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便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菌群结合临床干预治疗案例分析
niuneat 2020-9-17 13:47
谷禾健康 目前,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越来越多,相关科研文献数量每年递增。早期对微生物组的研究重点在于对微生物进行分类,使用临床前动物模型来了解表型等,而现有的研究更多地展示了肠道菌群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推进基于菌群治疗技术的发展。 我们也有很多文章介绍了目前肠道菌群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向大家展示目前研究进展的同时,我们也一直着力于微生物组在临床上的应用。 这次,我们整理了一些谷禾数据库中关于菌群检测应用于多疾病临床辅助诊断的案例。 我们从常见的儿童疾病中选取了4例较常见的病例,分别是便秘,睡眠障碍,腹泻,自闭症。这些病例从临床症状诊断开始,结合肠道菌群检测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临床干预,取得了明显的康复效果。 案例一:便秘 孩子不吃饭,孩子不排便...这些对于家长来说都是比较头疼的事。宝宝排便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身体健康状况。 我们知道,良好的肠道微生态环境有助于排便,改善结肠传输时间,改善便秘症状。因此,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创建良好的肠道微生态环境。 家长也不用过于焦虑,只要通过合理调理,基本可以改善。我们选取了一个4岁患者的案例,来详细看下: 初次肠道菌群检测结果: 肠道菌群明显失衡,变形菌门( Proteobacteria )扩张,不动杆菌属( Acinetobacter )中约式不动杆菌滋生严重,比例达71.607%。 营养评估里面有明显缺乏项,如下: 临床菌群干预治疗 优先解决不动杆菌感染问题; 临床用抗生素治疗。 增补膳食纤维; 混合膳食纤维10g/天; 特定益生菌补充; 清淡饮食,控制饮食中的油脂、肉类总量, 引入粗纤维食材、蔬果等。 2个月后复查菌群,结果如下: 约式不动杆菌感染问题已解决; 菌群结构明显改善。 膳食纤维总量提升 短链脂肪酸合成正常 临床反馈: 便秘问题明显改善,目前1-2天一便,且形态气味正常。 情绪改善,注意力更集中。 体格发育明显,身上明显更结实。 目前再未发现腹胀、腹痛的情况。 案例二:睡眠障碍 对于宝宝来说,睡眠质量直接影响其身体健康和发育。有些睡眠障碍不仅给孩子身高、免疫力等发育带来影响,还会影响记忆力、智力等潜在发育,更是让家长深受困扰。 以下这个案例是一个11个月宝宝的睡眠障碍问题,进行菌群检测后发现营养缺乏严重,我们来看下具体情况: 初次肠道菌群检测结果: 肠道菌群明显失衡,韦荣菌属、Hungatella、戴阿利斯特菌属病理性滋生; 酵母菌感染。 炎症性肠病高风险。 膳食纤维缺乏、VD缺乏、氨基酸成分严重缺乏。 经菌群检测后,补测血液免疫指标,见抗链O超标,提示感染存在。 考虑到目前情况,未见肝功异常,且同时存在细菌、真菌异常。 临床菌群干预治疗 处理微生物问题; 抗生素治疗 益生菌补充; 由于患儿小龄,特定的益生菌组合; 维生素D补充; 氨基酸奶粉补充。 肠炎备选治疗方案。 临床反馈: 在用抗生素的当晚,近2月的睡眠障碍直接改善。 睡眠稳,仅见腹部咕噜声;无夜醒、无夜哭。且后无复发。 益生菌、VD、氨基酸奶粉补充后,大便正常、残渣消失;目前处香蕉软便状。 未到复查期,但身体已基本恢复正常。 案例三:反复腹泻 在医院每天都会有家长咨询关于宝宝腹泻的问题,宝宝的不正常便便让家长十分紧张,比如说突然开始腹泻,反反复复...... 这时候有些家长情急之下根据以往的经验就开始给宝宝吃药,这是比较冒险的选择,如果不对症,容易引起宝宝肠道损伤。 有些家长怕宝宝接受各种检查不舒服,其实随着现代化医疗水平的发展,有很多检测项目可以选择。例如肠道菌群检测,下面这个就是关于4个月婴儿反复腹泻的临床案例。 初次肠道菌群检测结果: 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 链球菌感染、艰难梭菌感染; 炎症性肠病高风险; 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高风险。 膳食纤维缺乏、丙酸与丁酸缺乏、氨基酸成分严重缺乏。 临床菌群干预治疗: 处理微生物问题; 抗生素治疗 益生菌补充; 由于患儿小龄,特定的益生菌组合; 氨基酸奶粉补充。 营养以及特定维生素补充。 治疗后1个月后复查菌群,结果如下: 链球菌感染已解决,但艰难梭菌仍超标。 菌群结构明显改善;营养状态改善。 考虑到肠道症状的明显改善,与生长发育的改善。认定先前的肠道问题以链球菌感染为主,艰难梭菌为辅。 目前未见肠道问题且患儿明显改善,决定暂时对艰难梭菌姑息治疗。待患儿身体更佳时再行复查治疗。 临床反馈: 抗生素治疗4天腹泻止,一周后复查便隐血无。 抗生素治疗与益生菌补充后,消化正常,无腹泻,大便成形,但微臭。 益生菌、VD、氨基酸奶粉补充后,大便正常、残渣消失;目前处香蕉软便状。 案例四:自闭症 孤独症谱系障碍又称为自闭症,自闭症其实并不算罕见,《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III》中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基于比较保守的推算,自闭症发生率为1/100,其中儿童约占300万左右。 看起来1%的发病率,落到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上,就是巨大的阴影,多少父母在孩子确诊后崩溃地痛哭...... 对于自闭症,虽然目前尚未有完全治愈自闭症的方法,但是早发现、早干预对于预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作用。自闭症治疗的黄金时段是1-3岁,一旦错过最佳时期,难度就加大了。 接下来我们这个案例是一个3岁的患者,在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同时,也伴有一些其他症状。 初次肠道菌群检测结果: 报告中可以看到,肠道菌群失衡明显。 存在肺炎克雷伯式菌感染问题;戴阿斯特菌属病理性滋生。 营养状况差 短链脂肪酸合成异常。 经过特定的干预和菌群调理后临床反馈: 意识明显清醒,注意力集中。 能坐住,情绪好,无尖叫情况。 康复机构反应配合度高,进步大。 益生菌、膳食纤维等补充后,大便正常。目前处香蕉软便状。 氨基酸奶粉补充后,面色正常。 目前治疗后3个月,整体稳定。计划复查持续治疗。 肠道菌群临床应用治疗一般路径: 精准检测+精准干预应该是未来肠道菌群临床应用和发展的趋势,目前国家正在加大在肠道菌群研究上的科研资金和人才投入,肠道菌群真正应用于临床并造福病人需要扎实的临床数据和更多的临床积累。我们会积极探索和与更多临床科室合作,将谷禾多年的菌群检测与临床需求相结合,科学和精准的推进临床诊疗的应用落地。 本期分享的多例儿童临床案例展现了肠道菌群与临床相结合的一些应用和实践,未来随着数据和案例的积累,我们还会在更多科室和应用场景见到肠道菌群为临床提供多种视角和更精确化的干预方案。
18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益生菌的简单入门指南
niuneat 2020-6-28 10:42
谷禾健康 拥有健康的肠道菌群可以带来许多健康益处,包括减肥,改善消化,增强免疫功能,皮肤健康以及降低许多疾病的风险 。益生菌是有益的细菌,食用后会带来健康益处。目前,益生菌通常被当作补充剂服用,用于促进健康的微生物和改善肠道健康。 本文我们主要针对益生菌及其功能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什么是益生菌? 益生菌是一种活的微生物(酵母或细菌),它有助于我们的健康 。当摄入适量的微生物时可提供健康益处。 益生菌哪儿来? 益生菌可以从补充剂以及细菌发酵制备的食物中获取。益生菌食品包括酸奶,开菲尔,酸菜,豆和泡菜。注意不要将益生菌与益生元混淆,益生元是膳食纤维,有助于喂养肠道内已经存在的有益菌 。 数十种不同的益生菌有利于健康。最常见的菌包括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分别包括不同的种,并且每个物种具有许多菌株。 有趣的是,不同的益生菌可以应对不同的健康状况。因此,正确选择一种或多种益生菌至关重要。 一些益生菌产品(称为广谱益生菌或多益生菌)在同一产品中结合了不同的物种。尽管有科学证据,但仍需要对益生菌的健康益处进行更多的研究 。 微生物对肠道的重要性 肠道中复杂的微生物群落称为肠道菌群或微生物群 。据估算,你的肠道含有数百种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多达1000多种,其中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细菌占绝大多数。 大部分肠道菌群都存在于结肠或大肠中,这是消化道的最后一部分。肠道菌群的代谢活动类似于器官的代谢活动。因此,一些科学家将肠道菌群称为“被遗忘的器官” 。 肠道菌群有许多重要的功能。例如 生成维生素 ,包括维生素K和某些B族维生素 。 它还可以将纤维转变成 短链脂肪酸 ,例如丁酸,丙酸和乙酸,它们可以喂饱肠壁并执行许多新陈代谢功能 。还可以刺激您的免疫系统并增强肠壁。这可以帮助防止有害物质进入您的体内并引起免疫反应 。 但是并非肠道中的所有菌都是有益的,也有部分有害菌。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与多种疾病有关 。这些疾病包括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心脏病,大肠癌,阿尔茨海默氏症和抑郁症等 。 益生菌和益生元纤维可以帮助调整肠道平衡,确保肠道发挥最佳功能 。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益生菌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已有广泛的研究 。有许多的证据表明,益生菌补充剂可以帮助治愈与抗生素有关的腹泻 。 当人们服用抗生素时,尤其是长期服用抗生素,即使在根除感染后很长时间,他们也经常会腹泻。这是因为抗生素杀死了肠道中的许多天然细菌,从而改变了肠道平衡,并使有害菌得以繁衍。 益生菌还可以辅助治疗肠易激综合症(IBS)(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减少气体,腹胀,便秘,腹泻和其他症状 。 还有一些研究指出,它能对炎症性肠病(例如克罗恩氏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带来帮助 。 此外,益生菌可以帮助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导致溃疡和胃癌 。 如果你现在有难以治愈的消化系统问题,则可以考虑使用益生菌补充剂,当然也应该考虑咨询医生。 调节体重变化 益生菌可以帮你减少从食物中吸收热量。它们还会影响与食欲和脂肪储存有关的激素和蛋白质。它们也可以减轻炎症,而炎症可以促使肥胖 。 某些益生菌可能会抑制人体从饮食中吸收脂肪,增加粪便排出的脂肪量 。换句话说,它们让你从饮食中获取更少的卡路里。 已发现某些细菌(例如来自乳杆菌家族的细菌)以这种方式起作用 。 益生菌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抵抗肥胖: • GLP-1的释放:益生菌可能有助于释放饱腹感激素GLP-1,从而减少食欲。增加这种激素的水平可能会帮助您燃烧卡路里和脂肪 。 • ANGPTL4的增加:益生菌可能会增加ANGPTL4的水平。这可能导致脂肪储存减少 。 还有很多证据表明,肥胖与大脑炎症有关。通过改善肠道健康,益生菌可减少全身性炎症和防止肥胖等疾病 。 但是,目前这些机制研究还需要深入研究,以及扩大样本量。 对减肥的影响 肥胖者与瘦人的肠道菌群不同 。动物研究表明,从瘦者身上取菌群,进行粪便移植到肥胖动物,可以使肥胖的动物减轻体重 。因此,许多科学家认为,肠道菌群对于维持体重很重要 。 尽管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但一些益生菌菌株似乎有助于减轻体重 。在一项针对210名腹部脂肪过多的中枢性肥胖患者的研究中发现,每天服用益生菌格氏乳杆菌可在12周内使腹部脂肪减少8.5% 。当参与者停止服用益生菌时,他们会在四个星期内恢复腹部脂肪。 证据还表明, 鼠李糖乳杆菌 和 乳酸双歧杆菌 可以帮助 减肥和预防肥胖 ,当然这需要更多的研究 。 相反,也有一些研究甚至发现某些益生菌菌株可能导致体重增加,而不是体重减轻。这包括嗜酸乳杆菌 。一项最新研究回顾了4项对照临床研究。结论是,益生菌不能降低超重或肥胖成年人的体重,BMI或体脂水平 。 益生菌具有广泛的健康益处。然而,它们对体重的影响是复杂的,并且似乎取决于益生菌的类型。 有助于缓解便秘 便秘的特征是排便困难,不易通过且频率较低。每个人有时都会经历便秘,但在某些人中,这已成为一个长期的问题。 慢性便秘在卧床的老年人和成年人中最常见,当然也有可能在儿童中发生。此外,一些肠易激综合症(IBS)的人主要表现为持续便秘。这就是便秘型IBS。 常规治疗包括泻药和粪便软化剂。但是,近年来,饮食改变和益生菌补充剂已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替代方法 。 许多研究表明,补充某些益生菌菌株可以减少成人和儿童的便秘 。在一项比较IBS患儿益生菌和益生元的研究中发现, 乳酸杆菌可显着缓解便秘 。 与益生菌组相比,益生菌组饭后的腹部胀和腹胀少 。 其他可能改善便秘的益生菌包括长双歧杆菌,酿酿酒酵母(S.Boulardii)和嗜酸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和动物双歧杆菌 。 有效预防腹泻 腹泻被定义为比正常情况更频繁发生的,液体散乱到大便。一般是短暂的,但在某些人中可能会变得趋于慢性。 已发现益生菌可以减少因食物中毒和肠胃炎(通常称为“胃流感”)而引起的感染型腹泻的大便频率 。 针对34项研究的回顾发现,益生菌可将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风险降低34%。有效菌株包括鼠李糖乳杆菌GG,嗜酸乳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 。 抗生素的使用是腹泻的另一个常见原因。当抗生素疗法杀死引起感染的有害菌时,有益菌也会被一同破坏。菌群平衡的改变可能导致炎症和腹泻。对儿童和成人的研究表明,服用益生菌可以帮助减少因抗生素治疗而引起的腹泻 。 针对82项对照研究的大型回顾发现,服用益生菌补充剂可使患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风险降低42%。但是,该研究没有讨论到最有效的益生菌菌株 。 IBS患者中部分人因便秘而挣扎,还有一部分经常腹泻,这被称为腹泻型IBS。研究表明,某些益生菌似乎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特别有效,包括益生菌B.coagulans、酿酒酵母菌以及几种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菌株的组合 。也有一项研究表明,接受酿酒酵母S. boulardii治疗的IBS患者的腹泻没有任何明显改善 。(注:酿酒酵母S. Boulardii是法国科学家 Henri Boulard 于1923年从印尼荔枝中分离得到的一种益生菌,是酿酒酵母的亚种) 可能改善IBS症状 有时,IBS的主要症状与粪便的稠度或频率无关。取而代之的是,有些人会定期出现腹胀,恶心和下腹部疼痛。 基于19项研究的回顾发现,虽然有人报告服用益生菌后IBS症状有所改善,但总体而言结果因人而异。研究人员无法确定究竟是哪种益生菌最有效 。 此外,由于IBS的症状非常多样,因此有时一种症状会改善,而其他症状则不会。例如,一项针对以便秘为主的IBS患者的研究发现,尽管酿酒酵母改善了便秘,但对腹痛或不适感影响不大 。 在另一项研究中,腹泻为主的IBS患者服用了一种称为VSL#3的补充剂,该补充剂包含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链球菌菌株。结果显示,排便频率和一致性没有改善,但腹胀有所改善 。 还有一项研究发现,使用VSL#3治疗期间疼痛和腹胀明显减少。研究人员认为,益生菌会导致褪黑素增加,褪黑素是一种参与消化功能的激素 。 有利于大脑健康 肠道与大脑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结肠中的细菌将纤维消化并发酵成短链脂肪酸,研究表明,这也可能有益于大脑和神经系统 。 一项针对动物和人类的38项研究综述发现,各种益生菌有助于改善焦虑症,抑郁症,自闭症,强迫症和记忆力低下的症状 。在这些研究中最常见的菌株是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瑞士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 益生菌似乎对 广泛性焦虑 和 与特定原因相关的焦虑 均 有效 。 一项研究发现,喉癌患者在手术前两周服用益生菌后,血液中的压力激素水平降低,焦虑症降低了48% 。 在其他研究中,已证明益生菌可以改善健康个体和患有慢性疲劳综合症的人整体情绪并减少其悲伤感 。 服用益生菌补充剂也可以帮助患有抑郁症的人,包括患有严重抑郁症的人 。在一项为期八周的重度抑郁症患者研究中,服用 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和双歧双歧杆菌的患者抑郁症明显减少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胰岛素水平和炎性标记降低了 。 改善心脏健康 服用某些益生菌补品可能有助于降低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提高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并降低血压。 服用益生菌可能有助于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几项研究发现,酸奶或益生菌补品中的某些细菌可能导致心脏健康指标发生有利变化。其中包括降低“不良” LDL胆固醇和增加“良好” HDL胆固醇 。 能有效降低胆固醇水平的特定细菌菌株包括嗜酸乳杆菌,长双歧杆菌和罗伊氏乳杆菌。 基于14项研究的分析发现,益生菌可导致LDL胆固醇平均下降,HDL小幅上升和甘油三酸酯下降 。 对LDL胆固醇的影响可能有几种过程,包括脂肪代谢的改变和肠道中胆固醇的吸收减少 。 另外益生菌也可以帮助降低血压。一项针对九组对照研究的评论发现,服用益生菌的人血压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只有每天益生菌剂量超过100亿CFU的疗程超过8周才有显著效果 。 增强免疫力 服用益生菌可能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并降低感染和患病的风险。研究表明,服用益生菌补充剂可能会改变肠道细菌的平衡,从而增强人体抵抗过敏,感染和癌症的能力 。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乳杆菌GG,卷曲乳杆菌,乳杆菌,两歧双歧杆菌和长双歧杆菌。这些细菌可以降低儿童呼吸道疾病和湿疹的风险,以及成年女性的尿路感染 。 此外,已显示益生菌可减少炎症。在一项研究中,老年人食用加氏乳杆菌,双歧双歧杆菌和长双歧杆菌的混合物或安慰剂,每次食用三周。 服用益生菌制剂后,炎性标志物减少,抗炎性标志物增加,肠道菌群平衡,肠道类型变得更像年轻,健康的人常见的类型 。 某些益生菌也可能有助于预防牙龈炎或牙龈感染一项为期14天的研究调查了在接受短乳杆菌或安慰剂治疗时,不刷牙和使用牙线的成年人。安慰剂组的牙龈炎发展更快,这表明益生菌有助于预防感染 。 降低某些过敏和湿疹的严重程度 某些益生菌菌株可以降低儿童和婴儿的湿疹严重程度。 一项研究发现,与未添加益生菌喂养的婴儿相比,添加了益生菌补充牛奶的婴儿的湿疹症状有所改善 。 另一项研究跟踪了在怀孕期间服用益生菌的妇女生下的孩子。这些孩子在出生后的头两年患湿疹的风险降低了83% 。 然而,益生菌与减少湿疹严重程度之间的联系仍然很薄弱,需要做更多的研究 。一些益生菌还可以减少牛奶或乳制品过敏者的炎症反应。但是,证据薄弱,需要进一步研究 。 促进整体健康 益生菌还有许多其他好处。 比如炎症:益生菌减少全身性炎症 ; 皮肤健康:有证据表明,益生菌可用于治疗痤疮,酒渣鼻和湿疹以及其他皮肤疾病 。 这只是益生菌带来益处的一小部分,因为正在进行的研究表明,其影响健康十分广泛。 除了针对特定的疾病和状况,您还可以服用益生菌以促进整体健康。 一项针对健康成年人的最新研究表明,服用双歧双歧杆菌4周有助于增加短链脂肪酸的产生 。 还有一些证据表明,益生菌可以通过延缓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的炎症带来的衰老 。 当然,重要的是要确保您摄取健康的饮食,并保持其他促进健康的行为。不能光指望益生菌保持健康。 此外,尽管益生菌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安全的,但它们可能会对病情严重或免疫系统受损的人造成伤害 。 安全和副作用 益生菌通常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并被认为对大多数人是安全的 。但是,在开始的几天里,可能会出现于消化有关的副作用,例如胀气和轻度的腹部不适 。 