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碳纳米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硅纳米管储氢率或高于碳纳米管
jimmydz2005 2010-4-29 16:21
实施氢能运输的技术关键是安全、高效和简洁。根据美国能源部(DOE)CAR课题组的研究,如果要让该技术成为现实,现有的储氢材料系统应该在室温下提供6%的储氢质量密度。当前,储氢方式的研究被认为是解决该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世界各国的研究小组都在寻找和试验多种材料,这些材料能够更加简易、可靠并且安全的吸收和释放大量的氢气。其中,一种有效的储氢介质就是单壁碳纳米管。 然而,碳纳米管目前还不能满足DOE的储氢目标。这甚至让DOE作出一项决定,放弃关于不掺杂单壁碳纳米管的未来在储氢车辆上的应用研究。尽管大量的前期研究都集中在储氢材料的物理吸附方向,但最近的密度功能理论计算表明,单壁碳纳米管能够通过化学吸附使储氢能力提升到7.5w%。 最新的研究带来了另一个好消息。中国科学家的理论研究表明,硅纳米管能够比同结构的碳纳米管具有更高效的储氢率。这将极可能让硅在引发微电子革命后,又成为氢能源领域的关键材料。相关论文发表在4月24日的《物理化学杂志C》上。 领导该项研究的是北京化工大学分子和材料仿真试验室负责人曹达鹏,他解释道:跟碳原子相比,硅材料具有更多的核外电子,使其具有更高的极化率和更强的分散力。根据观测结果,我们采用了一种多尺度复合理论方法,将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和蒙特卡咯积分法综合,预测了硅纳米管在298K、压力范围在1到10MPa下的储氢能力。我们的计算表明,在常规燃料电池功过条件下,硅纳米管比碳纳米管具有更高的氢吸附效率。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纳米管的几何排列和弯曲曲率都将影响氢在硅纳米管中的吸收。 在2002年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成功制备硅纳米管之后,研究人员已相继发展了多种制备硅纳米管和有序排列硅纳米管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由于硅比碳具有更多的核外电子,使其具有更高的极化率和更强的分散力,科学家认为硅纳米管将会比碳纳米管具有更强的范德华力。 曹达鹏解释道:我们的复合计算理论结合第一性原理,获得了氢和硅纳米管之间的结合能,并利用蒙特卡咯积分评估了硅纳米管的吸氢能力。可以认为计算结合能是蒙特卡咯积分的有效补充。 虽然是一种新颖的材料,但对于硅纳米管还没有实际的储氢实验数据来验证理论上的计算。因此必须设计并完成大量的实验来验证新的理论发现。曹达鹏指出,硅纳米管的分离率明显的影响其储氢的能力。因此,实际操作中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制备最优排列的硅纳米管材料。 来源于《环球科学》
个人分类: 环球科学|316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碳纳米管可激发人体自身免疫反应
mingming520 2010-4-27 13:33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美国耶鲁大学的工程师们发现,碳纳米管上的缺口可促使 T 细胞(一种白细胞)抗原在血液中聚集,并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从而改进目前常用的继承性免疫疗法,有效增强病患的抗癌能力。相关研究发布在 4 月 20 日出版的美国《朗缪尔》( Langmuir )杂志上。   继承性免疫疗法,又称细胞转移疗法,是指从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中提取细胞,对其进行改良,使之更有效地针对患者的特定病症,随后把它们重新注入患者的免疫系统,以攻击诱发疾病的相应细胞。虽然人体自身也会产生抗肿瘤的 T 细胞,但其经常会被肿瘤所 压制 ,且有效的细胞数量也十分有限。而采用体外培植的方式可有效保证 T 细胞的数量和质量,达到更好的抗癌效果。   研究小组之前也曾报告过碳纳米管对于增殖 T 细胞的意外效果。他们发现,当抗原的总数一定时,把碳纳米管制成的 外衣 附在抗原的表面,可使 T 细胞的增殖速率远高于抗原被聚苯乙烯等材质制成的薄膜包裹时的培植速度。这是由于抗原能够在碳纳米管的 缺口处 聚集,从而达到较好的增殖效果。   论文的主要作者、耶鲁大学化学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副教授塔瑞克 法米表示,碳纳米管束和淋巴结的微环境相似,具有复杂的几何结构,其可以模拟生理学吸收更多的抗原,激发更强烈的免疫反应。将碳纳米管用于人体的传统方法能够引起栓塞等问题,但将碳纳米管放入血液内培植细胞时,却不涉及将其植入体内,因此并不存在类似问题。   实验数据表明,继承性免疫疗法需要花费数周才能生成足够的 T 细胞,而碳纳米管在三分之一的时间内就能生成与继承性免疫疗法同等数量的细胞。研究人员表示,这是探索碳纳米管独特性质的一种新方式,也是碳纳米管在生物领域安全应用的一次创新。下一步,研究团队将着手探索更为有效的、将碳纳米管从血液中移除的方式,随后再将血液重新输回病患体内。(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21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合成最小碳纳米管结构富勒烯
FupingZeng 2010-4-11 00:21
合成最小碳纳米管结构富勒烯 近日,浙江大学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科研人员成功合成世界上最小碳纳米管结构的富勒烯C90,成果发表在2010年49卷第5期的《应用化学》上,被评为该期刊的热点论文,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富勒烯和碳纳米管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的利用以及新一代纳米电子计算机等领域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引起了世界范围科学家的研究兴趣和各国政府的广泛重视。合成的C90富勒烯具有纳米管结构,直径为0.7纳米,长度为1.1纳米,呈D5h高度对称性,被誉为世上首个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直径最细、长度最短、结构完美的封闭形状的最小碳纳米管。它是连接富勒烯和碳纳米的桥梁,本身兼有富勒烯和单壁碳纳米管的某些双重性质,作为新材料,其用途将非常广阔。 据悉,富勒烯衍生物是有机太阳能电池中优先使用的材料,如果使用新发现的纳米管状的C90,可望有更高的太阳能利用效率。有机太阳能电池装置可以将太阳光直接转化成光电流,给各种电器设备供电或输送给电网,与传统的化合物半导体电池、普通硅太阳能电池相比,其优势在于更轻薄灵活、成本低廉、可大面积推广,是未来太阳能利用的主流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传统的硅基材料晶体管微电子元件的尺寸随着制造工艺的日益精良而越来越小,不久将达到其物理极限,人类即将进入纳电子器件时代。碳纳米管凭借其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电学性能,成为最有希望的纳电子器件材料之一。制备出长短和粗细均一可控,且无缺陷的单壁碳纳米管是一个极富挑战的研究课题,这里报道的纳米管状C90富勒烯的合成为上述单壁碳纳米管的合成提供了一个导向性的思路。 中美合作双方的研究工作者长期致力于新型富勒烯和金属富勒烯的合成与结构鉴定,近年来在大碳笼富勒烯和内嵌金属富勒烯的研究中不断取得进展,在相继合成并鉴定了3种最大内嵌金属富勒烯Gd2C2@C92、Ca@C94和Sm2@C104的基础上,终于发现了这一结构独特的纳米管状结构的C90。据了解,他们正在全面开展该纳米管状C90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测定,并探索其在有机太阳能和纳米电子器件等领域的应用。(来源:科学时报 张巧玲)
