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海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最好的论文
热度 3 gaojianguo 2017-7-4 11:05
虽然, Nature Communications 的影响因子现在已经不低,估计在 Nature 的强力运营下,以后也不会低到哪里去,不像 PLoS ONE 和 SR ,持续下降是未来趋势。但这个杂志还是受到不少非议的,一来由于它离谱的 “ 版面费 ” ;二来由于庞大的发文量。据说, R 等大科学家对 NC 进行过非常激烈的批评,说它只是一个发表没有明显错误论文的杂志。也是道听途说,科学院的某些课题组非常 “ 有尊严 ” 地禁止其成员在 PLoS ONE 、 NC 和 SR 投稿和发表。有一个研究员曾经调侃,一篇 NC 的版面费够一个村里面的人好吃好喝一年的了!可见,人们群众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与科学家发表一些毫无用处和价值论文的矛盾短期来看依然是一个无解的矛盾! 但,对于任何一个有争议的杂志总会有人辩解到, **** 还是发表不少好文章的,如他 / 她自己的那篇 …. 在此我不去评判 NC 、 PLoS ONE 和 SR 到底好不好,毕竟我没有在以上任何杂志上发表过论文,合作发表的也没有,因此是没有资格评判它们好坏的。对我的道听途说大家千万不要在意。需要再四强调的是,如果没有在某个杂志上发表过文章,最好不要去评判。不过,我还是谨慎地认为(倚老卖老,好为人师地给刚入门的研究生提提建议+ ﹏+* ,千万别当真! ),在以上三个颇有争议的杂志上,一个科学家一生发表一篇即可,还是把自己认为最棒的工作投稿到本领域的 decent journals ,而不是去跟风凑热闹。 NC 毕竟是 Nature 的亲儿子!这点与没有冠名 Nature 只是使用 Nature 出版机构和投稿系统完成组稿的杂志有本质区别。不管怎么说,浏览 NC 这几年来,我确实也没有看到让我眼前一亮的研究,这篇除外。这篇论文是什么呢?它指 “ Predictors of elevational biodiversity gradients change from single taxa to the multi-taxa community level ” ,这个研究太有趣了,以至于我昨天读起来有种久违的兴奋感。 经验告诉我,这肯定是一篇好论文! 不错,德国科学家 Peters 等在坦桑尼亚的非洲最高山脉 — 乞力马扎罗山( Mount Kilimanjaro )进行的这项山地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作者发现温度依然是决定生物多样性格局最重要的环境因子,超越了降雨、植被生产力、面积等因素的影响。 具体来讲,年平均最低温是影响植物多样性最重要的环境因子,而年平均气温是影响动物多样性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温度是决定生物多样性格局最重要的变量。 这点理解起来貌似也不是那么难,毕竟沿海拔上升变化最大的环境因子的就是温度了!话说,如果让一个人坐上热气球升空,那么,这个人是先死于缺氧还是先死于冷冻呢?我们知道,随着海拔上升,氧气浓度会降低,大气温度也会下降,但氧气浓度下降的速度没有温度下降的明显,因此,此人更有可能死于低温。这是一个扯得有点远的例子,但也说明了温度对生命活动的影响。 就像这篇 NC 文章 Introduction 介绍的那样,至少有 6 中假说解释生物多样性的梯度格局,但没有一种是完美的(所以生态学家总是有事干的)。记得 Science 在 10 多年前曾经公布过 25 个重中之重的科学问题之一,就是,生物或生态系统是如何响应温度或气候变暖的(大致是酱紫吧,详见: http://www.caad.org.cn/n1044484/n1058603/n1063601/16492594.html )。 这篇文献基于长时间在非洲高山上的蹲点试验,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科学数据,验证了生物多样性沿海拔分布形成的机理。 我觉得,这是此篇 NC 文章如此迷人的地方。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comms13736
29402 次阅读|6 个评论
年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等自变量的三元拟合研究
热度 11 zhgatcl 2016-8-20 07:04
年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等自变量的三元拟合研究 根据气象统计数据和数理统计常识,我写了以下11篇论文(建议专家学者采用不同的统计样本进行重复性验证): ⑴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的相关研究 ; ⑵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比值的研究 ; ⑶ 中国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随空中水汽含量变化的经验公式 。 ⑷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相关研究 ; ⑸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比值的研究 ; ⑹ 中国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随地面水汽压变化的经验公式 。 ⑺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相对湿度的拟合公式和经验公式 。 ★ ⑻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地面水汽压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一论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 ★ ⑼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相对湿度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二论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 ⑽ 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的二元拟合研究, 三论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 ⑾年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等自变量等的三元拟合研究, 四论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本博文推介的论文) 。 以上11篇论文中,前面7篇论文都是为第⑻篇和第⑼篇论文铺垫服务的,处于从属地位; 第 ⑻ 篇和第 ⑼ 篇论文能相互印证,是全部11篇论文的核心 。