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聊聊大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聊聊大学(20)——什么叫科教融合?
热度 12 dabaoski 2016-9-23 22:50
在科学院流行一个词:科教融合(几年前叫科教结合)。这个词广泛出现于各种口号,文件,宣传语中。但它具体含义是什么?我们却很难从口号和文件中找到准确的解读。 前些日子和物理所戴希老师聊天,他说他上学期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给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中,将拓扑材料学领域近几年最新的科研进展写进了讲义,颇受学生的欢迎。 我琢磨了半天,科学家把最前沿的知识写进教材讲义,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这种将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过程的模式,应当就是科教融(结)合的本意。 这种模式其实并非中国科学院的发明创新,在过去几十年里世界一流大学都奉行同样的教学模式。记得我读研究生时,上《高等量子力学》课使用的是J.J.Sakurai的《Modern Quantum Mechanics》,这本书是根据他在UCLA给学生上课的讲义整理而成,书中的习题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物理学顶级刊物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的科研论文总结而来,也算是科教融合的一个典范。 下面问题来了:为什么科学家要强调把“最前沿”的知识写进教材讲义,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其必要性在何处? 在我看来问题的答案真实又直白:科学家,就是一个为自己的种族(国度)乃至整个人类创造新知识的职业。这也就是说,如果科学家能创造出新知识,就有饭吃;如果科学家创造不出新知识,就得失业。 在培养接班人方面,科学家也一定是围绕着创造新知识这一职业目标来展开。在过去几十年里人类积累了海量的知识,但一个年轻人从上大学到博士毕业,只有10年的时间,远不足以将前人创造的所有的知识学完。如果在这10年时间中不刻意强调“接触新的知识”和学习如何“创造新的知识”,而只是对所有知识不加区别一味学习,那么在10年后,年轻人将因为对前沿的知识不够了解,没有学会如何创造新的知识,无法满足职业的需求而被这个行业淘汰。 从这个角度讲,将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可以说是科学家培养行业接班人的最佳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能不能培养出了解前沿知识,拥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大学教学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 我想,在科学院,像戴希老师这样在课堂上讲授一个学科科研最新进展的科学家,肯定不在少数。而这,也正是科学院的魅力所在。 本文发表于《国科大》
个人分类: 聊聊大学|33888 次阅读|17 个评论
聊聊大学(19)——反面教材在毕业典礼台下的发言
热度 12 dabaoski 2016-7-14 13:47
因为不是校长,上不了台,就在台下凑合说几句。 (一) 同学们,经过论文的撰写,发表,评阅,答辩这一系列复杂的链式反应,你们终于穿上了这身学位袍。从这一刻起,过去几年在科学院的经历是痛苦还是愉悦,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终于给自己贴上了一个标签,某某某硕士,某某某博士。这个标签从今以后将会伴随你们的一生,尽管你们在毕业典礼上穿的这身学位袍,只是临时租来的。 也许有人认为,用标签二字来代表倾注理想与青春所换来的蓝袍加身,太过肤浅,但走向社会的你们很快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的规则是标签化的,做什么样的事与贴什么标签密不可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标签化的,拥有华丽的标签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信任与尊重。这并非偏见,恰是一个真理:标签,其实才是最具内涵的词汇。它可以代表理想,更照进现实。 所以请允许我如此看重标签,也希望你们珍惜过去,现在,将来已经获得的和将要获得的所有标签,直到你们将自己的姓名变成标签的那一天。 (二) 人总希望找到理由,让自己的行为变得高尚,科学便是众多理由中的一个。但科学本身并不代表科学研究职业的全部,这个行业与其它任何行业一样,有高贵亮丽,也有冲突狡诈。 经历了几年科学院生活的你,在走出校门时,无论因为这个行业的狡诈而选择离开,还是因为这个行业的高贵而选择坚持,都请把这段经历当做宝贵的财富。 离开的人,请原谅这个行业的不完美,原谅它不像你儿时想象中神圣。请原谅科学院没有带给你快乐,希望新的旅途能给你带来真正的满足。 坚持的人,请审视这个行业的不完美,牢记它不像你儿时想象中神圣。请回味科学院曾带给你的快乐,希望在新的旅途中你能保有这份美好。 (三) 我相信在未来,你们当中一定有人会取得成功。但我并不祝愿成功,我只祝愿你们健康。希望你们能让自己健康,也能让这个社会健康,让这个国家健康。在我眼中,健康,便是最大的成功。 没了。 本文发表于《国科大》
个人分类: 聊聊大学|22772 次阅读|14 个评论
聊聊大学(18)——在中国,科学是个户口本
热度 19 dabaoski 2016-4-30 08:48
我发现一个现象:在中国,“科学”被认为是唯一“正确”和“合理”的代名词。任何一种文化、学说,即便原本不属于科学的范畴,如果被打上“不科学”的标签,也会深受重伤,甚至永世不得翻身,而如果想要不被打倒,不被消灭,就必须得抱“科学”这个词的大腿。 所以,为了生存,为了拥有“合理”的身份,很多本不属于科学范畴的东西,也要拼了命挂上科学的前缀或后缀,成为科学户口本上的一员。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提出一个“公民科学素质基准”,里面却夹了一大堆“私货”的原因。 其实这个现象,一点也不科学。中国的大学里出现这样的现象,更是一种悲哀和无奈。
个人分类: 聊聊大学|22803 次阅读|27 个评论
聊聊大学(16)——同学,上自习去吧
热度 19 dabaoski 2016-1-19 22:38
学生甲:科学院的老师不会讲课! 我:嗯?谁呀?咋的了? 学生甲:各路大神、各种神经,普物课程前沿问题各种乱入,讲课讲得是天马行空、天雷地火、天崩地裂、天方夜谭,俺在下面听得是上天入地、上山下乡、上蹿下跳、上吐下泻。真是走马又观花,听不懂又记不住,感觉还不如俺们高中老师讲得好! 我:…… 其实在科学院,学生批评老师不会讲课,这绝不是头一遭,据说当年严济慈给学生上课就曾被学生投诉,所以这算是科学院的“传统”。不过看到学生吐槽的这些话,我倒想起了另外一个哥们儿。 这位大兄弟在自己的学校给大一新生开普物课,也是本着要把科研新进展揉进去的美好愿景,讲课并不照本宣科、中规中矩,而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可是听课的学生刚上大一,底子薄,完全跟不上,纷纷表示消化不了,胃疼。 课才开了不到半个学期,就有学生落荒而逃,再也不来了。大兄弟自尊心强,不愿意点名签到,于是来上课的学生越来越少,教室里空座位越来越多。随着上课铃声响起,当望着学生们脸上茫然的表情,还有那些空荡荡的座位时,大兄弟的心理阴影面积不知道有多大。 几次课后,助教终于看不下去了,开始请群众演员来救场,其中包括高年级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讲师,甚至连隔壁屋的教授都请来填空。这下场面终于勉强看得过去了。 值得庆幸的是,学生尽管听不懂,却也不拆台,没有到校长那里去告状,最多只是不来听课,所以大兄弟能够顺利把这门课上完。 但是,和每个厚脸皮的老师一样,即便学生们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门课开得有多糟糕,大兄弟还是联系了一家出版社,把他的讲义整理出版了。 这在我看来可以理解,毕竟出版讲稿是每个大学老师都有的职业病,一来可以留个吹牛皮的资本,二来评职称的时候兴许能用得上,不出白不出。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这小子课没讲好,课程讲义却在网上卖火了。 当当,卓越,京东,自然科学类书籍排名都在前二十,豆瓣网评分居然高达9.6,把所有人都吓傻了,这还是当年那个在大明湖畔讲课连鬼都跟不上的夏雨荷吗? 大兄弟这下咧嘴乐了:“哇哈哈哈哈哈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笑声在空中回荡,颇有咸鱼翻身的感觉。 …… 说到这里,不出卖他不行了。我这位大兄弟姓费,名曼(Richard Feynman),字迪克(Dick)。他教书的学校叫加利福尼亚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也有人把这学校叫做加州理工大学。 费曼1961年9月开始在加州理工大学给大一本科生开设普通物理课程,课讲得那叫一个惨烈,以至于课后他总要跟同事们聚在一起,聊聊自己到底哪儿没讲好,这帮娃娃为啥跟不上。 1963年4月29日,内心崩溃的费曼(Richard Feynman)跟助教在课后一起讨论为啥大一这帮熊孩子这么难伺候?站在后面一边抽烟一边感慨这课确实难了点的那两位是罗伯特(Robert Leighton)和沙马特(Matthew Sands)。 RichardFeynman talking with a teaching assistant after the lecture on TheDependence of Amplitudes on Time, Robert Leighton and Matthew Sands inbackground, April 29, 1963. Photograph by Tom Harvey. Copyright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费曼1950年开始在加州理工大学任教,1961年开这门普物课的时候只有43岁,4年后他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当然,他得奖并不是因为他这门课讲得有多好。 费曼开设的这门普通物理课程,由于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来讲授,导致学生纷纷逃课,然而根据这门课程的录音整理成的讲义却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成为了每个读物理的年轻人书架上的必备书目,甚至有不少物理系的学生在怀抱着这本讲义的时候激动得表示: 要是真能坐在教室里听费曼的课,就是三年不找女朋友也值了! 我隐约觉得,他们的赌注下得有点大。 想到这里,我也终于琢磨出这么一段话来回复学生甲: (1)我们身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最近100年物理学积累的知识比过去1000年积累的知识总和还要多。然而不巧的是,中学所学习的知识,只截止到100年以前。而最近100年积累的知识都会在大学和研究生这几年的时间里塞进你的肚子。 一时消化不良,纯属正常现象 。 (2)高中与大学教学最大的不同点在于: 高中阶段,每个学科只学习少量的知识,却通过大量的重复练习,以追求做题速度和正确率的方式来达到通过高考的目的。大学阶段,做题速度和正确率已不再是课程追求的目标,取而代之的是追求一个学科真正广博深邃的知识。 所以让大学老师们绞尽脑汁的是: 怎么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学会走路,并且能跟得上学科最前沿的脚步?怎么样才能把这100年积累的知识迅速灌进学生嘴里,还不让他们吐? 这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全靠摸石头过河般的尝试。 于是乎,普物课程便成为一个试验场,各种花式讲法云集于此,然而却没有哪种真正算得上成功: 老师讲得保守,学生学得容易,却开阔不了眼界;老师讲得激进,学生学得吃力,就会挂科一片。追求知识与追求分数的矛盾,自古不可调和,换谁讲都算不得完美。 不过,即便是实验,学生们也不必惊慌。因为对于普物课程来说,学得好坏,考分高低,都不重要。待到你掌握了学习的诀窍,学过了四大力学,回头来看,会发觉它不过如此,到那时你也便能体会到那些讲课天马行空的老师们的良苦用心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大学老师的课讲得怎样,一点都不重要。我想,当你心里有这个觉悟,能够直面这惨淡的人生的时候,你也便算得上一名真正的大学生了。 同学,上自习去吧,在大学,摆脱对老师的依赖,学会自学,才是光明的出路。 注:本文发表于《国科大》,这里贴的是原稿。
个人分类: 聊聊大学|22174 次阅读|29 个评论
聊聊大学(15)——国科大:不在教室里…,就在饭桌上…
热度 31 dabaoski 2016-1-11 02:23
邢志忠LRJ去年11月在他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博文《 国科大:不在...中爆发、就在...中回家 》, 讲述了他给国科大大一学生上普物课,在答疑时间却没有一个学生敢出现的悲惨遭遇 。 看完这篇博文,兄弟我 为这些孩子坚持自学的精神深深地感动 ,在博文后留言: 吴宝俊 2015-11-21 22:15 我招进来的那几个学生如果没去答疑,期中又挂了,哼哼,那我就不请他们吃饭了。。 结果你猜怎么着? 一个月以后的某一天,正当我一边吃着火锅一边刷着我的朋友圈时,几条诡异的留言出现了: 纳尼?!居然全都及格了?说好的百分之三十挂科率呢?说好的第一次期中考试要杀杀新生的威风呢?难道今年的题出简单了?…… 看着这几条留言,我想起半年前高考录取他们时的场景:这几个孩子高考成绩排名都是全省前200名,每个人在中学时都是学霸,都曾有过“你考99是因为你只能考99,我考100是因为卷子只有100分”的豪言壮语。没想到才上大学几个月,口号就变成了“老师你可以请我们吃饭了,我们都及格了!” 这人生追求变化好大…… 不过话说回来,在国科大这样高难度的授课体系下,能及格却也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那就饭桌上走起! 时间:2016年1月9日 地点:高能物理研究所餐厅 人物: (1)兄弟我招募进来的8位国科大2015级本科生 (2)我本人 And…… (3)国科大2015级普物课授课教师,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邢志忠老师 还有一位: (4)国科大2014级普物课授课教师,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则贤老师 嘿嘿,万万没想到吧?小宝宝们躲得了和尚躲不了庙,躲得开初一躲不过十五。 不去教室答疑没关系,咱可以饭桌上答疑。 瞧这紧张的,筷子都不会拿了…… 二位老师出场! 此次答疑的主要内容包括: 动量的概念是否真的起源于牛顿? 二战时法国人踊跃参军攻打莫斯科到底为何? 五子棋为什么是五子棋,而不是四子棋或六子棋? 法国女人整天吃高热量的食物为什么还那么苗条? 中国女生为什么一上大学就会变胖? 选择导师到底应该选万人计划获得者还是一人计划获得者? 以及邢志忠老师将来给曹则贤老师当助教的可能性到底是50%还是75%? (据说此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国科大量子力学课是否会让老曹来讲授) 此外,二位老师郑重表达了对答疑课的看法: 你不一定非得有问题才来答疑,哪怕过来跟老师聊聊天也是极好的嘛! …… 不知不觉中,这顿答疑饭吃了三个小时,看着二位老师在饭桌上和小朋友们亲切交流,我觉得这顿饭孩子们肯定吃爽了。与此同时,想必他们也都明白了一个道理: 国科大,不在教室里那啥,就在饭桌上那啥…… 只要上了这条贼船,你铁定是逃不掉了。嚎~~~
个人分类: 聊聊大学|17281 次阅读|50 个评论
聊聊大学(14)——别了,大学书店
热度 24 dabaoski 2015-11-27 21:22
国科大招收本科生,就像家里新添了娃,既闹腾又好玩。孩子们每天叽叽喳喳,呜哩哇啦,欲与天公试比高。抛出的各种问题,眼花缭乱,横扫千军,令无数老师竞折腰。 这不,前一阵子有同学提出这样一连串问题: 为什么国科大校园里没有书店?一个大学里没有书店,能叫有文化的大学吗?一个大学没有书店,能称得上一流吗?国科大里连个书店都没有,对得起考这么高分的学生吗? 这些问题如此犀利,让躲在屏幕这头边挖鼻屎边看热闹的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回想起自己上一次逛实体书店,竟然是五年前的事了。这五年里,书店这个词就像白炽灯,诺基亚,中关村电脑城一样,被彻底遗忘在了脑海里。以前经常逛的书店,都去哪儿了?怎么悄声无息的就没了? 上网一搜,第一条新闻标题便是“5年间大学书店倒闭近半,转行做教辅也卖不动”。仔细一琢磨,竟发现文章讲得如此在理: 1、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淘宝卓越当当京东大打价格大战,购买一本书的折扣价从早年的9折直降为7折,还有不定期优惠券,还有双11双12,还包邮直接送到楼下啊亲。 2、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屋租金直线上升,从几年前的每月数百,到每月数千,到现在每月破万,租个店面卖书,已然不再是小本买卖了。 利润少了,成本高了,更别提年轻人都端着手机看电子书了,于是书店便在这三重打击下被拍成了相片。 “ 以前书店盈利状况较好的时候,房租支出根本不算什么,但近几年的房租支出却要占到总收入的近80%,维持经营相当吃力了 。”一个书店老板如是说。于是乎我只好得出这样的结论: 现在要运营一个实体书店,基本上等同于做慈善 。 想到这里,颇感惋惜的我不禁回忆起上大学时第一次去学校书店的场景: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个英俊潇洒的年轻人走进了一家大学书店。 在窗外传来的细雨声中,他在一排冒着书香气的实木架上摸索前进,仿佛在知识的海洋里泡澡。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那本梦寐以求的《 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 》,然而就在他要拿起这本书的时候,一只温柔纤细的手抢先一步,让他扑了个空。他侧脸观瞧,旁边站着一个花枝乱颤的小姑娘。 “同学,你叫什么?”姑娘先开口问他。 “我叫李雷。你呢?”他反问。 “我叫韩梅梅。你是哪个系的?” “我是物理系的,你呢?” “我是数学系的。” 一段轰轰烈烈的革命友谊就此诞生。 回忆到这里,我忽然发觉,随着大学书店的消亡,这样浪漫的邂逅再也无处容身了。 大学书店,作为一个曾经的文化标志,已经退化成标本,大踏步迈进了博物馆。可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实体书店这个行业自己垮掉了,校长也救不了它。 在这里,我们只能向步入晚年的大学书店深深的鞠躬,在缅怀过去的同时期盼新的文化符号横空出世。有人说,这个新的符号将会是大学里的咖啡厅。我想这是很有可能的,但我也深知,咖啡厅里这一杯十几元的洋汤,绝不可能换回在书店怀抱一本书的触感,因为,那是读书时代青涩的初恋。 别了,大学书店。 本文发表于《国科大》
个人分类: 聊聊大学|10090 次阅读|34 个评论
聊聊大学(13)——如何才能将教师们从财务报销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热度 85 dabaoski 2015-10-19 05:51
