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分布式计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比特币系统模型分析——区块链技术研究心得之一
Babituo 2017-11-27 09:09
对于以“无处不在的可靠计算”为目的的分布式计算系统而言,区块链技术意味的是“无处不在的可靠数据”。所以,应该好好学习、研究和发展区块链技术。 从比特币谈起。 人类贸易活动中的一个巨大问题 自从人类发明了货币,物物交换的行为被商品交换的行为替代。货币的巧妙之处在于:人们可将一次交易分解为了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即价值转移和权证转移的过程。这样就彻底从 “ 物物交换要求交换双方必须同时拥有对方认可的等价物 ” 的强约束中解放出来了,自此开辟了大大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繁荣昌盛的商业贸易活动。 也正因如此,人类的贸易活动,天然就产生了这两个过程必须同步的问题,也就是: “如何保证价值的转移和货币的转移两个过程要么同步完成,要么同步取消?”的问题。人类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主要是在执行货币的生产,储存及其使用转移过程及其管理上付出的代价。“交易成本”就是对这些代价的一个统一的称呼。简言之,对于交易双方而言,银行业的服务就是代价。 一般侠义以为,交易成本仅包含管理货币及其转移活动带来的消耗,殊不知:几乎人类社会所有的交易相关的问题,本质上都只不过是 “ 对货币及其转移过程的管理失当 ”所造成的一种具体现象。由该管理不当带来的损失,也是交易成本不可忽视的大块头部分。简言之,对于交易双方而言,为建立信任付出的代价,以及因信任缺失带来的损失,让交易这个简单的行为付出了极其高昂的成本。 这么说来, 交易成本高始终是困扰人类贸易活动的一个巨大的难题。 回顾到人类在发明商品交换的行为之前的交换行为,是 “物-物交换”,直接交换价值,交易中只发生一次价值的转移过程,而且是双向的转移,因此交易成本几乎是0。如果能找到一种交易方法,既可获得“物-物交换 ” 的 0交易成本的好处,又获能得商品交换的 可灵活异步交换价值 的好处,不就会发起一场交易方式的革命么?怎么才能做到? 有一个办法是:保证商品交换中的货币转移过程能伴随价值转移的过程绝对可靠地进行。即,能确保如下两点: 价值转移成功,货币转移也自动成功,价值转移失败,货币转移也失败; 货币转移能成功,价值转移才进行,货币转移不能成功,价值转移就不会进行。 这样的话,货币完全可以 “隐形存在”,交易者可以完全不必关心货币转移过程是怎么进行的。一个交易的过程被分解为如下两个环节串行地进行: 提交交易合约,请求验证; 验证通过,则执行交易,验证不过则取消交易。 如果可以做到这样的效果的话,交易者只需把精力放在形成合约上,验证的事会及时可靠准确地进行。人类贸易活动的交易成本,就可缩减为维持一个系统运转的成本,这个系统负责对所有的货币及其转移过程进行自动同步处理。这个系统的运转是永不犯错的、而且是任何个人和私利集团都无法实施有效干涉的。 基于互联网的 P2P对等网络协议来构建和运行一个这样的系统,就是比特币系统给出的解决方案! 待续...
个人分类: 智慧城市|4438 次阅读|0 个评论
Linux:虚拟并行运算环境mpi的配置简介
sanshiphy 2017-4-18 14:56
问题: 有一台电脑, 1 cpu , 超线程 8 核,已安装 Ubuntu 系统。现配置两台虚拟机,每台虚拟机 1cpu , 3 核,两台虚拟机均安装 Ubuntu server 系统,并实现 mpi 并行运算。 思路:利用 vmware 构造虚拟机,利用 ssh 实现不同虚拟机之间的免密码访问,在虚拟机主节点上利用 nfs 服务器设置不同节点之间的共享文件夹。 详情请参考附件: 虚拟并行运算环境mpi的配置v2.0.pdf
个人分类: 技术备忘录|4505 次阅读|0 个评论
Special Issu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and AI
热度 1 JRoy 2016-4-7 18:11
Editorial Special Issu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uesteditors Juan M. CORCHADO , University of Salamanca, Spain Li WEIGANG , University of Brasilia, Brazil Javier BAJO ,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Madrid, Spain Fei WU , 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 Tiancheng LI , University of Salamanca, Spain Contact Email: t.c.li@usal.es 4:1! Googl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program,AlphaGo, has won Go Master Lee Sedol in a best-of-five competition held inKorean March 9-15, 2016. Seen by many as a landmark moment for AI, the outcomedid not come as a surprise, considering the excellent combination of 1920 CPUswith sophisticated AI algorithms, including neural networks and Monte Carlotree search ( Silver et al. 2016; Gibney et al. 2016). Indeed, research ondistributed comput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CAI) has matured during thelast decade and many effective applications are now deployed, performing an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computer science, including the two mosthyped technologies: Internet of Things and Big Data. Indeed, it is fair tosay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distributed environmentsis becoming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high added value and economic potential. As a testimony to theconsiderable momentum in RD activities regarding DCAI, this special issuecontains six outstanding papers from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CAIand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Agents andMulti-Agent Systems held in the University of Salamanca, Spain, June 2015. The selectedcontributions cover new theories, techniques, and approaches on DCAI systems,from distributed adaptive searching to group decision-making, from multi-agentsystem for crisis management to multi-robot scheduling for flow shop, and fromambient intelligence for entertainment to multi-camera monitoring systems forrehabilitation therapy. The first paper by Wall (2016) investigates theeffects of alternating th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setting of distributedadaptive search (DAS) processes, with emphasis on the complexity ofinteractions between partial search problems assigned to search agents. DASprocesses occur in a large variety ofreal-world