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西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对新疆变湿假说的几点思考(3)
热度 1 zhgatcl 2014-8-13 20:08
各位老师: 我从2008年开始 研究向西北调水 ,我的研究结论是 每年向 西北超深盆地 (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调水 1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1000 多亿方;每年向超深盆地调水 2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2000 多亿方,即调水能起到 “四两拨千斤”、“以一当十” 的作用;每年向西北调水几百亿方最多 1000 亿方,若干年以后整个西北的年平均降水量就能达到甚至超过 500mm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为证明以上论点,我一共写了10篇预印本论文,详见我最初的9篇博客。 以上论点极其宏观、极其大胆,比较另类,绝对不是信口开河。如果我的论点确实成立,对国家就有很大的作用。我的另类论点(特大规模调水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有两大基石, 其一是 超深盆地四周的巨型山脉对盆地内部水汽和云层有很强的“约束作用” ; 其二是 低层水汽与高层水汽所处环境不同,变成降水的比例也不同,低层水汽比高层水汽容易在当地变成降水,本地水汽比外来水汽容易在本地变成降水。 对第一大基石,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研究员有一个定量分析 ,现把张学文老师的博客做如下转载,供各位老师参考。 转载:盆地水汽(空气)的封闭程度表 张学文, 2011-6-11 12:28 原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454053.html 本人最近提出了干盆地和湿盆地两个概 念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 mod=spaceuid=2024do=blogid=446836 。这里涉及对盆地的水分的封闭程度的认识。确实,山体对盆地上空的空气和水分的封闭程度有多大,这需要有个大致的概算。这里给出了四周完全封闭的盆地的粗略计算结果。欢迎研究盆地水分循环的人士参考(如果在文章中引用,希望注明出处)。 一个四面完全封闭的盆地,自然阻挡了空气与水汽的流动。由于水汽更集中在底层,相同高山所封闭的空气与水汽是不同的。这里给出一个表,它是针对四周都存在高度相同的山体的封闭盆地而计算出四周山体所封闭的空气(或者水汽)占当地上空空气(或者水汽)总量的对应的百分比。 盆地四周山体的相对高度/米 盆地对水汽的封闭程度 盆地对空气的封闭程度 0 0.000 0.000 200 8.799 2.526 500 20.567 6.196 1000 36.904 12.008 1500 49.881 17.460 2000 60.189 22.574 2500 68.377 27.371 3000 74.881 31.871 3500 80.047 36.092 4000 84.151 40.052 4500 87.411 43.766 5000 90 47.250 例如一个被 500 米高的山体包围的盆地,其盆地内的空气(指受到周围山体阻挡,流不出去的空气,下同)占盆地上空空气总量的 6.2% ,而盆地内的不能外溢的水汽却占了盆地水汽总量的 20.5% 。这说明山体对水汽流动的影响更大。而一个 1500 米深的盆地就有 50% 的水分存在于山顶高度之下。所以,考虑盆地降水等问题需要知道周围山体对水分运动的强烈影响。 以上计算是基于下面的公式 p(z)=p(z0)*10^(-z/18000) 而获得的。大家知道这个公式是气象学里所谓压力高度的简化。 P , z,zo 分别表示压力、高度,基面的高度。高度以米为单位。 e(z)=e(z0)*10^(-z/5000) 而获得的。这个公式是气象学里关于水汽随高度变化的经验公式。 e , z,zo 分别表示水汽压力、高度,基面的高度。高度以米为单位。
个人分类: 转载专家观点|134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对新疆变湿假说的几点思考(2)
热度 1 zhgatcl 2014-8-9 07:28
各位老师: 我从2008年开始 研究向西北调水 ,我的研究结论是 每年向 西北超深盆地 (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调水 1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1000 多亿方;每年向超深盆地调水 2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2000 多亿方,即调水能起到 “四两拨千斤”、“以一当十” 的作用;每年向西北调水几百亿方最多 1000 亿方,若干年以后整个西北的年平均降水量就能达到甚至超过 500mm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为证明以上论点,我一共写了10篇预印本论文,详见我最初的9篇博客。 对以上论点, 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研究员 形象地比喻为“改造盆地气候的一把特殊钥匙”。 对我的论点,张学文 研究员 半信半疑、“比较支持”,详见我的上一篇博客。对特大规模调水能使新疆变湿的理论,张学文认为“ 气象学对这个问题没有认真分析过,其理论储备远为不够。轻易地肯定或者否定都是论据不足的。气象学应当研究这类问题 ”。 现把张学文老师另外一篇博客做如下转载,供各位专家参考。 转载:改造盆地气候存在一把特殊的钥匙? ------ 初议干盆地与湿盆地概念 张学文, 2011-5-22 18:52 原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446836.html 山脉自然可以阻隔空气的流动。如果细分,这种阻隔作用对空气和水汽是有区别的。空气要到 16 公里高空才减少为地面空气密度的 1/10 。而水汽在 5 公里高空,其水汽密度就仅是地面水汽的 1/10 了。这说明水汽更集中在底层,或者说,山体对水分的阻隔作用更加明显。 设想一个盆地四周有 5 公里高的高山,这就隔绝了 90% 的外来水汽!据此,不难想象闭合盆地内的降水应当与外界有明显区别。 吐鲁番是个例子,吐鲁番盆地的海拔低于海平面,而其北、西、西南侧的山都高于海平面 3000 米,其东侧也有 1000 多米高的山地。气象观测证实那里是我国最干的地方,盆地中托克逊气象站年降水量仅 6 毫米。不妨说吐鲁番盆地是干盆地。 塔里木盆地是另外一个例子。那里北侧的天山大约是 5 公里高,西侧、南侧也类似,仅东面比较平。结果是塔里木盆地内的降水大约是 40-70 毫米的水平。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都可以归入干盆地这一类。 问题也需要反过来思考:如果一个很深的盆地,一旦盆地内的集结了比较多的水分(大片的地面很潮湿,空气也潮湿,以致有湖泊存在等等)。由于高山的阻隔,盆地内的水分不易散失,反而可以在盆地内的空气中形成自己的小循环(盆地内的蒸发 - 降水循环),结果是盆地降水反而比盆地外要多。 有这样的例子吗? 也许青海湖所在的盆地是个例子。 如果看我国的降水量分布图,青海湖附近的雨量线就十分突出:那里有我国西部地区难得一见的 400 毫米以上的降水区。而这个在干旱区里降水偏大的区域对应于包围青海湖的盆地(其外界是高山)。于是盆地内形成 30-40 条河流一起流入青海湖。青海湖是内陆湖,它收集的河水再以蒸发的形式滞留在本盆地中再形成盆地降水。青海湖区域也是青海省相对湿度最大的区域。看来说它是自我水分循环突出的湿盆地似乎说得过去。 四川盆地也许是湿盆地另外一个例子。那里北、西、南三面是高山,唯有东侧地势比较低。高山固然从北、西、西南三个方向阻隔了大量的水汽流入,但是四川反而是天府之国,其降水量比西、北方的山区要丰沛的多。四川盆地的降水固然与东侧的湖北差不多,但是四川的降水日数、比湖北等四周省份多。 如果湿盆地概念和对它的理解合理,一个尖锐的问题是:水分可以通过人工的办法使干盆地变成湿盆地!? 难道改造盆地气候存在一把特殊的钥匙? 其实,一些人早就提出过类似问题,近的,如在引海河水入新疆的学说中就是这样认为的。他们认为引来的海水可以增加盆地水分内循环。 应当承认气象学对这个问题没有认真分析过,其理论储备远为不够。轻易地肯定或者否定都是论据不足的。气象学应当研究这类问题。
个人分类: 转载专家观点|151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什么说塔里木盆地有以一当十甚至更大的“调水增效倍数”?!
