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歧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在中国大学被漠视的歧视
DrWangXY 2010-2-10 02:42
作者:王孝养 中国正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从哪来?应该来源于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如果一个社会连基本的公平公正的公民权利都无法保障,老百姓会快乐的生活吗? 歧视在哪个国家,哪个年代都有。记得有一次跟我的美国教授老板聊天时,他说XX种族的人很能吃苦耐劳, 而我接上他的话,说到XX种族的人很懒惰时,他立即制止我,告诫我千万不能这么说, 尽管这是事实,却容易吃上种族歧视的官司。这说明美国的反歧视法给很多人有很大的约束力。而在中国形形色色的歧视却可以堂而皇之的登上各种人才招聘广告。这些歧视主要有: 年龄歧视 :年龄歧视是最明显的一种歧视,大家可以去查一下各大学的招聘启事,可以说十有八九有年龄界限。在中国45岁以上就成了老人了,从招聘启事上几乎找不到工作,而在美国,一项调查表明,平均42岁才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拿到第一个独立的科研基金,现在人的寿命明显延长,70几岁还活跃在科研一线的学者大有人在。 性别歧视 :中国男女平等的口号喊得最响,可性别歧视还是非常常见,有些用人单位明确规定不要女性。 文凭歧视 :现在大学招聘老师非名牌大学文凭不要,现在更有非海外名牌大学文凭不要的趋势。各个大学都想招聘优秀的人才可以理解,的确,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整体水平会高些。但非名牌大学也有优秀的人才,为何不去考核他们的真才实学,而是用歧视非名牌大学文凭的方式来简单的代替考核。 相貌歧视 :相貌是爹妈给的,找对象都喜欢漂亮姑娘或英俊的小伙,无可非议。影视明星和妓女需要美貌挣钱可以理解,别的行业也要求貌美,五官端正,还让相貌平平的人有活路吗? 出生歧视 :出生在北京就有更多地机会读名牌大学,他们被北京名牌大学的录取分数却比外省的低不少。就因为没有出生在北京,他们想上由全国纳税人出钱办的名牌大学的权利却被剥夺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sciencejobs (http://www.sciencejobs.org/) 或naturejobs (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bs/science/jobs ) 去看英文的招聘启事,几乎找不到上述歧视条件。而当你用中文在Google上打如大学招聘启示,可以说90%的招聘启示都有歧视性的条件。 中国作为法制国家,为何没有反歧视法?我们人大、政协委员们、大学的法学家都干什么去了。而我们受歧视或尚未受歧视的普通老百姓应该拿起现有的法律武器,对各种歧视说不。我期待着有一天,中国有一个真正的公平公正的学术、就业和教育的环境,让普通老百姓和弱势群体活得有尊严些。
个人分类: 我看世界|3424 次阅读|2 个评论
黄老邪呈堂证据1
lix 2010-1-25 12:20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13 次阅读|10 个评论
歧视与反歧视法
lix 2010-1-23 06:07
最近几天好像歧视这个词,在科学网上比较热。但什么是歧视?大家好像都搞得不是很清楚。我自己的理解,如果把对一个群体的总体平均印象,不经证明,就应用于个体,就是偏见。把偏见形成规则,就是歧视。这里谈的一个群体的总体平均印象,总是有一定依据的,不是无中生有的。但是反歧视法并不研究这个群体的总体平均印象有没有道理,它只是说,你不能制定规则,用这个群体的总体平均印象来对待个体。 最早的反歧视法可能是国际劳工组织1958年通过的《就业与职业歧视公约》界定的歧视: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效果为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 说起来好玩,国际劳工组织应该算马克思的后裔,但主要是第二国际那房的,列宁夺嫡以后,第三国际不尿黄色工会那一套,要暴动。可能因此,前苏联和我们都无视这个公约,出台了一大堆歧视性的政策,比如少数民族(无知少女)的优惠,等等。大家都习惯了,也不计较。反而是西方发达国家,有相应的立法,通常不敢把偏见形成文字。 海龟应该很清楚,对土鳖求职的歧视性条款在米国绝对要吃官司的。但是因为对自己无害(有利),所以没有动力讲这个事。 土鳖深受其害,就朝着海龟嚷嚷,这其实不关海龟的事。您拿到成文的歧视性条款,您告去啊?朝着海龟嚷嚷是找错了对象。 我国明确具体的反歧视法例子不多,但也有胜诉的。比如2005年,深圳龙岗区公安分局悬挂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横幅引起争议,两名河南律师以此侵害名誉权为由提起诉讼。2006年2月,这起全国首例地域歧视案经法院调解结案,深圳警方向辖区内河南人道歉。判得轻是轻了一点,但意义不小。 我相信我们也没有反地域歧视的具体立法,但是反歧视的立法精神应该是国家认可的。所以愤怒的土鳖应该在证据充分的情况下告上一状,慢慢来,让马克思反歧视的精神也在他精神的嫡系传人国土上生根开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325 次阅读|25 个评论
中国大学真的到了不需要自己培养的博士的地步?
