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编者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新华网评》发布30篇评论两会热点
xupeiyang 2012-3-13 12:21
http://news.xinhuanet.com/2012-03/13/c_111639900.htm 【编者按】 全国 两会 期间,代表委员围绕发展大计、民生议题,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这些发展议题也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新华网评》栏目策划推出“新华网评•两会评论”系列评论专题,迄今已发布30篇评论。《新华网评》栏目现将30评论结集推出,以飨网友。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5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对教育的思考
热度 1 xjdjcs 2012-2-22 00:13
西安中学老师写“万言书”:对家长的心灵告白 --------------------------------------- 编者按 这是西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写给学生和家长的“万言信”,他称之为“心灵告白”。而我们,被其间流露的真挚情感,以及对中国教育的真诚思考而深深打动。 中国教育沉疴已久。对“应试教育”、“功利教育”的指责也一直不绝于耳,亦包含本报对早已变异的奥数班现象的连年呐喊。然而,这问题太沉太重,至今,成千上万的孩子,依然生长于这看起来已固化的教育理念之下。孩子们的眼镜片厚了,心灵愈加脆弱,成长依然迷茫。 “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杨林柯老师如是形容自己的教育观。他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就是震撼心灵、开启智慧、健全人格。目的是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相对于当下被演绎到极致的、以升学率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他认为通识教育和全人格教育从长远来看对孩子更有利,然真正的改变,看起来何其缓慢何其艰难。 “如果我们让学生的词典里只有‘拼搏’、‘奋斗’、‘成功’几个可怜的词,那么请问:学生的生活在哪里?生命在哪里?那种把生活与幸福不断滞后的教育注定不是成功的教育。因为生命是不能保存的,一切也都是有保质期的,六十岁时你能回到十六岁吗?用什么呵护生命的快乐与生存的质量?” 这是他对整个中国教育的呼喊和发问。 这位主张教育是“良心工程”的高中语文老师,于信中贯穿着他的困惑与痛苦。而他的思考,或许难免个人的主观性,或许也失之于片面,但字里行间,却是真挚的、温热的,充满着对教育的热爱和激情,其热切呼喊与深深忧患的背后,紧紧勾连着孩子们的未来,乃至中国的未来。我们刊发这封信,一方面是为了与读者分享他的观点,同时也希望和亲爱的读者们一起来思考:杨老师的大声疾呼可有道理?孩子们如何成长?以及中国教育的明天在哪里? ----------------------------------------------------- 这几天一直比较纠结,因为几位家长的“上访”,我被告到校长那里。对一个“资深”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严重事件。虽然我可以理解各方所持立场,但面对时仍有许多困惑。不久前开家长会,会后,有一位家长和我交流,说了一些赞扬和鼓励的话,说现在像我这样的教师真是太少了,不仅教书,还要做孩子的心灵导师,真不容易,甚至说到“崇拜”一类的话,这种话我已经听多了。我曾告诉学生,不要崇拜任何人,也不要让人家崇拜你自己,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是不可多得的无价之宝,这是现代意识。听到学生家长又在说“崇拜”一类的话,我立马插话:“不要崇拜,我和孩子是朋友。”我告诉家长,其实我一直在教育我自己,这不是谦虚,而是一种自我的需要。 没想到第二天,风云突变。领导找我“谈话”,说几个家长对我有意见,主要是学生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一些东西不相信了,爱怀疑了;对家长的话也不怎么迷信了,甚至用事实、道理和家长辩论;说我上课讲了批判性的话,揭露了社会的阴暗面,对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应该用“正面的、阳光的”东西教育孩子。意思大致就这些。 我深深理解领导的苦心,在教育市场化的现实背景下,家长缴了学费,买的就是学校的教育服务,作为“服务单位”的学校,为了“可持续发展”,能不考虑“上帝”的要求吗? 其后,虽然我做了一些解释说明,但在不同的思维空间里交流,似乎很累。实际情况是,个别家长的一面之词能说明一点问题,但却容易遮蔽更大的问题。我联系一些大学生自杀以及杀人的事实讲了我的价值选择理由,我希望用人生教育统摄和抑制应试教育下的功利冲动,把生命教育、理想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当然从现实生存的角度,高考成绩也是很重要的,但必须在中间找到一个平衡,要用人生大目标统摄高考小目标,目标高远,行动才会更有力。 就这样,我一下子进入一个夹缝之中:一边是一些学生以及家长的夸赞与“崇拜”,一边是个别学生家长的排斥与“上访”,我心里五味杂陈。 1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生命不要沉沦下去,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一点用处,在教育行动中,让孩子明白活着要寻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仔细想想,家长们也有他们的依据,不管他们是官员还是百姓,成功还是不成功,他们的孩子毕竟要进入这个世界,要和这个世界建立一种认同,要听“大人”的话。毕竟这个社会是由“大人”主宰的,如果孩子有叛逆之思,或者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好大学,让他们的面子往哪里搁?家长们的担心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也有个别家长对我有很大的误会。 回到我自身,我的教育理念就是:震撼心灵、开启智慧、健全人格。目的是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在知识教育中我努力实践通识教育和全人格教育,我觉得,通识教育和全人格教育从长远来看对孩子更有利。 再从功利目的上来说,有些孩子不会写文章,关键是没思想,胆识才气都从思想而来,没有读书与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如何形成思想?我们常说“人文精神”,其实“文”的问题根本上是“人”的问题,“文”是由人的内在气脉发出来的,喷泉里出水,血管里冒血,文章就是一个人内在生态最直观的反映,也是一个人最根本的存在。 教师的眼里要有生命,要有人,不能只有“教育”。我并不想证明自己的超越。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生命不要沉沦下去,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一点用处。在教育行动中,让孩子明白活着要寻求价值和意义,要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在一个社会的诸多系统中,教育是推动社会、改变社会最重要的基础系统,它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主要任务。我自知能力有限,影响力有限,但无数能力有限的人行动起来,这个世界就有了改变的希望。虽然我们把教师打扮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需要追问的是,谁在真正塑造孩子的灵魂? 从另一角度看,人们只看到教师社会地位提高了,学校收费似乎也不少,但如果深入教师们的生活深处、内心深处,看看教师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有假期,但假期常常补课;有双休日,但周六都在上课;错过了好看的电影,不知道歌星的名字,读书充电的时间很有限——在教育产业化的大潮中,学校成了“服务单位”,要让学生和家长满意,要让上级领导满意,教师们不仅要面对“一仆二主”的外在尴尬,还得面对良心审判的内在羞愧,在“让他人满意”和“让自己满意”之间很难和解,经常得忍受内心的撕裂与痛苦的煎熬。 虽说外在的量化考评涉及学校的生存和教师的待遇与尊严,但毕竟教育是良心工程,良知的声音是教育最本真的力量。在与外在的各种矛盾与困扰的斗争和妥协中,那些有良知的教师们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努力。 2教师所给学生的毕竟有限,而让学生有精神饥饿感,自己努力去寻找家园,就有了终生学习和进取的不竭动力。 这些年来,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我几乎把一切时间都用在读书学习上,甚至上厕所、晚上泡脚都在阅读。我每年的阅读量绝不会少于1000万字,写读书笔记约在8-10万字,写文章和教学随笔不下30篇(这些与学校要求无关)。 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稻粱谋,更不是为考个什么文凭获得体制认可,主要是想从精神上得救,发现真相,寻求真理,进而影响学生和我周围的人。在一个问题较多的语文环境中,我希望自己本身成为一种丰富的语文资源,在一个训练越来越多、读书越来越少的现实背景下,用自己的读书带动和影响学生,实现更高的教育价值。我知道自己道行不深、修炼有限,只是努力想成为一个后知后觉者,不想让孩子像许多庸碌之辈一样成为不知不觉者。 我知道,观念世界是一个僵化的世界,妄想把一些东西简单注入大脑的做法是可笑的,根本是心灵在起作用,而心灵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外在的教育再好,必须通过内化起作用。所以,最好的教育往往是自我教育,对于教师尤其是文科教师来说,对学生最好的教育首先是教育好自己,让自己走向世界的高处,走向真理,然后才能对学生有一些精神辐射。如此来看,教师不过是一个学生而已,要不断学习,不断吸收,并去粗取精,不断消化,吃草挤奶,所以,我强调读书。因为教师所给学生的毕竟有限,而让学生有精神饥饿感,自己努力去寻找家园,就有了终生学习和进取的不竭动力。 至于家长说到的具体问题:比如说孩子不太相信一些新闻报道,说受了我的影响,因为我确实说过“不要活在新闻里,生活比新闻大得多”一类的话,目的是要学生学会理性思考、独立判断,不要因为好新闻就简单肯定:“形势一片大好”,也不要因为坏新闻就得出“社会腐败,人心不古”的结论。 任何新闻都是社会的一个点,生活比新闻大得多,要放开眼光,自己去看;使用大脑,自己去想,大脑中要多一些问号,不要只是感叹号,要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追问,不要满足于别人给你的现成答案。对生活的判断要警惕极端化思维,或天堂,或地狱,神圣化或妖魔化都是不对的。我给学生推荐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就是希望学生能走向高处,因为在低处只会区分大小高下尊卑,而在高处才会发现世界原来是平的(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有博大的心胸难道不好吗?)。 对于大人物,我让学生不要盲目迷信,我给学生推荐保罗·约翰逊的《知识分子》,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大人物其实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并不是特殊材料构成的,不近人情的;大人物也并不是哪方面都伟大。 鹰有时飞得比鸡还低,但鸡永远飞不到鹰那么高。我不希望他们像我当年受的教育,英雄偶像都是大人物,高高在上,不近人情,而不告诉我们,他们其实很亲切,他们也是人。 3如果我们让学生的词典里只有“拼搏”“奋斗”“成功”这几个可怜的词,那么请问:学生的生活在哪里?生命在哪里?因为生命是不能保存的,一切也都是有保质期的,六十岁时你能回到十六岁吗? 认识光,也得认识光在另一面的投影,这样,认识才是全面的;对社会的认识也是一样,社会不存在什么“纯洁城堡”,学校不是,家庭也不是,所谓“纯洁”也只是相对而言。况且,学校也不是一个教育真空,社会不可能被隔离在学校之外。社会现实的各种正面或负面的东西在信息传媒技术如此发达的当代,不通过学校也能够获得。 为了保护孩子,要告诉他们早晚要进入的这个世界并不是那么理想和美好,甚至有一些残酷,但必须直面这种残酷,让他们对不好的东西提前有一些预期,免得“见光死”,出现精神的扭曲与异常。近年来学生自杀事件很多,是为什么?需要我们好好想一想。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进行的只是“成功教育”,是出人头地的功利教育,革命加拼命,学习不要命,头悬梁,锥刺股,一心只为考大学。我们当年是点着煤油灯上晚自习,以至于许多同学的头发被烧,晚自习为防止打瞌睡,就吃大葱、吃辣椒。“比、学、赶、帮、超”这是我们当年的口号,以致于我身体差到感冒一次两个月不好,一米八的个子体重只有110斤。现在的口号更离奇,“不成功,便成仁”等等之类,各种激进的口号让人啼笑皆非。 如果我们让学生的词典里只有“拼搏”“奋斗”“成功”这几个可怜的词,那么请问:学生的生活在哪里?生命在哪里?那种把生活与幸福不断滞后的教育注定不是成功的教育。因为生命是不能保存的,一切也都是有保质期的,六十岁时你能回到十六岁吗?用什么呵护生命的快乐与生存的质量? 我提出:享受学习过程!就是希望学生找到兴趣,找到方向,关注过程,不要只盯着成绩,因为成绩永远是一个变量,而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不是因为考大学才需要学习,为了生命的幸福,终生都需要学习。为什么很多大学生厌学,就是只把大学作为人生目标,甚至认为是自由天堂,但当学生真正走入大学以后才发现,和自己真正的理想有很大距离,自己努力追求的东西到手后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么快乐,失落感随之产生,加上学生心理上的断乳,生命教育的缺失,有不少学生困惑、迷茫,也有学生麻木、沦落乃至走上绝路。要追问责任,大的社会原因不说了,要说具体原因,我觉得中学教育难辞其咎。 六年中学教育,这是人生最重要的六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大都在这个阶段建立起来,对社会的基本认识也是在这个阶段建立起来。回顾一下我们的中学教育,学生们六年都干了些什么? 一位毕业班学生申斥道:“我们除了做题还学会些什么?”问虽极端,但说出了学生的心里话。我们在应试选拔教育的同时,几乎没怎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爱的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审美教育,大部分时间只是在搞训练,学校成了训练集中营。由于教育本质目的缺失,导致应试性的功利人格遍布校园,生命里面空空如也。一些学生不会正常地思考问题,缺少常识,大脑简单,思维模糊,感情细腻,精神脆弱,缺少责任感,一遇到问题易走极端,忽视了自己是社会大生命链中的一环。 看起来长大了,但长大的只是肉体,精神依然在幼儿阶段,很不成熟。因为我们的教育让孩子读书很少,训练很多,孩子们把大量时间都用在做题训练上,很少顾及生命的内在意义。有些家长也不让孩子看课外书,认为那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业,也不希望教师讲所谓“课外”的东西,只讲与考试有关的。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恰恰表现在能够突破课本及课堂限制,让学生看到和触摸到一个比课堂更大更真切的世界,让孩子的心灵更宽广,精神更强大,防止成为“单向度的人”。 有人戏言:“中国教育比中国足球还没希望。”但抱怨失望有什么用呢?就像母亲对一个不争气的孩子,真正的教育者从来没有放弃对教育的希望。 记得一句话:世界如此糟糕,你要心理强大。教育是造心工程,造就一颗强大的慧心就有了探求世界、追求理想、建立意义的不竭动力源泉,也就有了呵护生命安全的坚强屏障。 4对于语文,我有十几年的高三教学经验,我认为考学训练是低技术含量的工匠活,几个月就够了,而知识积累、思维训练、精神涵养等等这些“内功”则主要在平时。语文成绩中,“显性成绩”是考试量化,“隐性成绩”则是生命成长。 也许有家长会说,扯这些干吗!让我娃考上重点大学就行了。虽然我知道中国的大学办得并不是很好,但我还是要告诉学生,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努力去考大学,在一个身份社会,大学文凭就是你一生的文化身份,“一本”和“三本”的利益含金量还是不一样的。当社会都在认可一个东西的时候,你不努力争取,在现实功利上可能会吃亏。 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高中三年就是人生最紧要的三年。对于语文,我有十几年的高三教学经验,我认为考学训练是低技术含量的工匠活,几个月就够了,而知识积累、思维训练、精神涵养等等这些“内功”则主要在平时。语文成绩只是语文学习和人格训练的副产品,而且有“显性成绩”和“隐性成绩”之分,“显性成绩”是考试量化,“隐性成绩”则是生命成长,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就像身高体重与身体健康,我们不能只管身高体重而不管身体健康。 我自知生存靠社会供养,回报社会能力有限,人微言轻,似乎也改变不了什么,但我又不想满足于无意义生存,总想给这社会留下点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会活到哪一天,因为年龄一到,血压老高,天天服药,似乎有很多书要读,似乎有很多事要做,似乎有很多文章要写,但工作及各种事务把人的时间撕成碎片,我感觉自己的人生也似乎被撕成了各种碎片。生命短暂,鲁迅说:“抓紧做!”但我能做什么呢?教书和读书写作似乎成了我生命最后的选择。我自认为40岁以前为了生存需要做了许多没有多少意义的事情:出书几十本,但都是速朽玩意儿;比起农民工,挣钱也算不少,但发现钱不过是一个不断在贬值的身外之物。我为自己的生命做了些什么?又能做些什么?而为自己的生命做事难道不也是为这个世界做事吗? 记得一句话:“死人的墓碑如果不立在活人的心中,那这人便真的死掉了。”如果有一天肉体消失了,精神还能留在这个世界上某些生命里面,难道不是生命的延续吗? 作为教师,教书是我的安身立命之本,我别无选择,只希望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延续一下我的生命,这在至高者看来,是多么渺小的一件事,因为一切都只是过程而已,谁也无法保证永垂不朽。但在我,又是多么看重的一件事。 仅此而已。 5我希望给课堂灌注一点生气,给语文一双飞翔的翅膀,让学生在思想中学会思考与写作,让他们在把许多东西忘掉之后能够真正留下一些东西。 至于说到我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历史文化的批判乃至于对教育或者学校某些做法的批判,有家长认为是“牢骚”,我要说:“我不是屈原,我没有冤屈。”我有车有房,家庭幸福,儿子也有工作,有很多尊重我的同事和朋友。我也很感谢学校这些年来给我的包容和相对的自由,能让我做一个有尊严的教师,能够在一个很小的精神空间中影响这个社会,传达一种精神的能量,从而给学生带来一丝温热。我希望给课堂灌注一点生气,给语文一双飞翔的翅膀,让学生在思想中学会思考与写作,让他们在上了大学把许多东西忘掉之后,能够真正留下一些东西。 再从实用价值来说,批判是思想发展的必备素质,年轻人就要狂一些,该谦虚谦虚,该骄傲就得骄傲,因为谦虚是认可别人,骄傲才是认可自己,骄傲也可以让人进步。可当下的教育就是让孩子不断认可定论,记“标准答案”,把孩子搞得一点脾气都没有。许多孩子小时候活蹦乱跳,上学后渐渐变得呆头呆脑,小时候还像哲学家,爱思考大问题。越长大越世故、越深沉、越谦虚,其实是越来越失去自信。而自信正是人格核心。 我们只说孩子作文写不好,得不上高分,没有思想的作文怎么能够得高分。如果我们不让孩子去触碰大问题,不去关心社会,不去思考自己,不直面人生,如何能写出像样的文章。我们所想要达到的目标和我们采用的手段之间岂不是南辕北辙?而且,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最后走上社会只能被人牵着鼻子走。 6回头望,20多年了,我还在这个讲台上“活”着,因为我的同事和熟人里,从20多岁的青年人到40多岁的中年人,为教育“献生”的并不是绝无仅有;但还有些面对这种教育现状早就落荒而逃,做官或做生意去了。 从内心来讲,我是把这些孩子当我的孩子来教的,希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虽然我做得不够好,但一直很卖力。我认为,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就此而言,教师最大的成功就是能够影响别人的大脑和心灵。打动学生,先要打动自己,说服学生,先要说服自己。为了孩子,我顶着压力探索课堂改革之路,为了孩子,我在上课的激情与浪漫中常常忘掉自己。我天生愚笨,又不会“巧干”,但我觉得,顺应外界不难,放过自己不易。对于语文教学,我觉得技巧并不是最重要的,“讲什么”永远比“怎么讲”要重要,在一个道德技术化的泛表演时代,总得有人冒傻气。 当然,作为一个教师,一定会有许多孩子喜欢你、认同你甚至“崇拜”你,但也一定会有孩子(或家长)误解你、反对你甚至“藐视”你,因为人的价值选择是多元的。在现有体制下,学生无法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老师,老师也无法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可育之材”,一切全靠行政之手调配出的“缘分”。喜欢不喜欢都是“缘分”,对于学生而言,适合自己的好教师可遇而不可求,对于教师而言,也看是否碰上投合自己方法与理念的“有缘之人”。学生和教师都没有互相选择的自由。教材也很难自由选择,虽有选修课,但哪个学校真正让学生们“自由选修”呢?在一种别无选择的力量面前,教师和学生的思考也必须“体制化”。孩子们从小就被迫适应“二元话语系统”,要学会说“道德的语言”,不能说自己想说的话,要不断认识“语境”的厉害。 王富仁说:“只有真实的表达才会有健全的人格。”可在“经验世界”和“理念世界”的分裂中,孩子们只能在“听从外界”与“听从心灵”的痛苦选择中不断地陷入困惑与矛盾(我们文史教师们何尝没有矛盾与分裂呢?),孩子说话写作哪敢随便造次,在分数统帅一切的逻辑背景下,谁敢拿自己的命运开玩笑? 说这些,不得不交待,在中学,我是为数不多的追求个性的老师之一。我认为,思想只有经常保持自由的状态,才能具有勃勃的生机,但是,“教育意味着将一种观念加以强化从而忽略了那些‘缺席者’,面面俱到的教育,即便不是不可能,也已经失去了‘教育’的目的,教育者总不得不替受教育者作出选择(汪丁丁语)。”这就使教育成了一种“自由选择”的艺术。一种价值的被选择,意味着另一种价值的被忽略。要一个有具体风格与个性追求的教师,来满足无数个有个性追求与风格喜好的学生,不是一种奢望,也可能是一种强加。 我认为,人,不是人民币,无法让每个人满意。当然,人人都喜欢的“超人”型教师可能是有的,但至少我不是。在一些知识观点的表述上,我往往是本着心灵与良知的自由,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这些,我们的民族难道不需要吗?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只是知识和语言,更多的是人格精神,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知识资源,更是一种精神资源、文化资源,教师是教育最重要的生产力。“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不只是口号,更应该是一种实践。 回头望,20多年了,我还在这个讲台上“活”着,因为我的同事和熟人里,从20多岁的青年人到40多岁的中年人,为教育“献生”的并不是绝无仅有;但还有些面对这种教育现状早就落荒而逃,做官或做生意去了;更多的,作为精神意义上的“传道者”的教育生命已不存在,剩下的只是一个教育符号。因为活着需要一个凭借,逃避自由只是为了躲开生存的恐惧,而我在一个夹缝中还能“存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安慰。 20多年来,眼看着我的同学们一个个成了各自小圈子里面的领袖,眼看着一个个年轻人成为自己的领导,被称这个“长”那个“任”,我很为他们感到高兴,当然也为自己感到自豪。因为在一个官本位的社会中,一个人“不上进”或“出不了头”,易被认为是“无能”。但我想,不管世界如何与你交换轻蔑,一个人总得看得起自己,珍视自己存在的价值,当世界在给你做减法或除法的时候,你得学会给自己做加法或乘法。在我看来,不管骑白马的是王子还是唐僧,也不管身高与影子是否成正比,我们总得面对这个神奇的世界。我只是想说,人总得守住点什么,仰望点什么。 7我告诉孩子,要常想三个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没答案,却最有意义,它能够把我们的生命引向高处。 最后,我想给“上访”的几位家长说几句话。 我不知是因为我的一些话语灼伤了孩子敏感的心,还是我讲的什么和你们从小接受的教育相悖,抑或是因为孩子学习不努力或成绩不好让你们焦虑。我深深理解你们的焦虑,在一个别无选择的教育现实面前,你们的焦虑其实也是我的焦虑,没有哪一个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努力进步,也没有哪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业有成。但是,我们是否想过,当毒牛奶毒大米问题肉问题菜等等不断得到曝光和关注的时候,有多少人关注过我们教育和精神层面存在的“食品”问题? 虽然你们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很简单,但我不会责怪你们,从内心来讲还心存感恩。我感谢你们,因为你们让我能够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到底是我错了,还是我们对教育教学有不同的理解?让我有了一次静下心来深入解读自己的机会。我的误区可能就在于,不是所有人都是同道者或能够理解你的价值追求,也不是所有人都具备解读常识的能力。但我清楚:盲人是不能给盲人带路的,以己昏昏,焉能使人昭昭?我爱每一个孩子,就像你们爱他们一样。他们其实都很优秀,有些能力卓越超群,常常让我感叹自己这个年龄时和他们的差距,只是在量化评价中他们的成绩可能并不如你们所愿。但你们想过没有,当一种评价体制只剩下一个刚性标准的时候,这对他们的心灵是多么大的伤害!难道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不重要吗? 我告诉孩子,要常想三个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没答案,却最有意义,它能够把我们的生命引向高处。我告诉孩子,生命本无意义,要找到意义,须有信仰,而信仰是一生的追求。年轻时要有功利心,年长要有超越心。人生要核算,加减乘除要计较,因为人生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每一步都要认真,人生的近目标和远目标要结合。我让大学生进班搞理想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有人生目标。 我只是想真诚地告诉各位:教育就是成长,生命只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完善的过程,每个生命都会成长,每个生命也会走向自己的成功,而成功也是一个过程,不是那么可怜。不要预支焦虑,生命需要开阔,观念需要解放,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解放人,不是为了限制人,教育也要遵循自然、自主、自由的原则。 孩子的生命是自己的,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不要把孩子的成功和自己的面子捆绑在一起,任何人都不可能用他人的“成功”掩盖自己的失败,过强的意志很可能带来理性的错误,导致我们看不到更高的价值。 我知道有许多孩子会向家长介绍并转述我的观点,我不知道孩子是怎么转述的,我只知道许多孩子“文集”上记录的我的一些“语录”是错误的,或不准确的。 我推测,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希望孩子听话的家长因为孩子不再“听话”而迁怒于学校,我知道还有几位优秀的老师也有“被上访”和“谈话”的经历,说孩子竟然和家长辩论,要和家长讲什么“人格平等”,“道德地位与法律地位平等”,家长的地位受到了挑战。我要说的是:每个生命都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叛逆期和青春期是伴生的,难道“听话”就是评价好坏的唯一标准吗?孩子的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难道不值得肯定吗? 要让孩子成长,不能只让孩子“听话”,还得让孩子学会思考。 当然,没有哪一种教育天然就是最正确的,只是在于人的理解和选择。我们要反思传统的教育,是否让生命充满使命感,而忽视了命运感?如何才能焕发这个民族的创造力呢? 说了这么多,我只是希望家长认识一个“人”和他的苦心,借此也谈谈多年来我对教育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和各位家长有精神上的互动与交流,也不希望家长把我看得多高。我只是一个普通教师,没有那么多头衔,也没有那些华丽的宣传标签,我只是不甘心仅做一个“经师”,更希望做一个“人师”,成为一个有思想追求的教育者,使孩子们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创造自己的人生。 说得不对之处,欢迎家长批评指正。我对家长的监督和关心表示感谢,对家长的误会表示理解,彼此都不用遗憾。因为误会本是世界的构成部分,只要心是热的,观点不同可以探讨。 我也愿意成为各位家长的朋友。 面对这封中学语文老师写给家长和学生的“万言信”,你也许是用家长的心情或者学生的感受,抑或是一个关心教育问题的普通人的心理来审视。但不管怎样,关注就是力量,希望你我能够共同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好,期待您的声音。
个人分类: 随想|154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解答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政策25问
zhaodl 2012-1-16 08:51
2012年01月10日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编者按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启动以来,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和各地区认真贯彻中央部署,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工作。近日,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综合各方面反馈意见和问题,对改革中普遍关心的政策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指导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更好地开展体制改革 工作。本期《传媒周刊》选取其中体制改革、清产核资、养老保险、劳动合同、企业年金等5个方面的25个问题予以刊载,今后,我们还将陆续刊登对其他相关问题的解答。 体制改革 1、列入首批体制改革范围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有哪些类型? 根据非时政类报刊的不同性质和功能,列入首批转企改制范围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有:省级、副省级和省会城市党委机关报刊所属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等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行业性报刊出版单位,隶属于企业法人的报刊出版单位以及经批准可进行转制的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所属的都市类和财经类报刊,省级和副省级及省会城市党报党刊所属的晚报、都市类和财经类报刊,申请先行转制的其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 2、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有4项目标任务:一是分期分批按照规范程序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使之成为能独立承担社会法律责任的市场主体;二是整合出版资源,培育一批导向正确、主业突出、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报刊传媒集团公司;三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调整结构和布局,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现代报刊出版企业;四是实行严格的报刊出版市场准入机制,建立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关停并转一批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不具备报刊出版资质和违规出版以及严重亏损、资不抵债的报刊出版单位。 3、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报刊编辑部如何完成体制改革任务?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中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报刊编辑部原则上不单独转制,区别不同情况,并入其他新闻出版传媒企业或予以撤销;党政部门主管主办、用以指导工作、面向本系统发送的非时政类报刊,转为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或并入党报党刊出版单位和其他新闻出版传媒企业。并入党报党刊出版单位和其他新闻出版传媒企业的非时政类报刊编辑部随并入单位进行体制改革。隶属于已列入首批转制范围的、具有独立法人的报刊出版单位的报刊编辑部,应随同隶属单位一并完成改革任务。科研部门和高等学校主管主办的非独立法人科技期刊、学术期刊编辑部,另行制定具体改革办法。 4、对已登记为企业法人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如何进行规范转制? 对登记为企业法人但尚未规范转企改制到位的报刊出版单位,要补办完成转企改制所必要的工作程序,即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办理企业登记注册,与在职职工全部签订劳动合同,按照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上述单位要按照规范程序要求,对照检查本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什么环节补办什么环节,如未进行清产核资的要完成清产核资等。 5、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如何报送转企改制工作方案? 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以及中央各部门各单位主管的在各地区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主管部门统一出函向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报送。