中国需要的,到底是一心投入教学科研的学术型学者,还是整天数发票填报销单的会计型专家? ——题记 这篇文章很长,因为在这里我要讨论一个学术界有史以来最为敏感的话题,那就是财务报销制度对学者的影响 的话题——它跟全中国每一个大学的或者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人员都有关系,而我只有一次机会,所以我准备 把我所有的观点和看法都写在这里。 先从讲故事开始: 一、关于报销的那些事。 1、你是不是针对我? 记得那是前年,有一次去财务处长办公室签字,正听到一位老师在电话里跟财务处副处长怒吼: “ 你是不是针对我?你是不是非要跟我过不去?啊?!! ”电话里的声音很大,我在旁边听得清清楚楚。 “ 不是针对您,但是您这个单子真的不能报,审计会出问题 。”副处长解释道。 我退出来,去财务前台打听是怎么回事,原来是这位老师拿了几千块钱的打的票和几千块的餐票,都想通过一 张报销单来报销,财务处没同意,这位老师就怒了。 我摇摇头离开,并没有继续关注这件事接下来会如何发展,因为结果是注定的:审计大于天,莫说你是一个普 通教师,你就是百人,千人,杰青,院士,甚至哪怕你是叶良辰,赵日天,该不能报的一样不能报。 2、打的票,正确的报销方式应该是怎样的? 我认识的老师们都有同样一个习惯,喜欢把发票攒到一定量以后再去财务处报销,这样可以减少去财务处的次 数和填写报销单、签字所花费的时间。 从道理上说这并没有什么错误,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并不总行得通:如果你要报销的是低值易耗品或材料 设备,那么攒多几张发票去报销问题不大。可如果你要报销的是交通费(打的票),餐费(招待费),那么问 题就来了: 我们的科研经费是政府拨付的,它和政府在其它方面的开销一样,都是纳税人的钱,都要接受纳税人的监督和 政府的审计。在审计中,“三公消费”是审查的重点。所以如果你把交通费的发票或吃饭的餐票攒到数千元, 然后用一张报销单报销,那么你就是重点被审查的对象。 从这个角度讲,财务处不允许老师攒一大堆发票一次性报销,表面上是拦着老师们,但实际上是为了规避审计 的风险,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说到这里中插一句:正确的报销方式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知道审计也是要人来亲自做,它也是有成本上限的,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每次审计都翻地毯似的把所有 单据查个遍,所以抓大放小是具体审计工作中的一种原则和规律。亦即,审计人员会清查一定数额以上的报销 单据,而在这个数额以下,最多只是抽查。 所以正确的报销方式应该是: 不要把打的票积攒到一定程度再去报销,而是分开报销,多勤快点,多跑几趟财 务处。 3、我报销的又不是假发票,查又怎样?我不怕查。 前一阵子,有一位年轻老师攒了几千块的打的票要报销。我告诉他不要一次性报销,要分开,多跑几次财务处 ,否则审计会查。他义正言辞的说:“ 我报销的又不是假发票,查又怎样?我不怕查。 ” 我笑了:“ 一听你这话就知道你没被请去喝过茶。所谓查你,并不是说认定你是个腐败分子,要把你抓去坐牢 ,而是要你去进行详细的解释,又是签字,又是说明,一折腾大半天,到时候你整个人都不好了,还有什么心 情继续工作? ” “难道,你被查过?”他反问我。 “呵呵。” 4、我还真被查过。 那是在2013年,我工作还不满一年,正是一个快乐的好青年。忽然有一天,学校纪委打来一个电话,要我走一 趟。我心说:“我一个社会名人,还怕到纪委走一趟?走就走!” 结果去了就傻眼了。 我收到一张表格,上面说我曾经报销过一张三千多元的餐票, 要求解释清楚我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和什么人 吃的什么饭?人均标准是多少? 我十分努力的回忆,实在不记得自己曾经组过这么大的局,报销过这么大额的发票。于是我被财务处的一位老 师带到了一个阴森恐怖的房间,屋里全是上锁的大铁柜子,打开一看,满满的全是报销单。接下来我被要求根 据柜子上的索引找到这张三千多元餐费的原始报销单。 二十分钟后,我找到了它,打开一看,上面果然有我的签字。原来这是前一年年底的一张报销单,距离我查找 这张报销单的日子已过去数月,难怪一时回忆不起来。 看到这个单子的信息,我忽然想起,这是在12年底,我所在的学院招待退休的老教授和一年级研究生班委的一 次聚餐,一共几十人,吃了三千多元。我并没有参加这次聚餐,但由于当时我在学院负责学生工作,所以系统 里的报销单是我填写的。 我当即给院长打了电话,问清楚当时聚餐的情况,填好表格,上交。并最终获准可以离开。此后,纪委再没有 给我打过电话。 不过,直到今天,我的心里仍有一丝后怕。半年前的一次聚餐,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和什么人吃的?谁能记 得那么清楚?我很走运,因为这一次我成功的回忆起报销的细节。可万一我想不起来呢? 人不是机器,过去发生的事不可能全都记得。即便你的记忆力出众,那你的记忆力和你的生命,是不是今后都 要完全投入到去记忆过去发生的每件事,并时刻准备着被要求做解释说明这项伟大的事业当中呢? 对于那些拍着胸脯说“我报销的又不是假发票,查又怎样?我不怕查。”的老师,我特别想说一句: 识时务者为俊杰,不要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毕竟,在锦衣卫面前,谁敢自称叶良辰? 5、同学,你不是再也不来了吗? 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启用之前,大部分学院都集中在玉泉路校区。每年到12月封账前,财务处门口就会排起长队。 排队的人从二十几岁到六十几岁不等。其中二十几岁的大多数是研究生,替导师来报账。 研究生来报账,成功率是很低的,一次能顺利通过的是极少数,大部分会因为单据填不对或者缺签名而被财务 前台打回去重填。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女生从财务处出来,哭丧着脸嘀咕说:“都跑三次了,还填不对单子,以后再也不会踏入财 务处半步!” 谁知道没过几天我又在财务处碰到了她,我问她:“ 同学,你不是再也不来了吗? ”她一脸无奈的说:“ 我老 板让我来,我有啥办法? ” …… 二、 “财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VS“科研人员总填错报销单” 我来这所学校快4年了,之前每年年底学校都会开一次工作总结大会,各个学院和部门的老师都要派代表去提 意见,但每次提意见到后半段,都会演化成对财务处小mm的批判大会。 老师们的火力集中点在于“ 财务人员缺乏耐心,服务态度不好! ” 在会上财务处的代表也不辩解,默默的不说话。主管财务的校长则表示会后一定会对财务处的工作人员加强教 育,要求财务处认真检讨,以后做好服务工作。 这个事情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在过去两年时间里,我和学校里认识的教授,副教授,讲师,研究生,校长,学 院院长,秘书,财务处mm背地里进行了亲切的交流,总结出下面的观点: 在老师们眼里: 本来财务制度就很复杂,财务前台又不负责解释,以至于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第一次单子A处错了,财务退 回来让改。改完交过去财务又说B也错了,让改。改完再发过去,财务又说C也不对。既然ABC都错了,为啥不 能一次说清?遛猴呢?这样的服务态度,差评! 但在财务的角度: 财务制度是很复杂,但比起老师们自己学科的知识而言是小儿科。可是老师们并不愿意去学习和了解,以至于 填写的报销单错误率极高,前台一天如果收一百张老师们填写的报销单,里面能有六十张是填错的。而且很多 时候你告诉他这样填不对,他改了。下一次填下一张单子,同样的错误继续犯。 财务人员也是人,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谁也不能保证永远都有耐心啊! 你说,孰对孰错?问题出在哪里?何解? 三、 财务报销制度,到底有多复杂? 财务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的矛盾,三句两句说不清,要想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我想还是应该从财务报销制度本 身入手,先弄清楚它到底有多复杂,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然后争取找个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 但我深知,在中国,有权力去做决定的人,都处于高位,他们不做基层工作,未必真的了解基层的程序到底有 多复杂。在学校,校长们从不亲自去财务处报销,他们都有秘书,一切复杂的程序都会由秘书搞定。所以在这 里,我默认我的读者并不真的了解从采购到报销的全套程序,先给大家演示一遍: 问: 一位老师,想买一样东西,然后拿发票去财务处报销,共需要多少个步骤? 1、政府采购 政府采购是国家法律规定的采购流程,它是强制性的,必须遵守。 你进行任何一次采购前都要先看要买的这个东西在不在政府采购规定的目录中,如果在政府采购目录中,必须走政府 采购。政府采购大致分为自行采购、分散采购、集中采购三种。具体各是是什么含义我就不解释了,读者可自 行百度。 在这里我要吐槽的是集中采购,周期太长,一般要3个月以上。这意味着如果你要买台电脑,而根据政府采购规定,电 脑属于集中采购的范畴,所以你今年10月份下订单,最早要明年1月才能拿到货。我去年买了一台复印机,4月 开春提交的申请,10月份货才送上门。 政府采购目录每年都在变化。有的商品今年不属于政府采购的范畴,明年就突然变成政府采购了,后年说不定 又不需要政府采购了。这变化就像女孩子的心情,谁都琢磨不透。 如果没有遵守政府采购流程会怎么样?情节轻微的写个情况说明,作个检讨。严重的完全不能报销,得自掏腰 包。 讲几个生动的事例: (1)市面上卖的一个普通路由器,也就一百多块钱,但它一直都在政府采购的规定目录里。 我对此很不解,有一次碰到主管财务的校长老S,便问他:“S老师,一个路由器才几十块钱,为什么还要走政 府采购呢?” 老S一拍大腿:“别提了,我组里之前买了个路由器,花了一百五,结果财务处说没走政府采购,不能报销, 还得我自己掏腰包。规定如此,没处说理去。” 注:在2015年的政府采购目录里,价格在1000元以下的路由器等网络设备已经不需要走政府采购了。2016年会怎样?鬼才知道 。 (2)我的部门很小,大部分是刚工作的年轻老师,对采购流程不了解,于是经常出现如下的对话: L:“我要买个XXX” 我:“得走政府采购。” L:“为什么啊?” 我:“这是规定。” L:“这个规定不讲道理。” 我:“你跟我抱怨也没用啊。” …… L:“我要买个YYY” 我:“得走政府采购。” L:“去年买的时候不是可以直接买吗?” 我:“今年政府采购目录变了。” L:“无语。” …… L:“我要买个ZZZ” 我:“得走政府采购。” L:“我猜到了,所以我已经到政府采购网上选好了品牌,应该填申请表就可以。” 我:“不,今年这个东西属于集中采购,不允许你自己选品牌,只能选大概配置,而且要三个月以后才能拿到 货。” L:“氧化钙!” …… (3)2015年,租车的费用被列入到了政府采购目录中,这变化太突然,兄弟我未能及时觉察到这一点,以至 于上个月我这里跟德国人搞的联合教学活动,考察包车,未能找政府采购规定的租车公司,我上周刚写了情况 说明,做了检讨。 私下里跟租车公司的人打听了一下,北京地区各事业单位今年外出活动包车却忘了走政府采购的情况挺多的, 貌似大伙都在写检讨。唉,说起来都是眼泪。 2、论报销单据的复杂性 政府采购很麻烦,每次采购都得先查目录,稍不留神就会中招,轻则写检讨,重则自己掏腰包。但比起在ARP 系统中填写报销单,政府采购的流程却要简单得多。 科学院使用ARP系统进行报销单的电子填报,当你买完一样东西,要拿着发票开始填单据报销时,真正的考验 就来了: ①、不是什么发票都能报销:办公用品,没有提供明细的,不能报销;明显跟完成项目或科研工作无关的内容, 不能报销。例如:手机——除非你能证明你买手机是为了做实验,否则不允许报销;育儿类图书——除非你能 证明你做的科研课题跟育儿有关,否则不能报销。等等。至于什么发票能报,什么发票不能报,能不能通过穷举法列一张大表格?答案是不能,发票种类无穷多,每一种都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你得列到哪年去? ②在ARP系统中把所有的物品或报销项目都进行了分类,你得先根据基本分类选择好要填写的单据类别,否则 就前功尽弃。这个分类很奇特,必须得有一些经验才能准确判断一样物品到底属于什么类别的报销项目。 例如:你买一台电脑,报销单要选择固定资产的类别。而假如在买完这台电脑后,又要买一块固态硬盘,装在 这个电脑上,那么你报销时要进行固定资产添加,填写的报销单却不属于固定资产的类别,而是选择普通报销 单的类别。可是假如你买的不是固态硬盘,而是一块移动硬盘,那么你报销时所填写的报销单则既不是固定资 产类别,也不是普通报销单类别,而是材料消耗品类别,要记录低耗。 还例如;你要买书报销。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材料消耗品。但你在报销时却会发现,报销单的类别是普通报 销单。而假如你大手笔一次性买了几万元的书,那么恭喜你,它会瞬间变身成固定资产。 ③、填完报销单,签字时还有多种要求:一万元以下找谁签字;一万元到十万元之间找谁签字;十万元以上找谁 签字,层层分级。你必须得找对签字的人才能完成最终的报销。 ④、某些报销类别还有其它附加要求,例如差旅费。目前的报销制度要求,国内出差要填写审批表,相关负责人签字 。坐飞机要保留登机牌,买机票要走政府采购,不同级别的人允许选择的座位档次不一样。差旅要和住宿相连 ,只有车票没有住宿发票的无法报销。国外出差更复杂,要提前一年上报出访计划,出访要批件,报销时除了 各种发票外还需要预算表,核销表,出访公示等等。有时候你会感觉报销一次比出国一次还麻烦。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是一套非常复杂的系统,一般人不经过半年以上在财务处的千锤百炼,不经历千百次 的失败,是无法做到在财务处笑傲江湖,面对财务处mm时谈笑风生的。 前面我用了五千字来讲故事,下面开始这篇文章真正重要的内容。 四、 财务报销流程会占用多少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 我国普遍实行科研项目负责人制,谁拿到的科研课题,谁自己负责管理,如果课题组人多,可以安排一个人专 门负责,如果课题组人少,就得负责人自己贴票自己填报销单了。而这,非常耗费时间。 根据我的计算,要求一个老师自己管理项目,自己整理发票填报销单的话,这至少会占用他五分之一的工作时 间,也就是一周要拿出一天专门做报销的事情。 如果这位老师是文科的,本身也没几块钱的科研经费,那么情况稍好。但如果他是理工科的老师,一下子拿到 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经费,要求四年结题,把这笔钱花掉。那么,恐怕他贴发票填写报销单的生涯就是他今后 几年的整个学术生涯了。 当然,我们的教授没那么傻,贴发票填报销单这么麻烦的事,怎么可能亲自动手呢?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前面财 务处发生的那一幕:有很多导师会让自己的研究生去财务处报销。 这样做,新的问题就来了:教授不愿意自己贴发票报销,因为他们认为时间宝贵,不应当浪费在填写报销单上 。可是,对于研究生而言,时间就不宝贵吗?教授的时间是科研时间,研究生的时间就不是科研时间? 这些年在科学院,我经常听到有老师说:“现在的年轻人太差劲,总是把自己的导师叫老板,一点都不懂得尊 师重道。”可老师们却没有意识到,正是因为他们自己先把研究生当成了打工仔,以“我出了钱来养你,你就 得给我干活”为借口让学生去做一些跟学习和科研无关的杂活,学生才会把他们称之为老板的。 难道不是吗? 五、财务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之间思维方式的不同点 我发现,导致财务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出现冲突和隔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两类人思维方式完全不同。 科学研究工作,是蕴含着强大的逻辑性和确定性的,所研究的主体对象总能给出确定的反馈,这种方法对或不 对,数据准确或不准确,结果是真或者假,总有确定的客观答案,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从事教学科研工 作的人员,讨论问题时重点在于这么做客观上合理还是不合理,对还是错,真还是假? 但财务工作则完全不同,财务工作的所有规章制度都是人为制定,并根据制定规则的人具体判断随时调整的。 这个制定规则的人是整个制度体系中最有权力的人,其余的人都没有权力去更改规则,而只能扮演执行者的角 色。 所以我们经常能见到这样的场景: 一位老师跟财务人员理论,这位老师口中说的是:“ 这样做才对,那样做不对 。”可是财务人员的回复却是: “ 那样做符合规定,这么做不符合 。”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碰撞在一起,无法相互理解,最后不欢而散。 于是我经常劝诫身边的老师们: 尽可能不要去和财务处争论对与错,财务处只是执行部门,即便你是对的,他 们也没有更改具体政策的权力。而那个真正制定规则的幕后黑手,你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可能一辈子都 没有机会见上一面。 六、如何才能将教学科研人员从财务报销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1、 让教学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直接对接,绝对是个错误。 在前文,我提到了财务报销制度的复杂性,提到了它会占用教学科研人员大量的时间,提到了财务工作与教学 科研工作思维方式的冲突与矛盾,其实就是做个铺垫,我要告诉你的是:让教学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直接对接 ,绝对是个错误。 这种错误的工作方式,一方面极大的浪费了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让他们无法专注于教学科研工作,另一 方面则极大的降低了财务报销工作的效率,从而造成一个双输的局面。 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学科研人员不能认真的学习并且遵守国家制定的财务报销制度,是教学科研人员自己 的问题,应该对他们这些人严加管教,让他们少发牢骚,学会服从。 对于这种观点,我用题记里的这句话来回答: 中国的大学所需要的,到底是一心投入教学科研的学术型学者, 还是整天数发票填报销单的会计型专家? 教师和研究员的本职工作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们要面对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想不清楚,中 国便不可能再有一流的学者和一流的大学。 2、对科研项目完全放开不管,也不现实。 我们必须得承认,科研腐败,也是腐败的一个灾区。在现在反腐败的大背景下,一个老师开个公司把科研项目 的钱洗到自己名下,这基本上是找死。我猜测现在敢明目张胆这么干的人已经不多了。 但是诸如开打印费发票,开硒鼓发票,从出租车师傅那里买打的票这种小打小闹的洗钱方式还是不少。所以这 两年我们也能注意到报销打印费发票开始要求提供明细,硒鼓被收入了政府采购目录,报销打的票不允许连票 ,不允许同车,等等新规定逐步上台。这些具体规则的制定,背后都有理由,这些理由指向同一个目的: 要最大限度的抑制科研腐败。 我赞同抑制科研腐败,同时我认为反腐败的工作不以我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赞同也得反,不赞同也得反。 对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广大老师们也一样,不管你们怎么吼吼,对科研项目的管控力度肯定不会减弱,所以不 要以为我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呼吁彻底放开科研项目的审计管理工作。这是一个白日梦。 3、建立学术秘书制度 我们的目标是在反腐败工作和保证教学科研人员的本职工作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得既不减弱对科研项目管 控的力度,又能最大限度的保证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和效率。 其实答案已经有了: 最近10年里,科学院的一些研究院所,引入了一种我们称之为“学术秘书”的管理制度, 很好的解决了教学科研人员和财务报销制度之间的矛盾。 以我曾经读书的物理研究所为例,所里以实验室为单元,每个实验室招聘1-2名学术秘书,全权负责该实验室 所有科研人员的采购、报销、网页更新、证件办理、表格填写等行政工作。 例如:物理所的一名研究员,如果想出差去外地参加会议,并不需要亲自购买机票,订宾馆,他只需要告诉学 术秘书出差的具体行程,在出差过程中保留好相关票据,回来之后在秘书已经做好的报销单上签字即可。这在 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他的时间,让他更多的把精力投入到学术工作当中去。 至于物理所的研究生,就更不需要去财务处替老板报销了。至少我在物理所读书的这几年里,连财务处在哪里 都不知道。 最近几年,中科院物理所做出了很多不错的工作,我认为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招募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 ,与此同时还和研究所的管理制度有密切联系。 引入学术秘书的岗位,作为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之间的中介,既减少了二者之间的摩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尽管表面上会增加一些行政成本,但在更大尺度来看,这些成本的增加比起它所带来的科研收益而言则是微不 足道的。 换言之,学术秘书,值得每个老师拥有。 4、国科大的情况 今年年初,校本部也提出了引入学术秘书制度,借鉴研究所的管理模式来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财务处在上个 月还发布了不再接收研究生去报销的通知,在我看来这都是很好的举措。它肯定行得通,因为在我自己的部门 ,3年前就已经开始悄悄尝试这样的做法了。 但是,我认为在实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两个细节问题,在此斗胆一并提出: (1)目前校本部为了控制岗位数,并没有额外增加各院系管理岗位的人数,而是直接把各院系老师们的报销 工作分配给了原本负责招生、培养等工作的管理人员。 这相当于一个科研院所并没有额外招聘学术秘书,而是直接要求科研处、综合处、研究生部的老师同时负责给 各个实验室的研究员做报销工作。 这在具体操作中肯定会遇到困难,效果会打折扣。比如你现在去财务处,会发现尽管实行了学术秘书制度,但 还是会有一些老师自己去财务处报销。你问他为什么不让秘书报销?他会告诉你:秘书工作太多,顾不过来。 (2)学术秘书主要负责老师们的报销工作,从工作性质上讲,应从社会上额外招聘,不占编制和岗位。但这 个招聘流程最好是学校统一负责,走劳务派遣,合同学校签署,老师负责面试即可。如果把这些流程都推给老 师自己负责,那这个事儿比让老师们自己去财务处报销还要麻烦,老师们肯定犯懒。最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咳咳,对学校的事还是少指手画脚,省得校长找我喝茶:) 最后来个结语: 1、 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学去行政化,就是要减少行政人员在大学总人数中的比例,增加教学科研人员的比例 。乍一看这个观点仿佛有些道理,因为从字面理解,它的确是在“去行政”,但当你真的了解一所大学运作的 状况时,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观点。 一所大学的日常运作,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得多。它远不止老师在讲台讲课,学生在教室听课那么简单。一所 大学的教师的工作,也远不止备课讲课监考判作业这么简单,在教学和科研之余,还会有大量的程序、表格、 以及各种杂活在等着你。 管理支撑行政岗位人员存在的意义,就是去分解这些程序和表格,分担教师在这些工作方面的压力,使得教师 们不用自己去订教室,自己去发布招生信息,自己去报账,而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教学和科研工作 本身。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所大学,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支撑人员,就意味着教师们得亲自填写更多的表格,做更多的 杂事,这只能让教师们可利用的时间变得更少,学术水平变得更低。 2、 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大学工作的核心,也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一所优秀的大学,必定是一所能够最大限 度保证教学科研人员工作效率的学校。把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放在首位,围绕这个中心来构建相应的管理 制度,就一定不会错。 而如果反之,我们在构建管理制度时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待教学科研人员,忽略他们的诉求,无视他们的困 难,简单粗暴的把他们当做被管理的对象,那么我们一定不可能办出一所好的大学。 3、就扯这么多吧,道理大家都懂,关键看你是怎么做的。
个人分类: 聊聊大学|44822 次阅读|129 个评论
聊聊大学(12)——大学校长去家访,这是搞的什么鬼?