第⑽篇和第⑾篇论文对核心论文的论点进行印证性论证,对“超深盆地调水增雨”论点起加固作用。 第⑻篇和第⑼篇论文通过 雨后蒸发对地面水汽压、对相对湿度贡献的分析 等研究方法,证明了“向西北超深盆地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的论点。但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改造气候的成功范例,所以,该论点比较“另类”,专家学者和社会大众不会轻信这样的论点,需要采用其它方法进行印证性论证,第⑽篇和第⑾篇论文就是采用其它方法对“另类”论点进行印证性论证。 由前面7篇论文的一元拟合研究可知,多年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的绝对数量、相对数量和海拔高程都有关,上一篇博客我 向各位老师推介了《 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的 二元拟合研究 》,今天我向各位老师推介《 年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等自变量的 三元拟合研究 》,该文的副标题是《 四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下面是该文的 内容摘要,欢迎质疑,请提宝贵意见。有兴趣审阅全文的,请到“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下载,网址是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510e4d73015663199c4306ba 。 内容摘要: 对中国194个国际交换站1971~2000年平均降水量、地面水汽压、相对湿度和海拔高程的研究发现,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一元拟合公式为 P=85.124e-193.21, R 2 =0.8019 ; 中国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和海拔高程的二元拟合公式是P=93.17e+27.24H 2 -329.75, R 2 =0.8316 ;中国各地年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的二元拟合公式是P=51.46e+1426.28U 3 -250.83, R 2 =0.83997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相对湿度和海拔高程的三元拟合公式是P=64.36e+1182U 2 +25H 2 -522.1, R 2 =0.86305 。 以上四个拟合公式的相关判定系数R 2 分别为0.8019、0.8316、0.83997、0.86305,引入的自变量越多,相关程度越大。 在三元拟合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得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经验公式是 P=K 1 K 2 K 4 (64.36e+1182U 2 +25H 2 -522.1), 其中 K 1 为迎风坡增雨或背风坡减雨的修正比例, K 2 为台风、副高、雨带、青藏高原及西风带等对降水影响的修正比例, K 4 为沙漠下垫面减雨的修正比例。对西北来说,经验公式可简化为 P=K 1 K 4 (64.36e+1182U 2 +25H 2 -522.1) 。 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下垫面沙漠变绿洲,蒸发的本地水汽增多,地面水汽压 e 、相对湿度 U 和沙漠下垫面减雨修正比例 K 4 都增加,所以,西北降水量有望大幅增加、成倍增加。 一元拟合、二元拟合、三元拟合及其经验公式能够相互印证,论点可信。 像前面 10 篇论文一样, 《 年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等自变量的三元拟合研究 》 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统计样本进行重复性验证,特别欢迎专家学者开展这方面的重复性验证。 第⑻篇论文、第⑼篇论文、第⑽篇论文、第⑾篇论文 能够相互印证,论点可信。特别欢迎专家学者理性质疑。
个人分类: 2016统计应用|1753 次阅读|89 个评论
气象百帕对应的地面的高度
YF2015 2016-6-16 16:17
100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为地面0米; 95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约为700米; 85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500米; 70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约为3000米; 50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约为5500米; 40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约为7000米; 30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约为9000米; 25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0000米; 20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2000米; 15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4000米; 10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6000米
个人分类: 气象学|439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驚悚] [绝命海拔 Everest (2015)][1080p + 720p][英国][主演:
lcj2212916 2015-10-27 21:25
导演: 巴塔萨·科马库 编剧: 威廉姆·尼克尔森 / 西蒙·博福伊 主演: 杰森·克拉科 / 杰克·吉伦哈尔 / 乔什·布洛林 / 约翰·浩克斯 / 罗宾·怀特 / 更多... 类型: 剧情 / 惊悚 / 冒险 官方网站: www.everest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美国 / 冰岛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11-03(中国大陆) / 2015-09-02(威尼斯电影节) / 2015-09-25(美国) 片长: 121分钟 又名: 圣母峰(台) / 珠峰浩劫(港) / 珠穆朗玛 / 远征珠峰 / 珠穆朗玛峰 IMDb链接: tt2719848 影片改编自美国作家乔恩·克拉考尔所著的《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故事源自于1996年的真实事件,讲述了友善谨慎的罗布·霍尔(杰森·克拉科 Jason Clarke 饰)率领的新西兰“冒险顾问”登山队,和风趣搞怪的斯科特·费雪(杰克·吉伦哈尔 Jake Gyllenhaal 饰)领队的西雅图“疯狂山脉”登山队,在世界第一高峰的珠穆朗玛峰相遇,他们相互竞争,又彼此帮助。在攀登过程中,两对队员们的身体机能急速下降,在应对体力衰竭、缺氧、雪盲的同时,他们又极为不幸地遭遇了一场剧烈的暴风雪,因此命悬一线。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127657223
