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建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少点悲观牢骚,多一点实际行动
chyq721 2009-6-1 11:13
读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心情一点都不糟糕,反而当作自己行为的反思教材,有了它,日省三遍起码有方向。当然,我真切的体会到柏杨对中华民族的拳拳之心。 今日,读了嵇少丞老师的博文《白岩松炮轰中国人的人性》。一方面读出嵇老师对国家民族的深爱,另一方面我读出一份无奈,以及这份无奈背后的悲观。 而我最讨厌悲观,难道就不能化悲愤为力量? 柏杨先生以为导致中国人丑陋本性的根源之一就是上一辈人总是将自己的理想交付给下一辈人。凭什么要将民族振兴的理想交付给下一辈人?自己不尽到瞑目的努力,就没有资格将理想交付给后一辈人!!! 尊敬的长辈们,您可以抒发您对现实的不满,那也仅仅是现实与您心目中美好期望的差距而已,您可以因为这个差距而心生悲观,但是为什么就只能传递这份悲观,而不能传递将悲观化为力量的决心呢?其实白岩松先生正是在寻找将悲观化为力量的路径,为何要说他是悲观的,为何要认为他是在炮轰中国人的人性? 年轻人要的是长辈们鼓励的眼神,不是亘在眼前大谈未来之艰难。难又怎样!!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没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劳,那就应该承受住现实与理想之差距的痛苦,就应该承担将这份差距缩短的无边际工作。 我真的越来越佩服李小文老师,他并不是对现行制度的悲观,而是用实际行动推动科技评价体系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这里这么多号称是大牛的老师又有几个付出了实际行动?李老师才是对国家爱过之后,付出实际行动的。 所以,科学网并不要科学界的牢骚,不需要知识分子将自己理想横亘在现实面前时不切实际的抱怨,科学网就是需要实际推动中国科学发展的想法与建议。我是一个在读博士生,没什么太大的影响力,但是我有选择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权利,为的是将来中老年时,不像现在科学网的老师们一样只有抱怨和牢骚。实际行动起来吧,让科学网推出一个民间科技评价体系,方是科学网知识分子对中国真正的爱!!!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5065 次阅读|10 个评论
建议
wdfzacw 2009-5-11 09:25
黄所长:你好!谢谢电邮。 看了你们的技术方案,有几点意见请参考。 1. 指标不高。不确定度可以参照德国 PTB 的,要求到 0.01%~0.02%. 因为现在普遍都达到了 0.05% ,作为计量系统自己的标准装置,担负着流量量值统一的任务,不确定度的指标低了不好。 2. 缺少技术特色。在技术方案中没有看到自己的创新。建立一个有水平的装置,花了很多金钱和时间,起码在十年内是技术先进的。在国内外可以拿出去比较的。并且作为南京计量研究院的,一个技术发达的省里的,技术水平低了不行。没有特色和创新也不行。建议:从精细上下功夫。提高稳定性,提高控制水平。可分步实现。 DN200 以下口径,要求流量控制,温度控制,压力控制,动作控制; DN250 以上可以只作压力控制、流量控制。起码达到德国的水平。 3. 建议你们到德国和美国参观考察一下。借鉴先进技术,建立自己的先进装置。 4. 建议多多集思广益,发动大家献计献策。 如上意见当否请作参看! 王建中 2009 年 5 月 11 日 星期一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向国家应急管理部门提个建议
famingkuang 2009-5-5 22:25
我国的应急管理是如何运作的?好象总只是东边有火就一窝蜂的去东连救火,西边降水就又一窝蜂往西边抗洪。怎么就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呢? 比如关系到全国人民切身利益的猪肉问题,当猪肉价格高得离谱的时候,国家扶持农民养猪是对的,给养母猪的发放补贴也是对的,但为什么不加限制的一味的鼓励下去呢?既然是给每一头母猪都发补贴那么全国有某一时段有多少头母猪应该有比较准确的统计数字吧?而全国应该有多少头母猪就能满足中国人对猪肉的需求,这也应该清楚吧?为何不在适当的时候叫停呢?还是一味的鼓励猪家养下去呢?农民兄弟常说政府管一行就会垮一行。果然到今年初就已经看出猪肉价格一路的往下滑了,到现在竟与白菜同价!于是大量屠杀母猪的行动又开始了。明年政府又再出钱补贴大家养母猪?既然政府要介入,为何不做得漂亮点?不在适当的时候出手呢?为何政府管一行就垮一行呢?真的值得政府部门深思。 国家应急管理部门们,又要到你们管事的时候了,在母猪被杀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就该出手保护那些没有被杀的母猪了,这样也许才是你们真正该做的事情吧?
个人分类: 反思|1053 次阅读|4 个评论
建议数学家带头搞起个[数学圈]!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09-5-5 21:56
建议数学家带头搞起个 ! 数学家高斯说: 数学是 自然科学的皇后, 笛卡尔也曾说 : 数学的概念和证明 , 能够而且必须应用于一切世俗科学 , 兰 德尔还曾说: 科学产生于用数学解释自然这一信念。,马克思也说过: 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 ,实际上任何科学,甚至任何的日常生活,都 离不开数学。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数学的重要性。 有不少数学家,许多博客也都有很精彩的数学博文,和相应的数学评论和讨论。 但是至今还未建立起个 ,不利于有关数学问题的科普和深入的讨论,和促进其创新与发展。 建议数学家带头搞起个 !
个人分类: 其它|5721 次阅读|7 个评论
人生步步高——对孩子教育的几点建议
jxz1963 2009-4-27 23:05
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从小在家长的培育下就会背唐诗宋辞,更有甚者,更是在学前就完成了许多超前知识的学习。我所在的小区,就有一位年仅四岁的小男孩,在四岁时就能认识多达近 4000 汉字了,而且现在都已把四大名著囫囵吞枣般地读过一遍了。 这就是典型地超前教育,要提倡对孩子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但这种拨苗助长的教法我是不赞成地,也是不应大力提倡的! 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发展近看,中国青少年的智力还是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的,对于大多数青少年的教育是乎都在超前,而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还是老一套的做法,这种局面有必要进行改革! 首先,我认为小孩上中小学的 学制应缩短 ,应该在孩子 4 岁时就上小学一年级, 小学以四年制为好 ,别把 1+1=2 让孩子写上几页纸,这种教法根本就没有必要。也没有把一个生字让孩子写上 20 遍之多,这纯粹是在浪费孩子的智力和体力。 其次, 初中和高中都以两年制为好 ,这样孩子利用 8 年的时间就能完成了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学习,算下来这时孩子高中毕业时才 12 岁,如果顺利的话,大学 4 年毕业,孩子才 16 岁,再上 3 年研究生,也就 19 岁,正常情况下博士毕业时也就 22 岁, 23 岁结婚成家,对孩子的人生来说可谓一帆风顺了。 23 岁 成家 20-23 岁 博士 17-19 岁 硕士 13-16 岁 大学 9-10 岁初中 11-12 岁高中 5-8 岁 小学阶段 0-4 岁 学龄前 我经常在想,如果孩子大学毕业两年后就结婚,年龄刚好是 18 岁,也是成了一个大人了,这是完全有理由结婚的。 试想想,如果我的这个设想能够得到推广的话,中国的好多实际问题就会在一夜之间解决的,如优生优育问题、教师工作时间过长问题、学生负担重问题、学生就学时间过长的问题、社会就业问题、犯罪问题(主要指强奸)等都可以得到一些解决,说到最差处,最起码也能得到部分改善。 这仅仅是我的一种设想而已,有待社会学家进行讨论!
