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内涵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校训看大学差异
热度 45 DFLISWX 2013-7-6 19:23
大学除了校名,校门,校徽,校歌外,还有个校训。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 灵魂 。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校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可以体现出一个大学良好的精神风貌,优良的学风,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针政策,甚至是学校的文化背景和氛围。 校训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传统。但遗憾的是, 在教育部 “211 工程 ” 大学的校训中, “ 求实 ” 出现了 30 次, “ 创新 ” 出现了 28 次, “ 团结 ” 出现了 18 次, “ 勤奋 ” 出现了 16 次, “ 博学 ” 出现了 13 次。 校训同质化、标语化 、 空泛化 现象严重,造成认同程度降低,感召力不足。 老学校的校训多与名人有关,个性鲜明,深刻,而新学校或地方院校则雷同化高,缺乏内涵创意。 蔡元培先生曾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八个字作为北大校训。虽然有名,但从来没有被正式作为北大校训使用。不知从哪年开始,“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成为新的北大校训,但与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相比,就逊色多了。 大陆与台湾有2所学校同源(清华与中山),因此校训相同。台湾与香港大学校训的传统文化意味更浓。 另外简练易记 、 脍炙人口 、 给人震撼 、 历久弥新 、 有亲和力的校训实在太少了。 所有校训还未发现少于4个字的,是否不能再短了?当然 18字 的校训也显得冗长。 从校训这一侧面,可 以看出国内外大学的差异。从不同的校训中,我们可以悟出许多。。。。 每一所大学校训的背后,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附部分大学校训(网上下载,未经核实。有遗漏请指正) 综合大学 北京大学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清华大学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河南大学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安徽大学 :至诚至坚博学笃行 长安大学 :弘毅明德笃学创新 重庆大学 :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 东北大学 :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东华大学 :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东南大学 :止于至善 复旦大学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福州大学 :明德至诚博学远志 河海大学 :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 黑龙江大学 :博学慎思参天尽物 湖南大学 :博学睿思勤勉致知 华侨大学 :会通中外并育德才 吉林大学 :求实创新励志图强 集美大学 :诚于处事,毅于待人 暨南大学 :忠信笃敬 兰州大学 : 自强不息 ,独树一帜 南京大学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南开大学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青岛大学 :博学笃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 山东大学 :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汕头大学 :创新求实勤奋团结 上海大学 :自强不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川大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苏州大学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同济大学 :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天津大学 :实事求是 武汉大学 :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西安交通大学 :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西北大学 :公诚勤朴 厦门大学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湘潭大学 :博学笃行 盛德 日新 新疆大学 :团结紧张质朴活泼 扬州大学 :求是求实求新求真 云南大学 :会泽百家 至公天下 浙江大学 :求是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 :实事求是 中山大学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景德镇陶瓷学院 :崇德尚学陶冶成器 理工院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郑州轻工业学院 :为之则易,不为则难 燕山大学 : 厚德、博学、求是 北京交通大学 :知行 北京科技大学 :学风严谨崇尚实践 北京理工大学 :德以明理,学以精工 北京邮电大学 :厚德博学敬业乐群 大连理工大学 :团结进取求实创新 电子科技大学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厚德博学强军 兴国 哈尔滨工业大学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哈尔滨工程大学 :大工至善大学至真 哈尔滨理工大学 :知行统一博厚悠远 华东交通大学 :团结严谨求实勤奋 华东理工大学 :勤奋求实励志明德 华中科技大学 :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诚朴求是博学笃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智周万物道济天下 南昌航空大学 :日新自强 知行合一 南京理工大学 :团结献身求是创新 兰州交通大学 :文明进取求实创新 石油大学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上海交通大学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太原理工大学 :求实创新 武汉理工大学 :厚德博学,追求卓越 西安理工大学 :祖国荣誉责任 西北工业大学 :公诚勇毅 西南交通大学 :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重庆交通大学 :严谨求实团结进取 中 国地质大学 :艰苦朴素求真务实 中国海洋大学 :海纳百川至人至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红专并进理实交融 中国矿业大学 :勤奋求实进取奉献 长沙理工大学 :博学、力行、守正、拓新 师范院校 北京师范大学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曲阜师范大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东北师范大学 :勤奋创新为人师表 吉林师范大学 :好学近知 力行近仁 广西师范大学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河南师范大学 :厚德博学止于至善 华东师范大学 :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华南师范大学 :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 华中师范大学 :求实创新立德树人 山东师范大学 :弘德明志博学笃行 陕西师范大学 :厚德积学励志敦行 首都师范大学 :为学为师求实求新 四川师范大学 :重德博学务实尚美 福建师范大学 :知明行笃立诚致广 江西师范大学 :静思笃行持中秉正 楚雄师范学院 :笃学尚行扬美崇善 重庆师范大学 :厚德 笃学 励志 创新 长江师范学院 :博学明德 求实创新 财政院校 安徽财经大学 :诚信博学知行统一 山西财经大学 :修德立信,博学求真 东北财经大学 :博学济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博学诚信求索笃行 国家会计学院:不作假账 江西财经大学 :信敏廉毅 上海财经大学 :厚德博学,经济匡时 上海商学院 :和谐诚心,求实创新 浙江工商大学 :立志创新勤奋求实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实事求是朝气蓬勃 中国政法大学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博文明理厚德济世 中央财经大学 :忠诚团结求实创新 农林院校 东北林业大学 :学参天地 德合自然 北京林业大学 :知山知水,树木树人 华南农业大学 :修德博学求实创新 华中农业大学 :勤读力耕立己达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诚朴勇毅 南京农业大学 :诚朴勤仁 山东农业大学 :登高必自 四川农业大学 :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 中国农业大学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 医药院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勤求博采厚德济生 哈尔滨医科大学 :木直中绳 博学载医 南京中医药大学 :自信敬业 首都医科大学 :扶伤济世敬德修业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严谨博精创新奉献 中国药科大学 :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中国医科大学 :政治坚定 技术优良 中国台湾 淡江大学 :朴实刚毅 东海大学 :求真笃信力行 东吴大学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逢甲大学 :忠勤诚笃 辅仁大学 :真善美圣 高雄师范大学:诚敬宏远 国立 成功大学 :穷理致知 国立交通大学 :知新致远崇实笃行 国立阳明大学 :仁心仁术 真知力行 国立台北科技大学:诚朴精勤礼义廉耻 国立台湾大学 :敦品励学爱国爱人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 :诚朴博毅 国立清华大学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国立政治大学 :亲爱精诚 国立中央大学:诚朴雄徫 国立中兴大学 :诚朴精勤 国立中山大学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国立中正大学 :积极创新修德泽人 世新大学:德智兼修手脑并用 台北师范学院:敦爱笃行 台南师范学院:仁智诚正 台湾师范大学 :诚正勤朴 彰化师范大学:求新求本求精求行 中国文化大学 :质朴坚毅 中山医学大学 :诚爱精勤 中原大学 :笃信力行 中国香港 香港科技大学 :求新求进创未来 香港中文大学 :博文约礼 香港城市大学 :敬业乐群 香港大学 :明德格物 香港浸会大学 :笃信力行 香港理工大学 :开物成务励学利民 香港岭南大学 :作育英才服务社会 澳门大学 :仁义礼知信 北美洲 美国西点军校:荣誉、责任、国家 宾夕法尼亚大学 :毫无特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 杜克大学 :追求知识信仰宗教 多伦多大学 :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 哥伦比亚大学 :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 哈佛大学 :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加拿大皇后大学 :智慧和知识将是未来时代的稳定剂 加州理工学院 :真理使人自由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 康奈尔大学 :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 麻省理工学院 :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密歇根大学 :艺术科学真理 普林斯顿大学 :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斯坦福大学 :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耶鲁大学 :真理和光明 芝加哥大学 :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 亚洲 北海道大学 :青年们,要有大志 光州大学 :青春开放活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 :自强不息 早稻田大学 :学问独立,培养模范国民 欧洲 爱丁堡大学 :有知识者既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也能发现其内涵 剑桥大学:此地乃启蒙之所,智识之源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了解万物发生的缘故 牛津大学 :上帝给我光明 大洋洲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重要的是弄清事物的本质 悉尼大学 :繁星纵变智慧永恒 新南威尔士大学 :实践思考出真知 墨尔本大学 :以人为本,与时并进     
19288 次阅读|108 个评论
刀削三面——充满内涵的发型
热度 6 zhaoming159 2012-11-20 22:01
今天去剪头发,因为时间比较紧,常给我剪的那位理发师要排队,于是换了位新的。我一向比较喜欢讨好理发师,因为有副对联说得好: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如果他要把你剪丑了,在未来的几个月里你只能忍气吞声,用时间去弥补了。于是,我赶紧套套近乎,承认一下他的技艺,给他个好的感觉,也许就会尽力帮我剪得好看点(以前也试过,屡试不爽)。 小伙子长得非常好,很时尚,于是我就说:“你这发型非常好看,是你自己设计的吧?我喜欢你这发型!” “呵呵,”他腼腆地接道,“你喜欢,我也可以帮你剪成这样啊” “还是算了吧”,我说,“你那还要焗油、定型啥的很麻烦,我没那么多时间” “不过你这发型真的很好看,很精神”我又补了一句 小伙子没有再回答我,只见他立马就像喝了红牛一样,精神抖擞,两眼发光,内心坚定,好像终于做出了最后的决定的样子;只听见两耳边剪刀的声音果断、利索、铿锵有力。 我还在洋洋得意:我递出的话,应该是到位了,看给高兴的。 咔咔没几分钟,我还没回过神来,他就已经搞定了,礼貌地说:“带您去冲一下水,然后再过来吹吹,您看还满意吗?” 我带上眼镜往镜子里一瞅,终于知道什么叫大跌眼镜了,提了好几次镜框,还是不得不接受事实:三面像刀削的,只能从正面看,还得调整一下角度。再往旁边一看,哇哇我就哭了,果然跟这小伙子的发型一模一样。 好吧,自作自受,这小伙子真是太灵泛了,这么会揣摩顾客的需求。 没有办法咯,赶紧接受全新的自我吧,好歹还剩下正常的可调角度的四分之一可以见人。 嘿嘿,所以如果遇到我,请先让我调整好角度,哈哈。还有,说话的时候,请不要乱动,因为你动我也得跟着调整。 后来想了想,这发型其实还是挺有含义的,它也代表了我的一个立场:我希望我们彼此永远正(珍)视对方。 PS : 现在回想起来,这次真的是太失误了: 1. 以前给我剪头发的都是女理发师 2. 自己是不能帮自己剪头发的呀,我怎么这么蠢呢 3. 自己有需要的时候,除非这种需要适合你,否则还是通过别的方面赞美别人比较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266 次阅读|6 个评论