29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自然如何在地球上“雕琢”出数百万个物种?
热度 27 Wildbull 2014-8-1 11:47
物种是生命生存与繁衍的最基本单元,从一个最重要的侧面(历史性地、现实性地)镌刻或描绘着地球上生命系统的动态性的多姿与多彩。物种是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单元,也是遗传与进化的基本单元。以物种为单位的生物学、生态学知识也是认识生态系统功能、管理、保护与修复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基础...... 不少人认为进化(或者说物种分化)是随机的。但是,事实上进化既是偶然也是必然的产物。必然性建立在这样一种事实基础之上,即物种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生命对气候环境的适应以及生物间的相互作用等适应进化而形成的。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物种在各种不同地理区域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与多样度,即存在所谓物种的地理格局。需要指出的是,物种的地理格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到一系列环境因素特别是气候变动(如冰期)的影响,因此,在同一个区域生活的物种有可能是原产的也有可能是迁移而来的。当然,在地史尺度上,构造运动对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正如考克斯和穆尔( 2007 )指出的那样:“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是我们行星上进化和板块构造这两台伟大机器相互作用的结果 …… 陆块破碎和运动导致有关的生物类群被远隔,而碰撞把起源十分不同的、不曾想到的类群带到了一起”。 长期以来,物种的分布格局是生物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生物地理学、保护生物学等诸多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现在人们相信,世界上数以百万记的形形色色的物种都起源自单一的祖先物种。这里不深入讨论物种是如何进化而来的细节,而重点介绍生物多样性的地理格局及其基本成因,以便从区域地理尺度上理解自然界中物种的宏观生态学设计原理,但省略了与种系相关的系统分类学细节。 一、物种—生命最基本的生存单元 1. 物种的概念—依然难以统一定义 人类对物种的认识也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早在二千多年前,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生物可严格区分为不同的“物种”,但认为物种是永恒不变的。十八世纪,瑞典伟大的植物学家林奈( Carolus Linnaeus )首次以生殖器官来进行生物分类,提出了一些物种为完美的,而另一些则是仿造的观点,林奈时代的物种概念的特征是不变(“上帝”创造)与客观存在, 1735 年林奈发表“植物种志( SpeciesPlantarum )”,首次提出了以拉丁文来为生物命名的双名法(第一个名字是属的名字,第二个是种的名字,属名为名词,种名为形容词),此种命名法也一直延用至今。 十九世纪初,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拉马克( Jean-Baptiste Lamarck )在其著作“ Philosophie zoologique (译:动物学哲学)”( deLamarck 1809 )中否定了创造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将逐渐发生变化而形成新物种,即提出了不同物种之间可以有连续不断的系諎的观点,虽然他未能正确说明物种的演变机制。达尔文( Darwin 1859 )通过变异与自然选择系统地阐述了物种可变的机制,但是他认为物种概念是人为的单元,因此没有考虑物种的定义。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了物种起源的历史连续性,却忽视了物种的相对稳定。 1942 年,恩斯特 · 迈尔提出了生物学物种概念:“能够彼此交配的自然种群组成的一个类群,其在生殖方面与其他这样的类群之间彼此隔离”,这就是说,物种得以区分不是纯粹因为它们看起来不一样,而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无法相互交配的壁垒,这样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繁殖群体,一个基因库(科因 2009 )。 现代的生物学家普遍认为,物种( Species )既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也是生物生存—繁衍—变异—适应—进化的基本单元。但是,由于生命形式的极端多样性,即便是今天,判定物种的标准也不尽一致,有学者使用形态学种,也有使用生殖隔离种。对高等动植物来说,生殖隔离是判断物种的有效标准,但是对于一些缺乏有性生殖的生物(如属于原核生物的细菌等),只能依靠形态、生化及遗传物质等的差异来判定。即便如此,物种仍然是所有生命科学领域最不能忽视的概念。 2. 现存的物种—已描述 170 多万种 在介绍物种分布地理格局之前,有必要看看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物种?这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却难以回答。据 Groombridge 和 Jenkins ( 2002 )估计,已描述的种类约为 170 万种,估计地球上物种的种数多达 1400 万种( 表 1 )!在已经描述的物种中,有颚动物的昆虫和多足类最多( 96.3 万种),植物次之( 27 万种),脊椎动物并不多( 5.25 万种),最少的类群为古生菌,只有 175 种。看来,最原始(简单)和最高等(复杂)的生物类群其种类数相对较少。 虽然细菌和古菌最为古老,但其种类数却最少,因为很难保存在化石中,也很难像高等动植物那样通过化石进行历史演化的分析。由于现存的细菌可展现惊人的变异速度(与地质年代相比),因此很难想象细菌种类数不多是由于其分化速度慢的缘故。