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争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一年三季的蚂蚱王和他的“人头贡”
sheep021 2009-10-10 09:38
按: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在百家讲坛讲《易经的奥秘》,在第三讲中穿插了有趣的小故事三季人,下文是本人根据大意从网上搜来的: □王廷彦 中国的庙宇,名目繁多,岳王庙、吴爷庙、城隍庙等遍布各地,庙内供奉的大部是先贤、圣哲。奇怪的是,亳州城南二里许有座蚂蚱庙,庙内供奉的是一个人身蝗面、峨冠博带的泥塑神像,人们都叫它蚂蚱王,或称它蚂蚱爷。有关蚂蚱王或蚂蚱爷的事,这里有个传说。 据传,春秋时代,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有一年来到商汤故城亳地南边,当时由子路在前边开道。正在走着,迎面来了一位老人,口内不住地长吁短叹:一年三季真难熬呀好事的子路一听,心中非常诧异,心想:这春夏秋冬,明明是一年四季,这老头为何一个劲地说三季呢!我要给他纠正一下。于是就向老头招呼说:老人家,这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你为何说三季呀? 只见那老人上下打量了子路一番,把头一晃,很傲慢地说:你这年轻人有多少见识,一年哪有四季之理! 子路一听口气,心中十分恼火,便反驳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妇孺皆知,你老先生大概老糊涂了,哪有三季的道理!接下去俩人就争论起来。老人上前拉着子路要去见孔子。老人说:孔子如果说是四季,我就把我的头输给你。 好啊,如果我老师说一年三季,我就把头上的这顶金冠输给你!说罢用手指了指头上的帽子。 老头说:一言为定! 子路说:绝无戏言! 说罢,二人来到孔子车前,子路向孔子施礼后说明原由,请老师裁判。孔子上下打量了老人一番,眼睛一亮,暗吃一惊,随即向子路说:唔,这何必争论呢,一年就是三季么。子路一听,心中不知所措。只见那老头晃晃肩膀,一伸手把子路的金冠摘了下来,往自己的头上一戴,扬长而去。 老人走远了,子路不解的问:老师,一年到底是几季呀? 孔子说:你知道刚才那老人是谁吗?它是祸害百姓的蚂蚱王,我若说一年四季,那就坏了,它将遇冬不息,与雪同时飞舞,祸满天下,你输了一顶帽子事小,它若横行四季,那事可就大了。子路听了,如梦初醒,连连点头。【 博主注:曾教授讲的是:孔子说,你没看他浑身都是绿的,是个蝗虫啊,春生秋死,没见过冬天,对他来说,一年当然只有三季,我若说一年四季,他肯定跟我争吵,我今天的时间就白费了,跟他说一年四季有什么用?说话要看对象啊。你就吃点亏算了。庄子不也说过,不与夏虫言冰,不对牛弹琴哦。这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你与鬼讲人话,鬼听得懂吗?这绝不是奸狡滑坏,这是审时度势。】 这事过后,人们给蚂蚱王盖了个蚂蚱庙,塑个神像,峨冠博带,蚂蚱王享受着民间供奉,吃着百姓的贡品,坐在神台上,悠然自得。 有一年秋天,百姓收成不好,供奉不及时,蚂蚱王不高兴,下令蝗虫子孙吃百姓的庄稼。眼看庄稼就被吃光,当时有个农民王大发,种了五六亩谷子,他急中生智,跑到蚂蚱庙内跪倒在蚂蚱王面前说:蚂蚱爷,你听着,你别叫蚂蚱吃我的谷子,秋后我给你老上个活人头贡。 蚂蚱王一听觉得稀罕,心想,我什么贡都吃过,我是没吃过活人头贡,随准其所求。果然,王大发种的谷子一点没吃,收成很好。 秋收之后,王大发只顾忙着犁耙秋种之事,他把这人头贡的事忘到了九霄云外。但是那个贪婪成性的蚂蚱王可没忘记王大发许给他的这一愿。他左等右等不见王大发来上人头贡,心里急坏了,便夜间派几个差役去王家催贡。王大发仍是不慌不忙。蚂蚱王等急了就亲自往王家催贡,来到王大发的门前大叫:大发、大发办事不差,许我的人头,为啥不拿,再不送贡吃光你家。 王大发听得真切,待蚂蚱王走后,他漫不经心地把一个多年的破方桌搬到屋外,找来了工具,把方桌中间掏个圆洞,他钻到桌子底下,把头从桌子的圆洞中伸出来,好像带了个有四条腿的大枷。又叫老婆递给他一双筷子,顶着方桌往蚂蚱庙而去。 到了蚂蚱庙,往神台前一跪说:蚂蚱爷我给你上活人头贡来啦,桌子上有筷子,你吃贡吧。 蚂蚱王正坐在神位上闭目养神,听有人说叫吃贡,睁开一看,呀,真的,王大发把活人头贡送来了,心中十分欢喜,嘴里急得直流口水,伸手从桌子上拿起筷子,直向王大发的耳朵上夹来,筷子还没碰到耳朵,大发把头往下猛一缩,蚂蚱王夹了个空,如此数次,都没夹住,可把蚂蚱王气坏了,他把筷子往桌子上一扔说:这算啥活人头贡,上当,上当。你王大发比孔子还高明,我曾拿人头敲诈了孔子,而今你又拿人头敲诈了我,好手段,好手段!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到底谁该打?
zhulin 2009-9-27 17:02
有个秀才在路上听到一个傻子在和别人争论三七二十八 于是他上去告诉那傻子三七应该等于二十一 可是那傻子说什么也不认错 于是他们也争执起来 最后闹到了公堂上 县官听完事情的原委之后 一拍惊堂木:来呀,把这不知好歹的秀才拖下去重打四十 秀才急了,大喊:明明是我对了,为什么打我? 县官说:他都三七二十八了,你还和他争,不打你打谁!
个人分类: 趣谈|9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习使人进步,争论使人落后。
sheep021 2009-9-17 14:37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834 次阅读|1 个评论
宁波弱震或与前期日本地震是否有关的争论
杨学祥 2009-9-16 06:17
【记者即时播报】宁波弱震或与前期日本地震有关2009-09-15 14:56 来源:解放牛网 作者:葛志浩 共 0 条评论 关键字:日本地震,地震设防,地震监测 预报幸运的是,这一波弱地震暂未造成破坏,而专家分析,宁波所遇的这些弱震,也许跟前段时间日本出现的地震之间存在关联。宁波的这些弱地震,很可能与前段时间日本发生地震有关。记者了解到,一般情况下,震级在5级以上的地震具有明显的破坏力,3级以下的地震大都只有轻微的震感。   宁波10日来发生19次弱地震 震感明显但无破坏   宁波弱震或与前期日本地震有关   记者葛志浩报道:4天之内,浙江省宁波境内共发生19次弱地震。日前,宁波市地震监测预报中心确认,当地的确在近日遇到一些浅源性地震,尽管地震级别最高不过2.1级,但由于震源离地表只有6-9公里,人们依然感到了明显的震动。幸运的是,这一波弱地震暂未造成破坏,而专家分析,宁波所遇的这些弱震,也许跟前段时间日本出现的地震之间存在关联。   9月10日晚8点20分左右,宁波鄞州章水、龙观、鄞江等地的居民突然感到脚下变得不稳,随即感觉到的是,悬吊着的灯管开始摇晃,桌子也变得抖动。虽然事件很快平息,但人们与宁波地震部门确认,章水镇一带当时确发生了1.9级地震。也差不多是从当天开始,宁波境内先后出现类似状况:9月11日,当地又发生了几次弱震,最大震级为1.1级;9月12日,鄞州、余姚交界地带又发生了5次弱震,最大的为2.1级。   截至昨天,短短4日宁波弱震19次,令人不由得变得谨慎而敏感。与此同时,与宁波相距不远的上海是否会受影响,也倍受关注。对此地震专家分析,此轮弱地震原因在于地应力,即地下岩石受到的压力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向外释放引起。浙江省市两级地震部门专家会商后认为,当地发生较强地震的可能性不大。而对于本市来说,目前也无迹象表明会受这一波弱地震的直接影响。   不过,宁波的这些弱地震,很可能与前段时间日本发生地震有关。上海市地震局专家表示,在此之前,预报人员也已注意到日本的频繁地震可能与我国华东一带的地壳活动有关,但因果关系如何还需做进一步监测。   记者了解到,一般情况下,震级在5级以上的地震具有明显的破坏力,3级以下的地震大都只有轻微的震感。此外,为了预防地震灾害,我国对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设防标准也不同,最低级别为1级,最高级别为12度,而宁波与上海两地,虽然都不属于地震发生的高危地带,但考虑到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地震设防等级同属7度,为较高的设防标准。 (新民网编辑:) http://sh.xinmin.cn/minsheng/2009/09/15/2568052.html 宁波弱震与之前日本地震无关 不排除再次出现弱震 2009-09-16 04:33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王益敏 共 0 条评论 关键字:日本地震,地震监测预报,宁波地区 浙江在线09月16日讯网络近日传言:宁波近段时期的地震与前段时期日本地震有关。据宁波市地震监测预报中心地震工程师林守领介绍,一般情况下,震级在5级以上的地震才会具有明显的破坏力,3级以下的地震大都只有轻微震感。   浙江在线09月16日讯网络近日传言:宁波近段时期的地震与前段时期日本地震有关。   从8月以来,日本仅6级以上的地震就发生了4次,有人猜测,宁波地区近段时间弱震频发,是前段时期日本地震引起的。宁波市科技局地震处处长王里说,近期的地震与前期的日本地震有关的说法没有科学根据。   王里说,近日发生的一些地震均为构造式地震,最高地震级不超过2.1级,但是由于震源离地表只有6-9公里,所以震感明显。   这些弱震是自然现象,属于地质岩层在正常范围内的能量释放。此外,据宁波市地震监测预报中心报告,近段时间当地发生弱震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是,出现4.5级以上的较强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据宁波市地震监测预报中心地震工程师林守领介绍,一般情况下,震级在5级以上的地震才会具有明显的破坏力,3级以下的地震大都只有轻微震感。   林守领说,前天和昨天,宁波地区都没有再次监测有弱震。预计未来日子里,虽然不排除再次发生多震的可能,但是破坏性不大,不会对正常生活造成过多的影响。 (新民网编辑:)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09/16/2570763.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852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与伪科学,定义与争论
chrujun 2009-9-4 21:19
对于中医是不是伪科学,近年来引起了很大争论。本人也无意中卷入。科学和伪科学这两个词都是来自西方。由于很多人对科学和伪科学有不同理解,导致各执一词。最近特意看了一下维基百科英文版,将有关科学和伪科学的定义和相关的一些争议摘译了一部分。其中有部分内容涉及到中医。 维基百科认为中医是原始科学,不是伪科学 。 摘译内容如下: 科学的定义 广义上的科学指任何系统的知识体系或者指能够预测结果的规定性实践。 狭义上的科学指基于科学方法获取知识的系统,以及通过科学方法获取的有组织的知识体系。 伪科学的定义 伪科学指声称符合科学、看来像科学,但实际上与科学方法不符合、缺乏证据或合法性、或缺乏科学特征的方法、信仰与实践。 科学与伪科学的争议 尽管科学哲学家和各领域的科学家一直争论了一个多世纪,并且在科学方法的基本原理上取得了某些一致,但科学与伪科学的边界一直存在争议,并且难于通过分析确定。 在历史上, 大陆漂移说、宇宙哲学和球型闪电等等观点长期被认为是伪科学 。 原始科学,如针灸、中医等文化的、传统的和古老的实践,它们与现代科学原理不符合,但不是伪科学,因为它们的提出者没有要求这些实践与今天的科学方法的标准相符合 。 参考链接: http://en.wikipedia.org/wiki/Science http://en.wikipedia.org/wiki/Pseudoscience 如翻译有错误,敬请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哲学与科学|6947 次阅读|1 个评论
毛泽东与林彪的九次分歧和争论
lih65 2009-8-26 19:09
彭红英余世诚 2009年08月25日10:48 九大时,林彪和毛主席在一起  毛泽东与林彪,自1928年在井冈山相识之后,在民主革命时期由师生到战友,密切合作是主流。但是,他们之间也有过许多这样那样的意见,择其要者就有这九次---    第一次:毛泽东在开辟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林彪曾疑星火燎原。毛泽东对之进行教育再教育,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8年,井冈山根据地遭八月失败后,时为二十八团团长的林彪常发牢骚说:天天吃南瓜,能打得天下吗?一个井冈山,十个井冈山也是空的。进而,他提出了井冈山红旗到底打得多久?当时,毛泽东没过多理会林彪的这些表现,曾对何长工说过:林彪的说法是小孩之见。但过了两个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系统地回答了包括林彪在内的一些人提出的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   1929年初,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下山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年5月18日,红四军前委在瑞金召开扩大会议,讨论时局和红军行动方针。毛泽东提出在游击区建立巩固根据地的主张,遭到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等人的反对。林彪对时局和革命前途发表悲观言论,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在行动上只赞成在粤赣边区域的流动游击,不赞成毛泽东关于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的主张。   在1930年元旦到来之际,林彪又给毛泽东写信,以贺年的形式坦叙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心中的困惑,希望能得到毛泽东的帮助。毛泽东于1月5日给林彪写了一封语调温和、观点鲜明、文字精妙的回信,这就是收在毛泽东选集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毛泽东温和地批评林彪缺乏建立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观念。毛泽东以严谨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阐述了他的农村中心理论,大大地发展他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第二次:在反围剿战争的后期,毛泽东愈来愈受到王明路线的排挤。林彪曾多次批评左倾路线的瞎指挥,但后来却与毛泽东的一贯主张相左,表态支持短促突击。   1932年10月,在宁都会议上,毛泽东被解除军权。1933年1月,王明路线统治的临时中央由上海迁来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越来越被排挤和孤立。在反罗明路线和邓毛谢古的斗争中,一批追随毛泽东正确路线的干部受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也跟着毛泽东倒霉。毛泽东回忆当时的处境时说:他们把我这个木菩萨扔到粪坑里,再拿出来,搞得臭得很。作为一直追随毛泽东的红一军团司令员林彪,没有受到多大的冲击,没有卷入这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心。他几乎以全部的精力,埋头钻研战术,指挥战斗。   林彪作为毛泽东培养起来的军事干部,在实战中一直坚持毛泽东的战法,同左倾路线的瞎指挥进行斗争。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从1934年2月5日初,林彪连续6次上书中央军委,明确反对博古、李德的教条主义,瞎指挥以及阵地战、堡垒战和短促出击战术原则,力主从实际出发,用机动灵活的诱敌深入、运动战的战法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以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这是难能可贵的。   不久,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到红一军团作报告,讲了一天阵地战和短促出击,林彪的态度和观点从此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6月17日,他在战争与革命第4期上发表论短促出击的文章,一改往态,大赞短促出击战法,说它不仅能取得战术上的胜利,而且能取得战役上的胜利。林彪对短促突击作了26条洋洋五千言的发挥,俨然成了这一战术的专家。   林彪的这些言论明显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相左,也与他自己的实际经验和一贯主张相背。当时,许多红军将领表示不解。伍修权称林文是对左倾教条主义的作战方针表示拥护。聂荣臻认为,这是一个政治上的表态,即向左倾路线代表人物的屈从。毛泽东当时并没有对林彪进行批评和教育,但在40年代延安整风时,把林彪的论短促出击一文收编进六大以来文件汇编,显然是作为非正面教材以警示后人的。    第三次:长征途中,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而林彪竟要求撤换毛泽东。在会理会议上,毛泽东批评林彪是不懂事的娃娃。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成为中央领导的核心。为粉碎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河,进逼贵阳、昆明城,然后北袭金沙江。1935年5月上旬,红军抵达会理城区,终于把敌人远远甩到了后面,取得了战略转移中的决定性胜利。毛泽东曾对陈毅说过,四渡赤水是他一生戎马生涯、身经百战中的得意之笔。   但是,身为红一军团长的林彪对此另有评价。他认为尽走弓背路,这样下去会把部队拖垮。所以,在会理地区休整时,他给彭德怀打电话说:现在领导不成了,你出来指挥吧。再这样下去,就要失败了。我们服从你的领导,你下命令,我们跟你走!彭德怀在电话里拒绝了林彪的要求。林彪随后又向中央写信,再次提出他的主张。信的大意是:毛、朱、周随军主持大计,请彭德怀任前敌指挥,迅速北进与四方面军汇合。   