您一个道歉。 本博主的评论 严家新 2013-1-2 06:22 批评黄老,决不道歉! 1.  黄老在引用我的评论时,将我结尾的一个(大笑图标) 省略掉了,以致本博客的许多评论 完全颠倒了我的原意 (以一楼的蒋 XX 为代表)。所以蒋 XX 的错误是因黄老错误在先而引起的。 2.  黄老在引用我的评论时,将一处笔误: “ 不矣(亦)可悲也夫! ” 照录不误,确实让蒋 XX 有理由说 “ 严家新怎么那么丢人? ” 我要补充说明我的立场: 1. 我一向支持 大科学 的概念,支持 文理不分家 ,我个人在子女教育和学生培养方面都将文科知识的学习放在重要地位。 2.   黄老的博文在科学网受到不公正待遇,很少加精和置顶。 主要原因可能是小编们担心会进一步拉大黄老与其他人的差距;或者是麻木了,认为黄老的 佳作太多 ,不能天天推荐;或者认为黄老的作品不用推荐也少不了观众。总之, 黄老在科学网受歧视 。 特此补充评论,以正视听。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150 次阅读|50 个评论
SpringerLink数据库主要管理类期刊
yarongchen 2012-12-26 21:16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4OR-A Quarterly Journal of Operations Research Controlling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me Theory Journal of Scheduling Transportation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3345 次阅读|0 个评论
马费成当选为人文社科资深教授
Sibiling 2012-12-20 09:34
开展高校资深教授遴选工作,是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 哲学 社会科学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2003年初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鼓励高校从实际出发设立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岗位,并给予两院院士待遇。 武汉大学在全国首创 “ 人文社科资深教授 ” 制度,比照 “ 两院 ” 院士待遇,落实资深教授学术待遇和生活福利。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遴选工作日前结束,信息管理学院教授马费成入选。至此,共遴选出 12 位资深教授。 认定资深教授候选人员的标准为:“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时间在30年、教授任职15年以上;思想品德高尚;具有深邃的学术眼光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及高深的学术造诣,为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所在专业领域的一流学者,在国内外享有广泛的学术声望和影响”等。 武汉大学本次遴选过程严格,包括申报和推荐、申报材料、资格审核、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推荐评议、校外专家通讯评审、专家委员会评审、公示和校党委常委会核定等环节。遴选专家认为,马费成 30 多年来一直从事情报学理论方法、信息资源规划与管理和信息经济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能站在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前沿,把握研究方向,通过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是本专业领域的一流学者。 马费成, 1947 年 8 月生, 1983 年 武汉大学 科技情报专业研究生毕业留校至今,长期从事情报学理论方法、 信息资源管理 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他担任首席科学家,先后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20 余项,取得突出成果,具有广泛影响。出版《网络信息序化原理 —Web2.0 机制》、《 IRM—KM 范式与情报学发展研究》等著作 10 余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100 余篇,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二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等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 10 余项。 2007 年被评为全国教学名师,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他指导的一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武汉大学全面启动《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预计 “ 十二五 ” 期间投入 1.1 亿元专项资金,实施 “ 六大计划 ” 和 10 个重大建设项目,进一步凸显武汉大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 “ 国家队 ” 的综合优势、责任担当和更大作为。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教授说,武汉大学在全国首创 “ 人文社科资深教授 ” 制度,比照 “ 两院 ” 待遇,落实资深教授学术礼遇和生活福利,受到校内外广泛认可。武大自实施 “70 后 ” 学者学术发展计划后,共有两批 28 支团队入选,得到学校在经费、项目上的强劲支持。特别是老中青队伍的结合,形成了阵容强大的 “ 珞珈人才方阵 ” ,仅 “ 十一五 ” 期间,曾令良、易显河、陈传夫等 4 人入选 “ 长江学者 ” , 7 人当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7 人当选为教育部社科委员, 2006-2009 年, 36 人入选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   人类的幸福并不单纯取决于自然科学与技术的进步,而要有合理应用自然科学与技术新成就的制度和价值观念,这就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但长期以来,我国没有设立人文社会科学院士制度,造成了人文社科一流学者与理工科一流学者在津贴、住房、学术研究条件等方面待遇的较大差别,客观上给社会科学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用评选人文社科“资深教授”的形式使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具有同等地位,这将有利于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同时,评选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有利于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普及人文社会科学,切实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不仅享受到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相同的待遇,也将担当起为学校制定整体发展规划提供智力支持的重任。   李晓红说,为了锻造珞珈智库,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 “ 十二五 ” 期间,武汉大学将遴选 25 名左右珞珈特聘教授, 50 名左右珞珈青年学者,培育 40 支左右青年学者学术创新团队,资助 150 名左右重要学术带头人。建立海内外学术名家驻校研究制度,每年聘请 5-10 名海内外著名学者驻校研究、指导青年学者学术发展。武大还将重点建设文化传承创新、科技考古、边界海洋与国家安全、社会管理创新、中部崛起与湖北发展、数字人文等 10 个左右新兴交叉研究平台。   据悉,在实施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发展指标的奖励办法过程中,武大对获得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的,给予 50 万元的奖励,二等奖给予 25 万奖励。对在 SSCI 、 AHCI 等重要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在学术片区排名第一的期刊发表论文奖励 20 万,在排名 2-10 名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奖励 10 万。学校准备提前拨付奖励经费,重点培育高水平成果。    “ 十二五 ” 期间,武大将加大研究平台建设力度,努力新增 5-8 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选择国家关注的战略性领域,策划建设 3 个左右新的智库机构。建设 “ 湖北发展问题研究中心 ” ,为党和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咨询建议、理论支撑。到 “ 十二五 ” 末,武大将建成 5-8 个国际合作研究平台。每年重点资助主办 10 个左右高端国际学术会议。每年资助 100 名左右中青年学者赴国际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访学、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定期举办 “ 武汉大学海外学术周 ” ,依托孔子学院,与武汉大学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国外大学合作,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外译,推动优秀学者和优秀成果走向世界。
5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文社科论文的质量与数量:从学者个人的角度
热度 2 yuliping 2012-11-17 23:29
上一篇博客讨论了从学者个人的角度应该如何看待论文质量的问题,今天重点谈一谈论文质量与论文数量的相关问题。 有的学者论文数量不错,有几十篇,质量也很高,一半以上都是权威期刊,我的同事中有几位就是如此,我真的非常佩服,写几篇权威容易,写多篇就是水平了。 有的学者论文数量不多,质量一般,权威期刊也不多。但社会影响度不错,没有人怀疑其水平,尤其是普通学者而非行政官员,这样的学者也很不错。 有的学者可能只有几篇论文,但思维敏锐,见解独到,认识他(她)的人都知道其水平极高,但毕竟发表量少,圈子里面影响低一些,但这样的学者其实也很牛。 我的情况特殊一些,因为我从事的方向多一些,所以总体论文产出也多一些,目前发表和录用的 CSSCI 期刊论文 102 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认定的重要期刊和权威期刊论文接近 40 篇。如果这两个指标都看,也许有点问题,有不追求质量之嫌;如果单看我的好论文,似乎也过得去。几年前一些好心朋友开始劝我只发高质量的论文,我想既然做研究没有必要首先定下条条框框,往下做就是,尽量将其做好。有时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论文好期刊不一定录用,何况研究一个问题,应该将其做透,有些问题相对重要,当然好期刊录用的可能性大一些,有些问题相对不重要,好期刊录用的可能性小一些,我主持的一个国家社科基金结题时发表和录用的论文已经超过 50 篇了。我的原则是尽量发在核心以上期刊上,当然一些名声不太好的核心期刊也不投稿。 中国目前缺乏一种相对宽容的学术空气,比如看好的学术苗子,一般都有博士学历了,能否给 5 年时间再来考核?这 5 年期间给予相对好一点的物质条件。目前高校的考核周期一般 3-4 年,并且每年也要进行考核,太急功近利了。我想真有 5 年时间,一定使这部分学者在平均论文数量减少的同时,质量会上一个台阶。 2012.11.17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472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文社科论文质量的确定:从学者个人的角度
热度 11 yuliping 2012-11-16 21:49
关于学者要发表高质量论文的争议很少,这没有问题,如果能做一些创新,发表一些高质量的论文,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高质量论文的鉴定,其实很难有很好的标准,一般采用如下方法: 第一,发表在高质量期刊上的论文就是高质量论文,虽然这是典型的“以刊定文”,饱受批评,但另外一个事实是,高质量期刊的论文确实优秀论文的比例较高,至少从统计学上具有宏观意义,也就是说,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高质量期刊的论文大部分是优秀论文,但就某一篇发表在高质量期刊上的论文而言,不能说该论文就是高质量论文。 其实问题很复杂。发表在一般期刊上的论文就没有高质量的论文吗?非也。发表在一般期刊上的论文,高质量论文也有不少。 如果一位作者在数 10 篇甚至更多的高质量的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则总体上可以说,该学者论文质量较高,同样从统计学上具有宏观意义,微观视角没有意义,即不能说其中一篇是高质量论文。 什么是高质量期刊,虽然难以规定一个标准,但总体上,二级学科最好的一本期刊和一些公认的综合性期刊可以认定为高质量期刊,一般学术界还是具有共识的。综合类的期刊比如中国社会科学,二级学科期刊比如会计研究、科研管理、金融研究、情报学报、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等等。 第二,被新华文摘、中国社科文摘、人大复印等收录的论文是高质量的论文。总体上是对的,但微观上还是存在一些争议,即某一篇被收录的论文不能说其一定是高质量论文。问题是如果你推翻了这一条,高质量论文真的无法确定了,何况在很多情况下,必须对论文质量加以鉴定,比如单位科研管理的需要。 当然,新华文摘、中国社科文摘由于收录量少,其含金量大一些,而人大复印每年收录 15000-20000 篇,含金量相对低一些。 第三,经过评审专家确认的高质量论文。理论上讲,这是最为精确、最为科学的做法。问题是,确认高质量论文总是有目的的,比如评奖、评职称,如果一切都是评审专家说了算,如果评审专家不够公正,那么问题似乎更大。 综上所述,并不是没有办法确认高质量的论文,而是没有低成本的科学的办法确认高质量的论文,在这种情况下,以刊定文、以收录定论文成为一种比较经济的简捷方法,虽然不够科学,但确实比较适用,一定程度上也能比较公平。虽然难免会出现滥竽充数,但绝不会冤枉一个好人。 我认为,这是科学计量学得以存在的基础。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确认高质量的论文,欢迎大家讨论。 2012.11.16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4629 次阅读|11 个评论
前进中的宁波大学人文社科研究
yuliping 2012-11-1 22:45
这个题目一看有点官方的味道,这是民间山寨版,不能打假啊,呵呵。 这次作为期刊评价界的所谓专家,应邀参加人大“学术期刊与学术评价论坛暨‘复印报刊资料’品牌创建 50 周年”庆典。作为宁大人,特地关注了宁波大学作为科研机构在人大复印资料中的排名。 2009年宁大收录34篇,排全国高校59位;2010 年宁大收录 28 篇,排在全国高校的 72 名,和浙江工业大学并列; 2011 年收录 27 篇,排在 82 名,超过浙工大 1 名。在人大复印资料统计的 700 多所高等院校中,宁波大学以短短 20 几年的办学历史,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超过了传统意义上我们认为人文社科非常强大的许多院校,彰显了宁大人文社科研究的实力。 2012 年,宁波大学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资助项目 18 个,进入全国高校前 30 强。 2012 年 1-8 月,宁波大学被人大复印资料收录 24 篇,看来今年收成应该不错。 以下是 2012 年 1-8 月宁波大学被人大复印收录的作者及期刊目录: 1. 王瑞成 ( 历史系 ). “权利外移”与晚清权利结构的演变( 1855 — 1875).( 原载《近代史研究》 2012.2.28.28~46). 中国近代史 K3,2012.8 2 乐传永,马启鹏,卢美芬 ( 成人教育研究所 ). 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时间 .( 原载《中国成人教育》, 2012.6.8~12). 成人教育学刊 G3,2012.9 3. 李斯令 校办 行政法视角下高校行政权力的法律控制 《高校探索》(广州), 2012.3.31~33 高等教育 G42012.9 4. 何静 马克思主义学院 试探陈献章的自得之学 -- 兼论陈献章与王阳明的关系 《浙江社会科学》(杭州) 2012.4.92~98,125 中国哲学 B52012.6 5. 李金潇,胡海刚 海运学院 基于 B2C 配送仓库货物的分类信息化管理 《科技与管理》(哈尔滨) 2012.2.104~107 物流信息管理 F142012.7 6. 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 元评价对提高科技评价质量的影响研究 《科学学研究》(京) 2012.4.512~516 创新政策与管理 C312012.8 7. 刘晓斌 宁波大学职教学院商学院 我国公共管理中行政成本控制与政府效率提高 --- 证债危机的警示 《企业研究》(长春) 2012.10.4~7 管理科学 C32012.7 8. 伍鹏 宁波大学职教学院旅游学院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互动发展刍议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宁波) 2012.1.76~80 管理科学 C32012.4 9. 周亚越,韩志明 ( 周亚越 ) 法学院 公民网络问责行动逻辑与要素分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5.1~5,26 公共行政 D012012.2 10. 黄祖辉,高钰玲,邓启明 ( 邓启明 ) 商学院 农民专业合作社民主管理与外部介入的均衡 --- 成员利益至上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福州) 2012.2.44~48 农业经济研究 F22012.8 11. 熊德平,余新平,熊皛白 ( 熊德平,余新平 ) 商学院 中国农村金融效率与农产品对外贸易 --- 基于 1982 年 -2009 年数据的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分析 《中国软科学》(京) 2011.10.36~45 农业经济研究 F22012.2 12. 冯铁山 教师教育学院 走向实践:教育学本体的回归与价值确认 《教育理论与实践》(太原) 2012.4.3~6 教育学 G12012.8 13. 陈昆亭,周炎,龚六堂 ( 陈昆亭 ) 商学院 短期经济波动如何影响长期经济增长趋势? 《经济研究》(京) 2012.1.42~56,79 理论经济学 F112012.4 14. 钱茂伟 历史系 中国史学史研究视角的转换 《学术月刊》(沪) 2012.1.118~135 历史学 K12012.5 15. 庄永达 科技学院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经济伦理探究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11.10~13 体育 G82012.2 16. 张雷,丛湖平 ( 丛湖平 ) 体育学院 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要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体育科学》(京) 2012.1.8~22,47 体育 G82012.5 17. 庄永达,陆亨伯 ( 庄永达 ) 科技学院, ( 陆亨伯 ) 体育学院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路径的障碍与发展战略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3.27~31 体育 G82012.6 18. 应建华,陆亨伯,刘遵嘉 ( 应建华 ) 科技学院, ( 陆亨伯、刘遵嘉 ) 体育学院 委托经营公共体育场馆监管体系的构建研究 --- 以浙江省为例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5.26~30 体育 G82012.8 19. 乐传永,汤海明,孙立新 (乐传永)成人教育学院 2011 年我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综述 --- 基于对 2011 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的统计分析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成都) 2012.1.9~15,40 成人教育学刊 G52012.4 20. 吴小鸥,石鸥 (吴小鸥)教师教育学院 民初欧美留学生与中国现代教科书的成型 --- 基于商务印书馆 1922 年新学制教科书的分析 《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012.2.96~103 高等教育 G42012.6 21. 陈柏华,吴月文 教师教育学院 高中英语教材跨学科分析 --- 以人教版必修模块为例 《课程 • 教材 • 教法》(京) 2012.4.49~55 中学外语教与学 G3812012.7 22. 吴小鸥 教师教育学院 教科书本质特性何在? --- 基于中国百年教科书的几点思考 《课程 • 教材 • 教法》(京) 2012.2.62~68 教育学 G12012.6 23. 虞和平,陈君静 人文与传媒学院 1920 年前后废督裁并运动中的商会与孙中山 《广东社会科学》(广州) 2012.3.109~117 中国现代史 K42012.8 24. 朱峰,项怡娴,王春晖 (项怡娴)人文与传媒学院 旅游研究中的 “ 去旅游化 ” 现象及反思 --- 基于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旅游类项目的分析 《旅游学刊》(京) 2011.11.28~34 旅游管理 F92012.2 2012.11.1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假日茶话
陈龙珠 2012-10-6 09:48
人文社科类的学术期刊文章,本博读得很少,不清楚CtrlC再CtrlV的程度如何。 科学网上人文社科类的博文很多,其中不乏长篇大论且为抨击世俗或不良,但CtrlC再CtrlV且不加标注的,疑似不少。 对出自非人文社科学者之手之作,只要是 原创且观点持续连贯 ,虽读起来觉得奇谈怪论甚至地痞草根,但比那类 哗众取宠的墙头草 之宏论 ,更是值得称道和珍惜的。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已留下够多的道貌岸然的说教。如何自觉地、不自觉地言行合一以求诚信,主动地、被动地实干快干以图富强,答案只有一个,都只能靠坚守这块土地并勤劳耕作的人们,去探索和实践。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254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投入要素的贡献研究
yuliping 2012-9-21 10:55
本文发表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2.5 本文根据教育部人文社科网 2007 ~ 2008 年高校投入产出数据,首先采用 TOPSIS 对高校人文社科成果进行评价,然后重点采用分位数回归研究了课题科研经费、非课题科研经费、科研人员全时当量对科技产出的贡献。研究发现,科研人员的贡献最大,其次是课题科研经费,非课题科研经费的贡献最小。随着高校科研产出的增加,课题经费的弹性系数总体是降低的。低产出水平高校科研产出与非课题经费投入无关。科研水平越高的高校,科研人员全时当量的弹性系数越低。 2012.9.21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33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板们应该学习一点人文社科知识了
热度 5 老李 2012-8-16 14:47
老板们应该学习一点人文社科知识了
刚刚从搜狐上看到一则消息: 民企2.4亿朝鲜投资变噩梦 朝方掌握技术撕合同 说的是我老家的一家企业投资朝鲜铁矿,结果被朝鲜人游戏了。其实,这个消息一点也不令人惊奇,朝鲜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我原本想大家早已清楚,即便嘴上不说,也不会玩真的。说点冠冕堂皇的同志加兄弟之类的无害谎言,娱乐一下就可以了。然而,我又乐观了。原来还真有人不了解,不知是真的不了解,还是假装的、或者无奈。不过这是一件好事,花2.4亿给中国企业家们上了一堂普及课,善莫大焉。相信以后就会避免很多类似的问题。 对于企业家而言,学习一点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很有必要。你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法律以及思想(意识形态)。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条件?朝鲜可以说是一个现代版的世袭独裁国家,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和契约精神,别说什么企业,就是政府要员,也可以一觉醒来被打下十八层地狱,与这样的国家进行商业活动,那不是找死吗?一个极度贫穷的国家,生存的极端残酷,导致人性中罪恶的东西都是求生准则,再加上民族主义的洗脑,以爱国的名义,干掉你的企业太容易了。所以,企业家朋友们学习一点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吧,否则,真的还会交很多学费。 我猜想,未来的朝鲜一定会恨中国人的,即便我们今天给了他们再多的没有正义原则的援助。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也不喜欢朝鲜领导人来我们国家访问,然后就是无眠无休的要挟、耍无赖。我们自己民众的日子过得也是很紧吧,还是先紧着自己的人民吧!在日常生活里,人交朋友都还要挑选有原则的人,更何况国家呢?地缘政治说可以休矣!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4440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人文社科成果评奖应有八个程序
freedom110110 2012-8-4 20:19
作者:李华(浙江省嘉兴学院教授) 来源:学术批评网 关键词: 我国各级各类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每年都在全国各地大张旗鼓地开展。应该承认:通过评奖,确实评出了一大批名副其实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成果。但是,毋庸置疑,在一些地方评奖不公,甚至少数“学者型”领导干部申请奖励“屡报屡中”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从规范评奖工作,尽可能保证评审结果客观公正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社科成果评奖,至少应该有以下八个不可或缺的程序。 一、公布评奖条件程序 评审奖励工作开始以前,评奖组织单位应该提出奖励类别、奖项总量、各项奖励比例、申报时间范围、申报人员资格,即必须对申报者及其科研成果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这项工作,目前全国各地在做法上是大同小异。 二、公示成果反响程序 成果申报以后,评奖组织单位应该将申请人员的成果及其社会反响,通过报刊或者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各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近年来,一些省市组织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奖,已经采用了这种方法,受到广泛好评。 三、公开评审过程程序 评奖过程,应该公开透明,阳光操作。然而,就当下评审工作而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奖都要经过哪些具体过程,专家怎样打分,被评审人通常并不是十分了解。评审过程不公开,则难免出现违规问题,甚至暗箱操作现象。 四、公示评审结果程序 社科成果评奖工作结束后,组织部门应该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评审结果。目前,绝大多数部门单位都能够做到。但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公示时间一般都在一周左右,时间太短,难免存在完成任务、走过场之嫌。 五、反馈评奖意见程序 作为社科成果奖励的组织单位,有义务在事后将成果《申报表》中学科小组、评奖委员会、评奖领导小组的意见一一反馈给申请人。一方面,申请人理应享有对专家意见的知情权;另一方面,申请人了解专家意见后,有助于其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事实上,绝大多数部门单位都未能反馈评奖意见。 六、公示评委资质程序 评奖组织部门在评奖工作结束后,应该向社会公开评奖委员会成员的资质,包括其学习经历、技术职称、研究方向、学术成果、承担课题、成果反响等等。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强评审工作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可以尽量避免“糊涂官判糊涂案”。 七、受理个人申诉程序 评奖组织部门应该受理申请人的申诉。保证评审结果公平公正,是评奖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因此,一旦出现了公认的或者申请人自认为评审不公的情形,评奖组织单位应该主动接受投诉,没有理由对于当事人的合理申诉敷衍了事。 八、纠正失公评审程序 如果在评审工作中确实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劣币驱逐良币”的一些情况,那么,评奖组织部门有义务及时纠正失误,维护公道。绝不应该“将错就错”,埋没那些真正具有学术原创性的优秀成果。 总体而言,国内各级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审奖励工作,都还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笔者认为:需要进一步做好的工作是多方面的。我们的任何评奖工作都应该努力做到:条件公开、程序透明、结果公正。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评奖工作,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感谢李华先生惠寄)
2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文社科评奖的公正性似乎是个无解的问题
热度 1 yuliping 2012-8-3 23:38
评价的信度大家应该都知道,就是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在科技评奖中,如果一批匿名专家的评奖结果和另一批匿名专家的评奖结果相同度越高,那么评价的信度一般也越高。 在人文社科评奖中,如果不限定每个学科的获奖数量,放在一起评奖肯定是不合理的,因为不同学科一般是不可比的。但如果限定每个学科的获奖数量,由于不同学科的成果数量其实是不确定的,在评奖前无法知道,此外大奖数量毕竟有限,也不能每个学科都安排一个一等奖。即使大奖数量存在很多机动的余地,那么一等奖的指标不同学科如何分配?依据如何?所以最终结果是,不同学科的科研成果放在一起评奖是很正常的事情。 也就是说,必须将不同学科的成果放在一起评奖。怎么比较呢?专家打分,问题是专家的学科不同,偏好不同,打分有高有低,不具有可比性。那么进一步改进,规定每个专家的平均分必须相同,比如 85 分,这样不同学科才具有可比性。真可以这样?其实是不可以的,因为专家可以打一个最高分 100 分,然后再打一个较低的分数,比如 70 分,这样可以保证平均分为 85 分。所以从打分的角度,无法保证不同学科的比较,也难以实现评奖的公平。 在打分的基础上兼顾成果的影响可以吗?比如发表论文期刊的级别,论文被引用转载情况等等。这似乎可以考虑,但目前评奖采取的打分办法往往将这些内容包含在打分中了,也就是说,打分已经包括发表论文和成果转载引用情况。 即使将打分和论文发表、转载、引用分开,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不同学科发表论文和转载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哲学、管理工程、应用经济学三个学科,管理工程的论文别指望会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科文摘》等转载,哲学类论文数量总体上也没有应用经济论文多。 所以,人文社科评奖要保证信度总体而言是个无解的问题,因为难以从方法上保证,这是我的直感,也许随着方法的进步会有所改观,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何况,还有评审专家的良心、评审流程的透明、评价方法的相对公正等等问题,不说内幕了。 自然科学评奖是不是也和人文社科差不多呢? 几点小结: 第一,人文社科评奖的信度总体较低,拿到大奖别太高兴,拿到小奖甚至不拿奖也不要不开心。 第二,小奖也许比大奖更有含金量。由于诸多原因,评委必须给某个东东一个大奖,知道你的成果不错,然而不能给你大奖,就给个小奖,也不错的,要谢谢评委。 第三,奖在哪儿?奖在你心中,如果你认为你做的东西真的付出了心血,会得到学术界的认可,这种认可不是可以用奖励来衡量的,有时,科研成果真正的分量远远超过所谓的奖励。用一句俗语:“金杯银杯,不如学术界的口碑”。 想明白了,才会 happy ,不是吗?哈哈。 2012.8.3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836 次阅读|1 个评论
谈谈国际合作
热度 1 hmaoi 2012-6-22 16:09
搞科研需要合作,合作的好处是相互之间取长补短,所以,国际杂志,尤其是经济管理杂志一篇论文作者大都在三个以上,有些甚至有五个之多.合作的几个作者有些来自于一个国家的不同单位,有些来自于不同国家,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尤其是人文社科或经济管理的研究,我国学者与国外学者合作是提高我国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大家都知道,我国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国际化程度比较低,科研成果难以走出国门,但通过与国外学者的合作,就可以通过与国外学者的交流,实现科研知识的国际化和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国际化,尤其是对于没有接受过国外高等教育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更是很有必要。此外,科研合作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没有谁依附于谁,谁为谁卖力,是共同出力共享成果的关系,只有这样的合作,才能够维持长久,尤其是在国际合作中,如果自身的科研素养不高,科研能力不强,国外学者是不愿意与你合作的,要知道,国外学者是十分注重效率的。谁也不愿只是自己付出而让别人分享科研成果。
183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2012河南省教育厅组织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集中结项
tangminqian 2012-6-5 09:00
河南省高校社会科学信息网 http://sk.haedu.gov.cn/2012/05/29/1338260622721.html 河 南 省 教 育 厅 关于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集中结项的通知 各有关高校: 根据《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豫教社政〔 2004 〕 243 号)的规定,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自批准之日起,研究周期一般为 1-2 年,特殊情况可申请延期 1 年。现将 2012 年度集中结项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结项范围 2009 年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 人文社科类 ) 入选人。 2010 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地项目。 2011 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包括规划项目、青年项目和专项任务项目。 二、申请结项条件 1 .已经完成立项时批准的项目《申请评审书》约定的研究任务,最终成果形式与原计划或批准变更形式相符; 2 .最终成果由项目责任人主持完成并作为第一署名人,不存在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争议; 3 .结项形式为著作的项目其最终书稿(打印稿)已经完成且正式出版;结项形式为论文的项目已正式发表;结项形式为研究报告的项目须有实际应用部门的采纳证明或专家鉴定意见 . 采纳证明单位包括高等学校 ( 不含院系和校行政部门 )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厅级以上行政部门或大中型企业。鉴定意见要求需经 3 名以上专家(至少有一名校外专家,均需具有正高级职称)鉴定签字,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专家鉴定意见表》( 见附件 1 )。 4 .公开发表或出版的项目成果须在显著位置注明“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字样,并附项目编号,未标注者不予承认。 三、提交材料要求 申请结项者需认真填报《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结项审批书》(见附件 2 )一式 3 份 ,审批通过后,省教育厅、承担任务学校和项目负责人各存 1 份,并同时向我处提交以下材料: 1 、创新人才入选人须提交三年来相关研究 成果原件一套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经费决算汇总表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总结报告》和申报时的《 申请评审书》各一份 。 2 、结项形式为论文的项目,需提交 论文原件和复印件各 1 份 ,原件经审核后退还。 3 、结项形式为著作的项目,需提交著作原件和封面、版权页、目录、后记复印件各 1 份,原件经审核后退还。 4 、结项形式为研究报告的项目,需提交研究报告打印件和电子版、专家鉴定意见原件或 采用部门证明原件 1 份 。电子版需于 2012 年 6 月 18 日前 发送至sheke803@163.com , 邮件主题:学校 + 姓名 + 项目批准号,我们将统一进行检测查重。逾期不再受理,监测查重不合格者不予结项。 5 、项目申报时的《申请评审书》复印件 1 份。 6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结项统计表》(见附件 4 ) 1 份。 除著作、论文原件外,其它复印件、专家鉴定原件、采用部门证明原件要连同《结项审批书》一起装订成册。 四、材料审验 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管理职责,对结项材料严格审验。审验内容: 1 、研究成果是否有政治性、学术性错误。 2 、研究成果检测查重。 3 、提交材料是否真实。 4 、项目的负责人、组员、名称及预期成果是否与原计划一致。若有变更需提交《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变更审批表》(见附件 3 )。 5 、经费使用是否符合规定。 经审验合格,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在《结项审批书》相应栏目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和负责人私章(或签名)。《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结项统计表》由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统一填写,并签字盖章。项目结项的审验情况,将作为学校申报教育厅社科研究项目、评选社科研究成果和科研管理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 五、报审材料要求 为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实行集中结项,不受理个人申请。 由于 特殊原因不能按时结项者须 提交《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变更审批表》(见附件 3 )一式 2 份 ,否则按撤项处理,不予结项, 由依托学校追回已拨经费,上缴省教育厅。该项目负责人两年内不得申报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报送时间 : 2012 年 6 月 25 日 -27 日。 报送地点:郑州市农业路 41 号投资大厦 722 房间。 联系人:杨维纳 刘禹佳 社科处联系电话: 0371-69691987 69691802 附件: 1.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专家鉴定意见表 2.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结项审批书 3.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变更审批表 4.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结项统计表 二 〇 一二 年五月二十八日
个人分类: 研究方法与规范|2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活动预告】当前我国伦理道德与大众意识形态领域的“中国问题”
chadwick 2012-5-31 10:07
【活动预告】当前我国伦理道德与大众意识形态领域的“中国问题”
报告题目: 当前我国伦理道德与大众意识形态领域的“中国问题” 报 告 人: 樊和平(东南大学教授) 主 持 人:高淑娟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经济所教授) 报告时间: 2012-06-01(星期五) 14:30 报告地点: 新人文社科图书馆G层 大同厅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与社会协同发展中心 【报告人简介】 樊和平:笔名樊浩。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主任、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2年被破格晋升为哲学伦理学教授。牛津大学、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访问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青年首席科学家;江苏省第八、九、十届江苏省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兼职教授或研究员。 【报告介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变和激变,在伦理道德建设与大众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客观准确地把握其新走向以及思想、道德、文化多元、多变、多样化的特点及其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报告人通过对当前“中国问题”的调查分析,探求其“中国解释”或“中国理论”,并尝试提出予以应对的“中国战略”。
