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植物分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杂说“橄榄”
热度 3 fdc1947 2020-8-16 08:17
杂说“橄榄” 我小时候,苏州城里大大小小的糖果店星罗棋布,其分布的密度大概都不次于老虎灶(一种卖开水的小铺子)。而糖果店所经营的食品主要有糖果糕点、青盐蜜饯、茶食炒货,青盐蜜饯所占据柜台铺面总有三分之一,而各种经过腌制的橄榄在青盐蜜饯中有占重要位置。 那时候,糖果店里的青盐蜜饯都在铺面上放置在一个个一尺来见方的木盘里,上面有木框玻璃盖。我记得的橄榄制品有五香橄榄、盐津橄榄、拷扁橄榄、九制橄榄、话梅橄榄、咸橄榄(特别咸,据说对治喉咙痛有效)、辣橄榄、甘草橄榄(有一种甘草橄榄做得特别大的样子,称黄胖橄榄,人们因以称那些又虚又胖的人为黄胖橄榄)等等,哪一个糖果店里都有四五种以上。 过去南北方交流不很多,有些人往往看不上江南人爱吃话梅、橄榄这类只有又甜又咸的味道而吃不饱肚子的小食品。而江南人却偏偏都从小养成了喜欢吃这些东西的习惯,在学校里有时候会被认为有“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当然,今天“小资”的生活习性似乎成了好词。不过,过去的小资与今天的小资比起来,实在是可怜得一塌糊涂了。 那些小店里,橄榄是可以一粒起售的,好像两分钱一粒,最便宜的似乎只有一分钱。因此,这些橄榄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大概这些橄榄中最有名的产地在福建,所以人们又称这些橄榄为福果。福果当然是一个好词,于是许多商家都这样用上了。 新鲜的橄榄是在水果店里出售的,又叫青果、青橄榄。福建的檀香橄榄最为有名,所以那时候苏州水果店里所卖出来的青橄榄,似乎都说是檀香橄榄(旧时苏州街上所卖的糖炒栗子都说是良乡栗子,也是这个道理)。 青橄榄含在嘴里慢慢地轻轻地咀嚼,一开始有点涩,后来便有些微微的甘甜,满嘴有一种香味,可以维持很长的时间,真所谓回味无穷。但小孩子不喜欢涩,所以一般不大欣赏这种青橄榄。 青橄榄也可以泡茶喝,可以单独泡,也可以与茶叶一起泡。过去新年新岁,家里来了客人,要奉上茶水(过去都用带茶托有盖的茶碗),而茶水里除了放茶叶外,还要放两粒青果,称元宝茶,青果表示元宝。那也是恭喜发财的意思。 我们读鲁迅的小说《药》,里面说到给华小栓提供人血馒头的披着玄色布衫满脸横肉的康大叔到华老栓的茶馆时,“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这表示华家把他视为尊贵的客人。 我来北方很多年了,不知道南方人现在还是否这样的含嚼檀香橄榄和泡“元宝茶”。当然,那些蜜饯橄榄现在在网上都能够买到,全国的各种商品已经没有多少地域的障碍了, 但是,上面所说的“老派”的橄榄,对于很多人来说,恐怕已经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他们更熟悉的是超市里的“橄榄油”。 橄榄油,顾名思义当然是“橄榄”的油。但是,这个橄榄却并不是我上面所说的青果或福果,而是所谓“油橄榄”。 油橄榄的学名叫木犀榄,不要看它也有一个榄字,从图片上看,木犀榄与橄榄果实的形状也很相似,但二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情。 从植物分类看,二者都属于双子叶植物纲。但是,橄榄属于:蔷薇亚纲、无患子目、橄榄科、橄榄属、橄榄种。而油橄榄则属于:合瓣花亚纲、捩花目、木犀科、木犀榄属、木犀榄种。两种植物的亲缘关系相距非常远,在亚纲这个层次就分开来了。 如果有人不了解在亚纲这个层次上的不同有多大,我们不妨打个比方,那就是人与鸭嘴兽的差别。 人和鸭嘴兽都属于哺乳纲。但是,人属于:真兽亚纲、灵长目、类人猿亚目、人科、人属、智人种。而鸭嘴兽则属于:原兽亚纲、单孔目、鸭嘴兽科、鸭嘴兽属、鸭嘴兽种。 换句话说,橄榄与油橄榄(木樨榄)的差别,就好像人与鸭嘴兽的差别。 油橄榄树是希腊的国树(往往简称橄榄树),在希腊文化中,橄榄树有着崇高的地位。希腊神话说,雅典娜和海神波塞冬争做雅典的保护神,众神当裁判,评判原则是谁能给这座城市带来更美好的礼物。波塞冬用三叉戟在岩石上一戳,石头缝隙里涌出凉爽清澈的海水。而雅典娜用她的标枪温柔地戳开了岩石,一棵绿色的橄榄树在岩石缝隙里生长出来,橄榄树能够带来食物和营养。众神一致判决雅典娜获得胜利。 古希腊人认为,雅典娜种下的那棵橄榄树,是世界上的第一棵橄榄树,也就是“圣树”,其他地方的橄榄树都是由此取种繁衍起来的。 在古代祭祀雅典娜的活动中,祭司们头戴橄榄枝编成的花环,走上盘旋的台阶。根据亚里士多德记载,如果有人私自乱砍橄榄树,他就可能被判有罪,刑罚则可能是死刑。 实际上千百年来直至今日,橄榄树一直是希腊农民最稳定的收入来源。这是这些神话和传说所代表的橄榄树文化能够有长久不衰魅力的经济基础。 在古代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优胜者头上将被戴上由橄榄枝做成的“桂冠”。现代第一届奥运会继承古老的传统,给冠军戴上了橄榄枝冠。2004年雅典奥运会标志图案的主体是一个橄榄枝缠绕而成的桂冠。 有人对于橄榄枝冠与桂冠做了很多考据文章,讲了许许多多,希腊的和中国的传说或文章,什么第一和第二,扯出什么阿波罗和月桂,洋洋大观,结果还是矛盾百出。其实,这些问题要简单地理解并不难,油橄榄是木犀科的,木犀不就是桂花么!油橄榄与桂花本来就是“堂兄弟”,非常相似,加上中国千年以来,蟾宫折桂和桂枝等语汇早就深入人心,所以,当初人们把橄榄枝说成桂枝,用桂冠翻译橄榄枝冠,虽然现在看来不十分确切,但也不是多么不好理解的事情。 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基督教的经典中说,洪水之后,“诺亚方舟”里放出去的鸽子衔回了橄榄枝,橄榄枝从而成为和平与大地安宁的象征。 现代世界文化是被西方文化领导的,所以橄榄枝也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和平的象征。 联合国徽章的图案就是“一张以北极为中心的世界地图等距离方位投影,由交叉的橄榄枝组成的花环相托”。这些橄榄枝象征着世界的和平。 二次大战以后,全世界人们盼望着世界能够持久和平,那时候,口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图像风行全球。这对于刚开知识的我有极其深刻的印象。 到了50年代后期,随着与苏联关系的日益紧张,和平鸽和橄榄枝逐渐消失。到了我们反对和批判“三和一少(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以及对世界革命的支持要少)”的时候,那些东西都好像成了“修正主义”的象征。 现在由于文化上面的差别,橄榄枝的比喻我们不大用,但是,我们仍然坚持和平和发展这两大主题,这是坚定不移的,也是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们的最大利益的。 在橄榄枝象征和平这样的意义上,在涉及西方文化语境的文字中,橄榄枝、橄榄油、橄榄树等词汇中的橄榄都是指油橄榄即木樨榄这种植物。 油橄榄果实含有25%的脂肪,橄榄油就是它的一个最重要的产物。 橄榄油是一种优质的植物油脂,其脂肪酸含量的百分数大致如下:饱和脂肪酸16%,单不饱和脂肪酸70%,多不饱和脂肪酸10%。 当然,橄榄油仍然是一种脂肪,是一种常规的重要营养成分。它的作用与其它油脂基本上大同小异。它不是药物,并没有什么药物功能,并不能治疗什么疾病。如果说它有什么保健功能的话,也就是脂肪对人体的营养功能。这只是一种比较优良的脂肪。 油橄榄也能够做蜜饯,不过,与其他蜜饯一样,这种蜜饯也就是甜罢了。 任何文化都是觉得自己这种文化最好,因此希望推广自己的文化,鼓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这并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所有的文化都是如此,概莫能外。但是,人们也应当认识到这一点,就是有些东西即使是研究也不免带上研究者的某些偏见或“吹嘘”的成分,而优势文化在宣传、在人们的心理上更会占便宜。关于油橄榄和橄榄油的认识也是如此。因此,我们首先承认这是好东西,但是也要看到,某些宣传中也有吹嘘的成分。更何况这里面更有商业利益的巨大作用。 最后,又想起了橄榄科的橄榄。这些橄榄,也不光能够泡茶喝或者作为零食吃。我们有物尽其用的传统,橄榄有非常坚硬的核,于是,就有能工巧匠利用橄榄核做成了精巧的微雕作品。这种要花巨大的精力和耐心才能够完成,也需要一定的耐心和修养才能够去欣赏的作品,也是一种有趣的文化。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10026 次阅读|6 个评论
荷花和睡莲就不是一种植物,为啥容易弄混?
热度 4 cherrylu1960 2019-6-24 09:31
夏至过后,又到了荷花盛开的季节。 周末的莲花池,比平时多了很多赏花人,显得非常热闹。 一个貌似幼儿园老师的年轻女孩带着几个孩子,似乎正在教他们认花。 “老师“”指着指着圆形的睡莲池子和围着池子摆放的盆栽荷花,问其中一个胖乎乎的男孩:告诉老师,那是荷还是莲呢?孩子的回答很干脆:荷,荷花! 孩子的回答固然没有错,但其实老师的提问有些不妥,应该问“那是荷花还是睡莲?”,那睡莲的“睡”字可不好省略。 荷花、莲花、睡莲,人们往往混为一谈,其实荷花和莲花,本就是一种东西,莲才是正规名称,荷只是对莲(Nelumbo nucifera)的俗称,所以一般说莲,指的都是荷花。各种成语和古文中出现的描写莲的大多为它。 至于睡在水面,无论是叶子、花、种子,形态与荷花有很大差别的睡莲,与荷花根本就不是一种植物,过去还把荷花归入睡莲科(Nymphaeaceae),现在已为莲科(Nelumbonaceae),莲终于独立了!(注意目前的百度百科还是旧的分类)。 荷花和睡莲连一个科都不是,可见它们的亲缘关系不近,也根本不会有什么瓜葛,比如”通婚“。它们各自经历漫长的进化过程,且进化的速度都不快。 起源于北半球的莲属植物,据说已有一亿三千多万年的历史,真够古老的,可称植物活化石。目前大致只有一个种,表型的种类包括花色,也不如睡莲丰富,花瓣颜色以粉色、红色、白色为主。 原产于中国等地、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睡莲,其花色就丰富得多,包括红、紫红、白、黄、蓝等色。荷花开放于夏季,睡莲可以从晚春一直可以开到秋季,所以,在北京,睡莲的花期比莲花要长。 另外,我们食用的莲子和藕都是来自于荷花,与睡莲无关啊。 从外观和开花习性、时间等各方面来看,荷花和睡莲都不难区分,两者的区分这里不再赘述。人们之所以把它们混为一谈,我想还是出在叫法的误传,加之两者又都是夏季特别吸引眼球的观花的水生植物,不光在中国,据说在印度也是一样,容易弄混。 当然,从专业来讲,植物分类这个事情,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在不断变化中,就像莲属的分科归属。一般百姓并不需要了解那么多的分类知识,加之各地对植物的叫法都有很多不同,把不同的植物混淆,也是非常正常的。 大千世界,物种极大丰富。判断是不是一种植物,如何分类,不仅要看它们某个器官,比如花的形态,还要全方位了解它们的生物学形态、习性,甚至结合分子生物学来进行鉴定。形态相似的,也许血缘关系并不近;反之长得不像的,也许就是近亲呢。在园艺花卉上,我们不是发现很多同一种植物开的花五花八门吗? 分类地位决定植物能不能自然“通婚”,也就是进行杂交,一般分类上种属以上的属于远缘,杂交就比较困难了,也就是生殖隔离。当然,依靠现代生物技术,已经有了很多办法打破生殖隔离,让植物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在这里就不多啰嗦了。 还是发照片吧。 荷花及蜻蜓 荷花叶子上的豆娘,要不是有人提醒,眼神不好的俺,都看不到呢 睡莲及青蛙 久违的青蛙,过来与睡莲作伴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9692 次阅读|8 个评论
职称的故事——怀念我的一位大学老师
热度 1 Abies 2018-7-11 11:29
这是我 2007 年夏天有感而写的,悄悄贴在我的 QQ 空间无人问津;如今找出来稍微修改了错别字,添加了少许现在的情节。有我这位大学老师做榜样,研究生毕业到高校工作后,我愉快或不愉快地在讲师位置上呆了近 9 年,副教授位置上做了 8 年,其间忍受了不少来自不同层次的“踏雪”(方言)。而今大学毕业 30 年,同学聚会的组委会说让大家写点回忆小品问那样的定向非命题作文,权当应景。 昨天上午突然有学生来标本室问植物学方面的问题,言谈中她们说上午没有地方上自习。后来下楼一看,教室被全国和重庆市地方职称外语考试占用了。 由职称外语考试,我想到了我的一位大学老师。那是 1988 年春夏季之交,我正在做本科毕业论文。我的指导老师张老夫子有一天突然对我们说,“从今以后你们不用早上 8 点钟就来标本室研究标本了,每天花半小时学习英语”。我和国华感觉非常诧异,他老人家对我们要求可严厉了,规定我们从那学期开学起到论文答辩结束,若非到外单位查阅标本,周一到周六必须每天按正常作息时间上下班。他老人家怎么突然大发慈悲?分明让我们多睡阵子懒觉嘛 ! 后来我们从其他老师那里获悉,那时老师中大多数的职称都是讲师,国家恢复职称“改革”工作后,他们申报副教授需要考试一门外语(当时计算机还是稀有之物,在高校或研究机构享受待遇超过电子显微镜,不是一般人能用得到的,故没有计算机考试);但张老夫子他老人家英语考得太砸锅了。那时职称的名额有限,象他们那样年龄的人只有一次机会,英语砸了就不能评副教授,也就不能进入教师行业,只能进入教辅人员系列。 张老夫子是 57 年大学本科毕业留校任教的,在我们大学毕业时他已经是年过半百。但在我们印象中,他是精力充沛,经验丰富,教学和科研能力都很强的老师。在带我们野外实习期间,他同我们走同样的路,我们裤腿湿透,浑身是泥,他却可以脚上的胶鞋都是干的;我的老大姐同学每每见状会说“张老师最会走路”。他对工作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对学生的教育是一丝不苟,尽心尽责,却由于外语达不到职称的要求,退居二线,不能再走上讲台(具云学校后来考虑到他的贡献,给了他一个高级工程师的职称)。 据他老人家给我们讲,他大学毕业后参加过许多国家组织的大型生物资源综合考察,在野外工作中得到老一辈植物分类学泰斗象匡可任等前辈的亲自指导,因此植物分类学基础相当扎实。他老人家常给我们说起过以前随川黔队贵州考察的两件事:当地物价便宜,有次一毛钱买了30个桃子;他曾经在石灰岩地区摔伤过腰,好像比较严重但当时只能用当地老乡的土法治疗,据说用了“祖师麻”啥的。他老人家对学校和甘肃省的植物分类事业和标本室建设做了许多铺底工作,自己却较少发表文章,这一点上敢不上他的一个同期留校的同学,我们的另一位植物系统分类学老师。他的英语好不好,我迄今也不能妄加评论。但那时我在他办公室看到许多英文版的植物分类学资料,有的还是匡可任先生签字赠送的,我推测他是能阅读的。我最早知道《东亚植物学文献目录》( A BIBLIOGRAPHY OF EASTERN ASIATIC BOTANY )并学会使用它查找植物分类群原始文献就是在他办公室看到那套工具书的;他那里也有丘园索引等。我的植物学拉丁文基础,除选修课堂学了一点外,大部分是他根据参考文献上的描述,逐字逐句的教的。他们大学期间学的俄语,我常见他翻阅Флора СССР。可是,他自学英语和应试可能确实不咋地。考试成绩又能说明什么,现在这么多 4 级和 6 级通过者,若没有实践锻炼,能无障碍看懂自己专业文献的人几稀。如最近我问本科学生听了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和一个美籍华人教授的学术报告后感受如何,他们说“如神仙打架”。 尽管如此,他老人家很乐于当他的高级工程师,仍然悉心的指导我们做毕业论文,并研究他承担的宁夏中卫沙坡头建立自然保护去的本底植被调查等工作。不过自那以后他对我们的作息时间放宽了很多,后来我们俩真成了“九三学员”。他对我们愠怒之余,只要我们告诉他在学英语,他就不再追究了。那年五一期间,我们去银川国华姑父家玩。国华姑父是老革命,返回时给了国华一些高级香烟。回到学校,国华拿了一条“红双喜”(也可能是“中华”)给张老夫子;他开始很不愿意收,后来自己掏没有过滤嘴的烟点燃后说实在忍不住烟瘾的诱惑,还是笑纳了。他把那条香烟放在办公室,每当我们请教问题时,他就抽上一只,试图让我们在高级香烟冒烟时冒出灵感。张老人家对待职称的态度是豁达的,以至于他在年愈古稀之年后仍然精神矍铄。 半月前国华来重庆开会,我问张老夫子怎样了?国华说他多久未见,据说早不在兰州。(注:我同学看到我的博客后说,张老夫子已经去世多年。)
个人分类: 岁月沧桑|3258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们能够给水稻改个名吗?