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与内涵
热度 1 sheep021 2012-11-11 16:09
1、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 以信息化带动城市管理的现代化(包括: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规范化等等),市民生活生活更加便利、更加美好等等 2、智慧城市的内涵 全面感知、互联互通,人机结合。(只有人才是智慧的化身,一切机器设备、信息系统,充其量只有智能) 3、实现智慧城市是管理问题,还是技术问题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智慧城市的核心不是技术的挑战,是针对我们现在管理体制的挑战,或者叫社会管理、政府治理体制的挑战。 管理跟不上,一切免谈。比如,只要运用得当,用石头做的大桥,可以千年不倒。反之,钢筋混凝土大桥,钢铁大桥也可能还没通车就垮掉! 4、智慧城市有特定的建设模式吗? 没有,“智慧”本身就是一个无边无际的东西, 以通为用。 解决信息化过程中的信息孤岛问题。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嘛 “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多个城市应对金融危机时代、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同时,也被寄予解决当前众多城市病的期待。 5、智慧城市的蛋糕有多大? 非常大。地理信息、遥感、导航、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车联网、集成电路、信息服务……“智慧城市”容纳着庞大的产业链,其间也孕育着巨大的新兴产业机遇。 6、智慧城市建设中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智慧城市,要善于把信息化技术与管理工作相结合,要脚踏实地,不能搞成空中楼阁。
个人分类: 智慧城市|1776 次阅读|5 个评论
安全学科内涵的重新归纳
热度 2 Greg66 2012-7-20 06:50
以下八项内容是我所说的安全学科的内涵: 研究对象:事故 研究目的:预防事故(救援实质也是预防)。 研究内容:事故发生发展的规律(就是原因)、预防手段。 研究方法:基础层面可以说是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应用层面可以说是管理科学方法和工程科学方法。 研究范围:社会组织。 学科属性:“文理综合、学科交叉、行业横断”(刘潜先生语) 基本名词:事故、危险源、风险 基本公理:一切事故都有原因、事故原因分为人的 不安全行为 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的严重度与发生次数间有“三角形”分布规律(安全累计原理)、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 组织行为 。 参参考文献: 傅贵、陈大伟、杨甲文. 论安全学科的内涵与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中国安全科学学,2005,15(1):63~66
6322 次阅读|7 个评论
技能人才系列研究一:高技能人才概念研究
eagerss2008 2011-4-12 08:24
高技能人才概念研究.pdf
个人分类: 职业教育|27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三民族神话人类起源内涵分析
sheep021 2010-12-24 22:17
三民族神话人类起源内涵分析 作者:佚名文章发于: 文学 点击数: 2263更新时间:2006-11-26 热 荐 【字体: 小 大 】 http://www.wyzxsx.com 本文的目标是对三个文明古国古代关于人类起源神话的文化内涵进行比较分析,它们是:希伯莱上帝造人神话,希腊普洛美修斯造人神话,中国女娲造人神话。为了分析之需,我们还将涉及与人类起源相关的某些神话,如大洪水神话和人类再生神话。 希腊和希伯来人类起源神话文本已很完整,无须梳理,而由于中国古代关于人类起源神话的有关材料比较零碎散漫,为了保证本文比较分析的可信性,在此有必要对有关资料进行简略的整理和勾勒: 中国上古有一位造人之神,她就是女娲: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接,乃引于泥中,举以为人。 这段文字所出虽稍晚(汉代),但它所述乃据俗说,即在民间流传的古代神话,因此实际产生的时间当要早得多。屈原在《天问》中有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一句,就从侧面透露出这个消息。这一问来得极突兀 ,它当有一个潜在的、没有明言的前提:人类有体,女娲所制,然后才会生发出穷根究底的追问:那么,女娲的身体又是谁创造的呢?据此,则有理由断定,女娲造人神话来源相当古远。 与造人神话相关,是否也有毁灭人类的大洪水神话?据已有资料看,确曾有过一场(或几场)大洪水及其相关灾难: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 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这段文字中灾难很多,但著名神话学者袁柯先生以为主要是洪水灾难。他说:女娲补天,其目的无非治水。积芦灰明言止淫水,其余三事,断鳌足、杀黑龙乃诛除水灾时兴风逐浪之水怪,而炼石补天所用之石,亦湮洪水必需之物。 尽管这段文字所述灾难为何多有歧见(如有人说是地震),但愚意以为袁先生的说法较为可信。可以补充的是,炼石补天,乃是因为天柱折,天破了,陷塌了,暴雨从破陷处倾泻而下(试想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句),于是引发大洪水。为要治水,必须补天,故女娲炼石补之。 那么,这场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洪水是什么神发动的呢?是最高天神吗?应该不是。据各种记载,古代发动洪水灾难的一个神是共工。共工在中国古代乃是一个水神: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这位共工曾多次发动大洪水,危害神界和人类,《尚书》和《淮南子》及其它许多典籍都载共工曾振滔洪水为害天下;另外不少资料还记载共工曾发动大水与祝融、颛顼等争斗。因而,尽管女娲故事没有明言洪水乃共工所作,但据其它古代神话资料,振滔洪水以害天下者均为共工及其属下(如相柳等),因此,女娲所治之洪水的发动者按理当为共工。宋罗泌就曾明言共工制造洪水当在女娲之时,且为女娲所制。 此说尽管稍晚,未必便不可信。 如果上述梳理尚属可信,则女娲造人及相关神话大体是这样的:女娲用黄土造了最早的人类,他们在大地上生活劳作,勤劳而善良(颛民即良善之民也),女娲帮助他们缔结婚姻,生息繁衍。 有一恶神共工,可能因为人类得罪了他(或是与人类的保护神争夺权力),故发动大洪水,要消灭人类, 但女娲以自己的神力制伏共工,战胜大洪水及其它灾害,保护了人类。 比较中国和两希(希伯莱、希腊)泥土造人神话母题,我们发现,两希神话的主要关目都相同或相似,只有极少的不同。 大体看来,下面这些关目基本相同:1、人类是一个神用泥土制造的,神赋予了泥人以生命和灵魂;2、人类曾经有过极乐时光(希腊黄金时代,希伯莱伊甸园中始祖的生活),但因人类的堕落的罪恶,他们失去了极乐世界;3、因人类本性卑劣,获罪于天神,导致天神的厌弃和惩罚;4、有一个小神帮助过人类,但因此而受到至高天神严厉的惩罚(希腊的普洛美修斯,希伯莱的蛇即所谓魔鬼撒旦,他帮助始祖获得智慧和辨识善恶的能力);5、最高天神用以毁灭人类的是大洪水;6、有一对夫妇逃过了大洪水灾难,幸存下来,他们成为再生人类之祖;两希泥土造人神话的差异性关目则主要在于:1、希腊造人、赋予人生命与灵魂、毁灭人类的是不同的神,而希伯莱神话中这些关目的承担者则是同一天神;2、希腊神话中帮助人类的是一个善神,希伯莱神话中人类的帮助者(蛇)则是一个魔鬼;3、希腊神话中再生人类是石头变的;希伯莱神话中再生人类是挪亚夫妇生的。 通过上面的大体比较,我们有理由认为,两希泥土造人神话尽管各有自己的远古源头,但应有一种传播学上的影响关系,它们的共同源头之一都是早它们而出现的古代苏美尔-巴比伦泥土造人及大洪水神话,比较文化史和神话史学者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这方面的成果已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苏美尔-巴比伦文化对两希文化的影响,两希人类起源和再生神话诸关目的大体相同相近,再一次证实了这种影响的存在。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人类起源神与两希神话诸关目,就是同少而异多 。在下面几个关目上,它们大体相同或相近:1、人类是用泥土所制造;2、创造人类的是一个神;3、人类都曾遭遇大洪水劫难。但在更多的关目上,中国与两希神话则是相异的:1、人类只是用泥土所创制,没有神吹气给泥人使之获得生命和灵魂; 2、创造人类的是女神而不是男神;3、人类没有居乐园的关目,也没有失乐园的关目;4、因而也没有人类堕落和与天神冲突及遭厌弃的关目;5、发动大洪水毁灭人类的是恶神而不是至上天神;6、有一个或众多天神帮助人类、保护人类;7、大洪水被战胜,危害人类的恶神受到惩罚。这一简单比较,使我们有理由断定,中国人类起源神话是独立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较少受到其它文化圈相关神话的影响,至少没有直接影响。 三个民族人类起源神话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密码和民族心理内涵,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对它们的分析并从而获得不同的启示。本文的兴趣是:中国与两希人类起源神话中既然都有泥土造人的关目,那么,它们表现出对泥土(土地)的态度是否相同?又是什么原因决定了他们对土地的相同或相异的态度?与此相关的是,泥土造人的关目是否蕴含有三个民族文化对人类本性、命运的某种理解和认定?它们是否有异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作出这种相同或相异的理解和认定? 首先,三则人类起源神话表现出了一个共同的认识,即人类与土地的渊源关系:人类从根本上来自于土地。关于人类由来,综观世界各民族古代神话,众说不一。有的起源神话讲述,人类来自于某种图腾动物,乃它们所生(美洲印美安易洛魁部落神话讲述人类乃狼、海龟或鹰所生),或来自于某种植物,如某种树、竹、乃至瓜果,但中国、希伯莱、希腊三个民族古代神话却共同讲述着人类来自于泥土的故事。如果说人类起源神话中蕴含着各个民族古代先民对人类本质的某种认识,那么,我们可以说,泥土造人神话,确认的是人与土地的本质关联,即人的土地根性。土地,既是人类身体构成的质料,又是人类生息、繁衍、劳作和归宿之所在,无论是个体的一生,还是群体的起源与归宿,人从内到外都与土地息息相关。 如果说在图腾(动物、植物、无机物)生人的起源神话中,表现了创造它的民族对于图腾(人类或某种部落的血亲祖宗)的崇拜意识的话,那么,泥土造人神话是否也表现了对土地的崇拜意识?我们发现,事情远非这么简单。中国与两希神话泥土造人的故事,表现的竟是对土地完全对立的感情:一是崇拜,一是鄙弃。因而,土地也获得了完全对立的评价:一是崇高的,一是卑污的。 尽管两希人类起源神话在某些关目上略有差异,但主要关目都大体相同,因而,对土地的态度和评价也大体相同。就希伯莱神话而言,贯穿几乎《旧约》大部分神话传说故事的一个基本冲突是人类与上帝的冲突,这一冲突的开端和基型就在创世纪之中。上帝耶和华乃是至上天神,也是唯一的神,作为天空之神,他的对立面乃是土地以及土地的神性形式蛇。伊甸园中那条神蛇在天主教和基督教义中,常被解释为魔鬼的化身撒旦。在信奉一神教的希伯莱人那儿,除耶和华外,所有的神祗都被贬低为魔鬼。就创世纪中上帝与蛇这一对立角色结构而言,那条神蛇其实就是土地的神化形式。关于蛇与土地内在同一性,在西亚乃至世界各民族神话中都以各种方式被讲述着,在此不须我们赘复。天空与大地的对立性冲突,在后世欧洲文学中,形成了一个原型性形象结构,那就是天鹰与地蛇的冲突。那么,在天空/大地、上帝/魔鬼的对立冲突中,人类作出了什么选择?人类选择了大地。亚当夏娃听信了蛇的诱惑,违背耶和华的禁令偷吃智慧果,与蛇一起,被上帝谴罚到大地上受苦受难。人类听信蛇的诱惑和怂恿,其实是人类听信自己身上泥土根性的诱惑和怂恿,蛇是内在于人自身的一个成份,因为构成人的质料的是泥土。因而,在《旧约》中,上帝与蛇的对立和冲突,便转化为上帝与人类的对立和冲突。在创世纪以外各篇中,蛇这一形象基本消失,不再出现,人类则被置换到蛇的位置上,成了上帝的对立面。 当然,人类与蛇还不是完全同一的,人类身上还有天神的成份,上帝将气息吹进泥人的鼻孔,使之有了生命。在希伯莱语中,气息与灵魂同词同义,气息即是灵魂。故人类实际上是由两种成份泥土的血肉和天神的精神构成的,内在于人类的,不仅有土地的属性,还有天空的属性。这一人类本性的对立性构成,导致了人类永恒的冲突:灵与肉、精神与本能、理性与感性、光明与黑暗。在这些对立性构成中,与天神赋予人类的属性相比较,泥土赋予人的是肉体、本能、感性、欲望等黑暗的成份和属性。在上帝与蛇、即天空与大地的冲突中,人类选择了蛇,即选择了土地。耶和华把亚当夏娃谴罚到大地上,说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尘土,仍要归于尘土。便是对人类土地属性的确认。 由于古代希伯莱人信奉神教,只有上帝是唯一的神,是圣洁而崇高无比的神,因而,与这天空之神相对立的土地就是污秽的、卑贱的、乃至罪恶的。 由创世纪神话中生发出来的所谓原罪说,寻根究底,那原罪之源乃在于泥土之中,大地之中,人类的原罪来自于土地。 希伯莱创世纪神话中上帝对人类的诅咒和否定,也是对土地的诅咒和否定(亚当罚落大地时,耶和华明确对他说地必因你而受诅咒 )。 明确了希伯莱造人神话中对土地的贬低和卑视,我们就能理解与造人相关的洪水神话及其它神话。耶和华要用大洪水毁灭人类,据《旧约创世纪》叙述,乃是因为亚当夏娃的子孙们在大地上行恶,主要是指人类听凭自己本能的驱遣而行事,即被泥土根性所主宰。耶和华发动大洪水毁灭人类的神话,其实是造人神话中上帝与人类、天空与大地冲突发展的顶点和解决。 因而,在希伯莱泥土造人神话中,表达的是希伯莱人对土地的极度贬抑和否定性评价与态度。那么,希腊泥土造人神话呢?希腊泥土造人神话表达的对土地的态度与评价与希伯莱一样, 是贬抑性和否定性的。在希腊人类起源神话中,存在着与希伯莱神话相同的对立性角色结构:天神与地神、宙斯与普洛美修斯的对立。宙斯作为后起而居统治地位的俄林帕斯神系众神之王,是一位天神(宙斯在古印欧语中即天空),人类的创造者普洛美修斯乃堤坦神族之一员。堤坦神族是比俄林帕斯神族更古老的神族,是天神乌拉诺斯与地母盖娅的儿孙,他们是居住地上的巨人族。尽管堤坦神身上也有其父乌拉诺斯的基因,但乌拉诺斯作为希腊神话中三代神王中最早的一代神王,其属性不是光明之天,而是黑暗之天,与第三代光明之天的神王宙斯完全相反。这黑暗的天神与地母盖娅交合所生之堤坦诸神,大多为本性蛮野、力量过人而缺乏智慧光照的巨人,如果说光明天神代表的是智慧的话,那么,浑沌蛮野、本能强大的堤坦诸神则更接近于黑暗之地神,即其本性中土地根性更深沉而强大。人类乃堤坦之子普洛美修斯用泥土创造,实际上是说土地之神创造了土地之人。 与希伯莱创世神话一样,希腊神话中人类用泥土造好后,也有一个神朝他身上吹了一口气,使之获得了生命和灵魂,这个神就是雅典娜。在希腊神系中,雅典娜是后起的神祗,作为智慧的象征,雅典娜的出生十分独特:她是从天神宙斯脑袋里蹦出来的。智慧女神雅典娜最集中而突出地体现了天神的内在品质,她的一个象征形象是鹰,神鹰代表的是天空。泥人因获得雅典娜的气息而具有生命与灵魂,意味着人类也是由两种对立的属性构成的:即泥土的本性与天空的本性。与希伯莱起源神话一样,人类身上泥土根性显然更深沉而强大,希腊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们也因其泥土本性而堕落,变得贪婪、放纵、冷酷而残暴,因而为天神宙斯所厌弃。宙斯与众天神开始危害人类,所谓潘多拉的匣子这一关目,实际上是一次人类的失乐园,因为在此之前,人类没有疾病、瘟疫、痛苦、不幸、灾厄,生活无忧无虑、无病无灾,但众神送给人类祸物潘多拉的匣子里飞出的疾病灾厄,却结束了人类的乐园时光,这极近希伯莱神话中人类始祖的失乐园。