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天文学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国际上暗物质探索陷入混乱局面的原因何在?
zhuchunhua 2011-11-18 21:55
学术界普遍认为暗物质对普通物质有引力作用,数十亿颗恒星就是由于它强大的引力作用而聚拢成星系。据此可通过观察它干扰恒星围绕星系中心的运转效应,来评估暗物质的存在状态。2007年根据观测认为暗物质非均匀分布,在有些地方聚集成团状,在另一些地方形成空白区。这似乎与我们观测到的宇宙情况相一致。但在最近,天文学家当前探讨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国际科研活动,伴随该领域研究项目获得今年诺贝尔物理奖,正在掀起规模更大的浪潮。但令人担忧的是,探察暗物质所用的万有引力定律由于与此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存在三百年前的历史局限,至今未被人们所发现 未完稿
39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代恒星可能不是巨型的
qianlivan 2011-11-11 09:24
通常认为,第一代恒星由于金属丰度低,缺乏冷却机制,所以需要很大的自引力才能维持平衡。天文学家预计第一代恒星的质量可能高达数百倍太阳质量。 但是,今天收到的一份NASA的新闻简报( http://www.jpl.nasa.gov/news/news.cfm?release=2011-348cid=release_2011-348msource=11348tr=yauid=9845190 )报道,JPL的天文学家通过数值模拟发现,第一代恒星的质量可能没有原先理论预计的那么大,从模拟中观察到的一颗恒星质量只有43倍太阳质量。问题还是出在第一代恒星的金属丰度上,正因为缺乏冷却机制,所以在中心恒星达到一定质量之后,气体就不再向中心恒星聚集。也就是说恒星质量的增长会停止在某个比之前预计要小的值,这是出乎大家意料的。之前的分析只是静态地分析了自引力和气体压强的平衡,却没有考虑第一代恒星形成的动态过程,所以造成了偏差。 如果数值模拟的结果得到证实,很多认识就要发生改变了。 1)我们可能就不能找到第一代恒星留下的痕迹,因为它们的质量和今天的恒星相近,很难区分。 2)第一代恒星死亡留下的种子黑洞质量并没有数百太阳质量,那么之前的超大质量黑洞演化模型就需要修改。在某些模型中,超大质量黑洞可能就更能形成了。当然,那些认为气体直接塌缩形成超大质量黑洞的模型还能存在。 3)宇宙的再电离可能也会受到影响,因为第一代恒星不能像之前预计地发出那么多光了。 …… 但是,我们得保持冷静。数值模拟只是告诉我们,看到了数十倍太阳质量的第一代恒星,并没有排除形成数百倍太阳质量第一代恒星的可能性。现在需要做的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确认第一代恒星的质量是不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数百太阳质量。如果确实如此,那么,伙计们,模型又有得改了!
个人分类: 思考|38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太阳打“喷嚏” 地球就“发烧”
lysyxcs 2011-10-17 11:32
   1859年,英国天文学家卡林顿在观察太阳黑子时,发现太阳表面出现了一道小小的闪光,它持续了几分钟。卡林顿认为自己碰巧看到一颗大陨石落在太阳上。   后来,有了更精良的观测仪器,科学家发现这种太阳闪光和陨石毫不相干。有时,闪光过后地球上会一再出现奇怪的事情。一连几天,极光都很强烈,甚至在温带地区都能看到。罗盘的指针也会不安分起来,发狂似的摆动。   随着科技的进步,极光的奥秘也渐为人知,原来,这美丽的景象是太阳风与地球磁场合作表演的作品。另外彗星的两条尾巴中的离子彗尾(另一条被称为尘埃彗尾)也由太阳风造成,当彗星靠近太阳时,周围的气体会被太阳风吹到后面,形成长长的离子彗尾。   太阳风是来自太阳的一种稀薄而炽热的等离子体物质流,主要成分是质子和电子。它的速度可达 800公里/秒,是影响日地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太阳风和太阳爆发的概念与我们日常天气中的风和风暴有点类似。”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教授夏利东对《科学时报》记者说,“相对时有发生的太阳爆发而言,太阳风在行星际空间中属于常态存在,它有高速风和低速风之分,高速流和低速流相互作用可以形成所谓的‘共转相互作用区’,它和地球磁层相互作用也能产生磁暴等影响航天器和航天员安全的杀手电子。特别是在太阳活动周的下降和极小期,较大的爆发比较少,影响地磁活动的主要因素便是冕洞高速太阳风及由此形成的‘共转相互作用区’。”   太阳的活动对地球至关重要。资料表明,太阳风暴会引起地磁暴、电离层暴,并影响通讯,对地面的电力网、管道发送强大地磁感应电流,影响输电、输油、输气管线系统的安全。一次太阳活动导致的辐射增强对人体来说很容易达到多次 X线检查的辐射量。它还会引起人体免疫力下降,情绪波动,甚至造成车祸增多,气温增高。   
23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死亡
热度 3 vatang 2011-9-29 13:08
据说2012年是世界末日。 关于世界末日的传说太多,多到让人有些审美疲劳。比如2000年世界末日的传说,害苦了一批信以为真的人,因为世界末日,所以要及时行乐,行乐是要花钱的,结果世纪的钟声敲完,清晨醒来一看,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唯有及时行乐所付出的代价依旧要还。这实在是个让人沮丧的结局。 但2012有点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除了玄幻的玛雅预言,这个传说还加入了美国天文学家以及宇航局的“科学论证”,比如什么南北磁极颠倒,两极冰川完全消融之类的。这可不得了了,在这个昌明的社会,玄幻的迷信那一套已经基本吃不开了,现在是“科学”时代,什么都要讲科学,有了科学依据,圣经都得退避三舍。其实在我看来,所谓的科学时代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科学家取代了教皇,科学定律取代了教义,科学论证取代了预言,唯一没有被取代的,就是那帮傻逼信徒,从前他们信教,现在开始信科学,他们什么都信,就是不信自己。 刚看过一部片子,叫《死亡诗社》,里面有很NB的自我意识。“和老同学联系,他们不是问我在哪里高就,而问我在哪里改变这个世界(So, you are out there changing the world?)