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高考制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小学看重升学率错了吗?
热度 34 gfcao 2012-7-6 15:20
标题有点标新立异,请耐心读完全文再发表高见。 ---------------------------------------- 很多人都把应试教育归咎于高考制度,甚至有人提倡取缔高考,果真如此的话,高校如何选拔人才?大学入学的标准如何确定?我们一个劲地高喊教育改革,也做了很多改革,可为什么改变不了应试教育的现状?中小学课程标准已几经修订,即使最新的标准出台,能改变教育现状吗? 有人指责我们的中小学总在攀比,谁家上了多少北大清华,谁家上了多少重点,谁家出了几个状元。攀比错了吗?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学校都会有攀比的现象,你家出了多少政府高官,他家出了多少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等。问题不在于比不比,比较是必然的,就看比什么,怎么比。中小学看重升学率没有错,没有比较如何判断教育水平的差别?世界上各种奖项不也是在比较基础上产生的吗? 坦率地说,我们的很多改革进入了误区,以为将一些原本中小学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加进去就是改革了。很多年前,我曾经请一位外语老师给我推荐一本英文教材,他告诉我:“教材本身不重要,无论是许国璋的教材还是新概念,学好了就是好教材”,我深表赞同。学习的效果根本上不取决于教材,而在于教师。有人认为评价的标准有问题,大学的评估标准的确有问题,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标准:“毕业生的社会满意度与贡献度”,说到底,什么重点学科、“大师”等都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正是我们把目标放在了那些并非目标的目标上才让高校陷入了竞相争夺“人才”、“重点、重大项目”、“重点学科”的怪圈中。从这个角度说,高校还是莫搞这种评估的好,你可以评估各个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然后根据他的软硬件条件与毕业生的社会满意度与贡献度做一番比较,这样也就不至于让大家不择手段地抢夺各种“人才”、“项目”了。就中小学而言,目前的评价标准要比大学相对合理很多,不必将注意力放在你有多强的软硬件条件,升学率是硬道理,“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中小学与大学是不同的,中小学是学生一生中学习的中间过程,但大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最终的学习过程,大多数学生大学毕业后将走向社会,评价他们的标准当然是社会满意度与贡献度。中学生则不同,他们还得进入高一级的学校继续学习,检验他们学习水平的标准当然是升入了什么样的学校。如此说来中小学教育岂不是没什么问题?的确,错不在中小学教育,也不在高考制度,错在高考的内容与方式。 全世界任何学校都要考试,为什么人家可以考出真正的水平,我们却不能?同样的问题,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考法可能很不相同,记得我曾经提到过中外绘画的差别,同样学画鸡蛋,西方的教师可能会在黑板上给大家出个题目:“请画个鸡蛋”,中国的老师则可能在黑板上画个鸡蛋,然后叫大家照着画,画完后,外国小孩可能会问:“老师,我画得对不对?”中国的小孩则会问:“老师,我画得像不像?”这就是中外教育的根本差别。中国式考试的侧重点是记忆能力、模仿能力,西方考试的侧重点是想象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及思维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水平,也不是提高中小学生的水平,而是中考、高考的命题方式与教师的命题水平,因为考题是根指挥棒,它直接决定了中小学教育的方向。考试不在于考什么知识点,就像中小学教材不在于是否增加新的内容,考试的根本在于命题是否真的能够测试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归纳推理能力,这才是我们应该花大力气改革的内容。以与勾股定理相关的概念题为例,中国式命题常常是这样的:“请叙述勾股定理及它的逆命题与否命题”或者“如果一个三角形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这是个什么三角形?”等,西方式命题则可能是这样的:“由直角三角形你能想到什么?”(补充:或者干脆更开放一点,如穷教授所说的体现洋人式的想象力:“假如没有勾股定理或者勾股定理不成立,数学会怎样发展?”这样的题对于完全不了解非欧几何思想的中学生而言似乎太难了)。前者的答案是标准的,后者很难给出标准答案,能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取决于学生的知识面、记忆力、归纳能力、推理能力乃至发散思维能力。初中生与高中生的答案必然是不同的,初中生充其量会想到勾股定理及其逆命题与否命题,对高中生而言,勾股定理、余弦定理、平行四边形法则、费马大定理等等都可能成为学生联想的内容,聪明的学生甚至可能自己“发明”出一些定理。这类考题的评阅的确有难度,但不能因为有难度就不愿意做,事实上,我们每年的作文题不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命题嘛,只要值得做,不妨多增加几天评阅时间。 只有考试指挥棒有了根本的改变,中小学教育才可能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5784 次阅读|98 个评论
[转载]从富豪移民看高考制度的优越性
yegucheng 2012-6-25 20:51
秋岩 今年高考虽然已经结束,但围绕高考的新闻和争论还在继续。在高考录取率已经大大提高的背景下,高考是否算得上残酷?是否还应该改革?类似于“考生迟到两分钟”的事件每年总是能引来眼球和讨论。 对高考制度的质疑,或强或弱,多年来一直持续不断,与许久以来我们缺乏体制自信一脉相承。包括高考在内的我国教育制度,似乎毫无尊严,任何一个三教九流的人都可以随便批评抨击几句,然后博得一些叫好之声。面对这些批评,我们的教育部门似乎也没有自信,一直表示正在不断推进改革云云。 中国的教育和考试制度真的大有问题吗? 《纽约时报》 2010 年 12 月报道,上海中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PISA 组织的 65 个国家学生参加的国际标准化测试中,夺取了数学、阅读、科学各项冠军。美国学生则成绩不佳。这个测试结果驳斥了中国学生只会背书的说法。事实上这也不是一个孤立的新闻,近年来美国高官,包括奥巴马和教育部长,都多次表达了对中国基础教育的羡慕。只是中国人习惯了那些盲目自我贬低的情绪影响,一时受宠若惊,不敢置信罢了。 学者王小东指出,对这些肯定中国教育的实例,舆论常常不予重视。事实上中国教育到本科阶段仍然是不错的,中国一流大学的本科生申请出国时颇受美国各大学研究生院欢迎。中国教育和美国差距较大的地方主要在研究生教育。 其实冷静想想,对于这些年中国经济奇迹的实现,中国教育是否也有一份重要功劳呢?没有人否定教育素质和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吧。 可是要说中国教育质量没有那么糟糕,马上就有人会质疑:人往高处走,要不中国的富裕阶层为啥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读书留学呢? 这就涉及近两年媒体炒作的一个所谓富豪移民国外的话题。移民的理由呢,说来说去就那么几条。让我们透过现象看看本质:如今的移民不像以前,绝大多数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追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机会,而是为了生活环境、后代教育这些因素,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和后代的现有社会地位,或者谓之“寻求稳定”。 在这个背景下看,教育问题就很有意思了。不可否认,一个人的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整体而言是正相关的。作为个人基本都想保住自己后代的社会经济地位不下坠,所以富人自然想创造条件让自己后代方便的接受更好的教育,以便日后占据较高的社会地位。但对一个社会来说,这样是不利的,社会成员有上有下才能稳定。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正义,所有社会成员后代最好有平等的竞争起点。 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富人的孩子要去美国读大学。美国的教育质量、美国的大学比中国的好,这其实是次要问题,首先你得能上,否则再好也是没有用的。秘密的关键恰恰就在于,对有钱人来说,让孩子在美国上好大学比在中国更加容易。 这个说法想来与平时我们耳闻目见的感受是符合的,只是很少有人戳破这层窗户纸罢了。我们常常能听说某个国内高中生申请美国多所名校大获成功,但其国内学习成绩也只是平平。这种事按照中国“落后的高考思维”是无法理解的。其中的原因说穿了也不复杂。以美国私立名校常春藤联盟为代表,它们本就不讲究“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套,它们打算招收的学生,本来就不是成绩最好的学生,它们追求的是未来社会成就最大的一批学生。这和许多其它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名校的招生原则都是不同的。 毕业生社会成就越大,日后的校友赞助越多,学校优越的条件以及校友的关系网则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来申请,由此形成一个正反馈机制。这就是美国大学生存的逻辑,也正是一个过度私有化的金钱社会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在这个原则下,过去新英格兰地区世家豪门子弟长期享有入学常春藤盟校的特权。不用说,有钱人的孩子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当然更大咯。随着 20 世纪的时代变革,这项原则也在招生制度中与时俱进。 具体来说,如今美国大学招生制度和中国的重要区别就在于重视中学课外活动和推荐人。在课外活动领域中,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会占有一定的优势,更有机会显露领袖人才的潜质。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所以这一项在美国虽然起点未必平等,但是规则还算公平。但对中国的申请者来说,不平等意味就比较强烈了。申请美国名校成功的中国学生,都来自各地大城市的重点中学,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具有“国际视野”和广泛的课外活动经历。