热度 6 周浙昆 2018-5-6 15:26
我们能给水稻改个名吗?   2018 年 4 月 25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等研究单位在《 Nature 》发表了题为“ Genomic variation in 3,010 diverse accessions of Asian cultivated rice” 的研究论文( Wang et al., 2018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改良水稻品种,文章对 3010 份亚洲栽培稻的遗传结构,种群变异及其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确认之前将亚洲栽培稻分为籼稻、热带粳稻、温带粳稻、 Aus 和混合类型等 5 种类型。更为重要的是“文章报道了约 2 万个新基因,其中 1.2 万个得到全长序列。以前认为每个个体的基因数目是相同的,发现在水稻中不是这样。亚洲栽培稻整个物种中,核心基因组,大概占总基因数的 62% ;分布式基因组,大概占 38% 。每个个体的基因数在这个物种中只占 70% 。也就是说每个水稻品种中有 30% 的物种基因是没有的。再加上它的等位基因数,这些基因为未来的基因发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这无疑是水稻研究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中国农科院在报道这个成果的时候,认为籼稻,粳稻的 indica 和 japonica 命名存在误导,因而向全国科学工作者呼吁今后应该用 xian 和 geng 来命名籼稻和梗稻的命名( http://www.icscaas.com.cn/xwdt/zmsm/134708.htm )。这里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给水稻改个名? 植物分类学中有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优先法则”(其他生物类群也是如此),也就说谁最先合格命名了某个植物类群,这个名词就要有优先权,任何人不能改变。如果分类错了,这个名字也不能被取消,而是被列为异名。在植物学分类上很多植物的名字(种加词)被叫 japonica,而这些植物不分布在日本,和日本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只是当时的研究者(大多数是西方人)所看到的标本是从日本来的(采自中国,经日本到达西方),而将这些植物命名为 japonica 。即便这样,我们也不能够为这些植物去改名字,这是分类学领域科学共同体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水稻的分类。中国自汉代以来就将水稻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种”,但是那不是一种严格分类学意义上的分类,而且双名法的分类规则是林奈在 1753 年才建立的,之前的命名不受法规的保护。日本学者 Kato, 1928 年,根据叶片的形状、颜色 , 剑叶和主秆间的夹角 , 谷粒形状和血清反应等形态学特征和生理性特征把亚洲栽培稻分为粳稻( Oryza sativa L. subsp. Japonica Kato )和籼稻( Oryza sativa L. subsp. Indica Kato ) (Kato et al. ,1928)(杨忠义等,2006), 这也就是分类学上最早对水稻两个亚种名称的合格有效发表,这个分类命名也是目前在国际上被接受和广泛被使用的名称。 我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丁颖先生认为, japonica 和 indica 其实就中国的粳稻和籼稻,遂将这个两亚种命名为: O. sativa L. subsp. keng Ting ,和 O. sativa subsp. hisen Ting ( 丁颖, 1949) 。丁先生这个命名,从分类学上讲是晚出异名,因此没有被采纳。 那么这篇 nature 论文发表后能否恢复丁先生的命名呢?首先这篇论文并不是一篇分类学的论文,其次这篇论文也没有否定籼稻和粳稻的存在,换句话说,对于水稻的两个亚种我们还不得不用 Oryza sativa L. subsp. japonica Kato 和 Oryza sativa L. subsp. Indica Kato 这两个名字。 参考文献 Wang et al., 2018. Genomic variation in 3,010 diverse accessions of Asian cultivated rice, Nature doi.org/10.1038/s41586-018-0063-9 Kato et al., 1930. On the affinity of rice varieties as shown by fertility of hybrid plant. Bull. Sci. Fac. Agrc. 3(2):132-147 杨忠义等,2006.中国栽培稻的籼稻粳稻分类及方法(综述),西南农业学报,19(增刊):480-486 丁颖,1949。中国稻作之起源田,中山大学农学院农艺专刊, ( 7 ) : 1 1一2 4 更正(2018-5-8): 这篇博文发表后,有学生(现在的同事)非常委婉和客气地指出,我写的这篇文章也有了一个分类学上的错误,即: 根据命名法规,不管是籼稻还是粳稻,做为亚种,其中之一必须是一个自动名:Oryza sativa L. subsp. sativa,具体是哪一个,应该根据其种的模式标本属于哪个亚种来定。接下来问题就来了,废弃哪一个呢?有同事查了, 水稻的模式标本产埃塞俄比亚。如果能排除埃塞俄比亚从日本引种的话,可以确定,indica就是sativa,应该废弃indica,也就是说indica是原亚种。 对这个错误有两种处理方法: 1、依据法规纠正; 2、但是, 命名法规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学名的稳定便于交流,indica已经使用如此之久,广泛接受了,现在改回去似乎没有意义,估计会导致很多混乱,建议保留名较好。 我学艺不精,发文前没有完全搞清楚分类学命名的问题,感谢同事的纠正并向网友致歉
个人分类: 科普|13083 次阅读|16 个评论
缅怀恩师吴征镒院士
热度 26 周浙昆 2017-6-1 21:37
恩师已逝 幽思长存 2013 年6月20日凌晨完成在西藏野外工作,刚刚乘机回到家中,就接到先生去世的噩耗,仿佛惊天霹雳,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就在几天前在藏东南崎岖的山路中,看着车窗外一晃而过的植物我试图去辨认,还不由想起关于先生西藏考察在吉普车上做笔记的传说。看着车内昏昏欲睡的学生们,我不由感叹:“知道吗,你们的祖师吴先生60高龄考察西藏,随着吉普车的一路颠簸一路笔记,一天下来竟是沿途植物分布的记录”。虽是寅夜,仍浮想联翩,和先生交往的一幕幕浮现心头。 我1985年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硕士毕业来到昆明植物研究所工作,先生知道我的背景是古植物学专业,非常高兴,嘱咐我做一些古植物学和现代植物学交叉结合的工作。因为先生从事的植物区系地理和植物系统演化的研究,离不开古植物学证据。1986年先生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德铢、建强和我有幸成为先生招生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成为先生的博士生后,我又获得了公派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拿到这个机会以后,我既高兴又有几分担忧,不知如何向先生开口。先生得知以后,鼓励我出国深造,亲自为我写了推荐信。最终我选择了中国科学院和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联合培养的方式完成了博士学位的学习,我始终为能师从先生而高兴。 1991 年初,我获得博士学位。,其时先生所主持的《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的国家基金重大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个大项目是当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投入经费最多的项目,全国50多所研究单位大约200多名科技人员涉及其中。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我,理所当然地也投入其中。针对我的学科背景,先生要求我参科学院植物所古植物学家陶君容老师主持“中国植物区系形成与演变的地质背景”的研究,这一要求使我走上了一条古今结合,研究中国植物区系形成演化及其地质背景的研究道路。在这个大项目中,有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国植物区系中关键和薄弱地区植物区系的研究”。1990年孙航、德铢等完成了“西藏阿里地区植物区系的考察”1991年60高龄的李恒老师主持完成了“独龙江植物区系的越冬考察”,更为艰苦的西藏墨脱的越冬考察交由孙航负责。西藏墨脱位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而且全年有大半年大雪封山,有陆地孤岛之称。得知孙航正在招兵买马,我跃跃欲试。先生知道我的想法后给予鼓励和支持。先生深知大自然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天然实验室,年轻人应该在大自然中吸取养分得到锤炼。1992年9月我、俞宏渊和孙航踏上了墨脱考察的征程,直到1993年的6月才返回。西藏墨脱的考察,徒步行程近万里,采集各类标本近万份,先生非常满意,在欢迎我们考察归来的会上,先生高兴地说到,年轻人担当重任,不孚众望,又负众望。细心的先生甚至注意到,我们几个人的腰身都瘦了一圈。 1996 年先生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在北京结题,已是耄耋之年先生并未感觉轻松,反而觉得还有4座“大山”压在身上。先生所指的4座大山就是代表他学术思想的: 《中国被子植物科属综论》、《中国植物志(总论)》、《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及其起源与分化》、《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四本专著。先生相约德铢、孙航、彭华以及我和他共同搬这四座大山,我协助先生搬的“大山”是《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及其起源与分化》。这部书的思想可以追溯到1965年先生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的《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后又部分见于1977年先生和王荷生合作的《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上册)》,其后1991年又在《云南植物研究》发表的专辑《中国种子植物的分布区类型》。 在书稿中,先生从纷繁的植物分布现象找寻植物分布的规律,许多植物的分布现象和分布规律娓娓道来,巧妙地将中国种子植物的属归为15种分布区类型。这种分析方法把地理成分和发生成分的研究联合起来, 行之有效地揭示各分布区类型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为进一步的区系分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国植物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鲜明特色。其后,先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将这一研究方法,从中国逐步推向了世界。仔细钻研全球植物分类系统和植物区系学之间,植物区系和植物群落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天、地、生这个更广袤的空间来研究植物的演替和分布的规律,研究植物分布与环境演变的相互关系。依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提出的“生物演化和分布规律不但和地球演化规律同步进行,而且受到后者严格制约;生物演化总是一元多系和生物的演化韵律和地球的律动相合”的学术思想,建立东亚植物区和中亚植物区,提出世界科的分布区类型,并分析了各种分布区类型可能的发展演变过程。以书稿的核心思想总结而成的论文 《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至今已经被引用上千余次,是引用率最高的植物文献之一。书中的许多学术思想越来越多地成为后学选题的依据和研究的切入点。 修改和整理书稿的过程,是我向先生学习的良机,作为先生著作的第一个读者(先生提携也是书稿的共同作者)常能和先生讨论学术,偶有拙见获先生赏识吸纳于书中,弟子会倍受鼓舞,兴奋不已。历时8年,先生磨剑不止,书稿在不断修改和补充的过程中完善和升华,先生治学严谨可窥豹一斑,而弟子在此过程中饱纳养分,丰富了学养,仿佛又跟着先生读了一个博士学位。 书稿付梓前弟子请先生为书写自序,先生欣然允之。一个星期后,看着先生的自序,我不竟热泪盈眶,感慨万千。先生生于乱世,经历无数的战乱,建国以后又是“树欲静而风不止”,60岁才逢盛世,方能专心学问,80岁以后息影林泉,著书立说。百万余字的书稿由先生一笔一划写就,其时先生目疾已久,医生嘱咐不可用眼过度,以留视力为生活所需,而先生不以为意,终日伏案奋蹄,终有兀兀穷年,呕心沥血的经心之作。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先生您是一颗望天树,傲立林中,您是一座灯塔指引着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发展方向,您磨成的宝剑已锋利无比,早已披荆斩棘。弟子虽不敢奢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一定会殚精竭力,百折不饶;上下求索,终有所得,不枉先生之谆谆教诲。 这是先生驾鹤西去时写下的祭文,在先生逝世四周年之际贴于此。 与恩师吴征镒院士在讨论问题 1988年吴征镒院士和研究生在昆明西山考察植物。 第一排左起:吴征镒院士,周浙昆(第一届研究生),朱华(第二届研究生)第二排左起:李建强(第一届研究生),李德铢(第一届研究生),杨亲二(第二届研究生)、唐亚(第二届研究生)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1845 次阅读|62 个评论
梅和桃等等,令人困惑的植物分类地位
热度 9 cherrylu1960 2016-3-25 00:14
京城,又到了百花盛开的春天,外出踏青赏花是北京人春天的最爱。 赏花爱花之人侧重面各有不同,摄影爱好者靠技术和设备拍出高质量的照片; 女人们大多喜欢与花合影,追求所谓人与自然和谐之美。而喜欢植物学的人会多关注植物的形态分类什么的。 春花烂漫时,多种花集中开放,也是最容易认错花的名字,张冠李戴之时。其实,一般赏花人肯定不关心植物分类上的细节,也不管什么梅桃李杏樱,只要耐看就好。但对于学过植物学的人,如果不能比较准确地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辨别描述常见的这些植物,似乎有点说不过去。但我努力了几年,也查了一些资料,有些事情还是搞不太明白。 至于网上介绍的那些根据花的外观进行辨别的方法,也不那么容易。品种越来越丰富,形态千差万别,许多的辨别方法并不完全科学,包括从花期看,在北京梅花大多也不是冬天开,说蜡梅还靠点谱。今年北京很多地方梅花的花期与山桃花等完全重叠了,好在山桃花的小叶出的快,很快暴露其身份。而梅花的叶子要出得晚,不会与叶子同生。 其实,上学时植物分类学学得真不算好,尤其那长长的植物分类检索表,看着就头痛。其实,给植物进行分类,也是件不算太简单的事情,需要从根、茎、叶、花、果和种子分类描述,汇总辨异,找出相互差异和相互显著对立的主要特征,依主、次要特征进行排列,将全部植物编制成不同的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单位的检索表。其中,植物界主要是分科、分属、分种三种检索表。 不同的花儿中文名称各异,有的各地的叫法也不一致,所以通过拉丁学名看是不是一种植物是相对准确的。可是,植物分类也是与时俱进的,植物分类在变,拉丁学名在变,有时令人凌乱。 北京的梅花开了,山桃花也开了,过些天樱花、碧桃、榆叶梅也开了,花期会有重叠,识别起来有些乱。前面提到的梅桃李杏樱,原来的植物分类都属于李属 Prunus.L 大家族 , 桃、李、杏、梅、樱桃等都是这个属下的种,现在似乎有把李上升为李亚科( Prunoideae )(还有别称桃亚科、梅亚科的,到底李桃梅是哪个啊) ,桃又独立成属,成为桃属( Amygdalus L. ),故桃的拉丁学名有不写过去的 Prunus persica, 而是 Amygdalus persica ,而桃属植物又分为两个亚属:桃亚属和扁桃亚属,实在有点乱。桃、杏、梅、樱桃,哪个不比李有名,估计都不肯臣服于李下,呵呵,这是瞎扯。 我现在手头还用的上世纪 80 年代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拉英汉种子植物名称》,在科属一览表上,蔷薇科植物中李桃杏梅并没有独立成属,而是都归于李属下。现在网上查到的分类也比较乱,手头的工具书看样子也有点过时了,一直想买新版的,还没有买到。着急啊,改天到书店转转,看看有没有权威的植物分类新版工具书。也希望了解植物分类学的老师给予答疑解惑。 至于梅,也该是蔷薇科李属(亚科?)下面的一大种类,工具书上查到的拉丁学名 Prunus mume ,现在网上采用的 Armeniacamume ,把其归入蔷薇科杏属植物,看来杏也独立成属了。那百度百科上介绍梅花是蔷薇科、梅亚科、杏属植物,可拉丁名仍用 Prunus mume ,明明是李属嘛。呵呵,真乱。 看过一篇较早的介绍中国梅(花梅和果梅)分类的,只涉及变种和变型,没有涉及属一级的分类地位变化。关于这几种植物的分类变化,也查不到太多的资料。 当然,对于普通人,也不需要了解那么详细的分类知识,更不需要记拉丁名什么的,只要大致知道是什么植物就行了,现在扎堆赏花,大体不会弄错。也一直希望公园稍微麻烦那么一点点,多立几个介绍植物的牌牌。 像这次的明城墙梅花节,就搞的不错,立了很多醒目的牌子,介绍梅的知识,包括品种、文化什么的,值得表扬。从上面的介绍梅是蔷薇科李属植物,别称春梅、青梅、干枝梅、酸梅,等,包含游龙品种群、雪梅品种群、朱砂品种群、跳枝品种群、绿萼品种群、玉蝶品种群、黄香品种群、早瓣品种群、宫粉品种群、黄梅品种群、美人品种群,等十一个品种群,色彩形态比桃花要丰富多了。以前春天只知赏桃花,现在还有许多春梅可赏。过些天小时候常见的榆叶梅也开花了,不过这又属于另一类了。 明城墙下的各色梅花逐渐开放,而北京植物园的山桃花却正在盛开。 不多啰嗦了,还是发照片吧。 前几天在崇文门明城墙遗址公园拍的梅花,只有少量开放。今天见张玉秀博友去看发的照片,开得好看多了 北京植物园桃花节,湖边盛开的山桃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840 次阅读|18 个评论
三花莸还是“五花莸”?