那么,一种可能就是细菌以高速的变异适应环境,在简单的基因组上进行着遗传结构的快速更新。 表 1 现在已知的生物主要类群的种类,包括尚未被发现的种类的估算 域 真核界 已描述的种类数 估计的总数 古生菌 175 细菌 10,000 真核生物 动物界 Animalia 1,320,000 脊椎动物门(总计) Craniata (vertebrates), total 52,500 55,000 哺乳动物 Mammals 4,600 鸟类 Birds 9,750 爬行动物 Reptiles 8,002 两栖动物 Amphibians 4,950 鱼类 Fishes 25,000 有鄂动物(昆虫和多足类) Mandibulata (insects and myriapods) 963,000 8,000,000 螯肢动物(蜘蛛等) Chelicerata (arachnids, etc.) 75,000 750,000 软体动物 Mollusca 70,000 200,000 甲壳动物 Crustacea 40,000 150,000 线虫 Nematoda 25,000 400,000 真菌 Fungi 72,000 1,5000,000 植物界 Plantae 270,000 320,000 原生生物 Protoctista 80,000 600,000 总计 1,750,000 14,000,000 (引自 Groombridge and Jenkins 2002 ) 3. 物种的分化—受制于生存条件的随机演化 物种是怎样形成的?达尔文认为所有物种都是演化的产物,而变异与自然选择是这一过程的主要推动力。新物种的形成过程也称为物种分化,主要包括异域分化( allopatric speciation )和同域分化( sympatric speciation ),而边缘分化( peripatric )和临域分化( parapatric speciation )似乎为过渡类型。 异域分化指同一物种由于地理隔离,分别演化为不同物种的过程。这就是恩斯特 · 迈尔的观点。种群隔离可通过地质活动或气候变化(如大陆漂移、山脉或峡谷的形成、冰川扩展或萎缩、陆桥的形成或消失、沙漠的扩大或缩小等)来实现,也可通过种群的扩散来实现,譬如动物的迁徙或意外的迁移都可能分割种群,如果两个种群之间停止了基因交流,就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当然,隔离一般是地理上的隔离,但不一定都需要地理壁垒。其实,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就已经注意到地理因素在物种分化中的重要作用。异域分化的例子数不胜数,譬如,大熊猫是属于食肉目的一种熊,该目中大多数常见的熊都是杂食性动物,但熊猫几乎只吃竹子,它生活在中国西部高海拔山区的茂密竹林中,那里没有捕食者的侵扰,它们每天花 10-12 小时嚼食竹子(古尔德 2008 )。 同域分化指同一物种在相同的环境,由于行为习性的改变或基因突变等原因而演化成不同物种的过程。这其实是达尔文观点的现代描述,达尔文认为,只要有生存竞争,在许多地区都可能产生新物种。在位于东非大裂谷的马拉维湖( Lake Malawi )中,丽鱼( cichlidfishes )的物种分化就是同域分化的很好例证,在过去的 70 万年期间,从单一的丽鱼祖先分化出超过 400 个物种( Danley Kocher 2001 )。 为什么要不断形成新物种?达尔文认为物种是为了填补某种生态位的空缺才出现在大自然中,而有学者持完全不同的看法,如科因( 2009 )认为,不是因为自然界需要不同的物种,我们才拥有了不同的物种,物种只是演化的意外,“不同类群”对生物多样性而言很重要,但它们并不是因为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才被演化出来,也不是因为提供了平衡的生态系统才被演化出来,它们仅仅是在空间上彼此隔离的种群向着不同方向演化所产生的基因壁垒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必然结果而已。但科因的这种看法显然无法解释像在马拉维湖中丽鱼的快速分化(同域分化)现象。 依我看来,不必将这两种观念对立起来。物种得以分化,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必须有空缺的生态位可填,但是,物种为何在一些地方分化快而在另一些地方分化慢,并不完全是一种随机的结果,也无法完全用隔离程度来解释,相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种的生存条件(包含生态位)。这就是本章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二、物种多样性地理格局—陆生植物 1. 纬度效应—纬度越低,物种越丰富 早在十九世纪初,欧洲的博物学家( Humboldt and Bonpland 1807 )就关注到物种多样性沿纬度梯度的变化趋势。近代的研究表明,树种多样性沿纬度梯度的格局十分明显,通常是从高纬度向赤道呈指数增长,而且在北半球向高纬度地区的分布范围更广一些( 图 1 、 图 2 )。这种强烈的纬度效应举例说明,如同样面积的一片树林,在俄罗斯东南部( 45 o N )只有 40 种树,而在马来西亚半岛( 1 o N )却有 1400 种树,将所有植物合并在一起也有这种趋势( Adams 1988 , 2009 )。一般认为,纬度梯度上的温度差异应该是影响树种多样性地理格局的主要因素。 图 1 全球树种多样性(样方大小— 0.1 ha )的纬度梯度(仿 Enquist Niklas 2001 ) 图 2 东亚的野生树种(引自 Adams 2009 ) 但是,在一些情况下,物种多样性沿经度(东—西)方向也呈现明显的梯度,这在低纬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尤其明显,即虽然同样是温暖的气候,但是由于降雨量的巨大变化,湿润度变化很大。由于水分也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相似温度条件下的水分梯度也就导致了植被格局因而物种多样性格局的显著变化( 图 3 )。譬如,从美国东部湿润的气候 → 中部干燥的大平原区域 → 南部沙漠 ,树种的多样性明显下降( Currie Paquin 1987, Adams 2009 ) 图 3 北美的树物种丰度图(引自 Adams 2009 ) 2. 温度效应—温度越高,物种越丰富 温度往往是植物分布的关键要素,因此,也影响到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地理格局。 图 4 是显花植物科的树木与最低温度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很好的直线正相关关系,即最低温度越低,科的数目越少,而最低温度越高,科的树木越多,虽然南北半球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与大陆隔离的历史有关)。 图 4 南北半球显花植物科的数目与最低温度之间的关系( Begon et al. 2006 引自 Woodward 1987 ) 3. 海拔效应—在高海拔地区,物种数急剧下降 Grytnes Vetaas ( 2002 )将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脉 6000m 的海拔高度以 100-m 间隔分为 60 个带,比较了显花植物的种类数随海拔高度的变动。