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民村1日游]疯游中国之浙江新叶村
冯用军 2014-7-5 17:18
老冯故事会iStory of Feng(冯用军说时事)之“冯博士去哪儿?”(疯游中国君看天下系列) 唐山著名教育学者、河北历史文化讲师、中国最年轻资深大学评价专家、中国高考考研辅导专家 冯用军博士 新叶村:中国最大明清古民居建筑露天博物馆 ——冯用军 博士 今天看完《爸爸去哪儿2》第2上期,又到了给大家推荐下一期去哪儿亲子娱乐基地了。因本人长期从事科举制度和新科举学研究,故特别留意与此有关的秀美乡村小镇,并广泛搜罗该村材料,精挑细选,致力于给各位热爱耕读文化、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热爱农业、热爱农家小院,注重亲情、友情、爱情的朋友们、驴友们提供旅游攻略。 本期给大家推荐的特色小镇是浙江 建德大慈岩镇 新叶村 。 科举教育特色: 在明、清两代,并不富裕的新叶村民还是勒紧裤带,举族集资,在村口修建了抟云塔和文昌阁,以祈求文运昌盛,而命运似乎和村民们开了个玩笑,新叶村的科举史并不辉煌,仅仅是在清康熙三十年(1691)叶元锡得中辛未科进士,之后便再无建树。尽管如此,叶氏族人还是津津乐道于科举和仕途。为鼓励族中子弟获取功名,整个叶氏宗族不遗余力在物质、经济上、家族地位上给予倾斜。甚至在村里纵横交错的窄巷中,专辟几条平整的青石板路,且每条路都通往学校,为的就是让读书人“足不涉泥,雨不湿靴”。用心之良苦,天可怜见! 据《玉华叶氏宗谱》记载,为鼓励读书进阶,宗族对读书或有成者,给予多种形式的奖励。赶考发给盘缠【宾兴基金,笔者注】,考中功名分级奖赏,并且载入宗谱,除此之外,还要为取得功名者在所属支堂前设立抱鼓石。因此,祠堂前表彰功名的装饰,便成为各个房派地位和荣誉的象征。 抟云塔是新叶村的标志之一。从明成化到万历年间,叶氏家族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在这段时间,叶氏先祖兴建及整顿了水渠、道路、桥梁,为了振兴文运,专门修建了抟云塔。至今它已有五百年的历史。在塔的不远处就是叶氏家族培养学子的 重东书院 。 新叶村简介: 新叶村位于建德西南大慈岩镇,距大慈岩风景名胜区6公里,距诸葛八卦村11公里,由110国道可达村里。 新叶村总体格局独特、建筑风格典型且保存完好,保存着16座古祠堂、古大厅、古塔、古寺和200多幢古民居建筑。新叶村地方文化丰富,有“新叶昆曲”、“新叶三月三”两项浙江省非物质遗产,另有3个项目入选杭州市级非遗名录、8个项目入选建德市非遗名录8个。2000年,新叶村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14年5月,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在新叶村取景拍摄,姚明等影视明星到访新叶村。 新叶村的整个建筑群落,讲究阴阳八卦。以五行九宫为布局,包含着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 三世祖东谷公邀请理学家金履祥给居地再作实地勘察占卜,根据地形位置,依五行九宫规律,选定现在的有序堂位置为村的中心点建大厅一座,并将原南塘改建成半月形,再从周边向四方开通八条路。但大厅不开正门.在右侧另建门台一座.门台直对道峰山主峰. 有序堂定为中宫 外面八条通道自左向右逆转。划为一白(水) 、二黑(土)、三碧(木)、四绿(木)、五黄(上)、中宫、六白(金) 、七赤(金)、八白(土),北面道峰山为火,恰是九宫紫火。 走进新叶村,就像走进了一个迷宫。新叶村的古建筑均为徽派风格.砖木结构式的楼房,整体素雅端庄.村里的街巷有上百条之多。这些密如蛛网的街巷。宽的近3米,窄的只有80厘米路两侧房子高而封闭,巷子窄而幽深.村中大小街巷大都是用砖条堆瑚而成.色泽青绿.古朴庄重.道路下排水设施都经过整体科学的设计,每条街巷下设有暗沟排水。且每隔一定的距离便设有门口塘,可蓄水用以日常洗涮之用,也有消防的作用,同时雨天又可用以集中排水.高大封闭的白粉墙,将一户户人家包围在一个个窄小的天井院中。纵横交错的街巷将户与户。房子与房子连成一个有机,有序的整体。体现了这个地区村落文化与传统民居的风格。 历史沿革 新叶村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由于村子以村后的玉华山为主山,所以新叶村子系被称为玉华叶氏。从玉华叶氏第一代到这里定居后,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已有780年历史。它排斥了干扰,避开了战乱灾祸,一直没有间断地保持着血缘的聚落,繁衍成一个巨大的宗族。叶氏后人不愿轻易地拆掉祖上留下的房屋,因此,就使得这个村落的格局和古代建筑“有规划,建筑质量好,村落发育程度相当高,建筑类型多,而且基本上完整地保留了下来”(陈志华《中国乡土建筑研究丛书》)。据考证,新叶村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叶氏聚居村。几百年来,玉华叶氏家族在这里建起了大片的住宅,新叶村至今完好地保存着16座古祠堂、古大厅、古塔、古寺和200多幢古民居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建筑类型丰富,被海内外古建筑专家誉为“中国明清建筑露天博物馆”。2009年,新叶昆曲入选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浙江省非遗十大新发现。2010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荣誉称号。2012年,新叶古村入选省文化厅、省旅游局公布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民俗文化旅游村)名单。 建筑特点 新叶村从元末明初开始衰落,整个的历史过程中都在不同时期构建的房舍中和聚落的规划中清晰地呈现出来。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雕饰图案,无不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新叶村的老住宅,与皖南、赣北的近似。奠定新叶村的总体格局和建筑秩序的是始祖叶坤之孙——三世祖东谷公叶克诚(1250—1323)。叶克诚穷其毕生精力,为整个宗族(宋末元初时,叶氏人口已逾50人)村落定下了基本的位置和朝向,还在村外西山岗修建了玉华叶氏的祖庙——西山祠堂,并修建了总祠——“有序堂”。 之后,叶氏族人便以“有序堂”为中心,逐步建起了房宅院落,成为了先新叶村的雏形。 新叶村的整个群落建筑,以五行九宫布局,包含着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村里的街巷有上百条之多,这些街巷,宽的近3米,窄的只有80厘米。两侧房子高而封闭,巷子窄而幽深。高大封闭的白粉墙,将一户户人家包围在一个窄小的天井院中,纵横交错的街巷将户与户、房子与房子连成一个有机、有序的整体,构成一幅体现东方神秘文化的立体图象。 祠堂 新叶村的祠堂发育也是非常典型的。它的祠堂数量多,等级层次分明,规格齐全,从而记录了大量历史的民俗信息。有序堂是玉华叶氏的总祠,位于村子的北端,它也是新叶村的结构中心。新叶村最早的住宅都建在它的两侧。到玉华叶氏第八代时,开始分房派建造分祠。这些宗祠就分布在有序堂的左右和后方。西山祠堂是新叶村最早的祠堂,也是玉华叶氏的租庙,建于元代,如今已成为新叶小学的一部分。 崇仁堂是新叶村最高大、最宽敞、最华丽的祠堂,它的规模不但超过了祖庙,也超过了总祠。一般的祠堂只有两进或三进,而崇仁堂则有四进,总进深26米。新叶的祠堂除了祭祀祖先外,还有很多方面的功能。它的议事厅,是宗族执行私法权利的地方,是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场所。 木雕是新叶村祠堂特色之一。许多的梁、枋、斗拱等,全部精雕细刻装饰着人物、灵兽、百鸟、回纹等,布局严谨,造型优美。镂空的人物图雕,人物面部表情逼真,服饰飘动自然,连人物的眼角、指间处也刻得毫不含糊。木梁上大多刻有戏文,以“百兽图”居多,还有“九赐言”、“凤采牡丹”等,栩栩如生。这些木雕装饰也体现了古人的爱好和追求:如狮子象征着权利和辟邪,鹿象征着食君之禄,马是壮志凌云,蝙蝠是遍地为福。 石板路 新叶村虽然是一个封闭的宗族社会,但宗族的文化传统并不封闭。像江南许多宗族世家一样,新叶村人在创业之初就十分重视子弟读书,村里开办有书院、私塾、义学和官学堂。在新叶村纵横交错的街巷中,许多街巷的路中间是一块块大石板连接而成,这是为了让读书人足不涉泥,雨不湿靴而专门铺设的,而且每一条石板路都通向学校。 抟云塔建筑群 在新叶村,村口有一组特别的建筑:抟云塔、文昌阁和土地祠。建于明代的抟云塔,塔身上下无任何雕饰,造型秀丽、端庄。这是一座风水塔,新叶村人又称之为文风塔,以乞求文运。文风塔建成之后300多年,清朝同治年间又在它脚边造了一座文昌阁。文昌阁是文风塔的配套建筑,同样为了乞求文运。后来在北侧,紧贴着文昌阁建成一座土地祠。土地祠气球丰年,文风塔和文昌阁企乞求文运,三者在一起,完整地反映了农业时代叶氏家族耕读传家的理想和追求。 景点列表 序 号 名 称 创建年代 位 置 1 西山祠堂 元代 村南面双溪外西山冈 2 抟云塔 明隆庆年间 村东南方的水口 3 文昌阁 清同治年间 抟云塔脚下 4 有序堂 元大德年间 村落结构核心地南塘前 5 崇仁堂 明宣德 村北偏西处半月塘前 6 玉泉寺 宋代 村北面往儒源村1.5公里处 7 双美堂 清末 有序堂西侧约40米 8 旋庆堂 清初 有序堂西南 9 永锡堂 明代 南塘边有序堂西侧 10 存心堂 明代 村南面偏西 11 雍睦堂 明代 村南面偏北,紧靠公路 12 鼓楼 元代末年 村北面鼓楼冈上 13 翠芳轩 明代 有序堂以东 14 进士第 明代 村东端 15 是亦居 清末 南塘东侧 16 种德堂药店 清初 永锡堂西侧 17 叶洪富老宅 明代    18 世美堂 清末 南塘东侧 19 柏芳宅 清初 进士第北侧 20 素标宅 明代 双美堂西侧 21 良基宅(庆余堂) 清光绪年间 村东北端 22 寿华宅(培桂堂) 清咸丰八年 席草堂北部 23 土地祠 民国 文昌阁东面 民俗文化 新叶古村是中国东南部最典型的农耕村落,除“新叶昆曲”、“新叶三月三”两项浙江省非物质遗产外,另有杭州市级非遗名录3个,建德市非遗名录8个。