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对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减轻我国地震人员伤亡的几点看法和对策
haochaochao 2010-4-18 17:42
目前,地球物理的部分科研工作者一直以地震是世界难题,无法预测的为借口,推脱地震预报的责任。地震预报确实存在难度,但人民生命高于一切,汶川地震致使我国大量人民伤亡后,青海玉树地震又造成一千多人民丧命。下面是本人对如何减轻 我国地震人员伤亡的几点看法和对策: 1. 加强地震带的地质基础研究,准确掌握断层分布情况,确定易产生滑坡地区的土层和岩层性质。 2. 对地震带进行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结合地震观测站的结果,分析各断层所受应力状况,探讨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提交地震风险评价报告。结合易产生滑坡地区的土层和岩层性质,进行滑坡数据模拟,提交滑坡风险评价报告。 3. 对地震带的人民居住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结合地震风险评价报告和滑坡风险评价报告成果,对处在断层附近和易滑坡地区的居住居民,采取国家直接补偿、干预的方式,使此部分居民迁离断层和易滑坡区域,到地质灾害风险较小的区域居住。 4. 结合 3S ( GPS , RS , GIS )技术,提交直观明了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报告。此报告应包括地质基础、数值模拟(地震和滑坡)、人民居住情况、总结和对策等多部分。 认识世界后,按照得到的规律办事,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改造世界,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满足人民的需求。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8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学术剽窃和法律内外的对策
fairyslave 2010-3-18 14:08
pdf
个人分类: 转载文章|2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员工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罗帆 2010-1-26 09:35
葛志鸿 来自中国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的吴焱,以自己所在的单位为研究对象,结合 MBA 学习期间所学的知识,介绍了《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员工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首先,吴焱对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交二公院)的基本情况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中交二公院建于 1964 年,通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现已成为我国公路交通行业综合实力最强的勘察设计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先后获得全国勘察设计综合指标 60 强、中国工程设计企业 60 强称号。 紧接着,吴焱从以下三个方面展示他的研究成果。 第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此项研究旨在找出影响中交二公院员工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及其根源,编制一套适合我国国有公路勘察设计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量表,为公司定期开展员工满意度调查打下基础。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的管理对策;通过管理对策的落实,提高员工满意度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第二,中交二公院员工满意度调查的结论。在人际关系学说、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等相关激励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环境观察法、访谈记录法、问卷调查法,从员工满意度总体情况、员工满意度在各维度内相关程度以及基于个人属性的满意度差异三方面,具体分析并展示此次研究的结果。工作回报和组织环境两个维度因素是影响总体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它们对满意度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工作本身、工作关系和职业发展维度因素需要得到保持;而工作条件维度因素的提高与总体满意度的提高没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提出提高中交二公院员工满意度的对策建议。针对中交二公院员工满意度调查的结论,吴焱提出了五条建议,包括切实加强工作回报、进一步优化组织环境、设法改善工作条件、强化员工的在职培训、加强沟通渠道建设,并深入分析了每一条建议提出的原因及具体做法。比如鼓励职工带薪休假,如果不去休假反而倒扣工资等新颖举措,大大提升了员工的满意度和集体凝聚力。 吴焱的研究通过实证分析,为具有类似特征的企业管理者提出了改进建议,不仅改善了中交二公院的职工满意度不高的情况,更对提高国有公路勘察设计企业的员工满意度提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最后,罗老师进行了点评。吴焱今天为大家展示的主要是他 MBA 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整个框架体系非常清晰,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作为一篇优秀的硕士论文,给大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希望还未毕业的同学们向吴焱学习,写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
个人分类: 管理咨询|6957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反恐与中国能源安全
姜振飞 2009-12-31 22:19
美国反恐与中国能源安全 姜振飞 摘要 : 9 11 事件后,随着反恐斗争的展开,美国开始把其反恐矛头重点指向世界主要油气产区,如中东、中亚和东南亚等,加强了它在上述地区的 政治、军事存在。 由于美国反恐重点地区和中国能源进口主要来源地出现了惊人的重合,美国的反恐斗争不可避免给中国的能源安全带来一些影响。而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源地和海上运输通道与美国的反恐重点地区重合,这并不仅仅是出于偶然,从更深意义上剖析,这一情况的出现与美国全球战略的变化、新保守主义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以及美国的地区战略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面临美国借反恐从能源方面对中国进行遏制所导致中国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中国应积极采取包括实行能源多元化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在内的对策。 关键词 :反恐;中国能源安全; 对策 9 11 事件后,美国以反恐为名,先后发动了阿富汗、伊拉克战争,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的原有格局,加强了美国对世界上一些油气资源丰富地区和重要海上能源运输通道的政治和军事控制。这些地区和能源运输通道与中国能源安全密切相关。故而探讨美国反恐与中国能源安全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 从 1993 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能源的对外依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目前,中国的石油进口的依存度已达到 50% 左右。根据国际能源机构( IEA )的预测,到 2010 年,中国的石油进口将达到 60% , 2030 年将达到 80% 。 ① 而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地主要有中东、中亚和东南亚等地区,它们在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一,中东地区一向是中国能源进口的一个主要地区。 2001 年,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原油份额高于世界其他地区,占原由进口总量的 56.2% 。即便是 2005 年,排在我国石油进口国前 10 位的仍有 3 个是中东国家。 ② 第二,在中亚地区,随着中国和中亚国家经济合作关系的加强以及中国越来越重视与中亚国家开展能源合作,中亚地区在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003 年,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宣布共同营建从哈萨克斯坦到中国新疆的石油通道,全长 3088 公里 ,预计总造价为 30 亿美元。第三,至于东南亚地区,则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通道。特别是作为这个地区咽喉的马六甲海峡,则是中国的海上石油生命线。例如,中国进口的进口原油的 4/5 左右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从上面可以看出,中国能源进口存在的一个重大缺陷是: 中国 能源来源过于集中在地缘政治复杂多变的地区,而且,中国 对能源进口海上运输通道控制薄弱 。随着美国越来越把中国视为其最大潜在竞争对手和把攫取中东等地区的丰富能源作为其反恐斗争的重要目标之一,它加大了利用其在欧亚地缘战略中的主导地位从能源方面遏制中国的步伐,中国能源安全形势也随之变得严峻起来。 冷战结束后, 在其 国家安全战略中,美国把它所面临的威胁分为两类:其一,美国所谓的其潜在全球性竞争对手对其超级大国地位构成的威胁。虽然在后冷战时代美国失去了前苏联这个最重要的全球性竞争对手,但它所推行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对外战略中仍然残留着冷战思维。 1997 年 5 月,美国克林顿政府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就首次明确提出: 2015 年之后俄罗斯和中国可能成为美国的全球性竞争对手。 布什政府上台后,美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的全球竞争对手,其基本考虑是布什政府在 2001 年 9 月底出台的《国防战略审查报告》和《 2025 年的亚洲》这两份重要文件中。从美国政府的言行来看,美国最有可能把中国当成最大的全球竞争对手。其二,美国所谓的无赖国家和恐怖主义势力对其构成的 不对称威胁 。 1997 年 5 月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首次提出美国面临着严重的 不对称威胁 的直接挑战。所谓 不对称威胁 ,是指那些绝对军事实力与美国极不相称的敌对国家或敌对势力利用非常规手段给美国带来巨大危险的种种威胁,诸如恐怖主义等。 2001 年的 9 11 事件突出了恐怖主义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从而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 9 11 事件后美国开始高度重视本土安全问题。 2002 年 11 月 25 日 ,美国 总统 布什在 白宫 签署《 2002 年国土安全法》,宣布成立国土安全部 。 这也是美国 1947 年成立国防部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 政府 机构调整。 其次,美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前述两类威胁在其国家安全战略中的排序发生了一定变化。恐怖主义和一些与美国有较深矛盾的地区性国家开始代替中俄等大国被美国视为其所面临的首要和直接威胁。当然,美国并不是简单地以此威胁代替彼威胁,而是在更深层次上,通过反恐把这两种威胁结合起来予以应对。再次, 9 11 事件给美国利用反恐加强自己的全球超强地位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 9 11 事件虽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美国的霸气,却强化了美国的势力,因为它给美国提供了难得的加强自己全球霸主地位的历史机遇。最后, 9 11 事件也推动了美国反恐和反扩散政策的结合。美国开始把与其有矛盾的一些国家污蔑为邪恶轴心国家,借口它们支持恐怖主义势力和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它们推行军事打击和强制外交相结合的政策。按照《国防战略审查报告》的表述,尽管美国在近期不会面对势均力敌的对手,但地区强国仍有可能发展足以威胁地区稳定的能力,在这些地区,美国也有重要利益。 ① 随着反恐斗争的展开,美国开始把其反恐矛头重点指向世界主要油气产区,如中东、中亚和东南亚等,从而加强了它在上述地区的 政治、军事存在。 由于美国反恐重点地区和中国能源进口主要来源地出现了惊人的重合,美国的反恐斗争不可避免给中国的能源安全带来一些影响: 1 、美国在中东等世界主要油气产地的反恐斗争所导致的地区紧张形势成为推动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 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使得世界产油大国伊拉克陷入持续动乱甚至内战,不但其石油出口下降,并且存在扩大为地区战争的危险。美国迄今仍未放弃对伊朗全面制裁和军事打击计划,伊朗的油气生产和外运存在遭到严重破坏的极大危险。 这在很大程度成为推动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能源消费越来越依赖于进口,中国被迫为国际石油价格的高企付出越来越多的代价。 2 、美国借口反恐扩大了自己在世界主要油气产区的政治和经济影响。伊、阿战争打破了世界上主要油气产区的地缘政治格局,美国的霸主地位得以确立。 在对这些地区能源的控制方面, 在中亚,美国借反恐占领并驻军阿富汗,瞄准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从军事和政治上控制了里海油气资源;在中东,通过伊拉克战争,美国最终征服了世界第二大石油资源国,使得占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 54% 、排名居前四位的沙特、伊拉克、阿联酋和科威特尽在美国的掌控之下。 而美国在上述地区政治和经济影响的扩大,也成为它在能源战略方面遏制其他大国的重要途径, 例如,随着美国控制了伊拉克的能源,中国在伊拉克的能源利益受到美国的严重挤压和排斥。 3 、美国借口反恐加大与其他大国争夺石油资源的力度。例如,美国在中亚反恐背后所存在的与其他大国争夺石油资源的战略考量,不可避免会对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产生严重影响。 4 、美国借口反恐加强其对世界上重要交通线和交通枢纽的控制,也使中国石油海上运输安全受到很大挑战。如,近几年来,美国借口反恐加强了其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其背后的战略考量之一无疑是企图掌控马六甲海峡中国重要的石油海上运输通道。故而如何降低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就成为中国对外能源合作的重点之一。 总之,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源地和海上运输通道与美国的反恐重点地区重合,这并不仅仅是出于偶然,从更深意义上剖析,这一情况的出现与美国全球战略的变化、新保守主义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以及美国的地区战略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 美国利用反恐之机加紧对世界主要油气产区的控制,并借以控制中国的能源来源和海上能源通道,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首先,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冷战时期,国际战略格局的最大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分别为首的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了对峙局面,这一时期美国全球战略的根本目标是与前苏联争夺世界霸主地位。冷战结束后,随着前苏联解体和美国成为世界上仅存的超级大国,国际战略格局也随之演变为美国一超独大的局面。国际战略格局的这一根本性变化无疑为美国推行独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1990 年 9 月,在海湾危机爆发后不久,美国总统布什即正式提出建立 世界新秩序 的战略构想,其根本目的是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所谓 世界新秩序 。 1994 年 7 月,克林顿政府在上任后发表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里,提出了 参与和扩展战略 ① ,企图利用冷战后对美国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介入和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力度,实现美国的 世界领导地位 。 1997 年 5 月,美国政府又发表了《面向新世纪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在 参与和扩展战略 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 塑造 反应 准备 三位一体的战略新构想,首次明确提出 2015 年之后俄罗斯和中国可能成为美国的全球性竞争对手。这样,美国全球战略逐步完成了从 冷战型 向 冷战后型 的转轨,并确立了面向新世纪的全球战略的基本架构。 小布什政府上台后,也和老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一样,继续把维护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作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主要目标。 9 . 11 事件发生后,尽管美国对其全球战略进行了枝节上的调整,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冷战结束后它所确立的全球战略,即美国仍然谋求建立单极世界秩序。 美国的反恐斗争在影响其全球战略的同时,反过来,反恐自身也成了布什政府实现其 全球 战略目标的一种有力工具,其反恐的重点和方向也取决于美国的全球战略需要。 2002 年 1 月 29 日 , 布什总统在国情咨文中说:除了消除威胁和制止怨恨之外 , 我们还有更远大的目标。我们在反恐战争之外寻求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的世界。 ② 布什在 2002 年 9 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说 : 在领导反恐战争中 , 我们正在打造新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关系 , 并重新规划现有的国际关系。 ③ 布什寻求的 世界 , 就是苏联解体以后美国全球战略一直追求的战略目标 , 就是要运用美国军事力量优势 , 建立美国一家主宰、遏制所有竞争对手、把美国价值观强加于全世界、美国独霸全球的单极世界。美国借反恐打造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重要表现之一 就是把反恐与防范其他美国认为 可能对美国主导地位挑战的大国竞争对手相结合。 2005 年《美国国防战略》报告认为:几个关键国家在全球和地区政治、经济和安全中的作用面临某些基本抉择,这些抉择可能改变它们在世界的战略地位,以及它们同美国的关系。这种不确定性对美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潜在的挑战。美国对大国竞相复兴的可能性保持警惕。 ① 特别是最近几年,由于美国深陷反恐战争泥潭,而中俄却迅速崛起和复兴,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大增强,这些因素都大大加剧了小布什政府维持美国全球霸主地位的紧迫感和焦虑感。因此,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源地和海上运输通道与美国的反恐重点地区重合,也就不令人奇怪了。 其次,新保守主义的影响是美国借反恐在能源方面遏制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的新保守主义主要是指主导美国政坛的以 鹰派 为代表的 新保守派 所持的战略理念和政策主张。美国新保守主义的战略理念是 :1. 应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 新世界秩序 。新保守派精英、《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查尔斯 克劳塞默就认为 , 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 , 若美国再 退却 和 推卸责任 , 留下的只能是一片混乱。所以 , 美国责无旁贷 , 必须承担起缔造一个 新世界秩序 的责任。 ② 2. 美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应该是建立并尽可能长久地维持美国世界上的霸权地位。新保守主义分子小克里斯托尔和罗伯特 卡根于 1996 年在《外交》的 7 8 月合刊上发文鼓吹采取 新里根政策 , 建立一个 仁慈的全球霸权 。他们认为 : (1) 美国的军事力量存在于世界上的所有重要地区; (2) 美国居于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心地位; (3) 美国的观念和文化在数据库上有普遍而又深入的影响; (4) 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 ( 欧洲和日本 ) 欢迎美国的 全球参与 , 喜欢美国的仁慈霸权而非其他选择 。 美国的霸权才是防范和平和国际秩序崩溃惟一可靠的措施 。 ③ 3. 美国的外交政策应该贯穿一种明确的道德目标。小克里斯托尔和罗伯特 卡根认为 : 美国之所以能赢得现在的强大地位 , 就是通过在国外积极地促进美国的统治原则 民主、自由市场和自由 。 在全世界支持美国的原则只能通过不断地运用美国的影响来维持 。在一些情况下 , 通过对落后国家的援助 , 可以获得这些影响。但 有些时候 , 这意味着不仅支持美国的朋友和向其他国家施加不大但连续的压力 , 还要在伊朗、古巴或中国采取积极主动的政策 最终的目的是带来政权的变更 。 ④ 4. 反共是新保守主义的本质特征。冷战时期 , 共产主义威胁是新保守派团结的基础。新保守派强调专制制度是苏联威胁的根源。他们认为 , 苏联同第三世界的集权政权有本质区别 , 其行为更受意识形态因素的支配 , 制度本身的稳定性也更强。 ⑤ 新保守派在冷战时期积极敦促里根政府与苏联对抗 , 支持东欧国家的民主运动。冷战后他们继续视社会主义国家为美国的威胁。 实际上,防止出现一个美国的全球性的竞争对手一直是美国新保守主义者的基本信条。他们在冷战后仍然坚持冷战思维,并通过积极寻找一个敌人的办法来界定美国的外交政策。新保守主义分子欧文 克里斯托尔就认为,半个世纪以来是我们的敌人界定了我们的外交政策。现在界定的任务落到了我们自己的身上缺乏值得一提的敌人时,很难明确制定外交政策。毕竟,是国家的敌人帮助定义了国家利益,无论定义时用什么样的形式。如果没有这样的敌人,国家就会在大量相当琐碎的或者至少是边缘的选择中踌躇。 ① 早在老布什政府时期的 1992 年,当时国防部的第三号人物、负责政策的副部长保罗 沃尔福威茨为首的由三个新保守主义者组成的工作小组,草拟了一份在大战略的层次上考虑美国冷战后的外交政策的报告。这份被《华盛顿邮报》称为意在设定国家下世纪方向的秘密蓝图的指南就指出,美国冷战后政治和军事战略的首要目标应是防止一个敌对性超级大国兴起。我们的第一目标是防止再度出现一个新的敌人。这是指导新地区安全战略的主导性考虑,它要求我们努力防止任何敌对力量控制这样的地区,该地区的资源若在稳固控制下足以产生一个全球性力量,这些地区包括西欧、东亚、前苏联和西南亚。 ② 随着中国在美国全球战略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 ③ 在新保守主义分子眼里 , 中国已取代衰落的俄罗斯成了美国全球霸权的潜在的最大威胁。狂热的中国威胁论鼓吹者新保守主义分子查尔斯克劳塞默 1995 年在《我们为什么必须遏制中国》一文中,就把中国比喻成 19 世纪末的德国,呼吁在中国的四周组成一个反华同盟,并耸人听闻地说:西方没有能遏制崛起的德国 , 结果是两次世界大战。我们不能因为正在形成的 21 世纪的巨人而让历史重演。 9 11 事件的发生使新保守主义者获得了影响美国外交的绝佳机会。过去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新保守主义,现在开始在战略层面上进入美国的权力中心。他们在美国政府内外大张旗鼓地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新保守主义的战略理念和政策主张 , 并按照自己的理念绘制了美国改造世界的蓝图。新保守派所掌握的思想库新美国世纪计划于 2000 年发布了《重建美国的防御》报告,新保守主义者在这份报告中提出的美国外交和防务战略的具体目标就包括:为维持美国治下的和平和一个单极的 21 世纪,美国必须完成的四大使命是巩固和扩展民主和平主导的地区、阻止新的大国竞争者的出现、控制关键地区 ( 欧洲、东亚和中东 ) 和积极推动美国军队和战争的转型。 ④ 布什政府出台《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蓝本则是前面提到的新保守主义者三人工作小组所草拟的那份在大战略的层次上考虑美国冷战后的外交政策的报告。布什政府开始接受了新保守主义关于中国是美国最大潜在竞争对手的观点,并采取措施对中国进行遏制。 2001 年 9 月美国国防部《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说 : 在亚洲地区将可能出现一个拥有雄厚资源基础的军事竞争对手。东亚沿海地带 从孟加拉湾到日本海 构成一个特别具有挑战性的区域。 ① 2005 年 3 月 18 日 公布的《美国国防战略》报告也认为,在崛起的新兴国家中,预期能对国际关系发挥重大影响的国家是中国;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战略的十字路口。 ② 因此,美国在集中力量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在反恐的旗帜下,继续编织遏制中国的战略包围圈。而且,美国政府认为,由于中国目前尚不能构成美国的现实威胁,正是对它实施遏制战略的最佳时期。在上面的大背景下,利用反恐控制世界主要油气产区以在能源方面强制中国就成了美国的一种战略手段。 再次,美国把其地区战略作为推行其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美国全球战略和地区战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美国全球战略 是建立在其 地区战略 的基础之上,并依赖其 地区战略来实现的;美国地区战略又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服从并服务于其全球战略。美国的反恐政策则是把美国全球和地区战略联系在一起的一条红线。故而利用反恐之机加强美国对世界主要油气产地的控制,从能源来源方面遏制其地区和全球性竞争对手,就成为美国地区战略服务于其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表现。美国前国务卿布热津斯基在其《大棋局》一书中就指出:美国在发挥全球主导作用时应认识到政治地理仍然是影响国际事务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力量越强,它在重要地缘政治利益、影响和参与方面的覆盖面也就越大。 ③ 在中国快速崛起的大背景下,美国在利用其反恐政策打压伊朗等国家的同时,又为应付中国的崛起,加大了利用其反恐政策在中亚、中东和东南亚等地区进行预防性地缘战略部署的力度。而美国的这种地缘战略部署毫无疑问会影响到中国的能源安全。 1 、作为连接亚、非、欧三大洲的陆地桥梁,中东地区由于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而被美国视为其欧亚地缘战略一个重要支点。在经济方面,如果美国完全控制了中东地区,美国就可以 通过掌控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来影响国际能源格局, 控制其潜在竞争对手特别是中国的能源来源, 获得牵制它们的战略手段。实际上,美国对这个地区的政策一直是在保证石油流向西方的同时,设法剥夺敌人获取石油的机会。 ④ 现任美国副总统切尼 1990 年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作证时说 , 谁控制了波斯湾石油的流量 , 谁就有了不仅对美国经济 , 而且 还对世界其他大多数国家经济 的 钳制 力。 ① 美国学者克莱尔在其所著《资源战争》一书中就指出:在控制伊拉克的过程中,石油作为力量之源的分量超过了它作为燃料的分量控制了海湾,就等于控制了欧洲、日本和中国,等于让我们的手握住了水龙头。 ② 显然 , 美国控制了这片石油产地 , 也就有了对日益依赖进口中东石油的中国的 钳制 力。 第二,中亚地区则既是石油资源丰富地区又是美国欧亚大陆战略的一个重要支点。中亚地处中俄两个欧亚大国之间,美国在这个地区建立立足点后,既可以向西与北约一起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又可以向东与日美同盟相互呼应,对中国构成两面夹击之势。同时,中亚地区石油资源丰富。根据美国能源部的预估,光是里海邻国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两国的石油蕴藏量加在一起,就是美国石油储备的三倍之多。在 1998 年担任石油龙头哈里伯顿公司总裁的现任副总统切尼就曾说, 我想不出有哪个地方像里海一样,突然崛起成为重要的战略区域。 2001 年身为副总统的切尼还曾指点布什总统,里海正快速成长为新的石油供应来源。因此,作为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中亚地区由于具有战略地位的油气资源,成了美国和中俄能源争夺的重点地区。美国自 2001 年以反恐为名来满足美国在中亚的石油利益,开始在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设立空军基地,并与哈萨克斯坦有军事合作。而且,美国也把里海油气纳入了自己的能源发展战略计划。这也是历史上美国第一次把自己触角深入欧亚大陆。美国的举措不可能不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产生一些影响。 第三,至于东南亚地区,特别是这个地区的马六甲海峡,从国际战略的角度来看,马六甲海峡无疑也是美国抢占地缘优势、抑制大国崛起以及掌握世界能源流向的关键水域。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美军积极推行 两洋战略 以图掌握全球 16 条海上要道 ( 即加勒比海和北美的航道、佛罗里达海峡、斯卡格拉克海峡、卡特加特海峡、好望角航线、巴拿马运河、格陵兰 冰岛 联合王国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和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望加锡海峡、朝鲜海峡和太平洋上通过阿拉斯加湾的北航线 ) 。马六甲海峡是美国多年来志在必得的一个战略要地。对中国而言,马六甲海峡则是海上石油生命线。美国控制了这个海峡就等于扼制住了中国的能源通道。在东南亚地区,根据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法戈透露,美军方将制定名为《区域海事安全计划》的反恐新方案。根据计划,美国将向马六甲海峡派驻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以防止恐怖分子袭击。美国的战略意图在于:马六甲海峡毗邻中国,是中国的南大门和重要的能源供应航线,马六甲海峡又与台湾海峡、南中国海相距较近,而只要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就将永远成为中国崛起的 绊脚石 。 总之,中东等地区除了在地缘政治方面对实现美国的全球战略具体极端重要性外,这些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既是美国掠夺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它借以遏制中国等其他竞争对手的手段。对美国来说,利用反恐控制中东等地区和这些地区的能源, 不仅是为了扫除它在这个地区面临的现实障碍和后顾之忧,确保它在这个地区的现实利益,更是为了使自己在未来能更好地应对其他主要战略力量所做的战略准备。 三 面临美国借反恐从能源方面对中国进行遏制所导致中国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中国所应采取的对策有: 一、通过实行能源多元化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降低对石油进口的依赖。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由于产业结构相对滞后,更多依赖能源密集型产业推动经济增长,这意味着国际油价高涨将使我国承受更大的压力。根据海关总署数据计算, 2008 年一季度我国净进口原油 4495 万吨,同比增长 14.9 %;成品油净进口量达 547 万吨,同比增长 31.8 %。进口原油和成品油造成的贸易逆差累计近 331 亿美元。 ① 鉴于国际油价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不能不给我国经济带来沉重负担。据有关部门测算,国际油价每桶变动 1 美元,将影响进口用汇 46 亿元人民币,直接影响 GDP 增长 0.043 个百分点。因此,我国应该通过实行能源多元化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降低对石油进口的依赖。 1 、争取使我国的能源多元化,包括大力发展水电、核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和海洋能等。目前,我国水电和太阳能热水器已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产业,风力发电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利用等技术领域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可以预计,未来二、三十年内,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新型产业之一。中国生物质能源主要有农林废弃物、粮食加工废弃物、木材加工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等。其中农业秸秆年产量 6 亿吨,加上薪柴及林业废弃物等,折合能量 7.5 亿吨标准煤,但利用率极低。中国要把利用生物能源作为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予以发展。核电是清洁高效的能源。中国已投产核电装机容量约 900 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 1.3% ,比例很低。目前,世界各国核电站总发电量的比例平均为 16% ,法国、日本、美国等国的比例更高。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我国核电发展潜力很大。风力发电,发展潜力较大。 2007 年,风电装机累计已达到 605 万千瓦,在建的 420 万千瓦,目前风电规模居世界第五位。下一步是中国要加快百万千瓦风电厂的建设,带动风电设备研发制造产业的发展,尽快形成每年 1000 万千瓦的自主装备能力。另一个是水力发电。中国水电资源很丰富,可开发的资源量大约 5.4 亿千瓦。 2006 年底装机容量已经达到 1.3 亿千瓦,开发利用程度仅仅只有 24% ,远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② 我们应该加快水电开发建设。 2 、大力发展煤制油产业和洁净煤技术,降低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中国煤炭储量丰富,在常规化石能源中,煤炭资源占 90% 以上。目前已标明的煤炭保有储量超过 1 万亿吨,可采储量在 1100 亿吨以上。煤多油少是能源赋存结构的基本特点。确立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必须从这一基本条件出发。目前,在中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占 67% 。解决石油储量不足和燃料油供给问题,要立足于从煤炭液化技术找出路。中国从七十年代末开始进行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研究,并同国外有关研究机构开展了合作。目前,年产 500 万吨成品油、总投资 250 亿元的直接液化项目已在神华集团神东矿区开工建设。但总起来看,发展煤制油产业,在中国虽酝酿已久,但进展缓慢。根据目前国际石油价格暴涨和中国石油进口剧增的新形势,应当进一步抓紧发展煤制油产业的有关工作,从而使中国油品供应和价格稳定建立在主要依靠国内生产的基础之上。 3 、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很低,每单位能源消耗生产的 GDP ,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 1/4 左右。例如,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为日本的 1.7 倍,但 GDP 总量仅相当于日本的 28% 。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关键在于产业结构低度化,高耗能的产业如钢铁、电解铝、水泥等比重过高,而低耗能、高附加值的产业如电子信息、精密制造和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由于长期以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产品数量,忽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形成了以高消耗、高投入、低效益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在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急速增长的同时,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的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业和第三产业以及农业等明显投入不足。如软件产业占 GDP 的比重不足 1% ,印度已达 16.7% ,但软件产业的投资增长缓慢,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要求。改变这种投资结构与国家发展战略相背离的状况,既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供求平衡的当务之急,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二、加大中国在近海和远海的石油勘探开发力度。随着世界上工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矿产资源消耗量急剧增加,陆地矿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日趋短缺、衰竭。人们唯有把占地球表面积 71 %以上的海洋,作为未来的矿产来源。特别是近几年来,国际能源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历史变化,国际油价持续上升,屡创历史新高,各方在承受巨大压力的同时,纷纷将目光投向未来国际石油资源的重要领域 海洋石油,中国亦把海洋油气产业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国内石油企业加入到海上开采的大军中,所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更多的应该是能源战略价值。近四十多年来海上石油勘探工作查明,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据 1979 年统计,世界近海海底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为 220 亿吨,天然气储量为 17 万亿立方米,占当年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探明总可采储量的 24 %和 23 %。在世界范围内,深海油气勘探的步伐非常迅速。世界海洋石油资源量,占全球石油资源总量的 34 %, BP 、埃克森美孚、壳牌、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等 10 个大公司拥有 73 %的深水储量。在此背景下,我国必须大踏步地进入世界海洋石油市场。 我国沿海和各岛屿附近海域的海底,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例如,我国 南海 大陆架,是一个很大的沉积盆地,新生代地层约 2000 ~ 3000 米 ,有的达 6000 ~ 7000 米 ,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储油岩系。生油岩层厚达 1000 ~ 4000 米 ,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 6 . 4 亿吨,天然气储量 9800 亿立方米,是世界海底石油的富集区。并且,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周边国家都在南海开采石油,钻井 1000 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 200 多个和油气田 180 个,年采石油量超过 5000 万吨,早已形成了事实上的开发热。而我国在南沙海域的开发基本是一片空白,仅仅进行了路线概查和局部地区的地球物理普查。目前我国深海油气开发技术掌握很有限,仅能在 300 米 水深之内进行,而国外已达万米以上。尽管近年我国石油工业国际开拓的进程不断加快,海洋油气开发仍然是一个明显的薄弱环节。因此,我国应该加强海洋油气开发技术研究工作。政府在协调、组织深海石油勘探开采时,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石油公司向深海海域进军,例如可以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必要时可以设立相应的海外深海油气资源风险基金,以降低企业深海海域勘探开发的风险等,将有助于我国海上采油早出成果。 三、积极与有关国家合作,开辟中国陆上能源通道,以规避海上石油运输通道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对外能源投资力度。开辟多元化的进口来源和运输通道,提高石油供给的安全程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战略问题。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目前中国主要自中东、亚太和西非地区进口原油。 ① 其中,中国石油进口的半数以上来自中东。而中东被美国视为其传统势力范围。在推翻萨达姆政权、控制伊拉克石油资源后,美国试图推进其 大中东计划 ,欲通过实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改革,把中东彻底变为符合美国利益的附庸。而石油供应来源单一以及主要通过海路运输,使中国能源安全面临潜在危机。一旦出现战争、恐怖势力袭击等紧急状态,影响到石油生产,中国自中东进口石油的海运线路极易被当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控制,经济发展将承受严重打击,政治上也将严重受制于人。因此,中国需要加大拓宽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的力度,保障石油供给的安全。 在中国西北方向,俄罗斯和中亚地区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1996 年根据美国传统基金会的统计,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三国的石油蕴藏量总计高达 250 亿桶,近似于或高于阿拉斯加北坡和北海探明的蕴藏量的总和。 ② 仅哈萨克斯坦一国 2005 年的石油探明储量就达 54 亿吨,石油年产量达到 6300 万吨。 ① 2004年,俄罗斯石油产量已达到4.58亿吨,同时还出口石油2.85亿吨。哈萨克斯坦石油产量达到5880万吨,两国均创下近10年来石油产量和出口的最高水平。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的天然气资源也很可观,其中土库曼斯坦是中亚最大的天然气资源国,天然气储量排名世界第五。丰富的能源以及合作的不断加强,使得中国从这些国家得到急需的能源成为可能。建设西部陆上能源大通道,对于遏制美国对中国的能源遏制和在未来战争中掌握战略上的主动权极为有利,可以使我国在面临发生不可避免的与美国等西方军事强国的威胁面前拥有充足战略性资源供应的战略后方,保持战略上的主动,因为一旦出现战争状态,军事战略上的主动权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能源和其它战略性资源的控制权方面。向西开放参与中亚能源开发利用,符合我国和中亚国家的利益,可以实现双赢互利。对于中亚国家而言,一是中国政局稳定,与中亚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二是中国经济正在崛起,石油市场增长潜力巨大,三是中国介入中亚石油能源市场,将对俄美在该地区的力量起到均衡作用,对改变中亚受单方控制,保持该地区稳定有积极的作用。因此,为规避海上能源运输风险,中国应该加强与中亚、俄罗斯等新兴产油国家在能源领域的合作,积极营造多元化能源外交格局,并积极开辟陆上能源通道,以减少对海路石油运输的依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能源供给安全。 在中国西南方向,中国则可以考虑与缅甸或巴基斯坦合作,修筑一条通向中东或中亚油气产区的管道。中国可以考虑修建一条西起巴基斯坦瓜达尔,东到中国新疆喀什的中巴石油管道的可行性。这是一个可以用来替代中国海上石油命脉 马六甲海峡 的新出口,将会成为中国石油南向战略的桥头堡。还有一条与此类似的线路是中缅石油管道。把来自中东和非洲的石油,经远洋油轮从印度洋运至缅甸实兑港输送上岸,再通过长达 900 公里的输油管线经过缅甸曼德勒、云南瑞丽,直达昆明。它可以把中国从中东及非洲地区采购的石油,直接从印度洋经缅甸过境进入中国。 ② 总之,只要中国对美国的能源遏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中国是有可能最大程度降低美国反恐对中国能源安全的负面影响的。 U.S. Anti-Terrorism and China s Energy Security Jiang Zhenfei Abstract: After the September 11 attack, with the carrying out of the struggle against terrorism,U.S. puts its emphasis of this struggle in such areas as Middle East, Middle Asia and south-east Asia ,which are rich in petroleum and gas, and strengthens its political and military existence in these areas. Since the areas where U.S. carries out its struggle against terrorism surprisingly coincides with the areas where China mainly imports petroleum, U.S. struggle against terrorism unavoidably influences Chinas energy security . The areas from which China mainly imports petroleum and Chinas main marine petroleum transportation channel coincides with the areas where U.S. carries out its struggle.This phenomenon is not by chance,furtherly, and the appearance of this phenomenon closely relates to the changes of U.S. global strategy,the influence of neo-conservatism upon US. foreign policies and U.S regional strategy.Facing this situation that U.S makes use of its struggle against terrorism to keep China within limits leadling to the serious challenges that China s energy security, China should actively adopt such countermeasures as exploiting various energies and improving its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① 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4 ,http://www.worldenergyoutlook.org/. ② 2005 年排在前 10 位我国进口原油的国家分别是:沙特( 2218 万吨)、安哥拉( 1746 万吨)、伊朗( 1427 万吨)、俄罗斯( 1278 万吨)、阿曼( 1084 万吨)、也门( 684 万吨)、苏丹( 662 万吨)、刚果( 553 万吨)、印尼( 409 万吨)和赤道几内亚( 370 万吨)。 ① 美国国防部:《国防战略审查报告》,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1 年 10 月版,第 7 页。 ① 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Engagement and Enlargement,July 1994. ② 布什向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发表的国情咨文, 2002 年 1 月 29 日 。 ③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hite House, September 20,2002, P.III,IV,29,30. ① 刘华秋、王连成:《 2005 年 美国国防战略 要点与评析》,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05/Mar/821336.htm , 2005 年 3 月 25 日 。 ② Charles Krauthammer ,Bless our Pax Americans, The Washington Post ,March 25 ,1991,A. 25. ③ William Kristol and Robert Kagan , Toward a Neo -Reaganite Foreign Policy, Foreign Affairs , July/ August1996 ,pp. 18 - 28. ④ 同上。 ⑤ 元简: 《新保守派的外交思想及其在美国的影响》 ,载于《国际问题研究》 1998 年第 2 期。 ① Irving Kristol ,The Map of the World Has Changed, in Wall Street Journal , January 3 , 1990 ; Irving Kristol ,In Search of Our National Interest, in Wall Street Journal , June 7 ,1990. ② Excerpts From 1992Defense Planning Guidance, see http://www.pbs . /Org/wgbh/ages/frontline/shows/iraq/etc/wolf . html. ③ 陆建人:《布什的新亚太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载新加坡《联合早报》, 2001 年 7 月 5 日 , http://www. zaobao.com/special/china/sino_us/pages2/sino_us050701b.html 。 ④ http ://www. newamericancentury.Org/iraqclintonletter.html ; Donald Kagan ,Gary Schmitt ,and Thomas Donnelly, Rebuilding American Defenses : Strategy , Forces and Resources For A New Century, A Report of The Project for the New American Century(Washington , D. C. : The Project for the New American Century ,2000) . ① Rumsfeld, Donald H..,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Washington:September 30,2001,p.4. ② 刘华秋、王连成:《 2005 年 美国国防战略 要点与评析》,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05/Mar/821336.htm , 2005 年 3 月 25 日 。 ③ 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1 页。 ④ Shibely Telhami and Fiona Hill, America s Vital Stakes in Saudi Arabia , Foreign Affairs, November/December 2002, p.170. ① 欧洲消费的石油中 60% 依赖进口,进口石油中 60% 来自中东。 2001 年欧盟委员会预测, 2030 年欧盟 70% 。 ② 迈克尔克莱尔:《资源战争全球冲突的新场景》,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年版。 ① 国际油价持续高位势头不减 增加我国通胀压力, http://www.china5e.com/news/oil/200805/200805070003.html 。 ② 特别策划:能源战略转变,中国必须做出的抉择, http://www.people.com.cn/GB/jingji/1041/2232621.html 。 ① 李希琼、 徐滨:中国能源战略 石油角色更显重要, http://www.people.com.cn/GB/jingji/1038/2193531.html 。 ② Key issue:Control of Central Asia Oil Reserves.Oil Gas Journal, Mar.11,1996,p.104// 吴磊:中国石油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 186 。 ① BP.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国际资料信息, 2006 ( 9 ): 43 。 ② 朱力: 谁成中国石油南向战略桥头堡, http://www.china5e.com/news/zonghe/200611/200611060074.html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上演盛况空前的闹剧后的思考与对策
famingkuang 2009-10-11 17:19
王志明《 从王嵇之争再谈科学网博客的管理 》、王铮《 科学网博客不能因小失大 》 。对科学网上吵架的事做了很好的思考和一些消除吵架的对策。 我个人来说,很欣赏王志明的办好科学网之心切,也愿意接受王铮的意见。 以下部分属于就事论事,请勿对号如座 泼妇骂街,除了与他们自身的水平有关系外,还与外界围观的观众的刺激有关。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把两个一见面就掐架的泼妇放到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试问:他们还会吵架吗?说不定过不了多久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朋友了。 所以,我认为对付科学网上的泼妇分子,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每一个网友都抛弃他们,强制自已不关注他们,让他们身陷闹市中的孤岛。这种身在人海中却没有任何人关注自己的痛苦应该比任何法律都更强有力得多在他们改邪归正的道路上。 所以每一个追求和平、和谐、理智的科学网网友们,对付科学网上的泼妇分子最有力的武器不是编辑部的铁拳、也不是众网友的口水,而是众网友对他们的漠视。谁在科学网上泼妇骂街我们便一个星期/一个月/。。。。不再关注此人只到他申明不再做泼妇为止。这才是杜绝泼妇在科学网上骂街的最好、最人道、最有效的方法。
个人分类: 胡说八道|1922 次阅读|23 个评论
工资全额浮动为何失灵?