还有的同学说,等我长大了,我会像狂风暴雨一样,席卷某某领域(Once I grow up, I am going to take … by storm.) ”看看人家这意识,不是在强调“适应”,是在谈“改变”。我们习惯了时势造英雄,谁敢跳出来大喊我要改变世界,一定被兜头一瓢凉水,然后辅以轻蔑的尊称:“傻蛋。” 现实一点没什么不好,但浪漫一点也没什么不对,为什么我们总喜欢搞绝对的,两极分化的东西呢。不是左,就是右,其实哪个人不是左左右右。谁敢说他年轻的时候没有拯救世界的浪漫主义情怀?“ 人到最后,其实会被黄土埋掉,成为虫子的食物,这白驹过隙的一生,怎么着都是一遭,现实的生活只是一种必需,然而从今天活到明天,只关注物质所需,没有一个精神的家园,我们就会和大部分人一样,排队站到灰色的大多数里面,“默默地过着绝望的生活” 。” 说明白一点,其实你早晚都得死,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他自己的世界末日,你不存在了,相对于你的世界也就不存在了。那么对每一个人来说,世界末日都是必然存在的。终会有那么一天,你尸骨无存。既然这样,关注什么世界末日有意思吗? 人的意义和世界末日无关,只和你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有关,在你存在的这段日子里,这个地方,你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才是你的价值所在,才是值得你去关注的。 所以,那些关注世界末日并为之惶恐的人,我实在搞不懂,你生的卑微,何惧死的仓促。怎么活都无所谓的人,却去担心怎么死,借我个爱因斯坦的大脑,我也想不明白。
2870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明月几时有?
热度 1 lysyxcs 2011-9-8 15:19
一代文豪苏轼写出这样的千古佳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关于月球的成因,目前主要有4种流派——分裂说、俘获说、同源说、碰撞说。不过,最主流的看法还是碰撞说,这种观点认为月球形成于46亿年前。当谈起月球的年龄时,许多书本给出的都是这个答案。不过,一个美国和丹麦科学家联合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却表明,月球可能要比此前认为的“年轻”。 根据碰撞说,月球由大型天体与原始地球碰撞后抛射入太空的熔岩物质形成。月球冷却后,熔岩形成了各种矿物质。对由这些原始熔岩形成的物质进行分析,无疑能帮助科学家正确评估月球“芳龄”。 1972年,美国“阿波罗”16号飞船在月球笛卡尔环形山附近找到一种名为铁方解钙长石的岩石,带回地球后一直保存在美国航天局约翰逊航天中心。科学家认为,这种岩石是月球上“最老”的岩石种类之一,应该能帮助揭示月球年龄之谜。 但直到最近,科学家才开发出相关鉴定技术,他们运用这种技术分析了铁方解钙长石铅和钕同位素,并由此断定月球“芳龄”为43.6亿岁,比此前的答案年轻了2.4亿岁。 科学家说,这一年龄与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矿石——在西澳大利亚发现的锆石年龄相近,表明地球和月球最古老的外壳几乎同时形成,都是在大碰撞后不久。 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8月17日刊登了这项研究成果。参与研究的美国卡内基科学研究所地球化学家理查德·卡尔森说:“这块样品格外年轻,要么意味着月球固化的时间比此前预计的晚很多,要么意味着我们需要彻底改变对月球化学史的认识。
1853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研究的途径
kejidaobao 2011-6-21 13:32
文/张增一 法国天文学家、数学家拉普拉斯在谈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时曾说:“认识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甚至对于他本人的荣誉,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科学研究的方法经常是极富兴趣的部分。” 从近代开始,西方科学家有重视科学方法的优良传统,伽利略、笛卡尔、牛顿、达尔文、马赫等既是著名的科学家,也是优秀的科学方法大师。20世纪以来,彭加勒、爱因斯坦、玻尔、海森堡等著名科学家从科学研究实践出发,十分重视提炼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在中国,老一辈科学家也很重视总结科学方法。20世纪上半叶,化学家王星拱撰写了《科学方法论》(1920),数学家胡明复著有《科学方法》(1931),生物学家汪敬熙出版了《科学方法漫谈》(1940)。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梓坤1978年发表的《科学发现纵横谈》,对成长于“10年文革”的年轻一代及被耽误的一代来说,犹如久旱逢甘露,滋润着颗颗求知若渴的心。而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立伟著就的《科学研究的途径——一个指导教师的札记》,也是一部有关科研治学经验的力作。 该书既非按照严密逻辑体系、环环相扣、逐步展开的学术专著,也非娓娓道来、令人轻松愉悦的科普作品,但它涵盖了科研工作的各个环节,字字句句凝聚着对科学研究、治学为人的感悟,对自己科研之路的反思。其中有成功经验的推介,也有失败教训的警示,还有对青年学人的呵护、建议与忠告,犹如为立志于学术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量身定做之书。 该书38篇文章分“科学研究方法谈”、“学习方法谈”、“治学与为人谈”、“科技学术论文写作与科学基金申请谈”4编。 “科学研究方法谈”收录20篇文章,作者结合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的体会,畅谈了治学三境界与科学创造四阶段、科学研究的途径、技术研究的途径、爱因斯坦的科学方法、波普尔的科学方法论以及假说、观察、实验、机遇、推理、直觉、灵感等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等,处处闪现着独特思路和真知灼见。在“我所走过的科学之路”一文中,作者借回顾自己从事学术研究的心路历程讲述了其科学研究方法、技巧和心得体会。他借用歌德的话“若要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指出失败与错误是科研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为了创新和探索必须付出的代价,激励科研人员勇敢面对失败和错误,结合亲身体会,提醒“思想方法上的僵化是科学研究最危险的敌人”。 “学习方法谈”收录7篇文章,介绍了求学、自学、治学的经验。“博学笃志,追求卓越”一文中,给研究生提出了12条忠告与建议:志向要大,立足实际;要学位,更要学问;要与指导教师多交流;要抱有做学问的兴趣和激情;要把思考变成自己的习惯和爱好;要读经典著作并作笔记;要以绝对诚实的态度对待科学研究;要有自信心,敢于怀疑,敢于质疑权威;要潜心学术,不要急功近利;要有团队精神;要学习科学方法、励行科学精神和遵守科学规范;要力求创新,重视理性思维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作者寄语青年学人:“追求卓越,传承拓新,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在其他文章中,作者从大学生、研究生阶段学习任务的特点出发,指出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或环节,鼓励研究生通过作主题演讲和学位论文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自学能力;养成记学术笔记的良好习惯;要多读好书;要学会快速查找文献的技巧与方法;要掌握新的思维方法和具有创新意识;要专注地思考,“老想着它”。 “治学与为人谈”收录7篇文章。“关于治学与为人”一文中忠告研究生要在“做学问中学做人,做人中学做学问”。它不是一句空话或口号,是科学精神与科学道德之间的必然联系。剽窃他人成果据为己有、引用他人创新见解不注明出处、伪造数据、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等行为,既违反做人的原则也违反做学问的原则。“关于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作用”一文指出:“最好的指导教师大概是能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挖掘出来的人。”作者认为,一个好的指导教师应力争做到6点:倡导科学精神,循行科学职业道德规范;传授治学之道,身教重于言教;坚决反对学术欺诈和不端行为;鼓励独立思想,勇于“标新立异”,敢于向权威挑战;倡导良好的科学实践和严谨的学风;提倡敬业,力戒浮躁,耐得住清凉和寂寞。 “科技学术论文写作与科学基金申请谈”收录4篇文章。作者指出,论文选题、论文写作、宣读论文是研究生阶段必须要经过的“三道坎”,这些阶段尤其是对硕士研究生来说往往会感到陌生、无从下手甚至是恐惧。本书针对各环节进行论述,揭开其神秘面纱,释疑解惑。这可帮助研究生提前做好相应阶段的思想准备,也提供了相应的模板供参考或对照。 总之,本书是周立伟院士一生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和概括,是其手把手地传授给青年学人的治学与为人之道。罗斯布尔在《谁想成为科学家?》导言中告诫说:“如果你有幸遇到一位有才能、有经验的指导老师,你可一定要怀着感激之心一心一意地向他学习,你会从他那里学到比任何书门上都更多的东西。可悲的是,眼下并没有多少资深的科学家愿意花时间培养或指导他们所带的年轻人。”对无缘师从罗斯布尔所说“资深科学家”的青年学子来说,阅读《科学研究的途径——一个指导教师的札记》也许是弥补缺憾的措施之一。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3795 次阅读|0 个评论
《伤心者》的末尾列举了很多长期以来未得到实际应用的数学理论
热度 2 sanyet 2011-4-15 21:30
古希腊几何学家阿波洛尼乌斯总结了圆锥曲线理论,一千八百年后由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将其应用于行星轨道理论。数学家伽罗华公元1831年创立群论,一百余年后获得物理应用。公元1860年创立的矩阵理论在六十年后应用量子力学。数学家莱姆伯脱,高斯,黎曼,罗马切夫斯基等人提出并发展了非欧几何,高斯一生都在探索非欧几何的实际应用,但他抱憾而终。非欧几何诞生一百七十年后,这种在当时毫无用处的理论以及由之发展而来的张量分析理论成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核心基础。
170 次阅读|2 个评论
探索战神玛尔斯
kejidaobao 2011-4-7 16:07
火星属类地行星,因其鲜红色外表在古罗马神话中被称为战神玛尔斯,希腊神话中被看作战神阿瑞斯,中国则称之为荧惑。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甚至认为火星上存在“火星人”。随着人类发射的火星飞行器的探测成功,打消了火星上存在着生命的想法,但对火星的探测兴趣仍然不减。其原因在于,火星是地球的近邻,其特征在许多方面与地球极为相似,探测火星对于研究地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96年,美国天文学家Carl Sagan在给NASA的报告中列举了探测火星的众多理由:例如,火星是地球上人类可以探索的最近的行星;大约40亿年以前,火星与地球的气候相似,有河流、湖泊甚至可能有海洋,探索火星气候变化原因对保护地球的气候状况具有重大意义;火星有一巨大的臭氧洞,使太阳紫外线无遮拦地照射到火星上,将有助于了解一旦地球臭氧层消失地球的极端后果;探索火星上是否存在绿洲,绿洲上是否存在生命以及生命的存在形式,寻找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生命化石,是行星探测中最激动人心的目的之一;从长远看,火星是一个可供人类移居的星球。 第一个探测火星的是1965年的Mariner 4飞船,之后是1976年的2个Viking飞船,1997年Mars Pathfinder飞船成功登上火星。进入21世纪,为探寻地外生命存在的证据,加速了火星探测器的发射。2002年ESA的Mars Express,2004年NASA的Spirit和Opportunity,2007年NASA的Phoenix先后飞赴火星,中国与俄罗斯联手建造的“萤火一号”也将于2011年奔向火星。40年来,人类已陆续发射了40多个火星探测器,获取了一定的科学探测资料,对火星内部结构、表面、大气和电离层也有了一定认识。 《科技导报》2011年第10期第64—70页刊登了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史建魁等的“火星探测研究结果分析”一文,结合目前火星探测和研究的现状,对火星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意义进行了综述和展望。封面图片为激光高度计探测到的火星表面地形。本期封面由金功博设计。 (本刊记者 朱宇)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3034 次阅读|0 个评论
陈安博士:今人对世界的认识上竟然不如古人!
