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西方文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拼命抵制圣诞西方节日,西方积极拥抱中国新年
热度 16 laserdai 2015-2-20 08:32
  西方洋人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近几年在中国越来越火,有时候大家也不太明白这些西方节日有什么意义,就是图个热闹,乐呵乐呵也就过去了。可是最近国内出现了一股抵制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的浪潮。先是北大、清华、中国人民大学等几所知名大学的10多位博士联合发出倡议书,号召大家抵制圣诞节活动,说要“唤醒国人,抵制西方的文化扩张”。后面又有湖南高校的几名学生身着汉服,在一些圣诞节活动现场,手举红色标语“中国人不过外国节”。甚至陕西的西北大学在圣诞节把学生关在校园内,不让出去参加圣诞有关庆祝活动。更听说还有政府发公文限制这些事情,更有教育部长亲自发布训令,高校教师不得课堂上传播西方价值观! 这几天的西方面对中国春节更是另一番景象:   春节已经遍及全世界,成了一个世界性节日。每年这个季节,海外的华人社区都是一片迎春的气象:有以聚餐形式来庆祝的,有以举办晚会庆祝的,那些华人密集度比较高的地方比如温哥华、多伦多、洛杉矶、旧金山、伦敦、慢车斯特等可能还会组织一些大型的游园、庙会、舞狮舞龙活动,虽然没有国内那么人山人海,但那热闹劲一点也不比国内差。加拿大的大统华、美国的大华英国唐人街大型华人超市肯定是张灯结彩,焕然一新,铺满了南方的、北方的各类过年食品。许多西人大超市也设立专门柜台,摆上华人春节常用的食品比如大米、酱油、香油、米粉、发财树、红包等等,还拉上横幅说欢庆中国新年。那些聚餐、晚会、庙会现场不仅仅是黄皮肤的亚洲人,白皮肤、黑皮肤、棕皮肤各色人种也很普遍,熟练使用着筷子,大快朵颐吃着中国饭菜,时不时来句或者国语“恭禧发财”或者粤语版的“gung hay fot choy”。加拿大总理哈珀还曾经穿着唐装,特意跑到温哥华用汉语向华人拜年。加拿大为增加节日气氛,每年春节发行一套生肖邮票。纽约州公立学校在春节放假一天,今年美国加州参议院又全票通过庆祝中国春节的决议。英国首相亲自签署贺卡,恭祝华人春节愉快!查尔斯王储伉俪   星期四(19日)来到伦敦的中国城华埠参与华人的庆祝农历新年活动:     卡米拉首次尝试用中国书法书写“天”字,就获得了好评。据伦敦中国城华人协会的负责人介绍,卡米拉第一次写中国字已经相当不错,而且卡米拉握笔的手很稳。查尔斯王子在正式为刚刚装修开业的中国文化和商业中心剪彩前,也试着用中文说两句话,但承认自己需要“事后特别辅导”。查尔斯还开玩笑地参与了今年到底是哪种羊的友好争论   。查尔斯还被告知他属鼠,卡米拉属猪。         同为东西方两个重要的节日,却出现两种不同的局面,一个被接纳欢迎,一个被封杀抵制 。这让我想起了前一段刚提出的“文化自信”。而封杀抵制一个西方的节日是不是一种没自信的表现呢?这肯定和“文化自信”说背道而驰。一种悠久、深厚、自信的文化,从来都不怕外来文化。中华文明历经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靠的不是抵制而是兼容并蓄,佛教不也是从印度传进来,现在也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元朝的蒙古人得到中原,后来被汉文化同化了;清朝的满族入了关,后来满族人几乎不见了,留下只是满汉全席。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令狐冲身体里面的10多股邪气最终被少林的易筋经化解,中华文化就是小说里的易筋经,不管外来是正气还是邪气,来到中国就陷入中华文明的汪洋大海中,自动转化为我们的真气,这才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圣诞节情人节这几年在国内是火了一点,可也没有上升到湮灭传统文化的地步。因此,我们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必对外来文化反应过激。通信网络把世界变的越来越小,人和人变的更近,文化之间的碰撞也在所难免。中西方文化应该是在交融互动中绽放新的光彩,我们认识了圣诞节,国外也有更多的人了解春节。中华文明是一个不断前进、吸收、淬炼的过程,难道这么大的国家尚且容不下一个小小的节日吗?   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上,抵制他人不能让自己成长,与其排斥洋节,不如创新 “国节”,赋予传统节日新的魅力,重振传统节日文化。洋节和国节并没有冲突,完全可以和平共处,它们都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简单说就是给自己个理由轻松一下,团聚一下,乐呵一下,没有必要上升到文化侵略的高度。 我感觉,口里喊着自信,却是内心不自信的反应! (参考资料, famugong : 春节、圣诞和自信 )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3745 次阅读|16 个评论
二维、三维…
热度 7 lvnaiji 2013-10-5 09:27
吕乃基 物理-自然科学,经济学-人文社会科学,科学-文化,西方文化-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二维-三维,以及,在上述一组组词汇所对应学科和对象之间在量纲和维度存在着某种相似的关系。 物理-自然科学,经济学-人文社会科学,科学-文化,这三组之间关系的类似,博主在十余年前曾有所感悟。 经典物理学研究不涉及具体物质形态的基本物理运动:机械运动、热运动和电磁运动。当基本物理运动嵌入于种种特殊的物质形态之中,便形成各种复杂的运动形式。在原子和分子层次是化学运动,在生物大分子和细胞、器官和个体层次,是生命运动,在各种地质构造,是地质运动;同时也有了相应的学科如化学、生命科学和地质学等。现代物理学同样研究不涉及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关系和四种相互作用,涉足宇观、微观和高速领域,嵌入于大到天体、星系,小到基本粒子、夸克,以及暗物质、暗能量,而且因其对非线性与复杂性的研究而渗透到一切领域。在此意义上,物理学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共同基础。 然而,物理学不能代替各门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不能还原为物理学。物理学在进入化学、生物学和其他学科之际,已经改变了自身,受到特定对象和语境的制约、修正,变量大大增加,实际上成为一门新的学科。物理学二维,各门自然科学三维,或多多少少的分数维。 经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十分类似上述状况。经济学,主要研究人与物——其中的基础是自然物——的关系,以及以人性最底层的假设,也就是“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经济学因其基础性而与特定对象及其语境无关,与价值判断无关,例如市场经济阶段不可逾越。经济学因此渗透到各门人文社会科学中,而经济人假设,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则是每个人的行为准则,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乃至成为潜意识。被认为“非理性”的中国人,在这一点上毫不含糊。各门人文社会科学都不能无视经济学,必须将自身建立于经济学的基础之上,汲取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同样,经济学也不能替代各门人文社会科学。心理因素、信息不对称、博弈中的相互影响、政府适当和必要的干预,以及现代经济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等都说明了这一点。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经济学二维,其余人文社会科学三维、高维。 1988 年第20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里斯·阿莱斯的获奖感言是:“我对理论和应用物理学的所有研究,表面看起来,似乎距离我作为经济学家的主要活动如此远,实际上它们以极宝贵的经验丰富了我。……它们引导我反思我们的知识、经验和理论的性质及一般科学方法。经济学和物理学中关于构思模型经经验数据的解释问题的相同性,特别使我震惊。没有什么事情比这两个表面上如此不相似的科学之间的对比,对我更有教育意义了” 。这番话形象地说明了物理学之于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学之于人文社会科学,这两组知识体系的关系之间的相似性。 在更大的范围,上述关系类似于科学与文化,或者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关系。 美籍印度塔布拉鼓大师扎克尔 • 侯赛因的感受是: 放在40年前,美国人可能会觉得印度音乐很有异国情调。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人们开始越来越多了解了印度音乐,它不是异国情调了,而是智慧。他们更加融入这种文化传统,更加理解这种文化了。 在刘慈欣的《三体》中有这样的精彩描述: 想象生活在三维空间中的一张二维平面画中的扁片人,不管这幅画多么丰富多彩,其中的二维人只能看到周围世界的侧面,在他们眼中,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是一些长短不一的线段而已。只有当一个二维扁片人从画中飘出来,进入三维空间,再回头看那幅画,才能看到画的全貌。 这个类比,其实也只是进一步描述了四维感觉的不可描述。 首次从四维空间看三维世界的人,首先领悟到一点:以前身处三维世界时,他其实根本没看见过自己的世界,如果把三维世界也比做一张画, 他看到的只是那张画与他的脸平面垂直放置时的样子,看到的只是画的侧面,一条线;只有从四维看,画才对他平放了。他会这样描述: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挡住它后面的东西,任何封闭体的内部也都是能看到的。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规则,但如果世界真按这个规则呈现,在视觉上是极其震撼的。当所有的遮挡和封闭都不存在,一切都暴露在外时,目击者首先面对的是相当于三维世界中亿万倍的信息量,对于涌进视觉的海量信息,大脑一时无法把握。,就像我们看一张纸上画的圆圈,能看到圆圈内部,并没有“透过”什么。 这时,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全新的视觉现象:无限细节。在三维世界里,人类的视觉面对的是有限细节,一个环境或事物不管多么复杂,呈现的细节是有限的,只要用足够的时间依次观看,总能把绝大部分细节尽收眼底。但从四维看三维时,由于三维事物在各个层次上都暴露在四维视野中,原来封闭和被遮挡的一切都平行并列出来。比如一个封闭容器,首先可以看到它内部的物体,而这些内部物体的内部也是可见的,在这无穷层次的暴露并列中,便显露出无限的细节。在莫沃维奇和关一帆面前的飞船,虽然一切都显露在眼前,但任何一个小范围内的一件小东西,比如一只水杯或一支笔,它们并列出来的细节也是无限的,视觉也接收到无限的信息,用眼睛看时,穷尽一生也不可能看全它们在四维空间的外形。当一个物体在所有层次上都暴露在四维时,便产生了一种令人眩晕的深度感,像一个无限嵌套的俄罗斯套娃,这时,“从果核中看到无穷”不再是一个比喻。 关一帆后来的一句话成为经典: “方寸之间,深不见底啊。 ”中国人的“舌尖”大概也是这样的“方寸”。 感受高维空间感是一场灵魂的洗礼,在那一刻,像自由、开放、深远、无限这类概念突然都有了全新的含义。 从三维空间看不到四维,但从四维空间能够看到三维世界的一切并且能对它产生作用。 处于宏观状态的高维度会向低维度跌落,就像瀑布流下悬崖一样,这就是四维碎块不断缩小的原因:四维空间都跌落到三维。那个丢失的维度并没有消失,它从宏观蜷缩到微观,成为蜷缩在微观的七个维度中的一个。 张朋、高策,理工学科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不解之缘,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9,2,96-100
个人分类: 科技|6735 次阅读|33 个评论
心灵的自白:我已经彻底迷失在中西方文化的交界处
热度 2 duke01361 2013-4-28 09:38
心灵的自白:我已经彻底迷失在中西方文化的交界处 其实没有深入到西方社会的中国人很难理解我为什么会迷失在中西方文化的交界处。因为很多的中国人只是有些机会接触一些西方文化的皮毛,本质上依然稳固地按着中国文化的轨迹经我行我素地生活... 我原本以为回到中国后就可以重拾新过去接受的那一套价值观念和行事规则,但非常遗憾,这样的状态长期让我在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和西方文化的交届处象蚂蚁一样地团团转! 我没有做到象某些中国人夸奖另外一些中国人那样“精通中西文化”,据我的了解,中西文化是两个深不可测的大潭,哪一个都不可能做到精通,更不用说在任何一个大潭中戏水... 我的这些感慨来自儿子的成长,和自己所面对中国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年轻... 儿子越来越不可改变地承载了西方文化底蕴的一切观念,而年轻的学生则基本放弃了中国过去的价值观念,越发不中不西,让人感觉陌生...而我的中国文化观念依然停留在改革开放那个时期... 每当我面对儿子的时候,我必须保持一种清醒地认知,他虽然看上去是一位“中国”帅哥,但他承载着传统的西方文化理念。作为他的父亲,只能尽力潜入西方文化的潭子里,这样才有“共同”点,才能默默地接近他,并在不知不觉中给他灌输些中国文化的东西... 他的理性、逻辑...让我不可能拿出中国父亲的强势,我必须和他沿着理性、逻辑...这些展开对话... 面对越来越年轻的中国大学生,我可以基本上做到两种文化接触模式,象新加坡那样正统的中国文化,和象英美那样正统的西方文化,但他们所在的中国社会以及他们脑子里的文化,基本上属于不中不西,让你找不到与他们对话的立足点! 面对善于打“超限战”的中国同事,我只能做到无可奈何...吃尽了亏! 这个样子真的让我难以应付! 我的一位英国朋友曾经劝我不要作出回到中国的决定,其中的一条理由就是他估计我会迷失在这样一种情景之中,中国人看我太西化,西方人看我太中国!最终我只能游走于中西文化的交界处,成了无家可归者! 近10年下来,这种情况变得越发真切! 特别是当面对需要我教导的儿子!我这个父亲做的却是有些吃力! 但我坚信基于神圣的爱,我会通过不断提供自我,走出一条中西合璧的新文化之路!
个人分类: On Culture|3072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诸子百家:(2)禅家
benlion 2012-9-26 10:57
世上有太多要研究的东西;但是,人生有限,只能蜻蜓点水了。 比如,如果或不知是否有人,如同人类学的基因分析一样找到人类有共同起源,是否也已经或能够找到所有语言的共同起点呢?这可以是一个非常好的课题。 语言符号的发明与演变,这是人类文化的起点;然而,词与义的关系,知与觉、情与智等心理活动是基础。人通过感觉、思考、意志和情操等建立人类文化体系,比如,属于认知的科学与哲学,属于情感和意志的宗教与艺术等。认知包括对宇宙、社会和文化,也包括对外在自然和内在心理、个体行为和社会组织等;意向包括行为规范和意志力的信仰、表达情感和欲望的艺术等。 禅家和名家相通之处就是对语言的分析与辩论,应该包括语言的交流与传播,以及机器语言和通讯、媒体等领域,应该包括语义学和用于机器的语言学等,比如,乔母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等,在现代西方哲学里为符号学、释义学和传播学等学派或领域。 但是,禅家的核心是心智操练和心灵问题研究,乃至人生的生活态度和情感等探讨。在艺术上体现出一种东方风格,在现代西方绘画中影响了面向心灵探索 * 的艺术风格和流派。 * :高更的名言: "Should not be concerned with the sensations of the eye, but should evoke the inner life of man in the mysterious centre of the mind." --- P. Gauguin
25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从哪本书开始了解佛学最合适?
