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动物行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David HU博士报告随想 - 学好数理化
zhuchaodong 2014-7-19 19:45
最近连续接待了3位专家的来访: 美国 加州大学的Robert Dudley教授( 加州大学Robert Dudley教授来访学术报告 )、德国弗赖堡大学的Michael Staab博士(研究助理)( Michael Staab博士来访学术报告 )和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David Hu博士(副教授)( 蚁舟渡水等现象的生物动力学研究 - David HU博士来访学术报告 )。他们三 位专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大自然和生 物学现象充满了持久的好奇心,有非常独到的发现,并乐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时向公众科普。其中David的报告被面向小朋友的美国科普杂志报道。 Robert和我联系有段时日,他对飞行、酗酒等开展行为和演化生物学研究;Michael和我研究组研究亚热带森林传粉蜜蜂物种多样性和传粉功能的研究工作,却意外地发现了同样利用芦苇管筑巢的独特护巢现象;David的兴趣更加广泛,但主线是用应用数学和流体力学思路剖析了蚁筏等多种有趣的生物学现象。 David从媒体和PLoS ONE上得知蚁墙蜂的报道后,就邮 件联系了我,看看近期他来北京能否见面交流一下。他在MIT曾经研究水面活动的节肢动物,并发表了2篇Nature论文(Hu, Chan, Bush, 2003; Hu, Bush, 2005))。当时我在英国,曾经阅读过他们2003年的Nature论文。收到他的邮件后,我立即安排了7月18日的会议室,希望他能过来讲讲他最近的研究进展。 David邮件中希望做1.5个小时的报告,并希望每个学生能够带纸和笔,就数学和力学做几道测试。由于接待来访比较多,40分钟报告的占多数;也很少有专家提出在报告过程中进行测试。由于各种原因,David18日凌晨4点才到达他亲戚家,9:30多才赶到所里。我再次告知他,我们攻读动物学的学生,特别是昆虫学的研究生,大部分不太擅长高等数学或力学,或者以前学得不错,现在已经把大多数基础知识换给了老师。 10:00-11:45左右的报告,David做得非常精彩。除了漂亮的PPT,他还充分使用了白板,进行现场公式推研。研究生们也在他的带动下,进行了良好的互动。上午,动物研究所肖治术研究员、葛斯琴副研究员、我和多个研究组的研究生听取了报告,并积极参与了讨论;下午David和张建旭研究员、王宪辉研究员、葛斯琴副研究员和陈立副研究员等进一步探讨了合作的可能性。 我个人感觉受益匪浅。生物系统非常复杂,有趣的生物学现象几乎无处不在。我们的学生要敢于提出问题,大胆表达自己对生物现象的好奇心,提出自己的问题。有些提问在细究和解决之前可能显得比较“幼稚”,但是为什么不先认真地好奇一下呢?我喜欢听各种报告,也喜欢提出不同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在别人看来不够大、不好玩,但是我自己觉得好玩、有趣就开了个好头。再小的问题,也可以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Jim Carpenter博士1997年访问动物所的时候,我请教他关于Hennig86和NONA的问题的时候,他就说我要play your own sciences。 好奇心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能否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来提出自己独特的方案,科学地剖析自己提出的问题,并给出一个普遍存在问题的答案(之一)?David在雨中飞蚊的科普视频( How Mosquitoes Fly in the Rain (English) )给出了非常好的想法。尽管我把高等数学和力学的很多基础知识已经还给了我的高中和大学老师,但是,我感觉David在MIT本科和博士的背景给了他交叉学科发展有力的支持。现在的同学,能否在钻进昆虫学和动物学,深究生物学现象的同时,把自己曾经特别喜欢的数学、物理、化学等不同学科的公式,和自己研究的对象联系起来?有了问题、基本的思路和预期的数据,就可以寻找合适的导师、拥有仪器和设备的实验室,获取必要的数据。 David的联系方式: Dr. David L. Hu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Biology, Adjunct Associate Professor of Physics (photo by Candler Hobbs) The George W. Woodruff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e-mail : hu@me.gatech.edu Phone : 4 04 894 0573 Office : LOVE 007, the basement of 801 Ferst Drive. Lab : LOVE 224 Mailing address: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oodruff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TN: David Hu 771 Ferst Dr. Love 120 Atlanta, Ga. 30332
7374 次阅读|0 个评论
David HU博士的研究成果视频
热度 1 zhuchaodong 2014-7-14 22:09
David HU博士发过来的情况介绍中,添加了他研究工作成果的一些视频( http://hu.gatech.edu )。这些视频通俗地介绍了他几个有趣的发现。但是这些视频难以直接打开。由于科学网不能直接上载视频,我把搜到的几个视频上传到腾讯视频,和感兴趣的朋友、同事和学生分享。       1、雨中飞蚊, How Mosquitoes Fly in the Rain (English)         Dickerson, A., Shankles, P., Madhaven, N., Hu, D. L. (2012) Mosquitoes survive raindrop collisions by virtue of their low mas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 109 (25) 9822-9827.        2、犬摆脱水, Wet Dog Shaking in Slow Motiontion           Dickerson, A., Mills, Z. Hu, D. L. (2012) Wet mammals shake at tuned frequencies to dry.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 3、蚁筏渡江, Ant Rafts Mlot,N., Tovey, C. Hu, D.L. (2011) Fire ants self-assemble into waterproof rafts to survive flood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Sciences, USA . 108: 7669-7673.       Foster, P. C., Mlot, N. J., Lin, A. and Hu, D. L. (2014). Fire ants actively control spacing and orientation within self-assemblag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217, 2089-2100.   4、蛇行天下, Discovery-snakes Marvi, H. Hu, D. L. (2012) Friction enhancement in concertina locomotion of snakes.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 5、 The Other Golden Rule Yang, P.J., Pham, J., Choo, J., Hu, D.L. (2014) Duration of urination does not change with body siz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4846 次阅读|1 个评论
回应清华大学蒋教授关于伴侣动物的称呼问题
francy 2014-5-2 23:30
蔣勁松 投票:关于伴侣动物的称呼问题 已有 160 次阅读 2014-5-1 15:32 |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 关键词:动物保护 动物伦理学 伴侣动物 现在养伴侣的朋友,往往把他们所饲养的猫狗,称为孩子。 你听了之后有什么感觉: 1,无所谓,就是一种叫法而已。 2,受不了,挺反感。 3,很亲切,很温馨。 谈谈你的理由? 备注: 有些朋友问:为什么叫伴侣动物,不叫宠物?宠物这种说法,表达的是一种将动物视为玩物的态度。高兴了就养着玩,不高兴就会遗弃。而伴侣动物则强调,人对于动物有一种责任,不能随便遗弃,不能只考虑自己高兴,要尊重动物的权利和福利。看来我们动物保护的相关理念的宣传还是要跟上才行。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4810-790388.html 评论 ( 12 个评论) !-- �༭ --�ٱ� 2014-5-2 23:23 蒋老师:如果您找到不同时代的动物行为(首届全球兽医动物行为学研究会议是1986年召开,有论文中译本)、动物福利/行为学原著(新西兰大学己去世的副教授那一本书最经典),那么您就可以从语义学角度去理解。 我1979年写的那篇综述为何花了3年时间,最大原因就是译成中文时,当时国内还不多。 ----沈阳 留言 在1986年购买的1984年新西兰大学全球知名动物行为专家Ronald Kilgour 和Clive Dalton著的《Livestock Behaviour--a practical guide》一书
个人分类: 动物行为|3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鸊鷉激战大青蛇
热度 1 Elephantd 2012-7-28 21:42
小鸊鷉激战大青蛇
引子: 很多资料对小鸊鷉 ( 水葫芦 / 油葫芦 ) 在水面奔跑、潜水、嬉闹的可爱姿态行为给予巨大褒奖。但是,没有关于其应对危险的材料。 我们在滇池拍摄到了正在筑巢的小鸊鷉夫妇驱赶入侵巢穴的大青蛇的照片,供同仁参考。 这个罕见的科学故事,发生在昆明市滇池海口湿地,时间是:2012年4月23日13:10-35。 快乐的小鸊鷉夫妇发现一只大青蛇爬到了家门口,偷吃新生蛋! 滚,滚,滚!小鸊鷉先生使出潜水本领,溅起高高浪花,驱赶大青蛇。 大青蛇还喧宾夺主,仰头吓唬小鸊鷉!换个角度看看! 还得用力驱赶! 真的,束手无策! 靠近一点! 用力一些!浪花溅起50厘米高! 溅起浪花70厘米了! 大青蛇逃跑了,家也不家了!天底下,怎么就这样不太平!
