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进口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我国2010年批准上市药品1000件 仿制药占多数
xuxiaxx 2011-10-11 08:06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发布《 2010 年药品注册审批年度报告》指出, 2010 年我国共批准药品注册申请 1000 件。批准上市药品中,仿制药数量仍居多数。 报告显示, 2010 年批准的 1000 件药品注册申请中,境内药品注册申请为 886 件,进口 114 件。批准上市药品中,化学药品数量仍居首位,占全年批准上市药品的 88.9% ,其次为中药,生物制品最少。与 2009 年相比较, 2010 年批准总数量增加 26.2% ,主要是由于化学药品仿制药批准数量的增加。 在 886 件境内药品注册申请中,化学药品 794 件,中药 80 件,生物制品 12 件。新药有 124 件,占 14% ;改剂型 111 件,占 13% ;仿制药 651 件,占 73% 。 报告说,批准数量占前 10 位的药品品种中,抗生素类占了 6 席,反映近几年药品生产企业仍然对抗生素品种进行了大量的投入。这些抗生素品种均属于头孢类、沙星类等常规类别,未见新作用类型和新靶点的抗生素。 根据已批准产品适应症类别统计,批准产品适应症前 5 位的分别是:抗感染、糖尿病、心血管、呼吸系统和抗肿瘤类药品。报告认为,这说明 2010 年我国药物研发活动保持良好有序态势,批准上市药品分布于多个治疗领域,为临床医疗提供了更多的药品和治疗手段。 报告还显示, 2010 年,我国药品注册申请受理总量共计 6294 件,与 2009 年受理量基本相当。其中,新注册申请为 3066 个,补充申请为 3228 个。国内注册申请约占受理总量的 80% ,进口申请约占 20% 。化学药品注册申请数量占受理总量的 80% 以上,中药约 10% ,生物制品约 8% 。 来源: http://news.qq.com/a/20111010/000877.htm
10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团体利益:让中国在世界上表现愚蠢
guozhenru 2011-9-12 09:00
只要不垄断进口,高油价和外币贬值就不是问题。解决油价高涨问题,谁都知道只有引进竞争机制,让私营、民营和外企参与中国柴汽油商品市场就能惠及百姓。这么简单的事情就是推三阻四不落实。“两桶油”与赖昌星比,谁更贪婪,谁更讨厌?
个人分类: 中国文化思想误区|31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科研装备之思考(二):863制造了一堆垃圾
热度 8 xluan 2011-5-13 21:57
国内正执行的一个大学科工程项目要造一个新的装备,经费约5亿人民币。说是“造”,其实用“买”更符合实际。因为该项目的整个执行过程基本以买为主。该设备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设备本身,一是设备所携带的科研探测仪器。 用于购买科研探测仪器的费用约1.5亿人民币左右。按照要求,项目引进的每一件探测设备都要经过招投标的过程。过程中不乏国内的产品参与投标。其中也不乏和863项目相关的高精尖产品。但遗憾的是,中标的设备基本为国外进口设备,而且价格超高。评标专家对国产设备的基本印象就是“不能用”,对863相关产品的基本印象就是“863制造了一堆垃圾,不能用”。1.5亿人民币几乎全部用于解救国外的经济危机。 剩下的钱用于设备本身的制造。这个必须在国内造。但,这部分钱也基本都花在了国外。设备所需的核心部分如发动机和推进器这两项中标单位是国外公司。总价值在1.5亿人民币左右。剩下的辅助部分如空调系统、造水系统、绞车、空气压缩机等等,中标的同样也是国外产品。最后剩下的就两样是国内的,一是钢板,要不是硬规定,钢板可能会选日本的。一是劳力,这个是国内的。 这个装备用20年没有问题。也就是说20年内国内相关的科研装备制造公司基本没有发展、甚至生存的机会。
3207 次阅读|15 个评论
该不该用国产分子生物学试剂?
热度 3 lifei 2011-4-22 03:43
最近一直在纠结于这个问题。我一向是支持国货的,但对于使用国产的分子生物学试剂,却是左右为难。 实验室有些研究生的进展缓慢,但似乎研究生本人也不是完全没有在努力工作,只是觉得成功的概率很低,总是有不断地失败再失败,而且往往是一些小的技术问题,多次交流发现,实验室普遍将原来进口的分子生物学试剂盒换成了国产的,理由是比较便宜。似乎有点感动,但比较无语。因为我自己读研究生时,总是想方设法去买一些好试剂用,以加快实验进度。如今的研究生这么为导师考虑,真是难得。 分子生物学试剂与其他产品不同,对技术的含量要求较高。我看了一下国产分子生物学试剂的说明书,简单粗略,有些甚至照抄至国外试剂。简单的实验流程,没有注意事项,更没有troubleshooting。 国产分子生物学试剂能够在实验室内占据一席之地,可能与国内公司的业务员“跑得勤”有关,与订试剂的研究生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事实上,我和其他几个导师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几个公司名称,大概是业务员熟悉实验室订试剂的流程,从研究生身上下功夫了。 我不反对使用国产分子生物学试剂。但国产货应该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为第一要务,而不是单纯依赖于业务员“跑得勤”。使用国产分子生物试剂,导致实验进展的延缓,以及失败后重做实验导致的浪费,根本无法节省经费,得不偿失。 目前,我正在考虑禁止部分国产分子生物学试剂进入实验室。因为,实验室也不想做国产分子生物学试剂市场试验的“小白鼠”。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5284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进口石油的主要国家有哪些?
毛宁波 2011-4-11 07:57
美国进口石油的主要国家有哪些?
最近 博主综合美国能源署资 料,对美国石油进口的情况进行了一个简要分析,请大家参考!在2009年美国生产了全球石油的11%,同时也消费了世界石油的22%。尽管美国是一个石油生产大国,但其石油消费量巨大,排世界第一。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2009年美国石油的净进口已经超过50%,这说明美国和中国一样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非常大。那么美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于哪些国家呢?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石油的进口51%来自西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中美洲,以及美属加勒比),波斯湾17%和非洲22%。其中排名前几位的国家是:加拿大(23.3%),委内瑞拉(10.7%),沙特阿拉伯(10.4%),墨西哥(9.2%),尼日利亚(8.3%)。这说明美国的石油进口不完全依赖于中东和非洲,进口大国在加拿大这样的国家。从1949年~2009年美国石油生产和消费以及净进口关系曲线图上(图3)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从1949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逐渐增加,在2005年左右达到最大后,开始有所减少。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国内的石油生产是逐步下降的,表明美国开始保留本国石油的资源,更多的使用国外的油气资源。 图1 美国净进口石油2009年已经达到了51% 图2 美国2009年进口石油的主要国家 图3 从1949年~2009年美国石油生产、净进口和消费曲线对比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1239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原油进口的主要国家分布图
热度 5 毛宁波 2011-4-10 21:31
中国原油进口的主要国家分布图
据美国能源署报道 ,中国从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原油进口国家中,沙特排第一,第二是安哥拉。 图1 中国1991-2011 石油产量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图2 2009中国进口原油的主要国家 图3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比例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22525 次阅读|5 个评论
为什么我们的实验仪器大都是国外的?
