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探月工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接近第二宇宙的速度”???
热度 4 lev 2014-8-11 23:39
“接近第二宇宙的速度”??? 中午看新闻,就不说哪个台了。播音员在介绍探月工程“绕落回”,提到探测器从月面返回时速度“接近第二宇宙的速度”——第二宇宙?俺还以为出了“新理论”突破。 这个“的”字,用的是相当惊天地泣鬼神(估计是卡壳找补上的) ! 当然啦,这跟当年松花江泄露事件中的“三甲基一氯硅烷——盐酸”比,不算什么。也许,正应了 Wittgenstein 说法, 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语言学问题 !
个人分类: 莫名其妙|3095 次阅读|6 个评论
参观探月工程的遥科学探测大厅
odyssey 2014-1-9 14:11
2014年1月4号下午,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邀请工作人员的家属参观其遥科学探测大厅。孩子的妈妈参加探月工程十年有余,算是老员工了,这次让我们爷俩又一次享受“福利”,可以一睹平时从电视、报纸和网络无法了解的有关嫦娥三号的最新成果。 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挂靠在国家天文台,坐落于中科院奥运村园区,南邻大屯路,东面隔一条马路与奥林匹克公园相望,闹中取静,地理位置不错。十五年前,我第一次来国家天文台时,他使用的是旧名称——“北京天文台”,所在的园区被称为“中科院北郊园区”。彼时,园区围墙之外便是农田和村庄,马车驴车在尘土飞扬的路上来来往往,鸡犬之声此起彼伏,颇有郊区城乡结合部的那种感觉。短短十多年过后,这里彻底变了样,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也不为过。园区南面、西面繁华的商业高楼林立,东面是草木错落有致的现代化公园,北面是由2008奥运会运动员村改建的高档住宅小区。园区本身经过几次升级改建之后,也是焕然一新,单从硬件设施上看,已和发达国家的研究所十分相近。 遥科学探测大厅位于地下,向北紧挨着国家天文台的探月大楼。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期。一期立项后,地面系统开始建造探月大楼。但当时并没有规划建设遥科学探测大厅,因为一期工程能否成功还是个未知数。探月一期成功实施后,很快就转入二期建设,建设遥科学中心就变得很有必要而且特别迫切。不过,此时园区地面上的建筑已相当紧密,很难再挤出空间,只能往下挖,管土地爷要地方了。 我们一行家属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从地面入口进入,顺着楼梯来到地下一层。过了侧门后,大厅便映入眼帘。第一感觉是像进入了一家电影院,我们所在的位置相当于“电影院”的二楼,一眼望去是几排座椅,与座椅正面相对的是一块弧形的宽幅大屏幕。 参观的第一项内容就是看“电影”——一部由探月地面应用系统自己制作的电影。影片的开始讲中国航天事业的大致发展历程:第一个里程碑是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第二个里程碑是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进入太空【2】;第三个里程碑是2007年10月24日嫦娥1号成功发射运行【3】。这部分内容对像我这般年龄的人来说已经不再是激动人心的新闻。我自己更关注后半部分的内容,尤其是关于嫦娥3号【4】的最新观测成果。 一段落月过程的视频比较精彩。该视频通过位于着陆器底部的相机拍摄,实际上是由一幅幅照片组合而成的动画。前一段时间,3号落月成功后,电视上放过这段视频。不过,在这里看更加清楚。在画面中央,小的撞击坑变得越来越大,然后慢慢滑出视场;原先因太小而分辨不清的撞击坑会逐步显现,又一步步放大。中间的悬停阶段,出现在视场中央是一个大的撞击坑,着陆器要是直直的落下去,肯定凶多吉少。从视频来看,我们似乎能感觉到着陆器很‘聪明’,它发现了这个坑,稍稍转了转身体,直到正下方出现一块平坦的空地。这时,他不再犹豫,勇敢地往下落。画面上能看见被反冲火箭吹起的月尘,旋转着、扭动着,像地面上热气旋所引起的小龙卷风。 “电影”的高潮是一段立体视频,由嫦娥3号着陆器的全景相机所拍摄的一系列照片处理而成。通常我们看全景照片,即使照片再大、再清晰,我们也知道那只是一张照片,没有距离感和真实感。看立体视频的效果则逼真的多。带上3D眼镜后,屏幕上的图片立刻发生神奇的变化,近的石头感觉触手可及,远的山峰则显得更加幽远。原先图片看上去有点灰蒙蒙的夜空,此时看上去完全是漆黑一片。整体效果犹如我自己就站在着陆器顶上转一圈,环顾了周围月球的美景。稍稍遗憾的是,由于图像的动态范围有限,我们没能看见月球上特有的白天满天繁星的景象,否则效果将更为震撼。 在立体视频中,着陆器周围的风景生动而又真实。在一个大的撞击坑的边缘散落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头,大的石头高、宽约有两米,小的只有拳头那么大,或者更小。这些石头看上去异常的白,边上的月尘则发黄发褐,有点老照片的感觉。巡视器游走所留下的车辙印明显发暗,犹如干旱发白的地被犁过之后,底下略微潮湿的泥土被翻上来后所呈现的颜色。反观之前阿波罗探测器所拍的照片,岩石和尘土一律呈现灰灰的单调色彩。