chensing 2015-4-16 22:53
三花莸 Caryopteris terniflora Maxim. 马鞭草科(Verbenaceae )植物,《中国植物志》第65(1)卷 203页 记载: 聚伞花序腋生,花序梗长1-3厘米,通常3花,偶有1或5花 。 可是在药植苑里种植的三花莸,粗略估计,有1/3或更多都是5花,甚或7花,见下图,特别是下部分,何也? 究其原因,或许有两个: (1)5花或更多花出现在植株下部,在采集标本时,没有采到,于是室内工作统计时只是偶见;[可能性不大] (2)我所观察的三花莸是栽培的,营养状况比在野外好很多,有好的营养,三花莸当然愿意多子多福。 在讲植物命名法规时,谈到《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与《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是不同的,看来适合于野生植物鉴定的植物志,在应用于移栽的植物时,也需适当变通。 另有值得关注的是,植物志记载: 花果期6-9月 ,可现在才4月中旬,若物候真是如此大的变化,不得不令人忧虑。
39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植物分类 普蘭塔
jzhou65 2014-10-6 11:37
普蘭塔--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论坛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研究组 创建 帮助 搜索 会员列表 团队 收藏夹 注册 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 欢迎报考植物分类学研究生 分页 1 , 2 , 3 下一页 普蘭塔--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论坛首页 - 植物鉴定 plant identification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小艾 新手上路 加入时间: 2010/05/25 文章: 5 金币: 40.28 时间: 2010-5-25 周二, 18:35 标题: 欢迎报考植物分类学研究生 (好几年不见,emay怎么上不去了? 这里也是Ronggui老师的宝地,聚集了一些热爱植物的朋友,所以借贵宝地发表一个小帖子,“欢迎报考植物分类学研究生”。如果版主觉得发在此处不合适,请任意转移。我在普上转了一会,毕竟不是老emay,关于分类学并没有很多栏目,不知道发在什么地方才能被热爱植物分类学的人看到。) “欢迎报考植物分类学研究生” 植物分类学是一个有魅力的学科。现在招收学生的时候有一点点尴尬,一方面,很多很可能天生适合做分类学研究的学生不知道该到哪里去继续深造,现在能做真正的分类学研究的地方并不多,遇到导师实际上已经转行的,学生只能跟着也偏离了方向;另一方面,导师们也会遇到并不是真正喜欢这个学科的人,培养了几年,相互耽误。 几个月前,我在“生物秀知道”(http://ask.bbioo.com/ask/show-4426.html)遇到一位想从植物生理方面转行的学生询问,我很耐心地写了回答。今天我将那个回答稍做修改也贴在这里当个广告吧。希望热爱这个专业的学生都能进对门,也希望正在做分类学的导师们“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将分类学的火种传下去。 很多学生在报考,或者转专业读植物分类学时都有种误解,以为植物分类学是不做实验的学科,记记背背植物的名字,上山采采标本照照相片就行了。有天生的“认植物发烧友”喜欢那种爬山认植物的生活,考硕士时就热情地一头扎进来,或者硕士阶段学了别的专业,有点“纵举案齐眉究竟意难平”的感觉要转行,也有开始也并不喜欢认植物的,在实验学科做烦了实验的,想在考博时转过来。无论是哪种情况,刚入门的时候都要经过思想的转变,有的人从一种喜欢转为另一种喜欢,有的人反而失望了。 真正的植物分类学也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读了这个专业的研究生, 是要通过文献、标本、野外和大量的实验室工作(依问题而定方法,有时候包括分子实验),去研究某一个科属的植物到底能分成多少个物种,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通过这样“案例”去学会做分类学研究。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通常一般人都以为植物志就象字典,你会查,或者你更牛一点,把整本字典都背下来,“啥植物都认识,真厉害!”就是植物分类学学得好。我想说,做分类学研究并不是“背字典”或者学“查字典”,而更象“重新编写字典”。因为我们国家的植物志还有很多很多不完善不精确的地方,有的物种被放错了属或者属下的组;有的属被放错了科;有的记载的几个物种实际上是同一个物种;也有个别物种实际上是几个不同物种的“混杂物”;有的物种名字一直被“张冠李戴”等等等等,你只有学会了正确的研究方法才能发现这些错误并改正它们,让别人使用“字典”更好用,这种工作称之为“修订”。当然字音字义的演化与自然界生物类群的演化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字典的修订总是想努力跟进字音字义的演化,而生物类群的演化早于人类的出现,我们的研究结果只是试图接近自然的真相,真相只有一个。所以我这个比方在这个地方不太恰当。从理论上说,分类学是可以永远伴随其他学科的发展不断完善自身的,采用的手段越多,所得到的分类系统预见性越好,不断进行的“修订”是一个无穷接近自然真相的过程。美国一所大学所开的分类学课,开篇就在第一页的ppt上写出一句哲言:“Reality beyond imagination.”然后才讲用尽现有的手段,我们的“imagination”到了什么地步,考试是列出一些新发表的论文的实验结果部分,而把分类学处理和讨论部分去掉,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自己写分类学处理部分;不象国内的分类学课程多是罗列各个科属的多样性,考试也是让学生记背这些特征。 植物分类学也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说白了就是穷尽现有的各种手段去探求植物演化结果的本来面目,它现在分多少个生物学实体,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研究到这个时候,植物的名字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你可以先称呼它们“A”和“B”,研究清楚它们的关系,最后再根据正确的方法将学名代入。命名法规是很重要,但分类在前,命名在后,命名并不是分类学的灵魂,它只是想让大家都按照一个统一的优先律原则,给它一个简短而指向一致的名称罢了。因为你不能罗嗦地叫一种植物“那个开红色的五角星形花的藤本”吧,即使允许这样罗嗦,下一个人也说到同样的植物,如果不那样称呼,谁也不知道它们其实是同一种植物了,命名法规为了避免分类发生变化的时候名字被人们叫乱了,所以人为地做了些“约定”。真正的分类学研究,和其他的基础研究一样,本质是对自然界“是什么”这类问题的探索,而不是那种通过查植物志或请教别人,知道并记住什么植物叫什么名字的“记问之学”。 招收学生的时候,老师们也喜欢那种在本科阶段是“认植物发烧友”的。在本科阶段有的学生狂热地喜欢认植物。有的热心写出一本校园植物名录来;有的把学校周边的山全爬遍了,把当地的植物志翻得滚瓜烂熟。这样的学生如果报考了科学院几个植物所植物园,跟对了分类学导师,应该说是前途无量的。为什么呢?不是说分类学并不是“认植物”或“背字典”吗?首先,这样的学生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比一般人深刻许多,各种各样的花的结构已经见了很多,甚至,在大量的观察中他们也会发现一些规律,我在一位本科生的博客中已经惊喜地看到这样的话“植物其实很奇怪,不像人那样,没有那么明显的家族特征,他们都有自己家族独特的特征。一个科一个属,在形态上总有相近的地方。他们的每个形态,都是一个ID,对我来说,我只是个观察者,但莫名其妙的就被他们这些特有的状况吸引”(徐洲锋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6590f50100cxuc.html#comment1),虽然没有人教过他,但他自己已经有了最朴素的分类学思想,一位分类学前辈曾经说,我们的分类实际上基于对性状的了解,对性状了解越多,分类越有预见性;再者,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利用前人的成果,无论做什么研究,总是先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研究生阶段解剖一个“小麻雀”的学习,知道自己过去以为“认识”的那些植物,大概在一个怎样的“精确度”,通过导师的选题,自己也会“举一反三”地寻找科研题目;另外,这些孩子都是非常热爱大自然本身而与普通人的价值观不同,本来科研就是一条开满鲜花的荆棘路,足够热爱,才能体会其中的鲜花之美,否则一路的荆棘,目中无鲜花,就只顾感受疼痛了,那样的人生太苦。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做基础研究注定要吃更多的苦,耐更多的寂寞,只有心思单纯,一心追求自己的价值观,不在意在别人眼中是否成功的人才能坐住冷板凳。(其实做科研,无论什么学科,都需要“聪慧而单纯”的学生,就是在学习中,喜欢独立地思考,不喜欢背标准的答案或迷信权威,而在生活中又属于那种比较“憨”的,比如对名次啊钱啊不太计较,这样的学生即使在大学不怎么“入流”,到了研究生阶段都会大放异彩。) 此外,从实验学科转过来的非认植物发烧友,也有后来学得很优秀的,因为他们生物学背景好,在实验中更心灵手巧,有的统计学学得很好。虽然他们在植物的“常识性”方面不如“植物发烧友”,对自己研究范围以外的植物一般不太认识,会被外行惊奇“你不是搞分类学的吗?”时感到些许尴尬,但对某一个问题的探究方面往往比“植物发烧友”挖得要深。 研究生只是科研生涯的起点,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人的一生相对于无限的科学探究来说总是短暂的,我们国家植物大概有3万多种。即使你一生从事这个学科,也不可能每个科属都由你一个人全修订一遍,你只要努力做好其中一个特定的大科大属的,掌握正确的原理和方法,随时可以换一个类群,遇到分类学问题都可以通过探究找到答案,但同时对其他科属的文献和科研进展保持在一个大致了解而“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程度就很好了。 各位读了这个帖子,觉得自己适合学植物分类学。欢迎报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华南植物园、武汉植物园等等这些单位的植物分类学或系统学的导师。 特别注意:有两种导师不能考。一种就是“鉴定技师”,导师自己认识很多植物而不太做专科专属的研究,即使他本人认识再多也没有办法在几年内把脑袋里的东西拷贝给学生一份,要想修炼成他那个样子还要靠自己下工夫,不是几年而是几十年,而且这种“认识”永远只停留在工具书现有的水平不能再进步,所以还是先花几年时间学学原理比较好,认植物可以认一辈子;还有一种就是专门钻命名法规空子的导师,也许曾经也是热血青年,也曾做过真正的分类学研究,但在研究经费短缺和SCI论文双重压力下采取了“走捷径”的方法。从研究角度来说,在深入研究的类群中发现有命名错误不能不吭声,但专门到处泛泛地寻找这种漏洞并不是分类学的正途,他们自己的研究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跟着他们只能越读越迷茫。要认出这两种导师很容易,看他的科研产出,如果都是彩图册和散布于各科的新种,就是第一种导师;如果发表的文章都不超过一页纸,全是命名问题,大概就是第二种了。 自己正在从事真正分类学的导师一般论文以某几个科属为主系列发表的,即使是发表新种,也会采用很多实验手段,不会跑到一个自己不熟悉的科里去发表新种。论文一般都比较长。 还是那句话,希望热爱这个专业的学生都能进对门,也希望正在做分类学的导师们“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将分类学的火种传下去。 返回顶端 lamina_x 精灵王 加入时间: 2009/01/26 文章: 319 金币: 583.11 时间: 2010-6-01 周二, 18:50 标题: 支持植物分类 返回顶端 sing312 侠客 加入时间: 2009/10/15 文章: 38 金币: 84.36 时间: 2010-6-02 周三, 10:31 标题: 很好的贴,解了我很久的疑问,顶一个 返回顶端 真爱一生 侠客 加入时间: 2009/12/14 文章: 43 金币: 16.11 时间: 2010-6-02 周三, 21:39 标题: 对不起 文章我没看 但我对植物分类有浓厚的兴趣 研究生期间认识植物给我带来很多欢乐 也爬过了许多大好河山 但当面临毕业时 我选择放弃它 而不是继续深造 因为我毕竟要生活 要经济基础 来安慰我的家人和我自己 植物学只能作为爱好 因为前途我觉得不是很好 不是我不重视 是我更需要生活 返回顶端 小艾 新手上路 加入时间: 2010/05/25 文章: 5 金币: 40.28 时间: 2010-6-03 周四, 11:25 标题: 你说的问题很现实,这在客观上也是生源流失的原因之一。如果分类学的钱很多很多,考的人一定也很多,我也不用在这里做广告了。 从事科学和艺术,职业和兴趣合二为一,从工作本身得到的精神回报要多一些,经济上回报就不是很多,也不是少到要完全放弃生活责任。即便是助研,几千也是有的,当然我不知道你负担有多重,或者追求的生活品质有多高。 如果从事一个职业,收入除了满足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需要,还能有稳定的储蓄,那“钱”的问题已经不单单是“钱”本身,它代表别人对你的承认。人都渴望做真实的自己,同时又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这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和过去相比,科研人员的待遇已经有了提高,但其他一些行业提高得更快,从事那些行业更容易得到别人的承认,但工作本身的乐趣就很难说。 关键看个人对这两个方面的权衡吧。 返回顶端 416070190 精灵王 性别: 加入时间: 2009/04/27 文章: 328 来自: ibcas,ucas 金币: 549.95 时间: 2010-6-03 周四, 12:00 标题: 渴望做真实的自己,同时又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这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这个我很赞同! 其实好多东西都是现实的无奈,谁不想做真实的自己?可是人是生物,他必须学会适应环境!没有办法啊! 我当时考了分类,但是挂了,现在做生态学,其实我感觉真正意义完全做分类不是很大,他必须也其他学科结合才能体现其价值(个人知识有限,理解也就这么多) 有时候社会压力决定着我们必须放弃自己喜欢的,毕竟我是俗人,我要吃饭,我要偿还贷款,回报父母这么多年的培养,在吃饭或者生存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谁都会放弃自己的爱好。就像生物一样,为了生存,它有时候必须丢失一些性状去适应它周围的环境!在适应中进化,在进化中适应! 仅个人观点 _________________ 做最好的自己!积累现在,收获未来! 返回顶端 小艾 新手上路 加入时间: 2010/05/25 文章: 5 金币: 40.28 时间: 2010-6-03 周四, 17:51 标题: 吃饭或者生存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不至于这么惨吧? 你可以去调查一下现正从事分类学研究的人的生活状态嘛,肯定不是活不下去那种,但也不是非常富裕的那种。先想清楚这个问题再考进来也好。 不过在这里纠结在这个问题上,这楼就歪到一边去了。应该到杂谈去探讨人生去。 赶快纠正回来:列位若有心,请仔细看第一贴,关于植物分类学的通俗解释,以及它与“认植物”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欢迎热爱分类学研究的人报考。 