但天神宙斯对人类的厌弃和惩罚并不到此为止,地神之子普洛美修斯和人类与宙斯的对立冲突的最后解决,就是前者受到更严厉的谴罚:普洛美修斯被捆绑在高加索山上,被宙斯派遣的一只神鹰每天啄食他的肝脏,使其痛苦万分(请注意希腊神话中鹰与天空的关联),而人类则在一场大洪水中被消灭得一干二净,唯有丢卡利翁和皮拉夫妇死里逃生。 因而,希腊泥土造人神话所确认的,也是人的土地本性。不惟起源神话表达了这种确认,还有其它几则神话都在强化着这种确认。首先是人类再生神话。在帕耳那索斯山上幸免于大洪水厄难的丢卡利翁夫妇,得到堤坦女神忒弥斯(据希腊神话她乃普洛美修斯之母)的启示,将他们母亲(地神)的骨骼石头扔到身后,那些石头都变成了人。 在这个人类再生性神话中,石头乃丢卡利翁夫妇之母(地母)的骨骼,仍属地中之物,不妨说,这是泥土造人神话的变异形式。另一确认人类土地本性的故事,是所谓地生人的故事。这种故事在关于卡德摩斯和伊阿宋的传说中都出现过,其中,卡德摩斯与地生人的故事最有意味。卡德摩斯在寻找其妹欧罗巴的途中遇上一条毒龙,他杀死了毒龙,按雅典娜的吩咐将龙牙埋进土地中,土地中生出一群武士,这群武士自相残杀,死亡几尽,最后五个人停止互相屠杀,在卡德摩斯的带领下,在那儿筑石建城,此即忒拜城的来源。伊阿宋在寻取金羊毛的过程中,也经历过杀死毒龙、龙牙被埋入土中,长出一荐人,并被杀死的情节。 在这种故事中,天神与地神的冲突被置换成了天神之子英雄(英雄乃天神与人类交合所生)与毒龙及龙牙所生之人的冲突,后者与前者都具有结构上的对应性;毒龙在西方神话和文学中,往往由古代巨人所变异,乃土地之子或土地之神的贬损形式,代表的是黑暗、浑沌、蛮野、恐怖的大地之神,其毒牙入土生长出人来,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地生人神话可以看成是泥土造人神话的次生形态,其所确认的,都是人类的土地根性。当然,对卡德摩斯这个传说本身而言,地生人故事还具有某种宿命意味的象征性,即建于此地的忒拜城统治者后裔的悲剧命运与结局:俄狄浦斯的悲剧、其子孙互相残杀而最后城落他人之手的悲剧,都可以在 德摩斯与地生人的故事中寻找到其象征与隐喻性预示。而这些地生人所以愚蠢地自相残杀,其根本的原因乃在他们的土地本性。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希腊泥土造人及其相关神话,表达了希腊人对人类泥土本性的确认,这种确认中也表达了人类对土地的贬抑态度。但须要注意的是,希腊人对土地的贬抑远没有希伯莱人那么彻底和极端,希腊人在叙述人类起源故事时,对地神之子普洛美修斯并不持否定态度,反而带着赞美倾向;对天神宙斯也不是无保留地肯定,总体上看还带点批判态度。对人类因其本性而导致的堕落虽然也不认可,且带有明显否定倾向,但对宙斯用大洪水来毁灭他们也不会持肯定态度。总体上看,希腊泥土造人及其相关神话对土地的态度是贬抑的,但不及希伯莱神话那么极端和彻底。 与两希神话相比较,中国泥土造人神话就表达了对土地完全不同的态度和评价。首先,中国神话中没有赋灵关目,人完全是泥土构成的,并不需要另一个天神吹气赋予泥人以生命和灵魂,人类来自泥土,其生命和灵魂也自在泥土之中,而不来自泥土之外;其次,神是用造自己的材料来造人的,女娲乃地母,女娲地出典有明征。 人与神在根本上是同一的。希伯莱神话中造人的上帝不仅不是用泥土造成的,也不是由任何质料构成的,他从根本上说没有任何具体质料构成的身体,只是一种精神的存在。 在希伯莱神话中,人神是相对立的、分裂的,中国神话中,人神是同一的,一致的。人神的同一,决定了人自身本质构成的同一。中国神话中的人不是内在分裂的人,他没有精神与本能、灵与肉、感性与理性的固定分裂与冲突结构,而是浑融为一的。 中国泥土造人神话中,神用构造自身的材料创造人类,这表达出中国古代先民对土地的肯定和崇拜态度。在中国神话中,土地及其神化形式有极高的地位。当天空陷塌(天柱折)大雨倾盆,洪水泛滥时,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这五色石乃出自于土(石者,土之精),补天之五色石,实乃土地精华所聚之神物;又大洪水中,曾窃天帝之息壤以堙洪水,而这息壤,乃是一种能自己生长的土壤, 一种土地的神化形态。泥土是神祗们用以战胜灾害的神物,可见地位之高。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古代最高大神也具有土地属性。至迟到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形成了五方帝神系统,即按五行观念将古代诸主要大神重新组合成五位主神和五位佐神的五方十神系统。可以说,这是中国的俄林帕斯神系,这一神系的最高统治者乃是黄帝,其佐神为后土。 那么,这位黄帝是什么样的一位神帝呢?按古代典籍记载,黄帝作为五帝之首,位居中央土位,即无极之土,以君临其它四帝。其佐神乃后土,即土地神,社神。在五方帝神系统中,佐神与主神有内在的同一性,属性是一样的,后土作为土地神,则其主神黄帝事实上也是土地神。 中国最高大神的土地属性意味着他们在本质上与人类是同一的,因而,中国古代没有最高天神发动大洪水或什么其它灾难毁灭人类的神话理所当然。中国泥土造人神话表达的不是对土地的贬抑与否定,而是肯定与崇拜。土地在两希神话中是低贱的、卑污的,在中国神话中则是崇高的神圣的。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到了理性化时代,中国一些重要文化典籍(如《易经》)中开始有了天尊地卑的观念,但即使在这些典籍中,它们的尊卑区别只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中国文化更强调的是天地参合、阴阳交泰、互补互渗,而不是极端的尊天抑地。至于在原始神话中,这种尊天抑地的观念就更其淡薄。事实上,如果我们从精神上把握中国文化,将不难发现,中国文化本质上充满了土地精神,天空意识则相对淡薄。 与人类之来源相关的是人类本性之构成。三个民族泥土造人神话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各自先民对此的见解。 希伯莱神话中,人之来源是二元性的 ,即兼具泥土与天空两种对立属性。与天空相对比,土地总是黑暗、欲望、本能的象征,如果拿弗洛伊德的术语表达,则土地是本我人格的象征;而天空则代表着绝对真理、最高道德律令、最高智慧和理性,在弗洛依德人格理论术语中,这些属于超我人格内容。由泥土与上帝气息构成的人类,本质上是由这相反对立的两极构成的。希伯莱文化中,这对立二极在人身上不可能和谐统一,它们处于激烈的冲突对立之中,人在本质上是分裂的。 这种分裂型人性观希腊文化中也有相近表现。希腊神话中的人也是由泥土与天空两种因子构成。如同希伯莱文化一样,希腊文化中土地意象代表的也是一片黑暗的世界,强大的肉体本能、强烈的欲望与冲动,用尼采的术语表达,即所谓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而希腊神话中给人之肉体赋灵的是集中代表着天神之光明、智慧、理性、秩序和权威的雅典娜。人在本质上是由两种对立的因子构成的,他也是分裂型的。这种灵肉二元论看来深深地影响了希腊此后的文化发展,其最早的例子之一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对人的描述。 尽管二千多年后的尼采曾激烈地攻击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将他们看作是使希腊神话衰落、酒神精神消歇的罪魁祸首, 但他们在其哲学中对人的描述则是典型二元论的,这种人性二元观最突出地体现出他们的哲学与希腊神话内在的脉承关系。 不过,尽管希腊人类起源神话表现出的人性观也是二元性的,但这二元并非是绝对的分裂关系,神并非绝对只受理性、道德、智慧的控制而完全没有本能性情欲,大多数神或神性英雄倒是二者兼具,最高大神宙斯便是最典型的一个。正如他头脑(人之天)中蹦出雅典娜而大腿(人之地)中蹦出狄俄尼索斯,他同时兼具智慧与本能两大品性。在希腊神话中,普洛美修斯是按神的样子来造人的,人与神在本性上具有同一性,他也兼具土地之本能与天空之智慧。希腊神话中表现出的人性观也是二元性的,只是这种二元本性并非绝对分裂,它们也可能有均衡和谐的时候,希腊神话中黄金时代的人类正是这种人性均衡和谐状态的一个样板,那是希腊神话对人性与人类生活状态的理想设计。只是人类走出了黄金时代以后,他身上大地与天空二重本性均衡和谐的状态便慢慢发生了倾斜和被破坏,乃至到了黑铁时代,人类身上的土地根性得到恶性膨胀发展,而天空智性则被抛弃,并因此遭致宙斯的严厉惩罚。就是说,在希腊神话中越到后来,人类的本性越向土地倾斜堕落,与此相应的是,神的本性则愈向天空升腾纯化,人与以宙斯为代表的神因此作为对立二极而被突出,后者更突出了其智慧、理性、光明的属性,前者则更强调了其黑暗、本能、欲望、无理性的品性,因此,在人身上,大地与天空之属性处于分裂状态。尽管如此,这种人神属性分别向大地与天空的逆向运行在希腊神话中是有限度的,直到希腊神话开始消歇时,希腊神话中的天神也没有发展到只有单纯天空属性,其中的人类也没有堕落到只具有土地精神的地步。故而,希腊神话中人性二元构成的分裂与纯化程度相对有限,远不如希伯莱神话那么深巨和彻底,这一区别不可不察。 与两希神话表现的二元分裂性人性观相比,中国神话中体现出的人性观却是一元性的。 中国神话关于人类起源的故事中,只有赋形关目,而没有赋灵关目,人类的来源是一元性的,这意味着其本质也是一元性的。中国神话总体上看对人的本性构成这一问题处于无意识或意识相当淡薄状态,它引导人们注意的,更多是外在的生活情景,而不是内在的本性构成,这是它与两希人类起源神话中较为强烈的人本性意识的一个重要区别。曾有学者论及中国文化有一种将精神还原为身体即心灵的身体化特征,这不无道理,造人神话只有赋形而没有赋灵关目,大约是这种特征最早的表现。但另一方面, 中国人类起源神话没有特别的赋灵关目,也许与中国古人持守一种浑整统一的一元人性观有关,即人的肉体与灵魂不可分割,且它们都来自于土地,最终也归于土地,因而,地神给人类赋形与赋灵具有同一性。人类的血肉与灵魂都来自于土地。这是中国与两希神话(尤其是希伯莱神话)很不相同的地方。 由于对这一问题学者可能有歧见,在此有必要稍加展开。 希伯莱神话中人的身体来自泥土,所以死后身体归于泥土,一部《旧约》不厌其详地叙述以色列人的列祖列宗死后归葬某地的关目,反复在强化 这种意识。那么,人的灵魂归往何处呢?是否归自泥土?《旧约创世纪》中耶和华曾说,人既然是来自泥土的血肉之躯,那么我的灵就不永驻他身上,既然人的灵魂乃上帝所赋,自然人的肉体死亡后,灵魂应归于其所来自的天空,就象身体应归其所来自的土地一样。很多学者都注意到犹太教没有来世论,没有地狱观念。大多数游牧民族的宗教都如此。英国学者白德库克将其看成是犹太教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既然游牧民族视地为卑污所在,上帝所赋的人之灵魂在人死后自然也不能归于这卑污所在,所以,游牧的希伯莱人没有发展出地狱的观念是理所当然的。 而农耕民族的中国和埃及大不一样。中国人在汉以后的地狱及阎罗的观念来自于印度文化,对此学者已有确论,但汉以前中国文化中是否就没有地府及冥王的观念呢?学者们对此意见却有分歧。为节省篇幅在此不对之展开述评,只表达笔者的看法:中国汉以前早有地府及冥王的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鬼魂观念,所谓鬼就是人死后的魂魄(试看《楚辞国殇》中子魂魄兮为鬼雄的诗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司幽之国就是地府。那么,这地府的主宰是谁呢?他名叫司幽,或土伯、或后土,中国上古关于他们的资料较多,这已为人们熟知,兹不赘举;屈原曾在《招魂》中呼唤魂乎无下,因为土地下面有凶恶狰狞的土伯等待在那儿。另有学者研究说,昆仑山(泰山)在上古曾是中国神话中的地狱之山,人死后灵魂之归所。 不管地府在哪儿,地府的主宰究竟是谁,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上古有地府这个所在,它是人死后灵魂之归宿。这意味着,人不惟其形而且其灵都来自于土地。因而,不管形也罢,灵也罢,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它们都具有土地根性。 与中国相类似的是埃及文化。埃及神话中人死后其形归于土,其灵魂也归于土而不是升于天。埃及神话中最有名、最为埃及人敬爱的大神是奥息里斯,他身兼土地神、植物神、农业神和冥王多种职能,他主宰的地府是埃及人最重视的所在。埃及人十分关心死后的灵魂去向和来世问题,所以地府及冥王具有十分显赫的地位。 那么,中国和埃及这样的农业民族古代神话中有天神吗?他们与地神是什么关系?农业民族当然有天神,但他们与地神的关系主要不是冲突对立而是交合承沿的关系。埃及太阳城九大神共分四代,第一代大神是太阳神拉(至上天神),他之后每一代大神(拉的儿孙)都是兄妹配偶神,且分为天神与地神,最后一代大神伊西斯与奥息里斯兄妹是拉神的重孙,也是天地相配的夫妻神。从奥息里斯这个冥府之王的角度看,从最高天神、太阳神拉到他, 是一脉相传的关系;而横向的伊西斯(他的姐姐与妻子、具有天空属性的神)与他,则是一脉相通的关系。中国的情况也差不多。地神女娲与天神伏羲(太昊)就是夫妻关系,汉代画像砖上有他们人首蛇身而蛇尾相交的图画,那即天地交合的象征。另众多上古神祗间的谱系,都在强调天神与地神之间的脉承关系和转换关系,在此仅引二例以为证: 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山海经大荒东经》)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 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江水,生共工。共工生后土。(《山海经海内经》) 上两则神话资料中,帝俊乃商人至上天神,炎帝既是农神植物神(因而也是地神)亦是火神和太阳神(炎帝者,太阳也), 也是天神。而司幽之国当指地府,后土亦是地府之主宰,这两个地府之主宰均为至上天神的后裔,他们之间有血源上的脉承和转换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分裂关系。象这种神族谱系,中国古代神话中还能找出许多。中国神系更强调的是彼此属性的相互关联和渗透,而不是分裂对立,这是它与希伯莱神话乃至希腊神话很不相同的地方。希伯莱神话把天神与地神(蛇)的分裂冲突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希腊神话尽管没有这么极端,但天神与地神的关系中分裂对立是主导的。这不仅有宙斯与普洛美修斯的冲突,更有地母盖娅及堤坦神族与宙斯为代表的俄林帕斯神族持久的冲突,以及希腊英雄(天神之子)与各种怪兽毒龙(多为地神之子)及堤坦后裔持久的冲突为其证明。 由于中国神话中天神地祗在本质上是相互和合涵容的,有内在脉承关系的,因而,中国上古造人神话中人类形体与灵魂之来源和归所均为土地。但这不意味着人之本性就与天截然对立,通过土地,人的灵肉也与天神间接相通。中国神话中人类来源和本性的一元论意识是极具有涵容性而不是完全封闭性的。因而,中国神话中的土地就不象希伯莱神话中的土地,只是人类身上黑暗、欲望、冲动、非理性这些本我人格内涵的象征,它包涵有这些人格内容,也更有自我的人格内容。中国文化中,土地意味着现实世界,这现实世界内化于人的精神构成,主要形成了人的自我人格,以及某些超我的品性。因而,中国神话中的土地意象在以自我为主的前提下,涵容着本我和超我的内容,它具有一种浑整性和包容性特征,与希伯莱以及希腊神话中土地意象潜含的精神属性很不一样。 与人类来源、人类本性设定相关的是对人类命运和生存处境的设定。三个民族人类起源神话都有意无意地表达了对人类生存处境和命运的设定。在这方面,我们发现,两希神话的设定有较多的相似性和相同性,而中国神话的设定则大不一样。 在两希神话中,人类远古都曾有一个极乐世界,在希伯莱神话中,那些是始祖亚当夏娃曾居住的伊甸园,在希腊神话中,则是人类的黄金时代。由于人类身上土地根性的驱动,人类开始堕落了,犯罪了,远离了赋予其灵魂的天神的指引,堕落的人类因此受到代表智慧、道德、理性、秩序的最高天神的惩罚。这一惩罚有两个关目,先是失乐园,后是全体毁灭。在希腊神话中先是黄金时代的丧失,人类最后走向充满血腥、残酷、战争、暴力、疾病、痛苦、贪欲、情欲和权力欲的绝望的黑铁时代,并最终导致宙斯用大洪水来彻底毁灭人类;在希伯莱神话中,人类始祖被逐出伊甸园,被耶和华罚到土地上去经受劳作、生育和穷困劳累的无尽煎熬;由于人类在这种处境中仍然继续堕落,所以才导致了第二个惩罚关目的出现:天神发动大洪水消灭整个人类。因而,在两希人类起源神话中,贯穿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堕落与惩罚。最强烈地表达着这一主题的自然是希伯莱神话,人类的命运在上帝造人与灭人的神话中,走着一条因其始祖的原罪而永劫难归的堕落而苦难的漫漫长途,人类现实的生存处境是罪恶、痛苦、堕落、永恒的惩罚。 在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命运与处境被作了大不相同的设定。