systems in which networked agents collaboratively search for higherlevels of performance, obtaining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for which one scientificchallenge is to coordinate and allow distributed agents to deal with thecross-agent interactions. The presented work is interesting because in order toreduce the problem complexity in many practical DAS applications, it isnecessary to segment the overall search problem into disjoint partial problems,and then delegate them to different search agents. In such cases, dependenciesacross the agents’ partial search problems become inevitable, which will causesignificant performance degradationif not properly taken into account. The second paper by Carneiro et al. (2016) presents an intelligent negotiation model to supportthe group decision-making process, which facilitates arguments, complexalgorithms and agent modelling. In general, supporting group decision-making inubiquitous contexts is a complex task, as it has to deal with a large number offactors. Aware of the drawbacks of existing models that are barely adaptable tothe business world reality, the presented work makes use of a social networkinglogic which simultaneously preserves the amount and quality of intelligencegenerated in face-to-face meetings, while defining strategies to deal withimportant points such as the type of attributes in the multi-criteria problems,agents reasoning and intelligent dialogues. The third paper by Britoy et al. (2016) presents the use of Situated Artificial Institution(SAI) within a hybrid, interactive, normative multi-agent system to regulatehuman collaboration in crisis management. To provide a context aware crisisregul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constitutive level between environmentaland normative states, providing a loose coupling of normative regulation withenvironment evolution, thus making it possible to keep both levels independentand easy-to-change in the face of complex and changing crisis situations. Normsare specified to regulate the actions of human actors based on both statusfunctions and the actors’ actions, leading to a declarative and distinct SAImodelling that manages the crisis with a context-aware crisis regulation. The forth paper by Rincon et al. (2016) involves a human-agent society where virtual agentsand humans coexist and interact transparently into a fully integratedenvironment.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mbient intelligence application wherehumans are immersed into a system and are treated as agents with an emotionalstate. What is particularly interesting is the resulting social emotional modelwhich is able to maximize the welfare of humans by always playing the mostappropriate music, in which each individual will be represented by an agentthat has an emotional response according to its musical taste. The varyingemotions of each agent are then collected and used to update the social emotionof the group. The emotional state of agents is indicated as one important issueto consider in the human-agent society. The fifth paper by Nielsen et al. (2016) presents a constraint propagation driven approach formulti-robot task allocation in flow shop scheduling, providing a prompt serviceto a set of routine direct and reverse queries. This involves aresource-constrained multi-product scheduling problem for an AGV- served flowshop, where multiple material handling transport modes provide movement of workpieces between machining centers in the 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 Network(MTN). This network of repetitively acting local transportation modesencompassing an MTN structure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multimodal processscheduling treated in terms of optimizing AGV fleet scheduling problems,subject to fuzzy operation time constraints and uncertainty of robots. In thepresented work, both production takt and operations execution time aredescribed by imprecise data. In contrast to the above theoretical and/or novelapproach study, the last paper by Oliver etal. (2016) stands out more from an experimental perspective, whichinvestigates in detail how the overlap of several infrared beams affects thetracked position of the user, depending