调整后,消化会开始逐渐改善。对于免疫系统受损的人,包括那些患有艾滋病毒,艾滋病和其他几种疾病的人,益生菌可能会导致危险的感染 。 对于部分特殊疾病的患者,请在服用益生菌补充剂之前咨询医生。 结 语 拥有健康的肠道微生物群对健康至关重要,定期检测肠道菌群,分析肠道菌群构成及有益菌的丰度,选择正确的益生菌可以帮助您解决特定的健康问题,并改善整体健康状况和生活品质。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保持健康的肠道不仅仅需要服用益生菌,日常饮食和运动同样重要,因为许多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都会影响肠道细菌。 【参考文献】 1 Lemente CC,.Ursell LK, Parfrey LW, et al. The Impact of the Gut Microbiota on Human Health: An Integrative View Author links open overlay panelJose. Journal home page for Cell Review. 2012; 148(6)1258-1270. 2 West CE, Renz H, Jenmalm MC, et al. The gut microbiota and inflammatory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associations and potentials for gut microbiota therapie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5;135(1):3-14. doi:10.1016/j.jaci.2014.11.012 3 Hill C, Guarner F, Reid G, et al. 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ssociation for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scope and appropriate use of the term probiotic.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4;11(8):506-514. doi:10.1038/nrgastro.2014.66 4 Parnell JA, Reimer RA. Prebiotic fiber modula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 improves risk factors for obesity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Gut Microbes. 2012;3(1):29-34. doi:10.4161/gmic.19246 5 Kris Gunnars, BSc Probiotics 101: A Simple Beginner's Guide. 2018; 12. healthline. 6 Guarner F, Malagelada JR. Gut flora in health and disease. Lancet. 2003;361(9356):512-519. doi:10.1016/S0140-6736(03)12489-0 7 O'Hara AM, Shanahan F. The gut flora as a forgotten organ. EMBO Rep. 2006;7(7):688-693. doi:10.1038/sj.embor.7400731 8 Cummings JH, Macfarlane GT. Role of intestinal bacteria in nutrient metabolism. 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 1997;21(6):357-365. doi:10.1177/0148607197021006357 9 Natarajan N, Pluznick JL. From microbe to man: the role of microbial short chain fatty acid metabolites in host cell biology. 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 2014;307(11):C979-C985. doi:10.1152/ajpcell.00228.2014 10 Kim CH, Park J, Kim M. Gut microbiota-derived short-chain Fatty acids, T cells, and inflammation. Immune Netw. 2014;14(6):277-288. doi:10.4110/in.2014.14.6.277 11 Lei YM, Nair L, Alegre ML.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the immune system. Clin Res Hepatol Gastroenterol. 2015;39(1):9-19. doi:10.1016/j.clinre.2014.10.008 12 Caricilli AM, Castoldi A, Camara NO. Intestinal barrier: A gentlemen's agreement between microbiota and immunity. World J Gastrointest Pathophysiol. 2014;5(1):18-32. doi:10.4291/wjgp.v5.i1.18 13 Cox AJ, West NP, Cripps AW. Obesity, inflammation, and the gut microbiota.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5;3(3):207-215. doi:10.1016/S2213-8587(14)70134-2 14 Piya MK, Harte AL, McTernan PG. Metabolic endotoxaemia: is it more than just a gut feeling?. Curr Opin Lipidol. 2013;24(1):78-85. doi:10.1097/MOL.0b013e32835b4431 15. Sekirov I, Russell SL, Antunes LC, Finlay BB. Gut microbiota in health and disease. Physiol Rev. 2010;90(3):859-904. doi:10.1152/physrev.00045.2009 16 Gargano LM, Hughes JM. Microbial origins of chronic diseases. Annu Rev Public Health. 2014;35:65-82. doi:10.1146/annurev-publhealth-032013-182426 17 DiBaise JK, Zhang H, Crowell MD, et al., Gut Microbiota and Its Possible Relationship With Obesity.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2008; 83(4) 460-469 18 Musso G, Gambino R, Cassader M. Interactions between gut microbiota and host metabolism predisposing to obesity and diabetes. Annu Rev Med. 2011;62:361-380. doi:10.1146/annurev-med-012510-175505 19 Tremaroli V, Bäckhed F. Function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gut microbiota and host metabolism. Nature. 2012;489(7415):242-249. doi:10.1038/nature11552 20 Tuohy KM, Fava F, Viola R. 'The way to a man's heart is through his gut microbiota'--dietary pro- and prebiotic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ardiovascular risk. Proc Nutr Soc. 2014;73(2):172-185. doi:10.1017/S0029665113003911 21 Quigley M.M. Prebiotics and probiotics; modifying and mining the microbiota.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2010; 61(3) 213-218 22 Ritchie ML, Romanuk TN. A meta-analysis of probiotic efficacy for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PLoS One. 2012;7(4):e34938. doi:10.1371/journal.pone.0034938 23 Hempel S, Newberry SJ, Maher AR, et al. Probiotic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2012;307(18):1959-1969. doi:10.1001/jama.2012.3507 24 Goldenberg JZ, Ma SSY, Saxton JD, Martzen MR, Vandvik PO, Thorlund K, Guyatt GH, Johnston BC. Probiotics for the prevention of 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 in adults and children.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3, Issue 5. Art. No.: CD006095. DOI: 10.1002/14651858.CD006095.pub3. 25 Johnston BC, Ma SS, Goldenberg JZ, et al. Probiotics for the prevention of 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n Intern Med. 2012;157(12):878-888. doi:10.7326/0003-4819-157-12-201212180-00563 26 Hungin AP, Mulligan C, Pot B,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probiotics in the management of lower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 clinical practice -- an evidence-based international guide.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3;38(8):864-886. doi:10.1111/apt.12460 27 Moayyedi P, Ford AC, Talley NJ, et al. The efficacy of pro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Gut. 2010;59(3):325-332. doi:10.1136/gut.2008.167270 28 Hoveyda N, Heneghan C, Mahtani KR, Perera R, Roberts N, Glasziou P.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ro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BMC Gastroenterol. 2009;9:15. Published 2009 Feb 16. doi:10.1186/1471-230X-9-15 29 Ghouri YA, Richards DM, Rahimi EF, Krill JT, Jelinek KA, DuPont AW.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 probiotics, prebiotics, and synbiotic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Clin Exp Gastroenterol. 2014;7:473-487. Published 2014 Dec 9. doi:10.2147/CEG.S27530 30 Ruggiero P. Use of probiotics in the fight against Helicobacter pylori. World J Gastrointest Pathophysiol. 2014;5(4):384-391. doi:10.4291/wjgp.v5.i4.384 31 Ayala G, Escobedo-Hinojosa WI, de la Cruz-Herrera CF, Romero I. Exploring alternative treatments for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4;20(6):1450-1469. doi:10.3748/wjg.v20.i6.1450 32 Pacifico L, Osborn JF, Bonci E, Romaggioli S, Baldini R, Chiesa C. Probiotics for the 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children.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4;20(3):673-683. doi:10.3748/wjg.v20.i3.673 33 Park SH, Kangwan N, Park JM, Kim EH, Hahm KB. Non-microbial approach for Helicobacter pylori as faster track to prevent gastric cancer than simple eradication.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3;19(47):8986-8995. doi:10.3748/wjg.v19.i47.8986 34 Hrefna Palsdottir, MS. How Probiotics Can Help You Lose Weight and Belly Fat. 2017. Healthline. 35 Ogawa A, Kobayashi T, Sakai F, Kadooka Y, Kawasaki Y. Lactobacillus gasseri SBT2055 suppresses fatty acid release through enlargement of fat emulsion size in vitro and promotes fecal fat excretion in healthy Japanese subjects. Lipids Health Dis. 2015;14:20. Published 2015 Mar 20. doi:10.1186/s12944-015-0019-0 36 Hamad EM, Sato M, Uzu K, et al. Milk fermented by Lactobacillus gasseri SBT2055 influences adipocyte size via inhibition of dietary fat absorption in Zucker rats. Br J Nutr. 2009;101(5):716-724. doi:10.1017/S0007114508043808 37 Yadav H, Lee JH, Lloyd J, Walter P, Rane SG. Beneficial metabolic effects of a probiotic via butyrate-induced GLP-1 hormone secretion. J Biol Chem. 2013;288(35):25088-25097. doi:10.1074/jbc.M113.452516 38 Pannacciulli N, Bunt JC, Koska J, Bogardus C, Krakoff J. Higher fasting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glucagon-like peptide 1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resting energy expenditure and fat oxidation rates in humans. Am J Clin Nutr. 2006;84(3):556-560. doi:10.1093/ajcn/84.3.556 39 Aronsson L, Huang Y, Parini P, et al. Decreased fat storage by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levels of angiopoietin-like 4 protein (ANGPTL4). PLoS One. 2010;5(9):e13087. Published 2010 Sep 30. doi:10.1371/journal.pone.0013087 40 Pereira SS, Alvarez-Leite JI. Low-Grade Inflammation, Obesity, and Diabetes. Curr Obes Rep. 2014;3(4):422-431. doi:10.1007/s13679-014-0124-9 41 Ley RE, Turnbaugh PJ, Klein S, Gordon JI. Microbial ecology: human gut microbes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Nature. 2006;444(7122):1022-1023. doi:10.1038/4441022a 42 Million M, Lagier JC, Yahav D, Paul M. Gut bacterial microbiota and obesity.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3;19(4):305-313. doi:10.1111/1469-0691.12172 43 Walker AW, Parkhill J. Fighting Obesity with Bacteria. Science. 2013;341(6150):1069-1070 DOI: 10.1126/science. 44 Zhao L. The gut microbiota and obesity: from correlation to causality. Nat Rev Microbiol. 2013;11(9):639-647. doi:10.1038/nrmicro3089 45 Shen J, Obin MS, Zhao L. The gut microbiota, obesity and insulin resistance. Mol Aspects Med. 2013;34(1):39-58. doi:10.1016/j.mam.2012.11.001 46. Angelakis E, Merhej V, Raoult D. Related actions of probiotics and antibiotics on gut microbiota and weight modification. Lancet Infect Dis. 2013;13(10):889-899. doi:10.1016/S1473-3099(13)70179-8 47 Kadooka Y, Sato M, Ogawa A, et al. Effect of Lactobacillus gasseri SBT2055 in fermented milk on abdominal adiposity in adults in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r J Nutr. 2013;110(9):1696-1703. doi:10.1017/S0007114513001037 48 Mekkes MC, Weenen TC, Brummer RJ, Claassen E. The development of probiotic treatment in obesity: a review. Benef Microbes. 