热度 9 jiangjinsong 2012-8-10 22:21
我曾经给一些朋友推荐过一些我觉得挺不错的佛学入门书籍,但是效果不算很好。后来反省了一下,原来我的思想配置已经与大多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有了很大的不同了。我觉得很容易理解、接受的思想,在许多朋友看来完全是荒谬至极、无可理喻的胡说。我很感兴趣的一些问题,他们往往也觉得莫名其妙。 也许 《和尚与哲学家》 比较适合当代中国对传统文化知之不多,基本思维习惯已经西方化的知识分子了解佛学究竟是什么。 可惜大陆的中文译本不仅有所删节(主人公是dalai喇嘛的法文翻译,相关内容被删可以理解),而且翻译得很烂。 鄙人曾经写过一篇书评,也许有点参考作用。 温馨提示:本文页末有简体字版的pdf,对正体字不太习惯的朋友可以下载阅读。 第二次文藝復興會在西方發生嗎? 蔣勁松 “二十世紀最有意義的事件之一也許就是佛教傳到了西方。”——英國歷史學家阿爾諾德•湯因比   法國全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巴黎綜合工科學校應用美學研究中心成員、神經生物學家法蘭西斯科•瓦萊拉曾說過,“我們認為,對於亞洲哲學,尤其是對於佛教傳統的再發現,乃是西方文化中的第二次‘文藝復興’,它的衝擊將會與在歐洲文藝復興時對希臘思想的再發現同等重要。我們哲學的現代歷史對於印度思想一無所知,這是不自然的,因為印度和希臘不僅與我們共用印歐語言遺產,還共用許多文化的和哲學的關懷。”   在尼泊爾臨近加德滿都寧靜的高山上,法國當代思想大師、法蘭西院士讓—弗郎索瓦• 勒維爾和他身為喇嘛的兒子馬蒂厄•裏卡爾進行了一場扣人心弦的對話。這正是西方文化在發現佛教傳統時所進行的頗具深度的思想交流。   馬蒂厄•裏卡爾的個人經歷頗具傳奇色彩,甚至可以說是本世紀下半葉西方文化發現佛教的一個典型代表。他從小接受了西方文化最好的教育。通過父親,他接觸到了許多哲學家、思想家、戲劇家。通過母親——畫家雅娜•勒圖默蘭——他結識了許多藝術家和詩人,其中包括著名超現實主義詩人安德列•布勒東。通過舅舅航海家雅克—伊夫•勒圖默蘭,他認識了許多著名的探險家。他在年輕時,熱愛音樂、天文、攝影、鳥類學,在22歲時還撰寫了一本關於鳥類遷徙的著作。裏卡爾曾是一位元很有前途的生物學家,師從諾貝爾獎獲得者弗郎索瓦• 雅科布,在巴黎理工學院獲博士學位,在著名的巴斯德研究所作為研究員工作多年。1972年,當雅科布教授想派他去美國從事動物細胞研究時,他作出了影響一生的重大決定,在20世紀生物科學日新月異、蓬勃發展之時,卻毅然放棄了大有希望的科學生涯,來到寒冷偏僻的喜馬拉雅山,開始了長期的刻苦修行;並且在7 年之後,正式出家作了一位喇嘛。由於他的示範和影響,他的母親後來也皈依佛教,並成為法國最早的比丘尼之一。他的精神探索和實踐,引起了作為著名思想家的父親的濃厚興趣,他們在遠離塵囂的喜馬拉雅山所進行的對話,就形成了這本《和尚與哲學家——佛教與西方思想的對話》。   對話雙方既是感情深厚的父子,也是兩種完全不同文化的堅定信仰者,同時又是能夠理解和同情對方思想的真正意義上的對話者。其中,作為法蘭西院士的父親堪稱是西方文化的代表,兒子則是一位從西方主流文化皈依藏傳佛教的出家喇嘛。這次對話的魅力在於,它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視角來重新審視西方文化和佛教文化。它能夠充分說明在西方文化如日中天之時,佛教為什麼可以在西方產生如此之大的影響。因為對於西方而言,佛教並非是一種帶有異國情調的所謂“東方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傳統中已經為佛教的傳播準備了足夠肥沃的土壤,作為超乎文化限制的佛教可以很順利地移植成功。 一、實踐的智慧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佛教對於馬蒂厄最初的感召力,並非佛教系統、縝密的教義體系,而是實踐與理論真正結合的精神修行,這在近代西方文化中已幾乎絕跡。正是佛教這種對於真理身體力行的實踐,對人格完善的不懈追求,使得馬蒂厄僅僅通過一部電影就看到了“希望的源泉”。雖然第一次見面時,馬蒂厄無法和康玉爾仁波欽進行語言交談,卻能對坐3個星期之久。結果,這位年輕的西方人很快就發現他再也離不開喜馬拉雅山了。他深情地回憶說:“是他的人身、他的存在給我以印象……深沉、力量、寧靜,從他身上散發出來,並開啟我的心靈。”   從康玉爾仁波欽那裏,馬蒂厄認識到,雖然佛教教義是一個極其龐大複雜的理論體系,但對於佛教而言,精神實踐、內心改造——即修行才是最為重要的事情。熟諳西方傳統文化的勒維爾敏銳地意識到,在強調個人倫理和生活智慧方面,佛教與斯多噶學派、伊壁鳩魯之間具有驚人的類似性。正是由於西方近代哲學傳統逐漸放棄了對倫理和生活智慧的探索,所以佛教雖然沒有任何有計劃的傳播行動,也沒有任何經濟和軍事勢力的支持,在西方卻並未遭到任何抵抗,得以迅速傳播。   勒維爾認為,西方文化中已經產生了一種思想領域的革命,即所謂道德家傳統的復興,這是對近代西方哲學潮流的反動。勒維爾回憶說:“在我年輕時,主宰著哲學界的那些偉大的體系建立者,將偉大的道德家們放逐到了世俗文學的領域裏。他們說,這只不過是些不連貫的意見、經驗式的隨意的見解,不能夠形成任何體系。” 當代自作聰明的分析哲學家們指責人生智慧缺乏科學性,並對人生智慧的教導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雖然在職業的哲學家(這種現象本身就是當今西方文化缺乏精神性的最好寫照)那裏產生了影響,使學院化的哲學日益成為邏輯 。   馬蒂厄指出,西方文化的問題是常將強烈的我執誤認為靈魂的巨大力量。實際上,恰恰是   近代以來的西方文化,高舉人權旗幟,在建立民主和法制社會方面貢獻極大,成為全球所仿效的對象。然而它往往過分強調權利,相對忽視義務,造成了偏狹的個人主義盛行。典型的案例就是,在法國大革命時期,不僅在1789年制定了《人權宣言》,而且還於1795年制定了《公民義務宣言》;但前者備受重視,被視為人類歷史上劃時代的精神傑作,而後者卻默默無聞,淹沒在歷史檔案之中。甚至1995年勒維爾在一位讀者提醒之下,撰文呼籲人們不要忘記這個紀念日,但他的文章還是“墜入了最為徹底的漠不關心之中”,仍然沒有一個人想到要紀念這一檔的兩百周年誕辰 。這種片面強調權利的偏狹態度,是今日西方許多社會問題的重要根源。例如,對色情資訊、槍支正當控制等就在對自由的錯誤理解中遭到包括知識份子在內的人們的普遍抵制。“在美國,一旦立法者建議用法律來控制在電視或網際網路上的暴力或色情圖像的傳播,就會引起知識份子們以表達自由為名的憤怒抗議。如果人們堅持‘人權’而不考慮‘人的責任’,這個問題就是無法解決的。人們聽任暴力成為家常便飯,以至平均每個美國青年在達到19歲之前,將會在電視上看到四萬次兇殺和二十萬次暴力。” 佛教的緣起思想強調個人與群體、社會的互相依存,有利於在理論上消除錯誤的原子論式的個人主義思想;而在實踐層面上,救度一切眾生的菩薩精神對於過分強調權利的錯誤是一種有力的解毒劑。佛教強調嚴守戒律對於個人精神自由的積極意義,將為西方人指出獲取自由的真正方向。   而西方近代以來集權制度的解決方案同樣也遭到了徹底的失敗。正如馬蒂厄所指出的那樣:“集權政體的失敗與悲劇,就是因為它們通過愚昧粗暴地統治個人而與個人主義對抗,並且企圖以一種與事實明顯矛盾的手段保證人民的幸福。問題並不是要限制個人的自由,而是要培養其責任感。” 西方人由於對集權主義的深惡痛絕,所以往往更多地強調個人的自由選擇,忽視甚至否定個人內心的修煉的價值。西方個人主義和集權制度,雖然看上去截然相反,但其共同點則是企圖僅僅從外在的制度安排上來解決社會問題。這是因為不瞭解我們一切問題的根源其實都是在我們自己的心態上。只有我們真正覺悟,洞見了人生的真相,才有可能徹底解決表現出來的各種外在的問題。   馬蒂厄指出,外部世界的改進對於增進人的幸福影響較小,我們終究不是機器,真正幸福或不幸的是精神。對於外部世界的行動是有價值的,但內心的改造更是不可缺少的,事實上,只有改造內心才是改造現實的根本途徑。如果不能消除人們心中的貪瞋癡,那麼無論外界的景況發生了什麼變化,人們都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另一方面,佛教也並非象人們所想像的那樣“執著于道德至上”,完全放棄對外在事物的關心 。佛教總是在遵循中道,決不過分偏倚一端,強調福慧雙修,決不偏廢。在佛教經論和實踐傳統中,尤其是大乘佛教,從來都是非常重視外在世界和科學的,從來都是關注民生的,主張在日常生活中洞見和實證緣起性空。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是菩薩的大願。究竟而言,一切治生事業皆是實相,擔水砍柴,無非妙道。六祖慧能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但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真正領悟實相的基礎上,所做的事業才是真正無漏的,才不會象我們現在的利生事業那樣總會產生始料未及的弊端;而外在事業的根本意義還在於它是我們改造心靈的重要途徑。 三、科學與佛教   影響西方人接受佛教的另一個主要障礙是,佛教教義與當代科學傳統在表面上的衝突。即使在對佛教文化瞭解較多的東亞地區,時至今日也仍然有許多人認為佛教是一種落後的意識形態,有礙于科學和文明的進步 。然而,正如著名物理學家薛定鍔所指出的那樣:“科學給予我周圍世界的圖像是非常欠缺的,它提供了大量的只敍述事實的資訊,將我們的一切經驗都放置在一個嚴密的秩序之中,這個秩序固然宏偉,但它對於一切真正接近我們心靈、對我們真正具有重要意義的事物,則是可怕地緘默。”科學雖然對於改善我們的物質生活貢獻巨大,但對於我們真正幸福的貢獻卻關係不大 。   馬蒂厄放棄很有前途的科學生涯,轉而投身於精神修煉的艱辛歷程,對於他自己而言是莫大的幸福,而在西方普通人甚至哲學家看來則是非常愚蠢的。物質生活的艱苦自不在話下,西方具有較高精神追求的知識份子所擔心的是無法實現創新的目標。例如,身為法蘭西院士的父親就提出這樣的疑問:在佛教上的努力只能繼承古老的教義,但是從事分子生物學研究卻能發現全新的知識。馬蒂厄的回答則是,“對於佛教而言,並不是要去攪動一種古老而過時的教義的灰塵;精神研究,當它引起一種真正的內心改造時,就是一種極有生命力的研究,有著不斷更新的新鮮感。像佛教這樣的一種形而上學傳統,既然是針對存在的那些最根本的問題,它就不會‘衰老’。在歷史上,更為經常的是科學理論自然而然地衰老,不斷被別的理論代替。” 精神修煉能帶來更有意義的新創造,而非外表上的新鮮花樣。表面上層出不窮的創新,可能恰恰是缺乏永恆價值的標誌。   以科學的名義排斥佛教等宗教實踐經驗的慣用手法是,主張佛教等無法拿出可重複的證據來證明其真理性。馬蒂厄反道駁:“如果我們因為一個現象是特殊的和不可複製的,就排斥它,那麼,假如它恰好就是事實,人們又如何能夠認識到它是與實在性相一致的?”並且一針見血地指出:“事實上,說不能被測量或物理觀察所覺察不到的東西就不存在,這樣做不是一個科學證明,這也同樣是一個形而上學的選擇。” 這裏實際上涉及到著名科學哲學家費耶爾阿本德經常批判的“ 科學沙文主義”問題。人類其他文化活動是否一定要嚴守科學活動所遵循的原則?為什麼不應該讓各種文化活動保持自己的獨特性和自主性?科學之外是否不存在真理?   馬蒂厄指出:“關於可複製事物的各種科學,它們的目的既不是要解決形而上學的問題,也不是給予存在一個意義,而是以盡可能精確的方式描述物質世界。認為實在性可還原為物質能,意識不過是神經系統的一份財產,這樣做不是科學研究的結果,而是對科學活動的環境下的一個定義。” 表面上看是科學的結果證明了佛教等宗教的錯誤,實際是科學活動的前提假設不同於宗教的教義。這是由於普通人缺乏必要的科學哲學知識,不能認識到所謂科學觀點是有結構的,既包含了科學認識的結論,同時也包含了科學的前提假定,而後者又是科學自身所無法證實的。換句話說,科學和宗教就概念體系而言,是完全不同的語言 有道理的。   而另一方面,佛教豐富的修證經驗對於心理學的研究助益很大,西方心理學界的有識之士已經開始了對佛教修證經驗的系統探討 。在書中,馬蒂厄還指出,實際上存在著大量的經驗證據,可以說明佛教所主張的輪回轉世和神通現象的真實不虛。雖然勒維爾對於這些始終抱著懷疑態度,但也不得不承認這些證據和一般的歷史記載具有同等的可信度 。而在另一方面,佛教在堅持科學世界觀不能說明宇宙人生究竟真理的同時,對具體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樂見其成,是充分尊重其自主性的。在世界主要宗教中,可以說佛教為科學技術發展提供的思想環境是最好的,從來沒有發生過以佛教的名義反對科學發展的案例。所以許多人認為科學與佛教是衝突的,實在是出於誤會,是由於對科學和佛教兩者認識都不充分的緣故。 四、西方文化未來的展望   從勒維爾的言談中,我們可以看出,西方思想界在與佛教界交流對話時,正在重新發掘自身遺忘的傳統。這證實了一個普遍的真理,虛心學習外來的優秀文化,不僅不會使自己的傳統喪失,反而可能會刺激自身優秀傳統的重新挖掘和重新解讀。例如,儒家在兩漢經學時期曾一度喪失了其思想的啟發力,成為與心性無關的注疏之學,但是在佛教的刺激之下,儒家最後成功地發掘了其過去被忽視的傳統;而且在吸收了佛教文化精華之後,創立了更加精緻的宋明理學。與此同時,佛教的刺激,還使得原來低級粗糙的道術、方術發展為系統化、體制化的道教。在近代中國,思想史又重演了這一幕:在近代佛學思潮興起之後,新儒家吸收了佛教文化的營養,開創了儒學的新時代 。佛教的傳入可能會讓我們發現西方的文化傳統中,除了理論化、科學化、邏輯化的路線之外,也許還可以刺激斯多噶學派、伊壁鳩魯、蒙田、斯賓諾沙等注重精神實踐的傳統的復活。   可能性更大而且意義更大的是,佛教的傳入將喚起西方基督教的復興。馬蒂厄在書中提到,有位喇嘛說,“我到西方來不是為了再發展一兩個佛教徒,而僅僅是來分享我對佛教在許多世紀裏開發起來的一種智慧的體驗。”他甚至還向其他喇嘛建議:“不要強調佛陀的教導,要向每一個人呈現你們的體驗。” 佛教對西方的真正影響可能並不是有多少人在外在形式上皈依了佛教,而是在佛教修煉實踐刺激之下,西方人從自己的文化中發掘出適應自己根基的精神修煉方法。由於佛教的寬容大度,更加大了這種可能性。書中最令我感動的是,1994年一位喇嘛竟然非常成功地向西方的宗教人士和世俗人士講解了基督教的福音書。雖然喇嘛不可能相信創世的上帝,但是“當他讀並講解福音書時,基督教的教士、修士、修女們卻激動地流淚,感覺是在第一次聽到他們一生都在聽的福音片段!為什麼?因為當這位喇嘛談到愛或同情時,每一個人都覺得這些話就是他經驗的直接表達,他按他所說的生活著。西方人對這種生動的傳統表像是敏感的。”   馬蒂厄在書中還告訴我們一個喇嘛與天主教修道士交流冥想實踐的故事。他們驚喜地發現雙方的 有感覺到任何障礙,他們互相理解。惟獨在那些忽視靜觀生活並且採取宗派主義的理智觀點的人中,才會發生破裂。” 可惜的是,這一極有意義的話題,因勒維爾是世俗學者,缺乏宗教修行的經驗和興趣,在本書中未能得到展開,僅限於馬蒂厄單方面的零星介紹。   實際上,佛教與基督教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在西方早已取得了非常豐碩的成果。基督教徒們發現利用佛教高超而踏實的禪修工夫可以幫助他們進行更加有效的祈禱,因此有所謂“基督教禪”之說。耶穌會士約翰斯頓(William Johnston, S.J.1925—)的經歷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於1951年到達日本,在東京的索非亞大學執教多年,並且是東方宗教研究所主任。他在1971年滿懷感激地說,“要是我留在我的本土愛爾蘭而不是來到東方,我現在可能是一位毫不寬容和心胸狹隘的天主教徒,向我在貝爾法斯特(Belfast)鵝卵石街道上的新教對手們投擲磚塊和瓶子。另一方面,和禪宗的接觸,打開了新的視野,將基督教中我從來沒有夢想過的可能性教導給我。”約翰斯頓在日本禪宗大師的指導和訓練之下逐漸開始理解佛教,他們以棒喝迫使其脫離概念和想像直接經驗到現實。他感到禪宗導師們的教導加深了其基督教祈禱的經驗。他將這一佛教與基督教交流的成果表達在其著述中,並作為《靜止的點:禪宗和基督教神秘主義的反思》(1970)和《基督教禪》(1971)的作者而名聲大躁 。我們欣喜地看到,佛教傳入西方後,並未出現令人擔憂的宗教衝突,反而使得西方固有的基督教具有更高的智慧和慈悲,淡化拘泥於宗教形式所帶來的教派紛爭和衝突,真正回到福音精神上來。   所以,如果佛教的傳入會帶來西方第二次文藝復興的話,那麼應當說復興的內容是完全不相同的,所得到的將是消除了貪欲和奢侈的繁榮、驅除了暴力和仇恨的強大、滌除了愚昧和浮躁的智慧。西方人將會在自己的傳統中去重新發掘個人倫理和生活藝術的智慧,去發掘精神修煉的實踐經驗。倘若真能如此,佛教文化的發現對於西方世界和正在走向西方化的整個人類世界都是一個福音,讓我們祈盼這一天早日來臨吧! 附記   本書的選題非常有眼光,江蘇人民出版社在新千年伊始介紹和引進本書,讓我們這些孤陋寡聞的人知道有這樣一本好書,使我們這些不懂法文的人得以聆聽這一充滿了智慧的對話,功德無量。但非常遺憾的是,翻譯的品質很差。首先是沒有原文對照索引,這樣許多重要的術語無法核對,無法確定人名、書名,不能作進一步追蹤研究。(這也許是作為《漢譯大眾精品文庫》定位為非學術著作的原因)其次,不僅有許多地方文筆不夠通順,更糟糕的是有許多非常嚴重的翻譯錯誤。筆者雖然不懂法文,也未讀過原文,但僅根據基本的佛教知識就可以很容易地發現一些明顯的錯誤。例如,第178頁把佈施翻為“天賦”,財施翻為“物質的天賦”,無畏施翻為“‘對抗恐懼’的天賦”,法施翻為“教育的天賦”。又如,303頁“在那時,哲學不是眾多紀律中的一條,更不是一條管理者其他紀律的至高紀律。” 這裏“紀律”顯然是“學科”的誤譯。研究途徑(approaches)全都翻譯為“接近”,是否過於直譯了吧?又如,書中隨處可見的“實現”一詞,大概就是佛教中最重要的“覺悟”一詞的誤譯吧?這些錯誤對本書宗旨的理解構成了嚴重的阻礙。本書譯文品質的低下與原文內在的價值實在很不相稱,令人扼腕歎息。 讓—弗郎索瓦• 勒維爾、馬蒂厄•裏卡爾著,陸元昶譯,《和尚與哲學家——佛教與西方思想的對話》,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74頁。本文所引譯文略有改動。以下引文如有改動,不再另行說明。 同上,第9頁。 同上,第175頁。 同上,第140頁。 同上,第142頁。 同上,第247頁。 同上,第250頁。 同上,第248頁。 佘江濤,西方四百年的迷失——讀《和尚與哲學家——佛教與西方思想的對話》,中華讀書報,2000年3月8日,第7版。 國內關於科學與佛教的研究很少。 讓—弗郎索瓦• 勒維爾、馬蒂厄•裏卡爾著,陸元昶譯,《和尚與哲學家——佛教與西方思想的對話》,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62頁。 同上,第15頁。 同上,第73、74頁。 同上,第77頁。 Mind Science——An East-West Dialogue, Daniel Goleman Robert A.F.Thurman, Ed. Wisdom Publictions , Boston, 1991. 讓—弗郎索瓦• 勒維爾、馬蒂厄•裏卡爾著,陸元昶譯,《和尚與哲學家——佛教與西方思想的對話》,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76頁。 前有康有為、譚嗣同,後有梁漱溟、熊十力等,這些人都從不同角度以佛教的文化因數來充實儒學。 讓—弗郎索瓦• 勒維爾、馬蒂厄•裏卡爾著,陸元昶譯,《和尚與哲學家——佛教與西方思想的對話》,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62頁。 同上,第165頁。 同上,第155頁。 Divergence,convergence:Buddhist-Christian encounters. Leo D. Lefebure,The Christian Century,Vol.113 No.29,Oct 16, 1996,pp.964-971. 第二次文艺复兴会在西方发生吗_和尚与哲学家_佛教与西方思想的对话_读后.pdf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3246 次阅读|27 个评论
【文化乱弹7】传统对锐气的消磨
热度 3 jingpeng 2012-6-6 19:06
【文化乱弹7】传统对锐气的消磨
封建的文化一直根植在我们的骨髓中,难以消磨,从未离去。传统当然有很多好的一面,比如重视亲情,强调人情关系,给社会人心带来的温暖。本文还是主要讨论对于现代科研文化,存在哪些冲突,好话就不讲了。 1. 模糊的语言和思维。 中国语言本身就带了模糊的含义,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意义也不同,巧妙的组合,可以感受到美妙的意境。各种诗词就是很好的例子,下面转了一首杜牧的《 金谷园 》。这种意境,貌似英文里没有,至少我还没有体会过。中文的意境往往从一个局部的词中,体现出对整体的感觉和意象,而西文则简洁明了,强调精确。比如在身材描绘上,中国人常用水蛇腰,小蛮腰之类的,体现婀娜多姿的体态,而西方人则用三围,简洁直接地说出此人的腰围是多少寸,非常精确。此人身材如何,还需要另行想象。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显然模糊的语言无法做遍在的对照,需要精确的公制单位,来在实验中或者不同那个研究间对比,尽可能去除主观的偏见。这种模糊的思维习惯,实在是潜移默化,难以觉察,习惯如此,做严谨研究的时候,往往会不适应而有痛苦的感觉。 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2. 低调的氛围。 古代封建社会,枪打出头鸟,敢于冒尖的人,或者个性张扬的人,自由抒发己见的人,往往被打压甚至下场悲壮,比如商鞅、王安石等各位变法的前辈,就是典型的例子。而像李白之流,心态旷达,可谓饮者留其名,也是理想受到挫折打击,才流落江湖,成就各种诗文佳话的。但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开始,就隐藏了主动高调的基因。苏格拉底到处找人聊天,探索对灵魂的认识。柏拉图更是办起了第一所学院,广纳英才,把亚里斯多德也招进来了。英文的词里,也强调要outstanding,追求杰出,出众,明显是很高调的。 在实验室里,也可以明显感觉到低沉的气氛。没有几个人会主动活跃,开会都想坐在后面。讨论问题的时候,也不主动。甚至娱乐活动,都少有人参与,让我觉得很无语,也没办法。在千人一面中,有人理了个光头,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有什么精神问题。个性和人性在无形中被打压了。 3. 追求的焦点。 物质上,传统文化追求财富和饮食。最近火爆的《 舌尖上的中国 》,把对饮食的讲究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应该还只是冰山一角(奇怪的是,中国古代人的穿着似乎不是很讲究)。这种讲究本身无可厚非,可以说把自然的馈赠运用到了极致。或许是孔夫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指导,我们的焦点偏离了方向,很少对物质属性做详细深入的探讨。而西方文明,在柏拉图的理念世界里追寻form,找到了繁杂世界下面的简洁。精神上,传统文化追求权力、快感,或者走向无欲无求的反面。除了底层人对基本吃住生存条件的追求,上层人士则更多地追求权力和快感。春秋时期出现了一批思想家,类似古希腊,但我们老祖宗下结论太早了,没有详细的逻辑推理和争辩的空间。比如,庄子说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认为是物质是无限可分的,直接得出结论了,没有论证的过程,别人也无法反驳他论证的错误,万世都是模糊的猜测,得不到确定的结论。事实上,现在认为,物质分解是有尽头的,至少到了普朗克尺度,空间已经泡沫化了,和时间以及其他隐藏的维度纠缠在一起。到了隋朝科举制建立以后,读书人学而优则仕,背四书五经就为了当官,掌握更多的权力。如果遭遇挫折,就称为怀才不遇,放浪形骸,更严重的,可能遁入空门,寻求无欲无求的境界,或者冠以天人合一的高帽子。反观西方文明,基督教在这里起了积极的作用,引导底层人士关注自己的内心和灵魂,而上层人士则能更多地思考世界的本质,隐藏的属性和规律。还是得感谢亚里斯多德,发明了逻辑,给严密的论证提供了基础,尽管他也犯了很多逻辑错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网上有人举了很经典的例子,可以说明中国文化对“吃”的关注: 谋生叫→糊口,岗位叫→饭碗,受雇叫→混饭,花积蓄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开,沾女人便宜叫→吃豆腐,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受人欢迎叫→吃香,受人照顾叫→吃小灶,不顾他人叫→吃独食,受到伤害叫→吃亏,女人嫉妒叫→吃醋~~ 相比之下,1883年,美国科学家罗兰在science上发表过一篇文章 《为纯科学呼吁》,被誉为“美国科学的独立宣言”,在我博客里转载了 。最近,饶毅在博文《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与海归 》里也转载了其中一段,很符合反映追求焦点的问题。 我时常被问及,科学与应用科学究竟何者对世界更重要,为了应用科学,科学本身必须存在,如停止科学的进步,只留意其应用,我们很快就会 退化成中国人那样 , 多少代人以来他们都没有什么进步 ,因为他们 只满足于应用,却从未追问过原理 ,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中国人知道火药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正确探索其原理,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 没有寻根问底, 中国人已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 。