尽管中国神话也设定了一个人类始初的类似黄金时代的时代三皇五帝的时代,但却没有突出地强调人类以后的堕落以及由此而来的毁灭性惩罚。罪恶惩罚主题在中国神话中不被突出,因而,中国神话中人类也没有失乐园的关目,不曾有希伯莱式的永劫难归的命运;与此相关的是,中国神话人类现世的生存也不是一种必然堕落和充满罪恶的生存,尽管比起三皇五帝的黄金时代,以后人类的生存处境也许要糟糕得多,但那毕竟不是只当如此和必定如此的。导致中国神话对人类命运与处境作这种温和设定的直接原因之一,乃是中国神话中的神与人不是对立而是亲和的。中国造人之神与最高大神,均不是惩罚型天神,而是庇护型天神,他们是人类的护佑者而不是暴戾专横的惩罚者;中国神话以对待人的态度来判断神祗的善恶:护佑人的神是善神,敌视人的神是恶神。这种人神本质上的亲和同一性从根本上讲,乃是由他们身上共同的土地根性所决定的,这与两希神话中神人的本质属性根本对立恰恰相反。希伯来神话恰是以对待神的态度来判断人的善恶的:服从敬畏神的是善人,忤逆反抗神的是恶人。希腊神话在神人关系上也持大体相同的标准,只是没有希伯来那么绝对和极端。 因而,三个民族人类起源神话中对人类来源、本性、命运的描述和认识有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对各自文化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说神话是一个民族文化史的源头,是这个民族集体潜意识的最初表达,那么,在它身上,就潜涵着对这个民族文化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基型和基因,它们在相当程度上潜在地规约着一个民族文化的基本型态和内在精神。比较文化学者的研究成果,已让我们了解并接受了这样一个基本结论:以古代希腊和希伯莱文化为源头的欧洲文化就其主导倾向而言,是一种分裂型文化,这种文化所设定的人、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二元对立分裂型的,乃至其文化构成和发展历史本身也是二元断裂式的;而中国文化则是一种从外到内都显现出强烈的浑整互融性特征的文化。那么,这种文化特征差异性的最早表达,便是在三个民族的人类起源神话中。 三个民族古代人类起源神话都确认了人类与土地的血缘关系,但对土地(因而也是对被土地属性主宰的人类)有着完全不同的态度和评价。希伯莱神话中,那是断然的否定和贬斥;希腊神话中,那些也基本是否定的;中国神话中,则是肯定和崇敬的。两希神话中,神是在用一种低贱卑污的物质造人,而中国神话中,神是在一种尊贵崇高的物质造人。同是土地,在不同民族神话中却有截然相反的评价,原因何在?这根本的原因,当在三个民族古代不同的经济生活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民族心理构成和价值观。是不同的经济生活类型以及由此导致的民族心理特征,决定着土地在不同民族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程度,以及人们对土地的不同评价。 就中国而言,考古发掘证明,至少到仰韶文化中晚期,中华民族的主体黄河流域的华夏先民就进入到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时代,这一时期各种陶器的大量被制造就是一个有力的侧证(各种陶器主要用之于储存谷物和食用谷物)。农耕经济与聚落方式都在强化人们对土地的感情和突出土地的重要性。先民生存之衣食主要来自于土地,因此,聚族而居,守住一方水土,就是普遍的生活方式。失去了土地,也就是失去了生存之依凭,土地崇拜意识自然由此而强烈起来。可以说, 农耕社会的人们都有一种共同的情结恋土情结。 土地神(社神)是人们膜拜的最重要的神,象女娲、炎帝、黄帝、禹、尧等古代最显赫的大神,都曾是土地神或与土地联系紧密(经常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的植物神、农业神;迄今为止,在中国乡镇,还随处可见那祭祀土地神的所在社坛或社庙;在中国上古,最显赫的神是土地神或具有土地神性;最神圣的图腾龙(或蛇)是土地的神化意象;最隆重而盛大的祭仪不是祭天而是祭地以及与地关联的山川江河; 最高形式的政治共同体国家命称为社稷(土地与谷物)文化的方方面面,生活的角角落落,到处都弥漫着土地意象,这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精神意象。 中国古人当然也尊天,但天是与人们保持亲和性的天,与土地相生相克的天,或是被土地化了的天:土地神黄帝居然成了最高天神, 且衍化为以后的玉皇大帝;土地的神化意象龙居然腾跃九霄,最后竟至护日巡天(六龙回日即是也 );或是被世俗化、现实化了的天。 秦汉以降,中国文化确也发展出了尊天抑地的观点,但这尊抑的倾向从来也没有发展到极端,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倒是追求阴阳合壁、天地交泰、互渗互利、相辅相成的境界。 与对土地崇拜感情相结合的是对故乡的眷恋。故乡的观念与聚族定居的生活是联系在一块的,后者决定前者。没有聚族定居的聚落形态,人们便很难培养起极其深挚的故乡观念,在相当意义上,农业民族有着超过任何其它民族(如游牧、商业民族)的强烈的故乡观念,故乡与故土几乎成了同义词。我们可以说,故乡情结在很大程度上是土地情结的一种转换,二者有内在的同一性。农业民族对土地的崇拜总是与对故乡的眷恋结合在一块的。 对土地的崇拜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那是农业民族的衣食之源,所以农业民族在其精神文化中,总是把土地的地位抬到至高无上的程度。中国古代用以编组大千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模式是五行模式,而在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中,居于中央以控驭四方的是无极之土,其神为中央之帝黄帝,其佐神为后土;在埃及这个农业民族的神话中,最重要、最让埃及人崇拜的大神,是兼土地、植物、农业为一身的大神奥息里斯,其地位之崇高和为人们崇拜之程度,连太阳神拉也比不上;这情形与中国古代几乎差不多。 但两希文化却大不一样,它们都极端地尊天抑地(希伯莱尤其如此)。 据《旧约》及其它历史资料,古代希伯莱人主要从事畜牧业,过着一种逐水草而居的行无定踪、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 游牧民族的衣食之源不直接是土地而是动物,土地对游牧人的重要性远不如对农业民族的重要性。因而,游牧人没有强烈的土地崇拜意识和土地情结;由于居无定所,游牧人也培养不出农业民族人们那么深挚的故乡观念和情感,他们倒是容易培养出一种强烈的漂泊意识。游牧生活本质上没有故乡,只有永久的迁徙漂泊。希伯莱人类起源神话中极端的贬抑土地的态度,根本上来自于这种经济生产与聚落方式。 希伯莱神话中的上帝在本质上是游牧人的上帝 ,已有研究证明,耶和华在远古本是犹太人的动物保护神和部落保护神,到后来,随着犹太人的扩张活动,以及希腊罗马人入侵后的漂泊历史生活的出现,这个希伯莱人的部族保护神与动物保护神才慢慢升华为至上天神和全人类的上帝。尽管如此,尽管《旧约》中的上帝已成为全人类的上帝,但他在本质上仍是游牧人的上帝而不是农业民族的上帝。《旧约》中经常叙述希伯莱人敬祀上帝的活动,但所叙述的供品主要是牛羊等动物而不是农产品。《旧约》中人类弟兄之间第一次血腥谋杀的原因即与此有关。据《旧约创世纪》,亚当的两个儿子亚伯和该隐一个放牧,一个种地,祭祀上帝时,农人该隐拿来出自己土地里的出产,而牧人亚伯拿出自己牧羊群中头生的羊和羊的油脂,上帝悦纳亚伯的供品却不喜欢该隐的供品,这使得该隐十分恼恨嫉妒,竟因此而杀了亚伯,因而受到上帝的严厉谴责和诅咒。在《圣经》中,人类兄弟间这第一次仇杀,实际隐喻着两种经济生产方式的冲突,耶和华在这场冲突中选择了游牧的亚伯而拒绝了农耕的该隐,拒绝该隐也就是拒绝农业和土地。这一精神内涵如果考察这个神话故事的来源将会使人有更明确的认识。 该隐与亚伯冲突的故事源自更古老的苏美尔-巴比伦神话,在苏美尔-巴比伦神话中,有两则结构和内涵相近的故事与此相关。一则是伊米什与因梯恩的故事。这个故事说,大气神恩里尔在神灵的创造室造出伊米什和因梯恩兄弟,让他们分别负责主管大地上的农业生产和牧业生产,两弟兄各自尽职努力,都干得非常出色,得到众神的嘉赏。两兄弟后来骄傲起来,各自夸耀自己的功劳和贡献,并互相攻击,最后大神恩里尔出面裁决,他说牧神因梯恩的功劳比农神伊米什大,伊米什的劳动和贡献无法与因梯恩相比;伊米什心悦诚服地接受这个裁决,两兄弟和好如初;另一个故事与此相仿:大神安启造出畜牧神拉哈尔和他的姐妹伊什南,让拉哈尔负责畜牧业,伊什南负责农业。他们非常负责努力,成绩出色,得到诸神的赞赏。后来他们骄傲起来,工作怠惰,且各自夸耀自己的功劳比对方大,经常争吵,结果由大神恩里尔出面调停,他责备他们居功自傲的错误,要他们各自反省。在恩里尔的调停下,拉哈尔和伊什南重归于好。 这两则神话故事也是关于兄弟或兄妹争端的,且反映的也是农业与畜牧业的矛盾,希伯来神话中该隐与亚伯的冲突与此有显而有易见的渊源关系。所不同的是,苏美尔-巴比伦神话中,最高大神尽管偏向畜牧神,但仍然在冲突双方之间起调停作用,且冲突双方最后重归于好。这个结局与苏美尔-巴比伦人的经济活动特点是有关系的。从有关资料看,古代苏美尔-巴比伦人最早都是游牧人,入主两河流域后,开始从事农业活动,畜牧业和农业对他们都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经济活动的历史和特征导致他们的神话在畜牧业和农业之间保持一种虽有偏向但不致走向极端的立场。而希伯来人则以一直以畜牧业为主,农业始终没有成为其主要经济活动,故而希伯来上帝在该隐与亚伯的冲突中完全偏爱游牧的亚伯就是理所当然的。 古希腊神话中土地的卑污地位也与希腊人经济生产方式有内在关联。古希腊人乃是远古雅丽安人的一支,而古雅丽安人的历史资料尽管已湮失难求,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古雅丽安人在公元前五千年前后大约居住于中亚一带,他们是游牧民族,这一推断应该大体可信。其后,雅丽安人开始分为两支,一支穿越阿富汗、波斯等,到达南亚次大陆,消灭了那儿的土著及其文化,成为现今所见之古印度文明的创造者:一支则向欧洲腹地进发,并一路分化,其中一个分支到达希腊半岛,消灭了先他们而存在的迈锡尼文化和克里特文化,而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创造了我们今天所知的古希腊文化。许多历史资料表明,进入希腊半岛的这一支雅丽安人曾放弃了游牧生活方式,而选择过农耕的经济生活方式。但希腊半岛的地理环境显然不大适合于农耕,在环境的压力下,希腊人开始走向大海,过起了以种植业、手工业和以环地中海诸民族为主要对象的商业贸易为主的经济生活方式。古代雅丽安人游牧的草原变成了大海,而游牧与商贸、草原与大海,实际上有着内在的相似性。对于这一点,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有过明确论述。汤因比在论及语言的传播时说,草原象未经耕种的海洋一样,为旅行、运输和语言传播提供着极大的便利。 事实上,草原与海洋,游牧与商贸生活的相似之处远不止于此,它们都与农业生产方式相对立,它们都使得人类过着一种流动性极大的、漂泊无定的生活方式,它们都对土地很淡漠。希腊人海上贸易为主的生产方式与雅丽安人的游牧生活方式在许多方面都有一致性,尤其是对土地的态度和评价。草原游牧与海上商贸,都难得培养起对土地的崇拜感情。因而,在希腊俄林帕斯十二神构成的神系中本没有土地神、农神的位置,集土地神、农神、植物神于一身的德墨忒耳在希腊诸神中的地位相当低。希腊第三代神王宙斯的出生地,不是陆地,而是海中的一个孤岛:瑞亚怀上他后,为了躲过她丈夫克雷诺斯对儿子的加害,到处逃避,但陆地上竟没有她藏身之所。最后,她只有逃到大海中的一个小岛,在那儿生下了宙斯神王宙斯的诞生地不是陆地而是海洋,这个神话表达了希腊人对土地的恐惧和贬抑态度,它对商贸民族是有代表性的。游牧民族和商贸民族在这一点上具有共同性:他们都贱视农业经济,贱视农人和土地,他们崇拜的是草原、大海和天空。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济几乎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所以,汤因比曾不无形象和幽默地说:虽然上帝看得起亚伯和他的供物,而看不起该隐和他的供物,但还是没有力量避免不让亚伯死在该隐的手里。 而在农耕社会中发展起来的商贸经济活动,最终又必定取代农耕经济。在这个意义上,商贸社会可以说是游牧社会的复仇者,代替后者报了仇:亚伯的报仇雪恨,似乎也并不是不可能的;汤因比在谈到这一历史进程时依然幽默风趣,看起来好象是一个垂死的牧民还可以苟延残喘到看见杀死了他的那个做工的人也精疲力竭地倒下去,走进坟墓。 从这个意义上讲,游牧与商贸都是农耕经济的对头,它们有内在的一致性。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两希泥土造人神话所表达的对土地的贬抑和否定态度的历史根源所在。 三个民族神话对土地的不同态度和评价的历史原因及文化内涵至此也许大体说清了,但仍有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等待解决:无论如何,三个民族神话的创造者均是人,为什么不同民族的人编织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却表达出对人与神大不相同的态度?很明显, 中国神话对人类没有任何否定的态度和评价,它甚至是以与人的关系为标准来评价神的:护佑人是善神,危害人的只是恶神(如对共工的评价);但希伯莱神神话几乎恰恰相反,他是以神为标准来衡量人的:服从神的是好人,违拗神的是坏人。《 旧约》人类起源神话中,人主要是违拗神的(只有挪亚是顺从神的,故未受惩罚),因而,人坏神好,人受到神的惩罚理所当然;希腊人类起源神话尽管还不这么绝对和极端,但基本的态度仍然是:因为人堕落、冷酷、自私,所以受到宙斯毁灭性惩罚实在也是必定的。其基本态度依然是神好(或较好)而人坏。为什么人在自己创造的神话里会如此贬低自己? 精神分析学也许能从某种角度揭示这种神话和文化中潜含的一种民族心理特征,即,它表现了不同民族相当不同的自恋性和自虐性心理倾向。弗洛依德在《摩西与一神教》这本引起颇多非议但又极具洞见的著作中已表达了这种看法,而英国学者白德库克则在此基础上运用精神分析法对人类文化演进的心理基础和特征进行了深入且是相当独到的剖析,这剖析对于我们理解本文上面的问题也许是有启发性的。我只概述白德库克先生这样一种基本见解:农耕经济是由妇女发明的,这种经济生产方式间接地满足了人的本我要求,因而这种生产方式中的人没有过度的自我压抑(人的攻击性性本能在农业的耕耘播种活动中释放了),他是平和、宽容、仁厚、自我肯定和自恋的;而游牧经济生产方式则是人对攻击性本能(本我)自我压抑和转移的产物,而要抑制这种强大的攻击性本能,必须有一种更为强大的民族属性的道德和理性产生且居主导地位,那就是超我人格。这种超我人格的纯化和神化,就导致了游牧民族惩罚性上帝的产生。游牧人的上帝,是人类超我力量的象征物,白德库克说:游牧神教的首要特征是一个父性神。他为道德而行使其父性权威即,他一般是为了抑制自我、自恋和本能满足游牧业与道德的创世神上帝有极大的相关。 上帝既然是超我的象征,按照精神分析学的观点,自然就具有专断、酷虐、严厉和高高在上的特征。既然天神上帝主要是超我的象征,则泥土所造之人就主要是本我的象征了,自然也就要接受上帝制裁和惩罚了。白德库克发现,信仰神教的人们具有特别强烈的自我强迫性倾向, 这种自我强迫性倾向特别表现为信仰者的自我压抑、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的自虐性行为和心理特征,无论对个体还是群体,这种特征都具有普遍性。我们当然不能接受白德库克先生将精神分析意义上的性心理看成是人类经济生产方式产生与转换的动力和基础这样的基本思想,但他的论述使我们看到人的婚性方式与心理和人类经济生产方式有某种深刻的关联,这应该是极有启发性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许能接受他如下的研究结论: 我们已对游牧者的性格、经济和宗教之间的联系作了分析,可以归结说:在这些社会中人们的强迫性积习是由超我的惩罚性而来,而超我又隐含于唯一的上帝之中。无论对个体还是对群体而言,超我的报复性和攻击性实际上是转向自我的本我的攻击性本能,它被体验成压抑。正因为如此,游牧者与农耕者相比,神的惩罚性要强得多。 神话中积淀的民族心理自然远比白德库克揭示的要丰富复杂得多,但不管多么丰富复杂,我们也许可以相信,它们与创造者们的历史生活形态是有内在渊源的。在中国与两希人类起源神话中表现出的人类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截然不同心理倾向,确实与其创造者们所处的经济生活方式和历史生活特征有内在关联。 