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纯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人类简史(54)
罗非 2017-7-23 10:24
  历史上的好人和坏人   我们很容易想把所有人简单分成好人和坏人,而所有的帝国大概都会被归为坏人。毕竟,几乎所有帝国都是建立在鲜血之上,并且通过压制和战争来维持权力。然而,现今的文化又有大多数都是帝国的遗绪。如果帝国从定义上就是个坏东西,那我们又成了什么 ?   有些学说和政治运动主张要把人类文化里的帝国主义成分全部洗净,只留下所谓纯净、真正的文明,不要受到帝国主义原罪的玷污。这种想法顶多就是一厢情愿 ; 至于最坏的情况,则根本就是粗暴的民族主义和偏执狂,只是套上一层伪装。或许我们可以说,在历史曙光乍现的时候,有部分文化确实曾经纯净,没有受到帝国主义原罪和其他社会的玷污。但就在那道曙光之后,已经没有任何文化能够再提出这种主张 ; 地球上现存的已经没有任何所谓纯净的文化。现存的所有人类文化,至少都有一部分是帝国和帝国文明的遗绪,任何以学术或政治为名的手术,如果想把所有帝国的部位一次切除,病人也就必然魂归九霄。   举例来说,可以想想现在独立的印度与之前英属印度之间的爱恨情仇。英国征服占领印度的时候,数百万印度人因而丧命,更有上亿印度人遭到凌辱和剥削。然而,还是有许多印度人热切接受了像是民族自决和人权的西方思想 ; 等到英国拒绝遵守这些价值、给予印度人平等权利的时候,他们更大为不满。   然而,现代的印度仍然像是大英帝国的孩子。虽然英国人杀害、伤害、迫害了印度人,但也是英国人统一了印度大陆上原本错综复杂而互相交战的王国、公国和部落,建立起共同的民族意识,并形成一个或多或少以单一政治实体来运作的国家。英国人奠定了印度司法系统的基础,创立了印度的行政架构,还建立了对经济整合至关重要的铁路网。西方民主以英国为代表,而印度独立后也是以西方民主制度作为其政府形式。直到现在,英语仍是印度大陆的通用语言,让以北印度语 (Hindi) 、泰米尔语 (Tamil) 和马拉雅拉姆语 (Malayalam) 为母语的人都可以用这种中性的语言来沟通。印度人热衷于板球运动,也爱喝茶 (chai) ,但这两者都是英国留下的。印度要到 19 世纪中叶,才由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引进并开始出现商业茶园。正是那些势利眼的英国 “ 阁下 ”(sahib) ,将喝茶的习惯传遍印度大陆。   图 18 孟买 (Mumbai) 的贾特拉帕蒂 · 希瓦吉 (Chhatrapati Shivaji) 火车站。一开始,在孟买还称为 “Bombay” 的时候,它叫作 “ 维多利亚车站 ”(Victoria Station) ,由英国建造,采用 19 世纪晚期英国流行的新哥特式建筑。虽然车站是由外国来的殖民者建造,但后来有着民族主义思想的印度政府就算改了城市的名字、改了车站的名字,却还是保留了这座宏伟的建筑,并未将它铲平。   今天会有多少印度人认为,为了去除帝国的一切,就该让大家来投票,看看是否应该抛弃民主、英语、铁路网、司法系统、板球和茶 ? 就算真的成案了,光是 “ 投票 ” 这件事,不也得感谢过去殖民者的教导 ?   就算我们真的要完全去除掉某个残暴帝国的遗绪,希望能够重建并维护在那之前的 “ 纯正 ” 文化,很有可能最后恢复的也不过是更之前、没那么残暴的帝国留下的文化。就像是有些人对于英国阁下在印度留下的文化十分反感,一心除之而后快,但在无意中恢复的却是同属征服者的莫卧儿帝国以及德里苏丹国 (Sultanate of Delhi) 的文化。而且,如果想再消除这些穆斯林帝国的影响,恢复 “ 纯正印度文化 ” ,恢复的又是笈多帝国 (Gupta Empire) 、贵霜帝国 (Kushan Empire) 和孔雀王朝的文化。如果极端印度民族主义要摧毁所有由英国征服者留下的建筑 ( 像是孟买火车站 ) ,那像是泰姬玛哈陵这种由穆斯林征服者留下的建筑,又该如何 ?   没有人真正知道该如何解决文化遗绪这个棘手的问题。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第一步就是认清这种两难的复杂程度,知道历史就是无法简单分成好人和坏人两种。当然,除非我们愿意承认,自己常常就是跟着走坏人的路。   图 19 泰姬玛哈陵。这究竟算是 “ 纯正 ” 的印度文化,还是外来的穆斯林帝国主义建筑 ?
