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综合大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邢师、方校与师范转型
热度 1 liyou1983 2019-2-7 20:37
惊闻方福康教授去世,摭拾旧文,稍加更改,以为纪念。 新旧世纪交替之际,高校的 BBS 曾经风行一时,又因为言论、管理等问题而相继关闭。曾经写过几篇帖子,而今留下的只有一篇戏仿百晓生的“兵器谱”,关于学校某学院二十四位教师的“群马谱”。 开篇是四大老马:某师积六十年之功力,得道近仙,毋庸细说;某师文革时曾在图书馆潜修有年,又官为副校,于外国的《资本论》、中国的车马炮皆心有戚戚焉;某师长期浸淫政治经济学,于教育经济学可执牛耳,暇时轻谈革命与改革往事,有白头宫女说玄宗之慨。最后说到的就是当时最年轻的老马:邢师风度在女先生中可为冠冕,教授管理学,亦多管理高见,惜信而崇实,述多作少。 高见迭出,述而不作,大约是那一代知识人的突出特点。不似今日的高校或院所,自上而下,好大喜功,指标管理,数量第一。不发表,就淘汰;发表少,亦淘汰。而发表的又多是各式水货,洪水泛滥,怀山襄陵,过后一地泥沙。比较而言,还不如扎扎实实地做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普及和技术推广工作。 文化革命蘧然而止、告一段落之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成为了主旋律,但产品单一、质量低下、技术停滞、管理混乱、机制崩溃、观念落后的经济如何有效运行? 20 世纪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的、旨在从组织角度既降低成本又满足需求的全面质量管理(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TQM ),显然是每一家企业都必须做好的基础工作。 1977 年冬,第一机械工业部(一机部)针对产品质量上的严重问题,开展了提高产品质量、整顿企业管理、引进外国管理经验的工作。当年 12 月,组织了包括邢师在内的 7 位高校企业管理教师,查阅文献,调研企业,次年上半年拿出了供机械工业系统质量管理培训使用,被同行称为 QC ( Quality Control ,质量管理)的五章“白皮书”,白皮书后来以《工业企业质量管理基本知识》教材形式,由机械工业出版社 1979 年首版。 1978 年 5 月,第一机械工业部派出黄敦谦司长为团长等 7 人赴日本小松制作所考察全面质量管理,同年 9 月北京内燃机总厂建立了我国第一个 QC 小组。 作为国内质量管理的 最早一批专家,邢师在这方面投入了许多精力,如主编、出版了《 QC 小组活动指南》、《 QC 小组基础教材》等 QC 培训教材,参与了许多单位和地方的质量管理和管理培训,也获得了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等荣誉。当然,这些实而不华、惠而不费的培训教材既非所谓的学术论文,也不是严谨的学术著作。时代不同了,创新的本质虽未改变,但考核和激励的标准可能大不一样。凭借这些工作,如今连高校大门都迈不进,更遑论什么荣誉、职称! 经过八十年代的梦想、激情,九十年代逐渐转向了理智、生存。那时,学校 1966 年之后的 1984 年首任校长、王梓坤教授 1989 年 5 月卸任,方福康教授从书记转任校长,副校长顾明远、许嘉璐、杨国昌、郝允祥等人。讲师方福康 1978 年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进修,在普利高津等人指导下,仅两年就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1985 年升任学校书记。系统科学是八十年代的中国显学,我的本科毕业论文一度尝试选题经济危机的耗散结构分析。也在 1989 年,邢师自中国人民大学调入学校, 1991 年换届时任副主任。随着苏东剧变、全球化竞争和邓公 1991 、 1992 年两次南方讲话,中国明确走向市场经济道路。由此,方福康校长等人适时提出了综合发展、结构转型的改革思路,从 计划经济中的专门性、师范类大学 ,尝试转向 现代社会中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1993 年 11 月,学校批准筹建管理学院等三个综合性学院, 1994 年 4 月召开管理学院成立大会,通达、干练的邢师似乎颇受青睐,出任学院排名第一的副院长,另一副院长则来自学校非平衡系统理论研究所。组建管理学院,大约也有着发展社会科学,改变政治经济学的传统范式,建设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学院或商学院,试办工商管理硕士( MBA )等愿景。借鉴美国大学专业学位教育经验,国家经委等 1985 年开办工商管理硕士班,国务院学位办 1990 年批准试办 MBA 教育,人大、清华等 9 所学校 1991 年首批获得资格。作为师范大学的龙头,或许也是下一批考虑的重点对象。 古往今来,合作或合并皆是艰难之事。管理学院是在社会科学之经济学的经济系、自然科学之系统科学的非平衡系统理论研究所的基础上合作组建。经济系老而大,人员半百,资深教授陶大镛、副校长杨国昌领队;研究所不足十人,校长方福康挂帅。两个单位地位虽然平等,但机构合并、资源整合若能有效推进,似应充分协商,妥协安排,在声名、职位、资源等分配上有轻有重。