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西北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西北

相关日志

西北地区特色林业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在西安隆重成立
jxz1963 2020-10-17 22:59
西北地区特色林业产业国家创新联盟 在西安隆重 成立 联盟成立大会现场 2020年 10月17日上午,西北地区特色林业产业国家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在西安市举行,来自全国多省的林业产业相关人员、专家、相关科技及投资企业公司代表等参会,共同探讨交流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联盟成立大会启动仪式 着力解决技术难题 联盟力争成为坚强后盾 西北地区特色林业产业国家创新联盟是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发起,依托西北院成立,主要目标是探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集聚创新要素,促进科研、生产和市场的紧密衔接,实现创新成果的高效转化与产业化;开展新技术辐射和推广,培育技术先进、产品创新的特色产业集群主体,为西北地区林业产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使联盟成为国家林业产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省林业科学院院长昝林森讲话 成立大会上,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省林业科学院院长昝林森讲话时表示,林业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林业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西北地区特色林业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的成立,是整合优势技术创新资源,开展协同攻关,着力解决林业全局性重大战略与共性技术难题,以及区域性林业发展重大关键性技术问题的坚强后盾。未来,通过联盟成员的共同努力,将在解决西北地区林业产业集中度不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匮乏、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等问题方面发挥优势;并结合现状调整林业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构建共同的服务平台、研发平台、技术转移平台以及产业化示范平台;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林业聚集,推动创新成果快速产业化;实现跨行业跨地区合作共赢,将技术交流、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成果转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于社会、企业和大众,为西北地区林业产业跨越发展和脱贫攻坚做出更大贡献。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党委书记许辉发表讲话时说: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复我院成立‘西北地区特色林业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目的是整合林业产业技术创新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破解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资源数据底数不清、基地建设标准不高、产业链条不长、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弱等技术难题,促进创新与生产的紧密衔接,为西北地区从事林业产业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和工程技术人员搭建技术创新交流的平台,共同促进西北地区林业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 活化机制 发挥联盟协同创新作用 西北地区特色林业产业国家创新联盟成立大会的举行,也是为进一步发挥联盟创新载体作用,整合林业产业技术创新资源,提升联盟科技创新能力,共同破解林业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促进创新与生产的紧密衔接,助推西北地区林业产业发展。 国家林草局科技司司长郝育军为联盟授牌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司长郝育军在讲话中多次提及 “创新”,强调了创新对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他说:“成立国家创新联盟,目的是搭建新的平台,形成新的机制,发挥联盟的协同创新作用,突出创新、强化应用、优化体系,服务于林业和草原现代化建设。解决有限的创新资源与无限的创新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推进绿色发展,促进林业产业思路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最大限度的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力,提供更多优质特色林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脱贫攻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为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建设美丽中国、建成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参加西北地区特色林业产业国家创新联盟成立大会的代表 大会 随 后,参会领导专家及创新联盟成员代表一起表决通过了联盟章程、联盟理事长单位和理事长,宣布了专家委员会及名单并颁发聘书,同时发布了联盟服务平台和西部林产品展示交易平台。陕西省林业产业协会会长、陕西省核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陕西大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封斌奎当选为西北地区特色林业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副理事长,陕西省林业产业协会副会长、陕西省核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宜君县核桃产业办公室主任陈金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当选为西北地区特色林业产业国家创新联盟专家。 学术交流 各路专家借助联盟平台精彩粉呈 10月 17日下午,还举行学术交流,学术交流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魏智海高级工程师主持,先后有以下几位专家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1、 新疆特色林果资源大数据平台建设及应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科学院高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 我国猕猴桃产业化发展模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占德研究员; 3、 青海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之思考,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樊光辉副研究员; 4、 甘肃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甘肃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李建红高级工程师; 5、 核桃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分析及坚果品类市场, 陕西大统生态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乔如柏总经理; 6、 我国茶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余有本副教授。 10月18日部分代表将前往陕西省富平县柿子产业进行考察调研。
个人分类: 科研报告|23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北的大学大半在西安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20-7-26 18:25
西北的大学大半在西安,实际上西安是一个比北京更靠近南方,更温暖,降水更多的城市。 西安985、211高校不够多,但西字头的高校基本上都是行业中的排头兵,不仅仅是西工大的“三航”,西电在通信和电子器件领域的影响力并不不清华、华科和(成都)电子科大小,还有长安大学的路桥和汽车工程,西建大的建筑和园林设计,西科大的采矿(采煤)等等,这些都是在行业里面鼎鼎有名的。而且这是在生源质量和国家投入不及京沪高校的基础上取得的。 我认为高校是否211并不是非常重要,关键是看它优势学科在行业内的知名度,以及可以授予研究生学位(特别是博士点)学科的数量。读一个211学校里的大众化专业往往没有非211一本院校中的强势专业划算。 西北农林毕竟属于末流的985。综合性农业院校在生物、环境、食品、园林设计等学科领域还是有很有优势的,这也是专业其实也是适合女生的。聪明的女生的工科,我建议还是信息、通信、计算机、自动化一类。对于男生而言,综合性农大的土木(水利、建筑)、机械专业的性价比也都不错。长春理工(著名的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中北大学(太原工学院)在“兵工六子”当中都属于中流,由于历史传承,军工院校的校风、学风还是比较硬朗的。还有抚顺、葫芦岛(兴城)的辽宁工程技术,前身是抚顺矿院,也曾经是煤炭部部属院校当中的排头兵。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988862.html 上一篇:工业革命更多的是欧洲16-19世纪战争的需要 实际上,兰州大学和西北大学是两所绝对被忽视了的大学,虽然在排行版上的名次不够高,而且趋于下滑,西北大学甚至被下放给省管(陕西省没有陕西大学)但是百年高校的底蕴还在。兰大新校区真正孤零零的在荒郊野外,这也是学生们不愿上它的一个原因。 西工大 以“公诚勇毅”(这是继承自老西北联大、西北工学院)为校训,继承了西航(西安航空、华东航空学院)“热爱祖国、顾全大局、艰苦创业、献身航空”的西迁精神。西工大现象的背后是在八九十年代的军事重工低潮时期,西工大校友甘于寂寞、献身国防、矢志报国的“不忘初心”,大浪淘沙,走出来一批航天(空)工业少帅,并在新世纪纷纷华丽转身由技术干部转型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或者大型国企老总。 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062741.html 西部高校的毕业生是未来几十年西部地区发展建设、屯垦戍边,以至于走向内亚、拥抱暖洋(印度洋)的中坚力量。 每到毕业季,西农的学生(包括隔壁的职业技术学院——大合校时曾经有一个方案是作为农林科大的附属中专)成车厢的西出玉门关,从黄土高坡到天山两麓、大漠戈壁,从额济纳到喜马拉雅山脚下,西农学子在为国戍边的同时,也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西农毕业生向种子一样撒布在贫瘠的西北大地,包括青藏高原,他们当中也有很多成长为县一级的领导干部。 当然, 这些地方西农人不去做贡献,也会有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去做贡献。 闻说河西新灌溉,大漠黄沙山连天。 龙泉洞中水常流,春风又渡玉门关。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040440.html 上一篇: 多少浮云遮望眼,京都缘何使人愁? 下一篇: 京城虽好,终归是梁园 上一篇: 最好的九八五高校 下一篇: 莫愁前路无知己,玉门关外有故人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048133.html 上一篇: 根据2030年规划,“帝都”将更加壮大 下一篇: 武陵山区某县水土保持区划(学生的实习作品) ​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062838.html 上一篇: 教育是国家最重要的财政支出 下一篇: 我支持大学免费,增加研究生补助 收藏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2649 次阅读|1 个评论
对西北特大规模调水工程技术经济是否可行的初步看法
zhgatcl 2020-1-13 19:23
对西北特大规模调水工程技术经济是否可行的初步看法 据中国气候数据的数理统计、西北降水变化的原因探讨和理论探索等三个方面的研究, 向西北超深盆地调淡水能起到 “四两拨千斤、以一当十甚至更大的作用”,巧用西北超深盆地的有利地形、北半球西风带的有利风向、青藏高原高海拔的河川淡水,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每年只需向南疆盆地调水 160 亿立方米 左右、每年向整个西北调水 500 亿立方米 左右 ( 偏差可能比较大 ) ,若干年以后,南疆盆地年平均降水量、整个西北年平均降水量都有望达到甚至超过 500mm 。以上论点最简单的表述就是 “超深盆地调水增雨” 。 如果以上论点确实成立,要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就要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因此,必须研究向西北调水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在调水工程技术方案和投资大小都不明确的情况下,很难进行正规的经济可行性研究,但又必须研究,如果技术经济根本不可行,那该调水工程就不可能上马建设;如果技术经济可行性比较好,那该工程就有可能上马建设。假设以上 “超深盆地调水增雨”论点确实成立,那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就是 西北气候改造和国土改造 的基础性、战略性水利工程,该特大规模调水工程有没有技术经济可行性呢?本文对此展开讨论。 1 调水工程规划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台阶,平均海拔大约 4500 米;西北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台阶,平均海拔 1000 米左右。青藏高原的海拔比西北大很多,从青藏高原向西北调水,水流宏观上是从高处流向低处,随着我国 超长超深输水隧洞 设计施工水平的提高和大型施工机械设备的快速进步,这样的调水工程完全可以做到全程重力自流或者绝大部分重力自流(个别地方采用抽水压力流),这样的调水工程初期一次性建设费用很大,但建成以后的经常运行费用很低(不分摊初期建设费用的话)。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工程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甚至是万年大计,应优先考虑建成以后经常运行费用的问题,要把降低建成以后经常运行费用放在第一优先位置,降低初期一次性建设费用只能放在第二优先位置,所以,应尽量采用 全程重力自流或者绝大部分为重力自流的调水方案 。 2 建成以后经常运行费用的资金来源 2.1水费收益 西北特大规模调水工程通水以后,向用户收水费是理所当然的事,也是大家都能想到的事,但这项调水工程的情况与其它调水工程的区别很大。水费收益等于单方水价和计价水量的乘积,该调水工程主要供应农业用水,而农业的承受能力有限,单方水价不能太高,单方水价只能在 0.1 元/立方米左右。 该工程的计价水量非常特殊, 计价水量与每年的实际调水量不是一回事,两者之间的区别很大。 向西北超深盆地调水,受水区降水量能大幅增加成倍增加,这些新增加的降水量可分为二类,一类是盆地底部增加的降水量,这部分降水量直接降落在田间地头,降水不受人为控制,不可能向受益群众收费,受益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增加了受益群众对单方水价的承受能力;另一类是盆地四周山地增加的降水量,致使山区河流径流量增加,这些新增径流量进入水库、水渠等水工设施,再受人为调控按需供水到田间地头,这部分新增径流量可划入计价水量,所以, 计价水量比每年的实际调水量大一些 。向西北超深盆地调水能起到 “四两拨千斤、以一当十甚至更大的作用”,按前期研究,近年来新疆面雨量的增量约 950 亿吨/年,多年平均的冰川超支融水约 50 亿吨/年,实际增加的水量是冰川超支融水的 20 倍。假设山区增加的径流量是每年调水量的 5 倍,那么,计价水量就是每年调水量的 6 倍,向受益群众按单方水价 0.1 元/立方米收费,相当于跨流域调水工程单方水价为 0.6 元/立方米 。假设每年的调水规模为 500 亿立方米,那么,每年能收到的水费为 300 亿元 (数额非常可观)。 2.2发电收益 青藏高原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大约 4500 米,河谷下切,河谷水面海拔低于附近地区的海拔,大约在 4000~2000 米,从青藏高原向西北调水,有很多不同的调水方案。调水方案不同,水能资源的利用地点和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果在海拔 3000 多米例如海拔 3200 米左右的河谷择址筑坝抬高水位,再开挖超长超深输水隧洞重力自流调水,西北受水区平均海拔 1000 米左右,这样就有 2000 多米的水位落差,就能在西北受水区利用多余的水位落差发电(重力自流需要的水位落差 200 米左右即可)。假定可利用的水位落差为 2000 米,每立方米水就能发电 5Kwh ,再按每千瓦时电价 0.25 元计算,那每立方米水就能得到 1.25 元 的发电收益。假设每年的调水规模为 500 亿立方米,那么,每年的发电收益为 625 亿元 (数额非常可观,如果国家支持这个项目,提高每千瓦时的电价,那数额更大)。 超深盆地四周山地降水量大幅增加成倍增加以后,还能在四周山地河谷的适当位置建设水坝,利用水位落差发电从而获得经济收益。 2.3西北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经常运行费用 西北跨流域调水工程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甚至是万年大计,工程建成以后,要有人对工程进行管理和维护保养,每年都要有一定数量的经常运行费用(管理人员的开支和维护保养等费用)。每年的水费收益和发电收益必须大于经常运行费用,这样才能保证调水工程良性运作。 全程重力自流或者绝大部分重力自流的调水工程,一次性投资很大但经常运行费用很低,按以上水费和发电收益的估算, 每年的水费和发电收益很大,足以支付经常运行费用,还有节余 (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价发布 天津综合水价 2.16 元 》报道,一次性建设成本分摊以后,天津原水单 价 2.16 元 / 立方米 。不考虑一次性建设成本的分摊,天津原水经常运行的单价估计小于 0.4 元 / 立方米)。 3 初期一次性建设费用的资金来源 3.1西北高差不大的平地的土地增值与耕地开垦费 国家在建设铁路、公路、城镇和工厂的过程中,必然要占用土地,还会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但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4,国家为了保证子孙后代的吃饭问题,必须保护耕地,我国早就出台了 耕地占补平衡 的制度,就是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必须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耕地的,就要缴纳耕地开垦费,由地方政府专款用于开垦耕地。 各地单位面积的耕地开垦费相差较大, 以河南省为例 ,非农业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耕地开垦费按 10 ~ 14 元/平方米收取。其中,占用望天田的按 10 元/平方米收取,占用旱地的按 12 元/平方米收取,占用水浇地、灌溉水田、菜地的按 14 元/平方米 收取。非农业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的,耕地开垦费按 20 ~ 24 元/平方米收取。其中,占用望天田的按 20 元/平方米收取,占用旱地的按 22 元/平方米收取,占用水浇地、灌溉水田、菜地的按 24 元/平方米 收取。如果耕地开垦费按 15 元/平方米计算,那占用 1 平方公里耕地就要缴纳的费用为 1000 ×1000×15=15000000元= 1500万元 , 1 平方公里就是 1500 亩,也就是单位面积的耕地开垦费为 1万元 /亩 。 城市地铁修好以后,地铁沿线的交通方便了,地铁沿线的房价和房租就会上涨,地铁沿线的土地就会增值;铁路和公路等交通设施修好以后,物流成本就会降低,当地物产的竞争力就会增大,该区域的土地就会增值。 与以上情况类似,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致使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彻底变好以后,整个西北的土地都会增值。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沙漠全部变成绿洲以后,受水区降水量大幅增加成倍增加,能在当地开垦大量耕地。整个西北的面积高达 300 万平方公里,西北地面的高差比较小,平地比较多,有可能开垦出 50 万平方公里优质耕地(指有水灌溉并能用大型机械耕作,折合为 7.5 亿亩),盆地中央的沙漠变成耕地,土地增值按 1500 万元/平方公里(也就是 1 万元/亩)计算,仅耕地一项的土地增值总额就高达 7.5 亿亩 ×1万元/亩= 7.5万亿元 。 我国现有耕地约 18 亿亩多,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就能增加大约 7.5 亿亩耕地,我国的耕地面积就能大幅增加。按耕地开垦费 1 万元/亩、我国未来几十年非农业建设工程占用耕地面积按 2 亿亩计算,那就能收到耕地开垦费 2 万亿元 。 据初步估算红旗河主体工程投资约 4 万亿元 (调水方案未定,只是举例),仅耕地开垦费就有可能满足特大规模调水工程建设费用的一半。因此,把未来几十年全国各地收取的耕地开垦费全部用于西北特大规模调水工程的建设,大概能满足西北特大规模调水工程启动建设所需的资金,并且开垦的耕地面积很大。 3.2西北高差比较大的山地的土地增值与碳排放权的转让费 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沙漠全部变成绿洲以后,受水区降水量大幅增加成倍增加,西北山地的降水量也会大幅增加成倍增加,山地植被将像同纬度并且降水量大的其它山地一样逐步变好,例如西北山地的植被逐步向东北山地的植被看齐,西北山地将出现大片森林。 西北山地变成森林,那山区的土地就增值了。假设变成森林的山地为 50 万平方公里(折合为 7.5 亿亩),如果单位山地的土地增值为 0.2 万元/亩,那么,山地的增值总额就高达 7.5 亿亩 ×0.2万元/ 亩 = 1.5万亿元 。 西北的平地变成了耕地,山地变成了森林,通过光合作用每年就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因此,西北特大规模调水工程理应拥有 转让碳排放权 的资格,并且因此获利。怎样向国内外转让碳排放权从而获得经济收益?值得专家学者的研究,如果能将碳排放权转让到国外并因此获得外汇收益,那就相当于用国外的资金集资建设西北特大规模调水工程;将碳排放权转让到国内其它企业并因此获得资金,那就相当于用国内其它企业的资金集资建设西北特大规模调水工程。 3.3西北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初期一次性建设资金 西北跨流域调水工程采用全程重力自流或者绝大部分重力自流,那么初期一次性投资很大,初期一次性建设资金可以由水费和发电收益偿还部分,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应该由其它途径解决。由以上分析可知,耕地开垦费和碳排放权转让费可能是一笔很大很大的收益,国家出台这方面的政策就能解决西北跨流域调水工程初期一次性建设资金方面的问题。另外,为了西北土地的增值,为了地区的协调发展,必要时国家财政适当投资一点也无可非议。 综合全文可得到以下结论: 只要超深盆地调水增雨的论点确实成立,那西北特大规模调水工程技术经济都是可行的,值得深入研究。 对西北特大规模调水工程技术经济是否可行的初步看法.doc
个人分类: 调水增雨观点|0 个评论
高铁向西北延伸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20-1-9 19:11
2019年年末,京呼高铁建成通车,这是首都放射性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沟通2020年冬奥会的两个举办地——北京与张家口崇礼,而且也建立了渤海湾与大草原之间如风驰电掣的联系,国家高铁网正在向西延伸。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从乌鲁木齐向东,沿着G7直插天山到达哈密,然后穿过1000公里戈壁大漠的不毛之地,进入河套平原,沿黄河向东,过丰镇丘陵,经洋河和永定河谷地,越军都山(陉)和居庸关,星夜兼程,一昼夜的时间就可以达到5000里外的北京和渤海湾。 而仅仅在100多年前从北京骑骆驼去哈密要走2个月。60年前古尔班大叔要骑着毛驴去北京看毛主席和天安门,他不知道北京有多远,但是他相信只要想着太阳升起的方向一定能走到北京。今天,铁路和高速公路已经修到了古尔班大叔的家乡。西陲边城喀什已经有了直达江南水乡的火车。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从北京进疆火车的旅行时间已经由三天三夜缩短到一天两夜,平行G7国道的铁路通道也在有条不紊的通到了哈密,与兰新铁路接轨,未来临哈全线还是要提速通客运,届时从北京到新疆可以实现次日抵达。具有高铁性质的兰新二线,也穿越了大漠和祁连山、天山,联通了兰州、西宁、张掖、酒泉、吐哈与乌鲁木齐,开通北京直达乌鲁木齐的高铁动车组也在酝酿中。 现在已经是不流行激动的时代,对于很多大工程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南水北调静悄悄的通水,大秦巴山的水静悄悄的流到北京千家万户的水龙头。京新高速修通也没有引发社会多大的关注。若干年后也不会有人认为北京向西直通新疆的列车是在向建党100周年献礼。而仅仅十几二十年前,这些振奋人心的大工程(如京九铁路、进藏铁路)都会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 戎马燕塞北,关山度若飞,秦始皇使太子扶苏、大将蒙恬率军被逐匈奴,北修建自阴山向东到辽河的长城,配合长城防线修筑了西起九原经云中、上谷、涿郡到碣石的大道,这就是在秦驰道体系中和直道齐名的北边道,也是今天京新高速大通道东段的雏形。京新通道西段雏形形成的时间更晚。汉武帝遣张骞凿穿西域以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畅通,除了著名的绿洲丝绸之路以外,还有一条北方丝绸之路(或者草原丝绸之路)。 赵建民 回复 赵建民 : 中国封建社会晚期,随着定鼎北京、南北大运河开通和晋商的崛起,北方草原丝绸之路更加重要,大运河运来了大量茶叶、丝绸、瓷器,从通州码头被驼队运往西北,经北京城,出居庸关,到达张家口。由张家口基本分成两路:一路沿着著名的张库大道到达库伦(今乌兰巴托),再向北经过恰克图买卖城进入俄罗斯,甚至到达欧洲;一路向西,经过包头,然后穿行今天中蒙边境的隔壁大漠地带,由哈密进入新疆。早年间,CCTV10有部纪录片《黑戈壁黑喇嘛》讲的就是哈密与包头间驮路上的故事;还有一部叫《骆驼客》的电影,讲述了三十年代陕北地下党利用新疆与内地间的驮运为革命筹集经费和驮工(镖客)忠信、坚毅、勇武的豪情。 随着20世纪经济政治格局的风起云涌特别是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中国西北的驼铃归于沉寂。沿着张库大道形成了一条从中国渤海湾经过蒙古和后贝加尔接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国际陆运大通道,但从包头经过中蒙边境荒原到哈密的商道彻底沉寂了半个世纪之久。 京新高速公路和铁路的修通,形成了一条崭新的北边大通道,使古老的北方草原丝路再次焕发青春,它不仅中蒙边界西段的各个贸易口岸相通,也是新疆和整个中西亚地区距离太平洋最近的陆地交通线,是亚欧大陆桥和一带一路整体格局中的重要支线。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2331 次阅读|1 个评论
造林不会让西北地区更干旱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9-9-27 12:00
实际上,西北特别是新疆降水量增加了。 原因是啥?争论很多,造林呼?还是气候变化或者高原冰川冻土融化? 一般认为气候变化水热是同向的,但降水增加滞后于 全球变暖。由于热带海洋水面温度上升,蒸发增强,向中高纬度的水汽输送增加。实际上在全新世大暖期,东亚夏季风(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风)将越过贺兰山吹渡玉门关。季风气候西北边缘将达到河西走廊西部。而末次盛冰期,东亚季风的影响范围将大大往东南收缩,只能春风又绿江南岸。黄淮平原成为了一片大草原。 新疆水汽主要由西北侧输入,向东输出,近年来西风带对新疆的水汽输送明显增加。最近几年,盛夏西南(孟加拉)水汽通到带来的暴雨带也相对偏西,从川西一直向北延伸到黄河上游贺兰山阴山以及河西走廊东部。 造林或者恢复植被加重干旱不是气象学意义上的干旱,而是土壤干旱(水分缺乏,即“土壤干层问题”)。同时,降水在原位土层的垂直运动加强,垂直入渗和蒸发蒸腾代替了水平方向的径流输出,径流系数降低。经过几十年的水土保持,黄河流域大部分河流均出席了水沙同步减小的问题,但减少的主要是高含沙的汛期洪水,这并不是有效的水资源,枯水期径流减少有限,甚至不减少。同时植被蒸发蒸腾的水分不是无效损失,而是有很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可以转化为蕴含在农果林牧产品中的“虚拟水。 植被造成土壤干旱化主要表现在半湿润及半干旱地区。基本没有地面径流的干旱地区,绿洲则是另外一种水文效应。绿洲可以改变下垫面条件,提出径流系数。另一方面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抑制植物气孔开度、抑制蒸腾的作用,中和甚至抵消温度上升对土壤水分蒸散的影响,即所谓的”蒸发悖论 同时,水土保持届已经认识到土壤干旱化问题,倡导节水型水土保持,适地适水适树,控制造林密度,利用和改造微地形,发展径流林业
个人分类: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289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真正的大事:寒冷干旱的中国西北正在变暖变湿
zhgatcl 2019-9-20 07:20
真正的大事:寒冷干旱的中国西北正在变暖变湿 2019-09-19 07:28:42 参考消息 原载 https://toutiao.china.com/jssy/jqry/13000146/20190919/37068102_all.html 寒冷、干旱是中国西北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 但科学研究表明,西北正出现变暖变湿的新趋势。 中科院等机构的研究显示,降水增多在西北的中西部地区尤为显著,如新疆大部、祁连山区、河西走廊及青藏高原。此外,冰川融水量增加、河流径流量增加、湖泊水位上升等现象,也在西北大部出现。 西北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是荒芜。 近年来,增多的降水加速了西北增绿、减少了农作物生长季旱情。 “近20年来,祁连山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波动上升,2018年达到最大。 2018年指标升高面积占祁连山区总面积的39.8%。 ” 在此气候变化背景下,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适种区正向北、向高海拔地区移动。 ▲今年雨水多,8月莫高窟附近戈壁沙漠泛起绿意。(敦煌研究院供图孙志军摄) 新华社兰州9月16日电(记者任卫东谭飞张玉洁) 寒冷、干旱是中国西北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但科学研究表明,西北正出现变暖变湿的新趋势。 陈宝福是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的一名司机,长期往返兰州市区与机场间。近几年,他发现这段路变了。 “以前这70多公里路基本上都是荒山。最近几年雨水多,光秃秃的山都变得绿茸茸。下雨的时候看去,有点南方的感觉。”陈宝福说。 在离兰州千里之外的敦煌,干旱的气候使得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保存千年。然而今年莫高窟两度因雨暂时关闭,石窟周围的戈壁沙漠竟然长了草。 人们发现的星点变化,早已出现在科学家的视野之中。 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士 施雅风 就敏锐地关注到西北降雨量增多的情况。他后来提出西北气候可能正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推断。 “此后30年的情况证实了这一推断。我们运用全球气候模式,预测这一趋势将持续到21世纪中叶。”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 丁一汇 说。 记者从陕甘宁青等省份的气象部门了解到, 1961年以来西北呈升温趋势,大部降水增多。 2000年后暖湿化更为显著。 ▲今年雨水多,8月莫高窟附近戈壁沙漠泛起绿意。(敦煌研究院供图孙志军摄) 以甘肃为例,1961年至2015年,平均每10年升温0.29摄氏度, 降水东西有异, 河西走廊每10年降水增加4毫米至12毫米。2018年甘肃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摄氏度,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7.7%。 中科院等机构的研究显示, 降水增多在西北的中西部地区尤为显著,如新疆大部、祁连山区、河西走廊及青藏高原。但在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增幅不明显,部分地区甚至略有减少。 此外,冰川融水量增加、河流径流量增加、湖泊水位上升等现象,也在西北大部出现。 自施雅风提出推断后,专家学者就开展了大量研究,试图解释为何西北会出现气候变化。 中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 全球变暖驱动水循环加剧,可能是西北气候暖湿化的根本原因。 丁一汇说,对于西北而言,水汽主要来自阿拉伯海和印度洋。随着北极变暖,来自北冰洋的水汽也在增加。在气流作用下,三个地方的水汽集中到西北,水汽输送加强,西北降水增多。 甘肃省气象局副局长 张强 介绍,西北地区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更敏感,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也更显著。如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1973年至2016年平均每10年升温0.45摄氏度,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平均水平。 西北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是荒芜。近年来,增多的降水加速了西北增绿、减少了农作物生长季旱情。 兰州区域气候中心的数据显示, 2018年甘肃省降水量为近60年第二 ,全年水热匹配好,农作物主要生长季旱情为历年最轻。2018年甘肃省植被覆盖度为近18年最高,戈壁、荒漠面积减少,沙漠边缘外扩速度减缓,生态环境显著恢复。 兰州区域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 韩涛 介绍,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的综合评价指标。“近20年来,祁连山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波动上升,2018年达到最大。2018年指标升高面积占祁连山区总面积的39.8%。” 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适种区正向北、向高海拔地区移动。 看到这个商机,曾在城里经营酒店的何甲奇返乡创业,在海拔超1500米的天水市秦州区杨家寺镇建立农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现在高海拔地区也能种菜,错季上市菜价高,去年收入了146万元。” ▲今年雨水多,8月莫高窟附近戈壁沙漠泛起绿意。(敦煌研究院供图孙志军摄)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研究员 李宗 省 认为,从短期看,抓住有利机会适当增加农业种植规模,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 但不可否认的是, 气候变化是“双刃剑”。 近年来,西北出现“旱涝并存并增”的新情况。 2018年以来,黄河上游连续经历两个丰水年,多个水电站防汛形势严峻,个别水电站泄洪数月之久。 与此同时,极端天气事件也在增加。“随着气候变暖,暴雨山洪增多,且分散性、突发性显著,造成的灾害严重。目前亟待提高灾害防范减灾意识。”张强说。 李宗省说,气候变化为西北带来新机遇,但西北干旱的本底环境不会改变,应协调好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关系,尽可能满足生态用水需求,以应对新挑战。
个人分类: 博客导读和总论|234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一个重大信号!中国大西北正在变暖变湿
zhgatcl 2019-9-19 23:02
一个重大信号!中国大西北正在变暖变湿 2019年09月19日 07:02 原载: https://news.sina.com.cn/c/2019-09-19/doc-iicezueu6793225.shtml ▲今年雨水多,8月莫高窟附近戈壁沙漠泛起绿意。(敦煌研究院供图 孙志军 摄)    (一)   反正看到这条新华社的新闻,心头还是一震,这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的信号。   不仅仅可能改变中国的生态格局经济格局,甚至对世界地缘政治带来深远影响。   因为这篇文章的第一段就是:寒冷、干旱是中国西北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但科学研究表明,西北正出现变暖变湿的新趋势。   文章提到了几个小细节。   细节一,兰州市区和机场间,荒山变绿了。   陈宝福是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的一名司机,长期往返兰州市区与机场间。近几年,他发现这段路变了。   “以前这70多公里路基本上都是荒山。最近几年雨水多,光秃秃的山都变得绿茸茸。下雨的时候看去,有点南方的感觉。”陈宝福说。   细节二,敦煌石窟周围的戈壁,竟然长了草。   在离兰州千里之外的敦煌,干旱的气候使得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保存千年。然而今年莫高窟两度因雨暂时关闭,石窟周围的戈壁沙漠竟然长了草。   细节三,科学家的预测。   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士 施雅风 就敏锐地关注到西北降雨量增多的情况。他后来提出西北气候可能正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推断。   “此后30年的情况证实了这一推断。我们运用全球气候模式,预测这一趋势将持续到21世纪中叶。”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 丁一汇 说。 ▲今年雨水多,8月莫高窟附近戈壁沙漠泛起绿意。(敦煌研究院供图 孙志军 摄)   这些都有数据支撑。   这篇新华社报道就提到:1961年以来西北呈升温趋势,大部降水增多。2000年后暖湿化更为显著。   以甘肃为例,1961年至2015年,平均每10年升温0.29摄氏度,降水东西有异,河西走廊每10年降水增加4毫米至12毫米。2018年甘肃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摄氏度,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7.7%。   中科院等机构的研究显示,降水增多在西北的中西部地区尤为显著,如新疆大部、祁连山区、河西走廊及青藏高原。 但在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增幅不明显,部分地区甚至略有减少。   此外,冰川融水量增加、河流径流量增加、湖泊水位上升等现象,也在西北大部出现。    为什么会这样?   新华社报道引述中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 全球变暖驱动水循环加剧,可能是西北气候暖湿化的根本原因。   丁一汇说,对于西北而言,水汽主要来自阿拉伯海和印度洋。随着北极变暖,来自北冰洋的水汽也在增加。在气流作用下,三个地方的水汽集中到西北,水汽输送加强,西北降水增多。   这也或多或少解释了一个我的疑惑。   因为去过西北的朋友都说,最近几年,延安等很多地区,原来的黄土高坡都变绿了,绿得让人意想不到。   这当然有退耕还林政策的因素,但只有这个因素吗?   现在或许有了答案。   大西北降水明显变多了,天气也变暖和,如果这种变化能够持续,西北真的再不是寒冷、干旱的大西北了。 ▲今年雨水多,8月莫高窟附近戈壁沙漠泛起绿意。(敦煌研究院供图 孙志军 摄)    (二)   探讨气候变化,不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但一个直觉,这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不仅仅影响中国,还必然影响世界。   几点粗浅看法吧:   第一,西北将不是原来的西北。   水是生命之源,缺水是西北不少地区最大的难题。因为缺水,生态不宜居,发展经济也困难。   但生态的改变,显然将对西北带来积极影响。简单地说,荒山将更容易变绿,甚至都不需要人为去种树种草;庄稼收成将明显增加,极大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沙漠戈壁,未必一直就会是沙漠戈壁。   想一想都让人激动,大西北有着广袤的土地,但可惜很多都是沙漠、戈壁、荒山,如果有一天真变绿色了,变得像东北那样了,那将是怎样的场景。   这当然有空想的成分,但也不要怀疑大自然的伟力。这不是一年两年的变化,放在百年乃至更长的时间轴里,有什么变化不可能呢?   到那时,西北还是原来的西北吗?还会有孔雀东南飞?   第二,西北更北,也不再是苦寒之地。   从寒冷、干旱,变得湿润、温暖,变化的不仅仅只有中国大西北,还有整个北半球的苦寒之地。   大片的荒原、戈壁乃至沙漠,将可能转化成绿地乃至良田,这将给未来人类带来多大的福音。从这个角度看,俄罗斯的远东,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与大西北变暖变湿相一致的,其实是全球气候的变暖。正是因为气候变暖,北极冰川正在融化,这将使得北极航道变成可能。以前的冰山之地,正在成为未来贸易的黄金水道。   谁掌握了贸易通道,谁就在未来地缘政治博弈中占据主动。所以,最近几年,围绕着北极航道,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的出击态势。   特朗普心心念念想买格陵兰岛,当丹麦政府婉拒后甚至一怒之下拒绝访问丹麦,绝不仅仅只看重格陵兰的丰富矿产资源。特朗普不相信气候变化,但并不妨碍他未雨绸缪乃至采取非常手段。   有一种说法,中国古代边患最严重的时候,正是北方气候极端的时候,游牧民族第一选择,就是向南扩张掠夺求得生存。这改变了中国历史,也改变了世界历史。   大西北正重新绿起来,也将改变中国历史,改变世界历史。   第三,这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历史,也是相当长期的博弈。   新华社的报道中,有这样一段话: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研究员 李宗省 认为,气候变化为西北带来新机遇,但西北干旱的本底环境不会改变,应协调好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关系,尽可能满足生态用水需求,以应对新挑战。   确实,这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既不能视而不见,但也不能盲目乐观。但这也意味着,这将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博弈。   更要看到,气候变化确实也是双刃剑。   新华社报道就说,随着大西北的变暖变湿,极端天气事件也在增加。   “随着气候变暖,暴雨山洪增多,且分散性、突发性显著,造成的灾害严重。目前亟待提高灾害防范减灾意识。” 张强 说。   不由想起了两句话。   一句话是著名的“两山论”: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想一想,未来的大西北,如果都是绿水青山,如果生态得到彻底改善和保护,那将是怎样的场景!   另一句就是恩格斯的那个著名论断: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在大自然的伟力前,人类还是太渺小,更要有所敬畏。但大自然也是慷慨的,必将回报那些努力的人们。
个人分类: 博客导读和总论|2420 次阅读|3 个评论
第4章《事实胜于雄辩,西北降水客观事实的归因研究》的小结...
热度 2 zhgatcl 2017-12-28 22:47
第 4 章《事实胜于雄辩,西北降水客观事实的归因研究》的 小结说明和西北降水客观事实归因解释的百家争鸣 一、本章小结和说明 1 、目录中的预应本论文 简称《十一论》,其余与此类似。《十一论》根据 中蒙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半个世纪的气候变化,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 内流区冰川超支致使降水增加的因果逻辑 成立( 气温地温上升→→冰川超支融化→→水资源增加绿洲面积变大,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增加→→空中水汽增多,空中水汽多少的量化指标地面水汽压、空中水汽含量、相对湿度等增加→→降水量增大,并通过正反馈促使绿洲面积、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和降水量良性循环 )。50多年来西北特别是新疆降水量大幅增加是当地高山冰川超支融化及其正反馈良性循环长期作用的结果,冰川超支融化相当于当地降水量大幅增加的 触发 装置,正反馈良性循环相当于当地降水量大幅增加的功率放大器,详见图1。没有正反馈良性循环的放大作用,50多年来新疆年降水总量(面雨量)不可能有大约38%的巨大增幅。内流区冰川超支致使降水增加的因果逻辑证明 本地水汽在超深盆地降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 《十二论》根据 西北内流区历史上宏观气候的分析讨论(即讨论分析气温与降水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证明 内流区冰川超支致使降水增加的因果逻辑 成立。 3 、 柴达木盆地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很少,青海湖盆地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相对来说很多,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湖盆地年降水量巨大差别的主要原因 一是单位面积蒸发产生的 本地水汽的巨大差别,二是本地水汽与降水量之间正反馈良性循环的作用(本地水汽多降水量就大;反之,降水量大入湖水量就多,就能维持青海湖水域的广阔水面,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就多) ,所以,《十三论》 进一步证明 本地水汽在超深盆地降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内流区冰川超支致使降水增加的因果逻辑 成立。 4 、本章共有 3 篇预印本论文和 6 篇博客文章。 3 篇预印本论文是重点,请重点关注; 6 篇博客文章不是重点,起辅助作用。 二、本章的归因解释与实测气象数据和数理统计成果能相互印证 根据本章归因研究得出的内流区冰川超支致使降水增加的因果逻辑,可做出以下框图: 图 1 新疆冰川超支致使降水增加因果逻辑的框图 方框 A 的解释说明: 据 《新疆空中水资源及面雨量变化特征分析》项目的简单介绍,新疆区域面雨量一元线性拟合公式为y =17.292x +2316.4,按此拟合公式,1961年,x=1,y=17.292+2316.4=2333.692;2016年,x=56,y=968.35+2316.4=3284.75。所以说,上世纪60年代初新疆年降水总量约2350亿吨,目前新疆年降水总量约3250亿吨,面雨量的增量约 900 亿吨 ,增幅高达900÷2350=38.3%。 方框B的 解释 说明: 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冰川超支融化的报道很多,但对新疆每年冰川超支融水数量的研究很少,《十一论》根据《1961~2006年塔里木河流域冰川融水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研究,粗估塔里木河流域多年平均冰川超支融水为32.5亿吨,整个新疆多年平均冰川超支融水为50亿吨左右。根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陈亚宁及其团队的研究, 《 气候变暖致天山区域水储量年递减逾22亿立方米 》。按以上两份文献估算的冰川超支融水(跨时间调水)差别较大,暂按每年 50 亿吨 估算。虽然以上两份文献估算的冰川超支融水差别较大,但都不是天文数字,半个世纪冰川超支融化已使新疆年降水总量大幅增加900亿吨,据此推断人类跨流域调水触动调水增雨的“触发装置”,需要的调水规模应该不是天文数字。 方框 C 的解释说明: 新疆降水量大幅增加,水资源明显变多;据《新疆绿洲面积 50 余年间扩大近一倍》报道, 新疆的绿洲面积已由 1950 年的 4 万 Km 2 扩大到 2006 年的 7.07 万 Km 2 ,现在的 绿洲 面积理应更大;新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内流区,额尔齐斯河和伊利河有水流出境外,扣除每年流出境外的淡水约 250 亿吨,其它降水和冰川超支融水迟早要在新疆蒸发变成本地水汽,所以,上世纪 60 年代初新疆每年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约 2350-250=2100 亿吨,现在新疆每年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约 3250+50-250=3050 亿吨 ( 含每年冰川超支融水蒸发变成的本地水汽 ) ,增量高达 950 亿吨 ,增幅高达 45% 。本地水汽的增量每年 950 亿吨,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数字,它是冰川超支融化(触发装置)和正反馈良性循环(功率放大器)长期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可能是新疆近年来降水量大幅增加的 直接原因。 方框 D 的解释说明: 新疆空中水汽变化趋势的研究成果不多,空中水汽变多的证据主要有以下四个,第一,据 《 近 50 年中国西北变湿原因获揭示 》和《 大气所揭示近 50 年中国西北地区变湿原因 》的 介绍,“ 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升高”了。第二,据新疆气象局对《 1961~2016 年新疆年平均相对湿度距平变化》的研究,“ 1961~2016 年,新疆年平均相对湿度无显著线性变化趋势。 1987 年之前以偏低为主, 1987~2005 年以偏高为主, 2005~2015 年持续偏低。 1993 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57.5% ,是 1961 年以来最高年; 2014 年为 50.3% ,是 1961 年以来最低年。 2016 年,新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55% ,较常年偏高 0.5% ”。 新疆年平均相对湿度无显著线性变化趋势,但气温明显上升,所以说,新疆的空中水汽增加了。第三,据《十论》的研究,“ 新疆15个国际交换站1960~2012年年平均地面水汽压呈增加趋势,全疆平均增加0.55hPa ” ,因为空中水汽含量、地面比湿都与地面水汽压高度正相关,所以,新疆地面水汽压、空中水汽含量、地面比湿都呈增加趋势,新疆相对湿度无显著线性变化趋势是全球变暖干扰影响造成的。第四,新疆年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由50多年前的约2100亿吨增加到现在的约3050亿吨, 增量高达 950 亿吨,根据物质不灭定律,这些水汽进入新疆上空必然增加当地空中水汽的数量。 图 1 中,演化 过程 ① ② ③ ④ 的科学依据详见《一论》至《四论》前半部分,演化过程 ⑤ ⑥ ⑦ ⑧ 的科学依据详见《一论》至《九论》和论文 至 ,所以,本章的归因解释与实测气象数据和数理统计成果能相互印证。 三、本章的归因解释与后续论文的观点理论能相互印证 在后续论文中,《十四论》证明 本地水汽在超深盆地斜盆山地变成降水的比例高达75%左右;本地水汽还能浮获沉底外来水汽使其变成浮获降水; 《十五论》证明 本地水汽自地面开始向上运动趋近外来水汽平均海拔的过程中,较大数量的本地水汽将冷凝析出变成降水,低海拔的本地水汽比高海拔的外来水汽容易在本地变成降水,《在新疆变成降水的比率本地水汽是外来水汽的 15 倍》。由图 1 的方框 C 可知,本地水汽大幅增加致使方框 A 的降水量大幅增加,所以,本章的归因解释与后续论文的观点理论也能相互印证。 四、西北降水客观事实归因解释的百家争鸣(话说原始创新、盲人摸象和自圆其说) 50 多年来西北特别是新疆降水量大幅增加,其归因解释主要有以下 3 个: 1 、 据《 大气所揭示近 50 年中国西北地区变湿原因 》和《 从水汽收支看近五十年中国西北地区的变湿现象 》报道:“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彭冬冬与其导师周天军研究员通过对观测资料的分析,指出自 1961 年以来中国西北地区 夏季降水呈显著增加趋势 并主要集中在西北西部;进一步地,他们基于水汽收支诊断分析方法发现, 热力因子(水汽变化)和动力因子(环流变化)均对西北变湿有显著正贡献,且前者贡献更大。 他们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域的能量收支并指出,一方面,西北地区到达地表的来自大气的向下长波辐射增加,致使地表获取的向下的净大气辐射通量增加,有利于蒸发增强,因此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升高,有利于降水增加;另一方面,近几十年来亚洲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发生了显著南移,致使西北地区上空出现正涡度平流异常,引发 局地上升运动增强 ,为降水的增多提供了有利的动力环境。 ” 2 、据《 新疆生地所发现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西北干旱区降水明显增加的原因 》报道:“ 研究发现,西太平洋副高和北美副高对我国西北干旱区季节降水量和年际降水量变化均具有重要影响。简言之,西太平洋副高( WPSH )和北美副高( NASH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逐渐增强是西北干旱区降水明显增加的重要原因。 ” 3 、本章西北降水增加归因研究的结论是 内流区冰川超支致使降水增加的因果逻辑 成立( 气温地温上升→→冰川超支融化→→水资源增加绿洲面积变大,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增加→→空中水汽增多,空中水汽多少的量化指标地面水汽压、空中水汽含量、相对湿度等增加→→降水量增大,并通过正反馈促使绿洲面积、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和降水量良性循环 )。50多年来西北特别是新疆降水量大幅增加是当地高山冰川超支融化及其正反馈良性循环长期作用的结果,冰川超支融化相当于当地降水量增加的触发装置,正反馈良性循环相当于当地降水量大幅增加的功率放大器。新疆现在每年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比上世纪60年代初要大 950 亿吨 左右,本地水汽在西北超深盆地降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疆降水量大幅增加的 直接原因 是本地水汽的大幅增加,而本地水汽的大幅增加来源于每年几十亿吨冰川超支融水的长期作用,所以,新疆降水量大幅增加的 根本原因(真实原因) 是每年几十亿吨冰川超支融水的长期作用。 对 于原始创 新,所有人的研究探索都是盲人摸象。谁都是这个极其庞大复杂系统的一份子,再牛也跳不出系统去看到全局,研究结论都是局部的、阶段性的、相对的。原始创新只能是盲人摸象,不能自圆其说的假说,参与百家争鸣的资格都不具备;能够自圆其说的假说,就有参与百家争鸣的资格。以上3个解释,都能自圆其说,都有参与百家争鸣的资格。以上第1个和第3个归因解释都瞄向研究区域内部(属内部原因),第2个归因解释瞄向研究区域以外的 西太平洋副高和北美副高 (属外部原因),我的观点是:如果近几十年来输入新疆的外来水汽明显增加,那第2个解释成立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果近几十年来输入新疆的外来水汽没有明显的增长趋势甚至呈下降趋势,那第2个解释就不成立。 第 1 个解释与第 3 个解释第一个相似的地方:就是 都承认西北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升高了、都承认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升高来源于西北地区下垫面的水分蒸发 ,但两者对大气中水汽含量升高的原因解释不完全相同,前者的解释是“ 西北地区到达地表的来自大气的向下长波辐射增加,致使地表获取的向下的净大气辐射通量增加,有利于蒸发增强”; 后者的解释是当地高山冰川超支融化跨时间调水触动了“功率放大器”,致使超深盆地降水量大增,下垫面有水可供蒸发,致使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大幅增加(新疆由半个世纪前约 2100 亿吨增加到目前约 3050 亿吨),导致西北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升高,详见图 1 。第 3 个解释的作者认为,西北干旱少雨,沙漠广泛分布,西北的蒸发能力很强,但下垫面没有水或者缺少水可供蒸发; 只要下垫面有水可供蒸发, 不管“ 西北地区到达地表的来自大气的向下长波辐射增加”还是减少,西北大气中的水汽含量都能升高。 第1个解释与第3个解释第二个相似的地方:前者认为热力因子的变化(大气中水汽含量升高)是西北变湿的 主要贡献者 ,后者仅仅关注热力因子的变化(大气中水汽含量升高),无形中把空中水汽含量升高当成了西北变湿的 唯一贡献者 。 第 1 个解释与第 3 个解释最大区别是对动力因子 ( 环流变化)的 看法不同,第 1 个解释 发现热力因子(水汽变化)和动力因子(环流变化)均对西北变湿有显著正贡献,并且热力因子为主,动力因子为辅; 第 3 个解释根本不关注动力因子。第 1 个解释的研究者发现, “ 近几十年来亚洲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发生了显著南移,致使西北地区上空出现正涡度平流异常,引发局地上升运动增强,为降水的增多提供了有利的动力环境” 。 近几十年来西北上空的大气环流发生以上变化、降水动力因子向有利的方面发展,这是偶然事件还是必然事件? 必然中有偶然性,偶然中有必然性,近几十年来西北上空的大气环流发生以上变化必有原因,只是暂时不知原因是什么?西北地区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大幅增加是不是以上动力因子变化 ( 环流变化) 的原因呢? 第 1 个解释与第 3 个解释分歧的具体表现是: 前者认为 对降水有利的 动力因子 ( 环流变化 ) 是西北变湿的次要原因,后者认为 对降水有利的 动力因子 ( 环流变化 ) 是西北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大幅增加的必然结果 ,两个认识,哪一个符合客观事实呢? 近几十年来,对降水有利的动力因子可能是西北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大幅增加的必然结果,理由如下: ⑴ 新疆年本地水汽由半个世纪以前的约 2100 亿吨增加到目前的约 3050 亿吨,增量高达 950 亿吨, 如此巨量的本地水汽增量自地面开始向上运动 (按气象专家张学文研究员的说法是“ 水往低处流,汽往冷处聚 ”), 能不能带动低层大气“引发局地上升运动增强”? 如果是的话,那对降水 有利的动力因子就是新疆本地水汽大幅增加并且向上运动导致的必然结果 。 ⑵ 水汽含量大的低层大气, 常常发生天气现象(如云雾雪雹),说明 水汽含量大的 低层大气对流运动强烈;水汽含量小的高层大气,一般不发生天气现象,说明水汽含量小的高层大气对流运动微弱。 这能成为水汽向上运动带动低层大气向上运动的证据吗? ⑶ 水汽多的地方降水量大并据此推断当地对流运动强烈,水汽少的地方降水量小并据此推断当地对流运动微弱,没有水汽的地方例如平流层就没有对流运动。这能成为水汽向上运动带动低层大气向上运动的证据吗? ⑷ 沙漠腹地空中水汽少,对流运动强烈还是微弱?如果是微弱的话,那能成为水汽向上运动带动低层大气向上运动的证据吗? ⑸ 要求某个地方空中水汽比较多(指多年平均地面水汽压≥ 8.5hPa ,空中水汽含量≥ 13mm ),但对流运动微弱、缺乏变成降水的动力条件,致使当地降水量很少,多年平均降水量< 200mm ,地球上有这样的地方吗?如果没有这样的地方,那说明凡是空中水汽多的地方对流运动都强烈,那就证明空中水汽向上运动能带动低层大气向上运动。 ⑹ 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其下界与地面相接, 上界 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 纬度 而不同,在 低纬度 地区平均高度为 17~18 公里,在 中纬度 地区平均为 10~12 公里,极地平均为 8~9 公里 。与此对应的是低纬度地区空中水汽大,中纬度地区次之,两极最小。这能成为水汽向上运动带动低层大气向上运动的证据吗? ⑺ 同一个地方夏季对流层厚度大,冬季对流层厚度小,与此对应的是夏季空中水汽多,冬季空中水汽少。这能成为水汽向上运动带动低层大气向上运动的证据吗? ⑻ 热带雨林每天午后准时发生对流雨,下雨前空中水汽含量很大。这能成为水汽向上运动带动低层大气向上运动的证据吗? ⑼ 千百万年来西北内流区宏观气候雨热同期,气温高时降水多并由此推测当时当地空中水汽多且对流运动强烈,气温低时降水少并由此推测当时当地空中水汽少且对流运动微弱;也就是说,西北内流区历史上空中水汽多与大气对流运动强烈相伴,空中水汽少与大气对流运动微弱相伴。这能成为水汽向上运动带动低层大气向上运动的证据吗? ⑽ 按第 1 个解释的描述:“ 近几十年来亚洲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发生了显著南移 ”, 西风急流 位置显著南移是不是新疆和青藏高原本地水汽大幅增加并且向上运动导致的结果(藏北高原的冰川也发生了超支融化、导致内流区湖泊水位上涨本地水汽增加)?下垫面大范围的水分蒸发并且向上运动致使“ 亚洲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显著南移 ”,可能吗? (注:水汽向上运动带动低层大气向上运动的认识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正确的话,就能推动气象科学前进一大步,即使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也值得深入研究。 水汽向上运动能否带动低层大气向上运动的验证实验 详见下一篇博文,请专家学者认真审查 )。 以上分析说明,第 1 个归因解释与第 3 个归因解释在主要原因上取得了共识(大气中水汽含量升高致使新疆等地降水量大幅增加),在次要原因上有分歧,两者差别不大,没有本质区别。 如果 对降水有利的 动力因子(环流变化)是西北本地水汽大幅增加的必然结果 ,每年几十亿吨(暂按每年 50 亿吨初估)冰川超支融水长期作用就能使新疆年降水总量增加 900 亿吨,按此类推,西北超深盆地调水增雨需要的调水规模就比较小;如果 对降水有利的动力因子(环流变化)是西北变湿的次要原因 ,近几十年新疆变湿也有次要原因的贡献,那西北超深盆地调水增雨需要的调水规模就大一些,即使如此,按图 1 类推并适当增加一些,真正需要的调水规模也不会太大。 四季更替和日夜更替的原因分别是地球的公转和自转,都是单一原因。 50 多年来西北特别是新疆降水量大幅增加的原因,是单一原因作用的结果还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是单一原因,那原因是什么?如果是多种原因,那主要原因是什么?主要原因有多大贡献?次要原因有多大贡献?现阶段要找出全部原因,难度很大,找出主要原因是当务之急。第 1 个归因解释和第 3 个归因解释在主要原因上取得了共识,都认为大气中水汽含量升高是近几十年来西北变湿的主要原因。 原始创新 只能是盲人摸象,必须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如果冰川超支融水(跨时间调水)确实是新疆近几十年来降水量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每年几十亿吨(初估每年 50 亿吨)冰川超支融水长期作用就能使新疆年降水总量增加 900 亿吨,按此类推,西北超深盆地调水增雨需要的调水规模不是天文数字,那就证明《超深盆地调水增雨初步研究》对国家有很大作用,请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参与讨论。 水利专家魏剑宏倡导的 东水西调 工程 从通天河向塔里木盆地调水,工程难度较小,投资较省,每年向新疆调水 50 亿吨(与初估的新疆每年冰川超支融水相等),按图 1 类比推测,若干年以后塔里木盆地年降水总量能增加 900 亿吨,该工程可作为 调水增雨的实验性工程 ,极大地改善南疆的生态环境,建议国家早日立项兴建,请专家学者审查。 附件 :第 4 章《事实胜于雄辩,西北降水客观事实的归因研究》的目录 ★★ 论文 青藏高原和中蒙干旱区特别是新疆半个世纪降水变化的归因研究 , 十一论……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610fea0102xd4q.html ★★ 论文 西北内流区宏观气候雨热同期的归因研究 , 十二论……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610fea0102xd4r.html ★★ 论文 柴达木盆地与青海湖盆地气候环境的差别和归因研究 , 十三论……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610fea0102xd4s.html 14 、 克拉玛依气候巨变、越来越宜居的原因讨论和经验推广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610fea0102xd4t.html 15 、 “ 引额供水 ” 对降水气候的影响远远大于三峡对降水气候的影响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610fea0102xd4v.html 16 、 我的原因解释您不信 , 那您说西北若干降水事实的原因是什么 ⑴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610fea0102xd9d.html 17 、 我的原因解释您不信,那您说西北若干降水事实的原因是什么 ⑵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610fea0102xd9e.html 18 、 我的原因解释您不信,那您说西北若干降水事实的原因是什么 ⑶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610fea0102xd9g.html ★★ 19 、本章小结、说明和西北降水客观事实归因解释的百家争鸣, 第4章的小结、说明和西北降水客观事实归因解释的百家争鸣.doc (本文Word版的载网址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510e4d7301609d6c67241a88 )
个人分类: 归因研究|4974 次阅读|8 个评论
第3章《本地蒸发对西北空中水汽和年降水量的贡献研究》的小结...