个人分类: 科普|1144 次阅读|0 个评论
纯粹的我
热度 1 yaojunwei 2014-3-1 00:01
今天下了2014年第一场纯粹的雨, 不加带丝毫的雪花。 我喜欢这个纯粹 喜欢这个单纯 也喜欢这个纯净。 每次下雨心中总是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恬静, 仿佛从喧嚣的闹市回归幽远的山林, 越发的感受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雨水对于天地是一种洗礼, 对我的心灵又是一种净化。 我在这反反复复的净化中不断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升华。 想一想 人生有多少的纯粹? 我从啼哭中降生, 从纯粹的肉体和思想中萌芽, 纯粹的赤裸裸的抵达这个世间。 不知道我的这一降临对于世界是个什么概念, 但是可以肯定对于我的父母,对于我的姐姐, 更或者对于我自身却是一种百分之百的恩赐。 降生的一刻, 我同芸芸众生一般无二。 时至今日 我一如众生相似。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每当灯红酒绿的时候, 每当阴雨绵绵的时候, 每当我一次次挑战自我的时候, 每当我一次次超越自我的时候, 每当我一次次别人感觉应该骄傲的时候。。。。。。 纯粹 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不能拭去 我越发感觉我的良知在告诉我 做人就做个纯粹的人 不为世俗所同化 不为言论所动摇 不为虚荣所腐蚀 不为功利所蒙蔽 我想世人更尤我之思辨 世人也皆知世事变幻、人心叵测 纯粹的精神 纯粹的思想 纯粹的为人 纯粹的爱情 纯粹的人生 纯粹的世界。。。。。 这便是我纯粹的向往 我一直在孜孜不倦的追求 纵使只有我一个人 空留着西风的呜咽 我义无反顾 因为这便是纯粹的我 真实的自我 只是 我愿 这个纷繁的世间行走 不失纯粹的我 否则 生有何欢?
个人分类: 眠云居|2430 次阅读|1 个评论
瓶装水真的纯净又健康科学吗?
吴信 2009-12-16 09:58
水之对于人生命存在的意义已经无需再说,对于生命健康而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表明,世界上80%的疾病都与饮水有关,你今天的饮水习惯将决定着你10年后的健康状况。因为水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媒介的作用: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代谢产物的排泄,酸碱平衡的维持以及体温的调节等都需要水的参与。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水以净为本。,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在注重生活质量、生命健康的今天,把喝水提升到学问便不足为奇了。 我在广州学习的时候发现,那里的自来水有股很浓的海藻味道,有时候还是发黄的。所以经常去投币饮水机买水。关于瓶装水方面,我有很多疑问,还有很多方面,为什么有些地区的癌症发病率那么高?是不是饮水的问题?为什么有些地区的寿命很久,是不是饮水的问题?有心人特别是饮食行业的专家学者研究研究,给人们一个答案。 有次接待美国专家,他告诉我,他们在他们国家,喝瓶装水的很少,直接喝自来水的。有次坐火车,与一个来自于做桶装水的孩子聊天,他告诉我他家做的桶装水也是用自来水做的。看了以下的文章,才有所明白。为了让大家更多的了解,特地转来共享。 更多的人选择了瓶装水。家住上海闸北区的苏萍拿着自备的桶,像每周一样到楼下的投币饮水机买水,2元钱买10升,够喝一周。至于买水喝的原因,她说:这里的自来水有种很腥的怪味,附近的外地人都是到这里买水后回家烧开了喝的。