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973项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上火是什么——兼与范永升教授商榷
热度 3 fqng1008 2019-1-9 11:15
最近《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了范永升教授的述评文章“从现代生物学认识上火” ,这是他作为国家973项目(No.2014CB543001)首席科学家而撰写的一篇总结性文章。他在文章中介绍了这个项目的立项背景: 1959 年冬,毛泽东主席感冒了,请刘惠民老中医看。开方时,毛泽东忽然提了个问题,问刘惠民民间常说的“上火”怎样解释。刘惠民用中医理论解释后,毛主席笑着说:你讲的这些我不懂啊,你看怎么办?刘惠民略微思索一下,回答说:“西医学了中医,再用西医的话讲出来,主席就懂了。”毛主席听后,高兴地说:“对喽,所以我说,关键的问题在于西医学习中医。”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俗话说“秀才学医,笼里捉鸡”,学贯中西、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毛泽东难道搞不懂“上火”?为什么刘惠民用中医理论解释的“上火”,毛主席听不懂?难道真的如刘惠民所说“西医学了中医,再用西医的话讲出来”,主席就懂了? 我想,毛泽东主席此时提出的问题不仅仅是“上火”这么个术语本身,应该还包括“瘀血”、“肾虚”、“湿热”等等一系列中医术语,即如何让一种方言变成“世界语”的问题。为了实现他老人家的这个愿望,范永升教授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进行了深度研究。结论是上火与能量代谢、氧化应激、人体免疫功能、肠道菌群、辛热药食等等有一定相关性。这个回答,毛泽东主席会满意吗?他会不会更“听不懂”? 我把这个称之为“毛泽东之问”,并商榷于范永升教授。 1. 上火是一种轻微但易反复的疾病吗? 文章起始,范永升教授讨论了“上火”内涵和外延:上火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轻微但易反复的疾病,包括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口燥咽干、鼻衄、目赤,并可伴有小便短赤、大便干燥等症状,多由精神紧张、过度疲劳、辛热药食等所诱发。从现代医学看,上火既包括了一些亚健康的状态,也包含了头面部某些器官皮肤黏膜的炎症性病变,如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牙龈炎等等。 显然,内涵并不准确。他确定了“上火”的属概念,即“轻微但易反复的疾病”(或者是“亚健康”),但没有锁定“种差”,因此我们并不知道 “上火”是怎样的一种“轻微但易反复的疾病”,它与其他 “轻微但易反复的疾病”有什么本质差异 。他的研究起点仅仅集中在“上火”的外延上,即“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口燥咽干、鼻衄、目赤,并可伴有小便短赤、大便干燥”。但其中的每一种临床表现(症状)都可以出现在许多不同的疾病之中,因此上述研究结论仅仅是挂一漏万,起码漏掉了“遗传学”因素。 而且,各种症状并非能够有机组合成一种疾病,甚至不是一组密切相关的临床“综合征”。就临床而言,如果“上火”是一种疾病,那么泻火、解毒肯定是无二治法,但显然不是。如果是“虚火”或“寒包火”,则“小便短赤、大便干燥”不好解释。 这样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价值何在? 2. 上火能够成为生物学概念吗? “上火”这一术语来源于民间,往往指的是“吃了热气的东西”或遭热受凉,所以就“上火”了。这是一种地域性文化,要上升到无国界的“科学”层次,首先要接受逻辑学规范,即要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而且在中医学里,“上火”本质上是一种病因病机,属于发病机理的范畴,因此它能够上升为一种生物学概念吗? 概念是理论的出发点。从形式逻辑讲,确定概念内涵的定义方法有两种,一是常用的“属加种差”方法,还有一种叫“发生定义”的方法。例如采用“发生定义”来确定“燃烧”的内涵,我们今天称它是一种同时产生光和热的、剧烈的 氧化反应 ,但古人可能说它是“用两块干木头长时间使劲摩擦所产生的一种现象”。随着人类的进步,前者取代后者是历史进步的表现。 按照“发生定义”的方法,古人或民间认为“上火”是“吃了热气的东西”或“遭热受凉”(包括精神紧张、过度疲劳)所引起的病症。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研究方向可能要重新调整。可以从营养学的角度,研究各种食物对于不同个体所引起的不适反应,从气象因子以及精神、疲劳的角度,研究相关因素对不同个体所引起的不适反应。即使这样, “上火”这个概念仍然存在相当大的歧义性,可能需要事先归结为一个方面才符合“可确定性”的逻辑学规则。