热度 2 allan211 2010-1-18 02:08
很多博友对我第一段的内容有了误解,我说的这所985高校不是海南大学,何况,海南大学并不是985。原文因为已经被王铮老师引用,所以我不打算在原文修改,就此说明一下。 近日,国内某985高校的网站公布了2010年招聘计划,除了图书馆,档案馆以及教育学之类的极个别专业外,所有专业招聘条件均为四个字境外博士,这个条件很绝对,甚至没有优先之类任何可回旋的字眼。尽管在2-3年前进985高校需要一个海外的PHD光环已经是很基本的条件,但是这样公开承认自己本校还有中国所有具有博士学位授权资格的单位都不能培养出满足自己科研教学需要的高校,除了海南大学以外,我还没有看到第二家。 看完这个信息,我的脑海中浮现了一句**与狗不得入内。可能是我看问题比较灰暗。以前我们只是用国外的一个检索数据库来判定自己的科研水平,我们还可以理解为领导们懒得去分析一个人研究究竟做的如何,SCI是个不错的简单省事也相对比较公平的尺子,何况后来还推出了影响因子,引用率,SIC分区等等系列的配套评价体系。那么,这次的境外博士一说就真的让人匪夷所思了,难道,我们的校长,院长们真的退化到了无法用最普通的科学常识去鉴定一个研究人员的真实水平,只能依靠境外大学给我们把关了吗?真是如此的话,要来人家境外博士不是耽误人家的前程吗? 其实,可以用来把关的地方很多,淘汰的办法也有无数,觉得国内的博士真的就那么水的话,可以提高入学考试难度,由现在的考3门变成考30门,或者随机确定考试科目,就是不让他们考上;也可以无限提高毕业要求的SCI数量和质量,篇数和IF双管齐下,不让他们毕业;还可以要求博士毕业论文的创新性,由院长或者校长负责召集学术委员会全数出马,给出创新性鉴定,不让他们答辩通过;再不行,还可以制定年龄性别乃至性取向规定若干,凡不符合要求统统清出博士队伍,相信,凭着中国大陆地区学生对于文凭的强烈痴迷,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极其渺茫的就业前景,还是会有人争先恐后地考博士,读博士,生源不会差。能在这样的条件中杀出一条血路,成功获得境内博士称号的博士们质量会有本质的提高,完全是按照现有中国科研评价体制打造的拔尖创新性人才,最关键的一点,他们读书期间挣的还不如低保,毕业了要求的工资也就是区区2-3KRMB,对于科研经费的个人性消耗基本为0,而产出可是无穷大。现在,非得逼着他们去国外混个博士去,若干年后,改变国际市场上博士人才的待遇结构都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不是输出革命吗,结果不敢想啊。 又考虑到国人向来喜欢跟风,特别是在我们创造性几乎为0的高校里面,比如早些年的地理系大更名,全国高校的地理系现在有几个没有改成资源环境的?改名的结果如何不好说,但是直接消灭掉了本来就少得可怜的高中生源。这次的创新带来的很可能就是让国内高校早已失去理性的人才引进行为变得更加疯狂,全国高校掀起一股非海归博士不要的热潮,待到境外博士纷纷回归之时,又得推出新的筛选标准,那时,靠第一学历985恐怕已经筛不掉多少人了,怎么办呢,也许可以对博士的父亲学历有个比较明确的规定,结果肯定十分圆满。
个人分类: 毕业杂感|19814 次阅读|40 个评论
隐秘暗示与自我歧视
metanb 2010-1-14 19:07
人们眼中的他人其实是人们自己。
个人分类: 科学随笔|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其实,我们是“被”二流的
Billie 2010-1-14 13:14
其实,我们是被二流的 我是08年末开始在科学网游荡的,那时候的我,非常单纯和认真的认为自己就是个二流或者说三流、甚至不入流的学校的学生,仰望着一流的科研单位,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往一流群体靠拢。 但是,当我考上了中科院,在研究生一年级的学习阶段,我却困惑了。因为我并没有发现我的同学们,那些一流大学里或通过考试、更多的是通过保送来的同学们,与我相比有什么一流的表现。我终于有了一个问题,人人生而平等,我们都出生在中国,同样参加高考,同样接受高等教育,我们有着相似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素养,甚至有些人的基础还不如我,为什么人家是一,而我就二了呢?