热度 3 zhgatcl 2017-12-6 18:53
第 3 章《本地蒸发对西北空中水汽和年降水量的贡献研究》的 本章小结、说明和推论“ 超深盆地调水增雨 ”充分可信 的理由 一、本章的小结和说明 1 、目录中论文 简称《一论》,论文 简称《二论》,其余与此类似。本章共 10 篇预应本论文(包括有研究思路缺少原始数据未完成的 4 篇),可分为三类,一是本地蒸发对西北 4 项空中水汽参数的贡献和推论,具体包括《一论》至《四论》;二是多年平均降水量与水汽参数的多元拟合研究和推论,具体包括《五论》至《九论》;三是《十论》,《十论》与前面其它论文的研究方法不同,它对 同一地点不同时间 气象参数进行研究,而其它论文对 同一时期不同地点 气象参数进行研究。 2 、《一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本地蒸发对地面水汽压的贡献研究,其中的雨后蒸发对地面水汽压的贡献可以采用不同的统计样本进行重复性验证;二是根据特大规模调水并使沙漠全部变成绿洲以后、预估的地面水汽压推算受水区的年降水量。南疆东疆现状平均地面水汽压 6.6hPa ,特大规模调水沙漠全部变成绿洲、下垫面有水可供蒸发以后,南疆东疆多年平均地面水汽压有望增加 2.5hPa 达到 9.1hPa ,多年平均降水量有望达到 573mm 左右。 3 、《二论》与《一论》类似,只是将《一论》的地面水汽压变成了《二论》的相对湿度。向南疆东疆特大规模调水沙漠全部变绿洲、下垫面有水可供蒸发以后,受水区相对湿度有望从 45% 增加 20% 达到 65% 左右 ,多年平均降水量有望达到 577mm 左右。 4 、《三论》的研究思路与《一论》《二论》和《四论》不同,根据物质不灭定律进行研究,与《一论》《二论》和《四论》互补,相互印证,极大地提高了本章推论的可信度。 新疆 平均空中水汽含量 现状 约 10.0mm ,向新疆特大规模调水沙漠全部变成绿洲以后,空中水汽含量有望增加 5mm 达到 15mm 左右(如果年陆面蒸发量增加 365mm 的话,相当于本地水汽在超深盆地停留 5 日, 直观可信 ),多年平均降水量有望增加到 548mm 左右。 5 、计划中的《四论》研究思路与《一论》和《二论》完全相同。因为比湿的计算公式是 q=622e/p ,其中 e 为水汽压,单位 hPa ; p 为大气压,单位 hPa ; q 为比湿,单位 g/Kg 。由《一论》可知雨后蒸发能明显增加南疆东疆的地面水汽压 e ,而大气压 p 的变化很小,所以,地面比湿 q 的变化主要决定于地面水汽压 e 的变化,预估雨后蒸发能明显增加南疆东疆的地面比湿 q 。 6 、《五论》至《九论》先进行多元拟合研究,再根据《一论》至《四论》对特大规模调水并使沙漠变绿洲以后、受水区 4 项水汽参数的预估数据推算年降水量。 7 、《十论》对 同一地点不同时间 气象参数进行研究。 虽然新疆各地历年降水量与水汽参数拟合的相关判定系数R 2 较小,但不能否定 年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和相对湿度都是正相关的客观事实,也不能据此否定多年平均降水量与 4 项水汽参数高度正相关的客观事实。对内流区来说,降水迟早要蒸发变成本地水汽,整个区域年降水总量越多,年陆面蒸发量越大;反之则相反。又因为在超深盆地本地水汽变成降水的比率比外来水汽变成降水的比率大得多、本地水汽是变成降水的优质资源(详见《 在超深盆地变成降水的比率本地水汽是外来水汽的 15 倍 》),所以,本地水汽越多,也就是年陆面蒸发量越大(实际的年陆面蒸发量可视为本地水汽多少的量化指标),年降水量越多;反之本地水汽越少,也就是年陆面蒸发量越小,年降水量越少。所以说 内流区年降水量与年陆面蒸发量高度正相关且互为因果 。 如果年陆面蒸发量是新疆年降水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地面水汽压和相对湿度只是次要影响因素,那新疆各地历年降水量与水汽参数拟合的相关判定系数R 2 较小就不难理解;二元拟合研究自变量的t值或者P值不满足要求也不难理解。年陆面蒸发量可能是新疆年降水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开展新疆各地历年降水量与年陆面蒸发量、地面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的三元拟合研究。 二、水汽和空气在垂直方向的分布以及不同高度水汽压的计算公式 “一般来说, 在垂直方向上,水汽含量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这种向上减少的速度是很快的,大气中的水汽几乎全部集中在近地面 10~12Km 以下的气层中,往上几乎绝迹了。观测结果表明:在 1.5~2Km 高度上,大气中水汽的含量减少为地面的一半;到 5Km 高度,只有地面的 1/10 ;再往高空去,水汽含量更少,到 10Km 以上就几乎绝迹了 ”。 空气的垂直分布是越靠近地面越稠密,越远离地面越稀 薄,空气含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空气含量向上减少的速度比较慢,水汽含量向上减少的速度快得多 。 不同高度水汽压的计算公式是 e(z)=e(z0)*10^(-z/5000) ,不同高度水汽压与地面水汽压比值的计算公式为 e(z) / e(z0)=10^(-z/5000) ,所以可计算得出表 1 。由表可知,当地面水汽增大时, 离地面越远的高空水汽压增加的绝对值越小,反之则相反。 表 1 不同高度水汽压与地面水汽压比值的一览表 距地面高度 /m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4000 5000 不同高度水汽压与地面水汽压的百分比 79.4% 63.1% 50.1% 39.8% 31.6% 25.1% 15.6% 10% 地面增加 2.5hPa ,高空增加的水汽压 / hPa 1.99 1.58 1.25 1.00 0.79 0.63 0.39 0.25 三、为什么说本章的推论“超深盆地调水增雨”充分可信 1 、由上一章的分析可知,多年平均降水量与 4 项水汽参数高度正相关,还能通过重复性验证,并且水汽与降水互为因果。 2 、南疆东疆的降水基本上都不是大面积的系统性降水,降水履盖区面积大概介于几百至几千平方公里之间,雨后地面潮湿有水可供蒸发,致使降水履盖区地面水汽压明显增加,平均增量 3.8hPa (详见《一论》的表 1 )。南疆东疆现状平均地面水汽压 6.6hPa ,向南疆东疆特大规模调水沙漠全部变成绿洲以后,整个受水区 100 多万平方公里的下垫面每时每刻都有水可供蒸发,多年平均地面水汽压有望增加 2.5hPa 达到 9.1hPa 。 3 、向南疆东疆特大规模调水、沙漠全部变成绿洲、下垫面有水可供蒸发以后,地面水汽压有望增加 2.5hPa ,地面附近水汽增多,水汽向上运动,高空水汽增加,高空水汽压必然增加。按不同高度水汽压的计算公式,高空水汽压与地面水汽压增加的比例相同,地面水汽压增加 2.5hPa ,不同高度的水汽压增加的绝对值详见表 1 。不同高度的水汽压都增加,整个大气层的空中水汽增加,水汽变成降水的机率增加。 4 、张学文等研究发现空中水汽含量与地面水汽压的拟合公式为 W = 1.74 e , R 2 =0.9842 。 式中, W 为空中水汽含量,单位 mm ; e 为地面水汽压,单位 hPa 。地面水汽压增加,空中水汽含量必然增加,所以,《一论》中本地蒸发对地面水汽压的贡献与《三论》中本地蒸发对空中水汽含量的贡献能相互印证。 5 、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沙漠全部变成绿洲、下垫面有水可供蒸发以后,西北的地面水汽压、空中水汽含量、地面比湿、相对湿度都增加,也就是空中水汽增加,所以年降水量必然增加,几篇论文预估的年降水量相差不大,都在 570mm 左右,互相印证。所以说超深盆地调水增雨的推论充分可信。预估的西北年降水量是沙漠全部变成绿洲以后的年降水量,如果调水规模较小、只有部分沙漠变成绿洲,那年降水量也会增加,但增量小一些,所以, 570mm 左右的年降水量是西北受水区期望的 极限年降水量 (类似于数列的极限)。 6 、通过第 2 章和第 3 章的分析论证,可以说超深盆地调水增雨的推论充分可信。但回答不了达到预期年降水量需要多大的调水规模,有关调水规模的分析研究,在后续论文中有一些分析讨论。 附件:第3章《本地蒸发对西北空中水汽和年降水量的贡献研究》的目录 ★★ 论文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地面水汽压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 一论……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610fea0102xcwp.html ★★ 论文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相对湿度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 二论……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610fea0102xcwr.html ★★ 论文 陆面蒸发对新疆空中水汽含量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 三论……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610fea0102xcws.html 论文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地面比湿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四论…… (计划中,缺原始数据) ★★ 论文 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的二元拟合研究 , 五论……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610fea0102xcze.html 论文 年 降水量 与地面水汽压 相对湿度和海拔 的三元拟合研究 , 六论……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610fea0102xczf.html 论文 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和相对湿度的二元拟合研究, 七论…… (计划中,缺原始数据) 论文 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相对湿度和海拔的三元拟合研究, 八论…… (计划中,缺原始数据) 论文 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比湿和相对湿度的二元拟合研究, 九论…… (计划中,缺原始数据) 论文 新疆 50 多年降水量和水汽参数的变化趋势与拟合研究 , 十论……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610fea0102xczh.html 12 、 电脑输出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中,衡量拟合公式优劣的 4 类指标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610fea0102xczj.html 13 、本章小结、说明和推论“超深盆地调水增雨”充分可信的理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610fea0102xe7l.html
个人分类: 本地蒸发对水汽和降水的贡献|3885 次阅读|8 个评论
一路向西
热度 1 xuxfyuwp 2017-8-14 22:57
雾霾?水汽? 天湛蓝,山翠绿, 白云随风去, 唯有远方朦胧, 悬浮在天际, 是雾霾还是空中水汽? 局部降雨 积雨云起, 能量聚集, 雨幡垂落, 浇灌在局部地区。 绿坚强 风沙掠过, 荒漠相逼, 任尔围困侵袭, 我自岿然, 不离不弃, 一片孤独绿地。 伊犁河水 奔流伊犁水, 滋养万物生, 捕获西风雨, 汇聚大河中。 香紫苏 摇曳路旁觅孤单, 列阵田野相聚欢, 千顷花开香飘处, 万紫绵延天地间。 小花 小花,湖水,远山, 生命,环境,自然, 相依,和谐,共生, 岁月,枯荣,循环。 快乐牛羊 山野青青, 牧草茫茫, 悠哉漫步, 快乐牛羊。 天鹅湖 斜阳映,湖水静, 微风起,天鹅动, 梦幻展翅翩翩舞, 远方王子来圆梦。 北国红豆 北国生红豆, 无叶亦无枝, 浓烈夏日里, 相思情愈痴。
个人分类: 诗歌|4503 次阅读|1 个评论
去西北读大学吧?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7-6-25 13:11
赵建民 2017-6-2419:13 去西北吧,南方的孩子不愿意往北走。实际上西北的大学大半在西安,实际上西安是一个比北京更靠近南方,更温暖,降水更多的城市。 赵建民 2017-6-2419:14 西安985、211高校不够多,但西字头的高校基本上都是行业中的排头兵,不仅仅是西工大的“三航”,西电毕业生在通信和电子器件领域的影响力并不不清华、同济和(成都)电子科大小,还有长安大学的路桥和汽车工程,西建大的建筑和园林设计,西科大的采煤等等,这些都是在行业里面鼎鼎有名的。而且这是在生源质量和国家投入不及京沪高校的基础上取得的。 北清复交,他们有一流的生源,一流的教学条件,一流的经费投入。但是一流的人才出国太多,真正国家建设中的中流砥柱可能就是西工大这样的二流名校。华人学者在海外实际上也是甘苦自知。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062370.html 赵建民 2017-6-2419:18 又,PS,我认为高校是否211并不是非常重要,关键是看它优势学科在行业内的知名度,以及可以授予研究生学位(特别是博士点)学科的数量。读一个211学校里的大众化专业往往没有非211一本院校中的强势专业划算。 ---------------------------------------------------------------------------------------------------------------------------------------------- 大姐:我认为淑的成绩,在同分数段高校中,西北农林是最合算的,虽然不太够格,西北农林毕竟属于末流的985。综合性农业院校在生物、环境、食品、园林设计等学科领域还是有很有优势的,这也是专业其实也是适合女生的。对于男生而言,综合性农大的土木(水利、建筑)、机械专业的性价比也都不错。 我不太建议淑报*大,*大的分数线和西农基本没拉出层次。省内的考生都不希望远走,所以省内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其实是虚高的。*大,机械专业不错,但机械类并不很适合女生。女生的话学工科我建议还是信息、通信、计算机、自动化一类。 和*大同一层次省外的非211一本院校,分数一般都比*大低,比如长春理工(著名的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中北大学(太原工学院)在“兵工六子”当中都属于中流,由于历史传承,军工院校的校风、学风还是比较硬朗的。还有抚顺、葫芦岛(兴城)的辽宁工程技术,前身是抚顺矿院,也曾经是煤炭部部属院校当中的排头兵。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988862.html 上一篇:工业革命更多的是欧洲16-19世纪战争的需要 下一篇:云梦泽,洞庭湖,三峡水库——兼谈长江大洪水 实际上,兰州大学和西北大学是两所绝对被忽视了的大学,虽然在排行版上的名次不够高,而且趋于下滑,西北大学甚至被下放给省管(陕西省没有陕西大学)但是百年高校的底蕴还在。兰大新校区真正孤零零的在荒郊野外,这也是学生们不愿上它的一个原因。 blackrain007 2017-6-2410:38 实际上,西安至少有10所大学“培养的学生和他们的工作成就,远远超过了学校所在的地域、条件、环境所给予他的,也超过一般人的预期,甚至他们自己的潜能”。这些大学艰难了至少30年了,多数都在靠自己的意志艰难地坚持着。 博主回复(2017-6-2513:14) : 以“公诚勇毅”(这是继承自老西北联大、西北工学院)为校训的高校,西航(西安航空、华东航空学院)“热爱祖国、顾全大局、艰苦创业、献身航空”的西迁精神。西工大现象的背后是在八九十年代的军事重工低潮时期,西工大校友甘于寂寞、献身国防、矢志报国的“不忘初心”,大浪淘沙,走出来一批航天(空)工业少帅,并在新世纪纷纷华丽转身由技术干部转型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或者大型国企老总。 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062741.html 西部高校的毕业生是未来几十年西部地区发展建设、屯垦戍边,以至于走向内亚、拥抱暖洋(印度洋)的中坚力量。 博主回复(2017-3-1911:23) : 不管很多人怎么看,每到毕业季,西农的学生(包括隔壁的职业技术学院——大合校时曾经有一个方案是作为农林科大的附属中专)成车厢的西出玉门关,从黄土高坡到天山两麓、大漠戈壁,从额济纳到喜马拉雅山脚下,西农学子在为国戍边的同时,也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西农毕业生向种子一样撒布在贫瘠的西北大地,包括青藏高原,他们当中也有很多成长为县一级的领导干部。 当然, 这些地方西农人不去做贡献,也会有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去做贡献。 闻说河西新灌溉,大漠黄沙山连天。 龙泉洞中请水流,春风又渡玉门关。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040440.html 上一篇: 多少浮云遮望眼,京都缘何使人愁? 下一篇: 京城虽好,终归是梁园 上一篇: 最好的九八五高校 下一篇: 莫愁前路无知己,玉门关外有故人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048133.html 上一篇: 根据2030年规划,“帝都”将更加壮大 下一篇: 武陵山区某县水土保持区划(学生的实习作品) ​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2364 次阅读|5 个评论
莫愁前路无知己,玉门关外有故人
jiangming800403 2017-3-20 01:04
博主回复(2017-3-1911:32) : 沈阳,长春,哈尔滨,长沙......... .........房价在全国省会城市中都排名倒数,比很多地级市都低,几十年来的积淀,西安和东北三大城市都拥有较多的教育、卫生和文化资源 ,特别是长沙坐拥湖大、中南、国防科大三所全国一流高校,是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摇篮,也是三一、中联、远大等民营高科技企业的诞生地。长三角的二三线城市,生活成本也不高。 博主回复(2017-3-1911:23) : 不管很多人怎么看,每到毕业季,西农的学生(包括隔壁的职业技术学院——大合校时曾经有一个方案是作为农林科大的附属中专)成车厢的西出玉门关,从黄土高坡到天山两麓、大漠戈壁,从额济纳到喜马拉雅山脚下,西农学子在为国戍边的同时,也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西农毕业生向种子一样撒布在贫瘠的西北大地,包括青藏高原,他们当中也有很多成长为县一级的领导干部。 当然, 这些地方西农人不去做贡献,也会有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去做贡献。 闻说河西新灌溉,大漠黄沙山连天。 龙泉洞中请水流,春风又渡玉门关。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2862 次阅读|0 个评论
★★★ 超深盆地对本地水汽和外来水汽的影响截然相反
热度 12 zhgatcl 2017-2-5 22:37
(注:本博文原标题为《西北超深盆地对本地水汽的强力约束和拦截作用》,2017年10月4日修改了标题、博文、预印本论文及其网址,自我感觉修改后的论文说服力好一点。) 超深盆地对本地水汽和外来水汽的影响截然相反 ——十四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中国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地面水汽压、相对湿度和地面比湿都是高度正相关,而下垫面的水分蒸发能明显增加西北干旱地区空中水汽含量、地面水汽压、相对湿度和地面比湿,所以,数理统计成果证明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青藏高原和中蒙干旱区700万平方公里陆地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客观事实、西北内流区千百万年来的历史气候,以上两大宏观气候事实都证明 冰川超支致使降水增加 的因果逻辑成立 ( 气温地温上升→→冰川超支融化→→有水浇灌绿洲面积变大,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增加→→空中水汽增多,空中水汽多少的量化指标地面水汽压、空中水汽含量、相对湿度等增加→→降水量增大,并通过正反馈促使绿洲面积、蒸发的本地水汽和降水量良性循环 ) ; 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湖盆地一山相隔、纬度相当、同处青藏高原东北,都是巨大山间断陷盆地,但两个盆地的气候相差很大,下垫面的水分蒸发是两地气候差别的主要原因。以上三大客观气候事实的归因研究都证明 本地蒸发水汽的作用很大很大 (半个世纪以前新疆每年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约2100亿吨,现在新疆每年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约3000亿吨)、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虽然以上数理统计成果和宏观气候事实归因研究的证据力都很强,但仅有以上两类证据没有理论支撑,还不能说服专家学者,必须进行 理论探索 。 今天, 我向各位老师推荐的就是一篇“ 超深盆地调水增雨 ”方面的理论研究, 该文的主标题是《超深盆地对本地水汽和外来水汽的影响截然相反》、副标题是《十四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以下是论文的 主题词 、 内容摘要和《 强力约束、强力拦截和良性循环 ( 反馈机制 ) 支撑超深盆地调水增雨论点的框图 》,欢迎质疑,请提宝贵意见。有兴趣审阅全文的,请到“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下载,网址是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510e4d73015ee81d83cf1579 (2017-10-4)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510e4d73015dbcaf6d5a13b6 (2017-8-7)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510e4d73015a0e74fd110c53 (2017-2-5) 。 主题词: 超深盆地 本地水汽 外来水汽 强力约束 强力拦截 浮获降水 正反馈 良性循环 内容摘要: 逻辑推理、自然地理学、气象学和气候学、农业灌溉等方面的定性研究都证明人类能够影响和改变区域气候。超深盆地四周的巨型山脉对本地水汽和外来水汽的影响截然相反,强力阻挡外来水汽进入超深盆地,强力约束和阻挡本地水汽逃出超深盆地。 本地水汽在超深盆地斜盆山地变成降水的比例高达75%左右;本地水汽还能浮获沉底外来水汽使其变成 浮获降水 ;本地水汽增加致使降水量增加,降水量增加通过正反馈反过来促使本地水汽增加,即超深盆地的本地水汽和降水量能够互相促进良性循环。 本地水汽以上3点功能作用是超深盆地调水增雨论点的思维起点和理论基础。向超深盆地特大规模调水沙漠变绿洲以后,下垫面将蒸发产生大量本地水汽,因为超深盆地对本地水汽的强力约束,致使超深盆地空中水汽含量、地面水汽压、相对湿度、地面比湿等大幅增加 ,水汽相变成雨致使盆地底部年降水量有望达到甚至超过500mm; 超深盆地对本地水汽和沉底外来水汽的强力拦截致使盆地四周山地年降水量有望达到 甚至超过 600mm 。所以,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图 3 强力约束、强力拦截和良性循环 ( 反馈机制 ) 支撑超深盆地调水增雨论点的框图 这篇论文与《 在新疆变成降水的比率本地水汽是外来水汽的15倍 》、《 四两拨千斤,西北内流区巨型超深盆地有极大的“调水倍增效益” 》 是姊妹篇,是“超深盆地调水增雨”系列论文的理论核心, 如果论点确实成立,那向新疆调水的经济可行性就有希望。请把 姊妹篇 论文结合起来 审查,请带着以下问题审稿,期待您审稿以后的客观评价,特别欢迎有理有据的理性质疑: 超深盆地四周的巨型山脉对盆地内部水汽有很强的“约束作用和拦截作用”,这样的观点可信吗?低层水汽与高层水汽所处环境的海拔、平均气温、平均风速等差异很大,它们变成降水的能力(变成降水的比例)相同吗? 以上 2 个问题是“超深盆地调水增雨”论文数学建模的基础,是论点成立的两大基石,期待您的宝贵意见和客观评价。这两篇论文有没有原则性错误?
个人分类: 调水增雨论文|1174 次阅读|36 个评论
[转载]西北青海新疆地区市场份额最大的调查研究咨询报告公司情况
WHQ2015 2017-1-12 08:33
1 、零点咨询( Horizon )(中国) 零点研究咨询是源自中国的国际化数据智能服务机构,旗下包括创新数据开发中心、公共事务数据事业群、商业数据事业群、未来商习院。零点有数累积自零点调查创办以来 20 多年一手数据收集与处理的经验,拥有服务于国内外规模企业、初创企业与公共服务机构的多元实践,聚焦产品互联网化与服务互联网化,基于多元数据汇集与挖掘,支持经济、社会、文化与政策决策。 零点研究咨询传承于中国影响力的市场研究与民意调查的本土领导品牌,我们与时俱进从未懈怠,不断超越自己,与数字化时代融合,持续提升我们在专业领域与公众中的品牌声望。 20 余年的市场研究和社会洞察,成为我们珍贵的中数据资产,通过新技术应用,融合整个互联网大数据、交互精数据,形成独一无二的数据成果与策略指引。拥有众多国际化背景的高管,作为国际专业组织的中国代表,我们积极参与国际活动与学术论坛,始终保持国际前沿的信息和学术敏感,并根植于对中国本土市场的消费心理、价值观及年代维度上的消费变迁研究,形成独特的适合中国的研究体系。零点研究咨询拥有一支学科配置整齐、专业人员年轻、国际与国内职员兼有、高度自觉的学习型研究队伍,现有研究人员来源于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市场营销、经济学、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学、财务投资、计算机科学、法学等相关专业方向, 95% 以上的全职研究咨询人员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 50% 以上的研究咨询人员拥有 4 年以上的专业市场研究经验, 30% 以上的研究咨询人员具有海外学习背景,团队同仁秉持“勤奋敬业,分享成就”的企业精神,进行持续不懈的业务探索和开拓。 2 、中为咨询( zwzyzx )(中国) 深圳中为智研咨询有限公司(简称“中为咨询”)是中国领先的产业与市场研究服务供应商。公司围绕客户的需求持续努力,与客户真诚合作,在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市场调查分析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 IPO 咨询等领域构筑了全面专业优势。中为咨询致力于为企业、投资者和政府等提供有竞争力的调查研究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创造价值。目前,中为咨询的研究成果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 3 万多家企业,涉及机械设备、工控电子、信息通讯、食品餐饮、旅游酒店、批发零售、建筑装饰、家电家居、文化传媒、汽车与交通、化工化学、医疗医药、能源环保、公共事务等领域,并向海外市场拓展。中为咨询是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帮助企业、事业成功、推动社会文明的建设发展,中为咨询的生命在市场,中为咨询的成功就在于帮助别人出主意获得成功;帮助别人成功的业绩越多,深圳中为智研咨询有限公司自身的社会信誉不断提高,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也变大。 中为咨询注重竞争,更注重合作,注重竞争中的合作。为了向客户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咨询产品(好的计划、方案),中为咨询人不断改进咨询的工作方式,不仅在观察、分析问题后,以提交建议或咨询报告,更重要的是长期合作。中为咨询向客户提高咨询服务有特定的工作流程。中为咨询是通过“知识产品”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中为咨询服务工作重要一环不是取得报告,而是实施改进方案,把实施方案作为中为咨询服务的重要步骤。中为咨询始终把引进优秀的研究投资人才作为公司的核心目标之一,中为咨询员工拥有多种专业学历背景:统计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学、经济学、社会学、数学等数十个专业。中为咨询现有 350 名员工中本科以上学历占 90% , 65% 具有双学位、硕士及博士学位。企业大多数员工曾在国内多家知名产业研究所与证券研究机构有过丰富的从业经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中为咨询的核心财富,也是中为咨询提供优质服务及践行客户价值的保证。 3 、 Ipsos 益普索(法国) 益普索( Ipsos )是全球领先的市场研究集团,于 1975 年成立于法国巴黎, 1999 年在巴黎上市,是全球唯一由研究专业人士拥有并管理的市场研究集团。益普索是全球第三大研究集团, 2014 年集团全球营业额 22.184 亿美元,在全球 87 个国家设有办公室。益普索在六大研究领域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洞察和服务:广告与品牌研究,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研究,营销研究,媒介研究,公共事务研究,以及调研管理服务。益普索于 2000 年进入中国,已成为中国较大的市场研究公司,在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武汉等 5 个城市设有办公室。企业拥有丰富的专业研究产品线和行业专长,研究领域覆盖广告和品牌研究、营销研究、媒介研究、公众事务与社会研究、满意度与忠诚度研究、数据采集与处理,汽车研究以及金融与服务研究。服务范围覆盖了快消、金融、汽车、 IT/ 电信、医药保健等众多行业。益普索洞察市场潜力,预测市场趋势,助力您品牌的健康发展,并协助您建立长期良好的客户关系。企业将研究数据和大数据进行智慧的结合,企业预测市场、测试广告、研究数字时代的多媒体渠道,并探究全球范围内的公众舆论导向。 4 、 McKinsey 麦肯锡(美国) 麦肯锡公司是由 JamesO ’ McKinsey 于 1926 年在美国创建,同时他也开创了现代管理咨询的新纪元。现在麦肯锡公司已经成为全球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在全球 44 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 84 间分公司或办事处。麦肯锡目前拥有 9000 多名咨询人员,分别来自 78 个国家,均具有世界著名学府的高等学位。麦肯锡拥有 4500 多名咨询人员,分别来自 78 个国家,均具有世界著名学府的高等学位。企业管理硕士( MBA )占 49% ,具有博士学位的占 16% 。在招聘咨询人员时,麦肯锡着眼于杰出的品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卓越的智慧、有效地同各层次人士交往的能力。麦肯锡多数咨询人员在加入麦肯锡之前,已具有相当的业务经验。在麦肯锡,职位级别和成就直接挂钩。在咨询人员的职业生涯中,麦肯锡对咨询人员的业绩进行评审,评估其解决问题的质量和对客户的影响。麦肯锡公司是全球管理咨询公司,目前在大中华地区企业开设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及台北五家分公司,共有 50 多位合伙人 300 多位咨询师,还有 100 多位研究员及 200 多位专业人员。麦肯锡公司在全球设有 100 多家分公司 9000 多名咨询师,每天都同时在为 75 个国家 600 多位客户进行着 1000 多个咨询项目,是一家真正的全球公司。企业在世界各地区都开展业务,其中 50% 位于欧洲、中东及非洲地区; 30% 位于北美地区; 20% 位于拉美及亚太地区。企业按照“全球一体”模式运作,可将麦肯锡全球专长及优秀外部资源贡献给大中华区客户。 5 、慧聪研究( HCR )(中国) 慧聪研究是一家根植于中国、放眼全球,提供大数据与小数据有效结合的洞察研究公司。 HCR 为企业提供大小数据结合的深度洞察服务。企业的数据既有来自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中沉淀的网民浏览行为、消费行为、舆论文字等海量数据;也有来自于企业内部沉淀的大量用户的购买行为和数据。企业将大量异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分析、挖掘,通过大数据研究与经典研究相结合的深度洞察服务,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帮助企业了解他们面对的市场、客户群体、竞争情况等,伴随企业成长的每一步,助力企业成功决策。汽车、通信、家电、科技、金融、医药、媒体、零售、包装消费品、时尚 / 运动、奢侈品、工业品、公共事务、烟草等,无论您来自哪个行业, HCR 专属的行业服务团队始终陪伴着您。 HCR 前身为慧聪研究院, 2011 年, HCR 完成 MBO ,为推动 HCR 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奠定了有力基础。 2012 年,公司引入多位业界重量级专家,并于同年 8 月与上海 DNA 合并; 2013 年, HCR 宣布与国内顶级投资机构达晨创投达成融资协议, 5000 万的金额也成为市场研究行业迄今为止大的一笔; 2014 年 11 月, HCR 完成股份制改造。 2015 年 8 月 12 日, HCR 成功挂牌新三板成为国内新三板大数据商业应用第一股。 HCR 拥有 24 个行业 1159 种品类 20 余万广告主的媒体数据库,连续积累 22 年行业数据库, 1000 万中小企业数据库, 70 万的 B2C 消费者样本库, 100 万移动端用户行为追踪 panel 。具有业界领先的搜索技术、数据挖掘与管理技术、报告电子化平台技术。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在上海、广州等地设有 8 个分公司,拥有市场研究与传播领域的专业技术和研究人员 500 多名,同时还与行业内的专家、厂商、渠道企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除覆盖全国的市场信息直接调查网络外。 6 、 Euromonitor 欧睿公司(英国) Euromonitor (欧睿)信息咨询公司成立于 1972 年,在出版市场报告,商业参考资料和网上数据库方面拥有超过 40 年的经验,服务和技术方面的不断进步确保了公司多年来始终在所有市场信息解决方案提供者中的领先地位。欧睿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在全球有超过 600 位分析师,并在英国伦敦,美国芝加哥,新加坡,中国上海,迪拜,南非开普敦,智利圣地亚哥,澳洲悉尼,日本东京和立陶宛维尔纽斯都设有分部。总部位于英国伦敦。欧睿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国际市场有关行业、国家和消费者的各类商业信息,并将此作为自己的使命。欧睿信息咨询公司对全球 205 个国家的消费者和行业信息进行研究,并对其中 80 个国家的市场相关信息进行深入调查。这 80 个国家和地区占了全球人口的 85% ,全球 GDP 的 98% 。行业:欧睿公司专长于消费市场的调查研究。无论是世界领先的面向消费者的制造企业、零售商还是供应商都将企业的全球信息系统作为一种战略信息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行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和驱动因素。从全球、地区和国家各个不同层面对市场表现作出战略性的分析,品牌和公司的市场份额,领先企业的介绍以及他们的成功战略,对未来市场的展望和销售预测,行业新闻,各类评论和深入的分析。国家:那些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经济业务的公司依据企业提供的国家数据和报告对相关国家的人口,经济、政治、社会环境以及发展前景达成深刻的认识。超过 1 百万个可以交叉比较的国家数据详细的国家介绍和数据信息对于国家重要事件的影响和意义的分析未来人口。消费者:欧睿公司的消费者数据提供了对全世界消费者的态度,观念,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的洞察和预测。详细的收入、支出和生活方式数据信息。全球和全国消费动态的书面分析。 7 、致联市场研究( URC )(中国) URC 重组成立于 1996 年。现在 URC 的品牌下拥有广州市致联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北京致联必达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上海必宜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在广州、上海、北京、深圳设有办公室。 URC 管理层主要成员参与了中国早期市场研究事业的拓荒,经历了中国第一家本土纯商业市场研究公司和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市场研究公司的创立和发展,涉足中国境内的零售研究领域,并首先成功开发了中国医药零售研究业务。 URC 是中国市场信息调查业协会会员、中国信息协会市场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第一批涉外调查甲类研究机构、 ESOMAR 成员、中国大陆较早的国际神秘顾客协会( MSPA )成员之一。 URC 长期专注在消费品专项研究、医药 OTC 研究、各类分销渠研究,积累了全面丰富的中国市场研究经验。拥有一批近二十年市场研究经验,并经过国际级市场研究企业陶冶的优秀核心人才和专家顾问。他们深刻了解中国的市场情况,又能运用国际市场研究方法和标准为客户设计完整的研究和咨询方案,从而为客户提供物超所值的研究结果和切实际的营销建议。 8 、 IMS 艾美仕公司(美国) 艾美仕市场研究公司( IMSHealth )是全球领先的为医药健康产业提供专业信息和战略咨询服务的公司。艾美仕市场研究公司在全世界的 100 多个国家开展市场研究服务,在亚太区的 18 个国家都设有分支机构,是制药和保健行业全球领先的市场情报资源提供商。 IMSHealthInc. (纽约证券交易所: RX )是全球领先的市场研究公司之一,在全世界的 100 多个国家开展市场研究服务,在亚太区的 18 个国家都设有分支机构,是制药和保健行业全球领先的市场情报资源提供商。这家拥有 50 多年历史的企业提供一流的商业情报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日常经营需求,产品组合优化服务、产品上市和品牌管理解决方案、销售人员效率创新、管理式医疗( managedcare )和非处方( OTC )产品以及咨询和服务解决方案以提高全球优质保健服务的投资回报率并改善产品供应水平。 2005 财政年度, IMSHealth 公司的营业收入是 18 亿美元,在全球共有员工 6900 多名。 IMSHealthInc. 公司主要提供区域性销售报告、产业跟踪报告和行业的诊断预测服务等。这些研究成果通常被药物生产厂家作为衡量和预测产品销售情况的重要依据。目前 IMSChina 目前能够提供全国医院市场以及零售药市场的市场数据,包括辉瑞、礼来、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罗氏、施贵宝等在内几乎所有知名跨国公司都是 IMSData 的使用者。艾美仕市场调研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负责 IMSHealth 在中国地区的业务,主要业务范围为市场信息调查、向医药保健行业的合作伙伴发布调查数据和商业咨询。 9 、赛迪顾问( CCID )(中国)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首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并在业内率先通过国际、国家质量管理与体系标准认证的现代咨询企业,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公司总部设在北京,旗下拥有赛迪经智、赛迪经略、赛迪方略、赛迪设计和赛迪监理五家控股子公司,并在上海、广州、深圳、西安、武汉、南京、成都、贵州等地设有分支机构,拥有 300 余名专业咨询人员,业务网络覆盖全国 200 多个大中型城市。 赛迪顾问凭借强大的国家部委资源支撑、丰富的行业资源和高端专业化人才等竞争优势,面向政府、园区和企业,提供发展战略与规划、政策研究、转型升级规划、招商引资策略研究、信息化咨询、智慧城市规划、市场投资机会与策略分析、投资可行性研究、运营模式研究、企业兼并重组、企业战略咨询、人力资源管理等现代咨询服务。研究领域涵盖电子信息、互联网、通信、基础电子、装备、消费品、汽车和原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行业领域。致力成为中国本土的城市经济第一智库、企业管理第一顾问、信息工程设计第一品牌。 10 、 IDC 国际数据公司(美国) 国际数据公司( IDC )是全球著名的信息技术、电信行业和消费科技咨询、顾问和活动服务专业提供商。 IDC 帮助 IT 专业人士、业务主管和投资机构制定以事实为基础的技术采购决策和业务发展战略。 IDC 在全球拥有超过 1000 名分析师,他们具有全球化、区域性和本地化的专业视角,对 110 多个国家的技术发展趋势和业务营销机会进行深入分析。在 IDC 超过 48 年的发展历史中,众多企业客户借助 IDC 的战略分析而达致关键业务目标的成功。企业的客户不仅包括全球财富 500 强中多家著名跨国公司,而且包括中国本土许多行业的知名企业。 IDC 是 IDG 旗下子公司, IDG 是全球领先的媒体出版、研究咨询、及会展服务公司。 IDC 是国际数据集团( IDG )的全资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科技出版,会展服务及研究咨询公司。 2009 年 IDG 的收入达 30.5 亿美元,全球拥有将近 13000 名员工。作为一家私有公司, IDG 创建于 1964 年,公司致力于提供科技信息,为人们提供资讯和分析资源,来帮助全球的人们提高生活质量。
1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羊肉有关的故事
热度 23 xin 2016-11-21 07:00
西北人心中的羊肉。 西北人,喜欢做羊肉、吃羊肉,对羊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西北人提起羊肉,就变成了西北狼,眼里放着光芒,流着口水、瞪大了眼,充满了欢喜。每位西北人,仿佛都有一套如何做羊肉的程序,有一种充满历史和文化传承的优越感,宛如日本人的各种道,充满了仪式感。西北人认为羊肉不是一般的食物,是救命的灵丹妙药,是稀世珍品,滋补身体、慰藉心灵。 生平第一次吃羊肉。 我在山东南部农村长大,老家虽然也有羊肉叫卖,但穷苦出生的我,在研究生之前却很少吃羊肉。记忆中第一次真正的吃羊肉,还是读硕士三年级的时候。南京师大地学院汤国安教授请他的学生吃小肥羊,我有幸参加了哪次盛宴。我还清晰地记得赴宴的新奇和内心的感激,甚至还记得羊肉鲜红颜色,按照部位切得薄薄的一片一片,规整地放在盘子里,但哪天羊肉的味道却记忆不清了。 羊肉是气管炎的补品。 我对羊肉的记忆,大多是苦涩的,充满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最早的记忆源于一个邻居,他和我爸是一辈子的世交。他有很严重的气管炎,体质虚弱,不能干重活。冬天,在他气管炎发作期,偶尔会步行到镇里,喝一碗羊肉汤。听他说喝羊肉汤后浑身发热,缓解病症,喘气会顺溜一些。我似乎从那时候起,便将羊肉定义为药品,体弱患者的补品,气管炎的灵丹妙药。 腥膻的羊肉水饺。 上小学的时候,一个阴雨天,极少回娘家的姑姑来看望爷爷。给爷爷送来了一碗羊肉水饺。打开毛巾,满屋子弥漫了羊肉腥膻气味,那是我对羊肉最早的气味记忆,仿佛能跟随人的一生。爷爷吃水饺的时候,姑姑在她面前看着,我也站在一边看着。爷爷偶尔夹一个给我尝一尝,我感觉并不好吃,从家里煮好带过来,已经不热了,只算温热。爷爷看着三个孙子,眼巴巴看着他吃水饺。等姑姑走了,他心情大坏,大骂一顿,弄得一家气氛不好。因此,每次吃羊肉就心里多了一层不愉快。 可怜的奶羊。 村里偶尔也有养羊的人家,据说都是为了让羊下崽后,挤奶给人喝。每次我都是远远的观望,能看到羊的粉色奶袋子,还能闻到羊的膻气,甚至能看到羊的眼睛,我觉得与外国人的眼睛非常相似。我感觉人们真残忍,明明给羊羔的奶水,被无情的剥夺,给哪些体弱患者、老人和小孩喝了,真是一件残忍的事情啊。据说,寄出的羊奶,需要用纱布过滤一次才能喝,不知真假。每当我从村里遇到拴在树上的奶羊,心里都充满了悲悯之情。感到自由的可贵,羊的不易。 光棍村里养起了羊。 中学的时候,村里一位五十多岁的独居老人,因为眼睛橙黄色,村里都叫他“黄眼”。他一个人住在一个石头砌起的院子里,大白天都没人感进去,生怕看到他那双黄色的眼,让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他远在西安当兵的哥哥,给了他一笔钱,让他买了一群羊,安度晚年。随着后来羊生羊,规模逐渐增大,最后都有五六十只。 虐待群羊令人生怜。 黃眼一个人生活,他脾气极其不好,加上由于羊特别顽皮,经常走进别人庄稼地、吃庄稼。黄眼就非常残忍地打羊,经常将羊朝死里打,打出血、断腿,是家常便饭。由于羊的叫声仿佛是在喊妈妈,因此,打羊的场面极其残忍。黄眼仿佛将他一辈子的怨气、生活的不爽,都发泄在羊群身上。村里人经常因此,常在背地里说他闲话,感觉这群羊倒霉,落到他的手里。当然,更多地是说这群羊应该值很多钱,充满了羡慕。村里人经常建议他卖掉一批,便于管理,他却死活不卖,任由群羊繁殖。 丢羊心疼抑郁而终。 黄眼最终还是被羊害死了。一天晚上,贼偷走了他大半的羊。虽然,他和羊睡在一个房间,都无法避免被偷走,可见贼的高明。羊被偷走一半,黄眼因此心急火燎,几近失去了说话能力,只能沙哑做声、打手势配合。我还清晰记得,一个傍晚的黄昏,他沙哑着嗓子,喊叫着,驱赶着他剩下的羊群回家。不久,黄眼卧床不起、抑郁而终,凄凉谢世。村里人都说,他是因为羊被偷,而疼死的。真不知他是因失去伙伴而心疼,还是因为失去财富而心疼。他远在西安的哥哥,肯定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 北京城的羊肉。 后来到北京读书、工作,这里似乎吃羊肉比较多,各种火锅店、羊蝎子,一般饭店也都有羊肉。当然,最有名的似乎是东来顺涮羊肉,接地气一点的就是路边烧烤,吃羊肉串喝啤酒。因此,来到北京后,我吃羊肉的时候开始多起来。我对羊肉,似乎并没有更多的偏爱。只是点菜的时候,与牛肉、猪肉等一起搭配的时候,才想到羊肉起来。但城里的羊肉,似乎远没老家的羊肉腥膻,成了没有脾气和性格的人,与儿时对羊肉的记忆,大相径庭。 河北坝上吃烤全羊。 另一次记忆深刻的吃羊肉,是工作后党支部活动。同支部的老同志,人特好,带我们去河北坝上,吃了一次烤全羊。用手从架在火上的羊身上,撕下一块烤的焦嫩的羊肉,蘸着各种佐料,放进嘴里面,哪种肥而不腻、酸中带甜的感觉,真是美妙至极。现在想起来,哪种气氛、哪种味道,都让人垂涎三尺。那是生平第一次户外烤全羊,以后有钱了,一定带着老婆孩子和亲戚朋友,尝一尝坝上草原的烤全羊。 浑善达克沙地吃羊。 2014 年国庆节期间,我骑车从内蒙古二连浩特回京。在浑善达克沙漠的腹地,下午两三点的时候,我是又渴又饿。在距镶黄旗还有五十华里的时候,我停下车,走进了路边的小饭店。这个小饭店地理位置优越,前五十里和后五十里,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一碗羊肉三十,馒头管饱,这可能是我这辈子吃的最好的羊肉。羊肉都缩成一个疙瘩,缩在肋骨的中间,就着大蒜、馒头、白开水,我吃的无比香甜。后来两年,再也没吃到哪种味道的羊肉了。或许饥饿是最好的厨师,又听说那个地方出产中国最好的羊肉,是吃中草药长大的羔羊。 在美国中西部吃羊。 2015 年去美国中西部农业区访问一年,哪里的美国人似乎很少吃羊肉。我经常到超市里来回翻找,发现只有少量的袋装速冻羊肉,而且价格不菲。我原本以为外国人,以羊肉和牛肉为主食,其实不然,羊肉地位远不能与牛肉相比。我买了块羊肉,在冰箱里放了两三个月,哪成了我在美国生活的重要记忆。 与父亲一起喝羊肉汤。 从美国访学回来,老父亲从老家到城里看望他的孙女。我带他在城里喝了一碗羊肉汤,吃了几个烧饼。喝完之后,问他味道如何。他说:味道一般,没有老家的味道。看来他的看法与我一致,但没能听到他的赞美,心里还是略有失望。这个寒假回家,打算带他到镇上,去喝一碗从小就听说的,传说中的“羊肉汤”---当地叫sa,据说是牛肉骨头炖出来的肉汤。 这些都是我与羊和羊肉有关的故事,从中可以知道我成长的路线,里面充满着我对生活的记忆和理解。想一想,生活真是不易。
8987 次阅读|72 个评论
2016版《柴达木盆地与青海湖盆地气候环境的差别、归因和联想》
zhgatcl 2016-11-20 12:35
柴达木盆地与青海湖盆地气候环境的差别、归因和联想 ——十三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我的第四篇博文标题是《 青海湖流域的气候事实也证明:向新疆调水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该文向各位专家推介了预印本论文《柴达木盆地与青海湖盆地气候环境的差别、归因和联想——十三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近期,我把这篇预印本论文做了 很大很大幅度的修改 ,70%以上的内容都是新写的,自我感觉水平有较大提高。 请关注、围观、支持或 质疑,网址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6245.html 。
个人分类: 博文论文修改广告|90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6版《西北内流区历史气候的证据作用》
热度 1 zhgatcl 2016-10-23 16:18
西北内流区历史气候的证据作用 ——十二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我的第二篇博文标题是《 历史气候也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该文向各位专家推介了预应本论文《 西北内流区历史气候的证据作用 , 十二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近期,我把这篇预应本论文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自我感觉水平有所提高。请关注、围观、支持或 质疑,网址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4493.html 。
个人分类: 博文论文修改广告|1059 次阅读|1 个评论
控制如何不死?一路向西,服务私企
热度 1 zhuyucai1 2016-8-25 15:25
从 7 月底开始,一路向西,成都、兰州、银川、鄂尔多斯、乌鲁木齐、昌吉。开了两个学术会议,访问了 3 家公司,收获不少。 三家公司都是私营企业,属于高耗能的流程工业。令我吃惊的是,这些公司都认识到自动控制对他们至关重要,迫切需要提高自动化水平。同时他们清楚,有了 DCS 系统并不代表自动化,因为他们的操作人员只是在通过 DCS 手动操作生产装置。这些企业对自动化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1 )解决运行人员不足、且水平低的问题;(有一个厂因为招不到人,而无法开工。)( 2 )提高产品收益、节能减排。 新疆的一家厂,本来是因为顺路,随便交流下。没想是相见恨晚,一谈就是 4 、 5 天。竟然有点当年遇到埃克森 - 美孚的感觉了。 30 多年来我见识过几十家中外大公司,这家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精神面貌,是世界顶级的。 一个感觉是,如果私企和国企有一样的待遇,中国的工业前途无量。 顺便回了趟老家博乐,又一次被家乡的大美震撼了。
5298 次阅读|2 个评论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相对湿度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热度 2 zhgatcl 2016-7-30 21:29
★★★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 相对湿度 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根据中国121个探空站1971~2000年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平均含量的统计数据,我写了以下3篇论文(这三篇论文是在2015版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自我感觉论文质量有所提高): ⑴ 2016版《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的相关研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75880 ; ⑵ 2016版《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比值的研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83840 ; ⑶ 2016版《中国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随空中水汽含量变化的经验公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86735 。 根据中国194个国际交换站1971~2000年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统计数据,我又写了以下3篇论文(这三篇论文也是在2015版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自我感觉论文质量有所提高): (4)2016版《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相关研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77429 ; (5)2016版《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比值的研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85557 ; (6) 2016版《中国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随地面水汽压变化的经验公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88448 。 根据中国194个国际交换站1971~2000年平均降水量与相对湿度的统计数据,我又写了以下第7篇论文: (7 )《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相对湿度的拟合公式和经验公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91122 。 以上7篇论文中,论文(1)与论文(4)能相互印证;论文(2)与论文(5)能相互印证;论文(3)与论文(6)能相互印证;论文(7)与论文(1)~(6)又能相互印证。这极大地提高了论点的可信度。 特别欢迎专家学者采用不同的统计样本对研究结论进行重复性验证。 以上7篇论文的研究证明,想方设法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空中水汽含量、地面水汽压和相对湿度,也就是想方设法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空中水汽的绝对数量(空中水汽含量、地面水汽压等)和相对数量(相对湿度),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就有可能大幅增加、成倍增加。那么, 怎样才能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空中水汽的绝对数量(空中水汽含量、地面水汽压等)和相对数量(相对湿度)呢?!在人类还不能影响和控制大气环流的情况下,加强本地蒸发能不能增加干旱半干旱地区空中水汽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呢?! 我国西北干旱缺水、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发展较慢、人民生活困难,以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或许能促进西北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回答以上问题,作者完成了两篇姊妹篇论文,主标题分别是《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 地面水汽压 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 《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 相对湿度 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副标题分别是《 一论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 二论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 。上一篇博客我向各位老师推介了第一篇论文,这次推介第二篇论文。下面是第二篇论文的 内容摘要和《 塔中站2013年每日降水与相对湿度的对应关系及其贡献图 》、《 铁干里克站2013年每日降水与相对湿度的对应关系及其贡献图 》,欢迎质疑,请提宝贵意见。有兴趣审阅全文的,请到“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下载,网址是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510e4d7301563bec1ccf067b 。 内容摘要: 对南疆东疆 10 个国际交换站 2013 年每日平均相对湿度和 24 小时降水量的研究发现,当地气候干燥降水少,地面无水可供蒸发,难得遇上降水有水可供蒸发,降水当日和第 2 日相对湿度明显增加,雨后蒸发对相对湿度的贡献平均为 25% 左右 。塔中站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34.3% ,比塔里木盆地周边各站平均相对湿度大约小 11.8% ,该差值可视为高山冰川和绿洲等本地蒸发对相对湿度的贡献。南疆库车 1960~2014 年平均相对湿度的总增量为 12.6 % ;青海湖盆地平均相对湿度比柴达木盆地大 20% 。向南疆东疆特大规模调水沙漠变绿洲、有水可供蒸发以后,受水区平均相对湿度有望从 45% 增加 20% 达到 65% 左右 。根据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相对湿度研究成果推测,向南疆东疆特大规模调水沙漠变绿洲以后,年降水量有望达到 577mm 左右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地面水汽压贡献的估算和推论》与本文是姊妹篇,两篇论文能够相互印证,论点可信。 由以上图 1 和图 2 可知, 南疆东疆气候干燥,降水少,地面无水可供蒸发,难得遇上降水有水可供蒸发,降水当日和第2日相对湿度明显增加。 与第一篇论文 《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 地面水汽压 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 一样,这篇论文也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 是《雨后蒸发对南疆东疆相对湿度的贡献》,即第 2 节的内容 ,这是本文的亮点也是重点 。特别欢迎专家学者 采用不同的统计样本对这部分研究成果进行重复性验证。 第二个层次 是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下垫面沙漠变绿洲以后,对南疆东疆相对湿度的展望。其研究结论是平均相对湿度有望从 45% 增加到 65% 左右。 第三个层次 是由地面水汽压的展望推理得到论点“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推理过程:其它地方相对湿度65%左右时,年降水量在577mm左右,按此类推, 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下垫面沙漠变绿洲以后, 受水区相对湿度达到65% 左右 时,年降水量也能达到 577mm左右,该推理逻辑就是最简单的类比法 (推理逻辑越简单,越不容易出现错误 ;推理逻辑越复杂,越容易出现错误 ) 。 对以上三个层次的问题,如果您都能发表有理有据的观点看法,不管您是赞成还是反对,都对您表示衷心的感谢;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改造气候的成功范例,所以,第三个层次的问题“比较另类”,如果您对第三个层次的问题看不清楚、把握不准,不方便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那对第一个和第二个层次的问题,您能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吗?为了西北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中华民族各个地区的协调发展,请贡献您的聪明才智,发表您的观点看法。 注:专家学者对2015版《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地面水汽压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的评论,详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88706.html 。
个人分类: 2016统计应用|1277 次阅读|6 个评论
★★★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地面水汽压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热度 7 zhgatcl 2016-7-24 10:54
★★★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 地面水汽压 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根据中国121个探空站1971~2000年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平均含量的统计数据,我写了以下3篇论文(这三篇论文是在2015版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自我感觉论文质量有所提高): ⑴ 2016版《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的相关研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75880 ; ⑵ 2016版《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比值的研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83840 ; ⑶ 2016版《中国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随空中水汽含量变化的经验公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86735 。 根据中国194个国际交换站1971~2000年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统计数据,我又写了以下3篇论文(这三篇论文也是在2015版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自我感觉论文质量有所提高): (4)2016版《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相关研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77429 ; (5)2016版《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比值的研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85557 ; (6)2016版《中国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随地面水汽压变化的经验公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88448 。 根据中国194个国际交换站1971~2000年平均降水量与相对湿度的统计数据,我又写了以下第7篇论文: (7)《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相对湿度的拟合公式和经验公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91122 。 以上7篇论文中,论文(1)与论文(4)能相互印证;论文(2)与论文(5)能相互印证;论文(3)与论文(6)能相互印证;论文(7)与论文(1)~(6)又能相互印证。这极大地提高了论点的可信度。特别欢迎专家学者采用不同的统计样本对研究结论进行重复性验证。 以上7篇论文的研究证明,想方设法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空中水汽含量、地面水汽压和相对湿度,也就是想方设法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空中水汽的绝对数量(空中水汽含量、地面水汽压等)和相对数量(相对湿度),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就有可能大幅增加、成倍增加。那么, 怎样才能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空中水汽的绝对数量(空中水汽含量、地面水汽压等)和相对数量(相对湿度)呢?!在人类还不能影响和控制大气环流的情况下,加强本地蒸发能不能增加干旱半干旱地区空中水汽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呢?! 我国西北干旱缺水、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发展较慢、人民生活困难,以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或许能促进西北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回答以上问题 ,作者完成了两篇姊妹篇论文,主标题分别是《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 地面水汽压 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 《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 相对湿度 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 ,副标题分别是《 一论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 《 二论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 。今天先向各位老师推介第一篇论文,下次向各位老师推介第二篇论文。下面是第一篇论文的 内容摘要和《 塔中站2013年每日降水与地面水汽压的对应关系及其贡献图 》、《 若羌站2013年每日降水与地面水汽压的对应关系及其贡献图 》,欢迎质疑,请提宝贵意见。有兴趣审阅全文的,请到“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下载,网址是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510e4d73015646b7f0f60695 。 内容摘要: 对南疆东疆 10 个国际交换站 2013 年日平均地面水汽压和 24 小时降水量的研究发现,当地气候干燥,降水少,地面无水可供蒸发,难得遇上降水有水可供蒸发,降水当日和第 2 日地面水汽压明显增加,雨后蒸发对地面水汽压的贡献平均为 3.8hPa ,贡献 ≥ 2.5hPa 和≥ 2.0hPa 的统计项目分别占总数 79% 和 90% 。塔中站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多年平均地面水汽压 4.6hPa 。塔里木盆地四周 8 个国际交换站都位于绿洲,多年平均地面水汽压 6.8hPa ,比塔中站多 2.2hPa ,这 2.2hPa 可视为冰川、山地、绿洲等本地蒸发对地面水汽压的贡献。向南疆东疆特大规模调水、沙漠变绿洲、有水可供蒸发以后,南疆东疆多年平均地面水汽压有望增加 2.5hPa 达到 9.0hPa 。据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之间 3 项研究成果推测,特大规模调水以后地面水汽压一定能突破 8.5hPa 的重要分界线,年降水量有望达到 573mm 左右;据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之间 3 项研究成果推测,调水以后南疆东疆空中水汽含量有望达到 15.1mm 左右,年降水量有望达到 552mm 左右。以上 6 项成果的推测结论能够相互印证,所以,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由以上图 1 和图 2 可知, 南疆东疆气候干燥,降水少,地面无水可供蒸发,难得遇上降水有水可供蒸发,降水当日和第2日地面水汽压明显增加。 这篇论文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 是《雨后蒸发对南疆东疆地面水汽压的贡献》,即第 2 节的内容 ,这是本文的亮点也是重点 。特别欢迎专家学者 采用不同的统计样本对这部分研究成果进行重复性验证。 第二个层次 是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下垫面沙漠变绿洲以后,对南疆东疆地面水汽压和空中水汽含量的展望。其研究结论是平均地面水汽压有望从 6.6 hPa 增加到 9.1 hPa 。 第三个层次 是由地面水汽压的展望推理得到论点“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推理过程:其它地方地面水汽压9.0hPa左右时,年降水量在573mm左右,按此类推, 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下垫面沙漠变绿洲以后, 受水区 地面水汽压达到9.0hPa左右时, 年降水量也能达到 573mm左右,该推理逻辑就是最简单的类比法(推理逻辑越简单,越不容易出现错误;推理逻辑越复杂,越容易出现错误) 。 对以上三个层次的问题,如果您都能发表有理有据的观点看法,不管您是赞成还是反对,都对您表示衷心的感谢;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改造气候的成功范例,所以,第三个层次的问题“比较另类”,如果您对第三个层次的问题看不清楚、把握不准,不方便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那对第一个和第二个层次的问题,您能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吗?为了西北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中华民族各个地区的协调发展,请贡献您的聪明才智,发表您的观点看法。 注: 专家学者对2015版《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地面水汽压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的评论,详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88706.html 。
个人分类: 2016统计应用|1600 次阅读|47 个评论
2016版《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的相关研究》
热度 12 zhgatcl 2016-5-8 21:21
2016版《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的相关研究》 我从2008年开始研究向西北调水,我的研究结论是 每年向 超深盆地 (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调淡水 1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1000 多亿方;每年向超深盆地调淡水 2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2000 多亿方,即调水能起到 “四两拨千斤”、“以一当十” 的作用;每年向西北调淡水几百亿方最多 1000 亿方,若干年以后整个西北的年平均降水量就能达到甚至超过 500mm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西北气候的改变,将大幅缩小西北与东部的发展差距,大幅提高西北人民的生活水平。 “调水增雨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的论点极其宏观大胆,我为此写了大量论文,但论点“另类”,致使我的论文很难发表。为梳理好“调水增雨”论点,对这些论文我又进行了 新一轮的 修改和排序 ,下面是修改以后 第一篇论文 的内容摘要和《 中国各地 121 个探空站多年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的拟合关系图 》 , 欢迎质疑,请提宝贵意见。有兴趣审阅全文的,请到“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下载,网址是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510e4d730156ac2e905d06eb 。 内容摘要: 中国陆地上空水汽含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步变小,类似于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根据中国121个探空站1971~2000年平均水汽含量与平均降水量的相关分析,年降水量与水汽含量的 拟合公式为P=44.385(W-2.66), R 2 =0.8293 。 式中 2.66 可视为无效空中水汽含量, W-2.66 就是有效空中水汽含量, 44.385 刚好等于全球水汽一年的平均更新次数,可视为单位有效空中水汽含量每年贡献的降水量, 44.385 的单位是 mm/ a · mm 。 年均水汽含量13mm附近年降水量发生突变,年均水汽含量≥13mm是年均降水量≥400mm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气候数据年内变化的关联研究表明,大部分站逐月平均降水量与水汽含量高度正相关;部分站相关程度极好;相关程度很低甚至负相关的站如伊宁,明显受到了其它因素的干扰影响。 图 1 中国各地 121 个探空站多年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的拟合关系图 Fig. 1 Fitting diagram ofAverageprecipitation and air water vapor content from 121 radiosonde stationsin landof China 多年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高度正相关,那么,想方设法增加西北地区的空中水汽含量,当地的降水量能不能显著增加呢?! 年平均空中水汽含量≥13mm是年平均降水量≥400mm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想方设法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年平均空中水汽含量达到甚至超过13mm,那西北多年平均降水量能不能达到甚至超过400mm呢?! 该项研究可能有极大的应用前景,请您客观评价,支持、质疑和围观都欢迎。 注:专家学者对2015版《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的相关研究》的评论,详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70075.html 。
个人分类: 降水与水汽的关系研究|1617 次阅读|29 个评论
[转载]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对新疆变湿假说的几点思考(7)
热度 3 zhgatcl 2016-1-7 20:15
我从2008年开始研究“调水增雨”,我的研究结论是 每年向 西北超深盆地 (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调淡水 1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1000 多亿方;每年向超深盆地调淡水 2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2000 多亿方,即调水能起到 “四两拨千斤”、“以一当十” 的作用;每年向西北调淡水几百亿方最多 1000 亿方,若干年以后整个西北的年平均降水量就能达到甚至超过 500mm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能彻底改变西北的贫穷落后面貌。 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研究员倡导创建《 盆地气象学 》、《 盆地地理学 》和《 空中水文学 》,与我的研究有交集,对我的研究感兴趣,张学文研究员详细审查了我撰写的所有预印本论文。张学文老师对我的“调水增雨”论点半信半疑,前几年写了几篇“比较支持调水增雨”论点的博文,详见我以前转载的 6 篇博客。2015年5月27日,我发了博客《 试答“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 》,同一天,张学文老师发了博客《 发展空中水文学和盆地气象学,侧应李克强之问 》。现把张学文老师的这篇博客和相关评论做如下转载,供各位老师参考,希望各位老师参与讨论。 ========================================================================= 转载:发展空中水文学和盆地气象学,侧 应李克强之问 张学文, 2015/5/27 原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893461.html 今天看到檀成龙试答李克强总理如何开发我国西部之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93377.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檀成龙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檀成龙为了这个调水入新疆,可以实现新疆突变的设想研究了多年。其热情可嘉。 从历史上看,提出开发新疆,改进新疆气候的动议仅以人大代表名义提的意见就不只有 30 年的历史了。但是对于此类建议,气象学者一般是不会轻易鼓掌的,而且提议者多是非气象背景的人士。而没有气象学的坚定支持,这种呼吁是难以推进的。 对此,气象学何难? 我认为目前的气象学知识不足以肯定之,也难以一棍子打死它,即气象学是难以作为、不作为 檀成龙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我倒感觉气象学,或者说中国的气象工作者应当着力做两个事,一个是发展 空中水文学 ,推进例如水分循环问题的提高与深入,用以批判檀成龙的设想或者支持之。另外一个环节就是发展 盆地气象学 ,对比干盆地与湿盆地的气象条件与形成机理。我先前就提出干湿盆地的存在似乎类似双稳态电路。即给干盆地一点水分它会翻转为湿盆地。这是真的吗? --- 这是需要盆地气象学归纳、论证、回答的问题。 气象学应当把关于空中水的零散知识汇集为与陆地水文学并列的空中水文学(它已经被列为我国的水文学新词汇),科学网上有一个组群就是空中水文学。而盆地气象学尚待形成。 欢迎不同背景的学人参与这两个知识领域的形成。 没有这两个领域的知识汇集、发展、应用,关于向新疆调水的言论主要还是非气象人士的呼吁。 ====================================================================================================== 檀成龙 2015-5-27 13:09 《空中水文学》、《盆地气象学》都是洋人没有涉足的领域,中国学者应该在这方面领跑世界(不要自卑,《高原气象学》就是由中国学者领跑世界的)。 周少祥 2015-5-27 16:15 在一个口很大的锅里蒸食物,如果锅下的火太大,很快就可能蒸干,水汽全部跑了。如果“火力”控制得很好,则长时间不干,这得益于水蒸气在锅内的蒸发、凝结循环。雨云高度约3500-5000米(?),如果气象条件合适,水汽在盆地内循环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据克拉玛依油田的技术人员说,自从修了从乌市至克市的沙漠公路,路两边的绿化好了许多,这是缘于油料燃烧排放的水汽和二氧化碳明显增多的缘故。因此,我个人是反对西气东输工程的,应该把天然气在新疆燃烧发电,而把电送至东部。从能源利用的角度,天然气是最不合适输运的能源,输运损耗很高,而电力输运效率要高许多。不仅如此,天然气燃烧会产生不少的水汽,可增加新疆大气中的水汽,这对于中国都是有利的,因为中国风向总体上是从西向东。 继而,如果有水调往新疆,总体上讲也是有利的。但跨区域调水存在的困难也是巨大的,因为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近年来,缺水现象日趋严重。如果涉及其他国家,困难更大。 博主回复(2015-6-19 22:00) : 这是一个新学说,值得重视和进一步核定 蔡小宁 2015-5-27 20:53 支持该提议! 钱磊 2015-5-28 08:10 昨天我和北大物理学的几位校友也讨论了调水的问题,大家最终发现一个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径流的水渗入地下较多,而地下水流向盆地外,那么纵然盆地周围有高山,水的局域循环也是一个问题。所以这个问题是不是还要结合盆地地下水的研究? 博主回复(2015-5-28 08:55) : 感谢关注。 集思广益。 姚俊强 2015-5-28 10:53 关于空中水文学的大量知识,零散地分布在各个期刊的论文中,而且成果很多。目前需要有人牵头组织,总结和汇集这些知识,形成体系。 博主回复(2015-5-28 12:14) : 就是。 应当举起空中水文学的旗帜。形成基本系统,写出基本教程。 姚俊强 2015-5-28 13:48 张老召集召集,大家可以做些工作。 博主回复(2015-5-28 15:55) : +
个人分类: 转载专家观点|1043 次阅读|4 个评论
纪念《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发表一周年
热度 6 zhgatcl 2015-12-27 00:18
纪念《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发表一周年 2014 年 11 月 27 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览时,发表了《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 2015 年 5 月 27 日,我发了《 试答“ 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 ” 》的博文。截止 2015 年 12 月 26 日,该博文有 3791 次 点击, 63 个 评论, 62 名 博主推荐,其中实名博主 61 人 (内含与“调水增雨”密切相关的气象专家和水利专家),可以说 部分专家学者欣赏博文的观点 。 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就是李克强总理向全国征集破线思路,知识分子理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国家献计献策。知识分子不做工、不种田,吃人民的饭、穿人民的衣,如果不能为国家献计献策做贡献,那就失去了知识分子的存在价值。如果我的《试答“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符合自然规律,那对国家就有很大作用,请专家学者关注、仔细审查《 试答“ 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 ” 》,网址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93377.html ,请贡献您的聪明才智,请提宝贵意见,特别欢迎理性质疑。
个人分类: 调水增雨观点|1110 次阅读|11 个评论
本地蒸发能显著增加西北空中水汽的数量,您能彻底否定吗?!
热度 16 zhgatcl 2015-11-30 22:19
本文的Word版: 本地蒸发能显著增加西北空中水汽的数量,您能彻底否定吗.doc 本地蒸发能显著增加西北空中水汽的数量,您能彻底否定吗?! 一个国家的高科技产品可以依赖进口解决,也可以自力更生解决。我的上一篇博文论证了“ 空中水汽不足是西北干旱少雨 的 主要原因 ”,西北水汽不足,致使当地降水很少、沙漠广泛分布,不太适合植物、动物和人类生存,怎么办?在人类还不能控制大气环流、不能控制外来水汽输入的情况下,能不能在西北自力更生、蒸发蒸腾产生水汽呢? 向西北跨流域调水(每年调淡水几百亿立方米),利用下垫面的蒸发蒸腾大幅增加当地空中水汽的数量,从而大幅增加甚至成倍增加西北的降水量,这样的思路可用 “ 调水增雨 ” 4 个字来高度概括,这样的思路可行吗?如果您认为不可行,那您能给出充分可信的理由吗?对“调水增雨”赞成派列举的若干证据,您能彻底推翻吗? 中华民族有意识地改变西北的下垫面、通过下垫面水分的蒸发和蒸腾,能不能显著增加西北空中水汽的数量呢?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图 1 摘自资料 。图 1(a) 是塔中站 2013 年每日降水与日平均相对湿度的对应关系及其贡献图,图 1(b) 是局部放大图,其中的 蓝色折线为日平均相对湿度的变化曲线,对应的纵坐标位于图的左侧, 红色园柱为每日降水的柱形图,对应的纵坐标位于图的右侧。 由图 1(a) 可知, 2013 年当地年降水量很小、雨日很少; 2 月 6 日降水 0.9mm ,降水当日、第 2 日和第 3 日的相对湿度都 ≥ 60% ,明显大于相邻日期的相对湿度;由图 1(b) 可知, 6 月 16 日当地降水 12.2mm ,降水当日和第 2 日的相对湿度明显大于相邻日期的相对湿度,其中 6 月 17 日平均相对湿度为 60% ; 7 月 8 日当地降水 3.0mm ,降水当日平均相对湿度为 59% ,明显大于相邻日期的相对湿度; 8 月 14 日和 15 日降水量分别为 0.1mm 和 0.5mm , 8 月 14 日、 15 日和 16 日这三天的相对湿度明显大于相邻日期的相对湿度,其中 8 月 15 日平均相对湿度为 64% 。 我国各地相对湿度一般都是冬季大、夏季小,塔中站夏季绝大部分时间相对湿度都小于 30% ,降水以后的 6 月 17 日、 7 月 8 日、 8 月 15 日相对湿度能分别达到 60% 、 59% 、 64% ,这说明本地蒸发对当地相对湿度的贡献很大。 地处沙漠腹地的塔中站全年降水很小、雨日很少,难得碰上降水以后,相对湿度的变化极其明显,降水当日和第 2 日的相对湿度明显大于相邻日期的相对湿度,这说明极其干旱的塔中站,平时没有水可供蒸发,难得碰上降水以后,地面有水可供蒸发,本地水分的蒸发能明显增大当地的相对湿度。 图 1 塔中站 2013 年每日降水与日平均相对湿度的对应关系及其贡献图 图 2 也摘自资料 。图 2(a) 为塔中站 2013 年每日降水与地面水汽压的对应关系及其贡献图,图 2(b) 、 (c) 、 (d) 为局部放大图,其中的 蓝色折线为日平均地面水汽压的变化曲线,对应的纵坐标位于图的左侧, 红色园柱为每日降水的柱形图,对应的纵坐标位于图的右侧。 由图 2(a) 可知, 2013 年当地年降水量很小、雨日很少;由图 2(b) 可知, 6 月 16 日当地降水 12.2mm ,降水当日地面水汽压很大位列全年 第一 ,降水第 2 日的地面水汽压也很大位列全年 第三 ;由图 2(c) 可知, 8 月 15 日降水 0.5mm ,降水当日和第 2 日的地面水汽压明显大于相邻日期的地面水汽压,其中 8 月 15 日地面水汽压位列全年 第二 ;由图 2(d) 可知, 2 月 6 日降水 0.9mm ,降水当日和第 2 日的地面水汽压也明显大于相邻日期的地面水汽压。 由以上分析可知, 地处沙漠腹地的塔中站全年降水很小、雨日很少,难得碰上降水,降水当日和第 2 日的地面水汽压明显大于相邻日期的地面水汽压,这说明极其干旱的塔中站,平时没有水可供蒸发,难得碰上降水以后,地面有水可供蒸发,本地水分的蒸发能明显增大当地的地面水汽压。 图 2 塔中站 2013 年每日降水与地面水汽压的对应关系及其贡献图 采用相同的方法,可以对西北干旱区其它气象站、其它年份的气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西北气候干燥,降水很小、雨日很少,平时地面无水可供蒸发,难得遇上降水有水可供蒸发,降水当日和第 2 日地面水汽压和相对湿度明显增加, 这说明本地的水分蒸发能明显增加西北干旱区的地面水汽压和相对湿度。这样的结论您能彻底否定吗?! 对本文感兴趣的朋友,请详细审查预印本论文及其配套的 Excel ,网址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88706.html 。请提宝贵意见,特别欢迎理性质疑。 参考资料 檀成龙 , 檀佳 .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地面水汽压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a765e9501502846305805cc
个人分类: 降水与水汽的关系研究|1777 次阅读|42 个评论
空中水汽不足是西北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您能彻底否定吗?!