罗帆 2009-8-7 00:08
罗 帆 病历(根据实地调研编写): WH 建筑装饰工程总公司是国家建设部批准的建筑装饰施工一级企业,实力雄厚,经济效益可观。 铝门窗及幕墙分厂是总公司下属最大的分厂,曾经在一线工人和经营人员中率先实行工资全额浮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激发二线工人、技术人员及分厂管理干部的积极性,该分厂宣布全面实行工资全额浮动。决定宣布后,连续两天,技术组几乎无人画图,大家议论纷纷,抵触情绪很强。经过分厂领导多次做思想工作,技术组最终被迫接受了现实。 实行工资全额浮动后,技术人员的月收入,是在基本生活补贴的基础上,按当月完成设计任务的工程产值提取设计费。如玻璃幕墙设计费,基本上按工程产值的 0.27 %提成,即设计的工程产值达 100 万元,可提成设计费 2700 元。当然,技术人员除了画工程设计方案图和施工图,还必须作为技术代表参加投标,负责计算材料用量以及加工、安装现场的技术指导和协调工作。分配政策的改变使小组每月完成的工作量有较大幅度提高。组员主动加班加点,过去个别人磨洋工的现象不见了。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小组里出现了争抢任务的现象,大家都想搞产值高、难度小的工程项目设计,而难度大或短期内难见效益的技术开发项目倍受冷落。 彭工原来主动要求开发与自动消防系统配套的排烟窗项目,有心填补国内空白,但实行工资全额浮动三个月后,他向组长表示,自己能力有限,希望放弃这个项目,要求组长重新给他布置设计任务。李工年满 58 岁,是多年从事技术工作的高级工程师。实行工资全额浮动后,他感到了沉重的工作压力。 9 月,他作为呼和浩特某装饰工程的技术代表赴呼市投标,因种种复杂的原因,该工程未能中标。 他出差了 20 多天,刚接手的另一项工程设计尚处于准备阶段,故当月无设计产值,仅得到基本生活补贴 178 元。虽然在随后的 10 月份,他因较高的设计产值而得到 2580 元的工资,但他依然难以摆脱强烈的失落感,他向同事们表示他打算提前申请退休。 尽管技术组组长总是尽可能公平地安排设计任务,平衡大家的利益,但是意见还是一大堆。小组内人心浮动,好几个人有跳槽的意向,新分配来的大学生小王干脆不辞而别。组长感到自己越来越难做人了。 诊脉说脉: 看完这个案例,一系列的问题会涌现出来:该企业中技术人员的需要层次有何特点?其主导动机是什么?工资全额浮动为什么会受到技术人员的抵制?彭工为什么自动放弃排烟窗开发项目?如何理解技术人员需要和动机的变化?李工为什么想提前退休?工资全额浮动是否合理?发现问题后,领导应采取什么对策? 在分配政策改革之前,由于 WH 建筑装饰工程公司是一级企业,实力雄厚,经济效益好,因此技术人员收入较高,并无经济上的后顾之忧,需要层次较高。以彭工为代表的中青年技术人员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成就动机突出。 工资全额浮动是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措施,认为经济杠杆是激发员工积极性的最有效手段。实行工资全额浮动之后,技术人员的月收入,是在基本生活补贴的基础上,按当月完成设计任务的工程产值提取设计费。技术人员的经济报酬完全与其设计工作量挂钩。如果其工作量达不到相当的程度,就会发生经济危机,促使技术人员的需要和动机发生变化。按照阿德福的挫折回归假设,当一个人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而受挫折时,他就可能退求其次,即追求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在本案例中,彭工原来主动要求开发与自动消防系统配套的排烟窗项目,然而三个月后,他的工资收入落在了他人之后,再坚持下去可能会面临生存危机,且心理上极不平衡,只好自动放弃排烟窗开发项目,通过承接设计任务而获得自己应得的报酬。 赫兹伯格指出,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包括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由于工作环境带来的令人满意的因素,如公司的制度和政策、上下级关系、工资、福利待遇等;激励因素是工作本身带来的令人满意的因素,如工作令人感兴趣、能获得成就感等。保健因素的运用能预防和减轻员工的不满意感,但并不能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激励因素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感,从根本上激励工作积极性。 工资全额浮动的初衷是调动二线工人、技术人员及分厂管理干部的积极性,但工资既不是技术人员的优势需要,也不属于激励因素,它并不能有效地达到激励的效果,反而因保健因素不足而增强了技术人员的不满意感,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热情。此外,工资全额浮动没有考虑脑力劳动的特点,没有考虑设计任务的难度差异和工作质量,并让设计人员去承担经营的风险,显然不够科学合理,难怪会受到技术人员的抵制。 必须认识到,不同情况的员工有着各自不同的需要。比如本案例中的李工,已经 58 岁了,是资深高级工程师。临近退休的他,被人尊重的需要最强烈。工资全额浮动对设计工作量的考核,迫使他与年轻人比画图速度,但是他的眼睛花了,计算机操作又不是很熟,难以发挥自己经验方面的优势,得不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心理上难免有失落感。他作为呼和浩特某装饰工程的技术代表赴呼市投标,因种种复杂的原因,该工程未能中标。实际上,李工的初步设计方案很出色,他也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未中标的结局,使李工的心血付诸东流。当月,他仅得到基本生活补贴 19 8 元,连吃饭都不够,他会觉得没面子,有一种灰溜溜的感觉。假如他退休了,每月轻轻松松可得固定的退休金,生活有保障,如精力充沛,还可以找些事做,赚点外快。由于维持现状还不如退休,因此他打算申请提前退休。 针对实行新机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领导者应及时与技术人员交谈,了解他们的真实需要和想法,尊重他们的意见。可根据技术人员的专长和意愿分设新产品开发研究所和设计事务所,针对技术人员的特点改革薪酬方式。对新产品开发研究所的技术人员,采取工资、补贴固定,奖金与工作绩效挂钩,开发出新产品后,根据创造的价值再予以物质奖励;对设计事务所的技术人员,每月发放基本工资,在此基础上,按完成设计任务的工程产值提取设计费。必须要考虑的是,提成比例不能全部一刀切,应按工程实际情况调整,合理制定设计难度系数。同时应根据设计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考核技术人员,使之得到公平合理的报酬,避免让设计人员去承担经营的风险。领导者应吸取教训,在推出与员工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方案之前,应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与员工充分协商,在提高决策质量的同时,提高员工对决策的认可水平,保证决策的有效性。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同时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注重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相结合。设法使员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不仅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且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和工作满意感。 ( 原载于 企业管理 , 2002.4)
个人分类: 学术点滴|740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要像诗人那样对待欺骗
jlpemail 2009-7-18 11:36
即使是诗歌的太阳,对待生活的欺骗也提不出好的对策来. 只是向往美好的未来没有用,相信时间会消磨创口的疼痛 也没有用.只有言语和行动才有用. 悲伤,心急,犹豫都不是结局,都不过是言语和行动的动因. 凭什么我就要受欺负和诈骗呢,凭什么我就要做牺牲品呢. 思考也是力量.思考的结局无非是:心底更明亮了,眼光更 敏锐了.思考是行动的指南针. 盲目的行动,难免不遭遇更大的欺骗. 不要相信什么未来,不要仅仅相信那些愿望.没有今日的 行为,再美好的未来也不过是海市蜃楼,是虚无缥缈的. 连太阳都不要迷信的.太阳也有看不见或者带不来光明的 时候.太阳也有被黑暗侵蚀无力炫耀光芒的时候. 诗歌的力量毕竟过于渺小,诗歌的太阳也是一样. 不要对他\他们寄托什么希望; 不要. Если жизнь тебя обманет, Не печалься, не сердись! В день уныния смирись: День веселья, верь, настанет. Сердце в будущем живет; Настоящее уныло: Все мгновенно, все пройдет; Что пройдет, то будет мило. 英译文 If by life you were deceived, Don't be dismal,don't be wild! In the day of grief, be mild . Merry days will come, believe. Heart is living in tomorrow; Present is dejected here; In a moment,passes sorrow; That which passes will be dear. 汉译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将会过去;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30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新疆地区暴乱的原因与对策(转载)
haicius 2009-7-9 08:36
中国新疆地区暴乱的原因与对策 (2009-07-08) ● 纪 赟 中国聚焦 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经济问题一直是应该重点加以解决的。我一直认为,中国最大的敌人,始终是贫富分化问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即使发展再快,最后必将是以动乱和大破坏来加以结局。 中国应该借鉴美国以及新加坡等的成功经验,要以民族大熔炉的政策(Melting Pot policy)来取代民族自治政策。强化华人(Chinese)概念而不是某一单独民族概念。   这两天新疆地区的暴乱,以及造成的巨大的人员伤亡,联想到去年西藏发生的流血冲突,感觉实在是太让人痛心。然而仅仅痛心是没有用的,现在已经到了对这一问题进行反思的时候了。   首先要说明一下中国大陆目前的民族政策,其核心就是民族确认与民族自治。说实话,如果不是一个像我这样在中国大陆生活了三十来年的人,外国人是很难能体会在中国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所能享受到的好处。在我幼年时,物资还异常匮乏,而我的一位姓杨的同学,据说他是回民,所以每到过年时,就有普通汉民没有的牛羊肉、芝麻油等副食品的供应。这几乎让每一个汉族人都觉得非常羡慕。   而且,我知道他家里是完全和普通汉族人没有任何区别的,甚至包括吃猪肉等等一般回民的禁忌。以后,开始上大学了,才知道,原来少数民族上大学也是有分数照顾的。直到我读硕士时,那一年的全国统考的英语及格线是55分,而如果你是少数民族,那只需要50分。前几天大陆刚刚又爆出了丑闻,重庆的高考状元将自己的民族由汉族改成了少数民族。   另外,一个社会一般来讲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在中国,如果你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犯了同样的罪,你完全可以获得更宽厚的处罚。因为在大陆法律界,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对待少数民族要实行两少一宽的政策。什么叫两少一宽呢?无非就是对少数民族的犯罪人实行少捕少杀,并且在在处理上一般从宽。所以,整个大陆在九十年代以后内地出现的大量新疆籍犯罪集团的问题,内地的司法机关几乎都束手无策。由于政策的原因,不少地方对于这些少数民族犯罪的纵容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种事情,我想只有在中国才会发生,因为在中国,你如果是少数民族,是可以享受到很多普通人没有的好处的。 民族政策的误区    但是,即使是这样,得到的实际效果却并不好。中国境外总会指责中共当局歧视少数民族,中共当局更是自感冤枉到了极点。少数民族尤其像藏族和维族固然是不买账,而一般汉族的普通民众也是牢骚满腹。觉得自己和少数民族一比,纯粹成了二等公民。在这所有的族群之中,竟然没有一家感到满意,真是奇怪到了极点。所以,无论这个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它绝对是一个有问题的政策。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根源还在于中国的民族政策本身就是一个误区。中国的民族政策其实完全是照搬了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政策。关键就是我上面讲的民族确认与民族自治。其实在中国,强调民族(Nation),并同时强调民族自决是没有多少意义的。以前有人问我汉族到底是个什么民族?说实话,我用了几乎好几个小时才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因为对这个问题,你不能仅从血缘上考虑,而要从文化来加以把握。   其实,一般有过出国经验的人都知道,出国时填你的民族,我们决不会写Han(汉)而只是写Chinese(华人)。像我提到的那位回民同学,他自己的爸爸是汉人,妈妈是回民,他自己填表时填的是回族(不能不说是出于利益的考虑),后来又娶了一位汉族的女子,而他的孩子,据我所知,到现在填表时还是填回族。像这种情况,再强调他的民族,又还有多少意义呢?而且,最致命的一个问题在于,前苏联诸多加盟共和国,一遇风吹草动,就纷纷独立出去,这种民族自治造成的分裂局面殷鉴不远,难道中国还想重蹈覆辙吗?   但是有人可能要问了,同样是民族自治地区,为什么只有新疆和西藏闹独立呢?这是因为这两地除了民族问题以外,还有宗教冲突,另外还有一个潜在的矛盾就是贫富分化问题。看看中国最近几年的群体性事件也是层出不穷,其中一个主导因素也是因为贫富、官民之间的对立。而到了新疆地区,这些问题都被民族和宗教问题掩盖掉了而已。 应取消过度倾斜的政策    那么解决之道在哪里呢?首先,要重新考量民族政策中不合时宜的地方。不能再人为地扩大民族问题,比如说应考虑逐步取消不平等的过度倾斜的民族政策。在这方面,中国应该借鉴美国以及新加坡等的成功经验,要以民族大熔炉的政策(Melting Pot policy)来取代民族自治政策。强化华人(Chinese)概念而不是某一单独民族概念,否则,一旦有了社会动乱或者其他问题,即使现在看起来没有问题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等也难保不出现独立的趋势,前苏联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其次,要正视并解决民族矛盾之外的其他矛盾,比如宗教上的矛盾。这一点在西藏问题上尤甚,中国政府在以前,比如文革期间是有欠账的。而在现在,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差异,对无神论的推崇和宗教的防范也应该有一定的限度,不能将之过度强化到全体国民的意志之上。当然,对于以宗教为工具来分裂国家,自然已经超出了可以容忍的限度。   另外,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经济问题一直是应该重点加以解决的。我一直认为,中国最大的敌人,始终是贫富分化问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即使发展再快,最后必将是以动乱和大破坏来加以结局。而以新疆为例,南疆这些维族聚居地就一直比较落后,贫富差距、汉维之间的差距也大。而这些经济上的赤贫者,是最容易被煽动而参与暴乱的人。解决了他们的贫困问题,就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同样的道理是要加强赤贫地区的教育问题,除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外,可以考虑再延长三年。多建一所学校所花的钱,总比少建一所监狱对一个社会的贡献要大一些。而这两点,不仅对新疆适用,对中国其他内陆地区也同样适用。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的民族政策已然实行多年。现在要想改变,又谈何容易。再加这几年整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割裂与对抗已是愈演愈烈,作为一名海外华人,思之真是不胜伤感。      作者祖籍中国安徽,专业为佛教文献学,现为新加坡佛学院助理教授
个人分类: 观点评论|14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对气候变化农业出路何在?
蒋高明 2009-6-19 12:48
蒋高明  本文2009年6月19日发表于《科学时报》A4版  全球气候变化悄然影响到人类赖以为生的农业。虽然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农作物光合作用有利,但这个促进作用同样会发生在杂草身上,后者的异速生长可能反过来降低作物产量。温度升高、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病虫害爆发、盐碱地扩大、水资源分配不均等,将给未来农业带来一系列麻烦。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业生产面积大,地域类型复杂,气候差异明显。气候变化可能增大我国粮食生产震荡,抑制未来粮食生产进一步增长,这对人口不断增长的中国十分不利。      为寻找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对策,很多学者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人类的科学发明,一些生物技术公司更声称转基因作物是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好选择。这其实又一次暴露人类自作聪明的毛病,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具体表现。气候变化就是人类各种技术无限膨胀带来的苦果,已威胁到人类生存。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技术并不是万能的,新技术应用必须考虑到其长期的负面作用。应对气候变化,未来农业不能再做加法,而应当做减法。      从理论上讲,转基因技术是增加生物应对环境胁迫的各种能力,帮助生物在短期内进化。或不让害虫吃植物,试图饿死它们;或让作物自己解决吃饭、喝水问题,不想多花功夫就打粮。殊不知,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大量的进化,什么样的环境下就有什么样的植物;生命的本能就是生存、繁衍后代,用转基因、农药、除草剂试图消灭害虫或杂草,人类就会得到这些生命最强烈的反抗,它们被迫进化,与人类抗争。这样的话,就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事实上,转基因作物并不能提高产量,也不能减少农药使用。产量的影响因素包括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各种生态条件,决定因素是光合产物向目标器官分配的能力。基因参与了极其复杂的新陈代谢过程,使生物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转基因可在某种生存应对机制上发挥一定功能,如基因沉默、改变基因表达谱、基因活化和RNA干扰等。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转基因能够破坏植物固有的调控网络,导致负面影响增加而影响产量。在极端的环境压力下,如受到气候变化冲击,上述负面影响可能会更加严重。      构成粮食产量的要素包括水、肥、土、种、密、保、管、工八个方面,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毛泽东主席指出的农业八字宪法。农业中存在的这八个方面的问题,如今依然没有很好解决。尤其是工,即农产品加工或农副业的利润被城市拿走了,农民增产不增收,致使种地积极性受挫。目前,农民抛弃耕地进城去打工,留住家里种地的多为妇女和老人,农村衰落,空心村遍及全国。湖南一带农民早就改原来的两季稻为一季稻,满足的是自身粮食安全,其余季节任土地荒芜。转基因是在种的一个末节上下功夫,试图用高科技手段提速传统的遗传育种,且为商业化行为。一旦农民受到转基因公司勒索,其种地积极性将进一步下降。无论采取什么对策,引导农民回来种地,用地养地,并从中收益,才是上策。      我们在山东平邑的初步试验表明,利用生态学的办法,将作物截获的光合产物充分利用,不焚烧秸秆,将秸秆中的营养通过反刍动物转换;杂草通过蝗虫或淡水鱼转化;害虫通过诱虫灯和鸡转化;牛粪经沼气池发酵产生能源或腐熟后还田,则基本达到常规粮食产量,但效益却提升了3-5倍。在上述做减法过程中,因为农民不知道转基因,这个技术率先被淘汰出局;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添加剂先后被我们废除。生态农业做法既是环境友好型的,更是资源节约型的。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外,还通过耕地变黑埋葬温室气体。按照我们的粗略估算,中国18亿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如提高1%,相当于土壤从空气中净吸收306亿吨二氧化碳。      经生态学思路调整后的农业生态大为改观,除生物多样性提高外,直接经济效益也提高了。仅秸秆养牛一项,三头牛就可为农家带来7000-8000元的净收益,大于其辛苦种植三季(大蒜、西瓜、玉米)6亩地的收入(净收入不足6000元),且基本解决了肥料来源问题。过去认为农业就是单一的,生态失衡是正常的,放任环境污染,农田充满杀机,这些观点是极其错误的。转基因技术继续使农业生物多样性下降,其后果可想而知。      袁隆平院士认为,政府应该特别慎重批准转基因植物商业化,科学家不能完全预知对生物进行基因改造带来的后果, 也不清楚转基因导致何种突变发生并对环境和人造成危害。虽然实验非常成熟, 但其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 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借助于常规遗传育种技术,袁隆平院士自信中国人有能力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如果再充分发挥了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的优势,笔者更自信中国人不仅能解决吃饱饭问题,还能解决吃好饭问题。      转基因或生态学能否解决农业问题,这个争议虽有利于问题的澄清,依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笔者建议,停止无休止的争议,到农业一线去带动农民做试验。既然中央能够拿出200多亿元用于转基因专项研究,何不拿出一点费用也做一个生态学试验?考核指标不妨就是产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让农民当裁判,让事实来说话。这样,应对棘手的气候变化对农业威胁问题,中国政府也许领先别国找到了答案。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744 次阅读|2 个评论
你的日记写给谁看
moxj 2009-5-26 23:00
以前我是不写日记的,自从有了自己的博客,慢慢习惯把一些想法记录下来,虽然不是每天都能记得。博客刚建好的时候,我公告栏里的内容是: 没有希望有多少人能浏览这个博客,但我希望能给每个浏览过博客的人留下一点思考。 后来便随波逐流写了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今天登陆搜狐邮箱,看到一位圈友的评论:一层套一层,中国的腐败才会如此的深入!不要以为村干部有什么三头六臂,可以不顾上面的政策,专想有利于自己的对策!中央管不到村,但是镇是可以管得到的,县是可以管得到的!就怕镇愿与村同流,县愿与镇同流!又或者他们本来就是同路人! 上有政策 , 下有对策不是为腐败开脱的理由! 随后又浏览了 时寒冰 先生的日志: 邓玉娇案背后藏着多少秘密? 很长一会儿,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打开自己的博客,也想写点什么。看到刚有人给我的以前一篇日志留了评论: 胡扯! 那篇日记的题目是: 谁在为政府提供数据库服务 当时我借大家关注的收费站问题说了点看法。对一些没有公德心的学者甚至表达了气愤的情绪。但对政府的评论却是相当的中庸。在没有足够证据的前提下,在出现不良局面的情况下,我尽量把政府往被动寻租的地方靠。以现在的心情来衡量,当时绝对 有给别人做尾巴,给政府当奴才的嫌疑。 大家平时都说我是个性直爽的人,对共产党有意见都敢直说的人。但半年多过去了,我发了这么多日记,没有一句话被管理员删掉过,是自己真的说话很客观公正?还是自己说话很谨慎? 是自己很多时候也很虚伪吧? 还好,不久前刚写了篇日志: 文化、国家、埋你的那个坑 。好像我对统治阶级也是不屑一顾的。 我一直都没有搞清楚自己写这些日志是让谁看的。你呢?你只是写给自己的吗?那还用顾忌什么呢?有什么心里话直说不就行了,还绕来绕去做什么呢?你想让自己的博客有尽量多的人看到吗?那你怎么不敢实话?如此多的眼睛注视着你,大家知道了你是个虚伪的人,谁还会再来理你?有人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吗?还是正常人都想被认可和表扬? 你的日记写给谁? 不管我们在生活在哪个国家,无论我们的统治者是民主的党,还是共产的党,文化和国家也只是和你入土时的那个坑一样。为什么我们不能坦然的面队这些呢?尊重事实、客观科学、对得起我们的良心,就算你的言辞是激烈批评党和政府的,或者讽刺的,或者你习惯温和表述的, 至少,我们的日记都是写给自己的良知和正义的。
个人分类: 心灵感悟|2853 次阅读|2 个评论
系统优化滇池的治理方案
生态人 2009-2-16 16:41
委员建议:系统优化滇池的治理方案 新闻来源: 云南政协报 新闻作者:李芳 添加日期:2008-1-21 13:57:50   滇池治理经过多年的艰苦鏖战,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治理成效依然差。目前虽然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在科学诊断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段昌群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段昌群认为,由于每个湖泊的生态环境都具有很强的个性,同时污染问题在本质上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同湖泊所在的区域面对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同,从而湖泊富营养化控制采用的科技手段、工程方案、管理途径也必须结合湖泊自身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引进技术、借用外力都必须切实结合滇池湖泊生态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地化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否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经济和社会资源,更错失了宝贵的治理良机。   段昌群建议,充分认识治理的艰巨性、长期性,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积极稳妥、高效有序地开展综合整治;通过优化社会经济环境为滇池水环境的好转创造条件;滇池治理应从污染问题汇集到末端进行集中治理,过渡到末端治污与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分散治理相结合的方略;建立滇池蓝藻爆发的生态与健康风险评价和预警机制;在进一步进行工程治理的基础上,发展社会治理、经济治理,通过强化管理、公众参与提高治理成效。 与此同时,还应大力提高湖泊全流域各级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环境保护力度,积极倡导每个人都是污染的制造者、每个人都是污染的受害者、每个人都是污染的治理者的现代环保意识,使社会公众理解、支持,并积极融入到滇池水环境治理的过程中。 (记者:李芳 http://www.ynzxb.cn/2008/1-21/13575077982.htm )
个人分类: 专栏4:七彩云南|3923 次阅读|1 个评论
直面现实还是讳疾忌医:金融海啸中的选择
科学时报新闻中心 2009-1-7 19:17
文: 王中宇 金融海啸汹汹而来,最先感到实质性压力的是工业。2008年12月12日,组建不久的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国务院新闻办的访谈中列举了大量统计数据,指出: 工业增长速度直线下滑,现在还看不到拐点,我们感到压力很大。 然而,2008年12月5日《深圳晚报》报道: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厉以宁与深圳市政协委员座谈时称: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影响基本已至谷底了。 他还指出:危机中蕴含着机遇,中国企业如能抓住机遇,就能在经济危机的阴云中找到阳光。 笔者向一位专业经济学者请教中国处境如何,他告诉我:圈内观点不一,但多数人不太担忧,很多人视其为机遇,思考中国如何利用它获得发展。 三角形整理与突破 如果观察建国以来的经济增长率,似乎可以佐证经济学界这种乐观的看法( 见图一 )。 数据显示,建国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持续保持在高位,除个别时段外,GDP增长率波动的平衡位置大多在7%~10%之间,上世纪90年代以来,更保持在10%附近。一个大国,如此长期地保持这样高的增长率,举世罕见。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GDP增长率的波动明显收缩,显示经济运行日趋稳健。1997年朱镕基提出保八,当时波动通道的下沿为7.15%,而历史经验表明,当GDP增长率接近通道上沿后一定会下行到通道下沿附近,据此,笔者曾质疑保八不可行,实际上后来的谷底为7.6%(1999年)。2007年,GDP增长率再次接近通道上沿,而此时的通道下沿为8.44%,由此似可判断:此轮保八有把握。 金融海啸对中国的最大威胁是出口,因为中国经济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度太高。然而海关总局的数据暗示我们,问题似乎不大。直到2008年11月,出口数据仍没有明显脱离上升轨道的正常波动范围,倒是进口数据下滑更明显( 见图二 )。 与之相应,今年外贸顺差逐月扩大。 然而,注意到进口构成的变化,就令人忧虑了。2007年,进口总额中,与加工贸易相关的各项(进料加工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贸易、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物品、租赁贸易、出口加工区进口设备、加工贸易进口设备等)占整个进口金额的54.3%,可见进口的绝大部分是为出口服务的。2008年1月至11月,这个比例降到48.5%,在进口总量下降的背景下,这意味着为出口而发生的进口大幅下降。换而言之,进口下降是出口下降的前兆。 事实上,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第三季度GDP增长率为9.9%,从图一中2007年的上沿附近直接跌到了波动平衡位置(10.18%)以下,表明生产已经大幅下降了。 从三次产业的角度看,第二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 在第二产业的产值中,工业占到绝对多数(建国以来,平均份额为88.8%)。统计局从2001年8月起逐月对社会公布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 见图三 )。 令人不解的是,统计局网站中空缺了2006年10月到2008年1月的数据。笔者只能用多项式拟合统计数据,由此大体揣测这一时段数据可能的范围。数据显示,这一轮经济周期,其顶点可能在2007年8月左右,而进入2008年以后,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急速下行,到10月已低于整条趋势线的最低值。 从轻工业、重工业角度看,本轮经济周期以重工业领跑,而今年重工业的跌幅远大于轻工业,且显出M顶的形态( 见图四 )。 从订单原材料进口生产出口的流程看,出口下降最后对海外市场萎缩作出反应,由此可以预期,出口数据大幅下降还在后边。 回到 图一 ,上世纪50~60年代,GDP最高增长率21.3%(1958年),最低增长率-27.3%(1961年),波幅高达48.6%。此后,70年代、80年代逐步缩小。转向与国际接轨后,全面学习西方的管理体制与手段,到90年代波幅降至10.8%,进入本世纪后,到2007年为止,最大波幅为3%,整个图一显现出三角形整理且走到顶端的态势。 有证券市场经验的人都知道三角形整理。当数据波动幅度渐次收缩,最后指向一个顶点时,意味着极有可能发生突破。突破意味着以前决定数据波动的机制失效,新的机制将取而代之。这时的关键是判断突破的方向,即新机制的性质。数据短期内如此急剧下降,似乎在暗示,向下突破的可能性远大于向上突破。 从机制看突破方向 那么,历史上决定中国经济运行的核心机制是什么? 图二 显示,建国以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始终是第二产业,这提示我们:工业化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回顾历史,是西方列强用战争逼迫中国选择工业化道路的,无论是晚清的洋务运动、国民政府的战时经济体制还是毛泽东时代的三线建设,其背后都是严酷的国际环境。 在一个人口众多、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实现工业化,资源何来?在毛泽东时代,一方面靠剪刀差从国民的绝大多数农民手中聚集,一方面靠低工资降低工业建设的成本。而改革开放后,吸引外商、招商引资成了各级政府的要务,将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寄望于外部资本家。 于是,无论是当年的国家资本主义阶段,还是后来的与国际接轨阶段,积累工业化资金都是经济主管当局的首要目标。当转向与国际接轨后,统计数据和大量事实证实了资本利润极大化是中国经济体系最核心的要素配置机制(见王中宇《利润极大化与滞胀》,《科学时报》2007年12月30日 A5、A6版)。而资本利润极大化必然导致产能与社会购买力的失衡。于是自1998年起,有效需求不足成了令经济管理当局头痛的顽症。 在古典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润极大化往往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方才导致无法克服的社会矛盾;而在中国,经济运行机制基本完成与国际接轨应是1994~1998年间(见王中宇《宏观调控:向左转?向右转?》,《科学时报 》2008年9月2日A2版),却在短短十余年间各种典型的矛盾就集中、大规模出现,根源何在? 中西方是从不同的出发点走上工商文明的,西方学者将中国的传统社会称为东方专制主义,马克思曾用亚细亚生产方式、东方原始共产主义描述东方的传统社会,翻译《资本论》的王亚南则写了《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从秦汉到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分析了中国官僚政治发生与演变的历程及其系统动态。 从历史上看,行政权力独大、官僚体系一家通吃是我们社会的悠久传统,它最大的特征是高效,因为它不受其他力量的有效制衡,可以自由挥洒。这种高效在历史上表现出鲜明的两面性:当官僚体系中理想主义占主流地位时,它可以相对廉洁,从而高效地实现主政者的目标;而当官僚体系中个人经济理性占主流地位时,各级官员可以高效地实现自己的私利。 观察过去十余年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理性经济人是如何把持政策选择,为利润极大化原则保驾护航的。 企业视角:推动资本向大型垄断企业集中 承包、优化组合;抓大放小、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这一系列的政策都在推动资本向大企业集中、向少数人集中。贵族化的金融体系靠行政权力垄断了从储蓄到投资的通道,而它只热衷于向大型垄断企业注资,连理论上定位于农村的农业银行都是如此。《中国农业银行2005年年度报告》告诉我们: 中国农业银行贷款主要投向是:能源石化、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重点优势行业。其积极营销和拓展的对象是系统性、集团性客户,跨国公司,事业法人客户以及重点优质项目。其重点关注的客户有: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华润集团等优质集团性客户,各大电力公司、电网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联合通信集团公司、首钢总公司等优质集团性客户,以及福建、重庆、大连等省市政府。 在做大做强和抓大放小战略思想推动下,国有大企业凭借垄断优势发育迅速。 在《中国统计年鉴1991》中还被称为全民所有的企业,到了《中国统计年鉴1994》中就改称国有了。可见国有取代全民所有不早于1992年、不晚于1994年。 全民所有至少在名义上要对全体人民负责,而国有则是政府内部事务,与全民无干。于是社会看到地方国有企业被大量转化为有官方背景人士的私营企业。而央企一方面靠行政权力聚集巨量资源,以做大做强;一方面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旗号下,让马明哲们合法获取6000万元年薪;一方面将大量员工抛向社会,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1994年起,国有企业未向财政交一毛钱的利润,而从1985年起,就一直从财政领取大量的亏损补贴。财政的钱来自全民,而国企的利润又流向了何方? 被国有抛弃了的全民,只好就业于中小企业和个体户,而它们在各衙门的严厉管制下,动辄得咎。以至于民谚云十几个大盖帽,管一个破草帽。贵族化的正规金融系统根本看不上这些草根,而草根金融却得不到合法的生存空间,于是中小企业和个体户只能靠内源融资和地下金融艰难地谋求生存。 这样的政策倾向使资本向大型企业集中,资源和权力向大型企业的管理层集中。广大国民赖以为生的中小企业只好自生自灭。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告诉我们: 国家工商总局前几年发布的一组数据表明,1999年我国实有个体工商户3160万户,到2004年这一数字下降为2350万户,6年间净减少810万户,平均每年减少135万户。另外一项研究表明,1994年到2004年10年间,全国有770万家个体户消失。 而靠此为生的全民,其工资收入正是社会购买力的基础。 地域视角:推动资源向中心城市集中 区域倾斜、提高中心城市的首位度、限制低素质人口、创建XXX城市(这XXX会随时变化,诸如数字化、国际化、学习型、卫生、文明、绿色、宜居)。其核心作用是使资本向大城市集中。 从全国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获得的资源远超过各地,促成这些地方志得意满地提出率先实现现代化。随着这些城市的超前发展,人口大量向这些城市聚集,导致这些城市的两会年年讨论控制人口规模、限制低素质人口。这些城市的现代化场景,使有能力影响到国家决策的群体,误以为这就是整个国家的面貌,从而误导国家的公共事务决策,因为这个群体主要住在这些城市中。 上行下效,各省纷纷将提高省会城市的首位度作为发展战略,从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向省会聚敛资源。盛极一时的市管县改革,让各地的城市都有了可以搜刮的地盘,以至于被基层讥之为市刮县。 中心城市脱离国情、国力的超前发展,在观察者眼前展现出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形象: 一个与欧美不遑多让,形象工程与政府建筑之奢豪(同时难免粗俗)傲视全球。今年四川抗震救灾中,成都新的行政办公中心曝光,举国哗然。 当年的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曾感叹:城市建设得像欧洲,农村发展得像非洲。问题在于,非洲才是大背景,欧洲不过是这背景上的一块块飞地,而飞地上的人们却以主流社会自居,控制着国家的舆论和公共事务决策。 社会视角:推动资本向富裕群体集中 多年来,亲商成了各级政府自觉的政策选择,甚至亲到官商不分、官商一体的地步。政策优惠、划拨、特事特办、三零政策(以零资产、零税赋、零地价吸引客商),让前官员化身的商人,以极低的代价将大量名义上的公共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私有财产,并立法保护之,称之为产权明晰。另一方面,减员增效、拉开收入差距则让多数国民为之付出代价。 结果是国民中的少数人口依赖行政权力,聚集大量资产,以实现利润极大化;而导致多数人口缺乏基本的生产资料。在我们数千年的古籍中,有两个词汇描述这一过程聚敛、兼并,这历来被视为国家的乱源。这种聚敛的效率有多高?看看历年的胡润榜就知道了( 见图五 ),请注意:图中表征财富的纵坐标是对数坐标,相邻两条主刻度线间差一个数量级。 事实上,胡润的调查线索主要来自上市公司的公开报表,而许多富豪的财富见不得光。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的干部和家属财产、收入申报机制胎死腹中,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有太多的高官,其拥有的财富无法面对社会公众。可见聚敛的真实效率只能比图五显示的更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聚敛起来的财富统统需要进行投资,以追逐利润。以前,学界曾将投资饥渴归之为计划经济的顽症。事实证明,在主流经济中,投资饥渴远超过接轨前。进入本世纪后,投资总额/国内生产总值的飙升速度远超出任何历史时期,在2007年,国民创造财富的55.65%转化为固定资产投资,追逐着未来的利润( 见图六 )。这个比值的平衡位置显示出持续的加速上升态势,如果这个大趋势不转变,15年后(2023年),全部GDP都得转化为投资,而留给社会消费的份额将趋于零!这样的经济系统可能运行下去吗? 然而,投资长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出口萎缩的前景下,更是不得不依赖投资。于是,我们很可能看到经济继续沿图六展示的趋势发展,直到无以为继之时。 为什么无法启动内需呢? 启动内需在逻辑上唯一可能的出路是降低投资份额,增加消费份额。然而经济系统一次分配的现实决定了工薪所得过低,而资本(以国有资本为主、民间资本中又以外资为主)所得过高。