个人分类: 调查记录|3999 次阅读|2 个评论
揭秘重型拳击手皮皮虾
热度 8 lailaizhang 2012-6-15 17:31
揭秘重型拳击手皮皮虾
2009年,在宁波,我吃到了一种很有趣的海鲜- 皮皮虾 。 也叫赖尿虾或者螳螂虾。今天,说说皮皮虾的特殊捕食方式: 拳击式捕食 。并介绍一篇《科学》(Science)上的关于皮皮虾的特殊鳌甲材料的研究论文。 皮皮虾是重型拳击手。它可以 极其 迅速地打出鳌爪 ,速度可以达到 80公里每小时 ,也就是 22米每秒种 (1)。这个速度超过直径半厘米的子弹打到水中的速度。是 刘翔跨栏 速度的两倍多。皮皮虾用它的重拳来 击碎猎物 。就连坚硬的贝壳也不在话下。 请看下面的小视频和图片。 它左一拳,右一拳,三下五除二,贝壳就被击碎了。据说,它还可以敲碎鱼缸的玻璃呢。各位可以回家找一个贝壳,自己练一练,看您能不能用手指把贝壳敲碎了。如果你不能,那你就得好好儿地向皮皮虾学习一下 。 视频下载 皮皮虾拳击贝壳.flv 你可能会问,那皮皮虾的 鳌爪有那么坚硬吗? 居然 可以把贝壳打碎 ? 2012年6月8号 《科学》杂志 上的一篇文章揭示了皮皮虾的 ‘拳击’秘诀 (2)。原来皮皮虾的鳌爪的材料是一个 复合体 (看下图) ,具有 非同寻常的抗冲击作用 。其最表层有一种物质,叫做 羟磷灰石 ,是组成人的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而且在表层 的 羟磷灰石 是结晶化的(cyrstallized)和矿化的(mineralized),加大硬度。下面一层也是 羟磷灰石 组成的,但是并没有 结晶化的。这一层的作用是来引导分散冲击力 。最里面一层是螺旋化的 几丁质 。这一层,可以吸收扩散冲击力的能量,就像是一层软垫子似的(3)。有意思的是,这三次组织之间在硬度,韧度和结构方向上有所不同。在不断的强烈冲击下,这种材料组成可能形成小规模的裂缝,但是同时又可以防止这些裂缝扩大,以保证鳌爪的完整性。 研究者说“这有点超出我们的想象。大自然允许局部的破坏,来阻止灾难性的失败。但正是这样的设计让它们(鳌爪)如此的坚硬。” 皮皮虾的这种特殊鳌爪材料可以启发我们研究改进 人工的仿生材料 ,譬如防弹衣,汽车外壳和运动员的保护设备。 (图中F现实了三种材料的 光学显微照片 ) 真是奇妙的自然世界!我突然想到,如果我把手指头放到皮皮虾面前,那它是不是会给我一拳打出个洞出来? 再说一下皮皮虾和一般的虾的关系。皮皮虾猛一看长长的,像是虾。但是又不太一样,没有像虾一样的鳌爪。而且头部也跟虾不一样。其实皮皮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虾。在动物分类上是相差很远的。皮皮虾属于 掠虾亚纲 , 口足目 ,而一般的虾属于 真软甲亚纲 , 十足目 , 真虾下目 。皮皮虾和一般的虾的关系可以比作是人和袋鼠的关系。 热烈推荐动物分类学综合网站: 蓝色动物学 这里面有丰富的动物知识,绚丽的动物图片。 文章通讯作者 David Kisailus 来自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网站 http://www.engr.ucr.edu/~david/kisailus.php 相关资料: 无厘头仿生:濑尿虾-超级复合装甲 (这个解释得比我好) 说明 :我对于化学,材料和物理上面的知识不完善,如果理解和解释有错误,请大家积极指出。 (1) Patek_2004_皮皮虾-出击速度.pdf (2) Weaver_2012_Mantis-shrimp_皮皮虾鳌爪材料_o.pdf (3)作者对于皮皮虾的鳌爪材料组成的性质作用的描述: These characteristics include a pitch-graded helicoidal architecture constructed from mineralized chitin fibers that can dissipate the energy released by propagating microcracks; an oscillating elastic modulus that provides further shielding against catastrophic crack propagation; a modulus mismatch in the impact region that acts as a crack deflector near the impact surface; and an ultrahard outer layer correlated with a high level of mineralization and a radial organization of apatitic crystallites.
个人分类: 哦,大自然!|32744 次阅读|18 个评论
你在森林里看猴子,看猴子的人在网上看你
热度 3 dawnshower 2012-5-3 10:43
曾经在网上搜索考博经验时,无意中搜到一位动物学专业女博士的日志。起初是被她的备考经验谈所吸引,后来则越来越喜欢看她的科考日志,详细地记述了她如何在森林里做饭、如何辨识不同小婴猴之间的差别、如何观察到猴子家族之间换亲……还有一段内心戏:她有一段时间的任务是在丽江山区的一片森林里观察滇金丝猴。2010年4月5日那天,她对样地进行常规观测,发现一只母猴在雨中为一只死去的婴猴理毛—— “等到整个猴群休息时,她抱着自己的宝宝来到家庭的最边缘,开始悉心的为它理毛……我躲在不远处静静的看着它们,在被雨水淋湿的记录本上努力写下它们的行为:12点30分,母亲用右手携带死婴下树。12点35分,母亲取食,用右手抓住死婴防止其滑落。12点42分,母亲携带死婴上树,开始休息,没有与家庭中其他成员接触。12点43分,母亲为死婴理毛……雨越下越大,打湿了我的帽子,雨水顺着我的头发滴下来,蹲着的腿渐渐发麻,记录本上纸张已经被雨水打到透明,刚刚写下的字迹马上变得模糊,我努力把本子贴近胸口,防止继续淋湿,不要问我为什么没有用衣兜里的录音笔,我并不想在整理数据的时候,听到自己极力抑制哭泣的声音。我看着那个母亲异常细致地为死去的婴猴理毛,时间在雨声里悄悄流逝,我意识到这个理毛的时间未免过于长了,已经超过了20分钟,30分钟,一个小时…我起初想,是否由于下雨的缘故,但举目望去,别的母亲早就抱着自己的宝宝安静的休息了,只有她一个仍然在那里为宝宝理毛,翻过来,掉过去,从头到脚,不时撑起婴猴低垂的头,用嘴去含去那些可能危害小猴身体的杂物… 作为一个动物行为学研究者,我甚至都不能发表论文说,她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哀悼死去的婴儿,我只能,只能用冷冰冰的语言忠实的描述:滇金丝猴母亲仍然携带死去的婴猴,观察中发现对死婴的理毛时间远远超过对正常婴猴的理毛时间,达到了统计学极显著水平… 小九小遥小蓝小球小红小绿,我要你们都好好的活着,生存很艰难,世界远远没有童话那般美好,也许长大后的生活有那么多的艰辛和无奈,可是我承受着那么的压力和委屈,我只要你们一直都在…” 我觉得这样的笔记很有趣。平时看到的,多是一些科普或者科研,而对于数据、知识之外的东西,似乎很少见。所以看到这位女博的日志,真让人爱不释手。就像她觉得猴子很值得研究,我觉得她也很值得研究
个人分类: 她说|3873 次阅读|6 个评论
动物的警戒行为策略研讨会欢迎您参加!
热度 1 woodenson 2012-4-5 16:33
动物的警戒行为策略研讨会 Forum on Animals’ Vigilance Strategy 警戒行为是动物抬头扫视周围环境,借以发现捕食者或竞争者的一种行为。警戒行为对于动物的生存及繁衍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最近的二十年来,动物的警戒行为研究成为动物行为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然而,国内对于动物警戒行为学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为促进国内动物警戒行为学研究者的沟通与交流,我们计划于 2012 年 5 月 24 日在南京举办动物的警戒行为策略研讨会。研讨会将邀请国际著名的动物警戒行为研究学者 Guy Beauchamp 、国内动物行为学家蒋志刚研究员等学者共同参加,并就我国动物警戒行为研究的现状及未来进行研讨。 研讨会主要内容: 影响动物警戒行为的内外因素 动物警戒行为的同步性 时间: 2012 年 5 月 24 日 地点:南京市汉口路 22 号南京大学 主办: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联系人:李忠秋 电话: 13451810216 Email : lizq0314@gmail.com 会议将编辑会议摘要集供与会者交流,请有意参会者与 5 月 15 日前将会议摘要发送至 lizq0314@gmail.com 。会议无注册费,交通、食宿费用自理,如需预定宾馆,请提前一周与我联系。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4819 次阅读|2 个评论
外行人对动物预测地震机制的猜测
热度 1 lxj6309 2011-12-2 11:01
刚才看到报道:“ 科学家揭开动物预测地震之谜 ”,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2月2日消息,据英国媒体报道,科学家表示动物能够在地震即将发生前感知到地下水发生的化学变化,从而预测地震。在2009年意大利拉奎拉地震发生前几天,当地的蟾蜍纷纷离开池塘。观察到这一现象之后,科学家开始对这种化学效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动物出现的异常行为预测地震。" 根据动物行为预测地震,这在中国早年是妇孺皆知的常识。现在有国外科学家用现代科技手段来研究,大家都感到很惊奇。这个事情是可以理解的。作为外行人,下面对这种机制做一些猜测,希望有些意义。 地震是地壳结构由渐变到突变的一个过程,作为宏观物质的运动,过程中必然要伴随声热变化。动物包括人对此应有感知。人由于每天沉陷于冗繁的日常事务和嘈杂的环境,对这些细微感知已经失去了敏感性,而动物则不同。动物的欲望很少,吃饱喝足就是休息,休息时也没有胡思乱想。也许在远古的地震中,动物的祖先们对破坏性地震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并且已经改变了他们的基因,所以使其对地震伴随的物理现象极其敏感。或许这种慢性的地震波对他们安静的大脑确实有扰乱作用,使得他们烦躁不安。当他们把他们的耳朵和皮肤贴近地面休息时,其感觉就更灵敏,这也是他们警惕危险的一种方式。 以以上观点来看,比较安静的人也应该有预感大地震的能力。希望我国的地震科学家能加紧行动起来,多学科联合,尽快提高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 同时,希望我国的科学家加快对经络实质的研究。我的看法:经络就是人体中的气血脉络,是全身贯通的,若有局部堵塞必引起病变反应。一些脉络的交汇点就形成了人体的穴位。刺激穴位就会引起气血的冲击,从而打通堵塞,减除或减轻疾病。尸体不会有经络现象,是因为尸体的气血已经不再循环往复。所以,经络也是人体中除了血管外的纵横交错的河流网络,是由自然冲击形成的。
个人分类: 科技普及|3485 次阅读|2 个评论
当年他曾在漆黑的荒野上一个人游荡
热度 9 wangdh 2011-9-25 12:40
当年他曾在漆黑的荒野上一个人游荡
