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学问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全球合作碳减排的可行性问题:气候保护科学问题3
王铮 2008-11-10 07:37
当前对于各主要经济体都在研究如何制定一个 . 全球碳排放的可接受配额方案。要提出这样方案,涉及如碳的循环、温室效应的气候效应、经济增长过程及其能源消费,人口控制,以及人类的潜在适应能力和技术进步的因素等等,这就需要建模和模拟 美国经济学家 Nordhus ( 1991 )的 DICE 模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模型。 DICE ( Dynamic Integrated model of Climate and the Economy )是将不同国家合并成一个全球尺度的模型,从而具有相同水平的产出、资本、技术以及排放量。其优势是可以比较可信地获知宏观变量(如温度、碳排放量及其它一些经济变量)的基本趋势,以及经济和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DICE 是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因此不能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合作减排配额方案进行模拟。而事实上减排政策也是在国家层面上制订的,而非全球层面上。因此,为克服这一不足, Nordhaus 与 Yang ( 1996 ) 开发了一套多区域 DICE 模型,即 RICE ( Regional Integrated model for Climate and the Economy )模型。与 DICE 模型方程体系类似, RICE 模型仍由经济系统和气候系统构成。通过对 RICE 模型的构建, Nordhaus 与 Yang ( 1996 )通过设定不同的减排控制率以及碳税对全球合作与非合作的情景进行模拟发现,合作情景下能够非常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且不同的控制水平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但合作总会给高收入国家带来一定的损失。这一成果成为了一些西方国家配额方案的基础。 然而, Nordhaus 的模型有两个弱点,第一没有考虑技术进步,第二没有考虑各国的 GDP 溢出。这两个缺陷导致了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因为发展中国家是技术追赶型国家,在发达国家向他们低价转让技术时,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会更大。其次考虑到 GDP 溢出,也就从经济机制上追溯了发达国家的碳排放转移问题。对中国有利的研究必须考虑这两个问题。 对于技术进步问题, van der Zwaan et al ( 2002 )的 Demeter 模型构建了包含内生技术进步的 CO2 减排影响模型。其中,技术进步被看作为一个累积生产量的函数。模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来展开的,首先考察不包含干中学的部分,其次再考察包含干中学的部分。王铮,蒋轶红,张焕波等( 2006 , 2007 )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对原有的气候保护模型作了以下四个改进:( 1 )改写传统的 Cobb - Douglas 生产函数,将资本存量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项,这样可以衡量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 )研究了人力资本和教育投资、国民产出之间的关系,将人力资本内生到模型中,构造人力资本内生化方程。( 3 )通过考察发生在能源系统中的干中学过程,从而发现技术进步的另一个影响作用。( 4 )发现能源需求与其它社会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构造能源需求预测方程,从而建立起能源需求与国民产出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个模型技术进步不是完全内生化的,对于减排技术多样性、海洋的反馈机制、城市化的作用以及多国博弈行为都有明显不足。需要进一步突破。这个模型得到的结果是即使在自由排放条件下碳排放比预期的要降低。张焕波,王铮(2007)还设计了一个控制全球减排的方案,这个方案得到如果控制全球温度本世纪不超过2.5C,全球的碳减排努力可以明显降低。 对于各国 GDP 溢出问题, 2002 年开始受到重视( Grubb , Hope. , Fouquet. , 2002 ), Delling 等( 2004 )采用动态 CGE 模拟有溢出关系的各国减排问题,但是仍然没有考虑技术进步。王铮,黎华群( 2007 )结合 Mundell-Fleming 修正模型与 Pizer ( 1999 )的连贯状态型( State-contingent )模型和 Van der Zwaan 的 Demeter ( 2002 )模型,王铮,蒋轶红,吴静( 2006 )接合起来构建了包含内生技术进步的 CO2 减排影响模型,就对中美气候保护的 GDP 溢出建立了两国模型。模拟发现,无论两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加大生产性减排,对对方均有负面影响,但是均不减排又面临对长期发展的威胁。在中科院项目支持下,我们已经初步开发出一个包括中国、美国、欧美、日本、俄罗斯之间存在溢出,并且包含世界其他地区的 Nordhaus- van der Zwaan et al- 王铮结构的模型,目前不能解决的仍然是减排技术多样性、海洋的反馈机制、城市化的作用以及多国博弈行为和所有国家的溢出。 基于目前的面向全球经济的配额问题,我们的模拟发现,如果保持目前的技术进步速度的 2/3 ,国际合作,适当减排, 2100 年,把全球温度控制在 2 ℃ 内是不会引起全球经济衰退和中国经济衰退的。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发达国家廉价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节能技术,不然发展中国家因为技术进步投资而大大增加经济风险。当然,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6459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复杂性的一封通信
王铮 2008-11-9 08:56
** 所长: 如我那天建议的,我觉得作为复杂性基础研究,应该适当增加下列研究方向: 1 复杂系统的分类及其特征(复杂系统也应该有类型,这种类型带有自己的特殊性,实际上钱学森的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与波波夫的宏系统观念就是一种分类,网路系统也是分类出来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 2 复杂性与简单性的相互转化(如暴雨过程是混沌的,但是降水日的降水量可以预报和稳定分布,这说明复杂性向简单性转化)。 3 复杂系统的尺度层次和混杂性(考虑不同尺度的复杂现象和构成组,在一定观察尺度下表现不同,而所谓混杂( hybrid )系统,个体与总体可以同时在涌现中发挥作用) 4 涌现的类型及其与上述三项内容的关系(含涌现的动力学和测度、涌现与统计的关系。混杂在涌现中的作用等等) 敬礼 王铮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4228 次阅读|2 个评论
碳排放政策的经济影响复杂性:气候保护科学问题2
王铮 2008-11-8 07:15
调整碳排放的产业经济政策的经济影响复杂性 碳排放其实离不开碳排放政策的调整。例如征收碳税、增加碳汇、改变进出口贸易物品、调节汇率和采用 CCS 技术都是调整政策,而这些调整政策必然冲击经济。因此需要从产业经济政策、税收、进出口、技术替代、能源替代等角度研究碳排放及其经济影响的复杂性。 针对产业政策对排放量和经济系统产生影响,西方国家在 1990 年代初就纷纷开展工作。采用的方法是可计算一般均衡( CGE )模型,通过一系列方程来描述一个开放(或封闭)的经济系统,如生产方程、需求方程、价格方程等等。消费者根据商品价格选取对一系列商品的消费组合使自己的效用达到最大;生产者(企业)投入资本、劳动力及中间产品进行生产,根据最终产品的价格以及生产要素的价格来确定要素投入比例以使利润达到最大。最后经济系统通过一系列闭合条件(均衡条件)达到均衡,如需求供给均衡、收入支出均衡等等。 CGE 模型通常假设在一个已处于均衡状态的经济系统上,对其中某些经济变量(如税收、转移支付等)施加一定程度的扰动,来判断该扰动对排放和经济带来的影响。根据研究的不同可以对 CGE 模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这类 CGE 里著名的模型有 OECD 的 GREEN ( 1992 , 1994 )模型和 LINKAGE (1995, 2005) 模型、美国西北国家实验室的 SGM ( 1994 )模型,美国能源部的 G-Cubed(1997,2004) 模型和日本国家环境研究所的 AIM ( 1994 )等模型。对于中国问题, Zhang ( 1997 )就用 CGE 分析这个问题,后来郑玉歆( 1999 ),王铮等( 2002 , 2003 , 2007 ),王灿等( 2003 , 2005 )都做了研究。 我国的产业经济政策对减排量与经济系统影响研究,尽管有了起点,但是目前具有两个弱点: 第一忽视国际作用。在国际上, Babiker ( 2005 )利用多区域(多国) CGE 系统研究了京都议定书的减排国际合作目标对全球宏观经济各部门能源密集型产品在全球布局产生的影响。 Babiker ( 2005 )构建的全球多区域 CGE 经济系统包括 7 个区域: OECD 国家,石油出口国家 OEX ,前苏联 FSU ,中印 CHI ,亚洲经济体 DAS ,南美经济体 DSM ,世界其他 ROW 。考虑了 7 组商品:煤 COL ,天然气 GAS ,原油 CRU ,精炼油 OIL ,电力 ELE 等 5 种能源产品以及另外 2 种非能源产品,能源密集产品 EIS 和非能源密集产品 OTH 。这一多区域模型在我国还没有见到报告,而它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下需要完成的。 第二已有工作基本上把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划分为 17 个部门,过于粗糙,影响适应性。王铮课题组目前正在致力开发一个行业更细致的系统。但是目前遭遇有些技术可能,主要是数据问题和算法的适应性。 其实还有一个根本的问题, CGE 的动态化。现在所有 CGE 动态都在何必投入产出系数的演变,就是技术进步的作用,把现在的技术消耗用于未来,是一个地形的错误。当然目前有些进展, Fisher-Vanden 和 Wing ( 2008 )研究了不同研发( RD )类型对碳排放的影响。其中效率提高型 RD 有助于减弱能源强度,而质量改进型 RD 则会提高能源强度。 因此,就要发展动态 CGE ,动态 CGE 模型是将自上而下的 CGE 模型与自下而上的内生增长模型结合起来。既考虑了宏观层面的经济均衡,也同时照顾到了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微观的企业行为,因此较静态 CGE 模型有更有利的优势。对于动态模拟,关键是投入产出表外推、其次是递推算法的相容性,这就引出大量的建模、数据采掘、算法问题。 总之,为了完成 产业经济政策对碳排放量和经济影响的复杂性 ,需要完成具有详细部门的国际贸易条件下面向碳排放政策与策略的有关产业政策的动态 CGE 开发。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5679 次阅读|1 个评论
经济增长中的碳排放规律:气候保护科学问题1
王铮 2008-11-6 07:24
1992 年世界银行出版的《世界发展报告》重点且详细地研究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主题,发现有的环境指标随经济发展进程开始好转,如安全饮用水和城市卫生,有的呈现倒 U 型曲线关系,如 SO2 和 NO2 ,但碳排放却在不断地增多加重。 1997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会议之后, CO2 被认定为主要的温室气体,碳排放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焦点。这时在科学上提出两个问题:碳排放的增长趋势与碳排放是否存在 EKC 曲线( Schmalensee,et al 1998 ) 。 关于碳排放趋势,首先是作为能源使用产生的碳排放。各种能源燃烧释放碳的机制已经清楚,现在的问题是能源结构如何改变,以及碳排放的变化。对于能源结构的演变,通常采用马氏链预测,因为能源设施一旦使用,符合马氏链特点。根据陈少峰( 2008 )预测中国的能源结构变化趋势估计, 2050 年,中国的能源结构分别为煤 47.3% ,油 19.0% ,气 13.1% ,非碳能源 20.6% 。但是,这个趋势没有考虑到到达一定时间资源供应和保障就业的需求,会影响能源结构。如一般认为,中国的煤炭消费不能低于总能源的 40% ,关于能源结构演化的这种复杂性,构成了未来 5 年的研究问题。 影响碳排放速度的还有产业结构变化和城市化速度变化。关于城市化率变化对碳排放速度的影响,陈锐( 2008 )发现存在城市化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但影响的不确定性因子很多,目前还没有明显的规律。 Mart nez-zarzoso ( 2008 )同样采用了随机 IPAT 模型,基于 95 个国家 1975-2003 年的统计数据,分析发现人口增长与排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城市化率与排放之间的关系则并不单一,可以看到当城市化率较低时城市化率与排放量具有正相关性,而当城市化率较高时表现为负相关性,且这个分界点大约在城市化率 60% 左右。然而问题还不是仅仅存在一个转变点的问题,在这些城市化比较高的国家,他们实际上使用了节能产品,而节能产品的生产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生产节能产品产生了碳排放,因此需要就人口城市化过程碳排放的发生学机理进行研究,而且在一个全球范围内看,显然这个问题具有复杂性。 碳排放趋势还决定于技术进步的速率。王铮,王丽娟,吴静( 2008 )研究发现,无论中国还是美国,技术进步带来的能源降低都是以指数形式下降,现在的问题是这种下降速度是否稳定,特别是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查国内外相关文献,我们还没有发现关于技术进步与碳排放的定量分析结果与模型,实际上由于创新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和涌现特征,我们需要在复杂性框架里研究这一问题,所幸的是,戴霄晔,刘涛、王铮( 2006 , 2008 )对创新的涌现问题发展了一个自主体模拟的模型,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在这些变化中,最不确定的是经济冲击。 Moomaw 和 Unruh ( 1997 )以 16 个 OECD 成员国为研究对象,对碳排放强度和 GDP 进行图形显示,发现 1974-1975 年间,由于石油危机,导致了各国节能潮流,很多成员国出现了倒 U 型趋势。因此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问题,需要在更为复杂的经济背景下研究。 另外,不仅是能源使用,一些生产过程也产生碳排放,例如水泥生产。这个问题涉及生产环节,分析不复杂,但是特别烦。中国目前还缺少这方面的研究。王铮、马晓哲计算发现,如果如果仅仅考虑能源的碳排放,人均碳排放最多的是山西省,如果同时考虑水泥生产等,人均碳排放最多的是山东省。由此可见,并非能源使用就可以说明碳排放问题。 关于碳排放趋势,其次的问题是是否存在碳排放的环境库茨涅兹曲线( EKC ) . Moomaw 和 Unruh ( 1997 )对能源使用产生的碳排放和人均收入数据进行三次拟合发现在,对应排放高峰的人均 GDP 为 12813 美元出现碳排放高峰。它似乎揭示 EKC 存在。何琼,王铮( 2007 )证明在技术进步条件下,只要投入环境治理, EKC 曲线存在。 Moon(1997) ,破除以往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 EKC ,转而从最优增长理论分析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王铮,朱永彬等( 2008 )进一步给出在经济平衡增长条件下的模型与模拟形式,按目前的能源结构变化趋势和技术进步速度,中国 2040 年左右达到碳排放高峰。 Coondooa, Dindab(2008) 则通过计量经济方法估计了各个大洲创新 EKC 的可能性。 不过问题仍然存在复杂性, Roberts 和 Grimes ( 1997 )同样在 EKC 假设上研究碳排放强度。他们选取了 147 个国家 25 年间( 5 年为间隔, 1965 , 1970 , 1975 , 1980 , 1985 , 1990 )的碳排放强度和 GDP 数据,取对数并进行散点图和最小二乘法检验。通过按人均收入将被研究国家分为三组,发现高收入国家存在 EKC 曲线关系,中低收入国家不存在,由此推断 EKC 是高收入国家将高排放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污染避难导致的, Roca 和 Alcantara ( 2001 )对西班牙进行研究,没有发现能源强度降低的趋势。不过按照何琼,王铮( 2007 )的工作,技术进步条件下,只要投入环境治理,全球 EKC 曲线是存在。 Friedl 和 Getzner ( 2003 )认为线性和二次模型不适用于奥地利,而三次模型更适用。结果发现 1960-1999 年间碳排放和 GDP 之间呈大写伽马型曲线。实际上在最近几年某些国家利用中国大陆没有碳税的政策,纷纷把碳排放高的企业搬到中国,导致中国碳排放飙升。王铮,陈邵峰等的研究发现美国、法国的碳排放高峰表现有大写伽马型特征,因此对 EKC 的研究需要深入,在理论上需要突破,对具体国家需要进一步分析。特别是要研究,在存在国际经济贸易和产业化分工的条件下,中国和主要国家是否存在 EKC ,这个 EKC 的峰值在哪里?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67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打赌解决不了科学问题:西部地震后东部相对稳定的规律是否存在?