资本所得的本能是转化为投资。工薪所得中,高收入者所得过多,低收入者所得过少。高收入者的收入,相当部分渴望转化为资本,以获取未来的利润。社会成员的绝大多数是低收入者,他们所得之低,使其客观需求的大部分不可能成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就是整个社会内需不足的根源。 只要一次分配的这个格局不改变,投资高速增长而内需疲弱的趋势就不可能改变。有人冀望于政府的二次分配,然而这只能被理性经济人(他们充斥于行政机构内外)当做最现实的发财机会。凡是由政府部门发放资金的事项,必定有政府内外相互配合,以各种冠冕堂皇的说词套取资金的事件,此类个案不胜枚举,圈内尽人皆知。其宏观效果是:政府发放的资金大量转化为新的资本,而本拟救助的对象所得无几。 这样的系统运行机制难于应对海外市场萎缩,于是向下突破的几率远大于维持原有运行状态的几率。而一旦发生向下突破,保八就成了泡影。 扬汤止沸的救市方略 质而言之,当前的困境源于强势官本位系统追逐的利润极大化原则。它心目中的发展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将国民创造的社会财富转化为追逐未来利润的资本;而国民的发展从来就不曾是它的真实目标。由此方可理解高速增长的GDP与国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间强烈的反差。 面对金融海啸,各国纷纷求助于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的本质是向不足的有效需求注入额外的货币。当年罗斯福应对大萧条的措施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遏制资本积累的速度,包括要求资本家们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实行以资产占有量为税基的累进税、严格限制金融机构经营范围;其二是增进社会公众的有效需求,包括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体系、力促中小企业的复兴、大兴公共工程。 2008年8月19日,摩根大通(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龚方雄在他的一份报告中披露,中国高层领导人正在考虑一个2000亿~4000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2008年11月5日,中央政府推出4万亿元投资的两年经济振兴计划,比龚方雄披露的高出一个数量级。4万亿元相当于2007年GDP的16.2%,2006年财政收入的103.2%,力度之大举世震惊。 现就职于世界银行的林毅夫表示: 中国4万亿元人民币的财政刺激计划有助于将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到8%~9%的水平,这就是中国为全球经济能作出的最大的贡献。 从媒体报道看,这4万亿元指向3个方面: 其一,增加居民收入,减轻居民负担。 1.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2.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3.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其二,公共工程。 1.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 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4.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其三,支持企业,促进转型。 1.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2.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 为此,要求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第一个方向针对不足的有效需求,无疑是正确的。此次金融海啸中,不少国家和地区由政府直接向居民发放消费券,直指要害。然而这种补贴性的支出能否解决经济体系根本机制造成的问题,值得怀疑。最有可能的是,它能救急于一时,将矛盾推到以后。另外需要指出:对其中的游牧民定居工程,当地部分民众和生态学者、文化学者持有强烈的异议,宜谨慎行事。 第二个方向从长远看为国家发展所需,但它能否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值得怀疑。投入工程的资金中,行政体系势必吸收一部分,工程最后由企业实施,企业必定要首先确保自己的利润,最后才可能是工资。只要经济系统运行机制依旧,这三部分的分配格局就不可能改变,而正是这种分配格局导致了今天的困境。大型工程中,单位投入创造的就业机会是很有限的,而它却有超强的能力创造富豪。事实上,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就采取过由政府举国债大搞工程的对策。正是这期间,中国的两极分化急剧拉大,产能与购买力严重失衡,造成了今天这种难以处置的局面。 第三个方向本质上是政府与企业间的利益调整。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相当热衷。既有站在企业立场上希望压缩政府在经济领域活动空间的,也有站在政府立场上要求控制经济命脉的。这种争论的背后往往掺杂着主义之争。然而从整个社会的视角观察,这不过是精英集团内部的势力范围之争而已,根本不涉及问题的症结社会公众疲弱的购买力。理论界还有相当多的声音将希望寄托于技术升级和创新。事实上,导致今天困局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经济运行机制问题。在市场不景气的环境下,企业最理性的行为是窖藏现金(无论来自哪个渠道)以备过冬,而非投入前景莫测、风险极大的技术改造。从全世界看,今天的技术水平远超过1929年,却发生了与之类似的危机。可见,指望技术发展能解决经济运行机制造成的问题,无异于缘木求鱼。 从问题症结的角度看,只有第一个方向对症,可能生短期救急之效;第二个方向利弊参半、弊大于利;第三个方向基本不对症。注意:当年罗斯福从遏制资本积累的速度和增进社会公众的有效需求两个角度下手,而今我们完全没有遏制资本积累的速度的举措,相反却为加速资本积累打开新的渠道。由此可感受到,在社会公共事务决策上,特殊利益集团影响力之巨大。这种扬汤止沸的药方,疗效可想而知。 心猿意马的流动性 这3个方向的措施需要巨量的资金,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财政收入肯定会受到巨大影响,政府支出的钱从哪里来? 2008年12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创造适度宽松的货币信贷环境,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至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2009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7%左右。 这一政策的背后是相信货币发行量能影响经济增长,希望用多发货币带动疲弱的经济。然而,这一期望却得不到事实的支持。数据显示,在1999年之前,两者间存在某种同步关系,而此后基本上是各走各的。相关性分析表明,1999年之前,GDP 增长率与货币发行量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9587(不变价格)、0.9189(当年价格);而此后GDP 增长率与货币发行量增长率的相关系数降为0.1295(不变价格)、0.3391(当年价格)。 这暗示我们,货币总量已经不再是经济增长的制约性因素,靠控制货币总量来调控经济速度已经不现实。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对流动性过剩极度忧虑,决定2008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以防止通货膨胀。而事实上,整个2008年货币发行总量一改2006年5月以来的增幅下降趋势,转而上升,而经济增速却明显下滑。 理论界争论流动性过剩已有多年,至今未见明确结论,连什么是流动性都众说纷纭。经济现实告诉我们,社会上并不缺少货币,货币发行量已经远远超出了社会生产的财富。货币发行量不仅远超过了以不变价格计算的真实财富,也明显超过了以当年价格计算的、不断注水后的财富。而且,这种超越的速度进入本世纪后明显加快。 问题的症结在于,大量的货币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他们的目标是以钱生钱,以获取财产性收入,而这种收入最终建立在商业利润的基础上。商业利润依赖社会购买力,即不是指望利润而是满足消费需求的货币,而这类货币已经远不能满足期望获得利润的货币的胃口。 于是,食利者群体的心态成了决定经济速度的关键因素。 当他们判断有可能挣得利润时,势必蜂拥而出,将资金投向一切他们看中的方向,这就是我们在2004~2007年间看到的流动性过剩。理论界则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论证投资优于储备货币,手持货币无异于坐等贬值(见高善文《货币过剩与资产重估》,中国市场出版社)。 反之,当他们嗅到严冬的味道时,立刻转而信奉现金为王,紧攥钱包,准备猫冬,同时大叫受不了了,以博取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补贴,至少要也降低其承担的基本社会义务(如工资、税赋支出)。 于是,经济体系的宏观管理本质上是与食利者群体的心态博弈。古人云心猿意马,在真实利润空间与利润需求量之间严重失衡的环境下,食利者群体的心态势必高度不稳定,在贪婪与恐惧间跳跃,他们已经让全社会在短短一年内体验到了什么叫冰火两重天。 大量超额发行货币,是为了让他们重拾信心。当前,中国30%~40%的产能直接依赖海外市场,20余年的经济进程形成的这一局面不可能在数年内转变。于是我们看到,源自外部的金融海啸,正好撞上了中国经济体系的阿喀琉斯之踵。只要这些产能放空,食利者群体追逐的利润就成了无源之水,其信心如何恢复? 而一旦他们的信心恢复,这些超额发行的货币势必成为新一轮通胀的巨大推力,那时宏观经济管理班子势必体验到比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更严峻的通胀压力。 2008年9月14日,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称: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言下之意,当前的麻烦,其程度不次于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而当年的大萧条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将近半个世界的社会主义阵营。 我们经济系统的深层问题以前可能难于认识,而今统计数据和经济现实已经将其凸显出来。为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现在是直面现实,严谨、客观、深入地开展研究的时候了。 图一:中国GDP增长率 图二:进出口月度数据 图三:当月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月增长率 图四:当月轻工业、重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月增长率 图五:历年胡润富豪榜 图六:投资总额/国内生产总值 (注:文中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海关总署网站)
个人分类: 名记大作|2007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融危机启示:重估马克思与凯恩斯的当代价值
科学时报新闻中心 2009-1-4 18:48
与纪坡民一席谈 ●历史仿佛跟我们开了个不很恶意的玩笑,它的吊诡之处就在于:这些年来,人们似乎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可是,我们如今却发现,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能够大有用武之地的,正是在中国。 ●对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作为病理学,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表现了惊人的预见性;而对大萧条的诊断或治疗,提供理论阐释的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控制理论,真正付诸实践的则是罗斯福新政。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病理学,那么凯恩斯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的治疗学,后来这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表明,这个治疗学还是相当有效用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纪坡民 记者:张明伟 次级贷款,这只貌似南美洲丛林里的蝴蝶终于导致全球金融飓风。从风暴乍起时的惊慌到逐渐回归冷静,当普遍认为危机进入下半场之时,我们也许需要从理论层次上对危机进行分析,并由此找到应对之路。近日,在北京东城的一个小四合院里,《科学时报》记者专访了纪坡民先生。 对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认识 金融创新失误 《科学时报》: 今夏以来,由美国次贷问题触发的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到全世界。国内外的学者有种种分析,人们也有许多议论,你对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是怎么认识的? 纪坡民: 对金融危机的分析文章看过一些,学术方面的问题很复杂,那是学者们的事。对这次金融危机,社会大众也很关心,人们的议论很多,有些议论很醒目,也相当耸人听闻。比如,认为自由市场体制的理念破灭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末日来临了;有的议论则颇具中国特色,还有点自鸣得意的味道:过去是社会主义救中国,后来是中国救社会主义,现在轮到社会主义救美国了。用大众语言,发惊人之论,某种程度上也是大众传媒的特点。报纸不是教科书,不能天天板着脸给人上课。这在世界各国也都是见怪不怪的事,我们今后也会慢慢习惯的。 不过,在人们这种有点调侃和玩笑的背后,也隐含着十分严肃而且相当重大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30年来始终将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目标模式改革至今,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存在也是客观事实。因此,人们的心中也许会疑惑,我们国家选择市场改革的方向是否明智? 我认为,这些议论过于耸人听闻了,不能说是严肃的科学认知。美国的金融危机,并不说明自由市场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应当完全推倒。中国改革以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模式,方向也无疑是正确的。 当然,即使中国实现了市场经济的目标而且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了,也不会是什么理想王国,就可以躺在这个体制目标上高枕无忧了,到了那时候,还会有那时候的问题,还会有那时候人们要发愁的事情。实际上,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时常会有不测风险的制度,需要经常给予警觉的审视和精心的关照。 就像毛主席讲的,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人类总要不断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因此,人类社会永远不会发展到停止不前的理想王国,也永远不会出现福山说的历史的终结。就以市场经济体制来说吧,美国早就已经建立起来了,而且发展到相当完善的程度了,尤其在法制方面,可是他们也还在不断地进行创新。 创新,在我国是个备受推崇的好名词,这自然也没有错。可是我们也应该知道,创新,也是有风险的事。创新,是探索未知领域,自然没有什么现成的办法,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创新,不仅难免犯错误,而且犯错误的可能性很高,起码要比学习前人成功经验的途径,犯错误的概率要高得多。 我认为,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美国这次金融危机,问题就出在金融体制创新时犯了错误、遭受了挫折,酿成大灾难的局面。比如所谓次贷问题,房地产次贷的金融衍生物已经搞得规模很大了,但国家的法律与政策却远远滞后,金融监管跟不上,缺少及时而必要的规范。 我们得承认,对次贷以及金融衍生物这类金融创新来说,美国无疑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对美国人来说,因为是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所以总要先有事实,然后才会有规范,先要有次贷、金融衍生物之类的金融创新,才可能制定金融监管的相应规则,对这种事,谁也不要宣称自己就能做到事前诸葛亮。这次金融危机的教训,主要是美国政府和金融当局见事太迟、判断失误、反应太慢、长期拖延,以至酿成大灾难的局面。也许几十年后,我们也会遇到美国金融创新那样的问题。 以上所述,属于认识论方面的问题。涉及对人类社会事物的认知,除了认识论,还有伦理学方面的问题。这次金融危机,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就出在价值判断上,这属于道德范畴。一个重要的教训是:经济体的目标模式也好,金融体制的创新也好,人们在对它们进行规划和设想的时候,都不能建立在诱导民众滋生马不吃夜草不肥,人不得外财不富一类观念的基础上。 财富是劳动创造的,没有免费的午餐,消费应当量入为出。这是人们的常识,还是经济学名言,同时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美国政府这20多年,就像许多中国人认为马克思经济理论已经过时一样,也抛弃了凯恩斯宏观调控的原则。一方面,耗费巨额军费,大肆扩军备战,还动辄在海外用兵打仗;另一方面,在国内,不仅放任公司高管们拿高得离谱的巨额年薪,还要许诺让穷人也买房置产。但是,美国人民却没有付出那么多的劳动、没有创造出那么多的财富,于是只有靠铸币效应和复杂的金融游戏来填补巨额的财政和外贸亏空。整个国家和民众都沉醉在财富徒增的黄粱大梦中,可实际上他们消费的却是其他国家人民创造的财富,结果积累了巨额的外贸赤字和政府债务。如此寅吃卯粮,长此以往,势必会出问题,不仅经济发展没有可持续性,而且从价值观念的角度看,也是不道德的。 不过,我们也不必对美国人犯错误、栽跟斗而幸灾乐祸,就市场经济的知识和经验来说,我们大概只是中学生水平,所以如果博士生们的论文没有通过,我们也没有多少本钱去嘲笑人家。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美国人犯的错误,也应当成为我们的财富。一个聪明的民族,不仅应当从别人的成功中学习经验,还应当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这次危机同上世纪30年代 经济大萧条的重要不同 《科学时报》: 现在,人们往往把这次金融危机和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进行比较,你认为这两次危机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纪坡民: 可以认为,美国这次金融危机,是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美国最严重的经济危机。30年代经济大萧条,对美国和世界经济列强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至今还令人谈虎色变。这次金融危机的波及范围、破坏程度和持续时间,还有待观察;学者们写的文章很多,意见也众说纷纭,给人的印象是,对问题的症结和应对之策还不是十分清楚。对于探索未知领域的问题来说,这也无足深怪。 不过我认为有一点是清楚的,从某个角度看,30年代经济大萧条和这次金融危机是很不一样的,而且情况截然相反: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问题出在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而美国这次金融危机,情况却是生产不足,消费过度,寅吃卯粮,标志就是巨额外贸赤字和政府国债。 对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马克思经济学说已经从理论上作出了科学解释和成功预见。这一点,我们在中学政治课里都听过。马克思的理论巨著《资本论》于半个多世纪以后,在30年代经济大萧条中,其真理性得到验证,表现了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学术魅力。 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逻辑框架,我们可以简要概括为:商品的两重性劳动的两重性社会必要劳动剩余价值论生产社会性和资本私人占有的矛盾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造成周期性经济危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两极分化资本主义总危机无产阶级成为资本主义掘墓人无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灭亡,被社会主义取代。 对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以中国人特有的悟性和概括力,将其称之为资本主义病理学。如果我们把资本主义比作人的机体,资本主义当然不会只有病理学,还会有它的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治疗学等,这可以认为就是经济学术史上各种流派的经济学。 在一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看来,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资本主义病理学,它的理论体系的前半部分,其概念抽象和逻辑推理,在学术上至今仍然可以认为是无懈可击的;可是,它的理论体系的后半部分,即运作过程和最后结论,却在实践中站不住脚了。 应当说,出问题的不是马克思,而是资本主义。有句哲学名言,生活之树常青,理论永远是灰色的。作为《资本论》论述对象的资本主义社会,在马克思去世的半个多世纪后,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尤其是二战以后,发生了很多变化,最重要的变化有两个方面: 一是发达国家普遍地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并逐渐完善,使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和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大大缓解了因为贫富两极分化导致的社会冲突,从而避免了革命危机的威胁。 二是宏观控制理论和国家干预政策,其实践以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理论上的反映则是凯恩斯经济学的创立。这使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波动幅度大为减小,损害减轻了,而且还有了可控性。 这样,作为资本主义病理学,传统马克思经济理论虽然在概念抽象和原理论述方面仍然有着可靠的学术价值,但是在运行和结论方面,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却被实践证明并非如此。 而且,如今世界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同半个多世纪之前的情况相比,模样也大不一样了,在一个重要方面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在马克思的时代,是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 在今天,以美国为代表,却是生产不足、消费过度。 资本主义的情况变了,马克思这个老革命遇上新问题了。我认为,要解释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传统马克思经济学说有点无能为力了。美国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听说马克思的《资本论》在美国尤其欧洲销量大幅增加,不过我觉得,用传统的马克思经济理论解释美国和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这次金融危机,未必能得到多少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起码不会那么直接。有些人可能也是人云亦云,瞎凑热闹。 经济大萧条的理论和对策 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 《科学时报》: 应对金融危机,人们往往从历史中寻找借鉴。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就是研究经济大萧条的专家,人们对经济大萧条的关注也在持续升温。你认为当年应对大萧条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纪坡民: 对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作为病理学,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表现了惊人的预见性;而对大萧条的诊断或治疗,提供理论阐释的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控制理论,真正付诸实践的则是罗斯福新政。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病理学,那么凯恩斯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的治疗学,后来这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表明,这个治疗学还是相当有效用的。 当年的罗斯福新政,主要的对策有3个方面: 第一,提高工人工资,扩大消费,增加有效需求。罗斯福的办法是,由议会通过法案,在工人同资方订立工资协议时,给工会授予集体谈判权。此举转变了工人在劳资关系中的弱势地位,使工人工资大幅上升,有的甚至翻了两番。这个法案的实施过程中,触发了劳资双方的激烈冲突,甚至闹出许多人命案,可以说是一场地地道道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一位美国记者写的《光荣与梦想》一书,对此有非常生动的记述。 第二,兴办大规模的公共工程,既弥补了私人投资的不足,又部分解决了就业问题,缓解了美国的经济萧条。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如胡佛水库和密西西比河流域治理,还有美国的高速公路网,就是在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 第三,扩军备战。大萧条之后仅六七年,上世纪30年代末,西方各国又进入新一轮的经济萧条。恰逢此时,由于面临世界大战的威胁,美国开始扩军备战,军备的巨大需求,有力刺激和扩大了生产,解决了有效需求不足。公正地说,对扭转经济萧条的局面,扩军备战的作用更为根本。当年,希特勒的所谓金融奇才沙赫特,还有二战期间的日本军部,也是用扩军备战的办法,躲过了新的经济萧条。不过,这种战争经济的发展,无疑没有给人民带来改善生活。 应对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理论 马克思和凯恩斯 《科学时报》: 美国的金融危机,波及到全世界,也影响到中国。对中国经济的问题,在理论上应当如何认识,你是怎么看的? 纪坡民: 全球化,让世界经济联为一体。美国经济在世界上规模最大、素质也最高,他们闹金融危机,自然会影响全世界。就像人们说的,美国感冒了,全世界都会打喷嚏。中国同美国在经济上的联系如今十分紧密,自然也会受影响。 不过,中国经济如今存在的问题,同美国经济现在发生的金融危机,情况却不一样。甚至可以说,中国和美国的对比,就像前面讲的美国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同如今的金融危机的比较,相当类似。中国经济如今的情况,是生产过剩、需求不足,这同美国上世纪30年代的情况是一样的,而同美国经济现在发生的金融危机,情况则恰恰相反。 我们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如今存在的经济问题,却恰恰是马克思《资本论》里讲到的那种情况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历史仿佛跟我们开了个不很恶意的玩笑,它的吊诡之处就在于:这些年来,人们似乎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可是,我们如今却发现,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能够大有用武之地的,正是在中国。 其实,中国经济的生产过剩当然是相对于国内有效需求而言,在许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之所以没有在若干年前就酿成美国经济大萧条时的灾难性局面,是因为20世纪末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格局同上世纪30年代各国竞相实行贸易保护的情况不一样了。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市场,其巨大的需求容量吸纳了中国经济的生产过剩,把它转化为我们如今2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有人说,在20世纪末开启的新一轮全球化中,中国是最大的受益国,看来此言不虚。而现在,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欧洲和美国、日本的市场需求萎缩,使中国商品的出口受阻,由于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相当高,导致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受到威胁,生产过剩的问题才浮现出来。 既然中国经济如今面临的问题,同美国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一样,都属于作为资本主义病理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解释的范畴;那么,解决中国如今的经济问题,也可以到凯恩斯经济学和罗斯福新政中去寻找其治疗学。 《科学时报》: 按照你这种说法,来看看我们的政策选择,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的趋势下,扩军备战首先要被排除了。 纪坡民: 现在看来,国际形势像上世纪30年代那样,马上爆发世界大战的危险显然很小,大规模扩军备战没有必要。当然,鉴于欧、美、日仍未解除对华军售,中国的国防现代化主要应当依靠自己,因此,增加一些国防科研投资是必要的。不过,这对于经济上拉动国内需求来讲,所起的作用很有限,在这方面做不了多少文章。 《科学时报》: 最近不断有人呼吁通过提高工资来提高民众的购买力,这一点上的文章能做多大? 纪坡民: 大幅度提高工资,当然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当年的罗斯福新政,对扭转经济大萧条的局面,比较起作用的就是这一条。但是,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也很难有大作为。 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主要是由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决定的,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现在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仍然基本是供过于求,因此,工资大幅度提高不现实。同时,工资大幅度提高,也就意味着劳动力成本大幅度提高,这会牺牲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削弱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利的。 《科学时报》: 有学者指出,应该大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只有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了,人们才敢花钱,才能拉动内需。 纪坡民: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刚刚起步建立,确实水平很低,需要大力加强和完善。不过,应当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我国这些年虽然经济发展很快,但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按人均水平,财力相当有限。社会保障达到发达国家那样的水平,我看起码还需要50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对这一点,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不要听人家夸奖了几句,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 加强与完善社会保障,无论从财力支持还是从道德角度考虑,我的意见,应当先搞最基本的保障。我国目前的两极分化相当严重,具体地说,有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个体之间3个层次。这3个层次的两极分化,集中地表现在中西部地区农村的贫困户,目前的低保,每月才50块钱,亟须提高。要说翻一番也不为过。不过,即使是翻两番也不过200块钱。这部份人群的数量,总的来说不多,资金总额也不大,对拉动整个国家的经济,从扩大需求的角度来说,效果不会有多大。 中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 公共工程 《科学时报》: 这样说来,中国经济问题的应对之策,主要是公共工程了,我国过去已经搞了不少,你认为现在还有很大潜力吗? 纪坡民: 中国真正大有作为的领域,还是公共工程建设,铁路、公路、水电水利、生态建设、国土整治等,这些算是硬件。公共工程还有一些属于软件的内容,如教育、卫生、科研、体育,以及体制、法制的建设等,该做的事情多得很。 以铁路和公路来说,美国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建成全国铁路网,总长度30多万公里,是我国目前铁路的4倍。上世纪30年代后,美国又建起全国高速公路网。中国地形复杂,工程量要大得多。再以水电水利来说,发达国家水电的开发程度大都在80%以上,我国连20%都不到。我国北方严重缺水,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粮食供应的远景形势相当严峻。至于生态建设,如江河和沙漠治理等,国土整治方面的任务,由我国的地理条件所决定,更是大得惊人。 美国等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已经好几百年了;中国近代,百年战乱,真正开始搞建设才几十年时间。我们不要因为如今手里有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认为我们国家的钱多得不得了,从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长期需求来说,我们仍然是个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任重道远,对此我们应当清醒。金融危机影响和波及到中国,既有危险,也是机遇,我们应该抓住目前的机遇,好好建设自己的国家。 作为普通百姓,谁都希望工资和社会保障提高得快一点;把应对金融危机的重点放到公共工程领域,刺激经济主要搞投资拉动,这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这当然会使民生改善的步伐放慢一些,不过像美国那样寅吃卯粮的错误,在相当长的时期,我们也犯不起。 这次蔓延到世界的金融危机,对我国一个重要的影响是经济要由外向型向内需型转移。这句相当文雅的经济学语言,在实践中将是一个相当痛苦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公共工程,投资拉动,财政资金自然是主角。这里,除了科学决策,防止失误和浪费,一个重要问题是警惕腐败随之蔓延,实际中的情况,往往是工程一动土,就腐败贪污。 从长期看,这是一个体制和机制的问题,解决之途,从根本上说,是法治和政府建设的问题;这个方面的基本建设,也可以算公共工程,是公共工程的软件部分,政府应当重视,也应该加大投入。这方面该做的事情很多,也很重要。 从近期说,要让全国民众与国家共克时艰,政府应当加大打击腐败力度,还有,那些国企高管们拿着高得离谱的年薪,是在超英赶美吗? 《科学时报》: 有人建议,中国应该加大国际金融收购的力度、参与国际金融运作,你认为现在是一个好时机吗? 纪坡民: 前面讲了,从根本上说,我们的资金并不多,主要应当用于国内的建设。西方国家给我们戴高帽子,说什么要我们来拯救世界;孙中山说过,中国应当对世界有更大的贡献,毛主席也很喜欢这句话。不过,中国古代一位贤哲荀子说过,财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我们现在那点财力,哪有这个力量呢?至于进入国际金融市场,既然我国的经济要进入国际市场,当然也包括国际金融市场。至于说时机,应当说现在也是个时机。不过,对我们在这方面的能力,不应估计过高。国际金融市场,里面水很深,风险也很大,不懂得行情,往往一出手就赔。 国际金融市场,大体上有这么3个方面的问题:知识、经验和圈子。知识可以在学校里学习,经验要在实践中摸索,国际金融市场的圈子,你不进到里面去混混,也很难搞明白里面的事。可是你要进去,就得买门票,如果赔了,就是交学费。现在有些人对交学费这个词很反感,可是你不交这个学费,那里面的事还真的搞不明白。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国际金融市场并不是实行义务教育的地方。我的看法,国际金融收购也应当搞,少搞一点还是可以的,不过,慢慢来吧,谨慎一点好。 《科学时报》: 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祸及全球,各国政府都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对我国政府的反应和对策,你是怎么看的? 纪坡民: 古人云,行成于思,毁于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这次金融危机,如何采取应对措施,首先是认识和判断问题。 2008年,是中国不平凡的一年,在经济上,从上半年到下半年,政府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宏观决策,可以说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上半年,问题来自国际市场,以石油为代表的各种矿产品价格高企,以粮食为主的各种农产品也大幅涨价,波及到国内,应对的措施主要是防止结构性价格上涨演变为全面的通货膨胀,国内经济已经连续多年高速增长,要防止经济过热。简言之,经济决策是防止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 下半年,问题还是来自国际市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迅速蔓延,波及全球,也影响到中国。美国市场萎缩,中国出口受阻,经济增长减速。宏观决策的重点变成防通缩、防衰退、保增长、刺激经济。 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陡变,宏观决策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这种情况往往容易出问题。类似的情形1988年也发生过,后果也是严重的。 我认为,这一次,政府的应对要好得多,可以说见事不迟、反应不慢、总的判断方向不错、应对措施力度不小,温家宝的话要生动得多。增加4万亿元投资的事,大家都知道。实际上,就在全国民众热火朝天地迎接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政府高层已经在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逆转、酝酿宏观经济决策的一百八十度转折了。 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世界经济前景黯淡,中国虽然处境尚可,形势也相当严峻,不容我们稍有懈怠。
个人分类: 名记大作|26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草地牧养肉鹅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kerer009 2008-10-22 12:37