2014;5(1):19-28. doi:10.3920/BM2012.0069 49 Million M, Angelakis E, Paul M, Armougom F, Leibovici L, Raoult D. Comparative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Lactobacillus species on weight gain in humans and animals. Microb Pathog. 2012;53(2):100-108. doi:10.1016/j.micpath.2012.05.007 50 Park S, Bae JH. Probiotics for weight los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Nutr Res. 2015;35(7):566-575. doi:10.1016/j.nutres.2015.05.008 51 Liu LW. Chronic constipation: 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Can J Gastroenterol. 2011;25 Suppl B(Suppl B):22B-28B. 52 Miller LE, Zimmermann AK, Ouwehand AC. Contemporary meta-analysis of short-term probiotic consumption on gastrointestinal transit.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6;22(21):5122-5131. doi:10.3748/wjg.v22.i21.5122 53 Baştürk A, Artan R, Yılmaz A. Efficacy of synbiotic, probiotic, and prebiotic treatments for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childr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urk J Gastroenterol. 2016;27(5):439-443. doi:10.5152/tjg.2016.16301 54 Choi CH, Kwon JG, Kim SK, et al. Efficacy of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probiotics and mosapride in patients with IBS without diarrhea: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multicenter, phase II trial .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 2015;27(5):705-716. doi:10.1111/nmo.12544 55 Amenta M, Cascio MT, Di Fiore P, Venturini I. Diet and chronic constipation. Benefits of oral supplementation with symbiotic zir fos (Bifidobacterium longum W11 + FOS Actilight). Acta Biomed. 2006;77(3):157-162. 56 Mezzasalma V, Manfrini E, Ferri E, et al.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The Efficacy of Multispecies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in Alleviating Symptom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ssociated with Constipation . Biomed Res Int. 2016;2016:4740907. doi:10.1155/2016/4740907 57 Allen SJ, Martinez EG, Gregorio GV, Dans LF. Probiotics for treating acute infectious diarrhoea.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0;2010(11):CD003048. Published 2010 Nov 10. doi:10.1002/14651858.CD003048.pub3 58 Sazawal S, Hiremath G, Dhingra U, Malik P, Deb S, Black RE. Efficacy of probiotics in prevention of acute diarrhoea: a meta-analysis of masked,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Lancet Infect Dis. 2006;6(6):374-382. doi:10.1016/S1473-3099(06)70495-9 59 Johnston BC, Supina AL, Ospina M, Vohra S. Probiotics for the prevention of pediatric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7;(2):CD004827. Published 2007 Apr 18. doi:10.1002/14651858.CD004827.pub2 60 Hempel S, Newberry SJ, Maher AR, et al. Probiotic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2012;307(18):1959-1969. doi:10.1001/jama.2012.3507 61 Majeed M, Nagabhushanam K, Natarajan S, et al. Bacillus coagulans MTCC 5856 supplement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diarrhea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double blind randomized placebo controlled pilot clinical study. Nutr J. 2016;15:21. Published 2016 Feb 27. doi:10.1186/s12937-016-0140-6 62 Dolin BJ. Effects of a proprietary Bacillus coagulans preparation on symptoms of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Methods Find Exp Clin Pharmacol. 2009;31(10):655-659. doi:10.1358/mf.2009.31.10.1441078 63 Ki Cha B, Mun Jung S, Hwan Choi C, et al. The effect of a multispecies probiotic mixture on the symptoms and fecal microbiota in diarrhea-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J Clin Gastroenterol. 2012;46(3):220-227. doi:10.1097/MCG.0b013e31823712b1 64 Kabir MA, Ishaque SM, Ali MS, Mahmuduzzaman M, Hasan M. Role of Saccharomyces boulardii in diarrhea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Mymensingh Med J. 2011;20(3):397-401. 65 Siah KT, Wong RK, Ho KY. Melatonin for the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4;20(10):2492-2498. doi:10.3748/wjg.v20.i10.2492 66 Wong RK, Yang C, Song GH, Wong J, Ho KY. Melatonin regulation as 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probiotic (VSL#3)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ed placebo study. Dig Dis Sci. 2015;60(1):186-194. doi:10.1007/s10620-014-3299-8 67 Samejima N, Nakajima S. New electric drill biopsy apparatus for breast tumors. Surgery. 1976;79(5):590-591. 68 Spiller R, Pélerin F, Cayzeele Decherf A, et al.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CNCM I-3856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mprovement in abdominal pain and bloating in those with predominant constipation . United European Gastroenterol J. 2016;4(3):353-362. doi:10.1177/2050640615602571 69 Moayyedi P, Ford AC, Talley NJ, et al. The efficacy of pro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Gut. 2010;59(3):325-332. doi:10.1136/gut.2008.167270 70 Food for thought: The role of nutrition in the microbiota-gut–brain axis Author links open overlay panelClara SeiraOriachad1Ruairi C.Robertsonbcd1CatherineStantoncdJohn F.CryandeTimothy G.Dinanad Clinical Nutrition Experimental Volume 6, April 2016, Pages 25- 71 Wang H, Lee IS, Braun C, Enck P. Effect of Probiotics o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Functions in Animals and Humans: A Systematic Review. 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 2016;22(4):589-605. doi:10.5056/jnm16018 72 Mohammadi AA, Jazayeri S, Khosravi-Darani K, et al. The effects of probiotics on mental health and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in petrochemical workers. Nutr Neurosci. 2016;19(9):387-395. doi:10.1179/1476830515Y.0000000023 73 Messaoudi M, Lalonde R, Violle N, et al. Assessment of psychotropic-like properties of a probiotic formulation (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R0052 and Bifidobacterium longum R0175) in rats and human subjects. Br J Nutr. 2011;105(5):755-764. doi:10.1017/S0007114510004319 74 Yang H, Zhao X, Tang S, et al. Probiotics reduce psychological stress in patients before laryngeal cancer surgery. Asia Pac J Clin Oncol. 2016;12(1):e92-e96. doi:10.1111/ajco.12120 75 Rao AV, Bested AC, Beaulne TM, et al.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ilot study of a probiotic in emotional symptoms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Gut Pathog. 2009;1(1):6. Published 2009 Mar 19. doi:10.1186/1757-4749-1-6 76 Steenbergen L, Sellaro R, van Hemert S, Bosch JA, Colzato L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o test the effect of multispecies probiotics on cognitive reactivity to sad mood. Brain Behav Immun. 2015;48:258-264. doi:10.1016/j.bbi.2015.04.003 77 Messaoudi M, Violle N, Bisson JF, Desor D, Javelot H, Rougeot C. Beneficial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a probiotic formulation (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R0052 and Bifidobacterium longum R0175) in healthy human volunteers. Gut Microbes. 2011;2(4):256-261. doi:10.4161/gmic.2.4.16108 78 Huang R, Wang K, Hu J. Effect of Probiotics on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Nutrients. 2016;8(8):483. Published 2016 Aug 6. doi:10.3390/nu8080483 79 Akkasheh G, Kashani-Poor Z, Tajabadi-Ebrahimi M, et al. Clinical and metabolic response to probiotic administration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Nutrition. 2016;32(3):315-320. doi:10.1016/j.nut.2015.09.003 80 Agerholm-Larsen L, Bell ML, Grunwald GK, Astrup A. The effect of a probiotic milk product on plasma cholesterol: a meta-analysis of short-term intervention studies. Eur J Clin Nutr. 2000;54(11):856-860. doi:10.1038/sj.ejcn.1601104 81 Kiessling G, Schneider J, Jahreis G. Long-term consumption of fermented dairy products over 6 months increases HDL cholesterol. Eur J Clin Nutr. 2002;56(9):843-849. doi:10.1038/sj.ejcn.1601399 82 Jones ML, Martoni CJ, Parent M, Prakash S. Cholesterol-lowering efficacy of a microencapsulated bile salt hydrolase-active Lactobacillus reuteri NCIMB 30242 yoghurt formulation in hypercholesterolaemic adults. Br J Nutr. 2012;107(10):1505-1513. doi:10.1017/S0007114511004703 83 Sun J, Buys N. Effects of probiotics consumption on lowering lipids and CVD risk facto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n Med. 2015;47(6):430-440. doi:10.3109/07853890.2015.1071872 84 Sharma S, Kurpad AV, Puri S. Potential of probiotics in hypercholesterolemia: A meta-analysis . Indian J Public Health. 2016;60(4):280-286. doi:10.4103/0019-557X.195859 85 Reis SA, Conceição LL, Rosa DD, Siqueira NP, Peluzio MCG.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e hypocholesterolaemic effect of regular consumption of probiotics. Nutr Res Rev. 2017;30(1):36-49. doi:10.1017/S0954422416000226 86 Khalesi S, Sun J, Buys N, Jayasinghe R. Effect of probiotics on blood pressur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Hypertension. 2014;64(4):897-903. doi:10.1161/HYPERTENSIONAHA.114.03469 87 Reid G, Jass J, Sebulsky MT, McCormick JK. Potential uses of probiotics in clinical practice. Clin Microbiol Rev. 2003;16(4):658-672. doi:10.1128/cmr.16.4.658-672.2003 88 Hatakka K, Savilahti E, Pönkä A, et al. Effect of long term consumption of probiotic milk on infections in children attending day care centres: double blind, randomised trial. BMJ. 2001;322(7298):1327. doi:10.1136/bmj.322.7298.1327 89 Kim HK, Rutten NB, Besseling-van der Vaart I, et al.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influences faecal short chain fatty acids in infants at high risk for eczema. Benef Microbes. 2015;6(6):783-790. doi:10.3920/BM2015.0056 90 Stapleton AE, Au-Yeung M, Hooton TM, et al.