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exactly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exactly

相关日志

专利文献检索与专利地图分析应用培训班 北京 6月16-18日
热度 1 xupeiyang 2012-5-10 14:27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文件 中知研发〔 2012 〕 19 号 关于举办“专利文献检索与专利地图分析应用 专题培训班”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随着科学技迅速发展以及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分析利用专利信息已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获益、处于有利地位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专利信息分析,可以了解行业和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量、申请类型及内容以及国际专利申请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帮助企业对未来的市场开拓策略做出预测及相应的对策。专利地图通过对专利情报进行搜集、加工、挖掘后,以视觉直观的方式对各种专利信息予以揭示和分析,是未来信息咨询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如何运用专利地图在产业和市场做竞争分析是 企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帮助各有关单位了解和掌握专利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及技巧,探讨专利地图分析在我国企事业单位自主创新中的作用,提高企业防范和抵御专利风险的能力,合理规避潜在威胁,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决定举办 “ 专利文献检索与专利地图分析应用专题培训班 ” 。本次培训班由神州华亚(北京)企业管理咨询中心承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人员 各地方科技局管理人员及知识产权局相关研究人员;各科技型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知识产权部及研发部管理人员;各行业协会知识产权和创新项目管理人员;各专利代理机构专业人士;各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相关工作人员;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从事知识产权教研的工作人员等。 二、时间地点 报到日期: 2012 年 6 月 15 日 会议时间: 2012 年 6 月 16 日— 18 日 报到地点:北京市 报名截止日期: 2012 年 6 月 8 日 三、有关费用 参加代表须交培训费 1880 元(含资料、专家报告、场租、茶歇等费用)。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报到时统一交纳。请将报名表传回,我们收到报名表后,于举办前七天将正式日程和报到通知传真给参会代表。 四、联系方式 电 话: 010 — 68633342 传 真: 010 — 68632806 联系人:庞 翠 邮 箱: Pangc1986@126.com 网 址: www.cnips.org 五、会员制度 为了充分发挥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在促进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方面的作用,研究会将继续实行并进一步完善会员制度,凡加入研究会的团体会员,将享有下列服务: 1. 团体会员每年交纳 8000 元会费后,全年可免费参加研究会举办的培训班、研讨会、讲座及论坛等各项活动 10 次,每次活动每个团体会员单位可参加两人; 2. 免费获得全国核心期刊《知识产权》杂志(月刊)、《知识产权竞争动态》(每月两期)、《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通讯》(每月两期)。 特此通知。 附件: 1. 培训班日程安排 2. 培训班报名表 二○一二年五月七日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联络发展部 2012 年5 月7 日 印发 附件 1 培 训 班 日 程 安 排 时 间 内 容 6 月 16 日 (星期六) 08:30-11:30 一、因特网上中国、美国、欧洲、日本专利局专利数据库检索方法与技巧 二、专利技术信息检索应用及案例分析 1. 专利技术信息检索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应用(如:科研立项、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及战略制定等) 2. 专利技术信息检索的要求(如:追溯检索、定题检索) 3. 专利技术信息检索的课题分析 4. 专利技术信息检索报告的撰写要点 主讲专家:黄迎燕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文献部文献传播处处长 14:00-17:00 专利新颖性、创造性检索的方法及案例分析 1. 新颖性、创造性检索的应用范围 2. 新颖性、创造性检索的步骤与方法 3. 新颖性、创造性判断原则与基准 4. 专利审查检索报告的撰写 主讲专家:贾丹明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文献部文献传播处 6 月 17 日 (星期 日 ) 08:30-11:30 专利法律状态检索与同族专利检索及案例解析 1. 专利法律状态检索应用(如:新品上市、被控侵权、技术引进等) 2. 专利法律状态检索(如:专利权有效、专利权有效期届满、专利申请尚未授权、专利申请撤回与申请被驳回、专利权终止、无效以及专利权转移) 3. 各国法律状态的检索及案例分析 4. 同族专利在法律状态检索中的应用 主讲专家:闫晓苏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文献部专利信息利用处 14:00-17:00 企业在产品上市和出口中的防止侵权检索及案例分析 1. 防止侵权检索的思路和方法 2. 防止侵权检索的要点及步骤 3. 无效和侵权诉讼程序中的专利检索 4. 防止侵权分析报告的撰写 主讲专家:吴泉洲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文献部专利信息处处长 6 月 18 日 (星期 一 ) 08:30-11:30 专利地图分析方法 1. 专利地图流程分析 2. 专利技术生命周期预测 3. 数据标引、常规分析以及核心专利分析 4. 专利功效图分析 5. 专利引证分析 6. 专利权利要求分析 主讲专家:肖沪卫 上海科技情报学会秘书长、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主任 14:00-17:00 专利地图应用操作实务 1. 专利地图在企业专利战略中的应用 2. 专利地图在竞争情报中的应用 3. 专利地图在企业技术研发中的应用 4. 专利地图在企业并购中的应用 5. 专利地图在技术路线图制定中的应用 6. 专利地图在技术预见中的应用 主讲专家:肖沪卫 上海科技情报学会秘书长、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主任 附件 2 专利文献检索与专利地图分析应用 专题培训班报名表 1 、因名额有限,此表请尽快传真至庞翠: 010 — 68632806 ; 2 、报名邮箱: Pangc1986@126.com 单位名称 通讯地址 邮编 联 系 人 电话 传真 参加代表名单 姓 名 职 务 性别 (移动)电话 传真 电子邮件 住宿预订 □双人标准间 □单人间 拟住日期: 2012 年 月 日— 月 日 是否是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的会员 □是 □否 汇款方式 户 名:神州华亚(北京)企业管理咨询中心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八大处支行 账 号: 0200 2219 0920 0008 931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二○一二年 月 日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373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毛宁波 2012-5-8 20:48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依据“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 2011 计划”)的总体要求,为做好计划的组织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 一、基本要求 (一)总体目标。 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相关行业领域以及地方重点发展规划,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建立一批“ 2011 协同创新中心”,加快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 , 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重点任务。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以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为保障,转变高校创新方式,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 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 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三)协同创新中心类型。 根据“ 2011 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1. 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代表我国本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的学术高地。 2. 面 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 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力阵营。 3. 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成为支撑我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 4. 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四)实施范围。 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积极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参与。 (五)实施周期。 “ 2011 计划”自 2012 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教育部、财政部每年组织一次“ 2011 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认定,通过认定的中心建设运行满四年后,教育部、财政部将委托第三方评估。 二、实施原则 (一)统筹部署,分层实施。 各类高校应按照“ 2011 计划”的精神和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协同创新,加快机制体制改革,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制订校级协同创新计划,先行先试,积极培育。鼓励各地设立省级 2011 计划,结合当地重点发展规划,吸纳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协同创新体,建立协同创新机制,营造协同创新环境氛围。发挥行业产业部门的主导作用,利用行业产业部门的资源与优势,引导和支持高校与行业院所、骨干企业围绕行业重大需求开展协同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在此基础上,国家每年评审认定一批“ 2011 协同创新中心”,形成分层实施、系统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分类发展,择优支持。 根据不同需求协同创新的任务和要求,分类型开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明确有针对性的建设要求、准入条件、评审标准、管理机制以及绩效评价工作体系。在高校、地方、行业等前期充分培育的基础上,每年择优遴选出符合“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要求、具有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具备良好机制体制改革基础的协同创新体,认定为“ 2011 协同创新中心”。 (三)广泛聚集,多元投入。 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充分汇聚现有资源,积极吸纳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面向科学前沿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充分利用国家已有的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资源和投入,形成集聚效应;面向行业产业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发挥行业部门和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汇聚行业、企业等方面的投入与支持;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 整合优质资源,吸纳社会支持 ,建立地方投入和支持的长效机制 。在此基础上,经评审认定的“ 2011 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可给予相关政策倾斜和引导性、奖励性的资金支持。 三、计划管理 (一)领导机构。 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成立“ 2011 计划”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大事项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监督管理等工作,办公地点设在教育部。 (二)专家咨询委员会。 由来自有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以及国际的知名专家组成“ 2011 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重大政策、总体规划、评审认定、监督评估等提供咨询。 (三)第三方评审、监督机制。 引入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评审、监督机制,开展论证评审、定期检查和阶段性评估等工作,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 评审专家选取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国内具有较高威望的战略科学家;长期从事教育、科技、文化、经济以及其他社会事业行政管理的知名专家;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内发展状况、有较深学术造诣的国内外专家;同时,评审专家还必须对协同创新有较深认识和了解,为人公正,精力充沛。 四、实施方式 “ 2011 计划”的实施分为培育组建、评审认定、绩效评价三个步骤。 (一) 培育组建。 依据计划实施原则,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以及行业产业和高校组织前期培育。重点开展协同创新方向确定、协同创新体组建、创新资源与要素汇聚、创新环境与氛围建设等,逐步形成协同创新的新平台和新机制。 1. 确定协同创新方向。从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行业、产业、地方的重大需求出发,结合高校自身的优势与特色,确定协同创新方向。方向选择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充分体现科学研究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体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避免成为单纯的研究项目。 2. 组建协同创新体。由高校牵头,积极吸纳国内外优势力量,形成强强联合的协同创新体。建立实质性协同的组织管理机构,并结合协同创新体的特色与能力,切实地选择协同创新的模式与类型。制定整体实施路线,明晰各方职责 ,确定具体分工,建立协同创新的新平台。 3. 汇聚创新要素与资源。发挥协同创新的聚集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国家、行业等方面的资源,积极吸纳地方、企业以及国内外社会的支持与投入。以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加快与基地、平台、资本、信息、成果、仪器设备等创新要素的整合,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 4. 构建创新环境与氛围。结合协同创新目标与任务的要求,系统设计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人员聘用与考评方式,完善高校学生培养机制,建立有组织创新、协同管理、资源整合与成果共享等制度体系,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长效机制。 (二)评审认定。 在培育组建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教育部、财政部按照组织申报、专家评审和综合咨询的程序,每年认定一批“ 2011 协同创新中心”。 1. 申报条件。 ( 1 )方向选择应符合重大科学前沿或国家、行业产业和地方的重点发展规划,协同创新模式选取合理。 ( 2 )已建立了实质性的协同创新体,各方任务明确,职责清晰,建立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机制和形式,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 ( 3 )从协同创新的实际出发,在组织管理、人员聘任、科研考核、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方面开展了有效的机制体制改革,方案具体,措施得当,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 4 )按照新的人才选聘机制,已聚集了一批国内外优秀团队,具备解决重大需求的能力和水平,所有聘用人员不得在其他协同创新中心兼聘。有充实的科研任务,主持承担了一定数量在研国家、行业、地方以及企业等方面的重大项目。有效地整合了相关的各类创新要素,形成了较强的资源汇聚能力,相关各方面的支持落实到位。 ( 5 )牵头高校和主要参与高校,协同创新方向依托的主体学科须为国家重点学科,并建有运行良好的国家级或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具备组织开展协同创新的能力和实力。在基础设施、研发平台、仪器装备、日常运转等方面,能够为协同创新中心的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支撑与保障。 2. 评审程序。 ( 1 )组织申报。采取限额推荐的方式,经牵头高校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送到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其中,区域发展类协同创新中心,须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和推荐,教育部直属高校可直接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 ( 2 )专家评审。经形式审查合格后,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第三方按照申报的类型,采取答辩的方式对申请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进行评审。评审专家组按一定比例择优提出建议名单,并形成专家组评审意见。 其中,科学前沿和文化传承类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以学术同行和管理专家为主体,积极吸纳科研院所和境外专家参与;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要充分发挥行业产业部门、企业管理和研发人员的作用;区域发展类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要突出地方政府、骨干企业与同行专家的有机结合。 ( 3 )综合咨询。由“ 2011 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采取会评的形式,在听取汇报、审阅材料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咨询意见。 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综合咨询意见,提出拟认定的建议名单,报领导小组审议后,批准认定为“ 2011 协同创新中心”。 3. 评审要求。 除上述申报条件中提出的共性要求外,针对不同类型协同创新中心,设定具有针对性、特色化的评审标准。 ( 1 )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 ―― 符合科技前沿发展的趋势,且我国在该方向的研究具有较好基础。协同创新体组建合理,能够代表我国该方向的最高水平,具备冲击世界一流的基础与能力。 ―― 已经开展了行之有效的机制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知识创新模式和运行管理机制。 ―― 已经吸引和集聚了一批国内外一流的人才与团队,队伍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主要负责人在国际学术界有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 ―― 牵头高校以及主要参与高校,依托的主体学科原则上应进入 ESI 学科排名的前 1% ,并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或优秀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 )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 ―― 符合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规划,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需求。协同创新体组建合理,能够代表我国该方向的最高学术和人才培养水平。 ―― 结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特色,在人员聘用考评、人才培养以及管理运行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机制体制改革,建立了跨学科、跨高校乃至跨部门、跨地 区的协同机制。 ―― 已吸引和集聚了一批国内外一流的人才与团队,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任务明 确,分工具体。主要负责人具有较高学术威望、较强的开拓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 ―― 牵头高校以及主要参与高校,在该方向上应具有较强的学术积淀和较明显的学科优势,依托的主体学科应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已建有相应教育部重 点研究基地。 ( 3 )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 ―― 切合国家及行业产业的重点发展规划,协同创新体组建合理,有良好的长期合作基础,得到行业产业部门的充分认可和有力支持。 ―― 已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机制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机制和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有组织创新的模式。人才队伍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主要负责人在行业产业中具有较高声望和影响。 ―― 牵头高校以及主要参与高校,须在行业产业内具有明显特色和行业企业的影响实力,依托的主体学科应处于国内领先行列,并建有相应的国家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基地。 ―― 参与企业、研究院所等应是行业内领先、影响力强,具有较好研发基础和对重大技术创新的需求与接受能力。有效地聚集了多方资源,得到了参与企业的实质性投入。 ( 4 )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 ―― 符合地方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重点规划,协同创新体组建合理,并拥有良好的长期合作基础。牵头高校在该方向、该地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具备协同创新的牵头实力,参加企业应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的 产业 影响力。 ―― 已开展了相关的机制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化的人员聘用与流动方式,形成了持续的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新模式,改革成效明显。 ―― 牵头高校依托的主体学科应切合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并建有相应的国家级或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 ―― 得到省级协同创新的支持,在支撑区域创新发展中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绩效评价。 “ 2011 协同创新中心”坚持动态、多元、融合、持续的运行机制,建立由协同创新体以及其他方面代表组成的中心理事会或管理委员会,负责中心重大事项的决策。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设立相应的组织和管理部门,全面负责中心的运行管理。中心成立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负责把握学术方向、指导人才培养、参与人员遴选、推动国内外合作等。牵头单位应充分整合多方资源,在人、财、物等方面为中心提供必要的支撑和条件,在政策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倾斜,以确保中心的良好运行和预期目标的实现。 加强对 “ 2011 协同创新中心”的 目标管理和阶段性评估, 建立年度报告和周期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年度检查以协同创新体自查为主,牵头高校应在每年年初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中心上一年度的进展报告。中心运行满四年后,教育部、财政部委托第三方组织评估。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对于成效显著、评估优秀的 中心 ,可进入下一周期的实施。对于评估不合格的中心,国家将要求其整改或予以裁撤。 五、支持措施 (一)政策支持。 经批准认定的“ 2011 协同创新中心”,依托高校应在自身现有的条件和能力范围内,给予中心充分的政策支持与保障。在此基础上,国家、地方将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给予中心新的、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使之成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政策汇聚区,成为高校改革优先发展的实验区。 1. 在人员聘用与评价制度、人才培养机制、招生模式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赋予“ 2011 协同创新中心”改革的相对自主权。 2. 在研究生招生、优秀人才计划、公派出国学习和交流等相关资源配置方面,给予“ 2011 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和倾斜支持。 3. 在组织申报国家相关科技、文化、人才以及行业重点任务时,给予“ 2011 协同创新中心”优先支持。 (二)经费支持。 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经批准认定的“ 2011 协同创新中心”,可给予引导性或奖励性支持,主要用于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和形成协同创新机制直接相关的开支,不得用于与协同创新中心无关的支出。具体开支范围和资金核定办法由财政部、教育部在资金管理办法中另行规定。 牵头和参与单位须严格按照国家财政的有关规定,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并接受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将作为中心年度检查和阶段评估的重要依据。一旦发生违规违纪现象,将从严从重处罚。情节严重的,可直接撤销“ 2011 协同创新中心”。 六、其他 “2011 协同创新中心 ” 运行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评审认定办法、绩效评价办法等另行发布。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类型 : XXXX 协同创新中心 实 施 方 案(试行) 主管部门 ( 公章 ) : 牵头单位 ( 公章 ) :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二 O 一 年 月 日 信息表 中心名称 中心类型 □科学前沿 □文化传承 □行业产业 □区域发展 推荐部门(可多个) 牵头 单位 情况 单位名称 牵头人 姓名 年龄 职务 / 职称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主要 参与 单位 培育 组建 情况 包括:协同创新体构建与分工、 已开展的机制体制改革、资源汇集与获得的支持情况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效(限 500 字内) 起止时间 下阶段 主要 任务 包括:新的机制体制改革重点、可新增资源与支持情况、人才引进与聘任以及主要研究计划等(限 500 字内) 拟申请国家 政策与专项 经费支持计划 概述( 2000 字内) 1. 建设背景 2. 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 3. 前期培育组建情况 4. 下阶段计划开展的重点工作 5. 预期成效与社会贡献 一、建设依据、背景与意义 1.1 协同创新方向选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2 该方向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我国在该方向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机制体制问题 1.4 开展协同创新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二、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 2.1 近中期发展目标 2.2 整体发展思路 2.3 重点建设任务 三、申报基础与培育组建情况 3.1 牵头和主要参与单位的已有基础与影响力 注:在人才、学科、科研等方面的基础和代表性工作 3.2 协同创新体的基本形式、主要构成与任务分工 3.3 已开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和主要措施 3.4 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3.5 创新要素的汇聚情况 注:包括国家级或教育部重点平台、基地整合,现有用房、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后勤保障等基础条件 3.6 已获得的相关支持情况 3.7 前期培育取得的其他主要成效 四、下阶段计划开展的重点工作 4.1 新的机制体制改革计划与措施 4.2 拟开展的主要研究计划与重点任务安排 4.3 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计划 4.4 新的资源汇聚计划与措施 4.5 实施周期与年度计划安排 五、中心组织管理保障与政策支持 5.1 组织机构与职责 5.2 管理运行方式 5.3 骨干人员介绍 六、政策支持与保障 6.1 已建立和落实的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 注:包括部门、行业、地方、高校等已给予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以 及已有的各类国家级基地和教育部平台等 6.2 希望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 七、经费需求与筹措方案 7.1 总体经费需求与测算依据 7.2 经费筹措及落实情况 注:部门、行业、地方、企业、 985 工程、 211 工程以及高校自 筹和其他方面的投入等 表 1 : 来源 支持方式 (含项目名称) 金额 (万元) 支持 年限 可使用的 主要 范围 7.3 专项经费总体使用计划 注:须扣除筹措经费中可解决的部分后,详细说明中央财政专项 资金的总需求和使用计划、年度需求和使用计划以及协同创 新体间的分配计划等。 八、预期成效 8.1 科技产出 8.2 人才培养 8.3 学科发展 8.4 社会贡献 8.5 可持续发展能力 九、其他需说明的问题 十、 高校、地方或行业组织的自评意见 十一、 主管部门意见 十二、 国家、地方等有关部门意见 十三、 相关附件和证明材料 注:主要包括协同创新体组建与分工协议、联合牵头单位协议、已开展机制体制改革的文件、相关行业 / 地方 / 企业 / 国际 / 其他社会支持的证明、在研相关各类科研任务清单、现有人员名单、培育组建阶段的代表性成果与实施成效证明以及其他材料等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19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基因主粮商业化,可以休矣!(我的备忘录)
热度 6 tongpingya 2012-5-8 10:09