杨学祥 2008-10-9 07:06
图 1 中国地震带及近期地震分布(据陈龙珠, 2008 ) 首先要澄清一个事实:我并不是批驳你的观点,而是论证了胡焕庸线的地质意义:它只是一个近似直线,只有统计意义,即出现概率的大小 。 我的质疑只是说你的两个推论需要地球物理根据支持。因为胡焕庸线以东不只是深圳,这样大的区域划为安全区要有确凿的证据或根据。我并不认为深圳一定要发生大震,因为我没有确凿的证据,一切尚需要认真地讨论研究,打赌解决不了科学问题。 其次要澄清,中国中西部地震后,东部相对稳定的事实是否存在?能否给出中国东西部强震交替发生的事实资料和理论根据。在 1976 年 1 年内,胡焕庸线东西部就发生了 6 次 7 级以上强震,西部地震后东部相对稳定的规律没有确凿证据: 1976-05-29 7.30 云南龙陵 1976-05-29 7.40 云南龙陵 1976-07-28 7.80 河北唐山 1976-07-28 7.10 河北滦县 1976-08-16 7.20 四川松潘平武间 1976-08-23 7.20 四川松潘平武间 第三,补充图看到了。按照板块理论,印度板块向北推挤青藏高原,形成汶川地震,按照稽少丞介绍的亚洲大陆逃逸构造活动理论 ,青藏高原以东并不安全。 学者陈龙珠给出的地震分布图(见图 1 )和 2008 年地震表明,东部地区并不稳定 。 中国地震信息网最新地震 (2008-10-08 22:32)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发生 5.4 级地震 (2008-10-06 21:04)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发生 5.2 级地震 (2008-10-06 17:16)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发生 6.6 级地震 (2008-10-06 00:4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发生 5.7 级地震 (2008-10-06 00:4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发生 6.8 级地震 (2008-09-25 10:31)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发生 6.0 级地震 (2008-09-10 11:56)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发生 5.2 级地震 (2008-09-10 11:43)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发生 5.1 级地震 (2008-09-09 18:22) 台湾宜兰以东海中发生 5.2 级地震 (2008-08-31 17:10)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攀枝花市仁和区交界发生 5.6 级地震 (2008-08-30 21:0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发生 5.3 级地震 (2008-08-30 17:14)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交界发生 6.1 (2008-08-26 03:30)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发生 5.0 级地震 (2008-08-25 22:46)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发生 5.2 级地震 (2008-08-25 21:30)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发生 6.8 级地震 (2008-08-21 20:49)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发生 5.9 级地震 (2008-08-21 20:42)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发生 4.9 级地震 (2008-08-20 06:15)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发生 5.0 级地震 四川余震(略) (2008-08-09 06:44) 台湾恒春以东海域发生 4.7 级地震 四川余震(略) (2008-07-17 06:58) 青海唐古拉地区发生 5.3 级地震 (null) 四川绵竹发生 5.0 级地震 (2008-07-13 22:58) 台湾恒春海域发生 6.0 级地震 (2008-07-12 05:35) 台湾恒春海域发生 5.2 级地震 (2008-07-10 07:19) 四川平武与江油交界地区发生 4.0 级地震 (2008-07-07 14:32) 黑龙江龙江县发生 4.6 级地震 (2008-07-05 09:36) 福建厦门市、龙海发生 4.4 级地震 (2008-07-03 04:23) 西藏班戈县发生 5.1 级地震 (2008-06-29 20:47) 西藏班戈县发生 5.5 级地震 (2008-06-23 05:38) 四川青川县发生 4.1 级地震 (2008-06-19 18:25) 四川青川陕西宁强发生 4.4 级地震 (2008-06-18 16:12) 青海唐古拉地区发生 5.0 级地震 (2008-06-18 13:23) 青海治多县发生 5.4 级地震 (2008-06-17 21:40) 四川平武县发生 4.0 级地震 (2008-06-17 13:51) 陕西宁强县发生 4.5 级地震 (2008-06-11 06:23) 四川汶川县发生 5.0 级地震 (2008-06-11 00:27) 陕西宁强县发生 4.3 级地震 (2008-06-10 22:15) 青海海西唐古拉山发生 5.4 级地震 (2008-06-10 19:04) 青海海西唐古拉山发生 5.1 级地震 (2008-06-10 18:04) 青海海西唐古拉山发生 5.5 级地震 (2008-06-10 14:05) 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与阿荣旗交界地区发生 5.2 级地震 (null) 四川彭州发生 5.0 级地震 (2008-06-09 01:56) 青海海西自治州发生 5.0 级地震 四川余震(略) (2008-06-02 00:59) 台湾台北发生 5.0 级地震 四川余震(略) (2008-5-14 12:2:5) 四川汶川县发生 5.6 级地震 四川余震(略) (2008-5-14 2:52:3) 台湾台东发生 5.1 级地震 四川余震(略) (2008-5-12 17:7:3) 四川汶川县发生 6.0 级地震 (2008-05-12 14:28) 四川汶川县发生 8.0 级地震 (2008-5-11 4:12:2) 台湾以东海中发生 5.6 级地震 (2008-4-24 2:52:1) 台湾东部海中发生 6.1 级地震 (2008-4-20 21:52:) 新疆裕民县发生 5.1 级地震 (2008-3-30 17:12:) 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发生 5.0 级地震 (2008-3-26 19:12:) 新疆于田县发生 5.0 级地震 (2008-3-24 23:50:) 湖北竹山县发生 4.2 级地震 (2008-3-21 21:0:1) 云南盈江县与缅甸交界地区发生 5.0 级地震 (2008-3-21 20:30:) 新疆洛浦与西藏日土交界地区发生 5.0 级地震 (2008-3-21 8:50:1) 新疆于田县发生 5.2 级地震 (2008-3-21 8:50:1) 新疆于田县发生 5.0 级地震 (2008-3-21 8:50:1) 新疆于田县发生 5.2 级地震 (2008-3-21 8:50:1) 新疆于田县发生 5.1 级地震 (2008-3-21 8:50:1) 新疆于田县发生 7.3 级地震 (2008-3-11 8:51:5) 河北卢龙县发生 3.9 级地震 (2008-3-10 8:49:4) 河南封丘、长垣与兰考交界发生 4.3 级地震 ( 2008-3-7 8:34 :56) 福建宁德市古田县发生 4.2 级地震 ( 2008-3-5 8:32 :5) 台湾台南、高雄县间发生 5.1 级地震 (2008-2-20 17:25:) 台湾花莲沿岸发生 5.5 级地震 (2008-1-31 17:50:) 西藏改则发生 5.5 级地震 (2008-1-31 17:50:) 西藏改则县发生 6.0 级地震 (2008-1-31 17:50:) 西藏改则县发生 6.9 级地震 (2008-1-31 17:50:) 河北蔚县发生 3.2 级地震 (2008-1-31 17:50:) 广东阳西发生 4.0 级地震 (2008-1-31 17:50:) 河北昌黎发生 3.3 级地震 (2008-1-31 17:50:) 云南文山州富宁县发生 4.1 级地震 (2008-1-31 17:50:) 台湾宜兰以东海中发生 6.3 级地震 (2008-1-31 17:50:) 台湾以东海中发生 5.5 级地震 (2008-1-31 17:50:)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发生 4.5 级地震 (2008-1-31 17:50:) 台湾台东近海发生 5.5 级地震 (2008-1-31 17:50:) 东海海域发生 6.0 级地震 (2008-1-31 17:50:) 台湾花莲以东近海发生 5.5 级地震 (2008-1-31 17:50:) 新疆伊犁地区特克斯县发生 5.7 级地震 (2008-1-31 17:50:) 广西天峨发生 4.0 级地震 (2008-1-31 17:50:) 云南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发生 6.4 级地震 (2008-1-31 17:50:) 西藏妥坝县发生 5.6 级地震 (2008-1-31 17:50:) 西藏日土、改则交界地区发生 6.1 级地震 (2008-1-31 17:50:) 东海发生 6.0 级地震 (2008-1-31 17:50:) 东海发生 6.5 级地震 (2008-1-31 17:50:) 东海发生 6.3 级地震 http://www.csi.ac.cn/manage/html/4028861611c5c2ba0111c5c558b00001/_SUBAO/indexhtml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 安全地区质疑:中国东部新华夏构造带与胡焕庸线 . 发表于 2008-10-8 21:08:0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1971 2. 嵇少丞 . 亚洲大陆逃逸构造活动(地震)及其中国应该采取的紧急对策 . 发表于 2008-9-3 5:52 :1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265 3. 陈龙珠 . 我国近期地震震中与既有地震带关系草图 . 发表于 2008-10-8 21:08:39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1972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5168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一旬流水账
王铮 2008-9-19 00:25
2008-9-10 今天到兰州参加中国 GIS 协会理论与方法作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吴静同来。寒旱所的派车到机场接了我们。住西北宾馆,蔡砥也来了。晚上,我,吴静、蔡砥开会讨论了《地理计算概论》写作计划,感到地理计算目前体系还不清楚。 2008-9-11 今天是大会报告,大会的水平不错。黎夏和岳天祥的报告优秀,不过他们分别把地理模拟限于非数值算法和数据拟合,有些偏颇。 我作了题为《 地理计算的模型及建模问题 》的报告。提出地计算模型包括: l 数据模型:最常见的 GIS 形式,由大量数据系列构成,它的模型形式有两种类型: 1 、以数据关系为基础的数字模型,如狭义的数字地球; 2 、以数据信息提取为目标的时空数据挖掘。 l 数值模型: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面向模拟的模型类型,如日本的地球模拟器。 l 非数值模型:以算法规则为基础的面向模拟的模型类型,流行的包括细胞自动机、以自主体为基础的模拟 l 计算模式模型:以网络计算模式为对象的模型 报告中,我批评了数据挖掘的形式化,也质疑了地球模拟器。 会上就数据同化定义与寒旱所李新发生争论。他认为数据同化就是根据观察值估计初值,从而得到更多的计算结果,是状态估计。我认为这样对一般地学没有意义,因为地学方程不清楚。为了使得同化有更广泛的地学意义,应该定义同化为根据观察值估计参数与初值,但是不包括方程的结构估计,从控制论看都是状态估计,换到泛函分析的观点,就是结构给定下的参数估计了。 2008-9-12 上午主持了个会场,吴静做了结合 GIS 的自主体模拟平台开发。下午开始中山大学张新长的同学,现甘肃省测绘局某处长带我们看了兰州的黄河,接着赶回会场,听了几个报告。晚上西北大学赵军老师及其研究生带我游览城市夜景。腿痛,没有走远。 2008-9-13 本来计划去武威,路上说天水市长已经安排好了,改去天水。这次考察除了旅游业我有个猜想,夏娃,就是夏的娲,娲是最初的女性领袖,也许是线粒体母亲。中国史书的夏不存在,而是一个时间更漫长的夏。 来到天水才知道天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我过去认识不足了。 2008-9-14 中秋节,考察,作慰问信:大漠边城人未归,万里河山共清辉。虽难中秋同追月,为君三举夜光杯。 按妻的要求,晚上, 返回北京。 北京雨,未能见到月亮,不过毕竟赶回家了。 朱永彬电话汇报了他的动态CGE文献阅读的结果。 2008-9-15 修改李兵起草的报告,报告文字就有问题,内容是问题不突出,关键是要论证 RD 活动为什么现在需要也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中间产业。。 给天水市写了其旅游业发展的三点意见。 对天水的考察发现经济圈与旅游圈不重合,虽然给出了一种解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不过关于心理距离的想法可以作为模拟基础。 2008-9-16 上班第一天,上午参加了研究所基金评审。下午就国家经济安全政策模拟器问题,开展了讨论,现在的基础是动力学分析不够,投入产出表的外推方法不足。对于我提出的外推法,王帅提出了疑问,我题的方法,对于第一产业分析失效。晚上接着改李兵报告。 收到上海教委就我给韩正市长写的信的答复,仅仅给出了数据,没有回答关键性政策问题。我给上海领导人的信,每信必回,上海的行政管理水平就是高 2008-9-17 计算机又出问题,折腾一天。孙翊发现杨念编制的4区域投入产出表似有问题。 下午 16 : 00 许, W 处长来电,告诉我说与有关人员谈彻底崩了。其人对 W 处长找了上级领导司长很不满意。 W 说 ,赶快叫院长找部长吧,你们别自己找了。我感到把我们逼到绝路上了。 美国已经宣布救市,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已经迫在眉梢,我准备为课题一搏。同时时不待人,同意孙翊换论文题目,模拟可能的冲击对各区域收入和社会平等的压力。趁今年还有些课题费,能够维持。 2008-9-18 今天是918,注意到奶业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前兆,真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然而我们能提出什么具体的意见呢,凭猜不行。加拿大已经把政策模拟器提高到1第16版了。 思考了一夜,决定就政策模拟器问题,给万钢部长写封信。经济危机有可能来了,国家太需要政策模拟器了。我只有最后挣扎了,希望部长能理解。 国际上六大银行行动了,国内也托市了。 见了中山大学的申请研究生的吕,人很好,有自信,可惜就是我们专业差距偏大,推荐给了陈锐。 吴静代表我去郑州作气候保护方案模拟结果报告。高林送来他们得CCS技术成本的估计,我们讨论了些问题。决定10月6日项目组开会讨论下一步的气候保护方案。不过现在最担心的是,金融危机问题。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66 次阅读|6 个评论
世界各国的碳排放量
王铮 2008-9-10 00:55
最近我的课题组计算完成了 1985-2005 年的各国碳排放量, 1985 年人类开始认识到二氧化碳的增温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 20 年,美国的人均碳排放量是中国的 9 倍。中国在气候保护谈判中,应该理直气壮地提出发达国家承担损失责任和更多减排义务。 中国 2004 年的人均碳排放量 0.99 吨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人均碳排放量 1.16 吨碳。其中美国 2004 年人均碳排放 5.5 吨碳, 计算表明,不实行减排, 到 2015 年左右而不是现在我国的碳总排放量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排放国,到 2100 年中国将达到 5.22GtC ,相比 2005 年增长了 245.34% ,总排放量占世界排放量的 26.14% 。但是从人均碳排放量来看, 2100 年中国的人均碳排量仅仅比日本和世界其他地方高,人均累计碳排放( 2005-2100 年)只比世界其他地区高,处于六个国家(地区)的倒数第二。从这点看,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们有必要更积极地投入碳减排。尽管在 在过去的 25 年中,我国单位 GDP 的 CO2 排放强度年下降率达 5.4% ,能源增长均为 GDP 增长的对数函数,为全球减缓 CO2 排放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发表此文也回答了黄庆先生上次对我提出的问题。 1985-2005 每年人均排放量(吨碳 / 年) 中国 0.554 前苏联 2.807 美国 4.803 日本 2.218 欧盟 2.657 其他国家与地区 0.390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16385 次阅读|6 个评论
资源约束下两区域的增长
王铮 2008-8-14 20:41