悠久的历史孕育出新叶村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如古色古香的村落营造技艺、绵延百年的新叶昆曲、影响深远的民俗节庆,还有众多传统手工技艺和丰富的传说典故、信仰崇拜等,新叶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性鲜明,颇具地方特色。 三月三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新叶村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祖典礼,其在叶氏族人心目中的地位和热闹程度都要远胜于“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祭祀由叶氏宗族现有的五个支派――崇仁派、崇智派、崇德派、崇义派、余庆派,按天干地支的顺序轮流执掌,费用由各支派分摊,钱多者出钱,无钱者出力。崇仁派、崇智派、崇义派因人口相对较多,故以十年一轮为序,单独主祭,称为“大年”。 新叶昆曲 新叶昆曲即是清末金华昆曲流传并遗存在浙江省建德市新叶村的一脉,与它的另一脉“宣平昆曲”并存,分布于建德、兰溪、金华、武义一带。新叶昆曲是昆剧园里的一朵奇葩,她带有些许泥土的气息,少了些宫廷脂粉气,有种别样的芬芳。2009年,新叶昆曲入选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又入选浙江省非遗十大新发现。 旅游攻略 出行 自驾车的朋友到杭州后可直接上320国道,到建德后转入330国道,沿金华兰溪方向行驶约5公里至檀村镇(现已改名为大慈岩镇),即可看到通往新叶村的指示牌,再沿着村道行驶约3公里,就能到村口了。背包族可在杭州西站乘坐到建德的快客,建德车站有去新叶村的中巴车,班次很多。 上海去新叶:可以坐火车到金华 再从金华汽车西站坐车直接到新叶;或者坐汽车到新安江 再从新安江东站坐车到新叶。 住宿 新叶村属于尚未开发的古村落,当地没有旅馆或招待所。游客住在当地农家正好体验农村生活,但因住宿条件有限,最好自备睡袋。 著名的兰溪诸葛八卦村离新叶村仅数公里,可顺道前往。 自驾游攻略 假期或周末,找个农家乐给自己放个假选了建德新叶村作为落脚点。 杨威父子俩的水云间 早上7:00出发,一路都还顺畅,到西湖服务区休息半小时,喝喝咖啡,吃点点心,10:30继续出发。之前路过嘉兴服务区,看到里面人满为患,而西湖服务区就很空。之后转入G25长深高速,进入浙江山区。 11:45左右寿昌出口下,左转进入320国道,约4公里再左转进入330国道,兰溪方向。 12:15左右到目的地——新叶村明香园,这是在网上推荐的客栈,老板姓叶,非常好客,也非常能干,一个人支撑这家客栈,只有客人多的情况下,才会请村里人帮帮忙。 叶老板带我们参观他家的客房,楼上有5间客房,其中两间装修得古色古香,有一间住着一对北京母子,我们就住另一间,虽然卫生间在外面,我们还是被这样的古色古香深深吸引。房间有三张床,我们四个人,180元一晚,还不错。 拓展阅读 http://gd.sina.com.cn/life/news/2005-09-21/1713731.html 浙江新叶村 一个遗世独立的旧梦(图)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6Zu6xljSl995F3-jUtAMXch3K41lKV00CFiy15TrwQz66tUwJH4fsVUwI-bgzH79PEV5Uv-Xl2YxFEA7PxOA_K 新叶古民居 下集预告 疯游中国之浙江诸葛村
个人分类: 国际考古及文物鉴定中心IHC|27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民村1日游]疯游中国之江西婺源江湾
冯用军 2013-12-9 21:25
今天看完《爸爸去哪儿》第八期,又到了给大家推荐下一期去哪儿亲子娱乐基地了。因本人长期从事科举制度和新科举学研究,故特别留意与此有关的秀美乡村小镇,并广泛搜罗该村材料,精挑细选,致力于给各位热爱耕读文化、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热爱农业、热爱农家小院,注重亲情、友情、爱情的朋友们、驴友们提供旅游攻略。 本期给大家推荐的特色小镇是江西婺源古镇江湾 篁岭 。 科举特色: 1、曹文埴,字竹虚,安徽歙县人。乾隆二十五年二甲一名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直懋勤殿,四迁翰林院侍读学士,命在南书房行走。再迁詹事府詹事。居父丧,归。四十二年,诣京师,谒孝圣宪皇后梓宫。丧终,仍在南书房行走。授左都御史。历刑、兵、工、户诸部,兼管顺天府府尹。 2、曹振镛(1755—1835),字俪生,号怿嘉,文埴子。四十六年(1781)进士,选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后升侍读学士。嘉庆初年,升少詹事,授通政使,历任内阁学士,工部、吏部侍郎。嘉庆十一年升工部尚书。奉命撰《高宗实录》,书成,加太子少保,调任户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嘉庆十八年九月调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随又升体仁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嘉庆二十五年九月任军机大臣。道光初,晋武英殿大学士,军机本臣兼上书房总师傅,又以平喀什噶尔功绩晋太子太师,旋晋太子太傅,并赐画像入紫光阁,列次功臣之首。 3、江永(1681年~1762年)清代著名经学家、音韵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皖派经学创始人。字慎修,又字慎斋,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人。生员出身,晚年入贡。博通古今,尤长于考据之学,深究《三礼》,撰《周礼疑义举要》颇有创见。于音韵、乐律、天文、地理均有研究,著述甚多,《四库全书》收其所著书至十余部。戴震、程瑶田、金榜等皆其弟子。 4、江谦(1876-1942)著名教育家,字易园,号阳复,1876 年生,安徽婺源人,幼颖悟,就读紫阳书院二年后,受业于南京文正书院,为山长张謇所赏识。1902 年废科举,张謇在南通创办我国第一所民办通州师范学堂,邀江谦共事,不久江谦任堂长、校长。1914年8月,江苏巡按史韩国钧委任江谦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就两江师范学堂(49年更名南京大学)勘察校舍筹备开学,实为转入大学之始。 5、 江一麟(1520-1580),字仲文,号新源,婺源江湾村人。幼随祖江骥习《易经》,读书刻苦。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中进士,授职安吉州知州.由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任务设计 1、传统采茶 2、晒簟晒农作物 3、豆腐架做豆腐 江湾简介 江湾镇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的婺源县,全镇总面积316平方公里,林地42.2万亩,森林覆盖率88.9%。下辖20村(居)委会,人口3.06万人。江湾镇距县城28公里,距风景名胜区黄山96公里,离瓷都景德镇110公里,溪婺公路穿境而过,景婺黄(常)高速公路有立交道口,交通十分便利。江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田23723亩,旱地3915亩。经济作物以油茶、雪梨、绿茶为特色。大畈歙砚响誉国内外。目前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共146个,其中2005年度99个,江湾是目前江西唯一的一家。2005年江湾镇作为江西省唯一的乡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受牌仪式。会上,江湾镇受到与会代表的称赞与关注。 近年来,该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严格制定林木管护制度、兴建沼气池、制定旅游及村镇规划、加强景区环境卫生整治等有力举措,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国家卫生镇等称号,2005年江湾村还被评为“江西省十大文明村庄”。 江湾位于婺源县城东30公里。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萧江第八世祖江敌始迁江湾。自唐以来,江湾便是婺源通往皖浙赣三省的要塞。这里山水环绕,风光旖旎、物产丰富、文风鼎盛。绿茶、雪梨久负盛名,还育出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明代户部侍郎江一麟,清代著名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等一大批学士名流。江湾自古文风昌盛,是婺源书乡代表,村中至今保存有“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民居。还有东和门、水坝井等历史古迹,极具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江湾是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的一颗璀灿明珠。 江湾发展 江湾镇设有26个党支部,有党员1017名,(其中景所在地党支部有江湾、晓起、汪口三个,景区党员232名)。全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创新机制服务旅游业,在全县率先探索景区党建工作。