Mount 2010-9-21 21:42
为什么我们的实验仪器大都是国外的? 博客开张了,也想吸引一下博友及网友们,骗取一点点击量,给自己找点信心,当然咱又不是写博客的老手,还真不知道什么是大家很感兴趣的,得了,还是写点自己进入实验室的一点感受吧,虽然平淡倒也真实。 在研究生院结束了第一年的学习就回到了研究所,进入了实验室,开始了解原来曾经在课本和课堂上看到听到的那些实验仪器了。但是短短一两个月时间,我越来越感觉到有一个问题让我很不爽:为什么大部分重要的实验仪器都是国外进口的呢?甚至全套从别人那里买来开始 研究 ,并且很多常用的电子学插件也是从国外过来的,为什么呢?中国没有吗?中国没人生产这些仪器吗?看下面两个人怎么说吧! 科研人员甲和一 新兵蛋子 乙在实验室聊天: 乙:甲老师,咱们的实验很好,有这么多先进的实验仪器,不过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 甲:说来听听嘛,别客气。 乙:甲老师,我发现咱们很多实验仪器都是国外进口的,像咱们最主要的那个成像设备 xxx ,说不好听的,如果没有 xxx ,咱们很多实验没法进行,甚至连有某些想法的必要性都没有。 甲:现在做实验大家都拼实验仪器吗,没有先进的实验仪器,怎么能拿出好的实验结果?没有好的实验结果,发好文章还可能吗?再说了,咱们组有钱嘛,申请了那么多,不买仪器干什么?估计上周定的 xx 仪器马上就能到了,到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做更好的结果了。 乙:甲老师,我感觉咱们实验过程中,用这些仪器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啊,比如光熟悉那套仪器,咱们就花了不少时间,走了些弯路,并且做的时候发现这些仪器也不完全能满足咱们的需要啊? 甲:肯定要花时间熟悉仪器了,有不是咱们设计生产的。当然不满足咱们的需要也会发生了。 乙:不过我在网上也见到国内也有类似的一些产品啊,不能用吗? 甲:(笑了笑)国内当然有了,不过国内那些公司生产的咱们根本没法用,实验精度根本达不到,就是买来了也出不了什么好结果,到时候发不了什么像样的文章! 乙:咱们不可以给那些厂家联系一下,让他们根据咱们的一些要求来设计生产吗?或者咱们和公司仪器研制出来不更好吗? 甲:你说的简单,你以为仪器都那么好研制?!人家国外都做一二十年了,咱们国内那些公司才刚起步,做出的产品性能很不可靠。再说了,咱们有那么多时间去参与这些仪器的设计研发吗?人家国外有现成的,只要咱们申请下来了资金,想买的话半个月就可以买过来,咱们不过简单熟悉一下仪器就可以直接做实验了,不比那好?! 乙:甲老师,我也能明白您说的情况,不过恕我直言,我总感觉咱们是在 follow 人家国外的研究,甚至有很多重复性的工作。 甲:小乙啊,你还年轻,时间长了,接触多了你就慢慢明白了。好啦,做实验吧,不然大老板来了鄙视你了。 乙:、、、、、、(乖乖去干活了) 新兵蛋子 乙就这样慢慢地成长着、、、、、、 祝大家中秋快乐、团团圆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562 次阅读|5 个评论
进口转基因粮食还是应当慎重(法制日报访谈录)
蒋高明 2010-8-8 19:04
【观点1+1】 本文出处: http://www.legaldaily.com.cn/zmbm/content/2010-08/05/content_2222303.htm?node=7572    ■背景:    据多家媒体报道,由中粮集团进口的6万多吨美国转基因大米运抵深圳,从现在到9月份,预计还将有超过30万吨的转基因玉米进入中国。7月30日,国家发改委对我国大量进口转基因玉米的问题作出解释,目前进口玉米仅用在饲料上,事先确定加工企业,且为全封闭运行,对国内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不会造成危害。但仍然无法消弭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忧虑。本期《观点1+1》邀请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对此分析评论。    主持人:吴晓锋 法治周末记者    嘉宾:蒋高明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主持人 : 就在不久前媒体激烈争论农业部为转基因水稻发放许可证的问题时,我国又大量进口来自美国的转基因玉米。转基因粮食因为价格便宜而长驱直入中国,对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实在不是一件好事。    蒋高明 :养殖业是中国的耗粮大户,目前中国有近14亿人口,尚有几亿头牲畜,其中仅养猪每年就消耗了1亿多吨粮食(以玉米为主),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20%。农民养牛、鸡、鸭、鹅、鱼等均需要玉米。市场需求是这次大量进口转基因玉米的外部条件。   国际市场上,只有美国等国有玉米富余。但由于国情限制,美国严重缺乏劳动力,为了提高劳动效率,他们生产的玉米,多为转基因玉米。这就是中国目前大量进口转基因玉米的根本原因。    主持人 : 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戒备心理丝毫没有放松,没有哪一个科学家能够保证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的健康没有任何危害,或者说它对人类的潜在威胁是我们目前无法认知的。    蒋高明 :国际上对转基因农作物最大的争议是对这种人工改变的食物不信任。那些转基因科学家当年拍着胸脯承诺,作物转基因后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后来证明都是骗局。转基因作物生产诱发了超级害虫、超级杂草、次要害虫变主要害虫、基因污染、土壤因过量使用专用除草剂、杀虫剂、化肥而污染、耕地退化,这是转基因技术拥护者都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至于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目前也只能用动物作为实验对象。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粮食对实验动物有害。如俄罗斯科学家所做的小白鼠实验证实,喂养转基因食物的小鼠组2至3代后无生育能力,同时发现生育的子鼠死亡率极高或胎儿畸形。   鉴于此,美国医生告诫病人远离转基因食品。前不久美国20万人呼吁农业部禁止将转基因苜蓿用于饲料,今年3月,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和农业部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先后大规模召回疑似转基因成分(添加剂)的食品。美国人连牲口吃的牧草都拒绝转基因,可见全球对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存在多大的疑虑。    主持人 : 我国此次批准大批量进口美国转基因玉米,虽然强调这只是用于饲料,而且经过严格的审查和检验,但问题似乎不是这么简单。除了可能带来的现实危险外,还间接反映了我们对待转基因食品的态度。美国人自己视为瘟神的转基因食品,我们却对它敞开大门,这种短视已经不是简单的经济贸易问题,而是关乎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    蒋高明 :尽管有关部门强调,中国进口的转基因玉米只允许用于饲料加工,并全封闭运行;进口玉米不仅要通过农业和检验检疫部门严格的审查和检验,还要在其全程监管下储存、运输和定点加工,加工剩余的下脚料都要进行销毁处理,并严格禁止原粮在市场上流通。这样的要求是很难做到的,由此带来的潜在危险就是转基因粮食进入食物链,直接作为人类主食或食品加工的原料。   美国的转基因大豆大举进入中国已经很多年,现在又开始大批量进口转基因玉米,将来自己还要推广转基因水稻,怎么指望农业检验检疫部门的那几个人为全民的健康安全保驾护航呢?再说,即便是作为饲料,吃转基因玉米的动物产品如肉、蛋、奶也会被污染上转基因成分。如果市场上的转基因玉米比非转基因玉米便宜,我们大量进口这种粮食,就有可能直接进入人的食物中,其风险不可轻视。    主持人 :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的粮食生产始终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我们并不缺少粮食,不能因为便宜就为杀机四伏的转基因粮食大开绿灯。    蒋高明 :我国应当严格监控,逐步停止转基因粮食进口。目前,全球转基因玉米有20多个品种,中国允许进口其中11种转基因玉米,这个条件太宽泛了。中国应当以保护国民健康为由,拒绝转基因粮食进口。美国人花中国人的钱发展转基因作物,反过来打压中国的非转基因粮食生产,大量向中国出口转基因大豆,使中国本土大豆产业毁于一旦。这样的教训就在眼前。   目前中国正在研究与开发的转基因植物约47种,我们对转基因植物的狂热乃至失控局面,其后果异常危险。我们不能为了少数科学家的利益而牺牲国民利益。决定粮食产量的因素不在转基因,中国政府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主权的重要性,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是上策,大量进口有严重争议的转基因粮食无异于饮鸩止渴。   来源:法治周末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29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经济观察报:十年首度大量进口 转基因玉米迎来中国时刻