3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文社科领域国家重大项目申报时能改名称吗?
热度 1 yuliping 2012-4-15 23:35
国家级重大项目一般是不能改项目名称的,为什么?因为重大项目指南中的课题名称都是经过专家精心设计,确实为了解决经济社会中的一些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而设立的,如果改了名称,必然导致研究的侧重点发生改变,最终会背离专家们设计项目的本意。所以,通常情况下国家重大项目是不允许修改项目名称的,哪怕是微调,有时申报通知会说明,有时又不说明。 但是实际情况是,我们也经常看到国家重大课题名称修改后申报成功的先例。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当初专家设计项目名称时考虑不全面,存在漏洞。二是申报者所申报项目囊括了专家设计的原始题目,并且还有新意。如果是这两种情况,课题名称修改倒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出现第三种情况,比如修改后的项目缩小了研究范围,这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的,对此类项目,建议相关部门不要开这个先例,如果这样的项目立项,势必会产生误导效应。至于修改后的项目有没有缩小研究范围,我想一般情况下学科领域内的普通科研人员都可以很容易进行判断。 极端情况也可以这样,国家重大项目禁止申报时修改名称,这有点残酷,对出题专家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不妨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既然是重大招标,认真一点本来就是应该的。 任何事情都有特殊情况,所以不能一刀切,但任何事情又总有人因为是特殊情况的原因而滥用,有时真的难办。 2012.4.15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46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转载】李稻葵教授的一场辩论
热度 1 dongzg101 2012-3-14 17:43
【转载】李稻葵教授的一场辩论 已有 433 次阅读 2011-7-5 06:35 | 系统分类: 人文社科 | 关键词:新浪财经 此文转载自新浪财经,转来与博友们共赏,作者是李稻葵教授。 原文链接如下: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hgds/20110704/181110090864.shtml “拍案定夺:21世纪是否属于中国?”这是一场辩论的命题,一场极为严肃而热烈的辩论会。   2011年6月17日,在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伦多最大的音乐厅洛伊汤姆森大厅,2700个座位无一空缺,早在一个月前,这场辩论会的门票已在48小时之内全部售罄,创下了该音乐厅公开售票的最快纪录。   参加这场辩论会的四位辩手分成两组: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与我为正方;美国前国务卿、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亨利·基辛格及美国《时代周刊》主编、CNN电视台GPS节目主持人法里德·扎卡里亚 (Fareed Zakaria)为反方。   辩论会分成四阶段展开,先由每一位辩手严格按照6分钟的时限进行开场演讲,时限一到,观众自动鼓掌,发言者随即下台;第二阶段由辩论双方交叉质疑对方的观点;第三阶段为现场听众提问;第四阶段,每一位辩手做严格控制时限的3分钟的结束演讲。英国BBC、美国CNN以及当地的多家电视台和报纸对辩论会进行了实况转播和全面的报道。   这场辩论是芒克辩论会(Munk Debates;Munk是加拿大著名慈善家)每半年举行的论辨活动之一。由世界知名学者就各种全球性问题展开辩论的芒克辩论会,目前已经成为加拿大重要的文化思想活动之一。半年前,其辩论的题目是“宗教到底是否社会进步的力量”,辩论的双方分别是2007年皈依天主教的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以及加拿大知名作家、无神论者克利斯多夫·希金斯(Christopher Hitchens)。   当芒克辩论会组织方3个月前邀请我参加这次辩论时,我很是犹豫,主要的担心是面对西方主流的媒体、听众和知识界,如何正确、全面地介绍中国的情况,讲述中国的观点,更是因为不知该不该舌战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当代中美关系的美方开路人基辛格博士。这对中国任何一个学者毫无疑问都是个挑战。组织方告诉我,假如我不去的话,他们将安排一位我所熟悉的美国政治活动家代替我进行辩论,我相信,这位美国人无论对中国的态度是多么地积极正面,也不可能像中国人那样传递出我们真正想要传递的信息。因此,犹豫再三,我还是接受了邀请,因为这是一个重要的机遇,让我用西方人的方式和语言向西方比较全面地解释中国人的想法。事后看来,这一决定是正确的。   笔者自定的目标   辩论会就是一场博弈,目标必须非常明确。经过深思熟虑,我认定参加这场辩论会的目标,就是在全面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中国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想方设法打消西方人对中国崛起的猜疑。这也就是说,要非常清晰、精准、优雅地输掉这场辩论,要通过这场辩论让西方人相信,21世纪不仅仅属于中国,这才能够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建立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舆论环境,为中国的发展铺平道路。   我的这一目标看来是达到了。经过辩论,62%的观众反对21世纪属于中国的论断,而在辩论前,这一数字是39%。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整个辩论过程让我深刻而直接地意识到,在大部分西方听众的心目中,21世纪属于中国这个论断,基本等价于中国将主导这个世界,这显然既不符合事实,也不是中国所希望的西方对于中国崛起的结论性印象。   为了这一辩论的目标,我反复思考精心准备。最难的无疑是开场演讲,一开口必须低姿态,尊重对手,这是中华文化的美德,也是为了降低大家的戒备。基辛格在辩论会前就对加拿大全国性报纸《环球邮报》(The Global and Mail)的记者说,根据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来自中国的李教授不会让人下不了台”(He will not show people up)。因此,我一开口就说,作为唯一来自中国的辩手,我的旅程最远,不仅是跨越了陆地海洋,更是迈过了文化隔阂,在我的文化和教育传统里,我们没有辩论的修炼,相反,我的教育告诉我,必须尊重像基辛格博士这样的长者、智者,因此,今晚我是会场上的残疾人。此言一出,全场大笑,气氛放松,下面的话就好说了。   我用了三个关键词来表达三个逻辑关联的观点。第一个关键词就是能量。我说,正是中国过去30多年的迅速发展引出了今天这场辩论会,而中国的变化远远没有完成,我们顶多看到了一半的旅程。原因是中国还有能量,能量来自哪里?能量来自于过去近200年来的屈辱历史,也来自于过去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积累。这种积攒下来的历史能量还没有完全地迸发出来,民众还不满意,因此,中国一定会继续改革和开放。我说改革其实不难,邓小平曾反复号召“不争论,重实效”,英文就是:No debate! Just do it!老人家不一定喜欢今晚的辩论,但一定是耐克跑鞋广告的粉丝。听众们会心大笑。   第二个核心词是复兴。中国能量的指向和前进的目标绝不是向西方复仇,更不是主导世界,而是复兴,复兴到古老文明应有的活力和应有的自信心,以及对外友好交往的态势。汉唐之盛是中国复兴的一个基本目标。   第三个关键词是影响力。中国文明复兴的进程对世界一定会有正面的影响力,那就是中国会改变西方人“非输即赢”的定式思维。中国会为世界上仍然贫穷的大部分国家和民族带来希望,他们会说,中国做到了,我们为什么不行。中国也会带来与西方、尤其是与美国不同的新的社会经济管理方式,这个管理方式中,社会的利益、民众的利益、全局的社会的稳定相对而言会获得更高的权重,而不是像美国一味地追求美国体制下的个人的自由。开场演讲一气呵成,我最担心的超时问题没有发生,观众的掌声是由衷的,而不是因为超时被迫的。   在辩论会最后,是3分钟的结语,我引用了老子“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呼吁大家应该顺应历史的潮流,所有能够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顺应中国文明复兴的趋势的民族和国家,一定会共同拥有21世纪。   从投票的结果来看,我在辩论中应该是达到了最初的设想。   西方对中国的三大猜疑   在整个辩论的过程中,论辩双方唇枪舌剑,会场上的听众也提出了很尖锐的问题,其中凸显出当前西方对中国发展的若干猜疑。   第一,中国会不会是另一个日本?中国经济虽然今天蓬勃发展,但会不会像日本上世纪80年代那样,在10年或是20年之内,突然出现停顿?对于这一问题最好的回答就是,中国与当年的日本有一个本质的不同,那就是中国还在进行制度变迁。中国的社会从百姓到知识阶层,仍然对现已取得的成绩感到不满,仍然希望社会继续改变。从网上反映的对贪污腐败的痛恨,到对个税改革的关注,再到对城管的不满,都反映出了中国社会前进的能量。而日本从80年代至今,并没有巨大的前进魄力和制度变迁的成绩。   第二,中国是否会出现社会政治的动荡?听众中有一位多伦多大学的资深教授明确问到,中国会不会出现北非、中东似的动乱?中国的互联网会不会成为社会动乱的导火索?这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也是当今中国社会所必须要面对的重大课题。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中国绝大部分的民众对目前已有的改革开放的成绩并不自满,恰恰相反,各种社会舆论希望社会管理乃至于政治体制不断地前进和改革。   第三大疑虑就是中国是否会在海外重走西方殖民之路。现场一位来自非洲的著名女作家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中国在全世界各地,尤其是非洲,正在寻求资源性投资,这种投资会不会引发中国对这些地区政治和军事上的干预和控制,是不是只有以此才能保证中国的利益,中国会不会走西方的殖民老路?我想,这一猜疑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会持续存在,甚至于演变升级,这需要中国的企业、政府和学界不断地研究中国在非洲投资的新课题,想方设法化解风险,避免冲突。毫无疑问,走西方殖民的老路是行不通的,成本也是巨大的。   基辛格犀利依旧   辩论前,出于礼貌,我专门拜访在另一个休息室里的基辛格博士。88岁的老人目光犀利,思维极为敏锐,并且仍然充满着斗志,他第一句话就跟我开玩笑:“你来找我是很危险的,我们在辩论前交换观点恐怕对你是危险的。”然后,他又指着在旁边的印裔美国人法里德·扎卡里亚调侃说:“你们二位以后要打一架,辩论辩论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竞争以及未来谁将主宰世界。”这一刻突然让我感觉到,老人的斗志丝毫未减,他的心跟毛泽东是相通的,都是充满着斗争精神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基辛格在辩论中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第一,中国自己的经济、社会问题非常多,如收入差距、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经济结构的调整、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等,因此,中国不可能腾出手来致力于在世界范围的扩张;第二,中国生存的国际环境非常恶劣,周边国家并不友好,对中国充满猜疑,因此,中国很难在世界上称王称霸。   基辛格这两个观点我看是十分中肯的。在辩论会之前,我留意到一些媒体采访基辛格时,他出言十分谨慎,说“我自己不仅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中美间信息的传递者和游戏的参与者,在这场辩论中我只能站在反方”。他的潜台词是,他不希望西方人过高地看重中国,因此与中国为敌。   在辩论会的第二阶段,即交叉质疑的最后部分,基辛格非常睿智地说,“我的对手,这位李教授,他的说法跟我是一样的,那就是中国不可能称霸世界,我建议他把座位摆到我这边来”,这引起了全场的大笑。事实上,我想基辛格和我对待这场辩论会的基本态度是一致的,那就是不想让听众们认为21世纪属于中国,不希望西方因此与中国为敌。   西方并非铁板一块   这次辩论会在加拿大进行,辩论会前前后后的各种信息都告诉我,其实美国和加拿大对待中国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着十分微妙的区别。加拿大其实并不希望美国像上世纪90年代那样称王称霸。基辛格在辩论会前的媒体采访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们加拿大人是希望我这个美国人输掉这场辩论的,你们是想看美国的笑话的”。   我自己在美国学习工作多年,接触到了很多加拿大人,回想起来,在美国生活的加拿大人已经美国化了,这让我多年来淡漠了美加之间文化和利益的不同。这次来到加拿大,许多加拿大人反复跟我讲,我们不是美国人,我们的文化跟美国完全不同,我们不希望咄咄逼人,我们喜欢以理服人,你辩论的时候不必表现得太有进攻性。 美国朋友们也跟我讲同一个道理,说加拿大人不如美国人这样具有进攻性。   加拿大人的人文素质令人钦佩   西方人的人文素质之高,通过这次辩论会再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700人的音乐厅座无虚席,门票在48小时之内售罄。当地的朋友跟我讲,很多人只能在电视上观看实况转播,他们准备了比萨和饮料,像看球赛般看这场辩论。更重要的是,我所碰到的记者以及辩论会之后所遇到的一些观众,都非常有礼貌和素养,他们不一定完全同意我的观点,却表现出格外的尊重。在辩论的过程中,他们时时爆发出掌声,辩论会结束时,全场起立,以长达5分钟的掌声像感谢歌星一样感谢双方辩手们。   中国现代化进程所面临的最根本的任务,正是提高全民的人文素养。对于西方人、日本人,我们可以不同意他们的某些做法和政府政策,但是对于他们个人以及社会好的方面,中国民众必须客观地对待。我们只有以友善的态度交往,虚心的态度学习,才能实现中华文明复兴的伟大远景。   英美思辨式人文教育值得借鉴   同台辩论的另外两位年轻学者堪称当今英美思想界的精英。英国牛津大学培养出来的历史学家弗格森比我年轻一岁,可已经出版了36部著作,其中包括若干极有影响力的作品。他曾经假想德国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推想欧洲早已统一,而英国也得以维系其帝国地位。此人极其善于辩论,幽默睿智,气势逼人,深受听众欢迎。事后,我由衷地称他是辩论天才,恭喜他成为当晚辩论会最大的个人赢家。   另一位学者扎卡里亚出生于印度,父母分别是印度的政治家和英文报社的高级编辑,他本人是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本科毕业、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师从已故哈佛政治学大师亨廷顿,当前也是影响西方尤其是美国社会思潮的精英。其在新近的畅销书中提出了后美国时代的概念,极力维护美国式自由民主的精神。但他在其他著作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简单复制西方民主制度必然导致混乱,民主与市场一样,需要制度基础。   我相信,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中国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人文社科类学者与这两位相比,明显是先天不足。首先,我们的教育不注重立志,不注重培养兴趣,学生们立志太晚,方向不明。其次,我们的教学过多过杂,过于技术性。回想我自己的清华时光,刻苦学习工程制图,反复推演季米多维奇(著名的前苏联数学分析习题集),挥汗于金属工艺实习车间。与我基本同龄的这两位英国和印度学者,那时一定是遨游于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的经典巨著之中。更最重要的是,英美(法德不同)培养方式注重的是思辨,是讨论和辩论,而非死记硬背。反观我自己,作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第一批本科生,也曾有幸由北大及人大的老师授课点拨,但那时我们的学习方式几乎完全是背诵消化老师的观点和思路,思辨之风基本无存。   今日中国人文社科教育必须改革,必须研究借鉴英美优良传统,注重培养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及早立志,积极引导独立思考,大力倡导思辨之风。只有这样,年轻一代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才能普遍提高,才有望涌现出大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人文社科人才。经济学教育尤其如此,我们的差距绝不是数学和英语,根本差距在于立志,在于思辨。   北美资源的铺张   这几年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社会资源迅速上升,国际资源控制能力也迅速上升,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西方国家毕竟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尽管目前有财政危机,其物质文明程度依然高出中国很多。这次辩论会上,至少有两位辩手(不是作者)坐私人包机赶来参加活动。地面的各种服务也相当铺张,大型的全尺寸SUV GMC Suburban(4驱,8缸,6米长,三排座)来回接送,据司机说,他的车也是为U2乐队主唱Bono服务的。作为一个来自中国的学者,我绝不是受宠若惊,但非常心疼这些能源,痛惜资源的浪费,但是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发达国家强大的物质基础,相比之下,今天的中国确实差得很远。   中国崛起的进程远远没有结束,中国的制度变迁必须推进,中国的对外开放必须坚持,这一切都有赖于我们解决一个重大课题,那就是要不断地用一种开放的、友善的、客观的态度去化解西方对中国各种各样的猜疑,只有这样,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才能比较顺利地完成。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43291do=blogid=462350
个人分类: 经济发展|1273 次阅读|1 个评论
教育家在哪里
热度 2 westman 2012-2-23 10:30
  教育领域的新闻向来很多,新鲜话题不断出炉。本周,高等教育领域的两个独立事件引起媒体热评,一是清华任命新校长,不是院士出身的原常务副校长陈吉宁接替顾秉林出任清华校长——这一任命打破了多年来院士担任著名大学校长的惯例,人们在讨论,究竟什么是担任校长的必要条件?   是院士身份?是留学背景?是科研成就?是行政级别?是校内支持率?还是?另一个同样引人关注的事,是山东省长对于该省高等教育发展的评论,他说,现在“不是教育家而是房地产商在办大学”。   大学、校长、教育家、院士、房地产商,这就是我们讨论的关键词和语境。民众呼唤教育家办大学。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人们一直在找可行的路径。   ——让懂教育、懂学术、懂学校的人担任大学校长,他们能够和教授们在学术上有效对话,带动大学学术研究。院士和杰出的人文社科学者,则是这一路径最为妥当的选择。   ——让懂管理、懂行政、懂运作的人担任大学校长,他们能够加强大学和政府、社会、市场的沟通,改善大学外部发展环境。空降的官员,则是这一路经的恰当选择。   ——让懂经营、懂市场、懂销售的人担任大学校长,他们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教育,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提高大学和市场之间的资源交换效率。企业家是这一路径的可行选择。   上述路经,在中国的数千所大学中测试了很多次,有成功,也有失败。无论结果如何,人们依然呼唤教育家办大学。   可是,教育家在哪里?在广阔的社会,在乡村,在都市,在华夏大地的广阔阡陌间。但教育家为什么依然稀缺,为什么千呼万唤不出来呢?或者,换句话说,教育家是天生的吗?那些当选校长的院士、空降官员、企业家,或者默默耕耘的普通大学教师和管理人员,有没有可能成为教育家?   答案是肯定的。想当年,孔子还是一个私塾先生呢。从普通人向教育家的跨越,需要什么条件呢?   需要自主探索的空间。大学作为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独立法人,需要行动的自主权。大学校长要成为教育家,就像要游泳爱好者成长为泳坛健将一样,需要让他们在水中按照特定规律主动、自主、灵活地搏击。   需要科学的治理结构。现代大学的运行和治理有着共性的规律,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是为完成大学使命、履行大学职能、促进国家和全人类的发展而设定的。孕育教育家,不能忽略了这些。   需要政府对大学的松绑。没有自主,就没有大学。没有自主,就不会有教育家。教育家短缺,不仅仅是校长遴选和任命程序的问题,更是政府和大学关系的问题。政府需要更多的松绑、授权,校长需要更多的负责、自主。   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这些表述如果能在制度、体制、机制上落到实处,教育家在哪里的问题,不再是个问题,教育家在华夏大地将会层数不穷。
3579 次阅读|1 个评论
给科学网的一个建议:增设“人文社科”专栏
热度 6 马雷 2012-2-22 17:26
目前“科学网”的学科分类是八大类:生命科学、医学科学、化学科学、工程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数理科学、管理综合。建议将“管理综合”改为“人文社科”。“科学”的范围扩大到人文社会科学,有利于广大人文社科学者积极参与,形成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互动的局面。
个人分类: 思想火花|3708 次阅读|7 个评论
CSSCI(2012-2013)拟收录期刊相关统计
gongshiliang 2012-2-15 17:59
CSSCI(2012-2013) 拟收录期刊相关统计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 2012 年 1 月 14 日 一、来源期刊及扩展版来源期刊学科分布一览表 二、来源期刊及扩展版来源期刊地区分布一览表 三、综合性社科期刊拟收录来源期刊(互引调整后)( 50 种) 四 、高校综合性学报拟收录来源期刊(自引调整后) * ( 70 种) 来源期刊及扩展版来源期刊学科分布一览表 学 科 名 称 来源期刊 扩展版 管理学 29 10 马克思主义 12 1 哲 学 12 3 宗教学 3 3 语言学(汉语类) 11 3 语言学(民族语文类) 1 1 语言学(外语类) 11 4 外国文学 6 1 中国文学 16 5 艺术学 20 10 历史学 26 4 考古学 7 5 经济学 73 23 政治学 39 16 法 学 21 8 社会学 9 4 民族学与文化学 14 6 新闻学与传播学 15 5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20 5 教育学 37 14 体育学 10 3 统计学 4 1 心理学 7 2 综合性社会科学 50 15 人文经济地理 7 3 环境科学 5 3 高校综合性学报 70 21 合计 535 179 来源期刊及扩展版来源期刊地区分布一览表 省区名称 来源期刊总数 扩展版总数 北 京 219 54 天 津 14 4 河 北 3 4 山 西 7 3 内蒙古 2 1 辽 宁 7 6 吉 林 16 8 黑龙江 9 9 上 海 51 13 江 苏 23 14 浙 江 7 3 安 徽 9 1 福 建 9 4 江 西 5 / 山 东 13 3 河 南 9 3 湖 北 30 5 湖 南 15 7 广 东 20 9 广 西 5 3 海 南 1 / 重 庆 5 1 四 川 14 9 贵 州 2 / 云 南 6 4 西 藏 1 1 陕 西 16 2 甘 肃 8 6 青 海 2 / 宁 夏 2 2 新 疆 5 / 合 计 535 179 综合性社科期刊拟收录来源期刊(互引调整后)( 50 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2 开放时代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3 学术月刊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4 社会科学研究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5 文史哲 山东大学 6 社会科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 7 江海学刊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8 江苏社会科学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 9 浙江社会科学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10 读书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11 学海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12 东南学术 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13 学术研究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14 国外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 15 天津社会科学 天津社会科学院 16 求索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17 南京社会科学 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 18 浙江学刊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19 甘肃社会科学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20 广东社会科学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21 学习与探索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2 江西社会科学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23 人文杂志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24 思想战线 云南大学 25 社会科学战线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26 东疆学刊 延边大学 27 河北学刊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28 贵州社会科学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29 云南社会科学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30 东岳论丛 山东社会科学院 31 福建论坛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福建社会科学院 32 科学与社会 中国科学院学部等 33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34 学术界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35 江汉论坛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36 探索与争鸣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37 北京社会科学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38 山东社会科学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39 中州学刊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40 学术论坛 广西社会科学院 41 社会科学辑刊 辽宁社会科学院 42 天府新论 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43 河南社会科学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44 学习与实践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45 宁夏社会科学 宁夏社会科学院 46 内蒙古社会科学 ( 汉文版 )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47 湖南社会科学 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48 江淮论坛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49 青海社会科学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 50 新疆社会科学 新疆社会科学院 高校综合性学报拟收录来源期刊(自引调整后) * ( 70 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北京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北京大学 2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中国人民大学 3 浙江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浙江大学 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华中师范大学 5 清华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清华大学 6 南京大学学报 ( 哲学 . 人文科学 . 社会科学版 ) 南京大学 7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北京师范大学 8 复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复旦大学 9 中山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中山大学 10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吉林大学 11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湖南师范大学 12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上海师范大学 13 西北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西北师范大学 14 厦门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厦门大学 15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上海交通大学 16 四川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四川大学 17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云南师范大学 18 南开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南开大学 19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中国农业大学 20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陕西师范大学 21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天津师范大学 22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中国地质大学 23 重庆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重庆大学 24 上海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上海大学 25 河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河南大学 26 河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河北大学 27 湘潭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湘潭大学 28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湖南科技大学 29 东北师大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东北师范大学 30 南京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南京师范大学 3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华东师范大学 32 武汉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武汉大学 33 山东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山东大学 34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北京工商大学 35 西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西南大学 36 兰州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兰州大学 37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南京农业大学 38 求是学刊 黑龙江大学 39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河南师范大学 40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华中科技大学 41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西安交通大学 42 东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东北大学 43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大连理工大学 44 暨南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暨南大学 45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首都师范大学 46 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西北大学 4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四川师范大学 48 东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东南大学 49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福建师范大学 50 山西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山西大学 51 湖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湖北大学 52 湖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湖南大学 53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华南师范大学 54 安徽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安徽大学 55 深圳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深圳大学 56 郑州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郑州大学 57 同济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同济大学 58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安徽师范大学 5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60 齐鲁学刊 曲阜师范大学 61 北方论丛 哈尔滨师范大学 62 烟台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烟台大学 63 武汉大学学报 ( 人文科学版 ) 武汉大学 64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中国海洋大学 65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北京理工大学 66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新疆师范大学 67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华东理工大学 68 海南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海南大学 69 西藏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西藏大学 70 新疆大学学报 ( 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 新疆大学 注:本表计算综合值使用排除期刊主办单位本机构作者引用频次的相关数据。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 2012 年 1 月 14 日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36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师兄师妹网”竟然最后定名为“88喽”
dongzg101 2012-2-15 05:42
“师兄师妹网”竟然最后定名为“88喽”——见面就分手啊,88喽 已有 271 次阅读 2012-2-14 20:56 | 系统分类: 人文社科 | 关键词:吉利 网 好不吉利啊,个人观点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62228do=blogid=537448
个人分类: 茶余饭后|1633 次阅读|5 个评论
CSSCI(2012-2013年)拟收来源期刊目录全集