不知是设备的因素,还是着陆地点不同的原因? 现场的专家解说道:“一个国家发射了着陆探测器之后,有权对附近的未命名坑、石头命名.....”。3号着陆器周围有这么多坑和石头,如果进行一下商业运作,肯定收益不菲啊!哈哈! 看完电影,我们顺着楼梯往下,来到地下二层。这一层是工作区,“电影院”的观众席被一排排液晶显示器所替代。平时科研人员就在这里查看探测器发回的各种探测数据,并发出指令,控制着陆器和巡视器的所有动作。和普通电影院另一个不同之处是探测大厅底部前面的空地也是一块巨大的投影屏幕,位于屏幕中央的是3号巡视器的1比1比例全尺寸、全功能模型。巡视器被固定在地面上,通过移动画面而不是车本身来模拟它在月球表面行走的情形。 参加活动的人纷纷在月球车模型前合影留念,脸上洋溢着开心笑容。孩子们则尤其兴奋,对刚才的电影以及眼前的月球车充满了好奇。五年前的夏天,这里之上的地面刚刚成功举办了举世瞩目的第29届夏季奥运会【5】。而我十五年前首次来到这里的时候,周围还完全是个农村的样子。那时,无论怎么想象,都不可能预料到后面十年、十五年这里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发生如此重要的事件! 参考资料: 【1】(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424/1312.html 【2】( 神州5号 ) 【3】( 嫦娥1号 ) 【4】( 嫦娥3号 ) 【5】( 北京奥运会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6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梦 我的梦 “为探月工程尽份力”
热度 1 jldxwsj2000 2013-12-25 09:17
中国梦 我的梦 “ 为探月工程尽份力 ” 吉林新闻 http://tv.cntv.cn/video/C11484/9d5824142cd23ddee28924c80a4e5c44
2451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探月工程副主任设计师陈天智到歼十五总指挥罗阳
热度 6 benbenniu9512 2012-11-27 18:55
2011年 9月6日晚,陈天智在办公室突发脑出血,被同事送往医院 抢救。9月15日晚,医治无效逝世,享年40岁。 2012年11月25日12时48分, 歼-15飞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的沈飞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因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于在工作岗位上殉职,享年51岁。 前天看了歼十五在航母上起降成功的新闻,一遍又一遍地看着相关视频,作为一个中国人,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但是就在昨天,一场噩耗又让我陷入了沉重的悲哀和深思之中——歼十五的现场总指挥、沈飞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在下航母后因为心肌梗死抢救无效后死亡。我又回想起去年时候一个类似的事件:探月工程副主任设计师陈天智因为过度劳累突性脑溢血死亡。 不知道该怎样去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看着关于罗阳去世消息的新闻报道,不知不觉眼睛就湿润了。作为一个男生,平时只在一种情况下眼睛会湿润,那就是每每听到国歌声响起的时候。国歌声响起,我仿佛看到了无数的先烈为了我们今天的生活在抛头颅、洒热血的情形;国歌声响起我仿佛看到了祖国在昂首阔步迈向世界强国的足迹;国歌声响起,我也仿佛看到了将自己前途交与祖国命运时的从容和淡定。所以眼睛便会湿润。罗阳他们这一类人的去世正是我“仿佛看到的东西”的真实写照,从他们身上我或许也隐约看到了和自己有关的一些东西:假如将来的某一天,祖国需要我,我也同样会义无反顾的。 本科阶段,我接触过来自很多国家的外国人,与他们的一贯交往方式都是不卑不亢。我没有到过国外,不知道作为一名中国人走在外国的大街上会是什么感觉,但是我可以想象得到,现在出国的中国人是可以昂首挺胸的。因为我们在航天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因为我们的国防力量已经大幅度提升,因为我们在关键科研领域已经有所突破。之所以提这三个方面,是因为它们都可以直接提升国民自信力的,而这所有的自信力都是一代代奋战在航天、国防、科研等领域的人们给我们带来的,也正是他们,给了我们与外国人在各个领域谈判的筹码,给了我们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力量。但是我国还没有走到足够的高度,所以我们需要陈天智和罗阳式的精神,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去铸就我们的中国梦。 写下来感觉像是一篇小学生作文,或许现在很多人所缺少的正是我们曾经的理想和抱负。因为心中充满感动而不知所言,只能姑且用这种小学生的方式来缓解一下内心的悲伤,算是对死者的一种祭奠吧。 对于自己上一篇博文中所说的女方选择分手的原因,在我看来,就是缺少像罗阳这一类的为国家和民族死而后已的精神。 愿死者安息!