个人分类: 学术教育|281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篇ACS Nano刚接受,关于SWNT催化生长
Synthon 2010-2-19 03:54
探讨了Co催化单壁碳纳米管(SWNT)生长过程中的活性组分,并揭示了为啥Co/SiO 2 催化剂多年以来无法催化生长SWNT的原因(参考:Kong, J.; Cassell, A.M.; Dai, H.J. Chem. Phys. Lett. , 1998, 292, 567574;Li, Q.W.; Yan, H.; Cheng, Y.; Zhang, J.; Liu, Z.F. J. Mater. Chem. , 2002, 12, 11791183 )。 具体背景和内容,待正式在线发表之后,我再结合文章介绍。 上述两篇参考文献如下: CPL JMC
个人分类: 科研涂鸦|8807 次阅读|5 个评论
也谈化学工程与化学的区别
xinliscau 2010-2-5 22:14
看了博友 王晓明 的博文 化学工程与碳纳米管:我们的坚守 , 感触颇深。自己也是一位化工人,很多时候总被认为就是学化学,这方面也没少吃亏。求职之时,看到自己的专业被写成化学,心里也很不是滋味,明摆着一个是工科,一个是理科。且不说这些,还是谈下我对化学工程与化学区别的体会: 自1920年MIT诞生世界上第一个化学工程系刚好90周年,整个专业在20世纪对人类的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具体专业简介附后。化学工程学科是一门兼备丰富理论知识、强大工程技术、重大社会意义的应用学科,且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化学只是化工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简单地把化学工程当成化学也是不合适的。一个好的化学工程师必须学好化学,但学好化学就想成为一名好的工程师还是远远不够的。尽管近几年很多学校的化学系象雨后春笋般地开设化工专业,但如果是没有一定硬件和人才准备,即是开设了这个专业,也不一定能办好!其区别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两者的思维方法不一样。还拿王博士说的碳纳米管为例,化学家关心如何制备?它有什么新奇的性能?可在那些场合应用。而化学工程师则关心的是,如何将碳纳米管规模化生产,而不是实验室小规模的合成,利用合成的碳纳米管直接造福人类,就像合成氨那样。所以,二者的区别一个是一处研究,一个是应用研究。关心的对象和过程是有明显的差异。再比如,我现在做的光催化,我思考比较多的就是如何将光催化做成设备装置,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是过分关心如何通过新奇的方法合成新奇的催化剂,研究它的电子和孔穴及催化的机理等。当然,能掌握这些对装置开发也有好处。但是,从化学工程专业性质来看,过多地考虑后者就是越位,最终结果可能导致你什么都做不好。 (2)两者研究对象的差异。化学关心的是实验室规模的小量合成,只要我能合成出来,我就是胜利者。而化工则不同,很多好的反应,因为种种原因很难被放大到工业规模的生产而最终被化学工程师所放弃。化学工程要解决和研究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将实验室规模放大到工业规模。也就是说,是将基础研究成果造福人类的一门特殊的学科,所以化学工程学科杂志影响因子普遍比较低,美国的AIChE J如今影响因子只有1点多,而化学的则比较高,JACS已达7点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化学家掌握的知识要领先化学工程师几年的时间。 (3)研究方法的区别。化学的研究方法,是典型的理科研究方法,主要应用基础化学知识作为指导来解决问题,其研究要求对反应物的用量精确到小数点后很多位,而化学工程的研究,则是典型的工科研究方法为主,主要应用工程手段解决放大中遇到的问题,其不会过分关注反应本身,其对反应物的用量也不会有这么严格的要求,通常精确到小数点以前很多位就可以了。 当然,还有很多区别,就不一一谈了。说这多,最后希望即将毕业的化学工程专业的同仁们,特别是想进高校工作的化学工程博士,最好选择有化学工程专业的学校,不要去一个只有化学专业的学校,这样会更适合你的专业,更有利于你与别人的相互交流和进步。如果去了一个只有化学系的学校,那种滋味是很不好受的,更不用说被重用了。 专业简介: Chemical Engineering: Transform molecule to money 化学工程是一门建立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上的交叉应用学科。它历史悠久,应用广泛,意义重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支柱。 在化学工程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过去的20世纪是化学工程学科诞生与迅速发展并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百年。1888年美国MIT首先推出了化学工程课程体系并于1920年建立了化学工程系。1915年Little将复杂的化工生产过程归纳为有限的单元操作,初步奠定了化学工程的科学基础,单元操作被公认为化学工程学科体系第一个阶段的标志(first paradigm)。1957年反应工程学科的建立及1960年Bird等编著的《传递现象》将化学工程学科发展引向分子水平的研究,该时期的化学工程学科被归纳为三传一反,即传质、传热、动量传递及反应工程。三传一反成为了化学工程学科发展第二阶段的标志(second paradigm)。进入21世纪,生命科学、信息技术、材料科学及环境科学迅速发展为化学工程科学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如:结合生物科学技术,促成了生物化工的诞生,不仅涉及对生物质能源的利用,还深入到对基因、生物大分子及人体组织方面的研究;将数值计算模拟的广泛革命纳入化工研究领域,从而可以精确模拟化工生产中的各种单元操作,还可以通过程序设计控制系统以便更好的实现化工生产。由此可见,化学工程专业是一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学科,信息时代的化学工程学科面对众多的机遇和挑战必然生机蓬勃。 之所以说化学工程是社会基础产业的支柱,是因为随着社会进步,人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化学工业涉及的领域也不再局限于早期的制盐、制糖、煤化工等,而是在与多种学科交叉渗透的同时,开辟了更多更新的研究方向如:石油、制药、食品等。20世纪,化学工业逐渐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等最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我国,以石化工业为代表的化学工业也成为对国民经济贡献最大的行业。而现阶段,二十一世纪的化工又在新能源方向上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煤气化、生物燃料等使我们迈入一个多种能源并存的时代。世界500强企业前10名中有7家是石油化工公司,这说明石油化工这个时代产物的存在价值和社会地位,也说明了化工专业对整个社会的巨大作用。也正因为如此,化工专业在美国有着极广阔的就业前景,据我所知,美国各大学培养出来的化工研究生广泛的活跃在工业界,学术界,金融界及政府部门。 由此可见,化学工程学科是一门兼备丰富理论知识、强大工程技术、重大社会意义的应用学科,化学工程工作者的社会作用和个人价值可以得到完美的体现。 ,
个人分类: 科研之路|27593 次阅读|12 个评论
碳纳米弹簧--纳米级磁场源?