小城镇或者农村学子在这方面完全不能望其项背,这个规则根本是不兼容他们的。 再比如说推荐人制度。前些年北京大学试行“校长推荐制”,引发了一片瓜田李下的质疑。但许多中国人不知道的是,人家美国常春藤大学是“内举不避亲”的,已然制度化,“关系”就体现在表面的自由选择之中。好学校本就是有钱人给自家建的,招收几个亲戚朋友的孩子有何不可呢? 推荐人制度在两国受到的待遇不同,归根结柢可以上升到对教育目的的追问。美国的名校教育,虽然经过了一定的弱化和调整,在本质上还是为了培养精英阶层的接班人的,是统治阶级的私器。 而中国作为考试制度的文明发祥地,教育被认为是天下的公器。教育的目的是给不同社会阶层后代一个相对公平的起点,从中选拔出精英,治理国家。用社会学的视角看,这一古老制度有效的保证了社会流动性,维护了社会稳定。 今年高考期间,福建有所中学在校门前拉起了这样的大幅标语:“ 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 !”这一标语,其实正是亿万中国普通百姓的心声,是对中国高考制度的肯定。可惜的是,媒体很少关注这其中蕴含的“正能量”。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说中国的教育制度比美国的更为优越。而荒悖的是,偏偏因为这方面优越,中国的富人才要移民美国,让孩子在那边受教育。 在当前,美国大学整体实力依然强于中国,美国大学的文凭依然比中国大学值钱,一些人通过游走中西获取“教育套利”的机会,这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也无可厚非。但国家教育部门和社会舆论万不能把一小部分人的机会当做社会所有人的机会,莫名其妙的看低中国教育,误导中国的教育改革走向,让中国的 教育和招生制度逐步向美国看齐。 古人说,“以金易石,以绢易褐,舍宝女而与婢交通”,我们切不可做这种人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7e06e1e01015eha.html
2251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考后再论高考制度
热度 1 liwei999 2012-6-10 14:28
高考后再论高考制度。 作者: mirror (*) 日期: 06/10/2012 00:54:00 这也是个万年论题,不想在多说什么了。但是总有些人要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观点,因此镜某不得不再说说这类问题。这样的问题国人议论的偏多 而洋人不多,当然可以认为是国人高考的问题多。但是也不妨认为国人的教育没有做好,很多人不会思考问题。 比较典型的意见、观点可以参考这篇博文 从GRE到中国高考制度改革 、 我国的高考制度完善吗? 。文章所说事情好像很有道理,但是镜某的评论是“视点不好,或者说是没有视点”。也许博主没有思考过高考是为着什么。有了这个视点后再做文,感觉就会大不一样了。 高考是做什么的 ?在中国 高考是做什么的 ?这才是所谓的视点。没有这样的视点,高考的事情就无法议论。对于高考,当然是有考生的观点,但是,由于高考性质的使然, 考生的观点可以说P也不是 。因为高考是大学方选拔学生的“争夺战”,大学方面的意见是第一位的。这个“争夺战”的制约条件就是大学方面不花太大本钱,社会方面也不要有很大的负担。然后才是什么公正性云云的事情。 虽说 考生的观点可以说P也不是 ,但是这个现实明说了也就没有意思了。 国体都是“人民”共和国,可见 修饰 还是有必要的。 高考问题无所谓完善与否。因为从宏观上看,不论采用什么手段,除了抽签这样的方法外,选拔人才方法没有什么大误可言。要命的是这个选拔成本。要想有优质的服务,成本就上去了。比如说一年考三次,那么至少就要多花三倍的成本。最终,选拔手段还是对负担得起的一群人有利。 国人教育中缺少一个重要部分就是“钱”的教育。因为这个事情很敏感,按照“社会契约”的说法,百姓纳税是与政府服务和人民权利的“交换”。 在中国,有很多事情一挑明白了就没有意思了。有很多事情可以 不挑明 。但是不挑明并不是说 可以不明白 。悲剧往往就发生在对 该明白的事情不明白 。这就是教育上的缺陷。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774 次阅读|1 个评论
百度回答: 我国的高考制度完善吗?
热度 1 skylark1981 2012-6-10 09:29
一谈到高考改革,有些人就会跳出来,什么东西都要反对。其理由是现在的高考制度是最公平的。真的是这样的吗,未必吧。我之前写了一个博客,我认为中国的高考制度缺乏人性,可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我把百度的回答贴出来,我希望那些人可以冷静下来好好想想,我们的制度到底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改革。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628814 我国高考制度不完善。存在下列弊病。 弊端一:残酷的“一年一次” 由于一年只能考一次,所以我们的学生很难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如果一次高考未能如愿,则再一次选择就必须等待一年。一年只能考一次,显然是残酷的。 弊端二:管理风险很大 稍不慎满盘皆危 考试,一开场便是几百万人之巨。从考试的命题、报名、试卷输送、考场到录取的各个环节,一着不慎,一个小小的的漏洞,都有可能酿成牵一发动全身、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政府不应该、也不必要把所有风险都揽在自己身上,而应该将其分散到各个市场主体。 弊端三:大抓考生质量 难抓毕业生质量 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大学毕业生的水平令人忧虑。如果把本科毕业论文进行不同年份的比较,可以认为论文质量是令人忧虑的。该抓的没有紧紧地抓住,不需要那么狠抓的却抓得特狠,这样就带来很多问题。人的精力、一个机构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从管理的角度来讲,必须有很好的资源匹配,必须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有限的项目上去。 弊端四:考试时间过长 无法体现以人为本 高考时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太长,一考就好几天。有必要吗? 弊端五:僵化的总分录取模式 目前的录取模式由于其统一性,不可能考虑分数的结构。这对单科突出的考生是一大不公平。如果是高校自主考试录取,则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哪些单科突出但总成绩平平的考生。
3838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GRE到中国高考制度改革
热度 4 skylark1981 2012-6-10 01:44
中国高考制度肯定需要改,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又不敢改,因为很多人首先担心的是,对现在高考制度做任何的改变,都可能会导致腐败。现在很多人都坚信,尽管现在高考制度有问题,但是是迄今为止最公平的制度。我们看到了很多高考的悲剧,但是对这些悲剧叹息,但是无能为力。 这里有一个错误的理解,认为高考制度是没有腐败的。我想说高考制度确实比较公平,但是说它没有腐败,是错误的看法。整个高考的过程分成很多环节,比如考试,收试卷,保存试卷,收集试卷,改卷,登记成绩,投档,以及录取等很多环节。我们见到的所谓公平,其实是在第一个环节。但是对于那些有关系,有能量的人而言,这个环节恰恰是最不重要的。其实我们见到的腐败有很多,比如官员子女可以通过关系加分,少则5分,多则20-30分。或者干脆让自己的子女到北京,上海等地方考试。所以我们现在的制度存在腐败,只是没有其它官场严重而已。 怎么办?我们应该要从其它国家的考试制度上学习经验。中国每年有很多人考GRE,可是没有人说不公平。我决定中国可以借鉴这个模型。GRE大概有这几个特点: 1. 参加GRE考试,题目由题库中随机抽取,每个人的考试题目都可能不一样。 2. GRE考试日期没有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参加考试。 3. 成绩既然证明了你的能力,长期有效。 4. 如果你觉得自己考试成绩不理想,可以再考。 我和我的一些朋友讨论这个问题,他们就会质疑。如果有A, B两个人,他们考的是不同的试卷,A为600分,B为602分,凭什么说B比A要好。其实这种担心有点钻牛角尖。尽管A和B的题目可能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随机抽取的,也就是说对于所有考生,难的题目和容易得题目的机会都是均等的。 只要在同一个游戏规则下做事情,而且机会均等,大家不会感觉不公平。 比如足球,篮球等比赛,主场和客场的环境完全不一样,但是也没有运动员因为是客场而拒绝参赛。 当然我需要承认,GRE模式不能直接应用到中国。我想说,只要机会对每个人是均等的,对任何人不偏倚,那么就是公平的。希望美国的GRE考试制度可以让国人打破自己固定的思维模式。其实除了我们自己的考试制度,世界上还有其它更加有效的考试制度。好好学习和借鉴,摸索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考试制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勇敢跨出第一步,才有可能有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
4694 次阅读|4 个评论
缺乏人性的中国高考制度
热度 11 skylark1981 2012-6-9 21:49
在美国,有一件事情让我非常震惊。美国的学生参加考试,如果他觉得很紧张会影响发挥(要求得到医生证明),学校应该给他单独安排考场。如果他有特殊的事情,他可以要求推迟几天考试。 反观中国现在,高考制度缺乏人性得多。无论考生出了什么事情,你不能在某一段时间里面准时来到,那么你就失去了参加高考的资格。且看下面的报道: http://news.sina.com.cn/c/2012-06-09/030324562454.shtml 丈夫去世前救乘客 妻子为让女儿高考隐瞒消息 http://news.163.com/12/0608/09/83FEA8QI0001124J.html 福建高考生手术4小时后穿血衣上考场 http://society.dbw.cn/system/2012/06/09/053950885.shtml 长沙一家长送考途中出车祸 女儿参考引发热议 http://roll.sohu.com/20120609/n345169207.shtml 安徽一考生高考前父母遇车祸 众人为他圆谎13天 http://news.sina.com.cn/c/2012-06-09/074824563499.shtml 上海考生迟到后不能进考场 母亲下跪求情 尽管我也是从这条独木桥走过来的,但是这已经过去了10多年。可是10多年来,我们的高考制度在人性上没有任何改变,是不是我们中国人天生缺乏这种人性关怀,还是制度扭曲了人的心理?