6069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公路无线物联网研究纳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evonchang 2012-7-8 09:01
近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面向公路智能交通系统的无线物联网总体技术研究》正式获批并启动。   据悉,重大科技专项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了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大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3个重大专项,此课题是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专项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课题由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传输研究院、北京邮电大学等参加。课题将以公路交通领域应用需求为基础,结合无线通信前沿技术的发展,研究我国交通运输领域无线物联网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关键技术,完成无线物联网在交通运输行业应用的体系框架设计,为我国新一代智能交通的发展奠定基础。   智能交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国内外已经形成了诸多应用和产业,同时智能交通不断吸收通信和信息技术的新成果,研究和开发新的应用系统和服务。车路合作系统以及车车通信和车路通信就是当前的热点。此课题紧紧抓住车路合作和车路通信这些前沿技术研究,带动未来宽带无线接入环境下智能交通体系框架的制定,使得所有交通参与者都能够得到及时和准确的交通信息,同时也为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提供能力更强的管理手段。
13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公路无线物联网研究纳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lhj701 2012-7-8 07:34
公路无线物联网研究纳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近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面向公路智能交通系统的无线物联网总体技术研究》正式获批并启动。 据悉,重大科技专项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了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大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3个重大专项,此课题是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专项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课题由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传输研究院、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参加。课题将以公路交通领域应用需求为基础,结合无线通信前沿技术的发展,研究我国交通运输领域无线物联网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关键技术,完成无线物联网在交通运输行业应用的体系框架设计,为我国新一代智能交通的发展奠定基础。    智能交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国内外已经形成了诸多应用和产业,同时智能交通不断吸收通信和信息技术的新成果,研究和开发新的应用系统和服务。车路合作系统以及车车通信和车路通信就是当前的热点。此课题紧紧抓住车路合作和车路通信这些前沿技术研究,带动未来宽带无线接入环境下智能交通体系框架的制定,使得所有交通参与者都能够得到及时和准确的交通信息,同时也为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提供能力更强的管理手段。 本文来自: 中国高速网( www.cngaosu.com )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cngaosu.com/a/2012/0706/351330.html
个人分类: 物联网|19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胡永新书记会见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
hucs 2012-5-24 22:01
胡永新书记会见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 ( http://news.ncu.edu.cn/news_wb.asp?id=13109 ) 5 月 23 日至 5 月 29 日,我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应邀来校访问讲学。 23 日下午,校党委书记胡永新在前湖校区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亲切会见了欧阳自远院士一行。胡永新书记对欧阳自远院士应邀来访表示热烈的欢迎,欧阳自远院士简要介绍了我国空间科学特别是深空探测领域的进展情况,并表示将继续关注和支持我校相关研究方向的发展。   摄影:甘雨   责任编辑:甘雨 (来源:南昌大学新闻网) 第七届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中国文化与经济研修班”顺利结业 周文斌校长出席典礼 ( http://news.ncu.edu.cn/news_wb.asp?id=13087 )
个人分类: 领导活动|232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
kejidaobao 2012-2-17 10:48
(新闻时段:2012-01-01至2012-01-10;★为新闻关注度,☆为★/2) 发射首颗高精度立体测绘卫星 9日,中国首颗高精度民用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本次航天发射还搭载发射了一颗卢森堡小卫星。 中国南极考察队登顶冰穹A 5日,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内陆队继4日晚抵达中国南极昆仑站后成功登顶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南极内陆考察和昆仑站后期建设工作也全面展开。 爱尔兰数学家破解数独之谜 1日,爱尔兰数学家利用一套极为复杂的运算法则以及数亿小时的“超级计算”,解决了数独运算中的一个重要的开放问题。据悉,数独是非常流行的一种游戏,玩法是按照一定规则在一个9×9的方格内填写数字1到9。 “嫦娥三号”完成登月多项关键试验 7日消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已完成月球着陆器的悬停避障等多项关键试验。而地球外170万公里的太空中的超期服役的“嫦娥二号”在完成了为“嫦娥三号”登月探路的使命后,正忙碌着额外的深空探测任务。 研发首架海监无人直升机 6日消息,华南理工大学研制出中国首架海监无人直升机,并移交中国海监广东省总队投入使用。该机属于小型旋翼无人机,与固定翼无人机相比,不需要跑道,占用面积小,可以在船上垂直起降,可以随船出海。 深圳云计算中心建成 3日,从深圳市建筑工务署了解到,中国第4个国家级超算中心——深圳云计算中心正式完成验收,这意味着华南地区高性能计算能力紧张的局面将因此得到有效缓解。 北京首次发现恐龙足迹化石 9日,北京市延庆县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称,该县境内发现了大批距今1.4亿年至1.5亿年前晚侏罗世的恐龙足迹化石。专家表示,这是北京地区首次发现恐龙存活过的证据。 英国科学家发现海洋新物种 5日,来自英国多家科研机构的两支调查组分别对位于中大西洋海脊、中印度洋海脊、西南印度洋海脊附近和南大洋海底的海底热液区进行了调查,发现了多种新物种,其中包括蜗牛、贝类、虾、雪蟹、海星、章鱼、藤壶及海葵等。 发现IgA肾病新的易感基因 8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教授余学清等联合国内20多家医院和研究机构,并与新加坡专家合作,完成了基于汉族人群IgA肾病全基因组易感基因筛查研究。 激活基因让蚂蚁现百万年前模样 6日,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科学家激活了普通大头蚁体内的一种古老基因机制,培育出一种巨大的“超级士兵”蚂蚁,其有着加长的头部和下颌,返回成它们几百万年前祖先的样子。这些蚂蚁祖先当时利用大块头身体的优势保卫巢穴。 (责任编辑 高靖云(实习生),李娜)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新闻排行榜|25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走进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运控大厅