在县委组织部的指导下,景区党建工作得到了中央、省、市组织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江湾镇按照“发展壮大三大产业,建设生态和谐江湾”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利用资源和品牌优势,着力培植新的财政增长点,努力实现江湾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87亿元,财政收入585.98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和32.2%;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比上年净增500元。 2001年5月30日,江泽民总书记亲临江湾视察,极大 地鼓舞了全镇人民,给江湾镇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组建了江西江湾旅游有限公司。按照4A景区标准,着力打造“伟人故里——江湾”、“古埠名祠——汪口”、“生态家园——晓起”等景点。仅江湾景区一期工程总投资达4600万元。2005年1月江湾景区顺利通过了国家旅游局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的评定,成为全县首家国家4A级景区。2007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8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1.08亿元。农村改革步伐加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围绕旅游发展产业,特色经济取得成效;城镇建设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 江湾集镇建成区面积1平方公里,现有居民5500多人,占全镇人口的18%。2001年聘请上海同济大学编制了《江湾旅游规划策划及村镇总体规划》。按照规划要求,在保护好古建民居和自然生态的前提下,使新与旧协调,人与自然和谐。近年来,江湾镇多渠道筹措资金,共投入1.5亿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集镇区域“三横三纵”的道路框架已经形成。建成江湾自来水厂,新建垃圾填埋场,梨园河景观坝下闸蓄水,内河、湖圳引水工程竣工,拆除6373平方米旧房,改造云湾路非徽派建筑民房127幢,并将厚德大道打造成江湾商贸一条街。大力推进广电网络建设,成立了城管中队,建立起城镇管理的长效机制。目前,“一个中心(江湾集镇),四个副中心(大畈、栗木坑、汪口、晓起)”的格局已基本形成,江湾成为更宜人居住的最美乡村。 江湾旅游 江湾镇具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婺源四大著名古建,江湾独有其二。一是江湾祠堂即萧江宗祠,砖雕、木雕、石雕形态逼真,富于清丽高雅的建筑艺术。2003年,镇政府根据《规划》按照原貌重修萧江宗祠。二是汪口“曲尺堰”,清代著名学者江永设计。历经200余年,完好无损。此外明清古建,历史古迹遍布乡村,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赏。江湾豆腐架、三雕技术(木雕、石雕、砖雕)在传承中得以发展,目前已被列入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景婺黄(常)高速公路的竣工通车,为江湾实现新一轮发展带来了历史性契机。 江湾具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婺源四大著名古建,江湾独有其二。一是江湾祠堂即萧江宗祠,砖雕、木雕、石雕形态逼真,富于清丽高雅的建筑艺术。2003年,镇政府根据《规划》按照原貌重修萧江宗祠。二是汪口“曲尺堰”,清代著名学者江永设计。历经200余年,完好无损。此外明清古建,历史古迹遍布乡村,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赏。江湾豆腐架、三雕技术(木雕、石雕、砖雕)在传承中得以发展,目前已被列入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萧江大宗祠,座落在婺源县江湾镇旃(占)坑村,距县城32公里,江湾约2公里。“萧江大宗祠”是萧江氏族发源地江湾旃坑族建的一座祠堂。为婺源乃至江南最大的宗祠。不仅规模庞大(占地面积有2400平方米)、建筑宏伟、雕刻精细,而且人文丰富、历史悠久……,不愧为“江南第一祠”。清康熙甲午年(公元1714年)又有志者大兴土木,集资择地重建大祠。该祠尽显王室气派,占地面积达2400平方米,分前院、前堂、中堂、后堂四进。前院为宽敞花园,设有青石护栏半月形莲花池,内养红鲤鱼、草鱼、军鱼等多种鱼类;前堂为五凤楼、九脊顶、午朝门、月楼,梁材檐椽巧饰雕琢、画面生动、形态逼真;中堂粗梁大柱,鼓式石础,石阶、石栏、月台各具特色,匾额楹联措词秀丽、授意深长;后堂高于前堂,有楼阁安放灵牌。 伟人故里——江湾山寨式古村落——篁岭:位于栗木坑村石耳山脚下有一座稀奇的篁岭村。该村有近150户人家.其房屋大多建在一个陡坡上。房屋的结构特殊,农家一楼大门前临大路,大门后是厅堂;二楼开后门、架天桥即可达另一大路,二楼前门拦腰上下砌墙,与屋外搭建的水平木头架(注)连成一体,可以晾晒农副产品,较好地解决了坡地建村无平坦处晒农作物的矛盾。村民们还使用竹晒簟,用它晒晾农作物,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每年收获季节,屋间成了晒簟的世界,五颜六色的农作物与黑色屋顶,层层叠层层,硕是壮观,这晨是画家和摄影家的乐园,有关篁岭的摄影作品,曾在全国获得十多次大奖。篁岭全村姓曹,是从歙县篁墩迁徒而来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安徽西递的清代户部尚书曹文埴,军机大臣、大学士、太子太师曹振鳙父子,其故乡就在篁岭。这些在《婺源县志》中均有记载。篁岭建村约500年,村口有80多株红豆杉,树龄都在500年左右。红豆杉中还隐藏着方竹、观音竹、香榧树。屋外的小方塘,均养殖一些红、黑、白、花等各色的鱼种。 石耳山:石耳山位于婺源县旅游重镇江湾的东部,南麓与浙江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相接。石耳山海拔1260米,核心面积8平方公里,山上南北各有八大景,奇石、奇树、奇村三大自然与人文景观吸引众多游客。石耳山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6.6℃,年平均降水量达1830毫米,无霜期约251天,为观光、休闲、度假、避署之胜地。近年来,到石耳山观光旅游、寻古探幽、摄影写生的游客日益增多,石耳山的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江湾名片 国家卫生镇 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乡镇 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江湾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汪口村) 江西省文明村镇 全省乡镇“亲民为民富民”好班子 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江西省卫生镇 全省十大文明村庄(江湾村)
个人分类: 国际考古及文物鉴定中心IHC|19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民村1日游]疯游中国之灵水举人村
冯用军 2013-11-18 00:09
今天看《爸爸去哪儿》第一期,看到了北京灵水举人村,因本人长期从事科举制度和新科举学研究,故特别留意了一下,今广泛搜罗该村材料,精挑细选,结束给各位热爱耕读文化、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热爱农业、热爱农家小院,注重亲情、友情、爱情的朋友们、驴友们。 科举特色: 1、 自明清科举制度盛行以来,村中考取功名的人层出不穷,曾有刘懋恒、刘增广等众多举人出现,因此灵水被当地人冠以“举人村”。 2、在明清科举制度下,出过22名举人,2名进士;到了近代民国初年有6人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虽属一个较封闭的深山村落,但文化底蕴居然如此深厚,的确难能可贵。 目 录 0简介 灵水村现为北京西南部门头沟区斋堂镇辖村,位于镇域西北部,距镇政府12公里,东南部距政府驻地32.5公里。村子距109国道4公里。 自明清科举制度盛行以来,村中考取功名的人层出不穷,曾有刘懋恒、刘增广等众多举人出现,因此灵水被当地人冠以“举人村”。灵水村形成于辽金时代,不仅村落古老庞大,辽、金、元、明、清时的古民居多,而且过去民间所信仰的诸神尽有。灵水村自然风光秀美,文物古迹众多,其中东岭石人、西山莲花、南堂北眺、北山翠柏、灵泉银杏、举人宅院和寺庙遗址等景点自古有“灵水八景”之称。2005年11月,灵水村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二批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3年10月11号湖南卫视携手林志颖、郭涛、王岳伦、田亮、张亮携手星二代推出大型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就在灵水村拍摄。 1历史文化 灵水只有200余户人家,但自古有崇尚文化的遗风。在明清科举制度下,出过22名举人,2名进士;到了近代民国初年有6人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虽属一个较封闭的深山村落,但文化底蕴居然如此深厚,的确难能可贵。 正是这种对文化的认同,让灵水村颇有儒雅之风。自大明永乐八年(1375年)村中即有社学,私塾更是众多。满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家中守孝的甲午科(光绪二十一年)举人,历任山西左云县、静乐县知县,吉州知州、候补知府刘增广倡导在木城涧玉皇庙建立新式学堂,此为北京地区最早的新式学堂,实为难得。