on the angle of incidence of light,distance to the target, distance between sensors, and the number of capturedevices used. The experiment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Kinect camera which probablyrepresents one of the latest advances in cameras and three-dimensionalcapturing technology. The experimental findings have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for the design of intelligent patient-rehabilitation environments. Thisindicates a good RD direction for utilizing AI technologies to improvepeople’s lives. We would like to thank all theauthors for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is special issue. We appreciate thededication from the reviewers for their time and detailed reviews. The great support from the editorialoffice is also highly appreciated. It isour hope that these papers capture some of the latest major scientificdevelopments and that they can serve as a springboard for further improvementsand developments . References Carneiro ,J., Martinho, D., Marreiros, G., et al., 2016. Intelligent negotiation modelfor ubiquitous group decision scenarios. Front. Inform. Technol. Electron.Eng., 17(4): 296-308.http://dx.doi.org/10.1631/FITEE.1500344 de Brito , M., Thévin, L., Garbay, C., et al., 2016. Supporting flexible regulationof crisis management by means of situated artificial institution. Front.Inform. Technol. Electron. Eng., 17(4):309-324. http://dx.doi.org/10.1631/FITEE.1500369 Gibney ,E., 2016. Google AI algorithm masters ancient game of Go. Nature, 529:445-446. http://dx.doi.org/10.1038/529445a Nielsen ,I., Wójcik, R., Bocewicz, G., et al., 2016. Multimodal processes optimizationsubject to fuzzy operation time constraints: declarative modeling approach.Front. Inform. Technol. Electron. Eng., 17(4):338-347. http://dx.doi.org/10.1631/FITEE.1500359 Oliver ,M., Montero, F., Molina, J.P., et al., 2016. Multicamera systems forrehabilitation therapies: a study of the precision of Microsoft Kinect sensors.Front. Inform. Technol. Electron. Eng., 17(4):348-364. http://dx.doi.org/10.1631/FITEE.1500347 Rincon ,J.A., Bajo, J., Fernandez, A., et al., 2016. Using emo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of human-agent societies. Front. Inform. Technol. Electron. Eng.,17(4):325-337. http://dx.doi.org/10.1631/FITEE.1500343 Silver ,D., Huang, A., Maddison, C.J., et al., 2016. Mastering the game of Go with deepneural networks and tree search. Nature, 529:484-489. http://dx.doi.org/10.1038/nature16961 Wall ,F., 2016.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in adaptive distributed search processes:effects on performance and the role of complexity. Front. Inform. Technol.Electron. Eng., 17(4):283-295. http://dx.doi.org/10.1631/FITEE.1500306 All the papers can be accessed @ 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 Engineering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9706 次阅读|1 个评论
并行处理 & 分布式计算 & 异构集群 & GPGPU & 云计算 相关网址
businessman 2013-6-30 01:44
GPGPU : www.gpgpu.org NVIDIA Forum : https://devtalk.nvidia.com/ AMD 2010 高校加速计算竞赛 : http://accontest.amd.com.cn AccelerEyes : http://www.accelereyes.com/ 异构计算专区 : http://hc.csdn.net/ 异构开发技术论坛 : http://forum.csdn.net/SList/Heterogeneous/
个人分类: 经典分享|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GIMPS(伟大的因特网梅森素数搜索活动)--引自中国分布式计算总站
fromscratch 2013-5-18 11:00
http://www.equn.com/wiki/GIMPS Great Internet Mersenne Prime Search (伟大的因特网梅森素数搜索活动),也常简写为 GIMPS ,是全世界第一个基于互联网的 分布式计算 项目。该项目希望联合全球所有的乐于奉献的数学爱好者们的计算机,使用 Prime95 或 MPrime 软件来寻找 梅森素数 。 梅森素数得名于 马丁·梅森 (Martin Mersenne)。马兰·梅森,十七世纪法国教士、数学家,生于 1588 年,他学识渊博,为人热情,是法兰西科学院的奠基人。 素数 也叫 质数 ,是只能被自己和1整除的数,例如 2、3、5、7、11 等。2500年前,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证明了素数是无限的,并提出少量素数可写成“ 2的n次方减1”的形式,这里 n 也是一个素数。此后著名数学家如费马、笛卡尔、莱布尼兹、欧拉、哥德巴赫、鲁卡斯、香吉斯、柯尔、吉里斯等都曾对这种素数进行过研究,马丁·梅森是其中成果较为卓著的一位,因此后人将“2的n次方减1”形式的素数称为梅森素数。 梅森素数貌似简单,但研究难度却很大。它不仅需要高深的理论和纯熟的技巧,而且还需要进行艰巨的计算。 1995年底~1996年初美国数学家及程序设计师乔治·沃特曼编制了一个梅森素数计算程序,并把它放在网页上供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免费使用,这就是闻名世界的 GIMPS 项目。该项目采取分布式计算方式,利用大量普通计算机的闲置计算资源来获得相当于超级计算机的运算能力。著名的英国《自然》杂志曾有一则报道认为:GIMPS 项目不仅会进一步激发人们对梅森素数探寻的热情,而且会引起人们对分布式计算应用研究的高度重视。1997年美国数学家及程序设计师斯科特·库尔沃斯基和其他人建立了“素数网”(PrimeNet),使分配搜索区间和向 GIMPS 发送报告自动化。现在只要人们去 GIMPS 的主页下载一个名为 Prime95 免费程序,就可以立即参加 GIMPS 项目来搜寻梅森素数。 梅森素数优美而稀少,如同钻石。迄今为止,人类历尽艰辛,总共只发现了 47 个梅森素数。其中 13 个是由 GIMPS 发现的。