我们现在只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成 野蛮人 。……当其他国家在竞赛中领先时,我们国家(美国)能满足于袖手旁观吗?难道我们总是匍匐在尘土中去捡富人餐桌上掉下的面包屑,并因为有更多的面包屑而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富裕吗?不要忘记,面包是所有面包屑的来源。 4. 责任覆盖面大而沉重。 传统的家族聚居已经难以维持了,但家庭观念仍然有深刻的影响。这种亲情联系,除了情感的温暖,还有附带了更多的沉重责任。可谓上有老,下有小,都要管。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中国人不需要宗教,还能维持道德体系和社会稳定,这是被莱布尼兹非常感佩的优点。但过度的责任,则让前行更加沉重,缺乏轻装简行,特立独行的条件。陈寅恪说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我觉得,在广泛的生存责任和压力下,强求思想自由,人格独立是无力的。而西方文化则提供了一种轻装简行的环境,18岁以后,父母就管不着了,可以自由地探索。很多探险,都需要这种条件保证。试问,如果一个成年人要出海探险,开辟新大陆,家人和父母会同意吗?他们下半辈子还要有依靠呢,出事了怎么办?这是不孝的行为!所以,中国人不是出于无奈,一般是不会主动探险开拓的。 5. 天人合一 VS 管理自然。 偷懒,引用一下 百度百科里对“天人合一”的解释 :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 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 息相通的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以 “仁”为核心,“礼”为外观表现的儒学可以说是一种人学,其主要内容是讲为人之道,包括探讨人的本性、人生的价值、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等等。儒家学说强调亲情仁爱,提出“血浓于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比如中国人重团圆、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人生之大喜,不像西方人那么讲求自我,有独立和冒险精神。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政治、伦理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反观西方基督教文化,再偷懒,引用下圣经里的话,就清楚差别了。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 管理 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 治理 这地;也要 管理 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 所以,中国古人把自然和人看作是平等的,尊重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很好的,很环保。而西方人把人放在上帝和自然中间,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高于自然,要管理自然。要管理自然,就需要认识自然并且积极开拓。这样就形成一种积极探索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的文化。 传统文化 西方探索进取的文化。 Discovery channel - The World Is Just Awesome 参考资料: 【1】圣经,NIV版 【2】饶毅的科学网博客 ------------ 后记,2012/7/30 有一篇natue news comment 支持我的看法: Gong, Peng. “Cultural History Holds Back Chinese Research.” Nature 481, no. 7382 (January 25, 2012): 411–411. 文后的评论很犀利,无话不说啊,你懂的 博文: 警惕实用主义的科学观 ,用实际调查验证了本文的观点。注重实用,关注现实生活,而没有真正的超越心理,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国人拜佛,也是求平安、发财生子等等,充满了实用主义的倾向。这种心态,必然导致短视,缺乏长远的、甚至永恒的追求,结果就是缺乏科学真理的探求,重视技术甚于科学。 -----------------后记,2013/01/04 转载罗素看中国的翻译文章。他相信中国的文化可以包容科学,有可取之处。这种调和虽然非常困难的,但还是有成功先例的。比如民国时期的很多科学方面的大师,还是保留了很多中国文化的影子。 哲学家罗素眼中的中国
个人分类: 文化-评论|3697 次阅读|7 个评论
文明 - 东西分道与全球化
benlion 2012-3-17 12:40
向西路径 – 希腊哲学、犹太宗教; 向东路径 – 华夏哲学、印度宗教。 整体或图式思维、伦理教育、技术工艺和内省顿悟的传统是东方传统的文化优势,还原或解析思维、法律契约、理论思辨和显现启示的传统是西方传统的文化优势,两种传统的结合或整合是近现代全球化文化发展的核心精神。 全球化 – 地理发现、科学革命,文化与实体转换:艺术 - 贸易、宗教 - 法制、哲学 - 教育、科学 - 工业。 注:民主 - 伦理的信仰 + 法律的体制;科学 - 哲学的理论 + 工匠的技术 (斯蒂芬 . F. 梅森,《自然科学史》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428495/ )。
1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需要优势互补,共存共荣
黄安年 2012-1-9 00:37
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需要优势互补,共存共荣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 月 8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我们所处的时代 , 是文化多元化兼容并包的时代 , 不是什么东风压倒西风或者西风压倒动风的时代 , 或者中化战胜西化 , 西化战胜中化的时代,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需要优势互补,共存共荣,只有这样才能发扬光大中华文化 , 才能吸收世上一切先进和优秀文化 , 而不能排斥西方优秀文化。 五年前应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部分世界史研究生的要求,笔者做了《我的治学之路》的主题发言,并回答了研究生提出的问题。其中有学生问:现在北大清华等院校 10 位博士发表公开信联名体制圣诞节活动在中国的影响,您怎么看? 我的答复是: “ 圣诞文化、迪斯尼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只是这种大众文化已经成为美国多元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需要通过熟悉这样的文化来了解美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宣布抵制圣诞文化,由名牌高校的博士们联名抵制实在是多此一举,说的难听一点是一场闹剧。我们需要有包容各种不同文化习俗的良好心态,其中包括包容圣诞文化。在一个改革开放的大国里出现联名抵制圣诞文化,这是一种弱势文化心态,其实我们应该了解她、包容她、兼容并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荣共存有什么不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是那些圣诞文化或者迪斯尼文化所能全盘消化得了的。 几十年前约瑟夫 • 奈伊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美国的文化处于强势软实力状态,我们不是抵制她,也不是全盘接受她,而是洋为中用,取其精华。顺便提到,美国每年圣诞节的圣诞树及圣诞用品主要进口国是中国,今年因为圣诞用品供应减少而影响了美国人过圣诞节的欢乐心情,中国源源不断地圣诞节商品打进美国市场,人家美国人没有提出反倾销,我们自己的博士们却要抵制生产圣诞用品,你说怪也不怪?谨防狭隘民族主义情绪抬头是我们要注意的问题。 ” 引自《我的治学之路(答问摘要) ——2006 年 12 月 21 日与北师大历史学院部分世界史研究生座谈》 现在笔者依然坚持这一基本观点。 附 ****************************** 人造圣诞树的启示(补充版) 黄安年文,发表: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观察 /2006 年 12 月 23 日 补充版 ( 学术交流网主持人 2006 年 12 月 23 日 按: 12 月 21 日下午 应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部分世界史研究生的要求,笔者做了《我的治学之路》的主题发言,并回答了研究生提出的问题。其中有学生问:现在北大清华等院校 10 位博士发表公开信联名体制圣诞节活动在中国的影响,您怎么看? 我的答复是: “ 圣诞文化、迪斯尼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只是这种大众文化已经成为美国多元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需要通过熟悉这样的文化来了解美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宣布抵制圣诞文化,由名牌高校的博士们联名抵制实在是多此一举,说的难听一点是一场闹剧。我们需要有包容各种不同文化习俗的良好心态,其中包括包容圣诞文化。在一个改革开放的大国里出现联名抵制圣诞文化,这是一种弱势文化心态,其实我们应该了解她、包容她、兼容并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荣共存有什么不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是那些圣诞文化或者迪斯尼文化所能全盘消化得了的。 几十年前约瑟夫 • 奈伊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美国的文化处于强势软实力状态,我们不是抵制她,也不是全盘接受她,而是洋为中用,取其精华。顺便提到,美国每年圣诞节的圣诞树及圣诞用品主要进口国是中国,今年因为圣诞用品供应减少而影响了美国人过圣诞节的欢乐心情,中国源源不断地圣诞节商品打进美国市场,人家美国人没有提出反倾销,我们自己的博士们却要抵制生产圣诞用品,你说怪也不怪?谨防狭隘民族主义情绪抬头是我们要注意的问题。 ” 引自《我的治学之路(答问摘要) ——2006 年 12 月 21 日与北师大历史学院部分世界史研究生座谈》 **************************************************************************** ( 学术交流网主持人 2005 年 12 月 20 日 按:在北加州地区,我们感到圣诞节的气氛越来越浓,白天各类商场和饮食点生意兴隆,入夜许多家门前张灯结彩,我注意到其中不少圣诞礼物和装饰品 Made in China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人为美国老百姓过一个体面的 “ 节余型 ” 圣诞节做出了重要贡献。 ) 美国的圣诞节是最重要的全民节日。过圣诞节家里没有一颗圣诞树是不可想象的 , 但是这些圣诞树以往是由专门的树苗供应的 , 每年的消耗极大 , 一颗圣诞树少则数十美元 , 多则数百美元 , 圣诞过后就作为废弃物处理 , 实在是一种资源浪费 , 这对于一个资源丰富的大国 , 尤其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的邻国加拿大的得天独厚的森林条件 , 同样也要考虑有没有一种可以反复使用的圣诞树的替代品。在 20 世纪的 90 年代初,我没有发现有这样的替代品,但当跨世纪前夕,用包括塑料制品在内的人造圣诞树越来越多了。据说圣诞树真正出现在圣诞节时,首先见于德国,之后又传入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 17 世纪初期,德国开始用松树或杉树装饰,来庆贺耶稣降生。 1841 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贝托在圣诞节用松树枝来装饰温莎宫城堡,人们很快认可了这一的习俗。 我们住在怀特普莱斯市晨练时,发现将年前购买的圣诞树当作废弃物扔掉的情况为数不少 , 前天有一家干脆将圣诞树 ( 砍下的松树 ) 扔在马路中央 , 今天则看见人造塑料圣诞树也被扔了出来 , 其实这种塑料制品的圣诞树是完全可以重复利用的 , 本来其用意就是要用户重复利用 , 你若用了一次就扔将出来,为何不买个真家伙呢 , 真是有钱人不会有穷当家人的想法。设想如果全国推广塑料制品的圣诞树 , 在 9000 万个家庭中每年有 1/1000 不用成活松树作为圣诞树 , 则将节省了 9 万颗圣诞树 ,1/100, 则是节省了 90 万棵圣诞树 , 这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 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重大举措。资料显示: “1998 年,中等大小的圣诞树售价 49.95 美元, 1999 年,相同尺寸的圣诞树可能要 52.95 美元。最供不应求的传统树木是诺贝尔树,它要化八年到十年才会长大。现在,这种树木供应就很少。估计今年有不少家庭在欢度圣诞节期间,可能会购买塑料的圣诞树来取代真的圣诞树。 ” 据全美圣诞树协会( National Christmas Tree Association )统计, “ 美国人造圣诞树的销售量从 2001 年的 730 万棵增长到了 2003 年的 960 万棵,增长了 30% 。而天然圣诞树虽然占有 70% 的市场份额,但是自 1995 年以来销量已经减少了 37% ,仅在 2001 到 2003 年间,销量下滑了 440 万棵。连美国天然圣诞树最大的零售商也做出这样的预测: ‘ 人造产品一定会蒸蒸日上。 ’” 在美国,有些市镇专供圣诞树的需求, “ 新罕布什尔州的考尔布鲁克镇,圣诞树的数量远远超过当地的居民人口,单在该镇最大的韦尔林场就有 50 万棵圣诞树,是全镇 2500 人口的 200 倍。 ” 但是,在跨世纪的美国人造圣诞树美国在圣诞树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其中大部分是中国造的。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 “ 中国2003年出口的圣诞用品达到16亿美元,其中超过一半输往美国 —— 包括白宫用的7棵圣诞树。而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圣诞用品出口金额达到8.5亿美元。其中,5.1亿美元的商品来自广东省,这里有大约300多家大大小小的工厂从事圣诞商品出口生意。难怪法新社记者发出这样的感慨:在美国,除非你去买一棵真正的树来当圣诞树,否则你就有七成的可能买到一棵写着 “ 中国制造 ” 的圣诞树。民调显示, “ 美国 30 岁以上人群中, 2004 年使用人造圣诞树的占 70 %; 20 多岁的年轻人中,使用人造树的占 57 %。 ” 而美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04 年 1 月至 7 月,美国从中国进口人造圣诞树价值 4000 万美元。 ” 使用人造圣诞树的流行和人造圣诞树绝大部分中国造,启示我们,即使美国人的生活习俗也和中国的商贸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的发展需要中国,中国的发展也需要美国,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勤俭办一切事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倡导节节约,即使在美国这个资源强国也是势在必行的。 ( 写于 2000 年 1 月 8 日 , 2004 年 12 月 28 日 增补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观察 /2005 年 8 月 21 日 首发;收录于 2005 年 11 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黄安年的《美国纪行 —— 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 / 美国问题观察 /2005 年 12 月 20 日 发布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 / 美国问题观察 /2006 年 12 月 23 日 补充版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20598cid=22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32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外媒热议胡锦涛《求是》文章:中国奋力抵御西方文化
热度 3 wliming 2012-1-5 11:59
博主评: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不在乎东方西方,只要是先进的文化,就是好的文化,就是中国共产党应该吸收并代表的,否则,马克思主义,以及民主,科学这些西方的先进文化就不会进入中国。愚昧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必须对愚昧文化有更清醒的认识。无论中国的还是西方的,只要是愚昧落后的,就是我们应该鄙视的。胡总书记的八荣八耻,说得很清楚。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月3日报道】题:中国国家主席抵制西方文化 本周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发表了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一篇文章。他在文章中说,西方正试图通过传播其文化和意识形态来控制中国,中国必须加强其文化产品来抵御这种进攻。 胡锦涛的讲话表明,中国共产党去年10月份提出的一项重要政策将在2012年得以延续。 这篇发表在《求是》杂志上的文章源于胡锦涛去年10月在一次会议上的演讲。该文章鲜明地区分了中西文化,并指出双方的文化战正在升级。 胡锦涛说:“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 他还说:“我们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警钟长鸣、警惕长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胡锦涛指出,这些措施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去年10月,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官员们讨论了加强中国“文化安全”的必要性。 胡锦涛在文章中说:“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 《求是》杂志发表胡锦涛的文章和其他一些加强中国文化实力的文章表明,这将成为2012年的中心任务。中国已经在采取措施增强其在海外的文化影响力,即“软实力”。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开设了 孔子 学院,帮助外国入学习中文。 国家还投入大量资金,让大型国家新闻机构在世界各大城市开设分支机构,包括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官员们表示,他们希望这些机构对世界事件的报道能与西方媒体的报道一样普及。 【彭博新闻社网站1月3日报道】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党刊上发表文章说,西方正在利用文化手段分化中国,中国需要警惕这种威胁。 胡锦涛的文章是中国共产党强调其在电视和艺术等社会文化领域影响力的广泛行动之一。 据官方新华社报道,中共在去年10月15日至18日举行的六中全会的公报中说,要在电视电影等领域推出更多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去年,当局还宣布了控制电视中播放“过度娱乐化和低俗”的现实类和选秀节目数量的新规定。 胡锦涛在文章中写道,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1月2日报道】题: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警告西方的文化战(记者彼得·辛普森发自北京)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警告说,西方正在利用文化战分化中国。 胡锦涛号召8000多万中共党员对抗“国际敌对势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这一号召是在中国政府最近大力宣扬加强“软实力”之后发出的。 中国共产党投入巨资扩大媒体在海外的影响力,海外孔子学院也快速崛起,努力赢得对中国经济成就印象深刻但对其心存忌惮的国际受众。
个人分类: 哲学|97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与自然的博弈对西方文化的形塑(一)
热度 2 lvnaiji 2011-12-25 10:08