4120 次阅读|31 个评论
[转载]南科大校长回应收编质疑:理想不能一步到位实现
JYH64J98Y99H 2012-6-2 19:20
南科大校长回应收编质疑:理想不能一步到位实现 2012年06月02日 来源:央视网 改革高考制度十年大学校长期间他多次呼吁,不经教育部批准的情况下,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和文凭,63岁初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他决定不再等待。自主招生教授制校他是一名只有40几个学生的大学校长,他也应该是中国最著名的大学校长,南科大去筹转正教育部批复招生方案,但是出发时的理想还能实现吗?《新闻1+1》2012年6月1日播出《朱清时:“南科”一梦?》,以下为内容实录: 节目导视: 永远相信未来,17岁考入大学时,他这样自勉。改革高考制度十年大学校长期间他多次呼吁,不经教育部批准的情况下,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和文凭,63岁初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他决定不再等待。自主招生教授制校他是一名只有40几个学生的大学校长,他也应该是中国最著名的大学校长,南科大去筹转正教育部批复招生方案,但是出发时的理想还能实现吗?《新闻1+1》今日专访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 主持人 白岩松:你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下一周6月7、8、9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就要进行了,在本周一所高校被教育部正式批复,你可以招生了,这个就是被引起广泛关注的南方科技大学,可想而知在离高考这么近的时间下,得到了这种准生证,作为校长他得忙成什么样,先开完大会,接着就要去跑几个省,跑码头,因为马上就要招生了,他得去做宣传和路演,今天他就赶到郑州,我们要专访他,那就是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朱清时,不过在之前我们还是了解一下获取准生证的南方科技大学。 解说: 5月29日南科大校长朱清时的一封公开信再次引发各界对南方科技大学的关注,这份封致2012年考生和家长的信,首次披露了南科大2012年的招生政策。信中说今年南科大将面向广东、山东、四川、安徽、河南、福建等八个省份,招收应届毕业生180人,并全部按理工科大类提前批次录取。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学生在入学的前两年将不分专业。而这封公开信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南科大新版招生政策中,关于录取模式的改变。今年南科大的自主招生方式将采取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其中高考成绩占60%,高中阶段平时成绩占10%,复试成绩占30%。这其中的复试考试在考生们参加完今年的全国统一高考后,可通过自荐和学校推荐两种方式在网上报名。复试的时间暂定为6月19日。而在南科大创校之初,便高举改革大旗,把自主招生高二学生,自授各类学位和文凭作为教改先行先试的重头内容。朱清时本人已再三强调,要借此重寻中国大学自主办学的自由,尝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但是对比今年的最新的招生方式,很多人在问南科大还是出发时那个南科大吗? 白岩松:今年招180名学生,但是都要参加高考,但是高考所占的权重占到了60%这样的绝对控股的数字,因此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针对南方科技大学马上用收编了,被招安了等等这样的字眼去形容,到底怎么回事,接下来我们就连线此时在河南郑州的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朱清时。 朱校长您好, 朱清时: 主持人您好。 白岩松: 您一定听到了这两天人们这种各样的议论,面对这样的结果是不是一种妥协呢?如果是的话,您妥协了什么?而教育主管部门又妥协了什么? 朱清时: 我觉得用妥协这个词说的大了一点,任何理想的东西往往都不能一步到位就实现,尤其是教育改革这种复杂的事情,每前进一步都要取得共识,要不然就会摔跤,我觉得重要是朝着我们的目标已经前行了一大步。 白岩松: 会不会有一点失望呢,因为离您最初的想法似乎距离不小? 朱清时: 我的理解是我们最初的想象是理想的想法,是我们的长远目标,长远目标得靠一步一地走过去,积累小步成大步,这个是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 白岩松: 今年一共要招180名学生,而且说是自主招生,您是按照一本线还是二本线来自主招生,您获得这种权益有多大? 朱清时: 我们的自主招生是教育部批准,是提前批次录取,给清华、北大在同一个时间招生,我们招生完了之后这些学生如果我们没有收的,就可以报一本的学校,被一本的学校录取。 白岩松: 这应该还是从某种角度来说南方科技大学获得的某种“优惠”接下来要关注其实此时此刻的朱清时校长是一个45名学生的大学校长,我们回头再看看这45名学生。 解说: 2011年6月,南方科技大学首届45名学生无一人踏入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高考考场,45名学生的这一举动,虽获得不少叫好一声,但是他们也收到了来自教育们的提醒,任何改革首先要坚持依法办学,要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教育部之所以再三强调依法办学,主要顾及到的是南科大首批学生的权益保障问题。 朱清时: 全世界的高校中都是自己学校授(学位)的,都不是教育部授的,我们国家的教育模式,所有学位都教育部授,这是原来计划经济留下来的东西,现在南极大(南方科技大学)的发展,现在遇到的最大的瓶颈,就是最大的障碍就是授学位的问题。 解说: 2012年南方科技大学招生方案获教育部批复,接下来他们能走的更远吗? 白岩松: 朱校长接下来我们也听听其他人士的声音,接下来我们连线的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副院长熊丙齐。 熊院长您好,面对咱们期待了很久的南方科技大学这回终于获批,获得准生证,但是参加高考而且高考占的权重是60%,您是失望还是觉得这是希望的开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 我觉得听到这个招生方案我感觉有一些失望。 白岩松: 为什么? 熊丙奇: 因为相对去年南科大学实行的全年自主招生,以及我们已经推行的80所自主招生来看,南科大这样的方案实际上就是集中录取,因此对于这样的以改革为旗帜的学校来说是有所退步的。 白岩松: 还有吗,失望的原因? 熊丙奇: 因为我觉得对我来讲,我一直期待南科大实行自主招生的方案,应该是借鉴香港地区的高校对这个自主招生的方式,就是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学校自主提出申请成绩的要求,然后达到要求的同学再自主向南科大提出申请,南科大在结合高考成绩和中学学业成绩以及大学的面试考察进行录取,这样的招生方式实际上也是完全自主招生,有利于落实南科大的招生自主权,同时这样的一种方式对其他学校自主招生也是有关很大的一种借鉴或者示范意义。 白岩松: 我明白熊院长,其实您不希望南方科技大学一出生的时候就融入到了传统的高考的这条线路上。 熊丙奇: 是这样的。 白岩松: 你稍等,朱校长您刚才也听到熊院长的声音,你对他理想话的看法您的态度是什么? 朱清时: 我觉得熊院长说的是很对的,但是他们又不太了解我们的招生的细节,我们这次的招生就是类似于香港大学的自主招生,因为我们这个60%+10%+30%,实际上是把高考当做学生的一种测试,然后学校按照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对学生的要求加上自己的测试,再加上平时成绩,所以我们是很类似香港大学在国内自主招生的这种做法。 白岩松: 其实呢听到您两位的声音我想到一句话,就是一个高考各自解读,熊院长您同意朱校长的这种解读吗,我用一下他高考的测试,但是还是按照我们的来,没有强调这60%或者是40%。 熊丙奇: 我觉得他主要是纳入集中录取的提前期,这种性质就改变了,因为投档权是由政府部门掌控,而对学生的选权也没有增加,学校只是增加了有限的自主权,把自主招生和我们目前的统一的高考集中向下的一种方式,它不是学校真正意义上自主招生。因此如果说不是放在提前期里面,我认可是自主招生,如果放在集中里面去就改变了自主招生的性质。 白岩松: 熊院长再问您一个问题,那您是否接受理想是理想,但是我们终究要面对现实,这样或许退半步但是对方也退了半步,难道不是形成一种进步吗,接下来的发展也许会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前进,你接受这种看法吗? 熊丙奇: 我接受这种看法,但是它是否是真的迂回曲折,今后是否有进步还看接下来的行动,如果说就是这样定掉了,那这样我们是非常失望的,如果说我们在现实情况下做一个退步,为了未来更好的进步,我们还有一个期待。能不能有进步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南科大学这样的改革方案的认识,如果大家觉得这样的方案不是自主招生了已经是很大的中国的进步了,我们就难需求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另外一方面就我们的教育部门、国家政府是不是真正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所制定的招生改革思路,就是政府改革管理,专业机构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都是选择来推进我们的高考改革,如果国家进一步与这样的改革精神进行改革,南科大的未来还是值得期待的。 白岩松: 明白,非常感谢熊院长。