蒋高明 2010-5-16 07:15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4日21:58 经济观察报   田芸 降蕴彰    美国农业部一份报告再一次将中国需求拉到了聚光灯下中国日前进口了11.5万吨转基因玉米。   此外本报获悉,包括 新希望 ( 10.20 , -0.06 , -0.58% ) 集团在内的中国企业,近期和美国粮食出口商签订了购买转基因玉米的合同,总量是为8船。按照每船6万吨计算,进口总量将达到48万吨。   新希望是中国最大的饲料生产企业,该公司将把进口的转基因玉米用作饲料。   中国一直是玉米生产大国,上一次成规模进口玉米是在10年前,当时订购了20万吨。   中国的玉米需求瞬间拉升了美国玉米价格,中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巨大影响力再一次凸显。在石油、铁矿石、铜、煤炭等资源类商品之后,玉米也许正在迎来它的中国时刻。    进口潮忽现   近期中国企业进口玉米的消息不断。先是新希望集团日前和美国一家私营粮食出口商签订合同,一船美国转基因玉米将在8月底之前运抵山东的一个码头。   国外一家媒体上周四又披露消息说,中粮集团刚刚购买了6船美国玉米,预计将在7-9月份运抵中国。   这些动向印证了此前美国方面传来的消息。4月底,美国农业部公布的进出口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和美国私营出口商签订了进口11.5万吨美国玉米的合同。不久后,美国谷物协会又透露,中国可能又向美国订购了25万到30万吨玉米。   经易期货农业分析师章兴超说,长期以来中国玉米都处于自产自销的平衡状态。美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出口国,但和中国发生关系的时候很少。   美国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上次从美国进口玉米是4年前,2006年中国购买了2700吨玉米,在美国玉米进口国名单中排在第48位。    这次中国再次启动玉米进口另一个敏感点是,从美国进口的玉米都是转基因玉米 。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告诉本报,中国进口转基因玉米与大豆管理基本一致。今年民营企业进口玉米配额是280多万吨,理论上讲都可以进口,但如果进口转基因玉米需要资格认证和许可。   而美国出口的玉米如果不特别标明非转基因,就都是转基因玉米。   新希望集团的高层证实说,理论上只要出口商拿到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进口商拿到进口许可证,一笔交易就可以完成。   不过,一家不愿透露身份的外国协会人士表示,在实际贸易中,向中国出口玉米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隐性障碍。安全证书非常难获得,此外还有一些未成文的限制。   此外,即使一切手续齐备,转基因玉米还是可能在到岸时被退回。目前,全世界大概有22种转基因玉米品种,而中国农业部批准进口的有10种左右。如果到货的玉米含有未获批准的转基因,这批玉米就会被退回。   农业部2003年颁布的 《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中还规定,企业申请进口转基因农作物,农业部应当自收到申请人申请之日起270日内做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如此长的审批期限,足以令任何的贸易行为成为泡影。   不过,对于此次中国企业忽然获准大量进口转基因玉米,分析人士认为,政策已经悄然变化。    谁在推高价格   政策放宽之下,是利益在驱动企业进口玉米。新希望人士说,价格倒挂是选择进口的直接动因。中国企业此次进口的玉米,到岸价约230美元每吨,约合人民币1570元,而4月6日大连商品交易所9月到期的国内玉米主力合约收盘价为1936元。   对于中国10年来首次大批订购美国玉米的消息,外盘市场以巨大的波动予以反映。4月28日美国农业部数据公布之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的玉米7月合约当日大幅上涨2.04%,截至13日上涨态势不变,总涨幅达到6.7%。   中国一进口,国际商品就涨价,玉米似乎也正在迎来它的 中国时刻。而此前石油、铁矿石、铜等中国时刻的到来,都曾改变了这个品种在世界范围内的价格涨跌游戏。   外媒评论认为,中国国内自然灾害导致的春耕不畅令玉米价格走高。事实上,中国玉米价格自2月初就进入了一轮强势上涨,累计涨幅达5%。为了平抑价格,自4月13日起,国家启动了2010年度临储玉米竞价交易。   一德期货 农产品 ( 15.12 , 0.28 , 1.89% ) 分析师张昊星说,每周一次的临储拍卖都100%成交,价格也出现越抛越高的反常状况。   更令市场担忧的是,持续了4周的抛储突然停止了。于是,业内传言四起,认为临储已经濒临断货,因为去年玉米减产国家没有过多的储备。市场认为最晚6、7月份临储就会断货。   上文提及的外国协会人士说,去年玉米减产和国家储备总量迄今尚未公布,这种反常的信息滞后造成了市场对供需紧张的猜测。   不过,对于市场的猜测,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表示,玉米目前还是供大于求,国家玉米库存很高,特别是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量很大。国家将继续销售临时存储玉米,只要市场有需求,国家将在临时存储玉米销售完后,安排销售国家储备玉米。就目前的国家玉米库存来说,满足市场供应的需要绰绰有余。   对于玉米抛储为何暂停一周,曾丽瑛表示准备修改规则,要求加工、饲料养殖等企业买玉米必须运回本地加工,不能就地转卖,目的就是遏制一些企业盲目囤粮。   据了解,一些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库存足以满足三个月的生产需要。   曾丽瑛认为,是国内外资金刻意制造看多气氛,推高现货价格从而炒作玉米期货。   今后,中国大量进口玉米是否会成为常态?更多的人表示,价格是关键。只要价格倒挂存在,企业就会积极进口。   对于玉米价格的未来走势,章兴超认为中国玉米价格会保持小幅稳步上涨态势,这符合国家的期望。一位高层官员也表示,托市收购仍会继续。   此外,今年东北地区在玉米播种期发生了低温雨雪,进度受到较大影响,收成如何不确定性很大。   张昊星说,玉米原来是一个内外盘联动不明显的品种,但未来玉米贸易内外盘联动性将大幅加强。国际玉米价格和中国的关系将日益密切。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326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汇率, 质疑李稻葵的说法
lcguang 2010-4-4 15:32
关于汇率, 质疑李稻葵的说法 (注:最近 李稻葵、和夏斌、周其仁三位学者进入中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 ) 关于李稻葵言论的报道《 李稻葵:人民币汇率俨然政治闹剧 中国替他国背黑锅 》见这里: 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rmb/hqcj/20100329/1978044.shtml 李稻葵认为, 美国要中国人民币升值是政治闹剧。但是他又找理由,想说服美国人允许中国不升值。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了这篇报道,难道没人觉得他的说法很奇怪? 李稻葵说,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测算,从2005年到2008年,中国对世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以及 欧元 等其他主要货币的有效汇率升值了15%以上。中美贸易问题不能只盯着中美之间的汇率看,这是一个全盘问题。 哪要国际清算银行测算, 我随便打开一个期货软件就能看出。我告诉你更新的数据吧: 汇率 2005 年初 2008 年底 2010.4.4 相对美元升值 人民币相对升值 人民币/美元 1/8.27 1/6.826 1/6.826 21% 欧元/美元 1.35 1.40 1.34 0 21% 英镑/美元 1.91 1.45 1.51 -21% 53% 澳元/美元 0.78 0.68 0.91 33% -9% 加元/美元 0.83 0.82 0.99 12% 8% 日元/美元 1/102.5 1/91 1/94.5 8.5% 11.5% 2010 年了, 怎么还用2008年别人提供的老数据?就算是15%,那也是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啊?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21%, 相对其他货币升值15%--这不是更少,干嘛还要提其他货币呢?你可是反对升值的啊,你这不是帮倒忙吗? 他同时指出,需要讲清楚的是,由于中国对外贸易中一大半为加工贸易,人民币升值可买到更便宜的中间原材料,所以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中其实反映出一些其他货币没有升值,这等于说中国为别的国家背了黑锅。 他这是说,卖给我们原材料的国家货币没升值,我们买原材料便宜,所以我们没升值。 如果它们升值了,我们没升值,那完全是我们的错。 这也等于说, 澳大利亚等国卖给我们原材料便宜, 我们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所以我们卖给美国产品便宜。美国怪我们卖得便宜,是我们帮澳大利亚等过背了黑锅。 这样说存在几个问题: 1 )从2005年到现在, 我们进口原材料不但没有便宜, 而且贵了很多;我们的利润空间几乎没了。 2 )就是买得便宜也不用说啊!人家正看你中国好过红眼呢,你说你买得便宜, 你这不是火上浇油? 3 )人家可以说:你背黑锅是你傻, 你干嘛傻?你可以不傻啊!你可以学三大铁矿石企业,拉抬价格, 而不是通过低汇率低价倾销啊? 4 )事实上,2005年以来,原材料出口国家, 澳大利亚,加拿大货币这几年相对美元的汇率都是涨的(只有2008年年底短期是跌的)。 从上面数据可见, 这几年人民币只有相对英镑是涨的, 但是中国从英国进口很少。 李稻葵表示,在汇率博弈中,中国应掌握信息发布主导权、占据道义制高点,同时还要与美国方面积极沟通,化解其忧虑和担心。 博弈就是博弈,不要谈什么道义,铁矿石厂家同中国钢企讲道义了吗?寻找对双方有利的汇率平衡点才是正道!贸易顺差那么大,怎么化解人家忧虑和担心? 我认为人民币汇率问题, 是一个沉重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沉重的政治经济学问题。 至少对中国人来说不是政治闹剧。 我以为人民币应当升值。我的看法见我的博客文章:《技术扩散才是日本经济兴衰的主要原因兼与郎咸平先生商榷》。 http://www.blogchina.com/20100327913420.html 欢迎批评交流。
个人分类: 经济学|39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升汇率和多印钞票结果有什么不同?