灵水村中的新式学堂也在八年后兴建。 灵水古代出举人,近代出学子,现代出名人,明清两代最为兴旺,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明初就建有社学,尊师重教,读书上进蔚然成风,出过22名举人、两名进士和10余名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监生,得名“灵水举人村”。村前所立影壁“灵水举人村”为全国著名书法家杨再春先生书写。 2自然格局 灵水先人以“风水”理论择地建村,定“四神砂”而立玄武(龟形)为村形。群山环抱中的村庄,前罩抓鬏山,后靠莲花山,依山泉而建,水绕村而流,构成“天人合一”自然格局。灵水村古民居是中国北方明清时期乡村民居建筑的典范,原貌保存较好。现有明代民居20余间,清代民居100余间。 灵水村前后有三条石头街道,层层叠叠的房子簇拥在一起,一座座古民居错落有序。现保存完整的“举人宅院”,以刘懋桓、刘增广、谭瑞龙、刘明飞等举人的宅院最为典雅精致,建筑为砖瓦结构,青砖灰瓦,布局合理,门楼、影壁、石阶一应俱全,其间的石刻、雕画、宅门、楹联体现出深厚文化内涵。 灵水村,背靠独山连花峰,前临清水河。有古井、古碾、古宅院、寺庙、商号、寄生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尤以知府刘懋恒及举人刘增广倡导谦让,乐善好施最著,故名京西举人村。该村的千年古树“柏抱榆”、“柏抱桑”京都无二;古银杏“雌雄同株”此处仅有。五进“四合院”山区罕见;灵泉寺建于汉代,历史悠久。三十六盘碾,君子不争,七十二眼井,饮水思源。魁星楼,文昌阁,文星高照;出歌星出名医,师资如流。多儒商,遍京津,八大商号;尊师长,重教育代代传留。 在斋堂东北部不远,即远近闻名的古村落灵水村。原称“冷水”、“凌水”,山谷之间一处村落,却有丰沛的水源,传言村中曾有水井七十二口。 3相关景点 要说灵水村最著名的,除了明传百年的“举人村”之名,就属独特的“灵水八景”了。 “灵水八景”之一——东岭石人 站在村中向东看,距灵水10公里的髽髻山上有一站在山顶上的石人高高站立远眺家乡,向村中招手,向家乡告别之姿;一只手抬起也似一教书先生写字,村人传说灵水村出文人与此风水有关。最远的那座山,从最高峰向左边数第二个高峰下边的那个小僦僦就是传说中的石人。 “灵水八景”之二——独山莲花 灵水村西山名叫“独山”,又叫“莲花山”,在村外看去似一朵盛开的莲花,花瓣绽放,形象逼真。山上层峦叠翠,郁郁葱葱,美不胜收。这个初春的季节看上去独山的色彩还很单调,而空中的风筝却象莲花飘浮在山前的空中,是否也能算新“独山莲花”? “灵水八景”之三——南堂北眺 灵水村整个村落布局形似一巨龟。南岭是观村整体形状的最佳地点,古人建灵水村时是依“玄武”而修建房舍与寺庙的。玄武(龟)头朝南,尾朝北,三条东西走向街道与南北走向的胡同构成分明的龟纹,龟纹的大小块是由四合院组成的。有人说,灵水村的村名的“灵”字就由村落整体布局而来。 “灵水八景”之四——北山翠柏 灵水村北有一座小山岗,名为“北山”,山口处有一株千年古柏(侧柏),树冠平展,枝杈横生,树叶茂盛,宛如华盖,傲然独秀,被当地人美称为“京西灵芝”,为国家一级古树。当你在古柏树下仰观宛如华盖的树冠,满树的枝桠美得让人屏吸。 “灵水八景”之五——柏抱桑榆 两株千年古柏(侧柏)长在南海火龙王庙内,相距10余米,里侧一枝上长出一棵榆树,分叉处生出一棵桑树,是灵水八景之一,是北京灵水村的“古柏奇观”中的两奇观。 这两棵树有千年以上的树龄,长在火龙王庙院内,是否是僧人所种?桑和榆是否是人为嫁接而成,这种嫁接异种树是否可能?如果是人为嫁接或有人有意培植“柏抱榆桑”,它对这个文化村寓意着什么?这些都是让后人费解的谜团。 “灵泉八景”之六——灵泉银杏 银杏树素有“活化石”之称。在灵泉禅寺遗址院内,长有两棵树龄达几百年的高大银杏树,为国家二级古树。这两棵树本来都为雄性,本不能结果,但奇特地是,其中西侧的一颗银杏树上长有一雌性“树 椎”,长120厘米,直径20多厘米,树椎向上的一枝每年结果。 有人说,这一树椎是先人将雌枝嫁接在雄树上而长成的。看来住这里的僧人或村民几百年前就已掌握了高超的银杏树嫁接技术,这在今天也不易。灵水村的这棵古老而神秘的“雌雄同体”银杏树,总是让来此观赏的人们啧啧称叹。 “灵泉八景”之七——举人宅院 灵水村现有多处举人故居宅院遗址,如刘懋恒、刘增广等故居 灵水村 。这些宅院多为三进和五进宅院,建有门楼、影壁、高台阶、大板门,过厅宽大,雕梁画柱,墙壁磨砖对缝,墙体厚实,砖雕简洁而讲究,花饰粗犷中含秀美,建筑风格具有“乡村士大夫”风范和文人风雅,是八景中不可或缺的一景。 “灵泉八景”之八——寺庙遗址 灵水村过去共有寺庙17座。其中佛教寺庙2座,为灵泉禅寺和白衣观音菩萨庙;儒教寺庙2座,为文昌阁和魁星楼;其余13座为道教和民间信仰寺庙,为南海火龙王庙、天仙圣母庙、玉皇庙、天王庙、 玄帝观、关帝庙、五道庙、二郎庙、马王庙、山神庙、牛王庙、三圣庙和土地庙。以儒学为代表的文昌阁和魁星楼,在中国北方的乡村比较少见,说明古时灵水村人对文化的重视。儒、道、佛和各种民 间信仰共处一地的现象在中国乡村并不罕见,但是难得的是一个村子建有如此多的寺庙,可见灵水村人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和对各种文化的包容精神。 尽管灵水村大多数寺庙随着时光流逝已不复存在,但现存的灵泉禅寺、南海火龙王庙、天仙圣母庙等残垣断壁仍让人抚今追昔,体会到当年青烟缭绕、香客云集的热闹氛围 4文物简介 4.1 灵泉禅寺 村西莲花山下的灵泉禅寺,是灵水村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寺庙,也是有文字记载北京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明《宛署杂记》记载:“灵泉禅寺,在凌(灵)水村起自汉,弘治年间(1485-1505)僧海员重修,庶吉士论记”。 灵水村灵泉禅寺始建于汉代,是北京最早的寺庙,现存明代弘治年间重修的门楼。此外有娘娘庙、火龙王庙、文昌阁及魁星楼大小17座庙宇,村外还有一座建于元代的天主教堂。山野村落中,佛、道、儒、天主四教各领风骚,相融共存,形成“四教合一”独特宗教现象。 灵泉禅寺有三重大殿,坐北朝南,山门青砖仿木结构,歇山式大脊、筒瓦顶,有吻兽、垂兽,四角悬风铃,石刻件拼砌发券门洞,门额有“灵泉禅寺”石刻,并有题记“大明嘉靖癸已(1553)七月吉日重开山门第一代住持圆恭立”。山门两侧青砖砌筑旁门一座。山门后为天王殿、三世佛殿、三大士殿。三世佛殿面阔三间,悬山脊筒瓦顶,有斗拱,拱眼壁绘佛像,殿前有宽大的月台。三世佛殿两侧各有旁门,东侧有配房三间,西侧有四合式跨院。三大世殿面阔三间,两侧为僧房。从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灵泉禅寺宏大的建筑规模和曾经旺盛的香火。灵泉寺,现仅存一座山门、一棵古槐、两株银杏树,其中一棵银杏树为雌雄共体,每年都结下金色的果实,算是这座古刹赐留给后人的恩物吧! 4.2 古村庙宇 村西有南海火龙王庙、天仙圣母庙、观音堂、二郎庙,这四座庙宇紧紧相邻。南海火龙王庙居于建筑群的中央,相传建于金代,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重建。现主要殿堂已无存,只存拔券山门。山门为青砖歇山式建筑,有吻兽,青砖刻匾,周围刻有莲瓣,中刻“南海火龙王庙”并有款刻“大明嘉靖岁次丙申(1536年)重阳吉日造,曾林乡重修”。 院中两株直径达两三米的千年古柏,一株金代古柏躯干的树洞中间寄 生了直径20厘米的桑树,桑柏两树,枝繁叶茂,姿态奇绝。另一株金代古柏粗干下部的杈中,寄生出的榆树直径达70厘米,榆柏两树,苍黛交映,情趣盎然。人们称之为“柏抱桑”和“柏抱榆”,是灵水村中的“灵水八景”中两景,也是北京的“古柏奇观”中的两大奇观。 5交通状况 中国农大南路沿圆明园西路、圆清路、北清路到达北安河后,转向大觉寺方向直奔门头沟109国道,在109国道王平与河北交叉口处,选择王平方向(注:此路段较河北方向的路段比,有平缓、大车少、无上下坡盘山路的优点)。沿109国道一路狂奔,经河南台、雁翅到达斋堂,见一路标指向灵水村右转,四公里即到。
个人分类: 国际考古及文物鉴定中心IHC|2368 次阅读|0 个评论
俺也说说“国考”热的根本原因
热度 2 wangxh 2012-10-25 12:41
大家又在谈论“国考”——就是现代版的“科举考试”,无论有人是否愿意承认。【俺没稀得看,爱人念了一条新闻,好像有的岗位‘ 九千多人争一个名额 ’】 国考之所以热,根本原因就是鱼鳖虾蟹、乌合之众、臭鱼烂虾占据了许多重要的领导、决策、规划岗位,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他们所占据的职位到底是干什么的、功能是什么! 比如,俺曾经参加过求职教师的面试会,问及“你认为做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回答说“搞研究”。说实在的,这种回答许多人认为是正确的,但实际上是不正确的!想一想,这种人充斥到教师队伍中,他们知道应该怎样教育年青人吗?一个小小的教师岗位尚且如此,更不必说非常重要的各级领导岗位了。其它行业或岗位此类情况肯定也是不胜枚举。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说,高校管着培养人才、传授知识给年青人,难道还负责学生的就业吗?但现在各级政府都要求学校的就业率是什么意思?这不是还要求学校“提供”就业机会吗?这不是弱智是什么? 大学生本应该给社会创造就业机会,在各级弱智的领导下,学校培养了他们,竟然还得为他们就业奔波劳心。从事教育的人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对社会高呼:提供劳动就业机会不是高校的责任!这样还导致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许多大学生连找工作都“工来伸手”了,还牛得够呛...... 当洗脚店、桑拿房、KTV越来越多的时候,当其从业者趋之若鹜的时候,国考怎能不暴热?一个工业化没有完成的国度,不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走工业化道理,仿照发达国家的路子玩什么“传销”,迟早会完蛋,完蛋了什么工作都没有了。当政府“破产”的时候,国考也就寿终正寝了......