返回顶端 416070190 精灵王 性别: 加入时间: 2009/04/27 文章: 328 来自: ibcas,ucas 金币: 549.95 时间: 2010-6-03 周四, 18:09 标题: 其实我还是希望有更多人去学习和研究植物分类学,这个基础学科不能丢,不过还是面临着巨大压力,就是不太好毕业,如果做分子方面还好一点,要是做修订之类不是很容易毕业!(做分子分类没有做形态分类好就业,个人认为),其实有些东西还是回归现实比较好一点,我是俗人,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崇高理想,我只想好好学习,学点有利于以后发展和就业的能力!,想想大学那时的冲动,考研时依然选择了植物分类,后来挂了,去生态了,其实发现自己学生态也挺好的! 分类学要发展,我支持,但我估计没机会去学了,现实的无奈,我只要懂一些基本的原理和认识一些植物就可以,能够独立鉴定到属就算不错了,至于多么精通,那就不必了! _________________ 做最好的自己!积累现在,收获未来! 返回顶端 416070190 精灵王 性别: 加入时间: 2009/04/27 文章: 328 来自: ibcas,ucas 金币: 549.95 时间: 2010-6-03 周四, 18:12 标题: 小艾 写道: 吃饭或者生存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不至于这么惨吧? 你可以去调查一下现正从事分类学研究的人的生活状态嘛,肯定不是活不下去那种,但也不是非常富裕的那种。先想清楚这个问题再考进来也好。 不过在这里纠结在这个问题上,这楼就歪到一边去了。应该到杂谈去探讨人生去。 赶快纠正回来:列位若有心,请仔细看第一贴,关于植物分类学的通俗解释,以及它与“认植物”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欢迎热爱分类学研究的人报考。 你可以看看大学做分类的老师,现在基本不做了,因为没有科研经费啊!现在基恩都换方向了,在中国这种科研体制下,没有办法,再说分类学已经经历的她的辉煌,学科更替也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地学中的地貌学一样,也是没有办法,暂且能维持就可以了! _________________ 做最好的自己!积累现在,收获未来! 返回顶端 penzhe123 骑士 加入时间: 2009/12/06 文章: 70 金币: 165.20 时间: 2010-6-03 周四, 21:43 标题: 我是名大三学生,就要学植物分类,大学也属于认植物厉害的一类,请问中科院的话,哪几个老师,在经典分类方面做的好呢?~~请楼上师兄师姐指教 返回顶端 cathaya 新手上路 加入时间: 2007/08/20 文章: 1 金币: 2.15 时间: 2010-6-04 周五, 1:56 标题: 看了之后很有感触,又让我想起了我的大学时光和考研之前的那段纠结与挣扎的过程。 现在的认识是分类是很基础,但是就像您所说的,分类的工作类似于一种重编或者说修订字典的过程,在大学四年分类生活,我用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看翻阅植物志,检索表,爬山。大四上发育课之余,我接触了植物发育这个领域,渐渐地我感觉分类满足不了我的求知欲了,我更多的时候想知道发育中某个生物学过程的具体调控机制,而不是具体地将某几个分类地位不清楚的物种进行重新评估。之后就面临考研定专业,那段时间真的非常痛苦与纠结,现在终于过来了,现在我选择了发育专业,把分类当成了我最大的爱好,虽然有时想起来会惋惜但大部分时间我释然了,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会把分类和进化思想用在我发育的研究中呢,O(∩_∩)O~ 很想知道您所说的“欢迎报考植物分类研究生”是指那些老师呢?很想有时间能向这些老师请教一下 返回顶端 小艾 新手上路 加入时间: 2010/05/25 文章: 5 金币: 40.28 时间: 2010-6-08 周二, 12:03 标题: 感谢有这么多的回复。 回“416070190”,植物分类学曾经在我国得到过“畸形”的发展,想要恢复那个时候的盛况是不可能的。你也知道这个学科“不能丢”,维持现状就可以了。“维持现状”不是说现在正在做的几个人自己生命体不消亡就可以,一个学科如果不能继续招到合适的博士生,将来某个时候就要断代了。所以我作这个广告不是要重新振兴什么,也是希望能继续“维持现状”而已。 另外你说你只求鉴定到属,不用太精深。“属”是相对稳定的分类单元,在修订过程中,变化不是很大的。我们国家植物有3000左右个属,一个其他学科的人对所有植物能鉴定到“属”,已经到达“业余七段”的水平可以说是相当厉害了。 但是属下的物种的面目不能总是模模糊糊,总要有人修订得更清晰一些,这些工作需要在一个相对集中的采集季跑几个月的野外,在大学里是不适合做的。大学老师一般有讲课的任务,课时卡得死死的,不象科研所的老师可以随时抬腿就走,即便有寒暑假不一定能碰到要研究的植物的花果期;再说备课讲课也要花去很多的精力,不象科研所的老师全职做科研。所以做专科专属修订的主力不在大学,研究经费的分配也如此。但是没有大学的老师讲授植物学基础课程,更不会有人来报考植物学研究生了,大学和研究所任务不同。 回复“penzhe123”和“cathaya”,在我就不专门推荐某个老师了,在第一帖里我写过“自己正在从事真正分类学的导师一般论文以某几个科属为主系列发表的,即使是发表新种,也会采用很多实验手段,不会跑到一个自己不熟悉的科里去发表新种。论文一般都比较长。” 希望“penzhe123”通过自己查各老师网页能区分出“鉴定技师”,不至于投错了门。 说起来,我写这个帖子也是因为看见几个天生适合做分类学的好人才错投到“鉴定技师”门下去了。本来这样的人才就少,能立志报分类学的又更少,好不容易来了还进错了门,正倍感遗憾,又受一个想从生理学转行学生问题的激发,才忽然写出一堆罗嗦话来。给整个学科做个广告吧,不是针对具体哪个导师。 象“cathaya”这样由于兴趣转移而换方向的很好,生物学每个学科都各有魅力。 理论上分类学应该是无穷综合的,可惜现在每一分支学科都迅速增长,想真正做到“无穷综合”很难,运用别的学科手段也总是滞后。真的需要学科之间的相互理解才能融合。象“cathaya”这样的知识背景容易和做分类的沟通,但可能需要具体的科学问题做桥梁,再通过文献去寻找和你讨论问题的人。泛泛谈理论,除非那个人跟你是特熟的朋友(这种关系又不要我来推荐了),语言从小就特默契,否则在空中挺难着陆的。 返回顶端 laowu 精灵 性别: 加入时间: 2007/11/05 文章: 151 来自: 湖北大学 金币: 165.84 时间: 2010-6-12 周六, 13:15 标题: 学植物生态,却从事植物分类教学工作,真的把植物分类学好不容易,要不停的学习、归纳、总结。但是植物分类发文章、做项目太难了。但是分类学是植物生态学很多方向的基础。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植物分类。 返回顶端 轻装前行 侠客 性别: 加入时间: 2010/02/25 文章: 25 金币: 59.23 时间: 2010-6-14 周一, 15:54 标题: 有天生的“认植物发烧友”喜欢那种爬山认植物的生活,我就是这样,我的专业是临床医学,但课余的时间就喜欢到野外拍植物认,大二的时候就开始想考研时要不要报植物分类学,就这个问题和很多人讨论过。 要说我理想的生活,就是向往野外,在自然博物馆,保护区,植物园之类的环境做经典分类都可以,但了解分类学现状的人都说这只是个梦,现在专心做经典分类的人几乎没有了,没有经费,学术评价体制也是看SCI。分类学的主流都转向分子,经典反倒成了分子的补充。出路也很有限,想靠自己双手养活自己而且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无疑很难,做分子的工作和医学遗传学工作类似,但后者有钱途得多。挣扎了许久,我还是选择了在自己的专业走下去,而分类学这个爱好,应该也会伴随我一辈子。 写下一点粗浅的看法,其实我现在还很舍不得…… 返回顶端 马克平 论坛管理员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05/24 文章: 3871 来自: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金币: 17743.41 时间: 2010-6-14 周一, 18:24 标题: 我本人不是搞植物分类学研究的,但也懂一点,也很感兴趣。根据我的了解,列出几个搞经典植物分类学为主的教授(研究员,仅列没有退休的老师):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洪德元、李振宇、张宪春、贾渝、罗毅波、覃海宁等;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彭华等;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朱华等;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夏念和、邢福武等;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李建强等;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所吴玉虎等;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曹伟等; 北京师范大学刘全儒等; 北京林业大张志翔等; 云南大学陆树刚等; 南京大学田兴军等; 四川大学何兴金等; 温州大学丁炳扬等; 上海辰山植物园马金双等; 上海师范大学曹同等; 南开大学石福臣等; 兰州大学冯虎元等; 西北大学任毅等; 哈尔滨师范大学王臣等。 挂一漏万,请大家补充。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1天7天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时间顺序时间逆序 普蘭塔--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论坛首页 - 植物鉴定 plant identification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分页 1 , 2 , 3 下一页 第 1 页,共 3 页 论坛转跳: 选择一个论坛◇专业项目区 → 信息快递 News express → 专业文献推荐 Academic literature recommended → 塔友论文集 Publications by plantaer → 全球变化生态学 global change ecology → 树轮年代学 Dendrochronology → 孢粉学与传粉生物学 Palynology Pollination biology → 蕨类植物学 Pteridology → 苔藓、地衣和藻类植物学 Bryophytes, lichens and algae → 水生生物学 Hydrobiology → 菌根生态学与微生物生态学 Mycorrhizal ecology and microbial ecology → 植物生理生态学 Plant ecophysiology → 入侵生态学 Invasion ecology → 森林动态监测 Forest dynamics plot. → 中国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 CWR China → 生物统计学 Biostatistics → 生物多样性信息学 Biodiversity informatics → “3S”技术 GIS, GPS and RS → 稳定同位素技术 Stable isotopes → 自然保护地 Nature reserve, national parks → 环境、生存与发展 Environment, living and development → 植被与植物地理 Vegetation and plant geography → 景观生态与规划Landscape ecology and landscape planning → 城市生态学 Urbanization, urban ecology and sustainability science → 动物生态学 Animal ecology → 地下生态学 Belowground ecology → 植物名称、拉丁及命名 Plant names, Latin, and Nomenclature → 植物鉴定 plant identification → 动物鉴定 Animal identification → 生态学思想和生态学史 Thought and history of ecology → 学苑杂谈 Free communications on science → 大讲堂 Lectures in ecology and related fields → 论文写作和投稿与项目申请 Paper writing and submission, funding applications → 公众科学和博物学 Citizen Science Natural History → 求助园地 Question and answer /request for help◇资源共享区 → 书籍互换网上行 Information on personal book collection and exchange → 生物生态器材、软件与技术交流版 Biological scientific instruments, software and technique communication → 人才交流 Academic positions and job opportunities◇休闲学习区 → 观点与时事 Opinions and current events → 摄影天地 Photography → 英文/口语角 English corner → 古文与历史 Classic Chinese literatures and history → 生活娱乐 Life entertainment → 音乐欣赏 Music◇站务公告区 → 站务公告 Forum bulletin and maintenance → 我有意见和建议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内部讨论区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京ICP备06038294号 普蘭塔--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论坛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研究组 创建 帮助 搜索 会员列表 团队 收藏夹 注册 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 欢迎报考植物分类学研究生 分页 1 , 2 , 3 下一页 普蘭塔--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论坛首页 - 植物鉴定 plant identification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小艾 新手上路 加入时间: 2010/05/25 文章: 5 金币: 40.28 时间: 2010-5-25 周二, 18:35 标题: 欢迎报考植物分类学研究生 (好几年不见,emay怎么上不去了? 这里也是Ronggui老师的宝地,聚集了一些热爱植物的朋友,所以借贵宝地发表一个小帖子,“欢迎报考植物分类学研究生”。如果版主觉得发在此处不合适,请任意转移。我在普上转了一会,毕竟不是老emay,关于分类学并没有很多栏目,不知道发在什么地方才能被热爱植物分类学的人看到。) “欢迎报考植物分类学研究生” 植物分类学是一个有魅力的学科。现在招收学生的时候有一点点尴尬,一方面,很多很可能天生适合做分类学研究的学生不知道该到哪里去继续深造,现在能做真正的分类学研究的地方并不多,遇到导师实际上已经转行的,学生只能跟着也偏离了方向;另一方面,导师们也会遇到并不是真正喜欢这个学科的人,培养了几年,相互耽误。 几个月前,我在“生物秀知道”(http://ask.bbioo.com/ask/show-4426.html)遇到一位想从植物生理方面转行的学生询问,我很耐心地写了回答。今天我将那个回答稍做修改也贴在这里当个广告吧。