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对策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对策

相关日志

“新基建”下人工智能面临的安全态势与对策
王飞跃 2020-8-29 07:53
“新基建”下人工智能面临的安全态势与对策 文│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 李浥东;中国科学院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 互联网的出现,让虚拟空间不再虚拟,就像十五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网络世界让波普尔仅在哲学上讨论的第三世界“人工世界”成了活生生的新天地。人工智能的兴起,加上互联网产业二十余年的迅猛发展,更使“人工智能”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新边疆。大数据成了这里的“石油”“矿藏”,IT也从开发物理第一世界的工业技术“老”IT,开发心理第二世界的信息技术“旧”IT,一跃变为开发人工第三世界的智能技术“新”IT。更为重要的是,人类在经历了以战争侵略为特征的“负和”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为特征的“零和”全球化之后,开始了以智力开源大发展为特征的“正和”全球化。 “新基建”恰逢这一历史转折时刻,正是推动这第三波智慧的全球化之开路先锋。“新基建”是建设智慧社会基础设施的开始,在确保新旧动能转换、新旧产业升级的同时,为构建新型智能化基础设施打下坚实基石。为此,“新基建”下人工智能面临的安全态势与对策,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核心问题。 一、“新基建”中的安全挑战 1. “新算力”挑战:人工智能安全 在“新基建”的发展进程中,一方面,人工智能、异构计算处理器等先进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将极大提升算法效率和计算能力;另一方面,5G、云计算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使高算力变得人人可及,对网络空间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人工智能的关键任务对安全防护的及时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从银行业务到自动驾驶,从家庭自动化到机器人辅助手术,这些应用通常都具有高动态、强实时等特征,要求系统快速适应新环境并学习新技能。例如,汽车自动驾驶技术通过实时学习其他成功驾驶案例,可以快速适应意外和危险的道路条件。同时,此类关键任务型的人工智能系统也必须具备快速检测入侵事件、识别攻击模式并采取抵御措施的实时防护能力,从而处理噪声输入、抵御恶意攻击。 其次,人工智能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对敏感信息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工智能应用的场景越来越广泛,根据用户行为的特征(例如,适用于用户口音的虚拟助理)和用户偏好(例如,学习用户驾驶习惯的自动驾驶系统)提供定制化的智能决策服务已成为人工智能应用的主要方向之一。然而,在为用户提供更精准服务的同时,系统需要收集大量的用户个人信息(包括个人敏感信息)。尽管欧盟已发布GDRP,但目前关于隐私保护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手段尚不完善,使得保护用户个人隐私信息和利用这些数据获取巨大商业利益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再次,人工智能跨组织融合对数据安全共享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基建”趋势下,各类系统和业务的融合速度加快,跨组织、跨地域的数据共享需求越来越高。例如,医院共享数据以预防流行病爆发,金融机构共享数据以提高其欺诈检测能力扩散等。这些智能应用有时需要使用不同机构(甚至是有竞争关系的实体)拥有的数据进行联合训练,一方面可能造成数据所有者敏感信息(如商业秘密等)泄露,另一方面也为恶意攻击提供了更高价值的攻击目标和更多源的攻击渠道。 最后,基于机器学习的安全算法与软件漏洞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正在应用机器学习方法来提高安全效率和能力。然而,机器学习系统引入了特定的漏洞,熟练的攻击者可以利用这些漏洞来危害整个系统。因此,基于机器学习的算法和软件本身可能成为安全链中最薄弱的环节。此外,在开放互联的数字世界中,学习系统经常被部署在对抗性的环境中处理“未知”的未知信息。由于建模攻击通常依赖于“已知”的未知信息,而“未知”的未知信息是不可预测的,这使得对机器学习系统的大量潜在攻击也成为不可预测的。 2. “新网络”挑战:5G生态安全 5G网络变革将带来技术和产业的颠覆式发展,是数字经济的全面实践和完整体现。虽然在网络安全方面5G技术进一步加强了认证授权、隐私保护、网络架构与互通安全等保障力度,但实际应用中的5G生态极为复杂,传统的在远端集中部署的安全保护模式已经不能满足5G时代行业数字化、业务边缘化的安全防护需求。 首先,5G的“万物互联”模式打通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数字资产的价值和意义日益突出。随着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发展,社会场景数字化、人工智能算法化、工业数据模型化、工业知识软件化等趋势越来越明显,使得数字资产的范围不断扩大,其价值已逐步接近物理世界资产,未来甚至会超越物理世界资产。目前,由于数字资产的内涵和边界尚不清晰,使得建立以数字资产保护为核心的数据保护体系面临巨大挑战。 其次,5G 网络提供网络切片机制来服务于不同的应用业务,灵活的整体端到端切片管理编排和资源管理,使得网络边界变得十分模糊,对传统依赖物理网络边界保护网络空间安全的方法带来极大挑战。原则上,每个网络切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网络域,配置各自不同的安全机制。但如果切片间出现信息泄露,攻击者就可能从一个低安全等级的切片进入另一个高安全等级切片,窃取、干扰目标切片通信内容。此外,由于是在同一物理网络上共存多个切片,因此很容易受到侧信道攻击等。 最后,5G利用边缘计算模式将业务决策能力下沉到终端,从而提升用户体验。但由于边缘节点所处的用户侧环境复杂,容易受到非授权访问、恶意数据篡改等攻击,一旦用户侧5G业务被攻击,如果没有配套的安全监测手段,很容易对整个安全生产和基础设施产生巨大影响。另外,由于5G网络支持多样化终端,使其面临着终端软件和硬件设计漏洞导致的安全风险。 3. “新模式”挑战:新型融合创新应用安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新基建”将新型交通网络(尤其是轨道交通)和新型能源网络建设作为传统基础设施升级的典型示范领域,进而带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生产基础设施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有效推动各行业在技术、产业和商业模式的融合创新。随着这些基础设施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其面临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以近年来发展迅猛的轨道交通为例,我国即将进入以全自动驾驶、智能调度、智能维修、多模态生物信息识别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智能运营时代。然而,针对轨道交通系统的信息安全防护还集中在对传统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各类主机及关键节点的资产管理、威胁预警和应急响应等,无法满足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安全保障需求。 首先,交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体系尚不完善。随着交通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如轨道交通中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调度指挥系统、运输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等)之间的耦合关系愈发紧密。而针对这类紧耦合复杂系统的安全防护体系目前还处于理论自洽阶段,还远不能满足以调度控制一体化、轨道交通公交化、旅客出行个性化等为代表的实际运营需求。 其次,交通外场设备成为网络安全保障盲点。我国交通网络规模急速增长,各类交通外场设施、载运工具和移动终端等数量大幅度增长且分布极为广泛。而针对交通外场设施的安全保障方法受限于接口种类、通信协议等尚没有实现统一管理,无法实时了解各类交通外场设施的运行状态和正在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等内容,更不能对这些设施实现远程防护和应急响应等功能,远未达到智能化安全管理的应用需求。 最后,交通网络未知威胁感知能力尚显不足。针对交通运输网络中特有的交调设备、气象设备、监控设备、边坡设备等,业内尚缺乏对攻击特征的积累,一旦遭受攻击就可能是毫无防御能力的未知攻击。另外,以高级持续攻击(APT) 攻击为代表的网络攻击往往采用多种综合的攻击手法,能够绕开传统基于规则的安全产品的检测,使得传统的基于脆弱性、反应性、边界性的周界安全模型很难应对全球化、规模化、快速演变的网络攻击。这些都极大限制了轨道交通系统应对突发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技术能力。 二、“新基建”给安全带来的新机遇 1. 人工智能为安全防护赋能 人工智能技术为网络空间安全防护智能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可以为网络空间安全防护在预测、检测、防御和响应等各环节全面提升安全性能提供技术支撑。在网络攻击预测方面,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利用机器学习预判网络攻击,并结合专家系统给出智能决策,以抵御攻击并且评估风险;在安全检测方面,可以实时监控网络系统,无需人工监视,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在网络防御方面,可以利用已有的攻击样本判断攻击类型,实现安全防御自动化;在攻击响应方面,可以实现安全响应自动化,并允许人工干预,快速形成攻击案件分析,为专家系统的决策支持提供基础数据。 2. 区块链的基础作用 区块链作为一种基于密码学原理、共识机制和数据存储结构等关键机制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使传统上难以流通和商品化的“注意力”与“信用度”成为可以批量化生产的流通商品,革命性地扩展了经济活动的范围与提高效率的途径。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基于区块链的新技术基础设施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区块链的两个核心性质“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保证了区块链的高度透明化和可追溯性,在高度开放的动态计算环境中创造了可信任基础,有助于在“新基建”中建设数字社会可信体系。另外,通过将区块链技术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和5G等新兴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可以自底向上地与互联网基础架构融合,实现可信、可靠、可用、高效的集成化应用,从而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协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三、“新基建”下的安全新范式 “新基建”将极大促进物理世界、人工世界和心理世界的融合进程,为社会物理信息系统(Cyber-Physical-Social Systems, CPSS)的构建提供重要支撑。“新基建”时代的网络空间安全内涵也需要不断发展和进化,安全防护理念、技术思想、产业思维和人才培养等都需要全面升级。其核心就是要求安全防护体系从传统“打补丁”式的被动检测防护向“增强免疫力”为目标的预测引导防护演进。 1.建立并完善“共识性”网络空间安全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建立了较完善的技术体系和较深厚产业积累,在5G、智能交通、新能源等方面甚至取得了先发技术和产业优势,这使得在“新基建”发展过程中,同步建立新型网络安全标准体系的技术条件和时机日渐成熟,从而促进网络空间安全领域从安全观和安全策略等方面实现进一步升级。在安全观方面,传统的安全观主要强调物理系统(如工业设备)或者网络空间(如互联网)的单一世界安全,而在安全边界延展过程中,基于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将成为新安全观演化的基础,即未来的安全应该是能够同时保障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人工世界均安全的“大安全”。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相对的和共同的安全观已经成为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的普遍共识。在安全策略方面,传统的安全策略还停留在描述性安全为主、预测性安全为辅的“打补丁”式被动检测防护模式,这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安全策略在面对系统复杂性不断提升而带来的安全威胁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需要将攻防双方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纳入到安全策略的建设体系中,利用生成式对抗模型产生的安全大数据填补认知鸿沟,建立以引导安全为主、预测性安全和描述性安全为辅的主动式安全防护体系,不断增强系统的免疫力。此外,随着我国“一带一路”“高铁走出去”等的推进,在更大范围内建立并完善具有共识性的网络空间安全标准体系,可以有效延展网络空间安全边界,为建立网络空间纵深防御体系提供基础支撑。 2.建立以ACP理论为基础的平行安全智能系统 通过深入分析CPSS系统的安全特征,融合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和心理学、社会学等人因要素,建立以平行智能理论为基础,集描述性安全、预测性安全和引导性安全为一体的平行安全理论与技术体系,就成为“新基建”时代保护各类CPSS系统的一种有效解决方案。其核心思想是利用人工系统来模拟和表示复杂的实际安全系统,通过计算实验进行各种安全模型的训练分析和评估,借助虚实互动的平行执行来在线优化安全模型,形成虚实空间的反馈与闭环,从而提升对复杂系统的智能安全防护与免疫能力。平行安全系统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首先,通过综合考虑CPSS系统中的各种复杂因素,结合理论建模、经验建模和数据建模方法,建立与实际安全系统“伴生”的一个或多个人工安全系统。 其次,在人工安全系统中,利用生成式对抗学习等智能方法与人工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对系统攻防双方特征与行为进行精确建模,以自底向上的涌现方式实施海量计算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模拟、记录系统实时状态及演化特性,辅助推理和预测实际安全系统各核心要素在不同情况下的耦合关系与演化规律。 最终,通过特定的平行交互机制与协议将人工安全系统和实际安全系统连接,实时同步数据、模型、场景和决策等要素,并通过人工系统中场景推演,实现对系统未来状态的预测,并相应地调节各自的管理与控制方式。 3. 培养网络空间安全优秀人才 现阶段我国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变的需求。因此,网络空间安全优秀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打造“国家政策护航、高校教育为主,产业实践支撑”的人才培养新格局。从国家层面提高网络空间安全的政治站位,从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支持网络空间安全人才的培养;从高校、科研机构层面,加强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结合,提升网络空间安全人才的整体水平;从产业应用方面,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实践合作,交换信息,分享经验,从而共同建设一支国际高水平的网络空间安全优秀人才队伍。其次,建立以网络空间安全为基础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由于网络空间安全具有技术尖端、对抗激烈、覆盖面广等显著特点,不仅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基础能力,还需要建立对攻击防护对象(如工业控制系统、交通系统、电力系统等)的综合知识体系。最后,构建以平行安全系统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实践平台。构建可以表示各种安全知识和攻击行为的人工安全系统,提供“真实攻防”实验环境,使学生可以系统地进行攻防测试,从而掌握不同的安全策略和管理规则,加强了学生的网络攻防观念和攻防实战能力。 (本文刊登于《中国信息安全》杂志2020年第7期)
个人分类: 科研记事|41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时记事:研判猜测
Mech 2020-1-25 13:15
为确定是否取消旅行而开始的调研,在做出决定后仍没有停下来。这多少是惯性使然,其实已经没有太大现实的必要性。 看了大量报道,包括外媒的英文报道 ( 没有特别的未知信息 ) 和网上一些自媒体 ( 信息丰富但多数未经证实 ) 。对目前的情况有个大致的判断。情况无疑很严重,但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公布数据没有直接的人为操纵,特别是湖北以外的情况大体可信。 因为在长假中,人员流动较少。推测情况会较为平稳,仍处于线性增加和蔓延的阶段。如果这段时间数据不好,或者有明显的恶化趋势,可能有进一步的全国性控制措施,主要可能在交通方面。目前情况判断,这种可能性不大。 即使现在情况没有继续恶化甚至稍有好转,高校的开学有可能推迟。湖北在二月中开学风险较大。如果只是湖北高校和湖北学生推迟,在教学管理上困难较大。因此可能全国推迟两周左右,在二月底三月初开学。 上海启动一级预案,关闭了公共文化场所和公园景区,取消商业演出宗教活动和体育赛事。所在单位排查外出情况和外来人员。我个人感觉,动作还没有 SARS 那时候大,希望工作细致落实。 个人和家庭还是要有底线思维,做最坏打算。充分休息,减轻工作负担,使身心状态良好,增强抵抗力。保持适当必要的食物和医药储备。虽然形势严峻,至少目前看,没有什么可恐慌。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疫时记事:防患未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物实验室常见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
jiangjiping 2018-12-20 09:13
生物实验室常见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 蒋继平 2018年12月20日 一般来说, 生物实验室在研发领域算是比较复杂的实验室。 这是因为: 1. 生物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 尤其是高级生物, 有各种细胞, 组织和系统。 2。 生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因而, 生物实验室一般需要比较高级精细的试验设备和严格控制的环境条件。 鉴于这样的要求,生物实验室的设计一般都是非常周密部署的。 即使这样, 有时还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 下面是这些常见的出于意外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对策。 第一, 临时断电。 生物实验室一般具有多种高级仪器设备。 这些仪器设备需要电能驱动, 一旦供电局临时出了问题不能供电, 就会给正在进行的实验造成严重的影响。 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临时断电。 比如说, 我所在的弗罗里达州经常有雷阵雨,有时电能线路被雷电击中或者线路被狂风暴雨吹倒造成断路。 这个就造成了临时断电的困境。 对付这样的问题不是一个难题, 只要给实验室配备一套备用发电机, 一旦断电, 备用发电机立即启动, 继续给实验室提供电能。 我的实验室就有两台这样的备用发电机。所以, 临时断电不会给我的实验带来严重的后果。 第二,培养皿污染。制备菌种的培养皿很可能会被其他微生物污染。这个尤其在实验室的空气质量很差的情况下更加常见。 应对的办法是, 首先要保证实验室的整洁干净, 使用过的仪器设备和各种器皿都要及时清洗和消毒灭菌。 其次, 要定时检测超净工作台是否达到设计的要求。 要是超净工作台不能有效地清除空气中的微生物,那么, 必须对超净工作台进行清理和检修, 使之达到设计要求。 第三。生物种源污染。用于生物实验的生物种源是生物实验室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几乎所有生物实验室都有自己的实验生物种源。 可是, 在制备和保存这些生物种源的时候, 有时会出现种源被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情况。应对这样的问题, 首先是在制备的时候要多复制几套。制备好以后, 从各套取少量样本先在实验室试长。 要是没有发现污染, 就将其分别采用短期保存和长期保存的策略保存在相应的设备中。 短期保存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立即拿出来使用。 长期保存的菌种在短期保存的菌种出现问题时拿出来救急。 最后, 参照系出了问题。任何科学实验都必须有一个可靠的参照系。 一旦参照系出了问题, 整个实验就等于失败了。 因为生物实验的对象一般都是活的生物, 活的生物具有生物特性。 这些生物特性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因而, 一旦环境条件发生与设计有明显差异的时候, 就可能会出现异常的反应。 还有, 因为实验是人做的, 人为因素有时候也会造成差错。 应对这样的问题, 首先要严格检查所有的仪器设备在运作过程中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然后,要认真回顾实验操作是否出了差错, 比如说, 把参照系的材料混合了, 或者把参照系的材料弄反了。 这个有时真的会出现的境况。
个人分类: 科研工作报告|29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进一步搞好甘南林区森林采伐限额的对策
ghzcljz 2018-10-13 10:56
进一步搞好甘南林区森林采伐限额的对策 杨桑杰 李俊臻 甘南州农林局(747000) 摘 要 本文对甘南林区执行森林采伐限额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搞好森林采伐限额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森林资源 采伐限额 对策 甘南林区是我省的重点天然林区,解放以来累计为国家提供木材一千多万立方米,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木材的需求。由于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国家未实行限额采伐,林业企业拼人力、拼资源、讲贡献,造成森林资源的极大浪费,加上追求高指标,使甘南林区森林资源急剧减少。 一九八四年,《森林法》明确提出要“根据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制定年采伐限额”,才使“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方针的落实有了法律保证。到一九八七年,国务院第一次正式下达了各省市年森林采伐限额,木材产量才逐步减了下来。1990年,省政府正式批转下达了“八五”期间各地(州、市)及省属白龙江林管局年森林采伐限额,森林采伐才有了具体的控制指标。从“八五”限额执行的情况看,实行采伐限额是强化森林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但甘南林区在实行限额采伐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 1 、白龙江林管局的限额编制数大。按上次二类调查结果,林管局用材林总蓄积量为4247.6万立方米(占森林总蓄积量的64.6%),其中绝大多数为云冷杉成过熟林,其年净生长率仅1.0%,净生长量约42.48万立方米,而林管局“八五”期间年采伐限额为56.46万立方米(商品材限额占78%),多出了13.98万立方米,而同期州属林区用材林总蓄积量1069.3万立方米(占森林总蓄积量的54.9%),年净生长量约10.69万立方米,年森林采伐限额为9.71万立方米(商品材限额占56%),比用材林净生长量低0.98万立方米。 2 、林管局的一些林业局由于职工多、经济负担重,为了生计想方设法、巧立名目争取限额外木材专项指标,然后以好(材)充次(材)外调,造成超限额采伐现象。如迭部林业局在1994年共争取到病虫害材等专项指标43970立方米,加上生产计划,年终实际调出186956立方米,比省批生产计划、省批专项指标的总和还多调5686立方米,比“八五”限额(12.27万立方米)多调64256立方米,多消耗森林蓄积约12.4万立方米。 3 、林管局的一些林业局及个别县属林场还利用超方装运的手段,提高木材售价,造成实际上的超采超调现象。如洮河林业局去年12月15日至30日调出的144车木料中,超方多的达9.284立方米,最少的也有0.6立方米,平均每车超方约3立方米,按每车平均填写12立方米计,超方率达25%,以此推算,洮河林业局通过超方装运每年可超调木材约1.2万立方米,消耗森林蓄积约1.64万立方米。据州林业缉查队检查,迭部林业局等单位也存在类似情况。 4 、个别省属林业企业、县属林场护林投入少,护林人员力量薄弱,有些护林机构形同虚设,乱砍滥伐的现象时起时伏。 5 、个别省属企业、县属林场票证管理不严,加之原来木材检查站工作不得力,利用空票、抽票等非法手段拉运木材的事时有发生,使乱砍滥伐的木材进入市场。 6 、民用材管理不严,少批多砍的现象普遍发生,每年限额2.69万立方米,而实际消耗蓄积约10万立方米。 7 、根据1994年二类调查结果,我州按照“九五”编限有关规定编制的年木材(规格材)生产限额为2.292万立方米,比“八五”限额减少23.6%,而白龙江林管局在森林资源同样减少的情况下编制的木材(规格材)生产限额达22.8万立方米,比“八五”限额仅减少5%。 由于以上多种原因,“八五”期间甘南林区木材产量实际在每年40万立方米以上(限额27万、限额外指标约4万立方米,超方装运约3万立方米,民用材5万立方米,其它1万多立方米),木材生产消耗的蓄积在67万立方米以上。加上生活烧材等其它消耗11万立方米,全林区蓄积消耗共约78万立方米,超过用材林年生长量25万立方米,超过“八五”限额约12万立方米,使可利用资源渐趋枯竭。 为了保护好甘南林区的森林资源,充分发挥长江上游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调节气候,保持甘南地区的生态平衡,防止北沙南侵,我们呼吁: 1 、调减白龙江林管局的森林采伐限额,使森林生长量真正大于消耗量,以逐步恢复甘南林区的森林资源。 2 、按照民族区域自治的有关规定,为了切实保护好甘南的森林资源,应尽快解决甘南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两张皮的问题,由甘南州人大和政府对省属林业企业的资源调查、采伐限额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林业发展规划等有关方面的工作进行监督,林管局木材生产的采伐许可证、采伐作业证、验收合格证和更新合格证等“五证”以及木材调拨的准运证应该交甘南州管理,以便加强对木材生产调拨等有关环节的监督。 3 、加快白龙江林管局的转产步伐,使企业职工的生计得到保证。同时本着开发资源、富裕地方的原则,尽量将转产项目安排在甘南境内。请求国家照顾甘南林区的实际,将甘南州同林管局合办纸浆厂的规划尽快立项并预以经济扶持,以便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安排林业企业富余职工、增加甘南州地方财政收入。 4 、为了象管理棉花一样管理木材产销,应坚决关闭林缘地区的非法木材市场,不准在林区山场调拨木材,要一律实行中楞调拨。同时严格控制对非林区发放运输票证,并加强对运证发放和使用情况的检查,以防外地票证和伪假票证在甘南林区流通;在票证设计上要严格区分商品材、木材制品、林副产品,以便用商品材准运证控制商品材外运数量,一则解决运证发放太滥的问题,二则防止不法分子混水摸鱼,同时做到用发放运证来控制商品材限额。 5 、跟四川省林业厅协商,按巴西等林业局“九五”限额确定经我州出省的木材数量和具体查验办法,以便于控制用四川空票拉运我州木材的现象。   6、近年来,甘南林区无林可采的林场已增加到10个,这些林场有些属企业,有些是实行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由于职工生活无着落,生活困难,靠搞一些与林业无关的工作寻找生活出路,从而放弃了育苗,造林及森林管护等工作。为此,建议将省属林业企业内无林可采的林场改为事业性质的营林林场,将县属无林可采而又实行企业管理的事业林场改为名符其实的事业性质的营林林场,由省财政拨款,让这些林场专心从事育苗、造林、封山育林和森林管护工作,以加快森林资源的恢复,发挥森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7、伐区生产的木材入库前,由林场指派三级以上木材检验员对木材进行检验,并在大小头用油漆写上检尺长、检尺径、木材等级及材积数量(以原条调拔的木材,在锯断装车前,可对各锯口进行编号,以便于木材检查站查验),调拔时以此数为准,检查站对木材检尺情况进行抽查,以便减轻检查站的复检工作,从根本上解决超方装运问题。另外,要求在汽车马槽内所装木材全部小头朝外,以便于检查站复尺,否则检查站有权责令货主卸车检尺,装卸费用由货主自理。   8、要求州 境所有林业企 业生产的木材,不论规格材、非规格材还是采伐、造材剩余物由林场负责全部拉到公路沿线中楞场,加上运输成本后在中楞场调拔。一方面防止林区内道路泥泞,装车慢,给货主造成压车,增加经济负担;另一方面,次材、小料已运出山场,可就近或运到综合利用加工厂进行加工增值,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经济收入。   到目前,州境林业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已达1.6万余人,按每人每年的工资、福利等7000元计,开销近1.1亿元,加上育林基金、税收、事业费等开资约9000万元,总开支约在2亿元左右,按不甚合理的“九五”限额计全林业生产木材约25万余立方米,如每立方米以600元出售(因伐区越采越远,立木腐朽率高,材质差),销售收入仅约1.5亿元,资金缺口在5000万元左右。目前国家经济状况越来越好,为了保存这片绿地,发挥她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请求国家拿出一部分资金,兴办“三剩”材综合利用产业、林副产启动资金、林业企业转产资金等以增加林业企业经济活力,减少对森林的压力。 本文成稿于1996年3月18日
1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甘南州林木采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ghzcljz 2018-10-13 10:34
甘南州林木采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李俊臻(甘南州农林局 747000)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从一九九六年甘南州木材检查站管理体制理顺以来,由于州、县林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的调配,加上一些县原来从事资源管理的人员升迁、调动后,林木采伐管理人员减少,新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因经验不足、专业技术不甚熟练等原因,造成甘南州林木采伐管理工作出现作业设计水平和作业质量下降的不利局面,再加上木材检查站管理工作任务繁重,林木采伐管理工作有所滑坡。 1. 伐区作业设计粗糙:主要是⑴说明书过于简炼,有的设计甚至连林分调查方法也未预以说明;⑵有的作业设计小班面积过大,不符合技术要求;⑶有的抚育采伐设计伐后郁闭度太小,不符合技术要求;⑷有的设计图面材料因子不全,甚至比例尺出现错误;⑸有的设计超采伐蓄积或超木材生产限额,给审批造成困难,要么超限额审批,要么欠限额审批。在这两年的审批中,我们对迭部县益哇林场97年伐区进行了调整,责成对部分小班重新进行设计;对其余各县作业设计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在批文中进行了说明,以便引以为戒! 2. 伐区作业质量不高:主要是⑴有的县擅自将国有林场的生产限额批给集体林场和乡上,造成集体林实际上的超限额采伐;⑵伐根超高现象严重,在各林场的伐区中这种现象是比较普遍的;⑶丢件子现象亦有发生,有些林场还比较严重;⑷伐区清理工作搞得差;⑸有超界采伐、调号采伐现象;⑹因对林区公路等附属设施未搞设计,有的林场在施工时造成了因此引起的超限额采伐;⑺有的林场没有搞好护林工作,林场抚育采伐后,当地群众又进行盗伐,造成伐后郁闭度偏低甚至开“天窗”的现象。 3. 不按时上报伐区作业设计:尽管州局曾专门发文,要求作业前一年的年底一定要上报伐区作业设计材料,但有些县的作业设计还是迟迟不报,到报来时往往很快就要开始生产了,因设计存在个别问题不能审批而影响了林场的生产和经济效益时责任太大。 二、加强甘南州林木采伐管理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去年以来,林业部和省林业厅进一步加强了林木采伐管理工作,下发了数个有关伐区作业设计质量检查、伐区准备工作检查、伐区作业质量检查验收的文件,同时林业部西北院、省林业厅也加强了对甘南州迭部、舟曲等县的抽查,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努力搞好甘南州的林木采伐管理工作。 1. 甘南州每年的森林采伐限额达8.319万立方米,其中木材生产的采伐限额4.261万立方米,生产木材2.679万立方米。州局和迭部、舟曲等县局应该确定一名领导负责林木采伐管理工作。同时,州、县局还应该确定一至二名林木采伐管理的专、兼职人员,作到工作有人管、有人负责。 2. 林木采伐管理技术性强,建议州局举办一期采伐、抚育作业设计学习班,邀请省上专家对甘南州各县从事作业设计的主要人员进行一次比较扎实的业务培训,以提高大家的业务素质,提高甘南州采伐、抚育的作业设计水平。 3. 鉴于甘南州特殊的气候条件,采伐、抚育的作业设计以及作业设计质量检查工作应在作业前一年完成。为此,要求各县在10月底以前完成下年的作业设计,11月份完成对作业设计质量的检查验收,核发作业设计合格证书,不合格的立即返工,以便不影响翌年的木材生产。 4. 伐区作业质量的检查验收还是由州局进行为好,因为事实证明委托县局验收不利于伐区作业质量的提高,建议州局安排人力、物力搞好这一工作。 5. 进一步加强对集体林木的采伐管理工作,其作业质量检查验收也应列入州局的检查监督之中。 6. 进一步加强对林区民用材的生产管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防止民用材进入市场。 7. 进一步维护林木采伐许可证的严肃性,无论是国有林还是集体林,没有林木采伐许可证都不能进行商品材生产或民用材生产,否则要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1997 年2月18日成稿
2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甘南州退耕还林(草)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ghzcljz 2018-9-23 11:43
\0
1452 次阅读|0 个评论
OA期刊如何避免经济利益陷阱
lijianguo531 2018-6-12 16:27
现在的OA期刊越来越多,传统的期刊也都在支持OA发表。这一趋势主要得益于欧洲学术组织和团体的积极努力。比如,在英国国家基金的申请里面要求必须要发表一定数量的OA期刊才行。这也是喻海良博主感叹OA期刊发展很快,且以欧洲为甚的主要原因。OA期刊的主要特点就是刊文量很大,刊文速度奇快,顺利的一个月搞定,多次审稿的一般也会在三个月内上线。这满足了很多人职称、报奖等及时需求。但是OA期刊现在的发展并不如人意:(1)期刊的质量普遍不高,OA期刊多以ESCI居多,SCI比例不高,入选SCI的期刊也因为刊文量大等原因,IF普遍不高,多堆积在三四区的水平;(2)价格水涨船高。不是SCI的期刊或者是ESCI的期刊1000刀基本上可以搞定,如果是SCI期刊那基本上就是10000人民币起,对于小青椒来讲,一篇算是感冒喷嚏,两篇就得挂水住院了;(3)质量把控呈下降的趋势。为了追求快速发表,很多OA期刊对于审稿人的要求把关不是很严。小同行比例不高,很多都是大同行审稿,对于论文质量的把关不是很到位。导致影响因子IF不是波动下降,而是直线下降。Plos One从高峰时的5左右,到了现在2左右。SR也从当初的6左右,到现在快一路跌破4了。真是让人感觉发这种期刊得乘早,要不然就没兴趣了。没发的人呢又觉得这是个鸡肋,别人都能混一篇我为嘛不行?但是发了吧又怕玷污名声。 有很多人说外国人都很严谨,都心地善良。我从外面转了一圈回来的感受其实不然。老外要比中国人更精明。你说的严谨是不假的,很多老外做事情很到位。但是,也不要忘了,商业与贸易是从西方萌芽的。近现代的一系列侵略战争都是因为西方强迫贸易引起的。比如鸦片战争。为嘛起名鸦片战争?那就是因为这场战争就是因为肮脏的鸦片贸易引起的。经济利益在西方人眼里要比我们要重的多,因为他们一般不会过多的考虑人情世故和所谓的面子。我们现在很讨厌国人的投机取巧,坐地生财。感叹西方人的正直与善良。其实如果他们学会了中国人的生意之道,那才是乱拳打死老师傅,甩老师傅几条街。就比如当西方人学会了中国人的辅导培训班,比如当西方人学会了中国人的低价游,还比如当西方人学会了中国人的期刊收费。。。。中国人现在期刊收费还是徘徊在几千元不等,现在的SCI OA期刊都早已破万。中国的核心期刊还在力控版面和每期的文章数量,SCI OA期刊已经一期几百篇了。有的人肯定要说这几百篇大部分人都是中国人贡献的,是的。很多的SCI OA期刊中国作者的贡献比例都在三成左右。但是你要明白这三成都是按照他们期刊的审稿规则发出来的。中国人没有投机取巧,更没有找关系。你的抱怨从何而来?即便没有中国的三成还会有其他国家来填充。要抱怨只能去抱怨SCI OA期刊的编辑们。 那么,如何去规避这一困境,其实不难。只要将学术摆在第一位自然就回归学术期刊的本源: (1)严格把关审稿流程,规范审稿人员库。争取小同行审稿,避免大同行审稿。 (2)控制每期的论文数量,尽量少办专刊(special issue) (3)钱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今日SCI OA在手 何愁不来美元?你要让人家降价?除非你是他爹。只会涨,不会降。 (4)OA期刊很多都是万能刊,什么专业学科的论文都发。还是要办更为专业的OA刊才能对期刊的质量信誉有所帮助。 真心感叹只要有钱什么都可以OA了,现在都能共享汽车了不是,环顾四周,也就自己还没有被OA了!!
个人分类: 观点点评|3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说韩春雨该怎么办
热度 3 罗非 2016-8-4 15:02
韩春雨老师的事迹曝光后,获得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人们先是惊讶于他如何的三无起家,一夜成名。 然后又开始关注他工作的难于重复,种种老外的质疑。 今天上来,发现很多博主都在给韩老师支招,说不用急于重复的,说先编辑个基因出来再说的,乃至说最终评判要请某某大神出山的。 固然,作为有可能商业化的技术,肯定要先申请专利。没有专利,不一定哪天就改性了别人。所以,这个阶段别人说什么的确不重要,重要的是先把专利搞出来。 至于编辑个基因,如果别人重复不出来,对你编辑出来的基因,一样是可以不承认的。鬼知道你是不是盗用了某脆皮技术干出来的,谎称是你做的。 说到请大神就更不好说了。先不要说,大神能不能为你的重复性张目。就算大神想张目,在目前的可重复性状态下,大神是不是能重复得出来? 再说,每个人都在给大神烧香的。万一你少烧了一炷香,大神把庇佑降临到了对手头上呢? 俺这个担心不无道理的吧。 其实,大部分人都忘记了,技术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 技术就是工具。不能用来干活的工具,就什么也不是。 脆皮9号称厉害,也还没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 如果韩春雨老师的方法能解决某个连脆皮9也不敢梦想解决的实际问题,那么一切质疑都不攻自破了。 所以,笔者以为,韩老师不如想一想,现在这个技术能干什么。 比如,切掉肿瘤里边最捣蛋的那条基因?比如,给免疫细胞加上抗HIV的锁?再比如,让乙肝病毒永远只能和肝细胞共存,而不能诱发肝损伤? 随便哪一条能实现了,那些古今中外的喷子们,自然就会住嘴了。 建议韩老师考虑。
个人分类: 科学评论|3864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美战略对抗与南海博弈:南海仲裁、对策与后续发展
热度 1 pww1380 2016-7-16 12:30
中美战略对抗与南海博弈:南海仲裁、对策与后续发展 —— 博文网文阅读思考交流札记(45) 杨文祥 1. 从历史到现实,全面准确地认识美国,是正确处理中美关系的理性前提。 而正确处理中美关系,则是把握21世纪战略机遇,实施我国外交战略,为中华崛起和民族复兴营造良性的国际环境的前提。 —— 科学网 吴跃华博文 2016-7-12 19:52 《 美国“美”吗?---写在南海仲裁案作出非法判决 》阅读札记 2016-07-13 日 评论 杨文祥 2016-7-13 09:13 博文网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37936do=blogid=990242 2. 保持定力,坐看云飞,运筹帷幄,不战屈兵。 现有的领土不再继续流失,失去的领土,无论是东南西北,有节奏地逐步收回,是民族复兴与崛起的基本标志。 —— 科学网 杨文祥博文 《 南海仲裁案、太平岛、台海局势与国家统一大业刍议 》评论回复 评论 博主回复 (2016-7-13 09:43) 博文网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990052.html 3. 南海问题的实质是中美的战略对抗,不是海峡两岸中国人内部的矛盾。 如果蔡英文当局弃守太平岛,大陆自然有守卫太平岛维护中华先人为我们留下的祖业的义务。 我们中国人——不包括认贼作父的台独分子,具有足够的智慧,在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前提下,实现太平岛的换防。 —— 科学网 杨文祥博文《 南海仲裁案、太平岛、台海局势与国家统一大业刍议 》评论回复 评论 博主回复 (2016-7-13 09:43) 博文网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990052.html 4. 这个非法的仲裁法庭做出了一个荒谬的,违背常识与常理的裁决。这种不但违法,而且违背常识和常理的所谓的法律仲裁,只能是废纸一张。 违背常识的任何结论,都不过是忽悠。切勿上当。 —— 科学网 杨文祥博文 《 南海仲裁案、太平岛、台海局势与国家统一大业刍议 》评论回复 评论 博主回复(2016-7-14 16:23): 博文网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990052.html 5. 这个仲裁法庭与联合国无关。 —— 科学网 杨文祥博文《 南海仲裁案、太平岛、台海局势与国家统一大业刍议 》评论回复 评论 博主回复(2016-7-14 16:26): 博文网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990052.html 6. 南海仲裁是菲律宾在美国的挑唆之下,背信弃义,违背中菲两国就相关问题的承诺,单方面提出的仲裁诉求。有关方面无视中方的立场,为这种单方面诉求组织仲裁法庭既违背了国际仲裁原则,也是对中方国家尊严的漠视。为此,我国政府对其仲裁结果“不承认,不接受”的立场完全正确。 既然在整体上我们不承认,不接受这一仲裁,就不可在仲裁结果的细节上做不但不必要,反而有害的纠缠。如做细节的分析与纠缠,就意味着对这一仲裁的承认与接受。如此,便落入了美菲为我们预设的圈套。 —— 科学网 杨文祥博文《 南海仲裁案、太平岛、台海局势与国家统一大业刍议 》评论回复 评论 博主回复 (2016-7-1410:07) : 博文网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990052.html 7. 严阵以待,不能丢失一寸领土与海疆! ——微信交流札记 2016-7-12日 周二 8. 关注南海,密切关注太平岛。 一旦蔡英文当局有把太平岛租借给美军的实际动向,即刻收回太平岛的防务。 从军事意义上讲,丢失了太平岛,就意味着失去了整个南海;失去了南海,也就丧失了未来军事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 因此,南海、台海、东海,必须对三海局势做好战略统筹,联动布局,伺机待发。 ——微信交流札记 2016-7-13日 周三 05:38 9. 抓住机遇,一旦有此动向——蔡当局把太平岛提供给美军使用,便果断收回太平岛。既是对南海主权的维护,也是对台独的震慑,为进一步解决台湾问题奠定军事和政治基础。 ——微信交流札记 2016-7-13日 周三 06:12 10. pww1380 2016-7-14 10:12 请各位朋友注意:本文是在仲裁结果公布之前,根据蔡英文当局意图用太平岛为筹码配合美日对抗大陆的种种迹象而写作的。 南海问题不断升温的实质,既非单纯的中菲之间的领土争议,更非海峡两岸中国人之间的矛盾,而是中美两大国之间的战略博弈与对抗。 事实上,仲裁结果公布后,由于这一仲裁结果同时伤及海峡两岸,不但蔡英文当局事前的那种以太平岛为筹码联美抗陆的图谋已经失去了现实的基础,蔡当局当时的消极态度也引发了岛内民众的民怨沸腾。面对目前这一尴尬的现实局面,面对强大的民意压力,蔡当局不得不对自己的立场进行了较大的向积极方面的调整和转变,这样就为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联合起来共同面对外侮提供了一定的现实条件。至于蔡当局今后能否排除美日的压力坚持目前的立场,还要看今后局势的持续发展。 这样一来,本文所议的涉及到太平岛可能被蔡当局租借给美军的危险局面已经解除,中美两大国目前又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对抗的现实需要,而这次仲裁结果由于仲裁自身的诸多问题和相关方面的不承认,不接受,对大陆和台湾都没有任何约束力,于是,无论是南海问题还是太平岛问题,统统回归原点,而中美双方都面临一个如何铺展下一轮博弈的现实局面。 —— 光明网 杨文祥博文 2016-7-1410:12 《 南海仲裁案、太平岛、台海局势与国家统一大业刍议 》评论栏说明 http://blog.gmw.cn/blog-136083-831631.html —— 科学网 杨文祥博文 《 南海仲裁案、太平岛、台海局势与国家统一大业刍议 》 评论 2016-7-1409:37 博文网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990052.html
个人分类: 各抒己见(Airing Our views)|1876 次阅读|2 个评论
精准医学的内涵演化、重点领域与我国发展对策
热度 4 adully2010 2016-2-17 09:45
精准医学的内涵演化、重点领域与我国发展对策 精准医学已受到我国政府、科学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从政策分析和数据分析的角度,阐述精准医学的内涵演化与重点领域,提出我国发展对策。基因测序技术与靶向药物研发及其相关的监管政策与数据标准成为英美精准医学的部署重点;美欧日含基因信息的上市药物发展迅速,我国基于药物基因组学的新药创制发展滞后;国际上药物基因组学生物标记物试验与患者结局的关联性证据研究仍需加强。建议根据我国的疾病谱特征加强分子标记物基础研究、加强药物遗传学及基因组学标记物临床转化研究、加强基因分子诊断技术研发与临床检测能力建设、加强精准医学专门人才培养和加强监管与政策研究作为我国发展精准医学的战略重点。 精准医学;政策建议;科学计量学;中国 精准医学的概念源于个体化医学 2011 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 《迈向精准医学:构建生物医学研究知识网络和新的疾病分类体系》 报告中首次提出精准医学的概念,即根据每一位患者的特点调整医学治疗措施,但并不意味着为每一位患者生产独特的药物或医疗设备,而是能够根据患者的特定疾病易感性不同、所患疾病生物学基础和预后不同,以及对某种特定治疗的反应不同,而将患者分为不同亚群。使得预防或治疗性的干预措施能集中于确定会受益的人群,从而为那些不会受益的人群节省医疗开支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 。可见,精准医学的定义与 2008 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在《个体化医学的优先领域》报告中对个体化医学的定义几乎完全一致 ]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认为,由于个体化医学这一概念被商业炒作,被人误以为是能够为每一个人设计独特的治疗,故而更名精准医学。 在 PubMed 中检索精准医学或个体化医学相关的文献发现 ,早在 1940s-1960s 就有学者开始探讨针对宫颈癌 ] , ] 、长骨复合骨折 ] 、乳腺癌 ] 的个体化(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治疗策略以及个体化治疗降低精神病患者医疗费用的相关研究 ] ,但这里的个体化治疗均指治疗应随个体体征不同而变化。 1971 年,“ Personalized Medicine ”一词首次出现在 Gibson 的“ Canpersonalized medicine survive? ”文章中,但指的是家庭医生独立行医(私人医生) ] 。 1979 年,“ PrecisionMedicine ”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在发表于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的“针灸医学的研究进展”的文章中,认为针灸医学的技术进步为医学向预防医学、精准医学、大众医学( people medicine )三个方向发展带来了希望,但这里“精准”的含义是指病变穴位针刺疗法要求针刺位置必须精准 ] 。 1990s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和实施,基因组学的信息开始引入到个体化医学中。 1997 年, Wasi 在探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要意义时,首次提出会将医学带入预测医学、预防医学和精准医学时代 ] 。 1999 年, Langreth 与 Waldholz 首次提出现代意义上的个体化医学的概念( New Era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前瞻性地建议制药企业要基于个体患者的基因特征开展靶向药物研发,这是人类基因组时代首次使用“ Personalized Medicine ”这一术语的文章。该文首发于《华尔街日报》,又被 Oncologist 杂志迅速再次刊登 ] 。 2009 年,为纪念这一概念提出 10 周年, Oncologist 杂志专门发表纪念文章,高度评价 10 年前将基因组信息与新药研发结合起的前瞻与远见,认为这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 。 2010 年,“ IndividualizedMedicine ”一词被收录到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医学主题词表( MeSH )中,其含义是指基于患者遗传与环境特征的个体差异,实现最佳的疾病诊断与治疗。 2003 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后基因组时代功能基因组的迅速发展,加之药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进步,大大推动了个体化医学和精准医学的发展。可见, IndividualizedMedicine 、 Personalized Medicine 、 Precision Medicine 这些术语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演化。但从现在来看,其表达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精准医学的概念并不是新的,而是与之前个体化医学一脉相承。 ] National ResearchCouncil (US) Committee on A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a New Taxonomy of Disease.Toward precision medicine: Building a knowledge network for biomedical researchand a new taxonomy of disease .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US), 2011. ] President’s Council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ies for Personalized Medicine .2008. https://www.whitehouse.gov/files/documents/ostp/PCAST/pcast_report_v2.pdf ] Glucksmann A, Way S,Cherry CP. The ten - year results of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of carcinoma of the cervix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serial biopsies . BJO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Gynaecology, 1964, 71(2): 198-201. ] Scott RB. Accuratecervical diagnostic studies: a necessity for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of cancerof the uterine cervix . Obstetrical gynecological survey, 1969, 24(7):985-992. ] Holstad HA. Primaryosteosynthesis versus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compound fractures of longtubular bones. A review of 202 cases with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 Journalof the Oslo city hospitals, 1962, 12: 225. ] Delarue NC, AndersonWD, Starr J. 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 in the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ofbreast carcinoma . Surgery, gynecology obstetrics, 1969, 129(1): 79-88. ] Kalmans ET. Low-Cost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in a Day Center . Psychiatric Services, 1970,21(12): 394-397. ] Gibson WM. Canpersonalized medicine survive? . Canadian Family Physician, 1971, 17(8): 29. ] Wei L. Scientificadvance in acupuncture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1979, 7(1):53-75. ] Wasi P. Humangenomics: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 The Southeast Asian journal of tropical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1997, 28: 19-24. ] Langreth R, WaldholzM. New Era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Targeting Drugs For Each Unique GeneticProfile . The Oncologist, 1999, 4(5): 426-427. ] Jørgensen JT. New era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a 10-year anniversary . The Oncologist, 2009,14(5): 557-558. 杜建,唐小利. 精准医学的内涵演化、重点领域与我国发展对策. 中国科学基金,2016(1):20-26. http://www.nsfc.gov.cn/nsfc/cen/kxjj/jzzw/20160205_02_01.html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7199 次阅读|8 个评论
应高度重视农产品滞销造成资源严重浪费问题
热度 9 蒋高明 2015-11-26 10:17
应高度重视农产品滞销造成资源严重浪费问题 蒋高明 继今年夏粮和秋粮丰收,农民增产不增收之后,多地又暴露出了农产品滞销问题。滞销的农产品包括蔬菜、瓜果梨桃与畜产品,涉及种类如芹菜、辣椒、苹果、玉米、大枣、西瓜、柑橘、火龙果、羊肉、牛肉等等。下面摘录几条消息: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山东新闻联播》报道,聊城农民李秀峰望着自家种植的 100 多亩剁椒,愁得吃不下,睡不着。现在辣椒每斤才三毛钱左右,摘一斤,雇工就得两毛钱,连本都收不回来。再过几天霜冻来临,剁椒就会被冻坏,烂在地里。而过了小麦种植期,如果剁椒一直卖不出去,就只能忍痛毁掉辣椒田。 “ 西芹种植之乡 ” 的滨州阳信县,今年芹菜同样出现丰收却卖菜难的情况,往年同期已经销售一空的芹菜,到现在卖了还不到一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阳信县 8000 亩芹菜,目前卖了还不到一半,除了 900 亩是订单的形式,大部分都像老王那样以散户的形式卖到蔬菜市场。在滨州市蔬菜办工作人员看来,这一轮价格到了低谷,明年价格说不定又会上涨。虽说价格由市场决定,但要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传统的散户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http://sd.china.com.cn/a/2015/sytt_1102/415251.html 荔枝原产于中国南部,与香蕉、菠萝、龙眼共同号称 “ 南国四大果品 ” ,味香美,但不耐储藏。广东揭阳的荔枝今年大丰收,但不少熟透了的荔枝已经变黑腐烂。果农告诉记者,雇人采摘,一个人每天成本 150 元,但今年荔枝才 6 毛钱一斤,都没人要,雇人亏本。目前连肥料的钱都难回本。 http://news.sina.com.cn/o/2015-07-07/152432082057.shtml 中新网 11 月 24 日电北方红枣滞销的消息牵动众多果农的心。短短一个月内,坏消息不断传来:被誉为红枣之乡的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红枣丰收,价格过低无人采摘,果农只能忍痛喂羊;陕西佳县 50 万亩红枣迎来丰收,价值 10 亿元的大枣也无奈喂了猪羊;新疆焉耆县红枣同样找不到出路只能烂在地里 ……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51124/173323839375.shtml “ 现在成熟的卖出去的还不到十分之一,而且基本上都是去镇上的学校门口卖的,一斤能卖 2 元钱。 ” 甘肃省榆中县和平镇豆家山村村民赵洪荣说,自己今年种植了 25 亩杏树,如今果子已成熟过半,但销售情况却很不乐观。 豆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唐致春介绍,该村有 1100 亩杏林,原来一直种植小麦、百合等农作物, 2000 年左右村里实施退耕还林改种杏树。这些年来,大多数时候由于气候原因产量不大,今年雨水好,杏树也未受冻,目前杏林已成熟 400 亩,获得了难得的丰收,但销售前景却让大家忧心。 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大塘镇永平村,种植大户们面对丰收同样苦恼不已。 2 日下午,记者驱车赶到永平村的永恒丰火龙果种植场看到,在种植场内一片约十多亩的鱼塘中,漂浮着大量的火龙果,将整个鱼塘 “ 染 ” 成一片红色。在岸边的一处倾倒处,还残留着一堆腐烂的火龙果。 一位在现场倾倒火龙果的种植场女工告诉记者,现在场里水果比较难卖,因为高温每天都有大量火龙果腐烂,她每天要挑 20 多担变坏的火龙果倒入鱼塘中。按照每担 80 斤估算,每天至少有上千斤火龙果被倒入鱼塘喂鱼。 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7/02/c_127978595.htm 眼看秋粮成熟,丰收在望,即将归仓,可壶关县一些乡镇不少农户却在为自家去年的余粮屯在家里没卖出而犯难。近日,笔者在壶关树掌,石破、鹅屋等几个乡镇采访时了解到,受经济形势和市场价格等影响,许多农户出现 玉米 滞销。从去年秋收到现在,玉米不仅价格比上年低很多,而且没人收,卖不出去。许多农民只好将玉米堆在屋里、积在囤里,甚至露天放在院子里。据初步统计,仅壶关县树掌,石破两个乡镇目前待售余粮近 200 多万公斤。 http://www.cnjidan.com/news/704438/ 进入秋季以来,祁连县畜牧业生产中需出栏的 60 余万头只牲畜中,有近 30 万只羊滞销,出栏率、商品率下降,对牧民群众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针对今年藏羊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祁连县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教育引导群众摈弃惜售思想,农牧等相关部门积极作为,主动出击,以多举措多方式,开展畜产品销售对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http://roll.sohu.com/20151021/n423828525.shtml 十一过后,微信朋友圈“卖苹果”的消息持续发酵, “ 我是帮大学同学忙转发消息的,据说他家几万斤苹果还都在果园里,他爸妈非常上火。 ” 一位从事 IT 工作的女孩昨日对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称。    据记者了解,今年,仅大连的苹果产量大约在 88 万吨,而目前,辽宁省主要苹果产地普遍出现滞销现象。 提到苹果的价格,营口大石桥果农刘常山大吐起苦水:“苹果刚开园的时候直径 80 毫米的果子地头价卖 2.6 元一斤,而去年同样的苹果卖到 3.8 元一斤。”刘常山说,尽管今年苹果收成比去年增加了近一成,但今年的实际收入减了 4 成左右。“这还幸亏我早点卖出去了!”刘常山说,苹果开始采摘之后,价格就一直往下掉,现在直径 80 毫米全红苹果收购价低到了 1.6 元一斤,差一点的大众苹果 8 毛钱都没人买,“关键还遭遇卖果难,到现在大石桥有差不多一半的苹果都还没卖出去。” http://liaoning.nen.com.cn/system/2015/10/27/018557721.shtml 农产品滞销的原因,也复杂也不复杂,核心的原因是盲目扩大规模,一窝蜂地上产品,而不知道市场容积量到底有多大。农产品生产下来,农民说了不算,大都卖到中间商,下乡的中间商再卖到城市农贸市场的中间商。农产品销售彻底交给市场,没有一定的计划性,加上中间人趁机压价,滞销恐慌加重供大于求。资本的本性就是逐利,没有计划的盲目生产势必造成产品过剩,造成滞销。 上世纪 50-80 年代,我国的农业生产当年实行计划经济,那个时候是不会存在农产品滞销的,相反还要凭票供应。如果说当年的做法是走了政治“一刀切”的极端路线,今天完全放任市场的做法则是走了经济的极端路线,是在重复西方经济危机的老路。 农产品滞销,不仅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众所周知,当今的农产品是重数量轻质量的,在养殖过程中使用激素、抗生素、重金属,造成这些物质超标,会污染生态环境,尤其水源和食物链;在种植过程中,使用大量化肥、农药、地膜、除草剂、人工合成激素,甚至非法使用转基因种子,这个过程也严重污染生态环境,造成了宝贵的水源浪费。然而,使用上述物质生产的农产品,因为滞销直接变成了垃圾,且还田连肥料的资格都不具备。除了劳动力付出没有回报,对自然资源的浪费是令人痛心的。 以种植芹菜为例,每亩芹菜种子 100 多元 , 种植费 200 多元 , 肥料 50 多元 , 打农药大约 400 元左右 , 加上每亩收割费 300 元 , 因此每亩成本就要 1000 多。这里只是计算了成本,那些用钱购买的化学物质造成的耕地退化成本是没有计算的,水资源浪费也是没有计算的。这还不够,上面的计算仅仅计算了单产,如果滞销面积足够大,资源浪费加起来可能就是惊人的数据。为此,环保和土地部门还要开展专门的生态治理或国土修复工程,这些都是后续的费用。 原本国内市场就疲软,一些企业或主管部门,贪图便宜,大量进口国外,消化盲目生产造成的农产品过剩,且价格更低,这就更打压了国内农产品市场。中国政府没有必要为西方盲目生产造成的农产品过剩买单,即使进口,也要进口那些安全放心的非转基因食品,保护国人健康。实际上,廉价进口的食品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变成了食物垃圾。中国餐桌浪费严重,据估计可够 3 亿人吃,这些浪费的食物变成污染物,加大了资源浪费力度。 人的肚皮是有限的。中国人到底能够吃多少食物?有多少人希望吃上安全放心食物,国内能够满足多少?需要配额进口多少?农民在种植或养殖之前,有没有考虑卖给谁吃?城里人吃的是谁家的产品,是用什么方法生产的?这些显然都是要心中有数,是要有计划的。建议有关部门大力扶持无环境污染、无资源浪费、生态修复型的生态农业,将宝贵的扶持资金向质量农业过度,将盲目的数量供应,变成精确的质量控制,从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民健康,杜绝资源浪费,以实际行动建设生态文明。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7352 次阅读|12 个评论
光明网科普中国:发展生态农业为上策
蒋高明 2015-9-1 11:40
蒋高明:发展生态农业为上策 2015-08-31 20:28   来源: 光明网-科普中国   我有话说 本文链接:http://tech.gmw.cn/iscience/2015-08/31/content_16877687.htm    (蒋高明 白璐摄)    光明网讯(记者 赵清建 ) 8月31日下午,光明《i科学》第30期光明科学沙龙在光明日报社融媒体中心举行。会上,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蒋高明做了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政策机制的主题报告。   蒋高明认为,现在我国农业产业形势严峻:第一,粮食产量不足,进口的压力非常大,已突破9000万吨;第二,农民种地积极性下降;第三,化学物质投入居高不下,污染严重。多年实验表面,生态农业是一条解决我国目前农业困境的有效途径。   另外,蒋高明还提出了农业发展的三种对策建议:   第一,上策,即将粮食与动物饲料分类生产,粮食采取精耕细作的办法即生态农业的办法生产,达到国家要求的有机标准或至少绿色标准,将概念含糊的无公害食品作为动物饲料;提高优质健康无农残粮食与食品附加值,释放城市人群的购买力;优质劳动力进入生态农业领域,粮食生产潜力会进一步释放。作为政策补贴,国家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粮食增收、健康保障、粮食进口的费用向生态农业倾斜;   第二,中策,在现有的农业格局下进行修补。农民不愿种地就适当提高价格,不愿意养猪就补助养猪户,不愿种菜就补助菜农,而不从根本上解决农民不愿意从事农业的格局,不释放城市人群的消费潜力,不停止粮食进口;化肥农药即使零增长,也是在高位运作;人与动物吃的粮食在质量上没有区别,蔬菜、肉、蛋、奶、粮食采取双轨制,农民自己留着吃的食物不能变成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   第三,下策,鼓励种粮大户连片集中土地,提高规模效益,搞美国式的家庭大农场,继续减少优质劳动力,借助化学化、生物技术化的技术,利用大型机械,实现大规模生产,政府的各项补贴向大农户倾斜。好处是管理起来容易,缺陷是食物多样性和粮食单产出现不可扭转的下降。将出现农户兼并,将更多的人群送到城市,加大粮食供求。在这种对策下,粮食进口压力或越来越大。对于土地广袤的东北、内蒙古东北、新疆等农垦地区,这个对策也是有效的。对于粗放式农业方式产出的粮食,建议用于饲料。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高校腐败在哪些领域?