个人分类: 社会|3510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举的中国
热度 19 fs007 2012-8-16 10:53
寻正 我在《 陆骏中举 》一文中批评中国仍然实行的是科举制度,大家认为我的批评过于严厉,然而,我仍然要坚持我的说法,那就是目前的中国仍然是一个跟旧制度没有太大区别的科举中国。 科举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唯科举论,也就是唯考试论,分级考试,用考分代表一切。 中国人为什么从入幼儿园开始就面临考试压力了呢?就是因为这种唯科举论,几乎没有人质疑的科举精神。当年跟一个幼儿园高材生认识时,我笑得几乎岔气,我没读过幼儿园,随后知道城市中的幼儿园也要考入,我就笑不出来了,因为城里人并不觉得好笑。科举精神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中——如果自己的孩子成绩一向不错,但考差了,中国人绝不会质疑试卷或者评卷的老师有问题,而是怪考生考得不好。 在我未留学美国之前,没有接触到针对考题设计的统计分析之前,我也总认为成绩衡量的是学生的能力,是不可质疑的金标准。然而,没有什么比这更离谱的了。醒醒吧,中国人,科举精神就是对权威的没有折扣的崇拜,对随意性极大的考试无条件地认可。 在谈中国人幼稚得可笑的考试之前,我们先说说西方是如何考试的。 在美国入大学,有两种标准化考试,一种是SAT,一种是ACT。SAT是1926年美国大学委员会推出来的标准化考试,而大学委员会则是全美大学联合成立的一个旨在标准化大学入学考试的俱尔部,是一个非政府组织。 ACT则是爱荷华大学教育学教授林克斯特(E.F. Lindquist)在1959年设立的跟SAT竞争的全国性考试。虽然在1959年才进行全国性的考试,ACT实际上当时已经有30年的历史了,跟SAT差不久远。ACT前身是爱荷华基本能力测试。现在大家广为熟悉的试卷上涂圈以方便机器评卷,就是林克斯特教授率爱荷华学者发明的。ACT测试是在爱荷华城的ACT公司组织的。 无论是ACT,还是SAT,都早已进入了公司运作模式,有着一个极大的试题设计与考试执行团队。ACT公司在爱荷华城是一个大雇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它的员工。记得两三年前读到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心如何窘迫,这在国外是不可想像的。考试收费不菲,中国人习惯将之当作毛利分掉,而考试公司则必须要不停地投资,以保证自己的竞争力。科举的特点之一就是无限地垄断,报怨科举的,也往往关注于后果,而为什么科举就不好,没人能说出一二三来。 SAT与ACT都有专业人员设计考试,还要跟踪评估考试的有效性。即或如此,这两个考试仍然备受责难,为什么呢?因为考试只代表了考生能力的一个方面。 我在考试中往往都能超常发挥,所以不是很埋怨考试,但我的同学中就有人有麻烦,分明成绩很好,在高考之前本校的常规考试中稳居前列,结果高考成绩始终不佳,第一年没上线,第二年考了个满眼含泪的分数——在这一年中,她在高考前稳拿本校第一,结果许多人在高考成绩上比她好得多。还有什么比中国高考更残酷的呢?所有人都怨她没考好,实际上是高考本身不合理,考题本身有问题。 即使有强大的试题设计团队,有现代科学考试理论与实践指导,ACT与SAT的效率是很低的。考试的目的是什么?判断考生能力,判断他们在随后的学业中是否能取得成功。在2001年,加州大学呼吁抵制SAT,因为SAT并不能达到其考试目的,SAT随后对试题进行大幅修改。 ACT的口碑一样地不佳,芝加哥大学做过一份调查,ACT成绩只能解释大学平均学分差异的不到4%,这其中有域值限制的因素,但不到4%也太低了。在1992年芝大新生ACT成绩是最好的,但跟其它年份比,成绩反而是最不好的。ACT的可靠性可见一斑。 这些考试的通病是不能判断考生能力,某种程度上跟性别、人种、及父母收入相关,而跟考生随后表现的学业能力以及长远的工作能力相关性并不高。早在1960年代人们就发现,中学平均成绩远比大学入学考试成绩更能预示大学生学业成功程度。这是为什么美国大学入学条件中都要求中学成绩单以及某些大学不看ACT或者SAT的原因。 说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国外投资无数、精心设计的考试都因为先天性的不足而成为众多能力判断的标准之一,甚至被忽略,中国随意性极高而基本上没有受到过学术评估的考试究竟多大程度代表了考生的能力,或者说达到了考试的目标呢?中国的考试更不可靠,然而,却成了唯一的标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科举制度深入人心,大家反对科举的形式,却人人都是科举的权隶,看看大家对考试的认同就知道了。 考试是一门学问,是研究如何用考试这一种形式最大限度区分考生能力的学问。然而,中国几乎没有人研究这门学问,但似乎谁都懂得出题。 科举的最大优势就是减少主观性,达成对考生形式上的公平,然而,这种形式上的公平是有限制的,因为科举太易于作弊,一考定终生,考生就有强大的兴趣找人代考,或者通过其它形式作弊。事实上,由于考试并不真正代表考生能力,而考试本身是有缺陷的,就是考生针对考试形式与习题进行研究后,可以在不提高能力的前提下提高成绩,也就是说,考试本身是可以作弊的,把考试不能代表能力的偏向性发挥到极致,让考试彻底失去代表考生能力的作用。 从考试的偏向性而言,为提高成绩而非能力进行学习是中国全民作弊,这是为什么中国考生在国际考试上的成绩要打折,这不是歧视,而是科学地判断中国考生的能力。中国考生的英语能力几乎是全球高分低能的代表。 在美国大学里,任何一门课的评估都不会完全以考试为准,即使是数学统计这种可考性非常强的学问,都起码会多次考试确定学生成绩,而在中国,即使是可考性最差的文学类课程,仍然是一考定终生。这之间的差别就在于,中国有科举文化,国外没有——因此,别人培养的是能力,中国多高分低能的书呆子——最可怕的是,中国德育教育的失败,让书呆子总以为自己很聪明。 科举是中国文化之根,在现有体制下,很难被突破。 【美国大学入学候选人评判标准:中学GPA(平均成绩)及成绩单,自荐信,推荐信,面试,SAT或者ACT。这些标准跟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评判标准相仿,只不过标准化考试变成了GRE或者GMAT之类。】 【美国一门课程的成绩评判也类似于入学申请:比如:印象1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20%,平常作业20%,课程项目论文20%。在商学院时,老师上课时特意记录学生发言,有价值的算分,没价值的不算,课堂参与占总成绩的20%。这种课程作弊过关甚难。】
个人分类: 实事评论|6864 次阅读|20 个评论
科举百年后的启示:固化与异化
热度 63 王飞跃 2011-12-18 19:00
科举百年后的启示:固化与异化
科举百年后的启示:科举的固化与异化 去年正值清王朝废止科举制度百年之际,科举的作用与意义也引起了许多人士的重新认识和评断。近来国内外出版了许多关于科学历史和意义的专著,加之当前对 “ 古董 ” 的热爱与追奉,一时间大有出现 “ 科举热 ” 之势。 十 九世纪初识中国的外国人曾誉科举 “ 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的变革 ” 。或许科举的理念对英美近代文官考试 制度的形成,的确有过实在的影响。然而,在中国科举是一个不断挨骂并长期为中国近代的衰败背 “ 黑锅 ” 的东西。在以文化或传统之名思考为科举 “ 平反 ” 之前, 深入研究科举复杂而漫长的演化过程,认清这一制度的实质与利弊,不但是对历史的负责,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对未来科技事业发展和评价政策的制定,将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科举源于千四百年前的隋炀帝大业二年 ( 公元 606 年 ) , 其制度在唐朝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经文扩展至算学、玄学和史学,还算注重实际和充满活力,也毫无疑问为当时真正的 “ 国际领先 ” 。科举的固化始于宋朝,为其 制定了完善的考试制度与规格;至明朝,科举制度更加细化,八股文的引入,等级规则的明确,使其系统性发展到极至;科举到了它的鼎盛时代,也加剧了科举的目的与作用的异化过程。满清入关之后,康熙曾因八股文 “ 空疏无用,实与政事无涉 ” 为由废止八股文考试 5 年,但终因 “ 不用经书为文,人将置圣贤之学于不讲 ” 而复之。毕竟科举已变成维持中国社会 “ 闭合金字塔结构 ” 之 “ 黏合剂 ” ,是保证一个封闭社会相对 “ 稳定、和谐 ” 的基础。 科举的出现,使之前的 “ 杀 ” 而优则仕, “ 血 ” 而优则仕,一跃变成 “ 学 ” 而优则仕,实为历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理念与实践。然而,它的形式化与固化,最终导致了其初始目的与实际作用的异化和分道扬镳,也导致了这一制度最后的废弃与终结。 尽 管有人说 “ 科举制度是因时代而失败的制度,并不是因为其本身而失败的制度 ” 。有人更认为如果没有外界的作用,闭合的中国社会将会在连绵不断的科举考试下和 谐稳定的发展,因为科举有 “ 均衡贫富 ” ,形成人才在不同社会阶层流动的功能。问题是时代在不断变化,中国之外,还有整个世界,更有落后必挨打的残酷教训。 梁 启超曾有 “ 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乎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目不足致用也 ” 之评说。但正如近人所指出的:古人又不是傻子,何尝不知科举考的全是无用之 物?只不过一个人能否将无用的东西学好,可以看出其人的资质智能,所以科举并不是用来选学有所成之士,而是在选可堪造就之人。 这一认识用到现实的科技评估制度之中也很有益处。许多论文其实也是 “ 无用之物 ” ,因此以论文评价人才时,应该认清评价的实质是什么,是实在的成就还是潜在的资质?选出的是 “ 有所成之士 ” 还是 “ 可堪造就之人 ” ?更关键核心之处在于:选出之人的定位和作用是什么? 钱 穆曾言 “ 科举制度显然在开放政权,这始是科举制度之内在意义与精神生命 ” 。这话有道理,但什么人 “ 开 ” 进来了,又把政权 “ 放 ” 在何处?我们也可以说目前的 “ 科技评价体系之内在意义在开放政府资源 ” ,我们也不得不想想同样的问题:什么人 “ 开 ” 进来,又把资源 “ 放 ” 在何处?科举的固化与异化,会不会在百年之后,又有了现代的翻版? 无论是好与坏,恨与爱,科举在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烙下了深深的印痕。我们必须珍惜总结这一 “ 科举 ” 历程,从而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避免杜牧在《阿房宫赋》最后所感叹的: “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2006 年 2 月 16 日于 Camelback Inn, A JW Marriott Resort Spa , Scottsdale, Arizona 此文作为“千字文”发表于《科学新闻》2006年第7期:
个人分类: 随思走笔|71943 次阅读|83 个评论
“利玛窦 - 明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观展后记
acthinker 2011-9-2 21:40
2010年05月02日 下午去上博看了“利玛窦 - 明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展览。回来的路上,想了几个问题。 1) 为何明清有那么多的传教士来到东方?有一个观点认为传教士来华是搞文化入侵,是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中国的一种手段。不敢否认西方政府会利用宗教为其目的服 务,但是从传教士在中国进行活动的内容来看,传教士对中国的影响是非常正面的。他们是东方世界接触西方文化和科技的一个重要窗口,而且人家是主动过来的, 纯慈善活动。大批传教士来华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西方航海技术的发展和商队在东方航线的拓展为传教士提供了新的活动点。二是文艺复兴和西方宗教变革 引发了不同教派之间的一些竞争,不同教派都有一种传播自身教义的动力。而这些教士来华传播的成功则很大程度上源于西方文艺复兴后在文化,医学和其它技术上 的发展,这些先进的科技文化引发了东方人的兴趣。 2)西方科技的发达。 从教科书上一般可以看到西方的天文学和航海技术在十六世纪就比较先进。令人惊讶的是,同时期西方的印刷科技不论在文字的精细,整齐,色彩还是图画印刷方 面,都大大的超越了作为发明印刷术的国家--中国。西方当时印刷书籍字体的优美程度和大小和现在差别不大,而汉字的印刷在明代时还是比较粗糙的。 3)科举考试、士大夫和文官制度。历史学家把科举考试和文官制度看作历史上重要的制度发明,这一套制度使得中国封建政府得以长时间平稳运行。不过由于中国 士大夫的考试科目重人文无科技,并且中国的政府部门长期由这样一些人控制着,再加上这个体系长期运行后形成的相对封闭性,对中国在后来的落后起到了决定性 的作用。可以说成也科举,败也科举。世界历史发展轨迹证明,文明的发展和强大离不开科学知识和技术发明。但是科举制度却使得中国的科技精英和技术天才被主 流社会边缘化。中国在发明科举考试为人文人才提供职业发展通道的时候,没有给科技人才一条光辉的道路。中国士大夫在科技知识上的缺乏明显的表现在绘画,文 学和音乐方面。在线条,角度,比例,力学和光学处理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西方的绘画能够经得起推敲,而中国同时期的作品则很少能够。从这里可以看出,将科 技人才的发展囊括到政府体系,或至少在战略层面和制度层面给予支持,是一个国家兴盛的必要措施。 4)东西方宗教的科技含量。 我们从西方传教士了解的广播知识可以看出,西方的教会学校是比较重视科技知识的教育的。姑且不论当时西方宗教宣传科技知识是为了证明宗教的存在基础,这样 一个体系促进了西方文明的发展。与此相反,东方的一些文化系统并未包括较大量的科技知识,而且该系统对科技知识也缺乏探索欲,这使得其相对封闭并且长时间 没有较大的发展。
个人分类: 窗前偶思|2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科举成于“制”而败于“度”
sunapple 2010-8-16 12:55
中国科举成于制而败于度 中国科举:成于制,而败于度,这一论点的提出,完全基于众多专家学者对中国科举制度已达成共识的评价,即:科举制度是一个利大于弊,弊端突出的好制度。只是试图从剖析制度二字入手,用最少的文字,提纲挈领表达出这种评价。道出千年科举制度利弊成败所在,揭示这一制度饱受诟病,却能沿用1300年之久,最终依然被废除的根本原因。 制度是治理国家之法则,制度一词,最早出现在《易-节》之中,曰:节以制度。古代制度,是古代法令和礼俗的总称,是统治者为实现某种政治目的,并为保证其实施效果所建立的规范。制与度,不是简单的重叠,其所规范内涵不同,在作用上也各有侧重,主从分明,相互制约,相互依托,互为表里。 制是本,是总则框架,确定了制宗旨和目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是度产生的基础。同时节制度,使其不害制。 而度,则是制存在的条件,是制的量化,是细则,是具体的标准,可操作性强,并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可因时而调整,不断的完善。 一项制度,当制与度和谐统一之时,就会产生最佳效果,达到预期目的。当度偏离了制的框架,与制的宗旨和根本目的相抵触时,或制束缚了度因时而变的灵活性,这种制与度的不统一就会使制度的作用遭到破坏,产生不良效果,甚至严重后果。 中国科举的历史表明,此项制度: 成于制。 一、此制具有合理性: 科举之制以孔子:学而优则仕为核心思想,以儒家学说为衡量和选拔官员的理论基础和范本,达到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实现贤能治国,精英统治政治目的,开辟了一条下层人士向上层流动的渠道,使读书人建功立业,荣华富贵的公心与私心欲得以实现,符合社会发展需求,顺应了民心,起到了牢笼天下英才的作用。 二、此制具有严密性: 所有科举制度,都是国家法律或以法律为依托而制定的,经历代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严密选官体系。从选考等级至科名层次,从考试年月份到录取名额,从贡院设席分舍,到入场搜检,从帘分内外各司其职,至判卷糊名、謄录、对读程序,到舞弊判罚,包括 赶 考路费发放,无不有严格规定。科举其制,环环相扣,犹如一个铁桶,百密而无一疏,保证了科举选拔官员的一切按程序实施,保证了选拔官员质量和公平性。 三、此制具有公正性: 科举制度的核心,在于其制严格体现公开、公平、公正,摈弃了门阀世袭之弊,成绩面前人人平等,择优录取优胜劣汰,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现实。开辟了一条人才流动的渠道,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四、此制具有民主性: 科举之制,其平等择优的原则,已具有超越封建时代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现代性。考试选官,必须公开、公平、公正,已成为天下共识。使此制,成为天下之公,已非任何特权阶层和帝王个人所能垄断。它自上而下,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令帝王不敢有丝毫懈怠,令王公贵族不敢以身试法,首开古代民主意识之先河。 正是由于此制优越性,才使中国科举选官的机制延续了1300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西方国家所借鉴,建立了卓有成效的文官制。此制所确立的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并无过错,但起到了禁锢了读书人思想的消极作用,尤其是清中期后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兼容并蓄,极力排斥外来先进思想、先进技术的进入和融合,钳制了度的自我完善机制,成为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的根本原因。 中国科举的历史表明,此项制度: 败于度 度是科举制度开科取士、衡量人才、选拔人才的尺度和准绳,是具体的评判标准。科举自唐确立之后,唐宋元明清历朝,对科举制度激烈的存废之争,其争论焦点,不在于制,均在于选拔官员之度,即选拔官员的标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当政治、经济、文化在世界上处于进步阶段时,无论是唐兴诗赋,还是宋元考经义、论、策,明初八股,用此度选拔人才的弊端尚不显著。及至明代中期以后,当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已迈开资本主义的脚步,用八股文为度,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其弊端日渐凸显。 及至清代,统治者闭关锁国,妄自尊大,无视世界变化,中国已落后西方之现实。其度依然固守明制,滞而不变,选拔官员的考试内容依然是《四书》《五经》,考试之文式依然是八股。这度的内容与文式严重禁锢了士子精神思想,视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意识学说为异端,加以压制与迫害,致使所选拔之官员虽满腹经纶,因缺少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却不堪重用,无法承担治理国家使之强盛之重任。背离了贤能治国,精英统治之制的宗旨,造成了以度害制之结果。 科举其制虽佳 , 而度泥古不变,致使1300年的科举制度,无法应付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最终,终因不变之度,而废科举之制。科举制度成为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替罪羊,也属必然。 通过对科举制与度的剖析,联想现实生活之中,从国家到地方,凡问题严重之处,根子皆在制度。当前,人们对高考制度、教育体制抨击强烈,但批评往往笼统。如果,分别从制与度两个方面考量中国的教育体制和高考制度,可能改革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 馆长:姚远利 2010 年 3 月 19 日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1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從來如此,不必感歎!