朱校长刚才听也听到了,其实他依然在失望中抱有某种期待,您怎么回应他,是不是迂回还是要前进的,而不是这就很满足了。 朱清时: 我觉得熊院长对我们如何招生还了解不够,我现在在各个省宣传,也就是我们解释我们的招生办法。第一个我们跟过去的高考招生方法本质不同,就是我们没有120%的提档线的限制,我们把在高考结束之后凡是愿意报考南科大的学生,我们进行能力测试,这个能力测试的范围是很大的,在他们测试完之后,我们再结合高考的成绩,高考成绩公布再结合高考成绩确定录取的名单,所以我们这个测试跟熊院长说的方法有一个很本质的差别,就是我们是没有120%的提档线,我们是很大的自主权在考生中间选择的。 白岩松: 您是注意到熊院长其实昨天和今天发表了这篇文章,谈到了120%的提档线,我也注意到了,这个是有区别的,刚才熊院长可谈到的是未来不能满足到这儿,还有一个更大的突进和改革变化。 朱清时: 是的,我觉得我们现在是前进了一步,这一步是什么呢,就是往国际化方向走了一步,像在美国也有类似高考的考试叫做SAT,美国的中学生都要参加SAT考试,用这个成绩申请哈弗、斯坦福这些学校,美国这些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目标和特点,对学生又有新的要求,比如说哈佛要求,学生要有领导才能才收,并不是说你SAT考100分,当了状元我就一定收,它是要有自己的要求。 白岩松: 南科大还是要强调自己的要求和准则。其实在前进中也有很多的变数,比如说有一些老师走了而且还发表了批评的一些声音,我们来听一下。 解说: 目前南科大已签约聘请65名教职人员,但根据朱清时的计划,南科大需要招聘330位校工,包括特聘20到30蒙领军教授,目前的南科技与它的设想还相差甚远。之前,朱清时希望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曾说,只有教授才知道什么样的事能干,什么样的事不能干,所以教授要对学校的运作有发言权,教授治校并不是教授管理学校,而是依据教授的思想和意愿来管理学校。 朱清时: 南科大要建立一支一流的教授队伍,竞争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保持高校的新陈代谢,新陈代谢一方面用我们的薪酬、住房、福利设施来吸引他们回来。还有就是在南科大工作的前景非常之好,吸引他们,另外也是要有一个淘汰机制。 解说: 在备受关注的副校长一职上,2011年7月17号,南科大理事会上聘任曾任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院长的覃正来担任南科大副校长,但是另一个副校长职位却始终没能找到合适的人选,不仅引进人才困难重重,已经加入的也会出现问题。 2011年6月香港科学大学教授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三位南科大的核心创校成员,授权《南方周末》发表公开信阐明他们与朱清时校长在办学理念上的分歧,悄然退出南科大。三位去职的教授在公开信上说,一个发油管理团队、学科框架、学术教员团队、内部管理制度课程大纲,发展路径规划等空头大学,用什么来奢谈高教改革呢? 白岩松: 南方科技大学一路走来非常的不容易,各种各样的风波总是存在,朱校长会不会现在是学生有45人,现在终于今年又可能到180人了,学生来了但是你期待的很多老师却可能走了,不一定来,会有这种情 况发生吗? 朱清时: 恰恰相反,我们去年下半年到今年这几个月招聘了65位教授,水平都很高,刚才说的有个学术副校长人选实际上我们已经有目标了,但是真正这种好的一流的人才,都不是说你一招聘马上就会来的,他们都有一个滞后,我想在今年七月份以后,我们招聘的这些教授和包括副校长人选就会陆续到位,南科大现在人才招聘形势大好,我相信在两三年之内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就是招到330位一流的教授人才,这种办成研究性大学。 白岩松: 我也注意到教育部一给了你们准生证之后,您马上给天下的父母考生的父母写了一封公开信,这里强调了要考你南科的学生,可是优惠条件不少,我看一年开出了一年好几万的吸引力的钱,是不是现在 也是无奈的方法,当这个牌子还没有这么响,还需要用物质方面吸引更优秀的孩子愿意到你这里来? 朱清时: 不是,只有一点,就是抵消学费,这一点是对考生的优惠,因为我们在做教改实验,我们希望参加的人越多越好,他们付出的物质上的代价越少越好。另外两条就是优秀的学生我们入学以后就到研究所的实验室里头,可以实验从事工作得到每年一到两万的补贴,这个是一种新的改革的做法,就是让大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开始从事研究。另外一个就是我们从社会上募捐了一笔钱,我们想支持农村,给城市里头贫困家庭的孩子,让他们在学校里头衣食无忧,所以这样的孩子我们给他每年一万的生活补贴,这些是我们从社会上募捐来的。 白岩松: 接下来关注的是关于去行政化,这也是南方科技大学在筹建的时候相当吸引公众和社会的一个目标,能做到吗? 解说: 能否去行政化,一直是南科大备受关注的焦点。 朱清时: 去行政化其实遇到了很大困难,这个困难首先还不是上级行政部门对我们学校的干预,首先是我们现在招管理人员就很难招,大多数人都还是喜欢有行政级别。 解说: 去行政化是南科大的最高目标,也是朱清时创办南科大的初衷,朱清时曾说去行政化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成的,要有个过程,我们是一所公立学校,公办学校就是花政府的钱,你既要花政府的钱又不要政府的官员来干预,恐怕这个必须要有种新的机制才行。在朱清时眼中,这种新机制就是理事会制度,而中国高校建立真正的理事会南科大是第一个。2011年7月16号,南科大召开首次理会,从名单上看有一半是政府官员,另一半是学校校长和企业家,对此朱清时解释说,南科大建设理事会首先的问题是理事会说了算不算,如果理事会的决议政府部门不理你,那理事会也形同虚设,为了让理事会能说了算,我们当然最自然的是请市长担任理事长,然后把市里主管部门的头头请来做理事,这样理事会上的决议才可能说了算。 白岩松: 朱校长,说去行政化,大家都觉得校院之内这么做了,但是现实操作起来您自己也知道不容易,买个电脑想要最后在学校里都很难,然后教育部给你们的批复可以正式招生的时候,坐在你旁边的不也是两位深圳市的有关的领导吗,您觉得这一点是不是最难的? 朱清时: 去行政化是我们南科大的长远目标,因为学校要有活力,首先得恢复学校的本来面目就是学术机构,不是靠谁的官大谁说了算,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之困难,正如刚才片子说的,现在我们的招聘管理人员就遇到了困难,因为社会上的主流意识还是行政化的,要招到志同道合的人愿意到南科大来奉献还是比较困难的。 白岩松: 朱校长我注意到您是用了长久是要去行政化,是否您心理已经做了准备?可能是两三年,可见的未来里头的时候恐怕还得行政化这么解读对吗? 朱清时: 是这样的,我想两三年是太短的时间了,在要真正去行政化成功给整个社会大背景要衔接好,那可能要一二十年以后才可能做到,两三年之内我们只能够积小步成大步一小步一小步的走,就包括我们建立理事会。 白岩松: 这可能不太让人过瘾,但是毕竟是现实,这里我只针对您一个问题,您的聘期是两年半,已经过了两年半了您还剩下不到两年半的时间,您会续聘吗? 朱清时: 因为我的年龄原因和身体原因,我希望能够有更年轻的人挑这副担子,我们在努力物色这样的人,比如说我刚才说的,我们从国外请学术副校长,我们请的一些领军教授,我想他们中间有人在我离任期到了之后就可能挑起这副担子。 白岩松: 但愿您的这个回答不被我解读是一个,您太累了,这种累不光是体力,还有一个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您觉得实在很难,其实南方科大一路走来就是很难,我们关注一下这样的历程。 解说: 朱清时、南科大,从2009年两个名字就被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朱清时: 我刚到南科大接受聘书之后,我发现社会舆论都是同行者,很多人在支持,所以我觉得并不孤独,我现在做的事情可能是一生当中最有意思的。 解说: 随后的道路有意思吗,我们不知道朱清时真实的感受,2010年12月16号始终没有拿到教育部招生许可证的南方科技大学在网上公布了自己的招生计划,朱清时在致报考南方科技大学考生的一封信中称,南科大迈出的一小步将是我国高校改革的一大步。 朱清时: 我们发油教育的部的大印,盖的文凭做依靠,我们的学生毕业能不能被社会接受,完全靠我们的教学质量。 解说: 45名实验班学生,两名退学,三名来自香港大学的教授因理念不合离开团队,还有南科大副校长职位马拉松式的选举,一次又一次朱清时和南科大被推到舆论的浪尖。 朱清时: 我到深圳来了不久我就发现困难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最根本的困难是什么,现在这个氛围是你可以不改革,但是你不可以犯错误,哪怕不是犯错误,你做的事别人不能理解,也不可以。 陈国良: 他是一个改革家,他对改革始终在心里不会放下,其实我理解,朱清时教授的心里他是愿意把他在中国科大做校长高校改革的试点。他想在深圳来(完成)。 白岩松: 朱校长接下来这个问题一定还要问您,如果还是倒退三年前知道会是今天这样一个局面的话,三年前您会接受聘任吗? 朱清时: 我想我会的,因为我是想实现钱学森的愿望,钱学森的问题就是所谓我们国家没有培养一流创新人才的大学,我想把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引到中国来,看看建这样一所大学遇到什么困难,我们怎么克服这些困难,最后能够达到什么目标,这是一个很大的教育性的实验,做这个实验过程本身是很值得的。 白岩松: 您累吗朱校长? 朱清时: 我当然很累,因为从一个零开始建一所学校,事无巨细都要操心,那是很累的。 白岩松: 非常希望您的所有的累从历史的角度看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并且也是推动历史当中的一部分。 朱清时: 谢谢。 白岩松: 当然我们也更加希望南方科技大学今后的路能走的更快一点,因为毕竟在几年当中寄托了太多人对改革的一种期待。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17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阴盛阳衰,根源在高考