可此可彼的概念,是还原论(实证)研究最大的障碍。 但是,这些研究完成以后,如何处理“上火”这个地域性文化概念?淘汰它,还是给出一个真正的“生物学”定义? 3. “上火”是一种科学假说吗? 相信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立项过程中,范永升教授会为这个项目构建一个可以操作、可以检验的科学假说。 我不知道范教授如何定义“上火”的,也不知道这个科学假说是怎么通过众多评审专家法眼?它的可确定性(可操作性)、可检验性的标志有哪些? 既然是实证研究,这些问题都必须面对,而且要经得起严格的推敲。“上火”不仅仅等于几个关联性并不太强的症状,每个症状都存在鉴别诊断学要考虑的问题,如果事先没有做好工作,研究结论的随意性根本无法避免,可重复性也就只能望洋兴叹。 以上质疑,不妥之处请范永升教授和各位专家指正,并不吝赐教!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455 次阅读|8 个评论
“973”项目实施效果如何评价?
热度 6 qsqhopeiggcas 2013-4-17 14:1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 973 ”项目多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项目验收时和验收后的执行效果如何评审,值得探讨。 不少项目验收时,都会“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说在某某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或突破性进展,发表了数百篇论文,培养了 N 多人才。这些都是“广告”,实战如何?还得看“疗效”。 “疗效”如何评价?这得看研究目标实现了没有?实现的程度如何? 我们还是从解剖“ 973 ”项目《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这只“麻雀”开始,可窥一斑而见全豹。 该项目自 1998 年开始执行,截至 2003 年 12 月项目验收,累计投入 7211.9 万元,其中 973 计划资助总额为 4767.8 万元。项目通过野外地震观测获取了一大批珍贵的原始资料。 2003 年 3-6 月,项目专家组对野外探测资料进行了验收。项目的全部野外数据均为可共享数据。这些数据按类型分为测深数据、形变数据和流动台阵地震观测数据。 项目的总体目标 是:在今后 5—10 年内,发展以 地点为目标的强震预测理论 ,并对以时间为目标的强震预测进行探索;在对以地点为目标的强震预测有所突破的基础上,对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加强观测和研究;再通过 5— 10 年的努力争取在 以时间为目标的强震预测理论 方面取得明显的进展。 不可否认,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有用的研究成果,已发表了 600 多篇学术论文,特别是在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有 106 篇被 SCI 收录,有两篇分别发表在 Science 和 Nature 上。 当然,任何投入大量经费的研究或多或少都会有用的,会有进展的,但用处多大是个问题。 项目的第一科学目标是“ 在今后 5—10 年内,发展以地点为目标的强震预测理论,并对以时间为目标的强震预测进行探索。 ”显然,实践表明,这一目标没有实现。对 2008 年汶川 8.0 级地震“毫无察觉”和对 2010 年玉树 7.3 级地震“无法预测”的严酷事实说明,对强震孕育机理仍不清楚。机理与预测是“鱼和水”的关系,机理不明,谈预测无异于“水中捞月”。 第一科学目标没有实现,第二科学目标更无从谈起。说 7000 多万元的经费基本上是“交了学费”也不为过。 不知道当时该项目是如何立项的,当然科学探索嘛,有可能失败,也允许失败,有可能会交学费,但项目立项时,也得看看解决强震机理与预测这个难度极大的科学难题,是否有取得突破的成功苗头。该项目的研究方法属于老一套“电、磁、重、形变”等方法和技术的综合集成,看不出有神马 new idea ,研究思路上没啥新思维,不可能取得重要突破。 为减少国家重大项目“打水漂”的事儿一再发生,最好在立项时严格把关,对没有新思维、新方法、新苗头的项目,不要期望在研究过程中会“出现奇迹”而“心太软”,也不要予以资助。 在科研中,我们不能避免“交学费”,但可以减少“交学费”的机会,以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参考 张国民 , 张培震 , 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研究综述, 中国基础科学 , 2004 , No.3.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8392 次阅读|17 个评论
973项目可否取消?