个人分类: 见闻|16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听一个关于“并行计算”的讲座
chenhuansheng 2012-9-28 22:46
昨天得到罗博士的通知,说有一个分布式计算的讲座。建议去听。今晚就去了。 因为也打着幌子,上过了两次的《数字地球导论》。这个课程采用的承继成的书,通篇下来很多格网计算和分布式计算的内容,去查了很多资料还是没有搞懂。而且我所面临的学生与我自己一样,都没有多少计算机背景,所以这部分还是略去了,不敢讲。不过自己多少还是花了精力,了解了一点皮毛。今晚既然有这个讲座,何不去听听,万一将来用得上。 还好,也不是全部在坐飞机。多少明白一点。也亏这个博士用浅显的话语讲解,还不停地用我们可能接触到的例子解释。 今晚学院的老师也来了几位,两个领导。最后提问的环节,一个领导坦白说自己不涉及这个领域,没有这样的知识背景。意思是在坦诚自己没有听懂。多好,几多年了,头一回看到我们学院的领导这么坦白地说自己。我记得曾经亲见有的领导不懂装懂,还大话连篇地瞎评论。 下面是我听讲座后的一些感受。因为是外行,这些记录都不一定准确。也没有拷课件,偏偏出门只带了铅笔,还没有刀子,到了后期连笔记都没有办法做。现在成还记得一点,感觉写下来。 报告人:王永君;题目:并行算法地形分析研究 我学到的基本内容: 1 、什么是并行算法? 不同 CPU 同步运算。对一个任务进行分块,将计算的任务交给不同的 cpu 来完成。 进一步理解,必然涉及 A :数据的储存,是集中储存在一个硬盘上(共享式储存)还是分布式储存? B: 任务的合理分配(合理负载)?如何分配?是否需要人为干预? C :任务的组织由谁来进行? MPI 、 OpenMP 等承担了这种分配任务的角色。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如何称呼? 2 、并行算法首先极大地提高了计算能力和速度。庞大的任务,原来用普通的个人计算机,需要较长时间的运算,甚至不可能完成运算。并行算法解决了这些问题。把任务分配给不同的 cpu 分别承担,然后将计算的结果汇总、融合,交给你答案。 3 、并行计算必须充分考虑 / 检测算法依赖的问题。对于不同的子任务,如果他们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关联性和顺序性,后一个子任务必须以前一个子任务的计算结果为计算前提时,显然这两个子任务就不能同步展开计算。 所以,并行计算适合于那些可以同步并行分开计算的任务,这样的任务可以是庞大的。但是不一定是复杂的。复杂的任务,不管庞大与否,要先进行分解,才能合理采用并行计算的思路来处理。 4 、并行计算因为计算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可以实现精细化。过去许多的任务,因为涉及的参数众多、或者数据量过于庞大,可能采取一些策略忽略掉一些非关键因素,或者采用较为粗糙的分辨率数据进行计算。现在并行计算可以进行尝试,使之精细化。 这种发展方向可能遇到的情形: A :发现原来没有发现的情况。实际上很多规律、性质等都是具有尺度依赖的,只有在合理的尺度上才能够成立或者适用。现在把它精细化了,可能会发现在较精细的分辨率、尺度下的新的规律。就像量子力学与原来的牛顿力学,完全不同的概念。当然,他们并行不悖,各自有各自的适用领域。这可能需要我们重新构架我们的一些概念和知识逻辑了。 B 、直接借用原来粗尺度下的概念来解释和认定精细计算的结果,会出现悖论。比如地貌上,一个区域的山脊线、山顶峰是确定的。但是精细化计算以后,可能出现局部的山脊、局部的高峰。这个东西还能叫做山脊吗,还能叫山峰吗?自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计算的结果为转移。显然这时精细化计算结果的解释出了问题,与客观世界不符。这种不符,是错误了?还是我们应该产生新的认识呢(过去的认识不够、或没有认识到)?不好说。 5 、地理数据的并行运算,涉及到空间数据的分块。这种分块有时候,是需要人为干预的。王博士的例子中就提到,坡向、坡度的计算,单个栅格的计算结果,依赖于相邻的八个像元的值。这时候就存在边沿效应。作为分块边沿的像元可能会有错误的分块计算结果。直接把他们合并起来就出问题。解决的方案是分块的时候,不同分块要有适当地重叠。才使在这个分块中处于边沿的像元,在另一个分块中不是边沿。最后取值就取那个不是边沿的计算结果。 但是这种分块,是否存在普遍的规律?还是每一次分块的时候,都拿出来认为判定?如果是后者的话,这就要影响有想到问题解决的速度 。不过并行计算在地学领域的涉入还不多,还在尝试阶段。 6 、地理并行计算时,采用了两种组织方式来测试计算的效率。一种方式是把数据分别储存在不同的电脑里,用一个服务器调动这些数据、分配这些数据和任务;结果执行具体计算的计算机(进程)花了很多时间在等待任务,因为任务和信息的传输需要耗时。另一种方式是把数据集中储存在同一个电脑硬盘上,各个执行具体任务的电脑都有权访问。现在服务器同样进行任务的分配和数据的调度。这样发现效率很高,执行具体计算任务的计算机多数时间是在计算,花在通信上面的时间少。这样的话,实际上是计算效率高了。 但问题是,目前多数情况还是数据的分布式储存。而不是共享式储存。不知道现在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7 、感觉,分布式计算、格网计算、云计算不过都是并行计算的变种而已。
1 次阅读|0 个评论
Ubuntu下如何利用Matlab进行分布式计算
weihuayi 2010-10-15 21:48
1, 进入matlab的安装目录下的toolbox/distcomp/bin/目录 $ cd /opt/matlab/toolbox/distcomp/bin/$ ls admincenter mdce nodestatus startworker stopworker glnx86 mdce_def.sh startjobmanager stopjobmanager util 2, 启动 Matlab Distributed Computing Engine ( mdce )服务 huayiwei@huayiwei-desktop:/opt/matlab/toolbox/distcomp/bin$ sudo ./mdce start password for huayiwei: Creating LOGBASE directory (/var/log/mdce). Creating CHECKPOINTBASE directory (/var/lib/mdce). Starting the MATLAB Distributed Computing Server in the background. 3,在同一目录下,启动job manager: $ ./startjobmanager -name huayiwei 但遇到如下问题: com.mathworks.toolbox.distcomp.control.ControlExceptionFactory$ControlFormattableException: The mdce service on the host huayiwei-desktop returned an error. at com.mathworks.toolbox.distcomp.control.ControlExceptionFactory.createFormattableException(ControlExceptionFactory.java:128) at com.mathworks.toolbox.distcomp.control.CommandSender.handleRunResultThrowable(CommandSender.java:235) at com.mathworks.toolbox.distcomp.control.CommandSender.sendAndRunCommand(CommandSender.java:77) at com.mathworks.toolbox.distcomp.control.CommandSender.sendAndRunCommand(CommandSender.java:37) at com.mathworks.toolbox.distcomp.control.RunCommandSender.main(RunCommandSender.java:50) Caused by: com.mathworks.toolbox.distcomp.control.ControlExceptionFactory$ControlFormattableException: Problem starting the job manager lookup process. at com.mathworks.toolbox.distcomp.control.ControlExceptionFactory.createFormattableException(ControlExceptionFactory.java:128) at com.mathworks.toolbox.distcomp.control.Starter.undiagnosedProblemStartingGetException(Starter.java:770) at com.mathworks.toolbox.distcomp.control.Starter.runtimeGetException(Starter.java:394) at