热度 53 xqhuang 2012-3-30 13:59
研究生阴盛阳衰,根源在高考 阴盛阳衰,女性变得越来越“优秀”,是亡国的前兆! 毛主席说过:“妇女能顶半边天”,我以为老人家是在开玩笑,没有想到中国妇女当真了,她们不仅要半边天,再过若干年,中国要成为女人的天下? 十年时间,高考状元女生超过男生,高校女生人数超过男生人数,研究生更是发展到一男难求,是中国女性一下子变得更优秀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我认为让中国女性突然变得“优秀”的根源是不合理 的高考制度。 曾几何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多么雄性的口号!如今是:“学好英语走遍天下都不怕!”,多么雌性的口号!曾经让女生头痛,让男生自豪的物理、化学被高考边缘化。号称文化第一大省的江苏,更是把“语、数、英”三门作为高考主考科目 ,物理、化学、生物等诺奖科学沦落为参考分,无数中华最优秀、最具诺奖潜质的男儿被女同胞秒杀在起跑线上,悲催呀! 女性能在考试竞争中轻易击败自己的男性,是民族的不幸!女性真的需要那么“优秀”吗?竞争中幸运胜出的“优秀”女性,只有两个选择:第一嫁给被她们认为更优秀的外国男人,第二当剩女。长此以往 ,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基因,就在女性不断取得胜利中消亡,这绝非危言耸听。如果不改变现行高考制度“重女轻男”的现象,“阴盛阳衰”会愈演愈烈,后患无穷!建议迅速恢复物理、化学在理科高 考中的地位,降低英语占总分中的比值,最好把英语作为参考分,让妇女回到半边天的时代。 一个男性比女性更优秀的民族,才能立于民族不败之林!
个人分类: 猴眼窥世|7196 次阅读|93 个评论
关于中国教育的思考 (四)
GongChen 2012-1-22 03:44
(四) 大学教育 相比职业学校而言,大学则应培养高精尖的 创造性 人才。如何让大学培养创造性人才?除了中小学需要打破应试教育,高考制度需要改革,教育产业化需要纠正,从而为大学输送有创造力的学生外,大学教育一定要灵活多样,给学生许多自由的空间,让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充分发挥的余地。好学生并不需要每门考试都得 A ,当然也绝不是要 60 分万岁。每个大学生从一进校开始就应该设计这四年大学学习和生活如何安排,毕业以后究竟想干什么。大部分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可能还不很明确将来想干什么,那么在学好基础课的同时多与高年级同学接触,和指导员谈谈,暑假里多参加社会实践,包括去各种企事业单位打工以了解现实情况,多看报纸杂志包括电视新闻,这样可以掌握社会的动态需求。在学校里应多听各类讲座,扩展视野和知识面。参加一些社团组织的校内外活动,一可以结识新朋友,二可以锻炼工作能力。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每个大学生都应检视自己最大的兴趣爱好在哪方面。有些学生属于学者型,爱静静地看书,去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或做实验以解决问题,那么他们应在大三、大四时去寻找合适的导师,做助手搞研究以积累经验并训练思维能力和研究方法。有些学生可能不愿意成天读书,但善于人际交往,也许将来适合搞市场营销。还有些学生可能有特殊爱好,可以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钻研自己的爱好。大学在新生入学之始,就应该给学生指出有多种途径可以探求,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如果说中小学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公民都懂得一定程度的文化、科学知识,那么大学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因此必须打破旧有的条条框框,让一些特殊人才有充分的时间去发展他们的特长。中国著名画家陈丹青教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想招收有很强绘画功底的学生,却被学生的英语不及格而难住,这是很荒唐的事。一个稍有常识的普通公民都能理解英语好坏与一个中国画家能否创作出杰出的中国画没有必然的联系。与自然科学有关的学科,因为要与国际同行竞争,英语必须达到一定水准,因此应该严格把关。但诸如文学、艺术、舞蹈之类不是非要英语不可的专业,拿英语考试来卡压专业特长的学生岂不是在扼杀人才,扼杀创新吗?在美国,破格录取其实是家常便饭,因此也就无所谓破格了,因为大家都在抢最优秀的学生,也就是最有特长的学生。有些学生申请读博时,英语可能比其他学生低上百分,但因为有出色的研究经验,还是可能被录取,没什么破格不破格的。其他考生可能 TOEFL 和 GRE 很高,但专业研究平平,不被录取也是完全正常的。一个博士生需要做出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当我们考察博士生候选人的时候当然首先看他们的专业研究的潜力而不是考试分数了。从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个角度看,美国的教育确实有许多方面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身为美国大学教授,英语是生活、教学和研究的第一语言,我自然懂得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重要性。但这几年频频回国,深感中国在某些方面把英语学习推向了极端,却又极不实用,徒劳浪费时间和财力。中小学教英语应以阅读和会话为主,到中学毕业时可以进行基本英语交流就可以了。中学之后以职业学校和专科院校为主,其中某些专科类对英语要求的程度可能比较高些,但有些专业如“果树栽培”就不需要非考英语不可。大学应招收 10-20% 的优秀中学毕业生。大学生应对英语有一定的要求,因为他们将负担起高级管理和高科技的重托。但即使是大学生,有些特殊专业如文学、艺术类也可以降低英语要求。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切记一刀切。大学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管理和研究型人才,要让有特殊才能的人有充分的自由空间成长并脱颖而出。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向创新型社会转变。
个人分类: 随感|2864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考制度改革思考
wliming 2011-12-2 00:47
我国高考制度已经被社会诟病多年,但是,教育界仍然觉得,高考仍然是不得已的最公平的招生方案。取消高考,情况会更糟。但是,绝大多数人都觉得,高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高考
个人分类: 社会|0 个评论
我国的高考制度该改改了
sfw111 2011-9-11 14:17
在我国,每一年都有近千万人要参加高考,参加高考的莘莘学子通过填写几张同样的考卷就基本决定了自己一生的命运。这种制度设计简单,看似公平。但从选人用人的角度看我国的高考制度设计太简单化了,它屏蔽了每一个人的个性、素质、理想、道德、是一个唯分数取人、唯记忆力取人的制度,是一个简单而迂腐的制度。 有人说,我国的高考制度体现了公平,笔者并不赞成这种观点。在我国古代就有文举人和武举人考试制度,我国古代的统治者都清楚仅仅用八股文考试无法公平选取人才。人的能力是多种因素组成的,记忆力或智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仅仅考核人这一个方面的能力,我们能说这种制度是公平的吗? 高考的目的是什么?高考的目的不是让每一个人受公平的大学教育,也不是让每一个通过大学教育的人公平就业。高考的唯一目的就是为社会选拔需要的高端人才,通过大学教育为社会输送社会需要的人才。 从社会现实看 ,社会劳动本身存在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存在科学活动、技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存在所谓的360行 。所以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应该根据各行各业的需求选拔培养人才,而不是用高考这样一种不负责任的办法选拔人才。 我国的高考制度从选拔智力性人才开始,以培养智力性人才结束。而社会实践中智力性人才的需求面非常窄,于是出现了大学生千军万马考公务员,考企业管理层的奇观,实际上我国的大学教育制度没有摆脱“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90%以上的大学生进不了这些领域的,“学非所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的浪费。 我国的高考制度应该改改了,首先应该改革考试方式,用多种考试方式,智力型人才用考卷,技术型人才用技能,道德型人才用评议,艺术型人才用表演。。。。。。不同的人才用不同的考试方法,要根据每一个人的特长、兴趣、爱好选拔他们,培养他们,学有所长,学有所有,学用一致。 高考制度不要以公平为借口,用简单实用为借口推脱责任。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325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子海外看高考
热度 8 王铮 2011-6-10 07:34
学子海外看高考