热度 23 qsqhopeiggcas 2012-2-17 10:25
前几天, 2013 年 973 项目申报指南发布了。现在想申报项目的单位,开始忙着“组团”、“搭班子”,争取把这块肥肉先弄到自己锅里。 从功能上分析, 973 项目与基金委的重大项目类似,在国家科技项目管理层面上,类似的项目可以合并。基金重大项目评审程序经过多年的改进与完善,已比较公正,把 973 项目纳入基金重大项目审批程序,可减少资源浪费、实现资源共享。 申请 973 项目前,申请与合作单位已在基金项目资助下,做过类似的研究,通过对过去工作改头换面的“包装”,达到“圈大钱”的目的,多属于“换汤不换药”的重复性工作。 973 项目申请,没有较高名望的大牛做首席科学家,难以拿下,普通科技工作者难以望其项背。 973 项目是大牛们“淘宝”的圣地,提升自己影响力的“天堂”,创新只是 TA 们拿项目的“幌子”,而不是目的。 973 项目平均支持经费在 3000 万左右,项目大,要解决的问题自然就多,贪大求全的结果往往是“ 什么都做了,但什么也没有解决”。其实,除个别领域外,没必要列大项目,中小项目最好,只要每个项目能真正解决一个问题, 我国早就成科技强国了。 因 973 项目影响大、经费多,每个单位都把申请 973 项目当做大事来抓,为了竭尽全力拿到手,各种“攻关”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这也是科技界对 973 项目评审多有诟病的原因。 综上所述, 973 项目可以和基金重大项目合并,没有独立搞下去的必要。可否如此,欢迎大家讨论。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7643 次阅读|40 个评论
科技部公示237个973项目预算初步方案
热度 1 hxgwzu 2011-11-26 09:37
科技部公示237个973项目预算初步方案.pdf 资料引自:【国立浙江大学论坛】科教信息 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 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2832 次阅读|1 个评论
对973项目评审工作的建议
热度 7 qsqhopeiggcas 2011-9-21 10:33
“我现在特别忧虑的就是社会上急于求成的浮躁状态。有的弄虚作假,有的为追求论文数量而不管质量、效果,结果就是只跟着别人走。” 9 月 16 日 , 在第五届 973 计 划专家顾问组成立大会上,顾问组荣誉组长、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周光召 发出感慨:“ 我们科研跟踪的速度是越来越快了,国际上出了新成果,我们半年或一年就能跟进,可为什么我们不能率先突破、开辟一个新领域呢? ” 其实,周光召在多个场合不止一次地表达这样的忧虑:中国的科研跟踪能力越来越强,但整体缺乏开创性、引领性的工作。 是啊,周先生说的没错,国内诸多科研人员确实做的是跟踪、模仿式的研究工作,真正原创性的工作实在太少了。 我看过大量不同学科申请到 973 项目的本子,也做过 973 项目的会评专家,总体觉得多数申请项目的创新性不强,那么为何这些项目通过最终评审了呢?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理由: 1 、申请 973 项目前,申请与合作单位已在横向项目、基金项目资助下,做过类似的研究,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过去工作改头换面的“升华”,函评时容易蒙骗大同行专家。大同行专家由于不明白具体学科的研究现状及热点和难点问题,主要根据过去的研究基础判断项目的可行性,容易做出误判。 2 、就我所熟悉的资源与环境领域这几年申请到的有关地质灾害项目看,多数项目是在地质 + 力学 + 数值与物理模拟老套技术路线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一些时髦名词,如“多场耦合”、“多尺度模拟”、“灾变控制”等,进行“有技巧”的装潢,答辩汇报时多数专家(小同行专家很少)听的云山雾罩,感觉“有创新”,应该予以支持。