com.mathworks.toolbox.distcomp.control.Starter.run(Starter.java:293) at com.mathworks.toolbox.distcomp.control.ControlStartStopProcess.run(ControlStartStopProcess.java:113) at com.mathworks.toolbox.distcomp.control.CommandListener.runCommand(CommandListener.java:272) at com.mathworks.toolbox.distcomp.control.CommandListener.listenForCommands(CommandListener.java:154) at com.mathworks.toolbox.distcomp.control.CommandListener$1.run(CommandListener.java:68) at java.lang.Thread.run(Unknown Source) Caused by: java.lang.RuntimeException: Unexpected Exception at com.sun.jini.start.SharedActivatableServiceDescriptor.create(SharedActivatableServiceDescriptor.java:411) at com.mathworks.toolbox.distcomp.control.Starter.run(Starter.java:274) ... 5 more Caused by: java.security.AccessControlException: origin is non-local host at com.sun.jini.phoenix.LocalAccess.check(LocalAccess.java:76) at com.sun.jini.phoenix.AccessILFactory$AccessDispatcher.checkAccess(AccessILFactory.java:135) at net.jini.jeri.BasicInvocationDispatcher.dispatch(BasicInvocationDispatcher.java:607) at com.sun.jini.jeri.internal.runtime.ObjectTable$Target$2.run(ObjectTable.java:606) at net.jini.export.ServerContext.doWithServerContext(ServerContext.java:116) at com.sun.jini.jeri.internal.runtime.ObjectTable$Target.dispatch0(ObjectTable.java:604) at com.sun.jini.jeri.internal.runtime.ObjectTable$Target.access$700(ObjectTable.java:225) at com.sun.jini.jeri.internal.runtime.ObjectTable$Target$1.run(ObjectTable.java:579) at java.security.AccessController.doPrivileged(Native Method) at com.sun.jini.jeri.internal.runtime.ObjectTable$Target.dispatch(ObjectTable.java:576) at com.sun.jini.jeri.internal.runtime.ObjectTable$Target.dispatch(ObjectTable.java:553) at com.sun.jini.jeri.internal.runtime.ObjectTable$RD.dispatch(ObjectTable.java:780) at net.jini.jeri.connection.ServerConnectionManager$Dispatcher.dispatch(ServerConnectionManager.java:161) at com.sun.jini.jeri.internal.mux.MuxServer$1$1.run(MuxServer.java:250) at java.security.AccessController.doPrivileged(Native Method) at com.sun.jini.jeri.internal.mux.MuxServer$1.run(MuxServer.java:247) at com.sun.jini.thread.ThreadPool$Worker.run(ThreadPool.java:149) at java.lang.Thread.run(Unknown Source) at com.sun.jini.jeri.internal.runtime.Util.__________EXCEPTION_RECEIVED_FROM_SERVER__________(Util.java:102) at com.sun.jini.jeri.internal.runtime.Util.exceptionReceivedFromServer(Util.java:95) at net.jini.jeri.BasicInvocationHandler.unmarshalThrow(BasicInvocationHandler.java:1279) at net.jini.jeri.BasicInvocationHandler.invokeRemoteMethodOnce(BasicInvocationHandler.java:808) at net.jini.jeri.BasicInvocationHandler.invokeRemoteMethod(BasicInvocationHandler.java:635) at net.jini.jeri.BasicInvocationHandler.invoke(BasicInvocationHandler.java:505) at $Proxy0.newInstance(Unknown Source) at com.sun.jini.phoenix.Activation$ObjectEntry.activate(Activation.java:1338) at com.sun.jini.phoenix.Activation$GroupEntry.activate(Activation.java:1059) at com.sun.jini.phoenix.Activation$ActivatorImpl.activate(Activation.java:331) at sun.reflect.NativeMethodAccessorImpl.invoke0(Native Method) at sun.reflect.NativeMethodAccessorImpl.invoke(Unknown Source) at sun.reflect.DelegatingMethodAccessorImpl.invoke(Unknown Source) at java.lang.reflect.Method.invoke(Unknown Source) at sun.rmi.server.UnicastServerRef.dispatch(Unknown Source) at sun.rmi.transport.Transport$1.run(Unknown Source) at java.security.AccessController.doPrivileged(Native Method) at sun.rmi.transport.Transport.serviceCall(Unknown Source) at sun.rmi.transport.tcp.TCPTransport.handleMessages(Unknown Source) at sun.rmi.transport.tcp.TCPTransport$ConnectionHandler.run0(Unknown Source) at sun.rmi.transport.tcp.TCPTransport$ConnectionHandler.run(Unknown Source) at java.util.concurrent.ThreadPoolExecutor$Worker.runTask(Unknown Source) at java.util.concurrent.ThreadPoolExecutor$Worker.run(Unknown Source) at java.lang.Thread.run(Unknown Source) at sun.rmi.transport.StreamRemoteCall.exceptionReceivedFromServer(Unknown Source) at sun.rmi.transport.StreamRemoteCall.executeCall(Unknown Source) at sun.rmi.server.UnicastRef.invoke(Unknown Source) at com.sun.jini.phoenix.AbstractActivator_Stub.activate(Unknown Source) at com.sun.jini.phoenix.AID.activate(AID.java:84) at com.sun.jini.start.SharedActivatableServiceDescriptor.create(SharedActivatableServiceDescriptor.java:387) ... 