对中国高考,批评者颇多。南方科技大学,甚至发动学生抵制高考。我这里转载一篇留学海外的学者对中国高考的看法。文章的看法很深刻。 中国的高考制度,文化政治形式上是科举制度的延伸,是一种国民平等原则的顶级实现。隋文帝兴科举,废除了贵族制度的“举孝廉”,导致了隋唐帝国的兴旺。这种制度后来演变为高考,实在是中国文化先进的一面。这种制度,在1966年-1977年的12年间,曾经被废除,搞了个推荐工农兵上大学,实际上成为了当时的贵族制度通过“走后门”世袭贵族地位的“举孝廉”。邓小平的改革,实际上是从他恢复高考考试的,如果他不恢复高考,他当时不会得到如日中天的威望,就不可能被拥戴为第三位领导人。华国锋的一个管理学错误就是他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坚持推举制。邓小平恢复高考,借助中国隋唐以降深入民心的平民文化,赢得了民心,也赢得了中国发展的机会。 今天南方科技大学今天带头抵制高考,实际上是一种贵族文化,试想以南方科大的招生模式,广大工农子弟、小商贩子弟能够承担他的经济费用吗?你可以注意一下,谁在反对高考?就是那些取得贵族地位的,特别是那些官员。 博友大哆啦的文章很深刻,全文转载如下 也谈高考 大哆啦 打开国内的新闻,才发现又一年高考结束了,有的欢喜有的忧愁,有的彻夜放纵也有的怅然若失,不论怎样它都关系到几乎所有中国家庭,有人说这是变相的科举,是封建残留,而我以为我们今天的科举式高考至少推动了中国的阶层流动,让数亿人“活”了起来。 二十年前我的理想就是能上重点大学,至于上了大学后我又干什么,我不知道,只知道它关系到家庭的使命与责任,而我要为我和我的父母去实现它;大学毕业了又能干什么,我还是不知道,只是感觉仅有的本科学历似乎难以在社会上自由地行走,更无法自由选择。于是又继续呆在学校里。不知道到干什么就继续让书来填补这份慌张。然后就这样一路走过来了,然后就在寻找“能干什么”的答案中逐渐地认识了自已(或许是成就了不同的自已),再然后发现如今的我已和二十年前的相去太远太远了:二十年前的我原来没有理想,只有责任;二十年前的我原来没有自我,只有自责,可是现在我却要感谢高考,因为它至少改变了一个家庭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如我的父母因为我知道了原来生活可以如此,原来世界还有如此。 可是如果“我”生在英国,以“我”的家庭我只能上三流地区的免费公立学校,我没有奋斗目标,更没有远大理想。我每天上课都很开心,因为很有趣,我也没有束缚,所以总能有好多奇思妙想,可是我毕竟不是天才,所以我的所谓 GOOD IDEA 也就是让生活变得丰富而已,成为名家那种运气是不可能属于我的。至于能否上大学我也不愿意想,因为学费太贵,不知道能否还得起;上了又怎样?我的出身决定了我不属于精英圈层;不上大学也无所谓,反正白领蓝领收入没差别,社会保障完善,我也不需担心生老病死;人生就是如此,即时行乐可能更有意思! 或许我形容得太过火了,但英国的教育就是如此,英国名校的英国本土学生 90% 以上毕业于私校,而这此学生的父母也同样出自私校,毕业于名校。牛津、剑桥是英国平民孩子想都无法想象的,因为他的出身环境几乎决定了他的命运。他们的父母如此,他也如此,他的后代同样如此!可是在中国,哪怕是最偏远贫困山区的孩子他都会有清华梦、北大梦,他从小就有理想要光宗耀祖,要衣锦还乡,要为这个家庭甚至家族而努力。高考给每一个孩子不论出身,不论贫富,不论地区以同样的机会去成就未来,也改变着自已的命运。或许我们的基础教育很多很多问题,所有人都骂它太不人性,太摧残孩子们的想象力,可是我们唯独忽略了正是这种“僵化”的教育给了占最大多数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们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承载了亿万中国家庭的精英梦。 没有哪种教育模式是十全十美的,但我相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如果找不到一种被证明为更合理的教育机制来代替,那么关系到数亿中国人的现今教育机制我们一味的抱怨还不如坦然接受更合适。 牛津大学校徽,请看它上面的王冠 北京大学校徽,你可以看到它的平民化
个人分类: 我也说文化|5012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关注南科大:南科大布置了两个高考考场,但是并无学生去考试
热度 1 JYH64J98Y99H 2011-6-8 08:59
 本报讯 昨日是高考的第一天,备受关注的南科大45名学子无人参加高考。记者昨晚从南科大学生获得证实,据学生介绍,此前在南科大布置了两个考场,但是昨天并没有学生去考试。    校长称拒考不是否定高考   昨日上午,南科大在校内准备了两间高考教室,因为无人领试卷,在考试过了15分钟之后,上午两个考场的考试被迫取消。   媒体报道称,在得知南科大无一人赴考的消息后,南科大校长朱清时表示,孩子们的拒考并不是对整个高考制度的否定,高考在当下比较起来仍然是唯一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但是不能“一刀切”,教育制度应该允许百花齐放,而南科大就是这百花齐放中的一朵小花,一颗小草。   朱清时校长表示,并不是说现在到了取消高考的时候,但是可以允许多元化的选拔人才方式,可以留个很小的口子,比如南科大的“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否则“一刀切”会把创新人才切掉。对于网上很多人关心的孩子们拒考会带来的牺牲、悲壮一说,朱清时表示,等这些孩子们长大,他们会为南科大的经历骄傲,不是牺牲,而是一种财富。    教育部门未明确回应   教育部目前仍未对南科大学生拒绝参加高考一事做出进一步回应。此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曾就新华社记者的提问做出了回应。续梅表示,教育部已在去年经过专家评审,在评审基础上,同意南方科技大学进行筹建。“既然同意筹建,也是支持南方科技大学将来在筹建的基础上,能够开展一些教改方面的探索。”她同时还表示,任何改革首先要坚持依法办学,要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以制度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昨天深圳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在电话里表示,他尚未得到发布有关南方科技大学事情的授权。相关评论见A02版    ■ 探访   高考首日 他们上外教课和微积分    南科大有的学生搬到旅馆,有的请假回家,留校学生继续上课   6月7日,高考第一天。南方科技大学内高考考场无一位同学进入。上午,留校的同学上了英语外教课,讲的是福岛核泄漏事件。下午,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做了微积分题。   昨晚九点多,记者赶到南方科技大学学生宿舍,仅有几个宿舍亮着灯。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同学告诉记者,今天全班大约有六七位同学留校上课,十几位同学因为拒绝参加高考搬到某一旅馆了。剩下的十多位同学则请了五天假回家过端午节。“也许他们会在家里参加高考吧。但我希望他们不会。”这位同学说,无论如何,大家都不能在南方科大参加高考。“这是一个原则问题。”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同学介绍,教育部要求南方科大参加高考的消息传来后,深圳市教育局考试教育学院的老师向同学们许诺,“如果参加高考,毕业后会有两个文凭。一个是南方科大颁发的文凭,一个是教育部颁发的文凭。”   据了解,6月3日,布置南科大高考考场那天,班里的几位同学相约去看了。考点就设在当初他们入学的考点。   对话1 南科大学生   “希望回到正常学习状态”   新京报:现在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怎么样?   南科大学生:很充实。我们所学的知识互动性非常强,需要我们不断思考。老师们也非常可爱,讲的课都很精彩,这样的课让我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我很享受。   新京报:今天都没去考试,是事先约定好的吗?   南科大学生:大家都很反对参加高考,这一点大家想法是一致的。我们已经开始在南科大学习了,而我们感觉这种学习方式是非常适合我们的,没必要再去重考一遍,走这个形式。   新京报:学校有人给你们做工作,让你们参加高考吗?   南科大学生:有,还有教育部门的人说,让我们参加高考,对学校和学生都有好处。但是,不参加高考是我们最心底的意愿,我们应该遵从它。   新京报:你不害怕前途受影响吗?   南科大学生:现在的社会靠的是能力,不是文凭。从选择报考南科大的那一刻开始,我已经不在乎文凭了。   新京报:怎么看这件事?   南科大学生:这件事让我们更成熟了,能够更客观和理性地看待这个社会。我们不是反对高考,只是对让我们立即高考这种“突击高考”的方式很不理解,当然我们也知道教育部门的苦衷。我只希望让我们快一点回到正常的学习状态中。    对话2 教育专家   “要他们高考不符合政策”   新京报:南科大虽然有两个高考考场,但是并没有学生参加高考。你觉得他们是在冒险吗?   熊丙奇(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南科大的同学没参加高考,我是比较赞赏的。他们的做法坚持了南科大办学的初衷:自主招生、自授学位。   他们现在表现出的勇气,会让南科大继续坚持自己的办学宗旨。   新京报:这些南科大学生都是高二学生,让这些学生参加高考是不是又有悖现行政策?   熊丙奇:让这些学生参加高考,的确不符合现行政策。南科大没有招生权就招生,是“违规”的,现在要学生参加高考,同样也“违规”。   但是,南科大的做法是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将来就是要依照这个规划纲要修改法律法规,这样就不是南科大违规了。   新京报:这些南科大学生来自不同省份,并非都是深圳户籍,却让他们在深圳参加高考,这是不是涉及到异地高考问题?   熊丙奇:这也是问题。根据现行制度,就算他们高考,他们也要在原籍考,这也涉及到与现行法律法规冲突的问题。   总之,我觉得,允许南科大的学生不参加高考,这种探索是教育部门的上策。   南科大的学生拒绝参加高考是一种勇气。南科大有没有招生资格、考生有没有办法填报志愿,要求这些学生参加高考是否有悖高中非毕业生不得参加高考的规定等都是操作上的问题,思想上的问题不解决,操作上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关键是看要不要改革,要怎样改革。——王旭明(教育部原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   本版稿件采写/本报记者 郭少峰 周亦楣 邢世伟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2081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侄女和妹妹