新世纪以来, 一部分转基因专家采取各种措施极力推进转基因主粮商业化,引发社会各界的争议。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我很关注转基因主粮商业化进程。这是我的简要 备忘录,不是全景略。 一、转基因专家上书国务院 新世纪前后,一批赴美进修生物技术或访问学者回国,他们 多数 来自跨国公司 或受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 ,主要就职于北京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构成了中国转基因作物研究的基本队伍。 1997 年 农业部科教司 成立了 “ 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员会 ” 。 新世纪以来转基因研究逐渐成为国内科研领域的热门话题,因为是一门新兴学科,备受社会关注。但在农业科研领域,转基因技术或称分子技术被认为是常规育种的一项辅助技术,并未占有重要地位。 2004 年 6 月,一份由张启发起草、有十多位专家署名的《关于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和产业化发展策略的建议》送交国务院,声称转基因水稻已经完成了商业化生产的各种安全评价程序和实验环节,具备了区域性商业化生产的条件 , 应该迅速批准商业化种植。 申请第一批商业化转基因水稻有:中国科学院培育的转 SCK 基因抗虫水稻,华中农业大学培育的 Bt 抗虫水稻,中国农业科学院培育的抗白叶枯病水稻等。还有转基因作物的推手特别声称:“如果有 90% 的地区种植转基因水稻,将会为社会每年创造 370 亿元的福利”。这个数字耸人听闻也令决策人动心。 转基因专家希望培育的转基因作物迅速商业化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 转基因利益集团 迫不及待地 私下把转基因水稻扩散到大田,试图造成既成的大面积种植的事实。 媒体报道说: 过去 5 年欧盟国家曾 115 次检测出了中国转基因稻米生产的食品。 转基因水稻种子销售已遍布南方十多个省区,并已形成规模种植,转基因稻米混在普通稻米中进入市场。 生米煮成了熟饭! 南方周末 2004 年 12 月 9 日发表刘鉴强文章:转基因稻米, 13 亿人主粮后的利益悬疑;种子世界 2005 年第 4 期发表佟屏亚文章:转基因水稻商业化引发的争论。 2005 年 4 月 27 日 , 农业部 紧急发出《关于加强转基因作物安全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有关单位紧急行动开展转基因作物安全大检查。 安委会搁浅了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生产的申请。 二、农安会“发放” 转基因 安全证书 2006 年至 2008 年,农业部农安会举办了许多报告会,转基因专家发表了大量文章,借助媒体宣传转基因技术的优越性和已经通过安全评价的转基因水稻、转基因玉米。 2008 年 7 月 10 日 ,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 ~ 2 020 )》, 通过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 这是与大飞机研制并列的重大项目,项目资金达 200 多亿元。 农业部官员和农安会转基因专家加快转基因主粮商业化进程。 2009 年 8 月 17 日,农安会通过了发放的包括转基因水稻、转基因玉米的转基因作物安全证书。 蹊跷地是, 在 10 月 22 日农安会公布的 “2009 年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 ” 上,并没有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玉米。但在一个月之后, 国外媒体 路透社 11 月 27 日发布消息称,中国农安会的 两位参与审批的 成员私下告知,该委员会已经为转基因水稻、玉米发放了安全证书。 11 月 29 日在广州召开的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上,有关专家证实了这个消息, 最后再“被”农业部官员认可。拐了这么一个弯, 12 月 1 日,这 3 个 转基因 品种“悄悄”地补充登录在农安会公布清单的 43 个品种之末。 获准商业化的两种转基因抗虫水稻是由华中农业大学申报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申报的,分别限定在湖北省和山东省生产应用。这就等于正式向世界宣布,中国即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的国家。 敢为天下先! 蹊跷的事也 有一段 蹊跷 的经历。 农安会 8 月 17 日通过了发放的两种转基因品种 安全证书 ,时任农业部长的孙政才设有签批。因为孙部长从政前长期从事玉米研究工作,对转基因这东西心中有数,他建议这两种转基因作物“暂缓公布”。所以 10 月 22 日公布的名单上没有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玉米。这对精心策划的科教司官员和转基因专家无异于当头棒喝。 让农业部煞科教司官员和农安会专家煞费心机。 2009 年 9 月,孙政才部长出访美国,随行人员农业部科教司白金明有意安排造访 孟山都公司总部。报道说: 9 月 24 日, “ 农业部孙政才部长在华盛顿会见美国农业部长维尔萨克,农业部科教司司长白金明参加了上述活动 ” 。大约在一个月后的 10 月 20 日, 美国孟山都公司 副总裁 访华, “ 牛盾副部长会见孟山都副总裁伯格曼先生 ” ,表示要 “ 积极落实孙政才部长与格兰特总裁会见时取得的共识 ” 。真是无巧不成书!这个时间恰好是农业部两位部长交接时期,孙政才准备去吉林省任书记,韩长赋要来农业部当部长。 路透社 11 月 27 日报道农安会发放转基因安全证书消息, 12 月 1 日 这 3 个被“暂缓公布”的 转基因 品种补充登录出来。不知道是经过批准了呢、还是“暂缓”到期了呢? 三、转基因主粮商业化引发激烈争议 在农业科研领域,几乎没有专家教授对转基因主粮商业化公开表示异议。尽管 农业科技投入结构存在严重不合理。 你想啊,国家一次性投入转基因研究经费 200 多亿元, 如果表露“反转”观点,将无法从(重大专项)巨额经费中分得一杯羹!北京 有一家研究所,过去从来没有搞过转基因,迅速组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转基因研究(室)组,甚至“借人”、“招兵”快速立项 。 正如 一位科研人员说:“有奶便是娘啊。天上往下掉馅饼还有不接的?” 有的院长所长或项目主持人一下子就能掌控几千万上亿元的经费,随便与转基因沾点边的研究人员也会有几百万元的支配权。一时间惊动全国各地科研院所和国企民企种业老板,“跑部”的、“登门”的,都是冲着这块大蛋糕来的。 如果没有患健忘症的话,都还记得水稻专家袁隆平先生反对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的坚定态度。 2009 年 5 月 26 日袁先生回答《 21 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说:“政府应该特别慎重批准转基因植物商业化。科学家不能完全、预知对生物进行转基因改造,有可能导致何种突变而对环境和人造成危害,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但就在 200 亿元转基因经费公布之后, 2010 年 3 月 4 日,袁先生同样在北京“两会”上 回答《人民政协报》记者说: “如果转基因抗病虫的水稻要人体做实验,我第一个报名。 我是志愿者,我愿意吃转基因抗病抗虫食品。” 袁 先生突然来了个 180 度的转弯,竟要第一个报名食用转基因大米做实验?业界清楚耄耋之年的袁先生,没必要担心吃转基因稻米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而他属下的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将无法从大蛋糕中分得一杯羹!。 转基因主粮被商业化的安全性 立即引起全社会激烈争议。 2010 年 3 月 1 日 , 120 多位学者《要求立即停止转基因水稻和玉米商业化生产问题》的签名信送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全体代表。 3 月 15 日 ,北京魏汝久律师就转基因水稻问题起诉农业部长,指责 发放转基因水稻 “ 安全证书 ” 被认为涉嫌违法。 4 月 9 日,湖南省长沙律师刘大华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寄出《行政起诉状》 , 以 “ 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 ” 未经听证 “ 不具有合法性 ” 为由,请求法院撤销农业部对华中农业大学发放的两张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 7 月 16 日 , 中国农业部的大门前有学者高举红色横标: “ 强烈要求撤销转基因水稻和玉米安全证书 ” ,立即停止转基因主粮商业化进程。(图) 四、 我获得了两次发言的机会 我是一位退休的农业科技人员,不在职也没有位,公平正义是我发言的准则。 2011 年,正当有关部门大力推进转基因主粮商业化、引发各界激烈争论的时候,我获得了两次向高层进言的机会。事出偶然。 2011 年 3 月 2 日 ,国务院负责人在一位研究员信上批示 : “目前社会上对转基因的议论较多,意见较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应进一步澄清我国粮食转基因商业化生产的实际情况、进口转基因粮食的进口种类和数量、转基因种业发展(包括外国种业进入中国)的状况,还应明确我国转基因科学研究的方针、重大专项部署及成果应用方向。要坚持从我国粮食安全和人民健康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最高利益出发,坚持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通过讨论,以求得到正确判断和意见。” 第一次是 2011 年 5 月 3 日。国务院某 办负责人受李克强副总理委托,召开关于转基因水稻商业化问题征求意见座谈会,我应邀出席。我以“中国没有必要率先种植转基因水稻”为题的发言指出 4 点: 1. 中国是世界水稻种植面积最大国家之一,有 70% 以上的人常年以稻米为主食,还没有饥肠辘辘地急需吃一种连虫子都不愿吃的转基因稻米。何况眼下中国还有稻米出口 。 2. 张启发 先生命名的“ B t 汕优 63 ”转基因水稻,原本是福建省谢华安 20 年前用明恢 63 与珍汕 97A 组配育成的,早已退役。张启发“转”进了一个苏云金杆菌的毒蛋白抗虫基因,充其量是“借壳下蛋”,严格说是“侵占产权”。 3. 农业部的农安会只是一个安全评价机构,无权决定一个新品种在生产推广应用; 4. 转基因水稻并无“增产作用”,只是节约了消灭某个虫子的农药费用。有网友在我的博文后跟帖说:您的发言击中了转基因专家的要害 。 第二次是 2011 年 6 月 30 日 。农业部科教司 召开关于转基因作物征询意见座谈会 。我以“ 严惩违规转基因,农业部应有作为”为题发言。主要内容有 3 点: 1. 农业部多次重申 “从未批准任何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 但是,北方农田里转基因玉米有登海 3686 、中 农大 236 、 中农 大 4 号、铁研 124 等,种植面积上百万亩 。南方农田里有张启发的 B t 汕优 63 转基因水稻。 种植地区遍布福建、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湖南、河南、浙江等地。转基因水稻、 玉米涉及农业大学的院士、种子企业的老板。 严惩违规转基因, 农业部应有作为! 2 .我国现在实行的品种审定制度,一个新品种要经历三年的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还要比“对照品种”增产 5% 以上才能进入大田。我向在座的转基因专家提问,转基因作物并无“增产作用”,谁 能培育出一个“增产基因”,那才真叫高水平呢! 3. 先玉 335 是不是转基因玉米(主持会议的官员说不是)?如果说不是就应该负责向社会公示科学检测结果。在座的众多转基因专家没有人就我发言提出的事实和问题表态。 五、转基因专家发言越来越没底气 2012 年刚开局就遇到让转基因专家头痛的事,就是《粮食法(征求意见稿》)出台。第十二条第二款说:“转基因粮食种子的科研、试验、生产、销售、进出口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主要粮食品种上应用转基因技术。”征求 意见稿的主旨思想是要对转基因的使用进行规范,通过立法来制止对它的无序混乱使用。 虽然草案遇到很多争议,但对转基因主粮商业化进程不啻为当头棒喝,让转基因专家们始料不及也措手不及。 顺便提及,世界上有些转基因作物在快速发展之后也逐渐凸显其问题和遗患,遭遇各国人民激烈反对和抵制而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略) 转基因专家发表的言论越来越没底气。虽然也有个别专家例行发表文章,多数是重复着老材料调门越来越低,因为没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和过硬的科研成果。有人介绍说转基因作物已经到处碰壁:例如北方玉米播种季节,农民购买玉米种子要先问:是转基因的吗?回答说:不是。问:有啥证据?让经销商哭笑不得。在海南繁种基地,按规定繁殖转基因材料必须去“南繁办”登记以便隔离,但无人理睬。今年 3 月海南省农业厅突然 组织 转基因作物安全检查,从三亚、陵水和乐东 3 个市县 100 家南繁单位抽检 120 个水稻样品; 检测结果尚待公布(我估计不会公布)。这至少让那些偷偷摸摸转基因的人吓了一跳。 但是,有些涉嫌转基因利益人员并不甘心处境尴尬,利用控制的讲台和掌控的经费,不择手段甚至采取敲锣打鼓兜售糖葫芦的方式宣传转基因主粮商业化。这不能不让人起疑,科教司官员和 转基因专家这种做法与这些品种商业化有无密切的经济联系? 一种,举办 编辑记者 转基因培训班。报道说: 为提高和增强全国媒体编辑记者对转基因生物技术和安全管理的认识,向公众传播转基因技术及产品相关知识。 农业部科教司 4 月 19 日在北京举办 “ 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全国科技记者研讨班 ” 。 全国 50 多家媒体的记者和编辑聆听专家对 “ 转基因动物 ” 、 “ 转基因植物 ” 、 “ 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 ” 以及 “ 转基因安全管理与舆情应对 ” 的知识讲解。这种管吃、管住、管游的培训班没有人不乐意参加的。注意一下,最近时期果然有几家小报发表介绍转基因的文章。 二种,发明白纸、登广告兜售转基因。我在《南方周末》 12 月 29 日的第 28 版,查找到占版面 1/3 的广告,标题“权威部门推出转基因明白纸”,署名“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要求 公众不要 对转基因产品有疑惑,力挺“转基因食品可以吃”。精心泡制,煞费苦心,借农业部的名义花钱刊登广告发明白纸,这种手法实在太小儿科了吧。有人形容说转基因专家言行已经到了“技穷”、“喊打”的地步了。 最后说明,作为一位农业科研人员,我不反对开展转基因基础研究,因为不能落在世界科学发展的后面。但我认为,理论研究是要花时间和精力查明它的利与害,而急功近利者急不可待地要将转基因主粮商业化。须知, 科学的不确定性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紧密相连, 任何科学发明都是一柄双刃剑。例如核技术可以造福世人也可以毁灭人类;滴滴涕既可消灭害虫又能破坏生态。转基因主粮应该在查明对人类确无遗患才可以商业化种植,否则侮之晚矣! 我们必须认真地、谨慎地走好每一步。 您想啊,中国 70% 的人常年以稻米为主食!转基因专家却以虫子都不吃的转基因稻米让中国人做实验?稍有理智的人都不会无动于衷吧! 佟屏亚新浪博客(或 http://blog.sina.com.cn/cornexpert )
2940 次阅读|6 个评论
端粒与疾病
热度 1 王汉森 2012-5-8 04:57
多年来的研究表明,染色体端粒与诸多疾病均有关联。但是对端粒缩短如何引起疾病以及医学上究竟如何防止端粒侵蚀仍有争议。请看《科学家》杂志5月1日发表的一篇文章。 http://the-scientist.com/2012/05/01/telomeres-in-disease/ Telomeres in Disease Telomeres have been linked to numerous diseases over the years, but how exactly short telomeres cause diseases and how medicine can prevent telomere erosion are still up for debate. By Rodrigo Calado and Neal Young | May 1, 2012 T he ends of linear chromosomes have attracted serious scientific study—and Nobel Prizes—since the early 20th century. Called telomeres, these ends serve to protect the coding DNA of the genome. When a cell’s telomeres shorten to critical lengths, the cell senesces. Thus, telomeres dictate a cell’s life span—unless something goes wrong. Work ove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has revealed an active, though limited, mechanism for the normal enzymatic repair of telomere loss in certain proliferative cells. 1 Telomere lengthening in cancer cells, however, confers an abnormal proliferative ability. In addition to cancer, telomeres have been found to be involved in numerous other diseases, including liver dysfunction and aplastic anemia, a condition in which the bone marrow does not produce a sufficient supply of new blood cells. 2 Inadequate telomere repair and accelerated telomere attrition can be molecular causes of these diseases, and targeting these processes may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therapies. Chromosome tails Telomeres consist of hexameric nucleotide sequences (TTAGGG in humans) that are repeated hundreds to thousands of times at each extremity of each chromosome. Telomeric DNA is coated by a group of proteins, collectively termed shelterin, which serves to protect telomere structure. Because DNA can only be synthesized in one direction, the RNA primers at the chromosome’s ends cannot be filled in, and thus a small amount of DNA is lost with every cell division—a loss that occurs in the telomeres. During normal aging of an animal or in cell culture, cells divide and telomeres shorten. As telomeric sequences do not contain genes, no important genetic information undergoes erosion during DNA replication. When telomeres become critically short, the cell becomes senescent—it ceases to divide—or undergoes apoptosis—it dies. Inadequate telomere repair and accelerated telomere attrition can be molecular causes of disease, and targeting these processes may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therapies. Telomere attrition explains the “Hayflick limit,” the number of divisions a cell is capable of undergoing in tissue culture before the cell stops dividing. Telomere length is therefore a type of “mitotic clock,” a measure of a cell’s proliferative history. Under circumstances in which cell proliferation continues despite critically short telomeres (usually about a few hundred hexanucleotide repeats), the telomere’s protective function is lost. Subtelomeric genetic information can be lost, and more importantly, recombination between chromosomes occurs, leading to chromosome instability, aneuploidy, and possible transformation to a cancer phenotype. Some proliferative cells can elongate telomeres enzymatically through the telomerase complex. Telomerase (TERT) is a reverse transcriptase that employs a small RNA molecule (TERC) as a template to extend telomeres in cells. In this way, telomerase counterbalances the effects of cell division and cellular genetic “aging,” preventing senescence, apoptosis, and genetic instability. Telomerase-dependent telomere repair occurs naturally in some cells, such as embryonic and adult stem cells and some cells of the immune system—cell types that divide regularly to support development, maintain tissues, and combat infections, respectively. Telomere maintenance is also possible by other mechanisms, such as the alternative pathway (ALT), which uses recombination between chromosomes to maintain telomere length. In ALT, telomeres are not newly elongated, but rather transferred from one chromosome to another, resulting in some daughter cells whose chromosomes have shorter telomeres and others with longer telomeres. The details of ALT’s components and regulation, however,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Telomere Timeline In the 1930s, Hermann Muller and Barbara McClintock observed that fragmented chromosomes tended to fuse with each other, while normal chromosomes were stable, and they predicat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ural ends” to explain this difference. Muller named these ends “telomeres.” Almost 40 years later, Alexey Olovnikov, on theoretical grounds, and James Watson, based on phage experiments, recognized a fundamental problem regarding the mechanics of DNA replication, during which a small amount of genetic information is lost with every cell division. In the late 1970s, Elizabeth Blackburn and Joseph Gall discovered the structure of telomeres—short, highly repetitive noncoding nucleotide sequences—in the ciliated protozoan Tetrahymena . In 1982, Blackburn and Jack Szostak elucidated how telomeres in yeast could serve as a buffer for the coding DNA during replication, and postulated the existence of an enzyme that could rebuild telomeres—an enzyme discovered by Blackburn and Carol Greider in Tetrahymena 3 years later. By 1988, the sequence of the human telomere was known, and researchers began actively investigating its role in aging and cancer. Subsequent work showed that the telomeres in certain proliferative cells are actively repaired. For their work on telomeres, Blackburn, Greider, and Szostak were awarded the 2009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Telomere shortening and cancer Most cells in which telomeres reach critically short lengths either die or enter senescence. In those few that survive, perhaps due to inadequate monitoring by p53 and related DNA damage-response safeguards, telomere repair would be subject to powerful selective pressure. Indeed, in most malignancies, telomerase gene upregulation or activation of the ALT pathway is thought to be necessary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ellular immortality. Telomerase is so frequently increased in tumors and in cancer cell lines as to be considered an appropriate therapeutic target. Currently there are several clinical trials using telomerase inhibitors to treat a variety of cancers, but results have yet to be reported. Telomere shortening would also generate the equivalent of a “mutator phenotype” by increasing spontaneous chromosomal aberrations—from numerical changes to structural abnormalities—and would therefore increase the pool of aberrant cells upon which selection would act. Infographic: Telomere Basics View full size JPG | PDF Scott Leighton, CMI There are many sources of evidence suggesting that telomere attri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nd likely etiologic of cancer. Patients with dyskeratosis congenita, a rare inherited bone marrow failure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telomerase dysfunction, 3 have a 1,000-fold increase in risk of tongue cancer and about a 100-fold increase in risk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 4 In aplastic anemia, patients with the shortest telomeres (absent mutations) are 4- to 5-fold more likely to have their disease undergo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to myelodysplasia and leukemia. 5 Telomere-free ends of chromosomes and aneuploidy may be apparent in cultured bone marrow years before progression to leukemia. Furthermore, some acute myeloid leukemia patients without prior bone marrow failure have inherited mutations in TERT and TERC . 6 Similarly, short leukocyte telomeres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of cancer in patients with Barrett’s esophagitis, a condition in which the lining of the esophagus is damaged by stomach acid, or ulcerative colitis, a type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these diseases, the mechanism is less clear. Short telomeres in blood leukocytes may reflect the telomere length of the affected organ. Alternatively, they may be a biomarker of exposure to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produced as a result of a chronic inflammatory process, which can both damage telomeres and cause cancer. Evidence for the latter hypothesis comes from the observation that cells cultured in room air have excessive telomere shortening in comparison to cells cultured at low oxygen tension. More generally, genome-wide analyses have identified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in TERT as risk factors in many cancers. In a recent report, short leukocyte telomeres we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all cancers and of cancer fatalities in a large population followed over a decade. Circumstantially, telomere attrition is an accompaniment of aging, itself a major risk factor for cancer. Furthermore, secondary malignancies often occur after chemotherapy and radiation, which would be anticipated to cause marrow stress and telomere shortening. More direct data come from animal experiments. In a knockout mouse model, animals with reduced telomerase activity combined with diminished p53 surveillance of DNA damage developed a variety of epidermal cancers unusual in the rodent but typical of humans. Telomeres and Cancer DNA INTEGRITY: Tumor suppressor protein p53 helps detect DNA damage that may lead to cancer. Thomas Splettstoesser When telomeres reach critically short lengths, most cells either stop dividing or die. In many cancers, however, telomerase is upregulated or the ALT pathway is activated, resulting in abnormal telomere lengthening and proliferative growth. Because of this link between telomeres and cancer, researchers are actively investigating telomerase (TERT) as a target for cancer therapeutics, with several clinical trials ongoing. Evidence for a telomere-cancer link: • Genome-wide analyses have identified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in the TERT gene as risk factors in many cancers. • Some acute myeloid leukemia patients have inherited mutations in TERT and TERC, the RNA template used to extend telomeres. • Short leukocyte telomeres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all cancers and of cancer fatalities. • Shortened telomeres and aneuploidy may be apparent in cultured bone marrow years before progression to leukemia. • Among aplastic anemia patients, whose bone marrow does not produce sufficient new blood cells, those with the shortest telomeres are 4- to 5-fold more likely to have their disease undergo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to myelodysplasia and leukemia. • Patients with dyskeratosis congenita, an inherited bone marrow failure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telomerase dysfunction, have a 1000-fold risk of tongue cancer and about 100-fold risk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 • Knockout mice with reduced telomerase activity combined with diminished p53 surveillance of DNA damage develop a variety of epidermal cancers. Other telomere diseases In addition to cancer, other diseases have been linked to telomere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express telomerase in response to the enormous daily demand for red blood cells, white blood cells, and platelets. Thus while overexpression of telomerase in other tissues can cause malignant growth, faulty telomere repair in blood stem cells can also result in severe diseases caused by stem cell failure. One such “telomere disease” is dyskeratosis congenita, an X-linked bone marrow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symptoms such as abnormal nails, a pigmented, net-like rash, a white patch or plaque in the mouth, and aplastic anemia. The disease usually presents in the first decade of life. The liver and lungs can also be affected, as is often observed after a h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 is performed to correct the bone marrow disease. The reasons for liver and lung involvement are not clear, but the chemotherapy used for transplant conditioning and the new inflammatory cells in the transplanted bone marrow may accelerate the injury in these organs.