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2 trial of a Lactobacillus crispatus probiotic given intravaginally for prevention of 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Clin Infect Dis. 2011;52(10):1212-1217. doi:10.1093/cid/cir183 91 Spaiser SJ, Culpepper T, Nieves C Jr, et al. Lactobacillus gasseri KS-13, Bifidobacterium bifidum G9-1, and Bifidobacterium longum MM-2 Ingestion Induces a Less Inflammatory Cytokine Profile and a Potentially Beneficial Shift in Gut Microbiota in Older Adult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Crossover Study. J Am Coll Nutr. 2015;34(6):459-469. doi:10.1080/07315724.2014.983249 92 Lee JK, Kim SJ, Ko SH, Ouwehand AC, Ma DS. Modulation of the host response by probiotic Lactobacillus brevis CD2 in experimental gingivitis. Oral Dis. 2015;21(6):705-712. doi:10.1111/odi.12332 93 IsolauriE,ArvolaT,SütasY,MoilanenE,SalminenS.Probioticsinthemanagementofatopiceczema.ClinExpAllergy.2000;30(11):1604-1610.doi:10.1046/j.1365-2222.2000.00943.x 94RautavaS,KainonenE,SalminenS,IsolauriE.Maternalprobioticsupplementationduringpregnancyandbreast-feedingreducestheriskofeczemaintheinfant.JAllergyClinImmunol.2012;130(6):1355-1360.doi:10.1016/j.jaci.2012.09.003 95BoyleRJ,Bath-HextallFJ,Leonardi-BeeJ,MurrellDF,TangML.Probioticsfortreatingeczema.CochraneDatabaseSystRev.2008;(4):CD006135.Published2008Oct8.doi:10.1002/14651858.CD006135.pub2 96Cuello-GarciaCA,BrożekJL,FiocchiA,etal.Probioticsforthepreventionofallergy: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of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JAllergyClinImmunol.2015;136(4):952-961.doi:10.1016/j.jaci.2015.04.031 97PeltoL,IsolauriE,LiliusEM,NuutilaJ,SalminenS.Probioticbacteriadown-regulatethemilk-inducedinflammatoryresponseinmilk-hypersensitivesubjectsbuthaveanimmunostimulatoryeffectinhealthysubjects.ClinExpAllergy.1998;28(12):1474-1479.doi:10.1046/j.1365-2222.1998.00449.x 98 David W. Probiotics as regulators of inflammation: A review, Lescheid. 2014; 4;7 99 Baquerizo Nole KL, Yim E, Keri JE.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in dermatology. J Am Acad Dermatol. 2014;71(4):814-821. doi:10.1016/j.jaad.2014.04.050 100 Gargari G, Taverniti V, Balzaretti S, et al. Consumption of a Bifidobacterium bifidum Strain for 4 Weeks Modulates Dominant Intestinal Bacterial Taxa and Fecal Butyrate in Healthy Adults.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16;82(19):5850-5859. Published 2016 Sep 16. doi:10.1128/AEM.01753-16 101 Kumar M, Babaei P, Ji B, Nielsen J. Human gut microbiota and healthy aging: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prospective. Nutr Healthy Aging. 2016;4(1):3-16. Published 2016 Oct 27. doi:10.3233/NHA-150002 102 Ouwehand AC, Bergsma N, Parhiala R, et al. Bifidobacterium microbiota and parameters of immune function in elderly subjects. FEMS Immunol Med Microbiol. 2008;53(1):18-25. doi:10.1111/j.1574-695X.2008.00392.x 103 Didari T, Solki S, Mozaffari S, Nikfar S, Abdollahi M.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safety of probiotics. Expert Opin Drug Saf. 2014;13(2):227-239. doi:10.1517/14740338.2014.872627 104 Franziska Spritzler, RD, How to Choose the Best Probiotic Supplement. 2017. Healthline. 105 Benjamin K, Cohrssen A, Probiotics. Am Fam Physician. 20088(9):1073-1078. 106 Didari T, Solki S, Mozaffari S, Nikfar S, Abdollahi M.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safety of probiotics. Expert Opin Drug Saf. 2014;13(2):227-239. doi:10.1517/14740338.2014.872627
51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脊髓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怎么办?(内含大量中药贴剂)
zds0002 2019-8-26 16:17
每年有超过13万患者发生脊柱脊髓损伤,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精神打击。脊髓损伤不仅仅影响患者的肢体活动,同时也影响患者的内脏功能,在治疗脊髓损伤的同时一定要监护患者各个脏器功能的调节和治疗。 问:脊髓损伤会对脏器功能有哪些危害? 答: a. 脊髓损伤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脊髓损伤患者除暴力引起的原发损伤外,还会在其病理生理过程中发生微循环障碍、组织水肿等继发损伤。脊髓损伤所引起的脊髓微循环障碍主要包括:微血管损伤、微血栓形成 、微血管痉挛、血脊髓屏障破坏及血管内膜损伤等改变。 b. 脊髓损伤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研究表明,脊髓损伤患者中约1/3会出现便秘、腹胀,以及大小便失禁等胃肠道功能障碍症状。胸6水平急性完全性脊髓损伤后可出现腹胀进行性加重,排便困难。肠黏膜结构损害导致通透性增加以及肠道内大便的储留,细菌过度生长为急性脊髓损伤后内毒素血症和肠道细菌移位的病理机制。支配消化道的交感神经包括内脏大小神经及腹下神经,肝、脾、肾、胰等实质器官及腹腔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道器官受到脊髓T5—T12神经纤维的椎前神经节后纤维支配,而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道和盆腔内脏则受到脊髓下部胸和腰神经纤维的节后纤维支配。支配消化道的副交感神经主要为迷走神经及盆神经,迷走神经起自迷走神经背核,盆神经起自S2 ~S4 节段的侧角。胃、小肠、盲肠、阑尾、升结肠、横结肠受迷走神经节前纤维支配,横结肠右侧1/3以下部分受盆神经支配。交感神经使胃肠运动减慢、张力减低、括约肌收缩,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则相反。肠道感受器主要通过两条路径上传至中枢:经交感神经传至脊神经后根后传入脊髓;通过迷走神经传至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孤束核)。 脊髓损伤的水平和程度是影响胃肠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T12以上平面损伤,脊髓中枢介导的肠蠕动存在,肠壁的大便刺激仍能传至损伤平面以下的肠道脊髓中枢(S2 ~S4),但由于肛门外括约肌痉挛而导致粪便滞留,称为反射型肠道;L1 以下平面损伤时,脊髓中枢介导的肠蠕动丧失,即使肠道内充满大便,肠壁受到刺激,也不能触发排便活动,称为失反射型肠道。 c. 脊髓损伤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高伟兴等报道唐山地震时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率为82.0%。国内外多位学者的报道脊髓损伤最常见并发症为尿路感染。国内有一份大样本调查发现,967例脊髓损伤患者有293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30.30%,感染部位以泌尿道居首,占73.38%、呼吸道感染12.63%、胃肠道感染9.56%,其它感染占4.44%,而同期非脊髓损伤病人医院感染率为4.86%,脊髓损伤患者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全院平均感染率。泌尿道病原菌主要是C-杆菌,埃希大肠杆菌占53.85%,绿脓占11.54%。下呼吸道感染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其次为葡萄球菌。 d. 脊髓损伤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焦新旭等报道脊髓损伤患者中颈脊髓损伤占61.8%。颈1~4节段受损者膈神经,横膈及肋间肌的活动均丧失,无法深呼吸及咳嗽。颈5以下节段损伤的患者,膈神经元多无损伤,不会发生呼吸动力不足,但有多种原因可致继发性神经元损害,间接导致呼吸动力不足。颈髓损伤的患者肋间肌及腹肌无力,气管平滑肌活动差,咳嗽反射消失,不能及时排出气管分泌物,影响呼吸功能。有学者统计,呼吸道感染的脊髓患者中,颈段损伤占54%,胸段占29.73%,腰段占16.22%。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观察到远隔脏器的损伤表现为点片状出血,主要在肺脏(100%)、膀胱出血(20%)、胃肠出血(5%) ,其中肺出血最多见和最突山,以伤后 48h~72h最严重。肺出血有散在点状、点片状、大片状、单叫多叶不同,咀双肺下叶多见。病理检查证实为肺出血、肺水肿。脊髓损伤后肺的排痰能力下降直接导致肺部反复感染极难治愈,即使使用更好的抗生素也仅仅是控制一时,却难以从根本上治愈肺炎。一旦肺炎反复,将极可能产生耐药菌,此时只有更换更高档的抗生素才有可能控制肺部感染。 e. 脊髓损伤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胸6 或以上水平脊髓损伤可引起自主神经反射异常,以自主神经反射亢进或自主神经反射不良为主要表现,主要特征是 血压阵发性骤然升高 。 问:如何治疗脊髓损伤并发的肺部感染呢? 答 :根据我的临床经验,使用抗生素仅仅是治疗肺部感染的一个方面,同时应该积极治疗脊髓损伤,改善神经功能,恢复病人的正常肺部排痰能力才是关键;另外还要加强营养支持,营养是一切疾病恢复的基础,只有充足的营养,所患疾病才有希望恢复;第三,一定要做好口腔护理,因为正常肺部是没有细菌的,大部分的细菌感染、真菌感染是从口腔进入的,所以做好口腔护理是防止肺部感染加重的必要因素;第四,一定要多翻身拍背帮助病人把深部的痰拍出来。脊髓损伤的病人自身排痰能力很弱,如果没有外界帮助,他本身很难将肺部深部的痰液排出来,只有充分的排痰,肺部感染才能尽快好起来;第五,除了使用抗生素杀灭细菌以外,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收集了很多重要贴剂可帮助治疗肺部感染,安全有效,且病人容易耐受,无明显毒副作用。 问:脊髓哪些阶段损伤会影响肺功能? 答: 呼吸分为呼气期和吸气期。正常呼吸时,吸气是一个包括膈肌(颈髓3-5阶段)发出的个神经支配、胸大肌(颈7-胸1)、胸小肌(颈7-胸1)和肋间外肌(胸1-12)发出的肋间神经支配收缩的主动过程。正常呼吸时,呼气是一个被动过程,除非咳嗽、喷嚏或排除起到内分泌物需呼气肌主动收缩外,一般情况下呼气肌均被动收缩。腹肌(胸5-腰1)和肋间内肌(胸1-12)是呼气主要作用的肌肉。 颈5以上脊髓损伤设计了主要的吸气肌肉(膈肌),此外还有斜角肌(颈5/6神经支配)和胸锁乳头肌(颈2-3神经支配)等辅助呼吸机,使吸气部分或者全部受限,使吸气相关的肺功能指标VS,FEV1,FVC,MVV,PEF出现不同程度损害。颈髓、胸髓损伤的病人多数合并通气功能障碍,排痰能力下降,使肺内分泌物不能畅快排除,从而易引起肺炎。 问:脊髓损伤后如何改善肺功能? 答: 1.尽早使用经颅磁刺激治疗。 刺激颈椎、胸椎可改善呼气、吸气功能,可促进排痰。 2.使用针灸或中频电刺激 3.使用超短波促进粘痰排出。 4.中药穴位贴敷。 问:中药贴剂治疗呼吸道感染有哪些方剂: 答: 1. 治疗小儿咳喘的自发热穴位贴,可止咳化痰。有效率达95%. 荆芥1g,生半夏1g,杏仁1g,紫苑1g,冬花1g,苏叶0.5g,白芷0.5g,白前0.5g,陈皮0.5g,桑白皮0.5g,黄芩0.5g,五味子0.5g,细辛0.5g,生姜汁0.5g。研末成份. 发热剂中按重量百分比为铁粉50%,活性炭12%,无机盐13%,蛭石9%,水16%.共制成膏状涂抹于纱布,可贴于穴位。 2. 治疗扁桃体炎的中药贴剂 黄连10-20g,黄芩10-20g,黄柏10-20g,石膏5-30g,蜂房5-30g,肉桂5-30g,栀子10-20g,胆南星10-20g,大黄10-20g,吴茱萸5-30g,白矾5-30g,鱼腥草5-30g,金荞麦5-30g。磨粉。取混合粉5g,加入苯甲酸钠份1g,食用醋3ml。混合成膏状涂抹于纱布上贴在双侧涌泉穴。一般用药1-2小时可退热,疗效显著。 3. 治疗小儿肺炎、支气管炎、痰涎雍肺,气逆喘咳实证。脾虚泄泻者慎用。有效率100%. 葶苈子2-3g炒香磨粉涂于药贴上敷在膻中或肺部诸穴上,1-2小时揭除,每日一次,基本3天可愈。 4. 治疗小儿咳喘贴膏。可止咳化痰、解毒清热。有效率达98%. 麻黄1-5g,细辛1-5g,白芥子1-5g,葶苈子1-5g,皂荚1-3g,川贝母1-5g,轻粉0.5-2.5g(克用蛤壳粉1-5g替换),磨粉,用蜂蜜加热调成糊状。制成药贴。 穴位可选双侧涌泉穴,双飞肺腧穴、膻中穴。或涌泉穴、膻中穴、大椎穴。每日一次。 5. 治疗儿童咳嗽、支气管炎中药贴剂,有效率100%. 麻黄10-20%,半夏5-15%,贝母5-15%,杏仁5-15%,黄芩5-15%,板蓝根10-20%,冰片3-10%,磨粉后,用甘油3-10%,食醋10-30%。调成糊状制成药贴。贴于天突穴,每日一次。 6. 小儿护肺贴敷散。温经通络,利气化饮,止咳消痰,调护小儿肺卫。可有效防止小儿哮喘、肺炎、支气管炎、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各种慢性咳嗽和过敏性咳嗽等。 白芥子0.2-0.7g,细辛0.3-1g,延胡索0.6-1.4g,生甘遂0.3-1g,麻黄0.6-1.3g,干姜粉1-2g。磨粉,用醋调成膏状涂抹于穴位贴上备用。取穴:大椎、双侧肺俞、至阳、天突、膻中。 每次贴2-5h。每周2-3次,4周为一疗程。有效率在87%以上。 7. 治疗小儿咳嗽咳外用敷贴,适用于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 细辛3-5g,大皂角2-4g,明矾2-4g,牵牛子4-6g。磨粉混合,加入2-4g生姜汁湿润,加入3-5g凡士林、1-3g羊毛脂制成膏状。术前外敷双侧涌泉穴6-12h后去掉。3天为一疗程,连续用两个疗程。 8. 小儿平喘贴 山栀20-25g,桃仁20-25g,杏仁20-25g,白胡椒10-15g,糯米5-10g。研末,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敷于脚心(男左女右)。 9. 治疗婴幼儿肺炎的外贴药膏 药物比重:南藤19.05%,麻黄4.17%,白芷4.17%,陈皮1.39%,石膏1.39%,磨粉过筛。与木姜子油0.22%,桐子油69.56%混合制成膏状。在60度左右搅拌1小时,涂于纱布上备用。循经选穴贴敷,每日一换。 10. 治疗小儿、成人急慢性气管炎、肺炎引起的咳嗽、多痰、喘息等症。止咳、祛痰、平喘、疏通经络。见效快,治愈率98%以上,无副作用。 1号贴:牙皂70-100g,肉桂4-8g,半夏4-8g,天南星3-7g,冰片2-6g,枣花蜜适量 2号贴:麻黄20-40g,甘草10-30g,石膏10-30g,杏仁30-50g,枣花蜜适量。 制作时将重要研末成粉,用枣花蜜将药物调成糊状,涂于药贴上,每贴含药0.8-1.4g。 1号贴贴于膻中穴,2号贴贴于神阙穴,2天换一次,4天为一疗程。 11. 治疗小儿哮喘,有效率96.7% 炙麻黄5-7g,杏仁8-10g,白果8-10g,蝉蜕5-7g,地龙5-7g,桂枝5-7g,炒苏子8-10g,清半夏5-7g,研末,加入冰片2-4g, 用凡士林调和成膏状,贴于双侧定喘穴。 12. 治疗儿童咳喘外用贴 紫苏子1-3g,莱菔子1-3g,姜半夏0.5-1.5g,甘草0.5-1.5g,杏仁1-3g,野贝母0.5-1.5g,研末后加入牡荆子油0.5-1.5g调成膏状涂抹于纱布,每晚贴双侧涌泉穴,第二天去掉。5日为一疗程。 13.治疗小儿呼吸道疾病的中药贴剂。对于肺炎、哮喘等有效率在95%以上。 桃仁60g,杏仁5g,栀子5g,白胡椒6g,糯米6g,公丁香5g,肉桂50g,麻黄5g,苍耳子30g,冰片10g,研末备用。 使用时取8-13g浸入75%的酒精中,待酒精未干之时将药泥涂抹于肚脐内、双侧涌泉穴,外用纱布、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一次,3-6天为一疗程。 14. 治疗小儿咳喘 天胡荽2g,竹茹2g,姜半夏1.5g,黄荆子2g,杏仁2g,千日红根3g,水蜈蚣3g,干姜2g。研末用麻油调成膏状,涂于纱布上睡前贴在双侧涌泉穴,早晨去掉,3-5日为一疗程。用于预防感冒咳喘者,可格3日贴一次,一年四季皆可运动。 15.治疗小儿肺炎风热咳喘,有效率100%. 柴胡8-9g,麻黄5g,苦参5-6g,鱼腥草5g,双皮4-5g磨粉,用蜂蜜调成膏状涂于药贴上。 贴在肚脐,24小时更换一次,3-5天为一疗程。 16. 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中药贴剂,有效率99%. 白茅根0.5-1.5g,萝卜5-10g,千日红8-12g,丹参1-5g,丝瓜络5-9g,玄参1-5g,赤芍1-3g,海浮石3-8g,川贝母3-8g,款冬花3-8g,泽漆1-3g,百合5-10g,礞石1-5g,海藻2-7g, 磨粉混合,在50-60度条件下加入麻油18-25g调成糊状涂于药贴上,贴在肚脐。 17. 治疗小儿风热咳嗽。有效率99%. 竹沥5g,薄荷3g,胖大海6g,前胡5g,金银花3g,芦根7g,桔梗3g,连翘8g,枇杷叶10g,杨金花3g,桑白皮5g,竹叶7g,石韦2g,地龙3g。磨粉,在在50-60度条件下加入麻油18-25g调成糊状涂于药贴上,贴在肚脐。一日一贴。 18. 治疗小儿肺炎的中药贴膏。止咳化痰平喘,肺部湿罗音可逐渐减轻。总有效率达95%. 白芥子6-10g,白芷18-22g,陈皮18-22g,车前子8-12g,蝉蜕8-12g。磨粉,用面粉调成糊状涂于药膏上,贴在肺腧、大椎、定喘穴。 19. 治疗小儿汗症 醋五味子1g,醋龟甲1g,醋五倍子1g,煅牡蛎1g,生黄芪1g,太子参1g。磨粉涂于肚脐,睡前用,早晨去除,7天为一疗程。连用1-3疗程。 我是西安市红会医院 “神经外科赵东升” 主任(原西京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门诊时间:每周二 、周四 上下午 微信、电话:15991694649 以上方剂均是作者经过查阅大量资料所得,仅供参考。 如果觉得本文有帮助,欢迎大量转发共享!