在外面时就喝瓶装水。在广州做助理律师的苏月无论在家还是在外都喝瓶装水,方便是第一的,拎着水瓶到处走太麻烦了,其次是纯净,有益健康。她清晰地记得乐百氏纯净水的广告语27层净化,初次听说27层净化这个词,我还在上学,当时的感觉就是没什么比那瓶水更纯净了。 那么,瓶装水真的纯净又健康吗? 瓶子不是优质的象征 不久前,天涯论坛上一个名为《康师傅,你的优质水源在哪里?》的帖子引爆了整个瓶装水行业的定时炸弹。康师傅公司也动作迅速地承认自家的优质水源就是水龙头里接出的自来水。而上海饮料协会的刘玉兰更是爆料说,在自来水源中添加矿化液,已是业内人尽皆知的潜规则。 康师傅的坦白还算是诚实的,因为它连带地承认了康师傅产品广告中关于优质水源的虚假宣传。一个行业的黑幕曝光,最终的受益人一定是消费者。但是任何情况都挡不住跳梁小丑的世代辈出。一个名为花里花外的网络危机解决方案供应商,在著名的营销咨询网络艾瑞网博客中写下了这样的话:看来深藏在幕后的这股势力一直在攻击康师傅,不断地寻找话题在做康师傅的负面新闻。理由是,这是行业潜规则,谁来踢爆,就是想攻击同业。难道所有人都必须对骗局潜规则缄口不言,保持着对消费者的绝对欺骗,才是企业的良知体现,公关的伟大胜利吗? 在康师傅水源门前前后后,各省市对瓶桶装水的质量抽查结果显示,合格率多在约75%~85%。 据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岳银玲等人的研究报告显示,国内矿泉水多采用臭氧杀菌,并产生容易致癌的溴酸盐衍生物。行业秘密被隐藏了10年之久。 原来,能够将水与世隔绝的瓶子,也并非就是优质纯净的象征。 瓶装水杀死了萨达姆? 无论山溪泉还是自来水,一旦入瓶,便加价数倍。瓶子是瓶装水的发迹之本,却也是瓶装水最为人所诟病的致命软肋。 一个威胁来自瓶子的材质本身。瓶装水的瓶子多采用PET塑料,这种塑料质轻、透明、不易破碎,但有学者认为该材质产生一种叫做乙基己基胺(DEHA)的潜在致癌物,热能会释放出塑胶里的有毒物质进入水中。放在车里的瓶装水,已经被认为是引发澳洲女性罹患乳腺癌的最常见高危因素之一。 另一个威胁来自生产过程。德国科学家调查全球100多个知名的包装饮用水品牌,发现这些水放得越久,瓶里的锑释出越多,半年就会增加一倍。尽管其含量仍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值内,但曾有研究表明锑会导致肺癌。锑怎么会到水中来呢?锑是塑料水瓶制作过程中的触媒催化剂。 还有一种对瓶子的憎恶并非出于健康原因,而是出于环保,因为制瓶塑料提炼自石油。在人口仅3亿多的美国,每年用于瓶装水制瓶的原油就超过150万桶,是10万辆车一年的用油量,还不算包装、运输、工人所产生的附带石油消耗。一个瓶子所消耗的石油相当于瓶子容积的四分之一,有一种更幽默而又深刻的说法是:瓶装水加剧了石油消耗,最终促使美国出兵伊拉克,占领石油资源,瓶装水害死了萨达姆侯赛因。 据调查,美国86%的塑料水瓶成为垃圾,如焚化则产生诸如氯气、含有重金属的残留物等有毒副产品,若掩埋则需1000年才完成生物降解。实际上美国40%的PET水瓶的处理是通过出口到像中国这样发展中国家来完成的。 瓶装水在水源选取和加工工艺方面的确追求了更高的品质,但也让饮用水凭添了制作、运输、储存等多个环节,而每个环节的疏于管理或认识水平有限,都有可能导致新的污染,即所谓夜长梦多。 不是你选纯净,而是营销选择了你 很多人认为自己选择瓶装水是对高品质生活追求的必然结果。但《圣经》中有句更形象的话,不是你们选择了我,而是我选择了你们。喝瓶装水的人,其实也只是被卖水厂商所选择,作为目标客户群体而已。 不久前,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作者伊丽莎白罗伊特写了一本概念奇特的书《疯迷瓶装水(bottlemania)》,书的副题为:为何水会成为商品及我们为什么会购买?把原本浑然天成、全民共有的水源包装出售,这几乎是本世纪广告界最为成功的策划案例之一。 