热度 3 wzhong 2010-1-18 21:03
纳米器件的设计与研究方兴未艾,如何为纳米器件提供一个纳米级的磁场,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采用纳米永磁材料,一方面受到超顺磁尺寸的限制,另一方面磁场的强度是固定的,无法根据需要调变磁场强度。采用螺旋管提供电磁场可能是比较好的方法,磁场强度可以根据电流大小来调控,但是如何得到纳米级的螺旋管?用传统材料绕制是不可能的。螺旋碳纳米管(或螺旋碳纳米纤维)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与直线型的碳纳米管相比,螺旋碳纳米管可以用来做纳米级电磁铁,而磁场的强度可以用通过碳纳米管的电流来调节。下图是我们采用CVD原位催化裂解的方法制备的碳纳米弹簧SEM照片。 最近我们采用原位催化CVD方法,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合成了各种形态的碳纳米材料,如螺旋碳纳米纤维,纳米球链,碳纳米带等。下图是碳纳米带SEM和TEM照片: 由于制备这些碳纳米材料所用的催化剂为原位合成的纳米级过渡金属颗粒,因此所得到的复合物具有磁性。研究表明它们的微波吸收性能很好,且比重小,性能稳定,有望用于轻质隐身材料。 相关研究工作发表在以下刊物: 1. X.S. Qi, W. Zhong* , et al ., Carbon , 48, 365 (2010) 2. Xiaosi Qi,Yu Deng, Wei Zhong,* et al. , J. Phys. Chem. C 114 , 808 (2010) 3. X.S. Qi, M.H. Xu, W. Zhong* , et al , J. Phys. Chem. C 113, 2267 (2009) 4. Xiaosi Qi, Wei Zhong,* et al. , J. Phys. Chem. C 113 , 15934 (2009) 5. Xiaosi Qi, Yi Yang, Wei Zhong* , et al. , J. Solid State Chem. 182, 2691 (2009)
个人分类: 论文交流|12549 次阅读|9 个评论
化学工程与碳纳米管:我们的坚守
热度 2 Synthon 2010-1-14 07:08
化学工程与碳纳米管:我们的坚守 看到林峰的博文,《 纳米是灌水领域吗? 》,以及李永丹老师的博文,《 负重登山的化工应用基础研究 》。看过之后,想说点自己的想法。 李永丹老师的文章说的很清楚,目前化学工程方面的研究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地位。一方面,老牌的化工期刊影响力不够,而且不够与时俱进,为我们的领导们所不屑。所以,相当多的人,被迫在相关的学科里头寻找机会,比如纳米,就是一个机会。用我老板的话来说,research has its fashion, and we have to follow the fashion。 于是经常有人会问我,你看你们化工系的人,现在也有这么多人做纳米,那你们跟搞纳米化学、纳米材料、纳米物理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就在于,我们还是化学工程师,我们还希望坚守我们的一些原则,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比如碳纳米管,这个东西是材料科学家们首先给折腾出来的,然后化学家们开始研究它的合成,物理学家们开始研究其中的物理现象,在物理学家和电子工程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貌似现在在某些场合有很不错的潜在应用。 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够大规模的生产碳纳米管,那么这些潜在应用,始终只能停留在潜在的阶段。但是遗憾的是,化学家们认为他们已经阐明的碳纳米管生产的过程,现在剩下的工作,就是如何研究它的应用。其他的事情,不用操心。 而这其他的事情,恰恰就应该是我们化学工程师的工作了。我们可以研究更好的催化剂,更好的反应条件,让产率更高,让成本更低,让产品的性能更可控,让产品的分离更容易。这,就是典型的化学工程的思路。 在这方面,可以说几个典型的任务。比如我的老师兄,俄克拉荷马大学的Daniel Resasco,早在2000年就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他开发的CoMoCAT催化剂,目前仍然是单壁碳纳米管生产的主流催化剂。差不多同一时间,清华大学的魏飞老师也开始从事碳纳米管相关的工作。几年下来,魏飞老师的课题组在流化床生产碳纳米管方面做出了非常漂亮的工作。而且,这两个实验室,都有自己的工业级生产装置,他们的成果,在工业放大中得到了检验。 这,就是化学工程师在follow fashion之后的漂亮工作,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但是遗憾的是,持这种态度的化学工程师也并不多见。在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年会的碳纳米管分会场上,大多数人关心的问题,其实跟材料科学家没有了明显的区别,真正考虑把研究与化学工程结合起来的人,却并不是那么多。2009年的年会上,研究碳纳米管生产的会议报告只有两个,分别来自Resasco师兄和陈元师兄(南洋理工大学)的实验室,我的另一位师兄Amama(美国空军-代顿大学联合实验室)给了墙报。在前一年的会议上,也只有两个相关报告,分别来自我们实验室和Amama。会后一起吃饭,不由得感叹,这个会议上,大家关注的都是潜在的应用,而关注碳纳米管生产的,大概只有我们几个人了。。。 当多数人关心的都是碳纳米管场效应管、碳纳米管生物检测器的时候,我们如何向别人证明,我们是化学工程师呢?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15386 次阅读|20 个评论
再谈碳纳米管储氢
热度 1 Synthon 2009-12-15 07:28
上周出版的Carbon期刊上,沈阳金属所的成会明老师发表文章Hydrogen storage in carbon nanotubes revisited,文章回顾了10年来对碳纳米管储氢失败的研究。很有意思的是,作者最后给出了这样一张图: 作者最后说,In fact, for the ten years since the first report on hydrogen storage in CNTs, there is an obvious tendency that the reported hydrogen storage capacity of CNTs from the literature declines with the time extending (Fig. 3),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improved CNT sample attainability and measurement setup, methodology and accuracy. 这个题目,可以算盖棺定论了罢 。
个人分类: 科研涂鸦|28575 次阅读|26 个评论
高中化学奥赛题解(一):碳纳米管
yaoronggui 2009-12-2 16:20
桂耀荣 B A A B A A 电弧法合成的碳纳米管( CNTS: Carbon Nanotube ),伴有大量杂质碳纳米颗粒。由于杂质存在,纳米碳管较难提纯。现在的提纯方法是:将纳米碳管的粗品放入圆底烧瓶中,依次加入 K 2 Cr 2 O 7 和 1:2 的硫酸,装好回流冷凝和搅拌装置,在 15 0 ℃ 回流 2 小时,溶液由橙色( Cr 2 O 7 2- )转变为墨绿色 (Cr 3+ ) ,将所有的墨绿色溶液过滤,滤纸上存在的黑色物质即为纯碳纳米管。 1. 提纯碳纳米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下图是最常见的一种碳纳米管: 其中的筒状 B 可认为是由一种石墨卷起而成的,而两端 A 可认为是由一个足球烯切成两半球而成。假设石墨中 C C 键长为 a ,试求: 2. B 管管口周长为多少? 3. 碳纳米管粗(直径)大约为多少? 解析: 1. 3C + 8H 2 SO 4 + 2 K 2 Cr 2 O 7 = 2Cr 2 (SO 4 ) 3 + 3CO 2 + 2K 2 SO 4 +8H 2 O 2. B 管管口周长即足球烯在平面上投影形成的圆的周长。 将碳纳米管切除后,得到下面图 1 ,这只是半圆展开的图,图 2 是完整的图。 图 2 的周长长度 L 可大致看做 9 个 L 的长度,而 L 等于 即 L= 9 a = 15.58a. 3. 设碳纳米管管粗(直径)大约为 d ,则 d= 9 a, d=4.96a PS: 1、足球烯图片: 2、足球烯Flash下载地址 足球烯Flash 3、本文下载地址: 碳纳米管