(照片来自网络) 刚研究生毕业的他在狗吠狼吼的漆黑的荒野上游荡 (王德华) 题目有点武侠味了。说点我朋友的故事。 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我的朋友硕士刚毕业,在青海高原的那个夜晚的一段经历很有武侠味。 朋友的英文不是一般的好,大家都说他的英文比中文好。读书快,理解快,思维快。英文写得好,说得也好。所以,有中美合作的项目,他就有机会参加了。 野外工作地点在青海高原上。在高寒草甸草原上跑车也是不得已的事情,坐在车里的人一会儿就被颠簸得两眼冒金星带着泪水,胃里的东西会很快回到口中,左右摇摆上下震动,屁股生痛,肚子难忍,头晃得昏晕,偶尔被车顶撞得大喊一声。有一天,一个车轮陷在草原上的坑里了,司机使尽解数,坐车的人使尽吃奶的力气,最后也无法使车从坑里爬出来。死机师傅说找把铁锹就能把车弄处理。朋友说他去附近的藏民同胞家里借一把铁锹。朋友朝着有帐篷的方向走去。来外死活不相信,决定徒步原路走回驻地。 在草原上是很难估计距离的,感觉很近,走起来会出乎意料地远。朋友说他走了很远,才发现远处有一个帐篷,就超那个方向走去。他说突然发现他的前面不远处,有一只藏獒,在虎视眈眈地瞪着他。他是行为学硕士,懂得动物都有自己的不可侵犯距离,他大概现在刚好处于这个临界点上。他慢慢蹲下身,捡起石头握在手中,也静静站在藏獒的前面,瞪着藏獒。他与藏獒就这样对峙着,过了一会儿他感觉藏獒没有攻击他的意思,他开始慢慢地往后倒退,慢慢地,慢慢地,后退几步后,藏獒突然也回头走了。他说这是离开了藏獒的危险禁区了。 说到藏獒,说个我自己的故事。藏獒的厉害我是亲历过的。一次去野外取样,住在青海湖附近的旅馆。院子里有一只很大的藏獒,凶猛狂吼,十分吓人,栓在去食堂的路边上。每当从路边走,总是不自觉张望着旁边狂吼的藏獒。一天我路过的时候,藏獒狂吠,几次欲冲破缰绳的样子。我躲闪着,向另外一个小路拐去。没有想到,斜坡下小路旁的树桩子下也拴着一只小藏獒。可能是我无意进入它的禁区了,突然它跳起来向我扑来。人在危急的时候的表现自己都想象不出来,一直笨拙的我突然来了个倒滚翻,跌翻到斜坡上,望着还在狂叫的小藏獒。同事们着急询问被狗咬着了没有,我说没有,我还很自豪地说我来了个倒滚翻。回到宿舍后,感觉小腿部有点肿痛,挽起裤腿看,尽管穿着厚厚的牛仔裤、毛裤和衬裤,还是被小藏獒咬穿了。同行的有一位同事懂医的,使劲给我在咬伤处挤着血迹,担心我被狂犬病感染。野外没有医疗条件,不敢多耽搁,第二天提前结束工作后赶回西宁。回西宁需要连续 3 周打 5 针狂犬病疫苗。记得第一针就回不了家了,痛瘫了,没有经历过那么痛的针。 接着说朋友的经历。不知不觉天色暗下来了,草原上天黑得快。很快四周就漆黑了。远处的帐篷处有微弱的灯亮。他在草原上也越走越远,自己也不知在向何处走去,心里不觉害怕起来。一个人走在漆黑的荒野,一旦心理上顶不住,就真的害怕了。远处隐约传来狼的叫声,他说真的开始害怕了。他把兜里的毛巾围在脖子上,然后在地上摸索着寻找着石子,将石子放在脖子周围,就这样围着石子“项链”的他开始了荒野上的游荡。他说他知道狼这一类的食肉兽类首先下手的就是咽喉部,所以要首先保护这个位置。 话说等在车旁的司机等了半天没有等到朋友回来。徒步几十公里原路走回驻地的人们,吃玩晚饭,已经很是疲劳了,但还是挂记着野外的司机和朋友。左等右等,时间在不停地催促这,一直还是没有见司机和朋友的影子,人们开始着急了。赶紧开上另外的车,向实验地方向开去。等到了实验地没有发现朋友的影子,焦急的人们在荒野上喊叫着朋友的名字,车灯左右将公路两边照得通明。人们一直在草原上找到凌晨近两点,才在去另一个州县的公路上发现了已经饥寒交迫、疲惫不堪、漫无目的地游荡着的朋友,这两条公路相差几十公里,可知道他游荡了多远... .... 后来朋友说,他是迷路了。在草原上天一黑是很难有方向感的,他只是凭感觉走,也就越走越远 … … 几十年了,不知怎地,突然想起了这个故事。也许有些细节记忆有误,整个事情的脉络记忆还是很清楚的。 记下来,借机问候一下我这位朋友。 ********** 权威补充: smallland 2011-9-26 14:24 听说还有两点: 1)司机说能找把铁锹就能把车挖出来,外国人不相信司机的话,坚持不找铁锹步行几十公里回去。如果他们也分头找铁锹,说不定也会很严重; 2)外国人顺利地走了回去,因为他们按原路返回,不抄近路。这两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就是相信自己,坚持原则(弯弯曲曲的公路就是回家的原则)。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6261 次阅读|14 个评论
将乌鸦变成摇钱树,总共要几步?
songshuhui 2011-9-4 20:52
段玉 发表于 2011-08-03 12:50 你在一台自动售货机前,投入硬币,取出饮料,仰头畅饮,忽见头顶上,一只乌鸦从天而降,叼一枚亮闪闪硬币,“衔枚”疾走又“衔枚”疾跳,在一台小型自动售货机前,投入硬币,取出花生,大快朵颐,振翅而去…… 图1:绿色物体为“乌鸦牌自动售货机” 这“乌鸦牌自动售货机”的发明者乔许.克莱因(Joshua Klein),是个能将“理想照进现实”的人。十几年前的一次朋友聚会上,大家谈性正酣,突然一群乌鸦降落在朋友家的院子里,大吵大嚷,扰乱了人们的兴致。 朋友:“嘿,让我去把这些可恶的乌鸦都干掉怎么样?” 乔许:“你比这些乌鸦还可恶,如果我是你,就想办法让它们为我解忧而不是为我增愁。” 朋友:“那不可能!” 乔许:“一切皆有可能!” 聚会结束后,乔许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来研究有关乌鸦的一切。也像其他科学家那样,利用“我正在做研究呢!”的借口逃避“做饭、刷碗、洗衣服、叠被子……”等家务。时间长了,再好的老婆也要抱怨:“你都十年没刷过碗了,我终于明白你说的‘解忧’是什么意思了……” 乔许把饭碗一推,指着墙角一个形状奇怪的机器说:“爱妻,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知道,这是你逃避刷碗的所谓研究成果。” “其实,这是专为乌鸦设计的自动售货机。一旦乌鸦将硬币投入到平台上的投币孔中,售货机就会自动在托盘上弹出花生米来给它吃。” 图2:乌鸦牌自动售货机的外部结构 “好哇,我说家里的花生米怎么少的这么快呢!” “别急,舍不得花生渣儿,套不到乌鸦儿啊。你想想看,吃你几个花生米才几个钱?如果一粒花生米能和乌鸦换一枚一美元的硬币。理想情况下,只需要2粒花生米,就够咱俩在中国的大街上一人来一碗兰州拉面的了。” “哇,兰州料理是人家的最爱啦!可是,乌鸦哪里来的硬币呢?” “地上有的是人们丢失的钱币,要知道,每年散落在美国各地的钱币总价值高达2.16亿美元呢!” “那得多少兰州拉面啊?” “……而这个赚钱的过程很轻松,我们只需要时不时的检查自动售货机中的花生米是否充足,同时注意定时整理装满的钱袋就行了。” “那乌鸦不是成了我们的摇钱树了吗?可是,乌鸦又不是我,怎么会这么听你的话呢?” “关键就在这台自动售货机上。” “怎样操作这台机器才能让乌鸦变成我们的摇钱树呢?” “很简单,只需要四步,就能让乌鸦变成摇钱树。” 第一步 将自动售货机放在乌鸦经常活动的地方。在售货机周围的空地上,售货机平台上、托盘上,随机撒上各种面值的硬币和花生米。胆大、嘴馋的乌鸦们边吃花生米,边慢慢靠近售货机,吃完售货机周围的花生米后,会跳上售货机,去吃平台和托盘上的。每天,花生米和硬币都被重新布置好,空地上,售货机上,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在乌鸦们的心中,这个长相古怪的家伙是个标志物,它的附近会有好吃的花生米,以及一些“亮亮的硬硬的圆圆的没法吃的小圆片”。对乌鸦来说,这是一段悠长的,“饭来张口”的乌托邦时期。 图3:乌鸦饭来张口的乌托邦时期 第二步 用硬币将花生米埋起来,只有当乌鸦用喙将上面的硬币扒拉开时,才能吃到下面的花生米。为了绝味花生米,动动嘴,挪挪那些“小圆片”,乌鸦们挺乐意的。它们一起“呱呱”地歌颂这一段“张口饭来”的劳动致富期。 第三步 像前两步一样,硬币仍然被撒的到处都是,但不再撒花生米了。乌鸦一如既往的通过机器锁定会餐位置,但到了以后却失望的发现无论怎么翻动这些“小圆片”,下面都没有花生了。气愤、贪婪、执着、不耐烦引发了粗暴的翻动硬币的行为,突然,鸟喙大力的拨弄,使托盘上的硬币掉落到投币孔中,随着一声脆响,托盘上弹出一把硬币和花生米。也许机器的响动会惊扰乌鸦,但是看到花生米,乌鸦马上就原谅了机器的反常行为。再偶然拨弄一些硬币到下面的投币孔时,又是一把硬币和花生喷薄而出。那些习惯了自动售货机的反常行为,又明白原来将这些“小圆片”弄到下面的洞里,就有花生米吃的乌鸦有福了,因为它们必得饱足。 图4:乌鸦明白了将小圆片拨到投币口中会获得花生 第四步 最后一步,也是难度最高的一步:不再往托盘上放硬币,乌鸦能否想到去捡散落在售货机周围的硬币投入投币洞换取花生米呢?很多我们平常认为“聪明”的动物都过不了这一关。曾经用松鼠做过实验:松鼠敏捷的跳过来找托盘上的硬币,发现没有,失望的走开了。过一会再回来看看,托盘上仍然什么都没有,再次失望地走开……如此往复6,7次,绝望的松鼠们就不再回来,而是跑到“松鼠会”去嗑松果了。有一些乌鸦也放弃了,而另一些则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发现:“嘿,那些能被投入到洞里换硬币的小圆片不在托盘上了,但是这机器台子上,旁边,不都是‘亮亮的硬硬的圆圆的没法吃的小圆片’吗?小圆片+洞=花生米!” 聪明的乌鸦叼起硬币来投入洞中,吃到花生米,继而,更多的乌鸦耳濡目染,也学会了叼硬币的功夫,可是,鸦多币少,要想吃到更多的花生米,机器周围空地上的这些硬币显然不够,这就需要乌鸦们振翅高飞,用其敏锐的眼睛和头脑找到更多的遗失在城市角落的硬币,换取更多的花生米。 图5:聪明的乌鸦知道“小圆片+洞=花生米” “太棒了,乌鸦万岁!” “到那个时候,老婆,咱就买两张头等舱机票直飞中国,找条大街,捡个饭馆,吃它两碗兰州拉面。”乔许擦着油嘴说。 “等咱有钱了,买俩洗碗机,一个洗碗,另一个洗钱——洗乌鸦从各个地方捡回来的钱。” 妻子说完高高兴兴地去刷碗了。 (全文完) 本文能够完稿感谢“半只土豆”! 本文的思路来自: http://blog.ted.com/2008/05/13/joshua_klein/ 和去年在山东聊城上的一节公开课。
个人分类: 少儿科普|1530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记西安行为学研讨会
热度 2 woodenson 2011-8-2 12:54
也记西安行为学研讨会