与此同时,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刘少奇和政治委员杨尚昆也向军委发了电报,反映了基层指战员的一些消极情绪。毛泽东看到刘、杨的电报和林彪的信后,引起很大警觉。他认为这不是个别人的一般看法和意见,而是对遵义会议的反思和认识,必须认真解决,以巩固和发展遵义会议的成果。   5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会理城郊铁厂召开扩大会议,以统一认识并确定今后的行动方针。毛泽东在会上详尽阐述了四渡赤水的必要性及其战略意义;并严厉批评了林彪要求撤换前敌指挥的错误意见。他指出:党内因失去中央苏区而缺乏胜利信心和存在怀疑不满情绪,是右倾思想的反映;改变中央军事领导的意见,是违背遵义会议精神的。但是,毛泽东错误地认为林彪写信是彭德怀鼓动起来的。彭德怀没有作正面解释。当林彪出来说我给中央写信,没有其他想法,主要是心里烦躁时,毛泽东打断林彪的发言说:你是个娃娃,你懂什么?   毛泽东在这里确实冤枉了彭德怀。24年后,林彪在庐山会议上终于说出了他的信与彭德怀无关。    第四次:毛泽东领导红军奠基西北,而林彪却闹着要到陕南打游击;在随后进行的东征中,毛泽东与林彪之间又发生争论。   中央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毛泽东和党中央决定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大西北。由林彪统率的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为主力取得了直罗镇战役胜利以后,毛泽东兴奋地说,这一胜利为中央的这一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可是林彪却另有想法,他三番五次地闹着去陕南打游击。   瓦窑堡会议之前,中央在向各军团首长征求对战略问题的意见时,林彪正式向中央提出了到陕南打游击的意见。12月9日,林彪给毛泽东写信说:我对脱离现任职务改作游击战争已具有不移之心,一周来虽然数次向军委请求,而卒未获准,致我非常不安。目前实为脱离部队之惟一良机,故决不因任何故障而改变决心。且准备于不得已时,宁可忍受处分。我很盼望你最后仍赞助我的建议,则不胜欣慰。随后又于12月12日、15日、18日连电中央,坚持己见。   12月19日,毛泽东与张闻天联名发电给彭德怀,请彭德怀给林彪做思想工作,打消他陕南打游击的想法。此电称:中央各同志均认为林彪同志是我们党内最好的、最优秀的高级干部之一。在过去以及最近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对中国革命,对于党内是有很大的功绩的,是有着中国及国际的荣誉的。近日接他许多关于调动工作的信及电报,我们认为拿出他这样的干部离开主力军去做游击战争是不能同意的。但他心中存在着问题,他来中央一个时期,使他的意见能够同中央各同志交换,对他的不安心的问题,并且使他对于政治问题能够更好研究一番。他的职务以左权同志暂时代理。   过了两天,毛泽东不放心,于12月21日再电彭德怀并转林彪,指示:在日本占领华北地区的形势下,陕南游击战争不能把它提到比陕北等处的游击战争还更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后者是更重要的。尤其不能把游击战争提到似乎比主力红军还更重要的地位(如提出红军主要干部去做游击战争),这样的提法是不妥的。林在某些问题上的观点是同我们有些分歧的,中央认为有当面说明之必要的。现在前方军事不紧张,因此仍望林来中央一行,并在此一个时期,这于林是有好处的。   林彪接电后,于12月21日、23日两次复电中央和毛泽东,仍坚持己见说:中央现尚未批准我改变工作的建议,则目前我无来中央之必要。并辩解说:我从没有说陕南比陕北的工作还更重要,游击战争比主力红军还更重要的话,我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错误见解。   此时,中央已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决定并部署东征。12月24日,毛泽东和周恩来联名致电林彪等人,下达关于准备东征的行动计划。电报还关切问及林彪同志动身来中央否?可是,林彪于12月26日回电中央说:我还在期望中央批准我打游击战争。   鉴于林彪这种软磨硬施的态度,中央于12月29日23时电令他:接电立即来中央讨论你的工作问题,职交左权暂代。林彪这才于1936年1月1日回电中央:决明日动身去中央。   林彪到中央住了半个月,在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的说服教育下,不再闹着到陕南打游击了。2月下旬,他率红一军团东渡黄河。参加了毛泽东亲自指挥的东征。   在东征过程中,毛、林之间又发生了关于红一军团作战方向问题的分歧和争论。毛泽东指示林彪率领红一军团(右路军)的作战方向是晋西南地区,以确保黄河渡口,依托陕北,伺机向南向东发展。而林彪则于3月27日、30日、31日连发数电,坚持其主力应向晋东南挺进。林彪甚至提出让毛泽东回到陕北,说:彭、毛两同志及方面军机关移至陕北苏区,与中共中央诸同志在一起工作为好,以便集中人力、精力、时间,充分冷静考虑指导全部政治、军事、外交大计。彭、毛随部作游击战争,今日至此,明日至彼,必有碍指挥。   4月2日,毛泽东与彭德怀联名向林彪、聂荣臻发了一封近两千言的长电,指出林彪存在着对于革命形势估计不足的观点。电报详尽阐明,中央与军委的极重大任务是扩大红军,在陕西与华北地区取得重大胜利,首先在陕西创造更大根据地。没有这些,就没有什么外交、政治大计。毛泽东断然否定了林彪让他回陕北的建议,说:中央不能同意如此重大任务,可以不要一个中央委员直接参加而能顺利完成的。毛泽东含蓄地批评了林彪瞧不起晋西南(因为那里经济条件差)。指出,要把山西和陕北联系起来考虑,不能因晋东南经济条件好而要晋东南,其他地区经济条件差,就看轻其重要性。    第五次:在洛川会议后,毛泽东力主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而林彪却热衷于大兵团的运动战。林彪指挥平型关战役获得大胜,毛泽东完备地提出了八路军的作战原则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成为中央领导的核心。为粉碎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河,进逼贵阳、昆明城,然后北袭金沙江。1935年5月上旬,红军抵达会理城区,终于把敌人远远甩到了后面,取得了战略转移中的决定性胜利。毛泽东曾对陈毅说过,四渡赤水是他一生戎马生涯、身经百战中的得意之笔。   但是,身为红一军团长的林彪对此另有评价。他认为尽走弓背路,这样下去会把部队拖垮。所以,在会理地区休整时,他给彭德怀打电话说:现在领导不成了,你出来指挥吧。再这样下去,就要失败了。我们服从你的领导,你下命令,我们跟你走!彭德怀在电话里拒绝了林彪的要求。林彪随后又向中央写信,再次提出他的主张。信的大意是:毛、朱、周随军主持大计,请彭德怀任前敌指挥,迅速北进与四方面军汇合。   与此同时,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刘少奇和政治委员杨尚昆也向军委发了电报,反映了基层指战员的一些消极情绪。毛泽东看到刘、杨的电报和林彪的信后,引起很大警觉。他认为这不是个别人的一般看法和意见,而是对遵义会议的反思和认识,必须认真解决,以巩固和发展遵义会议的成果。   5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会理城郊铁厂召开扩大会议,以统一认识并确定今后的行动方针。毛泽东在会上详尽阐述了四渡赤水的必要性及其战略意义;并严厉批评了林彪要求撤换前敌指挥的错误意见。他指出:党内因失去中央苏区而缺乏胜利信心和存在怀疑不满情绪,是右倾思想的反映;改变中央军事领导的意见,是违背遵义会议精神的。但是,毛泽东错误地认为林彪写信是彭德怀鼓动起来的。彭德怀没有作正面解释。当林彪出来说我给中央写信,没有其他想法,主要是心里烦躁时,毛泽东打断林彪的发言说:你是个娃娃,你懂什么?   毛泽东在这里确实冤枉了彭德怀。24年后,林彪在庐山会议上终于说出了他的信与彭德怀无关。    第四次:毛泽东领导红军奠基西北,而林彪却闹着要到陕南打游击;在随后进行的东征中,毛泽东与林彪之间又发生争论。   中央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毛泽东和党中央决定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大西北。由林彪统率的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为主力取得了直罗镇战役胜利以后,毛泽东兴奋地说,这一胜利为中央的这一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可是林彪却另有想法,他三番五次地闹着去陕南打游击。   瓦窑堡会议之前,中央在向各军团首长征求对战略问题的意见时,林彪正式向中央提出了到陕南打游击的意见。12月9日,林彪给毛泽东写信说:我对脱离现任职务改作游击战争已具有不移之心,一周来虽然数次向军委请求,而卒未获准,致我非常不安。目前实为脱离部队之惟一良机,故决不因任何故障而改变决心。且准备于不得已时,宁可忍受处分。我很盼望你最后仍赞助我的建议,则不胜欣慰。随后又于12月12日、15日、18日连电中央,坚持己见。   12月19日,毛泽东与张闻天联名发电给彭德怀,请彭德怀给林彪做思想工作,打消他陕南打游击的想法。此电称:中央各同志均认为林彪同志是我们党内最好的、最优秀的高级干部之一。在过去以及最近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对中国革命,对于党内是有很大的功绩的,是有着中国及国际的荣誉的。近日接他许多关于调动工作的信及电报,我们认为拿出他这样的干部离开主力军去做游击战争是不能同意的。但他心中存在着问题,他来中央一个时期,使他的意见能够同中央各同志交换,对他的不安心的问题,并且使他对于政治问题能够更好研究一番。他的职务以左权同志暂时代理。   过了两天,毛泽东不放心,于12月21日再电彭德怀并转林彪,指示:在日本占领华北地区的形势下,陕南游击战争不能把它提到比陕北等处的游击战争还更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后者是更重要的。尤其不能把游击战争提到似乎比主力红军还更重要的地位(如提出红军主要干部去做游击战争),这样的提法是不妥的。林在某些问题上的观点是同我们有些分歧的,中央认为有当面说明之必要的。现在前方军事不紧张,因此仍望林来中央一行,并在此一个时期,这于林是有好处的。   林彪接电后,于12月21日、23日两次复电中央和毛泽东,仍坚持己见说:中央现尚未批准我改变工作的建议,则目前我无来中央之必要。并辩解说:我从没有说陕南比陕北的工作还更重要,游击战争比主力红军还更重要的话,我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错误见解。   此时,中央已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决定并部署东征。12月24日,毛泽东和周恩来联名致电林彪等人,下达关于准备东征的行动计划。电报还关切问及林彪同志动身来中央否?可是,林彪于12月26日回电中央说:我还在期望中央批准我打游击战争。   鉴于林彪这种软磨硬施的态度,中央于12月29日23时电令他:接电立即来中央讨论你的工作问题,职交左权暂代。林彪这才于1936年1月1日回电中央:决明日动身去中央。   林彪到中央住了半个月,在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的说服教育下,不再闹着到陕南打游击了。2月下旬,他率红一军团东渡黄河。参加了毛泽东亲自指挥的东征。   在东征过程中,毛、林之间又发生了关于红一军团作战方向问题的分歧和争论。毛泽东指示林彪率领红一军团(右路军)的作战方向是晋西南地区,以确保黄河渡口,依托陕北,伺机向南向东发展。而林彪则于3月27日、30日、31日连发数电,坚持其主力应向晋东南挺进。林彪甚至提出让毛泽东回到陕北,说:彭、毛两同志及方面军机关移至陕北苏区,与中共中央诸同志在一起工作为好,以便集中人力、精力、时间,充分冷静考虑指导全部政治、军事、外交大计。彭、毛随部作游击战争,今日至此,明日至彼,必有碍指挥。   4月2日,毛泽东与彭德怀联名向林彪、聂荣臻发了一封近两千言的长电,指出林彪存在着对于革命形势估计不足的观点。电报详尽阐明,中央与军委的极重大任务是扩大红军,在陕西与华北地区取得重大胜利,首先在陕西创造更大根据地。没有这些,就没有什么外交、政治大计。毛泽东断然否定了林彪让他回陕北的建议,说:中央不能同意如此重大任务,可以不要一个中央委员直接参加而能顺利完成的。毛泽东含蓄地批评了林彪瞧不起晋西南(因为那里经济条件差)。指出,要把山西和陕北联系起来考虑,不能因晋东南经济条件好而要晋东南,其他地区经济条件差,就看轻其重要性。    第五次:在洛川会议后,毛泽东力主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而林彪却热衷于大兵团的运动战。林彪指挥平型关战役获得大胜,毛泽东完备地提出了八路军的作战原则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后,为研究党和军队参加抗战的问题,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提出,八路军的作战方针应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毛泽东的这一方针是从八路军的实际出发,并且考虑了打败日本之后建立新中国的任务。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能突出运动战和阵地战,不能与敌人拼消耗,只能发展游击战争,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进行持久战。   会议在讨论毛泽东的意见以及游击战和运动战的问题时,出现了各种见解和争论。   据聂荣臻的回忆,林彪的意见与毛泽东是不同的:林彪不同意打游击战。他在会上说,要以打运动战为主,搞大兵团作战。他的思想还停留在同国民党军队作战的那套经验上,觉得内战时我们已经可以整师整团地消灭国民党军队了,日本侵略军有什么了不起!他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估计太低。   9月14日,已率部到达山西平型关前线的林彪,电告八路军总部朱德、彭德怀、任弼时,提出以一个多旅之兵力在平型关袭击日军,以配合阎锡山的正面作战。此电当即转报了毛泽东。毛泽东于16日致电林彪,指出:我军应坚持既定方针,用游击战斗配合友军作战,此方针在京与蒋、何决定,基本不应动此方针。17日,毛泽东再电嘱彭、任、林、聂等人,指示:八路军此时是支队性质,不起决战的决定作用,但如果部署得当,能在华北地区,主要是在陕西,起支持游击战争的决定作用。   18日,林彪依据前方战局向毛泽东回电,提出:在敌目前进攻的情况下,我先头旅应以作战灭敌为主要任务。随后又致电毛泽东,主张以一一五师两个多旅的兵力在现地协同友军作战,暂不应以做群众工作为中心。他强调:目前军民正在看我军直接参战,如我参战兵力太少,则有失众望。目前须以打仗、捉俘虏,来提高军民抗战信心,提高党与红军威信。   显然,毛泽东与林彪之间有分歧:林彪是从一一五师所处的前方实际出发,时间、地点均对我有利,且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力主在平型关打一仗;毛泽东则是从八路军本身实际情况和战略全局出发,主张把主要精力放在创建敌后根据地上,尽量避免以主力和日军正面作战,因为那样既不能从根本上阻止日军进攻,也不利八路军的发展和壮大。   9月21日,作为主帅的毛泽东充分考虑了前线将领林彪等人一再坚持的意见,发电给彭德怀,表示可同意林彪将一个旅(不是整个一一五师)暂时集中打仗,但同时指出:如许久还无机可寻时,仍以适时把中心转向群众工作为宜。   毛泽东虽然有条件地接受了林彪的意见,但他还是担心林彪没有放弃坚持运动战的观点,他嘱咐彭德怀要做好林彪等人的工作。在上述给彭德怀的电报中,毛泽东以很大篇幅再次分析了敌、友、我三方的形势,指出: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好戏中一定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毛泽东对彭德怀说:我完全同意你18日电中使敌深入山西,还处在我们游击战争的四面包围中这个观点,请你坚持这个观点,从远处大处着想,对于个别同志不妥当的观点给予深刻的解释,使战略方针归于一致。   在得到毛泽东的批准之后,八路军总部于9月23日向林彪下达了侧击平型关之敌的作战命令。24日,林彪、聂荣臻调兵遣将,做好了战斗部署。25日上午,平型关战斗打响,一举歼敌1000余人,毁敌汽车百余辆、大车200余辆。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地区前线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中国抗战开始以来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它用事实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政治意义巨大。林彪一夜之间成为抗日英豪,民族英雄,他的名字家喻户晓。   在延安的毛泽东也十分高兴,立即致电前方庆贺这一胜利。平型关大捷促使毛泽东思考,以新的经验完善和补充了他关于八路军作战方针的思想。9月29日,即平型关大捷的第二天,毛泽东在致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的电报中,对八路军作战方针作了新的表述:根本方针是争取群众,组织群众的游击战。在这个总方针下,实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   10月25日,毛泽东同英国记者贝特兰谈话时,又说:现在八路军采用的战法,我们名之为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后来在论持久战中,他把八路军作战原则定为: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显然吸取了林彪指挥平型关战役的新经验。这说明,毛泽东对事态的发展既比别人先见一着,谋高一筹,同时又善于吸收别人的新经验,提出更加切合实际的对策。    