在尼泊尔南部高原一直到海拔 1000m 左右为热带气候,在 1000-2000m 之间为亚热带或暖温带气候, 2000-3000m 之间为寒温带气候, 4000-4500m 为亚高山带的上限,也是树木线;在高山带,分布有一些灌木,但草地占优势,往更高的地方,植被更加不连续( Dobremez 1976 , Grytnes Vetaas 2002 )。在海拔高度 1500m 以内,物种数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快速增加,在 1500-2500m 之间,种类数很少变化,超过这一高度,物种数稳步下降( 图 5 )。值得注意的是,在 0-100m 之间,仅有 62 个物种被记录,这可能是由于在尼泊尔这些低纬度区域的面积很小的缘故。 图 5 尼迫尔喜马拉雅山脉显花植物的种类数随海拔高度的变动 (仿 Grytnes Vetaas 2002 ) 4. 降雨量效应—降雨量越大,物种越丰富 O’Brien ( 1993 )研究了非洲南部木本植物( N=1372 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物种多样性呈现出从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最低,在湿润地区最高,与降雨量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图 6 )。 图 6 非洲南部木本植物多样性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网格面积为 20,000 km 2 (仿 O’Brien 1993 ) Currie Paquin ( 1987 )研究了北美树种的分布,将美国和加拿大区分为 336 个样块,共统计了 620 个土居树种(高于 3m 的植物)。通过将树种类数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在各种环境因子中,与土壤水分蒸发蒸腾损失总量( evapotranspiration ,即从土壤蒸发或从植物蒸腾的总水分量)的相关性最好( 图 7 )。虽然他们用逻辑斯蒂曲线近似,但实际也缺乏趋向饱和的渐近线区域,对 图 7 其实也可以用直线描述,甚至也能用指数函数来描述。 需要指出的是,不难发现,在半沙漠和沙漠地区,蒸发量很高,但由于降雨量少,其实植物特别是树是很难生长的,数种多样性不可能高,因此,在探讨与树种多样性时,可能用湿润度更加合理。 图 7 将树种多样性作为 土壤水分蒸发蒸腾 损失年总量的函数( n=366 ),实线为拟合的逻辑斯蒂模型(引自 Currie Paquin 1987 ) 5. 生产力效应—生产力越高,物种数越多 在温带森林区,树种多样性随净初级生产力(主要依赖于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图 8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与北美相比,亚洲地区较温暖的气候条件下的物种格外地丰富,譬如,同样的温带地区,最温暖潮湿的南欧(如巴尔干)和北美(如乔治亚南部、加利福利亚南部、弗罗里达北部)与亚洲同样的位置(如日本南部和台湾)相比,树的种类要少得多,这可能与亚洲的树种在冰期更好地存活下来了有一定关系( Adams 2009 )。 图 8 初级生产力和树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 :数据来自东亚, □ 美国东北部(引自 Adam 2009 ) 三、物种多样性地理格局—陆生动物 1. 纬度效应—从低纬到高纬,物种数逐渐降低 ( 1 )恒温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通过对美洲北部和中部地区的繁殖鸟类种数的研究发现,鸟类种数从高纬度向低纬度方向呈现明显的指数增长关系( 图 9 ),即在高纬度地区只有 20-30 种鸟,而在赤道附近,鸟类种数超过 1000 种! 图 9 美洲北部和中部地区的繁殖鸟类物种丰富度靠近赤道最高(引自 Huston 1993 ) 通过对跨越新大陆的鸟类多样性沿纬度梯度的分布格局的分析发现,在南北半球均是随纬度的增加鸟类物种数下降,且在同样的纬度,南半球的鸟类种类数略高于北半球( 图 10 )。 图 10 跨越新大陆的鸟类多样性的纬度梯度,网格大小约为 611,000 km 2 (仿 Gaston Blackburn 2000 ) 新大陆的哺乳动物也呈现出与鸟类类似的纬度梯度分布,即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随纬度的上升而下降,南北半球也有一定的差异,最高的物种多样性出现在南半球 0-15° 之间( 图 11 )。 图 11 跨越新大陆的哺乳类多样性的纬度梯度,纬度间隔为 2.5° (仿 Kaufman Willig 1998 , Gaston Spice 2004 ) (2)变温动物 无论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从高纬度往低纬度方向,三类变温脊椎动物—两栖类、 蜥蜴 (属爬行动物)和 蛇 (属爬行动物)的属多样性均呈类似于指数的增长模式( 图 12 ),虽然它们的绝对属数存在明显的差异,即蛇 蜥蜴 两栖类。 图 12 三个变温动物类群多样性与纬度之间的关系图。( A ) 两栖类的属数,( B )蜥蜴的属数,( C )蛇 的属数(引自 MEER , http://www.meer.org/ebook/chap3.htm ) 2. 温度效应—温度越低,物种越贫瘠 ( 1 )鸟类 Lennon 等( 2000 )研究了英国鸟类与夏季月平均温度之间的关系,利用了由英国鸟类学基金组织的 2 次独立的调查数据,一次是在 1981-83 年期间进行的冬季调查,另一次是 1988-91 年期间组织的夏季调查,总共有 2362 个样方(每个 10 x10 km ),涵盖了英国大部分区域以及广泛的生境、地貌和气候类型。他们根据鸟类的迁徙状态(留鸟或候鸟)和季节(夏季或冬季分布)定义了 4 种类型,夏季的留鸟( SR )、夏季的候鸟( SV )、冬季的留鸟( WR )和冬季的候鸟( WV )。除了夏季的候鸟外,鸟类物种多样性与夏季温度之间呈现出强烈的正相关关系,即留鸟与冬季候鸟与夏季温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图 13 )。也就是说夏季温度总体上来看明显影响到鸟类的物种多样性。 图 13 英国鸟类种类多样性(样方网格大小 10 km x 10 km )与月平均夏季温度之间的关系(引自 Lennon et al. 2000 ) ( 2 )哺乳动物 通过对跨越南北美洲的 1255 个同样面积的样方中哺乳动物物种数 ( 共包括 1755 个物种 ) 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 , 单位样方的物种数与年最低温度之间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 近似指数增长 )( 图 14 ), 年最低温度是哺乳动物单位样方物种数的最好的预测变量。 图 14 北美洲和南美洲单位样方大陆哺乳动物多样性与年最低温度之间的关系,数据来自 1755 种哺乳动物(引自 Mayand McLean 2007 ) 3. 