个人分类: 科研报告|4048 次阅读|7 个评论
给编辑部提建议:让游客也行使推荐博文的权利
famingkuang 2009-3-27 14:49
目前科学网博主大约有 2000 位吧?注册但没开博的用户有多少我就不知道了,就算它 8000 位吧,这两项加下来也不过 1 万,每天浏览科学网的净人数(每人只算一次)恐怕不下十万吧?减去注册用户那么纯粹的游客就有 9 万。 按照目前推荐制度的做法则是忽视了游客对科学网博客的贡献,也极不尊重游客的权利,这对科学网的发展极为不利。只有让纯粹的游客也有当主人的感觉才能长久的留住这些游客,而博文推荐功能无疑是最具有这一性质的。 之前科学网也是允许游客推荐的,但由于某种原因,后来取消了,依我的看法,不是这一功能不好,而是这一制度没有完善。 通过思考我觉得游客推荐功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得到完善: 1, 增加另一独立板块为游客推荐板块,以区别于注册用户推荐板块。 2, 时间限制为 24 小时内游客推荐最多的博文,当该博文在注册用户推荐显示后,游客推荐板块便不再显示。 3, 游客推荐人以 IP 前三位显示在博文末尾处,注册用户推荐人下方。另行显示,以区别于注册用户推荐人。 4, 如果某 IP 已经用作注册用户推荐了某博文,便不能再以游客身份再推荐该博文。 目前我只想到这么多,权当做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都想一想怎样把游客推荐功能进行完善。如果能推出游客推荐板块,必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科学网,必能为科学网兴旺发达发挥巨大的作用。
个人分类: 智慧点滴|918 次阅读|13 个评论
《科学网》应该更成熟些
wangdh 2009-2-21 10:45
《科学网》应该更成熟些 (王德华) 没有在这里开博前,就很喜欢科学网的新闻报道栏目。自从应邀在这里开博以来,自己的心理也经过了一些波折,感觉是很喜欢科学网,有机会就会上来溜达一下,有点上瘾。 之所以同意在这里开博,很大的原因就是冲着这里是科学网,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管,科学时报社主办的公益性网站,还有一个原因是实名制。这里的博主和网友应该多数是科学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研究生。 来这里快一年了,感触很多。失去了很多业余时间和休息时间,熬了很多夜;当然也收获了许多,思考的问题多了,兴趣广了,工作累了头脑发蒙的时候有地方放松了。更多的是在这里将自己的一些随感与同行们进行了交流,得到了许多回应。从各位博主那里学到了很多,长了不少见识,领略了各位的才华。这里也成了我与学生交流的一个平台,我在博客里讲过的一些事情,在研究组里就很少再花费时间了。 最让我吃惊的是,几次外出开会,很多同行们和朋友们一见面就告诉我:看我的博客了,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博文写得不错,都推荐给研究生了。我的老师们也当面支持和赞美过,也希望我将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写出来,起码让本研究组(无论在学的,毕业的,还是将来的)的学生体会一下我们的一些传统,学会一些规矩。在我的博客里留言和评论的研究生们和同行们,就更使我感动了,觉得几天不写点东西,就对不住人家似的。最最让我吃惊的是这次在美国访问,朋友一家赶来与我们全家相聚,朋友的一个亲戚的孩子在这里读书,也随着过来了。闲聊中,这孩子跟我说:王叔叔其实我早就知道您。我问怎么会呢?她说:她的同学给她传过一篇文章,是关于如何写学位论文的,她打开一看作者是我。她就对她的同学说,这还是我舅舅的好朋友写的。我问:你的同学读的多吗?她说:都传遍了。我还真没有想到,一篇文章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当然,本单位的同事们也是经常拿这个开玩笑的,时不时告诉我,又给我点击了。也有的悄悄问我:科学网给你多少钱?我说:做什么梦啊,人家给你地盘不收费就不错了,咋会给钱?人家还不相信。 好了,说了这么多,无非想说,《科学网》的影响在逐渐扩大,我自己也受益良多。 但我还是想说:《 科学网》还应该更成熟些,敞开胸怀,接受善意的批评和建议 。我以前说过: 出现争论才是好现象,有不同的声音,编辑们应该高兴!之所以大家非常关心科学网、科学网博客的发展,希望这块宝地健康发展,才有了这些争论。如果有一天,大家都不再关心了,不再关心编辑们选什么博文作为精选,推荐哪些博文为首页文章了,想想看,就知道命运了。 ( 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关心《科学网博客》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422 ) 。 《科学网》肯定是以科教文化为主体,但也肯定不排斥音乐诗词。我倒是觉得科学网上的诗词派和人文科学派是很好的风景,时不时驻足欣赏一下,也满心喜欢。当然科学网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应该普及宣传和推广积极、正确的科学理念,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规范,抵制学术不端等不良行为。我很赞 成王志明 老师今天的博文 《科学网博客的三个层面》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6301 ) 中关于后两个层面的论述,如果能达到这个目的,还是我那句话:科学网是被写在历史上的。科学网对于中国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没!我相信会有这一天。 不管是否成立圈子,建议各位博主无论在推荐博文还是评论博文(交流)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真正达到扬长补短,共同进步。我倒是不希望看到,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一盘和气,结果大家都没有进步。我们中国人喜欢爱面子,人和事有时候不愿意分清楚。怕自己得罪人,由于自己没有一个基本原则,最后一定会得罪人的! 希望《科学网》更加成熟,越办越好,让每位博主上瘾。 (王德华 2009.2.20 ) 相关阅读: 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关心《科学网博客》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422 我喜欢听到中肯和建设性的不同意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9141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604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对高考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chensh 2009-2-9 23:32