函中要对列入转企改制名单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情况进行说明,对上报的转企改制工作方案提出审核意见。转企改制工作方案经联席会议办公室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 清产核资 6、什么是清产核资?如何做好清产核资? 清产核资,又称资产清查,是指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等部门或单位,根据国家专项工作要求或者特定经济行为需要,按照规定的政策、工作程序和方法,对行政事业单位、企业进行账务清理、财产清查,依法认定各项资产损益,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状况、企业资产价值和重新核定企业国有资本金的工作。 根据中央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以下简称报刊出版单位)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分期分批按照规范程序转制。在清产核资过程中,报刊出版单位要按照《财政部关于中央级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中资产和财务管理问题的通知》(财教〔2009〕126号)等文件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成立以主管领导为组长的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专门工作机构,制定清产核资工作方案;主管部门应切实采取有力措施,防止报刊出版单位以私分、低价变卖,虚报损失等手段侵吞、转移国有资产等行为的发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清产核资工作顺利进行。二是对于执行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报刊出版单位,应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暂行办法》(财办〔2006〕52号)的有关规定执行;对于执行企业财务和会计制度的报刊出版单位,应按照《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国资委令第1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工作规程》(国资评价〔2003〕73号)等有关规定执行。三是报刊出版单位应在转制工作方案批复后6个月内完成清产核资工作,并按规定将清产核资结果报送主管部门和财政部、国资委批准或审核备案。 7、清产核资立项方案还需单独上报吗? 根据《关于印发〈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工作基本规程〉的通知》(报刊改办〔2011〕6号)规定,转制工作方案经批准后,视同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清产核资立项工作已完成,不再另行报批清产核资立项方案,但在制定转制工作方案时,应写明清产核资基准日、清产核资范围、社会中介机构的选聘方案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其中,清产核资基准日一般应以转制工作方案获得批准的前一个会计月末作为清查工作基准日;清产核资范围应以经批准的方案为准,包括报刊出版单位本部、所属企事业单位及投资控股企业。社会中介机构由主管部门或报刊出版单位依法从符合资质条件的单位中选聘。 8、清产核资结果如何认定? 对执行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报刊出版单位清产核资结果的审核批复,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暂行办法》(财办〔2007〕19号)的有关规定执行;对执行企业财务和会计制度的报刊出版单位清产核资结果的审核批复,参考《关于印发国有企业清产核资资金核实工作规定的通知》(国资评价〔2003〕74号)执行。经财政部或国资委审核批复的报刊出版单位清产核资结果,自清产核资基准日起两年内有效。财政部、国资委审核各主管部门上报的清产核资结果时,在认为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另行聘请中介机构进行核查。 报刊出版单位应根据财政部、国资委批复的清产核资结果进行账务处理,依照《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0〕25号)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并按照规定委托符合资质条件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审计,出具审计报告。 9、什么是国有资产评估?哪些转制单位需要开展国有资产评估? 国有资产评估是指符合国家规定资质条件的资产评估机构接受委托,遵循法定或公允的标准和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以货币作为计算权益的统一尺度,对一定时点上的资产进行评定估算的工作。 在完成清产核资后,已取得企业法人资格的报刊出版单位,如整体或者部分改建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或出现合并、分立、清算以及资产转让、置换、拍卖等情况,应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91号)、《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财政部令第14号)等要求开展资产评估工作。 仅转制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可不进行资产评估。 10、什么是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如何进行产权登记? 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是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政府对占有国有资产的各类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产权状况进行登记,依法确认产权归属关系的行为。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分为占有产权登记、变动产权登记和注销产权登记3种。根据《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国务院第192号令)及其《实施细则》(财管〔2000〕116号)文件规定,已取得或申请取得企业法人资格的报刊出版单位应当按规定申办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其中,转制前已取得产权登记证的报刊出版单位,需办理变动产权登记;未取得产权登记证的报刊出版单位,需办理占有产权登记;拟注销的报刊出版单位,需办理注销产权登记。 办理产权登记时,由事业单位转制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以财务审计报告为主要依据;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为公司的,以经备案的国有资产评估报告为主要依据。 养老保险 11、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后参加养老保险的政策依据是什么?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和《关于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制后参加北京市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规定和要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北京市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后参加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与《北京市养老保险规定》(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83号)和《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实施〈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规定〉过程中若干问题的处理办法的通知》(京劳社养发〔2007〕31号),为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后参加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的主要政策依据。 12、什么是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的月标准是什么? 按照国家和北京市现行规定,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对于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的人员,还包括过渡性养老金。其月标准为: 基础养老金,以被保险人退休时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按被保险人的全部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每满1年发给1%。 过渡性养老金,按视同缴费年限计算的月过渡性养老金与按实际缴费年限计算的月过渡性养老金之和。其中,按视同缴费年限计算的月过渡性养老金为:以被保险人退休时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按被保险人自参加工作至1992年10月1日前的视同缴费年限每满一年发给1%;按实际缴费年限计算的月过渡性养老金为:以被保险人退休时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与其本人缴费工资指数的乘积为基数,按被保险人1992年10月1日~1998年6月30日前被保险人的视同缴费年限或实际缴费年限每满一年发给1%。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与个人账户补贴额之和除以国家规定的计发月数。个人账户补贴额计发办法为:1992年9月30日前参加工作的人员,分别以1992年10月1日至参保缴费前相应年度上一年本市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1992年10月1日后参加工作的,分别以参加工作至参保缴费前相应年度上一年本市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乘以相应年度本市规定的个人账户规模比例,累计计算之后,再乘以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个人账户补贴额只用于被保险人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的计算,不计入个人账户实际储存额。 13、转制单位及其职工如何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按照《关于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后参加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有关文件规定,转制单位及其职工,从2012年7月1日起,依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参加北京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建立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在职职工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为缴费工资基数,按照8%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全额计入个人账户,企业以全部在职职工缴费工资基数之和作为企业缴费工资基数,按照20%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在职职工2012年7月1日前符合国家规定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转制前已经参加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的中央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继续按原办法执行。 14、转制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如何支付? 转制前已经离退休的人员,即2012年7月1日以前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并正式办理手续,执行事业单位计发办法按月领取退休费的人员,原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北京市结合本市现行规定,对转制前已离退休人员执行北京市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支付政策,符合统筹基金支付项目的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超出统筹基金支付项目的由转制单位按原渠道继续支付;转制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执行北京市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统筹基金支付的基本养老金低于事业单位待遇标准时,差额部分由转制单位按照劳社部发〔2002〕5号文件的有关规定予以解决。 转制后即2012年7月1日后参加工作的人员,按照北京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关规定执行。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83号,其退休时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 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的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按照北京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83号和京劳社养发〔2007〕31号文的规定,1998年6月30日以前参加工作的人员,退休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构成;1998年7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人员,退休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 15、如何保障转制后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平稳衔接? 为保障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的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待遇水平平稳衔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实行五年过渡期。过渡期内,即2012年7月1日~2017年6月30日期间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按照企业办法计发的养老金,如低于按原事业单位计发办法计发的退休费(纳入统筹基金支付项目的水平),其差额部分采用加发补贴的办法解决,加发比例逐年递减,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具体计发办法为: 2012年7月1日~2013年6月30日退休的人员,加发差额部分的90%;2013年7月1日~2014年6月30日退休的人员,加发差额部分的70%;2014年7月1日~2015年6月30日退休的人员,加发差额部分的50%;2015年7月1日~2016年6月30日退休的人员,加发差额部分的30%;2016年7月1日~2017年6月30日退休的人员,加发差额部分的10%。2017年7月1日及以后退休的,执行企业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不再加发差额补贴。 对过渡期内退休人员,在按原事业单位退休费计发办法计算退休费时,计算基数封定在2012年7月1日。 劳动合同 16、什么是劳动合同?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依据是什么?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要求,对具有事业法人(含事企双法人)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后应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其《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规定,与全部在职员工建立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对已登记为企业法人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按照上述法律法规执行。 17、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后如何签订劳动合同?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在转制过程中,即应开始着手制定签订劳动合同实施方案,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成立签订劳动合同领导小组,统筹本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实施工作;二是规范劳动人事关系,转制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对本单位不同类型人员的劳动人事关系进行清理,并按有关规定进行规范;三是建立劳动规章制度并经民主程序后向全体职工进行告知;四是制定劳动合同文本,要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制定劳动合同书,劳动规章制度可以附件形式作为劳动合同书的补充;五是宣传讲解劳动合同法律法规,使广大职工充分了解自身的权利与义务,消除顾虑;六是与全部在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条款由单位与职工协商一致,经双方签字或者盖章生效,劳动合同书由双方各执一份;七是建立职工名册,职工名册应当包括职工姓名、性别、公民身份证号码、户籍地址及现住址、联系方式、用工形式、用工起始时间、劳动合同期限等,以备核查。 18、劳动合同应当具备哪些条款?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必备条款: (1)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2)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3)劳动合同期限;(4)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5)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6)劳动报酬;(7)社会保险;(8)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9)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除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和违约金条款。对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可以约定竞业限制以及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的违约金。 19、如何界定、掌握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范围、合同期限和签订时间? 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范围包括本单位转制后全部在职人员,不包括退休返聘和实习的在校学生。对档案在单位但人不在单位上班的,或不符合国家提前退休政策的内退人员,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劳动人事关系,通知其到单位办理相关手续。 劳动合同期限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3种类型,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转制前职工在事业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转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转制单位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设计符合自身经营特点的合理的劳动合同期限架构,体现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有下列情况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转制单位应当自企业工商登记注册之日起,与全部在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对于转制前已进行企业工商登记注册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可按注销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之日起签订劳动合同,同时,按照《关于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后参加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做好与职工社会保险关系的衔接工作。对已经签订过劳动合同和聘用合同的编制内外人员,转制单位可在转制方案中明确是重新签订劳动合同,还是继续沿用原来的劳动(聘用)合同,但须依法变更合同主体和相关内容。 20、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不签订劳动合同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根据《劳动合同法》及其《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有关条款的规定,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但是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其实际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依照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 前款规定的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工资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 企业年金 21、什么是企业年金?什么是企业年金基金?为什么建立企业年金? 根据2004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20号令《企业年金试行办法》规定,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基金,是指根据依法制定的企业年金计划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运营收益形成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建立和完善企业年金制度,既有利于保障和提高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水平、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又有利于改善企业薪酬福利结构,增强薪酬的长期激励作用,提高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是一项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和职工切身利益的制度建设。 22、建立企业年金的原则、条件和程序是什么? 政策规定,遵循以下原则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第一,保障性和激励性相结合的原则。统筹考虑企业职工未来基本生活保障的需要与即期激励作用的发挥,将完善企业薪酬福利制度与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企业凝聚力,完善激励机制;第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既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覆盖企业全体职工,也要与职工个人的贡献挂钩,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促进企业经济转制及已登记为企业法人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可按照国家相关 效益持续增长;第三,兼顾出资人、企业和职工利益原则。应充分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量力而行,不能互相攀比,不能加重企业负担,不能损害企业的长远发展;第四,高度安全、适度收益的原则。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制度规定执行,避免基金从事任何高风险的投资项目,确保基金在高度安全的前提下获取适度收益。 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企业年金:一是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二是具有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三是已建立集体协商机制。 建立企业年金的动议一般应由企业先提出,职工也可以提议;企业方和职工方通过集体协商,形成决定,并制定企业年金方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企业年金方案草案应当提交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建立企业年金的单位,可以选择具有资格的投资顾问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设计企业年金计划,为企业年金管理提供服务咨询。可以成立企业年金理事会或者确定符合国家规定的法人受托机构作为企业年金受托人,受托人可以委托或选择具有资格的企业年金账户管理机构、投资运营机构、商业银行或专业托管机构,负责管理企业年金基金。受托人与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确定委托关系,应当签订书面合同。 23、企业年金方案的内容、备案程序及所需材料有哪些? 企业年金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参加人员范围;资金筹集与分配方式;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管理方式;权益归属方式;基金管理方式;计发办法和支付方式;支付企业年金待遇的条件;组织管理和监督方式;中止和恢复缴费的条件与程序;修改和终止企业年金方案的条件与程序;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等。 企业年金方案适用于企业试用期满的职工。 企业年金方案应当报送到单位注册(或参加社会保险)所在地的区(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中央所属在京企业,由集团公司统一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年金方案报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备案,并抄送子公司所在区(县)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子公司独立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年金方案报送其所在区(县)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中央所属大型企业年金方案,应当报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自收到企业年金方案文本之日起15日内进行审核,经审核有异议或有修改意见的,通过面谈或书面形式提出,请企业进一步修改后再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在最后一次收到企业报送的企业年金方案文本的15日内向企业出具复函,企业年金方案即行生效。 企业年金方案备案所需材料:单位企业年金方案备案的函,企业年金方案,集体协商双方通过企业年金方案草案的决议,企业年金方案重要条款的说明及单位本年度和上一年度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按时足额缴费的证明。 24、企业年金基金由哪些部分组成?企业年金如何缴费与领取? 企业年金基金由下列各项组成:企业缴费;职工个人缴费;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 企业年金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企业缴费每年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十二分之一,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合计一般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六分之一。企业缴费应当按照企业年金方案规定比例计算的数额计入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职工个人缴费额计入本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按净收益额计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职工个人缴费由企业从职工个人工资中代扣。 职工在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且办理退休手续后,可以从本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一次性或定期领取企业年金。职工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的,不得从个人账户中提前提取资金。出境定居人员的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可根据本人要求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职工变动工作单位时,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可以随同转移。职工升学、参军、失业期间或新就业单位没有实行企业年金制度的,其企业年金账户可由原管理机构继续管理。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后,其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余额由其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一次性领取。 25、企业年金单位缴费部分如何列支? 根据《关于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27号)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为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员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费,分别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予扣除。 关于企业年金所得税征收管理,按照《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694号)和《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补充规定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9号)有关规定执行。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19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你的努力,就是这个国家的方向
热度 1 laixin228 2012-1-2 18:06
