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西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老师愿意“成仁”的吗?
热度 5 张能立 2014-10-11 07:48
1. 引言 “仁”这个概念是中国文化核心概念之一。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于“仁”的解释是:(1)仁爱;仁心。(2)敬辞,用于对对方尊称。(3)果核。在儒家文化中,孔子将“仁”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标准及境界。“仁”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等方面。孔子还提倡和鼓励人以“杀身成仁”方式为“仁”献身。 对于中国知识分子而言,“杀身成仁”演变为“不成功便成仁”。意思是说为了追求某种事业,即使不能成功,也可以考虑为这种事业献身,得到一种“死得其所”这种“善”的结果。毕竟,当下的中国处于一个高度世俗化的社会,“功”一般指功名利禄。对于中国知识分子而言,“成功”的标志是要么“学而优则仕”,在官场混个一官半职;要么弄一个教授名师当当;要么在商场上挣得亿万贯家财,否则,难言成功。显然,用这个标准,中国当下的知识分子,特别是老师这个群体,能够“成功”只能是一小撮,绝大部分知识分子不可能“成功”。笔者这篇博文准备讨论:中国老师在不能“成功”的客观现实面前,可以“成仁”的吗?至于,什么是本博文讨论的“仁”,需要从中国老师成长及从业的过程谈起。 2.中国老师学习“西学”的过程 本文所指的“西学”,专门指从欧美转播过来的现代数学和科学。中国老师学习“西学”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去欧美接受洋人老师的教育,而后回国当老师,这部分人现在有一个特别的称呼“海龟”,如图1所示;另外一种是跟本土中国老师学习,本土中国老师,其中有的是“海龟”,有的是地地道道的本土老师,如图2所示。 图1 海龟老师的学生年代 图2 本土老师的学生时代 3.中国老师从业的过程 3.1 屏蔽“西学”的过程 不论是海龟老师,还是本土老师,从学生阶段变成老师之后,开始有意无意屏蔽“西学”。这里说的屏蔽的意思是指,包括海龟老师在内,一方面,给中国学生传播阿基米德、哥白尼、伽利略、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人的学问,另外一方面,很少有中国老师直接向学生挑明,应该绕过中国老师自己,直接向欧美思想家、科学家学习。换句话说,包括海龟老师在内的中国老师,在中国学生和西方思想家及科学家之间成了一堵“认知防火墙”,如图3所示: 图3 中国老师“认知防火墙” 3.2 替代“西学”的过程 无论是海龟老师还是本土老师,随着教龄的增加,有意无意在学生面前。潜移默化传递一个观点:你们学生只要跟着我学习就行了。时不时,大陆老师还会直接或者间接否定“西学”,向学生兜售“中学”,对抗欧美先进文明。 图4 中国老师替代“西学” 3.3 复古过程 随着教龄的进一步增加,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及难度越来越大,前一阶段因个人自大,虽然将自己摆到欧美思想家的位置,但是,仍然解决不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这个时候,才明白前一段人生的自大,于是,开始寻找精神寄托或支柱。虽然,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毛式革命”洗礼,但是,随着中国三十年的改革,主要是着重经济改革,没有意识到对思维及文化的改革,导致孔孟之道死灰复燃。海龟老师虽然出国留洋数载,即使沉浸在欧美先进文明之中,也无法改变在大陆幼年时代,被大陆教育潜移默化或者显式地植入其大脑的传统元素(中医思维、汉语和传统文化),因此,海龟老师纷纷重新将孔圣人请回自己的大脑。至于本土老师,因为从未出洋领略欧美先进文明,面对欧美先进文明传播的攻势,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的支配下,更是自觉回归孔孟之道。在大陆任教的老师,年岁越大,对孔孟之道认同度越高。这一点,即使在海外任教的华裔老师,也有相当一部分也是如此。科学网上海外大学任教的个别教授,连篇累牍发表反科学的博文,就是明证。这些反科学博文往往还得到科学网编辑加精推荐,由此可见,科学理性的建立是多么艰巨的任务。 图5 孔孟之道替代“西学” 4.中国老师可以“成仁” 上面简述了中国大陆老师一生求学及任教过程中,心路历程的变化。如果用世俗的当官、发财和出名来衡量大陆老师这个群体,那么,只有及其少部分人可以“成功”。难道,大陆的老师一辈子“成功”不了,就不能“成仁”吗? 笔者对老师“成仁”的定义,就是要能够培养超过或者“打倒”老师自身的学生。简洁说:没有培养出“打倒”老师自身的学生,就不是好老师。这一点,应该是没有多大争议的。例如:爱因斯坦是举世闻名的天才级别的科学家,但是他不是一个好老师。这有他自己不喜欢上课,短暂的老师职业生涯,所上的课程并没有受到学生的欢迎,更为重要的是,他并没有能够培养出与他等量齐观或超越他的学生等客观事实佐证。 如果中国大陆老师同意培养出能够“打倒”老师自身的学生,作为一种“成仁”的路径的话,那么,笔者可以担保每一个大陆老师,都可以实现“成仁”。方法就是反复告诫学生:眼下中国老师的逻辑水平合格的很少,几乎所有的老师最后都是要相信“中学”的,你们学生只要全心全意学习“西学”(数学和科学,形式逻辑和科学实证),彻底抛弃“中学”(中医思维和传统文化),始终用“西学”与老师PK,就一定能够实现“打倒”老师这个目标。 