热度 5 陈龙珠 2014-7-21 17:00
一项专题研究认为,中国高校腐败案件高发于招生录取、基建修缮、物资采购、财务管理、科研经费、校办企业、学术诚信七大领域;为规避这类问题,高校重点岗位负责人应轮岗。 详细报道网址: http://t.cn/RPLvZfp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2151 次阅读|6 个评论
目前南海斗争的新形势及其对策
lijianguo531 2014-5-23 11:35
每年的5月20日是南京大学的校庆,在校庆期间学校和各学院会举办很多学术讲座,奉献学术盛宴。今年恰逢中日甲午海战120周年,所以今年校庆期间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与中国南海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开展了“祭甲午海战,建设海洋强国”为主题的学术论坛,主要讨论问题我国目前形势最为严峻的南海问题,会议为期两天,真是精彩不断,听完报告后有一些感触,与大家分享一下: (1)九段线的由来及其争论 九段线是我国标注南海管辖方域的范围界限,我国南海界线正式形成并政府认定与公布是在1935年。1935年1月出版的《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会刊》第1期公布了已审定的135个南海诸岛群体和个体名称,其中西沙群岛28处,南沙群岛(即今之中沙群岛)7处,团沙群岛(即今之南沙群岛)96处一说(张曙光等,2012),在1936年公布的《中国南海各岛屿图》中正式标注我国南海海域地图,但是主要用连续线画法,这和国际上通用的陆地连续国界线画法是一致的(见图1)。1948 年民国政府内政部方域司正式出版了由傅角今主编、王锡光编绘的《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该图及附图《南海诸岛位置图》,开始出现断续线的画法。但是当时还是11段的断续线,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处于与越南友好,我国主动让出东京湾和北部湾(白龙尾岛),去掉这两段线,就形成了目前的九段线。 摘自张曙光等,2012 关于断续线的画法主要是借用国际间水体分界线的常用画法,如美国与加拿大的五大湖地区(图2)。关于九段线的法律效力目前有很多说法,有的人说是国界线,有的说是岛屿归属线,还有水域界限和权力界线等说法,其中国界线和岛屿归属线是最为常见的说法。岛屿归属线是我国外交部主张的说法,一方面既能识别岛屿的归属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驳斥美国声称的航行自由问题。目前南海诸国与我国有领土或海洋划界争论的有5个国家,分别是: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和印度尼西亚。一方面他们不承认九段线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在积极通过国际法庭申诉来挑战中国的主权维护,同时越南和菲律宾也在积极的将南海问题纳入到东盟的讨论框架范围之内,试图以整个东盟来对抗中国。 图2 美国与加拿大分界线(国界线)画法(来自绿战地图库:http://www.onegreen.net/maps/m/world2012.htm) (2)南海目前的怪现象与新形势 1、努力将南海问题复杂化 越南与菲律宾正积极将南海问题国际化,破坏我国提出的双边解决机制。一方面积极准备材料向国际法庭进行申诉;另一方面也努力将南海问题纳入到东盟的事务当中,试图将南海问题复杂化,国际化,借助外部势力抗衡中国。 2、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玩猫和老鼠的游戏 特别是越南和菲律宾两个国家,在访问中国时或外交场合表达时通常都是满嘴道德仁义,声称努力和中国以积极友好协商的态度去解决双边关系和南海问题,绝不做破坏《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第一人。背地里呢?抓扣渔民,抢滩登陆,武装破坏等等,什么都干。今年5月8号,菲律宾抓扣我在半月礁附近进行正常作业的渔民,据回来的渔民讲述,菲律宾海警脱去制服,带着头套去抓中国渔民,行为与海盗无异。1999年,趁我国和美国因为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事件交涉的时候,菲律宾用一艘二战的破坦克登陆舰,强行坐滩仁爱礁,企图形成实际占领;越南今年5月3号,5天内出动大小35艘船只,甚至包括武装船和蛙人,干扰中国在西沙海域的正常钻探作业。 3、南海周边小国积极合作,就是不与中国合作 还是越南与菲律宾,他们还爆出了可笑的两国士兵去对方南海小岛上联欢的照片,两国士兵“亲密无间”的让我笑得不行,你要知道越南和菲律宾之间对于南海划界也是争议很大的,这样的亲密无非也就是饿汉取暖,等饿到一定程度了就得互咬了。这里面他们都把中国抛开,中国是第一个提出南海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国家,现在来看是不行的,他们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了,而和我们,他们是保留或夸大争议,就是不合作开发。 4、积极扩军,拉大旗作虎皮,大有狗急跳墙之势 越南和菲律宾借助所谓的“军事同盟”和“友邦”,积极购买军火,而心怀不轨的外部国家也礼尚往来,各取所需,使目前南海的局势愈加复杂。就如南海协同创新中心的徐亮所说,现在的南海就像是开心农场,谁都想夜里来偷偷菜。但是他们要知道一个事实,中国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怎么扩军与中国海军也不是一个档次,中国海军要想收拾不是能不能打赢的问题,而是要不要保留他们海军的问题。就想这次解放军总参谋长房峰辉上将对着哈格尔所说,这次的中国在西沙的钻井平台是一定要建成的,不以任何一方的意志为转移。 (3)南海争论的实质 南海争论的实质表面上看是油气资源,其实不然,越南、菲律宾等国家更重要的是战略活动空间和领土。目前来看,马来西亚和越南是目前从南海获取油气资源收益最多的国家,其中马来西亚最多。越南每年的油气资源产量在3600万吨左右,收益约占当年越南GDP的四分之一,而中国在南沙群岛和中沙群岛没有一口油井。南沙群岛的都是礁盘,珊瑚礁,虽然出露海面的面积很小,但是礁盘很大,所以特别适合围海扩建,建设军事基地,加强对于南海石油和货运通道的控制,进而扩大区域的影响力。这背后美国和日本是主要的推手,一方面以赠送名义帮助南海周边国家扩军备战,一方面在国际上以航行自由等口舌搅浑水,为各国摇旗呐喊,站台撑腰,乐此不疲。 (4)目前的应对策略 1、加强南海资源的保护意识 以前我们的海警与海监主要是护渔,保障渔民的安全。现在看来是不行的,在护渔的同时也要加强护油的意识,如果其他国家还在九段线内实施划片招标合作的老伎俩,我们应当坚决制止,并驱逐。同时将那些积极参与到南海开发的外国石油公司纳入黑名单进行制裁,将南海的资源保护纳入到正常的巡护当中,打击其他国家掠夺式的资源开发。 2、积极发展深海钻井技术 这次越南为什么如此激动中国在南海的石油钻探,是因为他看到了一个不祥的趋势-----中国已经突破深海钻井技术(981钻井平台),以后即使没有国外公司合作我们也可以独自进行石油的钻探。“981”钻井平台能够进行3000m深的海底石油钻探,基本上可以覆盖南海所有区域,这次要让越南菲律宾知道中国人的创新能力是不容小觑的,独立自主是王道! 3、加强南海的监测与巡护 1999年的菲律宾仁爱礁坐滩时事件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加强南海的监控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南海的行动是落后的,历史上直到1988年们才在南沙美济礁上插上第一面五星红旗,宣誓我们的主权。越南和菲律宾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是我们文化大革命闹得最凶悍的时候,他们偷偷的占领了我们近40个岛礁。历史不容重演,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挽救目前南海的被动局势。 希望大家能够多关注南海问题,以自身的行动去普及南海知识、宣传海洋意识,誓死保卫我国的海域边疆! 文献: 张耀光,刘锴,刘桂春. 从地图看中国南海海域疆界线的形成与演进——中国南海九条断续国界线 . 地理科学. 2012,32(9).:1034-1040
个人分类: 观点点评|6212 次阅读|0 个评论
淤泥陷人的原因及对策(删改重贴)
热度 17 youmingqing 2014-3-1 14:54
淤泥与牙膏类似,具有固体和流体的双重特性,而流动需要克服内部的摩擦力;于是, 木棍和 步枪 都可能稳定地插在淤泥中: 重力与浮力的差异由摩擦力来平衡 。不过, 人陷入淤泥之后若应对不当,亦能出现生命危险。说明如下。 照片1铅笔用力插入到底部;两个壹圆钱硬币自然放入后很快达到稳定位置。 平放的硬币需要下方淤泥运动才能下沉,而淤泥运动需要克服摩擦力。这是不容易的。 照片2经过17分钟的等待,铅笔略有上浮;硬币状态几乎保持不变 照片3以食指轻弹泥桶外壁3下,物体附近有水渗出; 铅笔缓慢升起;直立硬币沉入淤泥;平放硬币仍处于稳定状态,但上方已有泥水 人双脚立于淤泥,脚底淤泥提供支撑力,腿部侧面也因淤泥摩擦而得到向上支承;只要不慌乱挣扎,那么即使处于直立状态,也只是缓慢下沉,且下沉速度因摩擦力和浮力增大而逐渐减小;不过, 企图提腿移动,人就会快速下沉,或者是被淤泥“吸进去” 。 若以右腿支撑试图提起左腿, 则左脚底部因淤泥流动较慢出现局部真空,将受到大气通过淤泥传递的向下压力 ;且左腿侧面承受的摩擦力将转为向下,因而左腿受到较大的向下载荷, 也就是淤泥的吸力 。右腿的受力则是整个体重和左腿引起的附加载荷;周围淤泥受力增大,流动加快,右脚随之显著下沉。毫无疑问,以直立姿态轮换提起双腿只会越陷越深。更为糟糕的是, 淤泥受扰将变稀而摩擦力降低,人体会快速沉降。 腹胸被淤泥淹没后将逐步受到挤压而难以呼吸:腹胸收缩呼气时,胸前淤泥压力减小,在大气压力作用下向前运动;而吸气时腹胸却难以将淤泥推开。淤泥密度大于人体,但并非真正的流体, 浮力定律并不能保障淤泥中生命的安全。 人陷入流沙而死大致也是如此。 发觉陷入淤泥,应不害怕,不乱动,不怕衣服脏: 立即仰卧以增加与淤泥的接触面积 ,降低淤泥受力以减缓沉降速度;再缓慢地拔出双脚,用手和脚平推淤泥移动身体而脱险;若不能移动则将双臂贴紧体侧,安静地仰面躺着,浮力定律可以确保身体不被淤泥完全淹没;胸腔不受压迫,呼吸也就如常,生命当然没有危险。 救援总是有的,而仰卧的姿态也便于救援 。 若问, 淤泥之上有积水过膝,那该怎么办? 泥滩之中而潮水逼近,那该怎么办? 回答是,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也许,人总有情 ( 事 ) 不由己的时候而涉足险地; 但是,“君子不立险地”,至少不能久立险地啊。 相关博文 : 跳水落水而不溺水(已写入浮力杂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091784.html ) 大气的作用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095747.html 实景 图片有些触目惊心,不再贴出。参考资料如下: Mirror. “ 沼泽真的吃人吗 ?”有人质疑这个问题 . 朱克勤 . 固体还是流体 .力学与实践, 2010 , 32(4) : 115–116
个人分类: 力学科普|18069 次阅读|47 个评论
也说雾霾的治理
热度 11 fpe 2013-12-12 08:37
也说雾霾的治理 上一篇博文探讨了成霾原因,总有人不同意,认为人祸是雾霾的关键。这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成霾条件是北极造成的,而雾霾的危害是污染造成的,我们要分开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否则永远无法对症下药。我的背景是消防,因此可以从消防的角度(羽流理论)来认识一点成霾机理。关于火灾的 60 年周期性,不是我首先发现的,《中国火灾大典》中记载了至少在 1537 年广西的一个小镇的方志中记载了 “ 故老尝言 ” ,大火经常 60 年来一回。为什么人们不注意呢?因为一个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古代能够经历一个完整气候周期的人并不多,因此很少有人能够从气候变化周期的角度来认识。 同样,人们也认为伦敦的雾霾已经治理好了,真的是这样吗?今天的新闻就是伦敦的霾灾。过去一段时间,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对流强烈,难以成霾,所以给人印象是伦敦的雾霾解决了。能源结构的改进和气象条件的改善,是人们得到改善结论的关键。下面谈一谈治理雾霾的困境。 雾霾问题与能源结构有关 首先,为什么雾霾问题首先在伦敦和洛杉矶发生?伦敦有一项优势条件,就是靠近煤炭产地,有人认为,如果英国没有煤炭,就不会有工业革命,就不会取得工业发展的动力,成为世界发展的火车头。采煤问题,带来很大的煤矿火灾和爆炸问题,促使戴维爵士研究气体的可燃性,所以英国的科技先进,与戴维和法拉第师徒二人的化学水平相关,也就和当时煤炭利用有关。 英国的丰富煤炭资源,导致英国的发展一直领先。丘吉尔发现烧煤炭的烟囱对于军舰的隐身不利,是他推动了军舰的燃油改造。但是,在日常能源利用领域,煤炭的成本很低,所以仍然得到广泛的利用,直到伦敦的雾霾危机。理论上说,伦敦在水边,靠近港口,是缺乏产生气流静止的条件的。因此,大家都拼命上烟囱,希望大西洋的风吹走,就没事了。可是,当气象突变,大气中不能产生足够的浮力让污染顺利吹散,于是危机发生了。 洛杉矶有一项地形的劣势,就是环形地势,容易沉积气流。好莱坞大亨当然可以在山顶驻扎,普通民众不能不集中在市内。可是当时的汽车有一项弱点,就是普遍没有减排装置,所以当时的污染物排放,是目前排放水平的 10 倍以上。现在为什么排放低?最关键的技术是氧量计,通过氧量计,可以合理调整配风,让燃料燃烧更充分更有效率,污染物自然就减少了。高档的汽车还配有计算机,可以根据气压和环境温度调节燃烧过程,针对路况调节出力,因此污染物排放更少了。这一项关键技术是 1970 年代发展起来的,目前日本的陶瓷水平很高,主要占据了市场。所谓陶瓷,就是稀土的氧化物,可以用来精确测量燃烧工况。 可以说,中国出口的稀土,对于改善世界范围的汽车排放贡献很大,只不过需要经过日本的技术来实现。 那么,北京的雾霾问题,首先与取暖的煤炭有关,其次与北京的环状地形有关。有人说这是特殊形态的污染,其实就是伦敦污染和洛杉矶污染的叠加,两者的劣势都占全了,除了迁都,我还真看不出有效的治理办法。 伦敦的污染是通过北海发现廉价的石油来改进能源结构的,洛杉矶的污染是通过汽车节流改造来实现的。北京的污染,需要打破现有的工业布局,也就是拆东墙,补西墙,通过牺牲其他地区的空气来实现,这样做是治理污染么?伦敦可以输出污染到外国(通过改进工业结构,把高耗能的企业迁往国外来实现)。北京附近,除了不听话的朝鲜,还真无法转移产业。 现在各地的觉悟都高涨起来,谁愿意接收这些高耗能的企业呢?由此可见,当初定都北京的决策者,是多么的短视。 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当时没有核弹,需要拥有天险来防卫首都。现在看来,首都真的应该迁往高铁可以到达的地方。 为何雾霾难以治理? 正因为雾霾与能源结构有关,所以治理很困难。比如,最好的办法是产业转移,把高耗能的企业迁往国外,如英美等发达国家,基本放弃制造业,会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其次的办法是改用低污染的油气资源,如英国突然发现了家门口的北海油田,于是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可是中国不但贫油,即使是煤炭也不足,人均储量也大约也只有美国的八分之一,所以国家全力以赴地上核电,不管国外核电的安全名声多么狼藉,是有道理的,我们的人均资源太少了,与人口规模不成比例。不能从宏观来思考,就会反核电,反水电,结果就是人人受到灰霾的威胁。另外,虽然美元是一张绿色的纸,可是白白购买也是净付出,付给那些产油国,换回污染源,十分不值。第三,改进技术?能源是传统产业,专利都掌握在美日欧手中,没有相当的投入,改进技术也是十分艰巨的。 第四,绿色能源?前景不明朗,靠国家政策维持,如果能够在考虑环保成本,把实际运行成本降下来,或许可以考虑。可是,由于我国科普的原因,人们对水电产生恐慌,对核电更是谈核变色,无形中增加了推广的成本。我认为这是重大决策,只有改进,没有退步的余地。可是,现在以人为本加上科普不足,能源结构调整非常不顺利,结果就是加重今天的灰霾形势,人人平等地享受 “ 灰霾 ” ,其实是可以缩小规模的,只因为我们在推广其他能源上顾虑太多,科普不力。 如何治理雾霾? 可以和雾霾相比的是洪水。 1994 年的洪水导致了我们建设三峡,可以调节峰谷水量,缓解威胁的规模。问题在于,我们如果不能认识到成霾的气候原因,就不能提前预报灰霾的形势,因此也不能通过减产加速来调节。比如,如果我们知道有一场暴风雨,这时排污(气体)是会很快被冲洗的,因此可以加速。如果我们知道未来会形成成霾条件,可以通过减产来减排,达到控制污染规模的目的。您可以控制洪水么?我们只能缓解洪水的危害,而不能改变气候和洪水。 雾霾的性质与洪水是差不多的,都是气候条件所制约的。 记得有一部军事小说,说的是二战期间,德国的潜艇战,需要大西洋的气象信息,可是德国是内陆国家,迫切需要北极的信息,于是派遣了一个小分队到纽芬兰岛,不但自己测试洋流数据,而且通过破译同盟国的气象信息,对大西洋的气象数据了如指掌,对德国的战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想,中国也应当在世界气候的咽喉地带布置气象站,对灰霾形势发出预报,这是起码的常识,要比现在束手无策好。 其次,是继续节能减排。表面上这是应付上面的需要,所以人们用减产来减排,这是纯粹的中国文化。节能减排的精髓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是长期的互利行为。日本也曾经节能减排,那是 70 年代的能源危机造成的。 中国现在面临的危机更多,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健康危机、效率危机,需要决策者仔细考量。只是干扰太多,科普不力,所以人们得到的都是互相矛盾的信息。我为什么不提污染的危害?因为舆论讨论的太多,就成为公害了,会带来社会的恐慌和成本的增加。 第一个敢于谈环境危机的作者,轰动一时,功成名就,现在谈环境危机,不过是老生常谈而已。 国内的科普,大多数是老生常谈,因为我们只接受老生常谈,只相信科学只有一种结果,这是文化的悲哀。 第三,科技的进步离不开专利的保护,可是中国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不重视知识,具体说来就是课本不值钱,人人都靠写课本升值称,而不是赚钱。这样,学生就得不到最新的知识,也没有动力去开发新知识,于是还没有出校门,就是废品了。理论上,国内的学生可以免费得到西方最先进的教材,可是能开讲的老师不多,所以能够学到的知识也不多,这是教育的困境。如何接轨,人人都有说法,最重要的是,一方面我们要降低英语的重要性,导致不能直接阅读外国文献;另一方面,我们处处仰赖翻译,所以东西文化不能取长补短。不能直接阅读西方文学,自然就难以理解西方文化,你说我被文化洗脑,我说你被教材洗脑,没有共同语言,是因为对语言的掌握能力不同。 第四,美国为什么开放 NASA 给中国科学家参加会议?很多人振振有词,有义务,有道义,可是人家看中的是开放性的氛围。知识如果不能交流,就不能产生新知识,美国人是看着新知识的产生能力,而牺牲了自己的某些安全水平。 可是我们为了自己的安全水平,封锁谷歌, “ 网上长城 ” ,其实就是把脏水和孩子一起扔掉了。这些政治话题,不是我们工程师应该讨论的,就此打住。 为何中国缺乏刘志军? 我觉得刘志军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第一,他深谙集体主义的文化,把上级的关系,下级的管理,搞到专家的水平。 这是我看新闻的印象,如果不是有人故意褒扬,就是他有本事。第二,他有敬业的态度,以身作则,其实也是那命对赌,这种敬业的态度,其实就是很多不爱本行的国人所缺乏的。 第三, 最关键的,他又大无畏的牺牲态度,贯彻下去,并且早早准备了 20 亿,准备把自己捞出来。没想到,这是他下马的主要理由。某些人活到一定程度,金钱早已不是目标,身后的评价才是最关键的。野心勃勃在国内是贬义,在国外是褒义。正是这种雄心,让他落马,是中国的幸运还是中国的不幸? 刘志军的眼光在于,他熟悉历史,能够高铁工程的成本危机(拆迁费用)、环境成本(雾霾危机)、和能源危机(中日大战)爆发之前,把高铁静悄悄地做成。 现在我们终于体会到,高铁对于高人口密度人口的中国的重要性,而且全世界都意识到的时候,中国已经插入一脚,成为可以输出技术的一个国家了。名声虽然不好,但是我们要的到底是什么?金钱?名声?技术?科学?都不是,关键是就业率,让人人有工作,才是作中国领导最体面的成绩。 我们现在看到的好处,刘志军十年前就看到了,这是他的过人和伟大之处。 这里,我只评论他的眼光,与他的人品和政治无关,就此打住。 家贫思贤妻,国危思良相,在这雾霾的危机中,我们更应当对人才宽容,以海纳百川的态度看待每一个人。“三人行,必有我师”,中国什么都缺乏,最不缺的是人才,其实也是最缺乏人才的国家。关键是一条能够让人才发挥的道路和相关的制度,是大唐争霸、美国雄起的秘密,也是其他国家不能超越的原因。 李斯的千古名篇《谏逐客书》,是我们应对危机的钥匙和武器,需要决策者多读多思。笔者所能想到的对策,最后一条还是人。汉语危机,危险也是机遇,我们只能从机遇入手,如果只看到危险,我们可以去新浪去微博来潜水,真的不应该到科学网来摸鱼。
个人分类: 消防以外|6338 次阅读|14 个评论
中国高等教育的忧虑与近期对策
wangdongsheng 2013-11-10 20:56
近日翻看了以往研究过的若干数据,就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大概是2005年前后做出的。当时已经注意到2008年或2009年将是中国高考报名最多的年份。其实教育部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很早就喊出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二十几的目标,稍算算就知道这是由人口出生基数决定的。可能是2009年我的一位博士生问我:如何看待高考报名人数下降,是新的读书无用论吗?我说不是,由适龄人口峰值决定。 大概三、四年前高校的负债风波闹得很凶,有点象现在已经消失的铁道部。2010年武汉大学的顾海良提到未来十年中国某些高校将面临破产,他指的不是负债而是生源。博主从人口出生和高校专任教师数量分析,并力求提出当前的对策。 (1)人口出生数量:目前最可信的是中国教育年度统计公报,小学生入学人数无疑是相对准确的。假定计划生育政策不变,给定结婚年龄及认定男女比例1:1,由此推出在2034年,大学升学适龄人口将接近1300万至1400万,这是高校能否生存的红线。考虑从小学至初中及高中阶段的流失或进入职业技术学校等占一半,则高校不再扩招以每年招生700万计算,刚好满足“参加考试就上大学“的底线。我国高校至目前为止吸纳留学生能力有限,可以认定2034年前后中国高校将大面积破产。 (2)专任教师数量:2011年中国教育科研网公布了中国专任教师的调查数据,大概至2010年有专任教师130万左右,大于51周岁的约占10%,至2020年前后他们将步入退休,这约13万的缺口将由新毕业的博士补充,平均每年1.3万人。事实上近几年我国每年新毕业博士生约5万人,他们大多要进入高校(假定为60%),则有每年3万人的就业需求。因此大家可以感受到博士就业的困境。我这里推算的可能不是很准,2011年和2012年的数据已经出来了,高校每年约新增4.8万专任教师,但2004年最高峰时是增加13.3万。 若将上述问题看做优胜略汰的过程,可能也能欣然接受,但似乎不宜听天由命。高校未来面临的现实情况是:生源枯竭但师资补充过剩,后者有充足的本土博士以及可引进的国外留学博士。因此在大学中尽快地建立起专职的科研岗位及薪酬、考核评价体系将是近期的重要应对策略,同时也需要教育部、科技部、行业主管等相关部门提供大环境的支持。这将与目前绝大多数教师教学和科研双肩挑完全不同。 未来能够生存的高校一定是教学、科研两手硬。 后记(2017年暑假) :教育部统计年鉴数据,2012年-2016年全国博士毕业生为5.3万左右,而每年招生数为7万出头(2016年博士招生7.73万人,毕业博士生5.5万人);2012年至2016年高校专任教师增加为4.8万、5.6万、3.76万、3.81万和2.94万。可以明确从2014年开始高校的专任教师需求已经很大程度上小于博士毕业生人数,而在这之前情况是相反的,自2014年开始博士生就业难度将明显增加。
2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环境对策概论-第5-1
NPOJWG 2013-8-22 16:26
5.湖沼净化对策 5-1 湖沼净化对策的方法   成为湖沼的水质污染原因的富营养化现象,是由于流入的氮・磷所引起的植物浮游生物的异常发生而产生的现象。作为其对策,抑制植物浮游生物的增殖因素是必要的。   作为植物浮游生物增殖的原因,有以下因素。 ①水不循环,是静止的。 ②由于流进河川里的氮・磷,增加了来自底泥的溶出。 ③利用太阳光,形成光合成活泼化。 ④植物浮游生物存在细胞。   其中,关于氮、磷等营养盐类因为从流域里排出来的,所以在流进湖沼之前用流域对策或者湖沼流入对策等的除去是有效的。   光遮断、直接除去植物浮游生物、改善水的滞留等都可以在湖内进行,因此,成为湖沼内对策。 表1-5 湖沼净化对策的分类
个人分类: 研究著作|27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风险与生态农业对策
蒋高明 2013-6-24 05:16
本文载《我们的科学文化:科学的畸变》,江晓原、刘兵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本书主要内容如下。当当网、北京图书大厦、亚马逊网等正在销售。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906369 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ref=z_cn?asin=B00A35LOO8tag=baiduiclickcn-23ref=pz_ic_xmo_db_j_book26807 http://www.bjbb.com/bookdetail.aspx?id=1386684 专题:转基因作物与粮食安全 01 玛丽-莫尼克·罗宾(吴燕译):孟山都的“万丈豪情”——《孟山都眼中的世界》导言 02 蒋高明: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风险与生态农业对策 03 佟屏亚:中国没有必要率先种植与推广转基因水稻 04 李楯:利益驱动与“始料不及”:影响决策的两种因素——兼论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环境与生态保护的制度伦理问题 05 李昌平:中国的粮食安全与农地制度 06 吴景明:转基因食品安全与立法~现有法律体制下能否能实现有效管控 07 金微:转基因灾变:不可轻慢的牲畜生长异常——来自先玉335玉米种植区的田野调查报告 科学文化 08 李倩章梅芳:西医知识文化进入民初中国社会的传播策略管窥——以《妇女时报》医药广告为例 09 梅里厄姆(姜虹、潘勃译):大学里的生物学:呼吁更全面更丰富的生物学 10 刘兵:探访sSc之遗迹 看电影,读小说 11 王一方:罂粟花开红艳艳——由影片《逃离克隆岛》质疑生命的技术化 12 关立深:技术迷狂时代的生命景象——重读《美丽新世界》 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风险与生态农业对策 蒋高明 一、什么是转基因作物? 在介绍转基因作物之前,先来看看什么是物种。美国著名科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 · 欧 · 威尔逊指出:“每一个物种就是一个封闭的基因库 —— 一个不能与其它物种交换基因的生物集合体。如此程度的种间隔离,使每一个物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各自的遗传特征,并占据独特的地理分布范围。在一个物种内,特定的个体及其子子孙孙与其它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不会太远,因为它们必须进行有性繁殖,与其他家族进行基因交换。经过若干时代,属于同一物种的所有家系以其鲜明的特征联系在一起,这一脉相承的全部生物个体及其未来时代,会共同向着同一基本方向进化”。 从上面的陈述不难理解,经过约 40 亿年的漫长自然演化,物种的基因搭配是最合理的,少一个会进化出来,多一个会淘汰出去。人类举全球之力,利用最高的技术,并不能制造一个结构非常简单的物种,但人类却能够利用转基因技术毁灭一个物种,因为转基因打乱了物种进化轨迹。 转基因技术是当今生命科学前沿领域之一。它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某些生物的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到其它生物细胞中去,改变其遗传物质 (DNA) ,并希望表达特有性状。具体地,转基因就是把 A 生物比如昆虫、动物、细菌的一部分基因,转移到 B 生物比如蔬菜、水果、粮食中去,改变 B 生物的自然特性,以达到人的某种要求 ( 更多的是商业需求 ) 。如将北极鱼体内有防冻作用的基因抽出来植入西红柿里,制造出耐寒西红柿;把细菌中的有毒基因植入水稻中,水稻就能产生抗虫毒素,杀死水稻害虫。 人类正在进行的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开发,对生物尤其长期栽培与驯化的物种来说是个灾难。这是因为,转基因商业公司及其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是对物种某个特征进行强化,最终通过专利技术实现对自然分布的物种强行占有。转基因将一个好端端的物种,变成一个只有少数利益集团能够操纵的特殊怪物。转基因作物的特点是不能留种,即不再是传统的物种,随着时间的延长,那些被转基因的物种因农民不再留种而逐步消失。 为了打消消费者对转基因作物的顾虑,转基因鼓吹者故意混淆转基因与杂交的概念。实际上,转基因与杂交是完全不同的技术。以水稻为例,杂交水稻只能在同种和近亲种间的水稻之间进行,而转基因技术可以将基因跨界转移。生物分类级别为界、门、刚、目、科、属、种,界最高,种最低,如水稻和苏云杆菌分别为微生物界和植物界,人类则为动物界。杂交稻是在栽培稻之间或栽培稻与野生稻之间培育的杂交品种;而转基因技术则不然,科学家可将某个基因从任何一种生物中转移到另一生物中去 , 使受体生物出现一些特殊性状,如抗虫、抗除草剂、抗旱等,最常见的将苏云杆菌的上的产毒素基因转移到棉花、水稻、小麦、大豆等作物上去,是建立在基因的某种功能是静止的这一逻辑基础之上的。 从上面的介绍看,转基因生物是实验室中改造过的生命。但是,不论怎么转,人类都不能让杆菌和棉花、小麦、水稻、大豆等来交配生育后代。杂交在自然界本身就存在,在近缘种之间可能自然发生,属小概率事件;而跨界转基因,在自然界根本就不存在,是零概率事件。两者都可以通过人工措施实现,但它们有本质的区别,即前者并没有打破大自然的遗传规律,而后者则严重违背了生物进化规律。 二、转基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尽管转基因技术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人类的一些愿望,但该技术长期发展,则对生物多样性了不利影响。试分析如下: 第一,转基因生物对非目标生物尤其有益生物产生危害 。释放到环境中的抗虫和抗病类转基因植物,除对害虫和病菌致毒外,对环境中的许多有益生物也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甚至会导致一些有益生物死亡。一些转基因作物,如抗草甘膦大豆,为了保证产量使用更多的除草剂,这一技术仅保护转基因大豆,但对转基因大豆外的其它物种一概灭杀。同样的道理,如果某种作物转了抗杀虫剂的基因,那么将会使用更多的农药,虽然保护了抗杀虫剂转基因作物,但喷洒大量农药,短期内控制了虫害,但同时杀死了天敌物种,造成生态系统物种失衡。 第二,转基因作物作为 “ 新物种 ” 侵占新环境,表现不折不扣的入侵性。 自然界里从来没有过转基因生物,这是按照人的意志合成的 “ 怪物” 。它们因其体内有特殊基因,具更强的竞争性和入侵性。植入抗虫基因的作物,比一般的作物更能抵抗病虫害袭击。长此下去,转基因作物将取代原来的作物,造成品种 ( 系 ) 丧失。除此之外,转基因公司为了强化转基因作物的 “ 入侵”能力,还发明了专用除草剂、化肥,将别的作物视为杂草“除之而后快” ,更加剧了转基因作物入侵危害。这就是为什么阿根廷农业,一旦发现了转基因大豆的危害后,想恢复原来的传统种植体系 “ 已基本不可能” 的根本原因。 第三,降低生物多样性和食物多样性。 保持食物多样性是减少疫病侵袭的重要措施。 1864 年,爱尔兰土豆枯死病,造成了 100 多万人死亡,几百万人流离失所,原因就是当地人只种植两个土豆品种,而这两个品种又特别脆弱,发生意外后无法挽救。与此相反, 1970 年在斯里兰卡、巴西和中美洲地区,咖啡作物爆发了咖啡锈,而在咖啡故乡埃塞俄比亚却发现了一种具有抵抗性的品种,从而挽救了全球咖啡农业全军覆没的命运。遗憾的是,由于转基因作物的入侵性和污染性,大面积推广转基因作物将导致生物多样性尤其是食物多样性降低,从而加大食物安全隐患。 第四,转基因导致 “ 超级杂草 ” 和 “ 超级害虫 ” 。农业是从自然生态系统演变来的,长期以来,作物与杂草就形成了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传统农耕方式控制杂草是“斩草”而不“除根” 的,因为杂草也能发挥控制水土流失、保持土壤水分的生态作用。但抗除草剂作物是要消灭杂草,这样杂草就与人类发明的这一技术产生强烈的抗争。生存是一切物种最初本能,消灭一个物种不付出残酷的代价是做不到的。事实上,杂草并不会按照人类的意志自愿消失,而是采取更强有力的对策进化。令转基因科学家想不到的是,杂草将人类转入作物中的抗草甘膦基因 “ 俘获”过来, 武装了自己,成为人类难以去除的 “ 超级杂草” 。在美国田纳西州西部, “ 超级杂草 ” 长芒苋,生长最快的时候每天能长七八厘米,高度可达两米多甚至更高,把农作物全都盖在底下。它非常结实,收获时还会损坏收割工具。为了在长芒苋长大之前杀死它们,农民们被迫翻耕土地,往土壤里施加更多的除草剂。 从虫害控制来看,转基因生物增加了目标害虫的抵抗性,刺激害虫进化,这就加大了害虫控制的难度。如转基因抗虫棉在第一、第二代时,对棉铃虫有很好的抵抗作用,但在第三代、第四代后,棉铃虫就对转基因棉产生了抗性。具有转基因抗性的害虫变成具有抵抗性的 “ 超级害虫” ,就需要喷洒更多的农药,对农田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 第五,转基因造成“不明生物”病原体形成 。因为转基因是在很短的时期内打乱了物种进化规律,在人类对自然规律还没有彻底了解的前提下,以人类意志为出发点进行的跨动物、植物、微生物界进行的转基因,可能造成未知病原体形成。 2011 年 1 月,美国高级土壤学科学家、美国普渡大学名誉教授、退休上校顿·胡伯博士,写信给美国农业部长发出警告,在孟山都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与转基因玉米中,新发现了一种不知名的病原体,该病原体具有造成动物不育与自然流产的潜在可能,对人类健康也可能造成影响。胡伯博士提到的不明病原体非常小,在电子显微镜下放大 3.8 万倍才能够看到,在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玉米及其饲料与流产家畜尸体中均发现了这种“不明生物”。 由于种植转基因作物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中没有了“杂草”根系,涵水功能严重降低,造成耕地质量的严重下降。因此,转基因技术是在除草剂、大农药、大化肥基础上,按照人的主管愿望采取的农业“懒人”技术,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具体体现,这对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将是“雪上加霜”。 三、转基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一,转基因作物破坏自然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环节遭到破坏都会危及到整个系统。例如,一些盐碱地、沼泽地、热带雨林以及某寄生虫分布的区域,以前原本不适合农业种植,但由于转基因作物出现,科学家向作物中转入了耐盐碱、耐高温、耐高湿、抗病虫害的基因,在这些地区种植转基因作物,就使原本生活在这里的生物栖息地丧失,从而造成物种减少、退化乃至灭绝,使原有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遭受破坏。 第二,转基因打乱了生态平衡,造成物种之间关系紊乱 。 中美科学家对中国 481 户棉农,经 10 年跟踪研究发现:农户种植转基因棉第 3 年经济效益最大,杀虫剂平均用量比种植普通棉花者低 70% ,收入高 36% ;但情况从第 4 年开始发生逆转。转基因棉尽管抑制了棉铃虫,但它无法杀死盲蝽象等害虫,导致盲蝽象、烟粉虱、红蜘蛛、蚜虫等侵害棉田,小虫成大灾。 当年的转基因棉花种植户杀虫剂用量不降反升,投入成本比普通棉花种植户高 3 倍,收入却低 8% ;到第 7 年,转基因棉花种植户所使用的杀虫剂,已明显高于普通棉花种植户,加上转基因棉花种子成本较高,棉农收入大幅度下降。早先科学家曾认为转 Bt 基因棉花,可能面对的最大挑战是棉铃虫产生抗药性,但他们的研究结果却表明,转基因棉花无法对付的 “ 次要害虫” 造成了更大的危害。这就是转基因科学家为了前 3 年的商业利益,牺牲生态环境、农民健康和经济收益的“反面教员”。 第三,转基因造成基因污染 。由于转基因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强行让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产生“结合”,基因转进去容易,逃逸出来也容易。 1998 年,美国环保局批准星联转基因玉米商业化生产,用作动物性饲料,不能用于食用,因为它对人体有过敏反应,可能产生皮疹、腹泻。 2000 年,市场上 30 多种玉米食品中发现了星联转基因过敏成分,美国政府下令把所有的星联转基因玉米收回。除了同种植物之间发生基因污染外,不同植物之间也会出现,如美国药用转基因玉米污染大豆事件就是一例。一家公司开发了给病人吃的药物玉米,结果在种了这种药物玉米的土地上种大豆,在收获大豆的时候,把转基因药物玉米也收在了一起,整个大豆就都被污染了。于是美国政府下令把仓库里面混装有药用玉米的所有的大豆都销毁,总计有约 100 万蒲式耳。 转基因植物通过花粉进行基因转移,也可导致非转基因植物受到污染。东南亚是大米基因多样性的故乡和中心,加利弗尼亚大学专家指出,世界上最重要的 13 种粮食作物中有 12 种与其野生的近缘物种进行了杂交。在加拿大,被用作实验的油菜,开始只具抗草甘磷、谷氨酸磷或咪唑啉酮其中一种功能,后来发现了同时具备这三种功能的油菜,这说明这三种油菜之间产生了 “ 基因交流 ” 。既然人类轻而易举地将基因转入了目标作物,那么,这些基因会不会轻而易举地逃逸出来吗?答案是肯定的。 第四,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 2010 年 9 月,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美国中西部玉米带周边很多河流都受到转基因玉米毒蛋白的污染。美国有超过 85% 的玉米通过转基因技术驱虫或耐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可以驱赶玉米螟,还能产生一种具有杀虫功能的 Cry ( 12A )b 毒蛋白。在玉米地周边 500 米 以内的河流中,科研人员在植物残屑中检测到这种毒蛋白;在抽样调查的 217 条河流中, 86% 的河流中有玉米叶、壳、秸秆或谷物穗轴; 13% 的河流含有可检测出的 Cry ( 12A )b 蛋白质。这项研究发表在权威杂志《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第五,中国一些地方出现的动物异常现象可能与疑似转基因作物种植有关 。据新华社记者报道,在中国山西、河南、山西、吉林等地,种植疑似转基因作物先玉 335 玉米几年后,大老鼠消失 , 喂养这类玉米的母猪爱生死胎、狗肚子里都是水,此外,羊也出现异常情况。在河南全国闻名的生猪集散地,很多村子养猪业变得萧条起来。而这些出现异常的动物,几乎都吃过同一种玉米 —— 先玉 335 。先玉 335 是美国先锋公司选育的杂交玉米,其母本为 PH6WC ,父本为 PH4CV ,含有转基因成分。 在生态平衡下,如鸟类数量足够多,又有大量益虫捕食害虫,非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植物不可能在产量上有太大的区别,转基因植物本身未必适应生态失衡的环境,甚至可能更加差,他们只能抵御一种害虫,而其它不受分泌毒素影响的虫类可以因为竞争减少而肆无忌惮繁殖。人类打乱生态平衡,然而试图通过高科技维持产量,完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造成的生态灾难却让那些弱势的群体来承受,这显然是非常不合理的。 四、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迄今为止,已有英国、法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 挪威、奥地利、瑞典、比利时、芬兰、德国、新西兰等国科 学家,证明转基因食品对实验动物、人体和生态环境具有多种潜在不利影响。转基因作物大面积推广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将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虫子不吃的作物对人体同样有害 。转基因作物到底能不能产生有毒物质呢,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植物中转入能生成对人体有害的蛋白质基因,并且表达出来,即这些有毒蛋白质能顺利地生产,人吃了就会中毒,著名的巴西坚果事件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在对大豆作品质改良时发现,巴西坚果中有一种蛋白质富含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并将这一基因转到大豆中去。但后来他们发现一些人对巴西坚果有过敏反应,而且引起过敏反应的正是这一蛋白。他们随即对带巴西坚果蛋白的转基因大豆也进行检验,发现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对这种转基因大豆也过敏。 那些转基因鼓吹者声称对能够让虫子毙命的毒蛋白对人体无害,这是个严重的误导。毒蛋白并非对所有生物有毒,这倒是不假,但对其它生物无毒的蛋白可能对人类就是个噩梦。蛋白质可以变性,一些有毒蛋白高温可失去生物活性,但是并不是所有蛋白质都如此,如疯牛病朊病毒,高温对这类蛋白就毫无效果。疯牛病毒蛋白不具有遗传性,也不是生物,而是蛋白质,只是和我们神经元中普通蛋白质构型有点变化,多折叠了几次,就能把我们的神经元淀粉化,致人于死地。转基因技术暂时可能不会产生如此可怕的蛋白质,但以后数量多了谁也不敢保证。如果那些黑心科学家为了某种特殊目的需要,转入能够产生类似朊病毒的毒蛋白,则人类命运就岌岌可危。 第二,转基因作物对人类消化系统造成不利影响 。这是普通消费者最担心的,也是最为敏感的话题。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作为食品进入市场,对人体消化系统将会产生某些毒理作用,主要通过污染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而实现。 2002 年,英国科学家对转基因食品 DNA 进行人体残留试验,有 7 名做过切除大肠组织手术的志愿者,吃了用转基因大豆做的汉堡包之后,在他们小肠肠道的细菌里面检测到了转基因 DNA 的残留物。尽管如此,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能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逐渐表现和检测出来。  第三,食用转基因食品后孕妇血液中发现转基因毒素 。 2011 年 4 月,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国家健康研究所发布《加拿大魁北克东部小镇的母亲与胎儿暴露于转基因食品相关的农药》 (Maternal and fetal exposure to pesticides associated to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in Eastern Townships of Quebec, Canada ) 揭示: 在加拿大魁北克省 30 位当地中产阶级怀孕妇女血液中,有 93% 可以检测出 B t 蛋白 Cry1Ab ,而其所生出的孩子的脐带血中有 80% 可以检测出该蛋白。不仅如此,在当地非怀孕的妇女血液中亦有 69% 的样品中,检测 出 B t 蛋白 。 从优生学的角度看,胎儿发育过程中,对于有毒物质是非常敏感的,有些对成年人无害的物质,则可以引起 胎儿 严重的畸形。 北京大学免疫学博士王玉丹根据这个实验提出警告: 今后应关注孕妇食用转基因食品可能对胎儿发育带来的问题 ; B t 蛋白可以以完整形式进入人体,而不是像那些转基因 鼓吹手 所说的“只能被消化为氨基酸才能吸收 。 ” 加拿大科学家的实验有力地 表明, B t 蛋白可以经由消化道吸收,进而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孕妇不适合 食用 转 B t 基因大米。 第四,转基因作物农药残留超标,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为了控制杂草,对许多作物转入了抗草甘膦基因,以保证施加更大量的除草剂如草甘膦,农药就会在转基因作物中残留,最终进入人体。 1982 年,美国环保局对一系列食品项目设定最高草甘膦水平:用于直接食用大部分食品最高残留量,无论肉类、水果或蔬菜,大约为 0.2ppm ,食用谷物产品为 0.1ppm 。 1997 年,美国环保部将大豆草甘膦残留量耐受水平从 1982 年 6ppm 提高达到 20ppm ,这显然是为维护生物技术公司通过推销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扩大抗草甘膦专利除草剂商业利益,是以牺牲人类健康为代价的政治性标准。 中国国家标准 (GM2763-2005) 规定 “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 107 种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生物生长调节剂中,对粮食类农作物产品,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允许达到 3~5 ppm 水平的有 6 种,允许达到 8ppm 水平的只有 1 种,对于绝大部分粮食类农作物产品 “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限定在 2 ppm 以下,甚至绝大部分在 1 ppm 以下。根据国外披露的数据,阿根廷转基因大豆中的草甘膦除草剂残留量高达 17 mg/kg ,是美国标准的 170 倍,中国标准 17 倍。遗憾的是,卫生部仅对中国的粮食有农药残留要求,但对于进口转基因大豆,卫生部却没有规定草甘膦含量标准。中国消费者糊里糊涂吃了好几年的转基因大豆,混入其中的草甘膦,也成了我们的 “ 美味佳肴” 。 美国转基因大豆草甘膦残留量达 10-17mg/kg ,我们取其平均值 13.5mg/kg 来算, 2010 年中国进口转基因大豆 5480 万吨,洋人免费 “ 赠送” 给中国 339.8 吨草甘膦, 13 亿人均 569 毫克。 低草甘膦浓度即可导致生育畸形,阻止雄性激素发挥,扰乱雌性激素形成,损伤人类胚胎细胞。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医学院分子胚胎实验室实验表明,向青蛙胚胎与鸡胚胎注射 2.03 ppm 草甘膦即发现畸形。有人在非常低浓度草甘膦除草剂处理过的人类细胞中,发现造成 DNA 的损伤。 第五,科学家已经掌握了杀人的转基因技术,一旦失控是非常危险的 。为了防止农民留种,转基因科学家发明了 “ 终结者 ” 基因,并于 1998 年获得专利 , 该基因能产生一种叫 RIP( 核糖抑制蛋白 ) 的细胞毒素 , 从而导致种子无法存活。这种基因运用约束技术是强迫发展中国家农民变成“生物农奴”的一种工具。更为阴险的是, 2001 年 9 月,位于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宣布发明了转基因玉米的终极版本——避孕玉米,预计该杀精玉米可于 2007 年前投入市场。值得高度关注的是,美国农业部支持和资助了该项研究。从此以后,“杀精玉米”话题从媒体消失,变得讳莫如深!如果这一事件属实,则意味着人类已经掌控了通过食物控制人口的高科技,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第六,转基因次生代谢产物对人体的潜在威胁 。 次生代谢物为生物的各种分泌物,可以理解 为 DNA 编码合成蛋白质,最终形成次级代谢物。譬如色素,就是次级代谢物的一种,由此出现红色或黄色蘑菇,以及植物的各种色彩等。青霉素作为抗生素也是最常见的次生代谢物。然而,次生代谢物并非都是天使的代称,激素也是次生代谢物。大多数菌群都能分泌各种复杂成分的毒素,来抑制其他菌群生长,扩展自己的空间。这些菌群就与转基因有关,那些专门从事商业菌种开发的科学家,对很多野生菌种不管有没有毒都被采集来做基因库,然后从里面来分离基因作为商业用途。一些和产次生代谢物有关的基因组可能会混入。如果大面积推广,最后表达成功,那很可能是个巨大灾难。 五、转基因作物既不能提高产量也不能减少化肥农药用量 转基因作物能够提高产量是支持转基因技术人士手中的一张王牌。据华中农业大学介绍,他们研发的 “ 华恢1号” 和 “ Bt 汕优 63 ” 品系主要优点是控制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害虫,可减少 80% 化学农药用量,提高约 8% 的产量。这是他们与全国水稻专家共同实现 “ 绿色超级稻” 构想的第一步。 “ 绿色超级稻” 构想的基本目标是:不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使水稻生产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然而,事情并不会朝着科学家预料的那样发展。在转基因种植最多的美国,杀虫剂和化肥的用量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转基因作物种植使美国农业农药施用量,从 1996 年到 2008 年增加了 3.83 亿磅, 2008 年施用量比 2007 年增加了 46% 。自 2006 年以来,美国三大转基因作物玉米、大豆和棉花农药需用量,都持续上升,且已大大超过天然作物的农药需用量。转基因玉米施用农药 2.27 磅 / 英亩,而天然玉米 2.02 磅 / 英亩;转基因大豆 1.65 磅 / 英亩,天然大豆 0.49 磅 / 英亩;转基因棉花 2.72 磅 / 英亩,而天然棉花 2.07 磅 / 英亩。可见,无论哪种作物,转基因需要更多的农药才能保持其优势。转基因大豆用药更多,是因为大豆同时转了抗除草剂基因,除草剂用量是猛增的。 2008 年,国际农业知识与科技促进发展评估报告显示,业界观点一致认为转基因 (GM) 作物的主要目的就是摆脱贫困和饥饿,但遗憾的是,这一点在评估报告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相反,根据同行审查中对经验论据进行严格的分析之后,国际评估报告并没有特别对转基因作物进行支持。取而代之的是,转基因作物所带来的疑虑和不确定因素越来越显示出来。对于贫穷的农民,该报告的结论是,转基因作物无法真正地解决他们的需要。转基因作物的另一个关键性问题是,生物技术产业在当前的农业研发领域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地位,而牺牲了其它农业科学。此外,农民还面临着由转基因作物带来的新债务,尤其是对传统农作物和有机作物进行转基因作物筛查时引发的专利侵权诉讼,还会被取消认证。目前的知识产权制度存在缺欠和不平等现象,比如在遗传资源领域,对遗传资源知识产权的有力保护严重地影响了公共研究,并剥夺了农民获得种子的权利。 上述评估由政府间多个相关部门共同发起,赞助方包括 FAO( 粮农组织 ) 、 GEF( 全球环境基金 ) 、 UNDP( 开发计划署 ) 、 UNEP( 环境规划署 ) 、 UNESCO( 教科文组织 ) 、世界银行 (WBG) 和世界卫生组织 (WHO) 。 400 多名作者参与了报告的起草工作,世界各地的数以千计的专家以最全面和严格的程序进行采证评估。评估草案经过了两个相互独立的同行评审,参与评审的专家分别来自研究机构、国际机构、非政府组织和行业。因此,他们的意见还是很权威的。 转基因技术能否提高产量,看美国的例子就能知道。美国是掌握转基因技术最早、最多的国家,其技术远比中国先进,但该国粮食总产量仅 3.63 亿吨,远低于中国 5.01 亿吨;而美国的耕地还比中国多 11 亿亩;中国粮食单产为 278 公斤 / 亩,美国只有 125 公斤 / 亩。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其核心秘密就在于中国打赢粮食战争是靠 9 亿勤劳的农民。 “ 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死”、“治田勤谨” ( 墨翟 ) 。美国就不具备这个优势,才发明了化肥农业、除草剂农业、无机能农业、转基因农业等,来解决吃饭问题。中国耕地能够连续利用 5000 年还不退化,所仰仗的就是 “ 人勤地产” 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这样的技术在全球都是最先进的。   到目前为止,几乎还没有转基因作物能够直接提高产量,一般只是通过抗虫抗病而间接增产。转基因技术应该有直接增产的潜力,将来直接能够提高产量和品质的转基因作物品种,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可能会出现,但是现在还不具备条件,还离不开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的呵护。因此,抛开转基因增产的客观条件,单强调转基因能够增产是不科学的。 目前大部分转基因作物其目的是为了减少虫害或者草害,而转入提高产量的基因是比较困难的。决定粮食产量的是 “ 农业八字宪法 ” 的 8 个方面,种子是其中一个方面。即使在种子方面,控制产量的基因并不是单基因决定的,而是由非常复杂的基因组或者基因群决定的。转入某种控制虫害或者除草剂的基因可以,但转入提高产量的基因很难。目前制约中国粮食的是生态和人的因素。中国农业的基础正在受到破坏,这是很令人揪心的。 六、中国粮食产量降低原因分析 通过转基因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并非治本的措施。那么,影响中国粮食产量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根据多年的观察和现场调研,我的解释如下: 第一,因种地效益差,农民纷纷改种经济作物或干脆撂荒 。在南方农村,有人算过一笔账,农民种植一亩水稻,毛利只有区区 234 元。以每个劳动力年投工 300 个计 ( 相当于种 10 亩田,复种指数为 1.5) ,一个劳动力年收入不足 3600 元。国家虽然对农业实施了倾斜政策,但实际落实到农民的粮食直补每亩约为 80 元, 10 亩田全部种水稻也只有 800 元,即使加上此项,每个工日也不足 15 元。这都是按正常年景和正常市场算的,如果年景和市场稍有不顺,就成了负数。而外出打一天小工收入 70 元,免税又补贴,种田一天只有 15 元,谁还愿意种田? 在北方农村,笔者实际调研发现, 以每亩计算,化肥需要 200 元;机械耕地 100 元,浇水 100 元;农药 20 元;除草剂 10 元;机器收获 80 元;种子 50 元,总共种地成本 560 元。那么,农民能够收入多少呢?山东中产田小麦玉米大约都是 800 斤,价格 0.95 元 / 斤。我们就按最高的产量和最理想的价格计算,每亩地净收入也只有 960 元。如遇天旱,化肥、农药、地膜涨价,收入只有 500 ~ 600 元。“种两季只收一季,还不如出去打工一个月挣得多”。种植大蒜、西瓜收入高些,农民纷纷弃粮种菜种瓜。即使如此,风险也很大, 2008 年大蒜只有 5 分钱一斤,连本钱都收不回来。    当农资价格上涨远大于惠农补贴,种粮无利可图甚至存有风险时,抛荒农田已成为不少农民的无奈选择。不久前,新华社记者金微在湖南、江西、山西、北京调查报道了下面一幕幕惊人的现象: 湖南早稻插秧季节,村民周大伯家的稻田还在沉睡中,一片绿草覆盖着几亩水田,不远处,也可见零星的抛荒。在周大伯所在的泉水湖村,很多村民在外打工,农田或半休耕或完全抛荒。湖南国土厅《湖南农村土地隐性抛荒调查报告》称, 2007 年湖南省土地抛荒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达 10% 以上。即使一些地方撂荒比例少,但依然存在 “ 双改单” ( 双季种植改为单季种植 ) 隐性抛荒现象,一些村“双改单”比例达 20% ,有的高达 80% 。 2007 年,仅“双改单”造成的隐性抛荒,就使湖南益阳市少生产粮食 18 万吨左右。这就是说,中国粮食主产区,无论是播种面积,还是播种季节,均存在严重的问题,这是任何生物技术措施所无能为力的。 在江西,到处都有成片或者零星的耕地抛荒。据黄金埠镇一位李姓农民介绍,当地种地的农民越来越少,一些农民种稻只是为了自给自足。这位农民道出了自己的无奈:“辛辛苦苦种上一年地,碰上风调雨顺年景,也许能挣个二三百,一旦碰上气候异常,则要赔上几百元钱的种子、农药和化肥钱,很不合算。而让土地抛荒,一年还可以得到 100 多元政府给的良种等各类补贴。” 江西省宜黄县 ( 农业县 ) 统计局向媒体透露,该县 26 万多亩耕地中,全年性抛荒的保守估计已高达 12% 。另外,还有大量农田是三季种两季,两季种一季。 在山西,记者走访时发现,即使种下了庄稼,一些农民也对地里的庄稼不像原来那么上心了,回到“靠天吃饭”的年代。很多农民种田不施肥、不浇水、不打药,田里长多少是多少,反正够自己吃就行。原来一亩地如果正常管理的话会打出七八百斤粮食,现在种“懒汉田”后只能收两三百斤。而农民宁要两三百斤,也不愿多花功夫。因为要多收成,就需要多投入,多收的部分能不能抵上支出,还要看年景。这就是为什么在电视镜头上经常看到下面的情景的真实原因:面对农田干旱,着急上火的是各级政府,而农民却无动于衷,政府只好派部队官兵开消防车抗旱。 由于种地变成了低效益、高风险行业,农民被迫选择弃耕。国土资源部的调查报告称,我国每年撂荒耕地有近 3000 万亩,这对我国本来就十分紧张的粮食安全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第二,农资涨价,种地更无钱可算 。一方面粮食价格低,农民种粮经济性严重受挫,另一方面农资产品不断涨价。 2011 年开春以来,种子、化肥等主要农资产品价格连续上涨。 2010 年,杂交早稻种子不到 10 元 / 斤,而 2011 年普遍涨到了 15 元左右,最贵时达 18 元 / 斤。 2011 年,湖南常德市场早、晚稻杂交种子平均价格为 15 元 / 斤左右,涨幅较 2010 年为 10% 左右;杂交晚稻种子涨幅较大,达到 20% 以上。而尿素、磷肥、复合肥上涨幅度均在 15% 以上,部分肥料涨幅为 38% 。此前,农业部 “ 百乡万户调查 ” 结果显示, 2011 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 2010 年同期平均上涨 20% 以上。 虽然农资价格一直在上涨,但粮食价格却在下跌。对农民来说,种粮反而不如买粮合算了。转基因技术将加大种地成本,且每年种地又要给人家交所谓的专利费,这对农民种粮积极性将又是一个潜在打击。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不少支农、惠农政策,但农资连年上涨,不仅 “ 吃 ” 掉了国家给予农民的这些政策,还使农民种粮陷入 “ 比较效益低 ” 的怪圈,农民种地基本无利可图,农民种地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 第三,大量进口粮食,对缓解中国粮食危机无疑饮鸩止渴 。面对中国粮食存在的上述严重问题,主管部门可能存在“欺上瞒下”行为,每年宣布粮食产量即使在大旱、大涝等自然灾害基础上,也是“产量七连升”,近年粮食产量又超过 5 亿多吨。中国真的有那么多粮食吗? 西南某省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前,粮食产量年年盈余,是粮食调出大省,但打那以后粮食越来越不够用,进口量逐年递增,现已达 1200 多万吨,几乎占到全省粮食消费量三分之一。当前全国除黑龙江、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等少数省区粮食盈余外,大部分省区都缺粮,东部经济发达省区缺粮最严重,山东由原来的产粮大省不幸也沦为粮食缺口省。 2009 年 7 月,《广东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正式施行,意味着该省全面系统规定粮食保障的重要性。广东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也是最大的缺粮省,在广东的各级政府储备粮已够全省人吃半年。事实上,广东原本不是缺粮省份, 1952 年广东省粮食产量 854 万吨,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产量,并开始有粮食净调出,改变了长期不能自给的局面。遗憾的是,由于近年来对粮食问题不重视,广东等省粮食供应只能靠市场。过去中国的粮食格局是“湖广熟,天下足”,而今天这一格局成了“北粮南运”,或干脆依赖进口。 各级地方政府热衷搞的城镇化、房地产化、土地财政化运动,对我国粮食安全更是火上浇油。中国粮食进口,近年来开始转向国际粮食市场,且有求于高盛,有求于芝加哥,因为他们掌管着国际粮食市场命脉。如果人家将这个大门关上,就意味着有一部分中国人没饭吃了。只能硬着头皮听洋人的话 “种转基因,就卖粮食给你”,从而实现对中国的全面控制。 那么中国每年进口了多少粮食作物呢?就以 2010 年的数据来说明这个问题。国家海关总署数据显示, 2010 年中国进口大豆 5480 万吨,进口玉米 157 万吨 ( 为 2009 年的 19 倍 ) ,进口小麦 120 万吨,进口大米 36.6 万吨。官方数据并没有考虑到经由南部国境线运至中国的稻米走私。除粮食外, 2010 年进口棉花为 280 万吨,糖进口量较 2009 年增长 66% 。 粮食大量依赖进口,且主要进口转基因作物,这从根本上降低了中国应当粮食危机的能力。跨国粮商进行的这场战争,对中国的打击是“釜底抽薪”,是一场无烟的战争。实际上,美国人是用中国人的钱打败了中国农业,他们欠下的中国国债可能成为一堆废纸,美国进口到中国的粮食甚至比中国农民生产的粮食还变异,中国劳动力几乎是全球最便宜的,美国人真会傻到低于市场低于市场规律的价格源源不断地给中国的消费大军提高粮食吗?美国给中国的这种“免费的午餐”还能够维持多久呢? 第四,由于用地不养地,中国农田耕地质量严重下降 。据国土资源部 2009 年完成的《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结果,我国耕地优等地和高等地仅占 32.6% 、中等地占 50.6% 、低产地占 16.7% ,其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耕地平均质量较低。上述结果是综合自然条件、耕作制度、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及投入等因素得出来的,是比较科学的。这就是说,我国 18 亿亩耕地中,高产稳产田仅占三分之一,中低产田占近三分之二。如果中产田改造为高产田,将低产田提高到中产田,我国粮食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 现在 的粮食产量是以大化肥、大农药、大量消耗地下水为代价的,农业环境污染严重。恢复并提高地力、减少环境污染需要生态学的解决之道,而不是生物技术所能够解决的。 七、生态农业保障粮食安全 过去种田,主要靠农民的辛勤劳动,生产全过程都靠劳动解决,种子自繁自留,肥料靠养猪养牛和积肥,翻耕靠畜力,除草靠锄头、收割晾晒全靠劳力,收获的大部分也是劳力所得。如今,除了小部分环节外,大部分都靠购买,用资本替代劳力,机槭力替代人力畜力,收入的大部分抵充成本支出。过去种田糊口, 80% 以上是劳动收入,一个人亩把田,收个千儿八百斤谷,全是自已的。如今,抵去成本,种一亩田,只有两三百斤谷是自已的,一人要种几亩田才能糊口。长期下去,农业的衰败就不可避免;而农业衰败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人口国其经济也不可能再像今天这样高速发展,各种政治与社会问题将会接踵而至。 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分析指出,过去 15 年谷物价格都没变;粮价落后房价 30 年,落后化肥 10 年,和公务员工资相比,至少也落后 10 年。 70 年代末,山东一带玉米是八分钱一斤,小麦一角七分,玉米现在一元钱左右,小麦是一块零五,涨了 10 倍左右。但现在乡镇干部工资收入涨了 100 多倍,粮价才涨 10 倍,差距依然巨大。中国人民大学农村与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认为,中国的低粮价战略,实际上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农村出现抛荒或靠天吃饭深层的原因是粮食领域的 “ 剪刀差 ” 。由于我国实行的粮价稳定战略使得国内大米与国外大米价格差距显著。东北、广西边境地区多次查获大米走私的案件。中国家是小农经济,粮价还比国际大农场的粮价要便宜,发达国家的日本和韩国,都比我们高一二十倍。中国的低粮价好事还能够维持多久呢? 中国目前中国粮食安全的维持,一是依靠农村中 50-70 岁的劳动力,还有大量留守农村的妇女;二是依靠国际市场。这两者其实都不可靠,中国会种地的农民去世后,单纯依靠国际市场风险巨大。因为农民种地不挣钱,对土地根本不照管,用地不养地。这对中国恢复粮食生产能力是一次严重的考验。 最近我在山东调查,农民向我反应他们种的大蒜为什么没有“米”,即不结蒜瓣,外观上看大蒜个头很大,其实是空的,农民管这种蒜叫“胖蒜”。山东一带大蒜主产区,“胖蒜”出现的几率达 2/3 到 50%, 严重的地段全部都是。蒜农的地里出现“胖蒜”后,连种地成本 (2000 元左右 ) 都收不回来。 “胖蒜”的出现说明中国耕地质量的下降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连续 30 年来,农民只施加化肥不用有机肥,并在种植大蒜以后将除草剂、剧毒农药都施加在地里,并蒙上一层塑料膜。这样严酷的环境,植物怎么能够生长好呢?其实解决“胖蒜”的办法很简单,停止大量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使用,改用有机肥养地。我们用有机办法种植的大蒜,没有一个得“胖蒜”的,土地很肥沃。农民看到这一好处,纷纷来购买牛粪,化肥就不被农民看好了。 关注 13 亿吃饭问题的大事如何决策,如何保障食品安全,尤其中国人在保障独立自主的吃饭权,在保障耕地健康可持续的前提下,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这些都是关乎每一个人的头等大事,绝对不能掉以轻心。那些转基因科学家视中国耕地质量严重下降,农民种地积极性严重受挫于不顾,拼命忽悠国家大力发展让国外转基因公司控制的转基因技术,继续牺牲农民利益,危害耕地。这样的声音一旦被决策部门所采纳,其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后果最终将动摇中国农业的根本。 美国转基因作物的开发思路就是杀、杀、杀,因为美国只有 1.8 % 农业人口,只能搞大规模的工业化农业,解决除虫除草的方法就是用毒性的杀虫剂、除草剂,像农达等毒性很强的除草剂,洒下去田里所有的植物都被杀死,只剩下转基因植物,这样对大自然不友善的农作方式能是可持续的吗 ? “超级杂草”和“超级害虫”出现后,然后再用更多的杀虫剂、除草剂。按照这样恶性循环的思路下去,土地的毒性和化学板结会越来越厉害,生态、植物遭受的破坏会越发严重。 转基因作物鼓吹者声称,转基因作物可以少打农药、保护生态环境,这其实完全是个经不住实践检验的。据美国生物技术信息网 2004 年 10 月报道,三大转基因作物,即玉米、大豆、棉花,在 1996~1998 年 3 年间,减少了农药使用量 0.206 亿磅,但从 1999~2004 年 6 年间,种植这些作物农药用量却增加了 1.43 亿磅。也就是说, 9 年之间,转基因作物的农药用量净增 1.22 亿磅。事实说明,转基因不仅不能减少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反而增加了。 许多农业专家指出,转基因并不能提高粮食产量,却能带来无限大的风险。中国有更好的出路可走。我们不该用打碎自己的金饭碗、付出巨大的代价来换回一个随时会破的泥饭碗。以实事求是的眼光来看,转基因作物的方法是为了适合美国那样人少地多、大规模生产、大面积杀虫除草的国情开发出来的,而中国的国情与美国完全不同,人多地少,自然经济,更适合采用生态农业的方法来运作。 中国有 8 亿农民,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还得依靠中国农民而不能靠美国公司。目前,制约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观因素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因为农药化肥种子成本高而不挣钱),客观因素是地力下降(由于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近年来,中国农田化肥施用量不断增加,截止到 2008 年,化肥总消耗量与 1980 年相比增加了 300% ,然而播种面积只增加了 6.8% 。过量的化肥投入直接导致农田土壤酸化、地下水污染,并且加大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 中国的国情与美国有非常大的不同,中国人多地少,美国人少地多;中国有八亿农民,美国农民不到人口的 2 % 。中国农民多,所以有条件走更好的生态农业之路。中国土地少,所以更承受不起转基因污染的风险。摆脱那种转基因、化肥、农药使地力越来越差、农民收入和积极性越来越低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引导农民采用恢复地力的措施,走绿色、有机的农业发展之路,才是我国农业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实践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笔者在山东建立了弘毅生态农场,采用不用化肥、不用农药,生态防虫,通过生态循环的途径,培养和恢复地力,种植出的有机玉米每亩过千斤,走出了一条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新兴之路。我们在农民连续使用化肥种植的中产田上,采用“秸秆养牛 - 牛粪产沼气(牛肉供人食用) - 沼渣(液)肥田(沼气可供人作燃料)。 同时,牛粪还可以养殖蚯蚓,蚯蚓又可养活鸡,蚯蚓粪又是作物很好的肥料,牛肉、鸡肉、玉米,都可以供人食用并转化为热量。这种“农牧沼气复合型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既能生产出纯天然的健康食品,又能使土地一年年越来越肥沃,生态环境一年年越来越好。 我们的实验数据表明: 16.16 吨秸秆可供养 12 头牛,可折算成 1082 公斤 牛肉。 12 头牛存栏期间约产牛粪 63 吨,平均 40 公斤 牛粪增重 1 公斤 蚯蚓,得到的蚯蚓粪又是作物很好的肥料。蚯蚓经暴晒后,磨成粉末添加在玉米面里作为蛋白添加剂饲养家禽,饲喂 1.225 公斤 蚯蚓粉增加 1 公斤 鸡重, 1575 公斤 蚯蚓可折合活鸡 1286 公斤 , 屠宰率 59% ,可得鸡肉 759 公斤 。剩余经蚯蚓处理的牛粪以及鸡粪 50.4t, 作为有机肥回田。他们还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将害虫资源化,用脉冲式诱虫灯诱杀害虫,虫子可以为柴鸡提供食料,每只鸡可以获利 12~15 元,每茬 2000 只鸡可以获利 2.4~3 万元。 实践表明:有机农业模式的净货币收入为常规模式的 3.8 倍。该有机模式利用生态位差异,将养殖和种植结合在一起,比单纯的种植模式或养殖模式具有更高的土地利用效率,该有机模式利用捕食关系进行害虫和杂草生物防治,不仅节约了劳动力,还保证了食品安全。实现了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显著。 据 2001 年《世界统计年鉴》,世界人均日热量摄入 2748 千卡,其中发达国家人均日热量摄入 3186 千卡;发展中国家人均日热量摄入 2675 千卡。计算得出,生态农业模式每亩地比化肥农业可多生产 68% 的可食热量,可养活发展中国家 4.1 人,而常规农业模式为 2.4 人。由此可推算出,在化肥减半的条件下,依照生态模式每亩地比常规模式多养活 1 人。 中国每年的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约 2700 万公顷,若全部发展生态农业,即可以 多 养 活 3 亿人口。 我们的实验有力地说明,发展生态有机农业,非但不会 “饿死人” ,反而能让人吃的更好。根据生态循环原理,农田秸秆、牛粪、林下草地、“害”虫、“杂”草等,都是光合产物,都可以转换为“粮食”。长期以来,这些“光合产物”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借助化学方法对害虫、杂草实施灭杀,秸秆就地被焚烧,既造成资源浪费,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2011 年 4 月 12 日 ,农业部、环保部领导专家一行,观看了山东弘毅生态农场的生态循环农业各项技术细节,如:秸秆青储饲料加工技术、肉牛育肥技术、有机肥高效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环境友好型“禽粮互作”模式、环境友好型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清洁能源深度开发技术、种-养-肥-加工-新能源耦合技术等。 四年间,笔者带领导学生们所进行的实验,也带动了蒋家庄村农民。 1) 约 1000 亩农田秸秆养牛,使这些农田彻底告别了农田“狼烟”,所在村庄秸秆养牛数量由实验前的 2 头发展到 160 多头; 2) 利用动植物生态位差异,发展散养禽类 , 其中林下养鸡,由实验前的 0 只发展到目前的 3 万只; 3 )生物质能源利用,为所在村庄发展沼气 130 户; 4) 害虫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小区实验 (17 亩 ) 内,彻底告别农药、化肥、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技术后,病虫害得到根本控制,有机玉米产量达到 1100 斤 / 亩。 转基因是在种子上做文章 , 其实仅占粮食增产构成要素的八分之一,而非唯一。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包含“水、土、肥、种、密、保、管、工” 8 个方面,即毛主席强调的农业“八字宪法”。转基因仅在“种”上做文章,而现在真正影响产量的因素是水利、土质、管理、生态、人心等因素。由于种地不赚钱,农民不愿意伺候土地,用地不养地,地力下降才是造成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最近 30 年来,我国耕地退化程度已远远超过过去上百年。恢复地力需要大量有机肥还田,并采取精耕细作农耕方式。转基因是在大农药、大化肥、除草剂基础上做“种”的文章,会让人越来越懒,地越种越瘦,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中国农业对美国的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大。 八、结语 尽管关于转基因作物安全性是个长期话题,如果贸然将转基因作物大面积投放到环境,尤其是一个国家的主粮生产环境中去,将会损害自然生态系统,长期下去将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粮食安全。我们建议,能够用生态学办法解决的粮食增产问题,尽量不要转基因,毕竟转基因是破坏生态平衡的,是有潜在风险的,无论是食物本身,还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制约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农民种地积极性问题和耕地质量下降问题。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力恢复耕地质量,这是比推广转基因作物更为紧迫的任务。转基因作为高技术储备我们可以搞,而且要集中优势兵力搞,像核武器那样,是用来吓人的,而不是拿来吃的。转基因进入食物链还是要慎重再慎重。绝不能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公众利益和子孙后代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个人分类: 精神历程|390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家观点之四:我国生物质能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热度 3 mhchx 2013-6-9 08:53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高工、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肖明松老师的主要观点如下: 首先,我国生物质能的主要问题:一是资源需要付费,造成成本偏高,当生物质资源成本超过300元/吨时,生物质能发电肯定会亏本;二是布局不太合理,100公里范围内有一家生物质能发电厂就够了;三是受季节性供应影响,难以满足生物质能连续性生产的需要;四是配套政策有待改进。 其次,对于生物质能发展的对策,肖老师认为,一是加强生物质能利用整体规划与设计;二是要统筹解决好资源、环境与农民增收等问题,农村沼气利用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三是提倡生物质综合利用,转变成饲料是首推,随后才是生物质发电,而且提倡分布式发电,不鼓励集中式发电;四是要加强部门政策协调。 随后,华电公司的刘总提问:生物质能能否替代传统能源?肖老师回答说,不能,目前还不能成为强有力的支撑,但生物质能转化成液体燃料还是有前途的,不过目前成本较高,世界上只有巴西的转化成本低于汽油。生物质能转化成沼气在解决农村问题还有效的。 刘总随后说,肖老师的回答使他想起了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的一个观点:农业的出路在沼气。但是中国沼气的原料不太理想。他在与德国专家沟通时,德国专家曾在中国做大型养猪厂沼气集中发电,但是同样的技术在德国非常有效,在中国却无论如何也产生不了沼气。当时他们对中国的猪粪进行了检测与研究,结果发现:养猪厂猪的粪便里含有大量的抗生素,而抗生素很可能杀死了粪便中的各种细菌,这就直接导致了不能产生大量的沼气,使德国的沼气技术失效。 由此,我联想到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在各种养猪厂、养鸡厂等人工饲养厂,为防治疾病而大量使用抗生素,其药物残留不仅有害于我们的健康,而且也殃及到沼气产业发展。这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健康养殖可能就是其主要出路。
个人分类: 观点|226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克服拖延
jackyjjp 2013-6-2 22:02
出处: Jane B. Burka, Lenora M. Yuen 著. 蒋永强, 陆正芳 译, 2009. 拖延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43-245. 1. 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可观察、具体而实在的) ,而不是那种模糊而抽象的目标。 不是:“我要停止拖延。” 而是:“我要在九月一日之前打扫和整理我的车库。” 2. 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 不要异想天开,而要从小事做起。不要过于理想化,而要选择一个能接受的程度最低的目标。 不是:“我绝不再拖延!” 而是:“我会每天花一个小时时间学习数学。” 3. 将你的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 每一个迷你目标都要比大目标容易达成,小目标可以累积成大目标。 不是:“我打算要写那份报告。” 而是:“今晚我将花半个小时设计表格。明天我将花另外半个小时把数据填进去,再接下来一天,我将根据那些数据花一个小时将报告写出来。” 4. 现实地(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对待时间。 问自己:这个任务事实上将花去我多少时间?我真正能抽出多少时间投入其中? 不是:“明天我有充足的时间去做这件事。” 而是:“我最好看一下我的日程表,看看我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做。上次那件事所花的时间超出了我的预期。” 5. 只管开始做! 不要想一下子做完整件事情,每次只要迈出一小步。 记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是:“我一坐下来就要把事情做完。” 而是:“我可以采取的第一个行动是什么?” 6. 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 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忍受15分钟。你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才能完成一件事情。因此,你在15分钟时间内所做的事情是相当有意义的。 不是:“我只有15分钟时间了,何必费力去做呢?” 而是:“在接下来的15分钟时间内,这件事的哪个部分我可以上手去做呢?” 7. 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 当你遭遇到第一个(或者第二、第三个)困难时,不要放弃。困难只不过是一个需要你去解决的问题,它不是你个人价值或能力的反映。 不是:“教授不在办公室,所以我没办法写论文了。我想去看场电影。” 而是:“虽然教授不在,但是我可以在他回来之前先列出论文提纲。” 8. 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甚至扔掉不管!)。 你真的是能够做这件事的唯一人选吗?这件事情真的有必要去做吗? 记住:没有人可以什么事情都做——你也是。 不是:“我是唯一一个可以做好这件事的人。” 而是:“我会给这件事找个合适的人来做,这样我就可以去做更重要的事了。” 9. 保护你的时间。 学会怎样说不,不要去做额外的或者不必要的事情。为了从事重要的事务,你可以决定对“急迫”的事情置之不理。 不是:“我必须对任何需要我的人有求必应。” 而是:“在工作的时候,我没必要接听电话。我会收看留言,然后在我做完事情后再回电。” 10. 留意你的借口。 不要习惯性地利用借口来拖延,而要将它看做是再做15分钟的一个信号。或者利用你的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赏。 不是:“我累了(抑郁/饿了/很忙/很烦,等等),我以后再做。” 而是:“我累了,所以我将只花15分钟写报告,接下来我会小睡片刻。” 11. 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 将奖赏聚焦于你的努力,而不是结果。小心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你可以说杯子是半空的,也可以说它是半满的。 记住:即便是迈出一小步也是进步。 不是:“除非我全部完成,否则我就会感觉哪里不对。” 而是:“我已经走出了几步,而且我做事非常努力,这感觉很好。现在我打算去看一部电影。” 12. 将拖延看成是一个信号。 停下来问自己:“拖延传递给我的是什么信息?” 不是:“我又在拖延,我恨我自己。” 而是:“我又在拖延,我的感受是怎样的?它意味着什么?我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记住:你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你可以拖延,你也可以行动。 即便在你心里不舒服的时候,你还是可以行动。 以往的历史无法决定你当下要怎样做。 你可以从学习、成长和挑战自己中获得快乐。 你不必等到完美之后才觉得自己具有价值。 附: 常见的拖延借口 出处: Jane B. Burka, Lenora M. Yuen 著. 蒋永强, 陆正芳 译, 2009. 拖延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52. 我得先准备充分才行;现在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到位。 现在我根本没有时间做完它,所以做了也没有什么意义。 多好的一天啊,把时间花在这件事上太委屈自己了。 我已经干得很努力了,休息一下是应该的。 如果等待好的时机,我可以做得异常出色。 等我有了热情再说吧。 我感觉不太好;我现在太累了;我不在状态。 做这事用不了多少时间,我还有大把时间呢。 我正乐在其中呢,再给我一点时间玩玩。 我得先做锻炼(睡觉、吃东西等)。 跟上这个世界的步伐很重要,所以我最好先看看报纸。 这周开始做的话,已经太晚了。 干吗要在周五发送这个东西呢?反正下周一之前没人会看它。 周末我会有更加充足的时间。 干吗要去问呢?反正他们的回答是“不”。 我已经完成了最难的部分,最后一步不过是小菜一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92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对华太阳能“双反" 政策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热度 3 mhchx 2013-1-28 14:42
美对华太阳能“双反" 政策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摘要:作为绿色、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太阳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低碳发展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西方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为太阳能产业的发展设置了人为的障碍。文章在回顾美国对华太阳能电池“双反”政策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其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并提出建立有效协调机制、加强技术创新、加速启动国内光伏市场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太阳能:反倾销;反补贴;影响;对策 0 前言 在世界各国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太阳能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 2011 年底,全球太阳能发电市场累计装机容量已达 6 900 万 kW ,当年新增装机容量约 2 800 万 kW 。我国政府已将包括太阳能在内的新能源产业列为未来着力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通过《可再生能源法》、金太阳示范工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和行动计划予以积极支持。截至 2011 年底,我国太阳电池产量连续 5 年位居世界第一,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已达 300 万 kW ,比 2010 年增长 3 倍以上。与此同时,无锡尚德电力、常州天合光能、英利绿色能源等一批企业已成长为国际上最有竞争力的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企业。 2011 年,我国光伏组件全年出口量超过 1 800 万 kW 占全球光伏装机容量的 60 %以上。我国光伏组件以较低价格大量出口欧美国家,对当地光伏厂商形成了巨大冲击,很多国外知名企业因此陷于生存困境。 在此形势下,为维护其自身利益. 2011 年 10 月 19 日, SolarWorld 等 7 家美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在华盛顿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贸易诉讼申请,指控中国政府对太阳能产业进行补贴,要求美国政府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光伏电池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 ( 简称“双反” ) 调查,并采取贸易限制措施。 2011 年 11 月 9 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对中国输往美国的太阳能电池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调查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于 2011 年 12 月 3 El 以 6 : 0 的投票结果,通过了光伏“双反”调查,认为中国太阳能电池出口对美国相关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至此,美国对华太阳能“双反”调查正式立案,这是美国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首次发起“双反”调查 2012 年 3 月 22 日,美国商务部初裁认定中国光伏产品存在不合理补贴,宣布向产自中国出口美国的晶硅电池和组件征收 2 . 9 %~ 4 . 73 %的反补贴税。 5 月 16 日。美国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的晶硅光伏电池再次做出反倾销初裁决定,认定中国企业的反倾销税率为 31 . 14 %~ 249 . 96 % ,决定对该类产品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并将征税措施向前追溯 90 d 。 关于上述美国“双反”政策对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和相关企业的影响,业界众说纷纭,本文在对国内光伏龙头企业走访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中美光伏贸易情况,对美“双反”政策的正反面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 1 美国太阳能“双反”政策的双面影响 美国“双反”政策的初衷是保护美国太阳能企业的利益,遏制中国光伏电池和组件对美出口。“双反”调查对我国光伏产业近期发展将带来严重不利影响,从长远来看,其影响则是一把双刃剑。美国“双反”政策对我国太阳能产业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光伏企业对美出口成本显著增加,国际竞争力严重下降 我国光伏产业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际市场。 2009 年以前,我国光伏产品 95 %以上出口到国外 ,近两年在金太阳示范工程、太阳能屋顶行动计划等带动下,国内光伏市场逐步启动,但出口仍维持在 9O %左右 ( 表 1) 。截至 2011 年底,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已达 358 . 21 亿美元,其中对欧洲出口约为 204 亿美元,占光伏总出口额的 56 . 95 %。 2011 年我国太阳电池及组件向美国出口达到 20 . 51 亿美元,同比增长 144 . 64 %,当年美国安装中国光伏组件约 166 万 kW ,约占美国全年光伏装机的 69 %。这也是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 1 2010 年和 2011 年我国光伏组件产量与出口情况 美国“双反”政策实施后,我国一线太阳能企业对美出口成本将增加 35 %左右,这将造成我国光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严重下降,中国光伏产品在美市场的成本优势将不复存在。 (2) 或将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形成多国联合“绞杀”中国光伏企业的不利局面 美国“双反”政策如最终实施并奏效,将很可能引起全世界范围内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令欧盟、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效仿,形成多国联合“绞杀”中国光伏企业的不利局面。由于欧债危机导致的欧洲光伏市场放缓和补贴下降,已经给全球光伏市场的发展蒙上了阴影。随着美国“双反”政策的出台,个别欧洲太阳能光伏企业也开始积极推动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提起贸易救济调查申请与此同时。印度等新兴国家也在酝酿着类似的“双反”调查。 2012 年 6 月 8 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印度也将在美国影响下,对我国的光伏业发起‘双反’调查,可能很快就会出公告” 。数据显示, 2011 年,中国对印度出口光伏组件 34 . 5 万 kW ,约占印度市场安装量的 70 %,出口额达 6 . 13 亿美元。印度太阳能企业对此极为不满,与美国一样,将问题归咎于中国企业的低成本竞争、政府补贴和出口倾销,并效仿美国对中国出口印度的太阳能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申请,游说政府对从国外进口的太阳能产品征收 15 %的关税。在美国和印度相继对华光伏产业发难后,中国光伏产业最担心的还是欧盟会大举跟进。事实上,欧洲 SolarWodd 公司发言人已表示。该公司酝酿正式向欧委会提起对中国太阳能电池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申诉。可见,在欧洲市场疲软及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下,欧盟很可能跟风进行“双反”调查。由于欧洲市场是我国光伏产品的传统主战场,一旦欧盟发起“双反”调查.其影响将远大于美国和印度之和。美国“双反”将引起的全球多米诺骨牌效应.很可能会造成世界上多国“合围”并联合“绞杀”我国太阳能企业的不利局面,使国内光伏企业面临严峻考验,甚至遭遇“灭顶之灾”。 (3) 阻碍光伏平价电力的长远发展趋势 在技术不断进步和产业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光伏不断向平价电力的趋势发展,太阳能已日益成为全球的主要替代能源之一。中国光伏企业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美国“双反”政策的出台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全球多米诺骨牌效应,将使中国光伏企业面临严重损失,进而阻碍光伏平价电力的长远发展趋势和世界太阳能产业的发展进程。 以国内两大光伏巨头常州天合光能和英利绿色能源为例, 2011 年天合光伏组件出货量约为 150 万 kW ,美国市场占天合出货量的 21 %,销售收入约 4 . 5 亿美元,由于“双反”存在追溯期,已给天合造成了约 3 600 万美元的损失; 2011 年英利光伏组件出货量约为 160 万 kW ,美国市场占总销售收入的 15 %,约合 3 . 5 亿美元,“双反”调查也已给英利造成了数千万美元的损失。一旦“双反”制裁正式生效,上述企业遭遇的损失会更大。这必将造成光伏企业的收益下降和产业发展速度放缓,进而导致光伏平价电力的发展进程被迫放缓。 从长远看.美国的“双反”政策也有可能形成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影响。 (1) 将形成中国市场上一次强制性的优胜劣汰过程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大的投资热潮已过,即将进入产业提质增效、优胜劣汰的整合时代。一些企业因技术落后被淘汰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很大一部分企业在整合洗牌的过程中消失也属于正常现象,推动产业向规模化、垂直一体化发展是必然结果 。通过战略重组,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光伏行业的必然选择。只有重视技术创新、有实力的中国企业才有可能成功应对危机,而实力弱的小企业将在被征收高额关税后被迫退出美国市场。强制性的优胜劣汰虽然残酷,但对国内光伏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2) 将有益于更大规模地启动国内光伏市场 出口依存度高达 80 %~ 90 %的产业无疑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这次“双反”调查使得业内痛定思痛,决心积极实施出口多元化策略。同时更大规模地加快拓展国内光伏市场。为中国光伏制造业寻找新的“绿洲”。据估计, 2012 年美国光伏市场需求总量预期为 350 万 kW .考虑到以往中国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 60 %左右的占有率 ( 约为 200 万 kW) , 以及国内光伏产品售价降低的趋势,若“双反”制裁生效后对美出口受阻,至少需约 300 万 kW 增量才能弥补美国市场的损失,则 2012 年我国需要 500 万 kW( 原年度预期 ) 和 300 万 kW( 取代美国增量 ) ,共 800 万 kW 的国内市场。如果考虑到欧洲市场可能出现的下滑,国内市场规模还须进一步扩大。事实上,表 1 显示 2011 年我国光伏组件出口比例已明显下降,说明金太阳示范工程等推动国内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的成果已初步显现.国内光伏市场已开始启动。国外太阳能“双反”政策的“围追堵截”应引起我国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不能使我国逐渐成长起来的光伏企业坐以待毙,而应以“双反”调查为契机,积极实施出口多元化策略,努力开拓东南亚、日本等新兴太阳能市场。特别是加速启动国内光伏市场.更大规模地推动国内光伏产品的规模化应用。 2 应对美国“双反”政策的对策建议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美国“双反”政策的出台 对我国光伏产业提出了严峻考验。但也为促进我国企业有序竞争、加速启动国内光伏市场、拉动内需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在此背景下,我们应统筹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出发,果断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积极推动我国太阳能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1) 建立有效协调机制.努力化解国际矛盾 “双反”调查申请只是由美国 7 家光伏组件生产企业提出的,并不能完全代表中美贸易中主流公司的意愿。事实上,中美双方在太阳能领域的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 20 多亿美元的多晶硅等原材料.仅 2010 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光伏生产线设备及支付的技术转让费就达 30 亿美元。据美国太阳能协会统计, 2010 年美国对中国的光伏产品贸易顺差达 18 . 8 亿美元 。因此,该领域的知名美国企业如杜邦、应用材料等公司.并不愿意对中国开展太阳能“双反”调查.认为这会影响其在中国的投资和战略利益。 因此.建议我国政府密切关注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展清洁能源的重要举动。建立有效的对话协商机制,巧妙利用国际规则,强调共同战略利益,努力化解国际矛盾,切实维护国家和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采用双重标准,一方面对其国内光伏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另一方面却通过“双反”等手段限制中国光伏产品进口的做法.我们要通过有理有节的斗争,给予针锋相对的反击。 (2) 加强行业内部协作.共同应对“双反”挑战 建议国内相关光伏企业和行业协会加强协作,主动采取如下应对措施:一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作用,广泛联合全球光伏产业链的力量,从舆论上驳斥美方错误行为。建议在中国光伏产业关于美国“双反”调查声明,该声明由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 (CREIA)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 (CPVS) 、中国 光伏产业联盟 (CPIA) 代表中国光伏产业联合发表 1 的基础上 ,进一步联合美国太阳能合理价格同盟 ( 该同盟代表美国太阳能行业生产者和安装商的利益,包括爱迪生太阳能公司、 Solarcity 太阳能公司、 MEMC 电子材料公司在内的 25 家公司均为其成员 ) 等全球光伏产业链的力量,以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大局为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求美国政府撤销“双反”调查。二是积极运用法律武器,提供事实依据开展应诉。建议充分借鉴应对机电产品贸易摩擦过程中“四体联动” ( 商务部、地方商务部门、机电商会和相关企业联合 ) 的工作机制.由商务部公平贸易局负责宏观指导,地方商务部门提供咨询服务,机电商会负责组织应诉,积极运用法律武器,搜集资料,加强宣传,与企业共同应对调查和起诉。促使美方做出公正的判决。 (3) 做好行业统筹规划.坚持产业扶优扶强 应进一步加强国家宏观政策引导。做好行业统筹规划和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光伏政策、市场与产业的有机协调,规范光伏市场秩序。对光伏组件、逆变器等关键设备设定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促进企业有序竞争,树立公平和尊重的契约精神。支持优势企业做优做强.鼓励重点光伏企业推进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 (4) 大力加强技术创新。降低光伏发电成本 国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我国清洁能源发展政策的研究和梳理,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新”。应积极引导企业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破除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壁垒。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使我国在全球清洁能源经济的分工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有关部门应坚持以降低终端发电成本为中心.针对产业发展瓶颈技术,在多晶硅材料规模化生产、电池转化效率提升、生产装备国产化、新型太阳电池研发、系统检测测试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坚持面向全产业链布局攻关,建立以材料、电池、系统及装备为经线,以晶硅、薄膜和新型电池为纬线的全产业链布局体系,按照研发、示范和推广应用 3 个层次循序推进。 (5) 加速启动国内市场,拓宽产品应用范围 应进一步坚持技术创新与金太阳示范工程、光伏特许权招标等项目相结合,加速启动国内光伏市场,以金太阳示范工程等项目为牵引.以典型示范工程带动前沿关键技术突破,以产品推广应用拉动光伏全产业链快速健康发展。具体建议如下:一是重点在电力负荷区扩大用户侧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规模,鼓励集中连片和自发自用;二是 鼓励自带储能单元、可并网/离网双模式运行的光伏发电系统的推广应用,在条件适宜地区积极推动智能微网系统建设;三是充分利用电价附加补贴政策,鼓励在西部地区加快大型并网太阳能电站建设。 (6)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应坚持多层次技术研发和产业服务体系并举,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包括产业联盟、平台基地、人才机制、标准规范和政策法规在内的太阳能产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积极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巩固德国、意大利等传统欧洲市场.开拓东南亚、日本等新兴市场,改变美国、印度等贸易保护相对严重市场的出口渠道。并积极实施国际化营销策略,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参照国际经验,逐步打破国有电力企业垄断格局,实施多元资本共同投资发展的新能源电力应用模式,并尽快推动电力法的修订。 参考文献: 王思远.光伏双反调查,最具政治色彩的贸易案 ? .能源评论, 201l(12) : 44 — 46 . 盂浩,陈颖健.我国太阳能利用技术现状及其对策 .中国科技论坛, 2009(5) : 96- 一 101 . 王辉.印度或将对我国光伏业发起“双反” 调查 . http :// www . pvnews . cn / hangyezhengce / 2012 — 06 — 12 / 40780 . html , 2012---06 — 12 . 包婧文.“双反”战争背后 .太阳能, 2011(22) : 12-14 . 王海霞.面临“双反调查”美国太阳能行业产生分化 .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 2011(6) : 4O 一 41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产业关于美国“双反”调查声明 .太阳能, 2011(22) : 6 — 7 . 本文出处:孙鸿航,孟浩,苏竣,姚强 . 美对华太阳能“双反 " 政策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 可再生能源, 2012 ( 8 ): 1-4
个人分类: 太阳能|6499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看当代世界发展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对策
热度 1 黄安年 2013-1-8 06:45
我看当代世界发展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对策
我看 当代世界发展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对策 PDF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1 月 8 日 发布 笔者的《当代世界五十年, 1945-1995 》由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现在开始发布 PDF 版。当今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和 15 年前相比 , 又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并呈现加快发展趋势。对于这种变化的看法见仁见智,有人说和过去不同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 , 有的说是 20 世纪末科学技术革命发展的继续,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即将到来。不管怎样 , 各国政府和科学工作者普遍重视积极应对世界科技革命的来临 , 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和思考。 本书已经绝版 , 而网上收费的文字及 PDF 版未经本人授权,为免费资源共享在我的博客上发布。我曾发布若干篇《当代世界六十年, 1945-2005 》,由于种种原因除总论部分若干篇外 , 分论部分未及继续 , 转眼就到 2015 年,就是当代世界七十年了。 我曾 2006 年连续发表篇文章和现在的主题相关: * 当代发达国家发展高新科学技术的对策(《当代世界六十年》经济卷科技篇 4 ) 黄安年文 发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6 年第 8 期;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2 月12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5675.html * 新科技革命发展的世界影响和特点(《当代世界六十年》经济卷科技篇 5 ) 黄安年文 发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6 年第 9 期;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2 月12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15676 本文的 PDF 版第 66-87 页,共 22 页。现在的文字版 在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2 月 6 日 发布 ,题为《 当代世界发展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对策 》。 ********************* 当代世界发展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对策 精选 已有 2555 次阅读 2008-2-7 09:48 | 当代世界发展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对策 黄安年文 发表:《当代世界五十年》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1 月版;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2 月6 日 发布 本文是笔者在《当代世界五十年》( 1945-1995 )全球篇中第 3 专题(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1 月版,第 66-87 页。在学术交流网 / 世界历史研究 /2002 年6 月14 日 网上首发。11 年来世界新科学技术革命又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 , 现在我的博客上发布 1997 年的这篇文章没有作任何修改 , 这是要请读者注意的。 *****************************************8 当代世界发展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对策 黄安年文 发表:《当代世界五十年》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1 月版;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 / 世界历史研究 /2002 年6 月14 日 发布;2002 年8 月21 日 重发 一 . 战后新科学技术革命的特点 当代新技术革命具有不同于先前科技革命的明显特征。 首先 , 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力发展越来越具有加速趋势。这是因为科学知识的积累具有继承性 ; 生产的能力在加速发展 ; 科学实验的手段越来越进步 ; 科研探索的领域也不断开阔。目前人们认知的化合物有 400 多万种 , 而 1950 年只有 100 万种。科研发明到应用的周期大大缩短 , 如电话 56 年 , 电子管 33 年 , 飞机 20 年原子弹 6 年 , 电视 5 年 , 激光 1 年。专门知识的服务周期也在缩短 , 由 20~25 年缩短为 10 年 , 个别只有 5 年。 其次 , 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 , 相互促进 , 具有科学 , 技术 , 生产一体化趋势。科学技术转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目前的世界强国、经济强国也是科技强国。现代化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科技的发展 , 科技先行 , 科技先导已经成为战后发达国家快速发展经济的一条重要的经验。 第三 , 科学技术领域间相互渗透和分化 , 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又高度综合。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 一方面学科愈来愈多 , 分工愈来愈细 , 研究愈来愈深入 , 另一方面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密切 , 愈来愈朝综合方向发展。当代许多新兴学科的出现就是这一特点的反映。出现了‘多学科集合体合作研究’时期 , 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 第四 ,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不仅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 而且它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其规模之大 , 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 二 . 战后西方国家发展高科技计划的实施 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各大国都把发展高科技放在立国之本的战略地位。 1. 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及其实施 1983 年 3 月 23 日 , 里根总统发表了关于国防开支和防务技术的演说 , 提出制订战略防御计划的设想。 1985 年 1 月 3 日 , 白宫公布了总统战略防御计划 , 即星球大战计划。 这是一项以高科技为中心带动国民经济 , 科学技术和国防全面发展并凭借技术优势来谋求战略和政治目标的计划。集多种学科交叉之大成 , 几乎囊括当代所有高科技和前沿学科。它在战略上要以制宇权来夺取霸权 ; 在政治上以退为进迫使苏联在其它领域作出让步 ; 在经济上实现一石三鸟 : 振兴美国、夺回主导权 ; 拖垮苏联、拉大差距并制服西欧及日本 ; 在军事上以确保生存战略取代相互摧毁战略并发展新一代的主战兵器。 据当时预测,到 2004 年 , 美国国民收入将超过 6 万亿美元 , 以 7 %的军费来计算 , 20 年内花费 72,560 亿美元 , 按其中的 1/7 用于星球大战计划 , 则投资 1-2 万亿美元 , 而每用一美元则可回收 14 美元的经济效益。虽然它一开始就遭到来自国内外的强力反对 , 但是里根、布什政府坚持不放 , 在实践上这一计划已初见成效。由于苏联解体 , 美国战略目标的重大调整及国内经济危机的困扰 ,1993 年 5 月 , 克林顿总统正式宣布放弃星球大战计划 , 同时开始了一项新的武器研制计划——战术导弹防御计划 (BMD) 。 近来 , 新闻煤界披露星球大战计划本身是一个骗局 , 这是值得商榷的 , 这里不可否认其中的讹诈因素 , 然而认为完全是子虚乌有则是大可怀疑的。如果前者是冷战时代的产物 , 那么 BMD 是冷战后时代的产物 , 它作为对付“中小军事国家”日益扩散的战术核导弹攻击的‘盾”。美国国防部长阿斯平在宣布星球大战计划结束时说 : “星球大战的命运由于苏联的解体而解决了。” 1983 年以来 , 美国政府花费了 300 亿美元 , 但还没有建成对付远程导弹的防御体系 , BMD 要着力解决这个问题。 2. 西欧的尤里卡计划 1985 年 4 月 17 日 , 法国总统密特朗提出“尤里卡科研倡议”。同年 7 月 17 日 , 西欧国家在法国巴黎举行了尤里卡部长会议 , 正式宣告成立 , 通过了欧洲技术复兴大纲。 1985 年 11 月 6 日通过的尤里卡宪章规定 : “在高技术领域中 , 通过企业和研究机构加强合作 , 提高欧洲工业和国民经济生产率及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 从而巩固持久繁荣富裕的基础。”该计划涉及信息和通讯技术 , 机器人技术 , 材料技术 , 加工技术 , 生物技术 , 海洋技术 , 激光技术 , 环境保护以及交通技术等领域。这一计划适应了西欧各国开发新技术 , 振兴欧洲竞争能力 , 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 , 反映了要求联合的强列愿望 , 符合西欧政治经济实际 , 有利于西欧经济和军事防务的发展。 在关于组织尤里卡计划的官方公报中说 : “在美国和日本在某些尖端技术领域遥遥领先的今天 , 欧洲国家面临着下述抉择 : 要么共同准备正在出现的工业变革 ; 要么各行其是 , 听天由命。” (1985 年7 月28 日 ) 尤里卡计划又称西欧高科技合作计划 (EUREKA) 迄今成员国已由 17 国增加到 22 个国家。由第一次的 10 个研究项目到今年公布的 700 多个研究项目。投入的科研经费总额达 272 亿马克 , 其中 43 %是从事于信息技术研究的 , 参加的研究单位和大中小企业有 4000 个 , 37 %以上的企业由于参加研究项目提高了技术能力 ,34 %的大企业和 50 %的中小企业能够达到不同程度地提高生产率。从总体上讲 , 尤里卡计划是一个非军事研究计划 , 是一个开发民用产业技术的计划。 3. 日本的第五代计算机计划 在日本 , 1986 年制订了《科技政策大纲》 , 确立了政府、产业、学术界三位一体的密切合作体制和以基础研究为中心的 16 个重点开发领域。特别是 1986 年底通产相公布了《人类新领域研究计划》即第五代人工智能电子计算机计划 , 为期 15-20 年 , 耗资约 1 万亿日元。 它的目标是 : “从本质上弄清生物体的各种机能 , 从而人工利用这些机能。”它涉及开发显微操作技术 , 生物细胞培养计划 , 蛋白质主体结构研究 , 生物体运动机能计测技术研究 , 生物体无损伤计测技术研究 , 生物体系统动态结构研究等高技术研究领域。还在 1981 年初就披露了日本信息处理发展中心 (JIPDEC) 报告提出的开展第五代计算机研制计划 , 耗资 5 亿美元 , 为期 10 年完成。 在原子能和航天技术方面 , 1994 年日本实施 H2 火箭纯国产化计划 , 快中子反应堆“文殊”将达到临界 , 日本的女宇航员将搭乘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进行太空实验的第一位女宇航员。 4. 美、欧、日等国竞相计划和事实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美国发展高技术的战略总目标是维护美国作为 21 世纪的世界技术大国地位。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 , 1993 年克林顿政府提出了美国“信息超级高速公路”的建设计划 , 它是在原来美国国防部的电脑“交互式网络” (Internet) 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 , 美国的通讯卫星和电缆连接 102 个国家 900 多个网络中心。由副总统戈尔负责包括商务部长和总统经济顾问在内的特别小组 , 具体组织信息高速公路的实施。 1993 年 9 月正式提出了《 NII: 一项行动的日程》报告。整个工程将耗时 20 年 , 总投资 4,000 亿美元 , 主要靠民间投资 , 政府的远期投资为 300 亿美元。准备今年修订 1934 年的《通讯法案》以放宽对电讯事业的管制 , 同时争取废止 1984 年美国地方法官哈罗德·格里恩裁决的《禁止垄断法》。 1995-1996 年将开展大规模的网络建设 ,2000 年前把学校、医院、图书馆等公共事业连成网络 , 并逐步普及到各家各户。“到 2000 年 , 有钱加入这种信息超级高速公路的美国人 , 每天一起床就可以读到通过电子方式传送来的他们最喜欢的日报。他们还能核对他们的银行帐户或通过网络从事目录购物。”“一些工人可以大大缩短每天的上班行程 , 只需从早饭桌上走到家中的一台和办公室联网的电脑前就可以了。”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 , 将使全球信息化得以实现。 为迎接信息高速公路的到来 , 1993 年美国出现了电讯业和电视业的跨地区兼并的旋风 , 先后发生 7 起大的兼并事件 , 总金额达 500 亿美元。目前 , 美国的电话普及率达 93 % , 家庭拥有电脑 (PC 机 ) 已达 31 % , 对于拥有电脑、电视和电话设备的家庭来说 , 装一个 (Set-Top) 即百宝盒 , 就可以起到多媒体的功能 , 这种多媒体的个人电脑一大量上市 , 1993 年销量 , 71.8 万台 , 比 1992 年的 27.9 万台增加了两倍 , 价格从 1992 年每台 2,500 美元跌到 1500-1800 美元。 在欧洲 1993 年 12 月 , 欧共体公布了德洛尔主席的白皮书 , 建议开发欧洲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项目。 1994 年 5 月欧洲联盟向美国建议 , 把研究开发新一代高速通信网的国际标准作为日美欧的共同事业。还在 1994 年 2 月 23 日 , 法国召开内阁会议 , 决定实施信息高速公路 , 以交互方式传递信息数据、图像和声音的高信息流量电信网。 1993 年底 , 法国已铺设了 82 万公里光缆 , 到本世纪末 , 将达 200 万公里。德国则在 1994 年底有 140 万公里的光缆投入远程通信。在英国 1994 年 2 月电信公司宣布 , 准备投资 100 亿英镑来建设通向千家万户和办公室及学校的光纤通路。 在日本 , 1994 年5 月14 日 , 邮政省呼吁亚大地区参加亚洲信息高速公路构想。 5 月 6 日 , 日韩两国的邮电部长在汉城举行了会议 , 就促进以两国为中心的亚洲地区的信息高速公路达成了协议。韩国递信部长在 1994 年 1 月 13 日提出报告 , 计划分三阶段建设国家网和民间网的信息高速公路。 1994-1997 年 , 1998-2001 年 , 2003-2010 年完成 , 共投资 44.77 万亿元。在台湾 , 1994 年 5 月 , 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蓝图。 三 . 战后新科学技术革命发展的原因 1. 当代新科学技术发展有着深厚的一般社会社会原因 这里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推动 , 经济大国的实力地位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手段 , 军备竞赛的加剧和追逐垄断利润的刺激 , 国际经济竞争的空前激烈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重视科技的组织管理 , 即有人慨括为四M系统工程 ( 人才 , 机器 , 材料和资金 , 英文字母均为M ) 。 2. 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强化对科技的干预政策 , 起了重要的作用 它包括协调基础科研和应用科学研究 , 建立专门机构领导或指导科研的规划 , 研制和开发 , 特别是通过采取了推动科技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法令。其中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有以下一些 : 第一 , 组织科研经费的分配制度 世界发达国家政府是科研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科研经费的提供者。科研经费的分配关系到科研发展的主功方向。美国曼哈顿计划的和阿波罗计划的成功 , 法国发展科技的一度受挫 , 都说明了它对发展科技的重要性。战前美国政府的拨款只占全部科研经费的 20 % , 战后增加到 50-60 %。 1945-1971 年间 , 美国政府的科研拨款主要用于国防部 , 原子能委员会和国家宇航局三个部门 , 其它部门只占总数的 7.4 %到 15 %。 1957 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 , 美国朝野上下为之振动 , 一些科学家认为美国空间技术落后于苏联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 , 美国忽视基础研究 , 片面发展军事科学研究的结果。 1958 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向总统提交了题为《基础研究 ---- 国家的资源》调查报告 , 把基础研究看作国家的资源 , 报告说 : “一个依靠国外输入新基础知识的国家 , 它的工业发展步伐将会缓慢下来 , 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也会衰退。” 1988 年起 , 美国联邦政府增加了对基础研究的投资 , 鼓励发明和发现 , 实施为期五年的国家科学基金会预算倍增计划。 冷战结束后 , 克林顿总统强调要把政府的研究和开发的投资重点由军事工业转向民用工业。 1994 年8 月3 日 美国政府发表《国家利益中的科学》报告, 宣布要使政府和工业界的非军事科学研究项目的总开支增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 3 %。戈尔副总统在讲话时说 : “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 , 科学是技术发展的来源。国家利益的核心部分包括 : 实现经济繁荣、改善健康状况、更有效地保护环境、更强有力地保障国家安全、提高生活的素质水平。” 第二,发展科研组织的多轨制度 西方国家普遍推行的政府所属的研究机构 , 大学研究所和企业 , 基金会的研究机构多轨协调 , 有利于几方面积极性的调动和理论研究 ,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 ; 也有利于科研和生产的相互促进。发达国家还十分注意通过合同制来鼓励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美国合同制于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临时性措施并限于军事目的 , 战后成为固定措施 , 50 年代起又由军事工业推广到民用工业。它向承包单位提供大量的科研经费和稳定的市场 , 它实行分层负责赏罚分明的制度 , 有利于庞大研制计划的完成。 第三 , 鼓励创造发明的专利制 , 奖金制和引导及保障科研的基金制度 如根据美国国会通过的《大学研究设备更新法》 , 连续十年增加对大学研究的拨款 ;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从 1983 年设立总统青年探索者奖。西方普遍推行的专利制坚持新颖 , 技术水平和实用性原则 , 推动科技的发展和普及 , 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重复研制。 诺贝尔奖金制迄今仍是自然科学成就的重要象征和科学家的崇高荣誉。战后美国获诺贝尔奖学金的数量近 200 人 , 而日本只有 5 人。各类基金制度则对于引导科研方向和保障研制的完成起了重要的作用。第四 , 重视国民整体素质的全方位教育制度和突出智力开发的人才选用和引进制度 美 , 日 , 德等国的教育兴国政策对科技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90 年 4 月 , 美国总统布什颁布了提高教育水平的新的七点计划。重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 , 着力提高劳动力素质 , 强化人力资本是发达国家立足 21 世纪的关键问题。战后近半个世纪出现了发展中国家 , 社会主义国家人才流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趋势 , 这与发达国家的重视人才的全球引进是分不开的。改革全民教育 ; 重视知识重视人才 ; 广泛引进专门人才 ; 公开选拔人才 ; 健全学位制度等都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近 30 年来 , 拉丁美洲国家有一半以上的工程师迁居美国。联合国提供的材料表明 , 1949-1969 年间高级专门人才从发展中国家流入美国 , 这些人的培养费共 50 亿美元 , 而他们在 20 年里 , 至少为美国创造了 630 亿美元的收入。 70 年代初 , 在美国工作的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医生人数每年增加 25 %到 50 %全世界的留学生中 , 每 4 人中就有一个人在美国留学 , 其中 , 一部分学成后留在美国工作 , 并成为美国的绿卡持有者和新移民。在阿波罗计划中 , 也有许多第一流的工程师。 第五 , 加速折旧和税收优惠制度是利用税收手段保障科技发展的重要措施 第六 , 保障科技发展和知识产权的科技立法制也逐步引起各国的注意 如 1983 年美国政府颁布了《半导体芯片保护法》 ; 1984 年美国政府通过了《联合研究与发展法》 ; 1986 年通过了《联邦技术转让法》 ; 1987 年颁布了《贸易、雇用、生产性法案》。在日本 , 1983 年国会批准了《高技术密集地区促进法》和《关于立足高技术的工业开发指针》。 四 .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统治论的兴起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新科学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 , 在美国、西欧和日本出现了一批为信息革命大声疾呼的未来学论著 , 它的明显特点是科学技术统治论。 1. 