因而尽管本文分析的三个民族古代泥土造人神话表面看来与社会的经济生活、历史形态毫无关联,但在其深处,后者对前者的决定作用却无处不在,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 两希神话中那两个惩罚人类的至上神都专断暴戾,而中国的女娲以及黄帝等大神却温和仁厚 ;为什么 两希神话中人神是分裂对立的,而中国神话中人神是一致和谐的 ;为什么 前者贱视泥土而后者崇拜泥土;乃至,为什么两希造人之神均为男神而中国造人之神独为女神 ,那最终的答案均在由社会的经济生活为主体而构成的三个民族不同的历史生活之中。 注释: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 、著名学者袁柯认为,女娲泥土造人神话记载虽晚,起源当要早得多,其中可见原始社会母权制时期之影响。见袁柯著《中国神话传说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P44; 、《淮南子览冥训》; 、见袁柯《中国神话传说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P44; 、《左传昭公十七年》; 、宋罗泌《路史太昊纪》; 、《路史后纪 》罗苹注引《风俗通》云: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关于共工发动大洪水的原因,共工与之冲突的神祗为谁,多有异说,此处从其一; 、关于希伯莱人类起源神话及大洪水和人类再生神话均见《圣经旧约创世纪》;希腊有关神话见斯威布所编《希腊神话传说》(上)中人类的时代等有关章节(中译本由刘超云、艾英译,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 、关于造人神话,中国上古另有一异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淮南子说林训》),这段文字所述乃众神造人,但依然只有赋形而无赋灵关目。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只指《旧约》中的上帝。许多宗教学家和人文学者都指出,《旧约》中的上帝主要是专横、暴戾、酷虐、严厉的,是惩罚型上帝,其仁爱、护佑的特性是次要的,他是游牧民族的上帝,几乎所有游牧人的上帝都有这种惩罚特征,他们是高高在上的天神,都贱视土地与农耕。但《新约》中的上帝则主要是仁爱、宽厚、护佑型的,与《旧约》中的上帝有很不相同的精神特征,而且,他也不再贱视土地与农耕。他的身体的象征变成了土地中生产的产品制成的面包和葡萄酒,这是受了埃及农业文化影响的结果。关于希伯莱上帝与埃及文化的关联,弗洛依德《摩西与-神教》一书提出了大胆的设想。英国学者白德库克则在《文化的精神分析》一书中展开了深入论证分析,所论极有新意,可参看。(《摩西与一神教》,中译本,三联书店,1987版;《人类文化演进之谜文化的精神分析》,中译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关于人类之原罪究竟为何,有二说。一是认为人类始祖在伊甸园听信蛇的诱惑违拗了上帝意旨,犯了罪,因而,所有人类始祖们先天地继承了这一份始源性罪恶;二是认为希伯莱英雄摩西乃上帝派来拯救苦难的希伯莱人的,但最后却被希伯莱人杀害,因而,所有希伯莱人(乃至人类)都承继了这份始源性罪恶。后说为基督教创始人圣保罗的观点。 、《圣约旧约创世纪》; 、见刘超之、艾英译《希腊神话传说》第三章,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P9-11; 、同上书,第七章,第十九章; 、晋葛洪《抱朴子释滞》; 、《圣经旧约》中从没有描述上帝的形貌,上帝只以声音或雷电显示自己的存在,他没有具体物质实体。而且在《旧约》中,耶和华多次晓谕以色列人不能崇拜偶像。在以后的基督教中,上帝也是无形的,抽象的; 、郭璞注《山海经海内经》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时云:息壤者,言土自生长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 、见《淮南子天文训》: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 、关于黄帝的神性,多有歧见,有学者认其为皇天上帝,黄帝即皇帝;亦有学者认为其为地帝;笔者认为,黄帝与皇天上帝有别,详论见拙文《轩辕之谜》(《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4 期;与五帝相并列之黄帝其基本属性乃是土地神,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而兼有天空神性; 、见《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有关迷狂与灵魂回忆的论述; 、尼采这一观点见《悲剧的诞生》一书,其后在多部著作中都反复申述过; 、(英)白德库克《人类文化演进之谜文化的精神的精神分析》,P165166; 、见何新《诸神的起源》,第五章:《古昆仑天堂与地狱之山》,三联书店,1986年版; 、《白虎通五行》; 、这方面的研究见晁福林之《论殷代神权》,《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周易彖传》亦有: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此处大明即指太阳; 、可参看以色列历史学家阿巴埃班著《犹太史》第一、二章,阎瑞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见姬耘编《巴比伦神话故事》,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第一章; 、(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曹未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P234; 、关于游牧民族与商贸民族在生活方式、心理特征、文化精神上的相同相近性,除汤因比《历史研究》有关章节外,英国学者白德库克《文化的精神分析》(中译本名为《人类文化演进之谜》,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亦有深论,可参看; 、汤因比《历史研究》(上),中译本,P212; 、同上书,P215; 、CR白德库克《人类文明演进之谜文化的精神分析》,中译本,P164; 、同上书,P168; 、同上书,P176; 注: 有过这样比较的想法,没想到已经有人做过如此精细的比较。非常感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赵本山的小品,您真的看懂了吗?
wangxh 2010-10-7 17:58
【前注】此文只谈赵本山小品以及俺自己对其作品的认识,不谈赵本山本人,即使正文谈及其小时候的苦难也是为理解其作品而已。 相信没看过赵本山和范伟合作的忽悠系列小品《卖拐》,《卖轮椅》和《功夫》的人几乎没有。那么请问,您真的看懂了吗?列举如下事实或现象,请大家深思! 第一,股票明明是在法律的保护下,政府的支持下,有钱有势的人强抢贫下中农的钱,可就是有人愿意被抢!总觉得自己从中可以多少分些残羹剩饭,其实即使这些残羹剩饭,也是我们广大劳苦大众之间的争夺。有谁把被大户抢去的钱抢回来了?有谁听说过哪个大户跳楼了? 第二,明明知道中国的足球玩的是哨子,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自称铁杆球迷的劳苦大众,掩耳盗铃般去支持呢?自己哄自己地认为这是支持中国的足球事业,他们在支持中国足球,可人家玩足球的人根本不这么想,人家想的是你辛苦挣来的钱啊!前些日子不是真相大白了吗? 还有房地产、教育、科研等领域,有没有类似的实例?老百姓是不是心甘情愿被忽悠呢?比如学校里的考试,学生们明明知道知道:任课教师透露考试题或考试内容就是欺骗,可为什么还是愿意老师告诉呢?只要老师不告诉考试内容就不高兴呢?如果被抓不及格还对老师有意见呢? 鄙人觉得赵本山的某些小品与鲁迅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鄙人眼里,鲁迅先生是为数不多的真正读懂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人之一。 只是鲁迅的讽刺太高深、太隐蔽,一 般人品不懂。其实许多自认为专家级的文化人也未必真懂,当然也就不会在意鲁迅先生的思想对整个中华民族意味着什么(中学课本删除鲁迅作品就是最明显的例证)。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这么写?一是受古文的影响,二是惧于当时封建统治思想。如果他老人家像俺倔人这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那当局还能让他写下去吗?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赵本山的小品, 老赵有的小品的确是在讽刺中国人的 阿 Q 们精神 (当然老赵可能故意没 意识 到)。 老赵的小品的表现手法又太通俗,几乎所有人都想不到这个层面上来毕竟绝大多数中国人属于好了伤疤忘了疼的类型。 赵本山出生在一个农村极贫困家庭,很小就失去了母亲,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学艺是从受他舅舅影响的,可以说从小他就体会到了最底层中国农民的苦辣酸甜【《二泉映月》的作者瞎子阿炳应该是最底层小市民的代表】。 俺把赵本山的小品分析得相当深刻【宋丹丹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直白反映下层老百姓生活的,即早期作品,如《三鞭子》等;第二阶段歌颂新生活、新形势的,如山丹丹系列中的《昨天 今天 明天》;第三阶段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如忽悠系列中的《卖拐》等。 早期作品大多都是 show 农民生活的,只是单纯地反映、很直白,隐藏不深。比如《拜年》,结局是范乡长升了县长产房传喜讯,人家生了,而这对农民夫妇再次承包到鱼塘。这看似是典型歌颂共产党政策、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皆大欢喜的结局,可同时也告诉观众:农民的无奈和无助,只是乡长的小舅子就能够让一家农民过不好年,逼得老农民夫妇走投无路了,只好硬着头皮给乡长送礼。小品的高潮部范乡长被冤枉那些事儿是真的被冤枉吗?其实正是农民的内心独白和无奈的切身感受。赵本山的小品受到老百姓的普遍欢迎不是没有道理的! 当然,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光大道上、在三个代表的感召下、在今天这个和谐社会中,赵本山也不得不某些事情歌颂一番,比如《红高粱模特队》,这个俺就不去分析了。山丹丹系列小品大致亦如此,不过已经开始 indicate 某些社会现象了。 到了第三阶段,赵本山的作品不仅仅满足于搞笑逗乐了。比如开头提及的、红极一时的小品《卖拐》,不仅喜剧、幽默、搞笑效果很好,而是要 reveal 社会、历史、文化深层次的东西,而且内涵很隐蔽【对于不愿意想或懒得想的人不知道也罢,笑一笑算了,免得活得很累】。娱乐节目嘛,本来就是逗乐的,所以大家往往注意的是小品的结局,忽略了其中的社会根原和深刻背景,也是人之常情。作为以娱乐为目的的春节晚会的压轴好戏,小品的结局不是皆大欢喜就是喜剧夸张,这也是非常需要的,否则肯定被毙。其实如果仔细品读小品的来龙去脉,尤其是故事背景或笑料之后的东西,就会发现其中神秘的 内涵 。【就像《红楼梦》里少年少女们男欢女爱的情节背后所隐藏的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 【后注】博文只谈赵本山小品以及俺自己对其作品的认识,不谈赵本山本人,即使正文谈及其小时候的苦难也是为理解其作品而已。
个人分类: 社会|5174 次阅读|6 个评论
怎样进行数学建模?——与青年朋友谈科研(9)
热度 3 sqdai 2010-10-3 11:15
在昨天的博文中谈及了“应用数学过程”,明确指出:在实施应用数学过程中,数学建模起了核心作用。作为数理科学的科研工作者必须学会数学建模,这是管用一辈子的本领。建模方法千变万化,我这里只能讲一个梗概,要学会建模本事,需要再读一些著述,更重要的是边干边学,在建模中学建模。 本文概述数学建模的涵义、过程、分类和一个著名例子。 ( 1 )数学建模的一般涵义 数学建模 —— 根据需要针对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亦即,通过抽象和简化,使用数学语言对实际现象和实际问题进行近似刻画,以便于更深刻地认识所研究的对象。 数学模型 不是对现实系统的简单的复制和模拟,而是经过对现实现象进行分析、提炼、归纳、升华的结果,是以数学语言来正确地描绘现实对象的基本内在特征,从而通过数学上的演绎推理和分析,运用解析、实验(保持相似律成立)或数值求解。 整个建模过程要注意高瞻远瞩、抓大放小,把握问题的内在本质。当研究问题有了正确的数学描述后,寻找适当的数学工具分析求解。关于求解方法的改进方面,要尽可能使所用的方法精确化、细致化和全面化。必须结合实例,就建模的正确性、有效性、可用性和适用范围进行准确的界定;对所产生的误差和不确定性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对所得的结果,必须从物理学视角和实际应用角度进行解读。 ( 2 )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 首先,基于一系列基本的简化假设,把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描绘明确地表述出来,也就是说,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归纳、简化,给出用以描述该问题的数学提法;然后采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求解,得出结论;最后再返回去阐释所研究的实际问题,总结一般规律,即实现第一章中所述的 “ 应用数学过程 ” ,在数学理论和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之间构建一座桥梁。 具体来说,数学建模的步骤如下: l 通过调研,掌握实际问题的背景材料。 明确研究对象(如物理问题、工程问题)和研究目的,了解相关的数据资料和基本事实(包括已有理论结果、观察结果、观测数据、实验资料等),提出清晰的基本目标,并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随时准备不断修正预期目标; l 辨识并列出与问题有关的各主要因素 。建立基本假设,简化所研究的问题。明确模型中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预测、分析它们在问题中的作用,以变量或参数的形式表示这些因素。建模之初通常应最大限度地简化问题,建立最简单的模型,然后不断调整假设,提出修正,使得模型尽可能接近实际; l 运用物理和数学知识和技巧建立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常可以用离散的或连续的数学表达式来描述,例如,比例关系(如:牛顿粘性定律)、线性关系(如:广义牛顿粘性定律、胡克定律等)、非线性关系(如:非牛顿流体的本构关系、物理非线性材料的本构方程)、经验关系(如:反映非光滑管的阻力系数的尼古拉捷规律、水动力学摩阻的 Manning 公式等)、输入输出原理(如:元胞自动机模型的演进规则)、平衡原理(如:热动平衡规律、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关系等)、守恒原理(如:能量守恒、质量守恒、动量守恒、 KdV 守恒律等)、牛顿运动定律、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矩阵关系、概率关系、统计分布等等(变量之间的关系不一定非要用方程来描述,只要能解决问题,可用各种方法确定问题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例如离散映射关系),从而建立问题的数学模型。常见的表述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有:代数方程,映射关系,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积分方程,积分 - 微分方程等等; l 进行参数辨识或参数标定 。使用观测数据或问题的相关背景知识,辨识出问题中的参数的估计值;设计专门实验,标定参数。参数识辨和标定经常采用实测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由于问题的参数识辨较为困难,所以成功的模型应该是简单的,所涉及参数尽可能地少且容易识辨; l 运用所得的模型,进行分析求解 。采用各种有效的数学工具求解所得到的数学方程等,然后,分析、解释模型的结果或把模型运行的结果与实际观测进行比较,开展进一步的案例分析,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l 总结一般规律 。对验证成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总结归纳,尽可能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 图 3.1 数学建模的应用数学过程(见附件) 运作要点: a. 掌握第一手资料; b. 抓住问题的主要因素; c. 建立真实合适的模型; d. 比照实际。 ( 3 )数学模型的分类 按数学表述的形式分:连续模型;离散模型; 按表述的确定性分:确定性模型;非确定性模型(随机模型);混合模型; 按问题的求解步骤分:正问题模型;反问题模型; 按数学物理工具分:基于量纲分析的轮廓模型; 基于数据拟合的经验模型; 基于守恒原理的方程模型; 基于平衡原理的机理模型; 基于运筹优化的规划模型; 基于网络分析的图论模型; 基于复杂性研究的层次分析模型等等。 ( 4 )数学建模的经典范例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 图论模型的典范 问题: 哥尼斯堡城有一条河,现在用七座桥来连接河的两岸 A 、 B 和河中两岛 C 、 D (如图 3.2 所示),试问:可否一次性不重复地走过这七座桥? 模型: 1734 年, Euler 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把问题抽象简化为图论中的一笔划问题:数学上可证明:一笔划的基本要求是各点要有偶数条起迄路径,但是本题四点起迄路径均为奇数条,从而不可实现一笔划。即不能一次性不重复走过这七座桥。 图 3.2 哥尼斯堡城七桥问题示意图(见附件) 以上对数学建模给出了一个概论,日后将继续予以深化叙述。 写于 2010 年 10 月 3 日 怎样进行数学建模(插图)