近年来,随着肉鹅收购价格持续走高,2007年吉林省白城地区九月中旬的活鹅收购价格稳定在14元/公斤以上,养鹅效益十分好,于是农村掀起了利用草地牧养肉鹅的热潮,但农户实际生产中在饲养、管理等诸多方面也存在着问题,导致生产效益不高。在此,笔者把在实际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加以分析,希望对利用草地牧养肉鹅者有所帮助。 1存在的问题 1.1品种差 目前农村90%鹅雏繁育主要是一些农户利用家庭条件就地繁育,种蛋也是自附近乡村的农户家中收购后再集中孵化,由于这些孵化场所收购的种蛋不卫生,消毒不严格,收购种蛋品种不一,造成鹅雏品种差、品种杂,且多退化的品种,易得病,影响效益。 1.2购雏季节不当 许多养鹅户不太重视进雏季节,有的在春天,有的在初夏,初夏进雏虽然育雏的舍温易控制,鹅雏成活率高,但禽舍也容易温度过高而导致雏鹅上热,而且放养时间短,不能充分利用饲草资源,鹅出栏时体重偏小。 1.3放养密度不合理 在农村,某些养殖户一味追求放养,有的地方每公顷草地放养100~150只,甚至更高,这样造成青饲料等的严重不足,鹅吃不饱,生长速度减慢,体质瘦弱,增加了死亡率。须要长期补给大量精料,这既增加了饲料费用,在管理上又增加了难度。 1.4防疫不合理 由于许多养鹅户还按着传统的散养模式饲养,对防疫程序及疫苗的正确使用还认识不够,易漏掉某种疫病,如小鹅瘟、鹅痘、禽霍乱等;或使用疫苗的方法、剂量、时间不正确,造成免疫失败,成活率低。 1.5饲养管理粗放 1.5.1不重视育雏的温度 在育雏时掌握不好雏鹅对环境的要求。一般农户育雏时舍内温度、湿度过低,或温度忽高忽低,注意保温但不重视通风换气,同时密度过大。结果造成温度过低出现压死鸡现象,鹅生长缓慢,呼吸道疾病伴随发生,不但增加了死亡率,还影响了鹅的生产性能。 1.5.2育成期饲养差 多数农户仍按着传统的家养方法饲喂,放牧回来撒一些玉米粒或其它的杂粮,营养不全;放养时不训导调教;牧区不放水源:管理落后,饲养的鹅大、小不匀,轻、重差别大。 1.6忽视天气预报 幼鹅的放养易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一旦下大雨或其它冰雹天气等,常常让鹅淋雨,诱发疾病,鸡的生长、抗病力、成活率等都受到极大影响。 1.7忽视球虫病的预防 当气温升高到3O℃左右,湿度达70%以上时鹅就会发生球虫病,尤其夏天常常大流行,可是多数养殖户不提前预防,到了发病时再投药,这时不但造成了费用增高,死亡率增高,而且还降低了鹅的生产性能,从而减少了收入。 1.8忽视消毒 良好的卫生消毒工作是维护鹅群健康、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也是决定免疫成败的重要条件,许多养鸡户忽视这一点,多数人只在育雏时几天消毒一次或者干脆就不消毒,临到发病时才想起消毒。正常情况下,不注意清扫粪便,不坚持常规消毒制度,使禽舍环境条件较差, 为鹅群的健康埋下了严重的致病隐患,一旦有病菌侵入,就有可能发生疫情。 1.9用药混乱 有的养殖户本着用药总比不用强的想法,长期或定期给健康的鸡群大量投服一些药物,也有的在治疗时加大药量或多药并用,或者交替混乱用药,这不但造成药的浪费,而且鹅易产生抗药性。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农户滥用一些国家禁止使用的违禁药物如痢特灵、氯霉素等,这极大降低了肉鹅的品质,危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失去了牧养肉鹅的意义。 2对策 2.1选择好的品种 选择我国的地方优质肉鹅品种:如吉林白鹅等,它们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 。其次,到正规的孵化厂购雏或者从比较正规的鹅场购进严格挑选的种蛋进行孵化,孵化前 加强对种蛋的消毒;第三,有条件的自己饲养肉鹅,选留种蛋,然后进行孵化,这样能充分保证鹅雏的质量。 2.2选择适宜的购雏季节 在购雏时一定要据放养的季节确定适宜的进雏时间。放养季节的选择一般据各地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在吉林省中部地区一般进雏时间在上一年的5~6月,这时进雏的好处是育雏期间气温相对较低,空气湿度不高,鹅雏疫病不容易发生,生长速度较快,而且一般不会因为上热的原因而影响鹅雏生长;此外,当育雏期结束时外界白天气温在15℃以上,适宜放牧,同时也正值草地牧草处于幼苗期,非常适宜幼鹅采食。 2.3确定适宜的密度 密度要根据放养地的面积的大小及草资源来确定,在当前吉林西部一般草场的产草量来看,一般按每公顷草地放养雏鸡30~50只比较合适。 2.4严格防疫 在进雏初始时开始一定要结合本地实际,严格按照防疫程序免疫,重点是小鹅瘟、鹅痘、禽霍乱、病毒性肝炎。每种防疫都要细心,不能马虎。正确掌握疫苗的使用方法、剂量、了解疫苗的注意事项,保管好疫苗对个别发病鹅进行补治。 2.5加强饲养管理 2.5.1保证育好雏 在鹅雏进舍后的l小时内饮到生理盐水,对不会喝水的雏鹅训练饮水,饮完盐水后要及时地换药水,水中加些环丙沙星或阿莫西林等抗生素,目的是防止雏感染大肠杆菌、支原体等病原菌。保持好温度,第1周的前3天温度不低于30~32℃,后4天温度保持在28℃左右,而且要求温度稳定,以后每周逐渐下降2℃,直到18℃左右恒定。密度随着鹅鹅日龄的增大而逐渐降低,由第l周的20~30只/m2逐渐降到5周龄10只/m2,加强通风换气。 2.5.2加强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在此期以青饲料为主,分群后适当补给精料,补料量据鹅体重大小确定,对偏重的鹅减少精料喂量,相反则增加喂料量。淘汰弱小僵鹅。做好鹅群的放养与调教,在平时喂料应吹口哨,让鹅形成条件反射。放牧时一个人在前吹口哨开道并撒饲料,另一个人在后面用竹竿驱赶直到进入牧区。回舍时同样如此反复训练几天便可。在放牧区内放置一些盛洁净水的饮水器,供给 充足的饮水。管理要精心、做到五勤:勤观察鹅跑出鹅舍的先后,弱者或病者往往留在后边;勤观察粪便是否正常:补料时勤观察鸡的精神状态,弱者或病者吃食的动作迟缓;勤在晚上听鹅的呼吸,确定是否有病;勤注意观察平常食量的变化。通过上面五勤做到有病早预防,病鹅早隔离。 2.6注意收听天气预报 在恶劣天气时不放牧,进行舍饲,根据鹅群数量的多少搭建凉棚,用来避暑、避风、防雨淋、休息等。 2.7球虫病以预防为主 到了夏天的高温季节一定要选择二种球虫药轮换或交替使用,每种药使用3~5d后停1周左右再用另一种球虫药。秋季草籽成熟是正值关键的育肥期,更要相隔一周连续两次施喂驱虫药物。 2.8搞好卫生消毒 养殖户对消毒要有足够的认识,对禽舍及周围环境每周消毒l~2次,对水桶、料槽天天消毒,鹅舍前设消毒池,禁止外人进入饲养区。保持鹅舍的干燥、卫生,勤清扫粪便,勤消毒,把粪便堆积发酵。 2.9正确用药 要加强饲养管理,采取各种措施以减少应激,增加鹅自身的免疫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的使用,必要时经准确诊断后用药,用药的方法、剂量必须正确。采购的禽药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标准,违禁的药物禁用,在休药期内不出售鹅及产品,保证肉鹅的质量。
个人分类: 农业技术|3672 次阅读|0 个评论
黄卫东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案(缩略版)
huangwd99 2008-9-14 11:43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wd99.htm 想象整个中国是一个大家庭,现在生产系统能力很大,但是大部分闲置,因为即使生产出来,由于大部分人无权使用,相当于现实中穷人没有钱买,只能成为滞销产品,已经生产出来的部分产品出口送给洋人换回了一些白条(现在已积累近2万亿美元白条)。现在洋人不用了,我们的产品积压增加。解决的办法是开动生产系统,将产品分配给大家,现实中则需要给普通老百姓增加收入,使他们能有钱购买产品,从而提高生产系统开工率,实现经济增长。现总结方案的要点如下,详细论证参见本人已发文章: 一、如何增加国民财富 一个健康发展的国家经济应是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处于平衡,且同步持续增长。 1、 提高消费能力方法:当前我国的消费能力严重不足,远远低于生产能力,必须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减小收入差别(增加高收入者收入,实际是增加投资能力),以提高消费能力。当前股市、楼市处于炒作状态,结果是老百姓财富被少数人圈走,导致消费能力下降。应取消股市或制定政策抑制炒作,应对拥有第二套住房的家庭征收高额财产税,允许自建房屋,抑制房价。国债和储蓄实际减少了消费,应在通货膨胀时使用。 2、 提高生产能力方法: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坚持独立自主引进消化为辅的方针,通过国家制定技术发展规划,进行重要技术商业化基础研究;采用高折旧政策,促进企业更新技术设备;加强专利保护,推动企业发展和应用新技术,通过企业实现技术和管理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因为财富是劳动者创造的,国家应通过增加基础建设项目,教育和科研活动,控制失业率(低于1%?)。 3、 生产和消费平衡的控制方法:商品积压,实现不了其价值。国家应根据商品积压率,通过银行贷款控制商品生产,降低商品积压率(低于5%?),防止无效劳动。但通货膨胀率较小时除外(2%?),这时应增加收入,而不是控制银行贷款。随着生产能力提高,同步增加货币发行量,提供国家发展需要的资金,保证经济活动正常进行。通过对外贸易获得国内短缺的资源。 二、如何防止财富流失 1、 限制外资企业:引进外资没有给我们带来技术等任何东西,反而挤跨我们的企业,使我们的技术管理消失。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利润财富属于资本家,必须限制外资企业,减少外资企业拿走利润而导致的财富损失。 2、 仿照美国,对退出中国国籍者征收高额财产税(建议税率80%),防止他们带走国家财富。 3、 建立以我国为主的独立经济体系,实现公平交换,防止国家之间不平等商品交换带来的财富损失。与其他经济体系的交往,应注意进出口平衡,防止外汇过多导致的财富流失。在美国主导的西方经济体系中,美国一个人的日劳动量可以交换中国一百人的日劳动量,这导致我国财富大量流失。 三、发展可再生资源技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 世界人口不断增长,而资源有限。今后的经济发展必须依赖可再生资源。大幅度提高资源税和资源价格,推动人们节约资源,促进基于可再生资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最终建立基于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 参考: 黄卫东 强烈呼吁立法禁止引进外资,修改国籍法,大幅增加最低工资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669 黄卫东 解决当前我国经济问题的根本措施是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282 黄卫东 从汇源并购谈起:我国财富为什么流失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664 反对引进外资系列之一 ― 八: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wd99.htm 黄卫东 论发展国家经济的七大原则,驳斥主流经济学家卖国谬论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010 黄卫东 介绍退出美国国籍需要交纳的税(要点)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wd99.htm 黄卫东 发展经济首要遵循经济规律,政治因素影响很小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031 黄卫东 美国金融危机是中国外汇财富消失的危机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536 黄卫东 股市或类似金融市场是洗劫老百姓财富的赌场,应予以取消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162 袁大成:关 于 中 国 经 济 的 对 话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990
个人分类: 经济|4416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疲倦的化学原理
麦立强 2008-9-3 23:32
人为什么会疲倦?心理作用是产生疲倦的原因之一。激烈运动以后,情绪松弛下来,疲倦的感觉会立即出现。但是从化学的角度来看,疲倦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有密切关系。   人体里的细胞为了完成肌肉的收缩、神经冲动的传递等任务,需要高能量的化合物,如三磷酸腺甙(ATP)。这种高能量化合物的水解,是一种大量放热的反应。而在运动时,肌肉纤维收缩,加速细胞里的吸热反应。如果人体肌肉里所储存的ATP很快消耗掉,又来不及补充,人就感到疲倦。   再说,在激烈运动时,血液对肌肉所需要的氧气会供应不足,那么,肌肉细胞就必须调动葡萄糖的分解来产生能量。可是,葡萄糖分解的同时会形成乳酸,而乳酸会妨碍肌肉的运动,引起肌肉的疲劳。乳酸的积累会造成轻度的酸中毒,引起恶心、头痛等,增加疲倦的感觉。   肝脏对保持体力有重要作用。当人体内葡萄糖分解后,血液中的葡萄糖减少,肝脏里糖原发主分解,释放出葡萄糖,使血液保持一定的含糖量。同时,肝脏里一部分乳酸被氧化,产生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其余的转化为糖原。所以,在紧张运动后作深呼吸,增加供氧,促使乳酸氧化,可以减少疲倦。
个人分类: 化学安全|2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战争仪式
songshuhui 2008-9-3 15:13
liunianlong 发表于2008-05-6 星期二 0:51 分类: 生物 | | Karl Lorenz 在 1966 年出版的《论攻击》中写道:「一只乌鸦能够用嘴上的尖喙刺入对方的眼睛,狼的爪子完全能够撕裂对方的喉管,如果没有一种机制制止这种行为,就不会再有乌鸦和狼的存在。」他从逻辑上推断,战争中肯定存在着避免过度伤害的机制,而 2004 年过世的进化生物学大师 smith 则用博弈论的观点,论证了鸽派策略的广泛性和适当的鹰派对策的必要性。现在我们知道,这种防伤害机制的表现形式就是:仪式 战争仪式。 双方对垒斗气势 不战而屈人之兵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常常会分成若干阶段,在团体混战之前往往先形成布阵对峙的态势。双方各拥重兵,却并不急于发动,而由双方各出一将,明刀明枪的先干上一番,以做热身。在搏命之前享受视觉盛宴其实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正是这种共同的恐惧,让双方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样的处理方式,也就是:达成一套固定的战争仪式。由于战争一般在雄性之间进行,所以掌握这么多冗长繁琐的战争招式的一般也是雄性。 这就是战场礼仪的最初目的:防止过分伤害。对于只有一次的生命而言,再怎么谨慎小心都不为过。 孙子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战略的高级水平。毫无疑问,动物们也知道这一点,并且在它们的战争中一以贯之。在战争中,恐吓从来就没有失去过用武之地,虚张声势是战士的良好习惯。对于好斗而虚荣的雄性动物来说,没有什么比夸大自己的实力更让他们乐意为之的了。这就好比男人们总是喜欢宣称和哪位富豪是好哥们、咱家亲戚是老板一般。如果要他们当将军,在宣传军力时肯定动辄号称百万雄兵。 虚张声势的恐吓战术 动物们并不擅长浮夸之语,不仅没有亲戚、哥们作为夸张的资本,也没有和某名人的握手留影。它们赖以虚张声势的,只有自己的身体,所以夸张的成本也就要高不少。高成本的结果是,它们会用有限的资源重点发展某个器官。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身体的某部分器官一般会与整体成比例,因此,假若我的某器官比一般竞争对手的更庞大,更吸引人,也就意味着我的整体也更为庞大。如果这种虚张声势行之有效,那么这种欺骗的基因就有更大的可能遗传下去,这是一个正回馈循环。久而久之,整个种族的该器官就可能显得特别夸张。这种夸张的器官有时会让考古学家难堪,因为他们就是利用上述原理,从一根胫骨推测出整只恐龙的高度。 至于重点发展哪一个器官,那就因种而异了。纵使和一个毫无特色的人会面,我们也很容易被他的鼻子吸引,假设他的鼻子可以像吹口香糖般变成泡泡又会是怎样的情形?生活在北极的象型海豹很好地利用了这个最喜欢出风头的器官。它们能够把鼻子吹起,里面甚至可以储存五升以上的空气,以此作为共鸣器,使自己的声音更宏亮饱满。它们用这个超乎人们想象的神奇动作去警告竞争者,效果很是不错。金丝猴也知道嘴唇附近的三角地带是焦点所在,因此雄性们喜欢撅起嘴角的那对肉瘤,颤然抖动,以示自己的强大。 这种吓阻动作在同类看来目的明确,但别的物种却不一定明白这个泡泡鼻子所代表的含义。正如很多人把响尾蛇那悉索作响的尾巴误会为进攻信号一般,其实那是它害怕的表现,只不过攻击往往随着恐惧的不可遏止而发生。况且,就算是同类,在雄性激素的激励之下,难说不会真的爆发肢体冲突。 战争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所以,有时战争不可避免。如果战争真的爆发,伤害自然在所难免,还好动物们都是君子,它们约定了一套打斗规则,采取稍微文明礼貌的方式,以尽可能减轻伤害。毕竟,战争只是手段,并非目的。 河马们用一个计量长度来决出胜负,他们会张开大嘴,朝着对方「打哈欠」,在此过程中用自己的嘴去丈量对方,嘴大裂齿长者胜。雄象海豹则会尽量抬高身子,张开大嘴哦哦嗥叫,以身高和叫声来一较高下。与河马们枯燥无味的打哈欠动作不同的是,象海豹的战争必须严格遵循一套统一的动作。这是由于他们的鼻子极度肿胀下垂,当昂首挺胸张嘴时,大肉球甚至会垂到喉咙里去,所以它们每次合嘴前都必须先低头,将肉球摆出,否则的话这个大肉瘤就会成为自己的午餐。 减轻伤亡的战争规则 即使双方真的到了不得不兵戎相见的地步,依循规矩而战仍是共同遵守的约定,偷施冷箭的行为害人又害己,是被坚决唾弃的。 长颈鹿脖子长达四米,再配上一个重达上百千克的头,无疑是个杀伤力巨大的流星锤,轻轻一晃,动能就大得惊人。长颈鹿们很清楚流星锤的威力,定下盟约:禁止用头撞击对方。于是就出现了我们所见的打斗场景,长颈鹿们互相撞击脖子,而不是脑袋。 羚羊们也清楚自己犀利武器的杀伤力。长角羚的尖角可以轻易戳破猎豹的肚皮,对付同类的肚皮自然也不在话下。所幸它们不会做这种傻事,长角羚的角向外叉开,角末端的开度大大超过头部的宽度,正是为了避开正面撞击时,角尖直接穿透双方头部的惨剧发生。善则善矣,但是举着一对又长又宽的尖角毕竟不太方便。叉角羚和跳羚也有一对锐利尖角,但不像长角羚般向外岔开,而是朝向后方内侧弯曲,其中原因也是为了避免直接的伤害。 和前三者的利器不同,盘羊的角是完全的钝器,粗状的弯角盘踞在盘羊的头顶,重量超过整个头部的一半,这是名副其实的重量级武器。盘羊举顶着这样的武器撞击过来的力道不亚于迎面而来的汽车,那么盘羊们又订立了怎样的角力规则?答案是:正面冲击、绝对的正面!只要稍微偏离一点,冲击力就可能折断双方的脖子。毫无疑问,现在的盘羊们无一例外的都严格遵循了这条规则,因为违反者都会死去,无法把这叛逆的基因遗传下去。 吸引异性的军事表演 比失去生命更让人恐惧的,是在留下后代之前就失去生命。所以在争夺配偶的战争中,战斗双方一般不会采取两败俱伤的打法,这是很浅显的道理。有趣的是,有些战争根本就没有争夺的对象,参战双方只不过是希望藉这种战争的仪式来吸引异性。 塞伦盖蒂大草原上,每年都会上演一幕幕的迁徙大剧。大群的牛羚和斑马为追寻肥美的水草而大举南迁,迁徙过程中不时有新生命诞生。这些新生命绝对想不到,它们那慈祥的父亲在几个月前曾经上演过无数场兄弟打雁记,而几年之后,它们中的雄性又会再次重演这场戏剧。雄牛羚们勇敢、勤奋,但是患有注意力缺乏综合症,它们必须主动出击,穷思竭虑吸引雌牛羚的注意,被动的等待是不可能成功的。于是它们开始为争夺配偶而相互「厮杀」,但是我们要清楚,当它们在激烈夺妻时,未婚妻还不知在何处呢,这是一场没有擂主的比武招亲。没关系,它们深信雌牛羚可能正在用眼角余光含情脉脉地关注着事态。不要笑话它们是雁未打到却争吵如何烹饪的兄弟,事实证明这是有效的,否则,这种仪式将不会延续下去。看来,用一场战争来吸引异性是个好点子,街头混混也同样会出演相似的剧目。 而另一种叫转角羚的亲戚则做得更为张扬,在打斗之前它们会刻意在自己的角上涂抹泥浆,因为这会使它们显得更具魅力。我甚至开始怀疑,雌转角羚是因为看到它们傻得可爱才以身相许。不过在战争中展现自己的魅力时要把握好分寸,谨记不是为战斗而战斗,赢取美人的青睐才是真正的目的,免得两败俱伤。 战争仪式除了能够减轻伤亡和吸引异性之外,还有警示的作用,只要杀戮以适当的方式进行。 杀鸡儆猴的示威礼仪 蜂王要想让子民们服服贴贴,除了得定时释放激素抑制工蜂的发育之外,还必须建立强大的国家机器:设立警察。警察们的职责是维护国内秩序,防止人民造反工蜂的私生子。蜜蜂的造反是不需要挟从犯的,满巢的工蜂都是雌蜂,一旦脱离了激素的控制很快便能发育成熟。这些成熟的工蜂,即使不交配也能在巢中悄悄产卵,而且姊妹会毫不知觉的自然来照顾宝宝。还好警察们会不时巡查整个蜂巢,一旦发现这些逆民的卵(至于它们到底怎么定罪的,目前还是一个迷),它们就会把卵吃掉,并且抓住肇事者,在公众面前乱刃砍死,注意了,是当着每一个可能成为逆反者的面当众砍杀。好一个杀鸡儆猴,为了增强威慑力,示众的仪式是不可或缺的。 仪式在生物群体中是作为信息的表现形式而传承发扬的,战争仪式的良好效果表明这类仪式还会延续下去。 ps:gerry大,弄了好几次都功亏一篑,图片怎么也载不上。呼救 标签: 博弈 , 对策 , 战争 , 策略 , 羚羊 , 行为
个人分类: 生物|1065 次阅读|0 个评论
黄卫东 解决当前我国经济问题的根本措施是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
huangwd99 2008-9-3 09:33
近年来,我国经济出现物价上涨,消费需求下降、大学生就业难,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日益严重,企业不断倒闭等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论证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 一、 不断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个健康发展的国家经济应是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都在持续同步增长。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单纯增加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必然导致物价上涨,产生通货膨胀;然而,单纯增加生产能力,不增加消费者(劳动者)收入,新增产品没有市场,必然导致新增生产能力闲置,同样实现不了经济持续发展。增加当前我国消费能力就是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尤其是民工的收入。因为高收入者的主要需求已基本满足,增加高收入者收入,实际是增加资本,对增加消费能力贡献较小。 我国当前生产能力远大于消费能力,必须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以提高消费能力。多年来,我国生产能力持续增长,而普通劳动者民工收入一直很低,消费能力增长缓慢。国家采取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和住房产业化,名义上GDP增加了,实际使普通老百姓在这些方面支出增加,反而使其余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能力减小。国家为了使不断增加的生产能力能够运转,加大出口力度,使外贸顺差不断增大,人民的劳动只是换来了大量存在美国银行或放在自己手里的纸币。由于国内市场容量小,无法使用这些外汇为国内经济服务:换回商品无法销售,换回设备等新建生产能力无法运行,因为产品在国内没有市场。现在连发达国家普通消费品市场也被中国大部占领,如果我们还不增加国内普通劳动者收入,不知中国今后增加商品产量还销售给谁。 将目前我国外向型经济转向内向型经济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以扩大内需,降低出口。我国目前是外向型经济为主,已经带来了多重矛盾,国内普通老百姓生活水平长期改善缓慢,近年来,受国际资源价格持续上涨影响,人民实际生活水平在下降,很多普通劳动者生活艰难,已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国际上,发展中国家作为竞争者意见很大,发达国家也针对中国采取反倾销措施制约中国商品。发展内需是国家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有效方法。扩大内需的唯一措施就是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只有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才能提高国内消费能力,从而扩大内需。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增加了生产成本,使部分产品竞争力下降,对外出口将下降。国家可通过汇率控制,以减缓劳动者收入增加带来的出口下降问题。通过汇率控制,我们可以控制出口下降速率,从而实现平稳过渡。 我国近年来外向型经济已逐渐走入了死胡同。发展出口是为了进口必须的商品,包括国内没有的资源和少量设备,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近年来为了外汇而出口,挣来的外汇投资在美国市场,每年的外汇顺差不断扩大,目前已达到近2万亿美元。而国内又制定种种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外资实力雄厚、技术先进,又有交税少等优惠政策,在这样不平等竞争下,国内企业在放开的领域已逐渐难觅踪影了。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结果是很多产业已成外资天下。而实际引进的外资仅6千亿美元,远远少于外汇顺差。外资企业发展的收益归外资,不归中国人民,其发展并不代表中国经济的发展。难道我们的产业都被外资占领,我们只能成为打工者,才是发展经济。这种荒谬的经济政策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提高普通劳动者工资,是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关键。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都成为民工,现有的民工低工资和城市高房价政策,使他们无法在城市购买住房安定下来,形成的格局是民工工资除满足个人基本需求外,积蓄主要用于农村建房,带来孩子教育、家庭分离等社会问题,严重威胁社会稳定。我们不能永久地让民工在城市工作,却无法在城市安居。国家今后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从事农业人员大幅度减少的同时,农村居民同步减少。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景必然是农民成为工人,全家搬到城市。国家只有强制提高民工工资,压低房地产价格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建设新农村,就地解决农村大量贫穷人口问题,必须就地工业化,提高当地产出,否则就成了国家扶养庞大农村人口,因为农业收入低。这是不可能的做到的。国际上都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实现的,这应当是今后我国的主要方法。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都在城市打工,提高民工工资,降低房价,使他们能全家在城市安定下来,就逐步解决了我国的农村问题。 二、 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有利国家经济发展和资本家利益 从寓言故事开始。 寓言:从前有二个与外界隔绝的小岛 A和B,都是由一个资本家统治。两岛主要区别在于A岛资本家愚蠢而又贪婪,对劳动者剥削比较厉害,劳动者收入只能解决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需求,而B岛资本家给劳动者的收入比较高,是A岛收入2倍。一段时间以后,A岛和B岛资本家都积累了大量利润投资建设生产电视等高档消费品的工厂(实际情况是两岛工人完成了同样工作,建好了生产电视的工厂,与利润多少无关),假设两岛都只有一个资本家,产品无法运出岛外,大家可以预料两岛资本家投资生产电视的命运。A 岛资本家必然不能收回投资,因为电视机没有市场,而B 岛资本家必然获得了更多财富,因为劳动者生产了更多商品,创造了更多财富,虽然部分归劳动者,而资本家总是获得财富的另外一部分。 从寓言故事可以看出,A岛劳动者收入低,无法购买电视,电视机工厂必然破产,资本家也无法收回投资,而整个岛经济也无法发展。而B岛劳动者收入高,能够购买电视,从而电视机厂实现了产销,经济必然得到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提高劳动者收入,不仅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也是一件有利于资本家的事情。而压低劳动者收入,使商品市场萎缩,既不利于国家发展,也不利于资本家获得财富。主流经济学家长期以来,主张压低劳动者收入,鼓吹所谓的低收入比较优势,这是造成我国内需不足,经济逐渐走向困难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 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经常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一方面老百姓收入低,大量失业,一日三餐都无法果腹,另一方面,资本家生产的大量产品无法销售,只能白白扔掉,例如,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就发生了富人向大海倾倒牛奶,而穷人饿着肚子的情况。社会生产了足够的粮食,而老百姓还饿着肚子,原因很清楚,财富分配出了问题,因为每一个资本家都是自私的,它们不愿意提高劳动者收入从而提高生产成本,使自己在与同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资本主义早期历史说明市场经济不能解决财富分配问题,这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历史所证明的。一些经济学家鼓吹市场万能,是误导中国人民。罗斯福上台后,通过公共工程增加劳动者收入,从而为资本家准备了产品市场,使美国经济发展加速。从那以后,西方国家正确地认识到问题所在,从而制定了最低工人收入制度,并逐年提高,再也没有出现粮食生产丰富却产生饥饿问题。资本主义社会经常爆发的经济危机得到了良好控制。二战后发生的经济危机,其原因与收入分配无关,影响比较大的危机是美国入侵越南战争引起的美元危机,石油涨价引起的石油危机,以及股市虚涨引起的危机,这些危机虽然对经济有影响,却没有发生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带来的剧烈经济动荡。 三、 历史经验表明提高劳动者收入是发展经济基本措施 考察二战前后西方经济危机历史,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经济危机的鲜明特点:二战前每十年左右必然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导致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商品价格下降。战后危机反而导致商品价格上涨,经济停滞。最主要区别在于战后普通劳动者收入增高,普通商品生产和销售平稳,发生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虚拟经济破灭(金融危机)或石油价格快速增加(石油危机),对奢侈消费影响较大,对经济发展和普通人生活影响较小。其中的关键是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以美国罗斯福1933年实施的新政为标志,战后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行类似政策,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发生生产过剩危机的问题。 日本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曾制定国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其理由是生产出来的商品,只有被消费,才能实现其商品的职能,才能继续生产而实现经济增长。然而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打败竞争对手,会尽量压低劳动者收入和收入,导致劳动者无足够的收入去增加消费。这个矛盾是马克思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不管是外来的资本家,还是国内的资本家,还是马克思描述的自私自利的资本家,并没有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环境中进化,在自私自利方面与日本的资本家并无多少区别。当时,日本政府内有识之士决定由政府采取强制措施,制定政策提高农民和劳动者的收入,这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空前举措,后来,很多资本主义国家也纷纷采取类似政策。 日本当时增加劳动者收入的措施包括: 1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日本大米价格和农产品价格指数从60年到69年,提高了95%,到68年,与美国相比,大米价格是美国的2.7倍。同时也相应提高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约上涨30%。此外,通过普及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民人均粮食产量,这样使农民收入有了很大增加。 2 提高劳动者收入 确立最低收入,按地区和产业不同,将全部劳动者分成若干集团,每个集团确定同意最低收入,制定每年增加量,使70年平均收入是61年2.7倍,收入差别也很小。同时期通过技术进步,使发展的商品价格与劳动者收入比较匹配,还配套消费信贷政策,促进了商品销售。十年间,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加16%,大大超过其他国家。 至于投资资金,大企业主要由资本家自己解决,国家采用高折旧政策,减少收税,促进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即企业新购设备折旧年限少,折旧计入成本,从而减少利润)。国家制定法人累进所得税制,为中小企业留下存在生存空间。政府增发货币通过银行提供贷款支持。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劳动者主体的很大一部分是由民工承担。在扣除价格上涨因素以后,他们的收入几乎没有增加,导致的结果是,很多商品在农村无法销售,农村市场始终没有发展,生产能力长期空置,工厂开工率逐年下降。近年来,一系列改革政策出台,城市劳动者也下岗了,使收入情况更加恶化。政府为了增加GDP,确保8%增长率,对策不是增加收入,而是将住房,教育、医疗等必需服务推向市场,还不断推高住房、教育和医疗服务价格,虽然提高了GDP,却将老百姓手里积累的财富一扫而空。政府所得不断扩大,与政府消费相关的产业不断繁荣,而普通百姓生活则逐渐陷入了困境,近年来已逐渐发展成为社会问题。我们的资本家就像寓言故事中愚蠢贪婪的A岛资本家,拼命压低劳动者工资,使经济无法发展。 我们过去2500年历史上的王朝几乎没有一个能延续250年以上。我们的贪婪精英,在王朝建立以后,就开始不断聚集财富,直到从老百姓手里夺走每一个铜板,使普通老百姓无法生存,导致全国性造反,起来反对这些官僚精英,最终使精英大部分命丧黄泉,使整个国家毁灭,从而开始新的王朝。今天,我们的精英又走回了老路,近年来不断发生的暴力事件,显示了惊人的相似。 四、 一个人一生消耗的财富有限,积累过多财富对个人和整个社会来说,都是无益的 对这些愚蠢贪婪的A岛资本家和精英,我这里也给一个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 有两个人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聊天,其中一个人是远道来旅游的亿万富翁,另一个人是当地渔夫。 富翁问:每天需要多少时间打鱼? 渔夫说:大约 2小时。 富翁又问:那么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干什么? 渔夫说:我呀,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几条鱼,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再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们儿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过的充实又忙碌呢! 富翁帮他出主意说:我倒是可以帮你!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抓鱼,再买更多的渔船。然后你就可以拥有一个渔船队。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然后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加工厂。如此你就可以控制整个捕捞、加工和行销的产业链。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矶,最后到纽约,在那里经营你不断扩大的企业。 渔夫问:那要用多少时间呢? 富翁回答道: 15到20年。 然后呢? 富翁说:到那时你就可以退休了!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们儿玩玩吉他。 渔夫疑惑地说: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了吗? 这则寓言说明了,财富对一个人来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个人消费有限,过多的财富对个人来说并无多大意义。而无限膨胀的财富欲望对社会和个人都是十分有害的。君不见有多少人为财富权力绞尽脑汁,从而损害了自己的身体,损害了自己的精神。更严重的是这种行为最终将导致社会崩溃。 五、增加货币发行量是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主要途径 增加劳动者收入的实质是要将新增生产能力产生的商品销售出去。不提高劳动者收入,生产力进步增加的生产能力及生产的产品卖给谁?如果卖不掉,怎么能实现经济发展?因此,与此对应,国家每年必须为新增生产能力提供对应的货币。国家是全国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管理者。所谓货币,作为国家来说,是国家管理经济时,提供的一种管理分析工具。从实物管理角度来看,国家根本不存在负债问题。当货币增长速度超过了生产增长速率,会引起通货膨胀,但是,当国家确保基本生活资料生产能力同时确保所有居民有生活保障方面的收入,这种通货膨胀是不会引起1929年经济危机这样的问题或历史上发生的饥荒问题。货币发行过多,还可通过国债收回。与此相反,当货币发行量不足时,国家经济活动必然受到阻碍。 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只需增加货币发行量,根本用不着发行国债,因为发行国债,实质上是减少了居民手里的购买能力,反而会减小消费能力,使发展停滞。除非产生需要抑制的通货膨胀,可以发行保值国债,减少货币流通量。正确的经济管理方法是国家根据生产力发展情况,增发人民币。经济学家应通过研究发展一种方法,判断每年需要增发量,例如根据通货膨胀率,当通货膨胀率高于某一指数,就减少货币增发率,低于某一指数,就增加货币增发率。股市和储蓄也有类似减少消费能力的作用。 总之,一切减少居民消费的举措都是有害经济发展的,包括促进储蓄,发展股市和国债等措施。西方国家储蓄率都很低。一些学者鼓吹高储蓄有利经济发展,显然是受西方经济学所谓资本是紧缺资源的误导,其目的是误导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大量引入西方投资,从而减缓甚至控制我们的经济。至于西方国家的股市和国债,也很难证明对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因为所有通过这两种方式筹措的资金,都可由国家银行增加货币发行量,通过商业银行借贷提供。其中国债,如前所述,可在发行货币过量情况下,减缓物价上涨。取消股市,还消除了股市投机行为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我国的股市,客观上减少了中低收入者收入,降低了我国的消费能力,近年来,外国金融机构还从中大量夺取中国人民的财富。如果我们在制度上能够消除这些不良影响,扩大股市在引导投资方向上的辅助作用,也许保留股市还有意义。 我国居民喜欢储蓄,从经济循环来看,降低了消费能力,不利经济发展。国家需要增加更多的货币发行量,给劳动者更多的工资,以抵消储蓄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些储蓄还会成为人们担心的笼子里的老虎,一起出来威胁市场平衡。发展各种福利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是降低储蓄率的有效措施。 六、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是提高国内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主流经济学家提出低收入增加市场竞争力的卖国谬论,多年来,在这一谬论指导下,我们国家采用压低劳动者收入的方法,实际导致的结果是生产力发展缓慢,竞争力下降。最近出台的劳动法,仅对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增加了要求,就引来众多经济学家的反对。由于购买力低,国内价格始终低糜,企业利润低,无力发展技术,出口商品也是以低价为主。如果国内价格和利润高,很多低价商品自然就不会出口,顺差自然就会减少(过多外贸顺差对国家有害),出口商品的价格和利润必然增多。企业也有余力发展技术,从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内通信行业是少数从业人员文化水平高,收入高和企业利润高的行业,出口利润也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原先技术由西方垄断,国内销售利润特别大,我们的企业进入以后,虽有下降,但国内价格仍然较高,保持较高利润,这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基础。保持高收入和高利润,是我们国家通信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目前通信产品较高利润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主要原因。 我们必须立足国内市场,通过国内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没有一个国家会大幅度对外开放自己的市场。我们的商品在国外的销售,主要是国外的公司,我们只不过是生产者,主要利润归外企。对中国的企业来说,妄想直接进入国外市场,控制一个国家某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整个产业链,是不可能的。除非这个国家的政权被我们控制。只有扩大国内市场,才能为国内企业提供发展舞台。日本是美国的附庸,我们不能模仿日本。 在生活资料生产能力充足的条件下,增加收入,即使产生通货膨胀,也不会产生比较严重的问题。目前我国在人们基本生活资料生产方面,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在食品生产方面,基本满足自己的需要。据报道,我国人均年消费肉60公斤,排名世界第八,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由于我国居民在饮食方面以粮食为主,以个人经验来看,基本接近饱和。在住房方面,我国城乡人均居住面积到2004年已超过24平方米,超过日本,达到了世界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在这些方面继续增长,即使继续增加生产,也不能实现经济增长的目的。或者说国家不宜把人力物力投入到房地产了。例如,新生产的房屋成为炒卖的对象,对全体人民来说,并无使用价值。从国家层面来说,应制定政策限制,例如在贷款方面,禁止家庭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制定税收政策,家庭第二套住房加重收税等,打击炒房活动。 