你的努力,就是这个国家的方向 作者:新京报社论 编者按:你若是向往光明,黑暗的唯一意义就只在于衬托光明 ; 你若为追求美好世界而生,你的一生便已在美好世界之中。公平、正义、平等、透明、开放、理性、良善、美好 …… 这一切我们对未来的期许,其实就取决我们自己。 今日,新年第一天。我们遇见昨日之明日,我们来到了久违的 2012 。 阳光依旧温暖,生活仍在继续。过去几年间,总会有人谈起 2012 ,谈起传说中惊世骇俗的玛雅历法与世界末日,谈到拯救人类的 “ 避难船 ” 。然而,正如地图不是世界本身,这个世界没有因为某个文明的历法缺失而停止,也从来不缺有关光明或者黑暗的传说,但它们都不是现实本身。 走进 2012 ,我们从 “ 想象中的灾难 ” ,走进现实的喜怒哀乐、跋山涉水、柴米油盐。 回想过去一年,新旧更替,荣耀与悲伤同在。有人说地球已经转入 “ 振动模式 ”—— 不仅有了 “ 阿拉伯之春 ” ,有了日本大地震,有了欧债危机,有了伦敦骚乱,有了 “ 占领华尔街 ” ,还有了俄罗斯的 “ 反普京 ” 潮 …… 在中国,有经济冷热,有通胀起落,有了千万套保障房开工建设,有了房价进入拐点,有了个税起征点提高,也有了动车事故,有了 “ 郭美美 ” ,有了 “ 黑监狱 ” ,有了瘦肉精 …… 但是,过去一年乃至更漫长的历史中,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人们总会抱着一些共同的善良的愿望,坚定如常 —— 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美而不是更丑 ; 希望生活变得更好而不是更坏 ; 希望国家变得更有希望而不是避而不谈 ; 希望空气多些清新,社会少些戾气。 今年有了微博的勃兴,这个国家越来越像是一个社区,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像邻居一样生活。嘘寒问暖,相互救济。网络之外,也有纷争但不是混乱。从大连到乌坎,种种博弈的背后,是中国重整价值聚合共识重新出发,是中国人有了更多精神上的追求 —— 要面包,更要玫瑰 ; 要生活,更要美好生活。 为了可以期许的未来,为了可以安居的现在,从天堂回到故乡,从星空回到大地,从虚幻回到真实,告别抽象的幸福,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守卫与追求日益具体。房价何时落到可以承受的水平 ς 牛奶何时能够放心喝下 ς 孩子在学校能否有免费午餐,上学路上能否不遇车祸 ς 当老人倒在大街,谁能受良心驱使去扶起他们,而不是对可能的危险夸大其辞 ς 当民意积聚,如何让权力运行于阳光之下 ς 冲突来临时,卷入其中的各方能否守住共同的底线,坐下来 “ 有事好好说 ”ς 围观继续改变中国,也改变着围观者与被围观者。不容忽视的是,网上的媒体聚焦与公民聚集只能解决极小一部分问题。正如上涨的潮水不能托起海底的船只,这种聚焦与聚议并不能为社会营造一个底线。现实是,网络之外,有很多的人期待关注,也有很多的 “ 沉没声音 ” 等待打捞。他们的贫穷、苦难甚至遭遇的不公,需要一个 “ 制度安全阀 ” ,而不只是围观者散兵游勇的救济,顾此失彼的热忱。 严冬渐去,新春将至。积极生活的人知道如何控制意义。所以,雪莱说 “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ς” 杜布切克说 “ 你可以摧毁花朵,却不能阻挡春天 ” 。你若是向往光明,黑暗的唯一意义就只在于衬托光明 ; 你若为追求美好世界而生,你的一生便已在美好世界之中。公平、正义、平等、透明、开放、理性、良善、美好 …… 这一切我们对未来的期许,其实就取决于我们自己。 为美好世界,为美好生活,也请相信时间。时间会毁灭一切,也会成就一切。如果三月播种,九月将有收获,焦虑的人们就不需要在四月守着土地哭泣,伤感自己一无所获。土地已经平整,种子已经发芽,剩下的事情交给时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无私而自行。让万物生长,让社会生长,大自然从未失信于人,它的信用足以给你我以信心。 让我们拥抱新的一年吧。所有的人,无论此刻你身处何方,在新的一年以及将来的年年,请带着自己的期许去生活,去努力。你的努力,就是这个国家的方向。你的价值观,构成了这个国家的价值观。你是大地,你是时间。你是你所期许的国家,你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125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压缩感知-信号采集重大突破-Emmanuel Candes“21世纪计算”演讲
zhaozengshun 2011-12-29 21:31
压缩感知,信号采集的重大突破——记EmmanuelCandes教授“21世纪计算”大会演讲 编者按:压缩感知,近几年逐渐从数学和信息科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热门的科技新方向,为信号采集技术带来了史无前例的重大突破。究竟何为压缩感知,微软在机器学习计算机领域有哪些研究成果,就让 Emmanuel Candes 教授为我们一一阐述。 IMG title="压缩感知,信号采集的重大突破鈥斺敿荅mmanuelCandes教授鈥21世纪计算鈥澊蠡嵫萁" alt="压缩感知,信号采集的重大突破鈥斺敿荅mmanuelCandes教授鈥21世纪计算鈥澊蠡嵫萁" src="http://s16.sinaimg.cn/middle/4caedc7agb417844799df690" width=690 height=357 real_src="http://s16.sinaimg.cn/middle/4caedc7agb417844799df690" Speech Title: Compressive Sensing Emmanuel Candes 是斯坦福大学的数学、统计学,电子工程荣誉教授,同时也是应用计算数学领域的教授。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这种数学协调分析、数学优化、统计估测,以及在影像科学、信号研究。 Emmanuel Candes 教授曾获数项国际奖项,包括国家科学基金会最高个人奖项( 该奖项主要奖励35岁以下的学者)、2008年信息社会理论论文奖,以及国际行业应用数学学会授予的奖项等等。 点击观看 Emmanuel Candes 教授的精彩演讲视频: 我想感谢会议主办方,邀请我参加此次会议,我非常高兴能够来到北京,而且我也非常高兴能够见到这么多来自科学计算方面的年轻学子,在这里我主要为大家介绍压缩感知。 首先为大家展示一个小的实验结果,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技术问题,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是我的后院里的一张照片,你可以看到这个图形它的格式是 RAW ,这张图片存在磁盘上需要15。现在,我们有更棒的相机使我们能够获得更高象素的图片,而我使用图像压缩的标准JPEG来压缩这张照片,我们来看一下右边的图,我们看到它的大小,比左边这个格式小的多,我们有办法看出这两张图片有什么区别吗? IMG title="" alt="压缩感知,信号采集的重大突破鈥斺敿荅mmanuelCandes教授鈥21世纪计算鈥澊蠡嵫萁" src="http://s16.sinaimg.cn/bmiddle/4caedc7atb4107f6f60ff690" real_src="http://s16.sinaimg.cn/bmiddle/4caedc7atb4107f6f60ff690" 图1 数据的冗余 这个例子也说我们用传感器收集了非常大量的数据,但很多数据是我们不需要的,这就是冗余,很多数据我们收集后,马上就会被扔掉。我想指出的是有一本新书,书中提到我们之所以研究如何压缩数据,就是因为我们将传感器设计的太差,才会有这种收集了大量数据却马上又要丢掉大量数据的现象发生。而之所以我们要丢掉大量的数据,或利用压缩技术处理这些数据是因为我们实在没有能力储存这样大量的数据。 目前,我们看到它生成每秒 320TB 的数据,而它们每秒只能存储1TB的数据,其它的数据怎么办?我们要压缩,把大部分数据扔掉,然后再进行传输。我们要问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能否从传感器数据中获得有意义的信号进而直接收集到有用的信息,从而丢弃那些没意义的数据。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谈压缩感知。现在这种压缩感知是数学理论,我的同事在这个领域有很多贡献。这个压缩感知,主要是利用数据的两个特性:稀疏性以及不连续性,待会我会用一些例子说明。 首先谈到稀疏性,比如说100万象素的图像,怎样才叫做稀疏性的图像呢?比如说我们看到繁星点缀的夜晚,大多数的像素都是黑色的。我们看一下小波变换后的数据,可以看到有些参数的系数非常大,但其中大部份参数的系数都非常小,所以从这个数据我们就能看到这个图像中的稀疏性。这种所谓的稀疏性,让我们能够实现数据压缩。这是原始的图像,我们要扔掉97.5%的子波,让我们来描述一下,然后进行图像重构,然后这就是我们说的数据压缩,百万象素的图像只留下2.5%,也就是最重要的数据,而97.5%的数据都扔掉。( Page 8 )我们经常谈到不管是音频的,视频的,还是静态的图像都可以这么做。如果我們有一个先验,知道哪里可以收集到大量有用的数据,而哪些是沒有用的。如果我跟他们说我知道信息在哪里,去测量这些数据,而不要测量这些位置,或是他会看到哪些数据是相关的,哪些数据是不相关的。而現在我想问你们的是如果我收集到这些稀疏的数据后,我們要如何去重建原先的東西。如果把这个信息以线性的方式进行测量,然后如何对它进行一个重新的构造呢? 让我们看一下压缩传感知的概念是什么。我们要把未知的信号,也就是我们要获得的信号,由表示为 AK 。在压缩感知中, AK 指的不是一个像素而是一个波型。我们希望它越不连续越好,越扩散越好,而我所要做的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获得图像信号的信息。我当时在大学里演讲并展示了我这样的想法后,大家都感到十分奇怪。经由这样的方式收集到的信号是有局部性的,但是整个组合的波型( Waveform )却是具有全局性的,把这些信号联系起来,完全是全局性的信号,每个感测都记录著信号的位置,但是它还是一个比较混乱的现象。我们再来探究一次这个疯狂的提案,我们按照高斯分布来收集数据,而不是线性的,所以我们只会有少量的感测次数,而这些数据的相关性非常低。我有几个来自中国的学生,他们问我像这种的不确定系统的分析,要如何下手?而右手边这些稀疏性的分布曲线代表著什么意义呢?,我要先来找这些系数大,也就是有代表性的系数,但是所有这里边写的这样一种信号,都叫做非零的系数。我们知道解决这个问题的算法,但却需要指数级增长的计算时间,来获得这样一个变化。通过采用一些数据,把其它数据最小化。这些信号是稀疏的,有最小值的,来解决一些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的问题,这叫做线性编码,在我们这儿进行非常有效的计算。 下面来讲一些压缩传感最基础的东西。压缩的意思,是指比较先前及当前数据的差异,并记录下这些差异而减少需储存的资料量。对于压缩感知的问题比压缩难多了,像是我们要收集怎样分布的数据、如何收集、保留一些什么系数,从而得到最佳的结果。我们会得到一些机变,保留最大的,最有意义的系数在里头。我们可以做一些抽样,把最重要的保留下来。一个信号,我们知道它是非常好的,但这个信号完全是稀疏的,可能并不是我们要损失掉的。让我们看一个图片,这个图片把它的子波设计为零,这个子波有百万象素的,有100万的象素,我们进行9万次不连续的抽样,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情况,得到一个完全是最初的图片,而且不会失掉任何信息。 IMG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SPLAY: block" title="压缩感知,信号采集的重大突破鈥斺敿荅mmanuelCandes教授鈥21世纪计算鈥澊蠡嵫萁" name=image_operate_84661323868924491 alt="压缩感知,信号采集的重大突破鈥斺敿荅mmanuelCandes教授鈥21世纪计算鈥澊蠡嵫萁" src="http://s2.sinaimg.cn/bmiddle/4caedc7agb40d1c00fa71690" real_src="http://s2.sinaimg.cn/bmiddle/4caedc7agb40d1c00fa71690" 图2 压缩图片的示例 我们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对象,比如核磁共振的图像。来看一下这些系数, 6000个不连续性系数,我说我们只要看1800不连续的测量,让我们看有什么变化,让我们看看重建后的图片,这些图片是非常接近真实图像的,我们可以用少于三倍或甚至四倍的测量次数而得到一个非常接近的结果。 IMG title="压缩感知,信号采集的重大突破鈥斺敿荅mmanuelCandes教授鈥21世纪计算鈥澊蠡嵫萁" alt="压缩感知,信号采集的重大突破鈥斺敿荅mmanuelCandes教授鈥21世纪计算鈥澊蠡嵫萁" src="http://s15.sinaimg.cn/bmiddle/4caedc7atb4109237805e690" real_src="http://s15.sinaimg.cn/bmiddle/4caedc7atb4109237805e690" 图3 压缩传感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 有什么让我们惊讶的发现呢?它的感应是非常有效的,且为非适应性的。也就是说并不是给你提出20个问题,而且必须看你回答问题的答案之后我们才决定下一题的题目为何,我们不是这样的。我们的测量方式是提前就已经决定好了,我们不用去了解到底这些波型是如何组成的而是以比较被动的方式,我只是把一些信号关联起来,来优化,跟真实比较接近的优化,并不是现实的。第二个令人惊讶的是,可以通过一些可行的方式恢复这个信号。而第三个让我惊讶的则是這個方法非常鲁棒,这也是我今天所想与大家讨论的。把这个信号压缩,再重新解压缩,通过压缩感知来解决这个优化问题。 假设今天你手上有这个稀疏的波型以及经过压缩的信号,你要怎么得到原先的信号呢?答案就是解压缩。我也是一位数学学家,我想你们稍微了解一点我开发的技术,纯数学性的,压缩的感应、机制,抽样的机制,压缩的感应器,连续性,以及稀疏分布如何对应到传感数据的向量。我们要需要传感数据的其中几个特性,像是这个波型的不连续性以及来看一下这些抽样的切入点和顺序。它里面有很多的例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波形,有可能是非常多噪音的,也可能是随机二元的波型,还有一些选择,像是我选择一个频率,然后給我这个频率的一些相关系数,里面还有很多地方能加以考虑。我们抽样是随机的,而彼此的抽样是沒有相关性的,使用这样最小化一个公式來解这样一个等式,处理这样的一个未定义系统( Undetermined System )。这里边主要的定律,就是如果你的对象是稀疏的,有X度层次的自由度,也就是说大多数的系数为零,但其中有X个系数非零,只要收集次数大于 X*LogN 的测量就能保证我们可以通过准确的线性编码来恢复,所以你可以看到它的稀疏性是非常关键的,这个信号收集的方法只决定能多靠近真实的数据。这是最近的结果,是基于一般性的,这是我们开发的,如果在你的时间域里边,对有一些稀疏的信号进行抽样,可以这样去做。 IMG title="压缩感知,信号采集的重大突破鈥斺敿荅mmanuelCandes教授鈥21世纪计算鈥澊蠡嵫萁" alt="压缩感知,信号采集的重大突破鈥斺敿荅mmanuelCandes教授鈥21世纪计算鈥澊蠡嵫萁" src="http://s4.sinaimg.cn/bmiddle/4caedc7atb41096d0afa3690" real_src="http://s4.sinaimg.cn/bmiddle/4caedc7atb41096d0afa3690" 图4 密集型抽样信号的例子 看一个例子,我们这儿有一个密集型抽样信号,这个信号有这样的一个稀疏的频谱,这个频谱是非常稀疏的。我可以跟你们解释抽样是什么,这样一个数据点,最终我们只要进行很少次数的抽样。这里边不要忘记,也许我涉及到这些稀疏的频谱,要把它尽可能的缩小,然后来恢复重现,可以有这样一个线性的编制,跟最初的信号是完全一样的,这是我们所恢复的波形,得到的结果是我们通过这些抽样,做一些优化,来发挥重要作用,而这些主要跟自由度有关。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把它最小化,会不会带来一些灾难性的结果?会不会得到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信号,这也是为什么我要把能量最小化到零。 下面做什么呢?做一些应用。开始之前我想说,我们压缩感知有很大的工程团队,以及科学的研发工作,然后我们的群体汇集了数学家、统计学家、电路设计学家,还有一些生物医学、影像,包括一些工程,和数学领域结合在一起。 第一个例子,来自于MR,就是核磁共振。我跟你们讲的都是真实的,我想给你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它是在斯坦福大学的医院里边发生的,有一个男孩,他才两岁,他的健康问题很严重,几个月之前,终于找到捐献的器官来置换这男孩衰竭的肝,但医生对于这男孩的器官是否已经被堵住了这个问题非常关注,非常担心。必须要进行一个高分辨率的扫描,但这个扫描是需要时间的,你得知道这个扫描的过程是非常缓慢的,MRI是非常好的核磁共振获取方式,可以看到其他很多的信息是他种扫描方式所无法得到的,像是CT无法分辨里面的细胞组织是死亡或是活著的。 我们回到这个故事上来,这个两岁的小孩,他来自斯坦福大学医院,MR对这个孩子来说是非常复杂的,他需要做高分辨率的扫描,,如果一边扫描一边呼吸,这个图像就比较模糊了,不能老呼吸,所以这个动作,或任何别的的活动,都会影响到扫描的效果。怎么办呢?必须让他憋着气,不让他喘气,要憋气两分钟,这样才能正确地扫描。两岁的男孩,如果两分钟不呼吸的话,会给他的肝部带来很大问题,所以我们要加速这样一个扫描,从而让MR对小孩身体不造成影响。这些比较复杂数学图形,用这样一个影像,有两个变量,进入到扫描里面,进行计算,会得到一些系数。我们要减少这个扫描时间,怎么抽样这些检验图像,跟那些MRI人讲,他们觉得是不可能的,它是一个规律,但结果是可以做到的,可以看到信息抽象的速度,而不是按照象素抽象。 这是第一个实验,实验开始做压缩传感,这里边有一个恢复原始图像,很多数据是被忽视的,我们需要加速提高6倍, 在斯坦福大学医院是可以做到的,在医学的基础上,我们看到这个数据不是稀疏的,我们要最小化,如果要这样做,要完全重建一个图像。在斯坦福大学以及其他的相关机构,需要跟我们结合, Clinical Coses ,他是斯坦福大学一个教授的助理,他用一个系统来加速扫描速度。 IMG title="压缩感知,信号采集的重大突破鈥斺敿荅mmanuelCandes教授鈥21世纪计算鈥澊蠡嵫萁" alt="压缩感知,信号采集的重大突破鈥斺敿荅mmanuelCandes教授鈥21世纪计算鈥澊蠡嵫萁" src="http://s16.sinaimg.cn/bmiddle/4caedc7atb4109a58d11f690" real_src="http://s16.sinaimg.cn/bmiddle/4caedc7atb4109a58d11f690" IMG title="压缩感知,信号采集的重大突破鈥斺敿荅mmanuelCandes教授鈥21世纪计算鈥澊蠡嵫萁" alt="压缩感知,信号采集的重大突破鈥斺敿荅mmanuelCandes教授鈥21世纪计算鈥澊蠡嵫萁" src="http://s2.sinaimg.cn/bmiddle/4caedc7atb4109a5aaa41690" real_src="http://s2.sinaimg.cn/bmiddle/4caedc7atb4109a5aaa41690" IMG title="压缩感知,信号采集的重大突破鈥斺敿荅mmanuelCandes教授鈥21世纪计算鈥澊蠡嵫萁" alt="压缩感知,信号采集的重大突破鈥斺敿荅mmanuelCandes教授鈥21世纪计算鈥澊蠡嵫萁" src="http://s4.sinaimg.cn/bmiddle/4caedc7atb4109a66a773690" real_src="http://s4.sinaimg.cn/bmiddle/4caedc7atb4109a66a773690" 组图医学影像中的压缩细节 左手边有一些图像,是通过传统扫描技术获得的,右手边可以更加准确,更加细致的看图片,这是8倍的,获得非常可靠的影像,有很多医学影像,图片,这里面有一些压缩细节。有很多箭头,指示一些细节,显示肝损伤的情况。然后会赶上很多工作,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去减少这种化合物,是8倍的减少,但同时我们可以获得清晰度非常高的图像,从而有助于医生的诊断。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肝损害的案例,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只让病人停止呼吸30秒,而不像以前那样停止呼吸两分钟。主要是因为我们可以加速信号获取的过程,这就是我们谈到的压缩感知,压缩感知可以获得压缩的图形,这样很快的可以获得影像,医生就可以做治疗。这是一个把数学的理论,带到实际临床医疗诊断的应用。 第二个应用,我们开发了一种设备。所有这些都是来自于基金,他们需要开发一个设备,来进行2000兆赫兹频谱里的信号采样,但要收集这些信号的方式就是以频谱两倍的次数进行采样,也就是4000兆赫的采样频率,我们看到信号的频段越来越宽,当信号频段越来越宽的时候,我们就必须相对地提高采样频率,但是要以这种速度来采样是无法达到的。我们知道信号的频谱,我们看到左边更多的信号,以及右边的信号。若是想要得到这种较为尖锐的结果,这个采样的速度和总的带宽是没有关联的。所以这种想法影响了我们实际的模拟转数字的这种数字的转换器的设计,我们看到了很多新的芯片开发出来,他们是想把这种压缩感知做到硬件里,我们所做的一件事情是我们开发了芯片做硬件级的压缩感知,这就是其中的一些芯片。我想传达的信息就是还有很多在这个领域所做的一些工作,这里头是一些比较重要的芯片设计。 再看一下这些芯片,这些芯片可以用于什么领域?可以以一种更快的速度进行高宽带的信号采样。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架构,其实比较简单。工程师告诉我们,我们无法以原始的方法进行信号采集,但我们可以改变它的波动性,可以通过混合器来做。这个架构我们有输入的高频无线电波,比如说他把信号进行的是一种+1、-1,我们把所有这些系统集成起来采样。我们的芯片就是做这种工作,它所做的就是压缩感知所做的。如果从数学的角度看,当你这样做的时候每一段都是一个随机的序列,我们给这个实验室展示了这样一点,只要我们有一定信号的自由度,我们这样做就不会丢失信息。我们有很多应用像是关于医学方面,有很多电路板的设计采用我们这个理念,这已经成为传感器的应用。这也是一个受到影响的领域,在很多领域都用到了压缩感知,我们知道压缩感知可以带来系统性能的提高。比如说开发了百万象素的照相机,现在有很多摄像头,不光是给你图像,而且给你波长的信息,这样我们就可以降低对整个硬件系统的需求。还有聚焦,加速聚焦速度,我们还可以看到多颜色,甚至还可以有这种压缩银光,有显微镜的效果。 下面我来描述一下一些在机器学习计算机领域对于压缩传感的研究,我的这些同事来自微软研究。这些系数重现用于面部识别,我们看一些人的脸部,如果你看到另一个人,尽管在不同的时间下,我们看到每一段都有相关的象素,它们应该是有关联的。同样一个人的脸在不同的光照下,是一种低秩的结构。我们有这样一个主体,同样的人在不同照明下的图像,我们就可以组成一组数据的矩阵。根据这个理念,我们有新的测试图像,可以应用系数重建来做,它有自己的系数,通过看他的主要的系数我就能知道这个人是怎样的。如果你给我这样一个测试影像,我就把它做一种组合,所有我数据库里这些图像的组合,我要去确定人脸的身份,这张人脸他是白种人。我可以通过系数的取值,看出一个非常干净的画面和比较粗的画面之间的差别,我还可以做一个 VIA 的等值。我们把它作为一个矢量来看,1是代表错误,如果这样做,他们发现这一个非常让人惊喜的结果,这样的方式能非常准确的预测这个人会是谁,如果把这个图形以这种方式呈现出来,非常好,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向量,然后我们选择同样的图像,就可以获得一系列的向量,这个图像可以进行重新的恢复,以获得一个非常精确的画面。我们看到X的技术,再加上Y的技术,就可以获得很清晰的人脸的图像。 他们将这个概念用于人脸识别,如果他们建一个标准的图像数据库,然后来运行这个算法,来校正这个数据。这一组结果是展示这些简单的算法的性能,他们发现你看到这种校正识别,可以实现60%象素校正。这个时候大家就非常兴奋了,如果有60%的校正系数的话,就可以做很多事情了。 我们谈一些方向问题,我们发展的方向。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这是美国知名的问题,相信你们之中有人关于机器学习领域的会知道关于这样的问题,我们有这样一个数据库,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电影,我们看到对这些电影的评级可以从1到5,1是最差,5是最好,每一个用户都是对很多电影进行打分,所以我们就要来猜一下这个用户,就是说这个用户他还没有看到这个电影,你猜一下这个用户会对这个电影打几分。比如说我们知道这个用户的偏好,这样你就可以建立一个非常高效的预测系统,有一个非常大的数据矩阵,非常稀疏的矩阵,可以从中看到一些已经打出来的分数,我们来进行一个预测,他就是这样一个数据矩阵,我们这个数据矩阵其中有几个是固定的,还有一些是不固定的,有些是缺失的部分,所以看起来这个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根本无法回答,但是有一些是已知数,但大部分是未知数,我们怎么来算这个问题。所以我们看一下这和压缩感知要解决的问题是类似的,我们需要什么?需要一个结构。到底我们要做什么结构呢?我们做的这个结构,假设这个数据矩阵它也是一种系数,它不稀疏,我们看到这个结构是录入已知数的,是并不为多的,如果这些未知的矩阵数,也有进行这样一个结构,所以接下来我们看到了一些,已经给出的电影的评级分数,所以未知数比较多,我要去获得一致的样式,我要去找到最低评级。事实上,这个问题比我刚才谈到的影像的问题更加复杂,因为有一个时间的问题,我们要加入一个维数,我们怎么办,我们要去做一个替代算法,我们要把这个L最小化,就像我们在压缩感知上一样,如何用非零进行补充,我们可以恢复一些结构,通过我们在电脑影像方面的方法。下面我放一段视频,这个视频是要做物体跟踪的,通过这样一种建模,这是大堂的监视录像,背景并没有改变,而人在中间持续走动,我们即时地要去分解这些视频,然后恢复一些背景,我们将移动物体和背景分开,我们再放一遍,所以它会自动分辨物体并跟踪移动物体。回到这个幻灯片,确实,我们用了很多工作,使用维数建模。 我来总结一下,我介绍的这种压缩感知,是非常一种有用的协议。如果你们有一些数学方面的点子,来更好的帮助比如说小孩的治疗方案,还有电脑成像学,还有视觉学,确实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我欢迎你们和我们研究人员共同开发数学的算法,来改变我们行为的方式。我们一起来开启这场事业吧,谢谢。
38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地球观测碳战略
miran 2011-11-16 08:46
地球观测碳战略 文章来源: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发布时间: 2011-11-11 编者按: 130多个政府及国际组织正在准备在2015年建立完成“地球全球综合观测系统 ”(Global Earth Observation System of Systems,GEOSS), 目前地球观测组织 (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GEO) 的碳研究团体正在制定“全球综合碳观测系统 ”(Integrated Global Carbon Observation System) 的规划。近期公布的《地球观测碳战略 》( Earth Observation Carbon Strategy ) 概括了目前为止在这个系统方面的远景及工作成就。以下对这一战略的远景、观测核心要素及未来发展做一简要介绍。 1前沿 认识到改善地球观测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通过地球观测组织(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s,GEO),130多个国家与国际领先组织计划将在2015年前组建完成“地球全球综合观测系统”(Global Earth Observation System of Systems,GEOSS)。这些国家与组织分别在地球观测系统方面对GEOSS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他们开发出共同的技术标准来收集信息,并推进地球观测与数据的免费共享与发布。 利用标准计算法则、变量及单位,GEO计划提供全球一致的世界、国家及区域范围内的数据集,同时也计划开发综合模型将全球碳观测无缝衔接到一起。主要活动包括:①建立几个区域范围的参考试验基地;②对观测需求及相关产品进行合并;③协作观测,包括长期连续性的需求;④在一些基地进行工具与方法的协作评估;⑤参考数据集提供的协作;⑥改善观测、数据集、工具及技能的可获得性。其另外一个主要活动是基于空间的温室气体观测应用的培育、下一代温室气体监测任务中合并数据的需求。 2人类对碳循环的干扰:目前现状 大气中CO2与CH4的浓度比过去2000万年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高很多。每年,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量连续呈现出指数增长趋势。2008年预计为87亿吨。预计近些年来每年通过森林砍伐及土地利用变化而排放的碳为5~25亿吨。在2000—2008年间,排放总量与人均排放量大幅增长,新兴经济体国家对增长的贡献是最大的;煤炭的燃烧是排放量增长的最大来源。 3全球综合碳观测系统的远景与基本要素 “全球综合碳观测系统”主要用来支持两大碳政策的实施:一是建立完备的碳跟踪系统;二是在不同尺度范围内建立准确的碳预算。 全球综合碳观测系统的远景建立了两个互补的观测组织来监测每个地球系统要素中的主要碳汇(图1)及这些碳汇中的交换通量。因此,系统中将会包括每个要素中的碳含量观测及这些要素中的相应交换量。 图 1全球碳循环及全球综合碳观测系统的要素 3.1科学性方面的突破及与全球综合碳观测系统相关的政策 全球碳观测综合系统与分析系统需要将较小规模的人为排放与巨大的自然碳汇与碳源区别开来。同时也要在全球与国际范围内监测特定气候减缓措施短期与长期内的一致性。这需要区分碳排放的种类与来源,如区分出化石燃料与非化石燃料来源的碳排放、跟踪农业与森林碳汇。开发与实施这样的系统需要多方的协作努力,需要不同的合作组织来共同支持仪器的开发、数据与模型的调节、持续观测、质量评估与控制、数据同化、数据库管理、碳循环模型、化石燃料清单、大型计算资源、决策支持分析、系统工程等工作。 全球地图中CO2与CH4地表通量的空间分辨率大小取决其最终的用途,对用于全球研究的反演模型来讲,最终的空间分辨率应该是陆地为10km,海洋为50km,时间分辨率应该是一周或者更短时间。这可以从全球碳循环综合观测的协作系统以及数据同化、大气输送模型的重大改进及陆地与海洋碳循环过程中获得。在未来10年的短期目标中,使得每月地表通量的空间分辨率达到陆地100km,海洋500km应该是可能的。 3.2核心观测要素 3.2.1大气方面 (1)在全球网络的至少1000个地面站内,对CO2与CH4进行高精度的地面原位观测及航空观测,范围覆盖所有热带与北方生态系统及脆弱的海洋区域。 (2)作为原为观测的补充,对CO2、CH4、N2O、O2、N2等进行同位素的比例评估,以此评估陆地与海洋中各种气体汇的比率并对这些气体汇进行定位。 (3)通过全球卫星观测,概括大气中CO2与CH4的垂直与水平分布。 3.2.2海洋方面 (1)通过全球海洋CO2通量测量网络,研究船舶、自动漂浮浮标等载体进行协作,测量大气与海水中的CO2气压差。 (2)作为对沿海海域CO2气压差观测的补充,要求有各种平台(固定台站、常见的船舶试样地带等)的配合。 (3)全球范围内,测量海洋中的碳溶解浓度,以10年时间为间隔,评估由人为原因导致而溶进海洋中的CO2的量。 3.2.3陆地方面 (1)利用涡度协方差(eddy-covariance)技术,对生态系统的气体通量进行原位观测,在典型地区观测CO2、水汽、热量的通量。在湿地与稻田区,CH4的涡度协方差通量观测也应该进行。在全球范围内,应该布置500个气体通量观测站。 (2)应该建立空间与全球性的森林与林地生物量分布清单,通过高分辨的遥感技术,以最低的5年时间为区间范围,每年进行原位测量。一些关键的控制性指数如氮含量、叶面积指数等也应该测量。 (3)应该建立土壤表层废弃物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与全球分布清单,以10年时间为间隔进行原位观测,同时包括营养成分及可分解性的测量。 (4)对永久冻土、泥炭地、湿地有机碳汇向基岩沉降的空间分布进行原位或遥感观测,测量以10年时间为间隔,但在一些变化大的地区可以缩短时间间隔。监测这些碳汇中由于泥炭地火灾或者永久冻土土地坍塌等原因而导致的碳突降性损失。 (5)碳收获量观测。如同农产品及林木产品收获一样,碳的收获就是指泥炭或者生物量的收获及以能源产品方式的利用。 (6)观测水库、湖泊、淡水沉淀物场所中碳含量的变化。 3.2.4卫星观测 卫星观测合作,需要有长期连续的观测作为支持,通过模型,提出一些基本辅助变量来评估地面—大气中CO2通量的全球估测。这些基本的辅助变量包括: (1)海洋水色与海洋生态系统组成; (2)海洋物理状况; (3)土地覆盖、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变化; (4)湿地面积; (5)火灾及其它生态系统干扰; (6)陆地生态系统生态状况的变化; (7)永久冻土地区及其动力学; (8)与化石燃料相关的卫星信息。 3.2.5数据集综合 (1)化石燃料排放CO2与CH4的全球地球空间信息及其时间变化,包括部门信息及不确定性; (2)生物量燃烧排放的CO2与CH4的全球地球空间信息; (3)垃圾掩埋场排放CH4、食品与林业产品生产中排放的CO2的地球空间信息; (4)利用各种尺度下的气候与天气变化来准确模拟大气传输过程,利用反演模型,在大气模型中模拟相关尺度下海洋与陆地的CO2与CH4通量及其变化。 3.2.6数据归档 综合的数据存档包括数据质量监测评估与数据集成。 3.2.7集成与评估系统 依靠不同国家的专家网络,建立国际碳办公室,对全球碳预算、区域CO2通量的详细信息及其驱动力、全球CH4的源汇分布等进行定期、快速的跟踪集成。 4面向未来的全球综合碳观测系统 4.1目前及变化中的碳循环观测 在过去10年中,碳循环观测系统通过各种计划与项目而得到了发展。通过建立新的原位监测点及样点、建立基于空间的遥感平台等方式,监测的空间覆盖范围也得到了扩大。 目前观测系统的空间与时间覆盖范围如图2所示。在一些案例中,指标初级生产(如海洋水色、吸收性光合有效辐射分量(FAPAR))的卫星观测将指导基于过程的模拟。深海中溶解无机碳的时间序列观测可以跟踪海洋的碳汇,而海洋表面无机碳的时间序列观测则可以帮助评估海洋通量年际变化的影响,如引起的厄尔尼诺事件等。 图 2时间、空间尺度综合观测需求 4.2大气方面 4.2.1原位地面观测网络 可以利用大气反演模型来观测CO2浓度,确定地面通量。反演模型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技术,已经证实可以提供全球、大洲尺度的通量信息。但是,在一个国家尺度范围内,非常稀少的大气原位观测网站会限制源汇观测的模式。因此,密集、广布的大气观测网站应得到持续增加,以此促进国际甚至区域的通量评估。 4.2.2WMO-GAW的协作作用 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全球大气观测计划(GAW)为大气碳循环观测与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综合方法(图3),也为大多数国家碳的监测组织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国际框架。全球大气观测计划的观测网络协作工作对成员国的监测组织做出了重要贡献,包括中心校准实验室(Central Calibration Laboratory)对CO2、CH4、N2O等气体的初始标准的维持、世界气象组织提出的温室气体全球参考标准(WMO World Reference Scale)被国际度量衡局(Bureau of International Weights and Measures,BIPM)所认同等。 图 3WMO-GAW实施的综合全球大气化学观测战略 但是,有一些新的原理改善了观测的频率与质量,如技术的开发(如光纤腔衰荡光谱(cavity ring-down spectroscopy))为温室气体分析人员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仪表校正;可以进行连续分析的高塔装置在数量上不断增长。精确的CO2传感器的开发,可以在远程进行自动操控,这种传感器可以装置在商用的航班上,并可进行持续的气体分析,可以定期提供不同航线中对流层上部样带区的大气状况。这样的CO2观测常常作为研究项目的部分工作来做。大气中这些相互补充的观测措施如图4所示。 4.2.3卫星 CO2与CH4浓度的卫星观测对改善原位观测网络覆盖的范围非常关键,特别是在那些存在覆盖障碍的地区。NASA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所提供的红外波段再分析数据可以用来评估对流层中层所含有的CO2。对CO2与CH4的红外观测同样可以获得对流层中温室气体排放的源与汇,获得的温室气体垂直分布信息可以大大改进大气的传输模型及反演模拟。 图 4介于地面网络与卫星间的大气温室气体垂直、连续观测 4.3海洋方面 准确计算出海洋中大气—海洋的CO2通量,对海洋表面的数据集及三维深海数 据都是非常必须的。 4.3.1海洋表面数据的测算 高质量的海洋表面CO2分压(pCO2)测量工作是必须的,同时也要测量同一地点大气的CO2分压,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大气—海洋的CO2通量。海洋碳变化方面需要测量的数据有总体的溶解无机碳与碱度,这些测量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间隔内完成。