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争论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争论

相关日志

[转载]我拿什么拯救你,愚昧?---杨学祥
杨学祥 2020-8-7 20:05
我拿什么拯救你,愚昧?---杨学祥 2009-03-26 14:34 阅读( 12 ) 评论( 0 ) 傻子过年看邻居,如果一个人一定要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掌控,谁想救你都很难:因为你不能为自己的行为做主。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这是人们掌握自己命运的唯一途径和普遍真理,在科学问题上也是如此。 没有任何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没有任何一个问题,没有争论。特别是对那些人类尚不了解的科学领域,不会有人给你一个任何时候都正确的答案,一个永远不变的绝对真理。正确的方法只有一个:你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越丰富,你得到的结论才能越正确,你判定是非的能力才能越准确。 增加你的知识吧,它是你幸福的源泉。 增加你的知识吧,它是你生存的基础。 当权力在沉默,当权威在犹豫,当专家在争论,当公众因迷惑而恐慌,只有知识才能拯救你的生命,改变你的命运。 愚昧就是知识的丧失和理论的混乱! 考试制度的社会危害在于:它强行地向人们灌输任何问题的答案都是唯一的思想。 http://yjt1111.blog.sohu.com/120265671.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13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啥中医药成了高风险话题?
热度 10 zhengyongjun 2020-2-29 21:45
曾在网上看见一个“神”帖,说“转基因+中医+国学”话题,是网络“撕逼”大赛中最经典的三项赛事,是微信群里友情切割的三大“杀器”。别管什么同学群、战友群,一旦有人抛出这三个敏感话题,似乎人人都是“专家”,唇枪舌剑,立马就能引发一场网络“群殴”。 为啥中医药成了高风险话题?中医药是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渊源的传统医学,是人类传统医学里面的一个重要分支。人类文明早期,在动物本能驱动下,早期的原始医药学夹杂着巫术、神话,渐渐萌芽形成雏形。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在秦汉时期中医三部古代医药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形成之前,古希腊、古罗马和其他三大文明古国,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古代医学体系。《汉谟拉比法典》和泥板书记录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医药成就。艾博思纸草书记录了古埃及人如何用麻子油治疗便秘,用阿片治疗头疼,用牛肝粉治疗夜盲症,用铜矿物催吐。在古希腊,有一位与战国神医扁鹊同时代的医药学家,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医德高尚,善用“以毒攻毒”法给人治病。古罗马药学家底奥斯考里德编著的《药物学》,与《五十二病方》处于相同的历史时期。《药物学》中记载药物900多种,其中100多种草药,现代西方人依然还在使用。古罗马药学家盖伦熬制植物浸膏“盖伦制剂”时,拒绝用人和动物分泌物入药。古印度的《阿育吠陀》里面的古药方,现代印度人依然拿来开发保健品。从东汉时期,古印度医药开始传入中国,在隋唐时期的药学典籍里可以看到古印度传过来的药物,如硫酸铜、硼砂、明矾等。在我们的隋唐时期,古代阿拉伯人的医药水平也挺高的。总之,在17世纪之前,世界几大古国的医药水平不分伯仲。但是17-19世纪,西方近代医药学以近代化学、近代生物学为基础,异军突起,其它几大传统医药学被远远地甩在后面,并在20世纪经过百年巨变成长,一枝独秀放光彩,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现代医药学。 中医药在明朝达到鼎盛时期以后,便止步不前了,清代的医药学成就乏善可陈。西方现代医学传人中国之前,中华民族疗伤治病,靠的只有传统医学这一种医术。一个人得了病,要么找中医郎中或者民间游方医瞧病,要么找巫婆神汉烧香求神,用祝由术给心理治疗一下。能否医好活命,全靠自身的免疫力,根本没有其它的选项。清末开始,由西方传教士把近代医学引入中国,使得国人治病有了第二个选择。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西学碾压东学,中国人通过拿来主义,直接引进了西方的现代医学,慢慢在城市建立起现代医疗体系。从此,中医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中医生存的空间,被挤压到农村落后地区了。民国时期曾一度酝酿着废中医,当然那是老蒋当政时干的事,历史早翻篇儿了。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中医曾一度占据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的半壁江山。记得我小时候,我们村里的赤脚医生名字叫周庭耀。这位老先生就是一位中医。他老人家在简陋的医疗条件下,用岐黄之术治病救人,深受四乡八邻的尊重。我小时候经常跑他诊所里去玩耍,时常看见他领着小儿子,父子俩在院子里晾晒、炮制加工中药材。儿时这段见闻,回味起来似乎还能闻到浓浓的中药香。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没有放弃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1997年国家制定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提出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战略。2002年又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将中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细化为六大目标,持续推进中医药的发展;2017年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医药法》,制定专门的法律为中医药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中医药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定要发扬光大,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是毋庸置疑的。 网上参与中医药话题论战人群,基本可分为两大派系:“中医黑”和“中医粉”。“中医黑”们数典忘祖,恶意“抹黑”中医,是极其错误的。几千年传承下来中医药学,还是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的。不能因为其中的错误知识,就抹杀全部,将洗澡水与孩子一起倒掉,这是极端可笑的荒唐行为。“中医粉”们敝帚自珍,拼命极力维护国粹,其出发点、动机和愿望都是好的。但为了抬高中医的地位,恶意贬低抹黑现代医学常识,罔顾现代科技发展之大趋势,净发一些井底蛙之音,自毁形象,终免不了落下一个心胸狭隘的坏名声。 按学科属性划分,医学和药学本应该属于自然科学类的应用性学科范畴。但是读中医文献典籍,总体感觉中医理论的人文色彩浓厚,科学内涵似乎不足。以《黄帝内经》为例,这是第一部中医理论典籍,也是中医核心理论的奠基之作,被称为医之始祖。前几年,我曾粗略地读过一遍。《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未有定论,但最迟不会晚于西汉。该书系统阐述了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和病机学说”等。该书医学理论的构建,是以《易经》为基础理论。《易经》的阴阳理论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哲学思想,由此构建的中医药理论结构比较粗糙的、存在严重缺陷的,某些知识甚至是错误的。《黄帝内经》成书的秦汉时期,当时的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知识水平,均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因而所构建的古老中医药理论,往往根据直观生活经验,对人体“黑箱”进行“猜测”。譬如将人体比喻为天地,取法社会结构的君臣佐使,法象自然万物的形态、气味、颜色等。这种“取类比象”的类比思维模式,是中医思维的最大特点,因而中医理论体系构建初期,不仅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而且未采用科学的实证手段。以此理论基础来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与当今医药学的分子水平相比,两者的理论水平相差天壤之别,不足为奇。 未来,中医药将向何处发展?是继续墨守成规、裹足不前,还是革新求生?答案不辩自明。借鉴现代医药学百年的发展历史经验,利用当今先进的自然科学技术知识体系,对中医药进行批判性继承,用现代医学方法对其进行甄别、筛选和改革,进行中医药现代化变革,是中医药发展的方向。这个发展方向,虽然可能会遭到一些中医圈专家大佬的抵制反对,但却符合一般学科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导向。中医药现代化,我的理解应该包含两个最基本方面:中医理论现代化和中药现代化。改革开放40年,中药现代化步伐走得挺快的。除了中药学知识体系本身进行了系统更新,譬如中药材的种植,饮片的加工炮制、质量检测等,均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现代药学中的《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等分支学科,也渗透到中药领域。现代中药剂型由过去的丸散膏丹,正在向缓释、控释、靶向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制剂发展。中医现代化的基础是中医理论的现代化,如果没有现代化的中医理论,中药现代化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徒有一座空中楼阁而已。但是关于中医理论的现代化改革,似乎至今还未见破题。 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话题再一次被推上了热搜。既有中医药全程、全员、深度参与防控工作,并在临床治疗方面并取得较好效果的正面报道,也看到一位自称自己是“中医黑”的小哥,虽然吃中药治好病走出方舱出院了,但当记者采访他时依然口齿牙硬地辩解说:“中医的药可以研究,但中医原理暂时接受不了。” 看来要想平息中医药话题的争论,何其难也。 中医药属于世界传统医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讨论中医药,必须放在现代科技文明视域下,以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作为参照系,冷静客观地反观中医药知识,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否则的话,讨论中医药话题,如果各唱各调、各说各话,则永远争不出什么结果出来。 补记 :本学期讲《药学导论》课,因教材中许多章节涉及中医药知识,备课有感悟,随手记下三言两语,权当教学札记。本人非中医专业人士,亦无意踩坑趟雷,高手承让,不喜勿喷。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3917 次阅读|86 个评论
草中笋的每日体悟(97)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9-5-11 07:55
草中笋的每日体悟(97) (九十七) 不与无知的人辩论 蒋继平 2019年5月11日 昨天晚饭后我上网看博客和写博客, 夫人在旁边看到我正在看的一篇博文,当她看到这篇博文是针对我的, 认为那篇博文严重扭曲和误解了我的博文, 非常生气, 要我立即给予回击。 我听了夫人的话, 心平气和地对她说:“我从来不与无知的人辩论。” 我接着对夫人说,“我的那篇博文写的意大利餐馆的知名菜谱是奶油面包, 意大利面条和披萨饼。 这是全世界公认的。” 事实上,到意大利餐馆吃饭, 只要在桌子上坐下来, 服务生就会给客人端来一个盛有奶油面包的篮子。 这个奶油面包不用客人点, 是正餐前的点心。那个“疯了”的人可能没有去过正宗的意大利餐馆, 所以, 他不知道这点。这样的话, 即使他是博士, 在这点上也是属于无知的一类。 还有, 只要有点中文知识的人, 从我的博文中不会找到我建议到意大利餐馆要点面条和披萨的内容的。所以, 从这点来看, 这个人在中文上也是属于无知的一类。或者至少是不讲道理的人。 在漫漫人生路上, 我已经养成了不与无知的人辩论, 不与不讲道理的人讲理的习惯。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8311 次阅读|3 个评论
争论中的“鸡同鸭讲”
wfangimm 2019-1-27 11:28
随着网络的发达,网上充斥着各种真真假假的消息,而且随之而来更多的是五花八门的评论,以及博主与读者、以及读者之间的附和与点赞、争论甚至对骂。 抛开对骂这种不理性的行为(这种争论的升级版常常是跑题了,不再讨论文章内容或话题本身,而是人身攻击来攻击去),争论反映了形形色色的看法。评论内容有时让人觉得用辞挺有智慧的(各种修辞手法都可以见识到),也有“理不辨不明”的说法,思想交锋有助于走出思维定势和狭隘等误区。有的评论甚至让人有“脑洞大开”之感。但争论中也常常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况,继而火气上升导致对骂,或者一方保持沉默而告终。 以一个近期热点话题为例,先是几天前加拿大驻华大使 麦家廉(John McCallum)对媒体 说了孟晚舟引渡案发展的三种可能性:两种比较强硬的方式,可能使对方服软或升高对峙;一种则是带有交易色彩使事态平缓的可能。那些强硬的应对方式,显然更符合指责对方为“五毛”或“粉红”群体的胃口;而交易方式则更对中间派的胃口。中间派组成其实也很复杂,既有善于变通 、也有 玩事不恭的 ,其行为特点是不坚守某种“原则”。其实中间派也可以说自己是把解决事情作为需要坚守的原则。那些不能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高谈“xx主义”或者“xx精神”于事无益。 从这里例子的各种人群的反应可以看出,划分“左中右”这种简单且归纳性强的做法,固然有过于简化之感,但基本上也能较好地涵盖各色人等的反应。而且可以看出,冲突主要来自于“光谱”的两端,即那些观念对立且又坚持“原则”的人群。 作为这个热点事件的延续,2-3天后这位大使辞职。根据报道, 加拿大总理杜鲁多周六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昨晚,我要求并接受了麦家廉辞去加拿大驻中国大使的职务”, 但声明中并未说明相关决定的原因。 这个进展又引起各种评论。其中之一是说加拿大的弊端,因为他发表关于孟晚舟案的言论先是被特鲁多要求不再发表言论,然后就很快(被迫)辞职。 而另一个言论则说加拿大的官员可以发表与政府官方立场不一致的言论 ,虽然因为言论不当而辞职,仍然是有自由的。 打个也许不十分恰当的比喻,这好比是两个人在争论“三条腿的马”和“一条腿的马”哪个是千里马。三条腿的马支持者说:就你们那一条腿的马,比我们的马还少两条腿,和千里马有啥关系?一条腿的马支持者说:你那三条腿的也不是千里马!是不是看似双方都有点道理?整合两方的观点、剔除其中不合理的部分才更接近正确,可惜争论中的双方并不愿意这么想、这么做。 如果能在争论中保持尽量客观的立场,同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仔细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并注意认真听取对方的观点和理由,才能避免“鸡同鸭讲”。回想自己与人交流乃至争论时,也难面会发生上述的问题(不过究竟是自己、对方还是双方的原因所致,在各次争论中也不尽相同),因此深感知易行难。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和不思考的人,怎么争论?
热度 8 张海霞 2018-9-7 09:44
资中筠 我观察过很多“争论”的场景,也经常被卷入争论的漩涡。发现这个现象有其“规律性”: 中国式争论,其实都不是真正的争论,多数都是因为话语的对等,陷入抬杠的尴尬境地。 人与人之间一旦开始抬杠,就必然在情绪上严重升级,继而开始出言不逊。 比如有一次我谈到日本人的教养,就有一位同学大为不满,他数落我给日本人涂脂抹粉,长日本人的志气,灭中国人的威风。 我没有理他,因为我仅从他的话语中,就发现我们并不在一个平台上说话,彼此说的也不是一回事。他后来气急败坏,开始骂人了。我依然采取了不理睬的态度,直到他销声匿迹,不再挑衅。 几年后,我们偶遇,他给我带了一顶“瞧不起人”的大帽子。当时我欣然接受,并且告诉他:我真的瞧不起你,当然不是因为你的钱少,更不是因为你的车不好,而是你白长了一个脑袋,一个只知道吃饭、不知道思考的脑袋。 我们之间讨论问题,既没有前提,也不会有结果。因为我们走的不是一条路,也不是一个方向。彼此南辕北辙,如何讨论问题? 我历来主张,不要和不思考的人讨论问题,尤其不要和不思考的人争论什么。 思考,是交流的前提;尽管思考的层次可能会很大,但思考不思考,差异不是螺旋桨和喷气式之间的差异,而是飞机和大炮的差异。 跟一个不懂飞机的人讨论飞机,岂有共同的话题? 尽管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但是,因为见识的差异,阅读的差异,思考的差异,已经使彼此之间行若狗彘。 为什么思考很困难? 因为思考是要有付出的,付出时间大量的阅读,花费钱财增长见识,然后开动脑筋苦思冥想。 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或读书很少的人,焉能有常规的思辨能力? 而思考的考,就有更高层次的要求了。 所以绝大多数人,并不擅长于思考。他们随波逐流,甘愿平庸,基本上被时代驱赶着生活。 争论问题,首先是争论的双方要有一个前提:彼此都是思考者。只有这样,才能就共同的话题展开讨论。 凡是正常的争论,比如学术争论,真理争论,争论的双方并无绝对的正确或错误。因为能争论,就必然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它好比擂台比武,一个武士,焉能跟一个毫无还手之力的人打斗? 至于那些动辄就扣帽子、抡棍子的人,他们不是和你争论,而是无理取闹。对这些人,或回避、或远离、或一笑置之、或请他闭嘴。他们其实也很可怜,自己不学习、不读书、不思考,却还想显摆显摆,刷个存在感,以表示他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也是有思想的翘楚。 争论还需要共同的逻辑修养,跟一个不懂逻辑的人争论,几句话就必然张冠李戴了。 眼看着争论就要演变成一场辱骂,我建议朋友们不要再说话。 因为这位老兄的几句话,在逻辑上已经有好几个议题了。这样的争论,已经毫无意义。 有人不断的偷换概念,争论早已经不是原先的话题。再说下去,就是一场无谓的争吵。 当然不是他理屈词穷,有意为之。他不懂,任何的争论,都不应该乱扯一起。 集中话题,才是讨论的基础。 可是,这样的常识,也往往被认为是强词夺理。人与人的争论,还有什么意义呢? 有些人的头脑,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定势之源正是几十年的洗脑。这样的人,只能由着他去。争论是很难动摇他的定势的,除非巨大的变革。 本文来自公众号:资中筠, ID: Zi-Zhongyun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3634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张冉燃:中西医结合,半个世纪的争论
fqng1008 2018-6-22 15:17
编者按:2009年第34期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刊登了记者张冉燃的专题报道《忧患中医》,包括《中西医结合:半个世纪的争论》、《来自“科学”的挤压》等内容。作者通过对中医药界多位人士的采访,回顾了中西医结合、中医科学性争论等的历史和现状。本版将分两期刊出部分内容,供广大读者参考。文中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链接内容为编者所加。 “中西医结合”方针已提出约半个世纪,今天仍在承受追问和质疑。 “这让搞这个专业的一些人觉得尴尬”,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秘书长穆大伟说。 他说,中西医结合的出发点本是“西学中”,即用西方现代医学的方法整理、挖掘中医药学这个宝库。然而,半个世纪后,西医反客为主,其强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中西医结合遭到西医界的忽视、忽略,甚至在中医那里,也受到冷落,被认为名为发扬中医、实则消灭中医——“结合一点,消灭一点,完全结合,完全消灭”。 在为此支付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后,中国的医道中人对中西医结合的反思似乎回到了原点:作为世界上少有的提倡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国家,中国的这条路选对了吗? 毛泽东:西医学习中医 有关政府官 员对这一抉择显得颇为自信。 西医出身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当过赤脚医生,自称为“野路子”的中西医结合医师。 2007 年,他在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成立大会上说:“我们的中西医结合,应该说比西医(或现代医学)和中医到了更高的一个阶段,只是我们做得还不够,如果哪一天我们真的做好了,我们一定是处在人类医学里面最高的境界。” 在他看来,中医、西医一起来解决问题,是一个很好的结合,但从长远、从根本上说,只有把中医、西医两者结合,创造成一体,也就是创造出中国医学,才能说真正达到中西医结合。 50 多年前的1956年,毛泽东就萌生类似想法。他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 这被认为是中西医结合概念的原始出处。 此前的1950年,在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首届全国卫生大会上,即将“团结中西医”确立为卫生工作三大方针之一。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王振瑞是知名医史专家,他分析说:“团结中西医是基于当时现实国情的一种必然选择。”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面对民众贫病交加、健康状况较差的情况。中医有几十万人的人员优势,西医有防治传染病、地方病等的技术优势。“在这种困难时刻,只有中西医团结协作,才能迅速改善当时的医疗条件和卫生状况。”王振瑞说。 他的研究还表明,在第一届全国卫生大会上,除落到字面上的“团结中西医”外,还有一个虽未宣传、却在执行的中医政策,即“中医科学化”。 王振瑞说,此时的“中医科学化”,其实说的是中医医生的科学化,即对经考核合格准予执业的中医,通过“进修”进行现代医学的改造,使其变成“科学医”。 换言之,“中医科学化”就是让中医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理论,如解剖、生理、细菌、病理等。 此项政策执行几年后,1955年11月19日的《人民日报》刊载了当时卫生部副部长贺诚的检讨,题为《检查我在卫生工作中的错误思想》。 贺诚暴露他的“错误思想”包括:“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虽然号召了中西医互相学习,但在实际工作中则只着重要中医学习西医学”,“我的团结中医是从临时应急观点出发,并且认为终必以西医代替中医”,“我认为中医的前途将是:由城到乡,由乡走向自然淘汰”。 此番检讨的背景是,自1953年开始,毛泽东对卫生部轻视、歧视、限制中医的做法提出批评。 1954 年,毛泽东强调,“今后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西医学习中医,而不是中医学西医。” 当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的社论,认为:“号召和组织西医学习研究中医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11 月23日,中共中央在批转中央文委党组《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的报告》中提出,“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大力号召和组织西医学习中医,鼓励那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西医,采取适当的态度同中医合作,向中医学习,整理祖国的医学遗产。” 此种氛围下,1955年,卫生部举办了第一期全国性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下称“西学中”班)。 “中西医结合就是从西医学习中医开始的,西医学习中医是史无前例的创举。”王振瑞评论道。 崔月犁:不知不觉把中医消灭了 1955 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刊发社论《开展祖国医学的研究工作》,认为:“西医学习中医学术,必须是系统地学习,全面地接受,然后加以整理和提高。” 王振瑞说:“这是几十年来一直发挥着指导作用的‘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十二字方针在媒体上的最早表述。” 很多当事人一度对“西学中”的意义不解,对学习中医产生抵触情绪。 李经纬是第一届“西学中”班的学员,目前是中国著名医史学家。去年他在《中华医史杂志》发表“八十自述”,提及当年他参加学习的状态:“首先由于解除思想上困惑之需要,自己下决心系统阅读历代中医外科著作与综合性医书之外科内容。” 1958 年,李经纬等首届“西学中”班学员毕业。 同年9月25日,卫生部呈递《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称学员们“逐步对中医发生兴趣,觉得越学越有内容。特别经过他们亲手以中医的学术治好了不少病人,他们亲身体会到,用中医学术治病,确有较高疗效。比如:有一黄疸患者,病势危急,西医治疗无效,后由学员李经纬用中医办法治好了”。 毛泽东批示:“此件很好”,并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据穆大伟介绍,此后,全国有计划地举办“西学中”班一直持续到1976年左右,各种脱产或不脱产的“西学中”班俨然成为一项群众运动。 穆大伟认为,“西学中”班是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第一个里程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长为中西医结合的中坚力量,陈可冀、吴咸中、沈自尹等佼佼者相继摘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大奖。 在“西学中”轰轰烈烈的势头下,1978年,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崔月犁看到的情况却是,“中医那时已经被破坏得很厉害了”。 崔月犁晚年在自述中写道,“文革”前全国有371所县以上的中医院,最后只剩下171所,这剩下的171所,基本上是西医掌权,里面的医疗方法也基本上全是西医,即挂着“梅兰芳的牌子,唱着朱逢博(美声唱法的音乐家)的调子”;同时,全国中医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有34万,仅占总人口0.34%。,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中低级人员,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很小。 崔月犁分析了中医困难的原因:“有些人在指导思想上不明确,不是在发展中医或者发展西医过程中进行中西医结合,而是直接以西医替代,嘴上承认中医是科学,实际心里还是认为中医是落后的,不知不觉把中医消灭了。” “直接以西医替代”,就是被一些中医从业者诟病的“中医西医化”。他们认为,从结果上看,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西医化。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以“振兴中医”为己任,该中心主任张晓彤是卫生部原部长崔月犁之子。他说:“毛泽东的政治理念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在对待中医的问题上,毛泽东沿袭他的政治理念,但医学毕竟不同于政治,应该让政治的归政治,医学的归医学。” 卫生部原中医司司长、被称为“中医司令”的吕炳奎,1981年为《浙江中医杂志》撰写《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的问题》。他认为,“‘文革’前的17年,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出现过一些曲折或者是大的曲折,但由于得到党的重视,中医事业得到了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文革’十年浩劫,中医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 吕炳奎认为,“文革”期间,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形而上学猖獗,提出了“人人学中医”、“在1985年要创造新医药学的雏形”、“赤脚医生是中西医结合的主力军”等“耸人听闻的、严重脱离实际的口号”。 结果是,“中西医结合一时成了卫生工作的中心,一切隶属于中西医结合,服从于中西医结合”,“西医发展受了影响,中医濒临被消灭的境地”。 张晓彤对“中西医结合”的评价是“一个政治口号、一种行政号召”,“既然承认中医是科学的,为什么又将中医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寄托在西医学术身上?为什么不能让中医按照自身规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呢?中西医结合就是要用西医取代和改造中医,它对中医的伤害,比西医更为严重”。 “纯种马优势派”比拼“杂交稻优势派” 穆大伟淡淡一笑,没有正面反驳这种观点:“的确听到过这种说法,我认为他们不了解中西医结合的目的,也不了解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法。” 他强调,中西医结合的使命从来都是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发展中国医学科学,只是其采取的研究方法是现代科学方法。 王振瑞认为,关于中西医结合会使中医学消亡的担心是多余的,几十年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并没有导致中医学的部分的消亡,反而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一种科学能否存续,最终取决于社会对它是否存在需求。如果真的完全丧失了社会需求,它便自然地走向消亡。“但即便到了那时,与其视之为消亡,倒不如认为其可贵的经验和精神以新的形式获得了永生”。 自19世纪西医比较系统地传入中国,就有人试图调和中西医,并发展成近代中医的代表学派——中西医汇通学派。其代表人物张锡纯在上世纪上半叶因撰写《医学衷中参西录》,被奉为“实验派大师”。 张锡纯的实验,并未引发“中医西医化”和反“中医西医化”之间的争论。 王振瑞认为,中西医汇通派的医家和中西医结合的从业者,在“立场、研究方法和目的上有本质区别”。前者站在中医的立场上,用思辨和类比的方法,将西医学知识融于传统中医学体系,建立新的中医学即“新中医”;后者立足两种医学之上,用实验科学的方法,阐释传统中医学的规律,发掘中医学的理论精华和经验真知,使之与现代医学体系相融合,建立统一在实验科学基础上的新医学。 张晓彤说,正是因为二者在出发点和目标上的巨大差异,中西医汇通派仍属中医流派,中西医结合则出自一种虚妄的想象。 具体而言,在研究对象上,中医关注整体状态下的人,西医研究机体的结构和功能,从研究方法上,中医重系统,西医重还原,“这些难以中和的差异决定了中西医的结合只能是一个看似美好的乌托邦”。 穆大伟强调,中西医结合有初级阶段、高级阶段的差别。“初级阶段的中西医结合,包括诊断上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与药物相结合等,高级阶段则是两个医学理论体系的融会贯通。” 王振瑞认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相融难度甚大,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并不都是成功的,但不能因此而否认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在某种意义上讲,不成功也是一种收获。 长期从事医学人文研究的王一方在《医学人文十五讲》中将两派比作“纯种马优势派”和“杂交稻优势派”。 王一方说:“我倒希望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去发展,不要也不可能既要‘纯’、又要‘杂’这类的调和立场,在我看来,砸碎传统的大革新家与坚守传统的大保守家都值得尊重。尤其是在科学革命学说盛行的今天,要充分尊重文化守成主义者的选择实在不容易。” “海陆空”或“魏蜀吴” 1980 年,卫生部召开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 “这个方针明确了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的相对独立性,标志着中西医结合迈入新的阶段。”王振瑞说。 此后,有关部门又先后提出“促进中西医结合”、“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等方针。 王振瑞认为,“20多年来,中国政府保证中西医结合的独立学术地位,促进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一贯性政策,虽然难以预料未来会否出现大的转折,但可以肯定的是,谁都希望这三者要搞海陆空,不搞魏蜀吴。” 只是,在“中西医并重”的政策下,西医已占尽优势,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一直难以完全摆脱生存危机。仅从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二者所能获得的各种资源看,其总和仍与西医有天壤之别。 王一方说:“科技领域里却偏偏有一个顽强的‘中国医学’概念的存在,实在是一个特例,它说明中西医学的整合程度尚有一定难度,也说明中国医学具有较浓的人文特征。” 韩启德在前述讲话中亦称:“西医在一个东方国家成为主流医学,我想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像中国这样自己的、原来的医学,退到了非常非常边缘的位置,而绝大部分被现代医学占主要地位的情况,我想这不是唯一,不是非常特殊的情况。” 他接着说:“反过来,就是中医又这么强大,这是很少见的,在西方国家也有自己的民族医学,叫替代医学也好,其他民间医学也好,但是它是非常微弱的,只有我们中国有这么占主导地位的现代医学,同时又有这么历史悠久,而且在现在还发挥着这么强大、普遍作用的自成系统的医学,我认为世界上是没有的。” 着眼现实与未来,有人悲观地认为,“中西医并重”可能很难实现政策上的“公平发展”。对此,香港中文大学中医中药研究所梁秉中教授在为《当中医遇上西医》一书撰写的序言中指出:“科技的成果,造成了它的专横跋扈,早已形成唯我独尊之势,除非传统医学能及时引进科学,利用科学,否则也只好安于自我封闭了。” 这也正是张晓彤们担心的——“强者和弱者怎么可能真的结合?强者是一定会要求弱者完全服从的,那弱者还能存在吗?”(张冉燃) 链 接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是善于传承和发展自己优秀主流传统文化的。对于中医,应该深入去了解它,应该对它怀有温情与敬意。西医和中医的区别不是简单的新旧之别,更不是先进和落后能一言以蔽之的,它们是两种文化、两种哲学的差别。发展中医,并不是医学的一个流派对另一个流派的反抗和复辟,而是使相异的医学传统在交流中共同推动整个人类医学的进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韩启德 现代医学与中医药学都有各自的认知方法和理论体系,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但它们都是以研究人体为对象,都是探索人类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都共同参与担负着保障人民健康的作用。 打破中西医之间的壁垒,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卫生部部长陈竺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争论的演变:中印的文化差异——禅的行囊(之八)
罗非 2017-11-23 09:10
导读:后期佛教分成了许多宗派。其实,不论是最初上座部和大众部之分,还是后来大乘佛教空宗和有宗之分,争论的都不是世俗的领导权,而是对内心认识的不同。在佛教内部,这些争论没有发展成团体的斗争和领导权争夺,而是采取了中国古人的智慧: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不同宗派各自开山讲学。但不同宗派之间,论辩是常见的。据说在印度学术史上远非这么和平,论辩失败的一方被要求全体加入胜利的一方为徒。除非失败者自杀以谢学术界。到了中国,各个宗派的论辩就大为缓和。不过,偶尔也会比较白热化。 净慧打断了我的走神。他告诉我,敦煌发现的《坛经》所录惠能诗第三句是错的,正确的版本应该是 “ 本来无一物 ” (晚出的版本都写作此)。这一句是禅宗的根本。但是,让净慧烦恼的是,敦煌发现的两个《坛经》手抄卷子比后世通行的版本更古,都写于惠能圆寂后一百年之内。这里出现的分歧基本上就是后世佛教大乘空宗与唯识宗之间争论的关键所在,可现在净慧批评我翻译了 “ 错误 ” 的版本。我一时无语。他却突然再次抓住了我的胳膊,大笑起来,仿佛是在说: “ 跟你开玩笑呢。上当了吧! ” 【这个回念可圈可点,老和尚比大胡子还是圆融一些。】 幸运的是,寺院里宣布开饭的斋板突然响了起来。我们全都站起身,向专供方丈的客人使用的斋堂走去。自助式的午餐十分美味,我吃完一轮又去盛第二轮。以前来中国旅行总能让我减肥,现在不会了。饭后,一名僧人领着明尧和我,还有另外两名居士到房间休息。这几个房间通常是给挂单的僧人准备的。时间还早,但是因为房间里太冷,所有人都上了床。我把身体紧紧蜷缩在一床十斤重的厚棉被下面。窗外,有人在燃放鞭炮庆祝即将来临的般若法会,但我还是很快就睡着了。明天将会忙个不亦乐乎,早课凌晨三点开始,预计会有数千人参加。我决定行使自己作为客人的权力,睡个懒觉,等到太阳出来,外面暖和了之后,再去参加《大般若经》的集体念诵不迟。 我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2:45 ,明尧把我叫醒。到时间了,他说,法会开幕的仪式就要开始。我不想动,但是作为一名客人,是不可以说 “ 不 ” 的。看见我还在磨蹭,明尧又说, “ 老和尚 ” ,也就是净慧,特别说明希望我能参加。我赶忙钻出热被窝下了床。我是穿着袜子睡的,所以只要套上裤子和鞋,就可以抓起衬衣和大衣一边穿一边半梦游地向外走。不过刚走到室外,我立刻醒了。空气冷得彻骨,漫天繁星都仿佛被冻得直哆嗦。 我扣上衬衫的纽扣,拉上大衣的拉链,跟着明尧穿过一个足球场般大的院子,来到一座巨大而冰冷的佛堂。里面已经来了上千人,还有更多人在我们身后陆续赶来。大殿的一端靠墙立着五座巨大的鎏金佛像,另有一万尊一尺高的佛像布满了所有墙面。这是我见过的最大佛殿,建造它据说花费了三千多万人民币。 我很快发现,净慧确实是希望我来参加。佛堂中间放了一百零八张小桌子,每张桌子都铺了黄色的锦缎,上面放着一套三只细致的瓷钵:中间那只用来烧香,左边那只放着檀香粉末,右边那只装着整支的檀香。瓷钵后面是一只木制的读经架。除此之外,每张桌上还放了一张卡片,上面用汉字写着人名。我被人领着来到一张桌子前面,看见卡片上写着: “ 比尔 ” 。这下逃不掉了。 我痛恨仪式。小时候,我痛恨教堂;后来,我痛恨军校;再后来,我痛恨军队。 1967 年 3 月,在撤军回国前的最后一天,军士长把我叫进他的办公室,对我说,我是他见过的最差劲的士兵。这一点儿也不奇怪。我不喜欢仪式。在我看来,所有的仪式都跟巫术差不了多少,虽然也许并不都是又唱又跳。而现在,我坐在一万尊佛和数千名也许即将成佛的人中间,向十方神灵祷告,乞求法会得到佑护。我后来听说,佛堂里挤进了三千人,门外还站了一千多。我猜想所有的仪式目的都在于此:聚集更多的参与者,让众人形成一种集体归属感。而我一旦意识到自己成了集体的一部分,就立刻生起夺路而逃的念头 —— 这一定是我前世的业障。
个人分类: 科普|10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安全科学中经常争论的科学问题(updated)
热度 2 Greg66 2017-5-28 16:49
安全科学中经常争论的科学问题 注解:“国内”,指只在国内争论问题;“国际”,指在国内外都在争论的问题。 危险源、隐患的定义、区别、关系(国内) 事故的定义、分级、分类(国内) 安全科学的 研究对象(国际) 安全科学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内容边界(国际) 安全科学的 学科分支怎样划分(国际) 各行业事故是否有共性、是什么(国内) 安全科学 基础理论(基本规律)是什么(国际) 事故原因的定义和分析方法(国际) 事故预防对策主要是技术还是管理(国内) 什么是安全管理(国内) 在组织中安全能否第一(国际) 事故是否都可以预防(国内) 安全是否创造经济效益(国际) 安全部门和直线部门的职责及划分(国际) 安全管理(事故预防)的科学(工作)路线 按照行业来预防事故还是按照事故原因了别来预防事故 还有啥? 关键词:安全科学, 争论,科学问题
个人分类: 1|3357 次阅读|6 个评论
有关国产大飞机国产化率的争论
热度 24 gaoshannankai 2017-5-8 00:01
最近围绕有关国产大飞机国产化率问题 全国人民进行了激烈的争辩。 我这个人一向坚持实事求是,从不恶意低估也不刻意吹捧。 因此,对于这个争论,我讲讲自己的看法 1.首先针对国内外质疑,国家层面应该客观全面回答大家的质疑, 到底是不是除了壳子,我们的国产大飞机是个万国造。 下面是一张国外网站拿到的图片,请大家批评指正。 2.即使主要零部件是国外生产,我们掌握了总装等技术也是一个进步, 凡事总有一个开始,特别是总要有个平台慢慢积累,特别是人才的积累。 3.国产大飞机争论的关键,依然是国家层面习惯假大空,不敢面对现实, 唯恐影响官员政绩。
2791 次阅读|31 个评论
圈内人关于“外三”煤电技术争论的评论
热度 1 jiasf 2017-2-15 05:27
这几天一直在查找“外三”煤电创新技术的资料,今天终于在新浪博客上找到网名海风的两篇博客,看后大大增强我对“外三”能源技术革命的信心! 海风是电力圈内人,且看来地位较高,常跟国际能源权威机构的大佬们打交道,跟冯伟忠、朱小令两位先生也都很熟,对冯总的技术接触了解比较深入,相信他的评价是很中肯而权威的。 为保护原作者的知识产权,不贴文字,直接给出链接: 冯伟忠 (2013-11-29 23:19:03) 焦点中的焦点 (2015-07-20 10:35:22)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862 次阅读|2 个评论
和科学网好友争论为什么会形成严重雾霾
热度 10 Talky 2016-12-20 09:45
和科学网好友争论为什么会形成严重雾霾2016-12-20 昨天和科学网好友赵建民争论为什么会形成严重雾霾,晚上又和近期加入的防霾网微信群朋友讨论同一个问题。发现是有问题需要厘清,特此整理在下面请网友批评和讨论。(防霾网 ~www.chinafangmai.com ) 为比较容易看懂,下文做了适当整理,去掉了重复部分,按时间顺序排序了。讨论的原文请查阅上一篇博文:“ 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楼上拍雾霾 ~ 看混合层 ” 赵建民 2016-12-1812:10 : 雾霾是一个大气物理问题,实际上,没有雾霾的时候,空气污染依然存在 见:柴净无霾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020188.html 上一篇:资本主义的农业 - 食品工业模式是人类健康最大的敌人 我的回复 (2016-12-1814:43) : 不同意你的观点。 空气污染是更加广泛的概念,当然不一定要有雾霾存在。或者说不一定要有细颗粒物存在,或者不一定要能见度受损。 然而,没有空气污染的话,中国式的 “ 雾霾 ” 是不会存在的。 气象学中的 “ 雾 ” 和 “ 霾 ” 主要是大气物理现象和过程,包括本文说的逆温层和混合层。但是,如果没有中国式的大气污染:大量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通过化学过程转化过来的细颗粒物,就不会在适当的气象条件下发生细颗粒物成雾滴核心,吸湿增长,损害能见度,造成灰仆仆的大范围 “ 雾霾 ” 现象。如果没有人为通过化学转化的细颗粒物,要发生的也是雾,大雾,浓雾。可能能见度更低,对面不见人,但如果有阳光或灯光,可以看到是白色的,不是灰色的! 我的回复 (2016-12-1814:56) : 没有空气污染的时候,中国式的雾霾决不会存在! 赵建民 2016-12-1909:24 : 发生大范围雾霾的时候,很多农村是没有什么污染源的 我的回复 (2016-12-1910:00) : 这正是中国 “ 雾霾 ” 的特点,和传统空气污染不同:主要组成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易挥发有机物经过大气化学转化过程后形成的硫酸盐、硝酸盐和可溶性有机碳。这类细颗粒物开始形成时只是 0.1 微米大小的,不可见。但是之后形成雾滴的核心。早已研究过,这类细颗粒物很难从大气中被清除,因为 “ 干沉积速率 ” 几乎是零,比较气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等,更能长久在空气中游荡。 虽然 “ 很多农村是没有污染源的 ” ,但细颗粒物可以长期游荡(最终去向大多是海洋),造成农村和城市差不多,形成区域性雾霾! 赵建民 2016-12-1914:58 : 很多雾霾是突然发生的,而污染物不可能瞬间转移,大气污染物应该主要通过高空大气输送,而不是近地层,特别是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燃煤电厂,已经被电厂的大烟囱排到高空。混合层薄的时候,大气的扩散条件并不好,而大风天气,污染源的下风向也是晴空万里 我的回复 (2016-12-1915:27) : 雾霾的 “ 突然发生 ” ,是要时间的。请给些实例来证实你的观点。 按我看,沙尘暴的发生,以及雾霾被北风吹散,比较雾霾发生快得多,每天观察污染浓度的变化有证据! 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转化和输送,都是连续进行的。有实验证明,中国雾霾在尚未发生时,空气中有细颗粒物数量爆发的现象。它们就是之后几天积累、增长、输送的基础。同时,所谓 “ 近地层 ” 是指混合层吧?就那几张照片看也有 300 米上下了。 “ 高烟囱 ” 的烟流相当一些也在这个附近了,何况还有大量中低烟囱排放的污染物呢。 我的回复 (2016-12-1915:36) : 空气运动很复杂,例如 “ 冷高压 ” ,是造成低空逆温的机制之一,原因是 “ 下沉 ” 气流。还有锋面运动,平流过程等,也引发低空逆温。 大风天气时,混合层薄就不成立了,因为大风导致机械湍流强烈,不仅是被吹散,而且扩散也被 “ 搅动 ” 加得很强了。 雾霾自然是个小风,并且在污染源下风向的累积过程。 我的回复 (2016-12-1915:49) : 请参考我 2014 年 12 月 24 日博文: “ 介绍一篇北大关于 ‘ 雾霾 ’ 形成机理的有创意但需商榷的文章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047-853464.html 我的回复 (2016-12-1916:22) : 还有一个因素是区域性污染的问题。例如北京,是在重污染区域的北缘。这几天污染严重,但在中等强度, 300 微克上下。但北京的西南方石家庄等地已经达到爆表水平,如果来些西南风,再加累积。北京也可以在几个小时内从 300 上升到 500 ,你说呢? 好友第三次评论提出的问题很重要,我的回复未必解释了他的疑问。需要专业队伍通过详细研究工作分析本次大范围长时间严重雾霾发生过程。 后来在微信群里我们讨论了同样的问题,还涉及一些有趣问题,如:严重雾霾时,地面二氧化氮浓度虽然比较二氧化硫高,但也不十分高浓度;雾霾是否看成主要是气象问题; 大寒潮往北美走了,中国暂时没有大的冷空气预期,这个日子不好过 。。。 最后这句话有意思!
个人分类: 灰霾|4618 次阅读|40 个评论
互撕的世界:美国大选、韩春雨到兄弟争雁
热度 1 flysky97 2016-10-13 10:17
互撕:美国大选、韩春雨到兄弟争雁 文/齐云龙 这几日看到了两场互撕:一是美国大选两位候选人的辩论,还有一场虽然重量级没那么大却也波澜壮阔、蔚为大观,那就是关于韩春雨…… 我支持希拉里, 推测如果全世界都由女性当总统,战争发生的机率会小至少一半 …… 虽然,我也看到铁娘子当政的时候,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用自己的炮火击沉自己子弟兵的舰船并嫁祸敌国后挑起了战争,但是,那一刻,我也(从电影中反映的情景中)看到了她眼睛波光中透出的猜疑与痛苦…… 科学网整体上似乎还是阳盛阴衰,似乎,时时刻刻都刀光剑影、明枪暗箭,即使暂时平息却还会有硝烟的气息,不过也成就了科学网博客繁荣的一景! 刚刚结束的总统大选二辩中,“互撕”了 89 分钟,希拉里和特朗普最后各有一分钟阐述对方的优点,如下图,其实, 特朗普 大意是在说, 她(希拉里)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虽然上次竞选就失败了撞了一次吧,这次又来凑热闹,这次也注定是失败——但是她确实也费了不少力呀 …… 希拉里大意在说, 他( 特朗普 )本人,我实在是不敢恭维,最多也只能夸下他的孩子了,孩子小的时候是诚实的,可是长到他这年纪,已经变得太言不由衷,假话套话一大堆,大家千万要不要信他说的了,我作为女人,可不会像男人那样谎话连篇的,另外,刚才他贬低女人的言论可是大大犯忌的 ! 明夸暗贬,弦外有音 —— 政治家的智慧或者说其背后智囊团队的智慧还是不可小觑呀…… 不禁想到了 明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刘元卿 《 应谐录 》“ 兄弟争雁 ” 的寓言 :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 舒雁 宜烹,翔雁宜燔。”竞斗而讼于 社伯 。社伯请剖雁, 烹燔 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翻译一下似乎更清楚一点: 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正在飞翔的大雁,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一射下就煮着吃。” 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栖息的大雁适合煮着吃,飞翔的大雁适合烤着吃。” 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社伯建议把大雁剖开,一半煮着吃,一半烤着吃。 等到兄弟两个再次去射大雁时,大雁在空中早已远去。 美国大选候选人会做出种种美好的承诺;关于韩春雨的争辩,列举了种种推测——不过绝大部分,目前大家讨论的都还是没射下来的雁,没成熟饭的生米…… 再则,博客里各说各的,虽然也有博客后的评论,但大多不是辩论,博文对骂、互掐或者互撕也很难是针锋相对——又想起了很久之前那篇关于如何优雅地辩论 …… 科学网 — 推荐给 科学网 的 “ 辩论 高手 ” 们必读 : 如何 正确又 优雅 地 争论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8569-877013.html
个人分类: 人文|3496 次阅读|3 个评论
应当怎样批判和争论
热度 2 sqzhang 2016-7-20 19:08
批判是一种态度,论争是一门学问,当观点相异时,是气急败坏还是理性切磋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可以看出当事者的素养和道德。保持柔软的身姿来批判“敌人”是智者的姿态。 理智的批判应是在尊重对手的情况下,站在对等的立场针对对方的观点提出异议。透过理智沟通,使得原本对立的两者之间产生思想火花碰撞,诞生建设性的新的价值观。 谩骂则是毫不尊重对手,居高临下看对方,或者把自身当成妄想受害者,向对方乃至向社会发泄怒气,完全是怒火中烧的姿态。理智批判的 声音 是高雅的,而谩骂的言语是低级粗俗的。 你的观点不论左还是右,首先是个人,人品比观点更重要。在粗鲁的左翼和文雅的右翼之间,我宁可选择倾听后者。 中国的网络上,有一大群愤怒青年把骂人当常态,这些愤青大都以爱国为挡箭牌,以捍卫××为借口。殊不知,以过激的方式表达所谓的“爱国情绪”,有可能玷污祖国的形象,以谩骂去主张××可能令人生厌而不能达到目的。 真正的强者是大度宽容的,过激和狭隘是心灵空虚的表现。在“敌对”的心态下,很难真正了解对方,更不容易认清自己。 如何批判,这不是件小事。批判不是没有节操的骂,而应是有理有节的渗透。谩骂无法动摇别人,倒不如冷静探讨一番别人为什么会持有那种观点。 争论首先要做到避免冲突和实现共同利益。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议|2887 次阅读|4 个评论
争论 与 共识
热度 1 张能立 2016-6-27 11:43
有一位 历史 人物 曾经 说过:“只要 有人的 地方,就会 存在 左中右” 其实,只要 有人的 地方,就会 存在 争论。争论 激烈,往往 就会 变成 争吵;争吵 激烈,很有 可能 变成 暴力。 人 为什么 会发生 争论?争论 能够 产生 共识吗?换句话 说,争论的 本质 原因 是 什么?共识 形成的 前提 是 什么? 有人 认为 争论的 本质 原因 是 由于 各方的 利益 立场 不同,有人 认为 是 政治 立场 不同 导致 争论,还有人 认为 是 情感 因素 导致 争论。诚然,经济 因素,政治 因素,情感 因素 冲突 导致 争论 和 冲突,可是,还有没有 比 这些 因素 更加 本质的 原因? 如果 采用 计算机 科学 观点 来 理解 人类的 争论的 原因的 话,那么,这个 比 政治、经济 和 情感 更为 本质的 原因 是 大脑的 思维 模式 不同 和 掌握的 信息 不同 导致的 。计算机 科学 将 信息 处理 分为 3个 部分:信息 输入(In)、信息 处理(Process)、信息 输出(Out)。如图1 所示: 图1 计算机 信息 处理 过程 在某种 程度上,人脑 和 电脑 类似。通过 人的 五官的 文本、声音、图像 等 各种 信息,传输到 人的 大脑。大脑 依据 某种 思维 模式,对传入的 信息 进行 处理。处理后的 结果 再以 文本、声音、图像 等 信息 表达 方式,通过 人的 五官 表达 出来。如图2 所示: 图2 人脑 信息 处理 过程 假如 现在 有 A 和 B 两人,面对 同一个 事件(event),例如 中医(中药) 或 英国 脱欧 问题 产生了 分歧,那么 这个 分歧 是 什么 原因 产生的 呢? 无论 是 从 电脑 或 人脑的 信息 处理 过程 来看,输出 都与 信息 输入 和 处理 相关。如果 处理 模式 不同,或者 处理 模式 相同,输入的 信息 不同,都会 导致 输出 不同。于是,冲突 就诞生了。这里的 处理 模式 不是 指某种 特定的 算法,而是 指比 特定 算法 更加 普遍 或 抽象的 概念。对于 对于 人脑 而言,看待 世界 是 采用 科学 处理,还是 基督教 神学 处理。世界 是 同一个 世界,采用 科学 处理,自然 得出 或者 认同 达尔文的 evolving theory--人 是 evolving 出来的;采用 基督教 神学 处理,自然 得出 人 是 上帝 创造的。 再者,“中医(药) 是 科学 吗?”,对于 这个 问题,同胞们 分为 彼此 对立的 两派:中医(药) 是 科学 和 “中医(药) 不是 科学”。为什么 对于 同一个 问题,得出 截然相反的 结论?显然,这是 人脑的 思维 模式 差异 导致的。得出 “中医(药) 不是 科学” 结论的 人,其 人脑 思维 模式 是 培根的 实证(experiment) 和 笛卡尔的 演绎(deduce) 思维 模式,这种 思维 模式,就是 西方 思想家 和 科学家 提倡的 思维 模式。得出 “中医(药) 不是 科学” 结论的 人,其 人脑 思维 模式 是 非培根 和 非笛卡尔 思维 模式。如图3 和 图4 所示: 图3 Bacon and Descartes's thinking pattern 图4 No Bacon and Descartes's thinking pattern 显然,如果 不 统一 思维 模式,那么,对于 “中医(药) 是 科学吗?” 这个 问题,将会 长期 存在 两种 截然不同的 观点。 同样,如果 思维 模式 相同 或者 趋同,输入的 信息 差别 不大,那么,人脑得出的 结论,也就是 输出 就会 相同 或 差异 不大。于是,共识 就 形成了。 由此 可见,要想 在 人群 之中,最大 限度 减少 争吵,凝聚 共识,可行的 方法 是:一方面 各种 信息 最大化 共享,另外 一方面 人们 能够 找到 且 接受 一种 共同的 思维 模式(thinking pattern)。不然,争吵、因 争吵 上升到 暴力、因 暴力 上升到 战争,就是 不可 避免的 事情。
个人分类: 教育|1269 次阅读|5 个评论
与王兴民老师争论转基因
热度 9 bioxncai 2016-5-2 22:55
王老师,不好意思啊,你这几天火气大,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好意发了转基因的科普资料,好像很不如你的意,拉黑什么的话都出来了,我决定不在你博文下面说话了,在这里贴出我们的争论。你可以在我这里争论,我绝不拉黑你。 蔡小宁 2016-5-2 21:48 你对国家的态度存在误解,国家不但支持转基因研究,也支持转基因推广。最近农业部专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强调发展转基因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前一段时间稍微慢一点是因为由于某种原因某些团体散布了大量的转基因谣言,造成群众的误解,今后随着科普的深入,推广速度将会逐步加快。 博主回复 (2016-5-2 21:51) :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司长在会上表示,中央对转基因工作要求是明确的,也是一贯的,即研究上要大胆,坚持自主创新;推广上要慎重,做到确保安全;管理上要严格,坚持依法监管。今年中央 1 号文件强调,要 “ 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 ” 。 蔡小宁 2016-5-2 21:56 你所谓的种子安全问题。中国在转基因技术方面也已经申请了大量的专利,并不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现在中国专利申请数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位,这说明只要推动起来中国人不笨,外国人想独占中国市场很难实现。相反强行阻止转基因在中国的推广,只会打击中国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走向相反的方向,那才是帮助外国人占领中国市场的做法。 博主回复 (2016-5-2 21:58) :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司长在会上表示,中央对转基因工作要求是明确的,也是一贯的,即研究上要大胆,坚持自主创新;推广上要慎重,做到确保安全;管理上要严格,坚持依法监管。今年中央 1 号文件强调,要 “ 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 ” 。 蔡小宁 2016-5-2 22:05 所谓转基因技术尚存在争议说法,其实没有反映真实情况,转基因安全性有保障、风险可控、值得推广,已经在主流科学界达成共识,当然有极少数人反对。至今还有人反对相对论,你能说相对论尚存争议,只能锁在抽屉里吗? 博主回复 (2016-5-2 22:13) : 有共识吗?就这科学网里面反对的一点也不少,支持的也不少。 博主回复 (2016-5-2 22:07) : 能提供给我这方面的论文看看吗?谢谢! 博主回复 (2016-5-2 22:06) : 我需要看到动物实验的结果和志愿者实验的报告。 蔡小宁 2016-5-2 22:14 你可知道食品安全性是要经过特定的实验后才能确定的吗?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专门制定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实验准则,各国按照此准则的实验结果得到国际公认,就具有法律效应。绝对不是找几个志愿者来吃了做实验,你说的是外行话。 博主回复 (2016-5-2 22:18) : 那我也没看到实验报告呢,为什么不公布出来。那比一群人咋咋呼呼更有说服力的。 蔡小宁 2016-5-2 22:19 你除了拷贝 “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司长在会上表示,。。。其它话没有看到?一场发布会的关键点是什么你没有弄清楚?这点敏感性都没有,你连国家态度都看不明白,搞政策研究能搞什么啊? 蔡小宁 2016-5-2 22:21 博主回复 (2016-5-2 22:18) :那我也没看到实验报告呢,为什么不公布出来。那比一群人咋咋呼呼更有说服力的。 —— 老兄,有公布的,反对转基因的人有几个人看了,你不是也在问吗?对反对转基因的人只是托词 蔡小宁 2016-5-2 22:25 科学网里都是些什么人,我指的是主流科学界已经达成共识,如果没有与隔壁的大妈达成共识,你觉得科学结论就错了? 博主回复 (2016-5-2 22:30) : 不用激动。去知网和 web of science 下载几篇关于转基因研究的文献读读,都没你那么自信,争议还是蛮多的。尤其长期效应,没有人确信完全安全的,还是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 蔡小宁 2016-5-2 22:38 博主回复 (2016-5-2 22:30) :不用激动。去知网和 webof science 下载几篇关于转基因研究的文献读读,都没你那么自信,争议还是蛮多的。尤其长期效应,没有人确信完全安全的,还是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 —— 你眼界真够宅的,看到几篇论文就以为看到了全部,至今还有几个人反对相对论,你说 “ 争议还是蛮多的 ” ,由于你前篇博文发了狠话,不准在你博文里发支持转基因的资料,否则就拉黑,我怕怕,我不方便贴佐证资料,请谅解。
1509 次阅读|19 个评论
给科学异己贴民科标签是科学混混求生法宝
热度 20 jmluo0922 2015-7-5 23:33
科学混混一般的特征是无知、所以说起话来是无所畏惧的! 混混中的极品甚至是可以否定事实和历史的! 举个例子: 反对量子力学就是“民科”,而且是大民科。 这些混混也太无知了,根本就不知道,量子假设提出时就遭到了当时成名的经典派物理学家的强烈反对和抵制;包括卢瑟福、迈克尔逊和开尔文等等科学大家; 他们也不想想,量子论的缔造者普朗克,将其后半生精力全部用于量子回归经典的研究工作,临终前向上帝忏悔:自己提出的量子破坏了科学! 普朗克为什么要向上帝忏悔?如果他的量子回归经典的工作是失败的,量子作为革命性科学新发现和概念,并且不属于经典理论范畴,他就是开创科学新领域的伟人,有什么罪过需要向上帝忏悔呢! 合理的猜测是:普朗克忏悔只能说明,他的量子回归经典的工作应该取得了成功,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又不能公开,因此只能通过忏悔来求得宽恕。因为在所谓的量子革命过程中,对经典科学思想的破坏,对经典派科学家的伤害是非常严重的,影响至今,波及深远。 关于量子力学的现状和困难,请科学混混牢记以下的内容: “我想我可以相当有把握的说,没有人理解量子力学。” ----后量子时代杰出代表,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理查德·费曼 “假如谁不为量子论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理解量子论” ----量子论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尼尔斯·玻尔 这两句由著名物理学家说出的名言,是对量子力学和物质波解释和理解所面临巨大困难的真实而深刻写照。 ----如果你不懂得这两句话的含义,认为量子力学和量子论已经是十分完善的理论,只能说明你很无知! ----如果你用不完善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理解来反驳别人的质疑,只能说明你无知而无畏!! ----如果你无法正确地应对相关的质疑,而是用(真正的、可恶的)民科对质疑者进行辱骂和人身攻击,这充分表明,你不仅无知无能,而且还无畏无耻!!! 1985年玻尔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拉法讲了句发人深省的话: “我觉得,我们还未得要领,下一代人,他们一旦找到那个要领,就会拍拍脑袋说,他们过去怎么会想不到的呢?” 对喜欢给人贴民科标签的混混,提出如下警示: 据我个人的观察99%是科学界的混混, 因为他们在科学上没有真才实学, 面对相关的科学问题和质疑, 即使在他们认为是民科的科学爱好者面前, 对于科学的理解,表现出的水平时常像“白痴”一样, 因此,“民科”这顶帽子就成为这些混混的法宝, 戴给那些令他们为难和难堪的人的头上, 给他们帖上特定的标签。 “民科”这个贬义用词,本来就是很无聊的, 只有中国科学界中一些无聊的混混, 才将这个无聊的帽子当作万能的“法器”, 用于打击自己的敌人,排除学术异己。
个人分类: 杂谈|5041 次阅读|70 个评论
[转载]国防参考:发展转基因不能拿14亿人当小白鼠
热度 1 蒋高明 2015-5-9 18:34
国防参考:发展转基因不能拿14亿人当小白鼠 2015-05-09 国防参考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摘要 从根本上讲,我们的一切政策最终是由人民群众决定的。转基因问题最终也只能由千千万万“王大妈”们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决定,而不是少数人强行决定,更不是由大洋彼岸的“山姆大叔”来决定。 2013年1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转基因问题他指出:“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社会对转基因技术有争议、有疑虑,这是正常的。”对这个问题,习总书记强调,“一是确保安全,二是要自主创新。也就是说,在研究上要大胆, 国防参考:发展转基因不能拿14亿人当小白鼠 在推广上要慎重。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商业化推广,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技术规程规范进行,稳打稳扎,确保不出闪失,涉及安全的因素都要考虑到。要大胆创新研究,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不能把转基因农产品市场都让外国大公司占领了”。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据此做了专门规定,突出强调了这两条,第一次宣布了我国关于转基因问题的大国策。这些指示和政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全面贯彻,决不能口头赞同,行动抵制,断章取义,选择性解读使用。 积极研究:绝不充当西方转基因跨国公司的分销商和附庸 “在研究上要大胆”,指的是在科技上要自主创新。要加快研究完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可靠安全保障的转基因技术,决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更不能打着研究的旗号,实际上充当西方转基因跨国公司的分销商和附庸。 当前,在国际上已经商业化的植物基因,主要是抗除草剂和抗虫两类,这两类基因的知识产权均被西方发达国家垄断。我国当前从事转基因农作物研究的单位和个人数量不可谓不多,经费不可谓不充裕,但是普遍存在低水平重复,不掌握核心技术而借用外国现有技术的现象,绝大多数只不过就是把这两类基因导入现有作物。 这类活动,甚至称不上严格意义的研究,充其量只能算是低水平的商业扩散。为诱使我们上钩,在研发阶段,西方并不会急于强调知识产权问题,但是一旦大规模商业化,外方必定会公开向我们提出基因专利和知识产权问题,将我们套牢,使我们长期受制于人。 今天跨国公司已经控制了抗虫和抗除草剂两类基因的专利权,每一个研发流程都申请了专利保护,使用者都要支付巨额专利费。再看今天的巴西、阿根廷等国,种植的大豆、玉米完全被跨国公司转基因种子控制,从国家到农民都失去了选择权和话语权。谁控制了种子,谁就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这个国家! 当前外国种植较多的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物种,不仅不能够增加产量,也不能真正减少农药使用量,而且对人类健康存在巨大危害并严重污染环境,因此,绝不应该成为我国农业育种的发展方向。 习总书记指出的“在研究上要大胆”,就是强调要突破对外国已经掌握的所谓基因性状的依赖,要打破现有的抗除草剂、抗虫基因的局限,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条件,根据人民群众的希望,开发出增产基因、环境友好基因、低成本基因、无毒无污染、无危害基因,真正占领当代转基因技术的战略制高点。 这些基因技术的知识产权必须完全掌握在中国自己手里,并且需要经过严格的、全面的安全评估。不仅要彻底摆脱西方转基因跨国公司的纠缠,而且能够远销欧美、俄罗斯、日本市场,成为农业高科技的拳头产品,为国争光。 (转基因食品到底能不能吃?) 确保安全:中国没有任何试错的余地 习总书记强调转基因研究要“确保安全”,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技术规程规范进行,确保不出闪失,涉及安全的因素都要考虑到。这是在转基因技术产业化、商业化方面对我们提出的事关安全底线的刚性要求。 这些要求对当前我国转基因非法种植、非法流通、非法销售、非法聚众“试吃”现象普遍存在的现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 就转基因的安全问题来说,转基因技术问世时间不长,就一般意义上的转基因技术而言,至今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验结果上,全世界科学界都存在巨大的分歧与争议。至今没有任何严肃的科学家敢于打包票,说转基因不存在安全问题。 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最近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制造新型超级生物的基因工程可能造福人类,也可能犯下可怕的错误,“制造出一种病原体来攻击人类或全球生态系统的某个重要部分”,从而导致“世界毁灭”。 正因为转基因技术存在公认的巨大安全风险,所以,世界各国都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制定了极其严格的管理规范,力求把转基因可能的风险控制在最小限度。 至于西方目前极力推销的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虽然西方转基因跨国公司极力辩称没有问题,但已有美、俄、法科学家大量实验证据和南亚、拉美许多国家引进转基因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一再揭示其严重危害性。其中,除草剂中的草甘膦的高致病性、高致毒性、高致癌性已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常识。 对中国来说,目前转基因安全问题突出表现在对西方转基因跨国公司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大量盲目进口和无序扩散上。一个令人痛心的案例就是这几年西方转基因大豆在某些人的密切配合下,向中国大肆低价倾销,已经把中国占优势的传统大豆业摧垮了。中国东北这块肥沃的黑土地,曾经长满了“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现在却是西方转基因大豆恣意横行的天堂。 难道我们还准备前仆后继,再接着把玉米、小麦、大米一个个拱手让人吗?大量盲目进口西方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结果不但导致近年国内各种疾病成倍上升,而且毁了中国传统农业,让西方卷走中国大量资金,使中国的种业逐步落入西方之手,使中国逐步丧失粮食主权,使中国人的脖子一步步捏在西方手里——而这还是假设西方没有任何害人之心的情况下最不坏的结果。如果西方心怀邪念,以转基因为手段,对中国实行生物灭绝战争,那后果更不堪设想。 中国是一个耕地少、人口多的农业大国。13亿人的吃饭问题是天大的问题,13亿人的粮食安全比天大,是国家安全中头等重要的安全,容不得半点闪失。我们不像地广人稀的美国,错了可以重来,中国没有任何试错的余地。其他问题错了,有的还可以设法弥补,唯独13亿人的吃饭问题,一旦出了差错,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往轻了说危及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定,往重了说危及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那么,抓转基因技术究竟应由谁来“确保安全”?显然,应由国家安全委员会牵头统筹,成立跨部门的权威机构和真正脱离利益集团的专家委员会来具体经管此事,任何一个具体工作部门都是无法单独挑起这副重担的。 严格监管:决不许拿国家法律法规当儿戏 依法从严管理转基因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欧洲绝大部分国家对转基因采取了坚决抵制的态度。2005年瑞士举行全民公决,通过了禁止种植转基因农作物和禁止进口转基因动物的提案。 今年1月13日,欧洲议会全体会议通过法令,允许欧盟成员国在本国限制和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从而结束了在这一问题上的争论。 为保证种子安全,俄罗斯政府严格禁止外国染指俄种子、种禽和种畜,禁止国家资金进入转基因领域。日本虽为美国的盟国,但至今不允许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出于日美关系考虑,日本每年从美国进口一定数量的转基因产品,但日本严格实行《转基因食品标识法》,严格管理。美国作为种植与出口转基因的大国,迄今对于自己的主粮小麦也不敢进行商业化种植。 本来我国对转基因的管理有明确规定,例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明文规定,未经审核批准,转基因作物不能随便种植、流通、销售;任何人都不得任意散播转基因作物及含其成分的加工食品,任何私自赠送、扩散、宣传转基因大米的行为都是非法行为。 但是,在我国转基因研发过程中,不遵守安全规程,导致转基因物种扩散、流失、污染环境的案例比比皆是、触目惊心。根据官方正式确认,我国目前只批准了转基因棉花和转基因木瓜的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水稻仅批准在有限范围内试验性种植。但目前转基因水稻早已在全国泛滥成灾。 据央视记者在湖北省武汉市市场的实地调查,随机购买5袋大米,竟然有3袋是转基因大米。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南方有8个省市的超市违规销售转基因大米;转基因水稻销售渠道遍布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湖南、河南、浙江等地。近年来我国出口欧盟国家的大米及米制品,竟有184批次因含转基因成分而被退回。 全国有60个单位的361个转基因项目在海南地区繁殖,涉及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甘蔗、木薯、高粱、花生等。虽然有关部门表示要严加管理,口口声声说对非法滥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但行动上对非法滥种却听之任之,对转基因作物大面积“滥种”的事实以所谓“个别人,个别现象”极力否认。 负责转基因安全评估的机构,很长一段时期,其成员多数都从事转基因技术研发和商业化,是典型的“运动员”兼任“裁判员”。如此监管,其安全性显然无法让人放心。 既然转基因水稻只是试验性种植,在没有获得国家正式批准之前,任何市场化、商业化炒作都是非法的。 然而,2015年2月8日“两会”前夕,某些利益集团组织策划在西安、杭州、济南、温州、海口等22个城市集会,上演街头品尝转基因大米的闹剧。转基因水稻研发单位以华中农业大学为集会提供转基因Bt63大米。这是继2013年7月、2014年8月之后又一次有计划地在全国范围内非法举行试吃转基因大米集会,直击中国法治底线。 非法试吃的实质是视国家法律法规为儿戏,诱迫群众(包括未成年儿童)进食未经上市许可的转基因大米,误导社会舆论和搅乱公众思想,严重扰乱国家食品安全管理,严重威胁国人食品安全,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然而有关部门竟以赞赏的口吻称,这些活动只是集会者自发地“表达自己对该科研成果食用安全性的信心”。 科学普及:立足真相,不能当西方转基因公司的代言人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一节中要求,“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 科普教育,需要全面、客观介绍相关知识和信息,科普教育,尤其要实事求是,立足真相。决不是掩盖真相,充当西方转基因公司的广告代言人。 科学教育不能夸大其词,更不能强词夺理。转基因作物中的草甘膦是公认的严重有毒、致癌成分,在转基因作物中的含量超过安全标准的千百倍,然而转基因利益集团主导的所谓科普却刻意宣传草甘膦“属于微毒或低毒”,掩盖真相,欺骗世人。 科普教育决不是以身试法,用纠集不明真相的人群闹事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近年,转基因利益集团一再上演“试吃”非法转基因食品的闹剧,事实上,这种“试吃”的街头表演剧对证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毫无价值,毫无科学性可言,严重败坏了科学普及的声誉。 按照正常逻辑,“院士”通常被认为是科技界的“精英”,本应全身心搞研究,拿出经得起检验的科研成果,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但有些转基因“院士”无心研究,却热衷于办公司,与资本、权力结盟,其行动早已超出了科学范畴。 有关部门一方面极不情愿在转基因食品上依法标识“转基因”字样,即使被迫标识,也尽可能用几乎看不见的字号,让人不易发现,以便冒充非转基因食品,欺骗消费者;另一方面却无端指责标识“非转基因”是“误导”,是“非公平竞争”。这真是倒打一耙,强词夺理。 既然目前国内除了棉花和木瓜外,没有任何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并无其他转基因作物上市,所谓“非公平竞争”从何谈起?谁和谁在竞争?老百姓选购中国的非转基因食用油,而拒绝进口转基因大豆油,这到底应该责怪谁?有些人赤裸裸地为外国转基因公司叫屈,是不是太性急了一点?退一步讲,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只有同台亮明正身,让老百姓来选择,才是真正的公平竞争。 科普不是诡辩,科普也不是说大话、空话、假话。科普要用科学的实验数据说服人。凡是从国外引进转基因产品,都要经过我们自己的严格实验检验,不能别人说啥就是啥。不能把西方转基因跨国公司的公关材料拿来当作科普的唯一依据。对西方转基因跨国公司提出的所谓“实质性等同”理论在未得到实践的充分检验前决不应轻信与盲从。无论是好是坏,都要用科学实验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让老百姓了解真相。老百姓有眼睛,会比较,会鉴别。 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从2014年3月1日起,全省食品经营者设置专柜摆放和销售转基因食品,并设置明显提示牌。目前,甘肃省部分食品销售企业已经开始执行这一要求。 信息公开:形成开放的、公平的转基因问题研讨环境 由于转基因作物的生产和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关系到13亿人的安全和健康以及子孙后代的福祉,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危和可持续发展,在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必须形成一个充分民主和集思广益的空间,让各种意见充分发表,而不能压制反映转基因食品问题的不同声音。 有关部门动用公权力,要求新闻媒体“不能给反对转基因的声音提供阵地”,不许发表探讨转基因问题和风险的文章,只许说转基因好,不许说转基因的任何问题,不准向中央反映转基因的风险,对揭示转基因作物造成危害的作者进行威胁和谩骂,对记者及各种调查人员封锁信息,这是极不正常的。 中国的转基因问题涉及13亿人,信息越透明,大家越放心。越是神神秘秘、遮遮捂捂,大家越猜疑。孟山都公司向中国出口转基因产品,出具的草甘膦毒理学实验报告是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的基础性、关键性文件,如果光明正大,是不怕见人的。 中国公民要求公布转基因草甘膦毒理学实验报告,是完全合理的。听从西方转基因公司的旨意,以所谓保护转基因公司“重要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为由予以拒绝,恰恰说明有些人心里有鬼,构成了对中央的欺骗和对群众的愚弄。 有人声称,转基因问题不能听“隔壁王大妈”的,只能由“科学家群体”说了算。这种说法不仅把科学家与老百姓对立起来,也忘记了我们执政的根本目的。 我们党的一切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只有一个,就是人民群众,就是为全体人民谋福祉,而不是为了任何其他人的利益。转基因也不例外。 转基因在实验室是科学技术问题,走出实验室就不是单纯的科技问题,而是社会问题。社会大众人人都有发言权。即使转基因没有任何问题,我们也要真诚地采取对人民负责任的态度,采取讨论的态度,虚心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而不是以势压人,以权压人,强迫老百姓接受。 “真理越辩越明”。如果真理在手,如果真正是对国家和民众负责任,就不应该害怕和阻止不同声音的发出、不同意见的讨论。如果真理在手,就应该相信真理迟早会说服群众,群众自然会通情达理地接受。在如此重大的关系国家前途和13亿人命运的问题上,不能任由少数人垄断言路,不应让部门利益和商业利益超越国家利益,更不能让利益集团的声音盖过了良知的声音和自然界发出的警号。 不让人讲话,是心虚的表现。越不让人讲话,人民越发怀疑里面有猫腻,政策阻力就越大。从根本上讲,我们的一切政策最终是由人民群众决定的。转基因问题最终也只能由千千万万“王大妈”们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决定,而不是少数人强行决定,更不是由大洋彼岸的“山姆大叔”来决定。科学家们的任务就是为人民负责,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可信的科学依据,而没有藐视与取代人民群众的权利。 (作者:国家安全政策研究委 员会资深专家 祁卫民)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330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SFN学术论战实录(1)氢原子电磁辐射与稳定态(II)
jmluo0922 2015-5-7 16:46
Jeremy0922 Jeremy0922 Quark Senior Members 171 posts Location China Posted 28 April 2010 - 08:50 AM Please tell me which journals will publish my manuscript? 0 Trust Science. Think independently Back to top #22 swansont swansont Shaken, not stirred Moderators 29,430 posts Location Washington DC region Posted 30 April 2010 - 04:07 PM None of the reputable ones. You might try Galilean Electrodynamics. 0 Minutus cantorum, minutus balorum, minutus carborata descendum pantorum To shake my vodka martini, click the up arrow ^ I am not a minimum-wage government shill. Forget it, Jake — it's Crackpottown. My SFN blog: Swans on Tea Back to top #23 Jeremy0922 Jeremy0922 Quark Senior Members 171 posts Location China Posted 5 November 2010 - 02:52 AM None of the reputable ones. You might try Galilean Electrodynamics. After view the discussion on SFN, the editor of Galilean Electrodynamics (GED) think my work is good one, and accept my submission. I think GED provide us an opportunity to share our work, and respect the editors. Edited by Jeremy0922, 5 November 2010 - 05:40 AM. 0 Trust Science. Think independently Back to top #24 Jeremy0922 Jeremy0922 Quark Senior Members 171 posts Location China Posted 11 March 2011 - 04:22 AM GED will publish my paper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and stability of the Hydrogen Atom in2012, the preprint of my paper is linked for read. If you are going to propagate this information to any third party, Please contact with GED . Edited by Jeremy0922, 11 March 2011 - 04:24 AM. 0 Trust Science. Think independently Back to top #25 xiaojun xiaojun Meson Senior Members 51 posts Posted 22 July 2014 - 08:52 PM According to my understanding, in a hydrogen atom,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s independent of the electro motion state, and the energy levels of the hydrogen atom on. 0 Back to top #26 Jeremy0922 Jeremy0922 Quark Senior Members 171 posts Location China Posted 23 July 2014 - 02:16 AM According to my understanding, in a hydrogen atom,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s independent of the electro motion state, and the energy levels of the hydrogen atom on. At the ground state, whether the electron produces radiation? Edited by Jeremy0922, 23 July 2014 - 02:16 AM. 0 Trust Science. Think independently Back to top #27 xiaojun xiaojun Meson Senior Members 51 posts Posted 23 July 2014 - 03:19 AM At the ground state, whether the electron produces radiation? Electron acceleration with a radiation, it and the electron in hydrogen atom jumps between radiation produced differentiated 0 Back to top #28 Jeremy0922 Jeremy0922 Quark Senior Members 171 posts Location China Posted 23 July 2014 - 03:37 AM Electron acceleration with a radiation, it and the electron in hydrogen atom jumps between radiation produced differentiated How do we understand the ground state of the H atom is steady? 0 Trust Science. Think independently Back to top #29 Sensei Sensei Primate Senior Members 1,594 posts Posted 23 July 2014 - 03:47 AM At the ground state, whether the electron produces radiation? It would violate conservation of energy, if electron would forever emit photons. It would means that electron has infinite amount of energy (which is obviously not true). 0 How To Calculate Decay Energy Of Radioactive Isotope Chemistry Lab Guru application (turn Full HD mode). Back to top #30 Jeremy0922 Jeremy0922 Quark Senior Members 171 posts Location China Posted 23 July 2014 - 04:09 AM It would violate conservation of energy, if electron would forever emit photons. It would means that electron has infinite amount of energy (which is obviously not true). Yes, this problem has not be solved by present theories, so we must consider the interactions among radiations and charged particles in H atom for proving there is a steady state. 0 Trust Science. Think independently Back to top #31 Sensei Sensei Primate Senior Members 1,594 posts Posted 23 July 2014 - 04:58 AM Yes, this problem has not be solved by present theories, so we must consider the interactions among radiations and charged particles in H atom for proving there is a steady state. You turned mine answer upside down... 0 How To Calculate Decay Energy Of Radioactive Isotope Chemistry Lab Guru application (turn Full HD mode). Back to top #32 xiaojun xiaojun Meson Senior Members 51 posts Posted 23 July 2014 - 05:12 AM It would violate conservation of energy, if electron would forever emit photons. It would means that electron has infinite amount of energy (which is obviously not true). Electronic energy released no larger than the electron carries energy Yes, this problem has not be solved by present theories, so we must consider the interactions among radiations and charged particles in H atom for proving there is a steady state. I don't know what you write, but according to some words to express my personal opinion, it may also produce some misunderstanding解 0 Back to top #33 Jeremy0922 Jeremy0922 Quark Senior Members 171 posts Location China Posted 23 July 2014 - 07:14 AM I don't know what you write, but according to some words to express my personal opinion, it may also produce some misunderstanding解 OK, you could uderstand my opnion from my paper and posts 0 Trust Science. Think independently Back to top #34 Strange Strange Scientist Senior Members 4,679 posts Location 他国 Posted 23 July 2014 - 07:42 AM Yes, this problem has not be solved by present theories. Not true. This is yet another bit of evidence for the quantum model that you are simply dismissing because it contradicts your personal belief. 0 Back to top #35 Jeremy0922 Jeremy0922 Quark Senior Members 171 posts Location China Posted 23 July 2014 - 08:04 AM Not true. This is yet another bit of evidence for the quantum model that you are simply dismissing because it contradicts your personal belief. Please tell me how to explain there is a ground state of H atom by QM. 0 Trust Science. Think independently Back to top #36 Strange Strange Scientist Senior Members 4,679 posts Location 他国 Posted 23 July 2014 - 08:30 AM Please tell me how to explain there is a ground state of H atom by QM. You mean you don't understand the theory that you claim is wrong? How can you say it is wrong, if you don't understand it? 0 Back to top #37 Jeremy0922 Jeremy0922 Quark Senior Members 171 posts Location China Posted 23 July 2014 - 09:05 AM You mean you don't understand the theory that you claim is wrong? How can you say it is wrong, if you don't understand it? Don't misunderstand my question, Please explain the ground state of H atom by QM. 0 Trust Science. Think independently Back to top #38 Strange Strange Scientist Senior Members 4,679 posts Location 他国 Posted 23 July 2014 - 09:16 AM Don't misunderstand my question, Please explain the ground state of H atom by QM. Maybe you should post a question in the physics section of the forum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learning something about physics. Edited by Strange, 23 July 2014 - 09:16 AM. 0 Back to top #39 Jeremy0922 Jeremy0922 Quark Senior Members 171 posts Location China Posted 23 July 2014 - 09:28 AM Maybe you should post a question in the physics section of the forum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learning something about physics. That means you can not explain! 0 Trust Science. Think independently Back to top #40 Strange Strange Scientist Senior Members 4,679 posts Location 他国 Posted 23 July 2014 - 09:44 AM That means you can not explain! It certainly means I cannot explain. But I am quite sure there are people here who can. Which is why I suggest you ask in the appropriate section of the forum (in the unlikely event that you are interested in learning).