热度 2 gongshiliang 2012-2-14 21:16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 2012 年 1 月 14 日发布 “CSSCI(2012-2013 年 ) 来源期刊、扩展版来源期刊和学术集刊收录目录公示公告 ” ,经 遴选调整后的来源期刊共 535 种,扩展版来源期刊 179 种,收录集刊 120 种。 【摘引自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网站】 CSSCI ( 2012-2013 )拟收录来源期刊目录 ( 经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定 , 共 535 种 ) 本目录根据中文社会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确定的来源期刊收录的原则方法经讨论后审定,拟收录 25 个大类的学术期刊 535 种,按学科代码顺序分类排列。 管理学( 29 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管理世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 南开管理评论 南开大学商学院 3 科研管理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等 4 科学学研究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5 管理科学学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 6 中国软科学 中国软科学研究会 7 外国经济与管理 上海财经大学 8 研究与发展管理 复旦大学 9 公共管理学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10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等 11 管理科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12 管理工程学报 浙江大学 13 中国管理科学 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等 14 管理学报 华中科技大学 15 管理评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16 中国行政管理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17 预测 合肥工业大学预测与发展研究所 18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 19 科技进步与对策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 20 中国科技论坛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21 科学管理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软科学研究会 22 软科学 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23 系统工程 湖南省系统工程与管理学会 24 经济管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25 经济体制改革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6 系统管理学报 上海交通大学 27 华东经济管理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 28 宏观经济管理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管理编辑部 29 管理现代化 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 马克思主义( 12 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 2 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等 3 教学与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 4 国外理论动态 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5 社会主义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6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等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 8 高校理论战线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9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 10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 11 科学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 12 理论视野 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 哲学( 12 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哲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 哲学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3 自然辩证法研究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4 道德与文明 中国伦理学会、天津社会科学院 5 世界哲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6 伦理学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7 自然辩证法通讯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8 现代哲学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9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山西大学、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10 系统科学学报 太原理工大学 11 孔子研究 中国孔子基金会 12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学会 宗教学( 3 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世界宗教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2 宗教学研究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3 中国宗教 国家宗教事务局 语言学汉语类( 11 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中国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2 世界汉语教学 北京语言大学 3 当代语言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4 语言教学与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 5 语言科学 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6 语言文字应用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7 汉语学报 华中师范大学 8 方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9 语言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 10 古汉语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11 语文研究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语言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类( 1 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民族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语言学外语类( 11 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外语教学与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 2 外语界 上海外国语大学 3 外国语 (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 上海外国语大学 4 现代外语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5 中国翻译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等 6 中国外语 高等教育出版社 7 外语学刊 黑龙江大学 8 外语教学 西安外国语大学 9 外语与外语教学 大连外国语学院 10 外语电化教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11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华东师范大学 外国文学( 6 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外国文学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2 外国文学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3 外国文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4 当代外国文学 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 5 国外文学 北京大学 6 俄罗斯文艺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文学( 16 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文学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2 文艺争鸣 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3 当代作家评论 辽宁省作家协会 4 文艺理论研究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 5 文学遗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中国现代文学馆 7 南方文坛 广西文联 8 中国比较文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9 新文学史料 人民文学出版社 10 文艺理论与批评 中国艺术研究院 11 当代文坛 四川省作家协会 12 小说评论 陕西省作家协会 13 民族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14 鲁迅研究月刊 北京鲁迅博物馆 15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6 明清小说研究 明清小说研究中心 艺术学( 20 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音乐研究 人民音乐出版社 2 文艺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 3 民族艺术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4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中央音乐学院 5 音乐艺术 ( 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 上海音乐学院 6 电影艺术 中国电影家协会 7 中国音乐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8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学院 9 当代电影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等 10 黄钟 (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 武汉音乐学院 11 人民音乐 中国音乐家协会 12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 音乐与表演版 ) 南京艺术学院 13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天津音乐学院 14 交响 ( 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 西安音乐学院 15 世界电影 中国电影家协会 16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京电影学院 17 艺术百家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18 中国电视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 19 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四川音乐学院 20 美术研究 中央美术学院 历史学( 26 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历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2 近代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3 中国农史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等 4 中国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5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陕西师范大学 6 抗日战争研究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 7 当代中国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8 史学月刊 河南大学 9 中华文史论丛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古籍出版社 10 史林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11 清史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12 史学理论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13 安徽史学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14 史学集刊 吉林大学 15 世界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16 民国档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17 文史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18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 19 西域研究 新疆社会科学院 20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 21 史学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22 历史档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23 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社 24 文献 国家图书馆 25 东南文化 南京博物院 26 历史教学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 考古学( 7 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文物 文物出版社 2 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3 考古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4 考古与文物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5 中原文物 河南博物馆 6 江汉考古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7 敦煌学辑刊 兰州大学 经济学( 73 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经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2 世界经济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所 3 中国工业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4 经济学(季刊)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5 金融研究 中国金融学会 6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7 会计研究 中国会计学会 8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9 经济科学 北京大学 10 财经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 11 国际金融研究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 12 世界经济文汇 复旦大学 13 中国农村观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14 农业经济问题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等 15 国际经济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16 财贸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 17 南开经济研究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18 世界经济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19 经济学家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社科学术基金会 20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云南财经大学 21 国际贸易问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2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 23 审计研究 中国审计学会 24 现代日本经济 吉林大学、全国日本经济学会 25 经济评论 武汉大学 26 当代经济科学 西安交通大学 27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上海财经大学 28 农业技术经济 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等 29 国际商务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30 产业经济研究 南京财经大学 31 国际贸易 中国商务出版社 32 财经科学 西南财经大学 33 经济学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34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35 当代财经 江西财经大学 36 财经问题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 37 中国土地科学 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38 南方经济 广东经济学会、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39 宏观经济研究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40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41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 42 财经理论与实践 湖南大学 43 上海经济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44 证券市场导报 深圳证劵交易所综合研究所 45 商业经济与管理 浙江工商大学 46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山西财经大学 47 改革 重庆社会科学院 48 经济与管理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49 财贸研究 安徽财经大学 50 审计与经济研究 南京审计学院 51 政治经济学评论 中国人民大学 52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中央财经大学 53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广东金融学院 54 经济纵横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55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河北经贸大学 56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57 城市发展研究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58 经济问题探索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59 国际经贸探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60 财政研究 中国财政学会 61 现代经济探讨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62 税务研究 中国税务杂志社 63 财经论丛 浙江财经学院 64 当代经济研究 吉林财经大学 65 亚太经济 福建社会科学院 66 金融论坛 城市金融研究所、中国城市金融学会 67 城市问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68 上海金融 上海市金融学会 69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江西财经大学 70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71 经济经纬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72 现代财经 天津财经大学 73 价格理论与实践 中国价格协会 政治学( 39 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世界经济与政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2 政治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3 当代亚太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等 4 国际观察 上海外国语大学 5 国际政治研究 北京大学 6 东北亚论坛 吉林大学 7 美国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8 现代国际关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9 外交评论 外交学院 10 国际问题研究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11 求是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12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江苏省行政学院 13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中共中央党校 14 欧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15 青年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16 中共党史研究 中共党史研究室 17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国家行政学院 18 公共行政评论 广东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等 19 国际论坛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 理论探讨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21 妇女研究论丛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妇女研究会 22 德国研究 同济大学 23 南洋问题研究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 24 东南亚研究 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 25 日本学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华日本学会 26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27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京行政学院 28 求实 江西行政学院 29 俄罗斯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30 南亚研究季刊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 31 台湾研究集刊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32 中国青年研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研究会 33 探索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34 党史研究与教学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35 新视野 北京行政学院 36 理论探索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 37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上海行政学院 38 南亚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中国南亚学会 39 理论学刊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法学( 21 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中国法学 中国法学会 2 法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3 法商研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4 中外法学 北京大学 5 清华法学 清华大学 6 政法论坛 中国政法大学 7 法学家 中国人民大学 8 法律科学 ( 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 西北政法大学 9 现代法学 西南政法大学 10 法学 华东政法大学 11 法制与社会发展 吉林大学 12 行政法学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 13 法学评论 武汉大学 14 知识产权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 15 环球法律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16 比较法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 17 法学论坛 山东省法学会 18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华东政法大学 19 政治与法律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20 法学杂志 北京市法学会 21 当代法学 吉林大学 社会学( 9 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社会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2 中国人口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3 人口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 4 人口学刊 吉林大学 5 社会:社会学丛刊 上海大学 6 人口与经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7 人口与发展 北京大学 8 南方人口 中山大学人口研究所 9 西北人口 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 民族学与文化学( 14 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民族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2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科版 ) 西南民族大学 3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 哲社版 ) 广西民族大学 4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科版 ) 中南民族大学 5 中国藏学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6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 哲社版 ) 中央民族大学 7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问题研究中心 8 西北民族研究 西北民族大学 9 世界民族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10 贵州民族研究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 11 青海民族研究 青海民族大学 12 民俗研究 山东大学 13 文化遗产 中山大学 14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云南民族大学 新闻学与传播学( 15 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编辑学报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2 新闻与传播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3 新闻大学 复旦大学 4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中科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 5 国际新闻界 中国人民大学 6 现代传播 -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中国传媒大学 7 出版发行研究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8 编辑之友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9 出版科学 湖北省编辑学会、武汉大学 10 科技与出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11 中国出版 新闻出版报社 12 中国编辑 中国编辑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 13 新闻记者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等 14 当代传播 新疆日报社、新疆新闻工作者协会 15 现代出版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等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20 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中国图书馆学报 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 2 大学图书馆学报 北京大学、高校图情工作指导委员会 3 情报学报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等 4 图书情报工作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5 图书情报知识 武汉大学 6 情报理论与实践 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等 7 图书与情报 甘肃省图书馆 8 国家图书馆学刊 国家图书馆 9 情报科学 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吉林大学 10 图书馆建设 黑龙江省图书馆学会、黑龙江省图书馆 11 情报资料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 12 图书馆杂志 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上海图书馆 13 图书馆论坛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14 情报杂志 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15 图书馆 湖南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学会 16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17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天津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协会等 18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学会等 19 档案学研究 中国档案学会 20 档案学通讯 中国人民大学 教育学( 37 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教育研究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2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北京大学 3 高等教育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等 4 电化教育研究 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西北师范大学 5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清华大学 6 开放教育研究 上海远程教育集团、上海电视大学 7 中国电化教育 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 8 比较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9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教科版 ) 华东师范大学 10 教育与经济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 11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等 12 中国高等教育 中国教育报刊社 13 教师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 14 教育研究与实验 华中师范大学 15 教育发展研究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 16 教育学报 北京师范大学 17 远程教育杂志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18 中国高教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19 教育科学 辽宁师范大学 20 复旦教育论坛 复旦大学 21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22 课程 . 教材 . 教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23 全球教育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 24 现代大学教育 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中南大学 25 高教探索 广东省高等教育协会 26 江苏高教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27 现代教育技术 清华大学 28 中国教育学刊 中国教育学会 29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高等教育出版社 30 中国大学教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31 中国特殊教育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32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33 现代远距离教育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等 34 外国教育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35 大学教育科学 湖南大学、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 36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37 研究生教育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体育学( 10 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体育科学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2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上海体育学院 3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天津体育学院 4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西安体育学院 5 中国体育科技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6 体育与科学 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7 体育学刊 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8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北京体育大学 9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武汉体育学院 10 体育文化导刊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 统计学( 4 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统计研究 中国统计学会、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 2 数理统计与管理 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 3 统计与决策 湖北省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 4 统计与信息论坛 西安财经学院 心理学( 7 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心理学报 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2 心理发展与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 3 心理科学进展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4 心理科学 中国心理学会 5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6 心理与行为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 7 心理学探新 江西师范大学 人文、经济地理( 7 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旅游学刊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2 经济地理 中国地理学会等 3 城市规划学刊 同济大学 4 人文地理 西安外国语大学 5 城市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6 旅游科学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7 地域研究与开发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环境科学( 5 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中国人口 · 资源与环境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等 2 资源科学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 自然资源学报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等 4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等 5 环境保护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综合性社科期刊( 50 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2 开放时代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3 学术月刊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4 社会科学研究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5 文史哲 山东大学 6 社会科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 7 学海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8 江海学刊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9 江苏社会科学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 10 甘肃社会科学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11 浙江社会科学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12 读书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13 求索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14 东南学术 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15 贵州社会科学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16 学术研究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17 国外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 18 天津社会科学 天津社会科学院 19 南京社会科学 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 20 浙江学刊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21 江西社会科学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22 江汉论坛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23 广东社会科学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24 学习与探索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5 东岳论丛 山东社会科学院 26 社会科学战线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27 东疆学刊 延边大学 28 人文杂志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29 思想战线 云南大学 30 河北学刊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31 云南社会科学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32 福建论坛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福建社会科学院 33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34 科学与社会 中国科学院学部等 35 学术界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36 探索与争鸣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37 北京社会科学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38 山东社会科学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39 中州学刊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40 学术论坛 广西社会科学院 41 宁夏社会科学 宁夏社会科学院 42 社会科学辑刊 辽宁社会科学院 43 河南社会科学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44 天府新论 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45 学习与实践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46 内蒙古社会科学 ( 汉文版 )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47 湖南社会科学 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48 江淮论坛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49 青海社会科学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 50 新疆社会科学 新疆社会科学院 高校综合性学报( 70 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中国人民大学 2 北京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北京大学 3 浙江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浙江大学 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华中师范大学 5 清华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清华大学 6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北京师范大学 7 南京大学学报 ( 哲学 . 