热度 14 zhgatcl 2015-11-25 20:29
本文的Word版: 空中水汽不足是西北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您能彻底否定吗?!.doc 空中水汽不足是西北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您能彻底否定吗?! 产生降水的三要素是充足的水汽供应、上升气流冷却降温和凝结核,只要 同时具备 这三个条件,水汽就能变成降水,把这些看作因果关系的话就是三因一果。 在这三个原因中,哪一个第一重要(主要原因)?哪一个第二重要?哪一个第三重要? 木桶效应 又称短板效应,是讲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在三因一果、多因一果的情况下,结果常常由木桶效应的短板决定。那么, 水汽供应、上升气流冷却降温和凝结核这三个原因中,哪一个是西北降水很少的短板呢? 1 西北降水很少的主要原因(短板)肯定不是凝结核很少的问题 大自然中存在大量凝结核,西北上空肯定不缺凝结核,可以认为凝结核始终存在,因此,西北降水很少的主要原因、导致西北降水很少的短板肯定不是凝结核很少的问题。 2 西北降水很少的主要原因(短板)也不是气流上升冷却降温概率很小的问题 如果水汽充足又有凝结核的话,只要几十分钟的气流上升冷却降温,水汽就能变成降水。我国雨日的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大体秦岭——淮河以北地区,除了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区和西北的高山区以外,年雨日一般都少于 100 天,西北地区还少于 60 天;秦岭——淮河以南,年雨日都在 150~200 天以上。我国东南部的年雨日很大,发生气流上升冷却降温事件的概率很大,这说明 气流上升冷却降温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 西北发生气流上升冷却降温事件的概率明显小于东部吗?西北发生气流上升冷却降温是小概率事件吗?在我国东部很常见的气流上升冷却降温,在西北为什么就变成了小概率事件?气象专家能用测量数据或者气象理论充分证明在西北发生气流上升冷却降温非常少见吗? 以上 4 个问题值得深思,如果不能得到园满科学的解释,那说明 西北气流上升冷却降温是小概率事件的结论不能成立 。一年四季 12 个月 365 天 8760 个小时中,一定存在气流上升冷却降温的时候,此时水汽充足又存在凝结核的话,就满足 降水三要素同时具备的条件 ,就能形成降水,因此,西北降水很少的主要原因、导致西北降水很少的短板可能也不是气流上升冷却降温概率很小的问题。 3 西北降水很少的主要原因(短板)很可能是当地水汽供应不足的问题 图 1 摘自文献 ,由图可知,三种研究结果都证明: 中国大陆上空年平均柱水汽含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东南沿海的华南高值区年平均柱水汽含量高达 45mm 左右,而西北内陆年平均柱水汽含量仅有 10mm 左右,西北内陆柱水汽含量比东南沿海低很多。 图 2 是中国多年平均地面水汽压的分布图。由图可见,年平均地面水汽压也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华南高值区的地面水汽压高达 22 hPa 左右,海南岛可达到 26 hPa 左右,而西北内陆很多地方年平均地面水汽压仅有 4 hPa 左右,西北内陆年平均地面水汽压比东南沿海低很多。 图 2 中国多年平均地面水汽压的分布图 图 3 是中国年平均相对湿度的分布图。由图可见,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年平均相对湿度在 80% 以上,而西北内陆最低处年平均相对湿度仅有 30% 左右,西北内陆年平均相对湿度比东南沿海低很多。 图 4 是中国年陆面蒸发量的分布图。对大部分地区来说,年陆面蒸发量等于当地的实际蒸发量,年陆面蒸发量反应了本地蒸发水汽的多少,年陆面蒸发量多的地方本地蒸发的水汽多,年陆面蒸发量小的地方本地蒸发的水汽少。由图可见,东南沿海地区年陆面蒸发量在 800mm 左右,而西北内陆有些地方的年陆面蒸发量不足 50mm ,西北内陆的年陆面蒸发量比东南沿海的年陆面蒸发量小很多。 水汽通量是描述一个地区水汽多少的量化指标,与研究区域的面积有关。表 1 摘自《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水资源卷》。按一般介绍,非湿润地区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 68% ,湿润地区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 32% ,所以,我国湿润地区的面积大约是 960*32%=307 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汽输入通量为 114175 亿立方米。据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26275.html 第 7 个评论的介绍:“西北干旱区指贺兰山以西的西北地区,包括新疆、河西走廊、阿拉善高原等。西北干旱区上空每年有 34000 多亿立方米的水汽流入量”。 贺兰山以西的西北干旱区面积约 300 万平方公里,与我国湿润地区的面积相当,但西北干旱区的水汽通量不到湿润地区的 1/3 ,这说明西北地区的水汽通量也是很低的。 表 1 中国大陆上空年均水汽输送表(亿立方米) 全中国陆地 湿润地区 非湿润地区 水汽输入总量 182154 114175 108970 水汽输出总量 158397 96005 103383 水汽净输入 23757 18170 5587 某个研究区域的水汽输入总量是外来水汽多少的量化指标,年陆面蒸发量是本地水汽多少的量化指标。由以上分析可知, 对西北干旱区来说,外来水汽(年水汽输入总量)和本地水汽(当地的年陆面蒸发量)都很少,所以当地水汽很少; 图 1 从柱水汽含量的角度、图 2 从地面水汽压的角度、图 3 从相对湿度的角度,这三张图从不同的角度也证明西北内陆水汽很少。水汽通量和图 1~ 图 4 的分析都证明西北水汽很少,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印证。 由本文的分析可知, 西北降水很少的主要原因(短板)肯定不是当地凝结核很少的问题;可能也不是当地气流上升冷却降温概率很低的问题;可能是当地水汽很少、水汽供应不足引起的。 以上认识请您客观评价,支持或者理性质疑都欢迎,谢谢! 参考资料 彭艳秋 , 王卫国 , 刘煜 , 等 . 利用不同资料研究我国大陆上空柱水汽含量 . 应用气象学报 ,2012, 23(1):59-68
个人分类: 降水与水汽的关系研究|2390 次阅读|40 个评论
屠呦呦和袁隆平创造最高峰时都是小人物的启示
热度 30 zhgatcl 2015-10-9 07:12
屠呦呦和袁隆平创造最高峰时都是小人物的启示 ——“调水增雨”论点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可信的论证,请关注、支持或者理性质疑! 我们的社会要尊重专家,但绝对不能迷信专家、迷信权威,对任何专家的观点都不要盲目相信,对小人物的“异想天开”也不要轻率否定,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态度。中国第一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屠呦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科研创造最高峰时都是小人物(科研创造最高峰时,只是一个小人物的还有很多很多),小人物办大事,由此可见,小人物的“异想天开”也有修成正果的可能,不能轻率否定。 我从2008年开始研究向西北调水的事,我的研究结论是每年向超深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调淡水100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1000多亿方;每年向超深盆地调淡水200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2000多亿方,即调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以一当十”的作用; 每年向西北调淡水几百亿方最多1000亿方,若干年以后整个西北的年平均降水量就能达到甚至超过500mm,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西北气候的改变,将大幅缩小西北与东部的发展差距,大幅提高西北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认为,“特大规模调水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的论点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可信的论证,理由如下: 1 、在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21473 的图4中(见下图),地面水汽压、空中水汽含量、相对湿度、降水量之间的5个拟合公式,可以采用不同时间段、不同统计样本对其进行重复性验证,虽然我暂时没有数据对其验证,但我相信它一定能通过重复验证(真正的科学不怕重复验证)。 2 、南疆东疆气候干燥,降水少,地面无水可供蒸发,难得遇上降水,地面有水可供蒸发,降水当日和第2日地面水汽压和相对湿度明显增加。虽然预印本论文(《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地面水汽压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88706.html ) 第2节和第3节 定量计算的严谨性稍微差一点,但肯定可以作为大概的估算,至少定性分析是可信的。还可以采用不同时间段(其它年份)、不同气象站的气象数据对定性分析进行重复性验证。所以,上面所述的作用框图(图4)是可信的。 3 、近几十年来天山南北和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化的客观事实(平均气温增加、冰川超支融化,降水量大幅增加,详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3952.html )、青海湖流域与周边地区气候差别的客观事实(详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6245.html )、西北内流区千百万年来“宏观上雨热同期、暖湿冷干”气候变化的客观事实(详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4493.html ),这些宏观事实都证明上面所述的作用框图(图4)是可信的。 4、正反馈类似于“高利贷利滚利”,作用很大很大,绝对不能低估这种作用。 根据理想气体方程的初步估算,向塔里木这样的超深盆地调水,本地水汽的返回率在90%左右,详见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12806.html 及其预印本论文的第2节,所以,向那里调水类似于“高利贷”,不可能是“低息贷款”。 如果“调水增雨”论点确实成立, 那就回答了《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的问题 ,对国家就有很大作用。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请发表高见、贡献您的聪明才智,请关注、支持或者理性质疑!
个人分类: 博客导读和总论|3681 次阅读|95 个评论
那片黄土地
热度 17 mdzhao 2015-8-22 09:50
这些天趁着暑假到西部去走了一圈,算来有十多天没有登录科学网了,这好像比一些博主被禁言不能登录科学网的时间还长啊!再打开科学网看的时候,热点都是基金放榜和天津爆炸事故的帖子。虽说在外的时候也关注了这两方面的信息,但似乎该说的话都已经被别的博主说完了,一时倒真不知道该写点啥。恰好看到一条新闻: 甘肃多名儿童随母行乞 ,突然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涌上心来。这次去的地方正是甘肃和青海,是两个以前没去过的地方,虽然还没有往更远的西藏和新疆走,但算是走过的最西北方向的地方了。 报道以一个六岁小女孩和她所在的行乞团队为例介绍了这么一种由父母带着小孩行乞作为家庭收入来源的状况。“跟妈妈出去一个月,我就可以有雪糕吃、有新衣服穿。”在小女孩看来,行乞就类似于打工,母亲带孩子乞讨是为了“挣学费”。每天有方便面、火腿肠、八宝粥吃,还有小朋友陪我玩,小女孩说她喜欢这样的生活。而他们也不能算职业乞丐,甚至穿着也比较干净整洁,一般是夏天放假时出去一趟,冬天过完年出去一趟,一年中,两次外出乞讨,可以支付孩子一年的学费、生活费等各项杂费。可见家长并没因为行乞而影响孩子的上学,小女孩外出前已经突击完成了暑假作业。 据报道介绍,针对父母利用未成年子女乞讨的情况,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父母利用未成年子女乞讨时,经公安机关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等部门三次以上批评教育拒不改正,严重影响未成年人正常生活、学习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撤销监护人的监护资格。不过大概至今都没有撤销监护人的监护权这样的案例,何况这种由父母带着的短期行乞,在小孩看来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他们甚至喜欢这样的生活。但谁知道,这种经历是否会对孩子今后的成长造成什么影响?又是否能比较一下,孩子是喜欢与父母一起行乞还是更喜欢离开父母当留守儿童? 而我觉得,他们选择这样的生活,用这样的方法增加收入,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穷。如果真的是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大多数人是不会选择外出行乞的,更不会让孩子去干这样的事情。所以并非有了相关法律规定便能改变这种状况,即便有,在处理的时候也会遇到种种困难。甘肃等西部地区的贫穷荒凉,这次去西北旅游,也算是直观地感受到了。 当飞机在兰州机场准备下降的时候,我从飞机的窗口好奇地往下看,发现下面是一大片寸草不生是绵绵大山,那种荒凉是生活在江南地区的我们很难想象的,一条几乎是发红的河弯曲着在这些荒山之间延伸,那便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以前在国内旅游去也多是四川、云南等地方,大多数山地都有各种植物和草地,以绿色为主,虽然知道西北更荒凉,但还是觉得这样的景象有点震撼。当然后来也看到这块土地上还是有不少绿洲和农田,但总体上那大片土地确实是戈壁、沙漠占了很大比例,在那些地方据说种一棵树的代价至少要300元以上。而当我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历史上甘肃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都诞生在甘肃。我想,古代这个地方不会如现象这么荒凉,应该是一块宜居之地,发达程度曾经大大超过现在的江浙一带,这在我们去参观博物馆的时候得到了印证。看到大量漂亮的彩陶和青铜器,让我想到浙江的那些博物馆中很少有如此规模和漂亮的早期文物,大概要到瓷器出现后,江浙一带的文物才能有点扬眉吐气的感觉。 记得兰州曾经以空气污染严重而著名,很早就听到一个笑话,说是美国的卫星在兰州上空只能拍到一团烟雾,却拍不到城市的图像。没考证真伪,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兰州的大气污染非常严重却是事实,据说那时兰州的冬天很少能看到太阳,大街上转一圈衣服上都会落一层灰。为了治理大气污染,自九十年代开始,兰州市开始实施“蓝天工程”。 不知道究竟是人类的活动还是自然的力量,让这片曾经富庶繁荣的地方变得荒凉?不过当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奔,不时有一座座或大或小的城市被甩在车后的时候,我突然就想,大概对地球来说,人类即是破坏者,又是建设者,而在长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建设活动都只是为了自己更好地生存,直到现在人们才发现当环境真的被破坏完了以后,人类自己也不能很好地生存,这才开始考虑保护环境、考虑生态平衡这些问题。当然,聪明的人类只要真的关注到这样的问题,还是可以控制污染和改变环境的,就如兰州这样的城市,大概也是因为最初是国内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吧,所以比其他城市治理和控制也走得早一些,所以反倒是现在空气质量比河北等地的一些城市要好了。也许是夏天吧,我们到兰州的时候,发现那里的天比杭州要蓝。据说冬天兰州的空气还是不行。而路上看到有洒水车开过,那洒水车也与我们那里的不同,不仅往地上喷水,还向空中喷水,就像一台小型的制雨机一样,它的周边都下着小雨,给干燥的空气增加一点水分。倒也算是人类改造环境的一个小小缩影。 路上还看到沙漠中有大大小小的防护林,只是在没什么水源的地方,这些树也好,草也好似乎都长得不怎么好,可见有些时候,环境一旦被破坏以后,很难恢复到原来的样子。由此再来想想那些从小为了生存便放下自己的尊严向路人伸出乞讨的手的孩子,打在他们心里的烙印会很容易地消失吗? 选几张在路上拍的照片,贴在下面。
个人分类: 旅游相关|6613 次阅读|33 个评论
气象水利等专家对“超深盆地调水增雨”论点的初步评价
热度 9 zhgatcl 2015-6-17 06:38
气象水利等专家对“超深盆地调水增雨”论点的初步评价 ——博主在科学网开博一周年的回顾与展望 2014 年 6 月 17 日 在科学网上,我发表了第一篇博文《 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事实证明:向新疆调水 , 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到今天整整一年过去了,在科学网我一共发表博文 69 篇,其中 2015 版“调水增雨”论文方面的博文 8 篇,“调水增雨”论文方面的博文 10 篇,“调水增雨”观点方面的博文 7 篇,调水工程方面的博文 6 篇,反驳质疑方面的博文 4 篇等,这些博文全部都是宣传向西北调水的(详见我的《 博文导读 》)。我从 2008 年开始研究向西北调水,我的研究结论是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简称超深盆地调水增雨) 。每年向西北调淡水几百亿方最多 10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西北的年平均降水量有望达到甚至超过 500mm 。 我的论点“比较另类”,但到目前为止,没有被有理有据的理性质疑推翻,相反,得到了部分专家学者的支持。 对我的“调水增雨”论点,以下专家比较支持(比较支持不是完全支持): 1 、 气象专家 *** 院士 (未征得院士同意,不便公开院士的尊姓大名) 对新疆降水量大幅增加的因果逻辑( “ 气温地温上升→→冰川超支融化→→有水浇灌绿洲面积变大,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增加→→空中水汽增多,空中水汽多少的量化指标地面水汽压、空中水汽含量、相对湿度等增加→→降水量增大, 并通过正反馈促使绿洲面积和降水量良性循环 ” ) 、对冰川超支融化“跨时间调水”致使新疆降水量大幅增加的论点都持默认的态度,并认为“ 从区域水分平衡的公式和观点看,你们的观点和结果是不悖于区域水分平衡原理的。……你们的研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贡献 ”,详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3952.html 第 9 楼的评论。 2 、 气象专家张学文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与绿洲气象研究所原所长)倡导创建《盆地气象学》和《空中水文学》,与我的研究有交集,对我的研究感兴趣,审查了我撰写的全部预印本论文,对我的“调水增雨”论点“半信半疑”、比较支持。对“调水增雨”的论点,张学文老师在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06294.html 中写道:“ 应当说我比较支持这个认识,但是这个现象的突出程度需要估量。 我支持这个认识的另外一个视角就是提出盆地分干湿两种。这无形中承认湿(干)具有延续性、后滞性 ”。张学文老师写了大量这方面的博客文章,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对“调水增雨”的一些观点看法,详见 张学文老师的博客 《 盆地气象学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classid=155480view=mefrom=space 和《 盆地地理学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classid=156598view=mefrom=space 两个栏目 。 3 、 气象专家徐群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退休研究员)认为:“ 你 的构想 从气象学上说是有道理的,大胆却又创新 , 可是我国在上世纪的‘大跃进’年代,吃足了‘ 人定胜天 ’之苦,国家不会轻易表态支持及推行此设想,应争取有关部门给个较大的科研项目,先从气象-水文-地理的综合角度开展数值模型试验证实此设想,再挑选一个较小的地理条件适宜的盆地进行试验,步步为营,祝愿你今生能实践你的宏愿,造福中华而无祸害 ”,对“ 调水增雨 ” 的 论点比较支持,详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wall 第 26 楼的留言。 4 、 气象专家辛宝恒 (天津市气象科学研究所退休研究员)认为:“ 调水设想,令人敬佩,令人鼓舞! 其意义之重大,是不言而喻的。从高空大气环流的演变来看,近地表水环境的改变,肯定会对局地天气系统的形成和维持,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从而会改变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关键是,具体实施的技术条件和能力,如何考察和论证。希望再接、再励,光明就在前头 ”,“ 您的敬业精神,令我感动。 几篇文章紧紧围绕一个主题,清晰地表明了中国各地的降水量是与空气中水汽含量紧密相关。这也与人们的认识水平相吻合,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无原则性问题,可推荐发表 ”,对 “调水增雨” 的 论点比较支持,详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90132do=wall 的留言与回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889667 第 16 楼的评论。 5、 气象专家 吴融广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评价认为“ 博主观点具有前瞻性 ”,详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46112 。 6 、 水利专家葛维亚 (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江水利委员会教授)认为:“ 特大规模调水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的10篇论文是博主的心血结晶,非常值得称赞,值得学习 ”,“ 调水增雨解决干旱缺水,是一个壮举,这样的研究值得称赞 ”,“ 文章提出的方案全面、深入、细致,有理有据,不失为一个优秀方案 ”,对“调水增雨”论点比较支持,详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14677.html 第 3 楼的评价,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889667 第 8 楼的评论,还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wallpage=2 第 8 楼的留言。 除以上气象和水利专家以外,对“调水增雨”论点比较支持的专家还有 李小文院士 ( 生前这方面的一些观点看法请参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59073.html )、 高登义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魏剑宏 (黄河水利委员会教授级高工)、 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赵斌 (复旦大学教授)、 向开南 (南开大学教授)、 吴融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尤明庆 (河南理工大学教授)、 钱磊 (国家天文台博士) 、 蔡小宁 、 魏焱明 、 杨文祥 等老师。对我的“调水增雨”论点,科学网上有很多专家评论,详见我的博客,我的《博客导读》网址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829592 ,请审查。 诺贝尔奖得主、华裔美国科学家丁肇中教授认为:“科学是多数服从少数,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推翻以后,科学才能向前发展。因此,专家评审并不是绝对有用的,因为专家评审是依靠现有的知识,而科学的进展是推翻现有的知识。” “比较另类”的科学认识的发现和接受过程都是首先由个别人、极小数人发现,最后被多数人接受。 我的论点“比较另类”,随着新证据的不断涌现,未来被多数人接受也是可能的。如果我的论点确实成立,对国家就有很大作用。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富强,请贡献您的聪明才智,积极参与这方面的讨论;为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特别 希望欣赏支持“超深盆地调水增雨”论点的专家学者推荐我的博文,把这篇博文顶起来。 (注:2016年1月26日,在原意和文章结构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博文进行了少量补充)
个人分类: 博客导读和总论|2729 次阅读|49 个评论
★★★ 试答“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
热度 69 zhgatcl 2015-5-27 06:31
今天是 5 月 27 日 , 半年 前的 2014 年 11 月 27 日 ,李克强总理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览时,发表了《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下面是我的试答博文(不含图表, 3500 字)。 我的 2015 版“调水增雨”论文共 7 篇,最近才完成,已在科学网博客中对外公开,这 7 篇论文是为《试答李克强之问》铺垫服务的。 实际上我的《试答李克强之问》春节前已写好,就是因为这 7 篇铺垫服务论文 没有写好,所以拖到今天才对外公开。为了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为了更多读者能看到这篇博文, 希望您能推荐,顶起这篇博文 。欢迎质疑,请提宝贵意见。 试答“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 “超深盆地” 指盆地四周山脉海拔比盆地底部海拔高很多的盆地,例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我从 2008 年开始研究向西北调水,我的研究结论是 “向西北超深盆地调淡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 、 以一当十甚至更大 的作用 ’,巧用西北超深盆地的有利地形、北半球西风带的有利风向、青藏高原高海拔的河川淡水,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每年调水几百亿立方米,若干年以后,西北的年平均降水量有望达到甚至超过 500mm ”。以上论点最简单的表述就是 “超深盆地调水增雨” 。 如果我的论点确实成立,对国家就有很大作用,我的研究结论可能就是李克强总理之问的答案。 我的论点极其宏观、极其大胆、比较“另类”,为了证明“另类”论点,我写了 21 篇预印本论文,总计 20 多万字,标题和预印本网址详见附表。 21 篇论文中, 15 篇论证“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4 篇论证怎样调水和怎样实施实验工程, 1 篇论证向西北调水的必要性、紧迫性和技术可能性, 1 篇讨论降水驱霾。 我的论点在科学网上对外公开近一年了,很多专家审查过我的论文,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对我的论点 半信半疑、 “ 比较支持 ”、某气象方面的院士对我论证的 因果逻辑 “气温、地温上升--→冰川加速融化--→水往低处流,冰川融水参与径流和蒸发--→当地的空中水汽含量增大--→降水量增大” 比较支持 、 遥感专家李小文院士生前 在 科学网 博客上邀请其它专家审稿 ,大多数专家对我的论点保持沉默不敢发表意见。 恳请中央指派气象、水利等方面的专家审查我的论文、利用其它气象数据验证我的研究结论(气象部门有现成的原始数据,验证的工作量很小)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 科学是少数人推翻多数人的观念,“另类”认识不等于错误认识 比较“另类”的科学认识总是由个别人、极少数人最先察觉并大胆提出,刚开始绝大多数人都不接受,随着新证据的不断涌现和时间的推移,接受新认识的人会越来越多,最后才被多数人接受。当“另类”科学认识被实践证实、被多数人接受以后,就不再是“另类”科学认识而是常规科学认识,例如,当年的“另类”科学认识太阳中心说、飞机能在大气中飞行等。“另类”科学认识的发现和接受过程都是首先由个别人、极少数人发现最后被多数人接受。“科学认识的发现和接受过程”说明科学是多数服从少数。所以,诺贝尔奖得主、华裔美国科学家丁肇中教授认为: “科学是多数服从少数,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推翻以后,科学才能向前发展。因此,专家评审并不是绝对有用的,因为专家评审是依靠现有的知识,而科学的进展是推翻现有的知识。”所以说, 科学是少数人推翻多数人的观念,“另类”认识不等于错误认识。 2 向西北超深盆地特大规模调水能增加降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2.1 向超深盆地调水,外来水源能够不断重复使用、循环使用。 超深盆地“调水增雨” 的作用过程可简单表述为:①向超深盆地跨流域调水,这些外来水源在盆地底部浇灌农作物,蒸发蒸腾为水汽,水汽在盆地四周巨型山脉的山地变成迎风坡地形雨;②水往低处流,这些 迎风坡 地形雨降水径流回到盆地底部,再浇灌农作物,再蒸发蒸腾为水汽,再在盆地四周山地变成 迎风坡 地形雨;③如此循环往复,外来水源被 不断重复循环使用 ,致使当地水资源大幅增加(肯定有少部分水汽飘出超深盆地,但盆地底部蒸发的大部分本地水汽将如此循环)。所以, 外来水源能够循环使用 。 我国北方地处北半球西风带,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等超深盆地均位于天气系统的上游,从超深盆地飘出的少量水汽,会在天气系统的中下游、我国北方其它地方变成降水,所以,飘出超深盆地的水汽也不浪费,基本上能做到“肥水不流外人田”。 2.2 向超深盆地调水将打破当地水循环系统现有的动态平衡并逐步形成新的动态平衡,正反馈具有放大效应,致使新旧动态平衡点之间相距较远,受水区年降水量将大幅增加、成倍增加。 向西北超深盆地特大规模调水,超深盆地的水资源增多,有水浇灌下垫面的植被,当地生态环境好转。这样就会引发两个结果,其一是蒸发的本地水汽增多,空中水汽含量增加,地面水汽压增加;其二是气温年较差变小,夏季气温下降,饱和水汽压下降,降水所需的水汽含量下降。以上两个结果都能促使当地降水量增大,它们共同作用,迫使当地降水量大幅增加。当地降水量大幅增加,从而使得当地水资源大幅增加。所以, 整个过程是一个正反馈的作用过程,调水以后当地水资源和降水量增加,通过正反馈作用致使当地水资源和降水量不断增加;调水以后当地气温年较差变小,通过正反馈作用致使当地气温年较差不断变小。 正反馈的作用过程详见以下框图。 西北超深盆地调水增雨正反馈作用过程的框图 因为陆面的蒸发能力有限,年陆面蒸发量不可能无限增加,所以,蒸发的本地水汽不可能无限增加,空中水汽含量和地面水汽压不可能无限增加,年降水量不可能无限增加,也就是说 年降水量的增加有极限。 向超深盆地特大规模调水以后,正反馈效应将产生新的动态平衡,因为正反馈具有放大效应,所以,新旧动态平衡点之间相距较远,受水区年降水量将大幅增加、成倍增加。 2.3 向超深盆地调水类似于高利贷、利滚利。 高利贷,利滚利,最后结帐时,利息比本金还要大,甚至大几倍几十倍,能够让人倾家荡产。向超深盆地调水,这些外来水源类似于高利贷的本金;在当地浇灌农作物,蒸发蒸腾为水汽,再在盆地四周山地变成地形雨、变成降水,这部分新增加的水资源相当于利息;在山地变成地形雨、变成降水的水资源径流回到盆地中央,再浇灌农作物,再蒸发蒸腾为水汽,再在盆地四周山地变成地形雨、变成降水,这部分新增加的水资源就相当于利息的利息。所以说, 向超深盆地调水类似于高利贷,利滚利,有“调水倍增效益”,绝对不能小看“利滚利”的巨大作用。 2.4 事实胜于雄辩,冰川超支融化“跨时间调水”能大幅增加超深盆地的降水量,同理跨流域调水也能增加超深盆地的降水量。 我国西部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客观事实和西北千百万年来气候变化的客观事实都证明以下因果逻辑成立: “气温、地温上升--→冰川加速融化--→水往低处流,冰川融水参与径流和蒸发--→当地的空中水汽含量增大--→降水量增大”。 塔里木盆地、柴达森盆地、准噶尔盆地近几十年来因冰川超支融化“跨时间调水”,当地降水量的增幅高达30%~50%,增幅很大。 2.5 气候统计数据证明,水汽与降水是“鸡与蛋”的关系,水汽多相变产生的降水就多,降水多蒸发产生的水汽就多,向南疆东疆特大规模调水沙漠变绿洲以后,地面水汽压增加、空中水汽含量增加,年平均降水量有望增加到 560mm 左右。 详见论文《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地面水汽压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超深盆地的水资源“不断重复循环使用”,“正反馈效应”,“高利贷、利滚利”、冰川超支融化“跨时间调水”增雨的客观事实和气候统计数据都证明:向超深盆地特大规模调水,当地降水量会大幅增加、成倍增加。 为了论证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我一共写了21篇预印本论文(详见附表,请重点关注前8篇论文特别是加 ★ 的4篇论文),我还写了几十篇博文,详见我的《博客导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829592 。 3 不相信“调水增雨”论点的专家学者,无法回应我的《反驳质疑》 质疑和反驳质疑是学术进步的重要环节,鼓励专家学者质疑“调水增雨”论点,也鼓励专家学者反驳质疑,正辩双方都要做到以理服人。在我的《 反驳质疑 》栏目,我写了系列博文《 我的原因解释您不信 , 那您说西北若干降水事实的原因是什么 》,该系列 3 篇博文一共列举了 14 件降水事实。对这些降水事实背后的原因,不相信“调水增雨”论点的专家学者不能做出合理解释,无法回应我的《 反驳质疑 》。 根据干湿绝热过程和理想气体方程能够推理计算得出: 没有超深盆地底部蒸散水汽的补充,即使是 沉底外来水汽 也会飘出超深盆地,不能在盆地四周山地变成降水;超深盆地底部蒸散的 本地水汽 大部分在四周山地被迫抬升变成地形雨,不但它本身很难飘出超深盆地,还改变了沉底外来水汽相变为降水的地点,有了盆地底部蒸散水汽的补充,沉底外来水汽也向本地水汽一样,大部分在四周山地变成地形雨。所以,超深盆地底部的蒸散水汽对当地降水的影响很大。 质疑和反对“调水增雨”论点的专家学者,您能推翻以上研究结论吗?有关这方面的推理计算,详见博文《 您能彻底推翻根据理想气体方程等推理计算得出的结论吗 》及其预印本论文? 4 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的必要性、紧迫性、技术可能性和怎样调水 对水源区和受水区怎样调水,以及调水的必要性、紧迫性和技术可能性进行研究,我为此写了 3 篇论文。为节省篇幅不展开讨论,详见我的博客《 调水工程 》栏目。 5 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的实验工程:南水北调“西之西线”调水工程 藏西诸河位于西藏阿里,当地海拔很高,从藏西诸河向塔里木盆地调水,调水距离 200 多千米,约 2000m 的发电水头可以利用,能做到调水又调电,该工程规模小、见效快,能改善生态环境,遏制疆独、促进新疆的民族团结。我写了 2 篇这方面的论文,为节省篇幅也不展开讨论,详见我的博客《 调水工程 》栏目。 6 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工程的宏伟战略意义:减小雾霾、造福中华、造福全人类 “调水增雨”有 16 大好处: (1) 我国气候特别是西北的气候会变好 ; (2) 增加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并改善时空分布 ; (3) 沙漠变绿洲 , 大幅增加耕地草原和森林的面积 ; (4) 调水增雨沙漠变绿洲 , 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 (5) 玉米造乙醇和其它能源开发 , 促进能源安全 ; (6)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全国协调发展 ; (7) 民族杂居根治疆独,促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 ; (8) 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绝对是利远远大于弊 ; (9) 不忘悲惨历史,大幅增加我国的战略纵深 ; ……。 7 结论 向西北调水具有必要性、紧迫性和技术可能性,我国的工程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足以建设新南水北调大西线工程,只要花钱技术不成问题。向西北调水的意义极大。“调水增雨” 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能减小雾霾、强我中华、造福人类,它可能就是《 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 》的答案。 恳请中央指派气象、水利等方面的专家审查我的论文、利用其它气象数据验证我的研究结论(气象部门有现成的原始数据,验证的工作量很小)。 附件:“调水增雨改变气候”预印本论文的标题、对应博文超链接和网址的一览表 (请重点关注带 ★ 的4篇博文)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的相关研究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比值的研究 中国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随空中水汽含量变化的经验公式 ――――――――――――――――――――――――――――――――― ★★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相关研究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比值的研究 中国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随地面水汽压变化的经验公式 以上6篇论文都是30年气候数据统计分析的研究结论,为《一论》打好了坚实基础。 ★★★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地表水汽压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 一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 青藏高原和中蒙干旱区特别是新疆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证据作用, 二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西北内流区历史气候和中亚干旱区现代气候的证据作用, 三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柴达木盆地与青海湖盆地气候环境的比较、原因探析和联想 四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以上4篇论文都是气候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分析研究,事实胜于雄辩,说服力强,证据力大。 深入研究和科学利用地表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 五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拨乱反正,内陆区降水主要来自陆地内部的蒸散水汽, 六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四两拨千斤,西北内流区巨型超深盆地群有极大的“调水倍增效益” 七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本地水汽比外来水汽容易在本地形成降水的证据和联想, 八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补充、汇总和多重证据链网络的框图, 九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必要性 论宏观趋势“西北进一步变干”的显著特征与科学对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31543.html 怎样调水 新南水北调大西线方案设想的技术可行分析和优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33557.html 新南水北调大西线受水区主干线路和战略调节水库等的规划设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34591.html 实验工程 调研并早日规划实施南水北调西之西线工程的建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35076.html 建设西之西线南水北调工程,源头治本永保新疆的长治久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35937.html 治霾作用 霾与干旱降水的关联性研究和治霾建议 霾的帮凶:冬半年、冬季降水日数减少致使降水驱霾能力减小 评价 ★★★ ★★★ 气象、水利等专家对“调水增雨”论点的初步评价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898535 10 位专家对稿件的初审意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610fea0100zx15.html 试答“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doc 2016年1月14日补充: 对这篇博文,建议您重点关注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这篇博文是不是信口开河、胡说八道?第二,本文观点有没有讨论的价值?本文观点与国家民族的未来有没有关系?第三,论文观点正确还是错误?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比较容易回答,如果您认为本博文不是胡说八道、有讨论的价值,我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顶起这篇博文 ,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如果您有能力对第三个问题发表理性看法,无论是支持意见还是反对意见,您都是一位有责任心的好公民、中华优秀儿女,我向您致敬! 2016年2月17日补充: 昨天,我发了 博文 《 关于仔细审查试答“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 ”的呼吁书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56560 ,供各位专家审稿时参考。
个人分类: 博客导读和总论|8105 次阅读|215 个评论
气象专家张学文关于干盆地和湿盆地的认识与我的研究成果
热度 5 zhgatcl 2015-5-16 07:01
气象专家张学文关于干盆地和湿盆地的认识与我的研究成果 本人从 2008 年开始研究向西北调水之事,我的研究结论是 “向西北超深盆地调淡水能起到‘以一当十、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巧用西北超深盆地的有利地形、北半球西风带的有利风向、青藏高原高海拔的河川淡水,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每年调水几百亿方最多 10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西北的年平均降水量有望达到甚至超过 500mm ”。以上论点最简单的表述就是 “超深盆地调水增雨” 。 我的预印本论文邀请气象专家张学文审查,张学文老师对我的论点 半信半疑、 “ 比较支持 ”。 审查若干篇“调水增雨”论文以后,张学文老师提出了干盆地和湿盆地的概念,我认为张老师的认识非常深刻,值得各位专家深入研究。 1 气象专家张学文老师关于干盆地与湿盆地的一些认识 张学文 老师于 2011 年 5 月 22 日首次提出干盆地和湿盆地的概念,认为盆地可分为干盆地(如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和湿盆地(如青海湖盆地、四川盆地),详见博客文章《 改造盆地气候存在一把特殊的钥匙? —— 初议干盆地与湿盆地概念 》。 2011 年 5 月 24 日 张老师又发表了博客文章《 再议干盆地和湿盆地的特征 》。 2012 年 7 月 5 日 张老师又发表了博客文章《 干湿盆地的定义 》。 2015 年 4 月 15 日 张老师又发表了博客文章《 干湿盆地的相对湿度定义 》。 张学文 老师还发表过学术论文《 盆地气象学和它的某些概念 》,在张学文老师博客的《 盆地地理学 》和《 盆地气象学 》两个栏目,还有其它相关博文。 2 我的研究成果与张学文老师干盆地、湿盆地的认识能够相互印证 据《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地面水汽压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的研究, 南疆东疆多年平均地面水汽压为 6.6hPa 。地面水汽压小,致使降水量小;降水量小,地面就没有水分可供蒸发,地面水汽压就不能变大;地面水汽压不能变大,降水量就不能变大,这样,南疆东疆就只能维持干盆地的现状。 如果想方设法使南疆东疆盆地底部变成水面和绿洲,那地表水分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将大量蒸发,那当地的地面水汽压将大幅增加,年平均地面水汽压就能增加 2.5hPa 左右,年平均地面水汽压就有望达到 9.0hPa 甚至更大。 当地面水汽压达到 9.0hPa 甚至更大时, 根据《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相关研究 》、《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比值的研究 》、《 中国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随地面水汽压变化的经验公式 》等研究成果, 就可推导得出当地多年平均降水量有望达到 573mm 。 当地面水汽压达到 9.0hPa 甚至更大时,当地的平均空中水汽含量就有望达到 15.1mm 左右, 根据《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的相关研究 》、《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比值的研究 》、《 中国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随空中水汽含量变化的经验公式 》等研究成果, 就可推导得出当地多年平均降水量有望达到 552mm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估算,当地面水汽压达到 9.0hPa 甚至更大时,南疆东疆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就有望达到 560mm 左右。 当多年平均降水量达到 560mm 左右时,南疆东疆就能沙漠变绿洲,地面低洼处可能就有水面,那地表就有水分可供蒸发,就能维持湿盆地所需的地面水汽压和空中水汽含量;有了较高的地面水汽压和空中水汽含量,就能相变产生很多降水;降水多了,就有水分可供蒸发。由此可见, “鸡生蛋、蛋卵鸡”,水汽与降水之间是“鸡与蛋”的关系,有水汽就能相变产生降水,有降水就能蒸发产生水汽。地面水分、地面水汽压、空中水汽含量、降水量等类似于“鸡生蛋、蛋卵鸡”,是“鸡与蛋”的关系,人类通过特大规模调水,可以把干盆地变成湿盆地。 以上分析说明,干盆地没有水分可供蒸发,水循环的结果是降水量小,仍然保持干盆地的特性;湿盆地有水可供蒸发,水循环的结果是降水量大,仍然保持湿盆地的特性;也就是说 干盆地和湿盆地都有惯性 。所以,张学文老师关于干盆地、湿盆地的认识是正确的。 主要参考资料: 檀成龙,檀佳 .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地面水汽压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888706 张学文 . 《改造盆地气候存在一把特殊的钥匙?——初议干盆地与湿盆地概念》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446836.html
个人分类: 调水增雨观点|1562 次阅读|16 个评论
七篇2015版“调水增雨”论文的相互关系和进一步验证的研究思路
热度 15 zhgatcl 2015-5-12 20:28
七篇2015版“调水增雨”论文的相互关系和进一步验证的研究思路 1 七篇2015版“调水增雨”论文的相互关系 根据中国121个探空站1971~2000年 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平均含量 的统计数据,我写了以下3篇论文: ⑴《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的相关研究 》; ⑵《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比值的研究 》; ⑶《 中国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随空中水汽含量变化的经验公式 》。 根据中国194个地面国际交换站1971~2000年 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 的统计数据,我写了以下3篇论文: ⑷《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相关研究 》; ⑸ 《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比值的研究 》; ⑹ 《 中国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随地面水汽压变化的经验公式 》。 以上 6 篇论文两两相互印证,论文 ⑴与 ⑷相互印证、论文⑵与 ⑸ 相互印证、论文⑶与 ⑹ 相互印证。 根据南疆东疆10个国际交换站 2013 年 每日平均地面水汽压和24小时降水量的统计数据,我写了以下第7篇预印本论文: ⑺ 《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地面水汽压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一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 。 论文 ⑺ 论证了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论文 ⑺ 处于2015版“调水增雨”论文的 核心 ,前面6篇论文都是为这篇论文铺垫服务的。 2 进一步验证2015版“调水增雨”论文研究结论的思路 采用中国121个探空站 1981 ~2010年 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的统计数据,可以对论文⑴、⑵、⑶进行验证。 根据中国194个地面国际交换站 1981 ~2010年 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统计数据,可以对论文⑷、 ⑸ 、 ⑹ 进行验证;还可以采用 中国825个基本、基准地面气象观测站 1971~2000年或者 1981 ~2010年 的统计数据对论文⑷、 ⑸ 、 ⑹ 进行验证。 采用南疆东疆10个国际交换站2013年以外 其它年份 的每日平均地面水汽压和24小时降水量统计数据,可以对论文 ⑺ 进行验证;还可以采用位于南疆东疆的 基本、基准地面气象观测站 的统计数据对论文 ⑺ 进行验证。 由以上分析可知,7篇论文都能采用不同的统计数据进行验证,研究结论有望通过验证,研究结论得到进一步印证或者只做少量修改的可能性很大。 3 作者的呼吁 以上7篇预印本论文的最终研究结论是“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如果论点确实成立,对国家就有很大作用。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有望彻底改变西北的恶劣生态环境,有望大幅缩小西北与东中部的发展差距,有望大幅提升西北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望解决我国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发展难题,对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防治灰霾都有好处,还能促进民族团结,确保西北边疆的长治久安(详见“ 调水增雨的好处 ”栏目)。我的研究成果对国家可能有很大作用, 呼吁有关方面组织专家验证我的研究成果 (气象部门有现成的原始数据,验证的工作量很小)。 为了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为了更多的读者能看到这篇博文, 希望您能推荐 。质疑和反质疑是科学进步的重要环节,欢迎理性质疑,请提宝贵意见。
个人分类: 2015统计应用|3357 次阅读|32 个评论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地面水汽压贡献的估算和推论》可信吗?!
热度 3 zhgatcl 2015-5-9 10:03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地面水汽压贡献的估算和推论》可信吗?! 根据中国121个探空站1971~2000年 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平均含量 的统计数据,我写了以下3篇论文: ⑴《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的相关研究 》; ⑵《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比值的研究 》; ⑶《 中国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随空中水汽含量变化的经验公式 》。 根据中国194个地面国际交换站1971~2000年 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 的统计数据,我写了以下3篇论文: ⑷《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相关研究 》; ⑸ 《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比值的研究 》; ⑹ 《 中国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随地面水汽压变化的经验公式 》。 以上6篇论文两两相互印证,论文 ⑴与 ⑷相互印证、论文⑵与 ⑸ 相互印证、论文⑶与 ⑹ 相互印证。以上6篇论文都证明,想方设法增加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空中水汽含量和地面水汽压,就有可能大幅增加、成倍增加当地的年降水量。 以目前的科技水平,人类还难以改变大气环流、难以大幅增加流入干旱区的水汽通量,但人类能够跨流域调水改变下垫面,那么,人类有意识地改变下垫面、通过下垫面的蒸发,能不能显著增加干旱半干旱区的地面水汽压和空中水汽含量呢?受水区的年平均降水量能不能随着地面水汽压和空中水汽含量的增加而大幅增加呢? 《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地面水汽压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索,下面是该论文的主标题、副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 塔中站2013年每日降水与地面水汽压的对应关系及其贡献图 》、《 塔中站2013年每日降水与相对湿度的对应关系及其贡献图 》 ,请您客观评价,欢迎质疑,请提宝贵意见。有兴趣审阅全文的,请到“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下载,网址是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a765e9501502846305805cc 。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地面水汽压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一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内容摘要: 对南疆东疆 10 个国际交换站 2013 年日平均地面水汽压和 24 小时降水量的研究发现,当地气候干燥,降水少,地面无水可供蒸发,难得遇上降水有水可供蒸发,降水当日和第 2 日地面水汽压明显增加,本地蒸发对地面水汽压的贡献平均为 3.8hPa ,贡献 ≥ 3.0hPa 和≥ 2.0hPa 的项次分别占总数 67% 和 90% 。 塔 中站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多年平均地面水汽压 4.6hPa 。塔里木盆地四周 8 个国际交换站都不在沙漠地带,多年平均地面水汽压 6.8hPa ,比塔中站多 2.2hPa ,这 2.2hPa 可视为冰川、山地、绿洲等本地蒸发对地面水汽压的贡献。 向南疆东疆特大规模调水、沙漠变绿洲、有水可供蒸发以后,南疆东疆多年平均地面水汽压有望增加 2.5hPa 达到 9.0hPa 。 据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之间 3 项研究成果推测,特大规模调水以后地面水汽压一定能突破 8.5hPa 的重要分界线,年降水量有望达到 573mm 左右;据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之间 3 项研究成果推测,调水以后南疆东疆空中水汽含量有望达到 15.1mm 左右,年降水量有望达到 552mm 左右。以上 6 项成果的推测结论能够相互印证。所以,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关键词: 本地蒸发 地面水汽压 降水量 西北 调水增雨 干旱 气候 塔中站 2013 年每日降水与地面水汽压的对应关系及其贡献图 塔中站 2013 年每日降水与相对湿度的对应关系及其贡献图 论文 《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地面水汽压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 是我的2015版“调水增雨”论文的核心,前面6篇论文都是为这篇核心论文铺垫服务的 ,期待高手的理性质疑,为了国家的富强昌盛,请贡献您的聪明才智,发表高见。 本文配套Excel的下载网址(欢迎详细审查): 配套的 Excel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地面水汽压的贡献,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a765e9501502834d59405c6 配套的 Excel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相对湿度的影响,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a765e9501502838302e05c8 配套的 Excel :新疆的平均水汽压和空中水汽含量,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a765e950150283b397d05ca
个人分类: 2015统计应用|1878 次阅读|11 个评论
英国BBC关注的南水北调“西之西线”设想与中国学者无关吗?
热度 5 zhgatcl 2015-1-23 22:28
英国 BBC 关注的南水北调“西之西线”设想与中国学者无关吗? 各位老师: 青藏高原的西面西藏阿里是印度河的发源地,在我国境内它包括印度河的主支森格藏布(狮泉河)、朗钦藏布(象泉河)和奇普恰普河,在长江流域水资源公报中将它们统称为藏西诸河。藏西诸河与塔里木盆地相距较近,又因为当地海拔高,从藏西诸河向塔里木盆地调水的同时,还能利用高差发电,即“调水与调电”能同时进行,该工程还能大幅改善塔里木盆地西部的生态环境、能促进新疆的长治久安。我主张从藏西诸河向塔里木盆地调水,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我写了两篇这方面的博客和预印本论文,标题是分别是 《调研并早日规划实施南水北调西之西线工程的建议》 、 《建设南水北调西之西线工程,源头治本永保新疆的长治久安》, 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详见我 2014 年 10 月的两篇博客,网址分别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35076.html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35937.html 。 2014 年 12 月 13 日 ,大名鼎鼎的英国 BBC 报道了这件事(详见 http://fnvaworld.org/diverting-the-indus-river-to-xinjiang-a-pilot-project/ )。 印度也有人关注这件事(详见 http://v.tieba.com/p/3470210312?pid=61810526673cid = 、 http://tieba.baidu.com/photo/p?kw=%E4%BC%AA%E9%98%BF%E9%B2%81%E7%BA%B3%E6%81%B0%E5%B0%94%E9%82%A6ie=utf-8flux=1tid=3470210312pic_id=08add0cb39dbb6fd8fae82950a24ab18962b3707pn=1fp=2see_lz=1 )。 关于南水北调“西之西线”的设想,在中国境内没有得到任何反响(基本上是没有支持也没有强力反对),反而能引起异国它乡的关注, 这件事与中国学者无关吗?
个人分类: 博客导读和总论|1942 次阅读|14 个评论
李小文院士对“另类认识”的态度
zhgatcl 2015-1-13 13:10
李小文院士对“另类认识”的态度 李小文院士走得太突然,我们非常怀念。 我一个普通公民,与李院士从未谋面,但在网络空间,有过几次交集,做如下回忆,以示怀念: 一、 2013 年 6 月 15 日,我在科学网给李小文院士留言(我当时没有开通博客,注册名为 zhxftcl1 ,详见李小文院士博客第 254 楼留言),该留言的标题是《 近几十年来输入新疆的外来水汽减少,但当地降水量反而大幅增加,外来水汽与当地降水竟然负相关,这是为什么? 》, 6 月 17 日,李院士回复:“ 稿件全文不可读(可能我机器配置问题)。从两篇摘要看,在冲击一个大问题。逻辑上好像讲得通,但要注意数据的严谨性。关注这个问题的人很多,空中水,海水,。。。不少博主都比我有研究。请教他们更合适。 祝 成功! 小文 ”。 二、看到李小文院士以上回复以后,当天我给李小文院士发了一封电子邮件,19天后的 2013 年 7 月 6 日,李小文院士发表了博客 《欠帐回复( 2 ):调水入疆》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84-705923.html ),在这篇博客中,李老师写道: “匿名博友要我对其文稿提意见。但因为杂事多,本身又是外行,(总计)看了不少时间,但多次被打断,始终未形成一个总的轮廓,更不用说细节了。感到很抱歉,干脆贴到网上,请大家指教,讨论 ” 。 “老邪感觉:题目很有意思。 调水 入疆、暖干暖湿的转变,已经有不少讨论。水库影响局地气候,引起降水强度或集水区位置,也有各种观察。但好像能确定地指出 局地水 蒸发散的增加,能起到 “四两拨千斤” 的作用,还是作者的创新。希望专业一点的网友,先就摘要发表意见。谢谢大家! ”。具体详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84-705923.html 。 三、 2014 年 10 月 24 日,我给李小文老师留言(详见李小文院士博客第 400 楼留言),李院士回复:“ 您的大作看了,评论也看了一些,学到不少,谢谢! ”,详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84do=wallpage=26 。 由以上三段网络文字可以看出,李小文 院士对“另类论点”保持宽容态度,不是一棍子打死,仅这一点就值得某些“官科”学习。 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认为:“ 科学是多数服从少数,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推翻以后,科学才能向前发展。因此,专家评审并不是绝对有用的,因为专家评审是依靠现有的知识,而科学的进展是推翻现有的知识。 ” 科学家要有一颗“好奇之心”,否则,很难有原始创新。 怀念李小文院士, 愿李小文院士在天堂安息 !