热度 4 zhgatcl 2014-7-31 20:21
为什么说塔里木盆地有以一当十甚至更大的“调水增效倍数”?! 各位老师: 我从2008年开始 研究向西北调水 ,我的研究结论是 每年向 西北超深盆地 (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调水 1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1000 多亿方;每年向超深盆地调水 2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2000 多亿方,即调水能起到 “四两拨千斤”、“以一当十” 的作用;每年向西北调水几百亿方最多 1000 亿方,若干年以后整个西北的年平均降水量就能达到甚至超过 500mm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具体到塔里木盆地,因为盆地四周巨型山脉与盆地底部的相对高差很大(约4000米)、开口较小、封闭性很好,塔里木盆地的调水倍增效益理应更大,塔里木盆地有 以一当十甚至更大的“调水增效倍数” ,具体理由是: 第一、超深盆地四周的巨型山脉对盆地底部蒸散产生的本地水汽有极大的“约束作用”;低层水汽比高层水汽容易在当地变成降水,本地水汽比外来水汽容易在本地变成降水。在以上两大基石的基础上, 数学建模的计算表明, 向超深盆地调水有很大的“调水倍增效益”,详见预印本论文 《 四两拨千斤,西北内流区巨型超深盆地群有极大的“调水倍增效益” 》 ,对应博文的网址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9157.html 。 因为参数问题,数学模型不能给出具体的增效倍数。 第二,向塔里木这样的超深盆地,采用理想气体方程、干绝热过程、湿绝热过程研究 超深盆地及其附近的水分循环, 计算结果表明, 如果把斜盆山地迎风坡的降水全部看作是本地水汽贡献的,那么本地水汽的返回率≥90%,调水增效倍数≥10倍 ,详见预印本论文 《 西北超深盆地对本地水汽的强力约束和拦截作用 》 ,对应博文的网址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1031786 。 第三,在西北乃至整个中蒙干旱半干旱区“整体暖干化”、输入新疆的外来水汽减少和当地高云减少的大背景下,半个世纪以来新疆的降水量反而大幅增加,塔里木盆地最近十年的平均降水量与上世纪60年代的平均降水量相比,增幅高达50%左右。与新疆降水量大幅增加对应的是当地冰川大幅退缩, “气温、地温上升--→冰川加速融化--→水往低处流,冰川融水参与径流和蒸发--→当地的空中水汽含量增大--→降水量增大” 的因果逻辑与客观事实相符, 按此反推可得出当地的“调水增效倍数”大约是10倍 ,详见 预印本论文 《 青藏高原和中蒙干旱区特别是新疆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证据作用 》的第4节特别是其中的第4.4节 ,对应博文的网址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3952.html 。 第四、 粗估准噶尔盆地引额供水工程的“调水增效倍数”大约也是10倍 ,详见 预印本论文 《 青藏高原和中蒙干旱区特别是新疆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证据作用 》的第4节特别是其中的第4.5节 ,网址详见以上第三点。 第五、整个新疆 1961 ~1970年的面雨量为每年2469.4亿吨,2001~2005年增加到每年(2724.6*45-2469.4*10-2449.3*10-2818.9*10-2953.3*10)÷5=3139.6亿吨, 面雨量的增量为每年670.2亿吨 。 假定1961~1970年塔里木河流域冰川融水基准数正好使冰川的收支平衡,那么,自1971~2010年40年间冰川多融水的总量约16.94*20+36.8*10+59.35*10=1300.3亿吨, 40年来冰川加速消融, 平均每年多融水(跨时间调水)约32.5亿吨 。准噶尔盆地的面积比塔里木盆地的面积小得多,山岳冰川 平均每年多融水小于32.5亿吨 。整个新疆平均每年冰川多融水小于65亿吨,粗估在55亿吨左右。按此估算, 整个新疆的平均“调水增效倍数”大于670.2÷(32.5+32.5)+1=11.3倍,大约为670.2÷55+1=13.2倍。 详见 预印本论文 《 青藏高原和中蒙干旱区特别是新疆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证据作用 》 ,网址 详见以上第三点。 第六、青海湖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一山相隔,纬度相当,同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都是 巨大山间断陷盆地, 青海湖盆地的年降水量在350mm左右,柴达木盆地的年降水量在100mm左右,前者比后者大约多250mm。自汉代至今,青海湖的水量大幅流失,青海湖流域每年流失水深约12.1mm(此数据详见预印本论文的第5.2节,网址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199dd8ed0368 ), 这相当于“跨时间调水”, “调水增效倍数”大约是250÷12.1+1=21倍。 详见预印本论文 《 柴达木盆地与青海湖盆地气候环境的比较、原因探析和联想 》 ,对应博文的网址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6245.html 。 以上6点中,第一和第二点侧重于理论分析,第三至第六点侧重于客观事实的分析研究,理论与客观事实相互印证,提高了论点的可信度。与青海湖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相比,塔里木盆地的封闭性最好,当地的“调水增效倍数”理应最大。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塔里木盆地的 “调水增效倍数 ”大于10倍,当地有以一当十甚至更大的 “调水增效倍数 ”。
个人分类: 调水增雨观点|2064 次阅读|4 个评论
特大规模调水改变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的10篇论文的相互关系
热度 5 zhgatcl 2014-7-25 18:02
特大规模调水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的 10 篇论文的相互关系 各位老师: 我从2008年开始 研究向西北调水 ,我的研究结论是 每年向 超深盆地 (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调淡水 1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1000 多亿方;每年向超深盆地调淡水 2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2000 多亿方,即调水能起到 “四两拨千斤”、“以一当十甚至更多” 的作用;每年向西北调淡水几百亿方最多 1000 亿方,若干年以后整个西北的年平均降水量就能达到甚至超过 500mm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西北气候的改变,将大幅缩小西北与东部的发展差距,大幅提高西北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样的论点极其宏观、极其大胆,比较另类,绝对不是信口开河。为了论证以上“另类”论点,我一共写了10篇预印本论文,这些论文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殊途同归,10篇预印本论文的标题和最新版网址详见下表。对这10篇预印本论文,我前面的博客做了逐个介绍,今天介绍这10篇论文的相互关系,并推荐全部10篇论文的审稿顺序。 下表中, 第 1 篇论文 根据 30 年的气候数据进行归纳分析,不涉及调水工程,争议可能最小; 第 2 篇论文 是第 1 篇论文的后续篇,也是根据 30 年气候数据进行归纳分析,争议相对较小; 第 3 、 4 篇论文 以气候变化的客观事实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说服力较强; 第 5 篇论文 分析研究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湖盆地气候环境的客观事实。 以上 5 篇论文都是气候变化客观事实的归纳分析,事实胜于雄辩,与后面 5 篇论文相比,争议可能小一些,这就为后面的论文打好了基础。 第 6 篇论文 采用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方法证明论点,是《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引申和发展,与第 5 篇论文前后呼应; 第 7 篇论文 质疑了内陆降水主要来自海洋水汽的错误认识,有拨乱反正的作用,是传统气象科学的发展。前面 5 篇论文以客观事实证明论点,第 6 、 7 篇论文以传统理论推演证明论点。总的来说, 第 8 、 9 篇论文特别是第 8 篇论文是全部 10 篇论文的核心,前 7 篇论文都是为核心论文打基础的。 第 8 篇论文 是全新的理论探索,是全部 10 篇论文的核心,创新与风险共存,争议最大,风险也最大,风险越大可能的收获也越大; 第 9 篇论文 采用大量事实证明了低层水汽比高层水汽容易在当地变成降水、本地水汽比外来水汽容易在本地变成降水,这也是全新的理论探索,也存在较大争议。 第 8 、 9 篇论文特别是第 8 篇论文是全部 10 篇论文的核心,请重点审查。 第 10 篇论文 是归纳汇总篇, 并对超深盆地及其附近的水分循环进行了初步探索, 通过重要补充、深思反问、多重证据链网络将论点的可信度大大提高。 以上 10 篇论文的总篇幅很大,要花大量时间才能审查完毕。愿意审查全部论文的, 请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请按下表顺序审查。 对这10篇预印本论文,我前面的博客做了逐个介绍, 博客中的文字及其评论有启发作用,供各位专家参考。请将博客文字、评论和预印本论文对照起来审查。 特大规模调水改变西北气候的10篇预印本论文的标题和网址一览表 降水量与水汽含量的拟合公式 和降水效率的一般变化趋势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bbb4f7290406 由降水量与水汽含量的拟合公式到年降水量的经验公式, 一论特大规模调水 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bbbf99660408 青藏高原和中蒙干旱区特别是新疆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证据作用, 二论特大规模调水 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19ac3b78036c 西北内流区历史气候和中亚干旱区现代气候的证据作用, 三论特大规模调水 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19b4fc09036e 柴达木盆地与青海湖盆地气候环境的比较、原因探析和联想 四论特大规模调水 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1986703b0362 以上5篇论文都是气候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分析研究,事实胜于雄辩,说服力强,争议相对较小。 深入研究和科学利用地表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 五论特大规模调水 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e25fac69043c 拨乱反正,内陆区降水主要来自陆地内部的蒸散水汽, 六论特大规模调水 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6ec2b7601471677507a003c 论文号是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引申和发展, 号论文对传统认识质疑和发展,争议相对较大。 四两拨千斤,西北内流区巨型超深盆地群有极大的“调水倍增效益” 七论特大规模调水 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76d060b0147e97b54e3009a 本地水汽比外来水汽容易在本地形成降水的证据和联想, 八论特大规模调水 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76d060b0147e9899816009c 和 号论文是全新的理论创新,创新与风险共存,争议最大,可能的收益也最大。 补充、汇总和多重证据链网络的框图, 九论特大规模调水 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a554767d03f2