不过,学院命名既偏离经济系主业,又长期不设院长,而是双方各出一名副职,邢师并不代表经济系的传统优势学科,在经济系又为副职,且合并之后,双方教学、科研、人事、财务依然独立。 事功上的好高骛远、单刀直入,必须熟谙人性,尊重权威,激励相容,奠基于各利益集团的认同和妥协,辅之以策略上的纵横捭阖、批亢捣虚。决策贸然粗率,业务各行其是,结局即可想而知, 1993 年试办的 30 多人的工商管理硕士班后来无奈转为经济学硕士班,综合性商学院和 MBA 的愿景也一再迟滞了十多年。三年后的 1996 年 6 月,依托经济系又成立了一家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名存实亡,八年后的 2001 年 7 月竟再次设立了同名的管理学院,来自经济学院的副院长担任院长,邢师也在该年从经济学院退休,而某些资料则称邢师为管理学院退休教授。 1995 年 5 月,校长方福康匆匆卸任,恍惚之间陆善镇教授接任, 4 年后袁贵仁教授接任,未几书记、校长 2000 、 2001 年又双双空降 。 2006 年 5 月,温总看望学校师生,学校赠送 1938 年其父毕业证资料,次年出台了延宕至今的在教育部 6 所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政策,学校的综合发展战略长期踯躅而行,而从小学到大学早就面向社会、面向世界招聘师资了。 偶尔在校园遇到邢师,退休快二十年了,白发侵鬓,依然精神矍铄,直言快语,行踪匆匆,致力于质量管理的普及推广工作。有些人干不了事,有些人闲不下来。 2019 年 2 月,方福康教授去世。学院另外三马,仍有一马坚守学界。
个人分类: 不求甚解|1589 次阅读|3 个评论
理工科名校纷纷新建医学院,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医学院?
热度 1 pinjianlu 2017-4-6 13:04
很多人都知道,2000年左右,我国高校出现了一个院校合并潮,多所独立医科院校被并入综合性大学。由于合并,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众多高校都有了实力强大的医学院。 但是也有很多高校没能赶上那波合并潮,因此错过了合并独立医科大学的机会。在高校合并存在较大困难的今天(例如2015年底传的沸沸扬扬的北航与首医合并事件),包括大连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河南大学等在内的十余所高校期望合作共建或者自办,明确提出了建设医学院。 此外,天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建设医学院,也有意新建医学院或医学研究院。近年来要新建的部分高校医学院如下: 办医学院有何好处?   办医学院的好处实际上是显而易见的。   从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最新ESI排名数据TOP20等高校普遍关注的指标来看,除了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等少数几所大学外,排名靠前的基本都是曾经合并过医科院校的综合型大学或者本身拥有实力强大附属医院的高校。其他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人才指标以及国内外各大排行榜等也基本如此,没有合并医学院的高校大多排名比较靠后。   据分析人士示介绍,目前许多大学的医学院都承担了重要的科研经费,并为学校带来了相当的科研成果,不少学校在合并或创建了医学院以后,排名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医学院的创立,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人才的引入,学科的完善。医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门类,也会增强学校的科研实力。”    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医学院?   很多高等教育领域专家都认为,建设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医学院。通过建设一流的医学院可以大大助力高校学科建设。而且从国际上来看,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大多数世界一流大学都有实力强大的医学院。   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目前中国的大学越来越大。各个大学都提出向研究型、综合型迈进会导致高校失去特色,特别是部分学科特色鲜明的理工科院校。   此外,建设医学院除了需要大量的经费外,还需要时间的积累。北大医、协和、上医、上二医、中山医、同济医、华西医、湘雅医等等这些老牌的医科强校建校都有近百年历史。在医学顶尖高校林立的背景下,没有医学背景的高校新建医学院,能不能建成一流值得怀疑。   尽管存在争议,众多高校已经开始新建医学院却是不争的事实。在双一流全面启动的背景下,预计还会有更多高校进入其中。
个人分类: 书摘|6786 次阅读|2 个评论
没有特色是目前大学最大的特色
热度 3 taol 2012-5-12 21:53
没有特色是目前大学最大的特色