随着季节的更替及相关温度、盐度、洋流、生物生产量等的变化,海洋表面的CO2分压是不同的。在过去10中,海洋方面通过船舶、浮标等的观测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巨大的增长。国际海洋碳协作计划(International Ocean Carbon Coordination Project,IOCCP)在海洋观测系统的水文地理、CO2分压测量、O2观测等方面起着引领性的协作作用。 4.3.2深海调查 三维海洋碳数据由同一地点测量的总溶解无机碳数据、碱度数据组成。人类对海洋碳的影响,可以单独利用海洋碳同位素测算,而海洋氧气的测算要用大气中O2与N2的比率来测定。海洋水色、风应力、温度、其它物理、化学及生物变量的测量也是必需的,特别是在那些原位观测数据量极少、对海洋碳观测变量又有限制作用的地区。 4.4陆地方面 4.4.1涡度协方差通量网络 陆地表面有着自然的异质性,在陆地通量原位观测站模拟其生物过程行为存在一定的困难与挑战。通量网络计划(Fluxnet project)是一个区域性的通量网络协作计划,其目的是综合集成全球的数据。涡度协方差观测塔的数量增长非常大,从2000年的100个增加到了2009年的600个,各个大洲(除南极洲外)的观测网络也有了巨大的增长,主要的区域性的通量观测网络有Ameriflux、Asiaflux、ICOS-CarboEurope、CarboAfrica等。 4.4.2森林与土壤反演 许多国家都有跨度几十年的国家森林普查,这些普查中包含大量样地的基础数据,但却不包括许多森林的生物群系信息。这在发展中国家更为普遍,这样的数据信息非常少甚至没有。此外,很少有发展中国家能够定期、按时提供国家森林普查结果。国家对现有森林生物量的普查主要是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协议》(UNFCCC)提供一些基础数据。在一些案例中,原位森林普查信息是利用遥感信息对森林植被类型所做的斑点状的国家统计。提高森林普查数据对碳的监测有着很大的帮助,此外,土壤、枯木、落叶等中的碳测定也很需要。 4.4.3土壤碳 过多国家都在开展土壤调查,这对量化土壤中的碳含量提供了便利。最好的调查样本国家是在数千米长的栅格内,每隔10年再重新调查一次。这样的调查可以反映出由于气候或者土地利用变化而导致的气候变化。但是,大多数此类的调查得到的数据质量非常差。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土壤类型的各种调查工作都在开展,并建立了世界土壤地图(FAO-IIASA)。但不幸的是,在建立持续、标准、具有地理参考价值的森林生物量与土壤碳普查方面,工作仍然没有完全展开。因此,利用不同方法全面进行普查与分析,以便对碳进行综合分析是非常关键的。 4.5化石燃料排放 要理解目前的全球碳循环状况,就必须准确理解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所产生的扰动后果。我们不仅需要测量全球、年度的化石燃料排放总量,还需要量化相同时空尺度范围内随其他过程而产生的通量分布状况。这意味着量化排放的目标要以日为时间尺度(甚至包括每日的变化量,如地面传输)、以1km为空间范围进行量化,包括点源(如电厂、工业场所等)排放的地理参考信息。 4.6陆地与海洋表面遥感 对陆地与海洋表面特征进行遥感被证明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陆地来讲,我们有自1980年以来的长时段序列的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是来源于高级甚高分辨率辐射计(AVHRR)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来源于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MODIS)、地球资源卫星(Landsat)及法国SPOT卫星等的数据。新的数据产品主要有同样来源与遥感数据的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系数(Fraction of Absorbe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FAPAR)。FAPAR在高时空分辨率的陆地碳通量评估模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5未来需求 5.1大气方面 5.1.1地面观测网络 地面观测网络方面的需求主要包括: (1)在已经进行观测的区域,扩大大气原位观测的网络数量; (2)在现有观测网站,使原位观测准连续性数据的数量有所增加; (3)充分利用新的多组分气体分析仪如总碳柱观测网络(TCCON network)等。 5.1.2航空器观测 航空器观测的计划大多在商业航班上开展,如日本航空线路上的飞行云(CONTRAIL)计划、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线路上的CARIBIC等,由数个航空公司组成的IAGOS航天器预计将扩大到全球范围内。 5.1.3未来基于地面的网络 为了获得未来区域通量的数据,需要在各个州部署地面观测网络,并以垂直观测台站作为补充。这些台站的空间距离应该为200~300 km。在海洋上,更应建立连续性工作的台站,以此取代间断分离的样本台站,台站分布密度要比陆地低。 5.1.4温室气体浓度的卫星观测 卫星观测将产生有效的碳观测系统。未来,相比长期的航空飞机观测及基于地面的遥感观测来讲,从卫星观测中获得的数据对于建立时空模型非常关键,并有利于校正航空飞机及个遥感观测中获得的数据。目前来讲,卫星观测是获得全球覆盖数据的唯一手段,但还需进一步提高精度。 5.2海洋方面 5.2.1地面CO2分压 尽管观测网络在不断增加,但区域及流域范围内仍然没有充足的地面CO2样本数据。流域范围内及全球海洋表面的CO2分压及大气—海洋通量地图通常是用各种插补的方法来进行评估的,包括来源于卫星的参数与再分析数据,神经网络分析方法也常常被用于该评估中。在过去的几年中,商业船舶中安装的地面CO2分压(海洋表面、大气、温度与盐度)观测密度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5.2.2水文地理学 为了满足水文地理学的科学目标,需要进行两项调查: (1)10年尺度的全流域调查; (2)10年尺度的更高精度的样点调查(2~3年重复一次)。 5.2.3时间序列 海洋碳观测方面很少存在有时间序列的数据。虽然观测提供了大量有用的数据,但一些观察较好地区的覆盖情况却又较差。对于海洋碳循环来讲,欧拉时间序列是长期气候观测的先决条件,同时也可以创建更好的过程来理解海洋碳循环。到目前为止,仅有非常少的一些自动深海监测在时间序列上做了些工作。 5.2.4自动台站的氧气监测 氧气观测,特别是在Argo浮标上的氧气观测将大大帮助区分由自然与生物因素导致的大气—海洋碳通量的区别。在大陆边缘区域的海洋氧气观测更为重要,在这些地区,人为排放的营养物质输入海洋并在全球变暖的过程中对海洋产生缓慢的影响,将导致更多的海洋地区成为低氧区域。 5.2.5海洋水色 海洋水色数据已经成功应用到物理生态模型上。但是,提高海洋水色的监测是与叶绿素及初级生产数据密切相关的。海洋水色数据也有可能用于评估生物输出生产,这对任何与生物碳循环相关的净大气—海洋CO2通量非常关键。在从沉积物捕集器中直接采集的通量数据与遥感数据的合并方面,目前还存在着较大的挑战。虽然沉积物捕集器中的数据存在相当大的系统性错误,但却在分析离子碳随季节溶解变化方面极其有用。 5.3陆地方面 5.3.1通量中的涡度协方差与过程控制 涡度协方差与过程控制方面的主要要求有: (1)提高整个通量观测网络中的数据获得; (2)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土地利用状态(包括对生态系统的扰动),提高通量网络的覆盖范围; (3)使核心与支撑性观测场所的分布合理化; (4)开发空间缩放技术,以便应用范围广泛、具有异质性的景观数据; (5)在空间推算方面,有效应用遥感信息数据。 5.3.2森林与土壤普查 要创建连续、标准、具有地理参考价值的森林生物量普查数据,就要求有各种不同的数据收集方法与分析方法,生物量评估的标准方法主要有: (1)各个地区基于概率的采样; (2)统计应包括最小、最大、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偏差、评价方案、样点数量等。 (3)生物量要包括干材、根、叶、枝等; (4)异速生长林木设计能比森林木材生产更好地评估碳含量。 5.3.3森林碳追踪 森林与碳监测系统方面最重要的几项包括: (1)提高中分辨率卫星数据的持续获得性,对森林面积进行年度监测; (2)定期、原位的土地利用信息可以确定出过去的森林采伐土地利用信息; (3)原位森林生物量与结构的测评; (4)依据当地状况,对生态系统碳模型进行参数化,评价当前的状态并预测未来的碳含量; (5)建立空间数据结构,利用GIS与web传输系统来传递数据; (6)建立改善生态系统模型的持续性计划,将普查与遥感综合起来; (7)对结果进行网络报告; 5.4化石燃料排放 化石燃料排放方面的主要的要素包括: (1)改善具有地理空间与时间特征的化石燃料排放信息的可获得性; (2)改善排放量随时间变化的数据的界定; (3)定期对化石燃料排放的地图与目前趋势进行再分析; (4)建立空间数据结构,利用GIS与web传输系统来传递数据; (5)利用持续性计划改善化石燃料排放地图绘制与综合; (6)对结果与精确的评价成果等进行网络报告; 5.5横向碳通量 横向通量监测的方面主要包括:地下水、地表水与河流径流、农业与林业收获中的碳含量等方面。 6综合:将各个系统整合到一起 将各个系统综合起来的目标主要是:(1)进行空间综合,将不同区域项目的观测结果结合到一起;(2)确保碳循环监测中重要过程的完整性;(3)进行时间方面的综合,提供长序列的数据改善模型的预测,并评估决策的影响;(4)过程的综合,将单个数据综合到一起,根据大气、海洋、陆地与社会经济数据,持续评估碳循环平衡的推断。全球数据综合系统如图5所示。 图 5用于提供温室气体源汇地图的全球碳循环数据同化系统 原文题目:GEO Carbon Strategy 来源: http://www.globalcarbonproject.org/misc/JournalSummaryGEO.htm 资料提供: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材料科学领域TOP100科学家
热度 4 Sibiling 2011-11-3 19:00
世界材料科学领域 TOP100 科学家 依据 2000-2010 年间所发表研究论文的引用率,汤森路透集团在上月初发布了全球顶尖 100 位材料学家榜单。共有 15 位华人科学家入选,其中榜单前 6 位均为华人。本期报告以表格的形式,对这 100 位科学家的研究方向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基于 ESI 统计数据,汤森路透集团于 3 月 2 日发布了 2000-2010 年全球顶尖 100 位材料学家榜单。依据过去 10 年中在材料科学领域(基于汤森路透集团 ESI 的学科分类体系)所发表研究论文(包括 Article 和 Review )的篇均被引次数,这一榜单选出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 100 名材料学家(入选者文章数不低于 25 篇)。共有 15 位华人科学家入选这一榜单,其中榜单前 6 位均为华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杨培东教授位居第一。 按国别分布,这 100 位材料科学领域的科学家有 48 位来自美国, 11 位来自德国, 8 位来自英国, 4 位来自法国、荷兰,来自澳大利亚、中国、韩国和瑞士的有 3 位,来自比利时、俄罗斯、瑞典的有 2 位,奥地利、加拿大、丹麦、爱尔兰、以色列、日本、葡萄牙、中国台湾各 1 位。 从所属机构看,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有 5 人、帝国理工学院 4 人、麻省理工学院 4 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3 人、斯坦福大学 3 人、剑桥大学 3 人、荷兰格罗宁根大学 3 人、马尔堡大学 3 人、密歇根大学 3 人。 表 1 对这 100 位材料科学领域科学家的研究方向做了简单介绍。 表 1 材料科学领域 TOP 100 科学家的研究方向 排名 科学家 (所在单位) 文章数 总被引次数 研究方向 1 杨培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36 13900 半导体纳米线、纳米线光子学、纳米线基太阳电池、太阳能转换为燃料用纳米线、纳米线热电学、纳米线电池、碳纳米管纳米流体、等离子体、低维纳米结构组装、新兴材料和纳米结构合成和操控、材料化学、无机化学,以及低维纳米结构在光电等能源领域中的应用等 2 殷亚东(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32 6387 纳米结构功能材料、纳米器件、无机纳米胶体合成与表面改性、自组装方法、纳米电子和光子器件、复合纳米材料、生物医用纳米结构材料、纳米催化剂、胶体与界面化学、纳米加工利用方法、光子晶体结构磁响应、可回收的复合纳米催化剂、生物相容性纳米晶制备、生物分离用纳米团簇等 3 黃暄益(台湾清华大学) 34 5439 无机纳米结构控制合成、金纳米粒子、氧化物纳米线、氮化镓空心球、金属氮化物纳米棒、有机硅薄膜、新型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纳米结构、核壳型纳米复合材料、纳米结构自组装等 4 夏幼南(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 83 11936 纳米材料合成化学与物理、纳米材料在电学、光学催化剂、信息存储、光纤传感器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光学成像用金纳米笼造影剂、纳米材料集成与智能聚合物、空间 / 时间分辨率控释相变材料纳米胶囊、静电纤维在神经组织工程、药物释放、干细胞、肌腱、现场修复插入骨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在提高太阳电池、燃料电池、催化转换器和水分离设备中的应用 5 孙玉刚(阿贡国家实验室) 37 5231 由金属、半导体、氧化物和复合材料组成的功能性纳米结构设计和合成;燃料转换用低成本稳定等离子光学催化剂和非负载型催化剂设计和合成;低成本高性能光伏器件用铜铟镓硒纳米粒子设计与合成;太阳能、薄膜和高容量电池、柔性电子产品和传感器、新一代锂电池中非常规技术开发等 6 吴屹影(俄亥俄州立大学) 74 9590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燃料电催化剂 7 Jan C. HUMMELEN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 38 4643 富勒烯化学、光化学、分子材料在光伏技术中应用 8 Alan J. HEEGER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49 5788 半导体和金属聚合物,主要关注聚合物场效应管中的 栅 诱导绝缘体 - 金属 相变 ,以及低成本塑料太阳电池。当前研究领域还包括用于探测具体 DNA 序列、特异性蛋白质以及生物小分子的生物传感器 9 Oomman K. VARGHESE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28 3021 钛基纳米管阵列在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中的应用 10 Catherine J. MURPHY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31 3313 无机纳米粒子的制备与功能化;基于金纳米棒的细胞成像、化学传感和光热治疗;纳米颗粒的环境影响 11 Michael D. MCGEHEE (斯坦福大学) 26 2651 有机半导体、纳米结构、太阳电池 12 Christoph J. BRABEC (德国埃尔兰根 - 纽伦堡大学) 43 4242 有机和混合半导体、太阳电池、半导体器件及其印刷和涂层技术、可再生能源用光电子器件、非破坏性成像方法 13 Stephen R. FORREST (密歇根大学) 25 2417 有机电子、光子集成电路、光子学材料 14 N. Serdar SARICIFTCI (奥地利约翰开普勒林茨大学) 74 6444 塑料太阳电池、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光物理性质、原位光谱电化学、有机场效应晶体管 15 Herbert GLEITER (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29 2440 纳米晶材料 16 Rodney S. RUOFF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25 2060 全球环境与能源、纳米材料及碳材料的合成与性质研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质研究、纳米操作与纳米机器人、生物医学新工具与方法等 17 Frank CARUSO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74 5589 粒子表面修饰、多层聚合电解质及复合膜、生物传感器、反蛋白石及大孔材料、密闭生化反应、空心球、粒子生物测定、药物释放系统等 18 Philippe DUBOIS (比利时蒙斯大学) 36 2628 聚合物和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转化、加工及应用等 19 Taeghwan HYEON (首尔国立大学) 37 2685 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尤其是生物医药和电子领域的应用 20 段镶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39 2825 纳米材料、器件及其在电子、能源、生物中的应用。特别是纳米级多组分、多结构、多功能的异质集成 21 Rachel A. CARUSO (墨尔本大学) 27 1948 多孔结构与光电纳米材料、环境化学材料以及组织工程材料的设计、合成与表征等 22 Galen D. STUCKY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72 5095 有机 / 无机界面化学如材料系统的功能分子的组装;无机物种和表面用于定义生物分子组件(如跨膜蛋白)和生物系统过程(如血液凝血级联化学和止血);化学品和燃料的制备;光催化纳米复合系统以及梯度材料等 23 Igor V. ALEXANDROV (乌法国家航空技术大学) 38 2555 纯金属、铜合金和复合材料在不同结构层次塑性变形过程的实验研究与计算机模拟 24 Nicholas A. KOTOV (密歇根大学) 36 2388 纳米技术、复合材料与薄膜、组织工程以及原子力显微镜的应用研究 25 Craig A. GRIMES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55 3626 在宏观、微观以及纳米层面上寻找合适的、低成本的材料来进行传感器设计与制造 26 Ullrich SCHERF (德国乌帕塔尔大学) 64 4099 高分子化学(共聚物光伏材料) 27 Andreas STEIN (明尼苏达大学) 47 2985 胶晶模板法制备三维有序大孔材料、纳米颗粒形状控制、中等孔径材料和分层多孔材料、光子晶体、生物活性玻璃和羟磷灰石结晶、锂材料和传感器、基于多酸有机衍生物的中孔分子筛、假形相变、方钠石和沸石 28 Subra SURESH (麻省理工学院) 64 4024 生物细胞和分子纳米力学、纳米材料、微纳压痕技术 29 Shaik M. ZAKEERUDDIN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洛桑分校) 27 1670 染料光伏电池 30 Ray H. BAUGHMAN (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 25 1503 纳米材料、光子晶体、铁电材料、材料表征、电化学过程及设备 31 Paul W.M. BLOM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 37 2,176 有机半导体物理 32 Jenny Nelson (帝国理工学院) 31 1821 分子半导体物理及其在太阳电池中的应用 33 David J. MOONEY (哈佛大学) 43 2512 生物材料在治疗性血管新生、肌肉骨骼组织的再生以及癌症治疗等方面的应用 34 邹祖炜(特拉华大学) 33 1915 材料科学、应用力学、纤维复合材料、压电材料、纳米复合材料 35 Iain MCCULLOCH (帝国理工学院) 30 1725 高性能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在开发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和有机光伏器件中的应用 36 Andreas GREINER (德国马尔堡大学) 30 1716 单体及聚合物合成、功能聚合物材料、聚合物金属催化、气相沉积聚合、聚合物结构和性能关系、液晶聚合物、碳纳米管、聚合物纳米管、聚合物纳米纤维、传感器用聚合物、先进聚合物加工等 37 Ferdi SCHTH (德国马普学会煤化学所) 60 3395 无机材料制备与表征,尤其是多相催化,高孔隙率控制表面材料、纳米结构催化剂;反应研究包括模型反应、能源相关转换、甲烷活化、生物质转化、氨催化分解和氢气存储等 38 Henning SIRRINGHAUS (剑桥大学) 39 2173 自组装有机分子和聚合物电荷传输、有机半导体显示、电荷运输分子尺度实验技术(电子传输、光纤光谱仪和扫描探针技术)、高分辨率印刷设备、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有机太阳电池 39 Samson A. JENEKHE (华盛顿大学) 27 1490 聚合物中的电子、光电、光子现象;共轭聚合物激发态和基态复合物的形成;高性能,高耐用的电子和光电子器件有机和高分子材料;人工合成自组装纳米结构、分子识别功能介观结构定向大分子自组装等 40 C. SURYANARAYANA (中佛罗里达大学) 33 1801 纳米结构材料、非平衡材料加工和性能、机械合金化、材料表征等 41 James R. DURRANT (帝国理工学院) 31 1669 太阳能光化学转换、太阳电池、纳米材料、太阳能转化为燃料和光催化、柔性电子等 42 Guillermo C. BAZAN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55 2960 可控聚合反应有机金属指示剂、聚烯烃合成与控制、有机半导体、共轭高分子聚电解质及其在有机光电器件中的应用等 43 万梅香(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29 1557 导电高聚物微管或纳米管的研究:分子设计和合成、微管或纳米管的结构表征、制备微管或纳米管的方法探索,尤其是无模板自组装法、微管或纳米管的形成机理、微管或纳米管的物理性能(光、电、磁)与结构关系;电磁功能材料在电磁屏蔽和隐身技术上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44 Pierre-Antoine ALBOUY (巴黎第十一大学) 28 1503 凝聚态物质组织和动力学、软物质、物理生物学交叉、 X 射线衍射和散射、聚合物、隔膜、有机薄膜等 45 Dietmar W. HUTMACHER (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 39 2092 生物材料、生物力学、医疗设备和组织工程;软骨、骨移植、三维细胞培养及其临床应用等 46 Anders HAGFELDT (乌普萨拉大学) 26 1385 介孔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主要关注不同类型光电器件的 介孔电极 的物理化学表征 47 Dago M. DE LEEUW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飞利浦研究实验室) 32 1704 有机半导体器件 48 Michael GRTZEL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 52 2763 介观材料中能量和电子转移反应及其在太阳能转换系统、光电器件和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49 任志峰(波士顿学院) 37 1963 纳米结构热电材料、热电能源转换;太阳能采集、碳纳米管、场发射、陶瓷 50 Mark E. THOMPSON (南加州大学) 28 1482 有机光电、有机发光二极管、纳米生物传感器、生物 / 非生物界面 51 Andrey L. ROGACH (香港城市大学) 34 1781 胶体半导体(量子点)和金属纳米晶体 52 Rinat K. ISLAMGALIEV ( 乌法国立航空技术大学 ) 37 1926 塑性变形处理后的纳米结构金属与合金的强度和延展性研究以及结构表征 53 Mats R. ANDERSSON ( 查尔姆斯理工大学 ) 28 1449 高分子化学,特别是聚合物在太阳电池方面的应用 54 Mietek JARONIEC (肯特州立大学) 54 2771 气 / 固和液 / 固界面吸附过程的传统热力学和热力学统计;能量不均匀纳米多孔固体 表面 产生的 吸附和色谱过程 的计算机建模; 多组分气液混合体 (包括含水稀溶液)的吸附平衡预测;气液色谱法理论;表面异质性、吸附剂的纳米多孔性和分形性质、催化剂和其他材料的先进数值分析方法;碳黑、活性炭、活性炭纤维、聚合物吸附剂、沸石、二氧化硅、氧化铝、二氧化钛、氧化锆等多孔材料的表征;通过热处理、注入、涂覆以及化学键接等方法对固体粒子进行改性研究 55 Fujio IZUMI (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 25 1277 无机材料、晶体材料 的应用物理特性、中子粉末衍射 研究 56 Simon R. PHILLPOT (佛罗里达大学) 29 1481 核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热传导性、铁基材料的表面性能以及非晶体材料等的研究 57 Neil COOMBS (多伦多大学) 25 1269 设计、合成、制造与加工纳米、中观和微观结构材料,并对材料的性能进行表征 58 Terry C. LOWE (曼哈顿科学公司) 28 1416 金属纳米粒子的研发与商业化 59 Wolfgang J. PARAK (马尔堡大学) 27 1365 胶体粒子的合成、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以及表面化学和胶体粒子的生物耦合 60 Marie-Paule PILENI (皮埃尔玛丽 - 居里大学) 32 1612 纳米材料合成、表征、物理性能与自组装特性;生化酶的化学修饰;凝聚态中的物理化学;胶体科学;太阳能;气相中的光物理、光生物和光化学等 61 Jonathan N. COLEMAN (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 30 1507 碳纳米管、聚合物 - 石墨复合材料、机械加固强韧化塑料、导电复合材料以及纳米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2 鲍哲南(斯坦福大学) 38 1907 能源、有机和高分子半导体材料、传感材料和分子电子器件、纳米电子学等 63 Dieter NEHER (波茨坦大学) 30 1499 充电各向异性层状聚合物装置,光活性无机 / 有机复合材料,聚合物薄膜的光电性能等的研究 64 Dieter WOLF (爱达荷国家实验室) 26 1285 界面与界面材料的计算材料学、材料微结构及辐射效应的多尺度模拟、纳米材料塑性变形的原子模拟、材料库仑效应的理论和模拟 65 Kornelius NIELSCH (汉堡大学) 27 1322 多功能纳米材料的形状、结构与物理性质以及它们在磁性材料和生物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66 Yet-Ming CHIANG (麻省理工学院) 26 1254 无机材料设计、合成和表征,包括锂电池阴阳极材料、电活性材料相位转换、电化学设备设计、电化学 - 力学能量转换、胶体自组装等 67 Joachim H WENDORFF (德国马尔堡大学) 30 1430 液晶材料和共混聚合物材料的结构和表征、聚合物界面、分子强化、受限高分子、纳米结构纤维等 68 Antonios G. MIKOS (莱斯大学) 95 4507 生物材料、基因疗法、组织工程、纳米技术 69 John R. REYNOLDS (佛罗里达大学) 45 2131 应用于氧化还原以及光电领域(特别是电致变色、光伏、电荷传输以及发光等)的共轭聚合物 70 David GROSSO (巴黎第六大学) 55 2548 自组装纳米结构材料、薄膜椭圆偏振表征、纳米材料和器件自下而上的制备方法 71 Richard H. FRIEND (剑桥大学) 60 2775 共轭聚合物、时间解析光谱技术、分子导体和磁体 72 Paula T. HAMMOND (麻省理工学院) 42 1927 高分子设计与合成、采用表面模板直接组装技术、纳米生物材料设计、嵌段共聚物以及非对称形态、液晶高分子材料 73 Richard W. SIEGEL (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 31 1419 纳米结构材料(包括陶瓷、金属、聚合物和生物材料)的合成、加工、表征及应用 74 Fred WUDL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25 1141 共轭聚合物的光学、电光学特性以及自愈合聚合物 75 Craig J. HAWKER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34 1548 聚合物合成化学、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应用于光伏电池以及锂离子电池的共轭聚合物、下一代微电子及存储设备 76 马晓龙(密歇根大学) 30 1352 高分子生物材料、相位分离和自组装、纳米生物材料、组织工程生物活性支架、仿生材料、组织工程、控释 77 Karine ANSELME (法国上阿尔萨斯大学) 25 1122 骨细胞 / 表面相互作用、细菌 / 表面相互作用、蛋白质 / 表面相互作用、胶体纳米颗粒表面吸附纳米结构模型 78 David L. KAPLAN (塔夫茨大学) 77 3408 半晶质聚合物研究、生物物理研究、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79 Donal D.C. BRADLEY (帝国理工学院) 57 2522 分子电子材料及器件的物理学和应用 80 梁锦荣(杜克大学) 45 1991 生物材料设计、基于 DNA 疗法的纳米颗粒合成、再生医学纳米结构生物材料 81 Yeshayahu LIFSHITZ (以色列理工学院) 25 1097 半导体材料多功能纳米传感器、硅纳米线和其他半导体材料的电气和光学应用,无定形碳薄膜弛豫过程中新型碳结构的纳米形态,新型纳米结构硅和其他半导体材料的控制增长、增长机制和特性 82 John A. ROGERS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61 2671 纳米和分子尺度制造基础和应用、生物集成和仿生系统中电子和光子器件材料和图形技术 83 Michael GIERSIG (柏林自由大学) 36 1570 固体物理学 84 Jean-Luc BRDAS (佐治亚理工学院) 50 2177 有机光伏太阳电池 85 Thomas E. MALLOUK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35 1523 纳米无机材料化学、太阳能光化学和电化学、纳米线、功能无机分层材料、纳米级试剂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现场修复中的应用 86 Caroline A. ROSS (麻省理工学院) 27 1174 磁性薄膜及多层以及微小磁性结构的制备、磁光氧化物、嵌段共聚物自组装(主要用于纳米光刻) 87 John W. HUTCHINSON (哈佛大学) 42 1824 工程材料及结构的固体力学 88 David BELJONNE (比利时蒙斯大学) 25 1085 超分子结构与共轭材料光电性质相互作用的经典及量子化学方法建模、及其在有机电子和光子中的应用 89 Horst WELLER (德国汉堡大学) 25 1082 纳米材料 90 Frederik C. KREBS (丹麦科技大学) 48 2077 太阳电池材料 91 Linda S. SCHADLER (伦斯勒理工学院) 42 1817 纳米颗粒 - 聚合物界面、纳米颗粒表面修饰、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92 René A.J. JANSSEN (荷兰爱因霍芬科技大学) 61 2633 聚合物太阳电池 93 Young-Woo HEO (韩国庆北国立大学) 30 1294 电子材料与器件( P 型半导体和 N 型透明氧化物半导体薄膜及透明电子元件、氧化物纳米线和纳米器件、太阳电池氧化物材料) 94 Alan H. WINDLE (剑桥大学) 36 1552 碳纳米管(为主) 95 Andrew I. COOPER (利物浦大学) 30 1284 有机材料化学 96 Markus NIEDERBERGER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36 1537 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 97 Antonio FACCHETTI (美国西北大学、 Polyera 公司) 37 1579 塑料电子、光电材料与器件、多光子有机材料、有机光伏、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98 Nicola PINNA (葡萄牙阿威罗大学、韩国首尔大学)、 25 1057 利用新型非水溶胶 - 凝胶路线合成金属氧化物纳米晶、混合材料和薄膜,及其表征 99 孟祥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31 1309 低维材料的制备、表征和性能 100 William D. NIX (斯坦福大学) 49 2065 材料力学性能研究:微处理器和相关设备使用的薄膜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异质外延薄膜的应力松弛机制、衬底上金属薄膜的塑性变形机制、纳米结构的力学特性、应变梯度和尺寸对晶体材料的力学特性的影响 表 2 列出了材料科学领域 TOP 100 科学家中,华人的简介情况。 表 2 、 2000-2010 年世界 TOP 100 材料科学家中的华人 排名 科学家 所在研究机构 文章数 总被引次数 本科毕业院校 1 杨培东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36 1390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 殷亚东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32 638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 黃暄益 台湾清华大学 34 5439 纽约城市大学 4 夏幼南 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 83 1193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5 孙玉刚 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室 37 523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 吴屹影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74 959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7 段镶锋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39 28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8 邹祖炜 特拉华大学 33 1915 国立台湾大学 9 万梅香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29 155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0 任志锋 美国波士顿学院 37 1963 四川工学院 11 鲍哲南 美国斯坦福大学 38 1907 南京大学 12 蒋业明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26 1254 麻省理工学院 13 马晓龙 美国密歇根大学 30 1352 清华大学 14 梁锦荣 美国杜克大学 45 1991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15 孟祥敏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31 1309 兰州大学 从科学引文数据索引数据库中(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 )中对华人科学家的高被引论文(引用次数> 1000 次)进行了检索,检索时间为 4 月 15 日,如表 3 所示。 表 3 华人材料科学家高被引论文(> 1000 ) 排名 科学家 被引 次数 论文作者 代表作 期刊 年份 1 黃暄益 吴屹影 杨培东 4184 Huang MH, Mao S, Feick H, Yan HQ, Wu YY, Kind H, Weber E, Russo R, Yang PD Room-temperature ultraviolet nanowire nanolasers Science 2001 2 夏幼南 杨培东 孙玉刚 吴屹影 殷亚东 3720 Xia YN, Yang PD, Sun YG, Wu YY, Mayers B, Gates B, Yin YD, Kim F, Yan YQ One-dimensional nanostructure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2003 3 孙玉刚 夏幼南 2049 Sun YG, Xia YN Shape-controlled synthesis of gold and silver nanoparticles Science 2002 4 段镶锋 1770 Duan XF, Huang Y, Cui Y, Wang JF, Lieber CM Indium phosphide nanowires as building blocks for nanoscale electronic and optoelectronic devices Nature 2001 5 杨培东 1429 Law M, Greene LE, Johnson JC, Saykally R, Yang PD Nanowire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Nature Materials 2005 6 黃暄益 吴屹影 杨培东 1392 Huang MH, Wu YY, Feick H, Tran N, Weber E, Yang PD Catalytic growth of zinc oxide nanowires by vapor transport Advanced Materials 2001 7 邹祖炜 任志锋 1248 Thostenson ET, Ren ZF, Chou TW Advances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arbon nanotubes and their composites: a review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 8 段镶锋 1187 Huang Y, Duan XF, Cui Y, Lauhon LJ, Kim KH, Lieber CM Logic gates and computation from assembled nanowire building blocks Science 2001 9 夏幼南 1136 Li D, Xia YN Electrospinning of nanofibers: Reinventing the wheel? Advanced Materials 2004 10 夏幼南 1080 Xia YN, Gates B, Yin YD, Lu Y Monodispersed colloidal spheres: Old materials with new appl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2000 11 段镶锋 1042 Huang Y, Duan XF, Wei QQ, Lieber CM Directed assembly of one-dimensional nanostructures into functional networks Science 2001 先进制造与新材料研究团队 吕鹏辉 整理