个人分类: 调水增雨论文|1833 次阅读|16 个评论
多重证据链网络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热度 4 zhgatcl 2014-7-18 20:16
多重证据链网络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各位老师: 我从2008年开始 研究向西北调水 ,我的研究结论是 每年向 超深盆地 (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调水 1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1000 多亿方;每年向超深盆地调水 2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2000 多亿方,即调水能起到 “四两拨千斤”、“以一当十” 的作用;每年向西北调水几百亿方最多 1000 亿方,若干年以后整个西北的年平均降水量就能达到甚至超过 500mm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西北气候的改变,将大幅缩小西北与东部的发展差距,大幅提高西北人民的生活水平。 以上论点极其宏观、极其大胆、比较另类,但不是信口开河。以上研究结论与超深盆地密切相关,没有超深盆地就没有以上结论。西北内流区以盆地为主, 盆地四周的高大山脉能阻止外部水汽输入盆地,也能阻止盆地产生的水汽输出盆地。 外来水汽随着大气环流途经超深盆地及其附近山地时,空中水汽将如何演变?超深盆地四周的巨型山脉对水汽运动有哪些影响?超深盆地的水分循环有那些特点? 这3个问题与西北的气候环境密切相关,值得深入研究。 为了论证以上“另类”论点,我一共写了10篇预印本论文, 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印证, 最后一篇论文对超深盆地及其附近的水分循环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对前面9篇论文进行了归纳汇总 (我前面的博客向各位老师介绍了前面9篇论文) 。 10 篇论文运用理论和客观事实分别论证同一个论点,论点、论据以及论据之间构成了一个稠密的多重证据链网络(多重证据链网络的框图详见论文的图2)。 下面是最后一篇预印本论文的主标题、副标题、内容摘要、主题词和框图,欢迎质疑,请提宝贵意见。 有兴趣审查全文的,请带着以上问题审查,请到“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下载,网址是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a554767d03f2 补充、汇总和多重证据链网络的框图 ——九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内容摘要: 在论点完全相同的一至九论中,本文是总结篇, 对前面八论进行补充和汇总。 人类究竟能不能采取工程措施例如特大规模调水使某个区域的气候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呢? 采用逻辑推理、逆向思维和现代科学的研究分析,宏观上它是可能的;超深盆地四周的巨型山脉对盆地内、外的水汽输送和凝结降水有重大影响,盆地底部蒸散的本地水汽大部分在盆地四周山脉脊线封闭的范围内部局地水循环。系列论文运用理论和客观事实分别论证同一个论点,这篇稿件将其归纳为24个论据,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殊途同归,论点、论据以及论据之间构成了一个稠密的多重证据链网络。 单个证据链(如: 气温、地温上升--→冰川加速融化--→冰川融水参与当地的径流和蒸发--→当地空中水汽含量增大--→降水量增大 )就有很强的证明力,多重证据链组成的稠密的证据链网络有更强的证明力,所以论点可信。论点有实际应用价值,建议国家组织专家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主题词: 补充 汇总 证据链网络 调水 西北 气候 干旱
个人分类: 调水增雨论文|1852 次阅读|4 个评论
学术权威与高校教科书的表述截然相反,到底谁对谁错?
热度 6 zhgatcl 2014-7-1 18:29
学术权威与高校教科书的表述截然相反,到底谁对谁错 ? 难道学术权威 不懂本专业的传统认识 、 犯了低级错误吗? 各位老师: 2003 年度第48届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和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大气科学权威叶笃正等早在1994年就著文指出: “在海洋上,岛屿和季风区,水分主要是来自海洋;而在内陆区,陆地的蒸腾则是主要的来源。 根据最新的估计 (注:当时最新现在不是最新) ,就全球而言,植物的蒸腾和 垂直方向的蒸发,占降落到地面的总降水量的 65% ( 注:按现在的公认数据计算大约为60%) ” 。 但高校教科书指出: “大陆降水主要来自海洋水汽” 。 由此可知, 关于内陆区降水的水汽来源, 学术权威与高校教科书的表述截然相反,到底谁对谁错? 难道学术权威 不懂本专业的传统认识 、 犯了低级错误吗? 正确的认识能促进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错误的认识就会阻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探索以上问题,我写了一篇预印本论文,下面是主标题、副标题、内容摘要和主题词,欢迎质疑,请提宝贵意见。有兴趣审阅全文的,请到“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下载,网址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6ec2b7601471677507a003c 拨乱反正,内陆区降水主要来自陆地内部的蒸散水汽 ——六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内容摘要: 国际上最迟在1992年就悄悄地抛弃了内陆区降水主要来自海洋水汽的传统观点,本文反驳了传统观点,并认为内陆区特别是距离海洋最远的欧亚大陆腹地,降水主要来源于陆地内部的蒸散水汽。 根据水量平衡公式和全国、相关流域、相关省区的《水资源公报》,全文分析计算了陆地内部蒸散水汽对研究区域降水的贡献率和折算降水深度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纬度与海河流域、黄河流域相当,参照海河流域、黄河流域和湿润区等情况,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以后,在保证地表有水可供蒸发、沙漠变绿洲、植物吸足水分充分蒸腾的情况下,西北的降水量有望大幅增加,年平均降水量有望达到 500mm ,有望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系列文献一至九论的观点完全相同,从理论到客观事实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别论证,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殊途同归,论点可信。 主题词: 内陆区 蒸散水汽 海洋水汽 调水 西北 干旱 气候
个人分类: 调水增雨论文|2249 次阅读|8 个评论
★★★历史气候也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热度 10 zhgatcl 2014-6-18 19:04
(注:2017年5月11日修改了预印本论文,更改了预印本论文的网址。 《 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事实证明:向新疆调水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历史气候也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青海湖流域的气候事实也证明:向新疆调水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这三篇论文是姊妹篇,这三篇论文都是客观气候事实的归因研究,事实胜于雄辩,证据力很强,请各位老师结合起来审查,请提宝贵意见 )。 ★ ★ ★ 历史气候也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各位老师: 由黄土之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刘东升院士任组长、李泽椿院士和丁仲礼院士任副组长的专题研究指出 :“在宏观尺度上,我国西北地区的 气候升温多与降水增加一致 ,如古土壤通常是温湿环境产物,而黄土则是在干冷环境下形成。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温度和降雨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可以不同步,多种地质记录显示 气温的变化常常会超前于降水量的变化 (吴乃琴, 2000 ;姚檀栋, 1995 )”。 据以上权威 研究 ,西北内流区千百万年来“宏观上雨热同期”、“ 气温的变化常常会超前于降水量的变化”, 这是为 什么 ?! 研究清楚以上问题, 或许能推动水循环理论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找到了西北内流区降水量增加的原因,就有可能找到 怎样大幅增加、成倍增加西北内流区降水量 的对策措施?!就有可能找到 怎样彻底改变西北内流区生态环境、怎样快速发展西北内流区经济 的治本措施?! 