6 more com.mathworks.toolbox.distcomp.control.ControlExceptionFactory$ControlFormattableException: The mdce service on the host huayiwei-desktop returned an error. The cause of this problem is: ============================================================================ com.mathworks.toolbox.distcomp.control.ControlExceptionFactory$ControlFormattableException: Problem starting the job manager lookup process. which is caused by: java.lang.RuntimeException: Unexpected Exception which is caused by: java.security.AccessControlException: origin is non-local host ============================================================================ 用如下网址的办法,找到了问题的解决办法: http://www.mathworks.de/matlabcentral/newsreader/view_thread/279770 打开/etc/hosts, 里面内容如下: 127.0.0.1 localhost 127.0.1.1 (你的计算机名字) #这一行改为:127.0.0.1 (你的计算机名字) # The following lines are desirable for IPv6 capable hosts ::1 localhost ip6-localhost ip6-loopback fe00::0 ip6-localnet ff00::0 ip6-mcastprefix ff02::1 ip6-allnodes ff02::2 ip6-allrouters ff02::3 ip6-allhosts 4,起动一个 $ ./startworker -jobmanagerhost 202.197.237.18 -jobmanager huayiwei -name worker1 遇到命令长时间执行不完的情形
个人分类: Matlab|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周资讯解读23:海魔大战粉萌机器人
songshuhui 2010-9-17 12:09
资讯小分队 发表于 2010-09-16 16:28 少吃当如是 就算少吃好处多,但是说了也白说,除非。。。除非 给少吃个定义先 ! 医学松鼠 青方 代表专业人士表示,他们的行话叫做限制卡路里。也就是说这个少不是跟平时的饭量相比,那样有人想吃没得吃,有人想停停不住,不好说什么是少吃。而是参照人们每天需要的卡路里来计算,只要保持在摄进一天活动所需要热量的70%~80%,就叫限制卡路里了。这个量,只要食谱合理,完全可以保证一日营养所需。 可是,怎么知道吃够七八成了呢? 青方 给了一个粗略的算法:在吃下一顿饭前一定要有明显的饥饿的感觉,且吃过之后没有饱的感觉。其实,他还奉献了详细算法,请 点击这里 自行查阅。 不过话说回来,别看写了这么多计算方法,但这都只是出于研究需要, 青方 自己也忍不住怀疑这样的长寿是否值得?毕竟,人和老鼠不同嘛。以前听一位领域大拿讲座的时候他问了这个问题,就是限制热量的人是否快乐?回答是不清楚,但推测是不会太快乐。 教授,上葡萄酒! 葡萄酒引发超导? 这这这真是科学实验吗?听上去很美的类似杜撰励志型实验我们倒是看多了:植物听音乐,温水煮青蛙,跳蚤撞玻璃。。。这些有爱的实验,不需要任何科学仪器,一张纸一只笔,人人都能编。好,容我们本着科学精神再问一遍:葡萄酒引发超导真的是日本研究机构郑重发布的吗? 没错,物理松鼠 沐右 已经肯定了。虽然说这个实验听起来很神奇很欢乐,但是和让植物听音乐或者让水听音乐之类还是要区别开来。那些都是彻彻底底的伪科学,这个葡萄酒的实验却是地地道道的科学研究,物质合成、实验条件控制、实验测量等都是标准的科学流程,做这个工作的人也是专门从事超导体研究的专家。至于说到经费,研究中耗费的材料、人工应该比几瓶酒的钱多了去了,也就是说,重点还是在实验本身,而非杯中物。 为什么选择用葡萄酒而不是可乐呢?因为教授爱喝吗?尽管没有可靠消息,但肯定不是纯粹出于教授的个人喜好。 沐右 的不靠谱小道八卦倒是可以参考一下:话说一日这个超导小组和往常一样召开例行组会,一个同学报告正在自己用酒精和水的混合液处理超导体的情况。一个同学忽然抬起头,若有所思:也许酒精不合口味,咱们干嘛不试试更好喝的酒?于是,他们就用酒试试了,效果很不错。顺便还增加了研究员的福利。 云的心思不好猜 云和云说什么? 都是天上的东西,云的待遇好像一直都没有星星那么高。黑夜给了星空更多神秘色彩,人们用它来预测命运;云在阳光下变幻,人们用它来预测天气。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凭着经验,就流传下来这么多口诀。云的活动真的这么规律吗? 云的活动?太业余了。气象学见习松鼠Poguy管那叫云动力学(具体定义参考 这里 )。云动力学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而且它研究的问题还非常难,而且而且云的模拟又是气候模拟中最拿不准的部分,所以是难上加难。这样一篇文章发在了Nature(顶级科学杂志)上面是因为其本身对了解云动力学有不小的贡献─它对改进气候模式中云的模拟可能有帮助。 云的研究复杂在哪呢?Poguy举了个例子:因为云本身即反射太阳辐射,又能吸收地面的辐射,所以它对气候系统的贡献比较复杂。现在科学家只是大概的说低云和高云对气候贡献不同,前者有降温的作用,而后者则是升温。 我为科学献微机 家用电脑发现罕见脉冲星 你小时候或许也和很多人一样,对着天空问出各种问题,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科学家,亲自找一找答案。可惜,真正能坚持到最后的不多。那么有没有办法在家就能亲身参与科学研究,偶尔,哪怕是极其偶尔,得到一些新发现呢?美国的 Calvin 夫妇和德国的Daniel Gebhardt就用自家的电脑发现了脉冲星。尽管他们的职业都和天文学不沾边,但却一不留神被载入了天文学史册。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这就是所谓分布式计算了,就是联合起互联网上的n台计算机,共同完成一个目标。这篇资讯的编译者尹刚正是计算机松鼠 fwjmath 所在的分布式计算论坛管理员之一呢,一个不慎被伊抓来做资讯。。。 那么他们为啥要写这个呢? fwjmath 说,其实这个属于志愿计算的范畴,就是说由志愿者捐献计算资源给科学研究人员来进行数据的处理和计算。不过,虽说发展了这么长时间,一直获得的成果不算太多,最有名的也就是那几个最大的梅森素数。现在 Einstein@home 通过志愿计算发现的这个快速旋转脉冲星,也算是不错的回报了。也许 Einstein@home 的主业是通过对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GEO获得的数据进行后期处理来寻找引力波,而这次发现脉冲星的子项目是它的一个副业,就是找找可以做测量引力波标杆的脉冲星。现在引力波还没有直接测量到,倒是新发现了一个快速旋转的脉冲星,也算是走运了~~~ fwjmath 说得比较含蓄,我来意译一下:伊就是号召大家让自己的电脑投身到分布式计算中来!伊跟科学松鼠会一样,招募科学逃兵呢。那我干脆也搭个顺风车做个广告吧,请一起念: 爱科学就不要跑,换个战场一起搞 ~ 阿兹海默?简直是阿兹海魔! 头脑训练可能会延误痴呆治疗? 阿尔兹海默病也许你没听说过,但说到老年痴呆症,你一定不会陌生。阿尔兹海默病就是老年痴呆症的一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治疗方法,所以很多专家都告诉我们重在预防。但是,现在不得不告诉你一个可怕的消息了, 并没有确凿支持阿尔兹海默病可以有效预防 。详尽的论文看 这里 , 这里 还有更多关于阿尔兹海默病的资料。 生物松鼠 denovo 做的一个研究,对照阿尔兹海默病的病人和普通人身故后的脑切片:脑部的一种物质堆积是阿尔兹海默病造成的神经退化(neural degeneration)的典型症状。但是有一些对照样本(即到死还未诊断为Alzheimer的人)脑部的这种堆积和病人相当。这说明这些人的脑子有一种机制,在脑部病变发生之后,利用其它尚存的脑部组织,完成同样的认知任务,即所谓的功能冗余(redundancy)。他们尝试寻找这种机制的遗传原理(如果有的话)。目前还没有结果,唉~ 这么说,如果这些人在去世前就出现阿尔兹海默的症状,他们就很可能发生资讯中所说的情况比一般人恶化得更快。 每一个粉萌的机器人背后都有一个粉牛的人 会叠毛巾的机器人:学着可靠地处理柔性对象 尽管群众普遍反应机器人看上去很萌,不过谁还能像电子松鼠 Robot 一看就看得直流口水呢?那是因为 Robot 对这机器人觊觎已久啊,把小家伙的前世今生都弄清楚了。 机器人代号PR2,价值40万,还是刀,还是税前。实验是由伯克利加州大学和PR2的东家Willow Garage合作的。