黄安年 2011-6-22 17:17
走进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运控大厅
走进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运控大厅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 年 6 月 22 日发布 6 月 17 日,中科院办公室组织 40 名新浪网网友和科学网博主走进中科院奥运科学园区的参观活动。第一站是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所长刘毅致欢迎词,“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征文办副主任石硕介绍了中科院和奥运科学园区及征文活动概况。接着我们参观了所史馆、图书馆中的古籍方志馆和黄河古地图、品图斋、科普厅。然后来到天文馆,参观 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运控大厅。大厅前面是运控人员工作的位置,后面则是贵宾和首长席。郑晨曦领队说随意就座,并要我在首席位置就坐,我见参观队伍中唯我年龄最大, 也可能是唯一的一位退休人员,也就当仁不让了。 运控大厅人员通过录像片向我们讲解探月工程的目标任务和进展,尤其详细展示由月球发回的原始样片,月球表面清晰可见。工作还介绍了密云站和昆明站指挥中心的情况, 并回答了我们的问题。我问这些照片是用什么相机拍下来的 , 工作人员告诉我这种特殊相机全部是国产的。 探月工程引起网友极大兴趣。参观后在奥北天香二楼就餐时, 有人还在谈论媒体议论阿波罗登月的真假。其实依我的孤陋寡闻,真假不是问题。如果我们从月球上返回地面的大量照片中进行筛选 , 能够准确判别出 1969 年 7 月 20 日 16 时 17 分 43 秒 ( 美东时间 )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并捡回岩石标本的地方,也是一件就很有意义的事。 从曼哈顿计划到阿波罗计划, 再到星球大战和高速公路计划 , 美国通过组织重大高新技术突破来推动科学发现、促进新技术开发和新产业领航,美国的发展高新技术战略值得我们借鉴。相信我们的探月工程也必将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和产业登上一个新台阶。 附照片23 张为即时拍摄。 **************** 中国探月工程 ( 百科名片 ) 中国探月工程的标志 该标志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测的终极梦想,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的飞白由一群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 概况   中国探月工程经过 10 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 3 个阶段。   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 2007 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 2007 年至 2010 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 中国探月 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 2011 至 2020 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发射新型软着陆月球巡视车,对着陆区进行巡视勘察。后期即 2015 年以后,研制和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对着陆区进行考察,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资料。此段工程的结束将使我国航天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探月工程标识介绍   一弧两点,写意探月   “我在这个作品中给观者留下一些思考空间,那对脚印可以是每个人的。” 创作灵感来自书法   顾永江是浙江绍兴人。长在书法圣地兰亭之畔的他,深受乡风熏染,从 6 岁开始临摹碑帖从未间断。扎实的书法功底为“月亮之上”灵感打下铺垫。顾永江告诉记者,中国书法文化内涵深厚,是取之不尽的设计源泉。   回忆起两年前,顾永江说他偶然看到网上征集探月标识的启事后便决定参与投稿,因为创意设计是他的职业,而中国探月工程也引发了他对太空探索领域的浓厚兴趣。   谈到创作灵感,顾永江说:“一开始就想到‘月’在古文中可以写得圆圆的,就像个月亮。中间那两点可以用脚印来代替,象征着人类登上月球。”就是这“两点”,使这个设计既有中国元素,又有跨文化的世界胸怀,从而避免了思路的狭隘。   虽然投稿的时间非常紧,但顾永江从理清思路到最终交稿就花了 1 小时左右。对于这个设计,顾永江最满意的就是那对小脚丫。他说:“我在这个作品中给观者留下了一些思考空间,那对脚印可以是每个人的。” “月亮之上”意味深长    2006 年 2 月 10 日,顾永江设计的月球探测标识“月亮之上”在网民投票中一举夺冠。专家评论说,该标识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小脚印踏临其上,象征着探测月球的终极梦想,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着中国航天事业如巨龙腾空而起;整体图形由一弧两点巧妙形成古文“月”字,写意的笔触在传达一种探索的信念。   当时应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之邀,顾永江曾与众多评委和专家进行交流沟通,在标识的细节方面进行了进一步修改。他们将初稿中弧形的红色改成蓝色,寄寓人们探索宇宙的恒久梦想;落笔的飞白改由一群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 探月工程目标 一是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   从而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和构造单元,初步编制月球地质与构造纲要图,为后续优选软着陆区提供参考依据。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覆盖整个月面的影像;中国如能获取全月面三维影像,对于更好地了解月球的地质构造和演化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将争取比国外已有的此类图像做得更完整、更精细。 二是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   即对月面有用元素进行探测,初步编制各元素的月面分布图。美国已做了 5 种有用元素的全球性分布与含量,嫦娥 1 号将探测月面钛和铁等 14 种可能有开发利用前景的重要元素的分布特点和规律。 三是探测月壤特性   中国将首次开展月面的微波辐射探测,获取月壤厚度的全月分布特征,研究月表年龄及演化,估算月壤中氦 3 的分布和资源量。目前月球上已知矿物有 100 多种,其中 5 种是地球上所没有的。尤其是氦 3 。它是一种安全、高效、清洁的新型核聚变燃料,可改变人类社会的能源结构,但在地球上十分罕见。每 100 吨氦 3 原料足可以解决全球一年的电力供应,而月球上的氦 3 储量据估算有 500 万吨,可满足人类 1 万年以上的供电需求。每克黄金价值 11 美元,而每克氦 3 是 400 美元。月球潜在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前景,已成为各主要航天国家组织重返月球和开展月球探测的最主要动力。 四是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将记录原始太阳风数据,研究太阳活动对地月空间环境的影响。   上述前三项工作国外还未曾进行过,第四项为中国首次在地球静止轨道以外获取空间环境数据。 五大工程目标   中国探月卫星工程还有五大工程目标:一是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二是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三是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四是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五是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为此要突破月球探测卫星的关键技术;初步建立中国的深空探测工程大系统;验证有效载荷和数据解译等各项关键技术;初步建立中国深空探测技术研制体系;培养相应的人才队伍。 