我是1982年参加高考的。当时,我是理科生,考试科目有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共计七科。政治100分,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70分,物理100分,化学100分,生物50分,共计660分。虽然是理科考试,但与现在相比,考试科目并不少。现在看来,当时各科的设置和分值分配,还是比较合理,突出了语文和数学两门核心主课。重视了主要课程,也对一般素质提出了要求。 目前的高考据说已经不靠政治科目了,我觉得比较合适,不是说政治知识不重要。从考试的角度来说,不需要单设科目。其实,政治科目在当时对理科生来说,对补充文科素养起到一定的作用。另外,那时候,高中分科很晚,基本上是在高考前2个学期。因而,对理科生来说,偏科现象不太突出。再说,那时录取比例很小,如果偏科,总分就上不去了。很难达到大学录取线。 随着自己在大学里学习、工作的时间延长,觉得高中文理分科对人才成长还是很多不好的影响。特别是现在,科学发展,不管文科还是理科,相互交叉得很厉害。 不少理科专业在研究社会问题,比如控制科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甚至物理科学都在研究社会现象。而不少文科专业也在大量应用理科知识、方法研究社会问题,比如数理统计、计算机模拟、网络试验等等,没有理科知识,还是非常困难。经济学没有不说它不是文科,但经济学的数学要求比理工科要求还要高。其实,文科一词只是一个通俗说法,是简洁的统称,文科覆盖的范围很宽,除了文学、新闻和艺术创作类等专业外,绝大部分文科专业应该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因此,以我个人的感受来看,高中不要文理分科,高考必须改革。可以参考1982年的高考方案,参考该方案的思路进行改革。假如高考不分文理科,像1982年那样考7个科目,可以做如下具体设置: 总分660方案: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70分,物理100分,化学100分,生物50分,史地100分 总分800方案: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00分,物理120分,化学100分,生物60分,史地120分 语文、数学对文科、理科都很重要,是基础中的基础。英语重要,但不应放到与物理、化学相提并论的地位,何况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英语主要是会使用就行。物理化学主要属于自然科学,史地主要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生物具有一些交叉特征。 有人可能说,考试科目可能比目前多,学习负担重。其实是没有必然关系的。关键是如何考的问题。真要考难,即使只考语文和数学两科,设计出考上3天的题目丝毫不难。 以上是自己对高考的体会,愿与大家交流。毕竟高考对大家都很重要而又确实需要改革。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与思考|4393 次阅读|0 个评论
集思广益:能否出一本《“科博”诗语》
刘玉平 2009-2-4 13:36
2008 年 3 月,集录了 2007 年度精选博文的《 智者不惑 》一书正式出版发行,小刺猬从出版界的博友那里,了解到该书的发行情况还不错 J J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春佳节刚过,时逢立春节令,昨天又见赵总广而告之 2008 年度博文出书,欢迎推荐! 。众多博友积极响应,不到 20 个小时点击已达 500 左右,好不热闹! * J * 诗词是一种流传久远、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诗词对于国人而言,已经远远超越了文学艺术的范畴,成为民族思想和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中华文化里一种优秀的形式和传统。根据小刺猬的切身感受, 诗词雅集 是关注程度较高的一个板块,更可贵的是众多诗词文学爱好者那份渗透于字里行间的真诚交流和友善砥砺,无疑是对 和谐 理念的一种较好的诠释和执着追求,俨然科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鼠末牛初,绥君应 Lisong 兄之请,立春为题征集诗词体裁的博文。众多诗朋词侣响应倡议,反响不错 * J * 。 绥君 于前日选取鹧鸪天词牌之作,集以 《鹧鸪天 立春》兼谈立 春 由此,想到一个未尽之愿。在北京奥运会前后, 小 刺猬 曾与 考兄 商议:能否选取 诗词雅集 之部分佳作妙篇,无论格律诗词、抑或新体诗和散文诗,出一个诗词集? 如果在 2010 年 1 月 18 日 科学网博客 上线三周年之时能出版此书,不但可望提高 科学网博客 的知名度,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科交叉通融,更将是思想和观念的一次解放与飞跃! 鉴于融别燕归来,建议由赵总牵头,可请当今诗词大家为顾问、予以点评和把关,由 凤 兄 、 绥君 、 俊明兄 、 燕清姐姐 和 钟先生 等 诗词派 领军人物具体组织,加上亦好诗词的 武夷山 老师等编辑出版界大家指导策划,出版此诗词集。小刺猬暂时想了一个名字 《科博诗语》 ,并建议以下一些主题: (1) 灾难砺众志 (主要涉及雨雪冻灾、川北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矿难、黑奶粉事件等非自然灾害) (2) 奥运欢五洲 (主要是北京奥运会) (3) 文理乐融融 (主要为表现自然科学、技术工程等的诗词) (4) 亮丽风景线 (主要包括祖国河山、人文景致、托物咏志) 咱小刺猬早就说过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在业余时间屡屡不务正业,不怕再当一次出头鸟,以上个人浅见,欢迎各位博友提出更多具体的好见解,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推进此事 J J 。
个人分类: 思考与品读|6228 次阅读|5 个评论
对研究生教学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heyujian 2009-1-5 00:06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是我国最早的研究生院,至今有30周年历史了。她的成立和发展在国内外是一个有目共睹的模式和较成功的例子。它现每年招硕/博研究生1万多人,占全国研招中的重要份额,举足轻重。 世界上大多数大学,学生可以白天科研而晚上上课(或相间完成),教学与科研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协调统一。然而,对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一个客观的事实是,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的120余个培养单位,大多数学生第一年来研究生院本部进行理论学习,这与回到研究所(哪怕在京的研究所)做学位论文研究之间毕竟在时空上是分隔的,这必然也会产生某些特有的问题或冲突。 有何主要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并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在此抛砖引玉,与有兴趣者特别是中科院系统的导师和研究生们商讨。 本人自2004年底至今任教于化学与化工学院,主讲专业基础课<化学生物学>和<分子修饰与化学标记>,并兼教授<生命起源与化学进化>及<色谱与光谱学实验>等课程,同时也负责和组织夏季学期部分讲座或高级强化课。本人在四年来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自身的工作体会及与培养单位导师、学生和被邀请专家们的沟通与交流,综合起来,大家普遍对下列三个问题有较大的困惑: 1.学生在京时间长度的问题 大部分京外导师和学生认为,一年的理论教学时间相对较长,对京外培养单位的硕士生如何在余下的二年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论文研究在时间上有难度。因除去学生从京回培养单位后熟悉环境和课题的时间以及最后一学期写毕业论文和寻找工作的时间,真正意义上可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到一年。大家期望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教学大纲和学分要求,尽早回到培养单位参与实验。 2.