区域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自己的资源是出售还是自己开发,王铮、滕丽和蔡砥最近发表在《自然资源学报》(不是SCI,不过国人可以看到)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摘要 多区域增长溢出与资源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增长研究领域两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但是,多区域增长溢出的研究往往忽略了资源的约束;而可持续发展研究往往缺少了对多个区域的考虑。本文将区域增长、资源贸易以及资源开发的溢出等因素结合起来构建了两区域的增长模型,其中一个区域出售部分自身资源,另一个区域利用其他区域资源。在模型基础上,论文通过调整模型各参数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发现在技术进步缓慢时,落后区域适合出售资源,在区域内部技术溢出很强烈的情况下,落后区域将资源投入生产比出售资源获得的收入大。两区域经济系统通过调整区域出售资源的比例可以获得双赢的结果。文章第一部分回顾了多区域增长溢出与资源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提出模型,第三部分是对参数变化形成的影响展开详细分析,第四部分是结论和讨论。 结论与讨论 多区域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是一个突出的经济学问题。自然资源的溢出在现有的溢出研究中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本文构建了一个两区域自然资源溢出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对区域经济增长中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 ( 1 )通过对模型的模拟,我们发现在区域技术进步很强烈的情况下,将资源投入生产比出售资源获得的收入大。这对于那些自然资源丰富但资本存量不足的区域而言,知识的区内溢出是关键。 ( 2 )从一个区域决策来说,区域可以对出售资源的比例进行调整,就象石油输出组织根据石油价格进行生产量的调整一样。当出售资源的价格一定的时候,通过调整资源的贸易量也可以达到区域双赢的局面。 ( 3 )模型中关于资本 K 与自然资源可利用量 N 的关系,本文只讨论了一种,而根据 Brestchger ( 1999a )的讨论,可能有多种,当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资本 K 的积累,不会引起环境的改善,而只会恶化环境,导致可用资源的减少。这种认识与一些经济学家的认识是不尽一致的,例如他们认为可能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然而由于地球的有限性,各态历经不能成立,库兹涅茨曲线不一定成立。所以可利用资源和资本的函数关系还有待做出修正,这是模型进一步研究的一个方向。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4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似乎不是马寅初最早提出中国需要节育
王铮 2008-7-23 09:11
谁在中国最早提出需要节育,这个问题好像很简单,马寅初呀。马寅初1957年发表《新人口论》提出中国要节育。可是一直困惑我的问题是,1956年《地理学报》载文《 伪科学的白吕纳人地思想 》批评李希霍芬、张印堂、胡焕庸提倡人地关系协调,写道:他们宣扬开荒是治标,节育才是治本。由此看来1949年前就有人提出节育。而且提出者似乎不包括马寅初。按姓名排列,是李希霍芬,还是张印堂? 新近看了苏青先生的文章,苏先生提出《中国具有重大影响的50项科技事件》,我想不仅需要正面总结,我们更需要总结教训。1950年代开始对人地关系协调思想的批判导致了中国人口增长不节制和环境的破坏,这些科技事件需要认真总结。 李希霍芬 showElementsTop(0);    李希霍芬是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近代早期中国地学研究专家。1833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上西里西亚卡尔斯鲁赫(今属波兰)。1856年毕业于柏林大学。曾任柏林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柏林大学校长、波恩大学地质学教授、莱比锡大学地理学教授等。1905年10月6日在柏林逝世。 李希霍芬早年曾研究蒂罗尔和阿尔卑斯山脉地质,成功地建立了南蒂罗尔的三叠系层序。他对喀尔巴阡山、多洛米蒂山和特兰西瓦尼亚区域地质的研究也卓有成效。1860年,他作为地质学家,应邀随同德国经济使团去远东,访问了锡兰(今斯里兰卡)、日本、台湾、西里伯斯、爪哇、菲律宾,并从曼谷旅行到缅甸的毛淡棉。1863年1868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进行地质调查,发现了金矿。 李希霍芬1868年9月到中国进行地质地理考察,直至1872年5月,将近4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14个省区)。回国之后,从1877年开始,他先后写出并发表了五卷并带有附图的《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这套巨著是他4年考察的丰富实际资料研究的结晶,对当时及以后的地学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他在《中国》第1卷里,以专门的章节论述了中国的黄土,最早提出了中国黄土的风成论。他也采集了大量各门类化石,收集了很多各时代地层资料。德国古生物学家弗莱希、施瓦格、凯塞尔等对李希霍芬所采化石的研究论文也发表在《中国》各卷中。李希霍芬在辽宁、山东、山西和河北北部建立了3条系统剖面。他首先提出了五台系和震旦系等地层术语。 他对中国造山运动所引起的构造变形有开创性的研究。他在山东、北京西山、大青山、五台山等地发现了许多褶曲和正断层,在泰岭发现了逆掩构造,在《中国》第2卷中的中国北方构造图上,他画了一条被称为兴安线的推断构造线,从兴安岭经太行山,一直达到宜昌附近。他还提出了中国北方有一个古老的震旦块,是一个具时间关系的地质构造单元。 他在《中国》第2、3卷中,将中国各地火成岩作为地层剖面中的一部分加以描述,如辽东古老的高丽花岗岩,秦岭天台山志留纪花岗岩,南京山地花岗岩、安山岩和玄武岩等。 近代早期来华考察的地学家中,经历时间之长、搜集资料之丰富、发表著作分量之大,李希霍芬是极为突出的。他为中国地质、地理之研究,作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尤其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近代西方地学、甚至整个自然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他是近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科学交流的重要先驱,对近代中国地质学、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3690 次阅读|9 个评论
Science上Geller 等"地震不可预报”的观点不能令人信服
王铮 2008-6-23 16:39
2008 年 5 月 12 日 , 14 点 28 分 04 秒,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 8.0 级地震,地震波及的有感范围包括中国的四川、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江苏、北京、上海、贵州、西藏等 16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报告,截至 6 月 7 日 10 时,汶川地震已造成 69134 人遇难, 374061 人受伤,失踪 17681 人,累计受灾人数达 4616.2165 万人。全球著名灾难评估机构 AIR 环球公司表示,此次强烈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将超过 200 亿美元(据路透社 2008 年 6 月 15 日 报道)巨大的灾难,使得我们不能不队中国的地震预报研究作反思。 1990 年代后,中国科学界开始重视文章是否受到 SCI 检索,对中国学者的中文发表成果开始歧视,学术界弥漫着对中国人的研究成果不信任或者不屑一顾。这时, Geller 等( 1997 )《 Science 》发出的地震是不可预报的观点。中国人对地震预报失去了信心。 然而, Geller 等( 1997 )的观点并不能令人信服。认为地震不可预报的观点首要的是认为针对预报的观察是 notoriously intractable ,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作者理论上的进一步论证, the Earth is in a state of 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 where any small earthquake has some probability of cascading into a large event 在这里 small 的意义并没有被定义,同样 large event 也没有被定义。进一步地他们写道: Whether any particular small earthquake grows into a large earthquake depends on a myriad of fine details of physical conditions throughout a large volume, not just in the immediate vicinity of the fault. This highly sensitive nonlinear dependence of earthquake rupture on unknown initial conditions severely limits predictability. The prediction of individual large earthquakes would require the unlikely capability of knowing all of these details with great accuracy. 这里有一个在非线性动力学结构中的扰动敏感性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看最著名的扰动敏感性例子洛伦茨蝴蝶,即所谓动力系统在某些情况下对于初始条件非常敏感,微小的改变就足以使整个系统的演化完全不同,也就是在大气系统中蝴蝶煽一下翅膀就可能引起飓风。然而这样的蝴蝶实际上并不存在。发现蝴蝶效应的 The Lorenz equation 是一组二阶常微分方程。 这样一个描述大气环流的运动方程,实际上一个 2 维的流体并且受到来自底面的加热,这是一个十分简化的物理方程。这个简化忽视了微小程度的空气气团的温度差异和速度涨落,对参数采用了平均化。这个简化 - 平均化过程实际上把蝴蝶的扰动结果平均化了,这个气候系统是不允许存在真实的蝴蝶的。所以不存在蝴蝶煽一下翅膀就可能引起飓风的问题。飓风与蝴蝶在气候系统中完全是不同尺度层次的问题,实际上蝴蝶天体天天在煽动翅膀,世界上的飓风却是有限的,世界气候格局基本上稳定着,一个蝴蝶导致了气候反常,千千万万蝴蝶平均化挽救了气候系统。一个数学系统可能因为很小的扰动出现不可预测的未来,但是实际的物理系统并不存在这样的情况,至少他们受到能量守恒的限制。因此从自组织系统对初值的敏感性说明不了地震不可预测。因此导致地震发生的 samll 震动基本上应该是与最后的地震是一个层次的运动,这就是说地震前兆有可观察性。 Geller 等( 1997 )为了论证地震的不可预报性对中国 1975 年的海城地震预报作了质疑。质疑的理由是海城地震仍然死了人, 1328 deaths and 16,980 injured 。这不是一个充分的理由,预报了不等于消除了灾害,而是减灾。中国海城是一个人口密集区,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数据,1964年海城的人口:745766人,1982年为956511人,其间的1975年应该在850000人。在这样一个人口群体中,在7,3级地震时仅仅死亡1328人,说明预报的极大成功,减灾的极大成功。 Geller 等( 1997 )接着提出 1976 年的唐山地震未能预报出来。实际上唐山地震被专家和群众预报到了,由于有关领导人的错误,导致了没有来得及公布这个信息。唐山地震正好作为反例。 地震预报是艰难的,也许现在谈准确预报地震还为时过早。但是 Geller 等( 1997 )的论断缺少科学性。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6432 次阅读|25 个评论
经济系统复杂性研究的未来20-50年趋势估计
王铮 2008-6-14 09:05
这是我为中科院《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研究未来50年发展线路图》有关章节提供的稿子,50年预测太难,登载出来,听取意见 一、 经济的复杂性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 到目前为止,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系统的认识实际上是一个零维理论。是不带空间坐标的理论体系。一个经济过程,只有时间演化,基本上不强调经济系统实际上活动在一个空间范围的。这个问题可以以我们熟知的凯恩斯理论为代表看。大家知道,凯恩斯理论的一个基本理论是刺激消费,促进需求,拉动增长。可是这个消费理论从复杂系统的角度看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空间性,第二是有限性。 先说空间性。这个空间就是经济系统说存在的地球空间被分裂为若干区域,这些区域的特性就是中国人从自己长期的经济地理活动中认识的具有区域分工性质和人口资源环境结构的地域生产综合体,这种区域有个特殊的类型就是国家。现在刺激消费,比如我们推进信息化,家家消费计算机,结果美国的 CPU 生产增长了,韩国的存储器生产增长了,刺激的是别国的消费,增长的是他国经济。当然你会说存在 GDP 溢出,中国消费了美国 CPU ,美国会消费中国棉布衬衫,都增长了。这个问题就更复杂了,现在是多少棉衬衫换一个 CPU ,这就有了国际贸易公平问题,公平这个东西具有复杂性,有点象数学上许多概念,定义不同可以引出不同的理论体系。这个复杂性不是我们通常说的复杂性科学的复杂性,而是另外一种复杂性。前者可以称为物理复杂性,后者是数学复杂性。由于这个区域的存在,所以由经济对象的空间性形成了多区域经济学。为什么不叫空间经济学呢?因为空间意味着坐标体系的引入,但是地球空间的复杂性使得这种空间分析异常困难,传统的空间经济学只好假设存在均质平原,结果空间经济学变成繁琐而无用的科学。另一方面,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存在在加上政府的存在,意味着空间是分裂为个体形式作用的,这个分裂过程地理学叫区域分异,区域分裂为个体,个体有个性,这当然是种自主体( agent )。区域经济体以网络形式联系其他,这就形成一个刻画经济空间性的突破了传统零维体系的具有复杂结构经济体系。对于这个体系,克鲁格曼提出新经济地理学试图来描述他。因为他看到的是多国网络的存在。后来他把这个理论推进写了《空间经济学》,认为需要研究空间的经济学,这时克鲁格曼实际上认识到了多区域经济学,接着强调空间是经济学的最后前缘,这是正确的。但是由于空间的不连续性,解析分析难于应用,所以他们的《空间经济学》退回到了均质平原水平,优势变成了繁琐。 再说有限性。我们还看凯恩斯的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刺激消费就带来增长。比如说我们消费汽车,的确带来机械制造业和能源产业的增长。问题是能源有限,这样在供应有限的条件下能源就要涨价,这个涨价意味着货币贬值,加大消费,想刺激增长,能源就涨价了,并且带到其他产业涨价,这样企业只能减员增效,商业增加了。经济发生了滞涨。这时人们发现原来是能源供应不够。供应学派增长决定于供应的观点得以成立。可是增加供应是力量有限的,因为资源有限。解决的办法是通过技术进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技术进步改变了需求曲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在资源供应充分时,凯恩斯增加消费刺激增长,在资源供应不足时,增加消费带来滞涨,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增长一定会停止。整个过程增长与消费、供应的关系是非线性的。系统非线性意味着分岔、突变、混沌等行为,经济出现了复杂性。 有效性的存在还挑战了经济学的环境库茨涅兹曲线,即所谓的环境质量与人均 GDP 关系呈现倒 U 型。随着人均 GDP 增加,环境质量变差,人均 GDP 再增加,人类可以治理环境,环境质量变好。有些学者把实际上各国的人均 GDP 与环境质量放在一起,得到所谓截面数据,发现环境库茨涅兹曲线。一些学者,包括笔者已经证明库茨涅兹曲线在技术进步和环境可治理条件下、、存在,似乎皆大欢喜。实际上包括笔者在内的学者都没有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为什么不考虑?太难。例如我与研究生何琼给出的一个证明花了 48 页 5 号字 A4 纸,而且是把污染过程线性化、可逆化的结果。而实际观察的国家不是独立的系统,发达国家不是采用治理解决了所有环境问题,提高了环境质量。环境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是他们把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着国家。从物理学的观点看这个利用各态历经思想得到的库茨涅兹曲线的普适性根本就不成立。因为过程系综的单元不是相互独立的而且数量有限。所以环境与经济水平的关系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这就是一种复杂性。 有限性和空间性同时发挥作用的现象可以举出产业升级。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近代产业发展先是工业化,接着第三产业发展。