月球探测工程准备 探月计划酝酿 10 年    1994 年进行了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1996 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究, 1998 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工作。 月球探测工程立项   中国的探月计划经过长期准备、 10 年论证,于 2004 年 1 月正式立项,被称作“嫦娥工程”。该工程目前主要集中在绕月探测、月球三维影像分析、月球有用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全球含量与分布调查、月壤厚度探查以及地月空间环境探测。 " 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的研制测试工作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负责。 任务与目标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四大科学任务:   一、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精细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构造和地貌单元,进行月球表面撞击坑形态、大小、分布、密度等的研究,为类地行星表面年龄的划分和早期演化历史研究提供基本数据,并为月面软着陆区选址和月球基地位置优选提供基础资料等。   二、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主要是勘察月球表面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钛、铁等 14 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绘制各元素的全月球分布图,月球岩石、矿物和地质学专题图等,发现各元素在月表的富集区,评估月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等。   三、探测月壤厚度,即利用微波辐射技术,获取月球表面月壤的厚度数据,从而得到月球表面年龄及其分布,并在此基础上,估算核聚变发电燃料氦 3 的含量、资源分布及资源量等。   四、探测地球至月球的空间环境。月球与地球平均距离为 38 万公里,处于地球磁场空间的远磁尾区域,卫星在此区域可探测太阳宇宙线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等离子体,研究太阳风和月球以及地球磁场磁尾与月球的相互作用。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由月球探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工程系统五项工程目标:    1 、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    2 、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    3 、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    4 、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    5 、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 技术难点    1 、轨道设计与飞行程序控制问题    2 、卫星姿态控制的三矢量控制问题 编辑本段携带仪器   卫星有效载荷因不同的航天任务而异,搭载的科学探测的仪器和科学实验的设备有效载荷包括微波探测仪分系统、空间环境探测分系统、有效载荷数据管理分系统等。微波探测仪分系统将主要对月壤的厚度进行估计和评测,这是国际上首次采用被动微波遥感手段对月表进行探测。空间环境探测分系统由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等 3 台设备组成,将探测地月和近月的空间环境参数。还有用于拍摄地球表面照片的 CCD 相机。   嫦娥一号准备使用的科学仪器包括: CCD 立体相机(用于拍摄全月面三维影像);激光高度计;成像光谱仪(用于获取月面光波图谱);伽马 /X 射线谱仪(用于探测月球表面元素);微波探测仪(用于获取月壤厚度);以及月球背面亮度温度图和月球两极地面信息(世界上首次在探月卫星上使用);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低能离子探测器。 嫦娥系列卫星   “嫦娥一号”( Chang'E1 )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一个在中国流传的古老的神话故事。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整个“奔月”过程大概需要 8 ~ 9 天。嫦娥一号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 200 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嫦娥一号工作寿命 1 年,计划绕月飞行一年。执行任务后将不再返回地球。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地区。 嫦娥一号是中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嫦娥一号平台以中国已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进行研制,并充分继承“中国资源二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等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卫星平台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技术研制,对结构、推进、电源、测控和数传等 8 个分系统进行了适应性修改。嫦娥一号星体为一个 2 米× 1.72 米× 2.2 米的长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能电池帆板,完全展开后最大跨度达 18.1 米,重 2350 千克。有效载荷包括 CCD 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太阳宇宙射线监测器和低能粒子探测器等科学探测仪器。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大部分组成。嫦娥一号卫星平台由结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推进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定向天线分系统和有效载荷等 9 个分系统组成。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星上的有效载荷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试验,其它分系统则为有效载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证服务。   根据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四项科学任务,在嫦娥一号上搭载了 8 种 24 台件科学探测仪器,重 130 千克,即微波探测仪系统、γ射线谱仪、 X 射线谱仪、激光高度计、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 CCD 立体相机、干涉成像光谱仪。   在初样研制阶段,有电性星和结构星这两颗初样卫星承担卫星测试工作。电性星的试验主要是用于一些带有电子性能的设备的综合测试,结构星的试验主要是要考核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整星上温度控制设计的合理性。两颗初样星进行整星测试。整个初样测试阶段持续到 2007 年 6 月份,随后进入卫星正样星的研制阶段,进行“嫦娥一号”正样卫星的研制。   为了保证完成月球探测工程任务,对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火箭进行了 41 项可靠性的设计工作,以提高其运载可靠性。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于 2007 年 10 月 24 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运行在距月球表面 200 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执行科学探测任务。   