我想了想,明白了,其实不是我们自己二,我们是被二的。 浮躁的社会环境二了我们 直到现在,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我高中班主任说的话,哼,你们不用功学习,将来就要进农林地矿学校,可是非常刻苦用功的我,却在毕业时,真的进入山东农业大学学习,对此我非常自豪。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思想,好像农林地矿的专业就是可耻的,不体面的;但是在我求学的过程中,我至少见识了那些从事农业工作的老师们勤奋踏实的工作态度,以及相当职业和专业的业务水平,还有令人敬佩的职业道德。我觉得他们一点儿也不二。可是,我们的学校,既不是211,也不是985,于是就二了。 升学歧视二了我们 我大学的室友,考研初试通过以后,见到导师,导师说:就你的成绩,如果是985或者211的学生还有点希望。我的室友一气之下,连复试都没有参加,就调剂去了另一个985大学,她说,你不是说我不是985吗,那好,那我就上个985给你看看。但是,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我却觉得非常悲哀,因为她就这样放弃了自己的第一志愿,多么遗憾。 在科学网游荡的这段时间,我看到太多老师抱怨自己的学生这样那样。譬如某研究生导师的血泪控诉,似乎引起了老师们的很多共鸣,但是我却觉得非常悲哀,因为这不完全是学生的错。试想一下,一个已经被浮躁的社会环境二了的学生,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抱着逃避金融危机、逃避社会、逃避责任的心态来读研,浪费了大好的青春,于个人、于社会都是巨大的损失。就好像一颗小树,它从小就迫于压力长歪了,可是后来的园丁嫌它难看,不愿意花精力把它正过来,却还希望它能成材,这不是开玩笑吗? 于是,这些故事在导师们中间流传开来,影响着他们对研究生录取的态度,于是我们这些所谓二流大学的学生就被歧视了,被丢到了更加严酷的选择压力下。导师们说,这些小地方来的学生,高分低能。可是,大量的招生名额被一流大学的保送研究生占据的时候,如果我们连高分都没有,那就真的绝望了。坦率地讲,我当年真的是被这样的歧视吓怕了,以至于我第一次见导师时,背去了我大学时所有的实验报告,和我在实验室实习期间的实验记录本,就是为了证明,虽然我没有发表过论文,但是我有很好的习惯和态度。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我的笔记本高高的堆在老师办公室的茶几上,我的老师,认真地翻阅着我的实验记录,向我提各种问题,而我兴高采烈地向他解释我的毕业设计,很满足。 其实,看一个学生是不是高分低能,太简单了。给他大学的导师打一个电话就能问清楚,我的导师就是这么干的。所以,别再歧视我们。 一流的研究员二流的老师 我总以为一线工作的研究员上课一定非常精彩,但是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学习让我认识到,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研究员都会认真上课。就有这样的老师,敢于不备课就上讲台。 就是这样,一群被二了的学生,跟着那些恨二不成一的导师,被一流的研究员以二流的态度教育着~~~子子孙孙无穷二也。 哦,对了,那些一流的学生呢?他们出国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798 次阅读|76 个评论
找工作总结
licuijin 2010-1-12 09:57
大家都以为高学历一定可以找个满意的工作 非也,非也 如我们本科同学说的:你研究生,还找不到工作,骗谁啊! 哎 现在给谁说谁会信呢 找了快四个月工作了 到现在还没有音讯 我的工作目标大学教师 根据实际情况考虑 首先,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 再次,教师相对比在公司轻松一些 最后,我觉得我可以教好我的学生。实践证明。 