8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践行健康学7:肚皮“舞”
laofan68 2017-10-14 15:36
肚皮“舞”这里是指主动有意识地进行腹肌运动,会有利于缓解便秘和增强消化能力。 中老年人便秘和消化能力差是常出现的毛病,便秘会给一些老人造成不少痛苦。消化能力差、身体得到的营养素少,可能是加速衰老和易患疾病的一个因素。虽然可以通过吃药或其他治疗方法得到缓解,但往往效果都是暂时的,需要长期吃药或治疗。能否从健康学角度,靠主动有意识地运动,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让自己腹肌的运动,使便秘有所缓解,并且能帮助消化呢? 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个关于便秘的节目,是一个患有便秘的女士非常痛苦,最后通过一种先进的检测方法,即吞下一个药丸状的检测器,通过它发出的信号就可以得知它的运动情况,进而知道肠子的蠕动情况。结果是它移动到横结肠的一个地方以后,就几乎不再向下运动了,说明后段结肠的蠕动非常弱。通过针灸等方法治疗,增加结肠的蠕动,使病情缓解。 大家知道,腹式呼吸有助于消化,其实质是膈肌的运动,对肠胃等消化器官起到按摩作用,使其蠕动增强,增加了消化能力。 我在电视上还看到过一个表演肚皮舞的节目。不管是运动方式还是表现出的力量,都比我原来想象的要大得多。于是我想,肚皮的运动必然对肚子里的肠胃起到按摩作用。如果有意识地进行适当方式、适当强度的腹肌活动,应当能对包括结肠在内的消化器官起到一定的按摩作用,增加它们的蠕动,起到缓解便秘和帮助消化起的作用。 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个想法,是否真正有效还要经过实践验证。而且什么样的运动、用多大强度对便秘最有效?那些活动更有利于帮助消化?这些都需要人们通过实践去体验、去总结。 笔者一直不便秘,自己不能做在缓解便秘方面是否有效的实验。不过近期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自己认为可能有效的方法做一些腹肌运动,感觉到明显的变化是,排便的速度比原来快了。 不知是因为经常运动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本人的消化能力一直比较好,对于通过肚皮运动能否起到帮助消化,无法体验到明显的效果。希望认同此想法的朋友不仅要继续进行思考和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多从实践中去体验、总结出规律,对人们的健康做出贡献。 “践行健康学 1 :“绪言”中有笔者关于本系列博文的一些说明,最好看一下。
个人分类: 践行健康学|23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得不知!中老年人的隐忧----帕金森病
热度 6 hongkuan15 2017-4-11 07:22
每年的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World Parkinson's Disease Day)。帕金森病(PD)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多在60岁以后发病。帕金森的症状比较明显,多表现为静止时手、头或嘴不自主地震颤,肌肉僵直、运动缓慢以及姿势平衡障碍等,患者生活大多不能自理。 病因未明 大多数PD是由遗传、环境和老化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表现为某种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的多态性改变将导致发病风险的提高。某些环境因素,包括农药、杀虫剂、工业化学物品和一些微量金属等污染会增加患PD的风险。相关的病因很多,主要表现在大脑神经系统病变。 中国PD患者多,呈年轻化趋势 PD已经成为困扰中老年人的重要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5岁以上人群PD的患病率大约是1.7%,75岁以上患病率达3.4%,是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中老年的“第三杀手”,而且每年新发病例近十万人。并且全球400万患者中有170-220万人在中国,还呈现出年轻化趋势,“青少年型帕金森病”患者占据总人数的10%,30、40岁发病的帕金森病患者也并不罕见。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预测,中国2030年的帕金森病患者将达到500万! 早期症状可能是嗅觉异常,便秘和抑郁 PD最主要,最早期的表现为嗅觉障碍和便秘,其次是其它心理异常。一项研究表明,72%的PD 患者在运动症状出现前10 年之内即出现抑郁,平均患抑郁的时间为7.9 年。再次提醒大家,注意老人的嗅觉变化,一旦出现胃口不好,迟钝,做菜太咸太淡等现象,可能需要怀疑是PD的早期症状。此外,还有注意老人的便秘症状,有研究发现,约70%~80%的帕金森患者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肠道运动障碍。连续几天拉不出来就要引起注意了。发现上述异常问题尽早就医。 帕金森是肠道菌群惹的祸? 2015年,来自芬兰的研究显示PD患者肠道微生物群与对照组存在明显不同,PD患者肠道微生物群中普雷沃氏菌科的丰度发生了明显的下降(见下图)。此外,肠杆菌科中肠道菌的量与患者平衡和行走问题的严重程度相关联。患者有越多的肠杆菌科,就会有更严重的症状。 截至目前,已经至少有五项有关肠道菌群与PD关系的研究,然而,这五项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还没有明确的显示某种肠道微生物与PD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虽然,每个研究都发现了某些肠道微生物与PD的强相关,但这几个研究中并没有出现重叠的肠道微生物。 现在已经知道,人类的体表和体内的微生物可以达到100万亿级别,重达1~2公斤,总数量达到人体自身细胞的10倍,编码的基因是人类自身基因的300多倍。这些微生物与人类的脑发育、肠发育、身体发育都有相关.人体内的微生物组成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年龄的增长,饮食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体微生物组成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上述研究无法得出一致的结论也不足为奇,人群,种族,饮食,环境都不一样,肠道菌群自然差异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90%的PD患者会服用药物,特别是(卡比多巴)或levodopa(左旋多巴),因此,也无法排除药物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肠道微生物通过 菌-肠-脑轴影响PD 即使没有找到一致的肠道微生物,肠道微生物与PD之间的因果关系还未证实,我们仍认为肠道微生物与PD存在密切联系。 肠道微生物,肠道和大脑之间形成了一条“菌-肠-脑轴”,肠脑可以影响大脑,大脑也可以影响肠脑,它们之间是双向互通的。 菌-肠-脑轴链接肠脑和大脑,而帕金森病的发生开始于胃肠道并通过迷走神经向大脑扩散。事实上,许多帕金森病人在被诊断为帕金森之前大多都曾饱受胃肠道疾病的困扰。因此,胃肠道病变可共同作为早期诊断帕金森病的重要标志。 不可预防,不可治愈? 目前,因为病因未明,还做不到及早预防。PD作为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尚无有效预防办法。PD 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手术,以及细胞和基因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大都是暂时缓解症状,但是并不能阻止或延缓疾病的进程。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在大脑中植入电极的方式,安装脑起搏器(DBS),可减轻因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控制患者的症状,提升患者的生活能力,可能对一些病人有效。早期诊断治疗,加强对患者的护理,也只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PD是慢性进展性疾病,目前无根治方法,多数患者发病数年仍能继续工作,也可迅速发展致残。 益生菌和益生元,缓解或预防PD的希望? 由于肠道微生物与PD存在一定的关系,并且PD的非运动症状与肠道健康密切相关,因此,采用益生菌或益生元等方式改善肠道菌群或能有助于PD的缓解或治疗。这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多,但已有研究人员用益生菌或益生元干预帕金森的便秘症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每日服用65ml含有6.5×10 ∧9 CFU的干酪乳杆菌,PD患者排便情况明显好转。 我们的研究也发现,通过给PD患者服用NS乳酸菌能够缓解他们的部分症状,部分患者效果显著。相关的研究仍在继续,相信越来越多的益生菌和益生元等临床研究将会越来越多。 参考资料: 1. Scheperjans F, Aho V, Pereira PA, et al. Gut microbiota are related to Parkinson’s disease and clinical phenotype. Mov Disord 2015;30(3):350-358. 2. Keshavarzian A, Green SJ, Engen PA, et al. Colonic bacterial composi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Mov Disord 2015;30(10):1351-1360. 3. Hasegawa S, Goto S, Tsuji H, et al. Intestinal dysbiosis and lowered serum lipopolysaccharide-binding protein in Parkinson’s disease. PLoS One 2015;10(11):e0142164. 4. Unger MM, Spiegel J, Dillmann KU, et al. Short chain fatty acids and gut microbiota differ betwee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nd age-matched controls. 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 2016;32:66-72. 5.Hill‐Burns, Erin M., Debelius, Justine W., Morton, James T., Wissemann, William T., Lewis, Matthew R., Wallen, Zachary D., et al. (2017). Parkinson's disease and parkinson's disease medications have distinct signatures of the gut microbiome. Movement Disorders. 6,Agata Mulak, Bruno Bonaz.Brain-gut-microbiota axis in Parkinson's disease . World Journal ofGastroenterology, 2015, 21(37):10609-10620. 7,Lebouvier T, Chaumette T, Paillusson S, etal. The second brain and Parkinson’s disease . European Journal ofNeuroscience, 2009, 30(5):735–741. 8.Parashar A, Udayabanu M. Gut microbiota: Implications in Parkinson's disease. . Parkinsonism Related Disorders, 2017. 相关阅读: 帕金森早预防!关注肠道健康 肠道微生物和神经变性疾病的关联大盘点 2016版,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
14204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世界肠道健康日,肠道健康你做主!