北京时间 2007 年 10 月 24 日 18 时 05 分( UTC + 8 时)左右,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发射后,将用 8 天至 9 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经过 8 次变轨后,于 11 月 7 日正式进入工作轨道。 11 月 18 日卫星转为对月定向姿态, 11 月 20 日开始传回探测数据。    2007 年 11 月 26 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2007 年 12 月 12 日上午 10 时,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2009 年 3 月 1 日 16 时 13 分,嫦娥一号卫星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为我国月球探测的一期工程 , 划上了圆满句号。   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和总指挥叶培建 2008 年 2 月 21 号透露,嫦娥二号卫星将于 2010 年前后发射。 嫦娥二号   于 2010 年 10 月 1 日 18 时 59 分 57 秒发射。这是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由长征三号丙火箭发射。由于嫦娥二号的主要任务是要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象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因此卫星上搭载的 CCD 照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达到十米左右,其它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更加翔实。   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和总指挥叶培建: ( 嫦娥 ) 二号星的飞行程序和 ( 嫦娥 ) 一号相似,关键是它的工作轨道是 200 公里,我们准备把它降到 100 公里,应该在 2010 年前后发射嫦娥二号。   叶培建介绍,嫦娥工程分为三步,在实现卫星绕月之后,将是发射着陆器到月球上。关键技术的攻关工作目前已经开始,将在两年内获得突破。   全国人大代表、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主任胡浩表示,嫦娥一号当初还有一颗备份星,目前正在对这颗备份星进行改进,改造完成后将作为嫦娥二号进行发射,发射方式与嫦娥一号相同。   胡浩表示,嫦娥二号暂时还没有发射的具体时间表。“要等攻关结束,问题都解决了,最后的设备系统测试、验证完成后,才考虑发射的问题。”胡浩分析说,我们关注过程,但群众关心发射的结果,大家的关注点并不一样。他透露,嫦娥二号目前正在论证,方案还未拿出,会借鉴嫦娥一号的管理、技术和对空间环境了解的经验,但在技术方面将有所提高。同时,胡浩表示,嫦娥二号的技术状态不想大动,否则容易带来风险,花钱也多。 嫦娥三号      探月工程二期启动 将发射嫦娥三号、四号    11 月 12 日下午 15 时 ,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举行绕月探测工程全月球影像图发布暨科学数据交接仪式。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兼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陈求发透露,“嫦娥二号”计划于 2010 年底前完成发射。   陈求发指出,“嫦娥一号”卫星已在轨运行一周年,完成了工程各项目标和科学探测任务,这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一期取得圆满成功!工程的圆满成功,实现了领导小组提出的“出成果,出经验,出模式,出人才”的目标。   陈求发说,今年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准探月工程二期立项。二期工程主要是研制并发射“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要实现月球软着陆,技术跨越大,工程风险大。为确保二期工程成功,我们对一期工程的备份星进行技术改进,作为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命名为“嫦娥二号”,主要是先期试验验证部分新技术和新设备,降低工程风险,深化月球科学探测。   嫦娥三号将实现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并将选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在科学技术方面,二期工程将实现四个第一,要研制并发射我国第一个地外天体着陆探测器和巡视探测器,第一次利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地月转移轨道航天器,第一次建立和使用深空测控网进行测控通信,第一次实现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月夜生存等重大突破,开展月表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月球内部结构、地月空间与月表环境等探测活动,建成基本配套的月球探测工程系统。 嫦娥四号   卫星简称嫦娥四号,专家称“四号星”,是嫦娥绕月探月工程计划中嫦娥系列的第四颗人造绕月探月卫星,主要任务是接着嫦娥三号着陆月球表面、继续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科学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 扩展阅读: * 1 http://baike.baidu.com/view/1220064.htm 开放分类: 中国航天,月球探测,嫦娥工程,太空探测 http://baike.baidu.com/view/2653854.htm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54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嫦娥二号探月直播随想
gongshiliang 2010-10-3 14:33
嫦娥二号探月直播随想 国庆日傍晚,我国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央视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倍受世人瞩目。 在星箭成功分离,等待嫦娥二号卫星自行打开太阳翼的近10分钟时间里,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在北京测控中心现场采访,并为此作了太阳翼展开方面的科普: 两个太阳翼由7对螺栓共14个拴在一起,展开过程大约有9分钟。螺栓要一组组依靠小爆炸点相继炸开,就像人脱衣服要一件一件脱一样,主要是确保卫星运行状态的平衡。火箭与卫星上的每一个电子元器件,都在地面作了反复试验,证明是好的才安装上去。只有这个炸开太阳翼螺栓的小爆炸点,他们称为火工品,没有办法提前试。就像火柴,通过划燃火柴可以证明是好的,但却已没用了,点爆器也是如此。科研人员为此买来整箱材料,将余下的点爆器一一实验,确认没有问题才证明这一批产品质量可靠。 【相关视频链接: http://v.ifeng.com/news/china/201010/4a6defe2-7ca3-4680-be69-4c29c465b4c0.shtml 】 这不免让人担忧:任何产品都可能存在瑕疵,有残次品的概率,如果余下的都已证明可靠,那安装上去的岂不更有瑕疵的可能?! 想起很久年以来,有奖销售风靡全国,彩票大卖场星罗棋布,热闹非凡。整箱的每张2元面额的彩票中设各类奖项若干,根据即刮即开标示的获奖等第,领取分等定级、价格不等的各式实物奖品,趋者如鹜,盛况空前。有不少黄牛党静观其变,若整箱已销售大半的彩票,尚无开出大奖,便通通买下,再将所获奖品折价卖给商家或直接返给奖券销售方,如此倒腾,获利不浅,事半功倍,实为深谙此道之弄潮儿矣。 而在此风销声匿迹之后的前几年,上海《新民晚报》载,某一小学四五年级学生的家长,发觉近来其子零嘴不断,衣袋中常有来历不明的不少零钱,甚觉其异,检视书包,居然是各类小物什充斥。逼问下,其子交代:用压岁钱从批发市场买来若干小物品,在纸片上写上无奖及其它获奖物品名称,在班级里以2元一张售卖、抓阄,同学们兴趣颇高,不乏积极响应者。他每晚精心制作奖券、细心折好,课余采买各类物品、分门别类,每天包赚不赔,已持续一周余,正欲扩大销售规模,拟在年级里推广呢。真乃奇才也,将规则内涵捻熟于心、精妙策划游刃有余,较之黄牛党被动的伺机作为更胜一筹!不知此童在父母喝令制止后,其经营悟性和经商天赋是否得到扼杀? 小概率事件就是不可能事件吗?现实似乎总与此相违。抽检的事件都是独立事件吗?被抽检显示的结果不影响未抽检事件的概率分布吗?如果产品残次品的概率确定前提下,被抽检的存在瑕疵,是否反倒是未抽检的安全可靠性更有保障些了呢?这似乎是概率论的最基本问题,或许也早已得到理论解答。只是本人不谙概论,未明就里,终感迷惑。 所幸且深信太阳能帆板能顺利展开,想必有较之央视泉灵小姐解说更为让人信服和安心放心的测试手段确保火工品的万无一失、永无一失。 娇媚嫦娥舒广袖,吴刚捧出桂花酒!