人文科学 . 社会科学版 ) 南京大学 8 中山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中山大学 9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吉林大学 10 复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复旦大学 11 西北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西北师范大学 12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上海师范大学 13 厦门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厦门大学 14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湖南师范大学 15 四川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四川大学 16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湖南科技大学 17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上海交通大学 18 河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河南大学 19 湘潭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湘潭大学 20 南开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南开大学 21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云南师范大学 22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中国农业大学 23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陕西师范大学 24 河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河北大学 25 上海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上海大学 26 重庆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重庆大学 27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中国地质大学 28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天津师范大学 29 东北师大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东北师范大学 30 南京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南京师范大学 3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华东师范大学 32 山东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山东大学 33 西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西南大学 34 武汉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武汉大学 35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西安交通大学 36 兰州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兰州大学 37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河南师范大学 38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南京农业大学 39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北京工商大学 40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华中科技大学 41 求是学刊 黑龙江大学 42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大连理工大学 43 暨南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暨南大学 44 湖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湖南大学 45 东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东北大学 46 东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东南大学 4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四川师范大学 48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首都师范大学 49 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西北大学 50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福建师范大学 51 山西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山西大学 52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新疆师范大学 53 湖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湖北大学 54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华南师范大学 55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安徽师范大学 56 安徽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安徽大学 57 深圳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深圳大学 58 北方论丛 哈尔滨师范大学 59 郑州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郑州大学 60 武汉大学学报 ( 人文科学版 ) 武汉大学 6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62 同济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同济大学 63 齐鲁学刊 曲阜师范大学 64 烟台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烟台大学 65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华东理工大学 66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北京理工大学 67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中国海洋大学 68 海南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海南大学 69 西藏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西藏大学 70 新疆大学学报 ( 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 新疆大学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 2012 年 1 月 14 日 CSSCI ( 2012-2013 )拟收录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 ( 经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定 , 共 179 种 ) 本目录根据中文社会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确定的来源期刊收录的原则方法经讨论后审定,拟收录 25 个大类的学术期刊 179 种,按学科代码顺序分类排列。 学科名称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 ( 管 ) 单位 管理学 (10 种 ) 1 科技管理研究 广东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 2 中国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3 科学观察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4 现代管理科学 江苏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 5 工业工程与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 6 运筹与管理 中国运筹学会 7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8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中共中央党校 9 中国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10 上海管理科学 上海市管理科学学会 马克思主义 (1 种 ) 1 毛泽东思想研究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哲 学 (3 种 ) 1 逻辑学研究 中山大学、中国逻辑学会 2 周易研究 山东大学、中国周易学会 3 管子学刊 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 宗教学 ( 3 种) 1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协会 2 中国穆斯林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 3 世界宗教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汉语类 ( 3 种) 1 汉语学习 延边大学 2 当代修辞学 复旦大学 3 华文教学与研究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等 民族语言文字 (1 种 ) 1 满语研究 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 外语类 ( 4 种) 1 外语研究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2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3 上海翻译 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 4 中国科技翻译 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 外国文学 ( 1 种) 1 外国文学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中国文学 ( 5 种) 1 扬子江 江苏省作家协会 2 中国文学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3 红楼梦学刊 中国艺术研究院 4 文艺评论 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5 创作与评论 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艺术学 ( 10 种) 1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星海音乐学院 2 民族艺术研究 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等 3 艺术评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 4 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 5 戏剧 ( 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 中央戏剧学院 6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解放军艺术学院 7 中国音乐教育 人民音乐出版社 8 戏剧艺术 上海戏剧学院 9 装饰 清华大学 10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历史学 ( 4 种) 1 古代文明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2 中国史研究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3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4 中国地方志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 考古学 ( 5 种) 1 华夏考古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考古学会 2 故宫博物院院刊 故宫博物馆 3 敦煌研究 敦煌研究院 4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上海博物馆 5 中国历史文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 经济学 ( 23 种) 1 税务与经济 吉林财经大学 2 科技与经济 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 3 农村经济 四川省农业经济学会 4 工业技术经济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吉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 5 中国金融 中国金融出版社 6 技术经济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 7 商业研究 哈尔滨商业大学、中国商业经济学会 8 消费经济 湘潭大学、湖南商学院、湖南师范大学 9 中国经济问题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10 经济问题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11 广东商学院学报 广东商学院 12 经济与管理 河北经贸大学 13 开放导报 综合开发研究院 ( 中国深圳 ) 14 中国发展观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15 经济研究参考 经济科学出版社 16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西安财经学院 17 调研世界 中国统计学会 18 生态经济 云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19 金融理论与实践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 20 中国流通经济 北京物资学院 21 国际经济合作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22 保险研究 中国保险学会 23 财务与会计 中国财政杂志出版社 政治学 ( 16 种) 1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天津行政学院 2 电子政务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3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4 行政论坛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5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6 理论与改革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7 日本问题研究 河北大学 8 红旗文稿 求是杂志社 9 甘肃理论学刊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10 阿拉伯世界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 11 党的文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 12 东南亚纵横 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等 13 拉丁美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14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15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16 太平洋学报 中国太平洋学会 法学 ( 8 种) 1 政法论丛 山东政法学院 2 北方法学 黑龙江大学 3 法律适用 国家法官学院 4 河北法学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省法学会 5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甘肃政法大学 6 中国刑事法杂志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 7 中国海商法年刊 中国海商法协会 8 证据科学 中国政法大学 社会学 ( 4 种) 1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 2 青少年犯罪问题 华东政法大学 3 人口与计划生育 人口与计划生育杂志社 4 社会保障研究 武汉大学 民族学与 文化学 ( 6 种) 1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北方民族大学 2 黑龙江民族丛刊 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 3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西北民族大学 4 回族研究 宁夏社会科学院 5 民族教育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 6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湖北民族学院 新闻学与 传播学 ( 5 种) 1 编辑学刊 上海编辑学会、上海文艺出版集团 2 传媒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3 新闻界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4 新闻与写作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5 中国图书评论 中国版协图书评论协会 图书馆、文献 与情报学 ( 5 种) 1 图书馆学研究 吉林省图书馆 2 现代情报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等 3 新世纪图书馆 江苏省图书馆协会、南京图书馆 4 高校图书馆工作 湖南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 5 四川图书馆学报 四川省图书馆协会 教育学 ( 14 种) 1 中国远程教育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 高教发展与评估 武汉理工大学、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 3 教育理论与实践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等 4 教育科学研究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 5 黑龙江高教研究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高教学会 6 外国中小学教育 上海师范大学 7 教育评论 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等 8 高校教育管理 江苏大学 9 思想教育研究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等 10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湖南师范大学 11 学前教育研究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等 12 现代教育管理 辽宁教育研究院 13 思想理论教育 上海市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会 14 上海教育科研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体育学 ( 3 种) 1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成都体育学院 2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广州体育学院 3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沈阳体育学院 统计学( 1 种) 1 统计教育(休刊) 国家统计局统计教育中心等 心理学 ( 2 种) 1 应用心理学 浙江省心理学会、浙江大学 2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人文经济地理 ( 3 种) 1 地理研究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国际城市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 世界地理研究 中国地理学会 环境科学 ( 3 种) 1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等 2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3 资源开发与市场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 综合性 社会科学 ( 15 种) 1 学术探索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 学术交流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3 社会科学家 桂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4 西藏研究 西藏社会科学院 5 中国文化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 6 理论月刊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7 湖北社会科学 湖北省社科联、省社会科学院 8 兰州学刊 兰州市社会科学院、兰州市社科联 9 中国文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 10 科学 · 经济 · 社会 兰州大学 11 广西社会科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界联合会 12 理论与现代化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13 晋阳学刊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14 重庆社会科学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 15 中华文化论坛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高校综合 学报 ( 20 种) 1 南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南通大学 2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 人文社科版 ) 北京联合大学 3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南京工业大学 4 天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天津大学 5 中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中南大学 6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杭州师范大学 7 辽宁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辽宁大学 8 扬州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扬州大学 9 河海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河海大学 10 云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云南大学 11 苏州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苏州大学 1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 社科版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3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北京交通大学 14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 社科版 ) 哈尔滨商业大学 15 广州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广州大学 16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北京工业大学 17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西南交通大学 18 延边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延边大学 19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河北师范大学 20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华南农业大学 21 福州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福州大学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 2012 年 1 月 14 日 CSSCI ( 2012-2013 )拟收录集刊名单 ( 经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定 , 共 120 种 ) 本目录根据中文社会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确定的集刊收录的原则方法经讨论后审定,拟收录 20 个学科的学术集刊共 120 种,各学科收录集刊数量根据该学科申报集刊总数的一定比例确定,各学科收录数量不少于上一版集刊目录收录数量。本目录按学科代码顺序分类排列,各类集刊按音序排列。 学科类别 序号 集刊名称 主办单位 出版单位 管理学 1 第一资源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党建读物出版社 2 公共管理评论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清华大学出版社 3 营销科学学报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科学出版社 4 中大管理研究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经济科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 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人民出版社 2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中央编译出版社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 湖北人民出版社 哲学 1 经典与解释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 华夏出版社 2 哲学门 北京大学哲学系 北京大学出版社 3 哲学评论 武汉大学哲学院 武汉大学出版社 4 中国诠释学 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 山东人民出版社 5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 上海译文出版社 1 道家文化研究 《道家文化研究》编辑部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2 基督教文化学刊 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宗教文化出版社 宗教学 3 基督宗教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 宗教文化出版社 4 犹太研究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出版社 5 宗教与美国社会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时事出版社 语言学 1 对外汉语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 商务印书馆 2 汉语史学报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上海教育出版社 3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商务印书馆 4 南开语言学刊 南开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化学院 商务印书馆 5 语言学论丛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 商务印书馆 6 语言研究集刊 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科 上海辞书出版社 7 中国文字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大象出版社 外国文学 1 跨文化对话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2 文学理论前沿 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出版社 3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院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中国文学 1 词学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文学评论丛刊 南京大学文学院 南京大学出版社 3 现代中国 北京大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出版社 4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 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 中华书局 5 中国诗歌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中华书局 6 中国诗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7 中国文学研究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中国文联出版社 艺术学 1 南大戏剧论丛 南京大学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 中华书局 2 戏曲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文化艺术出版社 3 艺术史研究 中山大学艺术史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出版社 4 中华戏曲 中国戏曲学会、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文化艺术出版社 历史学 1 北大史学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 上海社会科学院《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编辑委员会 上海人民出版社 3 古代文明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文物出版社 4 暨南史学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 暨南大学出版社 5 近代中国 上海中山学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 历史地理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 上海人民出版社 7 历史文献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 民国研究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 欧亚学刊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 中华书局 10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1 宋史研究论丛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河北大学出版社 12 唐史论丛 中国唐史学会 三秦出版社 13 唐研究 唐研究基金会 北京大学出版社 14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三至九世纪研究所 武汉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 15 新史学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 大象出版社 16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天津古籍出版社 考古学 1 边疆考古研究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科学出版社 2 东方考古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 科学出版社 3 简帛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经济学 1 产业经济评论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研究所 经济科学出版社 2 海派经济学 上海财经大学海派经济学研究中心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 金融学季刊 中国金融学年会 北京大学出版社 4 南大商学评论 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出版社 5 新政治经济学评论 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出版社 经济学 6 制度经济学研究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经济科学出版社 7 中国会计评论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8 中国金融学 四川大学金融研究所 中国金融出版社 政治学 1 复旦公共行政评论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 复旦国际关系评论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上海人民出版社 3 复旦政治学评论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上海人民出版社 4 国际政治科学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 冷战国际史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 世界知识出版社 6 美国问题研究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世界知识出版社 法学 1 北大法律评论 北京大学法学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法律方法 山东大学法律方法论研究中心 山东人民出版社 3 国际经济法学刊 厦门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 北京大学出版社 4 经济法论丛 中南大学经济法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出版社 5 经济法论坛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科点 群众出版社 6 民间法 山东大学法学院 济南出版社 7 民商法论丛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私法研究中心 法律出版社 8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南京大学法学院 法律出版社 9 清华法治论衡 清华大学法学院 清华大学出版社 10 人权研究 山东大学法学院 山东人民出版社 11 诉讼法学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 中国检察出版社 12 武大国际法评论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 武汉大学出版社 13 厦门大学法律评论 厦门大学法学院 厦门大学出版社 14 刑法论丛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法律出版社 15 刑事法评论 北京大学法学院刑事法理论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出版社 法学 16 行政法论丛 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 法律出版社 17 中国国际法年刊 中国国际法学会 世界知识出版社 18 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 中国国际私法学会、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 北京大学出版社 社会学 1 社会保障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 中国农村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 中国研究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民族学 与文化学 1 西北民族论丛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云南大学出版社 3 元史与民族史研究集刊 南京大学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 上海古籍出版社 新闻学 与传播学 1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新闻与传播评论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武汉出版社 3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清华大学媒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出版社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1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古典文献研究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凤凰出版社 3 古籍研究 安徽大学古籍所、安徽省古籍办 安徽大学出版社 教育学 1 中国教育 : 研究与评论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科学出版社 2 中国教育法制评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 教育科学出版社 3 中国教育政策评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人文经济地理 1 中国城市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商务印书馆 综合人文社科 1 都市文化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三联书店 2 国际汉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 大象出版社 3 国学研究 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 北京大学出版社 4 华夏文化论坛 吉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吉林文史出版社 5 人文论丛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 思想与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 文化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 文化与诗学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出版社 9 原道 首都师范大学儒教文化研究中心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0 知识分子论丛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江苏人民出版社 11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 上海人民出版社 12 中国学术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 13 中外文化与文论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四川大学中文系 四川大学出版社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60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阿弥陀佛与迷信