lcguang 2010-4-4 04:59
抵抗人民币升值压力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直接升值增加高度;另一种是多印钞票, 自己贬值增加数量。 两种方法都对出口有影响。 增加高度的方法可能导致某些产品短期卖不出去我相信长期还是卖得的出去的, 除了越南、柬埔寨、泰国也能生产的产品。成本有的降低进口部分降低, 比如棉花, 能源; 有的上升(相对美元标的卖价来说), 比如工资, 厂房租金。 增加数量的方法导致国内物价上涨, 工资,租金等成本也会增加; 但是棉花, 能源价格不会降低。这种方法迫使出口产品涨价, 同样也会影响出口数量。 增加高度的方法, 每个人民币持有者财富都均匀地增值了。 只是出口企业出口赚钱数量少了。但是增加数量的方法,人民币持有者得不到这个好处, 但是出口同样受损。 这部分好处哪去了? 国家拿去了。政府钱更多了,开支更大了, 民间企业更困难了。如果政府拿这些钱搞些花而不实的事情比如搞豪华奥运,磁悬浮,豪华办公楼, 国力损失就大了。 如果能用在退耕还林, 农田水利改造, 社会主义新农村, 环保, 再生资源,科技创新。。。这些项目上,那就好得多。 两相比较,直接升值对民间有利, 大印钞票对政府有利。我倾向于直接升值。 参看我的博客文章:《技术扩散才是日本经济兴衰的主要原因兼与郎咸平先生商榷》 http://www.blogchina.com/20100327913420.html#
个人分类: 经济学|422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中国减持美债叫好
lcguang 2010-2-26 03:35
中国减持美国国债, 降为美国国债第二大持有国了。这是好现象。 可是网上有很多自以为是的批评, 甚至有人说这是汉奸行为。 一个主要理由是美元要升值,卖美债吃大亏。事实究竟如何? 首先我们要搞清两个问题, 一是持有美债和持有美元的关系问题; 二是中国外汇来源和通货膨胀问题。 美国国债是美国政府发行的,美联储负责发行美元, 政府开支从哪里来?从美联储借美元, 用国债抵押。 以后归还的时候要支付利息。中国用美元买国债, 其实等于分担美联储的债主职能。 经济危机的时候,美国政府要救火, 希望中国借钱给他, 所以希望中国多买美债。中国充当这样的债主不是很情愿的。想想你和邻居将来有你死我活的恶战可能, 你还大把借钱给他, 这是不是风险大了?但是,为了稳定世界经济的和出口, 可能也是由于政治的原因,中国帮了美国。现在美国压力小了,要回收流动性了,中国趁机减持美债。 这一买一卖对双方都是好事。如果可能, 中国还应该多减持。 关于美元储备和中国通货膨胀关系问题, 我曾经写过一篇博客文章: 《外汇投资才是通货膨胀的首要原因》 http://lcguang.blog.hexun.com/21469416_d.html 中国的企业顺差按规定都要将美元换成人民币,人民银行多印人民币换取这些外汇。如果用这些美元买回生产资料或产品,那么国内人民币多了, 商品也多了, 不会引起大的通货膨胀。 如果把人民银行这些美元拿到境外投资债券或股权,国内就凭空多发行了和顺差等量的人民币。 它们引起通货膨胀。如果这些债券亏了,那么永远不会有相应的进口商品抵消这些多印出的人民币。这些亏损就通过通货膨胀让每个老百姓卖单。 2007年进口2亿吨,相当进口每人1桶。按照这个进口量,每桶涨60美元就是每人损失60美元,2007年铁矿石进口相当每人0.4吨,每吨涨50美元就是每人损失20美元。加上其他进口估计每人因进口涨价每人损失约100美元。 但是2007年中国顺差2600多美元,摊到每人头上约200美元。中国光是买两房债券就3700多亿美元,摊到每人头上大约270美元。可见,因为外汇投资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要比进口原材料涨价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大一倍。 如果我们把输入性通货膨胀解仅仅释为进口资源涨价,这就掩盖了外汇政策和投资失误对普通老百姓的掠夺。 (完) 现在, 中国减持美国国债, 就有了更多美元现金。 用这些现金可以买其他货币,也可以买生产资料可以减轻国内通货膨胀,也可以投资海外资源或股权--从长远看也将减轻中国通货膨胀。 所以, 减持美债, 中国就有了更多选择余地, 可以更好地抑制通货膨胀, 减轻国内资源的消耗。 就算美元将来要升值, 中国也不可能那这么多钱去赌汇率那是散户行为。用好外汇才是首要问题。
个人分类: 经济学|352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2009我国大豆进口概述与2010年展望(转载)
jxz1963 2010-2-23 17:40
在科学网上读了蒋高明先生和王鸿飞先生有关转基因大豆的争鸣文章,现转载2009年国内大豆进口方面的一篇文章,仅供博友参考! 2009 我国大豆进口概述与 2010 年展望 2009 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 4255.2 万吨,连续第五年创下历史最高纪录。由于今年国家继续执行大豆最低收购价政策,国内大豆收购价格高于进口大豆到港成本的状况继续存在,国内大豆压榨行业采购进口大豆积极性依然较高, 2010 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我国大豆进口量连续第五年创历史最高纪录 2009 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 4255.2 万吨,较 2008 年增加 511.6 万吨,增幅为 13.67% ;较 2007 年增加 1173.1 万吨,增幅高达 38.1% ;是 2004 年的 2.1 倍,连续第五年创下我国大豆进口量的历史最高纪录。 在 2009 年我国大豆进口量继续大幅增加的同时,大豆进口格局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具体表现在:进口美国和巴西大豆数量大幅增加,进口阿根廷大豆数量急剧减少,其中进口美国大豆数量占我国进口大豆总量的比重超过五成;广西、天津和辽宁地区大豆进口数量大幅增加,山东和江苏地区大豆进口增速放缓。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今年国家继续执行大豆最低收购价政策,国内大豆收购价格高于进口大豆到港成本的状况继续存在,虽然国家对部分油厂按照最低收购价格收购大豆给予 160 元 / 吨的费用补贴,但油厂压榨进口大豆效益依然高于压榨国产大豆,国内大豆压榨行业采购进口大豆的积极性依然较高, 2010 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2009 年美豆进口量占我国大豆进口总量五成以上 我国进口大豆主要来源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 2009 年从上述三国进口大豆量占我国大豆进口总量的比重为 97.6% ,较上年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进口阿根廷大豆数量大幅减少,进口乌拉圭和加拿大大豆数量大幅增加。 虽然每年我国进口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三国的大豆比重都会有所变化,但由于我国大豆进口量增加的趋势没有发生改变,大多数年份我国从上述三国进口大豆数量都呈现增加的态势。但由于 2009 年阿根廷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大豆产量大幅下降,导致大豆出口量大幅减少,当年我国进口阿根廷大豆数量急剧减少。 2009 年我国进口阿根廷大豆数量为 374.5 万吨,占全部大豆进口量的 8.8% ,较 2008 年减少 610.4 万吨,减幅高达 62% 。在我国大豆进口量继续增加的情况下,只好增加进口美国和巴西以及乌拉圭和加拿大大豆,用来弥补进口阿根廷大豆数量的减少。 2009 年我国进口美国大豆数量达到 2180.9 万吨,占全部大豆进口量的比重为 51.2% ,较上年提高 10 个百分点,较 2008 年的进口量增加 637.8 万吨,增幅达到 41.3% 。 2009 年我国进口巴西大豆数量为 1599.4 万吨,占全部大豆进口量的 37.6% ,较 2008 年的进口量增加 434.1 万吨,增幅为 37.3% 。 2009 年我国进口加拿大大豆 31.1 万吨,较 2008 年增长 19.1 倍。 2009 年我国进口乌拉圭大豆 32.1 万吨,较 2008 年增长 5.66 倍。 广西天津辽宁 2009 年大豆进口量大幅增加 2009 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较 2008 年增加 511.6 万吨,当年除河北和浙江地区大豆进口量出现减少外,其他主要大豆进口地区进口量均出现增加。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广西、天津和辽宁, 2009 年广西地区大豆进口量为 429.8 万吨,占全国大豆进口量的 7.6% ,较上年提高 2.6 个百分点,较 2008 年的进口量增加 147.1 万吨,增幅高达 52.1% 。 2009 年辽宁地区大豆进口量为 292.4 万吨,占全国大豆进口量的 6.9% ,较上年提高 1.6 个百分点,较 2008 年的进口量增加 94.4 万吨,增幅高达 47.7% 。 2009 年天津地区大豆进口量为 360.4 万吨,占全国大豆进口量的 8.5% ,较上年提高 1.2 个百分点,较 2008 年的进口量增加 87.3 万吨,增幅高达 32% 。 2009 年广西、天津和辽宁地区大豆进口量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广西和天津大豆压榨能力增加,天津和辽宁地区国产大豆压榨量减少,导致其对进口大豆的需求增加。 