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dyskeratosis congenita inherit a mutation in a gene named DKC1 , identified by Inderjeet Dokal at the Hammersmith Hospital in London, who performed linkage studies of large pedigrees. 7 DKC1 encodes dyskerin, a protein that binds to the RNA component of the telomerase complex and stabilizes it. Later, heterozygous mutations in TERC were also found in some families with dyskeratosis congenita. The severe phenotype of X-linked dyskeratosis congenita is likely due to the loss of functional DKC1 and markedly reduced telomerase function, which results in defective telomere repair and leads to accelerated telomere attrition, causing cell senescence and organ failure. 2 Whereas dyskeratosis congenita caused by mutations in the DKC1 gene usually presents during infancy, mutations in TERC and in the enzymatic component encoded by TERT appear to have impacts later in life. The first TERT mutations found in humans were in adult patients with acquired aplastic anemia who lacked physical anomalies and did not have a family history of telomere-related disease. Penetrance of the phenotypes of TERT and TERC mutations is highly variable among and within families, as reflected by the severity, time of onset, and organs involved. Within pedigrees, members with the identical mutation may have minimal or no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evelop aplastic anemia late in life, or suffer pulmonary fibrosis (scarring of the lungs) or hepatic cirrhosis (scarring of liver tissue). Different organ systems may be affected in different family members at different times, and occasional patients have disease in marrow, lung, and liver. 2 How faulty telomere repair leads to such diseases is not fully understood. Even with the uncertainties that remain, the association of telomerase mutations with disease in such disparate organs systems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consequences for patients and their physicians. In the family history, the presence of even mild blood count abnormalities, pulmonary fibrosis, and hepatic cirrhosis, as well as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re important clues for the diagnosis of a telomeropathy. Involvement of multiple medical subspecialties can be confusing; some patients have even made their own diagnoses after Internet searches. Telomere length in leukocytes can be measured commercially and is a reliable marker of these diseases when severely reduced. Sequencing TERT and TERC can also be diagnostic. The appropriate finding of a telomerase deficit has consequences for prognosis, treatment, and genetic counseling. But while the diagnosis of telomeropathies can be straightforward, there may be complications. Some typical families lack known mutations, and telomere length may be normal even in the presence of etiologic nucleotide substitutions. Furthermore, rare mutations in shelterin genes coding for the proteins that protect telomere structure can produce severe dyskeratosis but do not alter telomerase repair capacity. And regulatory regions of genes, not routinely screened, may be responsible in some cases. Telomeres and aging Telomeres shorten as we age. By analogy to the cellular mitotic clock, telomeres have been postulated as a marker of “genetic age,” and telomere length has been marketed as a simple predictor of longevity. Assays of telomere length have been bundled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lifestyle modification and for drug therapy, neither based on appropriate clinical studies. Simple but appealing arguments relating telomeres and aging are currently controversial, likely simplistic, and potentially harmful. Telomere length does indeed reflect a cell’s past proliferative history and future propensity for apoptosis, senescence, and transformation. Cellular aging, however, is not equivalent to organ or organismal aging. There are several considerations in relating telomere biology to aging. First, physiologically there is overlap between the shortest telomere length of young children and the longest telomeres of the elderly. Most telomere shortening occurs early in life, in association with growth, and when the rate of disease in general is low. The paradigmatic telomere syndrome of dyskeratosis congenita is not at all typical of progerias, inherited syndromes in which patients appear old and suffer diseases of aging such as premature atherosclerosis or dementia. Furthermore, the organ damage of dyskeratosis congenita is not very similar to normal aging of marrow, lungs, and liver. The marrow becomes mildly hypocellular in older individuals, but stem cell numbers may actually increase, and blood counts remain stable; and neither the liver nor lungs normally become fibrotic with advanced age, as they often do in dyskeratosis congenita patients. Although in adults, relatively short leukocyte telomeres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events—a common morbidity of the aging population—the clinical correlations have not been consistent, and may be related to overall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exposure. Studies in humans have attempted to relate telomere length to life span. In the provocative initial publication from the University of Utah in 2003, individuals around 60 years of age who had the longest telomeres lived longer than did subjects with the shortest telomeres, but the main cause of death in the latter group was, inexplicably, infectious disease; the persons with shorter telomeres did not have a higher rate of cancer deaths. 8 Moreover, these findings have not been confirmed in other studies of older subjects. In another study evaluating a different population, telomere length failed to predict survival, but interestingly it correlated with years of healthy life. 9 In a Danish study of people aged 73 to 101 years, telomeres correlated with life expectancy in a simple univariate analysis, but only before the researchers corrected for age, suggesting that the correlation was driven simply by the fact that younger subjects had longer telomeres. And a Dutch study of 78-year-old men found that while telomere lengths eroded with age, they failed to correlate with mortality. 10 These discrepancies may have several causes. In some analyses, telomere lengths may have been studied as a surrogate marker of age. In addition, retrospective studies may identify “positive” associations that are random and cannot be reproduced in follow-up investigations. The telomere hypothesis of aging also has been modeled in mice. For instance, in a murine model of telomerase deficiency and accelerated telomere attrition, researchers found that certain intracellular pathways involved in mitochondrial function and glucose metabolism were deregulated, a common occurrence in aging individuals, ultimately causing heart muscle disease. Interestingly, telomerase reactivation in these mice restored glucose production and heart function. However, these abnormalities observed in telomerase-deficient animals were not those typical of humans with very short telomeres; patients with telomeropathies usually do not suffer from heart disease. Indeed, the translation of mouse experiments on telomeres to human physiology and disease should be done with caution. Mice are not the ideal model for telomere attrition and its effects on aging as murine telomeres are 5 to 10 times longer than human telomeres, in spite of mice having a much shorter life span. When telomerase is knocked out in mice, they live a healthy life for several generations, and even late-generation animals with very short telomeres do not display the clinical phenotypes characteristic of human telomeropathies. Telomerase-deficient mice also do not have a higher incidence of cancer, which happens only if the p53 gene also is modulated, in contrast to humans with telomerase deficiency, who are at very high risk of developing cancer. Implications for medicine Telomeres and their repair are important in the growing field of regenerative medicine. Dolly the sheep had chromosomes with shorter telomeres probably because she was cloned from an adult mammary gland cell. This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Dolly’s illnesses, especially her progressive lung disease. Embryonic stem cells, however, express telomerase and are able to maintain their telomere lengths despite numerous cell divisions. More recently, reprogramming mature adult skin cells to the pluripotent state has been achieved with introduction of just a few defined nuclear factors.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verting cells to a more immature and pluripotent state, the reprogrammed cells’ telomeres are highly elongated. In the first steps of reprogramming and likely in the early stages of embryogenesis, cells can elongate, and thus “rejuvenate,” their telomeres. Since telomere shortening limits cell proliferation, mechanisms that can elongate telomeres are highly desirable for effective regenerative medicine. Telomerase expression is tightly regulated in the cell; just a few copies of the complex are present in the cell nucleus, and they exert their function during certain specific periods of the cell cycle. The mechanisms that modulate telomerase gene expression, resultant enzymatic activity, and telomere elongation are the focus of intensive research. MYC , a proto-oncogene that reg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many genes and cell pluripotency, activates telomerase expression. Sex hormones also activate telomerase expression in reproductive and nonreproductive organs, such as the bone marrow. The promoter region of the telomerase gene contains regulatory sequences that are modulated by estrogen; cells exposed to estrogens (or androgens converted into estrogens) upregulate telomerase expression. 11 In retrospect, the clinical response of improved blood cell counts in patients with aplastic anemia, especially children with inherited marrow failure, to androgens may be attributable to this mechanism. However, whether higher blood levels of sex hormones or exposure to exogenous sex hormones causes telomere elongation is still unknown. Conclusions Telomeres and telomere repair are basic molecular processes in cells possessing linear DNA chromosomes. Accelerated telomere attrition due to genetic defects in telomerase and in the shelterin protein genes is etiologic in several human diseases not previously considered related in the clinic. These include aplastic anemia, pulmonary fibrosis, and hepatic cirrhosis. The telomeropathies, especially in their milder and more chronic forms, may not be rare and almost certainly are often unrecognized by physicians. The importance of telomere repair in tissues under regenerative stress is of special interest, particularly in the reactive responses of fibrogenesis in the liver and the lungs. The maintenance of adequate telomere lengths also may be important in embryonic and adult stem cells to enable proliferation while preventing chromosome instability, thus avoiding potential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Also of interest is the connection linking telomere attrition and chronic inflammation to cancer and other diseases. (See “ An Aspirin for Your Cancer ,” The Scientist, April 2011.) There is still much to be learned about how telomerase gene mutations cause disease, why they only affect certain organs, and how telomeres can be targeted for therapies. Both the genetic regulation of telomerase expression and the effect of an organism’s environment on telomere attrition are poorly understood. Drugs or hormones that might modulate telomerase expression and maintain or elongate telomeres would be appealing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telomeropathies and in conditions in which telomere attrition has known medical consequences. Whether telomere shortening mediates human aging—and conversely, whether telomere elongation may reverse aging or prevent age-related diseases—are still controversial issues. Rodrigo Calado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edicine at the University of So Paulo. Neal Young is the Chief of the Hematology Branch at the 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This article is adapted from a review in F1000 Medicine Reports , DOI:10.3410/M4-8 ( open access ). References E.H. Blackburn et al., “Telomeres and telomerase: the path from maize, Tetrahymena and yeast to human cancer and aging,” Nat Med , 12:1133-38, 2006. ↩ R.T. Calado et al., “Telomere diseases,” N Engl J Med , 361:2353-65, 2009. ↩ B.P. Alter et al., “Very short telomere length by flow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identifies patients with dyskeratosis congenita,” Blood , 110:1439-47, 2007. ↩ B.P. Alter, et al, “Cancer in dyskeratosis congenital,” Blood , 113:6549-57, 2009. ↩ P. Scheinberg et al., “Association of telomere length of peripheral blood leukocytes with hematopoietic relapse,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and survival in severe aplastic anemia,” JAMA , 304:1358-64, 2010. ↩ R.T. Calado et al., “Constitutional hypomorphic telomerase mutation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PNAS , 106:1187-92, 2009. ↩ N.S. Heiss et al., “X-linked dyskeratosis congenita is caused by mutations in a highly conserved gene with putative nucleolar functions,” Nat Genet , 19:32-38, 1998. ↩ R.M. Cawthon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telomere length in blood and mortality in people aged 60 years or older,” Lancet , 361:393-95, 2003. ↩ O.T. Njajou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telomere length, specific causes of death, and years of healthy life in health, aging, and body composition,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 64:860-64, 2009. ↩ J.M. Houben et al., “Telomere length and mortality in elderly men: the Zutphen Elderly Study,”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 66:38-44, 2011. ↩ R.T. Calado et al., “Sex hormones, acting on the TERT gene, increase telomerase activity in human primary hematopoietic cells,” Blood , 114:2236-43, 2009. ↩
个人分类: 学术园地|4829 次阅读|2 个评论
春之夜行
热度 1 fxf 2012-5-8 00:08
已是深春,我无事由,随便地走将出来,没入春之夜色。四周淡紫的流彩并不稀奇,难得是我一个人端详前后。稍近处,竟然还有几抹粉彩闪闪烁烁,想是白昼怒放的桃花面,除却她,别的花儿没得这个手段。今夜有月,纤细的一钩,翘翘弯弯的,似乎想挂住些什么,终了没有成行,只好权且独自空着,如婴孩若有若无的眉,洁净多于明亮,隐约大于真实。 这时节,最为丰腴的莫过于味道,各式各样的味道,不请自来,沿着你身上的隙缝就进来,灌溉的满身全心,逃是不需逃的,躲是躲不开的,只好受用着,任凭它们在你的身体里混合、发酵,甚至浸润。夜光下,味道显得浓郁,因为微弱的光无法指引你前进,唯有味道可做向导。偶有风飘来,还可抖擞一下精神,嗅嗅空气少有的清淡,让人醒悟原来这浓郁终究大不了是一个阶段,不会长久地笼罩世界。世界的常态就是清淡,这事儿,清风可作证,纤月可点头。 深春的夜,是无需人相伴的夜,让白日里上下的心出来看看,觉察一下没有光明后的真实及这当儿独到的美丽和细腻。美丽,永远含着略略的苦涩,否则,这美就显得不太地道,也不会留下它的印迹。没想过要拥有永远的美,只希冀该有的时候,能够触摸到她的臂弯,让人知道她在你的身边。这很重要。细腻,如果不客气地说,更多时候显得多余,也是,多余之所以成为多余,是细腻产生了它。若无细腻,区别何在,美丑何别,大小何妨,昼夜何分。细腻对于女人而言,多多少少无妨拥有一些,也是必要;对于男子而言,却要不得太多,否则,受到伤害就不只是男子。 再行几步,猛然、竟然看到点点的空星,只见它们若无其事地亮着,似乎这夜与它们无关,这行人与它们更无关。原本就是事实,我们的物什与这些空星有何关系?终究是人的牵强,喜欢把众多的东西与自己联系起来空梦一场,做些大小不一的情态,平添多少不痛不痒的感觉出来。星儿还是亮着,才不管你在乎不在乎,自然而自在地眨着巨眼,光亮倏忽之间明灭,也许离我们上千万年光线之路,也许早已绝尘而逝,只是最后的一抹残亮,被你捉住而已。无论何种情势,这又与你何干呢?想到此处,你还不得不回首,再找找那桃花的暗粉,分解一下自己的无绪与不羁。 行走永远是最真实的力量,暗夜里的行走也是如此,深春之夜的行走更是如此。你行走的目的,还不是为了寻找失去的感觉,丢弃的遥控器。人到了不能流泪的年龄,绝不是坚强的喜剧,而是无奈的绝唱;人到了不能述说的时节,绝不是自成了蛹体,而是蛹与不蛹没有意义。念及此,我的行走顿时荒凉起来,暗夜之中的浓味变得沙土色,四处的怒放化作烈烈蒸日,更有无尽的河石垫脚打踝,好不难行。此时,不觉又想到佛,他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的心难道可如此重得?重得之后,哪里会有一朵莲花承接心的端坐?其实,行走的意义即于此,左右无路之间最是康庄大道,因为,此时方向最为丰富,你可选择一隅下脚,踏出一条自己的道来。 暗夜下的深春,深春下的暗夜,行者自行,心者自心,一切尘土终是土尘,惹不得太多清泉的梦,如同,水自是水,也惹不得太多尘土的飞扬。噢,即如是。回去也罢,不行也罢。别了,我的深春之夜,让夏接管你的地盘吧!
个人分类: 淡蓝的花儿|3689 次阅读|1 个评论
C++Primer学习笔记
chdoca 2012-5-7 18:20
第四章 数组和指针( 5.7 ) 本章介绍 C++ 提供的两种类似于 vector 和迭代器类型的低级复合类型 — 数组和指针。区别在于:数组的长度一经创建就不能改变。在 C++ 程序中应尽量使用 vector 和迭代器类型,而避免使用低级的数组和指针。 数组: 数组的长度必须是字面值常量或常量表达式初始化的 const 对象。在函数体外定义的数组,其元素初始化为 0 ,在函数体内定义的数组无初始化;类数组使用类本身的默认构造函数或显示构造函数进行初始化。 字符串字面值数组自动在末尾添加一个空字符,属于 C 字符串风格。 数组的长度和下标都是 size_t 类型的,使用时应包含头文件 cstddef 。 指针: 指针为指向某一数据类型的变量,它本身占用内存,注意指针与引用( )的不同。为了避免产生溢出错误,应尽量在使用时定义并初始化指针变量。 C++ 中空指针负值为 0 , C 中赋值为 NULL , NULL 是在 cstdlib 头文件中定义的,若使用应包含此头文件。 指针相减的值是 ptrdiff_t 类型的 signed 整型值, ptrdiff_t 与 size_t 一样,是在 cstddef 中定义的。 在使用下标操作( 。 注意 int *a=new int 是不同的,前者包含初始化,对 const 型的数组定义时必须使用前者。 多维数组: 多维数组中最难理解的是指针问题,这里做一总结。 定义: int a ; a 是二维数组名,这里定义了一个三行四列的二维数组。 a 的值是一个地址,指向第一行的元素。对 a 的解引用得到的仍是一个地址 *a ,即 a 元素的地址, **a=a 。对 *a 递增运算可以遍历 a 的元素, a+1 指向第二行,对 *(a+1) 进行递增可以遍历第二行的元素,如 *(a+1)+1 指向的是 a 元素,对其解引用即得到 a 的值,即 *((a+1)+1)=a 。 int (*p) 定义一个指向 4 个元素的数组的指针, p 其实是一个指向指针的指针,若令 p=a ,则可以对 p 进行类似于 a 的上述解引用操作。 int *p 定义一个指针数组, p 是此数组名,也即数组的首地址,注意它与指向数组指针的区别。 typedef int int_arry :将 int_arry 定义为一种类型名,可以用它来定义包含四个元素的 int 型数组,如 int_arry a 相当于 int a , int_arry *p 相当于 int (*p) ,这样定义更加直观。 程序: MS_files 中的程序有点小 bug ,即在文件头加了 std::size_t 。由于 size_t 在 stddef.h 中定义的,采用的是全局命名空间,因此不需要加 std::size_t 。
个人分类: 学习心得|4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兰科植物种子形态
ForrestLai 2012-5-7 12:36
兰科植物种子形态