个人分类: 高中化学竞赛|66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月报】柔性电子研究动态(2009年10月版)
yahuang 2009-12-2 10:28
1. 2009 年 7 月 8 日科学网报道:中科院微电子所刘明小组在高性能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方面的进展, http://www.sciencenet.cn/htmlpaper/200978131194806611.shtm 。 2. 2009 年 8 月 26 日科学网报道:《科学》:大尺寸可弯曲的显示屏问世,约翰罗杰斯领导了该项研究,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8/222773.shtm 。 3. 2009 年 8 月 25 日,美国西北大学黄永刚教授在郑州召开的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上做了 Mechanics of Advanced Technology 的报告,主要内容是柔性电子力学。 4. 2009 年 9 月 7 日, Sohu 报道我国多晶硅产能严重过剩,光伏神话破灭巨额投资打水漂, http://news.sohu.com/20090907/n266505733.shtml 。 5. 2009 年 9 月 9 日,有机半导体的热化学图案化技术,用于柔性基板电子制造,避免传统高能技术对有机材料的损害: http://nanotechwire.com/news.asp?nid=8528 6. 2009 年 9 月 11 日,中国力学学会网站报道电子电磁器件力学工作组工作会议纪要: http://www.cstam.org.cn/show.asp?unid=2006054456 7. 2009 年 9 月 16 日报道,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利用碳纳米管代替传统硅管,制造出太阳能电池。 http://www.sciencenet.cn/htmlpaper/20099161144517507301.shtm
38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篇文章比俺的文章好在哪儿?
Synthon 2009-10-31 00:27
刚看见一片Nature Materials的文章,怎么看都觉得赶不上俺自己的文章,尽管俺投JACS被拒了,呵呵。。。 两篇文章放在这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Linking catalyst composition to chirality distributions of as-grown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by tuning Ni x Fe 1- x nanoparticles Wei-Hung Chiang and R. Mohan Sankaran Nature Materials 8 , 882 - 886 (2009) http://www.nature.com/nmat/journal/v8/n11/abs/nmat2531.html Diameter Tuning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with Reaction Temperature Using a Co Monometallic Catalyst Nan Li, Xiaoming Wang, Fang Ren, Gary L. Haller, and Lisa D. Pfefferle J. Phys. Chem. C 2009, 113, 1007010078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jp903129h
个人分类: 科研涂鸦|5771 次阅读|4 个评论
代发信息:南洋理工大学招聘碳纳米管器件和电化学传感器博士后
BaoQiaoliang 2009-10-12 15:42
Research Fellow (Postdoctoral Fellow) Postdoctoral fellow positions for researches in novel carbon nanotube based devices and electrochemical sensor for explosives detection are available in Center for Advanced Bionanosystems,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 Singapore . Candidates with extensive research experience on carbon nanotubes, electrochemistry, sensors or electronics are encouraged to apply for the positions. If you are interested, please send your CV to Professor Li for consideration. Contact information You can contact with Prof. Li Changming at E-mail : ecmli@ntu.edu.sg Website: http://www3.ntu.edu.sg/home/ecmli/index.html Division of BioEngineering, School of Chemical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Nanyang Techonological University 70 Nanyang Drive , Singapore 637457  
个人分类: 未分类|69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加州笔记之三十 碳管复合材料的前景
siccashq 2009-10-9 11:33
读到一个新闻,其实就是一个公司的枪手广告,不过里面游戏信息可以拾取。该公司大概在研发碳纳米管在聚合物及金属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特别强调了风力发电机桨片。中国准备在内陆和沿海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如果能提高桨片的剪切强度和弯曲强度,那么就能够加大臂长,提高风能利用率。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如果能够很好地控制工艺流程,还是比较有希望挤入这个巨大的市场。 另外一方面,碳纳米管和金属复合一直是一个梦想,金属成型比陶瓷需要更温和的温度,所以能够保护碳纳米管的结构和强度。这个公司提带指出碳纳米管能够有效增强金属铝的强度,达到钢的强度,这是很好地结果,对于军事和民用轻型高比强材料的应用有巨大的潜力。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金属如何和碳纳米管均匀分散:金属颗粒密度大,表面没有基团,在一般溶剂中无法形成悬浮液或者胶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不同直接导致了碳纳米管在这个材料领域的应用,而对于陶瓷和有机聚合物来说解决的手段已经比较成熟。如果检索有关文献,金属科学研究者普遍采用了球磨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原始粗旷的美,然而碳纳米管不可避免地被扭曲,剪切,弯折,摩擦,导致结构巨大的破坏。 最近我和朋友无意发现了一个简单方法,通过对金属表面适当地处理,居然成功获得碳纳米管的复合粉体。有很多细节工作还需要做,偏巧院里电镜出问题,相当于抛了一盆凉水。 晚上散步遇到一对台湾夫妇,说他们老大9个月就站起来走路,后来发现长大了平衡能力不够。到医院一问,医生直接说:是不是小时候爬的时间短?