热度 46 dabaoski 2015-9-16 00:18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一不小心又开学了,这消息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说来这暑假没闲着,去了一趟云南,不是旅游,是家访。 (一) 七月底老马问我,是否愿意随他去云南家访?并许诺我可以穿过北京的人山人海,也跨过云南的苍山洱海,这 将是奇妙而难忘的旅程,我会感到曾经拥有着的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 怎么听着像是嗑药了? 不管怎么说,我心动了,幻想着能够爬上云南最美的山峰,拍个照发朋友圈气气你们,于是欣然应允。 然而事实证明,老马是个骗纸。 我们从东土大唐而来,一行五人六天七夜八千里路,把云南地图跑了个遍,什么景色都路过了,居然片刻都没 停留,我就纳了个尼了! 司机师傅彭彭哥建议路过一处美景时停车十分钟,抽根烟,拍个照,欣赏一下良辰美景,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老马居然说:“ 我们是来家访的,不是来旅游的。如果我们在路上有半刻停留,去赏个景拍个照,那么这事性 质就变了,传出去要坏我们的名声 。” 说好了能和苍山洱海来个亲密接触,走到跟前却发现得隔着厚厚的车窗去遥望,清晰度还不如电脑跟前搜个照 片看,真叫我失落失望失掉了所有的方向。 我心说:“特么的,死要面子活受罪。”转念又心生一计:不让停车拍照,嘘嘘总可以吧?上厕所总不至于坏 名声吧? 于是我牺牲多年来在人民群众心中培养出的良好个人形象,伪装成一个肾虚患者,每隔一段时间就嚷嚷着要上 厕所,全程多达八十余次。 没成想,还是校长更老奸巨猾一些,这一路上停车让我放水的地方,居然都是山沟里农民伯伯的茅草棚子,真 叫人茅厕顿开。 (二) 既然旅游不成,还是安心家访吧。对于大学校长去家访这件事,我以前没听说过,也不知道老马葫芦里到底卖 的什么药。等到见了学生家长,我发现家长心里也满是狐疑。 在凤庆,一位家长心直口快,见面就对老马说:“ 我家小孩说国科大校长要来家访,我说不可能!我做教育工 作,大学的情况我太了解了。大学生在学校读书4年,每天住在校园里,别说见校长,就是学院院长想见面聊 聊都困难。现在校长主动要家访?这肯定是诈骗!不过今天见到马校长真的来了,确实让我出乎预料 。” 老马见他这样说,哈哈大笑,扭头问我:“ 你看我像骗子吗 ?” 我说:“ 像 。” …… 返程路上,我问老马:“ 咱到底为什么家访 ?” 老马点上一支烟,开始了他的一二三: “ 首先,我们去拜访的是奋飞计划录取的考生,是云南最贫困地区的孩子,我们要去看看他们的家庭到底有多 困难。 第二,对于真正困难的家庭,我们要向他们传达一个信号:科学院的传统,就是绝不让任何一个有志气的孩子 因为钱的问题而读不起书。 第三,有机会的话我们还要见见高一高二,甚至初一初二的孩子,鼓励他们要立大志。年轻人理想最重要,只 要立了大志,将来就有可能是国家栋梁,至于高考报哪个学校,并不重要 。” 这话听得我热泪盈眶,忍不住打断他:“ 万一立了大志,考了高分,都报考清华北大的经管学院,咱就要哭晕 在厕所了 。” 老马吐个烟圈,作英勇就义状,淡淡的说:“ 哥不怕 。” …… (三) 跑山路,路上出状况再正常不过,去鹤庆我们一路有说有笑,跟着百度地图走,直到路的尽头必须下车徒步, 才发现导航也不靠谱。只好找村民指路,掉头重来,比预定计划多走两小时,终于联系上考生,问还有多远? 答曰一公里。大喜过望。谁知又绕了一小时的山路才见到人,于是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公里是指 垂直距离 。 考生的奶奶七老八十的样子,一见面就握住老马的手说:“ 我家二姑娘在学校当老师,经常听她说现在的学生 可坏了,上大学就会吃喝玩乐搞对象。希望孩子到了咱们学校以后,不会变成只会白天在教室谈恋爱,晚上在 宿舍打游戏的坏孩子,希望学校把他教育成为一个好人 。” 我感觉自己躺枪了,在一旁挖着鼻屎。 老马则笑着回答老太太:“ 老人家的话我听懂了!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好人! ” 过了一阵回头悄悄问我:“ 老太太的方言,我只听懂了好人俩字,她前面几句说的是什么? ” 我回答他:“ 老太太说今天天气很不错。 ” …… (四) 老马是纪委书记,一路上都在叮嘱大家要谨言慎行,不要收受贵重礼物。 经过他一路喋喋不休的教诲,我深刻意识到我们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于是当有学生家长要送我们珍贵的礼物时 ,我当机立断跳出来,大喊一声:“ 别!我们车上已经装了很多了!不能再拿了! ” …… 第二天我差点被其他几位老师灭口。 看到大家都在批判我,我委屈的辩解说:“咱车上装着要带给学生的笔记本(不是电脑),学校的纪念体恤衫,还有五位 老师的随身行李,是装满了,没法再拿了啊!” 老马说:“ 你语文是物理老师教的,鬼子进村啊?我踹死你! ” …… (五) 六天时间过得很快,但就在我们即将返程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让我感到惊讶的事。我遇到了一位还在读高二 的学生,他见面就冲我狂眨眼,告诉我他喜欢物理,想将来有机会到科学院物理所读研究生。 这很诡异,因为在云南的这两年招生经历中,我遇到的学生百分之九十连中国科学院都没听说过。我鼓励考生 去做物理学家,考生都觉得我是蛇精病。主动投怀送抱的这还是头一个。 我问他为什么会对物理所感兴趣,他突然拿出手机,神秘的一笑: 通过别人分享,他已关注了物理所的微信号。 这场景让我深受震撼,终于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 微信原来不只是用来泡妞的。 (在回到北京后,我专程去拜访了负责运营物理所公众微信号的几位师兄弟,把这件事告诉他们,也让他们明白了这个道理 :微信原来真的不只是用来泡妞的。) …… (六) 下面是一组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拍摄的照片: 我喜欢这样的村庄 村里平凡无奇的路 我一路上的就是这样的茅厕 山间的民居 苍山洱海与车窗 咕咕与哞哞 汪汪 某同学的奖状 国科大2015级新生自己做的励志拼贴画 最后这张照片是我最得意的:在返程前,我们在昆明请已录取、参加夏令营的学生及家长一起吃饭,老马让我招呼小的们,于是我就出了一道数学题给他们。正如你们在照片里看到的,娃娃们本来是想扮吃货的,拿到这题以后,整个人都不好了。哇哈哈哈哈哈哈 在回京的飞机上,老马问我这一路上有何感想,我笑而不语。不久他便疲惫的睡去,我戴上耳机,耳旁却想起朴 树和韩寒的歌: 我曾经跨过山河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 转眼都飘散如烟 我曾经失落 失望 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 也许,一个平凡的人,要去追求超越平凡的生活,才真的是这一路唯一的答案。 *作者注:老马指马石庄,曾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云南当地民众喜欢直呼他马校长,本文入乡随俗,直接沿用了这种叫法。
个人分类: 聊聊大学|27816 次阅读|63 个评论
聊聊大学(11)——遇见国科大,遇见未来不可思议的自己
热度 26 dabaoski 2015-8-15 04:18
说好的更新博客呢?啊?又半个月没写了。今天居然有小朋友问我:吴宝宝老师,你还写博客吗? 我的天,看来必须刷一下存在感了,否则博客的反丝都流失殆尽了。来一篇: 我叫反面教材,这个外号是十几年前朋友送的,之所以取这个号,并不是因为我是一个言行负面的大坏蛋,而是因为我的言行风格套路诡异,和别人想象中“应该怎么样”的做事风格总是反的。 比如:中国人讲求谦虚,什么事儿都要深藏不露,摆出高冷姿态故做深沉状,以显示自己的niubility。但我的思路是反的:我觉得人生能有几回吹?此时不吹更待何时?特么的人生那么短暂,你不抓住机会张狂一些,以后没机会了你还张狂个P啊。对吧?所以在吹牛这个问题上我从不忌讳。 最近兄弟我又心痒痒了,在网络上和现实中遇到好几位国科大新生,我问他们看过本科生的宣传片吗?他们说看过。我问喜欢那句“遇见国科大,遇见未来不可思议的自己”吗?他们说喜欢。我说你们知不知道这句词是兄弟我写的?他们集体表示不相信。纳尼??!! 既如此,兄弟我就写个文章,讲讲这个宣传片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吧。 话说在公元2014年,国科大开始招收本科生。招生这件事你们懂的,宣传是重中之重。于是丁校长在后半年给宣传部布置了一项任务:要拍国科大的官方宣传片。 新上任的宣传部长(隔壁老王)动作很利索,刷刷刷通过招标选定了视频制作单位——团中央未来网。但是老王是新上任的,未来网的姐妹们又是外人,对科学院不了解。所以不知怎么地,七拐八拐就找到兄弟我,让我帮忙出谋划策。 你们知道我这人特老实,学校让我干啥我就干啥。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红尘滚滚的下午,忘记洗脸的我就跑到玉泉路,对着未来网的两位大美女以及隔壁老王侃侃而谈,聊了两个半小时理想主义。把他们都侃懵了,散会。回家以后才想起来开会的目的好像是要拍宣传片。 跑题没关系,再开一次会就是了。于是在那一个星期里,我们连着碰了三次面,讨论怎么拍这个片子。 必须得承认难度还是很大的: 首先,丁老板要求我们年前交活,所以我们只有两个月的时间。 其次,我们要拍的是本科生宣传片,但是我们才刚开始招本科生,校园里只有大一新生在上第一个学期的课,接下来就断片了,毕业生一个都没有。咋拍? 如果我们要按北大“星空日记”的模式拍个类似的“科苑星空”,那么我们的故事梗概肯定是男主人公历尽千辛万苦考到了国科大,上了一个学期课,然后黑屏了。全剧终。 可如果说要走个其它捷径,借鉴一些已有宣传片,就像复旦做宣传片那样复印一个,这事儿我也办不出来。 大伙琢磨半天,想出一个方案:写信——既然我们不能把一个学生四年完整的学习生涯呈现出来,我们就只呈现一个学期的生活;虽然我们不能给大家讲个故事,但写封信总可以吧? 所以我们的片子主题最终确定为:一个新入学的本科生,给她的好朋友写信,讲述她在国科大这一学期的生活见闻,把国科大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校园条件都写在信里。 有了主题,接下来往前推进。 一、我们的理念:既然这部片子是本科生的宣传片,主题是本科生写信,那么它就应该是一部由本科生真实演出的片子。 这封信的内容由本科生起草:我们请来了文笔非常好的2014级本科生王温博王大师和喜欢拍片的2014级本科生刘翼豪刘导,共同起草这封串场信的内容。 演员全部由本科生担任:我们请来了2014级本科生刘璟谆,作为女一号。王温博作女二号,以及本科的各路大神作为三四五六七八号(不好意思,你们名字太多,我没记住)。 旁白:由徐立担任。 二、脚本由我和摄制组两位美女共同负责: 说实话,我们真心希望能写出一个既体现科学院理想主义,又展现本科生青春风采的本子。 但是在现有的条件下,臣妾做不到啊!!! 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整一个萌萌哒,小清新的本子出来。 摄制组的二位老师给出了一个脚本框架,起名为“触发”——萌生触发 岁在春 第一部分:触(遇见国科大,触及理想) 第二部分:发(层层揭开国科大,开启理想征程) 第三部分:触发(从开始到现在全程平行展现,体现成长,体现理想的遥不可及到触手可及) 我看了这个题目,顿时找到一种集成电路的感觉,于是提议改为“遇见”——“遇到国科大”与“见识国科大”,大伙对此一致赞成,并且这个题目得到了领导老高的最终认可。 题目定了,却还有一处麻烦:原框架并没有设计出一个完美的结尾。 我脑洞大开了一下:既然是写信,就应该允许作者思考,加点幻想总可以吧?于是构想出一个开放式结局: 女主人公在写信时走神,幻想着经过几年的学习,她和她的小伙伴们都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并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依稀间她仿佛看到了未来自己的模样,遇见了自己的未来。这未来如此不可思议,让她不禁以这样一句话作为信的结尾——嗷!遇见国科大,遇见未来不可思议的自己! 于是乎框架变成了这个样子: 遇见—— “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招生宣传片方案 第一部分:遇(知道、认识国科大,触及理想) 第二部分:见(了解、深知国科大,开启理想征程) 第三部分:遇见(遇见国科大,遇见未来不可思议的自己) 至此,我想我们终于得到了一个可行的脚本。 接下来就是视频拍摄啊,剪辑啊,改词啊,修片啊,加班啊,熬夜啊。必须得承认后期制作是个极为累人的工作,多亏了宣传部的杨老师和视频制作方的“路人贾”,使得最繁杂的这部分工作在两星期的加班中顺利得以完成。 但是,然而,but,这部片子是一个女生视角的片子,风格感性柔和,却无法从画面声音中体现出中国科学院震撼人心的力量。所以最终,我们把这部片子定为国科大宣传片的候选A版。而在2015年的3月,宣传部和摄制组又重新拍摄,剪辑出一个以男声为旁白的,专题片形式的B版宣传片。 在B版的宣传片制作工作中,我依旧负责文字这部分工作。对于A脚本中使用的很多语句,我予以保留。特别是最后一句:遇见国科大,遇见未来不可思议的自己。但由于B版宣传片没有题目,也不是信件串场的故事模式,更不存在所谓的“幻想式结局”,所以这句词不再有前后的呼应,而只成为一句口号,一句广告词。 关于这句口号,后来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6月份宣传部要将B版宣传片的字幕译成英文,邀请外语系的老师来翻译。我也提了点建议:将“遇见国科大,遇见未来不可思议的自己”译为“Meet UCAS, Meet the incredible future”,却未被采纳,理由是我翻译得不准确,且有外教看过“遇见国科大,遇见未来不可思议的自己”这句话,不明白是啥意思,更不清楚字面上如何理解。 我心说你不理解就对了,这句话除了我能讲出个缘由,没人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我这个原作者同时给出两个语言版本的文字,从文字创作的惯例上讲就该以我为准。居然说我的不准确,哼。你懂啥叫原创吗? 但是后来一想,算了,大家能做出这个宣传片,顺利完成任务,已属不易,就不要节外生枝了,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现在,我们能够在国科大本科生官网上看到的宣传片,就是B版的宣传片。而由小龙女主演的A版宣传片,在官网上并没有公布。 不排除将来有一天,学校会把A版的片子也放出来。但在我而言,是否上线并不重要,因为相比起宣传,它更是一种纪念——纪念国科大,纪念喜欢胡说八道的自己。 最后,我把我们A版视频的两个脚本,以及串场信原文,都贴在本博客的附件中,以做存档。 THE END 串场信20150115.doc 国科大本科招生宣传片方案创意 故事修版20141228.docx 国科大宣传片方案脚本定版20150102.docx
个人分类: 聊聊大学|19521 次阅读|50 个评论
聊聊大学(10)——与网友互动:向马后炮然并卵说不
热度 8 dabaoski 2015-7-29 20:36
下面是在《 聊聊大学(6)——“带着手机上自习,八小时做一道题” 》网友评论里的国科大小朋友的留言,当时看到他的留言我就突然感觉自己特别忙,手头事儿特别多,只能稍后回复,于是两个月过去了,嘻嘻。 不过说话还是要算数的,下面简单做个互动: pay 2015-5-27 02:22 我就是那个坐在边上拿具体实验分析然后提议根据具体实验个性化要求实验报告,还有复议线代的那个。。。看评论说起线代的事情,没忍住想说几句:八个小时理论上是存在的,或许还真和手机没什么关系(当然承认平时的学习一定程度上收到了电子设备的影响)。果壳的线性代数用的是科斯特里金的那本。说是线性代数其实学的时候有好多近世代数群环域什么的的内容,而且难度真的是蛮高的。跟在别的大学的同学平时聊起学习,感觉我们学的线性代数和他们的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主要是侧重点不同吧,从平时他们问的线代题就能看出来。真的不能拿看普通线代的眼光去看待。没有学过科斯特里金的不懂我们的痛→_→书上的习题好多都有一定的难度,有些题助教给我们明白就花了一个多小时(还记得上学期某次习题课一道题不得不用比内柯西定理然后当时就补充了这个定理还顺带证明然后......),这学期的习题课助教哥哥说某题这步的构造如果你们学过数论的话或许还比较容易想到些,如果没有这的确对你们是很大的挑战。 然后提一下所谓八小时的事情。自认为还能在果壳的线代混个中等水平,然而经常作业会碰到一些极其难想脑洞大开的题目,上学期期末前一道缺项的范德蒙德的行列式当初没思路想了一下午,当时并没有手机电脑打断思路,然后尝试各种方法,后来突然灵光一现,然后写完真的就三个多小时了。经常作业里还有些到交作业都没思路的题或是自以为做对了然后听助教讲了才发现没考虑什么什么情况或是根本就不对。。。那么如果有人说线代做8个小时,我觉得还是理论上存在的,毕竟有些就是高中高生物竞赛啊化学竞赛出身的,可能在本专业内有极高的水平但是在线代方面可能稍弱了些,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件不可能存在的事情。 当然真的纠结一道题非要搞出来的还是少数的,有些人瞎跟着吐槽附和起哄倒也是蛮讨厌的。然后再解释一下线代作业多的问题,看着其他班吐槽线代我也是醉了。。。主要是六个线代班中的某一个作业比较多(没错就是我们班!!!)当其他班每次作业五六道的时候,我们班作业每次都是十余道,而且经常最后一道是这样的:教材某某页的某某某某某......题。基本题目就两页A4纸的样子。再算上那些题下的一二小问。基本每次作业要做很久。我一向坏毛病,步骤写的精简的要命,上周的线代作业即使这样还是写了11页稿纸,而且上周作业也就是线代作业的平均水平,计算稍多,难度稍低,并不是最多的一周。然后计算就出现了类似诸如1856sqr(113)/30849的数字还是在中间并不是最终结果,而且还是软件并不能帮忙算的那种计算。助教都说他算到最后算错了差点就没耐性算了→_→我们班作业真是奇多无比啊啊啊啊...... 老师说过:“我每次给你们留练习的时间占了我备课时间的一半”。 然而做着每周这么多的线代作业,怨言没有是不可能的,但是大部分时间都是心累了吐个槽然后转头再战!!!而且,练习虽多,但基本是每一道习题每一个小问都是有着重要价值的。冯老师说过“我留的练习都是线性无关的,只有都掌握了才能生成整个线性空间。”真的去认认真真地做那些线代作业,真的是在无遗漏的复习的感觉,很多地方就直击你学的知识的薄弱点,然后你发现:啊!这道题涉及的什么什么我的理解还不够透彻这样子。而一些计算题也真的训练了计算能力和对于一些计算方法的应用。所以即使作业多,我们也都是去奋力完成的。因为真正去做了才发现,这作业他多的有道理,多的有用,从这些中你能得到很多收获。即使是不会的题引导你去思考了那些方面也是对于这门课的学习有着极大帮助的。(冯老师真的在很用心的留作业!!!点赞!!!)当然,作业多自然会有吐槽,然而大家都是吐吐苦水然后转头再战的人!!!倒真不是说吐个槽说作业好多啊不想写了就真的不写了或是不认真写了,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罢了,谁都会有的吧。 觉得吐槽本身并不是什么大事也并不意味着就真的存在那么大的问题,只是日常的情绪宣泄,而且有些是一些自我调侃。当然也肯定有人借着吐槽夸大一下事实,给自己找个借口什么的,就像小时候明明昨天就发烧好了,然而可能还是想找这个借口逃一节课一样,谁都或多或少不自觉的有点惰性。所以可能吐槽内容有部分夸大,而且有些吐的槽不了解背景可能很看起来很可怕,其实没什么。然而可能内部吐槽流传到外界看起来事情很严重的样子。。。竟然连校长也惊动了也真是吓到了。。。其实还好啦。。。 貌似跑题了的样子,最近变话唠了。。。在空间里看到这篇然后点了进来,然后包括我在内的一些小伙伴们倒还真的有点小委屈的,然后大家说谁去解释一下我们的线代。。。 我们的确在接受着高于大多数高校的教育,我们也在用心和努力的学习,毕竟黄埔一期是个不小的压力在身上。然后大家在努力的时候,可能蛮希望听到的是“我知道你们很辛苦,加油哦,未来属于你们”之类的话语,然后看到评论什么的,类似“我又不是没学过线代哪有那么难这完完全全是在找借口嘛”之类的话语,说实话大家心真的有点小受伤的。当然并不否定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甚至很大的影响,相反觉得这的确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反思和改正的问题,这的确是存在的普遍的不可争辩的不得不去正视的事实。然而,轻飘飘的一句“找什么理由”“时间都去玩手机了”之类的,一棍子打死完全否定了我们的努力和辛苦的部分,也的确是蛮让人心塞塞的...... 最后总结一下:一道题八个小时是完全可能存在的。果壳的线代的确可能跟大部分人所学过的不太一样难度上可能也有差别希望网友们多些理解。我们的确有时候贪玩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然后就是希望大家在毫不留情的指正的同时多些理解和支持就更好了。 哦不对我本来是来解释线代的→_→话唠一枚多多包涵。 另:早睡晚睡白天一样起而且并不困然而晚上效率不高所以总是晚上做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比如现在来回个评论什么的怎么破。。。求学长大人支招。 最后顺便感谢上学期给我们写的关于物理学习的那些事(虽然大一看朗道对于数学知识跟不上的我还是有些艰难的......),以及对我们长久以来的关心。(我才不会说我是为了窥您的真容才去的物理实验吐槽大会呢→_→)。 最后,学长晚安。(或者要说吴老师晚安?然而觉得学长喊起来比较亲。。。) 最后的最后。。。关闭数据连接从我做起!(终于码完字了,这么话唠会不会被打死。。。不要打我!) —————————————————————————————— 反面教材: 1、两个月过去了,你现在回头再去看我那篇文章,你会发现那并不是一篇控诉贴、吐槽贴或批评贴。而更像是你进考场后考官念的考前须知。当考官要求你关闭手机时,聪明的你一定不会把他的话理解成对你会进行考试作弊的臆想,而是一种善意的提醒。 至于做一道题到底会不会花8小时,这并不重要,醉翁之意不在酒。 2、我写博客快10年了,早已过了追求点击量,追求热点话题,追求知名度的发情期。一篇文章,我可以现在写,也可以3年以后再写,骗到的点击量是一样多的,这种点击量的时间平移不变性说明它对我而言是无所谓的。 但对你们则不同,我现在把问题提出来,聪明的孩纸看到了,懂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我要是几年后才把文章贴出来,你们都毕业了,这不就变成马后炮然并卵了? 3、国科大的本科教育模式让我感到很兴奋,我要是能有这样的老师,用这样的课本教,早就一个人躲在墙角偷乐去了。 所以,请记住: 珍惜现在,掌控未来。 遇见国科大,遇见未来不可思议的 女朋友 自己。