夏季学期的选课问题 尽管夏季学期(注:6月初至7月中旬,邀请各领域国内外知名专家以讲座为主的一个学期)的课程非常精彩和高水平,投入也较大,但同上原因,由于学生本身或导师要学生归所心切,学生的选课积极性不高,或出现选前期课程比后期课人数多许多的现象—学生为了赶紧完成选课要求离京。降低了应有的教学效果,也间接浪费了部分宝贵的教学资源。 3.本部教师教学与科研时间比率问题 由于职能所在和其它各种原因,研究生院科研条件和科研资金来源相对薄弱,不能较好符合大多数本部任课教师想在教学之余从事科研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竞争力的需求。另外,由于教师除了120课时的教学工作量还有学生管理、公共服务等工作,相当一部分老师遗憾本校除没有较好的科研硬件外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从事教学教法研究和科学研究,感到与其它院校的同行相比越来越没有竞争力。这很不利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办学目标的实现。 二.部分高校学分情况与夏季学期授课专家时间调查 1.国内外知名高校学分/学时情况 以化学学科为例,国内化学名列前茅的北京大学化学院的本科与研究生学分均是每15课时1学分,45学时/3学分。 另外,经联系调查,武汉大学化学院、厦门大学、苏州大学化学院等为18课时/学分,即54学时/3学分。 在美国高等院校,学生的学习程度以“学分(Credit)”来衡量,一个学分表示学生在整个学期里,每周上一个小时的课,所以学分又称作“学时分”(CreditHour)。以美国典型的9月1日入学到圣诞节前结束的秋季学期的课程为例,三个半月14-15周的授课时间,3学分即上42-45小时的课。国外知名大学,如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宾州大学,普渡大学等基本如此。 对于学位总学分的要求,国内外基本上是硕士学位30-35分,博士学位40-45分,硕博连读72-74学分(含论文学分)。 2.对夏季学期课程受聘专家授课时间可调性的调查 同样以化学学科为例,我们本周内随机抽样,与20余名上年度来校讲授夏季学期课程的学者电话联系调查,无一例外,他们(特别是京内专家)均表示,不限于6-7月才可以来研究生院授课。事实上,如果其它时间也可以的话,他们会更有选择性和灵活性。对于来参与仅二个小时讲座的在京专家更是乐于有秋季或春季的时间选择。 三.建议 根据以上情况,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在不增加资源和教学成本的情况下,为有助于缓解客观矛盾和更有效地为培养单位服务,特提出下列教改建议供参考: 1)参照国内外大学(尤其国外知名大学)的通例,以45-50学时/3学分(具体学时数可另行讨论)来完成教学大纲,而不是本校现在的60学时/3学分。 这样会至少有两大好处:让学生较高效地得到3学分,腾出时间进行其它学分的学习。另外,让任课老师的讲课更加高效和言之有物,也多出时间从事科研或其它公共服务—如安排组织夏季课的讲座。 2)将夏季学期课程根据受聘主讲专家授课时间适当安排在春夏秋各学期。 这样也会有两大好处:让学生能在一入学即开始接受来自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的言传身教,教学效果会相当显著,以免这些课程均集中在6-7月夏季学期导致学生“消化不良”“审美疲劳”,更避免了学生急于(或其导师急于要其)回培养单位而学生在夏季学期无心选课的资源浪费现象。 3)如需要和条件成熟,可实施Quarter制(一年四学期连续排课,放假仍是传统的寒暑二次假期)。 课程安排“流水席式”,学生可灵活连续选修课程,完成规定的学分和其它要求即可离京回培养单位进入学位论文的科研,在研究生院本部时间或半年或一年,依情而定。学生也可录取后先到培养单位进行论文工作半年后再来京进行理论课学习,等等,也依情而定。这在将教学改成15-17课时/每学分(而不是现在的20课时/学分)的条件下,在时间上是可行的。 四.教改可行性分析 1.是否会增加教学运作/资金成本? 因为只是学时上和上课时间的调整,绝对工作量和人力无需增加,应不会增加教学/资金成本。 2.相关教育工作者们是否支持? 正如调查反馈的,培养单位的导师们大多表示支持。 对本部任课教师来说,因总体工作课时相对下降,完成教学大纲也要相对增加工作强度,但本部老师可多一些时间从事科研,这对他们是一个好事。综合考虑,他们将是最理解和支持的人员。 而进行教学管理的教师/工作人员因要将已成熟的课表进行改动,可能开始会因不适应而导致这些人员的工作强度增加,但从工作和长期效应考虑,相信他们也会理解和支持。 3.本部教师是否能满足学校规定的工作量? 当然。事实上,国内外大多数大学的教师是半年教学半年科研。 以化学院为例,现在每位教师每年要上120课时的课,另外,平均每人每年平均联系和接待夏季学期来校专题讲座学者6人次,还有学生班主任、研究生入学考试出题和阅卷等等繁杂的公共服务。如将课时减为45-50课时/3学分,本部老师的工作量仍是相对饱满的。 但假如改为45-50课时/3学分,学校要另要求教师加上一课以补齐每年120课时的上课课时标准,这将更为激化教师教学与科研时间的相对矛盾。相当一部分教师可能会宁愿保持现有60课时/3学分之状态。 4.学生是否支持? 对于上进和讲究效率的学生,他们将与他们的导师们一样支持上述教学改革。但,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相对消极,因为对他们来说在京慢腾腾享受一下相对悠闲的大学后时光可能是不可多得的,他们可能与导师出发点不同而不急于回培养单位。然而,教育是一个相对强制性的过程,应以教学效率和目标为准,不能迁就事倍功半的做法。 5.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是否能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 当然没问题,因只是教学时间改成与国内外大学普遍执行的接近,而没有对教学大纲和要求放水。研究生应与本科生不同,他们的心智更成熟,也应更独立。教学过程中应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大多数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45-50课时/3学分是能完成教学任务和大纲要求的,也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国内外的大多数知名大学的经验也表明这是具有科学性的并合理可行的。 考虑到本校的学生来自不同水平的学校,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为弥补这部分学生的不足,对于某些“基础理论课”可仍保持60课时/3学分。 对于夏季学期的课分散到其它学期上,因教师和教学内容未变,只调整了时间,不会影响教学质量,相反,由于让学生在不同时间里分散享受这份教学“大餐”,学生们会更积极参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可能结果 如按上述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在不用增加教育资源和成本的情况下,相对于现在的从9月入学到次年7月中旬离京共10个月余,学生可能只花6-8个月左右即可保质保量完成理论课程的学分要求回培养单位进行学位论文的科研工作,将明显减缓上面提到的三个客观问题的激化。 六.小结 在遵守教学规律和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面对客观问题以效率为优先、灵活多样为手段和各取所需为境界,必能使在京的理论教学和在研究所的论文科研之间的关系更协调与更统一,培养出更高质量的研究生。 总之,进行较小的教学改革,就可一举多得,皆大欢喜,何乐不为?! 以上为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欢迎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学有兴趣的学者和同学们献计献策并批评指正,谢谢! 2008.9.20初稿,2009.1.5修改 (注:此稿曾作为教学建议递交学校有关部门供参考.为集思广益,现贴在此处供指正和讨论..)