7月24-27日,陕西师大、北京师大、中科院动物所承办了第一届亚太整合行为学暨第三届动物行为学培训大会,其实,与其说是大会,还不如说是论坛,虽然参加的人也不少,但规模相较于兽类学或者鸟类学会仍显单薄。就着王德华老师的会议记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757do=blogid=470046 ),俺也说说我的感受。 这已经是第三届国内的行为学会议,第一次是在北京,2007年12月,第二次是在合肥,2009年11月。三次会议,规模都不太大,根本原因可能还在于国内动物行为学研究的人员甚少。给学生上课时就多次说过,国内的行为学其实更多的是以濒危动物为对象目的多为保护的行为研究,大熊猫、金丝猴、普氏原羚、藏羚羊等等,脱离了濒危动物,基本可以说没有行为学(俺这里指的是欧洲的ethology)。所以,真正从事行为学机理研究的人,国内少之又少,经费来源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不过伴随着三次行为学会议及相关培训班的举办,已经开始有不少新鲜的内容加入,比如上次合肥会议召开时华南濒危动物所张礼标的犬蝠口交研究、张知彬及张洪茂等所作的鼠类种子传播等。 这次会议还有一个重要的改变,除了个别报告外,其余均为英文报告。对于作报告的人而言,这是件好事情,学习用英语进行组织和表达,不过对于多数都是研究生的听众而言,理解可能就成了问题。我自己也是这样,相关内容的或许没大问题,研究方向稍远一些,基本就跟不上演讲者的思路了。私下里也和几个朋友聊天问过,英文的报告虽然看起来上档次,但理解确实会有偏颇。当然,根本原因可能还在于我们缺乏这方面的训练,专业词汇量也太过狭小。 我的学生郑炜也做了一个报告,虽然报告的内容很简单,麋鹿的集群效应,但她还是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报告时,孙立新和Hare教授都提了几个问题,可以说是一针见血,这也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了思路。不过如王德华老师所言,或许是因为语言问题,或许是因为提问习惯,报告后除了几个知名的教授和个别人外,提问者寥寥。我也没有提问,有时倒不是没有问题,而是觉得可能私下交流更好。但学会提问,确实应该是研究生的必备技能之一。 会议之余,我们也去游逛了西安的几个著名景点。骊山、兵马俑、秦陵地宫、华清池,对于景点,感叹居多;而对于导游的伎俩,恼恨居多。最后一天,去了华山,先是排队接近三个小时才坐上缆车,直达北峰,那时已经接近下午三点。之后由北峰到擦耳崖,五云峰,金锁关,到西峰,时间已经接近五点,看看时间有限,沿原路返回至北峰。或许是来之前就知晓了华山之险有了心理准备,北峰西峰西峰北峰一个来回,竟然丝毫未觉出险从何来。本意是在北峰缆车下山,但排队人多,我们于是步行下山。一阶一阶走来,方才发现,华山之险竟在登峰之途。虽然登峰途中风景不如峰顶,但险峻却远超峰顶。比如,接近90度的天梯,一道连着一道,让人不寒而栗。我们下山已经七点,膝盖接近不能弯曲,确实是累,时至今日,登华山后的第五天,两腿仍旧酸痛,看来,还得恢复几天啊。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4159 次阅读|4 个评论
行为生态学大会之四:澳洲禽兽
woodenson 2010-10-14 13:59
自己是研究动物行为的,到哪里自然都要多关注下动物,这里就是动物图片汇总,多数都不知名,也实在没空去查书,姑且给大家看看图片吧。 乌鸦啄食鸽子 监狱里看到的,类似于白鹡鸰。 某种斑鸠。 自此以后,多拍摄于perth zoo,某种鹈鹕。 黑翅长脚鹬? 很像夜鹭。 这是在墨尔本,类似于鹩哥的鸟。 凤头斑鸠? 骨顶鸡? 同一地方的红骨顶,但应该不是我们常见的黑水鸡。 象斑嘴鸭,可惜嘴巴上没有黄斑。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6898 次阅读|3 个评论
行为生态学大会之三:大会图片
woodenson 2010-10-14 13:50
行为生态学大会图片汇总之二,大会图片。 行为生态学大会开幕式。 Jens Krause做大会报告,关于社群信息的传递,很棒的报告。 Fernandez-Juricic的报告,也相当精彩,菲尔在鸟类警戒行为方面的研究相当出彩,值得细细品味。 这是一些poster。 这是Festa-Bianchet的报告,关于大角羊几十年种群数据观察得到的结果。Marco是加拿大著名的有蹄类专家。 会议指引牌。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5425 次阅读|1 个评论
行为生态学大会之一:珀斯大事记
woodenson 2010-10-11 14:24
回来快十天了,一直忙着装修,终于得闲,把澳大利亚行为生态学大会的行程简记如下: 9 月25 日 ,早8 点半飞机, 11 点到香港, 15 点转机珀斯,同一个市区,晚上 23 点到珀斯,入住 New Esplanade Hotel 。宾馆硬件确实一般,价格却是不菲, 135 刀每晚。收拾结束已经接近凌晨 1 点,上床睡觉。第一次异国他乡之眠,有点小兴奋。 9 月 26 日 早上 7 点起床,窗外的阳光很是明媚,想睡懒觉都难。今天大会下午报到,因此有大半天可以转转珀斯。楼下早餐,意大利面条、面包片,好贵, 20 刀一人。 9 点半左右步行到 kings park ,果然站高望远,一收珀斯美景。鸟见了几种,但好像数量也不多,确实不太怕人,不过估计就像我们国内的喜鹊之类。正赶上野花节,野花不多,人倒不少,原来是周日,很多人尤其是一整家人到 park 来 party 。差点迷路,三位老人(估计都大于 70 岁)指路,并载我一程,可惜还是差点迷路。几经询问,找到火车站, 3.7 元到 frementle 。逛了逛 market ,午餐吃 hungry jack ,然后参观 prison (真没什么看的,不过一两百年的历史,居然能够这么重视,或许他们历史太短,或许因为珀斯建城源于这个监狱吧,另外看解说口吐白沫的诉说监狱如何残酷,其实最重的刑法无非就是抽几十鞭子,看来澳洲人是人权国家,根本不知道炮烙、扒皮点天灯等中华酷刑,说给他们听,估计都能给吓死)。下午 6 点赶到 convention center 。注册,领取 grant 支票。见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李代琴教授、台湾东海大学卓教授以及他的 3 个学生。晚上所谓的接待晚宴不过是在一个大厅喝几口饮料,东道主致辞而已。约 8 点,回宾馆。 9 月 27 日 ,大会正式开幕。大会报告之一的 Jens Krause 做了关于群体信息传递的报告,确实很有意思,一个 200 人的群体,有 10 个 leader 足矣。专题报告 Fernandez 的鸟类对于警戒信号的信息传递也很有意思,攀谈,人很不错,以后有机会可以合作。下午上半程的报告没听,下半程听 learning and decision making ,对学习行为还是很感兴趣,可惜英语不好,很多细节都搞不清楚。 Poster 形式其实很好,可以展示四五天,可惜我的被提升到了 talk ,很可能也是因为我是中国大陆的唯一代表,大会欢迎致辞还专门提到了来自美国、英国、中国等,少了中国,恐怕真是不称大会了。不小心,就代表了 14 亿中国人民,看来得处处小心了。晚上外出吃饭,珀斯所谓的 city 或者说 CBD 其实也很小,而且几乎家家店铺关门,据说今天是什么女王生日之类的假日,除了能见到聚会的年轻人之外,几乎见不到什么人。 northbridge 附近,终于找到一家东南亚餐馆,老板是柬埔寨人,要了海鲜炒饭,吃着真爽,比西餐的面包青菜好吃多了。 9 月 28 日 早上修改自己的幻灯两个小时, 10 点半去听报告。中午找银行兑换支票,由于语言问题居然不知道银行人员在说什么,幸好在第二家银行遇到了来自南京的职员,说我可以回国后在兑换,反正至少会有半年的有效期。下午很困,晚上去逛了北桥,终于见到了众多的中餐馆,还在超市里买到了方便面和榨菜。晚上 7 点半到宾馆,继续修改熟悉幻灯。 9 月 29 日 白天听报告,见到了加拿大的 Festa-Bianchet ,很知名的一个有蹄类研究专家,简单交流了一下;下午去 perth zoo ,见识了不少土著物种,不过大多在电视上看过,并没有太多的新鲜感。途中认识了俄罗斯搞昆虫和老鼠相互关系研究的 Fabia ,晚上在北桥的中餐馆请她吃饭;晚上继续准备幻灯。 9 月 30 日 ,听报告。 10 月 1 日 ,上午 9 点,第三会场,我的报告: Why did Przewalskis gazelle and Tibetan gazelle mix? A study on their social structures. 有几个人提问,不痛不痒的问题,可能还是我讲的不够深入,简要答过,呵呵。下午 6 点飞机,直飞墨尔本,见老朋友陈立。晚上到墨尔本,已经是 12 点。已经两年有余不见,相谈甚欢,至凌晨大概 3 点入睡。 10 月 2 日 ,继续畅聊,可惜他们孤身在外,家中有事也无人分担,很难。 10 月 3 日 早上 5 点起床,简单吃过早餐, 5 点半出发去机场,大约 6 点半到机场, 7 点办好手续, 7 点半左右进入候机大厅。因为飞机 8 点 40 起飞,我还在大厅旁免税店闲逛,这是一个空服过来问我是不是 cx174 的乘客,我说是,她说飞机马上起飞,请快登机,登记后看表不过是 8 点,莫非是飞机要提前起飞,飞机果然在 8 点刚过就开始启动,然后加速起飞(后来才知道今天是改夏令时,时间提前了一小时,好险好险啊,幸好我在候机口附近闲逛,否则真是废了)。飞机上很是劳累,睡睡醒醒,看了三部电影,读了两部小说,下午三点到香港。 18 点半飞机起飞, 20 点 45 到达南京, 21 点上大巴, 22 点到火车站, 22 点 25 到家。 简单总结下,澳大利亚的印象:地广人稀,生活水平较高,社会福利较好,结果人养的很懒散,生活节奏很慢,适合搞研究和生活。会议总结:个人参加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会议,语言成为交流的主要阻碍,和我正相关的议题尚可以了解大概,细节往往抓不住,看来还是要多训练多交流。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3329 次阅读|1 个评论
合肥第二届动物行为学研讨会图片
woodenson 2009-11-5 11:47
10月31日到11月3日,在合肥安徽大学召开了第二届动物行为学研讨会暨行为技术培训班,下面是一些图片,只做记录。 大会开幕式。 大会及特邀报告,蒋志刚研究员做红外相机及摄像机在野生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李义明研究员做统计分析中伪重复如何解决的报告。 Current Zoology 执行主编贾志云研究员做SCI影响因子与职称评定关系的报告。 青年行为生态学者分会报告。刘伟博士做长爪沙鼠的社群选择报告。 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张礼标博士做犬蝠口交现象的研究报告。 动物所李春旺副研究员做濒危动物行为机制的报告。 南京农业大学连新明博士做青藏公路对藏羚羊行为影响的报告。 海报交流。这是南京大学葛晨介绍青藏高原四种特有地栖鸟类警戒距离和逃逸距离的研究。 这是会议结束后在安大新校园,我与我的五个学生和我的导师蒋志刚研究员的合影。 这是我们去黄山考察途中的午餐肯德基,两个学生第一次见到大箱的肯德基快餐,合影留念。 这是途中经过的太平湖大桥。 这是在安大李进华教授的黄山短尾猴研究基地考察。 行为学研究如果能够做到个体识别,那么很多研究就能够深入的探讨。安大李进华教授对黄山短尾猴已经进行了二十余年的研究,已经能够个体识别,因此出了不少的好文章。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7928 次阅读|1 个评论
南京大学动物行为与保护研究组论文
热度 2 woodenson 2009-10-24 18:37