只要保证了生活资料的生产,人民生活是不会陷入挨饿受冻的地步。维持我国基本生活资料生产的人员,主要包括全部农业从业人员,全部肥料生产人员、建筑从业人员中相当比例,能源生产中少量人员、机械工业生产人员中少量人员、纺织业人员中相当比例,在我国总劳动力中的比例已经很小了。农业从业人员似乎较多,实际情况是农村青壮年基本进城打工,农业生产是由留在农村的老人和孩子负责,以农业生产为主的青壮年劳力基本没有了。 我国的大部分劳力,除了部分是为国内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科研及工业生产等以外,很大一部分人是为其他国家服务,生产大量产品出口换汇,换回来所谓美金储存在美国人手里,在美元不使用时,这些劳动实际上是损失财富的无效劳动,应停止这部分无效劳动,由国家负责发给相关劳动者,包括以前失业在家人员工资,从事有益国内的工作,如植树种草等活动,还减少物资出口,减少环境污染,交通等方面公共支出,其效果仅仅是GDP下降,但国家和人民得益。 七、当前通货膨胀原因与解决途径 当前我国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过多外汇对应过多的人民币发行量;楼市和股市内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国外金融资本炒作资源物价阻碍中国发展。 根据我国外汇管理制度,外汇收入都由国家银行兑换成人民币,在国内流通,这导致目前近2万亿美元外汇对应15万亿元以上人民币在国内流通,却没有对应物资,这是产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之一。 我国的房地产已经成为一个炒作的市场,价格严重偏离成本,导致畸形发展,相关产业如钢铁水泥蓬勃发展,价格膨胀。人均建成住房面积超过某些发达国家水平,但价格高,老百姓无力购买,很多楼盘空置,成为滞销产品,中等收入者多年积蓄被房地产淘空。低收入者打工一辈子也买不起城市住房,改变不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 国外资本炒作石油、矿石等资源价格,带来我国很多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肥料价格的上涨,将对我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我们必须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包括提高粮食价格和劳动者工资,以应对当前资源价格上涨。粮食生产利润薄,肥料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太大,对粮食生产产生严重威胁,必须提高粮食价格,抵消肥料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影响,稳定粮食生产。提高普通劳动者工资,抵消粮食等基本生活资料价格的上涨。 通过提高普通劳动者工资,增加生产成本,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出口商品成本增加,从而减小出口和外贸顺差,这是今后几年我们应该进行的工作,是转变我国经济以内需为主的必由之路,外贸顺差的减少,将减少人民币的投放量,从而从根本上减少通货膨胀,同时减少了需要进口的石油矿石等资源的需求。 让股市楼市回归本身的基本职能,消除股市楼市炒作引起的虚拟收入增加,带来的物价上涨。这些虚拟收入没有创造财富,没有对应的物质基础,是靠相互炒作产生的,必然会有破灭的时候。炒作越大,虚拟增殖越高,破灭时产生的危害越大。国家必须通过法律严厉制裁各种炒作行为。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生产能力大于消费能力,提高普通劳动者工资,就是提高消费能力,从而减小消费能力与生产能力之间的差别,逐步达到平衡,使经济走上持续发展之路。 八、建议 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是政府的责任。指望资本家良心发现,给劳动者增加收入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一个资本家都是自私的,都要通过压低劳动者收入降低成本,以获得竞争优势,打败竞争对手。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历史证明了依靠市场,同样不可能提高工人工资。只有政府,才能通过法律强制企业提高工人工资。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普遍制定了很高的最低工资例如美国最低工资约每小时8美元,合月工资1500美元左右,还附带很多福利,而日用消费品价格与中国相差不大。同时压低最高工资,美国去年也在酝酿制定个人年收入一百万以上部分缴税的法律。而我国制定的最低工资仅够维持基本生活,很多企业还不遵守。 政府工作职能应以民生为主。目前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招商引资,为中外资本家服务,忘记了政府的基本职能。资本家追逐利润是天然的,马克思指出,有30%的利润,资本家就会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就会践踏人类良知;有300%的利润,就会冒着被绞死的危险去为之。只要我们准备好了消费市场,资本家会千方百计进行投资的,根本不用政府去推动和支持。由于站在资本家一边压迫剥削老百姓,导致民怨沸腾,国内暴力事件不断发生。这是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出现的根本错误所致。国家应尽快更改现有政策,加快胡温执政以来推行的社会保证制度的建设,将社会保障尽快覆盖全体国民,提高社会保障质量。 国家应转变观念,以普通劳动者收入为地方政府工作评估标准,制定劳动者最低收入增长率,通过各种措施,确保大幅度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并逐年提高,使其与经济发展同步。 改变目前的收入制度,大幅度提高普通劳动者最低收入,同时压低资本家和管理人员收入,减小收入差距。只有低收入劳动者增加的收入才是用于消费的,高收入劳动者增加收入,只会增加投资。在生活资料充足的条件下,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是解决我国目前生产能力过大,市场容量较小的唯一途径,不仅不会产生任何问题,而且会促进国家的快速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家应该学习日本,强制企业提高劳动者收入。只有国家强制实行,才能达到增加普通劳动者工资的目的。 当前大幅度增加我国劳动者收入,从而提高物价,是促使出口企业转变为对内销售的良好措施,这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风险的良好对策之一。我国国内物价过低,是导致企业重视出口的主要原因。通过大幅度提高收入从而提高物价,人民币也无需升值,还可打击境内的热钱。增加收入,不会导致基本生活用品产生过分上涨,其他消费品上涨并不会影响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 发展经济,还应注意不同商品的均衡发展,降低积压,防止泡沫经济。只有实现了销售的商品,才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应根据市场销售情况,不断调整产品,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房产价格应在成本基础上核定,应允许企业建房,打击房地产暴利。使房地产业能为大多数人服务。应采用累进税制,鼓励企业发展技术,更新设备,从而不断提高生产率。
个人分类: 经济|6280 次阅读|20 个评论
黄卫东 论发展国家经济的七大原则,驳斥主流经济学家卖国谬论
huangwd99 2008-7-22 23:48
黄卫东 博客: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wd99.htm 2008年7月25日修改 摘要: 近年来,我国物质财富生产量已成为世界第一,人均生产量与发达国家差距也大大缩小,但人均收入和人均拥有的财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同时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频繁发生,其原因值得深思。本文以一个独立小岛为模型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寓言故事形式,进行实物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分析,揭穿主流经济学家贩卖的卖国谬论,系统论证发展国家经济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主要包括: 1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增加外贸顺差,是奉送我们的财富,有害国家经济发展; 2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国家都没有资金缺乏问题,引进外来投资有害国家经济发展; 3 提高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是国家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压低低收入劳动者工艺有害经济发展和资本家利益;国家发展经济,应以可持续的国民收入为主要评价数据。 4 独立自主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是海市蜃楼。 5 发展经济,不能以发展GDP 为目标,只能通过劳动者推动技术进步来实现,应建立良好的促进技术进步的机制,如加强专利保护; 6 所有财富都是劳动者创造的,人力资源是发展经济最宝贵资源,失业是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7 基本生活资料生产是基础,要时刻保证其安全。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严重违背了这些原则,这是导致近来经济发展走向困境,人民生活发生困难的主要原因。本文根据上述原则,提出当前应对之策和今后经济发展策略,呼吁尽快回到正确的轨道,一切违背这些原则的政策协议,包括WTO ,都应推翻。 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近年来,物质财富生产量已成为世界第一。人均生产量与发达国家差距也大大缩小,但人均收入和人均拥有的财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却越来越大,普通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困难。这是非常令人困惑的事情。近年来,我国的经济问题突出,各种危机频繁发生,已严重危及到我们的发展。如何正确认识产生我国经济问题的深层原因,从而提出应对之策,已迫在眉睫。这里以一个独立小岛为模型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寓言故事形式,进行实物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分析,阐明目前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错误观念,以论证发展国家经济应遵循的七大主要原则。进而回答如何发展我国的经济。 原则一:增加外贸顺差,是奉送我们的财富 从寓言故事开始。 寓言故事 1:从前有两个小岛,甲岛农业发达,居民辛勤劳动,生产了大量粮食;乙岛每年能够生产不少黄金珠宝,由于甲岛居民相信黄金珠宝价值高,喜欢储存黄金珠宝,每年生产的粮食除自己消费外,就省吃俭用,从乙岛居民手里换来大量黄金珠宝,也不储存粮食备用。乙岛居民喜欢储存粮食,除换来粮食供当年消费,每个居民还储存大量粮食。 后来乙岛居民发现黄金珠宝重量大,不便携带使用,就印刷了一种纸币,说每一元纸币与某重量的黄金是等价的,使甲岛居民相信乙岛货币价值等同于黄金,于是甲岛居民改用粮食换取乙岛货币储存。 再后来,由于乙岛发行太多货币,手里没有等量的黄金珠宝兑换,乙岛只好宣布乙岛货币与黄金不能按原定价格兑换,黄金价格浮动。可是甲岛居民思维惯性,还是不断拿自己辛勤生产的粮食换取乙岛的货币,手里的货币越来越多,有一天,甲岛居民手里总共积累一百万万亿元乙岛货币,这样一笔庞大资金,按照巴菲特的寓言故事,似乎甲岛居民可以买下乙岛居民所有的财产,可是现在乙岛上货币贬值非常严重,一百万万亿元最多只相当于乙岛居民所有财产的万分之一。两岛居民的生活仍然如故。 突然有一年,两个岛同时发生大旱灾,粮食颗粒无收,假设乙岛居民手里的粮食只够自己活命需要,再无剩余粮食出售,试问在这三种时期发生这样的大旱,会发生什么情况? 饥荒时期,历史上发生过一两黄金买不到一斤大米的情况。据说阿拉伯首领哈里发曾被蒙古人关在自己的金银财宝仓库里饿死。如果甲岛和乙岛都只有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情况,我相信任何一个读者作为乙岛居民都能回答这个问题,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去换黄金或号称美金的货币。对一个国家来说,虽然道理是相同的,然而当今现实中,一般不会出现这种容易判断的特殊情况,人们就难以辨别了。 我们向国外销售货物的目的是获得我们需要的物资,在原始社会,人民通过物物直接交换,后来,发展通过黄金和货币进行交换。外币与货币一样,只是货物交易过程中使用的一种工具,如果我们将外汇保留在手里不使用,就不能实现货物交换。外汇本身不能带给我们任何价值。我们国家现有外汇储备1.6万亿美元,如果我们不使用这些外汇,就相当于送给国外等价的物资,如果还在不断增加外汇储备,就相当于不断送给国外物资。现实中,我们国家的外汇,一种储存在自己的银行或个人手里,相当于我们没有使用它,它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实际价值;一种投资在国外市场,如购买国债,似乎能够保值,甚至还能获得利润,实际只是给国外居民提高生活质量服务,对自己是否有利是很难说的,例如近年来美元通货膨胀率是8%,我们主要使用美元外汇购买美国国债,其利率约5%,平均计算每年损失3%,而实际损失由于国外操纵远超过此。在国内还有大量贫困人口和诸多问题存在的条件下,与其投资国外为外国居民服务,不与留下这些外汇所对应物资用于国内,为改善国内居民的生活质量服务。不管怎么说,我们获得外汇的最终的目的还是将其换成我们需要的物资或技术,例如石油,我们不能拿美元黄金等当饭吃(黄金只有用于生产,实现了产品销售和使用才有实际价值)。外汇是否贬值而损失,是与我们需要购买的物资的国外市场价格相关的,如果我们只用来换取石油,石油价格增长一倍,我们的外汇价值就因为物价上涨一倍而损失一半。我们可以简单估算一个损失数据,我们国家今年需要进口石油约2亿吨,按照去年曾经的价格60美元/桶,约相当于500美元/吨,当时购买2亿吨石油储存下来,只需要1000亿美元,今年价格增长一倍,达到1000美元/吨,这时购买,则需要2000亿美元,因此,我们储存美元代替储存石油,就损失1000亿美元。按照目前白银价格0.5美元/克计算,1000亿美元相当于白银64亿两,远远超过清代历史上我们国家被外国掠夺抢劫的财富。平均说来,由于物价以美元计算是不断上涨的,美元购买力是不断下降的,因此,这些年来,我国储存外汇不可避免是不断损失的。近三十年来,我们国家在外汇方面的损失可以想象是一个什么样的天文数据。如果美元崩溃,1.6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可能会大部分损失掉。历史上德国马克和蒋该死发行的法币就发生过这种情况。 如果我们将这1.6万亿美元所对应的物资(相当于10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用于国内建设,停止生产出口创汇产品而转向生产国内需要的产品,如用于环境保护,治理水环境,一方面少消耗能源、矿物,同时减少污染排放,与此同时,国家给向国内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的人们发工资,代替向为生产出口产品的人发工资。则这10万亿财富会使我们国家的发展必然比今天要好得多。 反之,如果我们向国外销售的物资后,马上换成我们需要的物资,而不是长时间储存外汇,则可以减少国外发生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我们对外销售的产品很多是国外的必需品,生产这些产品的原料如果上涨,其生产成本必然会上涨,我们相应提高价格,同样具有市场竞争力,从而使原料价格上涨所额外付出的支出与销售价格上涨所得抵消。 有一位我很尊敬的学者的观点,曾公开发表文章,说是每获得1亿美元外汇,我们就在国内发行等量的人民币8亿元,它们产生乘数效应,促进了我国的生产。这种观点非常荒谬,假设我们没有获得1亿美元,也在国内发现8亿人民币,在不使用外汇条件下,它们对国内经济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一样的。有识之士已逐渐认识到,这些年来不断增加外汇储备,带来的国内人民币发行量扩大,1.6万亿美元的产品送给外国人了,换来印有1.6万亿美元的纸放在自己手里,同时国内增发了10万亿元人们币,而没有任何对应的物资产品,这是引起目前国内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道理如此明显,以至国外有专家怀疑我们国家在搞阴谋。中国人在补贴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我们把他们当浑人?还是他们耍我们? (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5/38056.html ) 诸多主流经济学家主张不惜一切代价地扩大对外贸易的规模,认为经济外向型的程度越高越好。为促进出口创汇,多年来制定了诸多优惠政策,在出口创汇中就损失了中国利益,而产生的外贸顺差更是将中国的财富奉送对手,这种愚蠢的卖国行为让外国人都难以置信。 原则二:吸引外来投资有害国家经济发展,中国不缺资金 去年十七大胡锦涛作报告说: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然而,政府在执行时,还是围绕招商引资发展GDP。例如,今年(2008)1月28日在昆明市委九届四次全会上,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提出:要牢固树立招商引资是第一政绩的理念。招商引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一直在做的主要事业,为此而制定的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相关宣传早已深入人心。 问题是中国缺资金吗?别忘了中国还有2万亿外汇储备,它远远超过了中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所吸引的所有外资。即使没有这笔外汇,中国是否就缺资金,是否就需要外资?还是从寓言故事开始分析。 寓言故事 2:从前有两个与世隔绝的小岛A和B,A岛不使用货币,居民自己组织劳动,分享自己的产品,B岛唯一与A岛不同的是,B岛使用货币,通过市场进行经济活动。后来,A岛和B岛都获得了别人赠送的机器,采用机器生产,只需要一半人来生产原先的所有产品。如何安排另外一半人活动。A岛就自己组织开发生产新产品,供给岛上所有人使用。B岛由于原先的货币发行量与原先的经济活动匹配,B岛没有多余货币,或者说资金,无法投资组织这一半人从事新产品开发和生产。B岛这一半人就失业了。请问B岛该如何解决此困境? 这里 A岛和B岛都获得了别人赠送的机器,相当于生产效率提高。 显然B岛不缺资金,缺少的是管理经济运行的良好机制。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是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量贷给公司投资。现代国家在经济运行中,是通过货币进行管理的,类似寓言故事中B岛。一个不断发展的国家,其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对每年新增的生产能力,国家必须为这部分新增的生产能力提供货币,从而扩大再生产。日本经济协会理事长金森久雄在 日本经济增长讲话 ( 中译本 84---86 页 ) 中讲到: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是由于所必需的钱得到了充分的供给才得以实现的,日本银行的货币是供给通货的最主要的渠道 , 日本银行向民间银行贷放 , 民间银行再向公司放款,日本银行在超出自己力量以上的放款叫做超额贷款,日本为经济增长所必需的钱正是靠这种超额贷款供给的。 他进一步解释说: 在实行金本位制时,由于货币的数量受到限制 , 若是经济活动旺盛,则银行自然拮据,不久经济活动的旺盛便告结束,在经济知识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把这种不合理的做法都称之为黄金的自动调节机能,并且认为是有益的东西。可是,现在已经可以做到不依靠黄金的盲目调节力来支配经济,而由中央银行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调节通货量了。正因为如此,日本银行对通货管理的重大责任就在于要为适当的经济增长提供必要的通货。我们从日本发展的经验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发展经济需要资金,是不存在的。实质上,当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效率,从而使国家财富生产能力提高,国家必须增加货币发行量,为这部分生产能力提供市场交换的工具-货币。 既然我们不缺资金,我们引进外资投资的目的是什么?外资投资究竟有什么作用?还是从寓言故事开始。 寓言 3:从前有二个小岛A和B,A岛上的工厂都是外来资本家投资的,其他人都是打工的,B岛上的工厂都是B岛人自己投资的,但是,两个岛所有工厂的设施,包括各种原料都是来自自身的,来A岛投资的资本家并没有从岛外带来任何生产资料,仅拿来黄金到A岛上换成A岛货币,在A岛上开始利用A岛资源开始建设。假设两岛建设内容相同,资源相同,建设效率相同,建成成功所用时间相同。显然两岛上工人付出的劳动也是相同的。等所有设施完成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两者唯一区别,B岛所有产品归B岛自己,而A岛生产的产品归外来资本家了,A岛资本家只需将产品销售,部分利润作为工资付给工人,其余部分就归自己了。至于A岛外来资本家给A岛带来的金子,还是储存在A岛银行,A岛居民从来没有用过。工厂投产一段时间以后,外来资本家在获得足够的利润以后,又从市场上换回了自己的黄金。从此以后,两岛居民的区别是,引进外资的A岛今后不仅要生产自己生活所必需的商品,还必须为资本家提供商品,如果这个资本家是今天的中国资本家,A岛居民可就可怜了,因为当前中国资本家给工人的工资太低了,A岛居民再也没有时间从事自己的财富生产,发展自己的经济,存在着永远给外来资本家打工的可能。而B岛居民生产的商品全部归自己,他们可以比A岛居民有更多的休闲时间或更多的时间提高技术水平,从而使自己的发展大大加快,将A岛远远抛在后面。 从寓言故事可以看出,一切新增财富都是劳动者创造的,这也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结论。外来投资不仅没有创造任何价值,而且是有害国家经济发展的, 它的唯一效果是使国人创造的财富的一部分归外来投资者, 而外来资本家并没有提供或创造任何财富。毛泽东时代即使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与苏联友好,当时中国也没有引进包括苏联在内的任何外来投资。这才是正确的经济发展道路。日本在其发展过程中,直到现在,外来投资所占比重也很小。它们都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例子。至于那时中国的发展水平为什么与日本差距很大,其原因还在于发展的基础太差( 附录 2 ) 。一个国家发展经济根本不需要资金,实际需要的是资金所代表的物资或技术。也许有读者会说,外来资本家会带来技术。即使外来资本家有技术,我们也应选择购买技术,引进人才,而不是引进投资。 例如,寓言故事中 B 岛资本家贷款外汇购买技术,其效果与外来资本家带来技术是相同的,但投产后产权归属不同。 如果外来资本家不卖给我们技术,即使我们引进了投资,仍然得不到技术。主流经济学家长期以来误导中国人民缺资金,为引进外资投资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出卖了国家利益,使外资投资在我国的比重越来越大,是我们经济发生困难的主要原因。我们今天的引进外资就如寓言故事中B岛,它的唯一作用是今后部分国人在外资企业为外国资本家创造财富。 寓言故事 4:很久很久以后,地球要走向毁灭了,人类必须考虑移民到其他星球上去,于是就派了很多先遣队,到不同星球上去,由于飞船装载量有限,必须准备携带合适的物品,主流经济学家说,最重要的是资金,有了资金,就有了一切,只要把资金带足就一切ok,我相信没有一个读者,在加入先遣队时,会听从经济学家的。 一个国家发展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其过程与人类到外星球上发展是类似的。资金是没有任何用处的,资金的实质是其背后所代表的物质。 如果国家引来外资,投资建设一个工厂,而这个工厂建设所用的所有物资来源于国内,即使资金完全是由外资企业提供,它们将外汇交给了中国银行,换成人民币,这个投资对中国的作用也是完全负面的,除非该外资企业还未进行活动,就亏本卖给国内企业,换回部分外汇走了。其原因是,中国银行加印钞票贷给国内企业同样能够作此事,两者的唯一区别是工厂今后产生的财富一个归外来资本家,一个归国人所有。此时,很多人可能会担心,加印钞票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然而,外资投资,如果不购买物资,其实际效果也是加印了钞票,两者并无不同。有读者可能认为,国家可以用外资带来的外汇在国外进口产品抑制通货膨胀,但实际上,真正产生通货膨胀,外汇储备是起不了作用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发生了多次物价上涨,我们的外汇起作用了?例如,今年我国物价上涨很快,我们的2万亿美元起作用了吗?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将价值两万亿美元的物资换回2万亿美元储存,而中国银行必须在国内增加发行对应的16万亿人民币,它们没有对应实物在国内。即使是在三十年前,我国国家外汇储备还很少,经常不够用,我们需要的也是向国外借款,而不是引进外资投资,获得外汇去购买必须的技术或物资。今天,我国已经积聚了近2万亿美元这样一笔庞大的外汇,我们还需要这样做吗?在前章,我们论证了储存外汇,相当于送给美国等价的商品,是我们的极大损失。当前我们自已的外汇都用不掉,还用这种方式获得外汇,这是毫无必要的。何况,现在外资办企业,国内银行还配套贷款,提供优惠政策。 外资工厂在中国办起来以后,其运转可分以下四种典型情况: 1 原料和产品均在国内,其实际效果是外资利用中国市场获得利润,对中国发展没有任何作用。如果国内不能生产该产品,则原因应是国内生产技术不过关,我们应当采取的办法是自己发展技术或引进技术建立工厂。 2 原料和产品均在国外,其实际效果是外资利用中国劳动力获得利润,对中国发展作用是负面的,占用了中国的人力资源,还可能产生环境污染,还不可避免使用国内的能源等资源。虽然通过缴税提供了中国目前过剩难以处理的外汇。 3 原料在国内,产品在国外,这是把中国的资源输送到国外,返回中国一些目前不需要的外汇,对中国发展的作用最差。 4 原料在国外,产品在国内:如果国内能够生产,应坚决采用进口原料,自己生产的方式。如果自己不能生产,也应自己发展技术或引进技术生产。不应引进外资企业,这样做的唯一效果是,与自己投资生产相比,外资受益增多了,中国的付出增大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任何情况下,引进外资办工厂等都是对我国发展不利的做法,尤其在我国目前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经济水平阶段。即使工厂里很多机器是国内无法生产的进口产品,也不与自己开办,进口机器,因为外国资本家不是活雷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制定了各种促进外资投资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外来投资,使这些外资企业在国内市场占据竞争优势,造成国内企业经营困难。这是非常荒谬的政策,是犯了方向性错误的政策,应立即取缔。它严重损害了中国经济,国家应通过严格的环保政策等措施,合法赶走这些投资者。歧视外来投资者是各国通常做法,所以WTO要求给外资国民待遇,不要歧视外资。只有我们国家,在主流经济学家的卖国谬论下,搞优惠外资,歧视内资政策,其卖国行径让人难以置信。 那么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且听下回分解。 原则三:应不断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 压低劳动者工资有害国家经济发展和资本家利益 还是从寓言故事开始。 寓言 5:从前有二个与外界隔绝的小岛A和B,都是由一个资本家统治。两岛唯一区别在于A岛资本家对劳动者剥削比较厉害,劳动者工资只能解决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需求,而B岛资本家给劳动者的工资比较高,是A岛工资2倍。一段时间以后,A岛和B岛资本家都积累了大量利润投资建设生产电视的工厂(实际情况是劳动者建好了生产电视的工厂,与利润多少无关),假设两岛都只有一个资本家,工人的劳动和消费相同(B岛工人存钱准备买电视),产品无法运出岛外,大家可以预料两岛资本家投资生产电视的命运。A 岛资本家必然不能收回投资,因为电视机没有市场,从而导致经济无法发展;而B 岛资本家必然获得了更多财富,因为劳动者生产了更多商品,创造了更多财富,虽然部分归劳动者,而资本家总是获得财富的另外一部分,同时经济得到了发展。 从寓言故事可以看出,A岛电视机工厂必然破产,资本家也无法收回投资,而整个岛经济也无法发展。而B岛经济因电视机厂实现了产销,经济必然得到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提高劳动者工资,不仅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也是一件有利于资本家的事情。而压低劳动者工资,使商品市场萎缩,既不利于国家发展,也不利于资本家获得财富。主流经济学家长期以来,主张压低劳动者工资,鼓吹所谓的低工资比较优势,这是造成我国内需不足,经济逐渐走向困难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美国福特公司大幅度提高劳动者工资,使自己的劳动者买得起自己生产的汽车,才使汽车在美国销售量大幅度提高,对比我国主流经济学家和资本家,历史的智慧都忘在脑后。他们不仅没有创造历史的智慧,而且没有学习历史的智慧。 下边这则寓言故事反映的是历史事实: 寓言故事 6:从前有一个小岛,小岛上只有一家兄弟几个,由于父母已去世,这弟兄几个分家了。有一年发生大旱,庄稼没有多少收成,大家只好吃余粮。老大余粮充足,还喂养了很多奶牛,每天供应牛奶给一家人,吃不掉的就倒入大海。老小没有多数余粮,只好饿着肚子,实在受不了,就吃草。读者可能感到奇怪,为什么老小无法从其他人手里借到粮食,也许是这家人非常自私? 这里实际是将一国比喻成一岛,是历史上发生过的真实事情。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就发生了富人向大海倾倒牛奶,而穷人饿着肚子的情况。在这里我们将一个国家比喻成只有弟兄几个组成的一个小岛,就显得非常荒诞。社会生产了足够的粮食,而老百姓还饿着肚子,原因很清楚,财富分配出了问题,因为每一个资本家都是自私的,它们不愿意提高劳动者收入从而提高生产成本,使自己在与同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该寓言还说明市场经济不能解决财富分配问题,这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历史所证明的。一些经济学家鼓吹市场万能,是误导中国人民。罗斯福上台后,通过公共工程增加劳动者工资,从而为资本家准备了产品市场,使美国经济发展加速。从那以后,西方国家正确地认识到问题所在,从而制定了最低工人工资制度,并逐年提高,再也没有出现粮食生产丰富却产生饥饿问题。资本主义社会经常爆发的经济危机得到了良好控制。我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故事,在荒年,由政府组织搞一些建设活动,使老百姓增加收入。但是,如今我国这样的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 发展经济,办法之一是扩大已有商品的生产能力,增加商品生产量,这是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式之一,也是多年来,我国提高GDP的主要方法。但是,如果不提高居民收入,或只提高高收入人群收入,增加的产品卖给谁?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停止增产,因而也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当然,这里所说的商品不属于国内市场已经达到饱和的商品。因为人们对很多商品的消费是有限度的,当人均消费量达到或接近饱和时,再增加这种商品产量也是无法销售的,会导致商品滞销而无法实现经济增长。)还有一种办法是为国外生产,这是我们国家很长时间内采用的方式,我们在前面论证了为国外生产,换回外汇储存,相当于送给国外等价的财富,是我们的极大损失。 日本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曾制定国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其理由是生产出来的商品,只有被消费,才能实现其商品的职能,才能不滞销,才能继续生产而实现经济增长。然而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会尽量压低劳动者工资和收入,导致劳动者无足够的收入去消费。这个矛盾是马克思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不管是外来的资本家,还是国内的资本家,似乎还是马克思描述的自私自利的资本家,并没有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环境中进化,在自私自利方面与日本的资本家并无多少区别。当时,日本政府内有识之士决定由政府采取强制措施,制定政策提高农民和劳动者的收入,很多资本主义国家也采取类似政策。 日本当时增加劳动者收入的措施包括: 1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日本大米价格和农产品价格指数从60年到69年,提高了95%,到68年,与美国相比,大米价格是美国的2.7倍。同时也相应提高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约上涨30%。此外,通过普及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民人均粮食产量,这样使农民收入有了很大增加。 2 提高劳动者工资 确立最低工资,按地区和产业不同,将全部劳动者分成若干集团,每个集团确定同意最低工资,制定每年增加量,使70年平均工资是61年2.7倍,收入差别也很小。同时期通过技术进步,使发展的商品价格与劳动者工资比较匹配,还配套消费信贷政策,促进了商品销售。十年间,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加16%,大大超过其他国家。 至于投资资金,大企业主要由资本家自己解决,国家采用高折旧政策,减少收税,促进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即企业新购设备的支出算以前设备折旧,不交税)。国家制定法人累进所得税制,为中小企业留下存在生存空间。政府增发货币通过银行提供贷款支持。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劳动者工资几乎没有增加。劳动者主体的很大一部分是由民工承担,在扣除价格上涨因素以后,他们的工资几乎没有增加,导致的结果是,很多商品在农村无法销售,农村市场始终没有发展,生产能力长期空置,工厂开工率逐年下降。近年来,一系列改革政策出台,城市劳动者也下岗了,使收入情况更加恶化。政府为了增加GDP,确保8%增长率,对策不是增加工资,而是将住房,教育、医疗等必需服务推向市场,还不断推高住房、教育和医疗服务价格,虽然提高了GDP,却将老百姓手里积累的财富一扫而空。由于国内消费不足,市场萎缩,产品不得不低价出口。国家搞出口退税政策,使得我们为增加外汇的出口商品所付出的劳动实际成了义务劳动。政府所得不断扩大,与政府消费相关的产业不断繁荣,而普通百姓生活则逐渐陷入了困境,国家近年来已到了天怨人怒的地步了。我们的政府官僚和资本家就像寓言故事中愚蠢贪婪的A岛资本家。对这些愚蠢贪婪的A岛资本家,我这里也给一个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 7: 有两个人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聊天,其中一个人是远道来旅游的亿万富翁,另一个人是当地渔夫。 富翁问:每天需要多少时间打鱼? 渔夫说:大约 2小时。 富翁又问:那么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干什么? 渔夫说:我呀,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几条鱼,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再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们儿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过的充实又忙碌呢! 富翁帮他出主意说:我倒是可以帮你!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抓鱼,再买更多的渔船。然后你就可以拥有一个渔船队。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然后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加工厂。如此你就可以控制整个捕捞、加工和行销的产业链。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矶,最后到纽约,在那里经营你不断扩大的企业。 渔夫问:那要用多少时间呢? 富翁回答道: 15到20年。 然后呢? 富翁说:到那时你就可以退休了!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们儿玩玩吉他。 渔夫疑惑地说: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了吗? 这则寓言说明了,财富对一个人来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个人消费有限,过多的财富对个人来说并无多大意义。而无限膨胀的财富欲望对社会和个人都是十分有害的。君不见有多少人为财富权力绞尽脑汁,从而损害了自己的身体,损害了自己的精神。 增加劳动者收入的实质是要将新增生产能力产生的商品销售出去。不提高劳动者收入,生产力进步增加的生产能力及生产的产品卖给谁?如果卖不掉,怎么能实现经济发展?因此,与此对应,国家每年必须为新增生产能力提供对应的货币。国家是全国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管理者。所谓货币,作为国家来说,是国家管理经济时,提供的一种管理分析工具。从实物管理角度来看,国家根本不存在负债问题。当货币增长速度超过了生产力增长速率,会引起通货膨胀,但是,当国家确保生活资料生产能力同时确保所有居民有生活保障方面的收入,是不会引起1929年经济危机这样的问题或历史上发生的饥荒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只需增加货币发行量,根本用不着发行国债,因为发行国债,实质上是减少了居民手里的购买能力,反而会减小销售能力,使发展停滞。除非产生需要抑制的通货膨胀,可以发行保值国债,减少货币流通量。正确的经济管理方法是国家根据生产力发展情况,增发人民币。经济学家应通过研究发展一种方法,判断每年需要增发量,例如根据通货膨胀率,当通货膨胀率高于某一指数,就减少货币增发率,低于某一指数,就增加货币增发率。股市和储蓄也有类似减少消费能力的作用。 总之,一切减少居民消费的举措都是有害经济发展的,包括促进储蓄,发展股市和国债等措施。西方国家储蓄率都很低。一些学者鼓吹高储蓄有利经济发展,显然是受西方经济学所谓资本是紧缺资源的误导,其目的是误导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大量引入西方投资,从而减缓甚至控制我们的经济。至于西方国家的股市和国债,也很难证明对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因为所有通过这两种方式筹措的资金,都可由国家银行增加货币发行量,通过借贷提供。其中国债,如前所述,可在发行货币过量情况下,减缓物价上涨。取消股市,还消除了股市投机行为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 主流经济学家提出低工资增加市场竞争力的卖国谬论,多年来,在这一谬论指导下,我们国家采用压低劳动者收入的方法,实际导致的结果是生产力发展缓慢,竞争力下降。最近出台的劳动法,仅对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增加了要求,就引来众多经济学家的反对。由于购买力低,国内商品价格始终低糜,企业利润薄,无力发展技术,出口商品也是以低价为主。如果国内价格高,很多商品自然就不会出口,顺差自然就会减少(前面我们论证出口顺差对国家有害),能够出口的更多的是高价格高利润商品。国内通信行业是少数从业人员收入高和企业利润高的行业,出口利润也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原先技术由西方垄断,利润特别大,我们进入以后,虽有下降,但还保持较高利润,这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基础。而保持高收入和高利润,是我们国家通信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生活资料生产能力充足的条件下,增加工资,即使产生通货膨胀,也不会产生比较严重的问题。目前我国在人们基本生活资料生产方面,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在食品生产方面,基本满足自己的需要。据报道,我国人均年消费肉60公斤,排名世界第八,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由于我国居民在饮食方面以粮食为主,以个人经验来看,基本接近饱和。在住房方面,人均居住面积到2004年已超过24平方米,达到了世界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在这些方面继续增长,即使继续增加生产,也不能实现经济增长的目的。城市新建房屋成为炒卖的对象,对全体人民来说,并无使用价值。从国家层面来说,应制定政策限制,例如在贷款方面,禁止家庭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制定税收政策,家庭第二套住房加重收税等,打击炒房活动。国家应改变当前房地产高利润状况,以建平价房为主,同时较大幅度增加民工工资,使民工能在城市安居,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给工人提高工资,会使产品成本升高,通常工人工资提高10%,成本提高约4%(根据国家统计资料,工资福利等占gdp约40%),而且同行业成本共同提高,使价格共同提高,而工资提高10%,从总体来看,消费能力提高10%,产品销售量必然提高约6%,只会使更多企业有更多销售量和更多盈利。