个人分类: 物质结构|2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SFN学术论战实录(1)氢原子电磁辐射与稳定态(I)
jmluo0922 2015-5-7 16:44
如果能打开,将访问原始链接: http://www.scienceforums.net/topic/44948-electromagnetic-radiation-and-steady-state-of-hydrogen-atom/page-7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and steady state of hydrogen atom Started by Jeremy0922 , Jan 27, 2010 Posted 27 January 2010 - 10:26 AM Recently, I have finished a manuscrip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and steady state of hydrogen atom(see attachment file), which is about the electromanetic phenomena of two moving charged particles in hydrogen atom by means of classical electromagnetics. The present understanding abou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moving charged particle according to classical electrodynamics is incorrect, and lead the solution of radiation reaction from it run away and conflict with causality. The stability of hydrogen atom should be recognized in terms of classical electromagnetic theor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s produced by acceleration of the moving charged particle, but the acceleration of it is not enough to describe the radiation of moving charged particle. In hydrogen atom, the magnetic interaction of two moving charged particles is determined by vector product of the two velocities of them, and the rate of the change of the magnetic forces on two charged particles are same in magnitude and in opposite direction of their motion. According to the classical electromagnetic theory, the induced electric field is proportional to the rate of change of magnetic field. Then, it is not difficult to get that the radiation reaction on a charged particle could be described by the rate of change of magnetic force. Therefore, the radiation of charged particle is related the rate of vector product of velocities of the two moving charged particles in hydrogen atom, and the intensities of the induced electric fields of the two charged particles are same in magnitude. A new conception – pinch effect of induced field was induced to describe the interaction of induced electric field and induced magnetic field by the conception “pinch effect of plasma”. By this new conception, the propag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radiation will be flexed and concentrated in a narrow spac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frequency of orbit for moving charged particles in hydrogen atom. Based on the new understanding above, the present manuscript the spontaneous radiation of the two charged particles system was analyzed, and proved that the hydrogen atom has a natural steady electromagnetic structure which is called ground state of hydrogen atom. Finally, the resonant equation of ground circular orbit had been investigated by mean of standing wave equation. Meanwhile, Schrdinger equation and Planck quantum had been deduced from the resonant equation logically and causally. Thereby, I believe Schrdinger equation could be explained as the standing wave expression of modal response of ground orbit of hydrogen atom. Attached Files 091117.pdf 96.38KB 471 downloads Edited by Jeremy0922, 27 January 2010 - 12:51 PM. typing error Jeremy0922 Quark Senior Members 171 posts Location China Posted 2 March 2010 - 07:53 AM According to classical electrodynamic theory, for a non-relativistic moving charged particle, the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s only related to its acceleration vector, then a direct deduction could be obtained as follow: The radiation reaction should be only related to the acceleration vector of the charged particle. Because the motion of the charged particle might be arbitrary, and then the angle of the velocity and the acceleration should be discretional degree. That is the angle of the radiation reaction and the velocity could be a sharp angle, or be an obtuse angle. Bause the power of radiation reaction equals to the scalar product of the velocity and radiation reaction, thereby, the work of radiation reaction could be positive value, or be negative value. Clearly, this result is unsatisfied to the law of energy conservation. The question: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by moving charged particle is really determined by acceleration, or not? swansont Shaken, not stirred Moderators 29,430 posts Location Washington DC region Posted 2 March 2010 - 12:01 PM What's the angular momentum of the system in the ground state in your model? 0 Minutus cantorum, minutus balorum, minutus carborata descendum pantorum To shake my vodka martini, click the up arrow ^ I am not a minimum-wage government shill. Forget it, Jake — it's Crackpottown. My SFN blog: Swans on Tea Back to top #4 Bob_for_short Bob_for_short Atom Senior Members 344 posts Location Grenoble, FRANCE Posted 2 March 2010 - 04:07 PM Jeremy0922 said The question: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by moving charged particle is really determined by acceleration, or not? Yes, it is, at least in CED. As you porobably know, the radiation is a part of the total electromagnetic field created by a charge. This part is relatively small at short distances (1/R 1/R^2, R 1) but becomes the only carrying away the field energy-momentum at remote distances (1/R 1/R^2, R 1). Concerning the radiative friction term in the particle equation, the only reasonable expression in CED is that of jerk in the perturbation theory. Your reasoning about acceletarion is wrong. An additional acceleration term in the particle equation changes the particle mass. With a heavier mass the actual particle acceleration becomes smaller. But this approach fails: it does not fit experiments. See http://arxiv.org/abs/0811.4416 . Edited by Bob_for_short, 2 March 2010 - 04:53 PM. 0 Vladimir Kalitvianski Back to top #5 Jeremy0922 Jeremy0922 Quark Senior Members 171 posts Location China Posted 2 March 2010 - 04:18 PM The sum of the angular momentums of two particles referred to their center of mass, because the two particles are moving along their circular orbits around the center of mass on the same plane with the same frequency. 0 Back to top #6 swansont swansont Shaken, not stirred Moderators 29,430 posts Location Washington DC region Posted 2 March 2010 - 04:46 PM Jeremy0922 said The sum of the angular momentums of two particles referred to their center of mass, because the two particles are moving along their circular orbits around the center of mass on the same plane with the same frequency. That would be a problem, since the angular momentum of the Hydrogen ground state is zero. If you re going to present something that looks like the Bohr model, you need to address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Bohr model. 0 Minutus cantorum, minutus balorum, minutus carborata descendum pantorum To shake my vodka martini, click the up arrow ^ I am not a minimum-wage government shill. Forget it, Jake — it's Crackpottown. My SFN blog: Swans on Tea Back to top #7 Jeremy0922 Jeremy0922 Quark Senior Members 171 posts Location China Posted 3 March 2010 - 08:46 AM Swansont, Thank you very much! The model of hydrogen atom in my manuscript is similar to Bohr's, but not same. 1. By means of classical electromagnetics,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re is a natural steady state that is ground state for hydrogen atom. 2. Linear spectrum from hydrogen atom could be explained as effect produced by resonant vibration (modal response) of the ground orbit. 3. Factually, there are several mathematical tools could be selected to treat the electron orbit and resonance of ground state of hydrogen atom. The circular orbit of electron for ground state could be treated with standing wave equation, and the orbit parameters and other physical quantities of groud state and resonant state could be gotten by solution of the Standing wave equation. So, standing wave equation does not describe the real motion of the electron in hydrogen atom . 4.Schrodinger equation of steady state of hydrogen atom was deduced from the standing wave equation of ground circular orbit of electron by mathematical treatment. The mathematical condition required is that the ground circular orbit of electron is selected as reference to describe other resonant orbits, and then the parameters and physical quantities of resonant orbits could be described with that of ground orbit and integral number. Meanwhile, the relation E=hv (Planck quantum) was deduced. By my point, the quantum number from Schrodinger equation of hydrogen atom such as n, l, is related to orbital shape comparing to ground circular orbit. Is the interpretation right? 0 Back to top #8 Jeremy0922 Jeremy0922 Quark Senior Members 171 posts Location China Posted 3 March 2010 - 08:56 AM My question is for non-relativistic motion of charged particle. 0 Back to top #9 swansont swansont Shaken, not stirred Moderators 29,430 posts Location Washington DC region Posted 3 March 2010 - 09:45 AM The Schrdinger equation predicts a circularly symmetric probability of finding the electron, but does not predict a circular orbit. And it correctly predicts angular momentum of zero. Any model that has a classical orbit is going to be wrong, because it will contradict this. 0 Minutus cantorum, minutus balorum, minutus carborata descendum pantorum To shake my vodka martini, click the up arrow ^ I am not a minimum-wage government shill. Forget it, Jake — it's Crackpottown. My SFN blog: Swans on Tea Back to top #10 Jeremy0922 Jeremy0922 Quark Senior Members 171 posts Location China Posted 3 March 2010 - 10:13 AM Of course you are right, if 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 satisfies to science principle, that is logic and causality. The aim of the manuscript is to provide an other inpterpretation about the consequences from Schrodinger equation based on classical theory and conception which the great M.Planck hoped Edited by Jeremy0922, 3 March 2010 - 10:18 AM. modification 0 Back to top #11 swansont swansont Shaken, not stirred Moderators 29,430 posts Location Washington DC region Posted 3 March 2010 - 10:34 AM The interpretation is rejected if it predicts things not borne out by experiment . 0 Minutus cantorum, minutus balorum, minutus carborata descendum pantorum To shake my vodka martini, click the up arrow ^ I am not a minimum-wage government shill. Forget it, Jake — it's Crackpottown. My SFN blog: Swans on Tea Back to top #12 Jeremy0922 Jeremy0922 Quark Senior Members 171 posts Location China Posted 4 March 2010 - 03:04 AM OK, that is true. Hydrogen atom is a two-particle system, including a nucleus (proton) and an electron. If we accept pure probability interpretation about wave function, and the two particles obey it. There probably is not a steady center of the atom, and it is impossible to get a center field model to describe the motion of the electron of hygrogen atom. I think that is a serious problem for pure probability interpretation, and make me try to find a new idea. 0 Back to top #13 Jeremy0922 Jeremy0922 Quark Senior Members 171 posts Location China Posted 12 March 2010 - 07:48 AM If the motions of the electron and proton are controlled by probablity wave, is there a steady hydrogen atom. So, I trust M. Planck is right. Edited by Jeremy0922, 12 March 2010 - 07:57 AM. adding point 0 Back to top #14 swansont swansont Shaken, not stirred Moderators 29,430 posts Location Washington DC region Posted 12 March 2010 - 10:27 AM Described by a probability wave. Not controlled by it. 0 Minutus cantorum, minutus balorum, minutus carborata descendum pantorum To shake my vodka martini, click the up arrow ^ I am not a minimum-wage government shill. Forget it, Jake — it's Crackpottown. My SFN blog: Swans on Tea Back to top #15 Jeremy0922 Jeremy0922 Quark Senior Members 171 posts Location China Posted 12 March 2010 - 04:21 PM Sorry,the motion of the electron is controlled by the center field caused by the proton according to current model of hydrogen atom. But this field is not steady if we accept probability wave to describe the motion of the proton. So, it is difficult to get steady model of hydrogen atom from probability wave interpretation, isn't it? Edited by Jeremy0922, 12 March 2010 - 04:47 PM. modify 0 Back to top #16 swansont swansont Shaken, not stirred Moderators 29,430 posts Location Washington DC region Posted 12 March 2010 - 04:46 PM Depends on what you mean by steady. The energy and angular momentum are quantized. The location of the electron is not. But then, that's neither surprising nor an issue that's solved by a classical approach. We know that the electron will exhibit wave behavior from independent experiments of diffraction and interference. The Bohr orbit for n=1 has an angular momentum of hbar, so the deBroglie wavelength of the electron is of order the Bohr radius. You can't localize the electron with a classical solution, either. A solution that gets the angular momentum wrong is wrong. Period. No further discussion necessary. 0 Minutus cantorum, minutus balorum, minutus carborata descendum pantorum To shake my vodka martini, click the up arrow ^ I am not a minimum-wage government shill. Forget it, Jake — it's Crackpottown. My SFN blog: Swans on Tea Back to top #17 Jeremy0922 Jeremy0922 Quark Senior Members 171 posts Location China Posted 13 March 2010 - 08:19 AM I agree and respect your decision. But I want to give my idea about the questions above. The frame selected fo describe hydrogen atom should be steady to lab frame. Any science theory is never self-contradictory. The main success of quantum mechanics owes to the outstanding consequences from Schrdinger equation about some structure properties of atom and molecule. Schrdinger equation express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some physical quantitiies while the structure is changing, that is Schrdinger equation is a condition equation about structure change. If resonance is able to change the structure of atom and molecule, then standing wave function from resonance should be equivalent to Schrdinger equation. To solve the standing wave, some physical quantities such as the frequencies of natural vibration and high term vibration will be obtained, while unmeaning results will be obtained too. The reservation of mathematical results is determined by physical phenomena. 0 Back to top #18 swansont swansont Shaken, not stirred Moderators 29,430 posts Location Washington DC region Posted 13 March 2010 - 10:30 AM Jeremy0922 said The frame selected fo describe hydrogen atom should be steady to lab frame. What do you mean by this? How does QM fail to do it? 0 Minutus cantorum, minutus balorum, minutus carborata descendum pantorum To shake my vodka martini, click the up arrow ^ I am not a minimum-wage government shill. Forget it, Jake — it's Crackpottown. My SFN blog: Swans on Tea Back to top #19 Jeremy0922 Jeremy0922 Quark Senior Members 171 posts Location China Posted 14 March 2010 - 03:05 AM The model of hydrogen atom that the electron moves in the center field produced by prot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by pure classical theory, and the reduced mass of electron must be introduced to correct the result. With QM, we accept and select this model of hydrogen atom which is belong to pure classic conception, to build Schrdinger equation of it, and then deny the classical motion of the electron. I think that is self-contradictory. Since we have the perfect description of QM about the motion of particle, the model of hydrogen atom could be build with it. Why don't we build the model of hydrogen atom independently by QM? Merged post follows: Consecutive posts merged Edited by Jeremy0922, 14 March 2010 - 05:15 AM. modification 0 Back to top #20 Jeremy0922 Jeremy0922 Quark Senior Members 171 posts Location China Posted 9 April 2010 - 09:11 AM Continuous thread Why don't we build the model of hydrogen atom independently by QM? http://www.sciencefo...ead.php?t=49857
个人分类: 物质结构|24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戎可老师理性争论转基因
热度 2 bioxncai 2015-4-19 14:30
对于转基因,东北林业大学的戎可老师有不同看法,我认为这不是什么问题,完全可以交流,但是不宜采用过激的做法。 前几天,戎可老师发了一篇博文反对编辑置顶一篇支持转基因科普的博文,我本想在他博文下写个评论,结果发现无法评论,原来戎可老师已经毫无征兆地将我拉黑。回想起来,在其博文里我并没有与戎博主发生过激烈争论,更没有骂过戎可老师一句,而且这一段时间双方甚至没有进行过交流,实在想不起来何时得罪过戎可老师你啊。刚刚看到戎可老师的一篇新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9438-883521.html ,提醒我可能是因为对转基因的观点不同所致,我在那篇置顶博文里表示了对转基因的支持大概也激怒了戎可老师。据报道,曾经有几个学生殴打另外一个学生,殴打的理由仅仅是因为看不顺眼对方,荒唐吧?戎可老师千万不要效仿,因为这样发展下去很可怕的,试想一个喜怒无常的人,周围的人害怕不?胆小的敬而远之,胆大的专门挑恭维话跟你说,这样对你有啥好处? 看了戎可老师的这篇新博文,感觉你反对转基因没有提出什么靠谱的理由啊?你不是硕士生导师么?而且还看到你发招生广告要考生报考你的研究生。咱们做研究的,讲到科学问题要有科学根据,不能想当然,更不能情绪化,不要将你的学生吓坏了。 关于转基因食品,在批准之前都要进行食用安全性评估和环境安全性评估,只有这两方面都符合要求了,才被允许上市。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国家批准了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放心吃。 你担心的环境释放问题,已经包括在环境安全性评估里面了,环境释放方面当然是很低的风险了,否则专家们和有关部门是不可能放行的。 至于《基因农业网》的层次问题,你有所误解。该网站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作物学会、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和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等5家专业学会提供支持,这5家专业学会可都是正规学会,所以网站的层次是很高的,在转基因问题上发表的观点也是权威的。当然,我并不是说网站上的文章就没有任何一点错误,如果没有一点错误那就是神仙了。作为一位硕士生导师,对此应该有一个理性的判断。 此外,不要搞学历歧视,你博士学历固然值得高兴,但不要歧视硕士、学士学历的人,否则你岂不是歧视了你那位本科学历的疯子师兄? 真心欢迎与戎可老师交流,建议你解除对我的禁言,这样交流起来方便。我从来没有想过拉黑你,以后也不会拉黑你,你可以很方便地在我的博客发表你的观点。
1365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网博主争论不应该问出身
热度 41 lin602 2015-4-18 22:35
科学网上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博主之间争论,过会就从内容转到人身,再转到出身。什么学校毕业的,拿到那国文凭,现在是什么职称,在什么学校或单位工作,发表过什么文章,英文如何等等。 转而转到一流、二流、三流学校等。 这其实是一个人非常不自信的表现。 想想,写博文与学历无关,不是学历高学位高的人就智慧! 各人的学历与职称,是指你所从事的本专业的学术水平的体现,与博文内容无关!我们学化学的,对社会问题就一定比低学历的同仁清楚? 我打个比方,我们学化学的教授,你敢给病人动小手术吗?这是二个专业技能呀。 科学网上写博文又不是争论某个专业的学术问题,这与现学历、现工作单位,一流二流三流学校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到奥运会一百米跑道上,没有什么博士、硕士、教授、院士,只有谁先第一个跑过终点。 刘翔跨栏很厉害,你让他打乒乓球他就完完了,让他下国际象棋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吗? 科学网上写博文,我认为,没有什么学历,没有什么职称,更没有什么一流二流三流。许多高学历高职称的人,说的话不缺‘二五’。 科学网就是争你博文的观点,谁是谁非,我觉得这么多科学网博主,会给予评价的。而且各人口味不一样,所以各位博主有做出自己喜欢谁的决定。 我认为,一个好的博主,有自信就事论是,有自信不用马甲去攻击其他人。英雄有个特征:死不改名,光明磊落。 科学网上经常出现从内容争论转而攻击人,再翻出身,这是不自信的表现。 这不是指某个人,而是指一种现象,这种现象还不是个别的。
5081 次阅读|58 个评论
面对气候变暖应做无悔选择
热度 11 xuxfyuwp 2015-4-14 20:40
  前不久在一次科技期刊的审稿会上,有篇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文章引起了编委们的关注,文章来自国外,对气候变化持完全否定意见,不承认目前存在气候变暖问题。为了能以适当的方式回应,专家们用了较多时间讨论。   到底该如何看待气候变化这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外的总体意见应该说是基本一致的,但也确实存在着争议,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治、经济等领域,都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该如何对待这些争议,在存在争议的情况下又该如何采取恰当的行动,是值得探讨的。   讨论中,丑纪范院士最后发表的一段话,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丑院士谈到,为了研判气候变化问题,他曾与相关专家讨论过,有些问题确实还很难说搞清楚了。为此,前些年他曾专门向资深气象学家叶笃正院士请教过,问他怎么看。叶先生当时谈了三点意见,应该说很到位,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叶先生的意见是:全球气候变暖是事实,用不着过多争论,如不是做专门研究,不必去细抠那些变化曲线上的具体数字,有些预测模式也未必可靠,仅凭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感觉,依据可以看到的事实,如持续出现的暖冬,冰川大面积退缩、融化等,就可以做出判定;   变暖原因有可能是人为造成的,工业化过程中向大气排放了那么多温室气体,怎么会没有影响呢?但是否完全归结为人类影响,人类影响的因素占比有多大,存在着不确定性,历史上也出现过气温升高的阶段,有些事实我们可能并没有观测到,机理也尚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是该如何行动。既然存在气候变暖是人类活动影响的可能,我们就应该负责任地去应对,采取必要的措施,做出无悔的选择。如果将来有人证明变暖主要不是人类影响的,我们采取减排措施,改善了能源结构,调整了产业布局,优化了发展模式,即便付出了一定代价,也不算错。若确实是人类的问题,我们现在不作为,出现了难以挽回的后果,则后悔都来不及。   这几条意见表达很清晰,并不高深,属于简单道理,但点出了处理气候变化问题的合理选择。既然气候变化对人类和地球环境的未来存在长远的不利影响,我们掌握了变暖的事实,虽然对其原因尚不能完全确定,总要做出行动的选择。该怎样选择?考虑到目前科学界的主流意见,也关注到不同看法的存在,结论是要积极应对,宁可信其有,对未来负责,将来不后悔。“无悔”是点睛之笔,以简驭繁,体现了科学大家思考问题的智慧和负责的精神。 《人民日报》 2015-04-11
个人分类: 文章|4083 次阅读|15 个评论
无法提升有意“作伪”的人
热度 19 xuxfyuwp 2015-4-8 21:44
在2015年3月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秦大河院士谈到目前我国国民素质偏低的问题,“2005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只有1.6%,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各部门共同努力,取得了不小的进步,2010年达到了3.27%,预计2015年将超过5%的目标。但是,这个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秦院士举了一些因科学素质不高而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建设发展的例子,“近年来,在我国面临PX大量进口的前提下,一些地方在PX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公众坚信‘PX剧毒’和其他原因,连续引起多起大规模群体事件,陷入‘一闹就停’的尴尬局面,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核电站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等,都面临类似的局面。再比如,2011年日本发生9.0级地震引发核泄漏事故,中国竟然掀起了一场令人咋舌的抢购食盐风波。” 科学普及不够,科学素质不高,确实影响民众对一些基本常识的认识和理解,并常会引发某些非理性行为,使个人生活质量降低,也会对公共事务造成影响。但若具体分析,用心思考一下那些与科学问题相关的事件,会发现影响到事态难以把控的因素并非单纯是科学知识的欠缺,或者说科学因素并非总是占有主导地位,往往是可以理性探讨的问题总是偏离正常轨道,因参与者背离了科学精神和辩论议题的规则,使争议陷入到与科学不相关的政治、经济利益,或个人名利、恩怨,甚至是意识形态的分歧之中。 无论是有关雾霾的争论,还是转基因利弊、中医药疗效等问题,尽管不少科学家试图从科学角度进行分析、解读和论辩,但由于非科学因素的强势介入,使科学理性的探讨常常无法正常进行,争辩者不肯耐心倾听不同的意见,不愿承认自己的观点有偏差,不善于运用符合逻辑的分析推理,不是以追求真相、真理为目标,只顾个人情绪的宣泄,或偏信一些诸如阴谋论等并无可信事实的猜测。我就收到过一篇有关气候变化的审稿文章,本是讨论很重要的科学问题,却写得像一篇声讨气候变化支持论者的檄文。文章中多处见到骗局、荒诞、荒唐、操纵、误导、虚构、篡改、谎言、心怀鬼胎、别有用心等词汇,采取这样的方式,即便是所提观点尚有科学价值,又怎能与持不同意见者进行理性的交流探讨呢? 有人认为偏离科学轨道的争辩仅是方式问题,对于大众争论不能要求过高,能够参与,直率地表达看法也是一种进步。对这种似是而非的判定,可以商榷,但并不想在此过多讨论。我更想指出的是,现实中还存在另一种情况,表面上仿佛也是在讨论问题,实际上与科学相隔甚远,而是为了某些特殊利益在科学问题上搅浑水。最近一期《环球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为《揭穿伪怀疑论者》。文中对一些人为了特殊利益面对科学证据所采取的质疑态度作了揭露,包括烟草、食品添加剂、化学阻燃剂、碳排放等领域,指出了有意制造怀疑的人背后涉及的利益关系,及常用的质疑手段和方式。 你从科学角度证明烟草有害,他可以说“任何东西都可以说是有害的,苹果酱吃得太多也是有害的”,讲这话的是一位烟草公司的经理。另有一位气候变化怀疑论的带头人,名叫马克·莫拉诺,他承认对气候变化并不在行,但对气候变化问题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质疑法则和技巧,包括质疑“要短、要简单、要有趣”。具体做法包括“对气候学家加以嘲笑”、“直呼对方的名字”、“一个一个对付”等。其背后有专门的掩护机构“ClimateDepot.com”,雪佛兰和埃克森等利益相关公司则是赞助商,显然这些企业是不赞成减排的,有其所顾忌的特殊利益。 对科学问题提出一些质疑并不困难,也是科研过程中应该发生的事。然而,一些“伪怀疑论者”并非真想从科学角度探讨是非,对一些关键点也未必能理解。在他们看来,所持论点是否真有道理也不重要,但倾向则是清晰、明确的,就是通过一些特别的论辩技巧提出异议,转移矛盾,将问题的焦点引向歧途,达到背后相关利益者期望的目的,这是最需要警惕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任何政策的推出都难免对不同利益层面或团体产生差异性的影响,出现意见分歧也属正常。问题在于,若将对利益的偏向与科学上的求真混为一谈,就难以得出什么有价值的结果了。为了自身利益提出诉求符合常理,打着科学问题的幌子搅局则只能混淆是非。 仅是科学知识欠缺,并不见怪。任何人,哪怕是造诣很深的学者,离开了自身擅长的领域,都会出现盲点。但若是为着某种难以示人的特殊目的,性质就不同了,这与科学素养难以沾边。套用一句话,“你永远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同样,你也难以提升一位在科学问题上有意“作伪”的人。 2015-04-03 《南方周末》
个人分类: 文章|15454 次阅读|22 个评论
[转载]推荐给科学网的“辩论高手”们必读:如何正确又优雅地争论
热度 1 flysky97 2015-3-25 01:51
推荐给科学网的“辩论高手”们必读:如何正确又优雅地争论 《6 本书教会你如何正确又优雅地争论》 居然都被视为敏感词,不能粘贴原文…… 参加链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304/08/17132703_452384031.shtml “人们只关心现实世界的污染,天空、河流与空气,却不留意他们精神上的被毒害!” ——曼德尔施塔姆 柴静团队的《穹顶之下》上线 4 天来,无论各方对其赞赏还是拍砖,公共讨论总令人喜闻乐见。今日单向街愿分享 6 本书,让我们拨开精神上的雾霾,把争论更正确优雅地进行下去。 一百多年前,有个美国好青年去教堂开会,讨论来讨论去,祖宗都被问候过不知道多少遍也没讨论出个结果。这个人叫 亨利·马丁·罗伯特 ,是个将军。 亨利·马丁·罗伯特 罗将军一生最大的功绩不是打赢了多少仗,而是成功教会人们怎样 不乱打嘴仗 。他在1876年出版了著名的《罗伯特议事规则》,用极大的耐心规定了包括辩论在内的几乎每个议事环节。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核心是“有话好好说”。其中重要的一条是 “不进行人身攻击,不以道德的名义去怀疑动机” 。 为什么“不怀疑动机”?罗伯特说: 第一,动机不可证实 ,所有以道德名义进行的动机怀疑都只是推理; 第二,讨论的主题是某件事而不是人,对动机的怀疑模糊焦点偏离了议题; 第三,利己性是人类共有的本性, 在不侵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不为过,指责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增加矛盾。
个人分类: 人文|3775 次阅读|4 个评论
‘五毛’‘毛左’‘洗脑’其实就是最典型的文革武斗式口号
热度 23 lin602 2015-3-15 07:59
讨论问题,不要用这种标签,这拨人讲那拨人‘毛左’,那拨人讲这拨人‘极右’,这对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非常有害的。 我们都是经过文革的,这批红卫兵说对立派红卫兵是‘保皇派’,那一派说这一派是‘反革命’,经常无厘头地互写大字报甚至进行武斗,厉害的时候用上了枪。 谁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在科学网上讨论学术或观点更是如此。 你说他是毛左,他说你是纳粹,你说他是‘五毛’,他说你是‘五毛’,这有任何意义吗? 这种风格与方式是科学网与学术争论之大忌! 我认为,科学网上也可以有个规则,凡是用上这些名词的博文与评论,请编辑删掉,甚至跟帖时博主也可以利用这种权力进行删除。 有理说理,你可以反对文革,你也可以支持文革,你可以对毛泽东有不同的评价,只要从理性上说理就行。 用文革的手法反对文革,这是中国目前的一大亮点。
2725 次阅读|50 个评论
别从科学网玩到‘法庭’
热度 33 lin602 2015-2-27 11:15
来科学网就是玩的,交流交流,放松的,其实应该是茶馆与论坛的二重作用。 如果在科学网上因为一些观点争论慢慢升级,如果把握不住,说不定会玩到法庭去。到法庭就不好玩了。 经常看到生活中二人或几个人为了一点点小事,从口角开始,最后以动手打架甚至出人命结束。 2003年我的一学生就是因为宿舍钥匙这小事,用刀捅死了其他院的一学生,结果是无期徒刑。 在科学网应该有个基本规范,就是就观点争论观点,出了这个范围,科学网应该删博文与评论。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科学网上大家都是读书人,要有个基本的斯文,也要有百家争鸣的气度。 同意请推荐,看大家是不是同意这观点。
4367 次阅读|51 个评论
从讨论--争论--攻击--再到‘人肉’
热度 24 lin602 2015-2-26 07:58
科学网上一大奇观,先是就博文中观点进行讨论,因为观点不一样再进行争论,争论到一定时候就从观点争论跑到人身攻击,从观点叉到对手的工作岗位、发表论文、学术的层次,再进行升级就到网上‘人肉’,翻出对方的陈年旧事以发现‘武器’,甚至还翻出对方家庭、老婆、婚姻、孩子等。 更有甚者,进行谩骂,甚至有点杜撰的东西出来,更有甚者,还有恐吓(例如说如果让纪委查帐)与造谣的苗头或成份。 唉,观点争论与这些事相关吗? 尽说对方素质不高,其实想想,做这些事的人自己素质高不高? 不用辩什么,所有人的发言与博文都在网上,即使删了,有时候百度中还存在快照,或在其他搜索引擎上留有痕迹。 ‘ 人肉’别人,自己家的妻子儿女可能也会成为别人‘人肉’的对象了,这值吗? 多么希望科学网成为一个文明的茶馆,成为学人休闲讨论问题的地方。难道科学网就逃不出江湖的擂台?
4129 次阅读|42 个评论
《热•统》批判第五章:极具争议的两个理论与2014
热度 28 qhliu 2015-2-21 22:15
《热•统》教材中第五章为“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简介”。由于专业要求,对这部分不作教学要求。在本次讲授中,顺势就偷了个懒。本博文就离开教材内容讲点别的。很是偶然, 2014 年前后,在“热•统”研究领域发生的两件“围剿”事件, … 。 一,科学家界的一个自组织现象:清理门户 人生艰难,都要混口饭,只要不太过分,谁会拆穿谁啊 ? 这叫人艰不拆。 这种情况在科学界也有。 如果某个科学家及其课题组,偶尔一两篇没有营养甚至误导的文章,只要不是太严重,不会有人理会。科学界很大,容得下一两个另类。再说,人生自古谁无过 ? 科学界相信科学家能不断自我审视,自我扬弃。 但是,如果有关科学家长期不能进行自清,继续高强度继续发表这类的文章,又希望在国际科学俱乐部中露脸,科学界就会露出狰狞面目。科学界会出现一个自组织现象:清理门户。 在“热•统”领域,就有这样争论。一个发生在热力学领域,另外一个发生在统计物理领域。而对这两个理论的清理门户,都发生在 2014 年前后。 二,对热力学中一个新理论的“围剿” 热力学领域中有一个“ G 场理论” ( 代指,请勿对号入座,请勿人肉 ) ,由国内某位教授缔造。 2007 年前发表的一篇文章已有 369 次引用,不过这些引用 95% 来自国内。如果划一个“ G 场理论”流传的相图, 2014 年是“ G 场理论”发生“相变”的时间边界,这一年“ G 场理论”受到国外热力学界的“围剿”。这些攻击除了在权威刊物上的交锋外,还有一些言论,不宜在刊物上发表,就通过国际会议上的讨论、通过电子邮件在行当内的流传。有一位来自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 荣誉会士 ( Honorary Member ) A B 教授,显得义愤填膺。除了公开的发表批判文章、在主持的国际会议的讲话以外,他还以电子邮件的方式,传递他的愤懑。 ———— ...... There are two extremely negative aspects: 1. The false claim that G 场 is a physical quantity and a useful concept in thermodynamics. Below my signature, I reviewed for you the field that is now growing and showing that G 场 is a falsehood, a trick. 2. The activity of G 场的缔造人, which is a factory of plagiarism and an insult to science, to Chinese science, and the CAS . The plagiarism is being disguised not only as G 场 but also as G 场理论-- …. ...... AB, 某席位 教授, USA 某大学 ************************************ Review : G 场 is now an open scandal in thermal sciences. It is a Chinese scandal . No less than seven independent studies in a single year (1-7) revealed that the concept of G 场 is false: it is a trick to simply duplicate ideas and results that were obtained previously based on known methods such as entropy generation minimization, exergy destruction minimization, and .... For example, Professors XX1 and XX2 concluded on page 359 of their work that G 场 papers are “ripoffs ... ”. Professors YY1 and YY2 concluded on page 525 of their work that “...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G 场 are identical to ... ” References: (1) 意大利三位教授, ... , J. Non-Equilib. Thermodyn.. , 2013 , … 。 (2) 德国某教授, ... , J. Heat Transfer. , 2014 , … 。 (3) 美国某教授, ... ,国外某英文刊物, 2014 , … 。 (4) 埃及某教授, ... ,国外某英文刊物, 2014 , … 。 (5) 邻国两位教授, … , Renewable Sustainable Energy Rev. 2014 , ... 。 (6) 巴西两位教授, … ,国外某英文刊物, 2014 , ... 。 (7) 某三位教授, … ,国外某英文刊物, 2015 , .... 。 ———— 对中国科学家提出的一个理论发生如此负面、集中的批评,似乎还是第一次 。相信 20 年后,等到一切都有清晰结论的时候,会有人直面这一场科学争论。 三,要谨慎对待 Tsallis 的 q- 熵理论及其非广延统计力学 很多人知道巴西物理学家 Tsallis 于 1988 年创立的 q- 熵理论及其非广延统计力学,这个理论的发展者主要来自南美、其它一些第三世界,也有少量欧美科学家参与其中。他的第一篇论文,已经有了 5338 次引用。 对这个理论很反感 甚至嗤之以鼻的物理学家 一直大有人在。 早在2002 年,Lebowitz 就说过,关于Tsallis 的q- 熵理论及其非广延统计力学的“推广运动对科学有害多而有用 少。” ( the promotional movement around it has been more harmful than useful for science.) (转引自europhysics news, 37(2006)9) 2003年, 加州大学的 Nauenberg 就发表过批评文章( critique of q-entropy for thermal statistics,PRE 67(2003)036114 )。不过这些批评声音,并没有引起长程关联以发生相变。 如果划一个 Tsallis 的q- 熵理论流传的相图, 2014 年是发生“相变”的时间边界, 2013 年, PRL 发表了否定文章 , 此后 PRE 同时发表了两篇文章,一致认为这个理论没有物理基础。 1 ,S. Press é, K. Ghosh, J.Lee, and K. A. Dill ,Nonadditive Entropies Yield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with Biases not Warranted by the Data, Phys. Rev. Lett. 111, 180604(2013) 2 ,S.Press é,Nonadditive entropy maximization is inconsistent with Bayesian updating ,Phys. Rev. E 90 052149 (2014) 3 ,E. P. Bento, G. M. Viswanathan, M. G. E. da Luz, and R. Silva ,Third law of thermodynamics as a key test of generalized entropies ,Phys. Rev. E 91 022105 (2015) Tsallis 长期在美国Santa Fe 研究所兼职,也写了comment ,但是PRL 没有发表。 从1988 年起5000 多篇论文的研究最多能说明一个问题:Tsallis 的q- 熵理论在数学上是可以自洽的,但是和物理关系不大。 四,致谢 2014 年下半年获赠了一些样书,其中经常翻阅的两本是: 1 ,朗道,栗弗席兹,《统计物理学 I 》 ( 第 5 版 ) , ( 中文版,高教社, 2011) 。这本书的物理眼光极具深度,但是很多概念和我们熟悉的用法不符合,需要一个翻译过程。希望有人系统地写一个教学或者阅读指导书。 2 , Zemansky ,Dittman ,《Heat andthermodynamics 》 ( 第 8 版 ) , ( 引进版,机械社, 2015) 。这本书是热力学中的百科全书。 比之于电子书和网页,我更喜欢纸本书。 延展阅读: Motivationfor the use of Tsallis entropy 1,《热•统》批判第一章 2,《热•统》批判第二章 3,《热•统》批判第三章 4,《热•统》批判第四章
个人分类: 大学教育|13733 次阅读|72 个评论
提高中医疗效才是硬道理,何需争论不休
lilianda 2014-12-2 08:21
提高中医疗效才是硬道理,何需争论不休! 李连达 李贻奎 中医学是治病救人的科学,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至今仍在发展,而未消亡。不在于它的理论多么深奥,不在于古今中外对它的肯定或否定,它能治病救人是不争的事实,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对当代人民保健的贡献是不能否定的。关键在于中医能够治病救人。因此,努力提高中医疗效才是硬道理,也是中医生死存亡的关键。 2000 年前只有“古代科学”,不可能有“现代科学”,也不可能有符合“现代科学”标准的中医学。试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天文、地理、数学及医学等,都是“伪科学”?“不科学”? 如果说“古代科学”与“现代科学”有区别,可以理解,但是认为不符合“现代科学”定义和标准的“古代科学”(四大发明、天文、地理、数学、医学等),都是“伪科学”、“不科学”,值得商榷。 几千年来,人类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中医学也在与时俱进,持续发展。“古代科学”发展成为 “现代科学”。以经验医学、实践科学为特征的,“古代科学”一部分的中医学,也在向现代中医学发展,这符合人类进步、科学发展的规律。不能要求我国在 2000 年前就有了“现代科学”以及符合“现代科学”标准的中医学。应该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确认识中医学。 有些专家提出国际公认的“科学”的定义与标准。这些定义与标准适用于“现代科学”,并不适用于“古代科学”,用今天的标准苛求 2000 年前的古人,用“现代科学”的标准衡量“古代科学”(包括中医学),是否合理?值得商榷。 中医学与西医学是两个不同的学术体系,治病救人的理论、方法、手段不同,但是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治病救人,防病治病,保护人类健康。如同解放军的海陆空三军,作战的理论、方法、手段不同,但是目的相同,都是为了保家卫国,保护社会主义建设,保卫人民的安居乐业。因此,三军必须团结合作,不应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比高低。中医与西医也不应对立、排斥、争高低,不是西医消灭中医,也不是中医吃掉西医。应该团结合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为保护人类健康而团结合作。继续争论中医是科学还是伪科学?是肯定或否定?是发展或废除?没有意义。不如把时间、精力用于提高中医疗效,提高防病治病能力,提高中医的医疗、科研、教学水平,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更有意义。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径。我国未来的医学发展前景应该是:中医、 中 西医及中西医结合长期共存,优势互补,团结合作,共同发展,形成我国多样化的医疗体系。共同为保护我国人民及全人类的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个道理更适用于中医界。纸上谈兵,坐而论道,争论不休,不如苦干实干,团结合作,在提高疗效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中医事业的健康发展。
29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实在论遭遇反实在论挑战 科学的哲学基础还稳固吗?
热度 2 ssglwu 2014-10-20 22:53
吴国林 学术争鸣:科学实在论遭遇反实在论挑战 科学的哲学基础还稳固吗? 2014 年10月20日 07:4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0月20日第658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清俐 张杰    原题:科学实在论遭遇反实在论挑战科学的哲学基础还稳固吗?   日前,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站报道,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理论物理学家劳拉·梅尔西尼-霍顿发表文章称,经过数学证明,黑洞不可能存在。有学者指出,一旦她的观点被科学界证实,现代物理学有关宇宙起源的学说将可能动摇。科学家们提出大量理论与模型解释自然现象,并不断修正。然而,自20世纪下半叶,一些科学哲学家、科学家开始反思,诸如电子、中子、黑洞等科学理论术语或不可观察对象是否具有实在性?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遭遇质疑。由此兴起一场持续至今的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科学实在论遭遇了反实在论的哪些挑战?科学理论的形而上学基础能否得到捍卫?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现代科学研究遭遇反实在论质疑    物理学领域是科学实在论之争最先燃起战火的地方,20世纪初物理学界量子力学兴起成为争论的导火索。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郑祥福认为,物理学界的这场革命肇始了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关于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即真理是否存在于科学理论中这一核心问题的持续讨论。   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教授 吴国林 告诉记者,伴随现代科学研究范式兴起的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焦点在于,“理论术语”或“不可观察对象”是否真实存在。科学实在论认为,科学中的理论术语和观察术语一样,都是真实存在的。而反实在论认为,理论术语不是真实存在的,但有工具价值,在科学上是有效的。   针对科学实在论所坚持的真理符合论,反实在论者们所提出的非充分决定论旨、历史归纳论据、不可通约论据等是一种有力的挑战。郑祥福认为,虽然科学实在论观点可以为科学唯物主义观增强信心,使经验论的科学观得以回归,扼杀历史主义科学哲学、主观主义和工具主义的蔓延势头。但科学实在论对符合论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的论证也存在着瑕疵,表现在它只是从总体上对科学理论做出论证,在具体的科学理论方面很难支持自己的见解;无法从发展的角度来解释科学的真理性;把论证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与人们接受科学理论等同起来。   反实在论抓住了科学实在论的漏洞。历史归纳论者考察科学史发现,历史上曾经成功的理论后来往往被证实不是真的。他们以此归纳理由让人相信,目前受到人们垂青的理论也是假的。不能完全解释静力学状况的牛顿力学就成为反实在论者的证据。“前后相继的理论在本体论承诺上应该是一致的,越是后面的理论就越成熟,就越具有解释力,越具有真理性,后继理论只是前驱理论的一种扩展形式。”郑祥福介绍说,但由于一些前后相继的理论在本体论承诺上并不一定具有一致性,使其声称的真理性易被反实在论者所诟病,比如以氧化说取代燃素说解释燃烧现象。另外,论证理论的真理性与否和理论的接受并不是一回事,理论的接受涉及的是语用维度,而理论是否为真则是一个语义问题。   郑祥福将持续至今的科学实在论之争分为三个时期:一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典的科学实在论争论,主要讨论本体论问题。二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修正实在论。实在论出现了多种形式,包括调和两者的准实在论。三是所谓“后实在论”(意即经典的实在论之后)时期,有人提出了非实在论观点,以及在本世纪初以来提出的结构实在论观点。    扩充对实在含义的理解   面对批评,科学实在论者们开始意识到,因为科学具有不同于常识与一般经验的特点,应该扩充对实在含义的理解。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醒民认为,实在具有本体实在、常识实在、经验实在和理论实在多重含义。科学实在只有本体实在和理论实在两种含义。前者指的是关于独立在人意识之外的存在的一种有意义、具有形而上学思辨色彩的科学信念或科学预设。这种信念无法用科学方法证实或证伪。后者则是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物理量所指称的东西,是科学理论的本体论。它对应于本体实在,决不等同于本体实在,却不断逼近本体实在。   李醒民认为,总体来看科学实在论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辩护。反实在论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是其基本主张过于激进和极端。在郑祥福看来,两者在争论中未能解决主客观一致性,并正确地定义思想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两者在方法上存有分歧。科学实在论强调总体性却忽略了个别,强调成熟科学的接近真理性,却忽略了理论的历史演变,强调了理论预见的成功,却忽略了科学家们在实践中的评价。   在反实在论派别中,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范·弗拉森所持的“建构的经验论”产生一定影响力,在其出版的《科学的形象》一书导言中,他写道:“科学活动是建构符合现象的模型,而不是发现不可观察物的真理。” 郑祥福介绍说,由于其思想的辩证性,许多实在论哲学家也对自己的理论作出建构主义的修正。    科学实在论的结构化趋势   目前在这场论争中,大多数人认为对待人类科学应该采取实在论的态度,而非反实在论的。在郑祥福看来主要原因在于,科学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在实践中所确立的权威性地位是无法动摇的。要解决目前的争议,一是引入辩证法来解决总体性与个别反例之间、理论的相对确定性与事实变化之间的矛盾。二是引入实践观点来解决对理论正确性的评价问题。   面对反实在论的挑战,结构化方案成为科学实在论的最新进展。 吴国林 介绍,主要形成了以沃雷尔为代表的认识结构实在论学派,法兰奇与雷迪曼为代表的本体论的结构实在论学派,曹天予为代表的实体结构实在论学派,并在国内外哲学界备受关注。   “结构实在论主要观点是认为科学理论与实在世界是同构关系,但在这一阵营中仍有本体论的结构实在论和认知的结构实在论两类。”在郑祥福看来,结构化方法是一种综合方法,它不仅包括了从认识主体角度研究认识的起源,而且包括了从文化历史、社会的角度研究认识的本质问题;不仅从个体的心理发生学的意义上研究认知问题,也包括了从集体主体的角度研究认识的发生与变化的方面。   纵观这场论战, 吴国林 认为,科学实在论是科学理论得以成功的哲学基础,反实在论的意义在于从反面推进科学实在论的研究,反实在论并没有从根本上颠覆科学理论与模型的真理性。
个人分类: 科学技术的哲学与教学问题|2822 次阅读|4 个评论
Yale University博士很牛X,说话的口气更牛X
热度 3 jmluo0922 2014-10-11 11:39
【按】本来不想将我前面一篇博客中的讨论内容,再以这种形式公开,但我觉得我们对于一些声称“从头计算”的软件的计算模型和方法的认识存在误区。 王晓明 2014-10-11 04:16 在学术搜索引擎上查一下ab initio materials design或者ab initio materials simulation很难么? 就算您不会搜索,作为对材料模拟有兴趣的人,VASP这个软件总不该陌生吧? 博主回复(2014-10-11 11:02) : Yale University博士很牛X,说话的口气更牛X。 你的学术是从字面的直接理解得到的啊!这样说话是被你逼出来的。 ab initio materials design 是通过体系的薛定谔方程,不借助于近似方法和模型求解材料的性能? 给你普及一个基本常识,对于比材料结构简单得多的碱金属(原子)结构的计算,量子力学都必须采用近似的方法进行计算。外壳层S电子的薛定谔方程,是作了该电子在内壳层电子与原子核形成的等效电荷产生的中心场中运动的近似处理,才能计算。并且还要考虑电荷屏蔽效应(经典概念),量子亏损等,才能得到与实验结果 构 符合的结果。 附:纯量子力学计算 1、氢原子结构和光谱,单电子问题,可以通过体系的薛定谔方程精确求解,并且可以获得解析结果; 2、氦原子结构,双电子问题,也可以通过体系的薛定谔方程求解; 3、但对于锂原子,三(多)电子问题,纯量子力学的计算应该是三个电子在锂原子核中心场中的运动问题,对于三个电子的波函数同时进行计算和求解,而不作任何近似处理,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见到相关报道。
个人分类: 杂谈|3823 次阅读|5 个评论
生命的辩证法:粪土 or 黄金
热度 15 Wildbull 2014-7-11 16:50
从古希腊开始,具有辩证思维的哲学家们就一直在探寻或思索什么才是控制万物变化的统一性动因这样的问题。从赫拉克利特的对立面的斗争、恩培多克勒的“爱”与“争”,阿那克萨戈的“努斯”(指心灵或理性),到莱布尼茨的有活动能力的“单子” ...... 辩证法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那里得到系统化与升华。但人们对辩证法的争论由来已久。信奉者认为辩证法能为人们认识世界之动因提供了一把有用的钥匙,即从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去把握对立面及其相互转化(或渗透),从否定的东西中把握肯定的东西,从量变把握质变,等等。而一些极端的反对者则视其如粪土。 一、围绕辩证法之争 1. 对事物中存在对立统一因素的否定 法国哲学家拉•梅特里在他于 1748 年匿名发表的《人是机器》一书中隐含地对辩证法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用不着说,我指的就是那些空洞、繁琐的观念,那些千篇一律的可怜的理论,硬说有两个不断地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的实体绝对不相容地对立着;只要偏见和迷信还在地面上留有影子,这样的滥调是不会停止的”(梅特里 1996 )。只能说,这是一种情绪性的无端攻击,虽然黑格尔的确也喜欢使用一些隐晦不清的语言,但也不至于弃之如敝屣。 2. 对“正题—反题—合题”或“否定的否定”的批判 有理的批评: 德国哲学家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一颗大麦粒得到它所需要的正常的条件,落到适宜的土壤里,那么它就会在热和水分的影响下就发生特有的变化:发芽;而麦粒本身就消失了,被否定了,代替它的是生长起来的植物,即麦粒的否定。而这种植物的生命正常进程是怎样的呢?它生长,开花,结实,最后又产生大麦粒,大麦粒一成熟,植物就渐渐死去,它本身被否定了。作为这一否定之否定的结果,我们又有了原来的大麦粒,但不是一粒,而是加了十倍、二十倍或三十倍 …… 在数学上也是一样。我们试取任何一个代数的数,例如 a ,如果我们否定它,我们就得到 -a (负 a )。如果我们否定这一否定,以 -a 乘 -a ,那么我们就得到 +a 2 ,就是说,得到了原来的正数,但是已经处在更高的阶段,即二次幂的阶段”(恩格斯 1970 )。一些反对者借机对辩证法大肆抨击,认为是一种认识论的灾难。笔者也认为恩格斯将这个大麦粒生活史的过程以及代数的运算过程作为否定之否定的例子,确实是不合时宜,是一个失败的举例。 另外,黑格尔和恩格斯将辩证法的三段式当作支配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也是不合适的,也因此而遭受到了大量的批判。一些批评者认为,即使是人类社会也不可能到达像他们设想的那种绝对精神或和谐天堂的境地。它不是教条,而应该限定于一定的对象,也应该设置一定的边界条件。 无理的批评: 奥地利籍学术理论家和哲学家波普尔( Karl Popper , 1902 年- 1994 年)用社会科学的例子来批驳辩证法的三段式,他提醒人们注意辩证法家所用的隐喻:“辩证法说正题‘产生’了它的反题。实则只是我们的批判态度产生了反题,如果缺乏这种态度—情况往往如此—就不会产生反题。同样,我们必须当心,不要以为正题同反题之间的‘斗争’‘产生’了合题。斗争是一种理解力,理解力必然可以产生新思想,而人类思想史中却有许多无益的斗争最后一无所获。即使得到了合题,说它‘保留’了正题和反题中的最好成分,通常也只是对这一合题的相当粗糙的描述”( Popper 1968 )。 法国生物学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莫诺( Jacques Lucien Monod , 1910 年- 1976 年)则用生化例子来予以批驳,他说,“阻抑剂使转录失活;反过来,诱导剂又使阻抑者自身失活。经过二重否定后得到了正的效应,得出了一个‘肯定’的结果。我们可以再加上一句,这种否定之否定的逻辑并不是辩证的:它并没有产生一个新的命题,只是复述了早已用遗传密码记录在 DNA 结构中的原来的说法。生物学调节系统的逻辑不遵循黑格尔哲学的定律”(莫诺 1977 )。 恕我直言,波普尔和莫诺列举的去批判辩证法的这种例子与恩格斯列举的支持辩证法的大麦粒和 (-a) 2 的例子一样,都是既可 笑又愚蠢,也不过是井蛙之见。 在我看来,波普尔和莫诺的思维在近距离上的分辨率过高,就如为了眺望那广袤无垠的宇宙,需要的不是极精密的显微镜而是超广角的望远镜。因此,对宇宙万物真谛的认识离不开哲学的博大精深。在高瞻远瞩的伟大哲人(如赫拉克利特、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面前,那些装扮得一副怡然自得模样的批评者,在哲学上仍然是些可怜的凡夫俗子,智慧之差可谓不啻天渊!恰如诗人歌德所言,“最难忍受的蠢事乃是蠢人劝告聪明人”。再想想罗素的那句名言,来自科学和神学对哲学的攻击也不难理解。 3. 将辩证法等同于一种万物有灵论 莫诺( 1977 )批评道,“黑格尔的假定是,支配宇宙演化的最一般的规律是辩证法规律;在认为除了精神而外再也没有什么永恒的和真正的实在的体系中,这个假设是适得其所的 …… 要想原封不动地保留这些主观的规律,并把它们当作纯粹物质宇宙的规律来加以运用,那就是以最明目张胆的方式去提出万物有灵论的设想 …… 唯物辩证法仍然试图提出一个系统的主观的解释,通过这种解释,自然界就表现为具有一种向上的、积极的、创造性的意向,也就是说,自然界总是有一种目的的。这一切使自然成为可解释的和有道义上的意义的。但不管它怎么乔装打扮,我们总还可以识破它无非是‘万物有灵论的设想’的翻版”。依笔者之愚见,思辨贫乏的“慷慨”还不如悭吝,一个不毛的荒原上何以能铺盖上五色斑斓、飘逸出馥郁花香呢? 4. 辩证法—至少在具有灵魂的生命世界是有用的法则 首先关于黑格尔提出的“正—反—合”(被恩格斯称之为“否定之否定”)模式,虽然它不可能毫无条件或边界地被扩展到整个宇宙,但是,在具有适应性或学习功能的生物界和人类社会,仍然有它自身的存在价值。其一,它能很好地诠释人类思维是一种朝向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的连续过程,其二,生命从简单向复杂(特别是在通往人类这一个分支上)的进化之旅或许也受控于某种类似的机制。法国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柏格森( Henri Bergson , 1859 年— 1941 年)在《人的现象》一书中提出的关于生命(进化)就是一种延绵的思想其实也是黑格尔学说的另一种表述(柏格森 1907 )。连波普尔也承认,“简直无可质疑,辩证法三段式很好地描述了思想史的某些步骤,特别是观念和理论的某些发展,以及根据这些观念或理论所兴起的社会运动的某些发展”( Popper 1968 )。 关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这也不是子虚乌有。在生命世界的各种层次,广泛存在量变与质变之间的互相转化,譬如在决定物种性状的基因库中变异的不断累积(量变)终将导致基因库的分裂而产生新的物种(质变),基因库的变异累积—分裂—变异累积 …… 的循环往复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再积累量变再到质变 …… 的循环过程,因此,生物物种的分化正是融合于这种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之中。 二、生命世界中的对立统一 生命也是一种物质,只不过它是由极为复杂而特殊的有机物组成罢了。生命世界中也充满着各种生命形式的相互作用(联系)、运动、发展与演化。那是否对立统一也是驱动生命系统中的核心动因呢? 1. 个性与共性 细胞是生命诞生的必经之路,而细胞是按一定的共性规则组织起来的个性化实体,是个性与共性的对立统一。生命之个性试图从共性中逃逸,而共性则使个性向一些核心聚集与收敛。生命从共性演化出个性,又在更高的层次上走向新的共性,并以此去引领更高级的个体性 …… 。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盖尔曼在《夸克与美洲豹—简单性和复杂性的奇遇》一书中说,基本粒子没有个性(譬如所有电子都是严格地可与其他电子交换的,光子也一样),而博物学家研究的是有个性的物种,包括我们人在内的生物(盖尔曼 2002 )。法国哲学家、神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德日进( Teilhard de Chardin , 1881 年- 1955 年)在《人的现象》一书中说,存在“宇宙间两种东西的竞争,一个是统一起来的‘重复体’( multiple ),而另一个是未组织的‘纷纭体’( multitude ) ...... ”( deChardin 1955 )。歌德在“个体与全体”一诗(创造于 1821 年)中说,“为了置身于无限之中,个体情愿消逝无踪”。 一般来说,一个对象越是处于简单的物质层次,共性特征越明显,而越处于复杂的层次,个性越明显。或者说,简单性易于共性化,而复杂性易于个性化。因此,生命(细胞)起源之初就是一个共性的物质世界个性化的过程,但是生命又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出共性—创造了以 DNA 为基础的遗传过程,并通过细胞分裂制造出携带种族共性的个性化实体。因此,从这一个侧面来看,生命也是在个性与共性的对立统一中起源、发展与演化而来的。 2. 开放性与封闭性 个性化的细胞还必须解决开放性和封闭性之间的矛盾。生命系统是开放性与封闭性的对立统一,它既是开放的,也是封闭的,既不能完全开放,也不能完全封闭。如果它完全开放,就不会有生命的个性,一切生命形式将不复存在;而如果它完全封闭,就不能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即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传递或交换。生命的起源就是一种从完全的开放性中引入一定封闭性并寻求相对平衡的过程。 生命细胞必须是一种半开放系统,它必须允许一些物质的进出,但不能是全部。它无时无刻地与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作用,汲取营养物质,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不断加工信息 …… 。因此,生命也是在开放与封闭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结构与功能的不断发展与演化的。 3. 生与死 一切生者为何都逃脱不了死亡之宿命?或者说,生为何一定需要死呢?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一种演化的产物。在生命开始之时是否就存在生理性死亡呢?好像并非如此,譬如细菌的增值方式就是一分为二,我称这是一种生理性的永生模式,现在的原核生物以及一些单细胞的真核生物依然保留了这种原始模式。但是,在现实世界中,任何个体又都逃避不了死亡—不论由于何种原因。 多细胞真核生物显然选择了一种完全不同的道路—将死亡过程生理化与程序化,当然这是筛选出来的合理性(相对于种族的利益而言)。这种程序性生理死亡的控制有时精确得简直难以置信!这就是发育与生存的程序化问题—为了个体,需要细胞的程序性死亡,为了种族,需要个体的程序性死亡! 因此,生命既是生,也是死。自然界不会存在永生的个体,死亡是新生的必然前提。种族赋予个体生命之恩惠,但也给予个体死亡之厄运。种族赋予个体求生之本能,在生与死的对立统一中,实现一种特殊的生命运动—种族的延绵与发展。个体生死,种族亦然。 此外,个体在生理性上的生—死模式还体现了物种的生态对策,即追求数量的 r 对策和追求质量的 K 对策,而这种生态对策还依赖于物种行使的生态功能与栖居的生存环境。物种的寿命设计正是反映了这种与生态对策相关联的生与死的对立统一。 4. 遗传(稳定)与变异 为何遗传(稳定)与变异是对立统一的?所谓遗传是指经由基因的传递,使后代获得亲代特征的过程,因此,遗传维持物种在世代间的稳定,而变异则破坏这种稳定,这两个对立的因素存在于一个统一的生命体之中。 遗传与变异是生命的本质特征,两者缺一不可。没有遗传就不会有任何物种的存在,而没有变异,就不会有新物种的分化,也就根本不可能在地球上演化出数以百万计的生物物种。正是遗传与变异之间的对立统一才是推动物种不断分化(一种生命运动)的内在动力,而这种对立统一是借助于生殖(特别是有性生殖过程中内禀的遗传变异特性)的平台来推动物种分化的。这种特殊的生命运动将会无限的持续下去,但地球表面的物种数最终趋向一个平衡水平。 为何遗传与变异的对立统一会推动物种不断分化呢?这与保持遗传性的基因库的特性密切有关。存在于一个物种的所有个体中的基因及其组合与关联方式称为基因库。基因的变异可以使基因库中的遗传多样性增加(如等位基因),这一方面可增加物种的适应性,但另一方面,变异的不断增加又不可避免地将会削弱基因库的稳定性(如降低个体间交配的成功率),从而导致基因库的分裂,因此而形成新的物种。因此,在基因库的层面上看,这种多样性与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物种不断分化这一特殊的生命运动过程。 上述的这些范畴(遗传与变异、个性与共性、开放性与封闭性、生与死)都可以看成是位于同一个生命个体内部的矛盾,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对立统一推动相关的生命运动形式或模式的不断发展与演化。 5. 种间的对立关系—捕(牧)食者与猎(食)物 还存在一些物种之间的对立关系,譬如,牧食者与植物、捕食者与猎物、病原菌(寄生虫)与宿主等等。牧食者以植物为食,而植物则发展防御(化学的、结构的等)来与之对抗,之后牧食者再创造出新的手段来破除防御,而植物再找出新的手段与之抗衡 …… 。捕食者与猎物之间也存在类似的关系,是一种不断演化的追逐与逃跑、猎杀与抵抗的游戏,其结果是动物们生长出各式各样的进攻与防御武器,演化出飞墙走壁、飞奔如梭的运动能力,发展出各种各样的令人惊叹的拟色或拟态的本领 …… 。但是,这种对立面不能直接转化,牧食者不能转化为植物,植物也不能转化为牧食者,捕食者与猎物亦如此。这种对立关系的根源在于营养,而且不是互相依赖,是高营养级生物对饵料或猎物的依赖,因此就无法找到辩证法所说的统一性。这种看似“零和游戏”的物种之间的生与死的对立,确确实实也是能够推动物种分化的生态动力。 当然,这种源于物种之间相互对立(或许也可称之为“外在矛盾”)的推动力最终还得依赖于生命个体内在的对立统一(如遗传与变异)去实现。从表象上来看,甚至物种之间的协作关系(如显花植物与传粉昆虫)也是推动物种分化的极为重要的生态动力,当然,这也得依赖于生命个体的遗传与变异的对立统一。这些似乎恰如伟人毛泽东所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笔者认为,在生物世界中,这种外因可以是对立,也可以是协作,但内因必须有内在的对立统一的驱动力。 生命世界包含诸多的结构层次与运动形式,因此蕴含有各种各样的对立统一。还有比遗传—变异更根本的对立统一吗?答案是,有!这就是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相互吸引与排斥的对立统一。原子核带正电,而核外电子带负电(电子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 1/1836 ),它们之间既吸引又排斥(这种排斥力既来自原子核外电子之间的静电库仑斥力,也来自核外电子高速绕核运动的离心力),是物质世界在最微观层面上的一种对立统一体,地球上万物的变迁都可收敛于此,即一切更高层面的对立统一都是自它衍生而来。这样,哲学家关于个别事物的内在矛盾与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就从化学上得到了有机的融合。因此,从化学上来看,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电子以及它们在不同元素的原子之间的迁移、组合或共享才是地球上万物变迁的真正动因。当然,对宇宙来说,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涌现的巨大能量辐射则是由核反应(如将氢变成氦的核聚变,此时两个能量足够高的氢核克服库仑斥力而发生了融合,质量亏损的同时释放出巨大能量)所驱动的,据称在现有的化学元素中,除氢之外均是通过天然核反应合成的。此外,核反应可能在地球内部(地核)也在发生,只不过没有太阳那么强烈而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天然的核反应塑造了现存的宇宙环境(包罗地球倚赖的太阳系),而地球则在太阳光能的驱使下,主要通过电子介导下的简单化合物的组合与链接开启了生命的演化之旅,但这并非元素的创新而只是它们的重排或重组。 结语 关于对立面的斗争与统一,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就将其视为事物发展的动因。试问,是什么驱动着地球上的物种接二连三地纷纷诞生呢?石头为什么不能生出另一个一模一样的石头,而只有生命能够如此呢?物种的不断分化不正是由于其遗传与变异之间的矛盾或相互作用所推动的吗?由于物种之间的对立或斗争所推动的生命形式的发展与演化的例子也举不胜数,如植物与牧食者、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寄生者与宿主 …… ,等等。 试问,如果没有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从一般的分散的有机分子进化到有组织的细胞的呢?德日进说,“大分子的形成这一段宇宙上的时期绝不只是我们所说演化时期上的附加阶段而已。他还应有更重要的意思,即须要有一个结束它或综合它的临界点的存在。这就是我们所说第一个细胞出现时就必须有第一阶段的演化上的中断这个观念的意义”( de Chardin 1955 )。 辩证法绝不是像一些人批评的那样只是一种咬文嚼字或词藻雕琢,它可帮助人们拨开障眼的知识迷雾,将挣扎在黑暗之中的凡者带入美丽、光辉与澄明之境! 主要来源: 谢平. 2014. 生命的起源—进化理论之扬弃与革新.北京: 科学出版社(英文: Xie P. 2014. The Aufhebung and Breakthrough of the Theories o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Life. Beijing: S cience Press) 对该博文内容引述时,请引用此专著 。 关联博文: 一个新理论:生命在光系统的演化中扬帆启程!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75614do=blogid=848053 ) 进化论——超越达尔文?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75614do=blogid=838410)
5350 次阅读|34 个评论
如何与导师争论
热度 15 talentliuyang 2014-6-10 21:13
我不知道我在导师眼中是个什么样的学生,我只从别人口中听到导师夸过我,而她在我面前也只是用good、don’t worry等词语鼓励过我,对此我深表欣慰和感激。我从一进实验室就没有表现出是一盏省油的灯,i.e.我不是省油的灯。抵法第二天进实验室商讨实验计划,两年出两次安全事故,说服导师做了很多计划外的装置,etc。 说到了这里,我反倒觉得,在我眼中,我和我导师的关系,更像是同事,很多事情大家都是坐下来开会商量出来的,也就难免会产生争论。遇到了争论该怎么办呢?我就来谈谈我的经验教训吧。 主旨思想就是 要搞清楚争论的到底是什么? 如何将你的思想用语言等方式表达出来 戒骄戒躁 我的情况是:由于语言的差异,加上作为工作语言的英语都不是导师和我的母语,所以很多时候,我需要把我的问题用各种方式表达出来。比如, 更换词汇。e.g. I said: This is just a backup plan, blablablabla… She said: I’m sorry, what is that? I thought: 你对得起我托福20分的口语吗,你的托福听力还没我高吗?I said: I just described you a second plan in case of the failure, nonono, unsuccessful first one, blablablabla…读者们,你们看到了,其实导师只是因为没有听懂backup这个词,于是回答我的语气就好像在质疑我的计划,而这时候,你需要沉着冷静,换一种初中英语词汇,再来描述一下你的计划,而且而且,不能提到fail、lose等不吉利的词汇,这对整个团队的士气无任何裨益。做到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千万不要因为导师反问或质疑的语气,而打退堂鼓。 善于做ppt或用excel表格列好你的计划。此法是在口头表达已经失去了信息传播的意义之后的第二招,一切尽在不言中。做给导师在邮件里看的ppt的时候,为了表达清晰,千万不要用动画效果,取而代之的应是颜色搭配明快,对比清晰的流程图,实验装置的表达一定要从网上找到形象的物体,而不能用文字代替。要知道导师一天要处理很多邮件,你的ppt如果不简明扼要,一眼就看出你的意图的话,还不如用说的来得直接。 厚脸皮。你今天跟导师说了你的想法,导师说没听懂,或者直接否定,或者让你去验证查文献而其实你已经查了很多文献的时候,你就等一周,于下周同一时间(导师的schedule比较准时)再去找她说,手里要拿着本子和打印出来的文献,以增加你的攻击力和防御力,导师因为忙,一般不会当面查看你手中的文献和笔记,而会让你回去把文献发给她。但你需要的只是她的认可,拿到命令,所以,无所不用其极啦。如此往复若干次,如果你的想法足够好,我想导师会屈服的,否则你会很容易败下阵来。 声东击西。当你向导师提出了很多弱智的问题和见解之后,你在她的印象中就的的确确是一个弱智了。这时候,你就只剩两条路了,一. 拜倒在其石榴裙下,老老实实乖乖的听话干活吧,整天想什么呢;二.绝地反击,扳回一城。当然,我要讲解的是第二个,绝地反击,这也是你最后的绝招了,一旦失败,你连石榴裙的花边是啥样的见不到了。注意听,因为这个时候,你和导师的关系进入了僵持阶段,导师也只是在面子跟你过得去,混混日子,毕竟人家是教授,有家室的人,什么叫有家室的人,老婆孩子热炕头。我等苦逼博士,即便有老婆孩子,但哪个敢说自己已经买了热炕头的?所以,这时候的导师是不会在相同的问题上再有跟你交流的意愿的,你只能服从,但!你如果吟的一口好诗(跟导师谈你的理想),玩的一手好球(陪导师玩儿球儿),练的一身肌肉(帮导师家除草干农活),一肚子的经纶(跟导师一起骂执政党的富人税率太高),一嘴流利的法语(跟导师的家人、同事打成一片),这样你才有机会让导师对你刮目相看,只要导师的眼睛还没刮下来,你就老老实实待着吧你。 戒骄戒躁。当你成功的说服导师之后,你以为你真的成功了吗?也许,导师只是低成本的给你下了个套而已,你这瓮中捉鳖的鳖,井底之蛙的呱呱,一叶障目的泰山,管中窥豹的钢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千万不要轻易落入导师的圈套。如果导师很轻易的就答应了你的意见和建议,你就要三思了,要么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全价套儿,要么你就有资格当你导师的导师了。What did you expect? 好了,以上都是我的肺腑之言,很多情况可能并不universal,大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吧。今天是法国的圣灵降临节,祝大家…我也不懂这是啥节日,也就不瞎祝福了,总之,大家好自为之,等着瞧吧(喂喂)。 P.S. 本文于2014年6月9日在本人 个人博客 发布,为了交流学习,特意转载到科学网,请见谅!