爱因斯坦好像小时候说话较晚,是不是和高智商有关? Bayer MaterialScience Showcases Its Baytubes Carbon Nanotubes at Rusnanotech '09 ( Nanowerk News ) The extraordinary properties of Baytubes carbon nanotubes (CNTs) have sparked new and highly promising lightweight design concepts that improve both energy efficiency and mechanical strength. Such concepts are the focus of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s presentation at the RusNanoTech trade show at the German stand, Pavilion 3, at Moscows Expocentre from October 6 to 8, 2009. This is the second time the company has showcased technical innovations based on Baytubes carbon nanotubes at this major forum in Russia. Possible CNT applications are far from limited to lightweight designs, however. CNTs are also suitable for many different applications, for example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the chemical,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and sports goods industries, observes Dr. Raul Pires, who is in charge of global activities for nanotubes and nanotechnology products at Bayer MaterialScience, in a presentation at the accompanying conference on October 8. One prime example of enhanced energy efficiency is the use of Baytubes in wind turbines. The length of rotor blades was previously limited to around 60 meters in order to ensure reliable operation even in very windy conditions. The nanotubes enormous strength makes the rotor blades very stiff, which also enables longer blades to be designed, explains Dr. Pires. Whats more, the lightweight design of the nanotubes - and thus of the hybrid materials in which they are incorporated - boosts the efficiency of the wind-to-power conversion process. Baytubes do not just improve the properties of plastics and other polymer materials, however. CNT additives can also make metals much harder. For example, adding Baytubes to aluminum processed using powder metallurgy enables tensile strengths to be achieved that almost match those of steel. Previously, it has only been possible to assig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is kind to aluminum by adding rare and expensive metals in a complex alloying process, explains Professor Dr. Horst Adams, vice president future materials at Bayer MaterialScience. google_protectAndRun("ads_core.google_render_ad", google_handleError, google_render_ad); The impact strength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aluminum can also be improved by adding nanotubes. This enables the weight of components to be reduced still further, which increases their energy efficiency, for example in the automotive and aircraft industries. Bayer MaterialScience is working with Zoz Gmb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ustomized CNT-reinforced aluminum materials. This German company headquartered in Wenden is a global supplier of innovative systems and equipment, in particular for the manufacture of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It has extensive experience in areas such as the high-energy grinding and mechanical alloying of these materials. Thank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novative, in-house production process, Bayer MaterialScience is one of the few companies in the world capable of producing carbon nanotubes of the required purity on an industrial scale. As early as 2007, the company started operations at a pilot plant in Laufenburg, Germany, that can produce 60 metric tons/year. An additional pilot facility with an annual capacity of 200 metric tons is currently under construction at CHEMPARK Leverkusen. About Bayer MaterialScience With 2008 sales of EUR 9.7 billion, Bayer MaterialScience is among the worlds largest polymer companies. Business activities are focused on the manufacture of high-tech polymer materia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solutions for products used in many areas of daily life. The main segments served are the automotiv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construction and the sports and leisure industries. At the end of 2008, Bayer MaterialScience had 30 production sites and employed approximately 15,100 people around the globe. Bayer MaterialScience is a Bayer Group company.