南京大学野生动物行为学研究组论文清单,供批评指正。 英文部分: Ullah Sana, Li Zhong-qiu * , Arifeen Muhammad, Ullah Khan Shahid, Fahad Shah*. 2019. Multiple biomarkers based appraisal of deltamethrin induced toxicity in silver carp (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 Chemosphere. 214, 519-533. pdf Ullah Sana, Li Zhong-qiu * , Zuberi Amina, Muhammad Arifeen, Baig Faran. 2019.Biomarkers of pyrethroid toxicity in fish.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 (Online) pdf Li Yu-hang§, Yang Le§, Luo Yun-chao, Wu Yi-qian, Li Zhong-qiu* . 2018. Sequential vigilance is unpredictable in reproductive Black-necked cranes. Avian Research. 9, 44. pdf Yang Le, Luo Yun-chao, Tan Ming, Jiang Zhi-gang, Li Zhong-qiu* , Mooring Michael. 2018. Tick-defense grooming patterns of twosympatric Tibetan ungulates. Journal of Zoology . (Online) pdf Ullah Sana, Li Zhong-qiu* . 2018. Hydro-electric power in the Panjkora basin at the expense of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and biodiversity loss – Immediate action required for mitigat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Online) pdf Luo Yun-chao, Wang Lin, Yang Le, Tan Ming, Wu Yi-qian, Li Yu-hang, Li Zhong-qiu* . 2018. Puppet Resting behavior in Tibetan antelope . Plos One . 13, 204379. pdf Wang Lin § , Luo Yun-chao § , Wang Xin, Maierdiyali Abudusaimaiti, Chang Hao, Li Zhong-qiu* . 2018. Azure-winged magpies solved string-pulling tasks by partial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cal cognition. Current Zoology . (Online) pdf Ullah Sana*, Hasan Zaigham, Li Zhong-qiu , Zuberi Amina, Zorriehzahra Jalil, Nabi Ghulam. 2018.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of ichthyofauna at Konhaye Stream, district Dir Lower, Pakistan. Iranian Journal of Fisheries Sciences . (Online) pdf Ullah Sana, Li Zhong-qiu * , Hasan Zaigham, Ullah Khan Shahid, Fahad Shah*. 2018. Malathion 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leads to histopath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toxicity in the liver of rohu ( Labeo rohita , Hamilton) at acute concentration.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 161(15): 270-280. pdf Rajper Sohail§, Ullah Sana§, Li Zhong-qiu* .2018. Exposure to air pollution and self-reported effects on Chinese students: A case study of 13 megacities. Plos One. 13(3): e0194364. pdf Li Zhong-qiu *, Che Ye, Yang Le. 2017. Can sequential vigilance be predicted? Behavioural Processes . 145: 81-85. pdf Shi Xiao-long, Li Zhong-qiu* . 2017. Social rank and food supplement affect grooming behavior? A test in Père David’s deer.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 . 37: 184-189. pdf Fernandez Eve, Shi Xiao-long, Li Zhong-qiu* . 2017. Ritualized fights offoraging cattle egrets Bubulcus ibis following Pere David’s deer Elaphurusdavidianus in Dafeng Nature Reserve. Journal of Zoology . 302: 73-78. pdf Yang Le, Cangjue Zhuoma, Li Zhong-qiu* . 2016. Group size effects on vigilance of wintering Black-necked cranes in Tibet. Waterbirds . 39(1): 108-113. pdf Li Zhong-qiu *, Courchamp Franck, Blumstein Daniel. 2016. Pigeons home faster through polluted air. Scientific Reports . 6, 18989. pdf Li Zhong-qiu *, Beauchamp Guy, Mooring Michael. 2014. Relaxed selection for tick-defense grooming in Père David’s deer.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 178: 12-18. pdf Fernandez Eve, Li Zhong-qiu* , Zheng Wei, Ding Yuhua, Sun Daming, Che Ye . 2014. Host selection ofthe Foraging Cattle Egrets on Père David’s deer in Dafeng, China. Behavioural Processes . 105: 36-39 . pdf Li Zhong-qiu* . 2013. Sex-age related rumination behavior of Père David’s deer under constraints of habitat and rainfall. Plos One . 8(6): e66261. pdf Li Zhong-qiu* , Wang Zhi, Ge Chen. 2013. Time budgets of wintering red-crowned cranes: effects of habitat, age and family size. Wetlands. 33(2): 227-232. pdf Zheng Wei, Beauchamp Guy , Jiang Xue-lei, Li Zhong-qiu* , Yang Qing-long. 2013. Determinants of vigilance in a reintroduced population of Père David’s deer. Current Zoology . 59(2): 265-270. pdf Li Zhong-qiu* , Wang Rong-rong, Jiang Xue-lei, Zhang Zhi-yuan. 2012. New Record of Intraspecific Nest Parasitism by the Silky Starling ( Sturnus sericeus ). F1000 Research . 1:71 . pdf Li Zhong-qiu . 2012. Effects of Qinghai-Tibet Railway and Highway on Plateau Pica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 icbeb, pp.224-227. pdf Chouteau Philippe, Jiang Zhi-gang*, Bravery Benjamin, Cai Jing, Li Zhong-qiu , Pedrono Miguel, Pays Olivier. 2012. Local Extinction in the Bird Assemblage in the Greater Beijing Area from 1877 to 2006. Plos one . 7(2): e39859. pdf Li Chun-lin, Jiang Zhi-gang*, Li Lin-lin, Li Zhong-qiu , Fang Hong-xia, Li Chun-wang, Beauchamp Guy. 2012. Effects of Reproductive Status, Social Rank, Sex and Group Size on Vigilance Patterns in Przewalski's Gazelle. Plos one . 7(2): 32607. pdf Li Zhong-qiu* . 2011. Suitable distance to observe red-crowned cranes: a note on the observer effects. Chinese Birds . 2(3), 147-151. pdf Ge Chen, Beauchamp Guy , Li Zhong-qiu * . 2011. Coordination and synchronisation of anti-predation vigilance in two crane species. Plos One . 6(10): e26447. pdf Ge Chen, Li Jing, Li Zhong-qiu * Huang Cheng . 2011. The effects on birds of human encroachment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 16(8), 604-606. pdf Wang Zhi, Li Zhong-qiu , Beauchamp Guy, Jiang Zhi-gang*. 2011. Flock size and human disturbance affect vigilance of endangered red-crowned cranes.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 144, 101-105. pdf Li Zhong-qiu*, Ge Chen, Li Jing, Li Yan-kuo, Xu Ai-chun, Zhou Ke-xin Xue Da-yuan. 2010. Ground-dwelling birds more abundant near the Qinghai-Tibet highway and railway.