个人分类: 科研方略|14674 次阅读|17 个评论
制度
caoman 2010-8-17 11:32
随着社会的进步,制度这个词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如公共区不乱丢垃圾、过路走斑马线、上班不迟到等等,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居安思危,假设没有制度人类社会将是个什么样子?恐怕不仅仅是混乱吧。在制度越来越健全的情况下,违规造成的伤亡人数越来越多,世界上物种灭亡的速度仍居高不下。当只剩下人类的时候,下一个要灭亡的物种除了人类还有谁?看来使人人理解制度、遵守制度、完善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制度的定义。 早在 1899 年凡勃伦给制度定义后,其内涵和外延不断被丰富和完善。其中,被广泛认可的有:舒尔茨认为制度是约束和规范个人行为的规则; 诺斯把制度定义为博弈规则,并分为正式规则 ( 如宪法、 章程 、合同 ) 和非正式规则 ( 如 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 俗 习惯 ) ,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最近,有人将制度的定义表述为约束和规范个人行为的规则及其的执行和实现。 哪一个定义或如何把定义做的更加科学是专家的事,作为公民知道制度是约束人不利并激励人有利行为的规则就行了,重要的是理解制度的内涵和制定的目的,掌握同个人有关的制度条款和使用方法。 制度的内涵。 制度的一般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广义上讲 制度是一个由多层次构成的结合体,至少由规定性、能动性和变动性三个层面组成,即包括规则本身及其执行和完善,执行的保障是法庭、军队、社会舆论等,完善的驱动力是打破不公平的规则或规则的不健全和执行的不到位。制度的内涵 从传统 习俗发展到约束性规则,进一步到激励性规则,其根本属性或本质是维护人与人关系或交易的公平及其效率的提高,具有积累性、 规定性、 强制性、约束性、能动性、指导性、 鞭策性、 激励性、变 . 动性、 程序性、 多样性 和公共性等特点。 知道制度的内涵就不难理解,改朝换代改的主要是制度换的主要是人,民族斗争斗的是人争的是利,都是通过改变制度来实现的,强权和独权必然导致起义和叛变(争取公平),制度缺失必然滋生黑社会(找公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可避免不公平(如分粥的故事)促进发展(如美国的快速发展),企业向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要效益。 制度的分类。 制度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方法有:根据 制度指向的不同行为领域可分为 政治 制度、经济制度、 法律 制度、分配制度、生产制度等;根据制度指向的行为客体不同可分成个人的、类别的、地位的、群体的、商业的、系统的制度;按照指向行为的层次性也可以分为微观制度(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宏观制度(如行政法、财政法);根据制度的约束强度将其分为指令性制度和禁令性制度;根据制度指向的群体范围边界可以分为内在制度(非正式)和外在制度(正式)。 制度的种类不断增加,每一个制度都掌握是不现实的,即使是律师也难做到。介绍制度分类的目的就是为了便于分清主次,知道哪些制度同我们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哪些需要了解、哪些需要掌握、哪些需要委托律师代劳。例如,吃、住、行、婚姻、家庭、学习和工作中的规章制度都是需要掌握的。 制度的作用。 简单讲制度的作用或价值是保障人生安全、平等和进步,理论上讲制度的作用是由其性质决定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功能:一规范约束保障功能,规范社会组织秩序,界定权利边界和行为空间,对各种可能的具有负的外部性的机会主义行为提供约束;二积累凝聚改变功能,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及其经验积累,会强化社会组织成员彼此之间的认同感,起到凝聚力量改进完善的作用;三指导鞭策激励功能,有助于缩减人们在相互对立的理性之间进行选择时所耗费的时间和成本,主动向着有利方向努力,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 知道制度的功能价值有利于利用制度,否则 有法不依,比无法可依更糟。如果没有制度,就是以人治代替法制。用制度约束和激励别人容易自己难,问题是没有想到或不知道制度的作用或好处。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制度是双双共同遵守和进步的游戏规则;对世界,制度是社会组织和天人和谐发展的保障。 人性是恶还是善?事实告诉我们都有,只是不同人和不同时间二者的程度大小不同而已。制度是用来驱善避恶、驱利避害的,愿制度越来越健全,人人争做遵守制度、利用制度、改进制度的模范,早日实现社会和谐、天人和谐。
个人分类: 社会学|28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体制
caoman 2010-8-17 11:31
自 1984 年我国开始体制改革一来,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公有制和私有制等等,让中国人经历了安逸、困惑、期待、兴奋和富强,体制一词深深印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胡锦涛总书记在 2009 年 9 月 9 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中,对新中国成立以来 60 年建设的启示总结出 4 句话,其中一句坚持加强制度建设,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中,就包括制度、体制、机制 3 个词。搞清这 3 个词各自的内涵、区别和相互关系非常有必要,尤其是体制常与机制混淆。 体制的定义。 体制的定义在我国不同教科书中略有差别,按照《辞海》的解释,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制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如现代 经济体制 则是指具体的组织、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制度、方式、方法的总称。 20 多年来,体制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但有关体制的定义研究较少。究其原因,可能是注意力放在体制的改革实践上,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相应的运行机制和政治体制,使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此看来,未来对体制的定义和理论研究,将会对促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发挥重要作用,新一轮的体制改革是我国的快速发展能够持续的根源。 体制的内涵。 顾名思义体制就是体和制的总称,即是维持社会组织运行的机构和制度。 体的本意是指人的身体,后来逐步延伸到事物的存在形式(如物体、球体、长方体、字体、文体等)和社会的组织机构(如政府、企业、社团、学校等组织机构)。制的含义就是规范、规定、法律、法规等组织的行为规则,在社会科学中就是广义的制度。 体和 制不是孤立的,体决定制,制维护体,二者相互联系互为一体。根据体的不同,可分国家体制、企业体制、 学校 体制等;根据体的性质不同可分 政治 体制、经济体制、 领导 体制等。无论哪一种健康的体制,其构建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合理分配和掌控利用资源(包括权和利)。例如,计划经济体制下权和利主要由政府统一掌控和调度,市场经济体制下权和利分布在在政府和公众中;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度,就是部分权和利从政府向企业或从公务员向企业主的过度。 体制与机制的区别。 就词语本身而言,二者明显的区别是一字之差(体和机)。 英语 就更明显了,分别是 Institution 和 Mechanism 。就其内涵和作用而言,二者都是描述某主体的,只是侧重点不同。体制强调的是本或静,即组织的结构及其构建制度,针对的是体,主指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机制强调的是表或动,即组织的运行及其行为规则,针对的是过程,包括可以运动的单位和个体;就二者的关系而言,可以通过改革体制和制度达到转换机制的目的,即可以通过建立适当的体制和制度形成相应的机制,得到相应的结果。例如,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体制,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又如,华盛顿制定宪法奠定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穷山恶水出刁民,规范企业培养出职业人士和行业精英,乌合之众破坏行业规矩。 组织的体制是由若干个体组成的,组织的体制建设与每一个个体的体制有关,故个体的体制(包括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等)直接影响组织的体制建设。要改进组织和社会的体制,需从我做起,从强健自身体质、改进生活与工作方式做起。伟大领袖毛泽东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以此文作为对他老人家的怀念和对我们伟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年庆的献礼。
个人分类: 社会学|14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机制
caoman 2010-8-17 11:29
机制 与创新都是近年来较时髦的词,在专家领导讲话和报章杂志乃至管理红头文件上频频出现,如创新机制、 决策机制、 管理机制、 用人机制、 激励机制、分配机制、 竞争机制、 市场机制和 清洁发展机制 (CDM) 等。同样多问一句:机制这个词的由来?意思或内涵是什么?恐怕较少有人能说清楚。 自己就深有体会,故抓紧补课,免得出丑闹笑话。 机制的起源。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是物理学术语,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后来被借用到生物学、医学等自然科学,并逐步被引入社会科学。例如, 用机制来表示有机体内发生生理或病理变化时,各器官之间相互联系、作用和调节的方式。 又如,用经济机制来表示经济体系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及其功能。 机制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中机制是:泛指一个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功能。 Merriam-Webster词典中 mechanism 是:涉及或导致某些行动,反应和其它自然现象的一系列相关的基本活动或过程。 《辞海》 中的定义更具体,同上述定义的表述方式虽有差别,但其核心内容都是一致的,都有外延界定和一致的内涵。 由于机制是在运行中发挥功能 , 所以又称为运行机制。 机制的内涵。从机制的 演绎 看出,自然 科学 中多指机械和机能, 社会 科学 中可以理解为机构和制度,均包含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组织部件及其结合方式和其内在的本质联系(必然规律性),也可分为构造、功能和运行三个方面,包括主体构造及其功能,与各主体间的关系、作用方式、运行规律等,并在不断发展和丰富中。例如, 市场运行机制是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供求机制所构成的 。 机制的建立。机制包括天然的和人工的两种,天然的机制如生物体机制,人工的机制如经济机制,人工 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 但也有其主线,即一靠体制 , 二靠制度。也就是说 , 通过建立适当的体制和制度 , 可以形成相应的机制。例如,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体制 , 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经济运行机制,和向对应的社会保障机制。 机制的作用。在任何一个系统中 ,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在理想状态下 , 有了良好的机制 , 甚至可以使一个社会系统接近于一个自适应系统。天然的生物体 ( 如正常的人体 ) 就具有这种机制和能力,人工系统(如企业)就不可能构建出一种机制 , 使它成为一个不需要管理者干预的自适应系统 , 但这是管理者努力的方向 , 以减少随意性和个案处理的几率 , 从 人治 走向 法治 , 提高效率延长寿命。 , 用以上认识审视现行的各种机制,会发现较多政策、决策、制度和措施具有主观愿望的成分,原因之一就是制定者没有真正或完全理解机制的含义。例如,就 企业内部运行机制而言,可分解为自我发展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前者包括竞争激励机制、人才开发机制、积累机制、投入机制、赢利机制、创新机制等,后者包括决策机制、控制机制、监督机制、制约机制、预警机制等。愿各级政策、法规和制度的制定者与管理者都是机制的知晓者和传播者。
个人分类: 社会学|2922 次阅读|1 个评论
创新
caoman 2010-8-16 10:11