海拔效应—在高海拔地区,物种数急剧下降 Patterson 等( 1998 )研究了秘鲁南部的安地斯山鸟类和蝙蝠(蝙蝠是唯一能飞翔的哺乳动物)物种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样品取自马努国家公园和生物圈保护区,包括了 901 种鸟和 129 种蝙蝠,很明显,鸟类和蝙蝠的物种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稳步下降,且二类生物的物种数随海拔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十分类似( 图 15 )。虽然他们也调查了小鼠,但只有 28 种,其物种数与海拔高度之间关系的结论应该十分慎重。 图 15 秘鲁马努国家公园和生物圈保护区中的鸟类和蝙蝠的物种数和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引自 Patterson et al. 1998 ) 总体上来说,陆生动物的物种数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但是也有一些例外,譬如,科罗拉多州的蚂蚁种类数随海拔高度呈现驼峰型的变化,即最初物种数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在接近 2000m 处达到最高,之后又逐渐下降,当然,在高海拔地区也比低海拔地区的物种多样性低得多( 图 16 )。 图 16 科罗拉多州的蚂蚁种类数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仿 Sanders 2002 ) 4. 湿度效应—中等水分蒸发蒸腾量的地区,物种最为丰富 Hawkins 等( 2003 )分析了潜在土壤水分蒸发蒸腾量( PET )与古北区和新北区陆生 鸟类和蝴蝶的物种多样性 之间的关系( 图 17 ),发现在低 PET 区域,鸟类和蝴蝶的物种多样性均随 PET 的增加而增加,而当 PET 超过一定的阈值,物种多样性开始下降(古北区)或不再增长(新北区)。 图 17 潜在土壤水分蒸发蒸腾量 ( PET )与古北区和新北区陆生鸟类和蝴蝶的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垂线表示从正到负(古北区)或到零(新北区)的转折点(引自 Hawkins et al. 2003 ) 四、物种多样性地理格局—水生动物 1. 纬度效应—在高纬度地区,物种数急剧下降 Roy 等( 1998 )收集了在东太平洋和西大西洋(从热带到北极海洋)浅于 200m 水域生活的 3916 种海洋前鳃亚纲腹足动物物种数据,发现东太平洋和西大西洋的多样性及多样性梯度( 图 18 )都非常相似,尽管二个海域间存在许多重要的物理及历史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物种最丰富的区域并不在赤道附近,而大约在纬度 10-25 度之间。 图 18 东太平洋和西大西洋海洋前鳃亚纲腹足动物纬度多样性梯度,数据为单位纬度的物种数(引自 Roy et al. 1998 ) Oberdorff 等( 1995 )收集了全球范围(非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等)的 292 条河流的鱼类资料,跨越从赤道到极地的纬度梯度,发现最高的物种多样性位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随纬度上升鱼类种类数明显下降的趋势,虽然有相当的变化幅度( 图 19 )。 图 19 世界河流淡水鱼类沿纬度的多样性梯度(仿 Oberdorff et al.1995 ) 2. 温度效应—随着水温的升高,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 Roy 等( 1998 )分析了东太平洋和西大西洋浅水水域生活的 3916 种海洋腹足动物物种与年平均海面温度之间的关系,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即当海面温度超过 20 o C 后,物种数大幅增加,而且二个海域的趋势均非常相似( 图 20 )。 图 20 年平均海面温度和西大西洋和东太平洋海洋腹足动物的物种多样性(以 1 o 纬度为间隔)(引自 Royet al. 1998 ) 3. 水深效应—进入深海区,物种数急剧下降 陆地上海拔高度影响陆生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格局,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深度对鱼类的物种分布格局也产生显著影响。在一些情况下海洋生物的物种多样性随水深的增加而下降,在另一些情况下却是先上升后下降。 Macpherson 和 Duarte ( 1994 )收集了大西洋东部 1746 种鱼类资料,分析了深度和纬度与底栖鱼类物种多样性的关系,发现底栖鱼类的物种数随纬度的增加而下降(大约纬度每上升 5 o ,鱼类种类数减少 1% ),但是在大多数纬度,物种数在大约 150-300 m 深度达到最大( 图 21 )。 图 21 大西洋东部底栖鱼类物种多样性与纬度和深度之间的三维关系(仿 Macpherson Duarte 1994 ) Svavarsson 等( 1993 )研究了挪威、格林兰、冰岛和北极海的海洋等足类,共有 106 种,主要分布在浅水海域,随着深度的增加种类数急剧减少( 图 22 上)。 Morenta 等( 1998 )从 Baleanc 岛南部(位于地中海西部的阿尔及利亚湾)水深 200-1800m 区域采集了 82 种鱼类,发现种类数随水深的增加而明显减少( 图 22 下)。 图 22 北部海域等足类物种多样性以及 Baleanc 岛大陆斜坡鱼类种类数随水深的变化(仿 Svavarsson et al. 1993, Morenta et al. 1998 ) 4. 历史的地理格局—依然是纬度越低,物种越丰富 物种多样性沿纬度的分布格局并不是末次冰期以来独有的现象, 图 23 是大约 7000 万年前海洋有壳虫类化石物种沿纬度梯度的分布格局,也是在低纬度地区物种数最为丰富,而向高纬度地区方向,物种数锐减。 图 23 约 7000 万年前化石海洋有壳虫类沿纬度梯度的分布( Rosenzweig 1992 修改自 Stehli et al. 1969 ) 五、物种多样性—一般格局与成因 1. 纬度、海拔高度和湿润度—塑造了物种多样性的基本格局 在影响物种多样性地理格局的各种因素中,毫无疑问以纬度的效应最为显著,也最受关注;海拔高度和湿润度也受到广泛关注。沿着这些环境因子梯度,物种多样地理格局呈现出一些基本格局: 1 )纬度是影响动物(水生或陆生)和植物物种多样性格局的重要因素:物种多样性随纬度的上升而下降,也即低纬度的热带地区的物种多样性远高于温带地区,而温带地区又远高于极地。当然,涉及特定类群时可能会有一些例外,譬如有的类群在中纬度地区最大,有些类群则可能主要局限于极端寒冷的气候。因此,一些类群的起源分化、生理生态适应性等可决定其特殊的物种分布地理格局。 2 )海拔高度通过垂直温度变化与纬度的等效性,对物种多样性也产生显著的影响,即物种多样性一般随海拔的上升而下降。 