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 15(8), 525-528. pdf Hu Jun-hua, Ping Xiao-ge, Cai Jing, Li Zhong-qiu , Li Chun-wang Jiang Zhi-gang*. 2010. Do local communities support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endangered Przewalski’s gazelle around the Qinghai Lake, China? European Journal of Wildlife Research , 56, 551-560. pdf Li Zhong-qiu , Jiang Zhi-gang* Beauchamp Guy. 2010. Non-random mixing between groups of Przewalski's gazelle and Tibetan gazelle. Journal of Mammalogy ,91(3), 674-680. pdf Li Zhong-qiu , Jiang Zhi-gang* Beauchamp Guy. 2009. Vigilance of Przewalski’s gazelle: effects of group size, sex and predation risk. Journal of Zoology , 277, 302-308. pdf Li Zhong-qiu Jiang Zhi-gang*. 2008. Sexual segregation in Tibetan gazelle: a test of the activity budget hypothesis. Journal of Zoology . 274(4), 327-331. pdf Li Zhong-qiu , Jiang Zhi-gang* Li Chun-wang. 2008. Dietary composition and overlap of sympatric Przewalski’s gazelle, Tibetan gazelle and Tibetan sheep in Upper Buha River, Qinghai-Tibet Plateau. 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 , 72(4), 944-948. pdf Li Zhong-qiu Jiang Zhi-gang*. 2008. Group size effect on vigilance: evidence from Tibetan gazelle in Upper Buha River, Qinghai-Tibet Plateau. Behavioural Processes , 78(1), 25-28. pdf 中文部分: 杨乐,曹鹏熙, 李忠秋 * ,党卫东. 2018.浅谈西藏流浪狗的危害和防控.生物学杂志(已接受) 汪开宝,游章强,谢鸿鑫,郑天才, 李忠秋 * . 2018. 察青松多自然保护区白唇鹿繁殖期的警戒行为 . 四川动物. 37(3), 305-310. pdf 任义军,沈华,俞晓鹏, 李忠秋 ,郜志鹏,孙大明 * ,原宝东 *. 2018. 哺乳期仔麋鹿体重体尺动态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 畜牧与兽医 . 50(7), 6-9. pdf 刘春红,万月,白亚丽,王鑫鑫, 李忠秋 * . 2018. 南京红山动物园猕猴的社会玩耍行为 . 动物学杂志 53(3), 347-353. pdf 车烨,杨乐*, 李忠秋 . 2018. 西藏拉萨越冬黑颈鹤家庭群的警戒同步性研究 . 生态学报 . 38(4), 1375-1381. pdf 李忠秋 * . 2016. 我国三种珍稀有蹄类动物的警戒行为数据 . 生物多样性 . 24(12),1335-1340. pdf Fernandez Eve ,刘春红,周梦妍, 李忠秋 * . 2016. 红角鸮的食性和育雏行为初报 . 动物学杂志 . 51(6), 1106-1109. pdf 车烨, 李忠秋 * . 2014. 动物的警戒行为—回顾与展望. 四川动物. 31(1), 144-150. pdf 李忠秋 *,王智,葛晨. 2013. 盐城越冬灰鹤的种群动态及行为观察. 动物学研究. 34(5), 453-458. pdf 唐骋,朱家伟,张甦洋, 李忠秋 * . 2012. 黄山市黟县放逸短沟蜷断顶现象成因初探. 四川动物 . 31(6), 896-899. pdf 姜学雷,王蓉蓉, 李忠秋 *,张致远. 2012. 同域分布下丝光椋鸟与灰椋鸟的繁殖行为比较. 生态学杂志 . 31(8), 2011-2015. pdf 郑炜,葛晨, 李忠秋 *,黄成. 2012. 鸟类种群密度调查和估算方法初探. 四川动物 . 31(1), 84-88. pdf 李忠秋 *,黄成,刘茂松. 2011. 北京西卓家营湿地改造后鸟类调查初报. 四川动物 . 30(1), 79-81. pdf 方红霞,罗振华,李春旺,平晓鸽,李春林,汤宋华,买尔旦. 吐尔干, 李忠秋 ,胡军华,蒋志刚 *. 中国动物园动物类群与种群大小. 2010. 动物学杂志. 45(3), 54-66. pdf 李靖,葛晨, 李忠秋 *,徐爱春,李言阔. 2010. 可可西里青藏铁路沿线的夏季鸟类. 四川动物 . 29(4), 457-460. pdf 封璨, 李忠秋 *,李靖,章麟,袁屏. 2009. 江苏连云港海域发现黄嘴潜鸟. 动物学杂志 . 44(3), 146. pdf 李忠秋 ,蒋志刚*. 2007. 青海省天峻地区藏原羚食性的研究. 兽类学报 . 27(1), 64-67. pdf 李忠秋 ,蒋志刚*. 2006. 青海省天峻地区草青期普氏原羚与藏原羚的集群差异. 动物学研究 . 27(4), 396-402. pdf 李忠秋 ,蒋志刚*,李春旺,蔡静,卢学理,曾岩. 2006. 陕西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及其G-F指数分析. 动物学杂志. 41(1), 31-42. pdf
个人分类: 研究论文|9935 次阅读|7 个评论
[小红猪]会数数的动物们:动物识数能力的进化
eloa 2009-8-6 19:05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09-08-05 23:17 译者:瓶子,水瓶女一枚,环境工程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废物资源化。自我评价:理性与感性交相辉映,亦庄亦谐,对大千世界抱有永恒的好奇,喜欢和有趣的你交朋友。 原文 。 猴子、蜥蜴、鱼,甚至蜜蜂,都能识数。那么自然界中的算术能力是怎样进化来的?动物们为什么需要识数呢?调查人:艾文卡拉威 聪明的汉斯真的有那么聪明吗?这匹阿拉伯公马曾让20世纪早期的欧洲人惊叹。汉斯可以用马蹄声清晰地回答例如12 3 = 9这样的算术题,它甚至能做分数加法和小数值的因数分解( 见图1 )。不过到了1907年,德国心理学家奥斯卡芬斯特证实了汉斯并不是一个动物博学家。 图1 聪明的汉斯是一匹德国马,因为会算算术,它曾使20世纪早期的欧洲人震惊。 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实验,芬斯特演示了所谓的汉斯会算术是有条件的。只有它那身为数学老师的主人在场,或者那些会在汉斯回答正确的时候不自觉地做出肢体语言的提问者在场时,汉斯才会算数学题。一旦汉斯戴上了马眼罩或看不到提问者,它的算术能力就消失了。这个实验结论直接导致了当时的人们不再相信动物会算术了。 如今,聪明汉斯的闹剧已经过去一个世纪了,人类的认识水平也日新月异。现在很多人都相信灵长类动物懂得算术,甚至连人类的远亲,包括火蜥蜴、蜜蜂和新出生的小鸡,好像都有本事做一些基本的算术题。进一步讲,动物们展现出来的这些算术能力是否在提示我们人类也具备先天的识数才能呢?动物的基本算术能力是否在数亿年前就已经进化出来了呢? 任何动物在感知外在环境的时候,都会对外在事物产生一定的时间、空间和数量认知。罗格斯大学心理学家兰迪格里斯泰尔这样说。 当然了,由于不具备语言或精确的符号系统,动物们的识数能力不可能达到人类的程度。黑猩猩是无法学会复杂除法运算的,而经过一定训练,大多数人类成员都可以熟练完成这个任务。因此,为了在公平的基础上对人和动物进行比较,实验人员必须考察一些更加基本的识数本领。杜克大学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布赖农认为:能力考查中首当其冲是区分两数大小。倘若两数的差距足够大,人类则可以轻松区分大小,那么动物们也具备这样的能力吗? 在一个试验里,电脑屏幕上快速地闪过两组几何体,恒河猴和大学生被要求在两组几何形状中挑选出比较大的那些。猴子和人都表现得很成功( 见图2 )。重要的是,布赖农的研究小组发现,就像人一样,展示给恒河猴的两组几何形状之间的大小越接近,猴子们也越容易犯错误。布赖农评价道:学生们的最终表现看上去跟猴子并无二致。在这方面双方的水平没有明显差异。 图2 人们已经相信,灵长类动物和人类一样,都具有基本的识数能力 这一古老的认知能力甚至影响到人类对书面数字的判断水平。在被要求找出两个阿拉伯数字中较大的那一个的时候,人的反映时间会随着两个数字之间的大小比例的缩小而延长。比如人们判定10比9大所需要的反映时间就比判定10比5大的时间要长(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 vol 16, p 222 )。 贪吃的蝾螈 其实,灵长类动物不是唯一能根据比例来识数的动物。路易斯安那大学心理学家克劳迪娅犹勒(现在就职于英国的艾塞克斯大学)研究了人类的远亲是否也具有识别大小数的本领。 克劳迪娅犹勒的小组实验研究了蝾螈的识数能力,实验中,当地的红背蝾螈( Plethodon cinereus )面对两组装有果蝇的透明管子的引诱。通过一系列的试验,研究人员注意到,这种两栖动物通常会奔向装有更多美味食物的那个管子,这就证明它们是能够辨别数量的。 以远高于偶然性的概率,实验数据显示,蝾螈可以成功地区分开差别较大的两个数,比如说,装有8只和16只果蝇的管子,而不能区分开装有3只和4只、4只和6只、8只和12只的管子( Animal Cognition , vol 6, p 105 )。所以要想让蝾螈辨别两个较大的数,似乎较大的那个应该至少是较小那个的两倍( 见图3 )。 图3 蝾螈能识别开1、2、3,却分不清3和4有何区别 不过,当数字小于等于3的时候,上面的结论就不适用了。蝾螈可以区分开装有2个和3个果蝇的管子,以及装有1个和2个果蝇的管子。这说明蝾螈在区分小数和区分大数的时候,使用了不同的辨别模式。在辨别两个较小数字的大小方面,人类的成年人和婴儿,以及灵长类动物的识数能力和蝾螈是类似的,即辨别两个较小数字的大小的能力不受数字大小比例的影响。 总的来看,研究结果似乎表明,准确判定两个较小数字的大小的能力以及估计出两个较大数字的大小的能力,可以在动物进化历程中追溯到很久以前。研究动物的识数能力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这方面能力的演化过程,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马克哈瑟在研究了大量灵长类动物的行为以后这样说。 食蚊鱼( Gambusia holbrooki )的识数能力的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上面的理论。