吕乃基 东西方文化差异和关系之谜,历久而弥新。博主近日在议论当下社会诚信缺失时也有所涉及,参见 诚信之殇:西方文化的源泉2- 以人与自然的博弈为基础的人际博弈 和 诚信之殇:自然,西方文化的源泉1 。正是以科学技术为主展开对自然界的博弈,回过头来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了西方文化。在同样意义上,也正是以伦理道德 - 政治展开对他人的博弈塑造了中国文化。此处讨论西方文化,分三个部分。一二部分分别是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第三部分考察由博弈论探讨文化视角本身的问题。 由科学技术所展开的与自然界的博弈,其根本特点在于重复、策略有限,以及演进。正是这样的博弈方式,于文明之初和日后的岁月中对于塑造西方人尤其是科学家的性格上起到了重大影响,进而从一个方面锁定了西方文化的进程。 首先,形成天人分离的观念。固然,很难说是有了天人分离的观念而开展与自然的博弈,还是因与自然的博弈而开启天人分离的观念;然而可以确定的是,与自然的博弈,尤其是与其中最简单部分的博弈,造就并促进了西方人天人分离的观念。作为博弈对手,自然的行为与主体的好恶无关,这一点给科学家留下深刻印象。 1616 年,伽利略在罗马法庭上规定了作为一名科学家必须遵循的准则:“从事实验科学的教授们并无力量可以随意更改他们的见解以及左右摇摆。影响一位数学家或物理学家与去影响一位律师或商人有着极大的不同。可以认为有关契约、合同、票证或商业的见解是合法的或不合法的,但不能以同样的力量去更改关于自然与天体事项的实验结论。”伽利略以第一性和第二性进一步划清主客体的关系。在人际博弈中就不是这样,可以夹带着太多的情感、权力和利益因素,因而难以分清敌我。始于与自然博弈的西方文化进而形成客观看待世界的特质:由客观的看待自然,到客观的看待他人,以及客观的看待自己,乃至冷静地承认人是机器或猿。 其次,形成所谓“以意欲向前”的根本精神。梁漱溟把世界文化划分为三大并存不悖的文化系统,即中国文化、西洋文化和印度文化。西方文化“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中国文化“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印度文化则“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这就是梁漱溟著名的“文化三路向”说,分别代表了西、中、印三民族对待事物的三种态度:西方向前面下手,改造局面,前述阿基米德的名言就表达了这种强烈的“意欲”;中国随遇而安 ,不求奋斗;以及印度不去想办法解决,而是想取消问题和要求 。 从博弈链的角度,结合梁漱溟所论及的人的三大关系,就很容易解释“文化三路向”说。不难发现,西方文化“向前”的“意欲”,正是源于前述对于自然的“演进博弈”。早在公元前三世纪,阿基米德即声称:“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中国文化的“调和持中”出于人际博弈中利益纠葛和难分高下,只能要求各方随遇而安。印度文化在人与自身的博弈中,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根本精神,以求得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本文主要分析西方文化,中国和印度文化在本文中不作详论,只是以资对比)。源于西方的科学技术在与自然的博弈中,由简到繁,一路高歌猛进,从而信心满满,“意欲向前”。进而把这样的精神用于征服,征服自然,乃至世界。 “意欲向前”之所以成为现实,还在于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中所形成的非嵌入编码知识。参见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特征 , 什么是非嵌入编码知识 , 编码知识、隐性知识和中国-知识论之二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特点是与特定的对象无关,与对象所处语境无关,以及与特定主体无关,以清晰的逻辑表达,可以由人或无生命的载体承载,因而可以积累和共享。于是,知识经由非嵌入编码知识与隐性知识——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公共和私人知识——的互动而得到增长和更新。与之形成对比的中国和印度,在与人和与己的博弈中主要只能形成隐性知识和部分嵌入编码知识,难以交流和共享,因而也就较少增长和更新。 自古希腊起,西方人即视求知为生命,知识至上。据说,欧几里德的一个学生曾问及,“学习几何有什么用处?”,欧几里德的回答是,“给他 5 分钱,让他滚!” 欧里庇德斯的名言是,那些获得了科学知识的人是有福的,他们既不追求平民的烦恼,也不急急忙忙参与不公正的事业,而是沉思那不朽的自然界的永恒的秩序,沉思它是怎样形成,以及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形成的……。总之,求真,好奇,为科学而科学等等,就是这种心理的写照。 由此可见,“意欲向前”,不仅旨在外部世界,而且在于自身,主要体现于怀疑和创新。科学在怀疑中前进,怀疑是为了创新。在此意义上,西方文化的要义是求异,反思,不断自我更新。相对而言,中国文化则在于求同,为了共同的目标;为此,需要稳定和收敛,一方的中庸和另一方的包容。西方人以为中国强大了便会对外有所图,恐怕是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底蕴,实在是多虑了。 关于中国文化的“持中”、“包容”,请参见: 空洞自足,没完没了—— 列维-布留尔述及中国古代思维方式 、 同样面对日心说和进化论,为什么中西文化有不同反应? 、 “ 主静” 与《道德经》 、 “ 主 动” 之静与“ 主静” 之动 、 游 客099014 王为对吕乃基“‘主动’之静与‘主静’之动”一文的评论 由与自然博弈而意欲向前,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西方文化史就是西方人在与自然的博弈过程中的“自举”过程。 第三,规则意识。规则,就是对博弈行为做出的具体规定,可以清晰编码或者模糊,甚至是“潜规则”。后者不是抽象的理性标准,而是在特定人群和特定场合的博弈中渐次约定俗成,各方心领神会。规则可以由博弈者各方共同制定,也可以由博弈者授权的第三方制定,或者由博弈者和第三方共同制定。此处的要义是,其一,得到所有各方的认同,其二,各方之间的平权,其三,第三方超越所有各方;目的是保证博弈的公平。规则的普遍适用和稳定有效同样重要,这将有助于博弈者在胜负或得失中汲取经验教训和知识的积累,理性的育成,信用的培育,从而减少社会运行的成本,最终有助于人性的凝练、积淀和提升。局部和临时的规则在特定场合固然需要,但若是总是“个案处理”或“下不为例”,也就是一次博弈,就可能导致囚徒困境,造成人际间的失信、背叛和人性的堕落。 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中,自然实际上一身而二任,既作为博弈的一方,又是规则的制定者。不论博弈的另一方也就是人愿意与否,在确定的情况下,自然界总是按“既定”方式出牌。正是在与自然之间普遍和重复的博弈中,经历了成功与失败的反复磨练,尤其是在演进博弈中获得了确定的进步,使得西方人逐步接受和培育了规则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将这一意识推广到人际的博弈中。“科学技术是社会秩序的高效制造者。每当科学家和工程师就观察、解释、表述或者理论达成共识的时候,他们都是在建立秩序” 。显然,在一开始就以人际博弈为主的中国,由于博弈各方间充斥着一次博弈和无限策略,同时,政府作为制定规则的第三方,往往直接参与博弈,因而规则意识淡漠,守规则反而一再被淘汰出局,而善于“变通”者往往获利,从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规则得不到执行,只能寄希望于伦理道德规范,接受“和而不同”。由于没有对博弈方策略的严格限定,各方随心所欲的“无招”,实际上难以朝向“一个共同的目标”。 客观和规则意识二者的结合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特点:理性。客观,在于尊重事实,尊重规律;规则意识则涉及主体的思与行。对事实和规律的尊重培育了规则意识,而只有遵守规则,也就是执行有限策略,方可能展开重复和演进博弈。理性又可区分为认识过程的科学理性,以及实践领域的技术理性。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分别由认识和实践上使得“向前”的“意欲”成为现实;反过来说,正是这样“向前”的“意欲”,成为一种价值判断或价值理性,引导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并为之提供动机。参阅: 中国人真的非理性? 第四,民主意识。其一,自然界提供足够多且来者不拒的博弈“选手”,人与自然之间的博弈链足够乃至无限长。对于所有与之博弈的人,无论民族和国家,不计古往今来,一视同仁,无亲疏好恶之分(一些研究者可能因拥有某地所特有的对象如地质和生物的“近水楼台”之便,进而实行封闭甚至垄断,从而获“先得月”之利),只要以同样的规则与之博弈,自然界便以同样的方式回应。其二,在这样的竞技场上,胜负只有一个标准:是否揭示了新的事实和规律,也就是自然的博弈策略。其间没有并排除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干预。当自然界以同一种状态面对芸芸众生之时,芸芸众生彼此之间也就只能是同一种状态,那就是平权,继而由与自然博弈中的平权,延伸到人际博弈中的平权,这正是民主的要义。若是一方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另一方只能苟延残喘;当一方退出竞争,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对手,博弈实际上到此为止。而博弈的停止,也就意味着演进的停止。美国 NBA 每年选秀弱队有优先权,即在于使博弈各方大致均衡,从而使比赛得以持续和进步。 默顿由科学活动总结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默顿规范,实际上正是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中对人的一方,对其中的特殊成员也就是科学家所施加的限定和制约。或许正是在此意义上,巴尔赞把“一个沉浸在研究中的科学家”奉为“资产阶级美德的楷模” 。 原文载《东南大学学报》 2011 , 5 。 16-21 。引用者请注明出处。 中国并非没有“向前”的“意欲”,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处说的是主流。印度亦然。 卢艳霄、张丛林,梁漱溟“中国社会结构特殊论 " 及其现代价值 ,广西社会科学, 2008 , 4 西斯蒙多,许为民译,科学技术学导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7 , 165 雅克·巴尔赞,林华译.从黎明到衰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 209
个人分类: 人文|3394 次阅读|4 个评论
诚信之殇:西方文化的源泉2-以人与自然的博弈为基础的人际博弈
热度 2 lvnaiji 2011-11-21 17:19
吕乃基 在与自然的博弈中,足可以与科学技术为伍的还要提及体育。 体育,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公平的竞争,之所以“最公平”,就在于除了棋牌类外,在所有的运动中,自然界总是博弈的一方。体育,不外乎两种博弈,其一是人与自然的直接博弈,如更快、更强、更高,其典型就是作为各项运动共同基础的田径运动。其二是人际的博弈,主要是各种球类,在比赛双方的背后依然存在一个无言的对各方一视同仁的参与者:自然。其一来自人的外部,如时间与空间、万有引力、摩擦力、阻力等;其二,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局限。 希腊及其所代表的古典文明时期,既诞生了作为科学源头的欧几里德几何与阿基米德力学,同时也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这并不是巧合。有趣的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更快、更强、更高,”这一点正与 IT 领域的摩尔定律所提倡的“更快、更小、更便宜”理念不谋而合,从而也印证了体育与科技在与自然博弈中的一致性。以往的体育只是单纯依赖体能的提升,现在已经越来越得到科技的支撑,也就是科技与体育联手与自然博弈。 一旦人际博弈建立在人与自然博弈的基础上,规则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此处还可以顺便提及中国古代的“武功”,有点儿像是体育和技艺的杂交。华山论剑,就其在参赛者之间的博弈所制定的规则而言,大概可以与奥林匹克运动相提并论。然而在与自然的博弈中,武功修为每每来自机缘或秘籍,难以为他人企及,“功夫”则“精进”至匪夷所思的地步,违背自然规律之怪异武功俯拾皆是,自己一不小心还会走火入魔。因而难以重复,更不能演进。 虽然如此,古代切磋武功,在人际的博弈中是较为公平的。其要义在于,以与自然的博弈分高下。就此而言,华山论剑与西方文化有相通之处。然而除此以外,在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中的高下之分,在封建王朝主要就是官职大小,这是官本位的由来。体育在不同级别之间一般不发生博弈。而在官场上,在不同官职之间实际上却无时不在“博弈”,这根本不是本来意义的博弈。在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还要再加上意识形态的对错,于是博弈就由胜负转化成带有浓重权力和主观色彩的正确与否。先判定路线错误,“站错了队”,也就取消了博弈资格,甚至在肉体上消灭,即使当年的国家主席也未能幸免。 同样重要的是,当人际博弈延续人与自然的博弈之时,生产力便得到发展,当两种博弈脱钩,甚至以官阶和意识形态为主之时,生产力,即使在口头上奉为第一的科技,在实际上也只好退避三舍。
个人分类: 交叉|4337 次阅读|5 个评论
诚信之殇:自然,西方文化的源泉2
热度 3 lvnaiji 2011-11-17 08:40
吕乃基 再考察人与自然博弈的另一方,人的博弈策略。 可以在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理解人与自然界的博弈。在认识层面,与自然界的博弈中人类手中的牌包括科学、伦理、艺术和哲学。科学“测度”作为博弈对手的自然界在“想”些什么,要是人类这么做,自然会做出什么反应,等等。伦理的影响在两个方面,其一,排除科研中的不端行为,鼓励正当竞争和创新,设立优先权和各种奖项,旨在 为 与自然博弈的人的一侧确立游戏规则,激励参与者,以及保障在这一侧与自然界一样“重复”和“有限”。其二,要求或者征服自然,或者善待自然;是以人类为中心(还有强弱之分),还是自然为中心,或者人与自然双中心。伦理取向会影响人在与自然博弈中的心态进而科学研究的视野。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伦理学主要不是直接指向认识也就是科研过程,而是在实践即技术与工程的环节发挥影响,是把握了自然界的博弈策略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和诉求。艺术研究自然在审美上给人的启示和感悟,这固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不涉及二者的博弈。哲学在整体上思考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若是没有科学技术,这种思考就难以深入,甚至会陷入谬误。当然,艺术虽不直接涉及人与自然的博弈,但审美会给人以启迪;哲学在人与自然博弈中的价值更是不可否认。虽然如此,直接坐在棋局前研读对手,面对特定时机下自然界的特定部分和过程,思量着该出什么牌的是科学,而不是艺术和哲学。 在科学与自然的博弈中,首先 在于剥夺对方的无限策略 ,不能把主体一方的情感如“目的”之类以及种种“神迹”加诸于对方 ,否则就无法揭示和理解自然的策略。 在近代之初,达·芬奇就排除目的论,认识到自然中存在必然性,是力学关系或数学上的比例。培根赞同德谟克利特的观点,后者认为事件的原因是“不受终极因任何干扰的物质必然性”,终极因在其“不断侵袭和进犯物理因领域的过程中则推翻一切,弄坏一切”。培根明确指出:“这种原因(指终极因或目的因)显然只是和人的本性有关系,和宇宙的本性是没有关系的。”“除了涉及人的行动的那些之外,并不能推进科学而只足以破坏科学。” 在科学的众多“策略”中,最重要的可以说是实验。达·芬奇认为,“经验是一切可靠性之父”,而实验则是知识的“确实性之母”。他认识到,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把偶然的、附加的东西与本质的、基本的东西相区分。“要把这种试验进行许多次,使得某种偶然情况不至于搅扰或歪曲这个证据。”伽利略意识到,通过实验,研究者仿佛向自然提出他所感兴趣的问题,并得到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他还觉察到实验的检验作用,他说:“我深深懂得,只要一次单独的实验或与此相反的论证,都足以推翻这些理由以及许多其他可能的论据。” 实验的要义是限定博弈的对象,圈出边界,画地为牢,以及控制条件:纯化、简化,排除博弈外因素的干扰,加上在特定方向上予以强化等等,重要的是可重复。实验方法在于限定博弈对手及其所作所为,排除研究对象之外因素的干扰,只要己方在新的回合出同样的牌,若是发现对方也(在相当程度上)出在上一回合出过的牌,于是也就揭示了对手的一个策略。达·芬奇发现,“同样的结果总是产生于同样的原因。如果原因消除了,结果也就不可能产生” 。在不便实验的场合,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有思维实验,例如去除空气阻力、摩擦等因素,使问题简化甚至理想化,从伽利略到爱因斯坦,科学家大多精于此道。实验方法,使得科学家在面对自然时超越囚徒困境的一次博弈,使人与自然之间成为重复博弈,以及发现对方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应用有限的策略,并且发现这样的策略。正是在此意义上,有人认为,中国古代之所以科学没有进步,就是因为缺少至关重要的实验环节。 自然界一旦在这样的博弈中“供出了”它的策略,就必须得到尊重,也就是己方的下一步策略只能建立在此基础上。 不仅如此,己方还可以在已掌握的自然界的策略的基础上于一定范围内有所变招,试探对手的应变,进而有所预期再予以重复,看看对方的应变是否在意料之中。由并不充分的现象甚至蛛丝马迹提出假说。假说在科学之策略中的重要性不亚于实验,然后再由假说设计实验,“算准”自然界对手在新的情况下会出什么牌,再修改假说和实验方案。科学的进步,在于实验和假说之间反复的比较。正是在如此逐步推进中的反复比较,使这场人与自然的博弈,由重复博弈成为演进博弈。就这样,由简到繁,一步一个脚印,自然界的策略便渐渐被己方所掌握。 赵鼎新在论述战争催生欧洲现代化时认为, 博弈规则必须稳定而且博弈链很长,或者说必须让输方或旁观者能够总结经验,然后与赢方在同一规则下继续博弈 。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可能发生重复乃至演进博弈。人与自然的博弈正是这样的博弈。 关于由人与自然博弈的视角解读西方文化,原文 “自然:西方文化的源泉”,刊于《东南大学学报》 2011 , 5 , 16-21 。请引用者注明。 葛力.十六到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 16 , 46 索科洛夫.文艺复兴时期哲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 161 赵鼎新,战争催生欧洲现代化?《南方周末》 2008-10-09
个人分类: 交叉|3348 次阅读|5 个评论
诚信之殇:自然,西方文化的源泉1
热度 7 lvnaiji 2011-11-15 07:28
吕乃基 首先与自然界博弈,从三大博弈中最简单者开始,这是西方文化的源泉。 先分析这场博弈中的一方,自然界。 相对于另两项博弈,与自然界的博弈具有以下基本特征:自然界足够久远,可以对博弈的另一方奉陪到底。在同样的语境下,只要与之博弈的人,以相同的方式出同一张牌, 那么自然界不会变招 ,也总是出同一张牌。这一点在博弈论中就是 “重复博弈”和“有限博弈” 。重复博弈,不仅在于时间,而且在于空间。自然界不仅足够久远,而且足够庞大,可以和不同的博弈者博弈,只要这些博弈者出一样的牌,那么自然界亦然,或者说, 自然界对所有的博弈者一视同仁。 与他人的博弈,情况就不一样了。若是第一轮输了,第二轮难道还会是原样吗?多半会变招,“打一枪换个地方”,是为“一次性博弈”;甚至“无招胜有招”,这就是“无限博弈”。既然如此,于是就只能“兵不厌诈”。或许正是对“人心叵测”的无奈,于是只能要求“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大同存小异”。至于各不相同的“小异”,只能要求“中庸”,不要走极端即可。若是对方又换了一个人,同样的博弈内容,结果可能面目全非。 至于与自身博弈,其一,难的是 “ 认识你自己 ” 。这是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历来被认为是世上最难之事。“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尼采)。其二,江山易易本性难改。其三,心无二用,难以区分博弈的双方。只是在金庸的小说中看到双手互搏的周伯通。因而,在三大博弈中最简单的无疑是与自然界的博弈,之所以“简单”,是因为“重复”和“有限”。 即使同样与自然界博弈,也有难易之分。西方人找的是最容易的对手:丈量土地和杠杆,也就是对手的“招数”几乎最少,可重复性最高,只要寥寥数招,便可洞悉对手的伎俩,由此发展出最初同时也是现代科学意义的几何学和力学。相比较而言,如果面对的对手是动植物,其招数虽逊于人,也复杂到难以胜数。除了通常所知的李约瑟悖论外,李约瑟还有这样一个假设:如果科学起源于中国的话,那么一开始就不是力学,可能是电磁学。从博弈论的角度看,这种可能性几乎等同于零。参见 “ 如果科学起源于中国……”—— 析李约瑟假设 关于由人与自然博弈的视角解读西方文化,原文 “自然:西方文化的源泉”,刊于《东南大学学报》 2011 , 5 , 16-21 。请引用者注明。
个人分类: 交叉|5078 次阅读|12 个评论
希腊,我为你哭泣
热度 7 lvnaiji 2011-9-18 17:42
吕乃基 欧债,希腊债务危机,违约,希腊退出欧元区,退出欧盟…… 近日,这些词汇,在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等各种媒体,由视觉到听觉,占据了我们心智的大部分空间。 希腊,我为你哭泣…… 遥想两千多年前,在蔚蓝色的地中海北岸,爱琴海滨,从北方栖居至此的民族开始了自己的创造。这样的创造,不仅成就了伟大的希腊,成为西方文化的起源,进而成为人类文明史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言必称希腊”。翻开一部哲学史、文学史、艺术史、科学史、史学史……,就会发现,此言不虚。希腊,意味着新星的升起,意味着人从自然界的分离,个人从集体中的分离,以及理性从人性中的分离,希腊,在世界各民族中脱颖而出。这样的民族,她的后代,何以沦落至此? 希腊,我为你哭泣…… 今日,人们还要一再到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同伴们的思想中去寻找启示,激发灵感。或许更重要的是,希腊,其核心就是个人本位和理性,成为西方文化的源头。面对灿若晨星的哲人、几何原本、四大悲剧,以及奥运精神,人们,世世代代向希腊致敬!这样的希腊,何以会被世人抛弃,即使被其他文明抛弃,也不致被西方文明抛弃,即使被西方文明抛弃,也不至被欧盟抛弃! 希腊,我为你哭泣…… 欧债、希腊债务,难道只不过是钱? 欧盟、西方,乃至世界,你们,我们,又欠希腊“几何”? 希腊,你是被世界遗弃,还是被自己抛弃? 希腊,我为你哭泣…… 参见: 一个新兴文明往往在古老文明的周边地区发展起来 ,以及 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新星升起之谜(之二) 。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4210 次阅读|11 个评论
“咸淡”文化与“闲谈”文化
热度 2 benlion 2011-7-26 13:03
我刚刚知道一个新名词“咸淡文化” - 咸的海水、淡的河水,大约是在 2003 年在英国我第一次听到从国内来的新词“搞笑”,从此之后至今,每每需要学习国产新词汇。国人的创新能力非常丰富,还包括许多新鲜的食品“技术发明”;但是,问题在于创新的方向需要引起思考。 回到正题,中西医学、中西文化的讨论,可能是自鸦片战争或更早的时刻就开始了,而且,一波又一波的激烈辩论,问题却始终没有解决。以我个人的视野来看,关键在于没有仔细去搞清楚西方近代文明是如何起源与发展的问题,文艺复兴之前与之后的欧洲文明到底区别何在?就如同我们喜欢说现代西方的什么在我们古代已经有了一样,欧美也言必称来源于希腊、罗马传统。 事情真的如是吗?比较东方与西方文化 – 应该是同时期相比,比较西方近现代与希腊 - 罗马文化 – 应该分清传统部分与创新部分;然后,找出创新部分何时开始又来源于何处,并非象常以为的那样所有学术引述文献、资料或来源很客观、公正或不加遗漏,主观因素是很多,客观原因也不少,所以考证、考古、文献学是一个非常艰巨而细致的重要工作。 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未,那时年青教师们都集中居住在教师楼里,吃饭在公共食堂里,茶余饭后的闲谈,谈起个人爱好和中西文化等,我就提到刚买刚读完的一本新书《现代西方绘画发展简史》(译著 * )中提到现代西方绘画受到东方文化之影响,得到的是大家半信半疑和更多的讽刺。 同样一件事情是医学教授(副校长和医学权威)对年轻教师的生物学出身的看法,在 1986 年读到系统论的译著时我已经走向系统哲学与生物、医学问题探讨;因而,后来在中科院微生物所时将分子和转基因生物技术、生物信息数据和软件分析技术与系统论结合起来。 1997 年留学到西方,终于在西方的图书馆里直接翻阅原著,还那许多的西方现代画家的资料和传记非常明确而清楚说是受到东方 – 日本艺术的影响。 1986-1993 年我是科学哲学、系统哲学的探讨, 1994-1999 年是科学的探讨 – 在中科院的分子生物技术、生物信息数据库实验中心( 1997 年到国外 – 信号传导与基因调控),以及同中医药大学、日本的药酒公司合作, 1995-2000 年因国际会议和国际协会等与国外科学家通信(包括物理系、化学系、计算机系、人工智能实验室等与生物学、医学研究相关的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纳米科学等科学家)。 同样,关于中医与科学、西医的观点是科学历史、科学哲学的研究,比如,医学( medicine )的定义是科学、技术、艺术等综合的概念,不同于医学科学( medicine science )的概念,再者,科学历史上将经验科学与实证科学划了一个界限 - 但是,一般讲实证科学时不加上定语“实证”。 系统生物学哲学论著国际上也已有出版,中医提到系统生物学是整体论,其实是将注意放在胡德(从论文和资料中)一家上 – 并不是很熟悉系统科学( Systems Science ),甚至不太清楚贝塔郎菲;因此,将系统的概念看成是整体( whole )的概念,还更多会理解成“整体论”是“不可分割” - 同等于原子论( atomy )。 系统不是整体而是介于整体与部分之间,系统的方法不等于整体的方法而是分析与综合的渗透(或透视)研究方法,这点国际上有大量论述。中医中的整体论或系统思维是系统论发展或受到影响的思维模式;但是,系统论是在分析之后、精细化之后和归纳、演绎逻辑之后的综合化、整合化,这是非常不同的或已经是走过来了的进展。 (医学如何走向,参见 – “中西文化与第 4 期文明”、“关于系统生物学的定义”和“传统不是包袱而是稀有资源”) * ,自中学以来我是几乎,首先要读的是西方科学或哲学原著的中译本;但是,在对西方近现代文化的演变探索,从而改变了我的看法 - 也就是说,传统是创新的资源。 (修订-18:39)
个人分类: 2011|3074 次阅读|5 个评论
宗教告诉了人类什么?