丹尼尔·贝尔的技术统治论 丹尼尔·贝尔 (Danial Bell),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教授 , 著有《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al, 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1973 年纽约版 , 1984 年商务中译本出版 ; 《走向 2000 年 : 进展中的工作》 , 《今日资本主义》 , 《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等书。在美国和国际上从事未来研究和预测享有声誉。 首先 ,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概念的提出 他在 1959 年首次使用后工业社会一词。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 , 他“把社会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 “前工业社会的意图是同自然界的竞争” , “工业社会的意图是同经过加工的自然界竞争” , “后工业社会的意图是同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其次 , 他提出后工业社会的五大基本矛盾 : ① 经济上 , 由制造业经济转向服务性经济 ; ② 职业上 , 专业人员取代企业主而居于社会的主导地位 ; ③ 中轴原理上 , 理论知识居于中心 , 成为社会革新和制定政策的源泉 ; ④ 未来方向上 , 有计划、有节制的发展技术 , 重视技术鉴定。 ⑤制定政策上 , 依靠新的智能技术。 第三 , 他强调信息在未来社会中的作用 他说 : “这里要考虑的不是纯粹的体力或者能源 , 而是信息。” 认为在后工业社会以信息的基础的智能技术同机械技术并驾齐驱 , 提出了“人材开发以及扩大教育与智力机构将成为社会首先考虑的问题”“后工业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 , 而工业社会是一个商品生产的社会。但是信息的中心地位为社会制造了一些需要应付的新的不同的问题。”即“由于人们所注意和参加的不同领域——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扩大 , 人们必须吸收巨大的信息量。”“信息变得更富技术性了。”“更加需要媒介传递的工作。”“人们能吸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第四 , 他提出了“科技治国”的主张 他说 : “如果说过去百年间处于统治地位的人物一直是企业家、商人和工业经理人员。那么 , 新的人物就是掌握新智力技术的科学家、数学家、经济学家和工程师。” “在后工业社会里 , 专门技术是取得权力的基础 , 教育是取得权力的方式 ; 通过这种方式出现的人们 ( 或者集团中的杰出人物 ) 是科学家。” 2. 阿尔温·托夫勒的浪潮论 阿尔温·托夫勒 (Alvin Toffer, 1928~ ), 幸福杂志副主编 , 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美国 IBM 和未来研究所的顾问。著有《未来的冲击》 (Future Shock),1970; 《第三次浪潮》 (The Third Wave), 1980; 《权力的转移》 (Power shift),1990 三部联为一体的未来学名著。 第一 , 《未来的冲击》 (1970) 该书“考察变革怎样影响着人民与组织” , 印成 50 多种文字 , 发行 700 多万册。——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他写道 : “本书的宗旨就是要帮助我们能同未来达成谅解——使我们深入了解怎样对变化作出反应 , 从而帮助我们更为有效地应付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这两者的变化。”“如果说工业化标志着信息流通的加速 , 那么向超工业化的进军则标志着进一步加速这一进程的巨大努力。” 该书强调新技术革命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 , 他说 : “我们正在经历的技术革命 , 就其影响的深刻性而言 , 远远超过我们所经历过的任何一次社会变革。”“如果说农业是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 , 工业是第二阶段 , 那么 , 我们现在已经能够看到另外一个阶段——第三阶段——突然到来了。” 该书强调工业社会本身的危机 , 他说 : “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 , 共产主义者们常常谈及‘资本主义的总危机’。现在很清楚 , 他们小看了资本主义。今天发生的不是资本主义的危机 , 而是工业 社会本身的危机。”“这场超工业化革命将根除饥荒、瘟疫、无知和野蛮。” 该书提出了社会未来主义的设想 , 他说 : “我们正目睹工业主义开始走向最后瓦解 , 随之而来的技术治国计划的崩溃。所谓技术治国计划 , 我不仅指至今还体现着苏联特点的集权的国家计划 , 而且还包括所有高度技术化社会里 , 那些不那么正规 , 较为分散的、系统改变经营管理的努力。”“战后年代靠凯恩斯的理论控制经济的做法可能是不够的” , “这些破了产的工业时代再也不是把我们推向超工业主义的力量。它们可能在落后的、发展缓慢的工业或社会里继续发挥一段时间的作用。”“我们可以创造出远比今天的任何一种计划都更具人性 , 更 有远见 , 更民主的计划形式。” B. 《第三次浪潮》 (1980) 1980 年他在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中 , “集中探讨变革的方向——今天的变革将把我们引向何方”。 ①作者认为我们现正遭受第三次浪潮的全面冲击 他说 : “ Z ·布热津斯基说 . 我们面临着一个‘电子技术时代’。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称它为‘后工业社会’。苏联未来学家说这是‘科学技术革命’。我自己曾把它描写成一个‘超工业社会’。” 作者说 : “人类现在已经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变革浪潮。这两次浪潮都淹没了早先的文明和文化 , 都是以前人所不能想象的生活方式替代了原来的生活方式。第一次浪潮的变化 , 是历时数千年的农业革命。第二次浪潮的变革 , 是工业文明的兴起 , 至今不过是三百年。今天的历史发展甚至更快 , 第三次浪潮的变革可能只要几十年就会完成。我们正好生长在这急剧转变的时刻 , 因而在生活中感受到第三次浪潮全面的冲击。” ②作者认为 : “有四组相互关联的工业群将成为第三次浪潮时代的工业骨干 : 电子工业 , 宇航工业 , 海洋工程 , 遗传工程。经济、社会和政治力量的结构将随之而引起大变动。” ③作者强调信息革命的到来 认为和农业革命 , 工业革命不同 , 第三次浪潮是依靠全新技术 , 全新材料兴起的新文明 , 是信息革命。认为到了 70 年代 , 事实超过了幻想 , 计算机的智慧正在以极高的速度到处扩散着。“由于微型处理机和微型计算机的出现 , 机器智能普遍化的程度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些凝结着智能的小集成电路块 , 看起来 , 几乎将成为我们生产和使用所有产品的组成部分。”“不论我们愿意干什么 , 有一点是绝对清楚的 , 即我们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信息领域。”他还说 : 信息领域的新浪潮“不仅极度扩大了社会记忆 , 并且还把它起死回生。”“我们可以要求计算机思考难以想象的以前没有想到的事情。”“有一点是肯定的 , 即不论办公室还是工厂 , 在今后几十年内要来一场革命。 ...... 这是人类向前迈出的巨大的一步。这一步将带来难一形容的复杂的影响。它不仅对就业水平 , 工业结构产生影响 , 还将对政治、经济权力的扩散 , 工作单位的规模 , 国际劳工的分工 , 妇女在经济中的作用 , 工作的性质 , 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的变化等等方面 , 产生影响。它甚至会改变在像在‘何处’工作 , 这个看来非常简单的事实。” ④作者认为第三次浪潮使整个工业文明面临危机 托夫勒说 : “它不象马克思主义者所声称的那样 , 仅仅是资本主义面临的一场危机 , 而是一场使社会主义工业国家也深陷其中的危机。总之 , 它是整个工业文明时代的总危机。” ⑤作者认为在第三次浪潮中 , 穷国与富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他说 : “第三次浪潮文明本身还没有完全形成。但是他对穷国和富国 , 却开辟了崭新的 , 也许是解放的可能性。”“这个古老文明的一些真正特征 , 从第二次浪潮的观点看 , 似乎是如此的落后 , 但安照作为前进中的第三次浪潮的基础来衡量 , 可能极为有利。” C. 《权力的转移》 (1990) 1990 年他又出版了《权力的转移》 , 他说本书 : “阐述了人们对仍在出现的变革的控制——什么力量将促使变革的形成以及怎样促使变革的形成。” ①认为人们正处于一个权力转移的时代。他说 : “权力的最赤裸的表现形式是 : 用暴力、财富和知识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事。”“知识、暴力、财富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 决定了权力的社会属性。”“事实上 , 在工业革命期间 , 社会精英们已从主要依靠暴力产生的低质权力转向金钱产生的中质权力。”“今天 , 正如工业革命把暴力变成法律一样 , 我们正把金钱变成某种新的东西。处在 21 世纪边缘的今天 , 我们也面临着权力史上的另一次转折 , 我们正处在一次新的权力转折的边缘。”“在任何经济中 , 生产和利润不可避免地取决于三个主要的权力来源——暴力、财富和知识。暴力被逐渐转变成法律。现在 , 资本金钱一样 , 正依次转变知识。工作也在发生变化 , 越来越依赖符号的使用。随着资本、金钱和工作都向同一方向运动 , 整个经济基础开始了个革命化。它变成超级符号经济 ...... 知识已经成为先进经济的主要资本。随着这种状况的发生 , 知识正在生值。正因为如此 , ‘信息战’——即争夺对知识的控制——才到处爆发。” ②强调信息时代的到来 他认为世界将形成一个“创造财富的新系统” (New system for creatingwealth) ,还在 70 年代日本就预测 , 知识是 21 世纪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知识的作用日益重要 , 最快速者得生存 , “ ` 信息战 ' ——即争夺知识的控制——在到处爆发”。他在该书第三部《信息战》中以六章的篇幅详尽论述了信息在经济领域中的极其重要的作用。他说 : “信息战正在外部世界激烈地进行”“这种信息战也象镜子一样反映在公司内部。”“信息战的展开使公司企业及其业务活动具有了一种新的特点” , “通过有效的利用信息增加产值 , 已成为创造财富新系统的关键性因素” , “总之 , 信息已成为人们的宠儿和信息战中的追逐对象。” 他引用 福布斯 杂志经过挑选公布的美国十大亿万富翁的名次 , “其中 7 位得益于新闻媒介、通讯或者计算机——包括软件及有关的服务——而非硬件的制造。他们的情况证明了被日本人称之为‘软经济’ (Solfnomics) 的兴起。”他说 : “世界网络系统建造者的长期梦想是建成一个单一的、一体化的循环系统。它发端于客户 ( 他们将利用电子手段告知企业提供何种产品或服务 ), 然后通向生产者 , 再经过流通分配领域内的中间企业 , 通向零售商或家庭购物电子服务机构 , 通向信用卡支付系统 , 最后又会到消费者家庭。”“任何公司和产业机构 , 只要能取得对上述循环系统中主要环节的控制权 , 就能占有和运用决定性的经济权力 , 以及巨大的政治权力。而获得这些权力主要不是依靠资本 , 而是依靠脑力 , 也就是体现在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网络中的智能。” ③提出创造财富系统 他说 : “在加速效应中包含着一种崭新的、强大的经济学法则” , “这一法则可以用简单的话来叙述 : 即当经济活动的速率加快之时 , 每一个单位时间就变得愈发值钱。”他从 12 个方面论述创造财富系统的表现 : 包括超级信息符号经济的特征 ; 灵活性、个性化的生产 ; 电子信息取代了金属货币或纸币 , 成为真正的交换媒介 ; 商品和服务实现数据化和系统化 ; 扩大财富的最重要工具是人们头脑中的信息符号 ; 新的英雄人物是能将想象性的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的革新家 ; 官僚式的工作将被抛弃等。 他还认为 :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 , 世界一直分裂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从现在起 , 世界将分成为发展迅速型和发展缓慢型国家。”“对于当今世界穷国中的广大民众来说 , 创造财富的新系统有可能使他们获得一个非常美好的情景。”“打开经济发展之锁的新钥匙是显而易见的。”“现在要填平的是信息和电子技术方面的鸿沟。这一鸿沟不是横亘在北方和南方之间 , 而是在发展缓慢型和迅速发展型国家之间。” 3. 约翰·奈斯比特 (John Naisbitt) 1982 年美国约翰·奈斯比特出版了《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 (Ten Directions Transorming Our Lives) 一书 , 从十个方面论述了新技术革命带给人类的深刻影响 , 他说 : “在工业社会里 , 战略资源是资本。”“在我们的新社会里 , 战略资源已是信息。”“新的权力来源不是少数人手中的金钱 , 而是多数人手中的信息。”“我们需要创造一种知识价值论来取代劳动价值论。” 他认为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时 , 有五件最重要的事情应该记住 : ①信息社会是真实的经济存在 ; ②通讯和电脑技术上的新发明将缩短信息的流动时间 , 加快变化的步伐 ; ③新的信息首先用来解决旧工业上的任务 , 然后逐渐产生新的活动。新的方法和新的产品 ; ④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知识 ; ⑤新的信息时代的技术并非绝对的 , 它的成败取决于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的后果。 ] 1990 年他和帕·阿博顿妮 (Patircia Aburdene) 在出版的《 2000 年大趋势——九十年代新趋向》 (The New Direction for the 1990's) 新著中又叙述了迈向 90 年代信息加速增长的情况。书中把九十年代的大趋势称为“”通向 21 世纪的入口” , 并说 : “当我们进入这个新的 10 年 , 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最重要影响的趋势是 : ① 90 年代世界的经济繁荣 ; ② 艺术的复兴 ; ③ 自由市场社会主义的出现 ; ④ 全球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民族化 ; ⑤ 福利国家的私有化 ; ⑥ 环太平洋带的崛起 ; ⑦ 妇女跻身领导层的 10 年 ; ⑧ 生物学时代 ; ⑨ 第三个千禧年的宗教复兴 ; ⑩个人的胜利”。 他认为 : “事实上增长几乎没有极限” , “不存在能源危机”。他概述了 90 年代经济增长的 11 个方面的表现 : ① 对经济的考虑超过了对政治的考虑 ; ② 世界范围的自由贸易运动 ; ③ 电信的强大推动力 ; ④ 自然资源相对丰富 ; ⑤ 减税的竞争 ; ⑥ 经济产品的小型化 ; ⑦ 通货膨胀和利率的抑制 ; ⑧ 亚洲消费的兴旺 ; ⑨ 民主的推进和自由企业的扩张 ; ⑩ 战争的废弃 ; 11. 对环境的新关注。 在自由市场社会主义的出现一章中 , 分析了正统社会主义的衰亡六个方面的原因 ; 指出曾经一度要席卷全球的社会主义 , 现在正面临着一个挑战 : 改革或者死亡 ; 世界正在经历一场从政府经营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 ; 东欧国家正在朝三个方向前进 : 政治多元化、自由市场经济、在未来与西欧一体化。在福利国家私有化一章中 , 论述了英国成了楷模 ; 全球性的私有化运动 , 约有 100 个其他国家都开始了对国家结构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 重新构思社会福利制度 : 即 ① 从公房制到私房制 ; ② 从国家保健服务到个人选择服务 ; ③ 从国家法令到市场机制 ; ④ 从社会福利到工作福利 ; ⑤ 从集中到分散 ; ⑥ 从政府垄断到企业竞争 ; ⑦ 从企业国家所有到企业雇员所有 ; ⑧ 从政府的社会保险计划到私人的保险和投资 ; ⑨从税收负担到税收削减。 4. 其他美国学者的信息经济论 1980 年美国科学家汤姆·弗列斯特在《微电子技术革命》一书中称为电子技术是“人类有史以来所面临的最卓越技术”。 1987 年他又出版了《高技术社会——漫话信息技术革命》一书 , 强调 : “高技术革命是一种现实 , 而且进展迅速。世界上每个国家都认识到了这点。也就是由于这个缘故 , 各国都拚命要挤上这趟高技术列车 , 以免错过了时机。” 1983 年 , 美国经济学家汤姆·斯托尼尔出版了《信息财富 ---- 简论后工业经济》一书。同年 , 美国经济学约翰·霍肯出版了《下一个经济》一书 , 都强调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 , 信息经济将居核心地位 , 智能将起决定作用。 1985 年美国学者费根鲍姆、麦科达克在合著《第五代 ---- 日本第五代电脑对世界冲击》一书说 : 日本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占领传统形式的电脑工业 , 而且更要建立起‘知识工业’。在‘知识工业’中 , ‘知识’本身将变成为国家的新财富。 ” 此外 , 创建王安实验室的王安博士说过 : “五花八门的信息数字化 , 极可能被认为是 20 世纪最惊人的发展。”前美国国务卿舒尔茨 1986 年在谈到信息革命时说 : “今天 , 信息革命正改变国家之间财富和实力的对比。”不管人们对信息革命可能带来的后果评论不一 , 但有一点可以断言 : 谁要是低估了信息革命和信息产业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 , 将会丧失时代的机遇 , 犯下不可饶恕的历史性错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 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现代化已经在当代新科学技术革命浪潮中独占鳌头。为确保跨世纪的竞争优势 , 各个发达国家纷纷抢占信息技术现代化的制高点。在今天 , 信息产业和信息资本与国家的兴衰、企业的存亡紧密相联。在特定意义上说 , 信息就是生命 , 信息就是资本 , 拥有最新有效信息 , 就拥有竞争发展优势。 全球信息现代化的急剧发展和我国信息产业的落后 ,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1991 年全球信息产业的产值为 2030 亿美元 , 而我国信息产业的产值只占世界总额的 0.3 % ; 我国的信息资源 90 %以上尚未电子化 ; 我国的信息网络和信息库还刚刚起步 , 建成的数据库不及世界总量的 0.1 %,已有的数据库对外服务的又只占 5 %。 注释 : 刘戟锋、周建设著 : 《世纪工程——“星球大战”与当代世界》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1987 年。 美国核聚能基金会著:《星球大战及其射束武器》 ,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 1986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编 : 《星球大战 : 对美苏太空争夺的剖析》 , 解放军出版社 , 1986 年。 丹尼尔著 : 《高边疆——新的国家战略》 ,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6 年。 杨效农、胡海棠主编 : 《世界高技术计划要览》 , 第 1-266 页 , 新华社、国家科委合编 , 1987 年。 竺乾威 : 《论布什政府的科技政策》 , 《复旦学报》 , 1990 年第 4 期。 杨效农、胡海棠主编 : 《世界高技术计划要览》 , 第 322 页 , 新华社、国家科委合编 , 1987 年。王益苓 : 《美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概况与政府政策》 , 《国外科技政策和管理》 , 1989 年第 5 期。方汉中 : 全球高技术经济竞争态势 , 《国际经济合作》 , 1991 年第 8 期。 同上 , 第 324 页。邬九懿 : 《美欧在高技术领域的竞争》 , 《现代国际关系》 ,1990 年第 3 期。东华 : 《法国的科技政策及主要科技领域》 , 《国际科技交流》 , 1990 年第 9 期 ; 胡仲华 : 《西德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科技政策》 , 《国际科技交流》 , 1990 年第 5 期。李昌芳 : 《尤里卡八年》 , 《光明日报》 , 1993 年10 月27 日 。冯昭奎: 《 SDI 与尤里卡》 , 《光明日报》 , 1993 年7 月20 日 。 同上 , 277-320 页。 费根鲍姆、麦科达克合著 : 《第五代——日本第五代电脑对世界的冲击》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1985 年。柯文 : 《日本九十年代发展高科技的新战略》 , 经济参考 , 1990.2.13. 冯照奎 : 《高技术的发展对日美关系的影响》 , 日本问题 , 1990 年第 3 期。冯昭奎 : 《日美在高技术领域中的角逐》 ,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学报》 ,1991 年第 2 期。 下田博次 : 《日本新科技革命》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1985 年。 森谷正规 : 《日本的技术——以最少的耗费取得最好的成就》 , 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 1985 年。 《 1994 年三大雄伟科学计划》 , 《产经新闻》 , 1994 年1 月6 日 。 1993 年5 月13 日 , 美联社消息。 《冷战后的美国科学技术战略》 , 日本产业新闻 , 1993 年 12 月 6-10 日。贡光禹 : 《美国促进企业对科技进步投资的政策分析》 , 《科技与进步》 , 1990 年第 4 期。 晓萱、余锋 : 《美国科学技术政策发展的回顾》 , 《科学学研究》 , 1990 年第 1 期。盛继勤 : 《日美科研体制机制的比较研究》 , 《日本问题》 , 1990 年第 2 期。 董大业 : 《二战后美日科技政策之比较》 , 《世界历史》 , 1992 年第 4 期。蓝毓钟 : 《美国、日本、联邦德国在科技发展上的竞争》 , 《现代化》 , 1990 年第 10 期。 有关新技术革命情况参见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选编 : 《世界新产业革命》 , 时事出版社 , 1984 年 ; 《世界经济》编辑部编 : 《新的技术革命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1984 年 ; 时事出版社编 : 《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 , 时事出版社 , 1985 年 ;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编 : 《新的挑战与新的机会》 , 第 1 、 2 集 , 1984 年 ; 哈尔滨工大编 : 《新技术革命资料选辑》 , 哈尔滨工大出版社 ,1984 年 ; 社科院经济所编 : 《世界新的技术革命介绍》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1984 年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世界的未来 -- 面对可能实现的未来 , 适应难以预料的趋势》 , 哈尔滨工大出版 , 1985 年 ; 申漳著 : 《简明科学技术史话》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1982 年 ; 于东林 : 《新技术革命与经济科学》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1986 年。 丹尼尔·贝尔著 :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 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 , 商务印书馆 ,1984 年 ; 台湾桂冠图书公司 ,1989 年。《后工业社会》 ( 简明本 ),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5 年。 丹尼尔·贝尔著 :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 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 , 第 20 、 133-134 、 91 、 129 、 239 页 , 商务印书馆 ,1984 年。 同上 , 第 143 、 516-517 页。 同上 , 第 380 、 397 页。 阿尔温·托夫勒著 : 《第三次浪潮》 , 三联书店 ,1983 年。《前景和前提》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 ,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4 年 ; 台北业强出版社 ,1988 年。《未来的震荡》 ,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年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 年 ; 贵阳人民出版社 ,1985 年。《权力的转移》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年。 阿尔温·托夫勒著 : 《未来的震荡》 , 第 3 、 8 、 10 、 204 、 205 、 497-502 页 ,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年 ; 阿尔温·托夫勒著 : 《第三次浪潮》 , 第 51-52 、 197-198 、 231 、 233 、 257 、 195 、 424 页 , 三联书店 ,1983 年。高放主编 : 《评‘第三次浪潮’》 ,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6 年。 阿尔温·托夫勒著 : 《权力的转移》 , 第 3 、 21 、 23-24 、 51 、 51-52 、 101 页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年。 同上 , 第 15 、 169 、 175 、 176 、 170 、 33 、 139 页。 同上 , 第 257-258 、 262-263 、 421 、 431 、 438 页。 约翰·奈斯比特著 : 《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年 ; 新华出版社 ,1984 年 ;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5 年 ; 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4 年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8 年。 同上 , 第 14 、 15 页。 约翰·奈斯比特、帕·阿博顿妮著 : 《 2000 年大趋势——九十年代新趋向》 , 第 22 、 191 页 , 东方出版社 ,1990 年。 汤姆·斯托尼尔著 : 《信息财富 ---- 简论后工业经济》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7 年。 约翰·霍肯著 : 《下一个经济》 ,1984 年。 汤姆·弗列斯特著 : 《高技术社会——漫话信息技术革命》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 费根鲍姆、麦科达克合著 : 《第五代 ---- 日本第五代电脑对世界冲击》 , 北京友谊出版公司 ,1985 年 ;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6 年 ( 《第五代计算机》 ); 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85 年 ,( 《第二次计算机革命和第五代计算机》 ) 。 《光明日报》 ,1993 年10 月25 日 。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 / 世界历史研究 /2002 年6 月14 日 重发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5477.html
个人分类: 书目提要评论(07-11)|3822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CO2排放现状、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及启示
热度 1 mhchx 2012-11-28 16:02
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发达国家,美国想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取得领导地位,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其非常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本文在介绍美国 CO 2 排放情况基础上,分别从组建专门机构、科技计划、加强立法、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阐述了美国应对气候变化对策措施。这对我国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强调组织建设、完善法律法规、提升创新能力、注重舆论宣传及推动国际合作等方面来应对气候变化有所启示。 关键词:美国 CO 2 排放 气候变化 对策 启示 1 .引 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日益加剧,减少化石能源使用,降低 CO 2 排放越来越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从 1988 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的成立,到 1997 年《京都议定书》的通过,再到 2007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 “ 巴厘岛路线图 ” ,确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谈判关键议题的明确议程。根据《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决定, 2009 年哥本哈根会议应当就发达国家在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进一步量化减排指标达成协议,并通过议定书附件 B 修正案的方式加以确定。但是,哥本哈根会议只是通过了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这说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相关谈判还很艰苦,达成全球一致性的应对协议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2010 年墨西哥坎昆气候大会通过《坎昆协议》,取得积极成果。 2011 年 11 月 28 日至 12 月 11 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德班举行,经过两周的艰难谈判,在各方妥协的基础上,终于达成 “德班一揽子决定”,取得三大务实成果:①解决了二期承诺问题,避免《京都议定书》过早退出历史舞台, 35 个发达国家将从 2013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京都议定书》二期减排;②启动绿色气候基金,发达国家将提供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③明确 2020 年以后的全球减排安排,决定成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 美国作为历史上温室气体排放贡献最大的国家,理应采取积极态度与措施,为温室气体减排做出应有的贡献。奥巴马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新能源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复苏美国经济的重要举措,尤其在发展理念、发展计划、法律政策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对策。因此,系统分析美国的 CO 2 排放状况以及相关对策,有利于启发我国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措施,促进我国低碳技术与产业的发展。 2 .美国 CO 2 排放状况 美国是最发达的国家,也是 2010 年以前世界最大的 CO 2 排放国。它已走过高能耗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正在进入低能耗的后工业化发展阶段,这一点可从 IEA 的相关统计数据得到佐证。根据 IEA 的统计数据 , 1971-1985 年美国人均 CO 2 排放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从 1971 年的 20.66t 降到 1985 年的 19.06t ,又升至 2000 年的 20.16t ,此后逐步降至 2007 年的 19.1t (图 1 )。从降幅可以看出,减少人均 CO 2 排放量将越来越困难,这也许是美国迟迟不愿真正减排 CO 2 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 1 1971-2007 年美国人均 CO 2 排放状况 图 2 1971-2007 年美国单位 GDP 的 CO 2 排放量 Figure1 The status of US. CO 2 emission per Figure2 The status of US. CO 2 emission/GDP capita during 1971-2007 during 1971-2007 1971-2000 年美国单位 GDP 的 CO 2 排放量明显下降,而 2001-2007 年间的降幅则较小, 1971 年单位 GDP 的 CO 2 排放量为 1.11kg , 2000 年降至 0.58 kg , 2007 年达到 0.50 kg (图 2 ), 1990 年至 2007 年单位 GDP 的 CO 2 排放量减少了 27.0 % 。这表明,处于工业化后期的美国经济,总量大但增速缓慢,因此,未来美国降低单位 GDP 的 CO 2 排放量将越来越困难,走低碳发展之路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 2011 年底美国 EIA 最新发布的资料显示 :美国消耗煤炭排放的 CO 2 由 1973 年的 12.07 亿公吨( metric tons ) 逐步增至 2005 年的 21.82 亿公吨,然后逐步递减到 2009 年的 18.76 亿公吨, 2010 年又回升到 19.91 亿公吨;美国消耗石油排放的 CO 2 由 1973 年的 23.46 亿公吨逐步降至 1975 年的 22.09 亿公吨,随后逐步增至 1978 年的 25.48 亿公吨,又降至 1983 年的 19.95 亿公吨后,再逐步递增到 2005 年的 26.28 亿公吨,然后逐步递减到 2009 年的 23.20 亿公吨, 2010 年又回升到 23.49 亿公吨;美国消耗天然气排放的 CO 2 由 1973 年的 11.81 亿公吨逐步降至 1986 年的 8.66 亿公吨,随后逐步增至 2000 年的 12.41 亿公吨,又降至 2006 年的 11.57 亿公吨后,再逐步递增到 2010 年的 12.84 亿公吨(图 3 )。 图 3 1973-2010 年美国消耗不同能源的 CO 2 排放情况 Figure3 The status of US. CO 2 emission from different energy consumption during 1973-2010 EIA 资料还显示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 1973-2010 年美国不同部门能源消耗的 CO 2 排放情况总体上呈现递增的态势,但受经济危机及相关政策的影响,变化趋势又各不相同,其中,居民能耗消费对应的 CO 2 排放先由 1973 年的 9.07 亿公吨增至 2005 年的 12.61 亿公吨,再缓慢降至 2010 年的 12.27 亿公吨;商业部门能源消耗排放的 CO 2 先由 1973 年的 6.09 亿公吨增至 2007 年的 10.79 亿公吨,再缓慢降至 2009 年的 10.08 亿公吨, 2010 年微增到 10.34 亿公吨;工业部门能源消耗排放的 CO 2 先由 1973 年的 19.02 亿公吨降至 1975 年的 16.96 亿公吨,随后递增到 1979 年的 19.31 亿公吨,再递减到 1983 年的 14.86 亿公吨,又逐步递增到 2000 年的 17.88 亿公吨,最后缓慢降至 2010 年的 14.97 亿公吨;交通部门能源消耗排放的 CO 2 先由 1973 年的 13.15 亿公吨总体上逐步递增到 2007 年的 20.40 亿公吨,再递减到 2010 年的 18.77 亿公吨;电力部门能源消耗排放的 CO 2 先由 1973 年的 12.86 亿公吨总体上逐步递增到 2007 年的 24.26 亿公吨,再递减到 2009 年的 21.59 亿公吨, 2010 年有微增到 22.70 亿公吨(图 4 )。 图 4 1973-2010 年美国各部门能源消耗的 CO 2 排放情况 Figure4 The status of US. CO 2 emission from different sectors energy consumption during 1973-2010 根据 IEA 的部门法计算, 1990-2007 年间美国的 CO 2 总排放量下降 18.6 %。 2010 年 2 月,美国提出的 2020 年的 CO 2 排放量在 2005 年的基础上减少 17 %的目标,仅相当于在 1990 年的基础上减少不到 4 %,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要求相距甚远。 能否实现 2020 年比 2005 年下降 17 %的目标,出现碳排放总量拐点,将取决于美国能否通过相关法律,并切实付诸实施。 对美国而言,不足 4 %的减排目标,通过鼓励民众储蓄、轻微加税节能以及跨国购买排放额度,就能实现。 3 .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对策 作为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与 CO 2 排放大国,美国试图寻机重拾世界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主导权。系统分析美国针对气候变化在组织、科研、立法、政策、财政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一系列举措,将启发我们提出更有效可行的应对策略。 3.1 改组原机构,并成立专门机构应对气候变化 奥巴马政府改组并成立专门机构,积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 ( 1 )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 奥巴马政府着手改组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物理学家约翰·霍尔德伦( John Holdren )任白宫办公室科技政策主管,海洋生物学家简·卢布琴科( Jane Lubchenco )掌管国家海洋大气管理署,为政府提供有关全球变暖的研究报告;恢复总统科学技术助理之职,任命首位国家首席技术官,先后提名多位科学家形成新政府的科技团队,担任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方面要职;加强联邦机构决策的科学性,体现政治与科学研究分离,强化科学在决策议程中的作用,确保政府公共政策有坚实的科学依据。 ( 2 )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团队 组建高层次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团队,成员由能源部长朱棣文,环境保护署署长杰克逊(女),白宫环境质量委员会主席萨特利(女),白宫能源和环境政策主席布朗内(女)组成。负责《京都议定书》谈判的陶德•斯特恩( Todd Stern )担任美国国际气候政策首席顾问、首席气候谈判代表与新一轮气候谈判的特使。这将推动美国能源改革、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 3 )能源研究机构(中心) 为加快能源领域的科学突破,美国能源部科学局历时 10 年,先后召开 12 次由 1500 多名专家参与的“基础研究需求 ” 系列研讨会,提出建立能源前沿研究中心( Energy Frontier Research Center , EFRC )的建议。经过严格评审, 2009 年美国能源部决定建立 46 家 EFRC ,共有 106 家机构、近 700 名高级研究人员、 1100 名博士后、研究生、本科生和技术支撑人员参与。 ( 4 )能源气候变化理事会 在空气质量委员会下增设一个理事会,旨在协调美国所有的气候变化对策,倡导召开“全球能源论坛”,作为补充并最终融入后京都议定书框架的谈判程序,运用外交手段,使其成为重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主要平台。 3.2 实施科技计划,鼓励可再生能源与低碳发展 美国重视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先后实施一系列科技计划,鼓励可再生能源与低碳发展。通过收集、整理与分析美国能源及气候变化的相关文献,归纳成表 1 。 表 1 2001-2011 年美国实施的重要科技计划 Table1 the key ST programs implemented by the U.S. during 2001-2011 年份 主要计划 主要内容 2001 气候变化研究启动项目( CCRI ) 由总统提出,设立关注短期科学问题的 CCRI ,主要集中研究并减少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设置研究的优先性,旨在填充多年来人们在气候变化理解上的鸿沟 气候变化技术启动项目( NCCTI ) 由总统提出 NCCTI ,旨在加强和协调国家在有关气候变化研究和发展方面的领导地位 气候变化技术计划( CCTP ) 2001 年提出, 2002 年建立,能源部负责,涉及到 10 个政府部门,整合联邦政府与气候有关的技术开发和推广活动,重点进行减排温室气体长期有效的清洁能源技术和碳吸收技术的研究、开发与规划并改进碳吸收技术效率 2002 美国气候变化科学计划( CCSP ) 商务部负责,基于 USGCRP 和 CCRI 启动 CCSP ,注重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投入,统一协调全球变化科学研究行动,形成以减缓气候变化技术计划和关注气候变化科学计划为主的美国全球变化工作框架,旨在开展气候科学研究,减少气候科学中的不可靠性,开发与气候相关的资源,为决策者提供支撑 2003 氢燃料计划 旨在 2001 年《美国向氢经济过渡的 2030 年远景展望报告》和 2002 年《国家氢能源路线图》基础上形成“氢经济蓝图” Future Gen 技术示范计划 在今后 10 年投入 10 亿美元,建造世界上第一座以煤为燃料,既能发电又能产氢的第一个零排放的煤基发电厂 国际热核试验堆( ITER ) 宣布重返国际热核试验堆( ITER )项目,重点研发先进的核发电技术以及利用核电大批量生产氢的核氢计划 2004 氢能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行动计划 2004-2008 年间氢能技术研发总投入 12 亿美元, 2005 财年投入 2.28 亿美元,比 2004 年增加 43 %,重点研发氢能的生产与运输、储存、转化、基础研究、应用、教育与安全规范和标准,促进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和氢基础设施技术在 2015 年前实现商业化应用 CCSP 2005 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的气候变化科研经费 20 亿美元 2005 CCTP 根据《能源政策法 2005 》重启 CCTP , 2006 财年联邦政府资助 CCTP 近 30 亿美元 2006 先进能源计划( AEP ) 通过开发洁净煤、核能、太阳能、风能、先进电池技术、纤维素乙醇技术及氢燃料电池等技术,减少对天然气及进口石油的依赖,依靠科技转换电力生产模式,确保能源安全 2007 CCTP 年预算投入达 30 亿美元,重点研究减少能源供给过程、终端用户和基础设施的 CO 2 排放、 CCS 、其它温室气体排放、 CO 2 排放的监测、提高基础科学对气候变化的贡献率 2007 全球地球观测系统( GEOSS ) 为支持对气候变化的测量,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支持与建立广泛的全球观测系统。 11 月美国派团参加南非开普敦召开的 GEOSS 部长会议 2008 AEP 政府拨款 27.03 亿美元,继续加大投资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增幅达 30 %,为 13 亿美元;洁净煤和其他化石燃料的研发经费增 13 %,达到 5.57 亿美元 2008 CCSP 2009 财年预算总额为 20 亿美元(不包括史密森学会的预算),增加 10 %,共有 13 个机构参与,研究重点是气候变化的影响和科学对策,并准备综合评估报告 2008 CCTP 主要从战略方向、战略规划和战略分析等方面着手实施,协调与优化多部门的联邦气候变化技术研发项目和投资。作为 CCSP 配套, 2009 财年 CCTP 预算经费为 44 亿美元,比 2008 财年增加 1.14 亿美元, 2009 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 USGCRP ) 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NSTC )的全球变化研究分委员会( SGCR )协调管理,政府继续支持 USGCRP , 2009 年美国全球变化研究实际投入 26.54 亿美元 2009 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 ARRA ) 投入 970 亿美元与能源有关的资金,其中能源项目 460 亿美元,与能源有关的税收抵免 210 亿美元,建筑改装翻修项目等支出 300 亿美元 2009 汽车节能减排新计划 全国施行新的 汽车 及轻型卡车排放及油耗标准,促使在美销售的 汽车 ,满足平均油耗在 2016 年到达每加仑 38 英里的目标,以此增加 汽油 利用率,减少尾气污染 2010 USGCRP 2010 年奥巴马政府对 USGCRP 的投入力度有所减少,仅有 21.74 亿美元 2010 生物质作物援助计划 作为美国发展可再生能源、创造就业机会及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一部分,主要通过签订合同,给予生物质能源原料作物的农场不超过生产成本 75 % 的补助及补贴生物质能原料运到合法加工厂的成本,鼓励大面积种植非粮、非饲料作物,满足未来可再生能源生产需求 2011 USGCRP 政府加大对 USGCRP 的投入力度,比 2010 年多投入 21 %。 1989- 2011 的 22 年间,年度投资由 1.34 亿美元增至 27.13 亿美元,增加 20.24 倍 由表 1 可知,美国历届政府持续支持全球变化研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美国低碳城市的理念在全球迅速传播,并逐步得到广泛的认可。 3.3 加强能源与气候变化方面的立法 首先,比较重视能源方面的立法。 自 2O 世纪 70 年代初石油危机以来,美国先后出台《能源政策节能法案 1975 》、《能源税收法 1978 》、《清洁空气修正法案 1990 》、《能源政府法 1992 》、《能源政策法 2005 》、《先进能源计划 2006 》、《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 2007 》、《食品、环境保护和能源法 2008 》及《美国能源法 2010 》等法案,以解决能源短缺、能源环境等问题,而应对气候变化日益成为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 2010 年美国出台《能源法》,特别强调从能源安全、经济转型和占领新一轮技术革命制高点的战略角度考虑,实施温室气体排放限额与排放许可交易制度,有效实现综合性的战略目标 。 其次,开始重视气候变化方面的立法。 2009 年美国众议院通过《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规定发展可再生能源、碳捕获和封存( CCS )技术、低碳交通燃料、清洁电动汽车以及智能电网,提高建筑、电器、交通运输和工业等所有经济部门的能效,设定温室气体减排路径及机制,保护国内企业竞争力并逐渐实现低碳经济转型及农业和林业减排抵消计划等 。 2010 年美国公布由参议院提出的《气候与能源法案(草案)》。如果该法案最终获得通过,与 2009 年通过的法案合并,则表明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迈出历史性一步,为其应对气候变化及能源挑战,积极参与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奠定基础,有力地促进美国低碳发展。 再次,其它与应对气候变化有关的法律法规。 2010 年美国环保署通过《清洁空气法案》,规定 2011 年 1 月起,已获得排放许可的公司,如果其他污染物每年的排放增加 75 万吨,必须获得另外一项温室气体排放许可。 2011 年 7 月起年排放超过 7.5 万吨的现有工厂及 10 万吨的新工厂须遵守该法案。 2010 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颁布针对气候变化的条例,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必须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条款,促使数据中心工程师更加重视节能环保。 总之,通过一系列能源与气候变化方面的立法,美国构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完善法律体系,确保其能源和气候变化战略的有效实施。 3.4 加大能源研发投入力度,抢占能源低碳技术的制高点 首先,能源研发投入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 2001 年的 34.4 亿美元递至 2008 年的 42.9 亿美元。 2009 年《美国经济复兴与再投资法案》促使美国能源研发与示范经费( RDD )投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达到 96.93 亿美元,但 2010 年降至 45.66 亿美元 (图 5 )。研发资金主要用于能源科学、基础设施改造、提高能源效率和新能源技术开发等方面,其中能源科学研究 16 亿美元,提高能源效率与研发可再生能源 168 亿美元,电力输送与能源安全计划 45 亿美元,先进研究计划署能源项目( ARPA-E ) 4 亿美元,保护环境清洁计划 51.27 亿美元 。 图 5 2001-2010 年美国能源技术研发与示范经费投入情况 Figure5 The status of US. inputs on energy technology RDD during 2001-2010 图 6 2001-2010 年美国各能源技术领域研发与示范经费投入情况 Figure6 The status of US. inputs on different energy technologies RDD during 2001-2010 其次,能源研发逐步形成以能源部为主导、其它相关部门相配合的完整的能源研发体系,全力推进能源技术研发 。美国以能源部为主导的能源 RDD 投入主要集中在能源效率、化石燃料、核能与可再生能源上,由 2001 年 18.09 亿美元增至 2009 年的 86.16 亿美元, 2010 年下降到 40.5 亿美元。其中美国能源效率 RDD 投入自 2001 年的 7.11 亿美元逐步降至 2006 年的 4.5 亿美元后,逐步快速增至 2009 年 21.45 亿美元, 2010 年又回落到 13.92 亿美元;化石能源的 RDD 投入 2001 年的 4.31 亿美元逐步增至 2008 年的 5.77 亿美元, 2009 年猛增到 33.91 亿美元, 2010 年回落到 4.6 亿美元;核能的 RDD 投入自 2001 年的 3.61 亿美元逐步增至 2008 年的 9.84 亿美元, 2009 年降至 8.51 亿美元, 2010 年又增至 8.88 亿美元;可再生能源的 RDD 投入呈现先降再增的趋势,自 2001 年的 3.06 亿美元逐步降至 2006 年的 2.18 亿美元, 2007 年增至 5.79 亿美元, 2009 年剧增至 22.28 亿美元, 2010 年降至 13.1 亿美元;氢能的 RDD 投入总体上比较平稳,自 2004 年的 0.92 亿美元增至 2006 年的 1.5 亿美元后,逐步降至 2010 年的 1.31 亿美元;其它储能技术的 RDD 投入自 2001 年的 1.65 亿美元递增到 2003 年的 1.93 亿美元,再递减到 2008 年的 1.23 亿美元, 2009 年递增到 9.29 亿美元, 2010 年为 2.75 亿美元。美国其它相关部门相配合的跨领域技术 RDD 投入一直都是美国能源研发资助重点,但呈现先降后增的态势, 2001 年为 14.65 亿美元,逐步降至 2005 年 10.48 亿美元, 2008 年又增至 13.26 亿美元, 2009 年大幅度降至 505 万美元, 2010 年才增至 1.1 亿美元(图 6 )。 可见,作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美国深入研究洁净煤、 CCS 、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等技术,已为其引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3.5 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首先,逐渐重视采用积极务实的气候变化政策。 主要包括:大规模投资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 , 改造联邦政府办公楼 , 全国各地的学校设施升级及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推进数字智能型能源网建设;大量投资风能、新型沙漠太阳能阵列、核能、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及新能源设备;支持建立能源企业污染物排放权强制性的 “ 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 ” 制度,力争在 2050 年之前实现 CO 2 减排 80 %的目标;设立专门面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气候友好的技术转移计划等;签署燃油使用效率和汽车尾气 CO 2 含量标准两份总统行政命令 。近年来美国呼吁各国围绕气候变化与能源广泛参与全球气候合作,显示美国欲重新在新能源与环保领域引领世界。 其次,重视综合利用信息、海洋、航天等多种技术手段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主要包括:①利用由地面、塔台、飞机、卫星和海洋观测系统组成的环球碳循环监测网络体系,几十年来持续的测量与监察全球温室气体,提供世界气象组织温室气体数据中心 70 %的大气监测数据 。②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地球系统研究实验室研制的碳排放量追踪工具,测量 C0 2 浓度、风速以及其他大气观测数据,形成温室气体气流的“缩影”,同时通过观察 C0 2 在大气中的模式,推测区域 C0 2 的排放和排除,帮助科学家监测碳源和碳汇 。③利用美国第四代静止卫星(戈斯 -N 、 O 、戈斯 -P ),组成进一步监视地球气候系统,提供天气监测、预报和预警的数据,协助国内气象学家和气候科学家开展研究;探测海洋和陆地的温度,为气象部门准确预报飓风等恶劣天气、太空天气预报及搜索和救援提供数据支持,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第一手资料 。 2010 年美国宇航局再次发射“嗅碳”卫星,监测城市、发电站等地产生的 CO 2 ,推进各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太空探测铺平道路 。④美国国际开发署与国家航空航天局合作研究,通过综合卫星观察、预测模型和来自中美洲和非洲的其他地理信息,监测和预报生态变化,辅助制订应对自然灾害的对策和措施,共同支持一系列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计划,运用新的气候制图工具,通过简单的图面,使用户得到气象历史数据和气候变化预测 。 再次,通过财政、信贷、基金、碳关税等多种方式为应对气候变化募集资金。 美国建立联邦资金支持的全国清洁能源的贷款机构,向普通投资者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投放低利率贷款或进行贷款担保;对乡村的清洁能源产业有一定的信贷支持;建立基金会来为房屋业主改进能源使用效率提供资金;创建清洁技术风险资本基金,未来五年每年投入 100 亿美元,确保有前途的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能够走出实验室,实现商业化;节能公益基金作为激励手段,构建、维护节能市场机制,调动参与方自发从事节能活动,从根源上逐步推动和解决节能问题 。美国《限量及交易法案》和《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均授权政府对来自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参议院也通过 “碳关税”立法,旨在除构筑贸易壁垒、增加气候变化谈判筹码、维护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确保能源安全外,更重要的是借“碳关税”间接地为国内能源密集型产业或企业提供 “低碳补贴”,构建美国绿色产业体系,确立美国的世界低碳经济领袖地位 。 第四, 运用 宣传与教育等 多种手段 鼓励大众参与低碳经济, 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 前副总统 戈尔作为坚定的环保主义者,在白宫任职期间积极推动克林顿签署《京都议定书》,离职后仍周游列国宣传环保观念,投资并参与拍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亲自以普通公民身份向人们展示全球变暖带来的冰川将融化、洪水泛滥、家园遭遇毁灭性破坏等危害。 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通过绿色超市鼓励大众践行低碳生活 : 超市的大多数建筑材料是工业废品和废料的再利用;建筑结构采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超市四周和顶部装有 44 个朝向太阳的小型太阳能聚光板“天窗”,可随时改变其朝向,有效跟踪太阳的行踪,更高效地吸收太阳光,满足超市日常能量需求;超市照明及冷藏冰箱全都用节能的 LED 灯,每年为超市节省 45 %的电能;所有商品施行 “轻包装”,或者干脆不包装,许多商品只贴保质标签,不仅省下大量包装材料,还使顾客少带外包装废品回家,避免二次污染,减少碳排放;不少商品还注明“碳足迹”,由顾客决定购买低碳商品;绿色超市并不提倡顾客大量购物,反而鼓励其适量购物、理性消费。 3.6 积极采用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节能和环保等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 首先,主持、倡导或参与各种应对气候变化的计划与国际会议,促进国际合作。 2003 年以来,美国先后倡导与发起国际氢能经济合作组织( IPHE )、碳收集领导人论坛( CSLF )及部长级会议、甲烷市场化伙伴计划部长级会议、第四代核能国际论坛、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计划( ITER )、全球核能伙伴计划( GNEP )、全球生物能源伙伴计划( GBEP )、全球可再生能源大会、全球能源论坛等计划与会议 , 旨在发挥美国在未来全球性问题上的领导作用,促进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提升 ; 2010 年美国宣布在与南美能源及气候伙伴计划的基础上发起新的合作计划,帮助南美地区发展清洁能源、加强能源合作 。可见,美国的一系列举措,旨在强化以其国家利益为目标,以能源和环境为主题,以科技为后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其次,签署政府间合作协议,已与许多国家就能源与回收技术、气候变化技术与政策等问题加强国际合作。 主要包括:一是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2009 年美国与加拿大共同启动美加清洁能源对话机制,以向低碳经济转型为主题联合启动《美加清洁能源对话行动计划》; 2010 年双方又联合宣布 “清洁能源对话”框架下的合作协议,促进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 ORNL )与加拿大能源技术中心材料技术实验室( CANMET-MTL )合作,重点开展清洁能源的研发 。二是与发展中国家加强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2010 年美国与巴西在巴西利亚签署应对气候变化协议,承诺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加强合作,旨在加强和协调各方力量,实现低碳可持续性经济增长,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2010 年美国与印度达成为期 10 年,包括页岩气和清洁能源的研发合作协定,将在印度设立清洁能源研发中心,未来 5 年与民营企业每年共同提供 1000 万美元资金,重点发展太阳能、第二代生物燃料与建筑物能效 。 再次,通过多边清洁能源合作关系,提升自身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为充分利用气候变化的全球性资源和技术,美国积极参与其他国家大规模的合作计划与技术研究,合理调节资源,参与大尺度和复杂性的研究活动,共享成果,共担风险,促进美国利用别国气候变化先进技术研发,发展高级风涡轮设计、核裂变能源研究等技术,加快先进气候变化技术的开发、转移和应用 。同时,美国引领全球地球观测系统的研究,创建有效的多边机制,加速向发展中国家传播清洁技术、提供技术援助和培训。 4 .美国应对气候变化做法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上述对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对策的系统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认真、扎实、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是应对能源危机及气候变化的基石。 美国的经验表明,系统、深入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示范至关重要,不进行这些研究,就不可能提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理论与对策。我国应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示范等研发投入,建立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找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对策与解决方案。事实上,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2007 年成立由总理任组长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并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是全球发展中国家第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级方案。 2009 年 9 月 22 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的讲话中强调,中国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并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提出了 4 点新思维:①履行各自责任;②实现互利共赢;③促进共同发展;④确保资金技术。这是我国领导人首次就气候变化问题表态,显示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 2011 年 11 月 28 日 -12 月 9 日在南非德班举行的全球气候大会上,中国积极主动,提出在满足必须有《京都议定书》和第二承诺期,发达国家要兑现 300 亿美元“快速启动资金”和 2020 年前每年 1000 亿美元的长期资金的承诺,落实在适应、技术转让、透明度、能力建设等方面共识,建立相应的机制,并且在 2015 年之前完成科学评估等五个条件前提下,在 对 2020 年前各国已定的承诺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 中国可以参加 2020 年后具有法律约束力气候变化框架协议谈判 。 因此,相关科研机构应以此为契机,围绕低碳城市、低碳社会、低碳技术、低碳经济、低碳发展、碳预算、碳市场、碳贸易、碳关税等主题,从理念、理论与实践上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从我国实际出发,研究制订《关于我国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开展与拓展全国低碳发展试点示范城市,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可行的应对策略。 其次,完善的组织机构是应对能源危机及气候变化的基本保障。 美国组建气候变化与能源部等专门的管理机构,非常注重从国家宏观管理体制进行顶层设计,从微观管理机制上进行制度设计,通过宏观与微观二者的有机结合与良性互动,构建完善的制度框架体系,积极应对能源战略转型与气候变化。美国的做法告诉我们:在应对能源危机、能源结构转型及气候变化问题上我国要重视整体设计,将能源发展战略、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到国民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之中,实施低碳经济的全国战略和综合规划,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未来规划的重要依据,落实到地方和行业发展规划中;从主管部门、执行主体、监管部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入手,考虑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机构,建立与完善有关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和管理办法,形成管理科学、运行顺畅、和谐有序、低碳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例如,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完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体制机制、探索在特定区域或行业内建立碳市场开展碳排放交易等,利用新的管理体制与机制来引导低碳能源技术、环境友好型技术及其产业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再次,重视能源与气候变化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美国历来重视建设和完善能源与气候变化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为低碳发展营造很好的法制环境。我国应借鉴美国的经验,在 2003 年的《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6 年的《可再生能源法》、 2008 年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和 2010 年 4 月 1 日施行的《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基础上,积极着手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碳税、碳关税等专门法律法规,为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气候变化不仅是环境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还是政治问题,但归根结底是综合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需要在贯彻落实 201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决策部署基础上,把气候变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研究制定促进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科技专项计划、财政专项资金、低碳发展引导基金、税收优惠、绿色信贷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加大绿色投资,促进绿色增长,提高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保障能力,创造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促进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采用多种形式与手段,增强主动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的能力。 为了培养与提升持续的创新能力,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非常重视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策略及相关创新体系的构建,这种做法值得借鉴。我国应及早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在节能减排体制机制、法制环境、技术标准、技术储备和应用等方面加强部署,制定相应对策,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防止我国在重大的国际经济技术转型中失去话语权,尽量减少气候变化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制定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策略;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63 计划、 973 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重大专项计划、国家软科学基金等多种形式,加大应对气候变化的财政投入与税收优惠力度,积极推进低碳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利用国家税收优惠、加速折旧、设立企业创新专项引导基金等方式,引导企业增加对新能源与节能减排等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与产业化技术的开发、示范、推广应用;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建立研发促进基金、创新信贷基金与技术推广基金等业务,建立与完善金融机构对低碳技术的投资方式;通过政府、企业、研究型大学与科研机构以及金融机构与科技中介机构的积极参与和相互协作,建立全方位、分层次、多渠道的“政 - 产 - 学 - 研 - 融 - 用”紧密结合的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及推广的运行机制与模式,以促进低碳技术多出成果,并早日实现产业化。 第五,重视广泛宣传与教育,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应对气候变化。 从克林顿、戈尔到奥巴马,美国领导人非常注重气候变化的宣传;从杜克能源与中国新奥集团加强合作探索新能源技术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领域,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到 220 个美国企业日益重视气候变化问题 ;从电视、网络等媒体到普通居民,可以说美国从政府、企业、媒体、居民等社会各界注重舆论宣传、更新理念,让决策者和公众了解低碳经济,切实减少碳足迹,逐步以实际行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建设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践行低碳生活。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可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不同的新闻媒体,介绍我国碳足迹流量大存量小、全国总量大而人均量小的基本国情,大力宣传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典型案例,在企业开展低碳产业、低碳工厂,在学校开展低碳校园与低碳生活,在小区开展低碳超市、低碳社区等活动,让更多的企业、学校与个人积极参与进来,倡导 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多住低碳建筑、 多乘低碳绿色公交和地铁、多用绿色环保袋与绿色节能设备、 少喝瓶装水和饮料等“低碳生活”。二是可凭借世博会、低碳科技成果博览会与论坛等平台,向国人与世界展示我们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产业, LED 照明 、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工业等方面低碳发展的最新进展。这样,既可彰显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的信心、勇气与行动,又可塑造我国可持续低碳发展的新形象,为我国未来 低碳社会争取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与空间。 最后,注重通过加强与不同国家或组织的国际合作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争当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者。 从克林顿重视气候变化,签署《京都议定书》,到小布什的消极应对,再到奥巴马大力发展新能源,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尽管其间政见不同,但美国政府还是一直以其既定的战略规划为依据,以美国的国家核心利益为重点,比较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并通过国际科技合作推动低碳经济、促进低碳社会的发展。我国应本着“主动参与、合作创新、互利共赢、务求实效”的原则,积极参与并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我国领导人充分利用联合国会议、 G20 峰会、 G8+5 峰会、 G8 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东亚峰会、博鳌亚洲论坛等场合,阐述中国政府对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立场、观点以及合作规划,大力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积极参与碳收集领导人论坛、甲烷市场化伙伴计划、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伙伴计划等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计划; 广泛与欧盟、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建立气候变化对话与合作机制, 争取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设计、技术研发、专利布局、标准制定等问题上有更多的发言权,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将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技术、人才与资金等作为双方或多边合作的重要内容;并着重围绕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减缓和适应、应对政策与措施等内容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国外研究机构开展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研究,推动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海洋能等低碳能源技术的研发和示范等,提升中国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IEA.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 2009 Edition ) .Paris: IEA Publications,2009.12 EIA.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December 2011 Monthly Energy Review . Release Date: December 23, 2011, http://www.eia.gov/totalenergy/data/ monthly/archive/ 00351112.pdf 科技部 . 国际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2004-2010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5-2010.3 科技部 . 国际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2011 .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1.2 申丹娜 . 美国实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协作机制及其启示 . 气象软科学 ,2011(3) : 100-107 高翔,牛晨 . 美国气候变化立法进展及启示 . 美国研究 ,2010(3):39-51 IEA. Energy Technology RD Statistics .2011, http://stats.oecd.org/BrandedView . aspx?oecd_bv_id=enetech-data-endoi=data-00488-en Harkin. Conference Report to Accompany H.R. 1 - The 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of 2009 : Joint Explanatory Statement - Division A . http://www.house.gov/billtext/ hr1_cr_jes.pdf 李增新 . 奥巴马能源新政掀面纱 .2009-01-27 , http://www.caijing.com.cn/2009-01-27/ 110051460.html 孙楠,刘倩倩 . 我们共同的目标 : 应对气候变化 . 山西能源与节能 ,2010(2):83-86 士元 . 洞察风云变幻 探究地球气象——美国发射最后一颗第四代静止气象卫星 . 天文爱好者, 2010 ( 4 ) :82-85 Anon. NASA 再发“嗅碳”卫星为碳排放政策探路 . 环境保护 ,2010(4):7-7. 陈立宏 . 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财税政策 . 中国财政 ,2009(22 ) :69-70 陈莹莹 . 美国征收“碳关税”的意图与我国对策的观点综述 . 经济研究参考 ,2010(36):39-45 木梅 . 美国的绿色超市 . 政府法制 ,2011(2):40-40. 安培浚,高峰,侯春梅 . 美国气候变化技术计划( CCTP )新战略规划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6(6):95-100 德班气候大会中国提出主张获国际社会回应 . 2011-12-06, http://news.163.com/11/1206/10/ 7KJ65NQQ00014JB5.html 黄德利 . 调查表明美国大公司日益重视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 2009-03-17,http://www.weather.com.cn/static/html/article/20090317/27281.shtml 注:本文已在《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2年第4期发表,转载请注明。
个人分类: 论文交流|2985 次阅读|1 个评论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三):对策
热度 7 cgh 2012-11-27 02:50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三):对策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三):对策 陈桂华 青藏高原野外地质工作很辛苦,所以资料不是很丰富、研究程度相对较低。这种现状既有一贯的自然挑战,也是开展研究的用武之地。和做任何研究和工作一样,我们了解和风险,总是可以尽最大可能采取对策。结合苏德辰老师的博文《 关注可可西里失踪的 3 名地质队员 》、陈仁全博文《 怀念我们的校友和战友—于佳 》及相关评论建议,简单给出几点应对原则: 1 、审慎认识和充分准备 很多没有经验的高海拔地质工作者以及高原旅游爱好者之所以命丧高原,主要是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高原工作不能靠激情,也不能过于拘束。年富力强的青年,有身体、有勇气、有闯劲,单位大多选派他们去往高原工作。高原旅游者则更是激情四射的热血青年。 对于高原反应,既不能有心理负担也不能过于轻视,只要知道一些正常的表现和症状前兆,精心准备防护措施,就不会出很多、很大的意外。 对于工作中的危险天气、路况,同样要有充分认识、有所预案。对于野外地质工作而言,现代遥感技术已经可以帮上很大的忙了。在出野外之前,一般会根据前人工作基础、遥感资料等规划好野外路线,将野外的工作不确定性最小化,提高野外工作效率。现在的野外地质工作已经不像几十年前那样,对所谓的空白区只能用脚去一步一步收集资料。 如果在室内准备过程中融入野外各种路线问题,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野外工作安全。我个人一般尽量将野外进度设计安排到天,并留出几天时间机动。我想,区域地质调查的野外设计应该是非常详细的,就看有没有人性化关注安全问题。这种室内准备思想应该以航天专业人员为榜样,在地面上完成大量工作,才能保障点火之后能够掌控一切。 2 、行动一致 对于无人区,分散工作无疑使共有生命维持资源人为分割,要么增加单个的负担,要么断绝个人部分保障。苏德辰老师提到无人区忌讳单车行动,就是强调单车遇险缺少救援保障,更不用说有冗余资源保障。所以,最少要保证工作小组人员行动的一致性。从我个人的野外工作经历看,曾经在灌木丛中分散行动,在不能确定目标和路线的情况下,对个人的思想影响非常大,很有可能使情况恶化。同时,小组行动要严格按照制定的规划路线实施,保持有限的弹性,在出现情况时能得到必要的后续支援。 3 、传、帮、带 野外地质工作本身的经验很重要,课本上能涉及的都是非常典型的地质现象,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地球上的地质现象及其丰富,很多是不典型的,甚至是原来没有充分认识的。在野外工作过程中,一方面对理论知识举一反三,另一方面从点到面扩展。 刚刚从学校的课堂出来,即使到少数几个地方实习或工作,到完全陌生的地区工作,可能由于研究的时间尺度不一样,工作思路就要完全变成另一套。而年轻人最缺的是,多知识的综合应用,课堂上分门别类的知识也许在一个点就全有了,需要综合考虑。所以,个人认为年轻人要多和老地质工作者跑野外,积累工作经验,逐渐系统化后开展新的工作。 而野外地质工作性质也决定了,老地质工作者非常需要年轻的地质人员合作(当然出点苦力还是值得的,哈哈)。 如果从制度上说,这种传帮带应该规范化。具体体现在野外工作的人员安排上,项目组织者应该遵循这一原则,既保证工作质量,也保障工作安全!对于高原无人区,可能对老地质工作者的身体是最严峻的考验,但是不严谨的安排可能带来的是对年轻人生命的最残酷打击! 4 、现代通信设备应用及风险管理 地质专业人员的风险管理知识和意识还不强,期待科学网管理方面专业人士献计献策……。现代通讯设备基本都能运用到野外地质工作中,比如 GPS 、卫星通信。 在总结了个人目前能想到的这些之后,我可以大胆推测一下 2012 年 2 月和 11 月这两起事故的原因。对于 2 月份的失踪三人都是合同制工人,报道上( 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公 司 三名地质队员失踪至今没有消息 )看,“带队的杨能昌曾经在其他驻地遇到过危险,失踪了 7 天,只靠着手上的地图徒步走回了驻地。”我想说的是,最大的问题就出在人员安排上。单位不应该派三个临时工组队干活。这个带队的杨能昌看似野外能力很强,很显然缺乏一致行动力,更不应该当领队组长。有分析说,“据了解,赤布张错湖湖面的冰已经开始融化,据搜救队和当地牧民的推测, 3 名队员有可能是驾车在冰面行驶时,不慎掉入了湖中。”我基本同意掉入湖内的结论,但是不是因为天暖化冰,而是因为这些湖由于温泉等活动就不会很好上冻。冬季的泥沼危险不会很严重,高原上的降雪量也不会达到暴雪巨厚级别。 再说 11 月的悲剧,报道现场发现于佳在冰面,车子沉入湖内,有一人在车内,另一人失踪(后来也在豌豆湖附近找到)。可以看出,他们在没有经验和充分认识的情况下,将车开上湖面,为了敢时间回基地?大胆推测,出事后,于佳在原地守候被冻僵,另一人步行回基地,但是中途遇险(野牦牛、狼、低温……) 对这些牺牲的同行表示深切的哀悼,希望其他同行能汲取教训! 前篇: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一):经历 前篇: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二):风险 2012 年 2 月失踪人员杨能昌在野外工作的资料照片,既有辛苦、能干,也反应了危险的工作思路…… 于佳等出事的豌豆湖(来源于天地图影像),分割湖面的清晰白线是什么?是不是裂缝?……
个人分类: 地震地质|5849 次阅读|18 个评论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二):风险
热度 2 cgh 2012-11-26 12:18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二):风险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二):风险 陈桂华 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开展野外地质工作的风险因素可以归纳一下几点: 1 、高原病 高海拔地区气压低,空气中含氧量少,高原内部可能含氧量只有东部低海拔地区的一半。为了维持人体需要,呼吸系统和血液系统只有更努力工作以获取足够的氧气。因此,刚进入高原,由于供氧不足会出现头疼、呼吸急促,头晕。如果剧烈运动,会出现呕吐等。在一段时间以后,大部分人的心肺功能调节过来之后,高原反应会消失。如果心肺功能跟不上,就可能出现肺水肿、脑水肿等恶性症状。而进高原之前的心肺疾病,可能在高原上出现急性恶化。比如感冒后进入高原,很可能很快导致肺水肿。感冒被认为是高海拔地区的致命小病。虽然在高原,由于细菌、病毒相对较少,不容易感冒感染。 青藏高原的缺氧也是分布不均的,主要和植被、气压分布有关。高原中部、西部、北部比东部、南部要恶劣,因为东部和南部的气候稍好,植被较好。所以在川西、藏东、青海东南,发生严重高原病的例子较少,而可可西里、青藏公路、新藏公路旅游出的事故比较多。 2 、天气多变 高原上一年四季都可能下雪、下冰雹,有时候一片云飘过来,马上就是雨或雪,甚至地上一片白。而在不同的地形地貌部位,在风、汽的作用下,气压和降雨会有显著的差异。比如我们在玉珠峰南侧(海拔约 4900m )工作,我总是到下午的时候就受不了了,头疼得厉害,浑身乏力想吐。而到更靠近高原内部的风火山(海拔约 5000 )则没有问题。可能与玉珠峰山边的局部地形在气流影响下导致的气压变低有关。而这种局部的气候系统也影响局部的植被生长和河流侵蚀和堆积特征。所以,也许在这个地方工作没问题,到几十公里以为的地方就大不一样,天气存在时间上的多变,也存在空间上的多变。 3 、路况复杂 虽然现在人类的足迹是无处不有,但是在可可西里等高原深处还是属于无人区,而高原内的交通也是很稀少。野外地质工作则更是到人迹罕至的区域。所以,路大多是自己走出来的。给形成构成最大威胁的是沼泽和河流。一般自己开路都是沿着河水冲刷形成的平坦河床。温度较高的夏季,很多平时上冻的地方会融化成为烂泥沼泽,汽车最容易陷进去出不来。所以,夏季进入高原野外工作是最危险的! 山边冰川雪水形成的河水冲出的洪积扇很宽大,河流也很宽,同样是河滩,有点地方松散易陷,有点地方则坚实可行。这和河流堆积等地貌过程有关。冰川雪水受气温影响很快,经常看到的报道是早上出去好好的路,下午往回走就被洪水冲毁阻断。所以,大部分地质工作者在高原开展地质调查要权衡一个季节,温度适当的低,保证不会有很多的洪水和很烂的泥沼。但是也不能温度太低,那样气压太低氧分太少对身体考验很大。 而北京地质研究所的 3 名遇难地质人员似乎报道的是掉进湖里,说明他们缺少工作经验,对工作区地质认识不足。高原上的湖泊虽然在零下几十度,但是绝不能以为它们会和东北的湖一样上冻。因为青藏高原上地质活动强烈,有活火山、活动断裂,很多地方都有温泉。所以,在考虑这些野外出行问题时,也时刻要用到地质、地貌等知识。 对于一次野外地质工作,不是说撤退就一下走了。有时候进去一趟就花费很多,充足的准备很重要,轻易不能半途而废。当然,中科院就组织过大规模的科考,各种设施齐全,投入惊人。而地质生产任务,则要考虑成本,因此,队伍单薄,力量分散,相对就出现了一些事故。 前篇: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一):经历 后续: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三):对策 风火山口 陷入泥沼的大型推土机都无法自救 陷入河滩的大卡车
个人分类: 地震地质|7345 次阅读|5 个评论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一):经历
热度 7 cgh 2012-11-26 05:27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一):经历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一):经历 陈桂华 最近又看到关于 地质工作者在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工作遇难 的新闻, 2012 年 11 月 16 日,北京地质研究所 3 名工作人员在可可西里进行地质调研时失踪。“三名队员有两人是 23 岁,另一名 24 岁。其中一人是今年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其中, “ 两个队员承担考察任务,另一个是司机。 ” 现在未找到的,即为承担司机任务的队员。” 而 2012 年 2 月 19 日, 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公司 三名 地质 队员 失踪至今没有消息 。“ 3 名地质队员经验丰富。带队的杨能昌曾经在其他驻地遇到过危险,失踪了 7 天,只靠着手上的地图徒步走回了驻地。 ” 本人主要在青藏高原北部和东部开展地质工作,包括昆仑山口、玉珠峰、五道梁、风火山、花石峡、玛沁、玛曲、红原、炉霍、道孚、乾宁、康定等。从 2003 年开始,基本每年都有去这些地方开展 1 - 2 个月野外工作。当然也遇到很多人到高原遇到的情况,但是目前为止还算比较安全。个人认为有几个经历值得分享,以供借鉴。 2004 年,我们去玛沁、玛曲对东昆仑断裂带进行野外工作,野外用车是从兰州租的私人的车。其中一个司机师傅据说是当兵出来的,还参加过对越战争,呵呵。在玛曲一带(海拔 3400 - 3600m )工作一段时间都没啥情况,后来转移到玛沁一带(海拔 3800 - 4000m )就出问题了。这位司机师傅身体慢慢感觉浮肿,吃饭大汗淋漓,其它没有什么。我们问他要不要去医院,他只说没关系。后来强行让他去医院检查,才发现是慢性肺水肿。在医院吸氧、利尿处理之后,迅速送回兰州。这次幸好不是急性高原病、幸好及时到医院检查。 2006 年以来基本每年要去一次昆仑山口-风火山一带野外工作,头疼是必然的。有一次感冒了,咳嗽感染,在格尔木的医院吃药打吊针,但是还是不能半途而废把事情耽搁,白天出去干活,早晚吊针吃药。挨了几天干完活赶紧离开。回到北京,病症似乎很快好了。但是当年春节,在北京感冒咳嗽了,也吃药了,后来回老家,一直发烧咳嗽,吃药也不好使了。春节没几天回到北京看病去,闹了个肺炎,吊了一个星期药,现在体检 X 光就一直是阴影了。而这次看似和高原无关的肺炎,就是当年在格尔木没有彻底治愈留下的后遗症。很多人在高原感冒及时回来了,但是之后会一直似病非病,如果不治彻底,可能就要落下个慢性病。 上面两是高原病经历,而野外遇险也是常见的高原地质工作问题。 2006 年在不冻泉附近,我们试图开车过一条河,河里都是沙,水不多。其中一个车选的路线不好,陷进去了,幸好附近有公路工地大型推土机,花大把钞票给拽出来。 2010 年在西大滩-东大滩工作,几乎天天过那条河,上午进去河水非常少,司机师傅也很轻松就开过去了,而每天傍晚出来,总是滚滚洪水,司机师傅总是心有余悸。有一天,我给开小差,没给他指路,开到一个废弃的水泥桥墩上,车子底盘被墩子撑着悬空,进退不得。眼看河水就漫近车里,刚开始车还能着火,后来干脆淹死了。打电话(幸好有信号)叫附件的小皮卡过来,根本拽不动。刚好看见路边有个大拖车拉着大推土机经过,赶紧趟水过河把车拦下了,又是花钱把车拽出来。车子拽到大路边,发不着火,可着急了,要因为水淹把车子发动机整废了可赔不起啊!于是检查机油、排气管,最后总算没大事。随后还发生一点可笑的事情,回去的路上,为了确保车子没事,中间下来查看,司机师傅主要想听听车子有没有异常声音,所以没熄火。几个人都下车把门都给关了, 竟然把人都锁外面打不开车了,真是冤死了。幸好大家发挥聪明才智,用路边捡的铁丝把后窗玻璃打开了,总算没有自己砸车开门。 经验总结,后续: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二):风险 。 后续: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三):对策 付碧宏老师的经历及建议: 高原考察,安全第一 玉珠峰及冰川 玉珠峰及冰川 洪水漫车
个人分类: 地震地质|7289 次阅读|14 个评论
关于对策和机理的理解
rainphield 2012-6-28 11:56
首先说说为啥要写个主题。昨天下午实验室恢复了学术报告,不管是不是被考勤逼来的,反正来参加的老师同学很多,还有好多人是站着听的。我扮演听众,听完以后虽然有些不懂,还是说了下自己的想法,久疏战场,感觉我表达的能力也有下降,其间也没人打断我,更没人打击我,感觉气氛不够热烈啊,一点点争论都没有。 平淡和谐中报告会完了,我依旧没有啥感觉。但是,下来以后一个词一直在我脑海中闪现,回家一路上都在思考这个词,这个词就是“机理”。报告中提到将来的研 究目标要做到机理层面,可我总感觉那不是,真的不是,那是对策层面。 当时在现场可能是没有表达清楚我这个观点,回来理了一下思路。我举的 这个例子是:100个人体重和100头猪体重都称好了,用经验法(数理统计法)来找人重和猪种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拟合出一条线性方程,反映猪越重和人越 重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实中,我们想想这也确实有点关系,猪越重,人就吃的越多,那自然就长得更好,人就越重。经验模型表达了这个现象的存在,而且通过描述 这个现象可以得出一条很有价值的结论——好好养猪,人吃了胖胖猪就可以长壮壮;更理论化一点的说法就是:猪长胖是人长壮驱动力! 现在就来讨论:以上结论是“对策”还是“机理”? 我个人感觉,对策是指从外部对一个系统施加作用力或向系统输入能量而使系统状态发生改变的设想;机理是指系统内部组织结构调整或能量组织间流动而引起系统状态变化的规律。 那 很显然以上案例的结论属于对策层面,也就说并没有深入到人体系统以内,而是一直在外部来找跟人体重量有关的影响因素。今天可以说猪重影响人重,明天可以引 入牛重、羊重、……有意思吗?这相当于始终停留在现象和现象表达这个层面,政府做项目大多是这样,那时为了制定宏观政策,这么干可以。但是,搞科研,搞学 问,也这么搞,就未免又点肤浅了。当年的我曾经也是这么肤浅,拿着“对策”当“机理”,结果吃了大亏!现在回头看看,也未必是件坏事,至少让我明白了,这 么干不妥!既然知之,则广而告之。 研究做到机理层面才是我们追求的,也是不能浮于表面的。要从系统的内在去挖掘真正变化的原因,人体重的 形成和进食饮水、消化吸收、新陈代谢等这些内因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人凭经验(统计规律)说:能吃就会长胖,可是,偏偏有些不符合这种表象规律的人物出现: 怎么吃不都胖。这就说明,单凭经验是不能找到真正的机理的。 话说回来了,我们研究的是“耕地产能”,那我们拿“耕地单产”来说事,就肯定不行了。研究的是“耕地质量”,拿“光温土水气热”来说事,也肯定不行。 下 面谈两个假设:1、假设耕地产能是一个系统,耕地质量在外部作用到这个系统,那么,两者间就构成了“对策”关系,简单说就是:提高耕地质量有利于耕地产能 的提升,但是,这说法容易站住脚吗?不,农学家马上会说,耕地质量不用变,我给你育出新品种就可以了,说明作物“机理”在作怪,完全影响了我们耕地的研 究;2、假设耕地产能和耕地质量是一个系统,那么,两者间形成“机理”关系,这样顺理成章有了“耦合”一说,但是,现在难题来了,我们怎么描述这个系统状 态?机理是规律,变化才有规律,如果系统状态无法描述,如何谈规律,再如何谈机理?也简单起见,把耕地产能的变化来标识系统的变化,那结论可得,这个变化 是耕地质量和产能之间能量流动的结果,描述这个流动的过程,就找到机理。但是,请不要忘记,密闭的系统是很难存在的,难保这个变化不是系统受到光温水气热 (注意土已经是耕地的一部分了)的影响而改变的。 通过假设可知,要想获得对策容易,想获得机理真的很难。为了描述系统中某一个组织的变化 对另一个组织的影响需要做参照对比,这也是为啥做试验的时候要搞个空白的原因了。单纯的通过大田观测获取数据来研究,我觉得这真的远远不够,做做对策研究 没有问题,机理必须要有试验田,在条件可控的情况下,来研究机理。 以上的想法仅仅是报告会后个人所想的,并不是说报告人讲的不对或如何如 何;而是,我想说清楚干这件事需要小心谨慎,千万别拿着“对策”当“机理”。之所以,把我的想法深夜发在这里,就是想前辈、同行、好友看到以后也能一起讨 论,我愿听直言教诲甚至批评。反正都是一个目的,就是想出好点子,要把事情干好干漂亮。
个人分类: 我曾想过|30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授遇到流氓的对策
热度 5 qsqhopeiggcas 2011-10-11 23:51
在科学网上,有关东南大学教授遭殴打致死的博文已有多篇,有些博主从该事件谈到了教授的社会地位和如何保护自己等问题。本文就当教授遇到流氓时如何应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莫让身份束缚自己 在科研院所、学术讲堂你是教授,当然在其它公共场合也要遵守一个公民的基本社会道德,但在公共场合莫把教授的称号当做挡箭牌,把自己当成普通人罢了,因为在中国社会,教授并不像国外那样让人尊敬,有些人打的就是教授,以打教授为荣。遇到突发事件时,也不要觉得自己是教授而过分束缚自己的行为,不必过分迂腐和懦弱,“大老爷们”该显示“血性”时不必特别在意自己的身份。 二、 躲为上策 当前社会比较浮躁、鱼龙混杂,现在的人肝火旺,你不想惹他,他还想找茬惹你呢。你在商场购物时,不小心碰了别人一下,你先说“对不起”,遇到修养高、脾气好的,他会说“没关系”,这事就过去了;若遇到素质差的,他还会骂“你找死呢?”。作为修养好、身体弱的知识分子,不要为这点小事动怒,不搭茬理他就是了,这样战争就可能会消失在萌芽之中。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遇到没修养、低素质的人,最好的方法是“惹不起,但躲得起”。 三、 该出手时就出手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战争实在不可避免,先要从对方的身体强壮程度、语气等判断对方的实力,依据“打得动就打,打不动就跑”的策略决定自己的行动,毕竟“好汉不吃眼前亏”是上策。若觉得大可一战,可以先发制人,“该出手时就出手”,击垮流氓于瞬间为上策,一击成功后,再“胜利大逃亡”溜之乎也岂不妙哉。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3773 次阅读|12 个评论
北京技术市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lgjszy 2011-8-22 11:06
旧文重温:北京技术市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 林 耕 李明亮 (2003 年11 月6 日 ) 技术市场的诞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重大的体制创新。技术市场是我国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组成部分,是新兴的要素市场。技术市场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渠道,成为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重要纽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技术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而进行的,并随着改革的深化不断发展壮大。经历了 10 多年的时间,确立了技术的商品属性,探索了技术商品转移的形式、转移途径以及管理促进措施,初步形成了运转协调、保障有力的技术市场体系,促进了北京技术市场的健康发展。现将近年来北京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报告如下。 一、 北京技术市场发展现状 (一) 初步形成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有序的市场体系 北京技术市场已经初步形成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有序的市场体系。一是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等完整法律法规和执法队伍形成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二是有市、区县科技行政部门及行业组织和 33 家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形成的管理监督服务体系。三是有 130 多家技术中介机构、 1700 余名技术经纪人和 6000 多名技术市场经营管理人员组成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四是有以北京技术市场网站为平台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核心的技术交易区域体系基本形成 , 有每年形成技术交易的技术卖方 4300 多家,技术买方 19000 多家。正是这一体系的初步形成和发展,有利地推动北京技术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大幅度提高 自 1991 年以来,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 12 年 以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增长 。从 1991 年的 22.43 亿元上升到 1999 年的 92.19 亿元, 2000 年突破 100 亿元达到 140.29 亿元, 2002 年再创新高达到 221.07 亿元,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 25.02% 。 北京承担国家重大技术工程项目的能力不断增强, 2002 年 2000 万元以上的 56 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 28.03 亿元。 国家各项科技计划项目成果通过技术市场转化的比例增长显著。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成为北京技术市场的主流, 2002 年五大高新技术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达 130.62 亿元,占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 60% 。 技术交易水平逐年提高, 单项合同成交额 1994 年仅为 24 万元, 2002 年达到 81 万元。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技术交易最活跃的地区,在“三年大变样”的迅猛发展中, 2002 年技术合同成交额 111.96 亿元,占北京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的 50.65% 。 具有原创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交易额大幅度增长 , 2002 年专利技术合同总额 1.88 亿元,比上年增长 30.56% 。北京正在成为全国最大的技术商品集散地, 2002 年 输出的技术 合同额 130.94 亿元,占北京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的 59.23% ,表明北京对全国各地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越来越大。 (三)北京技术市场正在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北京技术进出口大幅度增加,国际技术转移加快发展。 北京拥有全国最密集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国际技术转移热点地区。 2002 年技术进出口合同总数达 1043 项,比上年增长 94.2% ,成交金额 14.78 亿美元,比上年增加 9.08 亿美元,增长 159.30% 。其中,技术进口合同 837 项,成交额 11.10 亿美元,比上年增加 6.76 亿美元,增长 155.66% ;技术出口合同 206 项,成交额 3.68 亿美元,比上年增加 2.32 亿美元,增长 170.97% 。 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和优化投资环境, 在北京已有 89 家外资企业投资设立了 109 家研发机构,带动了北京研发能力的迅速提升。 技术进出口合同的大幅增长和外资 研发机构的迅速增加 ,不仅表明北京技术研发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增强,也标志 北京技术市场正在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二、 北京技术市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资源配置作用 不强 北京是智力高度密集地区,众多享誉国内外的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和高新技术企业聚集了一大批各个行业和领域的一流人才,加上多年国家对北京地区科学研究的投入,使首都的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由于部门管理和条块分割,造成资源分散、重复建设、人力浪费,难以形成合力办大事。 技术市场作为新兴的要素市场,在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首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是,技术市场的 资源配置作用 远未充分发挥出来。 (二)技术中介机构发展滞后 技术中介机构是促进技术成果直接参与市场交换,并加速转化的重要环节。目前北京 技术中介机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并且职能交叉、结构不合理。技术中介机构法律地位、经济地位、管理体制、运作机制不明确。相当一部分机构的服务水平、质量和人员素质偏低,缺乏竞争力。缺乏 懂科技、会经营复合型的技术经纪人和技术市场管理人才。 加之缺少必要的扶植政策和资金投入,导致技术中介机构总体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手段落后,影响了技术成果转化的效果。 (三)技术商品有效供给不足 尽管北京每年科技成果累累,但真正能够实现转化和形成产业规模的成果不多。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专利技术交易额低;二技术研究开发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三是技术中介服务能力不足;四是政府科技计划项目与技术市场脱节。 (四) 技术交易融资渠道不畅 从国际经验看,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三阶段的资金投入比例约为 1 : 10 : 100 。 2002 年北京地区的 RD 经费近 200 亿元,按上述比例,成果转化资金应达 2000 亿元,产业化资金需 20000 亿元,而实际上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字。 技术交易项目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 ,与北京地区具有丰富的高科技成果这一特点相适应所需的风险投资十分薄弱。资金总额小,投资机构少,加上与风险投资相关的回报机制和退出渠道在政策上尚未放开,也影响了风险投资的建立与发展。 (五) 市场法制环境亟待优化 技术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框架虽已初步建立,但缺乏专门针对技术市场,规范技术市场主体、客体和交易行为的法律、法规。一是目前的优惠政策的条件过严,实施难度较大,特别是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呼吁多年的软件技术的开发和转让,至今未得到与其他技术开发、转让合同相同的优惠政策。二是现有的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 优惠政策只针对技术卖方,而直接采用科技成果的技术买方得不到相应的优惠,影响了企业引进技术的积极性。 三是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并有收缩的趋势,用以奖励技术研究、开发、咨询和服务人员的奖酬金不允许列入成本,要求在税后列支,对于卖方主体为法人的组织,此项奖励实质上已经没有意义;为技术成果转化做出贡献的个人所获得的奖酬金被视为薪金所得,与工资合并计算交纳个人所得税,对个人来讲已经没有鼓励作用;计算机软件开发被视为软件销售,交纳增值税。 (六)技术市场发展不平衡 主要表现为北京农业和远郊区县技术市场发育水平很低,并且差距非常大。农业和远郊区县技术市场发展缓慢,限制了先进实用技术成果通过市场机制向当地转移的进程,成为制约农民增收和当地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 、 发展北京技术市场的方针、目标 (一) 发展北京技术市场的方针 目前北京技术市场正在由政府主导型向着市场主导型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开放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如何引入公平的竞争机制来激发市场发展活力;如何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和交易行为来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如何提高技术市场中的交易效率来促进市场迅速发展等。因此,在新的时期,北京技术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应当坚持“开放、竞争、规范、发展”的方针。这一方针集中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市场的市场规律特性,政府的作用限于对市场的规范与监管上,核心是营造发展环境。 (二)发展北京技术市场的目标 面对来自全球经济技术一体化的挑战、我国加入 世贸组织 后国际技术贸易体系和规则的挑战以及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挑战,在未来 10 年将本着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的精神,把北京技术市场建设成为包括政策法规保障体系、管理监督服务体系、技术交易服务体系、信息网络服务体系等的市场体系健全,运转协调有序,竞争公平,行为规范,交易高效的开放型技术市场。营造市场主体平等利用技术商品资源机会的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技术市场的社会信用体系,促进技术商品的转移。 未来 10 年,在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和提高交易效率的基础上,北京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保持每年以 10% 以上的速度递增,到 2007 年,力争达到 600 亿元, 技术进步和技术成果转化 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0% — 60%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 四、发展北京技术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 要下大力量优化北京发展环境。 规范北京技术市场秩序,建立技术市场信用制度,组建执法队伍, 查处技术市场中的违法行为 。 深入 调查技术买方的需求情况,及时发布市场信息。 用 市场机制 整合北京的科技资源。推进区域创新, 提高在华北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带的科技辐射能力, 促进 北京 技术成果的扩散。 (二)加强技术中介机构发展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技术中介机构发展拓宽空间,积极推进技术中介机构市场化发展进程,建设组织网络化、手段现代化、功能综合化、服务社会化的服务体系。 加强技术市场行业组织建设,推进技术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根据技术市场发展的需要,鼓励建立技术市场行业组织。技术市场行业组织要采取行业与市场需求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方式,以促进技术市场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为宗旨,以会员制为主要形式,按照自愿、平等、自律的原则进行自我建设、自我发展。充分发挥其服务、协调、代表等作用,使之成为政府、技术中介机构、企业、科研单位联系的重要渠道和桥梁。 建立适当的奖励与激励制度,稳定、吸引技术市场人才队伍。重点是培养技术经纪人、技术中介机构的骨干人员和技术市场高级管理人才。经市科技主管部门认定的技术市场高级人才开通其进入北京的绿色通道,并比照软件人才享受个人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 (三)保障技术商品有效供给 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专利技术交易额。进一步调动技术卖方、买方和中介方的积极性 , 推动中央在京重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 构 建北京地区技术转移体系。 做好对外资研发机构的服务。协调解决中央在京科研院所在转制过程中的问题,以便进一步发挥在北京技术市场中的作用。 (四)拓宽 技术交易融资渠道 开放柜台交易,促进技术产权交易。为适应以技术产权作为权益资本进行投融资的发展要求,探讨适合于技术产权特点的交易方式,适时、适度放开柜台交易,使之有效地广泛吸收和利用民间资本,通过交易为科技风险投资提供进入与退出的通道,开辟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以技术产权融资的渠道,努力实现与资本市场相联接。 (五)不断 优化市场法制环境 宣传贯彻《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稳定技术市场税收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在未来 10 年,应当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鼓励力度,尤其是对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计算机软件开发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等,应重点给予税收的优惠,必要时政府还应给予财政上的支持。尽快制定《北京市技术经纪人条例》。对于为科技成果转化做出贡献的有关人员,其由此获得的收入在缴纳个人所得税上应予减免,以鼓励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投入到科技成果转化的伟大事业。 (六)促进技术市场全面发展 加强区县科委对行政区域内的技术市场管理工作。积极 开展农村技术市场的试点工作。 (林 耕 李明亮)
个人分类: 旅游见闻|4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治理科技成果评价问题的几个狠招
热度 12 yuliping 2011-7-2 23:22
科技成果评价诟病很多,这里就不啰嗦了,出点狠招,大家看看有没有道理? 一、科研成果的跨单位评价 什么是跨单位评价,也就是说 A 机构下达的课题, B 机构组织验收。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对于纵向课题,用的都是国家的钱,为了防止用国家的钱不心疼,在评定科研课题时出现不规范、不公平,让研究能力不够的机构或个人中标,故出此狠招。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使你拿到课题,不好好做一样过不了关,有利于提高课题质量。当然在成果评定时,盲审是必须的。 建议 B 机构是第三方独立的学术机构,该机构的运作流程网上完全公开,政府可以下达必要的运行经费,实行学科首席专家负责制,首席专家的选拔和任命提前数天告知,课题评审一旦结束使命即宣告完成。课题鉴定结果则完全尊重盲评专家的意见。 二、科研成果的再评价 由于现在绝大部分是 A 单位下达课题, A 单位组织验收,容易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在结题以后的一段时间,比如两年内。再请第三方机构对已经结项的课题进行抽检或全检。类似于现在研究生论文的抽查。对于再评价结果不合格,而原始结题合格的结果毫不客气,请您重做。如果实在没有能力重做也可以,则停止几年你该级别课题以上的所有课题的申请。 对于再评价结果虽然通过,但不够好的成果建议降级处理,比如原来国家重点课题视情况降级为国家一般或省级课题,原来省级课题降级为市级课题,并在网上公布。 当然这样做会增加成本,不妨在科研经费下达时预先提取 300 、 500 元,用于结题成果的再评价,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再评价经费问题。 基于同样的原因,再评价请课题组提供盲审版本,以保证公平。 三、科技成果库全国联网,开放存取 目前全国各级各类课题众多,很多是重复的,有些课题指南中每年都有同样的课题。建议科技部和国家社科基金委出面,建立全国科技成果库,将省级以上课题包括课题成果全部上网,开放存取。为了防止版权纠纷,建议将开放存取作为获得课题的前提条件。这样,是骡子是马,出来遛遛。不见得省级课题成果就不如国家级成果,也不见得国家级成果质量就一定上乘。 目前的科技成果库很简单,只有摘要,没有包括课题的全部信息,这可能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改善很容易的,至少今后的电子版全部上网没有问题。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那些每年指南中(特别是低级别课题)出现的伪问题、草鸡毛课题会大大减少,笑话会少很多,当然也帮国家省了不少钱。 四、加强后期成果的资助力度 后期成果是已经完成的成果,对其进行评价总比没有做的课题风险要小。建议在维持后期资助项目选拔标准和普通课题成果鉴定标准相同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后期资助的比例。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有的后期资助成果甚至有限项规定。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如果担心工作量大或者评价成本高不妨收取一定的评审费,让所有申报者都有机会在更广阔的舞台接受评审,而不是被单位内部否决。 2011.7.2 俞立平 于镇海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7111 次阅读|22 个评论
中国社会的未来预测和我们的对策
Zhanglincn 2011-6-26 02:10
“ 上世纪 90 年代前,中国的 GDP 总量仅为日本的十分之一,在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不仅缩小了与日本的差距,还超过了日本,这在当今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奇迹,由此中国经济的崛起也被国际媒体描绘为带有 “ 神话 ” 色彩的崛起。(凤凰网) ” “ 对此,国外一些媒体和经济界有评论认为,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间,中国 GDP 总量将赶超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也有评论认为 21 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凤凰网) ” 我以为对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的经济预测有些过分夸大,其实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趋势有以下几点: ( 1 )中国经济增速将减缓,并在今后 5 年快速震荡接近增长极限,到达一个平台(在 5% 左右),并将在这一平台上调整 10 年之久。 ( 2 )中国社会资源分配不平衡逼近社会政治改革瓶颈,会出现社会秩序和金融秩序的震荡,该事件对文化和经济都有一定负面影响。 ( 3 )中国国家负担加剧,科学技术水平乏力显现,经济增长后劲明显不足。 ( 4 )中国国际压力上升,有局部冲突出现。 然而以上的结果是我们所有中国人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我们要想到如下的对策: ( 1 ) 加强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这一点最为重要。高兴的是我们的国家从政府官员到科学家到人民都明白这一点,现在我们不仅要脚踏实际地做事,而且要给具体搞科学技 术的工作者以更高的荣誉,他们才是拯救中国未来经济陷入长期平台调整的功臣!我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技术消化和创新中,比如减少一些 造文章的人去浪费青春于无用。我呢就是一个造文章的人,我当然希望把我宝贵的时间投入具体实际的技术上,我想看到一件产品所产生的自豪感比制造一篇没人引 用的文章会大很多。 ( 2 ) 给政府以更多的理解和时间。我们的政府现在已经开始着手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并逐渐在释放分配不平衡所造成的社会压力,而我们应该去理解政府解决这些内 部矛盾所需要的时间,更需要我们全民发挥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问题。对于在改革中我们丧失的暂时利益应给予理解,不以此产生的好恶去破坏我国政府努力营造的稳定局 势,稳定是给政府时间去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个时间任何让我们愤怒的东西最终都将得不到解决。 ( 3 ) 努力为政府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你可能不是决策者,但智慧的东西往往不是首先来自决策者的大脑,最聪明的方式绝对隐藏在民间。通过正确的渠道为政府献策是 我们解决问题的良好途径。比如三峡工程问题,没有谁能够肯定一项工程会带来什么后果,但必然利弊共存,对于弊端我们实事求是地一个一个找出来解决,最终的三峡工程就会成为一个好工程。我们正确的态度不是去咒骂和否定它,而是要全民对出现问题找出对策,也许你的一个观点会被决策者看到(呵呵,互联网时代什么都可能发 生),这样三峡问题会得到最智慧的解决方案。 ( 4 )对国际事务我们要充分理解政府,首先要相信政府和国家领导是不会做出放弃主权和土地的 行为,这是会写入历史并被万年痛骂的事情,没有人会愿意这样做。其次在政府不好出面解决的时候,我们应该以民间的方式为政府出力(呵呵比如政府由于国家之 间的某种原因放弃了赔偿,无法反悔,但我们可以发起民间索赔),这样不会因为是政府行为而遭到国际指责,而又能保护我们的利益。
个人分类: 社会视角|3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惜叹自杀的学生
热度 6 geoallan 2011-6-13 18:29
今天偶然路过校门口,发现几个人拉起了横幅,期间还有妇女的悲痛哭声。走近一看,就知道是几天前自杀身亡的学生的亲属们到了。看到亲属们悲痛的表情和哭声,让人感到一阵阵心酸和惋惜。叹息之余,让人不禁对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安全和管理有所反思。 我们学校已经是典型的“保姆型”学校了。每个系的辅导员都要住在学生宿舍,以方便对学生的管理。但有时候防不胜防,还是会有意外发生。 出了这样的事情,校领导和系领导估计都很抓狂,都已经无微不至的到这个份上了,还能怎样呢? 是啊,还能怎样呢? 一出事把板子都打在学校身上,肯定不公平。按说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应该学会为自己负责了。但咱们国家特殊的国情,现在对孩子的宠爱有些过了头。突然从温室里跑到还不算冬寒料峭的校园,小年轻们有不适应症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很多家长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变化,一个劲儿地还在鼓励孩子某些不良习惯、思维方式甚至行为。所以说家长在孩子自杀方面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追究责任不是我这篇博文的本意。本意在于如何帮90后的大学生们在学校和家长的通力配合下顺利度过心理断奶期和不适应期,顺利从依赖性,温室型“花朵”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各位博友,有何高招,敬请赐教!