希望热爱这个专业的学生都能进对门,也希望正在做分类学的导师们“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将分类学的火种传下去。 很多学生在报考,或者转专业读植物分类学时都有种误解,以为植物分类学是不做实验的学科,记记背背植物的名字,上山采采标本照照相片就行了。有天生的“认植物发烧友”喜欢那种爬山认植物的生活,考硕士时就热情地一头扎进来,或者硕士阶段学了别的专业,有点“纵举案齐眉究竟意难平”的感觉要转行,也有开始也并不喜欢认植物的,在实验学科做烦了实验的,想在考博时转过来。无论是哪种情况,刚入门的时候都要经过思想的转变,有的人从一种喜欢转为另一种喜欢,有的人反而失望了。 真正的植物分类学也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读了这个专业的研究生, 是要通过文献、标本、野外和大量的实验室工作(依问题而定方法,有时候包括分子实验),去研究某一个科属的植物到底能分成多少个物种,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通过这样“案例”去学会做分类学研究。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通常一般人都以为植物志就象字典,你会查,或者你更牛一点,把整本字典都背下来,“啥植物都认识,真厉害!”就是植物分类学学得好。我想说,做分类学研究并不是“背字典”或者学“查字典”,而更象“重新编写字典”。因为我们国家的植物志还有很多很多不完善不精确的地方,有的物种被放错了属或者属下的组;有的属被放错了科;有的记载的几个物种实际上是同一个物种;也有个别物种实际上是几个不同物种的“混杂物”;有的物种名字一直被“张冠李戴”等等等等,你只有学会了正确的研究方法才能发现这些错误并改正它们,让别人使用“字典”更好用,这种工作称之为“修订”。当然字音字义的演化与自然界生物类群的演化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字典的修订总是想努力跟进字音字义的演化,而生物类群的演化早于人类的出现,我们的研究结果只是试图接近自然的真相,真相只有一个。所以我这个比方在这个地方不太恰当。从理论上说,分类学是可以永远伴随其他学科的发展不断完善自身的,采用的手段越多,所得到的分类系统预见性越好,不断进行的“修订”是一个无穷接近自然真相的过程。美国一所大学所开的分类学课,开篇就在第一页的ppt上写出一句哲言:“Reality beyond imagination.”然后才讲用尽现有的手段,我们的“imagination”到了什么地步,考试是列出一些新发表的论文的实验结果部分,而把分类学处理和讨论部分去掉,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自己写分类学处理部分;不象国内的分类学课程多是罗列各个科属的多样性,考试也是让学生记背这些特征。 植物分类学也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说白了就是穷尽现有的各种手段去探求植物演化结果的本来面目,它现在分多少个生物学实体,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研究到这个时候,植物的名字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你可以先称呼它们“A”和“B”,研究清楚它们的关系,最后再根据正确的方法将学名代入。命名法规是很重要,但分类在前,命名在后,命名并不是分类学的灵魂,它只是想让大家都按照一个统一的优先律原则,给它一个简短而指向一致的名称罢了。因为你不能罗嗦地叫一种植物“那个开红色的五角星形花的藤本”吧,即使允许这样罗嗦,下一个人也说到同样的植物,如果不那样称呼,谁也不知道它们其实是同一种植物了,命名法规为了避免分类发生变化的时候名字被人们叫乱了,所以人为地做了些“约定”。真正的分类学研究,和其他的基础研究一样,本质是对自然界“是什么”这类问题的探索,而不是那种通过查植物志或请教别人,知道并记住什么植物叫什么名字的“记问之学”。 招收学生的时候,老师们也喜欢那种在本科阶段是“认植物发烧友”的。在本科阶段有的学生狂热地喜欢认植物。有的热心写出一本校园植物名录来;有的把学校周边的山全爬遍了,把当地的植物志翻得滚瓜烂熟。这样的学生如果报考了科学院几个植物所植物园,跟对了分类学导师,应该说是前途无量的。为什么呢?不是说分类学并不是“认植物”或“背字典”吗?首先,这样的学生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比一般人深刻许多,各种各样的花的结构已经见了很多,甚至,在大量的观察中他们也会发现一些规律,我在一位本科生的博客中已经惊喜地看到这样的话“植物其实很奇怪,不像人那样,没有那么明显的家族特征,他们都有自己家族独特的特征。一个科一个属,在形态上总有相近的地方。他们的每个形态,都是一个ID,对我来说,我只是个观察者,但莫名其妙的就被他们这些特有的状况吸引”(徐洲锋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6590f50100cxuc.html#comment1),虽然没有人教过他,但他自己已经有了最朴素的分类学思想,一位分类学前辈曾经说,我们的分类实际上基于对性状的了解,对性状了解越多,分类越有预见性;再者,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利用前人的成果,无论做什么研究,总是先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研究生阶段解剖一个“小麻雀”的学习,知道自己过去以为“认识”的那些植物,大概在一个怎样的“精确度”,通过导师的选题,自己也会“举一反三”地寻找科研题目;另外,这些孩子都是非常热爱大自然本身而与普通人的价值观不同,本来科研就是一条开满鲜花的荆棘路,足够热爱,才能体会其中的鲜花之美,否则一路的荆棘,目中无鲜花,就只顾感受疼痛了,那样的人生太苦。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做基础研究注定要吃更多的苦,耐更多的寂寞,只有心思单纯,一心追求自己的价值观,不在意在别人眼中是否成功的人才能坐住冷板凳。(其实做科研,无论什么学科,都需要“聪慧而单纯”的学生,就是在学习中,喜欢独立地思考,不喜欢背标准的答案或迷信权威,而在生活中又属于那种比较“憨”的,比如对名次啊钱啊不太计较,这样的学生即使在大学不怎么“入流”,到了研究生阶段都会大放异彩。) 此外,从实验学科转过来的非认植物发烧友,也有后来学得很优秀的,因为他们生物学背景好,在实验中更心灵手巧,有的统计学学得很好。虽然他们在植物的“常识性”方面不如“植物发烧友”,对自己研究范围以外的植物一般不太认识,会被外行惊奇“你不是搞分类学的吗?”时感到些许尴尬,但对某一个问题的探究方面往往比“植物发烧友”挖得要深。 研究生只是科研生涯的起点,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人的一生相对于无限的科学探究来说总是短暂的,我们国家植物大概有3万多种。即使你一生从事这个学科,也不可能每个科属都由你一个人全修订一遍,你只要努力做好其中一个特定的大科大属的,掌握正确的原理和方法,随时可以换一个类群,遇到分类学问题都可以通过探究找到答案,但同时对其他科属的文献和科研进展保持在一个大致了解而“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程度就很好了。 各位读了这个帖子,觉得自己适合学植物分类学。欢迎报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华南植物园、武汉植物园等等这些单位的植物分类学或系统学的导师。 特别注意:有两种导师不能考。一种就是“鉴定技师”,导师自己认识很多植物而不太做专科专属的研究,即使他本人认识再多也没有办法在几年内把脑袋里的东西拷贝给学生一份,要想修炼成他那个样子还要靠自己下工夫,不是几年而是几十年,而且这种“认识”永远只停留在工具书现有的水平不能再进步,所以还是先花几年时间学学原理比较好,认植物可以认一辈子;还有一种就是专门钻命名法规空子的导师,也许曾经也是热血青年,也曾做过真正的分类学研究,但在研究经费短缺和SCI论文双重压力下采取了“走捷径”的方法。从研究角度来说,在深入研究的类群中发现有命名错误不能不吭声,但专门到处泛泛地寻找这种漏洞并不是分类学的正途,他们自己的研究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跟着他们只能越读越迷茫。要认出这两种导师很容易,看他的科研产出,如果都是彩图册和散布于各科的新种,就是第一种导师;如果发表的文章都不超过一页纸,全是命名问题,大概就是第二种了。 自己正在从事真正分类学的导师一般论文以某几个科属为主系列发表的,即使是发表新种,也会采用很多实验手段,不会跑到一个自己不熟悉的科里去发表新种。论文一般都比较长。 还是那句话,希望热爱这个专业的学生都能进对门,也希望正在做分类学的导师们“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将分类学的火种传下去。 返回顶端 lamina_x 精灵王 加入时间: 2009/01/26 文章: 319 金币: 583.11 时间: 2010-6-01 周二, 18:50 标题: 支持植物分类 返回顶端 sing312 侠客 加入时间: 2009/10/15 文章: 38 金币: 84.36 时间: 2010-6-02 周三, 10:31 标题: 很好的贴,解了我很久的疑问,顶一个 返回顶端 真爱一生 侠客 加入时间: 2009/12/14 文章: 43 金币: 16.11 时间: 2010-6-02 周三, 21:39 标题: 对不起 文章我没看 但我对植物分类有浓厚的兴趣 研究生期间认识植物给我带来很多欢乐 也爬过了许多大好河山 但当面临毕业时 我选择放弃它 而不是继续深造 因为我毕竟要生活 要经济基础 来安慰我的家人和我自己 植物学只能作为爱好 因为前途我觉得不是很好 不是我不重视 是我更需要生活 返回顶端 小艾 新手上路 加入时间: 2010/05/25 文章: 5 金币: 40.28 时间: 2010-6-03 周四, 11:25 标题: 你说的问题很现实,这在客观上也是生源流失的原因之一。如果分类学的钱很多很多,考的人一定也很多,我也不用在这里做广告了。 从事科学和艺术,职业和兴趣合二为一,从工作本身得到的精神回报要多一些,经济上回报就不是很多,也不是少到要完全放弃生活责任。即便是助研,几千也是有的,当然我不知道你负担有多重,或者追求的生活品质有多高。 如果从事一个职业,收入除了满足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需要,还能有稳定的储蓄,那“钱”的问题已经不单单是“钱”本身,它代表别人对你的承认。人都渴望做真实的自己,同时又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这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和过去相比,科研人员的待遇已经有了提高,但其他一些行业提高得更快,从事那些行业更容易得到别人的承认,但工作本身的乐趣就很难说。 关键看个人对这两个方面的权衡吧。 返回顶端 416070190 精灵王 性别: 加入时间: 2009/04/27 文章: 328 来自: ibcas,ucas 金币: 549.95 时间: 2010-6-03 周四, 12:00 标题: 渴望做真实的自己,同时又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这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这个我很赞同! 其实好多东西都是现实的无奈,谁不想做真实的自己?可是人是生物,他必须学会适应环境!没有办法啊! 我当时考了分类,但是挂了,现在做生态学,其实我感觉真正意义完全做分类不是很大,他必须也其他学科结合才能体现其价值(个人知识有限,理解也就这么多) 有时候社会压力决定着我们必须放弃自己喜欢的,毕竟我是俗人,我要吃饭,我要偿还贷款,回报父母这么多年的培养,在吃饭或者生存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谁都会放弃自己的爱好。就像生物一样,为了生存,它有时候必须丢失一些性状去适应它周围的环境!在适应中进化,在进化中适应! 仅个人观点 _________________ 做最好的自己!积累现在,收获未来! 返回顶端 小艾 新手上路 加入时间: 2010/05/25 文章: 5 金币: 40.28 时间: 2010-6-03 周四, 17:51 标题: 吃饭或者生存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不至于这么惨吧? 你可以去调查一下现正从事分类学研究的人的生活状态嘛,肯定不是活不下去那种,但也不是非常富裕的那种。先想清楚这个问题再考进来也好。 不过在这里纠结在这个问题上,这楼就歪到一边去了。应该到杂谈去探讨人生去。 赶快纠正回来:列位若有心,请仔细看第一贴,关于植物分类学的通俗解释,以及它与“认植物”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欢迎热爱分类学研究的人报考。 返回顶端 416070190 精灵王 性别: 加入时间: 2009/04/27 文章: 328 来自: ibcas,ucas 金币: 549.95 时间: 2010-6-03 周四, 18:09 标题: 其实我还是希望有更多人去学习和研究植物分类学,这个基础学科不能丢,不过还是面临着巨大压力,就是不太好毕业,如果做分子方面还好一点,要是做修订之类不是很容易毕业!(做分子分类没有做形态分类好就业,个人认为),其实有些东西还是回归现实比较好一点,我是俗人,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崇高理想,我只想好好学习,学点有利于以后发展和就业的能力!,想想大学那时的冲动,考研时依然选择了植物分类,后来挂了,去生态了,其实发现自己学生态也挺好的! 分类学要发展,我支持,但我估计没机会去学了,现实的无奈,我只要懂一些基本的原理和认识一些植物就可以,能够独立鉴定到属就算不错了,至于多么精通,那就不必了! _________________ 做最好的自己!积累现在,收获未来! 返回顶端 416070190 精灵王 性别: 加入时间: 2009/04/27 文章: 328 来自: ibcas,ucas 金币: 549.95 时间: 2010-6-03 周四, 18:12 标题: 小艾 写道: 吃饭或者生存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不至于这么惨吧? 你可以去调查一下现正从事分类学研究的人的生活状态嘛,肯定不是活不下去那种,但也不是非常富裕的那种。先想清楚这个问题再考进来也好。 不过在这里纠结在这个问题上,这楼就歪到一边去了。应该到杂谈去探讨人生去。 赶快纠正回来:列位若有心,请仔细看第一贴,关于植物分类学的通俗解释,以及它与“认植物”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欢迎热爱分类学研究的人报考。 你可以看看大学做分类的老师,现在基本不做了,因为没有科研经费啊!现在基恩都换方向了,在中国这种科研体制下,没有办法,再说分类学已经经历的她的辉煌,学科更替也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地学中的地貌学一样,也是没有办法,暂且能维持就可以了! _________________ 做最好的自己!积累现在,收获未来! 返回顶端 penzhe123 骑士 加入时间: 2009/12/06 文章: 70 金币: 165.20 时间: 2010-6-03 周四, 21:43 标题: 我是名大三学生,就要学植物分类,大学也属于认植物厉害的一类,请问中科院的话,哪几个老师,在经典分类方面做的好呢?~~请楼上师兄师姐指教 返回顶端 cathaya 新手上路 加入时间: 2007/08/20 文章: 1 金币: 2.15 时间: 2010-6-04 周五, 1:56 标题: 看了之后很有感触,又让我想起了我的大学时光和考研之前的那段纠结与挣扎的过程。 现在的认识是分类是很基础,但是就像您所说的,分类的工作类似于一种重编或者说修订字典的过程,在大学四年分类生活,我用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看翻阅植物志,检索表,爬山。