11055 次阅读|22 个评论
‘君子之争’--一个例子
热度 17 lin602 2014-5-23 07:51
这里所说的‘君子之争’与‘小人之争’是相反的,不是说人的地位与权力,而是争论的一种方式与态度。 我校有一幢楼叫‘李鹏楼’,指的是校内二村26幢。为什么叫‘李鹏楼’(现在年轻人不知道了,老教师与职工都知道),有一个来历。 1990年学校分房,因为在计算分房分数进行排队分房时,因为在分房条例的执行上,总务部门的执行引起了二大阵营的对立:年轻教师与普通职工(都可以住二室一厅,副教授以上的可以住三厅一室,职工不可以住)。 如果按二种不同的方案排队,同一个人前后错位有好几十个,对于当时一次只建几十套房的学校来说,是非常厉害的,本来可以住三楼,可能因此会变成住顶楼甚至没有房住,我们当时三十多岁还住在学生宿舍的单间房中,所以分房是学校第一大事,涉及到所有的人。这里面具体分数及争论点就不说了,不是本博文要表达的内容。 为此,我们几个当时刚刚三十出头的年轻讲师成为年轻教师的‘代表’,当时我校归林业部管,林业部当时的一位教宣司张副司长,林业部蔡副部长来与年轻教师为分房分数对过话,1990年是‘6.4'的第二年,5月下旬,当时的林业部教宣司正司长(也姓张)带了几个处长进驻我校进行调解,最后教师与职工各退半步,事情最终在‘六、四’前几天得到解决,而且还调整了一位主管处长的职位才离开我校。 争论开始时我们写了一份签名信,有数十位年轻教师签名,我是一号签字人(复印件我还保存着),寄到国务院。事情结束后,国务院给财政部与林业部发个文,给几所林业大学一校拨款一幢楼的钱,专门建年轻教职工宿舍,不允许建大房子,我校专门向我们年轻教师与职工代表传达了上级的红头文件。当时总理是李鹏,所以我校教职工私下将这幢楼(二村26幢)叫‘李鹏楼’。现在叫的人很少了,年轻人不太清楚。 当时教职工那边的‘头’是汽车队队长及一些年纪也不大的校职工。我们在分房事情上‘势不两立’。不过,我们从来没有攻击互相的人格与家庭,也从来没有正面冲突过,都是找学校要求为自己所代表的群体争取房子利益。 1992年‘李鹏楼’建成,我住进去了,汽车队长及其他几个‘职工代表’也住在这幢楼中(按分房条例排队)。不在一个单元。 非常有意思的是,汽车队长及几个职工代表与我的私人关系还非常好(闹房前我们彼此不认识),当时没有私家车,出租车也少,后来只要我用学校的车,汽车队的队长都毫不含糊,优先安排,几个司机也非常乐意帮忙。他们尊敬我,我也尊敬他们,因为我们是为了自己的群体争取房子,向学校管理部门提意见,不是私人恩怨,没有互相进行任何的人身攻击,更没有互相看不起对方,说话都比较尊重对方(当然为了房子我们都非常激动与积极争取)。我们都在‘李鹏楼’中住到1999年我们分到现在住的房子离开,前后近八年(1992年1月到1999年11月)。我们的友谊保持到现在,只要见面都非常友好与客气,有时候一起在路上聊聊天,因为不少人退休了,现在主要是聊身体、锻炼身体与孩子。 而且更让人想不到的是,1993年我报副教授职称,在学校评审会上我得到的是‘满票’(好象是一半报副教授职称的人被评上),要知道,学校的正副校长、书记当时都是学校职称高评委呀(好象当时只有一位副校长因为年龄大换人了,其他七、八个校领导评委全是1990年在任的),也基本上是五十多岁的人。这些校领导没有因为我们年轻人提意见闹到林业部甚至国务院让他们没有面子而报复我们,在差额投票中他们全部投了我的赞成票,要知道评职称是‘匿名投票’。说实在的,他们的办事原则影响着我的一生。至今我都非常尊敬他们。 这不是‘小人之争’吧,算不算是‘君子之争’,各人观点吧。我觉得至少不是‘小人之争’。 科学网上争论我认为应该是‘君子之争’,争论观点不要进行人身攻击,不要有脏话,不要与学术水平、工作岗位、职称、权力、学历、家庭甚至其他因素扯到一起。就观点争论观点,可以谁也说服不了谁,可以保留意见,但一定要尊重对方的人格。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今天二人之间这个观点不同,说不定另一个观点又相近了,百家争鸣就是互相说自己的观点,将事情越辩越明,让看客得到启发,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水平。 要知道,我们当年的事情在我校是‘惊天动地’呀,又是‘六、四事件’的第二年,政治上非常敏感,数百位年轻教师与职工为了房子争可不是小事,几十人规模的对话会都开过许多次。要不然林业部副部长会来(可能是顺道)与年轻教师对话?最后正司长会带几个处长进驻我校专门来解决后才离开?但我们双方的‘头’却后来成为了朋友。 我校很多人看我科学网博客,年纪大点的教职工,如果看到此博文,肯定会想起当年的事。那段经历可以说是我们双方阵营中几个‘头’的人生中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许多我们同辈人甚至年轻点的教师将这事件说成是‘空前绝后’的事情。 我想以此例来说明: 科学网上其实大家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也没有什么‘险’,为什么大家不能将科学网办成一个‘君子论坛’或‘百家争鸣’的茶馆呢?
3504 次阅读|22 个评论
我在科学网上‘争论’宝典
热度 2 lin602 2014-5-16 23:33
到科学网上四年多吧,与几个博主有过争论,不过,我有如下‘争论’宝典: 1 我从来不首先指名道姓,科学网上所有博文都在,我的博文中如果指名道姓争论了,肯定是别人先点我名了,我肯定要说明为什么写这博文,都列出与我争论人的原文链接。既然争论批评,就要给出争议方的原文链接,这是一个重要原则。 2 通过争论,争取握手言和。我想我在科学网上争论过好几个博主,甚至惊天动地过,大部分博主都最后握手言和,科学网上都有证明。至于少数嘛,我原则上不先点名说他,只是他点我名,我反击反击而已。 3 只是争论博文中内容,从来不去查争论方发表的什么论文,也从来不提及这方面,这与观点争论无关。 4 因为我已经在科学网上有实名博客,从来绝不在科学网上用马甲去攻击对方。绝无一次。 5 科学网上的争论,绝不将这些东西‘烧’到科学网外的其他网站上。其实我在sohu,新浪,QQ上全有空间。打擂台嘛,就在科学网擂台上打,到其他地方乱写,不符合擂台规则。 6 只要与我实名争论,我原则上不删争论方的评论。既然争论,大家文责自负,如果谁触犯法律,大家就法庭见。如果是在我博文下面匿名攻击嘛,这是我的权利了。 7 不在其他人博文下面指名道姓去攻击其他人,这不是君子所为。只说观点,不点人名。 8 差点忘了,绝不骂人,只是讲理。哈哈。 科学网上争论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好处说‘百家争鸣’,不好处说就是观点‘掐架’,有没有风度,有没有水平,自有大家评说。 科学网也是江湖,在江湖上走,就会有同路的有不同路的,甚至有打擂台的,不过,无所谓, 快退休了,如果有人愿意来争论我也奉陪了,也可以练练脑子,省得得老年痴呆。哈哈。 有时候不打不相识,争论后还可能成为朋友。 如果一不小心有点点违规,指出来我加以改正。 谢谢各位关心的博友们。
2358 次阅读|8 个评论
也谈导师与学生间的学术成果之争
热度 69 zhumengjin 2014-5-16 19:10
【 学生在立志进军学术职场的起步阶段,因能力没达到学术界公认可以独立开展工作的水平,只能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在解决课题里面的科学问题的基础上,得到结果并联名发表文章,培养了自己的能力,顺带拿到了学位证书,但学生不具备对课题成果的所有权,即使发表 了 署名 文章也不能说成果就是你的 ……】 ⊙一篇引起公愤博文的背后⊙ 引子——我给你提供劳务费,雇请你用我提供的图纸、厂房、原材料加工产品,你不但练就了一套终生受用的熟练技能,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还归你所有,我对产品既没有所有权也没有使用权,啥事儿都跟我无关,然后就因为没有你的同意我用了一下产品还理直气壮地告我侵权,不用细想也会觉得这事儿绝无可能,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于情于理都狗屁不通...... 师生情谊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而且是人生中最为宝贵的情 感 之一。虽然从道德文化角度、从 师生感情 角度不应该这么讲,上述类比让人从感情上 无法 接受,但排除感情因素,“ 导师招收学生,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导师提供劳务费和实验经费的支持,攻读学位、开展部分课题研究、取得相应成果、完成学位论文、最后获得学位 ”的实质跟这个 也 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至少形似。 导师与学生之间出现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之争本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可偏偏就有些不怕丢脸的人非要把这事儿反复上演出来,让众人观看其“红屁股”。 从学位的制度设计上讲,本来就没有学位论文成果归导师还是归学生的问题。学位论文成果所有权归培养单位所有,这是所有或绝大多数培养单位的学位论文在提交给培养单位图书馆时都必须签署的协议,而且部分学校还出台了明文规定的具有一定法律契约性质的行政文件。尽管有点像霸王条款,只要你签了字,就意味着你以契约的形式承认了学位论文成果的所有权归培养单位所有。 这里谈一谈学术界通常认为学位论文成果的归属问题。所谈成果归属,主要是针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况,人文社会学科可能有点差异。这里的归属问题严格来讲不是指署名权、研究成果产生经济效益归谁的问题,这里 所谈成果归属 主要 是指学术界同行评议中,同行们舆论认为那个研究成果属于谁。 因为导师学生争成果归谁,往往并不是为了经济利益或其他实际利益,争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在 同行 舆论上让人们认定成果属于谁 。通常来说,对于学生在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导师是拥有成果处置权利的,学术界也认为,除非你能证明那成果是你100%完完全全独立做出来的。 熟悉研究工作的人都知道, 绝大多数情况下,对于自然科学,这通常是不可能的。课题是导师的、原始idea是导师的、经费是导师的,导师提供实验平台、提供支撑团队,虽然你是实验的具体执行者,即使你在实验过程中有所创新,甚至有新发现,但仍属于导师课题框架内的成果,学界通常也这么认为,同行不会认为那是你的成果,对于 学生在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通常属于导师。 只要导师使用学位论文成果的具体 细节合符学术规范、没有学术不端的行为,导师几乎拥有对学位论文成果的任何权利 。退一步讲,即 使 导师在使用学位论文成果过程中出现学术不端了,也不能否定导师在同行中被认为拥有该成果的地位,因为这属于两个不同的事情,学术不端行为本身并不影响导师拥有学位论文成果。学生跳出来指责导师侵犯他(她)的学术成果,在学术界舆论中是说不过去的。如果为了维护学界正义,不顾师生情谊勇敢站出来揭露导师使用成果过程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则是另外一回事,但侵犯成果之说不成立。指责导师侵权,你注定是输家(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学生、导师双输),因为你达不到你的目的—— 让同行们认为那个研究成果属于你 ,从而彰显你超强的学术能力,相反还会在同行中落下“白眼狼”、不能合作这类不好的印象。所以,如果跟导师没有“杀父、夺妻”这种深仇大恨,根本就没有必要。 很多同学认为,我做实验很辛苦,那成果理所当然是我的,这种认识是不符合学界常规认识的。如果这个问题不阐述清楚的话,恐怕自然科学领域里的很多导师都在搞部分学生眼里的“学术不端”,特别是那些综合多个学生研究成果,组合起来发Nature、Science这种大文章的牛导们。在这些牛导课题里,如果你做的工作多或者很关键,名字自然会排前,如果工作量小又不是关键,甚至名字都不用挂。当然,这里面不排除有灰色的东西:如果你跟导师关系好,在贡献或工作量介于可署名与不可署名的模糊地带时,名字可以出现在署名作者中、甚至还可以很靠前,如果与导师关系不好,名字不出现在署名作者中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这也很难界定就是学术不端。假设每个学生都跳起来说,那部分成果是我做出来的,你无权使用我那部分结果,你让那些牛导们怎么活?学术界不乱套才怪呢。 自然科学领域的学位论文成果绝大多数都是在国家课题的资助下完成的,这个成果自然属于课题成果,作为课题的主持人,当然毫无疑义地享有成果的代理所有权、使用权等。在国家课题的设计中,几乎所有课题都有劳务补贴这一项。不知道人文社会科学的实际情况,仅就自然科学领域而言,如今稍微正规一点的单位都规定:没有课题经费的导师在当年是没有招生资格的。国家课题的设定与这些单位出台的政策基本上保证了学位论文成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属于导师课题成果的一部分。所以,学生在进军学术职场开始阶段,因能力有限,不能独立开展工作,只能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课题,培养了自己的能力,顺带出点成果并拿到了学位证书,但不具备对课题成果的支配权,即使发表 了 署名 文章也不能说成果就是你的。 即使学生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在导师原思想框架下就某个小点做出了导师能力所不能及的创新,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成果的归属。 根据个人的经验认识,国际上也大抵如此。在美国,硕士、博士毕业一般认为不具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所以打算从事学术研究、进入学术职场的人,一般都得经过博士后阶段的训练,相当一部分人甚至要经过多个博士后阶段的历练后才能正式独立开展工作。所以,学界一般也认为硕士、博士、博士后做出来的成果理所当然归提供课题经费的“老板”所有。虽然没去逐项统计,但在印象中,除了少数学术界都知晓独立作出贡献的特例,诺贝尔奖多数都是发给提供idea、提供课题经费的“老板”,而不是执行实验的学生,除非全世界同行都知道是学生独立做出来的成果。这实际上也从侧面大致反映了国际学术界对学位期间成果、乃至博后期间成果所属权的认识。 所以,导师与学生的学术成果之争本来就不是一个应该存在的问题。
个人分类: 科研时评|33465 次阅读|154 个评论
科学网上部分博文已经达到‘武斗’的级别
热度 14 lin602 2014-4-30 10:33
这几天看了科学网上部分博文及下面的评论,如果这些语言与语境不是在虚拟的网上,如果是在现实中,可能已经达到‘武斗’的级别了。 这远远超过了交流甚至争论的线,而且已经不是学术问题。 让我想起了文革中的武斗,想起了近期埃及、叙利亚、乌克兰的境况。 好象中国就缺少这种‘商榷’的传统与文化。稍微争论点,就会上升到人身攻击,而且经常演变成与观点无关的口水战了。 口诛笔伐! 其实想想,文革的乱是有其文化与思想基础的。
3676 次阅读|30 个评论
争论博文一定要提供原文链接
lin602 2014-4-27 22:45
科学网上有争论的博文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只要有争论,一定要提供被争论的原文链接。否则只是一面之词。 争论是有好处的,符合百家争鸣的精神。双方的观点只有通过对原文的阅读才能体会到真实内涵。也可以让大家好辨别。 原则上争论的双方,有权利要求对方提供原文链接,这也是一个基本权利。 科学网的编辑也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这也是公平做法之一。 如果不是针对某个具体博主及其观点进行争论(不点名进行争论),只是对某个观点或热点说自己的意见,这无所谓的。
1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相对论:信不信由您
热度 5 jmluo0922 2014-4-22 11:57
在我看来: 爱因斯坦的 相对论是在开科学的国际玩笑 , 相信它的人,是那些逻辑思维和因果分析能力有缺陷的信仰者 ! 这些信仰者,根据普朗克原理倡导的“学术传销”模式,“信我者倡,逆我者亡”,聚集在一起,成为当今物理学主流,掌握了物理学的说话权。 100多年来在科技进步方面毫无贡献; 对于超导体这样简单的问题,也无能为力; 却一天到晚地好意思向纳税人讲他们编的宇宙故事、时间的简史,质量的起源等,这些不可能得到实验终极验证的话题 。 物理学真的是要这样自甘堕落下去了么??? 附: 普朗克原理 “New scientific truth does not triumph by convincing its opponents and making them see the light, rather because its opponents eventually die, a new generation grows up that is familiar with it ” ------ Max Planck 读一读这个原理,他的意思是不是 “ 信我者倡,逆我者亡 ”
个人分类: 杂谈|2869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陈锡文回应转基因争论
热度 6 bioxncai 2014-3-8 23:44
今年两会上,崔永元多次炮轰“农业部对转基因滥种监管不力”,将一直较为敏感的转基因话题再次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3月5日,在分组讨论会后,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回应了这个老百姓密切关注的问题。 陈锡文分三点阐述了他作为一个“农业领域权威专家”对此的看法。 首先,转基因食品问题本身应该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它安全与否,都要有科学依据。“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最好不要轻易去做对与错的判断。”转基因产品大规模的种植在世界上已有17年的历史,现在没有发生一起被科学所证明它是有安全问题的案例。“所以,如果你觉得不安全,那就请你来举证。如果你非但无法举证,反而倒过来让认可转基因的人来举证。从这个角度讲,一场违反科学常识的讨论,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是非常不利的。” 其次,“我国批准进入市场的转基因的农产品食品只有木瓜一个品种,外界相传的小西红柿、彩椒等都不是,这是基本事实。”而所谓的进口转基因大豆,是为了让大豆提高对一种农药的抵抗能力。所以大豆转的基因是抗农药的基因,和人体消化没有任何关系。而且进口的大豆基本上是用来榨油的,榨完油之后做饲料,转基因玉米同理。所以从这个角度说,第一进入市场的转基因的农产品数量非常少,第二能进市场上销售的,都是经过严格的检验才能推到市场。 第三,每一种生物它都有它自己的遗传特性,而这种遗传特性是通过遗传基因来传达的。遗传基因是在生物的细胞核里的核糖核酸,DNA链条上的一个密码。所以无论转基因食品好坏,它都有基因。人每天进食的食品都含有基因,人吃进基因,但这个基因是转不到人身上去的。所以转基因食品转与不转,吃进去的基因都不会转到人体内。 转基因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种杂交,但这个杂交不是让两个品种自然杂交之后偶然生成了一个新品种,而是特定把一个品种的特性转移到另一个品种中去。转基因的优点是时间短,精准度高。中国是转基因棉花生产面积最大的国家,转基因棉花就是转进一种抗棉铃虫基因。第一棉花不是人吃的,所以其关注度并不高。害虫吃了这个转基因棉花无法消化,破坏害虫的内脏,导致害虫死亡,从而减少用药,以致棉花增产。整个过程跟人体毫无关联。 从我们国家当前的政策来说,对转基因物质的管理有最基本的三条原则。第一条原则就是转基因物质是当今人类生命科学发展的最前沿,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这方面不能落后,科研上一定要积极赶在世界前沿。但是研发和上市没有关系,上市要经过非常严格的检验检测,以政府的名义去担保它是安全的。第二条,即使经过质监部门、权威部门的认定是安全的,买和不买,消费者有自主选择权。第三,上市之后要让消费者有知情权。如果食品里有转基因,或加工的产品里有转基因,政府有责任要求生产者提供标识,让老百姓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所以从这个角度去讲,发展转基因的育种研究,应该是人类生命科学的一个大方向。很多东西都是通过慢慢地选育品种,慢慢地提高农产品产量,才能满足这么多人的消费。作为政府部门要充分理解老百姓这种心态,要有更大力度去把这个事情讲清楚,让大家能理解。 “据我了解,在中国,生物科学家基本上是异口同声地支持转基因发展,业内人士大都支持。但是却有人倒过来说这些业内人士被收买了,我认为这对科学太不尊重了。”陈锡文说。 来源: http://www.biotech.org.cn/information/117301
1400 次阅读|13 个评论
民主与法制时报:转基因来了
蒋高明 2014-1-20 23:25
“转基因”来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683ce0102epqy.html 评论 邮件 纠错 2014年01月20日11:20 来源: 民主与法制时报 第55期    尽管世界卫生组织称,目前国际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经过了风险评估,并不比传统的同类食品有更多的风险,但一些“反转”人士依然认为:转基因安全没有真正的科学根据。   自2009年3月开通 博客 , 吕永岩已经发表了8497篇博文,其中80%文章涉及“转基因”,其中有自创文章,也有转载。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铁杆“反转派”。   吕永岩是位军旅作家,在网上搜索,人们还能发现他在一个名为“华语作家影响力排行调查”中,排在 金庸 之后,位列第三。   为何作家“不搞文学创作”开始关心“高科技”了?   答案很简单:转基因来了!       舌尖上的讨论   “支持转基因产业化的人给我一个绰号叫反转神棍。”1月14日,电话里传来吕永岩的声音。   他表示自己并不反对针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国家已经在棉花上采用了转基因技术,这个当时没有争议”,但是转基因粮食作物产业化,他是坚决反对的。“水稻是人吃到嘴里的粮食啊,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改变我们吃的粮食。”   吕永岩认为自己的“反对”是有依据的。他说,反式脂肪酸,人类认识其危害用了100多年的时间。DDT、氟利昂等危害也是用了将近100年或50年以上的时间才知其害。转基因研究短短十几年时间,安全争议从未间断。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绝不能仓促地让13亿人做“转基因小白鼠”。   “一旦食用转基因主粮,要是发现(有害)的话,那就危险了,转基因是活的东西,上面提到的那些都是死的东西,转基因作物的花粉是不断扩散的……”一谈起这个话题,电话里的吕永岩语调渐趋急促,说到激动处会连续咳嗽两声,这位62岁的作家对“转基因的安全性”有深深的忧虑。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所长林敏则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食品,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一样安全。”他表示中国对转基因食品有着严格的评估标准。   “第一个就是对生态环境的安全性评估,第二是对过敏方面的评估,第三个对毒性,也包括致癌性的评估,目前我们能知道的所有科学的安全评估手段全用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在接受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时如是说。“这个安全评估标准,是2003年我参加评价制定的。”   这让作家感到“震惊”, 转基因科学家怎能“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吕永岩称:“ 农业部 有个转基因安委会,专门评价植物的,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搞转基因的科学家。”在他看来,转基因安全不安全,应由搞环境科学和搞医学的专家来评定,我们任何一个领域,裁判员和运动员都应该分离,这可以避免王婆卖瓜的嫌疑。   “安全”是吕永岩一直挂在嘴边的问题,尽管联合国粮农组织有关转基因的报告说,这些食物不太可能对人体健康有风险,尽管世界卫生组织也说,目前国际市场上的这些食品经过了风险评估,并不比传统的同类食品有更多的风险,吕永岩和他的“反转”伙伴们依然认为:传统作物经过了人类几千年选择,才能安全食用。 说转基因安全没有真正的科学根据,有利益集团靠做假推动嫌疑。   有网友对其“开炮”:你不相信科学家,不相信粮农组织,不相信世界卫生组织,你相信谁,难道相信哲学家?   吕永岩回答:“ 我相信世界120多个国家共同签署的《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这个议定书至少有70多处提到转基因生物的风险,它是针对转基因生物的风险而制定的,目的也是为了限制转基因生物的风险。这不仅是真正的科学共识,更是有 法律 约束力的共识。这个议定书,转基因受益大国 美国 不敢签,中国推动转基因产业化的人从来不敢提。这更说明,转基因作物是有严重问题的。”    北京 师范大学研究哲学的教授田松观点很明确:“转基因注定对我们的身体和环境都有害。”    接受还是拒绝?   “挺转派”理由充分,“反转派”有充分理由。一时间,两派争论不断,以至于有位老人在电视节目上发出如是感慨:“雾里看花转基因,想说爱你不容易。”   拒绝还是接受?或许,农业一线研究人员有其看法。   “转基因只是一种技术手段。”一家知名生物农业公司的科研人员王峥说,“现在中国的农业生产,亩产提高幅度是非常大的,可以说是和现代生物学技术有关系的。”   2011年开始,王峥开始从事与水稻相关的生物农业研究,其中就包含了转基因研究。她认为,生物技术应用到现代农业技术里面,如抗除草剂技术,或者是 杂交技术 ,能提高作物产量。“种子好,所以亩产就提高了。”   说完她又补充道: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产量提高与科学化的种植方式也有很大关系,比如施肥、管理、打药等等,这个贡献会比种子本身的贡献还要大很多。   针对社会上“转基因妖魔化”的声音,王峥有自己的理解:“人们为什么会恐惧,是因为不知道,不清楚。有人说这个好,有人说这个不好,大家不知道谁对谁错,这就是大家对转基因恐惧的原因。但是如果你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原理,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的人,就不会恐惧。”   但吕永岩认为, 转基因想搭杂交的车,这是一种欺骗。    广西 农科院的研究人员崔素芬,也认为中国农业存在的问题不是一个转基因所能全部解决的。   “目前,基础农业发展的瓶颈非常大。”崔素芬一口气给记者列出了5条。首先,环境污染很严重,植物光合作用的时候,产生有机物质,如果空气中有毒物质较多,植物吸收就形成残留;第二,农药使用过多,会对农作物造成影响;第三,现在的水质污染很严重,而且农业种植中水资源的浪费也很严重。第四,种植过程中农民的素质不太高,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第五,农业机械设备配置不到位,高中端的没有。   “我国农业机械的高端水平还是很少的。”比如说甘蔗,在美国,甘蔗是不用人砍的,联合收割机像收割小麦一样,在 巴西 也不用人砍,但在中国还需要农民从甘蔗地里人工砍断。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研究出专门用于甘蔗收割的机器。   崔素芬同时对农业废弃物合理利用表示关心,像地里的甘蔗根、麦秸等农业废弃物,在现代农业来讲,是可以提取很多物质的,比如木糖醇。她举例说,广西用甘蔗来生产蔗糖,甘蔗压榨成汁之后,剩下的甘蔗渣用来生产酒精,或者造纸,都可以提高经济附加值。   但是作为一个农业从业者,她有着自己的无奈。“农业虽然说是立国之本,但是投资到农业上的比例还是相当低。虽然政府每年都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但农业仍处在越强调,越不受重视的情况。”    种粮大户的选择   “我不了解转基因。”北方某省的种粮大户周广财回答得很干脆。   “那你准备种转基因吗?”记者问。    “不种!” 周回答。   1月15日晚,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通过QQ与周广财进行了“交谈”。记者没想到他会这么明确地表示不种转基因作物,要知道他也是个种子“发烧友”。为了种植有机水稻,曾煞费苦心。   2003年,周广财在晾晒了3年长满野草的土地上搞有机种植。老周介绍,那片地他曾深翻1米使其暴露在阳光下进行有机转化,反复3年,土壤、水分、空气全部转换成有机标准,他才敢撒稻种。   种子是从一个 日本 归国的朋友口袋里翻出来的,只有一小把,名叫“越光”。稻种撒下去占地还不到1平方米。有人看见这块“稻田”,曾笑称“指甲盖大的地方什么时候才攒出一碗米来”。玩笑话言犹在耳,10年后,周广财就已经把“越光”培育成了“有机越光”,1平方米已经发展到了50亩,1公斤价值100元。   “这是一个跨越,如果说普通的越光是世界米王,那周广财培育出的有机米则是王中之王了。”彼时,农业专家石春雨这样评价,“其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赖氨酸和总氨基酸均远远高于同类大米。”   “10年搞有机,一半的时间在赔钱,创业头3年就赔了500多万。”周广财介绍,自家稻田和菜地都用黏虫板除虫,旱烟叶子泡水浇地,发酵的豆子做肥料,种出的粮食口感都是纯天然的。但是因为不用农药、化肥,要是遭遇病虫害,整棚的菜都会被拔掉。去年2月份,一亩多的黄瓜苗曾遭遇天气变化被冻死,光种子就损失了2000多元钱。   “有机种植成本这么高,为什么不用抗虫抗旱的转基因种子?”记者追问。    “有机农业是一个良心工程。”周广财说,“转基因的种子,现在争论很大,有说好的,也有说孬的,安全性没有一个确定的答复。我种的有机水稻,市场认可度很高。人们提起周广财就知道我是个踏踏实实种粮种菜的人,就知道我的米和菜是安全的,我不能为一个还没有经过市场检验的转基因砸了自己的牌子。”   责任编辑: 段文静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15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诺奖得主英国皇家皇家学会会长坦承转基因安全无定论
蒋高明 2013-10-27 22:25
诺奖得主、英皇学长坦承转基因欧洲困惑并望科学家挺转要有根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041670102f2yv.html :今早看到我的另一位“老朋友”,现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2001年生理学-医学诺贝尔奖得主Paul Nurse(保罗·纳斯)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前不久举办的科学与人文论坛上的发言,觉得他老先生说话还是挺客观公正的,体现了一个真科学家应有的道德和智慧。他“ 首先承认该问题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也尚未找到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 ”,而不是像我的大表侄饶毅那样胡说转基因问题在美欧日已没有争议。继而他“ 表示,在民众对这一问题充满困惑、不解和质疑的情况下,一个“明智”且“最终还是要做”的事情就是“来一场高质量的公开辩论” ”,而不是像我的大表侄饶毅那样谩骂不接受科霸胡言的民众都是无知的愚民、甚至于还是“扒铁路”的土匪。 纳斯说:“ 转基因技术并不被人所诟病,真正引起争议的在于转基因食品,乃至主要粮食作物上的推广” ,这点与饶毅等把反对无标记偷鸡摸狗地推进转基因食品、甚至于要一下子就把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主粮全转基因,否则就是反科学形成了鲜明对比。纳斯还说,“ 通过基因工程把那些人们搞不清楚的基因介入到植物中,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很有争议的,英国也是如此。 ”这就一下子把饶毅所谓的国际科学家对转基因作物普遍认可的谎言给彻底戳穿。 纳斯说, “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其民众对于转基因食品就常感到忧虑” 。纳斯曾参加过一个公共咨询会, “ 他看到很多民众在科技食品面前的表现可谓是“望风而逃” , 原因就在于他们担心这些粮食会含有某种基因 ”。这些与饶毅、方舟子、及某些挺转院士的所谓国外民众喜欢吃转基因食品的谣言针锋相对。 纳斯 说,“ 科学家一定多一份耐心,要听从公众的意见,来了解他们关心的问题,并且通过科学的方式回答他们的问题。 ”一个诺奖得主、英皇学长对公众能如此恭敬,科学上无大建树的饶毅和科学上毫无建树的方舟子凭啥居高临下地呵斥不听他们饶言(谣言加谎言的科唬)? 纳斯说, “好的科学家应当要有批判精神,如果一个观察和试验的结果和一个想法并不符合的话,那么这个想法就应该得到否定或者加以修正 ”。转基因推行了这么多年,是粮食被增产了、还是害虫被减少了?农药越用越多,杂草越长越猛!这些不实的期望、这些不良的后果不正是不转基因世界就没出路的所谓的科学家应当自我批判的地方吗?而挺转派“科学家”不仅不修正其错误,反而更加疯狂无理的蛮转,这不正如 纳斯所说,“ 一旦“通常打质疑牌”的科学家开始鼓吹某样技术,这就不免会让公众感到焦虑,“到底是信,还是不信?” ”。 “科学家要从最开始就参与这种辩论,但前提是,要确保每一场辩论的发言都是理性且有实质根据的。” 保罗·纳斯说 。】 作者: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3-10-26 17:47:36 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转基因之争需要一场高质量的公开辩论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前不久举办的科学与人文论坛上,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保罗·纳斯谈到了最近热门的转基因话题,他 首先承认该问题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也尚未找到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 ,但他 表示,在民众对这一问题充满困惑、不解和质疑的情况下,一个“明智”且“最终还是要做”的事情就是“来一场高质量的公开辩论” 。 保罗·纳斯曾因其对细胞周期控制因素的研究而在2001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他看 来, 转基因技术并不被人所诟病,真正引起争议的在于转基因食品,乃至主要粮食作物上的推广 ,他说,“ 通过基因工程把那些人们搞不清楚的基因介入到植物中,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很有争议的,英国也是如此。 ” 然而,保罗·纳斯知道,大多数植物方面的科学家却认为,转基因粮食其实是安全的,可以带来很多的好处。 “中国现在要为全世界22%的人提供粮食,却只有全世界可耕种土地的7%。因此,你们要开发出新的品种,来提高农业生产率,降低病虫害带来的危害。有时候甚至还要对基因进行一些改变。这都是可以理解的。”纳斯说。 然而,与政府、科学家考虑问题的方式有所不同,普通民众更多地是关心“吃到的东西是不是安全的”。 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其民众对于转基因食品就常感到忧虑 。纳斯曾参加过一个公共咨询会, 他看到很多民众在科技食品面前的表现可谓是“望风而逃” , 原因就在于他们担心这些粮食会含有某种基因 ,甚至,一些英国新闻媒体把转基因食品称为“怪兽食品”,“认为科学家对自然进行过多的操纵,这样感觉好像是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在改变粮食的纯洁性。” 当然,科学家却不大会想这个问题,“因为科学家知道所有的食物都是含有基因的”。保罗·纳斯说。 保罗·纳斯很理解自己的同行,他说,科学家们一旦遇到这种“指手画脚”、“被指摘”的情况,通常会感到“委屈”,但他说,“ 科学家一定多一份耐心,要听从公众的意见,来了解他们关心的问题,并且通过科学的方式回答他们的问题。 ” 原因在于,“科学的一个重要本质就在于要竭尽所能去证明一些东西是不正确的。” 保罗·纳斯表示,这就是科学和信念不一样的地方,信念会更多地强调传统、态度以及信仰。 好的科学家应当要有批判精神,如果一个观察和试验的结果和一个想法并不符合的话,那么这个想法就应该得到否定或者加以修正 。 换言之, 一旦“通常打质疑牌”的科学家开始鼓吹某样技术,这就不免会让公众感到焦虑,“到底是信,还是不信?” “我们必须要在公众舆论当中引发高质量的辩论。 科学家要从最开始就参与这种辩论,但前提是,要确保每一场辩论的发言都是理性且有实质根据的。” 保罗·纳斯说 。 (原标题:转基因之争需要一场高质量 的公开辩论)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17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闻之争,应该能够验证出是非吧
热度 2 lin602 2013-10-23 11:31
南京大学的王闻之争,涉及到造假不造假的问题,网上轰轰烈烈的。 又不是社会学与政治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政治理念。自然科学中的真与假应该是可能实证的嘛。 如果其他人都不能证明真伪,那就不能叫真,如果其他人能够证明,不就非常清楚了嘛。我是做化学的,对他们的内容不太清楚,在我们化学化工上,常常以实验做出来或理论上能够说明问题为真。 如果吵得不休,也证明不清楚,那这本身就有问题了。 总不会他们的争议超过学术界范畴了吧。
3759 次阅读|3 个评论
争论太少,不是太多
热度 6 yangguoxue 2013-10-22 19:16
在网络上大侠们过招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有些人说这些争执往往起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有多少事是大事呢?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不正是从这些小事反映出来的吗? 孔子说:“其争也君子。”这说明孔夫子是不反对争执的,但他要求人们不要有小人之争,他要的是君子之争。君子之争有两个内涵:一,君子所争之物:是非;二,君子之争之手段:规则。人们争利,是君子还是小人?争正当的利,就是君子,争不正当的利,就是小人。用正当的手段争,就是君子;用不正当的手段去争,就是小人。正当的利为“是”,不正当的利为“非”。所以,君子争是非,并不是说君子不争利,利与是非不是同一逻辑层面的东西,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而是互相包含的关系,利中包含着是非,君子争利,也是争利中的是非。比如,国家人民之利,就为“是”,贪官污吏奸商之之利,就是“非”;个人合法权利,就为“是”,不合法之利,就是“非”。维护个人的合法权利,在儒家看来,就是君子维护正义,而不是小人争利了。 有人说,儒家文化不适应市场经济,不适应竞争的年代,这是误解,儒家不反对竞争,和谐的也未必是儒家,儒家是非常具有竞争性的学派,只不过它特别注意竞争手段的合乎道德,于是儒家特别着力为竞争制定规则——它反对无规则的争。儒家特别强调程序正义,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种精神,非常现代,非常重要。 出于意气的争,是儒家反对的。孔子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把这种出于一时意气的无原则之争,看成是人的迷惑。孟子把“好勇斗很, 以危父母”看成是五不孝之一。荀子说“行其少顷之怒,而丧终身之躯,然且为之,是忘其身也;室家立残,亲戚不免乎刑戮,然且为之,是忘其亲也;君上之所恶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为之,是忘其君也。……人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儒家三巨头都反对这样的意气之争。因为这样的争执没有价值,反而要伤害价值。文明的人,尽量不要卷入意气之争。文明的社会,要尽量减少这样的义气之争。 原则上的事,事关基本权利的事,不能老是提倡忍让,因为忍让就是让渡权利。如果一个国家搞得人民习惯性让渡权利,既鼓励了坏人,容易形成恶人得势好人憋屈的社会氛围,更糟糕的是,还可能导致权力无限膨胀,损害人民利益,不利于建立服务性政府,损害政府形象和党群关系。直言之,人民自觉维护自己的权利,就是在为国家进步做贡献,就是爱国。而那些鼓吹“爱国”而主张牺牲国民利益的人,其实是在“害国”,因为按照他们的主张建设出来的国家,不能保护人民的权利,人民不会幸福。爱国,就是要把祖国爱成一个人民生活在其中觉得自由而幸福的国家。 中国社会在明清以后,进入非常黑暗的专制时代,面对强大的体制,人们颇感个人的渺小,反抗往往只会加重自己的损失和伤害。于是形成了类似于“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忍字头上一把刀”等等犬儒哲学、奴隶哲学,国民性也因此有了更多的负面的东西,严重地损害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并导致国穷民弱,中国整体上的落后于世界,就是在明代中期开始的,我们要好好反省这种体制的后果,反省这种强大体制对人民自由空间的挤榨所导致的民族悲剧——鸦片战争失败的祸根,可以追溯到明朝的集权体制。 在这样的集权体制下,人民无奈之下的“不争”而忍让,是我们今天要否定的。 在今天的中国,争论还是太少,不是太多,开明的文化群体应该创造环境让人争论(前提是有意义的争论),而不是打压言论和进言者。不计原则,维护团结的论调只能把我们这个团体拖入深渊。希望向王、闻这样掐架的大牛、院士、教授们越来越多,一潭死水不可能促进体制的进步和改革。
2093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研中的科学问题与学术疑问
热度 9 lijianguo531 2013-9-28 11:42
最近组里面正在讨论论文写作以及野外采样方案的问题。当然组会讨论中免不了喻海良博主所提到的争论( 争论不是让你出丑,而是让你少走弯路 )。而争论的主要焦点在于科研中的科学问题是否成立?解决问题的方法(样点布置)是否合理? 首先 谈谈科研中的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首先应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前瞻性和时代性,抛开科学问题的学术性、前瞻性和时代性,我认为这是空想(当然,数学问题中众多的猜想我们另当别论,在我看来数学猜想的解决主要集中于思维层面,对于客观条件的要求不是很多) 。 就比如希格斯在上个世纪提出的玻色子在当时看来是没有条件去证实,多认为是一种臆想和假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学术成就。今天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借助于高能强子对撞机才发现理论中存在的玻色子。 而学术疑问我定义为基于不同研究主体(科研人员)对于某一科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出现的疑问,多产生于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不具备科学问题三个典型的特点,当然某些学术疑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上升为科学问题 。 好多人都会把这两个东西混淆,这会增加你走弯路的风险。 科学问题的解决主要呈现于学术期刊。而撰写者和审稿人最为关注的也是论文的Objectives。有的期刊中在Introduction部分,撰写人会给出众多的 objectives,四个甚至五个我也见过。在我看来这是有点掩耳盗铃的味道。如果一篇论文真能解决如此多的科学问题,那应该发表于CNS上去,而不是纠结于三区、四区的杂志。我认为一篇Paper设置1-2个科学问题即可,这1-2个科学问题是你这篇Paper的价值所在,不必纠结于论文的字数(可能大家称写论文为码字,都会有这方面的考量)。我注意到有的Paper中的 Objectives只能算是学术疑问。因为有的问题在很早以前已经得到解决,或者已经有一致性结论和认识,文中所谓的 Objectives只是别人爬了个树,撰写人换个树又爬了一遍。当然地学中的区域特点以及尺度效应还是要给予必要的关注。在此我举一个我们会上的论文的例子:我们想研究围垦对于滨海土壤盐分的影响。通过选择不同围垦年限下的围垦区建立围垦的时间序列,进而可以获取随着围垦时间的变化土壤盐分的变化过程。在文中必然要涉及到土壤盐分的Spatial-temporal特点,有人就对于插值的方法提出疑问。最后大家都在集中讨论插值方法上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是严重的跑偏,空间插值方法不是这篇论文的科学问题,只需在文中交代清楚空间插值的方法和参数即可,而空间插值方法是另外一个科学问题,在这篇论文里只能算是一个学术疑问。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后再进行深入讨论。这直接影响我们后面的采样问题,基于篇幅和时间限制在此不再赘述。 有的人为什么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做一个东西,比如实验、采样和观测,最后却不能发表突出的成果。这主要是将科学问题和学术疑问混淆了,他所谓的科学问题,其实在审稿人看来确是一个早已解决的问题,只能算是个人的学术疑问。 最好的办法还是踏踏实实看文献,了解更多的学术信息和动态,这是避免我们走弯路的最笨的方法,也是最靠谱的方法 。 撰写此文,愿与大家共勉!
个人分类: 学术视野|9514 次阅读|11 个评论
把学术上的争论如实告诉学生
热度 4 lin602 2013-9-21 22:06
做个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一定要告诉学生,学术上争论是正常的,除非是完全正确的真理性的东西。 学术上不同的观点是正常的,作为教师,一定要将目前学术上的观点讲给学生,除非是非常不靠谱的或者错误的。我们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也就是有‘立场’,但一定要告诉学生,这只是代表自己的观点。 一定要告诉学生们,不象中小学知识,基本上没有多少争论,大学及以后的学习,有许多不同看法与学术争论的。 要鼓励学生质疑,要鼓励学生通过查资料并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 如实告诉学生们争论的内容,是一个好教师的责任。 本文只是随性写的,不针对网上其他博文内容。
2699 次阅读|4 个评论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有鸡蛋!
热度 8 boxcar 2013-8-13 05:50
争论了N久的、很能让人忌惮的问题,其实可以有一个比较简单而且靠谱的答案—— 先有鸡蛋!!! 当然,这么说的前提是把能孵出鸡的蛋定义为鸡蛋,而不是把只有鸡才能生出来的蛋定义为鸡蛋。 ======================================================= 事实上,很多似是而非的问题,其实都可以在进行了必要的条件界定的情况下迅速脱离纠结状态,给出一个即使谈不上100%的精准,至少能够合乎逻辑的答案。 很多时候,坚持要追求一个普世的、没有限定条件的“标准答案”,甚至希望有了它就可以“一锤定音”,让所有人都能坚信不疑,恐怕注定会让人失望。
个人分类: 科普|4951 次阅读|15 个评论
牛顿告诫我:物理学急需正本清源(1)时空、参照与坐标(续)
热度 5 jmluo0922 2013-7-2 14:06
“ 牛顿爵士,您是不是把现代物理学家说得太惨了呢?” 牛顿: 一点也不过分,在你的博客文章中不就指出了,能证明回路中光速不变原理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低级失误、用平均速度的定义,采用两点测量法直接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和长度与运动无关的结果等。其实这些细节性的问题,早就应该引起物理学家的重视,重新审视相对论时空观的正确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否定相对论只需要一个理由…’,那他为什么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呢?” 牛顿: 这个问题涉及的原因实在太复杂,不只是局限于学术界,若干年后由科学史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来研究,因为相对论的影响涉及面太宽,包括自然科学、哲学、政治甚至宗教。 “不好意思,令您为难了!那我们换个话题,您如何看待运动物体速度的光速极限呢?” 牛顿: 我认为是一件为了消除相对论“时间倒流”悖论,而定制的、违背运动速度随不同参照系变化基本概念、幼稚而且无理的做法。宇宙中的万物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在不同的参照系下观察同一运动物体的速度是不同,伽俐略变换给出不同惯性参照系之间变换关系。从理论上讲,运动物体相对于观察者(观察参照系),相对于其它参照系的速度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人为地限制不能超过光速是没有依据和道理的。 事实上,由于运动速度随观察系不同,具有相对性,因此超光速运动现象时刻都可以发生,例如,中微子相对于产生源的速度接近光速,如果我们研究两粒相反运动的中微子的相互作用,选择其中的一粒中微子作为参照,则别外一粒中微子在此参照系中的相对速度是超光速的。 “牛顿先生,不好意思,打断了您,您举的超光速例子不对,因为物理学主流认为那不是真实发生的运动。” 牛顿: 那我问你,什么是“真实的运动”或“实际发生的运动”?这种运动具不具有相对性?是单值或是多值的? … … “ 牛大爷、牛祖宗,您不要起火,不要发怒嘛,我是不信的,但又不能说服他们,只是想问问您老的看法。” 牛顿: 我上面的几个反问,实际上就告诉了你答案。 “牛顿先生,我不明白,能给我详细讲讲吗?求您了!” 牛顿: 实际运动速度这个说法如果可以否定我的例子,那么也同时否定了相对论时空变换本身。 “不要卖关子了,我真的没有看出来,请直接告诉我答案吧!” 牛顿: 这个就作为作业,你好好思考吧,给你一点提示,他们讲的真实运动暗指相对于源参照系,我选择另外一个中微子(非源)参照被认定无意义的话,其它非源性参照也应是非真实的,不同参照系之间的变换还有意义吗?回家泡杯茶,好好想吧。 特别提醒:个人观点,阅读时需斟酌 (后传待续)
个人分类: 杂谈|3872 次阅读|18 个评论
歧见与苟同
Terrace 2013-4-26 16:20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对于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时候会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为此大打出手,作为学术交流,争论是稀疏平常的事情,但是学术争论毕竟不是骂街吵架,所以不能相互谩骂,这是底线。同时辩论的能力,包括思维逻辑、材料应用、语言组织等都是可以训练的,我们教育倾向于培养听话的学生,而忽视了挖掘学生的思辨能力。下面我们不再展开干巴巴地讲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怎么样提高思辨能力,我们借用一个历史小故事,来阐述这两方面的内容,我想这样更有意思一点,也容易让人接受。 往事越千年,话说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却并不平静。诸吕之乱以后,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就请人去引接代王刘恒,意思就是拥护他来担任一把手。刘恒也没有什么主意,就去请教大臣们。郎中令张武就说,代王,你要小心啊,你看现在朝廷里面掌权的,都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将军谋士,善于用兵,足智多谋,也可以说是阴险狡诈,他们之所以派人请你,用心险恶,只不过迫于高祖和吕后的余威,自己不愿意背上谋朝篡位的骂名,他们现在刚刚铲除了诸吕,京城一片血雨腥风,我劝大王还是小心为妙,称病不去,静观时局之变。大家都觉得张武的话又道理,老谋深算,稳妥可靠。这里要说明一下,我以前在《中国历代改革得失》里面提到过汉代的一些体制机制的问题,大家可以参考。代国的郎中令就相当与现在的省长助理兼省公安厅厅长,是刘恒的亲信之一。 这个时候中尉宋昌跳出来说了,你的观点都不对,代王,你要去,一定要去。他开始阐述说,秦朝暴政,豪杰并起,当时以为自己能当皇帝的人成千上万,不要太多哦!可是最后呢,你看看,只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为什么呢?汉代以来,与民休息,大家都没有那个当皇帝造反的心思了,这是第一点。第二点,高祖大封同姓王,实行王国制,刘姓子孙的封地犬牙交错,相互制约,坚如磐石,不是说破就破的,意思就是说,即使陈平和周勃有那个谋朝篡位的心思,也会忌惮于刘氏宗族的力量。第三,汉代以来,国家广布德政,依法治国,百姓安居乐业,欣欣向荣,这种安定团结的大局不可动摇。但是后来吕后之乱,封了三名姓吕的异姓为王,独揽朝政,搞一言堂,但是周勃凭着一个符节到北军大营,一呼百应,将士们都表示纷纷效忠刘氏,背叛吕氏,为什么?这是天意,不是人力,这是天道昭昭,不是周勃一个人干的,即使周勃有异心,你也不用怕,军士和老百姓也不会听他的,这就是人心,这就是民意,而且他们各方势力就一定一心一意嘛,呵呵,他们也是各怀鬼胎罢了。现在朝廷里面的朱虚侯,东牟侯等等,也比较忌惮吴、楚、淮南、琅邪、齐、代等诸侯国的强大,这是政治军事形势。从法理上讲,惠帝已经死了,高祖的嫡亲儿子里面就大王你和淮南王了,而且大王又比淮南王年纪大,大王你贤德圣明,仁爱孝顺,闻名天下,所以他们请你,你就不要犹豫不决了。 好,故事讲完了,我们先不管刘恒最后到底听了谁的,有没有去,就这个讨论和分析的过程,我想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这是多么熟悉啊,我们也经常会听到两种意见,各自都很有道理,我们自己也许也会加入到辩论中来,提出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见,生活中有不同看法本来就很平常,有一个例子是最能说明思辨的重要性的,物理学的光子说和波动说,双方都有理论和实验支撑,如果一方被另一方说服,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波粒二象性也就不复存在了,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多歧为贵,不求苟同。” 当地震又一次来临的时候,是不是汶川的余震呢?当流感来袭的时候,是不是有人传人的证据呢?当朝鲜局势乱象丛生的时候,会不会擦枪走火?再远一点,当刘翔跌倒的时候,会不会是假摔,是不是作秀呢?当钓鱼岛购岛风波的时候,日本政府是不是有什么想法呢?再科研化一点,当基金申请未中的时候,是不是被小同行黑了?当文章被拒的时候,是不是我们水平不行呢……首先,我们要说,这些思考和争论都有意义的,就像两千年前,张武和宋昌那样,有争论是正常的,他们的争论和考量有利于刘恒做出正确的决策。 好,为了让读者诸君有进一步的理解,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张武和宋昌的辩论,这种简单分析或许对我们提高思辨能力有所启发。首先,张武的话没错,在那种政治气氛波诡云谲情况下,小心是对的,陈平和周勃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张武对现实政局的把握虽然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味道,但是他的分析并不是完成没有道理,说不定代王去了,就可能被周勃软禁控制起来,或者可能在路上,朱虚侯或者淮南王就有可能派人把刘恒做掉,这也不是不可能,人心隔肚皮,谁知道呢?!的确,当时称病不去,最安全,但并不是利益最大化的决定。宋昌的说法就更为系统一点,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什么事情你要权衡,就得分析,你要分析,就得考虑多个因素,思路要开阔。 宋昌首先是谈历史,大家有的时候就怕长篇大论谈历史,但是有的问题,你不得不把现实放在历史的格局里面加以考量,不然很难看出问题的全貌。比如钓鱼岛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显然不行。他说秦去汉来,从高祖到惠帝,体制机制保障着大王你的安全。然后他又说到现实,实际上是否定并批驳张武的一些观点,犬牙交错的刘姓子孙共同拱卫京畿,其他的一些大臣,阴谋家不敢妄动。第三点,他说到人心向背的问题,也说到周勃持节进北营,说明宋昌这个人很精明,一直在关注着中央局势的变化,他还说出了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就是周勃之所以一呼百应,并不是周勃自己有多么多么厉害,而是大家向着刘氏,反对诸吕倒行逆施。最后也说明了,现在的军事力量对比,考虑到一些法理和继承关系,大王本身的条件等等,虽然有点拍马屁的成分,但是也不是假大空,言之无物。 其实大家一对比,显然宋昌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历史的和现实的相结合,所以大家也要学一手,争论问题的时候,也要基于理性分析,逐条陈述,摆事实,讲道理,对于提高思辨能力非常重要。但是要说明,我们说的歧见与苟同并不适合泼妇骂街,呵呵,举一反三,大家也应该明白,争论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真理虽然越辩越明,那也要真理不打瞌睡才行。我在这里作一个申明,我所说的歧见与苟同,实际上是指静下心来,思辨不同的声音,做出自己的看法或决策,并不是就能教你彻底的解决具体问题。比如你是小贩,城管来了,你跟他思辨什么呢,赶紧跑啊!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情,也许有不同的看法;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件事,不同时间看法有的时候也不尽相同;同人同事,作用到不同人的身上,也许又不一样了……歧见也许就像空气一样伴随着你和我。前面也说了,争论很重要,但是你不要跟我说,你只在乎争论的过程,乐在其中,什么结果你不在乎,这种话有点自欺欺人。有时候过程重要,但是结果也很重要,尤其是争论的结果,不管是有定论,还是没有定论的,都会启迪着今天,影响着今天,改变着未来。 代王刘恒后来还是犹豫不决,但是更倾向于宋昌的观点,由此可见,刘恒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他又去咨询了薄太后意见,又去占卜,又派薄太后的弟弟去见周勃,试探口风,结果正如宋昌所说。为此,刘恒还开心地升了宋昌的官。刘恒就开始动身,让宋昌和张武跟他一起去,文帝刘恒走到高陵这个地方停下来,又让宋昌先到长安观察事态发展,等等。大家一看,刘恒这个人心太细,不得不让人称赞。不要小看这些细节,细节往往反映真知,反映出事物和人性的变化规律。所以大家也就不难理解,刘恒开辟汉代文景之治并不是历史的偶然。 关于宋昌和张武的歧见,最终宋昌是对的,但是什么事情,什么观点都未必是非黑即白,张武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通过上面的介绍,我想大家都很清楚了。两种不同的观点,最后只有一个结果,其中最优化的解胜出,达到了同一。其实这种结果并不是唯一的,科学史上,有很多争议的结果除了这种最优化的结局以外,还有并列解。比如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当时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有理论,也有实验支持,闹得不可开交。想象一下,如果当时一方被另一方完全说服,是多么可怕和可悲的事情。所以说,你如果已经处在争论的漩涡里面,你也不要人云亦云,被他人影响,要运用脑髓,自己来拿,独立思考,得出结论,有的时候,哪怕是错的,这种学术争鸣也是有利的。科学上是这样,文学上又何尝不是呢?文史哲的很多争论,比科学史上的前世今生更加纠结,也更加复杂。比如红学研究,你看一看,整个红学就是一个争来争去,模糊一片,像一锅粥一样,很难说得清谁是谁非,反过来看,这也是红学的一大特点,我们在争论中学习,我们在争论中提高,也在争论中享受。也包括前面蔡元培所说的话,当时他个人也是针对红学研究而言的。 我上面这么说,也并不是给某些苟同的案例和稀泥,不是的,我们的歧见与苟同,是有原则的。有的观点不符合普世的价值观,不符合人类的基本伦理,不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那就是要不敢苟同。我这里由于篇幅的限制,只举一个法律上关于制度正义的一个争论,不再过多的展开。比如说, 有甲、乙两人,在我国协同犯了某罪,甲被捕入狱,判了有期徒刑10年;乙潜逃到国外。5年后,我国立法机构修订法律,取消了该罪。如果乙回来了,现在请问:是否要抓乙进监狱?是否要释放甲?请读者思考一下。 其实,大家理性分析一下, 根据排列组合有4种答案:(1)抓乙放甲(2)不抓乙放甲(3)抓乙不放甲(4)不抓乙不放甲。结果(4)是对的,我知道,亲爱的读者很不理解,有些人还会跟我辩论,你这不是鼓励罪犯潜逃吗?是,你说的也有道理,但是,关键是“我国立法机构取消了该罪”这一句话,这就是制度正义!也许在本案例中,对乙很不公平,而且放纵了甲,也有助长罪犯潜逃的嫌疑,但是个人利益得失和制度正义相比,结果不言而喻。也许你会抱怨,中国就是考虑集体利益,而忽略个人得失,所以才有这样的法律!那我告诉你,不约而同地,世界上只要有法律的国度,都是这么规定的!这是法律的基本原则。 制度正义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我就说到这里,但是我想你只要把这个案例理解了,其他的制度正义的问题,你也可以举一反三。 歧见也罢,苟同也罢,我想宋昌和张武两千年前的争论,也启迪着今天的我们,也启迪着我们今天的大学教育,我们又何尝不需要培养学生能争议,敢争议,会争议的头脑和能力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慎:别卷入网上的攻击
热度 7 lin602 2013-4-5 21:17
一些博主们在网上多多少少会因为有些过节而用博文或评论互相指责甚至攻击。作为旁观者,只有说和的义务,没有附和的权利!! 今天你附和到这互相指责甚至人身攻击之中,说不定那天你也可能卷入其中。因为可能你已经不自觉地成为‘是非’之人,可能也会自然成为互相攻击的对象。 冤家易解不宜结,这是永恒的真理。后退一步天地宽,你攻击一次,如果别人不做声,你再攻击,只会损坏自己的形象。 网上没有敌我矛盾,没有杀人之仇,没有深仇大恨,更没有你死我活! 忘掉过去的不愉快,不但会让自己快乐,而且还会给别人以快乐,更重要的是显示了你的大度与胸怀,如果互相成为朋友,那会成就一段人间的佳话。相反......... 任何人都可以来,任何人都可以走,任何人都可以说话,任何人都可以沉默。任何人都可以说‘离开了’以后又再回来,任何人也可以说永远甚至‘打死’不离开。这个公共平台才是‘公共的’。只要你不去搅乱别人。争论话题是科学网的属性,保护人身不受攻击也是科学网及广大博主们的义务与权利。 谁想卷入网上互相攻击,谁就卷入吧!可别后悔哟。 下笔前请慎之!