所以我们的经济学家、地理学家总是告诉地方发展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可是人总是需要基本物资消费和使用生产和生活设备的。大家都发展第三产业了,谁来供应粮食的设备。如果世界的区域是无限多,区域形成演化序列,总会有区域会去生产。可是区域数量是有限的,单调的产业升级总会完成。没有基本物资消费和生产和生活设备的问题就发生,这样就可能刺激第一、第二产业重新提升地位,破坏了原来单调的产业演化分析,复杂性发生了。空间性和有限性或者说空间的有限性带来了经济现象的复杂性。 二、未来 新的研究方向 在认识到经济现象的复杂性现象后,我们可能估计新的研究发现: 1 多区域经济学 我们认为在未来 20 年,关于多个区域经济体并存、相互作用的多区域经济学将会发展起来,看看凯恩斯理论发展 50 年后受到充分的挑战,这个发展过程可能延续 50 年。 关于多区域经济学,我估计未来 20 年的发展,首先要解决区域网络的问题,通过网络模式而不是 2 维模式把多个区域关联起来。这个网络需要研究相互作用形式、收敛性以及功能结构。 区域溢出目前是多区域体系的基本研究内容。在最近 10 年到 20 年中,这方面的研究还会继续。因为目前不知道可以替代蒙代尔 - 弗莱明的 GDP 溢出的关系的完整非线性关系,不过这个替代必然发生,例如这个关系中的菲利普曲线已经被非线性化。其次,正在兴起的知识溢出模型会受到重视。目前的关于知识溢出的研究很多,正在孕育突破。目前的一个方向是把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联系起来,这样的结论必将对目前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产生影响。例如包括笔者在内的有些研究者发现知识溢出阻尼大将使多国经济一体化会带来国家间经济发展不能收敛。 2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可以说是资源有限、环境有限约束下的经济学。这个经济学的最大特点是考虑供应的有限性和环境的约束性。与传统的环境经济学相比,它关注的是宏观经济问题。目前的研究水平大约停留在环境约束下的增长理论,但是还没有呈现典型的能够指导宏观经济的理论,或者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目前还是缺失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学者热衷于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显得减少科学基础。 笔者认为,就像物理学在微观物理学、宏观物理学基础上形成宇观物理学。经济学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后也将有球观经济学。这个球观经济学承认地球的有限性、承认地球被划分为多个区域,这样就符合了多区域经济学与狭义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去成立各位复杂的现象。在方法学上,可能如物理学,宇观的东西需要微观诠释,球观的经济也需要微观的诠释。为了完成这种诠释,需要承认作为经济学背景的空间性的存在,这就意味着传统的具有微观分析特点的空间经济学的发展。作为发展,目前哈佛大学学者发展的地理经济学,承认空间地理要素导致空间经济行为的差距和绝对比较优势的存在,可能与资源有限条件下的增长理论结合,形成球观经济学的基础。 3 计算经济学 有些经济学分析越来越多地面对复杂性,传统的经验分析、计量经济学的统计分析和基于模型的解析分析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的功能就发挥了。这个功能的发挥,也就发展了计算经济学。目前计算经济学大约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从数学模型重复的数值分析的方法,这种分析以可计算一般均衡( CGE )为代表取得了很好的成功,他复合经济学主流;其次是基于经济规则的基于自主体模拟( ABS )的非数值分析。这个方法在反映复杂性方面有独到优势,特别是它们可以开花经济学危机表现的涌现特征。第三。人机结合的实验经济学方法。实验经济学方法依据经济学理论或假设规定规则,让实验人员参与计算机虚拟的经济运行环境,作出经济选择。目前,计算经济学为了解决空间经济问题,与地理信息系统( GIS )结合。而他的发展往往与经济政策结合,表现为政策模拟是计算经济学的主流。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政策学家基本上承认数值模拟的结果,对于自主体模拟和实验经济学方法的结果还持慎重态度。不过,计算经济学及政策模拟正在成为经济学中的发展主流,尽管目前主流经济学家还没有对从模型出发的数值模拟方法以外的东西表现强烈信心。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4539 次阅读|2 个评论
区域经济分析模拟研究未来20-50年趋势估计
热度 2 王铮 2008-6-14 08:48
这是我为中科院的《区域发展研究50年线路图》的《区域发展分析模拟》写的稿子,预测50年太难,贴出来,听取意见 目前发展情况 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目前已经经历了三种文化。最初人们通过经验总结逻辑关系,以文学语言分析科学问题,在这个阶段区域分析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科学的第二阶段以牛顿 - 尼布莱茨发明了微积分为标志,这时科学进入数学分析语言的时代,这个时代由于区域的复杂性,数学分析在区域分析中基本上限制在表象分析的统计分析和黑箱 - 灰箱系统的所谓系统分析,其功能有限,因此区域分析的经验分析仍然是主流的。进入 20 世纪后期,计算机文化兴起,钱学森说: 21 世纪文化是计算机文化。计算机以其强大的问题表达功能,在区域分析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计算机模拟正在深刻地影响这区域发展分析。 目前区域发展模拟分析的热点是区域经济的可计算一般均衡( CGE )分析。可计算一般均衡( CGE )模型是基于一般均衡理论建立的针对特定的经济系统的模型。局部均衡讨论的是经济系统中一部分变量之间的关系,而把其他部分视为常量。因此在系统受到外来冲击时,冲击响应是在部分经济部门或经济变量中产生。而一般均衡把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外生变量变化引起的经济系统的任何一部分的结构变化都会波及整个系统,导致商品和要素价格、数量的普遍变动,使得经济系统从一个均衡状态向另一个均衡状态过渡,在分析外来冲击时能表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的特点。 Johansen 于 1960 年所开发的针对挪威经济的多部门增长模型,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 CGE 模型。之后,一般均衡领域的一些主要经济学家对一般均衡解的存在性、唯一性、最优性和稳定性进行了发展和完善。 CGE 模型通过一组方程描述供给、需求等经济关系,并且在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等一系列优化条件约束下求解这一方程组,得出在各个市场都达到均衡时的一组数量和价格,反应了经济体通过对商品和要素的数量和价格的调整,实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所描述的供需平衡。 CGE 模型最初是用于分析国家范围内的政策和经济变化的影响,但随着 CGE 研究的发展,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将 CGE 模型应用到区域水平上。之所以需要研究区域水平的 CGE 模型,是因为把全国整体上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分析一些问题的时候过于笼统。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国内各个区域无论是在资源禀赋还是在经济发展状况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国家水平的 CGE 模拟结果并不能对各个区域的发展问题作出解释和引导,为了促进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避免仅考虑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可能导致的决策片面性,有必要对地区水平的社会经济主体间的联系进行分析,以便于因势利导的规划地区经济。 最近几年,针对发展的区域协调政策的定量研究,形成了以保持多区域政治经济一般均衡的研究框架。与国家水平上的 CGE 不同,区域 CGE 的政策建模与系统开发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区域相对于国家而言是更加开放的经济体。一个国家内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商品和要素的流动,这时模拟系统必须考虑系统内部存在多个经济体,使得区域 CGE 问题更为复杂。在数据可得性方面,一般国家水平的数据总是比区域水平的数据要完备得多,很难直接找到需要的区域数据,只能从省市级或国家级的数据来合并或分割,而不同地区的数据统计口径往往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了区域 CGE 模型数据处理上的复杂性。在区域层面上认识 CGE ,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区域 CGE 是一个具有开放性质的 CGE ,这时的 CGE 是一个双重价格嵌套体系。即国际贸易影响国内价格体系,进一步的国家政策和国内贸易体系影响区域价格体系和区域经济运行。这就导致了区域 CGE 结构上的复杂性。 Giesecke ( 2002 )利用多区域动态 CGE 模型分析了澳大利亚的 Tasmania 经济发展严重偏离澳大利亚整体经济发展的原因是经济结构变化和政策多变导致的。他将澳大利亚分为 Tasmania 和国内其它区域这两个区域。 Kim ( 2002 )发展了一个具有动态功能的多区域单部门多收入阶层的 CGE 模型,研究韩国不同模式区域投资政策的增长影响,确定了最优的国家投资策略。 Kim , Ju ( 2003 )使用 CGE 模型研究了韩国首都首尔的城市住房供给对经济的影响。其地区结构为首尔韩国其他地区世界其他国家。 Learmonth , McGregor ( 2006 )使用 一个多时期的经济环境 CGE 模型 分析了英国泽西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模型的地区结构为 泽西岛英国其他地区世界其他国家。在国内李善同等建立 3 了北京、山西等地区的 CGE 系统,并且开发了一个更为复杂三区域模拟体系。王铮,朱艳鑫( 2007 )建立 的 中国 8 区域 CGE 模拟系统。王铮,利果( 2008 ) 开发了具有嵌套结构的上海市的区域 CGE 模型体系,本模型的区域结构为上海国内其他地区世界其他地区,并利用这一模型对我们的实际问题进行了政策模拟分析。目前针对区域 CGE 已经开展了一些研究,但是同国家 CGE 模型相比,无论是在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还是数据基础以及建模理论方面,区域 CGE 模型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区域模拟的第二个热点是基于自主体的模拟。 基于自主体模拟就是以若干自主体模拟客观世界,以自主体间的交互模拟系统动态性和复杂性的建模方法,其核心理论指导思想是 Holland ( 1995 )提出的复杂适应系统( CAS ,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理论,即:系统的复杂性起源与其中个体的适应性,正是这些个体与环境以及与其他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改变着他们自身,同时也改变着环境。也就是说,在基于自主体的模拟与实际的区域现象很有一致性。 近年来,基于自主体模拟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Parker , et al ( 2002 )、 Matthews , et al ( 2007 )对在该领域的研究做了系统、详细的综述,对于发现区域内农业技术扩散、森林管理、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等都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基于自主体模拟也被应用于理论研究。 Sasaki , Box ( 2003 )采用基于自主体模拟和元胞自动机相结合的方法重新实现了杜能环结构。近年来,在国内也有诸多学者正逐步将基于自主体模拟应用于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刘小平,黎夏,叶嘉安( 2006 )利用基于自主体模拟以广州海珠区为例研究了该区 1995-2004 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景,与实际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比较发现模拟结果较为理想。 关于城市演化的模拟是区域模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演化的模拟需要综合地理学、经济学、复杂性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科研工作 1998 年由美国华盛顿大学开发并受美国国会等部门支持研发成功的 URBANSIM 原型系统 ] ,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这个系统综合考虑了城市经济、土地利用、交通运输和公共政策因素,可以对城市发展进行规划和分析。 URBANSIM 所能进行的模拟包括: n 交通政策模拟,如 道路扩张、公交线路扩张、自行车、行人道路设施扩张、 停车费管理 等; n 土地使用、增长管理政策模拟,如城市增长范围、土地规划等 n 经济发展政策模拟,如房地产发展等; n 环境政策模拟,如空气质量衡量等。 与 ABS 这种非数值模拟相比,在区域环境分析中,数值模拟仍然是主要的,但是一般区域过程,还是以 ABS 为代表的非数值模拟是主流。 未来 50 年动向 在新的发展中,整合区域管理和区域经济的决策支持和政策模拟器得到发展。 Semboloni, et al ( 2004 )建立了结合 GIS 的基于自主体模拟和元胞自动机耦合并结合博弈论的城市发展演化模型 CityDev ,这是一个融合了地理模拟与经济模拟的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可用于城市动态演化模拟和作为城市规划的决策支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作者以元胞自动机模拟城市基底环境,包含了地理环境的海拔、坡度、河流和道路等分布信息,按照地块的利用类型不同分为居民用地、商业用地以及工业用地三种类型;以自主体模拟城市中的人,进一步将自主体分为四类,即家庭、工业部门、服务部门(包括商业和私人服务公司以及公共服务等)以及地产发展商,他们在经济系统和空间系统中发挥各自的行为能力,与环境以及其他自主体发生联系,相互作用,基于 CityDev 系统,作者进行了关于城市规划的决策支持,通过人为政策因素对系统的作用,得到了关于城市演化的不同模拟结果。 2006 年由悉尼大学开发了 TRESIS 决策支持系统,用于模拟悉尼的公共交通政策、燃油税、居住密度、公交线路、碳减排政策等。加拿大纽芬兰联合空间应用研究所建立了应用于欧洲主要城市的 MURBANDY 系统,主要用于三方面: 1. 建立过去 40 年欧洲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库 2. 给出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城市环境政策指导 3. 建立城市动态一般性模型用于支持现实城市发展规划以及政策情景研究。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都建立了名为城市政策模拟器的区域发展模拟系统 可以认为未来 20 年,在区域发展模拟中,以基于 GIS ,与 CGE 和自主体模拟为主体,结合其他模型的研究,将会普遍发展,不过一般的动力学数值模拟有可能进一步发展。现在基本上可以断言,这个模拟的特点,主要还会是面向问题的决策分析和政策模拟。至于理论方面的贡献似乎还不明确,因为 Sasaki , Box ( 2003 )采用基于自主体模拟和元胞自动机相结合的方法实现的杜能环结构是一种简短结构。理论发展需要创新思维。计算机的目前的还缺乏创新思维的能力。 在未来的 50 年中,计算机智能功能有可能突破,计算机能力也会加强,这样,区域发展模拟可能出现三个趋势:第一、对于各位发展的多个区域相互作用的现象开展模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一个从全球角度模拟区域发展的分析思潮将会形成。第二,区域发展的理论研究会有所开拓,在人机结合下,某些理论研究会得到计算机模拟的支持,计算机会成为理论推断的工具。这时的模拟技术肯定会突破 GIS-CGE-ABS 框架。第三,区域发展模拟技术与遥感技术结合,或者与其他新技术结合,成为区域环境管理、人口管理的即时分析工具。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6941 次阅读|6 个评论
地震预报与科学文化
王铮 2008-5-23 22:36