周可真 2010-6-24 00:10
无论是在西方传统文化中,还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一种宗教信仰的东西贯穿其中: 西方文化自远古直到现代,始终都存在着关于人神关系的种种故事从希腊神话到圣经再到浮士德传说,所有这些故事都是基于对神的宗教信仰,虽然神的内涵曾经历了一个从原始自然宗教之神到超自然宗教之神演变的过程,但神始终都属于宗教范畴,于神的信仰始终都是属于宗教信仰; 中国从西周到清代的礼义文化则始终存在着关于天人关系(主要是天人和合)的种种学说,所有这些学说都是基于对天的宗教信仰,虽然天的内涵曾经历了一个从意志之天到道德之天演变的过程,但天始终都属于宗教范畴,关于天的信仰始终都是属于宗教信仰。 西方文化中关于人神关系的事故主要是讲人神之间的冲突,正是这种冲突造成了人的命运具有悲剧性:在希腊神话中,诸神不必是仁慈的,他们会毫不留情地打击冒犯他们的人,故当人凭自己意志去追求美好生活的时候,他们就得为美的生活付出眼泪甚至毁灭的代价;在圣经中,人类祖先偷食禁果的行为看起来是由于受了蛇的诱惑才如此违背上帝的意志,其实是为人类本性所驱使,这种本性决定了他们宁可承受上帝的惩罚也要去追求能够享受到男欢女爱的世俗生活,这种符合人类本性但对上帝来说却是有罪的生活内在地包含着人性与神性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人性代表恶,神性代表善,因而它也是善与恶的冲突,而且由于神性至上,这就注定了为恶的力量所推动着的人类历史对人类自身来说是一场悲剧,虽然人类在这个过程中会享受到凭其自我意志所欲享受的东西,但是人类终将归于失败的命运;在浮士德传说中,浮士德出卖自己的灵魂而与魔鬼签订契约,这对上帝来说是一种沉沦,但对浮士德来说却是要追求一种属于他自己的生活,尽管这种生活在上帝眼里是罪恶的生活,并且因此必遭到上帝的惩罚在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中,与魔鬼签订契约的浮士德最终自己也变成了魔鬼,但在歌德的《浮士德》中,歌德借用《旧约约伯纪》中上帝和魔鬼的赌约作为整部诗剧的线索,最终还是让浮士德升入了天堂。然而,无论如何,在人神之间的冲突中,不管人最终是变成魔鬼还是升入天堂,人的命运都逃脱不了神的掌控。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中关于天人关系的学说始终是以天人合一为主题的,所谓天人合一并不说天人之间没有冲突,而是说天人之间的冲突是如张载所说的仇必和而解,天人和谐是天人冲突的大结局,只是这种大结局并不是自然而然会得到,必须依赖于人类对善良的自我本性的自觉所产生的自我意志力,依靠这种自我意志力来抵御一切外来的诱惑,以保全善良的自我本性。这意味着,较诸西方文化中神人之间的冲突本质上是人性与神性的冲突,中国文化中天人之间的冲突则不是人性与天性的冲突,而是人心的自我冲突,即人心中善良的本性与邪恶的情欲之间的冲突,即宋明理学所谓天理与人欲的冲突。由于这个特点,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冲突不像西方文化中的神人冲突那样人的命运终究是掌握于神,而是人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即在天理与人欲的冲突中,无论是天理战胜人欲还是人欲战胜天理,都是人心自我较量的结果,其冲突的结局根本是取决于人心对自我本性有否自觉的意识,用佛教术语来说,就是取决于自心的悟或迷悟在儒可成圣,在佛可成佛,在道可成仙,反之,迷则终为凡人,为众生,为俗人。 因此, 相对而言,西方文化是基于唯神论的宿命文化,中国文化是基于唯心论的自主文化 。 但是,就中、西文化的同一性来说,无论是西方文化中的唯神论,还是中国文化中的唯心论,它们都是基于对至善者的宗教信仰,这种信仰中的至善者在西方文化中就是上帝,在中国文化中是天。而在把自然界看作唯一的存在的唯物主义观念中,无论是上帝还是天,它们都是代表着与人相对待的自然界的本质力量;无论是西方的宗教还是中国的宗教,它们都是基于对自然界的本质力量的信仰和崇拜,在这种宗教意识中,这种力量对于人来说是不可战胜的。 人不能战胜自然,这就是中、西方的宗教甚至其他一切宗教所揭示的人生原理。 不过,同时我们可以看出, 西方的宗教在告诉人类自然不可战胜的同时,又告诫人类对自然的挑战终究必败;而中国的宗教在告诫人类自然不可战胜的同时,又告诉人类可以战胜自己 。
个人分类: 宗教|5351 次阅读|6 个评论
文字之谜-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
热度 1 BaoHaifei 2010-4-22 11:15
文字之谜 -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 鲍海飞 2010-4-22 点头 yes,摇头no,中西文化有源头,文字里面藏讲究。 中国汉字是方块字,左中右,上中下,有时如围城,有时象花朵,有时似星光。简而言之,其实这种结构是一个十字,有纵横天下之意。 英文等文字则是按顺序由左至右写成条码形构成一个一个字。其实是一个一字,这个一却是横行天下之意。姑且这样说好了。 一可以表示蜿蜒的江水,广阔遥远的地平线,一马平川,顺利之意。一不过是十之一横。一添加一竖,意义就很多。人们也爱玩这种文字游戏。难道是一个人停止不前,立足观望?十就是两条线的交叉。十字路口,让人彷徨;十面埋伏,防不胜防,有阻挡之意。 因此,汉字泼墨的时候,完全是个人意愿,左左右右,虚虚实实,撇撇捺捺,大大小小。因为汉字是参天地!构图为画!构画为字。古人很早就传下来,永字八法,如果练好了,就无字写不好。因为是纵横所以就要涂抹,图画,就要左右逢源,上下迎合。 文字书法,我们更多的是希望一碗水端平,实际操作上,这个碗就不免会倾斜;而这个十,就更容易发生倾斜了! 一恰如一支箭,而十却像一个靶! DNA双螺旋就是两条缠绕的链,是两个一 构成的。 大禹治水,采用疏导,也是一,而非拦腰斩断,填堵势必物极必反。 十恰如一个不倒翁,不倒翁就只能原地不动,来回原地摆动,中庸之道!至极则失衡,平衡不在了,美不再了。 一恰好是一条长龙,犹如多米诺骨牌,不能往里面插东西,只能排队,秩序在里面。 十字架本来是西方的,一条龙本应是我们的。世间有时候颠颠倒倒。 文字游戏里面也会隐藏着大的玄机。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传位十四子于是演变成传位于四子了。的确很巧妙。其实在英语或者俄语里面我想也会有类似的故事。篡改一下吗, F 可以写成E,N可以变成M。 我们的画作显然是二维的,虚实兼顾,所以别有风味。而字母拼出的确是一维的,浪漫的就是波涛了。从纵横画作说,我们本应建立起数学中的直角坐标系,不过我们却发现了古人的河图洛书,也许真的就差那么一点点,要不我们的数学文明会有多长的历史! 二维是向四周发散的,因此,谋篇布局的时候就应该照顾走到,否则就东一块西一块,拆东墙补西墙,有时候南辕北辙。 而一维确是代表了时间的箭头。可以把左边定义为原点,而右边定义为前进的方向。 二维的起点在哪里?是交叉的原点?还是左边还是上边?很难说。不过写汉字却是从西北角开始的。 看一看,如果十和一合起来会构成什么汉字呢?应该有三个字,士 、干和土。只有东西方人合一处才是个真正的个人士,否则就是牛郎织女两分离;只有东西方的劲往一处使才能在地球上干一番事业;也只有真正的将中西方文化合璧才是完整的世界文化,因为万物源于土。 摇头不算,点头算。 其实东西方文化时时刻刻都处于融合和渗透的过程,现在却是越来越快。
个人分类: 随想|6378 次阅读|4 个评论
无耻的西方男人和愚昧的东方女人(转载,题目为个人撰写)
longfo 2010-1-17 20:38
这篇可能和国外生活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写于国外,和大家分享。 中国女人!请不要上老外的床 如果你问一个老外,你为什么来中国? 他多半会回答说,因为喜欢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壮丽的山河、高速的发展、巨大的变化。 但是我告诉你,除了极少数由政府、公司派驻,通常拖家带口的老外之外,绝大部分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 第一,在家混得不怎么样或者根本混不下去; 第二,找中国女人。   一天中午,我和朋友、一位法国小姐到外面吃饭回来,快到单位门口,远远看到对面来了一个收垃圾的老头,手上推着一个小推车。这时,法国小姐捅了捅我,你看见了吗?看见了什么?我很奇怪。 就在你前面。我这才发现,对面这老头是个老外,佝着背,仅有的几个头发又长又 脏又乱,难怪让有点近视的我一开始误以为是收垃圾的。他手上那个小推车推的可不是废品,而是一个混血小孩。他身旁跟着一个中国姑娘,一个年轻、漂亮、高挑的中国姑娘。   法国小姐笑起来了:你们中国女人到底是为什么?法国小姐之所以笑,是因为我们刚刚吃饭的时候,恰好在谈这个问题。其实,我早就见过、听说过这类外国男人和中国女人的故事,以前也从来没有往心里去,但是眼前的这一对对比实在太强烈--如花似玉的中国姑娘和一个又老、又丑、又脏、又矮、又秃、又干瘪的外国男人,还有他们在小推车的婴儿。   另外一边,法国小姐笑弯了腰(我不知道她为什么笑成那样)。那一刻,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尊受到了深深地伤害。   几天后,我做了三个决定:第一,我将我所知道的某些外国男人丑陋的真相告诉大家。第二,我要因此发动中国人起来阻止中国女人围着外国男人转。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中国学者,我决定暂时中断我的正常的工作,全心投入一项还从未有人做过的研究,那就是,研究外国女人眼中的中国男人形象,从而可以最终帮助中国男人追求外国女人。   我和我的同事将首先去访问那些在中国生活、却从来没有过中国男朋友的白人女性,调查其中的原因。我们更要去访问那些有过中国男朋友、嫁给中国男人的白人妇女,请她们告诉我们中国男人的优点和缺点。我知道这样的老外不多,幸运的是,我已经遇到了一些。   我们还要对在中国的女老外(全部为白人)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采用科学的测量方法,最终描绘出他们眼中的中国男人形象,并找出她们心目中前五位最有魅力的中国男人。所有这些研究还将回答以下问题:   外国女人对中国男人感兴趣吗?在中国的单身外国女人最希望中国男人对她们做什么?中国男人怎样提高他们对外国女人的吸引力?具有哪些特征的中国男人最受外国女人的青睐?哪些外国女人更喜欢中国男人?怎样结识外国女人?在公共场合怎样和外国女人搭讪?中国什么时候成为了外国男人的天堂?     约翰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前不久,我在大街上碰到他,一个比他高半个头的中国姑娘挽着他的手。他介绍说,他的中国女朋友在一家模特公司工作。实际上,当时要不是约翰主动叫我,我还真没认出他来,因为跟上次见到他时有天壤之别。   约翰是位美国人,42岁,身高1.67米。由于大学没有毕业,在美国始终没有找到正规工作。在非洲混了两年之后,听说许多美国人在中国的淘金故事就来到了上海。刚到上海人生地不熟,只得到江苏一个小城的学校做英文老师。   约翰不甘心,在江苏干了几个月又来到上海找工作,住12块钱一天的小旅馆。我就是那时和他认识的。那天,我去找我一个外国朋友吃饭,见他们在一起聊天,以为她认识约翰,所以我也就把他叫上了。后来才知道他们也不过萍水相逢而已。   点菜的时候,约翰点了一个比较贵的菜,我的那个朋友用英文问,你点的那个菜比较贵,你准备自己付钱吗?约翰立即像做错事的小孩赶忙要退掉。看着他缩头缩脑的样子,我先用中文对我朋友说没关系,再用英文让他继续点。   之后,由于工作关系,我到处跑,很快就把约翰给忘了。这次见到他,他告诉我他在上海一所学校找到教英文的工作。我没有和约翰的女朋友说话,但是我看得出她已经有瞧不起中国人的目光。望着她的背影,我忍不住想,她一定不知道她的美国约翰当时靠别人混饭。这也未免太像神像的故事,明明是人类自己制造的,制造好之后自己再去拜膜。   我还在上海的公共汽车上,目睹了一个典型的美国街头小混混,搂着一个中国小姑娘,光天化日之下,将手从衣服底下伸过去摸她的胸部。而那位中国姑娘很显然十分想表达胸部被外国人摸过的快感,可惜她的英语每次只能说最多两个单词。   一位出租司机告诉我,有一次在一条著名的酒吧街接到一个黑人,双手各搂一个中国女孩。他一开始以为从那种地方上来这样女人是做特殊职业的,没有在意。直到后来他们让他把车开到一所著名高校的女研究生宿舍前,这才大吃一惊。   据报道,北京某医院发现一名艾滋病人,这位美国商人临死前承认,在北京的短短几周里,他已与六位中国女性发生关系,调查发现,她们多为高层知识分子。   在中国,生活着这样一个外国人群体,他们在本国找不到工作,然后凭借外国人的优势在中国轻松挣钱、酗酒、泡妞。就是这样,他们唯一的业余爱好就是批评中国。更有甚者,一些外交官利用职务之便肆意玩弄中国女性。有人甚至公开说,我的签字可以得到任何一中国女人。   中国,你知道吗?你给了老外太多、太多,多到老外反过来瞧不起你。多到连外国人自己也看不惯,称他们为白色垃圾(White trash)。我在这里也要正告那些老外不要太得意,你得到只是中国女人的肉体,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   最近网上盛传一则外国人在中国征婚的笑话:一位47岁的老外在中国的婚介所征婚,长时间无人问津。突然有一天,来了大量的征婚信,令老外大吃一惊。后查明,是由于婚介所的工作人员的粗心把他的年龄错写成了67。   一项涉外婚姻调查也证实了中国女人主要不是为了爱而嫁给外国男人的。调查发现,中国女人和外国新郎的结婚年龄平均相差10.5岁,其中有13%的夫妻是两代人,整整差了20岁。据悉,在涉外婚姻中,创下纪录的是当时轰动一时的一对夫妻,两人相差54岁。结婚时,美国新郎已是一个82岁的老翁,而中国新娘仅28岁。   说来凑巧,我前不久在一份美国杂志上看了一则笑话: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翁陪他怀孕的二十多岁的妻子到医院做检查。医生好心地提醒他是否有别的可能,老翁一口拒绝地说,不会,我这个人一向能创造奇迹。上回我和我妻子以及她的一个男朋友一块去打猎,我只用一把雨伞指着一头鹿,那头鹿就中弹身亡了。   不知那位中国新娘是否不久也会传出怀孕的消息,好让大家真正欣赏一下人间奇迹。您也许得到些什么,但却失去最宝贵的尊严。   毋庸讳言,成就那些丑陋的外国男人的始作俑者正是中国女人。但是这些女人,他们大多数没有出过国,脑子里充满了幻想。所以,今天我要利用这个机会告诉她们真相。如果您找到了真爱,我祝贺您并祝福您。我个人认为,只要是真爱,将来无论持续多久远或多短暂都值得去追求。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警告您。首先,中国女人大多追求一个稳定的婚姻,但是,除极少数例外,西方发达国家的离婚率多在50%左右,而国际婚姻不稳定的因素更多。   其次,我还高度怀疑,今天的外国男人是否会给予中国女人真爱。因为真爱的前提是尊重,而在外国男人眼中,中国女人的形象已经开始被那些少数人搞坏了,已经变成了:世界上最开放的、最大胆的、别有用心的、头脑简单的、知识贫乏的、傻的、功利的容易女孩(Easygirl)。很难想象有男人会对这样的女人付出真爱。只有一种例外,一位美国人介绍说,那就是那些把亚洲妻子当作厨师、佣人、性工作者三合一(adesire for acombination maid/cook/sex worker)的老外。   也许您只是为了钱,我理解您、我不拦您。但是我要告诉您的是,您在献身之前一定要确保两件事:第一,这个老外真的有钱。因为我知道,在中国的许多老外并没有多少钱。第二,他愿意和你结婚,因为不结婚,他的财产可能就和你一点关系也没有。   也许您是为了出国,我也不拦您。但是我告诉您的是,您在献身之前一定也要确保两件事:第一,这个老外他愿意回国。外国尽管比我们富有,但绝不是天堂。要命的是,许多在中国的老外根本不愿意回国,因为他们在国内找不到好的工作、甚至根本就找不到工作。他们也绝对不愿意回去过过去那种卑微的、孤独的生活。第二,他愿意和你结婚。因为不结婚你就无法获得对方国家的永久居住权。   我一个同事的邻居,女儿嫁给了japan山区的农民。邻居经常在我同事面前讲一些类似我们现在不在乎钱,十万、二十万小数目。的话。可是,邻居老伯,您知道您女人在japan真的幸福吗?中国人死要面子,总是报喜不报忧。若干年前,一家中国的电视台专门赴japan山区农村采访这些中国新娘。从热闹、繁华的大上海到偏僻、冷清的小山寨,我听到的中国新娘有的只是失望、落差和无奈。   也许您是为了性?澳洲有一个施女士撰文说,我还有一位女朋友,在中国已经算是极其开放,有着丰富性经验的女人,然而当她第一次同西方男人做爱,仍然感受到一种极大的冲击。她在电话里向我讲述此事,冲动得想立即下嫁给那位西人,倒是我挺冷静地劝她,做爱精彩的西方男人到处都是,十个中起码有八个精彩,二个马马虎虎,中国男人是十个中二个马马虎虎,八个很糟糕。   施女士这个二八说一出笼,立即炸开了锅,引来众多中国男人反驳、辩解。这个话题在当地的华文报纸上竟然持续了几个月,争论之热烈据说还惊动了多家国际知名媒体。可见这是一个对中国男人多么具杀伤力的话题。   施女士的二八说是自己的亲身经验,还是综合众姐妹的感受,不得而知。中国男人这方面到底行不行,我倒是做了个调查。   我调查的不是嫁给西方男人的中国女人,相反我调查的是那些嫁给中国男人、或者曾经有过中国男朋友的白人女性。我直言不讳地问了她们一个问题,中国男人在床上的表现怎么样?她们也直言不讳地回答说,很好,有人甚至评价为完美,还有人听到我这个问题,第一反应是你们中国男人对自己在床上的表现没信心吗?   该调查仍在继续,详细的研究结果随后我将全部公开。   我还要告诉大家,最新的性学研究表明,女人在床上的满足程度,主要不取决于男人,而取决于女人自己。这项研究发现,女性性感受偏低,主要是由于自己受到了种种精神的束缚所致。只要女性能够摆脱这些束缚,她们会具有和男性相同的反应能力和强度的,甚至生理要求会超过男性。根据这项研究,施女士的朋友之所以第一次和西方男人做爱感受到冲击,主要是她面对西方男人时,不自觉地摆脱了以前影响她的那些精神束缚。   最新的研究还发现,男女对性刺激的反应模式实际上是相似的。比如,以前一直以为男性对视觉刺激敏感,女性对气氛、情调刺激敏感,这也被用来解释为什么男人喜欢看***电影。但是,最近英国科学家发现,***电影同样可以使女性性唤起,许多女性仅仅凭借电影的视觉刺激就能达到高潮。   当然,这方面中国男人并非完全没有责任。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中国男人的问题主要不是生理性的,而是心理性的,中国男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缺乏性技巧。西方男人八个精彩,背后支撑的是他们遍及城乡的婚姻、性咨询及治疗诊所,以及他们对性的开放态度,一有问题立即寻找专业帮助。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一个烧了一辈子菜的老太太厨艺远不及一个年轻的厨师,可见专业的培训有多么重要。   呼唤一场消灭丑陋的外国男人的全**动。也许,有些读者看到这里已经开始谴责那些中国女人了。且慢!我要问一句,在制造丑陋的外国男人问题上,你、我们每一个人,难道一点责任没有吗?   那种为了钱而变相出卖自己的女人全世界哪里都有,美国人称之为掘金者(Gold-digger),所不同的是,这样的女人在世界上其他地方被人瞧不起,只有在中国还被人尊重、羡慕。这种笑贫不笑娼的社会风气难道也是她们形成的?   一位美国的女汉学家怀着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无比热爱,携带丈夫来到了中国。可是没过多久她就决定提前回国,几乎每天都有很多中国女人围着我丈夫转,有些人甚至当着我的面毫不掩饰。为了保护我的婚姻,我觉得回美国是最好的选择。女汉学家不解地问道,我在美国读到八十年代的中国小说,里面充斥的情节还都是女人和自己的恋人不小心怀孕了都会投江自尽。   我也不明白,同样是中国人,才过了短短二十年,做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我还要问,给老外、尤其是美国人超国民待遇的也是她们吗?美国总统访华的消息放在头条我可以理解,但是预告美国总统即将访华的消息难道也一定要放在头条?别忘了,你越是把对方当回事,对方越是可能不把你当回事。   我在这里斗胆地呼吁一场运动,阻止中国女人围着外国男人转。当然,我深知我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所以我要动员大家的一起行动起来:如果您认识一些有机会接触外国男人的中国姑娘,请您务必把我这篇文章给她们看。   如果您嫁给了老外,勇敢地站出来告诉姐妹们:您在国外的生活其实又孤独、又寂寞、又痛苦、又想家。如果您为人父母,别到处炫耀女儿绑了大款、做了三奶、嫁了老外。   如果您是一个翻译工作者,千万手下不要再留情了。我们中国人通过翻译美化外国的功夫绝对世界第一,这本身就是潜意识里崇洋媚外的表现:America这个单词的发音怎么也跟美没有什么关系,却非要翻译成美国。看看我们的邻居japan人--米国,翻译得多好!你想象力再丰富,也不会把米国联想成一个美好的国家或是美丽的国家,最多最多也就是一个粮食生产基地。Marlboro,翻译成万宝漏吧,身体不好,再多的财宝也要漏掉。   如果您在海关、外事部门工作,不要把外国人捧得高高的,外事也不全是大事。对自己的同胞态度好一点,外国人来了又走了。别忘了,你吃的饭是中国人烧的,你穿的衣服是中国人做的,你的工资是中国人发的。   如果您在体育界工作,不要再帮皇马赚中国人的钱,最起码,不要再邀请泰森这样的**到中国来。   如果您在保险公司工作,理赔的时候千万不要再对老外另眼相看,让他们和中国人同命同价。   如果您身居要职,少伸些黑手贪污腐败。今天的不良社会风气,你们要负主要责任。   如果您是经济学家,别光想着如何保护既得利益者,别光做权势的代言人,也为我们普通老百姓说两句话吧。   如果您是政策的制定者,别光想着***P。如果山秃了、水臭了、空气脏了、沙尘暴起了、道德沦丧了、关爱没有了、和谐失去了,人民在疾病的折磨中痛苦地离开这个人世,再高的***P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您赚了几个钱,做点善事、积点德吧,说不定真有来世呢?不要让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今天的社会重演。   如果您是医生,救人一命吧,说不定真能胜造七级浮屠呢?不要让白衣天使死在您的手上。   如果您是法律工作者,维护一下法律的尊严吧。不要让冤魂错鬼到处游荡。   如果您是电影导演,别把那么多的钱只花在一个馒头上。拍一部中国女人拒绝外国男人、中国男人征服外国女人的电影吧。   如果您在牙防组工作,给我们推荐一支真正的好牙膏吧。今天的中国人太需要紧咬牙关了。   如果您在广告公司工作,少用点帝王、尊贵、高尚、成功、皇家、上流、豪华这些让人恶心的词。   如果您为人师表,给我们的下一代加一堂知耻的教育课吧。小时候,妈妈经常告诫我们,衣服可以破,但不能不干净;人可以穷,但不能志短。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头可断、血可流;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可抛这样句子今天的学生怎么能都不知道呢?   如果您是中国女人,抬起您高贵的头颅!如果您是中国男人,挺起您笔直的脊梁!这个世界上有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一个人不尊重自己,他最终也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这样。 (转载自网络)