成本提高,会减少出口,但我国现在出口过多,积聚过多外汇,需要减少出口。 只要保证了生活资料的生产,人民生活是不会陷入挨饿受冻的地步。维持我国基本生活资料生产的人员,主要包括全部农业从业人员,全部肥料生产人员、建筑从业人员中相当比例,能源生产中少量人员、机械工业生产人员中少量人员、纺织业人员中相当比例,在我国总劳动力中的比例已经很小了。农业从业人员似乎较多,实际情况是农村青壮年基本进城打工,农业生产是由留在农村的老人和孩子负责,以农业生产为主的青壮年劳力基本很少了。 我国的大部分劳力,除了部分是为国内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科研及工业生产等以外,很大一部分人是为其他国家服务,生产大量产品出口换汇,换回来所谓美金储存在美国人手里,在美元不使用时,这些劳动实际上是损失财富的劳动,应停止这部分无效劳动,由国家负责发给相关劳动者,包括以前失业在家人员工资,从事有益国内的工作,如植树种草等活动,还减少物资出口,减少环境污染,交通等方面公共支出,其效果仅仅是GDP下降,但国家和人民得益。 目前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招商引资,为中外资本家服务,忘记了政府的基本职能。由于站在资本家一边压迫剥削老百姓,导致民怨沸腾,国内暴力事件不断发生。这是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出现的根本错误所致,也是政府人员的见识大大落后于时代,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造成的。国家应尽快更改现有政策,加快胡温执政以来推行的社会保证制度的建设,将社会保障尽快覆盖全体国民,提高社会保障质量。 国家应转变观念,以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和收入增长率为地方政府工作评估标准,建立健全的社会保值制度,不断提高最低工资,减小收入差别。 尽快改变目前的工资制度,大幅度提高普通劳动者最低工资,压低资本家和管理人员收入,减小收入差距。只有低收入劳动者增加的工资才是用于消费的,高收入劳动者增加收入,只会增加投资。在生活资料充足的条件下,提高普通劳动者工资是解决我国目前生产能力过大,市场容量较小的唯一途径,不仅不会产生任何问题,而且会促进国家的快速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指望资本家良心发现,给劳动者增加工资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一个资本家都是自私的,都要通过压低劳动者工资降低成本,以获得竞争优势。国家应该学习日本,强制资本家提高劳动者工资。 当前大幅度增加我国劳动者工资,从而提高物价,是促使出口企业转变为对内销售的良好措施,这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风险的良好对策之一。我国国内物价过低,是导致企业重视出口的主要原因。通过大幅度提高收入从而提高物价,人民币也无需升值,还可打击境内的热钱。有网友提出上述观点,我们论证这样做,没有任何问题,因为我们生活资料生产能力已接近国内消费饱和地步。增加收入,不会导致基本生活用品产生过分上涨,其他非必需消费品上涨并不会影响普通老百姓生活。 参考: 邢普,建议研究全国人民每人发放 1000 元以分享财政收入高增长的提案 , 2008 年 1 月 24 日提交政协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 ,http://moneytopeople.blog.hexun.com/17998646_d.html 给老百姓发钱,打击热钱,提振内需。在当前汇率飙升,股市暴跌和通胀压力严峻的形势下,如何保护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让每一个国人在我国经济的高速成长中真正获利,免遭国际金融海盗的洗劫,其实有一个极简单的处方:按人头,给每一位中国公民发一笔巨款,从数千至数万均可考虑。给老百姓发钱,是主权国家,主权货币的主权行为。这在国际上并非没有先例,新加坡这么干了,美国也经常这么干,今年为了应付次贷危机,美国每个纳税人的退税就达 600 美元,每人约合 4000 多元人民币。 贾图,中国应学欧美向闲置房开战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7/45087.html 仲大军:中国外向型经济遭遇重创 - 展望我国下半年的经济形势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7/45113.html 朱大碌:解放思想好,解放外资糟,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7/45046.html 原则四:不能独立自主的经济是海市蜃楼 从寓言故事开始。 寓言故事 8: 很久以前的某一天,一伙来自地球以外高度发展的外星人来到地球上的一个小岛 A,在这个岛上建立了基地,雇佣了大批岛民,从此,A岛上的人们就过上了幸福生活:外星人为他们准备了充足的各类生活用品,还为他们建起了宽敞的房屋等,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一切都很充足。而他们唯一需要做的是每天到外星人基地内为外星人开几小时机器,其他时间都用来享受自己的生活了。 B岛居民听说以后,非常艳羡,就组织人员上A岛学习,发现要学会在B岛上自己复制这一切非常困难(外星人无意在B岛上复制),但是,B岛居民还是开始了自己复制之路。由于那时B岛生产力水平非常低,B岛居民每天忙碌于生产基本生活必需品,能用来开展此项复制活动的人力资源非常缺乏,因此,B岛居民就组织了军队,击败了C岛,每年从C岛无偿获得了人们生活所必须的大量物资作为赔款。从此,就能腾出大量人手开始了复制A岛之路。从发展教育开始,开矿山,冶炼钢铁,生产机器,建立生产线,等等,终于,有一天复制了一个水平较低的A岛,此后,又不断改进,很多年以后,B岛居民也过上了类似A岛居民的幸福生活。 在抵抗 B岛侵略失败很多年以后,C岛居民反抗B岛成功,在一位领导人率领下,也独立地开始了复制A岛之路。但是,他们没有侵略抢劫其他地区,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因此,C岛居民需要完成的工作较多,生活也比较艰苦。首先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增加人力资源,包括大规模修建水库,改造田地,建立工厂生产化肥,改进作物品种等,同时发展教育,开矿山,冶炼钢铁,生产机器,建立生产线等等。虽然C岛进展也很快,一段时间以后,已经初具规模和水平了,生活水平也开始改善,但与B岛相比,差距似乎越来越大。老百姓不能理解,更不愿意继续这艰苦生活。终于有一天,一直以来率领C岛发展经济的领导人逝世了,人们就主张改弦易辙。从此以后,C岛就走上了引进之路,抛弃了自己发展的初级玩意,一切都从B岛引进,这使C岛很快生产了丰富的产品,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加非常快。然而,这一切是有很多条件的。首先对B岛的要求有求必应,资源分配必须服从B岛安排,质量好的归B岛,还有了所谓共同开放C岛资源的名堂;生产什么也必须听从B岛安排,C岛居民每天劳碌,除获得自已所需的生活资料外,还必须为B岛居民生产,所生产的8亿件衣服也只能换一台机器。由于地球上还有很多其他岛也希望为B岛生产,这样的机会还必须时刻珍惜。如果B岛不要C岛生产的产品,就意味着C岛居民的末日到了。因此,我们就看到,B岛的老百姓到了C岛就有了很多特殊待遇。对B岛在C岛居民中发展自已的代理人,到输送武器武装分裂C岛也只是抗议和装可怜以求得世界舆论的支持和B岛的怜悯。 然而,终于有一天,地球上化石燃料没有了, C岛上依赖化石燃料的各种机器无法运转,更为严重的是,依赖化石燃料的化肥产量大幅度降低,粮食生产也随之大幅度下降,C岛居民又陷入了饥饿困苦的生活之中。 对于 B岛居民来说,他们早有准备,由于人力资源充足,预先发展了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多年来,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实现了平滑过度,期间生活水平虽有下降,但影响不大。 至于 A岛,有一天,外星人走了,A岛居民无法玩转这些机器,他们又回到原始社会去了。 A岛故事与历史上发生的事很相似。二战时,美军曾利用太平洋上一个小岛中转,空投了很多物资,其中一些物资被这个小岛居民拣到了,二战结束以后,小岛居民还在盼望着天上的神鸟下蛋。这里的B岛和C岛暗指日本和中国。 从寓言故事可以看出,独立自主发展经济是第一重要的事情。没有了独立自主,所谓的经济发展是海市蜃楼。 主流经济学家鼓吹引进外资投资、贸易自由化,放弃独立自主的发展方针,使我国的经济命脉逐渐被外国势力控制。然而,从现实来看,这些年来,帝国主义从来没有忘记颠覆统治中国,奴役世界的工作。这二十年来,发生了无数次遏制中国的事件;也发生了无数次针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侵略和战争。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到处招摇撞骗,事实却是一个在历史上消灭了原土地上所有几千万原居民,还从非洲掠夺几千万人为奴隶的国家;一个国家的军事开支占世界一半以上,豢养着世界上最多杀人武器的军队,还叫嚣朝鲜、古巴这样一个军事实力连其百分之一都不到,领土还被其占领的小国对其产生威胁;是地球上温室气体排放最多以及人均排放最多的国家,却对影响全球人类命运的温室效应无动于衷,拒绝作任何承诺。抬高石油价格,一方面打击中国发展速度,另一方面深知美国所有玉米用来生产酒精,不考虑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也只能替代美国汽车燃料总量的12%(J. Hill et al,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energetic costs and benefits fo biodiesel and ethanol biofuels, 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Vol.103, No.30, 11206-11210),解决不了燃料替代问题,却趁机发展玉米酒精,人为抬高全球粮食价格,控制第三世界国家,攻击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粮食生产和安全。几年来,我们的大豆生产在美国低价倾销作用下和国内卖国势力的配合下,生产能力大幅度下降,近来,美国大幅度抬高大豆价格,减少供应,造成我国食品价格大幅度增加,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敌对势力的威胁。 长期以来,国内汉奸精英拼命鼓吹美国的自由人权,目的是让中国人民忘记这些威胁。然而,美国及其支持者要想证明它对其他国家人民人权、自由和民主方面的真正的关怀,只需要美国同意自由迁徙;同意技术转移。美国推行美元霸权,用几种纸就换回了大量商品,通过美元不断贬值,事实上是在向全球征税,享受全世界的劳动果实。同意迁移,是让其他国家人民也享受这种果实。目前美国的技术水平,在全球实施,足以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饥饿问题,使全球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转移技术,特别是粮食生产相关技术,并不影响美国经济,只是使美国控制剥削小国的能力下降。事实上,美国从来不无缘无故,而是因为自身的目的,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少量技术,从来不关心与自己利益无关的国家老百姓的悲惨命运。美国积极推行的全球化,实际上是通过全球分工,让发展中国家成为打工仔,象中美洲国家海地一样,只能生产某些下游产品,从而在经济上无法独立,难以摆脱被奴役的命运。 指望它领导全球,决定人类未来命运,必将使占全球人口多数的第三世界的老百姓走向死亡。把中国的命运交给它们,中国的最终命运也只有毁灭。在当今世界,中国,也只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辉煌的历史文化,必须起来,做好准备,领导全球发展中国家,对抗和改变这种命运。 所谓的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与赫鲁晓夫所搞的三和路线一脉相承,赫鲁晓夫三和路线要通过和平竞争战胜敌人,忘记了战争;所谓的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则根本不提斗争,在投降主义路线上甚至比赫鲁晓夫走得更远,这样下去,必将使中国走上前苏联的崩溃之路。 国家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很多年来,我国经济变成了以发展GDP为目的,以出口还汇为导向,造成了很多严重后果,在GDP和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老百姓收入有不增反降的趋势,分配差距越来越大,近两年来,很多老百姓经济上陷入了困境。胡温执政以来,重提以人为本的 科学发展观,回到了经济发展应有的轨道。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从寓言故事可以看出,首先我们必须发展一种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包括增加我国产品的生产能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第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独立自主,首先要求产品的市场在国内,它是我国人民需要的产品;其次,它的生产技术,包括原料生产技术及储存、运输、使用等方面技术掌握在中国人民手里。对影响民生的产品及其相关技术,尤其重要。违反这一点,必然使中国人民遭受损失。我国目前很多政策都偏离违背这一点,这是我国经济近年来遭受重大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继续目前的路线,我国的经济在几年内必将遭受比东南亚金融风暴还要严重的打击,陷入困境,严重的会发生大面积饥荒。但是,如果我们改弦易辙,我们就能够战胜困难。 如何走出当前的困境,且听下回分解。 参考: 关于海地经济历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34ba9001000dn5.html 关于美国控制粮食: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34ba9001009z57.html 原则五:发展经济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发展 GDP 这是网上流传的关于 GDP的寓言故事9: 说两个经济学家在公园散步,看到路边有一坨屎。其中一个经济学家对另一个说:如果你吃了这坨屎我就给你一百万。另一个人把屎吃了,拿到了一百万。然后两人继续往前走,又发现一坨屎。刚才吃屎的经济学家越想越觉得不舒服,于是对另一个说说:如果你吃了这坨屎我就给你一百万。于是刚才那个叫他吃屎的经济学家吃了,也拿到了一百万。之后这个经济学家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说:我们俩无缘无故的各吃了一坨屎,真窝囊!另外一个想了想,说:不对,我们吃屎的同时还创造了 200万的GDP! 也许有人说这种活动应该不计入GDP,但是我们国家当前统计的GDP,有大量这种经济活动。例如,一个美国经济学家用一个小事例告诉大家我们统计的GDP是什么东西:比方,驾车出行,不幸出了车祸。人受伤要看医生,要花医疗费,车坏了要修理,要花修理费。修理店,医院的收入增加了。于是,GDP也跟着增加了。而实际上,却是人力、物力的消耗。这则寓言故事说明GDP并不反映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搞改革开放的目的,也是最近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阐述的改革开放目的。只不过这些年来,被精英们给忽悠成了GDP。地方政府以发展GDP为主要考核标准,从而带来了严重问题。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 国内生产总值 。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 季度 或一 年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经济 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 产品 和提供 劳务 的 市场价值 的总值。GDP代表了中国境内的产值,但是,它并一定代表其中创造的财富都是中国人的。外国投资的工厂,其产品虽然是中国人创造的,所有权却不属于中国人。显然用GDP是不能代表中国人民财富的积累,从而也不能代表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外诸多学者讨论了使用GDP代表国家经济的缺点。 发展生产力,最重要的是建立和改进产品生产系统的能力。 发展经济的目的之一是生产足够的人民生活所需要的产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物质资料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人民对未来却越来越担心。人民担心金融大额会卷走中国人民的财富,人民币升值担心,贬值也担心,担心石油短缺,担心粮食短缺,担心付不起教育费用,担心付不起住房。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经济基础已经不完全是中国人控制了。我们的生产能力不完全是中国人建立的,我们离开了外国人的工厂,我们的经济就会出现问题,我们的生活水平就会下降。因此,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还要考察我们建设、运行和改善产品生产系统的能力。只有具备建设和运行产品生产系统的能力,我们才能建立独立自主的经济系统,经济发展才能不受外界控制;只有具备改善产品生产系统的能力,才能改进生产系统的效率,从而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享受生活;有更多的时间发展新产品,满足人们的新需求;有更多时间解决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如石油短缺问题。高生产效率,才能用更少的劳动获得更多的产品,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通过外贸交易获得国内缺少的原料,如石油等。因此,发展生产力,更重要的是建立和改进产品生产系统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日本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具体体现就是日本的生产产品的效率高。1962年,每一个日本工人大约可以生产钢铁 100吨,英国工人为400吨,但到了1974年,日本在钢铁方面的生产效率是英国的2到3倍。1976年,在日本滚珠轴承工厂里,一个工人的标准生产量大约是英国主要制造商RHP的工人的2.5倍。 与日本相比,我国的劳动生产率非常低,以汽车行业为例,按每个职工每年生产的汽车数量计算,1990年劳动生产率仅为0.35辆,1998年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了0.83辆。从企业个体角度来比较,1996年我国几个较大的汽车企业人均年产量为3辆左右,而同期日本的11个汽车公司这一指标为39.9辆/人。1998年上汽集团每人年均生产3.67辆,一汽集团为2.57辆,天汽集团为2.67辆。从这些数字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汽车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与日本的巨大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主流经济学家鼓吹发展GDP,国家将目标从发展生产力转向了发展GDP,从而采用了很多错误方法,主要包括努力扩大出口,从而增加GDP,导致外贸顺差不断扩大,使我们的财富损失严重 ; 吸引外资投资,增加生产能力,从而增加GDP,但在外资控制的工厂,我们创造的财富不属于我们,我们事实上引来外资使我们的劳动成为为他人作嫁衣,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损害严重;为了吸引外来投资,我们还放弃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原则,结果使我国的经济系统受外界制约严重,如此下去,我们的核心产业被国外控制越来越严重,被敌对势力引向崩溃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此外,压低劳动者工资,降低产品成本,促进出口,却抑制了内需,使外贸顺差不断扩大,财富损失不断加大,严重妨害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主流经济学家的推动下,还不顾一切将教育、医疗和住房推向市场,使中国人民重新背上了三座大山。这一切,淘空了中国人民多年来积累的财富,使中国经济走向了困境。 综上所述,我们再也不能将发展目标订在GDP上,必须将发展经济的目的转到发展生产力上。发展经济,不仅包括产品生产量的扩大,更重要的是提高建立和改进产品生产系统的能力。 原则六:财富是劳动者创造的,失业是资源的最大浪费 在寓言故事3中,我们论证了一切财富都是劳动者创造的,与资本无关。这里我们进一步分析失业效应。还是从寓言故事开始。 寓言故事 10:从前有一个小岛,岛上只有一大家人,他们自己组织劳动,分享自己的产品,后来,他们获得了别人赠送的机器,采用机器生产,只需要一半人就能生产自己生活所需要的产品了,另外一半人就不需要从事以前的工作了。我们是让这一半人失业,还是另作安排。对于一个小岛来说,还是有很多事情的,比如,如果这个小岛是太平洋上的岛,则会担心地球温室效应带来海平面增高,淹没小岛。作为小岛的主人,应该安排人员采取对策。例如,安排人员在岛上沿海岸线筑堤。 寓言故事中小岛得到了机器,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有富余人员需要安排。如果将我们国家比作这个小岛,同样由于技术进步,使生产效率提高,多出人员。而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更多了。例如,我们的水污染治理工作,我们的替代能源开发工作,我们的城市基础建设,我们的国土整治工作,这些都需要安排人员去做。人们经常担心的是我们国家是否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或者说资金。然而,我们分析,对国家来说,重要的是物资,而不是资金,我们进行水污染治理,需要生产资料建设设施,我们进行技术开发,需要设备材料。这一切追本溯源,都是由不同原料在人民的劳动下产生的,最终是原材料用量需要增加,如果我们需要的原材料来自国外,我们就需要安排人员去生产国外有需求的产品,以换回我们需要的原材料。如果原材料来自国内,我们就增加原材料生产力度。如果我们安排得当,失业人员应该很少。总之,我们的发展,取决于我们是否组织好人力资源,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腾出人手去完成我们还未完成的基础建设工作,去加快技术开发工作。正如我们在寓言故事3中所论证的,我们的一切财富都是人民创造的,这也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本结论。我们要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我们的人员的作用。如果我们的失业率较高,势必会影响我们的发展速度。政府的主要职责就在于组织好所有人员,降低失业率。主流经济学家长期以来,将西方经济理论引入中国,鼓吹夸大资本的作用,抹杀劳动者的作用,一些人还暗示失业人员是负担,通过混淆黑白,谋取私利。这严重危害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我们一方面需要安排一部分人去生产我们目前生活所必须的商品和服务,当我们的生产效率提高,这部分人员数量必然下降。发达国家创造了一个词汇,叫创造需求,历史上演绎了很多故事,这样又安排了一部分人的工作,生产一些新产品。然而,在很多发达国家,就业人员最多的是从事教育,科研人员,从事教育的人员主要作用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从事科研的人员也不直接从事商品的生产和针对个人的服务,而是从事技术开发或相关工作,主要作用是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 我们国家在很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高失业率现象的存在,是政府管理工作水平低下的表示。在计划经济时代,可以根据需要安排失业人员工作。在商品经济时代,单纯依靠市场,是不可能实现正确的工作分配的。政府必须介入。西方国家政府主导的工作越来越多,例如美国在军事上的投入,不是市场作用的结果,而是美国政府计划的结果。在我们国家,由于普通百姓收入过低,产品无法销售,导致商品消费市场萎缩,企业生产无法实现,人民生活改善和提高也就成了空谈。这是失业率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一种资源,如果国家不利用,让人员失业,就是国家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产生很多问题:由于失业,必然导致收入下降,收入下降,必然导致社会消费下降,从而导致生产下降。大量失业人员长期存在,还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将毛泽东时代归结为老百姓懒惰,然后声称维持一定的失业率,会提高生产效率,是一种误导。毛泽东时代生产力水平低,还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毛泽东时代所完成的工作量是中国几千年所未能完成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大规模粮田建设,这一切都是在工业批量化生产未完成,机械化生产量还较小情况下,主要依靠人力完成的。使得我国能够养活的人数增加了一倍,也打下了后毛泽东时代粮食增产的基础。我们通过实物分析,论证毛泽东时代经济发展比当时日本快(附录1),比改革开放发展速度快(附录4)。当然人口增长是有限度的,与一国自然资源拥有量相关,如果人口过多,超过了生活资料生产能力,则会出现饥荒和失去独立自主(日本必须依附大国,粮食供应是一个重要原因,对日本来说,中国无法替代美国,因为中国无足够的余粮供应日本)。 尽可能多地安排人员从事技术开发方面工作,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才是发展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在生活资料生产得到保障,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日本就是一个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但是通过发展技术,经济却处于世界前列。 原则七:促进技术进步是发展经济最重要的工作 想象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人口保持稳定,如果技术水平也保持稳定,也没有发现新资源,每个人的产出必然保持稳定,从而总产出也保持稳定,也就是说在人口和技术稳定情况下,经济不可能增长。我们前面分析过,外来投资有害经济发展。因此,在人口稳定的情况下,国家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根源在于如何组织人力,促进技术进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出,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 从技术进步角度看,发展中国家,可以较快增长。因为发展中的落后国家可以节省很多研究技术的投入,只要集中训练人员,让他们尽可能学到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技术,应用到生产系统中,就可以有一个非常快的增长。当然发达国家是不会让你学习他们的最好技术,因为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技术。但是,在发达国家,有很多技术己经公开,如专利技术,在专利保护期满以后,就可以免费使用,也有一些专利技术,虽然在美国的保护期没有满,但是在中国没有申请专利保护,我们也可以免费使用。通过学习先进技术,我们在技术上有较快的进步,从而带动经济较快增长。等到这些公开技术利用得差不多了,你还可以购买一些技术,等到跟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相差不多的时候,一方面最好的技术发达国家是要保密的,绝对不卖给你。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已经没有多少可以学习的技术了。这时我们只能依靠自己发展技术。主流经济学家长期以来,以发展 GDP 为目的,鼓吹比较优势和贸易自由化战略,忽视发展自己的技术,实质上是让中国人民永远处于国际经济的底层,老老实实打工。 如何发展自己的技术,重要的是我们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促进机制。 毛泽东时代和现代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目前intel公司的计算机性能每18个月提高一倍,这是非常惊人的技术进步速度。在毛泽东时代,我们科技进步速度也是惊人的,中国从原子弹到氢弹研制成功,仅用了两年多时间,比西方快得多。直到现在很多西方人还很怀疑,中国的核弹技术是否来自了西方。证明当时我国科技进步速度是非常快的。但那时科技人员稀缺,难以应用到民用方面,普通老百姓感受不到。笔者硕士毕业后,1992年曾在家乡最大的工厂短期工作过一段时间,其技术人员匮乏现象非常严重,厂里仅有一个从事技术的大学毕业生很快离开了,工厂里另一个能够独立从事产品检验的中专生(经过培训)也很快走了。那已经是1992年了。但是,当时国家重点发展领域进步是非常显著的。如育种方面,其成果惠及全人类。我们最近评选的新四大发明,全是毛泽东时代成果。现在还有一些企业和单位延续毛泽东时代方法,例如河南南街村,深圳华为公司还保留非常多的毛泽东时代管理方式,包括鞍钢宪法。 西方社会主要通过专利制度和专利保护,使技术研发成果得到利用所带来的效益被企业垄断,从而使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开发,这一政策促进了技术进步。我国现在实现市场经济,也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是专利保护做得很差,使得企业搞新产品开发,技术革新,死得更快。因为市场仿冒非常严重,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对仿冒活动打击不力,往往造成企业研发投入难以收回,更不用说获取垄断利润。如何保护企业在技术开发方面的投入,确保企业通过技术进步获得效益,从而保护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积极性,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此外,我国在专利方面,还存在很多其他问题,需要另行讨论。目前我国的科研,主要以科研院所和学校为主,这种科研活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间接的,象是在岸上学游泳,在做篮球练习,而不是在赛场比赛,在练习打靶,与战场上的实战差距很大,这与毛泽东时代的技术开发活动形成鲜明对比。近几年来,国家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提倡产学研结合,但由于没有良好机制保障企业从中受益,实际效果较差。 如何发展一套好的机制,推进我国的技术进步,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仍然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借鉴毛泽东时代做法和国外专利制度,也许我们能够找到一条更好的道路。深圳华为公司所从事的通信领域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他企业不易仿冒,企业内部管理借鉴毛泽东时代方法,可以说是一个较好的成功例子。目前华为公司已进入到与国外公司相互竞争的技术水平了。 如何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是关系到我国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问题,期待我国的有识之士能够多加讨论,为推进我国企业的科技进步献计献策。 此外,我们在技术研发方面存在很多错误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关于技术开发难度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走出国门,发现西方发展水平比我们高出很多,许多人就拜倒在西方人脚下,一切都认为西方的好,就差认为西方的月亮也比中国圆了。在技术方面更是如此。毛泽东时代长期发展工业基础,在改善人民生活的轻工业方面才开始起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品与国外相差较大。加深了我国技术落后的印象,再加上主流媒体刻意否认毛泽东时代的成就,夸大技术开发难度,造成长期以来人们头脑中技术开发难度大的印象。毛泽东时代的技术积累也被放弃,从全力引进技术到引进外资,使我们国家的经济走上了依附发展的路线,拉美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在这样下去,我国只能成为西方经济体系中底层,经济再也无法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再也无法提高。 在技术上,中华民族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建国以来,我们的技术突飞猛进,发展了两弹一星,飞机上天,杂交水稻、人工胰岛素合成处于世界前列。改革开放以来,连国产小汽车也发展不起来,难度小汽车比飞机上天,人类太空旅行还困难?长期以来,我国人民,特别是政府人员错误的指导思想才是真正原因。以笔者曾经从事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为例,主要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氧化城市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由于微生物活性受污染物性质影响,性能变化很大,技术上通常需要保险系数达到20-100以上,相当于处理系统体积比理论上体积要大20-100倍以上,相应投资也同比例增长。通常国外多选用较大保险系数,国内为减小投资,多选用较小保险系数,实际建造时,我国大多选用国外所谓先进技术,认为外国先进技术比较可靠。然而,美国环保局曾调查美国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率仅在70%。西方国家发展的很多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第一个大规模的工厂通常都是在中国投产的,包括一些不适宜建大规模厂的技术,中国成了这些技术的大试试验厂。 现代科学的基本原理已经很清楚了,人们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基本理论已很好建立起来,人们也许还需要应用现有的基础理论建立模型,以全面反映研究对象的性质,从而指导技术发展。但是,过去那种瞎子摸象的情况再也不存在了,技术发展,很多情况下,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即使是引进技术,我们也需要不断实践,以消化吸收和改进技术,否则,我们还会很快落后。借口技术上与国外相差较大,就停止发展自己的技术。这种方式只会使我们彻底落后。发展自己的技术,一时落后并不要紧,日本人战后开发小汽车时,第一次试车没跑多远,发动机就脱落。技术是在实践中不断进步的。一些人认为采用自己的技术生产成本较高,市场没有竞争力。然而,西方国家的成本也是通过不断发展来降低的。我国的火箭发射数量不及欧美日,但可靠性高,发射成本是世界上最低的,为什么就认为我们在汽车等其他方面就做不到? 关于技术研发投入 产品开发,需要经历原理实验、小试、中试和生产规模实验,很多人感觉科研经费数量很大,我国经济上有困难。事实是,科研实际消耗的物资材料是很少的,需要使用各种仪器设备,这些仪器设备往往生产复杂,批量很小。从货币价值来看,价值很大,实际是消耗了很多人力,消耗的物质资料很少,不像工业化生产,原料消耗非常大。对国家来说,重要的是实物,而不是空虚的资金,而实物也是由人创造的,最终来源还是人力。科研更多的是支付给科研人员的工资。它们在我国今天劳动者收入持续多年停滞的情况下,实际上起到了增加消费支出的作用。从物质消耗来看,每个劳动者维持生存消耗的资源相差不大,国家是否通过市场机制安排他们的工作,给他们发工资,他们都会消耗我们的社会资源,如果他们失业,等于社会资源单纯减少。今后,即使增加劳动者收入达到商品市场供需平衡,这种开支仍然是必要的,因为它直接提高了生产效率。因此,在生活资料供应充足的条件下,剩余人员应不遗余力用于生产力发展,进行科研活动就是一种直接的发展生产力活动。近年来,我国高度教育大发展,大批毕业生毕业即失业,人力资源丰富,另一方面大量工作需要人做,却没有人做。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专利保护不力,企业无法从技术研发中获得利润,因而不愿在技术方面投入。国家应破除技术研发投入大的观念,尽快从严执行专利保护政策,使企业能够从技术研发中获利,从而促进企业发展技术的积极性。 参考: 马晓芳,华为业绩匀速上升 成为全球第五大通信设备商http://it.sohu.com/20080710/n258060084.shtml 八、中国应如何应对当前危机 本文是从实物生产和消费来分析国家经济发展的。读者可以将国家模拟简化为只有一家人生活的独立小岛,不需要货币,分析如何发展小岛经济,来理解我们得到的发展国家经济的重大原则,主要包括: 1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促进外贸顺差,都是奉送我们的财富,有害国家经济发展; 2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国家都没有资金缺乏问题,引进外来投资有害国家经济发展; 3提高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是发展国家经济的必要条件;压低低收入劳动者工资有害经济发展和资本家利益;国家发展经济,应以可持续的国民收入为评价标准。 4 独立自主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是海市蜃楼。 5发展经济,不能以发展GDP为目标,只能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其关键是建立良好的促进机制; 6财富是劳动者创造的,人力资源是发展经济最宝贵资源,失业是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7基本生活资料生产是基础,要时刻保证其安全。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就能理解本文所提出的对策,以应对目前我国遭遇的问题。在基本生活资料生产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这些对策将能确保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不受大的影响,人民生活不受大的影响,虽然GDP会大幅度下降,由于多年来我国经济偏离了正确轨道,这是回到正常轨道必须付出的代价: 1 应对金融大鳄炒作 (1)股市,我们认为股市用于筹集资金进行投资的作用,实质上减少了消费,不利经济发展。也许在调节投资方向上有一定作用。应取消股市,即使不取消股市,也应大幅度提高股市交易税率等措施,减少和抑制股市上的投机活动。 (2)汇市,建议大幅度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内销,抬高内销物价,从而减少出口,使货币贬值,从而降低多年来积累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取消各种促进出口的措施,改为增加出口税;取消和降低各种外币存款利率。停止引进外资,还清外债,选择适当时机使用现有外汇,逐步减少外汇储备。将外资企业逐步收归国有。 (3)期货:本身是不需要的,虽然长期合约是需要的,市场信息是需要的,应重新设计,使其没有赌博功能。 (4)楼市:商品时代,抬高商品价格是发展商品的最佳手段,近年来,住房价格一路高升,使住房建筑面积大幅度增加,已经超过人均24平米,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然而,国内居民收入低,导致空房率,更多购房者并不使用,而是作为一种投机行为。应制定政策限制打击炒房活动,例如在贷款方面,禁止家庭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制定税收政策,家庭第二套住房加重收税等。学习新加坡,对房地产转让征收100%的资本利得税。 总的说来,一切金融活动,本身目的是筹集资金,用于投资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我们论证国家发展需要的资金不能通过这种方式筹集,应由国家增加货币发行量,这种方式只能减少居民消费能力,减缓经济发展速度。现在我们国家的金融活动,很多成了赌博场所,成了国外金融大鳄吞噬我国财富的场所,国家应充分利用政权的威力,不要被各种蛊惑人心的理论迷惑,制定应对政策打击炒作。由于外资进来之后需要汇出利润等必须到指定银行换汇,换汇审批和换汇价格完全掌握在我们手里,扼住外资出逃喉咙。这些金融资金目的是偷袭中国财富,搞乱中国金融市场,阻碍我们的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应采取各种措施控制,由于外来投资有害经济发展,我们也不要担心他们因此而停止投资。卖国精英拼命鼓吹市场万能,目的是让中国人民放弃使用政权,放弃使用维护自己利益和财富的权利,好让金融大鳄在中国横行,席卷中国财富(参见附件3)。 2 应对当前通货膨胀和石油涨价 当前通货膨胀的两大主要原因是贸易顺差和石油涨价。我国积累的贸易顺差1.6万亿美元,相当于我们将价值1.6万亿财富送给了美国人,美国人给我们印着1.6万亿美元字样的一堆纸,但是我们的银行向拿着这些纸的资本家兑换了等价的人民币,这笔钱有11万亿元之多。它并没有对应的财富在国内市场,相当于多印了这样一笔大钱。我们全国老百姓一年的收入,也不到十万亿,对比可知,这是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因此,降低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就在于降低顺差,要鼓励我们国家的企业购买技术;要制定政策,合法地赶走外资企业,从而让它们带走美元,将人民币还回银行,退出流通。 石油价格高涨,是另外一个主要原因。2007年初,石油价格不到60美元/桶,现在高于120美元,我国石油消耗量约4亿吨,相当于支出增加2000亿美元。石油是工业的命脉,它使大部分工业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因此,为抵消其影响,房地产发展速度应大幅降低,与其相关的能源、钢铁、水泥等行业下降,降低能耗。我们分析房地产业已成为无效劳动,国家不应投入过多人力物力发展房地产。