对以上问题我进行了一些探索, 写了一篇预印本论文,下面是主标题、副标题、内容摘要和主题词,欢迎质疑,请提宝贵意见。有兴趣审阅全文的,请到 “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 下载,网址是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510e4d73015bf7cce86a0f8b (2017-5-11版,自我评价证据力强一些) ; 或者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19b4fc09036e (2014-5-20版)。 西北内流区宏观气候雨热同期的归因研究 ——十二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内容摘要: 青藏高原和中蒙干旱半干旱区700万Km 2 陆地半个世纪的气候变化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 内流区冰川超支致使降水增加的因果逻辑 成立( 气温地温上升→→冰川超支融化→→有水浇灌绿洲面积变大,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增加→→空中水汽增多,空中水汽多少的量化指标地面水汽压、空中水汽含量、相对湿度等增加→→降水量增大,并通过正反馈促使绿洲面积、蒸发的本地水汽和降水量良性循环 )。中国各地气候数据的统计分析成果也证明 内流区冰川超支致使降水增加的因果逻辑 成立。西北内流区历史气候与农业开发的关系是气温高、降水多,农业开发兴旺;气温低、降水少,农业开发受挫。气温高与降水多相伴,气温低与降水少相伴;西北内流区历史气候宏观上雨热同期,气候升温多与降水增加一致,但不同步,气温变化往往超前于降水量的变化; 西北内流区降水量大导致径流多、湖泊面积广;而湖泊面积广,又导致蒸发的本地水汽多、降水量大。 以上历史气候进一步证明 内流区冰川超支致使降水增加的因果逻辑 成立。因为冰川超支融水能大幅增加西北的降水量,所以跨流域调水也能增加西北的降水量,特大规模调水能够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主题词: 西北 内流区 冰川超支 降水 气候 证据 调水 (注:2017年5月11日修改了预印本论文,更改了预印本论文的网址)
个人分类: 调水增雨论文|3965 次阅读|39 个评论
湟畔冬日 2012-11-10 21:52
taodeng 2014-2-25 11:08
青海 西宁 泮子山 西北总给人苍凉的感觉,在寒冷的冬日里这样的印象尤其深刻。城市里见不到葱翠的绿意,坚韧的松柏在劲风中披满沙尘,只有水泥的森林还在茁壮地生长,画出一条平齐的天际线。山峦也仿佛被冷透,枯黄的衰草难以裹住温度。干旱是恒古的延续,周边地层中沉积的石膏和芒硝就是明证。为了珍贵的生命之水,虔诚的祈祷刻画在佛塔神龛中。 城市森林 水平天际 苍凉寒山 黄土峁梁 镇山宝塔 神佑水源 石膏开采 芒硝矿床 待耕麦茬 层叠梯田 枯林衰草 玛尼彩堆
个人分类: 登山印象|2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北荒漠 2009-06-19 09:52
taodeng 2014-2-10 20:34
宁夏 盐池 毛乌素 常去西北,从飞机上望下去,在记忆中从未看见过绿色。冬天不用说了,在此刻树木草丛应该最繁盛的季节,看到的仍然是一片黄沙。毛乌素沙区主要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冲积平原凹地上。古时候这片地区水草肥美,风光宜人,是很好的牧场。后来由于气候变迁和战乱,地面植被丧失殆尽,就地起沙,形成今天的荒漠。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1462 次阅读|0 个评论
甘肃行 2007-06-19 09:16
taodeng 2014-2-5 23:23
兰州郊外 归畜行人莫辨真,泥山土屋色难分。 黄河路过失清白,东去何堪载重尘。 松鸣岩 远观悬寺欲凌空,翠色尽染数险峰。 最喜溪流清见底,波光摇曳动苍松。 和政 跋山涉水信难求,化石寥寥整日愁。 不意农家小院内,缤纷龙骨叠成楼。 广河 沉霾久日得天晴,雀跃欢呼向野行。 红土黄沙搜索尽,定能拿住马犀羚。
个人分类: 行旅之诗|20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水北调西线——国家水网的战略中枢(续)
热度 4 jiangming800403 2013-10-12 19:19
题记: 调水去新疆工程费用太高,而且新疆的沙漠河西也有,没有必要舍近取远。远景从长江上游取水200亿,在黄河上中游扩灌4000-5000万亩是可行的,规模再大似乎无必要。 续前文 投资收益分析与潜在用水户 根据规划研究,从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上游向黄河调水 170 亿立方米的总投资在 3000 亿元左右,单位调水量分担的成本约为 15—20 元,其中从金沙江引水的工程最为艰巨,约占总投资的 2/3 。如果将调水工程延伸到西南澜沧江、怒江流域,则单位调水量的工程投资将达到 30-40 元。如果单位调水量的工程投资为 20 元, 投资回收期 30 年(再延长对调水成本影响已不显著,意义不大)、收益率 6% (已经超过了国债收益率,因此如果水利部发债的话,债券市场的反映一定会很好),那么 每方水的工程折旧成本大约是 1.7 元多 ,加之运行费用,每方水 进入黄河的口门价格大约是 2 元 。由于黄河流域的农田灌溉水价只有每立方米 0.1-0.2 元,因此入黄的南水首先要作为工业和城乡生活用水,剩余部分并替换出黄河水资源供农业和生态环境之用。 和中东线不同,西线工程并不直接向城市自来水管网直接供水,调水量进入黄河之后,是和黄河水资源分配给广大用水户的,这是西线工程的特殊之处。因此,只能在城市和工业用水水价中增加一特别基金,以支付西线工程的水费。 发电是西线工程另一收益。虽然长江流域的水电站的保证出力会因调水工程受到影响。但由于黄河流域干流落差利用的更充分,调水后实际发电量还会增加。而长江上游的电力损失可以通过增加调节库容和枯水期径流来降低到最小。 以径流量每秒 500 立方米,利用落差 1000 米估算,可以增加黄河流域水电站的发电功率 500 万千瓦,年利用时数以 4000h 计算,则增加发电量 200 亿度,这也是一笔每年几十亿元的收益。而随着黄河上游和北干流梯级开发的最终完成,可利用水头将达到 2000 米,甚至 2500 米 ,发电效益还会进一步增加。 在长江上游的水电开发中只要考虑西线调水的影响,根据调水后的水文情势设计装机规模,这样就不会浪费装机容量,在财务上也不会受到损失。 战略意义 —— 昭武九姓六胡州 西北地区和黄河上中游是集老少边穷于一身的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事关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宁南黄土丘陵和“旱腰带”地区、陇中干旱丘陵、青海海东黄土丘陵以及南疆西部三地一州气候干旱、水土资源不足、人口压力大,扶贫开发任务尤其繁重。因此甘、青、宁、新等各省区都在组织异地移民开发,如宁夏由南部山区向红寺堡、大战场、太阳山等新灌区的吊庄移民,甘肃从定西、临夏、甘南向河西移民的 “ 疏勒河 ” 工程,青海由海东向海西柴达木的移民,新疆南疆人口向北疆的扩散,以及各地民间自发的移民等。但是这些可发性移民的规模也受到了水资源的制约,目前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新疆塔里木河和准噶尔盆地的水资源开发已经接近甚至超过极限。 特别是新疆南疆和黄河上游地区是回、维等 10 个穆斯林民族以及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民族团结的战略意义尤为重要。目前维吾尔人已经超过 1000 万, 70% 集中在新疆西南部,而且由于人口惯性,在达到 1500 万以前维吾尔民族很难停止人口增长,喀什噶尔绿洲、和田绿洲的人口密度都在每平方公里 500 人以上,喀什噶尔河、和田河、叶尔羌河几近断流。人口压力也是南疆分裂恐怖活动难以彻底平息的一个重要原因。自古以来,移民实边、屯垦戍边是巩固边疆稳定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现在南疆已经无闲地可供屯戍,甚至不足以养活不断膨胀的维吾尔民族,从长期看,西南疆三地一州有必要向内地反向移民,以分散过密人口,也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 在历史上,黄河几字形大拐弯中的泛鄂尔多斯地区一直是中央政府安置内附少数民族的主要地区。在秦汉之前,华夏族与羌族、戎狄各族在这块土地上交错杂居。南匈奴附汉后,被安置在黄河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唐朝初年为安置迁入套南的突厥降户(主要是中亚粟特人)设立了昭武六胡州(调露元年,于灵、夏南境以降突厥置鲁州、丽州、含州、塞州、依州、契州——《新唐书 . 地理志》)。唐宋年间羌族党项部落辗转来到黄河上游并建立了西夏国。元以后,在黄河上游相继形成了回、东乡、保安、萨拉等穆斯林少数民族,使黄河上游成为了汉文化、藏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和中亚伊斯兰文化交融的纽带。 西线南水北调完工后,至少可以置换出 170 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用于农业灌溉,灌溉定额以每亩 400 立方米计算,可以增加灌溉面积超过 4000 万亩,安置 2000 万甚至更多的移民,将有效解决西北部分地区(特别是新疆南部)人口压力过大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边疆巩固。 除了浇灌黄河两岸外,还可以分黄河水经洮河,入渭水,过陕西潼关,再回到黄河干流,并向陇中旱区的祖厉河流域供水。 黄河水流出上游峡谷后即为计划中的大柳树灌区提供水源。大柳树是我国最大的后备灌区,规划灌区在贺兰山两麓,以及陕甘宁交界处 1300-1500m 地带,并且可以深入内蒙古鄂尔多斯西部,这一带土地辽阔、人烟稀少、气候干旱、非常荒凉,但有水就有绿洲,也可以为我国陕甘蒙宁特大型能源基地建设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灌区水源为黄河黑山峡大柳树水库,有河东、河西两条总干渠。 河东总干渠将替代目前建成的固海扬黄和盐环定扬黄工程,将高扬程提水改为低扬程和自流灌溉,总干渠横跨清水、苦水河谷,下游分出三条干渠。北为蒙宁干渠,进入鄂尔多斯西部,到兔都斯河;东为陕北干渠,沟通无定河流域;南为陇东干渠,深入陇东高原腹地,并能连通泾河、北洛河上游,形成深入黄土高原内部的供水系统。 河西总干渠也分出三条干渠,两条向北,迤逦于贺兰山东西两麓,一条向西,即民勤干渠,向石羊河流域调水,或进一步向西延伸,过胭脂山,进入黑河流域。 大柳树灌区大部为沙漠和荒原地带,地势平坦、人烟稀少,适合移民开发,各种社会问题均较少,而且宁夏本身即为汉回杂居之地,尤适合安置新疆和黄河上游 10 个穆斯林民族的人口。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4532 次阅读|17 个评论
展翅高飞的草原沙鸥
热度 5 张海霞 2013-10-1 23:56
国庆节休假,自驾到西北一游,图中经过各种海子,遇到很多沙鸥,展翅翱翔的姿态甚是优美,女儿用相机捕捉下它们美丽的身影,希望大家喜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891 次阅读|5 个评论
调水能把干旱的西北变为湿润地区吗?