个人分类: 未分类|8133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于丹——中国的比尔·盖茨
vcitym 2009-10-27 18:32
摘自 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9654 您读过《周易》吗?其中的系辞,洋洋洒洒,一下子把一本占卜的书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西方一百多年前有个社会学家叫M韦伯,他将人类理性区分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很可能他事先读了《周易》,受了点启发。   按道理,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总应该在形而上和形而下这两个方向上发展其民族理性,既要发展价值理性,又要发展工具理性。以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与近现代工业文明相结合的当代西方文明,在形而上和形而下这两个方向的发育上是均衡的。但在中华文明这里,情况有些不同。   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在近代之前,中国有着西方远远不及的科技成就。于是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中国古代科技既然如此发达,为何近代科学不在中国首先出现?有一个现成的懒汉答案:中国当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道路。可是事情远比这复杂。西方近代科学起步的时候,他们那里也是封建社会,也不是商品经济。事实是,中国在人类历史跨入近代的前夕,就在形而下的方向上衰落了。   让我们看看在十七世纪明清交替的年代中国和欧洲知识领袖们都在干什么。这个世纪很能说明问题。   1578年,李时珍《本草纲目》脱稿;   1611年,伽利略制作成世界上的第一架望远镜;   开普勒的火星运行和行星运行的著作出版;   1628年,哈维发表了血液运行的研究成果;   徐光启《农政全书》脱稿;   1630年,伽利略发表了天文学和新科学方法的著作;   1637年,宋应星《天工开物》刊行;   1641年,徐霞客此年逝世;其游记应在此之前脱稿;   1644年,托里彻里完成了空气压力试验;   1655年,阎若琚开始考证《尚书》;   1661年,波意耳宣布了他的化学研究成果,提出波意耳定律;   1666年,牛顿创立了微积分,完成了白光分析;   1667年,顾炎武完成《音学五书》;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原理》。   《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看得出中国的知识领袖在做形而下的总结,好像从此以后就洗手不干了似的。而刚从中世纪的神学形而上解放出来的西方知识领袖们却不是在做总结,而是在各个领域里直挂云帆,开拓起步。他们在形而下的方面突然来了精神,要接中国人的班了。   其中1655年阎若琚开始考证《尚书》一事,本来是形而上的探索。十七世纪中国的这一事件,颇受胡适的重视,他把阎若琚的工作同十二世纪朱熹对古文经的怀疑联系起来看。这样,在胡适看来,从朱熹到阎若琚,表明在世界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全球性的疑的思潮中,中国是往形而上疑,考证起儒家经典来了;而西方是往形而下疑,先是哥白尼推翻了地心说,进而是整个科学技术的乘风破浪。   胡适把西方的形而下的开拓和中国的形而上的经典考据看得同等重要,并对中国人在形而上的考据中所形成的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传统颇感得意洋洋。他在1934年总结说:   (东西方)这些不同国度的新学术时代的大领袖们在科学精神和方法上有这样非常显著的相像,使他们的工作范围基本不同这一点变得更加引人注意。伽利略、开普勒、波意尔、哈维、牛顿所研究的都是自然的对象,是星球、球体、斜面、望远镜、显微镜、棱镜、化学药品、天文表。而与他们同时的中国所运用的是书本、文字、文献证据。中国人产生了三百年的科学的书本学问;欧洲人产生了一种新科学和一个新世界。   尽管胡适把中国人所创造的三百年的科学的书本学问看得同西方的一种新科学和一个新世界一样重要,但他自己走的是形而上的路。现在的中国人跟胡适比,有所不同了吗?不管你怎么宣传袁隆平,他的形而下的形象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脑海里总是模模糊糊的。安徽大学有位教授,农民叫他魔芋大王,乃全国劳动模范、扶贫状元。他在电视上多次出现过,中央领导多次接见过,他的事迹也在不同的媒体上宣传过。我们都知道他的事迹,但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名字?而走形而上之路的于丹易中天等等等等,转眼间便红遍全国如日中天。哪怕是一个学数理化出身的知识分子,达到一定的地位后,总要玩玩唐诗宋词,才显得深沉;他那支毛笔再臭,也有人拍他的马屁,于是到处题字污染环境,这不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事吗?有一个叫杨叔子的工科大学教授,博导,素质教育的始作俑者,官至某大学校长。做他的研究生,得先背诵孔夫子的经书,否则不给与专业的指导。   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中国人一如既往,仍然走在形而上的大路上,虽然中国人的形而上并非泛指意义的拷问与价值的追求,而专指制度的维护和对弱势者的教诲。不管你怎么大喊大叫地强调形而下的技术创新,中国人的形而上的价值取向是明摆着的。   从阎若琚到胡适,恰是三百年。在这三百年里,西方是形而下的凯旋,中国则在形而上的道路上越走越铁。到了20-21世纪之交,西方造就了一个又微又软的形而下的比尔盖茨,中国造就了一个又淡又定的形而上的于丹。两颗明星的璀璨度差不大离。   于丹是有自己理论的思想家,其次才是文学教授。她的理论核心就是淡定。主流媒体看好于丹之处,我猜想也是这淡定二字。社会要和谐,有人不淡定怎么行?当代大儒们拿孔夫子的原著来诘难于丹,说你于丹的心得根本就不靠《论语》的谱。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当年孟轲提出了义的理念,就没有人批评他从仁处走迷了?当年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来制约君权,就没有人批评他从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处走迷了?在南宋,传统的儒家们也曾对朱熹有过同样的不理解。儒家思想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的生命力就在于此。关键是儒家思想在今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如果孔夫子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淡定,汉朝的中国还用得着接纳佛教?于丹只不过是打着孔夫子的旗号来阐述她自己的思想。历代的儒家,不都是这样做的吗?   于丹淡定主义的作用,可以从网上反映出来,一些青年本来心里忒不平衡,也就是不大淡定的意思,总有点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心理疙瘩。但读了《心得》,便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发现世界原来是这么美好,他淡定了!至于淡定主义的世界意义,这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就不用我废话了,肯定不会小于比尔盖茨的形而下成就对全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小布什一旦把《心得》印成传单,从空中往山里一撒,拉登们立马淡定。比尔盖茨赚的钱虽然多,但解决这世界的大问题,我是说对付拉登们,还是要靠于丹来淡定他们。 作者简介:傅善增,男,1944年生,1968年毕业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文系。在天津南开大学任大学英语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和英语教学法。现已退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从网上看到这篇文章,共享一下。 整体思维引领重大自主创新的若干深层次问题
个人分类: 技术相关|3940 次阅读|0 个评论
究竟什么是科学?(转载)
hotjava 2009-8-9 19:45
编者按:这是一篇值得好好学习的演讲。对于我们了解科学的一些常识很有帮助。但是,文中有些内容是值得商榷的。世界的主流文化是民主、科学、法治、人性化,这本身就包含了尊重自然,尊重不同的文化及不同的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的意思。不可把民主、科学、法治等世界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看成是消灭其他文化的杀手。并且非常不同意吴先生所说的,中国过去一百年是学习西方的一百年,至少中国的 反右 、 大跃进 、 文革 这些事情不是在学习西方,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专制思想在沉渣泛起。中国即使有过学习西方,也是选择错了对象,把西方人丢弃的共产主义拿来中国了。而不是民主与科学与宗教信仰这些东西。另外,中国的科学仅走博物学的路子是行不通的。这可能会容易一些,因为中国缺乏逻辑理性与实验的传统,但有实用理性,这与博物学有近似的地方。但是,这对中国的科学发展无益。这是必须理性认识清楚的。 2003 年 9 月 13 日 在国家图书馆 文津讲坛 的讲演。发表于吴国盛著,《反思科学》,新世界出版社, 2004 年 1 月版,第 1-30 页。 究竟什么是科学? 吴国盛 很荣幸来到这样一个古老而幽深的文化环境里,跟大家一起探讨当代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种现象,也就是科学。今天我想讲的是,究竟什么是科学? 为什么要讲这么一个题目呢?原因是今天科学很重要,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我们对科学的理解却未必很深入、很恰当。我们常听到说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这话当然是对的,没有错,但如果把科学只是理解成生产力就不对了。科学不仅仅有用处,能够为我们带来物质财富,带来高效率的生活,而且首先是一种精神。虽说我们这几年也有不少人在谈科学精神,但究竟什么是科学精神,我认为这个问题学术界也好,大众传媒也好,都没有讲清楚。这是一个背景。第二个吵景是,告别贫困奔小康的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大家特别喜欢讨论我们古代究竟有没有科学的问题。很显然这个问题依赖于我们如何看待科学。第三个背景是如何看待当代科学的负面影响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和依赖导致的风险这样一些负责影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比较显著,大家看得比较明显,有些是工业革命之后才出现的比如化学污染,有些是工业革命之后加剧的比如生态破坏、物种的灭绝、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这里不多说了。大面积的风险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新现象。今天的人类越来越束缚在一个由科技所主宰的庞大体系之中,因其庞大,因其复杂,而带来很多不可预测的大面积的风险。比如前不久美国东部地区的停电,再比如前不久的冲击波病毒等等,我们对技术越依赖,这些风险就越不可避免。这样一些后果,让我们思考科学最初的动机究竟是什么?目前的这个科学是否达成了我们原初的动机?如果没有,那么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科学? 把这个背景交代一下,是为了引出我们今天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科学? 简单地讲,所谓的科学,从最广泛意义上讲,是指导人与外部事物之间打交道的理论知识,通常首先是指导人与自然界之间打交道的理论知识。这种知识的最原始的形态是博物学。从我们人类的远古开始,从我们的农耕文化开始,人类就开始辨认周围的动物、植物,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毒的,哪些有药用,哪些是可以吃的,哪些动物可以用来驯化,哪些动物是驯化不了的、肯定对我们有害的,这就是基本的博物学知识。 博物学知识有两个功能,第一种是功利性的,刚才讲的那些都是功利知识,大家比较容易明白。第二种是精神性的,它帮助我们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沟通渠道,建立一种交流的方式,使我们人和自然有一种亲近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博物学知识首先不是功利的,而是要领悟自然,沟通自然,这是人类对待外部世界最原始的动机。这样的知识无论哪种文明都有,西方文明、中国文明、非洲文明、美洲文明都有。但由于博物学知识在今天这个大讲功利的时代并不能提供最功利化的知识,因而成了末流,人们有意无意觉得它不怎么科学,至少也是过时了的科学。总的来说,博物学被极大的边缘化了,较少进入现代人的视野,有意无意被遗忘了,人们一提起科学,通常不大会想到它。 今天占支配地位的是另外一种科学,就是所谓的近代科学,更准确说是近代西方科学。近代西方科学是在近代欧洲诞生的一种科学类型,它重视数学的运用,重视实验,也称为实验科学、实证科学。由于近代西方科学在今天影响最大,人们往往把 科学 等同于它,往往用它的标准作为科学的标准。我们经常说一门真正的科学应该有两个要素,一个就是数学,必须是可以数学化的,量化的,可以进行计算的,可以预测,因而可以控制,第二个是实验,它必须能够诉诸实验。这种说法描述的就是近代西方科学的特征。近代科学现在是主流科学,我们理解人也好,理解万事万物,有机的无机的,有生命的无生命的,我们都会认为一种科学的方式就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研究,如果没有经过实验的处理,被认为是不可靠的,不牢靠的,总而言之,是不 科学 的。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并不简单是你去观察去求证的问题,牵扯到实验设计、实验预测以及实验数据的可重复性等等,在现代的实验科学背后,它隐含着一套数理结构,所以全面地来讲,近代西方的科学应该叫数理实验科学,如果考虑到博物学在近代西方也有传承,那么上述科学或可称为数理实验传统,以区别于博物学传统,但是数理实验传统是近代科学的主流,也是当今我们能够接受为真正科学的一个标准。 以这个 科学 标准来看,应该说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的,严格说来西方的古代也没有科学,只有近代才诞生出这么一个数学加实验的数理实验科学。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到,西方近代科学确实有它自己的来源和先驱者,这里面特别需要提到的就是希腊人所开创的 理性科学 ,近代科学中的 数理 成分,就是直接得自希腊人的这个 理性科学 传统。 什么是理性科学呢?理性科学就是那种单纯通过头脑中的思维和思辨,构造出一套逻辑严密的推理体系,它认为理是这个世界的本质,讲理推理是与这个世界打交道的恰当方式。这样一套理性科学对我们中国人来讲是很陌生、没有见过的,照我的理解,它是独独属于希腊人的,所以我们称之为希腊理性科学。 我们迄今为止提出了三类科学:博物学、数理实验科学和理性科学,那么这三类科学是个什么关系?刚才我们提到了,近代的数理实验科学实际上来源于希腊的理性科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希腊的理性科学是近代科学之父之源,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也看到,现代的数理实验科学,在很大意义上忘却了希腊意义上的理性科学的精神,而这个精神又恰恰是使得现代科学有效的根据,是使得现代科学永保生命活力的一个根据。中机古人说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近代科学的这个源头活水就在希腊理性科学那里,而且我自己相信,现代科学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忘记了这样一个源头活水。对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后进的国家来说,这里面的问题是,我们可能学到了近代科学的木,这个本却没有学到,我们学到了它功利的方面,它的高效率、好方法的方面,却忘记了这个精神的方面。所以我们今天提出三类科学的概念,目的就是要指出今天最盛行的数理实验科学的限度,指出它的根执,指出如果我们今天忽视这个科学理性,忽视这个科学精神,会使我们的科学发展走偏;还要指出最原始的博物学在今天需要重新得到重视,因为通过博物学这个环节,可以缓和人与自然的冲突,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东方与西方的冲突,而这些冲突,大家知道是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有 科学 的观念在起作用。下面我想依次对理性科学、数理实验科学和博物学分别做一个讨论,以回答究竟什么是科学这一问题。 希腊理性科学 我想先从希腊理性科学说起。目前国内外学术界都认同,从希腊理性科学到近代欧洲的数理实验科学的发展,构成了科学的正宗来源。