个人分类: 聊聊大学|7578 次阅读|11 个评论
聊聊大学(9)——与网友互动:王侯将相眼高手低乎?!
热度 4 dabaoski 2015-7-29 19:05
最近在憋大招,但是没憋出来。先互动几篇: 网友:吴老师好,我想问问自考本科考研,大概方向宇宙学,弦理论之类的,姑且不说我的能力,只说 校方,愿意要的可能性大么?另外,我听说中国物理研究生教育似乎不是很理想,不知道理论物理,也 就是上述的几个方向的研究生教育怎么样? 反面教材: 1、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大一些的时间尺度来看,你的出身并不重要,有志者事竟成! 2、每个学校每个导师的口味都不一样。有的学校入学考试难度低,但是导师对学生却会很挑,考了高分 也未必会要。有的学校入学考试难度很高,但只要通过了笔试,证明了你的功底,那么你不是名校毕业 的也没关系。所以我无法笼统的说愿意收你的可能性大还是不大。每个学校情况到底怎样,你得私下里 挨个打听。 3、关于院校选择,我不建议你直接报考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这样的单位。尽管科学院的单位对考生的 背景都不是特别介意,但是理论所的报考竞争太激烈,你得考特别高的分才有可能被录取。这个难度太 大。 4、推荐你报考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尽管这个学校不是985,但是它的数学专业非常强,你可以先到这 里读个硕士,再根据情况考虑继续读博,出国,或跟科学院联合培养。而且这里报考的竞争也不像北大 清华科学院这么激烈,算是性价比非常高的选择。 再者,师范类大学女生多,你懂的。 5、一方面“你听说中国物理研究生教育似乎不是很理想”,对此抱有疑虑。另一方面,你却希望导师在 对你进行复试时心里不要嘀咕“据说自考本科的学生质量不怎么样”。 这似乎不太公平。 要我说, 眼高手低的杂念要不得 。 Good Luck!
个人分类: 聊聊大学|4560 次阅读|6 个评论
聊聊大学(8)——抄袭无处不在,你有什么办法?
热度 18 dabaoski 2015-7-3 17:51
图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关村校区教学楼 建筑地点:北京中关村 设计时间: 2001 年 获奖情况:2005年度北京市第十二届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北京市规划委员会2005年12月);2005年度部级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6年9月);第八届首都规划建筑设计汇报展公共建筑设计方案专家评选二等奖(北京市规划委员会2002年1月);第八届首都规划建筑设计汇报展公共建筑十佳设计方案群众评选奖(北京市规划委员会2002年1月) 图二:厦门杏林湾大酒店(5星级) 建筑地点:福建厦门集美区杏滨路 建成时间: 2011 年 获奖情况:无 注:已确认这两个建筑物不是同一个建筑师设计的,也不是同一家设计院出图的。 评:国科大中关村教学楼紧挨着科学网的大楼,科学网的编辑mm从后窗一眼就能看到这栋楼。我在这个楼里学习,工作了10年。但看到厦门杏林湾大酒店的图片后,除了写篇博客外,我也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在中国,任何一个行业都充斥着抄袭,但,你除了吼一嗓子之外,又有什么办法呢 ?
个人分类: 聊聊大学|6366 次阅读|24 个评论
聊聊大学(7)——再见,这个喜欢宇宙学的年轻人
热度 45 dabaoski 2015-6-26 20:50
最近在高考招生。 前几天在一所高中宣讲的时候,碰到一个孩子,说他喜欢宇宙学,想将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我眼前一 亮,在这个经济和文化都相对落后的省份,还能碰到有这样志向的孩子,实在是很难得。 聊了一阵,我向他大致介绍了将来要学习的课程,并互相留了电话。 几天过去,不想今早却得到消息,他决定报考航空航天专业,学校是哪所,我不说你们也知道。 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选?他说他和父亲商量,父亲认为应该“理论结合实践”,所以他选择航空航天专 业。 我口吐白沫,继续问:“那你心里还喜欢宇宙学吗?” “喜欢”,他答道:“但我查了航空航天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些基础课程是一样的,所以可以这样报考 航空航天,大不了几年以后再转去读宇宙学。” “不可能。航空航天专业转宇宙学基本上是没机会的。” “但是我已经决定了,谢谢老师。” 挂掉电话,我一声叹息,之后是良久沉默。 每一个经过科班训练的内行都知道,宇宙学可以认为是天文学与物理学的交叉,偏实验观测的属天文学 范畴,偏理论计算的属物理学范畴(更准确的说是理论物理范畴)。 据我所知,通常对宇宙学感兴趣的朋友,往往是喜欢宇宙学的理论方向,而不是实验观测方向,所以大家 通常说的宇宙学,其实指的就是理论物理专业的一个方向。 学习宇宙学这个方向的前提是本科要先进入“正统”的物理系进行学习(天文系的也得先来学物理), 在修完所有物理学和数学课程,具备足够的基础知识后,才有机会继续选择这个方向。 这里的“正统”,是指大学的“物理学”专业,不是材料物理,不是应用物理,不是无线电物理,也不 是光电子信息,不客气的说,除最纯正的物理学专业外,选择其他专业都是“绕弯路”(当然,不能排 除数学专业转来学理论宇宙学的可能性,但这种例子也是极为罕见的)。 在国内,宇宙学方向只有少数学校和科研院所开设,招生名额也极少,几个指头就能数齐,毫不夸张的 说,全中国所有学校宇宙学方向的研究生凑在一起,能坐满一间教室都困难。 所以有不少单位的研究生报考竞争极为激烈,录取与报考比基本在1:10,有时甚至会高到1:20—1:30。 在这个大形势下,本科去读航空航天,还想以后回来继续读宇宙学,在我看来这故事一定发生在另一个 航天飞机到达不了的宇宙里。 当然,这时也会有我文章的读者冒出来说: 一个高中毕业生,所谓的喜欢只是单纯且盲目的,你怎么知 道他改读航空航天专业的选择不会是正确的?你怎么知道他所谓的喜欢宇宙学就是真正适合他自己的? 对此,我想说的是: 喜欢,是一个感性的概念,“正确”与“错误”这样的理性判断并不适用于这个感性的词 汇。 求学如同恋爱,内心的感受是极为重要的,没有选择喜欢的专业,如同没有选择心仪的恋人,而去傍了 大款一样。你过得可以“很好”,你可以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但你心里永远会有一丝苦涩, 终生难以抹去。 今天下午,我给这个年轻人发了最后一条短信: 喜欢是单薄的,理想是脆弱的,不懂得保护理想,将来 是要付出代价的,机会只有一次,时间错过无法重来,趁你现在还有的选择,就把握好现在。 他说谢谢。 于是我写下这篇博文向他道别: 再见,这个喜欢宇宙学的年轻人。
个人分类: 聊聊大学|13819 次阅读|63 个评论
聊聊大学(6)——“带着手机上自习,八小时做一道题”
热度 44 dabaoski 2015-5-26 02:16
上周看到国科大新生的吐槽贴,我在博客上写了一篇《 从一篇学生吐槽日志聊聊国科大课程作业问题 》,现在写这篇,作为上一篇博文的后续报道。 在上次学生吐槽以后,国科大的校领导反应很快,第二天我们敬爱的西兰花校长就组织了物理实验课程的师生座谈会,实验课导师组也发信息邀请我去参会。我到了会场一看,AUV,原来负责这门课的几位老师是我过去同所的师兄和师弟。嘿嘿嘿,自己人,吐槽更方便。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这人一开会就跟磕药一样,DPS瞬间达到极大值,疯狂输出各种价值观,拦都拦不住。 为什么?因为我认为, 开会就是一个沟通的过程,只有参会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才算是顺利沟通,否则不叫开会,叫静坐 。其实我主要害怕的是,我要是去开会又不说话,只做闷葫芦,恐怕你们下次就不带我玩了。 这次座谈会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基本上该吐槽的大家都吐了一遍,有一些话同学们见了校长可能不敢说,我就替你们说了,反正将来万一上面怪罪下来,我 替你们扛着 就说是你们怂恿的。 看得出课程组织方很重视同学们的反馈信息,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一一进行了解答,并且根据同学们的建议,在很多授课细节方面作出了调整。我想老师们的态度是很棒的,所以之前趟地下口吐白沫觉得要被实验课虐死的那位同学现在可以站起来了。没事了,乖。 关于实验课程的问题,在此次座谈会后就算圆满解决了,不必多说。下面进入这篇文章的正文: 在这次座谈会上,除实验课的问题外,很多同学都表达了各门课程留的作业太多,时间不够 用的问题,其中有一位同学提到:“ 线性代数课留的作业很多,而且难度很大,我花了八个 小时只做出了一道题。 ”其他同学随声附和。 八个小时只做了一道题?这是什么鬼?吓死宝宝了。 我在听到这番话的时候就开始琢磨这件事: 如果我没有学过线性代数,当听到同学们这样说 的时候,我也许会深信不疑,线性代数不知道是个什么鬼科目,它有可能真的这么难,国科 大这个鬼学校请了一群老妖怪来上课,它有可能真的这么变态。——我想可能有不少学生家 长在听到孩子们这样说时也会这么想。 可问题是,兄弟我学过线性代数,不光我自己,当时会场上所有的老师都是学数学和物理出 身的,大家都学过线性代数,所以我估计老师们心里都会有些纳闷,怀疑到底是题出难了还 是怎么个情况? 如果你问我怎么看?大人,我认为此事必有蹊跷。 但是在会场上我并没有想出眉目,一直到散会,我回到家,做了一个小小的调研,才算弄明 白背后的玄机。所以在这里,我依旧以写博客的方式和大家做个交流,表达我的观点: 诚实的讲,国科大的线性代数课程留的作业,肯定有难度,也必须有难度,如果没难度,那 么这门课也就不配作为国科大的课程了。 但是,我认为,一个高考能在全省考进前几百名的学生,居然要花八个小时才做出一道线性 代数作业题,这背后的根本原因肯定不在于题出得太难,一定有其他原因。 这个其他原因是什么?就是大家现在阅读我这篇文章所使用的: 电脑和手机 。 没错,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类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电脑和智能手机的使用也成为了家 常便饭。 但是请各位同学,以及各位同学的家长回想一下同学们参加高考以前的状态: 为了保证集中 精力学习,备战考试,同学们要么不使用手机,要么使用手机但在学习时关机,甚至有些同 学的手机会被家长没收,考完试才会还回来。 然而在同学们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国科大读书之后呢? 由于孩子要离开父母,到距离家乡几 百公里的另一个城市去读书,为了保持联系,保持关注,每一位家长都给自己的孩子买了一 部智能手机,有的甚至还买了电脑。 现在,终于,天高皇帝远,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身边不会再有人没收你们的手机了吧?再 加上大伙都已经顺利通过了高考,来到了国科大,完成了考大学的历史使命,不是说好了考 上大学就解放了吗?手机电脑女朋友,统统快到碗里来。 于是乎,智能手机和电脑就变成了国科大同学们的中国好闺蜜。你不信? 我敢打赌现在每一 个正在阅读我这篇文章的同学,他的手机就在离自己不出3米的范围内。 那么真正的问题来了: 手机不离身,在提供与外界更便利的联系,更快捷的信息获取渠道的 同时,也对学生们的学习造成不间断的干扰。 你带着手机上课上自习,坐在教室里,把手机放在桌上,能保证连续几个小时不看手机,不 去查收你的手机qq和微信上漂亮女孩子发来的信息吗?你做不到!不光你做不到,我也做不 到。 一个人,只要带着智能手机去上课上自习,只要屋里有wifi,手机上有流量,他就会始终处 于一个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状态。 然而对于国科大开设的数学和物理类课程,作业中的每一道习题都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都需 要学生以全神贯注的状态去思考才能够解决。 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 做作业要求你全神贯注,但是你的手机却一直在打断你的思路 。 你做一道习题,10分钟没想出来,于是你就想休息一下,不自觉的去拿手机查看消息,看一 会手机,又回来重头想,10分钟又没想出来,你就又去看手机,如此循环,八个小时过去了 ,你却一道题都没做出来。 有同学会说:我七八个小时没做出一道题,不是在自习教室,而是在宿舍,熬夜做的。 兄弟我不才,上大学的时候也熬过通宵。我也观察过国科大的同学“刷夜”学习是个什么情 况。 我不否认同学们积极学习的态度,但是, 大家刷夜的时候都开着电脑吧?都挂着QQ吧?都开 着音乐听着歌吧? 一个同学说要熬夜了,你不需要去宿舍探望他,只需要对他网络上的轨迹稍加跟踪,就会发 现: 夜里12点,他在QQ上更新状态:我要熬夜上自习了,有女神愿意陪我一起吗? 凌晨1点,他的微信朋友圈更新:推荐一首歌,很适合深夜里上自习时聆听。 凌晨2点,他的QQ空间出现一句感叹:作业好难,都两个小时了还没做完一道题。 凌晨3点,百度贴吧出现他的踪迹,在某个帖子下面与马叔进行一个小范围互动。 凌晨4点,国科大本科生QQ群里有人在匿名瞎扯淡,你猜猜这是谁的马甲? 凌晨5点,他没动静了,因为他实在困得熬不住,趴在桌上睡着了。 同学,你说你熬夜能不能熬得敬业一点? 这样的熬夜做作业,有效果吗?没效果的。 我还是同样的观点, 国科大学生反映作业多得做不完,其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学生的学习效率 太低。 在上篇文章里,我把因为课程设置等客观因素导致的学生学习低效率问题分析了一下,把学 校收拾了一遍,在这篇文章里,就轮到收拾同学们了。 无论你们是带着手机去教室上自习,还是开着电脑在宿舍刷通宵,你们都是始终处在一个无 法集中注意力的状态下去学习的。 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活该你八个小时做不出一道题。 作为一名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毕业的学长,在这里告诉你们一个事实:物理所的研究生 在实验室做实验时,经常处于以下两个状态之一: A、手机关机 。 B、手机开机但无人接听, 因为手机忘在宿舍了。 所以如果你将来喜欢的女孩子是物理所的研究生,那么请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你打电话她不 接,或者你给她发了短信她不回,很可能不是因为她不愿意搭理你,而是因为她在做实验…… 总而言之,笼而统之, 无论是本科阶段基础课程的学习,还是研究生阶段的实验工作,都要 求每一位同学全身心的投入,你必须排除干扰,心无旁骛,才能真的有所收获。 所以我们的口号是: 上自习不带手机,给自己一片清净。让别人找不到你,你才能好好学习 。 对于学业,校长总是说同学们努力得还不够,吃苦还不够。什么意思? 说白了, 时间=玩的时间+学的时间 。 总的时间一定,你玩的时间多,学的时间就不够用。所以你要在娱乐休闲和自己的学业间做出一个选择。 要想学有所成,你肯定要失去很多。你会耽误某一段上网娱乐的时间,会牺牲观赏某一部电影的快乐 ,甚至会错过某一个自己喜欢的人。 但这就是你为了自己选择的专业,以及在未来能够遇见不可思议的自己所付出的代价(顺 便说一句,国科大宣传片里那句“遇见国科大,遇见未来不可思议的自己”,就是兄弟我写 的)。 人这一辈子,做任何事都有代价。所幸的是,你们现在处于人生最好的年华,现在所投入的 时间,所付出的代价,性价比是最高的。错过了这一个年华,再想回头来补,便要付出数倍 于现在的代价。 所以别看现在身边有些同龄人正在花前月下,将来有他们鬼哭狼嚎的时候。那些因为努力学 习而没能找到女朋友的同学也不用懊恼,追不到女神真的没什么,就算追到了又能怎样?你 才大一,又不能娶回家。将来一不小心分了手,女神不就又成了别人的老婆,白白浪费感情 。 还是把时间放在学习上实在,至少知识永远不会和你分手。 以上文字字字诛心,都是冰与火的传说,血与泪的教训。 下面这段写给国科大学生家长,我知道你们肯定能看得到: 少给自己的孩子打电话。 一两个礼拜打一次电话就差不多了,不用每天都打。要尽量减少电话对孩子学习的干扰。 像什么吃了吗,穿什么衣服,好好上课别挂科之类的叮嘱,开学的时候说一句就够了,不用每天 都重复。毕竟食堂大师傅会做的也就那几样菜,你问得再多他也出不来新花样啊。 不过我也知道,无论怎么劝,这几个问题你们每次还是会问的,因为你们爱自己的孩子。 咱是朴实的中国人,像美国人那样动不动把I love you挂在嘴上,实在是酸得不行,所以就 用吃了吗,穿的怎样,好好学习,来做为这三个单词的暗号。 孩子来了国科大,不用担心没人照顾,学校有校长,班里有班主任,课题组有学业导师,本 科部有辅导员,上课有教授,下课有助教,平时上网还有我这种蛇精病陪着。每个孩纸背后 都有一圈保镖默默注视着,像黑社会大佬一样风光。 再者, 孩子们都大了,翅膀硬了,也让他们学着独立生活,这是每个人成长必经的阶段 。 不用担心孩子电话里不跟你说实话,现在的小年轻瞒能瞒些什么?无非就是偷偷找了 个对象没有告诉你呗。多大点事? 最后,孩子是你们的宝贝,也是学校的宝贝。请相信这批科学家们是有见识的,并是在认真负责的办教育,不会把你们的孩子当试验品的。咱这儿是中科院,又不是731…… 不扯了,睡觉。