1 从门捷列夫说起 说起门捷列夫,上过中学的都知道,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在门捷列夫生活的 19 世纪,人们还不知道原子的构造。门捷列夫这个年轻的俄国人,用纸牌把已知的化学元素标出来,按原子量大小排序。排呀排, 1869 年 2 月底, 他可能也叫起来:我发现了。他发现了什么?他发现了元素周期率。为什么还有周期率,这是 20 世纪才说清楚的,但是从现象出发,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分布的某种对称性。在某些位置,对称性被破坏了,缺了元素。于是门捷列夫按照对称性预测了新元素。 1876 年,五位院士联名提议选举门捷列夫为科学院通讯院士,因为这时门捷列夫五年前预测的镓的性质已得到完全的证实。然而门捷列夫的好运已经到头了,一直到死,俄国科学院没有让他当院士。因为他说不清为什么元素为什么会有周期性。主流的科学家们对门捷列夫玩扑克牌的方式至少是不服气的。门捷列夫理论是一种表象理论而不是机理模型。牛顿取得的成果太辉煌了,科学家们或者是主流科学家们爱上了从小就被训练了具有解难题能力的牛顿方法。门捷列夫被草根化了。然而,牛顿方法后来让步了,门捷列夫的就事论事表象方法,不仅在于化学领域而且影响了后来的科学研究。今天,人们在研究夸克时,就事论事,利用某种对称性发现新夸克。为什么表象的数学规则能预测科学现象呢?人们只能说:上帝是个数学家。爱因斯坦不信这个邪,所以他不停地通过思想试验来挑战表象理论。这个挑战从另一个角度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 这种就事论事的研究方法形成的是所谓表象理论,我认为表象理论是在动力学机理得不到说明是的成功方法。表象理论一般都能找到某种数学表达。例如量子力学作为表象理论应用了矩阵理论,当年海森堡是不知道有矩阵这个东西的,它是从就事论事的角度表达自己的认识的,为什么左乘与右乘意义不同,不知道,反正不同。在夸克研究中,李群理论被引入了。它对于我们这些非数学家来说显得更远了。可是用数学描述的表象理论却哪么神奇。我不知道翁文波当年是不是从科学哲学悟到了这一点。反正用牛顿动力学模式预报不了地震,他采用了在我看来发现序列前阶段的表象模式。说表象模式是机理 - 动力学的前阶段是因为在牛顿前就有了表象的开普勒定律。翁文波提出了一个地震预报的表象理论,多元可公度方法。有关报道说,翁文波对 1982-1992 年的国内地震预测了 60 次,实际发生了 52 次。翁文波 1980 年当了院士,据说当时就有人异议,翁文波就是野路子。地球物理学家已经习惯了牛顿开始的科学模板:列方程,解难题。这个方程的基本格局是牛顿、麦克斯韦给定的,后来者主要是解难题。我们从小学开始就被训练了解难题。至于利用对称性分析,利用表象模式,除了核心物理学家,一般有物理思想的都把它看成不入流。翁文波比门捷列夫幸运,他当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至少翁文波在中国物探方面有贡献,他的堂兄是 翁文灏 ,是许多人的老师。 这次龙小霞、延军平使用的就是翁文波表象理论的多元可公度方法。我是延军平的一个朋友,他做事很执着,也写过一本题为《灾害地理学》的书,送给我。按我的看法,延军平的方法是不入主流的。曾经在一次会议上他被北京的主流地理学家们群起攻之,只有我和四川大学的艾南山教授为他说话。我们是非主流地理学单位的。可是我万万没有算到(不是预测,预测讲不确定性,只有算命才能准确)我没有算到一个叫龙小霞的女生选了他的课,作为模型应用,延军平指导她写了篇文章,这篇文章预测 2008 年在川滇地区会发生大于等于 6.7 级以上的地震。为什么选择 6.7 级,不科学!一个不需要作者负责的网站文章作家们后来这样质问。这些事后诸葛亮不知道中国把 6.7 级作为了一个标准。我当年没有看到过延军平的文章,看到了我也不相信。他妈的,延军平你一个学自然地理的,龙小霞你一个研究生比我高明?你懂非均匀介质的麦克斯韦方程如何用边界元方法求解吗?你知道 JGR B 今年的热点是什么吗?因此龙小霞、延军平只能作为草根科学家,草根,当然就不到继续研究的课题。所以龙小霞毕业去当个中学老师,延军平去搞点旅游规划补贴补贴。你在发表的论文上标注了 ** 课题资助,不是地震课题,在某个不需要负责的网站上有人发表文章说:查一查,你是不是挪用公款作私人爱好研究。事实上,如果龙小霞,延军平预测错了,他们就永远没有人理会,龙小霞连草根也作不了。不幸的是,他们预测对了,这就使得某些人着急了,恼羞成怒了。这时国家不得不思考各种学术流派的权利,不得不设法让草根与主流的并存。对吗? 龙小霞 - 延军平论文也使我重新清醒,科学发现的序列可能是这样的,统计规律 - 表象模式 - 机理动力学。这就是从第谷到开普勒再到牛顿的发展路线。牛顿的模式是完美的,它的完美性使得我们陶醉。真正的科学家往往是好色之徒,这个色不是现实的男色或者女色,是科学的完美性,最深奥的物理学不是被称为色动力学吗??哈哈,好色之徒们!可是地震科学还没有达到那个完美的层次,还很幼稚。记得有一位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说过:两千年前我们已经猜到了原子的结构,可是探明原子结构经过了两千年。今天我们已经猜到了地球的结果,可能探明它也需要两千年。在探明原子结构的前奏期,门捷列夫利用了对称性。今天翁文波 - 延军平 - 龙小霞也用对称性预报了地震。学术界有什么理由不承认他们呢?我承认,按照好色之徒的理想,我们希望从牛顿方程 - 麦克斯韦方程,解方程预报出地震来,可是目前的观察技术水平、目前的理论水平做不到,我们为什么不能学理论物理学,利用对称性,承认表象模式。有个航天大学的副教授爱上了中央电视台一个我们老王家的大美女,他写了许多诗歌。有首诗里一个老牛提醒他,你是就一个穷教师,怎么心比天高呢?地震预报就该接受老牛的意见。 有的人质疑,龙小霞不就是一个中学老师吗,她能研究正确?我想当年如果有人质疑爱因斯坦不就是一个专利局低级雇员吗?你怎么回答?有人批评,龙小霞 - 延军平文章刚刚 4 页。发现 3K 辐射的文章有几页? 150 多个词!可是他们拿了诺贝尔奖。从地震学看,翁文波 - 延军平 - 龙小霞方法是非主流的,可是在核心物理学领域,对称性分析是主流,不是有人写了一本《可怕的对称》吗?承认非主流单位,承认牛顿模式的不足,是地震学进步的动力。我们老王家那个姑娘也是有缺点的。我爸爸总结了历史经验说的:王家的姑娘脾气倔。我爸爸是不懂基因的,他用的准科学方法:经验总结。 2 想起敬爱的周总理 1965 年邢台地震后,周恩来(一般提到这个词应该说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除了那些民族虚无主义者)提出群专结合搞地震预报,周的思想很明确,群众是第一位的,专家第二位。既然地震局说:地震不可预报,周是大儒,他学不来李四光骂人:预报不了地震要地震局干什么?周恩来总理应用了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让群众参加,让小人物说话。周恩来的政策成功了, 1974 年预报了辽宁海城地震(辽宁海城这个名字怎么怎么熟,哦,就是网上骂四川灾民的那个丫头的老家,当年四川人民可没有少帮助海城), 1976 年事实上预报准了唐山地震。如果当时的政策不是东震西震不能冲淡批邓,唐山地震预报就发布了,因为计划7月30日研究发布问题,可是老天等不及了,28日就震了。 1976 年后,地震活动周期过去了,后来我们又变得只信洋人了。大约 1997 年那个影响因子很大的中国人在上面发表了文章就奠定成为院士的基础的 nature 发表文章《地震是不可以预报的》,中国的主流松了口气,不可预报,马放南山吧,作什么预报,写 SCI 去!群专结合没有了,专群结合也没有。所以出现动物异常,给出了一个政府领导人高兴的解释是因为我们生态环境变好了。这样的科学家你让他不主流都不行。 在汶川地震后,网上爆出的预报,不仅有草根的延军平、龙小霞,而且还有本来是地震局研究人员的耿庆国。关于耿庆国预报的汶川地震的消息网上大部分删除了,可是许多博客上还有。抄录一段: 2008 年 4 月 26 日和 27 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下属的 天灾预测委员会 上,(耿庆国)以委员会的名义,作出在一年内( 2008.5-2009.4 )仍应注意兰州以南 , 川、甘、青交界附近可能发生 6-7 级地震的预报。后来,根据强磁暴组合,他明确提出 阿坝地区 7 级以上地震的危险点在 5 月 8 日 ( 前后 10 天以内 ) 。可是他的意见没有被重视。我想,耿庆国这个人没有解方程,而是用旱震关系,一种被熟悉牛顿模式的学者轻视的统计方法。我说过统计发现是比表象模式更浅层次的。耿庆国的意见没有受到重视。耿被草根化了。无独有偶,美国田纳西孟菲斯大学地震研究和信息中心的 Micheal Ellis 等在著名期刊《构造》上写到:地壳撞击的能量在(中国)北川聚积,并将以地震的形式释放出来。 现在两位据说参与了当时研究的中国学者说他们没有预报,而是说聚集的能量可能在未来几年或者几百年释放出来(高,实在是高!可以成为主流了)。可是把耿庆国的结论、龙小霞的结论和 Micheal Ellis 的结论联系起来不就构成一个完成的发现链了吗?统计发现、表象模式发现、动力学机理解说。为什么会出这个问题呢?我不能说国家地震局失职,而是问为什么这些意见都被草根化了。我们的管理出了问题。我昨天在一个会议上说:是学派绑架了政府。温珂和刘筱都补充说:是和获利官员一起绑架的。两位美女副教授,我没有记错吧。 地震预报,群专结合没有了,百家争鸣没有了。真正的科学家被草根化了。不仅是地震预报,管理也有问题。这次地震,茂县、理县联系不上,要靠伞兵去侦查。我想,为什么不用无线电发报机呢?是不是过时了。中国许多地方作了应急方案。我不知道应急方案是谁作的,大约写了许多废话,设计购买了许多美国造的CPU,韩国造的存储器,中国的消费刺激了美国、韩国的增长,继承、捍卫和发展了凯恩斯主义,就没有想到把落后的无线电发报列入应急方案。动不动就高新技术,人云亦云,还有带着利益关系的,总之作方案的人往往不是第一线科学家。 温家宝总理曾经问,为什么现在不能出大师。我曾经写到:总理,是因为有一个树叶挡住你的眼睛,你看不到大师。这个树叶就是学术界的官本位。周恩来的时代,学术界基本上没有官本位,所以可以搞起群专结合,现在我们奉行了两个东西,第一是官本位,你没有官位,你的意见上不去。什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下属的天灾预测委员会,不就是一个群众组织嘛,哪来上报渠道?第二是唯 SCI ,大家忙着写 SCI ,谁去注意联系这三个研究成果。龙小霞、延军平发表文章的《灾害学》不是中文 CSCD ,更别说 SCI ,研究生发表文章都不能毕业。许多人说温总理象周总理。我想到这里,我太高兴了。因为温总理也会象周总理注意防止科学家草根化,会根据新科学条件提出新的群专结合的。 马上有人问,如果群专结合,人人预报地震怎么办?这是一个减灾管理问题。怎么办?山人初有妙计,正在研究呀。山人妙计的核心是预报分等级,龙小霞的预报出来,检查房屋是否安全,再训练学生地震来了怎么跑,不要象北川中学同学回忆说的:当时吓傻了,等着老师去拉。耿庆国预报来了,把楼前的水泥地换成水塘等,对不安全住房加固,安排北川的青年表彰大会在广场上开而不要安排在礼堂。这就叫减灾。不是消灾,消灾是算命先生干的。科学预报不是算命,只能减灾。关于减灾,其实龙小霞、延军平是有建议的: (3 ) 健全紧急救援 系统建设 ,以提高地震应急反应能力 依法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加强地震应急系统指挥建设, 明确紧急救援队伍,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避震应急、自救互救知识技能。 (4) 广泛宣传 动员 ,普及防震抗震知识川滇地区的破坏性地震以往主要集中于农村,而缺乏防震减灾意识和经济滞后等原因又导致农村民居普遍抗震 性能 差, 因此, 应该加强防震抗震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把防震抗震知识宣传普及到乡 ( 镇 ) 、村及 农户,努力提高农村民居防震抗震能力。 ( 5 ) 加强地震监测 网络 建设 川滇地区断裂多,地域广,地震灾害频发。在如此广大的区域内,确定地震规律及确切的发生地点仍然有许多科学问题。地震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尤其应采用切实措施不断完善和加强地震监测网络建设 这个对策不会引起担心预报了的社会恐慌,也不要多少钱的。那种说发了预报会引起社会恐慌影响安定和奥运的人,就是绑架政府,栽赃政府!国家地震局是政府资助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不是政府组成单位。 我们公众,要正确认识预报,就像天气预报,有一定不确定性。预报不是算命。这样地震局预报压力就会减少,国家预报压力也会减少。赵作权先生考察,美国地质调查局天天预报地震,就像天气预报,增加大家防灾救灾意识。 这次汶川地震,许多人骂地震局。我想关键不是地震局出问题,而是我们的科学文化出了问题。要不,为什么那些反伪科学的主流科学家骂龙小霞干什么?实际上由于利益侵蚀,主流科学家已经不科学了。怎样搞好科学管治,这是这次的教训。冷民副教授、刘筱副教授都对我谈了科学管治、减灾管治的问题。这次地震后,中央开了专家咨询会,据我所知,这个专家委员会,是缺乏减灾管理学家的。那个预报了北川地震的孟菲斯大学地震信息中心,是属于孟菲斯大学地质地理系的,我是访问过的。我离开时,主任拉着我手说,希望我的数学基础好的研究生到他们那里去学习。他们重视管理。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4347 次阅读|21 个评论
吴传钧先生就是学术大师:在吴先生90寿辰座谈会上的发言
王铮 2008-4-4 00:04
今天是吴传钧先生90岁寿辰,我很高兴,所以我要发言。 记得是 2006 年初,学术界传温家宝总理问:为什么现代中国不出学术大师?我当时曾经说,现代中国有学术大师,只是家宝总理你看不到。哪么谁是大师,我认为吴传钧先生就是大师。 什么是学术大师呢?大凡学术大师至少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有系统的学术开拓性;第二、持续地热情地组织学术活动。至于有高尚的人格,我想那是次生的。物理学家海森堡为希特勒德国研究原子弹,与法西斯同伍,但是我仍然认为他是学术大师,不过是有缺陷的学术大师。 哪么为什么说吴传钧先生是学术大师呢?我觉得他不仅完全符合前面两条,而且他的人格高尚。 吴传钧先生是 1940 年代末从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的,接着发生了 1949 年的革命,中国开始计划经济了。计划经济来了,国家需要布局生产力,传统的区位论不够了,因为区位论是考虑企业利益的,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这时国家关心的是全国利益,具有某种宏观经济视角。其次,当时经济地理学的核心理论区位论被宣布为地主资产阶级学说。因为杜能的区位理论是建立在地价基础上的。苏联革命后宣布土地国有,没有土地销售,于是没有了地价。区位论被宣布为地主资产阶级学说。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带头人承担起创立起新经济地理学的任务。这个新经济地理学与区位论为核心的微观经济地理学不同,它是一种宏观的。这样,吴传钧先生等,放弃了经典经济地理学强调的空间观念而代之以地域,地域与空间不同,首先他是一个区域,是有范围的空间,其次它是一个经济体,具有人口、资源和环境结构。他们把苏联的区域生产综合体引进中国,改造为地域生产综合体,把它作为一个经济体看待。吴传钧先生强调地域生产综合体具有类型,而且可以配置和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方向。这就是什么,这是 1970 年代西方经济学才系统认识到的绝对比较利益可以内生形成的思想,也就是专业化分工的思想。这些思想实际上构成了 1990 年代的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的思想基础。可惜 1958 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搞产业聚集,不搞专业化,甚至不要产业化,提倡建设自给自足的庄园式的人民公社,顺便提一句,人民公社不是毛泽东的发明,是另一个领导人的发明。没有了产业化和专业化就没有了现代经济,因此吴传钧先生带头开创的宏观经济地理学内容研究变得停滞不前了。但是地域系统的概念得于发展。这为 1978 年后的宏观经济地理学得以发展奠定了基础。地域系统的观念,对地理事物提出分类,是有理论抽象的。美国地理学派,例如哈特向,强调地理学研究特殊性,对象是个别案例,结果校长请他们走人,地理系关门大吉。任何一个学校,不论它有什么显赫地位,不搞理论地理学,地理学是发展不起来的。 吴传钧先生的系统的学术开拓另一个领域是新人地关系学说。关于人地关系理论,我得多说几句。最初的德国拉采尔学派把它解释为环境决定一切,俄国气候很冷,所以俄罗斯人冷酷无情,他有非科学性,自然遭到俄国人普列汉诺夫和斯大林的反对,被宣布为资产阶级反动科学。我们公认的学术大师蔡元培就是这样接受人地关系理论的,不过蔡元培大师认为中国地处温带所以国民温良恭俭让。但是这个学说后来被法国人白兰士学派发展为人地相关学说,地球对人类以一定概率关系作用,科学性加强了。1950年吴传钧先生、施雅风先生撰文说用辩证法改进人地相关理论,1953年后在学习斯大林地理科学思想旗帜下,遭到了系统的批评,1956年这个批判达到了高潮;谢天谢地,这个批判基本上是学术界的,所以没有人因此化成右派。1972年,北京大学王恩涌先生根据北京水库被污染的问题,翻译了国外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强调环境与发展协调,结果被指责为搞资产阶级的人地关系论,下放到了黄河委员会。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最初开拓者华东师范大学的胡焕庸教授,1950年就被下放到淮河委员会,后来只能研究自然地理学了。1956年,胡焕庸先生被点名批评提出中国人口过多,开荒是治标,节育才是治本。中国要节育的观点应该在马寅初先生提出之前就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要考证。中国现代地理学、地质学研究,很多是李希霍芬等外国人开创的,我们还是应该承认他们的。 有人告诉我,提倡节育的人口学大师马寅初、胡焕庸都有许多孩子,不知有没有红颜知己,看来大师也是普通人。吴传钧先生和夫人瞿宁淑先生一生相亲相爱,这是令我钦佩的。 1980 年吴传钧先生撰文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从而重新定义了人地关系学说。人地关系被强调了两条新原则协调和人的主导性。协调,来自所谓人类生态学,是西方管理学的产物。但是主导是中国哲学的产物,荀子说人类在这个世界要分明使群,庄子说:要物物而不物于物。根据这个思想,吴传钧先生提出环境保育而不是通常的保护,认为要提出建立环境保育体系,强调 PRED 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协调),顺便说一句 PRED 协调这个词实际上是我和华东师范大学丁金宏教授、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发明的,那时候我们是研究生,说话人微言轻。为了说这个思想,吴必虎说发明个外国词,国人就可能接受,我们就搞了个名词,果然流行。吴传钧先生肯定了我们这个词,并且提出 PRED 协调是现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核心问题。他突出强调了协调的主动性。