3 )湿润度也非常显著地影响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特别是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干旱地区的物种多样性远低于湿润地区,如干草原的物种多样性远低于热带雨林。 4 ) 纬度或海拔高度—湿度联合效应塑造了极端不同的特征性植被类型—动植物物种极为丰富的热带雨林,动植物物种极为贫瘠的冻原和沙漠。 2. 物种多样性格局—生态、进化和历史的产物 对大多数(陆生或水生)动植物类群,低纬度地区的物种多样性比高纬度地区要高得多,如果包含的类群越广泛,这种趋势越明显。为何热带地区比温带地区生物多样性要高? Gaston 和 Spice ( 2004 )列举了三种可能的机制,认为这三种机制可以联合作用,虽然也会受到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 1 )面积效应( Areaeffects ): Rosenzweig ( 1992 )认为热带区域的面积比温带大(而且赤道附近的热带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导致较高的分化速率和较低的灭绝速率。 2 )能量可利用性( Energyavailability ):低纬度地区有更多的能量供给,因此具有更丰富的资源,可以支撑更多的物种。 3 )有效进化时间( effectiveevolutionary time ):大范围的环境扰动(如冰期、气候干旱等)对热带的影响较小,因此提供了更多的有效进化时间(绝对进化时间 + 进化速率),此外,地质历史时期热带地区的灭绝速率也可能相对较低。 需要指出的是,热带地区的陆域面积虽大于温带地区,但仅靠这种面积上有限的差异( 图 24 )是无法全部解释热带地区和温带地区物种数的巨大差异的,还需要加上较低的灭绝速率和较高的物种分化速率。其实 热带地区分化速率较快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在高温(当然还有适宜的水分供给)条件下,生物的生长繁殖速率较快,遗传变异和物种分化的速率也应该更快。此外,热带地区复杂的物种间相互作用也可能是物种分化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图 24 陆地相对面积和纬度的关系(仿 Rosenzweig 1992 ) Mittelbach 等( 2007 )基于上述三种机制,提出了相应的假设模型( 图 25 ),第一种假说认为,热带和温带在物种分化速率上并无差异,但由于生态因素(如生态位)的差异,热带对物种的存载力高于温带;第二种假说认为,热带的物种多样化速率(分化速率—灭绝速率)比温带高,因此物种积累速度较快;第三种假说认为,热带比温带具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物种多样化,譬如,图中箭头表示高温气候的结束和温带的形成。 图 25 解释物种多样性纬度梯度的三种假说:( a )生态假设,聚焦物种共存和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机制,( b )进化假说,聚焦物种分化速率,( c )历史假说,地球历史中热带环境的持续时间和范围(仿 Mittelbach et al. 2007 ) 结语 物种是生命生存、繁衍与进化的基本单元,地球上已描述的物种超过了 170 万。如此繁多的物种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无论是拉马克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还是达尔文的随机变异、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或是基于基因突变的突变论,都只是关注物种创造的微观过程(毫无疑问这是重要的微观基础)。但是,从宏观的视角来看,物种更是地域性生态环境历史过程的产物,因此才形成了物种多样性的地理格局。 简言之, 物种就是雨、热的产物,地球上雨、热的分布格局就决定了物种多样性的宏观格局,即最为湿热的地区(如热带雨林)生产力最高,物种分化最快,因此支撑的物种最为丰富多样。物种多样性的地理格局沐浴关键环境要素(纬度、海拔高度和湿润度)的不断塑造,从本质上看是生态、进化和历史过程的产物 。 这样, 全球气候模式通过宏观的生态过程(当然必须在微观的成种机制操控下)既决定了植被的地理分布与演替模式,也主宰了物种多样性的地理格局 。这一方面昭示了物种演化在宏观上的方向性,但并不否认微观成种的随机性,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不同地质年代由于气候模式的巨变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生物区系,这往往可能会给古生物学家留下地域性化石记录不连续性的表象,并被其用来当作跳跃进化的“可靠”证据。 主要来源: 谢平. 2013. 从生态学透视生命系统的设计、运作与演化—生态、遗传和进化通过生殖的融合. 北京:科学出版社 (英文: Xie P. 2013. ScalingEcology to Understand Natural Design of Life Systems and Their Operations andEvolutions – Integration of Ecology, Genetics and Evolution through Reproduction. Beijing: Science Press) 引述该博文的相关内容时,请引用该专著。 电子版下载: http://wetland.ihb.cas.cn/lwycbw/qt/ 相关博文: 为何内蒙古披裹无垠草原,而亚马逊雨林娇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75614do=blogid=815185 解读生命的设计—为何它微如尘埃亦巨至大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75614-808322.html 达尔文进化论之扬弃,生命起源理论之革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75614-805836.html
12729 次阅读|32 个评论
樟木翠谷 2013-08-19 21:48
taodeng 2014-2-25 11:23
西藏 聂拉木 樟木 从海拔8000米下降到1700米,这就是从聂拉木流过的波曲在喜马拉雅山切出的一条深谷。山顶是白雪皑皑的晶莹世界,然后是干旱的荒漠地带,逐渐开始出现农田,随即看到狭窄的沟沿上构筑的县城。再往下,绿色涂抹了远近,从针叶林、混交林,直到进入亚热带的阔叶林。悬崖峭壁挂满无数条瀑布,而樟木镇就危如累卵地展布在一面陡坡上。
个人分类: 登山印象|2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龙门山上一枝花
热度 1 rongqiaohe 2013-9-10 09:17
在龙门山 海拔4500多米的 小河旁, 有一朵蓝色的花, 在云雾中, 孤独地 开放。 (博主摄,相机:LUMIX LX2,自动挡)
2387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态学文献讨论33: β Diversity跟物种聚集机制无关!