第六次:在占领和争夺东北的斗争中,身在前线指挥的林彪屡次向毛泽东、中央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促使毛泽东和中央的战略方针由独占东北到让开大路的转变。   抗战胜利以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派出十万大军、两万名干部,包括二十多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火速奔赴这块具有重大意义的黑土地。在如此强大的阵营中,林彪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这一最显赫的职务。   中央和毛泽东对东北的战略方针是御敌于关门之内,抢先独占东北。1945年10月19日,毛泽东和中央致东北局的电报指出:我党方针是集中主力于锦州、营口、沈阳之线,次要力量于庄河、安东之线,坚决阻止蒋军登陆及歼灭其一切可能的进攻,首先保卫辽宁、安东,然后掌握全东北,改变过去分散的方针。   但是,实现这一方针是非常困难的。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官杜聿明亲率两个美械军抵达山海关,于10月25日发起攻占山海关的战役。是役一直进行到11月15日,守关的东北人民自卫军终因力量对比悬殊,不得不退向关东。御敌于关之内的计划宣告失败。   11月15日,中央军委又电命彭真、林彪集中7万兵力,由林彪或罗荣桓亲自去指挥,举行反攻,最后歼灭已出关的国民党3个军。林彪于11月19日从沈阳赶到锦州,准备在辽西三角地带与杜聿明决战。但是,参战的主力迟迟未能到位,敌军长驱直入,直达锦州城下,决战成为空话。   林彪经过缜密的思考,向中央军委发电,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他在11月22日致中央军委及东北局的电报中,列举了我军的种种劣势和面临的困难之后,提出:我有一个根本性意见,即:目前我军应避免对敌各个击破,避免仓促应战,应准备放弃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让敌人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   林彪的这封避免锦州决战的电报,得到中央军委的理解和同意。但又令他调动兵力,在敌侧后消灭敌之一两个师,迟滞敌之前进。林彪作了部署,然又因主力部队尚未到达,这场预计的歼灭战不战而罢。   11月26日,锦州失守,辽西走廊东门洞开,毛泽东和中央所定的独占东北计划落空了。   下步怎么办?在11月22日林彪的根本意见电报中,实际上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放弃在辽西决战的企图,我军撤往辽宁腹地,把铁路沿线让开;二是整训部队,待机再战。   几天之后,即11月25日,东北局重要成员陈云、高岗、张闻天经过认真研究,也向中央提出了对满洲工作的几点意见。陈云等人的意见与林彪的意见基本相同,只是更系统了。与此同时,黄克诚、李富春、罗荣桓等人也向中央发出过类似的电报。   正在延安养病的毛泽东,认真阅读了林彪等人的建议。经过深思熟虑,他于12月28日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提出: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是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在国民党已占或将占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的情况下,这种根据地应建立在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   在林彪、陈云等人的积极建议下,毛泽东和中央终于把党在东北的战略方针由独占东北改成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这一方针,为东北工作指明了方向,对日后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七次:在争夺四平的战役中,毛泽东提出:化四平为马德里,不惜重大伤亡,死守四平。在前线指挥的林彪虽有不同意见,仍听从了毛泽东的决定。实践证明,四平战役得不偿失。   1946年1月13日,国共在关内实现停战以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估计,东北地区经过谈判也有实现停战的可能。为了争取在谈判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毛泽东要求东北民主联军(原称东北人民自治军)集中兵力在我完全防御有利条件下(退避三舍后)给进攻之顽军坚决彻底歼灭之打击,并指出这是历史新阶段中的最后一战,将会决定东北今后大局,要不怕最大牺牲求得这一作战胜利。   林彪对东北实现和平的前景以及最后一战的提法,是有不同看法的。1月5日,他曾致电中央并东北局,提出国内和平是否完全可靠,如完全可靠,则我东北部队目前集中力量作最后一战;如不可靠则分散建立根据地,准备应付敌人之明攻。1月15日,林彪再次致电中央并东北局,指出此次和平协定的实质,实为蒋之一大阴谋。林彪的基本思路仍然是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但是,林彪还是服从了毛泽东、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和部署。林彪统率东北民主联军,依据中央决定,乘苏军已从中长铁路撤军,而国民党还滞留于西满的有利时机,在3月中旬攻占四平,4月中下旬先后攻占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重要城市。至此,中长铁路的开原以北段全部处于我军控制之下,形成了背靠北满,依据内线迎击大举北进的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态势。   中共拿下四平、长春、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等城市,是为了在东北实现停战的谈判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但是,在实际上却激起了蒋介石更大的贪欲和报复之心。蒋介石到处鼓动说,四平乃是党国命运所系,没有四平就没有东北。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是从政治需要出发,在四平的决战难以避免。   4月18日,蒋军发起对四平的猛烈进攻,四平保卫战开始。在此前后,毛泽东连连电命林彪,要不惜重大伤亡(例如一万至两万人)阻滞敌人北进,要死守四平,寸土必争,甚至提出把长春变成马德里,化四平街为马德里。马德里是西班牙首都,该城军民在1936年至1939年浴血奋战,顽强抗击德、意入侵,因此闻名世界。   毛泽东的这些决策,实际上暂时改变了他原来制定的: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方针,从两厢又回到了大路,在大路上与蒋军殊死争夺。   开始,林彪并不认为毛泽东在四平、长春一线同蒋军死打硬拼是明智的。在四平保卫战前夕,即4月11日,他曾致电中央并东北局,就防守四平问题谈了自己的意见:在蒋介石继续增兵东北的情况下,我固守四平和夺取长春的可能性和东北和平迅速实现的可能性均不大,因此我军方针似应以消灭敌人为主,而不以保卫城市为主,以免既不能保卫城市又损失了力量,造成以后虽遇有利条件并不能消灭敌人。   同一时期,黄克诚也致电中央,认为在敌我力量悬殊太大的情况下,坚守四平有极大困难。   然而在战斗打响以后,林彪于4月18日向中央致电:敌已开始直接进攻四平,我守军决战至最后一人!   四平之役血战1个月,打得十分残酷。蒋军伤亡万余人,民主联军也伤亡8000多人。5月18日,林彪急电中共中央和东北局,如实报告说:四平以东阵地失守数处,此刻敌正猛攻,情况危急。他陈述了理由,并于当日下午组织部队撤出四平。   毛泽东没有因林彪没有死守住四平而责怪他。相反,复电林彪称:四平我军坚守一月,抗击敌军十个师,表现了人民军队高度英勇顽强精神,这一斗争是有历史意义的。   什么历史意义呢?实践作出了回答: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我军如果不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而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其结果必然是人地两失。   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毛泽东与黄克诚就四平之役责任问题曾发生过争论。毛泽东说:固守四平,当时是我决定的。黄克诚则说:是你决定的也是不对的。    第八次:毛泽东决策发动了辽沈战役,但先从那里打起?毛泽东与林彪之间出现分歧和争论。毛泽东后来曾感叹:战锦方为大问题。   东北战场的决战,主要是消灭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3个孤立据点中的蒋军力量。但是,仗先从哪里打起呢?   早在1948年2月7日,毛泽东曾电问林彪:你们上次电报曾说锦州方向无仗可打,该方向情况究竟如何?并以商量口吻说:如果我军能完全控制阜、义、兴、绥、榆、昌、涞地带(即锦州地带),对于应付蒋军撤退(关内)是否更有利?   林彪则担心主力从北满南下,远道攻打锦州,如攻不下,敌援军一到,将陷我军于被动地位。所以,他再三提议先打长春。毛泽东复电表示同意。但是,5月下旬,东北野战军以两个纵队试攻长春,发现长春并不像预期那样容易攻下,遂改用围困之策。7月20日,林彪、罗荣桓报告军委说:我军仍以南下作战为好,不宜勉强和被动地攻长春。毛泽东当即回电表示同意,并指示他们加紧政治动员和准备军粮,以使战役在8月打响。为配合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作战,毛泽东于8月3日在西柏坡召见聂荣臻和杨成武,组建华北第三兵团,命其完成东北打,华北牵的任务。   可是,8月8日和11日,林彪、罗荣桓和参谋长刘亚楼联名致电中央军委,先是提出东北主力行动时间须视杨成武部行动迟早才能确定,后又提出南进所需粮食无法解决,难定出动时间。毛泽东接电后,颇为不满,8月9日和12日回电说:杨部已确定21日出动,你们应迅速决定并开始行动,目前北宁线正好打仗,你们所谓你们的行动取决于杨成武的行动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关于粮食问题,两个月前已指示你们努力准备。两个月以来,你们是否执行了我们这一指示只字不提。现据来电,则似乎此项准备工作过去两个月全未进行,以至现在部队无粮不能前进。对于杨成武部似乎一切皆不成问题。毛泽东质问道:你们这样对于战局有何利益?   在毛泽东的严厉批评下,林彪终于作出决定:尽力争取早日出动,南下攻打锦州北宁线。   9月7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命令发电给林、罗,明确指示: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锦州、山海关、唐山一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毛泽东指示的关键和要害是:拿下锦州,关死东北向关内的大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9月10日,林、罗态度明确地电告了具体部署和战役发展的前景,说:锦州是敌薄弱而又要害之处,故沈敌必大举增援,长春敌亦必乘机撤退。故此次锦州战役,可能演成全东北之大决战,可能造成收复锦州、长春和大量歼灭沈阳出援之敌的结果。我们将极力争取这一胜利。林彪的这一部署和分析,与毛泽东的意图相吻合,使毛泽东十分高兴。毛泽东于9月30日复电说:决心与部署均好,即照此贯彻实施,争取大胜。   按照这一部署,林彪亲率东北野战军主力,迅速在北宁线发起攻击,切断锦州与关内和沈阳之间的联系,形成对锦州的包围态势。蒋军没有想到林彪有此行动,眼看切断其通往关内的大门,立时慌了手脚,内部争吵不休。蒋介石亲飞北平,调集5个师,并决定放弃烟台,抽出第三十九军,经海运到葫芦岛登陆,组成援锦东进兵团。10月2日,蒋又飞沈阳,命廖耀湘兵团西进援锦。   林彪得知这一情况后,心想预备了一桌菜,来了两桌客人,深恐打锦州时陷入沈阳,葫芦岛两大援敌的夹击中,因此,攻锦决心再次动摇。   10月2日深夜,林口授一封向军委的电报,经罗、刘阅读后发出。该电提出,由于援敌新情况的出现,下步行动有两个方案:一是锦州如能迅速攻下,则仍以攻锦州为好,省得部队往返拖延时间。但实现这一方案有许多困难,没有把握。二是回师打长春,打长春获胜把握大为增加,但须多迟延到半月到二十多天时间。最后说:以上两个方案,我们正在考虑中,并请军委同时考虑与指示。   电报虽然提出了两个方案,但其基本倾向十分清楚,即:放弃战锦,仍回师打长春。罗荣恒再三考虑,认为不妥,于是说服林彪撤回了这个电报。因电报已经发出,罗荣恒便亲拟撤销这个电报和再增加北宁线作战兵力的电报报军委。   毛泽东10月3日清晨4时先收到林、罗、刘前一封电报,十分不安。他当即复电,斩钉截铁地指出:集中兵力,迅速打下锦州,对此计划不应再改。又说:5月和7月间长春之敌本来好打,你们又不敢打;现在锦州部署业已完毕,你们又因一项并不很大的敌情变化,又不敢条锦州,又想回去打长春,这是很不妥当的。   意犹未尽,过了两个小时,毛泽东又发一电,反复讲明现在战锦比发后战锦的种种有利条件,指示:只要打下锦州,你们就有了战役上的主动权,而打下长春,并不能帮助你们取得主动,反而将增加你们下一步的困难。   10月4日凌晨,毛泽东收到罗荣桓拟稿的后一封电报后,才松了一口气,于晨6时复电表示:你们决心攻锦州,甚好甚慰在此以前我们和你们之间的一切不同意见,现在都没有了。   其后的情况就是众所周知的。在林彪的指挥下,东北野战军10月14日只用了31个小时就打下了锦州。10月21日长春和平解放。11月2日解放沈阳。11月9日收复锦西、葫芦岛,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1963年罗荣桓逝世时,毛泽东在悼念罗帅时还想起了当年决策战锦的事。他感慨地说:长征不是艰难日,战锦方为大问题。70年代,他又讲过:当时这个仗真是难打!发了这么多电报,他(林彪)就是不敢打。   第九次:党中央决策抗美援朝时,林彪反对出兵参战,免得引火烧身。毛泽东则力主出兵援朝,指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1950年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在朝鲜中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主力被切断在南朝鲜。10月1日,南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美军也随之悍然北进,向空虚的北朝鲜大举进攻,朝鲜战争形势急转直下。   在危急关头,朝鲜政府首相、人民军最高司令长官金日成向苏联和中国请求援助。10月1日,毛泽东收到了金日成派特使送来的求援信: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们作战。   毛泽东当即召开书记处紧急会议,讨论对策。毛泽东明确表态:这件事要管,不管,美国侵略者更猖狂,无论对朝鲜、对中国、对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但是,与会者的意见不尽一致。大家主要是担心在装备和火力方面我军与美军悬殊太大。   10月2日,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希望大家摆一摆出兵的有利和不利的条件,作出冷静的决策。当然,毛泽东期望的是与会者能够支持他出兵的意见。但在会议开始时,几乎所有领导人都对现在出兵援朝持怀疑或反对态度,尤其是军队领导人几乎一致对同美军作战表示没有报握。林彪的发言及态度,则更便他失望。   林彪发言的大意是反对出兵。他说:主席让我们摆摆我们出兵的不利情况,我很赞成。我们刚刚建国不久,百废待兴,国力很弱,没有能力再打仗。特别是我们没有同美军较量过。我还是那个意见,要慎重。我们打蒋介石,用小米加步枪就可以了。国民党军队的武器装备比我们强得多,但优劣还不那么悬殊,而美军就大不一样了。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强国,军队装备高度现代化。美军一个师拥有几百门炮,而我军的一个师才有几十门炮,坦克更少了。美国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而我们的空军和海军才刚刚开始组建。我军入朝既无空军掩护,又无海军支援。我们出兵参战,仗打起来是没有界限的,如若贸然出兵,倘若没有把握把美军顶住,反而把战火引到我们东北,那就糟了。我看还是加强东北边防为好,免得引火烧身。   10月4日,政治局扩大会议继续举行。会议气氛仍然沉闷而凝重,多数人还是主张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打这一仗。听了这些,毛泽东讲了这样一句话: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是别人危急,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   此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局第一书记彭德怀,从西安紧急应毛泽东之召乘飞机抵京,急赴中南海参加会议。   在10月5日继续举行的会议上,彭德怀发言明确表示拥护毛泽东: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果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   彭德怀的发言和对毛泽东的明确支持,使会议气氛转变,很快作出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   关于志愿军司令人选的问题,毛泽东和中央常委曾考虑请林彪担任。因为林彪当时是同级军事将领中最年轻的,在解放战争时期是东北地区的主要领导人,参战部队又多是原东北野战军即林彪的老部下。大出毛泽东所料的是,林彪称病拒受此任。他说他每晚失眠,身体虚弱多病,怕风、怕光、怕声音,难以胜任。林彪上述病症确实存在,但其深层次原因则是他反对出兵。在此情况正下,毛泽东才把帅印授予彭德怀,由彭德怀担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   10月13日深夜,毛泽东发电给正在莫斯科同斯大林会商的周恩来,说在苏联不愿出动空军掩护我志愿军的条件下,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据说斯大林得知此电后,感动得落下了眼泪。   来源:党史博览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16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语言文字研究权威专家叫板教育部官员:反对44个汉字“被整形”