食蚊鱼是美国东南部一种本土的淡水鱼类,出于本能,它们喜欢加入到身边最大的同类鱼群里进行活动( 见图4 )。由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克鲁斯丁阿格利罗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实验室培养出来的食蚊鱼可以区分开由3个和4个鱼伴组成的两个鱼群,当它附近的两组同类鱼群分别由4个和5个鱼伴组成的时候,它就分不出多少了。阿格利罗的小组还发现,食蚊鱼甚至能辨别大到16的两个数字的大小,条件是这两组鱼群的数量要相差超过2:1。这个结果显示了:鱼和蜥蜴同人类婴儿以及灵长类动物等其它更为智能的动物一样,都具备粗略区分大小和准确辨别数字的识数体系( Animal Cognition , vol 11, p 495 )。 图4 食蚊鱼是依赖两个群体的数量比例高低来确定哪个群体的数量更大的 虽然这些研究发现如此发人深省,一些评论家还是质疑这些研究中的动物也许是依仗其他因素来做出判断,而不是依靠识数能力本身。 任何一个声称动物能够识数的实验研究,都应该事前排除被研究动物表面积、密度和周长的影响。布赖农如是说。灵长类动物已经被实验证明确实具有数字概念,而且无需人类对其加以引导,那么更加原始的动物也有这样的数学才干吗?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阿格利罗再次利用食蚊鱼进行了识数能力测验。这一次食蚊鱼要接近的同类鱼群被换成了具有不同大小和亮度的几何形状。同类鱼群被分成两组,两组鱼群是由整体表面积和亮度都一致的几何形状组成的,只是每组里鱼群内个体数量不一样。 通过对14条食蚊鱼的上百次实验测试,Agrillo的研究小组发现这些食蚊鱼始终可以分辨出数量2和数量3( PLoS ONE , vol 4, e4786 )。阿格利罗目前正在考察食蚊鱼是否可以不受几何形状体积的影响而辨别出数量3和数量4。 动物的识数才能甚至可以出现在比鱼还原始的生物中。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昆虫学家 乔根陶茨 和他的同事在一个走廊里放飞了一群蜜蜂,走廊的尽头有两个盒子,其中一个装有糖水,而另一个里面是空的。为了测试蜜蜂是否识数,研究小组在每个盒子上用2到6个几何图形作为不同盒子的代号。走廊的起点端也放置一个形状标示,来告诉蜜蜂,前面哪个盒子装着糖水。同阿格利罗一样,小组也排除了几何信息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干扰。 尽管如此,蜜蜂仍然迅速学会找到与走廊开头的号码相对应的盒子( 见图5 )。与蝾螈和鱼一样,蜜蜂的识数能力还是有局限性的,它们只能识别出至多4个形状,而形状增加到5个和6个的时候就认不出来了。 图5 蜜蜂是第一个被发现具有识数能力的昆虫 从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就算是和人类基因相似度最远的动物也是具有识数能力的。不过这些研究还不能判定动物们的识数能力是后天训练出来的还是与生俱来的。如果动物天生就识数,那么可以推断,能够识数的动物必然具有很大的进化优势。 为了验证这一设想,人们研究了刚出生3天和4天的小鸡的识数能力( 见图6 )。和食蚊鱼一样,小鸡也喜欢呆在个体数量更多的同类动物群体里面,而且小鸡也总分不清到底什么才是它的同类。如果小鸡出壳的最初几天都是和小球或者纸团呆在一起的话,那么它们就会把这些没有生命的物体当作自己的同类。 图6 研究显示,刚出生的小鸡天生就有识数能力 帕多瓦大学的罗莎鲁加尼和露西亚若格林利用小鸡的这种习性考察了小鸡是否会做简单的算术题。研究人员把每只小鸡放在一个平台中央,让它看两组小球(或者纸团),随后研究人员用一个屏风把这两组物体遮住,接着在小鸡眼皮底下把两组物体重新划分。这样一来,小鸡就不得不做做简单的算术题,以便投奔到同类数量更多的那组物体中去(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 vol 276, p 2451 )。 没经过任何事前的训练,小鸡们都会迅速且毫无意外地跑到个体数量更多的那组物体中去。小鸡们能准确地判断1 + 2 的结果要大于4 2,0 + 3要多于5 3,而4 1 要比1 + 1多。若格林说,小鸡们正在做非常简单的算术题。这个实验显示了很多动物的数学能力来自先天而不是经过后天训练的。 格里斯泰尔说,可以想见,动物们之所以在进化过程中需要识数技能,是因为识数能力可以帮助绝大多数的动物更有效地获得食物。觅食的时候,动物们必须持续地判断哪棵树上的果实最丰硕,哪朵花里的蜜汁最充盈。 动物会识数还有其他的隐性的好处。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实验是这样的,加州大学的布鲁斯里昂发现,孵蛋之前,雌性美洲黑鸭( 见图7 )看上去会对窝里的蛋进行察数,以区别哪些是自己产的蛋,哪些是其它鸟类偷偷在此产的蛋,从而确定是否应该扩大自己的孵蛋范围( Nature , vol 422, p 495 )。 图7 为了防范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孵化了别的鸟产在自己窝里的鸟蛋,美洲黑鸭会在孵蛋前清算自己窝里蛋的数量 动物的识数技能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现在已很难确切地加以定论了。如果单纯因为蜜蜂、蜥蜴、鱼和人类都具有相似的识数本能,就认为这些生物的识数能力都是从同一个祖先那里演化而来的,也未必。 陶茨认为,任何具有充分发达的神经系统的动物,都可以在这个会识数就更具有竞争优势的环境下,发展出识数能力。要知道,虽然蝙蝠和鸟类利用翅膀飞行的原理都一样,然而它们的翅膀却是沿着不同道路进化而来的。不同动物的识数能力也可能是在各种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分别进化出来的。布赖农赞同道:显然,在研究动物识数能力的进化问题时,我们必然会谈到趋同进化,这是如此原始的一种能力,可以一直追溯到数百万年以前。 和具有实体的翅膀不同,用来识数的大脑不会以化石的形式保存下来。因此只有用统计的方法,对更加广泛的现有动物的识数水平进行调查,人们才有希望了解动物识数能力进化的基本前提。 回到开头那个话题,犹勒和她的小组终于让马返回到具有识数能力的动物阵营里来了。在这篇刊登于《动物认知》这本刊物上的文章中,犹勒发现马能区分开2个苹果和1个苹果,3个苹果和2个苹果,6个苹果和4个苹果( DOI: 10.1007/s10071-009-0225-0 )。然而当同时存在2个小苹果和1个大苹果的时候,虽然从体积上看2个小的和1个大的是一样大的,马还是会选择那个更大的苹果。犹勒的研究结果并不是在帮聪明汉斯的故事翻案,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聪明汉斯的名誉。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8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撞鹿读书会特别版】借黑猩猩的酒杯,浇的块垒
eloa 2009-8-3 19:11
张撞鹿 发表于 2009-08-03 12:31 7月18日下午,太阳透过单向街书店几棵核桃树叶子的缝隙,照耀着所有参加张撞鹿读书会的人:主持人小庄,3名主讲人刘兵、黄乘明和张劲硕,以及占满了大半个院子的参加者。许多人穿过大半个北京赶来,还有人要先坐火车才能参加,不管怎么说,表达一下迟到的感谢。我们会努力提供更完善的活动和更有价值的内容。 (上图第一排从左到右:张劲硕、刘兵、黄乘明) 在读书会结束的3天后,7月21日,主讲人之一张劲硕转来了《黑猩猩的政治》原作者Frans de Waal得知读书会后的来信。信里中提到,I am so glad to hear that my books are being read in China, and sorry to hear that RenMei couldnt be present at the event.Soon, a new book of mine will come out here, see:http://www.emory.edu/LIVING_LINKS/empathy/. 我个人觉得,老W可以找个功夫再来趟北京。到时候我们请他来作他新书的读书会主讲人。 下面是读书会并不完整的文字整理,尽管已经进行了大量压缩,还是有点长但还是建议,如果有时间,不妨一读,更重要的是,读完之后,也许你觉得有趣,那你就应该去书店里把书买回来读一读。 【引子】在开始谈到书以前,先发生了一段关于黑猩猩研究乃至整个灵长类研究的杂谈。小庄隆重请出几位路人(请对号入座),谈了谈对于黑猩猩的印象 路人甲:觉得猩猩很懒,一直趴在那儿,要不就是在睡觉,要不就是在这儿挠挠、那儿挠挠。上学的时候,尤其是快要考试的时候,和朋友去动物园,觉得猩猩比人过得幸福,猩猩不用考试。 路人乙:黑猩猩本质很朴实,它有什么想法或者感受不用瞒着。 路人丙是个发展心理学的教师,她觉得:研究小孩子跟研究动物之间有一比,而且有很多东西是相通的。她在它们身上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我猜她指的应该不是长相)。 张劲硕则漫谈了一些题外话:作者弗兰斯在80年代的时候就到过西藏去观察短尾猴、藏猕猴。在国外很多大学,灵长类学者我们所谓研究猴子的学者,基本都是在心理学系或人类学系,也有一些在动物学系,那些比较顶尖的人类学家或心理学家,实际上就是研究猴子。 (插入人物简介,来自张劲硕曾经发现了东非人的科学家里奇,指派过3个女性去研究3种大型类人猿,珍古道尔是研究黑猩猩,丹古希是研究大猩猩,很不幸,在八十年代被偷猎者暗杀了,她的头颅被偷猎者头砍下来悬挂在树上,因为她一直在为保护大猩猩呼吁。还有比尔德卡尔,她也是美国人,去印尼研究婆罗洲的猩猩。她们被称为里奇的三个小天使。实际上我们对黑猩猩的人性的了解就应该是从珍古道尔开始的,因为珍古道尔是最早的一位。) 二、【讨论环节】围绕着《黑猩猩的政治》,小庄陪着主讲人们,开始夸夸其谈(对不起,其实应该是侃侃而谈) (文科生刘兵和理科生黄乘明,说话的风格大相径庭) 刘兵:看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就像是黑猩猩的《三国演义》,讲了很多权谋、政治的概念。书里讲政治权力斗争的部分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后面讲到进一步的分析、性行为的部分反而篇数要少一些。 通过这本书,很惊讶地发现,黑猩猩居然有超出我们想象的聪明,甚至也有很智慧的谋略。即便只拿它当黑猩猩的《三国演义》来看,已经很有意思。如果把它换成一个人的故事,我想大家也会有兴趣。给书写序的田松教授今天上午还给我打电话,他从他的视角去看,试图去比较黑猩猩,看对我们理解人有什么意义。 黑猩猩这些有趣的故事,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启示?它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社会并不独立,黑猩猩的社会与我们那么类似。如果以前我们强调人类社会的伟大,强调人类是最了不起、最自大的,现在我们把视野扩展到动物,甚至包括蚂蚁,就是对人类中心地位的一种削减。 包括这本书在内的许多研究,还是试图按照人的框架去解释、去理解动物。换句话说,这是一个黑猩猩的研究者观察黑猩猩看到的一个故事的框架。如果让黑猩猩自己去讲这个故事,它们会讲出什么道理来?我猜想这件事可能会有不同的版本,因为它没有我们人类这样的背景和框架。假设黑猩猩作为观察者来研究人类,看到我们举办科学松鼠会这一个活动,它们会怎么看待我们?