个人分类: 随思随想|4865 次阅读|1 个评论
建议六小时工作日
liuxiaod 2009-1-2 12:20
我们现在采用的八小时工作日始于 1886 年芝加哥工人大罢工,距今已有 122 年了,在 1886 年以前,工人普遍工作 10 小时以上, 12 小时甚至 15 小时的工作也很常见。即便在当时,八小时工作日也是工会与资方妥协的产物,是当时资方可以接受的下限和工会可以接受的上限,这个标准并不是天经地义的。现在 122 年过去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需要重新审定一下多少时间的工作才是更合适的。 首先我们看科学技术的进步方面,现在的劳动生产率比 122 年前提高了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在相同的时间内,我们可以生产多得多的产品和服务,这为进一步缩短工作时间提供了技术保证。 再看社会结构,现在的人口是 122 年前的 4 到 5 倍,受教育程度得到极大提高,以致劳动力过剩,失业率上升,在这种情况下,缩短工作时间,可以相应提高就业人口,让职工获得更多的休闲时间,对社会的稳定和谐有极大的作用。 事实上,现在的八小时已经与过去的八小时不一样, 122 年前,城市规模小,工人上下班时间不长,而现在人们平均上下班在路上要用两个小时,甚至三个小时或者四个小时,这就减少了个人可以支配的自由时间,在冬季,天不亮就要出门,天黑以后才能回家,两头不见太阳,这种情况极为常见。很多人早上 5 点就要起床,为家人准备早餐和午饭,晚上 6 , 7 点才能回家,做饭,吃完晚饭赶紧睡觉,这样的生活比 122 年前还辛苦。 把八小时工作日改为六小时工作日,可以给我们提供 2 个小时的自由时间,可以用于学习和休闲,生产企业可以从三班倒改为四班倒,降低劳动强度,改善生活质量,扩大就业人口。 在政治上,我们可以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以往西方国家总是指责我国的人权,如果我们首先实行六小时工作日,我们就可以批评西方的人权了。既然缩短工作时间是世界趋势,何不抢个先机,占领道德的制高点,让西方国家仰慕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42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改进中国度量衡制度的建议
zhangqy 2008-11-27 20:08
中国现在法定的度量衡制度,是采用国际单位制,即公制。长度的单位为米,千分之一为厘米;容积的单位为升;重量的单位为千克。等等。1991年起,取消了原来广泛使用过的市制。 市制取消后,民间仍然广泛使用市制:斤(500克),两(50克),钱(5克);尺(三分之一米),寸(3.33厘米),里(500米)。问题就来了,人们到市面上去买东西,都是用市制。买东西都是以斤、两计。明明在电子秤上显示的是550克,却说成是1斤1两。体育的举重,都是用公斤而不用千克。万米长跑不说成按规定的10千米长跑,马拉松长跑也是用公里而不用千米。人们都说是几里路,或几公里,很少有人用千米。米和尺也在混用。于是,出现了很多混乱现象,造成很多不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混乱现象呢?根本原因是国际单位制和我国几千年的传统习惯不一致,用我国的语言说起来也很别扭。1000千克,1000千米,念起来就是1千千克,1千千米,十分别扭。如果念成1千公斤,1千公里,就十分顺当了。 民国初 期的度量衡制度传承了清朝的制度。 唐、五代的 1 尺= 0.933 市尺,宋元 1 尺= 0.9216 市尺,清代 1 尺= 0.960 市尺,清末营造尺 1 尺= 0.96 市尺= 32 厘米。 10 尺 =1 丈。 1 里 =576 米。 1.0355 升 =1 市升, 1 升 =10 合。 明朝和清朝一斤分别相当于 590 克和 596.8 克。 而 1 市尺为 33.33 厘米, 1 市里 =500 米, 1 市升 =1 公升,都和旧制十分接近。民国时期, 引入公制以后,法定的制度采用国际单位制,考虑到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创立了和旧制接近的市制,决定采用市制作为过渡性的度量衡制度,将来再统一用公制,这是十分聪明的决定。但是,由于长期使用和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市制已经在中国人中生根了。 市制除了不会有语言上的障碍以外,它是十进制,十分合理,而公制有时是百进制,有时是千进制,和中国人的十进制的个十百千万不同,所以中国人不说10千米而说万米,更不会有1千千米的别扭说法了。体育界就用公斤而不用千克,听起来公斤比千克顺耳。 另外,米/秒用读成西洋化的米每秒,这和中国的语言习惯很不协调。现在人们有时把米/秒说成每秒若干米,一秒若干米,有时又说成米每秒,十分混乱。我们总是说时速若干公里,而不是说速度为若干公里每小时。 我国早先制定市制的目的,是作为一种过渡性的措施。可是,现在市制已经深入人心,人们使用起来也很方便,所以不可能一纸命令就会消失的。我认为,为了中国人的方便,为了不致长期混乱下去,是使市制合法化的时候了。关于此事,以前我曾经和一位老同学、前中国计量局法规司副司长罗振之提过意见,我主张现在市制已经不是过渡性的制度了,大家都习惯了,也十分符合我国的传统,而且是十分先进的十进制,名称很简洁,很好记,应当保留,和公制同时使用。他不同意我的观点,认为还是和国际接轨好。2007年,我因事到北京,又和他提起此事。他说,现在不是允许使用市制吗?他认为事情已经解决了。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事情并未真正解决,还没有得到官方的正式承认,所以市制还是不合法的,市面上的秤和商品的包装,都是用公制,而群众又常常使用市制,需要用心算将公制换算成市制,十分不方便。他认为这样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发文了。我和他的认识不能达成一致。我现在仍然坚持我的观点, 非有政府的文件定下市制的合法性不可。 英美现在仍然在使用英制,国际来往十分不便。市制和英制不同,和公制是简单的换算关系,是兼容的,实际上是公制。在商品包装上,可同时注明公制和市制。如500克的商品,可印上1斤(500克)。既方便了外国人,更方便了中国人,皆大欢喜。现在有的小型的圆形弹簧秤,外圈是公制,内圈是市制。今后,所有的弹簧秤和电子秤,都可同时标示出公制和市制,就十分方便了。 我国现在不是规定用公历吗?可是,也保留了阴历。我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大家照样过,连外国人也喜欢上中国的传统节日了。 市制比公制有很多优点,我强烈建议,是让市制成为国家规定的合法和常用的度量衡制度的时候了,不要再这样别别扭扭地混乱下去了。让外国人也和中国的市制接轨,喜欢上优越的中国的市制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改进中国度量衡制度的建议
zhangqy 2008-11-27 20:07
中国现在法定的度量衡制度,是采用国际单位制,即公制。长度的单位为米,千分之一为厘米;容积的单位为升;重量的单位为千克。等等。1991年起,取消了原来广泛使用过的市制。 市制取消后,民间仍然广泛使用市制:斤(500克),两(50克),钱(5克);尺(三分之一米),寸(3.33厘米),里(500米)。问题就来了,人们到市面上去买东西,都是用市制。买东西都是以斤、两计。明明在电子秤上显示的是550克,却说成是1斤1两。体育的举重,都是用公斤而不用千克。万米长跑不说成按规定的10千米长跑,马拉松长跑也是用公里而不用千米。人们都说是几里路,或几公里,很少有人用千米。米和尺也在混用。于是,出现了很多混乱现象,造成很多不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混乱现象呢?根本原因是国际单位制和我国几千年的传统习惯不一致,用我国的语言说起来也很别扭。1000千克,1000千米,念起来就是1千千克,1千千米,十分别扭。如果念成1千公斤,1千公里,就十分顺当了。 民国初 期的度量衡制度传承了清朝的制度。 唐、五代的 1 尺= 0.933 市尺,宋元 1 尺= 0.9216 市尺,清代 1 尺= 0.960 市尺,清末营造尺 1 尺= 0.96 市尺= 32 厘米。 10 尺 =1 丈。 1 里 =576 米。 1.0355 升 =1 市升, 1 升 =10 合。 明朝和清朝一斤分别相当于 590 克和 596.8 克。 而 1 市尺为 33.33 厘米, 1 市里 =500 米, 1 市升 =1 公升,都和旧制十分接近。民国时期, 引入公制以后,法定的制度采用国际单位制,考虑到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创立了和旧制接近的市制,决定采用市制作为过渡性的度量衡制度,将来再统一用公制,这是十分聪明的决定。但是,由于长期使用和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市制已经在中国人中生根了。 市制除了不会有语言上的障碍以外,它是十进制,十分合理,而公制有时是百进制,有时是千进制,和中国人的十进制的个十百千万不同,所以中国人不说10千米而说万米,更不会有1千千米的别扭说法了。体育界就用公斤而不用千克,听起来公斤比千克顺耳。 另外,米/秒用读成西洋化的米每秒,这和中国的语言习惯很不协调。现在人们有时把米/秒说成每秒若干米,一秒若干米,有时又说成米每秒,十分混乱。我们总是说时速若干公里,而不是说速度为若干公里每小时。 我国早先制定市制的目的,是作为一种过渡性的措施。可是,现在市制已经深入人心,人们使用起来也很方便,所以不可能一纸命令就会消失的。我认为,为了中国人的方便,为了不致长期混乱下去,是使市制合法化的时候了。关于此事,以前我曾经和一位老同学、前中国计量局法规司副司长罗振之提过意见,我主张现在市制已经不是过渡性的制度了,大家都习惯了,也十分符合我国的传统,而且是十分先进的十进制,名称很简洁,很好记,应当保留,和公制同时使用。他不同意我的观点,认为还是和国际接轨好。2007年,我因事到北京,又和他提起此事。他说,现在不是允许使用市制吗?他认为事情已经解决了。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事情并未真正解决,还没有得到官方的正式承认,所以市制还是不合法的,市面上的秤和商品的包装,都是用公制,而群众又常常使用市制,需要用心算将公制换算成市制,十分不方便。他认为这样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发文了。我和他的认识不能达成一致。我现在仍然坚持我的观点, 非有政府的文件定下市制的合法性不可。 英美现在仍然在使用英制,国际来往十分不便。市制和英制不同,和公制是简单的换算关系,是兼容的,实际上是公制。在商品包装上,可同时注明公制和市制。如500克的商品,可印上1斤(500克)。既方便了外国人,更方便了中国人,皆大欢喜。现在有的小型的圆形弹簧秤,外圈是公制,内圈是市制。今后,所有的弹簧秤和电子秤,都可同时标示出公制和市制,就十分方便了。 我国现在不是规定用公历吗?可是,也保留了阴历。我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大家照样过,连外国人也喜欢上中国的传统节日了。 市制比公制有很多优点,我强烈建议,是让市制成为国家规定的合法和常用的度量衡制度的时候了,不要再这样别别扭扭地混乱下去了。让外国人也和中国的市制接轨,喜欢上优越的中国的市制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6097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网应该尊重评论者的知识贡献