其实研究方法还是老套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还是过去的老问题,对关键问题仍缺乏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 为使真正有创新的项目脱颖而出,我对项目评审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 、函评应邀请 5-7 名国内外顶尖同行,对申请项目是否属于开创性、引领性的工作进行审定,实行一票否决制; 2 、会评时,小同行专家占专家总人数的比例应不低于 60% ,小同行专家看其科学问题的凝练程度和解决方案是否可行;其他学科的专家则从“旁观者”角度看其科学性和创新程度究竟如何,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每个项目汇报结束后,专家们讨论 30 分钟以获得共识,获得 80% 以上赞成票时可获资助,这样项目成熟一个上一个,不成熟的不能上。 3 、现在 973 项目的评审周期是每年一次,为使科研人员不把大量时间用于项目申请的准备工作,让大家静心从事学术研究、做好踏实的科研积累、扎扎实实凝练科学问题,建议将评审周期改为两年一次。 参考 周光召:我特别忧虑的是急于求成的浮躁状态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9/252706.shtm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4674 次阅读|16 个评论
985大学的校长的确太累了(看两条新闻有感)
pukin 2010-10-22 09:54
最近看到两条新闻: 1、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在10月13日举办的首批985大学校长联谊会上有一个发言,题目就是 中国大学校长太累了 。 顾校长在发言中指出: 【 中国的大学校长可能是最累的校长。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组织制度、决策过程不明晰,很多事情都需要讨论。 如果哪一天校长也可以去打打高尔夫、喝喝茶,学校也就治理好了,因为那就意味着有了明晰的规则 。 我们现在的体制设置是:谁的权力大,就眉毛胡子一把抓, 校长整天忙于处理具体事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时间从长远需要、持续发展的角度深入思考 。】 2、科学网头条新闻 科技部发布973计划2011年项目立项通知 打开浏览了一下立项名单和973首席,看到好几个校长、副校长、科学院研究所所长的大名,其中至少有3位985大学正校长的名字: 中国的大学校长能不累吗?他们既要带领中国的一流大学冲击世界一流大学,而且还要亲自冲锋陷阵带领中国的科技攀登世界高峰!
个人分类: 博客新闻|5528 次阅读|14 个评论
科研之路如此艰辛
jove20020 2010-9-13 19:44
我的科研之路如此漫长,掐指一算已有4年矣,未来还有N年,硕士两年,而博士亦两年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真是道出科研人员的艰辛与执着,也道出世人对事物追求之贪婪。 如此长的艰辛路程,慢慢地淡化了个人很多所求,无奈硕士与博士所做课题不相关,只能从头开始做博士课题,经过了两年的苦苦思索,独立寻找,独立立项,总算有所收获,结果尚可,实属前沿研究,后期很难突破,需要运气。无奈无小论文发表,要求之高,实在难写,也是一大败笔,只能再苦苦思索。杂志嘛,这个不行,那个太差,然而只有几本公认的牛X杂志,无奈小博能力有限,量力而为,能冲行业之前列亦知足矣,学术思想之慎密亦非外人所能了解,然而技术亦属个人,无他,付出的是N多的不眠之夜,天天盼,天天等,天天做,遇到一点点的运气,这就是科研的路,科研之艰辛。 小博本想争取早点毕业,可惜结果出来反而成为一大累赘,又要开始补实验,补理论知识,补充个人的学术思想,完善个人的学术观点。一个字,累。人们都说,痛并快乐着,可是有不痛的,为何要寻求痛的?真是矛盾。曾经有位老学者说,博士课题结果未知,是需要导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思考,如今真是深有感触。未知,未知的东西太多太多。唉,他日若随人意,小博有幸成为一名导师时,必定在学术上能有一片天地,细心指导未来的友人。之所以称之为友人,小博认为,导师与学生(尤其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应该友谊的关系,而非如今N多高校之中称之为老板与廉价打工仔的关系,这也是中国科研中的一点不光彩的插曲,希望经过时间的历练,这种关系能得到彻底地改观。 至于能否如愿把成果卖出需要看运气,当然需要更多的是付出。祝自己好运。朋友看过之后愿意拍砖的就随便吧,多拍点也无妨,已经从压力位走出,何惧未来N年的未知? 朋友好运! 知足者常乐! (一家之言,仅作参考)
个人分类: 科研随笔|1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程院准院士、清华南策文骗项目?