热度 6 jiasf 2013-9-30 16:30
早前曾写过一篇博文谈到“引渤入疆”改变不了西北的干旱气候。有些热心人士一直关注此事,多方论证其可能性。在此再说说个人关于调水改变不了西北干旱气候的认识。 第一,即使每年调水2000亿到新疆,能增加的大气水含量也是很有限的。 水汽通量分某个断面的某个方向的通量、断面的净通量和区域的净通量。断面的净通量等于相反方向的通量相减后的差值;区域的净通量等于流入该区域的水汽量与流出该区域的水汽量的差值。 上次曾估算调水2000亿方水,占新疆的断面水汽净通量的比重只有百分之几。占新疆区域的净水汽通量会比较大,可以达到百分之几十。但实际上对降雨起作用的不是区域水汽净通量,也不是断面水汽净通量,而是各方向的水汽通量,更具体地说是可以形成降水时的水汽含量与通量。所以比较调水量与水汽净通量的大小意义不大,应该比较的是调水量与各方向的水汽通量。 对新疆而言,因为风向的季节变化、日夜变化,各方向的水汽通量比区域的水汽净通量要大很多。调水量与有利于形成降水的方向的水汽同量的比值(小于1%)要远远小于调水量与新疆断面净通量的比值(百分之几),更小于调水量与区域净通量的比值(百分之几十),所以调水所增加的水汽含量及通量难以大幅度改变当地的水汽含量与通量,也就难以明显增加降水。 对于处于全球环境下的新疆盆地,可以比喻为大广场上开水的锅。锅里冒出的水蒸气被风吹来吹去,确实增加了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但影响却很小! 第二, 大气水汽是降水的来源,因此在很多地方二者存在明显相关是正常的。但水汽只是降水的条件之一,并不是每个地方水汽含量都与降水正相关。 但这种正相关只是某些地区的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降水的条件不只水汽含量,还有地形、气团的相对运动等因素,因此降水与水汽的关系不是稳定的。实际上新疆的一些地方如伊犁、喀什,降水量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反而成负相关。所以即使能够大幅度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也不一定能明显增加降水。 第三, 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地质历史时期,甚至到人类历史时期,西北曾存在宽广的海洋、湖泊(几千万年前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都是海洋,几千年前湖泊面积很大),蓄水量巨大,这些水蒸发的水汽为什么不能维持西北较多的降水,而是变得越来越干旱?说明当地蒸发增加的水汽,不一定能持续增加当地的降水。降水更主要的是被全球尺度的大气环流和地形所控制。
个人分类: 水是杂谈|5917 次阅读|30 个评论
[转载]檀成龙老师关于“南水北调可增加西北降水”给我的留言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2-10-25 14:41
【按】我只是一个无名小卒,而且梦想着去体制化、退出江湖,不敢枉称老师,更谈不上“尊敬的”。 zhxftcl 2012-2-16 23:37 赵老师: 您好!读了您博客中有关水资源方面的4篇文章,知道您很关注水资源问题。我不是气象、水利、地理方面的专业人士,也很关注水资源问题,并写了几篇“异想天开”的科技论文。因我不是专业科研人员,受水平和条件所限,论文存在一些问题,难于发表,想与您交流。 我国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藏北高原等内流区,半个世纪以来冰川退缩融化,当地降水量增大,符合“气温、地温上升--→冰川加速融化--→冰川融水参与当地的水循环--→当地降水量增大”这样的因果逻辑关系;在外来水汽不增反降的背景下,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半个世纪以来的年降水增幅高达50%左右;在外来水汽不增反降的背景下,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半个世纪以来的年降水增幅高达 30%左右。 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不是任何偶然因素所能左右的,以上三大宏观自然现象必有原因也有启示作用。冰川退缩融化“跨时间调水”能增加当地降水量,同理跨流域调水也能增加受水区的降水量。本人长期研究后的结论是向大西北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当地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环境。为此我写了8篇“异想天开”的论文,自我感觉其中的一篇说服力很强,该文的标题是《半个世纪半个中国特别是新疆水循环变化的事实胜于雄辩千百倍,四论调水增雨能彻底改变大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环境》,已在“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上预印网载,其网址是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34654f5701347499507c000a 。我的论点对国家或许有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气象专家张学文研究员对我的观点半信半疑,倾向于我的观点,“比较支持这个认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06294 ),但他老人家不认同我的写作方法。资深水利专家张博庭教授初审我的稿件后,留言中的回复是“很赞同您的观点”(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5826do=wall )。吉林大学从事全球变化研究的杨学祥教授对我稿件的评价是“很有创建,值得有关方面重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wallpage=2 )。以上三位知名专家的意见,至少说明我的稿件不是信口开河,论点值得探讨。 如果我的稿件能够正式发表,肯定会有专家学者紧跟其后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科技界的讨论争鸣,不难得出科学结论。“不管是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论点正确与否是主要的,写作方法虽然重要,但它与论点相比是次要的。只要论点正确,写作方法可以修改。 我一共写了8篇“异想天开”的科技论文,其中的6篇论文的论点相同,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别论证,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殊途同归,论点的可信度很高。单独一篇论文只能算做孤证,说服力有限,6篇论文可组成一个证据链、证据环,说服力会大幅提升。如果我的论点成立,那对国家就有很大的作用,借用《西藏之水救中国》作者的语言,那就是大规模调水能够“再造中华”。 部分水文气象专家受原有知识结构的限制(我怀疑个别认识是错误的),不敢提出“另类观点”,象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敢想敢干,反而能提出“另类论点”。请您抽空审查下列附件中带★★★的稿件(大概要花您半天时间),如果您愿意、对我的论点感兴趣,审查我全部8篇稿件的话,那更加感谢,请您提宝贵意见,期盼您的客观评价和回复。我的邮箱是zhxftcl@sina.com。 一位关心祖国未来、期盼大西北环境变好、人民幸福的的普通科技工作者檀成龙2012.2.16 附件:本人撰写的8篇“异想天开”科技论文的标题和链接网址(幽厉伯注:见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详情见后) 博主回复(2012-10-25 14:52) : 檀老师:再读您的论文,您的论文很好。但论文题目似乎有些冗长,更像新闻或演讲题目 博主回复(2012-2-18 21:36) : 檀老师: 您好!大作已拜读,和张学文研究员、杨学祥教授、张博庭教授等资深专家相比,我只是晚辈,是个毛孩子。西北气候转型应该说是以故院士施雅风院士生前关注的最后一个重大科学问题。一般认为西北(特别是新疆)暖湿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全球变暖热带和副热带海洋(对新疆主要是地中海和阿拉伯海)水汽蒸发和向中高纬地区输送增加所致。一般认为,除赤道地区外,其他地区(特别是中纬度内陆地区)当地蒸发形不成足够的水汽通量凝结成降水。当然,随着当地大气变得相对湿润,外来水汽形成降水也应该更加容易,但其贡献是多少?正如张学文研究员所说,新疆降水中当地来源的水汽占多少值得深入研究。 zhxftcl 2012-2-21 12:53 赵老师: 您好!谢谢您审阅我的稿件,谢谢您回复我的留言。近日我阅读了叶笃正院士等所著的论文《全球变化的主要科学问题》,发现文中个别论点与高校教科书的论点不同,想与您交流。《大气科学》网站有叶院士论文的电子版,可上网查找阅读。