siccashq 2008-11-24 12:11
我没少给科学网出过一些建设上的馊主意,所幸科学网编辑海纳百川,很多建议都得到正面的反馈。 今天我再上书科学网一次,希望科学网能够尊重评论者的知识贡献,从来没有哪个博客网或者论坛能够做出这样举动,而科学网之所以有必要而且急需对于评论者的留言给出专有链接,这是由于以下几个独特性所决定的: 1,科学网上的文章无论是学术探讨还是思想争鸣,都可以看作这一个特殊的群体思想实验工作的展示,而评论者则相当于审稿人,他们可以公开地对网络版文本作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审稿人的意见也可以看成是后续实验的一部分,所以也成为被评论的对象。 2,很多科学网的博友,如吴光恒等,所留下的评论字字珠玑,如果不给予链接地址实在是可惜。 3,给留言给出和博文同等的链接地址,有利于追踪、存取和评论。 4,博文是博主思想的承载体,留言和评论也是博友思想的承载体,尊重评论的思想贡献对于评论者来说会更加珍惜自己评论的权利。 5,对于恶意评论,科学网不用删除,可以考虑在评论后给出网络IP地址。 总而言之,希望新版或者修订版中的科学网能够充分尊重评论者的知识贡献,展现一个科学群体民主胸怀。
个人分类: 其他|3180 次阅读|8 个评论
精心设计、提早准备、预约成功 ——致大学新生朋友的一封信
jesonlee 2008-10-22 11:54
精心设计、提早准备、预约成功 致新生朋友的一封信 又是一个火热的季节,看到有那么多青年朋友满怀激情地走进大学校门,充满理想、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让我想起几年前自己刚刚走进大学校门时候的样子。一晃离开学校已经两年了,回首大学生活,很多心得希望与学友们共同分享。 有人说,学生和学校好比是产品和工厂的关系。学校就像是工厂,通过教育方式制造出他的产品学生,产品投入市场,是否能够销售出去,一方面要看企业的生产水平,生产技术,另一方面要看产品本身的品质和特点。经过高考,大家都是佼佼者,到了大学,彼此又会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共逐高下,以前我们面对的是高考分数同一条标准,进入大学,人才的标准更加多元了,学业成绩、实践经验、交际能力、社会关系、创新才能都是衡量我们的标准。 面对现在的社会形势,我不想过分美言你们所取得的成绩,毕竟是你们用自己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换来的今天幸福结果,我更愿意以一名过来人的身份和大家共同探讨走进大学的发展规划。进入大学,不仅是年龄段、学历上的变化,更是角色上的转换,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能力也许已经不再是只记理论,考出高分的能力,而是运用知识,不断实践、塑造人格的能力。古语《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这个道理 进入大学,就要学会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新的氛围中,大学的学习课程比高中多很多,难度增加了很多,课程管理也大有不同。在高中,我们被当作孩子,老师宠着我们,不顺心的地方也可以向父母撒娇。大学里,大家都是成年人,老师与学生更应当是朋友的关系。学习之余,要学会自立,培养自信,特别是那些异地求学的同学,远离父母家人,就需要自己担当责任,学会与周围人相处,所以大学里面更加突出的是个人的能力。 现在大学多采用学分制的弹性管理方式,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的同学,会学习不同的科目,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有的学业有成,满载而归,有的成绩惨淡,难于就业。客观地讲,当前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是昔日象牙塔里的宠儿,人数众多使我们不得不面对就业的压力,你希望有一个怎样的前途,就需要有怎样的设计,所以很有必要从入校起始就很好地规划一下大学生活,所谓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学业规划设计,就是这个道理。 这里所说的就业不仅仅包括到机关、企业单位等具体的职业选择,而是指面对毕业的宏观计划和安排,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就业从业、自主创业、继续深造(比如报考研究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出国留学等)。 就业从业和自主创业是终结性的选择,意味着个人告别了学生时代走向了正规意义的职场,而继续深造则是过渡性选择,意味着把选择留给了以后。这三种选择各有各的精彩,无所谓优劣高低之分,作何选择主要看个体情况,哪一条路更适合你。    选择一:就业从业    1、面对就业的压力 随着高校扩招,每年有更多的学生进入就业大军,同时以前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毕业后也加入进来,使得每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06年统计地区预计需求高校毕业生1665044名,与2005年各地已吸纳的2141233名相比有大幅度降低,降幅为22%。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幅达到22%,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以致于学生们不停地奔波于参加招聘会、网上投简历、托亲友联系工作    就业压力的增大,必然导致毕业生的薪金标准的降低。据统计,今年大学毕业生的期望薪金是1000元/月,而同样标准的农民工的期望月薪为1100元,于是很多人发出了读书无用论的叹息。 其实,这正是市场机制下的正常方式,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夯实学习基础、加强锻炼、不断实践、丰富经历、转变观念,从进入大学伊始就主动从大学生就是精英的观念中走出来,以积极务实的心态应对挑战,争取离开大学会有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其中我想着重说的是,考上名牌大学不等于一劳永逸,进入一般院校也万不可自暴自弃,因为现在用人单位越来越现实,他们招聘的不是院校,而是个人,只要个人能力出色,就会被认可,况且我一直认为不是名校早就名人,而是一个一个的名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在打造一所所名校。 2 、要明白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作好充分的准备 大学学习的周期很长,学习的科目也很多,但是是不是要同样用力呢?学习一定是要有所选择的。进入大学之后,要仔细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知识,基础科目一定要扎实学好,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学好其他科目。英语学习尤为重要,国际接轨的大背景下,英语作为一种必备的沟通工具,会有助于我们接收先进信息,适应社会需求。 3 、为了理想的工作而作完全的准备 在和很多就业者以及招聘单位的交流中,我发现,决定一个人能否找到合适工作的原因不仅仅在于你究竟拥有什么,而在于你为之准备了什么。大学里,最优秀的学生也许并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很多学习优异、出身名门的大学毕业生未必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相反,很多成绩一般且毕业于并不十分著名学校的学生却找到了很好的工作,这决不仅仅是运气好坏的问题。要知道,证明个人价值的一项重要标准是得到别人认同的能力,你既要学会把工作和学习做好,更要学会如何让自己的工作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4、 考证:为就业增加一个砝码 大概从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校园里就兴起了一股考证热。时至今日,考证依然是大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现在大学生考证也有了新的特点。有时候,考证不仅是学生证明自己价值的自主性选择,甚至成为学校的必须性要求,比如很多学校将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等级证书视为学生能否毕业的必须条件。