JYH64J98Y99H 2009-8-26 15:51
语言文字研究权威专家叫板教育部官员: 反对 44 个汉字被整形 我个人坚决反对这样的汉字改革。在记者采访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江苏省语言学会会长马景仑的语气果断坚决。他说,这样的文字整形他绝对会投上反对一票。 作为语言文字研究的权威专家,马景仑分析,专家倡导对 44 个汉字的写法上进行调整,主要是从强调汉字字形的来龙去脉角度出发,从造字的原理上,的确应该是改后的写法。但是,专家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到语言的应用性和社会性。这些文字已经使用了半个多世纪,早已深入人心,而且应用广泛,全国 13 亿人口都在使用。这样的调整会让人们无所适从,增加不少麻烦,甚至会变得一片混乱。 语言文字的调整一定要慎重。他告诉记者,如果没有重大的、特殊的情况发生,规范文字绝对不可以轻易改。如今进行这样的调整,其实是多此一举,没有任何价值。 (附:全文) 汉字整形改 44 字 扔的可能是 44 亿   2009 年 08 月 21 日 14:01 来源: 《现代快报》   教育部拟调整 44 个汉字写法引来砖头一片     ■书店发愁:一本新华字典 10 元,重印就得花费数十亿;   ■老师发愁:开学在即,新课本退回重印,损失也得上亿;   ■考生发愁:如果没记牢,高考作文错一字扣一分还得了?   你是否支持调整 44 个汉字写法?    ( 截至昨晚 10 点,共有 247195 人参与 )   教育部日前就《通用规范汉字表》 ( 征求意见稿 ) 公开征求意见,琴、亲、魅等 44 个汉字的字形拟进行调整。公示期间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绝大多数是反对意见。   新浪网对汉字整形专门开通了网上调查你是否支持教育部拟调整 44 个汉字写法,结果九成以上的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是穷折腾。一些人士更是忧心忡忡:一算成本账, 44 个字整形后,字典、课本、招牌 .... 。。都要重新修改,花费可能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   为什么改?教育部说与宋体字笔形一致    19 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对调整 44 个汉字写法作出了最新解读。解读中称,此次调整汉字写法的主要原则是为取得与宋体字笔形变异的一致,其他主用字体 ( 仿宋体、黑体、楷体 ) 与非主用字体,以后再逐步进行调整。   据介绍,目前,规范汉字的标准字形采用的是 1965 年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由于历史原因,这套印刷宋体字形总体上统一,但局部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在前电脑时代,各印刷厂的铅字都是用铜模浇铸,这些微量的不同仅凭视觉不易察觉;而进入电脑时代后,字形的不规范情况就暴露出来。昨日,教育部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微调只不过是将以往习以为常的书写习惯变过来,并不会对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响。此次字形调整有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严格控制特例 4 个总原则。在总原则的指导下,横变提、竖变撇、捺变点、竖弯钩变竖提和竖钩、横折钩去钩 5 类笔形规则。经过对字形的调整和美化,进一步取得与宋体字笔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趋于规律性、系统性。   至于 44 个汉字整形网上骂声一片,教育部有没有关注?对此,教育部表示,现在《通用规范汉字表》尚在征求意见阶段,会充分尊重各方意见。而对于记者提出的类似有没有考虑 44 个字整改后所有的书籍、字典,包括辞海等都要重新修改,代价谁来买单等问题,该工作人员没有回答,只是提醒记者今天教育部相关领导会坐镇网络,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一一作答。   代价有多大? 字典改课本改店招牌改,几十上百亿可能打水漂   虽然仅仅是对 44 个汉字进行调整,但是影响却无法估量。昨天,众多网友、社会人士、专家均称: 44 个汉字的重新规范一旦推行,将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代价将难以估量!   其实,谁都清楚,汉字重新规范一旦通行,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学校的教育。字典、词典、课本、辅导材料无一不要重新印刷更改,特别是语言文字教学用书,上亿元的花费都不在话下。   昨天,记者找到了新华书店的负责人,谈及文字重新规范,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小学生的《新华字典》每本 10 元,按照出版 50 年间 4 亿册的总发行量算,这样一折腾成本就高达数十亿。教科书、辞海、还有可以说我们书店里所有的书,即使英文版的,涉及翻译的也难免不碰到这些字,所以这个代价是无法衡量的   要真这样实施,我们的课本怎么办?南京一所小学的李老师是负责教材发放的,现在新学期的教科书已经放在了学校的书库里。你看这些变化的字,条、茶、唇、新多半都是常用字,不仅语文书里有,甚至英语书里都可能有。如果真改了,我们是把书发给学生,还是退回印刷厂?李老师算了一笔账:他所在的学校有 1000 多名学生,哪怕一人退一本书回印刷厂,也要损失上万元,更何况肯定不止一本!而记者了解到,南京的中小学生大概有 80 万人,一人退一本 10 元左右的教科书,就要损失 800 多万推及全国,这个数字庞大得吓人!这样算来,几十上百亿都是有可能的。一位老师估算了一下。   而更多的普通人的生活和工作可能受到影响。一位 40 多岁的中年人说,自己的名字里有个新,看来以后身份证也要改了,但不知道这个换身份证的钱是不是得自己买单?而一家奶茶店的老板也犯了愁,本来就是小本经营,现在却可能要因为茶字花几百元重做一个灯箱招牌。   附: 44 个汉字拟这样变化   ①琴、瑟、琵、琶的上左和徵的中下部件王最后一笔横变提;②魅的右部件和籴、汆、褰、衾的下部件的末笔捺变点;③巽 ( 撰、馔、噀同 ) 的上左部件巳的最后一笔竖弯钩变竖提;④亲 ( 榇同 ) 、杀 ( 刹、脎、铩、弑同 ) 、条 ( 涤、绦、鲦同 ) 、茶 ( 搽同 ) 、新 ( 薪同 ) 、杂、寨下部件木的竖钩变竖;⑤恿的上部件和瞥 ( 弊、憋同 ) 的上左部件中横折钩变横折;⑥蓐、溽、缛、褥、耨、薅中的部件辰以及唇、蜃由半包围结构改为上下结构;⑦毂的左下部件车上添加一短横。      专家:虽然有根据但是没必要   我个人坚决反对这样的汉字改革。在记者采访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江苏省语言学会会长马景仑的语气果断坚决。他说,这样的文字整形他绝对会投上反对一票。   作为语言文字研究的权威专家,马景仑分析,专家倡导对 44 个汉字的写法上进行调整,主要是从强调汉字字形的来龙去脉角度出发,从造字的原理上,的确应该是改后的写法。但是,专家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到语言的应用性和社会性。这些文字已经使用了半个多世纪,早已深入人心,而且应用广泛,全国 13 亿人口都在使用。这样的调整会让人们无所适从,增加不少麻烦,甚至会变得一片混乱。   语言文字的调整一定要慎重。他告诉记者,如果没有重大的、特殊的情况发生,规范文字绝对不可以轻易改。如今进行这样的调整,其实是多此一举,没有任何价值。   中国书协理事、南京市书协主席、著名书法家孙晓云直言:其实真的没有必要改。文字只是一个符号,通用就行,什么体其实并不重要。   孙晓云建议,如果改的话,两种写法即宋体字和我们现行的这种写法通用,就像英语的大、小写一样,大写表示比较正式,小写比较随便,两种字体并存,我觉得可以相对折中一些。   老师:不太能接受像画蛇添足   最好不改。游府西街小学高级教师干露明确亮出自己的观点。也许决定改写法只是一瞬间,但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要适应这种改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干露表示,汉字是一种符号,符号的意义是为了交流、记载的方便,突然发生这种变化让人不太能够接受,感觉是画蛇添足。她建议即使调整,也应该是在小范围内先进行试点,确实可以推广才进行正式推广;而在推广期间,也应该是让两种写法并存,有个缓冲期。   学生:一旦没记住写错就糟了   我觉得怪怪的。小吴是高一新生,在网上看到 44 个汉字写法要改的消息后,她在 QQ 上把新闻贴给了十多个在线的同学。大家都觉得没必要,因为汉字的改革本来就是有约定俗成这一条,既然已经习惯了,为什么要突然变化?而且变化并不大,特别容易混淆。小吴说,现在大家都在静观其变。我们江苏高考作文是错一字扣一分万一错一个字就下降几千个名次,这损失可大了!   不会的,不要太担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高考专家吴锦呵呵一笑,用这样的回答打消了人们的顾虑。他告诉记者,其实手写体和印刷体是有区别的,这次汉字写法的调整是针对印刷体的,并没有针对手写体。即便是高考作文中,学生仍然按原来的汉字来写,也不会有任何影响的。高考语文阅卷是不会太苛刻的,比方说,把一撇写成一点,这样也不能算成别字,毕竟学生的书写习惯不同,绝对不可能因此而扣分。   网友:用拼音算了和国际接轨   ■网友小鱼 6216 :   我想知道目前的小学是否可以收取年龄 31 岁的我??我觉得要重新学习汉字了!!汗   ■网友砧板:   教育部除了做这些无谓的事情外,是不是更应该做一些对教育事业有益的实质性事情呢?   ■网友 yonexyonexyonex :   不影响生活?真当我们没有脑子,到时要改电脑字库、学生教科书、各类刊物重新调整 ..... 。。花的时间和金钱可多着呢!   ■网友 kivin0678 :   直接全用拼音算了,和国际接轨。   ■网友 hatadragon :   古人写的叫通假字,我按古人写就叫错别字。专家把字改了,我写的也是通假字或古文了,可怜以后的学生又要多记多少通假字或古文了!   ■网友 lanxiansen :   极度无语。   ■网友手机用户:   吃饱撑的。   ■网友 wdfans :   瞎折腾让人烦。   快报记者 毛丽萍 谢静娴 黄艳   ■马上评论   要改字了,就通知大家一下吗?   教育部打算对 44 个汉字动刀整形,这件事的影响,按教育部语言司司长李宇明的说法,是不大。   影响真的不大吗?我们的记者简单算了一笔账,这 44 个字真的要整形的话,光课本、字典重印的损失就将以数十亿计。当然,还有人们重新适应新字体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这么高的成本如果还不大,那就纯粹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   很多人说,教育部主管这件事的官员和那帮专家是吃饱了没事干,才搞出这么一个汉字整形计划来。这当然是气话,但教育部也的确该好好反省一下,为什么这个整形计划一推出来,就遭到了九成网友的强烈反对呢?   汉字的写法当然不是不能改,但要算准成本和收益比。在这一点上,千千万万天天要写字的普通老百姓比专家更有发言权文字对他们来说是生活所需,对专家来说只是一种研究对象。权利也要讲个先后顺序,研究文字的权利总不能跑到使用文字的权利前面去吧。现在的情况很明显,普通老百姓没几个赞同整形的。人们只是觉得这个事情太无聊,是穷折腾。教育部不是要听民意吗,民意已经摆在这儿了。   但我还是在想,那么多专家盘算了 8 年,不至于搞出来的东西这么不堪一击,应该还是有一些依据的吧,可教育部怎么就没详细解释呢?往宋体上靠和对社会影响不大这两个表态,前者简单得令人发愣,后者轻飘得让人抓狂。如果一项影响十几亿人的文字改造工程可以这么释疑,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大事情是值得政府部门多花点时间和精力跟大家讲清楚的。   但凡重大政策出台或调整,公开征求意见现在是一种惯例了,但一种坏习惯也就此养成要么新政如天书,令人无法看懂,当然也无从提意见;要么解释政策惜字如金,好像不是要征求意见,而仅仅是通知大家一下。很明显,教育部这次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从教育部的表态里,我丝毫看不出对这 44 个汉字动手术的必要性,所以我只能认为这是穷折腾。教育部也许很郁闷,但这又能怪得了谁呢?迫切需要整形的,恐怕不是这 44 个汉字,而是那种通知大家一声的行政习惯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41 次阅读|1 个评论
云冈石窟亿元环境整治工程调查
张显峰 2009-8-19 23:08
   上篇:千年石窟披上现代盛装? 怎么是这个样子?!   几乎每一个来到云冈石窟的游客,多少都会对眼前的景象感到诧异:从临时停车场北望,这里的主角显然已经不是那些闪耀着人类文明光芒的石窟,在重型机械和连绵的工地掩映下,石窟显得遥远而苍凉。   不过能够感觉到,很多当地人陶醉于这样的景象。因为工地是暂时的, 9 月份之后,这里将会呈现属于他们的富丽堂皇。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项在保护区内紧张推进的浩大工程,却没有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科学论证。 除了石窟,剩下的全都是新的   这座 1500 年前北魏时期开凿的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是世界闻名的石雕古迹。 2001 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直到今年三四月份云冈石窟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开始之前,石窟门前大约二三十米开外,一直被五六个村子包围着。云冈镇镇政府也在这里办公。除了风化、水蚀,这是令石窟保护者最头疼的事情之一。   一尊十几米高的大佛,左胸前被刻上了几个稚嫩的汉字,导游解释说,那大概是附近村子的孩子们下学后,跑到这里玩耍时,沿着手臂攀爬上去留下的杰作。   我们 2001 年申遗成功之后,承诺要对周边环境整治、拆迁,但一直没有成功,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说,耿 ( 彦波 ) 市长来了之后这个事情终于办成了。   办成的,不只是拆迁这个繁复的工作,还有他们正在创造的文物之外的景观。    7 月 29 日上午,记者来到这里时,正赶上一场大雨,从临时停车场到临时检票口新铺的水泥路面瞬间变得泥泞不堪。   这条 300 多米长的南北向马路,建成之后叫做莲花大道,两边将排列满石雕的莲花,直通云冈露天大佛。取莲花向佛之意,石窟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张晓宁解释说。   而在它的东边不远,也有一条平行的礼佛大道,直达另一尊大佛。   现在,除了石窟,剩下的全都是新 ( 建 ) 的,在指挥部办公室,张晓宁对着几张挂在墙上的示意图有几分骄傲。   新建的研究院在这儿,后山上。这儿是游客服务中心。这儿是马识善人广场。这儿是陈列馆和演艺中心。这儿建一些小的四合院,供领导来了住。这儿是商业街。   指挥部提供给记者的一份资料显示,这个工程是山西省委、省政府确定的 2009 年全省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之一,总投资 17.08 亿元,其中核心景区 5.6 亿元。   资料中如此描述工程的预期效果:将再现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 ( 《水经注》记述记者注 ) 的佛教胜境和北魏皇家园林的恢弘景象。 以前游客来,买张门票 1 个小时转完就走了,张晓宁说,我们这个工程完成后,你至少得花个一天半天的。 仿宋的北魏街景   站在石窟高处眺望,从窟前广场到十里河北岸马路,几乎全是挖开的工地。   现场随处可见大干 80 天,圆满完成云冈改造工程这样充满激情的标语。即便是在指挥部办公室里,也能感到争分夺秒的紧迫,墙上除了各种警示语,每个单项工程的每日进度表尤其醒目。   时间排得非常紧,市长要求 9 月底完工。张晓宁说。   这个工程指挥部,由全市各个行政单位抽调的人员组成,直接对市里负责,总指挥是房管局的一位领导。作为石窟研究、保护和管理专门机构的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表示自己也只是参加过几次会议,而一切决策、指挥他并未参与。   指挥部门前正是将要新建的山堂水殿。一个巨大的土坑已被挖掘开,土坑中央的楼体框架拔地而起。这将是一个有着 8 万平方米水面的人工湖,湖的中央是供奉烟火的寺庙。   据记者目测,这个人工湖距离 1 号窟大约 100 米。距离 ( 云冈石窟最早开凿的 ) 昙曜五窟 500 米左右。张晓宁介绍。   陈列馆和演艺中心在昙曜五窟的西南方向。这是一个古典和现代扭曲在一起的建筑,在指挥部提供的示意图里,波浪形的金属屋顶在夕阳下熠熠生辉。   墙体我们收集了很多古砖来建,顶子是从德国进口的钛金属,造飞机用的那种。张晓宁说。 商业街据说是木质仿古建筑构成。但记者在现场看到,拔地而起的是水泥浇注的框架。工程围墙外,展示边塞民俗风情,再现北魏繁华街景的标语已然透露出几分热闹。但好玩的是,这个号称再现北魏历史的景观,却因北魏留下来的建筑史料太少,只能从宋朝的《清明上河图》中截了一段来复原。 这是站在经济的角度看文化遗产 这些工程都在核心保护区内,仔细研究本报记者提供的规划图后,曾担纲云冈石窟保护规划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力军如是说。 