创新已成为社会公知的词语,若多问一句:创新一词最早是谁提出的?什么意思?还真的难说清楚。 创新的起源。创新一词源于经济界,并发展成国家创新系统和部门创新体系,至今已近百年。早在 1912 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 阿洛伊斯 熊彼特 (Josep A. Schumpeter) 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于 1987 年英国经济学家科里斯托弗 弗里曼又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于 1997 年 Franco Malerba 提出部门创新体系,创新的外延和内涵不断拓宽和丰富。 创新的定义。给创新一个更明确具体的定义至今没有达成,最早的定义是:所谓创新就是对现存生产要素组合进行 创造性的破坏 , 并在此基础上 实现了新组合 。标准定义要有内涵和外延,显然二者均需要进一步明确,如创造性和新组合指的是什么?创新是一个过程还是一个系统(有正反馈回路)?创新的障碍是什么(市场失灵和系统失灵)?起点和结果是什么(研发投入是创新的基础和起始点,市场化收益是创新的最终目准)? 创新的内涵。创新的内涵在不断丰富中,包括产品的研发到市场全过程与各关联主体及外部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理论有 2 个:线性创新过程模型理论认为,创新过程始于研究开发活动,序贯经过设计、制造和营销等阶段,最终实现研究成果的商品化;链状创新过程模型理论认为,在创新主体内部的各个环节之间以及创新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大量的信息反馈,各种活动主体之间能否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是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创新的主体。若将社会分成政府、企业、公众三个方面的话,政府是创新的推动者、企业是执行者、公众是需求者。不同阶段创新的侧重点有别:起初,以产品创新为主,创新活动的重点放在增加研究开发的资源投入,政策作用对象以大型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为主。后来,以能力创新为主,发现市场需求在许多场合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创新政策的重点放在促进与创新活动相关的各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 创新的分类。分类方法有多种,依据创新概念可分成:广义创新包括产品、流程、组织、管理、市场创新等多方面的内容,狭义创新指技术创新;依据创新环节可分成: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前提,政策创新包括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技术创新包括产品、服务和工艺,管理创新包括所有权关系和规章制度;依据创新主体可分成:社会或国家创新、政府创新和企业创新;依据创新的层次可分:企业创新(微观)、产业创新(中观)和国家创新(宏观)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 。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创新,每个人都要参与创新,每个人都能为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兴旺发达贡献应尽的一份力量。
个人分类: 社会学|3191 次阅读|1 个评论
感性与理性
caoman 2010-8-4 17:29
人与生俱来丰富的感官和善于思考的头脑。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可以感知并熟悉周边的人和物,大脑可以思考并推理已经发生和可能会发生的事,分别称之为人的感性与理性。 感性通常意义上指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形成的认识,认识结果往往是片面的、主观的,一般说来时间越长,情感越丰富,认识越深刻;理性则是指通过判断、推理形成的认识,认识的结果往往是客观的、全面的,一般说来掌握的知识越多,经验越丰富,认识越正确。因此,要客观认识人的两种属性及其特点,并灵活应用。如 有理性主导的组织较长久,黑社会因有严格的规则和感情约束才久治不止;中国民企短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开始靠哥们义气发家太感性,及时调整建立规则方可幸存。 感性与理性都基于人的本能,只是偏重点不同而已。按照马歇尔提出的人五个层次的本能需求,感性偏重于安全和感情,理性则偏重于生理、尊重和自我实现。因此,感性和理性是人的两类本能需求的反映,知道不同阶段需求的表现不同,有助于校正我们的行动,如年轻人多将爱情看的至高无上较感性,应注意不能忽略对知识学识的积累;过了而立之年多以事业为重较理性,应注意不能忽略对亲朋好友的照顾;工作中经理人管理督察时对待私交甚好或不好的同事多较感性,曝露自己职业素养缺失,损害个人形象和团队凝聚力及公司利益。 感性与理性的逻辑基础不同,且都在发展变化中。理性的基础来源于社会发展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规律和规则不断出现,如哥白尼用理性的推理和计算提出日心说打破地心说,却遭到一些因循守旧的老学究专家的反对;感性的基础来源于人的情感规律,随生物钟的变化而起浮,随经历的变迁而转换,如年轻人天真烂漫、自以为是,中年人谦虚豁达、深谋远虑。 感性与理性因人而异,一般女人较感性、男人较理性。女人易受情感因素影响,会顷刻间融入电影情节中泪流满面,会对熟人或弱者格外的照顾和同情,其善感优势也越来越得到发挥,如政府部门的计生委、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部等多为女性;男人习惯剖析推理事实,会对虚构的浪漫爱情剧嗤之以鼻,会在事业追求中发挥求真、求成的精神,无论职场管理层、政界领导人还是科学界学者,都有男多女少的特点,这并不是因为男人比女人更能干,而是因为男人理性的本能使他们发现事实、揭示真理能力强于女性。 感性与理性相互影响,理性在感性的牵引下不断发展,感性在理性的约束下不断完善。社会的发展是理性与感性交互作用的结果,无论是从亚当夏娃相遇的那一刻,还是古猿为摘树上果子直立行走之时,人类社会在感性中开始了,有了环球航行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有了被苹果砸的脑袋疼得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有了目睹工人苦状的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 ,社会在感性与理性的交替作用下不断发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同样需要感性与理性的交互作用,按理性的规则和制度做事,用感性做润滑剂,当规则未被理解执行时需要感性疏导减少磨擦。同时,注意度的把握,避免感性用事。 感性和理性是人固有的两种属性,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并有交互作用,客观认知并主动加以应用,发挥理性的主导作用和感性的润滑作用,有利于减少摩擦、失误和过错,促进个人顺利成长,和组织持续发展,及社会和谐进步。
个人分类: 哲学|40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恩与负责
caoman 2010-8-4 17:27
在职场培训中,有些观点和理念看似熟悉又很新颖,最强的能力是责任,最大的动力是感恩 是其中之一。该观念揭示了强大的源泉,如何发挥该源泉的作用(感恩的动力作用和责任的能力作用)实现强大,需进一步明确感恩与责任的内涵及关系。 通常情况下,感恩与负责很大程度上被泛指为素质名词。前者表示一个人懂得感激别人的帮助和好意,用情感和语言体现;后者表示一个人尽了自己的职责,用态度和行动体现。因此,出现只说不做的官僚,和夸夸其谈的伪君子。 事实上,感恩与负责不仅是一个素质名词,而且是一个行为动词,指将感情和态度变成积极主动的行动和被对方感知并认可的结果,只有意愿没有行为、只有行动没有结果不是真正的感恩与负责。比如,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与负责是孝顺、奉养;下级对上级的感恩与负责是担任、担当;贫困学子对资助人的感恩与负责是努力学习、成为国家栋梁;灾区人民对社会救援的感恩与负责是自力更生、重建家园。 又如,第一次看见街边的乞丐,会因怜悯而施舍,如每天都向你乞讨,即便跪地谢恩可能你也不再愿意施舍于他,如果他懂得感恩与负责,就应该用施舍得来的钱去谋一条生路,摆脱乞讨的困境,而不是以感恩为名,利用别人的同情心和爱心,冠冕堂皇享受别人的付出而不回报。同样,一个对自己不负责的人,不要指望他能对别人负责。 感恩与负责存在交互传递的转化关系。感恩的意愿起因于别人的负责和付出,感恩的实现要通过自己的负责与付出。感恩与负责通过不同的主体和对象实现传递,主体和对象不一定一致,但接受一定付出,这是实现感恩与负责交互转化的前提。平时不善于感恩和负责的积累,关键时刻就得不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 例如,职场中经理人缺少领导力,主要就是平时忽视了对上、下级感恩和负责的积累;竞岗与评选缺乏支持,主要就是平时不注意对周围同事感恩和负责的积累;协调工作不顺利,说明参与协调的各方不懂得珍惜感恩与负责的积累。反过来讲,关键时刻或遇到困难时要想得到帮助,平时就要进行感恩和负责的积累。 感恩与负责伴随着人的一生,不同阶段出现不同的对象。在成长和学习阶段,有父母和亲人在供养;成年阶段,有孩子和伴侣在生活上支持陪伴,有上级在工作中指点;到老年后,有社会提供养老等各种服务。无论哪个阶段付出的人都是被感恩和负责的对象。 感恩与负责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不同阶段体现的方式不同。青少年(前)和老年(后)阶段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以情感体现;中年阶段有能力付出,应加倍努力回报负责,实现对前阶段的感恩,并为后阶段储存感恩。期间,应始终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接受善意的帮助,并不失时机积极的付出,实现感恩与负责的相互转化。 最强的能力是责任,最大的动力是感恩,发挥该强大源泉的作用,使工作充满动力,生活充满激情,人间充满关爱,人类持续发展。
个人分类: 观点|23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因内涵的最新发展
热度 1 zhumengjin 2010-7-31 13:36
基因在分子生物学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基因概念的发展贯穿了分子生物学理论的整个发展历程。在某种程度上,基因内涵的更新与发展可以视为分子生物学发展阶段的标志。从最初孟德尔通过离散型表型抽象出的遗传因子(genetic factor)开始,在基因内涵的发展史上先后出现过遗传物质究竟是核酸还是蛋白质之争、DNA琴弦假说等早期探索性工作。目前,大家所熟知的基因形式包括顺反子、断裂基因、重复基因、重叠基因、跳跃基因、rRNA基因、tRNA基因、假基因等,近来又发现了以微小RNA基因为代表的多种非编码RNA基因(noncoding RNA gene)、跨染色体剪接基因、跨物种横向转移基因( 即自然界的 转基因 )等多种新的基因形式。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在历史上曾多次与基因的更新和发展有关。随着更多新的基因形式被不断发现,基因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Gerstein等(2007)和Pesole(2008)分别对基因的概念做了较新的定义。他们给出的基因新概念主要在强调基因编码产物形式的多样性,其本质仍然是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而且细胞核基因组DNA也仍然是承载基因的主要物质载体。 在传统观念中,除了RNA编辑、剪接,以及蛋白质分子修饰之外,遗传信息从DNA到表型的传递过程几乎是完全线性的,至DNA以下的所有环节,包括中间分子信息和表型均最终受控于基因组DNA,生物的可遗传组分完全由基因组DNA的序列信息决定。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传统观点正逐渐被打破,目前已经知道表观遗传及其他软遗传(soft inheritance)机制也广泛参与了跨代遗传的调控过程。此外,已在细胞水平和整体水平上证明环境刺激引起的基因表达模式改变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实现跨代遗传, 好像米丘林遗传学这一被扔进历史垃圾堆里的伪科学又死灰复燃了,在与孟德尔遗传学分道扬镳多年后又开始有了相互靠拢的新迹象 ( 说不准某些曾经的伪科学还真有咸鱼翻身的机会 )。由此大胆推测,与基因组DNA序列及其修饰无关的可跨代的软 遗传现象暗示细胞质分子缓冲信息系统中可能存在游离于基因组DNA之外(extra-genomic)的遗传信息单位。这种现象提示可能存在更为新颖的基因形式,即在细胞质中可能存在不以基因组DNA序列为直接模版的新的基因形式。在此,本文将其暂称为游离基因(dissociative gene)。游离基因是指在细胞质以RNA cache为重要形式的分子缓冲系统中存在的不依赖于基因组DNA的独立遗传信息单位。Lolle 等(2005)认为细胞RNA cache系统中的分子序列可直接作为模板,这提示了游离基因的可能来源之一。目前只能间接推断游离基因的存在,游离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等诸多细节尚不清楚,对于游离基因的来源、数量、维持机制、具体存在形式、游离基因如何复制、如何鉴定具体的游离基因、游离基因的进化机制等可能的科学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研究。跨物种核移植胚胎可在早期发育但不能发育至更晚时期的可能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游离基因的保守性较低、具有高度的物种特异性。 事实上,在超越单纯的基因组DNA层次上,遗传信息单位的形式已从概念上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目前已出现从基于DNA序列信息的传统等位基因(allele)向广义生物等位基因(bioallele)发展的趋势,包括表观等位基因(epiallele)(Johannes et al., 2008)、转录等位基因(transcriptallele)、蛋白等位基因(proteallele)、代谢等位基因(metaboallele)以及生理等位基因(physiallele)等一些广义生物等位基因的新概念。随着生命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一些更新的基因形式将可能被发现或提出来,比如笔者认为,新出现的元基因组(metagenome)概念甚至可能催生跨个体、跨种的metagene出现。在可以预期的未来,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就是不断发现新的基因形式,并深入探索这些新的遗传信息单位(即新的基因形式)的特性及其参与生命过程的调控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Gerstein MB, Bruce C, Rozowsky JS, Zheng D, Du J, Korbel JO, Emanuelsson O, Zhang ZD, Weissman S, Snyder M. What is a gene, post-ENCODE? History and updated definition. Genome Res. 2007; 17(6): 669-81. 【2】Johannes F, Colot V, Jansen RC. Epigenome dynamics: a quantitative genetics perspective. Nat Rev Genet. 2008; 9: 883-90. 【3】Pesole G. What is a gene? An updated operational definition. Gene. 2008; 417(1-2): 1-4. 【尾注】米丘林遗传学与孟德尔遗传学之间的争斗是遗传学发展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这场争斗明显渗入了政治因素,在我国曾分别被冠以社会主义遗传学和资本主义遗传学。米丘林遗传学与孟德尔遗传学争论的核心是生物因环境引起的改变能不能遗传,前者认为能遗传,后者认为不能遗传。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12039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形式大于内涵