个人分类: 自说自话|4611 次阅读|2 个评论
“嫦娥”舒广袖 宇宙探奥秘
suqing1961 2007-11-1 09:21
半月科技风云 注:本文将发表在2007年第25卷第21期《科技导报》上 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执着,不仅仅反映在借助 嫦娥一号、发现号航天飞机等 航天器进行万众瞩目的飞天探索上,更多地体现在立足地球默默无闻开展的一系列实验、运算、观察等科研活动之中。 10 月下半月最引国人关注的科技新闻,无疑是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 嫦娥一号 的发射及探月飞行。 24 日 18 时 05 分, 嫦娥一号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 长征三号甲 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截至本文杀青的 10 月 31 日夜晚 ,卫星已成功实施入轨后的第四次变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了激动人心的奔月之旅( 10 月 24 日 、 31 日新华网)。 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颗人造月球卫星,它的成功发射揭开了我国探月工程实施的序幕,标志着中国将在深空探测领域实现 零的突破 ,开创以宇宙空间为目标的第二轮大航海时代。谁持彩练当空舞,奔月嫦娥舒广袖。 与 嫦娥一号 一同彩练当空舞的是 发现 号航天飞机。 10 月 23 日 , 发现 号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这次为期两周航天飞行的任务是,在国际空间站上安装一个新的太空舱,以扩展国际空间站的规模。 25 日,航天飞机飞抵国际空间站并顺利与之对接。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在太空中频繁 会面 的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来说,这次会面首次出现了两位女宇航员分别 领衔 各自航天器的场景国际空间站和 发现 号的指令长 Peggy Whitson 和 Pamela Melroy 均为女性( 10 月 23 日 、 26 日、 28 日新华网)。由女性领衔充满风险和刺激的航天飞行,无疑使在茫茫宇宙中舒展广袖的航天飞机和空间站更显婀娜多姿。 如果说 发现 号宇航员 10 月 28 日 发现用来驱动国际空间站太阳能电池板旋转的大型传动装置中有金属碎屑的消息,令研究人员对空间站能量供应和使用寿命觉得担忧的话( 10 月 30 日 中国日报网),美国 NASA 兰利研究中心的 Ram Tripathi 工程师近期设计出的一种可屏蔽宇宙辐射的新型宇宙飞船则将让宇航员感到惊喜。对于进入外太空的宇航员来说,宇宙射线是最严重的威胁之一,其所携带的重金属离子流会大大增加宇航员罹患癌症等严重疾病的风险。 Ram Tripathi 设计的宇宙飞船有望较完美地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保护宇航员在漫长的太空旅途免遭宇宙射线辐射的最佳选择( 10 月 18 日 新浪科技)。 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执着,不仅仅反映在借助嫦娥一号、发现号航天飞机等航天器进行万众瞩目的飞天探索上,更多地体现在立足地球默默无闻开展的一系列实验、运算、观察、建模等科研活动之中。 3 He 氦的无放射性同位素,被认为是一种可供人类长期使用、清洁、安全的可控核聚变燃料。复旦大学法文哲、金亚秋两位研究人员通过模拟整个月球表面太阳风通量的分布这是月壤中 3 He 的主要来源,结合月壤成熟度和月壤中钛铁矿含量的分布,给出了估算月球表面月壤厚度分布的一个遥感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月球表面月海所蕴含的 3 He 含量最高,月球表面 3 He 的总量约为 65 万吨,远远高于地球上大气中提取 3 He 的总估量 20 吨( 10 月 26 日 《科学时报》)。这一研究成果无疑使各国近期蜂起的探月工程有了更加功利的价值。 宇宙是如何形成的,会不会消亡,消亡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各个天体是怎样形成自己独特的运行轨道的?这些普通读者都颇感兴趣的宇宙奥秘问题, 10 月下半月报道的多条科技新闻给出了参考答案。 西班牙 Cantabria 物理研究所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对大爆炸余辉(即宇宙微波背景)的最新分析支持了一种宇宙形成新理论。研究者认为,一颗神秘 冷点 ( cold spot )的存在,表明宇宙早期存在瑕疵和纹理( texture ),随着这些纹理的不断展开和扩大,早期宇宙包含的巨大能量会被释放出来;这些瑕疵和纹理处同时还会表现出较大的引力,使其不断聚集物质,最终导致宇宙中恒星和星系的形成( 10 月 25 日 美国《科学》在线杂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 Patrick Ogle 等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捕获到了 3C 326 North 射电星系正在抢夺比它弱小的邻居 3C 326 South 星系的气体资源的现象,并由此预测这两大星系中的气体和恒星很可能在今后发生纠缠和碰撞,并最终合并成为一个新的星系( 10 月 20 日 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一个由美国、英国等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发现了隐藏在几十亿光年之外星系里的数百个黑洞。这些新发现的类星体证实了多年来科学家们的预测:超大质量黑洞对于恒星在大质量星系内形成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 10 月 29 日 新浪科技)。 天狼星( Sirius )双星分别为天狼星 A 和天狼星 B ,这两颗恒星每 50 年会沿着它们共有的引力中心完成一个运转周期。令人困惑的是,双星运转轨道不是圆形,而是二星之间距离变化范围为 12 亿千米至 47 亿千米的一个极端拉长的轨道。最近,荷兰乌得勒支大学( Utrecht University ) 的 Axel Bonacic Marinovic 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对此予以了合理的解释。他的这一模型可以用来解释其它多种包含白矮星的双星轨道为何出现奇怪的偏心率现象,有助于天文学家更好地理解双星的演化( 10 月 29 日 科学网)。 并非所有的死亡都意味着再也不复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旧的物质的消亡往往预示着新的存在的诞生。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天 文学 教授 Sangwook Park 领导的研究小组称,通过分析 NASA 钱德拉 天文望远镜拍摄的最新照片,天文学家们基本了解了大质量恒星 死亡 后的情况:它们将孕育出新的恒星和行星( 10 月 26 日 新浪科技)。宇宙中各类天体的生生灭灭充满了神秘,破解这些奥秘的科学家们由此更令我们感到敬佩。 还是把注意力拉回到 嫦娥一号 上来吧。让我们一同来祝愿这颗美丽的卫星顺利进入月球轨道,为我们破解更多月球乃至宇宙的奥秘。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68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嫦娥奔月 圆梦中国