在他的新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后来中国作了不少工作,特别是毛汉英先生作了许多工作。形成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学派思想。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包含了主动地协调人地关系,而且这个协调是在地域系统体系下协调的,是一个资源环境有限的系统,这是吴传钧学术开创的新人地关系理论。现在西方地理学不大使用人地关系这个词,因为他们没有理解中国人强调的分明使群,要物物而不物于物,还不够理解地域系统的有限性。 总之,吴传钧先生领导建立宏观经济地理学和重构人地关系理论,在学术研究上达到了解放前那些被承认的大师的学术贡献,他就是大师。只不过他两次创立理论,都在某种政治压力下,难能可贵。 吴传钧先生不仅作了系统的学术开拓,而且积极组织活动。长期以来,吴传钧先生是中国地理学会的主要负责人,他还积极活动,使得国际地理学联合会( IGU )恢复了大陆的中国地理学会的合法定位,并且被 IGU 大会连续两次推选为 IGU 副主席。为了推动学科发展,吴传钧先生积极扶植年轻人。 1986 年他领导召开了中国地理学会第一届学术大会,这也是中国文化革命后第一个以青年人为主体的学术大会。为了办好这次会议, 1985 年 12 月他专门约我,当时的北京大学研究生保继刚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梁韬到他家商讨会议细节,没有一点大专家的架子,平易近人又工作细致。 象吴传钧先生这样的学者,国内还有一批人。为什么温家宝总理会提出那个问题呢?因为他看不见,一叶障目呀。我一直认为,中国地理学家吴传钧懂经济、懂地理,最应该成为中国的政协委员,可是中国地理界出了许多政协委员就是没有吴传钧先生,真是讽刺。就在那次我与保继刚去吴传钧先生家,我谈到黄万里先生反对三峡大坝的意见,黄先生曾经给我邮寄了材料,希望我在《青年地理学家》登出,可惜那时候我没有胆量登出,我们是个学生学术刊物,怕被关闭。这样的刊物,一个总支书记就可以关闭它。吴传钧先生说,三峡大坝的主要问题是人口问题,将来会引出大量移民问题。我想吴传钧先生如果是政协委员至少可以直接向中央提出,帮助农民。可惜我们的领导人一叶障目了,什么是叶子,就是官本位。还有就是认知障,认为只有外国人才有学问,象我们有个科学思想,要发明个外国词才被承认。我告诉大家个秘密,吴必虎搞旅游规划,他使用一个词叫昂谱分析,有些人以为是舶来品,不是的,这是他的发明,别上当。PRED,昂谱,我们从来没有说过是外国人的发明,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是外来货?因为他们习惯认为英文论文比中文论文高明,好东西都是外国人的。这个毛病不仅我们有,德国人也有。克里斯泰勒提出中心地理论,在德国吃不开,后来被美国人重视了,出口转内销,他红起来了。这是1950年代的事,只认可出口转内销的德国,这时是一个二流国家了。中国要崛起,就得自信,就不要贬低中文。我这个人有点驼背,小时候干活留下的残疾,但是我见到外国人总是想挺起腰。我妻子说,孩子他爸,最近几年你好像没有年轻时驼背了,我说外国人见多了呗。我们中国人挺起腰,我们就可以发现身边有大师。承认中国的学术,你就会发现吴传钧先生开拓宏观经济地理学,革新人地关系理论,他就是大师。。 就先说到这里,再说就滑边了。主持会议的周教授就会骂我把霸着讲台了。我有一副对联,作为吴传钧先生 90 寿辰的祝贺: 谁言无大师,传钧先生即大师,高山仰止 何谓新地理,人地关系说地理,未来无限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4368 次阅读|14 个评论
区域科学与管理
王铮 2008-3-25 07:35
在讨论两岸关系时,涉及到了区域科学。我就此做些学科介绍,引用请注明出处。 概况 一般来说区域科学发祥于 1954 年,当年 12 月美国人艾萨德发动成立了美国区域科学协会,创办区域科学杂志。实际上区域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可以最追溯到 1816 年杜能的区位论。杜能区位理论以对空间经济现象的理性思维和数学分析同时开创了数量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地理学。而经济地理学与数量经济学的结合,形成了区域科学。传统式区域科学被认为隶属于经济学,而且有人说它是关于空间的经济学,但是 2000 以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将其传统的资助领域 geography 更改为 geography and regional science , 确定了区域科学与地理学的互补关系和作为一个科学门类的主体地位。 尽管空间理论是区域科学最初的形式,但是区域科学目前主要包括 3 个领域:区域发展理论、空间经济理论和区域管理,不过所谓城市经济学作为区域科学的一个独特的领域有时候也与其他三个领域并行提出,在现代情况下因为宣传的原因,学者们习惯使用城市与区域管理学一词。实际上,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区域,城市经济学、城市管理学的使用没有改变它们的区域科学定位。 目前,最经典的区域科学杂志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基本上严守传统的空间经济理论,但是国际区域科学协会的机关刊 Paper of Regional Science 和美国区域科学协会的机关刊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开拓为三个领域。现任国际区域科学协会主席 Roger Stough ( 司徒罗杰 ) 就是出事区域公共政策的特别是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的专家,还言之是从事新兴的区域管理的。在日本 Regional Science 被翻译为地域科学,这种翻译使得它的研究领域更为拓宽。结果导致了日本 Regional Science 的分裂,分别成立了对应于国际区域科学协会的日本区域科学协会和坚持传统区域科学方向的日本应用地域科学协会。 学科领域 1990s 以来,区域科学的最大进展是区域发展理论的形成。这个形成早期实际上是受经济学的开放经济学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建立影响的,后期受到了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的影响。这个发展的最大变化是区别区域于空间,强调了区域是个有独立地位的开放经济体,多个区域的同时存在形成区域网络,这个网络上多个经济体在同时活动形成经济过程。 2003-2004 年王铮访问了区域科学的大本营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就多区域经济学的问题与国际区域科学协会两任主席作了探讨。目前从经济学视角认识的区域科学前缘包括六大类: ( 1 )经济发展收敛性与区域一体化问题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特点是不承认经济产品是无差异的,而是承认差异导致经济溢出。这种思想也导致了把经济系统看成多区域的,这是一种经济学思想的重要创新。多区域问题的提出导致了发散与收敛、溢出、竞争、追赶概念的产生,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收敛。什么是收敛性性?按照新古典经济理论各个区域在长期增长过程中最终会达到同一个稳定的水平,并称这一水平为稳态位置,所谓稳态是指在长期发展中诸如人均资本(物质的和人力的)、产出及消费等经济量保持不变的增长率,整个世界收敛到相同的稳态位置,而不以经济的任何其他特征为条件。并且一个经济若离其自身的稳态越远,增长就越快。但是当巴罗和萨拉伊马丁对跨国的经济增长问题进行研究时发现绝对收敛的假说存在问题,从而进一步得到了条件收敛的概念,其主要思想是:世界经济体系中所有经济体组成不同的集团,这些集团成员收敛到不同的收敛点,它们被成为不同的收敛俱乐部。王铮,葛昭攀( 2002 , 2004 )发现,中国存在 3 到 4 个收敛俱乐部。收敛俱乐部的存在就为区域在经济增长中确定了独立地位。不同的收敛俱乐部成员,构成区域,他们的经济行为有自己的特性,而收敛行为作为多区域经济现象需要进一步研究。 收敛俱乐部存在的条件下,人们重新回到了斯密的绝对比较优势理论。人们开始思考承认区域的绝对比较优势,寻求区域发展路线。这种承认是从克鲁格曼开始的,克鲁格曼强调了区域分工的必然性和贸易的必然性。因此在贸易条件下区域一体化问题就出现了。 Goodfriend ( 1995 )提出区域的偶然原因导致聚集,聚集导致内生的比较优势刺激专业化。王铮( 2000 )进一步强调专业化的的结果导致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政治的联盟化。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有关的研究越来越丰富。新的研究表明,在区域进化中由于路径依赖的存在,导致了后发优势,观察事实表明这种后发优势往往改变区域一体化特别是联盟化的基础,也是改变区域收敛俱乐部的基础,因此如何制定返回后发优势的政策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 2 )区域进化与创新问题 区域演变问题最初是来自是研究区域的经济差距如何变化的问题,在进化经济学发展以后,区域演变被纳入了进化经济学的内容。进化经济学是兴起德国 - 奥地利的经济学派,他的思想起源被追踪到马克思和熊彼特,温特和创立了这个学派。进化经济学认为,一个经济体就如生物体一样,有自己的基因,经济体的文化和经济模式就是这样的基因,这些基因导致了经济体发展决定,导致了发展对某些对象的强烈依赖或者保守,称为锁定。基因是在经济体发展中创生、融合、变异形成的,一次发展存在对发展历史的路径依赖。企业是个经济体,区域也是经济体。区域发展有自己的基因及其创生、融合、变异,具有路径依赖的性质。 区域进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变化的倒 U 过程研究。 1950 s ,库兹涅茨最先提出了收入分配的倒 U 型曲线,而威廉姆逊将其理论运用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方面提出了所谓的倒 U 假设: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区域的不平等性是逐渐增大的,然后在中期达到最大值,而在发展的成熟阶段呈下降趋势,也即这一曲线反映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平等性首先增加而随后下降的事实( Barro, 2000 )。关于倒 U 过程的存在性、调节和控制已经成为了区域科学的重要问题。遗憾的是,目前的研究基本上是数据证实的,当然也有一些理论工作,这些工作,包括我自己的,始终没有一个在全局的经济构架下给出库兹涅茨曲线存在的证据。例如我与博士生完成的工作,就没有考虑资源供应的有限性。而资源供应的有限性,就足以破坏经济过程的各态历经,这样现在用大量同时发生的各区域状况证实的库兹涅茨曲线就不能认为对一个区域过程是合理的。 进化经济学的理论认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按照马克思的思想需要某种动力,熊彼特说这种动力就是创新。创新与区域基因给定的路径依赖导致了区域的演变。因此区域创新的研究成为了区域进化研究的最大热点,这种热点直接导致了区域知识管理研究的兴起。近年 进化理论 研究的问题,基本上集中在创新发明方面,这里的创新包括知识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结构的创新,可惜没有考虑多个区域的存在,因此近年的理论进展是不大的。熊彼特以创新代替马克思的经济斗争,仍然是不足的,区域的竞赛复合了马克思的斗争理论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也是发展的动力。 ( 3 )多区域溢出与合作问题 多区域的存在导致多区域经济合作问题,这个问题的基础是区域溢出。溢出的概念字一个经济体对另外一个经济体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直接的影响来自贸易、直接投资、技术交流等,间接影响包括市场配合和竞争、环境影响和技术扩散等。溢出的英文为 spillover ,正确的汉语翻译为泽,所谓恩泽万民是正溢出,祸泽苍生是负溢出。 溢出理论 最早形成于 1963 年 Mundell 和 Fleming 建立 Mundell-Fleming 模型, M-F 模型刻画的是 GDP 溢出。 Molle ( 1997 )指出, 在一体化经济中,一个区域的国民经济存在于区域之间相互依赖的全球系统中, 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间的经济相互作用,除了我们认识到的贸易以外,还包括 FDI 、经济法规学习、专业化分工等等,更进一步还包括创新扩散、市场创造。 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区域以其贸易伙伴提供消费品、中间产品与资本品,同时也依靠贸易伙伴为其产品提供市场。 1990 年代出现了知识溢出的概念。知识溢出,最早出现在 Grossman, Helpman(1991) 的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 中,所谓知识溢出字的是 而且,越来越明显的是,国家之间还在技术转移上相互依靠、互相学习制造方法、组织模式、营销策略以及产品设计等。 他们指出一国或地区的知识溢出会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Ben-David ( 1993,1996 , 1998 )强调知识溢出以贸易作为传递机制对于长期经济增长、收入收敛性和稳态转移有重要的影认为消除贸易壁垒、增加贸易量会导致明显的收入差距的缩小。 Conley, Ligon ( 2002 )将增长率的空间协方差函数进行分解,并以此来估计国家间相互依赖程度的大小及国家间相互溢出的大小与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指出国家间的长期经济增长率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国际贸易的存在导致了新的一类溢出增长溢出的发生。 Conley , Ligon ( 2002 )使用经济距离的度量指标构建空间协方差方程来表征不同地区间的空间联系程度,即溢出,得出溢出矩阵,从而认识区域溢出。 与溢出和区域收敛联系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 Goodfriend 和 McDermott ( 1998 )认为技术溢出的范围对于解释发散现象非常关键。 Ben-David ( 1998 )发展了多国体系知识以常数方式溢出条件下,各国中间输入会出现收敛,而且参与贸易世界经济系统会出现稳态增长。但是并非所有学者对这种结构下落后国家的发展前景抱乐观态度。 Van de Klunder, Smulders ( 1996 ), Bretschger ( 1999 ),研究均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收敛是可能的,但是发散也是可能的,这就取决于国家之间的知识溢出。王铮,葛昭攀( 2007 )模拟分析,即使按照常规的知识溢出模式,只要知识溢出阻尼大,仍然存在这区域发展的发散,这种发散研究导致了经济一体化在政治上的崩溃。因此关于知识溢出如何促进区域收敛和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是重要的研究方向。顺便说一句,海峡两岸能不能出现共同市场,决定于知识溢出。两岸人互相防着对方,睨着揣着,是难于走向经济一体化的。 ( 4 ) 产业集群分析 早在十九世纪末,产业的空间聚集现象就为众学者所关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产业聚集和集群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制度性主流。因此对产业聚集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研究的热点所在。 然而我们认真地注意一下聚集的理论研究,发现其理论上是不全面的,它受到了三个典型化事实的挑战: 1 )第一剑桥现象:即现代产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往往选择聚集,并且聚集的区位靠近大学园区等知识源; 2 )第二剑桥现象:集群的发展往往有一定的规模限制,发展到某种程度以后会发生停滞; 3 )产业聚集并不是任何地方均可,它存在一定的区位。它们是产业聚集的一种高级形式。显然,不对这三个现象作出解释的话,产业聚集的理论是残缺的。 关于产业集群理论至少有两种流派:第一种流派是从马歇尔( 1929 )开始的,一直到 Krugman ( 1991 ), Goodfreind , McDermott ( 1995 ),他们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说明产业为什么在一个区域里发生聚集,这种流派对大量的有关联的企业集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范围内的集群现象未能给出有效的说明,因为他们只能在区域尺度上认识问题。第二个流派是 Poter (1991) 为代表的把产业集群解释成一种制度因素。这一流派的优点是突破了比较优势的思想,从而使得聚集的空间尺度可以进一步收缩到一个更为狭小地方。令人不满意的是,他们的解释回避了长期以来空间经济学提出的一些问题,也不能说明为什么聚集可以在一个较小的空间范围内实现。制度因素仅仅提供了一种实现的动力,它没有说明实现的条件。在 Fujita, Krugman Venables (1999) 后来的工作中,试图对聚集的空间问题给出一种解释,可惜他们注重的是人口的聚集形成城市,而不是产业的聚集形成聚集区。因此,围绕我们这里提出来的典型事实,建立一种能解释空间现象的产业聚集的理论就成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在新的研究中,产业集群被在政策层意义上追溯。正统的方法是沿着马歇尔的的路线,解决三个典型化事实。 Poter 流派则更多强调区域管理的作用,强调区域管理技术和模式与产业集群的关系。这里包括制度选择、公共服务(业)发展、区域创新环境建设和区域知识创新、扩散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这种流派实际上成为了区域科学中的主流趋势,而马歇尔传统,受到了挑战。 