个人分类: 博客导读和总论|2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完成发布
yaozi824 2014-12-17 16:00
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完成发布 来源 : 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 冰川是最敏感、最直接、最易于辩识、长纪录、高分辨的气候变化指示器和信息载体,冰川变化信息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基础性资源。中国是中、低纬度山地冰川面积最多的国家,是除格陵兰和南极冰盖之外最重要的冰川集结地。无论是对西北地区水资源评估和国防建设,还是对冰川学及相关学科发展乃至国际全球变化研究,中国冰川的调查、监测、编目和变化信息的挖掘都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是在2006年启动的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项目的资助下开展,是继2002年完成的第一次冰川编目之后对中国西部冰川分布现状进行的新一轮普查。该项工作以2006-2010年间的Landsat TM和ETM+为主要数据源,以国际通用的冰川编目方法进行冰川边界的提取和冰川属性的计算。截止2013年底,完成了中国西部86%地区新一期冰川目录的编制。青藏高原东南部由于受南亚季风的影响,无云无雪的优质遥感影像极难获取,因而该地区的冰川目录尚未编制完成。在本次发布的数据中,该地区的冰川数据使用系统修订后的第一次冰川编目数字化成果来代替。用于替代的第一次冰川编目总计6201条,总面积8753km 2 。 根据此次发布的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 中国西部目前有冰川48571条,总面积51480km 2 ,估计储量4494km 3 。约90%面积的冰川分布于新疆和西藏两个省区,同时雅鲁藏布江和塔里木河流域的冰川分别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30%和34%。 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以分辨率较高的Landsat TM/ETM+遥感卫星数据为主要冰川边界提取数据源,并以最新全球数字高程模型SRTM V4为冰川属性提取数据源,采用当前国际通用的波段比值阈值法提取裸冰区冰川边界,开发了分冰岭提取算法提取冰川分冰岭并用于单条冰川的分割,同时采用国际通用算法计算冰川属性,从而获得了中国西部主要冰川去包含逐条冰川信息的矢量数据和属性数据。通过与部分野外GPS实地测量数据和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如QuickBird、WorldView等)的对比显示,第二次中国编目中的冰川矢量数据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能够满足国土、水利、交通、环境等领域对冰川数据的要求。
个人分类: 水资源|25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调水增雨的好处(9): 不忘悲惨历史,大幅增加我国的战略纵深
热度 2 zhgatcl 2014-12-13 17:19
这篇博文观点成立的前提条件是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不赞成这个前提件的、有兴趣反驳这个前提件的,请去相关博文评论和质疑( 详见我的博文中,“ 2015版“调水增雨”论文 ”、“ 调水增雨论文 ” 、“ 调水增雨观点 ” 和“ 反驳质疑 ”四个栏目 )。完全不赞成“调水增雨沙漠变绿洲”论点的,就不要阅读此文了,以免浪费您的宝贵时间。 调水增雨的好处(9): 不忘悲惨历史,大幅增加我国的战略纵深 1 不忘外国强盗从东部沿海入侵我国的悲惨历史 今天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77 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 30 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以上引自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中国近代史上的对外战争,例如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中日甲午海战、抗日战争等,外国强盗都是从东部沿海入侵我国的。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必须牢记历史,振兴中华。 2 在可预见的未来,外国强盗从东部沿海比从中亚陆路入侵我国的可能性大得多 我国西部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相邻,这几个国家都不是军事强国,与我国的陆地边界已正式划定,与我国的关系较好,入侵我国的可能性不大。我国在东海和南海与其它国家存在岛争。在可预见的未来,外国强盗从东部沿海比从中亚陆路入侵我国的可能性大得多。 3 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过于偏向东部沿海,在未来的对外战争中处于不利的战略地位 因为地形、地貌、气候、水资源、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位于东部沿海。在未来的对外战争中,外国强盗入侵东部沿海、损 毁东部设施,重创我国经济,我国很难得到西部的强力支持,在对外战争中处于不利的战略位置。我国要想方设法发展西部,地区之间均衡发展、协调发展,这样就能增加战略纵深。 4 “调水增雨”进行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大幅增加我国的战略纵深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这个 论点极其宏观、极其大胆、比较“另类”,不是几句话就能够讲清楚的。为了证明这个论点,我一共写了 10 篇预印本论文,详见《 调水增雨论文 》栏目中 10 篇博文及其预印本论文。《 调水增雨观点 》和《 反驳质疑 》栏目中的博文也是这方面的内容。 对 “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 的 论点,我的 10 篇论文总共有十几万字,对论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改变气候的成功范例,论点极其复杂,还有进一步论证的必要。讨论质疑是科学进步的重要环节,真诚邀请专家学者参与这方面的讨论。 “调水增雨”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就能进行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变好以好,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就能做到“事半功倍”,就能发展西北的经济,就能缩小西北与东中部的发展差距,在未来的战争中,西北就能给东部强力支持,我国的战略纵深就能得到大幅增加。 5 建设 对外的威慑设施,增加我国的对外谈判筹码 根据国际水法,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分配原则是公平合理,我国适度分享跨国水资源合理合法。 为了“调水增雨”,我国要在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国际河流建设水利设施。国际河流上游的水利设施对下游国家来说是“水利霸权”的锐利武器,我们爱好和平,不谋求“ 水利霸权 ”。向拥有核武器不等于我们要使用核武器一样,掌控水利霸权的“另类”武器不等于我们要使用这个武器,它只是我国争取合法国家利益的一种手段。原子弹、氢弹有威慑作用,这些水利设施也有一定的威慑作用。这样就能增加我国的对外谈判筹码。 6 小结 “调水增雨”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就能大幅增加我国的战略纵深;国际河流上的水利设施是保家卫国的“另类”武器,能增加我国对外谈判的筹码。“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有前提的,大幅增加战略纵深, 建设 对外的威慑设施,不仅对国防安全有好处,在谈判桌上还能为我国争取更多利益。
个人分类: 调水增雨的好处|1557 次阅读|8 个评论
调水增雨的好处(8):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绝对是利远远大于弊
热度 3 zhgatcl 2014-12-8 18:57
这篇博文观点成立的前提条件是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不赞成这个前提件的、有兴趣反驳这个前提件的,请去相关博文评论和质疑( 详见我的博文中,“ 2015版“调水增雨”论文 ”、“ 调水增雨论文 ” 、“ 调水增雨观点 ” 和“ 反驳质疑 ”四个栏目 )。完全不赞成“调水增雨沙漠变绿洲”论点的,就不要阅读此文了,以免浪费您的宝贵时间。 调水增雨的好处(8):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绝对是利远远大于弊 1 水是西北生态环境最大的影响因子、干旱少雨是西北生态环境恶劣的根源 水是生命的源泉,沙漠的克星。在干旱少雨的西北,有水的地方就是绿洲,没水的地方就是沙漠。没有水就没有植物和动物,就不适合人类生存。植物、动物和人类都不能生存的地方,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塔克拉玛干的流动沙丘就是生态环境极其恶劣的典型。所以说水是优良生态环境的物质基础、水是西北生态环境最大的影响因子。 西北沙漠广泛分布、生态环境恶劣,根本原因是当地干旱少雨,不能提供植物生长和动物生存必需的水分。 2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和生态环境(天大的利好)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这个 论点极其宏观、极其大胆、比较“另类”,不是几句话就能够讲清楚的。为了证明这个论点,我一共写了 10 篇预印本论文,详见《 调水增雨论文 》栏目中 10 篇博文及其预印本论文。《 调水增雨观点 》和《 反驳质疑 》栏目中的博文也是这方面的内容。 对 “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 的 论点,我的 10 篇论文总共有十几万字,对论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改变气候的成功范例,论点极其复杂,还有进一步论证的必要。讨论质疑是科学进步的重要环节,真诚邀请专家学者参与这方面的讨论。 “调水增雨”、西北年均降水量有望达到甚至超过 500mm 。有了水的滋润,生态环境必定大幅改善。整个西北约 300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将成为我们的宜居家园。 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西北的沙漠变成绿洲、生态环境彻底变好;由西北蒸发蒸腾的水汽增多,因为西风带的原因,处于下风方向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的降水量会有少量增加,所以,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对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等地的生态环境也有少量好处。 3 特大规模调水对水源调出区陆生生态的影响:基本没有坏处可能还有少量好处 水往低处流,自然降水沿地表和天然河床的坡度向下径流。已经径流到天然河床的地表水,不可能返回汇水区和农田、森林(抽水除外),不调水的话这些地表水将沿天然河床径流到大海,调水只减少河川径流量和入海水量,对水源调出区的陆生生态没有任何不利影响。为了调水,要建设大量调节水库,由湖泊效应的原理可知湖泊附近的降水量会增加,因此,调水对水源调出区的陆生生态可能还有少量好处。 4 特大规模调水对水源调出河流水生生态的影响:不利影响有限 为了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要从河流上游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等取水,取水口位于青藏高原,海拔 3000 多米。因为调水取水口下游的河川径流量减少,对调出河流水生生态的不利影响位于取水口下游。 因为取水口以下干流、支流汇水区的天然径流量陆续进入河川,距离取水口越近,调水量占河川天然径流量的比例越大,调水对该河段水生生态的不利影响越大;距离取水口越远,调水量占河川天然径流量的比例越小,调水对该河段水生生态的不利影响越小。 因为拟建取水口海拔 3000 多米,这里河流的鱼类本来就不多,加之调出河流位于湿润区,年降水量大,沿途径流补充较快,随着距离取水口长度的增加,调水量占河川天然径流量的比例快速下降,所以,特大规模调水对调出河流水生生态的不利影响有限,受影响较大的河段长度有限。 科学规划、科学调度并适当增加投资、增加水库的调节容积,尽量多调丰水期的洪水,少调甚至不调枯水期的河川径流,尽量减小枯水期的调水比例,可进一步减小调水对局部河段水生生态的不利影响。 详细规划研究时,专业技术人员能 研究 调水量、研究不同断面调水量占河川天然径流量的比例、研究这个比例沿着距离取水口长度的变化趋势、研究调水量占河川天然径流量的比例与水生生态的关系、按水生生态受影响较小的要求这个调水比例最大是多少?具体环境影响评价时能对以上情况进行定量研究。 (注: 长江流经三峡工程坝址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4510 亿立方米,如果新南水北调大西线从长江上游调水170亿立方米,那么占比为3.77%,加之三峡、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锦屏等水库电站的调节作用、多调丰水期洪水少调枯水期径流等技术措施,对这里水生生态的影响已经很小)。 5 小结 由以上分析可知,特大规模调水工程对水源调出区陆生生态没有不利影响甚至可能还有少量好处;对西北受水区约 300 万平方公里的生态环境是天大的利好,因为西北位于西风带的上游,西北生态环境好转又对下风方向华北平原等地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好处 (属全局性生态环境问题) ;但对水源调出河流取水口下游局部河段的水生生态有不利影响 (属局部生态环境问题) 。科学规划、科学调度并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可进一步减小不利影响,调水对水源调出河流取水口下游水生生态的不利影响有限。 特大规模调水对水源调出河流局部河段水生生态的不利影响属局部生态环境问题,而西北受水区 300 万平方公里生态环境彻底变好属全局性生态环境问题,两者之间没有可比性,为了西北“调水增雨”规划实施的特大规模调水工程,在生态环境方面绝对是利远远大于弊。
个人分类: 调水增雨的好处|1692 次阅读|6 个评论
调水增雨的好处(7):民族杂居根治疆独,促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
热度 2 zhgatcl 2014-12-4 19:46
这篇博文观点成立的前提条件是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不赞成这个前提件的、有兴趣反驳这个前提件的,请去相关博文评论和质疑( 详见我的博文中,“ 2015版“调水增雨”论文 ”、“ 调水增雨论文 ” 、“ 调水增雨观点 ” 和“ 反驳质疑 ”四个栏目 )。完全不赞成“调水增雨沙漠变绿洲”论点的,就不要阅读此文了,以免浪费您的宝贵时间。 调水增雨的好处(7):民族杂居根治疆独,促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 1 中国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的好处(大聚居容易产生民族分裂思潮) 夫妇之间都会产生矛盾,兄弟长大以后都要分家,民族之间产生一些小矛盾不可避免。如果少数民族 “大聚居” , 因为各种小矛盾就容易产生民族分裂思潮。我国民族 “大杂居、小聚居” 的分布有利于各民族相互交往,团结合作。使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团结、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共同繁荣。这样的民族分布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民族团结,社会才能安定,经济才能发展,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2 新疆特别是南疆少数民族分布存在的问题 新疆特别是南疆少数民族聚居,民族之间的杂居不多。民族之间存在一些小矛盾不可避免,这样的民族分布容易被民族分裂分子利用。 3 民族之间杂居特别是民族之间通婚,是民族融合的最佳办法 民族之间杂居、各民族男女青年之间的交往就可能产生一些民族之间的联姻。民族之间杂居特别是民族之间通婚,就能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一定的时候,想分都分不开,民族分裂势力就没有任何可乘之机。所以,民族之间杂居特别是民族之间通婚是民族融合的最佳办法。近年来,西藏、新疆等地方政府鼓励小数民族与汉族通婚(发放奖金),这是促进民族融合的好办法。 4 特大规模调水移民开发西北能够彻底根治疆独,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这个 论点极其宏观、极其大胆、比较“另类”,不是几句话就能够讲清楚的。为了证明这个论点,我一共写了 10 篇预印本论文,详见《 调水增雨论文 》栏目中 10 篇博文及其预印本论文。《 调水增雨观点 》和《 反驳质疑 》栏目中的博文也是这方面的内容。 对 “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 的 论点,我的 10 篇论文总共有十几万字,对论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改变气候的成功范例,论点极其复杂,还有进一步论证的必要。讨论质疑是科学进步的重要环节,真诚邀请专家学者参与这方面的讨论。 中央人民政府急民族地区人民所急,克服极大困难向西北边疆调水,就能赢得少数民族的人心;调水以后当地降水量增加,生态环境变好,经济发展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就能增加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对国家、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认同。 调水增雨沙漠变绿洲 以后,就能向西北特别是南疆地区大量移民,就能做到民族之间的杂居,就能产生民族联姻,这样就能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能彻底根治疆独,就能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个人分类: 调水增雨的好处|1643 次阅读|14 个评论
调水增雨的好处(6):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全国协调发展
热度 1 zhgatcl 2014-12-1 22:04
这篇博文观点成立的前提条件是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不赞成这个前提件的、有兴趣反驳这个前提件的,请去相关博文评论和质疑( 详见我的博文中,“ 2015版“调水增雨”论文 ”、“ 调水增雨论文 ” 、“ 调水增雨观点 ” 和“ 反驳质疑 ”四个栏目 )。完全不赞成“调水增雨沙漠变绿洲”论点的,就不要阅读此文了,以免浪费您的宝贵时间。 调水增雨的好处(6):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全国协调发展 1 富裕与贫困地区站的角度不同、关注的问题不同,地区发展差距过大危害很大 富人与穷人关注的问题不同。富人有钱,饱暖之后思淫欲,淫欲之后思清洁、干净的空气、水、食品和环境;穷人饭都吃不饱,谁还在乎吃点脏馒头?能否吃到干净馒头,根本不是穷人考虑的问题,他们首先考虑的问题是有东西吃,不要饿死。 同样的道理,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关注的问题也不同。富裕地区有钱,更关注民生和发展后劲;贫困地区没钱,只能先顾眼前,暂时顾不上民生和发展后劲。 在一个国家的内部,如果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过大,富裕地区觉得自己交税多,而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又主要用于贫困地区,就会觉得贫困地区是累赘;贫困地区创造的物质财富少,上交的税收少,人均收入比富裕地区低,同样的工作例如教师、警察在贫困地区的收入比富裕地区的收入少很多,心理就会不平衡。长期如此,在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就容易产生矛盾,所以,地区发展差距过大危害很大,要想方设法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2 西北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是当地干旱少雨、自然环境恶劣 水是生命的源泉,沙漠的克星。在干旱少雨的西北,有水的地方就是绿洲,没水的地方就是沙漠。没有水就没有植物和动物,人类就无法生存。 连生存都困难的地方,不可能得到很大发展,西北经济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是当地干旱少雨、自然环境恶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要想方设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和由此产生的恶劣自然环境,从而实现源头扶贫、源头治本的目标。 3 特大规模调水能缩小西北与东中部的发展差距,能促进全国的协调发展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这个 论点极其宏观、极其大胆、比较“另类”,不是几句话就能够讲清楚的。为了证明这个论点,我一共写了 10 篇预印本论文,详见《 调水增雨论文 》栏目中 10 篇博文及其预印本论文。《 调水增雨观点 》和《 反驳质疑 》栏目中的博文也是这方面的内容。 对 “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 的 论点,我的 10 篇论文总共有十几万字,对论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改变气候的成功范例,论点极其复杂,还有进一步论证的必要。讨论质疑是科学进步的重要环节,真诚邀请专家学者参与这方面的讨论。 环境决定论、气候决定论有一定的道理。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变好以后,就能发展经济,就能缩小西北与东中部的发展差距,就能促进全国的协调发展。
个人分类: 调水增雨的好处|1459 次阅读|5 个评论
《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与我的研究成果
热度 7 zhgatcl 2014-11-28 19:11
《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与 我的研究成 果 各位老师:我主张向西北特别是新疆特大规模调水(调淡水、不调海水),并写了十几篇预印本论文,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 的论点,它们可能就是《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的答案。到目前为止,我的博客全部都是宣传向西北调水的,请各位老师仔细审查我的博文及其预印本论文,特别推荐“ 2015版调水增雨论文 ”、 “ 调水增雨论文 ” 、“ 调水增雨观点 ” 和“ 反驳质疑 ”四个栏目的博文, 欢迎各位老师的理性质疑。 转载: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11-28 11:02 来源: 中国政府网 原载网址 http://www.gov.cn/guowuyuan/2014-11/28/content_2784332.htm 【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 李克强27日在国博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指着中国地图上的“胡焕庸线”说, 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 ,但中西部如东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我们是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 【李克强鼓励大学生:到西部施展专业才华】 李克强27日在国博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遇到几位在此参观的大学生。一位城市规划专业的博士生说,她计划明年毕业后去西部工作,总理连声称赞。他说,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程度与东部地区有不小差距,但差距也意味着潜力,要靠你们规划设计,到西部施展专业才华。 延伸阅读: 人民网:《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128/c1001-26113082.html 新浪网:《官媒首提“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 http://news.sina.com.cn/c/2014-11-28/105231217034.shtml?cre=newspagepcmod=floc=1r=u 腾讯新闻:《李克强:城市须处理好水、雾霾问题》 http://news.qq.com/a/20141129/003430.htm 蔡小宁:《东水西调或能回答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89923do=blogid=847486
个人分类: 博客导读和总论|3568 次阅读|15 个评论
霾的帮凶:冬半年、冬季降水日数减少致使降水驱霾能力减小
热度 19 zhgatcl 2014-11-24 07:30
霾的帮凶:冬半年、冬季降水日数减少致使降水驱霾能力减小 1 中国东部近几十年来冬季≥ 0.1mm 降水日数明显减少 图 1 摘自文献 。由图中线性趋势可知,无论是热带、副热带还是温带,我国东部冬季降水日数都是明显减少。冬季降水日数热带大约由 30 日减少到 21 日,副热带大约由 36 日减少到 28 日,温带大约由 14 日减少到 11 日。 表 1 也摘自文献 。由表可知, 200 1 ~2007年 与 1950 年代相比,热带冬季降水日数由 27.6 日下降到 19.0 日( 降水日数占冬季日历数的 30.7% 下降到 21.1% ),副热带冬季降水日数由 37.3 日下降到 29.6 日(降水日数占冬季日历数的 41.4% 下降到 32.9% ),温带冬季降水日数由 14.1 日下降到 11.7 日(降水日数占冬季日历数的 15.7% 下降到 13.0% )。温带冬季降水日数比热带、副热带低得多。 图 1 和表 1 都说明, 中国东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近几十年来冬季降水日数明显减少;温带冬季的降水日数比热带、副热带低得多。京津冀地区霾污染最严重,当地位于温带,冬季降水日数比热带和亚热带冬季降水日数少得多。 2 权威研究证明,冬半年降水日数与霾日数呈显著负相关,冬半年降水日数多时霾日少,降水日数少时霾日多 据国家气候中心的研究, “1961~2012 年全国各站冬半年降水日数线性趋势表明,除新疆南部降水日数增加外,全国其余地区降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中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日数每年减少 0.2~1.0d ,云南西南部降水日数每年减少超过 1.0d 。 降水日数的减少使得雨水对大气中污染物的冲刷作用减弱,污染物颗粒能够更长久地在空气中留存,从而更易形成霾。 我国中东部地区平均的降水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 -4d/10a ),霾日数与降水日数呈显著负相关( -0.71 )。 由各站冬半年霾日数与降水日数相关系数可见,在霾日数较多的黄淮、长江中下游、华南等地基本上为显著负相关” 。 3 为什么说冬季、冬半年≥ 0.1mm 降水日数的减少是霾的帮凶 京津冀重度霾污染经常由大风驱散,所以,很多人认为近几十年来风速减少是霾的帮凶,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正确,但 霾的帮凶不只一个 ,近几十年来冬季、冬半年≥ 0.1mm 降水日数明显减少也是霾的帮凶,理由有以下 6 点: 第一,湿沉降的原理证明降水有驱霾作用。 湿沉降是指通过降雨、降雪等使颗粒物从大气中去除的过程。它是去除大气颗粒物和痕量气态污染物的有效方法。湿沉降可分为雨除和冲刷两种机制。 雨除 是指一些颗粒物可作为形成云的凝结核,成为云滴的中心,通过凝结过程和碰撞过程使其增大为雨滴,进一步长大而形成雨降落到地面,颗粒物也就随之从大气中被去除。雨除对粒径小于 1μm 的颗粒物的去除效率较高。 冲刷 是指降雨时在云下面的颗粒物与降下来的雨滴发生惯性碰撞或扩散、吸附过程,从而使颗粒物去除。冲刷对粒径为 4μm 以上的颗粒物的去除效率较高。 第二,百姓的生活常识证明降水有驱霾作用。 降水时把空气中的尘埃带回地表,所以,雨过天晴,空气清新,降水有驱霾作用。 第三,科学实验证明人工增雨有驱霾作用。 据报道,近年来为减轻霾污染,武汉、南京、重庆、长沙、西安等地都开展了人工增雨驱霾实验,每次实验都能取得一定的驱霾效果。西安采用雾炮减霾车向空中喷射水雾,也取得了一定的驱霾效果。 第四,典型降水事例 的 对比成果 证明降水有驱霾作用。 文献 的对比科研成果证明,典型降水事例对 PM2.5 浓度的平均去除率为 44% 。 第五,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霾污染的程度差别证明降水有驱霾作用。 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都是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京津冀霾污染比其它两个地区严重得多,与此对应的是京津冀冬季的降水日数比长三角、珠三角小得多,详见表 1 ,这间接说明降水有驱霾作用(京津冀的污染源可能也要多一些)。 第六,权威研究证明霾日数与冬半年降水日数呈“显著负相关” 。 以上 6 点都证明降水有驱霾作用,所以, 冬季、冬半年≥ 0.1mm 降水日数的明显减少是近年来霾污染多发的帮凶。 4 冬半年、冬季降水日数明显减少的原因分析(有待科研论证) 我国北方位于北半球西风带,冬半年由大陆季风控制,冬半年大气环流的运动路线一般都是东移南下。全球变暖致使冬半年地表气温上升、对应的 饱和水汽压增大 ,如果近几十年来 冬半年 由西伯利亚、蒙古国、中国西北输往华北等地的水汽不变或者变化很小,那么因地表气温上升中国东部的相对湿度就会下降,水汽相变为降水的机会就会减少,所以,中国东部冬半年、冬季的降水日数明显减少。 5 治霾对策(采用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等措施,应对冬半年、冬季降水日数明显减少) 全球变暖,冬半年、冬季气温上升致使饱和水汽压增大,相对湿度下降,中国东部冬季水汽相变为降水的机会减少,要控制和逆转 饱和水汽压的增大 极其困难。只能想方设法增大空中水汽含量和绝对湿度,从而增大冬季水汽相变为降水的机会,遏制冬季降水日数的减少甚至增加冬季的降水日数,以达到 “降水驱霾” 的目的。 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借助西北超深盆地极大的“调水倍增效益”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为证明这个论点,我一共写了 10 篇预印本论文,详见《 调水增雨论文 》栏目中 10 篇博文及其预印本论文。《 调水增雨观点 》和《 反驳质疑 》栏目中的博文也是这方面的内容,欢迎各位老师理性质疑。 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变好以后,西北的沙漠将变成绿洲。 沙漠沙地 没水可供蒸发 ,塔克拉玛干沙漠就是没水可供蒸发的典型,所以,每年由这些沙漠沙地蒸发蒸腾并输往东部的水汽很少。如果这些沙漠沙地全部变成绿洲, 由没水可供蒸发变成有水可供蒸发 ,再加上西北的气温年较差变小、冬季平均气温上升, 蒸发能力增大 ,那么, 冬半年、冬季西北蒸发的水汽将大幅增加,由西北输往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等地的水汽将大幅增加,位于下风方向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等地冬半年、冬季的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可能会大幅增加(这类似于在上风向设置加湿机,必然增加下风方向空气的水汽含量,从而增加下风方向的雨日和降水量)。 虽然冬半年、冬季增加的降水量和降水日数难以定量计算,但是这个增量不能忽视、可能不是一个很小的数字(原因是沙漠变绿洲的总面积很大很大)。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等地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增加,对我国冬半年、冬季 “降水驱霾” 可能有很大好处。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详见预印本论文《 霾与干旱降水的关联性研究和治霾建议 》,网址是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1e77191e0374 。 欢迎理性质疑。 (特别申明:自然和人为污染物的排放是霾的元凶,冬季降水日数的减少是霾的帮凶,向刑事案件对元凶、帮凶都要处罚一样,我主张对污染的元凶、帮凶都要治理,“治霾建议”不排斥对元凶的治理)。 参考文献 周伟东 , 史军 , 穆海振 . 中国东部冬季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 资源科学 .2010,32(6):108 8 ~1096 宋连春 , 高荣 , 李莹等 .1961 — 2012 年中国冬半年霾日数的变化特征及气候成因分析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3,9(5) 杨晓亮杨敏 . 一次雾霾过程中气象因子与细颗粒物浓度关系的研究 . 干旱气象 ,2014,32(5):78 1 ~787
个人分类: 治霾|3530 次阅读|65 个评论
调水增雨的好处(5): 玉米造乙醇和其它能源开发,促进能源安全
热度 3 zhgatcl 2014-11-21 07:02
这篇博文观点成立的前提条件是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不赞成这个前提件的、有兴趣反驳这个前提件的,请去相关博文评论和质疑( 详见我的博文中,“ 2015版“调水增雨”论文 ”、“ 调水增雨论文 ” 、“ 调水增雨观点 ” 和“ 反驳质疑 ”四个栏目 )。完全不赞成“调水增雨沙漠变绿洲”论点的,就不要阅读此文了,以免浪费您的宝贵时间。 调水增雨的好处(5): 玉米造乙醇和其它能源开发,促进能源安全 1 能源安全的重要性 “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 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 。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能源,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国防科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寸步难行。“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向粮食安全一样,能源安全也是事关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事项,必须高度重视。 2 全球和我国在能源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按现有消费速度,几十年、一百多年后就会消耗完毕。全球在能源方面存在重大隐患。 我国在能源安全方面存在四大问题,其一是单位GDP能源消耗过大,这要靠各行各业狠抓节能技术,全社会增强节能意识、普及节省常识并身体力行才能解决。其二是传统的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占比过大,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占比过小。其三是石油产品对外依存度过高,我国石油产品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其四是进口的石油产品绝大部分通过油船经马六甲海峡运回国内(少量通过管道运输),能源运输过分依赖马六甲海峡,存在战争风险和恐怖风险。 3 调水增雨有利于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怒江、澜沧江流出国境处的河谷海拔近600米,雅鲁藏布江流出我国实际控制线处的河谷海拔也是近600米,这三条跨国江河流出国境处、相对于海平面的重力势能,我国没有办法在当地开发利用,这部分相对于海平面的重力势能是下游国家的水能资源,调水后这部分水能资源将在受水区得到开发利用;雅鲁藏布江的支流易贡藏布江和泊隆藏布江流经“川藏线的排龙天险”,该处经常塌方,地质极其复杂,水能资源在当地开发利用难度极大。调水后这部分重力势能可以在受水区得到开发利用,因此,新南水北调大西线相当于既调水又调电,仅这部分水力发电能源就相当可观。 向西北巨型超深盆地特大规模调水,西北的平均降水量将达到500mm以上,盆地四周的山地降水量将大幅增加,有可能达到800mm以上,西北内流河将新增大量水能资源,可建设大量水库电站。 以上两部分能增加多少水能资源有待专门研究。 4 调水增雨有利于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 我国西部、北部存在大量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现阶段大规模开发利用难度较大,新南水北调大西线的实施有利于这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河西走廊有大量风能资源,有建设“陆上三峡”的自然条件,但风电极不稳定,新南水北调大西线特大规模调水实施后,可在受水区建设 特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和大量中小规模的抽水蓄能电站 ,为“陆上三峡”削峰填谷、满负荷发电创造了条件;新疆也存在大量风能资源,向河西走廊风能资源一样,也需要建设配套的抽水蓄能电站;塔克拉玛干等沙漠地区存在大量风能,但当地为活动沙丘,无法开发利用,大西线特大规模调水后,当地降水量增多,活动沙丘变成固定沙丘、变成绿洲后就能得到开发利用。 西北的太阳能在风沙猖獗的环境下也难以开发利用,大西线特大规模调水遏制沙尘暴后就能大规模开发利用。太阳能也不稳定,也需要建设配套的抽水蓄能电站;青藏高原的风电作为大西线的抽水电源,风大时多抽水,风小时少抽水,也可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总之,新南水北调大西线有利于我国西部、北部风能和太阳能的大规模开发利用,能为我国提供几个至十几个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 5 调水增雨有利于传统能源的开发利用 西北有大量煤矿、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开发利用这些能源也需要水资源,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实施以后,可大量开采利用。 6 调水增雨沙漠变绿洲,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重启玉米加工乙醇开发生物质能源 前几年我国进行了玉米加工车用乙醇等工作,因为玉米产量有限,为保证人 畜 消费不得不停止,特大规模调水沙漠变绿洲以后,玉米播种面积大幅增加,我国的玉米产量大幅上升,就能重新启动玉米加工车用乙醇等工作。 据人民网特约记者奇云2003年8月8日 《种植物产石油 植物石油:21世纪的绿色能源》 介绍,美国科学家培育的“三叶橡胶树”能源植物每公顷每年可产生物柴油120~140桶(1桶油大约135公斤,1公顷=15亩,折算为每亩每年大约可生产1.1吨生物柴油),日本科学家增育的“象草”能源植物每公顷每年可生产12吨生物柴油(折算为每亩每年可生产约0.8吨生物柴油)。 据海关统计,2013年我国进口原油产品2.8亿吨,如果我国能源植物亩产达到1吨生物柴油的话(美国、日本科学家能做到的事,我国科学家也能做到),我国有2.8亿亩由荒漠改造的耕地就可生产2013年进口的全部原油产品。即使我国能源植物亩产量只有美国、日本的一半,我国多拿出一部分由荒漠改造完成的耕地也能解决我国对生物柴油的需要。我国西北等地有大量荒漠,调水后可大量开垦,拿出一部分栽种能源植物就能彻底解决 “生物质能与人争粮、与粮争地” 的矛盾,就能基本解决我国的能源需求,前景十分诱人。如果能源植物科研取得突破、生产成本经济合理的话,仅此一项就有望彻底解决我国的能源安全隐患。 石油等化石能源几十年后就会用尽,如果到那时人类还未找到价廉物美的新能源的话,最有可能的替代能源就是植物能源,栽种能源植物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西北可栽种数亿亩能源植物。 参考资料: 人民网:种植物产石油 植物石油:21世纪的绿色能源 http://www.people.com.cn/GB/huanbao/1075/2007538.html
个人分类: 调水增雨的好处|1639 次阅读|12 个评论
调水增雨的好处(4): 调水增雨沙漠变绿洲,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热度 2 zhgatcl 2014-11-17 19:50
这篇博文观点成立的前提条件是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不赞成这个前提件的、有兴趣反驳这个前提件的,请去相关博文评论和质疑( 详见我的博文中,“ 2015版“调水增雨”论文 ”、“ 调水增雨论文 ” 、“ 调水增雨观点 ” 和“ 反驳质疑 ”四个栏目 )。完全不赞成“调水增雨沙漠变绿洲”论点的,就不要阅读此文了,以免浪费您的宝贵时间。 调水增雨的好处(4): 调水增雨沙漠变绿洲,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1 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 1.1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 粮食不像其他商品,其他商品少一点只会涨价,粮食少一点都会饿死人,是一个硬需求。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粮食问题是安全问题,而非经济问题。 1.2 粮食安全是政治安全的命脉。 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很早就渗入了政治因素。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1.3 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粮食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物质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政治安全的命脉、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所以,“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 2 全球粮食危机(全球粮食安全存在着多种隐患和危机) 首先是全球粮食产量的增长率小于人口的增长率。二是全球粮食储备与历史最高储备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三是粮食生产的不平衡导致了粮食分配与消费的不均。 研究报告指出:《 全球肥沃土壤 60 年内将消失 人类面临新粮食危机 》, 全球粮食危机短期内难以解决。 3 我国粮食安全存在隐忧(过度耕作、土壤有机质减少、设施农业致土壤盐碱化)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恐怕没有什么物资比粮食更加重要了!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自给率不足90%、粮食自给率不足95%,我国的粮食安全存在以下隐忧: 一是耕地面积不足,人均耕地占有量很低。全国耕地保护红线18亿亩,按13.5亿人口平均人均耕地占有量仅1.3亩。 二是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粮食生产必需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严重不均。 三是耕地单产继续稳步提高难度加大。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粮食生产的单产已经很大,要继续稳步提高难度很大。 四是我国北方耕地受干旱、沙漠化威胁,南方耕地受石漠化威胁,设施农业致土壤盐碱地化,全国大部分耕地过度耕作,质量下降,土壤有机质不断减少。 五是我国人口还在缓慢增长。 以上五点充分说明我国粮食安全存在较大的安全隐忧。 粮食自给率不足,过度依赖进口,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受制于人”,特别是战争时的地位非常不利。 4 “调水增雨”沙漠变绿洲,增加我国的耕地面积,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这个论点极其宏观、极其大胆、比较“另类”,不是几句话就能够讲清楚的。为了证明这个论点,我一共写了 10 篇论文 ,理论和客观事实都证明,向超深盆地调水能起到“以一当十,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0 篇论文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印证,论点可信。有关这方面的情况详见我的博文中“ 调水增雨论文 ” 、“ 调水增雨观点 ” 和“ 反驳质疑 ”三个栏目。 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的改变、西北年降水量的大幅增加、成倍增加,西北的沙漠将变成绿洲,有关这方面的情况详见我的上一篇博文,该文的标题和超链接如下:《 调水增雨的好处 (3): 沙漠变绿洲 , 大幅增加耕地草原和森林的面积 》。 西北沙漠面积高达 100 多万平方公里,沙漠变绿洲以后,我国的耕地面积将大幅增加,所以,我国的粮食安全能够得到保障。到那时,我国将向美国一样,由粮食进口国变成粮食出口国,在粮食安全方面将 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
个人分类: 调水增雨的好处|1753 次阅读|5 个评论
调水增雨的好处(3):沙漠变绿洲,大幅增加耕地草原和森林的面积
热度 2 zhgatcl 2014-11-14 07:29
这篇博文观点成立的前提条件是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不赞成这个前提件的、有兴趣反驳这个前提件的,请去相关博文评论和质疑(详见我的博文中,“ 2015版“调水增雨”论文 ”、“ 调水增雨论文 ” 、“ 调水增雨观点 ” 和“ 反驳质疑 ”四个栏目)。完全不赞成“调水增雨”论点的,就不要阅读此文了,以免浪费您的宝贵时间。 调水增雨的好处(3):沙漠变绿洲,大幅增加耕地草原和森林的面积 1 我国沙漠、沙地的基本情况 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干旱少雨,沙漠广泛分布,生态环境恶劣。有水的地方就是绿洲,没水的地方就是沙漠。水是生命的源泉 、沙漠的克星 ,干旱少雨的气候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不适合动物和人类的生存。 年降水量≥ 400mm 的湿润半湿润地区,一般不会形成沙漠和沙地;年降水量< 400mm 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有可能形成沙漠和沙地。沙漠特别是流动沙漠在大风的作用下,易形成沙尘暴,对我国危害极大。 “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 262.2 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中国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 中国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 160.7 万平方公里 ,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各类型荒漠化土地中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我国 西部、北部因降水量小,年降水量 400mm 等值线以北、以西,沙漠广泛分布,全国的沙漠分布详见图 1 。 我国西部沙漠多为流动沙丘和半流动沙丘;东部沙漠多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气象学将年降水量介于 200 到 400mm 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地区, 半干旱地区的沙漠称为沙地 。与西部沙漠地区相比,东部降水量稍多,是沙地不是沙漠。 2 根据调水增雨的不同表现和四周地形地貌等情况,我国的沙漠沙地可分为四类 我国山脉众多,地形地貌的种类多种多样,中国主要山脉和山峰详见图 2 。阿拉善高原海拔在 1500 米左右,南面为河西走廊和青藏高原,北面有蒙古国阿尔泰山的余脉阿吉博格多山、额德伦格山、戈壁阿尔泰山(以下简称为“蒙古国三山”, 详见图 2 )。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的海拔低于“蒙古国三山”,远远低于青藏高原,可视作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地形类似于河西走廊(南北为高山高原、中间为低洼地区)。 表 1 把中国主要沙漠和沙地分为四类。 其一是盆地中央沙漠 ,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柴达木沙漠、库姆塔格沙漠,总面积高达 44.41 万平方公里。这几处沙漠四周都是高大山脉,位于盆地中央,所以称之为盆地中央沙漠。 其二是类似盆地中央沙漠与沙地 ,包括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总面积 4.82 万平方公里。这两处沙漠沙地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面有南北走向的吕梁山和太行山脉,南面有东西走向的秦岭,西面有贺兰山和六盘山,北面有东西走向的阴山山脉(详见图 2 )。四周都有山脉,类似盆地,所以称之为类似盆地中央沙漠与沙地。 其三是过渡带沙漠 ,包括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总面积 9.69 万平方公里。这三处沙漠位于阿拉善高原,它的南面就是青藏高原,北面有“蒙古国三山”,这里的宏观地形类似于河西走廊(中间为低洼地区、两边为高山和高原)。这三处沙漠位于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介于盆地中央沙漠与类似盆地中央沙漠沙地之间。 其四是半干旱区的三处沙地 ,当地的降水量相对较多,总面积 7.09 万平方公里。详见表 1 。 表 1 、中国主要沙漠和沙地的基本情况汇总表 类别与面积 名称 面积( 万 Km 2 ) 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 盆地中央沙漠,面积小计44.41 万 Km 2 塔克拉玛干沙漠 33.76 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中。我国第一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沙丘最高达 200 米 。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4.88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中。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 柴达木沙漠 3.49 在青海柴达木盆地中。以流动沙丘为主,多新月形沙丘,高 5 ~ 10 米,少数高 20 ~ 50 米 库姆塔格沙漠 2.28 在新疆东部、甘肃西部、罗布泊以南,阿尔金山以北。多流动沙丘,快速向西南移动,有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会合的趋势。 过渡带沙漠, 面积小计9.69 万 Km 2 巴丹吉林沙漠 4.43 在阿拉善高原。巴丹吉林沙漠几乎全是流动沙丘,一般高 200 ~ 300 米,最高近 500 米 ,是我国最高大的流动沙丘。 腾格里沙漠 4.27 在贺兰山以西、阿拉善高原东南部。腾格里沙漠以流动沙丘为主,是我国流动速度最快的沙漠。 乌兰布和沙漠 0.99 在阿拉善高原东北部。以流动沙丘为主,高 10 ~ 30 米,最高部高 50 ~ 100 米。 类似盆地中央沙漠与沙地,面积4.82 万 Km 2 库布齐沙漠 1.61 在鄂尔多斯北部。临近黄河。以流动沙丘为主,高 10 ~ 15 米,少数高达 50 ~ 100 米。 毛乌素沙地 3.21 在鄂尔多斯南部。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多新月型沙丘,高 5 ~ 10 米,个别的高 10 ~ 20 米。 半干旱地区,内蒙东部沙地,面积小计7.09 万 Km 2 浑善达克沙地 2.14 在大兴安岭以西、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南部。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其南部多伦县流沙移动较快。 科尔沁沙地 4.23 在西辽河流域。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高 10 ~ 20 米,最高达 50 米 。 呼伦贝尔沙地 0.72 在呼伦贝尔西南部。多固定半固定沙丘,高 5 ~ 15 米,以满洲里至海拉尔铁路沿线最为典型。 合计: 66.01 3 超深盆地有极大的“调水倍增效益”,向超深盆地调水能起到“以一当十,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向超深盆地调水,盆地中央将沙漠变绿洲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这个论点极其宏观、极其大胆、比较“另类”,不是几句话就能够讲清楚的。为证明这个论点,我一共写了 10 篇预印本论文, 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理论和客观事实都证明,向超深盆地调水能起到“以一当十,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塔里木盆地四周的巨型山脉与盆地底部的相对高差很大(约 4000 米 )、开口较小、封闭性很好,塔里木盆地的“调水增效倍数”大于 10 倍,详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16237.html 。 “调水增效倍数”等于每年新增加的降水量和调水量之和除以每年的调水量。 盆地中央沙漠位于超深盆地中央,四周都是巨型山脉,“调水增效倍数”在 10 倍左右;我国面积第一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当地的“调水增效倍数”大于 10 倍。向超深盆地调水,当地的降水量能大幅增加、成倍增加,所以,向超深盆地调水,盆地中央沙漠能够变成绿洲。 4 位于西风带上游的超深盆地“调水增雨”、沙漠变绿洲以后,输往下风方向的水汽增多,再加上过渡带一定程度的“调水增雨倍数”,过渡带沙漠也能变成绿洲 虽然过渡带的“调水增雨倍数”小于超深盆地的“调水增雨倍数”,但过渡带南面是青藏高原,北面是“蒙古国三山”,也有一定程度的“调水增效倍数”。过渡带沙漠位于黄河附近,调水距离相对较短,有利于调水改造沙漠。 位于西风带上游的超深盆地“调水增雨”、沙漠变绿洲以后,输往下风方向的水汽增多,加上过渡带一定程度的“调水增效倍数”,在适当加大单位面积调水强度的情况下,过渡带沙漠也能变成绿洲。 5 位于西风带上游的盆地中央沙漠和过渡带沙漠“调水增雨”变成绿洲以后,输往下风方向的水汽增多,再加上类似盆地一定程度的“调水增雨倍数”,类似盆地沙漠与沙地也能变成绿洲 虽然类似盆地的“调水增雨倍数”小于超深盆地的“调水增雨倍数”,但类似盆地四周都有山脉,也有一定程度的“调水增效倍数”。 类似盆地沙漠沙地位于黄河附近,调水距离相对较短,有利于调水改造沙漠。 位于西风带上游的超深盆地和过渡带“调水增雨”、沙漠变绿洲以后,输往下风方向的水汽增多,加上类似盆地目前天然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客观事实,再加上类似盆地一定程度的“调水增效倍数”,适度调水就能把类似盆地的沙漠和沙地变成绿洲。表 1 中类似盆地有两处沙漠和沙地,向其适度调水就能变成绿洲。 6 上风方向的沙漠和沙地变成绿洲以后,输往下风方向的水汽增多,半干旱区沙地的降水会增多,当地的生态环境会好转 上风方向的沙漠和沙地变成绿洲以后,输往下风方向的水汽增多,半干旱区沙地位于下风方向,按理当地的降水量会增多,加上半干旱区目前的天然降水相对较多,所以,半干旱区沙地的生态环境理应好转。表 1 中半干旱区有 3 处沙地,如果确有需要,向其调水,那沙地就能变成绿洲。 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2万平方公里,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60.7万平方公里,当“调水增雨” 将大部分沙漠沙地变成绿洲时,我国的耕地面积将大幅增加,林地面积将大幅增加,水浇草原面积将大幅增加,对发展我国农牧业就有很大作用。 参考资料: 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沙漠化概况》 http://www.mlr.gov.cn/tdzt/zdxc/tdr/21tdr/tdbk/201106/t20110613_878377.htm
个人分类: 调水增雨的好处|2986 次阅读|10 个评论
调水增雨的好处(2):增加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并改善时空分布
zhgatcl 2014-11-7 18:58
这篇博文观点成立的前提条件是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不赞成这个前提件的、有兴趣反驳这个前提件的,请去相关博文评论和质疑(详见我的博文中,“ 2015版“调水增雨”论文 ”“ 调水增雨论文 ” 、“ 调水增雨观点 ” 和“ 反驳质疑 ”四个栏目)。完全不赞成“调水增雨”论点的,就不要阅读此文了,以免浪费您的宝贵时间。 调水增雨的好处 (2) :增加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并改善时空分布 1 彻底解决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的先天缺陷 新南水北调大西线实施后,从两个方面增加我国的水资源总量, 其一是 每年可以从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和长江上游向黄河等北方河流调水 1200 亿方,其中从三条跨国河流调水 1000 多亿方(如果我国北方受水区不需要那么多水的话,可适当少调,降低调水比例),实实在在地增加了我国的水资源总量; 其二是 外来水源调入西北内流区巨型超深盆地群以后,将产生极大的“调水倍增效益”,如果当地的水汽返回率β =90% ,每年调入西北内流区的水量为 600 亿方,那么“调水增效倍数”为 10 倍(水汽返回率β和“调水增效倍数”请参阅预印本论文《 四两拨千斤,西北内流区巨型超深盆地群有极大的“调水倍增效益” 》),扣除调入西北内流区的水量 600 亿方,则西北每年新增降水量 600*10 — 600==5400 亿方。 以上两项相加为 1200+5400==6600 亿方,与长江每年 9600 亿方的入海水量在同一数量级,由此可见新南水北调大西线能大幅增加我国的水资源总量 。 来自新南水北调大西线特别是来自三条跨国河流的 北调水源 以及西北内流区巨型超深盆地群极大的“ 调水倍增效益 ”将大幅增加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彻底解决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的先天缺陷。 2 彻底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严重不均的先天缺陷 新南水北调大西线实施后,位于 水源区 的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长江、黄河等五大江河将在江河上游的青藏高原相互连通,“ 南北调配,东西互剂” ;新南水北调大西线的 受水区 极其广泛,包括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除柴达木盆地以外的受水区绝对高程比青藏高原低得多,来自新南水北调大西线的外来水源“入黄水位”高达3200多米,可居高临下向受水区重力自流供水(个别调水地段可能要抽水),可根据各个受水区的需要 在流域之间实现水资源的人工调配 。来自新南水北调大西线的水资源和“调水倍增效益” 增加的水资源绝大部分供给我国最缺水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有利于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有关水源区“南北调配,东西互剂”的具体情况,请参阅预印本论文《 新南水北调大西线方案设想的技术可行分析和优点 》;有关受水区在流域之间实现水资源的人工调配的具体情况,请参阅预印本论文《 新南水北调大西线受水区主干线路和战略调节水库等的规划设想 》。 水源区“南北调配,东西互剂”,受水区在流域之间实现水资源的人工调配,以及西北内流区巨型超深盆地群极大的“调水倍增效益”,将彻底改变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严重不均的先天缺陷。 3 改善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严重不均的先天缺陷 新南水北调大西线实施后,我国将在取水口及其上下游建设大量水库电站,增加水源区的调节库容; 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长江、黄河等 五大江河在青藏高原相互连通,能相互调剂。在新南水北调大西线的受水区,可在盆地四周山区河谷建设大批水库电站,还能把青海湖等咸水湖改造成为特大型调节水库,成倍成倍地增加受水区的调节库容。 新南水北调大西线实施后,在水源区和受水区建设大批水库电站,大幅增加调节库容以及大江大河之间的相互调剂,将改善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严重不均的先天缺陷。
个人分类: 调水增雨的好处|13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调水增雨的好处(1) :我国气候特别是西北的气候会变好
热度 11 zhgatcl 2014-11-4 20:45
调水增雨的好处 (1) : 我国气候特别是西北的气候会变好 1 调水增雨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我国西北干旱少雨,沙漠广泛分布。有水的地方就是绿洲,没水的地方就是沙漠。水是生命的源泉,干旱少雨的气候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不适合动物和人类的生存。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这个 论点极其宏观、极其大胆、比较“另类”,不是几句话就能够讲清楚的。为证明这个论点,我一共写了 10 篇预印本论文,详见《 调水增雨论文 》栏目中 10 篇博文及其预印本论文。《 调水增雨观点 》和《 反驳质疑 》栏目中的博文也是这方面的内容。以上 3 个栏目的网址分别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classid=166781view=mefrom=space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classid=167319view=mefrom=space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classid=167545view=mefrom=space 对“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的 论点,我的 10 篇论文总共有十几万字,对论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改变气候的成功范例,论点极其复杂,还有进一步论证的必要。讨论质疑是科学进步的重要环节,真诚邀请专家学者参与这方面的讨论。 2 调水增雨致使西北的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减小 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与下垫面的植被情况关系很大。特大规模调水以后, 有水浇灌植被, 沙漠变绿洲,下垫面的植被变好; 干松土壤变成潮湿紧密土壤;下垫面蒸散的水汽增多,空中云雨增多 。以上三点都能减小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变小、夏季气温下降,饱和水汽压下降,有利于夏季降水量的增加。反过来,降水量增多,沙漠变绿洲,裸地减少植被增多,气温年较差变小。所以说, 西北气温年较差变小与降水量增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气温日较差变小,气温波动变小,有利于人类。气温年较差变小,夏季平均气温下降,冬季平均气温上升,这样就能减少冬季采暖能耗,也有利于人类身体健康。有关这方面的详细情况,详见博文《 大规模调水对西北超深盆地气温年较差和降水量的正反馈作用 》,网址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36604.html 。 3 西北“调水增雨”致使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等地冬半年的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增加,对我国冬半年“降水驱霾”可能有很大好处 我国北方位于北半球西风带,冬半年由大陆季风控制,冬半年大气环流的运动路线一般都是东移南下。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沙漠变绿洲,西北生态环境好转,当地年降水量大幅增加、成倍增加;气温年较差变小,冬半年西北平均气温上升。西北沙漠变绿洲、生态环境变好和冬半年平均气温上升,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致使西北冬半年蒸发的水汽增加,这些蒸发水汽随大气环流东移南下,所以,位于下风方向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等地冬半年的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可能会增加。 “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中国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镶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 中国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60.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 干 旱、半干旱地区,在各类型荒漠化土地中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 。 西北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吉尔班通古特沙漠、柴达木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等,以上9处沙漠沙地的总面积约 59 万平方公里。 沙漠沙地 没水可供蒸发 ,塔克拉玛干沙漠就是没水可供蒸发的典型,所以,每年由这些沙漠沙地蒸发蒸腾并输往东部的水汽很少。如果这些沙漠沙地全部变成绿洲, 由没水可供蒸发变成有水可供蒸发 ,再加上西北的气温年较差变小、冬季平均气温上升, 蒸发能力增大 ,那么, 冬半年西北蒸发的水汽将大幅增加,由西北输往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等地的水汽将大幅增加,位于下风方向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等地冬半年的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可能会大幅增加。 虽然冬半年增加的降水量和降水日数难以定量计算,但是这个增量不能忽视、可能不是一个很小的数字(原因是沙漠变绿洲的总面积很大很大 )。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等地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增加,对我国冬半年 “降水驱霾” 可能有很大好处。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详见预印本论文《 霾与干旱降水的关联性研究和治霾建议 》,网址是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1e77191e0374 。 地理环境决定论、气候决定论不完全正确,但肯定有道理。如果一个区域的气候能变好,那么对该区域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的论点极其重要、极其复杂,它是“调水增雨”其它好处的基础和前提,请各位专家仔细审查这方面的论文和博文(详见我的博客以下三个栏目: 调水增雨论文 、 调水增雨观点 、 反驳质疑 ) ,欢迎各位专家的客观评价、理性质疑。
个人分类: 调水增雨的好处|2433 次阅读|42 个评论
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趣谈“科学是多数服从少数”与我的研究成果
热度 6 zhgatcl 2014-11-2 09:23
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 趣谈“ 科学是 多数服从少数”与我的研究成果 (2014年11月2日发稿,2014年12月2日修改补充) 比较 “另类”的科学认识总是由个别人、极少数人最先察觉并大胆提出,刚开始绝大多数人都不接受,随着新证据的不断涌现和时间的推移,接受新认识的人会越来越多,最后才被多数人接受。当 “另类”科学认识被实践证实、被多数人接受以后,就不再是 “另类”科学认识而是常规科学认识,例如,当年的 “另类”科学认识太阳中心说、飞机能在大气中飞行等。 比较“另类”科学认识的发现和接受过程都是首先由个别人、极小数人发现最后被多数人接受 。“科学认识的 发现和接受 过程”说明科学是多数服从少数。 所以, 诺贝尔奖得主、华裔美国科学家丁肇中教授认为:“ 科学是多数服从少数,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推翻以后,科学才能向前发展。因此,专家评审并不是绝对有用的,因为专家评审是依靠现有的知识,而科学的进展是推翻现有的知识。 ” 我从2008年开始研究向西北调水 ,我的研究结论是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我的论点极其宏观、极其大胆、比较另类,“ 气象工作者很容易立刻否定,认为是异想天开 ”( 详见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的博文 )。 “科学是少数人推翻多数人的观念”,“另类”认识就是错误认识吗?!“调水增雨改变气候”是一个全新的科学认识吗?!它能不能经受“发现与接受过程”的考验?! 我的论文在科学网博客对外公布已 4 个多月,私下征求专家意见已 4 年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收到我无法回应的质疑意见。请您把丁肇中教授 的认识和我的研究成果对照起来思考, 请您回答: 我的研究肯定不是“推翻现有知识的科学进展”吗?! 现把丁肇中教授的认识做如下转载,供各位专家学者参考。 转载 : 丁肇中东大趣谈科学是少数人推翻多数人观念 原载 http://js.people.com.cn/html/2012/06/03/114111.html 2012-06-03 08:03    丁肇中教授在东南大学讲述他所经历的实验物理。      丁肇中教授与小校友互动。      人民网江苏视窗南京6月2日电 (唐璐璐)2日下午,东南大学四牌楼大礼堂座无虚席,甚至过道都挤满了人,作为庆祝东南大学建校110周年系列名家高层演讲活动,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华裔美国科学家丁肇中教授走进东大讲坛,向在场的师生讲述了他所经历的实验物理,并分享他的感悟。丁肇中教授言语睿智幽默,长约一个半小时的演讲,不仅多次逗乐在场听众,还频频被同学们称“好萌”。       美国专门为他的实验立法       2日下午2点,在东南大学大礼堂,丁肇中教授上台准备演讲,不过演讲用的PPT却出现了播放故障,这时东大一位老师上台查看,“这位是东南大学计算机系的主任。”这句话引起了在场学生的惊讶之声,“教授亲自上台修电脑啦!”几秒钟后,故障排除,这个小小的插曲也拉近了丁肇中与东大师生的距离。      而被丁肇中称为“修计算机的教授”正是东大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罗军舟教授,参与了丁肇中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AMS)实验,并负责建立东南大学AMS科学数据处理中心(AMS-SOC),被丁肇中称之“为AMS做出了重要贡献。”       AMS实验有来自美国、中国、德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名研究人员参与其中,十分浩大,目的是寻找宇宙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演变。东南大学是国内最早参与这项国际研究的高校。       AMS实验也是丁肇中在现场花费最长时间介绍的,其实在2011年,丁肇中已经向东大师生介绍过这一实验。2日在现场,丁肇中透露,这项实验曾经差点被取消。原来在2005年时,美国政府为了实现载人到火星,需要大量的研究力量和资金,为此宣布要消减大量的科学研究。 “所有人都同意政府的决策,只有一个人不同意。”这个人就是丁肇中,“我说你们的决定是错误的。” 直到2008年,美国的参议院和众议院为丁肇中的实验通过了一项法律,并且获得了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的签署,要求美国政府增加一趟航天飞机,把AMS送上国际空间站。这一实验才得以实现。       美国最大的飞机“没窗户也没吃的”      在讲到上述实验时,因为AMS探测器十分庞大,没有民用的飞机能运它,包括最大的747也运不了。所以丁肇中特意向美国空军借了一架飞机,“这架飞机叫C5,是美国最大的飞机。”这让全场唏嘘不已。       “本来我也想去坐的,后来发现第一上面没有窗户,第二没有东西吃,所以我就让我太太代表我去坐。”丁肇中的话让全场大笑,记者身边的一位同学说:“丁教授太可爱啊,好萌哦。”       2011年5月16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把仪器送入国际空间站,它将在上面工作数十年。“在安装到空间站四个半小时后,探测器就开始接收数据。到现在为止,AMS-02探测器已经收集到近170亿个宇宙线数据,多于过去100年全球科学家收集到宇宙线总数。”丁肇中认为,如果探测器运行正常,20年后,数据将累计至3000亿个。这就意味着探测器的“触角”将延伸至可见宇宙的边缘。       “J粒子”不姓丁      在讲座现场,丁肇中向师生们讲述了让他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的“J粒子”。上世纪70年代初,物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世界上只有三种夸克。1974年,丁肇中提出了“寻找新粒子与新物质”的实验方案,“相当于南京下雨的时候,每秒钟有100亿个雨滴,如果有一个雨滴是红色的,我们要从这里面找到。”      丁肇中说, 这个实验不受物理学家的欢迎,被世界上所有的实验室所拒绝。 但最终他在实验中发现了新粒子——“J粒子”,这一实验结果证明了当时三种夸克的理论是错误的。这个发现,被国际高能物理学界誉为物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丁肇中回忆这段实验经历时说 :“做基础研究要有信心,做你认为正确的事,不要畏惧困难,不要因为多数人的反对而改变,换句话说,要原谅大多数人的错误。” 丁肇中的幽默引起全场掌声。      当年为发现的“J粒子”用字母“J”命名,是不是因为它长的像“丁”字,现场有学生提问,丁肇中笑着说,当年之所以命名为“J粒子”,是为了纪念他们花了10年时间才获得的这项重要新发现。加之物理文献中习惯用J来表示能量,“并不是为了说明这是一个很著名的中国科学家。”       合作不好的科学家只因去了美国国家安全局      作为一名享誉国内外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就是一块金字招牌,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聚集在他的身边进行国际性科学研究实验。与他合作的科学家,绝对都是世界各国最顶级的研究人员。      在国际科学合作上,丁肇中也是选择科学上最重要的题目,引起参加国科学家的最大兴趣。并且对贡献大的科学家,也尽量让他们做出成绩,并使之得到国际上的公认。      但是在丁肇中眼里却有一位科学家被他称为并不是合作最好的科学家,原因是“他后来到了美国国家安全局,担任很重要的职务。”丁肇中的独特思维逗乐全场。      丁肇中还特别提到了与他合作过的一位“神童”,12岁大学毕业,16岁拿到博士学位,“参加工作时年龄已经很大了,18岁。”丁肇中的幽默引发了全场笑声,不过这位“神童”跟丁肇中一起工作了三年后,说对物理没有兴趣而离开。丁肇中认为,科学最主要的是兴趣,其他都是次要的。只有拥有兴趣,才能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这位“神童”后来转投医学领域,“现在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最有名的医院做教授。”       科学是少数人推翻多数人的观念      丁肇中在美国也是非常受尊敬的教授,美国对丁肇中做高端科研时又是如何对待的,“需要仪器设备时,您需要费很大的口舌借这些东西吗?还是他们很容易就借给您了?”现场同学的提问五花八门,不过丁肇中的回答却出人意料。       “我每做一个实验都受到大量科学家的反对,但是要原谅别人的错误。” 丁肇中幽默的说,最开始年轻的时候确实比较困难,过了这么多年以后,因为从来没有做过一个错的实验,而且每一个实验对科学界都有贡献,所以反对我的人比较少。       “科学是多数服从少数,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推翻以后,科学才能向前发展。因此,专家评审并不是绝对有用的,因为专家评审是依靠现有的知识,而科学的进展是推翻现有的知识。”       感谢小校友没把当年的成绩单带来      在讲座现场,还来了两位神秘嘉宾,他们是丁肇中的小校友。丁肇中在10岁左右的时候,曾在南京的南昌路小学就读。两位来自南昌路小学的小校友为丁肇中送上鲜花,还带了小创作:小孔成像仪和根据发声原理做的空气管,其中一位小校友告诉丁肇中“通过小孔成像仪这个实验我知道了光在空气中直线传播的。”而另外一个小校友也在现场吹起了一曲《小星星》。      接受了两位小校友的礼物,丁肇中十分开心,接着丁肇中送了两位小校友三句话:“第一我非常感激你们没有把我当年的成绩单带来。”自嘲的语言让全场笑声连连,“第二句话你们所说的光在空气中是直线的,这是对的,可是光在宇宙中因为受到宇宙物质的影响,光是弯的。第三以后叫我丁教授,不要叫我爷爷。”
个人分类: 博客导读和总论|2337 次阅读|48 个评论
我的原因解释您不信,那您说西北若干降水事实的原因是什么 ⑶
热度 1 zhgatcl 2014-10-30 21:15
我的原因解释您不信 , 正反馈效应的巨大作用您也不信吗? 那您说西北若干降水事实的原因是什么 ? ! ⑶ 各位老师: 不谦虚地说,我的研究可能是原始创新,对国家可能有很大作用。我的研究结论是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我的研究能够解释西北若干降水事实,有些专家不相信我的原因解释,在系列博文《 我的原因解释您不信 , 那您说西北若干降水事实的原因是什么 ⑴ 和 ⑵ 》中,我一共列举了 12 件降水事实,您还是不相信我的原因解释,那您说以下降水事实的原因是什么? 1 中亚干旱区近几十年来降水量的变化很小。中亚干旱区位于西风带的上游,西北三大盆地位于西风带的中游,上游与中游降水变化趋势的差别很大很大,为什么? 图 1 摘自文献 ,红色垂直线是笔者添加的。 1960 年以前,新疆和华北地区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不详,所以,我们无法比较 1960 年以前各地降水变化趋势的差别。 由图中整体趋势和分段拟合趋势可以看出,自 1960 年起,中亚 I 区、 II 区的年降水量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年降水量总体变化不大;中亚 III 区的年降水量少量增加、变化不大;中亚 IV 区年降水量先下降后缓慢上升,年降水量总体变化不大;中亚 V 区年降水量总体上稍有下降。整个中亚干旱区年降水量先下降,后基本保持不升不降的变化趋势。 总的来说, 1960 年以来中亚干旱区的年降水量变化很小。 图 1 中,新疆的年降水量明显上升、新疆湿度 PDSI 也明显上升。由系列博文《 我的原因解释您不信 , 那您说西北若干降水事实的原因是什么 ⑴ 》可知,最近 10 年的平均降水量与上世纪 60 年代相比,准噶尔盆地的降水增幅在 30% 左右、柴达木盆地的降水增幅在 40% 左右、塔里木盆地的降水增幅在 50% 左右。由系列博文《 我的原因解释您不信 , 那您说西北若干降水事实的原因是什么 ⑵ 》可知,西北三大盆地有些气象站的年代际平均降水量成倍增加。所以说, 与上世纪 60 年代相比,西北三大盆地的降水量均大幅增加,年代际降水增幅高达 30% 、 40% 、甚至 50% 左右,有些气象站的年代际平均降水量成倍增加。 由以上分析可知,中亚干旱区位于西风带的上游,年降水量的变化很小;西北三大盆地位于西风带的中游,年降水量大幅增加、成倍增加。上游与中游降水变化趋势的差别很大很大,为什么? 2 近几十年来,中蒙干旱半干旱区东北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等年降水量不增反降。西北三大盆地位于西风带的中游,中蒙干旱半干旱区东北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都位于西风带的下游,中游与下游降水变化趋势的差别很大很大,为什么? 由图1可知,华北平原的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图 2 摘自文献 , 由图可知,整个中蒙干旱半干旱区的东北部变干趋势明显,而西南部变湿趋势明显。变干区域没有现代冰川,变湿部分有现代冰川,并且距离现代冰川越远的地方(如蒙古国的北部),变干的线性趋势越大。综合图1、图2可知,近几十年来,中蒙干旱半干旱区东北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等地年降水量不增反降。 由系列博文《 我的原因解释您不信 , 那您说西北若干降水事实的原因是什么 ⑴ 和 ⑵ 》可知, 西北三大盆地的降水量大幅增加、成倍增加。 西北三大盆地位于西风带的中游,当地降水量大幅增加、成倍增加;中蒙干旱半干旱区东北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等地位于西风带的下游,当地降水量不增反降。 中游与下游降水变化趋势的差别很大很大,为什么? 3 对以上若干降水事实的原因解释和反问,请您回答 近几十年来,上游年降水量的变化不大;中游年降水量大幅增加、成倍增加;下游年降水量不增反降。我的原因解释是上游降水量变化不大符合气候变化的一般变化规律;持续了千百万年的宏观变化趋势“西北进一步变干”没有停止,至今仍在持久变干过程中 ,致使位于下游的年降水量不增反降(可能还有其它原因); 中游因为西北三大超深盆地有极大的“调水倍增效益” ,受冰川超支融化“跨时间调水”及其正反馈作用的影响,致使西北三大盆地的年降水量大幅增加、成倍增加。 持续了千百万年的宏观变化趋势“西北进一步变干”没有停止,至今仍在持久变干过程中 。西北的水分入不敷出、总水量不断减少,在这方面现阶段的突出表现是高山冰川不断后退,固体水库的容量不断减少 ,西北三大盆地近几十年来降水量大幅增加是冰川超支融化“跨时间调水”换来的,是不可持续的。 冰川超支融化“跨时间调水”及其正反馈作用的因果逻辑是 “ 气温地温上升→→冰川超支融化→→有水浇灌绿洲面积变大,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增加→→空中水汽增多,空中水汽多少的量化指标地面水汽压、空中水汽含量、相对湿度等增加→→降水量增大,并通过正反馈促使绿洲面积、蒸发的本地水汽和降水量良性循环 ” ,其作用过程详见图 3 ,详细论证过程参见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3952.html 。 图 3 冰川超支融化“跨时间调水”及其正反馈作用的框图 “跨时间调水”及其正反馈作用是西北三大盆地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跨时间调水”及其正反馈作用能大幅增加、成倍增加西北的降水量,所以,“跨流域调水”及其正反馈作用也能大幅增加、成倍增加西北的降水量。 在系列博文《 我的原因解释您不信 , 那您说西北若干降水事实的原因是什么 ⑴ 》中,我列举了 6 个降水事实(多个站的平均数据和宏观事实);在系列博文《 我的原因解释您不信 , 那您说西北若干降水事实的原因是什么 ⑵ 》中,我又列举 6 个降水事实(单个具体站的数据);本文我又列举了 2 个降水事实(北半球西风带上、中、下游不同地区宏观降水事实的比较)。 3 篇博文一共有 14 个降水事实。 面对以上降水事实,您能说那些降水事实的背后没有原因吗?如果我的原因解释符合客观实事,那说明要增加西北超深盆地的降水量,需要的调水规模不是天文数字(冰川超支融化“跨时间调水”的数量不是天文数字)。我的原因解释您不信,正反馈效应的巨大作用您也不信吗?那您说西北以上降水事实的原因是什么? ! 参考资料 陈发虎 , 黄伟 , 靳立亚等 .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亚干旱区降水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差异 . 中国科学 : 地球科学 ,2011,41(11):1647 ~ 1657 陈豫英 , 陈楠 , 王式功等 . 中蒙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 Ⅰ ): 年降水特征及 5 ~9月降水的 REOF 分析 . 高原气象 , 2010,29(1):33 ~ 43 论宏观趋势“西北进一步变干”的显著特征与科学对策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76d060b014825f9754000ff 四两拨千斤,西北内流区巨型超深盆地群有极大的“调水倍增效益”,七论特大规模调水……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76d060b0147e97b54e3009a
个人分类: 反驳质疑|1778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原因解释您不信,那您说西北若干降水事实的原因是什么 ⑵
zhgatcl 2014-10-27 19:23
我的原因解释您不信 , 正反馈效应的巨大作用您也不信吗? 那您说西北若干降水事实的原因是什么 ? ! ⑵ 各位老师: 不谦虚地说,我的研究可能是原始创新,对国家可能有很大作用。我的研究结论是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我的研究成果能够解释西北若干降水事实,有些专家不相信我的原因解释,在系列博文《 我的原因解释您不信 , 那您说西北若干降水事实的原因是什么 ⑴ 》中,我列举了 6 个降水事实(多个站的平均数据和宏观事实),今天我再列举 6 个降水事实(单个具体站的数据),您不相信我的原因解释,那您说以下降水事实的原因是什么? 1 北疆“引额济克”工程于 2000 年 8 月竣工通水。克拉玛依市 50 多年来降水量连跨 3 个台阶,特别是 2001 年以来降水量大幅上升、几乎翻倍(刚好与“引额济克”同时发生),为什么? 据文献 表 1 的数据可做出图 1 。由图可知,克拉玛依市 60 年代和 70 年代的平均降水量分别为 97.0 和 92.4mm ,这 20 年的平均降水量为 94.7 mm ; 80 年代和 90 年代的平均降水量分别为 114.8 和 110.0mm ,这 20 年的平均降水量为 112.4 mm ,较前期跨越了一个台阶; 2001 ~ 2008 年的平均降水量为 135.5mm ,又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据媒体报导 , 2011 年、 2012 年、 2013 年的降水量均大于 160mm ,其中 2013 年创历史新高、年降水量高达 200.3mm ,可以说这 3 年当地降水量又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克拉玛依市年降水量 连跨三个台阶 ,最近 3 年的平均降水量大约是 1961 ~ 1980 年平均降水量的 2 倍 。这是为什么? 图 1 克拉玛依市年代际平均降水量的柱形图 2 北疆乌鲁木齐市 50 多年来降水量特别是近年来降水量大幅上升,为什么? 据文献 表 1 的数据可做出图 2 。由图可知,乌鲁木齐市年代际平均降水量逐步增加,与上世纪 60 年代相比, 2001 ~ 2008 年平均降水量的增量为 111.2mm ,增幅 57.1% 。据气象观测, 2008 年以后当地降水量继续增加。所以,与上世纪 60 年代相比,乌鲁木齐市最近 10 年平均降水量的增量在 120mm 左右,增幅在 60% 左右。乌鲁木齐市有如此巨大的降水增量和降水增幅,为什么? 图 2 乌鲁木齐市年代际平均降水量的柱形图 3 与 50 多年前相比,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市年代际平均降水量成倍增加,为什么? 由文献 表 1 的数据可做出图 3 。由图可知,除 1990 ~ 1999 年以外,德令哈市年代际平均降水量大幅增加、成倍增加。与 1956 ~ 1959 年平均降水量相比, 2000 ~ 2010 年平均降水量的增量为 138.6mm ,增幅高达 151% 。德令哈市有如此巨大的降水增量和降水增幅,为什么? 图 3 德令哈市年代际平均降水量的柱形图 4 与 50 多年前相比,南疆阿瓦提气象站年代际平均降水量成倍增加,为什么? 由文献 表 1 的数据可做出图 4 。由图可知,阿瓦提气象站年代际平均降水量逐步增加、成倍增加。与 60 年代相比, 1991 ~ 1997 年平均降水量的增量为 44.6mm ,增幅高达 176% 。 1997 年以后,整个新疆的降水量大幅增加,阿瓦提的降水量按理也会增加。所以,与上世纪 60 年代相比,阿瓦提气象站最近 10 年的平均降水量成倍增加,这是为什么? 图 4 南疆阿瓦提站年代际平均降水量的柱形图 (注:我是业余研究,找不到最新降水数据,如果找到了我会立即更新) 5 与 50 多年前相比,南疆阿克苏市年代际平均降水量成倍增加,为什么? 由文献 表 1 的数据可做出图 5 。由图可知, 1991 ~ 1997 年的平均降水量比 60 、 70 、 80 年代的平均降水量大得多。与 60 年代相比, 1991 ~ 1997 年平均降水量的增量为 60.2mm ,增幅 104.7% 。 1997 年以后,整个新疆的降水量大幅增加,阿克苏的降水量按理也会增加。所以,与上世纪 60 年代相比,阿克苏市最近 10 年的平均降水量成倍增加,这是为什么? 图 5 南疆阿克苏市年代际平均降水量的柱形图 (注:我是业余研究,找不到最新降水数据,如果找到了我会立即更新) 6 与 50 多年前相比,南疆轮台气象站的年代际平均降水量成倍增加,为什么? 由文献 表 1 的数据可做出图 6 。由图可知, 60 年代轮台气象台的平均降水量很小,降水量的总趋势是逐步增加。与 60 年代相比, 1991 ~ 1997 年平均降水量的增量为 40.5mm ,增幅 111.0% 。 1997 年以后,整个新疆的降水量大幅增加,轮台的降水量按理也会增加。所以,与上世纪 60 年代相比,轮台气象站最近 10 年的平均降水量成倍增加,这是为什么? 图 6 南疆轮台站年代际平均降水量的柱形图 (注:我是业余研究,找不到最新降水数据,如果找到了我会立即更新) 7 对以上若干降水事实的原因解释和反问,请您回答 以上三大盆地 6 个气象站近几十年来降水量大幅增加、成倍增加的原因可分为通用原因和特殊原因。我认为通用原因都是 冰川超支融化“跨时间调水”及其正反馈作用 ,其因果逻辑都是 “ 气温地温上升→→冰川超支融化→→有水浇灌绿洲面积变大,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增加→→空中水汽增多,空中水汽多少的量化指标地面水汽压、空中水汽含量、相对湿度等增加→→降水量增大,并通过正反馈促使绿洲面积、蒸发的本地水汽和降水量良性循环 ” ,其作用过程详见图 7 ,详细论证过程参见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3952.html 。 图 7 冰川超支融化“跨时间调水”及其正反馈作用的框图 除了通用原因以外,还有特殊原因。每个站的特殊原因比较复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01 年以后克拉玛依的降水量大幅增加、连跨两个台阶,可能与 2000 年竣工通水的“引额济克”致使当地生态环境好转、绿化率大幅增加有关 。 乌鲁木齐作为自治区首府致使城市扩大、“引额济乌”致使当地蒸发的水汽增多,这可能是乌鲁木齐市近几十年来降水量大幅增加的特殊原因。 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市降水量成倍增加的特殊原因有待专家的研究。 南疆阿瓦提、阿克苏和轮台都是解放以后新疆引水灌溉、人造绿洲最多的地方,所以当地蒸发的水汽大幅增加,借助山谷风致使当地降水量增多 (张学文研究员的假说,得到了气象界一定程度的公认 ),这可能是当地降水增幅大于塔里木盆地平均降水增幅 50% 的原因,这就是当地降水量成倍增加的特殊原因。 “跨时间调水”及其正反馈作用是西北三大盆地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和通用原因,“跨时间调水”及其正反馈作用能大幅增加、成倍增加西北的降水量,所以,“跨流域调水”及其正反馈作用也能大幅增加、成倍增加西北的降水量。 以上 6 个气象站的降水量大幅增加、成倍增加,面对这样的客观事实,您能说那些降水事实的背后没有原因吗?如果我的原因解释符合客观实事,那说明要增加西北超深盆地的降水量,需要的调水规模不是天文数字(冰川超支融化“跨时间调水”的数量不是天文数字)。我的原因解释您不信,正反馈效应的巨大作用您也不信吗?那您说西北以上降水事实的原因是什么? ! 参考文献 普宗朝 , 张山清 , 杨琳等 .1961-2008 年新疆克拉玛依市气候变化分析 .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09,32(4):55 ~ 60 中国新闻网 . 新疆克拉玛依建市 50 多年来年降水量首超 200 毫米 . 2014 年 03 月 14 日 http://www.chinanews.com/df/2014/03-14/5951741.shtml 中国气象报社 , 克拉玛依 : 半个世纪的努力让戈壁变绿洲 , 2013 年 12 月 23 日 http://wwwNaN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jctz/201312/t20131225_234752.html 郑玉萍 , 李景林 , 赵书琴等 . 乌鲁木齐近 48a 城市化进程对降水的影响 . 干旱区地理 ,2011,34(3):442 ~ 448 李燕 , 金永明 , 孙永寿 . 柴达木盆地近 55a 降水量变化趋势的时空特征 . 人民黄河 ,2013,35(9):48 ~ 50 杨青 , 何清 . 塔里木河流域下游的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 . 新疆气象 ,2000,23(3):11 ~ 14 张学文 . 对新疆气候与生态变化的三点认识 . 新疆气象 ,2003,26(2):44 ~ 45 可以从网址 http://zxw.idm.cn/ 《水资源》子目录下找到 徐祥德 , 王寅钧 , 魏文寿 , 等 . 特殊大地形背景下塔里木盆地夏季降水过程及其大气水分循环结构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4,8(2):1 ~ 11
个人分类: 反驳质疑|1590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原因解释您不信, 那您说西北若干降水事实的原因是什么 ⑴
热度 11 zhgatcl 2014-10-24 00:32
我的原因解释您不信 , 正反馈效应的巨大作用您也不信吗? 那您说西北若干降水事实的原因是什么 ? ! ⑴ 各位老师: 不谦虚地说,我的研究可能是原始创新,对国家可能有很大作用。我的研究结论是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我的研究成果能解释西北若干降水事实,但有的专家不相信,那您说以下客观事实的原因是什么? 1 最近 10 与上世纪 60 年代相比,塔里木盆地的降水增幅高达 50% 左右,为什么? 据文献 ,塔里木河流域 40 个气象站年代际平均降水量如图 1 ,整个塔里木河流域 2001 ~ 2005 年平均降水量 104.09mm ,比上世纪 60 年代平均降水量 70.44mm 增加了 47.8% 。据气象观测, 2005 年以后的降水量继续增加,所以,最近 10 年与上世纪 60 年代相比,塔里木盆地的降水增幅高达 50% 左右。 如此巨大的降水增幅肯定是有原因的,那原因是什么? 图 1 塔里木河流域 40 个气象站年代际平均降水量的柱形图 2 最近 10 与上世纪 60 年代相比,准噶尔盆地的降水增幅高达 30% 左右,为什么? 据文献 ,北疆气象站年代际降水量如图 2 ,北疆 2001 ~ 2007 年平均降水量 209.6mm ,比上世纪 60 年代平均降水量 162.5mm 增加了 29% 。据气象观测, 2007 年以后的降水量继续增加,所以,最近 10 与上世纪 60 年代相比,准噶尔盆地的降水增幅高达 30% 左右。 据文献 ,半个世纪以来整个新疆的面雨量大幅增加,所以,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巨大降水增幅与整个新疆面雨量大幅增加能够相互印证。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如此巨大的降水增幅肯定是有原因的,那原因是什么? 图 2 准噶尔盆地年代际平均降水量的柱形图 3 最近 10 与上世纪 60 年代相比,整个新疆面雨量的增幅高达 30% 左右,为什么? 据文献 的详细计算,可做出图 3 (其中 2001 ~ 2005 年的面雨量为 2724.6*45-2469.4*10-2449.3*10-2818.9*10-2953.3*10 )÷5=3139.6亿方) 。图 4 摘自文献 ( 图中文字是笔者添加的 ) 。由图 3 可见,与上世纪 60 年代相比,面雨量的增量为每年 670.2 亿方,增幅为 27.1% 。根据气象观测和图 4 , 2005 年以后新疆的降水量继续增加,因此,整个新疆最近 10 年与上世纪 60 年代相比,面雨量增幅在 30% 左右。整个新疆年代际面雨量约 30% 的增幅,已经是很大的增幅,但比第 1 节和第 2 节计算的南北疆降水增幅小,原因是天山山区的降水量大,权重大,但降水增幅只有 14.7% ,从而拉低了整个新疆面雨量的增幅。新疆面积 165 万平方公里,整个新疆面雨量如此巨大的增幅肯定是有原因的,那原因是什么? 图 3 据新疆 144 个气象站和水文站资料得出的年代际面雨量柱形图 图 4 1961 ~ 2010 年新疆区域面雨量的年际变化 4 最近 10 与上世纪 60 年代相比,柴达木盆地的降水增幅高达 40% 左右,为什么? 据文献 的表 1 ,柴达木盆地 8 个气象站的年代际平均降水量如图 5 , 2001 ~ 2010 年平均降水量 94.2mm ,比 1961 ~ 1970 年平均降水量 65.55mm 增加了 43.7% 。 图 5 柴达木盆地 8 个气象站年代际平均降水量的柱形图 据文献 表 1 的原始数据,经计算可做出柴达木盆地 7 个气象站和 3 个水文站年代际平均降水量的柱形图,如图 6 , 2000 ~ 2010 年平均降水量 143.2mm ,比 1956 ~ 1959 年平均降水量 105.31mm 增加了 36% 。 图 6 柴达木盆地 7 个气象站和 3 个水文站年代际平均降水量的柱形图 以上两份文献都说明, 最近 10 与上世纪 60 年代相比,柴达木盆地的降水增幅高达 40% 左右 。这样的降水增幅肯定是有原因的,那原因是什么? 5 西北内流区千百万年来“宏观上雨热同期” 、“气温的变化常常会超前于降水量的变化”,这是为什么? 由黄土之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刘东升院士任组长、李泽椿院士和丁仲礼院士任副组长的专题研究指出 :“在宏观尺度上,我国西北地区的 气候升温多与降水增加一致 ,如古土壤通常是温湿环境产物,而黄土则是在干冷环境下形成。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温度和降雨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可以不同步,多种地质记录显示 气温的变化常常会超前于降水量的变化 (吴乃琴, 2000 ;姚檀栋, 1995 )”。 据以上权威研究,西北内流区千百万年来“宏观上雨热同期”、“气温的变化常常会超前于降水量的变化”,这是为什么? 6 青海湖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一山相隔,纬度相当,同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都是巨大山间断陷盆地,但青海湖流域的降水量大得多,两地气候差别很大,为什么 ? 图 7 是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由图可见,青海湖盆地的年降水量特别突出,它比东面、北面和西面的降水量多得多,年平均降水量在 400mm 左右。一山相隔的柴达木盆地,纬度相当,同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都是巨大山间断陷盆地,但柴达木盆地的降水量少得多,盆地中央柴达木沙漠的年降水量不足 25mm ,不到青海湖盆地中央年降水量 400mm 的八分之一。必然中有偶然性,偶然中有必然性,降水量巨大差别的背后肯定有原因,那原因是什么? 7 对以上若干降水事实的原因解释和反问,请您回答 对以上第 1 节至第 5 节的降水事实,我的原因解释都是 冰川超支融化“跨时间调水”及其正反馈作用 ,其因果逻辑都是 “ 气温地温上升→→冰川超支融化→→有水浇灌绿洲面积变大,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增加→→空中水汽增多,空中水汽多少的量化指标地面水汽压、空中水汽含量、相对湿度等增加→→降水量增大,并通过正反馈促使绿洲面积、蒸发的本地水汽和降水量良性循环 ” ,其作用框图如下: 图 8 冰川超支融化“跨时间调水”及其正反馈作用的框图 对第 6 节的降水事实,我的原因解释是青海湖最迟自汉代以来,水位不断下降、水分入不敷出,这相当于“跨时间调水”,青海湖流域降水量特别突出的原因解释是 “跨时间调水”及其正反馈作用 。详细论证过程参见以下 3 篇博文,网址分别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3952.html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4493.html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6245.html 。 “跨时间调水”及其正反馈作用能大幅增加西北的降水量,所以,“跨流域调水”及其正反馈作用也能大幅增加西北的降水量。 面对以上客观事实,您能说那些降水事实的背后没有原因吗?如果我的原因解释符合客观实事,那说明要增加超深盆地的降水量,需要的调水规模不是天文数字 (冰川超支融化“跨时间调水”的数量不是天文数字) 。 我的原因解释您不信,正反馈效应的巨大作用您也不信吗?那您说西北以上降水事实的原因是什么? ! 参考资料 陶辉 , 毛炜峰 , 白云岗等 .45 年来塔里木河流域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研究 . 高原气象 ,2009,28(4):854 ~ 860 张家宝 , 陈洪武 , 毛炜峰等 . 新疆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初步评估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8,2(4):1 ~ 11 史玉光 , 孙照渤 , 杨青 . 新疆区域面雨量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 应用气象学报 ,2008,19(3):326 ~ 332 项目组提供 . “新疆空中水资源及面雨量变化特征分析”项目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2,6(4) 傅小城 , 王芳 , 王浩等 . 柴达木盆地气温降水的长序列变化及与水资源关系 . 资源科学 ,2011,33(3):408 ~ 415 李燕 , 金永明 , 孙永寿 . 柴达木盆地近 55a 降水量变化趋势的时空特征 . 人民黄河 ,2013,35(9):48 ~ 50 自然环境演变课题组 .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 中国水利 ,2003(09):33 ~ 36
个人分类: 反驳质疑|4338 次阅读|37 个评论
您能彻底推翻根据理想气体方程等推理计算得出的结论吗 ?!