3054 次阅读|14 个评论
争论问题的专业态度
热度 21 xying 2013-3-28 07:41
在科学网里看了几场争论,有些效果不尽如意。这里很多博主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如果争论时表现的比较专业,不仅能够有效率地谈论问题,也给广大学子示范如何理性地交流和解决争端。这里介绍美国职场上争论问题的专业态度。从中可以看到坚持原则和圆通灵活的着力点。了解怎样处理这类问题才会受人尊重。 在现代高度组织起来的社会,人际关系是一门必修课。最重要并无可回避的人际关系是在职场中,争论是难免的,很多是必需的,在被需要的时候回避,意味着放弃责任,这时即使不表态也是表达了一种倾向。所以怎么处理争执是职场人际关系的基本技能。尤其是在团队合作工作( Teamwork )时。这是最紧密合作的关系,要发挥出每个人的积极性和贡献,就会常常争论,有效地解决争端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按照这个规则的表现叫做“专业”( professional ),不专业的人会被边缘化,无缘参与以后的决策讨论,即使有无可替代的学识技能,也只能充当高级劳力来使用。 争论为什么?是双方都想把问题搞清楚,交换不同的见解,以求消除差异达成共识。所以有些谈不清,不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争,比如说宗教和政治。宗教信仰对信徒是最高的原则,政治观点是由利益和处境所决定的,这都不是通过争论可以改变的,大家都不做这无用功。当然政治家,专家和牧师好谈这个,这是他们付薪的工作。 争论谈的是有讨论价值的论点,而不是个人的荣辱,双方说的必须是对同一个具体问题的不同看法( speaktothepoint )。比如前几天正在热议的,对于错误论文的审批问题,一方认为不该发表,但有时无法抗拒而回避;一方是因特殊情况希望发表,但认为不是由学术人员做这决定。这个问题的争论点就不是怎样在审批时回避,而是对这特殊情况该不该发表的问题。另一个的争论点,不是要不要善待老人的问题,而是对具体情况,是让他知道真相好还是哄下去好。只有明确了双方的论点,争论才有价值。 论点明确后,争论就要有针对性,不回避对方的问题,正面回答和评述,这样的讨论才有交集,才可能解决问题,不然就是各说各话了。既然争论已起,和稀泥和高姿态都是把这问题看成是个人之争,而失去了讨论的意义。所以对事不对人的争论,需要认真消化对方论点的真正含义,如果只是抓住口误,非本质的论据和论点,或者扭曲原意,那不是讨论问题的态度。上纲上线,放大拔高,诉诸感情,猜测动机,那是把对问题的争论变成对持不同观点人的争论,把问题之争变成个人之争,这都是非专业的表现。在这个实质争论的阶段,诚实、客观、专业判断、坚持真理和信念都是起码的素质。这时的回答不因亲疏、动机、后果、利害而改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心中想的不算,说出来才算,不能含糊其辞,违心作答。这样才能把问题弄清楚。先分清是非,才能为争论后的结论和处理做依据。比如说,对错误论文的审批,先争清楚该不该发表,才好商讨事后如何处理。对范跑跑问题,分清是否有违职业道德,才谈得上能否原谅人性的弱点。 双方都已把观点和论据充分表达之后,如果结论已经明确,或不需要立即解决时,就可以结束了,没必要穷追不舍,做无谓的缠斗。若还不能达到一致,但需要有结论时,则双方必须达成某种妥协,使得工作能够进行下去。这里才是可以表现成熟圆通的地方。在这时,对非原则性问题,不顾现状和可行性一味固执己见,则是不成熟和不专业的表现。在不能调和时,就要交到上级用强制力来解决。 在争论结束得出结论后的执行阶段,这就用得上社交技巧、人性关怀、情商智商、人文精神。 这是我所了解在美国职场上处理争议的通用守则。不做无谓争论,争论中 坚持 诚实和科学原则,做结论时实事求是,实施时通达人情,这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在社交方面有的人圆通,有的憨直,有的志趣结交,有的利益结盟,各有各的市场,对他人来说谈不上好坏,本性而已。社会上的人都有头脑,大家了解以后,性格的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所以做人最好的策略是:“Beyourself ”,本色表现,诚实是最好的态度。
个人分类: 杂感|6990 次阅读|24 个评论
科学网需要的是‘争论’或‘辩论’而不是‘吵架’
热度 18 lin602 2013-3-12 22:56
科学网博客,是大家发表自己看法与观点的地方,当然也是大家来休闲的场所。 科学网博友们各人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工作性质不同,年龄差别,出生在不同的家庭,思考的角度不一样,因此有不同的看法或观点,这非常正常。如果大家都是意见一致,那才真正可怕。 因此大家可以表达各自不同的观点,可以对其他博主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这就是争论或辩论。争论或辩论,可以使大家更清楚一些事情。 这种争论应该是平等的,应该是针对对方的观点来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可以完全不同意,也可以部分同意,也可以完全同意。不管什么情况下,应该就各自看法与观点上的争论,不应该对人身进行攻击,即使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但必须‘捍卫’对方说话的权利。 如果将争论变成互相间人身的攻击,这就是‘吵架’了。有时候将吵架上升到‘凡是对方反对的,我就要拥护’的境地,而且变成了常态,那这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后退一步天地宽,即使有点不愉快,只要心诚,让一步,不理对方,可能就会有另一番天地。如果自己有点不太礼貌的时候,说声对不起,那就更大度了。 茶馆,应该是让所有的茶客来喝茶,休闲,交流与学习的地方。不要斗气离开,那没有任何意义,不要攻击对方人身,可以就看法与观点互相‘辩论’。即使有人‘激将’,也可以自己笑呵呵地跑来,找个地方坐下,自已喝自己的茶,或与自己的熟人聊会天,这个权利属于每个人的。如果有人发动‘进攻’,自己回击一下,歇气了继续喝自己茶,写自己的博文。这才是科学网作为‘茶馆’的功能。 我的感觉科学网的风气比以前要有所好转,这也是科学网进步的表现,也是争论的结果。不信大家可以看近几年的主要博文,会发现这个进步。 科学网需要的是‘争论’,而不是‘吵架’。如果吵架不息,不如回家睡觉。 科学网的风气,需要我们每个人来维护,尊重每个人,对各种人身攻击一是劝解,二是表示不欣赏,如果实在不象话,也可以‘打抱不平’。不过,‘打抱不平’已经是下下策了。
5711 次阅读|40 个评论
答天德劝慰:比咱们聪明的人多的是
热度 2 jmluo0922 2013-3-7 00:43
答天德劝慰:比咱们聪明的人多的是
最近对于“量子隧穿效应”的机制和实验的理解,我与本网博主曹天德博士展开激烈讨论,有关学术方面的细节请参见讨论博文“ 约瑟夫逊效应及隧穿实验分析理解”, 除此之外,我发现从曹博士相关评论中暴露出,作为一位科研人对科学研究工作的认识存在误区,以及心理上的表现出对他人莫名的敬畏,我认为是无益于个人智慧和能力充分发挥的。下面针对他的一段评论作出简要回复,希望我的看法有利于大家克服相似的问题。 tdcao 2013-3-6 18:58 我还是劝劝你,不要对自己不懂的东西发表议论,特别是不要坚持。例如,看到你在12楼(不是14楼)的回复,就知道你对我在1楼的评论没有看懂。例如,你是如何理解“它们的隧道效应发生在“有效化学势”(受电压影响)附近”这句话的?“也可以有多粒子效应”这点我已在3楼有句话对此做了解释,请问是3楼的哪一句?......所以啊,不要以为自己真的发现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破绽,没有那样的好事啊,因为比咱们聪明的人多的是,切记切记! 1、不要以为自己真的发现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破绽,没有那样的好事啊,因为比咱们聪明的人多的是,切记切记! 首先我想说 “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并不是最成功的人”, 一个人的成功,决定于他的综合素质,包括人品和修养。智商最多只占20%。 性格决定命运,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坚持才能胜利 。这几句话是我做事的准则。现在送给您,大家共勉!下面我举个简单的例子: 原子湮灭 的论断,自从提出至今 100多年了,想想有多少世界级的科学家、绝顶聪明的脑壳、包括天才爱因斯坦也想过这个问题,没有人发现有什么问题吧! 上图A)是电子绕原子核顺时针转动的示意图,速度为V,加速度为 a ,根据加速带电粒子的电磁辐射, 在非相对论性运动情况下Vc,辐射场分布近似由加速度矢量与坐标矢量矢量积决定,因此辐射与加速度相关,则作用于电子的辐射阻尼力 f er 应主要由加速度决定,由于辐射导致电子能量损耗,辐射阻尼力 f er 此时应做负功,方向应与运动方向相反(或与运动方向成钝角),如图B)所示 。但如果电子的运动方向是反时针与图A)的情况相反,由于加速度相同没有变化辐射阻尼力 f er 应该相同,此时与运动方向应该相同,会对电子做正功,图C)所示。很显然这是与电磁辐射消耗电子能量相矛盾的。 问题出在那里呢? 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目前运动带电粒子的电磁辐射的观点是错误的 。因此 由这个观点得出的原子湮灭的论断是不可靠的,应该重新考虑! 对于上述, 普通物理水平的题目 , 100多年来无数物理精英,包括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应该考虑过吧,为什么就没有想明白这道如此简单的问题?就凭这点就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我认为主要 问题出在思路 上, 大家都关注点放在场力线 ,认为 加速导致折叠是辐射的正确理解点,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将 思路转换到 辐射 对带电粒子的作用,产生的 阻尼力 , 问题就大大简化并且清楚,结论就非常容易得出。 科学问题大家都有同等的机会,不存在聪明人才有资格。 不要悲观地认为中国人不如外国人,这只是您不自信、自卑心理的表现,您自卑并不能要求我们也要跟着一起自卑! 2、我还是劝劝你,不要对自己不懂的东西发表议论,特别是不要坚持。 懂不懂,大家看看相关博文就知道了, 您要知道山外有山的道理! 科学素养高的人,可以一通百通,看一遍发现的问题,对一些不适宜科学研究的人来说,可能一辈子都发现不了,这就叫视野或洞察力! 3、你是如何理解“它们的隧道效应发生在“有效化学势”(受电压影响)附近”这句话的?“也可以有多粒子效应”这点我已在3楼有句话对此做了解释,请问是3楼的哪一句?...... 这是理论的细节问题,我正在思考,正式接触思考才一周时间,我需要更长时间,也许对于我来说是难题,但我现在的看法是,这些因素可以考虑成对隧穿效应的势垒和分布函数的影响。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
个人分类: 杂谈|4889 次阅读|16 个评论
争论还是不争论?
heitiedan2012 2013-2-22 20:54
年轻时,容易气盛,所以也特别爱辩论,或者说争论。那个时候,如果和别人的意见不一样,一定会坚持认为自己的意见是对的,如果别人不同意,那就可能要与人争论一番,以说服别人,同时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但在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很难被别人说服。似乎只有说得过别人,或者说不过别人的区别,很少有通过辩论就会改变自己观点的情况。 现在看来,希望通过辩论或者争论来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论证他人观点的不正确,都是不太可能的。所谓真理越辩越明,这句话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如此,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只是通过辩论,那真理也不太可能被辩得分明。因为语言上的争论,都是在逻辑框架内进行的。而逻辑本身解决不了是非对错的问题。除非逻辑本身存在问题,那就是揭穿逻辑自身矛盾的问题,与所要讨论问题的内容无关。 然而,这并不是说,争论本身就没有意义。对于青少年来说,争论或者辩论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思维和逻辑的方式。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只是在脑子里思考问题,没有通过语言表达出来,那么,这个思维过程就可能比较迟缓,有些问题也不容易发现。如果通过语言这种有声的思维方式,那么对于思路的清晰整理是有益处的,而且如果有问题有错误,也比较容易发现。此外,通过辩论或者争论,青少年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有较明显地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也会有较大地增强。所以辩论与演讲相比,辩论的作用要明显地优于演讲。因为演讲都是事先准备好的,临时的随机应变不是很多。而辩论或者争论就不一样了。它需要在对方提出质疑时,己方要尽快地做出反应,以有力的回应来确保自己在争论中的强势地位。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争论的必要性也在一点点减少,最后就成为不必要的了。邓小平提出不争论,其实很有道理。因为有很多问题,单靠争论根本就解决不了,争论来争论去只是白白浪费时间,没有一点有意义的作用。所以有想法,就先干起来再说,干得好,就继续干,干得不好,就先停一下,看看问题在哪里,然后找到问题的症结,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再往下继续干就是了。在这个过程中,争论的作用即使不是有限,也几乎就是零。 年龄再大一些,就感觉很多事就根本不需要争论。例如,当你的老伴在唠叨你、数落你、指责你的时候,如果是年轻的夫妻,那被唠叨、被数落和被指责的一方一定会站起来争辩一番,以大量的事实证明自己不应该被唠叨、被数落、被指责。而另一方也一定会用更多的事实来证明对方确实应该被唠叨、被数落、被指责。这样一来二去,双方的矛盾就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甚至最后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导致二人分手了事。可能当最后这个结果出现时,其实夫妻双方最初谁也不希望有这样一个结果。但是这样一个让谁也不希望不喜欢的结果还是出现了,弄得双方都很沮丧,可是谁都不肯首先让步。这样在最糟糕的结果面前,两个人都无能为力。 如果这种唠叨、数落和指责发生在老年夫妻之间,情况可能就是另外一个状态了。即使被唠叨、被数落、被指责的一方,认为对方的唠叨、数落和指责没有根据,脱离事实,但是TA仍然可能一言不发,保持沉默。因为这被唠叨、被数落和被指责的一方,知道这不过是那另一半情绪的一种发泄,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如果再细考察一下,也会发现,其实对方明知道自己说的不太符合实际,但是TA还是要这样说,只不过是为痛快痛快嘴,过去之后,什么都会忘记了。 正是因为老夫老妻相互之间都很了解,所以他们之间即使发生一些意见不一致的情况,那咱争得脸红脖粗的情况也不会出现。在他们的内心,都会想到,这有什么可争的?如果真的争起来,除了伤身伤心伤感情,什么意义都没有。 只是老伴之间做到不争论如果说也不容易,那毕竟也不算太难。但是在其他人之间,也能做到这一点,可能就太不容易了。人们遇到什么事,总喜欢叫个真章,似乎如果不叫这个真,自己就没有面子,就被别人给挤兑下去了。所以凡事都要争个明白,争出个是非。其实,哪有这样的必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果一味争执下来,都认为各自才真的有理,其实,这已经告诉人们,双方都是有片面性的。 即使像中日之间钓鱼岛的争执,也不是靠争论就能解决的。当然,该争也要争。不争,就会让人觉得你没理。所以这个争并不是真能争出有利的结果,只是一种策略而已。最后问题的解决还是得看实力。有实力没理不行,有理没实力也不行。既有理又有实力才是真的行。
32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争论转化成学术贡献-饶李学术讨论的建议
热度 1 whoiswho 2013-2-19 00:49
经过文献挖掘、机理和应用的阐述甚至对当事人及其同事的采访,关于张廷栋教授贡献评价的讨论热度降下来了,作为外行可以说专业的东西基本没看懂,倒是学习了大家们的严谨及钻研、论述能力等,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这种也只能从热闹中学习一些大家的思路。 经过文献、事实等论证,整个研究脉络基本清晰了,我这个外行的想法是既然中国有这么好的成果,为何不哪个大家出面把整个研究的来龙去脉,药品及机理等的研究做一个完整的review,发到Nature Science或者其他相关的科技期刊上呢?甚至一些不同的理解和争议也可以写入么,由于语言和年代等问题,本身我国的科技贡献得到世界的认可相对困难,通过这个事件由哪位大牛来向世界系统的宣传下这个成果,也接受国际同行的检验和认可。 外行不懂,也没想掺和,看大家冷静了,提这个建议,望考虑! 对人类认识世界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重要,也重视对我国已有的重大贡献,尤其被忽略的挖掘和宣传。 不过有个问题,这个争论和挖掘除了最初的饶李教授,其他很多人也做了很多工作,如果写可以协作,合作署名?岂不也能化解争论中的一些误解和消除看问题角度不同引起的争论?古代的英雄们讲究不打不相识,各位争论大家也可以合作起来,宣传这一重要成果!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929 次阅读|2 个评论
真理面前,无学历
热度 15 lin602 2013-2-17 23:11
在争论过程中,经常以学历来证明谁对谁错,以学历与职称来说明谁是正确的,谁是错误的。以学历与职称来说明谁有资格谁没有资格。 学历与职称,很重要,是做出正确结论的一个好的‘准备条件’。 但是,对与错,不完全是由学历与职称决定的,特别是与人生、教育、社会、心理、甚至一些专业方面的知识与智慧。 真理是不怕批评的,其实在真理面前,与学历无关。只不过是学历高的人,正确性高点,仅此而已。 博士毕业动手术就百分百比低学历的人高明?高学历的人就肯定是总统与总理?高学历的人就比低学历的人对技术进步作出贡献大?许多伟大的政治家与科学家的学历就肯定比当时其他人的学历高? 不一定吧。这不是否定学历的作用,而是实事求是地按对社会的进步进行评价。 真理面前,学历与职称不是作为前提条件的,这博文也是进一步说明我的在科学网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这一‘说法’,因为有人对此有异议。 今天晚上同事们聚会喝酒回来(好象超过半斤白酒),回复网上争论而发之感想。 醉话吧,但愿不是。
4059 次阅读|35 个评论
学术及观点争论不应该进行人身攻击
热度 17 lin602 2013-2-15 18:11
科学网是学人们来交流、放松甚至学习的地方,工作之余,省得找人打麻将与聊天,到网上写写看看博文,挺好的。 学术是学术,看法是看法,观点是观点,这些方面有不同见解是非常正常的,如果看法完全一样,那不正常,甚至可怕。 科学网上每位博友都是平等的,各人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这权利应该得到大家的尊重与理解,有不同意见,各说各的,可以与对方进行确商,但一定要注意,语气要平等,说话要说理,即使说服不了对方,也笑笑而已。我相信,大家说出理由或参考资料,对不对大家会有看法的,即使没有个结果,也无所谓。 我到科学网上来了有二、三年了吧,总会看见网上出现互相之间攻击的内容。其实许多问题没有多少了不起的。有时候某个人的学术或人生观点不一样,其他人提不同看法时,一定要对别人的表示尊重,不要在语言上说得不好听,这现象经常出现。 别人观点与自己不一样,要允许别人发表不同看法,这是别人的权利,千万不能不让别人说话。大家就事论是,交流自己的看法。别人有积极的权利,也有消极生活的自由,有从事科研工作献身科研事业的选择,也有从事商业或者从政的自由,可以在网上歌颂美好的生活,也可以在网上发牢骚与不满甚至愤青。只要他不危害到别人,不反人类与伦理道德,不卖国,不污辱中华民族。 网上有时候有非常奇怪的现象,越是火的帖子,一些跟帖的评论中越是出现一些非常难听的话,甚至进行人身攻击的语言。甚至出现只要是某人的博文就反,不管对还是不对。少部分是实名的,大部分是非实名博主,其实你完全可以发表不同博文的意见,但一定要平等地发表自己看法,不要说出非常难听的话,即使自己不是实名,毕竟大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如果一些博主的帖子不对胃口,其实也可以不看或少看。 推荐博文,用‘心’推荐!你从内心中欣赏的博文,如果其博主与你不熟悉甚至有点‘不和谐’,你仍然推荐,那就达到一种人生的境界。共励! 我绝对相信,科学网在中国的教育、科研、文化及社会的进步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甚至非常重大的推动作用!在大量的平淡与快乐的博文中,总是会出现有着积极进步、揭露黑暗与鞭笞丑恶、甚至有许多建设性意见与建议的博文或评论。正义总会显示出他的强大的力量。
5619 次阅读|39 个评论
说说围观“二李”和饶院长辩论的个人感想
热度 2 Avalon2013 2013-1-24 10:31
围观了这么长时间,我有些坐不住了,期待科学网上其他的药物研究专家站出来说两句话。 凭我个人的理解,饶院长是从中药研究的特殊性出发,捍卫一些在外国人看来不起眼的工作。 看过zzjtcm和镜子大师就“作用机制”的问题进行的辩论,镜子大师认为“作用机制”很重要,现代研究(这里指西药研究)就认可这个 。 zzjtcm网友却认为:“新药要在临床前研究的内容包括制备工艺(中药制剂包括原药材的来源、加工及炮制)、理化性质、纯度、检验方法、处方筛选、剂型、稳定性、质量标准、药理、毒理、动物药代动力学等研究”。跟“作用机制”有关系么? “作用机制”完全是现代药学“成分研究”的产物,就是说一剂复方中药,确定它的所有成分才能研究出作用机制来。而据本人的了解“唯成分论”却被归于中药研究的弊端(具体问题还请相关专家论述),用一些中药研究者的说法,成分研究是一条研究中药的“重要道理”,但并不是唯一道路。但是中药想获得外国人的认可,却不得不走这一步。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陈部长等人,完全是按照现代药学研究的规则去研究中药才获得了外国研究机构的认可,而前人的研究既不系统,也不规范。 如果我的理解正确,那么为二位李老师和饶院长也就没有必要争了。本人认为饶院长说的有道理,但并不正确,因为现代药物研究就是这个规则。同时呼吁中国机构应该根据中药研究的特殊性,建立属于中药研究的奖励体系。
2953 次阅读|3 个评论
学术本是争论,请多些宽容和倾听
热度 5 smallhu2010 2013-1-12 00:52
我只是一个小硕,没有资格对大环境进行评论,因此以下纯属个人意见。 我们的 学术需要宽容,需要倾听 。 事情是这样的:今天倾听了一位本科同学(硕士转专业了)的委屈,她在开题报告会上受到了答辩老师几近疯狂的批评,尤其是她自己的老师。正常人都会觉得她可能真的是没好好准备,或者真的是做的不好,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位同学十分刻苦,很有想法,目前已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投稿其专业较为顶级的期刊(仅投稿),研究水平怎么说也不会差到接受到的全是批评(很多她的同学都是被批斗的,当然也包括真做的不好的)。据我所知(她们同学说的),那几个批评的老师就只看了题目就开始评论,根本不知道实际研究内容是什么,也不给报告展示的机会(汇报的同学有点多),她自己的老师更是夸张,听说帮改论文只改题目,也从没看过论文正文的内容,对学生学术水平的评论虽多,但根本是与研究内容无关的,即根本不是基于研究上的评论(毫不夸张,都是看了题目的主观臆想?)。 这个只是一个非常夸张的案例,十分可悲。看题目就评定论文好坏几乎是主观臆测,全是批评也极为夸张。我想,当一个新的思路,新的观点,新的交叉学科,抑或是旧事物我们没接触过的,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们不能够全盘否定它们,我们更多的是应该去解读理解它们,也许此时此刻的异想天开就可能造就了将来的某个领域的突飞猛进,或者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碰到我们以前未接触到的事物,就更应该去学习,而不是抵触! 此外,读硕士一年多来,见过很多“放养”的研究生。有自己想做,但导师不管的;有自己想做,导师没能力去管的...很多“放养”的情况,相信大家放眼周边都能看到。引用那位备受打击的同学对我说的话来说明其中一个最最令人痛心的情况吧!“我的论文,在没有投稿前,只有你和我看过;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到现在为止,只有你,我还有其他几个同学知道是什么”。我看过,是因为我帮她改过论文,我知道她的研究内容,是因为我和她探讨过思路(根本没有老师对她进行指导)。一个人,在研究过程中,得不到同行、导师的承认是很痛苦的(我承认她,但我是外行)!因此,我今天也建议她,既然在这边得不到认可,也找没有相关指导,可以在看文献的时候,可以与一些国内外的文献作者联系,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来交流促进进步。 离别前,这位同学最后的话语,让我也落泪了,我明显感受到了她的孤独、无助和对学术的矜持。“我这次开题报告是怀着听取建议的心态去的,我想听听其他XX专业老师的建议,我想接受一点正规XX专业研究思路的训练,我真的好想好想,但是,当我走下讲台的时候,我才发现,我被冤枉了,我得到的只是攻击”。是的,她得到的只是攻击:研究思路的混乱;毫无学术性;你想把实习的内容带到论文中来;你的题目不行还要再改(改了N多次了);你的研究不是XX专业的(大家都查过,她的研究内容是XX专业的一个分支)......去辩驳?没有机会!听XX专业答辩过的其他学生说:话说到一半就被打断了,根本没有自己表达的余地! 我觉得,导师给学生的应该是建议,即有用的指导,而不是那些无关痛痒的评头论足,当然,这些建议应该建立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 幸好,最后有一个答辩老师对她进行了肯定,认为她的研究内容很务实,是很有前景的!相信也能极大的安慰她,也祝她成功,将来能够以自己的实力来点醒那些只看论文题目来评论,不会倾听学生的老师(不可否认,现在很多导师在某个方向上的研究水平是不如学生,因为学生只是专注于这个领域,学生对这个领域吃得更透!)。 希望我们的大环境,我们的导师多一些宽容和倾听。 PS:感谢自己导师6年多来的教导!谢谢您! PPS:只会写科技论文了...散文神马的写作水平已经不行了,也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关注,就先发到博客上吧!
4172 次阅读|13 个评论
说争论
heitiedan2012 2013-1-4 21:56
争论,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式。小的时候,并不懂得什么是争论,小朋友之间有不同意见,除了各执己见,再急了就吵。吵的内容不管是什么,其实质就是“我对,你不对”。如果再停不下来,就该动手了。这当然算不上什么争论。 在上小学的时候,其实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争论,即使对于家长,对家长的某些态度再不满意,也不敢争辩。对于老师,一般找不出老师有什么不对来,这主要是指对老师讲的道理或者观点,当时做学生的,不太可能看出问题来。对老师不满的最多是老师的态度。即使不满,也不敢说什么。 到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老师让我背诵《王若飞在狱中》的一段词,是王若飞面对国民党法庭审判时,与法官的辩论。当时让我背诵,好像是作为一个什么话剧的台词来表演似的,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了。不过,背那段词,对我来说不算什么,花一点时间就都能背下来了。可是后来即使在同学面前表演了这一段,其实根本不明白王若飞所说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再后来,读初中时,中苏两党关系破裂,苏共中央发表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公开信,中共就写了九篇评论文章来评论苏共中央的公开信,这就是著名的“九评”。这九篇评论中,每篇都有一两万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播完一次就得好几个小时。当时主要是由夏青和齐越来播送的。所以他们的声音真可以算得上耳熟能详了。其中有些话至今还有印象,比如从《红楼梦》里借用来的“银样蜡枪头”,我印象特别深。这是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争论,虽然对于争论的内容还是不那么了解,但是知道争论起来是得有的话说才行。 到了文革,文革中有“四大”,即所谓“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这大辩论即使是大争论。北大的那张大字报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后,各个大中学校纷纷效仿,而不同观点的争论也就由此开始了。一般说来,支持写大字报批评本单位党委的,都是紧跟潮流的。而那些认为大字报的言论实在有些过火,对于党委不适宜使用这样的字眼的,则都是在一些干部和党员的支持下提出来的。我们接触这种争论就是从写大字报开始的。 等到红卫兵在各校都出现之后,学生之间的争论就更是家常便饭了。只要一开一些大会,就有不少同学走上台去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接下来的就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然后就开始了争论。到了后来,分成了两派,也仍然使用大字报或者广播喇叭来继续争论。这时,有的学生就开始模仿“九评”的口吻来写文章,讥讽另一派的观点和所作所为。而另一派则以更高声音的叫骂予以回应。这就是所谓打派仗。派仗打到最后,就成了武斗,这与争论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参加工作之后,原来的同学成了同事,年龄相仿,经历相仿,所以共同的话语也就多些。当然也会有争论。这种争论没有什么学术性,但是好像都在模仿着让争论更有逻辑性和理论性。现在来看,恐怕都是小儿科,很可笑。可是当时的我们在内心里还觉得自己水平不低呢。 接触学术研究之后,争论也是免不了的。不过,我发现,现在的学者并不喜欢直接争论,倒是大家的研究都是各说各的。所谓学术研讨会,也许有研,但很少有讨。要么就是相互吹捧,要么就是各说各的。我一直弄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对我来说,看到有些观点不对头,我如果觉得很有必要写一篇批评文章,那对我就是一件很振奋的事。这事我一定得弄明白,即使认为对方的观点不对,你总得说出你的道理来吧。如果有可能,也要挖一挖根源吧。不过,我的运气不好,有两篇学术批评的文章,就是找不到发表的报刊。人家什么也不说,就是不理你这个茬。面对这种情况,你说你愤怒吧,似乎不值当。你说你不愤怒吧,又显得特别窝火。当然,我这个人还算是想得开的。先是尽力找能发的地方,可能最后找到的地方不过是犄角旮旯,引不起多少人的注意。但是,这毕竟算是个地方,总比根本找不到地方要强一点。 实在找不到地方的时候,就利用课堂时间,在讲述相关问题的时候,把我对那种我认为是错误观点的批评讲出来。一般来说,我批评的多为名校的名教授,他们的名气尽人皆知。我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名气,所以才去批评他们,而是因为他们的名气本来不应该让他们有这种错误的观点。但是他们居然就有,而且同时也居然有名气。这真是一个奇妙的组合。对这样的组合体表达我的批评,而且是只能在课堂上,也让我不能够淋漓尽致。 学生们热衷的辩论赛,说实话,我不认为跟争论有什么关系。那只是一种表演。反正胜败并不以谁的观点是否正确为标准,而是谁更能说而已。从某种角度上,我以为这除了浪费时间,没有什么用处。如果要辩论,不如辩论一些实际上的问题。虽然不一定有一个最终的明确的结果,虽然不一定会有什么胜负,但是对真实问题的辩论所起到推动人们思考的作用,远远胜过这种表演。
46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代在进步?造谣诬蔑三峡的人士开始心虚了
热度 13 zbt92 2012-10-23 16:46
水博 长期以来,靠造谣诬蔑三峡博取眼球是很多喜欢哗众取宠的人惯用的手法。不过,最近以来,随着三峡的运行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实事已经让已经让造谣诬蔑三峡的人减少了许多。前几天,科学网上的丛远新网友突然在其博客上大放厥词地说“科学解密三峡大坝成一害的客观必然性”。看到之后,我感觉科技人员在科学网上以科学的名义发表这样的谣言危害太大,所以,就根据她文章中问题及时地予以了批驳。(参见博文:在科学网上以科学的名义造谣的丛远新网友) 没想到,这一次我遇到的丛远新网友与以往造谣误谬三峡的人士的狡辩或沉默的态度完全不同,它既不敢与我辩论,也没有保持沉默,而是立即更改自己博文的题目。由原来的《科学解密三峡大坝成一害的客观必然性》改成了《 如唯发电是图,势必使三峡大坝成一害 》并且一再强调他丛远新并没有造谣诬蔑三峡,而是我误解了他的意思。 出现这种局面,是我多年来与反水电、反三峡的伪环保们的斗争中从来没有碰到过的。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真的已经进步了,各种造谣诬蔑三峡的谣言,在铁的事实面前已经站不住脚了。总之,不管是什么原因,造谣诬蔑三峡的人士被揭露之后,不敢再坚持谣言,总是一件好事。不过,为了说明真相,我还是要强调我当时对丛远新网友的揭露是没问题的。尽管他现在已经改掉了诬蔑三峡的题目,但是,百度搜索还能显示出他所写这篇博文的名称就是《科学解密三峡大坝成一害的客观必然性》。为此,特把相关的网页截图附后。 大家看看,这是不是说明:造谣诬蔑三峡的人士们开始心虚了 !
3774 次阅读|18 个评论
学术争论方面的一件小事情
热度 5 laserdai 2012-9-21 21:05
有些人听到不同意见或者批评就会很不高兴,甚至愤怒而恨,或者当时不作声,秋后算账,穿小鞋。这和谦虚丝毫无关。 谦虚,说说容易,做到很难。只有学问知识达到一定的地步,了解了学海无涯,自己知道的才那么一点点,这时候才可以真正做到谦虚,此时的精益求精,想要更上一层楼,遇到哪怕一点不同观点甚至批评,都会让人感到欣慰。 先贤就曾教导过,闻过则喜,这其实就是谦虚。 真正的大牛做学问就必须做到这一地步。说一个真实的故事,不久前发生的。 有位美国教授(凝聚态物理领域算得上一位大牛),弄出来一个 fission 的问题,比较新颖,如果不是原创,也是非常领先的,发了几篇论文,影响力就上来了,就因为他玩出来了新东西,人家那里就是这样的风气,咱们这里恐怕不同。 有位英国教授注意到了这几篇论文,认真看了以后,觉得论文题目还可以,里面的内容很不靠谱,就直接一封 e-mail 发过去,谈了一点点细节问题,总的意思是说,你那研究工作是垃圾。美国教授当然一眼就看明白了。 于是,赶快回了一封 e-mail ,说对英国教授的观点很喜欢,这不,过几周有个seminar,小型会议,你过来讲一讲,机票住宿都免费。英国教授之后高高兴兴地去了。 咱们这里,这种事情还可能发生吗?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4145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两种大牛之间的争论(下)
热度 3 jiangjiping 2012-9-3 08:47
两种大牛之间的争论(下) 蒋继平 2012 年 9 月 3 日 (续上集) 野牛: “ 老弟,现在吃饱了吧,请继续。 ” 耕牛: “ 在实际生活中,我也是跟着父母一起慢慢地长大的。在我年轻的时候,那家人对我很不错,有的时候, 在野外找不到食物的时候,他们会给我们一些他们平时为我们准备好的食料。可是,到了一定的年龄,也可以说,到了我有足够的力气来对付他们的时候,他们就把我的鼻子打了一个洞,然后就把我用绳子约束起来。 ” 野牛: “ 你难道不能挣扎吗?你为什么非要受他们的约束呢? ” 耕牛: “ 我不是已经说了吗,他们比我们牛类有能力,我斗不过他们,而且,他们也有恩于我在先,我们也得知恩图报,是不是?况且,人类约束我们, 是为了有利于他们对我们的管理。 只要我们不作出很伤害他们的事来,他们就不会对我们很残酷。从另一点来理解,他们对我们的约束,也是为了我们好,他们恐怕我们走丢了,被别的人家抓去,或者被豺狼虎豹吃掉, 这都有可能的。你们中的一些不是经常会被老虎或者大狗熊吃掉吗! ” 野牛: “ 是的, 所以, 我们整天都提心吊胆的, 没有安全感。那人类对你们的约束是对你们有好处的, 你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 耕牛: “ 在这一点上, 真是一言难尽。 我说来你们也许不会相信, 也可能会很生气。 我先让你们看看我背上的一些伤痕, 那是我的主人用鞭子抽打而留下的痕迹。 ” 众野牛: “ 呀, 有好几条。 痛不痛? 你为什么要被你的主人鞭打? 你是不是做了对他们不利的事? ” 耕牛: “ 我没有作任何对他们不利的事。 他们要我为他们耕田, 我就用力拉犁, 可是, 有时稍微慢了一些, 他们就会用他们手中的鞭子抽打我。 他们是不管我累不累的。 ” 野牛: “ 嗯,那你为什么不反抗, 不逃跑? 你真是一条笨牛! 还好, 我们没有和人类接触, 要不然, 我们也会像你一样被人类任意奴役的。 ” 耕牛: “ 也不能这么说, 总的来说,和人类生活在一起还是利多弊少。因为与人类生活在一起就比较有安全感, 生活条件也比较有保障。 任何时候都有吃的, 刮风下雨时还有房子住, 你们就不具备这些条件。 虽然我们工作很辛苦, 有时还要受到不明不白的委屈。 但是, 力气不用也是浪费, 为什么不可以为人类作一些贡献呢? 这是互惠互利的事呀, 对不对? ” 野牛: “ 呀,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我要有我自己的自由,我不要约束, 我不要受人欺凌。所以, 你不要再为人类说好话了。 他们最有能耐也管不了我, 也拿我没有办法。 ” 耕牛: “ 你还是不理解人类的能力,他们连狮子和老虎这样的猛兽都能轻而易举地制服的, 不要说 像我们这样老实本分的牛啦。所以, 你还没有见到人类, 即是你的运气, 也是你的不幸。 因为你可以得到自由, 但是, 你失去了了解更高级生命的机会,因而, 你和你的后代永远也很难获得进步和提升的机会。 ” 野牛: “ 人类如此的有能耐, 他们自己有没有约束呢? 也就是说, 在他们的上面还有没有比他们更厉害的东西呢? ” 耕牛: “ 有关这一点, 我也不清楚, 那是因为我们的认知局限。 不过, 我听说人类本身也经常为此争论不休。 他们有的说有比他们更加高级的神灵存在, 而有的说根本没有什么神灵。 ” 野牛: “ 这样说来,人类也不是很有能耐呀, 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弄不清楚。 ” 耕牛: “ 也许是因为他们之间的观念和信仰不同造成的, 也许是他们中有的人确实接触过神灵, 已经有亲身经历, 而有的人从来都没有接触过神灵, 没有亲身经历。 这种情况就像我们对人类的认知的差异, 会不会? ” 野牛: “ 啊,有可能。 不过, 你在前面不是提到什么进化论, 说我们在进化链上属于爷爷, 人类属于孙子。 要是按照这种说法, 孙子的儿子属于什么呢 ? 是不是重孙? 那重孙可不可以看成是比人类更高一级的神灵? ” 耕牛 : “ 老兄, 说你是牛, 牛在人类的心目中被认为是最笨的生物, 所以, 人类在形容他们自己笨的时候, 总是会说[笨的像牛一样], 但是, 从你刚才的问题来看, 你的逻辑推理很高深呀。 ” 野牛: “ 从你对人类的描述来看, 好像人类是一个很复杂的群体, 他们有知识, 有能耐, 但是好像很自私, 只顾他们自己的需要, 不顾别人的伤痛。 而且, 他们中的一部分还自以为自己最有本事, 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灵, 没有比他们更高级的神灵来约束他们。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 耕牛: “ 呀, 你们看, 我的主人来找我了。 那些开着车子的就是人类, 其中的一个就是我的主人。你们快走吧, 要不然的话, 他们会枪杀你们的, 或者会把你们也一起带走的。再见! ”
个人分类: 笑话幽默|4417 次阅读|4 个评论
两种大牛之间的争论(中)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2-9-1 21:03
两种大牛之间的争论(中) 蒋继平 2012 年 9 月 1 日 (续上集) 野牛: “ 嗯,这个主意不错,也许可以从侧面证明你确实见过人类。 ” 耕牛: “ 说来话长,从刚才我们之间的对话分析,要有效地让你们相信人类的能力是很难的。 这是因为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因为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远远达不到人类的水平;二是因为你们从来没有与人类有过直接的交往,所以,你们生来就没有对人类的直接概念,感情, 和合作。这后面一点最为重要。 我和你们之间在对人的认识上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我已经与人有过直接的接触,而你们还没有,虽然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是一样的。 ” 野牛: “ 好了,闲话少说,快给我们说说人类的才能。 ” 耕牛: “ 说来你们不会相信,根据世界上一种著名的,现在正在广为应用的科学理论,也可称为生物进化论,我们可以说是人类的祖先呢!打个不恰当的比如,根据生物进化论,顺便说一下,这个理论是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先生在 150 年前提出来的, 我们牛类要是算作爷爷的话,那么猴类就是儿子,人类就是孙子,而乌龟和蚂蚁之类就是我们的太公辈了。 ” 野牛: “ 真是胡说八道, 照你这么说,那我们牛类应该比人类更有能耐的呀。 你说是爷爷知识多,经验多,还是孙子知识多,经验多? ” 耕牛: “ 请你不要随便地粗鲁地骂人,不过,我体谅你的处境,你一直生活在一种没有约束的环境中,已经养成了一种不讲礼仪的习惯。我能理解你的苦楚。至于是爷爷知识多,还是孙子知识多,我本人认为是孙子知识多。 ” 野牛: “ 你这是狡辩,你是强词夺理,是本末倒置。 要不然,你拿出你的理由来说服我们大家。 ” 耕牛: “ 这首先要弄清楚知识的来源和含义。 知识是生物的各种经验积累,所以,知识是随着时间的进程不断地积累起来的。 爷爷辈还没有电脑,还不会使用电脑,而孙子辈都有电脑了,也会使用电脑了, 是不是? ” 野牛: “ 嗯,电脑,什么电脑?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名词,也没有见过。 ” 耕牛: “ 呀,我忘了, 你们没有和人类一起生活过,你们确实没有见过电脑。 这都怪我忘了听众的背景。电脑其实就是一台机器,它的一个部分就像是一面镜子, 人类就整天地坐在这面镜子前, 看着镜子里的东西,我也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 野牛: “ 好有意思,哎,说了半天,你还没有告许我们人类看上去是什么样子。 不过,根据你说的,我们是爷爷,人类是孙子,那人类也应该像我们一样的呀!是不是因为我们牛很笨,理解错了? ” 耕牛: “ 哈哈,你没有错,但也不是很对。 人类在有些方面确实跟我们一样,但是在另一些方面就跟我们大不一样。 比如说,人类的身体大致结构跟我们很像,有一个头,有四个肢体。 但是, 他们已经没有明显的尾巴,头上也没有角,而且他们的两条前肢已经不像我们那样用来走路了。 他们只用两条后肢,也就是腿,来走路。 他们的两条前肢称为手,这双手会使用各种工具,这就是人类比我们牛类厉害的地方。 要是仅凭力气的话,他们三个人也不是我的对手。我不是在为我们牛类说大话。顺便说一下,他们人类把为自己说大话的行为称为 “ 吹牛 ” 。 野牛: “ 呀,太有意思了, 那么,人类是如何使用工具的呢,换句话说,他们是如何使唤你的呢? ” 耕牛: “ 因为你们没有亲身经历, 说起来你们肯定很难相信。现在, 我先说一些很简单的, 要是你们不信的话,那就把它们当成我的幻觉,或者迷信好了。 ” 耕牛: “ 听我的父母亲说,我们的祖辈就跟一家很善良的人生活在一起。 我生下来的时候,那家人家的人是非常关心我们母子的生命的。他们跑前跑后地照应着我的母亲,帮她尽量顺利地生下我。 在刚生下来的时候,因为我身上有很多血和母亲的体液, 除了我自己的母亲用她的舌头为我清洗我的身体外,那家的人也帮我用水洗,用一种很温柔的东西为我擦干净。 然后,他们还要给我的母亲喂一些特别好吃的食料,以便我的母亲有更多的奶水来喂养我。 ” 野牛: “ 这样说来,人类是很有爱心的呀, 怪不得你急着想回到他们的身边去!那么,你在前面为什么又说你受到人类的使唤呢?这听起来好像是被人类奴役的感觉。 ” 耕牛: “ 不错,这次你说得很对。 不过, 说来话长,我现在已经很饿了,你们能不能先让我吃点儿东西再说。 况且,这也是你们应有的待客之道呀。 ” 野牛: “ 啊,真的,失礼失礼。我们一起去吃一点东西再说。 ” (待续)
个人分类: 笑话幽默|3962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学网的‘火药味’太重了!
热度 10 lin602 2012-8-1 20:08
科学网博客是让学人们来聊聊加休闲的,互相之间交流交流,也有点娱乐的功能。 科学网博客应该是‘茶馆’的角色,大家来都是喝茶休闲的。 但是,看看科学网,火药味有时候非常重。 火药味太重的地方,许多人会不大来的。
3555 次阅读|16 个评论
曹广福教授不要临阵脱逃
热度 11 jmluo0922 2012-7-10 17:14
中国科学网名人、金牌博主曹广福教授不知什么原因写了两篇涉及量子论的文章,以外行评内行的眼光,评说了量子力学及测不准原理。虽然作为外人,以不同的视角以审视的目光提出的只算是直觉性的看法和观点,但我认为是有道理的应该支持。因此在他的博文留言并写到: 罗教明 2012-7-7 15:40 曹老师问得很好,我也赞同不准确性可以归为技术局限性。对此作以下说明: 无论是文科妞,还是理科男,从常识的角度来讲,在某一确定时刻,一个物体或粒子,所处空间位置和相关物理具有某个确定值,即真值。要知道它们是多少,就需要观察或测量(借助于工具或仪器),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在偏差,经多次测量,真值用结果的平均值和误差来表示。意义是所测物理量在某一个范围内,所用测量工具的精度越高范围就越小。这就是我们在高中就已经学过的常识性真理。 量子论的测不准(不确定)原理与上面说的测量误差理论完全不同,认为物理量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也就是一个物理量越确定会导致某个或某些物理量的越不确定,最主要的有能量与时间,动量与距离关系式,并且这两个数学式对于量子力学体系非常重要,因为它们能解决很多问题,据说还能解释氢原子为什么有基态,因此成为量子力学公理体系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问题: 1、微观粒子某一时刻,其物理量有没有确定值(真值)? 2、测量粒子的能量与时间测量相关,与距离有没有关系呢?如果有关,是什么关系?现在的能量与时间测不准关系正确吗? 我想这是物理学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给予曹老师强烈支持,曹教授作了回复: 博主回复(2012-7-7 15:57) : 深刻!微观世界的很多准则不同于数学公式,往往是实验与观察基础上产生的,谁又能保证未来不会有更精确测量的方法?能量、时间与距离的关系的确很复杂,或许这正是一些量子理论常常是观测加猜测的原因。连俺这个量子民科都会有疑问 接下来出现了以下跟帖: 吴飞鹏 2012-7-7 19:20 老曹怎么也搞起了测不准原理? 测不准原理不是技术局限性,而是量子理论本身决定的结果。 博主回复(2012-7-8 09:08) : 那里,因为老邪的文章我胡侃几句而已,不过现在对测不准原理到底是什么有了点认识了,只是我总觉得这玩意有点玄乎 文克玲 2012-7-7 19:21 曹老师: 你对“测不准原理”的解释,还真是不准确。这不能怪你,要怪就怪把海森堡的原理,英文名"Uncertainty principle",翻译成了“测不准原理”的始作俑者。许多人都理解为是测量技术的问题。这是一个错误的翻译,或许应该译为“不确定性原理”。 其实在现代的量子力学教科书中,这并不是一条基本的原理,而是可以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一个公式。两个力学量可以同时准确测定的必要充分条件是它们的算符对易,因此有共同的本征态。而坐标和动量算符不对易,没有共同的本征态(同是具有确定的坐标和动量的态),所以不能同时准确测量。这是由微观粒子的本性确定的,与测量技术无关。 博主回复(2012-7-8 09:09) : 文老师解释得很到位,学习了! 鲍得海 2012-7-8 00:23 上帝老哥确实误解了【测不准原理】,恰如【15】楼文先生所言。。。 其实,无论多大的东东,全部都是“测不准”的,包括地球。。。 博主回复(2012-7-8 09:10) : 天狼星特使也测不准? 科学网三位重量级博主的出现,令情况发生突变,挑起战争的曹教授立刻就投降认错了。此时,令我这个多管闲事的“二娃”非常尴尬,但我确信真理在我一方,再等一段时间,看看还有多少量子英雄豪杰落入这个不确定的“火坑”。 到了【30】楼,文教授再次现身 文克玲 2012-7-8 20:39 请大家注意,所谓测不准关系,说的是同时测量坐标和动量时的理论极限。如果单独测量坐标或者动量,理论极限是零--没有极限。至于实际测量时的误差,决定于所用的设备和方法,与量子力学理论无关。但是无论你使用何种设备和方法,只要是同时测量坐标和动量,绝不可能超过量子力学的理论极限。 我认为已经到了决战时机,因此提出了一个任何人都可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 罗教明 2012-7-8 21:56 To 请教文教授一个问题: 不确定性原理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来自网上百科)。 这是粒子的微观性质不依赖于测量,一个孤立的基态氢原子,其能量在任意时刻能量都是确定的E0,即在确定的时间氢原子有确定的能量值E0,其中的电子能量也是确定的,那我们又如何来理解这个问题呢? 文克玲 2012-7-8 22:45 to 32楼: 只有氢原子基态在无穷长的时间内状态不变时,他的能量才是严格确定的。假如它是在一个容器内,有热运动,就会与器壁碰撞而改变方向,它的状态就有一个平均寿命。这时,氢原子的能级就有一个展宽。如果氢原子是在气体中,不断的与其它原子碰撞,平动的平均寿命更短,能级还要加宽。任何能级的宽度和它的寿命的乘积都等于普朗克常数。 罗教明 2012-7-8 22:50 文教授,我说的是“一个孤立的基态氢原子” 此后文教授没有回应,接下来我就作了以下总结: 罗教明 2012-7-9 10:50 基于【32】楼的问题, 不确定性原理与氢原子有稳定的基态相矛盾,因此不能成为物理学的普遍原理, 这就是我的看法 !!! 争论至此,结果十分明确,但我们的曹教授从【23】楼起就再也不出场,不回复大家的留言了。 请问曹教授,您引发了战争,临阵投降是您的专业水平问题;我赞同您的看法,给您声援帮您圆场,到最后您却默不作声,是不是太不地道了呢,以后您的粉丝还会信赖您么?
个人分类: 杂谈|8545 次阅读|65 个评论
关于韩寒当年的“退缩”
热度 6 zhaoming159 2012-6-7 17:17
我是支持韩寒的,就凭我对他的持续关注和了解! 当然韩寒也有他的弱点,比如他很难写出很好的带研究性质的文章或著作;他不懂谦让,没学历还很高傲,很多年长者因此对他不屑一顾 … 但是,韩寒绝对是一个真诚而正直的人。 不然,一个高中还未毕业的学生,就因为写了一本书,之后就一直受到全社会如此之高的关注?(像这样的人,中国当今社会多的是。)还是因为他敢作敢为,敢说真话的勇气,超强的文学才华与社会责任感等优秀的品质散发着如此大的魅力,以至于这么多年轻人追捧他呢? 至于,当年方寒之争的时候,韩寒本来打算跟方对簿公堂为什么后来又放弃了呢?许多的人都觉得是韩寒心虚,因此退缩了 ~ 我只能说您太不了解韩寒,太不了解特立独行的 80 后了。 说实话,像方舟子那种 SLBJ 的书呆子,我打心里 D 都不想 D 他。 再说了,假如我在街上随便碰到个人,他质疑我不是我爸爸的儿子,我有必要热情地跟他解释,他断然不信。然后,把我的 DNA 和我爸爸的 DNA 做一个亲子鉴定,还要是多方机构共同认证,然后交给他,告诉他说我确实是我爸爸的儿子,理论和事实都证明我是姓赵的。我用得着这么殷勤善良吗?凭什么? 悲剧的是,他又淡淡地指出:这个嘛,据我估计哈 ~ 我怀疑,仅仅是怀疑而已哈 ~ 有可能你爸爸并不是你爷爷的儿子,在这一点上值得深究 … 我只能大笑三天三夜,然后迸出俩字: SB,然后哭一个星期。 假如一定要让我解释当年他为什么退缩了?我并不打算正面跟您解释,我想给您讲个故事,相信您一看就会懂的。 林肯总是避免和人家争吵,晚年他向一个因口角而受军法的年青军官提出如下忠告: 一个决定尽量发挥自己作用的人是没有闲工夫来为自己的私事吵嘴的。 吵嘴的一切后果,包括乱发脾气和失去自持,更加使他受不了。 对于你只有同等权利的大事情要谦让,明明是你自己的小事情同样也要谦让。 宁可给一条狗让路,也比和他争而被咬一口好。 咬了一口,即使把狗杀掉也无济于事。 我是不是我爸爸的儿子,我都要成龙,尽孝道——这才是主要的。至于其他的,爱咋说说去吧,年轻人上进之途,没功夫跟你瞎扯,哈哈 …
个人分类: 人物|5883 次阅读|9 个评论
话说博客上的一些争论
热度 7 cutefay 2012-3-9 23:54
有的时候科学网博客上会有一些争论,我认为有些争论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或者争论本身就是没有道理的。下面我列举了一些我暂时想到的典型情景: 类型一 甲:我喜欢A事物。 乙:你干嘛喜欢A事物?因为你喜欢A事物,所以你是白痴。 我的看法:人家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与你何干?干嘛多管闲事呢? 类型二 甲:B这个人有……的缺点。 乙:你不是也有这样的缺点吗?你还好意思说人家!所以,你没资格说B有这样的缺点,那么B也就没这个缺点。 我的看法:不管甲是否也有这个缺点,但只要B的确是有这个缺点,我们就不能说甲说的是错误的。 类型三 甲:A事物和B事物有相似的地方。 乙:你看,A事物和B事物还有好多不同的地方呢,怎么可能A和B相似? 我的看法:我们不能因为A和B有不同的地方就否定它们相似的地方。两件事物往往是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并且,有不同之处是必然的,因为,如果A和B如果没有一点不同之处,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叫做一类事物,而不是区别叫它们。并且,即使两个属性差异很大的事物,往往也能够找到它们的联系。 类型四 甲:我们要保护动物。 乙:人和植物等不是也需要保护吗?你为什么不说保护人和植物呢?因为你不说保护人和植物,所以你也不能说保护动物! 我的看法:动物、植物和人都是需要保护的,甲只提了保护动物,可没说不保护人和植物。就因为他这次没说保护植物和人,就要否定保护动物吗? 类型五 甲:因为XX里有致癌物质,而她临死前经常吃XX,所以是XX导致她死了。 我的看法:假设一个事物有很多个影响因素,而这些影响因素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那么我们就不能判断事物的改变是否是某个特定因素导致的。很多事物的改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类型六 欢迎补充。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3065 次阅读|16 个评论
对‘造神’博文的反思
热度 20 lin602 2012-3-2 23:12
前几天发表的一篇博文‘ 28岁教授---中国真会造神呀’ 出来后,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是我根本没有想到的,只是发表点看法而已,后来其他博主又出来了几篇。评论我的帖子就有二百多。昨天在工厂做中试直到夜里二点多,三点多睡觉到今天中午饭,下午有点事,刚刚上网,再简短写几句对这个现象与问题的反思。 1 我根本无意对袁教师本人不满,对她的文章水平也没有任何怀疑,我只是根据网上的一篇文章而写的。主要是针对这种提职的形式与方式,对袁老师绝无他意。对袁老师造成的伤害,在此深感歉意。愿你工作、身体及一切都好。 2 我的博文当时写的时候只用了约二十分钟左右,改了下错别字就放网上了。回头看,用词是有点太尖锐甚至可以说有点尖刻。这可能是我的文风,除其中一句引起大家误解外(不是我的本意,已改),其他在文字上基本是符合我要写的内容,只是语气上应该缓和些为好。但内容基本符合规范。 3 网上有些网友说,武汉大学在程序上是合法的,其他人是没有权利评论,是学校与袁老师的买卖关系。我不同意这说法,只有个人隐私不可侵犯,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公共关系中的一部分,网上已经公开了,也评论了,也宣传了,我们大家为什么不能评论呢?而且后面还要涉及到学校竞争,要到相关拿经费,这不是私事,对此进行评论是宪法与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可以赞成,也可以不赞成。要知道,这种事情后面如何操作,还早着呢。 4 网友的评论,不管是同意不同意,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我都尊重,因为我这二天不大在网上,评论又多,所以不一一回复,但我尊重你们的意见,这也是你们的权利。谢谢你们的关注。 5 本来我及大部分博友对这些事情进行评论,都没有出格。但极少数人特别是极少数年轻人,不是用讲事实讲道理,而是采用骂人的方式。这实在让人觉得不解。甚至对我都用‘老子’这个词,要知道,你的父亲年龄可能与我都差不了多少,你觉得合适吗?如果你吃不准,你还是回家问问你父母亲,你这样用词对不对。年轻人,你们日子长着呢。 6 高校的前途是大家都关心的,争论没有坏处,就怕‘万马齐喑’,那高校就真正完了。 7 有评论说我年龄大,妒忌年轻人,压制年轻人。我是2000年提的教授,2001年到现在都是化工院的职称评委(近几年还是校级职称评委库中专家,有被抽签参加了次把学校投票),我院许多科研做得好的年轻人,他们会告诉你,我是支持年轻人的,还是压制年轻人的。其中几个做得好的年轻教师,是在我的鼓励下报名破格的(当然也有其他人鼓励)。 8 有人说我是老滑头,言下之意不用我再解释了。你如果用‘滑头’的‘反义词’来形容我,而且还要说得过份一点,甚至有点‘犯上’,我校的教师就说你说对了,哈哈。 9 一个好的大学及国家的大学体系,需要长期稳定的人才政策,及好的大学运行机制,这需要大家共同的呼吁,共同的讨论与监督,真理是不怕批评的,越批评让执政的越小心。越讨论,才能让许多事情更明朗,越讨论,在社会上越有影响,高校的领导才越‘管理到位’。现在许多学校的会议,大家都不敢做声,你说这正常吗?看看国外的议会,不但发表不同意意见,过份的还大打出手,这总比大家都不做声好呀。 谢谢大家。
4097 次阅读|28 个评论
人口相关的”瞎子摸象“数十年
wya 2012-1-30 15:29
生育水平 :从1.2到1.8的争论数十年,仍未见结果。板子大都打在人口统计数据质量上,却没有解决办法。 城镇化水平 :目前中国50%的城镇化率你信吗?对于城镇地域范围的定义都没有统一,如何确定其人口数量?城镇化的质量更无从衡量。 适度人口及人口承载力 :从国家到各省、市都在做,却没人敢说自己的理论、方法和结论是客观而准确!人口承载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适度区间又很大,做这样的研究除了骗点课题费,还有何意义? 基尼系数 :据悉前些日子中国社科院专门为此举办研讨会,也争论的一塌糊涂,各说各话,没有结论。统计局说“原因主要是高收入阶层居民难以获取真实的收入信息”。 还有: 人口发展和经济增长 人口发展和碳排放 人口发展和植被覆盖 ...... 这些研究如果有结论,那主持课题的一定就是上帝! 智慧不同凡响,理论方法跨越时空! 人口就是一个个的数字,但人是社会的主体,建立、改造、影响所有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变量,如此复杂的系统,没有理论创新,仅凭几个数算来算去能说清? 《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研究课题中标通告 》 http://www.stats.gov.cn/zgrkpc/dlc/pcgg/t20120119_402780085.htm 《六普结果表明以往人口估计和预测严重失误》 【摘要】 文章以六普人口年龄结构为标准,模拟过去20年人口进程及其主要人口指标,然后与其他来源的人口指标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根据六普结果可以判断,1990~2010年间的人口估计和预测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高估了出生人口数量,高估了生育水平,高估了人口增长,从而低估了人口老龄化程度。研究发现,由于高估出生和生育水平而导致的过分的统计调整,造成的偏差幅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原始调查统计的偏差,形成了严重的误导。这种状况反映出多年来人口统计上的迷茫,思想认识脱离实际。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KRK201106001.htm 缺乏标准规范和科学手段的统计局,还真是两头受气!!!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争论”是中国成为科学强国的一个门槛
热度 15 zhangxw 2012-1-27 17:09
“科学争论”是中国成为科学强国的一个门槛 张学文, 2012/1/27 现代科学源于西方,中国人百余年来,经过学习也知道了很多科学道理,并且依据这些道理可以设计、制造一些高级东西:原子弹、计算机就是例子。华人在国外得诺贝尔奖都是个例。 时至今日,随着研究经费的增加,我国的科学杂志、投向国外的论文都达到了相当规模。而一些人为我们没有科学原始创新而着急!我们不知道自己距离科学强国有多远。 我一直认为如果不改变我们的科学界的氛围,努力维持具有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没有科学争论,只有对大人物的认可和领教。中国本土就不会成为科学发展的园地。论文都投到外国更是学界高层对中国科学生态环境的集体绝望与逃亡。 发表一篇文章是一回事,树立一个新方法、提出与认可一个新概念是另外一层意义的创新。而后者往往难被认可,这在国外是如此,在国内就更难。 如果我们的学者仅热心于对不同认识扣以伪科学的帽子,而不能在自己的国度、用中文开展学术上的不同认识的争论,国内就科学问题就形不成气候,科学的车轮永远不能从中国的土地上压过。中国这个整体就永远不可能成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园地。农民进城打工才能挣点钱,博士仅能出国才有希望成为学者,这两个现象难道没有雷同点吗? 回顾一下我们国内的过去,有真正意义的科学讨论吗? 我认为只有开展对科学重要问题的讨论、争论,才可以提高这个群体的科学水平,在争论成为我们大家的共同武器以后(而不是大家的忌讳),一个科学新时代才在这里形成、一种科学气氛才在这里养成。 我认为,学会“科学争论”是中国成为科学强国的一个门槛。害怕科学争论,可能使我们距离科学强国永远无穷远。
个人分类: 科学原始创新|4014 次阅读|32 个评论
中医、西医之争,照现在情况看,中医会消亡
热度 19 drYZZ 2011-9-25 13:15
中医是科学还是伪科学?这种争论已逾百年。不过现在的争论,看上去很不对劲。 学术讨论何必非要进行人格羞辱?辩论双方都是有一定道理的,都有一定根据。关键是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这使 我想起文革时期的“保卫”派和“炮轰”派。当时两派斗得你死我活。后来怎么样?遇事不要太激动。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探讨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认为中医学在古代确实是先进科学。但是,它缺乏动物实验,古人也没有发明显微镜等先进的实验工具。古代缺乏实验动物可以理解。现在再缺乏就是太落后了。尽管现代中医学者也做不少实验。但是,在古老理论的指导下,很难有大的收获。中医理论不与现代生命科学接轨,很难想象能做出什么重大发现。 中医理论不是完全不正确,而是太模糊、太笼统,几乎全是不具体的哲学大道理。 中医的脏腑与其功能相去甚远。例如:有研究说肾就是丘脑、下丘脑、垂体、腺体轴,有人说肾就是核酸,有人说肾就是基因、有人说肾就是干细胞...... 这一切都影响中医的发展,更影响它在现代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很可惜的是,现在的中医学界人士,很少有人能抱一种谦虚、真诚的态度与其它学科的人们共同探讨中医学的发展。记得有个别人说:“我也是经常跟西医学的医生们交流的”,西医学的医生是以看病为主的,他们能有多少精力来帮你研究中医学的问题呢。与他们交流一下难道这就能说明你真的愿意与其他学科的人真诚合作了吗? 更有甚者,作为一个从事生命科学或其他非医学学科的工作者,要想进入中医学的研究领域,是根本获得不到任何课题资助的! 人们不可能把现在有很多人做些与中医相关的保健就当成中医的发展,更不可能把针灸或中药(主要是保健药)在世界多地都开始有所应用就当成中医学的发展。从中药中提取到某种能应用于西医的药物更不是中医的发展! 没有概念上的突破,没有实用技术的实质性进展,中医消亡恐怕只是迟早的事。当然我决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能有什么办法呢?