国内石油提价,降低个人交通方面的石油消费。提高粮食价格以抵消石油涨价对粮食生产的作用。 国家应尽快建立社会保障系统,特别是失业保障,以应当危机来临,大量企业停工停产。在危机来临以后,切实保障基本生活资料生产,由于我国的主要生活资料生产系统生产能力充足,能够保障我国的基本供应,建立社会保障系统有足够的资源,不会引起经济系统崩溃,是维护社会稳定,度过经济危机的唯一对策。 3 粮食安全保障 在大豆生产方面,前几年,美国通过补贴向我国倾销,使国内种植面积锐减,产量大幅度下降,今年,国产大豆仅能满足国内需求的一小半,而美国大幅度提高大豆价格,减少供应,使豆饼供应减少,带来整个粮食供应不足,价格升高,使我们毫无选择,只能在大豆消费方面大幅度增加支出。大豆涨价和供应减少可能是我国近来食品涨价的重要原因。如果我们的粮食生产也发生类似的事情,我们国家的命运就完全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了。因此,国家应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应大幅度提高粮价同时大幅度提高粮食种植补贴,防止农业生产资料上涨带来的粮食生产下降,确保粮食安全。通过关税等控制粮食出口和今后类似美国低价大豆对国内粮食生产的冲击。只要维护了粮食生产,中国就能保证社会稳定。其他资源,如石油,虽自给率较低,但需求有一定调整空间。 4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分析与应对之策: 我国外汇资产的影响与对策 我们在国内生产商品卖到国外,目的是换回我们需要的商品,现在变成美元,实际上是损失了商品。虽然以后外汇可以买到商品,但是,国外市场我们需要的商品涨价,我们的外汇就损失。由于国外通货膨胀,我国的外汇资产贬值在所难免。一些投资美国风险较大的金融市场的资产可能损失光,我们也没有办法。至于投进更多外汇,那是要增加损失。美国的金融市场本来就是一个赌博场所,美国的金融家通过这个场所来席卷财富的。美国政府实际上被美国金融家控制。到今天,我们的主流经济学家,不知是愚蠢,还是卖国,还想拿中国的外汇给美国人救市,是要把中国的更多外汇通过这个赌博场所送给美国人,所有国人,应共同声讨。因为中国外汇所代表的财富是国人创造的,它送给美国人了,损失是由全体国人承担的。因为,外汇是企业拿商品在美国市场上换来的,在中国银行按汇率换成人民币,人民币在国内流通,中国银行管理这笔外汇。我们应等待危机来临,市场萎缩,原材料价格下降,我们可以利用外汇在国外市场采购原材料,从而使我们的外汇价值增加。 国内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国内经济在高外汇储备下,运行超过一年了,所以损失部分外汇对国内经济的直接影响应不是很大。但是,国外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外资企业要抽逃资金回国救自己的企业,如果资金量大,可能引起恐慌,带来连锁效应。美国金融危机本身就是针对中国的一个阳谋,一种妄图使中国经济崩溃的方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针锋相对。首先,要控制资金流出速度。这样对美国国内的公司也是一个打击,从而打击美国的国内经济,同时减缓金融危机对中国影响。其次,危机发生后,应趁机利用外汇储备收购这些外资投资,不仅减小外资在我国的比重,而且减少我国外汇储备,减小外汇在危机中损失。国家应限制外资企业停产,对停产企业,有理由进行破产拍卖,从而收购。其负面效应是,这些企业停产,对我国生活资料生产的影响,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的影响,电力,燃料生产的影响。国家应掌握相关情况,制定应对策略。第三、一旦危机发生,中国应大幅度削减出口,抬高价格,使发达国家很多商品供应量大幅度下降,价格必然高涨,一方面打击美国的经济,另一方面提高利润率,减少损失。国内相应的企业工人本来很多就是中国人民在发工资(他们的消费是中国人民创造的),现在换成失业救济,对经济并无影响。当然政府更应该安排好他们新工作,为国人创造财富。中国今天占领的低端国外市场是不必要的,因为外贸顺差太大了,只能损失自己的财富。低端商品本身利润小,出口就没有必要,市场占有率降低也无所谓。国内出口企业应转向国内市场,国家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市场消费能力。将出口为导向的经济转变成以内需为主的经济,本身就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趁此机会,进行转换,是最佳时机。 九、如何发展我国经济 最后,我们根据以上分析对如何发展我国的经济做一个总结,主要包括十一个方面: 第一:此时此刻,我国当前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很多企业已经落入外商手里,必须当机立断,采取措施,全部收归国有,这是实现独立自主发展的唯一途径,否则任何努力都是无意义的。 第二:转变出口导向的生产体系,减少出口,由于目前外汇过剩,应在相当长时间内减小进口。今后的出口应与进口相平衡,外汇顺差应控制到合理水平。出口应向高利润产品靠拢。进口应为紧缺的原材料。 第三:制定不断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的政策,使生产力进步带来的新增财富应与普通劳动者收入增加部分相平衡。能否大幅度提高民工工资,是胡温新政的试金石,可以测试出是停留在口头,还是真正实行。 第四:制定良好的机制,如加强专利保护,促进我国技术进步,采用高折旧政策,促进企业更新设备,推动企业的技术发展。 第五:政府应通过中央银行逐年增加货币发行量,贷给公司投资,解决所谓资金短缺问题。基础建设方面,政府应直接投入货币进行建设。 第六:通过控制商品积压率,来控制好不同领域的发展平衡。一个长期处于高积压率的商品,其生产出来的产品实现不了销售,从而对人们生活没有贡献,应降低该领域的贷款,从而减少产品生产,减少人力投入。 第七:降低失业率,失业率上升时,应通过加大贷款力度,提高工人工资,增加基础建设等方面,降低失业率。 第八: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资源短缺时代,我们应尽快转向可再生资源,包括相关技术开发,应逐步较大幅度提高资源税和资源产品物价,推动人们节约资源。我国的资源物价长期处于很低水平,这是我国资源浪费和大量资源出口的主要原因。 第九:建立社会保障系统,在吃饭、医疗、教育乃至住房方面实现社会保障。国家在粮食生产、在医疗教育和住房方面有足够的资源,只有保障这些基本生活要素,才能实现社会和谐,才能稳定社会,从而保障经济发展。 第十:采取金融对策,消除金融领域广泛存在的赌博经济,从而彻底堵住国外金融大鳄通过炒作席卷我国的财富。 第十一:强烈呼吁进行政治改革,通过改革回到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资本家服务的轨道上来。一切危害我国经济发展基础的政策和协议均应取消,包括WTO。 十: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历史解读与今后发展方法 我国经济处在非常危险的阶段,有很多论述,但对如何从根本上杜绝目前引起经济崩溃的因素的分析还较少。本文建立发展经济的七大基本原则,目的是从根本上推翻目前引起国家经济问题的政策和措施的理论基础,希望彻底杜绝类似经济问题。希望广大读者共同探讨七项原则。下面根据七大原则,解读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过程,总结阐述作者对中国经济今后的发展对策。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历史解读: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进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起步晚,比西方落后,我们需要在我国的经济活动中大量使用先进技术,这些技术可以通过自己学习开发,也可以通过引进消化。事实表明,一条路是行不通的。自己对技术一无所知,国外是不会卖给中国,即使能买到,在价格也难以承受。我们必须同时自己学习开发。然而,改革开放一开始,我们就放弃自己学习开发和引进消化,采取全盘引进的方式,一种产品生产线都全套引进几十条,国内无需消化,这使引进成本难以承受,外汇很快就枯竭。于是就采取直接引进投资,解决了外汇短缺问题。从此,资本的作用被无限夸大,人们都忘记了财富是谁创造的,忘记了劳动者推动技术进步进而带来财富增长。在此基础上,在资金短缺理论指导下,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外资投资。为筹集资金,还发展股市,国债;将医疗,教育推向市场,又推动楼市,实际作用是将老百姓手里用于消费的资金拿走了,使国内经济活动的链条断裂,只好以出口为主,发展外向性经济,实际作用是中国人民为外国人服务和劳动,创造财富也送给外国人。在发达国家低价商品市场也被我国基本占领的情况下,不知道我们国家今后的发展方向在那?我们再也无法继续目前的发展方式。同时发展起来的股市,楼市成为赌博场所,在内外资本的操纵下,一段时间内,利润率居高不下,吸引了国内各行各业资金,导致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虚拟增长。由于股市增长与所创造的实际财富不相符,价格严重偏离价值,当游资撤离后,引起价格剧烈下降,带来经济崩溃。 经济发展方法:我们得到的原则结论之一是国家发展经济,不缺资金,各种融资手段,包括引进外资都是不必要的,引进外资投资还有害国家经济发展。所谓缺少资金是技术进步以后,需要增加货币投放量匹配新增生产能力。要实现经济发展,同时还需要实现商品的销售,因此,必须提高所有劳动者的收入为新增生产能力提供市场。在此过程中,关键是实现商品生产和销售系统的技术进步,包括管理技术和生产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这个目标不仅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努力,主要包括教育、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基础研究,而且需要社会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企业投入到技术创新中,获得超额利润,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发展计划。西方通过专利保护使企业获得垄断利润,可资借鉴。日本战后在发展计划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对象。目前我国在技术上与西方相比,还落后很多,可以通过学习、开发、引进、消化西方技术提高,降低技术投入,从而实现高速增长。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应该是引进消化吸收技术,而不是引进资本。技术进步速率决定经济发展速率,决定货币投放增加量及劳动者收入增长率,可通过宏观经济数据决定经济发展速率,确定货币投放量。在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决定货币投放方向,应通过商品经济环境下商品积压率确定。劳动者收入增长率应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数据,还需要控制劳动者收入差距,防止贫富分化。商品出口量是由进口需要决定的,外贸顺差应严格控制,外汇不足时,首先选择租借,拒绝外资投资。任何时候,发展经济都应遵循独立自主的方针。在当前资源短缺时代,我们应走可持续发展道理,逐渐转移目前依赖化石燃料资源的经济到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相关技术和经济系统。当前外资在国内占有相当比重情况下,国家应制定政策支持国内企业,逐步降低外资企业比重。 毛泽东时代和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非常符合作者所提的发展国家经济的七大基本原则。我们对毛泽东时代和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实物增长速度比较,结果表明毛泽东时代发展速度明显比改革开放快(附件4),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速度相当,是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它们为我们今后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参照对象。这些结果都表明目前的改革开放政策需要修正,我们的改革开放应引进消化吸收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而不是外资投资;应发展高效商品生产系统,而不是发展GDP,获得外汇;是全体老百姓提高收入,而不是扩大贫富差距。是发展独立自主的经济,而不是发展依附性经济。 虽然本文认为中国走出目前的困难局面,走向美好的未来是不困难的。然而,这一切都需要现在的领导层的智慧以及人民的努力。从古至今,我国的精英阶层都是自私自利的。我们国家是少数几个历史上政府被普通老百姓多次推翻的国家,在历史上,精英阶层自私自利的愚蠢行为是主要原因。他们不断积累财富,直到普通老百姓再也无法生存,从而毁灭了整个国家,也毁灭了他们自己。今天,这些自私自利的精英并没有改变,我们又走到了我们国家兴亡周期的十字路口。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对农民工的压榨始终如一,国内市场逐步萎缩。出口导向的做法,实质上是将财富储存在国外贬值甚至被骗走,也不与国内老百姓共享。正如本文寓言故事5中所述的结果,商品被生产出来,却无法分配给需要的人使用,从而资本家也无法获得利用,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停滞。然而精英们并没有放弃收敛财富的努力,不断出台所谓改革,将人民手里的财富搜刮殆尽。精英阶层从古至今都是中国社会始终没有走出王朝复兴到衰落的怪圈的主要原因。汉奸精英为个人私利,连银行也出卖,其卖国行径古今中外都闻所未闻。今天我们能否走出历史怪圈,还要看人民的力量。然而,今天的形势比古代险恶,外有远比古代强大的敌人的窥伺,内有汉奸精英的破坏,今天的中华民族已经走到十分危险的境地了。每个中国人都应当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作者后记:本文作者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经济方面只能算业余爱好。为从根本上揭穿汉奸精英们的卖国谬论,探讨我国经济发展之路,撰写此文,以抛砖引玉。如果您认为论证正确,请宣传;如果您认为论证有问题,请指教,email: hwd99@netease.com 欢迎大家原文转贴。本文部分已贴在乌有之乡。 , 参考: 《中国:奇迹的黄昏》 愚蠢小猪:刷 盘 子 读 书 陈经 《中国的官办 经济 》 http://blog.sina.com.cn/zhl001 http://www.wyzxsx.com/ShowAuthor.asp?ChannelID=1AuthorName=黎阳 http://www.wyzxsx.com/xuezhe/zuodapei/ 胡鞍钢 中国发展前景,浙江人民出版社 曹建海,中国会发生经济危机吗? ht tp://blog.sina.com.cn/s/blog_488305cc01009r0x.html 附录 1 、毛泽东时代发展速度与日本比较 有关毛泽东时代,我们的发展速度是否很快,虽然有很多论述。但国人对我们在高速发展后,仍然与日本差距加大,感到迷惑不解,我们分析了原因。但有一些人从国民经济产值增长速度比日本低,提出了怀疑。采用货币产值分析,由于与产品定价相关。日本很多产品价格远远高于中国,而且在当时那个时期内涨价严重,而毛泽东时代物价非常稳定,很多活动没有计入经济活动中,很多产品价格还大幅度下降,因而通过产值分析,无法反映两国经济增长情况。本文主要通过实物增长率来进行分析。这里选取了四个指标,主要包括发电量、钢、硫酸和电话机数量。还有很多其他指标,由于日本增长已近饱和,增长率很低,没有比较的意义。例如,交通方面,铁路和公里里程,日本变化很小,汽车生产,主要是针对出口的小汽车。日本的一次能源主要来自进口。日本农业上化肥使用量的增长率较低,机械设备增长率也较低等。这里选取的发电量与工业活动密切相关,钢是工业基础,硫酸是化工工业基础,电话是通信发展的象征。无论是从1950年还是从1955年进行比较,从比较结果可以看出,除电话机增长率中国稍低,钢产量增长率相近,其余两项均是中国增长率较高。考虑到日本当时,从西方大量引进技术,进口石油价格非常低。而中国当时受西方封锁,主要使用品质较低的能源煤炭,国防开支比重大等因素,特别是文革时期,为了打破美苏两霸的封锁,实行三线建设,预防战争,降低了效率。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发展速度至少不低于日本。 年度 发电量(亿kwh) 钢产量 (万吨) 日本 中国 日本/中国 日本 中国 日本/中国 1950 463.00 45.70 10.13 484.00 59.58 8.12 1951 479.00 59.21 8.09 650.00 85.96 7.56 1952 520.00 72.23 7.20 699.00 128.49 5.44 1953 575.00 85.35 6.74 766.00 165.46 4.63 1954 600.00 106.51 5.63 775.00 207.10 3.74 1955 652.00 121.00 5.39 941.00 257.70 3.65 1956 736.00 155.46 4.73 1111.00 411.40 2.70 1957 813.00 184.33 4.41 1258.00 499.00 2.52 1958 854.00 261.93 3.26 1212.00 800.00 1.52 1959 991.00 397.43 2.49 1663.00 1246.00 1.33 1960 1155.00 554.17 2.08 2214.00 1672.00 1.32 1961 1320.00 434.40 3.04 2827.00 831.00 3.40 1962 1404.00 444.82 3.16 2755.00 633.00 4.35 1963 1602.00 452.36 3.54 1994.00 725.00 2.75 1964 1796.00 515.95 3.48 2378.00 917.00 2.59 1965 1921.00 659.41 2.91 2750.00 1176.00 2.34 1966 2153.00 758.51 2.84 3202.00 1461.00 2.19 1967 2449.00 711.00 3.44 4010.00 973.00 4.12 1968 2733.00 664.00 4.12 4640.00 891.40 5.21 1969 3136.00 870.00 3.60 5815.00 1288.30 4.51 1970 3595.00 1130.00 3.18 6805.00 1753.10 3.88 1971 3856.00 1264.00 3.05 7225.00 2016.00 3.58 1972 4285.00 1402.00 3.06 7406.00 2230.00 3.32 1973 4703.00 1524.00 3.09 9001.00 2386.70 3.77 1974 4590.00 1550.00 2.96 9044.00 2003.00 4.52 1975 4758.00 1931.00 2.46 8688.00 2345.00 3.70 1976 5118.00 1924.00 2.66 8657.00 1937.00 4.47 1977 5326.00 2111.00 2.52 10241.00 2211.00 4.63 1978 5640.00 2547.00 2.21 10211.00 3112.00 3.28 年度 电话机数 (万台) 硫酸(万吨) 日本 中国 日本/中国 日本 中国 日本/中国 1950 174.00 12.70 13.70 18.00 6.90 2.61 1951 197.00 16.70 11.80 41.00 14.90 2.75 1952 225.00 33.00 6.82 46.00 19.00 2.42 1953 252.00 34.00 7.41 53.00 26.00 2.04 1954 282.00 36.00 7.83 60.00 34.40 1.74 1955 312.00 38.90 8.02 65.00 37.50 1.73 1956 349.00 47.40 7.36 79.00 51.70 1.53 1957 389.00 63.40 6.14 87.00 63.20 1.38 1958 434.00 79.40 5.47 93.00 74.40 1.25 1959 487.00 97.60 4.99 113.00 106.10 1.07 1960 553.00 116.40 4.75 125.00 133.00 0.94 1961 635.00 116.20 5.46 232.00 90.40 2.57 1962 736.00 130.40 5.64 254.00 96.80 2.62 1963 843.00 107.90 7.81 278.00 130.60 2.13 1964 971.00 114.00 8.52 308.00 170.40 1.81 1965 1118.00 145.70 7.67 324.00 234.00 1.38 1966 1295.00 128.10 10.11 345.00 290.90 1.19 1967 1505.00 128.30 11.73 373.00 198.30 1.88 1968 1733.00 125.10 13.85 444.00 141.50 3.14 1969 1990.00 125.30 15.88 489.00 234.30 2.09 1970 2301.00 147.40 15.61 543.00 291.40 1.86 1971 2669.00 136.30 19.58 588.00 357.98 1.64 1972 3105.00 142.80 21.74 572.00 400.50 1.43 1973 3527.00 152.40 23.14 605.00 468.10 1.29 1974 3941.00 164.80 23.91 650.00 442.70 1.47 1975 7323.00 209.70 34.92 600.00 484.70 1.24 1976 4631.00 200.80 23.06 610.00 450.80 1.35 1977 4685.00 212.20 22.08 639.00 537.50 1.19 1978 5107.00 301.40 16.94 644.00 661.00 0.97 数据来源:中国数据除硫酸来源于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理论资料研究室编, 《我国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录编( 1949-1981 )》 ,其他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1999),日本数据来源于王琥生编著, 《战后日本经济社会统计》 附录 2 、毛泽东时代生活水平与日本存在差距的原因分析 毛泽东时代经济发展速度快,是国内外公认的,我们也通过实物增长率进行论证。但是,到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似乎与日本差距加大,这是人们感到困惑的地方。下面是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南亮進所著《 中国的经济发展 与日本的比较 》一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年,北京)列出的中国在1987年左右达到的人均指标及对应日本达到该指标的年度。除第一项和最后两项指标是我根据该书估算得到的,其他数据均直接来自该书。 年度主要指标 中国1986-1988 日本达到该指标的年度 人均一次能源 (kg标油) 494 1920 人均电力消耗量 (kwh) 422 1940-1941 人均生铁产量 (kg) 52 1940-41 人均粗钢产量 (kg) 54 1930-35 第一产业GDP比率 (%) 31 1905-10 第一产业占就业总数比率 (%) 60 1905-1910 重化工占制造业总产值比率 (%) 60 1940-45 初级产品占出口额比率 (%) 30 1890-95 恩格尔系数 (%) 52 1930-35 每一千平方公里铁路营业长度 (公里) 5.5 1885-90 每十万人铁路营业长度 (公里) 4.8 1895-90 每千人电话(台数) 7 1920-25 男子文盲率(%) 15.8 1905-10 小学就学率(%) 97 1905-10 中学就学率 (%) 42 1915-20 高度教育就学率 (%) 1.7 1920-25 化肥使用量 (kg/ha) (1978) 58.9 1920 农业机械 (马力/ha) (1978) 1.06 1920 根据此表,该书作者认为中国经济到1988年,仍然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阶段有极大的差异,中国应该学习日本战前的经验。该书作者总结,中国1986-1988年的经济,在宏观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方面,相当于日本1900年,落后日本80年左右;在制造业方面,相当于日本1930年代后期,落后日本40-50年;在基础设施方面,相当于1900年左右日本,落后日本70-100年;人口资源方面,落后日本60-80年。该书作者还告诫国人,经济发展是长期过程,需要时间去积累。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建国初经济水平极低,虽然经过快速发展,在毛泽东时代,经济水平与当时日本的差距有所减小,但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当时的生活水平要达到日本同时期水平,是不可能的。即使到今天,改革开放又过了三十年,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与三十年前日本有很大差距。 参考: 湘南子,最具说服力的表格,1953-1981中国经济增长全球第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90afb9010003ui.html 南亮進(日)著,景文学等译, 中国的经济发展 与日本的比较 ,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年,北京,第299页。 黎阳:如何看毛泽东时代谨以此文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14周年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6/200712/29412.html 龚忠武讲座:毛泽东核心地位的确立与中国的崛起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9554 附录 3 、汉奸精英又在忽悠中国人:评茅于轼《必须保卫市场》兼答郎咸平如何应对中美金融战争 一年来,国人时刻担心, 美国的金融大鳄在中国金融市场进攻中国成功。地球人都知道,美国有美元印钞权,在国际市场,美国的金融大鳄呼风唤雨,利用所谓市场忽悠世界人民,不管是自己的盟友日本,英国,还是曾经的对手俄罗斯,还是其他第三世界穷国,均被其抢劫一空。地球人都知道,美国利用自己取之不尽的美元做后盾,在所谓的金融市场上是战无不胜的。 地球人都知道,美国人豢养的中国精英极力向国人推销所谓的市场万能,能实现资源最佳配置,能实现经济发展。可是它们的主子却并不相信这一点。不久之前,美国花费了三千亿美金干预拯救美国股市,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美国历史上的自由市场曾经产生了1929年经济危机,一方面牛奶等食品大量倒入大海,一方面大批老百姓饿着肚子,这些精英难道一点都不知道。 汉奸精英们鼓吹的必须保卫市场,其实质就是要中国人民遵从西方的自由市场的原则,听任西方金融大鳄在中国金融市场席卷中国财富。 如何应对这一点。很简单,在中国的土地上,政权还掌握在中国人民手里,中国人民任何时刻都可以修改规则,进入中国的货币资金,进来了,什么时候出去,能否增值出去,由中国人民决定,决不允许金融大鳄随意拿走中国人民的财富,想走就走,想来就来。 刚解放时,在上海,那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还一穷二白,都能狠狠打击那时上海滩的金融贩子,今天,国力经过近六十年的积累,对付这些金融贩子,就没有办法了? 也许汉奸精英们要说了,中国这样做,会妨碍引进外资。但是,中国需要外资吗?中国缺资金吗?这是西方经济学及其走狗彻头彻尾的欺骗,这些外资对中国人民百害而无一利,详细分析参见我的文章: 中国应如何发展经济0―如何评价中国的外汇储备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6/42694.html 中国应如何发展经济2――中国缺资金吗?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7/44901.html 汉奸精英们,你们为了个人的私利,正在误导中国人民,误导你们的子孙后代,走向毁灭的边缘。你们悔改吧,否则中华民族会将你们载入历史史册,让你们遗臭万年的。 茅原文:http://blog.people.com.cn/blog/template/blog_template.html?site_id=51769log_id=1215783239875621 附件 4 :关于改革开放和毛泽东时代发展速度比较 如前所述,采用实物商品进行增长率比较,才有实际意义。主要数据除硫酸来源于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理论资料研究室编, 《我国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录编( 1949-1981 )》 ,文革前其他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1999),文革后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http://www.stats.gov.cn/tjgb/ )。增长率1代表以1955年为基准毛泽东时代的年均增长率,和以1979年为基准的改革开放时代的年均增长率,增长率2代表以1950年为基准解放后每年的年均增长率。 从表可以看出,主要工业产品均是毛泽东时代明显大于改革开放时代,发电量增长率在毛泽东时代14%,改革开放以后9%,钢产量增长率在毛泽东时代10%,改革开放以后,大部分时间仅6%左右,近几年大搞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增长较快,达到10%,硫酸产量增长率在毛泽东时代13%,改革开放以后8%。粮食产量在改革开放初还与之前相当,近几年明显比毛泽东时代低。然而,两个时代更重要的区别是,毛泽东时代创造的财富都归中国人民,现在中国人民生产的财富还有多少归中国人民。 一些人因为毛泽东时代还是商品短缺时代,就否定毛泽东时代的成绩。然而,毛泽东时代开始时,我们是一穷二白,人均寿命仅35岁,老百姓生活条件很差;到改革开放前,有了极大改善,人均寿命增加到了68岁。我们比较不同时代,只能通过增长率进行比较,不能比较生活水平。如果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水平下降,那等于经济不发展,还倒退。这种情况通常只会发生在战争时期。毛泽东时代还发生过浮夸风,虽然毛泽东主席需要负领导责任,但直接责任人是刘少奇,否则经济发展还会更好。有关刘少奇责任可参考: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84151400 http://hi.baidu.com/%B8%DF%CC%EC%D6%BE/blog/item/fcee47af0e8e1cc97dd92a56.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产品增长率 发电量 钢 年度 产量 亿kwh 增长率1 增长率2 产量 万吨 增长率1 增长率2 1950 45.70 59.58 1951 59.21 29.56% 85.96 44.28% 1952 72.23 25.72% 128.49 46.85% 1953 85.35 23.15% 165.46 40.56% 1954 106.51 23.56% 207.10 36.54% 1955 121.00 21.50% 257.70 34.03% 1956 155.46 28.48% 22.64% 411.40 59.64% 37.99% 1957 184.33 23.43% 22.05% 499.00 39.15% 35.47% 1958 261.93 29.36% 24.39% 800.00 45.88% 38.36% 1959 397.43 34.62% 27.17% 1246.00 48.29% 40.19% 1960 554.17 35.57% 28.34% 1672.00 45.35% 39.58% 1961 434.40 23.74% 22.72% 831.00 21.55% 27.07% 1962 444.82 20.44% 20.88% 633.00 13.70% 21.77% 1963 452.36 17.92% 19.28% 725.00 13.80% 21.19% 1964 515.95 17.48% 18.90% 917.00 15.15% 21.56% 1965 659.41 18.48% 19.48% 1176.00 16.39% 22.00% 1966 758.51 18.16% 19.19% 1461.00 17.09% 22.14% 1967 711.00 15.90% 17.52% 973.00 11.71% 17.86% 1968 664.00 13.99% 16.03% 891.40 10.02% 16.22% 1969 870.00 15.13% 16.77% 1288.30 12.18% 17.56% 1970 1130.00 16.06% 17.40% 1753.10 13.64% 18.42% 1971 1264.00 15.79% 17.13% 2016.00 13.72% 18.26% 1972 1402.00 15.50% 16.84% 2230.00 13.53% 17.90% 1973 1524.00 15.11% 16.47% 2386.70 13.16% 17.40% 1974 1550.00 14.36% 15.82% 2003.00 11.40% 15.77% 1975 1931.00 14.85% 16.15% 2345.00 11.67% 15.82% 1976 1924.00 14.08% 15.47% 1937.00 10.08% 14.33% 1977 2111.00 13.88% 15.25% 2211.00 10.26% 14.32% 1978 2547.00 14.16% 15.44% 3112.00 11.44% 15.17% 1979 2819.00 15.27% 3448.00 15.02% 1980 3006.00 6.63% 14.97% 3712.00 7.66% 14.77% 1981 3093.00 4.75% 14.56% 3560.00 1.61% 14.10% 1982 3277.00 5.15% 14.28% 3716.00 2.53% 13.79% 1983 3514.00 5.66% 14.06% 4002.00 3.80% 13.60% 1984 3746.00 5.85% 13.84% 4337.00 4.69% 13.44% 1985 4073.00 6.33% 13.69% 4666.00 5.17% 13.27% 1986 4455.00 6.76% 13.57% 5205.00 6.06% 13.22% 1987 4960.00 7.32% 13.51% 5602.00 6.25% 13.07% 1988 5430.00 7.56% 13.40% 5918.00 6.19% 12.86% 1989 5820.00 7.52% 13.23% 6124.00 5.91% 12.61% 1990 6180.00 7.40% 13.05% 6604.00 6.09% 12.49% 1991 6750.00 7.55% 12.96% 7057.00 6.15% 12.35% 1992 7470.00 7.78% 12.90% 8000.00 6.69% 12.37% 1993 8200.00 7.93% 12.83% 8868.00 6.98% 12.34% 1994 9200.00 8.20% 12.81% 9153.00 6.73% 12.12% 1995 10000.00 8.24% 12.72% 9400.00 6.47% 11.90% 1996 10750.00 8.19% 12.60% 10110.00 6.53% 11.81%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16540 8.00% 12.00% 18155 9.48% 11.63% 2003 19107 8.30% 12.06% 22234 9.73% 11.82% 2004 21870 8.54% 12.11% 27279 9.98% 12.01% 2005 24747 8.71% 12.12% 35239 10.34% 12.30% 2006 28344 8.92% 12.17% 42266 10.52% 12.44% 2007 32777 9.16% 12.23% 48966 10.62% 12.50% 硫酸 粮食 年度 产量万吨 增长率1 增长率2 产量万吨 增长率1 增长率2 1950 6.90 13215 1951 14.90 115.94% 14370 8.74% 1952 19.00 65.94% 16390 11.37% 1953 26.00 55.61% 16685 8.08% 1954 34.40 49.43% 16950 6.42% 1955 37.50 40.29% 18395 6.84% 1956 51.70 37.87% 39.89% 19275 4.78% 6.49% 1957 63.20 29.82% 37.22% 19505 2.97% 5.72% 1958 74.40 25.66% 34.61% 20000 2.83% 5.32% 1959 106.10 29.69% 35.48% 17000 -1.95% 2.84% 1960 133.00 28.81% 34.43% 14350 -4.85% 0.83% 1961 90.40 15.79% 26.35% 14750 -3.61% 1.00% 1962 96.80 14.51% 24.62% 16000 -1.97% 1.61% 1963 130.60 16.88% 25.38% 17000 -0.98% 1.96% 1964 170.40 18.32% 25.74% 19250 0.51% 2.72% 1965 234.00 20.09% 26.48% 19450 0.56% 2.61% 1966 290.90 20.47% 26.34% 21400 1.39% 3.06% 1967 198.30 14.89% 21.84% 21780 1.42% 2.98% 1968 141.50 10.76% 18.27% 20905 0.99% 2.58% 1969 234.30 13.98% 20.39% 21095 0.98% 2.49% 1970 291.40 14.65% 20.58% 23995 1.79% 3.03% 1971 357.98 15.14% 20.69% 25015 1.94% 3.09% 1972 400.50 14.95% 20.27% 24050 1.59% 2.76% 1973 468.10 15.06% 20.12% 26495 2.05% 3.07% 1974 442.70 13.87% 18.93% 27525 2.14% 3.10% 1975 484.70 13.65% 18.54% 28450 2.20% 3.11% 1976 450.80 12.57% 17.44% 28630 2.13% 3.02% 1977 537.50 12.87% 17.51% 28275 1.97% 2.86% 1978 661.00 13.29% 17.70% 30475 2.22% 3.03% 1979 700.00 17.27% 33211 3.23% 1980 764.00 9.14% 16.99% 31822.00 -4.18% 2.97% 1981 781.00 5.63% 16.48% 32502 -1.07% 2.95% 1982 817.00 5.29% 16.09% 35343 2.10% 3.12% 1983 870.00 5.59% 15.79% 38728 3.92% 3.31% 1984 813.00 3.04% 15.06% 40712 4.16% 3.36% 1985 669.00 -0.75% 13.96% 37898 2.22% 3.06% 1986 751.00 1.01% 13.91% 39109 2.36% 3.06% 1987 962.00 4.05% 14.28% 40241 2.43% 3.06% 1988 1098.00 5.13% 14.27% 39401 1.92% 2.92% 1989 1141.00 5.01% 13.99% 40745 2.07% 2.93% 1990 1169.00 4.77% 13.69% 43500 2.48% 3.02% 1991 1314.00 5.39% 13.66% 43524 2.28% 2.95% 1992 1396.00 5.45% 13.48% 44258 2.23% 2.92% 1993 1314.00 4.60% 12.98% 45644 2.30% 2.92% 1994 1495.00 5.19% 13.00% 44450 1.96% 2.80% 1995 1741.00 5.86% 13.08% 46500 2.13% 2.84% 1996 1889.00 6.01% 12.98% 49000 2.31% 2.89% 1997 49250 2.21% 2.84% 1998 49000 2.07% 2.77% 1999 50800 2.15% 2.79% 2000 46251 1.59% 2.54% 2001 45262 1.42% 2.44% 2002 3050 6.61% 12.43% 45711 1.40% 2.42% 2003 3371 6.77% 12.39% 43067 1.09% 2.25% 2004 3994 7.21% 12.50% 46947 1.39% 2.38% 2005 4529 7.45% 12.52% 48401 1.46% 2.39% 2006 4981 7.54% 12.47% 49746 1.51% 2.40% 2007 5500 7.64% 12.44% 50150 1.48% 2.37%
个人分类: 经济|17777 次阅读|12 个评论
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cuncaoxin 2007-9-22 01:08