热度 10 sheep021 2011-3-29 18:27
陈安博士说:今人对世界的认识上竟然不如古人! 这是陈博士难得的一个正确认识。可惜他只认识一半,又说: 科学都在发展,可是中医却返回去读古书,这个让俺费解 既然今人对世界的认识上竟然不如古人,中医返回去读古书有啥难以费解的呢? 其实,陈安博士不知道的是,中医即需要读古书,又需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目前,精通中医,并熟悉西医的人并不少。 有些事情,你不服气是不行的,虽然现代科学很发达,虽然已经可以从纳米水平去观察世界,但其对世界的认识的确很肤浅。 现代人们无法想象,一个与世隔绝的土著部落对天狼星的了解竟比天文学家还要多: 20世纪30年代,一位法国科学家深入非洲马里共和国西部与世隔绝的荒漠地带进行考察。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贫困落后的马里共和国境内,发现有一个黑人部落——多贡部落。他们竟知道狼星里有一个用肉眼看不见的伙伴,他们甚至可以准确地画出它的椭圆形轨道来。他们还说,还有一个天狼星c,虽然我们现代观测仪器还末发现它,那是一颗纯水的星,比地球上的水要多得多,它的重量是天狼B星的1/4,旋转周期也是50个地球年。在多贡部落,只有部落里的教士和熟悉天狼星祭礼秘密的人才知道这些。这个秘密是一个加拉曼特人告诉多贡人的,而我们则对加拉曼特人一无所知。天狼星是个一等亮度的星,它离地球有8.7光年之遥。自1926年以来,人们在天文望远镜观察发现,天狼星是一个三元系,它还有一个伴星天狼星B。天狼星B是由密度很大的物质构成的。多贡人知道天狼星B绕天狼星A公转周期是50年,这与事实是相符的。 人们无法想象,一个与世隔绝的土著部落对天狼星的了解竟比天文学家还要多,他们的这些知识是从哪里学到的呢? 另外,太阳黑子活动,是中国古人完全凭借肉眼发现的。一开始,西方人不相信。等到他们发明天文望远镜之后,才发现太阳上真有黑子活动。奇怪的是。发现之后,他们凭肉眼也能观察到太阳的黑子活动了。 还有经络,现代科学费尽吃奶的力气,也只是证明:人体的确存在经络。但古人却可以吧经络认识得淋漓尽致,把那个能用来治病救人。 说起救人,古人对于溺水身亡的救治方法比现代医学还要先进哦,见: 有多少生命可以重来——溺水急救方 有多少生命可以重来——溺水急救方2 一些古文明中确实存在着令今人都自叹不如的知识与技术,他们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呢? 关于中医,陈博士说: “对于中医的理论,我觉得完全可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中医的理论和《道德经》、《易经》一样,属于哲学范畴,识得几个字的朋友拿来玩玩文字游戏“ 我本来以为陈安博士仅仅是对应急管理没方向呢。感情对中医,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没有理解到位啊。 俺只想问一问:啥叫“哲学范畴”? PS: 中医理论包括哲学成分,但绝不是等价于哲学,也不属于哲学范畴。中医理论是实实在在的,包括了对宇宙和生命的认识。在这一点上,今人还差距古人很遥远。但是,按照古人认识宇宙和自然的思路前进,潜心研究,体察自然。今人也能达到或接近古人的认识水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45 次阅读|13 个评论
历史上的今天 2月19日
xupeiyang 2011-2-19 05:41
真快,今天我的孙子乐乐满月了,58公分,6.2公斤,今天好多客人来看宝宝,中午爷爷奶奶请客,欢迎大家光临。 1473年,波兰天文学家 尼古拉斯·哥白尼 出生 1878年, 托马斯·爱迪生 获得 留声机 的专利权 1907年, 黄冈起义 失败 1945年,太平洋 硫磺岛战役 开始 1997年, 邓小平 逝世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1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们是谁7:天文学家认为人类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
kexuechuanbo 2011-2-7 11:38
天文学家宣称:人类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图) 2011年02月06日07:10 来源: 中国天气网 腾讯科技讯(叶孤城/编译)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数以百万的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秘外星人的想像。日前,天文学家宣称,尽管目前发现大量的系外行星,但发现外星人的概率却几乎为零,很可能地球人类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      天文学家宣称,尽管目前发现大量的系外行星,但发现外星人的概率却几乎为零,很可能地球人类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   两周前,美国宇航局宣布发现一颗直径是地球1.4倍的岩石行星,从而激起天文学家搜寻系外智慧生命存在的热情。一颗被命名为“开普勒-10”的行星环绕恒星运行,距离地球560光年,美国宇航局科学家称它是“行星缺失的重要环节”。但之后他们发现这颗行星表面温度高达13000摄氏度,遭受数百万公里之遥恒星的强烈辐射。从而断定这颗岩石行星不可能适应生命体存活,同时,他们还表示迄今发现的500颗系外行星中多数由于距离恒星太近,不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这些行星不是表面温度过于炽热,就是过于冰冷,或者表面温度变化幅度太大。   美国哈佛大学资深天体物理学家霍华德-史密斯(HowardSmith)教授在接受《星期日泰晤士时报》采访时说:“最新研究暗示着地球生命可能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形式,宇宙很少有类似地球的行星,以及地球和太阳这样的行星系统。”他认为地球的生态环境是独一无二的,太阳系之外的行星环境无法适应生命存在。   但是他的同事天文学教授迪米塔尔-撒塞洛维(Dimitar Sasselov)不同意该观点,他说:“我相信像地球一样的行星数量是非常多的。”