热度 1 yansenhuang 2011-6-5 19:31
最近不少博文中都提到了中国高考改革、博士去向、中美教育的差别等问题,让自己有了不少感触。 我身边的人(我是一位在读硕士研究生,我身边的人主要指我的硕士研究生同学、已工作了的本科同学、亲戚朋友家上学的小孩等),从平时的交流中发现,90%的人目前为止都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大多让我们继续学习、工作的动力就是家长及身边人的期望和生活的压力。 毕竟我是个过来人,所以一般家里有小孩上学的亲戚,都会叫我去说教一番。对于这事我很为难,为什么呢?因为我现在的学习理念,或者说经过多年的考试经历和思考,我希望小孩们有更多玩的时间,并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但这与亲戚们叫我去的意愿皆然相反。 今年表哥家的小孩参加高考,在他的不断催促中,我从学校回到家,给侄女她上了一堂课。此时此刻,我不想再给侄女谈什么兴趣爱好,也不想给他说高考制度的种种弊端, 我叫她找出高中三年的语、数、外、物理、化学、生物等课本,翻开目录,教她怎么将三年学的东西联系起来,怎么复习效率才高......最后,我给她的是更多的鼓励,大概就是给她描绘象牙塔美好的景象等,寄希望于给她更多的动力去复习考试。借此,祝愿的可爱的侄女能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叔叔家的小孩也在上高中,今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市重点高中。为了能对妹妹的学习有所帮助,叔叔在春节时把妹妹从外地带到我家,取经来了。妹妹来了之后,我真是作了些思想斗争的。给她谈看书考试,她绝对反感,且这也不是我的初衷;给她讲讲怎么玩,怎么发现自己的兴趣,说高考是个毒瘤,这会不会让她的考分下滑?最后,我决定,在叔叔面前,就按叔叔的意愿教育她,在只有我跟她的时候,我要给她更多的鼓励和未来美好的憧憬,然后和她探讨中国与国外教育的区别、兴趣爱好对个人的重要性、目标的设立以及爱情、娱乐等话题。高中一年级过去了,我经常和她在QQ上聊天,聊得不亦乐乎,她的学习成绩也很好,我能深深的感受到,她能在学习之余和我讨论这方面的话题,她非常高兴,且有不少的收获,这让我很欣慰。 侄女因为已经面临高考,所以我没有跟她讨论更多的东西,但是妹妹才上高一,还有更多的可塑性。当然,我希望侄女能在大学里面有更多的感触,也希望妹妹能以一个全新的、多样的、成功的姿态展现给自己的爸爸,给更多的家长(至少是我们家的家长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典范。 家庭教育很重要,想要自己的小孩从高考的制度中挣脱,首先家长的思想要转变。
4056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高考的思考:高考要服务于教育
qiaoqiao1980 2011-1-19 12:54
高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考试制度,一个是招生制度,两者是一体的。对于高考目的的理解决定了我们对于高考制度的安排和设定,所以考虑高考的问题,就是要搞清楚高考的目的和造成的既定结果。一方面高考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高考的目的必须和教育的目的一致,不能有冲突,也就是说高考是服务于教育的,所以高考必须说清楚高考制度是如何与教育的目的达成一致的;另一方面,它在客观上造成了学习者的重新调制,一个学生去了一个高校,所以高考必须说清楚什么样的学生要去什么样的学校以及从制度上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对于任何一个教育者来说,所坚守的教育的目的和原则,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会是这八个字: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八个字的意思是非常简单和明确的,就是每个人都要来受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按照个人的特点、喜好、能力等来教育。前者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公平性,后者体现了教育的个体性、有效性,只有二者的合一才会出现理想的教育制度,任何的偏颇都会导致错误的教育行为。所以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当然也包括高考,都要遵从于这八个字的要求,是否让每个人都来受教育呢?是否根据每个人自身的特点、喜好、能力等因素来教育他呢?满足这个要求的,就是好的教育制度,不满足这个要求的就是坏的教育制度,必须改正。 从这八个字出发,可以看出来,当前的中国教育存在的很多的问题,高考也是如此,这里只谈高考的问题。从有教无类上来说,最近十年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是一大成就,这个是不能抹杀的,虽然造成了很多的恶劣的后果,但是该肯定的还是要肯定的。但是从高考制度上来说,并没有取得进展。让多少人来受教育,是由高等教育的招生能力决定的,并不是由高考本身决定的。高考不决定大学受教育者的人数,所以本身就是一种弱公平性的教育行为。当然这里的问题在于招生人数的多少会导致考试方式和招生方式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并不是由有教无类这一原则决定的,而是由因材施教这个原则决定的。也就是说,高考本身并不能让更多的人来受高等教育,所以它的公平性不具有绝对的意义,只是一种相对的公平,并且要服务于高考的有效性。如果高考不公平,那么有效性就不会具备,基本的公平是保证有效性的前提。 所以高考制度的落足点是如何实现教育的有效性,如何做到更好的引才施教,把什么样的人调制到什么样的学校,进行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是高考制度制定的出发点和判断其是否成功的标准。 对于许多人来说,高考的公平性指的是对于所有参与高考的学生应该相同的考试方式和相同的招生方式,这也是当前中国高考遵循的原则,统一考试、统一录取,分高的去好的学校,分低的去坏的学校,所以既保证了公平性也保证了有效性。可以说正是这样的一种认知方式,造成了当前高考改革的困境。对于教育者来说,这种认识方式是与教育的原则相违背的,因为当前的教育事实就已经说明了,这种高考制度导致了中学的应试教育和大学的应付教育。因为高考的分数唯一的决定了学习者的命运,所以导致不是考试的内容学习者不学,对于考点内容死记硬背,考试作弊猖獗等各种严重的后果,磨灭了学生的人性和创造性;并且进入大学以后,厌学情绪严重,应付学习应付考试的现象非常普遍,对于学术研究基本上是浅尝则止,进入社会追逐利益。 这个问题应该说困惑了很多的关心教育的人。似乎坚持了高考的所谓公平性,就必然导致教育的创造性的消失,而如果坚持教育的创造性和有效性,也不知道该是什么样的高考制度。这成了一个真正的无解的问题,也成为了教育问题的基本的出发点,从当前看来,问题就处在这里,而且成为了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致命缺陷。中国的教育不能培养杰出的人才已经成为了中国教育的死穴,中国学术的进展只能靠金钱和权力来推动,而不是学习者对于学术的追求。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中国必然衰亡。 在中国,除了少数的教育研究者,基本上,从行政官员到平民百姓都不清楚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为什么一个促进教育向高度有效性发展的高考制度会这么的困难,为什么公平性和有效性会出现如此深刻的矛盾。最近,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撰写的题为“坚持公平公正 深化高考改革”的文章本质上就反映了这个问题,文章中也提出了高考改革的想法,希望找到一种公平性和有效性都能够保证的高考制度。
个人分类: 我爱我师|34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应该制度建设在前,形式改革在后
xiqingchen 2011-1-17 11:26
最近,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许多值得关注的动向,如是否要取消全国性的高考制度?是否要大力推行高校自主招生等?根据我多年在高等学校工作的感受,我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既要积极,更要慎重。在实施路线上,首先要搞清楚制度的变革将带来什么问题,我们高校管理制度是否已为这一变革做好的准备?我们如何准备新制度需要的制度环境和前提条件,而不是简单地在表面形式上进行改革。同样一个东西,在西方是好东西,把它植入中国的土壤就是坏东西,因为两地的土壤和生存环境不同,否则将滋生更大的不公平与腐败。例如高校的自主招生问题,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在高等院校的层面上建立科学的、民主的、法治的环境?高校制度改革不是简单地把权力下放到高校,否则,高校中将有更多的人想做官,而不是在教育与基础科学研究的第一线辛勤工作。同样,取消全国性的高考制度以后,将会出现什么问题?例如不同行政区之间的问题、地方政府在考试监管方面的问题等。