大四上发育课之余,我接触了植物发育这个领域,渐渐地我感觉分类满足不了我的求知欲了,我更多的时候想知道发育中某个生物学过程的具体调控机制,而不是具体地将某几个分类地位不清楚的物种进行重新评估。之后就面临考研定专业,那段时间真的非常痛苦与纠结,现在终于过来了,现在我选择了发育专业,把分类当成了我最大的爱好,虽然有时想起来会惋惜但大部分时间我释然了,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会把分类和进化思想用在我发育的研究中呢,O(∩_∩)O~ 很想知道您所说的“欢迎报考植物分类研究生”是指那些老师呢?很想有时间能向这些老师请教一下 返回顶端 小艾 新手上路 加入时间: 2010/05/25 文章: 5 金币: 40.28 时间: 2010-6-08 周二, 12:03 标题: 感谢有这么多的回复。 回“416070190”,植物分类学曾经在我国得到过“畸形”的发展,想要恢复那个时候的盛况是不可能的。你也知道这个学科“不能丢”,维持现状就可以了。“维持现状”不是说现在正在做的几个人自己生命体不消亡就可以,一个学科如果不能继续招到合适的博士生,将来某个时候就要断代了。所以我作这个广告不是要重新振兴什么,也是希望能继续“维持现状”而已。 另外你说你只求鉴定到属,不用太精深。“属”是相对稳定的分类单元,在修订过程中,变化不是很大的。我们国家植物有3000左右个属,一个其他学科的人对所有植物能鉴定到“属”,已经到达“业余七段”的水平可以说是相当厉害了。 但是属下的物种的面目不能总是模模糊糊,总要有人修订得更清晰一些,这些工作需要在一个相对集中的采集季跑几个月的野外,在大学里是不适合做的。大学老师一般有讲课的任务,课时卡得死死的,不象科研所的老师可以随时抬腿就走,即便有寒暑假不一定能碰到要研究的植物的花果期;再说备课讲课也要花去很多的精力,不象科研所的老师全职做科研。所以做专科专属修订的主力不在大学,研究经费的分配也如此。但是没有大学的老师讲授植物学基础课程,更不会有人来报考植物学研究生了,大学和研究所任务不同。 回复“penzhe123”和“cathaya”,在我就不专门推荐某个老师了,在第一帖里我写过“自己正在从事真正分类学的导师一般论文以某几个科属为主系列发表的,即使是发表新种,也会采用很多实验手段,不会跑到一个自己不熟悉的科里去发表新种。论文一般都比较长。” 希望“penzhe123”通过自己查各老师网页能区分出“鉴定技师”,不至于投错了门。 说起来,我写这个帖子也是因为看见几个天生适合做分类学的好人才错投到“鉴定技师”门下去了。本来这样的人才就少,能立志报分类学的又更少,好不容易来了还进错了门,正倍感遗憾,又受一个想从生理学转行学生问题的激发,才忽然写出一堆罗嗦话来。给整个学科做个广告吧,不是针对具体哪个导师。 象“cathaya”这样由于兴趣转移而换方向的很好,生物学每个学科都各有魅力。 理论上分类学应该是无穷综合的,可惜现在每一分支学科都迅速增长,想真正做到“无穷综合”很难,运用别的学科手段也总是滞后。真的需要学科之间的相互理解才能融合。象“cathaya”这样的知识背景容易和做分类的沟通,但可能需要具体的科学问题做桥梁,再通过文献去寻找和你讨论问题的人。泛泛谈理论,除非那个人跟你是特熟的朋友(这种关系又不要我来推荐了),语言从小就特默契,否则在空中挺难着陆的。 返回顶端 laowu 精灵 性别: 加入时间: 2007/11/05 文章: 151 来自: 湖北大学 金币: 165.84 时间: 2010-6-12 周六, 13:15 标题: 学植物生态,却从事植物分类教学工作,真的把植物分类学好不容易,要不停的学习、归纳、总结。但是植物分类发文章、做项目太难了。但是分类学是植物生态学很多方向的基础。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植物分类。 返回顶端 轻装前行 侠客 性别: 加入时间: 2010/02/25 文章: 25 金币: 59.23 时间: 2010-6-14 周一, 15:54 标题: 有天生的“认植物发烧友”喜欢那种爬山认植物的生活,我就是这样,我的专业是临床医学,但课余的时间就喜欢到野外拍植物认,大二的时候就开始想考研时要不要报植物分类学,就这个问题和很多人讨论过。 要说我理想的生活,就是向往野外,在自然博物馆,保护区,植物园之类的环境做经典分类都可以,但了解分类学现状的人都说这只是个梦,现在专心做经典分类的人几乎没有了,没有经费,学术评价体制也是看SCI。分类学的主流都转向分子,经典反倒成了分子的补充。出路也很有限,想靠自己双手养活自己而且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无疑很难,做分子的工作和医学遗传学工作类似,但后者有钱途得多。挣扎了许久,我还是选择了在自己的专业走下去,而分类学这个爱好,应该也会伴随我一辈子。 写下一点粗浅的看法,其实我现在还很舍不得…… 返回顶端 马克平 论坛管理员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05/24 文章: 3871 来自: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金币: 17743.41 时间: 2010-6-14 周一, 18:24 标题: 我本人不是搞植物分类学研究的,但也懂一点,也很感兴趣。根据我的了解,列出几个搞经典植物分类学为主的教授(研究员,仅列没有退休的老师):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洪德元、李振宇、张宪春、贾渝、罗毅波、覃海宁等;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彭华等;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朱华等;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夏念和、邢福武等;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李建强等;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所吴玉虎等;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曹伟等; 北京师范大学刘全儒等; 北京林业大张志翔等; 云南大学陆树刚等; 南京大学田兴军等; 四川大学何兴金等; 温州大学丁炳扬等; 上海辰山植物园马金双等; 上海师范大学曹同等; 南开大学石福臣等; 兰州大学冯虎元等; 西北大学任毅等; 哈尔滨师范大学王臣等。 挂一漏万,请大家补充。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1天7天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时间顺序时间逆序 普蘭塔--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论坛首页 - 植物鉴定 plant identification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分页 1 , 2 , 3 下一页 第 1 页,共 3 页 论坛转跳: 选择一个论坛◇专业项目区 → 信息快递 News express → 专业文献推荐 Academic literature recommended → 塔友论文集 Publications by plantaer → 全球变化生态学 global change ecology → 树轮年代学 Dendrochronology → 孢粉学与传粉生物学 Palynology Pollination biology → 蕨类植物学 Pteridology → 苔藓、地衣和藻类植物学 Bryophytes, lichens and algae → 水生生物学 Hydrobiology → 菌根生态学与微生物生态学 Mycorrhizal ecology and microbial ecology → 植物生理生态学 Plant ecophysiology → 入侵生态学 Invasion ecology → 森林动态监测 Forest dynamics plot. → 中国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 CWR China → 生物统计学 Biostatistics → 生物多样性信息学 Biodiversity informatics → “3S”技术 GIS, GPS and RS → 稳定同位素技术 Stable isotopes → 自然保护地 Nature reserve, national parks → 环境、生存与发展 Environment, living and development → 植被与植物地理 Vegetation and plant geography → 景观生态与规划Landscape ecology and landscape planning → 城市生态学 Urbanization, urban ecology and sustainability science → 动物生态学 Animal ecology → 地下生态学 Belowground ecology → 植物名称、拉丁及命名 Plant names, Latin, and Nomenclature → 植物鉴定 plant identification → 动物鉴定 Animal identification → 生态学思想和生态学史 Thought and history of ecology → 学苑杂谈 Free communications on science → 大讲堂 Lectures in ecology and related fields → 论文写作和投稿与项目申请 Paper writing and submission, funding applications → 公众科学和博物学 Citizen Science Natural History → 求助园地 Question and answer /request for help◇资源共享区 → 书籍互换网上行 Information on personal book collection and exchange → 生物生态器材、软件与技术交流版 Biological scientific instruments, software and technique communication → 人才交流 Academic positions and job opportunities◇休闲学习区 → 观点与时事 Opinions and current events → 摄影天地 Photography → 英文/口语角 English corner → 古文与历史 Classic Chinese literatures and history → 生活娱乐 Life entertainment → 音乐欣赏 Music◇站务公告区 → 站务公告 Forum bulletin and maintenance → 我有意见和建议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内部讨论区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京ICP备06038294号
42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上中下三册)亚马逊网站预订
antiscience 2014-6-4 08:28
860页100克纸全彩印,每一册的封面均不完全相同,预售限400套。 2014.06.30结束预订和优惠。 北京大学老校长许智宏院士推荐。 行走于夏威夷群岛各条山道(trails),欣赏夏威夷特有植物,感受生物多样性的变迁。书中细致记录了桔梗科半边莲亚科木本植物、菊科多种木本植物、檀香属植物、铁心木属植物等。 韦尔克斯菊,菊科。夏威夷特有植物。木本,最高能长到6米。 宽叶指叶木,五加科。夏威夷特有植物。 田园夏威夷 附赠三枚书签(手绘3种特有植物): bookmark.pdf 作者刘华杰在夏威夷大岛的火山区观察多形铁心木
101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征寻植物属的译名
antiscience 2012-8-16 22:50
菊科的Dubautia[尚无中译名] 桔梗科的Clermontia 菊科的Argyroxiphium
43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植物分科歌
热度 1 Hunshandake 2012-8-15 14:56
三白草科 多年草本叶互生,茎节叶柄成鞘状。 托叶膜质叶全缘,苞片明显误作花。 花小两性无花被,花序穗状或总状。 雄蕊离生 3-8 ,果实不裂为蒴果。 杨柳科 落叶木本树皮苦,单叶互生花单性。 雌雄异株葇荑状,苞片膜质无花被。 雄花雄蕊2 至多,雌花2 皮合1 室。 早春飞絮状如雪,种子基部生长毛。 胡桃科 落叶木本叶互生,羽状复叶无托叶。 雌雄同株花不同,雄花下垂葇荑状。 雌花单一或数朵,组成花序种类多。 坚果具翅或包被,皆由苞片发育来。 桦木科 落叶木本叶互生,托叶早落花单性。 雌雄同株花不同,雄花下垂葇荑状。 雌花花序圆柱状,聚伞花序集聚成。 坚果具翅或无翅,种子1 枚无胚乳。 壳斗科 木本落叶或常绿,叶脉羽状叶革质。 花序直立呈穗状,雄花花序偶葇荑。 雌雄同株无花瓣,苞片发达包雌花。 坚果生在总苞内,因而得名称壳斗。 榆科 落叶木本叶互生,叶不对称有锯齿。 叶脉羽状或3 出,托叶早落花小型。 雌雄同株不同花,子房上位2 心皮。 翅果核果小坚果,通常有翅如铜钱。 桑科 植物通常含乳汁,托叶早落花小型。 单性同株或异株,花序密集总类多。 葇荑头状圆锥状,隐头花序无花果。 果实发育连花序,桑椹复果最常见。 荨麻科 草本通常具螯毛,茎具纤维供纺织。 单叶对生或互生,常常左右不对称。 绿色小花为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 叶脉通常为三出,果实瘦果或核果。 蓼科 草本植物节膨大,单叶互生为全缘。 叶柄基部常扩大,托叶膜质呈鞘状。 整齐两性花簇生,聚集各式花序型。 花被片5 花瓣状,子房上位仅1 室。 三棱双凸小坚果,包于宿存花被中 藜科 草本稀为小灌木,单叶互生偶对生。 花小两性无托叶,单性菠菜不同株。 花被通常为绿色,果期出现附属物。 子房上位1 胚珠,果实通常为胞果。 苋科 草本直立或伏卧,单叶互生或对生。 花小两性稀单性,色彩多样供栽培。 花序密集聚伞状,再集穗状或圆锥。 苞片花被干膜质,雄蕊与被成对生。 子房上位仅1 室,胞果包于花被中。 紫茉莉科 单叶对生或互生,辐射花冠呈两性。 单生簇生或聚伞,宿存苞片花萼状。 单层花被为合生,檐部裂片3 - 5。 子房上位仅l 室,1 颗胚珠在其中。 瘦果表面具棱槽,包于宿存花被中。 商陆科 单叶互生并全缘,花序顶生或腋生。 苞片不再最显著,花器发育不完全。 萼片离生4 - 5 ,雄蕊与萼为互生。 心皮1 枚至多数,子房上位为浆果 马齿苋科 草本通常为肉质,单叶互生或对生。 托叶膜质或缺如,两性花冠多整齐。 萼片2 枚或为 5,花瓣 4 5稀多数。 雄蕊通常4 - 8 ,子房 1 室胚珠多。 蒴果接近干膜质,盖裂瓣裂稀不裂。 石竹科 草本通常节膨大,单叶对生基部合。 托叶膜质或缺如,辐射花冠组分全。 花萼 4 5基成筒,花瓣同数常具爪。 雄蕊同数或2 倍,胎座特立居中央。 睡莲科 水生草本出淤泥,茎叶出水或漂浮。 多有肥厚地下茎,单叶互生具长柄。 叶片盾形或心形,单生长梗花两性。 辐射对称3 基数,花被鲜艳香非常。 雄蕊多数围子房,果实生于花托上。 连香树科 落叶乔木叶具柄,长枝对生短单生。 单性异株无花被,雄蕊15 - 20 枚。 雌花长梗房上位,心皮下具1 苞片。 内皮木质蓇葖果,种子一端生有翅。 本科植物仅1 属,多为国家保护级 毛茛科 多数草本无托叶,单叶分裂或复叶。 基生互生稀对生,花被原始偶有距。 5 数花被雄蕊多,分离雌蕊多心皮。 子房上位胚珠多,聚合蓇葖或痩果。 小檗科 灌木草本叶互生,单叶羽叶至三回。 整齐完全花两性,各式花序或单生。 花被通常 4 - 6,离生覆瓦 2 3轮。 部分花瓣有蜜腺,雄蕊同瓣而对生。 心皮1 室房上位,浆果蒴果蓇葖果。 木兰科 木本植物叶互生,枝上托叶留环痕。 花被一般不分化,柱状花托雌雄多。 花被分离3 基数,螺旋排列原始性, 子房上位心皮离,果实常为聚合果。 腊梅科 木本单叶具短柄,对生全缘无托叶。 单生辐射花两性,蜡质花朵味芳香。 花被多数为同形,数轮排列覆瓦状。 生于壶形花托外,雄蕊 5 - 30 枚。 子房上位仅1 室,瘦果包于花托内。 罂粟科 多数草本有乳汁,单叶互生无托叶。 萼片2 枚早脱落,花瓣4 枚雄蕊多。 部分种类两侧对,花瓣往往还有距。 