热度 3 zhgatcl 2014-10-20 19:07
根据干湿绝热过程和理想气体方程等 推理计算得出的结论, 您能彻底推翻吗 ?! 各位老师: 不谦虚地说,我的研究可能是原始创新,对国家可能有很大作用。我的“另类研究结论”是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以上“另类研究结论”在科学网博客发布以来 ,保持沉默的专家占绝对多数,明确反对的专家很少,明确支持的专家更少,明确支持的专家只能用很少很少来形容。 超深盆地四周的巨型山脉对盆地内部水汽有极大的“约束作用”,盆地底部的蒸散水汽大部分在四周山地变成 迎风坡 地形雨,很难飘出超深盆地,这是支撑以上“另类研究结论”的基石。这样的支撑基石得到了理想气体方程的印证。 根据理想气体方程和干、湿绝热过程等的推理计算,向塔里木这样的超深盆地,盆地底部蒸散水汽的 75% 左右将在四周山地变成 迎风坡 地形雨;翻山越岭来到超深盆地的外来水汽包括沉底的外来水汽,如果不能得到盆地底部蒸散水汽的补充,全部不能在盆地四周山地变成 迎风坡 地形雨;如果沉底的外来水汽得到了盆地底部蒸散水汽的补充,这些沉底外来水汽就会向盆地底部的蒸散水汽一样, 75% 左右将在四周山地变成 迎风坡 地形雨。 这说明盆地底部的蒸散水汽对降水的影响很大,不但它本身不容易飘出超深盆地、大约 75% 只能在超深盆地范围内成云致雨,还把原来能够飘出超深盆地的沉底外来水汽,变成了难以飘出超深盆地、类似于盆地底部的蒸散水汽,所以说,盆地底部的蒸散水汽作用很大,它是支撑“另类研究结论”的基石,调水增雨就是通过跨流域调水、增加超深盆地底部的蒸散水汽从而达到增加受水区降水量的目标。您能彻底推翻根据理想气体方程推理计算得出的结论吗? 具体推理计算过程详见论文 《补充、汇总和多重证据链网络的框图,九论特大规模调水能……》 的第 2 节,该文的网址是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a554767d03f2 ,欢迎您去一展身手、质疑挑错。与这篇预印本论文对应的博文网址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12806.html ,您的意见看法最好发表在对应博文的评论栏,也可以发表在这篇博文的评论栏。再次邀请您去质疑挑错。
个人分类: 反驳质疑|2073 次阅读|19 个评论
大规模调水对西北超深盆地气温年较差和降水量的正反馈作用
zhgatcl 2014-10-18 08:02
大规模调水对西北超深盆地气温年较差和降水量的正反馈作用 气温年较差 是指 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 1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 1 ) 地理 纬度 : 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年内变化幅度大)。 ( 2 )海陆 分布 : 由于海陆热力特性不同, 海洋的气温年较差小于陆地的气温年较差。当其它条件相同时, 同一纬度的大陆地区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响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 ;距 海洋越远,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气温年较差越大。一般情况下,温带海洋上 气温 年较差为 11 ℃ ,大陆上 气温 年较差可达 20 ~ 60 ℃ 。 ( 3 ) 宏观 地形 : 一般情况下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 越 高年较差越小。 ( 4 ) 云雨 气 候: 云雨多的地区小于云雨少的地区。 ( 5 ) 植被和 下垫面 情况 : 有植被的地区小于裸地。由于下垫面的比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 年 较差也不同。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 年 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旱地比水田大。 以上 5 个因素中,地理纬度、与海洋的距离、宏观地形地貌是自然形成的,不受人为因素控制;但人类通过跨流域调水等措施可以影响云雨气候、植被和下垫面的情况,也就是说人类通过工程措施能够影响气温年较差。 2 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当地生态环境好转,西北气温年较差变小的三点理由 一是有水浇灌植被,沙漠变绿洲,裸地减少植被增多。 二是有水浇灌植被,干松土壤变成潮湿紧密土壤,由第 1 节第 5 条可知,以上两点都能减小当地的气温年较差。 三是沙漠变绿洲,下垫面蒸散的水汽增多,空中云雨增多,气温年较差将变小(由第 1 节第 4 条可知)。 西北气温年较差变小,就是夏季气温下降,冬季气温上升。 3 向西北特大规规模调水、当地降水量将增加的二点理由 一是有水浇灌农作物,沙漠变绿洲,下垫面蒸发的水汽增多,空中水汽含量增大,又因为年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高度正相关,所以西北的年降水量增大。 二是气温年较差变小、夏季气温下降,饱和水汽压下降,又因为夏季降水是全年降水的主要方面,所以,降水几率增加,降水量增大。 以上两点说明调水以后水汽压增加,而饱和水汽压下降,所以降水量大幅增加。 4 西北气温年较差变小与降水量增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气温年较差变小、夏季气温下降,饱和水汽压下降,有利于降水量增加。反过来,降水量增多,沙漠变绿洲,裸地减少植被增多,气温年较差变小。 5 郭晓明教授对环球气候系统正、负反馈机制的论述 郭晓明认为 :“环球气候是一个在地球表面水循环和能量分配的系统。 对于一个系统,如果任何偏离系统平衡状态的变动会被负反馈机制回复到原本状态,则系统是稳定的;如果系统状态的涨落变化触发一个受到某种极限制约的正反馈过程,就会使得系统在两极端状态中来回振荡;如果系统状态的涨落变化触发一个不受制约的正反馈过程,使得系统的偏离自发地无限增大,系统就会崩溃,这种系统是不稳定的。 由于地球环境是一个充满各种反馈机制的复杂系统,保护地球环境的方法之一就是识别系统中引发环球气候失稳的正反馈机制,并设法消除激发这些正反馈的因素。 例如, 冰川的消融是一个大气变暖的正反馈过程。 北冰洋冰川的融化减少了洋面冰雪覆盖面积,冰雪覆盖面积的减少降低了对太阳辐射的反射,降低的对阳光的反射使水温升高,水温的升高进一步加剧了冰川的融化。 另一个与全球变暖相关的正反馈过程是冻土的融化。 因为冻土的融化释放出起温室效应作用的气体,而温室效应使气温升高,升高的气温进一步加剧冻土的融化。” 6 我国西北气候特别是降水气候的演变历史与当地气候系统正反馈的关系分析 我国西北的西部大部分是内流区,假设因某种原因当地降水量减少,那下垫面蒸散的本地水汽也会减少,如果外来水汽不变则当地的水汽总量会下降,水汽总量下降会引发当地降水量减小,即降水量减小会引发降水量进一步减小。反之,假设因某种原因当地降水量增加,那下垫面蒸散的本地水汽也会增加,如果外来水汽不变则当地的水汽总量会上升,水汽总量上升会引发当地降水量增加,即降水量增加会引发降水量进一步增加。所以, 西北的降水系统是一个正反馈的气候系统。 煤由远古植被演变而来,新疆、内蒙、山西等地煤炭丰富,这说明远古时期我国北方植物茂盛降水丰富。因某种原因例如青藏高原的隆升致使外来水汽减小,引发西北降水量的减少,降水量减少下垫面的植被变差,蒸散的本地水汽减少,致使当地降水量进一步减小,即降水量减小通过正反馈致使降水量进一步减小。西北降水量由远古降水丰富变成现在降水很少这样的情况,就是当地气候系统正反馈作用的结果。 如果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沙漠变绿洲,当地蒸散的本地水汽会增多,降水量会增大;降水量增大有更多的水资源浇灌下垫面植被,又会产生更多的本地水汽,更多的本地水汽致使当地降水量进一步增大。即降水量增大通过正反馈致使降水量进一步增大。西北降水系统通过正反馈使当地降水量逐步增加,西北恢复到远古降水丰富时期的年降水量就有可能。 7 调水增雨是一个正反馈的作用过程, 正反馈效应的 作用巨大,类似于高利贷、利滚利 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西北的水资源增多。西北的水资源增多,有水浇灌下垫面的植被,当地生态环境好转。这样就会引发两个效果,其一是蒸发的本地水汽增多,空中水汽含量增加,水汽压增加;其二是气温年较差变小,夏季气温下降,饱和水汽压下降,降水所需的水汽含量下降。以上两个效果都能促使当地降水量增大,它们共同作用,迫使当地降水量大幅增加。当地降水量大幅增加,从而使得当地水资源大幅增加。所以说, 整个过程是一个正反馈的作用过程,调水以后当地水资源和降水量增加,通过正反馈作用使得当地水资源和降水量不断增加;调水以后当地的气温年较差变小,通过正反馈作用使得当地气温年较差不断变小。 正反馈的作用过程详见 以下框图。 西北超深盆地调水增雨正反馈作用过程的框图 高利贷,利滚利,最后结帐时,利息比本金还要大,甚至大几倍几十倍,能够让人倾家荡产。向超深盆地调水,这些外来水源类似于高利贷的本金,在当地浇灌农作物,蒸发蒸腾为水汽,再在盆地四周山地变成地形雨、变成降水,这部分水资源相当于利息;在山地变成地形雨、变成降水的水资源再径流回到盆地中央,再浇灌农作物,再蒸发蒸腾为水汽,再在盆地四周山地变成地形雨、变成降水,这部分水资源就相当于利息的利息。所以说,向超深盆地调水类似于高利贷,利滚利,有“调水倍增效益”,绝对不能小看“利滚利”的巨大作用。 因为正反馈效应的作用巨大,正反 馈效应类似于高利贷、 利滚利,所以,特大规模调水以后,西北的降水量会大幅增加、成倍增加。 8 我国北方若干城市气温年较差的分析比较 根据 1971 至 2000 年累月平均气温,可做出表 1 。表中额济纳旗、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 3 个城市纬度较大,其余 12 个城市都位于北纬 40 度附近。 表 1 中,鄂尔多斯及其以东 6 个城市气温年较差的情况是:天津、秦皇岛 2 个沿海城市的气温年较差≤ 29. 5 ℃;位于华北平原的北京和石家庄海拔低、距离海洋较近, 气温年较差≤ 29. 9 ℃;大同和鄂尔多斯海拔1000多米,距离海洋远一些, 气温年较差分别为 30.6 ℃和 31.5 ℃。 以上 6 个城市气温年较差的平均值为 29.9 ℃。 临河及其以西 6 个城市气温年较差的情况是:除喀什气温年较差为 30.9 ℃以 外,临河、敦煌、铁干里克、若羌、巴楚 5 个城市的气温年较差介于 32.4 ℃~ 35.3 ℃之间。 喀什气温年较差相对较低,可能与喀什的地理位置有关(东面的绿洲较多,西面为帕米尔高原)。 以上 6 个城市气温年较差的平均值为 33.4 ℃。 纬度较大的 3 个城市气温年较差的情况是:额济纳旗、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的气温年较差介于 36.3 ℃~ 43.3 ℃之间。其中,额济纳旗距离海洋近一些、纬度也低一些,按理气温年较差要小一些,但当地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小、被大片沙漠包围,所以 气温年较差不是最小。 以上 3 个城市气温年较差的平均值为 39.1 ℃。 表 1 、北纬 40 度附近和北疆若干城市气温年较差的计算简表 ( 以 1971 至 2000 年累月平均气温汇总 ) 天津 秦皇岛 北京 石家庄 大同 鄂尔多斯 左侧城市平均年较差 最高月平均气温 30.9 24.7 26.2 26.8 22.0 21.0 最低月平均气温 1.8 -4.8 -3.7 -2.2 -10.6 -10.5 年较差 29.1 29.5 29.9 29 30.6 31.5 29.9 纬度 39.1 39.9 39.8 38 40.1 39.8 海拔 4 3 33 81 1069 1380 临河 敦煌 铁干里克 若羌 巴楚 喀什 左侧城市平均年较差 最高月平均气温 24.1 24.6 26.6 27.5 26.2 25.6 最低月平均气温 -9.9 -8.2 -8.7 -7.4 -6.2 -5.3 年较差 34 32.8 35.3 34.9 32.4 30.9 33.4 纬度 40.7 40.7 40.6 39 39.8 39.5 海拔 1040 1140 846 890 1117 1291 额济纳旗 乌鲁木齐 克拉玛依 左侧城市平均年较差 备注 最高月平均气温 26.7 23.7 27.9 气温年较差的总体趋势:鄂尔多斯及以东城市较小,临河及以西城市居中,纬度较大的城市较大。 最低月平均气温 -10.9 -12.6 -15.4 年较差 37.6 36.3 43.3 39.1 纬度 41.6 43.8 45.6 海拔 941 935 453 9 特大规模调水对西北气温年较差和凝结降水时饱和水汽压的影响初估 人们夏天进入森林,马上就会感到凉爽,气温下降,空气潮湿。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沙漠变绿洲,生态环境好转,那么当地夏季的气温会怎样变化呢? 由第 1 至第 7 节的定性分析可知,特大规模调水以后西北的气温年较差会变小。由第 8 节的计算可知,鄂尔多斯及其以东 6 个城市气温年较差平均为 29.9 ℃ ,临河及其以西 6 个城市气温年较差平均为 33.4 ℃ ,纬度较大 3 个城市气温年较差平均为 39.1 ℃。 参照以上数据,特大规模调水以后西北的气温年较差估计会减小 4 ℃左右,夏季最高月平均气温估计会下降 2 ℃。 气温 25 ℃ 时的饱和水汽压为 3.169Kp a ,气温 23 ℃ 时的饱和水汽压为 2.8104Kp a ,即气温下降 2 ℃ ,饱和水汽压下降到原值的 88.7% 。 气温 20 ℃ 时的饱和水汽压为 2.3388Kp a ,气温 18 ℃ 时的饱和水汽压为 2.0644Kp a ,即气温下降 2 ℃ ,饱和水汽压下降到原值的 88.3% 。 由以上计算可知,气温下降 2 ℃ ,凝结降水所需的水汽压会下降百分之十几。 10 特大规模调水对西北年降水量的影响初估 调水增雨是一个正反馈的作用过程。以新疆为例,现状每年的降水量约 2000 多亿方,扣除径流到国外的地表水,每年蒸发产生 2000 多亿吨本地水汽。如果新疆 165 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都有水可供蒸发,按年蒸发量 500mm 计算,则一年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就能达到 8000 多亿吨,本地水汽的数量成倍增加。所以,特大规模调水以后,新疆的空中水汽含量和水汽压会大幅上升。 又因为特大规模调水以后,西北的气温年较差会下降,夏季凝结降水所需的水汽压又会下降百分之十几,所以, 西北的降水量会大幅上升、成倍上升,具体数据有待专门研究, 我以前关于“调水增雨”的一些定量分析也有参考价值。 参考资料: 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的影响因素 ( http://wenku.baidu.com/view/6d3930303968011ca300910e.html?re=view ) 郭晓明 . 青藏高原的虹吸效应对欧亚大陆水循环的影响及逆转措施 .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7,5(1):74 ~ 81,详见附件 青藏高原的虹吸效应对欧亚大陆水循环的影响及逆转措施.PDF
个人分类: 调水增雨观点|17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向西北调水的必要性、紧迫性和技术可能性
热度 6 zhgatcl 2014-9-28 18:22
向西北调水的必要性、紧迫性和技术可能性 各位老师: 我自2008年开始研究向西北调水 ,我的研究结论是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为证明以上论点,我一共写了 10 篇预印本论文,详见我最初的 9 篇的博客。到目前为止,我在科学网发表的博客全部都是宣传向西北调水的,可分为三类,一是“超深盆地调水增雨论点”的推广介绍;二是“超深盒地调水增雨观点”的推广介绍;三是转载专家学者对我论点的观点看法。从今天起我写几篇博客,可划入另一类,主要讨论向西北调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怎样调水?大体属于水利专业的研究范畴。 李吉均、刘东升、施雅风等院士依据不同的事实分别证明了 “西北进一步变干”、 西北“一直存在着干旱化持续加强的趋势”、 西北“大范围变干的趋势明显”。 青藏高原的隆起阻塞印度洋季风的重大障碍致使“西北进一步变干” 已成学界共识。那么可引出以下10个问题: 青藏高原隆起致使西北变干,这个变干过程停止了吗?是何时停止的?有何证据?没有停止的话是不是意味着西北至今仍然处于持续变干的过程中?又有哪些证据?“西北进一步变干”是不是意味着当地的总水量不断减少?西北内流区总水量的变化趋势如何呢?与5000年前、2000年前、1000年前、500年前、200年前、100年前、50年前相比,西北内流区的总水量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少?还是相对稳定? 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我写了一篇预印本论文,标题是《 论宏观趋势“西北进一步变干”的显著特征与科学对策 》,该文 根据自然演变趋势和国际竞争等方法论证了向西北调水的必要性、紧迫性和技术可能性 ,下面是文章的标题和内容摘要,欢迎质疑,请提宝贵意见。有兴趣审阅全文的,请到 “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 下载,网址是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76d060b014825f9754000ff 。 论宏观趋势“西北进一步变干”的显著特征与科学对策 内容摘要: 李吉均、刘东升、施雅风等院士依据不同的事实分别证明了 “西北进一步变干”、 西北“一直存在着干旱化持续加强的趋势”、 西北“大范围变干的趋势明显”。 千百万年来,青海湖的水分90%流失;柴达木巨型湖泊和罗布泊等陆续干涸; “一千多年来中国的沙漠向外扩展了一百多千米,原来的楼兰、尼雅、居延、米兰、统万等古城都已被埋在沙漠之中了”;最近几十年西北冰川大幅退缩,固体水库容量大幅减少。半个世纪以来中蒙干旱半干旱区“整体暖干化趋势明显”,与整体趋势不同的暖湿化都发生在冰川大幅退缩的地方,新疆等有现代冰川的地区半个世纪的气候变化符合 “气温、地温上升--→冰川加速融化--→水往低处流,冰川融水参与当地的径流和蒸发--→当地空中水汽含量增大--→降水量增大” 的因果逻辑。冰川的大幅退缩不可持续,新疆等地未来的暖湿化趋势值得怀疑。 宏观趋势“西北进一步变干”的显著特征(即西北变干假说)是 “西北的水分入不敷出,总水量不断减少” 。“西北进一步变干”的原因长期存在,如果没有人为干预、放任变干趋势,后果极其严重。新南水北调大西线工程技术可行,为遏制“西北进一步变干”和生态环境的波动式恶化,该工程迟早要建、不得不建,早建占先机,早建早受益。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的好处很多,建议国家组织开展假说的验证工作,早日规划实施新南水北调大西线工程。
个人分类: 调水工程|2151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樊晓英老师对增加西北降水量的一些思考 (3)
热度 1 zhgatcl 2014-9-27 16:59
不谦虚地说,我的研究对国家可能有很大作用。我主张向西北调水,我的研究结论是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为证明以上论点,我一共写了 10 篇预印本论文,详见以下博客: ① 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事实证明:向新疆调水 , 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② 历史气候也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③ 气象统计数据也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④ 青海湖流域的气候事实也证明 : 向新疆调水 , 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⑤ 四大圈层相互作用与影响:向新疆调水 , 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⑥ 学术权威与高校教科书的表述截然相反,到底谁对谁错 ? ⑦ 四两拨千斤,三山夹两盆的新疆有极大的 “ 调水倍增效益 ” ; ⑧ 低层水汽与高层水汽所处环境的差别很大 , 变成降水的比例相同吗 ? ⑨ 多重证据链网络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⑩ 为什么说塔里木盆地有以一当十甚至更大的 “ 调水增效倍数 ” ?! 。 水是生命的源泉,西北干旱地区有水的地方就是绿洲,没水的地方就是沙漠。 樊晓英 老师也主张向西北调水,并认为向西北调水能改善西北的生态环境、增加西北下垫面的植被,还能增加西北的降水量,樊老师的观点与我的论点比较接近。 现把樊老师增加西北降水量方面的第 3 篇博文作如下转载, 建议专家学者将我的研究结论与樊老师的观点结合起来思考 ,这样或许能产生一些智慧的火花。 转载:影响降雨的重要因子 樊晓英 2014-9-1 15:09 原载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7615do=blogid=824070 在分析影响降雨的重要因子之前,我想回忆一下我这半辈子所经历的几次非常重要的降雨事件。 1976 年夏季唐山地震,从那以后连阴雨一直下了一个多月,我的家人一直住在麦草搭建的草棚里面; 2001 年六月 8 日我到秦岭上去,晴空艳阳刹那间从秦岭山区南方向北方飘来云团,下起了瓢泼大雨电闪雷鸣,从此我知道了其实雷阵雨不仅仅从北山而来,还会从南山过来。 2007 年四月初某一天我在榆林帮别人在地里面种玉米,突然从西北方飘过来一朵云,按照以往的经验我认为这不会产生降雨,但是这时候不仅下起了雨,而且雨很大,雨水很冷,从此后我改变了一朵云不会成雨的观念。 2007 年七月底在杨凌林学院的实验楼上,下午三点多突然电闪雷鸣,吓坏了我的小孩,也吓坏了我,闪电不间断,而且从实验楼到行政楼到宿舍楼等几个楼之间不断转换放电,巨大的闪电就在我的头顶,时间长达半个多小时,从此我改变了雷阵雨的雷电能量一般,不足畏惧的观念。 2013 年 8 月 4 日在榆林下午六点以前还是风和日丽,我们一伙人还去了红石峡游玩,但是六点一过从北方过来的云团漆黑一团,一会儿就电闪雷鸣,大于瓢泼,街道上核桃大的冷子冰雹铺天盖地而来,街道水深超过脚踝,雨水冰冷异常,当天降雨 67 毫米,无数汽车遭到了剥漆之厄。我还经历过多次雷阵雨连续下三天的事情,包括去年 8 月 4 日雷阵雨前后。 2010 年 4 月 12 日突然大雪,持续低温一周左右,冻害严重; 2013 年 4 月 6 日的小雪加冻害,还有 2002 年 4 月 10 日也是突然天降凌霜雪,气温很低,这几次低温事件使我认识到春季气温上升太快绝对不是好事情,预示着霜冻的来临。还有 2007 年初冬我在杨凌,那一年每天晚上整个杨凌镇大雾弥漫,小雨蒙蒙,这种情况持续了十几天时间。 2007 年的天气绝对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那一年冬季 2008 年开始的春节期间中国南方地区突然大面积降了冰凌雪,导致大面积交通瘫痪。当然,我没有经历过巴山夜雨和西藏夜雨。这一切经历使得我对降雨形成的原因有了更深的体验,我不得不对降雨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根据降雨的形成原因可以把降雨分为四类:对流雨、地形雨、锋面(气旋)雨、台风雨。基本上把影响降雨的因子可以归结为:地形、气团、热交换和下垫面性质。 首先从气团说起。 什么是气团?气团就是在大尺度范围内(至少一千公里吧),在均质的下垫面上形成的,具有基本相同的温度、湿度、厚度和气体元素结构的空气团。只有在下垫面的情形比较一致的时候才会形成气团,也就是说气团的特点也具有均质性。例如冬季在西伯利亚上空形成的冷气团,夏季在太平洋上形成的湿热气团。当气团在外部环境,尤其是不同气团之间具有压力梯度的时候开始相向运动,其接触面形成“锋面”。锋面是冷热气体、干湿气体交换区域,因此也是乱流盛行区域,所以也是形成降雨的区域。但是由于气团的性质不同,两个气团相遇不一定产生降雨,这主要决定于气团内水汽的多少。两个气团相遇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 当一个干热气团和另一个干热气团相遇的时候不产生降雨,而是产生大风。例如每年春季西北地区的沙尘暴。 当一个干冷气团和另一个干冷气团相遇的时候不产生降雨,而是产生大风。例如冬季有时候产生的大风。 当一个干热气团和另一个干冷气团相遇的时候有可能产生很小的降雪或者不产生降雨,但是必然产生大风,这种情况下气团之间的压力梯度力很大,往往造成霜冻灾害。 当一个干热气团和另一个湿热气团相遇的时候可能不产生降雨也可能产生降雨。当干热气团的温度远远高于湿热气团的时候往往产生极大的乱流,有利于形成雷阵雨;但是由于干热气团对湿热气团有加热作用,使得湿热气团不能达到饱和或者超饱和状态,无法形成降雨条件,这时候就不降雨。 当一个湿热气团和另一个湿热气团相遇的时候会产生强降雨,这时候由于两个气团的温度差,温度低的气团向高温气团的底部伸进,从而抬高另外一个气团使得抬升气团很快形成饱和水汽压,云滴凝结增长,冰晶效应产生,形成降雨。 当一个湿热气团和另一个湿冷气团相遇的时候会产生持续的连阴雨。这种情况下气团往往在锋面形成对峙,气团停留时间长,锋面持久。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秋季。 当一个湿冷气团和另一个湿冷气团相遇的时候会产生持续的连阴雨或者雾霾天气。中国近几年的雾霾天气实际上就是这种情况。 另外,当单一的气团统治某个地区的时候往往形成干旱天气,尤其是没有水分的气团(来自大陆的气团)。而来自海洋的单一气团往往形成地形雨和雷阵雨。例如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西海岸,这两个地区距离海洋很近,但是长期受到单一气团控制,很少形成降雨,在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西海岸形成大面积的沙漠。 在我国的三北地区是西风带的沉降区, 西风带带来的风中所含的水汽很少,加上西风带的沉降风把势能转化为了空气分子的动能,即转化为温度,所以使得地面更加干燥,而西风带沉降的地区形成单一的干燥高温气团。 这就是为什么每年夏季新疆蒙古地区的温度反而比许多低纬度地区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西风带地区形成的气团是干热气团,受这个气团控制的地区形成副热带高压带外界气团很难侵入,长期干旱。所以,新疆甘肃陕北内蒙和辽河平原地区夏季往往出现旱情。 形成降雨或者不降雨的因素还包括“行星风系”和“大气环流”。 所谓的行星风系,指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的风的全球性模式。尽管行星风系讲的是地面风。但是地面风是由大气环流组成的,所以“行星风系”和“大气环流”都会对降雨产生影响。影响我国的大气环流主要是 Hadley 环流(信风环流)和 Ferrel 环流(中纬度环流)。在赤道地区,由于太阳辐射热很强大,也由于赤道的自转线速度很大,达到了 400 米每秒。所以赤道地区的对流层很高,最高达到 16 公里,但是水汽的最高上升高度一般不会超过 8000 米。当由于热膨胀而获得的升力把空气和水汽提升到对流层顶端的时候,形成高压,相对于高纬度地区的相同高度形成水平压力梯度力,方向向南或者向北。这时候赤道上空的空气向高纬度流动,由于高纬度地区的地球自转线速度比赤道上空小,所以相对于原位置,空气向西北偏斜,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最终这种风在南北纬度 25~55 之间形成西风,这种西风常年都有,一般高度在 4000 米上下。这个西风带对我国的气候和降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西风带从西向东运动的时候受到了西藏高原的强烈影响,向北产生了北支流,向南产生南支流。夏季西风带向北移动到达新疆蒙古地区,北支流强劲,气流下沉产生反气旋(中间气压大周围气压小),下沉气流向北影响了外蒙和西伯利亚,向南使得陕西和甘肃出现干旱,从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形成稳定的干热气团,非常稳定。这个气团由于是反气旋,所以形成一个地面高压区,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区,这个高压区阻止从沿海吹来的东南风的进入。使得东南太平洋近地层形成的高压和该高压相互平衡,其压力在 997 百帕到 990 帕之间,压力梯度很小,水汽不能到达西北。所以西风带对我国三北地区的气候和降雨有决定性影响。 但是西风带本身又会受到太阳辐射,季节和其它环流的严重影响,所以全球的大气环流变化对我国也有很大影响。例如,西风带的风不仅是线性流动的,而且是具有波动性的,西风带的波动分为长波和短波,短波的一个波长一般在一千公里,长波的波长可以达到 5000 公里。而波长和波幅受到 Hadley 环流(信风环流)和 Ferrel 环流(中纬度环流)的影响。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的海水有一个热力环流叫沃克环流,在秘鲁厄瓜多尔海岸是冷水上翻区,每年的 11 月至次年的 3 月向东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消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 翻 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暖流”。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导致热带上升气流的量、温度、强度、波幅和波长都发生变化,因此向北纬副热带沉降的气流的大小、范围、强弱等要素也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我国气候和降雨。今年是厄尔尼诺现象爆发年,我国北方夏季持续高温干旱。由于西风带范围很大而且有很强的波动性,所以其它高空风带的波动,对于西风带也有很强的影响。拉尼娜现象就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印度洋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导致高空气流波动,进而引起西风带波动对我国气候造成影响。 在西风带沉降区产生的高压在地面形成信风,向东南流向赤道。但是由于中国地形非常复杂,这种信风的风向、风力都发生很多变化,形成很多小气旋。这些气旋时而阻止,时而顺和了东南水汽正常进入中国内陆,造成中国内陆地区的降雨变率非常大。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要彻底消除干旱的威胁,增加降雨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如何减弱西风下沉带的空气温度,增加该地的空气湿度;第二是如何把反气旋的气压降下来,使得海洋上和内陆之间的水平压力梯度力增大。 我们假定在这个带上有一个大的湖泊,当西风带下沉空气到了湖泊面上时,由于湖泊水分蒸发带走潜热,空气温度下降,同时下垫面的温度也下降。而蒸发的大量水分由于受到西风带下沉气体的气压影响,不会向太高的地区蒸散,而是随着近地层风吹动。当水汽集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形成降雨云层,从而影响当地气候。所以只要有湖泊,一方面水的蒸发会消耗潜热使得空气温度降低,增加水汽饱和概率,另一方面水汽没有大尺度耗散的机会,从而增加形成饱和云的可能性,形成降雨。所以很显然,在西风带下沉区人造一个或者几个大的湖泊对于改变西风带的气候和降雨有很大影响。由于西风带的风既持久,又强劲,范围广,所以小的湖泊所蒸发的水分只能用于耗散和飘逸,不会对气压造成影响,但是如果湖泊足够大,数量足够多,那么带走的潜热会较大,气温就会稳定在较小数值,其压力也会减小,相对于海洋而言压力梯度力会增加,从海洋输送来的水汽就能够向内陆移动。 地形对降雨的影响。 对于云团来说,面对山地也存在一个上坡和下坡问题。上坡的时候动能减少,温度降低,势能增加,水汽的密度增加,因此水汽很快达到饱和和过饱和容易形成降雨。这种雨叫地形雨。地形雨也有产生的其它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有上坡的压力梯度。地形雨到底有多厉害?印度的乞拉朋奇,年平均降雨量达 12700 毫米,台湾东北部的火烧寥,著名的世界雨极,年降雨量达到 8408 毫米。 地形雨不是雷阵雨。我们来分析山区,山区是雷阵雨即“对流雨”容易产生的地方。在热的三种传播形式中,辐射的速度最慢,对流的速度最快是辐射传播的十多倍,而传导的方式仅仅比辐射快一些。 在空气中,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传导在空气中的作用微乎其微。而辐射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是对流最直接猛烈高效。而对流对温度差的要求很高。要对流必须在不同方向上有温度差,特别是垂直方向。而在山区由于各个山头山坡山谷的坡向不同,山头的高低不同,面向太阳的方向多种多样,因此山体中温度的分布很不均匀,各个山体反射太阳辐射的方向各不相同,阳光转化为热辐射以后的散射方向也不相同,所以很容易形成对流。垂直方向的对流伴随着势能和分子动能(温度)的急剧变化,当温度达到饱和水汽压甚至成为过饱和状态的时候就很容易形成雷阵雨。对于山区和森林地区我们可以视之为一个黑体,可以认为它们符合基尔霍夫热辐射定律、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斯忒藩-波耳兹曼定律。实际上在现实中不存在百分之百的反射体,即绝对白体,也不存在百分之百吸收辐射而不释放的吸收体,即绝对黑体,总是介于两者之间。即吸收率、反射率和穿透率之和是总辐射能量。对于山体和森林来说,穿透率可以视为零。斯忒藩-波耳兹曼定律的定义为:黑体的辐射能力与其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系数称为称斯忒藩 - 波耳兹曼常数,其值为 5.669 × 10-8 W/(m2 · K4) 。从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可以得出结论,森林和山体土壤以可见光的形式吸收的热量会以长波辐射的形式释放出去,即以红外辐射释放。其夏季不同景观辐射的能力计算如下: 森林地区,昼夜温差达到十多摄氏度,晚上为 20 度,即 293.15k ,白天温度为 35 摄氏度,即 308.15k 。所以通过辐射把白天获得的辐射能的散失掉 92.5W 。 新疆沙漠地区日温差高达 60 摄氏度,白天温度可以达到 50 摄氏度( 323K ),晚上温度下降到零下十摄氏度 (263K) 。以此计算通过辐射把白天获得的辐射能的散失掉 337.3W 。 假定白天森林和沙漠获得的能量是一样的,但是晚上散失的能量却相差很大?那么我们要问?森林获得的多余能量哪里去了?一方面森林把一部分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了生物能,另一方面森林把一部分能量通过水分蒸发转化为了潜热能,还有森林把一部分能量通过土壤和树木传导给了地下。这样就能够说明实际上 森林是一个高能量体,它能够起到平衡温度,减小温度日较差的作用,因此它是一个稳定体。 森林不仅能够平抑日较差,还能够平抑温度的年较差,使得冬天森林内没有外界冷。 但是沙漠几乎把白天吸收的能量在夜间全部丧失殆尽。那么我们要问,既然沙漠把白天吸收的热量散失尽了,那么它的近地层水汽浓度如何,地下温度又如何?很显然如果沙漠上空含有水汽,那么在夜间很可能变成露水,它很容易就能够达到露点,所以沙漠上空总是干燥的。沙漠的地下温度应该比同类地区的土壤温度低,原因就是辐射热散失了大部分白天吸收的热量,地下温度低还意味着地下水的温度很低,这一点我已经在毛乌素沙地里深刻地体验过,毛乌素沙地的地下水在盛夏时节也是冰冷的。由于地下温度低基本不蒸散,晚上又容易结露水,所以沙漠的地下水应该较丰富。沙漠中的能量从来就不储存,白天吸收,晚上辐射。而它的潜热能量很少,几乎没有转化为生物能,也没有在地层下面储存,沙漠上空的对流也没有山区和森林强大丰富,所以沙漠上空很不容易形成对流雨条件。而森林地区吸收的能量只有很少一部分转化为了辐射能散射,一部分转化为潜热存在于森林上下内外;另一部分能量转化为对流时候的机械能,形成风或者雨,还有一部分则储存在树干和土壤中。所以森林是一个温度稳定体,是一个能量储存体,当气团经过森林的时候不会损失能源和水汽;含有水汽的气团在经过森林的地区的时候它的性质不会有多大变化,因此在有森林的下垫面上该种气团可以移动很远,例如从浙江沿海移动到陕西,它依然可能是水汽丰富的高温高湿气团,在陕西留下丰富的降雨。但是如果暖湿气团经过类似于沙漠的地带,该气团的性质很快就会改变,水汽会因为极大的温差而变为暴雨降落;气温会因为高温差而增高,最后气团变性。当该气团从浙江经过沙漠地区的河南到陕西的时候,由于气团变性不会给陕西带来降雨。由于森林是一个能量储存体,那么意味着当盛夏过去,秋冬来临的时候,森林同比与裸地和农田,其内部温度的下降缓慢,在有大片森林的地区很可能形成一个中尺度的暖湿气团,给森林周围送去降雨。也意味着森林地区的温度年较差同比农地和裸地小,因此类似霜冻、暴雪等自然灾害少一些,其水分利用效率远远高于其它地类。 所以说下垫面的热力学性质也会影响降雨的发生。 另外我们认为地震波以及类似的强波也会影响降雨的发生。 地震波有纵波、横波和面波之分,也就是说各个方向上都会有强烈的波幅震荡。所以当地震波冲击大气的时候可能会导致大气瞬间强烈压缩,从而使得水汽过饱和形成降雨。当然也可能会因为地震波影响整个天气系统的波动,从而影响大气环流和行星风系,导致滞后于地震的强降雨。例如 1976 年, 2008 年五月十二日地震,当年秋季该地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强降雨和泥石流,地震和秋季强降雨似乎有某种联系。 台风雨是怎样形成的? 台风雨是在赤道地区的海洋上形成的,由于太阳辐射太强,导致大量的水分蒸发到了空气中,但是由于空间相对狭小,结果形成过饱和水汽团,这个气团原本要形成降雨,但是由于洋面上都是高温,缺乏凝结核等要素,所以洋面上空水汽持续集聚,导致的结果是在洋面上空某个地方集聚的水汽浓度太大,而围绕这个中心的空气水汽相对少一些,于是形成一个由水汽压主导的压力梯度,这个压力梯度使得空气团中心升力强大中心位置空气上升很快,形成相对低压区,周围其它形成高压,所以形成一个从周围向中心流动的气流,气流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气旋,气旋一旦开始旋转就能够带动它的周围的湿热空气一起旋转,从而形成热带风暴。热带风暴的气旋中心的空气以极高的速度上升,带动周围空气高速旋转,中心位置的速度越是强大带动的周围的空气越多,形成的气旋越大。气旋不仅自身旋转,而且在外界四周空气压不平衡的情况下径向移动。外界四周空气压不平衡的原因往往是高纬度地区和大陆地区,因为相对于台风高压大陆空气压是很小的,高纬度由于受到的太阳辐射少,能量不足自然也是低压区。 所以一般来说热带风暴总是向大陆和高纬度地区移动,给沿线大陆带来强大的雨量。 据记载在 24 小时内,印度洋的留尼汪岛的塞劳司 1952 年 3 月 15 - 16 日雨量达 1870 毫米。 1996 年 7 月 31 日,受 9608 号台风影响,台湾嘉义县阿里山 24 小时降雨量 1748.5 毫米。 1975 年 8 月 7 日 , 受 7503 号台风影响 , 河南中南部出现特大暴雨 , 驻马店地区泌阳县林庄 24 小时降雨量达 1060.3 毫米 , 南阳地区方城县郭林 24 小时降雨量达 1054.7 毫米。 1996 年 7 月 31 日,受 9608 号台风影响,台湾嘉义县阿里山 24 小时降雨量 1748.5 毫米。 1967 年 10 月 17 日,受 6721 号台风影响,台湾宜兰县新寮 24 小时降雨量达 1672.6 毫米。 洋流对于降雨也有很大的影响。 不用问,地球上赤道周围的洋流肯定是追着太阳和月亮跑的,所以洋流的流向肯定是从东向西流动的,但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赤道上升起的气体在高纬度地区形成西风带以后还想成了一个地面信风带,而海洋上的信风带一般都是从东向西流动的。这虽然是两个原因,但是两个原因之间有某种渊源——地球自转本身可能就是太阳引力引起的海潮引起的。以赤道洋流为轴心,形成了各个大洋的洋流系统。可以肯定的是洋流不仅给大洋东海岸的人民带来温暖的水流和海洋生物,而且给东海岸带来丰富的水汽和降雨。亚洲、非洲和南北美洲的东海岸都是降雨丰富区,发达的农业区。 大西洋赤道洋流的一个分支湾流和北大西洋洋流给处在高纬度的欧洲带来湿润温暖的气候。 综上所述,我们详细地研究了形成降雨的各种重要因子,包括地形、地面辐射、近地层气团、大气环流、气旋、西风带、地震波、洋流等。目的是为我国渤海水向西调运提供理论依据。我们最终找到了。就是 三北地区是西风带下沉区,水汽缺乏向上逃逸的动力;干旱地区太干燥的空气团缺乏垂直对流的动力,其辐射散热能力很强,但是储存能量的能力不足,只有开辟湖泊增加当地能量储存能力,增加潜热交换才能够增加降雨,降低温度日较差和年较差,从而在夏季增加海洋和内陆之间的水平压力梯度力,有望使远洋上空的湿空气吹佛到西北带来水汽和降雨。 ( 注:原文个别地方明显的打字错误,转载时做了修改 )
个人分类: 转载专家观点|159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樊晓英老师对增加西北降水量的一些思考 (2)
热度 2 zhgatcl 2014-9-25 18:35
不谦虚地说,我的研究对国家可能有很大作用。我主张向西北调水,我的研究结论是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为证明以上论点,我一共写了 10 篇预印本论文,详见以下博客: ① 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事实证明:向新疆调水 , 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② 历史气候也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③ 气象统计数据也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④ 青海湖流域的气候事实也证明 : 向新疆调水 , 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⑤ 四大圈层相互作用与影响:向新疆调水 , 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⑥ 学术权威与高校教科书的表述截然相反,到底谁对谁错 ? ⑦ 四两拨千斤,三山夹两盆的新疆有极大的 “ 调水倍增效益 ” ; ⑧ 低层水汽与高层水汽所处环境的差别很大 , 变成降水的比例相同吗 ? ⑨ 多重证据链网络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⑩ 为什么说塔里木盆地有以一当十甚至更大的 “ 调水增效倍数 ” ?! 。 水是生命的源泉,西北干旱地区有水的地方就是绿洲,没水的地方就是沙漠。 樊晓英 老师也主张向西北调水,并认为向西北调水能改善西北的生态环境、增加西北下垫面的植被,还能增加西北的降水量,樊老师的观点与我的论点比较接近。 现把樊老师增加西北降水量方面的第2篇博文作如下转载, 建议专家学者将我的研究结论与樊老师的观点结合起来思考 ,这样或许能产生一些智慧的火花。 转载:从青藏高原的降 雨量看水汽的垂直分布特 点 樊晓英 2014-8-22 20:42 原载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7615do=blogid=821532 水的蒸发量在我看来每年都是一样的,因为地球的截面积是一定的,预示着它接受的太阳光的总能量是一定的,如果说有影响这个总能量的因子,那么这些因子有:一是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地球绕着太阳转是一个椭圆形轨道,当地球在椭圆轨道的一个顶点上时接受的最少,在另一个顶点上时接受最多,呈现周期性变化;二是太阳黑子的影响,当太阳黑子很多的时候太阳本身爆发的能量变化,这时候地球接受的总能量变化,海洋湖泊的蒸发量也会有变化。第三个影响蒸发总量的因子是地幔活动,如果大陆板块的边缘,中央海岭周围火山活动频繁,那么蒸发量会有变化,但是这个影响较小。第四个因子是地球大气温度的变化对蒸发量有影响,这个也很微弱。 既然地球上江河湖海的总蒸发量基本一样,那么为什么地球上有些地方有些年份湿润,有些年份干旱呢?为什么地球上的降雨分布不均呢?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地球上的降雨分布随着距离海洋的距离增减而减小;随着地形不同海拔不同而变化。也就是说地球上的降雨分布与两个因子有密切关系:一个是地球的地势地形;第二个是水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点。地球上每年蒸发的这些水汽总会有一种途径让它重新变为液态水,重新汇集到海洋中间,那么它的这种循环的机制是怎样的? 有许多人研究认为只要大陆内部的某个低洼地带有足够的湖泊水分,那么这些水分不管是液态还是气态,都会被阻拦在低洼本地反复形成降雨和径流,从而实现人类对水分的反复需求。那么这个观点到底正确与否呢?这就要求我们对水蒸气的特点,水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做出一个确切的结论。 既然地球上水汽的蒸发量基本恒定不变,那么大陆地区的干旱问题就不能企图增加海洋的蒸发,而是要在水分的空间分布上做文章。依照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每年的冬季含有水分的季风不再吹向大陆,大陆进入干旱季节。但是由于冬季季风来自北冰洋,所以依然在北方有一定的降雪。但是中国的春季全国进入干旱季节,以 3 月 4 月最为严重。到了四月底来自太平洋的季风逐渐加强,季风带来的水汽逐步到了江南,江南进入所谓的“梅雨季节”。梅雨雨带逐渐向北推进,到了六月中旬才到达秦岭以北地区,然后全国进入雨季。而象西北地区的西部一般到了七月以后才正式进入降雨高峰期。有时候大量水汽集聚在西北地区的上空久久不降雨,到了秋季季风减弱,北风逐渐增强,东南季风逐渐退出的时候,水汽受到秦岭等大山的阻隔,反而会形成较强的降雨,甚至气团滞留在秦岭以北地区久久不去,形成连阴雨,有时候这种连阴雨持续长达一个多月时间。当然,这种情况并不是每年都出现,但是但凡夏季降雨少的时期,秋季往往降雨多。基本是相辅相成的,当然也是我二十年观察的结论。 从理论上讲,水的分子量是 18 ,空气的相对分子量是 29 ,所以水不可能在空气中沉降到底层,相反它的分子量小于空气的相对分子量,它应该飘逸到空气层的上层才对。但是事实不是这样,水汽飘逸到空气上层后很容易被液化形成小水滴,进而形成可见的云层。而云层的高度往往在几千米以内,而几千米以内往往受到近地层大气、地形、温度和地表特征的强烈影响。但是到底水汽在垂直方向上如何分布情况还是不清楚。 为此我们建立一个理想模型。假设大地的海拔在 100 米以下,气温是 30 摄氏度,这时候地面的水汽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随时可能液化形成降雨,按照我们的假设,在不同高度上的水分都是饱和的,那么不同高度上的水汽压成分是多少呢?见下表: 海拔 温度 水气压 100 30 31.82 254.8 29 30.04 409.6 28 28.35 564.4 27 26.74 719.2 26 25.21 874 25 23.76 1028.8 24 22.38 1183.6 23 21.07 1338.4 22 19.83 1493.2 21 18.65 1648 20 17.54 1802.8 19 16.48 1957.6 18 15.48 2112.4 17 14.53 2267.2 16 13.63 2422 15 12.79 2576.8 14 11.99 2731.6 13 11.23 2886.4 12 10.52 3041.2 11 9.84 3196 10 9.21 3350.8 9 8.61 3505.6 8 8.06 3660.4 7 7.51 3815.2 6 7.01 3970 5 6.54 4124.8 4 6.1 4279.6 3 5.69 4434.4 2 5.29 4589.2 1 4.93 4744 0 4.58 那么根据海拔和水汽压的值做一个图表如下: 我们假定海拔在 100 米的时候水汽含量是百分百,那么随着海拔升高的水汽含量为: 就是说按照这个假设,到了海拔五千米的高度,水汽含量只有地面的 14% 。由于水分在大气中的变化很复杂,至今没有一个绝对准确的公式能够计算出不同高度不同地区的大气水汽含量,包括马格奴斯公式, Goff-Gratch 公式, Muglus 公式, Wexler 公式等都不能全方位准确计算。因此大多数计算都是近似的。包括这里的计算。因为大气压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相应的水汽压也会降低更快,所以本次计算是近似的。但是基本能够说明问题。图表显示在海拔 2000 米的时候水汽含量已经不到地面的一半,形成降雨云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如果根据此图表做出一个水分累积含量图表表明某海拔以下的全部水汽含量,以 5000 米以下的全部水汽含量为标准 1 ,则不同海拔以下的水汽含量如下: 海拔 相对含量 100 0.07 254.8 0.14 409.6 0.20 564.4 0.26 719.2 0.31 874 0.36 1028.8 0.41 1183.6 0.46 1338.4 0.50 1493.2 0.54 1648 0.58 1802.8 0.62 1957.6 0.65 2112.4 0.68 2267.2 0.71 2422 0.74 2576.8 0.77 2731.6 0.79 2886.4 0.82 3041.2 0.84 3196 0.86 3350.8 0.88 3505.6 0.90 3660.4 0.91 3815.2 0.93 3970 0.94 4124.8 0.96 4279.6 0.97 4434.4 0.98 4589.2 0.99 4744 1.00 从表上可以看出, 2000 米以下的天空的水汽含量占去了全部水汽的 65% , 3000 米以下的天空的水汽含量占去了全部水汽的 85% 。三千米以上的空间水汽含量不足总量的 15%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影响降雨的主要空间在海拔三千米以下。 这个空间正好是高山大川高原和近地层气流活动区域。因此可以肯定近地层和下垫面的冷热变化、光辐射、热辐射、尘埃、温室气体等变化对于降雨有决定性影响。同样能够证明,在一个类似于柴达木盆地或者四川盆地那样的地形,大约有 70% 的水汽不会蒸散到高空,可以形成反复的降雨,而反复的次数不会超过四次。还有一个推论:既然 3000 米以上的高空中水分含量不足总量的 15% ,那么 3000 米以上的地区的降雨量是不是低海拔地区尤其是中原地区的 15% 呢? 以上的结论都是基于一定的理论演算的结果。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搜索出了青藏高原的降雨数据。 拉萨年降水量 500 毫米左右,阿里地区的普兰县年降水量 172.8 毫米,改则县年均降水量 189.60 毫米,改则县年极端降水量最大 295.8 毫米( 1977 年),年极端降水量最小 84.5 毫米( 1982 年)。聂荣县平均海拔在 4700 米,冬长无夏,全年雨雪天 100 天左右,年降水量为 400 毫米。 据统计,青藏高原 5 月至 9 月的累计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 80% 以上,从 10 月到次年 4 月则很少有降水,一年中干、湿季节交替特别明显。青藏高原降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多夜雨。 在雨季里,每到傍晚人们常可看到天空云量渐渐多起来,云层变厚,接着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随至,特别是黎明时刻,雨声淅沥,逐渐停止,不久云消日出,中午前后,晴空万里,骄阳似火。再到傍晚,上述降水过程又照样重演。(《 1967 — 2008 年青藏高原汛期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变化》王传辉,周顺武,时刚)。 1967 — 2008 年青藏高原汛期总降水日数及各强度降水日数均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 , (《西藏高原降水变化趋势的气候分析》杜军,马玉才),西藏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变化为正趋势 , 降水倾向率为 1.4~66.6 mm/10a ,近 30 年来西藏高原平均年、四季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年降水量以 19.9 mm/10a 的速率增加,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增幅较大, 1992 年以来春、夏季降水明显增加。西藏的降雨在增加,而青海的降雨在减少:青海省气候资料中心副主任李林说,他们对近40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每10年上升0.336摄氏度,增幅高于全国的5-10倍。40多年来,青藏高原年降水量总体变化上有所减少。总体来说从东南向西北降雨量在减少,一年主要降水在 4-9 月,夜雨多。 由以上数据可以说明,西藏大多数地区的降雨量在 100 — 200 毫米之间,和中原地区 800 毫米相比较,介于 12 — 25% 之间,包括了 15% 的范围,多数地区大于 15% ,而在 4500 米以上地区降雨量反而增加。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在高寒地区,尽管水汽含量较少,但是形成降雨的温度条件和辐射条件在很多时候都能满足,而且蒸发量很小,往往形成湿润气候条件。所以阿里地区和聂荣县等西藏内陆存在大量的内陆湖泊。事实证明,既然西北东部地区的降雨量减少了,而全球范围的蒸发量是一定的,那么多余的水汽降落到了哪里呢?事实证明,青藏高原的降雨量增加了,江南地区的降雨量增加了。所以全球变暖对于降雨量的分布产生了深刻影响。(《近 48 年青藏高原强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王传辉,周顺武,唐晓萍,吴萍)(《近百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时空变率 ( 英文 ) 》李晓东,朱亚芬,钱维宏)。 现在再次回到我们的基本问题: 西部低洼地区如果存在大量湖泊,那么能不能对当地周围的气候产生决定性影响。很显然,依据我们的初步研究,在干旱的情况下一次蒸发的水分有 85% 可能会在 3000 以内的空间存在,当遇见坡地的时候会形成地形雨;但是依然会有 15% 以上的水分逃逸到高空不再返回盆地内部。所以即使存在一个大的湖泊,那么也应该有不断的外界水源补充。当然象盆地地形补充的水量并不大。所以从理论上讲,无论是从雅鲁藏布江调水,还是从渤海调水都是比较可行的。对当地的中尺度气候影响应该较大。
个人分类: 转载专家观点|1628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樊晓英老师对增加西北降水量的一些思考 (1)
zhgatcl 2014-9-23 20:05