热度 4 hongkuan15 2016-5-29 13:33
1958年5月29日,世界胃肠病组织(WGO)创始人Henry Cohen博士提出将5月29日定为“世界肠道健康日”。2005年5月29日,举行了第一次肠道健康研讨会。2010年在北京将“世界肠道健康日”引入中国,旨在提升公众的肠道健康意识。在最近几个月,媒体对肠道微生物狂轰乱炸的攻势下,肠道或肠道微生物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有这样的一个日子来专门让大众认识和了解肠道健康是非常有必要的,再加把劲!今年还是重点说说肠道里面的菌。最后,还要独家公布一些肠道健康的数据,男女肠道健康各不同。 肠道的五宗“最”! 人体最大的 消化器官 人体最大的 免疫器官 人体 生物密度最高的器官 人体 表面积最大的器官 目前 最受关注的器官 人体消化道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方之一。肠道是人体微生物数量和种类最多的部位,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酵母菌、真菌等。这些微生物与疾病和健康关系密切,不仅能帮助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合成某些维生素和生物活性物质,还可以维护人体免疫系统,抵御病源微生物的侵入。人体微生物还参与代谢过程,人体血液中大约70%的物质来自于肠道。36%的小分子物质是由肠道微生物产生的。 肠道也被称为人的“第二大脑”或“肠脑”。肠脑与大脑之间是双向互通的,他们之间通过脑肠轴(Brain-gut-axis)进行联接。肠脑能够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影响人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并且肠道微生物可能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经有发现多种途径参与肠道菌群和大脑的这种双向沟通,如免疫系统,迷走神经系统,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神经活性物质的生成等。 肠道健康之:女人多便秘。 经过《肠脑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初步统计发现,男性排便顺畅不费力的比例比女性高6%。表明女性的排便顺畅度比男性差,女性便秘的比例更高。 肠道健康之: 女性便秘的比例更高 据统计,女性经常便秘的比例要比男性高8%,达到23%!差不多4个人中就有一个女性便秘。女性为啥这么多的比例便秘呢?值得女性朋友们考虑考虑。长期便秘的危害还是比较严重的,该排出去的废物不能及时排除体外,里面的微生物持续分解食物残渣,产生的物质里包含多种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可能进入人体引起多种身体不适。痘痘?皮肤暗点无光?脾气大?焦虑抑郁? 肠道健康之: 女性腹胀的比例高 据统计,女性腹胀的比例大约比男性高7%左右。腹胀和便秘有直接关系,下面排不出,上面肯定堵得慌。消化不良,肠道微生物发酵食物残渣导致产气增多,肠道蠕动变慢,气体排不出去,最终都会引起腹部肿胀。 肠道健康之: 男性比女性排便更正常?! 再来看看排便次数,男性每天排便两次及以上的比例是女性的两倍多!而女性两天以上一次的比例是男性的两倍还多!这再次说明女性便秘的情况比男性多,女性的肠道健康状况确实值得注意了! 肠道健康之: 排便时,你在干啥? 大便时,你都喜欢干啥呢?我最常做的事是刷微信,嘿嘿。。。。。。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有接近60%的人排便时是在看手机!但是男女有别,女性专心排便的比例更高,男性玩游戏的比例高,并且那些在厕所里面想事情的比例比女性高。这是否说明男性们更不专心呢?哈哈,男人们,专心一点吧,排个便都要干那么多事,还思考问题?! 酸奶,酸奶,需要好好评估一下!~ 最后,再来看看喝酸奶的情况。酸奶是一种公认的健康食品,理论上能够促进体内益生菌的增加。经过统计,发现女性喝酸奶的比例要比男性高9%,有超过40%的女性经常喝酸奶!这就有一个疑问了,既然酸奶是这么好的健康食品,大多酸奶生产企业也都宣称酸奶有益肠道健康,女性经常喝酸奶的比例要比男性多,而便秘,腹胀等的比例却比男性高呢?可能原因是酸奶跟酸奶差别太大;酸奶改善便秘,腹胀等肠道症状的作用有限;或者酸奶不一定能够促进肠道健康,反而。。。。。。不敢再推测,不过这实在是个值得深究的现象,希望科研人员能够解密。 最后,给点建议吧: 1,积极主动关注肠道健康,并且越早开始越好。 2,发现肠道问题及早预防,尽早咨询相关医生或专家。 3,要特别注意饮食和营养状况和代谢情况,不暴饮暴食,选择健康饮食,拒绝垃圾食品。 4,密切注意排便异常状况,注意观察粪便形状,颜色、腹泻、便秘、打嗝及放屁等胃肠道异常状况。 5,注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尽量在家吃饭,少吃自助餐。 6,关注肠道微生物健康,可以进行肠道微生物检测。 7,适时选择合适的益生菌或益生元,保持肠道微生物健康状况。 来测测 肠脑健康状况 吧。点击如下链接,或扫描下方二维码:https://www.wenjuan.com/s/FFFRN3/ 来测测 孩子的肠脑健康状况 。点击如下链接,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https://www.wenjuan.com/s/riQfMzn/
6691 次阅读|14 个评论
女人爱吃辣,男人爱吃肉
hongkuan15 2016-3-30 10:08
好消息!在各位友人的帮助下,肠菌与健康公众号获得了微信的原创保护认证!公众号的功能将更多,在此感谢各位的支持和厚爱! 同时,也感谢参加 《肠脑健康状况评测》 的朋友们,下面我们来看一些有意思的统计结果。 俗话说:“酸男辣女”,虽然这种说法有点迷信,但我们的数据确实显示: 女性更爱吃辛辣食物,女性经常吃辛辣食物的比例是男性的三倍 (见下图)!为什么女性如此钟爱辛辣食物?难道弗兰,福北的妹子和川妹子比较多?中国的妹子更偏爱辛辣食物,还是女性都偏爱辛辣食物?咱也不知道啊,欢迎各位爱吃辣的美女们留言分享一下自己爱吃辣的原因(本公众号首次 可以留言喽,赶紧试试呗 )。 看罢了美女爱吃的,咱再看看男生们爱吃啥。估计很多人能猜出来,男人爱吃肉! 男人中无肉不欢的人很多,大家印象中吃素的人似乎不太具有男人气概。号称自己NB时,人们常说:老子可不是吃素的!吃素似乎成了软弱,胆小怕事的代名词,而吃肉似乎成了霸气,勇敢和野性的象征。一想到吃肉,我脑海中就闪现出马背上的民族,豪放的蒙古汉子的形象,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威猛,高达的感觉有没有? 从数据上看, 男士相比素食更喜欢肉食的比例是女性的两倍还多 (见下图)!这到底是为啥呢?男人们来讲一讲,为啥那么偏爱肉食呢?美女们是不是因为怕怕肉肉上身而不太喜欢吃肉呢? 俗话说:吃和拉是一对亲兄弟(查无出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我们看完了男女中饮食偏好上面的不同,那这些东西在肚子中经过一番运动,到出来时会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简单来看看男女在排便次数上有啥差别。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男女喜欢吃的东西不同,排便习惯还真不一样啊。 男性大便次数多,女性大便次数少。男士每天排两次及以上大便的比例快接近女士的四倍了 (见下图)! 男士 排便次数多,通常都有些腹泻,是不是男士喝酒吃肉吃多了,搞得肠道干活太累,希望它们快点出去。也有可能是肉吃太多,肠道微生物分解后容易产生氨和硫化氢,肠道可受不了这些有毒气体,咋办?只有让它们赶紧滚蛋。而女性则是排便有点困难,大多数女性都容易出现便秘,几天都排不出来。 男士便秘可能跟吃辛辣食物有关系,辛辣食物通常有一定的杀菌和刺激作用,它们进入肠道还不得把微生物给灭掉一部分,菌群紊乱了,干活的少了,势必会影响肠道的消化吸收,辣也会刺激肠道,影响肠道的蠕动,把肠道搞得懒得动了,当然便便就送不出去,于是便就密了! 男人们,女人们!别光顾了嘴巴,忽略了肠道。肠道也是我们的肠脑,里面还有数以亿计的微生物,我们吃的东西不光为我们吃,还得为肚子里的微生物。男人少吃点肉,美女少吃点辣,肠菌少受点罪!想了解自己的肠脑健康状况吗?文末有彩蛋哟! 预祝各位假期愉快! 李津 饮食男女图 纸本彩墨 49.5cm×44.5cm 2009 局部 送福利了 :想知道你的肠脑健康状况吗?来做个测试吧! 点开下面的链接 或扫描二维码 就可以: https://www.wenjuan.com/s/FFFRN3/
53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迄今为止我最为意外的科研成果——解决了便秘、肥胖等问题(CZ)
热度 41 zcgweb 2013-10-1 10:11
自88年进入复旦读书,至目前效力于军队和国家以来,已有25个年头了。回望以往我从事的生物医学研究历史,虽然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技一等奖、发表了240余篇学术论文、获批了2项国际PCT发明专利和十余项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的还有十余项)之外,但是始终没有哪种‘解馋’的感觉。 然而,这种情形自去年开始有所改变,到目前为止,似乎竟然成为了我迄今为止最为得意的科研成果——我们貌似竟然找到了便秘、肥胖等问题的解法,而且已经使200余位志愿者受益!而且看来问题的核心就在于肠道——通过保护肠道菌群、保护胃肠道粘膜、加上螯合作用减少脂肪类物质以及炎性因子被肠道吸收,人体竟然可以真的进入一种近乎完美的运行状态——这就是伟大的DNA操作系统的最佳状态! 在今年我自己进行亲身体验的前提下,我们已经可将通过转化医学研究协助大家通过健康养生解决便秘、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睡眠障碍、女性保健、解酒保肝、肠炎胃炎胃疼、改善口腔溃疡、防止口臭、解决长期慢性腹泻、肠镜检查术前清肠准备、预防骨质疏松等亚健康和慢性代谢性疾病防治问题。欢迎大家加我微信(微信号:zcgweb211),并加入QQ群(299184378),进行充分交流和PK。 BTW,今年的国庆节注定不寻常。作为一名医学科技工作者,需要有医者仁心的慈悲心怀,更需要医者仁术的妙手回春之能力。面对国内外公众,我将该成果予以公布,希望能够为众多亚健康和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尤其是肠胃不适人士带来福音! 欢迎下载该PPT:便秘、肥胖等亚健康问题的成功解决及其对转化医学研究的启示.pdf to 科学网 - 2013.09.27 张成岗 青医 便秘、肥胖等亚健康问题的成功解决及其对转化医学.pdf CZ @ 2013.10.01 10:04:48
个人分类: 转化医学|18964 次阅读|243 个评论
欢迎推荐长期便秘患者、体重指数>30的肥胖人群:第三方解决方案
zcgweb 2013-8-15 19:23
如题,半年之内解决问题,依赖于全新方案,基本上都可以搞定,确保健康,恢复正常身体状态和功能,验证‘新概念医学’理论! 如果我们的新方案能够搞定便秘和肥胖等问题,那么传统医学无论中医中药西医西药应该会面临一个新的思考机会了。 CZ @ 2013.08.15 19:23:02
个人分类: 转化医学|31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构建‘转化医学’中的重要功能模块‘云诊疗’的设想:云医院
热度 1 zcgweb 2013-4-30 19:39
关于筹建转化医学中的重要功能模块‘云医院’的设想:云医院 以糖尿病患者的防诊治为例,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招募1万名内分泌科医生或内科医生,每个人能够覆盖1万名糖尿病患者(这样能够覆盖1亿群体,但是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何止1亿?!),医生和患者均(采用智能手机或互联网)注册登录到该‘云医院’网站(具备‘云诊疗’功能),患者和医生不用直接见面,医生根据患者主诉给出合理化饮食、锻炼和药品的建议;第二次如何用药由医生根据患者上次用药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类似于撰写程序过程的design and debug模式,直到该患者的生理生化指标恢复正常。这种情形尤其适合于不必住院的患者,例如便秘患者等,也适用于虽然总是住院但并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 医生的积极性来自于患者的积极反馈等方式。同时,这样模式将有可能显著地促进和改变现有的生物医学研究模式,或将引来一场新的健康产业的新革命!工业革命已经差不多进入第三次革命了,然而人类健康和医疗的革命迟迟没有发生,难道我们必须要等到老外say yes才去做吗? 欢迎各位抛砖。 CZ @ 2013.04.28 04:48:47
个人分类: 转化医学|3308 次阅读|13 个评论
有一天:当人类的便秘、肥胖、糖尿病、三高等问题已成为往事...
热度 1 zcgweb 2013-4-30 19:31
我们和合作企业目前差不多几乎已经发现了能够解决人类肠道相关疾病包括便秘、肥胖、降糖的有效干预方案,应该会在几个月之内和市场见面,预期大家的健康问题将不再受便秘和肥胖等问题的折磨和困扰了,因此,我们得有此题目‘当人类的便秘、肥胖、糖尿病、三高等问题已成为往事...’ 当人类由于饮食而导致的‘三高’等健康问题解决之后,我想接下来应该就是解决心理认知的问题了,这样我们的整个社会就会更加进步,人类将会更有时间思考后续应该做什么,而不是一直沦陷在慢性疾病折磨和无尽研究的怪圈中。
个人分类: 转化医学|3066 次阅读|3 个评论
努争乏力
热度 5 张三火 2011-10-20 22:40
前面的博文中介绍过“完谷不化”,今天介绍的“努争乏力”也是一种排便异常的表现。 在生活中,许多排便困难的人都认为自己就是便秘的毛病,经常会使用润肠通便或排毒通便的药物治疗。有的人长期服用藩泻叶这种苦寒泻药,虽然能获得一时的通利,但终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会由此损伤脾阳,导致脾虚病证发生。 在中医临床上,便秘要分为实秘和虚秘。实秘有肠道积热、气机郁滞、阴寒积滞等不同情况。虚秘分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不同类型。努争乏力就是描述气虚便秘的术语。表现为大便无规律,缺乏便感,常两日以上一行,每次的排便时间较长,但大便并不是很干硬,只是排泄无力,特别用力时容易出现气短汗出症状,这种情况被称为“努争乏力”。多伴有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虚无力等。 气虚便秘多是由于饮食劳倦所伤,或久病、术后、产后体虚,或年老体虚,或久坐少动胃肠功能减弱等导致气虚,大肠传导无力,出现大便排出困难的症状。这种情况,单纯通便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需要针对病因病机采用益气通便的方法进行治疗,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是疗效卓著的补气药,可以选择应用。 如果气虚便秘不能得到及时治疗,时间久了,会引起痔疮、脱肛等 。 排便正常、有规律,是健康人的主要标志之一,要引起重视哦,呵呵!