个人分类: 学术成果|14341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杨振宁撰文追忆陈省身——菩萨、量子数与陈氏级
Fangjinqin 2011-10-12 15:12
杨振宁撰文追忆陈省身——菩萨、量子数与陈氏级 发布日期:2011-10-12 编者按 2011 年 10 月 28 日是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 1911-2004 )百年诞辰,他创立的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及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 MSRI )届时将联合举办纪念会议。陈先生的学生和好友、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为此撰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并授权《物理》杂志及《中国青年报》同时刊发。 本文提及的英文人名包括物理学家马尔文·高德伯格( Marvin Goldberger )、乔弗利·丘( Geoffrey Chew )、欧文·张伯伦( Owen Chamberlain )、寒春( Joan Hinton )、马歇尔·罗森布鲁斯( Marshall Rosenbluth ),及数学家马歇尔·哈维·斯通( Marshall Harvey Stone )等。文中“千古寸心事,欧高黎嘉陈”之句,出自科学界流传甚广的杨振宁《赞陈氏级》一诗,作者将陈省身列为欧几里得、高斯、黎曼、嘉当之后几何学的第五位大师。 2004 年,陈省身、杨振宁在南开大学出席《陈省身与杨振宁在一起》巨幅画像揭幕仪式。 (资料图片张国摄) 1946-1948 年间我在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做了两年半研究生。费米( Enrico Fermi , 1901-1954 )那个时候常常跟我们几个研究生到饭堂( cafeteria )去吃午饭。参加这些午饭的经常有 Goldberger 、 Chew 、 Chamberlain 、 Joan Hinton (寒春)和我,后来 Rosenbluth 和李政道等人也加入了。大约是 1948 年的一天,费米带了一位矮矮的、瘦瘦的法国人到饭堂,那天多半是费米和那位法国人交谈。事后我们问费米他是何许人,费米说他是韦伊( Andr é Weil , 1906-1998 ),是重要的数学家。费米还说那天韦伊主要是讲他猜想物理学家的一些新粒子可能与几何学 / 拓扑学里面出现的一些分类现象有关。 当时我们都没有懂韦伊的意思。我现在想,那天韦伊到芝加哥大学访问可能是要和芝加哥大学数学系当时的系主任 Stone 讨论聘请他到芝大的事情。后来果然韦伊和陈省身先后接受了 Stone 的邀请,创建了芝大数学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辉煌十年。 到 1960 年前后,陈先生西去 Berkeley ,韦伊东去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所,陈先生告诉我,韦伊说陈先生西去是为了离中国近一些,他自己东去是为了离法国近一些。韦伊和我在高等研究所以后同事了五六年。我们不同行,很少交流的机会,所以我始终没有和他讨论过十多年前他和费米那天谈话的内容。 七十年代我了解了规范场与数学家的纤维丛的密切关系,了解了美妙的陈氏级,写了一首诗《赞陈氏级》:“天衣岂无缝,匠心剪接成。浑然归一体,广邃妙绝伦。造化爱几何,四力纤维能。千古寸心事,欧高黎嘉陈。” 我也了解了深邃的 Chern-Weil 定理,从而自然地想起芝大的那一顿午饭时韦伊所讲的可能就是陈氏级等几何 / 拓扑学中出现的示性类。韦伊的这个猜想:把陈氏级等几何观念和物理中的一些量子数联起来有没有可能是对的呢?我想很有可能: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是几何的,这是爱因斯坦再三强调的,也是今天许多理论物理学家所坚信的。而且整体微分几何中出现陈氏级等现象,与波尔( 1885-1962 )在圆周上创设量子化条件其精神是非常相似的。韦伊的猜想其实是很自然的。 1970 年代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密切关系震惊了数学界。对此新发展陈先生当然非常高兴,他了解到他的重要研究工作原来与物理世界的结构有极密切的关系。 1987 年 4 月 22 日他在一次谈话中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后来传闻很多,多半不可信。当时的记录是这样的:陈先生说:“有一年我跟内人去参观罗汉塔,我就感慨地跟她说:‘无论数学做得怎么好,顶多是做个罗汉。’菩萨或许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罗汉谁也不知道那个是哪个人。所以不要把名看得太重。 Riemann 的工作为什么重要呢?因为数学跟其他的科学一样要不断扩充范围,大家重视的工作,都是开创性的工作。” 我解读这段文字如下:陈先生当时认为自己是罗汉,还不是菩萨。这是不是表示他过于谦让呢?我不是数学家,不能评说。但是如果韦伊 1948 年的猜想是对的,那么陈先生的开创性的陈氏级等数学工作的重要性就要旁及物理世界的最最基本结构了,那时数学仙山上的大雄宝殿中岂能不迎来一尊新菩萨? 转自《中国青年报》 2011 年 10 月 12 日
个人分类: 人物素描|21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加州理工老教授讲述和钱学森的终生友情:回忆钱学森
whyhoo 2011-9-30 23:13
编者按 : 这是加州理工大学一篇关于钱老的文章。采访了当年的一位同事与好友 Frank Marble ,钱老乘船离开美国前几天就是住在他家里。这位同事后受邀到中科院讲学,与钱老又有过几次接触。 Marble 是钱学森在美国最好的,可能也是唯一的朋友。当年钱学森被打成异己分子。国防部让 Marble 不与钱学森来往,否则就取消他的保密级别。也就是不能接触国防有关的文献,也不能做与国防有关的研究。 Marble 拒接了国防部的要求。在钱学森倒霉的 5 年里,他放弃了他的保密级别。要知道,那时候,像林家翘等很多中国同行都不与钱学森来往。 这篇文章是 Marble 为了钱学森 90 岁生日的中国之行后写的。 Marble 把钱学森的六箱手稿整理后,运回了中国。这些手稿现在应该在西交大的图书馆吧。 Marble 跟我们说,因为他退休了,所以有时间把钱学森的手稿每一页都看了一遍。包括钱学森当年博士论文的手稿。 Tsien Revisited 回忆钱学森 First he was accused, thendetained, then deported. Any of this sound familiar? 他先是被指控,然后被拘留,最后被驱逐出境。是不是听起来有点耳熟? But there was a twist to this tale. A Caltech professor talks about his long friendship with theCaltech-trained scientist who became the “father of Chinese rocketry." 但是,故事并非如此。一个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说起他跟加州理工学院毕业的科学家,后来成为 " 中国火箭之父 " 的钱学森时说到 : This past December, FrankMarble, PhD ’48, and his wife, Ora Lee, went to China to visit and help honor theirlongtime friend Tsien Hsue-Shen, PhD ’39. Many Caltechers, along with Americanswho lived through the Red Scare days of the ’50s, have at least a glancingfamiliarity with Tsien’s story: a brilliant student and later colleague ofaerospace pioneer Theodore von Kármán, commended by the U.S. Air Force for hiscontributions to its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fter World War II, the Chinese-born scientist was accused of harboring Communist sympathies andstripped of his security clearance in 1950. Tsien and those who knew him bestsaid that the allegations were nonsense, and no evidence ever came to light tosubstantiate them. Despite that, and over a barrage of protests from colleaguesin academia,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the INS placed him under a delayeddeportation order, and for the next five years he and family lived under U.S. governmentsurveillance and partial house arrest. In September 1955 they were permitted toleave for China. 去年 12 月, 1948 年博士学位获得者弗兰克 · 马勃 (FrankMarble) 和他的妻子欧拉 · 李 (OraLee) 前往中国访问,并向老朋友, 1939 年博士学位获得者钱学森颁发荣誉。许多加州理工学院的人,特别是那些跟美国人一起经历过五十年代的红色恐怖岁月的,对钱的故事多少都知道一点:一个优秀的学生,后来成为航天先驱冯卡门的同事,因二战后对技术发展做出的贡献得到美国空军的赞扬,这位中国出生的科学家被指控同情共产党,在 1950 年被取消机密工作资格。钱和那些了解他的人都说这些指控是无稽之谈,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一点。尽管如此,移民局不顾来自学术界,政府和工业界的抗议,对钱下达了延迟驱逐令。在后来的 5 年里,他和家人在美国政府的监视和软禁中生活。 1955 年 9 月,他们被允许离开美国前往中国。 Received with open arms inhis homeland, Tsien resumed his research, founded the Institute of Mechanics,and, as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authorities in aeronautics, went on tobecome the “father” of China’s missile program, a trusted member of thegovernment and Party’s inner circle, and the nation’s “most honored scientist.” 他的祖国对他张开双臂,钱恢复了他的研究,创立了力学研究所,作为世界航空学的领袖权威之一,逐渐成为中国的导弹计划 ( 只有政府信任的成员和党的核心圈子才能参加 )" 之父 " ,和中国 “ 最受尊敬的科学家 ” 。 Early in the INS saga,Tsien and his wife had planned to visit China so that their parents couldmeet their American-born grandchildren for the first time. But the INSimpounded his luggage and charged him with concealing classified documents—themost “secret” of which, suspected of containing security codes, turned out uponinspection to be a table of logarithms. In the meantime the FBI had decidedthat Tsien posed a security risk and imprisoned him in San Pedro; he was freedtwo weeks later after Caltech president Lee DuBridge, among others, flew to Washington to interveneon his behalf. These incidents undoubtedly helped Tsien to conclude, as heconfided to friends, that he had become “an unwelcome guest” in the country inwhich he had spent his whole scientific life. In any case, he was determined toavoid such problems again, and when he sailed to China, he deliberately left all ofhis research notes and papers behind. 早在移民局事件之前,钱和他的妻子曾计划访问中国,这样他们的父母能第一次见到在美国出生的孙子。但移民局扣押他的行李,指控他暗藏了机密文件,即最 “ 机密 ” 的含有安全编号的那种,但检查结果那其实是对数表。同时联邦调查局认定钱构成安全风险,并将他囚禁在圣佩德罗。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李 · 杜布里奇 ( 还有其他人 ) 飞往华盛顿出面干预。两个星期后他被释放。这些事件无疑促使了钱下结论,如他私下对朋友说的,在这个度过了他的整个科学生活的国家,他已成为 “ 不受欢迎的客人 ” 。他决心避免这些问题在任何情况下再次发生。当他乘船返回中国时,他特意留下了他的研究笔记和论文。 Among the handful of peoplewho saw the Tsien family off in 1955 were Frank and Ora Lee Marble. Marble andTsien had struck up a warm friendship as aeronautics colleagues, and the Tsienfamily had stayed at the Marbles’ Pasadena home during their final weeks in theUnited States. After Tsien’s departure, he and Marble correspondedintermittently; then, with the onse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China, Marblestopped hearing from him. In 1979 Caltech named Tsien a recipient of theDistinguished Alumni Award in recognition of his pioneering work in rocketscience, but Tsien, although he sent a gracious acknowledgment, did not come tocampus to collect it. 在 1955 年只有几个人目睹了了钱一家人离开美国,弗兰克和欧拉夫妇就是其一。弗兰克和钱是航空学术上的夥伴和好朋友。在美国停留的最后几个星期里,钱和家人就住在弗兰克位于帕萨迪纳的家中。钱离开美国后和弗兰克断断续续的有联络,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弗兰克就再也没听到他的消息。 1979 年,鉴于他在火箭科学上的创举,加州理工学院授予钱 " 杰出校友 " 的名誉。尽管钱发出了礼貌的回复,但并没有到加州理工来领奖。 Time passes. In 1981, Frankand Ora Lee received an invitation from the ChineseAcademy of Sciences to come to Beijing and teachcombustion technology and English. respectively, at the Academy’s newlyestablished Graduate School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 a small research institute partly modeled on Caltech. Shortlyafterward, the Marble and Tsien families were reuni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25years. Marble recalls his feelings before they met. “We had had very differentexperiences and lived in such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Would our old, easygoingfriendship and discussions resume? Or was that something that just wasn’t goingto happen?” After half an hour, he says, he had his answer. “There was noobstacle.” 时光流逝。 1981 年,弗兰克和欧拉收到了中国科学院的邀请,来到北京,在中科院新成立的研究生院 ( 一个小型的研究机构,有点类似加州理工 ) 一个教燃烧技术,一个教英语。紧接着,弗兰克和钱一家在分别 25 年后首次团聚了。弗兰克回忆重逢前自己的感受道 : “ 我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经历,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曾经的轻松的友谊和讨论能否重现?还是什么都不会发生? “ 半小时后,他得到了答案 : “ 毫无问题 ” 。 The two families kept intouch after that and saw each other again in China in 1991. In the years sinceTsien had returned to China,Marble had taken on the project of collecting and organizing the extensiveresearch notes—two large file cabinets worth, it turned out—that Tsien had leftat Caltech. Tsien repeatedly said he did not want them back, telling Marble attheir 1981 reunion, “Frank, American students need them much more than Chinesestudents.” A decade or so ago, however, he had a change of heart, and, with thehelp of Tsien’s colleague Cheng Che-Min, PhD ’52, Marble returned thecollection to China.Some papers went to the Institute of Mechanics, founded decades earlier byTsien, and others now form the core holdings of the Tsien Library, which theChinese government had established at Xi’an Jiatong University, about 600 milessouthwest of Beijing.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ubsequently brought out selections from the collection as an elegant, coffeetable-type book entitled Manuscripts of H. S. Tsien 1938–1955, whosepublication coincided with the December 2001 symposium cele-brating Tsien’s90th birthday. 自此,这两个家庭保持联系,在 1991 年他们又相聚了。钱回国之后,弗兰克接手了收集和整理大量的研究笔记的项目 -- 两个大文件柜的笔记,结果这些是钱离开加州理工学院时留下的。钱一再表示,他不打算要回。 1981 年团聚时他对弗兰克说 : “ 弗兰克,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更需要它们。 ” 然而十多年前他改变了主意,在钱的同事郑哲敏 ( 加州理工 1952 年博士 ) 的帮助下,弗兰克将笔记还给了中国。一部分笔记到了钱多年前创立的力学研究所,其他的成为今天钱学森图书馆的核心财产,钱学森图书馆是中国政府在西安交通大学设立的。中国科学院后来在这些笔记中选取一部分,出版了一本优雅的适合放在茶几阅读的书,叫《钱学森手稿( 1938 ~ 1955 )》,这本书出版时, 2001 年 12 月,碰巧是庆祝钱 90 岁生日的专题讨论会。 When Marble went to visitTsien for that event, he went both as a friend and as the official emissary ofCaltech and President Baltimore, bringing with him the Distinguished AlumniAward that the Institute had presented to Tsien in absentia 23years ago. Tsien is now permanently confined to bed, so Marble made the formalpresentation at his bedside in a ceremony that received widespread coverage inChina, and at last provided a fitting coda to Tsien’s long, complicated, andnever completely sundered association with Caltech. 当弗兰克为此事件去访问钱时,他的身份既是一个朋友,也是加州理工学院和院长巴尔的摩的使者,带着加州理工 23 年前缺席颁发给钱的杰出校友奖。钱已经长期卧床,因此弗兰克在他的床边举行了正式的颁奖仪式,这一典礼得到了中国的广泛报道,并最终对钱与加州理工学院长期的,复杂的,但从未完全断裂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恰当的尾声。 Marble, who is Caltech’sHayman Professor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Professor of Jet Propulsion,Emeritus, spoke with Caltech News editor Heidi Aspaturian about his recent tripand earlier visits with Tsien in China. 加州理工学院的机械工程海曼教授和退休的喷气推进教授弗兰克,在接受 " 加州理工学院新闻 " 的编辑海蒂的采访时谈到了他最近一次,和早些时候去中国访问钱学森。 Tsien does not speak muchEnglish any more, but his family tells me that he still understands it quitewell. He was thoroughly aware that I was presenting Caltech’s highest honor tohim at the official request of David Baltimore, and I think he was deeplyimpressed with and appreciative of that. 钱已经不怎么说英语了,但他的家人说他听得懂。他很清楚我应院长巴尔的摩的要求,向他颁发加州理工的最高荣誉,我想他对此印象深刻,充满感激。 We weren’t able to talk muchduring my most recent visit, but when I saw him in 1991 and again in 1996, wehad some very interesting conversations. I think in general we both felt lessconstrained than we had during our reunion in 1981. One comment he made to mein 1991 particularly stands out: “You know, Frank, we’ve done a lot for China. Peoplehave enough food. They’re working and progress is being made. But Frank,they’re not happy.” He felt very bad about that—almost, I think, a little bitresponsible for it, although it was not an area he was involved in at all. Hisarea of activity was military and civilian rocketry, and this was strictly apersonal observation. That was about as far as he ever went in saying thatthings were not ideal. 我们最近一次会面交谈不多。但是 1991 年和 1996 年见面时,我们有一些非常有趣的交谈。我想,比 1981 年团聚我们都少了一份拘束。 1991 年,他跟我说的一段话格外引人瞩目: “ 你知道,弗兰克,我们已经为中国做了很多。人们有足够的食物。他们努力工作并正在取得进展。但他们不开心。 “ 他感觉很糟糕,我觉得,他似乎觉得自己要为此负责,尽管这根本不是他涉及的领域。他的活动领域是军事和民用火箭,这是严格意义上我个人的看法。这大概是有史以来他说过的最不乐观的话了。 He obviously has good memoriesof Caltech. He speaks of the Institute most fondly, and I think that he feelsthat his time on campus was one of the most enjoyable of his life. In a letterthat his wife, Tsiang Ying, wrote us after our recent visit, she said thatTsien still loves to reminisce about Theodore von Kármán and the wonderfultimes he had at Caltech and to tell the old von Kármán jokes. So I think hestills feels very emotionally tied to the Institute. But it’s important to rememberthat during the entire five-year episode with the INS, Caltech was very good tohim. The Institute continued to honor his professorship and to respect hisreputation. My understanding is that Lee DuBridge, who vigorously supportedTsien, had difficulties with the Board of Trustees, some of whose members wereembarrassed by Tsien’s situation. 他显然对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有着美好的回忆。他谈到加州理工时最深情,我认为他觉得在加州理工的时光是他最愉快的时光之一。我们最近一次见面后,他的妻子蒋英写给我们的信中说,钱仍喜欢回忆冯卡门和怀念在加州理工的美好时光和讲老冯卡门的笑话。所以我想他跟加州理工仍有感情上的牵连。但重要的是要记住,在移民局软禁他们的整整 5 年中,加州理工学院对他非常好。学院保持了他的教授职务,并尊重他的声誉。我的理解是,曾大力支持钱的院长李杜布里奇,跟董事会有些矛盾,一些董事会成员因为钱的的事情觉得尴尬。 Once Tsien returned to China, I don’tthink he ever made another trip West. He did travel once to the Soviet Union. Evidently he did not endear himself to hishosts, and he never went back. Otherwise, so far as I know, he did not leave China. I wouldguess that this was largely by choice—he never was a great one for traveling. Ithink that he felt he had so many things to do at home that he had no realdesire to go elsewhere. 一旦钱返回中国,他再也没访问过西方。他曾经前往苏联。显然他没有使东道主喜欢上他,他后来就再也没回去过。除此之外,据我所知他没有离开过中国。我猜想,这是他自己的选择,他从来就不是一个伟大的旅行家。我认为他觉得他有那么多事情要在家里做,他没有真正的愿望去别处。 