产业集群的新的研究方向是产业集群的进化和管治。这两方面的政策意义在于如何推进产业集群特别是新兴产业的集群枢纽的成长和空间转移。王铮等在最近的三年中研究发现了产业集群演化存在科技园 - 边缘城市 - 产业带 - 分蘖的空间演化现实和从综合中心发展为产业枢纽、研发枢纽和市场枢纽的递阶演化形式。 Stugh 提出了管治中的地区领导力问题,许多学者提出集群中公共服务动力学问题。这些新的认识和问题发现,为产业集群研究引出了新的热点。 ( 5 )区域管理 区域管理不是区域行政,也不是区域经营,而是促进区域不断进步的一系列管理学措施。从内容看包括对应于计划与组织的区域发展战略、区域规划、区域产业和城镇体系重构等,也包括对应与控制和领导的,区域领导力建设、区域合作与竞争战略、区域资源配置和调控、区域统筹。 区域发展和管理起源于人们对 1950-60 年代环境管理的研究,环境管理拓广一般的城市管理、人口管理、经济管理就形成了区域管理或者所谓城市与区域管理。因为,在解决区域问题时,人们认识到仅仅依靠政策和规划是不能满足区域发展的需求,还必须借助完整的管理学的方式,把整个区域作为对象进行管理。 区域管理的热门领域是区域管治( governance )。管治的内容是,在国家对经济驰管制的同时,如何同时动员国家、社会和非政府组织的力量来有效地管理一个区域及其企业、行业,既避免公地的悲剧,又避免公众的利益被剥夺。管治一种状态目标是善治( good governance )。所谓善治指的是管理的良好状态,善治的意义包括管治的有效性,保障尊重法律的公平的管治,平衡了各社会客体利益目标和参与管治的主体在一个规则的体系下被委托管理相应的任务。在善治和善政 (good government) 是有差别的,而且,善政的意义在于管治目标对公众的友好,善治的意义在于管治过程的和谐。王铮,刘筱( 2007 )把目标的善政和过程的善治之和,我们称为和谐管治。真正的和谐管治包括了公平、社会参与,也包括了管治的动态的和谐调节。显然这类管理学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 Dixon, Kouzmin, Goodwin (2003) 提出了公共事物管治的范畴,它们实际上反应了区域管治需要研究的问题: 什么是公共供应的最好方式? 需要保护的公共利益的水平结构是什么? 什么是管治与规制的结构、文化、过程与公共政策目标? 理想的公共政策产出怎样确定? 确保得到期望的公共政策目标的核算、手段和技术是什么? 区域管理的另一个热点是区域知识管理。 区域知识管理主要有三个要素组成,分别是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基础环境建设。区域知识管理的任务在于建立区域创新环境,并在区域创新的基础环境下,运用管理手段,促进区域的知识创新和知识扩散,以此形成区域的竞争与合作优势。与一般企业的知识管理不同。企业知识管理主要是管理知识资本,区域知识管理不仅要管理区域知识资本,更重要的是要管理区域知识过程。促进区域知识创新和知识溢出,这包括建设 RD 枢纽城市,建立合适的专利制度和科学基金制度、敬重大学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是区域知识管理研究的热点。 作为区域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经营城市。经营城市大约包括了区域专业化、建立城市批判和城市公共服务产业化。区域或者城市专业化的问题在于如何确定城市的技术生命,专业化导向的失败是严重的。城市品牌的问题是如何协调城市竞争与合作,以及城市的质量管理。公共服务产业化例如教育产业化是一个备受批判的内容,他的学术问题是城市公共服务业的管治问题。经营城市是值得研究的大问题。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5429 次阅读|2 个评论
怀念刘东生先生
王铮 2008-3-7 23:39
今天下午我的同事陈锐告诉我,刘东生先生去世了,我吃了一惊,不过很快就希望这个消息是误传。晚上我在科学网看到了相关报道,知道这个消息是真实的,心里涌起了我与刘先生的交往的记忆。因为刘先生影响了我的科学精神。 我第一次见到刘东生先生是 1983 年初或者是 1982 年冬,记得我们是穿棉衣的。那时候,他到华东师范大学给我们讲课,讲《第四纪地质学》,一共三天的课程。在地质队时我就知道他的大名,所以平时上课经常逃跑到物理学系听物理的我,这几天,天天抢先占头排位置。 在讲课中,刘先生说课程的名字不应该叫《第四纪地质学》,而应该叫《第四纪》,关注现代人类活动和为人类生活直接服务的一面。他用大量的材料为我们展示了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内容,启发了我研究环境变化的兴趣。 刘先生的最后一堂课,深深地影响了我的科学人生。这是一趟讨论课,他让大家讨论。我说李四光先生的庐山冰川学说被否定了,他的地质力学,构造体系部分被否定了,只剩下构造行迹和蜓了,他的三个学说被否定了一个半,是不是有些悲哀。刘先生说,是一种悲壮。庐山冰川,启发大家研究了环境演变,地质力学为地质学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方法,是创造性的。它的确遭到了一些否定,所谓三个东西被否定了一个半。作学问的不可能人人成为牛顿、爱因斯坦,留下的几乎都是真理。科学是循环渐进发展的,我们作学问的,就怕死了以后,连被否定的都没有。学问不能做成这样的。人还没有死,所有的论文都死了。先生的话深深地震撼了我。一个人不能把学问做成人死了后连被否定的都没有,后来成为了我的座右铭,我用他来鼓励自己、鼓励学生,也用它安慰个别竞选院士未成功的学者,留下真理。 我第二次与刘东生先生个别接触是 1993 年。那年,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委托我送一份材料到他家,没想到先生还记得我十年前的我。他招待坐下,当他知道我的博士和博士后导师分别是严钦尚先生和黄秉维先生时,马上恭贺我碰到了好老师,你要好好学他们,他们作学问都是认认真真的。他特别提到华东师范大学应该推荐严钦尚先生竞选院士,可惜那时候严钦尚先生已经去世了。他说严钦尚先生 1953 年就提出中国沙漠是就地起沙的观点,你们这些青年人就得提出自己的观点。要比自己的老师进一步。他对我的一些工作给了肯定和鼓励。那时候我刚从地理研究所到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有些学术念旧情绪,被他看出。他鼓励我要敢于面对挑战,建议我把历史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联系起来研究。先生的教诲使得我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刘先生关于面对挑战的建议,后来时刻鼓励着我。 时间又过了十年,在非典流行期,有一天,刘东生先生突然打电话给我,我也不知道他怎么找到我的电话。他告诉我,他从中央转发的材料上看到我关于非典流行条件的观点。那年我根据环境演变原理,分析非典流行区在空间出现的时间,从而提出 SARS 病毒在自然情况下生存应该需要一定的生态位,这种生态位决定于天气条件,由此不同的气候区流行期不同。刘先生说这是环境演变研究回应国家需求的重要成果,叫我赶快发表论文。我说当时任务紧,中办有时候会直接打电话来催政策成果。他劝我:两件事情要一起抓。科学院的人,要讲清科学道理,要有科学总结。并且希望我把文章尽快投稿到他主编的《第四纪研究》编辑部。当时他在上海,我们没有见面。有一个署名 zhengshan 的人给很多院士和我们单位领导写了驿媒尔( e-mail ),可能包括他,攻击我的观点;而作者混淆了气候与天气的概念。先生告诉我不要理睬他们。他的电话增强了我的信心,使得我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为国家作出了应该的贡献 刘东生先生逝世了,他为我们留下了真理,留下了作科学人的道理,我永远怀念他。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634 次阅读|4 个评论
“能源-经济与气候保护研究”项目启动会召开
王铮 2008-1-22 23:03
2008-1-18 我主持的能源 - 经济与气候保护研究项目启动会召开,除陈锐外的所有课题负责人都参加了会议,计有王铮、陈安、陈劭锋、王礼茂、高林、王远飞、乐群、薛俊波、吴静、刘筱以及我们的学生。院资源环境局代表翟博士参加了会议。现在的情况是,大家都开展了工作。陈锐因为发生撞车,没有来。 会议上午是成果汇报,下午讨论了进一步的问题,下午的讨论会解决了一些冲突问题:确定陈劭锋分析能源结构替代趋势,王礼茂侧重各种替代能源的经济可行性,王铮近期重点突破二氧化碳排放的倒U曲线,薛俊波、吕作奎加快122部门CGE开发,刘筱要协助陈锐开展消费模式调查。。 由于采用直接管理专题,项目研究全面展开。 从2007年 10 月份立项以来,我们的研究,主要依靠模拟和数据挖掘研究,取得了下列进展: 1. 中国的能源强度在持续下降,这种下降主要是技术进步导致的; 2. 中国的能源消费高峰可能出现在 2020 年左右; 3. 到 2020 年中国承诺使用 15% 的再生能源经济上几乎不可行; 4. 欧盟所谓控制本世纪末升温在两度以内是相当困难的。 5. 中国、美国更多减排二氧化碳导致 GDP 溢出有可能危害世界经济。 6. 消费模式的走向影响中国未来的二氧化碳排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94 次阅读|2 个评论
区域管理研究的两篇论文摘要
王铮 2008-1-20 04:26
到2008年1月19日,我的两个学生,刘筱与朱艳鑫分别完成了她们的博士后研究报告和博士后论文,都是区域管理方面的,19日晚上她们举行了庆祝晚宴,晚上回来我很激动,20日凌晨3:00醒来,吟得一诗。并决定公布她们的论文摘要,以鋕。 城市的和谐管治研究 刘筱 本文从实证分析入手,研究了区域管理中的新公共管理问题城市管治问题,并且提出了城市和谐管治的观念,对城市和谐管治的理论体系、管治内容、管治政策和措施,特别是供应模式和政府功能问题做了详细探讨。 本文共六章和一个附录。在第一章中,我们探讨的管治的起源、理论和和谐管治的思想,和谐管治被第一次定义,即认为它为善政与善治的结合。在第二章,本文以公共服务(业)为对象,详细探讨了管治的供应模式,提出了政府供应、市场供应、社会组织供应和混合供应 4 种类型,研究了作为供应基元的政府供应、市场供应、社会组织供应的特性。在第三章中,研究的重点是产业发展中的政府政策问题,重点探讨什么是管治与管制( regulation )的结构、文化、过程与公共政策目标?以及管治政策内容。进一步在这种认识下,探讨了 5 方面的政策内容和相应的供应模式管治,提出新产业发展的供应模式需要从政府主导开始并且逐步转变为市场主导和混合型。第四章的内容集中在城市社区的和谐管治方面,提出了 首先是要确定各群体的利益目标,然后达成一种大家结构的利益结构的和谐管治的政治原则。同时提出 5 条社区管治的技术原则, 4 个政策范畴和 8 条措施。 这里的研究最后被应用在深圳社区规划中。 第五章具有某种总结意义,它集中探讨了 政府的管治问题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包括:第一基本政策;第二,责任和作用;第三,协调模式,特别是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信息化合作的模式;第四,措施要点。本研究是以区域信息化为研究对象的,欧洲、澳大利亚的一些案例被应用。本项研究结果已经应用于国家发改委的信息化政策中。 本书的第六章,试图从动力学角度认识了中国管治模式的必要性,中国管治结构的形成,探讨了管治的总体结构特性,总体结构的形成、管治机制的形成。诚然这个问题的研究还需要深入。 文章最后的附录是调查案例材料。 关键词:管治 区域管理 和谐 产业发展 社区 区域合作 中国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政策模拟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朱艳鑫 CGE 已经成为了经济政策模拟的主要工具,但是目前国内外的 CGE 软件系统开发和应用多限于单一区域的 CGE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 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但同时,地区差距明显。鉴于我国区域间存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差异,在分析中国的问题时,把全国分为不同区域进行研究,比单单只是从全国水平上去分析更有其合理性和实用价值。因此基于一般均衡理论,建立中国多区域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体系,并运用此模型体系对政策进行模拟分析是一项重要工作。鉴于国际上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不多,本文研究了多区域的模型系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区域 CGE 模拟系统,并且用它研究了中国财政转移支付问题。 全文一共分为七章。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政策模拟以及作为政策模拟重要工具的 CGE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发展进程,探讨了 CGE 模型的基本理论、模型框架、闭合理论并对 CGE 的应用进行了梳理,针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选择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的政策模拟体系。 第二章回顾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地区差距问题,总结了关于我国地区差距的研究结果,分析了地区差距的表现形式和构成要素。进而根据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八大区域,开展多区域的经济分析,给出区域的划分原则和具体的划分方法,从区域经济总量、人均收入、产业结构角度对八大区域做了比较,为下一步构建多区域的 CGE 模型体系提供依据和参考基础。 第三章是模型体系和结构,该章是本文的重点之一。在这一部分,我们介绍了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基本结构,并详细描述了本文提出的反映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征的多区域 CGE 的构成以及具体内容。本文的多区域 CGE 体系包括八大区域、八个部门、两类居民、两种生产要素,同时存在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区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进一步介绍了求解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几种算法,根据其中的特点,选择了 Johansen-Euler 法进行了模型的求解和运算。根据 Johansen-Euler 法将模型所涉及的公式进行了线性化处理,以此为基础,可以进行模型的求解和模拟分析。 第四章讨论了 CGE 模拟分析的重要数据基础社会核算矩阵的原理。包括社会核算矩阵的基本原理和社会核算矩阵的结构特征,社会核算矩阵的编制原则等,并根据中国的经济特征,构建了为多区域 CGE 模型提供数据基础的区域社会核算矩阵,详细介绍了区域社会核算矩阵的结构以及如何根据现有的公开的数据来源构建 SAM 。模型的参数估计是模型构建与运用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本章的另一个工作是结合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校准法标定、估计了模型的参数。 第五章使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 Visual Basic ,结合 Matlab 软件及其语言进行了多区域 CGE 政策模拟系统的构建。在系统中,用户可以自主地选择政策模拟的模块,通过输入外生变量的变动,系统可以求解出政策模拟的结果,同时保存结果并进行图形显示。 第六章我们应用多区域 CGE 模型体系对我国转移支付政策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展开了模拟分析。转移支付在各国的财政体制中都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我国各个地区的财政能力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距,但在历年的转移支付中,用于均等化目的的转移支付只占很小的份额,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转移支付的模拟显示,当对单个区域的转移支付增加时,不管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增加转移支付后,都刺激了接受转移支付的区域的地区产出的增加,从增加的幅度来看,西南区域大于中部,而中部大于南部沿海区域;同时增加东北、中部、西北和西南区域的转移支付对接受转移支付的地区的产生了不同影响,西南和中部产出提高而东北和西北产出下降,总体上看全国总产出稍有增加,八大区域的产出和人均产出的 Gini 系数有所下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 模拟还显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增加转移支付后,接受转移支付区域的政府收入和居民收入有了相应的提高,同时还带动了京津以及东部沿海区域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分城乡来看,城镇居民的收入提高幅度都大于农村居民,这反映了当前在我国全国范围内,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受益者还主要是城镇居民,而农村居民所享受的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从居民收入的 Gini 系数来看,转移支付对改善区域间居民收入的差距作用不明显。而不管在哪个区域,农村居民的储蓄愿望都要远远的大于城镇居民。接受转移支付的区域中从事商业运输的劳动者增加,而从事农业和轻工业的劳动者数量减少,这也表明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对促进这些地区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有积极的作用,而且不会带来经济风险。 最后本文第七章总结全文,并对文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改进之处做了简要评述。 关键词 :政策模拟,区域协调,一般均衡,多区域 CGE 模型,社会核算矩阵,转移支付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5541 次阅读|7 个评论