个人分类: 聊聊大学|23015 次阅读|68 个评论
聊聊大学(5)——从一篇学生吐槽日志聊聊国科大课程作业问题
热度 58 dabaoski 2015-5-21 22:12
今天看到一篇国科大大一新生的吐槽日志,是国科大大一新生一个群里的匿名发言集合,看完这篇吐槽,引发了我本人对国科大目前本科授课及留作业方式的一点思考,结合我过去的求学经历,在此给出我的观点和评论,供各位大哥参考。咱还是老规矩,首先全文转载这篇吐槽日志(为了保护这个同学,我隐去原文中的id),然后给出我的评论,文章依旧是我的风格,又臭又长,为了照顾各位看官的感受,大家爱看不看吧。 吐槽日志原文(每一行可能都是一条qq消息,所以没有标点符号,全部换行表达): 【冒着被查水表的风险发出来,起因是今天上午我们班物理习题课人去的太少,而且一直以来上课/交作业的人都严重不足,引起了老师和助教的怀疑,然后助教就在群里欢迎我们解(tu)释 (cao),然后就出现了长长长长长的匿名吐槽大会,助教看了之后整理如下,非常混乱自己理解,相信咱们学校的同学都能懂得】 这(课程压力大)并不是指物理,而是整个学校安排的课太多了,某些课程作业太多,根本做不完; 想在三年学完四年的东西怎么会不多;不是物理的锅,其他的根本不给活路; 只要有一科按时交作业别的就连学的时间都没有了;一个思想报告就要写一个晚上; 现在讲座还不让盖章走人;琦叔一周花一半时间也不一定能写完; 物理作业想做也不一定分配的出来时间;琦叔已经拖了几周了;喂的要撑死了 我们探索本科教育的路还不成熟;只是试验品;学校以为我们一天有72个小时; 以为我们都是机器人,不用睡觉不用吃饭;物理实验一次不做就挂科;物理实验做一下午写好几个小时; 吐槽完 有什么用么;物理助教能改变吗 不能说什么;微积分已经一个月没交了 这一学期就在拖之中过下来了;难道以前没有反应吗,并没有什么卵用;他们以为我们是神;周末都排满了课 我们又不是天才;晚上写到几点了~爬都爬不起来,并不是懒觉,去了也是要睡觉;你看下晚上12点之前有几个睡觉的? 每周都有新的作业,新的实验;这已经不是作业的问题了 是老师把我们当成了天才 认为国科大找来了一匹文曲星 建议并没有什么用 难道上学期没有建议过吗 这学期课更多 表示物理确实圈比较良心的,,,,然而建议并没有用 如果不能减少课程难度,只能减少课程数量 学校貌似现在只是不断的把课灌下去 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的同学物理实验都没我们频率高 物理实验一来一周不刷次夜根本没用 作业写完就忘 考完全忘~ 表示这样造就了一种盛况,,,学霸多,学渣多 国科大就是要沙里淘金吧 其实没什么好说的,过几年教育模式成熟了估计就好了 做不完作业的都是沙~ 那剩下来的人怎么办 ←_←学神们当科学家,我们就给他们打工就好 正常的人都是沙子,在国科大并没有沙子的活路 那我们本科四年是干了啥 做了一个学霸的梦咯 我们注定是沙子来衬托学神 如果当初选了别的学校就算是沙子也能好好学的 弱肉强食 用四年从我们中挑出一批合适的人 剩下的就牺牲了 还没勇气回去复读重考 #论本科四年的意义# 有一次和这么多学神接触的机会 曾经那么多好学校可以去 当初放弃北大 非要到这里来 我们是连回炉重烧的机会都没有的残次品 很残酷 再说,尼玛,高中东西都忘了 高考考了爆表以为运气好有了这么好的选择 现在无法回头,往前走也走不了 不过其实还好啦:smile: 至少别个学校学的我们早就会了 大四出国也打死了考研的机会 现在得主要靠自学 这辈子是要淹死在中科院了吗 谁帮忙把这些真心话截图给真正管事的人 我已经吐槽不完了 那要去找校长了 然而就算有措施也是下一届收益了 校长不会看这些的 现在出去和别个大学的同学交流的时候,就可以深深感觉到他们学的是多么地简单 当初校长开会老有那么一群人怒谈食堂问题 :rage: 然而助教哥哥还是没有真正体会到我们的困境 这种不成功就成仁的感觉 非死即生 整天压抑 失眠 亚健康 甚至有人要求化学加难度 睡觉也睡不好的啊 非死即残,感觉来国科大就是来自杀的…… 一刷夜就去麦当劳,更不健康 凌晨四点的麦当劳~ 在宿舍又影响同学 刷了夜补都补不完 ←_←老师说自杀名额已经用完了,要自杀请等明年 而且课也没精神上 现在只有体育老师和我们强调身体健康 要考虑到我们的实际情况 而且是为了综合素质测评 慢点来为什么不行 我们学的难,然而什么都不会 我们也只是普通人,真正天才又有多少,那为什么要用这么奇葩的教育模式来硬生生的干呢 我想做一个调查问卷活动,关于本科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调查,然后发给校领导。不知道能不能管用。 学校高估了首批本科生的质量,就算管用执行起来又要多长时间 说不定大半个本科都过去了 那我们怎么办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就这么变成小白鼠牺牲品了? 关于学校教育模式的吐槽从来没有停过,可是奏效了吗 不过我可以告诉大家一点(我初中班主任说的)如果你fail了,对于国科大只是300多分之1,对于你就是100%,那么,无论现实如何,继续努力还是放弃,自己看着办吧 国科大只想沙里淘金,没有考虑到fail的人的后路 然而金子只能是少数 就算是小白鼠,你也要坚强地活下去,别人不care你,你自己要care啊 天天赶作业,被ddl追着跑 而且还有类似于恶趣味运动会给我们“减压” 恶趣味运动会没去,还强制说不去的话班上扣1分 我们正在探索一条培养人才的道路,淡定 我们只是未来科学家的垫脚石,淡定 失败品只要有自知之明就好了 迟早会成功的 【不知道大家看了有什么感觉】 —————————————————分割线———————————————— Neil反面教材: 一、“ 瞧瞧人家,那才叫真正的大学!相比之下咱们自己的什么都不是! ” 我出生于1981年,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在求学阶段经历了中国教育界波澜壮阔的各种变化,“从不收费到全面收费”,“教育产业化”,“高校合并潮”,“学校大肆扩招”,“学生拼命出国”等等。这些话题每一个都值得吐槽,但是都太宽泛,在这里暂且不表。 只说我经常见到的一个现象: 我的某个朋友或同学,某一天到了国外,看到了国外一所名牌大学里学生学习的场景,发自肺腑的高呼一句:“瞧瞧人家,那才叫真正的大学!” 甚至我现在打开手机微信随便翻几页朋友圈,就会找到诸如 “哈佛大学图书馆学生在凌晨三点学习的场景”之类的分享链接,然后下面一个哥们儿评论:“相比之下咱们自己的大学什么都不是!”。 我相信这并不是我自己的错觉,读我文章的各位老师同学应该也都对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 于是我一直有一个问题: 我们说相比起国外的一流名校,我们自己国家的大学教育水平低,这个低到底低在哪里? 我和很多朋友交流过这个问题,大家通过对我这一代人自身教育经历的总结和反省,得出以下结论: 我们国家大学教育水平低,吐槽点包括: 1、教师水平低,授课态度不端正:“个别”老师上课就是在敷衍和糊弄学生。虽然这里用的词是“个别”,但每个学校都有这样的“个别”,每个学生都会遇到这样的“个别”。 2、学生不够努力,上课只是三顾茅庐:一门课上一个学期,学生只露三次面,第一堂课去一次,期末考试前复习答疑去一次,期末考试去一次,剩下的时间都躲在宿舍打游戏。 3、课程放水严重:一个学生一个学期都不怎么上课,每次都让同学帮忙签到,借同学作业抄一下交上去,只要在考试前去参加答疑,让老师在书上画个考试重点,自己再回宿舍背一晚上书,居然就能考八十几分,甚至九十几分。倘真考出极差的分数,也不必着急,因为老师也会“主动”给学生加分,让你从“不及格”变成“及格”,甚至坊间还流传着“期末成绩=考卷成绩开根号乘以10”的传说。 4、最值得吐槽的是,以上3点居然不是特指中国的三流野鸡大学,而是发生在中国的任何一所大学,211,985,清华北大也不例外。 在总结这几点的同时,我想大家自然而然的会想,我们怎么做才能把教育水平的“低”变成“高”?顺其自然的会有以下方案: 1、要找最高水平的教授给学生上课,教授要拿出最大的热情和最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课程和学生。 2、学生要足够努力,但这不能光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学校在课程学制上要让学生“忙起来”,让学生不得不努力,让学生没有时间打游戏。 3、授课难度加大。课程放水?不可能!要让学生觉得能及格都不容易。指望平时就靠抄作业,考前突击就想拿高分?想得美!学生的作业能写完就不错了,但凡没花功夫在课程上的统统挂科。 我想,读我文章的每一个老师同学,都会认同这样的方案吧? 现在,我们来看国科大的方案: 1、找最高水平的研究员,教授,甚至院士给学生上课。 2、课程难度加大,作业量增加,学生个个压力山大,都在乖乖上自习,每天晚上12点前能写完作业的就是学霸。 这两点完全符合我们的上述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我们选择的方向表面上是没错的。 但国科大的学生们却有了帖子里的吐槽: 课程好难啊!作业做不完啊!我压力大,抑郁,老师却说没有跳楼名额啊!瞧隔壁的那个学校同专业学生学得多轻松啊!我们都是学渣,要被淘汰了啊!等等各种“啊”…… 所以看完上面同学的吐槽贴,我的第一个感想是: 这年头做教育真心不容易! 学校要是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们学得轻松,玩得轻松,上课轻松,毕业也轻松,结果学生们反而会瞧不起学校:“瞧瞧人家,那才叫真正的大学!相比之下咱们自己的什么都不是!” 学校要是加大教学难度,让学生们学得不轻松,玩得不轻松,上课不轻松,毕业也不轻松,结果学生们往地下一趟,口吐白沫高呼:“受不鸟了,你干脆让老子死了算了!” 左不是,又也不是,你说说,老丁这校长当的,真tmd难啊!(不知道他平时私下里会跟谁倒苦水?) 在这里,我特别想以一个从学生到老师,一辈子没离开过学校的科学院土鳖,对国科大的同学们说一句: 我这一代,以及我上面的几代学生,做的最多的梦就是能够坐在国外的名牌大学教室里上课上自习,吐槽最多的就是中国高校的教育质量怎么怎么差,说的最多的话就是“瞧瞧人家,那才叫真正的大学,相比之下咱们自己的什么都不是!” 所以我们几代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我们希望你们,也就是现在的同学们,将来有一天到世界最一流的大学,见到学生在教室里上课上自习的场景时,脱口而出的不是一句“瞧瞧人家,那才叫真正的大学,相比之下咱们自己的什么都不是!”而是华丽的转身,伴随冷冷的一笑:“ 哼,这算什么?小儿科。 ” 倘真有那一天,老师们也就心满意足了。 为了这个理想,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二、鸡血打完了,现在回到现实。接下来我会加入到同学们吐槽的行列中,并且独具慧眼的指出一个国科大教学体系,其实也是很多大学教学体系所共同存在的技术性问题——那就是 课程作业及考核方式不合理导致学生的“时间利用率低”,或者也叫“学习效率低” 。 大家对学习效率这几个字都很熟悉,很可能想当然的认为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只跟学生的智商,以及用功程度有关。其实不是这样: 1、首先我很理解来国科大给本科生上课的每一位教授,大家都格外重视本科生的教学工作,都希望自己所负责讲授的这门课能够有最好的效果。所以每一位老师在自己认真对待这门课的时候,心里都会期望学生也以同等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这门课。这导致一个必然结果:每门课的老师都希望学生不要下了课就忘了这门课,每门课都留一大堆作业,每门课的作业都要占用学生一部分时间。最后所有课程作业所占用的时间加在一起,超过了学生所能承受的最大学习时间。 这里就出现了第一个问题: 是不是每门课都必须留大量的文字性作业才能达到理想的授课效果? 不见得吧? 愚以为,那些思想性强,但公式较少的科普类,人文类课程,课下让学生思考思考就好了,没有必要让学生长篇累牍的写文章交报告,一折腾一晚上。如果有愿意主动写的,就写,期末成绩加分。不想写的也不强迫,此为有度。倘每个学生都要求必须去写几千字的报告,不写没分,这就过了。过犹不及。 就像学生吐槽贴里提到的“一个思想报告就要写一个晚上”,这个思想报告是个什么鬼? 咱又不是入党,不要动不动就写思想报告好么?怪吓人的。 再说,一个班以最少30人为容量,每人一份3000字的作业报告,一共9万字,授课老师真的能都看完? 要是授课老师每次作业都这么留,而且他自己能做到每一份作业都看,我佩服他是条汉子。 可要是老师留了报告作业,学生写了,老师又不看,这报告写得还有什么意义? 写报告,对学生来说变成了枷锁,对老师来说则成为了负担。于是很快就会变味,据我观察,中国每一所大学都有教授习惯狂给学生留作业,动不动让学生写这个报告写那个报告,学生交上来以后老师又不看,最后随便打个分,糊弄了事。我忍他们很久了,咳咳。 当然,有时候并不能完全怪留作业的老师,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课程考核的问题:对于科普类的讲座,人文类的课程,以什么样的形式考核学生才合理,也是一个难题。不交报告,你说怎么考核?改成当堂论文或者干脆闭卷考核?都不合适。 科学院夏季学期给研究生组织的各类讲座课程也存在类似的考核尴尬:不让学生交报告,没法给成绩。让学生交报告,讲课的又都是所里的老师,讲完课就回所了,根本没工夫看。不交报告改课堂开卷或闭卷,对于一门科普性质的讲座课程来说又太过了。怎么着都不合适。 对此,我有一个特别大胆的想法: 科普类的讲座,人文类的课程,最重要的学习环节是在课上,所以只要能保证学生来听讲了,授课效果就肯定有保证,在考核问题上能不能适当放宽,更灵活些? 这个方案就不错: 只要学生都来听课了,就能得到一个基本的分数(比如70分),但如果想得到更高的分数,就需要参加课堂互动(每次+5分),或者课下花些时间认真交一份报告(成绩+10分)。 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能让大部分学生从死拼烂凑报告的枷锁中解脱出来,还可以让老师在判作业的问题上减负,何乐而不为? 我上大学时有一位选修课授课老师就是这么做的,授课效果非常好,我们都爱他。 2、 是不是本科生所上的每一门课都同等重要? 我们在给学生制定某一个专业培养方案的时候,对所有的课程都应该是有“主次排序”的,这个主次排序不应当仅仅体现在课程学分设置上,而在学生课下学习所需时间的占用上,也应该是有对应的主次排序的。 举例: 对于物理学专业而言,物理学的专业课程应该是最主要的课程,是学生最应当花大量时间去学习的课程,可是如果此时,思想政治课(我只是随便举个例子,政治老师别打我)却留了大量的作业,占用了学生绝大部分时间来写完成,导致学生没有足够时间去写物理专业课的作业,那么我们这个教学体系就主次颠倒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累个半死不说,最后也肯定不会有很好的效果。 所以, 作为授课的组织者,我想学校首先要有一个课程主次的界定方案,要跟所有的授课老师协调好,让不那么重要的课程所留的作业不要占据真正重要的课程的作业完成所需要的时间。 毕竟戏都有主配角之分,配角不应抢主角的戏。这话说起来不那么好听,但它就是这么个理儿,我想大家都懂的。 而作为课程的组织方,学校也应有所宽容,倘一个老师没怎么留作业,校方也不要觉得这是对教学的不尊重。留作业少未必等同于放水,张弛有度才是科学的教育。 在这一点上,学校先得有个基本理念,并进行宏观把控,各方面都沟通好,才能把细节做好。 3、 能1个小时就完成的作业,不要逼着学生花4个小时去写——否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浪费学习时间。 这个标题涉及到的是一个教学过程中最有技术含量的问题。 依旧举例说明: 物理实验课,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必须用给定的纸张,从实验原理到实验结论,数据分析全部手写完成,所以学生除了要花一下午时间去做实验外,还得花一晚上时间一个字一个字的写一份实验报告 。 国科大的这门课目前是这样要求的,但说实话,这样的要求并不只是国科大独有,而是中国所有大学物理系都有过的“传统”。 兄弟我14年前在大学一年级下半学期的时候,我的物理实验课老师就是这么要求的,在14年前的这个夏天,我就是和现在国科大的同学们一样,在每天对物理实验报告的吐槽中度过的。 14年前的今天,我的电脑使用的还是毒龙650Mhz的cpu,百度这个网站才刚成立,世界上还没有qq空间这个东西,大家都还不知道方舟子是谁,我去问我的物理实验课老师, 为什么实验报告必须手写? 他回答我:“ 为了防止copy 。” 而在14年后,我在国科大又听到了同样的理由——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必须手写,是为了防止copy。 月光宝盒,般若波罗蜜~~ 可是各位老师同学,你们有没有想过, 使用电脑写实验报告,和会不会copy,是无必然联系的两件事 。 用手抄写的报告就不会copy吗?电脑打字就一定会copy吗? 抄袭文章这样的学术腐败行为是电脑诞生以后才有的? 如果说纯手写就能杜绝copy,电脑打字会有copy,那么杜绝论文抄袭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求所有中国科学院,以及所有中国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教授、研究员的论文都必须手写,不可以使用电脑打字。这个逻辑合理吗? 电脑只是一个工具,和圆珠笔,毛笔,粉笔是一个类别。用电脑打字,本质上和你用圆珠笔写字,用毛笔写字,用粉笔写字是一样的性质。只是电脑更快而已,快有罪吗? 而抄袭是一种思想,一个人有一颗抄袭的心,即便不给他电脑,你也无法杜绝他作弊的行为。 不要为了防止抄袭,为了维护科学道德和科学信仰,就不接受科学技术和科学工具的进步,这样的想法最不科学。 扯了这么多,其实古人五个字就说明白了: 切莫因噎废食 。 这时候可能也有老师会说: 让学生手写一遍实验原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实验。 我的看法: 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有很多种办法,手写一遍是其中最笨的。聪明的人把书看懂,原理就自然明白了。如果连书都读不明白,手再写一遍又怎么可能懂呢?我不认为我们的学生太笨,几十万学生中考到前几百名,这样的人笨吗?所以我觉得我们不应该用最笨的方法教他们,这样反而会把他们教笨了。 据我计算,允许使用电脑打字,比要求全部手写,会节省2-3个小时写实验报告的时间。4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任务,1个小时就搞定了,把那3个小时用来写字的时间换成认真读读实验原理或者完成其他重要课程的作业多好?毕竟, 学生学习物理实验这门课的主要目的不是 练字 。 又有人会说: 我们的教学传统就是实验报告必须手写! 对此,我只能说: 如果我们的大学教学水平已经是世界一流的,那么我们可以骄傲的秉承传统,保持优势。可如果我们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不小的距离,我们应当谈的就不是传统,而是革新。 14年前的这个时候,我所在大学的物理学院组织了一次全院师生教学座谈会,在会上我作为一名物理系一年级新生,用这篇文章里的部分观点,说服了当时物理学院的院长和普通物理实验课的授课老师,所以据说从第二年开始,我的学弟妹们写实验报告就不必全部手抄,至少实验原理那些文字部分可以使用电脑打字了。 明天,国科大要举行一个针对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座谈会,我会去参加,并且在会上表达同样的观点,希望依旧能够说服大家。Wish me good luck! 三、最后做个总结,没耐心看完全文的朋友只读最后这段就行: 1、 同学们,课程有难度是对你们好。让你们绑着铁砂袋练功是为了将来有一天放下铁砂袋你们就能飞檐走壁。学校只有做到真的不放水,才能让你们将来不会变成真正的水货。 2、 老师们,不是每门课都应该留一堆作业。好钢用在刀刃上,好时光用在做题上,思想报告还是算了吧。 3、 人类正在经历第三次工业革命,整个世界都进入了电脑和互联网时代,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利用电脑和互联网,而不是刻意逃避它们。任何拒绝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行为都是一种罪。爱因斯坦要在世,他一定会同意我。 就扯到这里吧。