suqing1961 2007-10-29 08:49
茫茫宇宙,皎洁的月亮发出神秘的柔光,引发出古往今来人类无限的遐想。 公元 2007 年 10 月 24 日 18 点 05 分,这是一个注定要载入世界航天史册的时刻。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探月卫星 嫦娥一号 由长征三号甲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开始了中国人探月圆梦的漫漫旅程。中国由此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成功发射探月卫星的国家。 中华民族是一个对未来充满梦想并勇于付诸实践探索的民族。嫦娥奔月这一古老而又美丽的传说,成为中华民族千年放飞探月梦想的象征。为了这个梦想,明朝的万户把自己固定在椅子上,点燃了绑在椅子下面的 47 根粗大火箭冲向蓝天,向后人昭示他圆梦的勇敢和执着。于是, 500 多年后,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有了一个万户的名字,历史也永远记住了人类这位第一个实践奔月梦想的勇敢探索者。 圆梦,不仅需要勇敢,更需要智慧和创新。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 两弹一星 的研制,两声震撼世界的惊雷和一曲响彻寰宇的东方红,让华夏中国从此昂扬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2003 年 10 月 15 日 , 神舟 五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开创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如今, 嫦娥一号 成功发射,我国又迈出了探月工程的第一步 , 揭开了向深空探测领域进军新的一页。这是中华民族的非凡壮举,这是全体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这些辉煌成就,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才华,尽情彰显了华夏子孙卓越的创新能力。 圆梦,还需要强大的综合国力做坚实的后盾,需要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做基础,需要一大批精忠报国的科技人才拼搏奋斗。改革开放近 30 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奇迹: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科技不断实现跨越,文化日益繁荣昌盛,教育不断蓬勃发展。如今,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位列世界第一大国。雄厚的国力不仅托起 嫦娥一号 去圆中国人的奔月梦,还激励着千千万万中国人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梦想和目标迈进。 圆梦,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的胸襟和气度。月球被视为地球的 行宫 和 第八大洲 ,它资源丰富,是离地球最近的星球,成为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的重要探索目标。上个世纪后半页,前苏联和美国共发射月球探测器 108 个,这种太空探索最终演变成了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太空竞赛,并构成两国军备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把人类历史拖进了令人胆寒的冷战时期。 1984 年,联合国通过《月球协议》,规定月球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产,任何国家、团体和个人不得据为己有。如今,和平利用太空、反对外太空军事化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作为这种共识坚定不移的奉行者、支持者和执行者,中国实施探月工程对探索太空奥秘、拓展人类生存空间意义重大。极度透明的 嫦娥一号 发射行动,向国外专家开放的现场发射实况,媒体公开透明、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报道,嫦娥一号结构、造型、燃料等科技数据的公开,如此等等无不表明中国在向全世界昭示她始终如一地坚持和平研究太空、和平发展太空、和平利用太空的一贯主张,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和谐,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 这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胸襟和气度,这是睿智的人类从 太空竞赛 走向 太空合作 的开端。 圆梦,让我们对未来满怀豪情、充满自信。作为中国实施的第一次探月活动, 嫦娥工程 完全是一个自主创新的科技宏伟工程,它向人们昭示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做成任何一件事情。绕月嫦娥舒广袖,世界为之一震,中国为之惊喜,华夏子孙为之欢欣鼓舞,自豪感随之升腾。党的十七大刚刚闭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愈加清晰,亿万中国人民对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富民梦、统一梦、复兴梦充满了信心。 放飞梦想,中华腾飞。 嫦娥奔月,圆梦中国。 (注:本文将发表于2007年10月31日《中华读书报》)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631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