抱着这个目标 只要有学校招聘我都去投简历 十一月份去了河南农业大学华豫学院 千里迢迢跑过去 只试讲了一下就没有音讯了 后来打电话问他们说我们不招计算机硬件(FPGA) 十二月份又去了一趟郑州河南民政学校 人家招聘和考公务员一样 要先进行行政方面的考试 你说做为一个人民教师 政治观念顾然重要 可是也不能就因为一个政治考试就决定要谁和不要谁 一个政治好的人 给学生讲课,学生听不懂 这算是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吗? 我认为应该先试讲,后政治考试 十二月底当我接到思源学院的面试通知时 不知道有多兴奋 希望这次可以让我发挥一下我的特长 思源学院要微电子方面一位老师 我正好学微电子 和陈院长交谈后 觉得自已把握很大 试讲老师对我评价都还可以 更增强了我的自信 可是 可是 陈院长给我说招聘女教师要通过校级领导批准 这个他说了不算 只能听天由命 哎 找工作最后成了听天由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大教授:京沪大学招生涉嫌歧视山东河南考生(转自中青报)
eduman 2010-1-6 11:35
翻看各个版本的2009年十大教育新闻,一半以上与高考有关。高考,既是中国教育最受关注的一环,也是中国教育最大的病灶。在民间各界给高考改革开药方的热潮中,以北大法学院张千帆教授为首的法律界人士,日前也推出了一份《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议书》。建议书含有一套详细的高考改革方案,力图打破中国各省之间存在的倾斜的分数线,倡导给山东、河南等人口大省平等的录取权,给西部边远省份考生更多的倾斜。 这剂针石,敲中了多年来高考的隐痛之一,但高考已被捆绑在错综复杂的各方利益之间,似乎动弹不得,这份方案将如何找到一个突破口改变现状?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了张千帆教授。 缺乏公民参与,高考改革必然停滞不前 中国青年报:作为法律界人士,您和您的同仁都属于教育的圈外人,为什么将目光聚焦高考改革?是想达到激活现有的考试改革思路的效果吗? 张千帆:长期以来,高考改革似乎只是教育圈子内部的问题。当然,从专家治国的角度看,高考改革确实应该听取教育专家的意见。但高考改革不只是教育专家关心的问题,而是一个全民关心的、涉及每个家庭利益的问题,所以必须在全社会参与和监督下才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否则,高考改革改来改去,必然会出现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现象。 你可以说医保问题是医疗卫生专家的特长,但医疗体制改革的根本是满足全体人民的需要,如果缺乏有效的公民参与,我看最后出台的医改方案很难达到这个目标。高考和教育改革也一样,都不只是专家问题,因而不应该只由教育专家说了算。由于缺乏有效的公民参与,近年来的教育改革不仅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反而更加偏向大城市等既得利益群体。这说明,只是在圈子内部关起门来进行高考改革是不够的,这样的改革满足不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法律界人士以往也不太重视这个问题,但是这个机制出了问题,最好的人才进不了最好的大学,这意味着中国教育资源配置出现了严重失误,不仅耽误国家的人才培养,而且关系到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我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法律界人士关心高等教育的机会平等问题。我们这个课题组是很自然走到一起的,因为宪法第33条规定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宪法学者自然很关心公民的平等权,在孙志刚案件、废除收容遣送办法、户籍改革、乙肝维权等一系列事件中一直提倡取消形形色色的歧视,大学招生和考试制度只是众多歧视中的一个。 山东河南等农业大省考生基数大,却成为京沪大学招生的歧视对象 中国青年报:在您推出的《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调研报告》中非常尖锐地批评目前高考制度违背宪法原则,剥夺平等机会。