兰科植物种子细小如 “ 粉尘状 ” ,大小为 0.15-6mm ,质量常不超过 1μg ,一颗蒴果 ( 香荚兰属为荚果 ) 常含 100,000 粒种子,最低 6000 粒 ( 见于地生兰 ) ,最高可达 4,000,000 ,如 Cycnoches 和 Anguloa ( Ziegler , 1981) 。种子通常无胚乳,成熟时外珠被的单层细胞在胚周围形成松散的鞘或被膜。其形状多样,但球形具翅或丝状种子相对胚所占比例较大的卵形或椭圆形种子 ( 多见于地生兰 ) 更适合长距离传播。尽管兰科种子极易被风传播,并具一定的耐旱性,但其长时间停留在空气中胚是否受到损伤目前尚无定论 (Dressler, 1993; Molvray Chase, 1999) 。 Beer (1863) 首次对兰科植物种子形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种子形态在不同亚科间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 ( 图 1) 。而近年来研究者则在寻找对重建系统发育关系有用的种子形态性状及针对不同类群特定的性状,各亚科种子形态特征见表 1 。 Clifford Smith(1969) 首次提出种皮分析方法并对树兰亚科 49 个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种皮形态在属以上水平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 Barthlott (1976) 利用扫描电镜 (SE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对 58 个属的种子形态分析,证明种子形态在族、亚族水平具有系统学意义,并且在属级水平仍然具有分类学价值。 Arditti et al. (1979) 对种子和胚的大小和体积做定量分析,验证了美国本土杓兰属 ( Cypripedium ) 和兜兰属 ( Paphiopedilum ) 二者的关系。而近年 Swamy (2004) 对兰属 ( Cymbidium ) 种子形态做了扫描电镜分析, Tsutsumi et al. (2007) 对日本本土羊耳蒜属 ( Liparis ) 分子系统学和种子形态学进行了比较分析, Gamarra et al. (2010 , 2012) 通过对红门兰亚族 (subtribe Orchidinae) 种子微形态学研究,表明内种皮平周壁表面纹饰、种子形状和顶细胞垂周壁的几个特征在红门兰亚族种上水平具有分类学价值。同样在其它开花植物 ( 如 Phyllocladus , Phyllocladaceae ; tribeMassonieae , Hyacinthaceae; Veronica , Plantaginaceae ; Moehringia , Caryophyllaceae) 中不同作者得出了相同结论 (Gamarra et al., 2010) 。这些研究表明种子形态特征对属间分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Summary of subfamilial distribution of seed characters Apostasioideae 种子小;具坚硬、较厚的种皮;三蕊兰属在一端或两端具球状凸起; Cypripedioideae 种子大;成熟时具两个明显珠被;椭球形或梭形;细胞大小和种子形状不显著,无表面纹饰;碗兰属具坚硬、较厚种皮,多为鸟类传播种子; Orchidoideae 种子较厚,具最小的种子 ( Disa sp.) ;梭形或卵形,细胞少;内侧细胞极度拉长;表面纹饰仅限于相对简单的脊; Vanilloideae 种子坚硬、晶体状以适应鸟类传播;一些属种子中部具翅;在一些较原始属中种子成熟时具两层细胞,里层细胞减少不甚明显;其它分支种子形态多样,无法分组; Epidendroideae 种子成熟时具一层珠被;常梭形或椭圆形,丝状种子也较常见,也有呈膨胀的球形种子;种子黏着壁被膜质层;纹饰发达多样,种子表面有时被蜡质层。 表1 兰科各亚科种子形态特征 Figure 1 Orchid seeds (Beer, 1863)
90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从三千多万人饿死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热度 3 pengfeig1223 2012-5-7 00:41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7662044.html 从三千多万人饿死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接受环球时报记者的采访 曹思源 赵: 曹先生您好! 曹: 让您久等了! 赵: 您身体不好,还打扰你! 曹: 接受记者采访也是一项社会工作啊,这是使命所在嘛。请教您尊姓大名? 赵: 我叫赵倩,为了尽可能少打搅您休息,我长话短说。关于三年饥荒这段历史,你也有相当的研究,在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提出过,后来在“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里也提到过这些,各种历史原因天灾人祸都有。最近有些学者,像您这样的学者在网上也提出了这样的事情,这是有什么样的背景呢? 曹: 问题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公布这段历史真相,造成数据上的空白。长期以来都说,三面红旗是伟大的,所谓三面红旗就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不承认大跃进中饿死人的事实,这个资料长期以来是保密的, 1960 年到现在也有五十多年了,最近已经超过了保密时限,所以中央把这些解密了,解密以后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在一定范围里放开了,于是就形成了一种矛盾,部分研究工作者知道这些历史, 59 、 60 、 61 前后这三四年里全国饿死人的总数 3755.8 万人, 3755.8 万人是怎么来的呢?是各个地方报上来的。周恩来总理给各个省打电话,让他们把饿死人数报上来,材料集中在周恩来这里然后转报给毛泽东,这个数据是逐级报上来的,显然会小不会大。一个县委,死了五万人,只会报三万人,两万人,不会说死了 8 万人。没有夸大的倾向,只有缩小的倾向,因此经过研究饿死 3755.8 万人作为官方统计数字,应该讲是最低限度的数字,分析结果有可能是四千多万,我们不用四千多万,我们用官方的统计数字,也就是 3755.8 万,这是最低限度的可靠数字,由于这个数字目前只是解密了,并没有全面公布,只有一部分人知道,大部分人还不知道。对此我有体会,我在一个小会上讲 59 、 60 年饿死人的教训,当时有个年轻人说不可能,如果死了这么多人,怎么我没听说过呢?然后我给他作了详细的解释,他还半信半疑。长期的保密数据在一定条件下解密了,多数人还不知道,难免会发生争论。这个争论是好事,不是坏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可以让我们对历史上重大的情况了解得更清楚,能更好地吸取教训。 曹: 刘少奇在 1962 年 1 月七千人大会说,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事实上,根据我研究的资料,据水文气象部门报告, 59 、 60 、 61 这三年的降雨量,成灾面积跟历史上比较,是风调雨顺, 三分天灾都没有,完全是人祸,是共产风,瞎指挥,是我们集权的体制造成的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各种灾害,包括旱灾、水灾、地震等等中国饿死的总人数是 2991 万。 这三年比五千年饿死的人数还要多出 765 万。这个数字之惊人是可以看出来。不是天灾,不能冤枉老天爷, 掩盖我们工作中的错误和领导体制上的弊端。 赵: 现在还有个问题,我手上拿了本书,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第二卷, 560 页到 570 页,是关于大跃进和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当时是以“钢”为纲,追求高指标,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下降,也有些详细的数据,当时的农业减产额多少。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跟您说的一致? 曹: 应该说是部分一致、部分不一致,这本书是官方出版的。据我所知,当时没有批准他们看档案,写这么大的历史著作不让看档案是很可笑的,也是不严肃的,而且这本书所提到的是只死了一千万人。 赵: 它是 1960 年一年,没有说是三年的总数。它的原话是 1960 年比上一年人口统计减少一千万。 曹: 这个数字我在 1983 年中国统计年鉴上也看见了,应该讲不完全是实事求是的。当时思想刚刚解放,或者说是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出版的,数字一千万显然是大大缩小了的。 赵: 您是不是说,现在解密了,应该把所有真实的数据都公布出来,进行深入的反思,是吗 ? 曹: 对,有一个前提,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所有的政府工作人员包括统计工作人员和党史工作人员都是公仆啊,应该对公民负责,应该全面地、准确地公布事实。因为只有这样公布数字才能吸取教训。我想补充两个问题。为什么在三面红旗的号召下会饿死这么多人,哪怕一千万也是够惊人了。饿死这么多人还长期保密,没有告诉老百姓,原因在于党的体制是集权制,大权掌握在毛泽东一个人手里,这样在决策中出了问题就要掩盖; 而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三权分立,党内也要三权分立。我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是中国社科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毕业的。在马克思创立第一国际的时候就提出了三权分立,决策权属于党代会,执行权属于党的中央委员会,监督权属于党的监察机关。列宁去世以后,斯大林把三权集中到他一个人手上去了,于是三权变成一权,导致了俄共和共产国际的重大损失, 当然也包括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第二个问题, 如 果中共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实行了三权分立,决策权属于党代会,执行权属于中央委员会,监督权属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毛泽东在三项领导职务中只能担任一项,他可以担任党代会主席,或者当中央委员会的总书记,或者当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书记,他不能把三项职位全当了,尤其不能在中央委员会的领导之下把纪律委员会的权力削弱。 如果是三权分立,这个错误早就揭发了, 由于毛泽东要掩盖错误,导致了三面红旗的教训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刘少奇跟毛泽东争论过,说饿死这么多人是要写上历史书的。毛泽东害怕自己身后被刘少奇揭发,所以要打倒刘少奇,要发动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掩盖大跃进的错误、掩盖三千万条人命死亡事件。这是历史表达出来的逻辑。而为了今后避免这种错误,现在最重要的不是要追究谁的责任,而是要检讨 ,在党的领导制度上进行反思,在十八大上应该对体制进行变革。 这是我补充的两点。 赵: 您是说要对中共的体制进行变革。 曹: 对, 就是要三权分立,而不能一权管三权。实际上现行党章已经写了最高权力属于全国党代会, 而中央委员会受党代会的委托来执行党代会的决议,它行使的是执行权,纪律委员会行使检查权。 中国共产党现在迫切需要落实党章的三权分立。 赵: 那现在纪律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之间也是互相监督的吗? 曹: 不是的。本来嘛,规定中央委员会和纪律委员会都是党代会选举产生的,都来源于党代会,这两权应该是平行的, 但是党章另有一条说,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均受同级党委领导 。在这种体制下,各级纪检委员会怎么能监督和检查中央委员会及各级党委呢? 赵: 关于人民日报甘肃分社的林社长,对他的公开道歉您有什么评论吗? 曹: 我没有看到,请你 唸 给我听吧。 赵: 他就两句话,很短,“抱歉:我对大跃进那段历史缺乏研究,掌握情况不够,这两天接到网友很多信息,告知当年悲惨情况,得以了解更多事实,内心深受震撼,我的个人不当言论引发国人很多痛苦回忆,伤害了很多人的感情,为此深感歉疚,向大家道歉,感谢网友指正我的错误,并愿意和大家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曹: 我的评价是,该同志能够认识错误,而且知错就改,不要追究他的责任了,应该欢迎他和大家一起客观研究党的历史教训,推动中国共产党的体制变革,最主要是推动党内民主建设,防止灾难重演,希望你们的报纸能强调这点。 赵: 有几句话您有没有听说过:“有人为了糟蹋毛主席,竟然夸张三年时间饿死几千万人,有人为此专访了最严重的河南很多村庄,情况根本不是污蔑的那样,乡亲们只是听说过饿死人,而并没有亲眼看见饿死人,能真正见到饿死者为极少数。转发者近七千人,评论者五千余人,并没有谁告诉我他家里是谁饿死了。可只是在那里叫嚷死了几千万人。”这是之前网上的一些评价。他们错在哪呢? 曹: 因为事情发生在五十多年前,从 1960 年到 2010 年,你要去调查的话,五十年前的人很多已经不在了,调查有限,研究不够。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大跃进饿死人的事情,已经有很多材料了,他没有研究这些材料。最大的问题在于研究调查不够。 赵: 您提到的人为因素,就是共产风,瞎指挥,集权制这三点吧。 曹: 对。 赵: 就是说没有很好地深入调查研究,所以大家都在说 58 年大跃进,没有说 58 年大灾荒啊。 曹: 这个矛盾有个暴露的过程,当年瞎指挥,大家都去砍树来炼钢,谁去管粮食的事?粮食熟了没有收,放卫星,逼着人家讲假话,我当时上小学,我看见报纸上说,河南早稻卫星越放越高,亩产 22 万斤。如果向国家交一半,就要交 11 万斤,哪里有 11 万斤可交呢?把家里的全交上去也不够啊,家里没有留下口粮,当然要饿死人啦。 当时宣传说人民公社是天梯,共产主义是天堂。 共产风的直接工作就是消灭私有制,消灭的不仅仅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而且是生活资料的私有制,这不就要饿死人吗?共产风来自毛泽东的一些讲话说,现在看来共产主义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大概几年就能建设成共产主义,那就叫做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竞赛。 彭德怀当时是国防部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他在党中央会议提出问题被毛泽东打成右倾机会主义,于是在全国开展反右倾运动,全国打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三百多万。本来庐山会议是反左的,会前已经定了是要纠正左倾风,由于要打击彭德怀,居然把反左倾改成反右倾,并推向全国,结果左上加左,饿死人就更多了。 赵: 我明白您的观点了。 曹:研究这些问题也是 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啊,有利于推动党内的领导体制的改革。不承认历史事实,就不能吸取历史教训,那就难免让历史悲剧一再重演。 2012.5.2 21:0 祝曹老身体安康,一定要看到党三权分立的那一天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560 次阅读|3 个评论
高考十年!——写于2008
ssyandmltcdj 2012-5-5 00:29
说高考十年,其实并不确切,屈指算来,我的高考已经过去 11 个年头了,但是高考的情形却历历在目。 那年夏天很热,但是到了高考却莫名其妙的下雨了,有人总结说,我们那的高考每年都要下雨,不下雨才不正常,我不知道是不是属实,但是我记得我高考时还是下雨了,这下雨并没有和我的考试有啥正相关或者负相关。一切都如平常日一样,唯一不同的却是心情,从没有的紧张,从没有的浮躁,也从没有的期待,紧张自己是否能够正常发挥;浮躁是由来已久的,从年初已经极度的盼望那考试早一点来,不要这烦,准备了好久,很多东西已经翻了又翻,题做了一套又一套,黄冈、北京四中 …… 等等,让人已经快撑不住;期待也在其中了,期待着早日看到那让人解放的试卷。爸爸妈妈在高考时也来了,让我到校外休息,他们专门定了一个旅馆的套房,好和我一起经历。 但是高考过后的日子并不好过,每天焦急的等待。那个时候还不是出了成绩报志愿,而是考试过后的 10 号、 11 号估分,然后报志愿, 7 月底出了成绩,然后等待录取结果,每天都要去村里看报纸,看看自己是否录取了!一直等到所有的人都录取结束了,也没有看到我的名字,那个时间爸爸妈妈和妹妹都不敢和我说太多的高考,最后只好去联系南中复读准备来年再战。那次考试只报了北邮和南邮,然后填了不服从调剂。当年的这两所学校分数线都很高,北邮在河北的分数线竟然和北大清华有一拼,南邮也是高出了重点线一大块,最后也只能怪自己没有考好,只跟重点线高了一点点而已。记得河北省第一次模拟考试的时候数学考了满分,总分也是年纪第二,后面几次也是年纪的前几名,可是最后却没有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也许是太紧张了,也许是其他的原因,但是都已经无法重来。 怀着忐忑的心情,又坐在了南中的教室里,想着应该从哪儿补起,一起的还有另外 3 个同学,和我一样都是重点分数但是落选了,还有一个曾经考过年级第一,不记得是不是我考第二的那一次了。我们几个在一起谈论最多的就是自己应该补什么!到了 9 月 15 号的时候,赶上了河北省很多高校的报到率不高,很多专业都出现了低于 80% 的情况,而重点分数的同学落选的也很严重,因此就有了二次录取。我们几个商量了好长时间,又和家人老师都商量了,最后决定试着报一下志愿吧! 那年家里的石榴树很特别,本来已经开过了一次花,但是就在我回家跟父母一起再次等待录取结果的时候,那树竟然又开花了,爸爸妈妈说那是那棵树唯一一次花开二度,最近一次最冷的冬天里,那棵石榴树冻死了,爸爸妈妈舍不得拔掉,一直让它长到了第二年,看着实在没有再次重获新生的希望,才伤心的拔掉了!后来真的等来了通知书,我和家人还是很高兴的,虽然这通知书来的有些迟,但是还是赶上了末班车,而且是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省的唯一一所 211 ,与我的期望虽然有些距离,但是还算差强人意,总比再等一年要好一些儿!那个等待的感觉实在是太让人不想回想了,我那个夏天每天就是干农活,但是闲下来时就一直在忧虑,体重也达到了最低点,从高考体检时的 139 降到了 128 吧,也是我这么多年的最低点了,尽管脸上还带着笑容,外表还算坚强,但是日渐瘦弱的身躯早已经将我出卖,家人们也跟我一起受够了煎熬! 想想我的一生中经历的考试都是这样,从没有一帆风顺过,从小学入学、小学升学、中考、高考、考研和考博,从来没有一次是很顺利! 小学入学时因为是 8 月出生,正好差几天才 7 虚岁( 6 周岁),老师说啥都不让上,后来当场考试,做了数数、加减法和简单的乘法,还背了小九九,终于勉强收下了! 小学升学是我一生中考的最多的考试,连考 3 年。第一年小学毕业考初中,全县 3000 多人考试只收 180 名,我跟那个分数线还差了 50 分,但是已经是我们乡里新生的最高分了!可见当时农村的教育水平,当然我也是为了考我们县的重点中学,所以才有这么大的竞争力,而且那 3000 考生里面有四分之一是外县的。第二年我又参加考试,却又因为南中缩减招生, 3000 多只招了 90 个,我以 2.5 分之差又失之交臂。于是不得不又参加了第三次复读小学课程,终于在第三年以全县第五的身份进入南中学习。这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考试是我一生经历的强度最大的考试, 7 门课 440 分,语文和数学各考一场,每场 120 分;英语和自然合着一场,各 50 分;地理、历史和思想品德合着一场,地理历史各 30 分,思想品德 40 分。那个时候的考试时间都很长,语文数学是 2.5 小时,另外两场是 2 小时,卷子的量都很大,在 11 、 12 岁的时候感觉很是紧张而疲惫。 中考之前的那个寒假,老师说我估计连高中都考不起,可惜的是我在中考前的几次考试都杀进了年纪的前十名,让班主任大跌眼镜!那个寒假她让我的父亲来一趟,还暗示要给她带点年货,我开学的时候没有跟父亲说,她竟然不让我入学,让家长来了再说。至今我不愿意原谅她的做法,也许是一种激励,但是她的名声一直昭著,并不是教学教的好,而是要东西的手法。最后中考的时候我勉强进入了前一百名,应该是全县 88 名吧,然后进入了重点班学习,中考相对于其他还算是比较顺利的,但是至今我想起中考还是心里有许多的感慨。 高考的时候就遇到了前面的问题。后来的考研则是因为英语差了 3 分,不得不联系调剂的学校,正好是够了 B 区和 C 区的分数线,当时有几个学校都可以去:甘肃理工、四川大学和昆明理工。只是开始的时候川大不愿意,说没有指标了!而另外的两个我觉得还不如河工的水平又不想去,于是决定先读预科,然后再考一次。就当我的心情都平复下来,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毕业设计上面的时候,又接到了川大的橄榄枝。 2002 年 4 月 23 号的那天中午我想回宿舍休息一下, 2 点钟的时候刚刚睡着,就接到了电话找我,对方是川大的罗老师,问我 “ 调剂没有,川大又有了名额,还来不来? ” 我当时有点懵,盹都没有醒过来,但是还是快速的衡量了一下,就回答考虑一下,问了如果要去的话都要什么?罗老师很和蔼的说如果要来就直接带着档案过来,一会儿电话回复一下就可以了,其他的都不需要,直接来复试面试就行。我马上跟家里打电话商量,父母没啥意见,自己好好考虑,反正川大还是不错就是了,毕竟头上又是 985 ,又是 211 的。我考虑了一下就去学校找了我的档案出来,因为这个还赔了 500 元押金进去,当时要在工大读预科的时候交了 500 押金,最后因为没有读就没有要回来,想想还是心里多气愤的,但是当时人在屋檐下,又无可奈何。 拿了档案又和北京的哥哥联系,让他帮我买 24 号的火车票,我自己则直奔天津东站,记得那天还找人借了钱,是院上的赵书记,正好碰到,我身上只有 100 多,只好找个老师借了,至今还是多感激的。从天津冲到北京,然后 24 号坐上了 T7 奔赴四川,经过几十个小时的火车终于在 25 号下午 6 点看到了成都的样子,幸亏有孔荣在这边,帮我摆平了很多事情。 记得第一次来成都之前还在北京吃了点辣椒适应了一下,但是在成都吃饭还是很不适应,孔荣专门跟食堂的师傅说少放辣椒或者不放辣椒,师傅说 “ 不放辣椒咋个炒嘛! ” 当时第一顿晚饭我只吃了几口菜,但是干掉了 10 多个馒头,好象是 18 个小馒头!晚上孔荣让我感受下成都的烧烤,我们去吃了夜宵,要了几瓶啤酒和烧烤,我吃了一口,然后就将一瓶啤酒吹了,那个辣呀!现在想来都觉得当时实在是一点都不能吃辣椒,北方的辣椒根本就不辣,那个准备是白准备了。 26 号到了川大,第一次感受百年学府的大,哪儿都找不到,孔荣也很少来。上午来了就把档案交了,然后去校医院体检,记得那个时候本科教学大楼正在建设,我们一路上问了几个同学,感觉那条路真的太长了,终于在转了几个弯找到了校医院。有个大妈告诉我们 “ 抵垄倒右 ” ,就让我们思考了半天,让我感叹 “ 古汉语在四川没有失传 ” !体检结束后还早,就趁机去见了导师,印老师和我说了半天,我基本上没有听懂一句话,四川话真是难懂,幸亏有孔荣给我翻译,我才大概知道了一些儿!下午面试的时候,更感受到了川大老师的普通话水平,有个老师都是用英文问的,我基本上没有听懂,另外几个老师看我实在是听不懂,就用中文了,但是就更了不得,我还不如听英语呢,四川话我更听不懂了!但是几个问题还是很深入,很全面,我的回答也还差强人意! 硕士考试就这样一波三折,最终来到了百年学府川大,心里还是比较满意。 博士入学考试就更是恼火,连考了两年,第一年英语差了 3 分,第二年我英语长了 7 分,但是分数线却长了 5 分,还是差了一分,最终又是导师和罗老师为我争取了破格的资格,今天才有幸坐在这儿回顾这一生中考试的点点滴滴。 也许还是那句老话 “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这些并不顺利的经历权当作一种锻炼吧,毕竟 “ 结果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 ” 的而已。 值此高考来临之际,记下这一生难忘的考试经历,也许真的有些老了,到了 “ 言必称当年 ” 的时候,说起什么都是十多年前怎样怎样!但是这些经历不时的出现在脑海里,激励着我前进,激励着我再摔再起,激励着我百败而百起,幸而一直没有失去的是信心、毅力,还有家人、朋友的爱护和支持!
个人分类: 尚书杂谈|2560 次阅读|0 个评论
Hanning窗生成公式sin(pi*(1/2:N-1/2)/N).^2
zhwang554 2012-5-4 21:42
在许多文献和Matlab中的hann(N)窗的生成公式为 hann(N)=sin(pi*(0:N-1)/(N-1)).^2 (1) 这样的生成公式产生的窗是对称窗。它的生成公式中分毋为N-1,对N阶fft不是最好,虽在泄漏等性质上区别不大,但在用於校正时误差大。 在许多文献和Matlab中的hanning(N)窗的生成公式为 hanning(N)=sin(pi*(1:N)/(N+1)).^2 (2) 这样的生成公式产生的窗是对称窗。它的生成公式中分毋为N+1,对N阶fft不是最好,虽在泄漏等性质上区别不大,但在校正时误差大。 若改为另一种Hann窗生成公式(本文写为n-hann) n-hann(N)=sin(pi(1/2:N-1/2)/N).^2 (3) 这样的生成公式产生的窗是对称窗, 它的生成公式中分毋为N,对N阶fft合适,虽在泄漏等性质上区别不大,但在用於校正时改善明显。 也不是hann窗的生成公式都除以N-1,也有除N的. 在振动论坛上zhaoyixu的”学写程序-比值校正法”帖子中(本文写为振-hann)http://www.chinavib.com/thread-65243-1-1.html 振-hann=0.5-0.5*cos(pi*(0:N-1)/N) =sin(pi*(0:N-1)/N).^2 (4) 这样的生成公式生成的是不对称窗, 它的生成公式中分毋为N,,对N阶fft合适,在校正时改善明显。由於是不对称窗,当振-hann和振-hann卷积窗用於apfft时,apfft的水平相位特性消失,相位特性是一条斜线.但振-hann和反振-hann窗(sin(pi*(N-1:-1:0)/N).^2)的卷积窗用於apfft时,apfft的水平相位特性保持。 最近汪意到在matlab中, 还有 hann(N,'periodic '),它的生成公式中分毋为N,它和上面的振-hann相同,它用於DFT/FFT。 hann(N,’symmetric'),它的生成公式中分毋为N-1,它和上面的hann相同,它用於filter design。 过去apfft使用matlab中的hann窗时没有注意到还有指令hann(N,'periodic '),但它的不对称性,用於apfft的卷积窗时还不如n-hann对称窗。 文献介绍说hann窗的频谱只有3根,主线为1,左右为1/2。 式(1)的8个取样值为(Matlab中的 hann(8)' ) hann(8)= 其DFT的谱为 Ha= ; 式(2)的8个取样值为(Matlab中的 hanning(8)' ) hanning(8) = ; 其DFT的谱为 Hb= ; 其DFT的谱为 Hc= Hc只有3根谱线,2:1的比值也对,而Ha和Hb不符合,所以从频谱看,hann窗的生成公式应为式(3)。 式(4)的8个取样值为 振-hann= ; 振-hann是不对称窗,其DFT的谱为 Hd = ; 由於是N等分点取样,Hd频谱和Hc一样. 任意N阶Hc和Hd都只有3条谱线,这是n-hann和振-hann校正性能好的原因。 在apfft/apfft校正法中,无噪时采用hanning和hanning卷积窗相位和频率精度都很高,可达10(=10),但振幅校正精度只有10(-3),采用hann和hanning卷积窗可达校正精度10(-6),还比相位和频率精度低,现采n-hann(N)=sin(pi*(1/2:N-1/2)/N).^2的卷积窗振幅校正精度也可达10(-9)(N=1024) 。 如数字信号全相位谱分析与滤波技术一书附录三的apfft/a ; Out1=fft(y1a,N); a1=abs(Out1); p1=mod(phase(Out1),2*pi); s2=s(1+N:3*N-1); y2=s2.*win2; y2a=y2(N:end)+ ; Out2=fft(y2a,N); a2=abs(Out2); p2=mod(phase(Out2),2*pi); g=mod((p2-p1)/pi/2,1); h=2*(1-g.*g)./sinc(g); aaa=abs((h.^2).*a1)/2; rr=round(f1); fff=floor(f1)+g(rr+1) aaa=aaa(floor(f1)+1) ppp=p1(rr+1)*180/pi 运行结果: fff=39.30000000000006 aaa =0.9999999999990419 ppp =59.99999999998399 振幅校正精度10(-12), 可见用n-hann(N)的卷积窗振幅校正精度明显改善。 在 apfft/apfft 校正法 振幅校正中 , 先用 hanning 和 hanning 卷积窗 , 校正精度仅 10(-3), 后来偶然发现用 hanning 和 hann 卷积窗 , 校正精度可达 10(-6), 提高了 3-4 个数量级 。 当时不知原因 . 现在从 hanning 和 hann 窗的生成公式知 , 一个分毋为N-1, , 一个分毋为 N+1 , 合用后二者平均在 N 等分上取点 , 在代入 hanning 窗 插值公式时更合适。 不同N时测试结果如下: 表 1 加 n-hann和n-hann卷积窗apfft/apfft 校正法 2048 39.3000000000001 1.0000000000003 59.999999999984 1024 39.3000000000001 0.999999999999505 59.999999999984 512 39.3000000000001 0.999999999986809 59.9999999999839 256 39.3000000000001 0.99999999978369 59.9999999999817 128 39.3000000000015 0.999999996540251 59.9999999996312 64 19.3000000000846 0.999999944943427 59.9999999792749 32 9.30000000438993 0.999999133831681 59.9999989246667 表 2 加h ann和hanning卷积窗apfft/apfft 校正法 2048 39.3000000000001 0.999999971337887 59.9999999999844 1024 39.3000000000001 0.999999885351212 59.9999999999854 512 39.3 0.999999541415475 59.9999999999893 256 39.3 0.999998165847839 60.0000000000004 128 39.2999999999998 0.999992666381374 60.0000000000485 64 19.2999999999898 0.999970713387453 60.0000000024893 32 9.29999999963711 0.999883621953122 60.0000000888927 表 3 加 振-hann和反振-hann卷积窗apfft/apfft 校正法 2048 39.3000000000001 1.00000000000041 59.999999999984 1024 39.3000000000001 1.00000000000132 59.999999999984 512 39.3000000000001 1.00000000001583 59.9999999999841 256 39.3 1.00000000024797 59.9999999999864 128 39.3000000000006 1.00000000396609 59.9999999998605 64 19.3000000000263 1.00000006356964 59.9999999935615 32 9.30000000080167 1.00000102050807 59.999999803628 表1加n-hann和n-hann卷积窗apfft/apff校正法 和 表2加hann和hanning卷积窗apfft/apff校正法比,频率校正精度相同,相位校正精度基本相同,振幅校正精度表1明显改善。说明在apfft/apfft中加n-hann卷积窗改善振幅校正精度有效。 表3加振-hann和反振-hann卷积窗apfft/apfft校正法 和 表1加n-hann和n-hann卷积窗apfft/apfft校正法比,频率校正精度,相位校正精度和振幅校正精度都相同。说明不对称的振-hann窗也可用於apfft。
个人分类: apfft|158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华中农业大学专业技术职务申报的资格与条件
热度 1 liuxuxia126 2012-5-3 09:49
配合科学网在线访谈,晒华农教授评审条件 华中农业大学专业技术职务申报资格的规 定 华中农业大学职务聘任与晋升认定期刊目录 《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四级岗评审基本条件》、《华中农业大学其他专业技术四级岗评审基本条件》、《华中农业大学副高级专业技术七级岗评审基本条件》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四级岗评审基本条件 一、教学型教授 评审基本条件 (一)教学要求( 1-3 项必须达到, 4-9 项至少达到其中 3 项) 1. 平均每年承担 1 门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必须讲授过 1 门本科生课程),课堂教学工作量年均达 200 学时以上; 2. 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优秀,获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 1 次或校教学质量一等奖 1 次或二等奖 2 次,或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及以上奖励 1 次;年度学生教学质量评分在 90 分以上且至少有 2 年位于所在单位前 20% ; 3. 主持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至少 1 项,发表 3 篇及以上教学研究论文,或在教育类权威期刊发表论文 不少于 1 篇; 4.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七位);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限前五位);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或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三位);或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限前二位);或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限主持); 5. 负责或积极参与本专业主干课程的规划和建设工作,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并取得实效; 6. 主持课程建设,并作为主要成员获批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排前三) , 或作为主持人获批校级优质课程建设; 7. 出版主编教材 1 部或参与编写 10 万字及以上,为多个学校或专业采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教材奖奖励至少 1 项; 8. 指导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或创新实践,获得省级及以上二等奖;或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获得省级优秀论文; 9. 积极组建或参与 教学团队,合作精神良好。 (二)科研任务要求 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至少 1 项或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2 项。 (三)代表性论文要求 至少发表学术研究论文 5 篇,其中,自然科学类不少于 1 篇 SCI 或 EI 收录论文,非自然科学类不少于 1 篇本学科权威期刊论文。 二、教学科研型教授评审基本条件 (一)教学要求(至少达到以下 3 项) 1. 平均每年承担 1 门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课堂教学工作量年均达 48 学时以上; 2. 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优秀,年度学生教学质量评分在 90 分以上; 3. 参与本学科专业主干课程的规划和建设工作,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模式并取得实效; 4. 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或创新实践,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或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获得省级优秀论文。 (二)科研任务要求 自然科学类教师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且累计到帐经费 50 万元以上。 人文社科类教师须主持国家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艺术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与风景园林学 类教师须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至少 1 项,且累计到账经费 50 万元以上。 (三)代表性论文要求 1. 适用自然科学类 基础研究:发表 SCI 影响因子在 5.0 及以上论文至少 1 篇;或影响因子 3.0 及以上论文至少 2 篇;或 SCI 论文至少 5 篇。 应用研究:发表 SCI 论文至少 3 篇。 2. 适用农业工程类 发表影响因子在 5.0 及以上论文至少 1 篇;或影响因子 3.0 及以上论文至少 2 篇;或 3.0 以下论文至少 5 篇,其中至少 1 篇为 SCI 论文。 3. 适用人文社科类 发表论文 10 篇,其中本学科权威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 2 篇;或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 4000 字以上)、《求是》发表论文 1 篇或 SSCI 、 AHCI 收录论文 1 篇,并在 CSSCI 来源刊物发表论文不少于 5 篇。 