对外星智能探索计划(SETI)聘请了150位科学家和其它工作人员,他们的研究工作基于美国天文学家弗兰克-德拉克(Frank Drake)的著名公式,弗兰克曾算术评估了可能发现系外文明的数量。   弗兰克计算了多个因数,其中包括:恒星形成的概率、可能拥有行星的恒星,以及可能形成外星生命的可能性等。他认为银河系中可能存在着大约10个先进的外星文明。   下个月霍华德将在《美国先进科学学会》期刊上发表这项研究报告,他将宣布最新的天文发现,或许能对发现系外生命带来一丝希望,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一颗“HD10180”恒星,它拥有5个类似地球大小的行星环绕其运行。但是这些行星距离HD10180恒星仅不足200万英里,它们非常炽热,环绕恒星一周仅相当于1-2个地球日。 相关新闻: 02/04 08:15 美航天局发现54颗潜在“生命适宜生存”的行星(图) 02/04 08:05 54颗行星或有生命存在 02/04 04:12 “开普勒”探到54颗“宜生”行星 02/03 16:11 “开普勒”望远镜观测到奇特行星系统 02/03 15:13 美宇航局宣布发现5个类地行星 可能存在液体水(图) 本博评论: 首先,无论外星人存在与否,“人类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这一说法都是错误的。即使在地球上,有智慧的生命多得是,绝非只有人类才有智慧。 其次,神乎其神的外星人,是否也可以归到【论文大战】计划? 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如果天天研究鬼神,或者研究比鬼神更不靠谱的外星人,是否有误导之嫌? 研究如何保护地球生态才是人类的当务之急。 解决非洲难民以及世界各国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人的生存难题才是正道 研究如何解决地球上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以及物种的逐渐灭绝才是正题 星球大战拖垮苏联,论文大战能否拖垮中国 2010,科学界神出鬼没的一年 外星人,不过是现代科学的遮羞布而已 致命快感:95%的潜力,致命的诱惑 从本能到本草2——动物比人高明的地方之二 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与最近世界各地动物群死之间的关系初探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13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建文本文档
热度 5 zxczxc0417 2011-2-4 06:47
新建文本文档
新建文本文档
个人分类: 思考在物理风暴前|684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们是谁1:宇宙恒星数量3倍于原估计数 达3万亿乘以1000亿
kexuechuanbo 2010-12-7 22:42
《自然》周刊网站载文公布:宇宙恒星数量3倍于原先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的估计数,达3×1023颗,即3万亿乘以1000亿,相当于地球上人体细胞的总和。人体内有大约50万亿个细胞,再乘以地球人口60亿,正好是3×1023颗。 过去一般认为宇宙中存在1000亿到1万亿个星系,而每个星系又有1000亿到1万亿颗恒星。 新研究结果令人惊讶,远远超乎人们的传统认识。这宇宙可真大!有如此多的恒星,更大大增加了人们关于星外文明社会存在的几率。如果某个文明社会比我们地球早两三万年,那么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科学探索在人家那里可能不过是“小菜一碟”,甚或是如同1+1=2这样的小学常识而已。如果能与它们取得联系,那将形成地球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40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家风采(10)不屈不挠斗凶顽——记伽利略
sqdai 2010-10-8 06:38
我们有时抱怨科研环境不够理想,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果把历史的车轮倒转四百年,与罗马教廷统辖一切的欧洲相比,我们科学工作者的遭际要幸福得多了,至少,我们不会因为坚持自然科学的真理而惨遭迫害,乃至有性命之虞吧!比如说,不会像布鲁诺在 1600 年由于力主“日心说”而丧身火海吧!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那个“乌云压城城欲摧”的黑暗年代的伟大的力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 1564 - 1642 )。 成就辉煌 伽利略是科技史上公认的现代科学之父。他开创了基于实验和观察的、且有严密逻辑体系的现代科学。 伽利略首次引进了力学中的惯性、加速度等概念,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运动叠加原理、单摆运动周期性等,为牛顿力学开创了先河;他首次用自制的望远镜观测了天体,许多重大发现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提供了有力支持;他提出的相对性原理成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石,也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奠定了基础。 可惜的是,他生不逢时,不然,这位科学天才会有更加伟大的创造。他的一生是在与传统观念搏斗,与宗教裁判所抗争中度过的。 勇于创新 伽利略 1564 年 2 月 15 日 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市附近的小镇比萨,他的父亲文森尼奥是一位数学家、音乐家,那时从事数学和音乐是不赚钱的职业,家境贫寒。家里把他送到比萨大学学医,而他对医学毫无兴趣,对力学、天文学却情有独钟,因得不到家里支持, 21 岁时被迫退学,经过四年苦心孤诣的自学和创造,伽利略因数学、物理学上的成就而名扬天下, 25 岁时被母校比萨大学聘为教授;不久,他父亲英年早逝,他挑起了支撑家庭的重担,生活十分艰辛。 