3324 次阅读|9 个评论
自然界的下一张牌
热度 11 lvnaiji 2011-5-29 21:31
吕乃基 近日,博主“讲”了在“ 最后一分钟—— 不得不讲的故事 ”。 多少年来,人们在与自然界的博弈中攻城略地,高歌猛进;自然界则节节败退。然而,自然界也不是无所作为,也在改变自己的策略。 其一,退出博弈。 博弈的双方,各自以对方的存在和出牌为自身存在和出牌的前提。现在人家不玩了,以此为生的这部分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大概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石油等资源的枯竭,以及种群灭绝 …… 。 在前些年的畅销书《狼图腾》中写道,一旦狼被 “ 斩尽杀绝, …… 一个民族的图腾被毁灭,这个民族的精神可能也就被扼杀 ” 。即使狼一息尚存,在书中还有这样的情节:开着军用吉普,端着自动步枪去与狼过招。对于驾驶员老刘、徐参谋和特等射手来说,如此的小菜一碟,又如何能感受到狼的力量和强悍?或许根本都没有与狼过招,甚至与狼犀利的目光对视的机会。由此能学到狼的性格,领略腾格里的意愿吗? 那么只剩下人类,或者就独孤求败,或者就自相残杀。实际上在这之前,老早就开始了人与人的博弈,其极端就是——屠杀。 人类如此强势,迫使博弈的另一方 “ 与人合一 ” ,这是自然界退出博弈的第二种方式。 天不变,道亦不变。《狼图腾》就描绘了这样的图景:狼不变,人亦不变。现在狼的一支变了,变聪明了,那就是狗的 彻底归顺,还有其他种种,其典型就是成为宠物。面对百依百顺的宠物, “ 意欲向前 ” 的西方文化——这是梁漱溟对西方文化性格的判断——也就失去了 “ 向前 ” 的势头。 其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大概也有两种类型。 一是换上更强悍的对手。在森林和草地退化,河流干涸之后,上场的博弈对手换成了难以对付的沙漠,换成了远为强大且难以捉摸的气候,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轮番上场。 二是亦步亦趋,其典型便是细菌和病毒的抗药性。这样的博弈,似乎是在近代科学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人与自然博弈中双方地位的互易:细菌轻而易举揭穿了人的有限策略,改变了自己的策略。细菌在基因层面的 “ 突变 - 选择 - 隔离 ” 进化途径不亚于甚至优于由人类由实验室到产业,由原子和分子到生物大分子和基因的 “ 进化博弈 ” 路径。 其三,不按常理出牌 黑格尔有“理性的机巧”之说。人把自然界当作工具 , 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让客观事物彼此互相消耗,互相扬弃,自己的目的既超脱于它们之外,但同时又保存于它们之内,从而巧妙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人类就是依靠这样的“机巧” 繁衍生息,发展至今。 然而这样的“机巧”必然给自然的另一部分或整体带来损伤,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后果的积累和传递即导致自然的报复。自然界的“悲和仇”在时间和空间中传递和积蓄,在意想不到(不是“规定的”)的时间和地点,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由 “ 蝴蝶的翅膀 ” 触发,产生远比人类对自然的形塑大千万倍的影响。在人类与自然界的博弈中,不出牌则已,一出牌即惊天动地,影响深远,不可逆转。 其四,伤及自身。 随着博弈层次的升高,人渐次与自身中 “ 自然 ” 的部分博弈,从生理到心理,从躯体到大脑。在这样几乎就是在与自己的博弈中,难以区分博弈的双方,伤及自身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克隆,人工智能,会聚技术(参见: 会聚技术 —— 高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 )正在沿着这条险路步步逼近。 刚看到武夷山老师的博文, 世界结束的方式/并非一声巨响,而是一阵呜咽 精选 。以上大概是“呜咽”的四种类型。
个人分类: 科技|4156 次阅读|22 个评论
《地震灾害对策》——姚攀峰
热度 1 supdesign 2011-5-24 08:00
作  者: 姚攀峰 著 出 版 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4-1 内容简介 地震是地壳的快速振动,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全世界每年约发生地震500万次。1900年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800多次,每年约8次,中国因地震造成死亡的人数,占国内所有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山林火灾等总人数的54%。地震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灾难。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震级为8级,87419人死亡或失踪,汶川成为一片废墟。抗震救灾成为首要任务,关于抗震救灾的建议层出不穷,但其中部分观点是错误的,有可能给地震中的民众带来灾难。 本书主要探讨地震灾害对策。全书共分为8章,第1章为绪论,简要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和如何阅读本书;2~7章分别介绍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灾害、预防灾害、应对灾害、灾害救援、灾后重建;第8章为对地震灾害的思考,涉及到地震、工程建设、医疗、社会科学、法律、政府组织、公益性组织等多方面知识。 本书有利于使民众科学、理性、建设性的对待地震灾害,学到有效的防震、应对、救援、重建等知识。 本书可作为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城市规划、土建、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门施政决策的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设计、施工单位指导震灾之后的恢复和重建的依据;还可以作为普及培训抗震减灾人员专业知识的辅助教材。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阅览导读 1.3 地震史话 1.3.1 张衡与地动仪 1.3.2 查尔斯·里克特和震级 1.4 重点问题与解答 第2章 地震基本知识 2.1 地球的构造 2.2 板块构造运动 2.3 地震的类型和成因 2.4 震源、震中、地震波 2.5 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 2.5.1 震级 2.5.2 地震烈度 2.5.3 抗震设防烈度 2.5.4 汶川地震的震中、震级、地震烈度 2.6 世界地震分布区域 2.7 中国的地震分布区域 2.8 地震预报 2.8.1 触发地震的外力及发震机制十分复杂 2.8.2 监测技术及理论认识十分有限 2.8.3 地震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瞬时性 2.8.4 地震预报的种种学说 2.8.5 地震预报与异常现象 2.8.6 地震预报的管理、发布程序 2.9 地震史话 2.9.1 赫顿和地质学 2.9.2 地核之父——奥尔德姆 2.9.3 罗伯特·马莱 2.10 重点问题与解答 第3章 地震灾害类型 3.1 地震灾害特点 3.1.1 多发性 3.1.2 突发性 3.1.3 瞬时性 3.1.4 选择性 3.1.5 次生性 3.2 原生灾害 3.2.1 造山运动 3.2.2 地裂 3.2.3 地陷 3.2.4 液化 3.2.5 工程结构破坏 3.3 次生灾害 3.3.1 滑坡 3.3.2 泥石流 3.3.3 火灾 3.3.4 污染 3.3.5 海啸 3.3.6 洪灾 3.4 诱发灾害 3.5 不同地区的灾害类型 3.6 地震史话 3.6.1 华县大地震 3.6.2 康熙皇帝住进防震棚 3.6.3 阪神地震 3.7 重点问题与解答 第4章 预防地震灾害 4.1 防震策略 4.2 房屋防震 4.2.1 房屋简介 4.2.2 房屋结构的抗震性能 4.2.3 房屋的常用结构形式及抗震性能 4.2.4 不同体型的结构抗震性能 4.2.5 不同设计的结构抗震性能 4.2.6 不同施工质量的房屋抗震性能 4.2.7 汶川地震房屋状况 4.2.8 结构防震的体制建设 4.2.9 建筑防震 …… 第5章 应对地震灾害 第6章 地震灾害救援 第7章 地震灾害重建 第8章 地震灾害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分类: 02地震|2816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七)开发利用及持续发展的对策
duzhanchi 2011-5-23 10:31
题记 :这篇专论写于2000年,原为 《中国非耕地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书的 第二章:《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 的 第五节:《 牧地开发利用及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出版发 行,现作为历史资料, 以博文形式发表。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七) 五 . 牧地开发利用及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通过上述对我国牧地资源的类型、分布、评价、现状及其潜力的分析研究表明, 在目前牧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着诸多矛盾,而家畜数量和畜牧业经济的增长与牧地资源及其环境的恶化是矛盾的集中体现。欲解决这些矛盾,必须以牧地资源的产权为基础,以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政策法规为准则,以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为手段,经过各级党政领导、科技和管理人员与广大农牧民的共同努力,尽快真正实现牧地环境的改善和牧业生产与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 根本性对策 5.1.1 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牧地资源开发利用是根本之策 从前述可知,目前植食性家畜的增长是以天然牧地资源的严重退化为代价的,这是当代人过于追求经济系统快速增长的结果,似此畜牧业生产难以持续发展。众所周知,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牧地植物群落所吸收的太阳能是有限的,因此其生产能力有一定限度。当利用强度超过这个限度时,牧地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遵照热力学三定律,牧地经济系统由牧地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能量是有限的,且在能量转化过程中,能量品质得到提高的同时,亦将消耗一定数量的能量,所以畜牧业经济系统的发展必然受到牧地生态系统的制约。因此必须合理开发利用牧地资源,既要充分发挥牧地系统的生产潜力,又要防止其退化与污染,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高的目标。这就是说,必须确保生产、经济和生态三者均衡持续发展,体现生态合理、经济可行与社会适宜的原则,将牧地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阈限之内,做到不仅满足当代及后代人的物质需要与发展,而且要保持牧地生态系统持续稳定,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5.1.2 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是牧地永续利用的根本保证 我国植食性畜牧业能否持续发展,究其关键,是包括各级领导、管理人员、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农牧民等各类国民的综合素质水平。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国民综合素质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居于重要地位。 各级党政部门的领导,是政策的制定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对畜牧业的发展影响极大。此处仅举一例,如过去认为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共享资源”,所以在制定政策时就不可能明确天然牧地开发利用中的责、权、利问题。因此出现了“草地无价”的无偿利用局面,致使牧地严重超载过牧,进而导致了大面积的退化。当领导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及产生的症结之后,制定了《草原法》,推行了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凡对此政策执行较好的地方,牧地退化趋势便有所缓和。由此可见,作为领导者不仅要熟知唯物论和辩证法,而且要懂得现代科学技术;不仅要体察民情、宣传民众,而且要善于集中正确意见;不仅要脚踏实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而且要高瞻远瞩,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作为管理人员要通晓现代生产规律与经营方式,掌握现代畜牧业的管理和科技知识,不折不扣地执行畜牧业的有关政策法规。作为科技工作者要尽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力推广畜牧业适用技术,并把高科技运用于牧地开发和牧业生产。广大农牧民是牧地资源的直接使用者,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对牧地的永续利用至关重要。大量实践证明,凡畜牧业生产搞得好,经济收入高的农牧民,其素质一般都比较高。所以,不仅要使农牧民有能力供养自己的子女上学,而且要农科教结合,增强劳动者的在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和科技素质。随着亿万农牧民综合素质的逐步提高,便会改变短期行为,越来越重视牧地的生态效益,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有关法规、政策,更快地掌握现代畜牧业科学技术。这样,牧地的永续利用才有可能实现。 5.1.3 加强牧地科学研究,及时推广科研成果,是牧地持续利用的根本出路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共识。植食性畜牧业的大力发展同样有赖于牧地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但与农业和林业比较,牧地科学研究相对比较落后。建国以来,对牧地的第一性和第二性生产,以及牧地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质循环等均进行了大量应用基础研究,但大多停留在揭示天然牧地自然规律的水平上,对人工牧地研究较少,且往往各学科各自工作,缺少综合分析;饲用植物与家畜系统的整体研究不多,缺乏高层次的理论探讨。在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对天然牧地改良、人工牧草栽培和家畜营养等单项技术研究较多,缺少最佳结构的系统组合以及生产中可利用的优化模式及配套技术。此外,对牧地第一性生产量与牧业灾害的动态监测及牧草育种研究等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全国范围内的牧地资源面积和产草量的权威数据,仍是八十年代的调查资料,明显滞后于规划的需要;缺乏适宜于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优良旱生型牧草新品种。今后应针对上述问题,围绕如何治理天然和人工牧地退化,大幅度提高牧地生产力,加强实验生态学、生理生态学、遗传育种学与生物技术的研究,加强牧地生态系统的整体研究,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努力把基因工程、微生物技术、计算机模拟等高新技术,经过组合重整用于牧地资源开发利用和牧业生产,建立起现代畜牧业高新技术集成体系。运用现代“ 3S ”技术,即全球定位观测系统、全息遥感影像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对我国的牧地资源,特别是对演变较快的亚热带和热带牧地资源,进行详查和动态监测,建立牧地资源档案制度及其管理信息系统,为牧地资源管理提供资源动态的科学数据。 (二) 政策法规性对策 5.2.1 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牧地立法的目的是通过法律手段调整牧地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保障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牧地生产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牧地型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1985 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主要包括牧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建设与改良、利用与保护、规划与研究、牧草种子管理等方面的法律。这就从法律上解决了牧地的所有权、利益占有和管理责任问题,以及牧地保护、建设和法制管理等问题,使我国进入了牧地立法的世界行列。有关省 ( 区 ) 相继制定了本地区的《草原法》实施细则或管理条例,这些配套法规使《草原法》得以更加具体的贯彻。 《草原法》实施 15 年以来,取得了很大成果。实行了草畜双承包、牧地有偿使用责任制,显示了“以草定畜”的良好效果;加快了牧地建设的步伐,出现了一批合理利用和改良牧地的先进典型;牧地管理队伍逐步壮大,依法处理了大量破坏草原的违法事件,有效地保护了草地资源。当前,在《草原法》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牧地使用权的落实比较缓慢。到“八五”期末,全国可利用牧地仅有 31% 得到了落实。各地进度不一,有的地方进展较慢,规章制度不到位,使牧地有偿承包使用制度流于形式。其中,人工牧地和天然割草地落实情况较好,天然放牧地落实较差。这是由于放牧地在没有围栏的条件下,做到每户在自己所承包的牧地上放牧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现今牧户投资能力有限,难以对大面积的放牧地建立围栏。今后,可在确定牧户承包牧地的面积和位置的基础上,组织牧户联合经营,逐步做到划片或划区轮牧,以解决放牧地的合理利用和建设问题。 5.2.2 深化牧地产权制度改革,全面落实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度 长期以来,牧地的无偿使用,掩盖了牧地资源作为生产资料的本质,防碍了人们把其作为一种资产进行经营管理,因此促使了牧地的退化,影响了牧地资源的保值和增值。 80 年代初期,开始实行以家畜作价归户为主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牧民获得了经营家畜的自主权,调动了养畜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家畜数量迅猛增长,给牧民带来了明显的短期效益。但由于责任制不健全,牧地仍然是“大锅饭”,重利用,轻建设,所以进一步加剧了牧地的超载退化。“家畜归户”与“牧地共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 80 年代末,开始推行牧地承包经营、有偿使用制,明确了牧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建设权。这是草畜双承包责任制的深化和完善,是畜牧业的一项重大改革,对扭转牧地的超载过牧、日益退化的局面具有深远意义。 牧地有偿承包使用是符合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的。天然牧地作为一种土地资源,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因此没有价值。但同空气、阳光等自然资源不同的是,天然牧地不是无限存在的,它是能够垄断的自然资源。这类资源具有能够产生剩余价值这一资本的本质标志,但由于它自身不具价值,所以只是一种虚拟资本;但又与股票等虚拟资本有所不同,它实际上是作为生产资料发挥作用的。天然牧地作为一种生产资料,必然有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 1982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草原“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 1985 年公布的《草原法》进一步指出“全民所有的草原,可以固定给集体长期使用。全民所有的草原、集体所有的草原和集体长期固定使用的全民所有的草原,可以由集体或个人承包,从事畜牧业生产”。这是对牧地这种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权权能运用的具体化。草畜双承包责任制体现了将牧地产权分离为所有权与使用权这一法规。草畜承包之后,牧地的所有者向使用者征收地租,是牧地所有制实现自己的一种经济形式。正如马克思所说:“真正的地租是为了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不管这种土地是处于自然状态,还是已被开垦。” ( 《资本论》,第 3 卷, 689 页 ) “地租表现为土地所有者出租一块土地而每年得到一定的货币额……。” ( 《资本论》,第 3 卷, 702 页 ) 其中牧地的质量差别是级差地租的根据;所有权的垄断又允许绝对地租的存在。后一种地租形态,是超过牧地生产价格的价值,是牧地所有本身的力量造成的。但地租并不产生于牧地本身,而是直接生产者的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的是,在社会主义社会,该剩余价值,即国家所征收的牧地使用费,是用于牧地的开发和建设,受益的仍是牧地的直接生产者。上述分析,不仅表明国家收取牧地使用费是合理的,而且应该按照牧地的质量差异收取不同的使用费。这样,畜产品的成本便包含了牧地的租金。这不仅抑制了对牧地资源的过度需求,而且增加了牧地的建设资金。 目前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是草畜双承包的具体实现形式,是牧地产权改革的具体体现。此外,股份合作经营制也是一种重要而可行的形式。股份合作制不同于个体私营经济,也不同于全民所有制,亦有异于原来的集体所有制。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股份制引入我国传统的合作制,而形成的新型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公有制经济形式。股份合作制的实质是股份制的的“合理内核”与合作制的“基本内核”的有机结合。其根本特征是资金按股构成,利润按股分配,工资按劳分配,决策权按人分配。股份合作制有多种类型,如农牧户参股联营型、社区股份合作型、城乡联股经营型、横向参股联营型和多种经济成分合股经营型等。通过这些经营形式,即可使提供剩余价值的农牧民,名副其实地占有他们应有的资产,这就把社会主义农牧民占有的劳动剩余价值这个实质内容真正落到了实处。这种产权制度的建立,对于全面落实《草原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实现牧地的科学管理和现代化建设,将起到更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对于加速我国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牧地资源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促进牧地规模化经营和商品基地的形成,均具有重要意义; 在牧地产权制度建立过程中,必须加强执法队伍和执法力度,实行超载罚款的措施,收取超载费和牧地退化赔偿费;对积极进行牧地建设,饲草产量和载畜能力有所提高的牧户,允许增加养畜数量,以真正把草畜双承包责任制这一新兴的产权制度落到实处。 上述畜牧业经营体制,直接关系到对牧地的资金投入。目前投资不足是制约我国牧地开发和植食性畜牧业发展的重大因素。为加快发展速度,有必要多途径吸引资金,允许多种经营形式的发展。就投资数量而言,农牧户无疑是最重要的投资者,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资应主要用于各类示范基地的建设和扶持贫困地区。我国南方分布在边远山区的大片牧地,开发难度大,投资效益低,这些地区经济不发达,自身发展能力差,中央和有关省 ( 区 ) 政府可将其列入国家农业开发项目,进行重点投资,实现规模开发,建立示范基地。 (三) 经营管理性对策 5. 3.1 制定总体开发规划 编制总体规划是合理开发牧地及充分利用各类饲用植物资源的基础工作。国外大量实践证明,牧业占农业结构的比重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低的标志。通常畜牧业比重占 50% 以上,农业系统才得以稳定,而我国目前才大约占 20% 。因此,应当把提高农业中的牧业比重作为制定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生态经济原则,确定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向与结构;制定不同类型区的发展方针;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发挥不同区域的优势;确定国家集中开发区域与各省、区、市等地方开发区;明确各类型区的牧地开发项目、规模、范围、载畜量和畜种结构,以及畜产品的生产指标、加工体系、销售体系及其配套基础设施等。 依据前述有关牧地资源的分布、评价及其各类饲用植物的生产量预测,现提出如下开发重点: ( 1 ) 各类牧地和饲用植物的重点开发省 ( 区 ) (A) 人工牧地 重点省 ( 区 ) 为四川、云南、广西、内蒙古、新疆和贵州。到 2015 年,这 6 省 ( 区 ) 可开发人工牧地面积之和为 1322 万 hm 2 , 占全国总开发面积的 56% ;干物质、代谢能和载畜量依次为 8435.0 万 t/a 、 701366 × 10 6 MJ/a 和 9724.1 万只 /a ,均占其全国总量的 59% 。 (B) 半人工牧地 重点省 ( 区 ) 为内蒙古、四川、云南、新疆、青海和广西。到 2015 年,这 6 省 ( 区 ) 可开发半人工牧地面积共 2280 万 hm 2 ,占全国的 61% ;干物质为 7703.4 万 t/a ,占全国的 56% ;代谢能和载畜量分别为 507745 × 10 6 MJ/a 和 5999.6 万只 /a ,均占全国的 60% 。 (C) 粮 ( 经 ) 草复合农牧地 重点开发省 ( 区 ) 为河南、四川、山东、江苏、河北、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这 9 省 ( 区 ) 可开发粮 ( 经 ) 草复合农牧地 1532 万 hm 2 ;牧草的干物质、代谢能和载畜量依次为 8258.2 万 t/a 、 845028 × 10 6 MJ/a 和 11713.4 万只 /a ,均占全国开发总量的 59% 。 (D) 乔 ( 灌 ) 草复合林牧地 重点开发省 ( 区 ) 为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河北、四川、内蒙古、黑龙江和山东。这 9 省 ( 区 ) 共可开发乔 ( 灌 ) 草复合林牧地 419.5 万 hm 2 ,占全国的 57% ;饲用植物干物质、代谢能和载畜量依次为 1440.2 万 t/a 、 118509 × 10 6 MJ/a 和 1643.4 万只 /a ,各约占全国的 59% 。 (E) 农地副产饲用秸秆 重点开发省 ( 区 ) 为河南、四川、山东、江苏、河北、安徽、黑龙江、湖南和湖北。这 9 省 ( 区 ) 共可开发饲用秸秆的干物质为 15684.5 万 t/a ,代谢能 907959 × 10 6 MJ/a ,载畜量可达 17979.4 万只 /a ,均各占全国的 60% 。 (F) 林地副产饲用树叶 重点开发省 ( 区 ) 为黑龙江、四川、内蒙古、云南、湖南、广东和江西。这 7 省 ( 区 ) 共可开发饲用树叶的干物质为 5246.8 万 t/a ,代谢能 447189 × 10 6 MJ/a ,载畜量达 8855.2 万只 /a ,均各占全国的 56% 。 (2 ) 国家重点开发地区 (A) 滇川黔鄂湘中高山牧地开发区 该区为山地温带气候,降水量较多,适于白三叶、红三叶、多年生黑麦草和鸭茅等优良温性中生型牧草生长;万亩以上的大片次生天然牧地分布集中,占天然牧地总面积的 49% 。不仅具有大面积开发人工牧地的良好条件,而且具有丰富的林地和农地副产饲用植物,属于农、林、牧业兼有的半农半牧区,为立体的山地农业生态系统,农林草系统的耦合条件良好。重点发展畜种为半细毛羊、肉用羊和肉用牛。 (B) 滇黔桂粤低山丘陵牧地开发区 该区为亚热带和热带气候,降水量丰富,适于大翼豆、柱花草、象草和非洲狗尾草等优良热性牧草生长;大片天然牧地占天然牧地总面积的 29% ;经济林木分布广泛,提供了开发人工牧地和乔 ( 灌 ) 草复合林牧地的良好条件,并具有丰富的农林地副产饲用植物,因此农林草系统的耦合条件亦相当不错。重点发展畜种为肉用牛。 (C) 蒙黑吉辽冀混合型牧业开发区 该区属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的地区,年降水量 350 — 450mm ,适宜苜蓿、沙打旺、披碱草、羊草和无芒雀麦等优良寒温性牧草生长。区域经济类型属于农业与牧业两个区域生态系统相互过渡的半农半牧区,农田与林地和牧地交错分布,具有一定面积的天然牧地,但退化面积较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生态环境脆弱地带。同时具有建立人工、半人工牧地及复合农牧地和复合林牧地的良好条件,并生产有大量的农林地副产饲用植物,适合发展牧地—人工牧草—秸秆混合型集约化商品畜牧业生产基地。植食性家畜重点发展方向为绵羊和黄牛。 (D) 桔秆—人工牧草型畜牧业开发区 该区地处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和江苏等省。本区优势为复合农牧地面积大,农地副产饲用植物秸秆产量丰富, 5 省之和分别占全国的 38.2% 和 35.5% ;并具有一定面积的天然牧地,在黄河故道和沿海有大量滩涂牧地,可供发展人工草牧地。重点发展植食性畜种为肉牛和肉羊。 5.3.2 建立集约化、规模化和区域化的经营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的牧地型畜牧业生产处于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畜牧业变革的起步阶段,仍为资源高耗低效型畜牧业。大部分地区对通过优化畜牧业生产系统来增加畜产品的认识不足,仍然只注重家畜头数的增长,以致引发了家畜数量明显超过了牧地的承载能力,造成了植物群落退化,生态环境恶化。要想摆脱这一现状,将生产力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必须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集约化是指对牧地型畜牧业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采用先进科学技术饲养家畜的一种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既要充分发挥天然牧地生产成本低、劳动消耗少的优势,又要克服影响牧地型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同时需要有相应的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支撑,使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以达到稳定、高产、优质、高效、低成本及永续利用的目的。实现牧地型畜牧业集约化的主要途径是科学合理的利用天然牧地,增强人工、半人工牧地的建设力度,建立饲料地生产体系,增加冬春飼草储备,逐步实现家畜冷季半舍饲和舍饲,不断优化家畜个体品质、畜种结构和畜群结构,逐步实现生产的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良种化,以及经营管理的企业化、专业化、标准化、社会化和信息化。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多样,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植食性畜牧业生产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农业生态类型的地区,饲用植物的主要来源和类型有明显差异,因此适合发展的家畜便应有所不同。依据家畜日粮的主要来源,可将植食性畜牧业分为 4 类: (1) 天然牧地型畜牧业:主要分布于我国北部和西部牧区及南方边远山区;植食性家畜发展方向为绵羊、黄牛、山羊和马等;日粮组成以天然牧草为主。 (2) 桔秆—人工牧草型畜牧业:主要分布于农区;植食性家畜宜重点发展肉牛、山羊、绵羊和兔等;日粮构成除农作物秸秆外,必须佐以大量的人工牧草,以使二者的营养和干物质互补。 (3) 人工飼草饲料型畜牧业:主要分布于城镇郊区;植食性家畜发展重点为奶牛;日粮以人工牧草、多汁饲料等为主。 (4) 天然牧地—桔秆—人工牧草型,即混合型畜牧业:主要分布于半农半牧区;宜发展羊、牛等多种家畜;天然牧草、秸秆和人工牧草在日粮中均占重要地位。这 4 种类型的经营管理系统截然不同,所采取的技术系统应与其相协调,如天然牧地型畜牧业,特别是荒漠地区的牧地型畜牧业,其草畜的活性均较差,生产水平低,应以投入较少的放牧利用天然牧地为主,而人工飼草饲料型畜牧业,其草畜的活性均较强,生产水平高,技术和物质投入相应要多。在各个区域内部,不同系统之间的耦合,蕴藏着巨大的生产潜能,制定经营管理制度时应当充分发挥这种潜势。如南方山区,将中高山草地、低中山林地和低山、河谷农地三个系统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发挥更大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分散的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生产商品化、分工专业化、经营集约化和服务社会化的需要,因此实行家畜的规模化养殖,提高生产效率和饲料转化率,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势在必行。畜产品生产基地是畜牧业生产商品化与区域专门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发挥地区生产优势、进行合理区域分工的必然要求。根据全国畜牧业地理分布和区域发展研究,可优先发展以下 6 个全国性的植食性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 (1) 东北肉乳毛—役畜基地:分布于东北半湿润草甸草原区,为以乳用牛、乳肉兼用牛、马等大家畜为主,并包括多种家畜的基地。 (2) 西北和北部毛绒—裘羔皮—肥羔基地:分布于温带草原和荒漠地区,以绵羊、山羊为主。 (3) 青藏肉乳—地毯毛基地: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区,以藏羊、牦牛为主,山羊次之。 (4) 中原肉、毛基地:分布于豫、鲁、冀、皖、苏等省,以肉牛、肉羊和长毛半细毛羊为主。 (5) 南方半细毛羊基地:分布于亚热带中高山地带,以绵羊为主,并发展黄牛、山羊等多种家畜。 (6) 南方肉牛基地:分布于滇、黔、桂、粤等地的低山丘陵区,以良种黄牛为主。此外,为发挥每个地区的优势,还必须建立区域化的经营管理制度、优化生产模式和配套技术。 5.3.3 完善和优化植食性畜牧业生产系统 植食性畜牧业生产系统由饲料生产、饲料加工、家畜饲养和畜产品加工 4 个生产子系统与 1 个支撑系统即综合服务系统组成。前 2 个生产子系统是第一性生产系统,后 2 个生产子系统为第二性生产系统;综合服务系统为第一性和第二性生产的支柱,是完成牧业生产过程中物质、能量流动和价值转移,最终使畜产品变成商品的桥梁和保障。 饲料生产子系统主要包括草业和木本饲料业,按饲料来源可分为天然牧地的利用和改良、人工牧地的建立、复合农牧地和林牧地的开发以及农林地副产饲用植物的利用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天然牧地利用不尽合理;人工牧地和复合牧地有待大力开发;饲用秸秆和树叶等的比率较低。今后,必须优化饲料生产子系统,以提高各类饲用植物的生产能力,为家畜提供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 饲料加工子系统主要包括粗饲料和蛋白质饲料的加工,以及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加工的目的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适口性和营养价值,便于储存、日粮配制和饲喂。这对改变落后的饲养方式,提高饲料转化率,促进畜牧业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和高产低耗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牧草或秸秆的切揉粉碎是最简单的饲料加工,可使其利用率由 60% 提高到 90% 以上;木本饲料制成草粉,其利用率的提高更为显著;而生产配合、浓缩等饲料的工业则是现代畜牧业的支柱。当前我国植食性家畜的日粮绝大部分来源于未经加工的饲用植物;近年来饲料加工业虽然加快了步伐,但远远满足不了发展集约化畜牧业的需要。因此,实行多渠道、多层次的发展方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增多加工种类,扩大加工产量是当务之急。 家畜饲养子系统的优化,是为了提高饲料转化率。其优化途径主要包括家畜的品种和营养、畜群的结构和管理 4 个方面。目前对上述单项技术研究较多,缺乏饲料和家畜相结合的整体性研究,以及运用于不同生态区域的优化生产模式与配套技术。 畜产品加工子系统主要包括乳制品、肉制品、毛纺和皮革加工等。这是使畜产品增值得重要一环。在广大的原料产地,应把初级加工和中间产品作为加工的发展方向,建立技术型、效益型并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以便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 综合服务子系统包括技术推广、生产服务 ( 如畜牧站、兽医站、草原站、良种站等 ) 和产品流通销售 ( 如冷库、收购站、运输系统等 ) 等部门。在畜牧业生产系统中,同时存在着集约化生产企业、商品性生产专业户和自给性小生产者,它们的经营管理水平、饲养技术条件和生产规模差异很大。这些不同层次的经营实体,产生了对服务系统的多方位要求。特别是以专业户为主的牧业生产,其生产容量小,更具脆弱性,对整个社会服务系统的依赖性较强,且要求服务系统具有相应的组织形式,去协调畜牧业的社会化生产,以克服其不稳定性和风险性。今后随着畜牧业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分工也将进一步深化,为加强其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必然对支撑系统的依赖性加剧。因此,建立一个完整的、以科技服务为中心的、不同层次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体系,对畜牧业生产稳定、持续、高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述植食性畜牧业生产的 5 个子系统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必须以饲料生产为基础,以畜产品销售为导向,实现各子系统的高效益及全系统的完备配套,才能使整个畜牧业生产系统的效益逐级放大,最终体现投入产出的高效益。 (四) 植食性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措施 5.4.1 提高第一性生产力的措施 生态平衡是提高第一性生产力措施的理论基础。牧地的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人为措施,使植物与环境处于适应与协调的动态过程之中,以保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相对平衡。能量和物质的收支基本相等是生态平衡的前提,所以必须把供需平衡作为合理开发利用牧地饲用植物资源的原则。 ( 1 ) 合理利用天然牧地 依据上述预测,到 2015 年天然牧地面积虽比目前减少 34% ,但仍占全国专用牧地的 78.5% ,所以依然是植食性家畜日粮的主要来源;况且利用天然牧地放牧是最经济有效的养畜方式。因此,通过合理放牧使其第一性生产力保持现有水平或有所提高,对畜牧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不少研究表明,适当放牧对牧草有刺激作用,能使其产生超补偿性生长,特别是在牧地土壤水分和肥力条件良好之时,这种作用更强;而过渡放牧,则使牧草长势日衰,繁殖能力减弱。这是必须合理利用牧地的理论依据。合理利用天然牧地要坚持用、养、保结合的原则。其首选措施为“以草定畜”。对于省、专区、县而言,要做到宏观控制,使家畜的总头数不超过牧地的总适宜载畜量;对于牧地的经营者,应确定每片牧地的全年适宜载畜量以及冷、暖两季各自的适宜载畜量。适宜载畜量确定的是否合理十分重要。其计算指标主要是日粮标准和可利用产草量。日粮标准的确定,已如前述,应当用营养物质代替干物质。如用 584kg 干物质和 5050MJ 代谢能分别作为年食量的标准,对全国和各类天然牧地的载畜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全国天然牧地的载畜量平均值二者相近,但各类牧地的计算结果却大相径庭。如温性荒漠,用代谢能比用干物质计算出的载畜量高 26% ;温性草原高 10.6% ;暖热性灌草丛和热性灌草丛却分别低 107.3% 和 121.2% 。可利用产草量决定于草群产量及其适宜利用率。前者取决于测产精度,后者依据有关长期实验,通常认为以草群产量的 40%~50% 较为合理;超过这个比率,牧地就会退化。这是因为在放牧条件下,除家畜部分粪便归还给牧地外,几乎没有其他养分输入,所以必须保证有相当数量的地上产物归还给土壤,才能得以维持放牧地生态系统的营养平衡。在不同牧地类型和不同管理条件下,草群的适宜利用率有所差异,所以要想得到准确的适宜载畜量,必须进行相应的实验研究。此外,积极解决农牧民的生活能源,使更多的家畜粪便归还给放牧地,是提高草群利用率的有效手段。 在载畜量适宜的前提下,实行分区轮牧优于连续放牧,已为实践所证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典型草原地区的研究结果表明,“短期高强度”放牧利于植物牧食后的补偿性生长,比“长期低强度”放牧有较好的牧草生长,而分区轮牧恰好可以达到“短期高强度”的放牧效果。此外,根据草群特点配置家畜种类,并在同一类型的牧地上放牧二种以上的家畜,以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牧草,亦是合理利用天然牧地的重要措施。 天然割草地的合理利用关键同样是如何保持系统营养元素的平衡,如果不把因割草带走的大量营养物质补给牧地,必然造成退化。不同类型的割草地在不同的管理条件下,其刈割强度应有所差别。如内蒙古大学资源研究所对羊草割草地的多年研究结果表明,在不施肥的情况下,以刈一年休一年的割草制度较好;连年割草者,虽能在短期内获得较多牧草,但数年后即出现明显退化。值得指出的是,如果长期不给割草地系统人为地输入营养物质,即使刈一年休一年的割草制度也会导致退化。 ( 2 ) 积极改良退化天然牧地 有关资料指出,我国天然牧地退化日益加重, 70 年代中期全国退化面积约占可利用面积的 15% , 80 年代中期达 30% 以上, 90 年代中期接近 50% 。退化速度加快的首要原因是盲目追求家畜数量,以致发展速度过快,造成严重超载过牧。如七十年代家畜头数年增长量为 443 万只 /a( 羊单位 ) ,八十年代为 1872 万只 /a ,九十年代高达 3493 万只 /a 。原因之二是牧地系统的营养输出长期大于输入。三是放牧制度不合理。这种退化态势严重制约着牧地型畜牧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因此,有效地改良退化牧地的任务已迫在眉睫。 改良退化天然牧地的措施包括有围栏封育,以及通过补播、灌溉、施肥与土壤耕作等所建立的半人工牧地。退化牧地围栏后,消除了家畜选择性采食和践踏对草群的影响,群落向恢复演替方向发展,草层和生物量逐年增高,优良牧草由衰退种转而成为增长种,在草群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大大提高了牧地的生产力和饲用价值。如在内蒙古锡林河流域,退化牧地冷蒿、糙隐子草群落,经过 5 年封育,即恢复为羊草、大针茅、米氏冰草群落,草层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分别增加了 147.3% 和 225.6% ,使其由利用价值较低的放牧地变成了割草—放牧兼用型牧地。然而如何在利用中达到改良的目的,则是比围栏封育更为积极的措施,因此研究不同退化牧地类型的“改良性最优放牧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补播是目前建立半人工牧地普遍采用得措施,特别是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适合采用飞播,大大提高了补播效率。经过补播之后,优良牧草成分增大,草群的质量和产量都得到显著改善。天然牧地施肥可以明显提高产量,如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施用有机肥,产草量可提高 15%~30% ; N 肥可提高 15%~40% ; NPK 复合肥可提高 20%~50% 。 ( 3 ) 加速建设、科学管理人工牧地 天然牧地一方面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使产草量在时空上差异悬殊,另一方面因人为的过度利用造成退化,使产草量不断降低。这种状况与植食性畜牧业稳定持续发展的目标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建立稳定、优质、高产的人工牧地,提高牧地的第一性生产力水平,是解决我国目前日益紧张的草畜矛盾,保障飼草供应平衡并提供冷季飼草,实现集约化牧地型畜牧业的主要途径,已为国内外的大量实践所证明。 人工牧地的开发要因地制宜,注重地段的选择、种类的选择与搭配,以及建成后的利用和管理。在干旱地区,只有具备灌溉条件的地段才能种植牧草;没有灌溉条件的某些地段,可开发人工 ( 灌木或乔木 ) 林牧地。在半干旱地区,应选择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段种草。在半湿润和湿润地区,一般均能种植牧草。在山区,要选择地面坡度较小的地段,尤其是在多雨的地区,坡度一般不宜大于 20 度,以防引起土壤流失。人工牧地通常以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播为好,这样具有稳定高产、营养互补的优势。如禾草鸭茅和豆科牧草红三叶群落,前者地上部含 P 、 S 、 Mn 较多,后者含 N 、 Ca 、 Mg 、 B 相对丰富,二者混合饲喂,家畜可获得较全面的营养。各地区饲用植物种类的选择,应遵循其生态型与环境相一致的原则。在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目前仅选育出了宜安草、宽叶雀稗、王草、矮象草等适应性较好的禾本科热性牧草;温暖性牧草的越夏以及热性豆科牧草的越冬问题仍未解决,应作为今后实验研究的重点。除此之外,其他地区一般均有适合当地生境的优良牧草种类。有些近年筛选出的优良牧草,如适应亚热带中高山地带的素羊茅、组培鸭茅和山地黑麦草等,青草期长达 330 天以上,通过合理搭配,有可能建成终年不枯的常绿草牧地。但其种源不足,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其种子繁殖,以利推广。 在合理利用的情况下,人工草牧地一般可利用 4~6 年,但目前往往提前退化。其主要原因是利用不合理和管理不善。其中,牧地系统的输出大于输入是加速退化的首要原因。因此,如何合理补充牧草凋落物等自然归还部分的不足,对于人工牧地的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人工牧地属于人工管理生态系统,其开放性特征十分显著。牧草从土壤 库吸收其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并合成有机物,经过放牧或刈割使大量物质离开了系统,为了维护和提高牧地的生产力,就必须予以补充,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营养平衡。如亚热带中高山地带的人工红三叶草牧地,其营养物质的归还量与吸收量之比,即元素的归还率一般只有 0.3~0.4 ,所以除因为红三叶具有固 N 用,而不需补充 N 素外,其余营养元素均需大量补充,才能保持平衡。对于已经退化的人工牧地,则需对其改良。如处于轻度和中度退化阶段,其优良牧草种群仍具一定规模,可通过休闲、施肥等措施使其恢复;如已处于重度退化阶段,则需进行补播,以加速其恢复更新过程。 ( 4 ) 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粮 ( 经 ) 草复合农牧地 粮 ( 经 ) 草复合农牧地就是通常说的引草入田,建立三元结构生产体系。当今世界先进国家,为了使农业系统保持稳定,他们把饲养业和种植业等量齐观,同步发展,使其结构趋于合理,均是采用粮 ( 经 ) 草复合经营措施。目前在我国农区,传统的农业种植结构通常为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植食性家畜以役畜为多,其饲料来源一般为农地副产饲用植物,所以畜牧业仅仅是一种副业生产;农田种草很少,其面积不足作物播种面积的 5% ,而美国等先进国家的谷物与牧草轮作面积高达 50% 。 因此,在目前农业的二元结构生产体系中,增加牧草和饲料作物,形成三元结构体系,是今后我国发展农牧业的必由之路。 建立农田三元结构生产体系,从生态系统讲,优化了作物的组合,充分利用了生长季节的光热水土资源,提高了土地生产力;从生产系统讲,这种体系以牧草和饲料作物为纽带,将种植业与饲养业结合起来,形成了更为广泛的物质循环系统,充分利用了生物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既提高了农作物的丰产性、稳定性和多样性以及经济效益,又增加了饲用作物的产量。有关此类的实验报道较多。例如:据广西草业开发中心报道,利用水稻冬闲 5 个多月的时间,种植多花黑麦草,一般可生产干物质 12300kg/hm 2 ,其中粗蛋白产量达 1584kg/hm 2 ; 种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 5.7% ;广西鹿寨县,种多花黑麦草的水稻田,其粮食产量比对照增产 14.3% ;利用黑麦草饲喂水牛,平均日增重 1.13kg 。中山大学开展的冬闲水田“黑麦草—水稻轮作系统”实验的结果表明,耕地单产可提高 100% ,每 hm 2 耕地可生产畜产品 500kg ,单位畜产品产出的耗粮量减少 20% ,环境污染物使用量减少 20% 。 四川省凉山州的实践表明,冬闲田种植光叶紫花苕,每 hm 2 可固氮 75kg ,相当于 165kg 尿素,后作粮食增产 20% 左右。 广东水稻冬闲田种植多花黑麦草,后作早稻增产 10%~14% ,晚稻增产 7% 。在黄淮海地区,利用棉田冬闲 6 个月的时间,种植冬牧 70 黑麦草,干物质产量达 15000kg/hm 2 ,其中粗蛋白为 2100kg/hm 2 ; 农田的含盐量降低了 21.2% 。河北省滦平县,在玉米地中套种紫花苜蓿,不仅玉米产量比对照提高 16.7% ,而且多收鲜草 45000kg/hm 2 。 山东省陵县实验区肥育牛场,每头每天喂 15kg 冬牧 70 黑麦草青干草, 45 天后平均日增重 1.2kg ,比麦秸加等量精料的常规饲养日增重高 0.5kg 。 河北省临诚县,种植冬牧 70 黑麦草饲喂奶牛,日产奶量由 15kg 增至 20kg 。 甘肃草原研究所在庆阳黄土高原地区的研究指出,在 6 月底冬小麦收获后,种植箭舌豌豆或毛苕子, 11 月收草,其中牧草和小麦的产量分别为 22500kg/hm 2 和 3000 — 3750kg/hm 2 ,产值比单种冬小麦提高 42.2% ;冬小麦 --- 二年生草木樨轮作,草木樨第一年鲜草产量 21000kg/hm 2 , 第二年 30000kg/hm 2 ,小麦产量 2500 — 3000kg/hm 2 ,比对照提高 1 倍以上,土壤有机质由原来的 0.89% 提高到 1.33% ;玉米套种一年生草木樨,在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增收草木樨鲜草 24000kg/hm 2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区划所测定, 3hm 2 复合农牧地生产的优质牧草,可养 15 头牛,产粪 11~12 万 kg ,可肥田 90hm 2 。 在我国,适宜大力推广粮 ( 经 ) 草复合农牧地的重点地区为: (1) 在南方主要是利用冬闲田,即种二季粮经作物热量有余,种三季不足的地区; (2) 在北方主要是利用夏闲田,即种一季粮经作物热量有余,种二季不足的地区; (3) 在山区和边远地区,利用人少地多的优势,发展年度轮作。今后应在目前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区域的三元结构生产体系,因地制宜地大力推广粮 ( 经 ) 草复合农牧地。 ( 5 ) 大力发展乔 ( 灌 ) 草复合林牧地 乔 ( 灌 ) 草复合林牧地为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的一类,是一种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复合林牧生态系统。建立此类复合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对气候和土壤资源的利用率,以增加单位面积的生态、生产、经济和社会效益。其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提高了植物群落的光能利用率,增加了土壤湿度、持水性能和肥力,缓冲了群落内风速和温度的变化,减轻了雨水冲刷,保持了土壤。其生产和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林木和牧草第一性生产力的提高与牧草质量的改善。其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既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能充分利用劳力、资金和设备等。 建立乔 ( 灌 ) 草复合林牧地效益显著,实例很多。甘肃草原生态所在陕西庆阳黄土高原,研究了果园种草的效益,结果表明,幼龄苹果 --- 紫羊茅林牧地,建后第 2 年, 0~30cm 土层有机质由 1.15% 提高到 1.64% ;收干草 22000kg/hm 2 ;收种子者,可达 795kg/hm 2 ;产值为当地冬小麦的 5~8 倍。初果期苹果 (4~6 年生 )--- 多年生黑麦草林牧地,黑麦草和苹果的根系分别主要分布在 0~30cm 和 50~80cm ;其青干草与树叶共可收 7500kg/mh 2 ,或收种子 360kg/hm 2 ;总经济效益为当地农田的 10~20 倍。梨 (4~6 年生 )--- 紫羊茅复合林牧地,梨和紫羊茅的根系分别主要分布在 10~40cm 和 50~150cm ;牧草的日光合产量比冬小麦提高 208.8% ,有效辐射利用率比玉米高 72.4% ;可收种子 810kg/hm 2 ;果草总收益为当地粮食作物的 5~10 倍。内蒙古林学院在阿拉善左旗治沙站,建立合作杨 --- 紫花苜蓿林牧地, 3~4 年后, 0~25cm 土层的有机质增加 21.8% ,全 N 增加 33% ,树高、胸径和树冠分别比对照高出 17.6% 、 39.6% 和 45.2% ,且多收入干草 4680kg/hm 2 ,折粗蛋白 618kg/hm 2 。在南方亚热带地区,幼桔园种植多年生黑麦草,生育期间的光能利用率提高了 0.82 ~ 1.02 个百分点,全年提高了 0.36 — 0.45 个百分点。幼桔园中混播黑麦草与紫云英,其土壤流失量仅为对照的 15.9% 。柑橘园中种植香根草,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 44.7% 、 53.7% 和 34.3% 。建立柑橘 --- 牧草和茶树 --- 牧草复合林牧地,柑橘和茶叶产量分别提高 81% 和 59% 。在北方温带地区,落叶松林中种植沙打旺,树高比对照增加 9.5% ,地径增加 11.2% ,冠幅增加 5.3% ,总根量增加 12% ,根系总长度增加 75.3% 。建立樟子松 --- 牧草复合林牧地,经济效益比纯林提高 2.5 倍。在华北太行山区,幼林地中种植紫花苜蓿和红豆草,其光能利用率提高了 0.62 — 0.67 个百分点。在河北省坝上地区,建立杨树 --- 沙打旺、白花草木樨复合林牧地,牧草蛋白含量提高 3.3%~3.4% 。但大多实验表明,林中种草后,全 K 和速效 K 均有所降低。 乔灌草 / 复合林牧地效益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该类复合牧地的木本和草本植物的生态位不同,形成了多物种共处、多层次配置、多时序镶嵌的立体群落结构,充分利用了光、热、水、营养元素等气候和土壤资源,发挥了植物间协同有序的作用,减少了其相克、相斥及对营养的竞争。因此,建立乔 ( 灌 ) 草复合林牧地生态系统要运用生态工程学的整体性原理、协调和平衡原理、自生原理和循环再生原理,使其结构在空间上搭配合理,充分发挥种间的互利、互补效应,尽量避免自毒及种间的相克,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增加转化固定效率,产出更多的物质和多样性产品,提高土壤肥力,以达到自然系统的合理性,经济系统的高利润和社会系统的高效益。 ( 6 ) 多途径全方位开发农林地副产饲用植物 农用地副产饲用植物主要包括农 ( 经 ) 作物秸秆、糠麸、糟渣、餅粕以及田边地角的野生牧草等。对于植食性家畜来说,饲用潜力最大的一类为秸秆。我国利用秸秆养畜的历史悠久,但由于其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含量低,消化率不高,所以始终无法取代优良牧草。如表 所示,禾谷类秸秆的粗蛋白含量仅是混播人工禾草的 43.6% ,粗脂肪为 74.6% ,代谢能为 82.9% ;营养比更是远大于人工牧草。但其无氮浸出物含量和代谢能却明显高于各类天然灌草丛,而粗纤维明显低于天然灌草丛,所以也不算最差的饲用植物。 秸秆、树叶与人工牧草、天然灌草丛营养含量比较 种 类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代谢能 营养比 g/kg g/kg g/kg g/kg g/kg MJ/kg 禾谷类秸秆 51.6 17.9 351.5 489.7 89.2 6.96 17.13 混播人工牧草 148.7 25.4 323.5 412.9 89.5 8.40 5.36 禾本科人工牧草 118.3 24.0 349.8 415.0 92.8 8.57 6.95 豆科人工牧草 182.6 26.4 307.5 400.9 82.5 8.10 4.23 树 叶 174.8 65.3 171.3 483.9 105.3 8.80 4.64 天然灌草丛 55.8 22.8 513.2 332.8 75.5 4.42 15.6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秸秆的饲用价值和利用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国 80 年代初期,开始进行秸秆氨化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 1985 年开始推广,特别是自 1987 年以来,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国际计划开发署与我国政府合作,开展了氨化秸秆的推广试验研究项目,重点突破了氨化处理技术,建立了一套以氨化秸秆为基础日粮的肉牛科学生产体系;从 1992 年开始实施秸秆养牛示范项目, 1995 年在全国推行秸秆养牛项目。这些重大举措,使利用秸秆养畜进入了全新时期。目前在河南、山东、安徽、河北等省已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牛肉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大有“秸秆型畜牧业”与“牧地型畜牧业”并驾齐驱的态势。上述 4 省的牛存栏量, 1980 年占全国的 12.8% , 1993 年增至 24.1% 大约增长了 3 倍;牛肉产量,由原来的 2.6 万吨增至 105.2 万吨,约 40 倍之多。再如江苏省东海县, 1997 年比 1991 年牛存栏数增加 2 倍,出栏量增加 3 倍,发展速度甚快。 研究表明, 秸秆经氨化之后,其消化率提高 20% ,粗蛋白提高 100%~150% ,代谢能提高 30% 左右,总营养价值提高 1 倍。同时,适口性变好;牛和羊对其采食率分别提高 20% 和 50% 左右。此外,家畜粪便的含 N 量提高 30% ,利于土壤有机质和 N 含量的提高。除氨化外,秸秆青储和微储的效果也很有前途。值得注意的是,秸秆经氨化、微储或青储等处理后,尽管其营养价值有明显提高,能基本满足家畜对蛋白和能量的需要,但总的说来,秸秆能量浓度低,同等干物质所含营养,特别是蛋白含量少,这会造成家畜生长繁殖性能下降,饲料转化效率降低,使饲料严重浪费。因此,在家畜的日粮中应当搭配优良牧草、饼粕等,并适当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变“秸秆型畜牧业”为“秸秆—人工牧草型畜牧业”,以提高饲料利用率。但有关研究指出,由于秸秆纤维素含量高,所以在家畜消化道停留时间短,,而影响了消化吸收率,且能量和氮的消化率随着纤维含量的提高而降低。因此,优良牧草与秸秆同喂,降低了前者的消化率。权衡利弊,为了利用秸秆这一大量资源,并减小只喂秸秆营养不足的弊病,损失一些优良牧草的营养价值在所难免。另外,秸秆只能饲喂较大龄期的牛羊,对于未断奶的犊牛和羔羊应当慎用。 需要指出的是,“秸秆—人工牧草型畜牧业”只是植食性畜牧业的一种类型,不能因为秸秆养畜的高速发展,而放松“牧地型畜牧业”的发展,更不能代替“牧地型畜牧业”。 林用地副产饲用植物主要有树叶、嫩枝、树皮、果实以及用木材剩余物加工处理而成的叶粉、糖化饲料、水解酵母等新型木本饲料。其中与植食性家畜直接相关且产量巨大的为树叶。在我国,利用木本饲料饲喂家畜的历史虽然很长,但长期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至今缺乏系统的综合研究,在生产上没有形成规模开发。有关研究指出,树叶的营养价值较高,其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通常高于禾草,其中有些种类可与豆科牧草相媲美。已如表 2 — 48 所示,树叶的粗蛋白显著高于栽培禾草,略低于豆科牧草,前者分别为后者的 147.8% 和 95.7% ,粗脂肪为混播人工牧草的 2.6 倍,粗纤维却仅为 53.0% ,无氮浸出物和灰分亦略高于混播人工牧草。此外,在木本饲用植物中,有许多是果树、油料、药材、食品和化工原料等经济植物,有些是庭院绿化、行道树、防护林、用材林或薪炭林等,有的适宜用作防风固沙或水土保持树种,其综合利用价值很高,这既不影响主产品的效益,又扩大了饲料来源。因此,今后应加强木本饲用植物的综合研究与利用,制定综合开发利用规划,使木本饲用植物像秸秆利用一样,有个较大的发展。 5.4.2 提高第二性生产力的措施 提高饲料转化效率是提高牧地第二性生产力的关键。而家畜饲养系统的优化目的正是为了提高饲料转化率。 ( 1 ) 加快周转,提高出栏率,变头数畜牧业为效益畜牧业 发展植食性畜牧业是为了获得数量多、质量好的畜产品和经济效益,以满足人类对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要。欲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克服只追求家畜头数增长这个数量指标,忽视出栏率和畜产品产量指标的偏向,将头数畜牧业转变为效益畜牧业。 牧地和饲用植物的载畜能力决定了家畜的饲养数量。在年饲养家畜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加快周转,提高出栏率是增加畜产品产量和产值的主要措施之一。这项措施在生产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 实行这项措施的理论依据有三: (1) 符合牧地第一性产物随季节而变化的规律,即在生长季节饲用植物现存量和营养价值高,载畜能力强;枯草季节飼草残存量少,且饲用价值差,载畜能力低。因此,应当根据冷季牧地的载畜能力和储草量决定家畜存栏数,多余者全部出栏。 (2) 符合家畜的生长特性。因为生物具有趋向成熟的内在动力,故在非成熟阶段的活力较强。因此幼龄家畜的生物学效率高于成年家畜。肉用畜一般达到成年体重的 70% 时进行屠宰,其生产效益最高。如绵羊的最高生长效率在 1~2 岁, 5 岁后生长很慢。实践证明,家畜月龄越小,饲料转化率越高,增重越快,效益越好。实行季节性短期肥育出栏,一般牛为 1~2 岁;羯羊当年出栏最为合算。 (3) 据有关研究,目前提倡的季节性畜牧业,基本符合生态学理论中的逻辑斯諦方程,能使牧地达到最大的持续生产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以绵羊为对象的研究结果,支持了上述理论。在这项研究中,放牧绵羊的体重于 9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开始下降,到翌年 3 月初降至最低点; 0~4.5 周岁的羯羊,每个暖季平均增重 17.5kg ,每个冷季平均减重 8.1kg ,即暖季增重的 46.3% 于冷季消耗掉了。当年羔羊增长最快,随着年龄增长,增重逐年减小。当年的羯羊和母羊的体重分别为成年羯羊 (4.5 岁 ) 和成年母羊 (7 岁 ) 的 48.7% 和 54.4%. ;当年羔羊的牧草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比其他年龄段的高 1~2 倍以上。因此,应尽可能地提高母羊的比例,以多产羔,并强度育肥当年出栏;屠宰时间不宜迟于 11 月中旬,因为每推迟 1 个月,至少损失 6~7 元 / 羊;经验表明,季节性畜牧业能使牧地型畜牧业增产 3~4 倍。由此可见,提高出栏率是减轻家畜对冷季牧地压力,增加畜产品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是改变传统畜牧业的消耗性周转方式,发展效益型畜牧业的关键。 ( 2 ) 调整畜种结构与畜群结构,增加良种畜比例 畜种结构是在当地历史条件下,依据自然特征、生产和生活需要形成的。合理的畜种结构要求不同畜种的比例合理,能够最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适应社会的需要,生产和经济效益最高。在不同的生态经济区域畜种结构有所不同。调整畜种结构既要重视畜牧业生产历史与现状,又要依据目前市场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既要遵循家畜的生态特性和地理分布规律;又要坚持多种经营的发展方针。 畜群结构状况直接影响着畜群的更新周转和经济效益。确定合理的畜群结构,是为了对家畜进行科学饲养,保持合理周转,加快繁殖,扩大再生产,增加畜产品产量。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优化畜群结构的重点是提高适龄母畜的比重,保持合理的公母比例,降低畜群的年龄。 家畜品种的优劣对饲料转化率和个体生产性能有重要影响。良种畜和改良畜的比例是畜牧业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在实现畜牧业现代化过程中,必须把原有生产效率低、质量差的原始品种改良为优良品种。牧地的生产效率 ( 产出 / 投入 ) 是衡量其生产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志。甘肃草原生态所任继周先生提出,牧地的开发利用应当遵循“活性一致”的原则,即在一个牧地生态系统内,主要家畜和主要饲用植物的活性类型应相匹配。依据效率的生物学活性,可将生物分为活性、惰性和中性 3 类。活性生物对环境敏感,给以投入后,反应较灵敏,转化率高。由活性牧草构成的人工草牧地,放牧活性高的良种畜,其生产效率就高。如果仍放牧低产家畜,尽管是高产牧地,其效率也不会高;同样,在劣质低产牧地上,放牧优良畜种,亦表现不出其高产性能。因此,在大力开发人工草牧地的同时,必须与之相适应,增加优良畜种的比例。
个人分类: 牧地资源生态|3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循环经济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fuyuncas 2011-4-20 09:31
我国循环经济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标准化是促进循环经济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广循环经济先进模式和经验的重要工具。本文首先从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和循环经济标准制修订两个方面分析了循环经济标准化的现状;然后总结提出我国循环经济标准化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循环经济标准化;问题分析;对策建议 Study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ircular Economy Standardization in China Abstrac t: Standardiz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at scale and important tool of extending advanced models and experience of circular economy. Standardization situations of circular economy is analyzed from two aspects, i.e., pilot of circular economy standardization, and status of circular economy standards. Then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proposes problems of circular economy standardization in China. Finally, countermeasures for circular economy standardization are recommended Keywords : circular economy standardization; problems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解决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根本性措施,是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十一五”期间国家分两批批准了 178 家单位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批准 16 家单位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通过试点,培育了一大批循环经济的典型,探索出了企业间、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循环经济相关标准,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循环经济试点经验和典型模式的有效推广,将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循环经济标准化是固化先进循环经济技术和经验的有效工具,是加快循环经济规模化发展的技术支撑,也是循环经济绩效评估的基本依据。如何解决循环经济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如何发挥标准化在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推广循环经济先进模式和经验等方面的作用,是当前循环经济标准化研究的重点。本文将着重分析我国当前循环经济标准化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1 循环经济标准化现状 1.1 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现状 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核心,运用标准化手段,加快循环经济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试点项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试点项目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依据相关文件,开展项目的审批、检查和目标考核工作。自 2007 年 3 月正式启动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以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从城市、园区和企业三个层面先后批准了 16 家试点单位,例如城市层面的河南省鹤壁市,园区层面的苏州高新区,企业层面的沈阳东北制药集团。截止到 2010 年末,已有浙江蓝天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河南省鹤壁市等两家单位通过考核验收。 经过多方协同努力,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 )形成了可示范推广的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模式和机制,例如河南省鹤壁市成立了循环经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立了激励机制、目标责任制、联席会议和监督检查机制,制定了《关于实施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和《循环经济标准化各单位年度目标分解任务书》等政策制度,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模式;( 2 )试点单位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例如河南省鹤壁市绕煤电、食品加工、建材、金属镁 4 大产业链建立了符合地方产业特点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又如浙江蓝天生态农业公司针对“猪—蚯蚓—鳖(鱼)”和“猪—水稻(牧草、梨园和茶园)”循环产业链条,建立了覆盖主导产品和产业链条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3 )试点单位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例如浙江蓝天生态农业公司通过试点,鳖场的鳖品质得到提升,鳖场收入从 2006 年的 454 万元增加到 2008 年的 1327 万元,另外猪粪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转化的有机肥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 1.2 循环经济标准制修订现状 截止到 2010 年 12 月,我国已发布循环经济国家标准 213 项、行业标准 285 项,已立项循环经济国家标准 420 项、循环经济行业标准 111 项,拟立项循环经济国家标准 297 项、循环经济行业标准 165 项,共计 1491 项,如图 1 所示。在已发布的循环经济国家标准中,资源综合利用类标准 22 项,占 10.33% ,生态设计类标准 7 项,占 3.29% ,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类标准 7 项,占 3.29% ,节能类标准 153 项,占 71.83% ,节水类标准 22 项,占 10.33% ,清洁生产类标准 2 项,占 0.94% ,如表 1 所示。 图 1 循环经济标准分布 分析表明,循环经济不同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发展并不均衡,标准主要集中在节能领域,对节水、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废物回收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关注不够。因此,有必要梳理循环经济领域的标准化需求,建立系统、科学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加大节水、清洁生产、再制造、废旧商品回收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标准化力度,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做出更大的贡献。 表 1 已发布循环经济国家标准类别分布 类别 项数(项) 比例( % ) 资源综合利用 22 10.33 生态设计 7 3.29 废旧商品回收利用 7 3.29 节能 153 71.83 节水 22 10.33 清洁生产 2 0.94 2 循环经济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2.1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仍不完善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是循环经济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具有层次性、整体性、协调性和目的性。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构建可以为循环经济工作实行科学管理提供重要基础,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的有效发展,更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根据系统效应原理、结构优化原理、有序发展原理、反馈控制原理,建立内部结构有序化、合理化、有效化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是有效开展循环经济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合理、平衡建立各层次循环经济标准的总纲领和总指导。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建立出一套科学合理、有效指导的标准体系,这对循环经济的开展是不利的。因此,我国需要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在充分论证、广泛讨论、科学构建的基础上,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实际的标准体系。 2.2 循环经济标准化领域发展不均衡 循环经济标准化从领域来分,主要涉及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废旧商品回收利用、清洁生产等诸多领域。各个领域的均衡发展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才能确保物质的闭环流动。从现有的循环经济标准分布来看,标准主要集中在节能领域,而节水、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废物回收利用、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标准相对较少,占循环经济标准总量的比例不到 30% 。可以看出,现有的循环经济标准的分布非常不均衡。 能源安全以及能源与环境的紧密关系,使得国家对节能工作更加重视,也相应出台了很多标准,以指导节能工作。但是,我们要认识到,我国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淡水资源的稀缺以及水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水对于人的基本生存来说要比能源更加重要。另外,很多原材料(尤其重化工行业)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的增加意味着存量的减少,如何协调资源在代际之间的分配是我们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此外,物质能否闭环流动是衡量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重要途径。所以,节水、节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领域,从长远来看其重要性不亚于节能。为此,我国需要加强节水、节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实现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协调、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2.3 企业缺乏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动力和能力 循环经济标准化对于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工作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尺。调研发现,企业在《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社会责任的要求下,对发展循环经济非常重视,而对循环经济标准化手段的认识不够。原因主要在于:企业最高管理层对循环经济标准化的认识不够,不清楚标准化工作到底能在循环经济工作发挥什么作用;另外,企业缺乏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能力,尤其一些中小企业并没有标准化的相关部门,也缺乏开展这项工作的企业人才;此外,由于循环经济标准化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企业在这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 2.4 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不清晰 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是企业、园区或区域应对循环经济标准化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重复使用,具有一定的广适性。不同企业在循环经济标准化过程中都有一些适合自身的、独具特色的标准化经验和方式,这些经验如何推广,如何让更多的企业所采用,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种可供不同企业广泛采用的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 标准化活动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和技术支撑。一些相对较小的企业,往往也是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它们需要利用标准化手段更好地指导循环经济发展,但是它们由于缺乏经验和标准化人才,不知道如何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活动。所以,从现实需求上来说,我国急需建立一种循环经济标准化的模式。当然,模式的适用性也不是绝对的,是有条件限制的。我们在总结和制定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过程中,应尽量提取共性、通性、可重复的特征和技术参数,以供尽可能多的适用单位所采纳。 3 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循环经济标准化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根据企业和园区对循环经济标准化措施的需求,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是一定范围内的循环经济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是制定循环经济标准的总纲领。有必要对标准体系框架进一步细化和完善。针对循环经济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和专业领域,制定相关标准,统一循环经济相关概念、技术、方法的理解与表述。本文充分考虑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分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确定标准化的领域。横向维度指向循环经济涉及的领域,包括节能、节水、节材和综合利用等;纵向维度指向产品或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设计和开发、资源开采、生产制造、流通及使用、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处置等阶段。每个阶段标准化领域的侧重点不同。这样可以确保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3.2 注重循环经济各领域标准的均衡制定 首先,要建立标准制定的协调机制 。不同循环经济领域的主管部门较多,如何协调好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是标准制修订和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建立利益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循环经济标准制定,集中应对循环经济标准化方面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全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其次,要加大薄弱领域的研制力度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加大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等领域标准的研制工作, 具体工作包括( 1 )修订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通则,制定分行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2 )继续研制不同行业的取水定额标准,研究虚拟水、水足迹等相关标准,制定水标识的相关制度;( 3 )加强重点工业领域资源高效利用共性技术标准的研究;( 4 )加强碳减排和碳认证共性技术及标准的研制,加快碳标识制度的研究工作;( 5 )继续制定其他行业的能耗限额标准;( 6 )研究从源头设计阶段节约原材料消耗和加大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可能性,并尽快制定有关标准;( 7 )尽快制定绿地、工业用地等方面的标准;( 8 )继续研制电子、电器等的回收利用、拆解、翻新、再制造等方面的标准;( 9 )研究企业、园区循环经济管理方面的标准;( 10 )研究产业共生网络优化、产业链接技术等领域的共性标准。 3.3 充分发挥企业在循环经济标准化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要提高企业的标准化意识 。在国外,企业将标准化作为战略性核心业务,并将其视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国内企业并没有认识到标准化在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方面的重要性,因此我国需要通过媒体加大标准化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扩大标准化的培训范围让企业更深入地了解标准化,通过共同参与制定标准提高企业的标准化能力。只有企业从意识上认同标准化,从行为上参与标准化,才能让企业在标准化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另外,要调动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标准的积极性 。标准化的过程包括标准制定、标准实施和信息反馈等多个过程,其中标准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循环经济标准得不到实施,那么标准功效将很难发挥。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财政、行政、金融、税收、项目审批等多种手段,调动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标准的积极性。具体措施包括:( 1 )政府优先采购符合循环经济标准的产品;( 2 )鼓励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在产品合同中引用循环经济相关标准;( 3 )建立循环经济标识制度,推动循环经济相关标准的实施;( 4 )完善标准化机制,增加企业参与循环经济标准化的机会。 3.4 建立产学研联合参与的循环经济标准化 平台 从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出发,本文认为,应该提供一个能够使利益相关方有效参与循环经济标准制修订定的平台,例如成立循环经济标准化联盟。该平台可以由标准化机构、龙头企业、认证机构、科研机构等共同发起成立,包括政府、企业、标准化机构、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循环经济相关领域协会等成员单位,设立秘书处具体协调循环经济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循环经济标准化平台应该具备循环经济标准制定、循环经济标准化人才培训、循环经济标准推广、循环经济标准信息收集、循环经济标准化资源整合等多种功能,有效推动循环经济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大力提高标准的可用性。 3.5 依托标准化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化 标准是标准化的主要成果和表现形式,是知识和经验的重要载体,能够促进技术的创新、积累与扩散,是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与规模化运用的基础。标准化、科技研发、成果转换是产业升级的三个要素,三者之间既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循环经济标准化能够加速循环经济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也是加速循环经济研究成果转换效率的有效工具,同时还可以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增值与贡献作用的倍增。为此,需要加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的力度,通过试点带动产业化;其次,需要总结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先进模式和经验,并通过信息平台予以示范推广,推动循环经济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 黄海文 . 企业联盟标准化创新及发展建议 .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 ( 3 ): 56-58.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科学出版社, 2010. 付允,刘玫 . 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内涵与特征 .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10 ( 3 ): 10-13. 付允,刘玫 . 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理论探讨 . 标准科学, 2010 ( 12 ): 10-14. 付允,林翎等 . 我国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 中国标准化, 2011 ( 2 ): 32-36.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2006BAK04A12 )
4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书馆管理体制超越局限的对策
tengyi1960 2011-1-10 16:14
第一,确定企业化管理的限域与程度; 第二,建立制约企业化模式的相关制度; 第三,实现管理考核指标的多元化; 第四,强化人员的伦理意识。
个人分类: 思想盆|18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超科学技术--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
shenlu 2010-10-10 08:52
超大 科 学 技 术 -- 二十一世纪 科学技术 发展的主流 沈 律 从过去小科技时代到现在大科技时代再到未来超科技时代,科学技术将经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这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从现在的大科学技术时代向未来超大科技时代转变,这种转变必将对我国科技人员选择新科研方向和我国政府制订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产生影响。 超常规科技,超科技时代,科技发展,对策 引 言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把我们人类带向一个新时代,从过去小科技时代到现代大科技时代再到未来超大科技时代,这将成为科技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从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技术经历了十六世纪意大利伽利略个体研究时期、十七世纪英国牛顿松散的皇家学会时期、十八世纪法国拉瓦锡实验室小集体研究时期和十九世纪美国爱迪生的实验工厂(研究所)大集体研究时期的小科技时代;到了二十世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德国开始,科学技术成为一种国家的事业,科学技术部门被纳入国家建制,成为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此小科技时代被大科学技术时代所取代。到本世纪末,大科学技术时代在美国发展到它的巅峰。同时,过去建立在笛卡尔分析式思维传统上的科学技术发展观出现了全面危机。大科学技术时代因此走上了它的饱和状态,大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因此被西方各国所削弱并跌入低谷。因此,西方社会的一些学者由此不得不感到哀叹:科学技术已经面临着极大的危机;科学技术的末日已经来临;科学技术已经走向终结;科学技术的黄昏期已经到来;等等。并对此感到无比沮丧和茫然,不知未来科学技术将走向何方?我们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美国首先暴发并迅速播及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呈现出一片新的曙光。大量交叉科技、边缘科技、横向科技、综合科技的产生标志着一个崭新的超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从此,科学技术又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超常规科学技术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因此我们认为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超大科技时代。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现代科学技术也在从大科学技术时代向超大科学技术时代转变,超常规科学技术(非常规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逐步取代大科学技术(常规科学技术)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正在从常规时期向非常规时期进行转移,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一次严峻的挑战和一个非常良好的发展机遇。从现在开始,我们国家应该把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投入到超常规科技研究与开发之上,大力发展超常规科学技术,即各类交叉科技、边缘科技、横向科技和综合科技。积极鼓励人们进行非规范学科研究,给科学技术人员充分地学术自由和创造空间,在科学技术政策上应该偏向于超科学技术。只有这样,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才能来一次大飞跃、大发展。 一、 超常规科学技术与超大科学技术时代 何谓超常规科学技术?所谓超常规科学技术,主要是指科学技术处于革命变革非常规发展阶段,科学技术由于暴发革命导致大量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向学科、综合学科的孕育产生,我们把这类超常规科学技术或非规范学科,称之谓超常规科学技术。这类科学技术具有超常规性;超前意识性;学科界限模糊性;科技规范的游离性;学说观点的不确定性蒙胧性;学说思想的孕育性、潜在性。超常规科学技术是一种非常规科学技术。所谓超大科学技术时代就是指科学技术由于暴发革命从而导致大量的非规范学科产生或超常规科学技术的产生,我们把这种非规范学科或超科学技术大量涌现的历史时期称之谓超大科学技术时代。 当今世界正在走向一个大融合的时代。东西方文化正在经历一次大交锋、大交流、大碰撞、大杂交、大互补、大冲突时期。这一历史进程,为超科学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适宜的土壤和环境。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也为超常规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提供前提。在这样一个大环境、大气候中,超常规科学技术必将拥有一次大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为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拉开了新的序幕,超大科学技术将从此应运而生。未来人类社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诸如:环境问题、人口爆炸问题、生态环境失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粮食短缺问题、宇宙开发问题、海洋资源利用问题、人类生物工程问题,等等。均需要超常规科学技术来解决,因此,大力发展超常规科学技术将成为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 二、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超大科学技术时代是非常规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是大量超常规科学技术涌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科学技术表现有以下主要特征: 1 、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强烈的超常规性。由于暴发新科学技术革命,从而打破了原有的科学技术规范,整个科学技术体系处于一个混沌无序状态,随着原有科学技术规范的解体,原有的世界观的破灭,原有的科技信仰的伤失,整个科学技术均处于一个超常规的非规范发展的状态。在这个时代科学技术发展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上表现为非常民主和自由。因此需要我们制定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在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少一些干预,多一些鼓励和支持,政府应该给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充分自由探索的空间。 2 、超大科学技术时代,发展超科学技术,我们要积极鼓励具有创新性的科研项目,超科学技术最具有创新性和创造力,在当今这个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我们最需要创新性,而发展超科学技术则能非常好地满足这样一个时代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超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给最富有创新性的民族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民族,愿我国这一优良传统能在超科学技术时代得以再一次发扬光大。 3 、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出强烈的交叉性、边缘性、横向性和综合性,在科学技术交叉点上、边缘点上、横向点上、综合点上具有很多未开垦的拓荒地,在这些地方进行采掘将会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超科学技术的非规范性是超科学技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超科学技术时代,发展超科学技术就是要大力发展交叉科技、边缘科技、横向科技、综合科技。这些科学技术将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主流,因为这四类科学技术都是属于非常规科技,这些科学技术将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最有发展前途的科学技术。 4 、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非规范性,超科学技术是属于科学技术暴发时期的科学技术,这时期的科学技术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性和非规范性,由于科学技术暴发革命,导致原有的科学技术规范的解体,整个科学技术体系都处于混沌时期,科学技术各类规范均处于科技规范因子(科技基因)的游离状态,这种游离状态的科技规范因子(科技基因)相互碰撞,不断地自由分离与自由组合,从而导致大量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思路、新技术的产生。而这些新思想、新方法、新思路、新技术是最具有创新性的科学技术的早期胚胎。它们具有强烈的反常规性或超常规性。超科学技术时代为这些超常规或反常规科学技术规范或科学技术胚胎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使这些科技胚胎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5 、超大科学技术时代发展超科学技术需要我们转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和重建一种新的世界观。超科学技术时代需要整体的、系统的、有机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它将取代笛卡尔时代延续下来的分析性思维方式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超科学技术时代将导致人类思维方式的一次巨大变革和世界观的一次重大转变。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思维方式的每一次重大革新,世界观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将带来科学技术的一次深刻革命以及人类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从分析事物开始,十七世纪、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小科技时代和二十世纪的大科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是笛卡尔思维,其特征是长于局部分析,缺乏整体综合。在大约过去三、四个世纪的年代里,人类社会在这种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指导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到本世纪七十年代可以说达到了巅峰状态。同时在另一方面,人类也为这种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自然生态的破坏、人口爆炸而导致的贫困等等,这些都暴露出了笛卡尔思维和形而上学世界观的弊端。超大科学技术时代将是一个重建新思维方式、新世界观、新科技观的时代,随着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分析性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将被综合性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所取代。系统的、有机的、整体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将成为未来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大特征。 6 、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远远超过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所拥有的规模,但这种规模表现出极大的无序性和混沌性,是属于非规范性的科学技术增长,而过去大科学技术时代的科学技术则表现出一定的规范性。随着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大科学技术时代已经走向了它的饱和时期,现代新科学技术革命就是对这种饱和状态的科学技术规范的一次冲击和突破。这种突破必然导致大量的超常规科学技术的产生。这些超常规科学技术的产生也必然导致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迅速到来。 7 、超大科学技术时代不同于大科学技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方式将发生显著变化。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的投入方式将走向多元化。从政府投入扩大到企业、私人、基金会、慈善机构、社会团体、群众性组织,等等各个方面的投入。这种科技投入的多元化必将更加促进科学技术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快了科学技术社会化的进程。 8 、超大科学技术时代不同于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科技管理方面的科学化与民主化。随着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趋于民主化。只有在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中,科学技术事业才能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超常规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要有宽松的学术环境做保障,科学技术管理的民主化是超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立脚点和必要前提。同时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在管理上也应该更加科学化,因为只有科学化管理,在决策上才能减少失误,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目标。 三 、 超大科技时代我国科技人员应采取的若干对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暴发,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气象,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超大科学技术时代也将迅速来到我们面前,根据超常规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和特点,我国广大科学技术人员应及时进行必要的角色调整和研究方向的转变,在调整和转变的过程中应采取以下对策: 1 、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国广大科技人员应投身到超常规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之上。科研人员应该要打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走杂交优势之道路。要敢于冲破原有科学技术规范的束缚,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巨大的科研收获。对于这一点,我们认为,这是超大科学技术时代向广大科技人员提出的新要求。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遵循原有的科学技术规范,如果一味地循规蹈矩他就不可能在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有所发明。 2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国科学技术人员要用敏锐眼光注视着超常规科学技术的发展。超常规科学技术将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在各种学科的空白点上有很多问题有待科学技术人员去解决,超常规科学技术是最有发展前途的科学技术,超大科学技术时代是科学技术产生大家的时代,是科学技术界英雄豪杰大显才能的时代。也是各类科技人才倍增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最具有学术民主性和学术自由性。各种新思想将在这个时代产生,因此谁先把握了这个时代发展的脉搏,谁就可能成为未来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学术带头人或称学术领袖、学术权威。 3 、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广大科学技术人员要改变自己的研究领域,要拓宽自己的研究范围,要敢于向科学技术禁区挑战,要积极地开展跨学科研究,走横向联合之道路,在科学技术各学科的交叉点上、边缘点上、横向点上、综合点上寻找新的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一大批科学技术研究新成果。超大科学技术时代是一个打破禁区的时代,一切束缚人们思想,阻碍人们创造的旧势力将被粉碎。广大科学技术人员要把握这样一个大好机遇有所创新、有所创造、有所突破。 4 、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未来超常规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必将成为未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竞争的主战场。因此,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人员应该改变自已的科研方向,变换自已的研究角色,从超常规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有前途的方向寻找突破口。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超常规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事业上来,面向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战场。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科学技术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国科学技术人员应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实力。超大科学技术时代是一个科技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因此,我国科学技术人员应该要做好充分之准备。因为超大科学技术时代是一个非规范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期,人们将把最具实力的科学技术成果用来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竞争。随着全球范围“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各种科技信息将呈“爆炸”之势,各种新观点、新方法、新思想、新学说将会迅速产生,在这样一个科技信息高速增长时代,我国科学技术人员一定要有敏锐的眼光,同时还要有分析各种信息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因此,广大科技人员如果能将自已的研究思路尽早地转移到超常规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上来,我想他一定能更好地适应未来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要求。 6 、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国科学技术人员应该审时度势,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大方向,积极进行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将科学技术研究与产业结合起来,发挥科学技术生产力效应,使科学技术成为一种产业,成为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超大科学技术时代要求科学技术人员既要懂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又要懂经营管理。科学技术人员的科研工作应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能为了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而要把科学技术事业与社会事业结合起来,为社会进步做贡献。 7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国广大科学技术人员要改变传统的科研思路,不能死钻牛角尖,要对科学技术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充分了解,在选题上要对那些有发展前途的,很快就能出成果的项目更多的加以关注。要不断地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突破口,对历史上的科学技术进行回归性采掘,通过各种杂交优势来拓展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丰硕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成果。 8 、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国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要以全球社会发展为已任,积极参与全球范围内科学技术竞争和联系,加强同国外科学技术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全球项目的研究,不断地吸收各国的科学技术研究经验,在科研上走全球范围内的横向合作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科学技术人员更好地满足未来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四、 超大科技时代我国科技管理应采取的若干对策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世界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信息化社会的美好前景正在展现于我们眼前。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科技经济的力量也在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超常规科学技术的冲击波正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袭来。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超科学技术时代,也将是超常规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代。当今世界大科学技术时代将要成为过去,超大科学技术时代则将随之应运而生,随着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们过去建立在大科学技术时代里的一切旧的思想观念;旧的发展模式;旧的科技管理思路、程序和方法都将被彻底淘汰。旧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也要进行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否则的话我们将无法适应未来超大科技时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随着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们要重新调整好我们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我们不能用发展常规科学技术的观念来发展超常规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暴发拉开了超大科学技术时代到来的序幕,同时也敲响了大科学技术时代逝去的丧钟。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从常规采掘时期向非常规采掘时期过渡,超常规科学技术的产生将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超大科学技术是属于非规范性科学技术,也可以说是超常规科学技术,这类科学技术不同于常规时期的科学技术,它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潜在性和孕育性。这些特点对于我们制订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面对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对过去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进行全面反思和系统调整。根据超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我们认为,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发展我国科技应采取以下对策: 1 、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发展我国科学技术要不失时机地考虑到超常规科学技术的特点,在现代科学技术由大科学技术时代向超大科学技术时代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交叉科学技术、边缘科学技术、横向科学技术、综合科学技术这四类科学技术。这四类科学技术将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因此,我们应该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这四类超常规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之上,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 2 、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应进行新的调整。超常规科学技术将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因此,我们应及时改变建立在发展大科学技术上的管理思路,把战略重点迅速地转移到对超大科学技术研究上来,随着科学技术从常规科技时代向非常规科技时代的转变,大量的超常规科学技术将会不断涌现,这种趋势将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而越发加强。所以我们应不失时机研究并探讨超常规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及时寻找新的发展对策,以适应超科学技术时代对我国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新挑战和新要求。 3 、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国应根据超大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制定相应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应该是积极鼓励创新性研究,对那些能产生新观点、新方法、新观念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应该积极加以鼓励和支持。要偏向各类交叉、边缘、横向、综合科学技术学科研究,因为这类学科将成为科学技术最活跃的领域、是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最有发展前途的研究领域。 4 、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国应该积极鼓励更多的科技人员投入到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之上,在政策上应该引导广大科学技术人员投身于更具有创造性、创新性的研究项目和课题中去,选择具有创新性的科研项目,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广大科技人员的科技潜力得以发挥出来。 5 、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要积极调整我国的科学技术人才政策,要鼓励超常规人才的成长,着重培养一大批超常规科学技术人才。要打破常规发掘人才的旧办法,不拘一格降人才。要鼓励科技“奇才”、“怪才”、“歪才”、“偏才”的产生,要让这几种类型的科技人才有充分的生存空间,因为这几种类型的科技人才最不安于现状、最不墨守成规、最不循规蹈矩、最不封闭保守。所以,往往遭到人们的排斥、妒忌、讽剌、打击、迫害。因此,我们应该制定一系列政策保护这几种类型的科技人才。因为他们是最符合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他们是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真正“弄潮儿”。超大科技时代需要一大批超科技人才,这是超大科技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超大科技时代超科学技术发展对我们现有人才政策的挑战。 6 、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国应该积极调整现有科技教育模式和科技教育政策,要大力培养科学技术“通才”或“全才”,要一方面给广大科技人员打下一个坚实的科技理论基础,同时要使广大科学技术人员拥有更多的专业技能。使他们成为一专多能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科学技术人员更能适应未来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要求。因此,我国应加速对科学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提高广大科学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让他们适应 21 世纪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要求。 7 、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要适时进行变化和调整。对那些可做可不做的项目不做,对那些做出来的结果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科研项目应该停止,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国应该把有限的科研经费投入到最具有活力,最具有创新性的超常规科学技术研究上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以少量的投入获得巨大的产出。将科研投入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8 、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国政府应该要将科学技术的重点放在超常规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超常规科学技术,积极鼓励人们从事于超常规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奖励各种创新活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超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给创新力强的民族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我们中华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之林,就必须不断地提高我国广大科学技术人员的科技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后的世界超大(超常规)科学技术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 论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新旧世纪交替的历史时期,二十一世纪已经来临,在这一新旧世纪交替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科学技术革命,新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把我们人类从工业化社会带向一个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就要到来。在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特别是未来超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信息化、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社会里,超常规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超常规科学技术,特别是大量的交叉科技、边缘科技、横向科技、综合科技的发展将对未来社会的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彻底地改变我们现在的科技观,彻底地改变我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即我们的世界观。超大科技理念的建立对未来决策者制定宏、微观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将产生一定的重要影响。未来人们将更加鼓励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性研究。对孕育时期的科学技术进行积极保护和扶持,与此同时,也将坚决地与伪科学技术和反科学技术现象作斗争。因为在超大科技时代大量的伪科技和反科学技术现象泛滥,他们往往打着所谓超常规科学技术的旗子或幌子,实际干着反科学技术的事情。他们鱼目混珠,欺骗群众,对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在超大科技时代,人们与伪科技和反科技现象的斗争应是坚决的、彻底的和毫不留情的。只有这样,真正的超常规科技才能在正常的孕育中健康成长。因此,我们认为,发展超大(超常规)科学技术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超大科学技术时代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应该迎接这个挑战,并在日后的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竞争中取得胜利。二十一世纪将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只要我们紧紧地把握住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大主流,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将会再一次成为未来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明的中心。我国的广大科学技术人员也将再一次为世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 沈 律 . 科学技术学 ---- 对科学技术全而系统反思的科学 . 科学学研究 .1993 年第 3 期 . 2 . 沈 律 . 科学技术 --- 人类社会文明进化的基因组图谱 . 科学学研究 .1999 年第 3 期 . 3 . 沈 律 . 科学技术体系进化的增殖周期规律 . 科学学研究 .1991 年第 4 期 . 4 . 沈 律 . 科学技术全时层次突破规律 . 皖南医学院学报 .1993 年增刊 . 5 . 沈 律 . 科学技术全息效应转化规律 . 科学学研究 .1992 年第 1 期 . 6 . 沈 律 . 科学技术体系的遗传与变异 . 安徽大学学报 .1994 年增刊 . 7 . 沈 律 . 信息高速公路 ---21 世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 . 科学学研究 .1996 年第 4 期 . 8 . 沈 律 . 全球社会信息化有我国应采取的发展对策 . 科学学研究 .1998 年第 1 期 . 9 . 沈 律 . 小科技 , 大科技 , 超科技 --- 科学技术体系进化的增殖周期理论,( 98' )北京国际科学计量学学术会议交流论文 . 10 . D. 普赖斯 . 小科学 , 大科学 (Little Science,Big Science). 世界科学社 ,1982 年 . 11 . J. 霍根 . 科学的终结 (The End of Science). 远方出版社 ,1997 年 . 12 . Ardrew Lawler.Clinton's RD Achievements Tilt Toward Technology.Science.Vol 271.23 February 1996 13 . Ardrew lawler.A Slippery Slope for Science.Science.Vol.271.29.March 1996. 14 . Nigel Williame.Britain's.Big Science in a Bind.Science.Vol.271.16 February 1996 15 . Declan Butler.French labs funded by 'big science'cuts.Nuture.vol.389.9 October 1997 16 . J.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17 . The Changing Frontie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ence.vol.273.26July.1996 18 . The Future of the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Science.vol.271.2 February.1996 19 . K.J.Arrow.Is there a Role for Benefit-Cost Analysis in Environmental,Health,and Safety Regulation?.Science.Vol.272.12.April.1996. 20 . N.Williams.U.K.Labs:A Year of Uncertainty.Science.Vol.272.31.May 1996. 21 . M..Malcom.Science and Diversity:A Compelling National Interest.Science.Vol.271.29 March 1996. 22 . A.Lawler.A Slippery Slope for Science.Science.Vol.271.29 March 1996.