4. 适用艺术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与风景园林学类 发表论文 8 篇,其中在本学科权威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 2 篇;或者发表论文 5 篇,其中 SSCI 或 AHCI 收录论文 1 篇。 (四)成果要求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从事应用研究的教师第 4 项为必备条件 ): 1.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十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七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五位);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三位);或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限前二位) ; 或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限主持)。 2. 独立、正式出版 20 万字及以上的学术专著 1 部;或主编国家规划教材 1 部;或作为副主编出版国家规划教材 2 部。 3. 获授权发明专利 3 项或实用新型专利 4 项,并至少有 1 项对外转让或组织开发。 4. 选育出 2 个及以上新品种经省级或 1 个新品种经国家审定并推广,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药、新产品等同于新品种) 5. 获省部级优秀建筑、规划设计竞赛二等奖及以上奖励(限前二名);或指导学生参加国家及国际建筑、规划设计竞赛获奖 3 次。 6. 参与政府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重大问题咨询决策研究,研究成果被政府部门采纳应用并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7. 发表 SCI 论文影响因子峰值在 8.0 及以上,或发表峰值在 5.0 及以上的 SCI 论文至少 2 篇。 华中农业大学其它专业技术四级岗评审基本条件 一、管理岗位研究员 评审基本条件 (一)工作能力要求 1. 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能正确处理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并能运用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科学指导学校或部门的党政管理工作。 2. 主持或负责部门(学院、部)工作,成绩突出且群众公认,任现职期间至少 3 次年度考核为优秀或至少 1 次聘期综合考核结果为优秀。 (二)研究能力要求 1. 开展工作研究,主持制订与岗位职责密切相关的重大改革方案 ( 或重要文件 ) ,或起草学校(学院、部门)事业发展规划(或重要管理制度)等,并付诸实施 ( 附有关文稿、文件以及证明材料 ) 。 2. 发表研究论文 5 篇及以上,其中权威期刊不少于 1 篇。 (三)岗位业绩要求(至少达到以下 1 项要求) 1. 出版与本专业工作相关的 20 万字及以上学术专著 1 部或主编 1 部,或参编本人撰写不少于 10 万字; 2. 主持国家级研究项目 1 项或省部级研究项目 2 项; 3.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十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七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五位);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三位);或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限前二位) ; 或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限主持); 4. 获省部级及以上表彰奖励,或校级综合表彰奖励 2 次及以上。 二、实验(工程)技术岗位研究员 评审基本条件 (一)工作能力要求 1. 具有系统、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跟踪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前沿的学识和科技创新能力;对所从事的专业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在同行专家中有较高的知名度;比较全面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新技术现状、新科技信息和发展趋势,具有对大型项目设计、评估、鉴定的能力。 2. 主持实验室建设、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等工作,成绩显著;有较高的实验技能,能熟练使用本学科领域先进仪器设备,能根据用户需要使用或开发仪器设备的新功能、新用途;能熟练排除大型贵重仪器设备故障,措施具体,保障有力,运行规范,确保大型仪器设备正常运转。 3. 主管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工作并承担 2 门以上实验课程的讲授或指导工作;有效指导其他技术人员工作,培训学生掌握现代先进技术技能。 4. 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取得显著成绩,并得到服务对象和业界公认,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至少 3 次为优秀或聘期综合考核为优秀。 (二)岗位业绩要求(至少达到以下 3 项要求) 1. 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参与或指导科研、人才培养,获得省级二等及以上奖励或开发经鉴(审)定品种(产品)至少 1 项。 2. 至少主持 1 项校级及以上实验教学改革项目或主持公共平台建设,进展良好,效果显著。 3. 根据教学科研工作需要,主持设计 3 个及以上综合实验方案,或开发出至少 1 项仪器设备新功能、新用途,并应用于实际工作,效果良好。 4. 独立编制 3 份及以上综合实验分析报告,数据分析处理科学规范。 5. 省部级及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主要创建者。 6. 正式出版 10 万字以上的专著或撰写由本人承担的科研项目、生产项目或工程设计项目的技术报告(总结) 5 篇以上。 7. 主持 1 项以上重点新产品的研制、设计、制造、安装或调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8. 主持本行业技术发展规划或国家及省部级行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并已在全国、全省或全行业范围内实施。 (三)研究能力要求 发表与岗位职责相关的研究论文 6 篇,或发表与岗位职责相关的研究论文 3 篇,并作为主要完成人发表影响因子 3.0 以上论文 1 篇。 三、农业技术岗位研究员 评审基本条件 (一)工作能力要求 1. 熟悉并掌握本专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推广、管理、市场等方面的知识和法规。 2. 能够把握相关农业技术发展的国内外现状和趋势;能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技术知识解决生产、技术推广、技术监督、技术管理和技术开发与经营等工作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表现出较高水平。 3. 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取得显著成绩,并得到服务对象和业界公认,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至少 3 次为优秀或聘期综合考核为优秀。 (二)岗位业绩要求(至少达到以下 3 项要求) 1. 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参与或指导科研、人才培养,获得省级二等及以上奖励或开发经鉴(审)定品种(产品)至少 1 项。 2. 主持或为主承担(前三位)国家级科研项目至少 1 项。 3. 负责制定或提出的生产规划、计划、技术方案或技术意见、建议被采纳,经实施后取得良好效益。 4 .在技术推广中独立解决过重大技术难题,撰写过水平较高、实用性强的技术培训教材( 5 万字以上)。 5. 主持或为主制定行业科技管理规定、技术规程 3 次以上,且效果显著。 6. 主持省级农业技术推广、开发项目,取得省级及以上成果管理部门鉴定的科技成果或经省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鉴定、验收。 7. 正式出版 10 万字以上的专著或撰写由本人承担的科研项目、生产项目或工程设计项目的技术报告(总结) 5 篇以上。 (三)研究能力要求 发表与岗位职责相关的研究论文 6 篇,或发表与岗位职责相关的研究论文 3 篇,并作为主要完成人发表影响因子 3.0 以上论文 1 篇。 四、图书档案系列研究馆员岗位 评审基本条件 (一)工作能力要求 1. 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通图书资料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对图书馆学、情报学及其它学科有系统的研究和突出的成果;熟练掌握图书资料专业的技术规范、标准及相关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及时跟踪当代图书资料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 2. 全面主持或指导大型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制定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或业务工作标准、规范、规章及业务管理制度;精通文献信息检索的各种方法,能综合运用传统手工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从事高难度的参考咨询服务和高水平的文献管理研究,承担较高深的文献研究任务,解决重大的业务问题。 3. 长期工作在图书档案一线,为全校教职员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指导过多名能胜任图书档案工作的业务骨干。 4. 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取得显著成绩,并得到服务对象和业界公认,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至少 3 次为优秀或聘期综合考核为优秀。 (二)研究能力要求 以第一作者发表与岗位职责相关的研究论文 8 篇,其中 SSCI 、 AHCI 收录论文至少 1 篇或国内权威期刊不少于 2 篇。 (三)岗位业绩要求(至少达到以下 1 项要求) 1. 出版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专著或主编著作 1 部,本人撰写不少于 10 万字; 2. 主持完成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 1 项; 3. 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二等奖(或相应奖项)以上奖项 1 项; 4. 主持完成技术开发、文献信息开发、重大读者服务项目 3 项, 取得显著效益,并经市(厅)级主管部门论证认可。 五、出版编辑系列编审岗位 评审基本条件 (一)工作能力要求 1. 全面系统地掌握出版编辑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国内外某学科领域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其中某一方面有系统的研究和较深的造诣;了解出版行业的新技术,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辅助进行编辑工作的知识和技术。 2. 熟悉出版工作各环节的业务,政策和理论水平高,编辑和组稿能力强,能解决采编业务中的重大疑难问题,能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开发重大选题。 3. 长期工作在出版编辑一线,为全校教职员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指导过多名能胜任出版编辑工作的业务骨干。 4. 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取得显著成绩,并得到服务对象和业界公认,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至少 3 次为优秀或聘期综合考核为优秀。 (二)研究能力要求 以第一作者发表与岗位职责相关的研究论文 8 篇,其中 SSCI 、 AHCI 收录论文至少 1 篇或国内权威期刊不少于 2 篇。 (三)岗位业绩要求(至少达到以下 1 项要求) 1. 出版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专著或主编著作 1 部,本人撰写不少于 10 万字; 2. 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 1 项; 3. 获得国家期刊奖(排前二)或省部级期刊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1 项以上; 4. 年均在所出刊物上编发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文稿 30 篇以上,并被国内重要文摘刊物选用 8 篇以上或被国际重要文摘刊物选用 4 篇以上; 5. 年均向中央主流媒体编发或采编反映学校重大事件的新闻文稿 15 篇以上。 六、卫生技术系列主任医师岗位 评审基本条件 (一)工作能力要求 1. 精通医疗卫生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医疗卫生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具有某一领域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掌握国内外医疗卫生先进技术,并能应用于实际。 2. 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较高的医疗技术水平,能解决复杂疑难的临床和技术问题;主持医疗卫生专业某领域的全面业务工作;带教能力强,具有培养和指导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遵守医德规范。 3. 长期工作在医疗卫生一线,为全校教职员工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成绩显著,并得到服务对象和业界公认,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至少 3 次为优秀或聘期综合考核为优秀。 (二)研究能力要求 以第一作者发表与岗位职责相关的研究论文 5 篇。 (三)岗位业绩要求(至少达到以下 1 项要求) 1. 完成医院分级管理中规定的相应级别至少五例病例的五份以上甲级病历,其中疑难病例 2 例以上; 2. 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 1 项(限前三名); 3. 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以上奖励 1 项; 4. 公开出版 20 万字以上的著作或译著;或参编 10 万字以上的医学及相关专业著作,本人撰写不少于 3 万字。 华中农业大学副高级专业技术七级岗评审基本条件 第一章 生命科技学院副教授七级岗评审基本条件 一、教学要求 (一) 须系统完整地独立主讲过 1 门本科生课程,教学效果优良。 (二)近 2 年的总教学工作量必须在 240 学时以上,或年均 120 学时以上。 二、科研要求 (一)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科研要求 1. 有国际认可的研究成果,以自身工作为主要内容,以主要作者身份(包括第一作者,并列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多篇高水平 SCI 收录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达到 10.0 以上。并且以本人为主(唯一第一作者或唯一通讯作者)在影响因子≥ 5.0 的杂志发表论文;或以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发表 SCI 论文,影响因子除以并列第一作者人数≥ 5.0 。(影响因子以该刊物历史最高影响因子为准) 2. 有独立主持的科研课题(要求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加课题分经费者不算)。 (二)从事应用开发研究的教师科研要求 1. 任现职以来,以主要作者身份(包括第一作者,并列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一篇或以上 SCI 收录论文;并且独立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或横向项目(项目总经费 50 万元以上)。 2. 至少 1 项达到以下相应要求: (1) 对于从事粮食、棉花、油菜等主要农作物育种研究的要求至少有一个审定新品种(省级)。对于从事非主要作物研究的要求至少有一个应用性成果,包括省级以上审定新品种或者通过省部级以上鉴定的新技术或者申请获准的国家(国际)专利。 (2) 对于从事粮食作物研究的,完成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生产性试验 1 项或以上。 (3) 工艺创新性研究成果,在相关产品生产应用能提高效益 10% 或下降成本 10% ,在企业达到实际应用有专家鉴定,效益证明等相关支撑资料。 (4) 新产品研发成果,在替代已有产品上有一定优势或者开辟新应用领域,产业规模达到每年 2000 万元或以上。 (5) 通过对企业的综合技术输入、集成与整合, 2 年内累计获得技术收益达到 20 万元。 第二章 植物科技学院副教授七级岗评审基本条件 一、教学要求 平均每年承担 1 门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完整指导 2 届以上合格本科生毕业论文; 发表教学论文 1 篇或主持教学研究项目 1 项; 完成一个实践教学环节。 二、科研要求 ( 一 ) 任现职以来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1. 至少主持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其它有项目编号的国家级项目; 2. 至少主持 1 项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项目,且年均到账经费 10 万元以上。 ( 二 ) 任现职以来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1. 以主要作者身份(包括第一作者,并列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 表 5 篇 高水平研究论文,其中 SCI 、 EI 收录论文至少 2 篇;或以本人为主(唯一第一作者或唯一通讯作者)发表影响因子≥ 3.0 的 SCI 论文至少 1 篇;或以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发表 SCI 论文,影响因子除以并列第一作者人数≥ 3.0 (影响因子以该刊物历史最高影响因子为准)。 2. 以第一完成人身份审定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品种至少一个。 三、成果要求(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 一 )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十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七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五位);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三位);或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限前二位) ; 或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限主持) ; ( 二 ) 获校教学质量一等奖 1 次或二等奖 2 次,或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 1 次,或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1 次; ( 三 ) 独立、正式出版 10 万字及以上的学术专著 1 部; ( 四 ) 获授权发明专利 1 项或实用新型专利 2 项,并至少有 1 项对外转让或组织开发。 第三章 动科动医学院副教授七级岗评审基本条件 一、教学要求 ( 一 ) 必须系统完整地独立主讲过 1 门本科生课程,教学效果优良 , 且发表教学论文 1 篇或主持、参加过校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 1 项以上(须提供相关证明)。 ( 二 ) 完整指导 2 届以上合格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成一个实践教学环节。 ( 三 ) 总教学工作量须在 600 学时以上,或年均 120 学时以上。 二、科研要求 ( 一 ) 任现职以来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1. 至少主持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其它有项目编号的国家级项目; 2. 至少主持 1 项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项目,且年均到账经费 10 万元以上。 ( 二 ) 任现职以来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1. 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发表科研论文至少 5 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 2 篇以上,且累积影响因子达到 3.0 。 2. 以第一完成人身份选育新品种或研制新药 1 个。 三、成果要求(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 一 ) 正式出版学术著作 ( 含教材、译著,下同 ) 至少 1 部(编写教材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 5 万字); ( 二 ) 获省部级教研、科技成果二等及以上奖励; ( 三 ) 获校教学质量一等奖 1 次或二等奖 2 次,或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 1 次,或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1 次; ( 四 ) 至少 1 项新成果、新技术经省级以上科技管理部门组织验收、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 ( 五 ) 至少 1 项发明专利或两项新型实用专利获得授权,并取得转让费至少 10 万元。 第四章 园艺林学学院副教授七级岗评审基本条件 一、园艺学、林学副教授七级岗 评审基本条件 (一)教学要求 平均每年承担 1 门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发表教研论文 1 篇 或主持教学研究项目 1 项;完整指导 2 届以上合格本科生毕业论文。 (二)科研要求 1. 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至少 1 项;或主持省部级及以上重大招标课题的子课题至少 1 项(以批准的项目投标书为依据);或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参与省部级及以上课题至少 2 项,其中至少 1 项为国家级课题(以批准的项目书为依据)。 2. 发表研究论文 5 篇,其中发表 SCI 、 EI 收录论文不少于 2 篇;或发表 SCI 论文影响因子峰值达 3.0 及以上论文至少 1 篇;或发表 SCI 论文影响因子累计不少于 4.0 。 (三)成果要求(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1.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十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七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五位);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三位);或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限前二位) ; 或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限主持) ; 2. 获校教学质量一等奖 1 次或二等奖 2 次,或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 1 次,或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1 次; 3. 正式出版学术著作(含教材、译著)至少 1 部(其中本人撰写部分累计不少于 5 万字); 4. 以第一作者发表 SCI 论文单篇影响因子达 5.0 及以上;或发表 SCI 收录论文影响因子累计达 7.0 (含 7.0 );或以第一作者发表检索系统收录的研究论文 10 篇,其中发表 SCI 收录论文达 4 篇以上(含 4 篇); 5. 获授权发明专利 1 项或实用新型专利 2 项,并至少有 1 项对外转让或组织开发; 6. 选育出 1 个及以上新品种经省级以上部门审定并推广,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与风景园林学 副教授七级岗 评审基本 条件 (一)教学要求 1. 至少每年讲授 1 门本科生专业课程和 1 门研究生专业课程,周学时不少于 3 学时,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得分不低于 90 分; 2. 发表教研论文 1 篇或主持教学研究项目 1 项; 3. 按照院系安排,承担本科生的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指导工作。 (二)科研要求 1. 发表 5 篇及以上建筑、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类核心期刊及 认定的专业期刊论文(其中在本学科权威期刊发表论文至少 1 篇)。 1 部专著(第一作者)可折算 3 篇 CSSCI 刊源论文。 2. 任现职以来,年均到账研究经费 5 万元以上,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 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纵向课题或单项应用研究项目且经费 10 万元以上; (2) 规划设计项目(排名前三)获得省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及以上奖项,或建设部优秀规划设计三等及以上奖项 1 项; (3) 获重大国际规划设计竞赛二等及以上奖励或指导学生参加国际竞赛获二等及以上、全国竞赛一等及以上奖励; (4) 经学院学术委员会认定的国际知名艺术展参展或其他获奖情况。 (三)成果要求(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1.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十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七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五位);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三位);或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限前二位) ; 或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限主持) ; 2. 获校教学质量一等奖 1 次或二等奖 2 次,或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 1 次,或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1 次; 3. 正式出版学术著作(含教材、译著)至少 1 部(其中本人撰写部分累计不少于 5 万字); 4. 任现职以来,至少发表 8 篇建筑、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类核心期刊及认定的专业期刊论文或 CSSCI 收录论文,其中在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不少于 3 篇; 5. 主持单项经费为 30 万元以上的应用研究项目;或近五年承担各类各级课题到账经费不少于 50 万元; 6. 获授权发明专利 1 项或实用新型专利 2 项,并至少有 1 项对外转让或组织开发; 7. 获省部级优秀建筑、规划设计竞赛二等及以上奖励(限前三名);或指导学生参加国际及国家建筑、规划设计竞赛获二等及以上奖励 1 次或获奖 2 次。 附录: 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与风景园林学学术刊物等效界定说明 1. 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与风景园林学学科核心学术刊物 除学校规定的本学科权威期刊外,以下刊物可认定为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与风景园林学学科核心刊物,视为与 CSCD 和 CSSCI 等 效: 《建筑师》、《新建筑》、《建筑技术》、《城市规划汇刊》、《风景园林》、《时代建筑》、《世界建筑》、《城市建筑》、《城市环境设计》、《南方建筑》、《华中建筑》、《建筑史》、《故宫博物院院刊》、《建筑与文化》、《古建园林技术》、《城市发展研究》、《现代城市研究》、《规划师》、《中国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工程》、《住区》、《室内设计与装修》、《中国社会导论》、《应用声学》、《照明工程学报》、《光源与照明》、《建筑技术》。 2. 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与风景园林学类期刊基本没有标注通讯作者的惯例,故教师署名的、第一作者为研究生的文章等同于教师为通讯作者。 第五章 经管土管学院副教授 七级岗评审基本条件 一、教学要求 平均每年承担 1 门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发表教研论文 1 篇 或主持教学研究项目 1 项;完整指导 2 届以上合格本科生毕业论文。 二、科研要求 ( 一 ) 主持 1 项省部级课题;或主持 1 项国家、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的子课题(以批准的项目投标书为依据)。 ( 二 ) 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 5 篇,其中在国内本学科权威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 1 篇;或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 3 篇,其中在 SCI 、 SSCI 、 AHCI 、《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不少于 1 篇。 1 部专著(第一作者)可折算 3 篇 CSSCI 刊源论文。 三、成果要求(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 一 )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十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七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五位);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三位);或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限前二位) ; 或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限主持) ; ( 二 ) 获校教学质量一等奖 1 次或二等奖 2 次,或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 1 次,或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1 次; ( 三 ) 独立、正式出版 10 万字及以上的学术专著 1 部;或者主编国家规划教材 1 部; ( 四 ) 作为副主编出版国家规划教材 2 部,或者作为主要成员参编国家规划教材字数达到 10 万字; ( 五 ) 获授权发明专利 1 项或实用新型专利 2 项,并至少有 1 项对外转让或组织开发; ( 六 ) 参与政府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重大问题咨询决策研究,研究成果被政府部门采纳应用并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第六章 食品科技学院副教授 七级岗评审基本条件 一、教学要求 ( 一 ) 必须系统、完整地面向学生主讲 1 门及以上课程; 发表教研论文 1 篇或主持教学研究项目 1 项; 完整指导 2 届以上合格本科生毕业论文。 ( 二 ) 积极参与国家级或省部级精品课程建设或品牌专业建设,或示范中心建设,或参与教材建设等。 二、科研要求 ( 一 ) 至少主持 1 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或主持 1 项国家、省部级重大招标课题的子课题,或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 1 项国家级课题和 1 项省部级课题。 ( 二 )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以华中农业大学为第一单位在其研究方向上发表研究论文不少于 5 篇,其中 SCI 、 EI 收录论文不少于 2 篇。 三、成果要求(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 一 )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十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七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五位);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三位);或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限前二位) ; 或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限主持) ; ( 二 ) 获校教学质量一等奖 1 次或二等奖 2 次,或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 1 次,或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1 次; ( 三 ) 独立、正式出版 10 万字以上的学术专著 1 部; ( 四 ) 获授权发明专利 1 项或实用新型专利 2 项,并至少有 1 项对外转让或组织开发; ( 五 ) 研制出 1 个及以上新产品经省级以上部门审定并推广,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六 ) 指导大学生或研究生科学研究或科技创新、学科竞赛,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 ( 七 ) 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取得显著成效,并获得省部级及以上 奖励,或获得一定的技术转让费(申报副教授职务者不低于 20 万); ( 八 ) 获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建设、教学研究改革、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等方面校级及以上奖励。 第七章 工学院副教授 七级岗评审基本条件 一、教学要求 ( 一 ) 积极参与学院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实验室建设,服从学院工作安排,积极主动完成学院的各类教学任务。