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著名大气科学家叶笃正院士和符淙斌院士1994年发表了论文《全球变化的主要科学问题》,文中指出,“就全球而言,植物的蒸腾和垂直方向的蒸发,占降落到地面的总降水量的65%”,“在海洋上,岛屿和季风区,水分主要是来自海洋;而在内陆区,陆地的蒸腾则是主要的来源”。而高校教科书如自然地理学和部分专家学者则认为,陆地包括内陆腹地的降水主要来自海洋水汽。以上两种表述有没有矛盾?哪一个的论点是正确的?如果叶院士的论点是正确的,那么研究大西北气候环境的专家学者把主要甚至全部精力放在海洋水汽的研究上是不是本末倒置?开口闭口海洋水汽是不是弄错了主要矛盾?我在修改后的《三论》中有这方面的内容,网址是 http://prep.istic.ac.cn/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348ea5aa01359af856a60159 ,欢迎您审阅点评。为节约您的宝贵时间,可以只读其中的第2、3、4、5节。期盼您的回复。檀成龙2012.2.21 博主回复(2012-2-22 10:00) : 檀老师:您好,近日比较忙,您提的问题还来不及仔细思考 zhxftcl 2012-3-12 23:24 赵老师:您好!2月16日给您留言中的《四论》,我已做修改,新的网址是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348ea5aa0135b9bd53210170 ,主要是修改了标题,增加了第5节,其余内容变动不大,请您审查第5节的内容,请您客观评价《四论》。檀成龙2012.3.12 博主回复(2012-3-20 16:02) : 檀老师: 您好,其实我水文学和气象学知识也是半瓶子水。 普通水文学教材告诉我们,全球每年的水汽蒸发和降水量都是577万亿立方米,其中海洋蒸发505万亿立方米立方米,降水458万亿立方米,也就是每年失水47万亿立方米,陆地蒸发72万亿立方米,降水119万亿立方米,也就是每年海洋向陆地输送水汽达47万亿立方米,但同时由陆地流入海洋的径流也为47万亿立方米,从而维持了海陆间的水量平衡,当然这一平衡是动态的。 因此,陆地降水中来源于海洋的比例为47/119=39.5%,来源于陆地内循环的比例为72/119=60.5%;这也是叶笃正和符淙斌院士指出的,“就全球而言,植物的蒸腾和垂直方向的蒸发,占降落到地面的总降水量的65%“。 但是水文循环是个大尺度的过程,当地蒸发并不一定就在当地形成降水。气象学一般认为,中纬度地区,就陆面蒸发而言,其强度难以达到成云致雨的水平,因此中纬度地区的降雨如我国的盛夏暴雨,离不开热带海洋的水汽输送。 在降水形成过程中,陆地蒸发是基础,海洋的水汽输送是一个激发因素。如果只有当地蒸发,在中纬度干旱地区,是很难使水汽达到饱和而成云致雨的。 近年来,中纬度西风环流加强,我国新疆的水汽输入增加,这些都是有气象观测数据为证明的。但是另一方面西风环流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等地受到的不稳定的东南季风的影响,使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出现了“西湿东干”的局面。不过近年来,2003年、2011年渭河皆出现50年不遇秋汛以来,西北地区东部也逐渐由枯水转向平水与丰水。 回到新疆,新疆空气干燥,像海绵一样,吸附水汽,使其难以饱和成雨,这也是新疆降水稀少的原因之一。我记得张学文先生是研究新疆气候的前辈,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新疆上空每年的水汽通量超过1万亿立方米,但是主要为由西向东输送,其中只有不到1/5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这个效率是很低的 zhxftcl 2012-3-18 12:40 尊敬的赵建民老师: 您好!不好意思,再次给您留言,打扰了。2月18日,您在下面第2楼的留言回复中谈到了“西北气候转型”的问题。这几年,《高原气象》和《干旱气象》两刊发表了几篇“西北气候转型”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我的第7篇稿件《大西北水循环千年尺度的天然变化趋势(水分入不敷出、四水总量不断减少)迫使南水北调大西线不得不建》中,引用了这些最新科研成果,请您审查我的第7篇稿件。 我的稿件一改再改,新版本比原有版本的水平略有提高,现把我撰写的8篇稿件的最新版发给您,详见附件。与2月16日给您留言所附的稿件相比,新的《三论》增加了大气科学权威叶笃正院士的论点(下面第3楼的留言中已谈到),新的《四论》增加了整个中蒙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情况(下面第5楼留言中已谈到),新的《六论》大幅增加了第1节和第2节,第7篇稿件做了大幅修改,第8篇稿件是最近添加到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的。在我的8篇稿件中,两篇带★★★的稿件说服力较强,请您审阅,请您客观评价我的稿件。稿件中不对的地方,请您直接了当地提出批评,正确的地方也望您适当肯定,这样我就知道哪里是正确的?哪里是不正确的?期待您的客观评价与回复。檀成龙2012.3.18 附件:我撰写的8篇稿件最新版的标题和网址 檀成龙 檀佳:四两拨千斤一论调水增雨能彻底改变大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环境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34654f570134682f5d520004 檀成龙 檀佳: 深入研究和科学利用地表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二论调水增雨能彻底改变大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环境,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33f908fe01346304a7ff0062 檀成龙 檀佳: 绝对不能低估陆地内部水循环的巨大作用,三论大规模调水改变大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环境的可能性,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348ea5aa01359af856a60159 ★★★ 檀成龙 檀佳: 700万平方公里陆地特别是新疆半个世纪水循环变化的事实胜于雄辩千百倍,四论大规模调水改变大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环境的可能性,详见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348ea5aa0135b9bd53210170 檀成龙 檀佳:铁证如山:本地水汽比外来水汽容易在本地形成降水,五论调水增雨能彻底改变大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环境,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33f908fe013463137cc00068 ★★★ 檀成龙,檀佳:汇总与补充,六论大规模调水改变大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环境的可能性,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35e0f69f013601fea3b30022 檀成龙 檀佳:大西北水循环千年尺度的天然变化趋势(水分入不敷出、四水总量不断减少)迫使南水北调大西线不得不建,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35e0f69f0135e264b98c0002 檀成龙 檀佳: 传承基础上创新的南水北调大西线方案设想技术可行且优点突出,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35e0f69f0135f2b7ad7a0012 博主回复(2012-3-20 15:26) : 青藏高原的虹吸效应对欧亚大陆水循环的影响及逆转措施(郭晓明) http://www.hwcc.com.cn 时间: 2007年6月4日 09:35 来源:《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7年第1期 似乎和您的见解有异曲同工之妙 http://forum.eedu.org.cn/post/view?bid=18id=65588sty=1tpg=2ppg=3age=0 zhxftcl 2012-3-20 22:51 尊敬的赵老师: 您好!多谢您的回复,多谢您关注我的观点。“近年来,中纬度西风环流加强,我国新疆的水汽输入增加,这些都是有气象观测数据为证明的”,您的这句话,与我掌握的信息完全相反,我的依据有二点,其一是史玉光、孙照渤在2008年第2期《高原气象》上发表的研究论文《新疆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我在《四论》中引用了该文;其二是李霞、任宜勇、汤浩等在2005年第3期《冰川冻土》上发表的研究论文《中天山及其北麓的降水变化及其原因分析》,我在《四论》中也引用了该文。以上两篇参考资料供您参考。请告诉我您掌握的信息情况。檀成龙2012.3.20 博主回复(2012-3-22 09:11) : 这样看,您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304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西北联大与西安工程大学-西北纺织工学院