武夷山老师的《 美国非名牌公立大学创业能力最强的系科 》和喻海良老师的《 中国到底需要有多少所本科大学——有感于中科院建大学 》两篇博文不禁人想起我们的大学,我们的“综合大学”。 目前,大多数大学的特色就是没有自己的特色。所有大学急速扩张,求大求全,都想着“建设高水平的综合大学”, 做着同样的梦,遭着同样的罪,坑着不同的人。 本来很有特色的工科大学,也要随大流、赶时髦去建设综合性大学,开设文学院、法学院等等人文社科的院系(当然有的还要开设类似经济、管理等院系,有的更要开设医学院、农学院?)。不去做行业顶尖,而是去赶时髦追求“航空母舰”,弄得行业不顶尖、综合不综合,不伦不类。然后改一个名字——“科技大学”、“理工大学”、“工业大学”等等,更加“完美地”标榜自己是“综合大学”…… 同样,本来很有特色的文科大学,赶时髦。一看本来“井水不犯河水”的工科大学都有自己的“文、法学院”,也不甘“落后”开始建设自己的“理学院”、“工学院”,以及在“信息时代”更为时髦的“信息学院”…… 依我浅见,与其一窝蜂地去建设综合大学”,不如把精力放在“修炼”自己本行业上,精益求精,以达到领先地位。一所大学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毕竟十分有限,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静下心来修炼自己的“独门绝技”在业内让人认可,远比四处出击最后落得个啥啥不行、中看不中用强得多。 本是双赢的一件事情,都给浮躁搅和了。 对于学校,盲目扩张,扬不了“长”,“短”倒是越补越短。没有“一技之长”,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对于学生,如果学校有特色,那么学生们会有更为明确的目标,和更好的氛围,这个氛围也许对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影响深远。另外,即使是高考时在校内的调剂也不会有太大的偏差。至少至于出现报考化学调剂到管理或者法学、报考中文被调剂到数学系(当然这个说的比较极端)。 一句话,有特色才有竞争力,“扬长避短”胜于“取长补短” 。 补充:国外的名校,顶尖的综合大学年轻的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一点点 积累 起来的,摊子也没有铺得那么大,而且都有自己“拳头”。 图片来自网络,特此致谢! 相关博文: 喻海良: 中国到底需要有多少所本科大学——有感于中科院建大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7889do=blogid=569928 武夷山:美国非名牌公立大学创业能力最强的系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569910
个人分类: 看法|4531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们和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ZT)
suliantuo 2009-8-1 11:06
前不久,看到一份2009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国人一向都很重视排名这个问题,我国没有一所大学能进入排行榜前100名,这对动不动就嚷嚷着要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内知名大学无疑是适时泼了一次冷水。排名它不能代表全部事实,但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还是遥远的。 排在第一的哈佛大学,起步也是不堪回首的。在刚开始创建时,哈佛仅占有一英亩的土地和约两、三千英镑的资产,小到只有一位教师、四名学生和一间教室,然而哈佛在370多年(16362007)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以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的校训作为哈佛大学所信奉的做学问和做人的准则,在美国二百余年的历史中,出了七位总统,参议员、众议院之类的政治家更是不胜计数;除了政治人物,在经济、社会、法律、艺术、学术等各个领域中,都有哈佛培养的引领风骚的人物。单就诺贝尔奖一项,哈佛是全世界所有大学中获奖最多的,绝大多数的国家的学术力量都无法与哈佛相比。这种精神使哈佛的精英群体历来是美国社会最具主宰性的力量,美国人通常会说,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 环顾我们国内的大学,追求大而全的同时,往往不追求精神,舍本求末,往往忘了一个一流的大学,应该像是一个旺盛的炉子,好铁进了这样的炉子就会被炼成好钢,否则好铁也被浪费了。   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都是世界顶尖的大学。但是并不都是综合大学,含医学院的综合大学只有哈佛大学。他们的学生人数均在2万以下,其中三所更不到1万,普林斯顿6500,麻省理工9500,加州理工2100!其中研究生人数有比大学生多的,也有少的。我们国内现在流行的一流大学必须大,必须有医学院,研究生人数必须超过大学生,必须有一流人文学院,这些论点多少有些自说自话。这五所大学的占地面积也不大,占地均少于2500亩。校园内没有那么多的高楼,更没有超高层建筑。但不论哪个学院,都人才济济!大师和大爱才是这些学校金子一般宝贵的财富。 在这些大学中,有一些品质却恰恰是我们缺乏的,令人深思。 