jiangjinsong 2010-8-8 23:09
明朝的秀才無法想像有朝一日會取消科舉 中世紀的神父不相信神學會在知識的版圖中無足輕重 現代的科學主義者不相信科學技術有一天會在社會上走向邊緣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2616 次阅读|11 个评论
“状元”辨
等离子体科学 2010-7-27 16:03
这几天同几位朋友议论高考状元一词,颇觉得这个名号本身就有点名实不副的嫌疑。 状元应是 科举制度下 全国考试的第一名。且即使是全国考试,笔试第一名也只是会元而已。只有金殿对策(面试)时皇帝当场钦点的第一名才叫状元。而目前的高考不仅只是笔试而已,而且这种分省考试形式,也只可以比拟古时在各省举行的乡试。这样的第一名,应称解元才对。 且即使是乡试,被录取的举人,已经是有了做官的资格的。所以乡试实际上应该等同于现在的所谓公务员考试。参加乡试的资格至少要是生员(秀才),所以如果硬要联系古时的科举制度,那么大学本科毕业只不过可以比作秀才,刚有了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资格,而作为大学入学考试的高考则只能比成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童试(又称小考)。由此看来,所谓高考状元,应该称童试第一名才对。而状元之争,则应正名为童试第一名之争:)
个人分类: 燕园夜话|4568 次阅读|3 个评论
古代科举制度
AnjinLiu 2010-7-14 16:53
考试分三级: 第一级是院试,考生称为童生,考试范围是州县,考试合格的人成为秀才。考试成绩分为六等,只有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称号,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秀才摆脱了平民身份,是个知识分子,有某些特权,比如可以免除一个人的徭役,见到县长不用下跪,但不是官。 第二级是乡试,是省一级的统考,三年一次,一般在八月,有名额限制。考试过关者称为举人,举人有资格做官,但不能包你能做官。 乡试中的第一名叫做解元,这就是三元中的第一元。 第三级是会试,在京城举行,只有举人才能参加,考场叫贡院,考生称作贡生,不是进士。 会试考试的第一名叫会元,这是三元中的第二元。 通过会试的考生进入殿试,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是策问。皇帝和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划分档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而状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资料来源:《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第二十三章
个人分类: 人生漫步|3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实话,孙爱武确实有病!
iwesun 2009-11-20 19:47
说实话,孙爱武确实有病! 说实话,孙爱武确实有病。 当然,这个病绝不是先天遗传的,你要说社会有没有责任,当然有,根源还是在我党身上,长期不搞市场,就只搞虚假的科举。长期下去,有点智商的人,都会被这个虚假的科举搞出精神病来。 市场的精髓就是你得给别人当婊子,去伺候别人舒舒服服的,同时,别人也会给你当婊子,伺候你舒舒服服的,谁都免不掉。 奥巴马就是全球头一号婊子,是大家泄私愤的对象,拿臭鸡蛋砸你,你还得保持迷人的微笑。 俺这臭鸡蛋,砸得太爽了。 你说有人自我牺牲,让俺免费炸臭鸡蛋,这么爽的事儿天天有,俺怎么可能得精神病么? 虚假的科举搞下去,就是孙爱武这样,俺是天才,绝不能失了名分。 真正的牛人不是赌徒,是开赌场的人。 真正的天才不是探花,是开科举的人。 既然有病了,也没办法,大家还得多担待,社会么,争取把病先治好。 但也有另一个问题,梵高如果丰衣足食,绝对就是个吃饱饭乱涂几笔的混混,俺一个同学曾经去过圆明园当流浪画家,俺坚决支持,咋支持的?就是坚决不给他一分钱,让他吃不饱,睡不香,就差雇几个小痞子,天天打得他碧青脸肿了。 一个月没到,他就跑回家去了,结果现在耍笔杆子,天天陪高官们泡澡。 一个天才就这样陨落了。 俺还是不坚定, 如果真的心狠手辣,真是雇几个小痞子,天天收拾他,估计 现在俺可以光荣地宣布,那个圆明园死掉的梵高是俺同学,他当年给俺的习作,估计现在也要几千万美元了。 从小按市场化培养的,估计就是温州人。 (老子的)家财几千万,上亿,就是不给子女,子女还得露宿街头,给别人弹棉花为生。 实在是佩服温州人的教育观念,你让温州人自杀?绝无可能,老鼠不灭绝,温州人就不会灭绝。 我党一边把你吹捧到天上,一边也不过是逗你玩,真正能上天的,就是钱学森这样的有足够的资本,又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和爱好的大鸟。 你一个小萝卜头,就是给你浑身都沾上花羽毛,看起来像是个花孔雀了,也是飞不到天上去的,会重重的摔到地上的。 说实话, 孙爱武不值得我同情 ,这个社会也不是一天两天,犯病是社会造成的,也是自己造成的,以后一入大学,第一年就是应该去当婊子,会当婊子,才会知道,啥叫活着。 说实话,俺同情孙爱武老婆, 俺要是个女的,绝不会嫁给这样的人。 孙爱武这样的人,既是是个正常的人,也是一个极其自私的人,心里只有他自己,他自己的事业。 自私不是罪,但最好不要连累别人。 孙爱武你真是把你的一家人都害了,你结婚干嘛? 美国为什么能够容忍纳什?就是人人都是婊子的社会才能容忍疯子的存在,疯子本身是具有娱乐价值的。 疯子对科举而言,是毫无价值的,更不用说是虚假的科举,你还真以为你是太子?智商比太子还高? 科举社会能容忍疯子么?绝无可能,除非你像老毛头,能疯到当上皇上的程度。 海子卧轨了,老父亲坚决把(海子)弟弟,领回家种田去了。 下一个卧轨的,也许是你,也许是我,但绝不会是海子的弟弟,绝不会是发发和小发发。 友情链接: 王修慧 ,《 海归怎么啦,国家该你的啊? 》 PS: qyfengie :不知情不要乱讲。 回复:我讲的就是不知情的普通人的普遍看法,不涉及到具体的是非。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043 次阅读|13 个评论
学术人的制度5
martin_goody 2009-2-3 15:42
第五章 儒学的终结 儒学的终结并不是指儒学作为一种学术类型消逝了,而是指儒学的社会效用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作为与政治结合密切并且起到实际效果的儒学在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中成为了被扬弃甚至批判的对象。这种迹象足以表明,儒学正受到来自另外一种学术类型及其文化的冲击。在同政治结合意义上的减弱实际上并不意味着儒学丧失生存的条件,当它的实际社会效用得到减弱的时候,它的文化的象征效用并没有被减弱,反而作为一种代表传统社会的特征被加以象征性的使用,这种效用也得益与20世纪末对民族以及地域文化的重视以及对亚洲地区经济发展的解释(这种观念源于西方的学术),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兴起了孔子学院,尽管它并非全部是儒学的教育,但因为这个名号则足以提供新的场所令儒学学术人能够继续儒学的发展。因此,学术类型的终结并不是指消逝,而是针对其在前期的发展而言的终结。 19世纪直到20世纪后半期的世纪是一个使用武力推动国与国之间交往的世纪。从19世纪中期开始,这种交往方式的冲击从清帝国的京师到地方,从清帝国的城市到村镇,逐渐扩大。它带来的灭种的民族危机感迫使一切同这种冲击保持联系的人开始思考未来的生存发展问题。从这个时机开始,儒学,即是一种学术类型也意味着一种文化,被重新思考和定位。在这个时期,与儒学相关的结构变动不仅意味着儒学的生存条件的变化,而且也表示,传统社会的学术制度也发生了变化。 科举的废除 科举制度在1905年废止。从任何一个有关科举的角度来解释它的废除都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人们争论科举的弊端是科举制度确立以来必然伴随的行为,仅是争论并不能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的形式对社会的形貌发生直接的影响。