个人分类: 加州笔记|6019 次阅读|6 个评论
加州笔记之二十八 碳纳米管催熟西红柿
siccashq 2009-9-27 07:56
我去年刚来戴维斯的时候遇到一位从浙江大学过来的访问学者,由于他是做生物毒性方面的,而我刚好做过一点碳纳米管的工作,便和他聊起是不是可以一起研究一下碳纳米管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无论利弊都应该很有意义的事情。大家更多关注的是对动物体或者人体的毒性。实际上实验室很多碳纳米管最终都流入了地球循环系统,植物更有可能直接受到影响。后来大概对方比较忙,也就不了了之了。 最近在ACS NANO上出来一个工作报道了碳纳米管能促进西红柿的发育生长,外部形态变化非常大。作者解释是碳纳米管促进了吸水能力,原因可能没有简单,我甚至怀疑渗透植物叶片中的碳纳米管能拓展植物对太阳光能量的吸收能力,或者说吸收谱更加宽泛。作者想办法在根中找到了被吸入的碳纳米管,那么植物枝干和叶片甚至果实中会不会有呢? 问题是:你敢不敢吃碳纳米管催熟的西红柿? reference: Carbon Nanotubes Are Able To Penetrate Plant Seed Coat and Dramatically Affect Seed Germination and Plant Growth, MariyaKhodakovskaya * , EnkeledaDervishi , MeenaMahmood , YangXu , ZhongruiLi , FumiyaWatanabe and Alexandru S.Biris * ACS NANO, 2009, ASPS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nn900887m
个人分类: 加州笔记|5681 次阅读|8 个评论
碳纳米管分散液或纳米流体
热度 1 yuweiyu2000 2009-6-7 10:44
改性后的碳纳米管表面引入羟基或者氨基,从而改变了碳纳米管的难溶、难分散的特性,而且碳纳米管的长径比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引入羟基的碳纳米管无须添加分散剂可直接分散到极性基体流体中,此外也可以通过添加分散剂而分散到非极性基体流体或者其它聚合物中, 修饰后的碳纳米管的物理性能有极大改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710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文推荐:单壁碳纳米管管径的调控
Synthon 2009-5-15 14:11
刚刚浏览美国化学会最新的online文章,发现我们实验室调控单壁碳纳米管管径的文章已经可以在线阅读了(链接: http://pubs.acs.org/doi/full/10.1021/jp903129h )。虽然我本人并非第一作者,但是也在其中参与了很多工作,于是,忍不住在这里推荐一把:) 下面介绍一下本文的一些背景: 碳纳米管,特别是单壁碳纳米管(SWNT)的管径控制,自从他们被发现的那天起,就成为一个很受关注的题目。长期以来,SWNT的生产,实际上有些看运气,比如方法A生产出来的大多是1nm左右的,方法B生产出来的可能大多是1.4nm左右的,但是什么控制了SWNT的管径,以及如何有意识的通过生产条件的变化来变化SWNT管径,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首先解决这一问题的是俄克拉何马大学的Daniel Resasco教授,他将hydrotreating里面使用的Co-Mo催化剂用来催化生长SWNT,通过Mo的锚定作用,能够成功的控制Co颗粒的大小,从而控制SWNT的管径。同时,他通过对反应条件的调解,一定程度上实现了SWNT管径的调节,比如通过变化反应温度,主要产物从(6,5)型SWNT变成(7,6)型SWNT(Alvarez, W. E.; Pompeo, F.; Herrera, J. E.; Balzano, L.; Resasco, D. E. Chem. Mater. 2002 , 14, 1853)。斯坦福大学的戴宏杰教授,使用Fe-Rh催化剂,也实现了类似的效果,原理也与Co-Mo催化剂类似(Li, X. L.; Tu, X. M.; Zaric, S.; Welsher, K.; Seo, W. S.; Zhao, W.; Dai, H. J. J. Am. Chem. Soc. 2007 , 129, 15770)。 但是上述SWNT的问题在于难以提纯。SWNT生长所需的催化剂通常是Fe、Co、Ni,都是很容易去除的,但是Resasco和戴宏杰为了调控管径,引入了Mo和Rh这样的重金属,但是这些金属在产品中很难除去,于是,如何使用Fe/Co/Ni单金属以及他们的合金作催化剂,而又能调节SWNT的管径,就成为一个问题。 这中间,日本Kyushu大学的Ago等同志们,在Fe/MgO催化剂上生长SWNT,在改变反应温度的时候,发现产品中拉曼光谱的呼吸峰有变化,大家知道,拉曼呼吸峰很大程度上对应着SWNT的管径,但是,作者自己对此也不是很确定,文章的结论也比较模糊(Ago, H.; Imamura, S.; Okazaki, T.; Saito, T.; Yumura, M.; Tsuji, M. J. Phys. Chem. B 2005 , 109, 10035)。但是最近我的大学同学张强,通过详细的高清TEM实验,证明这一呼吸峰的变化实际上不是单壁碳纳米管管径的增大,而是从单壁碳纳米管变成了双壁和三壁碳纳米管(Zhang, Q.; Zhao, M.Q.; Huang, J.Q.; Qian, W.Z.; Wei F. Chin. J. Catal. 2008, 29, 1138.)。 我们的思路,主要是在催化剂设计上面做文章。大多数SWNT生产所用的催化剂,都是把金属放在一个氧化物载体(比如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镁等)的表面上,而我们通过水热合成得到的Co-MCM-41催化剂,则是把金属Co放在了氧化硅载体里面,Co通过化学作用,进入氧化硅的骨架,取代了部分硅原子。这样金属的运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氧化硅骨架限制,在高温反应条件下金属的聚团得到了很好的抑制。载体对金属运动的限制,加上MCM-41特有的孔道结构的联合作用,使得调控SWNT的管径成为可能。文章的具体内容我就不在这里多说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看原文:) 本文写成后首先投往美国化学会会志(JACS),两名审稿人一直认为,本文叙述清楚,解释合理,数据有力的支持了作者的观点,从学术上讲没有什么问题,只是潜在的读者群可能仅限于物理化学家,所以不适合JACS作为普适性化学期刊的要求,建议改投物理化学方面的期刊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的编辑看过JACS两位审稿人的审稿意见之后,决定直接接收本文。