任现职期间系统、完整地面向学生主讲 1 门及以上课程,近 5 年年均教学工作量 240 学时以上; ( 二 ) 发表教研论文至少 1 篇;或主持指导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至少 1 项;或参加校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至少 1 项。 二、科研要求 ( 一 ) 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至少 1 项;或承担纵向项目总经费 5 万元以上;或累计承担各级各类课题到账经费年均 10 万元以上;或主持指导本科生各类创新实践活动获省级及以上一等奖至少 2 项; ( 二 ) 发表学术论文总数达到 8 篇以上,其中 SCI 、 EI 收录论文至少 2 篇。 三、成果要求(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 一 ) 正式出版学术著作(含教材和译著) 1 部以上或参编教材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 5 万字; ( 二 ) 获省部级教研、科技成果二等及以上奖励至少 1 项; ( 三 ) 获校教学质量一等奖 1 次或二等奖 2 次,或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 1 次,或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1 次; ( 四 ) 主持指导本科生各类创新实践活动获省部级及以上二等奖至少 1 项; ( 五 ) 至少 1 项新成果、新产品经省级以上科技部门组织验收或成果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 ( 六 ) 作为主要成员(排名前五)参与项目经费 30 万元以上的省部级及以上项目至少 2 项; ( 七 ) 至少 1 项发明专利或 2 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 第八章 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七级岗评审基本条件 一、教学要求 ( 一 ) 系统、完整地独立主讲 1 门本科生课程或研究生课程,教学效果优良,完整指导 2 届以上合格本科生毕业论文。 ( 二 ) 发表教研论文 1 篇或主持教学研究项目 1 项。 二、科研要求 ( 一 ) 任现职以来,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发表 SCI 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达 5.0 以上;或者发表学术论文 5 篇,其中 SCI 、 EI 收录论文不少于 2 篇(环境工程、资源环境信息工程等 2 个学科 EI 论文,环境科学学科环境规划与管理方向 SSCI 论文视同)。 ( 二 ) 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博士毕业 5 年以内或 35 岁及以下的,须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博士毕业满 5 年或者 35 岁以上的,须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且个人可支配经费近五年年均不少于 5 万元,或主持其他科研课题个人可支配科研经费近五年年均不少于 10 万元。 三、成果要求(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 一 )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十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七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五位);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三位);或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限前二位) ; 或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限主持) ; ( 二 ) 获校教学质量一等奖 1 次或二等奖 2 次,或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 1 次,或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1 次; ( 三 ) 独立、正式出版 10 万字及以上的学术专著 1 部; ( 四 ) 获授权发明专利 1 项或实用新型专利 2 项,并至少有 1 项对外转让或组织开发; ( 五 ) 研制出 1 个及以上新产品经省级以上部门审定并推广,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六 ) 参与政府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重大问题咨询决策研究,研究成果被政府部门采纳应用并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 七 ) 获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建设、教学研究改革、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等方面校级及以上奖励。 第九章 水产学院副教授 七级岗评审基本条件 一、教学要求 ( 一 ) 须系统、完整地独立主讲过 1 门本科生课程,教学效果优良 , 近 5 年的总教学工作量在 600 学时以上,或年均 120 学时以上。 ( 二 ) 发表教研论文 1 篇或主持、参加过校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至少 1 项(须提供相关证明)。 ( 三 ) 独立指导过一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的能力,并根据工作需要全过程协助培养过一届合格硕士生。 二、科研要求 ( 一 ) 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 5 万元以上)至少 1 项或承担项目总经费年均至少 10 万元。 ( 二 ) 在本学科、本专业领域发表科研论文至少 5 篇,其中至少 2 篇论文被 SCI 收录( 2 篇 EI 等同 1 篇 SCI )。 三、成果要求(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 一 ) 正式出版学术著作 ( 含教材、译著,下同 ) 至少 1 部(编写教材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 5 万字); ( 二 ) 获省部级教研、科技成果二等及以上奖励; ( 三 ) 获校教学质量一等奖 1 次或二等奖 2 次,或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 1 次,或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1 次; ( 四 ) 至少 1 项新成果、新技术经省级以上科技管理部门组织验收、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 ( 五 ) 至少 1 项发明专利或 2 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并取得转让费至少 10 万元; ( 六 ) 育成新品种 1 个,并推广运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七 ) 在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总数达到 8 篇以上(其中 SCI 收录论文至少 4 篇); ( 八 ) 在教学科研领域其他方面作出突出贡献或成就。 第十章 文法学院副教授 七级岗评审基本条件 一、文、法学科副教授七级岗评审基本条件 (一)教学要求 平均每年承担 1 门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发表教研论文 1 篇或主持教学研究项目 1 项;完整指导 2 届以上合格本科生毕业论文(公共课教师除外)。 (二)科研要求 1. 主持 1 项省部级课题;或主持 1 项国家、省部级重大招标课题的子课题(以批准的项目投标书为依据);或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 1 项国家级课题和 1 项省部级课题(以批准的项目书为依据)。 2. 发表研究论文 5 篇,其中在本学科权威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 1 篇;或在本学科权威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 2 篇;或发表研究论文 3 篇,其中在 SCI 、 SSCI 、 AHCI 、《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不少于 1 篇。 1 部学术专著可折算 3 篇 CSSCI 收录论文。 (三)成果要求(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1.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十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七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五位);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三位);或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限前二位) ; 或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限主持) ; 2. 获校教学质量一等奖 1 次或二等奖 2 次,或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 1 次,或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1 次;或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者)参加省部级及以上质量工程项目; 3. 独立、正式出版 10 万字及以上的学术专著 1 部;或者主编国家规划教材 1 部; 4. 作为副主编出版国家规划教材 2 部,或者作为主要成员参编国家规划教材字数达到 10 万字; 5. 在国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 3 篇; 6. 参与政府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重大问题咨询决策研究,研究成果被政府部门采纳应用并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艺术学 副教授七级岗 评审基本条件 (一)教学要求 1. 至少每年讲授 1 门本科生专业课程和 1 门研究生课程,周学时不少于 3 学时,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得分不低于 90 分; 2. 发表教研论文 1 篇或主持教学研究项目 1 项; 3. 按照院系安排,承担本科生的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指导工作。 (二)科研要求 1. 以第一作者发表 5 篇及以上艺术类核心期刊及认定的专业期刊论文或 CSSCI 收录论文(其中在本学科权威期刊发表论文至少 1 篇)。 1 部专著(第一作者)可折算 3 篇 CSSCI 刊源论文。 2. 任现职以来,年均到账研究经费 3 万元以上,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 1 )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纵向课题或单项应用研究项目且经费 10 万元以上; ( 2 )创作作品获省级及以上二等奖 1 项,或规划设计项目(排名前三)获得省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及以上奖项或建设部优秀规划设计三等及以上奖项 1 项; ( 3 )获重大国际竞赛二等及以上奖励或指导学生参加国际竞赛获得二等以上、全国竞赛一等以上奖励; ( 4 )经学院学术委员会认定的国际知名艺术展参展或其他获奖情况。 (三)成果要求(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1.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十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七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五位);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三位);或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限前二位) ; 或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限主持) ; 2. 获校教学质量一等奖 1 次或二等奖 2 次,或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 1 次,或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1 次; 3. 在国家级或权威学术出版社出版个人画册 1 套; 4. 在专业权威刊物发表 5 件创作作品; 5. 创作作品入选国家级展览 1 次以上或全国协会级 2 次以上或部省级 3 次以上; 6. 正式出版学术著作(含教材、译著)至少 1 部(其中本人撰写部分累计不少于 5 万字); 7. 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总数达到 10 篇以上(其中 CSSCI 至少 5 篇); 8. 主持单项经费为 20 万元以上的应用研究项目;或近五年承担各级各类课题到账经费不少于 40 万元; 9. 获授权发明专利 1 项或实用新型专利 2 项,并至少有 1 项对外转让或组织开发; 10. 获省部级创作、设计竞赛二等及以上奖励(限前三名);或指导学生参加国际及国家竞赛获二等及以上奖励 1 次或获奖 2 次。 附录: 艺术学学术刊物等效界定说明 1. 艺术学核心学术刊物 除学校规定的本学科权威期刊外,以下刊物可认定为艺术学核心刊物,视为与 CSCD 和 CSSCI 等效: 《民族艺术》、《包装工程》、《电影文学》、《艺术教育》、《艺 术与设计》、《中国美术教育》、《美术大观》、《美术教育研究》、《美术观察》、《艺术百家》、《新美术》、《美术研究》、《室内设计与装修》。 2. 艺术类期刊基本没有标注通讯作者的惯例,故教师署名的、第一作者为研究生的文章等同于教师为通讯作者。 第十一章 理学院副教授 七级岗评审基本条件 一、教学型副教授 七级岗 评审基本条件 (一)教学要求 1. 平均每年承担 1 门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完整指导 2 届以上合格本科生毕业论文 ( 不包括无本科专业的系 ) 。 2. 发表教研论文 1 篇或主持教学研究项目 1 项。 (二)科研要求 1. 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者参加省部级科研项目 1 项以上。 2. 发表教学或研究论文 5 篇,其中发表 SCI 、 EI 收录论文不少于 1 篇。 (三)成果要求(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1.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十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七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五位);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三位);或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限前二位) ; 或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限主持) ; 2. 获校教学质量一等奖 1 次或二等奖 2 次,或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 1 次,或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1 次; 3. 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省级及以上一等奖 1 次或二等奖 2 次; 4. 主持课程建设,并作为主要成员获批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排前三); 5. 出版主编教材 1 部或参与编写 5 万字以上; 6. 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 6 篇,其中 SCI 、 EI 收录论文不少于 2 篇; 7. 获得软件著作权或获得授权的专利(计科系)。 二、教学科研型副教授 七级岗 评审基本条件 (一)教学要求 平均每年承担 1 门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发表教研论文 1 篇或主持教学研究项目 1 项;完整指导 2 届以上合格本科生毕业论 文 ( 不包括无本科专业的系 ) 。 (二)科研要求 1. 主持 1 项省部级课题;或主持 1 项国家、省部级重大招标课题的子课题(以批准的项目投标书为依据);或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 1 项国家级课题和 1 项省部级课题(以批准的项目书为依据)。 2. 发表研究论文 5 篇,其中发表 SCI 、 EI 收录论文不少于 2 篇。 (三)成果要求(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1.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十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七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五位);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三位);或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限前二位) ; 或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限主持); 2. 获校教学质量一等奖 1 次或二等奖 2 次,或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 1 次,或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1 次; 3. 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省级及以上一等奖 1 次或二等奖 2 次; 4. 独立、正式出版 10 万字以上的学术专著 1 部; 5. 获授权发明专利 1 项或实用新型专利 2 项,并至少有 1 项对外转让或组织开发; 6. 发表研究论文 8 篇,其中 SCI 、 EI 收录论文不少于 3 篇; 7. 参与政府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重大问题咨询决策研究,研究成果被政府部门采纳应用并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8. 注册软件著作权 1 项,或新技术在省级及以上信息化基地应用 1 项,并推广运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计科系)。 第十二章 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七级岗评审基本条件 一、教学型副教授 七级岗 评审基本条件 (一)教学要求 平均每年承担 1 门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发表教研论文 1 篇或主持教学研究项目 1 项;完整指导 2 届以上合格本科生毕业论文;课堂教学工作量年均达 240 学时以上。 (二)科研要求 1. 承担(排前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含有经费的教研项目) 1 项,并主持校级竞争性科研项目(教研项目) 1 项; 2. 以第一作者发表教学或研究论文 5 篇。 1 部学术专著可折算 3 篇 CSSCI 收录论文。 (三)成果要求(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1. 获校教学质量一等奖 1 次或二等奖 2 次,或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 1 次,或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1 次; 2.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十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七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五位);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三位);或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限前二位) ; 或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校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限主持) ; 3. 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英语竞赛获一等奖 1 次或二等奖 2 次; 4. 主持课程建设,并作为主要成员获批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或作为主要成员(排前三)获批校级精品课程; 5. 出版主编教材 1 部或参与编写 5 万字及以上。 二、 教学科研型副教授 七级岗 评审基本条件 (一)教学要求 平均每年承担 1 门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发表教研论文 1 篇或主持教学研究项目 1 项;完整指导 2 届以上合格本科生毕业论文;课堂教学工作量年均达 180 学时以上。 (二)科研要求 1. 主持 1 项国家、省部级重大招标课题的子课题(以批准的项目投标书为依据);或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排前三)参加 1 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或主持 1 项校级科研项目; 2. 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 5 篇,其中国内本学科权威期刊不少于 1 篇。 1 部学术专著可折算 3 篇 CSSCI 收录论文。 (三)成果要求(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1.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十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七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五位);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三位);或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限前二位) ; 或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限主持); 2. 获校教学质量一等奖 1 次或二等奖 2 次,或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 1 次,或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1 次; 3. 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英语竞赛获一等奖 1 次或二等奖 2 次; 4. 独立、正式出版 10 万字及以上的学术专著 1 部;或参编 10 万字及以上教材 1 部; 5. 参与政府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重大问题咨询决策研究,研究成果被政府部门采纳应用并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第十三章 体育课部副教授 七级岗评审基本条件 一、教学要求 ( 一 ) 平均每年承担 2 门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总教学工作量在 240 学时以上,学生教学质量评分位于课部前列。 ( 二 ) 发表教研论文 1 篇;主持或参与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1 项以上(排前三),或参加国家、省部级教改项目 1 项以上(排前五)。 二、科研要求 ( 一 ) 主持校级及以上科研项目 1 项或作为主要成员(排前三)参加 2 项。 ( 二 ) 以第一作者发表教学或研究论文 5 篇。 三、成果要求(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 一 ) 获校教学质量一等奖 1 次或二等奖 2 次,或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 1 次,或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1 次; ( 二 ) 主持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 1 项;或参加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 1 项(排前五); ( 三 ) 主持课程建设,并作为主要成员获批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排前五); ( 四 ) 出版主编教材 1 部或参与编写 5 万字及以上; ( 五 ) 承担校学生体育代表队训练工作,指导学生获国家级比赛前六名(球类项目前八名)、省级比赛前三名; ( 六 ) 获国家级裁判资格。 第十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副教授 七级岗评审基本条件 一、岗位业绩要求 ( 一 ) 有比较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能够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二 ) 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踏实肯干,有奉献精神。以学生为本,经常深入学生中,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认真做好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任期内无安全稳定责任事故发生。 ( 三 ) 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在招生、就业、心理健康、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等方面工作上能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模式和新方法,能够做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特色、创品牌,并在校内外有一定影响。 ( 四 ) 主动学习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定期对学生工作进行调查研究,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特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方向。 ( 五 ) 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努力拓展工作途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教学要求 年均教学工作量 24 学时以上,并承担一定量的党课、团课辅导任务和就业指导课教学任务; 5 年内至少 3 次组织并带队指导暑期社会实践或参加军训。 三、科研要求 发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论文 4 篇及以上,其中权威期刊不少于 1 篇;或发表权威期刊论文至少 2 篇。 1 部学术专著可折算 3 篇 CSSCI 收录论文。 四、成果要求(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 一 ) 正式出版学术著作 ( 含教材、译著,下同 ) 至少 1 部(编写教材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 5 万字); ( 二 ) 获省部级教研、科技成果二等以上奖励或学校教学质量一等奖或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至少 1 项; ( 三 ) 主持校级教研或科研项目至少 1 项,或参与省部级教研或科研项目至少 1 项,或承担科研项目总经费不少于 1 万元; ( 四 ) 发表研究论文 6 篇以上,其中权威期刊 2 篇以上; ( 五 ) 在教学、科研或工作领域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或成就。 第十五章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副研究员七级岗评审基本条件 一、工作能力要求 ( 一 ) 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 ( 二 ) 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独立起草学校或学院的事业(或学科)发展规划、重要管理制度、综合调研报告等,并付诸实施 ( 附有关独立起草文稿、文件以及证明材料 ) 。 二、研究能力要求 ( 一 ) 发表与岗位职责相关的研究论文至少 4 篇 , 其中权威期刊不少于 1 篇; 或发表权威期刊论文至少 2 篇。 1 部学术专著可折算 3 篇 CSSCI 收录论文。 ( 二 ) 至少 1 项达到以下要求: 1. 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排名前 3 位)承担高教管理研究的校级及以上科研项目 1 项; 2. 出版与本专业工作相关的学术专著或参编教材 1 部,本人撰写不少于 5 万字; 3.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十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七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五位);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三位);或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限前二位) ; 或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限主持) 。 第十六章 高级工程师(实验师) 七级岗评审基本条件 一、工作能力要求 ( 一 ) 具有本学科扎实的基础知识,熟悉国内外相关实验工程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指导中、初级技术人员和培养研究生掌握相关技术技能。 ( 二 ) 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比较丰富的实践技能,研究开发的项目能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 三 ) 在实验室建设、管理等方面成绩突出,有较高的实验技能,能熟练排除大型贵重实验仪器的一般故障;操作大型设备使用效益显著,主管实验室实验教学工作并承担 1 门以上实验课程的讲授或指导工作。(实验系列适用) ( 四 ) 在生产技术管理部门工作,具有解决在生产过程或综合技术管理中本专业领域重要技术问题的能力,承担某一方面的生产技术或综合技术管理工作 2 年以上。或在研究设计部门工作,独立主持三项二级以上建筑工程设计并能组织其它重大工程项目的设计,具有丰富的工程技术研究设计的能力和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已通过国家一级注册工程师 ( 建筑师 ) 考试,取得注册资格。(工程系列适用) 二、研究能力要求 ( 一 ) 以第一作者发表与岗位职责相关的研究论文至少 5 篇。 ( 二 ) 至少 1 项达到以下要求: 1.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十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七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五位);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三位);或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限前二位) ; 或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限主持) ; 2. 主持设计 2 个以上综合实验(或工程设计)方案,并被应用于实际工作 2 年以上,效果良好; 3. 参编全国实验教材或获得相关发明专利、软件注册 3 次以上; 4. 省部级及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主要创建者。 第十七章 高级农艺 ( 畜牧、兽医 ) 师七级岗评审基本条件 一、工作能力要求 ( 一 ) 熟悉并掌握本专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推广、管理、市场等方面的知识和法规; ( 二 ) 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的农业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技术知识解决生产、技术推广、技术监督、技术管理和技术开发与经营等工作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表现出较高水平。 二、研究能力要求 ( 一 ) 以第一作者发表与岗位职责相关的研究论文至少 5 篇。 ( 二 ) 至少 1 项达到以下要求: 1.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十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七位);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特等奖(限前五位);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限前三位);或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限前二位) ; 或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限主持) ; 2. 负责制定或提出的生产规划、计划、技术方案或提出的技术意见、建议被采纳,经实施后取得良好的效益; 3. 在技术推广中独立解决过重大技术难题,或撰写过水平较高、实用性强的技术培训教材( 5 万字以上); 4. 主持或为主制定过行业科技管理规定、技术规程 2 次以上,且实施后效果显著; 5. 取得经省级及以上成果管理部门鉴定的科技成果或主持省级农业技术推广、开发项目,经省级及以上业务主管部门鉴定、验收,效益显著。 第十八章 图书档案系列副研究馆员七级岗评审基本条件 一、 工作能力要求 ( 一 ) 系统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或其他学科有系统的研究。 ( 二 ) 担任文献管理、研究和参考咨询等方面的指导、审核工作,承担较高深的文献研究任务,指导、主持业务学习和科研工作,能解决比较重大的业务问题。 ( 三 ) 长期工作在图书档案一线,为全校教职员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指导过多名业务骨干。 ( 四 ) 近五年年度考核 2 次优秀,或被评为校级以上先进个人 1 次。 二、研究能力要求 ( 一 ) 以第一作者发表与岗位职责相关的研究论文至少 5 篇,其中本专业权威期刊不少于 1 篇 。 ( 二 ) 至少 1 项达到以下要求: 1. 参加编著并出版专业著作 1 部; 2. 主持完成省(市)级以上科研课题至少 1 项,或获省(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 1 项; 3. 主持完成 1 项具有创新意义的重要业务工作且效果良好。 第十九章 编辑出版系列副编审七级岗评审基本条件 一、 工作能力要求 ( 一 ) 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出版、编辑及其他学科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较深的研究。 ( 二 ) 作为责任编辑的期刊均为合格品,其中优良品率不低于现有编辑出版系列副高级职务的平均数;组稿能力较强,每年编辑刊发稿件不少于 30 篇,其中优秀稿件不少于 3 篇。 ( 三 ) 长期工作在出版编辑一线,为全校教职员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指导过多名能胜任出版编辑工作的业务骨干。 ( 四 ) 近五年年度考核 2 次优秀,或被评为校级以上先进个人 1 次。 二、研究能力要求 ( 一 ) 以第一作者发表与岗位职责相关的研究论文至少 5 篇,其中本专业权威期刊不少于 1 篇 。 ( 二 ) 至少 1 项达到以下要求: 1. 参加编著并出版专业著作 1 部; 2. 主持完成省(市)级以上科研课题至少 1 项,或获省(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 1 项; 3. 主持完成 1 项具有创新意义的重要业务工作且效果良好。 第二十章 高级会(审)计师七级岗评审基本条件 一、工作能力要求 ( 一 ) 具有较系统的财务会计理论水平,熟悉经济、审计、税务、金融、投资等相关专业知识,能对中级以下会计 ( 经济 ) 人员的工作进行有效指导。 ( 二 ) 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财务管理相关的财会法律、法规及有关行业财务会计制度,能够起草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解释、解答相关的财务法规;能对相关经济活动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预测,提出有价值的改进建议。 ( 三 ) 长期工作在财务一线,为全校教职员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 四 ) 取得全国统一组织的《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成绩合格证。 ( 五 ) 近五年年度考核 2 次优秀,或被评为校级以上先进个人 1 次。 二、研究能力要求 ( 一 ) 以第一作者发表与岗位职责相关的研究论文至少 4 篇 。 ( 二 ) 至少 1 项达到以下要求: 1. 主持校级以上科研项目 1 项以上,或研究成果经同行专家鉴定,被认为具有国内较高水平; 2. 撰写高水平财务(审计)工作报告 2 篇以上,对加强学校财务(审计)管理工作起到积极有效作用。 第二十一章 卫生技术系列副主任医(护、药、技)师 七级岗评审基本条件 一、工作能力要求 ( 一 )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校及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工作努力,团结协作,能较好履行主治(管)(护、药、技)师职责。 ( 二 ) 具有较丰富的临床、技术工作经验,诊断符合率高,无医疗事故;有一定带教能力,能指导下级卫生技术人员; 遵守医德规范。 ( 三 ) 长期工作在医疗卫生一线,为全校教职员工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 四 ) 申报者须通过湖北省(或国家)组织的相应级别专业水平测试、计算机水平考试和外语考试,并取得合格证。(符合免考条件的除外) ( 五 ) 近五年年度考核 2 次优秀,或被评为校级以上先进个人 1 次。 二、研究能力要求 ( 一 ) 以第一作者发表与岗位职责相关的研究论文至少 4 篇 。 ( 二 ) 至少 1 项达到以下要求: 1. 参编 10 万字以上的医学及其相关专业著作,本人撰写不少于 3 万字; 2. 参与省市级科研课题(排名前五名);或主持学校相关课题; 3. 获省市科研成果等奖励前五名。 第二十二章 中小学系列中学高级教师七级岗评审基本条件 一、工作能力要求 ( 一 ) 对所教学科具有系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应掌握各年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胜任教学工作;能指导中、初级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 二 ) 服从学校安排,能承担相应的教育教学任务。任现职以来,承担校级以上公开课、研究课、观摩课两项以上,所上优质课获得校级以上奖励。教学效果好,所教学科在本校同类班级中质量居于领先地位。 ( 三 ) 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德修养教育和班主任工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教育效果好,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浓、考风好,得到大家公认或被评为校级以上先进班集体。 ( 四 ) 近五年年度考核 2 次优秀,或被评为校级以上先进个人 1 次。 二、研究能力要求 ( 一 ) 开展教育、教学某一方面的科学研究,写出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一定水平的经验总结和科研报告。 ( 二 ) 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论著)至少 4 篇 。 主题词 :高校 岗位 评审 条件 通知 华中农业大学学校办公室 2011年05月24日印发