其实,如果老师真的被学生“打倒”了,那么,这不是老师的不幸,恰恰是老师的职业价值和人生的幸福。相反,如果老师培养的学生不如老师自己,学生当老师之后,仍然重复老师的职业之路,那么,这种教育,笔者老家有一句俗话:眨巴眼生瞎子,一代不如一代(注:这里没有任何歧视残疾人的意思)。这样的民族追求什么民族崛起,终究将是黄粱梦一场! 5.结论 笔者在当下的中国,也属于不成功的老师。笔者向广大同样不成功的老师呼吁:既然不成功,我们就选择成仁!让我们告诉学生:死心塌地追求“西学”,壮士断腕地抛弃“中学”,就一定可以将老师“打倒”! 亲爱的同行们,当中国出现一大批能够“打倒”老师的学生的时候,中国社会将会真的改变了!我们老师用我们自己的失败,化成肥沃的泥土,培养出一朵朵争奇斗艳的花朵,即使是野草也彰显着生命的价值!中国社会真正的春天将会来临! 亲爱的同行们,为了让中国社会的真正春天早日来临,我们并肩战斗吧! 复制 去Google翻译 翻译结果
个人分类: 教育|2237 次阅读|11 个评论
[学术思考]西学为体东学为用
热度 2 blueyye 2012-8-5 00:35
近代洋务派思想家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中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随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洋务运动思想口号,可是,近现代以来中学从未成体,西学也未好好运用,反思之,不如西学为体、东学为用。 西学建构严谨,本体逻辑完善,可担当为体之核心。东学(涵盖中、印等)历来松散,自古面向应用,正合西学为体东学为用。 以西学为内核,应用中兼顾东学主张,或可为当今学术解决之道,或许西东通融后方有西东共体共用之前景 …
个人分类: 学术思考|4254 次阅读|2 个评论
重塑道德文明,不妨从老祖宗那里找找
热度 1 Jacking 2011-4-17 21:25
温家宝总理在刚刚召开的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的座谈会上强调要注重研究道德文化建设。(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11-04-17/174722308377.shtml )。在最近几年,温家宝总理在不同时候不同场合多次提到了关于道德的问题。以下为简要摘录:    温总理在谈到“三聚氰胺”事件时说:“在这起事件中,暴露出政府监管不力,也反映出一些企业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没良心”。”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温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我们应该倡导: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今年2月,温总理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时说:“我没有调查你们每一个房地产商的利润,但是我认为房地产商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你们应该对社会尽到应有的责任。你们的身上也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   面对“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药八刀汪九刀”这些让人心疼的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沦丧已到了极为严重的地步。   面对社会道德沦丧的问题,我们不难联想到教育问题。一个人的道德良心的形成最大的来源便是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无时无刻不在塑造着一个人的道德观,世界观。但仔细回想以下我们的教育历程,却几乎找不到多少有关道德良心的内容。唯一有点关系的无非就是小学思想道德,中学思想政治,大学的“毛邓三”,甚至到了研究生的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且不说学生如何以“鸡肋”的态度看待这些课程,就单看课程内容,也没有多少关于道德良心的论述。出于对政治课的不重视甚至反抗的心理,这些承担着塑造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纲常的课程只不过是学生的累赘罢了。    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缺少必要的道德教育,出现各种各样的道德缺失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谈论道德教育缺失之时,我们不凡重温一下一百多年期早期维新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   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其主要内容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   古代读书人学习的是四书五经,伦理纲常,讲究的是定人伦,辩忠奸,识道德,正人心。现代读书人学习的是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讲究的是技能,实用,效益。当代中国教育,表面上看是兼顾了“用学”和“德学”两方面,但实际上是重“用学”而轻“德学”。用张之洞的话说,我们重“西学”而轻“中学”,而“中学”恰恰就是我们道德教育的重要来源。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重塑道德文明,不妨从老祖宗那里找找。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2045 次阅读|2 个评论