他们能做这么大量的拆迁很难得,但这么大量的兴建很不应该,他说,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是做减法,而不是加法。任何时候,最辉煌的永远是遗产本身,而不是后来人的附属建筑。每一代人都这么盖,以后怎么办?   仿宋的北魏街景、金属屋顶的演艺中心、富丽堂皇的莲花大道,在王力军看来,这么多的解释已经改变了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   石窟保护专家、年过古稀的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克忠担心的是,小环境气候的改变,对文物本体的影响。不搞科学论证就搞这么大的水面,这是严重的错误,也严重违反了文物保护法。   现在距离石窟 400 米开外的十里河,原来从窟前流过。《金碑》记载,金代的时候,元帅府以河流近寺,恐致侵啮,委烟火司差夫三千人,改拨河道。 8 万平方米面积的人工湖,让这些石窟千年之后,再次面临考验。   对遗产应该有敬畏感。王力军直言不讳地批评:这是站在经济的角度看文化遗产。 下篇:以文物保护的名义,建?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力军至今没能和耿彦波单独见面。他曾请当地的一位领导帮忙约见这位大同市市长,希望当面用文物保护的理念说服他。   他不仅没能见到市长,他的意见也没能获得当地的认同。   自从云冈石窟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开始,一些文物保护专家便对其方案提出质疑。但这个耗资 5.6 亿元的浩大工程,并未因此停歇,如果不出意外,将于今年 9 月底完工。 文物保护专家、当地政府、国家文物局,这三个角色,似乎在这件事情上,并没有产生交集。    文物专家:小环境的改变将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   人工湖是专家质疑的焦点之一。   云冈石窟的岩体极为脆弱,最怕水,尤其怕干湿交替,一吸收一蒸发,岩体就容易剥落,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克忠认为,这么大面积的人工湖,而且离石窟这么近,造成整个小环境的改变,对石窟将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   这位耿直的专家,坚决反对当地在石窟周边大兴土木,尤其这个人工湖。   今年 73 岁的黄克忠,从 1960 年开始研究石窟的风化、保护问题,曾主要负责《云冈石窟石雕的防风化研究》。   但大同市文物局局长高东森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正因为大同十分干燥,且空气中浮尘较多,挖掘一个人工湖或许能起到滋润和净化空气的作用,高东森说,当然这是我们的一个设想,并没有经过科学的研究。   事实上,水分对云岗石窟的影响一直都是一个重要课题。目前的研究表明,凝结水对石窟有很大影响,但是水分尤其是凝结水的来源并不清楚。   云冈石窟研究院向科技部申报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课题《石窟水分来源综合探查技术研究》,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这个投入 300 多万的课题起止时间为 2009 年 7 月至 2011 年 12 月。这意味着, 8 万平方米面积的湖水会不会成为凝结水的来源,尚待科学研究。   在科学研究没能明确石窟水分来源的情况下,更不应该贸然修建人工湖,王力军说,遗产保护有一个基本理念:如果它保留下来了,能留到现在,就是因为历史环境是这样的,现代人的干预有可能打破这个平衡。   根据史料记载,修建伊始,在距离云冈石窟 25 米的地方曾有河道如玉带穿流而过,河边绿树成荫,美不胜收。而到了金代,古人发现水对石窟的巨大破坏力,为了保护云冈石窟,才将这条河流改道到距离石窟四五百米处,即今天云冈石窟南面已经干涸的十里河。 古人尚且知道为了云冈石窟的保护,将河道外移,我们今天怎么能为了搞旅游产业,冒着损毁石窟的风险,挖人工湖,把水再引回来,王力军说,这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对待文物的态度问题。 不止人工湖。   更让王力军担心的,是大兴土木之后对遗产真实性的损害。他说,新修的建筑是对云冈石窟的重新解释,现在我们能知道它们都是假的,但是 50 年以后 100 年以后,或许没有人能知道真正的云冈石窟是什么样子。   王力军曾经找云岗石窟周边环境整治规划的总设计师李娥娥讨论过。她是园林设计专家,我希望她能了解文物保护的理念,对现有的规划做一些改动,王力军说,但她表示爱莫能助,她说其实他们也是按市长的指示办。 按照我们的理念,拆了之后就不能新盖这些东西,恢复绿地,恢复当年的古河道。王力军说,当然这样也不比现在的工程省钱,还看不出来花了钱,领导肯定不愿意,因为看不到政绩。    当地政府:国家文物局对我们的工作是肯定的   采访大同市文物局局长高东森颇费周折,也颇有戏剧性。   记者几次联系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要求采访,但他一直拒绝见面,也拒绝回答任何问题。就在记者准备离开大同时,却意外接到张院长的电话,说是次日上午和高局长一起与记者见面。   和高局长相见在饭桌上,风尘仆仆的他指着自己满是泥巴的皮鞋笑言,我这样子像个文物局长么?   从今年年初以来,我连一天都没有休息过,终日在工地上忙碌,耿市长比我们更忙,每天早上六点多就到工地,晚上十一点多还在开会。大同等了多少年才等到了今天这样的发展机会!他说。   面对各方的质疑,高东森向记者道出了他们的委屈:在过去这么多年里,云冈石窟什么都没有动过,周边的村庄、煤矿几乎包围了石窟,拆迁一直没能成行,空气污染、酸雨、煤灰、居民生活的排放物无一不对石窟产生恶劣的影响,专家们从来没有提出任何意见,而云冈石窟的风化一天比一天严重。现在我们想做事了,想发展了,提意见的却来了。   王力军对此表示部分认同。他说,周边村庄的拆迁是我们呼吁了很多年却没能解决的事情,没想到当地领导有这样的魄力,这次一举解决了,超出我们的想象。   黄克忠也认为云冈石窟周边环境整治是一件好事,但他认为在这件事情上,当地政府犯了两个严重错误,一是在云冈石窟保护范围内大兴土木,违反了文物保护法,二是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就搞这么大的工程,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未经科学论证的批评,高东森表示自己也听到一些,我们开过会,也调研了一些别的石窟的情况,至于论证的问题,专家总是有同意有反对。   当记者追问论证和调研的具体情况时,一直缄口的张焯补充说,开过一次讨论会,调研主要是从网上了解了一些信息,像龙门石窟也是修了一个很大的人工湖。   龙门石窟的人工湖本来就是一个错误,怎么能因为一个错误再犯一个错误?王力军反问。   对于高东森提出的很多文物保护工程,因为专家论证时间太长,甚至久拖不决,耽误了保护,最后文物损坏了,专家却不负什么责任,黄克忠认为,据此干脆不请专家论证,这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他说,国内专家对云冈石窟的关注和保护从来没有停止过,即便是在经济最为困难的时候,国家也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其中。   而且这是文物本体的保护,他偷换了概念。黄克忠说。   采访中,记者试图了解作为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的张焯,对这个工程的看法,但基本由高东森来代答。记者屡次询问正在施工中的云冈石窟周边环境治理工程是否已经按照程序,逐级上报国家文物局及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处并获得审批。高东森没有正面回答:你们知道,我们想要发展的心情很迫切,所以程序上   高东森告诉记者,国家文物局执法检查组曾在今年 4 月对大同进行过执法检查,国家文物局对我们的工作是肯定的。    国家文物局:不表态   文物执法太弱了,真不应该是这个态度,面对这个浩大的工程有条不紊地推进,一直奔走呼号的王力军多少有些悲愤。   记者前往大同调查采访之前,曾与国家文物局数位官员私下交流意见。其中的一位处长曾多次前往云冈,今年年初他曾跟随国家文物局执法检查组前往大同,云冈石窟周围都已经拆迁,并且都围起来了,当时他曾提出能进到工地并了解整治规划,但没能得到当地的答复。   而另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国家文物局曾经有一份文件提到了大同市在云冈石窟保护区内大兴土木的问题,但记者没能通过官方途径了解到这份文件的具体内容。    8 月 10 日,本报记者给国家文物局有关部门提出采访申请,请文物保护司和督查司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但一直未能等到答复。几经周折,反馈回来的意见是:督查司领导批示,暂不对外宣,并表示该司是新成立的部门,云冈石窟周边环境治理工程发生在其成立之前,建议联系文物保护与考古司,但次日,文物保护与考古司的回复却是:建议记者联系督查司。   截至记者发稿时,仍然没有得到国家文物局的确切答复。 作者: 张显峰 李艳
个人分类: 新闻旧闻|5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志东老师是值得尊重的
sfguo 2009-3-13 23:19
要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是尊重别人。这个意义上讲张志东老师是最值得尊重的。 请《科学新闻》记者及相关文章负责人详细阅读下他的系列博文,平静时问下自己是否尊重了张志东老师。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9990 王志明先生(包括一系列在博文中闪亮登场得权威们)的言语,从报道及博文中了解, 尤其是实践什么后同行评议的方式,令我难以接受,不予评论。但我愿意相信他的本意同《科学新闻》。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杆秤。这次的争论及《科学新闻》报道没有胜利者,却让我感到最值得尊敬的是张志东老师。 学术上的争论,需要时间去验证。 不是靠个别人的什么后同行评议,更不是靠媒体的加速来做出定论。 我相信《科学新闻》的本意 无意伤害任何人,力图采访到每一个当事人,并全面反映他们的观点。 可事实上 标题: 发表评论人: sfguo 标题:科学新闻的回复 发表评论人:sciencenews 感谢张志东老师对我们工作的提醒。我们为了确保报道的正确和均衡,在撰写了有关伊辛猜想的辩论的文章后,把涉及到各方的内容分别发送给被采访人。从原则上来讲,我们为了恪守新闻独立性,是不会把全文发给被采访对象的。此处也并非要制造信息不对称和不公平。我们偶尔会把文章全文发送给某个被采访对象,主要是考虑到我们缺乏专业知识,所以需要一些权威人士来把关。这与不公平无关。在张志东老师提到这个问题后,我们立刻把全文也发送给了他。相信大家在阅读了我们的报道后,自然会得出公允的结论。 对不起,我辜负了你们所说得大家.阅读报道后,很不自然,也没有得到你们所说的公允的结论 博主回复:经过大家指点,我们意识到,尽管我们努力多方求证,但是文章表述上仍然有待提高。在我们下周出版的印刷版本最后定稿中,会进行相应的修改。 对于新闻背后的故事就不要再说了,越说越乱。也衷心祝愿《科学新闻》越办越好。 我更不愿意火上加油,希望事情逐步趋于理性,该回归学术讨论的回归理性的学术讨论。该干嘛干嘛去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0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新闻》发表的一篇很成问题的博文
sfguo 2009-3-13 10:19
《科学新闻》发表的一篇很成问题的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9842 标题很熟悉,后果很严重。 博客敢言:正式发表,改动不少。 敬请期待!!! 新闻记者的选题目的,报道角度,受众?。。。 要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 阅读报道后,很不自然,也没有得到你们所说的公允的结论。 标题: 发表评论人: sfguo 标题:科学新闻的回复 发表评论人:sciencenews 感谢张志东老师对我们工作的提醒。我们为了确保报道的正确和均衡,在撰写了有关伊辛猜想的辩论的文章后,把涉及到各方的内容分别发送给被采访人。从原则上来讲,我们为了恪守新闻独立性,是不会把全文发给被采访对象的。此处也并非要制造信息不对称和不公平。我们偶尔会把文章全文发送给某个被采访对象,主要是考虑到我们缺乏专业知识,所以需要一些权威人士来把关。这与不公平无关。在张志东老师提到这个问题后,我们立刻把全文也发送给了他。相信大家在阅读了我们的报道后,自然会得出公允的结论。 对不起,我辜负了你们所说得大家.阅读报道后,很不自然,也没有得到你们所说的公允的结论 博主回复:经过大家指点,我们意识到,尽管我们努力多方求证,但是文章表述上仍然有待提高。在我们下周出版的印刷版本最后定稿中,会进行相应的修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希望王志明老师早日重新回到博客大家庭来
chile 2009-2-28 12:58
【张老师的猜想】 说实话,最近也只是看热闹的看了张老师的博文,哪里的公式太深奥了,基本上都看的不懂。倒是对那些猜想系列那些文字还有些记忆,应该像是小说似的吸引了我。也和同学说科学网上有这么的一个张老师在和国外的高手论剑。 【关于王老师印象】 不知道那天开始王老师又开始了加入了这个行列,其实这也不是我关心的。在王老师博客上印象比较深的是,他的那些关于写论文的文章,也有关于开放获取和一个关于那个航模的事情。从博客中的印象,感觉王老师一直都在关心国内的一些行业相关的事情,并且也在迫切的希望国内生活或者科研环境变得更好些。如果说加上一个修饰词汇的话,我想王老师应该是一个比较研究性的,具有学究型的学者,并且还非常关心中国这片热土吧!这是我的印象。 【善待博友】 其实争论本身是件好事情,张老师也在积极回应,但是网络上过多的同志们关注了事情意外的事情,说了好多让人不顺耳的话!也有好多匿名的人在那里谩骂,批评直至向了王老师,同情好多都给了张老师。其实在我们的环境能提出批评是一件好事情,如果大家都理性的在交流中好好讨论,应该是对张老师也是一个促进。 【虚假的中国】 其实就像王老师要关博里面写的,说喝特仑苏吧。其实我们生活在这个祖国的人们还能回避吗?我们的环境,我们吃的,我们穿的,我们用的。就像越南人对中国商品的印象,就像非洲人对中国产品的昵称! 我们自己还能自豪的购买国货吗? 所以当我们拿出了一个或许像样的论文的时候,尤其是本土生产的,国际上的那些质疑还会少吗?作为一个编辑工作的王老师产生些质疑也应该是有心可原的,我想我们这些本土的貌似还在做科研的,只有更加的努力做出让人相信的工作才是王道,否则我们将来的前景不知道有多少是光明的。反之,论文会发表的更多,一些凑数文章也在充斥着国际刊物。 【科学网已经做的很好了】 来到了科学网这么长时间,我很喜欢在这里游荡,几乎成了每天的必备的功课,学习这里的牛人的写文章成功经验和个人的辛苦历程。看到了那些对赵彦同志及科学网那些质疑,同时也看到了他们的那些诚恳的回复。如果说对那些质疑的人最好的回应,就是科学网的编辑们要将对这些博友服务做得更好,将科学网建设的得更好。毕竟众口难调的情况下,科学网也在进步,成了一个发表科学界同仁的一个窗口。 科学网的今天是这些编辑辛勤工作的结果,更主要的也是关心科学发展的这些博友及网友热心支持的结果。 如果有批评和板砖就更多的扔向编辑部吧!让我们都把自己当成这里的主人,让科学网在大家的督促下更好的成长,相信大家都会希望科学网会更好吧! 【希望王志明老师回来吧】 在这个大家网络共有的家园也过了一年多了,每天上来都会看到不同的博友的不同精彩的文章。我想就如王老师说的,还会关心这里的博文的。写到这里,又看看了王老师关博通知,个人感觉他是在将自己内心的愤怒宣泄了出来,还是很留恋的发泄。 在王老师哪里也看到了不少的匿名谩骂,那些谩骂确实让人心里不舒服。 希望王老师心气平和的回到这里,微笑的面对那些义气的评论! 发表评论人: youke 逃避不是办法,你只是尽到了你应尽的责任,我们支持你,你是好样的! 请别走,给我们留下一片希望的天空吧! 【我的目的】 多多少少的写了这么多,好像我也混进了这趟浑水,我并没有时间去看两位老师的全部文章。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无论谁的对错,科学网都不是将一个不同意见的博友干掉的平台;这里应该是各方观点脚力的一个擂台,无论那个的对于错,失败与否,台下我们都要握手言和, 有时间凑在一起唠唠嗑。 这才是我们中国科研的希望,既有激烈交锋,也有和平共处,才是加速我们进步的最佳方式。 【 希望王老师有一天回到科学网,回到这个华人科技博客中来。】
个人分类: 闲事太平|4263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争论中学会争论
可真 2009-2-27 23:43