并举例,2009年,北京大学对每万名考生在天津投放的招生指标为10人,在上海投放的指标为4.8人,但是在山东与河南投放的指标却只有1人,在广东与安徽投放的指标更是不到0.7人,导致不同省市的单位招生指标相差好几倍甚至十几倍。同年复旦大学对每万名考生在浙江投放的指标为5.2人,在北京投放的指标为4.2人,而对河南与内蒙古投放的指标都仅略超过0.4,不同省市的单位招生指标同样相差巨大。报告指出,如此显著的差别待遇不仅侵犯了不同省市考生的平等录取机会,而且使招生指标的地域分配带上人为复杂性和巨大任意性,为大学招生腐败和幕后交易提供了温床,对招生过程的法治化与公开化则设置了重重障碍。这是不是就是您说的歧视问题? 张千帆:中国社会形成了一个误区或盲区,那就是全社会都在关注高考,却看不到普遍严重的招生歧视。广大考生最关心的是能否获得录取,而录取机会首先取决于招生体制;如果在招生环节上歧视不同地域的考生,那么考试设计得再合理也没用。实际上,在招生歧视的基础上改革高考体制很难取得实效;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过去一二十年的高考改革成效有限。诸如山东、河南等农业比重大的省份考生基数也相当大,因而往往成为京、沪等地大学招生的歧视对象,农业为主的省份得到的招生指标远低于其考生数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再加上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不发达,农村考生在高考面前本来就处于劣势。 高等教育机会是最重要的公共资源,理应按照机会平等原则公平分配给所有公民,而不应该因户籍地等不相关因素而受到歧视。然而,部属重点院校的分省招生指标制度对本地考生给予特殊照顾,严重歧视了外地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权利,明显违反宪法规定的教育机会平等原则。众所周知,北京大学不是北京的北大,而是全中国的北大,但是北京考生考取北大的机会却要比山东、河南等省的考生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上海、江苏、浙江、武汉等地的招生地方化甚至远比北京大学严重,诸如复旦、浙大、武大、南大等国家重点支持的985大学在本地录取考生达到招生总量的百分之三四十,有的甚至高达50%。 我们认为,高考改革首先要摆正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招生公平。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不论户籍地在哪里,都要获得平等的录取机会;谁能考取清华、北大,得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而不是父母户籍所在地等不相关因素。这个目标首先得确定下来,然后才能考虑什么是最适合这个目标的高考制度;不然,高考改革本身就失去了方向。其实在招生标准平等的大框架之下,考试制度的设计还是大有空间,不过不是所有的考试模式都符合宪法要求,譬如说目前的各省自主命题模式就不符合要求,因为各省考卷都不一样、成绩都不可比,大学面临不同省市的考生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请问招生平等如何实现呢?招生平等的前提就是全国必须存在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所以高考必须全国统一;但是在这个前提下高考怎么考、可以考几次等技术问题,都可以留给教育和考试专家去设计。 这就是我们提出的基本主张,我们的基本目的就是要保证全国各地考生的平等录取机会,打破歧视外地考生的招生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考试模式也有所取舍,但是教育学家对这个问题更有发言权,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强调宪法平等原则以及它在招生考试过程中的适用。我们认为,招生公平为高考改革设定了基本目标和底线,任何招生考试改革都不能突破公平底线。 