Tsien never spoke to me abouthow his life and scientific career in America had ended. He was not aperson for looking back or for ruminating about how things might have been. Hewas very much a realist, and my feeling is that he just tuned those last fiveyears in Americaout. I do know that he felt, at least when all this started, that he would beable to do better work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n he would initially in China,where research conditions at the time were very primitive. I believe that oncehe returned to China,what he found there was pretty much what he had expected. But he did have veryable people working with him. Many of them had studied in the United States,and they were devoted to him. I met a few of those who had worked with him inthe early days, and they had the highest praise for the way he had laid out anddirected the program for rocketry development. I think that Tsien also had thegreat personal advantage of being technically and scientifically on top ofthings, and he also had the ear of the government. By virtue of his expertiseand reputation he could convince officials of what needed to be done and accomplishthings that other people couldn’t. 钱从来没有与我谈过他的生活和科学事业如何在美国结束了。他不是一个喜欢回顾和琢磨假设这样情况会哪样的人。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我觉得他只是去淡忘在美国的那五年。我知道的是他认为 ( 至少在这一切开始之后 ) 比在中国刚开始时,他在美国可以做更好的工作,因为当时中国的研究条件非常简陋。我相信,当他回到中国时,他发现一切跟他预期的差不多。但确实有一些非常能干的人与他一起工作。其中许多人曾留学美国,他们为他奉献。我见过几个初期与他共事的人,他们对他制定和指导火箭发展计划的方式表达了高度的赞扬。我认为,钱有科技上巨大的个人优势,他也有政府的耳朵。通过他的专业知识和声誉,他可以说服政府官员要做什么,而其他人则无法做到。 He did not talk about hisexperiences during that era. We were both very careful to avoid discussionabout anything that touched on sensitive issues. We would talk about everyother subject—family, music, literature, and some scientific work that wasmutually interesting. He was very enthusiastic and intrigued about some of thework I was doing on combustion processes in vortex flows and told me, “Frank,you have been more honest to von Kármán than I have.” What he meant was that Iwas still involved in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areas that von Kármán had workedin, but that he was now in a very different mode of operation. 他没有谈论他在那个时代的经历。我们都非常小心地避开敏感问题。我们谈论其他话题,比如家庭,音乐,文学和一些共同喜好的科学工作。他对我的旋涡流动的燃烧过程工作很热情和很好奇,并对我说: “ 弗兰克,你比我对冯卡门更诚实一些。 ” 他的意思是,我还在冯卡门工作过的基础研究领域,但他有非常不同的运作模式。 Tsien, of course, became ahigh-ranking, trusted Party official, but it was evident that he had hadtrouble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 heard from his colleagues, but neverdirectly from him, that like many leading scientists and intellectuals, hewrote one or two letters of “confession.” Ying, his wife, had a veryinteresting experience. She was head of the Western Vocal Music Department atthe Beijing Conservatory, and commuted between work and home on a motorbike.Apparently the Red Guard was after her in some way and so for severalmonths—maybe as long as a year—she just lived at the conservatory until shethought it was safe to go out again. Her students brought her food and othernecessities. 当然钱成为一个高级别的可信任的党员,但很明显,他在文革期间也遇到了麻烦。我从来没有听他本人说过,但听他的同事说,像许多著名科学家和知识分子,他写了一两份 “ 检讨书 ” 。他的妻子蒋英则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经历。她当时是北京音乐学院西方声乐系主任,骑一辆电动自行车上下班。显然,红卫兵以某种方式跟踪了她几个月 - 或者一年,她就住在学校里哪都不去,直到她认为安全。她的学生给她送食物和其他必需品。 I also spoke to one of Tsien’sclose colleagues, Ch’ien Wei-Zhang. He had earned his doctorate in Canada, was apostdoc at Caltech, and had worked with Tsien at JPL. He also went back to China andpursued a very productive career there.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RedGuard accused him of all sorts of things, and he wound up spending some time inthe countryside, stoking an open-hearth furnace for a time at asteel-manufacturing facility. He had a very difficult time of it. So bothTsien’s family and his research circle were affected, although Tsien himselfdoes not talk about that period beyond referring to it as “the 10 lost years.” 我曾跟钱的亲密同事钱伟长谈过话。他在加拿大获得了博士学位,曾在加州理工学院当博士后,并与钱在喷气推进实验室 (JPL) 共事。他也选择了返回中国继续成果丰硕的职业生涯。在文革期间,红卫兵指责他各种各样的事情,他在农村生活了一些时间,一度在一家钢铁厂给锅炉添加燃料。那时他非常艰难。因此,钱的家人和他的研究环境都受到了影响,但除了称之为 " 失去的 10 年 " 之外,钱自己从不谈论自己经历的困难。 Many people have said thatduring his last years in Pasadena Tsien was bitter. I never sensed that. He wasno doubt hurt, but I never saw him brooding about it. It was something that hadhappened, and, as he saw it, he had to react in a way that was appropriate.When he felt he was no longer welcome, he resigned from all the technicalsocieties and sometimes his letters were a bit curt. That was about the extentof it. Apart from the first six months between the cancellation of his securityclearance and the INS hearing, he and his family more or less went on with theirlives as usual. Their circle of acquaintances and friends did narrow, whichmust have been hard. A lot of his former colleagues had become a bit afraid ofassociating with him socially. 很多人说,在帕萨迪纳的最后几年,钱很痛苦。我从来没这么觉得。毫无疑问,他是受伤的,但我从未见过他对此耿耿于怀。事情发生了,在他看来,他必须以一种适当的方式作出反应。当他觉得他不受欢迎时,他辞去所有技术社团的职务,有时他的信很简短。程度仅此而已。在他的机密工作资格被取消到移民局听证会之间的半年时间里,他和他的家人或多或少像往常一样生活。他们的熟人和朋友圈缩小了,这必定是艰难的。他以前的很多同事害怕跟他有关联。 His children were both bornhere, and they have spent time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adults. His sondid graduate work at Caltech. His daughter studied medicine on the East Coastand has had quite a successful practice there, but she recently decided shewould return to Chinathis summer. Each of them now has a little boy. One of the tender-est picturesI have of Tsien shows him sitting in the backseat of his chauffeur-driven carwith one arm around each little four-year-old grandson. 他的两个孩子都出生在这里,在美国度过了成人的时光。他的儿子在加州理工学院从事研究。他的女儿在东海岸研究药物,在那里相当成功,但她最近决定今年夏天返回中国。他们各有一个小男孩。我有一张最温馨的照片,照片上钱坐在汽车后座,一手搂着一个 4 岁大的孙子。 I do think that after hisproblems with the INS, Tsien lost faith in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but Ibelieve that he has always had very warm feelings for the American people. Thatcame through again and again in the public statements he made, both here duringthe INS hearings, and after he returned to China. But once he went back to China, I don’t think he wanted ever to deal withthe United Statesin an official capacity again. When Caltech’s former president Harold Brownvisited Chinaas secretary of defense in 1980, Tsien avoided seeing him. When I saw him thenext year, I said, “Tsien, you made a big error. Harold Brown is a great admirerof yours and a brilliant guy.” And he said, “I know. It was a mistake on mypart.” But that is how he felt about it. 我认为在跟移民局的问题之后,钱失去了对美国政府的信心,但我相信,他一向觉得美国人民很温暖。这在移民局听证会期间和返回中国之后他做出的公开声明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但是,一旦他回到中国,我认为他不想以官方身份与美国打交道。当加州理工前院长布朗以国防部长的身份在 1980 年访问中国时,钱避免见到他。第二年当我看到他,我说: “ 钱,你犯了一个大错误。布朗是你的崇拜者和一个有才气的家伙。 “ 他说, ” 我知道。这是我的错误。 “ 不过,这就是他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Looking back, I think the mostremarkable aspect of the five years he was detained is the resilience withwhich he returned to his teaching and research, making this period one of hismost productive and innovative. He was instrumentally involved in thedevelopment of the Daniel and Florence Guggenheim Jet Propulsion Center,Caltech’s academic focus of instruction and research in jet propulsion. 回想起来,我觉得他被拘留的 5 年里最显着的方面是,他愉快地回到教学和研究领域,这一时期是他最有成果和创新的时期之一。他参与了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教学和研究的学术重点 -” 丹尼尔和佛罗伦萨 · 古根海姆喷气推进中心 ” 的工作。 There’s always been a kind ofsingle-mindedness about his work. He decides what is to be done and heorganizes it and does it. He does not stop to think halfway through, is thisreally what I should be working on? And I believe he adopted the same attitudeonce he returned to China.He did not take time to indulge in speculation or fantasies about “what mighthave been.” He never indicated to me that he had. He was confronted with a newset of problems, and he devoted himself to working full time to solve them. 他的工作中一直有一种单一思维的态度。他决定怎么做,然后他安排并完成它。他并不在中途停下来思考 : 这真是我要做的吗?我相信当他返回中国,他也采取同样的态度。他没有沉迷于猜测和幻想 “ 事情可能会怎么样 ” ,他从来没有在我面前表现过这一点。他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和献出全身心来解决这些问题。
个人分类: 科学|3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物质世界的基本结构单元:
dongzg101 2011-9-26 04:42
http://blog.tech110.net/?uid-1126-action-viewspace-itemid-60826 ) 【 编者按 】 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结构单元是人类不懈求索的难题。为此而引发的 现代科学史上的一场豪赌现在已经揭晓:费时 20 年、耗资 70 亿英镑建造的大型强子对撞机 3 年来的运转却未能找到“上帝粒子”,无法实现当年设计建造的梦想,甚至“上帝粒子”根本就不存在。而超弦 / M 理论中“物质结构的基本单元‘ brane ’在 11 维时空中的运动”远离现实,不可思议,就像一场数学游戏,离实验验证更是遥遥无期。只有中国学者的“π型三重波粒二象性理论”中“物质结构的基本单元‘太极粒子波’在 4 维时空中的运动”才接近于现实,也便于实验的检验,比超弦 / M 理论或者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容易十万倍!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结构单元是一个亘古不变、极具魅力的话题。自从人类有了思维,人们就开始不停地求索。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 Θαλ ῆ ς Thales ,约公元前 624 年~公元前 547 年,米利都派创始人)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 ( Ἡ ρ ά κλειτο ς Heraclitus ,约公元前 540 年~公元前 480 年,爱非斯派创始人)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德谟克利特 ( Δημ ό κριτο ς Democritus , 约公元前 460 年~公元前 370 年 ) 则宣称:世界万物都是由不可分割的颗粒(原子)和虚空所组成。近代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分子论由罗蒙诺索夫 ( Lomonosov , 1711 ~ 1765 ) 提出,现代科学上占统治地位的则是夸克理论。而按照中国学者甘永超所揭示的“π型三重波粒二象性”,“太极粒子波”则是构成我们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质单元。鉴于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已有不少科普介绍,我们在这里主要基于“波与粒子的统一”而介绍一下“太极粒子波”。 相对论虽然是爱因斯坦(Einstein)的原创,但他本人除了认为 “ 上帝不会掷骰子 ” 之外,实际上还认为相对论也只是暂时的理论,必须建立场(波)与实物(粒子)并存的统一理论。他终身思考光学的问题,可是却一辈子也没有搞清楚光子是个什么东西。在 1951 年 12 月 12 日致老朋友贝索(Besso)的信中爱因斯坦写道:“整整五十年的自觉思考没有使我更接近于解答‘光量子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确,现在每一个不老实的人都相信,他懂得它,可是他在欺骗他自己。”前苏联科学家瑞德尼克在他的《量子力学史话》一书中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今天,决定微观世界统一体的最深刻本质的全部问题,就是物理学所面临的尚未征服的山峰中的最高峰:物质的两种基本形式——实物(粒子)和场(波)——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见,“波粒二象性之谜”、“光的本性之谜”、“粒子与场的关系之谜”以及“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结构单元之谜”乃是当今科学前沿的四大疑难问题。当然,在这些方面,人类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早在 1905 年,爱因斯坦就揭示了第一种波粒二象性(光的波粒二象性)并由密立根( Millikan ) 1916 年用实验加以验证,分别获“理论( 1921 年)”与“实验( 1923 年)”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这种波粒二象性揭示了微观客体可以弥散形态(波)或凝聚形态(粒子)这样两种不同的物质形态而存在(如图中π的左、右两个部分,其中的“波”与“粒子”都是客观实在,但它们在存在的时间上却相互错开,满足一定条件时还可以发生相互转化。但爱因斯坦当年并没有领悟到这些而是给后人留下了诸多悬念)。 第二种波粒二象性——“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由德布罗意( L. deBroglie ) 1923 年揭示、戴维逊( C. J. Davisson )和小汤姆孙( G. P. Thomson ) 1927 年用实验验证,分别获得“理论( 1929 年)”与“实验( 1937 年)”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它揭示了当微观客体以“粒子”的形态存在时,“粒子”在运动上具有波动性(第二种波粒二象性,见图中π的右半部分:其中的“粒子”与“波”虽然同时存在但它们存在的形式却是一“实”一“虚”,“波”是“粒子”存在的反映——说明“粒子”在运动上具有德布罗意波动性,两者不能互相转化。但德布罗意当年并没有领悟到这些而是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的悬念)。 第三种波粒二象性——“经典电磁场在结构上具有粒子性”由中国学者甘永超 1994 年用严谨的数学推理揭示(将狄拉克( Dirac ) 1927 年所做的“经典电磁场按模式分解”进一步推进到“经典电磁场按光子对应分解”,从而在“经典电磁场”与“量子电磁场”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基本单元”的对应关系——使每一个“电磁基波”的能量、动量、角动量都能与一个同频光子的能量、动量、角动量分别对应相等)。它揭示了当微观客体以“波”的形态存在时,“波”在结构上具有粒子性(第三种波粒二象性,见图中π的左半部分:其中“波”与“粒子”虽然同时存在但它们存在的形式却是一“实”一“虚”,“粒子”是“波”存在的反映——说明“波”在结构上具有粒子性,两者不能互相转化)。而在此之前经典电磁场却一直是连续的、根本没有分立的概念。 过去,由于人们把本质不同的“光的波粒二象性”与“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混为一谈,所以“波粒二象性”的迷雾一直就像一个幽灵飘荡在物理学的上空。今天,当我们把这两种本质不同的波粒二象性加以区别并补充上“第三种波粒二象性”之后,三种波粒二象性之间的 π 型结构关系就变得十分清晰而明了:“第一种波粒二象性”是本质上的波粒二象性,它的“波”和“粒子”都是客观存在(真实的物质),但在存在的时间上却相互错开,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发生相互转化;“第二种波粒二象性”与“第三种波粒二象性”都是现象上的波粒二象性,它们的“波”与“粒子”只有一个是真实的存在(客观的物质),而另一个却是虚假的存在(非物质),是“真实存在”的“反映”,就像树的“影子”反映“树”的存在一样(“树”是真实的存在,而“树的影子”却是一种虚假的存在,是“树”这种“真实存在”的“反映”)。在“第二种波粒二象性”和“第三种波粒二象性”中,尽管“波”与“粒子”都是同时存在,但它们却是一“虚”一“实”或者一“实”一“虚”,“波”与“粒子”之间无法相互转化。当这三种波粒二象性搅和在一起的时候,“波”与“粒子”就上演了一幕“波粒相伴、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同时异态、同态异时、亦波亦粒、非波非粒、波中含粒、粒中含波、模棱两可、扑朔迷离”的所谓“波粒二象性”,把我们弄得眼花缭乱,不知所以。可是,当我们排除了上述两种现象上的(第二种和第三种)“波粒二象性”之后,真正的“波粒二象性”就只剩下一种了,那就是爱因斯坦 1905 年所揭示的“第一种波粒二象性”。 如此,在我们面前就呈现出了一幅美妙的“三种波粒二象性”的有序重叠图景——“ π 型三重波粒二象性”:粒子就是粒子,波就是波,看得见,摸得着;粒子在运动上具有“波动性”——第二种波粒二象性,波在结构上具有“粒子性”——第三种波粒二象性;在一定条件下,真实的“波”与真实的“粒子”还可以发生相互转化——第一种波粒二象性。至于真实的“波”与真实的“粒子”(例如“电磁波”与“光子”)之间的转化机理由于涉及到真空的问题,还是比较复杂的,在这里只能做一些简单的阐述。 现代物理学认为,真空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存在大量的处于基态的量子场(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处于基态的量子电磁场)。由于基态的量子电磁场充满整个真空,所以,经典电磁场(可以按光子对应分解成为一系列“电磁基波”的叠加)的基本单元——“电磁基波”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在一瞬间被处于基态的量子电磁场完整吸收,从而使量子电磁场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而处于激发态的量子电磁场很不稳定,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随机的于真空的某一处放出(吐出)一个与被吸收“电磁基波”频率相同的“光子”而从激发态跃迁回基态。如此,就完成了真实的“电磁基波”向真实的“光子”的转化。而在此转化过程中,真空中的基态量子场只是起到了某种媒介作用——经历一系列变化之后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这就是“经典电磁场量子化过程”的物理本质。当然,在另外一种条件下也可以发生相反的过程:基态量子电磁场吸收一个“光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由于激发态很不稳定,处于激发态的量子电磁场又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向真空中发射一份与该“光子”同频率的“电磁基波”而从激发态回到基态,从而完成“光子”向“电磁基波”的转化。这些就是 “ π 型三重波粒二象性” 对爱因斯坦所揭示的“第一种波粒二象性”中“波”与“粒子”之间相互转化过程的物理机制的补充说明。 显然,在这幅美妙的“ π 型三重波粒二象性”图景中,真实的“波”与真实的“粒子”是完全平等的。正是基于这样一幅物理图景,中国学者甘永超预言: “太极粒子波”是构成我们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质单元。“太极粒子波”与现代物理学中的“原子”或者“夸克”完全不同,它既可以从“无穷小”的“粒子”变成“无穷大”的“波”,又可以从“无穷大”的“波”变成“无穷小”的“粒子”;当“太极粒子波”以“粒子”的面目出现时,“粒子”在运动上具有(德布罗意)波动性;当“太极粒子波”以“波”的面目出现时,“波”在结构上具有粒子性。比如“太极光子波”,当它表现为光子的时候,光子在运动上具有(德布罗意)波动性;当它表现为电磁波的时候,电磁波在结构上又具有粒子性;在一定条件下,电磁波与光子之间还可以发生相互转化。 如此看来,“太极光子波”才是对“光”的比较全面的描述,而“电磁波”与“光子”却只是瞎子摸象的结果——对光的本性的片面描述。 至于“太极电子波”,也应该与“太极光子波”类似,具有三重波粒二象性,只是我们目前还只认识了它三面中的一面——“第二种波粒二象性”(电子的德布罗意波动性),但我们预言:“太极电子波”还应该具有“第一种波粒二象性”和“第三种波粒二象性”。这些最现代的科学与最古老的东方哲学其实殊途同归、血脉相连,具有共同的本质,它是追求和谐与统一的古老东方文化的发扬与光大! 该理论如果被证伪,也会像古希腊的“原子论”(尽管已经被证伪)一样而名垂青史;如果被证实,那更是万古流芳,是中国科学家为人类文明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值得指出的是:类似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做出的三大预言(水星近日点的进动、光线的引力偏折、光谱线的引力红移)被验证就奠定了它在科学界的坚实基础,我们的“ π 型三重波粒二象性”也可以做出三大预言: ① 不借助任何量子假设而仅仅依靠经典理论就能够直接导出光能量的量子化(已被中国科学家佘卫龙所证实, 见 Proc. of SPIE, 2007, 6664: 66640A 或 Chinese Physics, 2005, 14(12): 2514-2521 ); ② 不借助任何量子假设而仅仅依靠经典理论就能够直接导出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公式(已被英国科学家 T W Marshall 所证实,见 Phys. Rev. D, 1981, 24(6): 1509-1515 ); ③ “ 波 ” 与 “ 粒子 ” 是平等的, “ 光的量子理论 ” 与 “ 光的经典电磁理论 ” 是两个独立、平行的理论,光的量子理论不能包含光的经典电磁理论(第三大预言直接挑战 “ 占据统治地位、写进教科书中且已经流行了 80 年的主流理论 —— 光的量子理论能够包含光的经典电磁理论 ” 。可令人遗憾的是:该主流理论 80 年来却根本找不到一个过硬的实验证据,这也就是说,近 80 年来我们还不能给出一个否定 “ π 型三重波粒二象性”的实验证据 ,而只要给出一个正面的判决性实验证据(该判决性实验早就设计好了)就可以大功告成,参见 Proc. of SPIE, 2009, 7421: 74210U )。可见, “ π 型三重波粒二象性”离成功并不遥远。 利用伽利略( Galileo )推翻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物体越重下落速度越快”的归谬法,我们还可以 用逻辑的 力 量来宣判“光的量子理论能够包含光的经典电磁理论”的死刑 —— 如果 “ 光的量子理论能够包含光的经典电磁理论 ” ,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光的量子理论一统天下而消灭电磁波,从而使得“经典电磁理论”和“电磁波”都退出历史舞台。可是,电磁波作为一种真实存在的物质又不可能被消灭,所以,传统理论不符合逻辑。 这也就是说,实施那个判决性实验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走走过场,其判决实验结果一定是“光的量子理论不能包含光的经典电磁理论”(经典条件下光的量子理论不会比光的经典电磁理论更为精确)。这将直接验证我们的第三个预言,从而,使“第三种波粒二象性”与“π型三重波粒二象性”取得最后的胜利。 纵观物理学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物理学已经成功地进行了五次大的综合,而第六次大的综合则正在酝酿之中…… 第一次大综合: 17 世纪,伽利略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打开了通向近代物理学的大门。牛顿在此基础上把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和天体运动统一起来,揭示了天上地下一切物体的普遍运动规律,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 第二次大综合: 18 世纪,经过迈尔、焦耳、卡诺、克劳修斯等人的研究,经典热力学和经典统计力学正式确立,从而把热与能(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热运动的宏观表现与微观机制统一起来,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二次大综合。 第三次大综合: 19 世纪,麦克斯韦在库仑、安培、法拉第等物理学家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把电、磁、光统一起来,建立了经典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三次大综合。 第四次大综合: 1905 年,爱因斯坦在分析当时有关光速测量方面出现的种种矛盾的基础上,创立了狭义相对论,把物理学扩展到高速运动领域,建立了新的时空观 (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相互关联 ) ,这是物理学发展史上的第四次大综合。 第五次大综合: 20 世纪,普朗克在解释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时提出了量子论假设,经爱因斯坦、波尔、德布罗意、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等人的努力,发展了量子力学,把物理规律扩展到微观领域,完成了物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五次大综合。 最后,我们不妨心潮澎湃、豪情满怀地对即将来临的物理学 第六次大综合作一下深情的展望:在不久的将来,物理学家将会破解现代科学的四大疑难: ① 波粒二象性之谜、 ② 光的本性之谜、 ③ 粒子与场的关系之谜、 ④ 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结构单元之谜,完成物质的两种基本存在形式 —— 实物与场(或者粒子与波) —— 之间的统一,从而实现物理学的第六次大综合。到那时,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一幅全新的世界图景。而随着我们对物质世界基本结构单元认识的进一步加深,人类必将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从控制、利用原子发展到控制、利用原子核甚至控制、利用基本粒子乃至控制、利用“太极粒子波”…… 目前,我们已经达到了控制、利用原子与原子核的时代,纳米技术、放射性与核能早就得到了广泛应用。我们期盼着人类有效控制、利用基本粒子乃至“太极粒子波”的时代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 几个非常敏感的科学问 题,狠抓十年必然突破诺贝尔奖 ( 文献 ) 》 中国顶级媒体报道引出 《 致中国科学爱好者的一封公开信 》 值得一读! 还有 《 献给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的一份罕见寿礼 》 言简意赅 …… 物质世界的基本结构单元: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与“太极粒子波”.doc(362 KB) 物理学简介.doc(902 KB)
13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燕山大学认定付炜学术不端行为属实
热度 1 wcswolf 2011-7-15 15:21