热度 1 mengchanghe 2013-2-7 17:20
刚回来,感慨颇多,人生总是这样子,很多很偶然的机会会那么改变你的人生,而你即便早知道结局,你是否还会坚持一开始的选择呢?大多估计还是会吧…… 不说了,说说文章吧: Kraft et al. 2011.pdf Disentangling the Drivers of β Diversity Along Latitudinal and Elevational Gradients 假如看完了你意犹未尽或心存疑问的话请看Comments: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5/6076/1573.2.full 假如你觉得有道理希望看看作者怎么Response的话: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5/6076/1573.4.full 假如你太懒了都懒得看或者希望看到其他的高见的话,请继续看下面的…… β Diversity其实就是两个sites之间物种不相似度,0的时候表明物种组成完全一样,1的时候表达为完全不样。研究表明,β Diversity是与海拔和纬度有关联的,成显著的负相关。然而,不同地区的库不一样,一旦修正伽马diversity的话(为什么要修正?),则会呈现不同的结果:全球尺度下的β Diversity与海拔和纬度都无关了…… 这个结果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的研究都是表明环境因子是与β Diversity是密切相关的啊,颠覆了传统观点啊,20年的工作(?)难道都是不对的? 当然本文存在很多显著地不足: 1. 实验设计是基于10*10m的小样方,然后0.1ha的样方做样点,选取2.5cm的woody species为对象,这样的数据样本量足够吗?在热带地区的话,取样面积够吗? 2. 取样设计也是有一定问题,应该是之字形随即取样,这个需要进一步推敲。 3. 全球尺度的东西将海拔和经纬度都放得太在一起了,不严谨,事实上comments的文章指出在South America做的结果是呈现显著负相关的,需要进一步推敲。 4. 实在是没搞明白是怎么corret这个伽马diversity的 所以本文最后的接拒比=4:3
个人分类: 文献阅读及心得|403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轮明月,璀璨繁星
lix 2009-10-3 16:26
大家都知道,月明星稀,老邪是不是中秋思友了,又来搞怪? 网友叶剑在 故乡和国外的月亮确实更大更圆 解释了空气污染程度对我们观察到满月的明度的影响,这是对的。我们搞大气气溶胶的遥感,实际上也是从大气的光学厚度,来反演大气质量。但我加了一条,不完全是空气质量的问题。还有海拔的问题。网友们不服,以为老邪天真到认为区区几千米的人月距离差会造成什么影响。 看来这些网友没有在高原上仰望过星空。不是说高原上人月距离小,而是高原上空气稀薄。 为什么我们常说月明星稀?因为大气即使清洁,也要散射月光,使夜空有一个背景亮度。这样视亮度低的星星就看不见了,所以月明星稀。 高原上就不一样。一次在海拔4000米左右碰上中秋,哇,那满月之明亮,繁星之璀璨,真正吓了老邪一跳。
个人分类: 课件科普|4369 次阅读|2 个评论
全球十大海拔最低的陆地(组图)
pony1984621 2009-8-10 23:05
By David K. Lynch, Thule Scientific 编译 / 马志飞 (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 1) 死海坳陷最低点 海拔: -413 米(近似并有浮动) 国家:以色列,约旦,叙利亚 经纬度: 3132N 3529E 死海坳陷包括死海、加利利海、约旦河的一部分、大面积的耕地和许多社区。死海的海岸地带是地球上最低的陆地,大约在海平面以下 413 米。然而,这个海拔是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蒸发量、灌溉、盐业生产和其他一些自然和人类活动消耗约旦河、死海及其支流的河水。 2) 阿萨勒湖(位于非洲东部偏北的阿法尔凹陷中) 海拔: -155 米(近似并有浮动) 国家:吉布提 经纬度: 11 39 N 42 25 E 阿萨勒湖的湖岸地带是非洲最低点和地球上陆地海拔最低排名第二的陆地位置。位于板块交界的三角地带(印度,非洲和阿拉伯)所形成的阿法尔凹陷,这三大板块的相对运动导致该凹陷的产生。通常认为,阿萨勒湖的水是塔朱拉湾地下的水通过泉眼喷涌出来的。这里的水份蒸发迅速,因为此地是地球上最热、最干旱的地方之一,高蒸发率使得阿萨勒湖的水称为地球上最咸的水体。 3) 吐鲁番坳陷 海拔: -154 米(近似并有浮动) 国家:中国 吐鲁番盆地位于中国西部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其中,海拔最低的地方是艾丁湖,艾丁湖的湖岸地带是地球上陆地 海拔最低排名第三的地方。 这一地区非常热、非常干燥,被称为中国的火炉,而且其潜在的蒸发量远远超过了年降水量。(艾丁湖的海岸和阿萨勒湖的湖岸海拔非常接近,而且它们都在不断变化。因此,这两个地区在争夺第二和第三名。) 4) 卡达拉低地 海拔: -133 米(近似) 国家:埃及 经纬度 : 2932N 2707E 卡达拉低地位于埃及西北的利比亚沙漠,海拔 -133 米,是非洲 陆地 海拔最低排名第二的地方。该地区除了一些游牧民以外,没有定居的居民。 5) Karagiye 凹地 海拔: -132 米(近似) 国家:哈萨克斯坦 经纬度: 4327N 5145E Karagiye 凹地 位于哈萨克斯坦西南部。海拔低于海平面约 132 米。 6) 达纳基尔坳陷 ( 位于 阿法尔凹陷 ) 海拔: -125 米(近似) 国家:埃塞俄比亚 经纬度: 1316N 4054E 阿法尔凹陷位于 埃塞俄比亚的 阿法尔凹陷中, 阿法尔凹陷是由于三大板块(印度,非洲和阿拉伯)交汇所形成的。 7) 圣胡利安大 坳陷 海拔: -105 米 国家: 阿根廷 经纬度: 4935S 6820W 圣胡利安大坳陷位于阿根廷东南部,它是西半球陆地最低的地方,其中最深处大约低于海平面 105 米。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盐沼。 8) 死亡谷 海拔: -86 米 国家:美国 经纬度: 3651N 11717W 死亡谷是美国陆地海拔最低的地方,是一处南北方向延伸的峡谷,东侧是阿马戈萨岭,西侧是帕纳明特岭。该山谷是美国最热的地方之一,实测的最高气温是 1913 年的 134 F (56.7 C) 。死亡谷一般很少下雨,河谷干燥,但是有时候大雨也会造成洪水泛滥,在谷底产生一个大型湖泊 9) Akdzhakaya 坳陷 海拔: -81 米 国家: 土库曼斯坦 经纬度: 4102N 5818E Akdzhakaya 坳陷 位于土库曼斯坦北部中央。这里是一个非常干旱的卡拉库姆沙漠。 10) 索尔顿海槽 海拔: -69 米 国家:美国,墨西哥 经纬度: 3319N 11550W 美国陆地海拔最低排名第二的地方,最低处是索尔顿湖的湖岸地带,湖泊的水平面大约在海平面 69 米以下。但是,由于美国新河、白水河、阿拉莫河的径流影响,湖面海拔会随之变化。索尔顿湖的湖底大约比死亡谷的底部高两米。
个人分类: 卫星图像|2190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