个人分类: 张焱讲养生|4722 次阅读|12 个评论
被一坨屎震动的中国
热度 7 fs007 2011-9-11 15:52
被一坨屎震动的中国
寻正 【寻正按:在微博上看到了深圳儿童医院的钡灌肠摄影,深圳儿童医院考虑先天性巨结肠并非没有根据,该患儿需要活检确诊,如果认定Hirschsprung病,需要及时手术。深圳儿童医院蒙财害命的说法已经不妥当了,故而修改之。】 案情: 深圳市的陈姓婴儿,在2011年8月18日出生,3天后因腹胀至深圳市场儿童医院就诊, 据媒体报道 ,“入院时,由于陈先生的儿子出现肛门指检肛门无狭窄,退指有大量黑色稀水便及气体排出等症状,儿童医院便初步诊断其或患有先天性巨结肠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有便血、便常规可见白细胞等小肠结肠炎表现,且钡灌肠提示为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因此建议做结肠造瘘术同时取活检。”手术费用估计需要高达10万元,家长拒绝医院手术建议,转到广州儿童医院求诊。 广州儿童医院病历显示:“婴儿发育可,无失水,腹胀、软,肛门外观正常,可进小指,‘先天性巨结肠未除外’。”广州医院8毛钱的石蜡油就好象解决了问题。 此事件被爆光之后,引发了网络热议,大家一致谴责深圳儿童医院心黑。事隔不久, 广州儿童医院的李成昌医生出面为深圳儿童医院释责 ,表示患儿仍然可能存在先天性巨结肠,最终可能需要手术。李成昌医生的力挺下,估计网友的热情将锐减,深圳儿童医院得逃一劫,避免了名誉上的进一步损失。 幕后: 广州儿童医院的李成昌医生是此案的关键,因为陈姓婴儿到该院就诊,不可能不报告先前在深圳儿童医院的遭遇,这也是他在病历上不排除先天性巨结肠的原因,但显然,他并不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大(甚至是有),“先天性巨结肠未除外”是给同行面子的,他的处理显示他根本就没考虑先天性巨结肠。 当患者被8毛钱治好之后,深圳儿童医院就陷入了信用危机。深圳儿童医院要处理这个危机,就得要广州儿童医院的同行出面缓释,因此,不难想像,A院长通话B院长,B院长再找李成昌医生谈一谈话,随后预约好的媒体接踪而至,李成昌医生的可能性不排除论马上让网友再次失落在专家意见里。 被污染的科学: 李成昌医生要么是为势所迫当众撒谎,要么是医术特烂瞎猫碰上死耗子,李成昌对先天性巨结肠的介绍会让医学生汗颜,针对相关疾病的讨论,无论是深圳儿童医院,还是广州儿童医院,都缺乏基本的医学常识。 李成昌医生的媒体采访错误百出,科学被利益污染。现列举其错误如下: 1)先天性巨结肠难以确诊——错,手术是先天性巨结肠的唯一治疗方式,不能确诊,做什么手术? 2)婴幼儿……有三种实验室检查方法,钡灌肠、直肠肛门测压、直肠黏膜检查——错,婴儿测什么压,只有稍大的幼儿才行测压,看有没有直肠内括约肌反射。 3)另外两种检测手段,…不适宜用于特别小的婴儿或为有创检查——错,如果怀疑先天性巨结肠,就一定要活检确诊,以便及时手术。 4)儿童的先天性巨结肠是否都是需要手术解决,业内一直认为要持谨慎态度看待——错,业内共识是手术,越早越好。 5)新生儿患者的巨结肠有组织性变化,阻碍排便的神经结节会随发育从上段结肠一直往下长,直到消失——错,这句话完全是鬼扯。 6)如果巨结肠一直无法消失,最终才考虑手术——错,先性巨结肠越早手术越好,这是深圳儿童医院要患者手术的原因。 先天性巨结肠: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遗传病,目前医学界已经接近发现其相关基因,已证实跟一系列遗传因素相关或者跟其它遗传病(先天性心脏病或者唐氏综合征)相联。本病由丹麦医生Harald Hirschsprung首先描述,故而在医学文献上通称为Hirschsprung's Disease,先天性神经节缺乏巨结肠(Congenital Aganglionic Megacolon)很少用。 如果你灌过香肠,就不难理解肠蠕动的原理,当肠内容物在肠道中运行时,肠道要有规律性地分节段地收缩与舒张,控制肠道协调地分节段规律蠕动的,是肠壁中的神经与神经节。顾名思义,Hirschsprung病就是由于一段肠道没有了神经节与相应神经的控制,不能配合整个肠道的蠕动,一直处于收缩状态,从而发生阻塞,下游不通,上游就涨水发胀,产生巨结肠。 本病累及的肠道是直肠与结肠,其分布是从肛门向结肠往上走,75%的病人累及直肠与乙状结肠,约有10%会累及全结肠乃至小肠下段。有很小部分人会只有较短节段累及,按上述分布趋势可知肯定是直肠乙状结肠。故而李成昌说从上段结肠往下长是不知所云。 肠神经节的发育早在宫内就完成了,因此,Hirschsprung病的病因肠段不会发生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是在该节段的近端。由于婴儿出生后就开始吞气,还有肠上皮脱落的组织、胎毛、羊水、胆汁、以及粘液等,这些东西需要排出,却阻塞在结肠内,近端结肠就扩张,形成巨结肠表现。Hirschsprung病的巨结肠是一种继发性改变,显然,阻塞越久,改变越多,后果越严重。近端肠段扩张超过一定限度,肠道张力就减弱与消失,阻塞会越来越严重。 对于许多Hirschsprung病病例来说,近端肠道代偿性地增生,如果失神经节段不长,起初会把肠道内粪便强行压至肛门排出,但最终会产生肠梗阻症状,导致本病被诊断。可能有多达1/5的人会在3岁以后才被发现。 由于巨结肠是一种继发性表现,在新生儿可能没有典型的巨结肠,导致钡灌肠摄影检查不易发现并诊断巨结肠。巨结肠在X线摄影中有典型的喇叭状或者问号状,如前述,在新生儿小婴儿就可能不那么典型。 典型Hirschsprung病钡灌肠摄影:来源—— Medscape:Hirschsprung Disease Imaging Hirschsprung病会因为慢性阻塞造成继发性的巨结肠,阻塞会越来越重,失神节段不会因为年龄发育而重新长出神经节来,所以Hirschsprung病要及早手术,必定要手术。针对Hirschsprung病保守治疗是无稽之谈。儿童越早手术效果越好,并发症越少,可选择的手术方式越多。 在稍大的儿童,可以进行直肠测压(Anorectal Manometry),测试肛内扩约肌反射是否存在。直肠是大家临时装粪便的,可以想象,如果直肠内的粪便多了,那么直肠的括约肌就应该松驰,不然,大家得成天穿着尿不湿。这个反射的消失,是Hirschsprung病的特征,几乎可以确诊本病,但这个测试要在稍大的儿童才行,婴儿的判断价值就低了。 Hirschsprung病的金标准是活检,把怀疑的不舒张段肠壁进行病理学检查,发现其不含有神经节,就确诊了。活检是由浅入深,先粘膜活检,如果不能结论,再进一步取肌层标本,最终确定诊断。活检确定诊断是手术前的必要准备!深圳儿童医院宣称手术时再进行活检,完全是缺乏医学常识的乱弹琴。手术必须要依靠活检提供累及肠段范围,在手术时,由于肠道要排空——谁会傻到在充满大便的肠道进行手术?——其时已难判断梗阻部位了。 Hirschsprung病是一种高风险的疾病,任何教科书或者医学规范都会点明这一点,如果怀疑此病,则要求有儿外科医生参与管理,以便随时应对紧急情况。紧急情况就是爆发小肠结肠炎,一旦发生,就有很高的死亡率。 一坨屎的学问: 陈氏婴儿的实际案例是一坨屎的学问,根据媒体提供出来的资料,估计小婴儿出生后一直没有排便,但能吃能喝,第三天发现肚肚胀了。由于小孩能吃能喝,没有呕吐,因此,肯定是远端肠道,可能是肛门附近的阻塞。事实上,整个小孩的病程中都没有出现肠梗阻很紧急的状态。 新生儿出生后排出的首次大便是胎粪,见前述,其中含有多种胎儿吸入或者肠道产生的成份,胎粪粘粘的,象沥青,希波克拉底祖师爷称之为Meconium,意思是鸦片样粪。新生儿一般在1天内排除胎粪,而Hirschsprung病则只有10%的人能在1天内排出来。这粘粘的胎粪可以成为新生儿肠梗阻的根源。 胎粪:来源- 英文维基 新生儿最常见的胎粪性梗阻称为胎粪塞综合征(Meconium Plug Syndrome),大部分的新生儿便秘就是这一类型,每500到1000个新生儿中会发生一例。针对这种情况,直肠指检就有治疗作用,再不行,灌灌肠就解决了。 其次的胎粪梗阻是小肠胎粪梗阻(Meconium Ileus),这种类型的梗阻由于部位较高,会有呕吐症状,肠梗阻的症状出现更快更严重,保守治疗(补液灌肠)有一半成功机会。手术则是取出那坨梗阻的屎。小肠胎粪梗阻往往出生时就腹胀,数小时就有呕吐明显腹胀的表现,发生在新生儿的几率是3000个新生儿中会发生一例。 最后Hirschsprung病发生率是每5000名新生儿中发生一例。因此,在临床的鉴别诊断中,如果按李成昌医生所言,其X线摄影片并不典型(媒体所示X线片是典型的肠梗阻,根本看不出Hirschsprung病征象【但微博上有深圳儿童医院提供的钡剂摄影图片,有典型的Hirschsprung病征象】), 那么,基本上不必考虑巨结肠。如果怀疑,就要进行活检 【此处修改为仍然怀疑Hirschsprung病,需要进一步确诊及时治疗】。 在新生儿肠梗阻还有其它甚为少见的疾病,多需要手术治疗,不进一步详述。 在年龄稍大的婴幼儿,功能性的便秘(主要是由于小家伙怕拉屎而主动抑制排便造成的)是小儿便秘的绝大多数原因。超过1/3的看小儿胃肠科的人都是便秘,估计儿童中每5-10人中就会有1人发病。饮食与行为改变往往就能解决问题。 总结: 综合所有得到的信息,陈氏婴儿患有Hirschsprung病(先天性巨结肠)的可能性 极小,比较 【修改为:仍然存在,但也】有可能的是胎粪排出不畅,或者还伴了局部功能性障碍。如果两家医院怀疑Hirschsprung病,则都违反了医疗规范,延误了诊断和治疗。 两家医院表现出来的医疗水平令人堪忧,如果深圳儿童医院不确诊Hirschsprung病就进行手术,几乎等同于谋财害命——手术是有风险的,不必要的切除肠段会有并发症风险,影响到生长发育。 对这一恶性案件,中国政府监管部门应用采取调查行动,如果属实,则应严惩凶手。【删除】 对陈氏家长,我则认为没有太强烈的民事诉讼价值。损害赔偿请求应当基于实际损伤,家长聪明地拒绝了手术,则避免了后果。家长唯一能申请的是精神损伤,中国针对精神损伤不看重,赔偿额度低,不值得打官司。【添加:综合现有信息判断,该患儿仍然需要确诊是否是Hirschsprung病,如果是,当力争早日手术。】 中国人缺乏法制精神,有留学生到商店买了过期食品,吃了一部分后再找店家,店家承诺退货,国人不干,问吃了的咋办?有没有生病啊?没有,那么凉办。你的后果是剩下的部分不能吃了,给你退货,就达到了最大赔偿要求了。深圳儿童医院没蒙害成你,其它治疗方式没有大的不当,所以,因为气愤而寻求赔偿就是无赖了。 参考文献: 《北美儿童胃肠肝与营养协会临床医疗指南:婴幼儿便秘的评估与治疗》 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 43:e1Ye13  September 2006 VERA LOENING-BAUCKE, M.D., and KEN KIMURA, M.D. Failure to Pass Meconium: Diagnosing Neonatal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m Fam Physician 1999;60:2043-50 Stephen Borowitz, MD Pediatric Constipation Medscape. http://emedicine.medscape.com/article/928185-overview Accessed 2011-09-11 刘勇 王道斌 “8毛”只是通便 是否巨结肠仍要观察 《南方都市报》 2011-09-09 婴儿被诊断需花10万元做手术 最终花费8角钱痊愈 《广州日报》 2011-09-01
个人分类: 医学普及|8086 次阅读|8 个评论
山楂果之痛
songshuhui 2011-1-29 11:48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 2011-01-28 13:51 露水白时山里红,冰糖晶映市中融,儿童戏食欢猴鼠,也能携归敬老翁 。 作者:赵承渊 山楂果又名山里红、映山红果、酸楂,其色红艳,气味微带清香,入口酸甜,每年秋冬季上市,是制作冰糖葫芦的经典原料。鲜艳的山楂果裹在糖衣之中沿街叫卖,引得多少孩子垂涎忘返!篇头小诗便描述了这一老幼咸宜,其乐融融的景象。 祖国医学将山楂果列为消食佳品,有消积化滞、收敛止痢之功效。宋代以后就用以补脾健胃,李时珍认为山楂“化饮食……凡脾弱食物不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绝佳,但不可多用,恐反伐也”。俗话说“红果一串,每餐添饭”,老百姓也对山楂助消化的功能印象深刻。记得小时候每逢食欲不振,家人就拿出“大山楂丸”服用一丸,该丸药一反所有汤药或中药丸苦涩的口感,颇为爽口,也是居家常备的药物。 然而对李时珍后半句“不可多用,恐反伐也”注意的人就不太多了。由于对山楂果“化积食”的观念过于牢固,不少人认为山楂多食有益,尤其是一些体弱进食不佳的老年人或平日易感腹胀反酸的人,每逢白露节气前后新鲜山楂果上市之际,总喜欢贪吃几颗,麻烦可能就随之而来了。 山楂果之痛,不是痛在爱情破碎,而是痛在肚肠。这些人往往在进食生山楂之后的几天到半月之内发生剧烈腹痛,腹痛常常是间歇性,时好时坏;痛时难忍,好时腹胀。呕吐很常见,甚至是大量呕吐,每次可吐出上千毫升。同时大便和排气停止,可伴有发烧。病情严重的,腹痛变为持续性不缓解,患者可以发生神志模糊甚至休克。用医学术语来讲,这些患者的表现是“消化道梗阻”的典型症状。 为何将山楂果与消化道梗阻联系起来呢?先来看看我们消化道的结构。实际上,从口到肛,人类的消化道是一个长长的管状结构,部分地方膨大成腔,起到特殊作用。如口腔含有牙齿和舌,初步切碎和搅拌食物;到了胃里,具有强酸性的胃液再次处理食糜,随着胃每分钟大约3次的蠕动将食物逐渐转化为液体排入小肠;在小肠内,食糜经过多种消化液的处理,营养物质被吸收,残余进入大肠,大肠再对食物进行最终固化后排出体外。液态食糜不断在消化道内移动,是保持消化道正常工作的前提。 然而新鲜山楂果却对此过程有不利影响。我们咬一口山楂,特别是不太成熟的山楂,会感到口感苦涩,这是果实中的鞣酸造成的。鞣酸又名单宁酸,广泛存在于水果之中,尤以山楂,柿子,酸枣为多。鞣酸可在高温下凝固,故而西北地区常将未成熟的柿子预先采摘,置于温水中,过几天柿子就变得不再苦涩,而是生脆甜爽了。贪食未经处理的生山楂,大量鞣酸和丰富果胶进入胃里,便与胃液和食物蛋白发生反应,产生凝固团块,此时若食用者本身年老体弱或胃的运动功能欠佳,就会导致该团块逐渐增大坚实,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石头”。坚硬的石头在胃内翻滚壮大,终于堵塞了幽门,使后来的食物不能通过,这便是“幽门梗阻”。胃内容物不能排进小肠,就会以呕吐的方式排出体外。 一些胃石没有在胃里存留,而是随着蠕动进入了小肠。由于小肠内径远小于胃,这些胃石便在小肠内的某处狭窄部位定居下来。其后果与幽门梗阻类似:随着小肠蠕动加剧试图排出异物,患者会发作严重的腹痛,蠕动过后腹痛可以稍缓解,但后期进入的食糜由于阻塞不能通过,大量存留在梗阻近端,并常常经口呕吐出来。如果胃石在局部嵌压的时间过长,肠道局部的血液供应会受到影响,渐渐地肠壁会发生坏死穿孔,后果就更加严重了。 这些梗阻临床上往往可以经过B超或者CT发现。幽门梗阻的胃石可以考虑用胃镜设法取出;小肠内的胃石处理方式有两种:如果预计患者经过一番痛苦挣扎有望排除异物,则保守治疗;如果不能,就只能开刀做手术,把石头取出来;一旦穿孔,处理会更困难——谁会想到,仅仅因为贪吃几个小小的山楂果,竟会如此大费干戈呢。 同理,柿子也不可多吃。轻则便秘,重则会与上述一样发生消化道梗阻。浓茶中也含有较多鞣酸,经常大量饮用也会致便秘;鞣酸易与金属结合影响吸收,常饮浓茶会引发铁缺乏。食用含鞣酸较高的食物时要注意:一要适量,“过犹不及”;二要尽量避免与高蛋白食物同食;第三老年体弱和少年儿童尤其需慎重。 山楂树花开洁白,山楂果酸甜可口,愿朋友们都能愉快享用,愿山楂之痛不再重来。 您也可能喜欢: 落凤坡寻龙记 鸡蛋如何不贴壳? 水面上舞动的精灵(2, 3) (译)语言的影响力 我们是在地“球”上吗? 无觅
个人分类: 健康|763 次阅读|0 个评论