首先是大学的独立之魂。牛津大学是英国的国宝,在其学子中,先后出现了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历史上的41位首相中,有30位毕业于这所大学。其之所以人才辈出,因素颇多,但以下这个近年发生在牛津大学的故事可以让我们一睹其独立之魂。 苏格兰北部边远地区一个教育相对不发达的郡,有一位女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达到了全A,符合牛津大学的录取标准。由于这是近百年来当地第一个达到牛津录取线的毕业生,当地政府对此极为重视。但牛津大学教授在面试后认为该学生不具备牛津大学要求的创造潜质,拒绝了她的入学申请。当地议会将此事反映给英国中央议会,议员们就找到教育大臣,请他出面说情,希望给予破格录取。在被牛津大学婉言拒绝之后,教育大臣又找到副首相前去求情,还是遭到拒绝。无奈之下,副首相只得请布莱尔首相出面疏通。虽然首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牛津大学仍然表示不能接收,理由就是一个:在招生问题上,任何人无权更改学院教授的面试结论,这是牛津大学几百年来的传统。布莱尔当然觉得很没有面子,在此后的一个私人场合,当提到牛津大学的时候,他不自觉地说了一句牢骚话:牛津大学真是太古板了,要与时俱进,必须进行改革。牛津大学的师生得知后,极为愤慨,学校立即取消了授予布莱尔荣誉博士学位的原定计划,并对政府行政干预学校事务的这一严重事件提出抗议。 正是拥有大学之魂的独立精神,使大学在人类苦苦追寻理想的过程中,既是人类在意识中进行伟大探险的先锋,也是世世代代人类赖以支撑的理想的精神价值的守护者,以持久的信念对抗工业文明时代的纯粹物质主义,以真理庇护所的姿态傲视炎凉世态和短见的实利主义。 大学的批判精神同样重要。哈佛大学的标志是三本书:两本朝上开着,一本朝下盖着。哈佛想告诉她的师生:书本传播了知识,传播了真理;但书本也传播了谬误。因此,哈佛的师生都要不唯书,不唯上! 哈佛的精神追求的就是教授和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和这些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间的历史传承不无关系。十三世纪牛津的一些教师和学生对牛津不满意,于是离开牛津,跑到剑桥去办了个大学跟牛津大学竞争。17世纪一帮剑桥的毕业生,对英国、对欧洲、对旧大陆不满,于是跑到新世界,在美洲登陆的地方开办一个哈佛大学。虽然出于对母校的敬重,他们把哈佛大学的坐落地点起名叫Cambridge(即剑桥),但其更新的决心没有丝毫变化。后来一帮不满于哈佛大学的人,开办了一个耶鲁,来跟哈佛竞争。 2004年物理诺贝尔奖由美国三位科学家获得:加州大学圣达巴勃拉分校(UCSB)的葛洛斯(David J. Gross)、加州理工学院(CIT)的普利泽(David Politzer)和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威塞克(Frank Wilczek)。获奖的依据是1973年发表的两篇文章:其中一篇由当时在普林斯顿(Princeton)大学任助理教授(相当于我国的讲师)32岁的葛洛斯和他的博士生、22岁的威塞克所写,另一篇为当时在哈佛(Harvard)大学做研究生的24岁的普利泽所作。爱因斯坦在25岁写出了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杨振宁、李政道也在30岁上下获得了诺贝尔奖,历史证明了诺贝尔奖的历史是年轻人的创业史,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和发明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想最敏锐的青年时期。这对我们这个国度按资排辈的大学学术气氛多少是个挑战。 剑桥大学,很少有人准确知道其生辰属肖,但很多人却熟知她产生了思想学术史上光彩夺目的璀璨群星,熟知这个孕育了许多科学、文化巨人的著名学府学术上常开风气之先。至于哈佛大学,它以超越实用性的长远眼光致力于文理融合的通才教育,致力于唤起对新思想新事物的好奇心,鼓励自由探索、自由审视、自由创造,并因此而奠定了它的名望和深厚根基。 所有这一切,无不闪现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在这光辉映照下,人类在数世纪中追求的自由、宽容等基本价值就有了一个真正的承载主体,激流漩涡不能吞没,狂风暴雨不能熄灭这种理想主义的光辉。大学自诞生以来,一直张开双臂接纳来自四面八方的学者和青年学生。在这里,人们可以独立地提出问题,思辨和探索,在思想交锋中获得广阔的视野。 这些大学的共性和品格,我们并不陌生,曾经我们的大学是有这些传统的,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梅贻琦先生的教授治校思想都是这种传统的体现。他们以后的校长也许都知道这种传统对大学的重要性,然而,曾几何时,这些美好的传统忽然就被背弃了.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d0640100eium.html?tj=1 )
个人分类: 所欣赏的|413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7: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