最近出差三天,回来一看科学网,又见一博主发表声明要关博了,其起因大家知道,这里就不说了。关博或封博之事,在科学网已有数件了,其原因皆属同类,都涉及到学术争论方式。说实话,我自己也还不怎么懂得究竟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学术争论才是合宜的,但我觉得,我们应该在争论中学会争论,正如我们必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 我前篇博文《乱世出大师》实际上揭露了这么一个事实:在中国学术史上,除了春秋战国时期曾出现过持续时间长达数百年的百家争鸣以外,其余时代鲜有真正的百家争鸣,或者即使有争鸣,也往往就把学术争论与政治斗争联系在一起,从而常常以政治斗争方式来进行所谓学术争论,如此,中国学者普遍的比较擅长于政治斗争,却于学术争论越来越感到生疏,以至于不知道如何恰当地进行学术争论了。 当今中国学术界已经比较充分地认识到了把学术与政治混在一起的害处,普遍认为学术应有相对的独立性,因而感到学术争论无疑应该有其特有的方式,而且如今中国政治也比较开明,这就为相对独立的学术争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因为中国学术界长期处于与政治紧密联系的状态中,所以一旦开展相对独立的学术争论,就有些不适应了。这种不适应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争论着争论着,其结果就弄到参与争论的诸方都会有些意气用事,甚至有时象小孩子吵架一般一方说:我下次不理你了!另一方说:我还懒得睬你呢!如此不欢而散。 在成人看来,小孩子吵架是很幼稚的,但也正是这种常常导致不欢而散的吵架,才使小孩子慢慢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小孩子吵架是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不过,小孩子吵架虽然很幼稚,但有一个优点,就是小孩子吵过了架,常常是不长记性的,过不了多久,他们又会重新聚到一起开心地玩耍。小孩子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就因为他们天真幼稚,而不象成人那样成熟得死要面子活受罪!因为小孩子大家都不爱面子,也不讲什么情面,吵架时他们是真诚的吵,但吵完了也就完事了,然后不久,他们又真诚地聚集到一起,开开心心地玩耍,决不把从前吵架的事牢记在心里当作他们继续开展交往的一种负担或障碍。在这方面,我们这些成人应该向小孩子们学习,学习他们的真诚,学习他们的吵架后大家都不长记性,学习他们在吵架中学会友好相处。 我想,学术争论最重要的原则,恐怕莫过于真诚了。真诚的学术争论,就是大家都要拎得起,放得下。一时的不欢而散也不要紧,就是不要把因争论所引起的不愉快的事老记在心上。如果因争论所引起的不愉快竟然导致大家都不再相互争论或逃避争论了,那末,我们将永远都学不会争论,从而我们的学术也将永远不会进步,因为学术只有在争论中才能进步。
个人分类: 学者.学术|7857 次阅读|11 个评论
赞成结束这场猜想之间的争论
shiyu 2009-2-26 18:18
最近在科学网博客上,王志明先生和张志东先生的两个猜想系列之间的争论,可谓是沸沸扬扬,在原本就不平静的湖面上吹出了一场轩然大波。我个人很佩服王志明先生追求真理的精神,因为从他的博文中看出他发起这场争辩的初衷是为了在科学上能去伪存真。不过一直没有弄清他的去伪存真具体所指为何物?他是怀疑张志东先生所提出猜想的科学性?还是承认有关猜想的工作是科学的,只是对其正确与否心存疑虑?如果是第一层意思,请直接跳至最后两 段;若为 第二层,请继续往下看。 科学中正确的部分,通常称之为真理。因为背景不同,王志明和张志东两位先生对真理的评价标准显然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也许是从事编辑这个职业的缘故,只要有投稿经历的人都知道,审稿人的意见是决定你的稿件能否被编辑接收的唯一因素, 王先生 更习惯于把科学界权威的意见用作自己评判真理的标准。这本是无可厚非之事,因为你的事情你做主。 而张先生,作为一个科研人员,而且是思想很有见地,具备批判精神不迷信权威的那一类,对科研有 自己的坚持,并不会因为某个或者某一些权威的反对,就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除非有确凿的证据,不论是数学推导还是实验证明, 才能让他缴械投诚。正是因为对真理评价标准的不同理解,王志明先生和张志东先生对何为真理的看法相左本是很寻常之事。 若两 人都老老实实的待在自己的院子里,倒也相安无事。无奈,有一天,志明先生耐不住寂寞,红杏出墙了一把,结果弄得狼烟四起。。。我认为在志 东先生的工作没有完全严格证明之前,而志明先生也不能提供类似证明的情况下,这场争论必然是无解的,所以早点结束也未尝不是件美事。 科学不总是对的,真理只是科学的子集。科学中那些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部分,依然属于科学范畴。正如戴维林德伯格在《西方科 学的起源》一书中所言:我们需要对科学下一个相当宽泛的定义,这个科学的定义将允许我们对范围广泛的实践及其基于的信念进 行研究,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科学事业。我们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应是宽泛的,具有包容性的,而不是狭义的,具有排斥性的。 。。只要是人类在对未知的自然规律积极探索这一方向上所做的努力,都应该是科学的。 不管将来,志东先生对三维Ising 精确解的猜测被证明是对或错,他在此方面所做的工作,为以后的科学家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是奠定了基础的。鉴于此,他的工作是科学 的。如果王志明先生想在张志东先生的此项工作中找出非科学的成分,那么,他必将会徒劳无获,所以趁早鸣金收兵,不失为明智之举 。他日,若志明先生寻得一绝世秘籍,或受世外高人指点,且勤学苦练,从而功力精进,自信能找出志东先生的破绽,届时,再觅山头鏖战,也不迟哈。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2993 次阅读|1 个评论
有感于科学网上最近的争论
cutefay 2009-2-26 17:44
昨天晚上睡觉之前在科学网上的一些争论性的博文,内心颇有感慨,又因为昨晚发烧头疼,所以晚上整个晚上一直梦见科学网上的争论,头疼的时候就会做一些令人头疼的梦。 最近科学网上的各种争论比较多,就像几场无硝烟的战争。为什么要有争论,这种争论能够带来什么呢? 争论,是矛盾的集中体现,就是双方本来就存在着矛盾,结果因为一场导火索,使矛盾激化了,从而产生了争论。这种争论能够消除矛盾么?不一定能。当争论涉及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候,则基本不能消除矛盾。因为有的时候无论争论的双方如何辩论,都是无法改变对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所以,还是改变不了对方的看法。争论一般是经历一段时间后会结束,这种结束很难真正解决矛盾,只是要么双方都累了懒得争了,要么双方都妥协一步。等到什么时候又有新的导火索的时候,又爆发争论了。 虽然涉及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争论不一定能够消除矛盾,但是从整体上看,这种争论还是有一定意义的,是对读者更有意义。读者可以根据双方的争论,更进一步了解争论双方的观点甚至为人,通过争论,可以把读者之前接收到的支离破碎的信息给补充完整,更容易了解整件事情。有句话说越辩越明,我觉得所谓的明,是让读者更明。另外,读者也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读者所谓的明,也是基于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之上的,这种明是主观的。人对任何时期的看法都是客观事物在人主观意识的反应,同样的客观存在在不同的人的意识里是不同的。 那争论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觉得要看是什么样的争论。如果争论的话题跟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关,例如真正的科学问题,那就多多争论,因为争论多了,真相自然呈现出来。或者说这种争论是为真理而争论,对事不对人。我觉得科学网上应该鼓励这样的争论。如果争论的事情是反映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的,并且争论不能给读者带来收获,甚至反而给读者带来困扰和不快,那就没有必要争论。因为这种争论不能改变争论对方的想法,还伤和气,并且让读者们觉得争论的双方太斤斤计较,影响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如果争论涉及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而争论的话题是读者感兴趣的,那么这种争论也是有意义的,因为会让读者去思考一些问题。并不是每个人的在某件事情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那样坚定不移的,很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会随着阅历而调整的。这样的争论会让这样的读者增加阅历,从而调整自己的人生观,或者确定人生观等等。 争论是有水平高低之分的。如果一个人的辩论有理有据,不偏不倚,那么会让读者感到很信服。任何事情都是讲究逻辑的,或者叫做道理,并且,真命题的逻辑是任何人也推不翻的,能够推翻的逻辑那就不是真命题了。所以说我觉得争论讲究以理服人,很多事情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从双方辩论的逻辑上就能够看得出辩论双方的水平了。而如果一个人反对某件事情,说不出反对的道理,却在破口大骂,那么往往会让读者觉得此人没有素质。争论,不能乘一时口快,否则容易一失足成千古恨。往往在争论的时候,才能够更显示出一个人的素质,所以,我觉得博文或者评论一定要三思之后再发,如果看到某篇博文或者某条评论让自己心情激动或者怒气冲天,那就先冷静一下,在冷静的状态下发的话才会逻辑更强,否则网上留下了自己意气用事的话,想收回都不行,很容易使自己树立起来的公共形象就毁了。今天看到一个同学的签名档里引用了巴菲特的一句话人建立信誉需要三十年,但毁掉它只要三分钟,我感慨道这句话确实是至理明言啊! 我觉得科学网上的争论跟私下的争论还不一样,因为博客毕竟不是私人日记,要考虑到公共形象问题,要考虑到读者,等等。博主要有能够经受得住闲言碎语的思想准备,写自己的博客,让别人去评吧!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5027 次阅读|15 个评论
一点看法
yangfangimr 2009-2-24 20:30
周一刚刚知道这周五轮到我做小组报告,前面的人各有原因总之是不做了。我什么理由也没有,乖乖地准备报告。一年轮一次,反正我也溜不了,伸脖子缩脖子反正得有一刀,我宁愿早早地打完这一仗。呵呵,早死早超生。我老老实实准备报告,虽然时间不多了,但做一件事就要做好。 准备PPT的间隙,我会来科学网上晃悠晃悠,看看别的大牛都在忙什么。唉,硝烟弥漫,火药味十足呀!我就搞不明白,明明是个休闲交流的场所,什么时候非要变成你攻我击的战场呢!种好自己的地就行了,没事老管别人的菜长得好不好干什么。也许是因为我是个小人物,不明白牛人的思维,终究得有个我错你对才好。如果说开个博客是无聊的话,我不知道这样的无谓争论是不是更无聊。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随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很多事情没有绝对地对错,我不好说谁一定对谁一定错,多些君子的恬淡儒雅,还科学网一个安宁的家园才好。 就此打住,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任务,我还是乖乖做PPt,为周五的报告做准备吧。但愿不要挨批才好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91 次阅读|1 个评论
也谈‘龟鳖’之争
wanghongcai 2009-2-17 00:58
上次写完博文,本来我想就此罢笔,休养生息,不再发表什么议论。可是后来发现思想确实是不能不完全自主的,我就是这样,虽然经常提醒自己要管束自己,不要思考一些无谓的事情,但大脑就是不听使唤,还是就爱思考一些无谓的事情,而且不说出来还就感觉真难受。我想不少人可能与我有同样的感觉,这也大概就是如我这样的‘穷酸’的脾性吧! 我也是只有在此时才真正体会到为什么知识分子非常需要思想自由,为什么他们非常钟爱言论自由,为什么大家拼命呼吁要求学术自由,因为我们的思想确实就是人的思想世界的真实情感反映,是不由自主的,不可能完全由理智控制的,因此就不能由此受到惩罚。因为人的思想是我们自己都无法严格管束的,所以最后想出什么样的结果来也是自己都无法预料的,这样的话要他去为自己的思想承担后果不是太冤枉了吗。要知道,一些表面上看似不正常的思维可能其中就包含着天才般的创造火花,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重大发明和发现,如果爱因斯坦和牛顿不是胡思乱想的话,重大的科学进步可能就不会出现,如果尼采不是胡思乱想的话也不会成为具有重要世界影响的哲学家。当然马克思的思想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即使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许多人也是非常尊重马克思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有了真实的思想而受罚。因为我们道德法则告诉我们,人只要是真诚的、没有恶意就可以了。但这个道德原则却很难保证我们思想的效果一定就好。所以当出现了不好的结果决不是什么我们有意为之的结果。因此在此我也深切地体会到,主张思想自由实际上是对人性或个性的解放,而压抑人性或个性是不道德的,因为压抑人性或个性的结果就会出现人的精神不正常的状态,简言之也就是会出现精神变态或精神错乱状态。 也是在此际,我才真实地感受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之可怕,感受到历史上的文字狱之可怕,因为我原来就是想,“既然人家不喜欢听,你不说不就是了吗!何必那么较真!”实际上我不知道,有时候人是不能管束自己的,理智是不能指挥大脑的,人也不知道这个时候是受灵感的驱使还是受良心的驱使,反正不说出来就不痛快。于是现在我就很同情历史上那些遭受磨难的知识分子的境遇,有一段时间我还不太理解他们,觉得他们不识时务,觉得他们很傻。现在想起来是自己的幼稚,因为我想历史上的知识分子的居心并不一定都是坏的,只是发表了不同意见而已,仅如此就得到牢狱之灾或被坑的下场着实地不人道或太残暴了!因此我们必须争取学术自由。 此时我也在设想,如果真的不让知识分子思想,还不等于将一个男人给阉割了啊!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我今天想谈一些关于先前一度大乱的龟鳖之争的想法。 首先我得表明我自己的身份,省得有人怀疑我的用心。我确非海龟,我虽然现在在美国,但仅仅闻到一些西洋气息而已,还没有受到什么真正的学术熏陶或文化熏陶,因此也说不上什么已经洋化。如果说我是个土鳖倒还真有点象,因为我是在真正本土接受的中小学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后来又做了一次博士后研究,也是在本土,至于工作就更不用提了,因为压根也没有离开过本土。虽然之后出过几次国,但都是非常短暂的,多的也就是一个月,少的只是几天而已。算起来这次时间最长,但也不过半年时间。如果说洋人给了我什么刻骨铭心的教育或影响,我觉得这种可能性还不大,因为我在这里只是听课,给他们座谈座谈,再就是找这里的留学生做一些访谈,而他们的作业我是不做的,至于他们的讨论课我主要是作为旁观者。如此我受到的影响就是有限的,所以很难说我是受到了他们的教化和影响。 即使在本土受教育过程中,我一直都不是最好的学生,所以很少获得什么重大奖励之类,可能因为在我的下意识中还有那么一点反叛意识,即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权威,我只相信我自己的良心判断,所以谈论任何问题都从来是对事不对人,所以我也不会去讨好巴结什么人,也不会甚至很讨厌对不喜欢的人就暗下什么绊子等阴损伎俩。如此说来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我行我素的人,即我太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我,我只在乎自己心安理得即可。所以我也从来没有成为什么红人,也当然不会令别人畏惧我三分,我始终只是一个勤勤恳恳的善良公民。 正是因为我作为一个公民的本分,觉得有的时候还是应该谏言献策。所以我的原则就是“听不听是人家的事情,而说不说是我的事情”。所以,如果我认为是对的那么我就要说,而且有时也不管别人爱听不爱听。因此在很多时候即使别人不喜欢听我说的但也不能奈我何。一句话,我就是一个只做我自己的人。 关于前一段的龟鳖之争我确实有点个人看法,但当时我看大家都已经争得脸红脖子粗的,已经够热闹了,因此我就没有参与进去。现在我感到大家开始冷静下来了,所以我也不妨发表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我首先表明我的立场:我是赞成引进大海龟的! 为什么我有这个看法呢,我得说说几个重要的原因。 一、我认为现在中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生态都不太好,而引进一些有能力的新人确实能够增加一些新的气象,尤其引进大海龟,还能够造成点影响,因为那些小海龟现在已经不新鲜了,甚至可以说已经不起作用了,他们中许多人甚至土腥味都没有去掉,而那些大海龟则不然,因为在海里呆得时间长而海鲜味十足,而且味道也能够保持的持久,换言之也不可能一时半时就土鳖化了的,这样的话海龟和土鳖在一起就容易土洋结合,使中外学术能够共冶一炉。 我想大海龟之能够成为大海龟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大家想想,海龟们操着不是自己母语的语言,能够在一个异域或陌生的环境下打下一片天地来还真是很不容易的,只有他们能够吃透洋味之后才能做到这一点,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就是要与国际接轨吗?不就是要与国际学术对话吗?不就是要繁荣学术吗?这些海龟回来自然懂得洋人的规则,而且对中土环境也比较了解,他们作为中间桥梁是再恰当不过了。如果你找一个洋翻译或土翻译,都未必能够把真正意思翻译出来。这些海龟则不然,他们能够把中洋意思结合得比较好,这样就省却了翻译等一系列的中转环节,这是何等的好事?为什么我们不利用呢! 我最想说的是,我们的学术规则还不完善,我们自己内部人又经常看不到这一点,这些海龟有过中西文化或学术对比的经历,从而切身地体会哪些规则是好的,哪些规则是不好的,相对而言容易找到改进的切入口。当学术规则完善了,我们每个学术人的利益都受到了保护,这不是一件上上好事吗?为什么有些人就看不到这一点呢? 再者,这些大海龟毕竟有一定的影响力,这样那些已成气候的土鳖们自然也不敢太小瞧了他们,所以他们在专注自己的利益的时候也还得注意点影响,省得让大海龟们贻笑大方,毕竟这些海龟们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土鳖们自然也不愿意自己显示出小家子气,这比由小土鳖们自己起哄来制约这些大土鳖们要强多了。我们这些小土鳖们坐守其利何等快哉! 还有就是我们经常在不自觉中思想陷于僵化,如果没有对比和碰撞,没有面对面的互动,只从文献上或网络上寻找刺激,很多重要的信息就感受不到。