个人分类: 所有文章|50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超常规科学技术及其主要特征
shenlu 2010-10-1 15:46
论超常规科学技术及其主要特征 沈律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美国首先暴发并迅速播及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呈现出一片新的曙光。大量交叉科技、边缘科技、横向科技、综合科技的产生标志着一个崭新的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从此,科学技术又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超常规科学技术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因此,我们认为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超常规科技大发展的时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从现在的大科学技术时代(常规科学技术)向未来超常规科技时代转变,这种转变必将对我国科技人员选择新科研方向和我国政府制订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产生影响。 超常规科学技术,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科技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1 .引 言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把我们人类带向一个新时代,从过去小科技时代到现代大科技时代再到未来超科技时代,这将成为科技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从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技术经历了十六世纪意大利伽利略个体研究时期、十七世纪英国牛顿松散的皇家学会时期、十八世纪法国拉瓦锡实验室小集体研究时期和十九世纪美国爱迪生的实验工厂(研究所)大集体研究时期的小科技时代;到了二十世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德国开始,科学技术成为一种国家的事业,科学技术部门被纳入国家建制,成为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此小科技时代被大科学技术时代所取代。到二十世纪末,大科学技术时代在美国发展到它的巅峰。同时,过去建立在笛卡尔分析式思维传统上的科学技术发展观出现了全面危机。大科学技术时代因此走上了它的饱和状态,大科学技术(常规科技)的发展也因此被西方各国所削弱并跌入低谷。因此,西方社会的一些学者由此不得不感到哀叹:科学技术已经面临着极大的危机;科学技术的末日已经来临;科学技术已经走向终结;科学技术的黄昏期已经到来;等等。并对此感到无比沮丧和茫然,不知未来科学技术将走向何方?我们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美国首先暴发并迅速播及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呈现出一片新的曙光。大量交叉科技、边缘科技、横向科技、综合科技的产生标志着一个崭新的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从此,科学技术又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超常规科学技术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因此,我们认为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超常规科技大发展的时代 。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现代科学技术也在从大科学技术时代(常规科技时代)向超科学技术时代转变,超常规科学技术(非常规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逐步取代大科学技术(常规科学技术)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正在从常规时期向非常规时期进行转移,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一次严峻的挑战和一个非常良好的发展机遇。从现在开始,我们国家应该把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投入到超常规科技研究与开发之上,大力发展超常规科学技术(即各类交叉科技、边缘科技、横向科技和综合科技)。积极鼓励人们进行非规范学科研究,给科学技术人员充分地学术自由和创造空间,在科学技术政策上应该偏向于超常规科学技术。只有这样,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才能来一次大飞跃、大发展。 2 . 超常规科学技术与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 何谓超常规科学技术?所谓超常规科学技术即非常规科学技术,主要是指科学技术处于革命变革非常规发展阶段,科学技术由于暴发革命导致大量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向学科、综合学科的孕育产生,我们把这类非常规科学技术或非规范学科,称之谓超常规科学技术。这类科学技术具有超常规性;超前意识性;学科界限模糊性;科技规范的游离性;学说观点的不确定性、蒙胧性;学说思想的孕育性、潜在性。因此,超常规科学技术就是非常规科学技术。所谓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就是指科学技术由于暴发革命从而导致大量的非规范学科产生或超常规科学技术的产生,我们把这种非规范学科或超常规科学技术大量涌现的历史时期称之谓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 当今世界正在走向一个大融合的时代。东西方文化正在经历一次大交锋、大交流、大碰撞、大杂交、大互补、大冲突时期。这一历史进程,为超常规科学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适宜的土壤和环境。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也为超常规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提供前提。在这样一个大环境、大气候中,超常规科学技术必将拥有一次大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为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拉开了新的序幕,超常规科学技术将从此应运而生。未来人类社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诸如:环境问题、人口爆炸问题、生态环境失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粮食短缺问题、宇宙开发问题、海洋资源利用问题、人类生物工程问题等等。均需要超常规科学技术(非常规科学技术)来解决,因此,大力发展超常规科学技术将成为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 3 .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是非常规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代,是大量超常规科学技术(非常规科学技术)涌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科学技术表现有以下主要特征: ( 1)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强烈的超常规性。由于爆发新科学技术革命,从而打破了原有的科学技术规范,整个科学技术体系处于一个混沌无序状态,随着原有科学技术规范的解体,原有的世界观的破灭,原有的科技信仰的伤失,整个科学技术均处于一个超常规的非规范发展的状态。在这个时代科学技术发展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弘扬民主,推陈出新的局面,学术上表现为非常民主和自由。因此需要我们制定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在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少一些干预,多一些鼓励和支持,政府应该给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充分自由探索的空间。 ( 2)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发展超常规科学技术,我们要积极鼓励具有创新性的科研项目,超常规科学技术最具有创新性和创造力,在当今这个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我们最需要创新性,而发展超常规科学技术则能非常好地满足这样一个时代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超常规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给最富有创新性的民族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民族,愿我国这一优良传统能在超科学技术时代得以再一次发扬光大。 ( 3)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出强烈的交叉性、边缘性、横向性和综合性,在科学技术交叉点上、边缘点上、横向点上、综合点上具有很多未开垦的拓荒地,在这些地方进行采掘将会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超常规科学技术的非规范性是超常规科学技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发展超常规科学技术就是要大力发展交叉科技、边缘科技、横向科技、综合科技。这些科学技术将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主流,因为这四类科学技术都是属于非常规科技,这些科学技术将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最有发展前途的科学技术。 ( 4)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非规范性,超常规科学技术是属于科学技术爆发时期的科学技术,这时期的科学技术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性和非规范性,由于科学技术暴发革命,导致原有的科学技术规范的解体,整个科学技术体系都处于混沌时期,科学技术各类规范均处于科技规范因子(科技基因)的游离状态,这种游离状态的科技规范因子(科技基因)相互碰撞,不断地自由分离与自由组合,从而导致大量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思路、新技术的产生。而这些新思想、新方法、新思路、新技术是最具有创新性的科学技术的早期胚胎。它们具有强烈的反常规性或超常规性。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为这些超常规或反常规科学技术规范或科学技术胚胎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使这些科技胚胎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 5)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发展超常规科学技术需要我们转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和重建一种新的世界观。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需要整体的、系统的、有机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它将取代笛卡尔时代延续下来的分析性思维方式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将导致人类思维方式的一次巨大变革和世界观的一次重大转变。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思维方式的每一次重大革新,世界观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将带来科学技术的一次深刻革命以及人类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从思维方式角度上看,十七世纪、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小科技时代和二十世纪的大科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是笛卡尔思维,其特征是长于局部分析,缺乏整体综合。在大约过去三、四个世纪的年代里,人类社会在这种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指导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可以说达到了巅峰状态。同时在另一方面,人类也为这种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自然生态的破坏、人口爆炸而导致的贫困等等,这些都暴露出了笛卡尔思维和形而上学世界观的弊端。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将是一个重建新思维方式、新世界观、新科技观的时代,随着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分析性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将被综合性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所取代。系统的、有机的、整体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将成为未来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大特征。 ( 6)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远远超过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所拥有的规模,但这种规模表现出极大的无序性和混沌性,是属于非规范性的科学技术增长,而过去大科学技术时代的科学技术则表现出一定的规范性。随着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大科学技术时代(常规科技时代)已经走向了它的饱和时期,现代新科学技术革命就是对这种饱和状态的科学技术规范的一次冲击和突破。这种突破必然导致大量的超常规科学技术的产生。这些超常规科学技术的产生也必然导致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的迅速到来。 ( 7)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不同于大科学技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方式将发生显著变化。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的投入方式将走向多元化。从大科学技术时代的政府投入扩大到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企业、私人、基金会、慈善机构、社会团体、群众性组织,等等各个方面的投入。这种科技投入的多元化必将更加促进科学技术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快了科学技术社会化的进程。 ( 8)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不同于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科技管理方面的科学化与民主化。随着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趋于民主化。只有在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中,科学技术事业才能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弘扬民主,推陈出新的局面。超常规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要有宽松的学术环境作保障,科学技术管理的民主化是超常规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立脚点和必要前提。同时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在管理上也应该更加科学化,因为只有科学化管理,在决策上才能减少失误,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目标。 总之,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正席卷全球。信息化社会的美好前景已展现于我们眼前。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科技经济的力量则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超常规科学技术的冲击波则正在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袭来。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超常规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代。当今世界大科学技术时代将要成为过去,在这一过程中,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则将随之应运而生。随着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们过去建立在大科学技术时代(常规科技时代)里的一切旧的思想观念,旧的发展模式,旧的科技管理思路、程序和方法都将被彻底淘汰。旧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也要进行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否则的话我们将无法适应未来超常规科技时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随着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们要重新调整好我们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我们不能用发展大科学技术的观念来发展超常规科学技术,更不能用发展大科学技术的理念来阻碍超常规科技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暴发已拉开了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到来的序幕,同时也敲响了大科学技术时代(常规科技时代)逝去的丧钟。这种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常规科技时期向非常规科技时期过渡,必将标志着一个全新科技时代的到来。超常规科技发展的特点对于我们制订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面对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对过去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进行全面系统研究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地全方位系统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科技发展的落后局面。 4 .结 论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新旧世纪交替的历史时期,二十一世纪已经来临,在这一新旧世纪交替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科学技术革命。新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把我们人类从工业化社会带向一个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就要到来。在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特别是未来超常规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信息化、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社会里,超常规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超常规科学技术,特别是大量的交叉科技、边缘科技、横向科技、综合科技的发展将对未来社会的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彻底地改变我们现在的科技观,彻底地改变我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即我们的世界观。超常规科技理念的建立对未来决策者制定宏、微观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将产生一定的重要影响。未来人们将更加鼓励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性研究。对孕育时期的科学技术进行积极保护和扶持,与此同时,也将坚决地与伪科学技术和反科学技术现象作斗争。因为在超常规科技时代,大量的伪科技和反科学技术现象泛滥,他们往往打着所谓超常规科学技术的旗子或幌子,实际干着反科学技术的事情。他们鱼目混珠,欺骗群众,对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在超常规科技时代,人们与伪科技和反科技现象的斗争应是坚决的、彻底的和毫不留情的。只有这样,真正的超常规科技才能在正常的孕育中健康成长。因此,我们认为,发展超常规科学技术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应该迎接这个挑战,并在日后的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竞争中取得胜利。二十一世纪将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只要我们紧紧地把握住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大主流,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将会再一次成为未来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明的中心。我国的广大科学技术人员也将再一次为世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 考 文 献 沈律.科学技术学----对科学技术全而系统反思的科学 .科学学研究.1993(3). 沈律.科学技术---人类社会文明进化的基因组图谱 .科学学研究.1999(3). 沈律.科学技术体系进化的增殖周期规律 .科学学研究.1991(4). D. 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Little Science,Big Science) .上海:世界科学社,1982年. J. 霍根.科学的终结(The End of Science) ,北京:远方出版社,1997年. J.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On exceed conventional science technology SHEN LU along with the modern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merica first break out and broadcast promptly and whole worl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ain presents a slice of new daw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sects in large quantities , ed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te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omprehens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duce sign one brand-new exceed the arrival of the conventional tim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ince th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ll again enter , is a and brand-new to develop period, exceed conven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ll become the main stream of the development of 21 centu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refore we think that 21 century will be a times of exceeding the conventional big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w, world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just from the current tim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conven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to do not come to exceed the conventional times chan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kind of change must work out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brainpower of our country selects new research direction and the government of our country develop strategy and policy produce influence. exceed conven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ceed the conventional tim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s , countermeasure
个人分类: 所有文章|36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治疗学术剽窃的良药
热度 1 sunx0053 2010-7-19 14:17
《自然》杂志最近报告了很多出版商正在准备全面使用由iParadigms 公司开发的 iThenticate software 来对付呈上升趋势的科研文章剽窃的现象。(Nature, 2010, 466:167). 并发表了相伴的社论 (Nature, 2010, 466:159- 160)。 读完后的感觉是: 1)剽窃的现象比原先想象的要严重 2)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剽窃的行为将很快可以得到控制 这项服务的名称叫 CrossCheck , 是由一个叫 CrossRef 的非营利性组织 提 供的。 这个软件的思路并非高深莫测。 他只是把所送的文章和数据库里的已发表论文作比较。 并给一个相似性的分数。 完全一样的文字当然会导致高的相似性,但意思相同但稍加更改的语句和段落也能被测出来。高的相似性分数会自动导致文章被拒。 有抄袭嫌疑的则需专人比较两文,做出最后判决 。 这个服务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数据库很大。 每个想使用这种服务的出版商必须同意开放自己旗下的杂志文章。目前这个数据库已有83个出版商的48517杂志(约2550万篇文章)。这是控制杂志质量的一个有力的工具。我觉得这是个潮流,在乎质量的好的杂志应该基本都会加入这个队伍。 不愿加入的出版商会有包庇或纵容学术不端的嫌疑。会更难收到好的稿件 这种检测也可以用到已发表的文章上。 所以,即使侥幸逃脱同行评审的抄袭的文章仍时刻有被抓出来的危险。也就是说,纸里包不住火。抄袭的人最终会被抓到送上审判台。 既然侥幸逃脱惩罚的几率为零,心存侥幸而学术剽窃的事应会大大降低。 这种服务的收费目前较低, 是每篇文章0.75美元。若大量检测,费用会更低。 这样一来,出版商也就没有了费用高而不能推行的借口。 当然 此法可能的弊端 是有的。比如,若是有抄袭的嫌疑,专人需比较两文并作最终的判断是否有抄袭。 这是较费时间的。设立较低的自动拒绝文章的相似性分数的底线可以减少需要人工的案例。 但同时也增加了误拒文章的可能性。 我想最终可能发生的情况如下: 1) 每个杂志列明允许的文章相似性的上限。 作者在递交前也会用这项服务检测自己的文章,以避免直接被拒的尴尬。 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避免一人抄袭,其它共同作者在不知情中受牵连。 特别是牛导师太忙,没时间管学生时。至少因自己不负责任而被坑的几率会小多了。每个珍惜自己清誉的导师都不会在乎不到一美元的开销的。 2) 严厉的惩罚措施 会被更多的杂志实行。 如,确认抄袭的作者不得在此杂志发表等等。 3) 其它语言(包括中文)版 的CrossCheck服务不久也会被开发并推广。 结语 正如自然社论所结论的, 虽然检测抄袭行为的技术进步令人欣喜,解决问题的关键仍是清除问题产生的根源。 每个科研机构都需要在每个科研人员心中注入为国际接受的关于发表文章和科研的道德底线。
个人分类: 研读心得|5313 次阅读|3 个评论
“对策”对么?
boxcar 2010-7-19 08:44
昨天中午看到武夷山老师的新博文 外有评估,内有对策 【1】,让我想到2个问题:对策到底是什么?对策一定对么? 对策,首先是应对之策。中国社会流行过一句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就是说党政机关自上而下地发布一项政策之后,下面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想出一条巧妙的对策出来应付一下,形成所谓的应对之策,轻则偷懒耍滑,重则偷梁换柱。结果可想而知,基于再好的设想所值得的红头文件也只能停留在精神层面,很可能在实践中得不到真正的贯彻落实,旧的要解决的问题依然如故,甚至因为这些对策造成新的问题层出不穷。 对策,有时还是一种堆策。上头既然已经觉得下个红头文件的精神力度已经不够了,要来点儿带量化指标的东西搞个评估,那下边照样有办法,很简单的一个字堆,于是面对量化的评估,就有了堆策。缺啥指标我们就堆啥指标,面对本科教学评估,大学们缺地我们就征地,缺房咱就盖楼,欠硕士化率我们就一年进他N多的硕士毕业生(哪怕用完未来5年的计划指标也再所不惜),SCI文章偏少俺们就买擅长批量生产论文的设备、引进文章牛人造......,如此一路堆下来,何愁指标不达、评估成绩不优秀?! 对策,在堆策也难实现的时候,还可能变成兑策兑水策略。堆,还是要靠实实在在的东西一点一点地摞起来,如果实在的东西不够用甚至根本没有,还坚持要达到指标争得优秀的评价,为成功而不择手段之人会想到一个偏门(骗门)的招式兑水。于是,很多虚假的东西就会应运而生。就如大家对CEO们如果提出了应该有海外博士学位心理预期指标后,没有的可能就要赶紧去弄个西太之类的名校(这次已经大大的有名了,很多不知道麻绳理工的也知道西太了)的博士文凭回来。只不过,兑水策略的水分一旦被挤干,剩下的东西将更加干瘪而难看。 如果让我们平心静气、放长了眼光、不带任何一丝功利心地去看,以上三种对策,其实都是不对的,都算不上正确的策略,或者说都是很难持续发展的,时髦的说法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应付一时的政策的对策,往往都是短期行为,算是一种未必正当的应急措施,这项政策的风头一过就拉倒,没有下文。应付评估检查的堆策是一种缺乏事前规划和认真实施的堆砌,就像为了证明自己的工程正在进行而买了堆砖头、水泥和沙土等建筑材料堆在路旁,但检查过后,没准会连自己都会把它们看成建筑垃圾。兑水策略就更加不堪了,因为假的迟早会被拆穿。 很多大家都明知道不对的对策之所以会出现,甚至大行其道,根本的原因可能还在于许多政策缺乏连贯性,很多的评估具有明显的暂时性,所列的指标简单孤立,过于片面而不尽合理。正如我在以前的博文评价指标说中曾经写到 在不凸显指标的时候,这个整体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比较协调地发展,可是一旦形成了指标评价系统,人们就会为了疯狂地提高指标而忽视整体的正常发展,其结果必然导致种种畸形和怪异的现象出现。【2】 对(正确)的对策,应该有利于长治久安的连贯、成系统、具有很强可操作性的多项措施,而非靠头痛医头,脚疼治脚的短期行为去疲于应付检查和评估,必须杜绝为追求高指标而进行疯狂的罗列堆砌甚至兑水造假行为。策略对路了,小到个人,中到一个集体,大到整个国家的事业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否则,只会在一次次的虚耗和浪费中缴上不菲的学费,不断地留级,似乎永无毕业之日。 ~~~~~~~~~~~~~~~~~~~~~~~~~~~~~~~~~~~~~~~ 参考: 【1】武夷山: 外有评估,内有对策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5120 【2】吕喆:评价指标说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2940
个人分类: 社会|6026 次阅读|6 个评论
陆地提前到来的逆反心理
热度 1 sstone2009 2010-5-27 22:52
近段时间,陆地的表现明显告诉我们,他的逆反心理出现了,不愿意做作业、说谎、对一切无所谓、看什么都不屑、睡觉延晚、顶嘴或不理睬人与周围出现同样情况的孩子,似乎提前了两三年。 下面是他写在纸片上的一些摘录,据说有些写完就撕了,这三张是来不及撕的。 每日一句 宗旨:与家长对着干。骂完了,也就舒服了。 规则:无规则,就是写批判家庭教育、中国教育的话。 目标:乐此不疲。 2010.5.15 1. 就是对着干,怕啥,咱脸皮厚,同学都那么说我,否则我哪能每天问人甚至是女生讨来那么多零食。 2. 家长没一个好人,老师也是,虚荣心太强了,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厉害了,就吹。东吹吹,西吹吹;差劲的孩子么,拳打脚踢。当然,多数为后者,因为,家长总是胃口太大,攀比心太强。给予热烈的鄙视。 3. 三家长必有贱者焉! 4. 三老师必有坏蛋焉! 5. 万对家长,无一不贱;千个老师,无一好也。 6. 如果我是喜洋洋,大人就是被我们耍的灰太郎。哦耶。 7. 我不知道六年来语文学了什么,除了被动学一些早已在别处看过的东西而已。 2010.5.23 8. 撒谎,有时候也是大人无形之中教的,例如在哄孩子时。耳濡目染地,也就学会了。到学会了,才发现撒谎如此轻松。 9. 王冕的墨梅说,他鄙视流俗,我乐意,那流俗就是那集各种俗念为一身的大人们。是的,他们够俗。 10. 能读懂小孩儿心的,除了 X 光机外,似乎没有其他的了。 11. 大人们,不过是在红尘中呆久了,变成一副身不由己的空壳儿,或者说,是某种机器人? 12. 注意,骂要骂个够! 13. 你有病吗?你有我有大家都有啊! 问:小孩 答:他(她)的家长或老师 14. 摘录儿童有权获得充分的娱乐的利益。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第四条原则。 从这些言词中,我们突然间就明白了近段时间陆地的变化,前些天,我们还在讨论关于陆地新出现的一些现象,并且十分严肃地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会后不久,发现的这些纸片,我们恍然有悟。让我们高兴得是,陆地自己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并且在努力做着调整。 为了尽快地解决陆地的逆反心理问题,或者缓解可能激化的矛盾,一是继续鼓励他在纸片上发泄;二是要加强培养他的同情心,要适当在他面前诉苦;三是要多点对他的观察,及时与他进行面对面疏导。
个人分类: 家的故事|2985 次阅读|1 个评论
儿童伤害案:政法委对策与我的建议
tarimriver 2010-5-4 11:15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以学校儿童为目标的恐怖事件不断,5月1日,本人在博文 以乌市维稳模式应对伤害儿童的恐怖事件 中提到两点关键对策,其一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第二,组织干部公务员下基层去社区到农村。昨天(五月三日)中央政法委召开会议,讨论了针对儿童的伤害案件的应对对策主要有两个方面,与本人的建议的两个方面基本一致(附件1)(用颜色标注是中心也是与本人建议一致的地方): 附1:新华网北京5月3日电 全国综治维稳工作电视电话会议3日上午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央综治委主任周永康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 要以对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履行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立即行动起来,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为孩子们学习成长创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 周永康指出,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社会大局总体是稳定的。同时,个别地方发生了针对小学生、幼儿园儿童的恶性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社会影响恶劣。对此,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依法严肃处理犯罪分子,精心治疗受伤人员,切实加强校园安全防范,严防类似案件再次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强校园安全保卫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切实肩负起维护校园安全的政治责任。 周永康强调,社会安全最重要的是人身安全,最让人牵挂揪心的是孩子安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深刻汲取教训,认真查找问题,采取综合措施,共同维护校园安全。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 要组织广大干部深入街道社区、乡镇村组和单位、家庭,及时准确掌握社情民意,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关心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合理诉求,加强教育疏导,防止因矛盾积累激化酿成极端事件 。要立即组织开展对学校、幼儿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的专项整治行动,公安机关要加强校园周边治安巡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创造良好治安环境。卫生、民政等部门要加强对精神疾患人员的治疗救助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切实解决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校、幼儿园要严格落实校长、园长安全管理责任,建立健全门卫、值班、巡逻、安全检查等安全管理制度,充实校园安全保卫力量,加强技防建设,防止不法分子进入校园制造事端。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举一反三,加强对其他重点人群、重点部位、重点场所的安全防范工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周永康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维护学校、幼儿园安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 党政一把手要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深入抓。 要加大对维护校园安全的经费投入、人员配置、装备配备,强化督导检查和责任追究,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改进工作。对安全隐患多、治安状况差、群众反映强烈的地区和单位,要挂牌督办、限期解决问题、限期改变面貌。要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社区警务建设、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形成源头预防治理有效、内部安全管理有力、外围治安防控严密的工作格局,不断提高维护校园安全的能力和水平,争取不发案、少发案,坚决防止发生重大恶性案件。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副书记王乐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建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出席会议。 国务委员、中央政法委副书记、中央综治委副主任孟建柱主持会议,公安部、教育部和福建省、江苏省负责同志作了发言。各省区市、各市地州分管综治维稳和教育工作的负责同志,各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等参加了会议。 附2:博文 以乌市维稳模式应对伤害儿童的恐怖事件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8661 以乌市维稳模式应对伤害儿童的恐怖事件 去年 7.5 事件后,为了排除不稳定因素,增进干群交流和民族和谐,乌鲁木齐先后两次派出上万人深入各社区,深入各家各户进行走访,加上相关配套措施,现在看来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针对少年儿童的恐怖事件迭起,如何尽快遏制这种瘟疫般传播的势头,不少网友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对策。我觉得乌市维稳模式值得借鉴。 学习乌市维稳,领导要高度重视,乌市稳定关于全国的稳定当然中国高层非常重视,当前多个地方发生的小学生被砍杀伤害事件其影响对经历了事件的儿童可能造成终生的伤害,其社会影响也是非常恶劣,应该立即部署研究相关事宜, 各省立即成立省长或书记为组长的问题化解小组,各基层单位成立相应组织。 学习推广乌市模式, 要抽调得力干部与公务员深入基层、深入社区、深入农村走访,排查不稳定因素,化解矛盾,营造出真正安全和谐的环境。 走访者要以向民众负责的态度,深入细致地工作,仔细倾听百姓呼声,让百姓感受到干群的鱼水关系,使老百姓能够顺畅表达自己的意见。走访者将收集来的信息向地方主要领导汇报,形成文件,向人大报告,并成立以主要领导带头的问题化解小组,吸收各阶层人士,探讨解决问题对策。对群众普遍反映的问题干部应该先停起工作,交上级纪检部门处理。 当然,这里不是说一个P民的意见被高层采纳了,而是一个偶然巧合而已。巧合的前提是本人曾经在新疆呆多一段时间,对有关新疆的新闻感兴趣,更重要的是现在政法委副书记王乐泉是刚刚从新疆过来的,对新疆乌鲁木齐的维稳更熟悉。前两天周永康到上海世博会去了,有关儿童伤害案件的处理及对策可能出自王副书记那里。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29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减轻我国地震人员伤亡的几点看法和对策
haochaochao 2010-4-18 17:42
目前,地球物理的部分科研工作者一直以地震是世界难题,无法预测的为借口,推脱地震预报的责任。地震预报确实存在难度,但人民生命高于一切,汶川地震致使我国大量人民伤亡后,青海玉树地震又造成一千多人民丧命。下面是本人对如何减轻 我国地震人员伤亡的几点看法和对策: 1. 加强地震带的地质基础研究,准确掌握断层分布情况,确定易产生滑坡地区的土层和岩层性质。 2. 对地震带进行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结合地震观测站的结果,分析各断层所受应力状况,探讨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提交地震风险评价报告。结合易产生滑坡地区的土层和岩层性质,进行滑坡数据模拟,提交滑坡风险评价报告。 3. 对地震带的人民居住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结合地震风险评价报告和滑坡风险评价报告成果,对处在断层附近和易滑坡地区的居住居民,采取国家直接补偿、干预的方式,使此部分居民迁离断层和易滑坡区域,到地质灾害风险较小的区域居住。 4. 结合 3S ( GPS , RS , GIS )技术,提交直观明了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报告。此报告应包括地质基础、数值模拟(地震和滑坡)、人民居住情况、总结和对策等多部分。 认识世界后,按照得到的规律办事,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改造世界,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满足人民的需求。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0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学术剽窃和法律内外的对策
fairyslave 2010-3-18 14:08
pdf
个人分类: 转载文章|2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员工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罗帆 2010-1-26 09:35
葛志鸿 来自中国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的吴焱,以自己所在的单位为研究对象,结合 MBA 学习期间所学的知识,介绍了《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员工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首先,吴焱对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交二公院)的基本情况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中交二公院建于 1964 年,通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现已成为我国公路交通行业综合实力最强的勘察设计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先后获得全国勘察设计综合指标 60 强、中国工程设计企业 60 强称号。 紧接着,吴焱从以下三个方面展示他的研究成果。 第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此项研究旨在找出影响中交二公院员工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及其根源,编制一套适合我国国有公路勘察设计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量表,为公司定期开展员工满意度调查打下基础。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的管理对策;通过管理对策的落实,提高员工满意度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第二,中交二公院员工满意度调查的结论。在人际关系学说、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等相关激励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环境观察法、访谈记录法、问卷调查法,从员工满意度总体情况、员工满意度在各维度内相关程度以及基于个人属性的满意度差异三方面,具体分析并展示此次研究的结果。工作回报和组织环境两个维度因素是影响总体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它们对满意度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工作本身、工作关系和职业发展维度因素需要得到保持;而工作条件维度因素的提高与总体满意度的提高没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提出提高中交二公院员工满意度的对策建议。针对中交二公院员工满意度调查的结论,吴焱提出了五条建议,包括切实加强工作回报、进一步优化组织环境、设法改善工作条件、强化员工的在职培训、加强沟通渠道建设,并深入分析了每一条建议提出的原因及具体做法。比如鼓励职工带薪休假,如果不去休假反而倒扣工资等新颖举措,大大提升了员工的满意度和集体凝聚力。 吴焱的研究通过实证分析,为具有类似特征的企业管理者提出了改进建议,不仅改善了中交二公院的职工满意度不高的情况,更对提高国有公路勘察设计企业的员工满意度提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最后,罗老师进行了点评。吴焱今天为大家展示的主要是他 MBA 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整个框架体系非常清晰,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作为一篇优秀的硕士论文,给大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希望还未毕业的同学们向吴焱学习,写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
个人分类: 管理咨询|69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反恐与中国能源安全
姜振飞 2009-12-31 22:19
美国反恐与中国能源安全 姜振飞 摘要 : 9 11 事件后,随着反恐斗争的展开,美国开始把其反恐矛头重点指向世界主要油气产区,如中东、中亚和东南亚等,加强了它在上述地区的 政治、军事存在。 由于美国反恐重点地区和中国能源进口主要来源地出现了惊人的重合,美国的反恐斗争不可避免给中国的能源安全带来一些影响。而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源地和海上运输通道与美国的反恐重点地区重合,这并不仅仅是出于偶然,从更深意义上剖析,这一情况的出现与美国全球战略的变化、新保守主义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以及美国的地区战略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面临美国借反恐从能源方面对中国进行遏制所导致中国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中国应积极采取包括实行能源多元化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在内的对策。 关键词 :反恐;中国能源安全; 对策 9 11 事件后,美国以反恐为名,先后发动了阿富汗、伊拉克战争,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的原有格局,加强了美国对世界上一些油气资源丰富地区和重要海上能源运输通道的政治和军事控制。这些地区和能源运输通道与中国能源安全密切相关。故而探讨美国反恐与中国能源安全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 从 1993 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能源的对外依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目前,中国的石油进口的依存度已达到 50% 左右。根据国际能源机构( IEA )的预测,到 2010 年,中国的石油进口将达到 60% , 2030 年将达到 80% 。 ① 而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地主要有中东、中亚和东南亚等地区,它们在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一,中东地区一向是中国能源进口的一个主要地区。 2001 年,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原油份额高于世界其他地区,占原由进口总量的 56.2% 。即便是 2005 年,排在我国石油进口国前 10 位的仍有 3 个是中东国家。 ② 第二,在中亚地区,随着中国和中亚国家经济合作关系的加强以及中国越来越重视与中亚国家开展能源合作,中亚地区在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003 年,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宣布共同营建从哈萨克斯坦到中国新疆的石油通道,全长 3088 公里 ,预计总造价为 30 亿美元。第三,至于东南亚地区,则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通道。特别是作为这个地区咽喉的马六甲海峡,则是中国的海上石油生命线。例如,中国进口的进口原油的 4/5 左右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从上面可以看出,中国能源进口存在的一个重大缺陷是: 中国 能源来源过于集中在地缘政治复杂多变的地区,而且,中国 对能源进口海上运输通道控制薄弱 。随着美国越来越把中国视为其最大潜在竞争对手和把攫取中东等地区的丰富能源作为其反恐斗争的重要目标之一,它加大了利用其在欧亚地缘战略中的主导地位从能源方面遏制中国的步伐,中国能源安全形势也随之变得严峻起来。 冷战结束后, 在其 国家安全战略中,美国把它所面临的威胁分为两类:其一,美国所谓的其潜在全球性竞争对手对其超级大国地位构成的威胁。虽然在后冷战时代美国失去了前苏联这个最重要的全球性竞争对手,但它所推行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对外战略中仍然残留着冷战思维。 1997 年 5 月,美国克林顿政府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就首次明确提出: 2015 年之后俄罗斯和中国可能成为美国的全球性竞争对手。 布什政府上台后,美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的全球竞争对手,其基本考虑是布什政府在 2001 年 9 月底出台的《国防战略审查报告》和《 2025 年的亚洲》这两份重要文件中。从美国政府的言行来看,美国最有可能把中国当成最大的全球竞争对手。其二,美国所谓的无赖国家和恐怖主义势力对其构成的 不对称威胁 。 1997 年 5 月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首次提出美国面临着严重的 不对称威胁 的直接挑战。所谓 不对称威胁 ,是指那些绝对军事实力与美国极不相称的敌对国家或敌对势力利用非常规手段给美国带来巨大危险的种种威胁,诸如恐怖主义等。 2001 年的 9 11 事件突出了恐怖主义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从而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 9 11 事件后美国开始高度重视本土安全问题。 2002 年 11 月 25 日 ,美国 总统 布什在 白宫 签署《 2002 年国土安全法》,宣布成立国土安全部 。 这也是美国 1947 年成立国防部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 政府 机构调整。 其次,美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前述两类威胁在其国家安全战略中的排序发生了一定变化。恐怖主义和一些与美国有较深矛盾的地区性国家开始代替中俄等大国被美国视为其所面临的首要和直接威胁。当然,美国并不是简单地以此威胁代替彼威胁,而是在更深层次上,通过反恐把这两种威胁结合起来予以应对。再次, 9 11 事件给美国利用反恐加强自己的全球超强地位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 9 11 事件虽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美国的霸气,却强化了美国的势力,因为它给美国提供了难得的加强自己全球霸主地位的历史机遇。最后, 9 11 事件也推动了美国反恐和反扩散政策的结合。美国开始把与其有矛盾的一些国家污蔑为邪恶轴心国家,借口它们支持恐怖主义势力和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它们推行军事打击和强制外交相结合的政策。按照《国防战略审查报告》的表述,尽管美国在近期不会面对势均力敌的对手,但地区强国仍有可能发展足以威胁地区稳定的能力,在这些地区,美国也有重要利益。 ① 随着反恐斗争的展开,美国开始把其反恐矛头重点指向世界主要油气产区,如中东、中亚和东南亚等,从而加强了它在上述地区的 政治、军事存在。 由于美国反恐重点地区和中国能源进口主要来源地出现了惊人的重合,美国的反恐斗争不可避免给中国的能源安全带来一些影响: 1 、美国在中东等世界主要油气产地的反恐斗争所导致的地区紧张形势成为推动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 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使得世界产油大国伊拉克陷入持续动乱甚至内战,不但其石油出口下降,并且存在扩大为地区战争的危险。美国迄今仍未放弃对伊朗全面制裁和军事打击计划,伊朗的油气生产和外运存在遭到严重破坏的极大危险。 这在很大程度成为推动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能源消费越来越依赖于进口,中国被迫为国际石油价格的高企付出越来越多的代价。 2 、美国借口反恐扩大了自己在世界主要油气产区的政治和经济影响。伊、阿战争打破了世界上主要油气产区的地缘政治格局,美国的霸主地位得以确立。 在对这些地区能源的控制方面, 在中亚,美国借反恐占领并驻军阿富汗,瞄准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从军事和政治上控制了里海油气资源;在中东,通过伊拉克战争,美国最终征服了世界第二大石油资源国,使得占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 54% 、排名居前四位的沙特、伊拉克、阿联酋和科威特尽在美国的掌控之下。 而美国在上述地区政治和经济影响的扩大,也成为它在能源战略方面遏制其他大国的重要途径, 例如,随着美国控制了伊拉克的能源,中国在伊拉克的能源利益受到美国的严重挤压和排斥。 3 、美国借口反恐加大与其他大国争夺石油资源的力度。例如,美国在中亚反恐背后所存在的与其他大国争夺石油资源的战略考量,不可避免会对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产生严重影响。 4 、美国借口反恐加强其对世界上重要交通线和交通枢纽的控制,也使中国石油海上运输安全受到很大挑战。如,近几年来,美国借口反恐加强了其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其背后的战略考量之一无疑是企图掌控马六甲海峡中国重要的石油海上运输通道。故而如何降低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就成为中国对外能源合作的重点之一。 总之,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源地和海上运输通道与美国的反恐重点地区重合,这并不仅仅是出于偶然,从更深意义上剖析,这一情况的出现与美国全球战略的变化、新保守主义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以及美国的地区战略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 美国利用反恐之机加紧对世界主要油气产区的控制,并借以控制中国的能源来源和海上能源通道,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首先,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冷战时期,国际战略格局的最大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分别为首的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了对峙局面,这一时期美国全球战略的根本目标是与前苏联争夺世界霸主地位。冷战结束后,随着前苏联解体和美国成为世界上仅存的超级大国,国际战略格局也随之演变为美国一超独大的局面。国际战略格局的这一根本性变化无疑为美国推行独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1990 年 9 月,在海湾危机爆发后不久,美国总统布什即正式提出建立 世界新秩序 的战略构想,其根本目的是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所谓 世界新秩序 。 1994 年 7 月,克林顿政府在上任后发表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里,提出了 参与和扩展战略 ① ,企图利用冷战后对美国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介入和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力度,实现美国的 世界领导地位 。 1997 年 5 月,美国政府又发表了《面向新世纪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在 参与和扩展战略 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 塑造 反应 准备 三位一体的战略新构想,首次明确提出 2015 年之后俄罗斯和中国可能成为美国的全球性竞争对手。这样,美国全球战略逐步完成了从 冷战型 向 冷战后型 的转轨,并确立了面向新世纪的全球战略的基本架构。 小布什政府上台后,也和老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一样,继续把维护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作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主要目标。 9 . 11 事件发生后,尽管美国对其全球战略进行了枝节上的调整,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冷战结束后它所确立的全球战略,即美国仍然谋求建立单极世界秩序。 美国的反恐斗争在影响其全球战略的同时,反过来,反恐自身也成了布什政府实现其 全球 战略目标的一种有力工具,其反恐的重点和方向也取决于美国的全球战略需要。 2002 年 1 月 29 日 , 布什总统在国情咨文中说:除了消除威胁和制止怨恨之外 , 我们还有更远大的目标。我们在反恐战争之外寻求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的世界。 ② 布什在 2002 年 9 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说 : 在领导反恐战争中 , 我们正在打造新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关系 , 并重新规划现有的国际关系。 ③ 布什寻求的 世界 , 就是苏联解体以后美国全球战略一直追求的战略目标 , 就是要运用美国军事力量优势 , 建立美国一家主宰、遏制所有竞争对手、把美国价值观强加于全世界、美国独霸全球的单极世界。美国借反恐打造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重要表现之一 就是把反恐与防范其他美国认为 可能对美国主导地位挑战的大国竞争对手相结合。 2005 年《美国国防战略》报告认为:几个关键国家在全球和地区政治、经济和安全中的作用面临某些基本抉择,这些抉择可能改变它们在世界的战略地位,以及它们同美国的关系。这种不确定性对美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潜在的挑战。美国对大国竞相复兴的可能性保持警惕。 ① 特别是最近几年,由于美国深陷反恐战争泥潭,而中俄却迅速崛起和复兴,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大增强,这些因素都大大加剧了小布什政府维持美国全球霸主地位的紧迫感和焦虑感。因此,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源地和海上运输通道与美国的反恐重点地区重合,也就不令人奇怪了。 其次,新保守主义的影响是美国借反恐在能源方面遏制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的新保守主义主要是指主导美国政坛的以 鹰派 为代表的 新保守派 所持的战略理念和政策主张。美国新保守主义的战略理念是 :1. 应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 新世界秩序 。新保守派精英、《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查尔斯 克劳塞默就认为 , 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 , 若美国再 退却 和 推卸责任 , 留下的只能是一片混乱。所以 , 美国责无旁贷 , 必须承担起缔造一个 新世界秩序 的责任。 ② 2. 美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应该是建立并尽可能长久地维持美国世界上的霸权地位。新保守主义分子小克里斯托尔和罗伯特 卡根于 1996 年在《外交》的 7 8 月合刊上发文鼓吹采取 新里根政策 , 建立一个 仁慈的全球霸权 。他们认为 : (1) 美国的军事力量存在于世界上的所有重要地区; (2) 美国居于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心地位; (3) 美国的观念和文化在数据库上有普遍而又深入的影响; (4) 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 ( 欧洲和日本 ) 欢迎美国的 全球参与 , 喜欢美国的仁慈霸权而非其他选择 。 美国的霸权才是防范和平和国际秩序崩溃惟一可靠的措施 。 ③ 3. 美国的外交政策应该贯穿一种明确的道德目标。小克里斯托尔和罗伯特 卡根认为 : 美国之所以能赢得现在的强大地位 , 就是通过在国外积极地促进美国的统治原则 民主、自由市场和自由 。 在全世界支持美国的原则只能通过不断地运用美国的影响来维持 。在一些情况下 , 通过对落后国家的援助 , 可以获得这些影响。但 有些时候 , 这意味着不仅支持美国的朋友和向其他国家施加不大但连续的压力 , 还要在伊朗、古巴或中国采取积极主动的政策 最终的目的是带来政权的变更 。 ④ 4. 反共是新保守主义的本质特征。冷战时期 , 共产主义威胁是新保守派团结的基础。新保守派强调专制制度是苏联威胁的根源。他们认为 , 苏联同第三世界的集权政权有本质区别 , 其行为更受意识形态因素的支配 , 制度本身的稳定性也更强。 ⑤ 新保守派在冷战时期积极敦促里根政府与苏联对抗 , 支持东欧国家的民主运动。冷战后他们继续视社会主义国家为美国的威胁。 实际上,防止出现一个美国的全球性的竞争对手一直是美国新保守主义者的基本信条。他们在冷战后仍然坚持冷战思维,并通过积极寻找一个敌人的办法来界定美国的外交政策。新保守主义分子欧文 克里斯托尔就认为,半个世纪以来是我们的敌人界定了我们的外交政策。现在界定的任务落到了我们自己的身上缺乏值得一提的敌人时,很难明确制定外交政策。毕竟,是国家的敌人帮助定义了国家利益,无论定义时用什么样的形式。如果没有这样的敌人,国家就会在大量相当琐碎的或者至少是边缘的选择中踌躇。 ① 早在老布什政府时期的 1992 年,当时国防部的第三号人物、负责政策的副部长保罗 沃尔福威茨为首的由三个新保守主义者组成的工作小组,草拟了一份在大战略的层次上考虑美国冷战后的外交政策的报告。这份被《华盛顿邮报》称为意在设定国家下世纪方向的秘密蓝图的指南就指出,美国冷战后政治和军事战略的首要目标应是防止一个敌对性超级大国兴起。我们的第一目标是防止再度出现一个新的敌人。这是指导新地区安全战略的主导性考虑,它要求我们努力防止任何敌对力量控制这样的地区,该地区的资源若在稳固控制下足以产生一个全球性力量,这些地区包括西欧、东亚、前苏联和西南亚。 ② 随着中国在美国全球战略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 ③ 在新保守主义分子眼里 , 中国已取代衰落的俄罗斯成了美国全球霸权的潜在的最大威胁。狂热的中国威胁论鼓吹者新保守主义分子查尔斯克劳塞默 1995 年在《我们为什么必须遏制中国》一文中,就把中国比喻成 19 世纪末的德国,呼吁在中国的四周组成一个反华同盟,并耸人听闻地说:西方没有能遏制崛起的德国 , 结果是两次世界大战。我们不能因为正在形成的 21 世纪的巨人而让历史重演。 9 11 事件的发生使新保守主义者获得了影响美国外交的绝佳机会。过去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新保守主义,现在开始在战略层面上进入美国的权力中心。他们在美国政府内外大张旗鼓地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新保守主义的战略理念和政策主张 , 并按照自己的理念绘制了美国改造世界的蓝图。新保守派所掌握的思想库新美国世纪计划于 2000 年发布了《重建美国的防御》报告,新保守主义者在这份报告中提出的美国外交和防务战略的具体目标就包括:为维持美国治下的和平和一个单极的 21 世纪,美国必须完成的四大使命是巩固和扩展民主和平主导的地区、阻止新的大国竞争者的出现、控制关键地区 ( 欧洲、东亚和中东 ) 和积极推动美国军队和战争的转型。 ④ 布什政府出台《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蓝本则是前面提到的新保守主义者三人工作小组所草拟的那份在大战略的层次上考虑美国冷战后的外交政策的报告。布什政府开始接受了新保守主义关于中国是美国最大潜在竞争对手的观点,并采取措施对中国进行遏制。 2001 年 9 月美国国防部《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说 : 在亚洲地区将可能出现一个拥有雄厚资源基础的军事竞争对手。东亚沿海地带 从孟加拉湾到日本海 构成一个特别具有挑战性的区域。 ① 2005 年 3 月 18 日 公布的《美国国防战略》报告也认为,在崛起的新兴国家中,预期能对国际关系发挥重大影响的国家是中国;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战略的十字路口。 ② 因此,美国在集中力量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在反恐的旗帜下,继续编织遏制中国的战略包围圈。而且,美国政府认为,由于中国目前尚不能构成美国的现实威胁,正是对它实施遏制战略的最佳时期。在上面的大背景下,利用反恐控制世界主要油气产区以在能源方面强制中国就成了美国的一种战略手段。 再次,美国把其地区战略作为推行其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美国全球战略和地区战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美国全球战略 是建立在其 地区战略 的基础之上,并依赖其 地区战略来实现的;美国地区战略又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服从并服务于其全球战略。美国的反恐政策则是把美国全球和地区战略联系在一起的一条红线。故而利用反恐之机加强美国对世界主要油气产地的控制,从能源来源方面遏制其地区和全球性竞争对手,就成为美国地区战略服务于其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表现。美国前国务卿布热津斯基在其《大棋局》一书中就指出:美国在发挥全球主导作用时应认识到政治地理仍然是影响国际事务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力量越强,它在重要地缘政治利益、影响和参与方面的覆盖面也就越大。 ③ 在中国快速崛起的大背景下,美国在利用其反恐政策打压伊朗等国家的同时,又为应付中国的崛起,加大了利用其反恐政策在中亚、中东和东南亚等地区进行预防性地缘战略部署的力度。而美国的这种地缘战略部署毫无疑问会影响到中国的能源安全。 1 、作为连接亚、非、欧三大洲的陆地桥梁,中东地区由于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而被美国视为其欧亚地缘战略一个重要支点。在经济方面,如果美国完全控制了中东地区,美国就可以 通过掌控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来影响国际能源格局, 控制其潜在竞争对手特别是中国的能源来源, 获得牵制它们的战略手段。实际上,美国对这个地区的政策一直是在保证石油流向西方的同时,设法剥夺敌人获取石油的机会。 ④ 现任美国副总统切尼 1990 年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作证时说 , 谁控制了波斯湾石油的流量 , 谁就有了不仅对美国经济 , 而且 还对世界其他大多数国家经济 的 钳制 力。 ① 美国学者克莱尔在其所著《资源战争》一书中就指出:在控制伊拉克的过程中,石油作为力量之源的分量超过了它作为燃料的分量控制了海湾,就等于控制了欧洲、日本和中国,等于让我们的手握住了水龙头。 ② 显然 , 美国控制了这片石油产地 , 也就有了对日益依赖进口中东石油的中国的 钳制 力。 第二,中亚地区则既是石油资源丰富地区又是美国欧亚大陆战略的一个重要支点。中亚地处中俄两个欧亚大国之间,美国在这个地区建立立足点后,既可以向西与北约一起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又可以向东与日美同盟相互呼应,对中国构成两面夹击之势。同时,中亚地区石油资源丰富。根据美国能源部的预估,光是里海邻国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两国的石油蕴藏量加在一起,就是美国石油储备的三倍之多。在 1998 年担任石油龙头哈里伯顿公司总裁的现任副总统切尼就曾说, 我想不出有哪个地方像里海一样,突然崛起成为重要的战略区域。 2001 年身为副总统的切尼还曾指点布什总统,里海正快速成长为新的石油供应来源。因此,作为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中亚地区由于具有战略地位的油气资源,成了美国和中俄能源争夺的重点地区。美国自 2001 年以反恐为名来满足美国在中亚的石油利益,开始在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设立空军基地,并与哈萨克斯坦有军事合作。而且,美国也把里海油气纳入了自己的能源发展战略计划。这也是历史上美国第一次把自己触角深入欧亚大陆。美国的举措不可能不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产生一些影响。 第三,至于东南亚地区,特别是这个地区的马六甲海峡,从国际战略的角度来看,马六甲海峡无疑也是美国抢占地缘优势、抑制大国崛起以及掌握世界能源流向的关键水域。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美军积极推行 两洋战略 以图掌握全球 16 条海上要道 ( 即加勒比海和北美的航道、佛罗里达海峡、斯卡格拉克海峡、卡特加特海峡、好望角航线、巴拿马运河、格陵兰 冰岛 联合王国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和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望加锡海峡、朝鲜海峡和太平洋上通过阿拉斯加湾的北航线 ) 。马六甲海峡是美国多年来志在必得的一个战略要地。对中国而言,马六甲海峡则是海上石油生命线。美国控制了这个海峡就等于扼制住了中国的能源通道。在东南亚地区,根据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法戈透露,美军方将制定名为《区域海事安全计划》的反恐新方案。根据计划,美国将向马六甲海峡派驻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以防止恐怖分子袭击。美国的战略意图在于:马六甲海峡毗邻中国,是中国的南大门和重要的能源供应航线,马六甲海峡又与台湾海峡、南中国海相距较近,而只要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就将永远成为中国崛起的 绊脚石 。 总之,中东等地区除了在地缘政治方面对实现美国的全球战略具体极端重要性外,这些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既是美国掠夺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它借以遏制中国等其他竞争对手的手段。对美国来说,利用反恐控制中东等地区和这些地区的能源, 不仅是为了扫除它在这个地区面临的现实障碍和后顾之忧,确保它在这个地区的现实利益,更是为了使自己在未来能更好地应对其他主要战略力量所做的战略准备。 三 面临美国借反恐从能源方面对中国进行遏制所导致中国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中国所应采取的对策有: 一、通过实行能源多元化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降低对石油进口的依赖。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由于产业结构相对滞后,更多依赖能源密集型产业推动经济增长,这意味着国际油价高涨将使我国承受更大的压力。根据海关总署数据计算, 2008 年一季度我国净进口原油 4495 万吨,同比增长 14.9 %;成品油净进口量达 547 万吨,同比增长 31.8 %。进口原油和成品油造成的贸易逆差累计近 331 亿美元。 ① 鉴于国际油价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不能不给我国经济带来沉重负担。据有关部门测算,国际油价每桶变动 1 美元,将影响进口用汇 46 亿元人民币,直接影响 GDP 增长 0.043 个百分点。因此,我国应该通过实行能源多元化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降低对石油进口的依赖。 1 、争取使我国的能源多元化,包括大力发展水电、核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和海洋能等。目前,我国水电和太阳能热水器已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产业,风力发电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利用等技术领域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可以预计,未来二、三十年内,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新型产业之一。中国生物质能源主要有农林废弃物、粮食加工废弃物、木材加工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等。其中农业秸秆年产量 6 亿吨,加上薪柴及林业废弃物等,折合能量 7.5 亿吨标准煤,但利用率极低。中国要把利用生物能源作为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予以发展。核电是清洁高效的能源。中国已投产核电装机容量约 900 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 1.3% ,比例很低。目前,世界各国核电站总发电量的比例平均为 16% ,法国、日本、美国等国的比例更高。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我国核电发展潜力很大。风力发电,发展潜力较大。 2007 年,风电装机累计已达到 605 万千瓦,在建的 420 万千瓦,目前风电规模居世界第五位。下一步是中国要加快百万千瓦风电厂的建设,带动风电设备研发制造产业的发展,尽快形成每年 1000 万千瓦的自主装备能力。另一个是水力发电。中国水电资源很丰富,可开发的资源量大约 5.4 亿千瓦。 2006 年底装机容量已经达到 1.3 亿千瓦,开发利用程度仅仅只有 24% ,远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② 我们应该加快水电开发建设。 2 、大力发展煤制油产业和洁净煤技术,降低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中国煤炭储量丰富,在常规化石能源中,煤炭资源占 90% 以上。目前已标明的煤炭保有储量超过 1 万亿吨,可采储量在 1100 亿吨以上。煤多油少是能源赋存结构的基本特点。确立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必须从这一基本条件出发。目前,在中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占 67% 。解决石油储量不足和燃料油供给问题,要立足于从煤炭液化技术找出路。中国从七十年代末开始进行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研究,并同国外有关研究机构开展了合作。目前,年产 500 万吨成品油、总投资 250 亿元的直接液化项目已在神华集团神东矿区开工建设。但总起来看,发展煤制油产业,在中国虽酝酿已久,但进展缓慢。根据目前国际石油价格暴涨和中国石油进口剧增的新形势,应当进一步抓紧发展煤制油产业的有关工作,从而使中国油品供应和价格稳定建立在主要依靠国内生产的基础之上。 3 、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很低,每单位能源消耗生产的 GDP ,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 1/4 左右。例如,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为日本的 1.7 倍,但 GDP 总量仅相当于日本的 28% 。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关键在于产业结构低度化,高耗能的产业如钢铁、电解铝、水泥等比重过高,而低耗能、高附加值的产业如电子信息、精密制造和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由于长期以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产品数量,忽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形成了以高消耗、高投入、低效益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在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急速增长的同时,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的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业和第三产业以及农业等明显投入不足。如软件产业占 GDP 的比重不足 1% ,印度已达 16.7% ,但软件产业的投资增长缓慢,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要求。改变这种投资结构与国家发展战略相背离的状况,既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供求平衡的当务之急,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二、加大中国在近海和远海的石油勘探开发力度。随着世界上工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矿产资源消耗量急剧增加,陆地矿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日趋短缺、衰竭。人们唯有把占地球表面积 71 %以上的海洋,作为未来的矿产来源。特别是近几年来,国际能源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历史变化,国际油价持续上升,屡创历史新高,各方在承受巨大压力的同时,纷纷将目光投向未来国际石油资源的重要领域 海洋石油,中国亦把海洋油气产业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国内石油企业加入到海上开采的大军中,所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更多的应该是能源战略价值。近四十多年来海上石油勘探工作查明,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据 1979 年统计,世界近海海底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为 220 亿吨,天然气储量为 17 万亿立方米,占当年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探明总可采储量的 24 %和 23 %。在世界范围内,深海油气勘探的步伐非常迅速。世界海洋石油资源量,占全球石油资源总量的 34 %, BP 、埃克森美孚、壳牌、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等 10 个大公司拥有 73 %的深水储量。在此背景下,我国必须大踏步地进入世界海洋石油市场。 我国沿海和各岛屿附近海域的海底,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例如,我国 南海 大陆架,是一个很大的沉积盆地,新生代地层约 2000 ~ 3000 米 ,有的达 6000 ~ 7000 米 ,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储油岩系。生油岩层厚达 1000 ~ 4000 米 ,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 6 . 4 亿吨,天然气储量 9800 亿立方米,是世界海底石油的富集区。并且,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周边国家都在南海开采石油,钻井 1000 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 200 多个和油气田 180 个,年采石油量超过 5000 万吨,早已形成了事实上的开发热。而我国在南沙海域的开发基本是一片空白,仅仅进行了路线概查和局部地区的地球物理普查。目前我国深海油气开发技术掌握很有限,仅能在 300 米 水深之内进行,而国外已达万米以上。尽管近年我国石油工业国际开拓的进程不断加快,海洋油气开发仍然是一个明显的薄弱环节。因此,我国应该加强海洋油气开发技术研究工作。政府在协调、组织深海石油勘探开采时,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石油公司向深海海域进军,例如可以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必要时可以设立相应的海外深海油气资源风险基金,以降低企业深海海域勘探开发的风险等,将有助于我国海上采油早出成果。 三、积极与有关国家合作,开辟中国陆上能源通道,以规避海上石油运输通道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对外能源投资力度。开辟多元化的进口来源和运输通道,提高石油供给的安全程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战略问题。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目前中国主要自中东、亚太和西非地区进口原油。 ① 其中,中国石油进口的半数以上来自中东。而中东被美国视为其传统势力范围。在推翻萨达姆政权、控制伊拉克石油资源后,美国试图推进其 大中东计划 ,欲通过实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改革,把中东彻底变为符合美国利益的附庸。而石油供应来源单一以及主要通过海路运输,使中国能源安全面临潜在危机。一旦出现战争、恐怖势力袭击等紧急状态,影响到石油生产,中国自中东进口石油的海运线路极易被当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控制,经济发展将承受严重打击,政治上也将严重受制于人。因此,中国需要加大拓宽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的力度,保障石油供给的安全。 在中国西北方向,俄罗斯和中亚地区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1996 年根据美国传统基金会的统计,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三国的石油蕴藏量总计高达 250 亿桶,近似于或高于阿拉斯加北坡和北海探明的蕴藏量的总和。 ② 仅哈萨克斯坦一国 2005 年的石油探明储量就达 54 亿吨,石油年产量达到 6300 万吨。 ① 2004年,俄罗斯石油产量已达到4.58亿吨,同时还出口石油2.85亿吨。哈萨克斯坦石油产量达到5880万吨,两国均创下近10年来石油产量和出口的最高水平。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的天然气资源也很可观,其中土库曼斯坦是中亚最大的天然气资源国,天然气储量排名世界第五。丰富的能源以及合作的不断加强,使得中国从这些国家得到急需的能源成为可能。建设西部陆上能源大通道,对于遏制美国对中国的能源遏制和在未来战争中掌握战略上的主动权极为有利,可以使我国在面临发生不可避免的与美国等西方军事强国的威胁面前拥有充足战略性资源供应的战略后方,保持战略上的主动,因为一旦出现战争状态,军事战略上的主动权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能源和其它战略性资源的控制权方面。向西开放参与中亚能源开发利用,符合我国和中亚国家的利益,可以实现双赢互利。对于中亚国家而言,一是中国政局稳定,与中亚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二是中国经济正在崛起,石油市场增长潜力巨大,三是中国介入中亚石油能源市场,将对俄美在该地区的力量起到均衡作用,对改变中亚受单方控制,保持该地区稳定有积极的作用。因此,为规避海上能源运输风险,中国应该加强与中亚、俄罗斯等新兴产油国家在能源领域的合作,积极营造多元化能源外交格局,并积极开辟陆上能源通道,以减少对海路石油运输的依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能源供给安全。 在中国西南方向,中国则可以考虑与缅甸或巴基斯坦合作,修筑一条通向中东或中亚油气产区的管道。中国可以考虑修建一条西起巴基斯坦瓜达尔,东到中国新疆喀什的中巴石油管道的可行性。这是一个可以用来替代中国海上石油命脉 马六甲海峡 的新出口,将会成为中国石油南向战略的桥头堡。还有一条与此类似的线路是中缅石油管道。把来自中东和非洲的石油,经远洋油轮从印度洋运至缅甸实兑港输送上岸,再通过长达 900 公里的输油管线经过缅甸曼德勒、云南瑞丽,直达昆明。它可以把中国从中东及非洲地区采购的石油,直接从印度洋经缅甸过境进入中国。 ② 总之,只要中国对美国的能源遏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中国是有可能最大程度降低美国反恐对中国能源安全的负面影响的。 U.S. Anti-Terrorism and China s Energy Security Jiang Zhenfei Abstract: After the September 11 attack, with the carrying out of the struggle against terrorism,U.S. puts its emphasis of this struggle in such areas as Middle East, Middle Asia and south-east Asia ,which are rich in petroleum and gas, and strengthens its political and military existence in these areas. Since the areas where U.S. carries out its struggle against terrorism surprisingly coincides with the areas where China mainly imports petroleum, U.S. struggle against terrorism unavoidably influences Chinas energy security . The areas from which China mainly imports petroleum and Chinas main marine petroleum transportation channel coincides with the areas where U.S. carries out its struggle.This phenomenon is not by chance,furtherly, and the appearance of this phenomenon closely relates to the changes of U.S. global strategy,the influence of neo-conservatism upon US. foreign policies and U.S regional strategy.Facing this situation that U.S makes use of its struggle against terrorism to keep China within limits leadling to the serious challenges that China s energy security, China should actively adopt such countermeasures as exploiting various energies and improving its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① 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4 ,http://www.worldenergyoutlook.org/. ② 2005 年排在前 10 位我国进口原油的国家分别是:沙特( 2218 万吨)、安哥拉( 1746 万吨)、伊朗( 1427 万吨)、俄罗斯( 1278 万吨)、阿曼( 1084 万吨)、也门( 684 万吨)、苏丹( 662 万吨)、刚果( 553 万吨)、印尼( 409 万吨)和赤道几内亚( 370 万吨)。 ① 美国国防部:《国防战略审查报告》,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1 年 10 月版,第 7 页。 ① 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Engagement and Enlargement,July 1994. ② 布什向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发表的国情咨文, 2002 年 1 月 29 日 。 ③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hite House, September 20,2002, P.III,IV,29,30. ① 刘华秋、王连成:《 2005 年 美国国防战略 要点与评析》,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05/Mar/821336.htm , 2005 年 3 月 25 日 。 ② Charles Krauthammer ,Bless our Pax Americans, The Washington Post ,March 25 ,1991,A. 25. ③ William Kristol and Robert Kagan , Toward a Neo -Reaganite Foreign Policy, Foreign Affairs , July/ August1996 ,pp. 18 - 28. ④ 同上。 ⑤ 元简: 《新保守派的外交思想及其在美国的影响》 ,载于《国际问题研究》 1998 年第 2 期。 ① Irving Kristol ,The Map of the World Has Changed, in Wall Street Journal , January 3 , 1990 ; Irving Kristol ,In Search of Our National Interest, in Wall Street Journal , June 7 ,1990. ② Excerpts From 1992Defense Planning Guidance, see http://www.pbs . /Org/wgbh/ages/frontline/shows/iraq/etc/wolf . html. ③ 陆建人:《布什的新亚太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载新加坡《联合早报》, 2001 年 7 月 5 日 , http://www. zaobao.com/special/china/sino_us/pages2/sino_us050701b.html 。 ④ http ://www. newamericancentury.Org/iraqclintonletter.html ; Donald Kagan ,Gary Schmitt ,and Thomas Donnelly, Rebuilding American Defenses : Strategy , Forces and Resources For A New Century, A Report of The Project for the New American Century(Washington , D. C. : The Project for the New American Century ,2000) . ① Rumsfeld, Donald H..,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Washington:September 30,2001,p.4. ② 刘华秋、王连成:《 2005 年 美国国防战略 要点与评析》,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05/Mar/821336.htm , 2005 年 3 月 25 日 。 ③ 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1 页。 ④ Shibely Telhami and Fiona Hill, America s Vital Stakes in Saudi Arabia , Foreign Affairs, November/December 2002, p.170. ① 欧洲消费的石油中 60% 依赖进口,进口石油中 60% 来自中东。 2001 年欧盟委员会预测, 2030 年欧盟 70% 。 ② 迈克尔克莱尔:《资源战争全球冲突的新场景》,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年版。 ① 国际油价持续高位势头不减 增加我国通胀压力, http://www.china5e.com/news/oil/200805/200805070003.html 。 ② 特别策划:能源战略转变,中国必须做出的抉择, http://www.people.com.cn/GB/jingji/1041/2232621.html 。 ① 李希琼、 徐滨:中国能源战略 石油角色更显重要, http://www.people.com.cn/GB/jingji/1038/2193531.html 。 ② Key issue:Control of Central Asia Oil Reserves.Oil Gas Journal, Mar.11,1996,p.104// 吴磊:中国石油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 186 。 ① BP.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国际资料信息, 2006 ( 9 ): 43 。 ② 朱力: 谁成中国石油南向战略桥头堡, http://www.china5e.com/news/zonghe/200611/200611060074.html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上演盛况空前的闹剧后的思考与对策
famingkuang 2009-10-11 17:19
王志明《 从王嵇之争再谈科学网博客的管理 》、王铮《 科学网博客不能因小失大 》 。对科学网上吵架的事做了很好的思考和一些消除吵架的对策。 我个人来说,很欣赏王志明的办好科学网之心切,也愿意接受王铮的意见。 以下部分属于就事论事,请勿对号如座 泼妇骂街,除了与他们自身的水平有关系外,还与外界围观的观众的刺激有关。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把两个一见面就掐架的泼妇放到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试问:他们还会吵架吗?说不定过不了多久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朋友了。 所以,我认为对付科学网上的泼妇分子,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每一个网友都抛弃他们,强制自已不关注他们,让他们身陷闹市中的孤岛。这种身在人海中却没有任何人关注自己的痛苦应该比任何法律都更强有力得多在他们改邪归正的道路上。 所以每一个追求和平、和谐、理智的科学网网友们,对付科学网上的泼妇分子最有力的武器不是编辑部的铁拳、也不是众网友的口水,而是众网友对他们的漠视。谁在科学网上泼妇骂街我们便一个星期/一个月/。。。。不再关注此人只到他申明不再做泼妇为止。这才是杜绝泼妇在科学网上骂街的最好、最人道、最有效的方法。
个人分类: 胡说八道|1922 次阅读|23 个评论
工资全额浮动为何失灵?