个人分类: 中医学与现代科学|8927 次阅读|30 个评论
[转载]九次分歧争论
dongzg101 2011-9-16 01:36
中共历史上毛泽东与林彪的九次分歧争论 2011年09月15日 15:50 来源:党史博览 作者: 彭红英 余世诚 10 人参与 0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核心提示: 毛泽东与林彪,自1928年在井冈山相识之后,在民主革命时期由师生到战友,密切合作是主流。但是,他们之间也有过许多这样那样的意见,择其要者就有这九次。 本文摘自:《党史博览》2000年第09期,作者:彭红英 余世诚,原题:《 毛泽东 与 林彪 的九次分歧和争论》 毛泽东与林彪,自1928年在井冈山相识之后,在民主革命时期由师生到战友,密切合作是主流。但是,他们之间也有过许多这样那样的意见,择其要者就有这九次--- 第一次:毛泽东在开辟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林彪曾疑星火燎原。毛泽东对之进行教育再教育,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8年,井冈山根据地遭“八月失败”后,时为二十八团团长的林彪常发牢骚说:“天天吃南瓜,能打得天下吗?”一个井冈山,十个井冈山也是空的。进而,他提出了“井冈山红旗到底打得多久?”当时,毛泽东没过多理会林彪的这些表现,曾对何长工说过:“林彪的说法是小孩之见。”但过了两个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系统地回答了包括林彪在内的一些人提出的“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 1929年初,毛泽东、 朱德 率红四军主力下山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年5月18日,红四军前委在瑞金召开扩大会议,讨论时局和红军行动方针。毛泽东提出在游击区建立巩固根据地的主张,遭到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等人的反对。林彪对时局和革命前途发表悲观言论,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在行动上只赞成在粤赣边区域的流动游击,不赞成毛泽东关于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的主张。 在1930年元旦到来之际,林彪又给毛泽东写信,以贺年的形式坦叙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心中的困惑,希望能得到毛泽东的帮助。毛泽东于1月5日给林彪写了一封语调温和、观点鲜明、文字精妙的回信,这就是收在毛泽东选集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毛泽东温和地批评林彪缺乏“建立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观念”。毛泽东以严谨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阐述了他的“农村中心理论”,大大地发展他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a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1 2 3 ... 7 8
10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基因之争的激烈交锋
热度 2 inhibitors 2011-8-9 22:44
这段时间转基因争论又开始了,今天在科学网博客看到了饶毅的文章《 转基因在中国带来的警惕:反智和投机 》,这次饶毅对转基因之争采取了保持中立,批其两个极端的态度,但这种态度到底公正不公正,客观不客观呢? 我在其他地方看到了与该文《转基因在中国带来的警惕:反智和投机》有关的几篇文章,我把链接贴出,以飨读者。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个人分类: 转基因之争|1594 次阅读|2 个评论
75C 点击量与博文驻留时间的主要推动力
icstu1 2011-7-19 16:38
75C 点击量与博文驻留时间的主要推动力
点击量通常被作为是衡量网站质量和价值的一个重要的指标.通常"颗粒型"或"系列型"文章能够较好地助推其提升.另一个方面是博文的"年龄"和"标题"(简洁易懂/吸引眼球/迎合需求/必要描述/使用关键词). 驻留时间类似网站的"在线率",是网站的另一个显现价值的指标.它是衡量用户关注深度和信任度的指标. 博文的长短是否合适,取决于能否适应一般用户在网上注意力的集中时间: 96秒. 用一份半钟的时间与读者沟通,需要挪用PPT页面的成功制作和显示方案.
个人分类: C 有见解的意见和询问|1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善待中医是感恩
热度 10 jmluo0922 2011-7-5 01:15
因为她曾经拯救了我们的列祖列宗,让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不管您是姓李,还是姓张,想一想吧:在200年前,甚至更远的过去,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医学并没传入中国,您们的祖先是靠什么战胜疾病,将您们家族的血脉传承到您这一代的。 中医治病肯定是科学!反中医就是反科学! 善待中医,就是感恩! 附:关于中医是不是科学,我认为anonymity在“反中医者太令我失望”的评论很准确。 anonymity2011-7-4 00:13 也不必太生气,毕竟那是极少数人。民国时候就有,骂中医骂得很厉害的,结果呢,出丑的还是他们自己。 我认为,科学网不应该允许这样的诋毁和谩骂。理由: 1、从法律上说,上到宪法,下到各种医疗卫生法律,都承认了中医的合法性。中医和西医一起,共同组成了中国的合法的医疗体系; 2、中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给中医学下的定义是“综合性科学”。科学网要讲科学,要承认国家标准; 3、中医,是中国大学里的正规专业。中医学,是中国正规的学术学科。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可以授予学位的中医教育; 4、中国有中国中医科学院,从概念上看,和中科院一样,都是国家级的研究机构。 5、世界卫生组织也多次发文,要求推广传统医学(中医是传统医学里的“老大”)。 科学网有“三条红线”,个别博主对中医的诋毁和谩骂,已经违反了三条红线的后两条:
个人分类: 杂谈|4400 次阅读|31 个评论
停止一切无谓的“讨论”,不允许评论
seawan 2011-6-28 10:26
大部分有“争议”的问题, 很难有具体而完备的数据来导出结论, 例如,某个国家某个人物是好是坏,某个明星是美是丑等都属于这种问题。 以及某种策略是否正确等等——要知道, 塞翁告诉我们,未来根本无法预测。 还有一些问题, 不同的立场有不同想法 ,争论也无意义,例如 出家人是否可以唱歌 的问题(该问题竟然被网监认为有问题,被科学网删除!)。 因此, 争议、争论或者美其名曰“讨论”基本上没有意义。 曾经有一个自称鬼王的人, 说“征服人心,收获仇恨”, 不一定对, 但是争论的目的之一也确实是“征服人心”。 因此,stop。 连评论也一起禁止。 自说自话。 。
个人分类: 周围|1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峡工程(4)--潜在问题与争论
wido 2011-6-8 11:40
参考:中国网、中国三峡建设、水力发电学报、重庆三峡学院学报等 三峡工程 40 年论证, 18 年建设, 10+ 万人员参与兴建, 130+ 万库区群众迁离。中间有诸多问题值得争论和思考。 泥沙问题:为了保证三峡库区的有效库容,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是通过“蓄清排浑”的方式来解决,所谓“蓄清排浑”就是利用三峡水库巨大的入库水量,通过大坝设有的23个低高程、大尺寸的泄洪深孔,在每年汛期水库水位维持在145米时,将大量泥沙由深孔泄洪排出库外,实现 “ 排浑 ” ;汛末,来水中含沙量降低,水库蓄水至175米的正常蓄水位,实现 “ 蓄清 ” 。值得注意的是,三峡工程蓄水以后,大量上游的泥沙被拦截下来,大坝泄出的清水中泥沙量较少,使得下游河道河床冲刷强烈,河床刷深,水位下降,从而河势发生变化,滩地后退,护岸坍塌,将不利于抗洪。此外,随着泥沙的淤积,库尾重庆等地的航道和港口作业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目前,对于泥沙运动还处在监测和数学模型模拟的过程中,因此要解决泥沙问题还需要加大监测力度和加强上游生态保护等。 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近来温总理提出三峡工程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 库区地质灾难主要除了有大家熟悉的崩塌、滑波,还存在诱发地震的问题。每年蓄水到达高位时,诱发的小地震很多,震级虽多在四级以下,但已经对当地的民房建筑等造成破坏。从未来来看,很多问题需要高度关注,比如是否诱发破坏性的强震。根据已有的案例,当蓄水到达高位后的 3 至 5 年,有可能诱发这样的强震。另外,三峡工程在开工前对地质灾害问题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加之后续工作不到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防治计划,到目前已经投入超过一百多亿的资金,地质灾害防治成了永恒的工程。 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深:由于有足够的营养物质滞留,蓄水带来的局部水域水流变缓,为藻类的快速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之上游农业生产使用的营养元素随雨水进入库区,综合三峡库区江段及其支流的营养状况,以及目前诸多水域已经发生的藻类水华等现象,可以推测,如果水体营养负荷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在水库按 175m 正常蓄水位运行后,局部水域出现水体富营养化情况将越来越严重。 “消落带“生态环境的治理异常困难:三峡工程竣工蓄水至 175 米 后,将会出现面积达 349km 2 的水库消落带,库区水位最大变幅可达 30 米 ,岸位于海拔 145~ 175 米 的消落带生境将发生很大变化,成为三峡库区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三峡水库消落区将具有以下凸显的生态 环境特征及影响:一是消落区水位涨落幅度大,面积广,连片消落带多。二是消落区易成为泥沙淤积和污染物、水面漂浮物等的滞留地。随着水位的剧烈变化,泥沙将大量落淤在城集镇、溪河口和消落区附近,淤塞港口码头,影响通航,污染水源,并抬高河床,易造成洪患,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消落区水位涨落在季节上违反江河自然洪枯规律。消落区出露时期炎热潮湿,易形成腐败型沼泽地带,导致蚊蝇大量滋生、水源性流行性疾病发病率增高,危害人群健康等生态环境问题。五是消落区形成的近 30m 高度的库线带裸秃似荒漠化现象,严重损害了三峡、小三峡、神农溪、香溪等著名风景名胜区风貌。 库区建成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三峡库区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三峡水库建成后,部分珍稀濒危植物的原产地将被淹没,大规模的移民开发将不同程度地破坏这些珍稀濒危物种原产地的生存条件,加速这些物种的濒危。三峡水库蓄水,使原适应于流水环境的土著水生生物类群面临生存威胁。同时,由于水库水位的反季节涨落所形成的消落区,其原有陆地生态环境的大部分土著种类的种群生长节律被打乱,将在淹没后发生灾变性消亡,而适应周期性水位变化 30m 的消落带生物群落难以在短期内建立,生物多样性严重破坏,生态系统退化。水库形成后,水生生物群落将会发生较为显著的种类演替。 移民的心理状况的关注:三峡移民是由于水库工程的修建而引发的非自愿移民,属于政府行为的非自愿的国内迁移,具有数量大、移民经济落后、文化相对较低、移民背景和心态不同等特殊性。移民安置不是简单的人口迁移,它毁灭性地破坏了一种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秩序,造成原来生产模式、社会网络以及社会组织和结构的解体,这一点对于外迁移民显得尤为突出。外迁移民在搬迁以后,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加上搬迁过程中及搬迁后遇到的种种不顺利,对搬迁后的生活无法适应等,往往要承受因背井离乡,生活、生产条件差带来的经济困难和精神苦闷的双重压力,这些都会对其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如果对这些社会心理健康问题不能有效地预防和解决,结果有可能导致移民中各种心身疾病的发病增加。 管理难度很大:由于三峡工程跨重庆、湖北,且集防洪、发电、航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在某些问题上进行综合协调管理的难度较大,并且没有现成的成熟的管理办法和经验可供借鉴。因此,必须对管理体制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在完善法规、加强立法、加大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等方面多做工作。 不得不承认的是,三峡工程所带来的问题必须通过长期的跟踪观察才能得出最终结论,这其中包括对长江流域气候、水电在能源结构中的位置、上游和下游的生态环境变化等等。自三峡开工建设就陆续出台的《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三峡后续工作规划》《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等法规以及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筹)将为三峡工程的潜在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的途径。
个人分类: 与社会有关|237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心目中的中国科学院:引领中国的科技潮流
热度 6 杨学祥 2011-5-20 10:07
我心目中的中国科学院:引领中国的科技潮流 杨学祥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科技发明和科学管理应该齐头并进,傻子过年看邻居的东施效颦时代必须结束,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有待于中国科学的创新。 首先,办好中国的科技期刊,不能让外刊引领中国的科技潮流。事实上,中国的学术期刊发表过很多有别于世界名刊的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其中包括《中国科学》在 1998 年发表的许靖华的论文。 早在 1998 年,当新闻媒体和政治家们向即将来临的全球变暖灾难开战的同时,科学界本身对此问题还没有达到一致。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公元前 2900 — 2200 年, 1800 — 1250 年, 700 — 60 年,公元 600 — 1280 年, 1820 年—)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公元前 3400 — 2900 年, 2200 — 1800 年 , 1275 — 700 年, 60 —公元 600 年, 1280 — 1820 年)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许靖华尖锐地指出,也许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用计算机拉模拟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而是进行水利和农业研究以确保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供应。 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 1200 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古气候研究表明,近 4000 年以来于 4 个全球气候变冷时期,即在公元前 2000 年、公元前 800 年、公元 400 年及公元 1600 年左右的几个世纪——这种准周期性与太阳活动周期性变化有关。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在气候变冷期,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这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历史记载表明,历史上民族大迁移是由于庄稼歉收和大面积饥荒,而不是逃离战争,公元 2 和 3 世纪的日耳曼部落的大迁移就是一个例子【 1 】。 西方科学家至今尚未找到全球变暖导致人类文化衰亡的历史证据。欧洲减排温室气体的计划是为欧洲能源计划服务的,是压制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圈套和科学陷阱。 中国学术期刊是中国民族文化和中国民族科学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唯一用华语研究和讨论科学问题的阵地,它的削弱和消亡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科学期刊发展是中华复兴的标志,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会放弃自己的语言去跟风西方的现代化。如果我们的科学政策不利于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这只能说明我们已经沦为“西方科学”的信徒和奴隶,真正的科学不是信仰,不是宗教,而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和工具。 其次,科学不是教条,不是教义,中国科学不能通过简单的引进外国学术理论来指导中国的经济发展。高速度、高消费、高风险,是西方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由此造成的能源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将导致现代文明的消失。 在中国科协 2005 年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呼吁人们保护环境,适度消费,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经济过快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恶化,反过来制约经济发展。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才是尊重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应对挑战,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正确选择。 周光召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目前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仍大大高于先进国家的平均水平,在生产、建设、流通、管理和消费领域的浪费现象则“相当严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而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使得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压力日益增大。据统计,在世界 144 个国家的排序中,中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低,土地、耕地、森林等均排在 100 位以后,淡水资源量排在 55 位以后。矿产资源中的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 8.3 %、 4.1 %、 26.5 %和 9.7 %。中国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温室气体排放排在世界第二位,全国酸雨面积扩大,频率增加,水土流失面积 356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 37.1 %,沙化土地面积约 100 万平方公里,而且还在继续增长。森林覆盖率经过多年努力才达到 18.21 %(世界平均 29.6 %),草地退化面积加大。全球 1121 种濒危物种中,中国有 190 种。在发展模式上,中国不可能像美国那样。美国以占世界不到 5 %的人口,消耗世界 25 %的能源。而中国人均要达到这个水准,意味着要把全世界的能源都拿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2 】。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腐败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 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表明,高消费带来的是资源能源极度短缺,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国际关系极度紧张。合理、高效、潜力无限的经济模式不在于一时的显赫奢华,而在于能长久地保持不断发展的势头来延续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习惯于高消费的西方国家难以生存,世代节俭的中国却能在恶化了的环境中得以存在和发展。高消费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贪婪而强大的恐龙灭绝了,弱小而聪慧的灵长类却进化到了人类。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强者并不是总能取胜。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才是生物的进化规律。强者只能欺凌自己的同类弱者,但环境却能使强者灭亡。弱者的生存之道不一定在于努力成为强者,而关键在于适应环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正是适应当前资源能源环境和国际环境的最好模式【 3 】。 13 亿中国人的高消费是不现实的,浪费资源和能源无异于饮鸩止渴。今年盖了一座新楼增长了 GDP ,明年拆了重盖又增长了 GDP ,资源和能源被浪费了,社会总的财富并没有增加,只不过是从一些人的手中转移到另一些人的手中。拆了别人的标志性建筑,建立起自己的标志性建筑,扭曲的业绩观导致巨大的损失和浪费。 第三,建立科学发展的网络监督机制,对重大科学问题定期开展网络研讨和辩论,对违背科学的行为通过网络曝光和揭发,中国科学院应该领导和组织相关的科学宣传、研究、讨论和监督活动。许多有创建的观点被淹没在文山会海之中,网络是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的方法提供一次宝贵的实践机会。 在科学的发展史上,科学大争论是科学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地心说和太阳中心说的争论、进化论和不变论的争论,渐变论和突变论、火成论和水成论的争论、固定论和活动论的争论,都导致科学的迅猛发展,新学说战胜旧学说。中国的科学界静悄悄,科学大争论是科学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中国科学院应该引领科学潮流,在科学大争论中为中国科学发展运筹帷幄,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 许靖华 . 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 . 中国科学 , D 辑 . 1998, 28(4): 366~384 2. 贺劲松、常爱玲 . 新华时评:“循环经济”写进计划报告有深意 ( 新华网  2004-03-07 09:13:11 ) . http://news.sina.com.cn/c/2004-03-07/09131984805s.shtml 3. 杨学祥。高速度和高消费必然带来高风险:资源有限 不可持续。 2011-5-20 09:19 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6058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754 次阅读|4 个评论
期待侯成亚和王铮上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
热度 5 SoSoliton 2011-4-14 22:58
科学网博主中,我特别喜欢侯成亚和王铮两位老先生。一则喜欢他们在博文中讲述的文革故事,我生于文革,对文革有深厚的感情,因为尽管文革号称“十年浩劫”,但于童年幼小无知的我来说,恰恰是文革中那些荒诞滑稽的事情带给了我快乐;二则从两位老先生相互之间以牙还牙的争论甚至攻击中我体会到了老一辈学问人的率真、较真、认真、坦然、淡然、释然。别看现在的很多中青年人看起来斯斯文文、礼礼貌貌的,其实表面底下掩藏着太多虚伪。   凤凰卫视有一档著名的辩论节目《一虎一席谈》 , 节目以讨论形式进行,实话实说,直话直说,广开言路,言者无罪。我看两位老先生的辩论非常适合这档节目,相信他们如果同时出现在这档节目中就文革问题展开辩论,来一场热热闹闹的思想交锋 , 节目将异常精彩,收视率也会极高。为此,我一直在琢磨着向凤凰卫视胡一虎先生隆重推荐,期望赚取一些推荐费。    作为观众,我们只想欣赏一场大师级的文革思想对垒 , 至于你们说的谁对谁错,谁说服了谁,谁占了上风等等,我们是绝对不会关心的。我们要听毛主席的话,多读一点书,免得受你们的骗。   毛主席说:“我正式劝同志们读一点书,免得受知识分子的骗。什么郭老、范老(指郭沫若、范文澜)、任继愈、杨柳桥之类的争论。 郭老又说孔子是奴隶主义的圣人。郭老在《十批判书》里头自称是人本主义,即人民本位主义。孔夫子也是人本主义,跟他一样。郭老不仅是尊孔,而且还反法。国民党也是一样啊!林彪也是啊!我赞成郭老的历史分期,奴隶制以春秋战国为界。但是不能大骂秦始皇。”(注:《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9 年版。)
个人分类: 无所事事|462 次阅读|5 个评论
国际碳峰会的争端:战争的硝烟算排放吗
热度 3 censambao 2011-3-20 23:57
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问题愈演愈烈,国际碳峰会讨论减排增汇的争端也是异常激烈。我国由于自然生态系统监测历史短,各个生态系统科学研究不平衡,因此自然碳汇数据的支持比不过欧美等发达国家,于是乎,我们的谈判屡受攻击,很是被动。正因为如此,我国加强了相关自然科学的研究投入力度,这是很欣喜的事情。 但是,我们说国际碳峰会也是一个谈判桌,要想取得主动,不光是有自然科学的数据支持,任何相关的影响因素都可以拿来说事啊。只要对我们有利的因子都应该进入中国谈判选手的脑海里。比如说,美国,近年来,它连续制造了那么多战争事端,发射了那么多的火药,产生了那么多温室气体和污染物质,为什么就不能算入美国的碳排放里面呢?最近,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又在空袭利比亚,这些国家在处理完了自己陈旧的武器弹药的同时,排放了巨大的废气废物,但是谈判桌上没有这些说明。 我国由于谈判被动,于是玩不过老外,就回到国内对付百姓,搞什么节能减排。什么叫节能减排?国外根本没有的事。老外想开车就开车,想去多远就去多远,想用电就用电,想什么时候熄灯就什么时候熄灯...反正,老外的脑子里就是没有节能减排的概念,他们的理念是我怎么生活舒服就怎么生活。相比之下,我们百姓是多么的可怜啊。 其实,对于百姓,我们需要的不是节能减排,但是如果政府非要搞节能减排,那我们可以做的也仅仅是选择节俭的生活方式。政府没有权利干涉百姓的生活,而政府有责任让百姓生活舒服,百姓也只能是自然选择过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了。 政府显示自己的地方是对外的博弈。具体在碳问题上,我们需要更多的智慧,不要受制于老外的嘴皮子,这些选手的嘴皮子都是久经考验的,一生是在竞选、辩论中成熟。
个人分类: 社会视角|3840 次阅读|2 个评论
鄙视文人:百无一用是书生
热度 5 SoSoliton 2011-3-20 22:02
鄙视文人:百无一用是书生
昨晚,央视新闻频道播出了一段作家与画家大打出手的视频。此事发生在乌克兰,一位作家与一位画家在电视台的一档著名谈话节目中,各抒己见,辩论一位叫舍甫琴科的著名文学家的艺术成就。据报道,作家与画家的讨论从一开始就火药味十足,激烈的言语相向最终演变成拳脚相加,这一过程也通过电视镜头,直播给了所有的电视观众。 大凡能上电视的作家和画家,应该是名作家和名画家。名作家和名画家应该都是修道很深的人,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但他们都打架,而且是当着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面大打出手,究竟为哪般呢? 作家和画家也可归为文人。作家与画家为辩论一件无关痛痒的事儿而大打出手,究其根本,极有可能是源于 文人“师心自用”的秉性。 庄子说,大凡文人,都有且都坚持自己的主见和成见,并以之作为依据和标准对事情做出判断,而且越是傻B越有主见和成见(愚者与有焉),这种主见和成见一般会在未作调查研究、未作独立思考之前就会形成,然后得出是与非的判断,他们的思维方式就是出发之前已经到达了目的地(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依庄子所说,别说作家和画家不可能有共识,他们会各说各话、企图说服对方但永远也不可能说服对方,就是作家和作家之间或者画家和画家之间,也不可能有共识。 文人之间的辩论,就像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辩论是肉好吃还是草有味一样,能有结果吗? 没有共识、各说各话也就罢了, 文人可恶的劣根性在于还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成见,否则,轻则互不搭理,重则拳脚相加。 所谓“文人相轻”,其根子可能也正如庄子所说。日常生活中, 文人如果没有能说服别人,往往会发出“秀才遇到兵”的感慨。 文人的秉性还表现在过份自负和自恋,殊不知别人压根儿就不在意文人在说什么,说过什么,还想说什么。 有句话叫做“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文人一直记不住,当作耳边风。 正如庄子所说,其实文人之间的辩论很无聊,像鸟叫,与雏鸟的唧唧喳喳没什么两样,根本不值得在意(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但 文人正是因为沉醉在别人都在关注自己重视自己仰慕自己崇拜自己的幻想之中,才急于发声急于表现急于出风头,最终急于大打出手 。事实上,当作家和画家像两头疯牛一样在搏斗的时候,主持人、其他嘉宾和所有观众都不为所动,静观其闹,从容淡定地欣赏一曲千载难逢的好戏,没有一人上前劝阻,直到他们相互追杀到演播厅的门口才被保安扯开。扯开不久,他们又重新回到舞台,梦还未醒,继续争吵,不依不饶的两人再度厮打起来,衣服都撕破了,其德性与街上的混混没什么两样。从观众的表现和表情看,观众对他们之间谁说服了谁其实压根儿就不在意,到是对现场直播的一场真人真斗感到很搞笑。 王蒙说: “人是喜爱争论的动物,人与人间的相争,比任何动物内部的相争都厉害都复杂都残酷。” 遗憾的是, “争论的人多,明白自己在争什么的不多。斗争的人多,明白自己在为什么而斗争的人不多。”
个人分类: 无所事事|7232 次阅读|3 个评论
留美札记-回国的激烈争论
热度 1 lxchencn 2010-12-28 22:24
第三十三篇 归国讨论 出国了就像命中注定一样要参与有关归国问题的讨论,可能在你一到异国一直到你离开或终于定居下来会一直伴随这个话题,这也是一个争论极其激烈的问题,归国与不归国的争论各执其词互不相让,最后闹得夫妻分居甚至离婚的也不鲜见,即使已经定居美国的华人也难以回避归国问题的争论,在以华人为主的网站社区上归国问题的主题下是热闹非凡各抒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主张留在美国的理由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环境好,孩子受教育好,科研条件好,人事关系简单,自由,机会多,生育自由等等,主张归国的理由主要有:爱国情感,国内发展快和机会多,国内有基础,人际关系熟悉,收入不低了,中餐好吃,等等,反对留下来的理由有:种族歧视,天花板现象,难以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生活单调寂寞,工作压力大,等等,反对归国的理由主要有:孩子受教育的条件不好,科研条件差,人事关系复杂,环境污染,政府官员贪污腐败,不自由,等等,双方都可以举出依据和具体的例子。争论总是不会停息的,只要有人去美国也有人从美国回来,从我熟悉的同学朋友同事中能够说得出名字的,在我留美期间,自费出国和公派出国的至少有 16 人已经归国了,有 2 人有美国绿卡,有 6 人是公派出国的,有 8 人是去做博士后或访问学者的,已经决定留下或可能长期留下的约有 5 人,近期来美的决定留下来的没有听说,但其中有一个东南大学的回国后不满意再次全家去美了。 每一个归国与没有归国的人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每一个可能都不一样,我一到美国就马上有了将来归国与否的思考,因为这直接影响到我自己的工作 、 安排家人来美 、 安排小孩的学习等等实际而又影响长远的难题,夫人小孩来美后问题更复杂,刚开始到美国,生活不习惯,小孩读书安排也不满意,夫人天天吵要买机票回国,到后来稍微习惯一点有工作后,家里分成三派,我是主归派,夫人是主留派,小孩是自由派,最后变成夫妻对立派,正因为孩子不是坚决留下派,最后使我下定决心回国,飞机票已经买好了,即使在飞机上争论还在继续,回国几个月了归国与否的问题还是一个常见的话题,当然已经没有那么激烈了,而旁人也经常会问及为什么要回国?我自己也不断反躬自问,正是如我在生理学教研室报告留美见闻时说的:因为我的根在中国!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24 次阅读|6 个评论
关于潮汐影响气候变化的争论
杨学祥 2010-10-15 04:46
关于潮汐影响气候变化的争论 杨学祥 气候变化的月球轨道周期是客观存在的,中外科学家都注意到月球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炸毁月球就是美国和俄罗斯科学家试图消除月球对地球气候影响的尝试。这一设想受到全球科学家的反对。 潮汐高低潮还有 200 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264年对应 沃尔夫极小期, 1425 年、 1629 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峰值对应 18 世纪的低温, 1974 年的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所以,潮汐还有200、60年变化周期。 从公元850年起,我们可以确定的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就有四次之多,它们分别是: 沃尔夫极小期(Wolf minimum) (1270-1350) 斯玻勒极小期 (Sprer Minimum)(14301520) 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1620-1710) 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 (17871843)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准200年周期和潮汐准200年周期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地球上的潮汐主要受日月作用,行星作用很小,只有日月的千分之几。太阳活动和潮汐变化的共振效应是地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当然,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的178年周期对地球寒冷周期的影响也非常值得关注。是近期低温冻害频发的一个可能原因。 发表评论人: Argo ip:24.62.225.* 太阳辐射能不变,所以我们将此称为太阳常数。用太阳辐射能的变化来解释地球气候变化是不正确的。 博主老师用潮汐来解释所有的地震气候变化看上去相当地牵强附会,说服力不强,而且经常有神秘感。 太阳影响地球的气候是通过太阳风影响入射地球的宇宙线粒子来完成的。宇宙线伽玛粒子是地球成云的重要机制,云层的多寡控制了地球获得太阳辐射的寡多,这才是地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是空气中气态和液态固态的水而不是二氧化碳影响了地球气候。 由于太阳黑子(即太阳射电和太阳磁场)11年周期是受到木星运行影响的结果,由于其他几个太阳系气态行星与木星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观察到11,22,60,178年太阳活动周期的变化。 目前令人感兴趣的是178年周期,上个周期是道尔顿太阳黑子最小期,再往上的那个178年周期是蒙德太阳黑子最小期,在这两个最小期,地球北半球经历了寒冷期。 目前距离上次道尔顿最小期正好是178年左右,也就是木星和天王星海王星都在太阳系的同一侧而土星在太阳系的另一侧,这种太阳系四大气体行星的排列每178年出现一次,同时和太阳黑子无明显11年周期特征相符合。 所谓的无明显11年周期特征是指太阳黑子消失的现象。目前太阳黑子活动极低,凡是太阳黑子活动弱的时候,寒冬是个伴随现象。 博主回复: 加拿大平原干旱(1583~) 18.6 美国大平原干旱(1805~) 18.6 中国北部干旱(1582~) 18.6 巴塔哥尼亚安第斯山干旱(1606~) 18.6 尼罗河河谷干旱(622~) 18.6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蓝永超研究员根据代表黄河上游流域径流动态变化的唐乃亥水文站1920年至2004年的径流系列统计资料,以及此间数十个气象站四十余年的降水观测数据得出结论: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黄河大体上经历了五个枯水期和四个丰水期。每个丰、枯水期的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枯水期持续时间为四至十五年,平均为九年;丰水段持续时间为七至十四年,平均为九点二五年。黄河上游每个丰、枯水周期平均持续时间基本相同,一个完整的丰枯循环周期大约在十八年左右(见表2.1) 。 18.6年是典型的潮汐周期,月亮轨道与地球赤道之间的夹角称为月亮赤纬角,在18.5-28.5度之间变化,周期为18.6年。郭增建等人在1991年提出月亮潮迫使地球放气的观点,当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它的直下点远离中国主大陆,所以在中国主大陆引起的地壳鼓起就小,因此地下放出带热水汽就少,这样就不易诱使热带气团与高纬冷气团在中国大陆上相碰,因此雨量减少,会形成干旱。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的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年(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的1932年(松花江大水)、1933年和1935年(黄河特大水)、1951年(辽河大水)、1969年(松花江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 。最大的月亮赤纬角增大潮汐南北震荡的幅度,激发大气和海洋的南北摆动。 郭增建在1992年提出,赤道东太平洋附近有赤道上最高地形区,日月引潮力较大,且圣诞节前后是近日点,引潮力大一些,使这里的火山被触发或海底热液冒出较多,引潮力效应使厄尔尼诺多在赤道东太平洋开始。在日食时,月亮和太阳位于同一直线上,所以引潮力更大,这样地球在赤道两侧鼓起,因之低纬度地区放出地下热气较多,这有利于低纬气压变小 。这是厄尔尼诺成因的潮汐说起源。强潮汐与厄尔尼诺事件的关系也在讨论中。 潮汐调温相应是美国科学家2000年提出的,该人也是温室效应的提出热之一:从15至17世纪的200余年内,世界上强震很多,其它自然灾害(如瘟疫流行)也很集中,这也正是蒙德极小值期。这个时期太阳活动处于极小值,人们往往把它当作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美国科学家查尔斯季林认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据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周期为1800年。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潮汐还有2.2、11、22、55年周期变化。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 PNAS, 2000, 97(8): 3814-3819 张元东提出特殊天象组合期可能影响地震的概念和理论,特殊天象组合期为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叠加,并有行星位置变化的适当配合 。 学者杜品仁和胡辉等人分别指出,地震具有明显的18.6年潮汐周期,称为岩浆潮周期 。 学者胡辉等人在2003年详细分析了20世纪云南强震群体盛衰与天文背景的关系,他们指出,月亮赤纬角周期产生的交点潮可能是影响地震长周期活动的一个因素,地震活动和太阳活动均存在11年的变化周期。自1700年以来,云南有记载的18次M大于等于7级大地震中,近一半发生于太阳活动低值年附近,太阳黑子低值年是十分罕见的大震高发相位。 国际太阳学专家小组协作的NOAA空间环境中心说:下一个11年太阳风暴周期预计在2008年3月开始,它的峰期在2011年末或2012年中,比原来预计的要晚1年。2007-2008年的太阳活动谷值将导致云南地震十分活跃。强潮汐可以激发地震火山活动。Cochran等人分析了1977-2000年间全球2000多个5.5级以上的地震,发现猛烈的潮汐在浅断面层施加了足够的压力从而会引发地震。当潮汐达到大约2-3米时,四分之三的地震都会发生;与此相反,潮汐越小,发生的地震也就越少。 根据罗时芳等人(1974)和任振球等人(1990)的研究,地球自转周期11.169年对应11.2年太阳黑子周期、12.15年对应12.01年木星相似会合周期、18.6年对应月亮赤纬角的变化周期、19.855年对应19.858年木星、土星会合周期、22.337年对应22.2年太阳磁周、29.783年对应29.46年土星公转恒星周期、59.555年周期对应59和60年木星、土星、水星相似会合周期,显示地球自转与行星潮汐的对应关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李国庆发现月亮视赤纬角的变化周期13.6天、27.3天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地球自转周期18.6、29.783、59.555年的振幅是最大的,月亮赤纬角在18.6年内由18.6度变为28.6度,完成一个周期循环。在月亮赤纬角为28.6度时期(1986-1988年和2005-2007年),地球的平均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加快;在月亮赤纬角为18.6度时期(1977-1979年和1995-1997年),地球的平均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见图2. 3)。李国庆等人通过对比分析1973-1998年的日长、大气环流及月球相位随时间的变化,发现伴随着月球相位的交替变化,地球大气的纬向风速场、地球位势高度场及日长作27.3及13.6d(天)的周期震荡。这种周期性的大气震荡,被视为一种大气潮。月球对地球大气引潮力作用的周期变化,是引发27.3及13.6d(天)周期大气潮的主要原因。月球对地球大气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引起大气纬向风速场及地球位势高度场的变化。 潮汐对地球各圈层的搅动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气候变化的月亮周期也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否定这些周期的存在,才能否定月球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与太阳有热能不同,月球只有通过引力来影响地球。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1631 Topic: 摧毁月球将加速全球变暖 Print this page -------------------------------------------------------------------------------- 摧毁月球将加速全球变暖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杨学祥 Posted on: 2004-11-13 10:48 摧毁月球将加速全球变暖 杨学祥, 陈殿友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100012;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长春130026;吉林大学数学科学院, 130012) 摘 要:月球的存在有弊有利。在太阳系的行星与卫星关系中,由于月球与地球的质量比最大,地球上的许多动力现象与月球有关,这可能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原因。月球强大引力所形成的强潮汐,既是地球上发生的许多自然灾害的祸源,也对减弱温室效应和调控地表温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已有证据表明,月球是地球的恒温器,失去月球有可能导致温室效应失控,加剧全球变暖的严峻趋势。在月球功过利弊尚不完全清楚的条件下,贸然摧毁月球将带来更大的不可预测和不可复原的风险。 关键词:月球,潮汐,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生命存在,温室效应 21世纪伊始,世界就面临太多的天灾人祸,人类也就面临太多的艰难选择。美国新经济在持续十年增长之后突然衰退,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又使之雪上加霜;中东和平进程受阻,以巴冲突导致杰宁人道主义灾难;全球变暖证据一年多于一年,自然灾害频发,经济损失惨重;技术失控和过度开发的恶果也一年强似一年,全球污染严重,人类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如何面对世界经济衰退?如何面对恐怖主义袭击?如何面对全球变暖?如何面对科隆人等等。 1. 一项震惊世界的新选择:将月球摧毁! 据《南方日报》2002年5月10日报道,近日,以弗拉基米尔 克鲁因斯基为首的俄罗斯5名科学家称月球是地球上发生的许多自然灾害的祸源,并向俄政府提出一项震惊世界的建议:将月球摧毁! 克鲁因斯基指出,俄罗斯位于北半球,大部分国土靠近北冰洋,冬季太过漫长,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这一切都是月球引力造成的。月亮就像一个链球,紧紧地拉着地球,使得海潮起起落落,引发自然灾害。月球强大的引力将地球拉歪了,使得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以一种笨拙的倾斜姿势绕着太阳转,因此使得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无常。只要将月球摧毁,地球就不再倾斜。如果地球的倾角变成0度,这就意味着季节变化从地球上消失,整个地球就会拥有适宜的气候,俄罗斯的冬季会一去不复返,有些地方则会拥有永恒的春天。到那个时候,现在的沙漠会变成绿洲,农作物会茁壮成长,人类不会再面临饥饿的威胁。 据克鲁因斯基透露,摧毁月球对于现代人类来说,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只需要在俄罗斯的联盟型火箭上装上6000万吨级的核弹头,然后将它们射向月球即可。现在的问题是俄罗斯和其他国家是否同意这么做。 据悉,这5名科学家已经把他们的建议郑重地提交俄罗斯政府。克里姆林宫一位不愿透漏姓名的内部人士表示,这一建议不仅让政府高层觉得新鲜,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政府向这些科学家许诺,将对这一建议的可行性进行认真研究。由于摧毁月球对地球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有不同的影响,这项建议也使世界各国面临与本民族生死攸关的艰难选择。 2. 月球对厄尔尼诺的影响 以弗拉基米尔 克鲁因斯基为首的俄罗斯5名科学家的建议是有一定根据的。旱涝、地震、火山喷发和厄尔尼诺等灾害与月球密切相关。近期研究表明,温差和潮汐力引起的地球流体与固体的差异旋转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下得到加强,信风、台风、风暴潮、海流环陆运动和异常大潮是明显可见的实例 。 最新计算结果表明,太阳相对地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摆动,使流体相对固体南北振荡与混合。由于大陆的阻隔,地球南半球和北半球分别有6605998、5251和368km3体积的大气、海水和液核流体通过赤道流向北半球和南半球,并在科氏力作用下加速向西或向东漂移,使各圈层差异旋转速度增大。这是南北半球之间的海洋热交换和两极冷水入侵赤道并使大洋西部暖水变冷的主要原因。1997年发生在春分和秋分附近的4次交食和3次行星冲日,加大两极冷水入侵赤道西太平洋使暖水东移的强度,形成了1997年的强厄尔尼诺事件 。 从1822年到1998年,有31年无月食。当年发生厄尔尼诺的共17个,占总数的55%。其前后一年内不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仅有4个,其前后2年内都发生了厄尔尼诺。这表明无月食年与厄尔尼诺的相位差最大不超过两年。无月食年是地球潮汐形变的极小值年,是预测厄尔尼诺的重要依据。2002年无月食,2001~2004年内必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 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共线的结果并受沙罗周期(沙罗周期为18年零10.33~11.33天)控制,因此与强潮汐密切相关。据林振山等人的研究,每次高纬或极区的日食都将使极地下沉气流减弱,从而使赤道东风减弱。1-2年内在中纬以上地区连续发生3-6次日食,将使赤道东风减弱逐次得到加强,从而诱发厄尔尼诺现象 。 日食通过日月大潮与强潮汐密切相关,前者决定热能分布异常,后者决定动能分布异常。18.6年的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不仅是大气和海洋强潮汐产生的原因,而且是软流圈的岩浆潮 和外核的液核潮产生的原因。资料检验表明,日食与El Nino之间存在1224月的位相差,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与沙罗周期相差0.6年可能是其原因 。两种周期的极大值重合后,第一个周期后两种极大值相差7.2个月,第二个周期后相差14.4个月,第三个周期后相差21.6个月。这是厄尔尼诺事件并不严格遵循沙罗周期的原因。 用潮汐产生的地球流体与固体的差异旋转,可以解释15001800年周期的气候变化。 强潮汐加大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海水的混合,将太平洋深层冷水翻上表面 (或使太平洋西部暖水流向东部,北部暖水流向南部),使海洋上方空气变冷(或变暖),产生拉尼娜冷事件(或厄尔尼诺热事件)。天文资料表明,强潮汐与厄尔尼诺事件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火山活动亦受强潮汐的控制。火山喷发使海洋底层暖水上升到海洋表面,火山灰遮蔽阳光使气候变冷,它们是控制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重要外强迫因子。当火山灰在低纬度地区上升到平流层, 较小的气溶胶可在数月内传播至全球,并可在平流层内持续飘浮1-3年,最后降落在两极地区,减弱被遮蔽区的太阳辐射,与该区发生日食的效果相同,是厄尔尼诺事件的延迟因子 。 3. 月球对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的影响 地震和火山等构造活动与18.6年周期变化的固体潮相关,被称为岩浆潮 。火山喷发物到达的高度为140 km;持续时间为几星期至10多年。低纬度火山喷发能扩散到全球,在中高纬度保持最大浓度,最后在极冠落下。火山灰减弱太阳辐射,对中高纬度的影响最大。1963年3月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上的阿贡火山(8.5 oS,115.5 oE)爆发,1980年5月美国圣海伦斯火山(St. Helens; 46 oN,122oW)大爆发,造成次年太阳直接辐射减少量都在15%以上,使北半球平均温度下降。滞后于火山喷发18个月,我国有一个显著的低温期。1951年到1985年,我国东北地区有6个夏季低温冷害年,其中5年都发生在2级以上火山喷发后1-2年 。火山灰遮蔽阳光使气候变冷,在向两极地区集中降落过程中严重影响极区太阳辐射量,与该地区发生日食影响El Nino的效果相同,是控制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延迟(低纬喷发)或激发(高纬喷发)因子。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是火山活动的低潮期,也是世界大洋厄尔尼诺现象次数较少、强度较弱的时期;五十年代以后,世界各地的火山活动进入了活跃期,与此同时,大洋上厄尔尼诺现象次数也相应增多,而且表现十分强烈。据近百年的资料统计,75%左右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在强火山爆发后一年半到两年间发生的。 2000年6月底,东京以南的伊豆岛开始发生火山与地震活动。此后,在伊豆岛观测到异常的地壳变形。8月底,火山与地震活动达到高潮。分析结果认为,地壳变形是由伊豆岛的岩脉侵入引起的,并且与强潮汐天文条件相对应。根据观测和计算数据提出了海底扩张的潮汐模式 。 潮汐和厄尔尼诺事件使东西太平洋海面高度分别升降60cm,水均衡作用使洋壳反向升降20cm。由此形成东西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这是地震火山群发事件与厄尔尼诺事件一一对应的原因。发生在印度洋的同样过程是青藏高原隆升的原因。剥蚀沉积也会产生陆海地壳的跷跷板运动。计算表明,50年的剥蚀沉积作用施加在陆海地壳两端的力矩为M = 4.361014N m;相当于在陆海地壳两端施加的反向力p = 4.36108 N。这两种跷跷板运动相互加强,是青藏高原隆升的基本动力 。 4. 月球轨道对强降水的影响 月球轨道(白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的夹角称为月亮赤纬角(亦称白赤交角)。这个角度时常在变化,最小为18.50,最大为28.50,周期为18.6年。据郭增建等人的研究,当月亮赤纬角最小时,它的直下点远离中国主大陆,所以在主大陆内引起的地壳鼓起就小,因之地下放出的携热水汽就少,这样就不易诱使热带气团与高纬冷气团在中国大陆相碰,因之雨量减少,会形成干旱。在月亮赤围角最小年的1941~1942、1959~1960、1978、1997年,中国都发生了大旱灾 。计算表明,月亮赤纬角最大时产生的地壳容积变化是赤纬角最小时的2.3倍。因此,潮汐引起的地壳形变不仅是地震的成因,而且是强降水的成因 。月亮赤纬角变化所引起的地壳形变,通过地壳地幔排热排气作用而强化了大气降水过程。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年相继发生了珠江*(1915)、淮河*和长江*(1931)、松花江(1932)、黄河*(1933)、珠江(1949)、辽河(1951)、松花江(1969)、辽河(1986)大洪水(带*号为特大洪水)。每次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都对应一个厄尔尼诺年 。 日月同纬可以加强日月引潮力的相互作用,增大地壳形变。在日月同纬年份附近,相继发生了淮河*和长江*(1954)、海河和松花江*(1956)、淮河和海河*(1963)、黄河(1964)、淮河*(1975)、黄河*和长江*(1981)、珠江(1982)、长江(1983)、淮河*和长江*以及松花江*(1991)大洪水 。 由于厄尔尼诺与强潮汐相关,所以厄尔尼诺年也与大洪水年有很好的相关性。1900~2000年期间的厄尔尼诺年共44个,当年中国发生大洪水的有19个,上下一年中国发生大洪水的有11个,占中国大洪水总数(34)的88%。 5. 日食对厄尔尼诺的影响 6. 月球是地球的恒温器 月球的存在有弊有利。由于月球与地球的质量比最大,地球上的许多动力现象与月球有关,这可能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原因。地表温度适于人类生存首先应该感谢月球的调控作用。与此相反,地外行星悬殊的温差变化和恶劣的环境使生命难以存在。 美国科学家相信,即使没有温室效应, 地球自己的卫星月球也会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海洋学研究所的查尔斯. 季林说,月球通过影响地球上的潮汐使地球的温度上升 。 5年前杰拉尔德. 邦德通过分析大西洋底的沉积层,发现地球的寒冷期和温暖期出现有规律的波动,波动周期大约为1500~1800年 。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与邦德提出的气候周期是一致的。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规模也最大,这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当日、地连成的直线与月、地连成的直线相互垂直时,太阳潮汐减弱月球潮汐,使地球海洋潮汐变小,这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据季林的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 月球潮汐是太阳潮汐的2.17倍,如果摧毁月球,地球海洋潮汐强度将减少三分之二。由于潮汐变小,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更加暖和。这对不断加剧的全球变暖趋势无疑是火上浇油。 7. 月球潮汐在减弱温室效应中的贡献 陆地和海洋含碳量远大于大气,存储在海洋中的碳只要释放2%,就将使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加一倍。白垩纪大气碳含量是目前的8~10倍,末次冰期高峰时大气CO2和CH4含量分别比现在减少30~40%和50%。构造运动释气和海洋增温排气是主要原因。近期发现,海底CH4冰晶体蕴藏的能量比世界上储存的全部化石燃料所包含的能量还多。但这些甲烷水合物矿床脆弱,从中逃逸出的气体可能加剧全球变暖。显然,构造活动和海洋增温是温室气体从地幔和海洋进入大气的主要原因,而高降水和强潮汐是大气中的CO2转移到海洋中的原因。海洋和大气之间的CO2循环,主要受大洋上升流与下降流的控制。高纬度水体在沉降之前溶有大量CO2,在赤道处水体上升变热并释放CO2,其现代速率为3~51010t/a。这个循环并不是永远处于平衡状态。显然,强潮汐将海洋深处冷水层翻到海洋表层,冷水吸收更多的大气中的CO2从而导致CO2聚集在海底 ,海洋强震起激发作用 。 碳循环是最复杂的地球过程之一,大气中的CO2是由海洋和陆地提供的,其中海洋储存的CO2约为大气中的50倍。人类活动造成的CO2,有近60%存在于大气中,其余被海洋吸收,海洋的吸收速率为2109t/a。强潮汐加快海洋吸收大气中的CO2的速度,减弱温室效应,其作用既不可忽视也不可替代。如果摧毁月球,这将导致潮汐减弱和温室效应增强。 据《新文化报》2002年5月18日A4版报道,全球变暖的速度已比以往明显加快,从南极洲分离的冰山数量呈现出上升趋势,近20年来北极圈里的冰层由原来的4.8米厚降至现在的2.7米,许多北极熊被活活饿死,热带蝴蝶拼命向北飞,印度南部上周开始出现罕见的高温天气,部分地区甚至达到了49.5摄氏度,已有622人因热浪死亡。月球强大引力所形成的强潮汐,既是地球上发生的许多自然灾害的祸源,也对减弱温室效应和调控地表温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已有证据表明,月球是地球的恒温器,失去月球有可能导致温室效应失控,加剧全球变暖的严峻趋势。在月球功过利弊尚不完全清楚的条件下,贸然摧毁月球将带来更大的不可预测和不可复原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杨学祥. 地球形变产生的岩石圈、水圈和气圈等差异旋转.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2001, 7(7):902~904 2.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Yang Xiaoying, and Yang Shuchen, et al, Geopulsation, Volcanism and Astronomical Periods.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0, 3 (1): 1~12. 3.Yang, Xuexiang, and Chen Dianyou. Tectonic Movement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0, 3 (2): 121~128. 4.杨学祥, 陈殿友.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地壳形变与地震,2000,20(3):39~48 5.杨学祥.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1, 21(1):15~23 6.杨学祥. 2001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 地球物理学报.2002,45(增刊):56-61 7.杨学祥. 厄尔尼诺现象的构造基础与激发因素. 西北地震学报, 2002, 24(4):367-370 8.杨学祥, 陈震, 乔淇源. 2002年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 西北地震学报,2002,24(2):190-192. 9.Yang, Xuexiang, Chen Zhen and Chen Dianyou, et al, The Effect of Tide on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2, 5 (1): 23~30. 10.杨学祥,陈震,陈殿友等. 厄尔尼诺事件与强潮汐的对应关系.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3, 33(1):87-91. 11.林振山, 赵佩章, 赵文桐. 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 .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42(6): 732-738. 12.杜品仁. 18.6年地震轮回及其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37 (3): 362369. 13.郭增建,秦保燕,郭安宁.地气耦合与天灾预测.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165~185,123~124 14.杨学祥. 海底扩张的潮汐模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3,23(2): 77-80. 15.杨学祥. 青藏高原隆升的潮汐-均衡模式. 世界地质, 2003, 22(2): 119-123 16.杨学祥, 陈殿友, 李守春. 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 西北地震学报, 1999, 21(1):44~47 17.Fred Pearce. Is the moon turning up the Earths thermostat? New Scientist, 2000, 166(2232): 12. 18.Bond G, Broecker W, Johnsen S, et al. Correlations between climate record from North Atlantic sediments and Greenland ice. Nature,1993,365:143~147 19.Bond G, Showers W, Cheseby M, et al. A pervasive millennial-scale cycle in North Atlantic Holocene and glacial climates. Science, 1997,278:1257~1266 20.杨学祥. 地球流体的差异旋转与气候变化. 自然杂志. 2002, 24(2): 87-91 21.郭增建.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西北地震学报. 2002, 24(3): 287. 22.Yang Xuexiang, Chen Zhen, Chen Dianyuo, Qiao Qiyuan. The Relation between Tectonic Movement and Climatic Change.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3, 6 (1): 82~88. 23.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预测.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3, 3(2);155. -------------------------------------------------------------------------------- 中国环保网 Powered by UltraThreads? Version 2001.05.07 Copyright? 2000 - 2001 Kelvin Wu.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xmems.org.cn/cgi-bin/ut/topic_print.cgi?id=16691 摧毁月球将加速全球变暖.作 者:杨学祥, 陈殿友. 上传日期:2004-11-13 上海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44491.htm 美科学家为解决环境问题提建议 炸毁月球保地球   美国一位从事宇宙、天体和星球理论研究的著名科学家阿列克桑德亚伯,针对地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状况,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设想:炸毁月球保地球。   亚伯说,如果把月球炸毁,地球强大的地心引力,就会把一部分月球土壤和碎片吸入广阔的太平洋海域,这样,地球的地形、地貌、气候和生态环境就将大大改变。太阳光在地球 表面的分布将会变得很均匀,地球上再也不会有酷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那些贫瘠荒凉的沙漠、荒漠和沙滩也将消失,气候将趋向长期稳定,风调雨顺,农业生产将高速发展,人类生活将大大改善。这位科学家指出,地球之所以一直存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如酷热、严寒、风暴等,是因为地球目前运行的轨道(地球中心轴线)有60.5度的倾斜, 正是这种倾斜,导致南北半球气象变幻莫测,形成巨大差异,使得人类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果在月球运行到地球南极处时将它炸毁,大量的月球土壤和碎块就会落入太平洋,这样,地球运转的倾斜状态就可能消除。   (文摘自《生活时报》) http://country.scol.com.cn/2000/200012/01/html/3004.html 2007年开始太阳黑子最低值是百年来罕见,要是回溯历史,这是个偶发事件吗?回答是否定的。 1843年,德国天文学家斯玻勒(1822至1895年)从整理大量太阳黑子的资料中发现,从1645年至1715年这七十年间,太阳黑子不显著,太阳黑子活动长时间进入衰微状态。1894年,英国天文学家蒙德(1851至1928年)旧事重提,称这70年为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注意:不是极小年),后人称这段时期为蒙德极小期。这70年,欧洲以及地球部分地区,气候十分寒冷。欧洲冬季经常遭遇暴风雪袭击,冰川扩大了,年平均气温下降了1摄氏度以上,全球年平均气温也下降了0.2摄氏度以上。气候学家称这段寒冷气候为小冰期。可见,地球部分地区的小冰期与太阳黑子长期稀少十分吻合。 除了蒙德极小期那么还有其它类似太阳黑子极小期吗? 应该有,黑子极小期不是小概率事件。 从公元850年起,我们可以确定的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就有四次之多,它们分别是: 沃尔夫极小期(Wolf minimum) (1270-1350) 斯玻勒极小期 (Sprer Minimum)(14301520) 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1620-1710) 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 (17871843) http://bbs.lqqm.net/thread-64619-1-1.html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9-19 9:06:28 巧合:全球变暖还能持续300年补充图件 巧合:全球变暖还能持续300年 补充图件 图2 潮汐强度变化的 1800 年周期(据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 2000 ) 2000 年 4 月温室效应提出者之一查尔斯 季林( Keeling )提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 水带 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大约为 1800 年。 潮汐资料表明,在十五世纪小冰期时期,潮汐强度为最大值,以后开始减弱,直到 3100 年潮汐强度又将达到最大值。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再过300年),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见图1- 2 ) 。 图 1 潮汐强度变化的 1800 年周期(据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 2000 ) 根据图 2.1 所示,潮汐高潮在公元前 398 年和 53 年、公元 1425 年和 1629 年、 3107 年和 3452 年达到极大值,在公元 538 年、 2337-2540 年达到极小值,形成 1800 年变化周期。潮汐高低潮还有 200 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 1425 年、 1629 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峰值对应 18 世纪的低温, 1974 年的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所以,潮汐还有200、60年变化周期。 参考文献 Charles D Keeling, Timothy P Whorf.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 PNAS, 2000, 97(8): 3814-3819. 杨冬红 , 杨学祥 , 刘财 .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21 ( 3 ): 1023-1027 全球升温还将持续300年(图) http://news.163.com/10/0919/04/6GTTDII500014AED.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4437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4448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7534 次阅读|1 个评论
正确对待物理问题的是与非
热度 2 jmluo0922 2010-10-13 14:22
对于现代物理理论相对论和物质波的质疑,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包括物理界内部与外部的,最著名的就是爱波的论战,更令人不解的是普朗克作为量子的创始人最后也表示后悔提出了量子破坏了科学,20世纪初没有一个当时已成名的科学家参与这场科学大革命,这是科学发展史上非常异常的现象。 人们应用经典理论创造了工业革命、迎来电子时代和信息时代,当今工程技术领域依赖的科学基础理论基本找不到相对论和物质波的影子。经100年多年来的发展,新科学远远脱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除了可能的时间机器、隐形传递和超光速通讯这样违背传统科学观念的设想能够让人们期待,还能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带来什么呢? 普通人对于这样的理论的正确性表示个人的不理解、质疑甚至否定,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一些所谓的正统物理学家不能正确的回应,反而对这些人无端指责,并给他们冠以不够聪明所以不能理解、民科、科学分裂症者等不雅称谓。甚至还声称和宣扬20世纪人类智慧的总和还不如爱因斯坦,我个人认为这不是正常的科学行为,完全是一种类似于宗教狂热的行为。以牛顿的自然哲学思想为基础的经典科学,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直到今天还渗透到科学技术的每一个细节,也没有如此狂妄。 相对论重要问题在于空间洛伦兹收缩,源于迈克尔逊莫雷实验(MMX)。MMX就成为问题的关键,采用来自于实验观察的经典理论对于其中的光学干涉问题进行讨论,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指出其中的问题甚至错误不仅是物理学家,而且是每个科研人员的义务和责任。因为这不是一个小的学术问题,它关系到科学与谬误的重大的是非问题。 以上个人感概,请不要对号入座
个人分类: 观点和方法|4382 次阅读|15 个评论
破墙众人推的悲剧
geoallan 2010-10-2 16:09
人的本性是建设还是破坏? 似乎难以回答。但在现实的生活中总可以找到影子。 我们的学术圈似乎也存在这些影子。为什么老是再问创新在哪里?我的回答创新已经死亡 因为专家太多。 因为指手画脚的人太多,真抓实干的人太少。 实干的要么被累死了,要么是被排挤郁闷至死,总之已经比大熊猫都珍贵了。 对于某某与某某的死磕,我在科学网看到可真多。很多人不是当事人,但一个个都是证据确凿,弄得我晕乎乎的。不知该相信哪一个。 但是,一个不干活却老在挑错的和一个还在干活的,你倾向于哪一个? 所以,某某们掐架的后果就是大家以后都是空对空好了,反正不做不犯错,做了就有错,一做肯定犯错。 科研不是神话,一开始谁都想的那么完善。不允许失败才是我们国家扼杀创新性的最大凶器。 既然某某和某某已经掐过了,众人就消停消停吧。不要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要不要做出破墙众人推的架势。如果学术圈都像那位打假明星学习,估计谁也逃脱不了被推倒的命运。
个人分类: 勉为学术|3749 次阅读|1 个评论
干正事,不争论!