侧膜胎座两心皮,合生子房成蒴果。 十字花科 蔬菜多由本科生,单叶基生或茎生。 总状花序花两性,十字花冠4 基数。 雄蕊四强共六枚,2 皮1 室膜隔离。 子房上位为角果,侧膜胎座长短果。 景天科 景天茎叶为肉质,单叶无柄无托叶。 花序顶生聚伞状,稀为总状或单花。 辐射对称花两性,萼片4 5 花瓣同。 雄蕊同数或2 倍,心皮离生基部合。 蒴果或者蓇葖果,种子细小胚乳少。 海桐科 木本皮有树脂道,全缘单叶为互生。 辐射对称花两性,排成花序种类齐。 萼片5 枚花瓣5 ,雄蕊 5 枚相互生。 子房上位成蒴果,2 3 5 裂同心皮。 金缕梅科 木本常具星状毛,单叶互生有托叶。 雌雄同株或杂性,小花头状或总状。 萼筒子房稍合生,缘部截形或几裂。 花瓣同数花萼裂,雄蕊 4 5或更多。 子房下位分2 室,中轴胎座柱2 枚。 杜仲科 落叶乔木含胶汁,枝内生长片状髓。 单叶互生有叶柄,雌雄异株无花被。 生于幼枝苞叶内,与叶同发或先开。 雄花簇生具花梗,雄蕊离生 4-10 。 子房扁平2 心皮,化作具翅小坚果 悬铃木科 落叶乔木有星毛,树皮苍白大片脱。 冬芽包于叶柄下,直到早春随风落。 长柄互生叶掌裂,雄雌花序不同枝。 聚合坚果为球形,枝头摇曳如悬铃。 一美二英三法国,数球种类即分明。 蔷薇科 多具托叶叶互生,蔷薇花冠有萼筒。 花萼5 枚基联合,花瓣5 数或重瓣。 花萼凹凸心皮数,四个亚科借此分。 心皮1 枚为桃李,心皮离生绣线梅。 心皮合生苹果梨,花托凹陷为蔷薇。 豆科 植物多为羽状叶,三处羽状或多回。 花瓣5 数为蝶形,不为蝶形别亚科。 雄蕊10枚 9 + 1,子房上位单雌蕊。 边缘胎座成荚果,凭借花冠分三科。 辐射对称含羞草,真假蝶形辨云实。 酢浆草科 草本常有地下茎,三出复叶如心形。 辐射整齐花两性,萼片5 枚覆瓦状。 花瓣同数雄蕊10,5 皮5 室房上位。 蒴果浆果最常见,绿化栽培作草皮 牻牛儿苗科 草本通常有腺毛,单叶互生或对生。 羽状深裂或掌裂,对生托叶花两性。 萼片4 5 稍合生,花瓣同数下周位。 雄蕊与之成整倍,雌蕊结合5 心皮。 蒴果先端有长喙,开裂翻卷样式奇。 蒺藜科 草本常为羽状叶,刺状托叶常宿存。 辐射对称花两性,萼片5 枚稍合生。 花瓣同数无腺体,雄蕊与之成整倍。 子房上位4 5 室,每室胚珠2 至多。 蒴果开裂常有刺,因而得名作蒺藜。 芸香科 木本植物常有刺,单身复叶或复叶。 叶片常有透明点,内有油质味独特。 花冠辐射相对称,花瓣离生雄蕊多。 子房上位有花盘,柑果蓇葖或蒴果。 苦木科 木本树皮有苦味,羽叶互生罕对生。 花序总状圆锥状,或为聚伞顶腋生。 辐射对称花单性,萼片通常3 - 5。 覆瓦排列或镊合,花瓣同数可缺如。 果实浆果核果状,或为翅果不开裂。 楝科 羽状复叶为木本,互生全缘无托叶。 叶基多少有偏斜,各型花序腋顶生。 杯状萼小4 5 裂,偶尔离生覆瓦状。 花瓣同数稍合生,花药连成雄蕊管。 无柄花药内向着,子房上位胚珠多。 远志科 草本全缘叶互生,偶尔对生或缺如。 两侧对称花完全,具有苞片小苞片。 萼片5 枚不等长,花瓣如同蝶形花。 龙骨花瓣仅一枚,其它狭小如鳞片。 雄蕊8 枚丝连鞘,子房上位鞘中包。 大戟科 植物通常具乳汁,花序杯状聚伞形。 单叶互生花单性,同株着生亦不同。 花序外围具总苞,雄蕊数目随种异。 子房上位3 心皮,中轴胎座为蒴果。 秋海棠科 单叶互生茎有节,叶不对称基歪斜。 托叶2 枚常脱落,雌雄同株单性花。 雄花花被2 - 5,雄蕊多数稍合生。 雌花花被同样多,子房下位中轴座。 柱头常常稍扭曲,果为蒴果或浆果。 仙人掌科 多年草本茎肉质,叶片退化变为刺。 花冠辐射或两侧,花萼花冠数目多。 雄蕊多数生花喉,子房上位胚珠多。 花柱合生柱头裂,肉质浆果不常见。 本生沙漠干旱区,本地栽培为观赏。 黄杨科 常绿木本无乳汁,不具托叶近革质。 单叶对生对互生,全缘或者有锯齿。 花不完全且绿色,萼片花瓣常缺失。 雄花雄蕊 4 - 6,雌花3 室房上位。 漆树科 木本树皮含树脂,复叶互生无托叶。 两性单性或杂性,花小整齐性别奇。 萼片离生3 - 5,花瓣同数偶尔无。 雄蕊与之成整倍,雌蕊1 室房上位。 果实多为核果状,种子肉质无胚乳。 冬青科 多为常绿小乔木,单叶互生花异株。 花萼裂片三角形,覆瓦排列常宿存。 花瓣分离稍结合,雄蕊花瓣相互生。 子房上位结核果,胚乳肉质种皮薄。 卫矛科 乔木灌木或藤本,单叶对生也互生。 托叶小形常早落,淡绿花被常两性。 辐射对称偶单生,聚伞圆锥顶腋生。 萼片花瓣 4 - 5,雄蕊互生且同数。 子房上位4 5 室,核果蒴果偶有翅。 省沽油科 奇数羽叶对互生,有时退化为单身。 具有托叶小托叶,总状花序顶腋生。 整齐花冠5 出数,雄蕊花瓣相互生。 心皮2 3 房上位,上部分离下合生。 倒生胚珠中轴座,蒴果核果蓇葖果。 槭树科 落叶木本无托叶,叶片3 裂或掌裂。 雌雄同株同花生,也可异株为单性。 花冠整齐黄绿色,萼片花冠4 - 5。 雄蕊通常为8 枚,柱头2 裂房上位。 2 室子房成分果,具翅坚果好定科。 七叶树科 落叶乔木或灌木,掌状七叶枝条粗。 总状圆锥花顶生,两侧对称花两性。 萼片4 5 覆瓦列,花瓣离生不等形。 雄蕊长短不一致,子房上位3 心皮。 果实3 裂为蒴果,种子大型无胚乳。 无患子科 木本多为羽状叶,小叶全缘或齿缺。 花小两性无托叶,各式花序顶腋生。 萼片分离 4 - 6,花瓣同数偶没有。 基部内侧有附属,雄蕊8 枚连基部。 2 3 心皮房上位,龙眼荔枝属此类。 凤仙花科 肉质草本节膨大,左右对称两性花。 单个数朵生叶腋,花冠色素染指甲。 花萼如瓣有3 片,基部有距可分辨。 花瓣5 枚分旗翼,唇瓣有距样式奇。 雄蕊5 枚花丝短,子房上位果长圆。 蒴果室背常开裂,种籽弹出性子急。 鼠李科 木本单叶常具刺,叶脉犹如三叉戟。 花小整齐常两性,萼筒5 裂不分离。 花瓣同数生萼筒,雄蕊对生数目同。 花盘发达为肉质,子房上位藏其中。 萼筒宿存包果实,部分种类缘有翅。 最为常见浆核果,大枣拐枣和鼠李。 葡萄科 藤本攀援凭卷须,聚伞伞房穗花序。 枝条有棱或条纹,茎节增大具关节。 互生单叶或复叶,托叶贴柄有或缺。 两性单性花整齐,萼裂 4 5或 3 7。 花瓣同数基合生,雄蕊花瓣相对生。 子房上位为浆果,种子坚硬胚乳多。 椴树科 木本全身被星毛,单叶互生托叶小。 聚伞圆锥顶腋生,萼片5 枚花两性。 苞片宿存如扁担,花瓣数目同萼片。 雄蕊10枚至多数,基部合生集成束。 子房上位室数多,核果蒴果或浆果。 锦葵科 单叶互生叶掌裂,常被星毛2 托叶。 辐射对称花两性,单生簇生或集聚。 常有总苞称副萼,萼片5 枚基合生。 单体雄蕊房上位,中轴胎座心皮多。 蒴果分果或浆果,折叠子叶号分别。 梧桐科 单叶互生有托叶,两性单性常对称。 果实开裂或聚合,心皮呈叶如灯笼。 圆锥聚伞花序生,花瓣5 枚列回旋。 雄蕊多数排2 列,1 列退化1 列合。 子房上位4 - 5室,中轴胎座干果多。 猕猴桃科 攀援灌木有乔木,枝髓实心或片层。 单叶互生锯齿多,羽状脉被星毛密。 5 枚萼片常宿存,同数花瓣覆瓦排。 雄蕊多数离或束,子房上位多珠室。 胚珠倒生于中轴,浆果味美奇异果。 藤黄科 茎叶常具油腺点,单叶对生或轮生。 花序多种与单生,整齐花常性别杂。 多体雄蕊常成束,花瓣萼片2 至 6。 子房上位心皮多,心皮花柱相同数。 胚珠多数常倒生,侧膜胎座与中轴。 柽柳科 互生叶小如鳞片,穗状花序较明显。 萼片花瓣4 5 数,雄蕊互生于花瓣。 雌蕊1 室房上位,花柱离生常3 枚。 蒴果1 室不完全,种子先端有毛被。 生长环境耐干旱,西北沙地最常见。 堇菜科 中医药用称地丁,草本植物叶基生。 托叶基部连叶柄,两侧对称花两性。 苞片2 枚花萼5 ,花瓣有距亦或无。 雄蕊花瓣相互生,花药背具附属物。 3 皮1 室房上位,侧膜胎座结蒴果。 蒴果开裂为3 瓣,种子多数随之落。 瑞香科 单叶全缘为木本,偶为草本茎强韧。 花序头状或总状,花冠辐射而对称。 花萼下位花冠状,花冠退化如鳞片。 雄蕊花丝不明显,着生萼管排两列。 子房上位1 2 室,内生胚珠各1 枚。 花萼如管味奇香,本科植物最相像。 胡颓子科 木本植物生西北,全身鳞片色银灰。 全缘单叶无托叶,不惧日晒与风吹。 花朵小型颜色绿,形成总状穗花序。 花被管状 2-4 ,子房上位仅 1 室。 果期花被要收缩,先端肉质包浆果。 千屈菜科 全缘叶片常对生,辐射花冠花两性。 花朵单生在枝顶,或成花序顶腋生。 花萼裂片4 - 6,花瓣同数生边部。 雄蕊数目常较多,大小不同样式奇。 子房上位与萼离,每室胚珠有多粒。 安石榴科 落叶木本叶对生,偶尔簇生无托叶。 两性花瓣5 - 7 ,宿存萼筒裂片同。 子房下位雄蕊多,各室排列为中轴。 果实将熟不同初,子房外升内轮降。 下面心皮具中轴,上层心皮化侧膜。 浆果肥厚种子多,种皮肉质为水果。 八角枫科 单叶互生偶有刺,基部两侧不对称。 叶有长柄托叶缺,聚伞花序叶腋生。 花冠整齐为两性,苞片早落为线形。 萼片子房相贴生,花瓣开裂常翻卷。 雄蕊花瓣相同数,子房下位1 胚珠。 蓝果树科 单叶互生无托叶,木本植物有叶柄。 头状花序最常见,亦为总状或伞形。 雄花萼小不发育,花瓣5 枚相离生。 雄蕊2 轮常10枚,雌花花萼裂片 5。 花瓣较小房下位,核果翅果种皮薄。 五加科 草本木本常具刺,托叶贴柄连成鞘。 伞形花序或头状,辐射对称花较小。 花序最外有总苞,萼小花瓣顶成帽。 雄蕊与之成整倍,花盘肉质房下位。 胚珠倒生有多室,果实浆果状核果。 伞形科 草本中空叶互生,特殊气味多药用。 复叶通常为多回,叶柄基部形成鞘。 花序顶生或腋生,通常单伞复伞形。 花瓣5 枚房下位,2 皮2 室1 胚珠。 分果双悬侧压扁,果实棱部有油管。 山茱萸科 木本单叶常对生,辐射对称花两性。 排列各式花序形,常具苞片花瓣形。 花萼裂片4 - 5,花瓣分离同雄蕊。 雌蕊心皮2 - 4,子房下位花柱1 。 果实核果或浆果,种子胚小胚乳多。 蓝雪科 多年草本灌木小,单叶互生托叶少。 花在花序一侧生,两性花常辐射称。 筒状花萼有裂棱,膜质着色好分别。 雄蕊5 枚花对生,子房上位1 室存。 蒴果常包宿萼内,种子一粒生盐碱。 柿树科 单叶全缘常互生,雌雄常异花单性。 宿存花萼果期大,花冠旋转 3 - 7。 雄蕊基生倍数生,子房上位有多室。 浆果种子有薄皮,柿与君迁味道鲜。 木犀科 木本植物对生叶,两性花冠无托叶。 圆锥聚伞顶或腋,花萼花冠常4 裂。 雄蕊2 枚常下位,两个心皮房上位。 浆核翅蒴种类多,观赏绿化用此科。 马钱科 两性整齐为单叶,花序多歧再排列。 花萼花冠4 5 裂,冠生雄蕊常内藏。 子房上位常2 室,蒴果浆果核果生。 醉鱼草多香美丽,观赏栽培作药行。 夹竹桃科 草木藤本多年生,乳汁水液遍全身。 草叶全缘对或轮,托叶常退脉羽状。 大花两性形整齐,萼常5 裂冠合瓣。 花冠喉部有附属,5 枚雄蕊生于上。 子房上位心皮2 ,浆核朔果蓇葖果。 萝藦科 草本藤本常攀援,块根肉质乳汁粘。 单叶全缘脉羽状,聚伞花序成伞状。 花冠合瓣檐5 裂,雌雄粘生合蕊柱。 子房上位2 心皮,侧膜胎座蓇葖果。 旋花科 缠绕匍匐草质藤,常有乳汁叶互生。 叶形多样花生腋,梗细常有2 苞片。 冠生雄蕊有5 枚,漏斗花冠相互生。 中轴胎座两胚珠,子房上位蒴果成。 花荵科 互生对生常草本,两性花为5 基数。 花冠辐状或筒状,雄蕊5 枚冠筒上。 花盘环状常5 裂,子房上位心皮变。 中轴胎座成蒴果,中华花荵绿化多。 紫草科 草本植物被硬毛,单叶互生多粗糙。 单歧蝎尾聚散序,5 枚雄蕊冠上找。 花萼5 枚冠5 瓣,喉部常有附属物。 两个心皮4 深裂,复雌蕊生4 坚果。 马鞭草科 单叶对生茎具棱,常无托叶叶对生。 花序穗状或聚伞,花萼杯状果宿存。 花冠合生4 5 裂,雄蕊4 枚为二强。 子房上位两心皮,坚果成熟才分离。 唇形科 茎四棱,叶对生,挥发油脂遍全身。 轮伞花序唇形冠,2 强雄蕊高处站。 子房上位2 心合,留下4 个小坚果。 薄荷藿香与荆芥,益母黄芩可活血。 茄科 双韧维管叶互生,聚伞花序叶腋成。 合瓣花冠常成筒,雄蕊5 枚相互生。 中轴胎座两心皮,每室多胚果实生。 浆果常可作蔬菜,烟草常用蒴果栽。 玄参科 草多稀有树木生,单叶多为相对生。 两性花成各花序,萼片宿存冠合生。 二唇裂片4 - 5, 二强雄蕊冠筒生。 子房上位有2 室,中轴胎座蒴果成。 唇形与之多相似,茎圆而非四方棱。 紫葳科 乔木灌木稀草本,单叶复叶稀互生。 两性花大多美丽,左右对称多花序。 雄蕊5 枚生冠基,裂片互生1 不育。 子房位于花盘上,1 至2 室多胚珠。 家种梓树与楸树,凌霄攀上是大户。 胡麻科 草本多为叶对生,两侧对称花两性。 单生叶腋顶生序,花冠筒状稍似唇。 雄蕊4 枚花互生,花盘杯状房上位。 中轴胎座花柱 1,蒴果坚果核果状。 车前科 草本单叶常基生,基部呈鞘脉近平。 穗状花序有两性,花冠膜质花小型。 雄蕊4 枚冠筒内,子房上位蒴果坐。 全草是宝药效好,叶似辐条容易找。 茜草科 单叶对生或轮生,两片托叶柄基生。 花多两性辐射称,4 5 基数样式多。 雄蕊花冠相互生,子房下位常2 室。 蒴果核果和浆果,胚珠多数至1 枚。 忍冬科 灌木缠绕或直立,本质柔软大髓心。 对生叶来无托叶,两性花称聚簇生。 花筒子房基处合,雄蕊4 - 5与互生。 子房下位浆核果,药用观赏价值多。 败酱科 常见草本多年生,叶片对生或基生。 羽状分裂或全缘,花小两性无托叶。 花序聚伞圆锥状,花萼小而不明显。 花冠筒状微具距,雄蕊3 枚或4 枚。 子房下位有3 室,仅有1 室可发育。 果实常见为蒴果,先端增大形成翅。 葫芦科 藤本植物草本质,侧生卷须可攀援。 单叶互生掌状裂,雌雄同异花单性。 花萼5 裂花冠合,雄蕊5 枚药常曲。 子房下位3 侧膜,柱头3 个胚珠多。 瓠果内质种子多,东西南北瓜水果。 桔梗科 多为草本稀木本,直立攀援汁液多。 常单叶生无托叶,聚伞花序单二歧。 两性花常相对称,萼筒子房相合生。 花冠5 裂样式多,雄蕊同数基处着。 子房下位半下位,中轴胎座蒴果成。 菊科 此乃被子第一科,分布极广用极多。 头状花序有总苞,舌花管花萼变毛。 5 枚雄蕊常合生,紧抱一起称聚药。 下位子房珠室1 ,瘦果有毛随风跑。 禾本科 此科常有禾与竹,农工绿化功勋著。 秆空有节基分枝,单叶互生成两列。 叶鞘舌耳有或缺,脉纵平行好分别。 两性花小装小穗,颖包稃片裹浆片。 雄蕊常3 药丁字,子房上位一珠室。 颖果常作粮食用,稻麦黍粟见四处。 莎草科 草本常有根状茎,地上无节三棱形。 叶有三列茎实心,或仅叶鞘闭合生。 各种花序或小穗,毛鳞常见花被退。 雄蕊常3 雌蕊复,子房上位1 珠室。 坚果三棱凸球形,荸荠香附作药行。 棕榈科 木本茎直主干明,叶基宿存常抱茎。 鞘片纤维用处广,棕垫棕绳与棕箱。 叶似圆扁簇生顶,掌状分裂皱褶长。 花序常为圆锥状,花小整齐性难分。 6 片花被6 雄蕊,两轮排列单雌蕊。 子房上位多3 室,浆果核果长圆状。 天南星科 草本常有球根茎,体含乳汁气生根, 茎基常有膜质鞘,叶形叶脉样式多。 肉穗花序佛焰苞,宿存早落色彩耀。 花小味臭性难分,雄蕊稀 1 2 4 8, 雌蕊1 枚心室多,浆果密集穗轴生。 鸭趾草科 多汁草本直或攀,柄基膜质鞘抱茎。 互生单叶并行脉,辐射对称花两性。 花被2 轮外宿存,6 枚雄蕊或2 退。 两个药室并或叉,1 个雌蕊房上位。 中轴胎座或蒴果,种子有棱胚盖圆。 雨久花科 多年草本水边生,根状茎粗或横走。 地上茎短叶鞘包,辐射对称花两性。 6 片花被覆瓦状,6 枚雄蕊缺或退。 雌蕊1 枚房上位,3 室中轴1 侧膜。 果实有分蒴和胞,常见凤眼鸭舌草。 百合科 多年草本稀木本,基生单叶基互生。 辐射对称花两性,6 枚花被两轮生。 同数雄蕊与花对,子房大多安上位。 3 室子房中轴座,心皮3 数雌蕊复。 茎大花美蒴果浆,葱蒜百合郁金香。 石蒜科 鳞茎根茎多年生,线形带状叶基生。 伞形花序合两性,常有总苞成膜状。 花被6 枚如花瓣,雄蕊6 枚两轮转。 3 个心皮如百合,子房却在下位安。 美丽清香用处广,水仙石蒜君子兰。 薯蓣科 攀援缠绕多年生,块茎肉质常似根。 叶常互生稀为对,基部心形掌脉明。 叶柄关节常扭转,雌雄异株花单性。 花被6 片列两轮,雄蕊6 枚或3 退。 子房下位有3 室,蒴果3 瓣有3 翅。 鸢尾科 多年草本茎多样,长叶基生套折状。 两性对称两轮生,花被皆为花瓣相。 雄蕊3 枚基处生,柱头3 裂似花瓣。 子房下位3 心皮,胎座3 室中轴长。 蒴果背裂易种植,药用观赏皆为上。 芭蕉科 大型草本树模样,鞘状叶柄茎包上。 互生大叶羽脉长,花序穗状圆锥状。 两性单性皆存在,6 被2 轮不整齐。 雄蕊6 枚或缺1 ,下位子房3 室生。 丝状柱头常3 个,长形浆果为水果。 姜科 多年草本清香气,根茎球茎单生茎。 单叶有鞘叶舌在,椭叶线形羽状脉。 花序总状或单生,两性花来左右称。 花被6 枚两轮生,雄蕊1 育2 退去。 子房下位有3 室,中轴胎座蒴果成。 美人蕉科 粗大芽本多年生,根茎块状叶大型。 羽状叶脉中脉起,鞘状抱茎无叶舌。 两性花艳不整齐,两轮花被共6 枚。 6 枚雄蕊如花瓣,也生两轮有重瓣。 子房下位有3 室,蒴果具疣种细微。
个人分类: 网络搜集|292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经典植物分类的越来越少
热度 1 gudushanren 2011-5-23 15:10
现在随着科学水平和科研仪器设备的精密程度日益提高,大家都瞄准分子去了,传统的植物经典分类,不记得那位大家说过的一句话“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要邀请外国专家来帮中国进行植物分类工作了”是不是真的会实现哟!