kexuechuanbo 2012-4-8 20:52
喜庆华诞 回首往事 不断开创学校建设发展的新局面——校长姜寿山在庆祝大会上的致辞 信息来源: 发布者: 发布时间: 浏览: 尊敬的杜钰洲会长,尊敬的杨希文厅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在这秋风送爽、硕果飘香的金秋时节,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欢聚在骊山脚下、华清池畔这美丽的临潼校园,隆重集会,共同庆祝我校办学96周年、建校30周年。首先,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专程前来参加庆典活动的各位领导、各界人士和广大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借此机会,对长期以来你们给予学校的关心、支持和厚爱表示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喜庆华诞,回首往事,一代代工程大人,96年自强不息、负重奋进的历史画卷,便跃然展现在我们面前。 1912年,京师高等实业学堂更名为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并应毛纺织工业发展之需要设置了机织科,开启了我国纺织高等教育的先河,翻开了我校办学历史的扉页。1912至1937年,机织科先后分别归属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北京工业大学、京师大学工科、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等。期间,机织科扩充为机织工程系。1937年芦沟桥事变发生后,机织工程系随北平大学工学院被迫西迁陕西,成为西安临时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久,西安临时大学更名为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西北联合大学与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合并组成了西北工学院。在此期间,机织工程系又更名为纺织工程系。1952年山西大学纺织系并入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进一步壮大了纺织工程系。1957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划归西安交通大学。1960年陕西工业大学成立,纺织工程系又成为其骨干系之一。1972年陕西工业大学解体,纺织工程系划归西北轻工业学院至1978年。66载的峥嵘岁月,沧海桑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尽管归属关系频繁变更,办学地址数次搬迁,但纺织工程系的建制始终完整保留,办学没有停止、发展没有停步。先辈们抱着“实业报国”的强烈信念,负重奋进,自强不息,奋斗不止,为西北纺织工学院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历史,缅怀前贤,萧然起敬。先辈们为我们创造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工程大人顽强拼搏、奋勇向前。
个人分类: 西北联大往事|3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即使climate change,我相信中国西北地区未来一定会更湿润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1-11-8 14:45
终于见到久违的太阳, 今年漫长雨季能否就此结束, 即使climate change, 我相信中国西北地区未来一定会更湿润
个人分类: 能源、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3200 次阅读|9 个评论
卫星图像:中国西北地区的沙尘
pony1984621 2010-5-6 21:23
资料来源:美国航天局 编译:马志飞(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 2010 年 4月25日 , 美国宇航局 Terra卫星上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MODIS )拍摄到 沙尘笼罩在 中国西北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情景。 图像中,浅色的沙尘看起来很平滑,只是在西南部形成一些波纹,反映了这一区域的空气湍流。在西北部,沙尘的分布几乎和地表形态相一致,弯弯曲曲的白色对应的正是天山山脉,这里是塔里木盆地的北部边缘。一些沙尘正在被吹向东方,这也许是 前一天的沙尘暴在延续。 由于被北部的 天山山脉和南部的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山脉所包围,塔里木盆地的降雨很少。盆地内基本上是一片广阔的沙质沙漠,即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占地 272000 平方公里, 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之一。水从高山上的积雪中融化出来,流入盆地,补给这里的湖泊、沼泽和河流。图片中, 深绿色的是植被生长的地方,也是水流穿越沙漠的地方。 高清图像 中国西北地区的沙尘
个人分类: 卫星图像|44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秦腔——隐匿在西北大汉身后的情怀
热度 2 fengzhigu123 2010-5-4 13:38
  惶恐恐吼一声秦腔云开见日,羞答答喊一声哥哥夜不能寐。      倘若再走进故乡大地,倘若在村头远远的地方就响起那忽而飘然,忽而铿锵的秦腔曲调,我不知会不会有些久违的近乡情怯?      贾平凹先生在《废都》中说:八百里秦川大地,三千万人齐吼秦腔。这句话里或许有点身为陕西人的骄傲情节,但我要说的却是:我虽不是陕西人,但作为一个甘肃人,我依然感受过秦腔的那些曾经的辉煌。      需要澄清的是或者我并不是一个喜欢秦腔的人,我也和《秦腔》中的年轻人一样对于流行歌曲抱有极大热情,并以成为KTV的麦霸而自我陶醉,唱起流行歌曲甚至有点不知今夕何夕的飘飘然。      而或者秦腔这门艺术正如《秦腔》中夏风所认为的那样这是一门没落的艺术,是的,难道秦腔正在走向他的梦魇?      现在,请允许我做一点回忆:      秦腔在我的家乡,虽然不会像在陕西那样口口传唱,但作为毗邻陕西省的区域,从古至今就沿袭着秦地的风俗,我们的方言是和陕西宝鸡地区的方言类似的,而秦腔在我们那里每逢集市过庙会,都是要唱的。如今,每当谁家殁了老人,碰上有钱人家,也是要请上个自己搭建的戏班唱戏的。      记得小时候,我们每个县里面都是有一个县剧团的,就是负责在全县甚至附近一些地方唱戏,大约唱戏那时候会是个很有面子的营生吧。后来,我们那里各县的剧团也都相继垮掉了。如今要想过庙会唱大戏,只能去请陕西那边的剧团过来了。      虽然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太喜欢秦腔了,但老辈子们却大都对其怀着某种情结。我的爷爷奶奶都是喜欢看秦腔的。记得那时候,爷爷听完戏还会给我讲薛仁贵征西、王宝钏苦守寒窑18年、直至三娘教子的故事。      想起爷爷,我或者有些痛苦,因为虽然此刻我可以安然坐在灯光明亮的寝室里头对着电脑怀念,但当年爷爷经历过的那么多人生的苦痛却似难以永远消匿的秦腔颤音飘荡在时空之外。      不知道那算不算做一个时代的苦痛,但当我看《平凡的世界》时,我感觉孙家兄弟为了生活打拼的勇气难道不是自己爷爷的写照吗?      于是当我看完《秦腔》时,我对贾先生充满了感激,因为仿佛他笔下的就是我的灵魂所感悟的,那的的确确、真真实实,就是一个西北村镇的演变,那些人物的故事就是反映着我们的祖辈、父辈、我们的真实生活,而那背后传递出的或者有勾心斗角、愚昧落后,但那恰是真实的。我多么想感谢这真实啊。      突然想亮开嗓子,吼一声秦腔:前边走得是高文举,后面紧随张梅英......      我又想谢谢《秦腔》,正是这部小说,他把属于我们西北人的艺术和情怀传递到了全国,甚至全世界。      现在,我试图去想象爷爷看秦腔时内心的愉悦,不知道他会不会有我听苏打绿《春*日光》专辑时的灵魂跃动。我想,大约是没有吧,爷爷他们那一辈人都是活的真实的人,那一个又会有我这种穷酸的内心感受呢?      听着秦腔,写着这些话语,似是而非的,不知道写了些什么,也不知道要写些什么。只是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秦腔在我们西北的那片土地上正火,大概那是他们所有人少有的娱乐方式。而随着我的长大,我相信那些曾经根植在黄色土地上的艺术在走向困难。      但,或者那种类似嘶吼的嗓音或者就是在诉说我们内心的狂野和旷野中透露出的朴实。      