罗帆 2009-8-7 00:08
罗 帆 病历(根据实地调研编写): WH 建筑装饰工程总公司是国家建设部批准的建筑装饰施工一级企业,实力雄厚,经济效益可观。 铝门窗及幕墙分厂是总公司下属最大的分厂,曾经在一线工人和经营人员中率先实行工资全额浮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激发二线工人、技术人员及分厂管理干部的积极性,该分厂宣布全面实行工资全额浮动。决定宣布后,连续两天,技术组几乎无人画图,大家议论纷纷,抵触情绪很强。经过分厂领导多次做思想工作,技术组最终被迫接受了现实。 实行工资全额浮动后,技术人员的月收入,是在基本生活补贴的基础上,按当月完成设计任务的工程产值提取设计费。如玻璃幕墙设计费,基本上按工程产值的 0.27 %提成,即设计的工程产值达 100 万元,可提成设计费 2700 元。当然,技术人员除了画工程设计方案图和施工图,还必须作为技术代表参加投标,负责计算材料用量以及加工、安装现场的技术指导和协调工作。分配政策的改变使小组每月完成的工作量有较大幅度提高。组员主动加班加点,过去个别人磨洋工的现象不见了。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小组里出现了争抢任务的现象,大家都想搞产值高、难度小的工程项目设计,而难度大或短期内难见效益的技术开发项目倍受冷落。 彭工原来主动要求开发与自动消防系统配套的排烟窗项目,有心填补国内空白,但实行工资全额浮动三个月后,他向组长表示,自己能力有限,希望放弃这个项目,要求组长重新给他布置设计任务。李工年满 58 岁,是多年从事技术工作的高级工程师。实行工资全额浮动后,他感到了沉重的工作压力。 9 月,他作为呼和浩特某装饰工程的技术代表赴呼市投标,因种种复杂的原因,该工程未能中标。 他出差了 20 多天,刚接手的另一项工程设计尚处于准备阶段,故当月无设计产值,仅得到基本生活补贴 178 元。虽然在随后的 10 月份,他因较高的设计产值而得到 2580 元的工资,但他依然难以摆脱强烈的失落感,他向同事们表示他打算提前申请退休。 尽管技术组组长总是尽可能公平地安排设计任务,平衡大家的利益,但是意见还是一大堆。小组内人心浮动,好几个人有跳槽的意向,新分配来的大学生小王干脆不辞而别。组长感到自己越来越难做人了。 诊脉说脉: 看完这个案例,一系列的问题会涌现出来:该企业中技术人员的需要层次有何特点?其主导动机是什么?工资全额浮动为什么会受到技术人员的抵制?彭工为什么自动放弃排烟窗开发项目?如何理解技术人员需要和动机的变化?李工为什么想提前退休?工资全额浮动是否合理?发现问题后,领导应采取什么对策? 在分配政策改革之前,由于 WH 建筑装饰工程公司是一级企业,实力雄厚,经济效益好,因此技术人员收入较高,并无经济上的后顾之忧,需要层次较高。以彭工为代表的中青年技术人员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成就动机突出。 工资全额浮动是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措施,认为经济杠杆是激发员工积极性的最有效手段。实行工资全额浮动之后,技术人员的月收入,是在基本生活补贴的基础上,按当月完成设计任务的工程产值提取设计费。技术人员的经济报酬完全与其设计工作量挂钩。如果其工作量达不到相当的程度,就会发生经济危机,促使技术人员的需要和动机发生变化。按照阿德福的挫折回归假设,当一个人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而受挫折时,他就可能退求其次,即追求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在本案例中,彭工原来主动要求开发与自动消防系统配套的排烟窗项目,然而三个月后,他的工资收入落在了他人之后,再坚持下去可能会面临生存危机,且心理上极不平衡,只好自动放弃排烟窗开发项目,通过承接设计任务而获得自己应得的报酬。 赫兹伯格指出,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包括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由于工作环境带来的令人满意的因素,如公司的制度和政策、上下级关系、工资、福利待遇等;激励因素是工作本身带来的令人满意的因素,如工作令人感兴趣、能获得成就感等。保健因素的运用能预防和减轻员工的不满意感,但并不能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激励因素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感,从根本上激励工作积极性。 工资全额浮动的初衷是调动二线工人、技术人员及分厂管理干部的积极性,但工资既不是技术人员的优势需要,也不属于激励因素,它并不能有效地达到激励的效果,反而因保健因素不足而增强了技术人员的不满意感,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热情。此外,工资全额浮动没有考虑脑力劳动的特点,没有考虑设计任务的难度差异和工作质量,并让设计人员去承担经营的风险,显然不够科学合理,难怪会受到技术人员的抵制。 必须认识到,不同情况的员工有着各自不同的需要。比如本案例中的李工,已经 58 岁了,是资深高级工程师。临近退休的他,被人尊重的需要最强烈。工资全额浮动对设计工作量的考核,迫使他与年轻人比画图速度,但是他的眼睛花了,计算机操作又不是很熟,难以发挥自己经验方面的优势,得不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心理上难免有失落感。他作为呼和浩特某装饰工程的技术代表赴呼市投标,因种种复杂的原因,该工程未能中标。实际上,李工的初步设计方案很出色,他也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未中标的结局,使李工的心血付诸东流。当月,他仅得到基本生活补贴 19 8 元,连吃饭都不够,他会觉得没面子,有一种灰溜溜的感觉。假如他退休了,每月轻轻松松可得固定的退休金,生活有保障,如精力充沛,还可以找些事做,赚点外快。由于维持现状还不如退休,因此他打算申请提前退休。 针对实行新机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领导者应及时与技术人员交谈,了解他们的真实需要和想法,尊重他们的意见。可根据技术人员的专长和意愿分设新产品开发研究所和设计事务所,针对技术人员的特点改革薪酬方式。对新产品开发研究所的技术人员,采取工资、补贴固定,奖金与工作绩效挂钩,开发出新产品后,根据创造的价值再予以物质奖励;对设计事务所的技术人员,每月发放基本工资,在此基础上,按完成设计任务的工程产值提取设计费。必须要考虑的是,提成比例不能全部一刀切,应按工程实际情况调整,合理制定设计难度系数。同时应根据设计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考核技术人员,使之得到公平合理的报酬,避免让设计人员去承担经营的风险。领导者应吸取教训,在推出与员工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方案之前,应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与员工充分协商,在提高决策质量的同时,提高员工对决策的认可水平,保证决策的有效性。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同时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注重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相结合。设法使员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不仅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且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和工作满意感。 ( 原载于 企业管理 , 2002.4)
个人分类: 学术点滴|744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要像诗人那样对待欺骗
jlpemail 2009-7-18 11:36
即使是诗歌的太阳,对待生活的欺骗也提不出好的对策来. 只是向往美好的未来没有用,相信时间会消磨创口的疼痛 也没有用.只有言语和行动才有用. 悲伤,心急,犹豫都不是结局,都不过是言语和行动的动因. 凭什么我就要受欺负和诈骗呢,凭什么我就要做牺牲品呢. 思考也是力量.思考的结局无非是:心底更明亮了,眼光更 敏锐了.思考是行动的指南针. 盲目的行动,难免不遭遇更大的欺骗. 不要相信什么未来,不要仅仅相信那些愿望.没有今日的 行为,再美好的未来也不过是海市蜃楼,是虚无缥缈的. 连太阳都不要迷信的.太阳也有看不见或者带不来光明的 时候.太阳也有被黑暗侵蚀无力炫耀光芒的时候. 诗歌的力量毕竟过于渺小,诗歌的太阳也是一样. 不要对他\他们寄托什么希望; 不要. Если жизнь тебя обманет, Не печалься, не сердись! В день уныния смирись: День веселья, верь, настанет. Сердце в будущем живет; Настоящее уныло: Все мгновенно, все пройдет; Что пройдет, то будет мило. 英译文 If by life you were deceived, Don't be dismal,don't be wild! In the day of grief, be mild . Merry days will come, believe. Heart is living in tomorrow; Present is dejected here; In a moment,passes sorrow; That which passes will be dear. 汉译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将会过去;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30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新疆地区暴乱的原因与对策(转载)
haicius 2009-7-9 08:36
中国新疆地区暴乱的原因与对策 (2009-07-08) ● 纪 赟 中国聚焦 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经济问题一直是应该重点加以解决的。我一直认为,中国最大的敌人,始终是贫富分化问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即使发展再快,最后必将是以动乱和大破坏来加以结局。 中国应该借鉴美国以及新加坡等的成功经验,要以民族大熔炉的政策(Melting Pot policy)来取代民族自治政策。强化华人(Chinese)概念而不是某一单独民族概念。   这两天新疆地区的暴乱,以及造成的巨大的人员伤亡,联想到去年西藏发生的流血冲突,感觉实在是太让人痛心。然而仅仅痛心是没有用的,现在已经到了对这一问题进行反思的时候了。   首先要说明一下中国大陆目前的民族政策,其核心就是民族确认与民族自治。说实话,如果不是一个像我这样在中国大陆生活了三十来年的人,外国人是很难能体会在中国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所能享受到的好处。在我幼年时,物资还异常匮乏,而我的一位姓杨的同学,据说他是回民,所以每到过年时,就有普通汉民没有的牛羊肉、芝麻油等副食品的供应。这几乎让每一个汉族人都觉得非常羡慕。   而且,我知道他家里是完全和普通汉族人没有任何区别的,甚至包括吃猪肉等等一般回民的禁忌。以后,开始上大学了,才知道,原来少数民族上大学也是有分数照顾的。直到我读硕士时,那一年的全国统考的英语及格线是55分,而如果你是少数民族,那只需要50分。前几天大陆刚刚又爆出了丑闻,重庆的高考状元将自己的民族由汉族改成了少数民族。   另外,一个社会一般来讲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在中国,如果你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犯了同样的罪,你完全可以获得更宽厚的处罚。因为在大陆法律界,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对待少数民族要实行两少一宽的政策。什么叫两少一宽呢?无非就是对少数民族的犯罪人实行少捕少杀,并且在在处理上一般从宽。所以,整个大陆在九十年代以后内地出现的大量新疆籍犯罪集团的问题,内地的司法机关几乎都束手无策。由于政策的原因,不少地方对于这些少数民族犯罪的纵容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种事情,我想只有在中国才会发生,因为在中国,你如果是少数民族,是可以享受到很多普通人没有的好处的。 民族政策的误区    但是,即使是这样,得到的实际效果却并不好。中国境外总会指责中共当局歧视少数民族,中共当局更是自感冤枉到了极点。少数民族尤其像藏族和维族固然是不买账,而一般汉族的普通民众也是牢骚满腹。觉得自己和少数民族一比,纯粹成了二等公民。在这所有的族群之中,竟然没有一家感到满意,真是奇怪到了极点。所以,无论这个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它绝对是一个有问题的政策。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根源还在于中国的民族政策本身就是一个误区。中国的民族政策其实完全是照搬了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政策。关键就是我上面讲的民族确认与民族自治。其实在中国,强调民族(Nation),并同时强调民族自决是没有多少意义的。以前有人问我汉族到底是个什么民族?说实话,我用了几乎好几个小时才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因为对这个问题,你不能仅从血缘上考虑,而要从文化来加以把握。   其实,一般有过出国经验的人都知道,出国时填你的民族,我们决不会写Han(汉)而只是写Chinese(华人)。像我提到的那位回民同学,他自己的爸爸是汉人,妈妈是回民,他自己填表时填的是回族(不能不说是出于利益的考虑),后来又娶了一位汉族的女子,而他的孩子,据我所知,到现在填表时还是填回族。像这种情况,再强调他的民族,又还有多少意义呢?而且,最致命的一个问题在于,前苏联诸多加盟共和国,一遇风吹草动,就纷纷独立出去,这种民族自治造成的分裂局面殷鉴不远,难道中国还想重蹈覆辙吗?   但是有人可能要问了,同样是民族自治地区,为什么只有新疆和西藏闹独立呢?这是因为这两地除了民族问题以外,还有宗教冲突,另外还有一个潜在的矛盾就是贫富分化问题。看看中国最近几年的群体性事件也是层出不穷,其中一个主导因素也是因为贫富、官民之间的对立。而到了新疆地区,这些问题都被民族和宗教问题掩盖掉了而已。 应取消过度倾斜的政策    那么解决之道在哪里呢?首先,要重新考量民族政策中不合时宜的地方。不能再人为地扩大民族问题,比如说应考虑逐步取消不平等的过度倾斜的民族政策。在这方面,中国应该借鉴美国以及新加坡等的成功经验,要以民族大熔炉的政策(Melting Pot policy)来取代民族自治政策。强化华人(Chinese)概念而不是某一单独民族概念,否则,一旦有了社会动乱或者其他问题,即使现在看起来没有问题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等也难保不出现独立的趋势,前苏联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其次,要正视并解决民族矛盾之外的其他矛盾,比如宗教上的矛盾。这一点在西藏问题上尤甚,中国政府在以前,比如文革期间是有欠账的。而在现在,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差异,对无神论的推崇和宗教的防范也应该有一定的限度,不能将之过度强化到全体国民的意志之上。当然,对于以宗教为工具来分裂国家,自然已经超出了可以容忍的限度。   另外,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经济问题一直是应该重点加以解决的。我一直认为,中国最大的敌人,始终是贫富分化问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即使发展再快,最后必将是以动乱和大破坏来加以结局。而以新疆为例,南疆这些维族聚居地就一直比较落后,贫富差距、汉维之间的差距也大。而这些经济上的赤贫者,是最容易被煽动而参与暴乱的人。解决了他们的贫困问题,就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同样的道理是要加强赤贫地区的教育问题,除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外,可以考虑再延长三年。多建一所学校所花的钱,总比少建一所监狱对一个社会的贡献要大一些。而这两点,不仅对新疆适用,对中国其他内陆地区也同样适用。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的民族政策已然实行多年。现在要想改变,又谈何容易。再加这几年整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割裂与对抗已是愈演愈烈,作为一名海外华人,思之真是不胜伤感。      作者祖籍中国安徽,专业为佛教文献学,现为新加坡佛学院助理教授
个人分类: 观点评论|14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对气候变化农业出路何在?
蒋高明 2009-6-19 12:48
蒋高明  本文2009年6月19日发表于《科学时报》A4版  全球气候变化悄然影响到人类赖以为生的农业。虽然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农作物光合作用有利,但这个促进作用同样会发生在杂草身上,后者的异速生长可能反过来降低作物产量。温度升高、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病虫害爆发、盐碱地扩大、水资源分配不均等,将给未来农业带来一系列麻烦。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业生产面积大,地域类型复杂,气候差异明显。气候变化可能增大我国粮食生产震荡,抑制未来粮食生产进一步增长,这对人口不断增长的中国十分不利。      为寻找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对策,很多学者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人类的科学发明,一些生物技术公司更声称转基因作物是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好选择。这其实又一次暴露人类自作聪明的毛病,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具体表现。气候变化就是人类各种技术无限膨胀带来的苦果,已威胁到人类生存。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技术并不是万能的,新技术应用必须考虑到其长期的负面作用。应对气候变化,未来农业不能再做加法,而应当做减法。      从理论上讲,转基因技术是增加生物应对环境胁迫的各种能力,帮助生物在短期内进化。或不让害虫吃植物,试图饿死它们;或让作物自己解决吃饭、喝水问题,不想多花功夫就打粮。殊不知,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大量的进化,什么样的环境下就有什么样的植物;生命的本能就是生存、繁衍后代,用转基因、农药、除草剂试图消灭害虫或杂草,人类就会得到这些生命最强烈的反抗,它们被迫进化,与人类抗争。这样的话,就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事实上,转基因作物并不能提高产量,也不能减少农药使用。产量的影响因素包括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各种生态条件,决定因素是光合产物向目标器官分配的能力。基因参与了极其复杂的新陈代谢过程,使生物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转基因可在某种生存应对机制上发挥一定功能,如基因沉默、改变基因表达谱、基因活化和RNA干扰等。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转基因能够破坏植物固有的调控网络,导致负面影响增加而影响产量。在极端的环境压力下,如受到气候变化冲击,上述负面影响可能会更加严重。      构成粮食产量的要素包括水、肥、土、种、密、保、管、工八个方面,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毛泽东主席指出的农业八字宪法。农业中存在的这八个方面的问题,如今依然没有很好解决。尤其是工,即农产品加工或农副业的利润被城市拿走了,农民增产不增收,致使种地积极性受挫。目前,农民抛弃耕地进城去打工,留住家里种地的多为妇女和老人,农村衰落,空心村遍及全国。湖南一带农民早就改原来的两季稻为一季稻,满足的是自身粮食安全,其余季节任土地荒芜。转基因是在种的一个末节上下功夫,试图用高科技手段提速传统的遗传育种,且为商业化行为。一旦农民受到转基因公司勒索,其种地积极性将进一步下降。无论采取什么对策,引导农民回来种地,用地养地,并从中收益,才是上策。      我们在山东平邑的初步试验表明,利用生态学的办法,将作物截获的光合产物充分利用,不焚烧秸秆,将秸秆中的营养通过反刍动物转换;杂草通过蝗虫或淡水鱼转化;害虫通过诱虫灯和鸡转化;牛粪经沼气池发酵产生能源或腐熟后还田,则基本达到常规粮食产量,但效益却提升了3-5倍。在上述做减法过程中,因为农民不知道转基因,这个技术率先被淘汰出局;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添加剂先后被我们废除。生态农业做法既是环境友好型的,更是资源节约型的。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外,还通过耕地变黑埋葬温室气体。按照我们的粗略估算,中国18亿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如提高1%,相当于土壤从空气中净吸收306亿吨二氧化碳。      经生态学思路调整后的农业生态大为改观,除生物多样性提高外,直接经济效益也提高了。仅秸秆养牛一项,三头牛就可为农家带来7000-8000元的净收益,大于其辛苦种植三季(大蒜、西瓜、玉米)6亩地的收入(净收入不足6000元),且基本解决了肥料来源问题。过去认为农业就是单一的,生态失衡是正常的,放任环境污染,农田充满杀机,这些观点是极其错误的。转基因技术继续使农业生物多样性下降,其后果可想而知。      袁隆平院士认为,政府应该特别慎重批准转基因植物商业化,科学家不能完全预知对生物进行基因改造带来的后果, 也不清楚转基因导致何种突变发生并对环境和人造成危害。虽然实验非常成熟, 但其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 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借助于常规遗传育种技术,袁隆平院士自信中国人有能力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如果再充分发挥了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的优势,笔者更自信中国人不仅能解决吃饱饭问题,还能解决吃好饭问题。      转基因或生态学能否解决农业问题,这个争议虽有利于问题的澄清,依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笔者建议,停止无休止的争议,到农业一线去带动农民做试验。既然中央能够拿出200多亿元用于转基因专项研究,何不拿出一点费用也做一个生态学试验?考核指标不妨就是产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让农民当裁判,让事实来说话。这样,应对棘手的气候变化对农业威胁问题,中国政府也许领先别国找到了答案。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744 次阅读|2 个评论
你的日记写给谁看
moxj 2009-5-26 23:00
以前我是不写日记的,自从有了自己的博客,慢慢习惯把一些想法记录下来,虽然不是每天都能记得。博客刚建好的时候,我公告栏里的内容是: 没有希望有多少人能浏览这个博客,但我希望能给每个浏览过博客的人留下一点思考。 后来便随波逐流写了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今天登陆搜狐邮箱,看到一位圈友的评论:一层套一层,中国的腐败才会如此的深入!不要以为村干部有什么三头六臂,可以不顾上面的政策,专想有利于自己的对策!中央管不到村,但是镇是可以管得到的,县是可以管得到的!就怕镇愿与村同流,县愿与镇同流!又或者他们本来就是同路人! 上有政策 , 下有对策不是为腐败开脱的理由! 随后又浏览了 时寒冰 先生的日志: 邓玉娇案背后藏着多少秘密? 很长一会儿,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打开自己的博客,也想写点什么。看到刚有人给我的以前一篇日志留了评论: 胡扯! 那篇日记的题目是: 谁在为政府提供数据库服务 当时我借大家关注的收费站问题说了点看法。对一些没有公德心的学者甚至表达了气愤的情绪。但对政府的评论却是相当的中庸。在没有足够证据的前提下,在出现不良局面的情况下,我尽量把政府往被动寻租的地方靠。以现在的心情来衡量,当时绝对 有给别人做尾巴,给政府当奴才的嫌疑。 大家平时都说我是个性直爽的人,对共产党有意见都敢直说的人。但半年多过去了,我发了这么多日记,没有一句话被管理员删掉过,是自己真的说话很客观公正?还是自己说话很谨慎? 是自己很多时候也很虚伪吧? 还好,不久前刚写了篇日志: 文化、国家、埋你的那个坑 。好像我对统治阶级也是不屑一顾的。 我一直都没有搞清楚自己写这些日志是让谁看的。你呢?你只是写给自己的吗?那还用顾忌什么呢?有什么心里话直说不就行了,还绕来绕去做什么呢?你想让自己的博客有尽量多的人看到吗?那你怎么不敢实话?如此多的眼睛注视着你,大家知道了你是个虚伪的人,谁还会再来理你?有人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吗?还是正常人都想被认可和表扬? 你的日记写给谁? 不管我们在生活在哪个国家,无论我们的统治者是民主的党,还是共产的党,文化和国家也只是和你入土时的那个坑一样。为什么我们不能坦然的面队这些呢?尊重事实、客观科学、对得起我们的良心,就算你的言辞是激烈批评党和政府的,或者讽刺的,或者你习惯温和表述的, 至少,我们的日记都是写给自己的良知和正义的。
个人分类: 心灵感悟|2853 次阅读|2 个评论
系统优化滇池的治理方案
生态人 2009-2-16 16:41
委员建议:系统优化滇池的治理方案 新闻来源: 云南政协报 新闻作者:李芳 添加日期:2008-1-21 13:57:50   滇池治理经过多年的艰苦鏖战,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治理成效依然差。目前虽然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在科学诊断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段昌群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段昌群认为,由于每个湖泊的生态环境都具有很强的个性,同时污染问题在本质上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同湖泊所在的区域面对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同,从而湖泊富营养化控制采用的科技手段、工程方案、管理途径也必须结合湖泊自身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引进技术、借用外力都必须切实结合滇池湖泊生态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地化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否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经济和社会资源,更错失了宝贵的治理良机。   段昌群建议,充分认识治理的艰巨性、长期性,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积极稳妥、高效有序地开展综合整治;通过优化社会经济环境为滇池水环境的好转创造条件;滇池治理应从污染问题汇集到末端进行集中治理,过渡到末端治污与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分散治理相结合的方略;建立滇池蓝藻爆发的生态与健康风险评价和预警机制;在进一步进行工程治理的基础上,发展社会治理、经济治理,通过强化管理、公众参与提高治理成效。 与此同时,还应大力提高湖泊全流域各级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环境保护力度,积极倡导每个人都是污染的制造者、每个人都是污染的受害者、每个人都是污染的治理者的现代环保意识,使社会公众理解、支持,并积极融入到滇池水环境治理的过程中。 (记者:李芳 http://www.ynzxb.cn/2008/1-21/13575077982.htm )
个人分类: 专栏4:七彩云南|3953 次阅读|1 个评论
直面现实还是讳疾忌医:金融海啸中的选择
科学时报新闻中心 2009-1-7 19:17
文: 王中宇 金融海啸汹汹而来,最先感到实质性压力的是工业。2008年12月12日,组建不久的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国务院新闻办的访谈中列举了大量统计数据,指出: 工业增长速度直线下滑,现在还看不到拐点,我们感到压力很大。 然而,2008年12月5日《深圳晚报》报道: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厉以宁与深圳市政协委员座谈时称: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影响基本已至谷底了。 他还指出:危机中蕴含着机遇,中国企业如能抓住机遇,就能在经济危机的阴云中找到阳光。 笔者向一位专业经济学者请教中国处境如何,他告诉我:圈内观点不一,但多数人不太担忧,很多人视其为机遇,思考中国如何利用它获得发展。 三角形整理与突破 如果观察建国以来的经济增长率,似乎可以佐证经济学界这种乐观的看法( 见图一 )。 数据显示,建国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持续保持在高位,除个别时段外,GDP增长率波动的平衡位置大多在7%~10%之间,上世纪90年代以来,更保持在10%附近。一个大国,如此长期地保持这样高的增长率,举世罕见。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GDP增长率的波动明显收缩,显示经济运行日趋稳健。1997年朱镕基提出保八,当时波动通道的下沿为7.15%,而历史经验表明,当GDP增长率接近通道上沿后一定会下行到通道下沿附近,据此,笔者曾质疑保八不可行,实际上后来的谷底为7.6%(1999年)。2007年,GDP增长率再次接近通道上沿,而此时的通道下沿为8.44%,由此似可判断:此轮保八有把握。 金融海啸对中国的最大威胁是出口,因为中国经济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度太高。然而海关总局的数据暗示我们,问题似乎不大。直到2008年11月,出口数据仍没有明显脱离上升轨道的正常波动范围,倒是进口数据下滑更明显( 见图二 )。 与之相应,今年外贸顺差逐月扩大。 然而,注意到进口构成的变化,就令人忧虑了。2007年,进口总额中,与加工贸易相关的各项(进料加工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贸易、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物品、租赁贸易、出口加工区进口设备、加工贸易进口设备等)占整个进口金额的54.3%,可见进口的绝大部分是为出口服务的。2008年1月至11月,这个比例降到48.5%,在进口总量下降的背景下,这意味着为出口而发生的进口大幅下降。换而言之,进口下降是出口下降的前兆。 事实上,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第三季度GDP增长率为9.9%,从图一中2007年的上沿附近直接跌到了波动平衡位置(10.18%)以下,表明生产已经大幅下降了。 从三次产业的角度看,第二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 在第二产业的产值中,工业占到绝对多数(建国以来,平均份额为88.8%)。统计局从2001年8月起逐月对社会公布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 见图三 )。 令人不解的是,统计局网站中空缺了2006年10月到2008年1月的数据。笔者只能用多项式拟合统计数据,由此大体揣测这一时段数据可能的范围。数据显示,这一轮经济周期,其顶点可能在2007年8月左右,而进入2008年以后,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急速下行,到10月已低于整条趋势线的最低值。 从轻工业、重工业角度看,本轮经济周期以重工业领跑,而今年重工业的跌幅远大于轻工业,且显出M顶的形态( 见图四 )。 从订单原材料进口生产出口的流程看,出口下降最后对海外市场萎缩作出反应,由此可以预期,出口数据大幅下降还在后边。 回到 图一 ,上世纪50~60年代,GDP最高增长率21.3%(1958年),最低增长率-27.3%(1961年),波幅高达48.6%。此后,70年代、80年代逐步缩小。转向与国际接轨后,全面学习西方的管理体制与手段,到90年代波幅降至10.8%,进入本世纪后,到2007年为止,最大波幅为3%,整个图一显现出三角形整理且走到顶端的态势。 有证券市场经验的人都知道三角形整理。当数据波动幅度渐次收缩,最后指向一个顶点时,意味着极有可能发生突破。突破意味着以前决定数据波动的机制失效,新的机制将取而代之。这时的关键是判断突破的方向,即新机制的性质。数据短期内如此急剧下降,似乎在暗示,向下突破的可能性远大于向上突破。 从机制看突破方向 那么,历史上决定中国经济运行的核心机制是什么? 图二 显示,建国以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始终是第二产业,这提示我们:工业化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回顾历史,是西方列强用战争逼迫中国选择工业化道路的,无论是晚清的洋务运动、国民政府的战时经济体制还是毛泽东时代的三线建设,其背后都是严酷的国际环境。 在一个人口众多、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实现工业化,资源何来?在毛泽东时代,一方面靠剪刀差从国民的绝大多数农民手中聚集,一方面靠低工资降低工业建设的成本。而改革开放后,吸引外商、招商引资成了各级政府的要务,将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寄望于外部资本家。 于是,无论是当年的国家资本主义阶段,还是后来的与国际接轨阶段,积累工业化资金都是经济主管当局的首要目标。当转向与国际接轨后,统计数据和大量事实证实了资本利润极大化是中国经济体系最核心的要素配置机制(见王中宇《利润极大化与滞胀》,《科学时报》2007年12月30日 A5、A6版)。而资本利润极大化必然导致产能与社会购买力的失衡。于是自1998年起,有效需求不足成了令经济管理当局头痛的顽症。 在古典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润极大化往往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方才导致无法克服的社会矛盾;而在中国,经济运行机制基本完成与国际接轨应是1994~1998年间(见王中宇《宏观调控:向左转?向右转?》,《科学时报 》2008年9月2日A2版),却在短短十余年间各种典型的矛盾就集中、大规模出现,根源何在? 中西方是从不同的出发点走上工商文明的,西方学者将中国的传统社会称为东方专制主义,马克思曾用亚细亚生产方式、东方原始共产主义描述东方的传统社会,翻译《资本论》的王亚南则写了《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从秦汉到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分析了中国官僚政治发生与演变的历程及其系统动态。 从历史上看,行政权力独大、官僚体系一家通吃是我们社会的悠久传统,它最大的特征是高效,因为它不受其他力量的有效制衡,可以自由挥洒。这种高效在历史上表现出鲜明的两面性:当官僚体系中理想主义占主流地位时,它可以相对廉洁,从而高效地实现主政者的目标;而当官僚体系中个人经济理性占主流地位时,各级官员可以高效地实现自己的私利。 观察过去十余年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理性经济人是如何把持政策选择,为利润极大化原则保驾护航的。 企业视角:推动资本向大型垄断企业集中 承包、优化组合;抓大放小、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这一系列的政策都在推动资本向大企业集中、向少数人集中。贵族化的金融体系靠行政权力垄断了从储蓄到投资的通道,而它只热衷于向大型垄断企业注资,连理论上定位于农村的农业银行都是如此。《中国农业银行2005年年度报告》告诉我们: 中国农业银行贷款主要投向是:能源石化、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重点优势行业。其积极营销和拓展的对象是系统性、集团性客户,跨国公司,事业法人客户以及重点优质项目。其重点关注的客户有: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华润集团等优质集团性客户,各大电力公司、电网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联合通信集团公司、首钢总公司等优质集团性客户,以及福建、重庆、大连等省市政府。 在做大做强和抓大放小战略思想推动下,国有大企业凭借垄断优势发育迅速。 在《中国统计年鉴1991》中还被称为全民所有的企业,到了《中国统计年鉴1994》中就改称国有了。可见国有取代全民所有不早于1992年、不晚于1994年。 全民所有至少在名义上要对全体人民负责,而国有则是政府内部事务,与全民无干。于是社会看到地方国有企业被大量转化为有官方背景人士的私营企业。而央企一方面靠行政权力聚集巨量资源,以做大做强;一方面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旗号下,让马明哲们合法获取6000万元年薪;一方面将大量员工抛向社会,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1994年起,国有企业未向财政交一毛钱的利润,而从1985年起,就一直从财政领取大量的亏损补贴。财政的钱来自全民,而国企的利润又流向了何方? 被国有抛弃了的全民,只好就业于中小企业和个体户,而它们在各衙门的严厉管制下,动辄得咎。以至于民谚云十几个大盖帽,管一个破草帽。贵族化的正规金融系统根本看不上这些草根,而草根金融却得不到合法的生存空间,于是中小企业和个体户只能靠内源融资和地下金融艰难地谋求生存。 这样的政策倾向使资本向大型企业集中,资源和权力向大型企业的管理层集中。广大国民赖以为生的中小企业只好自生自灭。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告诉我们: 国家工商总局前几年发布的一组数据表明,1999年我国实有个体工商户3160万户,到2004年这一数字下降为2350万户,6年间净减少810万户,平均每年减少135万户。另外一项研究表明,1994年到2004年10年间,全国有770万家个体户消失。 而靠此为生的全民,其工资收入正是社会购买力的基础。 地域视角:推动资源向中心城市集中 区域倾斜、提高中心城市的首位度、限制低素质人口、创建XXX城市(这XXX会随时变化,诸如数字化、国际化、学习型、卫生、文明、绿色、宜居)。其核心作用是使资本向大城市集中。 从全国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获得的资源远超过各地,促成这些地方志得意满地提出率先实现现代化。随着这些城市的超前发展,人口大量向这些城市聚集,导致这些城市的两会年年讨论控制人口规模、限制低素质人口。这些城市的现代化场景,使有能力影响到国家决策的群体,误以为这就是整个国家的面貌,从而误导国家的公共事务决策,因为这个群体主要住在这些城市中。 上行下效,各省纷纷将提高省会城市的首位度作为发展战略,从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向省会聚敛资源。盛极一时的市管县改革,让各地的城市都有了可以搜刮的地盘,以至于被基层讥之为市刮县。 中心城市脱离国情、国力的超前发展,在观察者眼前展现出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形象: 一个与欧美不遑多让,形象工程与政府建筑之奢豪(同时难免粗俗)傲视全球。今年四川抗震救灾中,成都新的行政办公中心曝光,举国哗然。 当年的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曾感叹:城市建设得像欧洲,农村发展得像非洲。问题在于,非洲才是大背景,欧洲不过是这背景上的一块块飞地,而飞地上的人们却以主流社会自居,控制着国家的舆论和公共事务决策。 社会视角:推动资本向富裕群体集中 多年来,亲商成了各级政府自觉的政策选择,甚至亲到官商不分、官商一体的地步。政策优惠、划拨、特事特办、三零政策(以零资产、零税赋、零地价吸引客商),让前官员化身的商人,以极低的代价将大量名义上的公共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私有财产,并立法保护之,称之为产权明晰。另一方面,减员增效、拉开收入差距则让多数国民为之付出代价。 结果是国民中的少数人口依赖行政权力,聚集大量资产,以实现利润极大化;而导致多数人口缺乏基本的生产资料。在我们数千年的古籍中,有两个词汇描述这一过程聚敛、兼并,这历来被视为国家的乱源。这种聚敛的效率有多高?看看历年的胡润榜就知道了( 见图五 ),请注意:图中表征财富的纵坐标是对数坐标,相邻两条主刻度线间差一个数量级。 事实上,胡润的调查线索主要来自上市公司的公开报表,而许多富豪的财富见不得光。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的干部和家属财产、收入申报机制胎死腹中,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有太多的高官,其拥有的财富无法面对社会公众。可见聚敛的真实效率只能比图五显示的更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聚敛起来的财富统统需要进行投资,以追逐利润。以前,学界曾将投资饥渴归之为计划经济的顽症。事实证明,在主流经济中,投资饥渴远超过接轨前。进入本世纪后,投资总额/国内生产总值的飙升速度远超出任何历史时期,在2007年,国民创造财富的55.65%转化为固定资产投资,追逐着未来的利润( 见图六 )。这个比值的平衡位置显示出持续的加速上升态势,如果这个大趋势不转变,15年后(2023年),全部GDP都得转化为投资,而留给社会消费的份额将趋于零!这样的经济系统可能运行下去吗? 然而,投资长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出口萎缩的前景下,更是不得不依赖投资。于是,我们很可能看到经济继续沿图六展示的趋势发展,直到无以为继之时。 为什么无法启动内需呢? 启动内需在逻辑上唯一可能的出路是降低投资份额,增加消费份额。然而经济系统一次分配的现实决定了工薪所得过低,而资本(以国有资本为主、民间资本中又以外资为主)所得过高。资本所得的本能是转化为投资。工薪所得中,高收入者所得过多,低收入者所得过少。高收入者的收入,相当部分渴望转化为资本,以获取未来的利润。社会成员的绝大多数是低收入者,他们所得之低,使其客观需求的大部分不可能成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就是整个社会内需不足的根源。 只要一次分配的这个格局不改变,投资高速增长而内需疲弱的趋势就不可能改变。有人冀望于政府的二次分配,然而这只能被理性经济人(他们充斥于行政机构内外)当做最现实的发财机会。凡是由政府部门发放资金的事项,必定有政府内外相互配合,以各种冠冕堂皇的说词套取资金的事件,此类个案不胜枚举,圈内尽人皆知。其宏观效果是:政府发放的资金大量转化为新的资本,而本拟救助的对象所得无几。 这样的系统运行机制难于应对海外市场萎缩,于是向下突破的几率远大于维持原有运行状态的几率。而一旦发生向下突破,保八就成了泡影。 扬汤止沸的救市方略 质而言之,当前的困境源于强势官本位系统追逐的利润极大化原则。它心目中的发展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将国民创造的社会财富转化为追逐未来利润的资本;而国民的发展从来就不曾是它的真实目标。由此方可理解高速增长的GDP与国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间强烈的反差。 面对金融海啸,各国纷纷求助于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的本质是向不足的有效需求注入额外的货币。当年罗斯福应对大萧条的措施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遏制资本积累的速度,包括要求资本家们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实行以资产占有量为税基的累进税、严格限制金融机构经营范围;其二是增进社会公众的有效需求,包括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体系、力促中小企业的复兴、大兴公共工程。 2008年8月19日,摩根大通(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龚方雄在他的一份报告中披露,中国高层领导人正在考虑一个2000亿~4000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2008年11月5日,中央政府推出4万亿元投资的两年经济振兴计划,比龚方雄披露的高出一个数量级。4万亿元相当于2007年GDP的16.2%,2006年财政收入的103.2%,力度之大举世震惊。 现就职于世界银行的林毅夫表示: 中国4万亿元人民币的财政刺激计划有助于将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到8%~9%的水平,这就是中国为全球经济能作出的最大的贡献。 从媒体报道看,这4万亿元指向3个方面: 其一,增加居民收入,减轻居民负担。 1.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2.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3.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其二,公共工程。 1.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 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4.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其三,支持企业,促进转型。 1.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2.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 为此,要求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第一个方向针对不足的有效需求,无疑是正确的。此次金融海啸中,不少国家和地区由政府直接向居民发放消费券,直指要害。然而这种补贴性的支出能否解决经济体系根本机制造成的问题,值得怀疑。最有可能的是,它能救急于一时,将矛盾推到以后。另外需要指出:对其中的游牧民定居工程,当地部分民众和生态学者、文化学者持有强烈的异议,宜谨慎行事。 第二个方向从长远看为国家发展所需,但它能否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值得怀疑。投入工程的资金中,行政体系势必吸收一部分,工程最后由企业实施,企业必定要首先确保自己的利润,最后才可能是工资。只要经济系统运行机制依旧,这三部分的分配格局就不可能改变,而正是这种分配格局导致了今天的困境。大型工程中,单位投入创造的就业机会是很有限的,而它却有超强的能力创造富豪。事实上,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就采取过由政府举国债大搞工程的对策。正是这期间,中国的两极分化急剧拉大,产能与购买力严重失衡,造成了今天这种难以处置的局面。 第三个方向本质上是政府与企业间的利益调整。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相当热衷。既有站在企业立场上希望压缩政府在经济领域活动空间的,也有站在政府立场上要求控制经济命脉的。这种争论的背后往往掺杂着主义之争。然而从整个社会的视角观察,这不过是精英集团内部的势力范围之争而已,根本不涉及问题的症结社会公众疲弱的购买力。理论界还有相当多的声音将希望寄托于技术升级和创新。事实上,导致今天困局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经济运行机制问题。在市场不景气的环境下,企业最理性的行为是窖藏现金(无论来自哪个渠道)以备过冬,而非投入前景莫测、风险极大的技术改造。从全世界看,今天的技术水平远超过1929年,却发生了与之类似的危机。可见,指望技术发展能解决经济运行机制造成的问题,无异于缘木求鱼。 从问题症结的角度看,只有第一个方向对症,可能生短期救急之效;第二个方向利弊参半、弊大于利;第三个方向基本不对症。注意:当年罗斯福从遏制资本积累的速度和增进社会公众的有效需求两个角度下手,而今我们完全没有遏制资本积累的速度的举措,相反却为加速资本积累打开新的渠道。由此可感受到,在社会公共事务决策上,特殊利益集团影响力之巨大。这种扬汤止沸的药方,疗效可想而知。 心猿意马的流动性 这3个方向的措施需要巨量的资金,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财政收入肯定会受到巨大影响,政府支出的钱从哪里来? 2008年12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创造适度宽松的货币信贷环境,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至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2009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7%左右。 这一政策的背后是相信货币发行量能影响经济增长,希望用多发货币带动疲弱的经济。然而,这一期望却得不到事实的支持。数据显示,在1999年之前,两者间存在某种同步关系,而此后基本上是各走各的。相关性分析表明,1999年之前,GDP 增长率与货币发行量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9587(不变价格)、0.9189(当年价格);而此后GDP 增长率与货币发行量增长率的相关系数降为0.1295(不变价格)、0.3391(当年价格)。 这暗示我们,货币总量已经不再是经济增长的制约性因素,靠控制货币总量来调控经济速度已经不现实。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对流动性过剩极度忧虑,决定2008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以防止通货膨胀。而事实上,整个2008年货币发行总量一改2006年5月以来的增幅下降趋势,转而上升,而经济增速却明显下滑。 理论界争论流动性过剩已有多年,至今未见明确结论,连什么是流动性都众说纷纭。经济现实告诉我们,社会上并不缺少货币,货币发行量已经远远超出了社会生产的财富。货币发行量不仅远超过了以不变价格计算的真实财富,也明显超过了以当年价格计算的、不断注水后的财富。而且,这种超越的速度进入本世纪后明显加快。 问题的症结在于,大量的货币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他们的目标是以钱生钱,以获取财产性收入,而这种收入最终建立在商业利润的基础上。商业利润依赖社会购买力,即不是指望利润而是满足消费需求的货币,而这类货币已经远不能满足期望获得利润的货币的胃口。 于是,食利者群体的心态成了决定经济速度的关键因素。 当他们判断有可能挣得利润时,势必蜂拥而出,将资金投向一切他们看中的方向,这就是我们在2004~2007年间看到的流动性过剩。理论界则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论证投资优于储备货币,手持货币无异于坐等贬值(见高善文《货币过剩与资产重估》,中国市场出版社)。 反之,当他们嗅到严冬的味道时,立刻转而信奉现金为王,紧攥钱包,准备猫冬,同时大叫受不了了,以博取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补贴,至少要也降低其承担的基本社会义务(如工资、税赋支出)。 于是,经济体系的宏观管理本质上是与食利者群体的心态博弈。古人云心猿意马,在真实利润空间与利润需求量之间严重失衡的环境下,食利者群体的心态势必高度不稳定,在贪婪与恐惧间跳跃,他们已经让全社会在短短一年内体验到了什么叫冰火两重天。 大量超额发行货币,是为了让他们重拾信心。当前,中国30%~40%的产能直接依赖海外市场,20余年的经济进程形成的这一局面不可能在数年内转变。于是我们看到,源自外部的金融海啸,正好撞上了中国经济体系的阿喀琉斯之踵。只要这些产能放空,食利者群体追逐的利润就成了无源之水,其信心如何恢复? 而一旦他们的信心恢复,这些超额发行的货币势必成为新一轮通胀的巨大推力,那时宏观经济管理班子势必体验到比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更严峻的通胀压力。 2008年9月14日,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称: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言下之意,当前的麻烦,其程度不次于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而当年的大萧条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将近半个世界的社会主义阵营。 我们经济系统的深层问题以前可能难于认识,而今统计数据和经济现实已经将其凸显出来。为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现在是直面现实,严谨、客观、深入地开展研究的时候了。 图一:中国GDP增长率 图二:进出口月度数据 图三:当月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月增长率 图四:当月轻工业、重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月增长率 图五:历年胡润富豪榜 图六:投资总额/国内生产总值 (注:文中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海关总署网站)
个人分类: 名记大作|2007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融危机启示:重估马克思与凯恩斯的当代价值
科学时报新闻中心 2009-1-4 18:48
与纪坡民一席谈 ●历史仿佛跟我们开了个不很恶意的玩笑,它的吊诡之处就在于:这些年来,人们似乎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可是,我们如今却发现,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能够大有用武之地的,正是在中国。 ●对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作为病理学,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表现了惊人的预见性;而对大萧条的诊断或治疗,提供理论阐释的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控制理论,真正付诸实践的则是罗斯福新政。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病理学,那么凯恩斯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的治疗学,后来这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表明,这个治疗学还是相当有效用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纪坡民 记者:张明伟 次级贷款,这只貌似南美洲丛林里的蝴蝶终于导致全球金融飓风。从风暴乍起时的惊慌到逐渐回归冷静,当普遍认为危机进入下半场之时,我们也许需要从理论层次上对危机进行分析,并由此找到应对之路。近日,在北京东城的一个小四合院里,《科学时报》记者专访了纪坡民先生。 对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认识 金融创新失误 《科学时报》: 今夏以来,由美国次贷问题触发的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到全世界。国内外的学者有种种分析,人们也有许多议论,你对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是怎么认识的? 纪坡民: 对金融危机的分析文章看过一些,学术方面的问题很复杂,那是学者们的事。对这次金融危机,社会大众也很关心,人们的议论很多,有些议论很醒目,也相当耸人听闻。比如,认为自由市场体制的理念破灭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末日来临了;有的议论则颇具中国特色,还有点自鸣得意的味道:过去是社会主义救中国,后来是中国救社会主义,现在轮到社会主义救美国了。用大众语言,发惊人之论,某种程度上也是大众传媒的特点。报纸不是教科书,不能天天板着脸给人上课。这在世界各国也都是见怪不怪的事,我们今后也会慢慢习惯的。 不过,在人们这种有点调侃和玩笑的背后,也隐含着十分严肃而且相当重大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30年来始终将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目标模式改革至今,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存在也是客观事实。因此,人们的心中也许会疑惑,我们国家选择市场改革的方向是否明智? 我认为,这些议论过于耸人听闻了,不能说是严肃的科学认知。美国的金融危机,并不说明自由市场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应当完全推倒。中国改革以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模式,方向也无疑是正确的。 当然,即使中国实现了市场经济的目标而且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了,也不会是什么理想王国,就可以躺在这个体制目标上高枕无忧了,到了那时候,还会有那时候的问题,还会有那时候人们要发愁的事情。实际上,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时常会有不测风险的制度,需要经常给予警觉的审视和精心的关照。 就像毛主席讲的,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人类总要不断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因此,人类社会永远不会发展到停止不前的理想王国,也永远不会出现福山说的历史的终结。就以市场经济体制来说吧,美国早就已经建立起来了,而且发展到相当完善的程度了,尤其在法制方面,可是他们也还在不断地进行创新。 创新,在我国是个备受推崇的好名词,这自然也没有错。可是我们也应该知道,创新,也是有风险的事。创新,是探索未知领域,自然没有什么现成的办法,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创新,不仅难免犯错误,而且犯错误的可能性很高,起码要比学习前人成功经验的途径,犯错误的概率要高得多。 我认为,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美国这次金融危机,问题就出在金融体制创新时犯了错误、遭受了挫折,酿成大灾难的局面。比如所谓次贷问题,房地产次贷的金融衍生物已经搞得规模很大了,但国家的法律与政策却远远滞后,金融监管跟不上,缺少及时而必要的规范。 我们得承认,对次贷以及金融衍生物这类金融创新来说,美国无疑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对美国人来说,因为是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所以总要先有事实,然后才会有规范,先要有次贷、金融衍生物之类的金融创新,才可能制定金融监管的相应规则,对这种事,谁也不要宣称自己就能做到事前诸葛亮。这次金融危机的教训,主要是美国政府和金融当局见事太迟、判断失误、反应太慢、长期拖延,以至酿成大灾难的局面。也许几十年后,我们也会遇到美国金融创新那样的问题。 以上所述,属于认识论方面的问题。涉及对人类社会事物的认知,除了认识论,还有伦理学方面的问题。这次金融危机,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就出在价值判断上,这属于道德范畴。一个重要的教训是:经济体的目标模式也好,金融体制的创新也好,人们在对它们进行规划和设想的时候,都不能建立在诱导民众滋生马不吃夜草不肥,人不得外财不富一类观念的基础上。 财富是劳动创造的,没有免费的午餐,消费应当量入为出。这是人们的常识,还是经济学名言,同时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美国政府这20多年,就像许多中国人认为马克思经济理论已经过时一样,也抛弃了凯恩斯宏观调控的原则。一方面,耗费巨额军费,大肆扩军备战,还动辄在海外用兵打仗;另一方面,在国内,不仅放任公司高管们拿高得离谱的巨额年薪,还要许诺让穷人也买房置产。但是,美国人民却没有付出那么多的劳动、没有创造出那么多的财富,于是只有靠铸币效应和复杂的金融游戏来填补巨额的财政和外贸亏空。整个国家和民众都沉醉在财富徒增的黄粱大梦中,可实际上他们消费的却是其他国家人民创造的财富,结果积累了巨额的外贸赤字和政府债务。如此寅吃卯粮,长此以往,势必会出问题,不仅经济发展没有可持续性,而且从价值观念的角度看,也是不道德的。 不过,我们也不必对美国人犯错误、栽跟斗而幸灾乐祸,就市场经济的知识和经验来说,我们大概只是中学生水平,所以如果博士生们的论文没有通过,我们也没有多少本钱去嘲笑人家。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美国人犯的错误,也应当成为我们的财富。一个聪明的民族,不仅应当从别人的成功中学习经验,还应当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这次危机同上世纪30年代 经济大萧条的重要不同 《科学时报》: 现在,人们往往把这次金融危机和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进行比较,你认为这两次危机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纪坡民: 可以认为,美国这次金融危机,是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美国最严重的经济危机。30年代经济大萧条,对美国和世界经济列强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至今还令人谈虎色变。这次金融危机的波及范围、破坏程度和持续时间,还有待观察;学者们写的文章很多,意见也众说纷纭,给人的印象是,对问题的症结和应对之策还不是十分清楚。对于探索未知领域的问题来说,这也无足深怪。 不过我认为有一点是清楚的,从某个角度看,30年代经济大萧条和这次金融危机是很不一样的,而且情况截然相反: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问题出在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而美国这次金融危机,情况却是生产不足,消费过度,寅吃卯粮,标志就是巨额外贸赤字和政府国债。 对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马克思经济学说已经从理论上作出了科学解释和成功预见。这一点,我们在中学政治课里都听过。马克思的理论巨著《资本论》于半个多世纪以后,在30年代经济大萧条中,其真理性得到验证,表现了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学术魅力。 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逻辑框架,我们可以简要概括为:商品的两重性劳动的两重性社会必要劳动剩余价值论生产社会性和资本私人占有的矛盾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造成周期性经济危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两极分化资本主义总危机无产阶级成为资本主义掘墓人无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灭亡,被社会主义取代。 对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以中国人特有的悟性和概括力,将其称之为资本主义病理学。如果我们把资本主义比作人的机体,资本主义当然不会只有病理学,还会有它的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治疗学等,这可以认为就是经济学术史上各种流派的经济学。 在一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看来,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资本主义病理学,它的理论体系的前半部分,其概念抽象和逻辑推理,在学术上至今仍然可以认为是无懈可击的;可是,它的理论体系的后半部分,即运作过程和最后结论,却在实践中站不住脚了。 应当说,出问题的不是马克思,而是资本主义。有句哲学名言,生活之树常青,理论永远是灰色的。作为《资本论》论述对象的资本主义社会,在马克思去世的半个多世纪后,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尤其是二战以后,发生了很多变化,最重要的变化有两个方面: 一是发达国家普遍地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并逐渐完善,使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和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大大缓解了因为贫富两极分化导致的社会冲突,从而避免了革命危机的威胁。 二是宏观控制理论和国家干预政策,其实践以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理论上的反映则是凯恩斯经济学的创立。这使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波动幅度大为减小,损害减轻了,而且还有了可控性。 这样,作为资本主义病理学,传统马克思经济理论虽然在概念抽象和原理论述方面仍然有着可靠的学术价值,但是在运行和结论方面,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却被实践证明并非如此。 而且,如今世界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同半个多世纪之前的情况相比,模样也大不一样了,在一个重要方面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在马克思的时代,是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 在今天,以美国为代表,却是生产不足、消费过度。 资本主义的情况变了,马克思这个老革命遇上新问题了。我认为,要解释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传统马克思经济学说有点无能为力了。美国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听说马克思的《资本论》在美国尤其欧洲销量大幅增加,不过我觉得,用传统的马克思经济理论解释美国和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这次金融危机,未必能得到多少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起码不会那么直接。有些人可能也是人云亦云,瞎凑热闹。 经济大萧条的理论和对策 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 《科学时报》: 应对金融危机,人们往往从历史中寻找借鉴。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就是研究经济大萧条的专家,人们对经济大萧条的关注也在持续升温。你认为当年应对大萧条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纪坡民: 对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作为病理学,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表现了惊人的预见性;而对大萧条的诊断或治疗,提供理论阐释的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控制理论,真正付诸实践的则是罗斯福新政。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病理学,那么凯恩斯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的治疗学,后来这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表明,这个治疗学还是相当有效用的。 当年的罗斯福新政,主要的对策有3个方面: 第一,提高工人工资,扩大消费,增加有效需求。罗斯福的办法是,由议会通过法案,在工人同资方订立工资协议时,给工会授予集体谈判权。此举转变了工人在劳资关系中的弱势地位,使工人工资大幅上升,有的甚至翻了两番。这个法案的实施过程中,触发了劳资双方的激烈冲突,甚至闹出许多人命案,可以说是一场地地道道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一位美国记者写的《光荣与梦想》一书,对此有非常生动的记述。 第二,兴办大规模的公共工程,既弥补了私人投资的不足,又部分解决了就业问题,缓解了美国的经济萧条。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如胡佛水库和密西西比河流域治理,还有美国的高速公路网,就是在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 第三,扩军备战。大萧条之后仅六七年,上世纪30年代末,西方各国又进入新一轮的经济萧条。恰逢此时,由于面临世界大战的威胁,美国开始扩军备战,军备的巨大需求,有力刺激和扩大了生产,解决了有效需求不足。公正地说,对扭转经济萧条的局面,扩军备战的作用更为根本。当年,希特勒的所谓金融奇才沙赫特,还有二战期间的日本军部,也是用扩军备战的办法,躲过了新的经济萧条。不过,这种战争经济的发展,无疑没有给人民带来改善生活。 应对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理论 马克思和凯恩斯 《科学时报》: 美国的金融危机,波及到全世界,也影响到中国。对中国经济的问题,在理论上应当如何认识,你是怎么看的? 纪坡民: 全球化,让世界经济联为一体。美国经济在世界上规模最大、素质也最高,他们闹金融危机,自然会影响全世界。就像人们说的,美国感冒了,全世界都会打喷嚏。中国同美国在经济上的联系如今十分紧密,自然也会受影响。 不过,中国经济如今存在的问题,同美国经济现在发生的金融危机,情况却不一样。甚至可以说,中国和美国的对比,就像前面讲的美国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同如今的金融危机的比较,相当类似。中国经济如今的情况,是生产过剩、需求不足,这同美国上世纪30年代的情况是一样的,而同美国经济现在发生的金融危机,情况则恰恰相反。 我们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如今存在的经济问题,却恰恰是马克思《资本论》里讲到的那种情况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历史仿佛跟我们开了个不很恶意的玩笑,它的吊诡之处就在于:这些年来,人们似乎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可是,我们如今却发现,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能够大有用武之地的,正是在中国。 其实,中国经济的生产过剩当然是相对于国内有效需求而言,在许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之所以没有在若干年前就酿成美国经济大萧条时的灾难性局面,是因为20世纪末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格局同上世纪30年代各国竞相实行贸易保护的情况不一样了。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市场,其巨大的需求容量吸纳了中国经济的生产过剩,把它转化为我们如今2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有人说,在20世纪末开启的新一轮全球化中,中国是最大的受益国,看来此言不虚。而现在,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欧洲和美国、日本的市场需求萎缩,使中国商品的出口受阻,由于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相当高,导致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受到威胁,生产过剩的问题才浮现出来。 既然中国经济如今面临的问题,同美国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一样,都属于作为资本主义病理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解释的范畴;那么,解决中国如今的经济问题,也可以到凯恩斯经济学和罗斯福新政中去寻找其治疗学。 《科学时报》: 按照你这种说法,来看看我们的政策选择,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的趋势下,扩军备战首先要被排除了。 纪坡民: 现在看来,国际形势像上世纪30年代那样,马上爆发世界大战的危险显然很小,大规模扩军备战没有必要。当然,鉴于欧、美、日仍未解除对华军售,中国的国防现代化主要应当依靠自己,因此,增加一些国防科研投资是必要的。不过,这对于经济上拉动国内需求来讲,所起的作用很有限,在这方面做不了多少文章。 《科学时报》: 最近不断有人呼吁通过提高工资来提高民众的购买力,这一点上的文章能做多大? 纪坡民: 大幅度提高工资,当然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当年的罗斯福新政,对扭转经济大萧条的局面,比较起作用的就是这一条。但是,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也很难有大作为。 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主要是由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决定的,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现在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仍然基本是供过于求,因此,工资大幅度提高不现实。同时,工资大幅度提高,也就意味着劳动力成本大幅度提高,这会牺牲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削弱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利的。 《科学时报》: 有学者指出,应该大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只有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了,人们才敢花钱,才能拉动内需。 纪坡民: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刚刚起步建立,确实水平很低,需要大力加强和完善。不过,应当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我国这些年虽然经济发展很快,但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按人均水平,财力相当有限。社会保障达到发达国家那样的水平,我看起码还需要50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对这一点,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不要听人家夸奖了几句,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 加强与完善社会保障,无论从财力支持还是从道德角度考虑,我的意见,应当先搞最基本的保障。我国目前的两极分化相当严重,具体地说,有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个体之间3个层次。这3个层次的两极分化,集中地表现在中西部地区农村的贫困户,目前的低保,每月才50块钱,亟须提高。要说翻一番也不为过。不过,即使是翻两番也不过200块钱。这部份人群的数量,总的来说不多,资金总额也不大,对拉动整个国家的经济,从扩大需求的角度来说,效果不会有多大。 中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 公共工程 《科学时报》: 这样说来,中国经济问题的应对之策,主要是公共工程了,我国过去已经搞了不少,你认为现在还有很大潜力吗? 纪坡民: 中国真正大有作为的领域,还是公共工程建设,铁路、公路、水电水利、生态建设、国土整治等,这些算是硬件。公共工程还有一些属于软件的内容,如教育、卫生、科研、体育,以及体制、法制的建设等,该做的事情多得很。 以铁路和公路来说,美国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建成全国铁路网,总长度30多万公里,是我国目前铁路的4倍。上世纪30年代后,美国又建起全国高速公路网。中国地形复杂,工程量要大得多。再以水电水利来说,发达国家水电的开发程度大都在80%以上,我国连20%都不到。我国北方严重缺水,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粮食供应的远景形势相当严峻。至于生态建设,如江河和沙漠治理等,国土整治方面的任务,由我国的地理条件所决定,更是大得惊人。 美国等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已经好几百年了;中国近代,百年战乱,真正开始搞建设才几十年时间。我们不要因为如今手里有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认为我们国家的钱多得不得了,从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长期需求来说,我们仍然是个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任重道远,对此我们应当清醒。金融危机影响和波及到中国,既有危险,也是机遇,我们应该抓住目前的机遇,好好建设自己的国家。 作为普通百姓,谁都希望工资和社会保障提高得快一点;把应对金融危机的重点放到公共工程领域,刺激经济主要搞投资拉动,这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这当然会使民生改善的步伐放慢一些,不过像美国那样寅吃卯粮的错误,在相当长的时期,我们也犯不起。 这次蔓延到世界的金融危机,对我国一个重要的影响是经济要由外向型向内需型转移。这句相当文雅的经济学语言,在实践中将是一个相当痛苦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公共工程,投资拉动,财政资金自然是主角。这里,除了科学决策,防止失误和浪费,一个重要问题是警惕腐败随之蔓延,实际中的情况,往往是工程一动土,就腐败贪污。 从长期看,这是一个体制和机制的问题,解决之途,从根本上说,是法治和政府建设的问题;这个方面的基本建设,也可以算公共工程,是公共工程的软件部分,政府应当重视,也应该加大投入。这方面该做的事情很多,也很重要。 从近期说,要让全国民众与国家共克时艰,政府应当加大打击腐败力度,还有,那些国企高管们拿着高得离谱的年薪,是在超英赶美吗? 《科学时报》: 有人建议,中国应该加大国际金融收购的力度、参与国际金融运作,你认为现在是一个好时机吗? 纪坡民: 前面讲了,从根本上说,我们的资金并不多,主要应当用于国内的建设。西方国家给我们戴高帽子,说什么要我们来拯救世界;孙中山说过,中国应当对世界有更大的贡献,毛主席也很喜欢这句话。不过,中国古代一位贤哲荀子说过,财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我们现在那点财力,哪有这个力量呢?至于进入国际金融市场,既然我国的经济要进入国际市场,当然也包括国际金融市场。至于说时机,应当说现在也是个时机。不过,对我们在这方面的能力,不应估计过高。国际金融市场,里面水很深,风险也很大,不懂得行情,往往一出手就赔。 国际金融市场,大体上有这么3个方面的问题:知识、经验和圈子。知识可以在学校里学习,经验要在实践中摸索,国际金融市场的圈子,你不进到里面去混混,也很难搞明白里面的事。可是你要进去,就得买门票,如果赔了,就是交学费。现在有些人对交学费这个词很反感,可是你不交这个学费,那里面的事还真的搞不明白。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国际金融市场并不是实行义务教育的地方。我的看法,国际金融收购也应当搞,少搞一点还是可以的,不过,慢慢来吧,谨慎一点好。 《科学时报》: 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祸及全球,各国政府都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对我国政府的反应和对策,你是怎么看的? 纪坡民: 古人云,行成于思,毁于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这次金融危机,如何采取应对措施,首先是认识和判断问题。 2008年,是中国不平凡的一年,在经济上,从上半年到下半年,政府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宏观决策,可以说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上半年,问题来自国际市场,以石油为代表的各种矿产品价格高企,以粮食为主的各种农产品也大幅涨价,波及到国内,应对的措施主要是防止结构性价格上涨演变为全面的通货膨胀,国内经济已经连续多年高速增长,要防止经济过热。简言之,经济决策是防止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 下半年,问题还是来自国际市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迅速蔓延,波及全球,也影响到中国。美国市场萎缩,中国出口受阻,经济增长减速。宏观决策的重点变成防通缩、防衰退、保增长、刺激经济。 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陡变,宏观决策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这种情况往往容易出问题。类似的情形1988年也发生过,后果也是严重的。 我认为,这一次,政府的应对要好得多,可以说见事不迟、反应不慢、总的判断方向不错、应对措施力度不小,温家宝的话要生动得多。增加4万亿元投资的事,大家都知道。实际上,就在全国民众热火朝天地迎接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政府高层已经在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逆转、酝酿宏观经济决策的一百八十度转折了。 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世界经济前景黯淡,中国虽然处境尚可,形势也相当严峻,不容我们稍有懈怠。
个人分类: 名记大作|26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草地牧养肉鹅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kerer009 2008-10-22 12:37
近年来,随着肉鹅收购价格持续走高,2007年吉林省白城地区九月中旬的活鹅收购价格稳定在14元/公斤以上,养鹅效益十分好,于是农村掀起了利用草地牧养肉鹅的热潮,但农户实际生产中在饲养、管理等诸多方面也存在着问题,导致生产效益不高。在此,笔者把在实际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加以分析,希望对利用草地牧养肉鹅者有所帮助。 1存在的问题 1.1品种差 目前农村90%鹅雏繁育主要是一些农户利用家庭条件就地繁育,种蛋也是自附近乡村的农户家中收购后再集中孵化,由于这些孵化场所收购的种蛋不卫生,消毒不严格,收购种蛋品种不一,造成鹅雏品种差、品种杂,且多退化的品种,易得病,影响效益。 1.2购雏季节不当 许多养鹅户不太重视进雏季节,有的在春天,有的在初夏,初夏进雏虽然育雏的舍温易控制,鹅雏成活率高,但禽舍也容易温度过高而导致雏鹅上热,而且放养时间短,不能充分利用饲草资源,鹅出栏时体重偏小。 1.3放养密度不合理 在农村,某些养殖户一味追求放养,有的地方每公顷草地放养100~150只,甚至更高,这样造成青饲料等的严重不足,鹅吃不饱,生长速度减慢,体质瘦弱,增加了死亡率。须要长期补给大量精料,这既增加了饲料费用,在管理上又增加了难度。 1.4防疫不合理 由于许多养鹅户还按着传统的散养模式饲养,对防疫程序及疫苗的正确使用还认识不够,易漏掉某种疫病,如小鹅瘟、鹅痘、禽霍乱等;或使用疫苗的方法、剂量、时间不正确,造成免疫失败,成活率低。 1.5饲养管理粗放 1.5.1不重视育雏的温度 在育雏时掌握不好雏鹅对环境的要求。一般农户育雏时舍内温度、湿度过低,或温度忽高忽低,注意保温但不重视通风换气,同时密度过大。结果造成温度过低出现压死鸡现象,鹅生长缓慢,呼吸道疾病伴随发生,不但增加了死亡率,还影响了鹅的生产性能。 1.5.2育成期饲养差 多数农户仍按着传统的家养方法饲喂,放牧回来撒一些玉米粒或其它的杂粮,营养不全;放养时不训导调教;牧区不放水源:管理落后,饲养的鹅大、小不匀,轻、重差别大。 1.6忽视天气预报 幼鹅的放养易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一旦下大雨或其它冰雹天气等,常常让鹅淋雨,诱发疾病,鸡的生长、抗病力、成活率等都受到极大影响。 1.7忽视球虫病的预防 当气温升高到3O℃左右,湿度达70%以上时鹅就会发生球虫病,尤其夏天常常大流行,可是多数养殖户不提前预防,到了发病时再投药,这时不但造成了费用增高,死亡率增高,而且还降低了鹅的生产性能,从而减少了收入。 1.8忽视消毒 良好的卫生消毒工作是维护鹅群健康、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也是决定免疫成败的重要条件,许多养鸡户忽视这一点,多数人只在育雏时几天消毒一次或者干脆就不消毒,临到发病时才想起消毒。正常情况下,不注意清扫粪便,不坚持常规消毒制度,使禽舍环境条件较差, 为鹅群的健康埋下了严重的致病隐患,一旦有病菌侵入,就有可能发生疫情。 1.9用药混乱 有的养殖户本着用药总比不用强的想法,长期或定期给健康的鸡群大量投服一些药物,也有的在治疗时加大药量或多药并用,或者交替混乱用药,这不但造成药的浪费,而且鹅易产生抗药性。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农户滥用一些国家禁止使用的违禁药物如痢特灵、氯霉素等,这极大降低了肉鹅的品质,危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失去了牧养肉鹅的意义。 2对策 2.1选择好的品种 选择我国的地方优质肉鹅品种:如吉林白鹅等,它们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 。其次,到正规的孵化厂购雏或者从比较正规的鹅场购进严格挑选的种蛋进行孵化,孵化前 加强对种蛋的消毒;第三,有条件的自己饲养肉鹅,选留种蛋,然后进行孵化,这样能充分保证鹅雏的质量。 2.2选择适宜的购雏季节 在购雏时一定要据放养的季节确定适宜的进雏时间。放养季节的选择一般据各地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在吉林省中部地区一般进雏时间在上一年的5~6月,这时进雏的好处是育雏期间气温相对较低,空气湿度不高,鹅雏疫病不容易发生,生长速度较快,而且一般不会因为上热的原因而影响鹅雏生长;此外,当育雏期结束时外界白天气温在15℃以上,适宜放牧,同时也正值草地牧草处于幼苗期,非常适宜幼鹅采食。 2.3确定适宜的密度 密度要根据放养地的面积的大小及草资源来确定,在当前吉林西部一般草场的产草量来看,一般按每公顷草地放养雏鸡30~50只比较合适。 2.4严格防疫 在进雏初始时开始一定要结合本地实际,严格按照防疫程序免疫,重点是小鹅瘟、鹅痘、禽霍乱、病毒性肝炎。每种防疫都要细心,不能马虎。正确掌握疫苗的使用方法、剂量、了解疫苗的注意事项,保管好疫苗对个别发病鹅进行补治。 2.5加强饲养管理 2.5.1保证育好雏 在鹅雏进舍后的l小时内饮到生理盐水,对不会喝水的雏鹅训练饮水,饮完盐水后要及时地换药水,水中加些环丙沙星或阿莫西林等抗生素,目的是防止雏感染大肠杆菌、支原体等病原菌。保持好温度,第1周的前3天温度不低于30~32℃,后4天温度保持在28℃左右,而且要求温度稳定,以后每周逐渐下降2℃,直到18℃左右恒定。密度随着鹅鹅日龄的增大而逐渐降低,由第l周的20~30只/m2逐渐降到5周龄10只/m2,加强通风换气。 2.5.2加强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在此期以青饲料为主,分群后适当补给精料,补料量据鹅体重大小确定,对偏重的鹅减少精料喂量,相反则增加喂料量。淘汰弱小僵鹅。做好鹅群的放养与调教,在平时喂料应吹口哨,让鹅形成条件反射。放牧时一个人在前吹口哨开道并撒饲料,另一个人在后面用竹竿驱赶直到进入牧区。回舍时同样如此反复训练几天便可。在放牧区内放置一些盛洁净水的饮水器,供给 充足的饮水。管理要精心、做到五勤:勤观察鹅跑出鹅舍的先后,弱者或病者往往留在后边;勤观察粪便是否正常:补料时勤观察鸡的精神状态,弱者或病者吃食的动作迟缓;勤在晚上听鹅的呼吸,确定是否有病;勤注意观察平常食量的变化。通过上面五勤做到有病早预防,病鹅早隔离。 2.6注意收听天气预报 在恶劣天气时不放牧,进行舍饲,根据鹅群数量的多少搭建凉棚,用来避暑、避风、防雨淋、休息等。 2.7球虫病以预防为主 到了夏天的高温季节一定要选择二种球虫药轮换或交替使用,每种药使用3~5d后停1周左右再用另一种球虫药。秋季草籽成熟是正值关键的育肥期,更要相隔一周连续两次施喂驱虫药物。 2.8搞好卫生消毒 养殖户对消毒要有足够的认识,对禽舍及周围环境每周消毒l~2次,对水桶、料槽天天消毒,鹅舍前设消毒池,禁止外人进入饲养区。保持鹅舍的干燥、卫生,勤清扫粪便,勤消毒,把粪便堆积发酵。 2.9正确用药 要加强饲养管理,采取各种措施以减少应激,增加鹅自身的免疫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的使用,必要时经准确诊断后用药,用药的方法、剂量必须正确。采购的禽药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标准,违禁的药物禁用,在休药期内不出售鹅及产品,保证肉鹅的质量。
个人分类: 农业技术|3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黄卫东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案(缩略版)
huangwd99 2008-9-14 11:43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wd99.htm 想象整个中国是一个大家庭,现在生产系统能力很大,但是大部分闲置,因为即使生产出来,由于大部分人无权使用,相当于现实中穷人没有钱买,只能成为滞销产品,已经生产出来的部分产品出口送给洋人换回了一些白条(现在已积累近2万亿美元白条)。现在洋人不用了,我们的产品积压增加。解决的办法是开动生产系统,将产品分配给大家,现实中则需要给普通老百姓增加收入,使他们能有钱购买产品,从而提高生产系统开工率,实现经济增长。现总结方案的要点如下,详细论证参见本人已发文章: 一、如何增加国民财富 一个健康发展的国家经济应是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处于平衡,且同步持续增长。 1、 提高消费能力方法:当前我国的消费能力严重不足,远远低于生产能力,必须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减小收入差别(增加高收入者收入,实际是增加投资能力),以提高消费能力。当前股市、楼市处于炒作状态,结果是老百姓财富被少数人圈走,导致消费能力下降。应取消股市或制定政策抑制炒作,应对拥有第二套住房的家庭征收高额财产税,允许自建房屋,抑制房价。国债和储蓄实际减少了消费,应在通货膨胀时使用。 2、 提高生产能力方法: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坚持独立自主引进消化为辅的方针,通过国家制定技术发展规划,进行重要技术商业化基础研究;采用高折旧政策,促进企业更新技术设备;加强专利保护,推动企业发展和应用新技术,通过企业实现技术和管理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因为财富是劳动者创造的,国家应通过增加基础建设项目,教育和科研活动,控制失业率(低于1%?)。 3、 生产和消费平衡的控制方法:商品积压,实现不了其价值。国家应根据商品积压率,通过银行贷款控制商品生产,降低商品积压率(低于5%?),防止无效劳动。但通货膨胀率较小时除外(2%?),这时应增加收入,而不是控制银行贷款。随着生产能力提高,同步增加货币发行量,提供国家发展需要的资金,保证经济活动正常进行。通过对外贸易获得国内短缺的资源。 二、如何防止财富流失 1、 限制外资企业:引进外资没有给我们带来技术等任何东西,反而挤跨我们的企业,使我们的技术管理消失。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利润财富属于资本家,必须限制外资企业,减少外资企业拿走利润而导致的财富损失。 2、 仿照美国,对退出中国国籍者征收高额财产税(建议税率80%),防止他们带走国家财富。 3、 建立以我国为主的独立经济体系,实现公平交换,防止国家之间不平等商品交换带来的财富损失。与其他经济体系的交往,应注意进出口平衡,防止外汇过多导致的财富流失。在美国主导的西方经济体系中,美国一个人的日劳动量可以交换中国一百人的日劳动量,这导致我国财富大量流失。 三、发展可再生资源技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 世界人口不断增长,而资源有限。今后的经济发展必须依赖可再生资源。大幅度提高资源税和资源价格,推动人们节约资源,促进基于可再生资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最终建立基于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 参考: 黄卫东 强烈呼吁立法禁止引进外资,修改国籍法,大幅增加最低工资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669 黄卫东 解决当前我国经济问题的根本措施是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282 黄卫东 从汇源并购谈起:我国财富为什么流失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664 反对引进外资系列之一 ― 八: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wd99.htm 黄卫东 论发展国家经济的七大原则,驳斥主流经济学家卖国谬论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010 黄卫东 介绍退出美国国籍需要交纳的税(要点)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wd99.htm 黄卫东 发展经济首要遵循经济规律,政治因素影响很小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031 黄卫东 美国金融危机是中国外汇财富消失的危机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536 黄卫东 股市或类似金融市场是洗劫老百姓财富的赌场,应予以取消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162 袁大成:关 于 中 国 经 济 的 对 话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990
个人分类: 经济|4452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疲倦的化学原理
麦立强 2008-9-3 23:32
人为什么会疲倦?心理作用是产生疲倦的原因之一。激烈运动以后,情绪松弛下来,疲倦的感觉会立即出现。但是从化学的角度来看,疲倦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有密切关系。   人体里的细胞为了完成肌肉的收缩、神经冲动的传递等任务,需要高能量的化合物,如三磷酸腺甙(ATP)。这种高能量化合物的水解,是一种大量放热的反应。而在运动时,肌肉纤维收缩,加速细胞里的吸热反应。如果人体肌肉里所储存的ATP很快消耗掉,又来不及补充,人就感到疲倦。   再说,在激烈运动时,血液对肌肉所需要的氧气会供应不足,那么,肌肉细胞就必须调动葡萄糖的分解来产生能量。可是,葡萄糖分解的同时会形成乳酸,而乳酸会妨碍肌肉的运动,引起肌肉的疲劳。乳酸的积累会造成轻度的酸中毒,引起恶心、头痛等,增加疲倦的感觉。   肝脏对保持体力有重要作用。当人体内葡萄糖分解后,血液中的葡萄糖减少,肝脏里糖原发主分解,释放出葡萄糖,使血液保持一定的含糖量。同时,肝脏里一部分乳酸被氧化,产生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其余的转化为糖原。所以,在紧张运动后作深呼吸,增加供氧,促使乳酸氧化,可以减少疲倦。
个人分类: 化学安全|29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战争仪式
songshuhui 2008-9-3 15:13