个人分类: 科研涂鸦|11200 次阅读|7 个评论
加州笔记之二十 碳纳米管的竞争
热度 1 siccashq 2009-5-5 08:02
经常听起同行说现在碳管的价格已经很便宜了,似乎已经可以成吨地买。不过这个里面有一个理解误区,就是需要买什么样的碳纳米管。在普通的复合材料应用中,碳纳米管产品中的杂质(其中包括催化剂残余物、石墨球)含量要求比较高,对于碳纳米管的长径比的要求也是一个参数,另外在碳纳米管产物中直径的分布也有一个控制范围。研究碳纳米管比较好的课题组一般都会自己在实验室中生产单壁管,原因之一就是对于产物的质量和性能控制比较可靠,这样实验数据也能够和历史研究符合。 美国有几家比较认可的碳纳米管经销商,其中的所列出来的价格并不是人们想象那么便宜,就单壁碳纳米管来说,一般的以克为单位都会买到几百甚至几千美元。其中最主要的参数就是碳含量、杂质含量、碳管直径和碳管长度。比较特殊的商品是碳管表面功能化产品(如表面羟基化、羰基化、氨基花等)和具有高丰度的特殊手性的碳纳米管。在ALDRICH网站上,这些商品一般都在千元(美元)以上的价位,对于碳纳米管阵列这样在实验室很容易生成的特殊商品居然可以卖到上万美元。我不清楚是否真的会有公司用这么高的代价去买这些小精灵,因为对于碳纳米管研究同行们来说这些所谓的商品不过已经是使用了实验室研究中比较成熟的工艺,只要专科生水平就可以完全掌握其中的合成要领。 可能其中的原因之一在于质量可靠稳定,一个人做菜可以一天一个味,但是同一个菜做一百人的分量味道还一样就不容易。碳纳米管的市场在聚合物复合材料研究中可能会有很大的市场,比如说防静电涂层、抗电磁干扰外壳等。原来不少顶尖研究小组梦想将单壁纳米管做成高密度运算单元的构想基本上已经破灭了,取而代之的是碳家族的纳米飘带材料。其中原因就是单壁碳纳米管性质不可控:半导体性质和金属性质总是会夹杂而生,还需要更大的成本来分离这对孪生兄弟。这估计是阻碍饭岛获得诺贝尔奖最大的绊脚石,而如今完全被牛津大学发明纳米飘带的几位科学家抢尽了风光了。从91年那篇文章算起,碳纳米管也走过了近二十年的春秋,是不是可以说是二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 但是碳纳米管仍然有许多研究工作可以做,而且主要的研究点在于利用其优良的导电导热和轻质特性实现在功能复合材料中。这也是这种材料用量最大的市场。美国有几家卖碳管的公司,但是我不敢肯定他们既是供应商又是生产方。比较有名的是Carbon Nanotechnologies Inc.,当初Smalley一手创办的生产单壁碳纳米管企业,现在已经被Unidym企业收购,而后者则是在生产导电ITO产品具有很大的优势,当然碳管复合材料是可以取代这种无机材料的。现在他们提供的价格是高纯单壁碳纳米管(Hipo-SP)为2000美元每克。另一家公司我们常去买一些无机材料纳米粉, nanostructured andamorphous materials Inc. ,价格稍微便宜点,公司地址也在休斯顿,赖斯大学所在处。碳管一般通过化学气相法生成,我用过这个公司的单壁管和多壁管,纯度还是比较不错。另一个比较可靠的公司是carbon solution inc., 由加州大学河边分校的Robert C. Haddon教授创立。 Haddon 教授小组提出了一种定量评价碳纳米管产品的方案,并且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讨论这种方法的适用性。其要点在于利用半导体性单壁碳纳米管的二次带间吸收谱,通过测量碳管溶液在这个吸收区域的强度来直接评估产品的质量。由于多壁管和碳颗粒等杂质并不具有这个吸收特征,所以适合区别单壁碳纳米管这个称呼的可靠度。在Carbon solution公司的网站上有一个有趣的比方,大概就是说买碳管不能在报亭买杂志一样只看封面光鲜的模样,要看里面质量是不是都很好。确实,我们用电镜看的视场包含的碳管大概也只有几个皮克(10 -12 ),太容易欺骗上帝了。目前该公司修饰后的单壁碳纳米管每100毫克价格在150美元。经过提纯的每克 400 美元。 当然,碳管供销商不能不提的是中国的深圳纳米港公司,当年我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就是使用这家公司的产品。可以保证地说这家公司可能是全球碳管价格最便宜的公司,单壁碳纳米管居然只要50美元每克。多壁管每克只需要1.5美元。这大概就是文章开头说的人人都觉得碳管很便宜了的源头。但是我的想法是,碳管这样的石墨黄金销售不应该只关注价格牌,而需要专注于品质控制,如果能够像Carbon Solution公司这样能够保证高质量多目标产品的碳管,那么卖的贵点也不是没人买的。 来源:深圳纳米港网站 http://www.nanotubes.com.cn/09.PRICE_LIST_USD.pdf
个人分类: 加州笔记|9823 次阅读|4 个评论
加州笔记之十八 蚂蚁上树
siccashq 2009-4-2 07:28
最新的一期 ACS Nano 期刊中有一个工作很有意思,就是使用纯固相法得到表面均匀修饰的碳纳米管,被修饰的材料主要包括金属和氧化物,都是直接使用醋酸盐或者其他前驱体热分解得来。文章介绍的方法显然出人意料的简单,修饰的效果也非常好,大概是我观察碳纳米管表面修饰中最有新意和工业化意义的工作。所以这篇题为《 Rapid, Solventless, Bulk Preparation of Metal Nanoparticle-Decorated Carbon Nanotubes 》的工作被 ACS 网站推荐为研究新闻也就不足为奇了。 无机材料和金属材料装载在碳纳米管上一直是一个研究的热点,主要是利用碳纳米管的导电导热性质以及高比表面积,这样对于提高被负载的功能性纳米颗粒的敏感性非常有益,因为所有的光电热信号都可以通过碳纳米管传导。比较典型的包括负载氧化钛在光伏电池中的应用,负载纳米银颗粒在表面拉曼增强中的应用等等。这篇文章还文尾透露一些研究动机,就是负载钯可以作为强力的汞吸附材料,以及负载银颗粒作为天线中的电磁波吸收介质。由于需要大规模应用,显然传统实验室长使用的湿化学法并不能满足要求。而这篇文章居然可以达到100g的数量级,估计开公司卖是没有问题了。 我觉得这篇文章工作的系统性是值得称赞的,至少如果我是审稿人的话很难提出诸如 如果控制。。。又会如何? 这样的问题。当然,这估计也和这个工作需要申请专利有很大关系:因为要等待申请号所以有充分的时间做细致的工作。当然这是我的猜测而已。 文章里面有一个关于负载银碳纳米管拉曼分析的部分比较有意思:对于金属型和半导体型的碳纳米管,由于负载具有能激发出等离子体的银颗粒所以拉曼信号理应都会有所增强。金属型碳纳米管的第一光学转变能级 M11 更容易被红色激光共振激发,然而拉曼谱中特征峰 G 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说明光生电子很有可能从碳管转移到银颗粒上。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某些振动峰如 D 带得到增强,这个增强随着去除掉银颗粒后恢复到原态。这个实验是不是暗示着可以直接用负载银来表征碳纳米管表面缺陷浓度?可能比酸碱滴定法更准确一些。 欣赏一下这个工作中的图片,我想到的是四川的名菜 蚂蚁上树 ,肉末拌粉丝,确实很下饭。 ACS-NANO-1