个人分类: 我国科学制度评论|22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现行高考体制下取消文理分科纯粹就是扯淡
jjsun123 2009-7-30 10:51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建议取消文理分科的辩论越来越热,中央电视台我的今日之最以及中央台法制频道邀请有关专家和教育方面的官员进行了辩论和探讨。大家是众说纷纭,总之一句话是各有各的理!鉴于大家具有这么高的热情关心祖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本人在此也发表自己对此问题的拙见,敬请各位博友批评指正! 首先必须说明:为何目前我们还得维持现行高考体制不变. 就我所了解的情况来看,此次仅是一些人大代表、院士、家长和教育人士等建议取消高考文理分科,前提自然是保持现行高考制度不变!在每次高级别的辩论中可以说有多数人均会提到甚至是抨击现行高考制度的缺陷,他们强调如果现行高考体制不改变的话那么我们在此讨论是否取消文理分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谁都承认目前的高考或许是中国教育问题百出的根源(或许是吧,未调研对比)!所以很多人观点是我们先应该坐下来讨论改变高考制度然后讨论是否应该取消文理分科!但是就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现行的高考制度或许是唯一的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相对来说比较公平公正的选拔方式!科学网博客上曾有学者将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进行了对比,认为还是我们的高考制度出了问题,他认为我们还是应该效仿美国的教育和优秀考生选拔体制!自然受到不少学者的反驳:一是美国高考是选拔机制而中国高考是淘汰机制(美国全国3亿多人而大学有4000多所,中国人口13亿多而大学仅1000多所),自然我们总得有人上不了(好)大学;二是现行美国高校选拔优秀学生考核指标较多,包括学习成绩、体育运动、体质健康、社区爱心活动、组织管理实践能力等等,更关键在于美国各高校的招生体制比较公开、透明,这决定于大学运行经费的来源或说是支持者是谁!美国大学尤其是著名大学的办学经费主要是来自于成功校友赞助的钱而不是纳税人的钱,所以行政官员对于高校几乎没有任何管理的权力,校长和教授有完全独立的办学、办教育的自主权。自然大多数由校友会选举的校长(包括校长任命的招生机构)在招生时是以大学的发展、接受校友的监督为准则,对优秀学生的选拔会比较公平公正,因为他们必须接受任何一位校友和同事的监督,营私舞弊是很难发生的。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有了按照多种软指标选拔优秀学生的社会教育环境。而在中国目前还是不能实行这种多软指标的选拔方式的,除了白纸黑字的学习成绩无法掩饰外高校官员的腐败可以随意接受关系户的学生进入最好的大学最好的专业就读!那个大学敢不让关系户的学生入学势必影响大学以后经费等各方面受照顾的程度!所以就目前来看,至少类似于美国这种的多因素的软指标考核选拔方式还是不适合中国的!或许我们必须改变的暂时来说只能是高考试题本身! 回归正题:为什么在现行高考体制下取消文理分科纯粹是扯淡?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应该想一想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或者说是提出的原因)。为什么近年来有人提出建议取消文理分科呢?因为很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院士、教育专家、大学教授等等将近些年来学生综合素质的降低(文科生缺乏科学素养,理科生缺乏人文情操)归罪于高考文理分科!所以他们才建议取消文理分科以达到强制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自然这是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和美好的愿望提出这样一个或许最直接见效的措施!所以该不该取消文理分科,我们就得从这个问题的根源出手(或者可以说是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来决定是否取消文理分科)。 实际情况是这样吗?学生综合素质的降低是高考文理分科的罪过吗?文科生缺乏科学素养、理科生缺乏人文素养到底是不是文理分科酿成的悲剧?我们得调研论证!同时,取消文理分科又能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吗?在高考全面科目考试强制要求下是否能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是否让文科生在毕业多年以后仍然能记得牛顿三大定律的物理意义和热力学定律的基本内容呢?理科生知不知道《浮士德》是谁的作品?苏轼到底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呢? 我看不但达不到让大多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反而会更加使我们的下一代畸形发展,更加的厌恶学习! 为什么说现行文理分科不是导致学生片面发展的根源呢?目前中国应试教育甚至普通的日常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对于绝大多数平凡的学生来说(除去少数爱因斯坦那样的天才)他们刚开始并没有确定和一成不变的喜好,我相信刚开始接触数学、语文、英语、化学、物理等等科目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新奇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耐心的教育、循序渐进的教育,由浅入深的教育,让小学生慢慢的学会学习,学会即使是学到一丁点知识也会应用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与乐趣。没有必要把课程内容和考试题搞的那么隐晦、艰涩和困难!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只要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就可,主要是培养他们乐于学习的习惯和兴趣。须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没有必要要求学生时代就把大多数知识掌握(显然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是对以智力还没有发育完善的小学生包括中学生,如果各级学校、老师搞提前式的拔苗助长教育,让小学生学习初中的知识、初中学生学习高中的知识、高考试题考大学数学的知识,这种做法势必让很多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困难与痛苦,他们无法接受很多书本上的内容,自然考试就得完蛋,就得逃学。最后的结果就是导致学生再也不想学习了,连自己比较喜欢的课程都不想学习了,试想遭受多次打击的中学小女孩怎么去学习自己不喜欢的高中物理、化学?(后话是即使学了能接受多少?)所以正是这种提前式的教育将大多数孩子对于新课程的兴趣消磨殆尽的!自然以后文科生再也不想学数理化了、理科生也不想学文史了!同时应试教育更加强化了考试的难度,自然各级学校的老师只好继续提高难度,继续打击学生的兴趣,继续残害我们的学生,那到高二的时候学生能不盼着文理分科吗?所以中国应试教育本身(强制性、高难度、提前式)才是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的根源原因!所以文理分科不应该是我们抨击的目标,或许应该反过来,恰恰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才导致了文理分科这样一个怪胎的产生! 取消文理分科能让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吗?根本不能,大多数人根本不能!正如前所述,我们的学生大多数已经从小被应试教育的艰难考试打击的对某些科目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恰好赶上高中有个文理分科,虽然是一种下等的策略和不智的选择,但是对于不喜欢演算的同学来说他可以去学习文史类课程,或许在业余时间有兴趣了还可以看看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了解自然科学家的有趣故事以丰富生活总之反正是没有考试!不喜欢记忆的同学可以去学数理化,想休息了可以看看小说(哪怕是武侠小说)和历史书籍!同办公室的小姜(理科生生)现在不是在做唐诗宋词吗?本人也不经常在业余时间看历史书籍吗?如果继续在现行高考体制下取消文理分科,那么对于那些或者讨厌数理化或者讨厌文史地的学生来说他们将面临更大的灾难!!绝对是与日俱增的不想学习自己厌恶的课程,或许在高压下只想死记硬背地应付考试。我们想想这样的学习有必要吗?这样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吗?在这样体制下培养的学生以后即使在大学中文系就读有几个能明确地知道动量定律的内容和怎么应用吗?理科生还不得找模板才能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通讯吗?没必要,既然高考体制不改,那就不要取消文理分科,至少让学生们多一个选择的余地! 最好建议国家教育部应该推行三种高考选择:理科生、文科生、大综合考试,又给学生多一个选择! 结论:中国强制性的提前式的教育(包括个别素质低下的老师错误的教学方式)才是导致学生片面发展的根源!在现行高考体制下不应该取消文理分科!
个人分类: 个人日记|265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3: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