《疯迷瓶装水》(Bottlemania),伊丽莎白罗依特著,248页,布鲁斯伯利出版社, 24.99美元。 1987年,每个美国人每年平均只喝21.6升的瓶装水。但到了1997年,这个数字却翻了不止一番。强劲的广告大战,再加上麦当娜在电影《真实与大胆》中极富性暗示地吮吸一瓶依云矿泉水,都对瓶装水的销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00年,贵格麦片的总裁对分析人员宣称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自来水。2005年,为了推广一个瓶装水品牌Aquafina,百事公司花了2000万美元,试图告诉美国人要多喝水哦。但是不久后就爆出丑闻,Aquafina像康师傅瓶装水一样,并非矿泉水,而是取自自来水,美其名曰大众水源。 最为成功的策划案例是每天8杯水的健康假象。科学研究的确发现每人每天要摄取8杯左右量的水,但是实际情况是我们吃的饭食、水果、蔬菜等等中已经包含了很多的水,所以根本不必纯粹地喝8杯水。以健康的名义鼓励消费者多喝水已经成了瓶装水销量最好的提升手段。 如今,瓶装水在美国形成了两分天下,一面是各种瓶装水品牌层出不穷,广告宣传铺天盖地;另一面,以纽约市长、旧金山市长、盐湖城市长和文体明星为代表的倒瓶派坚决反对瓶装水,鼓励人们喝自来水。 在美国是半数人公敌的瓶装水,在中国却是宠儿。中国目前已是世界第三大瓶装水消费国,到2010年,中国人年均将消耗1000万吨瓶装水,相当于美国目前消费量的60%。 ------摘自大庆晚报生活秀第30期
个人分类: 社会百态|32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纯净而敏感
可真 2009-7-25 16:24
学者姜念云 发表于 2009-7-25 7:57:52 一句我赞同的话 一个好演员 , 他的内心必须是纯净而敏感的 , 因此 , 我一直坚守着自己的这块领地 , 坚持以最饱满的激情 , 去感悟和饰演真正属于我的角色。 -- 柳云龙 这话我赞同。当演员如此,搞科研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 本文引用地址: http://159.226.26.14/m/user_content.aspx?id=245455 当前推荐数: 1 推荐人: 周可真 ( 注册用户可推荐他人博文,博客首页显示被推荐次数最多的 36 小时内的博文。 ) 标题:纯净而敏感 发表评论人: 周可真 纯净而敏感 概括得好!内涵丰富,意义深刻。 博主回复:谢谢周老师!同感 ~ :) 如果以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表达,纯净而敏感就是应物而无累于物。 纯净者,无累于物者也。怎样能做到无累于物?无私无欲也。怎样才叫无私无欲 ?不是嘴上叫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此叫喊,只能给人以此地无银的印象!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或政党,是从来不会如此标榜自己的!只有根本做不到又想别人来感恩自己的人,才会如此 ! 但是,你要说叫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一点不出于本心,倒也不是,然而,事实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正因为如此,千万不要把这种口号当回事,那不过表示自己的一点心意而已,实际上根本做不到的,因为现在根本没有这个条件使任何人能够做到这一点。认清了这一事实真相,那就自己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319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