即使没有把我们中国看成是科学的发源地,我们似乎也可以暂时承认这一点,因为对现代中国人而言,科学这个词确实是一个外来词,我们的古汉语嘛面没有科学这个词,它是英文science的一个翻译,而且还不是我们中国人翻译的,是日本人翻译的。大概在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传到中国。早期我们中国曾经把science翻译成格知,是我们中国的一个老词,格物致知的意思。日本人觉得西方人的这个学问,science,跟我们中国儒家的学问不大一样,儒学是综合性的学问,文史哲不分的,而这个science是一个分科性的学问,数、理、化、天、地、生,所以把它翻译成科学,取分科之学的意思。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我们就科学进行追根究底,首先要承认它是一个洋学问,来自于西方。此外,我们今天沉浸于其中的所谓科学的时代,实际上也是以数理实验科学为主体的科学的时代,所以我们今天谈科学从希腊开始谈起是有根据的。 希腊人的理性科学与希腊的人文理念有关。我在别处多次讲过,不同的人文理念伴随着不同的人文形式,理性科学在希腊时代,作为一种人文形式,是与希腊人对于自由的追求,与他们把自由为作基本的人文理念密切相关的。比较起来,我们中国古代有着完全不同的人文理念,因而也伴随着不同的人文形式。我的意见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文化是把仁作为基本的理想人性,而把礼作为达成这种理想人性的基本形式。 一个民族,一个人也好,他总得追求点什么,他的最基本的追求,取决于他认为什么是理想的人,什么是最值得人类追求的东西。说一千道一万,说到最后,人终有一死,我们之所以自认为我们的生活是有意义的,我们的生命是有意义的,就因为我们觉得人是应该追求点什么东西的,那个东西便决定了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一个人毕生从事的事业。过去许多人总是疑惑,说我们中国人也不笨,都很聪明,为什么我们古代就没有出现西方历史上那么多伟大的科学家呢?我想我们不应该从一种欧洲中心主义的角度来看问题,我们只能说不同的人文追求,决定了一个民族会把他们的主要精力和智力运用到不同的领域。我们中国的人文形式,并没有体现在科学方面,而是体现在我们的文学、艺术、礼仪、道德方面。 希腊人不同,他的最高人文理念是自由。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自由的话,那么他就只能是奴隶,就不可能成为一个高贵的人。那么怎么样才能使他懂得 自由 呢?希腊人认为只有学习一门叫做 科学 的知识,才能进入自由的境界。而科学,在他们看来也就是所谓自由的学问。所以大家可以注意到,希腊科学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纯粹的非功利的。希腊科学的第一个形态是数学,数学也是希腊时期最发达的一门学问。数学按我们今天的看法,应该属于理科学问,可是在希腊时期,它却既不是文科也不是理科,因为当时文理不分的,如果你非要给它指定一个归属的话,那我说它应该算德育课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希腊人看来,唯有通过数学的方式,我们才可以领悟到那个最高的人文理念 自由 。大家可以看一看,数学的对象是很奇特的,几何学的研究对象根本不在现实生活中。比如圆,我们现实中的圆没有一个是真正圆的,我们看到的圆或多或少总有点不圆,只有几何学中的圆是真正的圆,是一个最完美的圆。因此,希腊人认为,我们唯有通过学数学才能知道有一个理念世界存在,它超越于我们的此岸世界,这个世界中的所有成员都是最完善最真实的。希腊人由于发现了这样一个超越的理念世界,而创造了一门理性科学。 理念世界与理性科学的一个特征是纯粹性、内在性。如果我们的思维,我们的精神世界永远纠缠在各种各样的现实纠纷之中的话,那么我们的思想不可能是纯粹的,我们就要考虑各种各样的现实因素,我们也就不可能给出一个纯粹理性的方案来解决我们世界的问题。比如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中,更多的是随机应变,见机行事,原则性不强,总是可以通融,这确实是两条完全不同的文明道路。希腊人认为,那个最真实的世界是纯粹的,是绝对的,因而是内在的。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知识,就是哲学。这里所说的哲学,其实也是理性科学的一种形态,是成熟得最早的一种典型的科学形态。严格讲来,中国古代既没有现代数理实验意义上的科学,也没有希腊理性科学意义上的哲学。希腊理性科学的另一个成熟形态就是数学。早期的希腊学问家,既是哲学家,也是数学家。这是西方科学传统的一个突出的特征,直到近代欧洲都在延续。我们注意到,近代以来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为什么?因为他们考虑来考虑去,最终都要考虑那个纯粹世界的问题,考虑这个世界背后的那个理念问题。从希腊时代开始,哲学和数学以及近代的数理科学,常常是渗透在一起的。 希腊人喜欢辩论,喜欢讨论问题。有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整天没什么事干,吃饱了就上街逛,见到人就跟人讨论、辩论。讨论什么呢?讨论一些概念问题。比如什么是美呀?人们告诉他,美就是花儿、漂亮的姑娘。他说不对,他说你只告诉我花儿美姑娘美,可是什么是美呢?是什么使得姑娘和花儿成为美的东西呢?他追求的是一个普遍性的理念,在追求的过程中,发展了推理的逻辑和技巧。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说,一个没有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句话反映了希腊人的人文追求。在他们看来,一种生活的理想是通过批判方式而获得的,它不是通过祖宗传下来的,不是通过某种宗教信条灌输下来的,而是通过理性的考察,理性的论证才获得的。内在性、纯粹性和批判性是希腊理性科学的基本特征。 这样一种为学术而学术,为科学而科学,自由的追求,这样一种精神,并不是每个民族每个文明都有的。现代思想家普遍意识到,近代欧洲的科学之所以能够出现,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吸收和综合了希腊的科学精神有关系。 我们说近代的西方文明是两希文明,就是希腊和希伯来文明,这个两希文明构成了整个近代西方文明的支柱。近代西方单靠它的科学这一条腿是不够的,它既有它的科学,又有它的宗教和信仰,构成了一条精神支柱。这两大文明在中世纪后期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大家知道,基督教作为宗教和科学本来是两码事,宗教讲天启,讲信仰,而希腊科学讲理性,讲怀疑,讲批判,讲理性的分析,这两者怎么能结合在一起呢?可是,中世纪后期的经院哲学家确实对希腊科学和基督教教义做了一个非常伟大的综合,所以诞生了近代的西方文明。 大家知道《圣经》里很多故事在今天的科学家看来应该说是荒诞不经的,许多故事显然不合情理。但经院哲学家说,我们要把一些表面上的字句和它的精神实质要分开,它可能只是为了让普通民众能够听得懂而做的一些比喻,或者是象征的说法。这明显是为了发展和创新所做的一些权宜策略,但是同样的策略在伊斯兰教那里却没有成功。从科学史上看,整个中世纪的早期,文明的火炬先是掌握在阿拉伯人手里,是阿拉伯人最先发现了希腊文明,但是在阿拉伯世界并没有发展出相应的经院哲学,也就是说希腊的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并没有渗透到阿拉伯文明中。当时也确实有阿拉伯思想家想把亚里斯多德的著作整合到《古兰经》里去的,但是没有获得成功。当时阿拉伯世界政教合一的首领哈里发说,谁胆敢只需要通过怀疑和批判的头脑就可以掌握真理,那么我们的真主已经为他准备了烈火。这样一说,就堵住了经院哲学这条路。而相反呢,在基督教那边,有一位叫托马斯?阿奎纳的经院哲学思想家,成功地整合了希腊的理性科学与基督教神学,开创了一个新的思想领域。所以 20 世纪有一位哲学家叫怀特海的人说过,实际上牛顿、伽利略的思想,都是通过阿奎纳这个环节从希腊那里传过来的。 好,我们已经谈过了希腊理性科学,这个理性科学我把称为沉思型的科学。一说沉思,大家肯定想到罗丹的雕像思想者,实际上,许多流传下来的希腊雕像都是沉思的形象,流传下来纺一尊亚里斯多德的雕像也是沉思的形象。为什么把理性科学称为沉思型的科学呢?因为希腊人相信真正的世界,真正的意义世界,真正的价值世界,是理性的世界,而通达这个理性世界的方式是沉思。 近代数理实验科学 我们从考察两个重要的人物进入对近代科学的讨论,一个是英国的弗朗西斯?培根,一个是法国的笛卡尔。培根有一句名言叫做 知识就是力量 ,他是近代科学的一个预言者和设计师,他强调近代科学必须用来增进人类的物质财富,所以他谈到知识就是力量的时候,已经指明了近代科学的发展道路。培根科学代表着一种新型的科学形象,就是力量型的科学,科学技术必须转化为生产力,必须转化为一种巨大的力量。 另外一种科学的形象可以由笛卡尔来标志,他也有一句名言,叫做 我思固我在 。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比较深奥,但却指出了近代人的精神世界所发生的一个重要转型。首先,它表明了现代是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时代。 我思 成了这个时代一个基本的价值原点,从此以后,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价值判定都要按照 我 来进行判定,它是否存在,它以什么方式存在,它存在的价值如何,必须以 我 为葫据,这个 我 当然不是笛卡尔本人了。这是一个大写的我,是主体,因此,笛卡尔宣告了一个主体时代的方来。再者, 我思 的这个 思 表达了对希腊理性科学的一种继承,笛卡尔像希腊人一样认为,我们的世界本质上是一个思的世界,是一个理性的世界,是一个内在的世界。只不过,这个世界过去不由人所掌控,而是一个超越的神的领域,现在,开始回归到 我 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今天的价值原点,今天的精神支柱,开始奠定在大写的我、大写的人类主体之上。所以笛卡尔这个人很重要,他指出了现代人类精神的基本动机是主体的 思 ,其实也就是尼采后来所说的 will to power ,强力意志,或者求力意志。这种强力意志、求力意志构成了近代主体性的主要内容,也构成近代文明的主旋律。主体意志的开发,主体意志的展示,主体意志的实现,展示了现代文明的基本轨迹。 过去的哲学史经常说笛卡尔是讲演绎讲推理的,培根是讲观察讲归纳的,笛卡尔是理性主义者,培根是经验主义者,这些都对,但比较表面化。其实他们俩之间有内在的一致性,他们的一致性就在于他们共同的认同科学都必须是力量化的,都必须是有效率的,都必须是能看到物质效果的,所以近代科学一开始,它给自己规定的任务就是要有所作为。所以近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是控制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这是我们新科学的一个使命,这样的使命在过去从来没有过的。过去有科学,但是过去的科学的任务是理解,是comprehension,是一个综合型的、理解型的知识。人生活在世界上本来就是一个很渺小的物种,它属于大地,属于自然,在中世纪属于上帝。人生的使命在于意识到这种归属。但是近代以后,这种思想全都变了,世界是属于我们的,自然是属于我们的,地球是属于我们的,一个主体意志正在上升,这个上升的主体意志要表现自己,因而新型的科学必须是力量化的。这种力量化的、主体外化的新型科学的范式体现在很多方面: 第一个我们看到,现代科学允诺的是一个无限的世界图景。过去欧洲人的世界是有限的,我们中国人的世界是不确定的,或者我们不太关注它。但从哥白尼开始,有限的、层层包裹着地球的天球被打碎,迎来了一个无限的宇宙图景。哥白尼本人当然没有实现这一点,但他把宇宙的中心由地球移到太阳,使得宇宙的无限化成为可能。地心时代,恒星天球每天绕地旋转一周,所以不能是无限的。中心转移之后,恒星天球成为不必要,为宇宙的无限化准备了逻辑上的可能性。除了宇宙图景的无限化外,数学也从一种有限数学转向无限数学。笛卡尔本人在这个问题上有直接的贡献,他是直角坐标系的发明者,而我们知道,直角坐标系本身就预设了一个平直而无限的三维世界。牛顿在推进无限的世界图景方面也有直接的贡献。大家知道牛顿是力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也是微积分的发明者,微积分是无限数学。无限数学和无限的世界图景是近代科学带来的第一个重大的变化。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无限的数学,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无穷的世界图景,原因是人类的主体意志要求一个无限的扩张。今天的乐观主义者普遍相信人类社会是一个无穷发展向上的过程,我们虽然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我们会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克服困难,所以我们的社会将沿着一个螺旋上升的方式不断进步。在这样一个不断上升的图景背后,实际上蕴涵了一个时间概念上的巨大变化。历史上的大多数文明均认为时间基本上是循环的,有些希腊人甚至相信,多少年之后相同的事情会再一次发生,比如今天这个讲座,在若干年后再次重演,还是在座的这些人,还是我来讲。希腊人是这样,印度更不用说了,印度的轮回观念更加强烈。那么我们中国呢?也有不太强烈的循环观念。但是从基督教开始,时间被认为是一条直线,单向的延伸下去。像耶稣受难的这样事情的不能再重复,所以当时基督教世界与希腊文明的这个冲突一直存在,经过一千年来的演变,欧洲人终于确认了这种单向线性的时间发展观,因此近代以来,线性的、发展的、不可逆的时间观念,成为近代科学的一个形而上学背景。 第三个方面,自然被看作一部数学的机器,看作一部可以计算、可以量化的机器,这成为近代科学的另外一个形而上学基础。从常识看,世间万物多种多样,没有雷同,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正是这样丰富的大千世界,使得我们人生充满着多样性的意义。但是近代科学为了达成自己控制和征服的目标,它需要创建一个控制论的模型。这个模型基于一种新的因果概念,即刺激-反应型的因果概念。原因在希腊时期有四种,有目的因、质料因、形式因和动力因,到了近代以后,四因只剩下一个因,就是动力因,因为什么?因为控制论思想在作怪,对自然的控制、征服和改造成了一个主导动机,于是自然知识体系只抓住了也只需要抓住动力因的方面。所以说近代的数理实验科学本质上是控制论的、机械决定论的,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掌握不同的输入会导致什么的输出,从而完成对自然系统甚至社会系统的控制。这个目标最早的理想模型,在 18 世纪已经提出了,那就是基于牛顿力学的拉普拉斯模型。拉普拉斯是一位法国天文学家,也是数学家,他把牛顿的力学体系做了进一步的数学化和普遍化,并成功运用于天体力学中。他说,对一个具有非凡计算能力的妖来说,只要给它一个初始条件,它就可以知道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这个妖史称拉普拉斯妖,集中体现了近代数理实验科学的理想。这个理想就是要把全部的事务都还原到一个决定论的理论体系中,有了这样的体系,我们就可以完全控制自然。 这样的体系基于近代科学的数学化纲领和还原论纲领,就是把质的东西全部还原为量的东西,过去的一滴露珠,树上一只鸟的叫声,一段黄昏天空的云彩都具有独特的意义,但是在现代的科学世界图景中,它们都不具有特殊的意义,除非它被纳入我们要征服和控制的体系中来。如果云彩本身是漂亮的,那么我们可以做模拟,可以模拟它,可以在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中再现它等等。所以说,控制的、支配的动机,要求数学化、还原论的纲领,这是近代的数理实验型科学的基本特征。 近代科学经过20世纪的发展,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自然界本身未必是一个机械论的体系,我们的生命系统未必是可以完全还原的,所以20世纪兴起的很多新的学科,比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超循环理论,非线性科学、混沌学和生态科学等等。这些新的学科越来越展示了一个和古典科学不相同的世界图景。人们发现,世界本质上可能是复杂的,而不是简单的,也不是完全可控制的。这样一种思想,这样一种新的科学理念,实际上构成了对近代数理科学的一系列形而上学基础的质疑。 在古典的科学图景中,世界是一个无穷的舞台,可以供人类的主体意志充分地展示。因此我们今天从不怀疑星际移民的可能性,尽管这在古代是很可笑的念头。今天的人类把坟球看成一个能源库、垃圾场,把这个星球全部破坏完了我们可以离开,我们可以换一个地方,因为宇宙是无限的,适合于人类居住的星球肯定不止一个。但是我们今天知道,适合于人类居住的星球也就是一个,就是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地球。 在地球上面,我们的近代科学与技术实施了种种对生命系统的控制,对生态系统的控制,但是我们忘了一点,就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本身并不是一个可以被完全控制的系统。生命本身十分奇怪,当你试图按照某种决定论的方式去改造它的时候,结果你会得到与你预想完全不一样的后果。过去有句老话, 人算不如天算 ,这在现代生态科学中表现得最充分。你费尽心机想拯救某些物种,结果发现你没有把它拯救住,因为生命系统后面有复杂的生态联系,而且人类目前对生命系统的了解应该说仅仅是皮毛,它后面所蕴含的无限复杂的关系还不为我们所知。令人很难相信,生命系统可以完全纳入我们的控制论的范围之内,我想,这是我们近代数理实验型科学所遭遇的极限。 在过去的两百年内,近代科学及其技术,是产生了非常伟大的成就,它确实从总体上,把人类这个物种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实现了人类的主体意志。但是我们如果进一步看就发现,近代的以控制论为主导的这个科技体系难以逃避两个界限。 第一个界限就是所谓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规定的熵增现象。热力第二定律是19世纪发现的,它和能量守恒定律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你即使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也不能逃避熵增过程。这个熵增过程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封闭系统的混乱度必然增加、秩序度必然减少,可用的能量越来越少,最终宇宙会进入一种热平衡状态,所谓的热寂。这当然是一个让人悲观的结论,但19世纪时也有人觉得,宇宙如果是无限的话,热力学第二定律对于整个宇宙可能就会失效。不过,大家尽管觉得这个定律很重要,但究竟为什么重要还不大清楚,到了20世纪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个定律确实重要,而且在许多领域里发挥作用。大家发现,一切机械体系都必定向外界排出高熵,我们的物理体系很难避免熵增的后果,并且我们对世界的控制越厉害、越是追求和制造新的秩序,我们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向外界输出的熵就越多,这是宇宙论和物理学上的一个限制。 第二个界限就是自然系统的不确定性。过去我们总是觉得这个世界本质上是决定论的,我们原则上可以预言自然界的未来反应,原则上知道我们的行为的后果是什么,但是现在来看并不一定。刚才我们提到现代社会进入了一个风险时期,风险社会的意思是说,由于我们的社会被高度的科技化、高度的复杂化,这个复杂化的科技系统本身就表现出一种不确定性。我们上半年刚刚度过了一个非典时期,这个非典就是风险社会的一个典型表现。按照非线性科学的理论,复杂性系统内部的每一个小小的扰动都有可能波及整个系统,巴西的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有可能导致北京的一场风暴,这种所谓的 蝴蝶效应 是我们过去没有想到的。 面对这些界限,我们应该反省近代数理实验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反省征服自然、控制自然这种现代性主题的限度。由于我们中国特殊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遭遇,中国人对西方科学的引进更多倾向于功利的、器物的层面,突出了近代西方科学背后的现代性主题。