如果研究黑猩猩的时候能够用这样的思路思考,也许会有一些启示。 我的专业是历史,史学界有一个规则,对于过去的研究不能只站在今天的立场,因为按照今天的立场去考虑过去的事件就会有很多变形、很多忽略,只选择我们今天看得到的东西,和今天有关的东西,而在当时可能未必是这样。这个目标至少成为很多史学家去追求力图站在当时的人的立场上去看待当时的发展的情况。我觉得,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是不是也还存在的这样的问题? 黄乘明:刘老师说得非常好,我们研究自然的科学家,到野外工作后,还是要回到人类的圈子里,从人文的角度、从哲学的角度来认识一下人、认识一下动物,是很有必要的。 这本书描述的是黑猩猩的行为,它的思维、决策,都是通过行为来表现出来的,而这个行为是不是真实地被观察者所诠释,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的研究和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一样,在实验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主观性,得到的结果才可信。在自然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不能过分用人的思维去描述动物行为,我们在文学里可以用很多的拟人化的手法,讲一棵小草怎样长、一滴露水有生命,可以这样去描述自然,但是我们在做行为学研究的过程中,在做自然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绝对不允许这样。我想,作者观察、研究黑猩猩,他的出发点是比较客观的,因为作为自然科学研究者来说,客观是最基本的素质。 从亲缘关系的角度来说,黑猩猩是和我们人类关系最近的动物。黑猩猩这个社会里存在着的一系列的现象、行为,和我们人类也非常接近。包括这本书里描述到的权力斗争、联盟、三角关系等等,实际上就像人类的一面镜子,我们在自然界里找到亲缘关系最近的一种动物,也看到了人类是什么样的一种动物。 (你猜猜看,张劲硕是怎么从黑猩猩讲到慈禧的) 张劲硕:我也是在动物园里看到黑猩猩的。有一次,我接触了一只成年黑猩猩,它在笼子里,我在外面接近它,它吼叫着过来,撞在笼子的杆上,使劲摇笼子。过了一会,它跑走,又突然跑过来原来是从后面水池里喝了满嘴的水,过来喷了我一身。这实际上是一种报复行为,因为动物园如果动物不听话,不能去打,饲养员可以用水枪来冲。但是黑猩猩的记忆是非常好的,它也含一口水,呲我一下,报复一下。 政治是这本书引人耳目的一个噱头。我想,人还是站在人类的角度,只能用人的思维去解释黑猩猩的社会。人作为旁观者,对所观察的对象的定义,和对象本身是不一样的。毕竟我们还是人,还是要用人类的思维方式去诠释动物的世界。正如不同的读者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有不同的诠释和理解,如果你是企业家,、动物爱好者,或者一个社会学者,都会有自己的诠释和理解。我想,在黑猩猩的社会中,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 我本身也是学动物学的,受的是正规的动物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要求我们不能用主观的心理或用一些人类化的感情色彩去描述动物,比如不能给动物起名字,比如只能用it,而不能用she或he去称呼它们。而这本书有一个特点,书里的黑猩猩都是有名字的。珍古道尔在60年代开展黑猩猩研究的时候,也是给黑猩猩命名的,而且是以F打头的,她认为这个家族全姓F,另外一个家族用别的姓氏。珍古道尔当年在投她的科学论文的时候,投给《灵长类》杂志,当时的编辑把她用的he、she全改成了it,在当时的概念里,编辑认为动物不能用人的感情色彩或人的角色去命名。但事实真是这样的吗?我个人的理解也许有一点叛逆,虽然我是学动物学专业的。 比如she和he的区别。性在性别中所充当的角色肯定是不一样的。女性或男性、动作的雌性或雄性,尤其是在社会化的动物中,所充当的角色完全不一样。拿黑猩猩和猕猴举例,它们的社会都是是母系社会,雌性的地位非常高,虽然不一定能挑战猴王或其他决策者,但有一点像垂帘听政的慈禧,虽然它不发话,谁都怕它。在黑猩猩群体里,新来的黑猩猩不是巴结国王,而是要巴结在这个群体中的女一号人物,这样它就得到了女一号人物的认可,对于它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就有点像皇上有好多嫔妃,但是如果巴结好皇后或皇上宠爱的人,同样它的地位也会与日俱增,也会得到很好的待遇。我们常常说这是一种黑猩猩的政治。 大家知道,珍古道尔在每年10月都会来中国做报告,有人批评她是社会活动家,没有什么好的文章,等等。但是我认为,珍古道尔做的对我们人类本身的意义通过我们完全通过数据来堆积对动物的了解更感性一点,也许这种感性最终会有一种理性,从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角度去提出一些思考。 (几个人还谈起了题外话,谈到了猴王,并且引申出去) 黄乘明:在很多猴子的群体中都有所谓猴王。我们在观察过程中发现,有两个现象说明,原来我们所谓的猴王,并不意味着决策者猴群在吃东西的时候,它在上面站岗放哨;猴群走的时候,它跟在后面,起到保卫、保护的作用。打架的时候冲在前面,吃东西的时候它在干活,你说它是猴王吗? 刘兵:这和书里讲的很像,书里讲到老大在别人吃东西的时候它要在旁边看着。所以,猴王的地位,是该按别人对它的尊敬来算,还是按它的享受来算? 黄乘明:这要看怎么定义。比如猕猴,它的猴王绝对是王,一是权力的老大,二是交配的老大。而白头叶猴,从权力的角度来说,不一定是王。但我们不懂白头叶猴的语言,不能把它拽来问问你们到底是谁决策的,只能通过证据来判断。但猴群都是躲在树林里决策的,决策完了就走了,根据经验来推测,也许是猴群里年龄最大的母猴来决策的。 小庄:这本书最后的结尾非常悲惨的,3只雄猴斗争,最后两只联合起来,把另一只干掉了。这也许是一种本能,在争夺权力、争夺交配权的过程中,会对同类做出伤害。我们人类和它们那么相似,战争一直没断过,如果这作为人类本能,我们应该怎么化解?我想到的是用宽容、用爱。 黄乘明:小庄讲的现象,在自然界是不可避免的.对自然界、对动物来说,尽管残忍,但就应该这么解决。在动物社会力,怎么解决领土的争端?那就是打斗,只有战争才能解决这种争端。我们常常形容一个人很不理智地做出行为、举止,很不可思议,像动物一样,就把这种行为叫做兽性。人在兽性或是动物思维的基础上有更多的理智,有更多的宽容,来解决问题,他就不一定用杀伤的方式。 刘兵:我想,可能人在这个问题上处于更悲剧性的地位。黑猩猩用兽性来解释,该打的时候就打了,该杀的时候就杀了,它天然就是这样的。而人呢?一方面,我们看到人似乎发展出各种理论、伦理,认为这是不对的,倡导要和平、要宽容。另外一方面,其实人又做不到,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人类一直在违反着自己的理想化,从来没有彻底实现过特别美好的愿望。我倒觉得人比动物更有悲剧性,他知道什么是好的,又做不到这种好的,还不如干脆连知道都不知道那更好。 三、【提问环节】这样的讨论进行了近乎两个小时,听众才有机会提问(我想很多人是为了获赠一本书才提问的吧)。其中有一些对话是这样的 听众小A:研究动物的时候要比较客观,不能加入人的思想感情。我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是非常难的,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做到客观。 黄乘明:只能尽量客观,因为本人本身就有感情,人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就有主观因素。在行为学的研究过程中,尽量通过一些数据,比如动物表现的某种活动持续了多少时间,这种活动的频率是多少,来推断这种活动是它使用最多的活动,这样避免我们用人的思维去研究。 刘兵:你说的客观是什么意思?其实对客观这件事,这个概念本身,我们往往默认地接受了很多人们教给我们的东西。在一个阶段、一个时期,科学共同体、科学家们、行为学的人们一致同意按照这个规则去做是比较合理的,又过了一段时间,经过反思,认为规则可以有一些调整、观念可以有一些变化,这个时候我们用另外一个方式去看。 张劲硕:所谓的客观研究,我自己也是表示怀疑的,因为人既然研究动物,对动物就有干扰。我们研究动物,按照测不准原理,永远不可能达到它的真实客观的层面,永远是通过人的转化对它的认识。所以我们搞研究,只能是相对地尽量减少对动物因为人类干扰所引起的行为。 听众小B:人在研究动物的过程中,有没有关注过同一个物种之间的个体差异?比如,在观察黑猩猩的时候,某些个体和某些个体之间会不会像人一样有一些比较高等的差异?比如有的会抑郁一点,有的会活泼一点。 张劲硕:一个社会基本的元素就是个体,所以研究动物行为,除了昆虫,对大的个体来讲,识别个体是第一步。为什么这本书很多动物被命名?因为必须要识别这个个体,才能知道动物之间的关系。必须搞清楚谁是妈妈、谁是孩子、谁是姥爷、姑姑,等等。搞清了个体以后,所有的行为都会通过个体的行为表现出来。 四、【结束时,郑也夫参与讨论】眼尖的人发现,搞社会学的学者郑也夫也来到了读书会的现场,混在人群里,穿着件黑T恤。关于黑猩猩,他这样认为 (上图:郑也夫) 郑也夫:黑猩猩相当于石器时代的人类,这是德瓦尔的观点,他认为猩猩就是石器时代的人类。他帮助我们更新了一个概念,以前我们说,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能使用工具,实际上动物也可以使用工具,比如猩猩就可以用一个石头来砸碎干果,这就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要知道,砸碎一个干果,首先要制造工具,要有一个合适份量的石头,太大了拿不动,太小了砸不碎,他在三年中就这样没有目的地就乱比划、比划得非常熟练,临近三年的时候才能准确地砸碎把果仁取出来,德瓦尔最后提出,它三年连续比划这个,不能没有目的地瞎比划,而是为了得到群体的认同。 达尔文说人和猿在道德的进化上也是连续的。正如德瓦尔这本书的最后几个章节说到,人的道德不是从上到下而来的,而是从下到上而来的,人类的情感在动物这儿就有,人不要太自高自大,以为知识就可以包打天下。我一直在想,动物群体中是靠什么成为王者的,以前我认为是靠肌肉,现在我越来越认为肌肉是其中之一,但还要靠它的伟大的、发达的、高于其他同类的情感系统,它的情感系统就是决策的组成部分,很可能猴王的决策情感系统比一般的猴子要高得多。 (张劲硕对郑也夫发言的补充,也许可以作为这次读书会一个很好的结语) 张劲硕:实际上,灵长类动物中不只有黑猩猩会使用工具。在南美洲有一种卷尾猴,也可以砸果类。这种卷尾猴能够跨在树上,双手抱着坚果往地下砸,它不使用工具,就像我们砸核桃,往地上一摔。但它学习这个技术也很困难,曾经有当地人发现,有一个雄性卷尾猴在砸坚果的时候把自己的要害部位砸伤,死掉了。 随着人类对动物的了解,以后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对动物的了解太少了,还不知道动物世界有哪些奇特的东西。我们要去揭示它,了解它,也许现在对我们还没有太大的用处,但也许这在以后会增强我们人类自身对自己的了解。 (注:为方便阅读,以上内容根据现场发言和录音有所调整。感谢单向街书店提供场地可惜圆明园店即将撤离了。感谢小庄全程联络专家,组织活动并担任现场主持。感谢松鼠会的许多志愿者忙前忙后。)
个人分类: 张撞鹿读书会|201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