2008 年底广西钦州华港油厂竣工投产, 2009 年钦州汇海粮油公司投产,两厂合计年加工大豆 120 万吨; 2008 年底天津邦基公司(收购原天津正大)扩改项目竣工投产,年新增压榨大豆能力 90 万吨。 此外, 2008/2009 年度国家先后下达了 150 万吨中央储备大豆和 575 万吨的临时存储大豆收购任务,东北地区国产大豆大部分进入国家储备,用于榨油的国产大豆数量大幅减少,导致往年加工部分国产大豆的辽宁和天津地区,压榨国产大豆数量大幅减少,为保证油厂开工率,天津和辽宁地区油厂只好增加进口大豆数量。 广东福建重庆河南大豆进口增速依然较快 广东省是我国大豆进口第三大地区。 2009 年广东地区大豆进口量达到 670 万吨,占当年全国大豆进口量的 15.75% ,较上年降低 0.15 个百分点,较 2008 年的进口量增加 72.8 万吨,增幅为 12.2% 。与山东和江苏地区大豆进口增速明显放缓相比,广东地区大豆进口增速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虽然最近三年广东地区大豆压榨能力基本保持稳定,当地大豆压榨行业兼并重组力度较大,大豆有效压榨能力明显提高,这使得广东地区大豆进口数量不断增加。 监测显示, 2007 年美国嘉吉公司收购广东阳江丰源粮油公司,中纺粮油收购东莞盈丰公司,嘉里公司收购东莞富之源公司,美国华美集团收购汕头中星油脂公司, 2009 年中纺粮油收购湛江华农和湛江富虹公司,广州植之元借壳上市。从目前情况来看,未来几年广东地区大豆进口量有可能会超过江苏地区,位居全国第二位。 2009 年福建地区大豆进口量为 265.5 万吨,占当年全国大豆进口量的 6.2% ,较上年降低 0.1 个百分点,较 2008 年的进口量增加 29.9 万吨,增幅为 12.7% 。 2009 年重庆地区大豆进口量为 57.4 万吨,占当年全国大豆进口量的 1.3% ,较 2008 年的进口量增加 11.5 万吨,增幅为 17.4% 。 2009 年河南地区大豆进口量为 99.2 万吨,占当年全国大豆进口量的 2.3% ,较上年降低 0.1 个百分点,较 2008 年的进口量增加 7.7 万吨,增幅为 8.4% 。 山东江苏大豆进口增速放缓浙江河北进口减少 虽然 2009 年我国大豆进口数量较 2008 年大幅增加,但我国山东和江苏两个最大的大豆进口地区进口量并未明显增加,主要原因是 2009 年这两个地区新增大豆压榨能力较小。 监测显示, 2009 年山东地区没有新建大豆压榨厂投产, 2009 年下半年益海泰州油厂竣工投产。 2008 年山东地区大豆进口量达到 848.2 万吨,占当年全国大豆进口总量的 19.9% ,较上年降低 2.5 个百分点,较 2008 年的进口量仅增加 9.1 万吨。 2009 年江苏地区大豆进口量为 706.8 万吨,占全国大豆进口量的 16.6% ,较上年降低 1.4 个百分点,较 2008 年的进口量仅增加 31.3 万吨。虽然 2009 年山东和江苏地区大豆进口增速放缓,但两省大豆进口量仍然位居全国前两位。 2009 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出现下降的地区只有浙江和河北。汇总数据显示, 2009 年浙江地区大豆进口量为 320.6 万吨,占全国大豆进口量的 7.5% ,较上年降低 1.2 个百分点,较 2008 年的进口量减少 5.3 万吨。 2009 年河北地区大豆进口量为 173.5 万吨,占全国大豆进口量的 4.1% ,较上年降低 0.7 个百分点,较 2008 年的进口量减少 4.5 万吨。 六大原因导致最近两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大幅增加 1999 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只有 431.5 万吨, 2000 年首次突破 1000 万吨,达到 1041.6 万吨。虽然 2002 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较 2001 年出现下降,但 2003 年大豆进口量再次急剧增加,并首次超过 2000 万吨,达到 2074.1 万吨。由于 2004 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大幅波动,进口厂商因严重亏损而出现大量违约现象,导致当年大豆进口量再次减少,但仍超过 2000 万吨。 由于 2004 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同比出现下降, 2005 年大豆进口量一度出现大幅增加,但 2006 年和 2007 年进口增速明显放缓。 2008 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再次大幅增加, 2009 年继续延续大幅增加的态势。过去两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如下:第一,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持续增加,进而带动国内饲料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在其他饲料蛋白原料难以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国内饲料养殖业对豆粕的需求持续强劲,导致国内大豆压榨量逐年提高,由于国内大豆产量难以大幅增加,大豆压榨行业只好不断增加大豆进口量。 第二,最近几年我国大豆蛋白产业快速发展以及国内传统大豆蛋白食品需求不断增加,食用大豆消费需求逐年增加,国产大豆压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由于去年新大豆上市后,国家调整了大豆收购政策,给予油厂 160 元 / 吨的加工费用补贴以及划拨部分去年收购的临时存储大豆给定点企业加工, 2010 年国产大豆压榨量将会出现增加),增加进口大豆压榨量成为沿海地区油厂的惟一选择。 第三,我国是一个食用植物油严重短缺的国家,最近几年每年都进口 800 多万吨的食用植物油( 2009 年进口量达到 950 万吨)用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这也是刺激国内大豆进口量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 2007 年下半年到 2008 年 3 月份国内外大豆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油厂压榨利润保持较高的水平,国内油厂进口大豆积极性提高,加上国家完善大豆储备制度,增加部分进口大豆用于中央储备,导致 2008 年大豆进口量大幅增加。 第五, 2008 年新大豆上市以后,受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和海运费大幅下跌的影响,国内大豆价格大幅下跌。国家为保护农民利益,以 3700 元 / 吨的价格收购中央储备和临时存储大豆; 2009 年国家继续收购临时存储大豆,并将大豆收购价格提高 40 元 / 吨。国产大豆收购价格高于进口大豆到港成本的局面长期存在,国内油厂尤其是东北、华北和华东部分地区的油厂减少甚至停止国产大豆收购,而从国际市场大量采购大豆。监测显示, 2009 年我国进口大豆平均到港价格仅为 441.5 美元 / 吨,折合到港完税成本在 3600 元 / 吨左右。 第六,最近几年我国新建和改扩建的大型压榨豆油厂数量持续增加,国内大豆压榨行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导致大豆压榨能力和有效压榨能力不断提高。在国内大豆压榨量不断增加、而国产大豆压榨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国内大豆压榨行业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性持续增强。 新建大豆压榨厂继续增加压榨能力不断提高 上世纪 90 年代之前,我国大豆压榨行业发展一直较为缓慢,大豆压榨油厂规模普遍较小,日压榨能力一般为 30 ~ 100 吨。 1990 年之后,随着我国大豆进口量的逐年增加,我国新建和改、扩建大豆压榨油厂的数量不断增加,油厂规模明显扩大。 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尤其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国内大豆压榨行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汇总数据显示, 2000 年我国大豆日压榨能力不足 7 万吨左右,年加工大豆能力在 2000 万吨左右;到 2002 年日压榨能力超过 13 万吨,年加工大豆能力接近 4000 万吨; 2004 年我国大豆日压榨能力已超过 20 万吨,年加工大豆能力超过 6000 万吨。 受 2004 年国内外大豆价格剧烈波动、国内大豆压榨油厂出现严重亏损的影响,加上 2008 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严格控制大豆压榨项目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把产能控制在合理规模范围之内。 2005 年以来我国新上大型大豆压榨项目有所减少,但大豆压榨能力继续增加的局面并未出现改变。 据不完全统计, 2006 年我国建成投产的大型大豆压榨油厂仅有 5 家,合计日压榨大豆能力 1.4 万吨。