伽利略生来好学多思,无私无畏,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那时欧洲的学术界是亚里士多德学说的一统天下,他的思想被奉为金科玉律,不容置疑。比方说,亚里士多德认定,物体自由下落时,重量大者先落地,对此,一千多年间无人敢说一个“不”字。可是,伽利略偏不,他要在太岁头上动土了!经过缜密思考,他发现了亚里士多德自由落体说的破绽,决定对它公开宣战。 石破天惊 1589 年,伽利略 25 岁。他做了著名的比萨斜塔自由落体试验。 比萨斜塔始建于 1174 年,建成于 1268 年,共八层,高 54.5 米 (一说 56 米 ),由于施工失误,始建之后便逐渐倾斜,成了闻名遐尔的独特风景,也成了伽利略做落体观察、试验的好场所。只见他爬到斜塔的第七层,在众目睽睽之下,让手里各重 1 磅 和 10 磅 的两个球同时下落,很快,两球同时砰然落地!事实胜于雄辩,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遭到了毁灭性打击,科学史上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接着,伽利略又进行了细致研究,写成了《论运动》一文,批评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乳臭未干的小子竟敢挑战大权威,这还了得!伽利略的作为不能见容于守旧的比萨大学校长和一帮老教授;这时,他还因故得罪了佛罗伦萨公国的柯斯摩公爵,被逐出了比萨大学。 幸而,当时在亚平宁半岛上还有学者的一个“自由王国”——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经他的朋友天文学家、数学家蒙特推荐, 1592 年,他到该校任教。 才华横溢 到了帕多瓦大学,伽利略的才能得到充分施展,他发现了物体斜面运动规律和单摆运动周期性,完善了自由落体学说,研究了地球的磁力线,制造了新型的罗盘和温度计等等。最重要的是,他开始关注天文学研究,并因此而改变了他的后半生。 1593 年,他在编写力学和筑城学课程大纲时,偶然接触到哥白尼的日心说; 1596 年,他看到开普勒的描述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新著《宇宙的奥秘》,去信致贺,次年,向开普勒表示相信哥白尼学说。这时,他开始自制望远镜,夜观天象。 1604 年,他发现了一颗新星,并力排众议,发表了关于新星的演讲。 创造历史 1609 年 8 月 21 日 ,这个日子注定要载入科学史史册。伽利略用自制的可放大 60 倍的望远镜在海边进行了公开演示。 12 月 1 日 ,他用望远镜观察了月亮和行星。科学发展史专家认为,这种观察和研究标志着现代科学的发端。距今正好 400 周年。 1610 年 1 月 7 日 夜,他发现了绕木星运动的四颗卫星; 1 月 10 夜,他观察到月球上的环形山,并将其中的最高峰命名为阿尔卑斯山;接着,他又观察了土星、水星、金星,研究了木星的轨道;天文学专著《星际使者》问世;随后,他又把望远镜镜头指向银河,发现它由一簇簇星星构成;翌年,他首次发现和记录了太阳黑子, 1613 年,《关于太阳黑子的信》在罗马发表。 他在天文学观察和研究的成果使他对哥白尼学说更加深信不疑,四处宣传地动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他基于精确观测和严密推理建立的理论。 厄运临头 厄运悄悄地降临到伽利略的头上。 伽利略的发现和成功震撼了罗马教廷,因为他打乱了上帝所建立的“秩序”,亵渎了圣经,动摇了他们奉为至宝的托勒密地心宇宙体系。早在 1611 年,伽利略的反对者就把攻击他的黑材料送到了宗教裁判所; 1615 年 洛里尼神甫和卡西尼修道士向宗教裁判所密告,后者准备控告伽利略。 但是,伽利略还被蒙在鼓里。 1616 年春天,伽利略被骗到罗马,教会邀请他去讲学,给他以盛大欢迎。 3 月 6 日 ,红衣主教贝拉明家举行化妆舞会,伽利略应邀赴会。在灯红酒绿、握手言欢之际,图穷匕首见,贝拉明突然拿出罗马教廷头天作出的决议,重申地球的宇宙中心说,声讨日心说这一异教邪说,将哥白尼极其拥趸的著作列为禁书,否则严惩不贷。并且逼迫伽利略签字,保证执行此决议。 伽利略在这种软硬兼施的威逼下目瞪口呆,自知当时与教廷抗争无异于以卵击石,于是,违心地签了字。从此,他被剥夺了公开研究和宣传日心说的权利。 不折不挠 然而,在伽利略的内心深处并没有屈服于罗马教廷的恶势力。他表面上遵从教皇的禁令,实际上厉兵秣马,为日心说准备更多的理论依据。他精密测定了木星运动轨迹(航海家可据此在海上定位),细致研究了彗星运动, 1623 年出版了论述彗星的著作《试金天平》。 1624 年,传来新教皇乌尔班八世登基的消息,他暗中庆幸,因为新教皇是他的朋友;果然,不久就有了批准他出版潮汐理论方面的消息。他的心中涌动着希望,开始构思为日心说辩护的新专著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简称《对话》)。书中,他虚构了三个人物:萨尔维亚蒂、沙格列陀和辛普利耶和,分别代表哥白尼、中间裁判人(当然有伽利略自己的影子)和亚里士多德-托勒密。伽利略充分动用了他的过人智慧,让前二者联手,用机敏隐讳的语言对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代言人冷嘲热讽,尽力批驳地心说。历时六年, 1630 年全书写成,他小心翼翼地写了篇序言,居然蒙过了教会的长达一年多时间的审查, 1632 年 3 月,《对话》在佛罗伦萨出版。 随之,更可怕的厄运在等待着他。 惨遭迫害 伽利略高估了教皇的仁慈和明智,低估了教会人士的智能和残忍。尽管新教皇是伽利略的学生辈的朋友,经不住手下人(特别是那个贝拉明主教)的进谗和蛊惑,要对伽利略出狠招了! 1632 年 7 月,教皇听信谗言后震怒,明令《对话》禁止发行; 9 月 30 日 ,教会命令伽利略到罗马受审;年底,伽利略以 68 岁高龄和抱病之躯前去应审。 1633 年 3 月 12 日 他被押到宗教裁判所。主审官还是那个 33 年前主审布鲁诺、 17 年前诓骗过他的贝拉明主教。 法庭上,面对审判者颠倒黑白的无理指责,伽利略义正词严地进行了反驳。他说:“科学发展到今天,从望远镜里已经看到许多证据,我只不过将这些写出来供大家讨论,而你连这也不允许,这分明是要一个科学家去背弃自己的感情和那些无可否认的事实。这是你们在制造异端!”贝拉明理屈词穷,只得以判重罪相要挟。 审讯持续了三个多月,毫无结果。教皇大怒,下令对伽利略进行“严厉审判”。那个时代的“严厉审判”意味着将受审者折磨至死。他的老朋友和学生悲痛欲绝。伽利略却平静地说:“不管怎样,地球,我们大家,连同这座教堂,都在围绕太阳转动。” 