忽视农村学生的上升通道,造成中国大学对国家未来失去通盘视野 中国青年报:此方案以极大热情关照了农村学生的上升通道问题,在目前的城乡二元制前提下,很多教育界内部人士认为教育问题就是社会问题,整个社会不改变,教育无法解救众生,您怎么看? 张千帆:我们当然很关心考试标准统一对农村考生的实际影响,因为他们所受的基础教育本身就没有城市学生好,所以原则上大学招生录取应该更加照顾他们才对。有人认为标准统一反而对边远地区的考生更加不利,现在已经在照顾他们,不然说不定他们一个都进不了北大、清华。这种说法其实混淆了不同性质的问题。我们主张招生公平,主要是针对京、沪等大城市,而不是边远地区;这些地区基础教育薄弱,大学招生可以适当倾斜和照顾,譬如规定对这些地区实行同比例招生,大学在西部省份的招生不低于全国平均招生比例。宪法平等不是绝对的,并不禁止纠偏行动这类具备正当理由的差别标准,但是确实禁止不具备正当理由的招生地方保护主义,因而不能再用纠偏行动作为招生地方化的挡箭牌。 因此,我们主张的实际上是一种二元招生体制:对于5个自治区和云南、海南、青海、甘肃等9个边远省区实行同比例招生,其余2/3以上的省市原则上实行统一录取标准。这意味着85%以上的全国考生将按照统一标准平等竞争。 我承认二元体制虽然照顾了少数边远省区,仍然无法适当照顾多数省市的农村考生,但是这么做会不会比现在实行的招生指标制度更糟糕呢?那就让我问一句,现在的招生体制对农村考生又照顾在什么地方呢? 如果你看看京、沪等名牌大学的招生指标,本地指标比例当然高得离奇,自不必说,而名牌大学最集中的省市也是大城市集中、农村比例最小的地方,此其一;其二,在外地考生中间,不同省市的待遇也是很不一样的,这些大学首先照顾发达城市,譬如2009年在北大招生比例中名列前茅的有天津、上海,在复旦大学招生比例中位居前列的则有浙江、北京;其三,这些名牌大学最歧视(录取门槛最高)什么地方呢?恰恰是河南、山东这些农业人口比例最高的地方。这样的招生体制怎么可能照顾农村考生? 改变这种体制又如何对农村考生不利?如果目前还谈不上对农村考生给予任何特殊照顾,至少不能在录取标准上歧视农业地区吧。 至于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这种说法固然不错。有人主张,现行招生体制的地域歧视根本上是户籍制度造成的,取消了户籍制度也就解决了招生歧视,因为山东、河南的考生也可以跑到京、沪等地报考,各地基础教育水平也将趋于均衡。这种说法当然也不错,但是户籍制度涉及城市人口与生存环境、基础教育和社会福利承受力、道路交通容量等方方面面,取消谈何容易?现在各地试行的户籍改革,实际上只限于身份标志变化,没有太多城乡福利平等的实质含量。要等取消户籍才能改革招生考试制度,那要等到猴年马月?又要贻误多少人才培养、损害多少考生的平等机会?这种看法低估了教育改革对社会改革的作用,而教育机会不平等,尤其是农村学生不能通过平等高考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必然严重加剧社会的不平等。招生考试制度只是社会不平等的一个环节,教育改革完全可以先于户籍改革并带动整个社会改革,而不能坐等社会变革。(本报记者 堵力)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1825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点——教育思想的堕落
武际可 2010-1-2 10:44
重点——教育思想的堕落 目下,在我们教育界。处处设重点,时时设重点。从重点学校、重点班、已经发展到重点人了。在大学中,设省重点、部重点。还有超级重点。本来北大清华,已经在全国算是“重中之重”了,招生是全国拔来的尖子,还要再拔一次弄什么新名堂的重点班,最早是北大的“元培班”,后来是清华大学的“钱学森班”。我们是否要问,到了这些重点班里的学生,是否还要再选拔重点人呢。 中学也不例外,一直到托儿所,都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别。对教师则有名师和非名师之别,还有名目更多的“长江”、“杰青”、“优秀”、“特殊贡献”、“百千万”、“引进人才”众多的新鲜标签。把教师分为三六九等。即使支持科学研究的基金,也要分出面上基金、重点项目、特大重点项目等等。 