其中,日压榨能力超过 1000 吨的分别有:广东植之元公司新厂,日压榨大豆能力 5000 吨;江苏江海粮油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 2000 吨;江苏南通嘉吉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 5000 吨;吉林海成后英生物工程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 1000 吨;黑龙江龙江福粮油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 1000 吨。 2007 ~ 2009 年我国大豆压榨能力继续保持增加态势。据不完全统计,三年之内至少有 16 家大型大豆压榨油厂建成投产,合计日压榨大豆能力接近 4.5 万吨左右,平均年新增大豆压榨能力近 1.5 万吨。其中,日压榨能力超过 1000 吨的分别有:九三集团防城港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 5000 吨;广西钦州华港油厂,日压榨大豆能力 2000 吨;广西钦州汇海粮油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 3000 吨;福建元成豆业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 3000 吨;天津邦基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 4000 吨;辽宁金海源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 3000 吨;浙江舟山中海公司新厂,日压榨大豆能力 3000 吨;江苏益海泰兴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 6000 吨;江苏民康油脂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 1200 吨;山东青岛渤海公司,日压榨大豆 能力 6000 吨;山东得利斯集团大豆压榨项目,日压榨大豆能力 1500 吨;辽宁天丰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 1500 吨;黑龙江孙吴联凯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 1500 吨;黑龙江庆安阳达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 1500 吨;黑龙江吉庆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 1200 吨;黑龙江鸿源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 1000 吨。 2010 年我国至少将有 8 家大型大豆压榨企业先后建成投产,合计日压榨能力超过 2.5 万吨,年新增大豆压榨能力超过 750 万吨,这也是最近 5 年来我国新增大豆压榨能力最多的一年。 监测显示,位于黑龙江宝清县的三江油脂有限责任公司已于今年 1 月份正式竣工投产,该厂设计日压榨大豆 1200 吨,年可加工大豆 36 万吨,这是 2010 年我国竣工投产的首家大型大豆压榨油厂。 此外,中粮日照黄海公司建设的第二条大豆压榨生产线将于今年上半年竣工投产,设计日压榨大豆能力 4000 吨;中储粮油脂公司投资建设的东莞和镇江油厂,中粮集团投资建设的天津和钦州油厂,中纺粮油公司投资建设的日照油厂,黑龙江龙江福公司投资建设的营口油厂按照计划都将于今年建成投产。 兼并重组步伐加快大豆有效压榨能力提高 由于国内大豆压榨能力快速提高,到 2004 年我国大豆压榨行业已开始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尤其是 2004 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大幅波动,导致国内部分大豆压榨油厂经营困难,许多大型民营和股份制油厂面临破产倒闭或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2005 年以来,外商开始采用收购或控股等低成本方式大规模进入我国大豆压榨行业,部分长期停工停产或面临破产倒闭的油厂被外资兼并或重组。 此外,国内大型粮油集团之间重组整合,国有粮油集团公司快速扩张,都使得国内大豆有效压榨能力大幅提高。由于参与重组的大豆压榨企业大多处于沿海地区,几乎全部加工进口大豆,这也是 2005 年以来我国大豆进口量连续 5 年创下历史最高纪录的重要原因。 最近 5 年我国大豆压榨行业重组力度最大和最引人关注的事件有四个:一是我国最大的大豆压榨集团 益海粮油公司和我国最大的精炼及小包装油生产销售集团 嘉里粮油的合并。 二是我国最大的两家国有粮油集团公司 中粮集团和中谷集团的合并。 三是中纺粮油公司快速扩张,大豆压榨能力跃居全国前三位。最近几年中纺粮油通过租赁、参股或收购方式拥有了江苏新沂中纺公司、东莞盈丰油粕公司、沈阳金豆公司、福建金石和四川金石公司、湛江华农和湛江富虹公司,并正在日照港建设大豆压榨厂。 四是外资大举进入我国大豆压榨行业,来宝公司、邦基公司、嘉吉公司、路易达孚公司和托福公司等跨国粮商对我国 18 家油厂进行了资产重组。其中来宝公司先后收购了钦州大洋、山东新龙、重庆新涪、南通宝港和锦州华强公司;邦基公司先后收购了日照三维、南京华农和天津正大公司;嘉吉公司先后收购了东莞华农和阳江丰源公司;路易达孚公司收购张家港江海和霸州华农公司;托福公司参股河南阳光和湛江华农公司,并通过河南阳光对许昌山花和信阳万福进行了资产重组;益海嘉里公司收购东莞富之源公司;美国太平洋国际资本有限公司收购汕头中星油脂公司。 今年前三季度大豆进口量可能超过去年同期 监测显示,自 2009 年 10 月份以来,我国装运美国大豆数量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11 月份装运量一度达到 540 万吨,虽然 12 月份装运量明显降低,但仍然达到 390 万吨。进入 2010 年 1 月份后我国厂商装运美国大豆热情依然不减,截至 1 月 28 日 的四周中,我国总计装运美国大豆 359 万吨,整个 1 月份装运美国大豆数量有望达到 400 万吨水平。 由于今年巴西早熟大豆收割期提前,进入 1 月份后我国已开始从巴西装运少量大豆, 2 月份装运巴西大豆数量有望继续增加, 3 月份以后南美大豆装运将进入高潮。 监测显示, 1 月份我国进口大豆到货量在 420 万吨左右;根据我国厂商装运进口大豆进度推算, 2 月份进口大豆到货量虽然有所下降,但预计仍将为 350 万~ 360 万吨;如果南美大豆装运顺利, 3 月份进口大豆到货量将再次超过 400 万吨。 从目前情况来看, 2010 年一季度我国进口大豆到货量有望达到 1180 万吨,较去年同期至少增加 165 万吨。二季度是南美大豆集中上市期,目前 5 ~ 6 月船期的南美大豆到港完税成本低于 3400 元 / 吨,远低于国产大豆最低收购价格 3740 元 / 吨,国内厂商采购南美大豆积极性高涨,今年二至三季度我国进口大豆到货量将保持较高水平。 汇总数据显示, 2009 年二至三季度我国进口大豆 2221 万吨,月均进口 370.17 万吨。考虑今年南美大豆产量大幅增加 3000 万吨左右,加上本年度我国采购美国大豆数量大幅增加,今年二至三季度我国进口大豆数量达到甚至超过去年同期水平的可能性较大,这意味着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口大豆数量将会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预计 2010 年大豆进口量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近年来我国大豆进口量的快速增长,归根到底是由于国内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导致对植物油和畜禽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进而带动国内大豆压榨量持续增加。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 2009/2010 年度我国大豆压榨量将达到 4500 万吨,较 2008/2009 年度增加 300 万吨,较 2007/2008 年度增加 680 万吨,较 2006/2007 年度增加 1030 万吨。 2009/2010 年度全球大豆产量大幅增加 4000 多万吨,尤其是在南美大豆产量大幅增加已成定局的情况下,最近一个月国际市场大豆价格持续下跌,目前 5~6 月船期的南美大豆到港完税成本低于 3400 元 / 吨,远低于国产大豆最低收购价格 3740 元 / 吨,我国厂商采购南美大豆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前期我国厂商采购美国大豆数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未来几个月我国厂商采购南美大豆数量将明显高于去年同期水平,这意味着 2010 年我国进口大豆数量将会保持较高水平。 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 1 月 28 日 , 2009/2010 年度美国大豆累计销售 3494.59 万吨,较上年度同期增长 47.1% ,其中对我国销售 2152.84 万吨,较上年度同期增长 54.7% 。截止到 1 月 28 日 , 2009/2010 年度美国大豆累计出口装运 2552.94 万吨,较上年度同期增长 41.3% ,其中对我国装运 1649.57 万吨,较上年度同期增长 49.2% 。 