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文化融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云中漫步》与文化之根
benlion 2012-2-5 23:28
文化现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 不同文化之间最好的论述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美国早期的英国移民 5 月号是清教徒,美国建国者的精神也是来源于此,信仰伦理学文化与科学研究文化之间存在互补或促进。 宗教在新教改革后主要走的是伦理学道路,在科学时代成为科学的伦理学探讨基础,传统与现代主要体现在文化的根源和未来的发展 - 在这一点上是从过去到未来指向相同。 冲突的部分肯定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或不同观点或冲突的利益等因素 - 文化冲突如果是文化自身之间可能是一种彼此推进作用。许多文化论述如果是纯学术论争真理会越辩越明,文化认识上的冲突或问题探讨是文化进步和不同文化自身发展的动力。 当中国接触西方发达国家时,常不分辨什么是西方现代文化什么是西方传统文化,在国内许多城市建筑或商业区或一些媒体上看到非常典型的欧美国家等传统文化乃至服饰、建筑、装饰等,有时顿觉是到了欧洲的传统文化区。 问题是 - 中国人是否应该有自己的“根” - 如美国电影《云中漫步》反映的文化之“根”和人类之“根”、民族“之根”? 我的观点 - 中西文化融合创造当代文化,努力推进成为未来全球文化。
2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医是现代社会最后一块处女地
luowenxin 2010-3-13 09:02
中医是现代社会最后一块处女地 作者:罗文新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大融合使各种地域文化走向统一。要么在新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要么被新文化呑没而走向衰亡。中华文化正处在这样的大浪潮中,一面需保持中华文化的精髓,一面大量吸取优秀的西方文化营养。 中医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她滋生于中华大地,受中华儿女的养育,特别是受到几千年的文化涵养较深的落弟文人的精心培育,哈护,中医发展成一株有别于其它自然科学的奇葩。 由于文化的特殊性,一直到目前为止,中医仍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成为现代文明中最后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就现代人看来,中医具有印第安部落式的保留价值和开垦价值。 在这样一种文化融合背景中,作为中医本身,有两条路摆在面前。一是被人作为处女地保留,如申请文化遗产等。二是作为医学科学发展、进化,作为现代科学可接受的一种医学。 老一辈的中医先生们,为保留中医这块处女地,为中华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作为拓荒者,他们也许会成为、或者正在成为阻力。 从来没有听说中国要成为军事强国,必须读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用黑火药,拿着红缨枪,揣着老式的罗盤盘上战场才继承了中国人的传统,才是中国人,才有中国特色,才是我们的中兵或中军。但这样的思想就偏偏出在中医界。 要使中医成为现代科学,必须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样,全面向现代医学开放,吸取现代医学营养,特别是 改革中医基础理论,摒弃所谓西方医学的概念,开放中医管理、科研、高等教育、办院体系,对中医系统进行彻底革命, 才能建成有中医特色的现代医学。
个人分类: 临床|3394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文化上何必非此即彼呢
武际可 2009-8-8 15:48
在文化上何必非此即彼呢 武际可 在《红楼梦》书的第八十二回中,林黛玉有一句话: 但凡家庭之事,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说的是在家庭中由谁居长位的事。在一个家庭里,也可能这是一桩大事。这句话,用来形容一个国家由谁来执掌政权的事,喻为非此即彼,也并无不可。 奇怪的是,我们的一些大师级的人物,在议论文化这样的大题目上也采取和林黛玉一样的态度,非此即彼。好像对待文化,也要像对待执掌政权一样,非此即彼、你死我活。他们口头虽然也说是要文化融合,但实际乃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轮流来坐庄。认为21世纪乃是东方文化的世纪。科学和民主,是属于西方文化的范畴,说五四以后批判东方文化多了,科学和民主时髦了一阵。现在,许多实行科学和民主的国家,问题很多,该他们走下坡路了,该西方文化不吃香了。 他们这种看法,可不是说说玩的,是要产生实际社会效果的。为了纪念伽利略把望远镜对准天空观测400周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2009年定为国际天文年。这件事,在我们的主流媒体上报道和宣传的就很少,即使在中央台在实时报道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的节目中也未提及。相反,媒体把历朝的皇帝炒作了三四遍了。人们看辫子戏已经看得腻烦了。 再举大师们花了多年的辛苦编辑浩如烟海的大型丛书《续修四库全书》,其中对国学方面的著作收罗得可谓微细不漏,而对于清末首次系统介绍牛顿力学的著作,英人艾约瑟和李善兰合译的《重学》这样重要的著作却未收入。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编辑人员的眼界,还不如 纪昀当年编《四库全书》放得开,当时还收入了明末西人邓玉函和王徵编写的《远西奇器图说》这本介绍西方力学和机械的著作。至于丁韪良和傅兰雅等编写的影响中国最早传播西方科学技术十分重要的教科书和译著《续修》也一律未收入。实在不能认为不是一件憾事。 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有专家讲论语、老子,说三国、说清史,已经红极一时,可是讲科学思想、科学普及的却很为罕见。我们不反对组织专家讲国学,既然称为百家,为什么科学和现代技术就不能够算一家呢。这实在是令人费解的。在文化上,不仅不是百家争鸣,也不是兼容并蓄。 回顾中国近数百年的历史,从文化上来说,对西方的科学文化,大致上是从排斥到吸收的历史。起先认为西方科学文化是邪说、后来不得不吸收,又出来一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体用说法,再后来才慢慢虚心起来,认为需要学习。其间经过了大约三百年,实在是过于漫长了。其实,我们历史的早期,对于吸收外来文化,也并不是像后来那样保守的,从唐代的西天取经到吸收外来的乐器、农作物、衣着等,都曾经表现得很痛快。 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东西文化并存、兼容并蓄,而要相互排斥呢,或者非此即彼轮流来呢。我特别称赞周有光先生的主张。他认为原有土著文化和外来文化并存、融合、发展,最后必然成长为一种新的文化。从网络上摘一段介绍周有光先生主张的文字: 周有光 先生说,环顾世界,到处都是双文化现象:内外并存、新旧并用,实行双文化生活。他举例:食:中菜和西菜。衣:中服和西装。住:四合院和公寓楼。行:汽车和马车。卫:中医和西医。教:学校和私塾。娱:在电视里看京戏。 他说,中国文化原本就不是单纯的,它是中国的儒学和印度的佛教以及其他因素的混合物。佛寺多于孔庙是古代双文化的遗迹。大清帝国改名中华民国,又改名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是宣告中国双文化时代的开始。中华属于中国文化,民国和人民共和国属于西方文化。一国两制是双文化。大学里传统文化课程很少,西方学术课程很多,这是向外倾斜的双文化。 我不反对国学热。提倡小学生读古文,背诗词、唱京戏、学书法,都不是坏事。问题是,为什么在国学热的同时一定要把科普、科技电视、科普讲座挤掉呢。这不仅是国学大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也关乎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所急需认真对待的问题。我们需要呼吁,在国学热、东方文化热的同时,希望给科普多留一点空间,这个要求实在不为过吧。须知,在世界各国的宪法中,把科普列入宪法是罕见的,而我们中国居然把科普列入了宪法,我们还相应制定有专门的科学普及法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87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7: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