热度 2 wyc 2012-1-21 06:22
中国佛学66句震撼世界的禅语 已有 96 次阅读 2012-1-19 01:52 | 系统分类: 人文社科 | 关键词:烦恼 永恒 中国 改变自己 认识自己 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3.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4.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5.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6.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7.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8.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9.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0.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1.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2.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13.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14.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5.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16.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17.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18.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19.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20.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21.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22.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23.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24.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25.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26.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27.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28.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29.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30.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31.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32.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33.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34.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35.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36.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37.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38.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39.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40.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41.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42.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43.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44.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45.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46.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47.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48.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49.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50.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51.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52.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53.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54.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55.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56.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57.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58.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59.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60.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61.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62.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63.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64.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65.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66.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
个人分类: 未分类|1377 次阅读|3 个评论
写人文社科课题申请书的几点注意事项
yuliping 2012-1-14 10:53
第一,要舍得割肉 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大多数都在几个相关领域有所建树,写课题申请书的时候,有时难以割爱,明明是做 X 方向,但与 X 相关的 Y 研究自觉不自觉地嵌入到 X 的研究中去,这种毛病自己一般看不出来,但其他人一看,这个问题立马会发现,不忍痛割爱是不行的。 第二,要考虑评审专家的偏好 评审专家总体上平均年龄要在 40 岁以上,四十不惑,人在这个年龄已经比较成熟,和年轻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已经不一样了。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年轻人不同,也不会偏激。年轻学者选题,恐怕要适当做做评审专家的心理分析,给单位里的前辈同行们看看,提提意见。 第三,要考虑选题的时代背景 有些学科的选题是没有时代背景的,比如研究李白杜甫;有些学科是有时代背景的,比如研究古代的廉政。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课题,很多领域的选题要注意时代背景。 第四,申请书要写得让人看懂 现在的课题评审,很多是外行评内行,这没有什么不好,有时甚至是必须的,因为科研的基本方法论、原理等都是相通的。有些课题申请书,不知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水平,还是其他原因,申请书即使是同一学科的专家,也不容易看懂。这一定要注意改进,如果别人不容易看懂,有可能会失去耐心,记住,你别让评审专家太费脑子。如何界定呢?我感觉至少在二级学科范围内,你要让你所在的二级学科专家能够看懂。写课题申请书,要适当有点科普文章的风格。 第五,多给同行们看看 申请书写好后,多给同行们看看。不同的同行,会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有些建议甚至是互相矛盾的,但正因为如此,所有该考虑的问题才会全面,本子才会优化,这样自己根据各方的意见进行综合,质量才会得到提升。 第六,不气馁,坚持 这一点似乎与本文主题无关,申报课题,失败是常态,我在科学网上看到申请 9 年才拿到国家课题的例子,我本人申报了 6 年才拿到。咬牙坚持,当你感觉快撑不住要放弃的时候,再挺一下,坚持最后的5分钟,这时,上帝就会给你开一扇小小的门,呵呵。 2012.1.14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43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图书情报与文献)
terahertz 2012-1-13 10:08
2012年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评审结果的公示 :规划基金、青年基金、自筹经费项目共 3972 项通过评审;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132项,新疆项目58项,西藏项目11项通过评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专项121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162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18项,教育廉政理论研究专项8项,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专项6项通过评审。 其中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共有 68 项。 2761 ,安徽师范大学,规划基金项目,明清徽州契约文书整理与开发 —— 以 S 大学馆藏为研究中心,周向华 2762 ,北京大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周边国家文献的国家保障研究,关志英 2763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规划基金项目,关联数据环境下安全机制与数据溯源的研究,倪静 2764 ,福建师范大学,规划基金项目,当代学习理论视阈下高校图书馆泛在学习共享空间构建研究,许春漫 2765 ,广州大学,规划基金项目,市民化进程中的农民工信息保障研究,杨玫 2766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规划基金项目,民国图书馆学学术转型研究( 1912 - 1937 ),曾凡菊 2767 ,哈尔滨师范大学,规划基金项目,团体导向的数字图书馆评价研究机制,董颖 2768 ,河北师范大学,规划基金项目,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专业化援助机制研究,姚秀敏 2769 ,黑龙江大学,规划基金项目,信息文明视阈下档案文化范式转型研究,倪丽娟 2770 ,华南师范大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制度建设的我国图书馆职业化问题研究,盛小平 2771 ,华中师范大学,规划基金项目,面向用户生成内容组织的关联数据技术应用研究,张自然 2772 ,华中师范大学,规划基金项目,我国农民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研究,桂学文 2773 ,吉林大学,规划基金项目,《艺文类聚》编撰研究,韩建立 2774 ,江南大学,规划基金项目,刘国钧早期学术思想研究,吴稌年 2775 ,聊城大学,规划基金项目,民国时期的古籍丛书研究,崔建利 2776 ,南京大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 ISC 理论的信息用户行为评测与服务改进研究,孙建军 2777 ,山西财经大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技术融合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服务机制研究,武三林 2778 ,上海大学,规划基金项目,档案馆信息资源服务公众现状及推进策略研究,张林华 2779 ,上海大学,规划基金项目,公共档案馆的发展模式与治理机制研究,曹航 2780 ,上海大学,规划基金项目,公共服务背景下我国档案管理体制嬗变研究,罗军 2781 ,上海大学,规划基金项目,公共信息空间的结构转型 —— 以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变迁为例,陆阳 2782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规划基金项目,中国高职院校图书馆协同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郭向勇 2783 ,天津理工大学,规划基金项目,大学图书馆嵌入式教学服务实践研究,薛调 2784 ,新疆财经大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本体论视角的新疆高校求职招聘系统信息传播、交流与利用模式研究,闵东 2785 ,新疆大学,规划基金项目,国际科技合作趋势与影响力的量化实证研究,钟旭 2786 ,云南民族大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研究 — 以云南为例,王新 2787 ,湛江师范学院,规划基金项目,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绩效评价研究,覃凤兰 2788 ,浙江农林大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云计算的农产品生态监测研究,黄晓英 2789 ,浙江师范大学,规划基金项目,社会认同视野下的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研究 —— 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实践的考察,蒋国勇 2790 ,中山大学,规划基金项目,民国时期文献原生性保护研究,林明 2791 ,中央民族大学,规划基金项目,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所藏 18 世纪托忒文文书研究,叶尔达 2792 ,安徽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群体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模式及其实现机制研究,戴旸 2793 ,安徽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明清徽州民间文书俗字、俗词、俗语考释,凌桂萍 2794 ,北京理工大学,青年基金项目,重大科技工程中代际知识传承的导师制研究,王馨 2795 ,北京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特色数字馆藏建设用户参与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李书宁 2796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维度本体的数字图书馆情境敏感知识管理研究,姜赢 2797 ,北京物资学院,青年基金项目,知识管理无形学院中知识交流结构研究 —— 以社会网络分析为方法,张勤 2798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青年基金项目,面向轻博客热点话题情感倾向性分析的研究,王娟 2799 ,广西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整理研究,杨艳 2800 ,河南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基于三网融合的数字图书馆著作权豁免诉求研究,吉宇宽 2801 ,黑龙江大学,青年基金项目,信息网络传播与数字图书馆权利研究,周丽霞 2802 ,湖北工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虚拟社会网络环境下微博的集群行为感知与规律研究,胡昌龙 2803 ,淮南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国际比较视野下的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动力机制研究,阳国华 2804 ,吉林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图书馆、档案馆数字化服务融合研究,张卫东 2805 ,兰州商学院,青年基金项目,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云服务信息化平台架构策略与用户服务模式研究,马晓亭 2806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青年基金项目,三网融合环境区域数字图书馆云服务研究,张龙昌 2807 ,南昌航空大学,青年基金项目,我国学术信息资源开放存取政策研究,张耀坤 2808 ,南京理工大学,青年基金项目,面向农村的 “ 三农知识 ” 自动问答服务系统构建的关键问题研究,朱鹏 2809 ,南京邮电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基于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古籍整理研究,顾磊 2810 ,宁波大学,青年基金项目,科技期刊评价中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特征分析及其改进,王灵芝 2811 ,山东理工大学,青年基金项目,长句检索中信息查询扩展技术研究,白如江 2812 ,上海大学,青年基金项目,清末民初私人藏书家与近代图书馆学的形成,马刘凤 2813 ,上海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场域 . 文化 . 公共空间: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研究,倪代川 2814 ,上海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模式和规律研究,丁敬达 2815 ,上海大学,青年基金项目,清中叶民间书业研究 —— 以江南地区为中心,郑幸 2816 ,上海海事大学,青年基金项目,构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文献信息支撑体系研究,吕长红 2817 ,上海理工大学,青年基金项目,面向云计算环境下科技文献共享的语义集成模型研究,朱小栋 2818 ,首都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新时期俄罗斯图书馆事业研究文凤 2819 ,四川大学,青年基金项目,科学 - 技术关联探测方法研究 —— 专利引文视角,李睿 2820 ,苏州大学,青年基金项目,云仓储环境下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协作模式研究,李卓卓 2821 ,天津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群体智慧的微博客信息可信度评价机制研究,王树义 2822 ,武汉大学,青年基金项目,文华图专对中国图书馆学教育本土化的贡献研究,彭敏惠 2823 ,武汉大学,青年基金项目,社会性标签系统中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姜婷婷 2824 ,武汉理工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社交网络及情境感知的移动互联网信息推荐研究,曹洪江 2825 ,西藏大学,青年基金项目,西藏地区民间苯教经典调查及分类研究,更尕易西 2826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引用认同的相关规律及其应用研究,苏芳荔 2827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综合情报平台的重大社会安全事件预警防范机制研究,陈亮 2828 ,中山大学,青年基金项目,信息生态视角下的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研究,陈明红 : http://www.sinoss.net/2012/0112/39169.html
个人分类: 基金项目|78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未中2012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
tangminqian 2012-1-13 10:03
早上处理杂务后坐下来,上“小木虫”,说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已经公示。屏住气,想,未中,再总结吧;中了,更好,就好好做。迅速打开教育部人文社科信息网,点击公示通知附件一,键入“河南”查找,失望,还是失望。 仔细再看一遍,发现一些熟悉的名字,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贾永堂老师等,河南省的河南大学汪基德、河南科技学院张社字等。就高职院校申请人而言,也有为数不少中标。 应该整理一下最近几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类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还有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含一般课题、职业教育专项课题)的研究主题集中存在的领域或者范围,结合自己的研究大方向: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科研管理等,重新定位自己的课题名称、研究方案、研究方向,甚至更换自己的研究方向。 当前教育部大力提倡鼓励开展职业教育科研。应该说,这对职业教育研究人员是一个好的机遇。要迅速凝练课题研究方向,深入进去,出一些东西。 这次失利了,就总结再战吧,总要申请成功一个才好! 关于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评审结果的公示 ( http://www.sinoss.net/2012/0112/39169.html )
个人分类: 研究方法与规范|51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启蒙在中国的 艰难 历程
dongzg101 2012-1-9 16:39
闻大学问,以致良知。撷取北京各高校人文社科精彩讲座,以飨网友。第七期,走进北京大学,聆听汤一介谈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在中国已经产生较大影响的国学热和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两股思潮的有机结合,如果能在中国社会深入开展并得到新的发展,也许中国可以比较顺利的完成第一次启蒙的任务,而且会较快地进入以“第二次启蒙”为标志的后现代社会。” 嘉宾介绍 汤一介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编撰中心主任。 http://news.ifeng.com/opinion/lecture/special/tangyijie/
95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知识产权、专利)
terahertz 2011-12-30 11:23
一、知识产权 1,法学,北京工商大学,规划基金项目,体育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徐康平 2,法学,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基金项目,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靳晓东 3,法学,广东金融学院,规划基金项目,知识产权交叉案件合一审判模式的司法公信力研究,安雪梅 4,法学,海南大学,规划基金项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所涉知识产权培育、保护和利用问题研究,刘远山 5,法学,新疆大学,规划基金项目,知识产权战略视野下新疆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研究,王芳 6,法学,北京联合大学,青年基金项目,生物技术背景下植物育种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李菊丹 7,法学,武汉大学,青年基金项目,知识产权侵权赔偿标准实证研究,李承亮 8,法学,南京大学,自筹经费项目,企业并购中的知识产权风险研究,徐棣枫 9,管理学,同济大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知识产权风险评价和控制研究,朱雪忠 10,管理学,武汉纺织大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纺织产业链集成创新中的知识产权战略模式探索,姜军 11,交叉学科/综合研究,电子科技大学,青年基金项目,现代生物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策略研究:基于技术创新的视角,冯薇 12,交叉学科/综合研究,中国计量学院,青年基金项目知识产权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刘瑾 13,经济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年基金项目,构建知识产权制度与自主创新效应研究-基于日本的经验与教训,赵旭梅 14,新闻学与传播学,西南政法大学,青年基金项目,电视创新模式的知识产权边界——电视娱乐节目模板的构成与侵权研究,陈笑春 二、专利 1,法学,西南交通大学,规划基金项目,专利添附制度研究 —— 以中国高铁技术创新与发展为例,陈家宏 2,法学,上海政法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基于药品可及性的专利法律机制创新研究,姚颉靖 3,管理学,华中科技大学,规划基金项目,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专利效用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曹勇 4,管理学,华中科技大学,规划基金项目,LED产业专利分散度测量及专利战略选择研究,袁晓东 5,管理学,大连大学,青年基金项目,战略性新兴能源技术辨识与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专利计量与信息可视化 分析的视角,侯剑华 6,管理学,广东商学院,青年基金项目,税收策略专利风险规避与利益衡平研究,姚维保 7,交叉学科/综合研究,北京化工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申请量预测的我国化工行业专利预警研究,蔡中华 以上资料来自: http://www.sinoss.net/2011/0901/35809.html
个人分类: 基金项目|5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河南大学副校长 宋纯鹏:努力打造人文社科研究的“中原学派”
tangminqian 2011-12-23 10:11
《中国教育报》2011年12月22日 第八版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首页 》》 资讯 》》 “繁荣计划” http://www.sinoss.net/2011/1223/38834.html 编者按 日前,教育部在成都召开了全国地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这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办、国办转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意见》,围绕建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作出的系列工作部署之一,是继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2011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工作会议”之后又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总结了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成绩和经验,对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现将九个单位交流发言摘编刊登,以期对推动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有所帮助。 努力打造人文社科研究的“中原学派” 河南大学副校长 宋纯鹏 宋纯鹏 河南大学以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凝练学术方向,打造优秀学术团队,培育学术精品,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发挥科研创新平台载体作用,辐射和带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例如,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整合地理、经济、历史、文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力量,形成了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沿黄地区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等特色研究方向,构建了“黄河学”的学科基础,而且深入参与黄河治理的决策咨询。 形成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团队,文学、历史、英语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学科已涌现出一批学术领军人物。例如,王立群教授长期致力于《史记》、《文选》等方面研究,其成果通过央视《百家讲坛》向大众深入浅出地宣讲,受到广泛好评;中原神话研究团队致力于中原神话起源和流变研究,搜集整理出大量民间口头流传的“活神话”,创立中原神话学派,出版了《中国民间文学史》、《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论》等著作20余部;在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由十几名中青年学者构成的研究团队在继承和光大任访秋等老一辈学者研究理念的基础上,承担了1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期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获得国家社科重大课题立项。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加大应用学科的培育和扶持,主动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很多学者和团队的研究都围绕着区域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展开,有些直接对接省、市政府或部门。例如, 区域经济学科 的专家长期 致力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积极参与中原经济区论证与研究,提出一系列政策咨询报告,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作出了突出贡献,“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与政策研究”获得2011年度国家社科重大课题立项。组建了一支由历史、地理、文物保护、旅游等多学科协同配合的专业规划咨询团队,为省、市、县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旅游景区规划等200余项,多项成果得到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个人分类: 研究方法与规范|24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2011中国大学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名单:图情档
xuechunxiang 2011-12-21 21:48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1-12-21/1420321650.shtml  新浪教育讯 2011年12月20日,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最新发布《2011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报告公布了第三届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名单, 共有1278名学者入选。其中,北京大学最盛产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有106位学者和182名校友入选名单,雄居中国校友会网“2011中国大学杰出人文 社会科学家排行榜”榜首;中国人民大学有68位学者和154名校友入围,居第二;复旦 (微博) 大学有43位学者和60名校友入选,名列第三;北京师范大学 (微博) 有41名学者和46名校友入选,升至第四;清华大学有33名学者和18名校友入选,文科地位飙升挺进全国高校五强。中国社会科学院有264位学者入选,入选人数高居全国各科研院所首位,堪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国家智库。   在入选第三届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名单中,女性学者屈指可数,学科领域分布失衡,文法领域表现突出;“50后”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主力 军,“70后”学者崭露头角;近六成入选学者扎堆北京,西藏实现“零突破”;入选者学历高、海归多,四成拥有博士学历;优秀学术传统有师承,师生团队同入 选现象多。最引人关注的是,昔日高考状元现身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名单,一举打破我国恢复高考后高考状元无“杰出人才”论断,“考场状元”蝶变成“职场状 元”。 其中图情档领域: 351 程焕文 中山大学 (微博) 管理学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347 孟广均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管理学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348 张晓林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管理学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344 黄长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 管理学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339 冯惠玲 中国人民大学 管理学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319 黄宗忠 武汉大学 管理学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320 马费成 武汉大学 管理学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321 邱均平 武汉大学 管理学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317 陈传夫 武汉大学 (微博) 管理学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311 任树怀 上海大学 管理学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312 吴建中 上海图书馆 管理学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300 朱庆华 南京大学 管理学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298 叶继元 南京大学 管理学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263 吴慰慈 北京大学 管理学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285 刘湘生 国家图书馆 管理学 图书馆、情报与档 案管理
个人分类: 城里城外|2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问题和数据,哪个优先?