按照我国厂商采购和装运美国大豆进度推算,目前我国已采购的 2152.84 万吨美国大豆中,只有 750 万吨左右在 2009 年 12 月底之前到港,剩余 1403 万吨大豆将在今年到港,如果考虑后期我国仍会采购部分美国大豆以及目前美国已销售的未知目的地大豆中至少有 100 万吨为我国厂商采购,今年我国进口美国 2009/2010 年度大豆数量将会达到甚至超过 1700 万吨水平。即使四季度我国进口 2010/2011 年度美国大豆数量较去年减少 300 万吨, 2010 年我国进口美国大豆数量仍可能达到 2150 万吨,略低于 2009 年的 2181 万吨。 2009 年我国进口阿根廷大豆只有 375 万吨,按照 2010 年我国进口阿根廷大豆数量为 2005 ~ 2009 年的平均水平 710 万吨计算, 2010 年我国进口阿根廷大豆数量将较去年增加 335 万吨。 2009 年我国进口巴西大豆 1599 万吨,按照 2010 年我国进口巴西大豆数量为 2005 ~ 2009 年的平均水平 1156 万吨计算, 2010 年我国进口巴西大豆数量将较去年减少 433 万吨。 依此推算, 2010 年我国进口大豆仍然会超过 4100 万吨,继续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从目前情况看,今年巴西大豆产量将较去年增加 800 万吨左右, 2010 年我国进口巴西大豆数量出现大幅减少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出现这种情况, 2010 年我国大豆进口量有可能会超过去年水平,再次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作者:张立伟 来源:粮油市场报
个人分类: 推荐|3398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技部副部长:科研仪器依赖进口 科学研究“空心化”(转)
sunapple 2009-11-20 10:59
科研仪器依赖进口 科学研究空心化 2009-11-6来源:经济观察报 在昨日石家庄市举办的中国技术市场年会上,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指出,由于科研仪器对外依存度过高,我国的科学研究存在严重的空心化现象。他认为,从根本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最为重要的是要掌握创新方法,不能靠别人的基础研究来实现自己的技术创新。 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科学仪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60%用于进口设备,其中,精密仪器、生命科学仪器、大型科学仪器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更是90%以上依靠进口。刘燕华说,创新工具就好像现代化武器的制造厂一样,科研有没有底气在于有没有工具。 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的总称,是从源头推进我国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刘燕华说,创新方法工作在我国开展时间不长,仍然处于新旧理念交融、现代与传统运作模式相冲突的阶段,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渐渐凸现出来。现阶段科技创新工作中,在方法上存在五大问题。 科学思维培育不够。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培养缺位,目前应试式的教育体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科研活动创新思维不足,自主创新研究成果少;以跟踪模仿为主,自主创新较少;多数学科发展滞后,属于世界领先的学科很少;中国申请人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PCT专利申请只占总量的0.96%。 科技界关于科学方法的意识薄弱,科研活动中,忽视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创新性;对科学方法的研究不够,仅限于对国际科学方法的跟踪、了解,缺乏对前沿方法的前瞻性研究;科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严重脱节。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仪器设备匮乏。十五期间,国家主体科技计划用于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与开发项目的经费只有0.85亿元,仅占三大科技计划经费的千分之二和科学仪器购置经费的1%;科学仪器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高档科学仪器基本处于空白,中档科学仪器、国产设备稳定性和重现性不高,软件配套性较差,占有率小。 创新政策环境还不完善。与发达国家及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投入水平还不高。在发达国家,公共财政支持科技发展的经费中有40%用于支持科学方法和科学仪器。在我国,国家主体科技计划对这方面研究项目的支持几乎为零。 评价方法有待改进。科研院所对科研人员研究能力的评价标准不全面,忽视了一些基础性或方法上的重要问题。以诺贝尔奖为例,诺贝尔奖有1/3是通过科学发现、理论推导得奖;有1/3是通过方法上的创新、方法思路上的创新得奖;还有1/3是通过科学仪器、科学手段、科学工具上的创新得奖。而在我们的科技布局上,更多瞄准了第一个1/3 ,把后两个1/3基本忽略了。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3202 次阅读|1 个评论
要省油汽车, 也要省钢建筑
lcguang 2009-7-20 01:32
政府提倡使用省油汽车, 但是没听说提倡省钢建筑。我以为节省钢材也很重要。 铁矿石涨价, 是因为中国并没有因为涨价而少买。 要想降价, 就必须减少进口数字。 当矿山希望降价多卖时,那时候你才有定价权。 我国应当研究如何少用钢铁造房子。 钢铁用于建筑主要是抗拉和抗弯。 比如一根横梁,最上面用抗压材料(石头就行)好,最下面用抗拉材料好, 所以钢精放在最下面, 效率最高。如果这样设计, 刚才至少可以节省一半。 对于竖立的柱子, 为了抗弯,钢精放外侧效率最高。不同部位也应区别对待, 比如柱子下面钢精要多点, 上面少点或者没有。 再比如农村用的三脚架, 人字臂要抗压--用木材或混凝土就行, 下面横梁要抗拉,用钢精较好。 机械零件,为了抗弯, 也应尽可能用管材。
个人分类: 杂谈|3865 次阅读|1 个评论
请重视汉语作为中国对外交往工作语言的巨大价值
lixie6110532 2009-5-10 15:02
对外合作中,确定工作语言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工作语言一旦确定,合作各方都必须使用工作语言准备文字材料,绘制技术图纸,进行日常交流。 长期以来,与美英等发达国家交往过程中,由于我们不发达,对外合作不得不接受英语作为工作语言;与法德交往过程中,也是由于我们不发达,对外合作不得不接受法语、德语作为工作语言;与俄罗斯等技术先进国家交往过程中,由于我们技术落后,对外合作又不得不接受俄语作为工作语言。这些似乎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国际惯例,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姑且认了。 然而,在与经济上、技术上都比我们落后很多的国家交往时,为什么还是使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我对此时常感到跌份。由于看似平常的工作语言,按照正常工作程序准备的归档技术报告、设计图纸,被强行要求全部文字翻译成英文,尺寸标注、计量单位换算成英制,来个什么季度交流、年度交流、阶段交流、技术考察等等与语言交流有关的会议,中方一律自带翻译,这相当于 0 利润提高成本 30% ~ 50% 。 要命的是懂技术的不精通语言,懂语言的一点不懂技术,中方的死穴完全在对方的掌控之中。都知道写合同、纪要的时候,谁执笔谁主动。我们自信满满的技术优势,在对方的语言优势面前变得苍白无力,纪要多半由对方执笔,时不时的被人有意无意地在合同、纪要中埋下钉子。 与先进国家合作,所有文字材料、技术图纸、日常交流我们自己翻译,与落后国家合作,所有文字材料、技术图纸、日常交流也是我们自己翻译,中国人到底怎么了?是汉语作为工作语言毫无价值,还是进出口部门的决策者认识不到位? 看似平常的工作语言,不但隐含着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诸多方面的话语权,而且还潜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争取汉语作为中外合作的工作语言,就是争取中国对外谈判交流的主动权,就是争取中国对外交往的话语权;捍卫汉语在中外合作过程中的工作语言地位,就是捍卫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就是捍卫民族尊严,就是捍卫国家主权;使用汉语作为中外合作的工作语言,还能够大大降低对外合作成本,提高劳动效率,消除语言埋伏,减少合同纠纷,提高国际竞争力。 对外合作,争取汉语作为工作语言,不是剥夺个人外语能力的显示机会,而是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争夺。希望各行业进出口部门的决策者重视汉语,重视汉语作为中外合作工作语言的巨大价值,并纳入合作谈判的重要议程,志在必得!