而这个Willow Garage是是2006年Scott Hassan创办的公司,话说这个创始人来头可不小,他还创办过eGroup。什么是eGroup?它就是yahoo group的前身,2000年yahoo才花了412 000 000美元从他手里买过来(瞧 Robot 这记忆力!)。这还不算,他还是google的最初元老之一,从google那里拿走了很大很大一笔钱和股票去投资了其他IT公司。估计这哥们身家得超过10亿刀了。反正,他是个有钱的牛人。 这个源代码爱好者前些年喜欢上了机器人,于是就办了个公司。一方面造了PR2这个机器人,一方面打造一个叫ROS(Robot Operating System)的开源平台,期待一统机器人研究领域开发平台,也就是说,以后这个平台会包括了大部分(至少科研用)机器人的各种传感器的底层驱动以及一些基本的图像处理/运动等功能,研究者只需要写高层的应用就好了。 这个萌翻了的PR2就是他们公司的成果了。20分钟才叠好一块毛巾,的确不中用。不过从技术上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因为毛巾是软的,所以形状可能变化,比抓一般的固体难,比如说一般的杯子瓶子,形状是固定的,只要先把3D的模型(model)和抓取点设置好,还比较容易让机器人找到适当的抓取点。这个实验里没有实现的模型,主要是凭实时视觉,先找出两条边,然后找到一个顶点,再找下一个顶点。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机器人折毛巾与人还是很大不同的。比如说,我自己折,一般是抓住一个边(这个很容易办到),然后两手顺着边一捋,凭感觉一抖就抖平了,然后就可以折了,但是机器人这个凭感觉就凭不出来了。大家看视频可以注意到背景是纯绿色的,毛巾也是纯色的,这已经尽力创造简单条件让机器人去看,从色彩上分辨毛巾和背景的界限,从而找到顶点了,如果是现实生活中的杂乱环境,还会更复杂。就这样,折一块毛巾还要二十多分钟,还是在顺利的时候。要知道,它的配置很不错了,NVIDIA GTX 295 的GPU,Intel Core 2 4核 2.5G的CPU。 这个显卡可不是为了显示器(家用打游戏)用的,GPU在机器人上面主要用来处理摄像头的输入。这个折毛巾的机器人主要是GPU来实现 光流法计算 ,判断物体的移动。PR2用的是一对高像素镜头当眼睛(14兆像素),处理图像要的计算能力还是比较大的。现在PR2已经做过不少有趣的工作了, 穿袜子 、 打台球 、 开门 、 插插座 、 女仆女仆 总之, Robot 说,要让机器人做保姆,还早着呢。 来源:原创 0.618 编辑, 小庄 审稿 想分享科技新鲜事,跟大伙儿谈论热点话题背后的科学?却懒得写长文章,或不知怎么参与?现在可以编译短文或写原创小文章,投稿给资讯频道,与大家共享信息。详情
个人分类: 资讯|17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古往今来的分布式计算理论(100824)
ymin 2010-8-24 16:46
古往今来的分布式计算理论(100824) 闵应骅 今年的可信系统与网络国际会议(DSN2010)在美国芝加哥举行,会上请麻省理工学院(MIT)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教授Nancy Lynch做了一个特邀报告。她报告的题目就是古往今来的分布式计算理论。她在这次会上被授予2010 IEEE Emanuel R. Plore奖。这个奖是由1976年开始,由IEEE董事会授予在与计算机科学有关的信息处理领域,对学科发展和社会改良有杰出贡献的人。Emenuel Plore是一位很有见地的美国科学家,他理解基础研究的价值,以及应用研究的意义。 我查了一下,Nancy Lynch 1948年生,现在应该是62岁,相貌庒重而美丽(见下面的照片)。1972年拿到MIT数学博士学位。在南加州大学和乔治亚理工大学工作之后,1982年回到MIT。她是ACM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 她的主要贡献是奠定了分布式计算的理论基础,而且对该领域的各方面不断产生影响,特别是和M.Fischer,M.Paterson1982年共同完成的不可能性结果。她证明了:即使只有一个进程故障,分布式计算系统就不可能达成一致。它表明了分布式系统的能力很有限,因为没有部件能够知道其他部件在做什么。为此,她研究了应用中一系列的算法,从时钟同步,到资源定位、数据管理、机器人运动调整。她提出了用输入输出自动机,验证算法的正确性。 我对她提出的不可能性很感兴趣,因为,按她这么说,拜占庭将军问题(参见本人博客 基于Web系统的容错 2009/7/12)岂不是没有解了吗?我特为查了一下她的原文(见附件),那是一篇1982年MIT的技术报告。所以,并不是只有权威杂志的文章才上档次,权威大学的技术报告也可以有历史意义。 原文的意思是说,对于多进程的分布式系统,如果是异步的,而且某些进程不可靠,对所有可靠的进程,是否可以保持二值的一致性,就像进攻、撤退是一个二值的决定,但要保持一致。她证明了这个问题,不管用什么算法,都可能导致无穷的等待,即使只有一个进程故障也是如此。这里所说的同步是非常广义的,譬如说握手就是一种同步。当一个进程故障,别的进程无从知晓,系统就得无限的等下去。而在同步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是有解的,那就是拜占庭将军问题。 附件: MIT-LCS-TR-282
个人分类: 计算机|5041 次阅读|1 个评论
[小红猪]你的电脑需要你
eloa 2009-8-3 19:08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09-08-02 15:22 译者:maltose(很二的糖),最喜欢的女性地球人是Angelina Jolie,最喜欢的机器人是阿拉蕾,最喜欢的机器宠物是哆啦A梦,最喜欢的外星种族是那美克星人,最喜欢的超级英雄是钢铁侠,Sheldon Cooper是我对现实世界的男生所有美好幻想的集合体,如果你想和我交朋友,可以 fellow我的twitter 。原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405.html 容易让人上瘾的在线游戏在不知不觉中叩击着你的大脑潜能,与此同时,它还可以解决那些让最强大的计算机也甘拜下风的难题。路易斯特尼尔报告。 阿瑞思泰德斯是个普通的13岁男孩。放学后打篮球,学习单簧管,到了晚上就坐到电脑前玩游戏。有个游戏让他特别着迷,也让他在同龄人中显得与众不同。每天,他都会用奶酪这个昵称登录 www.fold.it , 他玩的这个游戏需要弯曲、拉伸和扭动一个有些像大树根系那样的3维结构。通过调节这些扭动的绿色小管儿的长度,他要设法将它们的体积最小化。这看上去不过就是个有点奇怪的游戏顶多就有些类似3维俄罗斯方块但实际上,脱去游戏这层鲜艳的外衣,它蕴含着当今生物学家们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蛋白质是如何折叠的? 而阿瑞思泰德斯摆弄的那个3维结构就是通过电脑所呈现的真实蛋白, 比如胶原蛋白分子。不需要知道分子生物学最基本的知识,他一样能够帮助解决现代科学里最棘手的难题之一。这个游戏的发明者,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戴维贝克(David Baker)说道:在无数多种可能的情况下,要用计算机准确预知一个长蛋白质链是如何用最简洁紧凑的方式折叠,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 随着蛋白质肽链长度的增加,它可能的折叠方式也指数式地增加。即便是最简单的链条,也需要让一台标准台式计算机花上几个世纪的时间去预测最佳折叠方式。而有了60 000名像阿瑞思泰德斯一样的业余玩家,仅仅运作了六个月的Foldit游戏,就得到几十种蛋白的折叠方式了。 Foldit的成功在于它给一个老观点赋予了聪明的新创意。在过去的十年里,分布式计算工程风起云涌,许多大的计算问题被分成小块,通过互联网分发给全球数以百万计的台式电脑,并行地进行数字运算。这些略带冒险性质的尝试中最有历史也最流行的一项就是地外文明搜索计划的一部分。SETI@home利用空闲的计算机对来自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射电天文望远镜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寻求外星生命存在的线索。分布式计算如今已运用于多个领域,包括蛋白质折叠,密码暴力破解和气候预测。 大脑召集令 但即使一百万台计算机也不是万能的。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研究人工智能的亚伦斯洛曼(Aaron Sloman)认为,尽管在某些问题上,计算机速度迅速准确,在很多任务上,比如视觉处理、空间推理或者问题求解上,他们远远无法超越人脑。现在看来,分布式计算的观念正在改变。研究者们不再只是利用那些闲置的机器,他们正在设法利用这些闲置计算机的主人们大脑的处理能力。 这些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看上去不会枯竭。纽约大学的克雷舍基(Clay Shirky)计算过,仅仅在美国,每个周末,人们把1亿个小时都花在观看电视广告上而这等同于创造编写250万个维基百科词条的时间。如果将这些闲置的智力中的一小部分用于简单的在线任务,为科研提供帮助,那贡献将是巨大的。 