耳脉中依旧传来秦腔经典曲目《华厅相会》的声音,我找寻了很久终于找到了《秦腔》中关于秦腔介绍的段落:      秦腔,又名秦声,是我国最早形成于秦地的一种梆子声腔剧种,它发端于明代,是明清以来广泛流行的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声腔之一。唱腔以梆子腔板腔体为主,除有慢板二六板带板滚板箭板二倒板等基本板式,还有麻鞋底等彩腔腔调十余种。板路和彩腔均有欢音、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特色,深沉哀婉,欢音腔刚健有力。凡属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属彩腔,均用假嗓。伴奏曲牌分丝弦曲牌和管乐曲牌,数目甚丰,常用也有一百余首,如小开门紫南风朝天子雁儿落柳生芽步步高等。锣鼓经名目繁多,有慢、中、快、散四种类型,依其作用又有开场、动作、板头、曲牌锣鼓四种之别。乐队分文、武场,文场以胡琴为主奏,武场以鼓板为主奏。表演均以我国传统的戏曲虚实结合、且以写意为主,并采用虚拟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五法和一整套的程式,再加上世代的艺人的智慧运作和多方创造,形成众多绝活。角色有三大行十三小行,三大行为生、旦和花脸。十三小行是胡子生、老生、小生、武生、正旦、花旦、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大花脸、二花脸和三花脸。现存传统剧目三千多种,多为历史故事戏,剧中主要人物也多系帝王将相、忠臣义士、英雄豪杰和才子佳人。最擅长搬演袍带戏、扎靠戏和光棍戏。组班制统四梁四柱,四梁为头道胡子生、大花脸、正旦和小旦。四柱为二道胡子生、二花脸、小生和丑。这些行当要求唱念做打俱精,且有各自的绝招和拿手好戏。脸谱旦角多用墨绉纱包头、贴片子。丑角有梅花、蝙蝠、铜钱和全白脸等,净脸谱色块大,起窍高,面窄额宽,图纹多变,可分为花脸、白脸、黑脸、红脸和净脸。勾黑脸表示人物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如《锄美案》中的包拯。曹操、潘仁美因其骄横、霸道和奸诈,则勾白脸。勾红脸则表示人物有忠贞英武的性格特征,如关羽。还有特殊的脸谱勾法如旦角净扮,净角俊扮,生角净扮。    一些秦腔剧照,来自于网络。
个人分类: 散文天下|6144 次阅读|6 个评论
散记天水旅游区考察及关于天水旅游业发展的三点意见
王铮 2008-9-17 00:33
9 月 13~14 两天,受天水市负责同志的邀请,我和我的助手考察了天水旅游业。原来天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我过去认识不足了。过去对天水的第一个印象是诸葛亮收姜维,近年受专业影响知道了麦积山石窟。陪同我一道考察的西北师大赵军老师给我介绍说伏羲 - 女娲传说起源于天水地区,其最有支持的证据是在现在所谓女娲故里秦安县有大地湾文明遗址, C14 年龄是 7500~8300 年,应该属于冰后期温度稳定达到现代温度附近的文明繁盛期的。我一直相信创新的单一起源理论,所以同意中华文明是从接近 8500 的古苏美尔文明来的观点。从苏美尔到大泥湾, 200~500 年间扩散出这样的一个新文明,一定是迁移的人口与当地人口的结合。中国人找夏墟,也许这里就是夏墟的起点。在距今 8300~5000 年间,气候不断变暖,人类具有条件也有必要东迁,逃避中国西部地区的干旱,夏墟或者前夏墟应该是分布在一个东迁路上的,不过大地湾,一定是个关键点。说了半天,有些可惜,当地没有安排我们到大地湾,没有看到大地湾文明的特征物,在这里推测了。 由于公路是两车道的,前面发生了撞车,行车 4 个小时多达到天水。吃了饭,出发考察。路过一个点令我的有些失落感。一个作为旅游标志物的城市雕塑。核心是青年女性,披着现代的纱巾般的东西,衣服穿得严严实实,好像是害怕沙尘暴。她双手高举,下面有一串孩子围着,趴在地上,说死了我也不觉得是女娲,明明是一个工作不负责任的幼儿园阿姨让孩子玩,自己在练体操动作,也不知道粗粗的腰适合不适合体操。 接下来到了麦积山石窟,刚才的感觉一扫而空。石窟的山体高高耸立,仿佛是天地间的纪念碑。自然照相留念,我给同行学生照了像,然后通过手机发给了她的妈妈、她的师姐、师弟,不好意思,存了私心,发了一张给我叫妻的那个人。 导游小姐带着我们登上石窟山,由于脚的问题需要不停地歇一歇。不过工作热情,还是挺过了疼痛。来到三尊佛像前,我问这是现在、过去、未来佛吗?导演说:不是。中间的是佛陀,两边的是菩萨。她补充了一句,这个是观音菩萨。昨晚我做梦,仿佛我是孙悟空,梦说我需要拜见观音。真神了,很高兴。这个菩萨,我认定是观音菩萨,看着很亲切,她微笑,高高站着,环顾世界,随时准备救苦救难的。我又照了从佛角度看到的麦积山全景。 导演带领我们有选择地参观佛像。我有一个发现,许多佛像有点前倾,微微含笑,给人一种亲近感。西魏和北宋的都有这个特点。我想这可能是因为这两个年代这个地区控制在少数民族手里,没有那么多帝王将相,官员更接近民众。这些亲近的佛像,使得我感到麦积山石窟不同于莫高窟、云冈窟和洛阳石窟的不同的美。也使得我对西魏和西夏有了新的看法。 面对这种亲切美,我想到著名的东方微笑,请导演带我们去参观,她说不开放。我说我们是市长请来专门考察旅游业的。她斩钉截铁地说,我们是文物局管,不是旅游局管的,有《文物法》保护。我这时感到有一种遗憾,突然发现,这个景区没有很好的引景区,整个景区只有一个景段,景区结构显得简单化,结果减少了吸引力。为什么不在麦积山下建立一个留影功能的景段,把东方微笑的仿制品放在那里让人摄影留念,顺便也让风景区对旅游者摄摄魂,留下强烈印象,流行美好回忆。 下了山,想买个纪念品,没有。就从沿路的小商贩手中买了,不过没有麦积山石窟特色。所以卖,是因为同情卖纪念品的小姑娘。她才 8 年级,中秋节放假,出来作点小生意,补贴家用。 离开麦积山,我们去了伏羲庙。伏羲庙很宏大,想起杜甫的诗歌,城外柏森森,一种肃穆感油然而起。伏羲庙建筑物有许多是明代的,有一个窗户雕刻,导游说是成化年间的,龙的形象刻得喷薄欲出。与它对称的,是凤,我说一定不是成化年间的,导游问我怎么知道,我说饰物繁琐了。导游说我是专家。其实我就是参观芝加哥博物馆时学了点。导游很专业,她讲解说,伏羲文化应该是一个部落的传统,所以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甘肃、河南、河北都有。我感到天水旅游业发展有人才,所以专门问了名字,不过又记不准了,惭愧。出门伏羲庙,认真看了广场,我猜是某个城市规划设计院的作品,千篇一律的呆板,永远的几个大龙柱。 由于我没有时间,就写到这里吧。 考察结果我就天水旅游业发展给他们提一些意见。也供科学网网友参考。吃了人家的饭,还有月饼, 我就不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恭维话了,说点天水旅游业的具体问题吧: 1 天水的旅游形象定位要修改 关于旅游形象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从旅游区旅游形象定位、质量方针、文脉、物化标志到营销形象和营销口号的一个体系,我认为天水旅游业在现象定位上要作出重大调整。天水旅游定位,现在强调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这是明显地自我贬值,因为丝绸之路旅游,大家首先接受的是鸣沙山和莫高窟,其次可能是喀什。旅游地作为产品,最重要的是形成异质产品。天水旅游形象应该改变为中华文明源地,旅游口号是中国文化寻根游之类。在物化标志方面,现在市中心的女娲雕塑,没有亲情感,也没有原始文化色彩,像幼儿园阿姨。必须改变。 2 天水急需按文明源地文脉重组旅游群落 从兰州到天水旅游,我乘的是桑塔纳 3000 ,往返 2*4 个小时,按照游行比关系,旅游者必须感觉到旅游时间在 8 个小时以上。另一方面,行走 4 个小时,旅游者,人会感到很疲惫。因此不惜让旅游者尽早进入旅游环节。天水在这方面是有旅游资源的。这就需要把几个具有相同文脉的景区组织成一个景区群落或者旅游域,让游客从秦安开始进入旅游,使得直觉的行走时间缩短为 3 小时。在旅游区组合中,存在景点 - 景段 - 景区 - 景区群落 - 旅游域序列,成功的景区群落或者旅游域,必须有若干精品作为旅游线路高潮点,一般说最后应该在高潮中结束,我称这种结构为交响乐结构,而统一它们的是文脉。现在天水旅游区推荐的旅游路线没有精品群落思想,也缺乏文脉一致性,而是走内容一致性的 石窟走廊线、寻根访祖线、三国古战场旅游线,把精品分开,或者没有序曲的高潮,或者没有终结的高潮,给游客刺激不足。 3 天水旅游业的营销重点应该放在兰州 从经济圈看,天水的经济是以西安为中心的,但是旅游圈不同于经济圈。旅游者一次旅游会选择一个集散地作为出行中心,以集散地为中心的旅游圈一般不会跨省界。以到西安的旅游者会把省界作为心理障碍,因为他们感到远离了作为安全中心的聚散地;会议组织的旅游,跨省考察会遭到财务部门质疑,一般会议旅游者不会选择。凡此种种,西安的旅游者难于选择跨省的天水作为旅游节点。相反,到兰州旅游的游客,是有可能选择天水的,特别是我们把游行比调整到大于等于 1 时,并且把旅游形象相应改变为中华文明源地而不是丝绸之路。当然加强与西安的旅游联系是有积极意义的:第一、天水可能纳入某些专题性旅游;第二、为旅游者提供了解天水的机会。 由于考察时间有限,暂时只能提出这些问题。我有一个问题,请各位网友帮助答一下。 提到天水旅游,你首先想到的是: A 麦积山石窟 B诸葛亮失街亭、收姜维 C 伏羲故里 D 其他 谢谢了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4165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