个人分类: 聊聊大学|30838 次阅读|91 个评论
聊聊大学(4)——吴国盛:《大学:自由学术的制度保障》
热度 7 dabaoski 2015-2-11 21:23
今天在微信朋友圈里看了北大吴国盛老师写的一篇《 大学:自由学术的制度保障》,受教了。转载过来和大家分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fdc0620102vh0u.html 大学:自由学术的制度保障 吴国盛 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既没有出现在学术繁荣的古代希腊,也没有出现在文教昌盛的中国,而是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这件历史事实本身就应该引发我们的思考。什么是大学?许多中国人或许会认为,顾名思义,所谓大学就是接续小学和中学的高等教育机构。然而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中国大学新生都会发现,高中和大学似乎是性质完全不同的教育机构。中国学生感受最深的是,高中和大学生活并不能连续过渡,无论是学习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存在着一个跳跃,以致新入学的学生都要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什么原因呢?因为中国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或多或少是从中国传统延续下来的,而大学的制度构架却完全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在西方国家,中学与大学之间就没有这样的跳跃感。 中国的大学尽管是学习西方的结果,但仍然深受本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与西方大学很不一样的办学路数。时至今日,中国大学的问题越来越多。解决这些问题的第一步,应该是回溯一下大学的本来含义。事实上,在中国近代建设大学的历史过程中,许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大学功能的某些方面,比如培养人才、生产和传播科学知识、推动技术进步,而没有看到作为自由学术的制度保障这一根本的方面。也可以说,我们抓住了末端,忽视了本源。为什么在中世纪出现的大学,成了自由学术的制度保障?为什么在所谓的黑暗中世纪、所谓的基督教一手遮天的历史条件下,竟然会为自由学术打造这样的制度安排? 当然,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我们对基督教已经有了一些根深蒂固的误解和偏见。比如,我们经常说黑暗的中世纪,可是近一百年来的历史研究表明,真正称得上黑暗的只是中世纪前期五百年,而自11世纪开始,欧洲就开始翻译希腊学术典籍,开始了第一次学术复兴。再比如,我们经常以为,基督教会像中国古代的皇帝那样奉行思想专制,不容异教学术,实际上,多数时候教会奉行的是“耶路撒冷的归耶路撒冷,雅典的归雅典”、神圣教义与世俗学术并行不悖的政策。此外,在中国,因为多年的意识形态宣传,人们大概都认为,宗教是科学的死敌,基督教对近代科学的先驱者哥白尼、伽利略、布鲁诺进行过残酷迫害,实际上,近代科学是在基督教的汪洋大海中生长起来的,近代科学的先驱者们都是基督徒,如果宗教是科学的死敌,科学怎么可能出现并且成长壮大?教士哥白尼毕业从事教会事业,从未因为他的日心天文学受过教会的迫害。布鲁诺被烧死,不是因为他宣传哥白尼学说,而是因为他的宗教信仰。布鲁诺死于1600年,而罗马天主教会发出对哥白尼著作的禁令是在1616年。伽利略的确因传播哥白尼学说而在1633年被判终身监禁、著作被查禁,但这是一个特别的个案,牵涉到当时教会、王权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能看作基督教会一贯敌视科学的证据。1718年伽利略的部分著作被解禁,1853年全部著作解禁,1992年教皇保罗二世公开承认对伽利略的判决是错误的。 基督教是一个绵延了差不多两千年的宗教,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教会对待科学的态度都在改变,笼统的说宗教是科学的敌人肯定是有问题的。另外,作为对宗教很不熟悉的中国人还要特别注意,无论你是正面评价还是负面评价基督教对于欧洲文明的影响,你都不能否定和忽视这种悠久而又深远的影响本身。缺了基督教这个背景,要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是不可能的,正如离开儒家思想,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一样。 基督教诞生于罗马帝国,一开始是穷苦人民的宗教,而且受到罗马统治者残酷的迫害。基督教的普世主义提倡人人平等,强调耶稣不只是犹太人的救世主,而是全人类的救世主。无论穷人还是富人,自由民还是奴隶,男人还是女人,只要你信奉耶稣,你就能得到拯救,获得永生。在当时社会动荡、精神上穷途末路的罗马帝国,基督教很快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信奉者,特别是那些社会的弱者和边缘人群。罗马帝国一直对基督教采用打压迫害政策,直到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基督徒不再是异教徒为止。基督教为了生存和发展,经历了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正如专门研究中世纪的科学史家格兰特(Edward Grant, 1926-)所说,与伊斯兰教相比,基督教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传教缓慢。数百年的时间里,它积累了与异教文化、与世俗文化打交道的丰富经验。一方面,它适应异教学术并作出自己的调整,另一方面,它也影响了世俗学术的内容和发展方向。正由于传教缓慢,基督教有时间吸收异教学术为我所用,并形成与异教学术生态共存的局面。 新约全书是用希腊语书写的,因此基督教一开始就已经带有两希文明(希伯来和希腊)相结合的痕迹。记录耶稣及使徒言行的新约全书完成于公元第一个世纪,于四世纪正式定型。这期间,无数有学问的基督教护教学者致力于澄清教义、解答疑问、应对希腊化哲学的许多问题和困境,建立了基督教与异教学术之间的生态共存关系。一方面,早期教父们对于希腊学术持明确的贬低态度,认为希腊科学只能提供或然性的知识,远非确定性的真理,希腊科学的许多命题和思想是错误的、有害的。但另一方面,教父们通常都接受过希腊罗马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异教学术已经成为他们知识背景的一部分,因此对希腊科学的贬低态度没有也不可能走向极端的拒绝,相反,他们逐步接受了所谓的“婢女论”,即异教学术虽然没有接受上帝的启示因而达不到真理,但是,它们可以为接近基督教神学这种更高的知识形态做准备,因此可以像婢女一样被利用。婢女论贬低但不拒绝希腊科学,成为罗马时代基督教对待世俗学术的标准态度。 与异教学术和平共处的这种态度与基督教教义中对待国家的态度也有关系。基督教信奉“耶稣的归耶稣,凯撒的归凯撒”,即神权和王权之间是彼此独立的。尽管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罗马教皇一直强调教权高于王权、教皇凌驾于国王之上,但也从未把一位主教任命为国王。 更重要的是,基督教继承并且光大了罗马的法律传统,使得欧洲社会成为一个根本意义上的法制社会。著名法学家伯尔曼(Harold J. Berman, 1918-2007)在他的《法律与革命》一书中说:“这个运动在所谓的格列高利改革和授职权之争(1075-1122)达到了顶点,导致了第一个西方近代法律体系即罗马天主教‘新教会法’(jus novum)的形成,并且最终也导致了王室的、城市的和其他新的世俗法律体系的形成。” 他把这个由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约1020-1085)发起的改革运动称之为教皇革命,并且认为正是教皇革命为基督教欧洲奠定了法制基础。通过教皇革命,澄清了教会与世俗政权之间的权力边界,使精神权威和世俗权威相互独立并存,也为欧洲社会生活其他方面的立法树立了榜样。我们看到,基督教实际上继承了希腊的自由学术以及罗马的法律精神。 从公元11世纪开始,在神圣教权和世俗王权之外,欧洲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力量,那就是城市。在中国历史上,城市无论是起源于战略要地,还是起源于商业中心,都最终完全归属于皇帝,而且通常成为一方的行政权力中心。现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往往只看到它人口密集、工商业繁荣的一面,没有想到欧洲中世纪兴起的城市最大的特色是它的自治特征。这些由商人和手工业者结成的自由民的自治政体,在罗马帝国瓦解之后政治上四分五裂的欧洲蓬勃兴起。通常他们从国王那里获得特许状,享有自治权利。市民们不再受封建主以及封建法律的制约。欧洲城市的自主发展、独立自治是中世纪一道亮丽的风景,工商业因此获得了巨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蕴涵在城市中的这种新兴政治力量,在世界上其它地区都不曾有过。 居住在自治城市中的市民们也组建各种各样的自治组织,以规范行业行为、维护同行正当权利。比如皮革匠行会、裁缝行会、陶瓷行会、酿酒行会等,成为城市中的自治组织。这些行会或社团被称为universitas。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类人群及其组成的自治社团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学生联合会、教师联合会或师生联合会。这就是大学。 1,大学是一个自治机构 11世纪开始的大翻译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学术复兴,使许多城市开办了各式各样的学馆(studium),以满足日益高涨的对希腊学术和罗马法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从学馆转变为大学的关健标志不是教学规模的扩大,也不是拥有自己的房屋不动产,而是教师和学生组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自治联合会。在城市的诸多行会、社团和联合会中,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联合会最稳定持久,结果在13世纪就独享了universitas一词,使之成为一个专名。这就是今日“大学”(university)一词的由来。 最早出现的两个大学中,博洛尼亚大学更多的是一所学生大学,而巴黎大学主要是一所教师大学。大学内部,同乡会和寄宿制学院是两个扮演重要角色的团体组织。在博洛尼亚大学,由几个学生同乡会会长选举产生校长。大学校长由学生担任,连教师也要向学生校长宣誓效忠。《欧洲大学史》写道:“与中世纪所有的法人一样,在某种程度上,大学是按照它们所享有的特权(或如它们所说的“自由与豁免”)来划分的。在这些特权中,首要的和最重要的是自治权,即大学作为法人团体有权处理与外部的关系、监督成员(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的录用、制定自己的章程并通过一定程度的内部管辖强制实用,而其它的特权则由法人团体的成员所享有。教师和学生具有相同的个人地位。这些情形产生于12世纪而定型于13世纪。” 大学是学生或教师组建的有法律地位的自治组织,与城市当局订立自我保护的条约,捍卫自身的权益。比如,学生可以向城市当局要求享受教士的种种特权,免税、免服兵役,个人财产不受地方当局查封,不接受地方市民法庭的指控,只服从于教会法庭,有时甚至也不受当地的宗教法庭的指控,而是由自己的教师设立裁判所。比如,大学要求城市当局不得随意提高房租,不得对外国学生动用司法权。115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巴罗萨腓特烈一世在博洛尼亚颁布《安全居住法》,允许教师和学生自由迁移,强令本国人不得拖欠外国学生债务等,为外国学生提供种种法律保护,是大学从世俗行政当局那里争取权益的一个典型。 由学生组成的学生大学与教师也订立自我保护的条约,“在博洛尼亚大学,那里的学生行会,在一开始聘请教授时,就通过罚款来监督教授是否良好地履行自己的教学职责、是否准时上课、是否上了足够的课时,为了支付罚金,教授们必须事先存下一笔钱来支付保证金。” 相反,由教师组成的教师大学,则对学生也有相应的规矩约束,比如及时支付学费之类。 大学的法律化、制度化包括许多方面。它要从教皇或者国王或者封建主那里获得特许状,成为有法律地位的自治组织。它要与城市当局订立自我保护条约,包括大学师生享有特权、免税、限定房价等。它也要有自己的宪章,以规范教学事务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比如教师资格的遴选、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科目和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教学计划的制定、学位的颁发等。得益于教皇法律革命,大学成为法治欧洲最有活力的一个新兴政治力量。在教权与王权之间左右逢源,发展壮大自己。借助于教皇的特许状,大学向世俗地方行政当局要求自己的成员享受教士的特权。借助于皇帝的支持,大学向教会要求学术自由。有些大学教师享受教会的俸禄和教士的特权,但并不从事教会工作,不尽教会的义务。正是在欧洲中世纪教权和王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大学慢慢成长壮大为欧洲第三大政治势力。 2,大学提供基督教世界普适的学问标准 除了学生和教师的自治结社之外,大学建立的另一个重要的标准是获得教皇或世纪当局的认可,从而获得法律上的独立地位。正是教皇或者国王颁发的特许状,将大学与同时代其他学校如主教学校、城市学校、托钵僧教团学校以及私人法律学校等区别开来。 教皇为大学颁发特许状的初衷是在基督教世界建立统一的神学教师教学许可证,许可在一所大学教授神学,也就意味着在所有大学都拥有教学资格,相当于拿到统一的教师资格证。教皇为大学颁发特许状,使大学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泛欧洲的机构。在大学这个特殊的场所,来自欧洲不同地区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学习知识和探讨学术,形成普世主义的学问标准。 作为教皇法律革命的后续,对罗马法的学习和研究渐成热潮。波洛尼亚地区从11世纪下半叶就开始出现法律学校,1180-90年间学生组织同乡会,同乡会结盟成为大学,1219年教皇决定颁发教学许可证,1252年订立大学章程,其中规定学生们自己雇用教师,规定教师薪金。就其教学内容而言,博洛尼亚大学主要是一所法律大学,而巴黎大学主要是一所神学大学。1200年,法国国王允许学生享有教士的特权。教皇在1215-1231年授予大学章程。大学由1220年组成的四个同乡会组成,1240年校长由教师选举产生。 除了教皇颁发特许状之外,还有另一个因素使大学能够提供普适的学问标准,那就是大学的学位制度。古希腊和罗马的学校,从未有过颁发学历和学位证书的传统。大学向自己的学生颁发学位,是大学的行会性质决定的。大学作为学生和教师的行会组织,其基本功能就是设置行业门槛、行业标准,提供产品标准。与其他行业的区别在于,大学因为是知识传授的机构,所以享有知识本身固有的普世品格。大学所维系的产品标准,就是学术标准。获得大学学位,意味着经受过合格的学术训练,因而享有相应的学术地位。一所大学颁发的学位,在整个基督教世界都予以承认,正如一所大学的任教资格在其他大学也通用一样。今天大学之间互相承认学分、学历,教授在大学之间流动,都出自这个传统。 早期的大学通常有四种学院:艺学院(faculty of arts)、神学院(faculty of theology)、法学院(faculty of law)、医学院(faculty of medicine)。艺学院读2-3年可以获得学士学位,再读2-3年可以获得硕士学位。获得硕士学位之后,要在艺学院义务教学两年,之后可以进入其他三个专业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意味着有资格留在专业学院里任教。 获得学位的学生可以穿着特别设计的服装参加典礼。今天在中国采用的罩袍式学位服装,就是从中世纪一直传下来的。它的原型是教士服。 3,大学以讲授自由之艺为基本 虽说博洛尼亚大学以法学为主,巴黎大学以神学为主,但它们作为大学,都有一个主要讲授自由之艺(liberal arts)的艺学院作为其基础。艺学院在中文里有许多翻译,比如文学院、人文学院、博雅学院、本科学院,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为了强调它教授的是自由之艺,译成艺学院。 所谓自由之艺,就是从罗马流传下来的自由七艺,指自由民应接受的七门基础课程。其中的语文三艺(Trivium)即语法、修辞和逻辑,数学四艺(Quadrivium)即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合称七艺(seven liberal arts)。自由七艺是西方人文教育的基础,故汉语学界也有人把liberal arts译成人文七科,把liberal education译成人文教育。自由七艺均来自希腊,是对希腊学术的某种稀释。但是,它却是罗马文明遗留给中世纪的两大文化财富之一,另一大财富是罗马法。 七艺传到中世纪早期的黑暗年代,知识含量十分有限。语文三艺差不多只是拉丁语的阅读与写作训练,数学四艺成了教一点粗浅的算盘、教会历法、圣歌练习以及一些实用几何。12世纪学术复兴以来,为七艺增添了许多新材料。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著作被引入艺学院的教学之中。到了13世纪中期,艺学院的课程系统不再是七艺,而是按自然哲学、伦理学和形而上学三种哲学分支进行三分。逻辑学和修辞学成为三艺中的主科,自然哲学则取代了四艺。修辞学成为法学的预备科目,而逻辑学与自然哲学是医学的预备科。 把自由之艺作为大学学习的基础,这是中世纪大学对于希腊和罗马古典文明的继承。在城市工商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本来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教会和国家“培养人才”,但是拉丁欧洲人并没有短视到把大学办成职业培训机构,那样的话,大学就与一般的行业公会办的学校没有什么区别了。与自由之艺相对的,中世纪还出现过机械之艺(mechanical arts,拉丁文artes mechanicae)的说法。