不谦虚地说,我的研究对国家可能有很大作用。我主张向西北调水,我的研究结论是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为证明以上论点,我一共写了 10 篇预印本论文,详见以下博客: ① 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事实证明:向新疆调水 , 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② 历史气候也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③ 气象统计数据也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④ 青海湖流域的气候事实也证明 : 向新疆调水 , 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⑤ 四大圈层相互作用与影响:向新疆调水 , 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⑥ 学术权威与高校教科书的表述截然相反,到底谁对谁错 ? ⑦ 四两拨千斤,三山夹两盆的新疆有极大的 “ 调水倍增效益 ” ; ⑧ 低层水汽与高层水汽所处环境的差别很大 , 变成降水的比例相同吗 ? ⑨ 多重证据链网络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⑩ 为什么说塔里木盆地有以一当十甚至更大的 “ 调水增效倍数 ” ?! 。 水是生命的源泉,西北干旱地区有水的地方就是绿洲,没水的地方就是沙漠。 樊晓英 老师也主张向西北调水,并认为向西北调水能改善西北的生态环境、增加西北下垫面的植被,还能增加西北的降水量,樊老师的观点与我的论点比较接近。 现把樊老师 增加西北降水量方面的第1篇 博文作如下转载, 建议专家学者将我的研究结论与樊老师的观点结合起来思考 ,这样或许能产生一些智慧的火花。 转载:渭河的水为什么持续减少 樊晓英 2014-8-3 21:06 原载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7615do=blogid=816863 我们早在十多年前就发现渭河的水比二十年前大幅度减少,到了今年出现大旱,从 6 月 10 日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天没有降落一滴雨。渭河水少到什么程度呢?宝鸡市区六百多米宽的河床上只有一股小溪那样的流水,河水周围长满了青苔(见图,图中河水周围长满了青苔,去年丰水期的水位线在长草一线)。 有许多人给我讲三十年前渭河水(中游段)是如何盛大的情况。首先说:以前要过渭河必须用船摆渡,可以想象使用船只至少需要水深在一米以上,宽 度应该在十米以上,按照一贯的比降,也就是说每秒的径流量至少在 10 方以上。那么渭河水到了哪里去了?也许有人说渭河水从宝鸡峡引渭渠截留走了。不可否认,引渭渠分流了相当一部分水量,但是其水量也不过每秒 15 方。加上也不能达到用船摆渡的程度。第二,渭河目前的经二路、公园路、滨河路等路段过去是渭河滩,目前是繁华市区,楼房鳞次栉比,根据我的观察,这些路段比目前比河床高大约 2 米。也就是说过去的河水的高差在 2 米以上。而根据我的观察,目前渭河水全年最大的时候可以用涛涛来比喻,小的时候可以用潺潺来比喻。水量相差在 50 倍以上。 该图中 2013 年 9 月大水时期河面宽度达到了 60 米左右,最深处水深超过 1.5 米,水流速度每秒能够达到 2 米。径流量能够达到 100 方每秒。但是径流量最少的今年七月,河水宽度不超过 3 米,水深不超过 0.5 米,水流速度不超过 1 米每秒,径流量不超过 2 方每秒。也就是说渭河中的径流量去年最大时期和目前的最小时期的差高达 50 倍以上。可以肯定的是过去的渭河水的径流量更大,每年的差别更大。正因为这样渭河的预留河床比上海的黄浦江不相上下,最窄的地方大约 500 米,最宽处大约 800 米。造成每年春季渭河河床总是会刮起黄土,到处是裸露沙土。 十几年前甚至目前都有学者关注渭河径流。程磊 , 徐宗学 , 罗睿 , 等 . 《渭河流域 1980-2000 年 LUCC 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9, 16(5):1-6. 刘燕 , 胡安焱 . 《渭河流域 50 年降水特征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20 ( 1 ) :85-87.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ISTIC PKU -2013 年 6 期裴金萍马新萍《近 50 年来渭河干流中段径流变化特征研究》。 侯钦磊等在《 50 年来渭河干流径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中研究结果是枯水期在 1 月份,其水量只占全年水量的 2% 多一点,而 9 月份的水量占全年的 19% 。该文资料显示林家村(即渭河进入关中平原的峡口), 1964 年径流最大,高达 164 方每秒,而最小的 2002 年只有 5.4 方每秒,差别为 30 倍。该文最后指出近 50 年间(从 1964 到 2002 年)从宝鸡峡、咸阳、渭南 3 个水文站的年平均径流量均表现出递减的变化趋势,其减少率在 17 — 37.654 ( m3/s ) /10a 之间。该文指出渭河的径流量和降水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 0.99 。实际上渭河水的唯一补水来源是降水,因为渭河发源于甘肃的渭源县,整个渭河都没有吸收高山雪水。裴金萍等认为渭河径流量突然下降的突变时间点为1987 年。对于以上的研究结论我基本认同。 以上的研究结果都指向一个事实:渭河流域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降雨量减少了。但是以上文献都没有明确的指出渭河流域乃至西北地区的降雨量为什么减少?侯钦磊引用的文献显示整个六十年代宝鸡峡的观测降雨量平均每年为 687.10 毫米,从 1971 年到 1983 年平均为 690.46 毫米,而 1984 年到 1995 年为 641.49 毫米, 1996 年到 2006 年减少到 603.36 毫米。所以,降雨量减少成为不争的事实。近几年更加严重,尤其是今年,从 6 月 10 日到目前未见雨滴。 那么, 为什么渭河流域的降雨量减少了呢?这固然与厄尔尼诺现象也许有关,与行星风系即西风带的强烈飘逸有关,与气候周期性变化也许有关。但是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与近地大气层的温度升高有绝大的关系。 而近地大气层温度之所以能够升高,是和人类的活动有决定性关系的。 抛开一切形成降雨的大环境,从最为基本的原理来分析。形成降雨的条件实际上只有两条:第一条降雨地区的上空必须存在大量的水汽。第二条在温度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水汽的气压达到饱和状态,温度甚至要低于饱和状态。只要这两个条件具备即使不形成大面积垂直降雨,也会在高山形成水平降雨,或者近地层形成大雾,增加地面降水。 降雨的第一个条件 必须依靠遥远的地方。西北地区由于地处内陆,地面没有大量湖泊,所以自身蒸发于空中的水分很少,而且地面蒸发的水分由于太少,温度相对较高,所以往往无法达到饱和降雨条件,只有在山区才有可能。所以中国内陆地区的水分主要依赖来自太平洋、北冰洋的水分,西南地区对来自印度洋的水汽有很大的依赖性。实际上每年的春夏秋三季太平洋上都有大量的水分蒸发到空中,但是这些水汽要向遥远的西北地区移动需要很多条件。 首先要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 ,有了水平气压梯度力才能形成指向西北地区的风,而大量水汽组成的气团才能向西北地区移动。 其次对于空中气团的干扰要有助于移动 。如果干扰阻止气团向西北运动,那么西北就会形成大旱。由于中国地理的复杂性,中国上空的各种环流很复杂。在夏季,一般形成的水汽气团有热带太平洋气团和赤道海洋气团,热带太平洋气团向西北移动表现为东南季风,赤道海洋气团发源于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向中国移动表现为西南季风,主要形象我国西南地区,对西北地区降雨影响很小。由于我国的青藏高原非常高,面积大,所以它对气候降雨的影响非常大,往往夏季形成高原高压,它改变了西风带行星风系的路线,也阻止了热带太平洋气团的西移,而且在它的周边形成若干个小型垂直环流和涡旋,例如哈得来环流和季风环流和西风急流,导致我国境内的副热带高压脊线极不规则。这些环流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境内水汽团的移动。最近二十年的总体特点是东南季风气团向西北地区移动的动力减小,西北地区深受其它气团和环流的干扰和阻滞,深受其害。但是这些环流的异常变化与下垫面的阳光散射增加,近地层大气组成结构的变化,近地层尘土和 PM2.5 的增加,地面上人类过多的热力活动具有非常巨大的关系。下垫面的阳光散射增加会导致 2000 米以下空气温度上升,从而导致大陆高压的减小,这样与海洋气团的气压差减小,导致水分通往大陆的动力降低。这几年我国西南地区频频出现台风袭击,但是西北地区频频出现旱灾,其原因就是水平温度压力差减小,水分不能输送到西北地区。这在历史上都是有记载的,我国盛唐以后,西北地区的森林大量破坏消失,导致大面积裸露,其结果是下垫面温度升高,近地层温度升高,从而从盛唐以后西北地区的干旱增加,降水变率增加,水土流失增加。所以增加森林覆被率本身就是增加从海洋到内陆的气压差,是增加水汽输送的动力,森林不仅本身吸收太阳能,而且由于森林是绿色暗色,能够降低大气层的温度,增加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差,导致垂直方向上水分循环增加,增加降雨机会。而裸露地使得太阳辐射直接反射到大气中,大气中的粉尘吸收反射的阳光变成长波辐射在辐射出去,所以导致空中高层的温度升高,大面积的土地是如此情况必然导致大气团和局地大气循环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趋势向着高温和干旱。空中高温后使得原本可以达到饱和水汽压条件的水汽不能液化,所以不能形成降雨。不仅粉尘增加会增加高空温度,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也会导致相同的结果。高空中温室气体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地面热量然后变为长波辐射,增加高空温度。 形成降雨的第二个条件 是温度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水汽的气压达到饱和状态。 下表为不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值。在空中有大量水汽的情况下,要形成垂直降雨或者水平降雨的条件就是温度下降到饱和水汽压的必要温度以下。而要达到这个条件其实与下垫面有很大的关系,也与近地层大气的尘土温室气体浓度有很大关系。例如西北地区夏季经常有雷阵雨,而雷阵雨的云团往往在山区形成,为什么在山区会形成降雨云团。根本的原因是山区的地形复杂,地面的坡度差异很大,坡向差异很大,从而导致太阳辐射在山区的地面分布很不均匀,而地面向大气中反射的散射的辐射的方向和高度都不一样,所以高空中不同高度不同位置的空气温度差异很大,其结果是山区上空的空气湍流很大,乱流盛行,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空气流动很频繁。尤其是垂直方向的温度差达到一定阀值以后会导致高空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形成云团。云团整体上下移动,这时候就形成雷阵雨。所以西北地区的雷阵雨往往出现在山区和山区平原交错地带,而在平原中心地区形成雷阵雨的频次很小。在森林密布的山区,森林的蒸腾对于水汽的再循环有决定性影响。一般情况下,从海洋来的水分在西北内陆条件成熟的时候形成一次降雨,然后形成径流从河流送回太平洋。但是在有森林的条件下,同样一个水分子也许可以形成两次以上的降雨。当第一次降雨以后形成土壤水分,然后树木吸收水分蒸腾到空气中,由于大面积森林在中午时候集体蒸腾,向空中输送大量水分,又由于山区的特点,导致空气中的水汽压在下午申时再次饱和,如果大气温度差许可即可形成雨云。所以,在森林覆被率高的地区,水分会在气态和液态之间反复几次。这就相当于增加了当地降雨量。但是,我国自从唐宋以后,西北地区的森林覆被率大幅度减小,下垫面温度升高,不再容易形成小地区局地云团,所以降雨量下降。而由于空气中水分不容易达到饱和,所以往往水分随着气流散开,形成持续干旱。所以,很显然,下垫面的特点不仅对局地大气循环有很大影响,而且大面积形同特点的下垫面对于大范围、大规模的大气循环有着决定性影响。 温度℃ 饱和蒸气压力(KPA) 温度℃ 饱和蒸气压力( KPA ) 0 0.61129 24 2.985 1 0.65716 25 3.169 2 0.70605 26 3.3629 3 0.75813 27 3.567 4 0.81359 28 3.7818 5 0.8726 29 4.0078 6 0.93537 30 4.2455 7 1.0021 31 4.4953 8 1.0073 32 4.7578 9 1.1482 33 5.0335 10 1.2281 34 5.3229 11 1.3129 35 5.6267 12 1.4027 36 5.9453 13 1.4979 37 6.2795 14 1.5988 38 6.6298 15 1.7056 39 6.9969 16 1.8185 40 7.3814 17 1.938 41 7.784 18 2.0644 42 8.2054 19 2.1978 43 8.6463 20 2.3388 44 9.1075 21 2.4877 45 9.5898 22 2.6447 46 10.094 23 2.8104 47 10.62 按照气温垂直递减率,海拔每上升 100 米,气温约降低 0.65 ℃,所以一般情况下地面以上 2000 米的高空的温度基本应该比地面低 13 ℃。低 13 ℃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是夏季近地层温度在 40 ℃,意味着高空温度在 27 ℃左右,如果这时候要形成雨,那么高空的水汽压必须在 3.567kpa 以上,这时候水汽才能饱和形成降雨云。但是如果夏季由于海拔高、森林多、湖泊多、山区大等原因使得近地层的温度较低为 32 ℃,那么按照气温垂直递减率地面以上 2000 米的高空的温度可能只有 15 ℃,这时候的水分要达到饱和只需要 1.7056kpa 即可,也就是说水分浓度一半不到即可。所以其实下垫面的温度和辐射特点对于降雨有巨大的影响,温度相差不大但是水汽饱和程度有巨大差别。我们只要把近地层温度降低 5 ℃,降雨的频次就会增加一倍以上。如果夏季从太平洋来的水分一直不能形成降雨,不能形成径流,而这些水汽一直停留在西北地区,那么到了秋季就会形成持续性的瓢泼大雨,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也多次发生。发生的原因就是秋季的近地层温度降到了 15 — 20 ℃,而 2000 米的空中温度也降到了 2 — 7 ℃,这时候空气水分要达到饱和只需要 0.7kpa 即可,也就是说水分浓度是夏季的五分之一不到即可降雨。空气中在夏季积累的大量水分这时候有了饱和的条件,因而会形成持续性大范围长时间降雨。所以一般来讲夏季干旱灾害往往会造成秋季洪闹灾害,这是相辅相成的。 在有森林的地区的夏季的夜晚,由于森林吸收的辐射变为热量晚上持续地释放出来,所以近地层温度晚上森林地区比荒土地区高,而高空的温度由于浮沉较少,二氧化碳浓度低,温度下降较快,所以在森林地区的夜晚基本上不会形成逆温层,而且晚上空中水分容易达到饱和。这非常有利于形成降雨。森林地区夜晚降雨发生的频次远远比平原地区高。而在高山地区往往形成水平降雨。所以往往在高山地区,有溪流持续不断地从山上流下,即便是不降雨也有溪流。但是荒山地区则很少有溪流形成。 最近二十年,西北地区在改革开放后大量地乱砍乱伐,导致成熟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从而导致下垫面和近地层温度升高;而荒山的黄土飞扬到了空中有引起了大气吸收和辐射热量的机制改变,导致近地层温度升高;最近几年工厂汽车的大量发展,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幅度增加,也导致近地层温度升高;还有大量的钢筋水泥的使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面积的下垫面不再是比热大的土壤,而是比热小、热容量小、导温率高的楼房和马路,这些导致城市周边地区的近地层温度比过去高若干倍。这些因素都导致即便是水汽压很大,也不能形成降雨。以上就是为什么西北地区降雨减少,从而导致渭河径流持续减少的原因。 追本溯源,导致西北地区降雨量减少,从而导致径流减少,然后导致干旱进一步增加的原因是下垫面和近地层温度增高。而下垫面和近地层温度增高的原因主要有:雪山减少,湖泊减少,城市增加,工厂增加,汽车尾气惊人,森林减少,荒漠化面积增加,土壤沙化,荒山面积增加,温室气体直接加温等等。这些都导致地面对近地层的温度调节能力大幅度降低。从而形成了大范围、大面积的均质下垫面,这些使得行星风系和局地大气循环发生了剧烈变化,大洋和大陆之间的温度压力梯度减小,水汽不能输送和再循环,从而导致西北干旱,径流减少。 那么 能不能通过一种办法来改变下垫面的温度和近地层大气的温度呢? 目前看已经具备了条件。 第一个方法就是大面积植树造林。 过去我们认为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汇碳、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供木材、维持生物物种多样性、消除噪音等作用。现在我们观察到由于森林的光合作用和绿色、蒸腾作用,使得森林能够降低下垫面温度,能够净化森林上空空气从而导致近地层大气向太空辐射热量的作用增强,因此森林上空的温度垂直梯度更大,乱流作用强烈,对于大洋和大陆之间的压力梯度的形成有很大作用。另外由于森林的特殊环境,可以使得蒸腾水分再次形成水平降雨或者雷阵雨,从而增大水分利用率。当然,在过分干旱的地区,森林蒸腾的水分不容易达到饱和状态,反而使得水分散失,导致地下水较少,干旱加剧。 第二个方法是大范围地使用太阳能发电板。中国的光伏产业应该大力发展,然后保存这些能源,使用这些能源驱动汽车,冬天供暖。只有这样,下垫面的温度会降低,而近地层温度也会降低,从而增加当地水汽的饱和的可能性。也会在夏季造成更大的空气梯度力。 第三个方法当然是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用电动汽车,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火力发电,减少燃煤,大力促进农作物秸秆的利用,大力促进木材枝桠和落叶的利用率。 第四个方法就是减少尘土,治理风沙地,治理沙漠,减少 PM2.5 。 第五个方法就是海洋水通过人工运河往西调运。这能够解决许多问题。 以上是科学推理,不一定完全正确。
个人分类: 转载专家观点|1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客导读(定期更新、添加新内容)
热度 10 zhgatcl 2014-9-21 13:28
博客导读(定期更新、添加新内容) 各位老师: 不谦虚地说,我的研究可能是原始创新,对国家可能有很大作用。我主张从青藏高原的江河向西北特别是新疆特大规模调淡水,我的研究结论是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我的博客全部都是宣传向西北调水的。博文分为以下 11 类。 一、博客导读和总论 ,共 11篇,标题与超链接如下: 博客导读(定期更新、添加新内容) 学习习近平2013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重要讲话的体会 ★ ★ ★ 关于仔细审查《试答“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的呼吁书 ★ ★ ★ 试答“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 《 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与我的研究成果 气象、水利等专家对“调水增雨”论点的初步评价 “内流区超深盆地调水增雨”不违背科学常识 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趣谈“科学是多数服从少数”与我的研究成果 屠呦呦和袁隆平创造最高峰时都是小人物的启示 李小文院士对“另类认识”的态度 克拉玛依气候巨变、越来越宜居背后的原因和推广价值 “引额供水”对降水气候的影响远远大于三峡对降水气候的影响 英国BBC关注的南水北调“西之西线”设想与中国学者无关吗? 二、2016版统计应用(数理统计在降水气候研究方面的应用) ★ ★ ★ 2016版《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的相关研究》 ★ ★ ★ 2016版《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相关研究》 2016版《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比值的研究》 2016版《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比值的研究》 2016版《中国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随空中水汽含量变化的经验公式》 2016版《中国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随地面水汽压变化的经验公式》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相对湿度的拟合公式和经验公式》 ★ ★ ★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地面水汽压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相对湿度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 陆面蒸发对新疆空中水汽含量的贡献研究和推论 ★ ★ ★ 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的二元拟合研究 年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等自变量的三元拟合研究 新疆50多年降水量和水汽参数的年际变化与拟合研究 为什么选择和利用地面水汽压(或空中水汽含量等)来研究降水气候 三、“反驳质疑”方面的博文,共 7篇,标题与超链接如下: 您能彻底推翻根据理想气体方程等推理计算得出的结论吗? 我的原因解释您不信, 那您说西北若干降水事实的原因是什么 ⑴ ⑵ ⑶ 空中水汽不足是西北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您能彻底否定吗?! 本地蒸发能显著增加西北空中水汽的数量,您能彻底否定吗?! 水汽与降水互为因果、互为正反馈过程的中间变量,您能彻底否定吗 再论水汽与降水互为因果 四、“调水增雨论文”方面的博文 , 共 10 篇,标题与超链接详见如下,有兴趣审查这部分博文的,建议按以下顺序审阅。 ★ ★ ★ ① 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事实证明:向新疆调水 , 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 ★ ★ ② 历史气候也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③ 气象统计数据也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 ★ ★ ④ 青海湖流域的气候事实也证明 : 向新疆调水 , 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⑤ 四大圈层相互作用与影响:向新疆调水 , 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⑥ 学术权威与高校教科书的表述截然相反,到底谁对谁错 ? ★ ★ ★ ⑦ 超深盆地对本地水汽和外来水汽的影响截然相反 ★ ★ ★ 四两拨千斤,三山夹两盆的新疆有极大的 “ 调水倍增效益 ” ; ★ ★ ★ ⑧ 在新疆变成降水的比率本地水汽是外来水汽的15倍 ⑨ 多重证据链网络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⑩ 特大规模调水改变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的10篇论文的相互关系 。 五、2015上半年调水增雨论文,共7篇论文,分为三组,前两组是基础,两组之间互相印证;第三组在前面两组的基础上,对 “调水增雨”设想 进行论证 第一组:1、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的相关研究》值得发表吗? (与第 2 组第 1 篇相互印证) 2、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比值的研究》值得发表吗? ( 与第 2 组第 2 篇相互印证) 3、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随空中水汽含量变化的经验公式》值得发表吗 (与第 2 组第 3 篇相互印证) 第二组:1、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相关研究》可信吗? (与第 1 组第 1 篇相互印证) 2、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比值的研究》可信吗? (与第 1 组第 2 篇相互印证) 3、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随地面水汽压变化的经验公式》可信吗 (与第 1 组第 3 篇相互印证) 第三组: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地面水汽压贡献的估算和推论》可信吗?! ( 核心论文 ) 七篇2015版“调水增雨”论文的相互关系和进一步验证的研究思路 六、新增“调水增雨”论文 , 标题与超链接如下: 中国西北有气候变冷、与全球变暖截然相反的局部区域吗? 气候变暖的南疆东疆,为什么有气候变冷的库车?! 降水量与可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与相对湿度的关系汇总 电脑输出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中,衡量拟合公式优劣的4类指标 七、“调水增雨观点”和“回应质疑”方面的博文 ,标题与超链接如下: 塔里木盆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的原因分析与启示 ★ 气象专家张学文关于干盆地和湿盆地的认识与我的研究成果 干盆地和湿盆地在降水和地面水汽压等方面的巨大差别 ★ 水循环的时间尺度与西北超深盆地调水增雨的作用过程 为什么说塔里木盆地有以一当十甚至更大的“调水增效倍数”?! 大规模调水对西北超深盆地气温年较差和降水量的正反馈作用 试答《大规模调水对降水的影响的旁例分析》中5个问题,请您评判 八、转载专家学者对“调水增雨”的一些看法 ,标题与超链接如下: ★ ★ 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对新疆变湿假说的几点思考( 1 ) ( 2 ) ( 3 ) ( 4 ) ( 5 ) (6) (7) 李小文院士审查新疆变湿论文后的态度:没赞成也没反对向外求助 科学时报首席评论员王中宇对新疆变湿假说的几点思考 ⑴ ⑵ ⑶ 钱磊博士审查西北超深盆地调水增雨系列论文后的认识 ⑴ ⑵ ⑶ 樊晓英老师对增加西北降水量的一些思考 (1) (2) (3) 九、调水的必要性、紧迫性和技术可能性,以及怎样调水? 向新疆调水的“万里长征”迈出了一小步 王梦恕代表:建议开展南水北调大西线调水工程论证并尽快实 ★ ★ ★ 向西北调水的必要性、紧迫性和技术可能性 下移入黄地点降低入黄水位、“舍近求远”的新西线调水设想 新南水北调大西线受水区主干线路和战略调节水库等的规划设想 ★ ★ ★ 调研并早日规划实施南水北调西之西线工程的建议 ★ ★ ★ 建设南水北调西之西线工程,源头治本永保新疆的长治久安 十、 驱霾建议 霾的帮凶:冬半年、冬季降水日数减少致使降水驱霾能力减小 十一 、 “调水增雨”的好处 ★ ★ ★ (1) 我国气候特别是西北的气候会变好 (2) 增加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并改善时空分布 (3)沙漠变绿洲,大幅增加耕地草原和森林的面积 (4)调水增雨沙漠变绿洲,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5)玉米造乙醇和其它能源开发,促进能源安全 (6)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全国协调发展 (7)民族杂居根治疆独,促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 (8)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绝对是利远远大于弊 (9)不忘悲惨历史,大幅增加我国的战略纵深 十二 、 博文论文修改广告 2016版《青藏高原和中蒙干旱区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证据作用》 2016版《西北内流区历史气候的证据作用》 2016版《柴达木盆地与青海湖盆地气候环境的差别、归因和联想》
个人分类: 博客导读和总论|3366 次阅读|24 个评论
水循环的时间尺度与西北超深盆地调水增雨的作用过程
热度 2 zhgatcl 2014-9-17 18:45
水循环的时间尺度与西北超深盆地调水增雨的作用过程 ——学习钱磊老师关于水资源的 4 条基本原理的体会 1 与水循环 有关 的公认数据 据研究,“地球上的总水量有 13.86 亿立方公里 , 其中 96.5% 在海洋里,有 13.38 亿立方公里;另有 1.76% 在冰川、冻土、雪盖中,是固体状态,约有 0.2436 亿立方公里;另有 1.7% 在地下,有 0.234 亿立方公里;余下不足 0.02% 分散在湖泊、江河、生物和大气之中,其中大气中的水分为 130000 亿立方米”。 “John Mbugua 等 1995 年估算的全球年水量平衡得到了 UNICEF 的认可 ,该估算海洋年蒸发量为 505000 立方公里,降水量为 458000 立方公里;陆地蒸发量为 72000 立方公里,降水量为 119000 立方公里 ” 。 2 气态水变成液态、固态水的平均时间(水汽在空中的平均停留时间 8.23 天) 据 UNICEF 的权威公认数据,全球水汽总量为 13 × 10 12 m 3 ,年降水总量为 577 × 10 12 m 3 ,所以,全球水汽一年内平均更新次数 F=577 ÷ 13=44.385 。 全球 水汽在空中的平均停留时间 T=n ÷ F=365.25 ÷ 44.38 5= 8.23 天。 3 海洋内部水循环中,液态水蒸发变成空中水汽的平均轮候时间 ( 2650 年) 海洋液态水的总容量除以海洋每年的蒸发总量就是海洋液态水蒸发变成水汽的平均轮候时间,所以平均轮候时间为 13.38*100,000,00 0 ÷ 505000=2650 年。 4 海陆大循环中,液态水、冰川水蒸发变成空中水汽的平均轮候时间 参与海陆大循环的液态水,先要从陆地径流到海洋,在陆地径流的时间受径流长度、径流速度等影响,不过一般情况下这段时间不会太长;到达海洋以后,蒸发变成水汽的轮候时间与海洋内部水循环的液态水一样。所以,参与海陆大循环的液态水蒸发变成水汽的轮候时间大约也是 2650 年。 参与海陆大循环的冰川水,先要融化为液态水,再径流到海洋,再轮候蒸发变成水汽。因为冰川水融化变成液态水的时间一般较长,所以,参与海陆大循环的冰川水蒸发变成水汽的轮候时间可能远远大于 2650 年。 5 陆地内部水循环中,液态水、冰川水蒸发变成空中水汽的平均轮候时间 与海洋液态水相比,参与陆地内部水循环的液态水不需要轮候很长时间,就可能被地表蒸发、植物蒸腾、水面蒸发变成为空中水汽,液态水变成空中水汽的时间较短。以青海湖流域为例,青海湖的总容量约 740 亿方,青海湖水面年蒸发产生 40.5 亿方水汽,所以青海湖液态水蒸发变成空中水汽的平均轮候时间约 18.3 年。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湖泊的平均深度较大,其它湖泊液态水蒸发变成空中水汽的时间可能短一些(与湖泊平均深度的关系较大)。 参与陆地内部水循环的冰川水,先要融化为液态水,再由液态水蒸发变成空中水汽,或者由冰川水直接升华变成空中水汽。因为冰川水融化变成液态水的时间一般较长,所以,参与陆地内部水循环的冰川水变成水汽的时间较长。 6 全球液态水和冰川水等变成水汽的平均轮候时间 ( 2402 年) 全球固态和液态水的总量除以年蒸发总量就是全球固态和液态水变成空中水汽的平均轮候时间,具体数据为 13.86*100,000,000 ÷ (505000+72000)=2402 年。 7 决定水循环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由气态水变成液态和固态水只需短短几天,但由液态水和固态水变成空中水汽平均要花去 2402 年。空中水汽主要来自海洋蒸发,所以, 水循环的速度往往由水的蒸发速度决定,水循环一个周期的时间长度主要由液态水和固态水变成空中水汽的时间决定。 8 西北超深盆地调水增雨的作用过程、主张向西北特别是新疆调水的理由 8.1 钱磊博士关于水资源的 4 条基本原理 一是降水量依赖于水的蒸发,与太阳能有关。二是水资源量与水循环速度有关,循环速度越快,水资源量越多。三是山水相伴,山是水的磁石(吸引子)。四是水资源缺乏的本质是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匀。详见钱磊博士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7333do=blogid=825917 。 8.2 “山—盆结构”是调水增雨极其有利的宏观地形 一是西北盆地底部有大片沙漠,太阳能充足,有利于水的蒸发;二是盆地四周是巨大山脉,是水的磁石(吸引子),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三是水循环的速度极快,夏天一个月左右就能完成一个完整的水循环(由气态水变成地形雨的时间仅8天左右,地表径流和浇灌农作物、蒸发蒸腾为水汽可能只需要一、二十天),这样的循环速度比全球水循环的平均速度快一万倍。以上三点与钱磊博士的前3条基本原理相符,有利于当地水资源的增加。 超深盆地调水增雨的作用过程可概括为: 向超深盆地跨流域调水,这些外来水源在盆地底部浇灌农作物,蒸发蒸腾为水汽,水汽在盆地四周巨型山脉的山地变成地形雨;水往低处流,这些地形雨的降水流回盆地底部,再浇灌农作物,再蒸发蒸腾为水汽,再在盆地四周山地变成地形雨;如此循环往复,外来水源被不断重复利用致使当地水资源大幅增加(肯定有少部分水汽飘出超深盆地,但盆地底部蒸发的大部分水汽将如此循环)。 8.3 主张向西北特别是新疆调水的 4 点理由 一是新疆的宏观地形是三山夹两盆,“山—盆结构”对调水增雨极为有利。 二是我国西南属湿润地区,西北属干旱地区,从多水的西南向缺水的西北跨流域调水是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客观事实决定的。 三是我国北方地处北半球西风带,西北位于上游,新疆位于最上游。向新疆调水,蒸发蒸腾的水汽除在新疆变成降水以外,飘出超深盆地的少量水汽可能在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变成降水;这些降水再蒸发蒸腾为水汽并向下游输送,可能在黄土高原再次变成降水;这些降水再蒸发蒸腾为水汽继续向下游输送,可能在华北平原再次变成降水。这类似于三级跳,从新疆到河西走廊是一跳,从河西走廓到黄土高原是二跳,从黄土高原到华北平原是三跳,向上游调水下游也受益。 四是青藏高原属我国地势第一级台阶,西北属我国地势第二级台阶,从青藏高原的江河向西北调水基本上可以重力自流,节约能源,有些在水源地很难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通过调水能够得到开发利用,这时就相当于既调水又调电(如 泊隆藏布江、易贡藏布江要流经著名的“排龙天险”,水能资源在当地开发利用难度极大,调水后这部分水能资源将在受水区得到开发利用 )。 向西北特别是向新疆调水与钱磊关于水资源的基本原理不谋而合。 阅读参考资料: 1 、李小文: 时间尺度效应:水循环( 1 ) 2 、李小文: 时间尺度效应:水循环( 2 ) 3 、张学文: 关于空中水大约 9 天循环一次问题的记注 4 、张学文: 不同水体的数量与循环周期的关系满足幂律
个人分类: 调水增雨观点|1750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钱磊博士审查西北超深盆地调水增雨系列论文后的认识 ⑶
热度 1 zhgatcl 2014-9-15 20:09
我从2008年开始 研究向西北调水 , 我的研究结论是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为证明以上论点,我一共写了 10 篇预印本论文,详见以下博客: ① 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事实证明:向新疆调水 , 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② 历史气候也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③ 气象统计数据也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④ 青海湖流域的气候事实也证明 : 向新疆调水 , 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⑤ 四大圈层相互作用与影响:向新疆调水 , 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⑥ 学术权威与高校教科书的表述截然相反,到底谁对谁错 ? ⑦ 四两拨千斤,三山夹两盆的新疆有极大的 “ 调水倍增效益 ” ; ⑧ 低层水汽与高层水汽所处环境的差别很大 , 变成降水的比例相同吗 ? ⑨ 多重证据链网络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⑩ 为什么说塔里木盆地有以一当十甚至更大的 “ 调水增效倍数 ” ?! 。 钱磊 博士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工作,勤于思考,物理知识渊博,他创造性地利用天文知识和物理知识研究我国的水资源问题,研究方法新颖,研究结论有参考价值。最近,钱磊老师发表了 《 我们有多少水资源 》 的总结篇,该文总结了 关于水资源的 4 条基本原理 ,我觉得客观科学,值得思考学习。现把这篇博文作如下转载, 建议专家学者将我的研究结论与钱磊老师关于水资源的 4 条基本原理结合起来思考 ,这样或许能产生一些智慧的火花。 转载:我们有多少水资源(八)基本原理 钱磊 2014-9-8 14:49 原载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7333do=blogid=825917 一直以来都在思考水资源的问题,陆续写了一些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7333do=blogid=264982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333-265805.html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333-305546.html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333-533131.html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333-534564.html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7333do=blogid=536298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333-659797.html ),内容比较混杂。最近檀成龙老师评论了我之前的博文,使我又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想是时候总结几条原理了。但是,这些原理的目的是帮助我自己今后快速进行判断和思考,没有影响别人的意思。从以往博文的评论中,我从一些博友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我不是这个专业的,所以所有思考都是个人思考,但其中的思考都尽量从物理原理出发。错误在所难免,请各位专家老师指正。 关于水资源的基本原理: 1. 降水量依赖于水的蒸发,因而和地球(宏观上主要是海洋,也不排除存在局域循环的地区,如热带和某些盆地)接收的、用于海水蒸发的太阳能总量有关。假设海面上方的水汽总是处于饱和,则根据太阳常数和海面的反射率可以估计处于某温度的海面的蒸发量。这可以确定“降水性”水资源的上限,不过根据之前的博文评论,大部分降水是在海上发生的,所以陆地上得到的降水与“降水性”水资源的上限相差很远。虽然有其它形式的水资源(地下水、冰川水),但是任何可持续的水资源都来自“降水性”水资源。 2. 水资源量与水循环速度有关,循环速度越快,水资源量越多。热带的降雨,大部分来自本地的蒸发,热带的降雨量大来源于本地的水循环范围小、速度快。而通常的水循环涉及大陆和海洋,循环范围大、速度慢。如果人为加快水循环(污水处理、海水淡化),也可以增加水资源量。 3. 山水相伴,山是水的磁石(吸引子)。由于地形的原因,山的迎风面降水要比平地多。因此,如果有平地被高山环绕(盆地),那么平地的降水量会减少,高山的降水量会增加,也就是说,降水会向高山集中(降水集中,类比应力集中?)。 4. 水资源缺乏的本质是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匀。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水资源缺乏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需要水利工程,特别是跨区域调水这样的大工程。但是应该注意,这样的工程应该和加快水循环的措施结合才更有效(见第2条)。
个人分类: 转载专家观点|190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钱磊博士审查西北超深盆地调水增雨系列论文后的认识 ⑵
zhgatcl 2014-9-12 21:08
我从2008年开始 研究向西北调水 ,我的研究结论是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为证明以上论点,我一共写了 10 篇预印本论文,详见以下标题和超链接: ① 降水量与水汽含量的拟合公式 和降水效率的一般变化趋势 ; ② 由降水量与水汽含量的拟合公式到年降水量的经验公式 ; ③ 青藏高原和中蒙干旱区特别是新疆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证据作用 ; ④ 西北内流区历史气候和中亚干旱区现代气候的证据作用 ; ⑤ 柴达木盆地与青海湖盆地气候环境的比较、原因探析和联想 ; ⑥ 深入研究和科学利用地表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 ; ⑦ 拨乱反正,内陆区降水主要来自陆地内部的蒸散水汽 ; ⑧ 四两拨千斤,西北内流区巨型超深盆地群有极大的“调水倍增效益” ; ⑨ 本地水汽比外来水汽容易在本地形成降水的证据和联想 ; ⑩ 补充、汇总和多重证据链网络的框图 。 超深盆地调水增雨的简单过程是: 向超深盆地跨流域调水,这些外来水源在盆地底部浇灌农作物,蒸发蒸腾为水汽,水汽在盆地四周巨型山脉的山地变成地形雨;水往低处流,这些地形雨的降水流回盆地底部,再浇灌农作物,再蒸发蒸腾为水汽,再在盆地四周山地变成地形雨;如此循环往复,外来水源被不断重复利用(肯定有少部分水汽飘出超深盆地,但盆地底部蒸发的大部分水汽将如此循环)。 钱磊 博士勤于思考,他撰写的系列博客 《 我们有多少水资源 》 共有 8 篇。应我的请求,钱磊博士审查了我的预印本论文,并写了几篇这方面的博客。现把钱磊老师审稿以后撰写的第 2 篇博客做如下转载,供各位专家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转载的博文发表于 2012 年 3 月,那时我的以上第 ① 、 ② 、 ④ 、 ⑤ 四篇论文(黄色背显序号)还没有动笔,所以钱磊老师当时只审查了我的 6 篇论文。按常理,相同论点的论文越多,证据越多,论点的可信度越大。 转载:关于水的局域循环的几点思考——与檀成龙老师讨论 钱磊 2012-3-6 20:28 原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333-544783.html 这几天读了檀成龙老师对他的观点的总结文章( http://prep.istic.ac.cn/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35d2fc710135dd5c7e520015 )(注:最新版网址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a554767d03f2 )。檀成龙老师想说明的是, 向西部干旱盆地调水可以提高当地降水量,改善当地气候,对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对于这一点,一个主要论点就是,在周围都是高山的盆地中,水是局域循环的。在盆地中蒸发的水会在周围的高山形成降水,降水形成径流,回到盆地中。 从直觉上来讲,上述论点是符合逻辑的,檀老师的文章中谈的也是可能性,所以我赞同檀老师的叙述。 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论点其实是“猜想”,或者说理论分析。但是调水是一个实际的科学问题和工程问题,停留在理论分析上是不够的。仅限于“水是局域循环的”这个论点,在进一步的实验分析上我从一个外行的角度,觉得或许有几件事可以做。 首先,可以找一个实际的盆地,实际地追踪一下盆地中的水的去向,判断水是不是局部循环的。这样的盆地我在前面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7333do=blogid=537075 )中提到过,就是新疆的巴里坤县。但是对于如何追踪水的去向,我没有概念。对于海洋中的洋流,曾经有过“塑料鸭子实验”(其实是一次事故 http://v.pptv.com/show/LVBFwyuRAT8bmQE.html ),但是怎么追踪水汽呢?除非巴里坤县的水的成分和别的地方有显著不同(比如,某种同位素水的含量较高),否则很难直接进行如洋流中的“塑料鸭子实验”那样的实验。 第二,可以监测巴里坤县盆地中的实际蒸发量及周围高山上的实际降水量,比较二者的时间序列是否有相关性(或者有时间延迟的相关性)。 第三,可以对巴里坤县的水循环进行数值模拟,看水是不是确实是局域循环的。 上述几件事可能后两件是比较可行的,相比之下,对于手头没有设备、人力、财力的人来说,可能只有数值模拟是可行的。不过我从一个外行的角度来看,对任何一件事都没什么概念,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可以开始研究。 2012年3月7日早晨补记: 可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只4000米高的水桶,水桶里的水能保持多长时间不干?
个人分类: 转载专家观点|15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钱磊博士审查西北超深盆地调水增雨系列论文后的认识 ⑴
热度 1 zhgatcl 2014-9-9 18:56
我从2008年开始 研究向西北调水 ,我的研究结论是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为证明以上论点,我一共写了 10 篇预印本论文,详见以下标题和超链接: ① 降水量与水汽含量的拟合公式 和降水效率的一般变化趋势 ; ② 由降水量与水汽含量的拟合公式到年降水量的经验公式 ; ③ 青藏高原和中蒙干旱区特别是新疆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证据作用 ; ④ 西北内流区历史气候和中亚干旱区现代气候的证据作用 ; ⑤ 柴达木盆地与青海湖盆地气候环境的比较、原因探析和联想 ; ⑥ 深入研究和科学利用地表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 ; ⑦ 拨乱反正,内陆区降水主要来自陆地内部的蒸散水汽 ; ⑧ 四两拨千斤,西北内流区巨型超深盆地群有极大的“调水倍增效益” ; ⑨ 本地水汽比外来水汽容易在本地形成降水的证据和联想 ; ⑩ 补充、汇总和多重证据链网络的框图 。 超深盆地调水增雨的简单过程是: 向超深盆地跨流域调水,这些外来水源在盆地底部浇灌农作物,蒸发蒸腾为水汽,水汽在盆地四周巨型山脉的山地变成地形雨;水往低处流,这些地形雨的降水流回盆地底部,再浇灌农作物,再蒸发蒸腾为水汽,再在盆地四周山地变成地形雨;如此循环往复,外来水源被不断重复利用(肯定有少部分水汽飘出超深盆地,但盆地底部蒸发的大部分水汽将如此循环)。 钱磊 博士勤于思考,他撰写的系列博客 《 我们有多少水资源 》 共有 8 篇。应我的请求,钱磊博士审查了我的预印本论文,并写了几篇这方面的博客。现把钱磊老师审稿以后撰写的第 1 篇博客做如下转载,供各位专家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转载的博文发表于 2012 年 2 月,那时我的以上第 ① 、 ② 、 ④ 、 ⑤ 四篇论文(黄色背显序号)还没有动笔,所以钱磊老师当时只审查了我的 6 篇论文。按常理,相同论点的论文越多,证据越多,论点的可信度越大。 转载:降水量、蒸发量“悖论”——读檀成龙老师文章的思考 钱磊 2012-2-13 21:41 原载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7333do=blogid=537075 最近读了檀成龙老师关于往西部调水的文章。 虽然我不赞同檀老师的叙述方式,但是我赞同他的结论——往西部干旱的盆地调水可以改善当地气候。 读檀老师的文章让我回想起中学地理课上的一个困惑:西部干旱地区的蒸发量通常数倍于降水量,而这些地方很多都没有河流,那么,水从何来?当时的想法就是,水从地下来。这是当然的,但是如果很大一片地区都是这样的,那么水从何来,如何平衡?从逻辑上来说,必然得有一个地方,降水量超过蒸发量,并且这个地方的水通过地下水系补充到那些蒸发量高于降水量的地方。但是在中学的时候并没有搞清楚这一点。 仔细思考可以知道,高山就是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方,正是雪山融水补充了西部那些盆地的地下水。当然,雪山融水有可能不足以补充蒸发损失的地下水,那么这又是个什么情况呢?就是地下水在减少,补充和损失不再平衡,此地的水资源不再可持续。 檀老师的文章中提到, 塔里木盆地等内流区冰川加速融化,导致当地的降水量上升,我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这当然也是支持“调水改变气候”的证据。 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也是说明调水不容迟疑的原因。 冰川加速融化,可能说明了当地总的水资源量在减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区域在扩大。因为当地水资源总量在减少,不调水可能会导致该地区最终无水可用,这是需要调水的一个迫切的原因,而调水如果同时能改变气候,那么何乐而不为? 所以,我觉得檀老师的文章主要强调了调水的好处。如果反过来,檀老师能仔细分析一下不调水的坏处,那么调水的必要性就更清楚了。 檀老师还有一个观点是, 在西部的盆地里,水是局部循环的。 这一点我持保留态度。我尝试找一个理解这一点,但是我发现我找的例子不足以说明水的循环是局部的。例子如下。看全国的降水量分布图,可以发现西部的盆地都是一些等降水量线封闭的地方,这正好反映了当地的地势。注意到图中小圈指示的地方有一个等降水量线闭合的小区域。 如果在卫星地图上仔细看可以知道这里是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巴里坤县的降水量是210毫米,比周围的哈密高100多毫米左右,当然这里的蒸发量也不小,达1620毫米,但比哈密低1200毫米。粗看起来,这里的水也是不平衡的。但是回想前面的分析,如果这个地方的水量是不平衡的,那么应该有个地方有降水可以补充,哪里呢?哈密?不可能,因为这里的水更不平衡。唯一可能的就是环绕巴里坤县的高山,这里的降水量应该比巴里坤县盆地中多,蒸发量小,所以有可能将高山加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计算之后,巴里坤的蒸发和降水是平衡的,也就是说很有可能巴里坤县的水是局部循环的,但是这是不确定的。
个人分类: 转载专家观点|1796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科学时报首席评论员王中宇对新疆变湿假说的几点思考 ⑶
zhgatcl 2014-9-7 17:15
我从2008年开始 研究向西北调水 ,我的研究结论是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为证明以上论点,我一共写了 10 篇预印本论文,详见以下博客: ① 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事实证明:向新疆调水 , 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② 历史气候也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③ 气象统计数据也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④ 青海湖流域的气候事实也证明 : 向新疆调水 , 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⑤ 四大圈层相互作用与影响:向新疆调水 , 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⑥ 学术权威与高校教科书的表述截然相反,到底谁对谁错 ? ⑦ 四两拨千斤,三山夹两盆的新疆有极大的 “ 调水倍增效益 ” ; ⑧ 低层水汽与高层水汽所处环境的差别很大 , 变成降水的比例相同吗 ? ⑨ 多重证据链网络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⑩ 为什么说塔里木盆地有以一当十甚至更大的 “ 调水增效倍数 ” ?! 。 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研究员倡导创建《盆地气象学》和《盆地地理学》, 对我的论点比较支持 ,写了以下博客: ① 对霍有光、檀成龙的新疆变湿理论的思考 ; ② 改造盆地气候存在一把特殊的钥匙?--初议干盆地与湿盆地概念 ; ③ 盆地水汽(空气)的封闭程度表 ; ④ 征答:气候学中的一个思想实验 ; ⑤ “干湿双稳态”是盆地气候的重要特征? ; ⑥ 大规模调水对降水的影响的旁例分析 。 科学时报首席评论员王中宇 关注我国的水土资源配置,发表过《 西线大争论看公共事务决策 》、《 水土资源匹配——一个战略性的难题 》、《 “引渤济疆”构想的气候目标观察 》等文章。王中宇老师对我的论点感兴趣,在审查阅读我和张学文老师以上文章以后,积极参与新疆变湿理论的讨论,王中宇老师的文章也说明 我的论点不是信口开河、胡说八道,具有分析讨论的价值。 现把王中宇老师思考以后撰写的第 3 篇博客做如下转载,供各位专家参考。 转载:关于“绝对加权法水汽返回率” 与檀成龙先生讨论 王中宇 2014-7-27 09:35 原载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7do=blogid=815009 檀成龙先生在《降水的水汽来源再思考》后留言: 2014-7-25 20:45 王老师:您好!对降水的水汽来源,您进行了深入研究,您的观点值得学术界重视。关于降水的水汽来源,海洋与陆地不同,沿海与内地不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不同,超深盆地与其它地方又有很大区别(四周的巨型山脉能阻止外来水汽的输入,也能阻止盆地底部蒸发水汽的输出。监狱四周的高大围墙能阻止囚犯外逃,盆地四周的高大山脉类似于监狱四周的高大围墙)。 “绝对加权法水汽返回率”低估了本地水汽对本地降水的贡献率,而“绝对优先法水汽返回率”又高估了本地水汽对本地降水的贡献率。为克服以上缺陷,我提出采用“部分优先与相对加权相结合的创新方法”计算本地水汽对本地降水的贡献率,这一方法有没有明显的原则错误? 您对这个方法有何评价 ? --------------------------------------------------------------------------------- 檀成龙先生: 根据您在《本地水汽比外来水汽容易在本地形成降水的证据和联想——八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大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中的表三中,“部分优先于与相对加权计算”部分列出的计算过程,我理解:您的“部分优先于相对加权法”,其基本思路是: 本地蒸发的水汽 55% 转化为降水,其余 45% 的本地蒸发水汽与外来水汽混合,按比例转化为其余的降水。 其中的比例“ 55% ”来源于你的另一篇文章《四两拨千斤,西北内流区巨型超深盆地群有极大的“调水倍增效益”, 七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大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查此文,“ 55% ”出自 4.7 节,其相关文字为: “ 在4.3节我们分析计算本地水汽从地表垂直输送到水汽的平均海拔过程中,温度下降13℃左右,相对湿度和气温的双双下降致使一大半本地水汽饱和析出变成降水。因此,我们可以分三步初估本地水汽和外来水汽对当地降水的贡献。 第一步,新疆本地水汽上升到水汽平均海拔高度气温下降13℃左右形成的降水量 参考第4.3节按55%估算 ,数据为2212*55%=1217亿吨,剩余的本地水汽为2212—1217=995亿吨,剩余的当地降水为2412-1217=1195亿吨。 ” 而 4.3 节相关段落为: “ 查表1可知,30℃时饱和水汽的绝对湿度为30.36克/立方米,用插入法由表1可得出17℃时饱和水汽的绝对湿度为14.93克/立方米,即温度下降13℃时, 大约有51%的水汽饱和析出 。 查表1可知,—20℃时饱和水汽的绝对湿度为0.884克/立方米,用插入法由表1可得出—33℃时饱和水汽的绝对湿度为0.273克/立方米,即温度下降13℃时, 大约有69%的水汽饱和析出 。 由以上计算可以看出,无论是夏季(地表气温30℃左右)还是冬季(地表气温—20℃左右),气温下降13℃, 将有一大半水汽饱和析出。 ” 以上分析有个 隐含的假设:地表水汽处于饱和状态 。因抬高而气温下降,使饱和水汽的绝对湿度下降约 55% ,导致“ 一大半水汽饱和析出。 ” 若地表水汽不到饱和程度,就得不出这个结论。事实上塔克拉玛干的地表水汽远不到饱和程度。只有“湿盆地”四川,比较接近这个隐含假设。 我非气象学者,以上思考或许不周,请指正。 中宇 ---------------------------------------------------------------------------------------- 檀成龙 2014-7-27 11:43 王老师:您好!首先多谢您认真审查我的稿件,您的理解与我想表达的基本一致。但隐含的假设(地表水汽处于饱和状态)不存在,地表相对湿度为50%,上升到2000米高空相对湿度仍然是50%时,气温下降13度,析出的水汽大约是55%;地表相对湿度为40%,上升到2000米高空相对湿度仍然是40%时,气温下降13度,析出的水汽大约是55%。只要地表与2000米高空的相对湿度基本相等,析出的水汽大概都是55%左右。如果考虑热胀冷缩、高度增加气压下降,体积缩小的话,析出的水汽可能还要大一些。请您考虑。 博主回复(2014-7-27 20:42) : 就我有限的气象学知识,水汽析出的前提之一,是相对湿度达到100%,空气中无法包含多余的水汽。当相对湿度远小于100%(例如40--60%)时,不可能有水汽析出。所谓地形雨,是水汽升高,温度下降,饱和湿度下降,导致相对湿度上升导致的。 以上理解,不知对否,请指教。 王中宇老师与我之间的 其它讨论详见原载文章。
个人分类: 转载专家观点|14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时报首席评论员王中宇对新疆变湿假说的几点思考 ⑵
zhgatcl 2014-9-5 18:46
我从2008年开始 研究向西北调水 ,我的研究结论是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为证明以上论点,我一共写了 10 篇预印本论文,详见以下博客: ① 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事实证明:向新疆调水 , 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② 历史气候也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③ 气象统计数据也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④ 青海湖流域的气候事实也证明 : 向新疆调水 , 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⑤ 四大圈层相互作用与影响:向新疆调水 , 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⑥ 学术权威与高校教科书的表述截然相反,到底谁对谁错 ? ⑦ 四两拨千斤,三山夹两盆的新疆有极大的 “ 调水倍增效益 ” ; ⑧ 低层水汽与高层水汽所处环境的差别很大 , 变成降水的比例相同吗 ? ⑨ 多重证据链网络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⑩ 为什么说塔里木盆地有以一当十甚至更大的 “ 调水增效倍数 ” ?! 。 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研究员倡导创建《盆地气象学》和《盆地地理学》, 对我的论点比较支持 ,写了以下博客: ① 对霍有光、檀成龙的新疆变湿理论的思考 ; ② 改造盆地气候存在一把特殊的钥匙?--初议干盆地与湿盆地概念 ; ③ 盆地水汽(空气)的封闭程度表 ; ④ 征答:气候学中的一个思想实验 ; ⑤ “干湿双稳态”是盆地气候的重要特征? ; ⑥ 大规模调水对降水的影响的旁例分析 。 科学时报首席评论员王中宇 关注我国的水土资源配置,发表过《 西线大争论看公共事务决策 》、《 水土资源匹配——一个战略性的难题 》、《 “引渤济疆”构想的气候目标观察 》等文章。王中宇老师对我的论点感兴趣,在审查阅读我和张学文老师以上文章以后,积极参与新疆变湿理论的讨论,王中宇老师的文章也说明 我的论点不是信口开河、胡说八道,具有分析讨论的价值。 现把王中宇老师思考以后撰写的第 2 篇博客做如下转载,供各位专家参考。 转载:降水的水汽来源再思考 王中宇 2014-7-21 10:07 原载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7do=blogid=813359 1 、纯数学的思路 ... 1 2 、迁飞轨迹分析 (Trajectoryanalysis) 2 3 、稳定同位素示踪 ... 7 3.1 温度效应 ... 9 3.2 大陆效应 ... 9 3.3 过量氘与降水的水汽来源 ... 12 3.4 一些研究结果 ... 13 4 、讨论 ... 13 贴出《对降水的水汽来源的讨论》一文后,引发了讨论,尤其是张学文老师与檀成龙先生的意见很中肯。看来本地水汽占降水的比例应在“绝对加权法水汽返回率”和“绝对优先法水汽返回率”之间的某个位置上。然而这个位置在哪里?证据何在?仍需思考。 1 、纯数学的思路 无论“绝对加权法水汽返回率”还是“绝对优先法水汽返回率”,都是基于水汽流入量、本地蒸发量两个数据,假设它们各自对降水的影响而估算出来的。从数学上看,这个问题本质上是寻找水汽流入量、本地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关系。换而言之,是用前两者解释后者。从解释力的视角看,用多年均值不可能得出有说服力的解释,若用实测的时间序列(向量),则有可能给出某种程度的解释,并评估其解释能力。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理论就是这样做的。 由于降水在年内有季节性波动,故所用时间序列起码应是季度值,若用年度值,则年内明显的波动被平均掉了,其解释力肯定受限。在现有数据条件下,最好用月度数据,它能更有地效反映三者间的关系。 分析时首先应做出水汽流入量 - 降水量散点图和本地蒸发量 - 降水量散点图,观察降水量与两者间的关系,找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函数表达式。基于此,寻找由水汽流入量、本地蒸发量计算降水量的公式,其中必有几个待定系数。 然后根据气象学或“会计学”,确定一些必须满足的约束条件,它们可以表现为等式,也可以表现为不等式。以保证由公式计算出的降水量或某些中间变量数据不至荒谬。 于是整个问题成为“约束条件下的极值问题” ---- 需找一个由水汽流入量序列、本地蒸发量序列估算降水量序列的算法,调整其中的待定系数,使估算出的降水量序列与实测降水量序列的误差极小。 注意,由于决定降水量的因素不止水汽流入量、本地蒸发量两个,逻辑上比较合理的选择是估计这两个因素能决定的降水量上限,由实际降水量与所估计上限之差,寻找影响降水量的其它因素。我在《中国困境的政治经济学透视》第二遍第六章中(见 http://pan.baidu.com/s/1sj13OYx ),就用这个思路分析了资本、劳力与产出的关系,比主流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理论更确切地解释了其间的关系,揭示出导致产出波动的,不仅是生产力领域的因素,还有生产关系乃至社会关系领域的因素。 公式的具体形态需反复调整方可获得,调整的依据有二:其一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其二拟合误差。 一旦找到其解释能力可接受的公式,即可基于它分析水汽流入量、本地蒸发量对降水的贡献了。 笔者不是气象学者,找不到相关实测数据序列。若有哪位网友,手中有相关的数据,不妨一试。或许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2 、迁飞轨迹分析 (Trajectory analysis) 轨迹分析是气象学上计算空气质点在高空中的运行路径的方法,通过分析流线和风速来确定空气质点运行的方向和速度,从而可以用特定的计算公式算出在某段时间内迹线的长度。 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模式 (HYSPLIT : 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Model) ,由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 NOAA )空气资源实验室 ARL ( Air Resources Laboratory )所开发。它在平流和扩散计算上采用了拉格朗日方法的框架,而其浓度计算则采用欧拉方法在每个固定网格点上进行计算。现在通用的版本是 HYSPLIT_4 ,其方案参数设置灵活,运用这种灵活的设置可以执行多种多样的模拟计算。模式具有向前计算和向后回算的能力,可以分别分析气团的去向和来向。模式可以使用大尺度再分析资料,也可以应用短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输出气象场来计算气流轨迹。通过追踪某地某一天的气团来向,可以分析得出该日该地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方向。 从查到的学术论文看,这一方法虽为气象学界创造,但在中国的运用多用于病虫害传播分析,涉及到的包括小麦条锈病菌、麦蚜、稻飞虱、麦红吸浆虫、三代粘虫、褐飞虱等等。另一个集中的运用方向是大气污染,涉及到的有 SO 2 浓度、大气污染物水平输送场、沙尘源地、污染日的气象影响因子、 PM10 、 PM2.5 、日本核泄漏、喜马拉雅山雪冰主要离子、沙尘气溶胶、温室气体本底、雪冰中微粒等等。国家气象中心基于 HYSPLIT_4 ,建立了区域大气中有毒气体泄漏污染扩散应急响应气象保障数值预报系统。据国家气象中心《区域大气环境应急响应数值预报系统》一文宣布,该系统“ 可在接到事故发生信息后15 min内完成产品制作。该系统具有快速应急响应的功能,可成为针对国内区域性尺度、不同危险化学品释放物类型的应急模拟预报工具。从而为各级政府决策部门进行有毒气体泄漏的人员疏散、撤离方向,避难方位等提供有关科学指导。 ” 在气象学里,多见的研究涉及一次性的天气现象,如:《南京一次持续性浓雾天气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及水汽来源分析》、《一次台风远距离暴雨水汽条件及其模拟》、《 2011 年春末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成因初探》等。 涉及到水汽本地蒸发与远距离迁移的研究,只查到两项: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马京津,于 2006 年提交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华北地区水汽输送及与气候的相关分析》,指导教师:高晓清。基于这篇论文的第三章“应用 HYSPLIT 模式分析华北地区水汽输送路径”,以马京津领衔,发表了数篇论文: 马京津、高晓清《华北地区夏季平均水汽输送通量和轨迹的分析》 ( 高原气象 第 25 卷第 5 期 2006 年 10 月 ) 。 马京津《应用 HYSPLIT 模式分析华北夏季水汽输送路径》 2007 年第二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 马京津《华北地区气候变化及对夏季水汽输送的影响》 2007 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会议论文 马京津、张英娟《应用 HYSPLIT 模式分析华北夏季水汽输送路径》 2007 年第十四届全国大气环境学术会议会议论文 马京津、于波、高晓清、李洁《大尺度环流变化对华北地区夏季水汽输送的影响》(高原气象 第 27 卷第 3 期 2008 年 6 月) 该研究首先利用 NCAR NCEP 1948--2003 年间的再分析格点月平均资料,用区域平均的方法计算了华北地区夏季( 6--8 月)气柱各层的平均水汽通量 图 1 :华北地区夏季大气水平通量随高度的分布 计算表明气柱整层水汽通量中有 84% 在 500 hPa 以下,即气柱中水汽通量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低层。各层中以 850 hPa 层的水汽通量值最大,其次为 700 hPa 。 然后计算了华北地区 1948--2004 年间,各年夏季( 6--8 月)的区域平均气柱垂直积分的水汽输送通量及其变化曲线: 图 2: 气柱垂直积分的水汽输送通量 数据显示: 40 年代末到 60 年代初,华北地区 6—8 月。水汽输送通量呈上升态势, 60 年代初达到最高。此后总的趋势是下降。 2000 年代初为最低值。这个时期内,华北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干旱化态势。 进而用 HYSPLIT_4 模式,计算了在水汽输送量最高的 850pha 层上,每个十年华北地区 6—8 月的水汽输送轨迹。 图 3 :华北地区 850hpa 平均水汽输送轨迹 观察各年度的水汽输送轨迹,可以发现在降水集中的 6-8 月,水汽主要来自南方,自 70 年代起,输送轨迹越来越短。下图比较最湿润与最干燥时期的水汽轨迹: 图 4 :华北地区 1960 年代与 2000-2003 年 夏季逐月 850hPa 层的水汽轨迹 可见在湿润年份,水汽主要由东亚夏季风从带来南方带来,水汽团的起点往往在南方沿海,水汽通量大。而在干燥年份,水汽更多靠西北风从临近内陆带来,输送轨迹明显缩短,且大多在华北地区内部,意味着降水越来越依赖临域内的蒸发。 这暗示我们,越是干旱的地区,降水越依赖本地蒸发。 