重点,用来处理建设项目、经济预算,技术改造等等领域,并无不可,把有限的人力物力,首先用于急需和对今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项目,是一种很自然的想法。可是,要把重点用于教育,用于把一部分人群设为重点,而把另一部分人群设为非重点,实在是荒唐之极。它无疑是对人类有史以来伟大教育思想的背叛,是教育思想的堕落。 从历史上看,早在春秋时代,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是一种早期教育对贵族实行平等的原则。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和思想家。就近代教育来看, 1789 年法国大革命之后,取消了大学只对贵族开放,而广泛招收平民子弟入学,从而培养出一大批思想家和科学家。 19 世纪,法国无论在社会科学还是在自然科学方面都出现了众多领世界潮流的人物,就是这一教育思想的直接结果。 不可否认,就目前世界上的经济发展的程度来说,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有条件把大学定为义务教育。不过,即使是这样,他们也想办法,尽量使教育资源的发展保持平衡。例如规定一个学校的教授名额。使那些有才能的年轻人,不会过分集中于一两所学校。 我们现在层层设重点的教育思想,一方面会造成把过多的人力、财力集中在少数学校,造成教育资源上的浪费。另一方面,人为设置障碍,造成一部分人趾高气扬,不求进取,而造成对另一部分人的人为歧视,形成无形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在托儿所和初中阶段,把人分等的办法,对人的心理伤害很可能是终身的。此外还人为设置了录取学生时,农村和城市的不平等、聘任教师时海龟和土鳖的不平等诸多的门槛。 教育分级是必要的,把教育分为大学、中学、小学几个阶段,这是世界各国对教育的共同的认识。像文化大革命中,企图取消教育的分阶段和分级别,到处办所谓“ 721 大学”,把无论什么程度的教学,一律称作大学,实际上等于取消教育。把大学和工厂、农场、部队不加区分,并美其名说是一种新型的大学。文革十年,引起我国各行各业人才严重断层,不能不是一个严重的教训。 文化大革命之后,虽然否定了文革取消教育的做法。不过却陷入了另一种盲目。少年班、重点中学、重点班就是那个时期开始的。至今,虽然少年班效果并不怎么样,被各校不露形迹地取消了。然而重点校重点班乃至重点人,在主管部门的主导下却愈演愈烈,因为它是某种“政绩”的标志。 在“重点”思想指导下,全社会为了把子弟送到并且成为重点,投门子,行贿受贿,考场作弊,更加速了教育行业的腐败。学校为了成为重点,也在进行各种暗箱操作。 我们是需要全社会对教育思想反思的时候了。
个人分类: 教育|5772 次阅读|7 个评论
内蒙古村庄设等级制 身份歧视引村民不满(转载)
huangtao07 2009-12-10 16:48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25分报道,在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的尹六窑村,很多年轻人在选择配偶的时候,不仅会考虑对方的人品、相貌,还会考虑对方在村里的等级。 按照尹六窑村的规定,把全体村民划分为一到五个等级,在分配土地补偿款和集体福利的时候,按照所划分的等级予以分配。一等村民能够世世代代享受一等待遇。这种身份歧视引发了村民的强烈不满。 近年来,随着包头市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尹六窑村大部分集体土地被征用,也领到了大量土地补偿款。但是在分配土地补偿款时,村委会考虑的不是村民被征用土地的数量和人口,而是村民所处的等级。 记者:63年以前在这里落户的属于一等村民? 村民:落户的是一等村民。子子孙孙全是一等。 记者:他们的子子孙孙都是一等村民? 村民:过去的世袭制,太不公平了。 记者:二等村民生的孩子,他们子子孙孙都是二等村民。 村民:对,二等村民的范围就是包含63年到75年,三等是76年到85年,86年到96年是四等,96年以后就五等。 如果是一等村民,就享受100%的分配;若是二等到四等的村民,则按补偿款的85%、70%、50%比例分配;若是五等村民就什么都没有。