个人分类: 加州笔记|6287 次阅读|8 个评论
加州笔记之十七 石墨-移形大法-金刚石
siccashq 2009-3-29 09:56
科学网上报道了一个科研进展新闻,说是日本科学家用中子源轰击的方法得到了小晶体颗粒金刚石,新闻见《 用石墨合成小晶体颗粒金刚石 》。我一直很佩服科学网网站一些负责编译的编辑们,因为他们辛勤的工作使得我们能了解一些错过了的科研进展。我第一眼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就吃了一惊,因为现在也在和同事旁门左道地做一些相关的实验,也都是用高能粒子束去轰击碳材料。如果你读了这篇文章的前言,你会了解更多科学家为什么要研究这个东西。从材料角度来讲,用高能粒子束轰击石墨有两个启示,一个是产生大量的表面缺陷;第二个是研究作为防辐射材料吸收粒子束的效率。当然这两者都是相关的。读了文章以后知道了文章得到的并不是纳米尺度的金刚石,而只是无定型的金刚石。无定型金刚石用非科学的定义来说就是从埃米尺度来看单碳原子确实是金刚石特征价键结构,但是当在纳米尺度以上来观察的话这些碳原子群的价键取向排布并不是有序的。 实际上前一段时间已经有一个相关的工作提供了另一个角度来看待粒子束轰击的问题,也就是表面缺陷能够成为分离碳材料的焊接源,从而提高载荷在相邻碳材料之间的传递作用。更加明白地说这种碳材料就是碳纳米管。但是在这一篇物理评论快报文中,作者使用了高取向的石墨材料,在高能字束轰击以后,石墨表面和内部产生了大量的福仑克尔缺陷(frenkel)和瓦格勒(wigner)缺陷:某些碳原子在获得高能量以后脱离原来晶格位置进入相邻的间隙位中,同时留下空穴位。这种空穴位为进一步拓扑缺陷的形成提供了物质空间。另一方面,层状石墨材料在层间是以sp2杂化轨道存在的,当缺陷形成以后,大量的孤电子非稳态价键形成,碳原子的电子排布重新组合,层间碳原子有很大地几率以sp3杂化电子轨道结合。当作者进一步使用高速冲击并淬冷的方法处理被轰击石墨后,发现石墨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和移形大法很相似,可以想象成不同层间的碳原子和拓扑空位相互结合。而金刚石结构就是碳原子由纯粹sp3杂化键形成,作者把这种材料叫做无定型金刚石材料。这篇文章读起来没有什么很多的收获,除了作者使用高能中子束使人羡慕以外,就科学内容来说并没有更多的可读之处。我觉得这样的工作能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是近十来年物理界对于材料科学诸多发现的一种信仰和迷信,作者更应该把类似的工作投到Journal of material research或者CARBON这样更专业的期刊上。就材料的本身分析而言,作者甚至只用了raman这一种表征手段,而Raman结果本身并不能提供很完整的信息,如果谱以XRD,EELS, TEM来提供更多的晶体结构信息、化学键信息和形貌表征的话,这个故事讲起来会更令人信服一些。 关于无定型态金刚石,有什么更新颖的性能和应用,我们可以等待这个小组进一步的研究结果。 我想起另一篇工作,利用碳纳米管表面氟化处理以后形成悬键,通过陶瓷科学中常用的烧结技术,结果得到了高强度的块体材料。PRL这个工作可能可以用在这个思路中,不过中子束轰击不要太猛。 references 1, Pathway for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Highly Oriented Pyrolytic Graphite into Amorphous Diamond 2, Super-Robust, Lightweight, Conducting Carbon Nanotube Blocks Cross-Linked by De-fluorination
个人分类: 加州笔记|4982 次阅读|2 个评论
说说碳纳米管表面氧化的两篇文章
Synthon 2007-9-12 06:59
这两年碳纳米管表面修饰方面做的文章很多,作者大都claim首先在表面上氧化形成COOH集团,然后COOH就可以做各种化学反应接上各种好玩的东西了,这方面TourJM等同志已经做了很多。 今天我们不谈Tour,专门说说这个氧化的过程。最近有两篇文章对此进行了一些讨论,讨论的结果也很有意思。当然,这个结果对不对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idea,呵呵。。。 Adv.Mater.2007,19,883887 TheRoleofCarboxylatedCarbonaceousFragmentsintheFunctionalizationand SpectroscopyofaSingle-WalledCarbon-NanotubeMaterial** ByChristophG.Salzmann,*SimonA.Llewellyn,GerardTobias,MichaelA.H. Ward,YoonHuh,andMalcolmL.H.Green Green组的这篇文章,很奇怪的发现,原来COOH不是长在碳管表面的! 通过一些很简单的chemistry,他们发现,原来COOH不是长在SWNT表面,而是在氧化过程中首先形成一些C的短链碎片,这些碎片强力的附着在SWNT表面,而羧基,正是在这些碎片上的。。。他们分离这些碎片的方式也很简单,就是跟NaOH反应。。。反应以后的碎片以COONa的形式进入了溶液,而留下的SWNTs并没有被氧化。。。 再看下一篇: J.Phys.Chem.C2007,111,12944-12953 FunctionalizingSingle-WalledCarbonNanotubeNetworks:EffectonElectrical andElectrochemicalProperties IoanaDumitrescu,?NeilR.Wilson,?andJulieV.Macpherson*,?br/ 这篇文章比较了两种表面处理的方法:硝酸氧化和等离子体处理。结论也很有意思。 作者发现,硝酸氧化主要发生在SWNT的两端,随着氧化过程的进行,两端不断被氧化降解,导致碳管越来越短,从AFM上来看,碳管的密度越来越小,但是从Raman上来看,Gband减小的并不十分明显。与之相反,用等离子体处理的时候,氧化点平均分布在SWNT上,所以AFM的结果,morphology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由于整根管子上遍布了缺陷,Gband明显减小,同时电性能变化非常明显。 这两篇文章,对于碳纳米管表面官能化的第一步--引入缺陷做了细致的研究,结论也很出人意料,至于他们的结论是否正确,他们的试验现象是否有更好的interpretation,甚至他们的结论是否只适用于他们自己合成的SWNT,就不是我在这里能说得了,请大家讨论吧:)
个人分类: 科研涂鸦|12881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8: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