所以有这些海龟们的行为作为参照,就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一些新鲜花样,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享受吗?学术不就得有新奇的东西吗?如果是陈陈相因的话,那还有什么意思! 这几点理由,表明我十足地支持引进大海龟! 二、我也谈点引进海龟会带来的实际矛盾。大家都很清楚,从事学术的人也不是什么神仙,也都有自己的世俗之心,也希望有自己的功名利禄。而且大家都希望要自己的公平的一份就可以了,也都不想多吃多占。海龟回来了,不少人觉得他们要来分一杯羹了,有的人认为我们辛苦打江山你们却来坐江山,似乎不太公平。说到底,这是对自己利益的担心。但是大家想到如果都那么保守地过日子,限于自己的“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话就进入不了工业社会了,因为我们生活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得考虑到国际竞争的需要,我们得考虑到未来子孙发展的需要,说得更高尚些我们得考虑我们民族发展的需要,我们不能甘于现在的小家子过日子,还应该有点大气魄,看到更远的将来。他们来了,我们得欢迎,他们毕竟是游子回来,我们要使他们体验到家的感觉,而且他们真正贡献出了他们的力量,促进了我们的事业发展,我们应当高兴,因为我们也能够从中获利或受益,这个获得可能要比你觉得眼前失去的东西多得多,至少当民族事业发展了,你以后出国都感觉扬眉吐气。这种自豪感我想大家都希望有,都不希望自己出去以后被别人当成三孙子看待。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越来越平等地与国外进行交流,还不是因为我们发展了、让别人另眼看待了吗?如果我们仍然想要停留在现在的模样中,你说这能够有什么出息? 所以,我倒是不怕他们回来之后受到重用,而是怕他们不回来,怕真正回来的并非能够成气候的海龟,怕那些在海外呆不住的海龟正好借一阵东风土遁回来了。大家也都清楚,我们的学术环境不宽松,好多山头都已经瓜分待尽,所以即使他们回来后也不会尽留下肥肉让他们啃,可能留下的不少东西都是鸡肋,所以他们回来不回来是要下决心的,如果他们真想做事的话,就得舍去很多东西。 我毫不怀疑他们的爱国心,因为他们毕竟是黄皮肤黑眼睛,他们给谁干不是干啊,能够给自己人干当然应该更起劲,因为他们也知道回来一次不容易,有这么多的眼睛盯着,干不出点名堂来还真是心中有愧。如果他们以爱国之心激励自己,以民族昌盛之心以自省,他们就会鸿图远志,就会忍辱负重,就会不计较眼前的利害得失,就会做出更大的成就,这一点何等高尚!我们大家都知道,爱国心不是喊出来的,是在一定情境下激发出来的,当一个人找不到更好的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护的时候,就可能以更远大的目标来激励自己。这样以避免自己在中途遇到挫折的时候灰心丧气。所以我们决不能错会了这份爱国心,当然我们更不能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如果我们显得大度一点,那么我们做人起来就何等的爽快!如果我们待之以上宾,他们何能不知恩图报!人心都是肉长的,对于知识分子而言还有一个“士为知己者死”的训言,这当然是一种侠义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风尚,为什么我们不去弘扬呢? 所以,我不担心他们回来,倒是担心他们不回来,特别是担心他们假回来,担心那些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蹩海龟借机回来,从而象南郭先生那样搞一个滥竽充数,以假乱真。 三、我觉得真正应该讨论的是引进的方式。我觉得现在的政策导向是好的,但政策执行方式是糊涂的,甚至是混乱的。因为一个政策下去,许多人就要出来邀功请赏了,他们为了政绩,很可能就会出现病急乱投医,把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南郭先生招了来,这样来一个以假乱真,南郭先生来了又不敢摆谱,就比较乖,这样双方均得赢利,于是就会上演一出瞒天过海的好戏,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们是在忠心执行政策呢,其实他们在营私舞弊呢! 为此我就觉得应该实行一个比较明智的办法来预防里外勾结,串通作弊。可以说,现在中国的官僚玩弄的花样很多,手法也很高明,达到了防不胜防的地步。但要相信任何歪门邪道都有破解之术,我认为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在政策执行时不能太急功近利,不要又把它作为一个什么政绩考核的一个标准。相反应该采取一种特殊措施,即象美国许多基金会的配套措施那样,大学引进人才可以,但要你出一半钱我出一半钱。所以,对于大学引进的每个人才,国家不应该做什么统一规定,这样大学就必须掂量掂量,只有到感觉‘值’的时候才引进,这样才不会出现大学校长为了自己邀功请赏而让国家或纳税人来买单的情况。这一是一种双向制约机制,不然的话,反正都是国家的钱,我大学也不用负担什么,在不管怎么样的情况下都是只得利而毫发无损,他们当然就会为了自己面子而演出一些把戏来。我的意思是千万别太相信这些官僚了,他们经常会做一些你根本想都想不到的事情。因此我觉得利益制约机制断不可少,不然就会落得个“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的状况。 四、鉴于国内外的学术环境不同,我倒觉得应该在一些领域进行首先尝试一下去摸索经验,然后再制定一些更有效的可操作的政策,而不是搞什么一哄而上。因为我们的政策制度很不完善,很难保证这些引进回来的人能够留得住、用得上。如果没有这个长久打算,我担心政策执行的结果就会出现按下葫芦又起瓢,导致了内外人才对待不平衡,造成一些无谓的起哄和内耗。 如果对这些没有预见,我怕政策执行重蹈以前不少政策的覆辙,即瞎折腾。 五、我最后我想说的是我支持这个政策,是因为这是个提升学术发展的长远战略,是领导人视野远大的表现。但我还是认为眼下政策制定的目标最好是不要对出什么学术成果寄予厚望,而是应该在完善学术制度建设上下工夫。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引进一些治理之才,而不是一些具体操作之才,因为引进人才的代价是非常高昂的,仅仅做某点小事情是不解决什么大问题的,而是应该发挥他们的经验优势和所具有的带动作用,这样才能完善学术生态,推进学术结构性改善,打破现在学术缺乏规则的局面,从而奠定学术长远发展的基础。所以如果把眼光停留在什么学术期刊上发表几篇象模象样文章的话,那么这个政策就是不值得的。 总而言之,我觉得学术繁荣必须走学术开放的路线,必须与国际进行交流对话,必须建立有效的学术体制,而引进大海龟能够帮助这个目标实现,所以我赞成,而且我相信他们回来后不会是来抢夺我们的饭碗的,而是相信他们回来后能够带来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大的空间,为学术自治能够贡献更大的力量。因此,我看好这个政策。除此之外,我只是对能否有效执行有些顾虑,我就怕政策在执行中的走调。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6606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学网上学术交流还是少
buffer 2009-2-1 21:07
在科学网上混了将近一年,觉得这里首先是个科技新闻网站,及时的把一些期刊的论文,科技新闻以及相关政策报道出来,但是仍旧会出现把水稻说成是大米的科学网,显然显得不算是很科学。 这里大量的文章是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工作上,生活上以及个人感情方面的总结,见解和困惑。 我呢,看人家的博文也觉得很爽,自己呢,不怎么会写,那就随便说说吧,贴贴图片什么的。o(_)o...老希望别人讨论科学问题,自己也没有开个好头。那我就不要埋怨科学网不科学了,死脑筋一个。随大流吧!能够开阔眼界,增加知识就行了,自己的那点事儿,自己解决吧!甚至有时候觉得不能在这里混久了,浪费时间了,要做的事情多着呢!我更愿意看小时候看到的村人有误解,吵嘴打架的情形,至少那是真实的,还具有刺激性!这里的吵架斗嘴实质上应该和那差不多吧,不过这是在第三方的平台上! 一开始这里遇到的好多高产博主是不是也有了同样的感觉?发现他们的文章生产速度小多了。 我们在首页看到的被推荐的文章,是我们想看到的吗?不过我看的比较多的文章应该是推荐给看的。毕竟自己也算是生命科学圈子里的人,对那些热议中的人和事还是很感冒的。个人觉得科学网还是很偏爱生命科学的,毕竟这是几乎唯一给划定专栏的吧,无论在博客上,还是在招生招聘栏目上。特别感谢招生招聘栏目,给我以及周围的人提供了不少招聘信息。 BBS上的文章,是靠点击率对博文进行排名的。科学网试过吗?那么每天早上打开电脑看到会是什么的情形呢?很期待ing!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4547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网的本色
buffer 2009-1-20 14:25
发表评论人: juscojack 很好的学术争论,这才是科学网的本色所在。 希望多一些观点的争论,少一些人身的攻击。 上面两句话是来自博主蒋钧(juscojack )的留言评论。我很赞成! 希望在科学网上看到更多关于学术的争论。科学网编辑在推荐博文的时候考虑什么最多,牛人的?吸引眼球的?八卦娱乐的? 如果不能很好地留给学术争论或讨论一个天地,那么这也足以凸显浮躁之风气! 科学网团队里专业人士有多少,都有哪方面的,如果没有,不妨下次多招聘些(编辑大人休怒,俺想知道近期招聘吗?)。 哈哈,知道这样写一定会让一些人抓狂。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397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医存废争论:问题的提出与破解
suqing1961 2007-10-15 09:39
注:本文将发表在《科技导报》2007年第20期 0 引言   《科技导报》2007年第10、11、12、14、16期连续刊载了有关专家学者在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主办的主题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学术沙龙上发表的观点后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申素玲遂致函本刊编辑部(见2007年第16期《科技导报》读者来信栏目),表达了她对此问题的兴趣,以及对本刊刊载不同领域专家学者各种观点做法的赞许。之后陆续有读者来信,希望本刊介绍近期有关中医存废争论问题的具体情况。本文力图给读者提供历史上有关中医存废争论问题和21世纪新一轮存废问题的背景材料,相关人士和政府主管部门对此问题的态度和立场,以及国家对促进中医药发展、创新的有关对策。    1 中医存废问题争论的始末及主要观点反映 2006年4月,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张功耀教授在《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杂志上发表告别中医中药一文 ,声称从文化进步的角度看,中医中药没有寻求到自我进步的道路,约束了人们对病理和生理的理解;从尊重科学的角度看,中医中药既缺乏经验基础又缺乏逻辑基础;从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中医中药在倡导不科学施治的同时,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看,中医中药蕴含着装腔作势的医理解释,推行毒物、异物、污物入药。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告别中医中药。由此点燃了21世纪我国中医存废问题争论的导火索。 同年9月8日,张功耀在他的博客上又发表文章再论告别中医中药 ,号称以资源有效利用的名义,以向国际医德标准看齐的名义,以弘扬科学精神的名义,以紧跟医学科学进步的名义,重申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告别中医中药,为中医存废问题的争论继续推波助澜。   2006年10月7日,张功耀联合美国纽约康复科医生王澄,在医学捌号楼网站发起《关于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的公告》 ,要求修改《宪法》,删除《宪法》第21条有关中医的内容;采取适当措施,让中医在5年内全面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归民间;立即停止缺乏科学原理、违背科学精神、没有安全保障的中医中药研究;善待已经取得相关执业和职称资格的中医师,引导他们主动转向主流医学。 遂把关于中医废存问题的争论推向高潮,导致了延续至今的各界人士热点关注的中医废存争论事件。   张功耀的言行在社会尤其是中医界引起激烈争议,有人附和,有人坚决反对。在科学界,赞同张功耀观点的科学家代表恐怕要数何祚庥院士。他认为,评判中医理论是否科学,首先应看它是否符合科学的原理和精神。从这个方面来说,他支持批评中医,并认为那些呼吁取缔中医的言论大多数有根有据。何祚庥认为中医的理论落后,其中的虚、实、气、补等概念都不准确,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这套理论也不科学。为此,他把中医的这套理论称为伪科学。与此同时,何祚庥院士对张功耀等人说要废止中医还是有保留的。他认为马上废止中医是不现实的,他之所以现在批评中医是为这种落后的生产力将来退出历史舞台创造条件 。   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在《北京科技报》上撰文指出 :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虽然有许多人幻想将来有一天中医理论会被纳入科学体系,甚至被用来拯救现代医学,但那仅仅是一种幻想,我不认为它有可能实现。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包括西方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过自己的一套医疗理论,它们也都被排斥在科学体系之外,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自己民族的传统医学就会是个例外。他同时也认为,否认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并不等于全盘否定中药。中医的某些疗法就像其他民族的传统疗法一样,可能有其价值,值得用现代医学方法进行挖掘、研究。   在新浪网组织的中医该不该退出历史舞台的调查中,超过80%的网友认为中医是科学的。反对张功耀的人认为,张将中医存在的个别问题上升到普遍层面,进而得出偏激化的结论。他们同时也对张功耀视西医中存在的负面效应而不见表示不满。   在中医药界,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程丑夫教授率先公开反击张功耀。他认为,张功耀关于取消中医药的论断犯了3个大的错误,即所采用的推理方法违背了逻辑学,其认识方法违背了辩证唯物论,并采用了臆造诬陷的手段。他还指出,张关于取消中医药的结论基本上都是采用举例的方法进行推理的,因而是站不住脚的,也是不能成立的 。   对于中医药究竟是不是科学这个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认为,中医药是科学,但不同于西医的还原论,而是复杂性科学。他还曾在第二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上所做的用现代科学观看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报告中强调,20世纪后期诞生的复杂性科学,使现代科学的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启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医药的科学性的大门。   医学界也有专家把这场争论看成是一场不同医学理论体系的争论。现年76岁的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危北海教授既做过西医,也做过中医,他认为中医、西医的理论体系完全不同,但都能解决实际问题,无法比较哪个更好。如果一定要对这两个体系进行比较的话,危教授认为,只能说西医是对微观领域的具体研究,而中医则是对宏观问题的把握,中医是整体论,而西医是个体论。至于谈到中西医理论体系的关系,危教授认为,中医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的,所谓阴阳五行实际上是探讨人体内的一个对立、统一、矛盾、平衡的唯物辩证思想,而西医体系则是建立在实证和解剖基础上的,二者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   钟南山院士也不认同取消中医的言论。他认为,太多的江湖医生以中医的面貌出现,由此诋毁了中医的信誉;中国医学要在社会上稳固自己应有的地位,还需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中医要加快现代化的发展,要用现代方法来发掘中医药的宝库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张大宁教授号称是一位中医药坚定的支持者、研究者和实践者。他说,中医药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带有传统文化的色彩,它是建立在长期经验和文化积累上形成的一种特殊体系,中医药能够绵延数千年,靠的是实实在在的疗效。中医药要想站得住脚,不能只是靠民族特色,而是要靠疗效方面的优势 。   著名中医药学专家陈可冀、李连达、张伯礼、石学敏、程莘农等院士认为,仅凭中医或西医一支力量是不可能担负起中国13亿人的医疗保健任务的,中国近半数人口接受中医服务并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已经形成完善的中医药医疗网,在农村也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其中40%的乡村卫生院、70%的乡镇医院、89%的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00%的城市大医院都可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在中国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已不可替代。