热度 3 yuliping 2011-12-11 11:35
人文社科做研究,问题和数据是有先后次序的,那么,哪个应该在先呢? 通常的理解是,问题在先啊,只有先发现问题,然后再去找数据,进行深入研究。这话不错,对于某些领域的某类问题也许应该是这样。 但这句话也不对。如果没有数据,怎么发现问题?对于有些领域的存在的问题,如果没有数据,一般而言你是难以发现的。这样数据挖掘技术、经济计量模型、统计学、系统工程、管理工程等领域的一些计量方法就大有用武之地。 更多的情况下,数据和问题都可能是首先出现的,因为发现问题有的是依赖数据,有的是不依赖数据的。然后去进行调查和搜集数据,通过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发现问题的大小、成因、影响因素等等。 不依赖数据发现问题的能力,称为洞察力。依赖数据发现问题的能力,似乎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词的来进行概括。我更佩服前者,特别对于隐藏很深的问题的洞察力。 但并不是说数据处理能力不重要,问题的大小、相互之间的关系、政策模拟等等都要靠计量来进行处理。 人不是十全十美的,有的人发现和认识问题的洞察力很强,有的人侧重数据处理。所以对人文社科的某些领域而言,特别需要团队合作。现在人文类学科,有些领域实际上是不需要团队的,但在经济管理领域很多学科是需要团队的。 2011.12.11俞立平于 宁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214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应主动拥抱美学以成就自我的完美人生
wyc 2011-12-4 17:26
科学与美学 已有 46 次阅读 2011-12-3 15:28 | 系统分类: 人文社科 | 关键词:工作 美的 科学家 庞加莱 自然界 美学渗透着科学。科学发现美存在于自然界的每一角落和缝隙。它是科学家工作的灵感—— 毕晓普 科学家研究自然,并不是因为它有用,而是因为他喜爱它;他喜爱它,则因为它是美的。倘若自然不美,它就不值得研究;倘若它不值得研究,那么生活也就没有意义了——庞加莱 function errorhandle_clickhandle(message, values) { if(values ) { showCreditPrompt(); show_click(values , values , values ); } }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学科服务回顾(4月底文稿)
hahasalon 2011-11-7 18:18
该时段讨论时,我部门是预计上半年做,做“人文社科”方向,但后来因为图书馆仿佛不上心,我们也慢慢放弃了。 今年,准备在2010年失败与成功基础上,再做一次“人文社科服务”;部门及馆内讨论了2次,现先把主题贴上来,前前后后的因缘际会,容我后续再贴. 2011 年“走进学院,走近图书馆”人文社科服务通知 各学院 ( 所、中心 ) 、课题组: 为保障我校教学科研有一个更好的学术资源平台和环境,更好地掌握各学院 ( 所、中心 ) 、课题组的文献信息需求,图书馆拟于 2011 年 5 月 3 日 至 6 月 10 日 期间实施“ 2011 年人文社科服务计划”,以小型座谈会、专家报告会、数据库培训讲座、免费文献传递、信息素质技能大赛等形式介绍图书馆资源和服务,请相关学院(所、中心)、课题组与图书馆信息咨询部协调联系。 联系电话: 023-XXXXXXXX 联系人:xxx xxx 西南大学图书馆 2011 年 4 月 20 日 需要协调内容: 1. 人文社科 学科导航 :北京雷速科技,请求开通试用。 2. 专家报告会 ---- 数据库商赞助,根据合同,对方不来人者,我们请人讲,对方节约费用,一场 1000 元。 3. 信息素质技能大赛 ( 题目要涵盖所有人文社科数据库,网上机考, 1 小时内答得越多越好越快者,为优胜。分 3 个等级奖励。 )------ 数据库商可以冠名,冠名权 8 千至一万;校团委学生会、教务处素质办可以联系。 4. Cashl 免费服务计划: 15 天
个人分类: 图书馆工作|1442 次阅读|0 个评论
旧日的足迹 - 权力感悟
热度 1 techne 2011-11-6 22:02
回想起来,自己当初渐入人文社科领域,应当是从对尼采的阅读开始。现在还清楚的记得当初尼采给自己内心带来的那种强烈的震撼。 一 当一个人感到内心的空虚时,他总要选择一些东西来作为他的支柱。 于是,有人选择了卿卿我我的爱情 有人选择了一般等价物:金钱 有人选择了麻醉和酒精,甚至有人会选择毒品 而另一些人,他们选择哲学,思想和精神。 二 真正的强者,勇于粉碎自己旧日的偶像,去创造一个全新且美好的未来。 三 人的一生,失败何止止于几次。重要的是要坚强,要敢于面对失败,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你的脚下是数不尽的层层台阶。你低下头,别人都更高;你弯下腰,瞬间便苍老;你若跪下,卑微的不如一根芥草。 四 决定一个人地位的是实力,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一个三岁的孩子完全可以去当国王,只要他有这种实力。换句话说:一个三岁的孩子不能当国王并不是因为他只有三岁,而是因为他没有当国王的实力——而大多数人往往认为他失败的原因在于他只有三岁——难道大多数人不是种愚蠢和错误吗? 五 看看尼采是怎么说的:“强壮的就是美的……最大的恶是同情弱者,还有更甚者,那就是基督教。” 六 什么是实力?每个人都自以为是,年长者自认阅历丰富,超人一等;商人手中握有财富,挥金如土;政客大权在握,呼风唤雨……每个人都自命不凡,自以为手中握有实力。 七 实力就是权力,一种物质的或精神的可怕力量,由此你可以去征服,统治,支配你周围的人;甚至单枪匹马地,孤独地面对世界,实现欲望的满足,让自己享有特别的成就感。
个人分类: 诗情话意|137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申报通知
tangminqian 2011-11-4 13:00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http://www.sinoss.net/2011/1103/37331.html 教 育 部 司 局 函 件 教社科司函 272 号 关于 2012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 想政治工作)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发〔 2004 〕 16 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今年继续设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负责组织实施。现将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课题类别及资助额度   本次项目分为:( 1 )一类课题,每项资助经费原则上为 8 万元;( 2 )二类课题,每项资助经费原则上为 2 万元;( 3 )辅导员骨干专项课题,每项资助经费原则上为 1 万元。   一类、二类课题可根据课题指南(详见附件)提出的重点研究方向申报,也可在符合课题立项宗旨前提下,结合实际自拟题目,并在课题名称后用括号注明所依托重点研究方向的序号。   辅导员骨干专项课题由高校专职辅导员(指在院系一线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在编在岗人员,包括院系党总支副书记、学工组长、团总支书记等)自拟题目申报。课题应立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问题设计研究题目,切忌空泛抽象。    二、申报条件    1 .本次项目限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申报;每所高校最多只能参与每类课题的 1 个项目申报;各类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如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可单独申报 1 项。    2 .申请者必须能够实际从事研究工作并真正承担和组织项目的实施;每个申请者限报一个项目,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其他项目的申报;课题组成员最多只能同时参加两个项目的申请;所列课题组成员必须征得成员本人同意,否则视为违规申报。    3 .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申报本次项目:   ( 1 )在研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含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基地重大项目、后期资助项目、一般项目、专项任务项目)负责人;   ( 2 )所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自 2009 年(含)以来因各种原因被撤销者;   ( 3 )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含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后期资助项目、西部项目和单列学科等各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负责人(若已结项需附相关证明);   ( 4 )申报 2012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其他类别项目者。    三、申报办法   本专项以高校为单位集中申报,不受理个人申报。具体申报办法和程序如下:    1 . 2012 年度本专项采取网上申报方式。    2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www.sinoss.net )(以下简称社科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平台•项目申报”系统(以下简称“申报系统”)为本次申报的唯一网络平台。网络申报程序及流程以该系统为准。    3 . 11 月 3 日开始项目网上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申请评审书》(以下简称《申请评审书》)已启用 2012 年新版本,以前版本无效。申请者可登录社科网申报系统下载《申请评审书》,按申报系统提示说明及《申请评审书》填表要求用计算机填写,并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通过申报系统统一上传申请书的电子文档。   其中,申报辅导员骨干专项课题的高校专职辅导员在填写《申请评审书》“申请者本人近三年来主要研究成果”栏时,请同时填写个人工作实绩。    4 . 2011 年已开通账号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以 2011 年的账号、密码登录系统,并及时核对单位信息;未开通账号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请登录申报系统,登记单位信息、设定登录密码,打印“开通账号申请表”并加盖管理部门公章,传真至 010-58803011 、 58809876 。待审核通过后,即可登录申报系统进行操作。 有关项目申报系统及技术问题请咨询社科网,联系电话: 010-62510667 ,手机: 13366596901 、 13366596902 ,电子信箱: xmsb2012@sinoss.net 。    5. 网上申报截止日期为 11 月 21 日,申报单位须在此之前对本单位所申报的材料进行在线审核确认,在线打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申报一览表》(以下简称《申报一览表》),连同《申请评审书》纸质件各 1 份加盖公章后,于 11 月 25 日前寄至:北京西城区大木仓胡同 37 号教育部北楼 407 室,思政司思政处(邮编: 100816 ),逾期不予受理。联系人:刘志坚, 010-66096658 ;传真: 66092064 。    四、其他要求    1 .本次项目评审采取匿名方式。为保证评审的公平公正,《申请评审书》 B 表不得出现申请者学校、个人等有关信息,否则作废。    2 .申请者应如实填报材料,确保无知识产权争议。凡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即取消三年申报资格。    3 .各申报单位应严格把关,确保填报信息的准确、真实,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如违规申报,将予以通报批评。    附件: 2012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类、二类课题指南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日 附件 2012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类、二类课题指南 一类课题: 1 .围绕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开展辅导员技能标准研究 2 .统筹开展高校实践教学、军事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发展研究 3 .围绕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总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验,培育高校校园文化创新项目研究 4 .围绕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开展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研究 5 .围绕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开展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研究 6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决策部署,探索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工作模式,研究学校在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7 .新形势新任务条件下的高校保卫机构、保卫队伍建设创新研究 8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9 .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校园网凝聚力的工作思路和办法创新研究 二类课题: 1 .高校辅导员队伍培训培养模式研究 2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机制研究 3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 4 .研究生心理状况研究 5 .高校学生班集体建设研究 6 .高校学生理论社团建设研究 7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8 .高校学生诚信教育及诚信体系建设研究 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10 .深化高校学生思想动态调研工作研究 11 .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建设研究 12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3 .高校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研究 14 .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及其作用发挥研究 15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其作用发挥研究 16 .在优秀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研究 17 .在高校青年教师和学术带头人中发展党员工作研究 18 .高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研究 19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研究 20 .大学精神培育凝炼研究 21 .大学博物馆(文化馆、校史馆)等文化载体建设研究 22 .大学校史校训校风总结凝炼研究 23 .高校统战工作研究 24 .加强青少年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进校园研究 25 . 平安校园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创新发展研究 26 . 平安校园建设的内涵、主要任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7 . 当前高校稳定工作的“属地管理”的制度性规定及工作内容和方法研究 28 . 高校内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的现状、办法和工作绩效评估研究 29 . 影响高校稳定问题跟踪研究 30 . 高校安全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研究 31 .高校 教师和学生依法表达诉求的实证调查及优化建议 32 .高校 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和方法创新研究 33 . 高校校园安全技防、物防、人防建设研究 34 .高校学生使用微博、社交网站及移动上网状况、影响评价及学校跟进工作的办法研究 35 .高校学生文明上网研究 36 .高校学生网上诉求表达和现实行为方式研究 37 .针对网上不良行为的教育和处理问题研究 38 .增强高校辅导员博客、微博客影响力研究 39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历程和基本经验研究 40 .网上影响高校学生问题跟踪研究
个人分类: 研究方法与规范|15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如何跻身国际一流
ssglwu 2011-11-3 08:17
吴国林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如何跻身国际一流 —— 专访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王宁 2011-02-25 11:21:54 作者:陈菁霞来源:中华读书报 http://www.sinoss.net/2011/0225/30973.html 王宁 教授是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很高声誉和广泛影响的中国人文学者,现任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并于 2010 年 11 月当选为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士。他除了在国内著述甚丰外,还在国外出版了两本英文专著并发表了近百篇英文论文,其中收录入 SSCI 或 AHCI 权威数据库论文 40 多篇,在中国的人文学者中名列前茅。 2003 年,本报曾就 “ 人文社科期刊怎样进入国际权威领域 ” 这一话题采访了他,刊发( 9 月 3 日)后产生很大的反响。七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究竟取得了多大的进展?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如何才能使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跻身国际一流?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本报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王宁教授。   收入 SSCI 和 AHCI 数据库的期刊不一定都是重要的权威期刊,但所有公认有影响的权威期刊都没有遗漏。   读书报: 2003 年 9 月本报曾刊发您关于 SSCI 和 AHCI 的访谈(《人文社科期刊怎样进入国际权威领域》),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后来,您就此话题多次在国内和港台高校做巡回演讲。现在,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务院学位办都已经将 SSCI 和 AHCI 作为评估一个学科国际水平的重要标志,很多院校对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走向世界也给予高度关注。时至今日,您在这方面有何新的考虑或看法?   王宁:七年前,我之所以接受贵报采访,发表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是因为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我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听到人们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加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步伐?我们应该采取何种对策使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迅速地进入国际前沿?中国既然是一个文化大国,为什么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仅为少数人所知?中国同时也是一个人文社会科学大国,为什么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在国际学术界发出的声音如此微弱?这是由于西方中心主义仍在作祟呢还是我们自身的水平确实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如果两方面原因都存在的话,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走出国门进而产生广泛的国际性影响?等等。由于我经常在不同的场合提到上述问题,贵报特约记者葛涛对此产生了兴趣,请我就上述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我首先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人文社会科学诸学科领域的前沿?这方面的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和出版机构有哪些?我们如何才能跻身这些刊物?由于我在那次访谈中主要是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并没有专门涉及专著的国际出版,而我所从事的人文学科研究恰恰更为重视专著的出版,所以引起了一些海外学者的争议。我下面要重点强调另几个方面的评价标准,以弥补上次的缺憾,同时也利用贵报回应国内外同行学者的质疑。   我认为,尽管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存在着较大争议,但在今天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不少学者已经认识到了国际评价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关注专门收录单篇论文的国际公认的两大检索数据库: SSCI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 AHCI (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希望自己能有文章在收录其中的来源期刊上发表。但遗憾的是,仍有不少学者乃至一些学术机构的负责人至今对这两大国际权威检索数据库的概况不知道,更谈不上以此作为评价标准之一了。这无疑不利于我们在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我并不想再重复对这两大数据库作介绍,只想更新一下我所掌握的最新数据。   根据我的了解,最近几年里,研制 SSCI 和 AHCI 的汤姆森 - 路透科技集团多次对这两个数据库的来源期刊进行增补和删减,因而截止到 2010 年,收入 AHCI 的来源期刊已经达到 1542 种,收入 SSCI 的来源期刊达到 2855 种,这其中有不少是关于中国问题研究的期刊,甚至包括个别中文期刊。对中国学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毕竟我们的综合国力增强了,别人就要去研究你。作为一个直接的结果,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英文论文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加,不少高校实现了零的突破。因此我们就不能仅停留在满足于在这些来源期刊上发表一般性的论文,而 应该瞄准本学科的顶尖期刊,力争在那些期刊上发表高质量且有着较大影响的优秀论文。 作为人文学者,我们同时还要争取在国际著名的出版机构出版学术专著。因为评价人文学科学者的学术水平,专著应该占有更重的分量,而国内恰恰在这方面有所忽略,这一方面也许是因为很少有国内学者在国际著名出版机构出版专著,另一方面则由于目前国内专著的出版比较混乱,一些出版社只要得到资助根本不严格审查书稿就匆匆付梓,从而导致人们对专著的质量很难把握。   读书报:有学者认为,收入 SSCI 和 AHCI 数据库的期刊不一定都是重要的权威期刊,您对此有何看法?确实,近几年来,我国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学者依靠自己的外语实力(主要是英语写作的能力),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但从影响因子来看,这些文章的被引用次数仍然很低,这是什么原因呢?另外,能否请您开列一个更具有权威性、影响力更大的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的目录,以便中国学者有针对性地去跻身其中?   王宁:这话当然有一定的道理。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评价机构都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客观公正,更何况是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但我想强调的是,收入 SSCI 和 AHCI 数据库的期刊一定是在本学科领域内有一定影响的期刊,因为参加评审这些期刊的除了汤姆森 - 路透科技集团的工作人员外,更主要的是同行专家的意见。而且这两大数据库始终是一个动态的:有些权威期刊经过专家的推荐和出版机构的申请进入了,也有些质量滑坡而被排除出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以这样说吧,所收录的期刊并不一定都是重要的权威期刊,但所有公认有影响的权威期刊都没有遗漏。这可以在我下面开列的这份顶尖期刊目录中见出。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悖论:由于这两大数据库,特别是 SSCI 强调影响因子,而有些专业化很强的人文学术期刊由于读者面窄且短时间内很难有被引次数,因而自然会被遗漏。因此我认为,评价人文学科的来源期刊 (AHCI) 的质量,我们不能仅看其在短时间内的被引次数。至于中国学者的论文为何被引次数偏低,我想可能是因为中国学者的论文大都发表在国际中国问题研究刊物上,这些刊物主要面对的是国外汉学家,那个群体是很小的,而国内广大读者则很少问津,这就造成了这些文章同时失去了两方面的读者。   至于你要我开列一个更具有权威性、影响力更大的主流国际学术期刊目录,这倒是一个难题,毕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我本人只是一个专事语言文学和文化研究的人文学者,虽然近十多年来对这两大数据库有所研究,但不可能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那些刊物。现根据我本人的经验和阅历,仅开列一个收入 AHCI 数据库的人文学科类的英文刊物的目录,供国内同行们参考。   