最早在9世纪的爱留根纳(Johannes Scotus Eriugena)那城,已经提出如下七艺:制衣(vestiaria)、农艺(agricultura)、建筑(architectura)、兵艺(militia and venatoria)、商贸(mercatura)、烹调(coquinaria)、冶金(metallaria),表达人类的低级需要。后来,圣维克多的休(Hugh of Saint Victor, 1096-1141)用航海(navigation)、医学(medicine)、戏剧(theatrical arts)分别替代了商贸、农艺和烹调,使机械七艺的地位有所上升。但是,我们看到,中世纪大学创建的时候,并没有把机械之艺作为主打学科,因为他们相信,这些机械之艺用不着到大学来学,而大学作为大学,首先要学习自由之艺。全部机械七艺里,只有医学被突出出来,建立了单独的医学院。 神学、法学、医学三个专业学院并不从“在职人员”中招生,快速地直接培养高级专业人才,而是要从艺学院接收毕业生。这个伟大的大学传统一直传承到今天的欧美发达国家。像哈佛大学的法学院、管理学院、医学院定位为专业学院,不能招自己的本科生。它们的生源都是文理学院(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的毕业生。不像今天的中国、今天的北大,那些文科的高考状元都跑去读管理学院。今天的文理学院就是当年的艺学院。艺学院成为大学的基础学院,是大学的基本办学模式。 今天的正牌大学生被称为“本科”生,但人们不太深究“本科”两个字的真正含义,也不清楚汉语里“本科”两个字从何而来,不明白为什么undergraduate被译成“本科”。“本科”这个词是蔡元培先生发明的,用它想表达的意思是,文科和理科是大学里的“基本之科”。蔡元培提出“本科”概念,是继承了欧洲大学的“艺学院”传统。他在“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中说:“我那时候有一个理想,以为文、理两科,是农、工、医、药、法、商等应用科学的基础,而这些应用科学的研究时期,仍然要归到文、理两科来。所以文、理两科,必须设各种的研究所;而此两科的教员与毕业生必有若干人是终身在研究所工作,兼任教员,而不愿往别种机关去的。所以完全的大学,当然各科并设,有互相关联的便利。若无此能力,则不妨有一大学专办文理两科,名为本科,而其他应用各科,可办专科的高等学校,如德、法等国的成例,以表示学与术的区别。因为北大的校舍与经费,决没有兼办各种应用科学的可能,所以想把法律分出去,而编为本科大学,然没有达到目的。”蔡校长清楚地区分了“学”与“术”,“本科”与“专科”,力图把北大办成真正的“本科”。然而今天,我们已经完全忘掉了“本科”的含义,居然培养了一大批医学本科生、法学本科生、管理学本科生等概念混乱、自相矛盾的教育产品。 大学以讲授自由之艺为本,表明尽管经历了黑暗年代,欧洲大学仍然接续了希腊自由学术的精神,并且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制度化,成为自由学术的坚强堡垒。 4,大学以自由辩论为主要教学方式 中世纪大学形成了非常规范和稳定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基本的教学方式有两种,一是讲座(lectio),一是辩论(disputatio)。讲座由教师讲授,目标是让学生熟悉教材上的知识内容。辩论则是在教师主持下,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展开,目标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讲座”的基本方式是,首先对经典文本进行朗读,然后解释其中的关键概念和术语,再对文本中的主要观点进行解释和进一步分析。这种讲座方式与世界各地的教学方式基本相似。但是,中世纪大学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讲座方式,那就是在文本分析的时候,突出强调提出“问题”,在“问题”引导下对文本展开分析和批判性阐释。通过这种讲座模式,中世纪的大学教师造就了一类重要的学术文献,即“问题文献”。这些文献在大学课堂上再次讲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和“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开端。中国学生之所以严重缺乏科研能力,根本的原因在于“问题意识”不足。在我们的大学课堂上,知识传授有余,培养“问题意识”不足。这是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差距。 “辩论”是中世纪大学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中,重视对经典的背诵、强记,再加上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接受,少有这个辩论的环节。时至今日,我们的大学课堂里,学生仍然满足于认真听讲做笔记,没有提问习惯。目前只有在研究生这个层面上开设“讨论班”课程,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本科生层面上的课程还主要是教师讲授。 在中世纪大学里的辩论课上,通常由教师主持,引入问题,出席课程的学生和教师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主管教师最后对双方的辩论进行综合,得出一个结论。在这种课上,学生既训练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又参与了知识的生产过程。除了通常的辩论课,大学艺学院里还开设自由辩论课。这种课程可能持续好几天,仍然由一位教师主持,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听众们提出问题,主持教师进行回答和评论。这个课程的特别之处在于,听众可以提出任何问题,包括对当时的神学和政治极具毁灭性的问题都可以提。当然,教师通常不会做出不利于当时神学和政治的回答和结论,但是在提问环节,大学师生享有高度的学术自由。 辩论这种集体的智力训练方式,是中世纪大学对于欧洲教育的创造性贡献。今天我们的学位制度中已经实施的论文答辩制度、在大学教育中提倡的讨论班教学方式,都是来自中世纪大学的传统。自由的探索是大学的法定特权,正因为此,大学成为自由学术的制度保障。 伯尔曼:《法律与革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里德-西蒙斯主编:《欧洲大学史》第一卷,第120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里德-西蒙斯主编:《欧洲大学史》第一卷,第23页。
个人分类: 聊聊大学|4628 次阅读|7 个评论
聊聊大学(3)——排不准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
热度 51 dabaoski 2015-1-5 01:46
李侠老师在科学网博客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科技人员也应该实行排名制 》的文章,提出科技人员 也应像WTA(国际女子职业网球协会)那样引入排名机制的观点。 我认为这个主意非常 不靠谱 。 此话怎讲? 1、 排名制本质上是一种“竞争机制”,单指人与人之间的对比 。 2、 排名制的适用前提特指人与人之间的竞技性活动 。 例如李侠老师自己提到的网球WTA排名,以及兄弟我曾经参加过的WCG比赛,KOF比赛等,这 些运动,无论是体育竞技,还是电子竞技,都符合上面2条。所以,在这些活动中搞排名制 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 排名制并不适用于科学研究工作,因为科研工作本身并不是一项人与人之间的竞技性 活动,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探索性活动 。 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对手并不是另外一个人,而是大自然 。 所以, 用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竞技性活动的机制拿来比较两个从事探索自然活动的人,就是一 种驴唇不对马嘴的行为 。 如果你要硬来,那么会有如下定律, 我把它叫做“ 排不准原理 ”(uncertainty principle ): 对科研工作: 1、你永远都找不到合适的排名标准,把某个领域的科研工作者都囊括进来。无论你选取怎样的标准 去做排名,总会有一部分人是漏网之鱼。 2、你可以找到一种标准去囊括大部分人,并对大部分人做排名。但你同时会发现你根据这 个标准能做出排名的都是这个领域较为平庸的人。 3、无论哪个领域,你想找一个标准,把这个领域最nb的人和这个领域的其他人做排名,此 时你会发现适用于最nb的人的标准,不适用于其他人,适用于其他人的标准,不适用于最nb 的人。 4、有的人根本找不到对手,更谈不上排名。因为他做的题目冷门到在这个地球上几乎没有 其他人在做。当你引入竞争排名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样的人是注定被你采用的标准排除在外 的,但你同时也会发现,在诺贝尔奖、菲尔茨奖、沃尔夫奖得主的长长的名单上,有不少人 是这个类型的。 举个例子? 格里戈里·佩雷尔曼(不知道他的朋友请自行百度),你说,这种神经病你怎么给他做排名? 在数学和物理这种基础学科里,神经病不止一个。但正是这样的神经病彻底改变了这 个世界。 请不要跟我说这样的人是特例,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因为我们认为所有的大师都是特 例 。 ——————————分割线———————————— 上面观点表达完了。下面顺道聊聊国科大的事。 科学院现在在改革,国科大也在改革,变化很大,是动真格的。不过,我这种职位卑微的基 层工作者是不可能对改革这个词有更深入的了解的,所以在这里不谈改革。 我要说个细节:国科大提出了新的科研人员引进办法,总的概括就是“高大上,一般人不 要”。但是当我看到这个引进办法的文件的时候,发现专家评审表格里多出几个选项,要求评审专家 做出以下判断: “与国内同龄人相比,应聘者的学术水平处于国内同领域的位置”,是前10 ,前20,前30,还是不好评价? 我不知道各个领域的评审专家怎么填这个空,但 在我看来不好评价是唯一正确答案 。因为这 个选项背后的思路和李侠老师提出的排名制是一样的。 排不准! 当然,从工作的角度讲,我是一个七级职员,你只要随便找个六级职员吼我一嗓子,我就马 上承认错误。 但,作为一个有博士学位的人,这个表格我无法认同,因为它不科学。
个人分类: 聊聊大学|17150 次阅读|60 个评论
聊聊大学(2)——官僚主义
热度 4 dabaoski 2014-12-19 22:48
百度百科上看到的,放在这里引以为戒。 官僚主义(bureaucratism)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的领导作风。如不深入基层和群众,不了解实际情况,不关心群众疾苦,饱食终日,无所作为,遇事不负责任;独断专行,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主观臆断地瞎指挥等。有命令主义、文牍主义、事务主义等表现形式。 官僚主义的表现: 第一种,高高在上,孤陋寡闻,不了解下情,不调查研究,不抓具体政策,不做政治思想工作,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旦发号施令,必将误国误民。这是脱离领导、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第二种,狂妄自大,骄傲自满;主观片面,粗枝大叶;不抓业务,空谈政治;不听人言,蛮横专断;不顾实际,胡乱指挥。这是强迫命令式的官僚主义。 一个人站在领导地位,不虚心,不平易近人,自以为了不起、什么都懂,只要有这种思想并且在作风中表现出来,就危险了。这种人大概总是不去抓业务,觉得我是领导政治的,人家的话听不进去,觉得琐碎,也不研究人家讲话的内容,结果就蛮横专断,瞎乱指挥。 第三种,从早到晚,忙忙碌碌,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对事情没有调查,对人员没有考察;发言无准备,工作无计划;既不研究政策,又不依靠群众,盲目单干,不辨方向。这是无头脑的、迷失方向的、事务主义的官僚主义。 第四种,官气熏天,不可向迩;唯我独尊,使人望而生畏;颐指气使,不以平等待人;作风粗暴,动辄破口骂人。这是老爷式的官僚主义。 第五种,不学无术,耻于下问;浮夸谎报,瞒哄中央;弄虚作假,文过饰非;功则归己,过则归人。这是不老实的官僚主义。 第六种,遇事推诿,怕负责任;承担任务,讨价还价;办事拖拉,长期不决;麻木不仁,失掉警惕。这是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 第七种,遇事敷衍,与人无争;老于世故,巧于应付;上捧下拉,面面俱圆。这是做官混饭吃的官僚主义。 第八种,学政治不成,钻业务不进;语言无味,领导无方;尸位素餐,滥竽充数。这是颟顸无能的官僚主义。 第九种,糊糊涂涂,混混沌沌,人云亦云,得过且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一问三不知,一曝十日寒。这是糊涂无用的官僚主义。 第十种,文件要人代读,边听边睡,不看就批,错了怪人;对事情心中无数,又不愿跟人商量,推来推去,不了了之;对上则支支吾吾,唯唯诺诺,对下则不懂装懂,指手画脚,对同级则貌合神离,同床异梦。这是懒汉式的官僚主义。 第十一种,机构庞杂,人浮于事,重床叠屋,团团转转,人多事乱,不务正业,浪费资财,破坏制度。这是机关式的官僚主义。 第十二种,指示多,不看;报告多,不批;表报多,不用;会议多,不传;来往多,不谈。这是文牍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官僚主义。 第十三种,图享受,怕艰苦;好伸手,走后门;一人做“官”,全家享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请客送礼,置装添私;苦乐不均,内外不一。这是特殊化的官僚主义。 第十四种,“官”越做越大,脾气越来越坏,生活要求越来越高,房子越大越好,装饰越贵越好,供应越多越好;领导干部这样,必定引起周围的人铺张浪费,左右的人上下其手。这是摆官架子的官僚主义。 第十五种,假公济私,移私作公;监守自盗,执法犯法;多吃多占,不退不还。这是自私自利的官僚主义。 第十六种,伸手向党要名誉,要地位,不给还不满意;对工作挑肥拣瘦,对待遇斤斤计较;对同事拉拉扯扯,对群众漠不关心。这是争名夺利的官僚主义。 第十七种,多头领导,互不团结;政出多门,工作散乱;互相排挤,上下隔阂;既不集中,也无民主。这是闹不团结的官僚主义。 第十八种,目无组织,任用私人,结党营私,互相包庇;封建关系,派别利益;个人超越一切,小公损害大公。这是宗派性的官僚主义。 第十九种,革命意志衰退,政治生活蜕化;靠老资格,摆官架子;大吃大喝,好逸恶劳,游山玩水,走马观花;既不用脑,也不动手;不注意国家利益,不关心群众生活。这是蜕化变质的官僚主义。 第二十种,助长歪风邪气,纵容坏人坏事;打击报复,违法乱纪,压制民主,欺凌群众;直至敌我不分,互相勾结,作奸犯科,害党害国。这是走上非常危险道路的官僚主义。
个人分类: 聊聊大学|4473 次阅读|4 个评论
聊聊大学(1)—本科物理课程应该怎么学?写给国科大2014级新生
热度 38 dabaoski 2014-11-29 19:58
本文写给国科大 2014 级本科生。写这篇文章主要原因有二: 1 、 2014 级本科生是国科大第一级本科生,头顶上没有师兄师姐,没有人向他们传授学习经验,提供相应的学习规划作为参考。 这和我自己上大学时的情况一模一样。作为当年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第一级本科生,我头顶上就没有师兄师姐,没有任何人能够向我传授学习经验,所以我在入学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一个迷茫的状态,那时我很希望能够有人提供一些指导,为我解惑,但这个救世主并没有出现,我只能自己摸索,走了不少弯路。所以今天写这篇文章,就当是自己做回耶稣(脚踩狂热光环的那种)。 2 、我是国科大云南招生组的一名成员。在招生时我们曾调侃“做招生工作,其实就是给学生一个梦,如果将来实现了,你就是人生导师,如果没实现,你就是江湖骗子”,虽然我不喜欢人生导师这类绰号,但我更不想当骗子,所以既然已经把学生诓进来了,那就负责到底吧。 废话不多说,以下正文包括: 1 、我认为的大学学习期间有那些事情是你应当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的。 2 、针对一些具体课程的学习建议。 一、有哪些事你应当有清晰的认识? 1 、“考上大学你就解放了”,这句话是骗人的。 人生分为很多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在任何一个阶段你“解放”了自己,“放松”了自己,接下来要倒霉的也就是你自己。所以上大学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告诉自己:不能松懈。 2 、不许作弊。 无论考试还是做作业,不许作弊。这是一个做人、做事态度的问题,作为一名大学生,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那么这也等同于你放弃了自己成为一个学霸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作弊一次,你在内心深处就会开始瞧不起你自己,这种影响恒久远,比作弊被人抓到对你人生的影响更大、更深。 3 、必须学会主动学习。 上大学和上高中完全不同。高中时代,学生是跟着老师的节奏去学习,由于学习以高考为目的,所以只要按照老师既定的步骤,跟着老师的进度去学习,就能够保证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良好的成绩。但在大学时代则完全相反,每一位你接触到的老师都只负责一门课程的讲授,不再会有人领着你去学习,不再会有人监督你,敦促你完成学习任务。所以你必须学会建立自己的学习节奏,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 在大学,如果你对一门课程的学习计划只在于上课听讲,下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那么这和你在中学时代的学习节奏没有任何区别。你只是简单的按照老师的意愿完成了老师布置给你的学习任务,这是被动的学习。按照这种方式学习,也许可以让你在考试中拿到一个及格的分数,但你肯定拿不到高分,因为在国科大,给你上课的都是一些老妖怪,如果只做完了作业就能让你拿到高分,那他们怎么可能被我称作老妖怪?你懂的。 主动学习的基本思路在于,你不能把自己完全托付于老师课上讲授的内容和课下布置的作业,因为那只是最基本的东西,你应当有更广阔的视野,要看到更多的东西。要实现这一点,你得勤快一些,自己去学习更多的东西,做更多的练习。你在课下所花费的时间,应当是你上课时间的两到三倍。 所以在这里,我强烈建议你养成上自习的好习惯,请你记住这句话:你在大三以前上自习,是为了保证你在大三以后不会为自己没有在大三以前上自习而感到后悔。 对中国所有大学的学生而言,大学三年级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尽管大家大一入学时都一样,但在大三的时候,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所不同,而将来你会发现,导致你和别人人生道路发生不同的最重要因素,就在于有没有学会主动的学习。 4 、摆正心态,切忌浮躁。 国科大第一级本科生生源不错,有不少同学在奥赛中获过奖,也有不少同学在中学时代拿过很多次数学、物理满分。