他们同时提出,应促进中西医优势互补,使其共同为全国人民的医疗保健和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 ?那么,国际主流医学界又是怎么看待类似于中医废存这样的问题呢?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190多个会员国间广泛磋商的基础上,首次制定了全球《传统医学战略》,指出传统医学是重要的卫生保健资源,将帮助会员国制定和实施国家传统医学(补充和替代医学)政策和规划,酌情将其纳入国家卫生保健体系。该组织为避免人们对传统医学持错误态度,在《传统医学战略》中专门强调,对传统医学盲目的热情和无知的怀疑都是不可取的 。   面对这场波及面广、影响重大的争论,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先后公开表态,明确表达了政府主管部门支持中医药的立场和观点。2006年10月10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在该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坚决反对取消中医的说法。这位发言人表示,中医药既是我们的国粹,同时也是目前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优势和特色;在历史上,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在现实生活中仍是我们解除病痛的一个重要选择。他斥责征集取消中医签名的行为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和抹煞。 同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也明确指出,取消中医是对科学的肆意否定。他强调,中医药经历了几千年的实践验证,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信赖。实践和历史将证明,这次征集取消中医的签名活动和历史上其他否定中医药的事件一样,只是一场不得人心的闹剧 。   2007年1月11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席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并专门强调她出席这次会议并讲话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当前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中医药对于缓解这个问题是大有可为的;二是我注意到近一段时间以来,个别针对中医药的极端言论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我来参加这次会议,就是要表明坚定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态度。 吴仪还强调,要切实推进继承创新,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同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指出 :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发展,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这是社会上长时间争论中医存废问题以来,我国最高一级政府给出的最为郑重的观点和态度。 2 历史上关于中医存废问题的几次交锋   中医存废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张功耀之说并非首创专利,只不过由于他来得更为极端,因而引起的争论相对更激烈,造成的社会影响相对更大。《南方人物周刊》实习记者郑廷鑫2006年11月曾撰文详细介绍了近百年来我国关于中医存废问题的几次重大论争事件 。   1879年,清末国学大师俞樾先后发表《废医论》、《医药说》,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成为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始作俑者。1912年,北洋政府在颁布《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时,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没把中医药列为教育学科,只提倡专门的西医学校,造成了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为此,中医界人士纷纷表示抗议,扬州中西医学研究会创始人袁桂生率先愤责:教育部定章,于中医学校之课程,删中医科目,是可忍,孰不可忍。 1913年颁布的第二个《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依然把中医排斥在教育体系之外,致使该年10月上海神州医药总会会长余伯陶等联合全国19个省市中医药界人士组织医药救亡请愿团,要求教育部设立中医药专门学校 。   1925年,中国教育界决定将中医纳入学校体制中。以余云岫为代表的西医界人士上书教育部予以抵制,教育部以此为由拒绝了中医进入大学学系的要求,导致中西医矛盾、冲突进一步加深,继而引发了20世纪最大的一次中医存废之争。1929年2月,南京政府卫生部讨论通过的废止中医案《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一公布,立即遭到中医界的强烈抗责,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3月17日,全国281名代表在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要求政府立即取消议案。社会舆论也支持中医界,提出取缔中医就是致病民于死命等口号。主张废止中医的余云岫、汪企张等,纷纷发表废止中医的言论以回应中医界的批评。卫生部长薛笃弼为化解与中医界的冲突,公开表示并无废止中医之意。不久,国民政府文官处批示撤销一切禁锢中医法令,但仍禁止中医参用西法西药、中医学校立案、中医开设医院,再次引起中医界的抗争。1934年,傅斯年发表所谓国医和再论所谓国医,在舆论上掀起了又一场激烈的中西医之争 。   195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又一次拉开中西医论争的帷幕。余云岫在会上提出改造旧医实施步骤的草案,提出将中医改造成西医。不久,卫生部副部长王斌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学,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消灭,并规定中医不许进医院,要进医院必须学习西医知识等。因政府和毛泽东主席大力扶持中医,王斌和贺诚两位卫生部副部长被撤职,但中西医结合说法开始兴起,并引起废存双方新的争论。文革后,中医在政策层面上获得支持。1982年修订的《宪法》提出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从法理上给予了中医、西医同等地位。与此同时,医学界提出中医药现代化口号。之后,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现代化成为新时期中医存废双方的争论焦点 。   2006年,张功耀再次挑起了新一轮中医存废争论。 3 中医药的发展与创新   尽管中医界和主流媒体对张功耀等关于告别或废除中医的言行基本都持否定态度,政府主管部门更是坚定不移地支持发展祖国传统医学,但是,这次大范围的论争也促使中医界及其政府主管部门开始反思,正视目前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认真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医的发展和创新。   2007年1月,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组织专家学者召开主题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学术沙龙,来自中医、西医、自然科学史、物理、考古、微生物、化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为中医研究会诊。与会专家指出,当前中医研究要走出3个误区:① 不能再简单地用现代科学语言对中医进行翻译或证实,而需解析和分化; ② 应提倡中医和西医互相借鉴学习而不是结合; ③ 世界上医学只有一门,中、西医殊途同归,不能过分强调中西医之间的壁垒 。同年3月18日,刊载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论文的《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共同举办了中医深层次思考研讨会,邀请争论双方的核心人物和有关学者进行理性的学术讨论,会议讨论的议题主要涉及:① 中医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革命性批评;② 如何坚决维护并恢复中医的传统;③ 怎样促进中医的改革和创新。 2007年3月21日,由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6个部门共同制定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发布。这是继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后,国家为支持中医药全面发展制定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和全局性规划。?针对一段时期来有关中医存废问题的争论,《纲要》开宗明义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代发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纲要》还清醒地指出了我国中医药目前正面临的以下3方面的挑战:① 医疗保健服务能力不高:中医学未能充分吸收近代科学的成果而始终保持着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相对于现代医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普及水平的快速提高显得发展比较缓慢,还不能很好满足现代生活条件下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② 现代产业基础不强:我国中医药产业缺乏优质高效的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中药产业链尚待完善,中药农业刚刚起步,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合理利用及相关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中药工业生产工艺和工程化技术落后,生产效率和综合利用能力相对低下,缺乏标准化的专用制药工业装备;中药出口以原料为主和依赖老品种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中药产品在发达国家进行药品注册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而洋中药返销进口有增长趋势;③ 现代科学基础薄弱:集中体现在用传统概念表达的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难以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复方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现代研究一直未获突破;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评价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制约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为此,《纲要》明确提出了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多学科结合的基本原则,确定了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4个方面的基本任务,提出了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加大投入、科技支撑,积极加强中医药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强化对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持4项措施,以求切实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相信中医药现代化这一功在民族、利在国家、造福人类、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必将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并将取得丰富的成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黄龙祥,方晓阳,谷晓红. 中医药的科学研究(Ⅰ) . 科技导报,2007,25(10):73-74. 廖育群,刘力红,张开逊. 中医药的科学研究(Ⅱ) . 科技导报,2007,25(11):74-75. 梁茂新,屠志涛,徐延豪,等. 中医药的科学研究(Ⅲ) . 科技导报,2007,25(12):73-74. 刘士敬,程 伟,韩建平,等. 中医药的科学研究(Ⅳ) . 科技导报,2007,25(14):82-83. 郑金生,杨镜奎,刘志明,等. 中医药的科学研究(Ⅴ) . 科技导报,2007,25(16):84-85. 张功耀. 告别中医中药 .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6, 27(7): 14-17. ZHANG Gongyao. Farewell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Remedies . Medicine and Philosophy(Humanistic & Social Medicine Edition) , 2006, 27(7): 14-17. 张功耀. 再论告别中医中药 . 2006-09-08 . http://zhgybk.blog.hexun.com/5520147_d.htm . 张功耀,王 澄. 关于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的公告 . (2006-10-07). 医学捌号楼网站. http://www.med8th.com/humed/6/20061015gyzjcs.htm . 路 琰. 何祚庥:中医阴阳五行是伪科学 . 环球人物,2006-10-31. 方舟子. 中医是伪科学吗,我们应该怎样面对? . 北京科技报,2006-11-28. 张冉燃,王思海,李 文. 取消中医抖出中医沉疴. . 瞭望新闻周刊, 2006(43): 8-10. 王淑军. 发展中医,无须彷徨 . 人民日报,2006-10-26. 李艳. 中医废存争论背后的启思 . 科技日报,2006-12-05. 唐伟杰.中国政府最郑重的表态:不放弃中医中药 . (2006-03-13). 人民网.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7296/5465023.html . 朱 玉,刘奕湛. 卫生部明确表示坚决反对取消中医的说法 . (2006-10-10).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0/content_5186257.htm . 朱 玉,刘奕湛.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取消中医是对科学肆意否定 . (2006-10-18).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06-10/18/content_5216665.htm . 吴 仪. 推进继承创新,发挥特色优势,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 . 求是,2007(11):3-6. 温家宝. 政府工作报告 . 人民日报,2007-03-18. 郑廷鑫.百年存废,三次论争 . 南方人物周刊,2006(28):37.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 中医药的科学研究 .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CAST. Scientific research o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 Beijing: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7.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3180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9: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