它需要两个条件,首先是它能够通过争论成为公共的议题,最显著的效应是它能够引起一个社会里大部分成员的具有一致性的意向;其次,它需要有一个具有权力的代表阶层或群体来直接干涉社会形貌。任何的社会制度,包括习俗、观念,都必然地同一定的人群结合在一起,这个具有权力的群体需要干涉某一社会制度的相关人群,一般是具有支撑制度、习俗、观念的权力群体,才有可能改变社会的形貌。在晚清,这两个条件都具备了。首先,科举的弊端在晚清时期被重新讨论,尤其是它同国家的军事失败联系起来更激发了活跃社会个体的能量,学习西方的冲动也一定程度上要求社会的制度规划尽可能地保持相似性,从传统的儒学学术人中分离出来的注重西方知识的新式学术人以及官僚中的部分人员,也反对科举;其次,由于镇压国内的农民起义而崛起的洋务派,不仅能够影响地方的形貌,而且也因为他们平息叛乱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能够影响中央的决策。 科举废除的直接效果是人们修习儒学的积极性遭到打击。进入仕途或者说获取较好的社会地位的途径并不唯一是儒学了,西方的学术类型也可以是个体通向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儒学的社会效用被削弱了,而且用于维持这种效用的科举制度也废除了。儒学的地位重新被降低到一种备选的学术类型,同它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位相似了。伴随这种地位的回落,儒学学术人的数量不仅减少了,而且同时具有儒学学术情感的学术人比重占得更大。结果意味着儒学在学术的内容上将发生一次变革,否则,它将失去它存在的意义。这次的变革同儒学历史上的历次变革都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即对其他学术类型的学术内容的吸纳,但同时它最大的特点是不仅是内容上的借鉴,而且受到学术制度上的影响远大于以往的历次变革。儒学本身的综合性被解构了,它转变成哲学、文学、以及历史学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在以往并没有被分割开,而是由于诠释经典的需要统合在一起的。对经典的完美诠释需要有这三个领域的通力结合,每一个儒学的学术人在学术上都表现了这三者在不同程度上的结合,它们不是作为专门的领域加以研究的。在西方学术类型引入晚清社会,并且这个社会面临着巨大危机,在儒学地位削弱的时候,政治鼓励西方学术类型发展的时候,在学术类型之间发生的对比是以西方学术类型为尺度。在学术类型之间的对比,需要确立一种学术类型作为尺度,另一种学术类型作为对比学术,从尺度那里获得理解。因此,对比的尺度是相互的。尺度是自由的,对比学术类型与尺度之间的关系也是自由的,它取决于对比的主体的意向。在西方学术类型依赖传教士进入到中国传统学术环境中,传统学术人对西方学术类型的理解是以自身的学术结构来进行的,这对于传教士来说也是同样的。但在那个时候,儒学的地位并没有削弱,在它的对比下,西方学术类型不得不以儒学作为尺度来选择性地进入到传统的学术环境。即便在晚清变革的社会环境中,仍然不能排除这种对比类型,实质上,它作为一种理解他种学术类型的方式被工具性地使用了。与早期西方学术类型传入环境不同的是,晚清时期,儒学地位的削弱以及西方学术类型的政治社会效用的逐渐建立,使得以西方学术类型作为尺度的对比方式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被展示在社会中。更重要的,以西方学术类型作为基础,模仿西方知识机构的学堂、大学堂,及民国时期的大学,都以制度形式确定西方学术类型的地位。结果是以西方学术类型为尺度解构了儒学的构成,并且在制度形式的筛选下把在这种对比之下产生的变化推到社会的公共视野中,例如以西方哲学作为对比的新儒学,以白话文和新式诗歌为标志的现代文学,以西方历史观点为基础的新历史学研究。 在科举稳固存在的学术制度中,儒学学术人及其他的学术人传承和发展学术的行为依赖于学术的非正式组织形式,这些形式由于对私人社会活动能力的依赖而具有不稳定性。这种情况同科举的存在之间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联系。科举的选拨功能并不要求参与科举的每个个体的修习场所的固定性,它只是评定个体是否能通过具有一定困难程度的测评过程,至于个体是如何达到这种水平的,与科举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这在学校这一类公共的学术制度与家族等非正式的组织形式之间制造了矛盾。公共学术制度财政支持的缺乏以及源于政治偏向的不稳定导致学术个体对非正式组织形式的偏向。这并非是唯一的原因,学术作为地位升迁的资本,学术经典的保存以及学术研究的方式都能影响这种偏向,但这些方面的解释力量比较弱,因为它们也可以看成是在选择非正式组织形式所带来的效应。废除科举并没有直接带来儒学学术人对公共学术制度的依赖,但在间接的关系上推动了这个转变的过程。科举废除释放了一批社会个体,他们转向西方的学术类型,进入到新式的学堂中。儒学尽管在传统社会的学术制度中是同政治结合的最紧密的学术类型,但它并没有促成知识机构的普遍建立。如果说在西方观念的影响下建立了新式学堂,毋宁说,是在西方学术类型同政治的结合造就了新式学堂。新式学堂并不是旨在教授传统学术类型的知识机构,而是旨在培养一批供国家使用的西方学术类型的学术人。科举成为发展这种知识机构的障碍,它存在使得人们不愿意进入到被视为“夷学”的学术类型中。科举废除不仅提升了西方学术类型的地位,而且使得科举造就的儒学尊贵的文化观念被颠覆了。这就把传统学术制度中的学术类型之间的秩序打乱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大量的财政资金支持新的西方学术类型的传播,最佳的介入者是富有的并且具有权力的政府,而且西方学术类型的社会效用是在政治中得到重新建构的。这导致大量的政府资金进入到新式的知识机构中,并且这种行为并没有因为清帝国的灭亡而中断反而得到了加强。儒学尽管被建制在新式学堂中,但是这只能看做是学术在历史中的惯性,新式学堂的建立并非以它的社会效用为基础,反而是儒学这种学术类型那个搭乘了另一种学术的便车。科举的废除使得学术公共制度的建立更加顺利了,但同时带给儒学的是契合这种制度的要求,儒学的文化效用得到加强。 综上所述,科举的废除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儒学造成了影响: 1、丧失进入仕途的最佳资格手段,政治的社会效用被削弱了; 2、改变以往依赖非正式组织形式的学术交流方式,向公共学术制度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儒学被制度解构。
个人分类: 学术制度研究|2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略论科举制的合理性
可真 2007-9-14 21:46
中国官制,西周是世卿世禄制度;战国时各国改革,逐渐废除世卿世禄制度,秦国以军功授爵禄,是任人唯功。汉代行察举兼行征辟,是任人重德才而以德为主。至汉魏之际,察举乃演变为九品中正制,由此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鉴于此 , 至隋朝而创立科举制,其制一直延续到清末。 科举制自创设至消亡,历经千年而无有根本性的变化,这说明这种选官制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必有其非常的合理性。 中国古代社会虽然形式上等级森严,但由于科举制的推行,遂造成了具体的人能上能下而流动于上下等级之间的格局,并由此形成了一种人与人之间在政治上趋向互相平等的发展之势,因为按科举原则 , 任何人无论其在实现社会中的等级如何低下,他是可以因而也有希望向较高等级层次发展的 , 范进中举则是这种希望向实现转化的实际形式。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与西方近代以来的民选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 这两种选官制度都给平民百姓以一种希望 : 一种想当官而有正道可走并有可能成其当官之愿的希望。 尔今的中国 , 其平民如范进者 , 你想当官 , 可有正道可走而遂其当官之愿的可能否 ?
个人分类: 古今之间|6537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7: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