研究者还选出偏湿的 1963 、 1964 、 1971 、 1973 、 1976 、 1995 、 1996 年和偏干的 1952 、 1968 、 1983 、 1997 、 1999 、 2002 年。绘出干、湿年份的夏季水汽输送轨迹: 图 5 :华北地区典型偏湿、偏干年夏季水汽输送轨迹比较 所有的水汽输送轨迹,在偏湿年份均起自琼州海峡,而在偏干年份全程均在华北地区内部。这是否意味着在偏干年分,华北地区的降水几乎全部依赖本地水汽蒸发? 2 、 2013 年第 30 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上,王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徐丽娜(国家气候中心)、刘笑(平顶山市气象局)联名提交会议论文《郑州大气降水氧同位素变化及水汽来源分析》 王涛、徐丽娜、刘笑用 HYSPLIT_4 模式计算了郑州的水汽来源。关于实测数据的时间区间,文中只提到“ GNIP 郑州站点数据记录时间为1985 年至1992 年。 ”他们计算的结果如图: 图 6 :郑州站点不同季节空气后向轨迹示意图 (图中百分比为该方向轨迹气团来源所占总数的百分比) 由图可看出,郑州的水汽团春气有 53% 来自河南省内,夏季有 18% 来自河南省内,秋季有 40% 来自河南、河北、山西交界处,唯冬季最近的气团来源稍远,估计在河北、山西、内蒙交界处,占到本季降水气团的 45% 。 由此,从全年看,近区陆面蒸发占郑州降水总量的比重,在 18%--53% 之间,由于东亚季风区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估计全年这个比重在 30% 左右。 由上述两项研究可看出,迁飞轨迹分析及其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模式 (HYSPLIT) ,可用于研究降水气团中本地蒸发与外来运移水汽的比例。 HYSPLIT-4 模式是目前比较成熟且得到广泛运用的工具,但还很少用于这方面的研究。上述两项研究也都不是针对这个方向。但其结果却提示了用于这个方向上的可能性。 3 、稳定同位素示踪 上个世纪 50-60 年代,西方学者注意到降水中稳定同位素( stable isotope in precipitation ,简写为 SIP )的组成依赖于地表温度、降雨量、经度和纬度等因子。水的分子式是 H 2 O ,其中的 H 有稳定同位素 D (氘), O 有稳定同位素 18 O 。于是天然水中存在 HD 16 O 和 H2 18 O 。由于海洋占全球总水量的 97% 且观测的 D 和 18 O 的丰度变化很小,海水中同位素的含量被用作标准,以衡量样本水的同位素丰度( δ D 或 δ 18 O ): δ=(γ 样本 -γ 标准 )/γ 标准 ×1000 其中 γ为同位素比率(D/ 1 H 或 18 O/ 16 O)。 在水循环中伴随着许多次相变,相变过程中,不同的同位素发生分馏,称为瑞利( Rayleigh )分馏。这导致同位素丰度 δ 的变化。这为跟踪水汽的行迹提供了指示。 Craig 、大范围测定了世界各地的河水、湖水、雨水和雪水,发现了 δ D 和 δ 18 O 间存在线性关系: δ D=8 δ 18 O+10 。 这被称为全球大气降水线 (global meteoric water line , GMWL) 。事实上,因气象条件和降水过程的差异,各站点的降水线 (Local MWL) 都偏离 GMWL ,可表示为: δ D=a δ 18 O+b 降水同位素丰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降水量及距离水汽源的水平和垂直距离,另外还受陆地水汽循环、雨滴的大小、和大气环流等的影响。 图 7 中浅蓝部分示意标准海水的平衡蒸发过程。在瑞利分馏过程中,重的同位素蒸发慢,故水汽中,其含量下降。 黑色部分示意水汽的运移和冷凝过程。冷凝过程中,重同位素先析出,故降水中的 δ 上升,经多次降水,水汽中的 δ 会越来越低。 图 7 :降水与瑞利分馏的示意图。 (取自陈中笑等《中国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分布特点及其 影响因素》大气科学学报 第 33 卷第 6 期 2010 年 12 月) 影响样本中同位素丰度的因素有蒸发地的温度、降水量、等 3.1 温度效应 温度是控制影响同位素分馏的关键因素。 蒸发温度低时,首先蒸发的是轻同位素,温度越高,重同位素蒸发越多。因此逻辑上,重同位素丰度与地表温度正相关。 Dansgaard 利用北大西洋的观测数据,最先报告了温度效应: δ 18 O= 0.695t-13.6 Yurtsever 利用GNIP站点资料分析得到: δ 18 O= (0.512±0.014)t-(14.96±0.21) 而中国测算的结果表明,在中国温度效应比两者都弱: δ 18 O= 0.23t-11.85 仅乌鲁木齐和齐齐哈尔有明显的温度效应,天津较弱,处于季风区的香港、南京和昆明都没有温度效应。 图8:中国的温度效应 (实线为中国、虚线为GNIP的分析结果) (取自陈中笑等《中国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分布特点及其 影响因素》大气科学学报 第 33 卷第 6 期 2010 年 12 月) 3.2 大陆效应 水汽在长途运移中,经多次降水,较重的同位素析出,使残留水汽中的同位素丰度下降。很多论文都提供了不同地点的大气降水线图,图中标出了降水同位素丰度的样本点,笔者据此逐一估计其均值如下: 地点 δ 18 O 均值 D 均值 成都 春 -2.3 -13 南京 春 -4 -20 香港 -5 -30 张掖 10-3月 -5 -30 祁连山七一冰川 夏 -6 -25 西安 春 -5 -35 陕西省子洲县岔巴沟 -7 -45 西安 夏 -7 -45 南京 秋 -7.5 -45 沱沱河 -7 -50 南京 冬 -8 -45 南京 -8.5 -50 德令哈 -9 -50 成都 夏 -8.5 -55 昆明 -8 -60 兰州 -8 -60 南京 夏 -9.5 -65 聂拉木 -10 -80 张掖 -12 -80 乌鲁木齐 -13 -90 卧龙 -13 -90 拉萨 -14 -100 张掖 4-9月 -17 -120 希夏邦马 -18 -130 观察到的总趋势是:越是远离海岸的地点,同位素丰度越低。这就是大陆效应,即水汽中的δ 18 O 和δ D 值在沿着气团输送路径上不断的贫化。由于δ 18 O 和δ D 值在气团运行轨道上的不断降低,因此,“大陆效应”的原理也被很多学者用于确定水汽来源的路径等问题的相关研究。当然也有一些例外,如 张掖 10-3月、祁连山七一冰川(夏), 远离海岸,但同位素丰度较低。这说明影响同位素丰度的因素比较复杂。 下图是香港、南京、昆明、乌鲁木齐的大气降水线: 图 9 :四个地点的大气降水线 (取自陈中笑等《中国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分布特点及其 影响因素》大气科学学报 第 33 卷第 6 期 2010 年 12 月) 观察这四幅图,可注意到: 首先,绝大多数样本的稳定同位素丰度都明显低于标准海水的丰度,只有沿海的香港,少数样本的丰度接近标准海水,这说明瑞利分馏过程导致水汽中同位素丰度下降。 其次,离海岸越远,同位素丰度越低。由图中估计, δ D 的均值分别约为:香港 -30 、南京 -50 、昆明 -60 、乌鲁木齐 -90 ; δ 18 O 的均值分别约为:香港 -5 、南京 -7 、昆明 -8 、乌鲁木齐 -13 。 3.3 过量氘与降水的水汽来源 水在蒸发过程中的动力分馏作用使氢和氧稳定同位素的平衡分馏被破坏,在降水中 δ D 和 δ 18 O 之间的关系中出现一个差值, 1964 年、 Dansgaard 把它定义为过量氘: d= δ D -8 δ 18 O 以表示局地降水中氘的丰度线偏离世界降水线的程度。 d 值实际上是一个大气降水的重要的综合环境指标。大多学者认为,降水中 d 的值主要取决于形成降水的水汽来源地的相对湿度。由低维度海面蒸发而来的水汽,其形成的降水中的 d 较低,随着水汽来源地的大气相对湿度的降低,降水中的 d 值会升高。但是由于水循环过程的差异,全球降水中的大气水线和 d 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着较大幅度的变化。 d 的变化也可以反过来研究形成降水的水汽源地气候条件的变化。因此,在地区水资源研究中一般不应借用全球大气降水线。确定地区性降水线成为区域同位素水资源研究的一项重要关键和先决条件。 d 取决于水汽蒸发源地的状况,如空气相对湿度、海表面温度、盐度及风速等,且同一水汽团在输送、冷凝过程中 d 会保持不变。因此, d 常常被用来研究追踪水汽源地。由于水汽源地的不同、降水形成过程等的变化造成不同地区 d 在时空分布上有较大的变化。 3.4 一些研究结果 张应华、仵彦卿:“ 根据氘盈余值估算,黑河流域全年取样期间降水中局地水循环所占比例至少达31.06%。 ”(张应华、仵彦卿《黑河流域大气降水水汽来源分析》干旱区地理第 31 卷第 3 期 2008 年 5 月) 徐彦伟、康世昌、张玉兰、张拥军:“ 根据地表水体蒸发水汽对当地大气水汽贡献率的估算理论,基于相关水体(降水、河水、大气水汽和湖水)中稳定同位素数据,初步估算出近年夏季纳木错湖水蒸发水汽对当地大气水汽的贡献率平均约为28.4%~31.1%. ” (徐彦伟、康世昌、张玉兰、张拥军《夏季纳木错湖水蒸发对当地大气水汽贡献的方法探讨 : 基于水体稳定同位素的估算》《科学通报》 2011 年 13 期) 从笔者查到的几十篇相关文献看,同位素丰度是水循环研究中主要手段之一,理论上它有可能用于研究本地蒸发对降水的贡献率。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 和世界气象组织 (WMO) 于 1961 年成立了全球降水同位素检测网 (GNIP) ,到 2010 年已有 53 个国家的 183 个观测站点,我国于 1983 年开始加入该计划。并陆续建立了约 30 个站点。估计已经有相当丰富的观测数据可供研究用。 但在中国的实际研究中,这样的结果甚少。 4 、讨论 就笔者思考与查文献所见,以上三个思路均可用于研究当地蒸发对降水的贡献率。但对具体区域的研究结果甚少。从查到的少数研究结果看, 对本地蒸发水汽占降水的比例,“绝对加权法水汽返回率”很可能低估了它,而“绝对优先法水汽返回率”很可能高估了它。真实的比例有极大的可能在这二者之间的某个位置上。 这个问题是“东水西调”、“南水北调”的基础理论问题之一,对中华民族的持续生存发展而言,极为重要。对这个问题,打口水仗了无意义,更不能依先入为主的倾向选择“研究”结论,教科书或权威的判断亦不足为凭。唯一应做的,是靠证据与逻辑得出客观的事实判断。 希望有数据、有条件的朋友深入研究它。
个人分类: 转载专家观点|14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时报首席评论员王中宇对新疆变湿假说的几点思考 ⑴
zhgatcl 2014-9-2 20:02
各位老师: 我从2008年开始 研究向西北调水 ,我的研究结论是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为证明以上论点,我一共写了 10 篇预印本论文,详见以下博客: ① 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事实证明:向新疆调水 , 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② 历史气候也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③ 气象统计数据也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④ 青海湖流域的气候事实也证明 : 向新疆调水 , 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⑤ 四大圈层相互作用与影响:向新疆调水 , 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⑥ 学术权威与高校教科书的表述截然相反,到底谁对谁错 ? ⑦ 四两拨千斤,三山夹两盆的新疆有极大的 “ 调水倍增效益 ” ; ⑧ 低层水汽与高层水汽所处环境的差别很大 , 变成降水的比例相同吗 ? ⑨ 多重证据链网络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⑩ 为什么说塔里木盆地有以一当十甚至更大的 “ 调水增效倍数 ” ?! 。 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研究员倡导创建《盆地气象学》和《盆地地理学》, 对我的论点比较支持 ,写了以下博客: ① 对霍有光、檀成龙的新疆变湿理论的思考 ; ② 改造盆地气候存在一把特殊的钥匙?--初议干盆地与湿盆地概念 ; ③ 盆地水汽(空气)的封闭程度表 ; ④ 征答:气候学中的一个思想实验 ; ⑤ “干湿双稳态”是盆地气候的重要特征? ; ⑥ 大规模调水对降水的影响的旁例分析 。 科学时报首席评论员王中宇 关注我国的水土资源配置,发表过《 西线大争论看公共事务决策 》、《 水土资源匹配——一个战略性的难题 》、《 “引渤济疆”构想的气候目标观察 》等文章。王中宇老师对我的论点感兴趣,在审查阅读我和张学文老师以上文章以后,积极参与新疆变湿理论的讨论,王中宇老师的文章也说明 我的论点不是信口开河、胡说八道,具有分析讨论的价值。 现把王中宇老师思考以后撰写的第 1 篇博客做如下转载,供各位专家参考。 转载:对降水的水汽来源的讨论 王中宇 2014-7-12 10:29 原载网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7do=blogid=811058 在西北调水问题的大讨论中,一个基础性的问题是:调水能否有效改变西北气候。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又需搞清楚在实际降水量中,有多少来自外来水汽,有多少来自本地水分的蒸发。 1962 年张学文老师在《新疆的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一文中,给出了新疆的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框图: 图1:新疆的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框图 (多年平均值,单位是亿吨/年) 由图 1 ,可知新疆的降水中 85% 来自外来水汽, 15% 来自本地蒸发。 张老师在文中估算了空中含水量、空中输水量、大气降水、冰川和永久积雪、地表迳流和地下水、蒸发量,并指出: 我们有了几种形态的水的基本数量与特征,根据水分必须遵守水量平衡的原则,这样就可把各方面的资料综合起来,揭露出各种形态的内部关系、每种形态水的内部关系和每种水的来源和去路。这样我们最后就构成一张新疆的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图。 图1中,在降水总量中,外来水汽和本地蒸发各占的比例相当整齐(85%、15%),似乎是根据某个来源的数据取整得来的。 然而,对这两个比例的来源,文中未作解释。 檀成龙在《四两拨千斤,西北内流区巨型超深盆地群有极大的“调水倍增效益”》一文中,将这一数据的来源理解为“绝对加权法水汽返回率”。即水汽总来源中,外来水汽与本地蒸发所占的比例( 83.90% 、 16.10% ),由此取整,即得( 85% 、15% )。 檀成龙认为,本地蒸发的水汽更容易形成降水,因而宜用“绝对优先法”,即本地蒸发量全部在本地形成降水,降水总量中其余的部分才归因于外来水汽。由此,本地水汽形成的降水量将占新疆全部降水量的 91.7% 。 檀成龙关于本地蒸发的水汽更容易形成降水的分析有道理, 但他的“绝对优先法”却有些武断,连他自己都认为“ 绝对优先法有高估本地水汽对当地降水贡献率的嫌疑 ”。那到底应如何估算本地蒸发与外来水汽对降水的贡献? 由张老师的图 1 ,可知空中水汽流入为 11540 亿吨 / 年,而流出为 11340 亿吨 / 年,可见这个区域的空中水汽净流入为 200 亿吨 / 年。由于图 1 表述的是多年平均状态,可以忽略空中水汽存量的变化,于是这 200 亿吨 / 年的水汽净流入全部转化为降雨,且全年降雨中,只有这 200 亿吨 / 年来自外来水汽。这里有两个问题应说明: 其一,实际降水很可能是外来水汽与本地蒸发共同形成的,没有外来水汽,单靠本地水汽可能无法形成降水。另外流出本地的水汽中不排除本地的部分蒸发量。但从水汽平衡的视角看,本地水汽的净流入量反应了以水汽状态从外地注入本地的水资源增量。因而来外来自水汽的降水,不可能超过这 200 亿吨 / 年。 其二,外来水汽形成降水后,年内可能再次蒸发再次形成降水(甚至可能有多次)。但除第一次降水外,均应归因于本地蒸发。 明确了外来水汽形成的降水量,总降水量的其余部分( 2412-200=2212 亿吨 / 年),就只能归因于本地蒸发量了。 巧的是,这 2212 亿吨 / 年正是图 1 中的本地蒸发量,结果本地蒸发量 100% 转化为降水量。于是,从数值上看,檀成龙的结论可能更合理。 这“巧合”引导我们进一步思考水资源问题。然而不同职业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看待水资源,结果到底何为“水资源”都缺乏共识。水利部将水资源理解为 河水流量与“不重复”的地下水的合计值。而气象学者则认为水资源应是年降水量的总和,即区域平均年降水量乘以区域面积。由于职业关注对象不同,这样的歧见估计很长时期都不可能弥合。 从水循环的视角看,它是一个典型的动态系统。分析动态系统首先要明确的一对概念是“存量”与“流量”。对水循环而言,存量的量纲是质量,而流量的量纲是质量/时间,即流量决定了存量随时间的变化。由此,一个地域的水循环,其逻辑框架如图2: 图2:地域水循环的逻辑框架 图2中方框表示这个地区不同形态的水资源存量,箭头表示水资源的流量。正是这些流量建立起了不同形态的水资源存量间的关系,以及本地水资源与外域的关系。 气象学中的“可降水量”为 大气柱里的总含水量(指气体的水汽),单位是把它们换算为液态水后的厚度,用毫米计量。 “可降水量”在区域面积上积分,即为空中水资源总量。 外来水汽流入与本地蒸发均补充空中水资源,而水汽流出则减少空中水资源。当空中水汽达到饱和时,凝结成水落下,即为降水。 如果假设“空中水资源存量”不变(张学文老师的文中即隐含这样的假设),那它的增量为零,这意味着: 空中水汽流入 + 本地蒸发量 = 降水量 + 空中水流出 ( 1 ) 或: 空中水汽流入 - 空中水汽流出 = 空中水汽净流入 = 降水量 - 本地蒸发量 ( 2 ) 或: 降水量 = 空中水汽净流入 + 本地蒸发量 ( 3 ) 换而言之,空中水汽流入、本地蒸发量、降水、空中水流出这四个实测值间,存在一个“会计恒等式”,可用于检验这四个实测参数的可信度。图 1 提供的数据正好满足它,从旁支撑了张学文老师的测度。 当然,这是建立在“空中水资源存量”不变的假设之上。事实上“空中水资源存量”在年度间应有一定的波动,但由于“空中水资源存量”比水汽的流入或流出小一个数量级,忽略它的波动,不致造成大的误差。 另一方面,如果这个地区的气候存在趋势性的变换,从长期看,“空中水资源存量”的变化不可忽视。但它在一年内的变化量却不会太大,因而测度它是个困难的课题。以塔里木为例,从汉代至今,存在明显的干旱化趋势,但这个数千年的过程,落实到每一年,可能很难看出明显的变化。 学界现有人在试图利用代用资料(如史料、考古资料、年轮、孢粉等)复原历史上的气象数据,如果其中有相关区域的相关数据,倒不妨据此作为分析的基础。但它对以年为尺度的分析意义不大。
个人分类: 转载专家观点|12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李小文院士审查新疆变湿论文后的态度:没赞成也没反对向外求助
热度 1 zhgatcl 2014-8-30 16:31
各位老师:我 6 月 17 日 开通科学网博客,到目前为止,我发表了原创博客 12 篇,转载博客 6 篇,全部都是 宣传向西北调水的 。 我的论点是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每年几百亿方最多 1000 亿方)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我的论点极其宏观、极其大胆,比较另类,很多专家都不敢公开发表意见。如果我的论点确实成立,对国家就有很大的作用。 李小文院士是遥感专家,不是气象专家。我请求李小文院士审查气象论文,给李小文院士出了难题。为了审查我的论文,李小文院士花了不少时间。下面转载的博客,李小文院士 2013 年 7 月曾在科学网上公开发表。在这篇博客中,李小文院士没有赞成我论点的倾向性意见,也没有质疑我论点的倾向性意见,只能说明 我的论点不是信口开河、胡说八道,有分析讨论的价值。 现把李小文院士的博客转载如下,供各位专家参考。 事实上,李小文院士博客中所涉及论文的主标题是《 四两拨千斤,西北内流区巨型超深盆地群有极大的“调水倍增效益” 》,副标题是《 七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有兴趣审阅这篇论文的,请到“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下载,网址是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76d060b0147e97b54e3009a 转载:欠账回复(2):调水入疆 李小文 2013-7-6 21:46 原载网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84-705923.html 匿名博友要我对其文稿提意见。但因为杂事多,本身又是外行,(总计)看了不少时间,但多次被打断,始终未形成一个总的轮廓,更不用说细节了。感到很抱歉,干脆贴到网上,请大家指教,讨论。这样作,如有侵权或冒犯,承担责任吧。 文题: 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大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主题词:发现 内流区 盆地 调水 倍增效益 干旱 气候环境 内容摘要:西北内流区以盆地为主,盆地四周的高大山脉能阻止外部水汽输入盆地,也能阻止盆地产生的水汽输出盆地。监狱四周的高大围墙能阻止囚犯外逃,盆地四周的高大山脉类似于监狱四周的高大围墙,大规模调水进入内流区盆地的外来水源类似于坐监的囚犯,不能从地表流出盆地,也不能从地下流出盆地,离开盆地的唯一可能只能是先蒸发、蒸腾为水汽,再随风飘出盆地,但西北内流区盆地面积特大、四周山脉特高特长,将阻止盆地产生的水汽飘出盆地,因此,水汽从空中随风飘出盆地极其困难,绝大部分外来水源只能在盆地范围内进行局地水循环。局地水循环使外来水源被不断重复使用,调水有“倍增效益”。内流区与巨型超深盆地的最佳结合为实现“调水增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先天条件,调水的“倍增效益”极大,调水后,盆地每年递增的水量成等比数列,调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以一当十”的作用。特大规模调水以后,西北的平均降水量(含调水折算水深)有望达到 500mm 左右,这将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环境,将对我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老邪感觉:题目很有意思。 调水 入疆、暖干暖湿的转变,已经有不少讨论。水库影响局地气候,引起降水强度或集水区位置,也有各种观察。但好像能确定地指出 局地水 蒸发散的增加,能起到 “四两拨千斤” 的作用,还是作者的创新。希望专业一点的网友,先就摘要发表意见。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转载专家观点|2139 次阅读|27 个评论
试答《大规模调水对降水的影响的旁例分析》中5个问题,请您评判
zhgatcl 2014-8-26 20:57
试答《大规模调水对降水的影响的旁例分析》中5个问题,请您评判 各位老师: 我从2008年开始 研究向西北调水 ,我的研究结论是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为证明以上论点,我一共写了 10 篇预印本论文,详见我最初的 9 篇的博客。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研究员倡导创建《盆地气象学》和《盆地地理学》,对大规模调水改变新疆气候的研究感兴趣,发表了多篇这方面的博客文章。 2014 年 8 月 4 日,张学文老师发表了《 大规模调水对降水的影响的旁例分析 》 ( 网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817053.html ) , 这篇博文侧重于提出问题,质疑多于支持,对张学文老师文中的 5 个问题,我在深入思考后做如下回答,请各位老师评判,期待您的宝贵意见。 1 、咸海、里海对周围降水的影响如何估量?咸海的逐步消失对周围降水的影响如何? 我的观点是咸海、里海有利于周围降水。 湖泊效应是《自然地理学》的公认常识,是科学原理,湖泊效应的原理和大量观测事实都证明湖泊确实能增加附近的降水量。一般来说,湖泊面积越大,湖泊效应的表现越明显,湖泊效应的作用范围越大;反之则相反。海洋可看作为面积很大很大的湖泊,其影响涉及整个地球。湖泊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2 个,其一是湖泊面积,其二是所处地理环境,在我的论文中有这方面的研究分析,详见预印本论文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e25fac69043c 。 咸海、里海的面积较大,肯定能增加附近的降水量,至于定量评估,那要专门研究。湖泊效应只能影响局地大气环流,与全局性大气环流不是一个数量级,它的增雨作用有限。 如果咸海所在区域的其它条件都不变(例如灌溉面积不变),那咸海的逐步消失肯定会减少附近的降水量,但具体会减少多少不好说。前苏联的调水工程从内流河上游截取河水致使咸海面积逐步变小,虽然咸海逐步消失,但整个区域灌溉面积大幅上升,总体上是“跨时间调水”(咸海水位下降,湖泊容量大幅减少),所以,近几十年来中亚干旱区的降水量还有少量上升,请参阅我的博客,网址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4493.html 。 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吐尔逊 • 哈斯木等对咸海实地考察后,在 2002 年《咸海的变迁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中指出:“由于咸海的萎缩和荒漠的扩大,使周围的气候发生了变化,即冬天气温下降而夏天则气温上升了 2 ℃ ~ 3 ℃ 。据统计,穆依那克气象台 1961 ~ 1965 年期间 1 月的平均气温是零下 4.4 ℃ ,则 1980 ~ 1988 年下降到零下 4.8 ℃ ,昼夜温差也在不断加大。这表明,该地区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增加。从咸海地区气象台测定的结果来看,该地区空气的绝对和相对湿度也变化明显,如 1950 ~ 1959 年,穆依那克气象台的相对湿度在 7 月份为 61% ,而 1981 ~ 1988 年下降到 59.7% ,孔格拉提气象台相应的相对湿度为 64% 和 46% 。咸海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范围,其变化为:春天和秋天在北部减少到 50 ~ 70 km 、西部减少到 70 ~ 130 km 、东南部减少到 60 ~ 120 km ,上述地区在夏天则相应减少到 40 km 、 30 ~ 50 km 、 20 ~ 50 km ,在南部这种影响减少到 400 km 范围”。详细情况请看文献《咸海的变迁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新疆大学学报, 2002 )。 2 、罗布泊的存在与消失是否伴随着同步的降水效应? 如果整个塔里木盆地的其它条件不变(如灌溉面积不变),罗布泊的存在附近的降水量会大一些,罗布泊的消失附近的降水量会小一些,这是湖泊效应的原理决定的,至于增加和减少的数量不好说,要专门研究。 近几十年来新疆人民从上中游引水灌溉人造绿洲,致使罗布泊消失,但人造绿洲的面积大幅上升、成倍上升 (冰川超支融化“跨时间调水”和超深盆地极大的“调水倍增效应”,这样就有水灌溉人造绿洲、扩大人造绿洲面积) ,整个塔里木盆地不会因为罗布泊的消失降水量减少、反而大幅上升。这样的客观事实不能否定湖泊效应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按高利贷还本付息时,利息经常比本金大得多;向超深盆地调水类似于高利货,增加的降水量比当年的调水量大得多。调水倍增效益是客观存在的。 3 、冬季准格尔盆地大面积积雪是否与大规模调水等价? 固态水、液态水只要变成水汽就能在数天内变成降水;固态水、液态水只有变成水汽才能增加当地的降水量,这是显而易见的。 冬季准噶尔盆地大面积积雪,吉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不是全部被积雪覆盖? 现状条件下,如果吉尔班通古特沙漠冬季已经全覆盖,那调水以后冬季的情况与现在冬季的情况类似,调水以后冬季降水量基本不变;如果吉尔班通古特沙漠冬季没有被积雪全覆盖,那调水以后冬季的情况与现在冬季的情况就不同,调水以后积雪会全覆盖,冬季蒸发的水汽增多、冬季降水量会增大。沙漠变成绿洲以后,冬季以外的其它 3 个季节,能蒸发大量水汽,降水量会大幅增加。 据史玉光 , 孙照渤 , 杨青等《新疆区域面雨量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 “ 新疆面雨量的季节分布存在很大差异。夏季最大,为 1481.5×10 8 t ,占到整个年面雨量的 54.4% ,平均降水量为 90mm ,说明夏季是新疆全年降水最多的季节;春季次之为 642.9×10 8 t ,占 23.6% ,平均降水量为 39.1mm ;秋季为 449.8×10 8 t ,占 16.5% ,平均降水量为 27.3mm ;冬季最少,面雨量仅有 150.4×10 8 t ,仅占全年面雨量的 5.5% ,冬季降水量平均只有 9.1mm ,是新疆降水最少的季节 ” 。 新疆冬季降水只占全年面雨量的 5.5% ,冬季降水量平均只有 9.1mm 。因为权重太小,冬季降雪比常年偏多只是次要矛盾,不是主要矛盾。这就象某个落后省区,既使去年当地 GDP 番了一番,因其占比小,它对全国 GDP 增幅的贡献也不会太大。按去年冬季降雪比常年偏多 1/3 ,也只是比常年偏多 3mm ,与夏季平均降水量 90mm 没法比;与春季平均降水量 39.1mm 也没法比。所以,冬季降雪稍稍多一点,很难引起到全年降水量的明显增多。 4 、塔里木盆地大降水发生以后的气象条件是否与大规模调水的效果类似? 塔里木盆地大降水以后,有水可供蒸发的面积有多大?有水可供蒸发的面积占盆地底部总面积的比例有多大?这些水又能维持多长时间的地表蒸发? 如果有水可供蒸发的面积很大、占盆地底部总面积的比例很大,又能维持很长时间的蒸发,则大降水以后的气象条件与大规模调水的气象条件类似;如果有水可供蒸发的面积很大、占盆地底部总面积的比例很大,能维持蒸发的时间只有几天,那么,在维持蒸发的那几天,气象条件与大规模调水的气象条件类似;如果有水可供蒸发的面积远远小于塔里木盆地底部的面积,那大降水以后的气象条件与大规模调水的气象条件就不同,增加的降水量就小于大规模调水增加的降水量。总的来说,塔里木盆地大降水以后的气象条件与降水总量有关,降水总量越大,越接近大规模调水的效果。 按预印本论文《 青藏高原和中蒙干旱区特别是新疆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证据作用 》的估算,因气温上升、冰川超支退缩,近几十年来塔里木盆地平均每年“跨时间调水”的规模大约是 32.5 亿方。魏剑宏教授东水西调方案,一期每年向塔里木盆地调水 50 亿方,二期扩大到每年 200 亿方。我设想的调水规模还要大一些。前期降水多,与常年相比,多多少?每年、每月或者每次多出的降水量,与 32.5 亿方、与 50 亿方相比,有没有可比性?这些数据最好估算一下(我没有能力估算)。 10 万平方公里面积,降水量 100mm 时的面雨量为 100 亿方。要比正常年份多出 32.5 亿方、 50 亿方,可能要一场很大的降水。 5 、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而它附近有着大片的干旱区。我们可以把里海类比作是外部的水分被调到了干旱区。我们不可能为新疆调来里海水量的 1/10 的外来水,在里海的事例面前目前,我们敢于说新疆经过调水会降水量大量增加吗? 我有这样一个观点,水体的年蒸发量在 1000mm 左右,绿洲的年蒸发量也在 1000mm 左右,水体的单位面积蒸发量与绿洲的单位面积蒸发量差不多。水体影响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体面积,绿洲影响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绿洲面积。如果绿洲面积与水体面积相等,那它们对降水的影响也差不多。 由百度百科可知,里海长 1200Km ,宽 320Km ,面积约 38.64 万平方公里。“ 不可能为新疆调来里海水量的 1/10 的外来水 ”的前提条件不能成立,在这里关键是面积、还有调水的“利滚利效应”,向新疆特大规模调水以后,整个塔克拉玛干沙漠全部变成绿洲的话,那绿洲的面积比里海的面积还要大,我们就调来了比里海还要大的外来水。 里海周边是平原和丘陵,塔里木盆地周围是巨型山脉,这是最大不同,即所处地理环境不同。 据研究,湖泊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2 个,其一是湖泊面积,其二是所处地理环境,详见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e25fac69043c 。超深盆地四周的巨型山脉对水汽有极大的“约束作用”,塔里木盆地所处地理环境有利于本地水汽在本地变成降水。 湖泊效应和绿洲效应只能影响局地大气环流,与全局性大气环流不是一个数量级,增雨作用有限。但有例外,当湖泊和绿洲位于超深盆地内部时,湖泊和绿洲蒸散的水汽受到四周巨型山脉的“强力约束”,很难飘出超深盆地,大部分只能在盆地范围内成云致雨,湖泊效应、绿洲效应和“深盆效应”共同作用,其增雨作用就能成倍增加,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请参阅论文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e25fac69043c 。湖泊效应、绿洲效应和“深盆效应”共同作用,类似于“利滚利”,向超深盆地调水有“调水倍增效益”。 根据以上分析,在里海的事例面前,我仍然认为: 新疆经过调水降水量会大幅增加、成倍增加。每年冰川多融水 32.5 亿方,塔里木盆地降水量大约增加了 50% (详见预印本论文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19ac3b78036c );每年向塔里木盆地调水 65 亿方,南疆的降水量就有望增加 1 倍;每年向塔里木盆地调水 130 亿方,南疆的降水量就有望增加 2 倍。
个人分类: 调水增雨观点|1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对新疆变湿假说的几点思考(最新)(6)
热度 1 zhgatcl 2014-8-24 18:05
各位老师: 我从2008年开始 研究向西北调水 ,我的研究结论是 每年向 西北超深盆地 (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调水 1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1000 多亿方;每年向超深盆地调水 2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2000 多亿方,即调水能起到 “四两拨千斤”、“以一当十” 的作用;每年向西北调水几百亿方最多 1000 亿方,若干年以后整个西北的年平均降水量就能达到甚至超过 500mm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为证明以上论点,我一共写了10篇预印本论文,详见我最初的9篇博客。 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研究员倡导创建《盆地气象学》和《盆地地理学》,对我的研究感兴趣。张学文老师对我以上论点半信半疑,前几年写了几篇“比较支持”我论点的博文,详见我前面转载的 5 篇博客(这 5 篇博文都是张学文老师 2011 年、 2012 年的作品)。最近他老人家又写了 1 篇新博文。 这篇博文侧重于提出问题,质疑多于支持,张学文老师与我之间展开了一些讨论。不同观点的碰撞是科学进步的重要环节,这些讨论对专家学者或许有启发作用。 现把张学文老师的这篇博文和相关评论做如下转载,供各位老师参考,希望各位老师参与讨论。 --------------------------------------------------------------------------------------------------------------------------------- 转载 : 大规模调水对降水的影响的旁例分析 张学文,2014-8-4 17:41 原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817053.html 最近科学网上出现了由魏剑宏教授领衔的东水西调群组,而关于此主题的不同认识也都列了一些观点、数据。我认为不同观点的讨论是科学进步的重要环节。只要这里没有人身攻击,大家心平气和地讨论就是科学健康发展的体现。 目前是一些人认为大规模新疆调水,就可以使当地的降水量明显增加,另外一些人认为这不可能。而每一个方面都提供了一些分析的思路。 我认为大家心平气和地分析如下一些现有的例子,可能对做出判断有好处。现在这里提供一些旁例,它们基本是对现有的水体对降水的影响能力的分析。这种分析的成本很低,只要你耐心去分析、理解,就帮助你完善你的认识。 这些旁例是 1. 咸海、里海对周围降水的影响如何估量?咸海的逐步消失对周围降水的影响如何? 2. 罗布泊的存在与消失是否伴随着同步的降水效应? 3. 冬季准格尔盆地大面积积雪是否与大规模调水等价? 4. 塔里木盆地大降水发生以后的气象条件是否与大规模调水的效果类似? 我们知道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而它附近有着大片的干旱区。我们可以把里海类比作是外部的水分被调到了干旱区。我们不可能为新疆调来里海水量的 1/10 的外来水,在里海的事例面前目前,我们敢于说新疆经过调水会降水量大量增加吗? 咸海、罗布泊是类似的例子。我们能说咸海、罗布泊存在时它周围的降水量比较多,它们消失或者逐步消失时,周围的降水量在大量减少吗?有正面或者反面的例证吗? 即便是调水进新疆,你也不能阻挡冬季的寒冷,于是调水在冬季就是结冰。而结冰可以改变冬季的降水量吗? 而我印象是准格尔冬季的积雪对近地面层的空气潮湿是有贡献的,它好像有一些使随后的降水增加的能力。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冬季出现积雪以后,再出现降雪的机会是比较大的。对此可以单独、进一步分析有关史料。 我的一个经验是塔里木盆地如果前期有降水,地面比较潮湿,随后的数日继续有一些降水的可能性比较大。这应当看做是支持局地水分小循环的依据。对此也应当利用过去的天气图资料做细致的对比。当然这个效应即便存在也仅是数日的后效。而不会是长期的效应。 我认为进一步分析上面考虑到的几个问题,花不了很多的投资,而其结果有利于我们对地面潮湿可以增加降水量的准确认识。 -------------------------------------------------------------------------------------------------------------------------------------------- 李学宽 2014-8-5 11:29 感觉克拉玛依调水后降雨增加生态变好 博主回复 (2014-8-5 11:48) : 檀成龙 2014-8-5 12:51 《新疆克拉玛依建市 50 多年来年降水量首超 200 毫米 》, http://www.chinanews.com/df/2014/03-14/5951741.shtml ,供参考。 博主回复 (2014-8-8 10:59) : 谢谢,我看了这个报道。 可才气象文献看,克拉玛依市的年降水量是 100 毫米的水平,而 200 毫米差得太多。 魏剑宏 2014-8-7 23:13 刚才檀成龙先生提到他文章提到您很早就提出,在山脚灌溉会增加降雨。 博主回复 (2014-8-8 10:47) : 对此,我的认识有两个: 1 :在灌溉位置比较靠近山区时,由于山区容易形成降水量,于是山区附近的蒸发的增雨效果比较大。我的推论是:罗布泊的水被上游抽去在靠近山区蒸发,从而使这些年一方面罗布泊消失,一方面新疆降水增加。 2. 咸海的逐步消失是因为苏联人工调水用于农业。而其农业区域靠近新疆,我估计新疆降水增加的一个因素是上游这种调水的结果。 以上认识在我的博客的水资源栏目中都有对应内容。 博主回复 (2014-8-8 10:38) : 是的。 檀成龙 2014-8-8 11:49 对 9 楼回复的看法,供参考。北疆情况复杂一些,我不谈,至少在南疆降水量的增加与前苏联的调水关系不大。我的理由是前苏联的调水工程与塔里木盆地之间隔着帕米尔高原,海拔高达 5000 米左右,即使帕米尔高原以西水汽增加,在西风环流翻山越岭时水分会在迎风坡脱水,按理想气体方程、干绝热过程、湿绝热过程的计算, 75% 左右的水分都会在迎风坡变成降水,到达塔里木盆地的水汽只有 25% 左右,南疆盆地降水量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应该不是前苏联的调水工程。 近几十年来输入新疆的水汽减少能印证这个判断,退一步来说,只要近几十年输入新疆的水汽基本稳定、没有大幅增加,都能印证以上判断。 博主回复 (2014-8-10 20:49) : 中亚灌溉面积的增加,使得新疆上游地区的空中水有增加。而这些空中水在东移时,比较容易影响北疆的降水。 另外说它对塔里木盆地内部的降水影响不大,也是合情合理。 不过,南疆的一些河流主要依靠山区的降水,而南疆山区的降水不仅是冰川的水分补充来源,而且它因为高度高,也应当受中亚蒸发变化的影响。 檀成龙 2014-8-10 20:08 南疆降水量大幅增加与中亚调水工程的关系分析 近几十年来新疆的降水量大幅增加,与上世纪 60 年代相比,最近 10 年南疆的年降水量增加了 50% 左右,北疆的年降水量增加了 30% 左右,整个新疆的面雨量增加了 27.1% (天山山区的降水量大,权重大,但降水量增幅只有 14.7% ,从而拉低了整个新疆面雨量的增幅),详见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19ac3b78036c 。 对南疆 50% 左右的降水增幅,目前有三种解释,其一是在山脚人造绿洲,借助山谷风增加了当地的降水量(张学文的假说,得到了气象界一定程度的公认);其二是前苏联的调水工程(简称为中亚调水工程)无意中增加了新疆的降水量,理由是蒸发的水汽靠近新疆因而对新疆的降水有利(张学文的假说);其三是近几十年来因气温上升,冰川超支融化 “ 跨时间调水 ” ,从而增加了新疆的降水量(檀成龙的假说)。我认为第一种解释是正确的,但不是新疆降水量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第三种解释是新疆降水量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详见我的论文,这里就不重复;下面着重分析第二种解释。 为利用锡尔河的水资源, 1937 年前苏联兴建了全长 220 公里的大费加拉运河,用来浇灌棉花田。为利用阿姆河的水资源,于 1954 年正式开工修建卡拉库姆列宁运河,该运河把阿姆河的水从上游截出,经过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向西延伸,总长达 1400 公里。这两大调水工程的兴建,使得水汽的蒸发区从咸海向东移到了用水地区、蒸发区接近于新疆;加之调水工程的投入使用与新疆降水量的增大几乎同时发生,所以,张学文研究员认为中亚调水工程无意中增加了新疆的降水量,张学文的这一假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不认可这一假说,理由如下: 1 、不能低估帕米尔高原对气候特别是对水汽运动的影响。高大山脉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如秦岭将我国气候分为南方气候和北方气候;天山将新疆分为南疆气候和北疆气候;南岭南北的气候也有很大区别;一山相隔纬度相当的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湖盆地,一个是干盆地,一个是湿盆地;青藏高原(含帕米尔高原)将北半球盛行西风撕裂为南支西风和北支西风,由此可见帕米尔高原对气候的影响很大,中亚调水工程和塔里木盆地不是一个地理单元,受帕米尔高原的影响,中亚调水工程对塔里木盆地的气候影响不会太大。 2 、据《全球变暖背景下中亚干旱区降水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差异》的研究(中国科学 • 地球科学 (D 辑 ),2011,41(11):1647 ~ 1657 ),中亚调水工程所在区域降水量的增幅远小于南疆降水量的增幅,如果近几十年来新疆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中亚调水工程引起,那中亚调水工程所在区域降水量的增幅小于帕米尔高原以西塔里木盆地降水量的增幅就不合常理。 3 、北半球西风带除撕裂为南支西风和北支西风以外,还有少量跨越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的越顶西风。据理想气体方程、干绝热过程、湿绝热过程的研究,跨越帕米尔高原的越顶西风,水汽在迎风坡以地形雨析出的比例高达 75% 左右,来到南疆的水汽只有 25% 左右,详见《补充、汇总和多重证据链网络的框图》的第 2 节,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a554767d03f2 。中亚干旱区降水量增加不多,空中水汽含量的增量也不会太多,水汽含量的少量增量还要在迎风坡以地形雨的形式析出,越顶到达塔里木盆地的水汽增量非常有限。 4 、近几十年来输入新疆的外来水汽减少、新疆的高云减少,外来水汽减少与高云减少相互印证,详见《青藏高原和中蒙干旱区特别是新疆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证据作用》的第 4.2 节,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19ac3b78036c 。对近几十年来输入新疆的外来水汽,退一步只要它基本恒定;再退一步只要它是少量增加没有大幅增加,都不能做出新疆降水量大幅增加与中亚调水工程高度相关的结论。 综合以上 4 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近几十年来新疆降水量的大幅增加与中亚调水工程的关系不大,至少不是南疆降水量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 檀成龙 2014-8-19 07:29 试答 5 个问题(对楼下第 1 个、第 3 个、第 4 个问题做了一些比较详细的补充) 尊敬的张老师:您好!这篇博客抛出了 5 个问题。不计算侧面参与讨论的话,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家学者正面参与这 5 个问题的讨论。我试着回答,谈一些个人看法,不对的地方,请您批评指正。 1 、咸海、里海对周围降水的影响如何估量?咸海的逐步消失对周围降水的影响如何? 我的观点是咸海、里海有利于周围降水。湖泊效应是《自然地理学》的公认常识,是科学原理,湖泊效应的原理和大量观测事实都证明湖泊确实能增加附近的降水量。一般来说,湖泊面积越大,湖泊效应的表现越明显,湖泊效应的作用范围越大;反之则相反。海洋可看作为面积很大很大的湖泊,其影响涉及整个地球。湖泊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2 个,其一是湖泊面积,其二是所处地理环境,在我的论文中有这方面的研究分析,详见预印本论文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e25fac69043c 。 咸海、里海的面积较大,肯定能增加附近的降水量,至于定量评估,那要专门研究。湖泊效应只能影响局地大气环流,与全局性大气环流不是一个数量级,它的增雨作用有限。 如果咸海所在区域的其它条件都不变(例如灌溉面积不变),那咸海的逐步消失肯定会减少附近的降水量,但具体会减少多少不好说。前苏联的调水工程从内流河上游截取河水致使咸海面积逐步变小,虽然咸海逐步消失,但整个区域灌溉面积大幅上升,总体上是 “ 跨时间调水 ” (咸海水位下降,湖泊容量大幅减少),所以,近几十年来中亚干旱区的降水量还有少量上升,请参阅我的博客,网址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4493.html 。 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吐尔逊 • 哈斯木等对咸海实地考察后,在 2002 年《咸海的变迁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中指出: “ 由于咸海的萎缩和荒漠的扩大,使周围的气候发生了变化,即冬天气温下降而夏天则气温上升了 2 ℃ ~ 3 ℃ 。据统计,穆依那克气象台 1961 ~ 1965 年期间 1 月的平均气温是零下 4.4 ℃ ,则 1980 ~ 1988 年下降到零下 4.8 ℃ ,昼夜温差也在不断加大。这表明,该地区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增加。从咸海地区气象台测定的结果来看,该地区空气的绝对和相对湿度也变化明显,如 1950 ~ 1959 年,穆依那克气象台的相对湿度在 7 月份为 61% ,而 1981 ~ 1988 年下降到 59.7% ,孔格拉提气象台相应的相对湿度为 64% 和 46% 。咸海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范围,其变化为:春天和秋天在北部减少到 50 ~ 70 km 、西部减少到 70 ~ 130 km 、东南部减少到 60 ~ 120 km ,上述地区在夏天则相应减少到 40 km 、 30 ~ 50 km 、 20 ~ 50 km ,在南部这种影响减少到 400 km 范围 ” 。详细情况请看文献《咸海的变迁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新疆大学学报, 2002 )。 2 、罗布泊的存在与消失是否伴随着同步的降水效应? 如果整个塔里木盆地的其它条件不变(如灌溉面积不变),罗布泊的存在附近的降水量会大一些,罗布泊的消失附近的降水量会小一些,这是湖泊效应的原理决定的,至于增加和减少的数量不好说,要专门研究。 近几十年来新疆人民从上中游引水灌溉人造绿洲,致使罗布泊消失,但人造绿洲的面积大幅上升、成倍上升(冰川超支融化 “ 跨时间调水 ” 和超深盆地极大的 “ 调水倍增效应 ” ,这样就有水灌溉人造绿洲、扩大人造绿洲面积),整个塔里木盆地不会因为罗布泊的消失降水量减少、反而大幅上升。这样的客观事实不能否定湖泊效应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按高利贷还本付息时,利息经常比本金大得多;向超深盆地调水类似于高利货,增加的降水量比当年的调水量大得多。调水倍增效益是客观存在的。 3 、冬季准格尔盆地大面积积雪是否与大规模调水等价? 固态水、液态水只要变成水汽就能在数天内变成降水;固态水、液态水只有变成水汽才能增加当地的降水量,这是显而易见的。冬季准噶尔盆地大面积积雪,吉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不是全部被积雪覆盖?现状条件下,如果吉尔班通古特沙漠冬季已经全覆盖,那调水以后冬季的情况与现在冬季的情况类似,调水以后冬季降水量基本不变;如果吉尔班通古特沙漠冬季没有被积雪全覆盖,那调水以后冬季的情况与现在冬季的情况就不同,调水以后积雪会全覆盖,冬季蒸发的水汽增多、冬季降水量会增大。沙漠变成绿洲以后,冬季以外的其它 3 个季节,能蒸发大量水汽,降水量会大幅增加。 据史玉光 , 孙照渤 , 杨青等《新疆区域面雨量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 “ 新疆面雨量的季节分布存在很大差异。夏季最大,为 1481.5 亿吨,占到整个年面雨量的 54.4% ,平均降水量为 90mm ,说明夏季是新疆全年降水最多的季节;春季次之为 642. 亿吨,占 23.6% ,平均降水量为 39.1mm ;秋季为 449.8 亿吨,占 16.5% ,平均降水量为 27.3mm ;冬季最少,面雨量仅有 150.4 亿吨,仅占全年面雨量的 5.5% ,冬季降水量平均只有 9.1mm ,是新疆降水最少的季节 ” 。 新疆冬季降水只占全年面雨量的 5.5% ,冬季降水量平均只有 9.1mm 。因为权重太小,冬季降雪比常年偏多只是次要矛盾,不是主要矛盾。这就象某个落后省区,既使去年当地 GDP 番了一番,因其占比小,它对全国 GDP 增幅的贡献也不会太大。按去年冬季降雪比常年偏多 1/3 ,也只是比常年偏多 3mm ,与夏季平均降水量 90mm 没法比;与春季平均降水量 39.1mm 也没法比。所以,冬季降雪稍稍多一点,很难引起到全年降水量的明显增多。 4 、塔里木盆地大降水发生以后的气象条件是否与大规模调水的效果类似? 塔里木盆地大降水以后,有水可供蒸发的面积有多大?有水可供蒸发的面积占盆地底部总面积的比例有多大?这些水又能维持多长时间的地表蒸发?如果有水可供蒸发的面积很大、占盆地底部总面积的比例很大,又能维持很长时间的蒸发,则大降水以后的气象条件与大规模调水的气象条件类似;如果有水可供蒸发的面积很大、占盆地底部总面积的比例很大,能维持蒸发的时间只有几天,那么,在维持蒸发的那几天,气象条件与大规模调水的气象条件类似;如果有水可供蒸发的面积远远小于塔里木盆地底部的面积,那大降水以后的气象条件与大规模调水的气象条件就不同,增加的降水量就小于大规模调水增加的降水量。总的来说,塔里木盆地大降水以后的气象条件与降水总量有关,降水总量越大,越接近大规模调水的效果。 按预印本论文《青藏高原和中蒙干旱区特别是新疆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证据作用》的估算,因气温上升、冰川超支退缩,近几十年来塔里木盆地平均每年 “ 跨时间调水 ” 的规模大约是 32.5 亿方。魏剑宏教授东水西调方案,一期每年向塔里木盆地调水 50 亿方,二期扩大到每年 200 亿方。我设想的调水规模还要大一些。前期降水多,与常年相比,多多少?每年、每月或者每次多出的降水量,与 32.5 亿方、与 50 亿方相比,有没有可比性?这些数据最好估算一下(我没有能力估算)。 10 万平方公里面积,降水量 100mm 时的面雨量为 100 亿方。要比正常年份多出 32.5 亿方、 50 亿方,可能要一场很大的降水。 5 、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而它附近有着大片的干旱区。我们可以把里海类比作是外部的水分被调到了干旱区。我们不可能为新疆调来里海水量的 1/10 的外来水,在里海的事例面前目前,我们敢于说新疆经过调水会降水量大量增加吗? 我有这样一个观点,水体的年蒸发量在 1000mm 左右,绿洲的年蒸发量也在 1000mm 左右,水体的单位面积蒸发量与绿洲的单位面积蒸发量差不多。水体影响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体面积,绿洲影响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绿洲面积。如果绿洲面积与水体面积相等,那它们对降水的影响也差不多。 由百度百科可知,里海长 1200Km ,宽 320Km ,面积约 38.64 万平方公里。 “ 不可能为新疆调来里海水量的 1/10 的外来水 ” 的前提条件不能成立,在这里关键是面积、还有调水的 “ 利滚利效应 ” ,向新疆特大规模调水以后,整个塔克拉玛干沙漠全部变成绿洲的话,那绿洲的面积比里海的面积还要大,我们就调来了比里海还要大的外来水。 里海周边是平原和丘陵,塔里木盆地周围是巨型山脉,这是最大不同,即所处地理环境不同。据研究,湖泊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2 个,其一是湖泊面积,其二是所处地理环境,详见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e25fac69043c 。超深盆地四周的巨型山脉对水汽有极大的 “ 约束作用 ” ,塔里木盆地所处地理环境有利于本地水汽在本地变成降水。 湖泊效应和绿洲效应只能影响局地大气环流,与全局性大气环流不是一个数量级,增雨作用有限。但有例外,当湖泊和绿洲位于超深盆地内部时,湖泊和绿洲蒸散的水汽受到四周巨型山脉的 “ 强力约束 ” ,很难飘出超深盆地,大部分只能在盆地范围内成云致雨,湖泊效应、绿洲效应和 “ 深盆效应 ” 共同作用,其增雨作用就能成倍增加,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请参阅论文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e25fac69043c 。湖泊效应、绿洲效应和 “ 深盆效应 ” 共同作用,类似于 “ 利滚利 ” ,向超深盆地调水有 “ 调水倍增效益 ” 。 根据以上分析,在里海的事例面前,我仍然认为:新疆经过调水降水量会大幅增加、成倍增加。每年冰川多融水 32.5 亿方,塔里木盆地降水量大约增加了 50% (详见预印本论文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19ac3b78036c );每年向塔里木盆地调水 65 亿方,南疆的降水量就有望增加 1 倍;每年向塔里木盆地调水 130 亿方,南疆的降水量就有望增加 2 倍。 我对以上 5 个问题的看法,请张老师审查。盼望张老师的审查意见。
个人分类: 转载专家观点|196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对新疆变湿假说的几点思考(5)
热度 2 zhgatcl 2014-8-20 20:18
各位老师: 我从2008年开始 研究向西北调水 ,我的研究结论是 每年向 西北超深盆地 (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调水 1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1000 多亿方;每年向超深盆地调水 2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2000 多亿方,即调水能起到 “四两拨千斤”、“以一当十” 的作用;每年向西北调水几百亿方最多 1000 亿方,若干年以后整个西北的年平均降水量就能达到甚至超过 500mm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为证明以上论点,我一共写了10篇预印本论文,详见我最初的9篇博客。 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研究员倡导创建《盆地气象学》和《盆地地理学》。我的研究刚好是《盆地气象学》和《盆地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我的研究与张学文老师的研究有很多交集,张学文老师对我的研究感兴趣。 张学文 老师在提出盆地划分为“干盆地”和“湿盆地”以后,又提出“盆地双稳态”的概念, 现把张学文的博客《 “ 干湿双稳态 ” 是盆地气候的重要特征 ? 》做如下转载,供各位老师参考。 干湿双稳态,向干盆地特大规模调水,能把它变成湿盆地吗?! 转载: “干湿双稳态”是盆地气候的重要特征 ? 张学文 , 2012-11-12 11:42 原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31721.html 现在是白天 , 可我看不见 30 米外对面的楼房 , 大雾把乌鲁木齐变成了雾鲁木齐 ! 我们 48 小时没有看到太阳了 , “雾季”又准时莅临了 2012 年的准噶尔盆地 ! 11 月 8 日乌鲁木齐一场大雪使准噶尔盆地南缘大面积积雪,随后是冷空气堆积在这里,它形成的逆温层使近地面的水汽难扩散而土壤下的温度又使积雪有所蒸发。于是近地面形成的雾就没有出路。本来很干的准噶尔盆地低层就转为稳定的潮湿状态。 初冬的大雪就似一把 闸刀 ,把这里的气候从“ 干态 ”一下子转为稳定的“ 湿态 ”。 我们家里有电灯,它不是处于开状态就是处于不开(关闭)的状态,而不会处于时开时闭的不稳定状态。于是我们说电灯是双稳态! 我们用的电脑中有着以万计的存储单元,那里的电位状态也是双稳态,不是高电位就是低电位。双稳态是电子学的名词。 现在我要强调:盆地气候的干湿也具有双稳态特征!而这是我们在气候学研究中的新发现! 我们提出研究盆地气候已经多年,但是我仅是到最近( 2011.5.2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446836.html )才提出 比较深的盆地的气候具有非干即湿的双稳态特征 。 而准噶尔盆地夏季是干盆地,入冬,有了积雪,就转为湿盆地。于是雾锁机场、雾锁高速公路 … 欢迎大家关注这个提法,大家来证实(或者否定)这个新气候学概念!
个人分类: 转载专家观点|135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对新疆变湿假说的几点思考 (4)
热度 2 zhgatcl 2014-8-17 07:47
各位老师: 我从2008年开始 研究向西北调水 ,我的研究结论是 每年向 西北超深盆地 (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调水 1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1000 多亿方;每年向超深盆地调水 2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2000 多亿方,即调水能起到 “四两拨千斤”、“以一当十” 的作用;每年向西北调水几百亿方最多 1000 亿方,若干年以后整个西北的年平均降水量就能达到甚至超过 500mm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为证明以上论点,我一共写了10篇预印本论文,详见我最初的9篇博客。 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研究员倡导创建《盆地气象学》和《盆地地理学》。我的研究刚好是《盆地气象学》和《盆地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我的研究与张学文老师的研究有很多交集,张学文老师对我的研究感兴趣,在审查我的预印本论文《 柴达木盆地与青海湖盆地气候环境的差别、原因探析和联想 》以后,写了一篇博客,标题是《 征答:气候学中的一个思想实验 》。现把这篇博客做如下转载,请把 张学文的博客 、 我的博客 和我的 预印本论文 三者结合起来审查,期待您审稿以后的宝贵意见。 征答:气候学中的一个思想实验 张学文、(檀成龙), 2012-10-23 20:31 原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25482.html 征答:气候学中的一个思想实验 张学文、(檀成龙), 2012/10/23 今天我回答檀成龙先生的一个关于青海 2 盆地对比问题的稿子时,我的思想触及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对气候学、地理学以及对热心提倡引水解决干旱问题的学者、官员都有意义。现在提出来向大家征答。我的问题大致是这样的: 青海省有两个大盆地即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湖盆地。它们位置接近,海拔高度接近,但是青海湖盆地的年降水量超过 400 毫米(而且在盆地中间形成了青海湖),而柴达木盆地十分干旱,年降水量小于 25 毫米。 问 如果 我们把青海湖的水抽走,它是否会变成与柴达木盆地一样的干旱;反之,如果我们为柴达木盆地注水,并且达到青海湖的类似面积比例,柴达木盆地气候是否会变成与青海湖类似,即也有 400 毫米以上的年降水量?从而成为一个湿盆地而形成农业、牧业? 附言:我需要感谢檀成龙把他的一稿寄来让我提意见,而启发出本博客的思想内容。如果这个问题变成个大家重视的重要问题。我愿意认可它是由檀成龙和我共同提出的。 又思想实验在物理学中曾经在推进物理学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现在把这个思想用于气候学。再就是这也可以进行气候模拟的实数实验!