6 月 22 日 ,罗马教廷判处他终身监禁。 奋斗不止 经伽利略的几位有地位的朋友求情,法庭才准许他离开罗马,到佛罗伦萨南面的锡耶纳大主教皮柯罗米尼家居住,由大主教实行监护;五个月后,教皇才“恩准”他回到阿切特里自己家中居住,条件是:不得私自去罗马,不许私自会见客人,不准进行科学讲演。 伽利略并没有从内心屈服。他继续从事力学和物理学研究,继续向亚里士多德的传统观念宣战。 1636 年,他开始撰写他的不朽的传世之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简称《新科学》),翌年完稿。此书是他的 30 多年力学科研的大集成。两门新科学指的是材料力学和动力学。《新科学》中介绍了他最早进行的梁的强度的实验,提出了等强度梁的概念,讨论了在重力作用下物体尺寸对强度的影响,提出了落体的最速降曲线问题,给出了重力场下能量守恒的早期叙述,给出了简单情形下的虚功原理,讨论了大气压力问题,叙述了摆的等时性现象,提出了光的传播速度的概念和一种测量光速的设想 …… ,如此等等。书中提出的新概念和新思想,无不对后来的科学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力学学子更应感恩于这位伟人。 《新科学》问世之时,伽利略双目失明。一位 16 岁的青年维维亚尼自动来到他的身边,担任他的秘书,由他口述自己的学术思想,维维亚尼记录下来,为后世了解伽利略的思想和观点留下了宝贵资料。 1640 年,年青的物理学家托里拆利来到他家,陪伴他工作,不久之后,托里拆利发明了气压计。 1642 年,伽利略在家中安然长逝,享年 78 岁。是年,牛顿降生。假若相信佛教的轮回转世,可能是,伽利略转世投胎,把发展科学的接力棒交给了牛顿,尽管后者的品德远不如前者。 冤案平反 1757 年,伽利略辞世后 115 年,罗马教会做出决定,解除对伽利略著作的禁令。 1992 年 11 月 31 日,教皇约翰 • 保罗二世为伽利略冤案平反,不再视他为罪犯,不再把他的名著《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视为异端邪说。 伽利略的冤案持续了 360 年,是科学史上历时最久的一起冤案。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才能更好地理解伽利略的名言: “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 库兹涅佐夫, Б. Г. , 伽利略传,商务印书馆, 2001 。 2. 梁衡,数理化通俗演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 3. 周立伟,科学研究的途径,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 4. 伽利略,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武际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写于 2009 年 4 月 14 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68099.html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6764 次阅读|4 个评论
姚远:数学家、天文学家李淳风
kexuechuanbo 2010-9-11 08:14
数学家、天文学家李淳风
个人分类: 科学史论文|37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一天文学家?
jlpemail 2010-3-24 12:59
当一天文学家? 或者一年? 太容易或者太难。那就改为一周。 做一周还是轻松的,太久就疲倦了。 而,疲倦的人,无法创造;无法感受到创造的乐趣。 所以,做一周文学家足矣。即使是民间的,即使是局部得到认可的。 甚至,躲在深山人不识,也无所谓。因为,这一周是愉快的,充实的 美好的。这就足够了。这是为自己而不非自己以外的人活,值得。 许多智商看起来很高的人,其实是被外界愚弄了若干个DECADES。 他们为别人的价值观左右,经常,不得不做违背本性的事情。 这的确是不明智的。尽管,他们得到了一些承认,一些扭曲的评价 指标左右了他们一生。他们无法自拔,度过了嚼蜡般的人生。 一个人的一生,可以自由支配时间的时候不多。 与其,为他人左右,为某些唯物、唯权、唯一。。。。 的咚咚放弃本性。不如,堂堂正正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人,喜欢做的 人,说自己喜欢做的人,写自己喜欢(顺便也娱乐读者)的文字。 尽管很幼稚,但很真实。 也许有人说,这是瞎折腾。 一个名家说的好。写文章就是要折腾。平平淡淡没有意思。 做人也,是,要折腾。那些反对折腾得人,一定是安于现状的人。 折腾,是衡量人的价值的一个指标。 反对折腾,是表现一个人惰性、反动性的指标。 一个自己加冕的哲人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折腾。 不折腾,没有GDP,也没有GPS,更没有AMD。这都是经济或者技术 的增长点。 所以,远离了本文的题目,可以说:要折腾;不要调和。 要。。。。。。。。。。。。。。。。。。。。。。。。。
个人分类: 科技会场|3194 次阅读|0 个评论
怀念张衡(78-139)
jlpemail 2009-3-15 08:28
怀念张衡 ( 78-139 ) 关键词 张衡 文学家 政治家 天文学家 地震学家 东汉张衡,在世 61 年,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个 环形山 命名为 张衡环形山 ,将小行星 1802 命名为 张衡小行星 。 20 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郭沫若 对张衡的评价是: 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张衡是政治家,曾经把自己的辖区治理得政治清明。领导都不愿意让他退休了。上书乞骸骨,才准予退休。 主动要求退休,为年轻的学者、文学家和政治家让位,可为 1000 多年的楷模。后来许多人,贪恋高位,以地球离开我就无法正常转动的冠冕之由,逃避退休。怎么能和张先生同日而语呢。 司马迁(这里是硬伤,应该是《后汉书》)没有记载张衡是哪个大师的高足,或许是由于司马认为那些不值得一提。(放羊的)老师高明,学徒是否一定个个优秀呢?