陈小斌 2010-6-21 13:15
干正事, 不争论, 闷声发大财, 哈哈哈哈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78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网民事调解书
phd9992000 2010-6-6 15:56
科网字 第【2010】66号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文坛官司,有比没有好。 和谐社会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咬牙切齿地) -----------最高指示 叵耐鬼王那厮,为抒一己之见,言语狂悖,冒犯南京林老师。林老师乃严谨、严肃之人,断乎不能承受。鬼王虽为程序高手,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靠此等手段提升名气,早就过时了。现在还用,无疑是拿众多教授、博士博主的智商开涮。何况鬼王之名,听到即阴风嗖嗖,令人毛骨悚然,何必赖此劣招出名?诚下策也。今众人做保,令鬼王择吉日沐浴更衣,携山东煎饼一卷、山东大葱3根,赴南京负葱请罪,顺便拉动一下山东的GDP。之所以用煎饼和大葱,乃取煎饼卷大葱的圆通之意。 YATOU一干人等,本无为鬼王开罪之意,实为捍卫众博友之话语权也,请林老师体谅。望2位相逢一笑泯恩怨,共建和谐好社会。 本文为最终调解书。此事到此为止,不准上诉。(2位就从了老衲吧) 2010年6月6日
个人分类: 科教感悟|2992 次阅读|12 个评论
拉小旗,唱大戏
wujingzhi 2010-6-4 11:35
浏览了一下科学网博客首页,热门博文清一色的议论鬼王被封的事。今天更是成立了 规格非常高 的保人小组。看到小组成员名单,我就晕了~ 看到那么多博文,看到那么多名博主的组织, 第一感觉就是我绝不参与这个讨论 。不过转念一想,事情也不一定是表面这般。就说点别的。 最近发生了很多事,由袁鹏飞被封引发的关于毛泽东的激烈争论,关于地震的争论引发嵇教授博客搬家,以及最近的李博主搬家。联系社会上的很多事情,我想这次科学网 博主们对某些博客被封事件大反弹, 或许只是人们拉的一面小旗,背后唱的可能是争取言论自由的大戏! 科学网的宗旨是要构建全球华人科学博客圈。这个宗旨决定了科学网需要给各位博主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科学网博客所谓的红线规定有时候会和这个宗旨发生冲突。而面向全球华人,言论自由对这些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如果加以限制,必然会引发抵触。因此,科学网的宗旨应该内在地包含言论自由。 如今,拉小旗,唱大戏屡见不鲜。然发生在科学网有点意外。近来的张神医就是个例子。真有那么多人关心张神医吗?不见得!大部分人或许只是拿他说事,至于他个人怎么回事,别人也没那兴趣关心。如此, 他得势时,群起捧之;他落难时,群起攻之! 很多其他人的境遇也类似!或许就如易中天说的:我们就是峨眉山的猴子。有的人说这个猴子很好,有的人很讨厌猴子。据进化论说,人本来就是猴子进化来的吧。人逗猴子,猴子逗人,各取其乐吧。 估计这出戏也唱不了几天,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没有什么会持续长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没有人可以永远阻止,也不可能由几个人控制。有时风雨,有时晴朗,有时雷电,有时雪霜!自然需要所有这些。人类社会可能也需要不同的经历,进而向更高级进展。科学网亦或如此! 台上的戏唱的正欢,那小旗随风摇摆,看客们也姿态各异,各怀心思~
个人分类: 把酒问天 Review|11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方舟子文章《科学大争论——化石是怎么回事?》
livingfossil 2010-5-17 11:03
转载方舟子文章《科学大争论 ——化石是怎么回事?》 关键词:科学;争论;化石 文章网络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0h0hc.html 核心观点:“ 化石能显示地球和生命发生的历史变化,古生物化石成了生物进化最直观(最直接)的证据。” 科学大争论 ——化石是怎么回事? 方舟子 化石是保存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骸或遗迹,这在今天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即使是最顽固的神创论者,对此也不会有什么争论。但是对古人来说,这个事实却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直到 18世纪,科学界对化石是不是源自生物体,还充满了争议。 国内有的文章称,北宋沈括(1031~1095)最先揭示化石成因,比达·芬奇早了400多年云。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确提到,在太行山崖间有螺蚌壳,据此认为这一地带过去乃是海滨。此前唐朝书法家颜真卿(709~785)在《麻姑仙坛记》已有“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的说法。比沈括稍后的朱熹(1130~1200)也提到:“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他们说的螺蚌壳,实际上是贝壳化石,但是他们显然是把它们当成了真正的贝壳,并不能据此说明他们对化石的来源已有正确的认识。 贝壳化石与现在的贝壳非常相似,并不难推测它们的来源。古希腊人比中国古人早了一千多年就已有类似的说法。第一个较为准确地指出化石的来源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公元前570~480)。他在内陆和山上发现了贝壳,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采石场发现了鱼和海草的化石,又在马耳他岛发现了各种海洋动物的化石,据此得出了一个在当时相当超前的结论:山脉必定曾经位于海中,地球在历史上多次交替出现世界性大洪水和干涸。此后几位古希腊哲学家也都表示了类似的观点。 要接受这种观点,首先必须相信世界是非常古老的。这对古希腊哲学家来说不是个问题。但是到基督教在西方世界占据统治地位后,人们的世界观就完全不同了。在基督教看来,世界是在几千年前由上帝在六天内创造出来的,这样的世界观让人们对化石感到疑惑不解。既然世界历史这么短,显然不能认为化石是生物体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而遗留下的遗迹。何况化石的种类、形态是如此繁多,它们的成因似乎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恐龙、大型古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很容易看出它们是骨头,但是在现存生物中又找不到对应的部分,因此它们就被认为是古代巨人或神话动物的遗骨。类似的,中国古人也把这类化石当成“龙骨”,要么是龙死去后的遗骨,要么是龙脱胎换骨时蜕下的。 大多数化石并不像贝壳或鱼化石那么好辨认。许多化石与当时人们已知的生物都没有相似之处,因此很难让人把它们与生物体联系起来。例如尖锥状的箭石(乌贼等头足纲动物的内壳化石)和海百合化石。某些海百合化石有星状图案,这类化石就被认为是流星陨落后的产物,称为“星石”。当时人们说的“化石”指从地下挖出来的所有东西,岩石、矿石、宝石也包括在内。这种分类的混乱也导致了认识上的混乱,看上去不像生物体的化石理所当然地被归为了某种矿石。 有些化石看上去与现存的动物很像,但是当时流行的观点却认为它们是和生物体没有任何关系的自然形成的石头图像,是由存在于石头中的神秘“塑造力”形成的。有些人相信它们是生物体的遗迹,但是是被诺亚大洪水淹死的动物遗留下来的。离奇一点的观点则认为它们是动物交配时精液溅到岩石上长出来的类似生命的东西。还有人认为它们也许是魔鬼的恶作剧,是为了破坏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想要对化石有正确的认识,首先必须冲破基督教世界观的束缚,而这只有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才有可能。在1500年左右,达·芬奇(1452~1519)试图复活古希腊哲学家对化石的看法。他注意到在意大利北部亚平宁山脉的岩石里有贝壳和珊瑚化石,那里离海岸很远,这些海洋生物化石是怎么来的呢?有人认为是诺亚大洪水把它们从海里冲到山上来的。达·芬奇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据说诺亚大洪水是下暴雨引起的,雨水会携带着东西流向大海,而不是相反地把海里的东西冲到陆地。而且许多贝壳化石太脆,经不起长途跋涉。贝壳分布在不同的岩层,也不像是一次大洪水造成的。 达·芬奇在其笔记中提出这样一个设想来解释岩石中的贝壳化石是怎么来的:河水流到大海时,浑浊河水中的泥沙沉淀下来,也把贝壳埋在了泥土中。由于缺少养料,这些贝壳死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平面降低,海水消退,泥土变成了岩石,贝壳跟着变成了化石。达·芬奇不是最早想到化石与地质变化的关系的人,但是最早对此做了系统的论述。可惜,他生前没有发表这些离经叛道的说法,没有造成任何影响。 1565年,瑞士医生和博物学家格斯勒(1516~1565)出版了一本小册子《论化石物体》。这并不是历史上第一部化石专著,但是有两点让它显得很突出。它包括了大量的化石插图,是根据格斯勒本人和同事的化石收藏绘制的。以前有关化石的著作很少有插图。其次,格斯勒尝试对化石进行较为合理的分类。此时“化石”仍然包括岩石、矿石、宝石等在内。格斯勒将它们分成15类。这些分类在今天看来有的当然显得很奇怪,例如他把棘皮动物化石、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矿石归为一类,把名称与鸟有关的石头都归为另一类。但是有的分类是根据化石与现存生物的相似性来划分的,例如“外观像珊瑚”、“外观像海草”、“外观像昆虫和蛇”的分类。 尽管格斯勒并没有意识到化石是生物体的遗迹,但是他通过插图以及把化石与生物体比较进行分类,突出了化石与生物体的相似性,促使人们去思考这些问题: 化石是不是生物体的遗迹?它们是怎么进入岩石的?它们是什么时候进入岩石的?生物体是怎么变成化石的?但是还要再过 100年,才有人开始通过科学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 (中) 直到17世纪下半叶,化石才真正成为了科学研究的对象。几名博物学家先后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化石必定是生物体的遗迹。其中最早发表其研究成果的是英国博物学家、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1635-1703)。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图谱》一书中,胡克描述了他用显微镜观察一块腐朽的橡木和木炭,并将它们和石化木做对比。他指出,石化木不仅有木头的形状、构造,而且它上面的微孔与几种木头的微孔十分相似。 当然,石化木和木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一名合格的科学家不应对此视而不见,不仅要报告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也要能解释不利的事实。胡克详细地列出了7个不同之处:一、石化木比木头重;二、石化木像燧石一样硬;三、石化木的微孔显得比其他部分黑;四、石化木无法燃烧;五、滴几滴醋到石化木上,会产生许多泡沫;六、石化木像燧石一样易碎;七、石化木摸上去和木头非常不同,感觉比木头冷,更像矿石。 这7条差异中,除了第3条,都是石化木做为一种石头所应该有的属性。对第3条,胡克也给出了合理的解释:石化木的微孔不是空的,而是由更暗淡的物质填满了。这样,胡克不仅指出了石化木与石头的相似之处,也解释了它们之间的差异之处,说明了石化木就是石化了的木头。 由于石化木与木头很像,并不难猜测它们之间的关系。沈括的《梦溪笔谈》就有河岸崩塌,发现地下有一片竹笋,“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的说法。但是胡克并不是只简单地下断言,而是做出了正反两方面的详细论证。他进而推广到了其他化石,得出结论说,化石的形成不是由于土地中的“塑造力”,而是来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被洪水、地震或其他自然力量带到了某个地方,被填上了泥浆、粘土、带泥沙的水或其他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硬,“浇铸”出了“有图像的石头”。 与此同时,在欧洲大陆也有人做类似的研究。1666年,意大利托斯卡纳的渔民抓到了一条大鲨鱼,托斯卡纳大公命令将它的头送给正在当地行医的丹麦博物学家尼古拉斯·斯蒂诺(1638~1687)研究。斯蒂诺解剖后发现这种鲨鱼的牙齿与一种被称为“舌石”的石头非常相似。人们很早以前就在马耳他岛发现有奇怪的类似舌头的石头,古罗马博物学家老普利尼认为它们是在月亏的时候从天上掉下来的。也有人认为它是在岩石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斯蒂诺注意到这些石头的形态与鲨鱼的牙齿相同,只是要大得多。因此他推断“舌石”是古代大型鲨鱼的牙齿化石。第二年斯蒂诺向伦敦的王家学会提交了论文公布其发现。 这是第一篇研究化石的科学论文。 那么鲨鱼的牙齿是怎么跑到了岩石或岩层里头去了呢?斯蒂诺推断包含化石的岩石必定曾经是沙,所以生物体能被埋在里头,以后沙才石化成了岩石。斯蒂诺进而推断,最先沉淀形成的岩石位于最底层,后来沉淀的岩石位于上面,越往上的岩层越年轻,岩层的分布反应了地球的历史事件。斯蒂诺在 1669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序论”概括了这些原则,被认为是地质学的奠基之作。但是在这篇序论发表后不久,斯蒂诺就皈依天主教,不再从事科学研究,论文没了下文,有待后人进一步的阐述。 在今天看来,胡克、斯蒂诺的论证非常有说服力,应该很快被普遍接受才对。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他们只是孤独的先驱,大多数学者仍然相信化石是自然形成的石头,否则怎么解释多数化石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生物?又怎么解释海贝化石会出现在山顶上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将会严重地动摇他们的基督教世界观,在当时是无法想象的。 在 1677年,英国牛津大学第一任化学教授普洛特(1640~1696)出版《牛津郡的自然史》,反驳胡克、斯蒂诺等人的看法。他认为贝壳化石其实与贝壳没有关系,而是矿物质结晶形成的。化石看上去和生物很像,纯属巧合,就像钟乳石或雪花也会长得看上去像生物一样。只有个别的化石他承认是生物体的残余,这主要是恐龙的骨化石。当然,普洛特不知道什么恐龙,而这些骨头对现存生物来说又太大了,因此他把它们当成是《圣经》所记载的巨人的骨头。这些巨人被诺亚大洪水淹死了。 即使到了18世纪初期,对化石的研究仍然深受《圣经》记载的影响。1726年,瑞士博物学家余赫泽(1672~1733)出版研究化石的著作,还把化石当成要么是“大自然的恶作剧”,要么是诺亚大洪水的遗物。他把一个特别大的化石描述成在大洪水中丧生的巨人的骨头,证明着《圣经》记载的真实性,因此把它命名为“大洪水的见证人”。它实际上是一种史前大蝾螈的化石。 更可笑的事件发生在德国。乌兹堡大学医学院院长柏林格( 1667~1740)坚信化石不过是“一种大自然的作者(上帝)自得其乐地埋藏起来的特殊石头”,不仅喜欢收藏化石,而且爱炫耀其藏品和做有关演讲。1725年,他的两名同事对柏林格的傲慢很不满,想让他出出丑。他们雕刻了一些假化石,收买了一名被柏林格雇佣替他挖化石的男孩,叫他把它们挖出来献给柏林格。 这些“化石”和其他地方发现的化石大不相同,更像是一幅幅画像:有眼睛的鸟、在结网的蜘蛛、在交配的青蛙、在采蜜的蜜蜂、光芒四射的太阳、带尾巴的彗星、星星,更进一步证实了化石的确是“上帝制作的艺术品”。后来挖出的化石甚至有上帝的签名:用希伯莱文写的“耶和华”! 柏林格很快地写成一本著作,准备公布这个重大发现。这时候,那两名同事觉得自己做得太过分了,告诉柏林格真相,但是柏林格不为所动,认为他们是出于嫉妒,阴谋埋没他的重大发现。柏林格在 1726年出版了其著作。几个月后,柏林格才醒悟过来,据说是因为挖到了一个用希伯莱文写着他的名字的“化石”,才让他明白的确被捉弄了。传说柏林格羞愧难当,花巨资试图把其著作都收购回来销毁,并很快郁郁死去——这最后一条显然不符合事实,因为柏林格此后还活了14年。 此时, 化石是生物体的遗迹的观点已开始在学术界占据主流。 瑞典博物学家林奈( 1707~1778)在1735年出版《自然系统》,试图为所有的生物进行分类,其中就包括化石,并用和生物一样的命名法进行命名。妨碍人们相信化石源自生物体的,主要是宗教信仰。伯林格的悲剧不过反映了思想僵化的学者为了其信仰会偏执到何等程度。 (下) 在17世纪的西方世界,妨碍人们接受化石是生物体的遗迹的,主要是基督教的信仰。反过来,一旦化石的生物起源被确认,宗教信仰也就不得不发生动摇。首先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如何解释遗留在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与基督教《圣经》的记载调和的唯一希望,是认为化石是在诺亚大洪水中灭亡的动物的遗迹。但是正如达芬奇和胡克先后指出的,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与《圣经》调和的希望,在发现化石是分层分布的之后,就被彻底地粉碎了:仅仅一次的大灾难,如何能使化石形成分层分布,而且每一层都有独特的动物和植物的化石?世界肯定要比《圣经》所说的古老得多。 另一个难题更加令人难堪:化石所代表的生物,有许多在现在似乎不存在了。例如斯蒂诺研究的“舌石”是古代大型鲨鱼的牙齿化石,而这种大鲨鱼在今天并没有发现。胡克在其死后出版的《关于地震的对话》一书中描述了许多奇怪的化石。例如有些化石是巨大的螺旋体,能重达 400磅,看上去就像盘起来的蛇,因此被称为“蛇石”(现在称为菊石)。这些化石并没有现存的生物与之对应。胡克将它们和鹦鹉螺进行比较,认定它们属于某种已不存在的软体动物(我们现在知道菊石是已灭绝的头足纲动物的化石)。因此他猜测生物物种也许有一个固定的“寿命”。这意味着物种会灭绝,同时也会产生新的物种。胡克是这么说的:“在以前的年代里有许多其他物种在现在我们不能找到;而且,在现在也许有种种当初没有的新物种,这也并非不可能。” 在今天,物种会灭绝,是尽人皆知的事,我们人类的活动就造成了许多物种的灭绝。但是对 19世纪以前的西方人来说,物种灭绝是难以想像的。这首先也是由于基督教信仰。全能、全知、全善的上帝怎么可能会让物种灭绝?即使在上帝决定要让大洪水淹没整个世界的时候,也记得让诺亚把所有动物都一对一对地带上方舟,以保证所有的物种都能延续下去。何况,所有的生物都是上帝设计、创造出来的,如果认为物种会灭绝,就是在认为上帝的创造物会是不完美的,是上帝在设计生物时出了差错,这种想法简直是在亵渎神灵。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必须相信,所有的生物都是在六天之内由上帝创造出来的,而且一样不缺地一直繁衍下来。 西方传统的自然哲学思想也让人难以接受物种灭绝的观念。亚里斯多德在对生物进行分类、比较时,认识到可以对不同的生物按从简单到复杂的次序进行排列,构成一个等级系统。在他看来,自然界存在着从非生物、植物、动物到人的连续序列,组成了一个从最不完善的事物上升到最完善的事物的线性链条,每个事物都是这个链条中的一环。他把这称为自然界等级。这个看法后来被发展为“自然界阶梯”或“事物大链条”的观念。这种等级排列是上帝为世界制定的理性蓝图的一部分,它代表着大自然永恒而和谐的秩序,从神创之日起到现在都是一直如此,没有变化。如果某个物种灭绝了,就意味着“自然界阶梯”少掉了一级,“事物大链条”被打断了,世界不再是完美的了。 因此许多人认为,虽然有些化石在现存生物中找不到对应的物种,并不能说明这些物种已经灭绝。没有在地中海发现斯蒂诺说的大鲨鱼,或没有在英国海域发现胡克说的巨型软体动物,并不等于它们就灭绝了。也许它们数量过于稀少,因此没有被采集到。也许它们还躲在某个偏僻的地方有待发现,例如生活在遥远的海域或者海洋深处。寻找这类未知的生物,在当时成了科学探险的一部分。例如,在 1803年,路易斯和克拉克开始穿越美国大陆的探险时,当时的美国总统杰菲逊要他们寻找一种巨大的草原狮子。杰菲逊认为他见到的一个大爪子化石是这种未知的大狮子留下的。其实那块化石是属于一种已灭绝的大型树懒的。但是杰菲逊相信“事物大链条”的观念,不相信物种会灭绝。 要证明某种东西存在,很容易,只要找到它就行,而要证明某种东西不存在,是非常困难的,找不到它并不等于它不存在。而且某些原先被认为灭绝的物种,后来的确被找到了,最著名的是 1939年在东非发现的矛尾鱼,在那之前这种鱼被认为已在7千5百万年前灭绝。 不过,到了 19世纪初,法国古生物学家居维叶(1769-1832)还是能够令人信服地举例说明,至少有某些物种已经灭绝了。他不以海洋生物为例,因为海洋的绝大部分区域都还未被人类探索过,很难证明某种现在没有发现的海洋生物不会藏在某处的深海;的确,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不断地发现海洋生物新物种。居维叶选择了陆地生物,而且是最能引起人们注意的大型哺乳动物。他指出,有许多种大型哺乳动物的化石与现存的哺乳动物类似,然而又不相同,例如在西伯利亚发现的猛犸象化石和在美洲发现的乳齿象化石,显然都是某种象,但是和现存的亚洲象和非洲象的骨架并不相同。如果这些化石所代表着的大型哺乳动物还生存着,那么是很容易发现的。既然它们在世界各地都未发现,那么可以认定它们已经灭绝了。当时还有非洲和南美洲内陆未被完全探测过,不过居维叶认为他所说的几十种大型哺乳动物不太可能全都被隔离在那两块地方,如果以后能在其中发现几种,已经是很难得的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物种的灭绝呢?居维叶和他的同事通过研究巴黎盆地众多的采石场,发现那里的地层可分为五层,每一层都有独特的化石群:第一层(最上层)是生活于淡水湖和沼泽地的动植物,第二层主要是海洋贝壳类动物,第三层又是淡水生物,第四层主要是海洋生物,少数是淡水生物,最下一层是淡水贝壳类动物和木头。这些海洋生物化石表明巴黎盆地在历史上曾经几次被海水淹没过。居维叶据此提出了灾变论,认为在地球历史上,周期性地出现大灾难,海洋淹没了陆地,灭绝了那里所有的生物。在海水退下之后,在未被淹没的地区的陆地生物迁移到新出现的土地。居维叶相信,这样的大灾变至少出现过三次。 居维叶还注意到,化石不仅是分层分布的,而且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 在他所知道的最古老的岩层中,只有腔肠动物等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化石,可能还有鱼化石,第二古老的岩层含有蕨类和棕榈树化石,但是没有陆地脊椎动物化石。在第三层出现了独特的陆地爬行动物和某些已灭绝的鱼,再往上一层的化石中有许多种巨大的爬行动物和单子叶植物,晚近的一层才出现哺乳动物。居维叶相信物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他不认为从简单到复杂的化石顺序表明了生物的进化。相反地,他认为这种化石顺序不过表明每一次灾变都是在为幸存的更高级的生物创造繁衍的机会而已。他发现有证据显示在 5~6千年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过大洪水(实际上是1万年前更新世冰川融化的痕迹),他认为这最后一次灾变自然是在为“造物主最后和最完美的作品”——人类——清理舞台了。这最后一次灾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诺亚大洪水,因此灾变论就成了神创论者的一根救命稻草。 但是一根稻草并不能真正救命。虽然居维叶仍然想要挽救神创论,但是他的这些观点都与基督教世界观格格不入:地球并不年轻,而是极为古老;世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变化之中。一旦知道地球的历史极为古老,而且物种会灭绝,进化论也就呼之欲出了。虽然居维叶对物种灭绝的解释是错误的,但是他的一系列发现已为进化论扫清了道路。当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在 1859年发表时,人们已普遍接受 化石能显示地球和生命发生的历史变化,古生物化石成了生物进化最直观的证据。 2009.11.18 2009.11.25. 2009.12.9. (《经济观察报》2009.11.23, 12.7, 12.21.)
个人分类: Behind palaeobotany|2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方舟子文章《科学大争论:不变的是科学方法》
livingfossil 2010-5-17 10:51
转载方舟子文章《科学大争论:不变的是科学方法》 关键词:科学;争论;方法 文章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0e5i2.html 2009-07-10 02:05:36)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jingji/dispute.txt 科学大争论:不变的是科学方法 方舟子 (方舟子按:《科学史上的著名公案》系列已写完,结集定名为《爱因斯坦信上帝吗?——方舟子解读科学史著名谜团》,将在这个月由广西科技出版社出版。下面开始另一个科学史系列。) 和人类其他智力活动一样,科学研究充满了争论。涉及的科学问题越是重大,引发的争论往往也越激烈。科学界可能是最好战、最不宽容的一个共同体,一个新的科学观点提出之后,都必须接受挑剔的批评,看看其论证是否严密,证据是否充分。越是新奇的不寻常观点,越需要不寻常的证据,争论也越大。 和人类其他智力活动不同,多数科学争论或迟或早都能达成共识,有了定论。 科学结论的形成既不靠援引经书教义,也不靠权威的拍板,而是由于科学研究有一个解决争论的可靠方法:可重复的、独立的观察或实验。用以支持的观察或实验越多,结论也就越可靠。 我们今天视为科学常识的许多科学定论,例如“地球围绕着太阳运动”、“物质由原子构成”、“ 化石是生物体的遗迹 ” 、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等等,在历史上都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但是现在一般的人都只知道了一个结论,并不了解这些争论是如何发生、演变和解决的。有的历史争论虽然经常被提到,却是出于误解。例如“光是波还是粒子”的历史争论经常被错误地用来说明真理并非只有一个。 还有许多科学争论至今还在进行着,例如“人性是否受基因的影响”、“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外星文明是否存在”、“宇宙的结局会是怎样”。其中有的已有了主流看法,有的则是见仁见智,还有的则在挑战着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在可预见的未来恐怕难以有结论。 科学争论有时并非完全局限于科学界内部,还受到政治、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例如虽然科学界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结束了有关“生物是否进化而来”的争论而有了共识,但是直到今天,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仍然在学术界之外挑战、否定进化论,并误导了相当多的公众,让他们误以为“生物是进化而来的”说法还不是一个科学定论。 同样在误导着公众对科学的看法的,还有一批信奉文化相对主义的反科学主义者。他们认为科学知识并非反映客观存在,而只是文化建构,是相当主观的东西。他们甚至声称科学知识并不比迷信等其他人类知识更高明。还在进行着的科学争论固然会被他们用来做为科学研究并不客观的佐证,即使在科学界已无争论的科学定论,在他们看来也不确定,并非就是正确的。例如,他们认为地心说与日心说相比,并非就更不科学、不正确。由此他们得出结论说:科学无所谓是非对错,科学的东西未必正确,正确的东西未必就是科学,相信科学也是一种迷信。 还有一些人也认为不存在科学定论,但他们的理由与反科学主义者不同,认为科学研究是在不断地证伪、推翻现有科学知识中发展的,过去的科学定论已被推翻,现在的科学定论将来总有一天也会被推翻。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很多是以当代哥白尼、伽利略自居的伪科学人士,坚信他们做出了推翻科学原理的重大发现,总有一天会在科学界掀起一场天翻地覆的大革命。 这样的大革命只发生在他们的幻想之中。 科学的进步是连贯的进步,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演化,并不是推翻一切重来的大革命。一个科学观点一旦成为科学定论,就表明它有了非常充足的证据,被推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管科学如何再进步,类似 “物质由原子组成”、“生物是进化而来”这样的有无数证据支持的科学定论,都不可能再被推翻。 当然,今天的主流观点都是由以前的另类观点演变而来的,以后有可能被其他的观点所取代,甚至今天视为科学定论的观点,在以后也有可能被推翻,即使这种可能性非常低。但是无论如何,这些演变都是在科学界内部,由科学家遵循科学方法和学术规范进行的,与反科学主义者的批评和伪科学人士的妄言毫无关系。虽然科学研究是由有着人性弱点的科学家做的,会受到政治、文化、宗教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类影响往往是负面的,起到阻碍作用),但是科学方法却保证了科学具有自我修正的能力,从而能够避免研究者的主观偏见,获得客观的结果,也就有可能让科学问题在争论之后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在这个系列中,我们将回顾科学史上的一些重大争论,它们已有了定论,但其中的某些细节还值得回味。我们也将介绍和展望目前科学界正在进行的一些令人感兴趣的争论。 新的科学问题在不断提出,新的争论在持续进行,不变的是科学方法。 2009.7.1. (《经济观察报》2009.7.6)
个人分类: Behind palaeobotany|2763 次阅读|1 个评论
捂住别人的嘴,你的话就成真理了?
tarimriver 2010-4-6 23:36
在新语丝上看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陈君石的的一篇文章转基因食品不构成食品安全问题,但到底是不是食品安全问题呢?其实他自己也没有底,文章第一句是题目的重述,因为文章的第二句是这样的: 这句话可能一些官员和老百姓都不同意,但是我坚持 。问题是你坚持有啥用?食品生产出来是给你一个人吃还是老百姓吃? 文章继续写道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已经影响了很多人,虽然不至于影响研究者的积极 性,但是起码造成了干扰,在消费者的认识方面也造成了混乱,这是不应该发生 的事情。   这场争论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同样很大。中国很多企业总是想今天投入,明 天回报,因此,他们要下很大决心才会去搞现代生物技术产业。有这么多不和谐 的声音,对企业的干扰肯定比对科学家的干扰多得多。   除此之外,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已经作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开始实施,这 是领导层的决策,而外界的干扰同样也会对领导层产生影响。 既然生产出来让老百姓吃,老百姓应该弄明白了再吃吧,但我们的陈院士却不想让老百姓弄明白,不想让人讨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因为他认为争论是干扰研究、争论干扰企业赚钱,影响企业积极性、争论干扰领导层决策。我们尊敬的院士唯独没有讲争论对老百姓吃的安全有所提及。在他看来,老百姓就应该像研究者、企业家、高层领导们圈养的动物,给你什么吃什么,让你吃什么就吃什么,你没有选择! 这难道就是老百姓更有尊严地生活应有的方式? 你说安全就是安全吗? 我们无法忘记,在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曝光后陈院士作为权威专家的评论: 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需要食用含有三聚氰胺15毫克/公斤的奶粉超过5斤才会影响泌尿 系统 健康;每天食用不超过2公升液态奶是安全的。 但当几十万受到三聚氰胺奶粉毒害的儿童得到国家承认以后,这位院士也没有再说一句话,现在仍然有许多儿童和家庭孩子遭受毒奶粉的折磨! 不仅三聚氰胺奶粉不存在问题,其他含三聚氰胺的也没有问题:按照香港出现的某品牌鸡蛋三聚氰胺超标量计算,一个3岁的幼童每天要吃12个,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要吃114个,他的三聚氰胺的含量可能才能超过安全值。正常人根本不会达到这个食用量。如果已经确定所吃产品三聚氰胺超标,立即停止吃那样食物,三聚氰胺会排出,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另外,多喝水也可以稀释三聚氰胺含量。 对于人们担心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吃什么成了问题,他的高见是人们根本不用担心我们现在还能吃什么,随便吃就是。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恐惧,大部分是由于信息发布渠道不畅、一些媒体的夸大宣传。。 原来,当你面对悬崖的时候,专家说:前面坦途一片,尽管前行。百姓们就闭上眼睛不看,以为前面就真没有悬崖,大胆往前走就是了!结果,扑通扑通,个个掉下去了。疑惑的人们回头再问专家时,那专家们已手拿大喇叭开始忽悠掉下去的人:没有关系,吃了载有鸟类基因的转基因食品,你们就能长出可爱的翅膀,一个个自己飞出来了。 基于以上分析,他的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问题讨论也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5026 次阅读|14 个评论
片面而又苍白的学术论争——我看转基因之争(1)
kerer009 2010-3-27 16:48
近几个月来,转基因之争愈燃愈烈,我经常浏览的“科学网”、“新语丝”等网站上论争蜂起。这场事关农业生产、食品安全、粮食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与每个人利益息息相关的争论,广为世人所瞩目,从学生、普通市民,乃至名声在外的大腕们,甚至连德高望重的袁隆平老先生,也被牵涉其中,这场争论中的人们无疑基本分成两派,“支持转基因派”和“反对转基因派”。虽然这场争论场面很大,很热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家层面上的一些决策,本来以为能够通过这场规模宏大的大讨论,促使问题得到深化和升华,从而探寻出今后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以此为契机,双方能够在辩论的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互通有无,能够找到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方向。但是查究这场转基因纷争的内涵,觉得其中的大部分内容相当地片面和苍白,这未免让人感到失望。 “支持转基因派”和“反对转基因派”在各自的立场上存在迥然的差异,我并不奢望双方能够求同存异,但却希望每一方都能够认真对待对方,在理论上互通有无,融会贯通,在实践上能够认真面对现实,在中国情况较为复杂、水平相对落后的生产条件下,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以使农民生产能够真真正正享受农业科技进步的成果,并在研究确立应对形势变化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支持转基因派”的一些人,既要考虑时间对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的检验,又要考虑其技术本身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应用背后的商业化因素;而对于“反对转基因派”的一些人,应该意识到生物技术在推动技术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不能够忽略转基因技术的积极一方面,同时增加学识,将转基因技术积极的一面运用到科研中,更重要是 还要提出真正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技术理论和途径。 这种互通有无、共同进步的讨论是我所希望的,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因为这场宏大的争论始终存在着大量的人身攻击和谩骂,存在着断章取义的无端指责和“鸡蛋里挑骨头”,存在着对对手无关紧要的错误词句的反驳而彻底击倒对方的技巧性攻击,这一切都忽视了辩论本身的意义,好像这场论争就是为了打倒对方——“敌人拥护的就是我要反对的”,就是为了攻击和谩骂——“把水弄混整个稀巴烂”( 见“新语丝”即很容易看到,这些严重地影响了“新语丝”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以至于一些大牛远离这场纷争,以防被脏水溅到,当然也有一些人唯恐躲闪不及成为焦点。“反对转基因派”一方面反对转基因作物,另一方面指责对方为了自身既得利益而忘记公共道德,而“支持转基因派”除了抓住对方在生物技术方面知识的错误进行反驳外,更是在没有定论的情况下,貌以“哥白尼、伽利略等进步科技代表”的身份,指责“反转基因派”是阻挡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落后力量,结果双方并没有把有可能解决现实问题的各自学科领域的真实面目充分展现出来,以至于这种学术论争演变成了电视剧情节,偏离了这场学术论争的目的和方向。
个人分类: 学术观点|244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关于季承的《李政道传》及《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
Fangjinqin 2010-3-21 11:25
◇◇新语丝( 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    关于季承的《李政道传》及 《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   作者:杨振宁   《李政道传》(简称《2010李传》)是一本介乎传记与口述历史之间的著作, 作者是传主李政道的多年助手。由于书中有大量篇幅涉及我本人,以及我与李合 作的细节,而所说的或则没有包括全部事实,或则根本错误,很容易造成歪曲、 偏颇的印象,我不得不作回应,以正视听。我要说的,只限于能够根据文献讲清 楚的几件较大的事情。书中许多材料都源自2004年由季承领头编辑的《宇称不守 恒发现之争论解谜》(下称《2004解谜》),所以下面多处也要涉及此书。   I.   《2010李传》58页有下面一段关于我1948年博士论文的文字:   第二个问题,虽然李政道给出了答案,但他那时正忙于天体物理的问题, 没有深入去研究。吴大猷先生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义,一定要李政道回芝加哥后 把答案写出来。李政道尊重吴大猷先生的意见,回芝加哥后在他所住的国际公寓 里算这个问题。杨振宁来了,看到李政道正在做计算,于是问李政道算什么,李 政道对他说了。后来,杨振宁对这个问题做了详细的计算,成了他的毕业论文。   这段文字讲了些事实,可是没有讲全部事实(The Whole Truth),更没有 讲最重要的事实。事实是:当时有一个谜团困扰许多研究衰变的学者:- 关联(correlation)的计算往往是大算一阵子之后,发现许多项都互相消去,结 果非常简单。Uhlenbeck和他的学生Falkoff就被此谜团困扰。 ,其中的定理立刻 引起核物理学界的广泛注意。1950年代最有名的核物理学教科书Blatt and  Weisskopf, Theoretical Nuclear Physics就多处引用了我的这些定理,例如:   杨的普遍定理也适用于此例。(译自该书1952年版639页)   (对称是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一个中心观念。我的这篇1948年的博士论文,后 来的杨-Mills、宇称不守恒、1974年的规范场积分形式等工作,都是关于对称的 工作,其中尤以杨-Mills的规范场理论为极重要。请参阅《2009 Dyson》。)   II.   《2010李传》第四章多处明示或暗示李是费米的博士生,而杨不是;《2004 解谜》第14问答中也如此说。这同样是只讲部分事实,以偏概全。   我确实不是费米的博士研究生,李是。可是我是费米的得意学生,而李不是。 证明一:费米在芝加哥的九年教过不少学生,其中只有我和他联名发表过理论物 理文章 。证明二:1948年春费米为了弄懂Schwinger 对重整化的工作(这是当时最红的研究领域),每星期两、三个上午在他的办公室 中讨论此工作。(见《1983杨》6页)参加的除费米外,有两位教授:Teller与 Wentzel,与五位研究生:Chew、Goldberger、Rosenbluth、Steinberger与我, 没有李(讨论了数周,结果由Goldberger整理成49页的文件。但Schwinger的计算 很难懂,我们的讨论完全失败)。证明三:费米出差的时候,常请我代课,从没 有请李(见《2004解谜》110页)。证明四:费米于1954年11月28日因癌症逝世, 享年53岁。他最后住医院期间我专程自美国东岸飞往芝加哥去看他(《1983杨》 307页)。李没有去看他。证明五:费米逝世以后,Segre为编辑费米的全集邀我 写了一篇文章(《1983杨》48页)。没有邀李。等等。   III.   《2010李传》第六章提到了与杨振宁的合作与疏离,所谓疏离是指 1952年我们两篇统计力学文章的排名次序问题;《2004解谜》的第8问答也是关 于此问题的。   首先,需要指出,整体而言,统计力学向来是我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不是 李的领域。从1944到1952年,我单独在此领域发表过五篇文章,其中关于二维晶 格系统自发磁化的文章是此领域的一个突破。李一生一共只发表过12篇统计力学 文章(《1986李》第一卷viii页),其中11篇都是1952-1960年间和我合作的成果, 这清楚显示了他在此领域所处位置。而我们1962年分手之后,我在此领域继续工 作,发表了很多文章,其中1967年与1969年有关一维系统的两篇都具有开创性意 义。1999年我获颁Onsager奖,那是此领域最重要的奖项。近年我重新回到此领 域,在2008至2009年间又已经发表了六篇文章。   至于前述引起排名问题的那两篇文章的背景是这样的。1951年秋天李来普林 斯顿,此时他尚未在统计力学领域有任何学术成果。我向他介绍了我上述那篇二 维晶格自发磁化的文章,从此文开始我们企图进一步推广。《2004解谜》对这次 合作是这样描述的:   当我(李)于1951年秋到达高等研究院时,讨论的最热烈的问题之一是伊辛 (Ising)模型。那时候,杨刚好完成了他的两维伊辛模型的磁化计算,想继续在 这一领域工作。由于我在芝加哥时,曾听了乔和玛丽迈耶(Joeand Maria Mayer) 的统计力学课,迈耶的凝聚理论总是使我入迷。自然,我们的讨论就很快集中到 就伊辛结果向气-液相变的推广。(《2004解谜》参考文献235-236页)   这两篇文章很有名,是经典文献,都是由我执笔写的。其研究态度与方法今 天都公认为是我的风格。当时把两篇文章都签名为杨李,是正常的次序。可是 我起先竟计划两篇文章的签名都把李放在前面,后来部分地接受了杜致礼的忠告, 签名才变成一篇杨李,一篇李杨。这是什么缘故呢?(《2002杨传》207页)   回答:《1983杨》571-585页表列了我1981年以前所发表的所有文章。根据 这个表,1945年到1956年底我在美国发表的两个人签名的文章共有13篇:   依字母次序(八篇)   Fermi and Yang 1949   Lee and Yang 1952   Lee and Yang 1955   Lee and Yang 1956   Lee and Yang 1956   Huang and Yang 1956   Lee and Yang 1956(Parity paper)   Lee and Yang 1956   不依字母次序(五篇)   Yang and Tiomno 1950   Yang and Feldman 1950   Yang and Lee 1952   Yang and Mills 1954   Yang and Mills 1954   不依字母次序的四位合作者,李以外的三位:Tiomno、Feldman和Mills都感 谢我带着他们写了文章,都和我是终身朋友。其中Mills(1929-1999)于1999年身 患癌症,还参加了我在石溪的退休研讨会。更早在1992年在台湾清华大学庆祝我 70岁生日的学术会议上他作了一个演讲(《1995刘丘》,199页),其中头一段讲 到他和我在1953-1954年的合作经过,翻译如下:   我十分高兴,也十分光荣,应邀为庆贺我的老朋友佛兰克杨写此文章。我 很幸运,也很愉快,终身和他的名字并列。物理学者与学生在碰见我的时候往往 说:哎呀,你就是杨-Mills的Mills?我就要解释我确实对我们的工作有一 些有用的贡献,但当幸运之神把我们安排在一起时,我的经验尚浅,而佛兰克杨 当时,(与现在),是既聪明又对比他年轻的物理学家十分慷慨。   Mills说我曾慷慨帮助比自己年轻的物理学家,大家都知道其中第一位就是 李政道。我当时把他当作是我的弟弟,尽力培植(《2002杨传》506页)。   后来我曾尽力培植吴大峻(哈佛大学教授)。他也终身感激,在1992年的一篇 名为杨教授与我的文章中他有这样几句话关于1950年代他和我的合作:   虽然杨教授对此文的贡献比我多,但是他不肯和我联名发表,因为他要帮 我巩固我的学术地位。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好几次,一直到五年以后,1964年杨教 授才和我第一次联名发表了一篇文章。(译自《1995刘丘》,448页)   又有几句话关于后来1964年他和我的合作:   因为那时我已有永久聘书,所以杨教授终于同意和我联名发表文章。那就 是上面所提到的我们的第一篇联名文章。此文章今天还常被引用。(同上,449 页)  IV.   《2010李传》94页有一段话提到李和我在1955年的一篇文章 (Phys.Rev.98,1501):   这篇论文是否定杨振宁和米尔斯上述论文的。杨振宁自己否定自己的论文, 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2004解谜》问答(8),38页中也有类似的话:   1955年,我们合写了一篇否定杨和米尔斯《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规范不变 性》出发点的文章,在《物理评论》上发表。   这篇1955年的文章很短,印出只有不足一页,而全文不但没有任何否定1954 年杨Mills文章的意思,反而是该文的申延。此文第二段清楚地说明其用意:   杨与Mills在讨论同位旋守恒问题时曾经涉及此问题。我们在此要讨论的, 则是重粒子守恒所引起的同类问题。(译自原文)   这样看来,李于2003-2004年接受访问时,恐怕并没有翻查原文;《2010李 传》的作者于2009年恐怕也同样没有查阅原文。可是在《2004解谜》的问答 (10),45页中李却说:   和杨振宁不一样,我说话一向是很谨慎的,对自己的为人,要求一向是很 严格的。   V.   《2010李传》与《2004解谜》都再三讲宇称不守恒思想之突破发生于 1956年4月8日或9日,说Rochester国际会议(1956年4月3日到16日)结束后李与 Steinberger就重奇异粒子的产生和衰变作详细讨论,在讨论中李想到赝标量是 问题关键,说这是他的突破。《2004解谜》问答(3),5-6页上这样说:   4月8日或9日,我发现,用斯坦伯格实验中重粒子产生和衰变的 几个动量,便能很简单地去组织一个新的赝标量。用了这-以外的赝标量, 就可以试验-以外的系统宇称是否不守恒。而这些赝标量,很显然的,没有 被以前任何实验测量过。这就是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底线是我现在 加上去的)   两页以后再说:   这一切完全证明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是首先由我在1956年4月上旬独立 做出的,和杨振宁无关。   赝标量(pseudoscalar)是物理学中的一个观念,它确是化解-谜最重要 的钥匙。在1954-1956年间讨论-谜的文献中,它起先完全没有出现,第一次 出现于文献就是在1956年10月李和我的那篇后来得奖的文章中 (Phys.Rev.104,254),这篇文章定稿于该年6月22日。   可是赝标量既非在4月8日或9日出现于-谜中,也非李独自发现 的:   (A)赝标量出现的时间是5月中旬,是在苦思后顿悟出来的。铁证如下:   那几年-谜是物理学界最热门的研究题目,在上述最重要的Rochester国 际会议中我被邀请作关于-谜的总结报告。根据事后出版的会议纪录,李并 没有做任何报告,也没有就-谜发言。我的报告自然特别专注于奇异粒子 (strange particles),因为与都是奇异粒子。在会议之后两三个星期内, 李和我的研究起先依旧集中在奇异粒子。后来经过了下面几个重要阶段,最后才 发现赝标量的重要性(《1983杨》,26-31、183-188页):   1.在五月初改变研究方向,不研究奇异粒子了,改研究衰变。   2.引进杨和Tiomno一篇1950年的文章(Phys.Rev.79,495)中关于衰变的观 念,引入C与C'系数(《1983杨》190页,注7)。   3.用了C与C'到衰变研究,然后作了一、二星期的大算,发现许多项相消, 得到令人震惊的结论:原来过去多种衰变试验都并未证明宇称绝对守恒。   4.五月间我在Brookhaven报告此结果后,Walter Selove问我为什么会有这 么多的项相消?我一时不会回答。   5.于苦思一两天以后,在五月中旬(前后)的一天才突然有了顿悟:要引入赝 标量的观念才能懂为什么多项相消。   顿悟以后,我们像触电一样感觉我们和所有研究-谜的人,原来都非常 笨,一直没有想到赝标量。那天的这个顿悟,15年以后李在《1971李》中,曾有 声有色地这样描述(中文翻译见《2004解谜》,参考文献144页):   在我们把齐格班的书通读一遍之后,重新用新的相互作用推导了所有的那 些老的公式,我们就十分清楚了,在那个时候,甚至连一个能证明在衰变中宇 称是守恒的实验证据都没有。这说明我们是多么愚蠢!应该有一个极为简单的理 由,为什么所有那些复杂的干涉项C*iCj互相一一消除。当我们停止计算而思考 时,在一个相当短的时间里,我们就明白了,缺少证据的原因在于这样一个简单 的事实,就是没有人做过任何努力去从看来好像左右对称的安排中专门挑出赝标 量进行研究。(底线是我现在加上去的)   所以李于1971年还清楚地记得此顿悟,记得是在转换战场,改研究衰变, 引进C与C'大算之后,是在5月中前后,不是在4月上旬。   (事实上,如果赝标量之引入确实像李现在所说的那样,由他在4月8日或9日 发现,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于5月初引入C与C'大算衰变呢?为什么还要等吴健雄 来做衰变中宇称不守恒的工作呢?)   (B)顿悟者是杨或是李?是杨。对此我没有铁证,但有80%至90%可信度的证 明:达到顿悟最关键的一着是一个CC,C'-C'的转换(transformation)。C与 C'是由我自我与Tiomno一篇1950年的文章引进的,是与对称有关的系数,而对称 是我的专长(见本文I节),所以才能终于想到了这不寻常的一着。(详见《1983杨》 28-29页)   这个转换及其不寻常的作用在《1957 BNL 443》第18-20页有详细的说明。   [上面I节所讲的当时(1948年)的大算与本节所讲的1956年的大算,都因为 利用对称原理,而可以化为不必要,显示出对称原理的深入重要性。对此重要性 的敏感与认识是我一生学术工作的一个特征。]   VI.   在《1983杨》的29-30页我曾描述1956年5月底前后我怎样写了初稿,打字后 成为Brookhaven的2819文件,于6月22日投稿到Physical Review,此原稿当还 在Brookhaven和Physical Review期刊的档案中,可以复查的。可是多年后在 《2004解谜》23-24页上却说初稿是李在哥伦比亚大学写的;《2010李传》107页 也持此说法。哪一种说法正确呢?手头没有文献以百分之百的可信度来回答此问 题。可是有一个旁证:李于看到我的这本《1983杨》以后,出版了回应的《1986 李》,题目是Broken Parity。(此文的中译本见《2004解谜》233-251页)文 章对我在这本书中所说的文稿主要是由杨执笔的说法未提任何异议。   如果初稿是他写的,他在这篇他一生极重要的响应文章中会不提异议吗?   VII.   《2004解谜》中说:   1956年4月初我(李)做出了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以后,到5月份杨振宁才 参加进来和我一起对宇称不守恒做了系统性的理论分析工作,一起写出了获诺贝 尔奖的那篇论文。   我正在计算和分析。杨振宁要求和我合作,愿意帮助我一起研究。我接受 了他的要求。   这些话显然是要表明,在宇称不守恒的工作上,李是主要的,我只不过是跟 随的副手。   这个说法奇怪的颠倒了主从关系,与当时同行们的印象正相反。铁证如下:   在1956年12月初,我们那篇关于宇称不守恒的文章已经发表了,吴健雄的实 验正在进行中,但尚无结果。当时在求解-谜团这个重大问题的战场上,疑 云满布,和我们竞争的劲敌是极有名的Gell-Mann(后来于196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 奖)。他以为我们的文章有错误,就匆匆忙忙写了一篇短文寄给我;显然, Gell-Mann以为发现了我们的弱点,所以投下了战书(但几天后他就发现我们 的文章其实并没有错,又来信取消了他的短文)。   他这封信很值得注意的有下面两点:(1)在短文第一页右上方Gell-Mann写道 佛兰克杨:请于此文送印前告诉我你的意见。很明显,他知道他的真正对手 是谁。(2)虽然我们的文章已发表,排名顺序为李-杨,可是Gell-Mann在全文中 只引用杨-李,而从不用李-杨,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在他心目中李和我之间的合 作关系是怎样一回事。   VIII.   李和我1962年决裂以后,是谁先在公众场合讨论宇称不守恒研究的经过,是 谁先引起公开争端的呢?《2010李传》和《2004解谜》都指责我,说是《1983杨》 一书起的头。这不是事实。   事实是这样的。1968-1971年间李在多处作关于弱相互作用的历史的演讲, 包括在意大利的Erice、CERN、哥伦比亚大学、Rutgers大学等各处。许多听过他 的演讲的人告诉我,他基本上是说宇称不守恒的工作是由他开始和主持,中间要 找人帮忙计算,就找了我。听后我当然感到震惊与愤怒,可是由于没有见到出版 的文献,所以并没有作任何公开响应。直到十年后,我偶然在一本1971年出版的 书中,看到了李1970年在西西里岛Erice的International School of  Sub-nuclear Physics的演讲(即《1971李》),才了解传言并非虚构。这样,我 才在1983年出版的《杨振宁论文选集》(即《1983杨》)中第一次作公开响应。   因此,李1968-1971年所作的许多演讲,以及其中的Erice讲稿的出版,才是 我们之间所有公开论争的源头。   那么,李在Erice到底讲了些什么呢?根据公开出版的《1971李》,他演讲 的题目是弱相互作用的历史,全文共分三节,第二节讲的是-谜,其中 最关键的一段,下面称为(a):   那时,宇称算符P的真实含义还不清楚,至少对我(李)来说是这样。当然, 我了解它的数学特征:P应由一个希尔伯特空间中的么正算符来表示,而在P的作 用下,例如对于自旋为1/2的费米场,我们可以得到等等。我假设,衰变可用 一个更加普遍的拉氏量来描述,它包括10项耦合常数,即通常的5项Ci(i=S,P, V,A,T)以及另外5项宇称破缺常数C'i。随后我从吴健雄那里借到一本由齐格班 (K.Siegbahn)编的有关衰变的权威著作,和杨振宁一起系统地计算了所有可能 的宇称破缺的效应。(此中译文见《2004解谜》,参考文献143-144页。原文没 有底线。)   这段文字的含意很明显:观念上的探索、进展都是由李主导,李带着杨做研 究,杨的贡献只是做了些计算而已。   因此我知道我不能再沉默,于是在《1983杨》这本论文集中写下了一些我们 多年来合作的细节,并写下了下面的一段话:   一直到今天,我在公众场合都严守自律,绝对不讨论我和李合作的细节。 除了我的父母、兄弟姐妹、孩子们和两个亲密的朋友以外,我从来没有向外人谈 过上文(56h)所述的研究经过。此经过是根据我1956年及1962年的简单笔记而写 的。本来我并不准备于任何时候发表这些细节,可是1979年的一天我偶然看见了 A.Zichichi所编辑的书Elementary Processes at High  Energy,Proceedings of the 1970 Majorana School(Academic  Press,1971)里面的李政道的文章,才使得我改变了这个长期以来的决定。在这 本书里,李的文章题目为〈弱相互作用的历史〉,其中他描述了一些涉及1949年我 们合作的一篇文章与1956年我们合作的关于宇称不守恒的文章的细节。李的这篇 文章隐示和暗含了(implied and insinuated)许多事情,关于他和我的关系、 关于宇称不守恒的工作,与关于衰变怎么搞进了-谜。全文没有讲关键的观 念与战略是怎样产生与发展的,也没有讲宇称不守恒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我于 1979年看了这篇文章以后,了解到我一定要在适当的场合把真相写出来。(译自 《1983杨》,30页)   为了回应,李发表了《1986李》。其题目是破缺的宇称。此文中译见 《2004解谜》,参考文献233-251页。这一次有了一些细节,譬如提到了上面V节 中的转折点1与2(改研究衰变与引入C与C')。而最关键的是其中的一段,下面 称为(b):   那时,杨和我对宇称算符P的实质意义都还不清楚。当然,我们知道它的 数学特征:P应当由在希尔伯特空间里的一个么正算符来表示,在P作用下,对自 旋为1/2的费米场,可以得到等等。没有宇称守恒,衰变应该用一个推广的拉 格朗日函数来描述,包括十个耦合常数,常用的五个是Ci=(i=S,P,V,A,T)以 及另外五个宇称破坏的常数Ci。   杨和我开始系统地用推广的宇称不守恒作用对所有已知的衰变现象进行研 究。我们很快读完了齐格班的书,经常保持电话联系。我们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 完成了全部的衰变分析。(此中译文见《2004解谜》,参考文献242-243页。)   对比(a)与(b),显然是看了《1983杨》以后,李觉悟到十多年前他发表的(a) 语气不妥,是大患,于是删掉四个我字,略作修改,于1986年发表为(b),希 望天下人都不去查阅原版(a)。(可是编者季承不小心,竟把原版(a)与新版(b)都 译为中文,印在同一本《2004解谜》中。)   IX.   《2010李传》199页说:   (李)这时他才得知,xxx带头写信给中国政府,对CUSPEA计划表示抗议,迫使 这一计划中途停顿下来。他们说,李政道搞的CUSPEA计划是丧权辱国,比19 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地都不如。   在《2008李文选》89页上也有这样一段文字:   1980年春,洛克菲勒大学(Rockefeller)教授、数学逻辑专家王浩到哥伦比 亚大学我的办公室。他是专程来告诉我,有一封以一位极有名的美籍华人物理学 家为首的信,信中对CUSPEA用了丧权辱国、比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地 都不如之类文革式的大帽子。   我要在此郑重澄清:我从来没有在任何场合说过这样的话,写过这样的信, 也没有以任何方式反对过CUSPEA。事实上,CUSPEA是李于1980年代初发起并主持 的计划,安排中国学生到美国许多大学做物理系研究生,我对此计划始终是赞许 的。我所在的石溪大学没有参加此计划,并不是因为我不赞成它,而是因为:(一) 石溪已经有多种渠道引进中国物理研究生,所以不必参加CUSPEA;(二)我知道我 不能和李共事。   X.   李政道和我在1946-1957年间的合作非常非常成功。我曾说它当时被同行们 羡慕和妒忌(admired and envied)。记得那时我也曾为苏轼给他弟弟的诗句所深 深感动:   与君世世为兄弟   更结此生未了因   那时怎么样也不会料到我们的被羡妒的合作会演变成后来的悲剧。   Pais(1918-2000)是有名的爱因斯坦传《Subtle is the Lord》的作者。他 跟李和我都曾是多年的朋友与同事。他对杨李的合与分写过下面的一段话:   我认为要了解其中真相,要对中国传统比我有更多的知识(译自 《2000Pais》,177-178页)   在众多讨论杨李之合与分的文章中,这恐怕是最有深度的一段话。   参考资料   《1957 BNL 443》:这是Brookhaven印出的一本小册子。号码为 BNL443(T-91)。作者为李杨。在杨的著作中编号为 ,在李的著作中编号为 。   《1971李》:这是李政道在Erice的演讲。题目是弱相互作用的历史。 发表于他的Selected Papers,vol.3,p.475(Birkhauser,1986)。中译文见 《2004解谜》135页。   《1983杨》:《Selected Papers 1945-1980 with  Commentary》,(Freeman,1983)。这本书24-32页详细描述了1956年杨李合作的经 过。   《1986李》:这篇文章叫Broken Parity,发表于李的Selected  Papers,vol.3,p.487-509(Birkhauser,1986)。中译文见《2004解谜》233页。   《1988李》:《Thirty Years Since Parity  Nonconservation》,edited by R.Novick,(Birkhauser,1988)。中译文见 《2004解谜》257页。   《1995刘丘》:《Chen Ning Yang-A Great Physicist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edited by刘兆玄、丘成桐,(International  Press,1995)。   《2000 Pais》:《The Genius of Science》,edited by  A.Pai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2002杨传》:《杨振宁传》,江 才健著,(天下文化,2002)。   《2004解谜》:《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季承、柳怀祖、滕丽著,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此书之繁体字版2004年由天地图书公司出版。二者 的19条问答与参考文献都基本相同,但页数不同。   《2008李文选》:《李政道文选(科学和人文)》,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009 Dyson》:原载《Notice of the AMS》,vol.56,p.212。中译 文载《自然杂志》31卷,298页(2009)。   《2010李传》:《李政道传》,季承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3259 次阅读|2 个评论
精英、草根与转基因
zhumengjin 2010-3-17 22:46
在反转基因方的剧烈冲击下,这两天支持转基因的声音逐渐多了起来,这是一个其令人欣慰的态势。更加令人欣慰的是,解读目前公开的信息,政府高层对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决心并没有因为这一轮反转基因浪潮的升级而有所改变。但也要意识到,转基因捍卫战在一段时间只会越来越激烈,支持转基因的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不能再让反转基因方继续肆无忌惮地蛊惑普通大众。今天讨论的题目是精英、草根与转基因。精英一词的含义非常复杂,用在不同的语境场合可以达到可褒可贬的绝妙效果。与精英相对应的是草根,即广大的平民百姓。你会说怎么能用蒙太奇手法把精英、草根与转基因三者凑到一起?是的,三者当然可以凑在一起,不但能凑在一起,而且还是当前转基因论战的关键之所在。 (一)舆论导向权与市场决定权 (二)是否推广与推广速度
个人分类: 科普作品|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转基因论战的反思
热度 5 zhumengjin 2010-3-16 01:49
转基因争论是当下国内的热点话题,这几日科学网关于转基因争议的文章也越来越多,不管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科学网内反对转基因的博友明显要多于支持转基因的博友,在科学网发表支持转基因的言论可能是件比较危险的事情,因为很可能会被孤立。虽然有如此大的潜在风险,但热点话题总不能白白搁置浪费,谈论还是要继续的。我发现转基因争论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从这里面可以解读出许多东西来。今天我再来凑凑热闹,谈谈自己对目前转基因论战的两点思考。 (一)转基因论战的整体态势及原因分析 现阶段的转基因论战似乎呈现出反方以攻为主、支持方以守为主的整体态势。由于转基因对普通大众来说是高科技,超出了经验常识所能理解、判断的范围,所以科普工作未到位是造成当前这种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没有办法,这是环境使然。对于目前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而言,科普文章、博文、论坛帖子等非正式期刊文章对于职称晋升、课题申报等毫无用处,现行的以文章和课题为单一标准的科研评价体系直接造成了多数学者的科普意识缺失、国内科普工作严重滞后的局面。国家启动转基因重大专项时没有重视划出专项资金用于转基因基本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转基因宣传没有引起管理部门和转基因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在目前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科研环境中,对于其他那些懂转基因、心里支持转基因的中底层学者而言,很多人还处于基本科研经费都无法保证的境地,他(她)们迫于生计,必须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改善自己基本生存环境的文章和课题上,基本上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来应对反转基因方的少数理性质疑和多数胡搅蛮缠。对于很多处于中底层的科研人员来说,支持转基因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在那些科研经费充足、不为五斗米担忧的中上层学者中,绝大多数却不愿承担科普责任,采取了事不关己的回避态度。在这种大环境下,转基因的正确形象如何能够走进广大老百姓的心里?相比之下,反转基因方动员人数巨大,而且以社会人士、文科教授等为主力军的反转基因方有的是时间和精力,甚至很多人的全部精力都能放到反转基因上。目前,反转基因方声势浩荡,而支持转基因的一方基本上只有少数学者凭自己的良心和兴趣各自为战,从而形成了反方取攻势、支持方取守势的整体论战态势。如果不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转基因在一段时间内将会与普通大众渐行渐远。 (二)转基因科普工作的失误点评 对于造福于广大民众的转基因却暂时得不到基层民众的普遍认可,除了反转基因方动员了巨大的人力资源、采取了多种有效的反转基因宣传策略和措施外,关键原因还是在于转基因支持方在科普策略和行动上的诸多失误。这些失误体现在: (1)没有意识到大面积转基因科普宣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体表现在没有充分预估转基因主粮与普通转基因作物在普通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差别,没有提前制定和执行大面积的转基因科普宣传计划,而是想通过捂的方式淡化可能的质疑。等到反转基因方在民众中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转基因浪潮之后才意识到大面积推行转基因科普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科普宣传的主要对象没有找准。目前转基因的科普宣传也在小规模地进行,但效果不佳,尤其是那些带有官方影子的转基因宣传基本上是自己说给自己听,或者说是领域权威说给普通专业人士听的。说得难听点,这种贴在自家院内的黑板报式的科普宣传带有浓厚的精英色彩,连要针对的主要宣讲对象都没找准。转基因科普的主要对象应是广大的老百姓,因为转基因产品最终能否经得住市场的检验完全取决于广大草根的接受程度。相反,反转基因方就意识并充分利用了这一点,通过走底层路线的策略,在民众中掀起了声势浩荡的反转基因浪潮。到底浩荡到什么程度?你可以亲自测试一下,到很多人气高的论坛去发表支持转基因的言论,多半会受到群起而攻之的待遇。这也是我在《反转基因者的常用策略分析》一文中盛赞反转基因方走底层路线策略很高明的原因。所以,有效的转基因科普必须要下基层、要走进草根,这样才能占住舆论的阵地。在最终决定转基因产品能否被市场接受的普通老百姓心里,除了衷心崇拜钱学森、袁隆平等让老百姓不挨打、不挨饿的少数英雄外,学术界内部的其他学术权威对普通老百姓的影响力相对有限。因此,科普不是找几个学术权威出来说几句话那么简单,不仅要找准接受科普的对象,而且搬用学术界内的那一套也行不通。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科普工作不是简单的说教,老百姓绝对不会跟你讲学术界内部的等级和权威,他们只讲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他们还想跟你互动解惑,不管你是领域顶级权威,抑或只是领域内贱活着的小喽罗。 (3)现有转基因宣传力度明显不够。虽然转基因的科普宣传也在进行,但目前与反转基因者倒腾的规模相比,其形式、力度和范围都远远不够。积极地看,转基因主粮的商业化有益于国家、有益于大众,无论商业化的推进速度是快还是慢,最终是阻挡不了的。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目前的政府越来越亲民,越来越注重底层民意,转基因商业化的推进过程不能与政府的执政理念背道而驰,不能让政府自毁已经建立起的亲民形象,所以针对普通老百姓的转基因科普工作必须加紧跟进。目前虽然官方性质转基因宣传也在小规模地进行,但真正面向一般大众的转基因科普工作主要得力于方舟子等少数人的自发行为,这显然还不够,必须要有官方更有效的组织,要扩大范围、加大强度,必须要多渠道、大面积地让普通民众了解正确、真实的转基因知识,尽快让更多的老百姓从反转基因者灌输的错误信息中走出来。达到这一目标的最直接措施是,从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后期经费中劈出科普宣传的专项资金,让相对熟悉和擅长科普宣传的专业人士甚至社会人士在有经费保障的前提下专门投入转基因的科普宣传工作,通过各种补救措施加大转基因科普工作执行的力度和范围。这样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国科普工作不受重视的大环境有所改善。
个人分类: 科普作品|7716 次阅读|9 个评论
情报!情报!
热度 1 flowerofmay 2010-3-9 11:19
(注:本文发表于《科学时报》2010年2月26日A3版,题目和部分内容略有改动) 这已经是一个无数人讨论过的问题了,为什么我还要写呢?因为我有些新的想法想跟大家分享。 也许是跟这些概念是外来的,并跟翻译有关,在生活中我们都常常被这些词弄得稀里糊涂。 中国原本没有情报这个词,为了表意,就借用了日文中这个词。 情报源于战争,源于竞争,源于为了取得优势地位。如果跟这些没有关系,则不适合用这个词。《潜伏》当中要获取的是情报。商业当中企业针对具有客户竞争性的对手的信息获取,获取为了自己获取竞争的优势地位获得的信息也是情报,如同是两个洗衣机公司,但面对的客户群不同,一个是中国市场,而另一个是南美市场,尽管企业也可能获取有关对方有关技术、市场等的信息,但如果它不是为了获得相对于对方的竞争优势,而仅仅是为了了解行业技术发展、判断技术走向等目的;但如果他们信息获取的目的转为是将市场扩大为对方的领地,则同样的信息就不仅仅是信息了,而转变为情报。 国与国之间,如果处于敌对状态,那几乎所获取的对方任何信息都可以称为情报,如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无论是有关对方军事还是科技、文化方面的信息,都成为了为遏制对方而获取的情报,即使有些信息看来跟军事竞争毫无瓜葛。然而,今天国家的完全敌对情况已很少,但国家之间会在某些领域产生竞争,如经济领域、科技领域。如果有竞争,则产生情报;如果没有竞争,仅仅是是信息而已。在国外,驻外使馆或代表处获取的是为了了解和判断的信息,倘若很明显是为了有目的的竞争情报,则驻在国便不会同意了,这样的信息获取是不可能得到合法开展的,或者被禁止,或者被警告。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获取信息是为了增加了解和帮助判断,不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取得竞争优势。例如,科技部制定本国战略决策需要大量地信息作支撑,不是为了遏制别人,而是为了通过充分地了解和正确地判断,更好地发展自己。 因此,实际上我们各地的情报部门做的只是获取这样的信息的工作,而被冠以了情报的名称,其实是不合适的;此外,普通进行信息获取和信息分析的人员也被称为了情报人员,这也是不合适的。那怎么办呢?我是1995年进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从事所谓的情报工作的,进所以来我一直感到困惑,什么是情报,什么是情报工作,科技情报又是什么?文献加工、文献统计能够称为情报工作吗?国外文献翻译,或写个综述报告也能称为情报工作吗?迷茫让我一直困惑,也一直促使我思考。 因此,我们不能随便使用情报这个词,如果没有情报的含义用了情报这个词,则在表达上是词不达意,容易引起混淆、误会或无谓的竞争感。在近现代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的过程中,很多新的概念在中文并是没有对应的词,当年的先驱们肯定也为之困惑过,他们为此创造了很多词,是为了确切表达,也是为了解决沟通,这些词义和概念的固定成为我们今天交流的基础。今天,我们为什么不能动员集体的智慧,创造一个解决之道,停止不切合的情报使用。
个人分类: 先天下之忧而忧|4031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基因论战中的几个有趣现象
zhumengjin 2010-2-25 16:15
本文不谈是否支持或反对转基因,只打算以中立者的态度来谈谈当前转基因论战中出现的几个比较有趣的现象。 (一)转基因作物安全的三个二问题 尽管转基因家畜的培育工作正在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的资助下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国内转基因家畜距离商业化还为时尚早,而且圈养家畜的生态可控性要远远高于田间种植的作物,所以普通消费者可以暂时不必理会。目前,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即将进入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转基因作物的潜在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生态安全,二是食品安全。其中,生态安全主要包括基因漂移和次生病虫害两个方面,食品安全也主要包括转基因(DNA)和转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或RNA)是否安全两个方面。所以,转基因作物的安全问题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二问题。 (二)三个二不是转基因的独有问题 迄今为止,转基因作物的不安全论点在科学上还未得到可经重复的证实。不过,逻辑的诡异之处在于,转基因的安全性在长时间尺度上是一个不可证伪的命题。当然,从理论上分析,转基因在短时间和长时间尺度上均是安全的。基因漂移现象并不是伴随转基因技术的出现而出现,在生命诞生之后基因漂移作为自然现象一直存在于生命的进化历程中。在家养动植物驯化、驯养,以及后来长时间的种植、饲养过程中,杂交育种作为最有效的遗传改良手段之一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系统。在杂交育种过程中,对于受体动植物而言,杂交可以视为一种规模化的基因导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多个动植物基因组计划相继完成或部分完成,人们发现高等生物基因组中普遍存在低等生物(如病毒)基因的现象。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在单基因水平,跨物种的基因横向转移尽管发生频率很低但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就像PCR技术只是人工再现生物体内DNA复制过程一样,转基因技术也只是人工再现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基因横向转移现象,而且是在可控条件下进行可预期的基因转移,其安全性远远超过自然界的基因横向转移。在生命进化过程中,基因漂移现象是一个自然现象,并非转基因技术所独有。由于转基因植物的外源基因在理论上可通过植物的花粉或种子等途径在种群之间漂移扩散,有可能产生超级杂草或使其他植物的性状发生意外的变化,并给人类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威胁。部分人担心基因漂移导致的生态恶果(超级杂草、野生稻和非转基因稻种质污染)出现的可能性也非常地小。目前已经开展的严格科学试验表明,在人的寿命期限内大量食用转基因食品不会出现所谓的安全问题。与生态安全相比,普通公众可能更为关心与自身健康更为直接的转基因食品安全。 外源基因去除技术则为解决这一困扰开辟了有效途径。该技术的要点是在目标植物中加入了受DNA调空片段启动子控制的特殊基因,该基因在启动子的作用下,可根据科学家的意愿,在需要的时间和部位上将外源基因和自身从转基因植物中切掉,从而使转基因植物的花粉、种子和果实不再含有外来基因,达到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出非转基因食品的目的。李义教授解释说,比如抗除草剂玉米的种植,在玉米的生长阶段,因其根、茎、叶中含有抗除草剂的基因,施用除草剂不会影响其正常生长,保证了其在田中的生长优势。但当玉米趋于成熟时,预先设计好的基因重组系统便会及时将玉米花穗中的全部抗除草剂基因去掉,既很好地解决了抗除草剂基因的飘移扩散问题,又可以让消费者放心大胆地食用。他透露,进行试验的烟草植物数量多达3万株,外源基因去除效率达到100%。 (三)转基因标识制度 尽管转基因的推广在欧洲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但欧洲并不禁止转基因,例如,欧洲食品安全局于2007年10月24日允许转基因玉米NK603(抗除草剂)和转基因玉米MON810(Bt抗虫)的杂交种作为食品和饲料在欧盟使用。欧洲国家实行转基因强制标识制度主要出于对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尊重,而不是因为转基因食品有害,很大程度上只是归咎于欧洲人的性格相对保守,对转基因的接受度低。美国是最早批准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国家,美国国内对转基因食品并不要求标识,非转转基因食品可自愿标识,而且,美国FDA对于商家宣称或暗示NON-GMO食品优于非NONGMO食品的标记表示反对和不予批准。在对待和接受新事物上,美国远较欧洲开放,这也是相对开放的美国实力领先于欧洲诸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阴谋论背后的阴谋 (五)
个人分类: 科普作品|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蒋高明 关于转基因,我刺痛了谁的神经
tian2009 2010-2-20 07:35
这几天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讨论很热闹。但只是看起来是讨论科学,实际上从一开始就牵涉信与不信,诚与不诚,能与不能的问题。很多人指责我转移话题,没有正面回答。这些指责,恰恰是无视了我的正面回答。孔夫子说: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 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失言 。 跟能讨论,愿意讨论科学的人讨论科学,跟不能讨论科学的人不讨论科学。无独有偶,关于转基因问题,蒋高明先生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这里转贴过来,共享! 谁说讨论科学与人品无关? 谁说科学发展就一定提高人类的幸福? 心术不正的人掌握了尖端的科学,为其私利所用,就会危害国家,危害人类。 心术不正的集团掌握了尖端的科学,为其私利所用,更会危害国家,危害人类! 关于转基因,我刺痛了谁的神经? 蒋高明 2 月 17 日,笔者转发了下面的文章(是转发,我没加一个字): 与中科院某生物学专家聊天记录 彻底揭穿转基因科学骗局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1002/131847.html 有个自称 鄙视骗子 的游客来留言道: 发表评论人 : 卑视骗子 ip:221.223.122.* 记得你曾经用谎言 包围 了怒江 200 多平方公里的 国土 ,并为了获得了各种伪环保的殊荣。这次又如法炮制的 忽悠 人了。其实你才是汉奸,喜欢用 科学的谣言 不让中国科学发展的汉奸。 出于礼貌或澄清事实,笔者给 鄙视骗子 回复到: 博主回复 :是不是该文刺痛阁下了?建议你用百度或者 google 输入 转基因汉奸 ,看搜出来 的都是什么人。用你的真名,光明磊落地争论,背后放冷箭不是君子所为。除非做了见不得人的事,否则为什么这么怕我,这么恨我。科学的谣言是谁在造呢?关于 该文,我并没有多一些一个字,要经得起打击呀,难受还在后面呢。中国人的利益再也不会被你们出卖了,中国人开始觉悟了。阁下身为汉奸群体的一员,本来就偷 偷摸摸,与美国公司有扯不清的关系,还要替你的美国主子当枪手,真可怜你 ! 看样子您是新语丝的常客。关于怒江的问题并没有完,如同这次转基因,历史会同你们算账的。一切都是打着发展的美丽旗号,实际上是少数人在收益,牺牲的是国 家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利益。怒江水电专业的事情,自然我没有发言权,我关注的是生态;不要经常转移话题,这不厚道。西南水电开发造成很多生态环境问题,这些 问题并没有因为张庭博的文章而解决,不是把我骂下去了,你们就解决了问题。如果这样简单,我被骂被人身攻击也是值得的。等着吧,那历史的审批。 后面的一段时后来加上的,因为在之前,一个叫 直言 的(不知道是不是 鄙视骗子 一人所为,哪个个网友帮帮忙,帮我搜搜是不是同一个人)还有一个类似的 留言,以前回应过的。因此,图省事我就直接粘贴到这里了。因为 直言 和 鄙视骗子 所提的的问题,是非常相似,就合并同类项了。 然而, 鄙视骗子 并不服气,今天早上又留言道: 发表评论人 : 卑视骗子 ip:117.136.0.* 博主回复:是不是该文刺痛阁下了?建议你用百度或者 google 输入 转基因汉奸 ,看搜出来的都是什么人。用你的真名,光明磊落地争论,背后放冷箭不是君子所为。 ========== 你敢公开争论吗?水博的文章怎么见不到你的回答?你在怒江问题上依靠造谣骗取的各种伪环保称号,已经将你顶在了历史耻辱柱上。现在你又如法炮制的炒作转基因问题来了。我想后果肯定还是一样,因为你就是那个水平。连高中的物理都不及格的家伙,还总想哗众取宠,能不出丑吗? 他分明有挑战的味道。对于蛮不讲理的人,笔者是宁愿动手不动口的,那样解决问题快。捍卫真理,捍卫人格尊重,我宁愿牺牲生命。可我并不知道这个 鄙视骗子 是何方神圣。出空拳打不着人,于是只好回复: 博主回复 :你和水博商量好了,用真实名字,找出具体问题来,骂人的文章我一概不会看的,我不知 道你们在背后又说了我什么,指出了什么问题。然后我们分别写文章,在正式媒体发表。我怎么不敢应战?你怎么像个女人似的?打起架了东扯西扯,翻旧账。我们 在这里是探讨转基因问题,你扯出怒江来干什么。写怒江文章当然是可以的,但我需要去调查,去年我没有参加他们的野外考察,即使写反驳文章,也只有用别人的 数据。你让水博驳杨勇的文章好了。在这方面我不如杨勇,他是用脚踏出来的数据写文章。 说出你的真实真名来,什么单位?否则笔者下逐客令了。我的博客是给学者看的,是给善良的网友看的,不是给阁下这样动不动就骂人的人看的。道不同,不相谋。阁下的文章你给我钱我也不会看的,因为我瞧不上你! 不 要躲在背后吹阴风。俺这里刀下不死无名之鬼,如果不具真实姓名,就不是探讨问题的态度,而是胡搅蛮缠。骂人是不能解决问题是,要敢面对问题。如果是中国的 老百姓不懂转基因,误解了转基因,你们要来科普,拿出有力的证据来说服大家。回避不是办法,骂人更不是办法。骂人多了,你们有理也成无理了。 这是最后回应你的文字,以后劝君不要来打扰了。 还是那句话:强烈鄙视小人!是谁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自然会有分晓的。 在这两个回合之前,还有下面的对话,但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人。我反对转基因主粮化,自然有我的逻辑,我是光明磊落的,写文章具的是真名。我是较早站出来公 开质疑转基因主粮安全证书的,且文章大多在主流办的平面媒体上发表,写的正常的科学问题争鸣文章。当然,任何文章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肯定有不足的地 方。你客观指出问题的不足,写文章反驳吗?不是有人写了《蒋高明对转基因的质疑可以休矣!》,但即使那篇文章,也是火药味极浓的,带有严重的偏见和傲慢, 没等用我出招,新华社记者的几篇文章就令对手 休矣 了,至今对方阵营里一片沉寂。在整个过程中,我得罪了谁我是不知道的,背后的冷枪暗箭是非常多的。 这个 鄙视骗子 或者 直言 就是这样背后放暗箭的人吧。 就转基因作物问题答网友评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4279 直言 :你一向都是擅长外行的 专家 ,如果不是在怒江开发问题上开出了国际玩笑,露出了你的真实水平,你的画皮还能骗很多人。你如果对我的这种评论不服气,就请回答新语丝上懂水利的水博等网友的质疑吧。 博主回复 :看样子您是新语丝的常客。关于怒江的问题并没有完,如同这次转基因,历史会同你们算 账的。一切都是打着发展的美丽旗号,实际上是少数人在收益,牺牲的是国家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利益。怒江水电专业的事情,自然我没有发言权,我关注的是生态; 不要经常转移话题,这不厚道。西南水电开发造成很多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因为张庭博的文章而解决,不是把我骂下去了,你们就解决了问题。如果这样 简单,我被骂被人身攻击也是值得的。等着吧,那历史的审批。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5813
个人分类: 借花献佛|1803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家学术交流故事(三)学术争论与“激发态智力”
gxfycyyhang 2009-12-2 09:43
学术争论是产生激发态智力的源头 人的智力有三个来源:教育、实践和动脑,教育、实践和动脑被称为智力的三个源头。学术交流之所以启迪智慧,就是因为它可以激发人们动脑,使思想 在学术信息的大气中自由地翱翔。 学术争论激发大脑,成为产生激发态智力的源头。 1930年发生的科学史上两位最杰出的智力之间爱因斯坦与玻尔的相互论争,就曾极大程度地推动科学的发展。在第六次索尔维会议上,他们的论战继续进行。当时,爱因斯坦精心设计了一个理想实验--光子箱,并试图用它来推翻玻尔关于测不准关系的统计解释。面对爱因斯坦的挑战,玻尔通宵不寐,苦心焦虑着回击爱因斯坦的办法。忽然间他想到了广义相对论的红移现象。用爱氏之矛击爱氏之盾,岂不是最好的方法。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在大会上发言,驳斥爱因斯坦的光子箱理论,并且迫使爱因斯坦放弃了从内部不一致的基础上否定量子理论的希望,转而在量子力学不完备上继续他的批判与论战。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55 次阅读|1 个评论
呵呵,穿马甲四处阴损的是正教授嵇少丞啊?