热度 4 冯用军 2009-9-3 22:31
来源:华商网 网址: http://bbs.hsw.cn/thread-625044-1-1.html http://www.xysforum.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9/nancewen.txt 技术科学部(共45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28 南策文 44 材料科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南策文真是个好丈母娘一女嫁多家   作者:无语   作为国家级的重点项目,每个项目中都是每年工作不少于10个月,南先生同 时承担好几个国家级别的大项目,真是分身有术。   仔细看来,不外乎,新瓶装旧酒, 内容大同小异,浪费国家科研资源,重 复投资而已。   磁电材料及器件的, 三个项目的研究内容基本上是同一个项目。   教育部2005年度创新团度项目 IRT0506 低维铁性陶瓷材料制备及 电/磁/光功能 南策文 清华大学300万2006-2008年   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50832003/e0204 复合磁电薄膜材 料的功能原理与制备科学 南策文 清华大学 260万2009-01至2012-12   863 在沿项目 2006AA03Z101 新型、高性能磁电材料与器 件一体设计 100万 南策文   两个九七三项目, 完全一模一样:   973项目2008年立项项目   2009CB623300 信息功能陶瓷及其元器件的若干基础问题研 究 南策文 清华大学   973项目   2002CB613300 信息功能陶瓷的若干基础问题研究 南 策文清华大学   现在中国的学者,喜欢大而空的研究项目,每个项目都包含的相当广泛,这 样所有的成果都属于甲项目,也都属于乙项目。所有的文章都属于甲项目成果, 也都属于乙项目成果。 海阔天空,随便去发挥。 最终都可以归为陶瓷的 基础问题与器件研究以后是否考虑立项数学的基础问题及应用研究 物理的基础问题研究数学与物理的基础问题研究自然科学的基础问题 研究一切科学的基础问题研究世界的基础问题研究。   中国的科研项目,很多都是这么荒谬和愚蠢的题目。初看起来,应用十分广 泛,包罗万象,其实都是浅尝辄止,没有一项真正有用的或者研究清楚的。   还不如把这些钱用来养猪呢,那样的话。起码中国的贫苦农民过年还可以吃 一顿猪肉。   我从来不相信人是可以没有良心和基本的道德的,但是看了国内著名科学 家都是如此下凑糊弄国家项目, 我无语了 技术科学部(共45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28 南策文 44 材料科学 清华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校友         【学界】     欧进萍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     姜德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教授     程一兵 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工学院副院长     南策文 清华大学特聘教授、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顾 明 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王威孚 原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丁烈云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丁汉初 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     陈铁群 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邓铿 美国路易斯安娜大学终身教授、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     张建钢 武汉科技学院校长     尚钢 武汉科技学院党委书记     刘国新 湖北大学党委副书记     吕清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胡社军 广东五邑大学校长     潘春旭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     佘廉 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邹早建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胡以怀 上海海事大学教授     林程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645872.s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议曝光平台|12043 次阅读|1 个评论
微震监测技术前景的一点证明
edward3 2009-7-31 16:52
项目名称: 深部重大工程灾害的孕育演化机制与动态调控理论 首席科学家: 冯夏庭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起止年限: 2010 年 1 月 -2014 年 8 月 项目名称: 重大工程地质灾害的预测理论及数值分析方法研究 首席科学家: 李世海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起止年限: 2010 年 1 月 -2014 年 8 月 依托部门: 中国科学院 项目名称: 煤炭深部开采中的动力灾害机理与防治基础研究 首席科学家: 姜耀东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起止年限: 2010 年 1 月 -2014 年 8 月 依托部门: 教育部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简单浏览了近期公示的上述3个973项目,微震监测技术都是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一定程度说明了该技术的光明前景。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3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0 08: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