编者按: 燕山大学教师付炜涉嫌剽窃事件,经本报连续跟踪报道后,燕山大学进行了调查,7月13日,燕山大学给本报发来《燕山大学关于付炜事件的处理情况说明》,认定付炜利用审稿人身份,剽窃他人成果,其学术不端行为属实,并决定解聘付炜教授职务。 《科学时报》社: 贵报于2011年6月15日A4【科学·社会】版刊登了《一起监守自盗的剽窃案?!》一文,文中提到我校教师付炜利用审稿人的身份涉嫌剽窃投稿人论文。文章发表后,我校相关部门和学院对文章中提到的情况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并与付炜本人核实后最终认定,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付炜利用审稿人身份,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其学术不端行为属实。 我校认为,付炜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学术道德,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学校和教师队伍的形象。根据《燕山大学学术道德与学术行为规范》(燕大校字 80号)文件和学校有关专业技术岗位聘用规定,经学校研究,决定解聘付炜的教授职务。 为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弘扬科学精神,纯洁学术环境,维护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结合下发的《关于付炜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决定》(燕大校字 95号)文件精神,我校于2011年7月7日下午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了学术道德与学术行为警示教育活动。此次教育活动内容为集中学习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 3号)、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意见》(冀教科 4号)和《燕山大学学术道德与学术行为规范》(燕大校字 80号)等文件,要求全校教职工要以警示教育活动为契机,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强化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潜心研究、献身科学、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的师德意识,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从源头上建立起预防和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长效机制。 燕山大学党委宣传部 2011年7月12日
个人分类: 人间百态|221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搞笑】相对论、量子力学与爱情
JingweiPeng 2011-4-15 21:18
原编者按:原文由爱情物理学家排骨教主在买卖提首届爱情物理学国际会议上宣读,本文为爱情物理学之开创性研究,参与本项工作的是排骨教主领导下的排骨灌水协会,其主要学术带头人除排骨教主外,还有教主夫人排嫂…… 爱情物理学简史 排骨教主、排嫂 (一)   伟大的Bohr对gal心事的不可预测性给出了量子化描述。他指出,女孩的心事是阶跃的,不是连续的。这些心事的不连续台阶叫作量子态。究竟处于哪个态,那必须作统计描述。云云。   Bohr指出了这一物理本质后,作了大量的唯象研究。他发现,gal的这种心理复杂现象,其实是自然界一个普遍现象,有微观机理。比如他发现,氢原子的光谱,竟然可以用同样一套量子化规则来说明。最后Bohr因此获了Nobel奖。   Bohr的工作,大大的得罪了一个同样是女孩心理学方面的大权威——Einstein。Einstein在女孩心理学学方面的成就,是指出女孩心理的虚伪性——噢,失言了,是相对性。   本世纪初期,他在一个小破专利局当工人的时候,相信考虑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女同志对恋爱的投入程度会那样高,以至于寻死觅活?又为什么一旦女同志陷入一段新爱情时,又会如此决断抛弃旧情,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他得出结论——一定有深刻的理论原因在背后。1905年他生小孩后,突然开悟,发表了无理学史上的里程碑论文:狭义相对论。   这狭义相对论(以后简单称SPR)里面只有两个基本原理:   1、所有同年纪女人的心理都是一样的;   2、爱情对所有同年纪的女人的诱惑以及程度,速度都是一样的。并且不依赖于爱情的来源;   同样,最后他发现女孩心理的这种相对性原理竟然暗和宇宙的道理,立刻解决了电磁学的困难,还发现许多别的新用处。可惜由于纳粹的捣乱,他没有Bohr的运气好,没有因此得Nobel奖。他很不服气,继续研究。后来他发现,其实相对论条件1可以改为:   3、所有女人的心理都是一样的;   这就是广义相对论了。这个理论再次被证明同样是关于宇宙的正确描述。如今的宇宙学就建立在这上面说。由于他的这些大大的贡献,后来获得Nobel奖,用他一个小工作的名义给的。   量子力学,相对论的成功表明,宇宙的奥秘,就是女人的奥秘。所以研究物理学,可以另辟蹊径,多多和mm来往就行。如此便可得到物理规律,同时又可以避免传统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枯燥无味,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为什么Bohr的量子无理学会气坏了老爱的相对论无理学呢?这其实是因为他们两个童年经历不一样,道德观念不一样,以及对未来的乐关程度不一样导致的。这个爱因斯坦,从小比较坎坷,老师都说他笨。在苏黎寺上大学的时候,他的本科老师叫责慢,还是个Nobel奖获得者,就说老爱是不行的。老爱毕业了,老师都不给些推荐信,只好去专利局当工人。幸好这样,他才有机会研究无理学,从而最终解决物理学问题。可惜这样的生世是他这个人很保守——他心中希望女孩能够被看透,这样就好研究一些。而且作为男人来说,信心也会足一些。他不能想象,一个女孩心事本质上不可琢磨的世界,是多么的一团乱麻啊…… (二)   量子力学无理学主要历史和结论简介   但是抛开这两大爱情无理学理论祖师爷的哲学观点不谈,近百年的人类实践表明,它们都正确描述了女孩爱情规律的两大不同方面:   量子无理学:心事是小脾气不可预测,大方向可以把握;   相对论:女孩心理规律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不管她们的生长环境,教育程度,还有外部表现有多么的不同。   本讲座之第一讲,现谈量子无理学Female心理现象。   继大思想家Bohr发现Female心理不连续台阶取的重大成功之后,有一个严肃的物理学家,许丁格,受到触动。他认为,Bohr的发现背后其实还有更深刻基本的东西。他不禁要问:就算你知道女孩的心理是不连续的台阶,那你怎么判断一个女孩究竟她的心理在特定时刻,特定环境下面处在什么状态?她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会高兴?什么时候又会生气?   在许丁格发问之下,很多实验爱情无理学家就纠集了一大批相同年龄,相同环境的female分成小组作实验。实验结果令人惊讶:   1、同一个小组内的female心理状态并不相同,有一个概率分布;   2、这概率分布随不同年龄和不同环境还有不同;   有这些数据之后,许丁格就开始考虑下述研究的可能性:   有没有办法研究一个特定环境下的female的心理状态随时间演化的规律? (三)   经过极其艰难、曲折、天才的思考,许丁格熬白了头发,终于写出来一个方程:     O Y(x,t;P)=0      (1)   这个方程,就是著名的许丁格方程。其中:   O 代表一个依赖于环境影响P的偏微分算子;x代表female的心理状态;t是时间;Y(x,t)就代表处于环境影响P下的一个female在时刻t处在心理状态x的概率!那环境P就代表,比如,她的老师好不好压,她的朋友是不是坏蛋拉,她的相貌如何压,是否双亲具在啊,小时候经历文革没有啊,是不是四环素中过毒,等等。   呵呵……复杂吧?可怕吧?服气吧?   从此以后,你只要告诉我一个相同group里面女孩们的初始心理状态分布,根据许方程,偶就能计算出未来任何时刻这个group里面女孩们的心理状态分布! (四)   上节讲到许丁格方程:   O Y(x,t;P)=0   其实里面的x只是mm可能有的很多状态中其中一个的标志。别的所有状态都可以计算出来。这节专门讲mm的“能量”问题,顺便解释“灰姑娘和白马王子现象”。   mm的能量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mm的心情状态。这能量越高,就表示越高兴。低,就表示情绪不好。所以了解这个理论很重要-——你去找mm,就可以对症下药,在不用到dreamer版去抱怨:怎么约她出来看电影,她会拒绝呢?等等。   许丁格在一次婚外恋期间,灵感大发:他发现他的方程的解,时间和空间可以分开。而空间部分有另外一个算子Oe确定:     Oe Y(x;P,E)=0     (2)   这个方程里面的E,就是mm心情指标。对特定的心情E,方程(2)就被叫做定态许丁格方程。 (五)白马王子问题。   许丁格作的第一个研究就是白马王子问题。   理想的白马王子,在女孩心中,那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数学理想抽象的情况下,就假设任何一个女孩,绝对没有希望嫁给一个白马王子的,于是这就变成一个俗称的“无穷深势井”问题,表示女孩深深的处于绝望之中。这情形下,方程(2)的解会有什么特征呢?   许发现,满足(2)任何解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心情指标是分离的,不连续的:     {E1,E2,……,En,……}    (3)     E1O1   O2测量值比如是“结婚成功”,你就不知道人家是不是当你是朋友。这就是为什么包办婚姻的很多家庭最后要解体的原因,因为他们最后也没交上朋友;   现代社会,自由恋爱,就是O1-O2。   比如O1成功,你有了gf;可是你就不知道人家当时心里是不是考虑以后嫁给你——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恋爱7,8年,gf还要跟别人跑去结婚的原因。   真是左右为难啊。这样的结果,我们虽然不高兴。但这是理论的结果,描述的是female天性,只好接受。今后碰到打击,就不要太难受——只要想到这原来是无理规律,不是你的错误,就不要自责,自卑了,hehe…… (六)库仑场中的老婆   前面的结论对光光们固然很有好处。但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其实是家庭。家庭的稳定性和社会稳定性密切相关。而家庭稳定性问题,主要就是夫妻关系稳定性问题。所以我们这节专门讨论夫妻关系问题。   丈夫对老婆的吸引力,百年前有个情圣,叫做库仑,他就测量出来了,现叫库仑定律:          F=(z*qh)*qw/r2   其中,qh是丈夫天生气质魅力。但是生活的奔波劳累,使得这鬼力受到了一些影响。z就是这个影响,z属于 这个区间。z=1表示先天鬼力全发出来;z=0表示这男人已经被生活压垮,没有鬼力了。我们无理学上,把z的突变z-z-n叫做贝塔衰变——这是很常见的。有些男人昨天还意气风发,今天就要死不活,就是贝塔衰变。   qw是女人的鬼力值。由于女人们很会享受,欣赏生活,所以她们是不存在贝塔衰变的。   在我们这个问题中,由于男人质量比较大,所以女人就是一个生活在丈夫鬼力值笼罩之下的小鸟。如果丈夫的鬼力降的太多,小鸟就会飞走的。在数学上我们无理学家说这就是一个库仑场中的妻子问题。   前面讲了库仑场中妻子运动的问题的一般概貌。这节就要具体解许丁格方程看看会有什么更细致的结论。经过特别复杂的数学物理运算,前辈情圣得到下述理论结论:   库仑场中妻子的一切心理指标可以被一个底拉客(本世纪著名英国情圣)矢量确定:      |n,l,m   其中n叫做主要量子数,代表老婆主流心情E(n)。结论是发现,主体上老婆心情和白马王子条件下的女孩一样,都比较沮丧不高兴!这个看起来骇人听闻的结论其实是对的。同志们好好想想,为什么你老婆常常给你莫名其妙的气受?为什么你老婆经常不明原因的对着墙壁流眼泪?为什么她经常看琼瑶小说?前几天还有一个傻乎乎的受害者,说他老婆迷上了肋昂那多他很烦恼。   这一切的背後,就是我们库仑场下妻子理论的自然结论。其实想想也很好理解嘛——你想,她跟你结婚了,就没有机会跟别人好了。在物理上,等于所有别的男人都变的遥不可及——以前的癞蛤蟆现在就等价为一个白马王子。这就是为什么库仑场中妻子主要心情指标和白马王子条件下的小女孩这样相似的原因。   但是,与少女不同的地方是,作为妻子,她们的心理结构更加复杂细致,所以还有另外两个量子数来确定。其中l这个量子数代表她愿意待在家里操劳的愿意程度,无理学中叫作脚动量指标。如果l很小,说明你的老婆很懒;l很大,说明她勤快。但是本工作的一个巨大发现就是,l是有上界的——这说明你不要指望找到一个无穷勤快的老婆!对给定的心情好坏量子数n,妻子的勤快量子数是如下可能值:        0,1,2,……,n-1   所以,趋势就是,如果她很不高兴,她就很不勤快;她很高兴(n很大),她还是可能不勤快,当然也很可能勤快。具体究竟勤快不勤快,什么时候勤快,who knows?所以女人真是奇怪的动物啊。   到现在还没有完。请注意,我们还有一个量子数m。这个m是什么呢?它在无理学中叫做“刺”量子数,可以说明老婆莫名其妙给人气受这种常见现象。这个m越大,老婆刺就越多,你就越可能被欺负冤枉。幸好这个刺量子数也是有上界的,否则大家就不要活了。它的规律是,对给定的脚动量指标l,m可以取值:    -l,-(l-1),-(l-2),……,0,1,2,……,l   共2l+1个可能状态。负号代表“负刺”状态,就是反过来要你欺负她——这可能和精神病中的受虐狂有关;正号代表她要欺负你,这时是施虐倾向。而且大家可以看出,叫动量越大,妻子这个“刺”量子数就可能越高——这很好理解:谁作了那么多家务事,脾气都不会好。如果脚动量很小,我们的公式表明,她一般不会刺你的。这点很有指导意义——要想不被刺,抢着作家务! (七)--诱惑导致老婆之相变现象 (a)跃迁   上节对家庭问题的研究,大家已经看到女人心理的复杂精细结构。在一夫一妻制度的情况下,妇女在特定心情量子数n下,还有n中可能的勤快量子数l,在特定勤快状态下,她又还有2l+1种可能的发脾气量子数。这个发脾气,既可能是要欺负你,也可能是要你去欺负他。所以在给定心情下,女人还有n2种细微心理状态,我们无理学中叫做:   家庭妇女的心理精细结构。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这些品质优秀的男人,在大的苦也能吃,再多的气也可以受,只要她高兴就谢天谢地。所以对优秀不精精计较的男人来说,还是主心情量子数n最重要。然而,爱妻的心情,有如芝加哥的天气,说变就变,毫无预兆,这可就急坏了象排骨这样的优秀男同志。幸好排骨乃是无理学方向之一大宗师,近来在这方面已经有所成就。这里就是要把其中若干理论结果公布出来,解放白色恐怖之下的男同胞们。以后请偶喝酒就可以乐。   理论框架是这样的:   无论如何,女人是不会无缘无故变心情的。肯定有外界影响;我们把女人心情的操作算子叫做H,把外界的影响叫做H1。既然我们常误以为老婆心情是无缘无故变化的,就表明H1相比H是很小的。实际上,H就集中体现了丈夫之鬼力,而H1就是外界的诱惑。于是就有下面三个自然结论:   1、H1H:铁定要和你分手。你就不要做梦留人家下来了。   不得不提的是,有个变态情圣,叫不乐哈,他曾经研究过这么一类女人——对她们来说,世界上所有男人都没有差别。这种女人的运动被不乐哈解许丁格方程研究出来:她们会随机的暂时与某个男人形成紧束缚状态;又随机的翩然而去,如此往复不绝。后来他把这个思想用到金属之中,发现在那里,原子核就是男人,电子就是女人。那些金属中的男人就规则的排列在三维空间,等待随机游动的女人。真是手猪待兔啊。不乐哈发现,在金属男人这种极端被动条件下,金属女人呈现完全自由之运动,叫做不乐哈波。不乐哈也因此获得Nobel奖励。我们现实社会中的男人,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千万不要当金属男人。   我在下节只专门对情况1解方程,看看弱外界诱惑条件下,老婆的心情活动是怎么样的。如此大家就可以对症下药,调理让你心烦意乱的老婆了。 (八)排骨无理学补——牛顿无理学的错误   这个牛顿无理学,建立于300年前,曾经具有很大革命意义,可惜其中错误多多。可叹众生当他是经典,死报不放,指导自己恋爱问题。这里就要直接指出他的错误与危害,为众光光做点贡献。   牛顿第一定律说:   *如果没人对美眉施加压力,美眉就会在那等着。   这是大错的!因为现代mm会反过来追ggdd。很可能追的不是你。所以必须主动出击才有收获。不知道已有多少英雄吃了这大亏。   牛顿第二定律说:   *如果ggdd们对某mm施加的压力越大,她变化越快。   这也是错的。历史经验表明,如果大批ggdd同时追一个mm,她通常有被宠坏的现象发生,形成超稳结构,谁也追不到。所以大家追mm,一定要在下面商量分配好作战方案。   牛顿第三定律说:   *如果你喜欢一个mm,她就一定同样喜欢你。   牛顿真是发疯,居然有这样愚蠢的想法。我就不多加说明了这里。   牛顿的另外一个贡献,就是万有引力公式,正确描述了男女相互作用强度。但是他居然没有在公式中分清性别,同样公式也可以用于男-男,或者女-女相互作用作用。这就表明他是个同性恋宽容主义者。   后来正确的公式由库仑提出,弥补了这个缺陷。   最近要考试。闲下来就可以写相对论无理学和混沌无理学乐
3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与金融“联姻”,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liuysd 2011-4-1 21:49
编者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增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业务发展迅速,但自身积累微薄,融资渠道有限, 融资方式单一,越来越成为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 2011年2月24日,科技部、“一行三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启动会议,全面部署和启动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探索创新财政投入方式,通过整合科技金融资源,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风险补偿、贷款贴息、创业投资以及后补助等各类资本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引导金融和投资机构更多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的实施,实现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加快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陕西是我国科技资源富集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很快。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创新成果、高新技术与资本的有机结合,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2011年,陕西省科技厅将科技与金融结合确定为年度工作重点之一。在全国科技奖励大会和2011年度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期间,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技厅厅长奚正平先后两次到科技部,分别向万钢部长和张来武、王伟中副部长汇报陕西科技工作情况,与相关司局进行了沟通,率先提出在陕西开展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工作的想法,介绍了在我省开展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工作的思路,受到了科技部领导和相关司局的充分肯定。 在“全国试点工作启动会”结束后,科技厅紧接着分别与省金融办、陕西银监局、陕西证监局、陕西保监局,建设银行陕西分行、农业发展银行陕西分行、北京银行西安分行,西安、宝鸡、咸阳三市和四个国家高新区等相关部门多次召开座谈会,探讨如何建立陕西省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本对接的新机制,建立陕西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创新体系。 近期,为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省科技厅产业处携手《创新特刊》,共同推出系列报道,全方位、多视角的展示陕西在开展科技与金融试点工作中,国家、省、有关设区市和国家高新区相继出台相关措施以及工作亮点。 原文: http://www.skxtv.gov.cn/cxtk/2011005/index1.htm
个人分类: 科技扶贫|28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核反应(转载)
oaiwqiyao 2011-3-17 09:13
核泄漏是这次日本大地震中的另一个附加危害,至于它的危害有多大,还是看一下Josef Oehmen 博士(其父在德国核工业具有深厚经验)如何说吧。 【果壳网编者按】这篇曾属于私人博客的文章,被MIT官方网站采用。原文地址有所更改,且文章中的一些内容经过了MIT一些专业人士的补充。尤其在核反应原理上,给出了比较详细的解释。本主题站会进一步跟进与此相关的内容。 我在这里写下这些文字,是为了让大家对在日本发生的事情——核反应堆的安全问题,感到放心。事态确实严重,但是已经在控制范围内。这篇东西很长!但是你读完之后,你会比世界上任何记者都明白核反应堆究竟是怎么回事。 核泄漏确实已经发生,但是在将来不会有任何显著的泄露。 “显著泄露”大概会是个什么程度?打个比方说,可能比你乘坐一趟长途飞行,或是喝下一杯产自本身具有高程度自然辐射地区的啤酒,所受到的辐射要多一些。 我读了自从地震发生以来的所有新闻报道。可以说几乎没有一篇是准确或是无误的(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地震发生之后在日本的通讯问题)。关于“没有一篇是无误的” 我并不是指那些带有反核立场的采访,毕竟这在现在也挺常见的。我指的是其中大量的关于物理和自然规律的错误,及大量对于事实的错误解读——可能是因为写稿子的人本身并不了解核反应堆是如何建造和运营的。我读过一篇来自 CNN 的三页长度的报道,每一个段落都至少包含一个错误。 接下来我们会告诉大家一些关于核反应堆的基本原理,然后解释目前正在发生的是什么。 福岛核电站的反应堆属于“沸水反应堆”(Boiling Water Reactors),缩写 BWR。沸水反应堆和我们平时用的蒸汽压力锅类似。核燃料对水进行加热,水沸腾后汽化,然后蒸汽驱动汽轮机产生电流,然后蒸汽冷却后再次回到液态,然后再把这些水送回核燃料处进行加热。蒸汽压力锅内的温度通常大约是 250 摄氏度。 上文提到的核燃料就是氧化铀。氧化铀是一种熔点在 3000 摄氏度的陶瓷体。燃料被制作成小圆柱(想像一下就像乐高积木尺寸的小圆柱)。这些小圆柱被放入一个用锆锡合金(熔点 2200 摄氏度)制成的长桶,然后密封起来。这就是一个燃料棒(fuel rod)。然后这些燃料棒被放到一起组合为一个更大的单元,然后这些燃料单元被放入反应堆内。所有的这些,就是一个核反应堆核心(core)的内容。 锆锡合金外壳是第一层护罩,用来将具有放射性的核燃料与世隔绝。 然后核心被放入“压力仓”中,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蒸汽压力锅的比喻。压力仓是第二层护罩。这是一个坚固结实的大锅,设计用于容纳一个温度可能达到数百摄氏度的核心。在核心降温措施恢复前,压力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一个核反应堆的所有的这些“硬件”——压力仓,各种管道,泵,冷却水,然后被封装到第三层护罩中。第三层护罩是一个完全密封的,用最坚固的钢和混凝土制成的非常厚的球体。第三层护罩的设计,建造和测试只是为了一个目的:当核心完全熔融时,将其包裹在其中。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在压力仓(第二层护罩)的下方,铸造了一个非常巨大厚实的混凝土大碗,这一切都在第三层护罩的内部。这样的设计就像是为了“抓住核心”。如果核心熔融,压力仓爆裂(并且也最终融化的话),这个大碗就可以装下融化了的燃料及其他一切。这个大碗设计成让融化的燃料能够向四周铺开,从而实现散热。 在第三层护罩的周围包裹的是反应堆厂房。反应堆厂房是一个将各种风吹雨打挡住的外壳。(这也是在爆炸中被毁坏的部分,我们稍后再说) 核反应的一些基本原理 铀燃料通过核分裂产生热量。大的铀原子分裂成更小的原子,这样就产生热量及中子(构成原子的一种粒子)。当中子撞击另外一个铀原子时,就触发分裂,产生更多的中子并一直继续下去。这就是核裂变的链式反应。 而现在的情况时,当一堆燃料棒凑在一起时就会很快导致过热,然后在 45 分钟后就会导致燃料棒融化。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在核反应堆内的燃料棒是绝对不可能导致像原子弹那样的核爆炸的。制造一颗原子弹实际上是相当困难的(不信你们可以去问问伊朗)。当年切尔诺贝利的情况是,爆炸是由于大量的压力积攒,氢气爆炸然后摧毁了所有的护罩,然后将大量的融化的核心挥洒到了外界(就像一颗 “脏弹”)。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在日本没有发生,及为什么不会发生,请继续看下面。 为了控制链式反应的发生,反应堆操作员会用到“控制棒”。控制棒可以吸收中子,从而瞬间停止链式反应。一个核反应堆是这样设计的:当一切正常运转时,所有的控制棒是不会用到的。冷却水会在核心产生热量的同时带走热量(并转化为蒸汽和电力),并且在常规的 250 摄氏度的运转温度下还有许多余地。 而挑战在于将控制棒插入并停止链式反应后,核心依然在产生热量。虽然铀元素的链式反应已经停止,但是在铀元素的核裂变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比如铯和碘同位素,这些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会最终衰变为更小的原子,然后失去放射性。在这些元素的衰变过程中,也会产生热量。因为它们不会再从铀元素中产生(在控制棒插入之后铀元素就停止衰变了),所以它们的数量会越来越少,然后在衰变结束的过程中,大约几天时间内,核心就会最终冷却下来。 目前让人头痛的就是这些余热。 核反应堆内的第一类放射性物质就是燃料棒中的铀元素,及放射性副产物铯和碘同位素。这些物质都在燃料棒内部。 而除此之外,还存在第二类放射性物质,产生于燃料棒外部。而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外部的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都非常短,这意味着它们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没有放射性的物质。“很短”的意思就是几秒。所以即使这类放射性物质被释放到自然环境中,他们也是毫无危害的。为什么呢?因为大约就你在读完“R-A- D-I-O-N-U-C-L-I-D-E”的这几秒内,这类物质就衰变到完全不具有放射性了。这类放射性物质就是氮-16(N-16),也就是氮气(构成大气的气体之一)的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另外就是一些稀有气体比如氩。但是这些物质是如何产生的呢?当铀原子裂变时,会产生一个中子。大部分的这些中子都会撞击到其他的铀原子由此链式反应就一直持续发生。但是其中的一些会离开燃料棒并撞击到水分子,或是冷却水中的空气。然后,一个不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就会 “捕获”这个中子,并变得有放射性。而就如前文所述,在数秒内它就会衰变到它本来的面目。 上面所描述第二类的放射性物质在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核泄露中非常重要。 福岛到底发生了什么 接下来我会试着去总结目前的主要事实。冲击核电站的地震的威力是核电站设计时所能承受的威力的五倍(里氏震级之间的放大倍数是对数关系,所以 8.9 级地震的威力是 8.2 级,即核电站的设计抗震威力的 5 倍,而不是 0.7 的差异)。所以我们首先为日本的工程技术水平喝彩,至少一切目前是保下来了。 当 8.9 级地震冲击核电站时,所有的反应堆就自动关闭了。在地震开始后的数秒内,控制棒就插入到了核心内,链式反应即刻中止。而此时,冷却系统就开始带走余热。这些余热相当于反应堆正常运转时产生的 3% 的热量。 地震摧毁了核反应堆的外部电力供应。而这是核反应堆能够遇到的最严重的故障之一,因此,在设计核反应堆的备用系统时,“电站停电”是一种被高度关注的可能性。因为核反应堆的冷却泵需要电力以维持运转。而反应堆关闭后,核电站本身就不能产生任何电力。 在地震发生后的一小时内一切情况是平稳的。为紧急情况而准备的多组柴油发电机中的一组启动,为冷却泵提供了所需的电力。然后海啸来了,比核电站设计时所预料的规模要更巨大的海啸,摧毁了所有的柴油发电机组。 在设计核电站时,工程师们所遵循的一个哲学就是“防卫深度”。这意味着你首先需要为了你能够想象到最灾难的情况设计防卫措施,然后为了你觉得可能绝对不会发生的子系统故障设计方案,以确保即使这样的可能绝对不会发生的故障发生后,核电站依然可以安全。而一场巨大的摧毁所有柴油发电机组的海啸就是这样的一种极端情况。而所有的防卫的底线就是前面提到过的第三层护罩,将一切可能发生的最糟糕情况——控制棒插入或者未插入,核心融化或者未融化——容纳于其中。 当柴油发电机组被冲走后,反应堆操作员将反应堆切换到使用紧急电池。这些电池被设计为备用方案的备用方案,用于提供给冷却系统 8 个小时所需的电力,并且也确实完成了任务。 而在这 8 个小时内,需要为反应堆找到另外一种供电措施。当地的输电网络已经被地震摧毁。柴油发电机组也已经被海啸冲走。所以最后通过卡车运来了移动式柴油发电机。 整个事件从这一刻起开始变得糟糕。运来的柴油发电机无法连接到电站(因为接口不兼容)。所以当电池耗尽后,余热就无法再被带走。 在这个点上反应堆操作员开始按照“冷却失灵”的紧急预案进行处理。这是“防卫深度”中的更进一层。理论上供电系统不至于彻底失效,但是现实如此,所以操作员们只能退到“防卫深度”中更进一层。这一切,无论对我们看起来多么不可思议,但却是反应堆操作员的培训的一部分——从日常运营到控制一个要融化的核心。 于是在这个时候外界开始谈论可能发生的核心熔融。因为到了最后,如果冷却系统无法恢复,核心就一定会融化(在几个小时或是几天内),然后最后一层防线——第三层护罩及护罩内的大碗,就将经受考验。 但是此时最重要的任务是在核心持续升温时控制住,并且确保第一层护罩(燃料棒的锆锡合金外壳),及第二层护罩(压力仓)能够保持完整并尽可能多工作一段时间,从而让工程师们能够有足够的时间修好冷却系统。 既然让核心冷却是那么重要的事情,因此反应堆内实际上有多个冷却系统(反应堆给水清洁系统,衰变降温系统,反应堆核心隔离冷却系统,备用水冷系统,及紧急核心冷却系统)。而究竟哪一个失效了或是没有失效在此时无法得知。 所以想像一下,一个在炉子上的压力锅,持续地,慢慢地在进行加热。操作员在采取各种手段去消除其中的热量,但是锅内的压力在持续上升。于是当务之急是保住第一层护罩(熔点为 2200 摄氏度的锆锡合金),及第二层护罩——压力仓。而为了保住第二层护罩,其中的压力就需要时不时进行释放。因为在紧急时刻进行压力释放是一件重要的事,所以反应堆共有 11 个用于释放压力的阀门。操作员开始通过时不时地旋松阀门来释放压力仓内的压力。此时压力仓内的温度是 550 摄氏度。 这就是关于“辐射泄露”的报道开始的时刻。我在上文中解释了为什么释放压力的同时实际上会释放第二类放射性物质(主要是 N-16 和氩),及为什么这样做其实毫无危险。放射性氮元素和氩对于人类健康没有威胁。 而就在旋松阀门的过程中,发生了爆炸。爆炸发生在第三层护罩外部,反应堆厂房内。反应堆厂房不具有隔绝放射性物质的功能。虽然目前并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这是一个很有可能的场景:操作员决定让压力仓内的蒸汽释放到厂房内,而不是直接到厂房外部(这样可以让放射性元素有更长的时间用于衰变)。而问题在于,由于核心内的高温,水分子会分解为氧和氢——一种易爆混合气体,于是也确实在第三层护罩外爆炸了。历史上也曾发生过一次类似的爆炸,不过是在压力仓内(因为压力仓没有设计好并且操作失误),进而导致了切尔诺贝利事件。而福岛核电站不会有这样的问题。氢氧混合气体是在设计核电站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巨大问题,因此反应堆在建造时就考虑到了不能让这样的爆炸发生护罩内部。如果在护罩外部爆炸了,虽然也不是设想中的状况但是可以接受,因为即使爆炸了也不会对护罩产生影响。 因此在阀门旋送时,压力得以控制。而现在的问题时,如果水在一直沸腾的话,那么水位就会持续下降。核心大概被几米深的水覆盖,使得其能够在空气中暴露前坚持几个小时或几天。而一旦没有水覆盖,那么暴露的燃料棒就会在 45 分钟后达到其 2200 摄氏度的熔点。而这样就会导致第一层护罩,燃料棒的锆锡合金外壳融化。 而这样的事情正在开始发生。冷却系统无法在燃料棒开始融化前恢复运转,不过燃料棒中的核燃料此时依然是完好的,但是包裹燃料的锆锡合金外壳已经开始融化。而目前正在发生的,就是一些铯和碘同位素开始随着释放出来的蒸汽,泄露到反应堆外。最严重的问题——铀燃料,目前依然是受控的,因为氧化铀的熔点在 3000 摄氏度。目前已经确认的是,检测到有一部分铯和碘同位素随着蒸汽泄露到了大气中。 这似乎是一个启动“B 计划”的信号。通过在大气中检测到的铯和碘同位素,操作员可以确认某一根燃料棒的外壳(第一层护罩)已经存在破损。“A 计划”在于恢复某个常规冷却系统。为什么这个计划失败目前并不清楚,而一种可能性是海啸冲走或是污染了所有用于冷却系统的纯净水。 用于冷却系统的给水是非常纯净的,去除了所有矿物质的水。使用纯净水的原因在于:纯净水很大程度上不会被激活,因此可以保持相对无辐射。而如果是脏水,那么更容易捕获中子,进而变得更加具有放射性。这不会影响到核心——因为核心不会被冷却水影响。但是会使得操作员更难处理这些具有轻度放射性的活化水。 但是“计划 A”失败了——系统无法冷却,并且也没有额外的纯净水。因此“计划 B”被启动。而这就是目前正在发生的: 为了避免核心融化,操作员开始使用海水来冷却核心。我不是十分清楚,他们是用海水浸泡住压力仓(第二层护罩),还是淹住反应堆外壳(第三层护罩)。不过这个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 要点在于核燃料现在确实已经冷却下来了。因为链式反应早就已经停止,所以目前只有非常少量的余热在产生。已经使用了的大量冷却水可以带走这些余热。因为是注入了大量的水,所以目前核心已经无法再产生足够的热量去大幅度提升压力。并且,海水中加入了硼酸。硼酸是一种“液体控制棒”。无论在发生什么样的衰变,硼都可以捕获产生的中子并进一步加速核心的冷却。 福岛核电站曾经十分接近核心融化。但是目前最坏的情况已经被避免:如果没有将海水注入,那么操作员就只能继续旋松阀门以释放压力。第三层护罩必须完全密封,以避免其中发生的核心融化泄露出任何的放射性物质,然后会经过一段等待期,等待护罩内的裂变副产品完成衰变,所有的放射性粒子会附着在护罩内壁。冷却系统最终会被恢复,融化的核心也会冷却至一个可控的温度。护罩内部会被清理。然后需要做一项棘手肮脏的事情——将融化了核心移出,将凝固了的燃料棒及燃料一块一块地装入运输装置,然后运送到核废料处理厂进行处理。根据损坏状况,核电站的这块区域需要进行修理或是彻底拆除。 那么,目前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我的总结: 核电站会回到安全状态并始终安全 日本处于第 4 级别 INES 核紧急状态:核电站内事故。这对于拥有电站的公司是件糟糕事情,对其他人来说没什么影响。 在释放压力时同时释放了一些放射性物质。包括非常小剂量的铯和碘同位素。如果在释放时你正好坐在出口上,那么你可能需要考虑戒烟使得你的期望寿命值回归从前。这些铯和碘同位素会被带入海水,然后就不会再检测得到。 第一层护罩出现了一些损坏,意味着一定数量的铯和碘同位素也被释放到了冷却水中,但是不会有铀或是其他什么脏东西(因为氧化铀不溶于水)。在第三层护罩内有用于净化水的装置,这些具有放射性的铯和碘同位素会在那里被去除并且存储为核废料。 用于冷却的海水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活化。但是因为控制棒已经完全插入,所以链式反应是不会发生的。这就意味着“主要的”核反应没有发生,因此也就不会加剧海水的活化。链式反应过程的副产物(铯和碘同位素)在这个阶段也基本上消失殆尽。这进一步减轻了海水的活化。因此最坏情况就是:用于冷却的海水中会具有一定程度的放射性,但是这些海水也同样会经由内部净化装置进行处理。 最终会用正常的冷却水取代海水。 反应堆核心会需要进行拆除并运到处理厂,就像通常的燃料更换一样。 燃料棒和整个核电站需要进行彻底安全检查,以避免潜在的危险。这通常需要 4 到 5 年。 全日本的核电站的安全防护会进行升级,以确保他们可以抵抗住九级地震及随之而来的海啸(甚至更糟糕的情况)。 我认为更显著的问题是随后的全国供电。日本的 55 座反应堆中的 11 座已经全部关闭并等待进行检查,这直接减少全国 20% 的核电电力,而全国 30% 的电力靠核电供应。我目前还没有去考虑国内其他核电站可能发生的事故。短缺的电力会需要依靠天然气发电站供应,而这些电站通常只是在供电高峰时用于应急。我不是十分清楚日本国内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矿的能源供应链,及港口,炼油厂,存储及运输网络在此次地震中遭受了怎样的损失。这些都会导致电费增加,及用电高峰和重建时的电力短缺。 而这一切只是更大的问题的一部分。灾后应急需要解决避难所,饮用水,食物,医疗,运输,通讯设施等一系列问题,当然也包括电力供应。在一个供应链倾斜的时代,所有的这些领域中我们都会遇到挑战。