相比起来,西方社会由于有它强大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使得它的文化本身具有某种平衡机制,而我们中国呢,我们自己固有的人文传统在过去的一百年来被扬弃得差不多了,而与西方的近代数理实验科学相制衡的西方人文精神并没有充分地引进,西方自由的人文理想,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理想,民主、平等的政治文化,还有待引进。传统的人文丢了很多,西方的人文也学得有限,这是我们目前存在的非常深刻的问题。人文的缺失使得近代的数理实验科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现代技术发展缺乏一个有效的制约,我们更多地强调了它的效益的一面、力量型的一面、控制和征服的一面、可量化的和可视的一面,而忽视了人类的精神文化中那些不可视、不可量化甚至难以言表的一面。 博物科学 作为对近代数理实验科学及其限度的反省,我愿意提出博物科学的复兴问题供大家讨论。刚才我提到,所有的古老文明、所有的原始文化都有博物科学,都有对居住地周边生态环境和动植物的一个基本认识,对周围的地质地貌特征的基本认识,这样的认识符合原始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想,是一种基本的、内在的生存知识、生活知识。 为了克服今天这个单纯的征服型的、力量型的科学的局限,我提出了两条路线。第一条就是要重新唤醒对希腊理性科学的重视,从西方科学的源头处,找到克服近代力量型科学的限度的根据。按照我的理解,这就是弘扬科学精神的真正动因,也就是说,弘扬科学精神就是要重温希腊理性科学的精神。我认为,希腊人开创的理性精神和自由精神就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这条线索对我们中国人来讲,还不是特别熟悉,也不大容易为中国学界所理解,因为我们中国不是近代科学的故乡,也不是科学精神的故乡,希腊人那种对自由,对理性,对真理的单纯的追求,对古代中国人来讲是闻所未闻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包括科学精神在内的许多西方的文化精神,都不大容易引进。比如法治精神就是如此。我们能够接受 法制 但不太接受 法治 ,前者说的是使用法律这种方式来治理国家,后者则说的是按照法律的要求来治理国家,前者法律是工具,后者法律则是最高的准则。科学也是一样,我们很容易接受科学作为工具,却不容易接受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 为科学而科学 这种自由的精神。这条重温希腊自由精神的线索,还需要下大力气才有可能收到效果。 第二条路线就是博物科学的复兴。下面我多说几句。博物学英文是natural history,直译是自然史,但译成博物学更准确。博物学是对大千世界丰富多样的自然现象进行收集、分类、整理的知识,在早期,它实际上差不多涵盖了除数理科学之外的所有自然科学。像法国18世纪的博物学家布丰的44卷本《博物学》,不仅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的知识,也包括天文知识、物理学知识,属于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这个百科全书式的风格正是博物学特有的风格,我们中文称为博物学也含有博学的意思在里面。 博物学在近代以后慢慢的丧失了它的地位,为什么呢?因为在生命科学领域里,过去那种单纯的收集和发现生物多样性,以及对它们进行分类,研究它们的亲缘关系,这样的一些学问渐渐被认为没有什么用,对自然界隐藏着的决定论的规律没有足够的洞察,因而在近代征服自然的时代主题面前发挥不了什么大的作用。生物学的其它分支,就是那些按照数理实验传统的方法对生命世界进行研究的新兴学科,慢慢取得了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一提到生命科学,就想到了实验室,想到了分子生物学。越来越多的大学不再开设博物学的课程,认为这是小儿科,是哄小孩子玩的,是非常初级和低级的学问。 我们知道,博物科学的意义恰恰不能从单纯的有用性,单纯地控制和改造的这个角度来理解。它代表的是与近代西方数理实验科学完全不同的一种科学传统,它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与近代数理实验科学完全不同。恢复博物学传统,目的在于改变现代主流科学吨待自然的态度。 博物学首先一个特点是要聆听自然、倾听自然,对自然保持一种虔诚的态度,对自然保持一种谦恭的态度,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本质上都来源于自然,来源于活生生的自然,而不是来自实验室中的自然切片,不是实验室中遭到 拷打 和 拷问 的自然。我们知道,实验室的基本方法就是把事物切开来、分解开来进行研究,在这种研究背后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知道了局部就知道了全体,窥一斑而知全豹。所以实验室科学的有效性,建立在这个世界的普遍统一性之上,建立在时间和空间的均匀性之上。但是我们知道博物科学不需要这个前提,它并不要求一种普遍的有效性,它所要求的是对生命本身的一种直接的接近,这是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博物学改变的是科学对待研究对象的一种心态。博物学的对象不是无情的,而是有情的,博物学家对待自己的研究对象是要付诸情感的。所有的博物学家都对事物本身有一种热爱,有一种同情和了解。近代科学主流从某种意义上培养了一种人对于自然的自豪感或者叫傲慢感,那是一种因为拥有科学知识而产生的对于自然的傲慢,以及对于其它物种的优越感,缺乏对其它事物的同情,没有一颗同情之心。这里的同情并不是可怜的意思,而是不认同,不认为能够交流。总体上讲,近代主流科学事实上培养了一种对于自然万物的无情之心。近代的数理科学就其形而上学的基础处,就认为自然界本质上是冷冰冰的,是一种纯粹物的结合,是一个数学体系,是在人类之外跟人类毫不相干的一个体系。近代数理实验科学的一个要求就是把科学家的个人的追求、个人的爱好、个人的情绪排斥在科学研究之外,通过这样一个去人化的过程,来保证科学研究的客观性。我们知道,这样的一种要求对实验科学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它的目标是达到一种有效的控制,如果你加进各种各样的不确定的因素,当然难以保证它的高效性。与数理实验科学传统相反,博物学要求一种对自然的亲近,对自然的情感。 博物学在近代最伟大的成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我们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提供的并不是一套数理体系,他提供的是一套新的自然观念。从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现代影响来看,我们可以体会到博物学的重大意义,它改变的不仅仅是生命科学本身,也不仅仅是科学本身,它甚至改变了整个人类的存在方式。博物学的现代形态是生态科学、环境科学,我们可以预期,它们也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的自然观,改变人类的存在方式。 博物学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可以起到沟通科学与人文的作用。进化论可能是今天人文学科最关注的科学理论,因为它实际上决定了对人在世界中的位置的看法。这里我还想提到德国的文学家歌德。大家知道歌德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写过很多文学作品,但是他在德国人的心目中也是一名科学家。他曾经研究过很多动物植物和矿物问题,研究过光学问题。歌德在他大量的关于自然知识的文献之中,一直在探讨 原型 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整个古典文化的共同问题。古典文学有所谓人物的 典型 问题,有思想 主题 问题,古典音乐中有所谓的 主导动机 问题。也就是说,德国的古典音乐,古典文学,古典哲学,包括它的博物学,都是在谈论主导动机、典型原型这样一些基本的原理。大家知道博物学基本的工作是分类,它要为大千世界做一个分类。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图书馆也是在类似博物学的工作,为书分类。每一种分类都代表着对对象的一种理解。在文学作品中,我们谈典型人物,谈人物性格的划分,实际上,每一种划分都包含着我们对人物的不同理解。在博物学中也一样,你对物种每一种分类,都表示我们对它的基本特征有更多的理解。所以说在博物学这里,使用了很多在我们看来是人文的方法,人物的个性、主导动机、矛盾的冲突这样一些在文学和艺术批判中经常出现的方法,也同样可以运用在博物学里面。所以我们说博物学是沟通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的一个桥梁。 博物学的复兴根据何在?除了上述理由之外,还有现实的根据。我认为,现代的许多新学科,特别是以混沌学、非线性科学和生态科学为代表的新型学科,实际上是在复兴某种博物学传统。博物学传统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并且以捍卫这个多样性为自己的使命,决不会以追究现象背后的数学结构来消灭多样性。大家知道,我们的地球现在面临很多问题,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由于极大的张扬了自己的意志,极大的扩张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却使得其它的物种丧失了它的生存空间。过去 500 年,地球上的很多物种,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大量的灭绝。这个灭绝不是自然的消失,因而自然创生的速度远远小于灭绝的速度,物种的减少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环境主义者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我们的生态系统好似一架飞机,我们人类就坐在这架在太空中飞行着的飞机里面,每一个物种就相当于飞机上的一个铆钉,每个物种的灭绝都意味着一个铆钉不翼而飞,长此以往,人类自身的安全怎能得到保障。所以,我们今天要大讲特讲拯救生物的多样性。从博物学角度看,多样性乃是我们一切知识的源泉,也我们生活意义的来源。维护自然生态其实也包含着对文化生态的维护。在过去的 500 年内,自然的物种是大大的减少了,其实我们人类的文化生态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越来越多的语言消失掉了,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被同化掉了,地球上本来存在的众多的方言、土语、希罕的语言消失了。我们看到在中国的境内,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在消失,很多人不再过他们祖先的生活,不再保留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态的破坏,其结果也不是美妙的。 过去马克思说,一个压迫别的民族的民族是不自由的,我们同样可以说,一个压迫别的物种的物种是不自由的。所以我们今天呼唤物种的多样性,生命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其实在我看来也就是要回到希腊人曾经一度提倡的自由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博物科学与希腊的理性科学是相通的。正因为它们是相通的,所以都能够起到对今天的数理实验科学的纠偏和制衡作用。 今天我们一提到科学二字,大概指的都是近代的数理实验型科学,是功利性的、力量型的、征服和控制型的科学,而沉思型的理性科学和亲近自然的博物科学,不大被人重视。今天我借究竟什么是科学这个标题,主要想揭示这三种科学传统在今天的不均衡状态。揭示这种不均衡状态,也为了恢复它们之间的平衡。为了恢复平衡,就需要对主流传统做一个限制,对边缘传统做一个扶持。这种限制和扶持也不是简单地一贬一扬,而是要通过回溯到根源处,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均衡的可能性。我们可以讲,希腊的理性科学是近代数理科学之根,博物学则是近代实验科学之根,近代数理实验科学传统的根在两千年前的希腊,更在更加久远的古代。希腊那种非功利的理性科学精神在今天的主流科学共同体中也不缺乏,我经常跟很多科学家讨论这个问题,讨论科学研究的动机,他们说其实我们对科学的功利的方面也不重视,我们更看重在探索过程中迸发出的灵感火花,更看重那种有所发现、有所获得的快乐,这种精神恰恰是希腊人的那种沉思型的、非功利型的、审美型的科学精神,那种将对真理的探索与人生理想的实现结合在一起的人文精神。 应该说,希腊的理性科学是我们中国文化所不熟悉的,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不存在为学问而学问,为追求自由而追求真理这样的科学精神,因此,从这个角度去纠偏现代科技,我们中国文化是插不上嘴的。但是,从另外一条路线,即从博物型科学角度去纠偏现代科技,却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完全可以说上的话,因为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博大精深的博物学资源,我们的地理学包括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我们的中医药学,都是非常好的博物科学。我们的天人合一的智慧为今天对生物多样性的追求和环境保护的思想,提供了精神资源。所以,我们今天提倡博物学,实际上是要激活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中的这个因素,来纠正或者克服当代主流科学中出现的某些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这也是我今天讲科学的三种传统的目的所在。 我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讨论批评。谢谢大家! 问答 听众:吴教授你好,我认为,环境污染也好,生态破坏也好,就说这些问题是由科学带来的吧,最终还不是得靠科学来解决? 吴:我想这个说法要作分析。作为解决问题的科学,我想你当然指的是近代的数理实验科学。我认为,数理实验科学的解决问题只能是局部的、暂时的,而从长远来看,这种类型的科学是不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长远来看,还是一个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长远来看,单纯的采用数理实验科学的方法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近代科学带来的每一次新技术的实施,必定同时带来了很多当时看不见的后果。技术越高级,后果越深远。这些后果在我们过去的 20 世纪,已经看得比较清楚了。比如说导致环境污染的 DDT ,发明的当时是很有好处的,当时确实拯救了很多人,但是后来发现危害很大,这个过程也就经过了十多年二十多年。还有一些高技术成果,目前有利的方面看得比较多,而不利的地方不大容易看见。比如现在很多人讨论的这个转基因作物的问题,现在看来没什么坏处,而好处十分明显,农业增产,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但是从长远来看,它究竟有没有害处,现在不大知道。环境污染的治理也是一样的,如果你认为通过化学的办法可以彻底治理污染,那你就不大会顾忌排污,你就会认为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是行得通的。如果你知道用科学来治理科学所造成的污染,从根本上说是做不到的,当然局部的说可以做到,那你就会顾忌污染。从长远看,这里最终涉及的是正确地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而对数理实验型科学的完全地依赖,坚持认为我们的数理实验科学总是可以不断地发展,总是能解决一切问题,那你就不会去调整和摆正人与自然之间的位置关系。你会老觉得掌握了现代科学的人类是了不起的,物种灭绝了也不要紧,我们可以通过克隆技术把它克隆出来,生态环境破坏了不要紧,我们再造一个人工生态环境。在这些想法和做法的背后,是决定论的、可逆性的思想在作怪。照此作法,没有什么是需要顾忌的,没有什么是需要敬畏的。问题是,这样搞下去,我们将来想后悔都来不及了。所以,对你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局部的暂时的来看是合理的,但是长远来是不够的。因此需要恢复某些原始的科学传统,以对近代主流的数理实验科学传统形成制衡。 听众:吴老师你好,我有一个想法,我觉得我们可能根本解决不了科技带来的问题,因为我们始终生活在这个科学技术里面,发展也好,制约也好,根本没有办法脱离它们。不知您怎么看。 吴: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不认为我能够彻底回答它。现代技术的危险被20世纪后期的许多西方思想家提出过,你这个想法很像他们中的技术决定论者,就是认为现代技术已经脱离了人的控制而自主的发展,人不过只是技术自主发展、自主进化的一个工具。比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是一个座架,enframing,起绑定作用的一个东西,像是一个瓮,就是我们叫瓮中之鳖的那个瓮,进去以后就出不来了。当然,海德格尔也未必认为完全出不来,他在后期不断地谈到通过艺术的方式来拯救,通过一种思思出来。 我个人的想法,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可以有两种方式突破这个技术之瓮。一个是外援的方式,即从西方文化的源头即古希腊精神中吸取外援,另一个就是内部发掘的方式,即发掘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的资源。当然,对我们的外援的东西对于西方是内援,反之,对我们是内援的东西对西方是外援。这两条路,其实大家都在走。西方的内援一直没有断过,所以他们这些年比较重视外援,而我们中国内援中断,外援不足,麻烦更大,问题更多。我刚才提到的科学的三个传统、三个类型,就是想为争取内援外援提供一些线索。 为了解决当代思想的困境,当代人类的问题,当代科学的限度,我们需要向内向外重新寻找新的资源。从西方方面来讲,我们需要寻找近代数理实验科学的源头,它的源头活水是什么?没有这个源头活水,科学本身是很难持续发展的。对我们中国人而言,除了有一个富国强兵科教兴国的问题之外,我们还有一个对传统文化的总体评价的问题。一个伟大的文化,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民族,如果只是单纯的追求活着,仅仅把人种延续下去的话,那当然是不够的。它需要有一个文化上的发扬光大,可是这样的文化光大怎么样能够跟西方当今最最强势的科学文化结合起来,是一个问题。我觉得复兴博物型科学可能是一个思路,当然这样的道路并不是那么容易走下去的。刚才我们提到托马斯?阿奎那,把希腊的理性精神与基督教精神相结合,实际上这种结合也不是他一个人做的,前面有很长的准备,前前后后也得有200来年吧。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过去的100年,完全是西学一边倒的100年。19世纪后期还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后来打倒孔家店了,就德先生,赛先生了,直到现在的科教兴国。但是我们现在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我们中国今天有两个基本的国策,一个是科教兴国,一个是可持续发展,反映了这个情况。 不客气地说,今天有多少搞科学的,知道科学的来源是希腊,知道这种学问的最神圣之处在于它是自由的学问?从上到下,有多少人不是把科学当作实用工具的?有多少科学家以追求自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而不是仅仅把科学作为一种职业?又有多少科学家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与民族文化的复兴有着内在的关联?我今天只是把问题提出来,供大家讨论批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5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