陈龙珠 2009-11-29 10:41
刚刷新博客首页,看到左下最近访客新增了嵇少丞教授的名字。估计他是来寻求昨天文章的答案的。昨天傍晚出门与任教于在沪高校的老乡们聚会了,今早到办公室后先打电话协助明春毕业的硕士生落实工作单位,再来细看看嵇少丞、王鸿飞教授( 排序不论先后 )新作的高见。以下算作一个参考答复吧。 嵇少丞 教授2009年11月28日刊发《 陈龙珠,我不懂你为何骂人 》,对其中第3自然段第一部分他的话,我在博客上去年就撰文反驳,不无聊重述了,但要提醒嵇教授一个问题:要是你文章对此没谎言,7月、10月份干嘛你先隐藏(昨日又开放)那篇《 打假 》再由网友私下沟通我也隐藏反驳文章呢?( 曾对我和王铮教授说删除了相关文章,其实是删除还是隐藏,网上检索一下就知道的。这招不灵了,在前不久与苏青的争吵中,嵇教授只好先确实删文了,但留个备份,看对方不上当删文,就 再贴出来 -抑或再改个文题并添加原来没有的、粉饰自己过失的内容。你一个海外正教授,在中国科学网上耍这么点小聪明,从心理学上看很健康吗? ) 嵇少丞 教授《 陈龙珠,我不懂你为何骂人 》第3自然段中还 写道: 我发现,每当我和别人有所争论之时,陈龙珠教授总是趁火打劫,从202.120.42.0 , 58.41.78.0,58.41.84.*,58.41.87.*,58.41.86.*,61.241.70.0 等IP地址发出无数攻击我的评论或留言,...... 本博先不说嵇教授用ip继续造谣阴损很无聊( 有兴趣请阅《 行善容易吗? 》下对 eosbelle 和 etc 网友的回复 ),他一写这么一列ip地址,我倒明白过来了: 近来我确实骂过几个阴损的注册和匿名用户的,难道它们对应的就是嵇少丞教授这个人? 现将我在李小文、王铮博文下的相关评论剪贴如下,立此存照: 在李小文先生2009年11月19日关于会面孙爱武博士的《 黄老邪声明 》下: 该文下还有wangweiwei等指定某北京IP评论者是王鸿飞,直到 楼王海辉老师发帖表明王教授不在北京后停息。 --- 标题: 发表评论人: etc 陈龙珠老师,你是否在上海交大和杭州都有住房?在那里用电脑上科学网骂过人,用那几个IP发帖还不少呢。例如: 202.120.42.*; 58.41.78.*, 或61.241.70.* . 标题: 发表评论人: 陈龙珠 和 楼的etc网友,再告诉你一遍:自2002年以来我到杭州办事一直都是住宾馆的,我在上海工作不住家里住哪啊?我还是那句话,请你别再臆想联翩,要是有精神分裂症,还是早去看医生,别整天在科学网上没事找事吵过不停! 你在李先生的这种帖子下掺入私活攻击其他博主,与趁火打劫有两样吗? --- 标题: 发表评论人: etc 31楼这位家住杭州,人在上海交大上班的,你在说谁哪?假善行而自我炒作,不会是说李院士吧! (本博注:31楼发表评论人: 网友 ip:58.100.84.*-经检索是杭州的ip) . 标题: 发表评论人: 陈龙珠 楼etc网友,请你别再臆想连篇,要是你也得了精神分裂症了,请赶紧去看医生 . 标题: 发表评论人: 陈龙珠 今年3月中旬一天下午,我人在上海飞温州航班上的那个时段,也有位博主指名道姓地写我在杭州家里。其实自调到上海交大工作后,2002年至今我到杭州就没自己的家可住。这周包括昨晚就一直在上海上班。杭州IP发帖的,就是上海交大工作的人,真不知道这位etc网友和3月份那位网友的想法咋就那么象,而且莫名其妙! --- 王铮教授2009年11月23日《 反对科学网封杀博主博客 》文下 标题: 发表评论人: TGH ip:76.68.251.* (本博注: 楼)发表评论人: 陈龙珠 出现多次博主文章不能出现在最新博文(本博注:王铮教授文中的话) ~~~ 从近日相关信息看,这或许是有的博主不了解科学网博客首页栏目自动排版方法而得出的不确切的结论 陈龙珠这个家伙最会胡扯!别人没有他这么傻的。5.3级地震是化工厂爆炸,就他能说出来。自身没本事,攀附的本领强。 . 标题: 发表评论人: 陈龙珠 楼TGH网友(加拿大IP),你咋造谣成性了呢?要不你拿出我5.3级地震是化工厂爆炸的证据来? 5.3级地震能量比4.3级的可是大10倍吧?火电厂可与化工厂不同多的哦!你说你整天这样地耍小聪明有啥意思呢? . 标题: 发表评论人: 陈龙珠 我昨晚在曹先生文下,建议科学网设置一个ST(特别处理)板块-以观后效,其中的新文章全部显示在博客首页,意思是对有违规行为的博主的新文章由网友们实行全面评估,而不是马上对其封杀。幼稚的想法而已
个人分类: 麦德鸡餐馆|3665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网搭桥,科学工作者唱戏一例
qlms 2009-10-14 00:36
明天,我就要飞赴成都,参加《强震后次生灾害的防治与应急管理》一书的第一次碰头会。 编写这本书的动机,最初来自于彻底关大桥修好后不久被乱石击垮的新闻。我当时的想法是,我们应该从这次汶川强震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以铭记历史,昭示未来,最大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我在科学网上的倡议书发出之后,得到了科学网相关学科的博主们的大力支持,是他们给了我信心和力量,让我深深的感动。 在此,我向参与此书编写的博主们表示最真诚感谢,他们是李小文老师,杨学祥老师,魏东平老师,罗帆老师,陈安老师,刘玉平老师,逄焕东老师。 非科学网博主参与此书编写的有:成都理工大学的黄润秋老师,电子科技大学的何彬彬老师,中科院遥感所的曹春香老师等,我对以上几位老师表示真诚的感谢! 同时,我在此向科学网表示深深的感谢,因为首先有了科学网这个平台,才有了不同领域、过去素不相识的科学工作者齐心合力编写同一本书这样有意义的事情发生。 本书的编写进程,我会及时给大家通报,欢迎关注! 科学网不仅需要争论真理,也需要做点实际的事情,希望科学网这个平台发展的越来越好!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3843 次阅读|11 个评论
关于吵架与争论
SmileyCat 2009-10-12 03:34
各执己见,文雅一点儿,叫争论。红了脸儿,甚至上了粗口,就变成了吵架。 吵架与争论,其实只有一点儿不同:争论时,理智还在,还听得见对方的意见,会认真地想想他有几分道理,自己的思路有几分不周或极端。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各让一步,事情便豁然开朗,争论的双方都觉得有所收获。然而到了吵架,则是由情绪控制,面子比道理重要。争了面子,输了里子,两败俱伤,失了和气和尊重,剩下怨恨,当下次吵架的炸药。 一个能听到吵架的地方,自然比鸦雀无声,只允许一种声音的地方进步且有活力多了。况且,能,并敢,站起来说不同观点的人,往往是思想独立,思维敏锐之人。这对被挑战的人,该是多好的提高自己的机会呀!他说大象是一把蒲扇,可我摸着的感觉怎么就像一堵墙?让咱们一起再多摸摸,最后才会明白大象到底长得什么样。 有感而发,不针对任何人。
个人分类: 杂文随笔|3742 次阅读|4 个评论
一年三季的蚂蚱王和他的“人头贡”
sheep021 2009-10-10 09:38
按: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在百家讲坛讲《易经的奥秘》,在第三讲中穿插了有趣的小故事三季人,下文是本人根据大意从网上搜来的: □王廷彦 中国的庙宇,名目繁多,岳王庙、吴爷庙、城隍庙等遍布各地,庙内供奉的大部是先贤、圣哲。奇怪的是,亳州城南二里许有座蚂蚱庙,庙内供奉的是一个人身蝗面、峨冠博带的泥塑神像,人们都叫它蚂蚱王,或称它蚂蚱爷。有关蚂蚱王或蚂蚱爷的事,这里有个传说。 据传,春秋时代,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有一年来到商汤故城亳地南边,当时由子路在前边开道。正在走着,迎面来了一位老人,口内不住地长吁短叹:一年三季真难熬呀好事的子路一听,心中非常诧异,心想:这春夏秋冬,明明是一年四季,这老头为何一个劲地说三季呢!我要给他纠正一下。于是就向老头招呼说:老人家,这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你为何说三季呀? 只见那老人上下打量了子路一番,把头一晃,很傲慢地说:你这年轻人有多少见识,一年哪有四季之理! 子路一听口气,心中十分恼火,便反驳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妇孺皆知,你老先生大概老糊涂了,哪有三季的道理!接下去俩人就争论起来。老人上前拉着子路要去见孔子。老人说:孔子如果说是四季,我就把我的头输给你。 好啊,如果我老师说一年三季,我就把头上的这顶金冠输给你!说罢用手指了指头上的帽子。 老头说:一言为定! 子路说:绝无戏言! 说罢,二人来到孔子车前,子路向孔子施礼后说明原由,请老师裁判。孔子上下打量了老人一番,眼睛一亮,暗吃一惊,随即向子路说:唔,这何必争论呢,一年就是三季么。子路一听,心中不知所措。只见那老头晃晃肩膀,一伸手把子路的金冠摘了下来,往自己的头上一戴,扬长而去。 老人走远了,子路不解的问:老师,一年到底是几季呀? 孔子说:你知道刚才那老人是谁吗?它是祸害百姓的蚂蚱王,我若说一年四季,那就坏了,它将遇冬不息,与雪同时飞舞,祸满天下,你输了一顶帽子事小,它若横行四季,那事可就大了。子路听了,如梦初醒,连连点头。【 博主注:曾教授讲的是:孔子说,你没看他浑身都是绿的,是个蝗虫啊,春生秋死,没见过冬天,对他来说,一年当然只有三季,我若说一年四季,他肯定跟我争吵,我今天的时间就白费了,跟他说一年四季有什么用?说话要看对象啊。你就吃点亏算了。庄子不也说过,不与夏虫言冰,不对牛弹琴哦。这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你与鬼讲人话,鬼听得懂吗?这绝不是奸狡滑坏,这是审时度势。】 这事过后,人们给蚂蚱王盖了个蚂蚱庙,塑个神像,峨冠博带,蚂蚱王享受着民间供奉,吃着百姓的贡品,坐在神台上,悠然自得。 有一年秋天,百姓收成不好,供奉不及时,蚂蚱王不高兴,下令蝗虫子孙吃百姓的庄稼。眼看庄稼就被吃光,当时有个农民王大发,种了五六亩谷子,他急中生智,跑到蚂蚱庙内跪倒在蚂蚱王面前说:蚂蚱爷,你听着,你别叫蚂蚱吃我的谷子,秋后我给你老上个活人头贡。 蚂蚱王一听觉得稀罕,心想,我什么贡都吃过,我是没吃过活人头贡,随准其所求。果然,王大发种的谷子一点没吃,收成很好。 秋收之后,王大发只顾忙着犁耙秋种之事,他把这人头贡的事忘到了九霄云外。但是那个贪婪成性的蚂蚱王可没忘记王大发许给他的这一愿。他左等右等不见王大发来上人头贡,心里急坏了,便夜间派几个差役去王家催贡。王大发仍是不慌不忙。蚂蚱王等急了就亲自往王家催贡,来到王大发的门前大叫:大发、大发办事不差,许我的人头,为啥不拿,再不送贡吃光你家。 王大发听得真切,待蚂蚱王走后,他漫不经心地把一个多年的破方桌搬到屋外,找来了工具,把方桌中间掏个圆洞,他钻到桌子底下,把头从桌子的圆洞中伸出来,好像带了个有四条腿的大枷。又叫老婆递给他一双筷子,顶着方桌往蚂蚱庙而去。 到了蚂蚱庙,往神台前一跪说:蚂蚱爷我给你上活人头贡来啦,桌子上有筷子,你吃贡吧。 蚂蚱王正坐在神位上闭目养神,听有人说叫吃贡,睁开一看,呀,真的,王大发把活人头贡送来了,心中十分欢喜,嘴里急得直流口水,伸手从桌子上拿起筷子,直向王大发的耳朵上夹来,筷子还没碰到耳朵,大发把头往下猛一缩,蚂蚱王夹了个空,如此数次,都没夹住,可把蚂蚱王气坏了,他把筷子往桌子上一扔说:这算啥活人头贡,上当,上当。你王大发比孔子还高明,我曾拿人头敲诈了孔子,而今你又拿人头敲诈了我,好手段,好手段!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到底谁该打?
zhulin 2009-9-27 17:02
有个秀才在路上听到一个傻子在和别人争论三七二十八 于是他上去告诉那傻子三七应该等于二十一 可是那傻子说什么也不认错 于是他们也争执起来 最后闹到了公堂上 县官听完事情的原委之后 一拍惊堂木:来呀,把这不知好歹的秀才拖下去重打四十 秀才急了,大喊:明明是我对了,为什么打我? 县官说:他都三七二十八了,你还和他争,不打你打谁!
个人分类: 趣谈|9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习使人进步,争论使人落后。
sheep021 2009-9-17 14:37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834 次阅读|1 个评论
宁波弱震或与前期日本地震是否有关的争论
杨学祥 2009-9-16 06:17
【记者即时播报】宁波弱震或与前期日本地震有关2009-09-15 14:56 来源:解放牛网 作者:葛志浩 共 0 条评论 关键字:日本地震,地震设防,地震监测 预报幸运的是,这一波弱地震暂未造成破坏,而专家分析,宁波所遇的这些弱震,也许跟前段时间日本出现的地震之间存在关联。宁波的这些弱地震,很可能与前段时间日本发生地震有关。记者了解到,一般情况下,震级在5级以上的地震具有明显的破坏力,3级以下的地震大都只有轻微的震感。   宁波10日来发生19次弱地震 震感明显但无破坏   宁波弱震或与前期日本地震有关   记者葛志浩报道:4天之内,浙江省宁波境内共发生19次弱地震。日前,宁波市地震监测预报中心确认,当地的确在近日遇到一些浅源性地震,尽管地震级别最高不过2.1级,但由于震源离地表只有6-9公里,人们依然感到了明显的震动。幸运的是,这一波弱地震暂未造成破坏,而专家分析,宁波所遇的这些弱震,也许跟前段时间日本出现的地震之间存在关联。   9月10日晚8点20分左右,宁波鄞州章水、龙观、鄞江等地的居民突然感到脚下变得不稳,随即感觉到的是,悬吊着的灯管开始摇晃,桌子也变得抖动。虽然事件很快平息,但人们与宁波地震部门确认,章水镇一带当时确发生了1.9级地震。也差不多是从当天开始,宁波境内先后出现类似状况:9月11日,当地又发生了几次弱震,最大震级为1.1级;9月12日,鄞州、余姚交界地带又发生了5次弱震,最大的为2.1级。   截至昨天,短短4日宁波弱震19次,令人不由得变得谨慎而敏感。与此同时,与宁波相距不远的上海是否会受影响,也倍受关注。对此地震专家分析,此轮弱地震原因在于地应力,即地下岩石受到的压力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向外释放引起。浙江省市两级地震部门专家会商后认为,当地发生较强地震的可能性不大。而对于本市来说,目前也无迹象表明会受这一波弱地震的直接影响。   不过,宁波的这些弱地震,很可能与前段时间日本发生地震有关。上海市地震局专家表示,在此之前,预报人员也已注意到日本的频繁地震可能与我国华东一带的地壳活动有关,但因果关系如何还需做进一步监测。   记者了解到,一般情况下,震级在5级以上的地震具有明显的破坏力,3级以下的地震大都只有轻微的震感。此外,为了预防地震灾害,我国对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设防标准也不同,最低级别为1级,最高级别为12度,而宁波与上海两地,虽然都不属于地震发生的高危地带,但考虑到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地震设防等级同属7度,为较高的设防标准。 (新民网编辑:) http://sh.xinmin.cn/minsheng/2009/09/15/2568052.html 宁波弱震与之前日本地震无关 不排除再次出现弱震 2009-09-16 04:33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王益敏 共 0 条评论 关键字:日本地震,地震监测预报,宁波地区 浙江在线09月16日讯网络近日传言:宁波近段时期的地震与前段时期日本地震有关。据宁波市地震监测预报中心地震工程师林守领介绍,一般情况下,震级在5级以上的地震才会具有明显的破坏力,3级以下的地震大都只有轻微震感。   浙江在线09月16日讯网络近日传言:宁波近段时期的地震与前段时期日本地震有关。   从8月以来,日本仅6级以上的地震就发生了4次,有人猜测,宁波地区近段时间弱震频发,是前段时期日本地震引起的。宁波市科技局地震处处长王里说,近期的地震与前期的日本地震有关的说法没有科学根据。   王里说,近日发生的一些地震均为构造式地震,最高地震级不超过2.1级,但是由于震源离地表只有6-9公里,所以震感明显。   这些弱震是自然现象,属于地质岩层在正常范围内的能量释放。此外,据宁波市地震监测预报中心报告,近段时间当地发生弱震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是,出现4.5级以上的较强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据宁波市地震监测预报中心地震工程师林守领介绍,一般情况下,震级在5级以上的地震才会具有明显的破坏力,3级以下的地震大都只有轻微震感。   林守领说,前天和昨天,宁波地区都没有再次监测有弱震。预计未来日子里,虽然不排除再次发生多震的可能,但是破坏性不大,不会对正常生活造成过多的影响。 (新民网编辑:)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09/16/2570763.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868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与伪科学,定义与争论
chrujun 2009-9-4 21:19
对于中医是不是伪科学,近年来引起了很大争论。本人也无意中卷入。科学和伪科学这两个词都是来自西方。由于很多人对科学和伪科学有不同理解,导致各执一词。最近特意看了一下维基百科英文版,将有关科学和伪科学的定义和相关的一些争议摘译了一部分。其中有部分内容涉及到中医。 维基百科认为中医是原始科学,不是伪科学 。 摘译内容如下: 科学的定义 广义上的科学指任何系统的知识体系或者指能够预测结果的规定性实践。 狭义上的科学指基于科学方法获取知识的系统,以及通过科学方法获取的有组织的知识体系。 伪科学的定义 伪科学指声称符合科学、看来像科学,但实际上与科学方法不符合、缺乏证据或合法性、或缺乏科学特征的方法、信仰与实践。 科学与伪科学的争议 尽管科学哲学家和各领域的科学家一直争论了一个多世纪,并且在科学方法的基本原理上取得了某些一致,但科学与伪科学的边界一直存在争议,并且难于通过分析确定。 在历史上, 大陆漂移说、宇宙哲学和球型闪电等等观点长期被认为是伪科学 。 原始科学,如针灸、中医等文化的、传统的和古老的实践,它们与现代科学原理不符合,但不是伪科学,因为它们的提出者没有要求这些实践与今天的科学方法的标准相符合 。 参考链接: http://en.wikipedia.org/wiki/Science http://en.wikipedia.org/wiki/Pseudoscience 如翻译有错误,敬请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哲学与科学|6995 次阅读|1 个评论
毛泽东与林彪的九次分歧和争论
lih65 2009-8-26 19:09
彭红英余世诚 2009年08月25日10:48 九大时,林彪和毛主席在一起  毛泽东与林彪,自1928年在井冈山相识之后,在民主革命时期由师生到战友,密切合作是主流。但是,他们之间也有过许多这样那样的意见,择其要者就有这九次---    第一次:毛泽东在开辟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林彪曾疑星火燎原。毛泽东对之进行教育再教育,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8年,井冈山根据地遭八月失败后,时为二十八团团长的林彪常发牢骚说:天天吃南瓜,能打得天下吗?一个井冈山,十个井冈山也是空的。进而,他提出了井冈山红旗到底打得多久?当时,毛泽东没过多理会林彪的这些表现,曾对何长工说过:林彪的说法是小孩之见。但过了两个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系统地回答了包括林彪在内的一些人提出的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   1929年初,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下山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年5月18日,红四军前委在瑞金召开扩大会议,讨论时局和红军行动方针。毛泽东提出在游击区建立巩固根据地的主张,遭到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等人的反对。林彪对时局和革命前途发表悲观言论,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在行动上只赞成在粤赣边区域的流动游击,不赞成毛泽东关于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的主张。   在1930年元旦到来之际,林彪又给毛泽东写信,以贺年的形式坦叙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心中的困惑,希望能得到毛泽东的帮助。毛泽东于1月5日给林彪写了一封语调温和、观点鲜明、文字精妙的回信,这就是收在毛泽东选集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毛泽东温和地批评林彪缺乏建立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观念。毛泽东以严谨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阐述了他的农村中心理论,大大地发展他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第二次:在反围剿战争的后期,毛泽东愈来愈受到王明路线的排挤。林彪曾多次批评左倾路线的瞎指挥,但后来却与毛泽东的一贯主张相左,表态支持短促突击。   1932年10月,在宁都会议上,毛泽东被解除军权。1933年1月,王明路线统治的临时中央由上海迁来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越来越被排挤和孤立。在反罗明路线和邓毛谢古的斗争中,一批追随毛泽东正确路线的干部受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也跟着毛泽东倒霉。毛泽东回忆当时的处境时说:他们把我这个木菩萨扔到粪坑里,再拿出来,搞得臭得很。作为一直追随毛泽东的红一军团司令员林彪,没有受到多大的冲击,没有卷入这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心。他几乎以全部的精力,埋头钻研战术,指挥战斗。   林彪作为毛泽东培养起来的军事干部,在实战中一直坚持毛泽东的战法,同左倾路线的瞎指挥进行斗争。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从1934年2月5日初,林彪连续6次上书中央军委,明确反对博古、李德的教条主义,瞎指挥以及阵地战、堡垒战和短促出击战术原则,力主从实际出发,用机动灵活的诱敌深入、运动战的战法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以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这是难能可贵的。   不久,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到红一军团作报告,讲了一天阵地战和短促出击,林彪的态度和观点从此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6月17日,他在战争与革命第4期上发表论短促出击的文章,一改往态,大赞短促出击战法,说它不仅能取得战术上的胜利,而且能取得战役上的胜利。林彪对短促突击作了26条洋洋五千言的发挥,俨然成了这一战术的专家。   林彪的这些言论明显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相左,也与他自己的实际经验和一贯主张相背。当时,许多红军将领表示不解。伍修权称林文是对左倾教条主义的作战方针表示拥护。聂荣臻认为,这是一个政治上的表态,即向左倾路线代表人物的屈从。毛泽东当时并没有对林彪进行批评和教育,但在40年代延安整风时,把林彪的论短促出击一文收编进六大以来文件汇编,显然是作为非正面教材以警示后人的。    第三次:长征途中,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而林彪竟要求撤换毛泽东。在会理会议上,毛泽东批评林彪是不懂事的娃娃。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成为中央领导的核心。为粉碎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河,进逼贵阳、昆明城,然后北袭金沙江。1935年5月上旬,红军抵达会理城区,终于把敌人远远甩到了后面,取得了战略转移中的决定性胜利。毛泽东曾对陈毅说过,四渡赤水是他一生戎马生涯、身经百战中的得意之笔。   但是,身为红一军团长的林彪对此另有评价。他认为尽走弓背路,这样下去会把部队拖垮。所以,在会理地区休整时,他给彭德怀打电话说:现在领导不成了,你出来指挥吧。再这样下去,就要失败了。我们服从你的领导,你下命令,我们跟你走!彭德怀在电话里拒绝了林彪的要求。林彪随后又向中央写信,再次提出他的主张。信的大意是:毛、朱、周随军主持大计,请彭德怀任前敌指挥,迅速北进与四方面军汇合。   与此同时,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刘少奇和政治委员杨尚昆也向军委发了电报,反映了基层指战员的一些消极情绪。毛泽东看到刘、杨的电报和林彪的信后,引起很大警觉。他认为这不是个别人的一般看法和意见,而是对遵义会议的反思和认识,必须认真解决,以巩固和发展遵义会议的成果。   5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会理城郊铁厂召开扩大会议,以统一认识并确定今后的行动方针。毛泽东在会上详尽阐述了四渡赤水的必要性及其战略意义;并严厉批评了林彪要求撤换前敌指挥的错误意见。他指出:党内因失去中央苏区而缺乏胜利信心和存在怀疑不满情绪,是右倾思想的反映;改变中央军事领导的意见,是违背遵义会议精神的。但是,毛泽东错误地认为林彪写信是彭德怀鼓动起来的。彭德怀没有作正面解释。当林彪出来说我给中央写信,没有其他想法,主要是心里烦躁时,毛泽东打断林彪的发言说:你是个娃娃,你懂什么?   毛泽东在这里确实冤枉了彭德怀。24年后,林彪在庐山会议上终于说出了他的信与彭德怀无关。    第四次:毛泽东领导红军奠基西北,而林彪却闹着要到陕南打游击;在随后进行的东征中,毛泽东与林彪之间又发生争论。   中央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毛泽东和党中央决定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大西北。由林彪统率的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为主力取得了直罗镇战役胜利以后,毛泽东兴奋地说,这一胜利为中央的这一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可是林彪却另有想法,他三番五次地闹着去陕南打游击。   瓦窑堡会议之前,中央在向各军团首长征求对战略问题的意见时,林彪正式向中央提出了到陕南打游击的意见。12月9日,林彪给毛泽东写信说:我对脱离现任职务改作游击战争已具有不移之心,一周来虽然数次向军委请求,而卒未获准,致我非常不安。目前实为脱离部队之惟一良机,故决不因任何故障而改变决心。且准备于不得已时,宁可忍受处分。我很盼望你最后仍赞助我的建议,则不胜欣慰。随后又于12月12日、15日、18日连电中央,坚持己见。   12月19日,毛泽东与张闻天联名发电给彭德怀,请彭德怀给林彪做思想工作,打消他陕南打游击的想法。此电称:中央各同志均认为林彪同志是我们党内最好的、最优秀的高级干部之一。在过去以及最近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对中国革命,对于党内是有很大的功绩的,是有着中国及国际的荣誉的。近日接他许多关于调动工作的信及电报,我们认为拿出他这样的干部离开主力军去做游击战争是不能同意的。但他心中存在着问题,他来中央一个时期,使他的意见能够同中央各同志交换,对他的不安心的问题,并且使他对于政治问题能够更好研究一番。他的职务以左权同志暂时代理。   过了两天,毛泽东不放心,于12月21日再电彭德怀并转林彪,指示:在日本占领华北地区的形势下,陕南游击战争不能把它提到比陕北等处的游击战争还更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后者是更重要的。尤其不能把游击战争提到似乎比主力红军还更重要的地位(如提出红军主要干部去做游击战争),这样的提法是不妥的。林在某些问题上的观点是同我们有些分歧的,中央认为有当面说明之必要的。现在前方军事不紧张,因此仍望林来中央一行,并在此一个时期,这于林是有好处的。   林彪接电后,于12月21日、23日两次复电中央和毛泽东,仍坚持己见说:中央现尚未批准我改变工作的建议,则目前我无来中央之必要。并辩解说:我从没有说陕南比陕北的工作还更重要,游击战争比主力红军还更重要的话,我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错误见解。   此时,中央已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决定并部署东征。12月24日,毛泽东和周恩来联名致电林彪等人,下达关于准备东征的行动计划。电报还关切问及林彪同志动身来中央否?可是,林彪于12月26日回电中央说:我还在期望中央批准我打游击战争。   鉴于林彪这种软磨硬施的态度,中央于12月29日23时电令他:接电立即来中央讨论你的工作问题,职交左权暂代。林彪这才于1936年1月1日回电中央:决明日动身去中央。   林彪到中央住了半个月,在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的说服教育下,不再闹着到陕南打游击了。2月下旬,他率红一军团东渡黄河。参加了毛泽东亲自指挥的东征。   在东征过程中,毛、林之间又发生了关于红一军团作战方向问题的分歧和争论。毛泽东指示林彪率领红一军团(右路军)的作战方向是晋西南地区,以确保黄河渡口,依托陕北,伺机向南向东发展。而林彪则于3月27日、30日、31日连发数电,坚持其主力应向晋东南挺进。林彪甚至提出让毛泽东回到陕北,说:彭、毛两同志及方面军机关移至陕北苏区,与中共中央诸同志在一起工作为好,以便集中人力、精力、时间,充分冷静考虑指导全部政治、军事、外交大计。彭、毛随部作游击战争,今日至此,明日至彼,必有碍指挥。   4月2日,毛泽东与彭德怀联名向林彪、聂荣臻发了一封近两千言的长电,指出林彪存在着对于革命形势估计不足的观点。电报详尽阐明,中央与军委的极重大任务是扩大红军,在陕西与华北地区取得重大胜利,首先在陕西创造更大根据地。没有这些,就没有什么外交、政治大计。毛泽东断然否定了林彪让他回陕北的建议,说:中央不能同意如此重大任务,可以不要一个中央委员直接参加而能顺利完成的。毛泽东含蓄地批评了林彪瞧不起晋西南(因为那里经济条件差)。指出,要把山西和陕北联系起来考虑,不能因晋东南经济条件好而要晋东南,其他地区经济条件差,就看轻其重要性。    第五次:在洛川会议后,毛泽东力主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而林彪却热衷于大兵团的运动战。林彪指挥平型关战役获得大胜,毛泽东完备地提出了八路军的作战原则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成为中央领导的核心。为粉碎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河,进逼贵阳、昆明城,然后北袭金沙江。1935年5月上旬,红军抵达会理城区,终于把敌人远远甩到了后面,取得了战略转移中的决定性胜利。毛泽东曾对陈毅说过,四渡赤水是他一生戎马生涯、身经百战中的得意之笔。   但是,身为红一军团长的林彪对此另有评价。他认为尽走弓背路,这样下去会把部队拖垮。所以,在会理地区休整时,他给彭德怀打电话说:现在领导不成了,你出来指挥吧。再这样下去,就要失败了。我们服从你的领导,你下命令,我们跟你走!彭德怀在电话里拒绝了林彪的要求。林彪随后又向中央写信,再次提出他的主张。信的大意是:毛、朱、周随军主持大计,请彭德怀任前敌指挥,迅速北进与四方面军汇合。   与此同时,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刘少奇和政治委员杨尚昆也向军委发了电报,反映了基层指战员的一些消极情绪。毛泽东看到刘、杨的电报和林彪的信后,引起很大警觉。他认为这不是个别人的一般看法和意见,而是对遵义会议的反思和认识,必须认真解决,以巩固和发展遵义会议的成果。   5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会理城郊铁厂召开扩大会议,以统一认识并确定今后的行动方针。毛泽东在会上详尽阐述了四渡赤水的必要性及其战略意义;并严厉批评了林彪要求撤换前敌指挥的错误意见。他指出:党内因失去中央苏区而缺乏胜利信心和存在怀疑不满情绪,是右倾思想的反映;改变中央军事领导的意见,是违背遵义会议精神的。但是,毛泽东错误地认为林彪写信是彭德怀鼓动起来的。彭德怀没有作正面解释。当林彪出来说我给中央写信,没有其他想法,主要是心里烦躁时,毛泽东打断林彪的发言说:你是个娃娃,你懂什么?   毛泽东在这里确实冤枉了彭德怀。24年后,林彪在庐山会议上终于说出了他的信与彭德怀无关。    第四次:毛泽东领导红军奠基西北,而林彪却闹着要到陕南打游击;在随后进行的东征中,毛泽东与林彪之间又发生争论。   中央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毛泽东和党中央决定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大西北。由林彪统率的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为主力取得了直罗镇战役胜利以后,毛泽东兴奋地说,这一胜利为中央的这一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可是林彪却另有想法,他三番五次地闹着去陕南打游击。   瓦窑堡会议之前,中央在向各军团首长征求对战略问题的意见时,林彪正式向中央提出了到陕南打游击的意见。12月9日,林彪给毛泽东写信说:我对脱离现任职务改作游击战争已具有不移之心,一周来虽然数次向军委请求,而卒未获准,致我非常不安。目前实为脱离部队之惟一良机,故决不因任何故障而改变决心。且准备于不得已时,宁可忍受处分。我很盼望你最后仍赞助我的建议,则不胜欣慰。随后又于12月12日、15日、18日连电中央,坚持己见。   12月19日,毛泽东与张闻天联名发电给彭德怀,请彭德怀给林彪做思想工作,打消他陕南打游击的想法。此电称:中央各同志均认为林彪同志是我们党内最好的、最优秀的高级干部之一。在过去以及最近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对中国革命,对于党内是有很大的功绩的,是有着中国及国际的荣誉的。近日接他许多关于调动工作的信及电报,我们认为拿出他这样的干部离开主力军去做游击战争是不能同意的。但他心中存在着问题,他来中央一个时期,使他的意见能够同中央各同志交换,对他的不安心的问题,并且使他对于政治问题能够更好研究一番。他的职务以左权同志暂时代理。   过了两天,毛泽东不放心,于12月21日再电彭德怀并转林彪,指示:在日本占领华北地区的形势下,陕南游击战争不能把它提到比陕北等处的游击战争还更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后者是更重要的。尤其不能把游击战争提到似乎比主力红军还更重要的地位(如提出红军主要干部去做游击战争),这样的提法是不妥的。林在某些问题上的观点是同我们有些分歧的,中央认为有当面说明之必要的。现在前方军事不紧张,因此仍望林来中央一行,并在此一个时期,这于林是有好处的。   林彪接电后,于12月21日、23日两次复电中央和毛泽东,仍坚持己见说:中央现尚未批准我改变工作的建议,则目前我无来中央之必要。并辩解说:我从没有说陕南比陕北的工作还更重要,游击战争比主力红军还更重要的话,我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错误见解。   此时,中央已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决定并部署东征。12月24日,毛泽东和周恩来联名致电林彪等人,下达关于准备东征的行动计划。电报还关切问及林彪同志动身来中央否?可是,林彪于12月26日回电中央说:我还在期望中央批准我打游击战争。   鉴于林彪这种软磨硬施的态度,中央于12月29日23时电令他:接电立即来中央讨论你的工作问题,职交左权暂代。林彪这才于1936年1月1日回电中央:决明日动身去中央。   林彪到中央住了半个月,在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的说服教育下,不再闹着到陕南打游击了。2月下旬,他率红一军团东渡黄河。参加了毛泽东亲自指挥的东征。   在东征过程中,毛、林之间又发生了关于红一军团作战方向问题的分歧和争论。毛泽东指示林彪率领红一军团(右路军)的作战方向是晋西南地区,以确保黄河渡口,依托陕北,伺机向南向东发展。而林彪则于3月27日、30日、31日连发数电,坚持其主力应向晋东南挺进。林彪甚至提出让毛泽东回到陕北,说:彭、毛两同志及方面军机关移至陕北苏区,与中共中央诸同志在一起工作为好,以便集中人力、精力、时间,充分冷静考虑指导全部政治、军事、外交大计。彭、毛随部作游击战争,今日至此,明日至彼,必有碍指挥。   4月2日,毛泽东与彭德怀联名向林彪、聂荣臻发了一封近两千言的长电,指出林彪存在着对于革命形势估计不足的观点。电报详尽阐明,中央与军委的极重大任务是扩大红军,在陕西与华北地区取得重大胜利,首先在陕西创造更大根据地。没有这些,就没有什么外交、政治大计。毛泽东断然否定了林彪让他回陕北的建议,说:中央不能同意如此重大任务,可以不要一个中央委员直接参加而能顺利完成的。毛泽东含蓄地批评了林彪瞧不起晋西南(因为那里经济条件差)。指出,要把山西和陕北联系起来考虑,不能因晋东南经济条件好而要晋东南,其他地区经济条件差,就看轻其重要性。    第五次:在洛川会议后,毛泽东力主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而林彪却热衷于大兵团的运动战。林彪指挥平型关战役获得大胜,毛泽东完备地提出了八路军的作战原则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后,为研究党和军队参加抗战的问题,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提出,八路军的作战方针应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毛泽东的这一方针是从八路军的实际出发,并且考虑了打败日本之后建立新中国的任务。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能突出运动战和阵地战,不能与敌人拼消耗,只能发展游击战争,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进行持久战。   会议在讨论毛泽东的意见以及游击战和运动战的问题时,出现了各种见解和争论。   据聂荣臻的回忆,林彪的意见与毛泽东是不同的:林彪不同意打游击战。他在会上说,要以打运动战为主,搞大兵团作战。他的思想还停留在同国民党军队作战的那套经验上,觉得内战时我们已经可以整师整团地消灭国民党军队了,日本侵略军有什么了不起!他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估计太低。   9月14日,已率部到达山西平型关前线的林彪,电告八路军总部朱德、彭德怀、任弼时,提出以一个多旅之兵力在平型关袭击日军,以配合阎锡山的正面作战。此电当即转报了毛泽东。毛泽东于16日致电林彪,指出:我军应坚持既定方针,用游击战斗配合友军作战,此方针在京与蒋、何决定,基本不应动此方针。17日,毛泽东再电嘱彭、任、林、聂等人,指示:八路军此时是支队性质,不起决战的决定作用,但如果部署得当,能在华北地区,主要是在陕西,起支持游击战争的决定作用。   18日,林彪依据前方战局向毛泽东回电,提出:在敌目前进攻的情况下,我先头旅应以作战灭敌为主要任务。随后又致电毛泽东,主张以一一五师两个多旅的兵力在现地协同友军作战,暂不应以做群众工作为中心。他强调:目前军民正在看我军直接参战,如我参战兵力太少,则有失众望。目前须以打仗、捉俘虏,来提高军民抗战信心,提高党与红军威信。   显然,毛泽东与林彪之间有分歧:林彪是从一一五师所处的前方实际出发,时间、地点均对我有利,且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力主在平型关打一仗;毛泽东则是从八路军本身实际情况和战略全局出发,主张把主要精力放在创建敌后根据地上,尽量避免以主力和日军正面作战,因为那样既不能从根本上阻止日军进攻,也不利八路军的发展和壮大。   9月21日,作为主帅的毛泽东充分考虑了前线将领林彪等人一再坚持的意见,发电给彭德怀,表示可同意林彪将一个旅(不是整个一一五师)暂时集中打仗,但同时指出:如许久还无机可寻时,仍以适时把中心转向群众工作为宜。   毛泽东虽然有条件地接受了林彪的意见,但他还是担心林彪没有放弃坚持运动战的观点,他嘱咐彭德怀要做好林彪等人的工作。在上述给彭德怀的电报中,毛泽东以很大篇幅再次分析了敌、友、我三方的形势,指出: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好戏中一定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毛泽东对彭德怀说:我完全同意你18日电中使敌深入山西,还处在我们游击战争的四面包围中这个观点,请你坚持这个观点,从远处大处着想,对于个别同志不妥当的观点给予深刻的解释,使战略方针归于一致。   在得到毛泽东的批准之后,八路军总部于9月23日向林彪下达了侧击平型关之敌的作战命令。24日,林彪、聂荣臻调兵遣将,做好了战斗部署。25日上午,平型关战斗打响,一举歼敌1000余人,毁敌汽车百余辆、大车200余辆。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地区前线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中国抗战开始以来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它用事实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政治意义巨大。林彪一夜之间成为抗日英豪,民族英雄,他的名字家喻户晓。   在延安的毛泽东也十分高兴,立即致电前方庆贺这一胜利。平型关大捷促使毛泽东思考,以新的经验完善和补充了他关于八路军作战方针的思想。9月29日,即平型关大捷的第二天,毛泽东在致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的电报中,对八路军作战方针作了新的表述:根本方针是争取群众,组织群众的游击战。在这个总方针下,实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   10月25日,毛泽东同英国记者贝特兰谈话时,又说:现在八路军采用的战法,我们名之为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后来在论持久战中,他把八路军作战原则定为: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显然吸取了林彪指挥平型关战役的新经验。这说明,毛泽东对事态的发展既比别人先见一着,谋高一筹,同时又善于吸收别人的新经验,提出更加切合实际的对策。    第六次:在占领和争夺东北的斗争中,身在前线指挥的林彪屡次向毛泽东、中央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促使毛泽东和中央的战略方针由独占东北到让开大路的转变。   抗战胜利以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派出十万大军、两万名干部,包括二十多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火速奔赴这块具有重大意义的黑土地。在如此强大的阵营中,林彪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这一最显赫的职务。   中央和毛泽东对东北的战略方针是御敌于关门之内,抢先独占东北。1945年10月19日,毛泽东和中央致东北局的电报指出:我党方针是集中主力于锦州、营口、沈阳之线,次要力量于庄河、安东之线,坚决阻止蒋军登陆及歼灭其一切可能的进攻,首先保卫辽宁、安东,然后掌握全东北,改变过去分散的方针。   但是,实现这一方针是非常困难的。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官杜聿明亲率两个美械军抵达山海关,于10月25日发起攻占山海关的战役。是役一直进行到11月15日,守关的东北人民自卫军终因力量对比悬殊,不得不退向关东。御敌于关之内的计划宣告失败。   11月15日,中央军委又电命彭真、林彪集中7万兵力,由林彪或罗荣桓亲自去指挥,举行反攻,最后歼灭已出关的国民党3个军。林彪于11月19日从沈阳赶到锦州,准备在辽西三角地带与杜聿明决战。但是,参战的主力迟迟未能到位,敌军长驱直入,直达锦州城下,决战成为空话。   林彪经过缜密的思考,向中央军委发电,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他在11月22日致中央军委及东北局的电报中,列举了我军的种种劣势和面临的困难之后,提出:我有一个根本性意见,即:目前我军应避免对敌各个击破,避免仓促应战,应准备放弃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让敌人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   林彪的这封避免锦州决战的电报,得到中央军委的理解和同意。但又令他调动兵力,在敌侧后消灭敌之一两个师,迟滞敌之前进。林彪作了部署,然又因主力部队尚未到达,这场预计的歼灭战不战而罢。   11月26日,锦州失守,辽西走廊东门洞开,毛泽东和中央所定的独占东北计划落空了。   下步怎么办?在11月22日林彪的根本意见电报中,实际上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放弃在辽西决战的企图,我军撤往辽宁腹地,把铁路沿线让开;二是整训部队,待机再战。   几天之后,即11月25日,东北局重要成员陈云、高岗、张闻天经过认真研究,也向中央提出了对满洲工作的几点意见。陈云等人的意见与林彪的意见基本相同,只是更系统了。与此同时,黄克诚、李富春、罗荣桓等人也向中央发出过类似的电报。   正在延安养病的毛泽东,认真阅读了林彪等人的建议。经过深思熟虑,他于12月28日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提出: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是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在国民党已占或将占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的情况下,这种根据地应建立在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   在林彪、陈云等人的积极建议下,毛泽东和中央终于把党在东北的战略方针由独占东北改成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这一方针,为东北工作指明了方向,对日后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七次:在争夺四平的战役中,毛泽东提出:化四平为马德里,不惜重大伤亡,死守四平。在前线指挥的林彪虽有不同意见,仍听从了毛泽东的决定。实践证明,四平战役得不偿失。   1946年1月13日,国共在关内实现停战以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估计,东北地区经过谈判也有实现停战的可能。为了争取在谈判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毛泽东要求东北民主联军(原称东北人民自治军)集中兵力在我完全防御有利条件下(退避三舍后)给进攻之顽军坚决彻底歼灭之打击,并指出这是历史新阶段中的最后一战,将会决定东北今后大局,要不怕最大牺牲求得这一作战胜利。   林彪对东北实现和平的前景以及最后一战的提法,是有不同看法的。1月5日,他曾致电中央并东北局,提出国内和平是否完全可靠,如完全可靠,则我东北部队目前集中力量作最后一战;如不可靠则分散建立根据地,准备应付敌人之明攻。1月15日,林彪再次致电中央并东北局,指出此次和平协定的实质,实为蒋之一大阴谋。林彪的基本思路仍然是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但是,林彪还是服从了毛泽东、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和部署。林彪统率东北民主联军,依据中央决定,乘苏军已从中长铁路撤军,而国民党还滞留于西满的有利时机,在3月中旬攻占四平,4月中下旬先后攻占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重要城市。至此,中长铁路的开原以北段全部处于我军控制之下,形成了背靠北满,依据内线迎击大举北进的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态势。   中共拿下四平、长春、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等城市,是为了在东北实现停战的谈判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但是,在实际上却激起了蒋介石更大的贪欲和报复之心。蒋介石到处鼓动说,四平乃是党国命运所系,没有四平就没有东北。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是从政治需要出发,在四平的决战难以避免。   4月18日,蒋军发起对四平的猛烈进攻,四平保卫战开始。在此前后,毛泽东连连电命林彪,要不惜重大伤亡(例如一万至两万人)阻滞敌人北进,要死守四平,寸土必争,甚至提出把长春变成马德里,化四平街为马德里。马德里是西班牙首都,该城军民在1936年至1939年浴血奋战,顽强抗击德、意入侵,因此闻名世界。   毛泽东的这些决策,实际上暂时改变了他原来制定的: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方针,从两厢又回到了大路,在大路上与蒋军殊死争夺。   开始,林彪并不认为毛泽东在四平、长春一线同蒋军死打硬拼是明智的。在四平保卫战前夕,即4月11日,他曾致电中央并东北局,就防守四平问题谈了自己的意见:在蒋介石继续增兵东北的情况下,我固守四平和夺取长春的可能性和东北和平迅速实现的可能性均不大,因此我军方针似应以消灭敌人为主,而不以保卫城市为主,以免既不能保卫城市又损失了力量,造成以后虽遇有利条件并不能消灭敌人。   同一时期,黄克诚也致电中央,认为在敌我力量悬殊太大的情况下,坚守四平有极大困难。   然而在战斗打响以后,林彪于4月18日向中央致电:敌已开始直接进攻四平,我守军决战至最后一人!   四平之役血战1个月,打得十分残酷。蒋军伤亡万余人,民主联军也伤亡8000多人。5月18日,林彪急电中共中央和东北局,如实报告说:四平以东阵地失守数处,此刻敌正猛攻,情况危急。他陈述了理由,并于当日下午组织部队撤出四平。   毛泽东没有因林彪没有死守住四平而责怪他。相反,复电林彪称:四平我军坚守一月,抗击敌军十个师,表现了人民军队高度英勇顽强精神,这一斗争是有历史意义的。   什么历史意义呢?实践作出了回答: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我军如果不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而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其结果必然是人地两失。   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毛泽东与黄克诚就四平之役责任问题曾发生过争论。毛泽东说:固守四平,当时是我决定的。黄克诚则说:是你决定的也是不对的。    第八次:毛泽东决策发动了辽沈战役,但先从那里打起?毛泽东与林彪之间出现分歧和争论。毛泽东后来曾感叹:战锦方为大问题。   东北战场的决战,主要是消灭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3个孤立据点中的蒋军力量。但是,仗先从哪里打起呢?   早在1948年2月7日,毛泽东曾电问林彪:你们上次电报曾说锦州方向无仗可打,该方向情况究竟如何?并以商量口吻说:如果我军能完全控制阜、义、兴、绥、榆、昌、涞地带(即锦州地带),对于应付蒋军撤退(关内)是否更有利?   林彪则担心主力从北满南下,远道攻打锦州,如攻不下,敌援军一到,将陷我军于被动地位。所以,他再三提议先打长春。毛泽东复电表示同意。但是,5月下旬,东北野战军以两个纵队试攻长春,发现长春并不像预期那样容易攻下,遂改用围困之策。7月20日,林彪、罗荣桓报告军委说:我军仍以南下作战为好,不宜勉强和被动地攻长春。毛泽东当即回电表示同意,并指示他们加紧政治动员和准备军粮,以使战役在8月打响。为配合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作战,毛泽东于8月3日在西柏坡召见聂荣臻和杨成武,组建华北第三兵团,命其完成东北打,华北牵的任务。   可是,8月8日和11日,林彪、罗荣桓和参谋长刘亚楼联名致电中央军委,先是提出东北主力行动时间须视杨成武部行动迟早才能确定,后又提出南进所需粮食无法解决,难定出动时间。毛泽东接电后,颇为不满,8月9日和12日回电说:杨部已确定21日出动,你们应迅速决定并开始行动,目前北宁线正好打仗,你们所谓你们的行动取决于杨成武的行动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关于粮食问题,两个月前已指示你们努力准备。两个月以来,你们是否执行了我们这一指示只字不提。现据来电,则似乎此项准备工作过去两个月全未进行,以至现在部队无粮不能前进。对于杨成武部似乎一切皆不成问题。毛泽东质问道:你们这样对于战局有何利益?   在毛泽东的严厉批评下,林彪终于作出决定:尽力争取早日出动,南下攻打锦州北宁线。   9月7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命令发电给林、罗,明确指示: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锦州、山海关、唐山一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毛泽东指示的关键和要害是:拿下锦州,关死东北向关内的大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9月10日,林、罗态度明确地电告了具体部署和战役发展的前景,说:锦州是敌薄弱而又要害之处,故沈敌必大举增援,长春敌亦必乘机撤退。故此次锦州战役,可能演成全东北之大决战,可能造成收复锦州、长春和大量歼灭沈阳出援之敌的结果。我们将极力争取这一胜利。林彪的这一部署和分析,与毛泽东的意图相吻合,使毛泽东十分高兴。毛泽东于9月30日复电说:决心与部署均好,即照此贯彻实施,争取大胜。   按照这一部署,林彪亲率东北野战军主力,迅速在北宁线发起攻击,切断锦州与关内和沈阳之间的联系,形成对锦州的包围态势。蒋军没有想到林彪有此行动,眼看切断其通往关内的大门,立时慌了手脚,内部争吵不休。蒋介石亲飞北平,调集5个师,并决定放弃烟台,抽出第三十九军,经海运到葫芦岛登陆,组成援锦东进兵团。10月2日,蒋又飞沈阳,命廖耀湘兵团西进援锦。   林彪得知这一情况后,心想预备了一桌菜,来了两桌客人,深恐打锦州时陷入沈阳,葫芦岛两大援敌的夹击中,因此,攻锦决心再次动摇。   10月2日深夜,林口授一封向军委的电报,经罗、刘阅读后发出。该电提出,由于援敌新情况的出现,下步行动有两个方案:一是锦州如能迅速攻下,则仍以攻锦州为好,省得部队往返拖延时间。但实现这一方案有许多困难,没有把握。二是回师打长春,打长春获胜把握大为增加,但须多迟延到半月到二十多天时间。最后说:以上两个方案,我们正在考虑中,并请军委同时考虑与指示。   电报虽然提出了两个方案,但其基本倾向十分清楚,即:放弃战锦,仍回师打长春。罗荣恒再三考虑,认为不妥,于是说服林彪撤回了这个电报。因电报已经发出,罗荣恒便亲拟撤销这个电报和再增加北宁线作战兵力的电报报军委。   毛泽东10月3日清晨4时先收到林、罗、刘前一封电报,十分不安。他当即复电,斩钉截铁地指出:集中兵力,迅速打下锦州,对此计划不应再改。又说:5月和7月间长春之敌本来好打,你们又不敢打;现在锦州部署业已完毕,你们又因一项并不很大的敌情变化,又不敢条锦州,又想回去打长春,这是很不妥当的。   意犹未尽,过了两个小时,毛泽东又发一电,反复讲明现在战锦比发后战锦的种种有利条件,指示:只要打下锦州,你们就有了战役上的主动权,而打下长春,并不能帮助你们取得主动,反而将增加你们下一步的困难。   10月4日凌晨,毛泽东收到罗荣桓拟稿的后一封电报后,才松了一口气,于晨6时复电表示:你们决心攻锦州,甚好甚慰在此以前我们和你们之间的一切不同意见,现在都没有了。   其后的情况就是众所周知的。在林彪的指挥下,东北野战军10月14日只用了31个小时就打下了锦州。10月21日长春和平解放。11月2日解放沈阳。11月9日收复锦西、葫芦岛,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1963年罗荣桓逝世时,毛泽东在悼念罗帅时还想起了当年决策战锦的事。他感慨地说:长征不是艰难日,战锦方为大问题。70年代,他又讲过:当时这个仗真是难打!发了这么多电报,他(林彪)就是不敢打。   第九次:党中央决策抗美援朝时,林彪反对出兵参战,免得引火烧身。毛泽东则力主出兵援朝,指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1950年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在朝鲜中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主力被切断在南朝鲜。10月1日,南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美军也随之悍然北进,向空虚的北朝鲜大举进攻,朝鲜战争形势急转直下。   在危急关头,朝鲜政府首相、人民军最高司令长官金日成向苏联和中国请求援助。10月1日,毛泽东收到了金日成派特使送来的求援信: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们作战。   毛泽东当即召开书记处紧急会议,讨论对策。毛泽东明确表态:这件事要管,不管,美国侵略者更猖狂,无论对朝鲜、对中国、对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但是,与会者的意见不尽一致。大家主要是担心在装备和火力方面我军与美军悬殊太大。   10月2日,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希望大家摆一摆出兵的有利和不利的条件,作出冷静的决策。当然,毛泽东期望的是与会者能够支持他出兵的意见。但在会议开始时,几乎所有领导人都对现在出兵援朝持怀疑或反对态度,尤其是军队领导人几乎一致对同美军作战表示没有报握。林彪的发言及态度,则更便他失望。   林彪发言的大意是反对出兵。他说:主席让我们摆摆我们出兵的不利情况,我很赞成。我们刚刚建国不久,百废待兴,国力很弱,没有能力再打仗。特别是我们没有同美军较量过。我还是那个意见,要慎重。我们打蒋介石,用小米加步枪就可以了。国民党军队的武器装备比我们强得多,但优劣还不那么悬殊,而美军就大不一样了。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强国,军队装备高度现代化。美军一个师拥有几百门炮,而我军的一个师才有几十门炮,坦克更少了。美国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而我们的空军和海军才刚刚开始组建。我军入朝既无空军掩护,又无海军支援。我们出兵参战,仗打起来是没有界限的,如若贸然出兵,倘若没有把握把美军顶住,反而把战火引到我们东北,那就糟了。我看还是加强东北边防为好,免得引火烧身。   10月4日,政治局扩大会议继续举行。会议气氛仍然沉闷而凝重,多数人还是主张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打这一仗。听了这些,毛泽东讲了这样一句话: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是别人危急,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   此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局第一书记彭德怀,从西安紧急应毛泽东之召乘飞机抵京,急赴中南海参加会议。   在10月5日继续举行的会议上,彭德怀发言明确表示拥护毛泽东: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果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   彭德怀的发言和对毛泽东的明确支持,使会议气氛转变,很快作出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   关于志愿军司令人选的问题,毛泽东和中央常委曾考虑请林彪担任。因为林彪当时是同级军事将领中最年轻的,在解放战争时期是东北地区的主要领导人,参战部队又多是原东北野战军即林彪的老部下。大出毛泽东所料的是,林彪称病拒受此任。他说他每晚失眠,身体虚弱多病,怕风、怕光、怕声音,难以胜任。林彪上述病症确实存在,但其深层次原因则是他反对出兵。在此情况正下,毛泽东才把帅印授予彭德怀,由彭德怀担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   10月13日深夜,毛泽东发电给正在莫斯科同斯大林会商的周恩来,说在苏联不愿出动空军掩护我志愿军的条件下,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据说斯大林得知此电后,感动得落下了眼泪。   来源:党史博览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16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语言文字研究权威专家叫板教育部官员:反对44个汉字“被整形”
JYH64J98Y99H 2009-8-26 15:51
语言文字研究权威专家叫板教育部官员: 反对 44 个汉字被整形 我个人坚决反对这样的汉字改革。在记者采访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江苏省语言学会会长马景仑的语气果断坚决。他说,这样的文字整形他绝对会投上反对一票。 作为语言文字研究的权威专家,马景仑分析,专家倡导对 44 个汉字的写法上进行调整,主要是从强调汉字字形的来龙去脉角度出发,从造字的原理上,的确应该是改后的写法。但是,专家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到语言的应用性和社会性。这些文字已经使用了半个多世纪,早已深入人心,而且应用广泛,全国 13 亿人口都在使用。这样的调整会让人们无所适从,增加不少麻烦,甚至会变得一片混乱。 语言文字的调整一定要慎重。他告诉记者,如果没有重大的、特殊的情况发生,规范文字绝对不可以轻易改。如今进行这样的调整,其实是多此一举,没有任何价值。 (附:全文) 汉字整形改 44 字 扔的可能是 44 亿   2009 年 08 月 21 日 14:01 来源: 《现代快报》   教育部拟调整 44 个汉字写法引来砖头一片     ■书店发愁:一本新华字典 10 元,重印就得花费数十亿;   ■老师发愁:开学在即,新课本退回重印,损失也得上亿;   ■考生发愁:如果没记牢,高考作文错一字扣一分还得了?   你是否支持调整 44 个汉字写法?    ( 截至昨晚 10 点,共有 247195 人参与 )   教育部日前就《通用规范汉字表》 ( 征求意见稿 ) 公开征求意见,琴、亲、魅等 44 个汉字的字形拟进行调整。公示期间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绝大多数是反对意见。   新浪网对汉字整形专门开通了网上调查你是否支持教育部拟调整 44 个汉字写法,结果九成以上的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是穷折腾。一些人士更是忧心忡忡:一算成本账, 44 个字整形后,字典、课本、招牌 .... 。。都要重新修改,花费可能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   为什么改?教育部说与宋体字笔形一致    19 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对调整 44 个汉字写法作出了最新解读。解读中称,此次调整汉字写法的主要原则是为取得与宋体字笔形变异的一致,其他主用字体 ( 仿宋体、黑体、楷体 ) 与非主用字体,以后再逐步进行调整。   据介绍,目前,规范汉字的标准字形采用的是 1965 年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由于历史原因,这套印刷宋体字形总体上统一,但局部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在前电脑时代,各印刷厂的铅字都是用铜模浇铸,这些微量的不同仅凭视觉不易察觉;而进入电脑时代后,字形的不规范情况就暴露出来。昨日,教育部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微调只不过是将以往习以为常的书写习惯变过来,并不会对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响。此次字形调整有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严格控制特例 4 个总原则。在总原则的指导下,横变提、竖变撇、捺变点、竖弯钩变竖提和竖钩、横折钩去钩 5 类笔形规则。经过对字形的调整和美化,进一步取得与宋体字笔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趋于规律性、系统性。   至于 44 个汉字整形网上骂声一片,教育部有没有关注?对此,教育部表示,现在《通用规范汉字表》尚在征求意见阶段,会充分尊重各方意见。而对于记者提出的类似有没有考虑 44 个字整改后所有的书籍、字典,包括辞海等都要重新修改,代价谁来买单等问题,该工作人员没有回答,只是提醒记者今天教育部相关领导会坐镇网络,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一一作答。   代价有多大? 字典改课本改店招牌改,几十上百亿可能打水漂   虽然仅仅是对 44 个汉字进行调整,但是影响却无法估量。昨天,众多网友、社会人士、专家均称: 44 个汉字的重新规范一旦推行,将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代价将难以估量!   其实,谁都清楚,汉字重新规范一旦通行,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学校的教育。字典、词典、课本、辅导材料无一不要重新印刷更改,特别是语言文字教学用书,上亿元的花费都不在话下。   昨天,记者找到了新华书店的负责人,谈及文字重新规范,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小学生的《新华字典》每本 10 元,按照出版 50 年间 4 亿册的总发行量算,这样一折腾成本就高达数十亿。教科书、辞海、还有可以说我们书店里所有的书,即使英文版的,涉及翻译的也难免不碰到这些字,所以这个代价是无法衡量的   要真这样实施,我们的课本怎么办?南京一所小学的李老师是负责教材发放的,现在新学期的教科书已经放在了学校的书库里。你看这些变化的字,条、茶、唇、新多半都是常用字,不仅语文书里有,甚至英语书里都可能有。如果真改了,我们是把书发给学生,还是退回印刷厂?李老师算了一笔账:他所在的学校有 1000 多名学生,哪怕一人退一本书回印刷厂,也要损失上万元,更何况肯定不止一本!而记者了解到,南京的中小学生大概有 80 万人,一人退一本 10 元左右的教科书,就要损失 800 多万推及全国,这个数字庞大得吓人!这样算来,几十上百亿都是有可能的。一位老师估算了一下。   而更多的普通人的生活和工作可能受到影响。一位 40 多岁的中年人说,自己的名字里有个新,看来以后身份证也要改了,但不知道这个换身份证的钱是不是得自己买单?而一家奶茶店的老板也犯了愁,本来就是小本经营,现在却可能要因为茶字花几百元重做一个灯箱招牌。   附: 44 个汉字拟这样变化   ①琴、瑟、琵、琶的上左和徵的中下部件王最后一笔横变提;②魅的右部件和籴、汆、褰、衾的下部件的末笔捺变点;③巽 ( 撰、馔、噀同 ) 的上左部件巳的最后一笔竖弯钩变竖提;④亲 ( 榇同 ) 、杀 ( 刹、脎、铩、弑同 ) 、条 ( 涤、绦、鲦同 ) 、茶 ( 搽同 ) 、新 ( 薪同 ) 、杂、寨下部件木的竖钩变竖;⑤恿的上部件和瞥 ( 弊、憋同 ) 的上左部件中横折钩变横折;⑥蓐、溽、缛、褥、耨、薅中的部件辰以及唇、蜃由半包围结构改为上下结构;⑦毂的左下部件车上添加一短横。      专家:虽然有根据但是没必要   我个人坚决反对这样的汉字改革。在记者采访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江苏省语言学会会长马景仑的语气果断坚决。他说,这样的文字整形他绝对会投上反对一票。   作为语言文字研究的权威专家,马景仑分析,专家倡导对 44 个汉字的写法上进行调整,主要是从强调汉字字形的来龙去脉角度出发,从造字的原理上,的确应该是改后的写法。但是,专家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到语言的应用性和社会性。这些文字已经使用了半个多世纪,早已深入人心,而且应用广泛,全国 13 亿人口都在使用。这样的调整会让人们无所适从,增加不少麻烦,甚至会变得一片混乱。   语言文字的调整一定要慎重。他告诉记者,如果没有重大的、特殊的情况发生,规范文字绝对不可以轻易改。如今进行这样的调整,其实是多此一举,没有任何价值。   中国书协理事、南京市书协主席、著名书法家孙晓云直言:其实真的没有必要改。文字只是一个符号,通用就行,什么体其实并不重要。   孙晓云建议,如果改的话,两种写法即宋体字和我们现行的这种写法通用,就像英语的大、小写一样,大写表示比较正式,小写比较随便,两种字体并存,我觉得可以相对折中一些。   老师:不太能接受像画蛇添足   最好不改。游府西街小学高级教师干露明确亮出自己的观点。也许决定改写法只是一瞬间,但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要适应这种改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干露表示,汉字是一种符号,符号的意义是为了交流、记载的方便,突然发生这种变化让人不太能够接受,感觉是画蛇添足。她建议即使调整,也应该是在小范围内先进行试点,确实可以推广才进行正式推广;而在推广期间,也应该是让两种写法并存,有个缓冲期。   学生:一旦没记住写错就糟了   我觉得怪怪的。小吴是高一新生,在网上看到 44 个汉字写法要改的消息后,她在 QQ 上把新闻贴给了十多个在线的同学。大家都觉得没必要,因为汉字的改革本来就是有约定俗成这一条,既然已经习惯了,为什么要突然变化?而且变化并不大,特别容易混淆。小吴说,现在大家都在静观其变。我们江苏高考作文是错一字扣一分万一错一个字就下降几千个名次,这损失可大了!   不会的,不要太担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高考专家吴锦呵呵一笑,用这样的回答打消了人们的顾虑。他告诉记者,其实手写体和印刷体是有区别的,这次汉字写法的调整是针对印刷体的,并没有针对手写体。即便是高考作文中,学生仍然按原来的汉字来写,也不会有任何影响的。高考语文阅卷是不会太苛刻的,比方说,把一撇写成一点,这样也不能算成别字,毕竟学生的书写习惯不同,绝对不可能因此而扣分。   网友:用拼音算了和国际接轨   ■网友小鱼 6216 :   我想知道目前的小学是否可以收取年龄 31 岁的我??我觉得要重新学习汉字了!!汗   ■网友砧板:   教育部除了做这些无谓的事情外,是不是更应该做一些对教育事业有益的实质性事情呢?   ■网友 yonexyonexyonex :   不影响生活?真当我们没有脑子,到时要改电脑字库、学生教科书、各类刊物重新调整 ..... 。。花的时间和金钱可多着呢!   ■网友 kivin0678 :   直接全用拼音算了,和国际接轨。   ■网友 hatadragon :   古人写的叫通假字,我按古人写就叫错别字。专家把字改了,我写的也是通假字或古文了,可怜以后的学生又要多记多少通假字或古文了!   ■网友 lanxiansen :   极度无语。   ■网友手机用户:   吃饱撑的。   ■网友 wdfans :   瞎折腾让人烦。   快报记者 毛丽萍 谢静娴 黄艳   ■马上评论   要改字了,就通知大家一下吗?   教育部打算对 44 个汉字动刀整形,这件事的影响,按教育部语言司司长李宇明的说法,是不大。   影响真的不大吗?我们的记者简单算了一笔账,这 44 个字真的要整形的话,光课本、字典重印的损失就将以数十亿计。当然,还有人们重新适应新字体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这么高的成本如果还不大,那就纯粹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   很多人说,教育部主管这件事的官员和那帮专家是吃饱了没事干,才搞出这么一个汉字整形计划来。这当然是气话,但教育部也的确该好好反省一下,为什么这个整形计划一推出来,就遭到了九成网友的强烈反对呢?   汉字的写法当然不是不能改,但要算准成本和收益比。在这一点上,千千万万天天要写字的普通老百姓比专家更有发言权文字对他们来说是生活所需,对专家来说只是一种研究对象。权利也要讲个先后顺序,研究文字的权利总不能跑到使用文字的权利前面去吧。现在的情况很明显,普通老百姓没几个赞同整形的。人们只是觉得这个事情太无聊,是穷折腾。教育部不是要听民意吗,民意已经摆在这儿了。   但我还是在想,那么多专家盘算了 8 年,不至于搞出来的东西这么不堪一击,应该还是有一些依据的吧,可教育部怎么就没详细解释呢?往宋体上靠和对社会影响不大这两个表态,前者简单得令人发愣,后者轻飘得让人抓狂。如果一项影响十几亿人的文字改造工程可以这么释疑,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大事情是值得政府部门多花点时间和精力跟大家讲清楚的。   但凡重大政策出台或调整,公开征求意见现在是一种惯例了,但一种坏习惯也就此养成要么新政如天书,令人无法看懂,当然也无从提意见;要么解释政策惜字如金,好像不是要征求意见,而仅仅是通知大家一下。很明显,教育部这次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从教育部的表态里,我丝毫看不出对这 44 个汉字动手术的必要性,所以我只能认为这是穷折腾。教育部也许很郁闷,但这又能怪得了谁呢?迫切需要整形的,恐怕不是这 44 个汉字,而是那种通知大家一声的行政习惯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62 次阅读|1 个评论
云冈石窟亿元环境整治工程调查
张显峰 2009-8-19 23:08