我看未必,言必称我乃某大师之徒弟(印刷在名片上、简历上、逢人就讲),恐怕不是为乃师增光,而是丢了师傅的大人,因为人民看到大师的徒弟不过如此。连大师的称号也要画问号了。 张衡仅仅在地震学领域的成就,足以令许多同行汗颜。何况,连海淀赋(不是《两都赋》)都没有阅读过,连个乡党委书记都不能胜任的所谓高人呢。 比我年长的、比我年幼的我都不说。我单说接近同龄的 60 后们。和我的年龄,都相差不过 5 岁,所以可以不客气地说, 60 后中,有人才,有人杰,也有人渣。还有披着人杰外衣的人渣。南方如此、北方如此;东部这样,西部也是。国内如此,海外也一样。 当年批 L 批 K 的时候,有农民在田间地头评价道:那个 L 也忒不地道了,你南无富裕,还披着人家老 M 的外衣,和老 K 穿一条裤子,怎么走路哪?舒服? 而今, K 吃香了,无论是什么原因吧。反正有名校教授公开宣称(在书籍、简历、博客)自己是老 K 的第 ** 代孙子。因为是名人,承认第多少代孙子都不要紧,关键是认了宗。 30 年前,他不会这么说,那是找不自在;现在说了,讲了,写了,是要拣便宜。 这样的人,的确有些不堪了。不提也罢。按照这些人的思路,那几百个皇帝的儿孙,亲戚,为表示出身高贵,需要在服装上印上某某之孙了。其实那无疑于印刷了 KICK ME 六个字母。 有燕赵子弟感慨于有人言必称我是某教授的第一个硕士、第一个博士,就说,你们很厉害。我才中专出身,不过我是某(女)院士的第一个博士后。他不是在炫耀自己,而是看不上那些借导师抬高自己的人。 有好些人,是乐意借导师抬高自己的。比如文章很一般,甚至是拼凑起来的。想要在重要期刊上发表。就披着老 M 的外衣,结果,明眼人看出了端倪,连老 M 都跟着丢人了。 张衡的导师或许很一般,但他的成绩为老师增了光。而有些人,听起来导师的名头很响,可是他的作品、作人,都不咋地。这些人的行为,让人联想起来的是一西部作者的电视剧的名字,用于他或者他们的恩师,尽管有些残酷,但很有必要,可以让他们暂时清醒 N 分钟: 《耳光响亮》。 附录 旧文作回放(非英语本科毕业即可阅读) To A Mr : If you dont like sciencenet.cn If you dont like sciencenet.cn, You can let it alone Or go away from it You can go away. If you home it Please love it, not destroy it You stay here , and you destroy it. What are you doing? Whats your thought? I cant support your words, actions and your strange noises about our SCI NET. You have at least three advantages but please dont disturb our home----our harmonic home, space. We need harmony ,not harm. We need horse ,but not black one. If you like to be ,you can . My friends and I DO NOT like a mouse in our milk cup. What a terrible food! If you dont like this space You can leave it, to yours. If you stay at here, Please administers your words or your mouth. Dont make pollution blogs. I dont like hack. You have hacked into SCI NET You hacked the door, the home and the space. You are not a BIG men, You may be tired. SCI NET is not the three! Please put down your axe. If you are a good guest , there will be some wine. I have had it (more than six months) I have it in for you. I dont know who write as follow, but its my favorite: I wish I can like you Like a male hawk flying the blue sky Who like his foxes, rabbits and mini mouse!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5103 次阅读|2 个评论
天文学家为主角的中篇小说获鲁奖
jlpemail 2007-11-21 09:45
天文学家为主角的中篇小说获鲁奖 依据北京文学.中篇小说选刊2007年第12期的报道: 在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评选中,晓航的师兄的透镜 摘取了这个奖项.共有5个中篇获此殊荣. 小说全文,可见本博的转载. 师兄的透镜原发于人民文学,北京文学.中篇小说选刊 2007年第12期全文进行了转载,并且刊登了作者的获奖感言. 晓航曾经从事科研工作,现在从事经济贸易,属于业余作者,但近年 屡有中短篇佳作问世. 附录:晓航及其获奖感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xw/rdzt/luxunwenxuejiang/zuoxielingdao/11920_108019.htm ) 晓航: 搞过科研,做过电台主持人,现从事贸易工作     主要作品:《有谁为我哭泣》 《当兄弟已成往事》   《当情人已成往事》《当鱼水落花已成往事》《师兄的透镜》   《努力忘记的日落时分》《送你一颗凤凰树》《有关云的早晨》      晓航获奖感言     以一个朝圣者的宁静追求真理与神性   以一个独立知识分子的审慎观察与批判现实   以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狂热与忠诚用文学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以一颗末学后辈的感恩之心面对赐予我恩惠的老师与朋友们
个人分类: 消息场|331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