文学研究    New Literary History (新文学史), Critical Inquiry (批评探索), Poetics (诗学), PMLA (现代语言学会会刊), 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 (现代语言季刊)   语言学    Language (语言), Linguistic Inquiry (语言学探索), Journal of Linguistics (语言学学刊), Linguistics (语言学)   哲学    Journal of Philosophy (哲学学刊), Philosophy of Science (科学哲学),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美国哲学季刊),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东西方哲学)   历史学    Social History (社会史),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经济史学刊),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当代史学刊), Rethinking History (重新思考历史)   艺术与美学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美学与艺术批评学刊), 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 (英国美学学刊), Art History (艺术史), Oxford Art Journal (牛津艺术学刊)   考古学与人类学    Archaeology (考古学), Cambridge Archaeological Journal (剑桥考古学学刊), 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 Quarterly (人类学与教育季刊), Cultural Anthropology (文化人类学)   跨学科人文研究    Daedalus (代达罗斯), Cultural Studies (文化研究), American Scholar (美国学者), Representations (再现), Semiotica (符号学)   我开列出的这个目录并非出于自己的主观爱好,而是有一定原则的。首先,主办这些期刊的机构具有权威性,例如《代达罗斯》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主办的期刊,集中了一些人文学科的顶尖学者担任编委和主编;《符号学》则是国际符号学协会的会刊,其学术水平自然不言而喻;《美学与艺术批评学刊》是美国美学协会会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声誉;《现代语言学会会刊》本身就说明其主办机构的权威性。其次,这些期刊主编的影响力和作者的影响力,例如《新文学史》和《批评探索》虽然开始时是文学研究期刊,但是至今国际人文学界的所有一流学者几乎都在上面发表过论文,正是由于刊物的巨大影响力,《新文学史》的前任主编拉尔夫 · 科恩于 1983 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1986 年当选为英国科学院通讯院士。平心而论,作为一位专事 17 、 18 世纪英国文学和文类学研究的专家,科恩如果不主编《新文学史》是很难享有如此盛誉的。再者,上述这些期刊都代表了当今国际人文学科主流和前沿水平,虽然眼下很少有中国学者能够在上面发表论文,但作为一个奋斗目标,我们都应该为之而努力。这样,中国的人文学科就能真正影响国际学术主流并占据重要地位了。   两大数据库并非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的惟一标准。我们除了应当继续重视在 SSCI 和 AHCI 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外,人文学者对自己成果的国际影响的评价还应当有另外三条标准。   读书报: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学术光靠在 SSCI 和 AHCI 上发表论文还不够,对此,您的看法是怎样的?   王宁:确实如此,尤其是人文学科更应该重视专著的价值。因此,我觉得上述这两大数据库并非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的惟一标准。我们除了应当继续重视在 SSCI 和 AHCI 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外,人文学者对自己成果的国际影响的评价还应当有另外三条标准:第一,是否能在国际著名的出版社出版专著或编著,哪怕是用中文撰写的著作被别人翻译出版也说明其国际影响。第二,能否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或应邀作大会发言或主题发言。第三,能否被选为国际著名的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或通讯院士,或被国际著名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因为要获此殊荣必须经过同行专家的评议甚至投票才能做出决定。如果将这三条标准与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一并考虑,就可以得出一个学者的学术是否真正达到国际水平并具有国际影响的相对客观的标准。   当然,实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战略还要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共同努力:( 1 )组织学术造诣深厚且英文写作好的学者集体攻关,力争在上述公认的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数量可观的原创性论文,并使有分量的学术专著跻身国际权威性的出版社;( 2 )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学术翻译队伍,通过与国外学者的合作,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译成英文,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在国际权威出版社出版,从而根本扭转目前中国翻译出版界的 “ 逆差 ” 局面;( 3 )努力打造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精品刊物和精品出版社,由国家资助少数权威出版社,不以盈利为目的,力求在较短时间内跻身国际著名出版机构的行列。此外,我们还要创造条件,优化现有的 CSSCI 来源期刊,不求数量,但求质量和影响,争取在今后五年内,通过中外合作,向汤姆森 - 路透科技集团推荐 100 种用中文出版的 SSCI 或 AHCI 来源期刊。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至少说明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将具有广泛的世界性影响,从而根本改变目前这种 “ 自说自话 ” 式的独语现象。   读书报:如何判断哪些是有影响的国际权威出版社?您是否根据您自己的写作和出版经验以及目前国际人文社会科学出版的现状,开列一个权威出版社的单子,以便中国学者能够有目标地瞄准这些出版机构,尽快地将自己的著述在国际学术界出版?此外,您能否介绍一下这些出版机构对书稿采取评审的过程和步骤?   王宁:好的。由于我本人经常参加一些国际学术机构的项目评审,同时也为国外一些高校的教师职务晋升担任外审,我可以参照欧美一流大学对教师职务晋升所使用的一个惯例。他们的做法是,圈定一些权威的出版社,只要在那里出版专著,就可以申请终身教职(副教授)或正教授。当然,这也仅仅是具有把著述送审的资格,最后能否得到晋升还要看同行专家评审的结果。我所开列的这份出版机构的单子主要限于欧美,或主要是英语出版物,并不包括其他语种的出版机构,仅供国内同行参考。    1. 北美: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哈佛大学出版社), Yale University Press (耶鲁大学出版社),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MIT Press (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加州大学出版社),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康奈尔大学出版社),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 Duke University Press (杜克大学出版社),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多伦多大学出版社), Legas Press (莱格斯出版社)等。    2. 欧洲: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牛津大学出版社),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剑桥大学出版社), Routledge (路特利支出版社), Blackwell (布莱克威尔出版社), Sage (赛奇出版社), Mouton de Gruyter (莫顿 · 德 · 格鲁特出版社), John Benjamins (约翰 · 本杰明出版公司), Springer (斯普林格出版社), Brill (布里尔出版社)等。   当然,我们还可以列出更多出版社的名字,但能在上述出版社的任何一家出版学术专著,即使对于西方学者来说,也是十分不容易的,因为上述出版社都有严格的同行评审机制,也即不管是谁的专著都要经过这样一个评审阶段:( 1 )提交专著的写作计划( proposal for a book ),一般来说 4-6 页,不包括参考文献,其中要说明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2 )与已经出版的同类著作相比,这本书有何创新和特色, 3 )潜在的读者对象和市场, 4 )字数及交稿的日期。有关的编辑人员经过与同事商量,若对该选题感兴趣,就可以进入第二阶段;( 2 )提交已经写成的 2-3 个样章,由编辑送交两位同行专家评审。一般通过同行专家的评审后,有些出版社就会与作者签订意向性合同,但即使这样的合同也说明, “ 出版社有权在作者的书稿达不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终止本合同 ” ,这就迫使作者不能有半点的马虎;( 3 )全书完成后交稿,并由编辑再次送给两位同行专家评审,这次若顺利通过,就可以签订正式的出版合同。即使这样,作者还要从全书的格式和文字上作局部调整,对于非英语为母语的作者来说,还须经过以英语为母语的编辑人员的文字和编辑加工,直到完全符合出版要求才提交付梓。有时,一位作者辛辛苦苦地写完了自己的书稿,但却在第二次同行评审中出局,这种情况时有发生。但如果你确信自己的著作有价值,也不妨换一家稍次一点的出版社重新评审,若通过评审照样能够出版,只是周期也许太长了,且影响力和销路也达不到著名出版社出版的效果。   因此,就我本人而言,我宁愿等上一两年甚至两三年,也要把自己的专著交给著名出版社出版。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这样的特殊情况,某个学术名人十分走红,出版社便约请他将自己正在撰写的书稿或已发表的论文编辑成集提交出版,但即使这样,也依然需要经过同行专家的评审,只不过这些名人可以提供自己所信任的评审专家人选,因而可以顺利通过评审。但是我们都知道,能够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学术界脱颖而出成为知名学者的也十分不易,至少他们在学术生涯的早期已经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这类同行专家的评审,因此他们往往更加尊重自己的学术声誉,而不大可能把连自己也不满意的书稿交给出版社出版。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一部英文书稿的出版周期会短至二三年,长至三五年的原因所在。同时也是为什么在英美大学,人文学科的评审专家更注重在权威出版机构出版的学术专著的原因所在。   读书报:有人说,人文社科领域在国外存在着西方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封杀的现象,您认为这种情况是否存在呢?   王宁:这种现象是肯定存在的,因为任何涉及艺术与人文类以及意识形态色彩较强的学科,其科学性和客观性都不可能有绝对的标准,因而难免带有一些人为的因素。这也是为什么自然科学领域内的诺贝尔奖往往会得到学术界比较一致的公认,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诺贝尔经济学、文学和和平奖则常常引起较大争议的原因所在。因此我们在承认国际评审的相对客观性和权威性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其不完备性和缺陷。我自己就曾碰到过这种情况,我的第二部英文专著《翻译现代性:全球化与中国的文学和文化视角研究》 (Translated Modernities: Literary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Globalization and China , Legas , 2010) 原计划由一家英美顶尖出版社出版,第一轮和第二轮评审都已通过,但该出版社一定要我交了全稿后才肯签合同。结果在最后终审时,一位敌视中国的汉学家以很不友好的口吻要我对全书作出重大修改,把已经发表过的章节一律抽掉,并带有挑战性地问道: “ 这么有名的出版社怎么能出版一位中国学者的论文集呢? ” 当编辑把这封匿名评审报告转给我时,我立即感到已经不可能在该出版社出版这部专著了。于是我立即换了一家加拿大的出版社,匿名评审者碰巧是多伦多大学的一位比较文学教授,他很快就看完并主动提出担任客座编辑,随后并邀请国际权威刊物《符号学》的主编为我的书作序。大半年后,那家英美顶尖出版社的编辑得知我在该社出版的多家学术期刊担任编委,并在那些刊物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而且第二个匿名评审意见还比较好,于是她致信我询问书稿的情况,并说我如果愿意作适当的修改,该社还是会考虑出版我的专著。我立即回信告诉她,该书即将在加拿大出版,但我很欣赏她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愿意将正在撰写的第三部专著交给他们出版。所以我认为,即使碰到意识形态封杀的情况,也不可能把一部书稿一棍子打死,只要确信自己的书稿有价值,换个出版社照样可以出版,只是出版周期会拉长。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有限不能说完全是一个语言的问题。   读书报:自从教育部和学位办将 SSCI 和 AHCI 作为评估的重要指标之后,很多学校一窝蜂,认为凡是收录 SSCI 和 AHCI 的都是优秀论文,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王宁:我认为这不能一概而论,也许在实施中国人文社科国际化战略的初始阶段还行,因为毕竟所发表的论文是经过与国际同行竞争的,至少水平不会太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还应该看所发表论文的影响力和学术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冲击人文社会科学的顶尖期刊并试图跻身其中。所以,在当前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对这两大数据库所收录的期刊进行再分类和再评价,我上面开列的重要权威期刊目录就是一个初步的尝试。   读书报:有人认为,中国的人文社科无法走向世界是因为外语不好,您认为呢?   王宁:确实,我经常听到有人抱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有限主要是因为我们所使用的语言造成的,但是我认为,这不能说完全是一个语言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我们是不是已经提出了目前国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前沿话题;第二,我们能不能把它准确流畅地用符合国际规范的学术话语表达出来,还是仅仅在部分层次上跟国际学术界进行对话。当然最后才涉及到语言的问题。但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汉语在全世界的普及已经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当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逐渐走向强势时,国际学术界也不得不设法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中国,这时汉语的强势地位就会逐步显示出来。当然,我们自己如果不能用外语写作,就只能等待自己的著述被国外汉学家发现进而翻译成外文发表。由于所受到的学术训练不同,不少中国学者的著述在学术规范上的缺陷,如引文的不规范,出处的模糊等,导致汉学家不愿花很多时间去翻译他们的著作。   读书报:对于搞传统学术研究的学者,是不是可以不强调用外文发表文章?   王宁:一般如此,但我倒有另一种看法,我曾在一篇纪念钱钟书先生的文章中指出, “ 在打通中学和西学方面,在将西学恰到好处地应用于解释中国的文化现象进而提出自己的批判性见解方面,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同时代都少有人能与钱钟书相匹敌。我甚至有时想:假如钱钟书生前充分发挥他的英语写作专长,把他对西方学术同行的批判性见解直接诉诸批评性的文字,进而在英语世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肯定能引起一些理论争鸣,那样,中国人文学术的国际化进程就会提前几十年。这样,我们的人文学术在国际学术界也不至于被人认为患了 ‘ 失语症 ’ 了。在这方面,应该是他的一个无法挽回的局限。 ” 我想,一位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若能自己用英文著述并在国际出版机构发表,至少他无须等待别人去翻译他的著述。因为我确实看到,国内一些古典文学造诣很深的学者到国外访学时,不得不屈尊师从一些水平远不如他们的汉学家。我想这种现象应该得到根本的改变。中国的人文学者至少应该掌握国际中国问题研究的话语权,而不应该听任汉学家的评判。(本报记者 陈菁霞)
个人分类: 杂记|23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灵魂 一夜 走 多远?
dongzg101 2011-10-24 04:53
灵魂一夜走多远? 已有 105 次阅读 2011-10-23 08:57 | 系统分类: 人文社科 | 关键词:多 我是相信还存在四维空间的,也就是相信还存在另一个和我们同时使用我们所感知的物理空间的另一个空间存在。 我是相信灵魂的存在的,奶奶去世时哥哥比电报早一小时知道,姥爷去世时我在千里外的北京也是一夜之间知道的。 后来我科学推算了一下,灵魂的速度?好像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快。大概也就是十几公里每小时吧。好像不太快。 中国的速度早已超越了这个速度,小车80-120公里/小时,高铁200-300公里/小时。 结果,很多人在忙碌中,不小心把灵魂落下了。
10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放下,放下!不要等到跳下才放下!
dongzg101 2011-10-24 04:42
放下,放下!不要等到跳下才放下! 已有 31 次阅读 2011-10-23 23:39 | 系统分类: 人文社科 记得小学时,要求用“与其...不如...”造句,俺一高兴就在作业本上留下了“与其好死,不如赖活着”,第二天得了个大红叉。自己哈哈大笑一番,还拿着大红叉给同学看。 该放下的就放下吧,累了思考一下放下点什么,其实,没有什么放不下的。 记得去年我的一个读了三年的博士生选择退学,我劝了劝,但没有阻止。我只是帮他分析,但不能带有倾向性。做老师的,私心有的,但更多的是负责的态度。不适合没关系,路有很多,谁能保证选择的路一定适合呢?其实他做出决定时已经思考了很久了,为了他的这句话我信任他的选择。 做老师的,最担心的是“跳下”。刚刚看完跳下的博文,就接到学生家长的电话,说孩子(俺的博士生)找不到了,折腾了一个多小时,还好,喝醉了躺在宿舍里。搞得我到现在一点睡意都没有。 我想,或许他最近压力太大,或者家里有什么烦心事,还好,选择了酒。喝酒就是为了放下!
1160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文社科领域学术大师为何缺乏?
热度 22 yuliping 2011-10-23 15:48
前段时间,钱学森之问引起了广泛的争论,那主要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事情,在人文社科领域,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是什么原因呢? 一、相对人数与时间的因素 第一, 解放前成名的一些大家由于时间的原因,正逐渐消失。 第二,伴随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些学者,相比解放前的一些大家,人数要多一些,相对影响要小一些,加上一些学科学者知识老化,难以形成影响。 第三,改革开放以后培养的一些学者,虽然是学术中坚,但影响力尚不如改革开放前培养的学者。 第四,知名学者较多,互相相差不大,结果都难以形成一流学者。 二、学术传承的原因 由于文革破坏,很多学术研究没有得到良好的传承,即使如古典文学这样的经典也是如此。文革期间,哲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教条。至于经济学、管理学,改革开放前后基本理论、环境相差巨大,换句话说,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与管理学。 正是改革开放给人文社科带来活力,促进人文社科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绝对是真理。 在人文社科很多学科,真正开始进入学术研究的黄金时代还是改革开放以后, 30 年时间,虽然有很大进步,但一流学者难以很多。 三、海归学者的影响力扩大尚需时日 改革开放以后,很多留学生学成回国,水平较高,但他们所学与中国国情有个适应过程,个人适应所在单位也有个过程,发挥影响力尚需要时间,这里暂且不讨论“桔在淮南则为桔,桔在淮北则为枳”的情况。成思危、林毅夫这样的大家毕竟少数。 四、学者个人的修为 一些学者尽管水平较高,影响较大,但不能免俗,拥有千万甚至上亿资产的不在少数,一些学者从法律角度也许财产来源正常,但从道德层面不好评价,必然降低其影响力。学者的人格魅力应该是一流大师的充分条件。 五、学术环境有所下降 学术评价制度诟病众多;社会浮躁,学者不能免俗,难以潜心研究;学者独立性越来越差;形式越来越规范,内容越来越苍白,如此等等。 欢迎讨论。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6143 次阅读|25 个评论
令人纠结的“研究”
热度 1 libseeker 2011-10-9 10:45
当前,面对“研究”二字,处境复杂,思绪纷乱,纠结不已。 上半年折腾了2011年教育部项目申报,下半年开始了2012年教育部项目申报。对上半年的申报失败,进行了观察与反思。下半年的申报,经过一番优劣势分析,纠结多时之后放弃了。本人重点思考的一个题目,虽有一定研究基础,但该选题研究价值评判可能存在大分歧,极可能成为仅对增大分母略有贡献之外,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关于研究啥?当前的个人态度是相当消极的。人文社科类研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查新”环节。研究价值通常夸大其辞,研究内容通常浅尝辄止,研究方法通常华而不实。本人概述此类研究为天鹅肉吃法研究。研究的视角多样,可以是烹调方法系列、烹调器具系列、营养价值系列……研究成果蔚为大观。可是这天鹅肉诸多研究者没吃过,想吃天鹅肉的人大概也只能是想想而已。天鹅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绝对,智勇无比的人们吃上天鹅肉凤毛麟角。当然本人断不敢全盘否定人文社科类研究。鲁思·本尼迪克特是人文社科研究者学习的榜样,值得人文社科研究学习与借鉴。她的《菊与刀》是受美国政府委托(1944年6月)研究的结果,其实相当于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且属于应用对策研究课题(涉密),研究周期3年,研究报告10余万字。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对日本文化进行分析后向美国政府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菊与刀》成书于1946年,至今已时隔65年,依然保持热销。 关于成果发表。个人感觉成果发表越来越困难了。图情领域为例,虽然期刊资源在飞速增长,季刊改双月刊、双月刊改月刊、月刊改半月刊,出版提速,体态增肥,但似乎原未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硕士点博士点多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多了,各级各类从业队伍壮大了。还有就是期刊被各级各类机构分成若干级,有意无意,诸君能看得上眼的大为缩水。据《情报资料工作》编辑透露:“我们刊物每年收到的电子稿件近4000篇,大家知道我们是双月刊,每期只有112页,每期所刊发的文章在25-32篇左右,可见淘汰率有多大了吧。”。我“乐观”地算了一下,录用率4.8%。另有一些发表门槛比较低的刊物,版面费不菲,而且发表了也不一定“有用”,甚至有“负作用”。此外,投稿的过程通常是令人忐忑的。先不说各家刊物投稿方式及反馈时间不一,让人捉摸不定,就说撞大运了——录用了,看到交版面费的通知,您还得权衡权衡“值不值”。 关于研究的机缘。我对此感受愈来愈深刻。有一段时间,我写东西的速度比较快,而且比较受欢迎。因为那时,工作环境相对较好,接触的是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思考的是实实在在的问题,有较多的对外交流开拓了视域,此外可以说是全身心的投入。人到中年,面对的问题复杂多了。自从吾儿降生之后,很难找到整块时间来做事情。精力是一个“要素”,能力又是另一个“要素”。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科技、日益提升的国民教育水平,才更疏学更浅,越来越“无能为力”了。 结合前人与他人的见解,特此将“研究”简化一下。希望籍此“净化”研究,舒缓纠结。“研究”包括学术研究及学术论文写作。学术研究是借助已有的理论、知识、经验对科学问题的假设、分析、探讨和推出结论,其结果应该是力求符合事物客观规律的,是对未知科学问题的某种程度的揭示。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求:选题要有新意;内容要有创新;结构要完整;文辞要合理;逻辑要清晰;参考文献著录要规范。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253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建立家庭-国家-全球的开拓进取的新文明模式
dongzg101 2011-8-24 07:58
建立家庭-国家-全球的开拓进取的新文明模式 已有 48 次阅读 2011-8-23 12:25 | 系统分类: 人文社科 | 关键词:东方,西方,全球,传统,未来 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是欧洲文明的轴线, 5 百年来的全球化形成了延伸到环太平洋的全球化文明。中国的山东、河南、湖北、四川构成东方文明的轴线,而非洲 - 中东 - 欧亚大陆是人类及其文明的发展历程。 东、西方文明在环太平洋的再次相遇,将诞生的未来的全球文明模式 - 公元前约 500 年诞生的希腊、以色列、尼泊尔、华夏经典文化的再度整合。 儒家、道家、禅家精神,从社会、自然、心灵与西方现代文明精神的融合,将造就未来全球文明的精神与灵魂。 联合国的成立,新中国的建立,经历改革开放,大学城、创业园、产业区的建制是中国走向创新型国家、和谐型社会的伟大创举,以北京、上海、香港、武汉、成都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教育、科技与产业发展,将成为未来中国走向世界创新中心的新文明模式。 (个人日记)
1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全球公民原则
dongzg101 2011-8-23 22:02
全球公民原则 已有 76 次阅读 2011-8-23 08:34 | 系统分类: 人文社科 | 关键词:个人日记,中华民族,全球公民 全球化,当向东方航海探险的葡萄牙航船启航之时,已经走向了不可逆转的全球化文明之道路。 中国,早已经是世界的中国,全球社会的中国,无论如何想回避现实,面对全球化只有被动与主动的区别,只有主动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国际地位。 走向全球公民道路,欧洲人从东、西、北拓展到环太平洋已经实现了欧洲人的全球公民之路。 中国人,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公民的同时,也要成为一种全球公民,我们可以只认可中国国籍,如论是否已经加入其它国籍,如果所在国家对等在法律上认可中国的双重国籍,中国也可以同样认可对方的双重国籍,国家平等是国际社会的第一原则。 中国,应该作为全球华人的母体,全球华人无论出生或成长在哪里,都应该努力将中国本土建设成创新与发展的华人世界中心,有如全球犹太人与以色列国的那种模式。 等,待续。 必须分清大学教育、科学研究、产业创新的边界,不能都搞成一锅粥,中国大学应该成就华人世界的灵魂中枢,成就精神领袖和灵魂的工程师,研究机构应该成为学术创新、知识创造的信息涌泉,创业园应该成为技术发明和新兴产业的开拓先锋。 (即时记录个人日记)
1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有好或坏的专业,只有好或坏的研究(脚印贴)
热度 1 罗岚 2011-8-19 22:51