个人分类: 转载专家观点|170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对新疆变湿假说的几点思考(3)
热度 1 zhgatcl 2014-8-13 20:08
各位老师: 我从2008年开始 研究向西北调水 ,我的研究结论是 每年向 西北超深盆地 (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调水 1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1000 多亿方;每年向超深盆地调水 2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2000 多亿方,即调水能起到 “四两拨千斤”、“以一当十” 的作用;每年向西北调水几百亿方最多 1000 亿方,若干年以后整个西北的年平均降水量就能达到甚至超过 500mm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为证明以上论点,我一共写了10篇预印本论文,详见我最初的9篇博客。 以上论点极其宏观、极其大胆,比较另类,绝对不是信口开河。如果我的论点确实成立,对国家就有很大的作用。我的另类论点(特大规模调水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有两大基石, 其一是 超深盆地四周的巨型山脉对盆地内部水汽和云层有很强的“约束作用” ; 其二是 低层水汽与高层水汽所处环境不同,变成降水的比例也不同,低层水汽比高层水汽容易在当地变成降水,本地水汽比外来水汽容易在本地变成降水。 对第一大基石,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研究员有一个定量分析 ,现把张学文老师的博客做如下转载,供各位老师参考。 转载:盆地水汽(空气)的封闭程度表 张学文, 2011-6-11 12:28 原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454053.html 本人最近提出了干盆地和湿盆地两个概 念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 mod=spaceuid=2024do=blogid=446836 。这里涉及对盆地的水分的封闭程度的认识。确实,山体对盆地上空的空气和水分的封闭程度有多大,这需要有个大致的概算。这里给出了四周完全封闭的盆地的粗略计算结果。欢迎研究盆地水分循环的人士参考(如果在文章中引用,希望注明出处)。 一个四面完全封闭的盆地,自然阻挡了空气与水汽的流动。由于水汽更集中在底层,相同高山所封闭的空气与水汽是不同的。这里给出一个表,它是针对四周都存在高度相同的山体的封闭盆地而计算出四周山体所封闭的空气(或者水汽)占当地上空空气(或者水汽)总量的对应的百分比。 盆地四周山体的相对高度/米 盆地对水汽的封闭程度 盆地对空气的封闭程度 0 0.000 0.000 200 8.799 2.526 500 20.567 6.196 1000 36.904 12.008 1500 49.881 17.460 2000 60.189 22.574 2500 68.377 27.371 3000 74.881 31.871 3500 80.047 36.092 4000 84.151 40.052 4500 87.411 43.766 5000 90 47.250 例如一个被 500 米高的山体包围的盆地,其盆地内的空气(指受到周围山体阻挡,流不出去的空气,下同)占盆地上空空气总量的 6.2% ,而盆地内的不能外溢的水汽却占了盆地水汽总量的 20.5% 。这说明山体对水汽流动的影响更大。而一个 1500 米深的盆地就有 50% 的水分存在于山顶高度之下。所以,考虑盆地降水等问题需要知道周围山体对水分运动的强烈影响。 以上计算是基于下面的公式 p(z)=p(z0)*10^(-z/18000) 而获得的。大家知道这个公式是气象学里所谓压力高度的简化。 P , z,zo 分别表示压力、高度,基面的高度。高度以米为单位。 e(z)=e(z0)*10^(-z/5000) 而获得的。这个公式是气象学里关于水汽随高度变化的经验公式。 e , z,zo 分别表示水汽压力、高度,基面的高度。高度以米为单位。
个人分类: 转载专家观点|134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对新疆变湿假说的几点思考(2)
热度 1 zhgatcl 2014-8-9 07:28
各位老师: 我从2008年开始 研究向西北调水 ,我的研究结论是 每年向 西北超深盆地 (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调水 1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1000 多亿方;每年向超深盆地调水 2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2000 多亿方,即调水能起到 “四两拨千斤”、“以一当十” 的作用;每年向西北调水几百亿方最多 1000 亿方,若干年以后整个西北的年平均降水量就能达到甚至超过 500mm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为证明以上论点,我一共写了10篇预印本论文,详见我最初的9篇博客。 对以上论点, 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研究员 形象地比喻为“改造盆地气候的一把特殊钥匙”。 对我的论点,张学文 研究员 半信半疑、“比较支持”,详见我的上一篇博客。对特大规模调水能使新疆变湿的理论,张学文认为“ 气象学对这个问题没有认真分析过,其理论储备远为不够。轻易地肯定或者否定都是论据不足的。气象学应当研究这类问题 ”。 现把张学文老师另外一篇博客做如下转载,供各位专家参考。 转载:改造盆地气候存在一把特殊的钥匙? ------ 初议干盆地与湿盆地概念 张学文, 2011-5-22 18:52 原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446836.html 山脉自然可以阻隔空气的流动。如果细分,这种阻隔作用对空气和水汽是有区别的。空气要到 16 公里高空才减少为地面空气密度的 1/10 。而水汽在 5 公里高空,其水汽密度就仅是地面水汽的 1/10 了。这说明水汽更集中在底层,或者说,山体对水分的阻隔作用更加明显。 设想一个盆地四周有 5 公里高的高山,这就隔绝了 90% 的外来水汽!据此,不难想象闭合盆地内的降水应当与外界有明显区别。 吐鲁番是个例子,吐鲁番盆地的海拔低于海平面,而其北、西、西南侧的山都高于海平面 3000 米,其东侧也有 1000 多米高的山地。气象观测证实那里是我国最干的地方,盆地中托克逊气象站年降水量仅 6 毫米。不妨说吐鲁番盆地是干盆地。 塔里木盆地是另外一个例子。那里北侧的天山大约是 5 公里高,西侧、南侧也类似,仅东面比较平。结果是塔里木盆地内的降水大约是 40-70 毫米的水平。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都可以归入干盆地这一类。 问题也需要反过来思考:如果一个很深的盆地,一旦盆地内的集结了比较多的水分(大片的地面很潮湿,空气也潮湿,以致有湖泊存在等等)。由于高山的阻隔,盆地内的水分不易散失,反而可以在盆地内的空气中形成自己的小循环(盆地内的蒸发 - 降水循环),结果是盆地降水反而比盆地外要多。 有这样的例子吗? 也许青海湖所在的盆地是个例子。 如果看我国的降水量分布图,青海湖附近的雨量线就十分突出:那里有我国西部地区难得一见的 400 毫米以上的降水区。而这个在干旱区里降水偏大的区域对应于包围青海湖的盆地(其外界是高山)。于是盆地内形成 30-40 条河流一起流入青海湖。青海湖是内陆湖,它收集的河水再以蒸发的形式滞留在本盆地中再形成盆地降水。青海湖区域也是青海省相对湿度最大的区域。看来说它是自我水分循环突出的湿盆地似乎说得过去。 四川盆地也许是湿盆地另外一个例子。那里北、西、南三面是高山,唯有东侧地势比较低。高山固然从北、西、西南三个方向阻隔了大量的水汽流入,但是四川反而是天府之国,其降水量比西、北方的山区要丰沛的多。四川盆地的降水固然与东侧的湖北差不多,但是四川的降水日数、比湖北等四周省份多。 如果湿盆地概念和对它的理解合理,一个尖锐的问题是:水分可以通过人工的办法使干盆地变成湿盆地!? 难道改造盆地气候存在一把特殊的钥匙? 其实,一些人早就提出过类似问题,近的,如在引海河水入新疆的学说中就是这样认为的。他们认为引来的海水可以增加盆地水分内循环。 应当承认气象学对这个问题没有认真分析过,其理论储备远为不够。轻易地肯定或者否定都是论据不足的。气象学应当研究这类问题。
个人分类: 转载专家观点|151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什么说塔里木盆地有以一当十甚至更大的“调水增效倍数”?!
热度 4 zhgatcl 2014-7-31 20:21
为什么说塔里木盆地有以一当十甚至更大的“调水增效倍数”?! 各位老师: 我从2008年开始 研究向西北调水 ,我的研究结论是 每年向 西北超深盆地 (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调水 1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1000 多亿方;每年向超深盆地调水 2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2000 多亿方,即调水能起到 “四两拨千斤”、“以一当十” 的作用;每年向西北调水几百亿方最多 1000 亿方,若干年以后整个西北的年平均降水量就能达到甚至超过 500mm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具体到塔里木盆地,因为盆地四周巨型山脉与盆地底部的相对高差很大(约4000米)、开口较小、封闭性很好,塔里木盆地的调水倍增效益理应更大,塔里木盆地有 以一当十甚至更大的“调水增效倍数” ,具体理由是: 第一、超深盆地四周的巨型山脉对盆地底部蒸散产生的本地水汽有极大的“约束作用”;低层水汽比高层水汽容易在当地变成降水,本地水汽比外来水汽容易在本地变成降水。在以上两大基石的基础上, 数学建模的计算表明, 向超深盆地调水有很大的“调水倍增效益”,详见预印本论文 《 四两拨千斤,西北内流区巨型超深盆地群有极大的“调水倍增效益” 》 ,对应博文的网址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9157.html 。 因为参数问题,数学模型不能给出具体的增效倍数。 第二,向塔里木这样的超深盆地,采用理想气体方程、干绝热过程、湿绝热过程研究 超深盆地及其附近的水分循环, 计算结果表明, 如果把斜盆山地迎风坡的降水全部看作是本地水汽贡献的,那么本地水汽的返回率≥90%,调水增效倍数≥10倍 ,详见预印本论文 《 西北超深盆地对本地水汽的强力约束和拦截作用 》 ,对应博文的网址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1031786 。 第三,在西北乃至整个中蒙干旱半干旱区“整体暖干化”、输入新疆的外来水汽减少和当地高云减少的大背景下,半个世纪以来新疆的降水量反而大幅增加,塔里木盆地最近十年的平均降水量与上世纪60年代的平均降水量相比,增幅高达50%左右。与新疆降水量大幅增加对应的是当地冰川大幅退缩, “气温、地温上升--→冰川加速融化--→水往低处流,冰川融水参与径流和蒸发--→当地的空中水汽含量增大--→降水量增大” 的因果逻辑与客观事实相符, 按此反推可得出当地的“调水增效倍数”大约是10倍 ,详见 预印本论文 《 青藏高原和中蒙干旱区特别是新疆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证据作用 》的第4节特别是其中的第4.4节 ,对应博文的网址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3952.html 。 第四、 粗估准噶尔盆地引额供水工程的“调水增效倍数”大约也是10倍 ,详见 预印本论文 《 青藏高原和中蒙干旱区特别是新疆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证据作用 》的第4节特别是其中的第4.5节 ,网址详见以上第三点。 第五、整个新疆 1961 ~1970年的面雨量为每年2469.4亿吨,2001~2005年增加到每年(2724.6*45-2469.4*10-2449.3*10-2818.9*10-2953.3*10)÷5=3139.6亿吨, 面雨量的增量为每年670.2亿吨 。 假定1961~1970年塔里木河流域冰川融水基准数正好使冰川的收支平衡,那么,自1971~2010年40年间冰川多融水的总量约16.94*20+36.8*10+59.35*10=1300.3亿吨, 40年来冰川加速消融, 平均每年多融水(跨时间调水)约32.5亿吨 。准噶尔盆地的面积比塔里木盆地的面积小得多,山岳冰川 平均每年多融水小于32.5亿吨 。整个新疆平均每年冰川多融水小于65亿吨,粗估在55亿吨左右。按此估算, 整个新疆的平均“调水增效倍数”大于670.2÷(32.5+32.5)+1=11.3倍,大约为670.2÷55+1=13.2倍。 详见 预印本论文 《 青藏高原和中蒙干旱区特别是新疆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证据作用 》 ,网址 详见以上第三点。 第六、青海湖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一山相隔,纬度相当,同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都是 巨大山间断陷盆地, 青海湖盆地的年降水量在350mm左右,柴达木盆地的年降水量在100mm左右,前者比后者大约多250mm。自汉代至今,青海湖的水量大幅流失,青海湖流域每年流失水深约12.1mm(此数据详见预印本论文的第5.2节,网址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199dd8ed0368 ), 这相当于“跨时间调水”, “调水增效倍数”大约是250÷12.1+1=21倍。 详见预印本论文 《 柴达木盆地与青海湖盆地气候环境的比较、原因探析和联想 》 ,对应博文的网址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6245.html 。 以上6点中,第一和第二点侧重于理论分析,第三至第六点侧重于客观事实的分析研究,理论与客观事实相互印证,提高了论点的可信度。与青海湖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相比,塔里木盆地的封闭性最好,当地的“调水增效倍数”理应最大。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塔里木盆地的 “调水增效倍数 ”大于10倍,当地有以一当十甚至更大的 “调水增效倍数 ”。
个人分类: 调水增雨观点|2064 次阅读|4 个评论
特大规模调水改变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的10篇论文的相互关系
热度 5 zhgatcl 2014-7-25 18:02
特大规模调水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的 10 篇论文的相互关系 各位老师: 我从2008年开始 研究向西北调水 ,我的研究结论是 每年向 超深盆地 (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调淡水 1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1000 多亿方;每年向超深盆地调淡水 2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2000 多亿方,即调水能起到 “四两拨千斤”、“以一当十甚至更多” 的作用;每年向西北调淡水几百亿方最多 1000 亿方,若干年以后整个西北的年平均降水量就能达到甚至超过 500mm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西北气候的改变,将大幅缩小西北与东部的发展差距,大幅提高西北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样的论点极其宏观、极其大胆,比较另类,绝对不是信口开河。为了论证以上“另类”论点,我一共写了10篇预印本论文,这些论文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殊途同归,10篇预印本论文的标题和最新版网址详见下表。对这10篇预印本论文,我前面的博客做了逐个介绍,今天介绍这10篇论文的相互关系,并推荐全部10篇论文的审稿顺序。 下表中, 第 1 篇论文 根据 30 年的气候数据进行归纳分析,不涉及调水工程,争议可能最小; 第 2 篇论文 是第 1 篇论文的后续篇,也是根据 30 年气候数据进行归纳分析,争议相对较小; 第 3 、 4 篇论文 以气候变化的客观事实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说服力较强; 第 5 篇论文 分析研究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湖盆地气候环境的客观事实。 以上 5 篇论文都是气候变化客观事实的归纳分析,事实胜于雄辩,与后面 5 篇论文相比,争议可能小一些,这就为后面的论文打好了基础。 第 6 篇论文 采用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方法证明论点,是《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引申和发展,与第 5 篇论文前后呼应; 第 7 篇论文 质疑了内陆降水主要来自海洋水汽的错误认识,有拨乱反正的作用,是传统气象科学的发展。前面 5 篇论文以客观事实证明论点,第 6 、 7 篇论文以传统理论推演证明论点。总的来说, 第 8 、 9 篇论文特别是第 8 篇论文是全部 10 篇论文的核心,前 7 篇论文都是为核心论文打基础的。 第 8 篇论文 是全新的理论探索,是全部 10 篇论文的核心,创新与风险共存,争议最大,风险也最大,风险越大可能的收获也越大; 第 9 篇论文 采用大量事实证明了低层水汽比高层水汽容易在当地变成降水、本地水汽比外来水汽容易在本地变成降水,这也是全新的理论探索,也存在较大争议。 第 8 、 9 篇论文特别是第 8 篇论文是全部 10 篇论文的核心,请重点审查。 第 10 篇论文 是归纳汇总篇, 并对超深盆地及其附近的水分循环进行了初步探索, 通过重要补充、深思反问、多重证据链网络将论点的可信度大大提高。 以上 10 篇论文的总篇幅很大,要花大量时间才能审查完毕。愿意审查全部论文的, 请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请按下表顺序审查。 对这10篇预印本论文,我前面的博客做了逐个介绍, 博客中的文字及其评论有启发作用,供各位专家参考。请将博客文字、评论和预印本论文对照起来审查。 特大规模调水改变西北气候的10篇预印本论文的标题和网址一览表 降水量与水汽含量的拟合公式 和降水效率的一般变化趋势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bbb4f7290406 由降水量与水汽含量的拟合公式到年降水量的经验公式, 一论特大规模调水 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bbbf99660408 青藏高原和中蒙干旱区特别是新疆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证据作用, 二论特大规模调水 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19ac3b78036c 西北内流区历史气候和中亚干旱区现代气候的证据作用, 三论特大规模调水 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19b4fc09036e 柴达木盆地与青海湖盆地气候环境的比较、原因探析和联想 四论特大规模调水 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1986703b0362 以上5篇论文都是气候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分析研究,事实胜于雄辩,说服力强,争议相对较小。 深入研究和科学利用地表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 五论特大规模调水 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e25fac69043c 拨乱反正,内陆区降水主要来自陆地内部的蒸散水汽, 六论特大规模调水 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6ec2b7601471677507a003c 论文号是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引申和发展, 号论文对传统认识质疑和发展,争议相对较大。 四两拨千斤,西北内流区巨型超深盆地群有极大的“调水倍增效益” 七论特大规模调水 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76d060b0147e97b54e3009a 本地水汽比外来水汽容易在本地形成降水的证据和联想, 八论特大规模调水 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76d060b0147e9899816009c 和 号论文是全新的理论创新,创新与风险共存,争议最大,可能的收益也最大。 补充、汇总和多重证据链网络的框图, 九论特大规模调水 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a554767d03f2
个人分类: 调水增雨论文|1833 次阅读|16 个评论
多重证据链网络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热度 4 zhgatcl 2014-7-18 20:16
多重证据链网络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各位老师: 我从2008年开始 研究向西北调水 ,我的研究结论是 每年向 超深盆地 (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调水 1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1000 多亿方;每年向超深盆地调水 2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2000 多亿方,即调水能起到 “四两拨千斤”、“以一当十” 的作用;每年向西北调水几百亿方最多 1000 亿方,若干年以后整个西北的年平均降水量就能达到甚至超过 500mm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西北气候的改变,将大幅缩小西北与东部的发展差距,大幅提高西北人民的生活水平。 以上论点极其宏观、极其大胆、比较另类,但不是信口开河。以上研究结论与超深盆地密切相关,没有超深盆地就没有以上结论。西北内流区以盆地为主, 盆地四周的高大山脉能阻止外部水汽输入盆地,也能阻止盆地产生的水汽输出盆地。 外来水汽随着大气环流途经超深盆地及其附近山地时,空中水汽将如何演变?超深盆地四周的巨型山脉对水汽运动有哪些影响?超深盆地的水分循环有那些特点? 这3个问题与西北的气候环境密切相关,值得深入研究。 为了论证以上“另类”论点,我一共写了10篇预印本论文, 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印证, 最后一篇论文对超深盆地及其附近的水分循环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对前面9篇论文进行了归纳汇总 (我前面的博客向各位老师介绍了前面9篇论文) 。 10 篇论文运用理论和客观事实分别论证同一个论点,论点、论据以及论据之间构成了一个稠密的多重证据链网络(多重证据链网络的框图详见论文的图2)。 下面是最后一篇预印本论文的主标题、副标题、内容摘要、主题词和框图,欢迎质疑,请提宝贵意见。 有兴趣审查全文的,请带着以上问题审查,请到“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下载,网址是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a554767d03f2 补充、汇总和多重证据链网络的框图 ——九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内容摘要: 在论点完全相同的一至九论中,本文是总结篇, 对前面八论进行补充和汇总。 人类究竟能不能采取工程措施例如特大规模调水使某个区域的气候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呢? 采用逻辑推理、逆向思维和现代科学的研究分析,宏观上它是可能的;超深盆地四周的巨型山脉对盆地内、外的水汽输送和凝结降水有重大影响,盆地底部蒸散的本地水汽大部分在盆地四周山脉脊线封闭的范围内部局地水循环。系列论文运用理论和客观事实分别论证同一个论点,这篇稿件将其归纳为24个论据,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殊途同归,论点、论据以及论据之间构成了一个稠密的多重证据链网络。 单个证据链(如: 气温、地温上升--→冰川加速融化--→冰川融水参与当地的径流和蒸发--→当地空中水汽含量增大--→降水量增大 )就有很强的证明力,多重证据链组成的稠密的证据链网络有更强的证明力,所以论点可信。论点有实际应用价值,建议国家组织专家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主题词: 补充 汇总 证据链网络 调水 西北 气候 干旱
个人分类: 调水增雨论文|1852 次阅读|4 个评论
学术权威与高校教科书的表述截然相反,到底谁对谁错?
热度 6 zhgatcl 2014-7-1 18:29
学术权威与高校教科书的表述截然相反,到底谁对谁错 ? 难道学术权威 不懂本专业的传统认识 、 犯了低级错误吗? 各位老师: 2003 年度第48届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和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大气科学权威叶笃正等早在1994年就著文指出: “在海洋上,岛屿和季风区,水分主要是来自海洋;而在内陆区,陆地的蒸腾则是主要的来源。 根据最新的估计 (注:当时最新现在不是最新) ,就全球而言,植物的蒸腾和 垂直方向的蒸发,占降落到地面的总降水量的 65% ( 注:按现在的公认数据计算大约为60%) ” 。 但高校教科书指出: “大陆降水主要来自海洋水汽” 。 由此可知, 关于内陆区降水的水汽来源, 学术权威与高校教科书的表述截然相反,到底谁对谁错? 难道学术权威 不懂本专业的传统认识 、 犯了低级错误吗? 正确的认识能促进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错误的认识就会阻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探索以上问题,我写了一篇预印本论文,下面是主标题、副标题、内容摘要和主题词,欢迎质疑,请提宝贵意见。有兴趣审阅全文的,请到“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下载,网址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6ec2b7601471677507a003c 拨乱反正,内陆区降水主要来自陆地内部的蒸散水汽 ——六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内容摘要: 国际上最迟在1992年就悄悄地抛弃了内陆区降水主要来自海洋水汽的传统观点,本文反驳了传统观点,并认为内陆区特别是距离海洋最远的欧亚大陆腹地,降水主要来源于陆地内部的蒸散水汽。 根据水量平衡公式和全国、相关流域、相关省区的《水资源公报》,全文分析计算了陆地内部蒸散水汽对研究区域降水的贡献率和折算降水深度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纬度与海河流域、黄河流域相当,参照海河流域、黄河流域和湿润区等情况,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以后,在保证地表有水可供蒸发、沙漠变绿洲、植物吸足水分充分蒸腾的情况下,西北的降水量有望大幅增加,年平均降水量有望达到 500mm ,有望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系列文献一至九论的观点完全相同,从理论到客观事实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别论证,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殊途同归,论点可信。 主题词: 内陆区 蒸散水汽 海洋水汽 调水 西北 干旱 气候
个人分类: 调水增雨论文|2249 次阅读|8 个评论
★★★历史气候也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热度 10 zhgatcl 2014-6-18 19:04
(注:2017年5月11日修改了预印本论文,更改了预印本论文的网址。 《 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事实证明:向新疆调水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历史气候也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青海湖流域的气候事实也证明:向新疆调水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这三篇论文是姊妹篇,这三篇论文都是客观气候事实的归因研究,事实胜于雄辩,证据力很强,请各位老师结合起来审查,请提宝贵意见 )。 ★ ★ ★ 历史气候也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各位老师: 由黄土之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刘东升院士任组长、李泽椿院士和丁仲礼院士任副组长的专题研究指出 :“在宏观尺度上,我国西北地区的 气候升温多与降水增加一致 ,如古土壤通常是温湿环境产物,而黄土则是在干冷环境下形成。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温度和降雨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可以不同步,多种地质记录显示 气温的变化常常会超前于降水量的变化 (吴乃琴, 2000 ;姚檀栋, 1995 )”。 据以上权威 研究 ,西北内流区千百万年来“宏观上雨热同期”、“ 气温的变化常常会超前于降水量的变化”, 这是为 什么 ?! 研究清楚以上问题, 或许能推动水循环理论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找到了西北内流区降水量增加的原因,就有可能找到 怎样大幅增加、成倍增加西北内流区降水量 的对策措施?!就有可能找到 怎样彻底改变西北内流区生态环境、怎样快速发展西北内流区经济 的治本措施?! 对以上问题我进行了一些探索, 写了一篇预印本论文,下面是主标题、副标题、内容摘要和主题词,欢迎质疑,请提宝贵意见。有兴趣审阅全文的,请到 “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 下载,网址是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510e4d73015bf7cce86a0f8b (2017-5-11版,自我评价证据力强一些) ; 或者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19b4fc09036e (2014-5-20版)。 西北内流区宏观气候雨热同期的归因研究 ——十二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内容摘要: 青藏高原和中蒙干旱半干旱区700万Km 2 陆地半个世纪的气候变化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 内流区冰川超支致使降水增加的因果逻辑 成立( 气温地温上升→→冰川超支融化→→有水浇灌绿洲面积变大,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增加→→空中水汽增多,空中水汽多少的量化指标地面水汽压、空中水汽含量、相对湿度等增加→→降水量增大,并通过正反馈促使绿洲面积、蒸发的本地水汽和降水量良性循环 )。中国各地气候数据的统计分析成果也证明 内流区冰川超支致使降水增加的因果逻辑 成立。西北内流区历史气候与农业开发的关系是气温高、降水多,农业开发兴旺;气温低、降水少,农业开发受挫。气温高与降水多相伴,气温低与降水少相伴;西北内流区历史气候宏观上雨热同期,气候升温多与降水增加一致,但不同步,气温变化往往超前于降水量的变化; 西北内流区降水量大导致径流多、湖泊面积广;而湖泊面积广,又导致蒸发的本地水汽多、降水量大。 以上历史气候进一步证明 内流区冰川超支致使降水增加的因果逻辑 成立。因为冰川超支融水能大幅增加西北的降水量,所以跨流域调水也能增加西北的降水量,特大规模调水能够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主题词: 西北 内流区 冰川超支 降水 气候 证据 调水 (注:2017年5月11日修改了预印本论文,更改了预印本论文的网址)
个人分类: 调水增雨论文|3994 次阅读|39 个评论
湟畔冬日 2012-11-10 21:52
taodeng 2014-2-25 11:08
青海 西宁 泮子山 西北总给人苍凉的感觉,在寒冷的冬日里这样的印象尤其深刻。城市里见不到葱翠的绿意,坚韧的松柏在劲风中披满沙尘,只有水泥的森林还在茁壮地生长,画出一条平齐的天际线。山峦也仿佛被冷透,枯黄的衰草难以裹住温度。干旱是恒古的延续,周边地层中沉积的石膏和芒硝就是明证。为了珍贵的生命之水,虔诚的祈祷刻画在佛塔神龛中。 城市森林 水平天际 苍凉寒山 黄土峁梁 镇山宝塔 神佑水源 石膏开采 芒硝矿床 待耕麦茬 层叠梯田 枯林衰草 玛尼彩堆
个人分类: 登山印象|2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北荒漠 2009-06-19 09:52
taodeng 2014-2-10 20:34
宁夏 盐池 毛乌素 常去西北,从飞机上望下去,在记忆中从未看见过绿色。冬天不用说了,在此刻树木草丛应该最繁盛的季节,看到的仍然是一片黄沙。毛乌素沙区主要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冲积平原凹地上。古时候这片地区水草肥美,风光宜人,是很好的牧场。后来由于气候变迁和战乱,地面植被丧失殆尽,就地起沙,形成今天的荒漠。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1479 次阅读|0 个评论
甘肃行 2007-06-19 09:16
taodeng 2014-2-5 23:23
兰州郊外 归畜行人莫辨真,泥山土屋色难分。 黄河路过失清白,东去何堪载重尘。 松鸣岩 远观悬寺欲凌空,翠色尽染数险峰。 最喜溪流清见底,波光摇曳动苍松。 和政 跋山涉水信难求,化石寥寥整日愁。 不意农家小院内,缤纷龙骨叠成楼。 广河 沉霾久日得天晴,雀跃欢呼向野行。 红土黄沙搜索尽,定能拿住马犀羚。
个人分类: 行旅之诗|21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水北调西线——国家水网的战略中枢(续)
热度 4 jiangming800403 2013-10-12 19:19
题记: 调水去新疆工程费用太高,而且新疆的沙漠河西也有,没有必要舍近取远。远景从长江上游取水200亿,在黄河上中游扩灌4000-5000万亩是可行的,规模再大似乎无必要。 续前文 投资收益分析与潜在用水户 根据规划研究,从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上游向黄河调水 170 亿立方米的总投资在 3000 亿元左右,单位调水量分担的成本约为 15—20 元,其中从金沙江引水的工程最为艰巨,约占总投资的 2/3 。如果将调水工程延伸到西南澜沧江、怒江流域,则单位调水量的工程投资将达到 30-40 元。如果单位调水量的工程投资为 20 元, 投资回收期 30 年(再延长对调水成本影响已不显著,意义不大)、收益率 6% (已经超过了国债收益率,因此如果水利部发债的话,债券市场的反映一定会很好),那么 每方水的工程折旧成本大约是 1.7 元多 ,加之运行费用,每方水 进入黄河的口门价格大约是 2 元 。由于黄河流域的农田灌溉水价只有每立方米 0.1-0.2 元,因此入黄的南水首先要作为工业和城乡生活用水,剩余部分并替换出黄河水资源供农业和生态环境之用。 和中东线不同,西线工程并不直接向城市自来水管网直接供水,调水量进入黄河之后,是和黄河水资源分配给广大用水户的,这是西线工程的特殊之处。因此,只能在城市和工业用水水价中增加一特别基金,以支付西线工程的水费。 发电是西线工程另一收益。虽然长江流域的水电站的保证出力会因调水工程受到影响。但由于黄河流域干流落差利用的更充分,调水后实际发电量还会增加。而长江上游的电力损失可以通过增加调节库容和枯水期径流来降低到最小。 以径流量每秒 500 立方米,利用落差 1000 米估算,可以增加黄河流域水电站的发电功率 500 万千瓦,年利用时数以 4000h 计算,则增加发电量 200 亿度,这也是一笔每年几十亿元的收益。而随着黄河上游和北干流梯级开发的最终完成,可利用水头将达到 2000 米,甚至 2500 米 ,发电效益还会进一步增加。 在长江上游的水电开发中只要考虑西线调水的影响,根据调水后的水文情势设计装机规模,这样就不会浪费装机容量,在财务上也不会受到损失。 战略意义 —— 昭武九姓六胡州 西北地区和黄河上中游是集老少边穷于一身的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事关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宁南黄土丘陵和“旱腰带”地区、陇中干旱丘陵、青海海东黄土丘陵以及南疆西部三地一州气候干旱、水土资源不足、人口压力大,扶贫开发任务尤其繁重。因此甘、青、宁、新等各省区都在组织异地移民开发,如宁夏由南部山区向红寺堡、大战场、太阳山等新灌区的吊庄移民,甘肃从定西、临夏、甘南向河西移民的 “ 疏勒河 ” 工程,青海由海东向海西柴达木的移民,新疆南疆人口向北疆的扩散,以及各地民间自发的移民等。但是这些可发性移民的规模也受到了水资源的制约,目前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新疆塔里木河和准噶尔盆地的水资源开发已经接近甚至超过极限。 特别是新疆南疆和黄河上游地区是回、维等 10 个穆斯林民族以及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民族团结的战略意义尤为重要。目前维吾尔人已经超过 1000 万, 70% 集中在新疆西南部,而且由于人口惯性,在达到 1500 万以前维吾尔民族很难停止人口增长,喀什噶尔绿洲、和田绿洲的人口密度都在每平方公里 500 人以上,喀什噶尔河、和田河、叶尔羌河几近断流。人口压力也是南疆分裂恐怖活动难以彻底平息的一个重要原因。自古以来,移民实边、屯垦戍边是巩固边疆稳定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现在南疆已经无闲地可供屯戍,甚至不足以养活不断膨胀的维吾尔民族,从长期看,西南疆三地一州有必要向内地反向移民,以分散过密人口,也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 在历史上,黄河几字形大拐弯中的泛鄂尔多斯地区一直是中央政府安置内附少数民族的主要地区。在秦汉之前,华夏族与羌族、戎狄各族在这块土地上交错杂居。南匈奴附汉后,被安置在黄河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唐朝初年为安置迁入套南的突厥降户(主要是中亚粟特人)设立了昭武六胡州(调露元年,于灵、夏南境以降突厥置鲁州、丽州、含州、塞州、依州、契州——《新唐书 . 地理志》)。唐宋年间羌族党项部落辗转来到黄河上游并建立了西夏国。元以后,在黄河上游相继形成了回、东乡、保安、萨拉等穆斯林少数民族,使黄河上游成为了汉文化、藏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和中亚伊斯兰文化交融的纽带。 西线南水北调完工后,至少可以置换出 170 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用于农业灌溉,灌溉定额以每亩 400 立方米计算,可以增加灌溉面积超过 4000 万亩,安置 2000 万甚至更多的移民,将有效解决西北部分地区(特别是新疆南部)人口压力过大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边疆巩固。 除了浇灌黄河两岸外,还可以分黄河水经洮河,入渭水,过陕西潼关,再回到黄河干流,并向陇中旱区的祖厉河流域供水。 黄河水流出上游峡谷后即为计划中的大柳树灌区提供水源。大柳树是我国最大的后备灌区,规划灌区在贺兰山两麓,以及陕甘宁交界处 1300-1500m 地带,并且可以深入内蒙古鄂尔多斯西部,这一带土地辽阔、人烟稀少、气候干旱、非常荒凉,但有水就有绿洲,也可以为我国陕甘蒙宁特大型能源基地建设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灌区水源为黄河黑山峡大柳树水库,有河东、河西两条总干渠。 河东总干渠将替代目前建成的固海扬黄和盐环定扬黄工程,将高扬程提水改为低扬程和自流灌溉,总干渠横跨清水、苦水河谷,下游分出三条干渠。北为蒙宁干渠,进入鄂尔多斯西部,到兔都斯河;东为陕北干渠,沟通无定河流域;南为陇东干渠,深入陇东高原腹地,并能连通泾河、北洛河上游,形成深入黄土高原内部的供水系统。 河西总干渠也分出三条干渠,两条向北,迤逦于贺兰山东西两麓,一条向西,即民勤干渠,向石羊河流域调水,或进一步向西延伸,过胭脂山,进入黑河流域。 大柳树灌区大部为沙漠和荒原地带,地势平坦、人烟稀少,适合移民开发,各种社会问题均较少,而且宁夏本身即为汉回杂居之地,尤适合安置新疆和黄河上游 10 个穆斯林民族的人口。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4532 次阅读|17 个评论
展翅高飞的草原沙鸥
热度 5 张海霞 2013-10-1 23:56
国庆节休假,自驾到西北一游,图中经过各种海子,遇到很多沙鸥,展翅翱翔的姿态甚是优美,女儿用相机捕捉下它们美丽的身影,希望大家喜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934 次阅读|5 个评论
调水能把干旱的西北变为湿润地区吗?
热度 6 jiasf 2013-9-30 16:30
早前曾写过一篇博文谈到“引渤入疆”改变不了西北的干旱气候。有些热心人士一直关注此事,多方论证其可能性。在此再说说个人关于调水改变不了西北干旱气候的认识。 第一,即使每年调水2000亿到新疆,能增加的大气水含量也是很有限的。 水汽通量分某个断面的某个方向的通量、断面的净通量和区域的净通量。断面的净通量等于相反方向的通量相减后的差值;区域的净通量等于流入该区域的水汽量与流出该区域的水汽量的差值。 上次曾估算调水2000亿方水,占新疆的断面水汽净通量的比重只有百分之几。占新疆区域的净水汽通量会比较大,可以达到百分之几十。但实际上对降雨起作用的不是区域水汽净通量,也不是断面水汽净通量,而是各方向的水汽通量,更具体地说是可以形成降水时的水汽含量与通量。所以比较调水量与水汽净通量的大小意义不大,应该比较的是调水量与各方向的水汽通量。 对新疆而言,因为风向的季节变化、日夜变化,各方向的水汽通量比区域的水汽净通量要大很多。调水量与有利于形成降水的方向的水汽同量的比值(小于1%)要远远小于调水量与新疆断面净通量的比值(百分之几),更小于调水量与区域净通量的比值(百分之几十),所以调水所增加的水汽含量及通量难以大幅度改变当地的水汽含量与通量,也就难以明显增加降水。 对于处于全球环境下的新疆盆地,可以比喻为大广场上开水的锅。锅里冒出的水蒸气被风吹来吹去,确实增加了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但影响却很小! 第二, 大气水汽是降水的来源,因此在很多地方二者存在明显相关是正常的。但水汽只是降水的条件之一,并不是每个地方水汽含量都与降水正相关。 但这种正相关只是某些地区的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降水的条件不只水汽含量,还有地形、气团的相对运动等因素,因此降水与水汽的关系不是稳定的。实际上新疆的一些地方如伊犁、喀什,降水量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反而成负相关。所以即使能够大幅度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也不一定能明显增加降水。 第三, 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地质历史时期,甚至到人类历史时期,西北曾存在宽广的海洋、湖泊(几千万年前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都是海洋,几千年前湖泊面积很大),蓄水量巨大,这些水蒸发的水汽为什么不能维持西北较多的降水,而是变得越来越干旱?说明当地蒸发增加的水汽,不一定能持续增加当地的降水。降水更主要的是被全球尺度的大气环流和地形所控制。
个人分类: 水是杂谈|5935 次阅读|30 个评论
[转载]檀成龙老师关于“南水北调可增加西北降水”给我的留言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2-10-25 14:41
【按】我只是一个无名小卒,而且梦想着去体制化、退出江湖,不敢枉称老师,更谈不上“尊敬的”。 zhxftcl 2012-2-16 23:37 赵老师: 您好!读了您博客中有关水资源方面的4篇文章,知道您很关注水资源问题。我不是气象、水利、地理方面的专业人士,也很关注水资源问题,并写了几篇“异想天开”的科技论文。因我不是专业科研人员,受水平和条件所限,论文存在一些问题,难于发表,想与您交流。 我国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藏北高原等内流区,半个世纪以来冰川退缩融化,当地降水量增大,符合“气温、地温上升--→冰川加速融化--→冰川融水参与当地的水循环--→当地降水量增大”这样的因果逻辑关系;在外来水汽不增反降的背景下,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半个世纪以来的年降水增幅高达50%左右;在外来水汽不增反降的背景下,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半个世纪以来的年降水增幅高达 30%左右。 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不是任何偶然因素所能左右的,以上三大宏观自然现象必有原因也有启示作用。冰川退缩融化“跨时间调水”能增加当地降水量,同理跨流域调水也能增加受水区的降水量。本人长期研究后的结论是向大西北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当地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环境。为此我写了8篇“异想天开”的论文,自我感觉其中的一篇说服力很强,该文的标题是《半个世纪半个中国特别是新疆水循环变化的事实胜于雄辩千百倍,四论调水增雨能彻底改变大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环境》,已在“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上预印网载,其网址是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34654f5701347499507c000a 。我的论点对国家或许有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气象专家张学文研究员对我的观点半信半疑,倾向于我的观点,“比较支持这个认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06294 ),但他老人家不认同我的写作方法。资深水利专家张博庭教授初审我的稿件后,留言中的回复是“很赞同您的观点”(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5826do=wall )。吉林大学从事全球变化研究的杨学祥教授对我稿件的评价是“很有创建,值得有关方面重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wallpage=2 )。以上三位知名专家的意见,至少说明我的稿件不是信口开河,论点值得探讨。 如果我的稿件能够正式发表,肯定会有专家学者紧跟其后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科技界的讨论争鸣,不难得出科学结论。“不管是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论点正确与否是主要的,写作方法虽然重要,但它与论点相比是次要的。只要论点正确,写作方法可以修改。 我一共写了8篇“异想天开”的科技论文,其中的6篇论文的论点相同,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别论证,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殊途同归,论点的可信度很高。单独一篇论文只能算做孤证,说服力有限,6篇论文可组成一个证据链、证据环,说服力会大幅提升。如果我的论点成立,那对国家就有很大的作用,借用《西藏之水救中国》作者的语言,那就是大规模调水能够“再造中华”。 部分水文气象专家受原有知识结构的限制(我怀疑个别认识是错误的),不敢提出“另类观点”,象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敢想敢干,反而能提出“另类论点”。请您抽空审查下列附件中带★★★的稿件(大概要花您半天时间),如果您愿意、对我的论点感兴趣,审查我全部8篇稿件的话,那更加感谢,请您提宝贵意见,期盼您的客观评价和回复。我的邮箱是zhxftcl@sina.com。 一位关心祖国未来、期盼大西北环境变好、人民幸福的的普通科技工作者檀成龙2012.2.16 附件:本人撰写的8篇“异想天开”科技论文的标题和链接网址(幽厉伯注:见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详情见后) 博主回复(2012-10-25 14:52) : 檀老师:再读您的论文,您的论文很好。但论文题目似乎有些冗长,更像新闻或演讲题目 博主回复(2012-2-18 21:36) : 檀老师: 您好!大作已拜读,和张学文研究员、杨学祥教授、张博庭教授等资深专家相比,我只是晚辈,是个毛孩子。西北气候转型应该说是以故院士施雅风院士生前关注的最后一个重大科学问题。一般认为西北(特别是新疆)暖湿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全球变暖热带和副热带海洋(对新疆主要是地中海和阿拉伯海)水汽蒸发和向中高纬地区输送增加所致。一般认为,除赤道地区外,其他地区(特别是中纬度内陆地区)当地蒸发形不成足够的水汽通量凝结成降水。当然,随着当地大气变得相对湿润,外来水汽形成降水也应该更加容易,但其贡献是多少?正如张学文研究员所说,新疆降水中当地来源的水汽占多少值得深入研究。 zhxftcl 2012-2-21 12:53 赵老师: 您好!谢谢您审阅我的稿件,谢谢您回复我的留言。近日我阅读了叶笃正院士等所著的论文《全球变化的主要科学问题》,发现文中个别论点与高校教科书的论点不同,想与您交流。《大气科学》网站有叶院士论文的电子版,可上网查找阅读。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著名大气科学家叶笃正院士和符淙斌院士1994年发表了论文《全球变化的主要科学问题》,文中指出,“就全球而言,植物的蒸腾和垂直方向的蒸发,占降落到地面的总降水量的65%”,“在海洋上,岛屿和季风区,水分主要是来自海洋;而在内陆区,陆地的蒸腾则是主要的来源”。而高校教科书如自然地理学和部分专家学者则认为,陆地包括内陆腹地的降水主要来自海洋水汽。以上两种表述有没有矛盾?哪一个的论点是正确的?如果叶院士的论点是正确的,那么研究大西北气候环境的专家学者把主要甚至全部精力放在海洋水汽的研究上是不是本末倒置?开口闭口海洋水汽是不是弄错了主要矛盾?我在修改后的《三论》中有这方面的内容,网址是 http://prep.istic.ac.cn/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348ea5aa01359af856a60159 ,欢迎您审阅点评。为节约您的宝贵时间,可以只读其中的第2、3、4、5节。期盼您的回复。檀成龙2012.2.21 博主回复(2012-2-22 10:00) : 檀老师:您好,近日比较忙,您提的问题还来不及仔细思考 zhxftcl 2012-3-12 23:24 赵老师:您好!2月16日给您留言中的《四论》,我已做修改,新的网址是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348ea5aa0135b9bd53210170 ,主要是修改了标题,增加了第5节,其余内容变动不大,请您审查第5节的内容,请您客观评价《四论》。檀成龙2012.3.12 博主回复(2012-3-20 16:02) : 檀老师: 您好,其实我水文学和气象学知识也是半瓶子水。 普通水文学教材告诉我们,全球每年的水汽蒸发和降水量都是577万亿立方米,其中海洋蒸发505万亿立方米立方米,降水458万亿立方米,也就是每年失水47万亿立方米,陆地蒸发72万亿立方米,降水119万亿立方米,也就是每年海洋向陆地输送水汽达47万亿立方米,但同时由陆地流入海洋的径流也为47万亿立方米,从而维持了海陆间的水量平衡,当然这一平衡是动态的。 因此,陆地降水中来源于海洋的比例为47/119=39.5%,来源于陆地内循环的比例为72/119=60.5%;这也是叶笃正和符淙斌院士指出的,“就全球而言,植物的蒸腾和垂直方向的蒸发,占降落到地面的总降水量的65%“。 但是水文循环是个大尺度的过程,当地蒸发并不一定就在当地形成降水。气象学一般认为,中纬度地区,就陆面蒸发而言,其强度难以达到成云致雨的水平,因此中纬度地区的降雨如我国的盛夏暴雨,离不开热带海洋的水汽输送。 在降水形成过程中,陆地蒸发是基础,海洋的水汽输送是一个激发因素。如果只有当地蒸发,在中纬度干旱地区,是很难使水汽达到饱和而成云致雨的。 近年来,中纬度西风环流加强,我国新疆的水汽输入增加,这些都是有气象观测数据为证明的。但是另一方面西风环流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等地受到的不稳定的东南季风的影响,使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出现了“西湿东干”的局面。不过近年来,2003年、2011年渭河皆出现50年不遇秋汛以来,西北地区东部也逐渐由枯水转向平水与丰水。 回到新疆,新疆空气干燥,像海绵一样,吸附水汽,使其难以饱和成雨,这也是新疆降水稀少的原因之一。我记得张学文先生是研究新疆气候的前辈,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新疆上空每年的水汽通量超过1万亿立方米,但是主要为由西向东输送,其中只有不到1/5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这个效率是很低的 zhxftcl 2012-3-18 12:40 尊敬的赵建民老师: 您好!不好意思,再次给您留言,打扰了。2月18日,您在下面第2楼的留言回复中谈到了“西北气候转型”的问题。这几年,《高原气象》和《干旱气象》两刊发表了几篇“西北气候转型”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我的第7篇稿件《大西北水循环千年尺度的天然变化趋势(水分入不敷出、四水总量不断减少)迫使南水北调大西线不得不建》中,引用了这些最新科研成果,请您审查我的第7篇稿件。 我的稿件一改再改,新版本比原有版本的水平略有提高,现把我撰写的8篇稿件的最新版发给您,详见附件。与2月16日给您留言所附的稿件相比,新的《三论》增加了大气科学权威叶笃正院士的论点(下面第3楼的留言中已谈到),新的《四论》增加了整个中蒙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情况(下面第5楼留言中已谈到),新的《六论》大幅增加了第1节和第2节,第7篇稿件做了大幅修改,第8篇稿件是最近添加到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的。在我的8篇稿件中,两篇带★★★的稿件说服力较强,请您审阅,请您客观评价我的稿件。稿件中不对的地方,请您直接了当地提出批评,正确的地方也望您适当肯定,这样我就知道哪里是正确的?哪里是不正确的?期待您的客观评价与回复。檀成龙2012.3.18 附件:我撰写的8篇稿件最新版的标题和网址 檀成龙 檀佳:四两拨千斤一论调水增雨能彻底改变大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环境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34654f570134682f5d520004 檀成龙 檀佳: 深入研究和科学利用地表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二论调水增雨能彻底改变大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环境,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33f908fe01346304a7ff0062 檀成龙 檀佳: 绝对不能低估陆地内部水循环的巨大作用,三论大规模调水改变大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环境的可能性,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348ea5aa01359af856a60159 ★★★ 檀成龙 檀佳: 700万平方公里陆地特别是新疆半个世纪水循环变化的事实胜于雄辩千百倍,四论大规模调水改变大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环境的可能性,详见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348ea5aa0135b9bd53210170 檀成龙 檀佳:铁证如山:本地水汽比外来水汽容易在本地形成降水,五论调水增雨能彻底改变大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环境,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33f908fe013463137cc00068 ★★★ 檀成龙,檀佳:汇总与补充,六论大规模调水改变大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环境的可能性,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35e0f69f013601fea3b30022 檀成龙 檀佳:大西北水循环千年尺度的天然变化趋势(水分入不敷出、四水总量不断减少)迫使南水北调大西线不得不建,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35e0f69f0135e264b98c0002 檀成龙 檀佳: 传承基础上创新的南水北调大西线方案设想技术可行且优点突出,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35e0f69f0135f2b7ad7a0012 博主回复(2012-3-20 15:26) : 青藏高原的虹吸效应对欧亚大陆水循环的影响及逆转措施(郭晓明) http://www.hwcc.com.cn 时间: 2007年6月4日 09:35 来源:《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7年第1期 似乎和您的见解有异曲同工之妙 http://forum.eedu.org.cn/post/view?bid=18id=65588sty=1tpg=2ppg=3age=0 zhxftcl 2012-3-20 22:51 尊敬的赵老师: 您好!多谢您的回复,多谢您关注我的观点。“近年来,中纬度西风环流加强,我国新疆的水汽输入增加,这些都是有气象观测数据为证明的”,您的这句话,与我掌握的信息完全相反,我的依据有二点,其一是史玉光、孙照渤在2008年第2期《高原气象》上发表的研究论文《新疆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我在《四论》中引用了该文;其二是李霞、任宜勇、汤浩等在2005年第3期《冰川冻土》上发表的研究论文《中天山及其北麓的降水变化及其原因分析》,我在《四论》中也引用了该文。以上两篇参考资料供您参考。请告诉我您掌握的信息情况。檀成龙2012.3.20 博主回复(2012-3-22 09:11) : 这样看,您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304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西北联大与西安工程大学-西北纺织工学院
kexuechuanbo 2012-4-8 20:52
喜庆华诞 回首往事 不断开创学校建设发展的新局面——校长姜寿山在庆祝大会上的致辞 信息来源: 发布者: 发布时间: 浏览: 尊敬的杜钰洲会长,尊敬的杨希文厅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在这秋风送爽、硕果飘香的金秋时节,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欢聚在骊山脚下、华清池畔这美丽的临潼校园,隆重集会,共同庆祝我校办学96周年、建校30周年。首先,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专程前来参加庆典活动的各位领导、各界人士和广大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借此机会,对长期以来你们给予学校的关心、支持和厚爱表示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喜庆华诞,回首往事,一代代工程大人,96年自强不息、负重奋进的历史画卷,便跃然展现在我们面前。 1912年,京师高等实业学堂更名为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并应毛纺织工业发展之需要设置了机织科,开启了我国纺织高等教育的先河,翻开了我校办学历史的扉页。1912至1937年,机织科先后分别归属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北京工业大学、京师大学工科、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等。期间,机织科扩充为机织工程系。1937年芦沟桥事变发生后,机织工程系随北平大学工学院被迫西迁陕西,成为西安临时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久,西安临时大学更名为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西北联合大学与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合并组成了西北工学院。在此期间,机织工程系又更名为纺织工程系。1952年山西大学纺织系并入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进一步壮大了纺织工程系。1957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划归西安交通大学。1960年陕西工业大学成立,纺织工程系又成为其骨干系之一。1972年陕西工业大学解体,纺织工程系划归西北轻工业学院至1978年。66载的峥嵘岁月,沧海桑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尽管归属关系频繁变更,办学地址数次搬迁,但纺织工程系的建制始终完整保留,办学没有停止、发展没有停步。先辈们抱着“实业报国”的强烈信念,负重奋进,自强不息,奋斗不止,为西北纺织工学院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历史,缅怀前贤,萧然起敬。先辈们为我们创造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工程大人顽强拼搏、奋勇向前。
个人分类: 西北联大往事|3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即使climate change,我相信中国西北地区未来一定会更湿润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1-11-8 14:45
终于见到久违的太阳, 今年漫长雨季能否就此结束, 即使climate change, 我相信中国西北地区未来一定会更湿润
个人分类: 能源、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3221 次阅读|9 个评论
卫星图像:中国西北地区的沙尘
pony1984621 2010-5-6 21:23
资料来源:美国航天局 编译:马志飞(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 2010 年 4月25日 , 美国宇航局 Terra卫星上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MODIS )拍摄到 沙尘笼罩在 中国西北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情景。 图像中,浅色的沙尘看起来很平滑,只是在西南部形成一些波纹,反映了这一区域的空气湍流。在西北部,沙尘的分布几乎和地表形态相一致,弯弯曲曲的白色对应的正是天山山脉,这里是塔里木盆地的北部边缘。一些沙尘正在被吹向东方,这也许是 前一天的沙尘暴在延续。 由于被北部的 天山山脉和南部的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山脉所包围,塔里木盆地的降雨很少。盆地内基本上是一片广阔的沙质沙漠,即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占地 272000 平方公里, 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之一。水从高山上的积雪中融化出来,流入盆地,补给这里的湖泊、沼泽和河流。图片中, 深绿色的是植被生长的地方,也是水流穿越沙漠的地方。 高清图像 中国西北地区的沙尘
个人分类: 卫星图像|444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秦腔——隐匿在西北大汉身后的情怀
热度 2 fengzhigu123 2010-5-4 13:38
  惶恐恐吼一声秦腔云开见日,羞答答喊一声哥哥夜不能寐。      倘若再走进故乡大地,倘若在村头远远的地方就响起那忽而飘然,忽而铿锵的秦腔曲调,我不知会不会有些久违的近乡情怯?      贾平凹先生在《废都》中说:八百里秦川大地,三千万人齐吼秦腔。这句话里或许有点身为陕西人的骄傲情节,但我要说的却是:我虽不是陕西人,但作为一个甘肃人,我依然感受过秦腔的那些曾经的辉煌。      需要澄清的是或者我并不是一个喜欢秦腔的人,我也和《秦腔》中的年轻人一样对于流行歌曲抱有极大热情,并以成为KTV的麦霸而自我陶醉,唱起流行歌曲甚至有点不知今夕何夕的飘飘然。      而或者秦腔这门艺术正如《秦腔》中夏风所认为的那样这是一门没落的艺术,是的,难道秦腔正在走向他的梦魇?      现在,请允许我做一点回忆:      秦腔在我的家乡,虽然不会像在陕西那样口口传唱,但作为毗邻陕西省的区域,从古至今就沿袭着秦地的风俗,我们的方言是和陕西宝鸡地区的方言类似的,而秦腔在我们那里每逢集市过庙会,都是要唱的。如今,每当谁家殁了老人,碰上有钱人家,也是要请上个自己搭建的戏班唱戏的。      记得小时候,我们每个县里面都是有一个县剧团的,就是负责在全县甚至附近一些地方唱戏,大约唱戏那时候会是个很有面子的营生吧。后来,我们那里各县的剧团也都相继垮掉了。如今要想过庙会唱大戏,只能去请陕西那边的剧团过来了。      虽然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太喜欢秦腔了,但老辈子们却大都对其怀着某种情结。我的爷爷奶奶都是喜欢看秦腔的。记得那时候,爷爷听完戏还会给我讲薛仁贵征西、王宝钏苦守寒窑18年、直至三娘教子的故事。      想起爷爷,我或者有些痛苦,因为虽然此刻我可以安然坐在灯光明亮的寝室里头对着电脑怀念,但当年爷爷经历过的那么多人生的苦痛却似难以永远消匿的秦腔颤音飘荡在时空之外。      不知道那算不算做一个时代的苦痛,但当我看《平凡的世界》时,我感觉孙家兄弟为了生活打拼的勇气难道不是自己爷爷的写照吗?      于是当我看完《秦腔》时,我对贾先生充满了感激,因为仿佛他笔下的就是我的灵魂所感悟的,那的的确确、真真实实,就是一个西北村镇的演变,那些人物的故事就是反映着我们的祖辈、父辈、我们的真实生活,而那背后传递出的或者有勾心斗角、愚昧落后,但那恰是真实的。我多么想感谢这真实啊。      突然想亮开嗓子,吼一声秦腔:前边走得是高文举,后面紧随张梅英......      我又想谢谢《秦腔》,正是这部小说,他把属于我们西北人的艺术和情怀传递到了全国,甚至全世界。      现在,我试图去想象爷爷看秦腔时内心的愉悦,不知道他会不会有我听苏打绿《春*日光》专辑时的灵魂跃动。我想,大约是没有吧,爷爷他们那一辈人都是活的真实的人,那一个又会有我这种穷酸的内心感受呢?      听着秦腔,写着这些话语,似是而非的,不知道写了些什么,也不知道要写些什么。只是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秦腔在我们西北的那片土地上正火,大概那是他们所有人少有的娱乐方式。而随着我的长大,我相信那些曾经根植在黄色土地上的艺术在走向困难。      但,或者那种类似嘶吼的嗓音或者就是在诉说我们内心的狂野和旷野中透露出的朴实。      耳脉中依旧传来秦腔经典曲目《华厅相会》的声音,我找寻了很久终于找到了《秦腔》中关于秦腔介绍的段落:      秦腔,又名秦声,是我国最早形成于秦地的一种梆子声腔剧种,它发端于明代,是明清以来广泛流行的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声腔之一。唱腔以梆子腔板腔体为主,除有慢板二六板带板滚板箭板二倒板等基本板式,还有麻鞋底等彩腔腔调十余种。板路和彩腔均有欢音、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特色,深沉哀婉,欢音腔刚健有力。凡属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属彩腔,均用假嗓。伴奏曲牌分丝弦曲牌和管乐曲牌,数目甚丰,常用也有一百余首,如小开门紫南风朝天子雁儿落柳生芽步步高等。锣鼓经名目繁多,有慢、中、快、散四种类型,依其作用又有开场、动作、板头、曲牌锣鼓四种之别。乐队分文、武场,文场以胡琴为主奏,武场以鼓板为主奏。表演均以我国传统的戏曲虚实结合、且以写意为主,并采用虚拟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五法和一整套的程式,再加上世代的艺人的智慧运作和多方创造,形成众多绝活。角色有三大行十三小行,三大行为生、旦和花脸。十三小行是胡子生、老生、小生、武生、正旦、花旦、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大花脸、二花脸和三花脸。现存传统剧目三千多种,多为历史故事戏,剧中主要人物也多系帝王将相、忠臣义士、英雄豪杰和才子佳人。最擅长搬演袍带戏、扎靠戏和光棍戏。组班制统四梁四柱,四梁为头道胡子生、大花脸、正旦和小旦。四柱为二道胡子生、二花脸、小生和丑。这些行当要求唱念做打俱精,且有各自的绝招和拿手好戏。脸谱旦角多用墨绉纱包头、贴片子。丑角有梅花、蝙蝠、铜钱和全白脸等,净脸谱色块大,起窍高,面窄额宽,图纹多变,可分为花脸、白脸、黑脸、红脸和净脸。勾黑脸表示人物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如《锄美案》中的包拯。曹操、潘仁美因其骄横、霸道和奸诈,则勾白脸。勾红脸则表示人物有忠贞英武的性格特征,如关羽。还有特殊的脸谱勾法如旦角净扮,净角俊扮,生角净扮。    一些秦腔剧照,来自于网络。
个人分类: 散文天下|6170 次阅读|6 个评论
散记天水旅游区考察及关于天水旅游业发展的三点意见
王铮 2008-9-17 00:33
9 月 13~14 两天,受天水市负责同志的邀请,我和我的助手考察了天水旅游业。原来天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我过去认识不足了。过去对天水的第一个印象是诸葛亮收姜维,近年受专业影响知道了麦积山石窟。陪同我一道考察的西北师大赵军老师给我介绍说伏羲 - 女娲传说起源于天水地区,其最有支持的证据是在现在所谓女娲故里秦安县有大地湾文明遗址, C14 年龄是 7500~8300 年,应该属于冰后期温度稳定达到现代温度附近的文明繁盛期的。我一直相信创新的单一起源理论,所以同意中华文明是从接近 8500 的古苏美尔文明来的观点。从苏美尔到大泥湾, 200~500 年间扩散出这样的一个新文明,一定是迁移的人口与当地人口的结合。中国人找夏墟,也许这里就是夏墟的起点。在距今 8300~5000 年间,气候不断变暖,人类具有条件也有必要东迁,逃避中国西部地区的干旱,夏墟或者前夏墟应该是分布在一个东迁路上的,不过大地湾,一定是个关键点。说了半天,有些可惜,当地没有安排我们到大地湾,没有看到大地湾文明的特征物,在这里推测了。 由于公路是两车道的,前面发生了撞车,行车 4 个小时多达到天水。吃了饭,出发考察。路过一个点令我的有些失落感。一个作为旅游标志物的城市雕塑。核心是青年女性,披着现代的纱巾般的东西,衣服穿得严严实实,好像是害怕沙尘暴。她双手高举,下面有一串孩子围着,趴在地上,说死了我也不觉得是女娲,明明是一个工作不负责任的幼儿园阿姨让孩子玩,自己在练体操动作,也不知道粗粗的腰适合不适合体操。 接下来到了麦积山石窟,刚才的感觉一扫而空。石窟的山体高高耸立,仿佛是天地间的纪念碑。自然照相留念,我给同行学生照了像,然后通过手机发给了她的妈妈、她的师姐、师弟,不好意思,存了私心,发了一张给我叫妻的那个人。 导游小姐带着我们登上石窟山,由于脚的问题需要不停地歇一歇。不过工作热情,还是挺过了疼痛。来到三尊佛像前,我问这是现在、过去、未来佛吗?导演说:不是。中间的是佛陀,两边的是菩萨。她补充了一句,这个是观音菩萨。昨晚我做梦,仿佛我是孙悟空,梦说我需要拜见观音。真神了,很高兴。这个菩萨,我认定是观音菩萨,看着很亲切,她微笑,高高站着,环顾世界,随时准备救苦救难的。我又照了从佛角度看到的麦积山全景。 导演带领我们有选择地参观佛像。我有一个发现,许多佛像有点前倾,微微含笑,给人一种亲近感。西魏和北宋的都有这个特点。我想这可能是因为这两个年代这个地区控制在少数民族手里,没有那么多帝王将相,官员更接近民众。这些亲近的佛像,使得我感到麦积山石窟不同于莫高窟、云冈窟和洛阳石窟的不同的美。也使得我对西魏和西夏有了新的看法。 面对这种亲切美,我想到著名的东方微笑,请导演带我们去参观,她说不开放。我说我们是市长请来专门考察旅游业的。她斩钉截铁地说,我们是文物局管,不是旅游局管的,有《文物法》保护。我这时感到有一种遗憾,突然发现,这个景区没有很好的引景区,整个景区只有一个景段,景区结构显得简单化,结果减少了吸引力。为什么不在麦积山下建立一个留影功能的景段,把东方微笑的仿制品放在那里让人摄影留念,顺便也让风景区对旅游者摄摄魂,留下强烈印象,流行美好回忆。 下了山,想买个纪念品,没有。就从沿路的小商贩手中买了,不过没有麦积山石窟特色。所以卖,是因为同情卖纪念品的小姑娘。她才 8 年级,中秋节放假,出来作点小生意,补贴家用。 离开麦积山,我们去了伏羲庙。伏羲庙很宏大,想起杜甫的诗歌,城外柏森森,一种肃穆感油然而起。伏羲庙建筑物有许多是明代的,有一个窗户雕刻,导游说是成化年间的,龙的形象刻得喷薄欲出。与它对称的,是凤,我说一定不是成化年间的,导游问我怎么知道,我说饰物繁琐了。导游说我是专家。其实我就是参观芝加哥博物馆时学了点。导游很专业,她讲解说,伏羲文化应该是一个部落的传统,所以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甘肃、河南、河北都有。我感到天水旅游业发展有人才,所以专门问了名字,不过又记不准了,惭愧。出门伏羲庙,认真看了广场,我猜是某个城市规划设计院的作品,千篇一律的呆板,永远的几个大龙柱。 由于我没有时间,就写到这里吧。 考察结果我就天水旅游业发展给他们提一些意见。也供科学网网友参考。吃了人家的饭,还有月饼, 我就不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恭维话了,说点天水旅游业的具体问题吧: 1 天水的旅游形象定位要修改 关于旅游形象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从旅游区旅游形象定位、质量方针、文脉、物化标志到营销形象和营销口号的一个体系,我认为天水旅游业在现象定位上要作出重大调整。天水旅游定位,现在强调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这是明显地自我贬值,因为丝绸之路旅游,大家首先接受的是鸣沙山和莫高窟,其次可能是喀什。旅游地作为产品,最重要的是形成异质产品。天水旅游形象应该改变为中华文明源地,旅游口号是中国文化寻根游之类。在物化标志方面,现在市中心的女娲雕塑,没有亲情感,也没有原始文化色彩,像幼儿园阿姨。必须改变。 2 天水急需按文明源地文脉重组旅游群落 从兰州到天水旅游,我乘的是桑塔纳 3000 ,往返 2*4 个小时,按照游行比关系,旅游者必须感觉到旅游时间在 8 个小时以上。另一方面,行走 4 个小时,旅游者,人会感到很疲惫。因此不惜让旅游者尽早进入旅游环节。天水在这方面是有旅游资源的。这就需要把几个具有相同文脉的景区组织成一个景区群落或者旅游域,让游客从秦安开始进入旅游,使得直觉的行走时间缩短为 3 小时。在旅游区组合中,存在景点 - 景段 - 景区 - 景区群落 - 旅游域序列,成功的景区群落或者旅游域,必须有若干精品作为旅游线路高潮点,一般说最后应该在高潮中结束,我称这种结构为交响乐结构,而统一它们的是文脉。现在天水旅游区推荐的旅游路线没有精品群落思想,也缺乏文脉一致性,而是走内容一致性的 石窟走廊线、寻根访祖线、三国古战场旅游线,把精品分开,或者没有序曲的高潮,或者没有终结的高潮,给游客刺激不足。 3 天水旅游业的营销重点应该放在兰州 从经济圈看,天水的经济是以西安为中心的,但是旅游圈不同于经济圈。旅游者一次旅游会选择一个集散地作为出行中心,以集散地为中心的旅游圈一般不会跨省界。以到西安的旅游者会把省界作为心理障碍,因为他们感到远离了作为安全中心的聚散地;会议组织的旅游,跨省考察会遭到财务部门质疑,一般会议旅游者不会选择。凡此种种,西安的旅游者难于选择跨省的天水作为旅游节点。相反,到兰州旅游的游客,是有可能选择天水的,特别是我们把游行比调整到大于等于 1 时,并且把旅游形象相应改变为中华文明源地而不是丝绸之路。当然加强与西安的旅游联系是有积极意义的:第一、天水可能纳入某些专题性旅游;第二、为旅游者提供了解天水的机会。 由于考察时间有限,暂时只能提出这些问题。我有一个问题,请各位网友帮助答一下。 提到天水旅游,你首先想到的是: A 麦积山石窟 B诸葛亮失街亭、收姜维 C 伏羲故里 D 其他 谢谢了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4165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0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