个人分类: 事事关心|29 次阅读|3 个评论
农业科研院所,中央再吹体制改革号
tongpingya 2012-4-30 11:09
新华社授权发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事业单位 体制改革即将拉开大幕。 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 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保留为事业单位,强化其公益属性 。( 新华社北京 4 月 16 日电) 结合 国务院去年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2011 ~ 2020 ),农业科研院所体制改革 最概括最通俗地解读: “科研单位要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把种子企业建成科技创新的主体。基础研究政府办,应用技术企业办”。 这是纲,纲举才能目张。 不要搞的复杂、扯的太远、争论不休。 看看今天农业科研院所的一整套体制,追根溯源,完全是从 “ 苏联老大哥 ” 那里照搬过来的, 是计划经济时代身份制度的产物,大致就是特定历史时期全权政府状态下的政府办科研,科研单位基本上是派出机构,职工类同公务员。 “ 苏联 ” 已经沉没 20 多年了,俄罗斯可能也不搞这一套了,在 国际上难觅其迹, 绝无仅有。改革开放都 30 多年了,中国保留着这套体制巍然不动 。别看每年都有官员、院长、所长花大量公款出国考察,要“取经进宝”与 “ 国际接轨 ” ,但科研体制的“宝”从未借鉴,这方面的“轨”半公里都没有接。由此可见,所谓的“改革”呀、“接轨”呀都是有选择性的,对关乎体制变动有损于官员利益的事,没有谁愿意取回来学习。 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如同其他社会领域一样,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改革顶层设计”。改革越是向前推进,所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容易改的都改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从深层视角,“ 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还没有真正破题 ”。 去年九月我在北京一次种业论坛上作解读《 意见》发言,提出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十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一年有一年的进度, 5 年过渡期 基本完成。互动时一位所长惊咤地说:按这种做法,我们研究所可要关门啦!一位院士说,应用型研究五年不可能退出。我问:十年可以吗?他迟疑一下说:那时我退休了,爱咋改就咋改吧!看来有一种潜在的抵触情绪。 如果改革推推动动,观望观望,再长的时间恐怕也难完成。 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最大的难题就是去行政化管理,通俗地说就是去“官本位”,取消行政级别。“去行政化改革”一定要由政府来做,因为政府不开口不坚决,根本无法改。科研体制改革是一次革命,有很多的官员不愿意革自己的命,因为涉及自身位置和利益。但是,如果由此推论说革自己的命是不可能的 , 那就意味着农业科研院所放弃改革,还要继续保持“苏联”留下的老一套体制。 市场经济充满机遇,为科研人员发挥聪明才智提供广阔的舞台。应用型研究面向市场,科研人员进入企业。只要符合社会规范,尽可以去“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施展才能竞自由。 国务院发布 加快推进种业发展 《意见》已经一年了,中央再次吹响体制改革进军号,期盼 科技部和 农业部要有行动, 制订一个实施《意见》时间表, 要在实质问题上迈大步。 如果下定决心真心实意地推进改革,相信 5 年时间是能够完成的。 要提出一年、两年、三年或五年分期实施进度和检查目标。因为官员都是以“届”为期的“流水的兵”, 科研和种业的兴衰要和他们的政绩联系起来,严格问责制。 佟屏亚新浪博客 (或 http://blog.sina.com.cn/cornexpert )
3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谈大学课堂是否应该点名
热度 3 Huangyy 2012-4-19 17:40
也谈大学课堂是否应该点名 黄玉源 (2012.4.19) 看了最近科学网上几篇关于大学课堂是否需要点名的博文,说法不一,有的说不需要,有的认为需要。在此谈些我对这方面的看法。 目前在我国高校的教育中存在不少的误区,一部分人认为:在大学里读书的学生,只要考试超过 60 分就可以了,你不要管他(她)其他的任何事了。 如果作为大学教师这样做,就把大学的功能给减少了许多,多少呢, 60% 多,乃至更多。上述的舆论在中国已经传播了一段时期了,大约有 10 多年了;例如,大学里也就不必上课点名等的观点就是这类观点的表现之一。因此,影响了不少的老师,及很多很多的大学生,甚至一小部分的家长(但是极大部分的家长是非常欢迎大学老师严格管理、教育的)。还有一些什么“快乐教育”、“学生是衣食父母”等等荒谬的论点,被渲染得很重,影响面也很大。这些许多是错误或很偏颇的观点。这些待以后合适的时候再做细分析,这里只简要地进行一些剖析,讲些基本概念。 1. 关于教育是否为快乐的过程。 教育的过程本身就不是快乐的,或者说是中性的,快乐和痛楚中和之后,达到中性状态。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对许多的知识含很多原本就被许多不感兴趣或还没有感兴趣者认为是枯燥无味的内容的认知、求索的艰苦过程,老师在其中给予解释和指导,同时,老师还要教学生许多做人的道理,并且在教学中要求其进行实践、塑造和培养。因此,需要许多的艰辛付出。因此也才有许多如“头悬梁、锥刺股”地奋发苦读的例子。那些既想拿文凭,又不愿付出者,你还要让他“快乐”地教育,那是妄想;因为,他学这个不快乐。因此,教育者就要对被教育者加以约束,批评,对其不学、违反学习纪律和条例的行为给予处罚,这就是教育的过程,以致纠正其错误,让其继续认真、刻苦地学习。去体验那学习的不快乐的过程,去磨练自己的意志。而学习中获得了好的收获和成绩,那就是快乐的时刻。受到老师和学校的表彰,也是教育过程快乐的时刻。因此教育本身就是奖罚结合的过程,有快乐,也有不快乐,经常会是痛苦和艰辛的过程。 2. 所谓的“学生是衣食父母”的提法。 这也是很不合适的,不能成立。因为,教育的职业与其他许多或大部分的职业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就是不是为了钱和利而办教育,是为了把学生教育好,这才是目的。而在此同时,有付出就要有回报,被教育者要学习,你求知,你就要交学费,付给老师劳动的报酬。但是这不是什么所谓的作为老师的“衣食父母”了。设想,如果一个老师为了讨好学生,认为他们是给钱养你的,甚至你把他们当成了你的“父母”了,你还能教他们吗?你教“父母”啊?荒唐!只有父母教孩子,孩子对父母尊敬。因此,只有是老师是学生的“父母”,也就是在世界范围内都认同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为母)”的含义和道理。内涵是,老师对你有恩,恩如父母一般!只有学生怀揣着把老师当成父母那样的去尊敬和认真听话、听教导的心理,才能学得好或更好。 假如交了钱就在学校里可以为所欲为,老师把他们当“父母“一样,那还教什么?你应该被他们教,可是那是颠倒的,他们什么都不懂或几乎该学的那些都不懂,跑到大学里来学的,他们教你啥?但是有的他们懂, 比如你没有玩过的电子游戏等 。因此,教育的这种职业,不是因为收了学费就该什么都顺着被教育者,任他如何胡来都行的。学生交学费是天经地义的,是他要学,不是你老师必须要教。原因是,各国的社会都一样,小孩或年轻人不懂什么东西,必须要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学习各种遵纪守法的做人的道理,并在学校里把这些进行实践,培养出一个懂得做好人,做好公民的,而且有文化知识的人。因此,政府和社会就要办教育,不办不行,必须办,不是因为有那部分人要想当老师,让一些人给他钱,有饭吃;而是国家和社会就是要办教育,那些家长们就是要把小孩送到老师那,求老师教他们。是这样的。因此,那些老师们才只好接受,辛苦的教和育,因为,学生们求他教,当然要给他应有的回报了,这就是劳动的报酬;但是,这种报酬和卖东西或种地等不一样。既要教弟子文化、又要教他们做人。和父母许多方面一样的,因此,恩情之重,难度也大,因为有本事才能教啊。因此,学生听老师的话,要尊重老师,老师则会更为努力地教和管。老师必须具备教文化知识和教学生如何为人、遵纪守法的能力和职责,而且要积极地负责。从课堂每个环节为实践的过程做起,而且认真抓好,使学生培养出好习惯、好作风,具备好的人品和素养。这些工作不是仅靠大学里那很少的辅导员来做的,因为,辅导员接触学生不多,在平时开个小会等还可以。在宿舍里,辅导员也不能盯着他们,那在课余时间,还正好是业余时间,是他们能玩的时候,你管个啥?因此,管教的历练过程 75-80% 在课堂、实验室及各种实习等教学活动过程中。 设想,如果那些学生不需要学习,社会的各单位不需要具备有本事和良好素养的人才,那就不会办教育,不开学校,那这些有本事的老师们,就可以开心地去从事其他的工作了,工作可能还轻松得多,比如研究,开公司,搞大型农庄等等,来钱还多。因此,不是学生交点学费就是什么“衣食父母”,更何况,现在中国的国办大学学生交的学费只占学费总额的40%这样,有的省国家财政给的比例高,则其只占30%这样。而且是他们要交费来接受老师们的教诲和训诫来的,老师必须担当好这个职责。 又如法院就是判断是非的,错误的就给予处罚,对的,就给予补偿。假如原告或被告交了必交的费用,你能说这些人是法官的“衣食父母”吗?也不能,法官不能因为收了费,就可以徇私情,你要公正办案。某个人到某个政府机关办事,该交一些手续费,你就成了这个机关的“父母”了吗?比如你办工商执照等、甚至你交税,你都不能,你必须严格按照程序,静心地接受办理工作的过程;当然,工作人员也不能冷酷和漫不经心,要积极把工作做好,不能造成负面的影响。因为,你需要交税,你必须交税,你需要办执照。 还有,一些人把在大学里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当成是“学术自由”的形式,这也是错误的,因为学术自由不是可以在校园里胡来,旷课,迟到、早退,不参加集体活动,违反一系列校纪校规。学术自由指的是,可以自由地交流学术看法和观点。 另外,认为上大课, 200 多人,点不过来啊,这与不用点名或不必点名不是一回事,那是技术问题;你可以随机抽样的方式点啊,一次,随机地抽样点几十个,就可以的达到目的,如对于有旷课的,下次重点集中点一下这些人,看其旷多少次,而且要叫认识他们的同学,给他们讲清楚不来的扣分等多种处罚处理方式,叫他来上课。还有所谓叫老师把课讲得精彩一些,再精彩一些,被教育者就会比较多地来听了,如他不来就不做要求。那也是一种不符合实际的、迎合学生贪玩心态的做法。如上所述,学习的过程,尤其在大学,很多的理论是比较枯燥的,你还非要把它讲成科普吗?那知识如何传授得好呢?你如果用此讨好的办法,就是现在用多媒体把复杂的理论整成了好看、风趣的电影,严谨的东西,讲得出了花,像个大笑话,但不想学的一样不会去学,他们还会觉得好笑,因为这是滑稽的。你那电影哪里比得上他宿舍里的视频大片和网络里各类他认为有趣的东西?差得远了!一样会有不少要旷课的。当然,老师讲课的例子力求生动,丰富,重点、系统把握较好则是需要的。如果没有处罚,即便像以前那样没有网络,也一样有许多是可以玩的,比如,打牌、下棋、喝酒、赌博、写情书、看小说等等。因此,约束和严格要求,把部分学生认为觉得没有兴趣的学习,逐渐强化为有兴趣,使其学会吃苦,在拼搏中成长,让求学者在付出劳动后获得收获的喜悦,在课余的时候才进行娱乐活动,这才是教育过程所需要的。 部分学者注意到,以上一些错误或很偏颇的宣传,大多数出自一些专门从事教育研究部门的人员,他们一般不给大学生上课,或有的10多年以前曾上过一次课,偶尔做个报告这样。因此,关着门专门找点所谓的新名堂来说。比如有一次广东的一家电视台开了个座谈会,评 那位有名的用严格管理办法把三个孩子送进北京大学深造的家长萧先生 的做法。其实,他的做法是一种相当好的方法,做到了奖惩结合,做得好的奖,犯错了必罚,而且让孩子们接受得非常诚心,心服口服,甚至非常满意(当然处罚不应伤其筋骨,有被敲打的样子即可,感到被打的一些滋味即可,或用其他处罚方式更好些;但其大致的方式、方向是对的。)。这样把他们养成了一个能在艰苦环境中承受风浪、自觉为社会和集体着想,做个好公民的人,北京大学当然要这样的学生了。其实这样的教育方式是西方很多发达和文明国家广泛采取的教育方式;只是,不要打得疼了就行。美国看起来似乎是不让打孩子,但是美国的教育同样是严格的,让每个公民都体验和懂得你犯错必罚。只是在家里处罚的方式各种各样,罚劳动,罚站等等。而在其他很多发达国家,对犯错者处罚的方式就更丰富了,而且犯错者必被罚,尤其是在教育的过程中,犯错者必须是要接受处罚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教育的真正效果。但是,在电视台的座谈中持两个观点的人里,认为那位家长做得对的,都是一些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老师;而那些不赞成的,全是坐在办公室里的专门研究者,比如政府的参事、教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等。有趣吧? 由于上述那一系列混乱观点和舆论影响,造成我国的大学里出现很混乱的教学状况。正如林中祥教授在其博文里所言的那种学生容易出现的各种混乱行为的状况。当然老师的思想也是很混乱的。 其实,大学及其教育的任务不仅是教那些知识、技能;而且是培养人的品行的重要场所和过程,培养学生遵守纪律、法律,规则的地方。如果在大学,可以随便混,对上课不做要求,可以上街玩,在教室里即便到了,也玩,不认真听和学,旷课的期间则玩各种他们有兴趣的东西,因为现在有了电脑、网络,玩的东西比以前多了很多。那就把什么纪律、校规等统统抛掉,因为没有任何的约束。因而也就不可能把受教育者培养出什么好的素质。 另外,中国的大学与国外不同,国外是严出,你如果不来听课,不能很好掌握老师讲的内容,那对不起,你到 10 年、 15 年以后才毕业。因此,那些不能按时毕业的,就出去,一边工作、一边读书,这些学生们,就有很多是 7 、 8 年, 10 多年才毕业,许多甚至就不能毕业了。这也是一种要遵守校纪、法规的约束,不遵守就要、也必须付出代价。 但是中国的大学呢,则对那些贪玩、乃至不愿学或混的人基本是经过几次补考、清考等就让他们毕业,极少数则是出去后,一年内再补考让他们毕业。这样,就培养了一大批在心理上具备为所欲为的,不愿遵守校纪、校规、法律意识很淡薄或极为淡薄的人群。因为他们不遵守那些应遵守的纪律、法规,付出不多,也同样能获得他们本不该获得的收益和利益。这样,那种自私的理念就很浓,不顾他人;集体观念很淡薄,他们认为,少付出,乃至不付出,不管集体和社会的公共约定和条文,也同样能获得与那些遵守且付出很多努力者才能获得的那些收益一样的收益。因此,在这一大批人当中,不负责任,玩世不恭的心理和做法就会在社会各岗位和地方表现、实施和造成一系列的严重破坏性作用。 因此,大学里必须用点名、处罚(如批评,行政处分如记过、警告、留校察看、甚至开除等等)等各种方法加以约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行为。如那些不遵守和不愿做或做不到的就应该让他们接受惩罚。比如,在对于其学习考核方面,不能达到要求的,即通过补考、乃至多次补考,仍不能通过的,就不让他们毕业,给与其肄业即可。让他们必须承担代价。这其实是一种教育的方式,教育本身就有惩罚,无惩罚其实是一种严重失衡和缺失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方式。也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课堂点名之后,就把平时成绩给区分出来,结合课堂其他表现,差的平时成绩低;这样其即便考试的成绩比较高,也把其成绩拉下来。这也是一种惩罚,是应该的,必须的。 而且由于中国大学的这种与国外不同的宽出,即比较按时地毕业,因此,课堂教学的内容就是必须听的,因为课堂的教学,是一种集体行为,有老师的讲解,有许多书上没有的例子或老师的经验的东西,还有一些是提问,互动等的启发等等教学过程。因此,才要进大学听课啊。什么不听课可以自学,那是借口,你见过多少不听课,在那认真自学的?不要骗人了,几乎全在玩各种把戏或睡懒觉呢。由于考试出题比较简单,比国家的自学考试的出题简单很多,因此,平时成绩就要占 30% ,考试成绩只占 70% 。因此,对那些不听课者,乃至不做实验或少做实验的,老师就要通过点名或各种对其平时听课的表现进行记录,把平时成绩减下来; 一些平时成绩很低的,即便其考试成绩比较高,综合计算后,同样给其不及格的成绩。有的超过几次旷课的,可取消其考试资格,也不给其第二学期补考的机会,只给其毕业前清考的机会,或补考后必须在其成绩单上注明为补考,而且还要综合其上学期的平时成绩进来调减其分数。 这就是犯错者必受处罚的教育规则。犯错者不受处罚,就是纵容继续犯错,鼓励犯错,而且把好人培养成坏人,同时鼓励好人也当坏人。这是十分错误的。 因此,大学里其教育的方式,必须是把培养人的良好为人的素质及传授文化知识结合起来,国外也是一样的。而且不能把进大学者的成绩评价与在校外自学考试的方式等同对待,那是很不公和错误的。因为自学考试的题目极为的严格,一般要考几次,许多课程要考多次,有的考生考了 10 多年才拿到文凭的。但是进了大学,被认为是接受了经典的、系统的教育,因此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听课,认同你接受了系统教育的过程,因此,才给你 30% 的平时成绩,那考试的题目也相对的简单许多。 如果把进大学认为就是一种自学,想干啥干啥,随便糊弄,到考试了,就跑去把平时背的那些比较简单几个小标题, 对着那比较简单的题目 写写就通过了。那就是一种对社会的欺骗,大学也就欺骗了社会,也失去了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不仅没有把被培养者的人品、素养培养好,而且其文化知识也很差;这样的大批人员毕业,到了社会在各行业被应用,误国、误民,也造成很多国家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损失。因此,这不能随意,不能开玩笑。 现在不少中国的家长都把小孩送到国外学习了,认为在中国的大学学不到什么东西了,为何呢?原因主要就是上述列举的那些学校不管,老师不管不抓,学生像在自由市场和一个大游乐场一样,爱学不学,考前背几个小标题,不懂其意,不懂其更深的内涵,更不懂或不熟悉其实验及应用方法和技能,也就给“宽出”了,拿个毕业证,出去继续混,骗社会。这不是我们当老师所需要的,也不是学校需要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彻底改正。让中国的高等教育步入有秩序的、文明的、严谨的治学、教学的道路上来。
6259 次阅读|7 个评论
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政策25问及权威解答 [转]
热度 2 rensl 2012-4-15 16:53
问题清单: 体制改革 1 、列入首批体制改革范围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有哪些类型? 2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3 、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报刊编辑部如何完成体制改革任务? 4 、对已登记为企业法人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如何进行规范转制? 5 、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如何报送转企改制工作方案? 清产核资 6 、什么是清产核资?如何做好清产核资? 7 、清产核资立项方案还需单独上报吗? 8 、清产核资结果如何认定? 9 、什么是国有资产评估?哪些转制单位需要开展国有资产评估? 10 、什么是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如何进行产权登记? 养老保险 11 、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后参加养老保险的政策依据是什么? 12 、什么是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的月标准是什么? 13 、转制单位及其职工如何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14 、转制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如何支付? 15 、如何保障转制后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平稳衔接? 劳动合同 16 、什么是劳动合同?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依据是什么? 17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后如何签订劳动合同? 18 、劳动合同应当具备哪些条款? 19 、如何界定、掌握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范围、合同期限和签订时间? 20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不签订劳动合同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企业年金 21 、什么是企业年金?什么是企业年金基金?为什么建立企业年金? 22 、建立企业年金的原则、条件和程序是什么? 23 、企业年金方案的内容、备案程序及所需材料有哪些? 24 、企业年金基金由哪些部分组成?企业年金如何缴费与领取? 25 、企业年金单位缴费部分如何列支? 解答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政策 25 问 http://www.dajianet.com/news/2012/0110/179307.shtml 2012-01-1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编者按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启动以来,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和各地区认真贯彻中央部署,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工作。近日,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综合各方面反馈意见和问题,对改革中普遍关心的政策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指导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更好地开展体制改革工作。本期《传媒周刊》选取其中体制改革、清产核资、养老保险、劳动合同、企业年金等 5 个方面的 25 个问题予以刊载,今后,我们还将陆续刊登对其他相关问题的解答。 体制改革 1 、列入首批体制改革范围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有哪些类型? 根据非时政类报刊的不同性质和功能,列入首批转企改制范围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有:省级、副省级和省会城市党委机关报刊所属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等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行业性报刊出版单位,隶属于企业法人的报刊出版单位以及经批准可进行转制的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所属的都市类和财经类报刊,省级和副省级及省会城市党报党刊所属的晚报、都市类和财经类报刊,申请先行转制的其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 2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有 4 项目标任务:一是分期分批按照规范程序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使之成为能独立承担社会法律责任的市场主体;二是整合出版资源,培育一批导向正确、主业突出、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报刊传媒集团公司;三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调整结构和布局,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现代报刊出版企业;四是实行严格的报刊出版市场准入机制,建立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关停并转一批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不具备报刊出版资质和违规出版以及严重亏损、资不抵债的报刊出版单位。 3 、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报刊编辑部如何完成体制改革任务?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中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报刊编辑部原则上不单独转制,区别不同情况,并入其他新闻出版传媒企业或予以撤销;党政部门主管主办、用以指导工作、面向本系统发送的非时政类报刊,转为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或并入党报党刊出版单位和其他新闻出版传媒企业。并入党报党刊出版单位和其他新闻出版传媒企业的非时政类报刊编辑部随并入单位进行体制改革。隶属于已列入首批转制范围的、具有独立法人的报刊出版单位的报刊编辑部,应随同隶属单位一并完成改革任务。 科研部门和高等学校主管主办的非独立法人科技期刊、学术期刊编辑部,另行制定具体改革办法。 4 、对已登记为企业法人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如何进行规范转制? 对登记为企业法人但尚未规范转企改制到位的报刊出版单位,要补办完成转企改制所必要的工作程序,即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办理企业登记注册,与在职职工全部签订劳动合同,按照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上述单位要按照规范程序要求,对照检查本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什么环节补办什么环节,如未进行清产核资的要完成清产核资等。 5 、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如何报送转企改制工作方案? 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以及中央各部门各单位主管的在各地区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主管部门统一出函向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报送。函中要对列入转企改制名单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情况进行说明,对上报的转企改制工作方案提出审核意见。转企改制工作方案经联席会议办公室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 清产核资 6 、什么是清产核资?如何做好清产核资? 清产核资,又称资产清查,是指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等部门或单位,根据国家专项工作要求或者特定经济行为需要,按照规定的政策、工作程序和方法,对行政事业单位、企业进行账务清理、财产清查,依法认定各项资产损益,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状况、企业资产价值和重新核定企业国有资本金的工作。 根据中央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以下简称报刊出版单位)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分期分批按照规范程序转制。在清产核资过程中,报刊出版单位要按照《财政部关于中央级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中资产和财务管理问题的通知》(财教〔 2009 〕 126 号)等文件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成立以主管领导为组长的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专门工作机构,制定清产核资工作方案;主管部门应切实采取有力措施,防止报刊出版单位以私分、低价变卖,虚报损失等手段侵吞、转移国有资产等行为的发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清产核资工作顺利进行。二是对于执行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报刊出版单位,应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暂行办法》(财办〔 2006 〕 52 号)的有关规定执行;对于执行企业财务和会计制度的报刊出版单位,应按照《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国资委令第 1 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工作规程》(国资评价〔 2003 〕 73 号)等有关规定执行。三是报刊出版单位应在转制工作方案批复后 6 个月内完成清产核资工作,并按规定将清产核资结果报送主管部门和财政部、国资委批准或审核备案。 7 、清产核资立项方案还需单独上报吗? 根据《关于印发〈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工作基本规程〉的通知》(报刊改办〔 2011 〕 6 号)规定,转制工作方案经批准后,视同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清产核资立项工作已完成,不再另行报批清产核资立项方案,但在制定转制工作方案时,应写明清产核资基准日、清产核资范围、社会中介机构的选聘方案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其中,清产核资基准日一般应以转制工作方案获得批准的前一个会计月末作为清查工作基准日;清产核资范围应以经批准的方案为准,包括报刊出版单位本部、所属企事业单位及投资控股企业。社会中介机构由主管部门或报刊出版单位依法从符合资质条件的单位中选聘。 8 、清产核资结果如何认定? 对执行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报刊出版单位清产核资结果的审核批复,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暂行办法》(财办〔 2007 〕 19 号)的有关规定执行;对执行企业财务和会计制度的报刊出版单位清产核资结果的审核批复,参考《关于印发国有企业清产核资资金核实工作规定的通知》(国资评价〔 2003 〕 74 号)执行。经财政部或国资委审核批复的报刊出版单位清产核资结果,自清产核资基准日起两年内有效。财政部、国资委审核各主管部门上报的清产核资结果时,在认为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另行聘请中介机构进行核查。 报刊出版单位应根据财政部、国资委批复的清产核资结果进行账务处理,依照《企业会计制度》(财会〔 2000 〕 25 号)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并按照规定委托符合资质条件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审计,出具审计报告。 9 、什么是国有资产评估?哪些转制单位需要开展国有资产评估? 国有资产评估是指符合国家规定资质条件的资产评估机构接受委托,遵循法定或公允的标准和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以货币作为计算权益的统一尺度,对一定时点上的资产进行评定估算的工作。 