好或坏是指对科学的贡献,热门是短时间应用程度。 走到获得博士学位,绝大多数研究者没有转换过专业,因为博士学位不是那么容易跨专业拿到的:即使通俗的字面专业有些不同,也是把硕士的研究应用到博士领域了。总结接触到的研究方向,硕士类通常具备攻击的特征,而博士研究应该是造福一方的类型:所以很多仅仅限制在国内核心专业本质上是硕士学科。所谓博士阶段,是各个学科融会贯通的过程。做到博士,有时候对人文社科有些看法:琢磨人还用博士研究?待到博士后一个人最孤独的阶段 (现在深刻感觉辜负了清华大学实验室里那个座位,但是 OUT 了就肯定不用座位了,不后悔!),深刻体会周围的社会和人心、人性:理解为什么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存在即合理! 。只要是可以呈现、存在的事物,应该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对生命科学也远望观察了很久,DNA 和信息科学的融合研究从理论到应用都看到结果了。 所谓研究,和大多数快速进入社会的本科生掌握的应用技术有些区别。还是坚持认为:有攻击和限制的专业仅仅是硕士学科!博士后给了博士们一个转变研究方向的机会,但是对必须继续走研究道路的博士,这个机会在天掌握,只有听天由命。所有专业通过正确的研究路线,可以展示精彩的结果;同样,剑走偏锋的研究可能给文学艺术提供素材;但是对自然科学、人类生活的贡献在时间、实践、事件的证明后,好的研究得以延续,坏的研究沉淀消失。 NIST (美国国家标准局)对坏的研究也持肯定态度:坏的研究为好的研究提供规避条件 。 狐狸精的由来请参见: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1685do=blogid=471002from=space 。
3155 次阅读|2 个评论
教育部项目申报记
热度 5 libseeker 2011-8-11 09:15
8月10日看到评审结果公示,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共有4457项通过评审。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一般项目83项,其中规划基金项目36项、青年基金项目47项。本人首次申报,重在参与,未能高中,不悲不喜,有所思有所悟。 我这些年对科研项目格外关注。一是自认为进行过较为系统的学习与训练,因为已实际参与完成若干项目;二是有一点研究成果作为研究基础,且需要趁热打铁;三是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持愈来愈重要,今非昔比,眼下学术出版费用愈来愈高,以往可以“以文养文”,如今“入不敷出”;四是科研项目有助于负重拼博,加压争先,与时俱进。关注过程中,也注意到于己不利的若干现实。比如若干项目申报门槛(学历、职称、年龄等方面)提高,不少还有限项申报约束;人文社科类项目资助力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较大,其余项目资助力度较少,有的是“便士”项目(资助力度很小),甚至有的零资助(名誉项目);“学院”派(校名含“学院”)的学校资助率较低(2011年,笔者留意的一所二本学校:国家社科基金获批一项重点项目,项目负责人为该校校长,也是该校唯一一项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零立项。)。 我认为今年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本人可以申报青年基金项目。去年有数位熟悉的朋友获立项于我也是一个鼓舞。因而格外重视,精心挑选团队,认真填写表格。申报过程中,得到了3位成功人士(往年该项目成功申报者)的鼎力相助。总体来说,对申报书比较满意,立项概率为50%。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评审进度较去年快,3月7日发申报通知,8月9日就公示结果了。笔者留意了一下结果,今年立项项目特点是:特别重视文献学项目,情报学类项目立项较多;侧重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类研究立项少。文献学方面的研究项目,属于传统的研究,需要具备良好的研究基础,且能坐冷板凳。就当前来说期刊资源相对更为紧张(发文难),而且读者相对偏少,笔者认为时下文献学项目确实值得优先支持。 学术需要积累,尤其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学术。接下来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尽可能的实现长效积累。怨天尤人,于事无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8791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语言数据库促欧洲人文社科研究
limer 2011-8-8 20:43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巨大进步不断影响着所有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带有分析功能的数据库和网络数字档案使人文社会科学也受益匪浅,比如相对于借助传统词典,词汇的含义及其变化,新词的产生、普及与接受在大型电子数据库中能展现得更加细致和准确。      欧洲联合项目“通用语言资源与技术基础设施”(CLARIN)旨在以大型数据库电子检索对语言学卡片箱进行补充,并以此大幅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工作效率。数字媒体对于记录濒危语言的消失也起到决定性作用:权威的语言记录、文本收集和其他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语言传承得以留给后世,在最好的情况下甚至可以促成濒危语言的恢复。      “以这些虚拟的研究基础设施为基础,我们可以提出全新的课题,获得新的科学认识,”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国务秘书阔阿内丽阿·克外内-提伦指出,“CLARIN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欧洲项目,它将刺激人文社会科学的顶级研究。数字档案对于这些学科的价值不亚于基因数据库之于生命科学。我很高兴德国能够成为这个项目的重要参与者。”      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7月26日宣布向参与该项目的德国学术机构资助850万欧元,用于其今后三年的工作经费。该项目德国部分由9所学术机构合作完成,图宾根大学语言学系教授很里克斯负责组织协调,其他8个合作伙伴为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德国语言研究所、马克斯—普朗克心理语言学研究所、汉堡大学、莱比锡大学、慕尼黑大学、萨尔州立大学和斯图加特大学。这些机构的任务包括整理大量重要文本和语言资源,并上传至网络以供研究使用;为跨学科和跨机构合作提供基于网络的工具软件和技术,通过电子数据掌控信息洪流并将其结构化;在愈加复杂的工作流程中协助人文、社会和文化科学各学科研究者等。      早在2011年1月,由德国科学委员会发布的《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础设施的建议》已经指出,基础设施的建设往往是通过顶级课题研究项目寻求面向未来的科学和社会问题解决方案的前提。
266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大复印资料收录偏好的变化
yuliping 2011-8-1 10:53
以往的感觉,人大复印资料似乎偏好文字为主的思想性论文,因为我的论文以定量研究为主,所以至今只有2篇论文被收录,但现在情况有所变化,2011年1期我发表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的一篇论文“基于结果一致度的学术期刊组合评价研究”一文最近被收录了,这预示着人大复印资料的偏好似乎有所变化。 究其原因,任何定量研究的实证论文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不管你公式多么复杂,研究领域、研究的脉络、研究的思想总是文字为主的,而这里面体现出作者的思路与功力,也体现出创新。当然,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现在的人文社科研究,越来越重视定量研究,很多期刊甚至以定量研究论文为主,如果不注意收录该领域的成果,那么,人大复印资料就太单薄了。所以,用一句行话来概括,这也是人大复印资料“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的体现”。 2011.8.1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6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领导先上
panfq 2011-7-22 23:49
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课题申报、职称晋升,让领导先上。 以书记要上职称 院长要上职称, 共产党员,先人后己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博客大赛的一点想法
gl6866 2010-6-19 23:50
博客大赛的大幕终于拉上了。可是在看完获奖者名单后,有一个感想,我们知道了这些博主的姓氏名谁,可是对于他(她)们的佳作却无从知晓。这就难免使我有点失望。刊登出谁获奖固然重要,可是还是要让人们知道其所获奖的博文。这样我们没有获奖或没有参加大赛的人也好有个学习的机会。另外,今天读到黄安年先生的博文希望下届青年科博大赛有更多的人文社科学者参与(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6938)也颇有感触,为什么只有自然科学界的人参加呢?难道人文社科以及其他方面的学科就不是科学了?所以我倒是支持黄先生的意见,多多吸收人文社科学子们参与其中,否则会给人一种印象,只有自然科学才是科学似的,其他的都不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从事人文社科的学子们的作品未必就比从事自然科学的差,相反他们大概还会更优秀呢。不过要是将自然科学以外的人吸收进来,科学网可要更加费劲了。
个人分类: 评论述评|3373 次阅读|3 个评论
建议相关部门建立人文社科研究课题库
yuliping 2010-5-1 18:29
每年上半年都是各级各类课题申报的高峰期,以江苏省人文社科为例,今年上半年可以申报的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人文社科、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江苏省软科学、江苏省社科联、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等等,前几年我是逢课题必报的,现在小课题一般不报了,因为有些课题采取限额申报,单位一共只能申请数项,把机会留给年轻同事可能会好一些。 课题指南看多了,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课题都属于重复申报,不光是同一机构不同年度指南存在重复,不同机构不同年度或同一年度的课题也存在重复。这些重复有的是一模一样,有的是变个花样,本质上是一样的。某个课题去年有人报,今年有人报,明年还有人报;或者是某个课题国家社科基金有人报,教育部课题有人报,农业部课题有人报,其他省级厅级课题还有人报,成为中国人文社科研究领域一个独特的现象。 对于课题指南重复问题,如果指南只是一个宏观领域,这还好办,关键有一些指南是不能变更题目的,如果重复多了,必然导致科技资源的浪费。 其实,一定的重复是可以的,国家社科基金对于某些课题,当年同时资助 2 项是有的,由于不同学者的背景、思路、知识结构、研究方法等各不相同,让不同学者进行同一研究,是骡子是马,出来遛遛,便于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把握,也有利于学术争鸣。但是重复多了就是一种病态现象了。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建立了科技成果数据库。建议有关部门再建立一个省级以上课题的课题库,里面收录省级以上课题的申请书、课题发表的论文、课题报告、专著、专利(人文社科专利少一些)、鉴定结果、奖励等各种资料,并且按学科和类别进行详细分类,统一公布上网,免费查询和下载。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中国人文社科课题的质量,也有利于降低课题的重复,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繁荣人文社科研究。 建立这样的数据库,建议由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或教育部牵头,联合各大部委的科研管理部门联合来做。为了降低工作量,以往的课题不谈,从现在还没有结项的省部级以上课题开始建库,经过 2-3 年的努力,可以让我国的人文社科研究,从根本上发生质的变化。 建立这个数据库的意义,我的感觉不亚于建立中国期刊网。至于自然科学课题有没有必要建立类似的数据库,这方面我不太熟悉,欢迎讨论。 谨以此文纪念科学网开博两周年。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854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文社科领域学术研究的时代变化
gjszhangtong 2009-11-15 20:43
一 目前的时代是一个东西方文化逐渐融合的时代,这一特征在中国越来越明显,因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加快,经济与文化影响力明显上升,外部世界会更加愿意加强交流,内部也有实力走出去,最后的结果必然是通过文化上互相学习而导致共同性日渐增加。 站在国内背景下面,探讨学术研究与时代变化之间的关系,之所以认为可以获得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原因是长期以来经过日益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国内对于西方过去主流的学术文化非常了解,逐渐能够做到接轨,至少在形式层面。以此为基础,可以进一步思考未来世界的学术文化走向,并将之作为个人行为的指导思想。试图明确未来学术研究的基本价值导向,目的是想使学术研究在越来越开放竞争的世界中,既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又不受或少受社会的负面影响,取得它应该取得的成果。 这里面比较关键的问题是,在开放社会中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人员如何才能够既不脱离社会,又能够适当超越社会,保持自己的价值理念,科学地、理性地、连续地从事研究工作,设法摆脱单纯功利思想带来的片面行为和易动摇迷惑的心态。 二 观察问题的视角不可能很宽泛,主要是想解析一下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人文社科研究。目前所谓的时代变化似乎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全球化和金融危机以及产业结构转型之类的。不过,经济因素和广义社会因素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间接地会影响到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例如最近的一个现象是,据称风险投资基金开始关注教育培训产业,认为这个市场会比其它实业更加有发展潜力和投资回报潜力。当然这里不是要谈经济和教育的关系问题,因此笔者强调的是另外一种影响方式,即由于竞争开放带来了社会结构特别是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同时带来了个人进入各种职业的方式的变化,具体也体现在高等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人员的变化方面。 任何领域只要关注效率,竞争就不可避免。目前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竞争不断强化,究其根源是除了存在对外的物质资源获取竞争之外,也存在内部资源的分配还有个人地位的竞争。竞争外部资源导致学校管理层提出越来越高的绩效考核标准,竞争内部资源和地位导致学术研究人员在各自发展中做出不同选择。因此无论是源自外部还是内部的竞争压力,都将转化为更加激烈的学术竞争。学术是个宽泛的概念,有很多种选项,所以学术研究者个人自我定位是很重要的事情。时代变化对于研究者的竞争出发点、竞争策略、竞争过程和竞争结果,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时代的特性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首先值得关注的是它如何影响到科学研究的价值问题。按照笔者并不完全的看法,国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有比较典型的四种模式倾向,即探究基础规律型、文献累积型、理论联系实际型、社会中立批判型。哪一种方式更好,彼此谁更重要,涉及到研究的价值观,一直都有争论,过去国内由于社会历史因素影响而时常有所偏重,或存在明显的舆论导向。在西方对这个问题比较宽容,学术自由的传统使得这个选择权交给了研究者本人。 目前国内高校中四种倾向的研究活动同时存在。第一,出于学校争取更多社会资源和满足各行各业政策咨询的需求,再加上学术研究者个人受到社会重视实效的价值导向的影响,各类研究人员不论是老中青都较多地倾向于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式。第二,随着中国社会领域的深入改革,包括知识阶层在内各界参与社会管理的愿望和可能性不断提升,正出现中立地批判社会问题的研究倾向,这一点从当下知识阶层积极与媒体发生关联可以看到端倪。第三,开放竞争给从事纯学术研究的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制造出了不确定性的压力,使得他们产生了保障学术工作不受干扰的要求,反对功利性的绩效评价,倾向于持续的文献积累工作。第四,西方研究人士的价值倾向开始对国内产生影响,前面三种研究价值取向传统上国内就有,而接受西方大学认识论哲学这一研究价值取向的人,倾向于将学术自由的内涵放在纯粹认识层面,强调通过创新研究揭示事物本质,既反对偏重数量的文献累积型学术研究方式,也不热衷于以干预社会发展为取向的社会批判研究方式,也不喜好选择理论联系实际的功利研究方式。它实质上选择了创新性(开创性)的基础研究。 从观察高校现象中发现,时代变化造成的现实影响之一是,学术研究难以闭门治学。不论是哪一种研究模式,都面临着外部舆论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压力,获得外部强化对研究者而言变得很重要。例如,理论联系实际型、中立批判型不害怕被批评为比较功利,而是期待有及时的社会评价来推动进一步的研究行为。文献积累型则表现出缺乏强力进取心,需要有比较正面的圈内评价来维持。只负责解释现象和规律的基础性研究重视过程,但需要外界对其研究大方向的某种肯定。 由此造成的共同问题是,现在国内高校年轻一代从事学术工作的人员,对于需要艰苦和勤奋没有任何怀疑,但对于无法得到正面及时评价包括业绩的评价则难以忍受。对于个人而言可能导致两种选择,一种是转而寻求不完全合理的手段来获得肯定和成绩,另一种是灰心和士气低落。实际上在欧美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年青人因为无法在一个自认为应取得成功的阶段获得实际的回报,而对学术研究工作感觉到失望。看来开放竞争使人不甘寂寞,倾向于与他人比较得失或依赖舆论巩固自信心。 三 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观察,人们可以比较容易地看到以上四种研究模式的客观存在。不过,通过了解研究群体的情况并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虽然各种研究模式都已经存在,但是却不意味着它们是主体自觉的产物,往往是研究者在自发或摸索中逐渐形成的个人风格,而不是因为能够把握未来研究的趋势然后做出的选择。以下略微对于提及的四种研究模式做一些现实评价。 各种研究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例如,基础研究型秉持认识论哲学,更加符合西方学术自由本义,选择课题一般上属于能够长久持续实施的项目,但是因为它实质是创新性(准确讲叫开创性)的基础研究,而不只是文献累积,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都适用,可能由此会限制自己的研究工作范围。 理论联系实际型的优势是将理论研究经过细化、特殊化之后,具体到某一个局部的研究地区、局部的研究对象,又或者通过与被研究对象的合作,获得质性的、局部的研究成果,成果不一定形成一般性理论,也可能就是对研究对象具有意义。其缺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本来是要帮助研究对象在变化的世界和发展中不断地总结经验,看清发展中的问题,减少不确定性,但是由于实际情况始终是要快于人们的观察和研究,所以常常呈现马后炮或者是很快失去指导价值。 社会批判型的优点是它自身也许不需要大量的理论储备,而是强调分析评价的能力,只破不立或者破大于立当然是相对容易的事情,因此短平快效率高。不过其缺点也源于此。曾经有人观察之后说,在媒体上出现的参与社会评论的学者很多是年纪较大的人士,原因也许是批评者往往依靠的不是整套先进的理论,而是一种丰富的经验和公众信服力。要么投身社会批判的就是观点较为激烈的人士,能够引发广泛的社会争论。现在人们在信息开放、知识扩散的情况下,都有相当好的分析判断问题的基础,所以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听取他人的评价。研究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研究者如果沉浸于社会批判,难免将大量本可放到建设性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了评论现实上。 基础研究型是过去西方建立起来的核心学术文化,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比较能够得到贯彻,本身好虽好,但是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常常难以实施。有时人们似乎找不到合适的、开创性的基础研究方向。笔者粗浅地觉得在通常情况下,即使想要发挥学术研究的影响力,还是可以从侧重社会批判转向社会构造包括理论上的构造,例如西方的那些未来学家托夫勒、费里德曼之类人士采用的预测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式,它的优点是既能综合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成果,又将眼光放在发展上,不局限于当代正在发生或占主流的事物,因为这些事物你不去研究它照样有许多人具体在完善它,而是试图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方向。随着中国地位的上升,中国的思想文化似乎也有机会处于世界的前列,这样的一些研究的价值慢慢就会凸现出来了。
个人分类: 科技人文|3761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文社科期刊能实现开放存取吗?
wangyk 2009-7-25 06:40
王应宽 编译 2009-07-24 UTC-6 CST UMN, St Paul 博主按:包括人文社科期刊的出版者在内的很多人可能都不相信这样一个事实:人文社科期刊发表一篇论文的费用同比科技期刊贵3倍多。如此昂贵的成本如果转嫁给作者,即采用作者付费模式实现开放存取,作者能负担得起吗?人文社科期刊认同OA理念吗?能够实现开放存取吗?此前的研究和关注大多在科学、技术和医学(STM)领域的期刊,很少关注和研究人文社科期刊。Mary Waltham 的研究报告《社科与人文学会学术期刊出版的未来》将回答这些问题。博主摘录其观点,编译如下,供同行交流。 人文社科期刊能实现开放存取吗? 根据 2007 年对期刊的一项研究,在人文或社科期刊发表一篇论文的平均发表费接近一万美元,是在科学、技术和医学 (STM) 期刊发表论文费用的 3 倍多。而且, STM 领域期刊采用的很有优势的模型未必适合人文社科期刊。这是通过研究 8 种人文社科领域的旗舰期刊所得出的部分令人瞠目吃惊的结论。 应美国全国人文社科联盟的一个委员会的要求,独立的出版顾问 Mary Waltham 2007 年开展了研究工作并发表了名为《社科与人文学会学术期刊出版的未来》的报告( The Future of Scholarly Journals Publishing Among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Associations )。研究小组试图弄清楚,学术传播领域的迅速演变,特别是开放存取的诞生,将如何影响其联盟中的学会成员,而作为其成员的学会大都基于传统的订阅模式出版其学术期刊。委员会主席兼美国人类学协会的执行理事 William E. Davis 说:早该开展这项属于我们自己的研究工作了。 研究经费来自梅隆基金会的资助,研究希望分析 8 个学会的旗舰期刊 2005-2007 年的数据,来诊断困扰学术出版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参与研究的 8 个学会团体包括美国人类学协会、美国宗教学会、美国经济协会、美国历史协会、美国政治科学协会、美国社会学协会、美国统计学协会和现代语言协会。虽然 8 种期刊在样本数上不多,但是其中包括了主要的人文社科领域最杰出的期刊,例如《美国历史评论》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美国政治学评论》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等。 即使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出版者本身也对在其领域发表一篇论文的成本如此之昂贵颇为吃惊。 2007 年,在被分析的 8 种人文社科期刊发表一篇论文的平均费用是 9994 美元,而在 STM 领域期刊发表一篇论文的平均成本是 2670 美元,前者是后者的 3.7 倍多。研究表明,成本差异主要源自不同学科领域的论文录用率不同。人文社科期刊论文的篇幅较长,在 19 页左右,论文录用率较低,一般在 11% 。而 STM 领域期刊每篇文章的长度平均为 12 页,而稿件的录用率相对较高,平均在 42% 。文章篇幅长和录用率低使得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同行评审期刊发表一篇论文的成本显著增加。在 STM 领域使用较好的作者付费模型( author-pays model )在人文社科领域不再适用。 在人文或社科期刊发表一篇论文的发表费几乎是 STM 期刊论文发表费的 4 倍。人文社科期刊的发表费太高,而该领域的作者相比更不容易获得基金资助,因此难以负担期刊昂贵的出版费。相对而言, STM 领域的学者们更容易获得各种基金支持,研究经费相对充足,就能够负担相对较低的论文出版费。 研究还发现, 2007 年 8 种期刊发表的内容中,经同行评审的研究成果占 62% ,包括书评等其他学术内容占 38% 。这些学术内容对学术传播体系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但出版这些学术内容也并不便宜,也需要付费委托、编辑和制作加工。根据 2007 年的研究数据,平均每种期刊载这方面的成本是 313 612 美元。如果实行作者付费模型,谁为这部分学术内容的出版买单? 研究结果似乎并不支持废除印刷版就可以使开放存取模型经济上可行的观点。所谓的第一副本成本( first-copy costs )占被研究的 8 种期刊各自总成本的 47% 。废除印刷本可以减少支出,但仍然不足以弥补成本。即使学科领域的人们愿意放弃印刷版,出版者仍然不知道如何找到资金来源使出版在经济上可持续。目前,有些期刊的资金来源仍然包括部分订阅收入。 是否意味着人文社科期刊拒绝采纳开放存取理念?绝对不是。研究只是表明,作者付费的开放存取模式不适合人文社科期刊。要实现开放存取,还需要探索其他适合认为社科期刊的开放存取模型。只是下一步要做的工作。在被问及出版人文社科期刊的学会是否将致力于探索适合人文社科期刊的 OA 模型时, William E. Davis 回答说:我们将为之努力,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We will, because we have to )。关于人文社科期刊是否 OA 的问题,用东北话说,就是必须的! 说明: 关于第一副本成本,请参阅博文第一副本成本及 OA 成本分析。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5447 资料链接: Humanities Journals Cost Much More to Publish Than Science Periodicals By JENNIFER HOWARD http://chronicle.com/daily/2009/07/22265n.htm http://www.hastac.org/blogs/cathy-davidson/humanities-social-science-publishing-costs-more-science-and-we-need-more-it-too 本期博文思考题: 1 中国的人文社科期刊论文发表费怎样? 2 中国的人文社科期刊稿件录用率怎样? 3 中国的人文社科期刊可否实现开放存取?
个人分类: OA开放存取|478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