有村民反映,位于昆都伦水库上游的桃而湾村,因为经常遭遇洪水,在地政府统一安排下于1985年、1997年分两次移民。其中在尹六窑村共安置四十多人。 当地政府曾专门下文规定,移民享有本村村民同等待遇,但是在村里划分等级时,几乎全部被划分为三等或四等村民。相同情况的还有1977年从全巴图乡移民的四十多人。虽然都持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虽然多少年来所尽的义务都是一样,但他们和一等村民的待遇却明显不同。 村民:2007年村委会分了四项款。都是按等级分配的。为什么?一样样的土地,一样样的承包田还分,为什么成了两样了,这不是欺负人吗?以多欺少啊。 据了解,在包头市郊,这样实行等级制的村子还有很多,用来分配土地补偿款和集体福利的等级制进而演化成一种身份的象征,也使村民间的关系发生着明显的变化,甚至年轻人择偶也会将此条件考虑在内。 村民:如果是一等村民的姑娘不能嫁给二、三四等村民的儿子。二、三、四等村民的姑娘愿意嫁给一等村民,嫁给他就是一等村民。找个一等村民多好,可是一等村民绝对不能找到二、三、四等村民的女儿,要门当户对。 虽然等级制让部分村民强烈不满,但由于一等村民占了村民的大多数,因此在村民大会推翻这样制度几乎不可能。 尹六窑村村长尹建刚:不是我们自己分的,97年分的,已经十几年了。 记者:您觉得合理吗? 尹建刚:周围的几个村子都有等级,这东西是合情不合法的。 记者:如果说合情合理但是不合法是不是应该废除掉? 尹建刚:少数服从多数的,不知道你看没看。 村委会是否有权制定等级制分配方案?这样的做法侵害了村民的哪些合法权益?相关法律人士和专家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了村民自治的法律地位,但同时规定村规民约、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不得与宪法、法律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一等以外的村民履行了村里的各种义务,理应具有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这是公民的一种基本权利,不属于村民自治事项,不能通过村民集体表决、村规民约等方式决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副研究员翁鸣:他们就是误解了这个村民自治,村民自治不能超越国家的法律作出的决定,一定要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的规定。 记者:征地方补偿款的分配是不是能用三六九等分配? 翁鸣:不能够,我到过很多农村,还第一次听说这样的情况,城市扩建了,我占用你的土地,根据你土地和人口来补偿。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王宝明:村民自治应该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自治,民主并不是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不是简单的表决的过程,这种做法会带来很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平等、身份歧视,这确实是现在民主法制的理念不能容忍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徐小青:这个有点像工资里的年资贡献,年头长工资就高,你可能在某一点或者某种福利上你可能有一定的优惠,但是你绝不能形成一种歧视,身份上的歧视,不能够影响其他,不能把它作为社会身份的差别。 尹六窑16栋新村住宅楼日前竣工,分配方案仍旧依照等级制制定,这就意味着一等以外的村民在蒙受身份歧视的同时,还将要蒙受更大的经济损失。今天中国之声将持续关注这一事件的进展,欢迎继续关注。
个人分类: 历史哲学|2418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大众文化对中国的仇视
darkingwing 2009-11-20 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