199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直惦记你
热度 1 saraca 2011-4-27 01:21
一直惦记你 去年初夏 看到你, 惊叹你,花落草地, 如此优雅,如此端庄, 洁白的花瓣,透着点点红。 静静地休憩在草地上, 衬着着金色的夕阳, 美丽,迷人! 一地落花, 一树绿叶, 枝头却也难以觅到你的芳踪。 一声叹息, 无从知晓你的名字, 但一直把你惦记。 今岁初夏, 又看到了你。 依然静静落地, 优雅、美丽。 伞状的大树,枝繁叶茂, 难以隐藏那盛开的美丽。 密密的花朵,簇拥相随, 嗡嗡的蜂声,酝酿甜蜜。 又一朵花悄然落地,却也掷地有声:“啪”。 手持树叶, 我一心欢喜,知道了芳名:油桐子。 旋即, 又想起10年前曾见过你, 那圆溜溜的果实, 脑海依旧。
个人分类: 认识植物|3081 次阅读|2 个评论
又见桐花开
热度 6 saraca 2011-4-27 00:42
又见 桐花开 花,落了一地,一朵一朵,自自然然地散落在草地上。洁白的花瓣,红红的花丝,如一幅美丽的地毯铺就在绿荫之下。轻轻捡一朵,仔细端详,情不自禁地笑了:呵呵,我又见到你了! 去岁此时,刚来植物园,散步时看到这样一地落花,惊叹于它的端庄、大方、美丽,却为难于无从知晓她的芳名。捡起落花,放在一枚凋落的黄叶上,拍了好多张不同的花朵造型。起身,仔细观察落花之上的树,却是一树的碧绿,枝头没有花朵,也没有果实,只是茂盛的绿叶。仔细看花的结构,只看到了两轮雄蕊,没有雌蕊,忐忑之余把它归为大戟科,但却无从鉴定。这些照片,我不时地翻看,喜欢白色的花朵衬着叶子的灿黄,期间也曾问过一些同事,也无从定名。然而,它始终是放在我的心上的。 如今,我们不又见面了吗?欢喜之余,沿着树干向上望去,一树繁花,与碧绿树叶相衬交错,非常热闹。端详着它的阔卵形叶,一起散步的春,摘了一片叶子与旁边乌桕树的叶子比较了一阵说,从叶脉和叶型上来说,应该是大戟科。回到办公室,仔细翻看植物志,终于确定,它就是油桐Vernicia fordii,雌雄异花。此时的我,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似乎把一年来惦记在心头的花朵放下了。 油桐,不是很有名的么?它的果实叫桐子,可榨油,俗称桐油,用来刷在木家具上防水用的。此时脑海里,立即掠过10年前在易门出差,路过一树结满无花果般大小的油桐果,蒴果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那时候的我,只曾认识油桐果,不曾看见过这么漂亮的油桐花。 人生,如同迷团一样,让我在不同的时空遇到了同一种树,分别相遇在它的果期和花期。是什么让我,要穿越10年的时空才能把花和果都归结在一棵树上?十年,认识一棵树,有点长。 千年桐 千年桐,只曾看到过文献图片,只曾隐约记得,它与油桐同属于一个属Vernicia。该属植物全世界只有3种,分布于亚洲东部,中国就有这2种。我一直期盼着见到千年桐,只因为遐想,这树有一千岁啦?那不知有多老啊? 每天傍晚,在植物园散步,总要路过一株年轻的树,树干笔直,树型削瘦,在一片草地上,有些玉树临风。冬天落叶,春天到了,又抽出嫩绿的叶子。每次路过,总会看到它的胸牌:山桐子Vernicia montana,大戟科。在我的认知范围里,名字带"桐"字的植物太多了,单是大戟科家族中,油桐、血桐、白桐、野桐等等就很多种。 也是在油桐花盛开的那几天,又一次散步,远远地看到嫩绿的叶子从中,簇拥着大团大团的的白色花球。树下,散落着数十朵白色的花朵,同样是白色花瓣,红色的花丝,像极了油桐花。山桐子开花啦! 仔细观察,这所谓的山桐子与油桐的花基本上没有两样,但分类检索表上清楚地表明了两个种的区别。除了叶子不同外,主要区别在于果实特征。前者的果实有皱折,三棱,后者的果实光滑无棱。 看来,不用太长时间,只是朝夕间,我居然可以亲眼见到千年桐开花了。等到七八月份,还可以看到到它们的果实呢!我又把果实给惦记上了.......
个人分类: 认识植物|5925 次阅读|12 个评论
我为藤山柳狂
热度 3 saraca 2010-8-15 02:21
我为藤山柳狂,写下这一行字,乃是因为心里牵挂的是两个学生。一个是九月份即将入学的硕士生,另一个则是大三学生。俩人结伴而行,放暑假后就直奔美丽的彩云之南。做好出差准备后,又前往富饶的蜀国之地采集藤山柳。 藤山柳,何许宝贝植物?奇花异卉?灵丹妙药?非也!此乃猕猴桃科东亚特有属,中国特有属,华东特有属,四川特有属植物罢了。罢,也非简单地曰罢就罢。一个藤本的,独在深山花开花落的植物,早在 10 年前我做博士论文时就开始惦记上它了。那时,只是因为与论文材料毒药树相关而非主体,就顺带做了其胚胎学发育,而后藏于心底。 特有类群,这对于理解中国特有植物在全球植物区系中的作用具有举足轻重之用。令植物学家刮目相看的还是它属下分类较为混乱。自 19 世纪末期成立该属以来,辛勤的植物采集家们就为分类学家们贡献了不少难题。在 100 年间,新种不断,兼有旧种合并。从当初的 4 个种,到 10 个种,到 20 个种,再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 28 个种。紧接着,分类历史在这里转了个急弯。 1989 年,植物学家汤彦承先生通过近 500 份标本的鉴定和性状统计分析,大刀阔斧般地改写了该属的分类历史,把 20 多个种一并归为 1 个种, 4 个亚种。任凭那 28 个种的毛被多少,花多花少,叶形如何?惊呼:分类学家的 种 与自然 种 的水平线在哪里?吴征镒先生 2005 年曰:这是一个正处于分化发展中的物种。偶独叹曰:分类学研究如同所有的学科研究一样,不外乎根据现象提出假设,猜想和推测,进而孜孜不倦地提供科学实验证据。 十年来,我惦着藤山柳。 10 年的最后一年,我意外地得到了项目资助,进行藤山柳属的植物分类学和谱系地理学研究。形态与分子的综合利用,也许能为心中的藤山柳做点什么? 如同同龄的科研工作者戏言:拿不到项目头痛,拿到项目全身痛。这可贵的,如甘霖般的经费,在研究中只能打细算,并满怀希望:能有个好的 自圆其说 般的故事。自 此,开始了我为藤山柳狂的研究之旅。 首要任务就是居群采样。短短一年时间,爬山涉水,绿野仙踪般的跟着当地向导采集到了 20 多个居群样品。没有合适的学生,只能只身前往,背着行囊,带着标本和硅胶,穿梭于绿林山野。盯着骄阳,迎着细雨,寻找藤山柳的踪影。未找到时,身边的秀丽河川都不入眼;慧眼识珠,相见恨晚时,名不见经传的山野也会让我欣喜若狂,对着小花小草狂拍一通。晚上,回到山脚农家小店,当店家忙碌饭菜时,是我压制标本,整理采集记录的宝贵时间。忙完,山茅野菜,可口入胃,抬头看天,星斗满天,璀璨夺目,一天的疲惫全都倏然散去,变成了沉沉的梦乡。可以说,这是一个艰辛而有收获的采集之旅。同时,也是一个奇妙的,其乐无比的采集之旅。藤山柳为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匆匆之中,结识了不少当地的植物向导,一不小心集中攀登了中国的许多名川大山,游历峨嵋,瓦屋,青城,贡嘎雪山,九寨黄龙,华山,太白山,神农架,金佛山,甘肃麦积山等等。如此的游历路线,伴着青山绿水,雪山湖泊,溪水潺潺,花草葳蕤,何等幸哉!当然,前提是采集顺利。 回首那些独自踏上旅途的独行侠生活,回想那些旅途中的风景和人物,看着那些不遗余力采到的实验样品和标本,看着学生提取出来的总 DNA ,偶尔我也会去翻看那些旅途中拍下几千张野外植物风景图片。那一片金黄色的毛茛,那繁星满天般密密的繁缕,那林下成片的紫的黄的紫堇,那松涛阵阵的林中陡峭的山峰,那随风飘来的雨雾,慢慢地弥漫开来。 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居群了,有些累了,只好请学生出门采集了。在这个蝉鸣迭起的夜晚,轻轻地写下:我为藤山柳狂。
个人分类: 出差在外|3522 次阅读|6 个评论
闻香识植物(一)-蒜香
热度 1 saraca 2010-5-12 08:27
提起植物的味道,人们总想到芳香、甜蜜等字样。今天当我再次整理植物图片的时候,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种很有意思的植物,它的味道呀,可不怎么样?但对于北方喜欢吃大葱的朋友来说,它却是好香好香的哦!郑重申明一点,它和百合科葱属一点都不沾边哦! 记得到去年9月初,去西双版纳的药用植物研究所拜访一位大学同学,看到办公室后的苗圃栅栏上爬满了一些藤子,绿油油的叶片从中,挂着一串串紫色的花朵,花大而艳丽,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目光。上前仔细看,花漏斗状,花冠4-5裂,二唇型,还有扁扁的长角果,到底是什么呢?同学说是豆科的,因为他的角果。我说没有豆科典型的蝶型花冠,看它的角果和花瓣该是罗摩科的吧?这样争议着,因为饭后要赶回昆明,就忙着去品尝版纳的烤茶花鸡了。   等回到昆明,和喜欢植物分类的同事凑在一块,Jeep一眼就说:哎呀,这是版纳植物园新大桥旁新种的藤本嘛?我一时想不起它的名字了。你们揉一揉,闻闻它什么味道? 屋里其余的3位刚揉了一下,就立刻大叫道:“啊,大蒜味儿!” “这么浓啊!” “这么呛鼻!” “嗯,是蒜味!” “那,会是什么科呢?” 大家分头查资料,还电话咨询,最后电话那头的回答与网上的资料一致,原来叫蒜香藤! “嗯,总算搞定了,但是不觉得香啊!” “那就油锅煸炒一下嘛!” 呵呵,很有意思的名字,非常的形象生动!我们再也不会忘记了!朋友你记住了吗?北方的朋友,你要尝尝吗? 蒜香藤( pseudocalymma alliaceum ),紫葳科,原产于太平洋彼岸的圭亚那和巴西等地区。蒜香藤花期为10-12月,开花时,花朵散发出蒜味,用手揉搓它的叶片,可嗅到浓浓的蒜味;木质的茎蔓以至根系,在受损后也释放出蒜香,因而得名。怪不得属名后的种加词 alliaceum也带有石蒜科大蒜( Allium sativa )的影子。 蒜香藤的花多而密集,花初绽放时为粉紫色带淡红,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花色逐渐变淡,最后过渡到白色,由于花朵盛开迟早不一,每朵花都经过先后变色过程,故整个植株在花期可见多种色彩同时并存,格外瞩目。
个人分类: 认识植物|5414 次阅读|2 个评论
怎样进行植物识别与分类?
热度 1 Bobby 2009-8-2 09:20
一种植物形态与他种植物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决定了它们同属于一个科或属,不同点决定它们各自成独立的种。所以对于识别种类,既要知共同点,也要知不同点,要抓主要矛盾,才能把种区分好。 例如槐和洋槐同科不同属,它们都有荚果,有蝶形花冠,决定它们属于豆科。而槐属于槐属,洋槐属于洋槐属。槐属花中雄蕊 10 个分离,果实为念珠状不裂。洋槐属花雄蕊 10 个结合两体(两体即是 10 个雄蕊中有 9 个花丝结合,另 1 个分离),果实扁平,成熟后开裂。另外二者树枝不同,槐的幼枝绿色,洋槐幼枝非绿色,洋槐树枝有刺(托叶成的刺),而槐无刺。抓住这几点,就可以把两者区别开来。 在抓不同点时,应注意书本上鉴别特征多从花果上分,所以要注意把书本写的和实际植物对照。如紫穗槐叶为羽状复叶,样子有点象槐和洋槐的叶,但开花时不同:紫穗槐开紫花,果亦小,仅一种子,与槐和洋槐(白色花)不同。 注意花果区别,固然不可少,但野外工作,有时遇一植物偏偏无花又无果。则枝叶特点也应细细察看,找出特点所在,如紫穗槐的小叶对着阳光看看,可见有许多明亮的小油点,这是槐和洋槐的小叶所没有的,据此即可区分。 认识绝大多数植物种类主要是依靠花和果的形态,那么为什么要以花和果作为辨别植物种类的重要依据呢? 因为每种植物的花和果在形态结构上有相当大的稳定性,最能代表种的特色,因此植物分类研究确定科、属、种时主要看花、果特点而定。当然,其它部分如根、茎、叶及其附属物如毛绒等也要注意兼顾。而对于根、茎、叶而言,同一种植物在北方和南方很可能差别较大,甚至同一株植物上或同一个枝条上的叶片都可能有区别。 明确了上述要点,就要注意阅读植物分类检索表了,因为植物分类检索表是鉴别植物的钥匙。 (摘自:北京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编 . 怎样识别植物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7 ) 附: 植物分类学教案: http://www.lpssz.edu.cn/jpkc/jiaoan_zwx/%D6%B2%CE%EF%B7%D6%C0%E0%D1%A7%BD%CC%B0%B8.htm 中国植物图像库( Plant Photo Bank of China , PPBC ): http://www.plantphoto.cn/ 这到底是什么植物? (英国见到的一种树,果子娇艳欲滴,似不何食)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11457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