jhongbing2 2010-7-29 10:34
转自: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5896 那天我跟学生说:形式大于内涵。他们以为我要控诉社会,其实我是想让他们好好学习。 这个论调放在科学网里还有个功效,就是再次呼唤 鬼王的回归 : 我模糊的感觉里,他一直鼓吹的唯信息论有点这个理。大家吵吵闹闹的要他回来,可是科学网一派大男子主义作风,忽视你,敷衍你,就是不理你,搞得大家都跟怨 妇似的,科学网又不怕你离了他,离了你一个王昭君,叹息两声,滴两滴眼泪,还就缺了美人了?去荒郊野地还是你王昭君,有志气顶个屁用。 言归正传! 不是有人证明先有鸡后有蛋吗?我来说明为什么形式大于内涵,用的举例法,所以只能说明它有道理,不是证明它是真理。 1. 没有科学的范式,就没有科学的内涵。 托马斯库恩说:常规科学的公认成就即范式。 也就是说:科学的伟大不在于一个理论的伟大,而在于科学之所以为科学的形式的伟大。 没 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许是可惜的,或者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必然的,这都不重要,重要的科学的范式引导着人们前赴后继,创造出了如此丰富的科学技术。每 一个领域什么样的问题都有人深入研究,真是太美妙了!徐磊这是科学的范式带给我们的,其美妙程度远远超过某一个理论的美妙。 二傻们讨论的《道德经》,我非常佩服,不过并不惊叹,我觉得一个聪明人有一些智慧的想法很正常,这些想法能够自圆其说也很正常,被无数次的证明其合理性也很正常,非常的是科学能够在其范式的引导下无限的发展和繁荣。 所以作为要教导学生科学精神,关键不是要他们学会哪些具体知识,或者掌握什么具体技能,没有哪一个科学知识或者技术会是独门绝技,祖传秘方,是学生学会之后就可以安身立命的。即使背完了整本百科全书,你也不能成为科学家。 关键是学会怎样由未知到已知的、科学的求知方法;或者通过尝试和纠错,学会一种有普遍意义的自由探索和创造精神 也就是 科学的范式 的理解和掌握。 当然,我们需要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来达到这一目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达到这一目的,这些知识和技能还有什么用处呢? 2. 没有民主的形式,就没有民主的内涵。 我不懂政治,所以看费曼《科学的价值》怎么说: 古 往今来,人们一直都在试图测度人生的意义。他们想,如有某种方向或意义指导行动,人类定会释放出巨大的力量。于是乎,很多很多的答案应运而生。可是,这些 答案彼此太不同了,一种答案的倡导者,会把信奉另一种答案的行动者视为洪水猛兽。他们很可怕,因为,换一个角度看,那就是人类的所有潜能都被引入一条狭隘 的死胡同。历史告诉我们,虚妄信仰产生巨大恶行。 总结归齐,古人之所知也好,古人未之知而吾人之所知也好,吾人将何以言之?吾人将谓:我们必须坦白承认,我们不知道。 可是,在这一坦白中,也许我们已然找到了通途。 这个想法并不新:这正是理性时代的想法。就是这一哲学,引导先贤们做成了我们生活其下的民主制度。这个想法就是, 没有谁真正知道如何管理政府 。这一想法导致另一个想法: 我们应当安排这么一个制度,在这一制度下,新想法得以生成,试验,必要的话淘洗掉,把更多的新想法引进来,这是一个试 -- 错制度。 这一方法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时届 18 世纪末,科学已经证明自己是一个成功的行当, 把科学精神引入社会 运作正是水到渠成。思考社会运作的人们那时就已经清楚,虚心面对各种可能性就会带来机会; 怀疑和讨论是探索未知的关键。 假如我们要解决从前从未解决的问题,我们就必须让无知之门洞开。 如果我们没有这样一个民主的形式( 真正的民主的形式 ),哪一种虚妄的信仰不是可怕的呢? 3. 没有爱的形式,就没有爱的内涵。 20 岁的时候为情所困,说明为情所困是年轻的表现。 可惜聪明的年轻人总是追逐感觉,追逐内心的感受, 不问条件,蔑视形式 。用排除法,排除掉一切拜金女,一切芙蓉凤姐,一切不知妇道的女子,排除掉一些追逐爱情形式的女人,希望有一天不问形式的爱的内涵能够降临。 不过女孩们总是要被爱的形式迷惑,一颗钻戒就迷惑了革命者的心,肯定是那一瞬间爱的形式大于了内涵。而男人,看到漂亮女子的一颦一笑,断然不会相信:天使般的形式会有魔鬼的内涵。 我也不信,我不信一个有伟大的思想形式的人,会有多么猥亵的内涵。 只是需要爱的形式多一些,或者天使的形式多一些,因为有的人会厌恶钻戒,或者有的人心中的天使就是魔鬼。 世上有没有经得起推敲的爱,我不知道,我希望是有的,理想的存在总是聊胜于无。但是经不起推敲的到底是爱的形式,还是爱的内涵? 所以对于爱,就是要追问形式。 如果你相信爱的形式大于内涵,你就去形式地爱一个人, 不过前提是你的形式是真正爱的形式, 如果他(她)还不够可爱,你可以假装一下,用很爱很爱的形式,慢慢的你就会发现,或者以为这就是爱的内涵。 4. 没有学习好的形式,就没有学习好的内涵。 这是目的,既然科学、民主、爱情中,形式似乎都大于内涵,那我们学习的形式就格外重要。 什么是学习的形式,那就是上课时微笑着注视老师,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努力跟随老师的思路,宿舍里热烈的讨论问题,回去好好的做题,看费曼的书,看老师推荐的参考书,进物理学的论坛,说物理学的笑话,写量子力学的诗,唱物理方程的歌 . 如果你相信学习的形式大于内涵,你就去形式地学习物理, 不过前提是你的形式是真正学习物理的形式, 如果你还是不懂很多,你可以假装一段时间,很努力很努力的形式去坚持,慢慢的你就会发现, 很多的不懂有一天会豁然开朗。 但你要注意的是:我们要的是真正的形式。真正的科学的形式,真正的民主的形式,真正的爱的形式,和真正的学习的形式。
个人分类: 转载|21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欣赏内涵”还是“崇拜外表”?
boxcar 2010-4-17 19:16
这篇博文的标题其实是我前段时间(4月4日)在武夷山老师的博文【1】后面写的评论中的一句话。在读完了那篇博文、并读到吴飞鹏老师一楼的评论( 我很奇怪,都以得诺贝尔奖为荣,尤其是中国人,渴望至狂烧,却毫无尊敬诺贝尔本人的思想。我不怎么尊敬诺贝尔奖得主,却很尊敬诺贝尔本人,包括爱迪生,袁隆平;也尊敬没有得奖的牛顿、佩雷尔曼;当然啊,也尊敬得过奖的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我尊敬的是这些人本身,并不是他们得了什么奖。 )以后,我突然想到,其实我们在关注一个人的时候,不但观察的方式和角度会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对其了解的深度和认同的程度更是千差万别。对于我们身边的平常人自不必说,就算是对那些离我们很远很远、难以望其项背的名人大家,我们通常也要在欣赏内涵和崇拜外表之间做个选择。 认识一个人的过程,通常都是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这是正常的认知规律,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外表的印象都该是最先形成的。我在这里所说的外表,并不仅限于一个人的外貌和装束,还要包括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的一些实的虚的附属品,包括各种头衔和身份的象征等等。对于名人要人,普通人很难有机会直接接触,所以对这些大人物的了解通常需要借助远距离的观察,以及各种媒体(既包括传统的报纸、电视等,也包括新兴的网络媒体)的报道。由于进行报道的媒体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会对被报道者做出若干包装或加工,所以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高大而完美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崇拜外表的现象,对影视明星、商界巨子如此,对学界牛人、政界高官亦然。 对一个人认识到什么程度,通常要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和分析,以及是否有足够的空间保证在远距离了解全貌和零距离接触细节。在时间很有限的情况下,对人的认识可能主要看的是第一印象;在空间跨度不足的情况下,要么因为太远使形象变得模糊,要么因为突然拉得太近而只注意了若干细节却难以顾及全面。如果某人给其他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极好,远观形象异常高大,表现出来的若干细节详情也非常好,甚至在文章、演讲或访谈中表达出来的思想境界也很高,那么这个人往往会成为被崇拜的对象。有时候,人们可以崇拜一个人到迷信的地步,此时会产生无条件的信任和服从,但值得我们警惕的是,这种迷信不一定是源自对于这个人的行为真正的了解和对其思想透彻的领会,可能仅仅是因为外表,许多权威或许就是这样躲一个精心包装的华丽外表下欣然接受着顶礼膜拜。 事实上,对于外表的崇拜或许早已入深入到了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我们去市场买菜,大多会挑拣外观好的,买黄瓜一定会选择订花带刺、匀称挺直的,买白菜肯定也不会选择带有虫子眼儿的;我们在日常交友,多半对相貌堂堂的男士或者美丽动人的女士青眼有加,可能会对相貌平凡的人无动于衷。在科研工作中,我们会格外看重由著名学者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工作,或许会轻易略过了某个科研明日之星发表在一个寻常专业期刊上的新观点。在学习中,我们可能会积极学习并实践那些成绩斐然的学生介绍的经验,未必会认真思考这些经验在自己身上是否适用;在报考高中的时候,绝大多数家长和同学会关注要报考的学校的升学率、考取名校的比例和除了多少高考状元,全然没有不注意这些财大气粗的学校在中考招生的时候下了多大的力气去到周边市县挖状元苗子。在报考研究生的时候,很多同学会认真钻研将要报考的导师的头衔有多么多、多么高,却没有留心在其门下的弟子需要几年毕业、是被认真指导还是处于放羊状态。 一个真正富有理性的人,应该懂得积极主动地欣赏内涵,而不是盲目地崇拜外表。欣赏内涵,就是要多角度、全方位地获取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思考并理清头绪,尽量弄清楚你所面对的人或者事物的一些内在品质,吸收那些你感兴趣的那些精华,并对那些浮华无比、抑或寒酸非常的外表的产生原因有一个比较清醒、客观的认识。会欣赏内涵的人,通常不至于被靓丽的外表所蒙蔽而发生盲从或迷信。正如我在第一段引用的吴飞鹏老师的那段话, 以得诺贝尔奖为荣,尤其是中国人,渴望至狂烧 其实就是一种外表崇拜,诺贝尔奖的宗旨 诺贝尔的思想 和众多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无论得没得诺贝尔奖)的科学精神与学术成就,才是我们需要欣赏的内涵。外表就如青春的面庞,可能会老去,内涵如同陈年佳酿,是深藏的精华,或许历久而弥香。 ~~~~~~~~~~~~~~~~~~~~~~~~~~~~~~~~~~~~~~~~~~~~~~~~ 参考: 【1】武夷山: 您佩服哪一类人?(外二则)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8706
个人分类: 社会|7797 次阅读|16 个评论
林业生物灾害与林业生物灾害管理
zhguoqin 2010-3-20 14:39
点击下载全文: 林业生物灾害与林业生物灾害管理 林业生物灾害与林业生物灾害 管理 张国庆 (安徽省潜山县林业局) 摘要:本文从林业生物灾害概念、特点,论述了林业生物学灾害管理概念和内涵,提出了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原则:系统化原则,法制化原则,社会化原则,科学化原则。 关键词:林业,生物灾害,内涵,原则,管理 点击下载全文: 林业生物灾害与林业生物灾害管理
个人分类: 生物灾害学|19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盘古开天的真实内涵
sheep021 2010-3-10 14:02
天地是怎样开辟的?宇宙的起源是什么?这是一个从古到今都引发无限遐想的问题。中国的先民创作了一个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据说,宇宙本来是一团混沌,好像一个大鸡蛋。我们的老祖宗盘古就孕育在其中。过了一万八千年,突然有一天,盘古睁开了眼睛,周围一片漆黑,潮湿的、浑浊的气流令他憋闷,他挣扎着要把这个混沌世界撕开。在他一番拳打脚踢之下,这原始的气团开始破裂,轻而清的气流向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湿的气流往下沉,变成了地。天与地分开之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拢,就用头顶着天,脚踏着地,站在天与地之间。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长高一丈。如此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很高了,地变得很厚了,盘古的身子也长得极长了。有多长呢?据说有九万里那么长。也就是说,天与地之间有九万里的距离了。 天和地分开之后,盘古也累得很了,他躺下来想休息一下。当他闭上眼睛后,却再也没有醒过来。他死去了。 在他垂死之际,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风和云,他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四肢变成了大地的四极,身躯变成了高山丘陵,血液变成了江河,筋脉变成了道路,肌肉变成了田土,皮肤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骨头变成了金玉铁石,须发变成了满天星斗,就连他身上流出来的汗水也变成了甘霖和雨露,滋润着大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与内涵
liux831 2009-7-25 08:43
著名节目主持人在《女人》节目中问一个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家一个问题: 你每天都在标新立异吗? 对方问:你那个大学毕业? 天津音乐学院 什么专业? 声乐。 有的词你不能用。 我在创新,而不是标新立异。 欣赏的含义正在于此。 ---转载 欣赏和被欣赏 欣赏包括三方面含义: 1.了解 2.理解 3.欣赏精彩之处 在北京的一次大会上,一位领导讲话:我每一天欣赏你们...... 这位领导换取了部分欣赏的概念,把欣赏换为鼓励和表扬小策略了。 我们欣赏美女,一是看其体型,二是看其美丽的脸,三是寻找其精彩之处。 我们欣赏一个人才,一是看他(她)所受的教育,比如,哈佛大学毕业;二是看他(她)的IQ,有多聪明;三是看他(她)如何证明自己是一个杰出人才。 以施一公为例,发表了11篇Nature,7篇Cell,1篇Science。6月2日,我看到施一公时。他说。我从小就会敬酒,不是今天才会和领导往来。我认定他是会证明自己的。 我见过不少大人物,也见过不少聪明人。我想欣赏美女一样欣赏人才。 我培养了不少人才。第一阶段,我按十分之一定律培养精英。第二阶段,我把人才分为三年期(看其变化和幅度)和七年期(看其变成什么)。 我在美国观察了这两类人。我理解,人才成长是需要培养和成长环境的。 我的导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我在美国进一步观摩了素质教育和精英教育。 所以,我知道欣赏,我会欣赏。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5456 本文关键词: 科学 欣赏 精彩之处
个人分类: 未分类|157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