区域协调的理论问题
王铮 2007-12-9 14:08
最近 5 年,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推进下,多区域( multi-region )协调发展成为了地理学及区域科学的热点主题( Kim, Kim , 2002 , Giesecke , 2002, Stifel, Thorbecke , 2003 , Gu, Chen,2005, Barrios, Bertinelli, Strobl1, 2005) 。当前,我国人均 GDP 已经超过了 1000 美元, 中国的区域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 滕丽,王铮( 2006 )认为目前区域差距已经达到 Kuznets ( 1955 )的倒 U 曲线的顶点,已经出现国家整体开始转向经济收敛的可能性,但是正在遭遇新的产业浪潮的挑战。面对这种情况,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提出:要坚持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发挥优势、落实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如何实现统筹兼顾、区域协调? 最近胡锦涛同志最近在中央集体学习后指出,区域发展要重点抓好以下4项工作。第一,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第二,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三,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第四,完善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显然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无疑是协调区域发展的主要策略;但是其它两个方面仍然是重要的。对于第四点,胡锦涛同志给予了特别强调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包括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管理政策,目标是提高区域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地理学的角度看,这里有两个科学问题:第一、怎样从区域发展与统筹区域发展的角度对区域分类,以建立分类管理的基础;第二、在协调多个区域发展方面如何确定分类管理政策与管理模式。这种区域分类管理的科学思想,在国际上也有所发展。 Brown ( 2006 )从水资源市场的活跃性结合全球变化讨论了美国西部水市场对各县(郡)经济发展的影响,作者针对水经济特点对美国西部县域作了分类,根据这个分类,作者区域作了管理模式与区域政策分类探讨。 显然,完成这两个问题的研究,也就丰富了多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同时回答了我国区域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本项目选题在学术符合当前地理学与区域科学研究的最新潮流,应用上符合当前的国家需求。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开展区域分类,可以依据不同的经济思想完成。十一五规划倡导的 主体功能区域,更多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因此它既是生态区又是产业带及资源区。这种分类对分类管理有积极意义 。但是从经济增长角度看,我们还应该发展另外的分类以作为区域管理的基础。 区域分类的另外一种基础是经济学的。按照新增长理论 ( Barro,Sala-I-Matin,2002, Bretschger, 1999 ),区域经济体存在增长水平的收敛性,但是一个多区域集合,例如一个国家的各省区,可能会分裂为几个收敛点不同的子集。刘强( 2001 ),王铮、葛昭攀( 2002 ), Ying ( 2003 )根据新增长理论,研究了 1980 年代中期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认为中国的东中西三个大的区域的经济会收敛到不同的均衡点。换言之,按收敛性也可以对区域系统完成某种分类。这种分类被成为增长俱乐部分类。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后陆大道提出 的点轴开发理论(陆大道, 2004 ),这也是一种区域分类。这种分类强调了城市的主导作用。将陆大道的这种思想与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刘燕华,李秀彬, 1998 )的思想结合,王铮,杨念( 2006 )提出建立区域知识网络和创新枢纽城市的思想,是从知识管理角度探讨了区域分类的基础。一个适合于协调区域发展管理的区域分类,可以在综合上述分类基础上完成。 对于第二个问题,在最近几年,针对发展的区域协调政策的定量研究,形成了以保持多区域政治经济一般均衡的研究框架。 Groenewold, Hagger, Madden ( 2000 )发展了一个政治经济一般均衡模型和政府博弈模型,研究了澳大利亚多区域间财政转移和差异性税收政策问题。 Gu 和 Chen(2005) 在两个层次的区域水平上分析了各个省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动态关系。模型首先划分中国为东中西三大区域,再将中国现存的省级划分为第二个层次的划分,通过这个混和的多区域模型试图追踪中国省域经济的实际动态联系。可惜没有上升的协调政策层次,朱艳鑫,王铮( 2006 )发展了 Groenewold-Hagger-Madden 模型,研究了中国提高向西部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的经济效果。这种从保持多区域政治经济一般均衡的研究路线,近年在国际上形成了应用 CGE 方法研究的潮流。 Giesecke(2002) 利用多区域动态 CGE 模型分析了澳大利亚的 Tasmania 经济发展严重偏离澳大利亚整理经济的发展的原因。他将澳大利亚分为 Tasmania 和国内其它区域这两个区域,得出 Tasmania 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原因是经济结构变化和政策多变导致的,同时在众多的原因中区分了重要原因和可忽视的原因。 Kim, Kim(2002) 发展了一个具有动态功能的多区域单部门多收入阶层的 CGE 模型,研究韩国不同模式区域投资政策的增长影响和社会和谐,确定了最优的国家投资策略。 Harrigan ( 2000 ) CGE 讨论了环境保护下的税收利益调整问题。 Groenewold , Hagger , Madden ( 2000,2003 )构建了经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来分析多个区域转移支付的问题,并以澳大利亚的数据进行了模拟。可惜该模型考虑了劳动力流动的情况,没有考虑资本的流动,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总之, 采用 CGE 技术将一般的区域财政、税收、产业政策分析与多区域经济关系分析结合,符合当前学术发展主流,技术上有成功案例。这种结合可以在学术创新基础上完成。 区域协调,除了一般的宏观经济学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均衡外,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看,更需要形成产业分工基础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Farrell ( 2004 )认为 协调多区域发展,其根本问题就是推进区域经济分工下的一体化,使得多区域体系或者国家更加具有发展潜力。 宋巨盛( 2003 )以长江三角洲为例研究认为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关键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他强调了从区域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发展、区域统一大市场建设、区域主要城市之间的点轴开发及区域城市的网络化发展方向协调区域一体化发展。 那么怎么来确定区域分工一体化政策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基本的思想是 Dixit, Stiglitz ( 1977 )提出的促进内生比较优势,形成专业化聚集与区域分工。 Krugman , Venables (1995) , Goodfriend 和 McDermott ( 1995 )就是这种典型。为了制定相应的政策, CGE 技术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 Love ( 1997 )用 CGE 模型研究产业中心与外围带的互动与这里主体区与区域互动协调的思想一致。 Groenewold , Hagger , Madden (2003) 基于 CGE 模拟研究了多个区域转移支付的问题与产业分工。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协调的经济过程,但不是它的目标,区域协调的目标是曾经多区域的收敛性,即通过协调使得区域间经济差距越来越。 Van de Klunder, Smulders ( 1996 ), Bretschger ( 1999a ), Holod, Reed ( 2004 )研究均发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多区域的收敛是可能的,但是发散也是可能的。 Ben-David, Loewy ( 1998 )发展了多区域体系知识以常数方式溢出条件下,各区域中间输入会出现收敛,而且参与贸易经济系统会出现稳态增长。这就为通过区域溢出促进区域收敛缩小区域差距指出了可能性。另一方面, Cashin , Sahay ( 1995 ) 分析了转移支付对印度地区经济收敛的影响, Garcia-Mil 和 McGuire ( 2001 ) 研究了西班牙转移支付对改善落后地区的经济的效果。 1997. 关于财政转移支付, 马栓友,于红霞 (2003) ,霍克,丁伟 (2005) 考察了我国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的关系,但他们均采用计量模型。 他们的研究成果,指出了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强化收敛的可能性,而这种宏观经济政策的确定可以通过 CGE 模拟。实际上 Kim , Kim(2002) 研究了韩国大城市带动下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等性以及对全国的通货膨胀、福利、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了促进区域收敛的中央投资政策。 对于区域协调,完全依靠的财政转移并不是最优的而且税收利益分配在经济增长的全面影响是不确定的( Jorge , Robert , 2003 ),如我们指出的促进产业分工的人口、产业政策在促进区域收敛方面具有不确定性。科学发展观意义下的协调发展需要保证发达地区的发展,通过区域溢出来带动区域收敛。为了促进区域收敛, Ben-David, Loewy ( 1998 ), Bretschger ( 1999a ) , Chudnovsky, Lopez ( 2003 )的工作,在政策方面主要是考虑了知识溢出的作用,这里的知识溢出,包括了技术进步与技术扩散。但是由于收敛性是长程问题,依靠技术进步来曾经区域收敛存在复杂性。 Ding, Haynes(2004) ,庞丽,王铮等( 2006 )研究发现信息化在近期实际上扩大了区域差距。因此协调区域发展技术进步政策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另一方面,基于新增长理论, Grossmann, Helpmann(1991), Barro , Sala-I-Martin ( 1997 ), Douven, Peeters ( 1998 ), Conley, Ligon ( 2003 ) 发展了各种以知识溢出、资源溢出和 GDP 溢出为核心的多区域内生增长理论。在中国,王铮,刘海燕,等( 2003 ),刘丽,王铮等( 2004 ),王铮,武威等( 2005 ),通过模拟模型研究了区域增长的溢出问题。这些研究成为制定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区域增长的重要内容。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深入研究区域溢出,特别是把财政、税收作为溢出的调控因子,这需要深入的研究 。把财政、税收作为调控区域溢出和收敛性的因素,一个可能的基础是 将 Douver , Peeters(1998) 修正了的 Mundell-Fleming 模型区域化。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在研究区域协调政策时,多区域 CGE 被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但是 目前多区域 CGE 模型研究需要突破一系列难点,这是因为多区域 CGE 模型与国家的 CGE 模型在几个方面有所不同。这种区别都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区域相对于国家而言是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由于区域的开放性,区域的资本和劳动力都可以在区域之间自由的流动,产品贸易和资源转移在区域 CGE 模型中相对比较重要。例如,如果一个区域不能提供高的利润回报率,那么个人和企业就不会在这个区域投资。因此,国家 CGE 模型要求储蓄和投资相等,而区域 CGE 模型允许储蓄外流和进入,同时还要求关注区域政策制订者国家金融政策的作用,这就增加了多区域 CGE 的复杂性。对于这个问题, Groenewold, Hagger, Madden ( 2000 ), Kim , Kim(2002) 作了开拓性探索,借鉴他们的工作,这个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2967 次阅读|2 个评论
空间经济学概念:聚集、集聚及其他
热度 1 王铮 2007-11-20 22:15
有学生问我企业或者人口在趋向某个区域,并且在里面定位的现象是聚集还是集聚。这是我的回答 1990年我与杨吾扬先生讨论过,科学名词是聚集。杨吾扬说 聚集,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如集合、赶集,是个动宾结构,通过动作的聚而最后形成某种集合,所以聚集反映了一种空间现象,作为名词用,描述一种现象。英文是Agglomeration。 杨吾扬先生认为集聚是不通的,集合,不会跑动一起,两个词不加区别容易引起概念混乱。我的想法是集聚是为了集而聚,因为动词聚落在后面,作为动词,英文是Agglomerate。集聚对于与聚集的操作。杨吾扬作为中国权威的理论地理学家,我想他的思考是对的。 在研究区域现象时,专业化、聚集、联盟化、收敛、一体化都是指一系列现象,所以作为空间现象,我强调的是聚集不是集聚。 顺便谈一下集群,集群英文是cluster,它强调形成了某种联系的空间组织,而不是空间一般性的团体。集群发生时,参与的企业有类似群落生态系统的联系,在一个空间范围高强度的企业专业化伴随这群落联系的产业供应链。集群是一种聚集的亚类型,在空间尺度上,集群是一种中尺度现象,它不可能象玉米带、工业枢纽在空间表现出大尺度,但是它是集聚的产物,能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导致高度的产业聚集。我的观察,集群发生时还可能出现作为供应链核心的灯塔企业,灯塔企业为专业化的集群企业提供某种服务,例如软件业集群中的软件测试企业,至少灯塔企业是促进集群发展的关键。灯塔企业中国概念是上海发改委一个副处长在与我讨论是提到的,它不是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一般在区域产业链的销售端,灯塔企业是服务端的。我们的研究证明, 集群不是任意发生的,而且存在一个最优集群半径,现在一些地方拼命扩大集群空间范围是不对的。 创新枢纽(hub)是我的一个新提法,它也是一种聚集现象,所不同的是创新枢纽是创新组织的聚集,从国家意义上看,创新枢纽比集群的规模大,是城市级别的。我一直在呼吁中国要发展创新枢纽城市。网上有篇文章,是我给中央的报告一部分,不知道怎么流传出去,呼吁建立创新枢纽城市。创新枢纽城市是应该分等级和类型,从现在掌握的数据看,我认为全国性的研发创新枢纽城市,中国可能够条件的可能就是上海和北京,但是深圳、成都-重庆等可能作为某种产业的创新枢纽。武汉至少是一个地区性的研发和产业创新枢纽。对于那篇文章,有人说我没有到过武汉就瞎说,其实我是多次到过的而且参加写作的杨念就是武汉人。不过武汉在创新枢纽网络结构中怎么定位,还需要研究,现在的看法是,武汉、青岛都难于成为全国研发的创新枢纽,广州-深圳怎么样,不清楚。其实一个国家的研发创新枢纽是不会多的。 创新枢纽的研究还在继续,许多问题还需要研究,例如研发创新枢纽与产业创新枢纽的关系是什么?不同等级创新枢纽之间构成怎样的枢纽-网络结构?上海是个研发创新枢纽,但是作为产业创新的枢纽的功能似乎迁移到了江苏昆山-苏州-无锡一线,深圳为什么不能成为一流的研发创新枢纽的原因是知识溢出不足还是缺少自主文化?太多的问题需要研究了。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9079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