目前考证种类繁多,鱼龙混杂,这必然造成考证的泛滥,证书的含金量下降等问题。因此适当的选择自己适合的证书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以免花费大量没有必要的时间和金钱。 选择二:自主创业 面临就业择业的压力,不少学生改变以往的等待心理而选择了主动出击,进行自主创业。其实从宏观上来说,无论是就业还是自主创业都是一个创业的过程,无非是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地位和角度有所不同。 大学毕业,最重要的是尽快适应社会,转变自身的观念,为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做好准备。大学期间,可以进行一定的尝试,学着接触社会,做一些兼职,也可以参加一些能够把所学的成果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的活动,比如每两年一度的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等等,也可以留心于一些大公司的暑期实习生计划,到优秀的企业中感受成熟的工作理念的良好的工作环境。不过,不管怎么说,大学期间最重要的还是要把专业知识基础打牢,不可舍本求末,荒废了学业。 选择三:继续深造 很多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就规划好了,本科完了读硕士、再读博士其实继续深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于为将来能够从事更好的职业积累知识,增加技能。但是学历并不等于能力,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现在继续深造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学历水平和增加技能培训,都包括接受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两种方式。 1 、出国留学 很多学生对国外的教育寄予厚望,期望得到国外教育的机会。近年来大学毕业后出国读研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从统计数据上来看,2001年至2004年,半数以上留学生出境攻读硕士学位。并且随着留学市场的日益开放和各国留学政策对中国留学生的倾向性,出国读研呈稳步上升趋势。近年来,香港、澳门等地大学也向内陆敞开大门,吸引了一定量的毕业生。 国外的研究生教育差别很大,每个国家都在学制、费用、申请条件等方面有自己的相关规定。并且,相对国内研究生教育而言,出国读研市场存在着一定的信息不对等性和非透明性,选择到国外求学,一定要慎重选择适合自己的国家、学校和专业。同时要仔细选择合适的中介公司,问清楚出国求学的相关政策、要求、费用、奖学金制度,实习机会等相关问题,以免被骗。 2 、考研 很多学生鉴于本专科学历不够、学校牌子不响、就业平台不高而期望继续提高学历,报考研究生。通过读研来改善境遇,其实这只是将就业的时间推后了一段时间。从现在的就业形势看,很难对未来的研究生学历的就业前景表示乐观,特别是今年,本专科就业率首次超过研究生及以上的学历。2007年报考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生的总量来看几乎没有增加,而且其中往届生的比例超过应届生,这也说明更多的学生对于考研的选择越来越理性。所以,在选择考研之前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定位,确定自己的目标,坚定个人的信念,不随波逐流,仅为考研而考研。 考研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在你考虑是否要考研的时候,你应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考研到底能为你带来什么,你选择考研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一旦你发现考研其实对于你没有太实际的意义,那还是找一条更适合的道路去走。要知道,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堂,很多时候,特别是达到本科之后,决定个人是否成才的最重要因素就不仅仅是学历和知识了。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长处和成功的独特条件,大学对于我们也不仅仅只是一个学堂或者乐园。社会竞争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在给我们提出要求,因为努力,我们走过了黑色高考,那么我们要把这种努力和坚持延续下去,提早准备、预约成功、赢得我们的未来! (作者邮箱ljsh_sd@126.com)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松嫩平原盐碱地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法律保障问题与建议
kerer009 2008-10-21 09:25
  草原既是一种重要的生态要素,又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在遵循生态学规律下的草地资源开发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草地开发过程中也面临着缺乏法律保障的问题。   2002年的《草原法》虽然规定了草原犯罪,但对于危害草原的犯罪行为,当前我国刑法立法的现状基本是有规范而无效力,草原亟待法律的有效保护,尤其是对于越界乱采滥挖、越界过牧等越界经营问题有法可依、处罚无力,导致草地承包者不愿对自己承包的草场进行保护性经营,该问题在生产中极为突出。   鉴于此种情况,依附刑法中有关法律,如对越界经营行为等同于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由省级以上部门颁布修改或补充规范性文件来健全草原保护的法律法规,与此同时还应明晰草场产权、落实草场使用权,完善草场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外部资金流入,将有利于提高草原承包者保护草地利用草地的积极性。
个人分类: 学术观点|3582 次阅读|1 个评论
制造快乐的4点建议
麦立强 2008-9-3 23:26
  1、多运动。适当运动以及像带孩子和做大扫除这样的劳动能延缓5羟色氨的衰变和提高它们的活力。即使是干了一份自己最不爱干的活儿,之后也会感到情绪有所高涨。   2、多笑笑。面部肌肉和大脑有一种神经逆向联系。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笑的时候绷紧面部肌肉,他的心情会有所改善,因为强笑也跟好心情时欢笑一样,同样能促进5羟色氨的分泌。笑时大脑的紧张度便会提高,供血自然也就增加。因此,一个人只要装出快活的样子,他一定会感到快活。 3、舒展双肩。在我们心里不痛快时,一般都是垂下双肩,驼着背,勉勉强强地挪动脚步。而不正确的姿势有碍血液的自由循环,压迫神经末梢并抑制5羟色氨的分泌。如果一个人挺胸,舒展肩膀,走起路来步伐矫健,那他的心情一定舒畅很多。 4、多吃快活食物。有些食物能帮助身体分泌更多的快活荷尔蒙。其中应首推巧克力,此外,香蕉、梨和葡萄干也有促进分泌作用。吃芹菜或者喝上一杯桃汁,也有助于振奋精神。
个人分类: 健康保健|28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建议——友情连接
entropy 2008-8-20 12:30
友情连接栏目,在首页时能正常显示,并自动显示内容。 进入具体某一篇博文时,就不能自动显示了。 对比如下图。
25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中国教育的十条建议
lingfeng 2008-7-16 23:44
1, 教育投入增加一倍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低是不争的事实,不仅是绝对数量低,而且占GDP的比例也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教育经费总额占GDP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而我国上个世纪末,教育经费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5%2.3%之间波动,2003年是3.28%,2006年是接近3%。比重最高的是2000年,4.3%,但是国家预算内的教育经费也只占教育经费总量的54.19%。也就是说政府只承担了一半,另外一半的教育经费是由老百姓自己承担的。印度和中国一样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且也是人口大国,可以说国情相似,但是虽然印度GDP只占我国一半稍多,我国的教育经费无论是按人均还是学生数平均都不及印度。 所以对于中国教育的第一条建议就是大幅增加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应该增加到占GDP的6%到7%。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要优先发展不能仅仅喊在口头上,而应该落到实处。增加经费可以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办学条件。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绝大部分集中于城市和高等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所以应该首先增加农村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投入。 2, 改变教育评价体系 中国的应试教育之所以成为一种难治的顽疾,其实是由不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所决定的。