个人分类: 如何达到自由学术王国|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为什么不用担心日本的核电站(MIT)
热度 1 venking 2011-3-15 17:16
核泄漏是这次日本大地震中的另一个附加危害,至于它的危害有多大,还是看一下Josef Oehmen 博士(其父在德国核工业具有深厚经验)如何说吧。 【果壳网编者按】这篇曾属于私人博客的文章,被MIT官方网站采用。原文地址有所更改,且文章中的一些内容经过了MIT一些专业人士的补充。尤其在核反应原理上,给出了比较详细的解释。本主题站会进一步跟进与此相关的内容。 我在这里写下这些文字,是为了让大家对在日本发生的事情——核反应堆的安全问题,感到放心。事态确实严重,但是已经在控制范围内。这篇东西很长!但是你读完之后,你会比世界上任何记者都明白核反应堆究竟是怎么回事。 核泄漏确实已经发生,但是在将来不会有任何显著的泄露。 “显著泄露”大概会是个什么程度?打个比方说,可能比你乘坐一趟长途飞行,或是喝下一杯产自本身具有高程度自然辐射地区的啤酒,所受到的辐射要多一些。 我读了自从地震发生以来的所有新闻报道。可以说几乎没有一篇是准确或是无误的(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地震发生之后在日本的通讯问题)。关于“没有一篇是无误的” 我并不是指那些带有反核立场的采访,毕竟这在现在也挺常见的。我指的是其中大量的关于物理和自然规律的错误,及大量对于事实的错误解读——可能是因为写稿子的人本身并不了解核反应堆是如何建造和运营的。我读过一篇来自 CNN 的三页长度的报道,每一个段落都至少包含一个错误。 接下来我们会告诉大家一些关于核反应堆的基本原理,然后解释目前正在发生的是什么。 福岛核电站的反应堆属于“沸水反应堆”(Boiling Water Reactors),缩写 BWR。沸水反应堆和我们平时用的蒸汽压力锅类似。核燃料对水进行加热,水沸腾后汽化,然后蒸汽驱动汽轮机产生电流,然后蒸汽冷却后再次回到液态,然后再把这些水送回核燃料处进行加热。蒸汽压力锅内的温度通常大约是 250 摄氏度。 上文提到的核燃料就是氧化铀。氧化铀是一种熔点在 3000 摄氏度的陶瓷体。燃料被制作成小圆柱(想像一下就像乐高积木尺寸的小圆柱)。这些小圆柱被放入一个用锆锡合金(熔点 2200 摄氏度)制成的长桶,然后密封起来。这就是一个燃料棒(fuel rod)。然后这些燃料棒被放到一起组合为一个更大的单元,然后这些燃料单元被放入反应堆内。所有的这些,就是一个核反应堆核心(core)的内容。 锆锡合金外壳是第一层护罩,用来将具有放射性的核燃料与世隔绝。 然后核心被放入“压力仓”中,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蒸汽压力锅的比喻。压力仓是第二层护罩。这是一个坚固结实的大锅,设计用于容纳一个温度可能达到数百摄氏度的核心。在核心降温措施恢复前,压力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一个核反应堆的所有的这些“硬件”——压力仓,各种管道,泵,冷却水,然后被封装到第三层护罩中。第三层护罩是一个完全密封的,用最坚固的钢和混凝土制成的非常厚的球体。第三层护罩的设计,建造和测试只是为了一个目的:当核心完全熔融时,将其包裹在其中。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在压力仓(第二层护罩)的下方,铸造了一个非常巨大厚实的混凝土大碗,这一切都在第三层护罩的内部。这样的设计就像是为了“抓住核心”。如果核心熔融,压力仓爆裂(并且也最终融化的话),这个大碗就可以装下融化了的燃料及其他一切。这个大碗设计成让融化的燃料能够向四周铺开,从而实现散热。 在第三层护罩的周围包裹的是反应堆厂房。反应堆厂房是一个将各种风吹雨打挡住的外壳。(这也是在爆炸中被毁坏的部分,我们稍后再说) 核反应的一些基本原理 铀燃料通过核分裂产生热量。大的铀原子分裂成更小的原子,这样就产生热量及中子(构成原子的一种粒子)。当中子撞击另外一个铀原子时,就触发分裂,产生更多的中子并一直继续下去。这就是核裂变的链式反应。 而现在的情况时,当一堆燃料棒凑在一起时就会很快导致过热,然后在 45 分钟后就会导致燃料棒融化。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在核反应堆内的燃料棒是绝对不可能导致像原子弹那样的核爆炸的。制造一颗原子弹实际上是相当困难的(不信你们可以去问问伊朗)。当年切尔诺贝利的情况是,爆炸是由于大量的压力积攒,氢气爆炸然后摧毁了所有的护罩,然后将大量的融化的核心挥洒到了外界(就像一颗 “脏弹”)。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在日本没有发生,及为什么不会发生,请继续看下面。 为了控制链式反应的发生,反应堆操作员会用到“控制棒”。控制棒可以吸收中子,从而瞬间停止链式反应。一个核反应堆是这样设计的:当一切正常运转时,所有的控制棒是不会用到的。冷却水会在核心产生热量的同时带走热量(并转化为蒸汽和电力),并且在常规的 250 摄氏度的运转温度下还有许多余地。 而挑战在于将控制棒插入并停止链式反应后,核心依然在产生热量。虽然铀元素的链式反应已经停止,但是在铀元素的核裂变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比如铯和碘同位素,这些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会最终衰变为更小的原子,然后失去放射性。在这些元素的衰变过程中,也会产生热量。因为它们不会再从铀元素中产生(在控制棒插入之后铀元素就停止衰变了),所以它们的数量会越来越少,然后在衰变结束的过程中,大约几天时间内,核心就会最终冷却下来。 目前让人头痛的就是这些余热。 核反应堆内的第一类放射性物质就是燃料棒中的铀元素,及放射性副产物铯和碘同位素。这些物质都在燃料棒内部。 而除此之外,还存在第二类放射性物质,产生于燃料棒外部。而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外部的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都非常短,这意味着它们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没有放射性的物质。“很短”的意思就是几秒。所以即使这类放射性物质被释放到自然环境中,他们也是毫无危害的。为什么呢?因为大约就你在读完“R-A- D-I-O-N-U-C-L-I-D-E”的这几秒内,这类物质就衰变到完全不具有放射性了。这类放射性物质就是氮-16(N-16),也就是氮气(构成大气的气体之一)的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另外就是一些稀有气体比如氩。但是这些物质是如何产生的呢?当铀原子裂变时,会产生一个中子。大部分的这些中子都会撞击到其他的铀原子由此链式反应就一直持续发生。但是其中的一些会离开燃料棒并撞击到水分子,或是冷却水中的空气。然后,一个不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就会 “捕获”这个中子,并变得有放射性。而就如前文所述,在数秒内它就会衰变到它本来的面目。 上面所描述第二类的放射性物质在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核泄露中非常重要。 福岛到底发生了什么 接下来我会试着去总结目前的主要事实。冲击核电站的地震的威力是核电站设计时所能承受的威力的五倍(里氏震级之间的放大倍数是对数关系,所以 8.9 级地震的威力是 8.2 级,即核电站的设计抗震威力的 5 倍,而不是 0.7 的差异)。所以我们首先为日本的工程技术水平喝彩,至少一切目前是保下来了。 当 8.9 级地震冲击核电站时,所有的反应堆就自动关闭了。在地震开始后的数秒内,控制棒就插入到了核心内,链式反应即刻中止。而此时,冷却系统就开始带走余热。这些余热相当于反应堆正常运转时产生的 3% 的热量。 地震摧毁了核反应堆的外部电力供应。而这是核反应堆能够遇到的最严重的故障之一,因此,在设计核反应堆的备用系统时,“电站停电”是一种被高度关注的可能性。因为核反应堆的冷却泵需要电力以维持运转。而反应堆关闭后,核电站本身就不能产生任何电力。 在地震发生后的一小时内一切情况是平稳的。为紧急情况而准备的多组柴油发电机中的一组启动,为冷却泵提供了所需的电力。然后海啸来了,比核电站设计时所预料的规模要更巨大的海啸,摧毁了所有的柴油发电机组。 在设计核电站时,工程师们所遵循的一个哲学就是“防卫深度”。这意味着你首先需要为了你能够想象到最灾难的情况设计防卫措施,然后为了你觉得可能绝对不会发生的子系统故障设计方案,以确保即使这样的可能绝对不会发生的故障发生后,核电站依然可以安全。而一场巨大的摧毁所有柴油发电机组的海啸就是这样的一种极端情况。而所有的防卫的底线就是前面提到过的第三层护罩,将一切可能发生的最糟糕情况——控制棒插入或者未插入,核心融化或者未融化——容纳于其中。 当柴油发电机组被冲走后,反应堆操作员将反应堆切换到使用紧急电池。这些电池被设计为备用方案的备用方案,用于提供给冷却系统 8 个小时所需的电力,并且也确实完成了任务。 而在这 8 个小时内,需要为反应堆找到另外一种供电措施。当地的输电网络已经被地震摧毁。柴油发电机组也已经被海啸冲走。所以最后通过卡车运来了移动式柴油发电机。 整个事件从这一刻起开始变得糟糕。运来的柴油发电机无法连接到电站(因为接口不兼容)。所以当电池耗尽后,余热就无法再被带走。 在这个点上反应堆操作员开始按照“冷却失灵”的紧急预案进行处理。这是“防卫深度”中的更进一层。理论上供电系统不至于彻底失效,但是现实如此,所以操作员们只能退到“防卫深度”中更进一层。这一切,无论对我们看起来多么不可思议,但却是反应堆操作员的培训的一部分——从日常运营到控制一个要融化的核心。 于是在这个时候外界开始谈论可能发生的核心熔融。因为到了最后,如果冷却系统无法恢复,核心就一定会融化(在几个小时或是几天内),然后最后一层防线——第三层护罩及护罩内的大碗,就将经受考验。 但是此时最重要的任务是在核心持续升温时控制住,并且确保第一层护罩(燃料棒的锆锡合金外壳),及第二层护罩(压力仓)能够保持完整并尽可能多工作一段时间,从而让工程师们能够有足够的时间修好冷却系统。 既然让核心冷却是那么重要的事情,因此反应堆内实际上有多个冷却系统(反应堆给水清洁系统,衰变降温系统,反应堆核心隔离冷却系统,备用水冷系统,及紧急核心冷却系统)。而究竟哪一个失效了或是没有失效在此时无法得知。 所以想像一下,一个在炉子上的压力锅,持续地,慢慢地在进行加热。操作员在采取各种手段去消除其中的热量,但是锅内的压力在持续上升。于是当务之急是保住第一层护罩(熔点为 2200 摄氏度的锆锡合金),及第二层护罩——压力仓。而为了保住第二层护罩,其中的压力就需要时不时进行释放。因为在紧急时刻进行压力释放是一件重要的事,所以反应堆共有 11 个用于释放压力的阀门。操作员开始通过时不时地旋松阀门来释放压力仓内的压力。此时压力仓内的温度是 550 摄氏度。 这就是关于“辐射泄露”的报道开始的时刻。我在上文中解释了为什么释放压力的同时实际上会释放第二类放射性物质(主要是 N-16 和氩),及为什么这样做其实毫无危险。放射性氮元素和氩对于人类健康没有威胁。 而就在旋松阀门的过程中,发生了爆炸。爆炸发生在第三层护罩外部,反应堆厂房内。反应堆厂房不具有隔绝放射性物质的功能。虽然目前并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这是一个很有可能的场景:操作员决定让压力仓内的蒸汽释放到厂房内,而不是直接到厂房外部(这样可以让放射性元素有更长的时间用于衰变)。而问题在于,由于核心内的高温,水分子会分解为氧和氢——一种易爆混合气体,于是也确实在第三层护罩外爆炸了。历史上也曾发生过一次类似的爆炸,不过是在压力仓内(因为压力仓没有设计好并且操作失误),进而导致了切尔诺贝利事件。而福岛核电站不会有这样的问题。氢氧混合气体是在设计核电站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巨大问题,因此反应堆在建造时就考虑到了不能让这样的爆炸发生护罩内部。如果在护罩外部爆炸了,虽然也不是设想中的状况但是可以接受,因为即使爆炸了也不会对护罩产生影响。 因此在阀门旋送时,压力得以控制。而现在的问题时,如果水在一直沸腾的话,那么水位就会持续下降。核心大概被几米深的水覆盖,使得其能够在空气中暴露前坚持几个小时或几天。而一旦没有水覆盖,那么暴露的燃料棒就会在 45 分钟后达到其 2200 摄氏度的熔点。而这样就会导致第一层护罩,燃料棒的锆锡合金外壳融化。 而这样的事情正在开始发生。冷却系统无法在燃料棒开始融化前恢复运转,不过燃料棒中的核燃料此时依然是完好的,但是包裹燃料的锆锡合金外壳已经开始融化。而目前正在发生的,就是一些铯和碘同位素开始随着释放出来的蒸汽,泄露到反应堆外。最严重的问题——铀燃料,目前依然是受控的,因为氧化铀的熔点在 3000 摄氏度。目前已经确认的是,检测到有一部分铯和碘同位素随着蒸汽泄露到了大气中。 这似乎是一个启动“B 计划”的信号。通过在大气中检测到的铯和碘同位素,操作员可以确认某一根燃料棒的外壳(第一层护罩)已经存在破损。“A 计划”在于恢复某个常规冷却系统。为什么这个计划失败目前并不清楚,而一种可能性是海啸冲走或是污染了所有用于冷却系统的纯净水。 用于冷却系统的给水是非常纯净的,去除了所有矿物质的水。使用纯净水的原因在于:纯净水很大程度上不会被激活,因此可以保持相对无辐射。而如果是脏水,那么更容易捕获中子,进而变得更加具有放射性。这不会影响到核心——因为核心不会被冷却水影响。但是会使得操作员更难处理这些具有轻度放射性的活化水。 但是“计划 A”失败了——系统无法冷却,并且也没有额外的纯净水。因此“计划 B”被启动。而这就是目前正在发生的: 为了避免核心融化,操作员开始使用海水来冷却核心。我不是十分清楚,他们是用海水浸泡住压力仓(第二层护罩),还是淹住反应堆外壳(第三层护罩)。不过这个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 要点在于核燃料现在确实已经冷却下来了。因为链式反应早就已经停止,所以目前只有非常少量的余热在产生。已经使用了的大量冷却水可以带走这些余热。因为是注入了大量的水,所以目前核心已经无法再产生足够的热量去大幅度提升压力。并且,海水中加入了硼酸。硼酸是一种“液体控制棒”。无论在发生什么样的衰变,硼都可以捕获产生的中子并进一步加速核心的冷却。 福岛核电站曾经十分接近核心融化。但是目前最坏的情况已经被避免:如果没有将海水注入,那么操作员就只能继续旋松阀门以释放压力。第三层护罩必须完全密封,以避免其中发生的核心融化泄露出任何的放射性物质,然后会经过一段等待期,等待护罩内的裂变副产品完成衰变,所有的放射性粒子会附着在护罩内壁。冷却系统最终会被恢复,融化的核心也会冷却至一个可控的温度。护罩内部会被清理。然后需要做一项棘手肮脏的事情——将融化了核心移出,将凝固了的燃料棒及燃料一块一块地装入运输装置,然后运送到核废料处理厂进行处理。根据损坏状况,核电站的这块区域需要进行修理或是彻底拆除。 那么,目前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我的总结: 核电站会回到安全状态并始终安全 日本处于第 4 级别 INES 核紧急状态:核电站内事故。这对于拥有电站的公司是件糟糕事情,对其他人来说没什么影响。 在释放压力时同时释放了一些放射性物质。包括非常小剂量的铯和碘同位素。如果在释放时你正好坐在出口上,那么你可能需要考虑戒烟使得你的期望寿命值回归从前。这些铯和碘同位素会被带入海水,然后就不会再检测得到。 第一层护罩出现了一些损坏,意味着一定数量的铯和碘同位素也被释放到了冷却水中,但是不会有铀或是其他什么脏东西(因为氧化铀不溶于水)。在第三层护罩内有用于净化水的装置,这些具有放射性的铯和碘同位素会在那里被去除并且存储为核废料。 用于冷却的海水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活化。但是因为控制棒已经完全插入,所以链式反应是不会发生的。这就意味着“主要的”核反应没有发生,因此也就不会加剧海水的活化。链式反应过程的副产物(铯和碘同位素)在这个阶段也基本上消失殆尽。这进一步减轻了海水的活化。因此最坏情况就是:用于冷却的海水中会具有一定程度的放射性,但是这些海水也同样会经由内部净化装置进行处理。 最终会用正常的冷却水取代海水。 反应堆核心会需要进行拆除并运到处理厂,就像通常的燃料更换一样。 燃料棒和整个核电站需要进行彻底安全检查,以避免潜在的危险。这通常需要 4 到 5 年。 全日本的核电站的安全防护会进行升级,以确保他们可以抵抗住九级地震及随之而来的海啸(甚至更糟糕的情况)。 我认为更显著的问题是随后的全国供电。日本的 55 座反应堆中的 11 座已经全部关闭并等待进行检查,这直接减少全国 20% 的核电电力,而全国 30% 的电力靠核电供应。我目前还没有去考虑国内其他核电站可能发生的事故。短缺的电力会需要依靠天然气发电站供应,而这些电站通常只是在供电高峰时用于应急。我不是十分清楚日本国内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矿的能源供应链,及港口,炼油厂,存储及运输网络在此次地震中遭受了怎样的损失。这些都会导致电费增加,及用电高峰和重建时的电力短缺。 而这一切只是更大的问题的一部分。灾后应急需要解决避难所,饮用水,食物,医疗,运输,通讯设施等一系列问题,当然也包括电力供应。在一个供应链倾斜的时代,所有的这些领域中我们都会遇到挑战。
182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对中国出租车业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转贴)
nhtong 2011-3-7 22:30
对中国出租车业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转贴) 编者按 :近期,北京又在酝酿出租车涨价,依然是要将原辅材料涨价成本转嫁给公众,无论是价格上调、政府补贴、三方分担,本质都是由公众承担。垄断行业在面对市场成本压力时,政府几乎都是通过抢掠公众以保证经营者恒定利益。 于是,我便想到2009年8月我所发表的《对中国出租车业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一文。经过近十年走访200多个大小城镇对中国出租车业进行调查研究,以及对国外出租车业进行对比考察。我先后发表过一系列出租车业的文章。2009年发表的此文算是我对出租车行业比较全面的一些思考。为此,重新贴出来,期望给大家一些启发,欢迎大家交流指正! 王克勤 中国出租车行业,这些年来发生了一系列罢工罢运事件。笔者通过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从2002年至2008年底中国已经发生过150多起出租车业罢工罢运事件。 梳理各地出租车司机罢工的理由不外以下几条:黑车拉活抢活,要求政府打击黑车;燃油涨价,运营成本上升,要求提高运价;抗议公交降价,抢了生意;出租车各种费用太重;乱收费太多;与出租车公司及政府争夺经营权等等。 而此次温州出租车司机罢工也不外乎以上理由:成本太高,收入太少,期望涨价。 其实中国出租车业的问题应该是两方面的:一是出租车行业内部关系不顺、矛盾多元,利益分割不均的问题;二是出租车行业与整个社会的冲突与矛盾。而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在一个点上:即出租车垄断经营权。大部分罢工本质上都是由于车主与政府或公司争夺经营权而引爆的,其他相关的矛盾与冲突基本也是与经营权息息相关的。 正是因为出租车经营权本身是一个巨大垄断利益,所以全国各地的出租司机、公司、车主、政府之间一直存在着各种利益争夺与矛盾。 为此,我们不得不仔细地分析这个经营权,即不许可他人进入出租车行业的垄断权力。想到出租车的垄断经营权,笔者便想到高度计划经济时代的餐馆。 在高度计划经济时代,即文革期间,笔者所知一个县城只许可开办三四家餐馆,并且只能是商业局下属的饮食公司兴办与经营管理。其他任何机构与任何人均不得兴办。这样人为法定垄断带来国有餐馆独家经营,其结果是:服务态度恶劣、饭菜质量不好、卫生状况较差,排长队买饭而常常不得。面对许多人吃不到早餐的困境,一些有手艺的人在街头人流量大的地方搭起早餐摊点出售食品,着实方便了群众,也让自己谋得一份营生。但是,很快打击投机倒把的“棒棒队”来了,几家早餐摊点的锅碗瓢盆砸得稀烂。 后来改革开放了,全面放开市场,所有的人都可以经营餐馆了,于是各种各样的餐馆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原来摆地摊的人申请了工商营业执照,办理了税务证书,依法纳税,照章经营。搞得好的,搞成大型餐饮企业,在自由竞争中成长为大型连锁企业,搞得不好的原来的国营餐馆纷纷倒闭了。 这样全面放开、人人均可进入、自由竞争的经营格局,最后带给整个社会的是:广大消费者以最低的价格获得了最方便、最多元、最优质的市场化服务。 不仅餐饮业如此,而且百货业、服装业、轻工业、家具业、电子行业等,连同钢铁行业都全面放开了。全面放开后,带来的是自由竞争、生产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得到了最好的产品与最优惠、最多元服务。 由此,笔者想到出租车。与餐馆一样,出租车同样是一个完全自由竞争性的服务性行业。虽然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了,但是中国的出租车行业却依然在计划经济管制之下,依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管制模式。 由此,笔者想到以下若干方面的问题: 出租车与管制制度 目前中国各级政府对于出租车业的基本政策是:数量控制,价格管制,特许经营。即人为的行政垄断管制,计划管制模式。每个城市可以许可有多少出租车,执行怎样运价。全部由政府说了算,一切按照城市计划来设计,并不是根据市民的自然需求为标准。 就如同当年的餐馆业一样,只能按照政府规定的数字来发展。 物以稀为贵!出租车行业将事业发展的机会垄断地授予少数人,与其他行业对比,出租车业一直以来就存在着巨大暴利空间,温州经营者最初一天的收入就是100元,相当于当时工人月工资的5倍。经营权预期收益必然推高经营权的价格。因此,必然导致经营权的,即垄断权力的不断涨价,数量控制越严格,垄断特权的价格便越高。 从九十年代开始,各地如同温州一样停止发展出租车,于是经营出租车的资格,即经营权开始涨价,几乎每个城市的出租车经营权目前都有不菲的价格,在汽车价格不断下跌的同时,出租车经营权却都在汽车价格的几倍或几十倍。 如同,吃饭的人越来越多,而县城里仅有的3家餐馆生意必然呈现刚性火暴,收益丰厚。于是,其经营资格便成为稀贵资源,必然十分值钱。而温州的出租车经营权炒到146万元,就是具体明证。目前,几乎大部分省会城市的出租车经营权价格均在50万元以上。 政府管理部门当下对出租车经营权分别采取行政许可与有偿转让的方式授予出租车经营者,从全国而言,无偿许可的占到49.7%,如北京、上海等地;有偿转让的占到50.3%,如温州、郑州等地。 出租车数量管制与公众利益 数量管制的最大伤害者是广大消费者:在汽车价格不断下跌,运输业高度发达的今天,许多城市却面临着打车难的困境。包括北京、上海、成都、深圳,人们经常遭遇半小时打不到出租车的现状。 北京目前是中国出租车万人拥有量最多的城市,近日笔者在五号地铁线刘家窑站口看到40多人半小时内打不到一辆出租车。全市在册出租车达6.7万辆,每万人拥有41辆,而目前在北京运营的黑车却达到9.2万辆之多。由此测算实际上北京目前万人拥有实际运营的出租车约为91辆。 而远在西北的兰州市有360万人,实际运行的出租车只有2445辆,每万人拥有出租车仅仅6辆,每1600人只有一辆出租车。严重供应不足。(这个城市名义上的在册出租车有6538辆,目前运营的只有4889辆,而从2005年开始,这个城市实行单双号上路管制后,实际白天正常上路的出租车只有2445辆出租车) 成都、武汉、南京、广州等城市均存在严重的出租车搭乘困难,表现为运力严重不足。而台北市总人口280万人,出租车达到3万辆,即每万人拥有93辆出租车。这是10年前放开管制所带来的结果。 既然出租车数量管制的最大伤害者是广大公众,那么,只有全面放开才能给公众带来利益最大化,就像放开管制,人人都可以开办餐馆一样。全面增加数量,才能让广大人民得到最大好处。 垄断经营权与暴利 因为垄断,实行准入限制,使这个行业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市场自由竞争,从而为出租车带来垄断暴利!就像电力、石油等自然垄断行业一样。而行政垄断的出租车行业就是靠这个经营权来限制自由竞争的。谁有经营权,谁就拥有垄断暴利。 于是,出租车业目前最大的矛盾其实就是争夺这个垄断经营资格,即对获得垄断暴利的资格争夺。 温州的车主,本质上是出租车经营权持有者,他们之所以获得如此可观的收益,都是因为在以行政权力为资本轻松获取巨大利润。所有持有经营权的出租车公司与车主,都是利用从政府获得的垄断特权,从广大消费者身上获得垄断暴利的人。即“以权谋利”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坐享巨额回报。 而这种由政府行政许可获得垄断的“资本”,实际上是一种公共资源被拿来私用,为少数人创造利润。 所有的出租车经营权拥有者包括有经营权的所有出租车公司均是如此。 出租车经营权与有偿使用 拍卖经营权固然可以增加政府收入,但也导致经营权价格在显性与隐性的二级市场上不断上涨,拍卖经营权增加了出租车营业成本,这些成本最终将转嫁到消费者与司机。经营权持有人越来越多,每一次增发新的运力与经营权都会触动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都将成为未来放松管制的反对者。因此,经营权有偿使用,尤其是永久地拍卖将为出租车业真正市场化改革设置重大障碍。 在册出租车与黑车 其实目前全国在册的109万辆出租车的车主与公司们,本质上都是垄断经营者。而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各地大量存在着的黑车车主,实质上都是自由竞争者。更需要补充的是,目前全世界的所有出租车,最早的形态,其实就是黑车。 因此,所谓打击黑车,就是垄断的国有餐馆要求政府出动“棒棒队”打砸自由为公众提供餐饮服务的早餐摊点。本质上,是政府花了大量公众的税金,打击为公众提供出行便利的服务者——黑车。政府的出租车执法队变成了垄断经营者的“家丁”。 出租车业放开与就业 如果全面放开出租车市场,让每一个人公平进入这个市场寻求自由发展,且不说能够带动多少GDP,单就安排出租车司机而言,笔者以为在全国至少可以增加一千万个就业岗位!出租车业,让其自由发展就是了,用民间的资金自由解决城市市民出行的问题,有更多的人有了营生,有更多的人可以就业了。从而使中国城乡每个地方人们出行问题自发得到解决,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好处。如同餐馆业以及服装业等行业一样,服务网点在每一个可以赚到钱的角落自发出现。自然繁衍,自由竞争,服务市场,繁荣市场。 出租车与定位 出租车在中国已经成为普通交通工具,既不能说是特殊交通,更不能说是贵族交通,也不能说是公共交通。就是最为普通的城市交通工具,即城市市民出行的最普通服务性行业而已。 随着汽车大面积普及,只要是有点级别的官员都有公务车,有点钱的白领都有私家车,更不要说私企老板们了。而目前中国的出租车已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贵族车、特殊车变成了平民交通工具。因此,出租车的价格及服务均要从最广大平民消费者的角度着眼。即要接受各种层次的出租车为公众提供出行便利,就像有各种消费层次的餐厅一样,由每一个消费者自由选择。 出租车业放开与价格 如果全面放开出租车市场,目前中国各城市的出租车运价会大幅降低。笔者曾经与许多开黑车的人交流,目前一辆普通的奥拓车在现有油价背景下,每公里燃料成本仅0.3元。许多城市出租车的国家规税减少已经所剩无几,就温州而言只有每月365元的税收,其它各种基本费用加总,每公里运营成本也就0.4元。因此,笔者完全理解,许多城市之所以8角或者1元的运价依然有那么多出租车在正常运行的道理,因为同样有利可图。 那么许多运价已经达到1.5元至3元的城市之所以还要求加价,笔者以为是没有理由的,之所以一线打工司机无利可图,是因为经营权所有者,车主或公司加的车份钱太多。 作为任何正常的企业,当原材料成本上升时,应该是企业自我消化成本,而不是转嫁成本给公众。每每要求涨价,其实是出租车行业想通过垄断的地位获得更多的收益。即从公众腰包里抓来更多的钞票。 出租车业油补和税收 根据笔者长期调研,发现整体出租车行来给国家的税收非常有限。综合全国各地调研结果,平均每辆出租车每年给国家的税收也就2000元左右,即整个出租车行业每年给国家的税收总额约20亿元。而这样一个垄断暴利行业,这几年平均每年中央财政却要给这个行业发放燃油补贴达60个亿。说白了,实际上是用公众的钱补贴公众利益的垄断掠夺者。 出租车与公交 有人一直要把出租车定位为公共交通,这是很不合适的。而出租车业的油补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发放的,如此,是不是所有的服务业中央财政都需要补助呢? 任何一个国家,最经济科学安排便是发展城市大容量客运,即公共交通。因为这是最为节约资源、最为环保的,也是最为平民百姓考虑的政策安排。出租车不能否认,对于城市公共交通有补充作用。但是,它不是城市公共交通,更不可以享受财政补贴。 当全面放开出租车市场后,各种层次的出租车便出现了,进入自由竞争状态。随着城市公交的全面上马,就会分流大量的出租车客源。这样没钱可赚的出租车便自由退出,无需政府操心。正如赚不到钱的餐馆自己会关门一样。 出租车业与政府 中国各级政府对于出租车的管理,严格说是从无到有,由松到紧,最后造成出租车业,由正常到“规范”,由“规范”到混乱,以至于出现各地不断罢工的格局。 其实,餐饮业原来政府就十分操心,最后放开了,政府不管了。反而让人人有饭吃了。包括百货业、服装业、轻工业、家具业、电子行业等。正是因为政府不操心,所以没有一个餐馆倒闭了来找政府麻烦,也很少有餐馆的服务员因为收入少而找政府闹事,更没有哪个餐馆,为了价格上涨而集体罢工,砸更多的餐馆。 政府不要管,就是对于出租车业健康发展最好的态度,全面放开,自由竞争便是。 一些官员为什么反对,因为有数量管制,便有审批,有审批,便有了权力寻租的机会,便有了以权谋私的条件。全面放开餐饮业了,商业局的领导下课了,只有等待另外安排了。 所以只有放开出租车业,不仅让政府少操心,而且可以节约大量政府财政,省得养闲人,还可以减少干部腐败的机会。 出租车与经营权 只有全面放开、自由竞争,便不存在审批,便不存在经营特权,经营权的概念便会自动消失。 出租车与服务的多元化 奥拓车、QQ车公里燃料成本仅仅0.3元。只要全面放开,就有人会提供低价格的出租车服务,这必然是自由竞争带来的结果。即让任何人都能够吃得起饭,不要逼得人去五星级大酒店吃早餐。 出租车放开与出租车安全与服务 笔者的基本思想:放开车头,管住人头。即将投资发展出租车的市场全面放开,谁都可以投资兴办,只要自己愿意。不受任何资格限制。 而真正需要限制的是:出租业驾驶者。英国伦敦的经验是,出租车驾驶资格证相当于律师资格证一样难以得到。他们要求有10年以上驾驶龄司机,懂两国语言,而且要进行对城市历史、地理、文化等的综合考试合格后方可获得资格证,考试的题目细到每街道多少号左侧的建筑物是什么,是什么颜色都在答卷之中。因此,伦敦出租司机整体年龄较大,非常有礼貌,服务态度非常非常好,因为连续5次被投诉,他这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所得资格证便被作废。这样不仅保障了城市出租车司机的素质,而且充分保证了服务水平与乘客安全。 中国出租车行业,目前需要做的工作正是在这里:全面放开投资,严格管制出租车从业者资格。从而才能真正提高中国出租车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与层次。 经营模式:个体化与公司化 出租车的经营模式,即个体化与公司化的问题,这几年来一直是出租车业讨论的热点。现在看来,那仅仅是如何界定在数量管制情况下出租车行业内部的利益关系问题。从整体社会看,经营模式的问题其实并不是问题。就像餐馆有个体小摊点,也有大的连锁型的餐饮企业一样,只要你愿意,你怎么经营是经营者自己的事情,也是经营者自己能力所致。不会经营的,给一个大公司也会整垮,会经营的,会将一个小摊点做成跨国公司。最为核心的是政府不要管人家,让人家自由飞翔便是。 只要放开市场,将土地还与农民,农民愿意种什么,怎么种是自己的事情,也即经营者生产者自己的事情,请不要考虑人家怎么生孩子的事情。 出租车业放开与放开管制的困难 困难之一:道路拥堵 真正道路拥堵的原因是因为私家车太多,根据测算每一辆出租车的资源利用率相当于8辆私家车,由此可见只要放开出租车市场,不仅拥堵会得到缓解,而且让更多的人可以放弃花钱购车想法,运价低了,大家发现出租车其实比自己购买车子更划算了。 困难之二:车主无钱可赚 中国出租车管理层面在投放数量时最重要考虑标准是:空驶率。其实能不能赚“一箭双雕”的钱是经营者自己的事情,你赚不到钱,你便可以回家去。这不是控制出租车数量的理由。日本在2002年数量管制时,也是如此考虑的,但现在他们认为,难道因为这三家餐馆上座率下降,就不能让别人开餐馆吗?这是对公众很不负责的理由。 困难之三:黑车不安全 许多黑车确实不安全,就像街头的早餐点,卫生会差一些一样,因为人家每天都在担心你来砸他的摊位,所以不敢用好的设备。如果你充分认可他,对方就不会将报废车开上街来运营,每一个人都天然喜欢堂堂正正做人做事。所以,只要车管所把住了这个关,合法车上街,就不用担心车子的安全问题了。 另外,要将所有的自由发展起来的出租车,纳入到工商登记、税务登记、道路安全登记的范围内,用统一的磁卡控制,然后将出租车从业者的资格严格管制起来,人为的安全事故就会全面降低。 让公众以最低的价格获得最好的服务—— 这是一个理性的政府公共政策与制度安排的出发点。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获得出租车业发展的机会,让每个消费者用最低的价格获得最好的服务。只有全面放开,自由竞争,人们才能够得到最大的福利。
2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回眸与展望篇:编者按(征求意见)
fangjinqin 2010-9-14 15:44
(一)回眸与展望篇: 近年来国内的若干进展概况 编者按 在 回眸与展望篇的栏目下,我们汇集了 国内一些学者的论谈,他们介绍各自课题的研究概况,共话我国网络科学的过去,从各个侧面大致反映我国十年来网络科学的脉络和概貌,尤其近年来国内的若干进展。面对挑战,他们也共谋我国网络科学与工程的未来发展。我们期望:在全国同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网络科学与工程在下一个十年能够更上一层楼,取得在国际上更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 并造福于我国和全人类! 方锦清写于北京 2010 年 9 月 3 日 起草 9 月 14 日 修改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314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力学与实践的编者按
cswen 2009-8-3 23:38
《力学与实践》转载纪念 Batchelor 的文章(科学网博克版) 于该刊 2009 年 31 卷第 3 , 4 期时所写的编者按 《力学与实践》编辑部 这是一篇迟到了近三十年的报导。南开大学温景嵩教授从 1979 年 10 月到 1982 年 2 月曾在国际著名力学家 George Keith Batchelor (1920 2000) 指导下进行研究。这篇文章真实地记述了 Batchelor 教授如何工作和研究,更可贵的是如实记述了 1981 年几位中国学者对 Batchelor 教授的一次访谈。这次访谈, Batchelor 教授谈到对组织研究队伍,研究选题,选拔人才以及对力学学科的性质等等方面,其中一些看法切中我们科研领域的时弊,现在读来仍然发人深省。 (注:这篇文章在收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百家争鸣,一家之言》时,我又对它进行了一些修改,特别是增加了一段关于绝对自由问题的文字,请朋友们注意。另外,此处的编者按中的 10 月和 2 月两个月份是我给加上去的。 2009 年 7 月 29 日 温景嵩注。)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4206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2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