个人分类: 金融大战|20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豆弃留存争议,国产大豆可以没有吗
jxz1963 2009-4-23 11:22
十多年来,国内对中国大豆何去何从始终有争论,有要保的,有要弃的,在这些犹豫中,国产大豆逐渐衰落下来。 一位业内专家不无愤懑地说。 据他介绍,争议的焦点主要是:一是作为油料作物,大豆与粮争地,影响国家保障粮食安全。二是进口大豆出油率高,价格又便宜,我国有大量外汇储备,花点钱买大豆不是问题。 这种行为何其短视!当我们完全依赖进口时,进口大豆还会这样便宜吗?!日本和韩国的例子已经在先,去年韩国大豆价格就高达每市斤 20 元人民币! 大豆生产攸关国计民生 近年来,我国的大豆进口数量迅速增长。据统计, 2008 年全世界大豆产量 2.3 亿吨,中国消费大豆 5394 万吨,占世界大豆总产的 23% ,其中国产大豆仅占我国消费总量的 30.6% ,自给率不足 1/3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进口大豆 629 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 15.1% 。 记者在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中看到:豆油是我国第一大食用油,约占国内食用消费的 40% ;豆粕是重要的蛋白原料,占国内饲料蛋白原料的 60% 左右。大豆加工业与种植业、养殖业、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等行业紧密关联,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大豆种植业同时攸关全国 4200 多万农民的生计与增收,尤其是我省北部地区农民主要依靠种植大豆生存,一旦大豆没了,他们的生活及新农村建设都无从谈起。 2008 年初由于大豆价格飙升,导致国内食品价格大幅度波动,直接影响我国的食品安全。 混种混收 消耗掉优势 我国著名的大豆专家、省农科院总农艺师刘忠堂教授说: 国产大豆的种性、单产及出油率并不输给进口大豆,我们只是差在没有专业化的生产,以至于无法把国产大豆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他说,自 2001 年农业部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大豆科技行动计划、高油大豆高产示范工程和科技入户等重大措施以来,作为全国大豆主产区我省大豆的产量连年稳步提高,培育出一大批含油量在 22% 、 23% 甚至更高的高油大豆品种、高油高蛋白大豆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商品豆的出油率大幅提升。目前我省农村大豆的单产虽然与国外比还有一定差距,但农垦整体水平已达亩产 170 公斤以上,毫不次于进口转基因大豆,大面积高产田甚至达到亩产 260 多公斤,比美国、巴西、阿根廷都高;我们的高油大豆含油量都在 21.5% 以上,也毫不低于进口转基因大豆,但遗憾的是,种植和收购环节的 混种混收 ,将高油大豆的优势消耗殆尽,使得我国商品豆的出油率至今仍比进口转基因大豆低一个百分点左右。 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靠政府出手。 刘教授说,全世界 60% 的大豆坐着船常年在海上走 超强的商品性决定了大豆受市场的影响特别大,也要求它的生产必须是专业化的、规模化的、商品化的,但我们的农村却做不到。在美国、巴西、阿根廷,大豆都是连片种植,一块地至少几千亩,其规模效应、成本优势,我们农村这种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怎么能比?人家都是专一品种生产,而我们还延续传统落后的 混种混收 。 生产和加工链条要整体考虑 管理粗放,竞争乏力 国产大豆的这个 毛病 ,由来已久。早在 1996 年我国由大豆纯出口国变为纯进口国时,专家就明确指出;随着进口转基因大豆对国内大豆产业的冲击日益显现,对这个问题的呼吁也不断强化,但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实践证明,光在种的环节采取措施不行。作为油用大豆,含油率的指标却没有进入我国大豆市场收购的质量标准之中,收购时高油低油一勺烩,优质不优价,农民当然是习惯种哪个就种哪个了。 业内人士直言,长期以来我们在解决大豆问题上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把生产和加工链条整体考虑,是一个关键原因。 据悉,国际资本已经将手伸向国产大豆最后的堡垒 最大产区黑龙江,正如此前低价巧取南方油脂加工企业一样,意欲合资或兼并我省的油脂企业,继续他们的低成本扩张之路。一旦成功,原来采用地产大豆的龙江企业将把目光转向进口大豆,这将进一步挤占国产大豆的市场空间,随着跨国粮商对加工环节的全部控制,大豆垄断经营的局面也将为期不远了。 来源 / 黑龙江新闻网-黑龙江日报
个人分类: 推荐|2956 次阅读|1 个评论
2008年中国进口大豆3,744万吨,再创新高
jxz1963 2009-1-13 17:32
中国海关 2009 年 1 月 13 日发布数据显示,中国 2008 年全年进口大豆达创纪录的 3,744 万吨,同比增长 21.5% ,因中国政府为增加国家储备加大购买量。中国 2008 年 12 月进口大豆 330 万吨,同比增加 12.8% ,与 11 月基本持平。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植物油消费国,去年亦购买 816 万吨食用油,包括棕榈油和豆油,同比下降 2.6% 。 12 月进口 75 万吨,较 11 月 85 万吨的进口量有所降低。 中国1996-2008年大豆等油料、油脂进口数量统计(万吨) 年份 大豆 豆油 菜籽 菜油 棕榈油 备注 1996 110.8 129.5 0.041 31.6 100.9 1997 287.6 122.5 5.5 35.1 115.6 1998 319.3 82.9 138.6 28.4 93.0 1999 431.9 80.4 259.6 6.9 119.3 2000 1041.9 30.8 296.9 7.5 139.1 2001 1393.9 6.9 172.4 7.3 151.7 2002 1131.5 87.0 61.8 7.8 222.1 2003 2074.1 188.2 16.7 15.2 332.5 2004 2023.0 252 47 35.3 385.6 2005 2659.0 169.4 29.6 17.8 433 2006 2827 154.3 73.8 4.4 508.2 2007 3082.1 282.3 83.3 37.5 509.5 2008 3744 2008 年进口 816 万吨食用油,包括棕榈油和豆油。
个人分类: 科研报告|3874 次阅读|1 个评论
石油涨价剥夺了你我多少财富?
lcguang 2008-6-30 15:10
石油涨价剥夺了你我多少财富? 2007年进口2亿吨,相当进口每人1桶, 涨价每人每年损失100美元, 而中国人均收入是2200美元 接近5%的收入给油田国家和企业拿走了。 我们应该通过出口涨价把损失补回来, 最简单办法是人民币升值。 我们不能再当活雷锋了。
个人分类: 经济学|3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2: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