教育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老师、老师评价学生、家长及社会评价学校和老师都是以升学率为核心指标,而升学率又是由考试成绩决定的,所以考试成绩成为评价整个教育系统的关键指标并与学校老师的利益和学生的奖罚息息相关。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又有哪个学校哪个老师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实行虽然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有利但是却不能提高成绩和升学率因而对自己不利的教育呢?即使会有也绝对是少数。 所以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改变教育评价体系,建立一套能够与学生能力及日后发展密切相关的评价体系,无论是政府评价教育部门,还是教育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老师或老师评价学生都以这个评价标准为基础。这样的一个评价体系建立起来虽然比较困难,但却会对中国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我认为应该包括健康水平、基础知识、创新能力、成功素质、心理健康及正确的人生观等多个方面。 3, 重视教师的再教育 教师的素质同样有待提高,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教师的素质都难以满足教育的需要。有多少教师会熟练的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有多少教师会熟练地进行文献检索?有多少教师能熟练的操作电脑,会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进行科学实验?在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教师的再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应该有计划的让每一位教师每隔一定时间例如三年就去接受培训学习,可以去高校、研究所、开设的培训班、国外的中小学、比自己学校更好的学校等。此外还可以建立教师岗位轮换的制度,例如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交换工作岗位一段时间。 4, 重视民办教育 在国家的投入不足的今天,民办教育不需要政府投入但却可以为社会提供教育资源,是有利于社会的,应该值得提倡,同时国外的经验也表明,只要发展得好,民办教育完全可以赶上和超过公办教育。中国的民办教育刚起步不久,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规范管理并且在政策上加以扶持,假以时日,肯定可以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5, 改革高考 似乎中国基础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高考,所以高考对于基础教育而言起着一个指挥棒的作用,正因如此,高考的改革至关重要。现行高考的不足是过于重视记忆知识和解题技巧的考察,对于批判性思维创新等考察不足。所以改革的方向就是设置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来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给出一则材料,看完后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或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要求提出n种解决方案,或者为了解决某个科学问题设计实验等。语文可以模仿GRE的argument来考察学生的逻辑严密性及批判性思维。 6, 对父母进行家庭教育培训 家庭教育是与学校教育并重的教育组成部分,而目前家庭教育同样存在诸多缺点,许多家长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因而在教育小孩存存在许多误区。常见的有溺爱小孩,例如给小孩太多的零花钱,不让小孩做一点家务,对于小孩的要求不管是否合理有求必应;给小孩太重的学习压力,过于重视学习成绩,小孩回家后除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大量家庭作业还要完成家长额外的学习任务,小孩基本没有玩耍时间;强迫小孩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例如钢琴、围棋、舞蹈等;强迫小孩完成自己当年没有实现的愿望而不顾小孩自己的兴趣等。所以对于家长进行必要的教育,告知他们一些家庭教育常识及常见的错误教育方法,将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 7, 课程改革 减少记忆方面的知识,增加网络资源利用、研究性学习、演讲、礼仪及人际交往、发明创造、人物传记、人生规划和成功学等方面的课程。 8, 废除奥林匹克竞赛 上中学时我没有参加过几次奥林匹克竞赛,不多的几次也战绩不佳,当时还稍有遗憾,现在却庆幸不已。奥林匹克竞赛虽然需要一定天赋和思维能力,然而其训练过程却正是一个完美的扼杀天才和创造力的工具。更可悲的是我们总是津津乐道于中国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多少金牌而全然无视落后的科技。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奥林匹克竞赛还成为了一种麻醉品,我们用它来麻醉自己的虚荣心并逃避科技的竞争。因此强烈建议废除奥林匹克竞赛! 9, 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 我们总是以为做研究那是研究生的事情,在小学中学大学只要老老实实地学习基础知识就可以了,殊不知真的到了读研阶段却往往已经丧失了研究的能力了!其实研究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学阶段开始就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小学生就会提出问题并通过查找资料设计和进行试验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10 ,基础教育走出国门 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教授曾说道中国的教育体系在高等教育,特别是在研究生教育层次在过去20年与世界其它国家有较多交流,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却在过去50年中缺乏国际交往。与此不无关联的事实是,中国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从内容到方法与50年前没有本质的差别。在中国和世界各方面急速发展的今天,如果说要检讨和改革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似乎为时不早。派一批中小学教育人员到国外花一些时间深入了解一下,可以为中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吸取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激励中国中小学教育系统出现新颖的思想,有助于制定符合现代和未来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好的教育改革方案。饶毅教授此言极是。中国的基础教育确实处于一种闭目塞听、坐井观天的状态,其结果就是进步缓慢。所以派遣中小学老师去国外中小学参观学习,肯定可以启发思维,发现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的。
个人分类: 教育杂谈|11448 次阅读|5 个评论
建议设立知识分子健康日
suqing1961 2007-10-9 08:31
旧作:发表于 1994 年 7 月 1 日《 中国科学报》 自从蒋筑英、罗健夫 50 多岁事业正日当空之际不幸病逝后,知识分子尤其是中年知识分子的健康问题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是,我认为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以至于近几年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现象仍然非常突出。 知识分子英年早逝,既是死者及其亲属的不幸,同时也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悲哀,因为它缩短了知识分子为国家为民族创造财富的时间,造成极大的智力浪费。知识分子英年早逝既有社会的客观原因,如知识分子的待遇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等,也有知识分子自身的原因,如责任心强工作投入大,不注意劳逸结合,不注意爱护身体、锻炼身体等。为使全社会都重视知识分子的健康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现象,我建议在全国设立知识分子健康日。社会各界在知识分子健康日这一天,可以开展向知识分子宣传卫生保健知识,为知识分子义务检查身体,评选知识分子健康老人等活动。通过设立健康日,体现党和人民对知识分子的关心和爱护,促使知识分子待遇的进一步改善,增强知识分子的健康意识。知识分子健康日可以选定一个有意义的日子,通过法定的程序予以确定下来。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3568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