liunianlong 发表于2008-05-6 星期二 0:51 分类: 生物 | | Karl Lorenz 在 1966 年出版的《论攻击》中写道:「一只乌鸦能够用嘴上的尖喙刺入对方的眼睛,狼的爪子完全能够撕裂对方的喉管,如果没有一种机制制止这种行为,就不会再有乌鸦和狼的存在。」他从逻辑上推断,战争中肯定存在着避免过度伤害的机制,而 2004 年过世的进化生物学大师 smith 则用博弈论的观点,论证了鸽派策略的广泛性和适当的鹰派对策的必要性。现在我们知道,这种防伤害机制的表现形式就是:仪式 战争仪式。 双方对垒斗气势 不战而屈人之兵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常常会分成若干阶段,在团体混战之前往往先形成布阵对峙的态势。双方各拥重兵,却并不急于发动,而由双方各出一将,明刀明枪的先干上一番,以做热身。在搏命之前享受视觉盛宴其实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正是这种共同的恐惧,让双方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样的处理方式,也就是:达成一套固定的战争仪式。由于战争一般在雄性之间进行,所以掌握这么多冗长繁琐的战争招式的一般也是雄性。 这就是战场礼仪的最初目的:防止过分伤害。对于只有一次的生命而言,再怎么谨慎小心都不为过。 孙子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战略的高级水平。毫无疑问,动物们也知道这一点,并且在它们的战争中一以贯之。在战争中,恐吓从来就没有失去过用武之地,虚张声势是战士的良好习惯。对于好斗而虚荣的雄性动物来说,没有什么比夸大自己的实力更让他们乐意为之的了。这就好比男人们总是喜欢宣称和哪位富豪是好哥们、咱家亲戚是老板一般。如果要他们当将军,在宣传军力时肯定动辄号称百万雄兵。 虚张声势的恐吓战术 动物们并不擅长浮夸之语,不仅没有亲戚、哥们作为夸张的资本,也没有和某名人的握手留影。它们赖以虚张声势的,只有自己的身体,所以夸张的成本也就要高不少。高成本的结果是,它们会用有限的资源重点发展某个器官。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身体的某部分器官一般会与整体成比例,因此,假若我的某器官比一般竞争对手的更庞大,更吸引人,也就意味着我的整体也更为庞大。如果这种虚张声势行之有效,那么这种欺骗的基因就有更大的可能遗传下去,这是一个正回馈循环。久而久之,整个种族的该器官就可能显得特别夸张。这种夸张的器官有时会让考古学家难堪,因为他们就是利用上述原理,从一根胫骨推测出整只恐龙的高度。 至于重点发展哪一个器官,那就因种而异了。纵使和一个毫无特色的人会面,我们也很容易被他的鼻子吸引,假设他的鼻子可以像吹口香糖般变成泡泡又会是怎样的情形?生活在北极的象型海豹很好地利用了这个最喜欢出风头的器官。它们能够把鼻子吹起,里面甚至可以储存五升以上的空气,以此作为共鸣器,使自己的声音更宏亮饱满。它们用这个超乎人们想象的神奇动作去警告竞争者,效果很是不错。金丝猴也知道嘴唇附近的三角地带是焦点所在,因此雄性们喜欢撅起嘴角的那对肉瘤,颤然抖动,以示自己的强大。 这种吓阻动作在同类看来目的明确,但别的物种却不一定明白这个泡泡鼻子所代表的含义。正如很多人把响尾蛇那悉索作响的尾巴误会为进攻信号一般,其实那是它害怕的表现,只不过攻击往往随着恐惧的不可遏止而发生。况且,就算是同类,在雄性激素的激励之下,难说不会真的爆发肢体冲突。 战争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所以,有时战争不可避免。如果战争真的爆发,伤害自然在所难免,还好动物们都是君子,它们约定了一套打斗规则,采取稍微文明礼貌的方式,以尽可能减轻伤害。毕竟,战争只是手段,并非目的。 河马们用一个计量长度来决出胜负,他们会张开大嘴,朝着对方「打哈欠」,在此过程中用自己的嘴去丈量对方,嘴大裂齿长者胜。雄象海豹则会尽量抬高身子,张开大嘴哦哦嗥叫,以身高和叫声来一较高下。与河马们枯燥无味的打哈欠动作不同的是,象海豹的战争必须严格遵循一套统一的动作。这是由于他们的鼻子极度肿胀下垂,当昂首挺胸张嘴时,大肉球甚至会垂到喉咙里去,所以它们每次合嘴前都必须先低头,将肉球摆出,否则的话这个大肉瘤就会成为自己的午餐。 减轻伤亡的战争规则 即使双方真的到了不得不兵戎相见的地步,依循规矩而战仍是共同遵守的约定,偷施冷箭的行为害人又害己,是被坚决唾弃的。 长颈鹿脖子长达四米,再配上一个重达上百千克的头,无疑是个杀伤力巨大的流星锤,轻轻一晃,动能就大得惊人。长颈鹿们很清楚流星锤的威力,定下盟约:禁止用头撞击对方。于是就出现了我们所见的打斗场景,长颈鹿们互相撞击脖子,而不是脑袋。 羚羊们也清楚自己犀利武器的杀伤力。长角羚的尖角可以轻易戳破猎豹的肚皮,对付同类的肚皮自然也不在话下。所幸它们不会做这种傻事,长角羚的角向外叉开,角末端的开度大大超过头部的宽度,正是为了避开正面撞击时,角尖直接穿透双方头部的惨剧发生。善则善矣,但是举着一对又长又宽的尖角毕竟不太方便。叉角羚和跳羚也有一对锐利尖角,但不像长角羚般向外岔开,而是朝向后方内侧弯曲,其中原因也是为了避免直接的伤害。 和前三者的利器不同,盘羊的角是完全的钝器,粗状的弯角盘踞在盘羊的头顶,重量超过整个头部的一半,这是名副其实的重量级武器。盘羊举顶着这样的武器撞击过来的力道不亚于迎面而来的汽车,那么盘羊们又订立了怎样的角力规则?答案是:正面冲击、绝对的正面!只要稍微偏离一点,冲击力就可能折断双方的脖子。毫无疑问,现在的盘羊们无一例外的都严格遵循了这条规则,因为违反者都会死去,无法把这叛逆的基因遗传下去。 吸引异性的军事表演 比失去生命更让人恐惧的,是在留下后代之前就失去生命。所以在争夺配偶的战争中,战斗双方一般不会采取两败俱伤的打法,这是很浅显的道理。有趣的是,有些战争根本就没有争夺的对象,参战双方只不过是希望藉这种战争的仪式来吸引异性。 塞伦盖蒂大草原上,每年都会上演一幕幕的迁徙大剧。大群的牛羚和斑马为追寻肥美的水草而大举南迁,迁徙过程中不时有新生命诞生。这些新生命绝对想不到,它们那慈祥的父亲在几个月前曾经上演过无数场兄弟打雁记,而几年之后,它们中的雄性又会再次重演这场戏剧。雄牛羚们勇敢、勤奋,但是患有注意力缺乏综合症,它们必须主动出击,穷思竭虑吸引雌牛羚的注意,被动的等待是不可能成功的。于是它们开始为争夺配偶而相互「厮杀」,但是我们要清楚,当它们在激烈夺妻时,未婚妻还不知在何处呢,这是一场没有擂主的比武招亲。没关系,它们深信雌牛羚可能正在用眼角余光含情脉脉地关注着事态。不要笑话它们是雁未打到却争吵如何烹饪的兄弟,事实证明这是有效的,否则,这种仪式将不会延续下去。看来,用一场战争来吸引异性是个好点子,街头混混也同样会出演相似的剧目。 而另一种叫转角羚的亲戚则做得更为张扬,在打斗之前它们会刻意在自己的角上涂抹泥浆,因为这会使它们显得更具魅力。我甚至开始怀疑,雌转角羚是因为看到它们傻得可爱才以身相许。不过在战争中展现自己的魅力时要把握好分寸,谨记不是为战斗而战斗,赢取美人的青睐才是真正的目的,免得两败俱伤。 战争仪式除了能够减轻伤亡和吸引异性之外,还有警示的作用,只要杀戮以适当的方式进行。 杀鸡儆猴的示威礼仪 蜂王要想让子民们服服贴贴,除了得定时释放激素抑制工蜂的发育之外,还必须建立强大的国家机器:设立警察。警察们的职责是维护国内秩序,防止人民造反工蜂的私生子。蜜蜂的造反是不需要挟从犯的,满巢的工蜂都是雌蜂,一旦脱离了激素的控制很快便能发育成熟。这些成熟的工蜂,即使不交配也能在巢中悄悄产卵,而且姊妹会毫不知觉的自然来照顾宝宝。还好警察们会不时巡查整个蜂巢,一旦发现这些逆民的卵(至于它们到底怎么定罪的,目前还是一个迷),它们就会把卵吃掉,并且抓住肇事者,在公众面前乱刃砍死,注意了,是当着每一个可能成为逆反者的面当众砍杀。好一个杀鸡儆猴,为了增强威慑力,示众的仪式是不可或缺的。 仪式在生物群体中是作为信息的表现形式而传承发扬的,战争仪式的良好效果表明这类仪式还会延续下去。 ps:gerry大,弄了好几次都功亏一篑,图片怎么也载不上。呼救 标签: 博弈 , 对策 , 战争 , 策略 , 羚羊 , 行为
个人分类: 生物|1065 次阅读|0 个评论
黄卫东 解决当前我国经济问题的根本措施是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
huangwd99 2008-9-3 09:33
近年来,我国经济出现物价上涨,消费需求下降、大学生就业难,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日益严重,企业不断倒闭等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论证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 一、 不断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个健康发展的国家经济应是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都在持续同步增长。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单纯增加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必然导致物价上涨,产生通货膨胀;然而,单纯增加生产能力,不增加消费者(劳动者)收入,新增产品没有市场,必然导致新增生产能力闲置,同样实现不了经济持续发展。增加当前我国消费能力就是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尤其是民工的收入。因为高收入者的主要需求已基本满足,增加高收入者收入,实际是增加资本,对增加消费能力贡献较小。 我国当前生产能力远大于消费能力,必须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以提高消费能力。多年来,我国生产能力持续增长,而普通劳动者民工收入一直很低,消费能力增长缓慢。国家采取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和住房产业化,名义上GDP增加了,实际使普通老百姓在这些方面支出增加,反而使其余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能力减小。国家为了使不断增加的生产能力能够运转,加大出口力度,使外贸顺差不断增大,人民的劳动只是换来了大量存在美国银行或放在自己手里的纸币。由于国内市场容量小,无法使用这些外汇为国内经济服务:换回商品无法销售,换回设备等新建生产能力无法运行,因为产品在国内没有市场。现在连发达国家普通消费品市场也被中国大部占领,如果我们还不增加国内普通劳动者收入,不知中国今后增加商品产量还销售给谁。 将目前我国外向型经济转向内向型经济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以扩大内需,降低出口。我国目前是外向型经济为主,已经带来了多重矛盾,国内普通老百姓生活水平长期改善缓慢,近年来,受国际资源价格持续上涨影响,人民实际生活水平在下降,很多普通劳动者生活艰难,已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国际上,发展中国家作为竞争者意见很大,发达国家也针对中国采取反倾销措施制约中国商品。发展内需是国家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有效方法。扩大内需的唯一措施就是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只有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才能提高国内消费能力,从而扩大内需。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增加了生产成本,使部分产品竞争力下降,对外出口将下降。国家可通过汇率控制,以减缓劳动者收入增加带来的出口下降问题。通过汇率控制,我们可以控制出口下降速率,从而实现平稳过渡。 我国近年来外向型经济已逐渐走入了死胡同。发展出口是为了进口必须的商品,包括国内没有的资源和少量设备,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近年来为了外汇而出口,挣来的外汇投资在美国市场,每年的外汇顺差不断扩大,目前已达到近2万亿美元。而国内又制定种种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外资实力雄厚、技术先进,又有交税少等优惠政策,在这样不平等竞争下,国内企业在放开的领域已逐渐难觅踪影了。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结果是很多产业已成外资天下。而实际引进的外资仅6千亿美元,远远少于外汇顺差。外资企业发展的收益归外资,不归中国人民,其发展并不代表中国经济的发展。难道我们的产业都被外资占领,我们只能成为打工者,才是发展经济。这种荒谬的经济政策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提高普通劳动者工资,是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关键。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都成为民工,现有的民工低工资和城市高房价政策,使他们无法在城市购买住房安定下来,形成的格局是民工工资除满足个人基本需求外,积蓄主要用于农村建房,带来孩子教育、家庭分离等社会问题,严重威胁社会稳定。我们不能永久地让民工在城市工作,却无法在城市安居。国家今后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从事农业人员大幅度减少的同时,农村居民同步减少。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景必然是农民成为工人,全家搬到城市。国家只有强制提高民工工资,压低房地产价格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建设新农村,就地解决农村大量贫穷人口问题,必须就地工业化,提高当地产出,否则就成了国家扶养庞大农村人口,因为农业收入低。这是不可能的做到的。国际上都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实现的,这应当是今后我国的主要方法。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都在城市打工,提高民工工资,降低房价,使他们能全家在城市安定下来,就逐步解决了我国的农村问题。 二、 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有利国家经济发展和资本家利益 从寓言故事开始。 寓言:从前有二个与外界隔绝的小岛 A和B,都是由一个资本家统治。两岛主要区别在于A岛资本家愚蠢而又贪婪,对劳动者剥削比较厉害,劳动者收入只能解决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需求,而B岛资本家给劳动者的收入比较高,是A岛收入2倍。一段时间以后,A岛和B岛资本家都积累了大量利润投资建设生产电视等高档消费品的工厂(实际情况是两岛工人完成了同样工作,建好了生产电视的工厂,与利润多少无关),假设两岛都只有一个资本家,产品无法运出岛外,大家可以预料两岛资本家投资生产电视的命运。A 岛资本家必然不能收回投资,因为电视机没有市场,而B 岛资本家必然获得了更多财富,因为劳动者生产了更多商品,创造了更多财富,虽然部分归劳动者,而资本家总是获得财富的另外一部分。 从寓言故事可以看出,A岛劳动者收入低,无法购买电视,电视机工厂必然破产,资本家也无法收回投资,而整个岛经济也无法发展。而B岛劳动者收入高,能够购买电视,从而电视机厂实现了产销,经济必然得到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提高劳动者收入,不仅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也是一件有利于资本家的事情。而压低劳动者收入,使商品市场萎缩,既不利于国家发展,也不利于资本家获得财富。主流经济学家长期以来,主张压低劳动者收入,鼓吹所谓的低收入比较优势,这是造成我国内需不足,经济逐渐走向困难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 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经常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一方面老百姓收入低,大量失业,一日三餐都无法果腹,另一方面,资本家生产的大量产品无法销售,只能白白扔掉,例如,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就发生了富人向大海倾倒牛奶,而穷人饿着肚子的情况。社会生产了足够的粮食,而老百姓还饿着肚子,原因很清楚,财富分配出了问题,因为每一个资本家都是自私的,它们不愿意提高劳动者收入从而提高生产成本,使自己在与同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资本主义早期历史说明市场经济不能解决财富分配问题,这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历史所证明的。一些经济学家鼓吹市场万能,是误导中国人民。罗斯福上台后,通过公共工程增加劳动者收入,从而为资本家准备了产品市场,使美国经济发展加速。从那以后,西方国家正确地认识到问题所在,从而制定了最低工人收入制度,并逐年提高,再也没有出现粮食生产丰富却产生饥饿问题。资本主义社会经常爆发的经济危机得到了良好控制。二战后发生的经济危机,其原因与收入分配无关,影响比较大的危机是美国入侵越南战争引起的美元危机,石油涨价引起的石油危机,以及股市虚涨引起的危机,这些危机虽然对经济有影响,却没有发生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带来的剧烈经济动荡。 三、 历史经验表明提高劳动者收入是发展经济基本措施 考察二战前后西方经济危机历史,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经济危机的鲜明特点:二战前每十年左右必然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导致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商品价格下降。战后危机反而导致商品价格上涨,经济停滞。最主要区别在于战后普通劳动者收入增高,普通商品生产和销售平稳,发生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虚拟经济破灭(金融危机)或石油价格快速增加(石油危机),对奢侈消费影响较大,对经济发展和普通人生活影响较小。其中的关键是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以美国罗斯福1933年实施的新政为标志,战后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行类似政策,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发生生产过剩危机的问题。 日本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曾制定国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其理由是生产出来的商品,只有被消费,才能实现其商品的职能,才能继续生产而实现经济增长。然而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打败竞争对手,会尽量压低劳动者收入和收入,导致劳动者无足够的收入去增加消费。这个矛盾是马克思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不管是外来的资本家,还是国内的资本家,还是马克思描述的自私自利的资本家,并没有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环境中进化,在自私自利方面与日本的资本家并无多少区别。当时,日本政府内有识之士决定由政府采取强制措施,制定政策提高农民和劳动者的收入,这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空前举措,后来,很多资本主义国家也纷纷采取类似政策。 日本当时增加劳动者收入的措施包括: 1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日本大米价格和农产品价格指数从60年到69年,提高了95%,到68年,与美国相比,大米价格是美国的2.7倍。同时也相应提高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约上涨30%。此外,通过普及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民人均粮食产量,这样使农民收入有了很大增加。 2 提高劳动者收入 确立最低收入,按地区和产业不同,将全部劳动者分成若干集团,每个集团确定同意最低收入,制定每年增加量,使70年平均收入是61年2.7倍,收入差别也很小。同时期通过技术进步,使发展的商品价格与劳动者收入比较匹配,还配套消费信贷政策,促进了商品销售。十年间,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加16%,大大超过其他国家。 至于投资资金,大企业主要由资本家自己解决,国家采用高折旧政策,减少收税,促进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即企业新购设备折旧年限少,折旧计入成本,从而减少利润)。国家制定法人累进所得税制,为中小企业留下存在生存空间。政府增发货币通过银行提供贷款支持。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劳动者主体的很大一部分是由民工承担。在扣除价格上涨因素以后,他们的收入几乎没有增加,导致的结果是,很多商品在农村无法销售,农村市场始终没有发展,生产能力长期空置,工厂开工率逐年下降。近年来,一系列改革政策出台,城市劳动者也下岗了,使收入情况更加恶化。政府为了增加GDP,确保8%增长率,对策不是增加收入,而是将住房,教育、医疗等必需服务推向市场,还不断推高住房、教育和医疗服务价格,虽然提高了GDP,却将老百姓手里积累的财富一扫而空。政府所得不断扩大,与政府消费相关的产业不断繁荣,而普通百姓生活则逐渐陷入了困境,近年来已逐渐发展成为社会问题。我们的资本家就像寓言故事中愚蠢贪婪的A岛资本家,拼命压低劳动者工资,使经济无法发展。 我们过去2500年历史上的王朝几乎没有一个能延续250年以上。我们的贪婪精英,在王朝建立以后,就开始不断聚集财富,直到从老百姓手里夺走每一个铜板,使普通老百姓无法生存,导致全国性造反,起来反对这些官僚精英,最终使精英大部分命丧黄泉,使整个国家毁灭,从而开始新的王朝。今天,我们的精英又走回了老路,近年来不断发生的暴力事件,显示了惊人的相似。 四、 一个人一生消耗的财富有限,积累过多财富对个人和整个社会来说,都是无益的 对这些愚蠢贪婪的A岛资本家和精英,我这里也给一个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 有两个人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聊天,其中一个人是远道来旅游的亿万富翁,另一个人是当地渔夫。 富翁问:每天需要多少时间打鱼? 渔夫说:大约 2小时。 富翁又问:那么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干什么? 渔夫说:我呀,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几条鱼,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再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们儿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过的充实又忙碌呢! 富翁帮他出主意说:我倒是可以帮你!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抓鱼,再买更多的渔船。然后你就可以拥有一个渔船队。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然后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加工厂。如此你就可以控制整个捕捞、加工和行销的产业链。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矶,最后到纽约,在那里经营你不断扩大的企业。 渔夫问:那要用多少时间呢? 富翁回答道: 15到20年。 然后呢? 富翁说:到那时你就可以退休了!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们儿玩玩吉他。 渔夫疑惑地说: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了吗? 这则寓言说明了,财富对一个人来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个人消费有限,过多的财富对个人来说并无多大意义。而无限膨胀的财富欲望对社会和个人都是十分有害的。君不见有多少人为财富权力绞尽脑汁,从而损害了自己的身体,损害了自己的精神。更严重的是这种行为最终将导致社会崩溃。 五、增加货币发行量是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主要途径 增加劳动者收入的实质是要将新增生产能力产生的商品销售出去。不提高劳动者收入,生产力进步增加的生产能力及生产的产品卖给谁?如果卖不掉,怎么能实现经济发展?因此,与此对应,国家每年必须为新增生产能力提供对应的货币。国家是全国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管理者。所谓货币,作为国家来说,是国家管理经济时,提供的一种管理分析工具。从实物管理角度来看,国家根本不存在负债问题。当货币增长速度超过了生产增长速率,会引起通货膨胀,但是,当国家确保基本生活资料生产能力同时确保所有居民有生活保障方面的收入,这种通货膨胀是不会引起1929年经济危机这样的问题或历史上发生的饥荒问题。货币发行过多,还可通过国债收回。与此相反,当货币发行量不足时,国家经济活动必然受到阻碍。 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只需增加货币发行量,根本用不着发行国债,因为发行国债,实质上是减少了居民手里的购买能力,反而会减小消费能力,使发展停滞。除非产生需要抑制的通货膨胀,可以发行保值国债,减少货币流通量。正确的经济管理方法是国家根据生产力发展情况,增发人民币。经济学家应通过研究发展一种方法,判断每年需要增发量,例如根据通货膨胀率,当通货膨胀率高于某一指数,就减少货币增发率,低于某一指数,就增加货币增发率。股市和储蓄也有类似减少消费能力的作用。 总之,一切减少居民消费的举措都是有害经济发展的,包括促进储蓄,发展股市和国债等措施。西方国家储蓄率都很低。一些学者鼓吹高储蓄有利经济发展,显然是受西方经济学所谓资本是紧缺资源的误导,其目的是误导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大量引入西方投资,从而减缓甚至控制我们的经济。至于西方国家的股市和国债,也很难证明对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因为所有通过这两种方式筹措的资金,都可由国家银行增加货币发行量,通过商业银行借贷提供。其中国债,如前所述,可在发行货币过量情况下,减缓物价上涨。取消股市,还消除了股市投机行为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我国的股市,客观上减少了中低收入者收入,降低了我国的消费能力,近年来,外国金融机构还从中大量夺取中国人民的财富。如果我们在制度上能够消除这些不良影响,扩大股市在引导投资方向上的辅助作用,也许保留股市还有意义。 我国居民喜欢储蓄,从经济循环来看,降低了消费能力,不利经济发展。国家需要增加更多的货币发行量,给劳动者更多的工资,以抵消储蓄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些储蓄还会成为人们担心的笼子里的老虎,一起出来威胁市场平衡。发展各种福利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是降低储蓄率的有效措施。 六、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是提高国内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主流经济学家提出低收入增加市场竞争力的卖国谬论,多年来,在这一谬论指导下,我们国家采用压低劳动者收入的方法,实际导致的结果是生产力发展缓慢,竞争力下降。最近出台的劳动法,仅对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增加了要求,就引来众多经济学家的反对。由于购买力低,国内价格始终低糜,企业利润低,无力发展技术,出口商品也是以低价为主。如果国内价格和利润高,很多低价商品自然就不会出口,顺差自然就会减少(过多外贸顺差对国家有害),出口商品的价格和利润必然增多。企业也有余力发展技术,从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内通信行业是少数从业人员文化水平高,收入高和企业利润高的行业,出口利润也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原先技术由西方垄断,国内销售利润特别大,我们的企业进入以后,虽有下降,但国内价格仍然较高,保持较高利润,这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基础。保持高收入和高利润,是我们国家通信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目前通信产品较高利润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主要原因。 我们必须立足国内市场,通过国内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没有一个国家会大幅度对外开放自己的市场。我们的商品在国外的销售,主要是国外的公司,我们只不过是生产者,主要利润归外企。对中国的企业来说,妄想直接进入国外市场,控制一个国家某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整个产业链,是不可能的。除非这个国家的政权被我们控制。只有扩大国内市场,才能为国内企业提供发展舞台。日本是美国的附庸,我们不能模仿日本。 在生活资料生产能力充足的条件下,增加收入,即使产生通货膨胀,也不会产生比较严重的问题。目前我国在人们基本生活资料生产方面,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在食品生产方面,基本满足自己的需要。据报道,我国人均年消费肉60公斤,排名世界第八,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由于我国居民在饮食方面以粮食为主,以个人经验来看,基本接近饱和。在住房方面,我国城乡人均居住面积到2004年已超过24平方米,超过日本,达到了世界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在这些方面继续增长,即使继续增加生产,也不能实现经济增长的目的。或者说国家不宜把人力物力投入到房地产了。例如,新生产的房屋成为炒卖的对象,对全体人民来说,并无使用价值。从国家层面来说,应制定政策限制,例如在贷款方面,禁止家庭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制定税收政策,家庭第二套住房加重收税等,打击炒房活动。 只要保证了生活资料的生产,人民生活是不会陷入挨饿受冻的地步。维持我国基本生活资料生产的人员,主要包括全部农业从业人员,全部肥料生产人员、建筑从业人员中相当比例,能源生产中少量人员、机械工业生产人员中少量人员、纺织业人员中相当比例,在我国总劳动力中的比例已经很小了。农业从业人员似乎较多,实际情况是农村青壮年基本进城打工,农业生产是由留在农村的老人和孩子负责,以农业生产为主的青壮年劳力基本没有了。 我国的大部分劳力,除了部分是为国内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科研及工业生产等以外,很大一部分人是为其他国家服务,生产大量产品出口换汇,换回来所谓美金储存在美国人手里,在美元不使用时,这些劳动实际上是损失财富的无效劳动,应停止这部分无效劳动,由国家负责发给相关劳动者,包括以前失业在家人员工资,从事有益国内的工作,如植树种草等活动,还减少物资出口,减少环境污染,交通等方面公共支出,其效果仅仅是GDP下降,但国家和人民得益。 七、当前通货膨胀原因与解决途径 当前我国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过多外汇对应过多的人民币发行量;楼市和股市内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国外金融资本炒作资源物价阻碍中国发展。 根据我国外汇管理制度,外汇收入都由国家银行兑换成人民币,在国内流通,这导致目前近2万亿美元外汇对应15万亿元以上人民币在国内流通,却没有对应物资,这是产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之一。 我国的房地产已经成为一个炒作的市场,价格严重偏离成本,导致畸形发展,相关产业如钢铁水泥蓬勃发展,价格膨胀。人均建成住房面积超过某些发达国家水平,但价格高,老百姓无力购买,很多楼盘空置,成为滞销产品,中等收入者多年积蓄被房地产淘空。低收入者打工一辈子也买不起城市住房,改变不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 国外资本炒作石油、矿石等资源价格,带来我国很多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肥料价格的上涨,将对我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我们必须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包括提高粮食价格和劳动者工资,以应对当前资源价格上涨。粮食生产利润薄,肥料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太大,对粮食生产产生严重威胁,必须提高粮食价格,抵消肥料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影响,稳定粮食生产。提高普通劳动者工资,抵消粮食等基本生活资料价格的上涨。 通过提高普通劳动者工资,增加生产成本,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出口商品成本增加,从而减小出口和外贸顺差,这是今后几年我们应该进行的工作,是转变我国经济以内需为主的必由之路,外贸顺差的减少,将减少人民币的投放量,从而从根本上减少通货膨胀,同时减少了需要进口的石油矿石等资源的需求。 让股市楼市回归本身的基本职能,消除股市楼市炒作引起的虚拟收入增加,带来的物价上涨。这些虚拟收入没有创造财富,没有对应的物质基础,是靠相互炒作产生的,必然会有破灭的时候。炒作越大,虚拟增殖越高,破灭时产生的危害越大。国家必须通过法律严厉制裁各种炒作行为。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生产能力大于消费能力,提高普通劳动者工资,就是提高消费能力,从而减小消费能力与生产能力之间的差别,逐步达到平衡,使经济走上持续发展之路。 八、建议 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是政府的责任。指望资本家良心发现,给劳动者增加收入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一个资本家都是自私的,都要通过压低劳动者收入降低成本,以获得竞争优势,打败竞争对手。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历史证明了依靠市场,同样不可能提高工人工资。只有政府,才能通过法律强制企业提高工人工资。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普遍制定了很高的最低工资例如美国最低工资约每小时8美元,合月工资1500美元左右,还附带很多福利,而日用消费品价格与中国相差不大。同时压低最高工资,美国去年也在酝酿制定个人年收入一百万以上部分缴税的法律。而我国制定的最低工资仅够维持基本生活,很多企业还不遵守。 政府工作职能应以民生为主。目前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招商引资,为中外资本家服务,忘记了政府的基本职能。资本家追逐利润是天然的,马克思指出,有30%的利润,资本家就会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就会践踏人类良知;有300%的利润,就会冒着被绞死的危险去为之。只要我们准备好了消费市场,资本家会千方百计进行投资的,根本不用政府去推动和支持。由于站在资本家一边压迫剥削老百姓,导致民怨沸腾,国内暴力事件不断发生。这是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出现的根本错误所致。国家应尽快更改现有政策,加快胡温执政以来推行的社会保证制度的建设,将社会保障尽快覆盖全体国民,提高社会保障质量。 国家应转变观念,以普通劳动者收入为地方政府工作评估标准,制定劳动者最低收入增长率,通过各种措施,确保大幅度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并逐年提高,使其与经济发展同步。 改变目前的收入制度,大幅度提高普通劳动者最低收入,同时压低资本家和管理人员收入,减小收入差距。只有低收入劳动者增加的收入才是用于消费的,高收入劳动者增加收入,只会增加投资。在生活资料充足的条件下,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是解决我国目前生产能力过大,市场容量较小的唯一途径,不仅不会产生任何问题,而且会促进国家的快速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家应该学习日本,强制企业提高劳动者收入。只有国家强制实行,才能达到增加普通劳动者工资的目的。 当前大幅度增加我国劳动者收入,从而提高物价,是促使出口企业转变为对内销售的良好措施,这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风险的良好对策之一。我国国内物价过低,是导致企业重视出口的主要原因。通过大幅度提高收入从而提高物价,人民币也无需升值,还可打击境内的热钱。增加收入,不会导致基本生活用品产生过分上涨,其他消费品上涨并不会影响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 发展经济,还应注意不同商品的均衡发展,降低积压,防止泡沫经济。只有实现了销售的商品,才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应根据市场销售情况,不断调整产品,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房产价格应在成本基础上核定,应允许企业建房,打击房地产暴利。使房地产业能为大多数人服务。应采用累进税制,鼓励企业发展技术,更新设备,从而不断提高生产率。
个人分类: 经济|6280 次阅读|20 个评论
黄卫东 论发展国家经济的七大原则,驳斥主流经济学家卖国谬论
huangwd99 2008-7-22 23:48
黄卫东 博客: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wd99.htm 2008年7月25日修改 摘要: 近年来,我国物质财富生产量已成为世界第一,人均生产量与发达国家差距也大大缩小,但人均收入和人均拥有的财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同时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频繁发生,其原因值得深思。本文以一个独立小岛为模型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寓言故事形式,进行实物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分析,揭穿主流经济学家贩卖的卖国谬论,系统论证发展国家经济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主要包括: 1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增加外贸顺差,是奉送我们的财富,有害国家经济发展; 2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国家都没有资金缺乏问题,引进外来投资有害国家经济发展; 3 提高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是国家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压低低收入劳动者工艺有害经济发展和资本家利益;国家发展经济,应以可持续的国民收入为主要评价数据。 4 独立自主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是海市蜃楼。 5 发展经济,不能以发展GDP 为目标,只能通过劳动者推动技术进步来实现,应建立良好的促进技术进步的机制,如加强专利保护; 6 所有财富都是劳动者创造的,人力资源是发展经济最宝贵资源,失业是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7 基本生活资料生产是基础,要时刻保证其安全。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严重违背了这些原则,这是导致近来经济发展走向困境,人民生活发生困难的主要原因。本文根据上述原则,提出当前应对之策和今后经济发展策略,呼吁尽快回到正确的轨道,一切违背这些原则的政策协议,包括WTO ,都应推翻。 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近年来,物质财富生产量已成为世界第一。人均生产量与发达国家差距也大大缩小,但人均收入和人均拥有的财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却越来越大,普通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困难。这是非常令人困惑的事情。近年来,我国的经济问题突出,各种危机频繁发生,已严重危及到我们的发展。如何正确认识产生我国经济问题的深层原因,从而提出应对之策,已迫在眉睫。这里以一个独立小岛为模型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寓言故事形式,进行实物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分析,阐明目前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错误观念,以论证发展国家经济应遵循的七大主要原则。进而回答如何发展我国的经济。 原则一:增加外贸顺差,是奉送我们的财富 从寓言故事开始。 寓言故事 1:从前有两个小岛,甲岛农业发达,居民辛勤劳动,生产了大量粮食;乙岛每年能够生产不少黄金珠宝,由于甲岛居民相信黄金珠宝价值高,喜欢储存黄金珠宝,每年生产的粮食除自己消费外,就省吃俭用,从乙岛居民手里换来大量黄金珠宝,也不储存粮食备用。乙岛居民喜欢储存粮食,除换来粮食供当年消费,每个居民还储存大量粮食。 后来乙岛居民发现黄金珠宝重量大,不便携带使用,就印刷了一种纸币,说每一元纸币与某重量的黄金是等价的,使甲岛居民相信乙岛货币价值等同于黄金,于是甲岛居民改用粮食换取乙岛货币储存。 再后来,由于乙岛发行太多货币,手里没有等量的黄金珠宝兑换,乙岛只好宣布乙岛货币与黄金不能按原定价格兑换,黄金价格浮动。可是甲岛居民思维惯性,还是不断拿自己辛勤生产的粮食换取乙岛的货币,手里的货币越来越多,有一天,甲岛居民手里总共积累一百万万亿元乙岛货币,这样一笔庞大资金,按照巴菲特的寓言故事,似乎甲岛居民可以买下乙岛居民所有的财产,可是现在乙岛上货币贬值非常严重,一百万万亿元最多只相当于乙岛居民所有财产的万分之一。两岛居民的生活仍然如故。 突然有一年,两个岛同时发生大旱灾,粮食颗粒无收,假设乙岛居民手里的粮食只够自己活命需要,再无剩余粮食出售,试问在这三种时期发生这样的大旱,会发生什么情况? 饥荒时期,历史上发生过一两黄金买不到一斤大米的情况。据说阿拉伯首领哈里发曾被蒙古人关在自己的金银财宝仓库里饿死。如果甲岛和乙岛都只有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情况,我相信任何一个读者作为乙岛居民都能回答这个问题,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去换黄金或号称美金的货币。对一个国家来说,虽然道理是相同的,然而当今现实中,一般不会出现这种容易判断的特殊情况,人们就难以辨别了。 我们向国外销售货物的目的是获得我们需要的物资,在原始社会,人民通过物物直接交换,后来,发展通过黄金和货币进行交换。外币与货币一样,只是货物交易过程中使用的一种工具,如果我们将外汇保留在手里不使用,就不能实现货物交换。外汇本身不能带给我们任何价值。我们国家现有外汇储备1.6万亿美元,如果我们不使用这些外汇,就相当于送给国外等价的物资,如果还在不断增加外汇储备,就相当于不断送给国外物资。现实中,我们国家的外汇,一种储存在自己的银行或个人手里,相当于我们没有使用它,它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实际价值;一种投资在国外市场,如购买国债,似乎能够保值,甚至还能获得利润,实际只是给国外居民提高生活质量服务,对自己是否有利是很难说的,例如近年来美元通货膨胀率是8%,我们主要使用美元外汇购买美国国债,其利率约5%,平均计算每年损失3%,而实际损失由于国外操纵远超过此。在国内还有大量贫困人口和诸多问题存在的条件下,与其投资国外为外国居民服务,不与留下这些外汇所对应物资用于国内,为改善国内居民的生活质量服务。不管怎么说,我们获得外汇的最终的目的还是将其换成我们需要的物资或技术,例如石油,我们不能拿美元黄金等当饭吃(黄金只有用于生产,实现了产品销售和使用才有实际价值)。外汇是否贬值而损失,是与我们需要购买的物资的国外市场价格相关的,如果我们只用来换取石油,石油价格增长一倍,我们的外汇价值就因为物价上涨一倍而损失一半。我们可以简单估算一个损失数据,我们国家今年需要进口石油约2亿吨,按照去年曾经的价格60美元/桶,约相当于500美元/吨,当时购买2亿吨石油储存下来,只需要1000亿美元,今年价格增长一倍,达到1000美元/吨,这时购买,则需要2000亿美元,因此,我们储存美元代替储存石油,就损失1000亿美元。按照目前白银价格0.5美元/克计算,1000亿美元相当于白银64亿两,远远超过清代历史上我们国家被外国掠夺抢劫的财富。平均说来,由于物价以美元计算是不断上涨的,美元购买力是不断下降的,因此,这些年来,我国储存外汇不可避免是不断损失的。近三十年来,我们国家在外汇方面的损失可以想象是一个什么样的天文数据。如果美元崩溃,1.6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可能会大部分损失掉。历史上德国马克和蒋该死发行的法币就发生过这种情况。 如果我们将这1.6万亿美元所对应的物资(相当于10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用于国内建设,停止生产出口创汇产品而转向生产国内需要的产品,如用于环境保护,治理水环境,一方面少消耗能源、矿物,同时减少污染排放,与此同时,国家给向国内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的人们发工资,代替向为生产出口产品的人发工资。则这10万亿财富会使我们国家的发展必然比今天要好得多。 反之,如果我们向国外销售的物资后,马上换成我们需要的物资,而不是长时间储存外汇,则可以减少国外发生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我们对外销售的产品很多是国外的必需品,生产这些产品的原料如果上涨,其生产成本必然会上涨,我们相应提高价格,同样具有市场竞争力,从而使原料价格上涨所额外付出的支出与销售价格上涨所得抵消。 有一位我很尊敬的学者的观点,曾公开发表文章,说是每获得1亿美元外汇,我们就在国内发行等量的人民币8亿元,它们产生乘数效应,促进了我国的生产。这种观点非常荒谬,假设我们没有获得1亿美元,也在国内发现8亿人民币,在不使用外汇条件下,它们对国内经济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一样的。有识之士已逐渐认识到,这些年来不断增加外汇储备,带来的国内人民币发行量扩大,1.6万亿美元的产品送给外国人了,换来印有1.6万亿美元的纸放在自己手里,同时国内增发了10万亿元人们币,而没有任何对应的物资产品,这是引起目前国内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道理如此明显,以至国外有专家怀疑我们国家在搞阴谋。中国人在补贴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我们把他们当浑人?还是他们耍我们? (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5/38056.html ) 诸多主流经济学家主张不惜一切代价地扩大对外贸易的规模,认为经济外向型的程度越高越好。为促进出口创汇,多年来制定了诸多优惠政策,在出口创汇中就损失了中国利益,而产生的外贸顺差更是将中国的财富奉送对手,这种愚蠢的卖国行为让外国人都难以置信。 原则二:吸引外来投资有害国家经济发展,中国不缺资金 去年十七大胡锦涛作报告说: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然而,政府在执行时,还是围绕招商引资发展GDP。例如,今年(2008)1月28日在昆明市委九届四次全会上,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提出:要牢固树立招商引资是第一政绩的理念。招商引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一直在做的主要事业,为此而制定的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相关宣传早已深入人心。 问题是中国缺资金吗?别忘了中国还有2万亿外汇储备,它远远超过了中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所吸引的所有外资。即使没有这笔外汇,中国是否就缺资金,是否就需要外资?还是从寓言故事开始分析。 寓言故事 2:从前有两个与世隔绝的小岛A和B,A岛不使用货币,居民自己组织劳动,分享自己的产品,B岛唯一与A岛不同的是,B岛使用货币,通过市场进行经济活动。后来,A岛和B岛都获得了别人赠送的机器,采用机器生产,只需要一半人来生产原先的所有产品。如何安排另外一半人活动。A岛就自己组织开发生产新产品,供给岛上所有人使用。B岛由于原先的货币发行量与原先的经济活动匹配,B岛没有多余货币,或者说资金,无法投资组织这一半人从事新产品开发和生产。B岛这一半人就失业了。请问B岛该如何解决此困境? 这里 A岛和B岛都获得了别人赠送的机器,相当于生产效率提高。 显然B岛不缺资金,缺少的是管理经济运行的良好机制。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是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量贷给公司投资。现代国家在经济运行中,是通过货币进行管理的,类似寓言故事中B岛。一个不断发展的国家,其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对每年新增的生产能力,国家必须为这部分新增的生产能力提供货币,从而扩大再生产。日本经济协会理事长金森久雄在 日本经济增长讲话 ( 中译本 84---86 页 ) 中讲到: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是由于所必需的钱得到了充分的供给才得以实现的,日本银行的货币是供给通货的最主要的渠道 , 日本银行向民间银行贷放 , 民间银行再向公司放款,日本银行在超出自己力量以上的放款叫做超额贷款,日本为经济增长所必需的钱正是靠这种超额贷款供给的。 他进一步解释说: 在实行金本位制时,由于货币的数量受到限制 , 若是经济活动旺盛,则银行自然拮据,不久经济活动的旺盛便告结束,在经济知识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把这种不合理的做法都称之为黄金的自动调节机能,并且认为是有益的东西。可是,现在已经可以做到不依靠黄金的盲目调节力来支配经济,而由中央银行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调节通货量了。正因为如此,日本银行对通货管理的重大责任就在于要为适当的经济增长提供必要的通货。我们从日本发展的经验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发展经济需要资金,是不存在的。实质上,当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效率,从而使国家财富生产能力提高,国家必须增加货币发行量,为这部分生产能力提供市场交换的工具-货币。 既然我们不缺资金,我们引进外资投资的目的是什么?外资投资究竟有什么作用?还是从寓言故事开始。 寓言 3:从前有二个小岛A和B,A岛上的工厂都是外来资本家投资的,其他人都是打工的,B岛上的工厂都是B岛人自己投资的,但是,两个岛所有工厂的设施,包括各种原料都是来自自身的,来A岛投资的资本家并没有从岛外带来任何生产资料,仅拿来黄金到A岛上换成A岛货币,在A岛上开始利用A岛资源开始建设。假设两岛建设内容相同,资源相同,建设效率相同,建成成功所用时间相同。显然两岛上工人付出的劳动也是相同的。等所有设施完成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两者唯一区别,B岛所有产品归B岛自己,而A岛生产的产品归外来资本家了,A岛资本家只需将产品销售,部分利润作为工资付给工人,其余部分就归自己了。至于A岛外来资本家给A岛带来的金子,还是储存在A岛银行,A岛居民从来没有用过。工厂投产一段时间以后,外来资本家在获得足够的利润以后,又从市场上换回了自己的黄金。从此以后,两岛居民的区别是,引进外资的A岛今后不仅要生产自己生活所必需的商品,还必须为资本家提供商品,如果这个资本家是今天的中国资本家,A岛居民可就可怜了,因为当前中国资本家给工人的工资太低了,A岛居民再也没有时间从事自己的财富生产,发展自己的经济,存在着永远给外来资本家打工的可能。而B岛居民生产的商品全部归自己,他们可以比A岛居民有更多的休闲时间或更多的时间提高技术水平,从而使自己的发展大大加快,将A岛远远抛在后面。 从寓言故事可以看出,一切新增财富都是劳动者创造的,这也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结论。外来投资不仅没有创造任何价值,而且是有害国家经济发展的, 它的唯一效果是使国人创造的财富的一部分归外来投资者, 而外来资本家并没有提供或创造任何财富。毛泽东时代即使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与苏联友好,当时中国也没有引进包括苏联在内的任何外来投资。这才是正确的经济发展道路。日本在其发展过程中,直到现在,外来投资所占比重也很小。它们都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例子。至于那时中国的发展水平为什么与日本差距很大,其原因还在于发展的基础太差( 附录 2 ) 。一个国家发展经济根本不需要资金,实际需要的是资金所代表的物资或技术。也许有读者会说,外来资本家会带来技术。即使外来资本家有技术,我们也应选择购买技术,引进人才,而不是引进投资。 例如,寓言故事中 B 岛资本家贷款外汇购买技术,其效果与外来资本家带来技术是相同的,但投产后产权归属不同。 如果外来资本家不卖给我们技术,即使我们引进了投资,仍然得不到技术。主流经济学家长期以来误导中国人民缺资金,为引进外资投资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出卖了国家利益,使外资投资在我国的比重越来越大,是我们经济发生困难的主要原因。我们今天的引进外资就如寓言故事中B岛,它的唯一作用是今后部分国人在外资企业为外国资本家创造财富。 寓言故事 4:很久很久以后,地球要走向毁灭了,人类必须考虑移民到其他星球上去,于是就派了很多先遣队,到不同星球上去,由于飞船装载量有限,必须准备携带合适的物品,主流经济学家说,最重要的是资金,有了资金,就有了一切,只要把资金带足就一切ok,我相信没有一个读者,在加入先遣队时,会听从经济学家的。 一个国家发展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其过程与人类到外星球上发展是类似的。资金是没有任何用处的,资金的实质是其背后所代表的物质。 如果国家引来外资,投资建设一个工厂,而这个工厂建设所用的所有物资来源于国内,即使资金完全是由外资企业提供,它们将外汇交给了中国银行,换成人民币,这个投资对中国的作用也是完全负面的,除非该外资企业还未进行活动,就亏本卖给国内企业,换回部分外汇走了。其原因是,中国银行加印钞票贷给国内企业同样能够作此事,两者的唯一区别是工厂今后产生的财富一个归外来资本家,一个归国人所有。此时,很多人可能会担心,加印钞票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然而,外资投资,如果不购买物资,其实际效果也是加印了钞票,两者并无不同。有读者可能认为,国家可以用外资带来的外汇在国外进口产品抑制通货膨胀,但实际上,真正产生通货膨胀,外汇储备是起不了作用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发生了多次物价上涨,我们的外汇起作用了?例如,今年我国物价上涨很快,我们的2万亿美元起作用了吗?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将价值两万亿美元的物资换回2万亿美元储存,而中国银行必须在国内增加发行对应的16万亿人民币,它们没有对应实物在国内。即使是在三十年前,我国国家外汇储备还很少,经常不够用,我们需要的也是向国外借款,而不是引进外资投资,获得外汇去购买必须的技术或物资。今天,我国已经积聚了近2万亿美元这样一笔庞大的外汇,我们还需要这样做吗?在前章,我们论证了储存外汇,相当于送给美国等价的商品,是我们的极大损失。当前我们自已的外汇都用不掉,还用这种方式获得外汇,这是毫无必要的。何况,现在外资办企业,国内银行还配套贷款,提供优惠政策。 外资工厂在中国办起来以后,其运转可分以下四种典型情况: 1 原料和产品均在国内,其实际效果是外资利用中国市场获得利润,对中国发展没有任何作用。如果国内不能生产该产品,则原因应是国内生产技术不过关,我们应当采取的办法是自己发展技术或引进技术建立工厂。 2 原料和产品均在国外,其实际效果是外资利用中国劳动力获得利润,对中国发展作用是负面的,占用了中国的人力资源,还可能产生环境污染,还不可避免使用国内的能源等资源。虽然通过缴税提供了中国目前过剩难以处理的外汇。 3 原料在国内,产品在国外,这是把中国的资源输送到国外,返回中国一些目前不需要的外汇,对中国发展的作用最差。 4 原料在国外,产品在国内:如果国内能够生产,应坚决采用进口原料,自己生产的方式。如果自己不能生产,也应自己发展技术或引进技术生产。不应引进外资企业,这样做的唯一效果是,与自己投资生产相比,外资受益增多了,中国的付出增大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任何情况下,引进外资办工厂等都是对我国发展不利的做法,尤其在我国目前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经济水平阶段。即使工厂里很多机器是国内无法生产的进口产品,也不与自己开办,进口机器,因为外国资本家不是活雷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制定了各种促进外资投资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外来投资,使这些外资企业在国内市场占据竞争优势,造成国内企业经营困难。这是非常荒谬的政策,是犯了方向性错误的政策,应立即取缔。它严重损害了中国经济,国家应通过严格的环保政策等措施,合法赶走这些投资者。歧视外来投资者是各国通常做法,所以WTO要求给外资国民待遇,不要歧视外资。只有我们国家,在主流经济学家的卖国谬论下,搞优惠外资,歧视内资政策,其卖国行径让人难以置信。 那么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且听下回分解。 原则三:应不断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 压低劳动者工资有害国家经济发展和资本家利益 还是从寓言故事开始。 寓言 5:从前有二个与外界隔绝的小岛A和B,都是由一个资本家统治。两岛唯一区别在于A岛资本家对劳动者剥削比较厉害,劳动者工资只能解决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需求,而B岛资本家给劳动者的工资比较高,是A岛工资2倍。一段时间以后,A岛和B岛资本家都积累了大量利润投资建设生产电视的工厂(实际情况是劳动者建好了生产电视的工厂,与利润多少无关),假设两岛都只有一个资本家,工人的劳动和消费相同(B岛工人存钱准备买电视),产品无法运出岛外,大家可以预料两岛资本家投资生产电视的命运。A 岛资本家必然不能收回投资,因为电视机没有市场,从而导致经济无法发展;而B 岛资本家必然获得了更多财富,因为劳动者生产了更多商品,创造了更多财富,虽然部分归劳动者,而资本家总是获得财富的另外一部分,同时经济得到了发展。 从寓言故事可以看出,A岛电视机工厂必然破产,资本家也无法收回投资,而整个岛经济也无法发展。而B岛经济因电视机厂实现了产销,经济必然得到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提高劳动者工资,不仅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也是一件有利于资本家的事情。而压低劳动者工资,使商品市场萎缩,既不利于国家发展,也不利于资本家获得财富。主流经济学家长期以来,主张压低劳动者工资,鼓吹所谓的低工资比较优势,这是造成我国内需不足,经济逐渐走向困难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美国福特公司大幅度提高劳动者工资,使自己的劳动者买得起自己生产的汽车,才使汽车在美国销售量大幅度提高,对比我国主流经济学家和资本家,历史的智慧都忘在脑后。他们不仅没有创造历史的智慧,而且没有学习历史的智慧。 下边这则寓言故事反映的是历史事实: 寓言故事 6:从前有一个小岛,小岛上只有一家兄弟几个,由于父母已去世,这弟兄几个分家了。有一年发生大旱,庄稼没有多少收成,大家只好吃余粮。老大余粮充足,还喂养了很多奶牛,每天供应牛奶给一家人,吃不掉的就倒入大海。老小没有多数余粮,只好饿着肚子,实在受不了,就吃草。读者可能感到奇怪,为什么老小无法从其他人手里借到粮食,也许是这家人非常自私? 这里实际是将一国比喻成一岛,是历史上发生过的真实事情。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就发生了富人向大海倾倒牛奶,而穷人饿着肚子的情况。在这里我们将一个国家比喻成只有弟兄几个组成的一个小岛,就显得非常荒诞。社会生产了足够的粮食,而老百姓还饿着肚子,原因很清楚,财富分配出了问题,因为每一个资本家都是自私的,它们不愿意提高劳动者收入从而提高生产成本,使自己在与同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该寓言还说明市场经济不能解决财富分配问题,这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历史所证明的。一些经济学家鼓吹市场万能,是误导中国人民。罗斯福上台后,通过公共工程增加劳动者工资,从而为资本家准备了产品市场,使美国经济发展加速。从那以后,西方国家正确地认识到问题所在,从而制定了最低工人工资制度,并逐年提高,再也没有出现粮食生产丰富却产生饥饿问题。资本主义社会经常爆发的经济危机得到了良好控制。我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故事,在荒年,由政府组织搞一些建设活动,使老百姓增加收入。但是,如今我国这样的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 发展经济,办法之一是扩大已有商品的生产能力,增加商品生产量,这是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式之一,也是多年来,我国提高GDP的主要方法。但是,如果不提高居民收入,或只提高高收入人群收入,增加的产品卖给谁?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停止增产,因而也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当然,这里所说的商品不属于国内市场已经达到饱和的商品。因为人们对很多商品的消费是有限度的,当人均消费量达到或接近饱和时,再增加这种商品产量也是无法销售的,会导致商品滞销而无法实现经济增长。)还有一种办法是为国外生产,这是我们国家很长时间内采用的方式,我们在前面论证了为国外生产,换回外汇储存,相当于送给国外等价的财富,是我们的极大损失。 日本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曾制定国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其理由是生产出来的商品,只有被消费,才能实现其商品的职能,才能不滞销,才能继续生产而实现经济增长。然而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会尽量压低劳动者工资和收入,导致劳动者无足够的收入去消费。这个矛盾是马克思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不管是外来的资本家,还是国内的资本家,似乎还是马克思描述的自私自利的资本家,并没有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环境中进化,在自私自利方面与日本的资本家并无多少区别。当时,日本政府内有识之士决定由政府采取强制措施,制定政策提高农民和劳动者的收入,很多资本主义国家也采取类似政策。 日本当时增加劳动者收入的措施包括: 1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日本大米价格和农产品价格指数从60年到69年,提高了95%,到68年,与美国相比,大米价格是美国的2.7倍。同时也相应提高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约上涨30%。此外,通过普及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民人均粮食产量,这样使农民收入有了很大增加。 2 提高劳动者工资 确立最低工资,按地区和产业不同,将全部劳动者分成若干集团,每个集团确定同意最低工资,制定每年增加量,使70年平均工资是61年2.7倍,收入差别也很小。同时期通过技术进步,使发展的商品价格与劳动者工资比较匹配,还配套消费信贷政策,促进了商品销售。十年间,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加16%,大大超过其他国家。 至于投资资金,大企业主要由资本家自己解决,国家采用高折旧政策,减少收税,促进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即企业新购设备的支出算以前设备折旧,不交税)。国家制定法人累进所得税制,为中小企业留下存在生存空间。政府增发货币通过银行提供贷款支持。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劳动者工资几乎没有增加。劳动者主体的很大一部分是由民工承担,在扣除价格上涨因素以后,他们的工资几乎没有增加,导致的结果是,很多商品在农村无法销售,农村市场始终没有发展,生产能力长期空置,工厂开工率逐年下降。近年来,一系列改革政策出台,城市劳动者也下岗了,使收入情况更加恶化。政府为了增加GDP,确保8%增长率,对策不是增加工资,而是将住房,教育、医疗等必需服务推向市场,还不断推高住房、教育和医疗服务价格,虽然提高了GDP,却将老百姓手里积累的财富一扫而空。由于国内消费不足,市场萎缩,产品不得不低价出口。国家搞出口退税政策,使得我们为增加外汇的出口商品所付出的劳动实际成了义务劳动。政府所得不断扩大,与政府消费相关的产业不断繁荣,而普通百姓生活则逐渐陷入了困境,国家近年来已到了天怨人怒的地步了。我们的政府官僚和资本家就像寓言故事中愚蠢贪婪的A岛资本家。对这些愚蠢贪婪的A岛资本家,我这里也给一个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 7: 有两个人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聊天,其中一个人是远道来旅游的亿万富翁,另一个人是当地渔夫。 富翁问:每天需要多少时间打鱼? 渔夫说:大约 2小时。 富翁又问:那么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干什么? 渔夫说:我呀,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几条鱼,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再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们儿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过的充实又忙碌呢! 富翁帮他出主意说:我倒是可以帮你!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抓鱼,再买更多的渔船。然后你就可以拥有一个渔船队。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然后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加工厂。如此你就可以控制整个捕捞、加工和行销的产业链。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矶,最后到纽约,在那里经营你不断扩大的企业。 渔夫问:那要用多少时间呢? 富翁回答道: 15到20年。 然后呢? 富翁说:到那时你就可以退休了!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们儿玩玩吉他。 渔夫疑惑地说: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了吗? 这则寓言说明了,财富对一个人来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个人消费有限,过多的财富对个人来说并无多大意义。而无限膨胀的财富欲望对社会和个人都是十分有害的。君不见有多少人为财富权力绞尽脑汁,从而损害了自己的身体,损害了自己的精神。 增加劳动者收入的实质是要将新增生产能力产生的商品销售出去。不提高劳动者收入,生产力进步增加的生产能力及生产的产品卖给谁?如果卖不掉,怎么能实现经济发展?因此,与此对应,国家每年必须为新增生产能力提供对应的货币。国家是全国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管理者。所谓货币,作为国家来说,是国家管理经济时,提供的一种管理分析工具。从实物管理角度来看,国家根本不存在负债问题。当货币增长速度超过了生产力增长速率,会引起通货膨胀,但是,当国家确保生活资料生产能力同时确保所有居民有生活保障方面的收入,是不会引起1929年经济危机这样的问题或历史上发生的饥荒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只需增加货币发行量,根本用不着发行国债,因为发行国债,实质上是减少了居民手里的购买能力,反而会减小销售能力,使发展停滞。除非产生需要抑制的通货膨胀,可以发行保值国债,减少货币流通量。正确的经济管理方法是国家根据生产力发展情况,增发人民币。经济学家应通过研究发展一种方法,判断每年需要增发量,例如根据通货膨胀率,当通货膨胀率高于某一指数,就减少货币增发率,低于某一指数,就增加货币增发率。股市和储蓄也有类似减少消费能力的作用。 总之,一切减少居民消费的举措都是有害经济发展的,包括促进储蓄,发展股市和国债等措施。西方国家储蓄率都很低。一些学者鼓吹高储蓄有利经济发展,显然是受西方经济学所谓资本是紧缺资源的误导,其目的是误导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大量引入西方投资,从而减缓甚至控制我们的经济。至于西方国家的股市和国债,也很难证明对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因为所有通过这两种方式筹措的资金,都可由国家银行增加货币发行量,通过借贷提供。其中国债,如前所述,可在发行货币过量情况下,减缓物价上涨。取消股市,还消除了股市投机行为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 主流经济学家提出低工资增加市场竞争力的卖国谬论,多年来,在这一谬论指导下,我们国家采用压低劳动者收入的方法,实际导致的结果是生产力发展缓慢,竞争力下降。最近出台的劳动法,仅对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增加了要求,就引来众多经济学家的反对。由于购买力低,国内商品价格始终低糜,企业利润薄,无力发展技术,出口商品也是以低价为主。如果国内价格高,很多商品自然就不会出口,顺差自然就会减少(前面我们论证出口顺差对国家有害),能够出口的更多的是高价格高利润商品。国内通信行业是少数从业人员收入高和企业利润高的行业,出口利润也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原先技术由西方垄断,利润特别大,我们进入以后,虽有下降,但还保持较高利润,这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基础。而保持高收入和高利润,是我们国家通信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生活资料生产能力充足的条件下,增加工资,即使产生通货膨胀,也不会产生比较严重的问题。目前我国在人们基本生活资料生产方面,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在食品生产方面,基本满足自己的需要。据报道,我国人均年消费肉60公斤,排名世界第八,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由于我国居民在饮食方面以粮食为主,以个人经验来看,基本接近饱和。在住房方面,人均居住面积到2004年已超过24平方米,达到了世界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在这些方面继续增长,即使继续增加生产,也不能实现经济增长的目的。城市新建房屋成为炒卖的对象,对全体人民来说,并无使用价值。从国家层面来说,应制定政策限制,例如在贷款方面,禁止家庭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制定税收政策,家庭第二套住房加重收税等,打击炒房活动。国家应改变当前房地产高利润状况,以建平价房为主,同时较大幅度增加民工工资,使民工能在城市安居,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给工人提高工资,会使产品成本升高,通常工人工资提高10%,成本提高约4%(根据国家统计资料,工资福利等占gdp约40%),而且同行业成本共同提高,使价格共同提高,而工资提高10%,从总体来看,消费能力提高10%,产品销售量必然提高约6%,只会使更多企业有更多销售量和更多盈利。成本提高,会减少出口,但我国现在出口过多,积聚过多外汇,需要减少出口。 只要保证了生活资料的生产,人民生活是不会陷入挨饿受冻的地步。维持我国基本生活资料生产的人员,主要包括全部农业从业人员,全部肥料生产人员、建筑从业人员中相当比例,能源生产中少量人员、机械工业生产人员中少量人员、纺织业人员中相当比例,在我国总劳动力中的比例已经很小了。农业从业人员似乎较多,实际情况是农村青壮年基本进城打工,农业生产是由留在农村的老人和孩子负责,以农业生产为主的青壮年劳力基本很少了。 我国的大部分劳力,除了部分是为国内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科研及工业生产等以外,很大一部分人是为其他国家服务,生产大量产品出口换汇,换回来所谓美金储存在美国人手里,在美元不使用时,这些劳动实际上是损失财富的劳动,应停止这部分无效劳动,由国家负责发给相关劳动者,包括以前失业在家人员工资,从事有益国内的工作,如植树种草等活动,还减少物资出口,减少环境污染,交通等方面公共支出,其效果仅仅是GDP下降,但国家和人民得益。 目前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招商引资,为中外资本家服务,忘记了政府的基本职能。由于站在资本家一边压迫剥削老百姓,导致民怨沸腾,国内暴力事件不断发生。这是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出现的根本错误所致,也是政府人员的见识大大落后于时代,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造成的。国家应尽快更改现有政策,加快胡温执政以来推行的社会保证制度的建设,将社会保障尽快覆盖全体国民,提高社会保障质量。 国家应转变观念,以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和收入增长率为地方政府工作评估标准,建立健全的社会保值制度,不断提高最低工资,减小收入差别。 尽快改变目前的工资制度,大幅度提高普通劳动者最低工资,压低资本家和管理人员收入,减小收入差距。只有低收入劳动者增加的工资才是用于消费的,高收入劳动者增加收入,只会增加投资。在生活资料充足的条件下,提高普通劳动者工资是解决我国目前生产能力过大,市场容量较小的唯一途径,不仅不会产生任何问题,而且会促进国家的快速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指望资本家良心发现,给劳动者增加工资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一个资本家都是自私的,都要通过压低劳动者工资降低成本,以获得竞争优势。国家应该学习日本,强制资本家提高劳动者工资。 当前大幅度增加我国劳动者工资,从而提高物价,是促使出口企业转变为对内销售的良好措施,这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风险的良好对策之一。我国国内物价过低,是导致企业重视出口的主要原因。通过大幅度提高收入从而提高物价,人民币也无需升值,还可打击境内的热钱。有网友提出上述观点,我们论证这样做,没有任何问题,因为我们生活资料生产能力已接近国内消费饱和地步。增加收入,不会导致基本生活用品产生过分上涨,其他非必需消费品上涨并不会影响普通老百姓生活。 参考: 邢普,建议研究全国人民每人发放 1000 元以分享财政收入高增长的提案 , 2008 年 1 月 24 日提交政协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 ,http://moneytopeople.blog.hexun.com/17998646_d.html 给老百姓发钱,打击热钱,提振内需。在当前汇率飙升,股市暴跌和通胀压力严峻的形势下,如何保护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让每一个国人在我国经济的高速成长中真正获利,免遭国际金融海盗的洗劫,其实有一个极简单的处方:按人头,给每一位中国公民发一笔巨款,从数千至数万均可考虑。给老百姓发钱,是主权国家,主权货币的主权行为。这在国际上并非没有先例,新加坡这么干了,美国也经常这么干,今年为了应付次贷危机,美国每个纳税人的退税就达 600 美元,每人约合 4000 多元人民币。 贾图,中国应学欧美向闲置房开战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7/45087.html 仲大军:中国外向型经济遭遇重创 - 展望我国下半年的经济形势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7/45113.html 朱大碌:解放思想好,解放外资糟,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7/45046.html 原则四:不能独立自主的经济是海市蜃楼 从寓言故事开始。 寓言故事 8: 很久以前的某一天,一伙来自地球以外高度发展的外星人来到地球上的一个小岛 A,在这个岛上建立了基地,雇佣了大批岛民,从此,A岛上的人们就过上了幸福生活:外星人为他们准备了充足的各类生活用品,还为他们建起了宽敞的房屋等,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一切都很充足。而他们唯一需要做的是每天到外星人基地内为外星人开几小时机器,其他时间都用来享受自己的生活了。 B岛居民听说以后,非常艳羡,就组织人员上A岛学习,发现要学会在B岛上自己复制这一切非常困难(外星人无意在B岛上复制),但是,B岛居民还是开始了自己复制之路。由于那时B岛生产力水平非常低,B岛居民每天忙碌于生产基本生活必需品,能用来开展此项复制活动的人力资源非常缺乏,因此,B岛居民就组织了军队,击败了C岛,每年从C岛无偿获得了人们生活所必须的大量物资作为赔款。从此,就能腾出大量人手开始了复制A岛之路。从发展教育开始,开矿山,冶炼钢铁,生产机器,建立生产线,等等,终于,有一天复制了一个水平较低的A岛,此后,又不断改进,很多年以后,B岛居民也过上了类似A岛居民的幸福生活。 在抵抗 B岛侵略失败很多年以后,C岛居民反抗B岛成功,在一位领导人率领下,也独立地开始了复制A岛之路。但是,他们没有侵略抢劫其他地区,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因此,C岛居民需要完成的工作较多,生活也比较艰苦。首先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增加人力资源,包括大规模修建水库,改造田地,建立工厂生产化肥,改进作物品种等,同时发展教育,开矿山,冶炼钢铁,生产机器,建立生产线等等。虽然C岛进展也很快,一段时间以后,已经初具规模和水平了,生活水平也开始改善,但与B岛相比,差距似乎越来越大。老百姓不能理解,更不愿意继续这艰苦生活。终于有一天,一直以来率领C岛发展经济的领导人逝世了,人们就主张改弦易辙。从此以后,C岛就走上了引进之路,抛弃了自己发展的初级玩意,一切都从B岛引进,这使C岛很快生产了丰富的产品,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加非常快。然而,这一切是有很多条件的。首先对B岛的要求有求必应,资源分配必须服从B岛安排,质量好的归B岛,还有了所谓共同开放C岛资源的名堂;生产什么也必须听从B岛安排,C岛居民每天劳碌,除获得自已所需的生活资料外,还必须为B岛居民生产,所生产的8亿件衣服也只能换一台机器。由于地球上还有很多其他岛也希望为B岛生产,这样的机会还必须时刻珍惜。如果B岛不要C岛生产的产品,就意味着C岛居民的末日到了。因此,我们就看到,B岛的老百姓到了C岛就有了很多特殊待遇。对B岛在C岛居民中发展自已的代理人,到输送武器武装分裂C岛也只是抗议和装可怜以求得世界舆论的支持和B岛的怜悯。 然而,终于有一天,地球上化石燃料没有了, C岛上依赖化石燃料的各种机器无法运转,更为严重的是,依赖化石燃料的化肥产量大幅度降低,粮食生产也随之大幅度下降,C岛居民又陷入了饥饿困苦的生活之中。 对于 B岛居民来说,他们早有准备,由于人力资源充足,预先发展了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多年来,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实现了平滑过度,期间生活水平虽有下降,但影响不大。 至于 A岛,有一天,外星人走了,A岛居民无法玩转这些机器,他们又回到原始社会去了。 A岛故事与历史上发生的事很相似。二战时,美军曾利用太平洋上一个小岛中转,空投了很多物资,其中一些物资被这个小岛居民拣到了,二战结束以后,小岛居民还在盼望着天上的神鸟下蛋。这里的B岛和C岛暗指日本和中国。 从寓言故事可以看出,独立自主发展经济是第一重要的事情。没有了独立自主,所谓的经济发展是海市蜃楼。 主流经济学家鼓吹引进外资投资、贸易自由化,放弃独立自主的发展方针,使我国的经济命脉逐渐被外国势力控制。然而,从现实来看,这些年来,帝国主义从来没有忘记颠覆统治中国,奴役世界的工作。这二十年来,发生了无数次遏制中国的事件;也发生了无数次针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侵略和战争。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到处招摇撞骗,事实却是一个在历史上消灭了原土地上所有几千万原居民,还从非洲掠夺几千万人为奴隶的国家;一个国家的军事开支占世界一半以上,豢养着世界上最多杀人武器的军队,还叫嚣朝鲜、古巴这样一个军事实力连其百分之一都不到,领土还被其占领的小国对其产生威胁;是地球上温室气体排放最多以及人均排放最多的国家,却对影响全球人类命运的温室效应无动于衷,拒绝作任何承诺。抬高石油价格,一方面打击中国发展速度,另一方面深知美国所有玉米用来生产酒精,不考虑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也只能替代美国汽车燃料总量的12%(J. Hill et al,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energetic costs and benefits fo biodiesel and ethanol biofuels, 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Vol.103, No.30, 11206-11210),解决不了燃料替代问题,却趁机发展玉米酒精,人为抬高全球粮食价格,控制第三世界国家,攻击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粮食生产和安全。几年来,我们的大豆生产在美国低价倾销作用下和国内卖国势力的配合下,生产能力大幅度下降,近来,美国大幅度抬高大豆价格,减少供应,造成我国食品价格大幅度增加,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敌对势力的威胁。 长期以来,国内汉奸精英拼命鼓吹美国的自由人权,目的是让中国人民忘记这些威胁。然而,美国及其支持者要想证明它对其他国家人民人权、自由和民主方面的真正的关怀,只需要美国同意自由迁徙;同意技术转移。美国推行美元霸权,用几种纸就换回了大量商品,通过美元不断贬值,事实上是在向全球征税,享受全世界的劳动果实。同意迁移,是让其他国家人民也享受这种果实。目前美国的技术水平,在全球实施,足以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饥饿问题,使全球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转移技术,特别是粮食生产相关技术,并不影响美国经济,只是使美国控制剥削小国的能力下降。事实上,美国从来不无缘无故,而是因为自身的目的,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少量技术,从来不关心与自己利益无关的国家老百姓的悲惨命运。美国积极推行的全球化,实际上是通过全球分工,让发展中国家成为打工仔,象中美洲国家海地一样,只能生产某些下游产品,从而在经济上无法独立,难以摆脱被奴役的命运。 指望它领导全球,决定人类未来命运,必将使占全球人口多数的第三世界的老百姓走向死亡。把中国的命运交给它们,中国的最终命运也只有毁灭。在当今世界,中国,也只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辉煌的历史文化,必须起来,做好准备,领导全球发展中国家,对抗和改变这种命运。 所谓的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与赫鲁晓夫所搞的三和路线一脉相承,赫鲁晓夫三和路线要通过和平竞争战胜敌人,忘记了战争;所谓的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则根本不提斗争,在投降主义路线上甚至比赫鲁晓夫走得更远,这样下去,必将使中国走上前苏联的崩溃之路。 国家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很多年来,我国经济变成了以发展GDP为目的,以出口还汇为导向,造成了很多严重后果,在GDP和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老百姓收入有不增反降的趋势,分配差距越来越大,近两年来,很多老百姓经济上陷入了困境。胡温执政以来,重提以人为本的 科学发展观,回到了经济发展应有的轨道。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从寓言故事可以看出,首先我们必须发展一种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包括增加我国产品的生产能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第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独立自主,首先要求产品的市场在国内,它是我国人民需要的产品;其次,它的生产技术,包括原料生产技术及储存、运输、使用等方面技术掌握在中国人民手里。对影响民生的产品及其相关技术,尤其重要。违反这一点,必然使中国人民遭受损失。我国目前很多政策都偏离违背这一点,这是我国经济近年来遭受重大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继续目前的路线,我国的经济在几年内必将遭受比东南亚金融风暴还要严重的打击,陷入困境,严重的会发生大面积饥荒。但是,如果我们改弦易辙,我们就能够战胜困难。 如何走出当前的困境,且听下回分解。 参考: 关于海地经济历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34ba9001000dn5.html 关于美国控制粮食: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34ba9001009z57.html 原则五:发展经济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发展 GDP 这是网上流传的关于 GDP的寓言故事9: 说两个经济学家在公园散步,看到路边有一坨屎。其中一个经济学家对另一个说:如果你吃了这坨屎我就给你一百万。另一个人把屎吃了,拿到了一百万。然后两人继续往前走,又发现一坨屎。刚才吃屎的经济学家越想越觉得不舒服,于是对另一个说说:如果你吃了这坨屎我就给你一百万。于是刚才那个叫他吃屎的经济学家吃了,也拿到了一百万。之后这个经济学家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说:我们俩无缘无故的各吃了一坨屎,真窝囊!另外一个想了想,说:不对,我们吃屎的同时还创造了 200万的GDP! 也许有人说这种活动应该不计入GDP,但是我们国家当前统计的GDP,有大量这种经济活动。例如,一个美国经济学家用一个小事例告诉大家我们统计的GDP是什么东西:比方,驾车出行,不幸出了车祸。人受伤要看医生,要花医疗费,车坏了要修理,要花修理费。修理店,医院的收入增加了。于是,GDP也跟着增加了。而实际上,却是人力、物力的消耗。这则寓言故事说明GDP并不反映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搞改革开放的目的,也是最近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阐述的改革开放目的。只不过这些年来,被精英们给忽悠成了GDP。地方政府以发展GDP为主要考核标准,从而带来了严重问题。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 国内生产总值 。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 季度 或一 年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经济 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 产品 和提供 劳务 的 市场价值 的总值。GDP代表了中国境内的产值,但是,它并一定代表其中创造的财富都是中国人的。外国投资的工厂,其产品虽然是中国人创造的,所有权却不属于中国人。显然用GDP是不能代表中国人民财富的积累,从而也不能代表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外诸多学者讨论了使用GDP代表国家经济的缺点。 发展生产力,最重要的是建立和改进产品生产系统的能力。 发展经济的目的之一是生产足够的人民生活所需要的产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物质资料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人民对未来却越来越担心。人民担心金融大额会卷走中国人民的财富,人民币升值担心,贬值也担心,担心石油短缺,担心粮食短缺,担心付不起教育费用,担心付不起住房。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经济基础已经不完全是中国人控制了。我们的生产能力不完全是中国人建立的,我们离开了外国人的工厂,我们的经济就会出现问题,我们的生活水平就会下降。因此,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还要考察我们建设、运行和改善产品生产系统的能力。只有具备建设和运行产品生产系统的能力,我们才能建立独立自主的经济系统,经济发展才能不受外界控制;只有具备改善产品生产系统的能力,才能改进生产系统的效率,从而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享受生活;有更多的时间发展新产品,满足人们的新需求;有更多时间解决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如石油短缺问题。高生产效率,才能用更少的劳动获得更多的产品,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通过外贸交易获得国内缺少的原料,如石油等。因此,发展生产力,更重要的是建立和改进产品生产系统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日本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具体体现就是日本的生产产品的效率高。1962年,每一个日本工人大约可以生产钢铁 100吨,英国工人为400吨,但到了1974年,日本在钢铁方面的生产效率是英国的2到3倍。1976年,在日本滚珠轴承工厂里,一个工人的标准生产量大约是英国主要制造商RHP的工人的2.5倍。 与日本相比,我国的劳动生产率非常低,以汽车行业为例,按每个职工每年生产的汽车数量计算,1990年劳动生产率仅为0.35辆,1998年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了0.83辆。从企业个体角度来比较,1996年我国几个较大的汽车企业人均年产量为3辆左右,而同期日本的11个汽车公司这一指标为39.9辆/人。1998年上汽集团每人年均生产3.67辆,一汽集团为2.57辆,天汽集团为2.67辆。从这些数字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汽车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与日本的巨大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主流经济学家鼓吹发展GDP,国家将目标从发展生产力转向了发展GDP,从而采用了很多错误方法,主要包括努力扩大出口,从而增加GDP,导致外贸顺差不断扩大,使我们的财富损失严重 ; 吸引外资投资,增加生产能力,从而增加GDP,但在外资控制的工厂,我们创造的财富不属于我们,我们事实上引来外资使我们的劳动成为为他人作嫁衣,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损害严重;为了吸引外来投资,我们还放弃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原则,结果使我国的经济系统受外界制约严重,如此下去,我们的核心产业被国外控制越来越严重,被敌对势力引向崩溃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此外,压低劳动者工资,降低产品成本,促进出口,却抑制了内需,使外贸顺差不断扩大,财富损失不断加大,严重妨害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主流经济学家的推动下,还不顾一切将教育、医疗和住房推向市场,使中国人民重新背上了三座大山。这一切,淘空了中国人民多年来积累的财富,使中国经济走向了困境。 综上所述,我们再也不能将发展目标订在GDP上,必须将发展经济的目的转到发展生产力上。发展经济,不仅包括产品生产量的扩大,更重要的是提高建立和改进产品生产系统的能力。 原则六:财富是劳动者创造的,失业是资源的最大浪费 在寓言故事3中,我们论证了一切财富都是劳动者创造的,与资本无关。这里我们进一步分析失业效应。还是从寓言故事开始。 寓言故事 10:从前有一个小岛,岛上只有一大家人,他们自己组织劳动,分享自己的产品,后来,他们获得了别人赠送的机器,采用机器生产,只需要一半人就能生产自己生活所需要的产品了,另外一半人就不需要从事以前的工作了。我们是让这一半人失业,还是另作安排。对于一个小岛来说,还是有很多事情的,比如,如果这个小岛是太平洋上的岛,则会担心地球温室效应带来海平面增高,淹没小岛。作为小岛的主人,应该安排人员采取对策。例如,安排人员在岛上沿海岸线筑堤。 寓言故事中小岛得到了机器,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有富余人员需要安排。如果将我们国家比作这个小岛,同样由于技术进步,使生产效率提高,多出人员。而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更多了。例如,我们的水污染治理工作,我们的替代能源开发工作,我们的城市基础建设,我们的国土整治工作,这些都需要安排人员去做。人们经常担心的是我们国家是否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或者说资金。然而,我们分析,对国家来说,重要的是物资,而不是资金,我们进行水污染治理,需要生产资料建设设施,我们进行技术开发,需要设备材料。这一切追本溯源,都是由不同原料在人民的劳动下产生的,最终是原材料用量需要增加,如果我们需要的原材料来自国外,我们就需要安排人员去生产国外有需求的产品,以换回我们需要的原材料。如果原材料来自国内,我们就增加原材料生产力度。如果我们安排得当,失业人员应该很少。总之,我们的发展,取决于我们是否组织好人力资源,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腾出人手去完成我们还未完成的基础建设工作,去加快技术开发工作。正如我们在寓言故事3中所论证的,我们的一切财富都是人民创造的,这也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本结论。我们要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我们的人员的作用。如果我们的失业率较高,势必会影响我们的发展速度。政府的主要职责就在于组织好所有人员,降低失业率。主流经济学家长期以来,将西方经济理论引入中国,鼓吹夸大资本的作用,抹杀劳动者的作用,一些人还暗示失业人员是负担,通过混淆黑白,谋取私利。这严重危害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我们一方面需要安排一部分人去生产我们目前生活所必须的商品和服务,当我们的生产效率提高,这部分人员数量必然下降。发达国家创造了一个词汇,叫创造需求,历史上演绎了很多故事,这样又安排了一部分人的工作,生产一些新产品。然而,在很多发达国家,就业人员最多的是从事教育,科研人员,从事教育的人员主要作用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从事科研的人员也不直接从事商品的生产和针对个人的服务,而是从事技术开发或相关工作,主要作用是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 我们国家在很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高失业率现象的存在,是政府管理工作水平低下的表示。在计划经济时代,可以根据需要安排失业人员工作。在商品经济时代,单纯依靠市场,是不可能实现正确的工作分配的。政府必须介入。西方国家政府主导的工作越来越多,例如美国在军事上的投入,不是市场作用的结果,而是美国政府计划的结果。在我们国家,由于普通百姓收入过低,产品无法销售,导致商品消费市场萎缩,企业生产无法实现,人民生活改善和提高也就成了空谈。这是失业率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一种资源,如果国家不利用,让人员失业,就是国家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产生很多问题:由于失业,必然导致收入下降,收入下降,必然导致社会消费下降,从而导致生产下降。大量失业人员长期存在,还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将毛泽东时代归结为老百姓懒惰,然后声称维持一定的失业率,会提高生产效率,是一种误导。毛泽东时代生产力水平低,还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毛泽东时代所完成的工作量是中国几千年所未能完成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大规模粮田建设,这一切都是在工业批量化生产未完成,机械化生产量还较小情况下,主要依靠人力完成的。使得我国能够养活的人数增加了一倍,也打下了后毛泽东时代粮食增产的基础。我们通过实物分析,论证毛泽东时代经济发展比当时日本快(附录1),比改革开放发展速度快(附录4)。当然人口增长是有限度的,与一国自然资源拥有量相关,如果人口过多,超过了生活资料生产能力,则会出现饥荒和失去独立自主(日本必须依附大国,粮食供应是一个重要原因,对日本来说,中国无法替代美国,因为中国无足够的余粮供应日本)。 尽可能多地安排人员从事技术开发方面工作,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才是发展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在生活资料生产得到保障,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日本就是一个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但是通过发展技术,经济却处于世界前列。 原则七:促进技术进步是发展经济最重要的工作 想象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人口保持稳定,如果技术水平也保持稳定,也没有发现新资源,每个人的产出必然保持稳定,从而总产出也保持稳定,也就是说在人口和技术稳定情况下,经济不可能增长。我们前面分析过,外来投资有害经济发展。因此,在人口稳定的情况下,国家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根源在于如何组织人力,促进技术进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出,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 从技术进步角度看,发展中国家,可以较快增长。因为发展中的落后国家可以节省很多研究技术的投入,只要集中训练人员,让他们尽可能学到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技术,应用到生产系统中,就可以有一个非常快的增长。当然发达国家是不会让你学习他们的最好技术,因为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技术。但是,在发达国家,有很多技术己经公开,如专利技术,在专利保护期满以后,就可以免费使用,也有一些专利技术,虽然在美国的保护期没有满,但是在中国没有申请专利保护,我们也可以免费使用。通过学习先进技术,我们在技术上有较快的进步,从而带动经济较快增长。等到这些公开技术利用得差不多了,你还可以购买一些技术,等到跟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相差不多的时候,一方面最好的技术发达国家是要保密的,绝对不卖给你。