   上篇:千年石窟披上现代盛装? 怎么是这个样子?!   几乎每一个来到云冈石窟的游客,多少都会对眼前的景象感到诧异:从临时停车场北望,这里的主角显然已经不是那些闪耀着人类文明光芒的石窟,在重型机械和连绵的工地掩映下,石窟显得遥远而苍凉。   不过能够感觉到,很多当地人陶醉于这样的景象。因为工地是暂时的, 9 月份之后,这里将会呈现属于他们的富丽堂皇。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项在保护区内紧张推进的浩大工程,却没有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科学论证。 除了石窟,剩下的全都是新的   这座 1500 年前北魏时期开凿的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是世界闻名的石雕古迹。 2001 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直到今年三四月份云冈石窟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开始之前,石窟门前大约二三十米开外,一直被五六个村子包围着。云冈镇镇政府也在这里办公。除了风化、水蚀,这是令石窟保护者最头疼的事情之一。   一尊十几米高的大佛,左胸前被刻上了几个稚嫩的汉字,导游解释说,那大概是附近村子的孩子们下学后,跑到这里玩耍时,沿着手臂攀爬上去留下的杰作。   我们 2001 年申遗成功之后,承诺要对周边环境整治、拆迁,但一直没有成功,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说,耿 ( 彦波 ) 市长来了之后这个事情终于办成了。   办成的,不只是拆迁这个繁复的工作,还有他们正在创造的文物之外的景观。    7 月 29 日上午,记者来到这里时,正赶上一场大雨,从临时停车场到临时检票口新铺的水泥路面瞬间变得泥泞不堪。   这条 300 多米长的南北向马路,建成之后叫做莲花大道,两边将排列满石雕的莲花,直通云冈露天大佛。取莲花向佛之意,石窟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张晓宁解释说。   而在它的东边不远,也有一条平行的礼佛大道,直达另一尊大佛。   现在,除了石窟,剩下的全都是新 ( 建 ) 的,在指挥部办公室,张晓宁对着几张挂在墙上的示意图有几分骄傲。   新建的研究院在这儿,后山上。这儿是游客服务中心。这儿是马识善人广场。这儿是陈列馆和演艺中心。这儿建一些小的四合院,供领导来了住。这儿是商业街。   指挥部提供给记者的一份资料显示,这个工程是山西省委、省政府确定的 2009 年全省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之一,总投资 17.08 亿元,其中核心景区 5.6 亿元。   资料中如此描述工程的预期效果:将再现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 ( 《水经注》记述记者注 ) 的佛教胜境和北魏皇家园林的恢弘景象。 以前游客来,买张门票 1 个小时转完就走了,张晓宁说,我们这个工程完成后,你至少得花个一天半天的。 仿宋的北魏街景   站在石窟高处眺望,从窟前广场到十里河北岸马路,几乎全是挖开的工地。   现场随处可见大干 80 天,圆满完成云冈改造工程这样充满激情的标语。即便是在指挥部办公室里,也能感到争分夺秒的紧迫,墙上除了各种警示语,每个单项工程的每日进度表尤其醒目。   时间排得非常紧,市长要求 9 月底完工。张晓宁说。   这个工程指挥部,由全市各个行政单位抽调的人员组成,直接对市里负责,总指挥是房管局的一位领导。作为石窟研究、保护和管理专门机构的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表示自己也只是参加过几次会议,而一切决策、指挥他并未参与。   指挥部门前正是将要新建的山堂水殿。一个巨大的土坑已被挖掘开,土坑中央的楼体框架拔地而起。这将是一个有着 8 万平方米水面的人工湖,湖的中央是供奉烟火的寺庙。   据记者目测,这个人工湖距离 1 号窟大约 100 米。距离 ( 云冈石窟最早开凿的 ) 昙曜五窟 500 米左右。张晓宁介绍。   陈列馆和演艺中心在昙曜五窟的西南方向。这是一个古典和现代扭曲在一起的建筑,在指挥部提供的示意图里,波浪形的金属屋顶在夕阳下熠熠生辉。   墙体我们收集了很多古砖来建,顶子是从德国进口的钛金属,造飞机用的那种。张晓宁说。 商业街据说是木质仿古建筑构成。但记者在现场看到,拔地而起的是水泥浇注的框架。工程围墙外,展示边塞民俗风情,再现北魏繁华街景的标语已然透露出几分热闹。但好玩的是,这个号称再现北魏历史的景观,却因北魏留下来的建筑史料太少,只能从宋朝的《清明上河图》中截了一段来复原。 这是站在经济的角度看文化遗产 这些工程都在核心保护区内,仔细研究本报记者提供的规划图后,曾担纲云冈石窟保护规划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力军如是说。 他们能做这么大量的拆迁很难得,但这么大量的兴建很不应该,他说,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是做减法,而不是加法。任何时候,最辉煌的永远是遗产本身,而不是后来人的附属建筑。每一代人都这么盖,以后怎么办?   仿宋的北魏街景、金属屋顶的演艺中心、富丽堂皇的莲花大道,在王力军看来,这么多的解释已经改变了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   石窟保护专家、年过古稀的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克忠担心的是,小环境气候的改变,对文物本体的影响。不搞科学论证就搞这么大的水面,这是严重的错误,也严重违反了文物保护法。   现在距离石窟 400 米开外的十里河,原来从窟前流过。《金碑》记载,金代的时候,元帅府以河流近寺,恐致侵啮,委烟火司差夫三千人,改拨河道。 8 万平方米面积的人工湖,让这些石窟千年之后,再次面临考验。   对遗产应该有敬畏感。王力军直言不讳地批评:这是站在经济的角度看文化遗产。 下篇:以文物保护的名义,建?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力军至今没能和耿彦波单独见面。他曾请当地的一位领导帮忙约见这位大同市市长,希望当面用文物保护的理念说服他。   他不仅没能见到市长,他的意见也没能获得当地的认同。   自从云冈石窟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开始,一些文物保护专家便对其方案提出质疑。但这个耗资 5.6 亿元的浩大工程,并未因此停歇,如果不出意外,将于今年 9 月底完工。 文物保护专家、当地政府、国家文物局,这三个角色,似乎在这件事情上,并没有产生交集。    文物专家:小环境的改变将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   人工湖是专家质疑的焦点之一。   云冈石窟的岩体极为脆弱,最怕水,尤其怕干湿交替,一吸收一蒸发,岩体就容易剥落,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克忠认为,这么大面积的人工湖,而且离石窟这么近,造成整个小环境的改变,对石窟将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   这位耿直的专家,坚决反对当地在石窟周边大兴土木,尤其这个人工湖。   今年 73 岁的黄克忠,从 1960 年开始研究石窟的风化、保护问题,曾主要负责《云冈石窟石雕的防风化研究》。   但大同市文物局局长高东森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正因为大同十分干燥,且空气中浮尘较多,挖掘一个人工湖或许能起到滋润和净化空气的作用,高东森说,当然这是我们的一个设想,并没有经过科学的研究。   事实上,水分对云岗石窟的影响一直都是一个重要课题。目前的研究表明,凝结水对石窟有很大影响,但是水分尤其是凝结水的来源并不清楚。   云冈石窟研究院向科技部申报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课题《石窟水分来源综合探查技术研究》,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这个投入 300 多万的课题起止时间为 2009 年 7 月至 2011 年 12 月。这意味着, 8 万平方米面积的湖水会不会成为凝结水的来源,尚待科学研究。   在科学研究没能明确石窟水分来源的情况下,更不应该贸然修建人工湖,王力军说,遗产保护有一个基本理念:如果它保留下来了,能留到现在,就是因为历史环境是这样的,现代人的干预有可能打破这个平衡。   根据史料记载,修建伊始,在距离云冈石窟 25 米的地方曾有河道如玉带穿流而过,河边绿树成荫,美不胜收。而到了金代,古人发现水对石窟的巨大破坏力,为了保护云冈石窟,才将这条河流改道到距离石窟四五百米处,即今天云冈石窟南面已经干涸的十里河。 古人尚且知道为了云冈石窟的保护,将河道外移,我们今天怎么能为了搞旅游产业,冒着损毁石窟的风险,挖人工湖,把水再引回来,王力军说,这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对待文物的态度问题。 不止人工湖。   更让王力军担心的,是大兴土木之后对遗产真实性的损害。他说,新修的建筑是对云冈石窟的重新解释,现在我们能知道它们都是假的,但是 50 年以后 100 年以后,或许没有人能知道真正的云冈石窟是什么样子。   王力军曾经找云岗石窟周边环境整治规划的总设计师李娥娥讨论过。她是园林设计专家,我希望她能了解文物保护的理念,对现有的规划做一些改动,王力军说,但她表示爱莫能助,她说其实他们也是按市长的指示办。 按照我们的理念,拆了之后就不能新盖这些东西,恢复绿地,恢复当年的古河道。王力军说,当然这样也不比现在的工程省钱,还看不出来花了钱,领导肯定不愿意,因为看不到政绩。    当地政府:国家文物局对我们的工作是肯定的   采访大同市文物局局长高东森颇费周折,也颇有戏剧性。   记者几次联系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要求采访,但他一直拒绝见面,也拒绝回答任何问题。就在记者准备离开大同时,却意外接到张院长的电话,说是次日上午和高局长一起与记者见面。   和高局长相见在饭桌上,风尘仆仆的他指着自己满是泥巴的皮鞋笑言,我这样子像个文物局长么?   从今年年初以来,我连一天都没有休息过,终日在工地上忙碌,耿市长比我们更忙,每天早上六点多就到工地,晚上十一点多还在开会。大同等了多少年才等到了今天这样的发展机会!他说。   面对各方的质疑,高东森向记者道出了他们的委屈:在过去这么多年里,云冈石窟什么都没有动过,周边的村庄、煤矿几乎包围了石窟,拆迁一直没能成行,空气污染、酸雨、煤灰、居民生活的排放物无一不对石窟产生恶劣的影响,专家们从来没有提出任何意见,而云冈石窟的风化一天比一天严重。现在我们想做事了,想发展了,提意见的却来了。   王力军对此表示部分认同。他说,周边村庄的拆迁是我们呼吁了很多年却没能解决的事情,没想到当地领导有这样的魄力,这次一举解决了,超出我们的想象。   黄克忠也认为云冈石窟周边环境整治是一件好事,但他认为在这件事情上,当地政府犯了两个严重错误,一是在云冈石窟保护范围内大兴土木,违反了文物保护法,二是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就搞这么大的工程,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未经科学论证的批评,高东森表示自己也听到一些,我们开过会,也调研了一些别的石窟的情况,至于论证的问题,专家总是有同意有反对。   当记者追问论证和调研的具体情况时,一直缄口的张焯补充说,开过一次讨论会,调研主要是从网上了解了一些信息,像龙门石窟也是修了一个很大的人工湖。   龙门石窟的人工湖本来就是一个错误,怎么能因为一个错误再犯一个错误?王力军反问。   对于高东森提出的很多文物保护工程,因为专家论证时间太长,甚至久拖不决,耽误了保护,最后文物损坏了,专家却不负什么责任,黄克忠认为,据此干脆不请专家论证,这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他说,国内专家对云冈石窟的关注和保护从来没有停止过,即便是在经济最为困难的时候,国家也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其中。   而且这是文物本体的保护,他偷换了概念。黄克忠说。   采访中,记者试图了解作为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的张焯,对这个工程的看法,但基本由高东森来代答。记者屡次询问正在施工中的云冈石窟周边环境治理工程是否已经按照程序,逐级上报国家文物局及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处并获得审批。高东森没有正面回答:你们知道,我们想要发展的心情很迫切,所以程序上   高东森告诉记者,国家文物局执法检查组曾在今年 4 月对大同进行过执法检查,国家文物局对我们的工作是肯定的。    国家文物局:不表态   文物执法太弱了,真不应该是这个态度,面对这个浩大的工程有条不紊地推进,一直奔走呼号的王力军多少有些悲愤。   记者前往大同调查采访之前,曾与国家文物局数位官员私下交流意见。其中的一位处长曾多次前往云冈,今年年初他曾跟随国家文物局执法检查组前往大同,云冈石窟周围都已经拆迁,并且都围起来了,当时他曾提出能进到工地并了解整治规划,但没能得到当地的答复。   而另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国家文物局曾经有一份文件提到了大同市在云冈石窟保护区内大兴土木的问题,但记者没能通过官方途径了解到这份文件的具体内容。    8 月 10 日,本报记者给国家文物局有关部门提出采访申请,请文物保护司和督查司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但一直未能等到答复。几经周折,反馈回来的意见是:督查司领导批示,暂不对外宣,并表示该司是新成立的部门,云冈石窟周边环境治理工程发生在其成立之前,建议联系文物保护与考古司,但次日,文物保护与考古司的回复却是:建议记者联系督查司。   截至记者发稿时,仍然没有得到国家文物局的确切答复。 作者: 张显峰 李艳
个人分类: 新闻旧闻|53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志东老师是值得尊重的
sfguo 2009-3-13 23:19
要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是尊重别人。这个意义上讲张志东老师是最值得尊重的。 请《科学新闻》记者及相关文章负责人详细阅读下他的系列博文,平静时问下自己是否尊重了张志东老师。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9990 王志明先生(包括一系列在博文中闪亮登场得权威们)的言语,从报道及博文中了解, 尤其是实践什么后同行评议的方式,令我难以接受,不予评论。但我愿意相信他的本意同《科学新闻》。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杆秤。这次的争论及《科学新闻》报道没有胜利者,却让我感到最值得尊敬的是张志东老师。 学术上的争论,需要时间去验证。 不是靠个别人的什么后同行评议,更不是靠媒体的加速来做出定论。 我相信《科学新闻》的本意 无意伤害任何人,力图采访到每一个当事人,并全面反映他们的观点。 可事实上 标题: 发表评论人: sfguo 标题:科学新闻的回复 发表评论人:sciencenews 感谢张志东老师对我们工作的提醒。我们为了确保报道的正确和均衡,在撰写了有关伊辛猜想的辩论的文章后,把涉及到各方的内容分别发送给被采访人。从原则上来讲,我们为了恪守新闻独立性,是不会把全文发给被采访对象的。此处也并非要制造信息不对称和不公平。我们偶尔会把文章全文发送给某个被采访对象,主要是考虑到我们缺乏专业知识,所以需要一些权威人士来把关。这与不公平无关。在张志东老师提到这个问题后,我们立刻把全文也发送给了他。相信大家在阅读了我们的报道后,自然会得出公允的结论。 对不起,我辜负了你们所说得大家.阅读报道后,很不自然,也没有得到你们所说的公允的结论 博主回复:经过大家指点,我们意识到,尽管我们努力多方求证,但是文章表述上仍然有待提高。在我们下周出版的印刷版本最后定稿中,会进行相应的修改。 对于新闻背后的故事就不要再说了,越说越乱。也衷心祝愿《科学新闻》越办越好。 我更不愿意火上加油,希望事情逐步趋于理性,该回归学术讨论的回归理性的学术讨论。该干嘛干嘛去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0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新闻》发表的一篇很成问题的博文
sfguo 2009-3-13 10:19
《科学新闻》发表的一篇很成问题的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9842 标题很熟悉,后果很严重。 博客敢言:正式发表,改动不少。 敬请期待!!! 新闻记者的选题目的,报道角度,受众?。。。 要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 阅读报道后,很不自然,也没有得到你们所说的公允的结论。 标题: 发表评论人: sfguo 标题:科学新闻的回复 发表评论人:sciencenews 感谢张志东老师对我们工作的提醒。我们为了确保报道的正确和均衡,在撰写了有关伊辛猜想的辩论的文章后,把涉及到各方的内容分别发送给被采访人。从原则上来讲,我们为了恪守新闻独立性,是不会把全文发给被采访对象的。此处也并非要制造信息不对称和不公平。我们偶尔会把文章全文发送给某个被采访对象,主要是考虑到我们缺乏专业知识,所以需要一些权威人士来把关。这与不公平无关。在张志东老师提到这个问题后,我们立刻把全文也发送给了他。相信大家在阅读了我们的报道后,自然会得出公允的结论。 对不起,我辜负了你们所说得大家.阅读报道后,很不自然,也没有得到你们所说的公允的结论 博主回复:经过大家指点,我们意识到,尽管我们努力多方求证,但是文章表述上仍然有待提高。在我们下周出版的印刷版本最后定稿中,会进行相应的修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希望王志明老师早日重新回到博客大家庭来
chile 2009-2-28 12:58
【张老师的猜想】 说实话,最近也只是看热闹的看了张老师的博文,哪里的公式太深奥了,基本上都看的不懂。倒是对那些猜想系列那些文字还有些记忆,应该像是小说似的吸引了我。也和同学说科学网上有这么的一个张老师在和国外的高手论剑。 【关于王老师印象】 不知道那天开始王老师又开始了加入了这个行列,其实这也不是我关心的。在王老师博客上印象比较深的是,他的那些关于写论文的文章,也有关于开放获取和一个关于那个航模的事情。从博客中的印象,感觉王老师一直都在关心国内的一些行业相关的事情,并且也在迫切的希望国内生活或者科研环境变得更好些。如果说加上一个修饰词汇的话,我想王老师应该是一个比较研究性的,具有学究型的学者,并且还非常关心中国这片热土吧!这是我的印象。 【善待博友】 其实争论本身是件好事情,张老师也在积极回应,但是网络上过多的同志们关注了事情意外的事情,说了好多让人不顺耳的话!也有好多匿名的人在那里谩骂,批评直至向了王老师,同情好多都给了张老师。其实在我们的环境能提出批评是一件好事情,如果大家都理性的在交流中好好讨论,应该是对张老师也是一个促进。 【虚假的中国】 其实就像王老师要关博里面写的,说喝特仑苏吧。其实我们生活在这个祖国的人们还能回避吗?我们的环境,我们吃的,我们穿的,我们用的。就像越南人对中国商品的印象,就像非洲人对中国产品的昵称! 我们自己还能自豪的购买国货吗? 所以当我们拿出了一个或许像样的论文的时候,尤其是本土生产的,国际上的那些质疑还会少吗?作为一个编辑工作的王老师产生些质疑也应该是有心可原的,我想我们这些本土的貌似还在做科研的,只有更加的努力做出让人相信的工作才是王道,否则我们将来的前景不知道有多少是光明的。反之,论文会发表的更多,一些凑数文章也在充斥着国际刊物。 【科学网已经做的很好了】 来到了科学网这么长时间,我很喜欢在这里游荡,几乎成了每天的必备的功课,学习这里的牛人的写文章成功经验和个人的辛苦历程。看到了那些对赵彦同志及科学网那些质疑,同时也看到了他们的那些诚恳的回复。如果说对那些质疑的人最好的回应,就是科学网的编辑们要将对这些博友服务做得更好,将科学网建设的得更好。毕竟众口难调的情况下,科学网也在进步,成了一个发表科学界同仁的一个窗口。 科学网的今天是这些编辑辛勤工作的结果,更主要的也是关心科学发展的这些博友及网友热心支持的结果。 如果有批评和板砖就更多的扔向编辑部吧!让我们都把自己当成这里的主人,让科学网在大家的督促下更好的成长,相信大家都会希望科学网会更好吧! 【希望王志明老师回来吧】 在这个大家网络共有的家园也过了一年多了,每天上来都会看到不同的博友的不同精彩的文章。我想就如王老师说的,还会关心这里的博文的。写到这里,又看看了王老师关博通知,个人感觉他是在将自己内心的愤怒宣泄了出来,还是很留恋的发泄。 在王老师哪里也看到了不少的匿名谩骂,那些谩骂确实让人心里不舒服。 希望王老师心气平和的回到这里,微笑的面对那些义气的评论! 发表评论人: youke 逃避不是办法,你只是尽到了你应尽的责任,我们支持你,你是好样的! 请别走,给我们留下一片希望的天空吧! 【我的目的】 多多少少的写了这么多,好像我也混进了这趟浑水,我并没有时间去看两位老师的全部文章。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无论谁的对错,科学网都不是将一个不同意见的博友干掉的平台;这里应该是各方观点脚力的一个擂台,无论那个的对于错,失败与否,台下我们都要握手言和, 有时间凑在一起唠唠嗑。 这才是我们中国科研的希望,既有激烈交锋,也有和平共处,才是加速我们进步的最佳方式。 【 希望王老师有一天回到科学网,回到这个华人科技博客中来。】
个人分类: 闲事太平|4284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争论中学会争论
可真 2009-2-27 23:43
最近出差三天,回来一看科学网,又见一博主发表声明要关博了,其起因大家知道,这里就不说了。关博或封博之事,在科学网已有数件了,其原因皆属同类,都涉及到学术争论方式。说实话,我自己也还不怎么懂得究竟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学术争论才是合宜的,但我觉得,我们应该在争论中学会争论,正如我们必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 我前篇博文《乱世出大师》实际上揭露了这么一个事实:在中国学术史上,除了春秋战国时期曾出现过持续时间长达数百年的百家争鸣以外,其余时代鲜有真正的百家争鸣,或者即使有争鸣,也往往就把学术争论与政治斗争联系在一起,从而常常以政治斗争方式来进行所谓学术争论,如此,中国学者普遍的比较擅长于政治斗争,却于学术争论越来越感到生疏,以至于不知道如何恰当地进行学术争论了。 当今中国学术界已经比较充分地认识到了把学术与政治混在一起的害处,普遍认为学术应有相对的独立性,因而感到学术争论无疑应该有其特有的方式,而且如今中国政治也比较开明,这就为相对独立的学术争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因为中国学术界长期处于与政治紧密联系的状态中,所以一旦开展相对独立的学术争论,就有些不适应了。这种不适应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争论着争论着,其结果就弄到参与争论的诸方都会有些意气用事,甚至有时象小孩子吵架一般一方说:我下次不理你了!另一方说:我还懒得睬你呢!如此不欢而散。 在成人看来,小孩子吵架是很幼稚的,但也正是这种常常导致不欢而散的吵架,才使小孩子慢慢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小孩子吵架是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不过,小孩子吵架虽然很幼稚,但有一个优点,就是小孩子吵过了架,常常是不长记性的,过不了多久,他们又会重新聚到一起开心地玩耍。小孩子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就因为他们天真幼稚,而不象成人那样成熟得死要面子活受罪!因为小孩子大家都不爱面子,也不讲什么情面,吵架时他们是真诚的吵,但吵完了也就完事了,然后不久,他们又真诚地聚集到一起,开开心心地玩耍,决不把从前吵架的事牢记在心里当作他们继续开展交往的一种负担或障碍。在这方面,我们这些成人应该向小孩子们学习,学习他们的真诚,学习他们的吵架后大家都不长记性,学习他们在吵架中学会友好相处。 我想,学术争论最重要的原则,恐怕莫过于真诚了。真诚的学术争论,就是大家都要拎得起,放得下。一时的不欢而散也不要紧,就是不要把因争论所引起的不愉快的事老记在心上。如果因争论所引起的不愉快竟然导致大家都不再相互争论或逃避争论了,那末,我们将永远都学不会争论,从而我们的学术也将永远不会进步,因为学术只有在争论中才能进步。
个人分类: 学者.学术|7877 次阅读|11 个评论
赞成结束这场猜想之间的争论
shiyu 2009-2-26 18:18
最近在科学网博客上,王志明先生和张志东先生的两个猜想系列之间的争论,可谓是沸沸扬扬,在原本就不平静的湖面上吹出了一场轩然大波。我个人很佩服王志明先生追求真理的精神,因为从他的博文中看出他发起这场争辩的初衷是为了在科学上能去伪存真。不过一直没有弄清他的去伪存真具体所指为何物?他是怀疑张志东先生所提出猜想的科学性?还是承认有关猜想的工作是科学的,只是对其正确与否心存疑虑?如果是第一层意思,请直接跳至最后两 段;若为 第二层,请继续往下看。 科学中正确的部分,通常称之为真理。因为背景不同,王志明和张志东两位先生对真理的评价标准显然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也许是从事编辑这个职业的缘故,只要有投稿经历的人都知道,审稿人的意见是决定你的稿件能否被编辑接收的唯一因素, 王先生 更习惯于把科学界权威的意见用作自己评判真理的标准。这本是无可厚非之事,因为你的事情你做主。 而张先生,作为一个科研人员,而且是思想很有见地,具备批判精神不迷信权威的那一类,对科研有 自己的坚持,并不会因为某个或者某一些权威的反对,就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除非有确凿的证据,不论是数学推导还是实验证明, 才能让他缴械投诚。正是因为对真理评价标准的不同理解,王志明先生和张志东先生对何为真理的看法相左本是很寻常之事。 若两 人都老老实实的待在自己的院子里,倒也相安无事。无奈,有一天,志明先生耐不住寂寞,红杏出墙了一把,结果弄得狼烟四起。。。我认为在志 东先生的工作没有完全严格证明之前,而志明先生也不能提供类似证明的情况下,这场争论必然是无解的,所以早点结束也未尝不是件美事。 科学不总是对的,真理只是科学的子集。科学中那些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部分,依然属于科学范畴。正如戴维林德伯格在《西方科 学的起源》一书中所言:我们需要对科学下一个相当宽泛的定义,这个科学的定义将允许我们对范围广泛的实践及其基于的信念进 行研究,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科学事业。我们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应是宽泛的,具有包容性的,而不是狭义的,具有排斥性的。 。。只要是人类在对未知的自然规律积极探索这一方向上所做的努力,都应该是科学的。 不管将来,志东先生对三维Ising 精确解的猜测被证明是对或错,他在此方面所做的工作,为以后的科学家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是奠定了基础的。鉴于此,他的工作是科学 的。如果王志明先生想在张志东先生的此项工作中找出非科学的成分,那么,他必将会徒劳无获,所以趁早鸣金收兵,不失为明智之举 。他日,若志明先生寻得一绝世秘籍,或受世外高人指点,且勤学苦练,从而功力精进,自信能找出志东先生的破绽,届时,再觅山头鏖战,也不迟哈。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2996 次阅读|1 个评论
有感于科学网上最近的争论
cutefay 2009-2-26 17:44
昨天晚上睡觉之前在科学网上的一些争论性的博文,内心颇有感慨,又因为昨晚发烧头疼,所以晚上整个晚上一直梦见科学网上的争论,头疼的时候就会做一些令人头疼的梦。 最近科学网上的各种争论比较多,就像几场无硝烟的战争。为什么要有争论,这种争论能够带来什么呢? 争论,是矛盾的集中体现,就是双方本来就存在着矛盾,结果因为一场导火索,使矛盾激化了,从而产生了争论。这种争论能够消除矛盾么?不一定能。当争论涉及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候,则基本不能消除矛盾。因为有的时候无论争论的双方如何辩论,都是无法改变对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所以,还是改变不了对方的看法。争论一般是经历一段时间后会结束,这种结束很难真正解决矛盾,只是要么双方都累了懒得争了,要么双方都妥协一步。等到什么时候又有新的导火索的时候,又爆发争论了。 虽然涉及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争论不一定能够消除矛盾,但是从整体上看,这种争论还是有一定意义的,是对读者更有意义。读者可以根据双方的争论,更进一步了解争论双方的观点甚至为人,通过争论,可以把读者之前接收到的支离破碎的信息给补充完整,更容易了解整件事情。有句话说越辩越明,我觉得所谓的明,是让读者更明。另外,读者也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读者所谓的明,也是基于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之上的,这种明是主观的。人对任何时期的看法都是客观事物在人主观意识的反应,同样的客观存在在不同的人的意识里是不同的。 那争论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觉得要看是什么样的争论。如果争论的话题跟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关,例如真正的科学问题,那就多多争论,因为争论多了,真相自然呈现出来。或者说这种争论是为真理而争论,对事不对人。我觉得科学网上应该鼓励这样的争论。如果争论的事情是反映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的,并且争论不能给读者带来收获,甚至反而给读者带来困扰和不快,那就没有必要争论。因为这种争论不能改变争论对方的想法,还伤和气,并且让读者们觉得争论的双方太斤斤计较,影响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如果争论涉及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而争论的话题是读者感兴趣的,那么这种争论也是有意义的,因为会让读者去思考一些问题。并不是每个人的在某件事情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那样坚定不移的,很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会随着阅历而调整的。这样的争论会让这样的读者增加阅历,从而调整自己的人生观,或者确定人生观等等。 争论是有水平高低之分的。如果一个人的辩论有理有据,不偏不倚,那么会让读者感到很信服。任何事情都是讲究逻辑的,或者叫做道理,并且,真命题的逻辑是任何人也推不翻的,能够推翻的逻辑那就不是真命题了。所以说我觉得争论讲究以理服人,很多事情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从双方辩论的逻辑上就能够看得出辩论双方的水平了。而如果一个人反对某件事情,说不出反对的道理,却在破口大骂,那么往往会让读者觉得此人没有素质。争论,不能乘一时口快,否则容易一失足成千古恨。往往在争论的时候,才能够更显示出一个人的素质,所以,我觉得博文或者评论一定要三思之后再发,如果看到某篇博文或者某条评论让自己心情激动或者怒气冲天,那就先冷静一下,在冷静的状态下发的话才会逻辑更强,否则网上留下了自己意气用事的话,想收回都不行,很容易使自己树立起来的公共形象就毁了。今天看到一个同学的签名档里引用了巴菲特的一句话人建立信誉需要三十年,但毁掉它只要三分钟,我感慨道这句话确实是至理明言啊! 我觉得科学网上的争论跟私下的争论还不一样,因为博客毕竟不是私人日记,要考虑到公共形象问题,要考虑到读者,等等。博主要有能够经受得住闲言碎语的思想准备,写自己的博客,让别人去评吧!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5045 次阅读|15 个评论
一点看法
yangfangimr 2009-2-24 20:30
周一刚刚知道这周五轮到我做小组报告,前面的人各有原因总之是不做了。我什么理由也没有,乖乖地准备报告。一年轮一次,反正我也溜不了,伸脖子缩脖子反正得有一刀,我宁愿早早地打完这一仗。呵呵,早死早超生。我老老实实准备报告,虽然时间不多了,但做一件事就要做好。 准备PPT的间隙,我会来科学网上晃悠晃悠,看看别的大牛都在忙什么。唉,硝烟弥漫,火药味十足呀!我就搞不明白,明明是个休闲交流的场所,什么时候非要变成你攻我击的战场呢!种好自己的地就行了,没事老管别人的菜长得好不好干什么。也许是因为我是个小人物,不明白牛人的思维,终究得有个我错你对才好。如果说开个博客是无聊的话,我不知道这样的无谓争论是不是更无聊。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随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很多事情没有绝对地对错,我不好说谁一定对谁一定错,多些君子的恬淡儒雅,还科学网一个安宁的家园才好。 就此打住,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任务,我还是乖乖做PPt,为周五的报告做准备吧。但愿不要挨批才好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13 次阅读|1 个评论
也谈‘龟鳖’之争
wanghongcai 2009-2-17 00:58
上次写完博文,本来我想就此罢笔,休养生息,不再发表什么议论。可是后来发现思想确实是不能不完全自主的,我就是这样,虽然经常提醒自己要管束自己,不要思考一些无谓的事情,但大脑就是不听使唤,还是就爱思考一些无谓的事情,而且不说出来还就感觉真难受。我想不少人可能与我有同样的感觉,这也大概就是如我这样的‘穷酸’的脾性吧! 我也是只有在此时才真正体会到为什么知识分子非常需要思想自由,为什么他们非常钟爱言论自由,为什么大家拼命呼吁要求学术自由,因为我们的思想确实就是人的思想世界的真实情感反映,是不由自主的,不可能完全由理智控制的,因此就不能由此受到惩罚。因为人的思想是我们自己都无法严格管束的,所以最后想出什么样的结果来也是自己都无法预料的,这样的话要他去为自己的思想承担后果不是太冤枉了吗。要知道,一些表面上看似不正常的思维可能其中就包含着天才般的创造火花,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重大发明和发现,如果爱因斯坦和牛顿不是胡思乱想的话,重大的科学进步可能就不会出现,如果尼采不是胡思乱想的话也不会成为具有重要世界影响的哲学家。当然马克思的思想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即使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许多人也是非常尊重马克思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有了真实的思想而受罚。因为我们道德法则告诉我们,人只要是真诚的、没有恶意就可以了。但这个道德原则却很难保证我们思想的效果一定就好。所以当出现了不好的结果决不是什么我们有意为之的结果。因此在此我也深切地体会到,主张思想自由实际上是对人性或个性的解放,而压抑人性或个性是不道德的,因为压抑人性或个性的结果就会出现人的精神不正常的状态,简言之也就是会出现精神变态或精神错乱状态。 也是在此际,我才真实地感受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之可怕,感受到历史上的文字狱之可怕,因为我原来就是想,“既然人家不喜欢听,你不说不就是了吗!何必那么较真!”实际上我不知道,有时候人是不能管束自己的,理智是不能指挥大脑的,人也不知道这个时候是受灵感的驱使还是受良心的驱使,反正不说出来就不痛快。于是现在我就很同情历史上那些遭受磨难的知识分子的境遇,有一段时间我还不太理解他们,觉得他们不识时务,觉得他们很傻。现在想起来是自己的幼稚,因为我想历史上的知识分子的居心并不一定都是坏的,只是发表了不同意见而已,仅如此就得到牢狱之灾或被坑的下场着实地不人道或太残暴了!因此我们必须争取学术自由。 此时我也在设想,如果真的不让知识分子思想,还不等于将一个男人给阉割了啊!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我今天想谈一些关于先前一度大乱的龟鳖之争的想法。 首先我得表明我自己的身份,省得有人怀疑我的用心。我确非海龟,我虽然现在在美国,但仅仅闻到一些西洋气息而已,还没有受到什么真正的学术熏陶或文化熏陶,因此也说不上什么已经洋化。如果说我是个土鳖倒还真有点象,因为我是在真正本土接受的中小学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后来又做了一次博士后研究,也是在本土,至于工作就更不用提了,因为压根也没有离开过本土。虽然之后出过几次国,但都是非常短暂的,多的也就是一个月,少的只是几天而已。算起来这次时间最长,但也不过半年时间。如果说洋人给了我什么刻骨铭心的教育或影响,我觉得这种可能性还不大,因为我在这里只是听课,给他们座谈座谈,再就是找这里的留学生做一些访谈,而他们的作业我是不做的,至于他们的讨论课我主要是作为旁观者。如此我受到的影响就是有限的,所以很难说我是受到了他们的教化和影响。 即使在本土受教育过程中,我一直都不是最好的学生,所以很少获得什么重大奖励之类,可能因为在我的下意识中还有那么一点反叛意识,即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权威,我只相信我自己的良心判断,所以谈论任何问题都从来是对事不对人,所以我也不会去讨好巴结什么人,也不会甚至很讨厌对不喜欢的人就暗下什么绊子等阴损伎俩。如此说来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我行我素的人,即我太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我,我只在乎自己心安理得即可。所以我也从来没有成为什么红人,也当然不会令别人畏惧我三分,我始终只是一个勤勤恳恳的善良公民。 正是因为我作为一个公民的本分,觉得有的时候还是应该谏言献策。所以我的原则就是“听不听是人家的事情,而说不说是我的事情”。所以,如果我认为是对的那么我就要说,而且有时也不管别人爱听不爱听。因此在很多时候即使别人不喜欢听我说的但也不能奈我何。一句话,我就是一个只做我自己的人。 关于前一段的龟鳖之争我确实有点个人看法,但当时我看大家都已经争得脸红脖子粗的,已经够热闹了,因此我就没有参与进去。现在我感到大家开始冷静下来了,所以我也不妨发表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我首先表明我的立场:我是赞成引进大海龟的! 为什么我有这个看法呢,我得说说几个重要的原因。 一、我认为现在中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生态都不太好,而引进一些有能力的新人确实能够增加一些新的气象,尤其引进大海龟,还能够造成点影响,因为那些小海龟现在已经不新鲜了,甚至可以说已经不起作用了,他们中许多人甚至土腥味都没有去掉,而那些大海龟则不然,因为在海里呆得时间长而海鲜味十足,而且味道也能够保持的持久,换言之也不可能一时半时就土鳖化了的,这样的话海龟和土鳖在一起就容易土洋结合,使中外学术能够共冶一炉。 我想大海龟之能够成为大海龟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大家想想,海龟们操着不是自己母语的语言,能够在一个异域或陌生的环境下打下一片天地来还真是很不容易的,只有他们能够吃透洋味之后才能做到这一点,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就是要与国际接轨吗?不就是要与国际学术对话吗?不就是要繁荣学术吗?这些海龟回来自然懂得洋人的规则,而且对中土环境也比较了解,他们作为中间桥梁是再恰当不过了。如果你找一个洋翻译或土翻译,都未必能够把真正意思翻译出来。这些海龟则不然,他们能够把中洋意思结合得比较好,这样就省却了翻译等一系列的中转环节,这是何等的好事?为什么我们不利用呢! 我最想说的是,我们的学术规则还不完善,我们自己内部人又经常看不到这一点,这些海龟有过中西文化或学术对比的经历,从而切身地体会哪些规则是好的,哪些规则是不好的,相对而言容易找到改进的切入口。当学术规则完善了,我们每个学术人的利益都受到了保护,这不是一件上上好事吗?为什么有些人就看不到这一点呢? 再者,这些大海龟毕竟有一定的影响力,这样那些已成气候的土鳖们自然也不敢太小瞧了他们,所以他们在专注自己的利益的时候也还得注意点影响,省得让大海龟们贻笑大方,毕竟这些海龟们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土鳖们自然也不愿意自己显示出小家子气,这比由小土鳖们自己起哄来制约这些大土鳖们要强多了。我们这些小土鳖们坐守其利何等快哉! 还有就是我们经常在不自觉中思想陷于僵化,如果没有对比和碰撞,没有面对面的互动,只从文献上或网络上寻找刺激,很多重要的信息就感受不到。所以有这些海龟们的行为作为参照,就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一些新鲜花样,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享受吗?学术不就得有新奇的东西吗?如果是陈陈相因的话,那还有什么意思! 这几点理由,表明我十足地支持引进大海龟! 二、我也谈点引进海龟会带来的实际矛盾。大家都很清楚,从事学术的人也不是什么神仙,也都有自己的世俗之心,也希望有自己的功名利禄。而且大家都希望要自己的公平的一份就可以了,也都不想多吃多占。海龟回来了,不少人觉得他们要来分一杯羹了,有的人认为我们辛苦打江山你们却来坐江山,似乎不太公平。说到底,这是对自己利益的担心。但是大家想到如果都那么保守地过日子,限于自己的“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话就进入不了工业社会了,因为我们生活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得考虑到国际竞争的需要,我们得考虑到未来子孙发展的需要,说得更高尚些我们得考虑我们民族发展的需要,我们不能甘于现在的小家子过日子,还应该有点大气魄,看到更远的将来。他们来了,我们得欢迎,他们毕竟是游子回来,我们要使他们体验到家的感觉,而且他们真正贡献出了他们的力量,促进了我们的事业发展,我们应当高兴,因为我们也能够从中获利或受益,这个获得可能要比你觉得眼前失去的东西多得多,至少当民族事业发展了,你以后出国都感觉扬眉吐气。这种自豪感我想大家都希望有,都不希望自己出去以后被别人当成三孙子看待。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越来越平等地与国外进行交流,还不是因为我们发展了、让别人另眼看待了吗?如果我们仍然想要停留在现在的模样中,你说这能够有什么出息? 所以,我倒是不怕他们回来之后受到重用,而是怕他们不回来,怕真正回来的并非能够成气候的海龟,怕那些在海外呆不住的海龟正好借一阵东风土遁回来了。大家也都清楚,我们的学术环境不宽松,好多山头都已经瓜分待尽,所以即使他们回来后也不会尽留下肥肉让他们啃,可能留下的不少东西都是鸡肋,所以他们回来不回来是要下决心的,如果他们真想做事的话,就得舍去很多东西。 我毫不怀疑他们的爱国心,因为他们毕竟是黄皮肤黑眼睛,他们给谁干不是干啊,能够给自己人干当然应该更起劲,因为他们也知道回来一次不容易,有这么多的眼睛盯着,干不出点名堂来还真是心中有愧。如果他们以爱国之心激励自己,以民族昌盛之心以自省,他们就会鸿图远志,就会忍辱负重,就会不计较眼前的利害得失,就会做出更大的成就,这一点何等高尚!我们大家都知道,爱国心不是喊出来的,是在一定情境下激发出来的,当一个人找不到更好的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护的时候,就可能以更远大的目标来激励自己。这样以避免自己在中途遇到挫折的时候灰心丧气。所以我们决不能错会了这份爱国心,当然我们更不能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如果我们显得大度一点,那么我们做人起来就何等的爽快!如果我们待之以上宾,他们何能不知恩图报!人心都是肉长的,对于知识分子而言还有一个“士为知己者死”的训言,这当然是一种侠义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风尚,为什么我们不去弘扬呢? 所以,我不担心他们回来,倒是担心他们不回来,特别是担心他们假回来,担心那些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蹩海龟借机回来,从而象南郭先生那样搞一个滥竽充数,以假乱真。 三、我觉得真正应该讨论的是引进的方式。我觉得现在的政策导向是好的,但政策执行方式是糊涂的,甚至是混乱的。因为一个政策下去,许多人就要出来邀功请赏了,他们为了政绩,很可能就会出现病急乱投医,把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南郭先生招了来,这样来一个以假乱真,南郭先生来了又不敢摆谱,就比较乖,这样双方均得赢利,于是就会上演一出瞒天过海的好戏,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们是在忠心执行政策呢,其实他们在营私舞弊呢! 为此我就觉得应该实行一个比较明智的办法来预防里外勾结,串通作弊。可以说,现在中国的官僚玩弄的花样很多,手法也很高明,达到了防不胜防的地步。但要相信任何歪门邪道都有破解之术,我认为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在政策执行时不能太急功近利,不要又把它作为一个什么政绩考核的一个标准。相反应该采取一种特殊措施,即象美国许多基金会的配套措施那样,大学引进人才可以,但要你出一半钱我出一半钱。所以,对于大学引进的每个人才,国家不应该做什么统一规定,这样大学就必须掂量掂量,只有到感觉‘值’的时候才引进,这样才不会出现大学校长为了自己邀功请赏而让国家或纳税人来买单的情况。这一是一种双向制约机制,不然的话,反正都是国家的钱,我大学也不用负担什么,在不管怎么样的情况下都是只得利而毫发无损,他们当然就会为了自己面子而演出一些把戏来。我的意思是千万别太相信这些官僚了,他们经常会做一些你根本想都想不到的事情。因此我觉得利益制约机制断不可少,不然就会落得个“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的状况。 四、鉴于国内外的学术环境不同,我倒觉得应该在一些领域进行首先尝试一下去摸索经验,然后再制定一些更有效的可操作的政策,而不是搞什么一哄而上。因为我们的政策制度很不完善,很难保证这些引进回来的人能够留得住、用得上。如果没有这个长久打算,我担心政策执行的结果就会出现按下葫芦又起瓢,导致了内外人才对待不平衡,造成一些无谓的起哄和内耗。 如果对这些没有预见,我怕政策执行重蹈以前不少政策的覆辙,即瞎折腾。 五、我最后我想说的是我支持这个政策,是因为这是个提升学术发展的长远战略,是领导人视野远大的表现。但我还是认为眼下政策制定的目标最好是不要对出什么学术成果寄予厚望,而是应该在完善学术制度建设上下工夫。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引进一些治理之才,而不是一些具体操作之才,因为引进人才的代价是非常高昂的,仅仅做某点小事情是不解决什么大问题的,而是应该发挥他们的经验优势和所具有的带动作用,这样才能完善学术生态,推进学术结构性改善,打破现在学术缺乏规则的局面,从而奠定学术长远发展的基础。所以如果把眼光停留在什么学术期刊上发表几篇象模象样文章的话,那么这个政策就是不值得的。 总而言之,我觉得学术繁荣必须走学术开放的路线,必须与国际进行交流对话,必须建立有效的学术体制,而引进大海龟能够帮助这个目标实现,所以我赞成,而且我相信他们回来后不会是来抢夺我们的饭碗的,而是相信他们回来后能够带来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大的空间,为学术自治能够贡献更大的力量。因此,我看好这个政策。除此之外,我只是对能否有效执行有些顾虑,我就怕政策在执行中的走调。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6628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学网上学术交流还是少
buffer 2009-2-1 21:07
在科学网上混了将近一年,觉得这里首先是个科技新闻网站,及时的把一些期刊的论文,科技新闻以及相关政策报道出来,但是仍旧会出现把水稻说成是大米的科学网,显然显得不算是很科学。 这里大量的文章是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工作上,生活上以及个人感情方面的总结,见解和困惑。 我呢,看人家的博文也觉得很爽,自己呢,不怎么会写,那就随便说说吧,贴贴图片什么的。o(_)o...老希望别人讨论科学问题,自己也没有开个好头。那我就不要埋怨科学网不科学了,死脑筋一个。随大流吧!能够开阔眼界,增加知识就行了,自己的那点事儿,自己解决吧!甚至有时候觉得不能在这里混久了,浪费时间了,要做的事情多着呢!我更愿意看小时候看到的村人有误解,吵嘴打架的情形,至少那是真实的,还具有刺激性!这里的吵架斗嘴实质上应该和那差不多吧,不过这是在第三方的平台上! 一开始这里遇到的好多高产博主是不是也有了同样的感觉?发现他们的文章生产速度小多了。 我们在首页看到的被推荐的文章,是我们想看到的吗?不过我看的比较多的文章应该是推荐给看的。毕竟自己也算是生命科学圈子里的人,对那些热议中的人和事还是很感冒的。个人觉得科学网还是很偏爱生命科学的,毕竟这是几乎唯一给划定专栏的吧,无论在博客上,还是在招生招聘栏目上。特别感谢招生招聘栏目,给我以及周围的人提供了不少招聘信息。 BBS上的文章,是靠点击率对博文进行排名的。科学网试过吗?那么每天早上打开电脑看到会是什么的情形呢?很期待ing!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4571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网的本色
buffer 2009-1-20 14:25
发表评论人: juscojack 很好的学术争论,这才是科学网的本色所在。 希望多一些观点的争论,少一些人身的攻击。 上面两句话是来自博主蒋钧(juscojack )的留言评论。我很赞成! 希望在科学网上看到更多关于学术的争论。科学网编辑在推荐博文的时候考虑什么最多,牛人的?吸引眼球的?八卦娱乐的? 如果不能很好地留给学术争论或讨论一个天地,那么这也足以凸显浮躁之风气! 科学网团队里专业人士有多少,都有哪方面的,如果没有,不妨下次多招聘些(编辑大人休怒,俺想知道近期招聘吗?)。 哈哈,知道这样写一定会让一些人抓狂。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399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医存废争论:问题的提出与破解
suqing1961 2007-10-15 09:39
注:本文将发表在《科技导报》2007年第20期 0 引言   《科技导报》2007年第10、11、12、14、16期连续刊载了有关专家学者在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主办的主题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学术沙龙上发表的观点后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申素玲遂致函本刊编辑部(见2007年第16期《科技导报》读者来信栏目),表达了她对此问题的兴趣,以及对本刊刊载不同领域专家学者各种观点做法的赞许。之后陆续有读者来信,希望本刊介绍近期有关中医存废争论问题的具体情况。本文力图给读者提供历史上有关中医存废争论问题和21世纪新一轮存废问题的背景材料,相关人士和政府主管部门对此问题的态度和立场,以及国家对促进中医药发展、创新的有关对策。    1 中医存废问题争论的始末及主要观点反映 2006年4月,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张功耀教授在《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杂志上发表告别中医中药一文 ,声称从文化进步的角度看,中医中药没有寻求到自我进步的道路,约束了人们对病理和生理的理解;从尊重科学的角度看,中医中药既缺乏经验基础又缺乏逻辑基础;从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中医中药在倡导不科学施治的同时,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看,中医中药蕴含着装腔作势的医理解释,推行毒物、异物、污物入药。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告别中医中药。由此点燃了21世纪我国中医存废问题争论的导火索。 同年9月8日,张功耀在他的博客上又发表文章再论告别中医中药 ,号称以资源有效利用的名义,以向国际医德标准看齐的名义,以弘扬科学精神的名义,以紧跟医学科学进步的名义,重申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告别中医中药,为中医存废问题的争论继续推波助澜。   2006年10月7日,张功耀联合美国纽约康复科医生王澄,在医学捌号楼网站发起《关于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的公告》 ,要求修改《宪法》,删除《宪法》第21条有关中医的内容;采取适当措施,让中医在5年内全面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归民间;立即停止缺乏科学原理、违背科学精神、没有安全保障的中医中药研究;善待已经取得相关执业和职称资格的中医师,引导他们主动转向主流医学。 遂把关于中医废存问题的争论推向高潮,导致了延续至今的各界人士热点关注的中医废存争论事件。   张功耀的言行在社会尤其是中医界引起激烈争议,有人附和,有人坚决反对。在科学界,赞同张功耀观点的科学家代表恐怕要数何祚庥院士。他认为,评判中医理论是否科学,首先应看它是否符合科学的原理和精神。从这个方面来说,他支持批评中医,并认为那些呼吁取缔中医的言论大多数有根有据。何祚庥认为中医的理论落后,其中的虚、实、气、补等概念都不准确,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这套理论也不科学。为此,他把中医的这套理论称为伪科学。与此同时,何祚庥院士对张功耀等人说要废止中医还是有保留的。他认为马上废止中医是不现实的,他之所以现在批评中医是为这种落后的生产力将来退出历史舞台创造条件 。   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在《北京科技报》上撰文指出 :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虽然有许多人幻想将来有一天中医理论会被纳入科学体系,甚至被用来拯救现代医学,但那仅仅是一种幻想,我不认为它有可能实现。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包括西方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过自己的一套医疗理论,它们也都被排斥在科学体系之外,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自己民族的传统医学就会是个例外。他同时也认为,否认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并不等于全盘否定中药。中医的某些疗法就像其他民族的传统疗法一样,可能有其价值,值得用现代医学方法进行挖掘、研究。   在新浪网组织的中医该不该退出历史舞台的调查中,超过80%的网友认为中医是科学的。反对张功耀的人认为,张将中医存在的个别问题上升到普遍层面,进而得出偏激化的结论。他们同时也对张功耀视西医中存在的负面效应而不见表示不满。   在中医药界,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程丑夫教授率先公开反击张功耀。他认为,张功耀关于取消中医药的论断犯了3个大的错误,即所采用的推理方法违背了逻辑学,其认识方法违背了辩证唯物论,并采用了臆造诬陷的手段。他还指出,张关于取消中医药的结论基本上都是采用举例的方法进行推理的,因而是站不住脚的,也是不能成立的 。   对于中医药究竟是不是科学这个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认为,中医药是科学,但不同于西医的还原论,而是复杂性科学。他还曾在第二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上所做的用现代科学观看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报告中强调,20世纪后期诞生的复杂性科学,使现代科学的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启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医药的科学性的大门。   医学界也有专家把这场争论看成是一场不同医学理论体系的争论。现年76岁的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危北海教授既做过西医,也做过中医,他认为中医、西医的理论体系完全不同,但都能解决实际问题,无法比较哪个更好。如果一定要对这两个体系进行比较的话,危教授认为,只能说西医是对微观领域的具体研究,而中医则是对宏观问题的把握,中医是整体论,而西医是个体论。至于谈到中西医理论体系的关系,危教授认为,中医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的,所谓阴阳五行实际上是探讨人体内的一个对立、统一、矛盾、平衡的唯物辩证思想,而西医体系则是建立在实证和解剖基础上的,二者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   钟南山院士也不认同取消中医的言论。他认为,太多的江湖医生以中医的面貌出现,由此诋毁了中医的信誉;中国医学要在社会上稳固自己应有的地位,还需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中医要加快现代化的发展,要用现代方法来发掘中医药的宝库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张大宁教授号称是一位中医药坚定的支持者、研究者和实践者。他说,中医药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带有传统文化的色彩,它是建立在长期经验和文化积累上形成的一种特殊体系,中医药能够绵延数千年,靠的是实实在在的疗效。中医药要想站得住脚,不能只是靠民族特色,而是要靠疗效方面的优势 。   著名中医药学专家陈可冀、李连达、张伯礼、石学敏、程莘农等院士认为,仅凭中医或西医一支力量是不可能担负起中国13亿人的医疗保健任务的,中国近半数人口接受中医服务并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已经形成完善的中医药医疗网,在农村也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其中40%的乡村卫生院、70%的乡镇医院、89%的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00%的城市大医院都可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在中国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已不可替代。他们同时提出,应促进中西医优势互补,使其共同为全国人民的医疗保健和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 ?那么,国际主流医学界又是怎么看待类似于中医废存这样的问题呢?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190多个会员国间广泛磋商的基础上,首次制定了全球《传统医学战略》,指出传统医学是重要的卫生保健资源,将帮助会员国制定和实施国家传统医学(补充和替代医学)政策和规划,酌情将其纳入国家卫生保健体系。该组织为避免人们对传统医学持错误态度,在《传统医学战略》中专门强调,对传统医学盲目的热情和无知的怀疑都是不可取的 。   面对这场波及面广、影响重大的争论,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先后公开表态,明确表达了政府主管部门支持中医药的立场和观点。2006年10月10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在该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坚决反对取消中医的说法。这位发言人表示,中医药既是我们的国粹,同时也是目前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优势和特色;在历史上,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在现实生活中仍是我们解除病痛的一个重要选择。他斥责征集取消中医签名的行为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和抹煞。 同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也明确指出,取消中医是对科学的肆意否定。他强调,中医药经历了几千年的实践验证,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信赖。实践和历史将证明,这次征集取消中医的签名活动和历史上其他否定中医药的事件一样,只是一场不得人心的闹剧 。   2007年1月11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席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并专门强调她出席这次会议并讲话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当前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中医药对于缓解这个问题是大有可为的;二是我注意到近一段时间以来,个别针对中医药的极端言论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我来参加这次会议,就是要表明坚定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态度。 吴仪还强调,要切实推进继承创新,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同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指出 :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发展,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这是社会上长时间争论中医存废问题以来,我国最高一级政府给出的最为郑重的观点和态度。 2 历史上关于中医存废问题的几次交锋   中医存废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张功耀之说并非首创专利,只不过由于他来得更为极端,因而引起的争论相对更激烈,造成的社会影响相对更大。《南方人物周刊》实习记者郑廷鑫2006年11月曾撰文详细介绍了近百年来我国关于中医存废问题的几次重大论争事件 。   1879年,清末国学大师俞樾先后发表《废医论》、《医药说》,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成为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始作俑者。1912年,北洋政府在颁布《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时,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没把中医药列为教育学科,只提倡专门的西医学校,造成了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为此,中医界人士纷纷表示抗议,扬州中西医学研究会创始人袁桂生率先愤责:教育部定章,于中医学校之课程,删中医科目,是可忍,孰不可忍。 1913年颁布的第二个《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依然把中医排斥在教育体系之外,致使该年10月上海神州医药总会会长余伯陶等联合全国19个省市中医药界人士组织医药救亡请愿团,要求教育部设立中医药专门学校 。   1925年,中国教育界决定将中医纳入学校体制中。以余云岫为代表的西医界人士上书教育部予以抵制,教育部以此为由拒绝了中医进入大学学系的要求,导致中西医矛盾、冲突进一步加深,继而引发了20世纪最大的一次中医存废之争。1929年2月,南京政府卫生部讨论通过的废止中医案《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一公布,立即遭到中医界的强烈抗责,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3月17日,全国281名代表在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要求政府立即取消议案。社会舆论也支持中医界,提出取缔中医就是致病民于死命等口号。主张废止中医的余云岫、汪企张等,纷纷发表废止中医的言论以回应中医界的批评。卫生部长薛笃弼为化解与中医界的冲突,公开表示并无废止中医之意。不久,国民政府文官处批示撤销一切禁锢中医法令,但仍禁止中医参用西法西药、中医学校立案、中医开设医院,再次引起中医界的抗争。1934年,傅斯年发表所谓国医和再论所谓国医,在舆论上掀起了又一场激烈的中西医之争 。   195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又一次拉开中西医论争的帷幕。余云岫在会上提出改造旧医实施步骤的草案,提出将中医改造成西医。不久,卫生部副部长王斌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学,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消灭,并规定中医不许进医院,要进医院必须学习西医知识等。因政府和毛泽东主席大力扶持中医,王斌和贺诚两位卫生部副部长被撤职,但中西医结合说法开始兴起,并引起废存双方新的争论。文革后,中医在政策层面上获得支持。1982年修订的《宪法》提出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从法理上给予了中医、西医同等地位。与此同时,医学界提出中医药现代化口号。之后,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现代化成为新时期中医存废双方的争论焦点 。   2006年,张功耀再次挑起了新一轮中医存废争论。 3 中医药的发展与创新   尽管中医界和主流媒体对张功耀等关于告别或废除中医的言行基本都持否定态度,政府主管部门更是坚定不移地支持发展祖国传统医学,但是,这次大范围的论争也促使中医界及其政府主管部门开始反思,正视目前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认真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医的发展和创新。   2007年1月,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组织专家学者召开主题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学术沙龙,来自中医、西医、自然科学史、物理、考古、微生物、化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为中医研究会诊。与会专家指出,当前中医研究要走出3个误区:① 不能再简单地用现代科学语言对中医进行翻译或证实,而需解析和分化; ② 应提倡中医和西医互相借鉴学习而不是结合; ③ 世界上医学只有一门,中、西医殊途同归,不能过分强调中西医之间的壁垒 。同年3月18日,刊载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论文的《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共同举办了中医深层次思考研讨会,邀请争论双方的核心人物和有关学者进行理性的学术讨论,会议讨论的议题主要涉及:① 中医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革命性批评;② 如何坚决维护并恢复中医的传统;③ 怎样促进中医的改革和创新。 2007年3月21日,由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6个部门共同制定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发布。这是继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后,国家为支持中医药全面发展制定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和全局性规划。?针对一段时期来有关中医存废问题的争论,《纲要》开宗明义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代发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纲要》还清醒地指出了我国中医药目前正面临的以下3方面的挑战:① 医疗保健服务能力不高:中医学未能充分吸收近代科学的成果而始终保持着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相对于现代医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普及水平的快速提高显得发展比较缓慢,还不能很好满足现代生活条件下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② 现代产业基础不强:我国中医药产业缺乏优质高效的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中药产业链尚待完善,中药农业刚刚起步,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合理利用及相关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中药工业生产工艺和工程化技术落后,生产效率和综合利用能力相对低下,缺乏标准化的专用制药工业装备;中药出口以原料为主和依赖老品种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中药产品在发达国家进行药品注册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而洋中药返销进口有增长趋势;③ 现代科学基础薄弱:集中体现在用传统概念表达的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难以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复方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现代研究一直未获突破;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评价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制约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为此,《纲要》明确提出了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多学科结合的基本原则,确定了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4个方面的基本任务,提出了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加大投入、科技支撑,积极加强中医药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强化对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持4项措施,以求切实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相信中医药现代化这一功在民族、利在国家、造福人类、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必将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并将取得丰富的成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黄龙祥,方晓阳,谷晓红. 中医药的科学研究(Ⅰ) . 科技导报,2007,25(10):73-74. 廖育群,刘力红,张开逊. 中医药的科学研究(Ⅱ) . 科技导报,2007,25(11):74-75. 梁茂新,屠志涛,徐延豪,等. 中医药的科学研究(Ⅲ) . 科技导报,2007,25(12):73-74. 刘士敬,程 伟,韩建平,等. 中医药的科学研究(Ⅳ) . 科技导报,2007,25(14):82-83. 郑金生,杨镜奎,刘志明,等. 中医药的科学研究(Ⅴ) . 科技导报,2007,25(16):84-85. 张功耀. 告别中医中药 .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6, 27(7): 14-17. ZHANG Gongyao. Farewell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Remedies . Medicine and Philosophy(Humanistic & Social Medicine Edition) , 2006, 27(7): 14-17. 张功耀. 再论告别中医中药 . 2006-09-08 . http://zhgybk.blog.hexun.com/5520147_d.htm . 张功耀,王 澄. 关于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的公告 . (2006-10-07). 医学捌号楼网站. http://www.med8th.com/humed/6/20061015gyzjcs.htm . 路 琰. 何祚庥:中医阴阳五行是伪科学 . 环球人物,2006-10-31. 方舟子. 中医是伪科学吗,我们应该怎样面对? . 北京科技报,2006-11-28. 张冉燃,王思海,李 文. 取消中医抖出中医沉疴. . 瞭望新闻周刊, 2006(43): 8-10. 王淑军. 发展中医,无须彷徨 . 人民日报,2006-10-26. 李艳. 中医废存争论背后的启思 . 科技日报,2006-12-05. 唐伟杰.中国政府最郑重的表态:不放弃中医中药 . (2006-03-13). 人民网.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7296/5465023.html . 朱 玉,刘奕湛. 卫生部明确表示坚决反对取消中医的说法 . (2006-10-10).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0/content_5186257.htm . 朱 玉,刘奕湛.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取消中医是对科学肆意否定 . (2006-10-18).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06-10/18/content_5216665.htm . 吴 仪. 推进继承创新,发挥特色优势,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 . 求是,2007(11):3-6. 温家宝. 政府工作报告 . 人民日报,2007-03-18. 郑廷鑫.百年存废,三次论争 . 南方人物周刊,2006(28):37.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 中医药的科学研究 .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CAST. Scientific research o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 Beijing: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7.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3180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11: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