NASA的 Clickworkers 网站则是最早向在线人群求助的尝试之一。这个在2000年启动的项目,需要志愿者们标记由19世纪70年代 Viking探测器拍摄到的照片上,火星表面的环形山的位置和大小。最近,志愿者们已经在火星侦查卫星传回的超高分辨率图片上,将不同的地形分门别类。将来,等到Dawn太空船探索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上的两颗最大的天体灶神星和谷神星的时候,NASA还打算将这些人力资源运用到其传回的照片上。 Clickworkers方法有个大问题,说到底,它是一个没什么乐趣可言的孤立操作。除了那种为一项重要事业而做出贡献的荣誉感,看不出来有什么因素可以吸引赋闲在家的志愿者们。这也是所有涉及到人类协作的关键问题:怎么才能让那些志愿者乐此不疲? 宾州匹兹堡卡内基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路易斯佛南(Luis von Ahn)给出了答案。从2002年起,他就开始推进对那些志愿者资源,也叫人体计算机的利用, 其形式远远超越了Clickworkers所进行的早期尝试。 他的秘诀就在于将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又吸引人的游戏。 他的第一个游戏叫做ESP,他设计的这个游戏列出了一系列单词,游戏者需要将它们同数据库中一系列图片对应起来,游戏目的是帮助训练人工智能系统。为了做到这一点,游戏将匿名玩家配对,并给他们同样的图片。玩家必需试着在最快的时间里猜出他们的搭档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图片中的物体,并通过这种方式得分。 现在这个游戏在有目的的游戏( Game with a Purpose)网站开放( www.gwap.com ),目前该网站已经有120 000名用户,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绩。例如,ESP就给5千万张图片标记了单词,去年得到Google认可,用来帮助改进它的图片搜索引擎。人们喜欢这个游戏,和自己素未谋面的人合作让他们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默契,佛南说道。 他最近在做的项目是 ReCAPTCHA 。ReCAPTCHA利用人脑识别被扭曲图像的能力。在将手抄本数字化时,ReCAPTCHA技术可以被用于识别那些无法被光学文字识别技术识别的文字。呈现给参与者的除了未被识别的文字,还有一个已知单词,这样就可以区分参与者究竟是计算机还是人类。如果正确识别了两个单词,那参与者就证明了自己是真人,从而可以进一步在线注册,协助完成古籍的数字化和保护工作。现在被用于像Facebook和Twitter这样的网站来确认新用户为人类,以防止黑客运用程序自动获得数以百计的帐号,从而非法地散播垃圾邮件。 这个系统已经成功转录了超过10亿个单词,现在正被用于将《纽约时报》130年的存档数字化。在未来,佛南希望用同样的方法来建立历史音频记录的副本。 【图:利用人脑识别被扭曲图像】 然而,利用人来处理图像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方法。运行 星系动物园 的科学家们发现,这其中也会出现一些意料不到的结果。这个项目在2007年启动,集结了160 000名志愿者的力量,以帮助鉴别斯隆数位巡天计划收集到的图片上的一百万个星系。志愿者们被要求将星系按漩涡星系或椭圆星系进行分类,并记录漩涡星系的旋转方向。不需要专家指导,新手们很快就可以投身到这个项目中。 星系动物园的研究员想知道,在螺旋形星系的旋转方向上是否存在任何倾向。早先的研究发现星系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的差别取决于你所看的天空的位置,这体现了在较大尺度上,宇宙的组织具有不可知性。然而,星系动物园的志愿者给出的海量数据显示在可观测的宇宙空间里没有这种趋向。 但是星系动物园这个项目还真的发现了当人们在给相同星系进行分类时的一个有趣的倾向。不知为何,人们在给漩涡星系归类的时候,更喜欢将其旋转方向归为逆时针而非顺时针,虽然研究者认为从大体上看这不会对结果造成不良影响;这个倾向实在是太微妙了,只是因为星系动物园的志愿者数量太庞大了才显现出来。 不过,这也突显了人类处理的一个顾虑研究者如何才能保证人类心理上的无意识的嗜好或怪癖不会影响到自己的研究结果?而星系动物园中,人们出现倾向的原因尚不得知。我个人认为,这可能仅仅因为逆时针这个选项的按钮处于中间, 负责管理星系动物园研究结果的凯特兰德(Kate Land)说道。 星系动物园还诞生了另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去年,荷兰学派教师汉尼范阿克尔(Hanny van Arkel)在一张图片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天体。这个物体看起来像一小束明亮的绿光,其中没有恒星,也不像任意一个已知的天文现象。如果不是范阿克尔眼尖,这样一种新物体很有可能不会被发现。人脑非常擅长辨别与众不同的东西,而这种本领很难被作为搜索参数而编程到自动化的视觉归类系统中去。 星系动物园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天文爱好者,而佛南的reCAPTCHAs计划则让网络用户们除了解决谜题之外别无选择,这种新一代的项目想要使普通民众将他们的纯粹用于娱乐的闲暇时光贡献给出来。Foldit就是这类项目中的佼佼者。 Foldit衍生于一项名为 Rosetta@home 分布式计算项目,该项目也是由贝克运作的。与 SETI@home 项目的运作方式相同,Rosetta@home利用世界各地空闲的计算机来查找蛋白质的所有可能的折叠结构以找出其中最紧凑的一种。利用该项目的结论,在过去的一年里,贝克的研究小组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蛋白质结构的预测和构思的论文。但是,贝克和他的小组发现Rosetta@home所得到的结果必须经过人工处理,才能作科研之用。如今,贝克想看看Foldit的用户是如何参与游戏以改进Rosetta@home电脑程序的。 维杰辛潘德(Vijay Pande)是斯坦福大学另一个致力于模拟蛋白折叠的分布式计算的研究者,他的程序名为Folding@home,他担心志愿者给出结果的质量远远达不到计算机所能给出的结果。折叠蛋白质就像要学好下棋,不过有更多的棋子和更为复杂的规则,因此需要谨慎对待更加大量的可能性组合,,他认为人们不可能利用好所有的自由度。潘德相信Foldit是一个让那些不是科学家的人了解蛋白质复杂程度的好方法,他说如果人们的最终结果要是和计算机给出的一样好,他会大吃一惊。 贝克当然不会同意。蛋白质的无数种折叠的方式正好是计算机所无法理解的,他说道。像阿瑞思泰德斯这样的玩家证明了有技术的人类是如何准确地将蛋白质进行准确折叠。游戏进行几个月之后,阿瑞思泰德斯从全球60000名玩家中脱颖而出,名列前十,并被邀请加入Foldit的高级组。他展示出了对微妙的力学问题的如此直观的理解,一位Foldit研究员将他称作Foldit学者,最近他飞往西雅图,告诉他们自己是如何解决蛋白质难题的。 针对不同人和不同的计算方法的准确度在年末将被展示出来,被称为蛋白质结构预测技巧的关键性评估的比赛结果届时将宣布。比赛将通过实验确定的蛋白结构与不同小组使用计算机或人工预测的蛋白质结构进行对比。对Foldit的初步分析显示,其结果的前景很好。我们已经从这些能与大型计算机相媲美的志愿者中找到了解决方法,有时这些志愿者甚至超过大型计算机, Foldit的主要研究员,来自华盛顿大学的佐兰波波维克(Zoran Popovic)说道,我预期,一旦我们将工具精炼,使它更像游戏和人类解谜的过程,人们将能做得更好。 本月开始,Foldit将衍生出一个新游戏,这个游戏本质上是对玩家的挑战,需要他们从零做起,去设计新的蛋白质。玩家可以改变支链,这样能有效地创造人工蛋白质,而其中最好的一些会被合成并测试,波波维克说道。在12月,一种新的游戏将被推出,目的是生长和构建可以结合病毒的合成蛋白。这最终将有助于生产新药物和疫苗。我想这就是人类要比计算机有优势的地方, 贝克说道。 正如SETI@home的备受欢迎带动了分布式计算的应用,其他领域的科学也很有可能会模仿Foldit。舍基甚至看得更远:在未来,将会发起很多人类处理项目,我们会看到自身的大脑闲置周期有着无与伦比的竞争力,他说。谁说科技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闲,真是大错特错。 当个自由自在的科学家 忘了俄罗斯方块和纸牌游戏吧,将你的闲暇时光投入到科研项目中来 有目的的游戏 帮助完善计算机的图像识别和人工智能系统。 www.gwap.com 谷歌图片标签 有目的的游戏的衍生项目,通过与陌生的搭档在最快时间内标记物体来帮助改进图片搜索引擎。 www.images.google.com/imagelabeler FOLDIT 尝试各种方法折叠或设计蛋白质结构,帮助生物学家设计新一代药物。 www.foldit.com 星系动物园 将数百万张不同星系的图片进行分类,以帮助解决一些宇宙学中的重大问题。 www.galaxyzoo.org/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68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5: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