在文化上何必非此即彼呢
武际可 2009-8-8 15:48
在文化上何必非此即彼呢 武际可 在《红楼梦》书的第八十二回中,林黛玉有一句话: 但凡家庭之事,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说的是在家庭中由谁居长位的事。在一个家庭里,也可能这是一桩大事。这句话,用来形容一个国家由谁来执掌政权的事,喻为非此即彼,也并无不可。 奇怪的是,我们的一些大师级的人物,在议论文化这样的大题目上也采取和林黛玉一样的态度,非此即彼。好像对待文化,也要像对待执掌政权一样,非此即彼、你死我活。他们口头虽然也说是要文化融合,但实际乃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轮流来坐庄。认为21世纪乃是东方文化的世纪。科学和民主,是属于西方文化的范畴,说五四以后批判东方文化多了,科学和民主时髦了一阵。现在,许多实行科学和民主的国家,问题很多,该他们走下坡路了,该西方文化不吃香了。 他们这种看法,可不是说说玩的,是要产生实际社会效果的。为了纪念伽利略把望远镜对准天空观测400周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2009年定为国际天文年。这件事,在我们的主流媒体上报道和宣传的就很少,即使在中央台在实时报道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的节目中也未提及。相反,媒体把历朝的皇帝炒作了三四遍了。人们看辫子戏已经看得腻烦了。 再举大师们花了多年的辛苦编辑浩如烟海的大型丛书《续修四库全书》,其中对国学方面的著作收罗得可谓微细不漏,而对于清末首次系统介绍牛顿力学的著作,英人艾约瑟和李善兰合译的《重学》这样重要的著作却未收入。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编辑人员的眼界,还不如 纪昀当年编《四库全书》放得开,当时还收入了明末西人邓玉函和王徵编写的《远西奇器图说》这本介绍西方力学和机械的著作。至于丁韪良和傅兰雅等编写的影响中国最早传播西方科学技术十分重要的教科书和译著《续修》也一律未收入。实在不能认为不是一件憾事。 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有专家讲论语、老子,说三国、说清史,已经红极一时,可是讲科学思想、科学普及的却很为罕见。我们不反对组织专家讲国学,既然称为百家,为什么科学和现代技术就不能够算一家呢。这实在是令人费解的。在文化上,不仅不是百家争鸣,也不是兼容并蓄。 回顾中国近数百年的历史,从文化上来说,对西方的科学文化,大致上是从排斥到吸收的历史。起先认为西方科学文化是邪说、后来不得不吸收,又出来一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体用说法,再后来才慢慢虚心起来,认为需要学习。其间经过了大约三百年,实在是过于漫长了。其实,我们历史的早期,对于吸收外来文化,也并不是像后来那样保守的,从唐代的西天取经到吸收外来的乐器、农作物、衣着等,都曾经表现得很痛快。 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东西文化并存、兼容并蓄,而要相互排斥呢,或者非此即彼轮流来呢。我特别称赞周有光先生的主张。他认为原有土著文化和外来文化并存、融合、发展,最后必然成长为一种新的文化。从网络上摘一段介绍周有光先生主张的文字: 周有光 先生说,环顾世界,到处都是双文化现象:内外并存、新旧并用,实行双文化生活。他举例:食:中菜和西菜。衣:中服和西装。住:四合院和公寓楼。行:汽车和马车。卫:中医和西医。教:学校和私塾。娱:在电视里看京戏。 他说,中国文化原本就不是单纯的,它是中国的儒学和印度的佛教以及其他因素的混合物。佛寺多于孔庙是古代双文化的遗迹。大清帝国改名中华民国,又改名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是宣告中国双文化时代的开始。中华属于中国文化,民国和人民共和国属于西方文化。一国两制是双文化。大学里传统文化课程很少,西方学术课程很多,这是向外倾斜的双文化。 我不反对国学热。提倡小学生读古文,背诗词、唱京戏、学书法,都不是坏事。问题是,为什么在国学热的同时一定要把科普、科技电视、科普讲座挤掉呢。这不仅是国学大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也关乎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所急需认真对待的问题。我们需要呼吁,在国学热、东方文化热的同时,希望给科普多留一点空间,这个要求实在不为过吧。须知,在世界各国的宪法中,把科普列入宪法是罕见的,而我们中国居然把科普列入了宪法,我们还相应制定有专门的科学普及法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87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6: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