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已经没有多少可以学习的技术了。这时我们只能依靠自己发展技术。主流经济学家长期以来,以发展 GDP 为目的,鼓吹比较优势和贸易自由化战略,忽视发展自己的技术,实质上是让中国人民永远处于国际经济的底层,老老实实打工。 如何发展自己的技术,重要的是我们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促进机制。 毛泽东时代和现代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目前intel公司的计算机性能每18个月提高一倍,这是非常惊人的技术进步速度。在毛泽东时代,我们科技进步速度也是惊人的,中国从原子弹到氢弹研制成功,仅用了两年多时间,比西方快得多。直到现在很多西方人还很怀疑,中国的核弹技术是否来自了西方。证明当时我国科技进步速度是非常快的。但那时科技人员稀缺,难以应用到民用方面,普通老百姓感受不到。笔者硕士毕业后,1992年曾在家乡最大的工厂短期工作过一段时间,其技术人员匮乏现象非常严重,厂里仅有一个从事技术的大学毕业生很快离开了,工厂里另一个能够独立从事产品检验的中专生(经过培训)也很快走了。那已经是1992年了。但是,当时国家重点发展领域进步是非常显著的。如育种方面,其成果惠及全人类。我们最近评选的新四大发明,全是毛泽东时代成果。现在还有一些企业和单位延续毛泽东时代方法,例如河南南街村,深圳华为公司还保留非常多的毛泽东时代管理方式,包括鞍钢宪法。 西方社会主要通过专利制度和专利保护,使技术研发成果得到利用所带来的效益被企业垄断,从而使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开发,这一政策促进了技术进步。我国现在实现市场经济,也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是专利保护做得很差,使得企业搞新产品开发,技术革新,死得更快。因为市场仿冒非常严重,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对仿冒活动打击不力,往往造成企业研发投入难以收回,更不用说获取垄断利润。如何保护企业在技术开发方面的投入,确保企业通过技术进步获得效益,从而保护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积极性,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此外,我国在专利方面,还存在很多其他问题,需要另行讨论。目前我国的科研,主要以科研院所和学校为主,这种科研活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间接的,象是在岸上学游泳,在做篮球练习,而不是在赛场比赛,在练习打靶,与战场上的实战差距很大,这与毛泽东时代的技术开发活动形成鲜明对比。近几年来,国家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提倡产学研结合,但由于没有良好机制保障企业从中受益,实际效果较差。 如何发展一套好的机制,推进我国的技术进步,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仍然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借鉴毛泽东时代做法和国外专利制度,也许我们能够找到一条更好的道路。深圳华为公司所从事的通信领域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他企业不易仿冒,企业内部管理借鉴毛泽东时代方法,可以说是一个较好的成功例子。目前华为公司已进入到与国外公司相互竞争的技术水平了。 如何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是关系到我国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问题,期待我国的有识之士能够多加讨论,为推进我国企业的科技进步献计献策。 此外,我们在技术研发方面存在很多错误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关于技术开发难度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走出国门,发现西方发展水平比我们高出很多,许多人就拜倒在西方人脚下,一切都认为西方的好,就差认为西方的月亮也比中国圆了。在技术方面更是如此。毛泽东时代长期发展工业基础,在改善人民生活的轻工业方面才开始起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品与国外相差较大。加深了我国技术落后的印象,再加上主流媒体刻意否认毛泽东时代的成就,夸大技术开发难度,造成长期以来人们头脑中技术开发难度大的印象。毛泽东时代的技术积累也被放弃,从全力引进技术到引进外资,使我们国家的经济走上了依附发展的路线,拉美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在这样下去,我国只能成为西方经济体系中底层,经济再也无法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再也无法提高。 在技术上,中华民族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建国以来,我们的技术突飞猛进,发展了两弹一星,飞机上天,杂交水稻、人工胰岛素合成处于世界前列。改革开放以来,连国产小汽车也发展不起来,难度小汽车比飞机上天,人类太空旅行还困难?长期以来,我国人民,特别是政府人员错误的指导思想才是真正原因。以笔者曾经从事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为例,主要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氧化城市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由于微生物活性受污染物性质影响,性能变化很大,技术上通常需要保险系数达到20-100以上,相当于处理系统体积比理论上体积要大20-100倍以上,相应投资也同比例增长。通常国外多选用较大保险系数,国内为减小投资,多选用较小保险系数,实际建造时,我国大多选用国外所谓先进技术,认为外国先进技术比较可靠。然而,美国环保局曾调查美国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率仅在70%。西方国家发展的很多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第一个大规模的工厂通常都是在中国投产的,包括一些不适宜建大规模厂的技术,中国成了这些技术的大试试验厂。 现代科学的基本原理已经很清楚了,人们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基本理论已很好建立起来,人们也许还需要应用现有的基础理论建立模型,以全面反映研究对象的性质,从而指导技术发展。但是,过去那种瞎子摸象的情况再也不存在了,技术发展,很多情况下,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即使是引进技术,我们也需要不断实践,以消化吸收和改进技术,否则,我们还会很快落后。借口技术上与国外相差较大,就停止发展自己的技术。这种方式只会使我们彻底落后。发展自己的技术,一时落后并不要紧,日本人战后开发小汽车时,第一次试车没跑多远,发动机就脱落。技术是在实践中不断进步的。一些人认为采用自己的技术生产成本较高,市场没有竞争力。然而,西方国家的成本也是通过不断发展来降低的。我国的火箭发射数量不及欧美日,但可靠性高,发射成本是世界上最低的,为什么就认为我们在汽车等其他方面就做不到? 关于技术研发投入 产品开发,需要经历原理实验、小试、中试和生产规模实验,很多人感觉科研经费数量很大,我国经济上有困难。事实是,科研实际消耗的物资材料是很少的,需要使用各种仪器设备,这些仪器设备往往生产复杂,批量很小。从货币价值来看,价值很大,实际是消耗了很多人力,消耗的物质资料很少,不像工业化生产,原料消耗非常大。对国家来说,重要的是实物,而不是空虚的资金,而实物也是由人创造的,最终来源还是人力。科研更多的是支付给科研人员的工资。它们在我国今天劳动者收入持续多年停滞的情况下,实际上起到了增加消费支出的作用。从物质消耗来看,每个劳动者维持生存消耗的资源相差不大,国家是否通过市场机制安排他们的工作,给他们发工资,他们都会消耗我们的社会资源,如果他们失业,等于社会资源单纯减少。今后,即使增加劳动者收入达到商品市场供需平衡,这种开支仍然是必要的,因为它直接提高了生产效率。因此,在生活资料供应充足的条件下,剩余人员应不遗余力用于生产力发展,进行科研活动就是一种直接的发展生产力活动。近年来,我国高度教育大发展,大批毕业生毕业即失业,人力资源丰富,另一方面大量工作需要人做,却没有人做。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专利保护不力,企业无法从技术研发中获得利润,因而不愿在技术方面投入。国家应破除技术研发投入大的观念,尽快从严执行专利保护政策,使企业能够从技术研发中获利,从而促进企业发展技术的积极性。 参考: 马晓芳,华为业绩匀速上升 成为全球第五大通信设备商http://it.sohu.com/20080710/n258060084.shtml 八、中国应如何应对当前危机 本文是从实物生产和消费来分析国家经济发展的。读者可以将国家模拟简化为只有一家人生活的独立小岛,不需要货币,分析如何发展小岛经济,来理解我们得到的发展国家经济的重大原则,主要包括: 1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促进外贸顺差,都是奉送我们的财富,有害国家经济发展; 2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国家都没有资金缺乏问题,引进外来投资有害国家经济发展; 3提高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是发展国家经济的必要条件;压低低收入劳动者工资有害经济发展和资本家利益;国家发展经济,应以可持续的国民收入为评价标准。 4 独立自主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是海市蜃楼。 5发展经济,不能以发展GDP为目标,只能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其关键是建立良好的促进机制; 6财富是劳动者创造的,人力资源是发展经济最宝贵资源,失业是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7基本生活资料生产是基础,要时刻保证其安全。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就能理解本文所提出的对策,以应对目前我国遭遇的问题。在基本生活资料生产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这些对策将能确保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不受大的影响,人民生活不受大的影响,虽然GDP会大幅度下降,由于多年来我国经济偏离了正确轨道,这是回到正常轨道必须付出的代价: 1 应对金融大鳄炒作 (1)股市,我们认为股市用于筹集资金进行投资的作用,实质上减少了消费,不利经济发展。也许在调节投资方向上有一定作用。应取消股市,即使不取消股市,也应大幅度提高股市交易税率等措施,减少和抑制股市上的投机活动。 (2)汇市,建议大幅度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内销,抬高内销物价,从而减少出口,使货币贬值,从而降低多年来积累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取消各种促进出口的措施,改为增加出口税;取消和降低各种外币存款利率。停止引进外资,还清外债,选择适当时机使用现有外汇,逐步减少外汇储备。将外资企业逐步收归国有。 (3)期货:本身是不需要的,虽然长期合约是需要的,市场信息是需要的,应重新设计,使其没有赌博功能。 (4)楼市:商品时代,抬高商品价格是发展商品的最佳手段,近年来,住房价格一路高升,使住房建筑面积大幅度增加,已经超过人均24平米,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然而,国内居民收入低,导致空房率,更多购房者并不使用,而是作为一种投机行为。应制定政策限制打击炒房活动,例如在贷款方面,禁止家庭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制定税收政策,家庭第二套住房加重收税等。学习新加坡,对房地产转让征收100%的资本利得税。 总的说来,一切金融活动,本身目的是筹集资金,用于投资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我们论证国家发展需要的资金不能通过这种方式筹集,应由国家增加货币发行量,这种方式只能减少居民消费能力,减缓经济发展速度。现在我们国家的金融活动,很多成了赌博场所,成了国外金融大鳄吞噬我国财富的场所,国家应充分利用政权的威力,不要被各种蛊惑人心的理论迷惑,制定应对政策打击炒作。由于外资进来之后需要汇出利润等必须到指定银行换汇,换汇审批和换汇价格完全掌握在我们手里,扼住外资出逃喉咙。这些金融资金目的是偷袭中国财富,搞乱中国金融市场,阻碍我们的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应采取各种措施控制,由于外来投资有害经济发展,我们也不要担心他们因此而停止投资。卖国精英拼命鼓吹市场万能,目的是让中国人民放弃使用政权,放弃使用维护自己利益和财富的权利,好让金融大鳄在中国横行,席卷中国财富(参见附件3)。 2 应对当前通货膨胀和石油涨价 当前通货膨胀的两大主要原因是贸易顺差和石油涨价。我国积累的贸易顺差1.6万亿美元,相当于我们将价值1.6万亿财富送给了美国人,美国人给我们印着1.6万亿美元字样的一堆纸,但是我们的银行向拿着这些纸的资本家兑换了等价的人民币,这笔钱有11万亿元之多。它并没有对应的财富在国内市场,相当于多印了这样一笔大钱。我们全国老百姓一年的收入,也不到十万亿,对比可知,这是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因此,降低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就在于降低顺差,要鼓励我们国家的企业购买技术;要制定政策,合法地赶走外资企业,从而让它们带走美元,将人民币还回银行,退出流通。 石油价格高涨,是另外一个主要原因。2007年初,石油价格不到60美元/桶,现在高于120美元,我国石油消耗量约4亿吨,相当于支出增加2000亿美元。石油是工业的命脉,它使大部分工业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因此,为抵消其影响,房地产发展速度应大幅降低,与其相关的能源、钢铁、水泥等行业下降,降低能耗。我们分析房地产业已成为无效劳动,国家不应投入过多人力物力发展房地产。国内石油提价,降低个人交通方面的石油消费。提高粮食价格以抵消石油涨价对粮食生产的作用。 国家应尽快建立社会保障系统,特别是失业保障,以应当危机来临,大量企业停工停产。在危机来临以后,切实保障基本生活资料生产,由于我国的主要生活资料生产系统生产能力充足,能够保障我国的基本供应,建立社会保障系统有足够的资源,不会引起经济系统崩溃,是维护社会稳定,度过经济危机的唯一对策。 3 粮食安全保障 在大豆生产方面,前几年,美国通过补贴向我国倾销,使国内种植面积锐减,产量大幅度下降,今年,国产大豆仅能满足国内需求的一小半,而美国大幅度提高大豆价格,减少供应,使豆饼供应减少,带来整个粮食供应不足,价格升高,使我们毫无选择,只能在大豆消费方面大幅度增加支出。大豆涨价和供应减少可能是我国近来食品涨价的重要原因。如果我们的粮食生产也发生类似的事情,我们国家的命运就完全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了。因此,国家应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应大幅度提高粮价同时大幅度提高粮食种植补贴,防止农业生产资料上涨带来的粮食生产下降,确保粮食安全。通过关税等控制粮食出口和今后类似美国低价大豆对国内粮食生产的冲击。只要维护了粮食生产,中国就能保证社会稳定。其他资源,如石油,虽自给率较低,但需求有一定调整空间。 4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分析与应对之策: 我国外汇资产的影响与对策 我们在国内生产商品卖到国外,目的是换回我们需要的商品,现在变成美元,实际上是损失了商品。虽然以后外汇可以买到商品,但是,国外市场我们需要的商品涨价,我们的外汇就损失。由于国外通货膨胀,我国的外汇资产贬值在所难免。一些投资美国风险较大的金融市场的资产可能损失光,我们也没有办法。至于投进更多外汇,那是要增加损失。美国的金融市场本来就是一个赌博场所,美国的金融家通过这个场所来席卷财富的。美国政府实际上被美国金融家控制。到今天,我们的主流经济学家,不知是愚蠢,还是卖国,还想拿中国的外汇给美国人救市,是要把中国的更多外汇通过这个赌博场所送给美国人,所有国人,应共同声讨。因为中国外汇所代表的财富是国人创造的,它送给美国人了,损失是由全体国人承担的。因为,外汇是企业拿商品在美国市场上换来的,在中国银行按汇率换成人民币,人民币在国内流通,中国银行管理这笔外汇。我们应等待危机来临,市场萎缩,原材料价格下降,我们可以利用外汇在国外市场采购原材料,从而使我们的外汇价值增加。 国内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国内经济在高外汇储备下,运行超过一年了,所以损失部分外汇对国内经济的直接影响应不是很大。但是,国外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外资企业要抽逃资金回国救自己的企业,如果资金量大,可能引起恐慌,带来连锁效应。美国金融危机本身就是针对中国的一个阳谋,一种妄图使中国经济崩溃的方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针锋相对。首先,要控制资金流出速度。这样对美国国内的公司也是一个打击,从而打击美国的国内经济,同时减缓金融危机对中国影响。其次,危机发生后,应趁机利用外汇储备收购这些外资投资,不仅减小外资在我国的比重,而且减少我国外汇储备,减小外汇在危机中损失。国家应限制外资企业停产,对停产企业,有理由进行破产拍卖,从而收购。其负面效应是,这些企业停产,对我国生活资料生产的影响,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的影响,电力,燃料生产的影响。国家应掌握相关情况,制定应对策略。第三、一旦危机发生,中国应大幅度削减出口,抬高价格,使发达国家很多商品供应量大幅度下降,价格必然高涨,一方面打击美国的经济,另一方面提高利润率,减少损失。国内相应的企业工人本来很多就是中国人民在发工资(他们的消费是中国人民创造的),现在换成失业救济,对经济并无影响。当然政府更应该安排好他们新工作,为国人创造财富。中国今天占领的低端国外市场是不必要的,因为外贸顺差太大了,只能损失自己的财富。低端商品本身利润小,出口就没有必要,市场占有率降低也无所谓。国内出口企业应转向国内市场,国家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市场消费能力。将出口为导向的经济转变成以内需为主的经济,本身就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趁此机会,进行转换,是最佳时机。 九、如何发展我国经济 最后,我们根据以上分析对如何发展我国的经济做一个总结,主要包括十一个方面: 第一:此时此刻,我国当前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很多企业已经落入外商手里,必须当机立断,采取措施,全部收归国有,这是实现独立自主发展的唯一途径,否则任何努力都是无意义的。 第二:转变出口导向的生产体系,减少出口,由于目前外汇过剩,应在相当长时间内减小进口。今后的出口应与进口相平衡,外汇顺差应控制到合理水平。出口应向高利润产品靠拢。进口应为紧缺的原材料。 第三:制定不断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的政策,使生产力进步带来的新增财富应与普通劳动者收入增加部分相平衡。能否大幅度提高民工工资,是胡温新政的试金石,可以测试出是停留在口头,还是真正实行。 第四:制定良好的机制,如加强专利保护,促进我国技术进步,采用高折旧政策,促进企业更新设备,推动企业的技术发展。 第五:政府应通过中央银行逐年增加货币发行量,贷给公司投资,解决所谓资金短缺问题。基础建设方面,政府应直接投入货币进行建设。 第六:通过控制商品积压率,来控制好不同领域的发展平衡。一个长期处于高积压率的商品,其生产出来的产品实现不了销售,从而对人们生活没有贡献,应降低该领域的贷款,从而减少产品生产,减少人力投入。 第七:降低失业率,失业率上升时,应通过加大贷款力度,提高工人工资,增加基础建设等方面,降低失业率。 第八: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资源短缺时代,我们应尽快转向可再生资源,包括相关技术开发,应逐步较大幅度提高资源税和资源产品物价,推动人们节约资源。我国的资源物价长期处于很低水平,这是我国资源浪费和大量资源出口的主要原因。 第九:建立社会保障系统,在吃饭、医疗、教育乃至住房方面实现社会保障。国家在粮食生产、在医疗教育和住房方面有足够的资源,只有保障这些基本生活要素,才能实现社会和谐,才能稳定社会,从而保障经济发展。 第十:采取金融对策,消除金融领域广泛存在的赌博经济,从而彻底堵住国外金融大鳄通过炒作席卷我国的财富。 第十一:强烈呼吁进行政治改革,通过改革回到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资本家服务的轨道上来。一切危害我国经济发展基础的政策和协议均应取消,包括WTO。 十: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历史解读与今后发展方法 我国经济处在非常危险的阶段,有很多论述,但对如何从根本上杜绝目前引起经济崩溃的因素的分析还较少。本文建立发展经济的七大基本原则,目的是从根本上推翻目前引起国家经济问题的政策和措施的理论基础,希望彻底杜绝类似经济问题。希望广大读者共同探讨七项原则。下面根据七大原则,解读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过程,总结阐述作者对中国经济今后的发展对策。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历史解读: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进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起步晚,比西方落后,我们需要在我国的经济活动中大量使用先进技术,这些技术可以通过自己学习开发,也可以通过引进消化。事实表明,一条路是行不通的。自己对技术一无所知,国外是不会卖给中国,即使能买到,在价格也难以承受。我们必须同时自己学习开发。然而,改革开放一开始,我们就放弃自己学习开发和引进消化,采取全盘引进的方式,一种产品生产线都全套引进几十条,国内无需消化,这使引进成本难以承受,外汇很快就枯竭。于是就采取直接引进投资,解决了外汇短缺问题。从此,资本的作用被无限夸大,人们都忘记了财富是谁创造的,忘记了劳动者推动技术进步进而带来财富增长。在此基础上,在资金短缺理论指导下,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外资投资。为筹集资金,还发展股市,国债;将医疗,教育推向市场,又推动楼市,实际作用是将老百姓手里用于消费的资金拿走了,使国内经济活动的链条断裂,只好以出口为主,发展外向性经济,实际作用是中国人民为外国人服务和劳动,创造财富也送给外国人。在发达国家低价商品市场也被我国基本占领的情况下,不知道我们国家今后的发展方向在那?我们再也无法继续目前的发展方式。同时发展起来的股市,楼市成为赌博场所,在内外资本的操纵下,一段时间内,利润率居高不下,吸引了国内各行各业资金,导致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虚拟增长。由于股市增长与所创造的实际财富不相符,价格严重偏离价值,当游资撤离后,引起价格剧烈下降,带来经济崩溃。 经济发展方法:我们得到的原则结论之一是国家发展经济,不缺资金,各种融资手段,包括引进外资都是不必要的,引进外资投资还有害国家经济发展。所谓缺少资金是技术进步以后,需要增加货币投放量匹配新增生产能力。要实现经济发展,同时还需要实现商品的销售,因此,必须提高所有劳动者的收入为新增生产能力提供市场。在此过程中,关键是实现商品生产和销售系统的技术进步,包括管理技术和生产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这个目标不仅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努力,主要包括教育、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基础研究,而且需要社会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企业投入到技术创新中,获得超额利润,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发展计划。西方通过专利保护使企业获得垄断利润,可资借鉴。日本战后在发展计划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对象。目前我国在技术上与西方相比,还落后很多,可以通过学习、开发、引进、消化西方技术提高,降低技术投入,从而实现高速增长。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应该是引进消化吸收技术,而不是引进资本。技术进步速率决定经济发展速率,决定货币投放增加量及劳动者收入增长率,可通过宏观经济数据决定经济发展速率,确定货币投放量。在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决定货币投放方向,应通过商品经济环境下商品积压率确定。劳动者收入增长率应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数据,还需要控制劳动者收入差距,防止贫富分化。商品出口量是由进口需要决定的,外贸顺差应严格控制,外汇不足时,首先选择租借,拒绝外资投资。任何时候,发展经济都应遵循独立自主的方针。在当前资源短缺时代,我们应走可持续发展道理,逐渐转移目前依赖化石燃料资源的经济到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相关技术和经济系统。当前外资在国内占有相当比重情况下,国家应制定政策支持国内企业,逐步降低外资企业比重。 毛泽东时代和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非常符合作者所提的发展国家经济的七大基本原则。我们对毛泽东时代和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实物增长速度比较,结果表明毛泽东时代发展速度明显比改革开放快(附件4),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速度相当,是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它们为我们今后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参照对象。这些结果都表明目前的改革开放政策需要修正,我们的改革开放应引进消化吸收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而不是外资投资;应发展高效商品生产系统,而不是发展GDP,获得外汇;是全体老百姓提高收入,而不是扩大贫富差距。是发展独立自主的经济,而不是发展依附性经济。 虽然本文认为中国走出目前的困难局面,走向美好的未来是不困难的。然而,这一切都需要现在的领导层的智慧以及人民的努力。从古至今,我国的精英阶层都是自私自利的。我们国家是少数几个历史上政府被普通老百姓多次推翻的国家,在历史上,精英阶层自私自利的愚蠢行为是主要原因。他们不断积累财富,直到普通老百姓再也无法生存,从而毁灭了整个国家,也毁灭了他们自己。今天,这些自私自利的精英并没有改变,我们又走到了我们国家兴亡周期的十字路口。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对农民工的压榨始终如一,国内市场逐步萎缩。出口导向的做法,实质上是将财富储存在国外贬值甚至被骗走,也不与国内老百姓共享。正如本文寓言故事5中所述的结果,商品被生产出来,却无法分配给需要的人使用,从而资本家也无法获得利用,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停滞。然而精英们并没有放弃收敛财富的努力,不断出台所谓改革,将人民手里的财富搜刮殆尽。精英阶层从古至今都是中国社会始终没有走出王朝复兴到衰落的怪圈的主要原因。汉奸精英为个人私利,连银行也出卖,其卖国行径古今中外都闻所未闻。今天我们能否走出历史怪圈,还要看人民的力量。然而,今天的形势比古代险恶,外有远比古代强大的敌人的窥伺,内有汉奸精英的破坏,今天的中华民族已经走到十分危险的境地了。每个中国人都应当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作者后记:本文作者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经济方面只能算业余爱好。为从根本上揭穿汉奸精英们的卖国谬论,探讨我国经济发展之路,撰写此文,以抛砖引玉。如果您认为论证正确,请宣传;如果您认为论证有问题,请指教,email: hwd99@netease.com 欢迎大家原文转贴。本文部分已贴在乌有之乡。 , 参考: 《中国:奇迹的黄昏》 愚蠢小猪:刷 盘 子 读 书 陈经 《中国的官办 经济 》 http://blog.sina.com.cn/zhl001 http://www.wyzxsx.com/ShowAuthor.asp?ChannelID=1AuthorName=黎阳 http://www.wyzxsx.com/xuezhe/zuodapei/ 胡鞍钢 中国发展前景,浙江人民出版社 曹建海,中国会发生经济危机吗? ht tp://blog.sina.com.cn/s/blog_488305cc01009r0x.html 附录 1 、毛泽东时代发展速度与日本比较 有关毛泽东时代,我们的发展速度是否很快,虽然有很多论述。但国人对我们在高速发展后,仍然与日本差距加大,感到迷惑不解,我们分析了原因。但有一些人从国民经济产值增长速度比日本低,提出了怀疑。采用货币产值分析,由于与产品定价相关。日本很多产品价格远远高于中国,而且在当时那个时期内涨价严重,而毛泽东时代物价非常稳定,很多活动没有计入经济活动中,很多产品价格还大幅度下降,因而通过产值分析,无法反映两国经济增长情况。本文主要通过实物增长率来进行分析。这里选取了四个指标,主要包括发电量、钢、硫酸和电话机数量。还有很多其他指标,由于日本增长已近饱和,增长率很低,没有比较的意义。例如,交通方面,铁路和公里里程,日本变化很小,汽车生产,主要是针对出口的小汽车。日本的一次能源主要来自进口。日本农业上化肥使用量的增长率较低,机械设备增长率也较低等。这里选取的发电量与工业活动密切相关,钢是工业基础,硫酸是化工工业基础,电话是通信发展的象征。无论是从1950年还是从1955年进行比较,从比较结果可以看出,除电话机增长率中国稍低,钢产量增长率相近,其余两项均是中国增长率较高。考虑到日本当时,从西方大量引进技术,进口石油价格非常低。而中国当时受西方封锁,主要使用品质较低的能源煤炭,国防开支比重大等因素,特别是文革时期,为了打破美苏两霸的封锁,实行三线建设,预防战争,降低了效率。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发展速度至少不低于日本。 年度 发电量(亿kwh) 钢产量 (万吨) 日本 中国 日本/中国 日本 中国 日本/中国 1950 463.00 45.70 10.13 484.00 59.58 8.12 1951 479.00 59.21 8.09 650.00 85.96 7.56 1952 520.00 72.23 7.20 699.00 128.49 5.44 1953 575.00 85.35 6.74 766.00 165.46 4.63 1954 600.00 106.51 5.63 775.00 207.10 3.74 1955 652.00 121.00 5.39 941.00 257.70 3.65 1956 736.00 155.46 4.73 1111.00 411.40 2.70 1957 813.00 184.33 4.41 1258.00 499.00 2.52 1958 854.00 261.93 3.26 1212.00 800.00 1.52 1959 991.00 397.43 2.49 1663.00 1246.00 1.33 1960 1155.00 554.17 2.08 2214.00 1672.00 1.32 1961 1320.00 434.40 3.04 2827.00 831.00 3.40 1962 1404.00 444.82 3.16 2755.00 633.00 4.35 1963 1602.00 452.36 3.54 1994.00 725.00 2.75 1964 1796.00 515.95 3.48 2378.00 917.00 2.59 1965 1921.00 659.41 2.91 2750.00 1176.00 2.34 1966 2153.00 758.51 2.84 3202.00 1461.00 2.19 1967 2449.00 711.00 3.44 4010.00 973.00 4.12 1968 2733.00 664.00 4.12 4640.00 891.40 5.21 1969 3136.00 870.00 3.60 5815.00 1288.30 4.51 1970 3595.00 1130.00 3.18 6805.00 1753.10 3.88 1971 3856.00 1264.00 3.05 7225.00 2016.00 3.58 1972 4285.00 1402.00 3.06 7406.00 2230.00 3.32 1973 4703.00 1524.00 3.09 9001.00 2386.70 3.77 1974 4590.00 1550.00 2.96 9044.00 2003.00 4.52 1975 4758.00 1931.00 2.46 8688.00 2345.00 3.70 1976 5118.00 1924.00 2.66 8657.00 1937.00 4.47 1977 5326.00 2111.00 2.52 10241.00 2211.00 4.63 1978 5640.00 2547.00 2.21 10211.00 3112.00 3.28 年度 电话机数 (万台) 硫酸(万吨) 日本 中国 日本/中国 日本 中国 日本/中国 1950 174.00 12.70 13.70 18.00 6.90 2.61 1951 197.00 16.70 11.80 41.00 14.90 2.75 1952 225.00 33.00 6.82 46.00 19.00 2.42 1953 252.00 34.00 7.41 53.00 26.00 2.04 1954 282.00 36.00 7.83 60.00 34.40 1.74 1955 312.00 38.90 8.02 65.00 37.50 1.73 1956 349.00 47.40 7.36 79.00 51.70 1.53 1957 389.00 63.40 6.14 87.00 63.20 1.38 1958 434.00 79.40 5.47 93.00 74.40 1.25 1959 487.00 97.60 4.99 113.00 106.10 1.07 1960 553.00 116.40 4.75 125.00 133.00 0.94 1961 635.00 116.20 5.46 232.00 90.40 2.57 1962 736.00 130.40 5.64 254.00 96.80 2.62 1963 843.00 107.90 7.81 278.00 130.60 2.13 1964 971.00 114.00 8.52 308.00 170.40 1.81 1965 1118.00 145.70 7.67 324.00 234.00 1.38 1966 1295.00 128.10 10.11 345.00 290.90 1.19 1967 1505.00 128.30 11.73 373.00 198.30 1.88 1968 1733.00 125.10 13.85 444.00 141.50 3.14 1969 1990.00 125.30 15.88 489.00 234.30 2.09 1970 2301.00 147.40 15.61 543.00 291.40 1.86 1971 2669.00 136.30 19.58 588.00 357.98 1.64 1972 3105.00 142.80 21.74 572.00 400.50 1.43 1973 3527.00 152.40 23.14 605.00 468.10 1.29 1974 3941.00 164.80 23.91 650.00 442.70 1.47 1975 7323.00 209.70 34.92 600.00 484.70 1.24 1976 4631.00 200.80 23.06 610.00 450.80 1.35 1977 4685.00 212.20 22.08 639.00 537.50 1.19 1978 5107.00 301.40 16.94 644.00 661.00 0.97 数据来源:中国数据除硫酸来源于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理论资料研究室编, 《我国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录编( 1949-1981 )》 ,其他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1999),日本数据来源于王琥生编著, 《战后日本经济社会统计》 附录 2 、毛泽东时代生活水平与日本存在差距的原因分析 毛泽东时代经济发展速度快,是国内外公认的,我们也通过实物增长率进行论证。但是,到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似乎与日本差距加大,这是人们感到困惑的地方。下面是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南亮進所著《 中国的经济发展 与日本的比较 》一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年,北京)列出的中国在1987年左右达到的人均指标及对应日本达到该指标的年度。除第一项和最后两项指标是我根据该书估算得到的,其他数据均直接来自该书。 年度主要指标 中国1986-1988 日本达到该指标的年度 人均一次能源 (kg标油) 494 1920 人均电力消耗量 (kwh) 422 1940-1941 人均生铁产量 (kg) 52 1940-41 人均粗钢产量 (kg) 54 1930-35 第一产业GDP比率 (%) 31 1905-10 第一产业占就业总数比率 (%) 60 1905-1910 重化工占制造业总产值比率 (%) 60 1940-45 初级产品占出口额比率 (%) 30 1890-95 恩格尔系数 (%) 52 1930-35 每一千平方公里铁路营业长度 (公里) 5.5 1885-90 每十万人铁路营业长度 (公里) 4.8 1895-90 每千人电话(台数) 7 1920-25 男子文盲率(%) 15.8 1905-10 小学就学率(%) 97 1905-10 中学就学率 (%) 42 1915-20 高度教育就学率 (%) 1.7 1920-25 化肥使用量 (kg/ha) (1978) 58.9 1920 农业机械 (马力/ha) (1978) 1.06 1920 根据此表,该书作者认为中国经济到1988年,仍然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阶段有极大的差异,中国应该学习日本战前的经验。该书作者总结,中国1986-1988年的经济,在宏观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方面,相当于日本1900年,落后日本80年左右;在制造业方面,相当于日本1930年代后期,落后日本40-50年;在基础设施方面,相当于1900年左右日本,落后日本70-100年;人口资源方面,落后日本60-80年。该书作者还告诫国人,经济发展是长期过程,需要时间去积累。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建国初经济水平极低,虽然经过快速发展,在毛泽东时代,经济水平与当时日本的差距有所减小,但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当时的生活水平要达到日本同时期水平,是不可能的。即使到今天,改革开放又过了三十年,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与三十年前日本有很大差距。 参考: 湘南子,最具说服力的表格,1953-1981中国经济增长全球第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90afb9010003ui.html 南亮進(日)著,景文学等译, 中国的经济发展 与日本的比较 ,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年,北京,第299页。 黎阳:如何看毛泽东时代谨以此文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14周年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6/200712/29412.html 龚忠武讲座:毛泽东核心地位的确立与中国的崛起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9554 附录 3 、汉奸精英又在忽悠中国人:评茅于轼《必须保卫市场》兼答郎咸平如何应对中美金融战争 一年来,国人时刻担心, 美国的金融大鳄在中国金融市场进攻中国成功。地球人都知道,美国有美元印钞权,在国际市场,美国的金融大鳄呼风唤雨,利用所谓市场忽悠世界人民,不管是自己的盟友日本,英国,还是曾经的对手俄罗斯,还是其他第三世界穷国,均被其抢劫一空。地球人都知道,美国利用自己取之不尽的美元做后盾,在所谓的金融市场上是战无不胜的。 地球人都知道,美国人豢养的中国精英极力向国人推销所谓的市场万能,能实现资源最佳配置,能实现经济发展。可是它们的主子却并不相信这一点。不久之前,美国花费了三千亿美金干预拯救美国股市,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美国历史上的自由市场曾经产生了1929年经济危机,一方面牛奶等食品大量倒入大海,一方面大批老百姓饿着肚子,这些精英难道一点都不知道。 汉奸精英们鼓吹的必须保卫市场,其实质就是要中国人民遵从西方的自由市场的原则,听任西方金融大鳄在中国金融市场席卷中国财富。 如何应对这一点。很简单,在中国的土地上,政权还掌握在中国人民手里,中国人民任何时刻都可以修改规则,进入中国的货币资金,进来了,什么时候出去,能否增值出去,由中国人民决定,决不允许金融大鳄随意拿走中国人民的财富,想走就走,想来就来。 刚解放时,在上海,那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还一穷二白,都能狠狠打击那时上海滩的金融贩子,今天,国力经过近六十年的积累,对付这些金融贩子,就没有办法了? 也许汉奸精英们要说了,中国这样做,会妨碍引进外资。但是,中国需要外资吗?中国缺资金吗?这是西方经济学及其走狗彻头彻尾的欺骗,这些外资对中国人民百害而无一利,详细分析参见我的文章: 中国应如何发展经济0―如何评价中国的外汇储备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6/42694.html 中国应如何发展经济2――中国缺资金吗?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7/44901.html 汉奸精英们,你们为了个人的私利,正在误导中国人民,误导你们的子孙后代,走向毁灭的边缘。你们悔改吧,否则中华民族会将你们载入历史史册,让你们遗臭万年的。 茅原文:http://blog.people.com.cn/blog/template/blog_template.html?site_id=51769log_id=1215783239875621 附件 4 :关于改革开放和毛泽东时代发展速度比较 如前所述,采用实物商品进行增长率比较,才有实际意义。主要数据除硫酸来源于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理论资料研究室编, 《我国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录编( 1949-1981 )》 ,文革前其他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1999),文革后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http://www.stats.gov.cn/tjgb/ )。增长率1代表以1955年为基准毛泽东时代的年均增长率,和以1979年为基准的改革开放时代的年均增长率,增长率2代表以1950年为基准解放后每年的年均增长率。 从表可以看出,主要工业产品均是毛泽东时代明显大于改革开放时代,发电量增长率在毛泽东时代14%,改革开放以后9%,钢产量增长率在毛泽东时代10%,改革开放以后,大部分时间仅6%左右,近几年大搞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增长较快,达到10%,硫酸产量增长率在毛泽东时代13%,改革开放以后8%。粮食产量在改革开放初还与之前相当,近几年明显比毛泽东时代低。然而,两个时代更重要的区别是,毛泽东时代创造的财富都归中国人民,现在中国人民生产的财富还有多少归中国人民。 一些人因为毛泽东时代还是商品短缺时代,就否定毛泽东时代的成绩。然而,毛泽东时代开始时,我们是一穷二白,人均寿命仅35岁,老百姓生活条件很差;到改革开放前,有了极大改善,人均寿命增加到了68岁。我们比较不同时代,只能通过增长率进行比较,不能比较生活水平。如果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水平下降,那等于经济不发展,还倒退。这种情况通常只会发生在战争时期。毛泽东时代还发生过浮夸风,虽然毛泽东主席需要负领导责任,但直接责任人是刘少奇,否则经济发展还会更好。有关刘少奇责任可参考: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84151400 http://hi.baidu.com/%B8%DF%CC%EC%D6%BE/blog/item/fcee47af0e8e1cc97dd92a56.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产品增长率 发电量 钢 年度 产量 亿kwh 增长率1 增长率2 产量 万吨 增长率1 增长率2 1950 45.70 59.58 1951 59.21 29.56% 85.96 44.28% 1952 72.23 25.72% 128.49 46.85% 1953 85.35 23.15% 165.46 40.56% 1954 106.51 23.56% 207.10 36.54% 1955 121.00 21.50% 257.70 34.03% 1956 155.46 28.48% 22.64% 411.40 59.64% 37.99% 1957 184.33 23.43% 22.05% 499.00 39.15% 35.47% 1958 261.93 29.36% 24.39% 800.00 45.88% 38.36% 1959 397.43 34.62% 27.17% 1246.00 48.29% 40.19% 1960 554.17 35.57% 28.34% 1672.00 45.35% 39.58% 1961 434.40 23.74% 22.72% 831.00 21.55% 27.07% 1962 444.82 20.44% 20.88% 633.00 13.70% 21.77% 1963 452.36 17.92% 19.28% 725.00 13.80% 21.19% 1964 515.95 17.48% 18.90% 917.00 15.15% 21.56% 1965 659.41 18.48% 19.48% 1176.00 16.39% 22.00% 1966 758.51 18.16% 19.19% 1461.00 17.09% 22.14% 1967 711.00 15.90% 17.52% 973.00 11.71% 17.86% 1968 664.00 13.99% 16.03% 891.40 10.02% 16.22% 1969 870.00 15.13% 16.77% 1288.30 12.18% 17.56% 1970 1130.00 16.06% 17.40% 1753.10 13.64% 18.42% 1971 1264.00 15.79% 17.13% 2016.00 13.72% 18.26% 1972 1402.00 15.50% 16.84% 2230.00 13.53% 17.90% 1973 1524.00 15.11% 16.47% 2386.70 13.16% 17.40% 1974 1550.00 14.36% 15.82% 2003.00 11.40% 15.77% 1975 1931.00 14.85% 16.15% 2345.00 11.67% 15.82% 1976 1924.00 14.08% 15.47% 1937.00 10.08% 14.33% 1977 2111.00 13.88% 15.25% 2211.00 10.26% 14.32% 1978 2547.00 14.16% 15.44% 3112.00 11.44% 15.17% 1979 2819.00 15.27% 3448.00 15.02% 1980 3006.00 6.63% 14.97% 3712.00 7.66% 14.77% 1981 3093.00 4.75% 14.56% 3560.00 1.61% 14.10% 1982 3277.00 5.15% 14.28% 3716.00 2.53% 13.79% 1983 3514.00 5.66% 14.06% 4002.00 3.80% 13.60% 1984 3746.00 5.85% 13.84% 4337.00 4.69% 13.44% 1985 4073.00 6.33% 13.69% 4666.00 5.17% 13.27% 1986 4455.00 6.76% 13.57% 5205.00 6.06% 13.22% 1987 4960.00 7.32% 13.51% 5602.00 6.25% 13.07% 1988 5430.00 7.56% 13.40% 5918.00 6.19% 12.86% 1989 5820.00 7.52% 13.23% 6124.00 5.91% 12.61% 1990 6180.00 7.40% 13.05% 6604.00 6.09% 12.49% 1991 6750.00 7.55% 12.96% 7057.00 6.15% 12.35% 1992 7470.00 7.78% 12.90% 8000.00 6.69% 12.37% 1993 8200.00 7.93% 12.83% 8868.00 6.98% 12.34% 1994 9200.00 8.20% 12.81% 9153.00 6.73% 12.12% 1995 10000.00 8.24% 12.72% 9400.00 6.47% 11.90% 1996 10750.00 8.19% 12.60% 10110.00 6.53% 11.81%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16540 8.00% 12.00% 18155 9.48% 11.63% 2003 19107 8.30% 12.06% 22234 9.73% 11.82% 2004 21870 8.54% 12.11% 27279 9.98% 12.01% 2005 24747 8.71% 12.12% 35239 10.34% 12.30% 2006 28344 8.92% 12.17% 42266 10.52% 12.44% 2007 32777 9.16% 12.23% 48966 10.62% 12.50% 硫酸 粮食 年度 产量万吨 增长率1 增长率2 产量万吨 增长率1 增长率2 1950 6.90 13215 1951 14.90 115.94% 14370 8.74% 1952 19.00 65.94% 16390 11.37% 1953 26.00 55.61% 16685 8.08% 1954 34.40 49.43% 16950 6.42% 1955 37.50 40.29% 18395 6.84% 1956 51.70 37.87% 39.89% 19275 4.78% 6.49% 1957 63.20 29.82% 37.22% 19505 2.97% 5.72% 1958 74.40 25.66% 34.61% 20000 2.83% 5.32% 1959 106.10 29.69% 35.48% 17000 -1.95% 2.84% 1960 133.00 28.81% 34.43% 14350 -4.85% 0.83% 1961 90.40 15.79% 26.35% 14750 -3.61% 1.00% 1962 96.80 14.51% 24.62% 16000 -1.97% 1.61% 1963 130.60 16.88% 25.38% 17000 -0.98% 1.96% 1964 170.40 18.32% 25.74% 19250 0.51% 2.72% 1965 234.00 20.09% 26.48% 19450 0.56% 2.61% 1966 290.90 20.47% 26.34% 21400 1.39% 3.06% 1967 198.30 14.89% 21.84% 21780 1.42% 2.98% 1968 141.50 10.76% 18.27% 20905 0.99% 2.58% 1969 234.30 13.98% 20.39% 21095 0.98% 2.49% 1970 291.40 14.65% 20.58% 23995 1.79% 3.03% 1971 357.98 15.14% 20.69% 25015 1.94% 3.09% 1972 400.50 14.95% 20.27% 24050 1.59% 2.76% 1973 468.10 15.06% 20.12% 26495 2.05% 3.07% 1974 442.70 13.87% 18.93% 27525 2.14% 3.10% 1975 484.70 13.65% 18.54% 28450 2.20% 3.11% 1976 450.80 12.57% 17.44% 28630 2.13% 3.02% 1977 537.50 12.87% 17.51% 28275 1.97% 2.86% 1978 661.00 13.29% 17.70% 30475 2.22% 3.03% 1979 700.00 17.27% 33211 3.23% 1980 764.00 9.14% 16.99% 31822.00 -4.18% 2.97% 1981 781.00 5.63% 16.48% 32502 -1.07% 2.95% 1982 817.00 5.29% 16.09% 35343 2.10% 3.12% 1983 870.00 5.59% 15.79% 38728 3.92% 3.31% 1984 813.00 3.04% 15.06% 40712 4.16% 3.36% 1985 669.00 -0.75% 13.96% 37898 2.22% 3.06% 1986 751.00 1.01% 13.91% 39109 2.36% 3.06% 1987 962.00 4.05% 14.28% 40241 2.43% 3.06% 1988 1098.00 5.13% 14.27% 39401 1.92% 2.92% 1989 1141.00 5.01% 13.99% 40745 2.07% 2.93% 1990 1169.00 4.77% 13.69% 43500 2.48% 3.02% 1991 1314.00 5.39% 13.66% 43524 2.28% 2.95% 1992 1396.00 5.45% 13.48% 44258 2.23% 2.92% 1993 1314.00 4.60% 12.98% 45644 2.30% 2.92% 1994 1495.00 5.19% 13.00% 44450 1.96% 2.80% 1995 1741.00 5.86% 13.08% 46500 2.13% 2.84% 1996 1889.00 6.01% 12.98% 49000 2.31% 2.89% 1997 49250 2.21% 2.84% 1998 49000 2.07% 2.77% 1999 50800 2.15% 2.79% 2000 46251 1.59% 2.54% 2001 45262 1.42% 2.44% 2002 3050 6.61% 12.43% 45711 1.40% 2.42% 2003 3371 6.77% 12.39% 43067 1.09% 2.25% 2004 3994 7.21% 12.50% 46947 1.39% 2.38% 2005 4529 7.45% 12.52% 48401 1.46% 2.39% 2006 4981 7.54% 12.47% 49746 1.51% 2.40% 2007 5500 7.64% 12.44% 50150 1.48% 2.37%
个人分类: 经济|17777 次阅读|12 个评论
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cuncaoxin 2007-9-22 01:08
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傅蕴德 王锋正 李壬水 蔚 欣 来源: 成思危 主编,《第五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年 5 月 ISBN 7-5073-2111-8 摘 要 : 企业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在对与技术创新关联性较强的难点及其成因展开分析,把企业技术创新置于国际性创新环境中探析,对国内外的成功与失败经验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对策。最后简要回顾了中国技术创新的历程,呼吁全社会从全球性范围来关注企业技术创新。 关键词 : 企业 技术创新 难点 对策 创新是企业参与竞争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人类进步的永恒主题。新世纪的来临给企业的发展诸多现实挑战,企业应该着眼于技术创新的全球性形势,以积极的态度来关注技术创新。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创新是引发变化的发动机。今天的技术创新已从科学、技术和市场的关系变化,从企业、产业和学校、研究院所、政府的关系变化,从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联系和从全球性的角度上 展开研究和实践。对此,本文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探讨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和对策。 一 . 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及其成因分析 技术创新(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一般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活动。技术创新的实践与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国际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以及城市、产业、企业创新体系的构筑越来越受到人们和社会的关注,而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创新体系中最活跃的细胞和系统。随着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及资源跨国转移的进程,企业技术创新领域将出现“双赢”格局,各国企业在竞争中渗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使人类社会的财富不断地丰裕,使世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化,中国技术创新也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国内外技术创新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表明,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概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从全社会营造创新环境来讲,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战略问题,需要节约利用社会创新资源,控制资源的浪费和衰竭。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熊彼特( J · A · Schumpeter )称创新是“一种新的组合”,包括一种新产品、新的生产方法、新市场的开辟、新的供给来源或新的组织形式。他明确区分了发明和创新,发明是一种简单的新装置或工艺,而创新需要把新的东西引进经济。在《经济发展理论》( 1911 年)这本书的第一版序言中,熊彼特写到“此书献给那些能够以科学精神对社会进程做科学描述的人” 。创新对社会产生多种贡献,技术创新具有经济价值、技术价值、环境价值和精神价值(邓寿鹏, 1996 )。 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技术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战略,是培植新兴产业的关键因素,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刘助仁, 1998 )。 自 1989 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率先资助清华大学(傅家骥等)、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北大学等单位开展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证研究。技术创新管理的最新范式( paradigm )是集成创新 、全面创新管理 ( To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许庆瑞、郑刚、喻子达、沈威, 2003 ) 和项目组合管理 … 。复杂产品和系统 (complex products and system,CoPS) 的创新直接影响到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也是新兴的技术创新管理研究的一个分支。成思危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仅仅有技术创新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自主创新实质蕴涵着更深层次的、更重要的系列创新(周光召, 2005 ),可以说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s ;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 1990 )。自主创新系统是外延更广的工程系统以至社会系统,技术创新、打造自主品牌是自主创新的最高目标,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则是一个系统管理工程。利用系统论、演化论、博弈论等现代科学的新概念、新方法研究技术创新扩散(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ffusion )的展开机理,建立具有一定操作性的数学模型 以及进行技术创新的测度研究(高建, 1997 )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当前国际上技术创新研究的焦点 包括创业组织结构与创新行为、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实现问题、技术创新激励、 R & D 系统、创新风险决策、企业规模与创新强度的相关性、创新学习扩散和市场竞争策略、技术创新的集群效应、 智慧型工业园区 等。国内 技术创新研究的焦点 包括自主创新、全球化背景中的企业技术能力、国家创新系统与国际创新系统、复杂产品创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能力等前沿性问题 。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涉及到政府、科研部门、企业、中介组织、大学等机构的理念、行为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但难点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才、资金、科学技术、市场、管理机制以及这些关键要素的组合效应和整合机理。系统分析企业技术创新“五要素”难点及其成因,有利于全社会认识影响技术创新关键因素的重要性,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和对策,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扩散和创新型国家目标选择的实现。 1 . 人才因素及成因 从现象上看,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是产品竞争、质量竞争、科技竞争、营销竞争,但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等群体的竞争,是全民素质的竞争。 2005 年中国从事 RD 活动人员 120 万人年,比上年增长 4.1 %。科学家与工程师达 98 万人年,比上年增长 5.8 % 。企业技术创新要依靠一大批创新人才,因此提升企业人才的“ 创商 ”( Creativity Quotient , 创造力商数) 十分必要,“ 创商 ”有一个 核心理念 —— OIC, 即开放 (Open)+ 创新 (Innovation)+ 创造 (Creation) 。到 2020 年中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战略目标是:建设一支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建立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高效率的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全面提升中国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与水平,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人才智力保证(方新, 2004 )。 2003 年 12 月,中国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这充分体现了在创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国家提倡“以人为本”对人才兴国战略的重视。 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高层领导的支持,说到底要靠企业的决策者。虽然离熊彼特提出创新思想已经跨越近一个世纪的时光,但他所憧憬的企业家创新精神并没有过时。如果一个企业领导缺乏创新意识,就容易满足现状,不求进取,导致企业技术创新停滞。企业领导的创新积极性不高,后果是导致企业组织整体的创新活力不能体现。 企业缺乏人才表现在创新企业家、企业高素质的管理者、技术人员、技术工人、营销人员短缺,说明有些企业在人才的开发、使用上缺乏力度。如果不重视人才的开发,必定造成人才流失、人才贬值和人才浪费。 2 . 资金因素及成因 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资金运作表现为企业的财务活动,是企业组织科研、生产和经营的必要条件,也是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 2001 年科技部等七部委联合公布了“全社会 RD 资源清查”工作结果, 2000 年中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支出为 896 亿元, RD 占 GDP 比重为 1% ,在 896 亿元中, 60% 来自中国各类企业,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支出 490 亿元,中国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近年 RD 占 GDP 比重指标美国为 2.7 % 、日本为 3.0% 、欧盟为 1.8% 、韩国为 2.6% 、俄罗斯为 0.93% 、印度为 0.86% 。 1996 年以来,随着中国 RD 经费的持续增长, RD 经费占 GDP 的比重也不断上升, 1996 年为 0.60% , 2004 年为 1.23 % ,连续多年保持增长。 2004 年全社会 RD 经费总支出为 1966 . 3 亿元;企业、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 66.8% 、 22.0% 和 10 . 2% ,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2004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2005 年 12 月 28 日)。 2005 年,中国 RD 经费预计为 2360 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20.0 %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为 1.3%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比起发达、中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创新体系的完善,今后还要逐步缩小差距,迎头赶超。 企业在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依靠自己的积累可以自主增加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但有这样能力的企业毕竟是少数。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投资的原因是创新动力不足、企业负担重造成资金不足,使得自主创新投资能力有限。技术创新投资很多情况下是属于风险投资,商业银行对风险项目很谨慎。中国规范化的股份制改革和证券市场起步时间不长,群众对风险投资和股票投资的认识还有一个过程,风险资本很难从股票市场获取。 1999 年国家已制定了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 , 设立了技术创新基金网( www.innofund.gov.cn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在资金上提供了相应的政策保障,中信集团的金融子公司已与该基金建立了合作关系。中国化工集团 2005 年宣布每年将出资 1000 万元,设立一项面向全国化工行业、资助化工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的科技基金。技术创新资金的多元化渠道对于推动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3 . 科学技术因素及成因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技术是运用科学理论,为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和开辟新生产领域而发展的方法、手段。一切技术创新的内核也都是知识创新。作为一个国家,特别一个大国的科技政策,如果说基础研究必须面向国民经济,那么这应该是指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要求基础研究在短期内创造出多少产值 。基础研究是以增加一般科学和技术知识为目的非商业性研究,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曾经在 1992 年提出:“没有今日的基础科学,就没有明日的科技应用”,可见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 60 年代以后,世界上出现了大量的超技术,即大大超过原有技术水平的更先进的技术。这一时期开发的超技术是一些极限技术,如超低温、超高压、超净、超高真空、无重力等技术 。 技术轨道 (Dosi, 1982) 总是基于某个技术范式 , 它是解决技术问题通行的模型和模式,通过考察技术范式与技术轨道,企业可以把握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技术选择和技术跨越,为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目标奠定基础。 世界性高新技术——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工程、核辐射、激光、现代通信、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终端产品、系统的诞生,无一不是技术创新的成果。一个创新思想和技术很可能影响到人类的历史进程, 2001 年美国的一个创新计划 —— “天梯”被美国《新闻周刊》“创新经济”特刊列为“十大可能影响未来的发明”之一(李桐, www.XINHUANET.com , 2004 年)。然而,现实经济发展中大多数创新思想都不能够转变成新产品。研究表明,创新过程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一个隧道(创新隧道),开始时有许多有发展潜力的新思想,但到最后能成功的却寥寥无几 。美国、欧洲和亚洲的跨国公司正在加快他们直接投资于海外研发的步伐。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已经在国外建立了多功能实验室,不断通过这些实验室获得新技术。这些公司得到的不只是简单的科技产品,他们正在使国内和海外研发形成一个全球性的研发网络 。当今世界科技研发投资的 80% 、技术创新的 71% ,均由世界 500 强企业所创造和拥有, 62% 的技术转让在 500 强企业间进行。 二十一世纪,技术创新活动将活跃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多领域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领域(路甬祥, 2002 )。展望技术创新在新世纪的前景,有利于把握未来的创新方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 - 2020 年)》指出,前沿技术是高技术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是未来高技术更新换代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高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 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难点表现在企业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软技术” 以及相应的基础科学支撑,产品档次低、工艺及装备水平差、人员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薄弱。 TRIZ (俄文首字母缩写)理论是解决技术问题或发明问题最新的重要方法论,它的英文缩写为 TIPS (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 , 是基于知识的、面向人的、解决发明问题的系统化方法学,在世界许多国家的企业得到了广泛而成功的应用。在新兴技术领域至少有四种机会:学习性机会,动力性机会,组织性机会和文化性机会 。中国今天仍然在反省,也在大量地借用资本主义的科技、管理、资本……等。中国人必须再度绞尽脑汁,非但去反省,更要反思,超越,去创造一条全新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自主创新和国际技术转移和扩散相碰撞交错的大背景下,完全可以在新兴技术领域取得成功。 技术创新往往是以发明、专利、技术决窍( know — how )为支撑的,产品和技术总要有创新之处,否则将失去市场竞争力。美国的大公司都有自己的科研实验室。例如,朗讯科技公司的贝尔实验室就出了 11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专利有很多,而且每天都有新的专利出现,其技术创新意识非常强烈,该公司的网络设备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高的份额,这说明技术带来了高收益。虽然该公司曾遭遇危机,但强大的研发能力是他们东山再起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法宝。此外,美国政府科技报告(主要包括 AD 、 NASA 、 DE 、 PB )向美国国内外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图书馆学家和情报文献专家、商务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使用 ,这些资源为世界各国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关键是如何利用好类似的具有前瞻性、导向性的科学技术资源。国际机构、世界各国及地区也都在积极制定产业技术政策(中国台湾研究机构发布“产业技术政策全球网络资源”,来源: http://itp.itri.org.tw/test.htm )。上海技术预见的具体实践,为正在我国开展的和将要开展的地区技术预见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必要的背景支撑(李健民,万劲波 2003 )。 4 . 市场因素及成因 市场需求和取得市场效益是产品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市场出发,并经受住市场检验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茫茫商海,产品、顾客需求扑朔迷离,如何找准市场至关重要。开展技术创新的障碍是信息不灵,没有在原有的市场基础上选择新的目标市场,缺乏市场开发战略。处在转轨中的我国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影响了企业新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必须要准确地掌握市场情况,否则会造成技术创新的盲目性。美国无线电公司曾成功地开发了黑白电视、彩色电视。 1969 年开始以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投入小型录像机的开发和生产,然而,这种录像机在市场竞争中却夭折了。而日本公司千方百计将电视台使用的录像机小型化,降低成本,让普通家庭用得上,买得起,结果日本的小型录像机逐渐成为畅销商品,占领了市场。 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公司是国家特大型企业,近年来十分注重市场的调研与预测,研发出 50 — 150 型稀土永磁启动电机产品 10 余种。 2002 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辆新型特种消防车, 2003 年成功研发了“非典( SARS ) ”专用救护车,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上国内外技术创新案例进一步说明了市场因素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地位。 5 . 管理机制因素及成因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及其管理,主要侧重于研究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及如何做好这些工作。在创新能力障碍因素中,不能把握创新时机,缺乏现代管理手段,科研人员与工人不能配合都是管理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在其他因素中的企业产权不明晰、激励不到位与企业缺乏创新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创新管理不到位的表现 。新一代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是系统集成网络模型,并采用创新过程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 MIS )、企业资源计划( ERP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与集成产品开发( 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 )流程等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制造技术。 日本顶尖创新公司从整体的网络观点看待技术创新管理,从寻求技术诀窍到寻求合作者 ,日本企业的创新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讲,利用技术转移提高本土企业创新能力是引进跨国公司的重要战略所在。但在面临利益冲突时,需要本土企业付出自己的艰辛努力才能实现,同时也需要政府的特殊制度设计安排、制定灵活的策略帮助实现。谢富纪、郑绍濂( 2000 )构造了 FDI 技术转移系统模型,并以此分析技术转移机制以及对东道主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国内学者在合作技术创新(郭晓川, 2001 )、国际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新动向(张晖明、丁娟, 2004 )、企业技术积累与跨国化(刘震宇, 2005 )以及基于高技术化视角的资源型企业成长模式 (王锋正、郭晓川, 2005 )等方面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进展。在企业的内部有一个创新的小环境(称为内环),包括企业价值链上的各个要素;在企业的外部存在一个创新的大环境(称为外环),包括政府、中介组织、科研院所、大学、上下游客户等。通过外环和内环的集成(协同)获取创新优势,可以提升企业将新设想、新技术商品化的能力 ( 傅蕴德, 2006) 。 近年来,人们对技术创新有了越来越多的理性认识。各大主流媒体特别是中国技术创新信息网( www.ctiin.com.cn )、中国创新资源网( www.innovation.gov.cn )、中国创新网( www.chinahightech.com )、企业创新网( www.zth.com.cn )、《科学学研究》、《中国软科学》期刊等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主创新、技术创新不是一个孤岛,需要全社会来关注和渗透,才能把这个复杂的巨系统不断地强化和推进。 一个企业只有引入管理创新的理念,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才会有力地提升。中国许多著名企业如宝钢、海尔、联想、长虹、康佳、海信、方正和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等,进行了技术创新战略的研究,并成功构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 综上所述,人才、资金、科学技术、市场、管理机制都是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难点问题,这些要素的组合作用产生的系统和问题更加复杂,可见技术创新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 .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对策 1 . 建立高素质创新企业家队伍和创新人才队伍,构筑人才高地,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有创新精神和战略管理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和科技人才队伍,使企业涌现出更多的“知识英雄”。要弘扬企业家精神,使现代企业家成为一个德才兼备、懂业务、会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使企业家具有战略性的思维能力、坚定的创新动机、充分的自信心、高度的独立性、强烈的冒险意识。除了企业培养自己的研究开发、信息、营销、生产运营人才,还要积极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激发各类专业人才的“ 创商 ” (CQ) 。企业可以在大学设立奖学金,吸引更多的人才。国家要大力加强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同时应鼓励更多的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业和引进国外智力,鼓励更多的东部人才来西部施展才华。营造一个激励人才发挥作用的机制,使人才在技术创新中发挥出最大潜能和作用。 2 . 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建立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多渠道技术创新投融资机构与体系。 企业可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宏观指导下,根据市场变化和市场竞争格局,自主地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目标的创新项目。企业要逐步加大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技术创新项目具有规模性、科研长周期和收益不确定性,要引入风险投资机制,风险资本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助推器。在优化企业资本结构过程中,可实行主银行( Main Bank ) 制度,建立银企互补机制。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形成创新“双赢”。政府应完善证券市场,加大监管力度。政府要加大财政扶持和引进外资的力度,同时要支持企业在港、澳、台地区及海外融资和招商引资。 3 . 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技术创新中心,以产品为龙头,把新工艺、新技术渗透在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过程中。 对新产品的开发,要注意开发的产品是否高质量,竞争力强,有市场和有效益。大型科技先导型企业可以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努力使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诀窍和科研成果,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特别在科学技术与信息、经济的结合上,做到技术创新快捷、有效。在技术创新扩散中要使创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与国际化,最终使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国家要加大基础科学研究力度,为技术创新奠定基础。 4 . 企业要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扩大创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名牌效应。 企业不仅要看到现时的市场,还要洞察国内外市场的潜在需求,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重新组合营销要素,建立起市场竞争力更强的市场营销系统,从而推出新产品、开辟新市场。应积极实施企业上网工程 , 探索电子商务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探索基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供应链、价值链的优化。建立一支快速反应的营销队伍,实施市场营销的创新。 5 . 企业要大力推进组织管理的创新,重塑创新管理机制。 企业要鼓励创新思想的迸发,营造创新文化,宽容创新探索中的失败,使研究与开发、生产和市场营销中诸要素完善地组织、协调、平衡,达到整体上的优化配置,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型”团队,同时要加强产学研联合和企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政府要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发挥技术创新与经济创新的宏观战略引领、调控、资源配置、整合作用,大力推进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再创新 。在国际技术转移和引进跨国公司战略实施中,需要政府的特殊制度设计安排、制定灵活的策略帮助实现。在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中要引入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等先进的研究方法。对优强企业要给予必要的扶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技术扩散的扩散源。现代企业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权利制约权利,同时大力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好国内外的经济科技信息,构筑企业竞争情报系统( CIS )。企业要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规避在技术创新中的各种风险,最终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目标。 三 . 结 语 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科学家、企业家和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 ,中国致力于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国家创新能力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企业技术创新就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只有下大力气解决技术创新“五要素”难点问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稳健地发展壮大;只有加快技术扩散,才能为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讲,技术创新扩散比技术创新本身更重要。在技术与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日益加剧的国际形势下,企业间的竞争是企业创新力的竞争,形象地说,“创新战争”在一幕幕上演,这场世界性的创新战就是“超越一切界线和限度” 的战争,简言之就是“创新超限战”。 中国《中国技术创新研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列为“八五”重大项目,自 1989 年以来,基于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学、科学学、技术学、社会学、哲学、法学、文化学、未来学等学科视角的技术创新研究逐步地展开和深化。 1996 年以来,国家经贸委、国家科技部推出了《技术创新工程》, 1998 年中国科学院推出了《国家知识创新工程》;国家经贸委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了 “ 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 ” 活动。中国有一大批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区域)、技术创新试点企业相继诞生。 1999 年 8 月中国召开了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 2000 年 4 月召开了全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会议。国家经贸委等部委 2001 年 6 月举办了“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暨技术创新成果展览会”。国家经贸委 2002 年颁布了《“十五”全国技术创新纲要》、《国家技术创新计划管理办法》。 2005 年 1 月,国家科学技术部颁布了《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纲要 》。九三学社中央 2005 年 3 月呼吁,中国应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005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06 年 1 月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决定联合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展望未来,技术创新的实践与研究是关系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科技安全的战略性课题,只有把经济和科学技术有机地进行系统融合,才能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创建创新型国家。 参考文献 朱丽兰,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 ;陈胜昌主编,知识经济专家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1998 洛林 . 艾伦,开门 ——— 创新理论大师熊彼特 ,马春文、郑炯、韩立鑫、孙晓华、徐爽 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张华胜 、薛澜,技术创新管理新范式 : 集成创新 ,中国软科学, 2002.12 许庆瑞、郑刚、喻子达、沈威,全面创新管理: 21 世纪创新管理的新趋势 , 2003 , 陈劲,童亮,集知创新 —— 企业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之路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4 年 12 月 康凯,技术创新扩散理论与模型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4 魏江、陈劲主编,中国创新管理前沿 . 第二辑 ,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 2005 年我国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科技产出喜获丰收,中国科技统计, www.sts.org.cn 邹承鲁 , 科教兴国必须重视基础研究 ;主编:杨旭 、郭振英,中国科技发展经典文库 ( 上 )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1 野中幸敏 ,超技术革命 ,吴新仁、杨治安 译,郑尚明 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87 Melissa A .Schilling, 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 ,谢伟,王毅 译,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6 月 薄启亮等编译,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4 年 3 月 高旭东 ,分析我国企业技术战略选择的一个理论框架 ,柳卸林主编,中国创新管理前沿 . 第一辑 ,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喻忠烈,超越西方去创新 —— 反思与超越 ,张劲夫主编 ,海外学者论中国,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4 王维亮 编著,美国政府四大科技报告使用指南 ,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5 年 高建,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西格法德 . 哈里森 , 日本的技术与创新管理 —— 从寻求技术诀窍到寻求合作者 , 华宏慈、李鼎新、华宏勋译,柳卸林 审校,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7 月 王锋正、郭晓川,基于高技术化视角的资源型企业成长模式, 2005 年全国博士生论坛管理学科分论坛, 2005 年 7 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0062001 )与内蒙古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ND0430 ) 武春友、戴大双、苏敬勤,技术创新扩散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7 乔良 、王湘穗, 超限战 , 北京: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99 年 A Research on Difficulty and Policy of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U Yun-de 1 Wang Feng-zheng 2 LI Ren-shui 3 WEI Xin 4 1 、 3 Baotou Tomorrow Technology CO . , LTD , Baotou,014030,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uhhot , 010021,China 4 、 CNGC Inner Mongolia No.1 Machinery Group Corporation, Baotou,014032,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indicates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 complicated systems engineering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bines with economy . On the based of analyzing the difficulties and causes that is strongly interrelated wit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scuss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enterprises in worldwid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nd analyzing the successful and failed experience abou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civil and external enterprises, it suggests some basic policies on strengthening the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 At last, the article simply retraces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a and appeals that China should notic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 Keywords: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fficulty; policy 附件: 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傅蕴德 .pdf
个人分类: 技术创新|2574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