请不要飘飘然,因为中学时代的数学和物理都太初级,连入门都谈不上,至于奥赛的数学和物理,我甚至不能确定那些内容算不算得上是真正的数学和物理,它也许勉强可以算是智商的证明,但在大学时代你真正要学习的知识面前,又太小儿科了。 请不要为过去的成绩而骄傲,过去的成绩只属于过去,高中时的满分不代表大学时不会挂科。 5 、杂项 谈恋爱可以,但别以为爱情是你人生的全部,别被甜蜜冲昏了头脑,不要为了约会而逃课,因为女朋友可以换,成绩单却没法改。 不要把班委、社团的活动当主业。不要以为当个干部就牛逼闪闪与众不同,不要以为参加个社团组织几次活动你就拥有比别人更强的组织能力,不要以为这些副业真的能让你长经验升级,那只是你的幻觉。 在宿舍打游戏,可以,劳逸结合嘛。但绝不为了打游戏而逃课。否则,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二、那些课程该怎么学? 接下来是一个较为详细的课程学习攻略,这个攻略是我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综合网络上一些前辈写的帖子综合而成。不过我要再次声明,作为一个理论物理专业的学渣,我的学术水平远不及给国科大本科生代课的教授,所以在这里我并不保证这个攻略一定是正确的,适合你的,它仅供参考。 这个攻略主要写给物理学专业的孩纸们,但我强烈建议材料、化学、数学、生物专业的学生也参考其中的部分内容,这是因为在我读博士期间,我的很多同学是材料、化学、数学、生物专业的,尽管专业不同,但他们在科研工作中都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很多与量子力学相关的知识,于是他们当中不少人都为在大学时代没能好好学学物理类的课程而感到后悔 。 我的这些朋友们在大学时代都没有更广阔的视野,都觉得物理学的东西太理论,离自己的专业太远,都没把物理学当回事,所以你瞧,他们都得不了诺贝尔奖:) 对于大学时代所学习的课程知识,我认为主要目的在于打基础,至于这些知识你在未来到底有多少能用得上?这问题的答案是未知的。而正因为这是未知的,你才更应该尽可能的多去学习一些知识——在大学时代你能打下什么样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在未来所能达到的高度。 切忌不要因为你一时看不到某一门课的“用处”,就对它有所排斥,更不要因为一门课“太过理论”,就判定这门课的内容你将来肯定用不上。这个世界很复杂,很多事和你想的不一样。唯有抱有一种谦虚,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在未来才能有所成就。 1 、关于普通物理 ( 1 )对于非物理专业来说,普通物理只是一门课,叫《大学物理》(或普通物理)。但对物理学或相近专业,则会分成《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五门课(一般在 3 到 4 个学期内上完)。 作为大学新生,初学普通物理课程,会感到有些吃力,这是因为普通物理课程比起高中物理而言,难度上有一个明显的跃迁。高中物理以初等数学为基础,大学物理以微积分线性代数为基础。数学基础就不一样,于是你会发现高考前你做物理题还能打满分,上了大学以后就一下子什么都不会算了。遇到这种情况别慌,等你把高等数学学好,就很快能找到感觉。 ( 2 )不过,站在理论物理专业的角度要很遗憾的告诉你,尽管你在第一个学期学普通物理感到吃力,但它其实只是一个过渡课程,它的目的在于在你过去所学的高中物理知识,与你将来要学的四大力学之间,建立一个桥梁,把二者衔接起来。这个衔接的作用是为了有一个更平滑的过渡,让你更好的理解这些物理学的知识(注:这里提到的四大力学是指你在大学后半段要学习的《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统计力学》)。 ( 3 )普通物理课程有一个特点:它是唯象的。亦即,它在课程中主要给你介绍的是大量的现象,尽管也会有一些分析和计算,但并不会告诉你背后真正的决定因素是什么。直到将来你学习了四大力学,以及更为进阶的研究生课程,你才会明白你算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每个式子是怎么来的。 例如:谁都知道动能的表达式是 E=1/2mv2 ,重力势能表达式是 V=mgh ,但是,你知道为什么这个式子是这样写的吗?高中的物理老师不能告诉你问题的答案,只能告诉你它就是这么写的,你记住就行了。在大学的普通物理课程中,老师也无法向你解释这个式子这么写到底是为什么。问题的答案,藏在理论力学中,只有当你学习了这门课,明白了理论力学的精髓之处,才能有所感悟。 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你是个聪明的娃娃,那么有一种学习方法值得你在课余时间尝试一下,那就是先去接触一些四大力学的东西,然后再回过头来看普通物理的书。 当然我并不是要怂恿你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就去学习量子力学,毕竟四大力学的学习也是要遵循一定的步骤的(不过我的同学里有人在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学了)。 学习理论力学,前提是你学足够的微积分知识;学电动力学,前提是你学过理论力学、微积分和数学物理方法;学量子力学,前提是你学过理论力学、微积分、数学物理方法和线性代数;学习统计力学,前提是你把前面这些都学完了。 所以一个很好的开头是:你抓紧时间学足够多的微积分知识,然后直接去学理论力学。而当你学完了理论力学的基础知识,回过头再看普通物理中的力学时,你就会像三维空间的生物看二维空间里的生物一样,觉得原来也不过如此嘛。 ( 4 )在这里推荐一本教材: Landau 的《 Mechanics 》,也就是朗道的《力学》,书店有中文版卖。 Landau 的《 Mechanics 》优点无穷多,最大的优点是足够薄,才一百多页,就把理论力学最基本的东西讲得清清楚楚。到目前为止,没有第二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写的力学教材能比朗道这本更牛的了。 再推荐一本 Goldstein 的《 Classical Mechanics 》作为备查,因为这书有些厚,我不觉得你能把它读完。但是,如果你在学习力学的过程中出现什么诡异的问题,相信这本书里都能给你答案,它可以当做字典来查阅。当然这是后话,留着你上大二真正去学理论力学这门课的时候再说不迟。 经典力学是一个很完美的理论体系,在时间是均匀的,空间是均匀且各向同性的假设下,根据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和最小作用量原理,你能够推出拉格朗日方程,牛顿三大定律,开普勒定律等等,并且建立起守恒量的概念。一旦你弄明白了这些基本原理与概念,一个清晰的图像就会在你脑海里形成。于是乎在《力学》课程框架下出现的所有现象,都会瞬间变成找广义坐标和广义动量,之后去解拉格朗日方程这样的数学问题了。到那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不用再去刻意的背诵一些公式,因为所有的公式都可以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你只要弄明白基本原理是什么,学会怎么推导,你就掌握了一切。 事实上,理论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如此重要,以至于今后你有可能会接触到的量子力学,相对论,量子场论,都以它为基础。 ( 5 )普通物理课程有没有好书推荐? 说实话,因为普物只是过渡课程,所以市面上的中文教材长得都差不多,看哪本都一样。不过,的确有一套书值得一读,那就是《伯克利物理学教程》。第一卷力学,第二卷电磁学,第三卷波动学,第四卷量子物理,第五卷统计物理。每本都很经典,但市面上卖的是影印版的,想看中文版,你八成得去图书馆里借。 2 、关于数学分析 \ 高等数学 ( 1 )作为一名理科生,数学是你大学四年里最重要的科目。打好数学基础,你未来专业课程学习难度下降一半;打不好数学基础,你未来专业课学习难度增加一倍。 ( 2 )优秀的教材推荐:国内的教材有,北大张筑生老师的《数学分析新讲》;引进的教材有,菲赫金哥尔茨的《微积分学教程》。国科大现在用的卓里奇的数学分析也是好书。 ( 3 )尽管数学分析这门课如此重要,我认为你一定要认真的去学习,但对于大学一年级第一个学期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不建议你去仔细研读上面提到的两本书,因为你的普通物理很可能要挂科。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普物中的力学,学习前提是学生学习过微积分,掌握了这个基本的数学工具。这个前提如果你不满足,那么这门课的习题你压根就不会算。 理论上一个很好的方案是学生先去学至少一个学期的微积分课程,之后在第二个学期再开设普通物理课程,这样学生学起来会更容易一些。但是,正如我上面所讲到的,普通物理课程只是一个过渡性的课程,它并不是多么核心多么重要的课程,而现在物理学的大厦又盖得太高,有太多的知识需要你去学习,时间远不够用。所以现在有些学校(包括国内和国外的)为让自己的学生赶得上世界前沿的潮流,拥有似魔鬼的步伐,都对普物课程在时间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压缩,在第一个学期就会开设普物课程,这就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要么在中学时代就学过微积分,要么就在这个学期有限的时间内迅速的去掌握微积分这个工具——否则你就惨了。 国内的大学,形势更严峻一些,因为国内本科生 9 月份报到入学以后第一件事是军训,紧接着国庆节放假,再之后上 4-5 周的课就期中考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掌握普物所需的高等数学知识,难度很大。而如果你又是按部就班的跟着数学老师学习数学分析课程,那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你所学的数学知识是肯定不足以应付普通物理的考试的。——这样的话你就要挂科了。 在我看来,如果学校把普物课程排在在大学一年级第一个学期开课,那么期中考试这门课有将近四分之一的人不及格,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果读我文章的同学刚巧期中考试挂了,那么不必惊慌,因为这只是期中考试,最终的成绩要和期末考试加权平均,而且还要算上作业成绩和平时签到的成绩,只要按我的方法去努力,你还是有机会挽回的。 ( 4 )普物怎么才能不挂科?推荐方案。 按前面分析,学习普物之前要求你掌握微积分,没学会微积分就没法做普物的题,你的考试就会挂科,所以你要做的就是尽快掌握微积分。 跟着数学分析的课程进度去学习,节奏太慢,不足以满足物理课程的需要,你只能自己加快节奏。我建议你暂时放下手中的经典教材,这些数学分析教材尽管经典,但却只适合细细研读的节奏,并不能让你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微积分这个数学工具。 在这里推荐你看另外一本书:同济大学数学系出版的《高等数学》(第六版),共有上下两册,并有相应的习题全解指南。 这本书谈不上多么优秀多么经典,但却非常适合大一新生来学习,因为这本书比起数学分析教材而言难度较低,内容较少,它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你掌握普物课程所需要的数学基础。我认为用两个月的时间就足够你把上下两册通读一遍,并且把课后习题都做完。而如果你只挑对眼下的学习有用的章节来学习,一个月也就足够了。 等你熟悉了极限、求导的概念,能够熟练的对初等函数进行微分,积分运算,会求解基本的微分方程,并且熟悉向量代数的概念,那么普物对你来说并不存在多大的难度,只要适当做一些习题,考试是没问题的。 ( 5 )其实,大学物理课程最大的难点在于数学课程进度与物理课程进度的衔接这一块,如果衔接的不好,学生就会学得不舒服。对这个问题,我个人倾向于第二个学期再开设普物课程的培养模式,因为这样做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数学。有些师范类大学采用的就是这样的培养模式,比如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的培养方案: http://jwc.cnu.edu.cn/UpFiles/files/10 物理系 .pdf ,按照这个培养方案,学生只要认真的去学习,是会学得很舒服的。 但是,这个培养方案是一个正统物理系的培养方案,它的课程设置也许无法满足国科大前一年半不分专业的计划。在国科大,课程压缩得很紧,于是物理课程和数学课程在衔接上必然出现问题: 大一上学期力学课要求掌握基本的微积分和向量代数知识,但是你还没学;大一下热学课要求能熟练运用多元函数的全微分,偏导数,但八成你数学课的进度还没讲到那里。电磁学除微积分,向量代数外,还要求你专门学习散度、旋度的相关知识。但即便用同济这本书,也要在下册后半部分才会出现。其它数学分析教材出现得更晚。 电动力学课要求提前学过数学物理方法这门课,现在国科大后几个学期的课表还没出来,但如果这部分课程也给压缩了,那学生的压力就更大。 解决这问题的办法也许只有一个,就是学生自己尽早尽快的掌握数学工具。你必须得自己勤快点,在数学这门课程上要有超前进度的学习。否则你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 6 )回到数学的学习,我们所说的打好数学基础,其实是指的两件事: A. 学习数学的思想,掌握数学的概念; B. 熟练运用数学的工具。 对前者,你需要做的就是找一本经典的数学分析教材,跟着老师一起细细研读,多思考,多提问,把不懂的弄明白了。这没什么好说的。 对后者,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大量的练习。过去苏联学派流行一种学习方法,就是把《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的题都做一遍。吉米多维奇习题集是非常经典的一套数学分析习题集,基本涵盖了你在大学时代能用到的所有数学分析题型。做这个习题集最直接的好处在于,考试时你很可能在卷子上遇到这本习题集上的原题。不是因为出题人懒,而是因为这个习题集上面的题目太经典。 现在做这本习题集并不像过去那么流行,可能是因为中国的学生从中学时代就开始做太多习题的练习,把大量精力用于初等数学题目的反复训练,内心深处太过疲劳,产生抵触情绪吧,不过在我看来做这本习题集,对于巩固高等数学知识而言,依旧是很有效果的。 注意:这套习题集一共有四千多道题,但每种题型都有一部分题目是重复的,所以不用强迫自己都做,每种类型做一些就足够了。 做个总结:为了满足物理课程的需要,你得在最短时间内熟悉微积分这个数学工具,为此我推荐你使用同济大学的《高等数学》,把这本书过一遍。而为了学好数学分析,你还需要跟着老师研读一本经典的教材,同时佐以适量的习题练习。基本上,整个大学一年级里最重要的课程就是数学,你必须花大部分精力把它学好。 大一除数学分析外,还有线性代数课程,由于在物理课程中,主要是量子力学使用线性代数的知识,而量子力学要在第五或第六学期才会学习,所以在大学第一个学期,物理课程在线性代数方面的要求并不紧迫,你可以跟着课程进度慢慢学。 3 、由于我还没有见到国科大物理学专业完整的课程培养方案,所以在这里只能针对第一学期的课程做个评论,下面给出一些物理类课程的参考教材,希望对你有用: 普通物理:伯克利物理学教程。——可以用来当教材,也可以当参考书。 理论力学: ( 1 ) Landau 的《 Mechanics 》——必读,没什么好商量的; ( 2 ) Goldstein 的《 Classical Mechanics 》——这本书没必要通读一遍,但却是非常优秀的参考书。 电动力学: ( 1 ) Landau 的《 Classical theory of fields 》(经典场论)——读这本书的前提是先读过 Landau 的《 Mechanics 》。在大学时代读完 Landau 的经典场论不现实,但我认为阅读完这本书的前几个章节,对电动力学以及相对论的学习是很有启发性的; ( 2 ) Jackson 的《 Classical Electrodynamics 》——买来收藏、查阅吧。这本书太厚,如果当教材来学习,任务量太大;( 3 )其实我认为给本科生用的电动力学教材,不一定要多么经典,能把知识大致讲清楚,学生会算题就可以。所以郭硕鸿老师的《电动力学》,配上黄乃本老师的辅导书就足够了。 量子力学: ( 1 )如果你不想将来做物理,但想了解基本的量子力学知识,那么你可以读周世勋老师的《量子力学简明教程》,这书已经薄得不能再薄了; ( 2 )如果你想认真学习量子力学,那么首推 Shankar 的《 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 》——这本书是我读过的最好的量子力学教材。也许有人认为这本书应当算作研究生高量教材,但在我看来,由于这本书前几章关于数学基础知识部分写得特别好,所以门槛是很低的,本科生阅读应该没问题。 ( 3 )名叫《 Principles ofQuantum Mechanics 》的书还有一本是 Dirac 写的,这本书名气比 Shankar 大得多,被誉为量子力学的圣经。但它不适合做本科生教材,你可以买一本收藏,等老了再看。 ( 4 ) Landau 的《 Quantum Mechanics 》——参考书,前几章帮助你理解量子力学的概念。但同样因为太厚,不建议你把它当教材直接来用。 ( 5 )量子力学是一门诡异的学问,指望第一遍就能学懂实在是不太现实,国内物理系通常的做法是第一遍教会你怎么算,剩下的你课下慢慢自己去学习理解。从这个角度出发,其实国内教材 + 习题集就可以了。用的最多的是两套书:北大曾谨言《量子力学》(卷一) + 曾谨言、钱伯初的《量子力学习题精选与剖析》;科大张永德《量子力学》 + 配套题解。 统计力学我学得很烂,就不推荐了。相信到时候国科大教这门课的老师会推荐优秀的教材给你。我所担心的是,在上统计力学那个学期,你可能心里装着的是如何出国,如何考托福 GRE ,心思未必在读书上。 这事儿不好批评,毕竟,时代的潮流如此,谁能抵抗得了? 相信聪明的你已经发现我推荐的书里大多数是英文书。没错,在这里我希望你能树立起一个意识:你必须学好英文。大道理不讲,太远的不说,很快你就会发现,物理学最经典的教材是用英文写的,世界顶级期刊是英文的,将来你要跟世界大牛交流,也只能用英文,毕竟,你不能指望老外跟你讲普通话,对吧?不要让语言在未来成为限制你发展的障碍,所以你现在一定要认真学好它。 这篇文章就写到这里,以后有新的问题我再来毒害你。
个人分类: 聊聊大学|25486 次阅读|63 个评论
聊聊大学(开篇)
热度 3 dabaoski 2014-11-29 19:50
自今日起开个新系列,从零单排,起名曰“聊聊大学”,顾名思义,在这个系列中跟大伙聊聊我的大学,我们的大学,以及你们的大学。 根据我一贯的重口味,理所当然在这个系列下的文章,题材不限,尺度不限……是不可能的。 惹麻烦的文章还是得少写,否则万一饭碗保不住,我就得喝西北风了。——我就是这么耿直的人,你了解的。 作为开篇文字,扯多了不合适,不过还是要先立规矩: 1、我不认为我文章的观点一定正确,因为在我眼里,“一定正确”的观点不值钱。 2、本系列文章没有顺序,独立成篇,不能独立的以标题明示。 3、我尽可能不在这里谈我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因为有在这里写文章瞎扯的工夫,我工作中的问题可能早就解决了。 4、我不是校长,我的学校该怎么办学那是校长的事,指点江山的文章我尽可能不写。 5、为了安全,如果要写人,我就只写我自己,实在不行就再加个“王二”。 6、兜底条款:其它未尽事宜以本人解释为准。 OK,Let's go.
个人分类: 聊聊大学|5532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5: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