便秘与老年痴呆症研究动态与文献分析
xupeiyang 2010-12-18 11:05
长期便秘是老年人智力下降的罪魁祸首,有80%左右的老年便秘者易患老年痴呆症。   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的细菌能将没有被消化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吲哚、硫化氢和组织胺等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生成后可通过大便排出体外。而便秘患者由于不能正常排出这些有毒物质,久而久之,体内就会大量积累有毒物质。当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并超过肝脏的解毒能力时,就会随着血液循环慢慢进入大脑,损害人们的中枢神经系统,成为老年人智力下降的罪魁祸首。尤其是老年人进食量相对减少,消化功能也相对较差,代谢机能呈明显衰退的趋势,因此,老年人长期便秘极易引发老年痴呆症。   老年人便秘一般可分为痉挛性便秘和无力性便秘。痉挛性便秘大多是由于所进食物中含有香料和纤维过量而引发的,这类老年便秘患者应注意多吃些少渣的半流质食物,如牛奶、米粥、蛋汤和软米饭等,能够有效避免或减轻便秘症状。无力性便秘者大多是因为所进食物中脂肪含量不够、缺乏蔬菜水果和饮水不足引发的,这类老年便秘患者应多食用有渣食物,如粗粮、青菜、豆制品和含维生素B1比较多的食物等,以增加身体对纤维的摄入量,促进肠道蠕动,从而缓解便秘症状。易患便秘的老年人,要养成早起空腹饮一杯水、就寝前喝一杯酸奶的好习惯,对预防便秘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an1r0evyz8lI5I1I00h001000j100300.y constipation AND Dementia 108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1 2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9 14 2007 8 2010 7 2004 7 2001 7 2006 6 2005 6 2008 5 2003 4 1997 4 2002 3 1999 3 2000 3 1996 3 1994 3 1998 2 1995 2 1991 2 1988 2 1986 2 1 2 1 2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34 United Kingdom 8 Japan 7 Netherlands 5 Spain 4 Germany 3 Italy 3 Australia 3 Sweden 2 New Zealand 2 Belgium 1 Czech Republic 1 Taiwan 1 Croatia 1 Turkmenistan 1 Austria 1 Portugal 1 France 1 China 1 Finland 1 1 2 1 2 3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Tokyo 4 Nijmegen 4 Rochester, MN, USA 3 Milwaukee 3 London 3 Boston 3 Valladolid 2 Atlanta 2 Auckland, New Zealand 2 Chicago 2 Brussels 1 Heidelberg 1 Spokane 1 Guildford 1 Dresden 1 Naples 1 Prague 1 Ume 1 San Diego 1 Los Angeles 1 1 2 3 1 2 3 4 5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J Am Med Dir Assoc 4 Eur J Clin Nutr 3 Drug Aging 3 J Clin Psychiat 3 Am J Gastroenterol 3 Am J Geriatr Pharmacother 2 Mayo Clin Proc 2 J Nutr Health Aging 2 Age Ageing 2 Movement Disord 2 Arch Intern Med 2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 2 J Clin Gastroenterol 2 Nurs Times 2 Tijdschr Gerontol Geriatr 2 Rinsho Shinkeigaku 2 Ned Tijdschr Geneeskd 2 Wien Med Wochenschr 2 J Am Geriatr Soc 2 Rev Med Brux 1 1 2 3 4 5 1 2 3 ... 55 Top Terms Publications Constipation 108 Humans 102 Dementia 92 Aged 71 Patients 60 Aged, 80 and over 32 Alzheimer Disease 26 Nursing 24 Nurses 24 Adult 23 Diagnosis 22 Parkinson Disease 22 Depression 20 Middle Aged 20 Nursing Homes 19 Prevalence 17 Comorbidity 17 Evaluation Studies as Topic 17 Risk Factors 17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17 1 2 3 ... 55 1 2 3 ... 17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Van Weel C 3 Koopmans R 3 Van den Hoogen H 3 Kovch C 2 Noonan P 2 Cuellar L 2 De Luis D 2 Aller R 2 Izaola O 2 Terroba M 2 Lyman P 2 Volicer L 2 Lane P 2 Panke J 2 Kiely D 2 Jesudason V 2 Furner S 2 Lhle M 1 Reichmann H 1 Schneider C 1 1 2 3 ... 17
个人分类: 老年健康|254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周资讯看点17:女人们,谨记主动防艾!
songshuhui 2010-8-9 21:20
资讯小分队 发表于 2010-08-04 16:52 坚果好吃壳难剥,松鼠们和你一起敲。让我们把知识变得丰满起来! 女人们,谨记主动防艾! 首次证明阴道凝胶能防止艾滋病传播 这条资讯的最初版本中有这样一句话:实际上这是人类首次找到可以预防艾滋病的方法以前疫苗什么的也没有特别见效的,这是第一次。后来被松鼠 色人 要求删掉了。实际上行之有效的预防方法怎么会没有呢,避孕套、男性包皮环切都是被证明了有效地方法啊,见多识广的 色人 怎么会容忍资讯组犯这种低级错误呢?因为这个研究非常有意义,她想强调的重点是指在女性艾滋病预防上,且看详细分解: 只要能预防艾滋病,谁主动谁被动有那么大差别吗?当然有! 对于这些高危女性,能够行之有效地预防方式非常少。而这实际上是非洲艾滋病在女性中尤为猖獗的原因之一。在异性性交时,如果一方带有艾滋病病毒,女性从男性携带者那里感染病毒的可能性比男性从女性携带者那里感染要高,这是由男女生理特征决定的。而现在已知的有效预防手段,很多并不适用于女性,譬如避孕套,首先说女性不是总能说服性伙伴使用避孕套,再说如果女性想要小孩,又不知道丈夫是否携带病毒,避孕套很可能并非她们愿意考虑的东西。又譬如男性包皮环切,也可以有效降低艾滋的感染,但是仅限于男性。 这些自愿者为啥愿意冒被感染的风险呢? 这些女性本身就是艾滋病高危群体,并不是研究者们放任他们不管,而且研究本身也采取了随机双盲试验设计医生和患者都不知道自己是接受的药物治疗还是安慰剂),是现在医学中研发新药时的金标准(golden standard),只有经过这样的步骤,研究者们才能确定一种药物是否确实有效。这样的试验不可或缺。在西方关于临床试验的伦理讨论非常多,而且所有试验在进行之前都要接受严格的伦理检验,按照规定,只有那些被认为不违背人性伦理原则的才能实施当然这不是说所有的试验都符合标准,实际上也经常有争论传出,但就这个阴道凝胶来说,应该是没有读者所担心的这种问题的。 这个神奇的阴道凝胶究竟是啥?怎么用呢? 先说什么是凝胶。没有地方仔细介绍这种阴道凝胶的模样,但根据paper里面的描述,应该是像啫喱一样的东西,通过一个插入式注射管,打入阴道里面去。凝胶里面含有1%的替诺福韦,而替诺福韦是早已经证明的可以抑制艾滋病病毒复制的药物,现在作为口服剂,广泛应用在治疗艾滋病中。也就是说这种预防方式里面的有效成分没有什么新颖的,新颖的是旧药新用,以前口服,现在外用,以前用于治疗,现在用于预防。 以下还有来自松鼠 小庄 的几点补充: 事实上,几年前上过一个相关报道的培训课程,当时就已经闻听过多种用于女性的预防手段,比如一种可以自行涂抹的杀菌剂,以及size有点超出大家常识的女用condom,等等,所以这个报道源用第一次的说法是言过其实了。女性主动预防的重要性, 色人 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事实上还可指出的一点是非洲女性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她们根本没法保护自己,比如在一个村子里经常出现外出打工的男性将从性工作者那里得来的病毒传给无辜的妻子这种案例,而在中国也不乏类似的情况!艾滋病疫苗或防护手段的trials和一般我们想象中的新药试验之类是很不同的,它一般会选在一个高感染地区进行,通过能否降低试验组的感染率(与控制组对照)来检验手段的有效性。但试验过程中,工作人员仍然会对每个被试传授有关知识及嘱咐他们注意自身卫生安全,所有人一视同仁,也体现了双盲试验的特点。 打印人体,越来越近咩 有两个研究团队研制出了在大鼠体内能正常工作的人工肺 。不知人体这台机器是那个厂家设计生产的,手艺倒是挺高,就是售后服务实在太糟糕。售后三包全要靠自理。经过千百年来用无数条性命的反复实践,人类基本掌握了一套修理的办法,但是包换方面,更换的零件还一直比较山寨,至于包退嘛,那基本是在yy呢。不过,近年来科技发展实在太快,你完全可以像松鼠 猛犸 那样乐观一点儿,相信 3D打印技术也许可以在未来二十年内达到可以打印完整可用器官的程度,因为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再往前推几十年,谁能想得到美国一个公司用用水凝胶、干细胞和3D打印机制造出了血管;瑞士一家研究所在小鼠身上长出了人的拇指骨;还有个哥们在自己肚子上植入了一个下颌骨支架,八个月之后长出了一个尺寸精确的下颌骨呢? 跟着松鼠 瘦驼 回顾人体零件更换史,从过去不中看更不中用的木头、皮革、钢铁到现在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克隆器官,人类越来越会驾驭自身这台机器。说不定哪天我们真的会说: 你好,请帮我定制一颗心脏 。 星形胶质细胞:二等公民成功翻身 被失眠摧残的朋友看到 睡眠还要经过星形胶质细胞 也许更茫然了,因为这条资讯的意义本来就不是为了治疗失眠,松鼠 安婆婆 说这项研究再次确立了星形胶质细胞在细胞界中的地位。神经系统是个大王国,由数以亿计的神经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可以划分为两类:神经元和神经胶质。在早期研究中,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神经胶质又比较低调,人们只能观察到神经元在神经活动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因此神经元一直备受重视,而神经胶质则被认为除了进行提供营养这种缺乏技术含量的活以外,再无其他特殊技能。因此神经胶质一直被当作二等公民对待。但近几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一些胶质细胞中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被发现,它们对神经活动的调节作用得到了肯定。从此星形胶质细胞这些二等公民终于翻身了。人们的视野正在拓宽,慢慢地发现大脑要健康和谐地运作,这些不同种类的细胞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一个也不能少,都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断奶就不便秘啦 牛奶可能同儿童便秘存在关联 ,这也许是世界上看起来最不像偏方的偏方了,因为它一点也不神奇,甚至不保证药效,而是用了可能和关联这样模棱两可、不够自信的词汇。松鼠 云无心 之所以说它像偏方,就是因为这其实只是一项非常初步的研究,远远不能说是一个科学结论。项研究的意义不是说牛奶有造成便秘的风险,所以不要喝牛奶,而是说如果你的孩子慢性便秘,没准和喝牛奶有关,不妨停止喝奶看看有没有用。毕竟这样做简单方便,而且比松鼠 李清晨 推荐的 八毛五的开塞露 更经济实惠。 网络时代的敌友观 朋友变网友,网友变朋友。煲电话粥的少了,都改成敲字了。 一项新研究 通过分析虚拟宇宙游戏中的30万名玩家的互动,首次为一个存在了80年的老心理学理论:结构平衡理论提供了大尺度上被论证的证据。 松鼠 蓝枫 几句话就道破了其中的玄机,人与人的交往说白了就是一个趋利避害的过程,这些利害可以是金钱上的、身体上的、思想上的、情感上的等等。而网络就像是一个过滤器,过滤了社会背景、外表、声音只剩下思想感情上的交流。这样便可以让关系双方更直接的获取所需心理利益。从而使得双方情感关系的力度加大。也因此,当其中一方宣称有敌或者有友时,由于情感迁系导致的双方同位性(你和对方是一体的感觉),自然也会很直接的做出第三方是自己的敌人还是朋友的判断。 来源:原创 0.618 编辑 图片来自 corbis 想分享科技新鲜事,跟大伙儿谈论热点话题背后的科学?却懒得写长文章,或不知怎么参与?现在可以编译短文或写原创小文章,投稿给资讯频道,与大家共享信息。详情
个人分类: 资讯|1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是如何从消化道进入人体内部的?
sheep021 2009-7-29 10:09
武夷山 老师和鲍老师发起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树是怎样把水提到 10 米 以上树梢的,人是咋小便的: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4356 本人也借题发挥,提出了: 天上的水是怎么来的?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5365 最近又想到一个问题: 水是如何从消化道进入人体内部的? 难道也是与植物吸水一个道理吗:蒸腾拉力、根压和水分子的内聚力? 饮食不同,心情不同,或者体质不同为何会影响到水份和营养的吸收? 为何会有便秘、腹泻、水肿、消渴等待疾病? 欢迎讨论。 其实这些问题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详细论述,但要讲得通俗易懂,人人能理解和接受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31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6: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