在完成清产核资后,已取得企业法人资格的报刊出版单位,如整体或者部分改建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或出现合并、分立、清算以及资产转让、置换、拍卖等情况,应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 91 号)、《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财政部令第 14 号)等要求开展资产评估工作。 仅转制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可不进行资产评估。 10 、什么是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如何进行产权登记? 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是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政府对占有国有资产的各类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产权状况进行登记,依法确认产权归属关系的行为。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分为占有产权登记、变动产权登记和注销产权登记 3 种。根据《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国务院第 192 号令)及其《实施细则》(财管〔 2000 〕 116 号)文件规定,已取得或申请取得企业法人资格的报刊出版单位应当按规定申办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其中,转制前已取得产权登记证的报刊出版单位,需办理变动产权登记;未取得产权登记证的报刊出版单位,需办理占有产权登记;拟注销的报刊出版单位,需办理注销产权登记。 办理产权登记时,由事业单位转制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以财务审计报告为主要依据;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为公司的,以经备案的国有资产评估报告为主要依据。 养老保险 11 、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后参加养老保险的政策依据是什么?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和《关于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制后参加北京市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规定和要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北京市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后参加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与《北京市养老保险规定》(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 183 号)和《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实施〈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规定〉过程中若干问题的处理办法的通知》(京劳社养发〔 2007 〕 31 号),为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后参加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的主要政策依据。 12 、什么是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的月标准是什么? 按照国家和北京市现行规定,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对于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的人员,还包括过渡性养老金。其月标准为: 基础养老金,以被保险人退休时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按被保险人的全部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每满 1 年发给 1% 。 过渡性养老金,按视同缴费年限计算的月过渡性养老金与按实际缴费年限计算的月过渡性养老金之和。其中,按视同缴费年限计算的月过渡性养老金为:以被保险人退休时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按被保险人自参加工作至 1992 年 10 月 1 日前 的视同缴费年限每满一年发给 1% ;按实际缴费年限计算的月过渡性养老金为:以被保险人退休时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与其本人缴费工资指数的乘积为基数,按被保险人 1992 年 10 月 1 日 ~ 1998 年 6 月 30 日前 被保险人的视同缴费年限或实际缴费年限每满一年发给 1% 。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与个人账户补贴额之和除以国家规定的计发月数。个人账户补贴额计发办法为: 1992 年 9 月 30 日前 参加工作的人员,分别以 1992 年 10 月 1 日 至参保缴费前相应年度上一年本市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 1992 年 10 月 1 日后参加工作的,分别以参加工作至参保缴费前相应年度上一年本市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乘以相应年度本市规定的个人账户规模比例,累计计算之后,再乘以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个人账户补贴额只用于被保险人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的计算,不计入个人账户实际储存额。 13 、转制单位及其职工如何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按照《关于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后参加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有关文件规定,转制单位及其职工,从 2012 年 7 月 1 日起 ,依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参加北京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建立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在职职工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为缴费工资基数,按照 8% 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全额计入个人账户,企业以全部在职职工缴费工资基数之和作为企业缴费工资基数,按照 20% 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在职职工 2012 年 7 月 1 日前 符合国家规定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转制前已经参加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的中央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继续按原办法执行。 14 、转制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如何支付? 转制前已经离退休的人员,即 2012 年 7 月 1 日 以前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并正式办理手续,执行事业单位计发办法按月领取退休费的人员,原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北京市结合本市现行规定,对转制前已离退休人员执行北京市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支付政策,符合统筹基金支付项目的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超出统筹基金支付项目的由转制单位按原渠道继续支付;转制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执行北京市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统筹基金支付的基本养老金低于事业单位待遇标准时,差额部分由转制单位按照劳社部发〔 2002 〕 5 号文件的有关规定予以解决。 转制后即 2012 年 7 月 1 日后参加工作的人员,按照北京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关规定执行。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 183 号,其退休时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 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的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按照北京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 183 号和京劳社养发〔 2007 〕 31 号文的规定, 1998 年 6 月 30 日 以前参加工作的人员,退休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构成; 1998 年 7 月 1 日 以后参加工作的人员,退休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 15 、如何保障转制后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平稳衔接? 为保障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的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待遇水平平稳衔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实行五年过渡期。过渡期内,即 2012 年 7 月 1 日 ~ 2017 年 6 月 30 日 期间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按照企业办法计发的养老金,如低于按原事业单位计发办法计发的退休费(纳入统筹基金支付项目的水平),其差额部分采用加发补贴的办法解决,加发比例逐年递减,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具体计发办法为: 2012 年 7 月 1 日 - 2013 年 6 月 30 日 退休的人员,加发差额部分的 90% ; 2013 年 7 月 1 日 - 2014 年 6 月 30 日 退休的人员,加发差额部分的 70% ; 2014 年 7 月 1 日 - 2015 年 6 月 30 日 退休的人员,加发差额部分的 50% ; 2015 年 7 月 1 日 - 2016 年 6 月 30 日 退休的人员,加发差额部分的 30% ; 2016 年 7 月 1 日 - 2017 年 6 月 30 日 退休的人员,加发差额部分的 10% 。 2017 年 7 月 1 日 及以后退休的,执行企业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不再加发差额补贴。 对过渡期内退休人员,在按原事业单位退休费计发办法计算退休费时,计算基数封定在 2012 年 7 月 1 日 。 劳动合同 16 、什么是劳动合同?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依据是什么?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要求,对具有事业法人(含事企双法人)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后应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其《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规定,与全部在职员工建立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对已登记为企业法人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按照上述法律法规执行。 17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后如何签订劳动合同?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在转制过程中,即应开始着手制定签订劳动合同实施方案,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成立签订劳动合同领导小组,统筹本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实施工作;二是规范劳动人事关系,转制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对本单位不同类型人员的劳动人事关系进行清理,并按有关规定进行规范;三是建立劳动规章制度并经民主程序后向全体职工进行告知;四是制定劳动合同文本,要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制定劳动合同书,劳动规章制度可以附件形式作为劳动合同书的补充;五是宣传讲解劳动合同法律法规,使广大职工充分了解自身的权利与义务,消除顾虑;六是与全部在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条款由单位与职工协商一致,经双方签字或者盖章生效,劳动合同书由双方各执一份;七是建立职工名册,职工名册应当包括职工姓名、性别、公民身份证号码、户籍地址及现住址、联系方式、用工形式、用工起始时间、劳动合同期限等,以备核查。 18 、劳动合同应当具备哪些条款?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必备条款: ( 1 )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2 )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3 )劳动合同期限;( 4 )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5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6 )劳动报酬;( 7 )社会保险;( 8 )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9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除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和违约金条款。对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可以约定竞业限制以及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的违约金。 19 、如何界定、掌握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范围、合同期限和签订时间? 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范围包括本单位转制后全部在职人员,不包括退休返聘和实习的在校学生。对档案在单位但人不在单位上班的,或不符合国家提前退休政策的内退人员,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劳动人事关系,通知其到单位办理相关手续。 劳动合同期限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3 种类型,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转制前职工在事业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转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转制单位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设计符合自身经营特点的合理的劳动合同期限架构,体现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有下列情况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转制单位应当自企业工商登记注册之日起,与全部在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对于转制前已进行企业工商登记注册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可按注销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之日起签订劳动合同,同时,按照《关于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后参加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做好与职工社会保险关系的衔接工作。对已经签订过劳动合同和聘用合同的编制内外人员,转制单位可在转制方案中明确是重新签订劳动合同,还是继续沿用原来的劳动(聘用)合同,但须依法变更合同主体和相关内容。 20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不签订劳动合同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根据《劳动合同法》及其《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有关条款的规定,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但是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其实际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依照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 前款规定的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工资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 企业年金 21 、什么是企业年金?什么是企业年金基金?为什么建立企业年金? 根据 2004 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 20 号令《企业年金试行办法》规定,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基金,是指根据依法制定的企业年金计划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运营收益形成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建立和完善企业年金制度,既有利于保障和提高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水平、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又有利于改善企业薪酬福利结构,增强薪酬的长期激励作用,提高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是一项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和职工切身利益的制度建设。 22 、建立企业年金的原则、条件和程序是什么? 政策规定,遵循以下原则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第一,保障性和激励性相结合的原则。统筹考虑企业职工未来基本生活保障的需要与即期激励作用的发挥,将完善企业薪酬福利制度与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企业凝聚力,完善激励机制;第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既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覆盖企业全体职工,也要与职工个人的贡献挂钩,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促进企业经济转制及已登记为企业法人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可按照国家相关 效益持续增长;第三,兼顾出资人、企业和职工利益原则。应充分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量力而行,不能互相攀比,不能加重企业负担,不能损害企业的长远发展;第四,高度安全、适度收益的原则。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制度规定执行,避免基金从事任何高风险的投资项目,确保基金在高度安全的前提下获取适度收益。 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企业年金:一是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二是具有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三是已建立集体协商机制。 建立企业年金的动议一般应由企业先提出,职工也可以提议;企业方和职工方通过集体协商,形成决定,并制定企业年金方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企业年金方案草案应当提交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建立企业年金的单位,可以选择具有资格的投资顾问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设计企业年金计划,为企业年金管理提供服务咨询。可以成立企业年金理事会或者确定符合国家规定的法人受托机构作为企业年金受托人,受托人可以委托或选择具有资格的企业年金账户管理机构、投资运营机构、商业银行或专业托管机构,负责管理企业年金基金。受托人与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确定委托关系,应当签订书面合同。 23 、企业年金方案的内容、备案程序及所需材料有哪些? 企业年金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参加人员范围;资金筹集与分配方式;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管理方式;权益归属方式;基金管理方式;计发办法和支付方式;支付企业年金待遇的条件;组织管理和监督方式;中止和恢复缴费的条件与程序;修改和终止企业年金方案的条件与程序;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等。 企业年金方案适用于企业试用期满的职工。 企业年金方案应当报送到单位注册(或参加社会保险)所在地的区(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中央所属在京企业,由集团公司统一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年金方案报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备案,并抄送子公司所在区(县)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子公司独立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年金方案报送其所在区(县)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中央所属大型企业年金方案,应当报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自收到企业年金方案文本之日起 15 日内进行审核,经审核有异议或有修改意见的,通过面谈或书面形式提出,请企业进一步修改后再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在最后一次收到企业报送的企业年金方案文本的 15 日内向企业出具复函,企业年金方案即行生效。 企业年金方案备案所需材料:单位企业年金方案备案的函,企业年金方案,集体协商双方通过企业年金方案草案的决议,企业年金方案重要条款的说明及单位本年度和上一年度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按时足额缴费的证明。 24 、企业年金基金由哪些部分组成?企业年金如何缴费与领取? 企业年金基金由下列各项组成:企业缴费;职工个人缴费;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 企业年金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企业缴费每年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十二分之一,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合计一般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六分之一。企业缴费应当按照企业年金方案规定比例计算的数额计入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职工个人缴费额计入本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按净收益额计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职工个人缴费由企业从职工个人工资中代扣。 职工在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且办理退休手续后,可以从本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一次性或定期领取企业年金。职工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的,不得从个人账户中提前提取资金。出境定居人员的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可根据本人要求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职工变动工作单位时,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可以随同转移。职工升学、参军、失业期间或新就业单位没有实行企业年金制度的,其企业年金账户可由原管理机构继续管理。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后,其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余额由其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一次性领取。 25 、企业年金单位缴费部分如何列支? 根据《关于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 2009 〕 27 号)规定,自 2008 年 1 月 1 日起 ,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为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员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费,分别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 5% 标准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予扣除。 关于企业年金所得税征收管理,按照《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 2009 〕 694 号)和《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补充规定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 2011 年第 9 号)有关规定执行。
个人分类: 业内资讯|531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农产品安全博士点论证会召开
lfm2000 2012-4-11 23:37
2012 年 3 月 29 日下午,理学院农产品安全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点论证会在新教会议室召开,专家组由来自中科院生态中心、中科院化学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科院动物所、北京大学、北大医学部、南开大学等单位的七位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 论证会首先由学科带头人刘丰茂教授就农产品安全的学科特点、继续设立博士点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博士点设立 8 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未来的发展规划做了详细汇报。他指出,农产品安全是一门结合了工科知识、农学背景和理科技术的新型交叉学科,主要涉及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生产过程、粗加工和贮运等安全问题的研究,目前培养了82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在未来人才培养方面,学科将更加注重高端人才引进、青年人才培养,加强国内、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让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专家组认真听取了汇报,并审阅了论证方案等相关材料。经过质询、讨论, 他们充分肯定了我院农产品安全的专业特色,高度评价了我院对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培养理念及目前取得的成绩,并对农产品安全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宝贵意见。 专家组指出我院完全具备了继续设立该博士学位授权点的软硬件条件, 一致同意在理学院继续设置农产品安全二级学科博士点。 理学院副院长杜凤沛、系主任刘尚钟、学科带头人闵顺耕教授、刘丰茂教授以及系副主任刘霞、张建军、路慧哲等 20 多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http://www.cau.edu.cn/sci/index.php?do=newsshowid=6722
31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妈在孩子面前表演骂
热度 1 xuwenlan 2012-4-11 13:50
我的“坐公交”其实经常是“站公交”。一日上车,照例站。面前双人座上坐里面的是位年轻姑娘,坐外面的是个十岁模样的孩子。姑娘很快下车了,我正想坐这个空出来的座位呢,一旁三十来岁当妈的赶紧让孩子往里挪,自己一屁股坐了下来。我无所谓,继续站就是了。不料我身后的两个人开了腔:“你小孩子不让老人也就算了,你这个当妈的还要抢座位。”妈妈哪里肯服,骂了起来,想不到一番争吵因我而起。我只好打圆场:“好了好了,我反正快下车了”。我不是真的快要下车了,我这是要赶紧堵这位妈妈的嘴,省得孩子听她妈太多的恶言污语。 又一日我正抱着大包小包走出超市,忽然觉得有水洒到脚面。一看,原来是个穿校服的男孩在当路撒尿,还玩花样,像浇花似地乱扫。我咕哝了一句:“这么大的孩子还当街小便?”孩子身边的妈冲着我喊了起来,“哦哟,有什么啦!你没生过孩子吗?小孩子的尿又不脏的嘞!……”。然后是一连串不堪入耳的脏话。我不搭腔,赶紧走。不是怕她的骂伤了我,而是怕她骂得兴起,给她儿子树立了坏榜样。
2878 次阅读|1 个评论
踏春颐和园
热度 6 yangyongtian 2012-4-9 15:56
踏春颐和园
嫩柳垂丝桃花艳, 紫气东来颐和园。 万寿山下铺绿锦, 昆明湖上扬白帆。 松堂古树书古史, 柳畔新花绘新篇。 春光绮丽寓奇景, 佛香阁旁赏玉兰。 1 2 3
个人分类: 诗配画|2586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冥想
mrzhangli 2012-4-7 20:52
冥想( meditation )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知识和良好状态。在冥想期间,人们也许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并调节呼吸,采取某些身体姿势,使外部刺激减至最小,产生特定的心理表象,或什么都不想。然而,冥想的目标不只是暂时缓解紧张。冥想可使得新皮质熟睡,藉由旧皮质的功能,提高我们潜在意识的力量。为了进入冥想状态,我们必须使全身的肌肉、细胞、以及血液循环等作用都缓慢下来,只要是任何能使身心感觉舒适的方法都可以。 有些冥想的实践者已经提出,有规律地练习某些形式的冥想会增强意识,有助于使个体获得启迪,并以新的方式看待那些熟悉的事情,把知觉和思维从自发的已学会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安静下来,我开始学着冥想了。
18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怡心湖
mrzhangli 2012-4-6 17:59
一汪湖水,似乎是一所大学所必备的风水特征。从北京大学的未名湖,到厦门大学的芙蓉湖,再到台湾大学的醉月湖,等等,在我所见到的湖水里,印象最深的还是我们学校的南湖。 说起南湖,其实是一个人工湖。她虽然不大,但是布局优美,为优美的校园平添了那一份可爱。学校一年四季中,南湖边,行人络绎不绝,会被其春天的绿柳,夏天的喷泉,秋天的清爽,冬天的素裹所吸引,这四张名片般的风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我想也许我可以称南湖为“怡心湖”吧!
37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兼职博士科研助理招聘
rll1984 2012-4-5 17:05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装备技术研究所 招聘博士 兼职 科研助理 单位名称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单位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 单位网址 www.caiq.com.cn 单位简介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隶属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国家级公益型科研机构 , 是在原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技术研究所和原国家质检总局动植物检疫实验所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 2004 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其主要任务是以检验检疫应用研究为主,同时开展相关基础、高新技术和软科学研究,着重解决检验检疫工作中带有全局性、综合性、关键性、突发性和基础性的科学技术问题,并为国家检验检疫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下设食品安全研究所、动植物检疫研究所、卫生检疫研究所、工业品检验研究所、检测技术与装备研究所、检验检疫战略发展研究所、检验检疫检测中心等院直属研究所和技术中心。 装备技术研究所:开展我国检验检疫科学技术战略性、前瞻性研究,追踪国际检验检疫科技领域的前沿技术及其关键仪器设备的发展新动向:承担我国检验检疫新技术体系建设;开展国家检验检疫装备体系建设研究;研究检验检疫相关仪器、设备、设施;开展检测新技术、检疫处理新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研究;参与检测新技术、检疫处理新技术相关标准的研究、制修订。设有检疫处理技术与装备、检验检疫前沿技术等学科组和检验检疫装备研发事业部。 电子信箱 rll0_01984123@163.com 联系人:任老师 15210246562 招聘要求 1. 分子生物学或生物信息学相关专业; 2. 熟悉蛋白或生物信息学相关实验,动手能力强; 3. 在读博士或博士以上,可以保证兼职实验工作的时间。 待遇 1. 提供住宿,提供午餐; 2. 生活补助按月结算(最高 5000 元 / 月) 主要工作 协助相关科研人员进行分子生物学或生物信息学的相关科研课题的设计和实验技术指导。
370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