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傅蕴德 王锋正 李壬水 蔚 欣 来源: 成思危 主编,《第五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年 5 月 ISBN 7-5073-2111-8 摘 要 : 企业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在对与技术创新关联性较强的难点及其成因展开分析,把企业技术创新置于国际性创新环境中探析,对国内外的成功与失败经验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对策。最后简要回顾了中国技术创新的历程,呼吁全社会从全球性范围来关注企业技术创新。 关键词 : 企业 技术创新 难点 对策 创新是企业参与竞争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人类进步的永恒主题。新世纪的来临给企业的发展诸多现实挑战,企业应该着眼于技术创新的全球性形势,以积极的态度来关注技术创新。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创新是引发变化的发动机。今天的技术创新已从科学、技术和市场的关系变化,从企业、产业和学校、研究院所、政府的关系变化,从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联系和从全球性的角度上 展开研究和实践。对此,本文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探讨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和对策。 一 . 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及其成因分析 技术创新(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一般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活动。技术创新的实践与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国际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以及城市、产业、企业创新体系的构筑越来越受到人们和社会的关注,而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创新体系中最活跃的细胞和系统。随着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及资源跨国转移的进程,企业技术创新领域将出现“双赢”格局,各国企业在竞争中渗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使人类社会的财富不断地丰裕,使世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化,中国技术创新也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国内外技术创新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表明,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概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从全社会营造创新环境来讲,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战略问题,需要节约利用社会创新资源,控制资源的浪费和衰竭。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熊彼特( J · A · Schumpeter )称创新是“一种新的组合”,包括一种新产品、新的生产方法、新市场的开辟、新的供给来源或新的组织形式。他明确区分了发明和创新,发明是一种简单的新装置或工艺,而创新需要把新的东西引进经济。在《经济发展理论》( 1911 年)这本书的第一版序言中,熊彼特写到“此书献给那些能够以科学精神对社会进程做科学描述的人” 。创新对社会产生多种贡献,技术创新具有经济价值、技术价值、环境价值和精神价值(邓寿鹏, 1996 )。 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技术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战略,是培植新兴产业的关键因素,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刘助仁, 1998 )。 自 1989 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率先资助清华大学(傅家骥等)、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北大学等单位开展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证研究。技术创新管理的最新范式( paradigm )是集成创新 、全面创新管理 ( To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许庆瑞、郑刚、喻子达、沈威, 2003 ) 和项目组合管理 … 。复杂产品和系统 (complex products and system,CoPS) 的创新直接影响到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也是新兴的技术创新管理研究的一个分支。成思危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仅仅有技术创新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自主创新实质蕴涵着更深层次的、更重要的系列创新(周光召, 2005 ),可以说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s ;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 1990 )。自主创新系统是外延更广的工程系统以至社会系统,技术创新、打造自主品牌是自主创新的最高目标,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则是一个系统管理工程。利用系统论、演化论、博弈论等现代科学的新概念、新方法研究技术创新扩散(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ffusion )的展开机理,建立具有一定操作性的数学模型 以及进行技术创新的测度研究(高建, 1997 )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当前国际上技术创新研究的焦点 包括创业组织结构与创新行为、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实现问题、技术创新激励、 R & D 系统、创新风险决策、企业规模与创新强度的相关性、创新学习扩散和市场竞争策略、技术创新的集群效应、 智慧型工业园区 等。国内 技术创新研究的焦点 包括自主创新、全球化背景中的企业技术能力、国家创新系统与国际创新系统、复杂产品创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能力等前沿性问题 。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涉及到政府、科研部门、企业、中介组织、大学等机构的理念、行为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但难点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才、资金、科学技术、市场、管理机制以及这些关键要素的组合效应和整合机理。系统分析企业技术创新“五要素”难点及其成因,有利于全社会认识影响技术创新关键因素的重要性,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和对策,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扩散和创新型国家目标选择的实现。 1 . 人才因素及成因 从现象上看,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是产品竞争、质量竞争、科技竞争、营销竞争,但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等群体的竞争,是全民素质的竞争。 2005 年中国从事 RD 活动人员 120 万人年,比上年增长 4.1 %。科学家与工程师达 98 万人年,比上年增长 5.8 % 。企业技术创新要依靠一大批创新人才,因此提升企业人才的“ 创商 ”( Creativity Quotient , 创造力商数) 十分必要,“ 创商 ”有一个 核心理念 —— OIC, 即开放 (Open)+ 创新 (Innovation)+ 创造 (Creation) 。到 2020 年中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战略目标是:建设一支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建立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高效率的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全面提升中国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与水平,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人才智力保证(方新, 2004 )。 2003 年 12 月,中国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这充分体现了在创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国家提倡“以人为本”对人才兴国战略的重视。 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高层领导的支持,说到底要靠企业的决策者。虽然离熊彼特提出创新思想已经跨越近一个世纪的时光,但他所憧憬的企业家创新精神并没有过时。如果一个企业领导缺乏创新意识,就容易满足现状,不求进取,导致企业技术创新停滞。企业领导的创新积极性不高,后果是导致企业组织整体的创新活力不能体现。 企业缺乏人才表现在创新企业家、企业高素质的管理者、技术人员、技术工人、营销人员短缺,说明有些企业在人才的开发、使用上缺乏力度。如果不重视人才的开发,必定造成人才流失、人才贬值和人才浪费。 2 . 资金因素及成因 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资金运作表现为企业的财务活动,是企业组织科研、生产和经营的必要条件,也是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 2001 年科技部等七部委联合公布了“全社会 RD 资源清查”工作结果, 2000 年中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支出为 896 亿元, RD 占 GDP 比重为 1% ,在 896 亿元中, 60% 来自中国各类企业,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支出 490 亿元,中国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近年 RD 占 GDP 比重指标美国为 2.7 % 、日本为 3.0% 、欧盟为 1.8% 、韩国为 2.6% 、俄罗斯为 0.93% 、印度为 0.86% 。 1996 年以来,随着中国 RD 经费的持续增长, RD 经费占 GDP 的比重也不断上升, 1996 年为 0.60% , 2004 年为 1.23 % ,连续多年保持增长。 2004 年全社会 RD 经费总支出为 1966 . 3 亿元;企业、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 66.8% 、 22.0% 和 10 . 2% ,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2004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2005 年 12 月 28 日)。 2005 年,中国 RD 经费预计为 2360 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20.0 %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为 1.3%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比起发达、中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创新体系的完善,今后还要逐步缩小差距,迎头赶超。 企业在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依靠自己的积累可以自主增加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但有这样能力的企业毕竟是少数。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投资的原因是创新动力不足、企业负担重造成资金不足,使得自主创新投资能力有限。技术创新投资很多情况下是属于风险投资,商业银行对风险项目很谨慎。中国规范化的股份制改革和证券市场起步时间不长,群众对风险投资和股票投资的认识还有一个过程,风险资本很难从股票市场获取。 1999 年国家已制定了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 , 设立了技术创新基金网( www.innofund.gov.cn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在资金上提供了相应的政策保障,中信集团的金融子公司已与该基金建立了合作关系。中国化工集团 2005 年宣布每年将出资 1000 万元,设立一项面向全国化工行业、资助化工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的科技基金。技术创新资金的多元化渠道对于推动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3 . 科学技术因素及成因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技术是运用科学理论,为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和开辟新生产领域而发展的方法、手段。一切技术创新的内核也都是知识创新。作为一个国家,特别一个大国的科技政策,如果说基础研究必须面向国民经济,那么这应该是指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要求基础研究在短期内创造出多少产值 。基础研究是以增加一般科学和技术知识为目的非商业性研究,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曾经在 1992 年提出:“没有今日的基础科学,就没有明日的科技应用”,可见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 60 年代以后,世界上出现了大量的超技术,即大大超过原有技术水平的更先进的技术。这一时期开发的超技术是一些极限技术,如超低温、超高压、超净、超高真空、无重力等技术 。 技术轨道 (Dosi, 1982) 总是基于某个技术范式 , 它是解决技术问题通行的模型和模式,通过考察技术范式与技术轨道,企业可以把握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技术选择和技术跨越,为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目标奠定基础。 世界性高新技术——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工程、核辐射、激光、现代通信、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终端产品、系统的诞生,无一不是技术创新的成果。一个创新思想和技术很可能影响到人类的历史进程, 2001 年美国的一个创新计划 —— “天梯”被美国《新闻周刊》“创新经济”特刊列为“十大可能影响未来的发明”之一(李桐, www.XINHUANET.com , 2004 年)。然而,现实经济发展中大多数创新思想都不能够转变成新产品。研究表明,创新过程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一个隧道(创新隧道),开始时有许多有发展潜力的新思想,但到最后能成功的却寥寥无几 。美国、欧洲和亚洲的跨国公司正在加快他们直接投资于海外研发的步伐。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已经在国外建立了多功能实验室,不断通过这些实验室获得新技术。这些公司得到的不只是简单的科技产品,他们正在使国内和海外研发形成一个全球性的研发网络 。当今世界科技研发投资的 80% 、技术创新的 71% ,均由世界 500 强企业所创造和拥有, 62% 的技术转让在 500 强企业间进行。 二十一世纪,技术创新活动将活跃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多领域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领域(路甬祥, 2002 )。展望技术创新在新世纪的前景,有利于把握未来的创新方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 - 2020 年)》指出,前沿技术是高技术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是未来高技术更新换代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高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 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难点表现在企业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软技术” 以及相应的基础科学支撑,产品档次低、工艺及装备水平差、人员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薄弱。 TRIZ (俄文首字母缩写)理论是解决技术问题或发明问题最新的重要方法论,它的英文缩写为 TIPS (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 , 是基于知识的、面向人的、解决发明问题的系统化方法学,在世界许多国家的企业得到了广泛而成功的应用。在新兴技术领域至少有四种机会:学习性机会,动力性机会,组织性机会和文化性机会 。中国今天仍然在反省,也在大量地借用资本主义的科技、管理、资本……等。中国人必须再度绞尽脑汁,非但去反省,更要反思,超越,去创造一条全新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自主创新和国际技术转移和扩散相碰撞交错的大背景下,完全可以在新兴技术领域取得成功。 技术创新往往是以发明、专利、技术决窍( know — how )为支撑的,产品和技术总要有创新之处,否则将失去市场竞争力。美国的大公司都有自己的科研实验室。例如,朗讯科技公司的贝尔实验室就出了 11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专利有很多,而且每天都有新的专利出现,其技术创新意识非常强烈,该公司的网络设备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高的份额,这说明技术带来了高收益。虽然该公司曾遭遇危机,但强大的研发能力是他们东山再起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法宝。此外,美国政府科技报告(主要包括 AD 、 NASA 、 DE 、 PB )向美国国内外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图书馆学家和情报文献专家、商务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使用 ,这些资源为世界各国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关键是如何利用好类似的具有前瞻性、导向性的科学技术资源。国际机构、世界各国及地区也都在积极制定产业技术政策(中国台湾研究机构发布“产业技术政策全球网络资源”,来源: http://itp.itri.org.tw/test.htm )。上海技术预见的具体实践,为正在我国开展的和将要开展的地区技术预见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必要的背景支撑(李健民,万劲波 2003 )。 4 . 市场因素及成因 市场需求和取得市场效益是产品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市场出发,并经受住市场检验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茫茫商海,产品、顾客需求扑朔迷离,如何找准市场至关重要。开展技术创新的障碍是信息不灵,没有在原有的市场基础上选择新的目标市场,缺乏市场开发战略。处在转轨中的我国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影响了企业新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必须要准确地掌握市场情况,否则会造成技术创新的盲目性。美国无线电公司曾成功地开发了黑白电视、彩色电视。 1969 年开始以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投入小型录像机的开发和生产,然而,这种录像机在市场竞争中却夭折了。而日本公司千方百计将电视台使用的录像机小型化,降低成本,让普通家庭用得上,买得起,结果日本的小型录像机逐渐成为畅销商品,占领了市场。 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公司是国家特大型企业,近年来十分注重市场的调研与预测,研发出 50 — 150 型稀土永磁启动电机产品 10 余种。 2002 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辆新型特种消防车, 2003 年成功研发了“非典( SARS ) ”专用救护车,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上国内外技术创新案例进一步说明了市场因素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地位。 5 . 管理机制因素及成因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及其管理,主要侧重于研究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及如何做好这些工作。在创新能力障碍因素中,不能把握创新时机,缺乏现代管理手段,科研人员与工人不能配合都是管理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在其他因素中的企业产权不明晰、激励不到位与企业缺乏创新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创新管理不到位的表现 。新一代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是系统集成网络模型,并采用创新过程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 MIS )、企业资源计划( ERP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与集成产品开发( 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 )流程等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制造技术。 日本顶尖创新公司从整体的网络观点看待技术创新管理,从寻求技术诀窍到寻求合作者 ,日本企业的创新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讲,利用技术转移提高本土企业创新能力是引进跨国公司的重要战略所在。但在面临利益冲突时,需要本土企业付出自己的艰辛努力才能实现,同时也需要政府的特殊制度设计安排、制定灵活的策略帮助实现。谢富纪、郑绍濂( 2000 )构造了 FDI 技术转移系统模型,并以此分析技术转移机制以及对东道主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国内学者在合作技术创新(郭晓川, 2001 )、国际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新动向(张晖明、丁娟, 2004 )、企业技术积累与跨国化(刘震宇, 2005 )以及基于高技术化视角的资源型企业成长模式 (王锋正、郭晓川, 2005 )等方面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进展。在企业的内部有一个创新的小环境(称为内环),包括企业价值链上的各个要素;在企业的外部存在一个创新的大环境(称为外环),包括政府、中介组织、科研院所、大学、上下游客户等。通过外环和内环的集成(协同)获取创新优势,可以提升企业将新设想、新技术商品化的能力 ( 傅蕴德, 2006) 。 近年来,人们对技术创新有了越来越多的理性认识。各大主流媒体特别是中国技术创新信息网( www.ctiin.com.cn )、中国创新资源网( www.innovation.gov.cn )、中国创新网( www.chinahightech.com )、企业创新网( www.zth.com.cn )、《科学学研究》、《中国软科学》期刊等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主创新、技术创新不是一个孤岛,需要全社会来关注和渗透,才能把这个复杂的巨系统不断地强化和推进。 一个企业只有引入管理创新的理念,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才会有力地提升。中国许多著名企业如宝钢、海尔、联想、长虹、康佳、海信、方正和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等,进行了技术创新战略的研究,并成功构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 综上所述,人才、资金、科学技术、市场、管理机制都是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难点问题,这些要素的组合作用产生的系统和问题更加复杂,可见技术创新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 .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对策 1 . 建立高素质创新企业家队伍和创新人才队伍,构筑人才高地,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有创新精神和战略管理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和科技人才队伍,使企业涌现出更多的“知识英雄”。要弘扬企业家精神,使现代企业家成为一个德才兼备、懂业务、会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使企业家具有战略性的思维能力、坚定的创新动机、充分的自信心、高度的独立性、强烈的冒险意识。除了企业培养自己的研究开发、信息、营销、生产运营人才,还要积极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激发各类专业人才的“ 创商 ” (CQ) 。企业可以在大学设立奖学金,吸引更多的人才。国家要大力加强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同时应鼓励更多的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业和引进国外智力,鼓励更多的东部人才来西部施展才华。营造一个激励人才发挥作用的机制,使人才在技术创新中发挥出最大潜能和作用。 2 . 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建立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多渠道技术创新投融资机构与体系。 企业可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宏观指导下,根据市场变化和市场竞争格局,自主地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目标的创新项目。企业要逐步加大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技术创新项目具有规模性、科研长周期和收益不确定性,要引入风险投资机制,风险资本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助推器。在优化企业资本结构过程中,可实行主银行( Main Bank ) 制度,建立银企互补机制。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形成创新“双赢”。政府应完善证券市场,加大监管力度。政府要加大财政扶持和引进外资的力度,同时要支持企业在港、澳、台地区及海外融资和招商引资。 3 . 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技术创新中心,以产品为龙头,把新工艺、新技术渗透在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过程中。 对新产品的开发,要注意开发的产品是否高质量,竞争力强,有市场和有效益。大型科技先导型企业可以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努力使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诀窍和科研成果,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特别在科学技术与信息、经济的结合上,做到技术创新快捷、有效。在技术创新扩散中要使创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与国际化,最终使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国家要加大基础科学研究力度,为技术创新奠定基础。 4 . 企业要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扩大创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名牌效应。 企业不仅要看到现时的市场,还要洞察国内外市场的潜在需求,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重新组合营销要素,建立起市场竞争力更强的市场营销系统,从而推出新产品、开辟新市场。应积极实施企业上网工程 , 探索电子商务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探索基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供应链、价值链的优化。建立一支快速反应的营销队伍,实施市场营销的创新。 5 . 企业要大力推进组织管理的创新,重塑创新管理机制。 企业要鼓励创新思想的迸发,营造创新文化,宽容创新探索中的失败,使研究与开发、生产和市场营销中诸要素完善地组织、协调、平衡,达到整体上的优化配置,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型”团队,同时要加强产学研联合和企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政府要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发挥技术创新与经济创新的宏观战略引领、调控、资源配置、整合作用,大力推进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再创新 。在国际技术转移和引进跨国公司战略实施中,需要政府的特殊制度设计安排、制定灵活的策略帮助实现。在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中要引入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等先进的研究方法。对优强企业要给予必要的扶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技术扩散的扩散源。现代企业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权利制约权利,同时大力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好国内外的经济科技信息,构筑企业竞争情报系统( CIS )。企业要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规避在技术创新中的各种风险,最终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目标。 三 . 结 语 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科学家、企业家和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 ,中国致力于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国家创新能力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企业技术创新就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只有下大力气解决技术创新“五要素”难点问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稳健地发展壮大;只有加快技术扩散,才能为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讲,技术创新扩散比技术创新本身更重要。在技术与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日益加剧的国际形势下,企业间的竞争是企业创新力的竞争,形象地说,“创新战争”在一幕幕上演,这场世界性的创新战就是“超越一切界线和限度” 的战争,简言之就是“创新超限战”。 中国《中国技术创新研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列为“八五”重大项目,自 1989 年以来,基于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学、科学学、技术学、社会学、哲学、法学、文化学、未来学等学科视角的技术创新研究逐步地展开和深化。 1996 年以来,国家经贸委、国家科技部推出了《技术创新工程》, 1998 年中国科学院推出了《国家知识创新工程》;国家经贸委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了 “ 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 ” 活动。中国有一大批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区域)、技术创新试点企业相继诞生。 1999 年 8 月中国召开了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 2000 年 4 月召开了全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会议。国家经贸委等部委 2001 年 6 月举办了“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暨技术创新成果展览会”。国家经贸委 2002 年颁布了《“十五”全国技术创新纲要》、《国家技术创新计划管理办法》。 2005 年 1 月,国家科学技术部颁布了《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纲要 》。九三学社中央 2005 年 3 月呼吁,中国应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005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06 年 1 月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决定联合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展望未来,技术创新的实践与研究是关系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科技安全的战略性课题,只有把经济和科学技术有机地进行系统融合,才能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创建创新型国家。 参考文献 朱丽兰,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 ;陈胜昌主编,知识经济专家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1998 洛林 . 艾伦,开门 ——— 创新理论大师熊彼特 ,马春文、郑炯、韩立鑫、孙晓华、徐爽 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张华胜 、薛澜,技术创新管理新范式 : 集成创新 ,中国软科学, 2002.12 许庆瑞、郑刚、喻子达、沈威,全面创新管理: 21 世纪创新管理的新趋势 , 2003 , 陈劲,童亮,集知创新 —— 企业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之路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4 年 12 月 康凯,技术创新扩散理论与模型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4 魏江、陈劲主编,中国创新管理前沿 . 第二辑 ,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 2005 年我国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科技产出喜获丰收,中国科技统计, www.sts.org.cn 邹承鲁 , 科教兴国必须重视基础研究 ;主编:杨旭 、郭振英,中国科技发展经典文库 ( 上 )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1 野中幸敏 ,超技术革命 ,吴新仁、杨治安 译,郑尚明 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87 Melissa A .Schilling, 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 ,谢伟,王毅 译,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6 月 薄启亮等编译,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4 年 3 月 高旭东 ,分析我国企业技术战略选择的一个理论框架 ,柳卸林主编,中国创新管理前沿 . 第一辑 ,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喻忠烈,超越西方去创新 —— 反思与超越 ,张劲夫主编 ,海外学者论中国,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4 王维亮 编著,美国政府四大科技报告使用指南 ,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5 年 高建,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西格法德 . 哈里森 , 日本的技术与创新管理 —— 从寻求技术诀窍到寻求合作者 , 华宏慈、李鼎新、华宏勋译,柳卸林 审校,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7 月 王锋正、郭晓川,基于高技术化视角的资源型企业成长模式, 2005 年全国博士生论坛管理学科分论坛, 2005 年 7 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0062001 )与内蒙古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ND0430 ) 武春友、戴大双、苏敬勤,技术创新扩散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7 乔良 、王湘穗, 超限战 , 北京: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99 年 A Research on Difficulty and Policy of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U Yun-de 1 Wang Feng-zheng 2 LI Ren-shui 3 WEI Xin 4 1 、 3 Baotou Tomorrow Technology CO . , LTD , Baotou,014030,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uhhot , 010021,China 4 、 CNGC Inner Mongolia No.1 Machinery Group Corporation, Baotou,014032,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indicates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 complicated systems engineering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bines with economy . On the based of analyzing the difficulties and causes that is strongly interrelated wit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scuss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enterprises in worldwid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nd analyzing the successful and failed experience abou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civil and external enterprises, it suggests some basic policies on strengthening the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 At last, the article simply retraces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a and appeals that China should notic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 Keywords: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fficulty; policy 附件: 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傅蕴德 .pdf
个人分类: 技术创新|2574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8: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