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量子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能量是量子化的吗?
热度 2 leiyian 2020-6-11 11:10
量子力学中,能量量子化是非常基本的一个概念。甚至可以说,能量量子化就是量子论的基础。因为普朗克就是假定了能量量子化,才扫清了当时现代物理学的第一朵“乌云”——黑体辐射问题,从而带来量子化革命。那么,为什么有此一问?答案又是什么呢? 普朗克最初的假定是,能量是一份一份的,每次变化只能是最小单位的整数倍。也就是说,能量由能量量子子构成,就像物质由一个一个的分子、原子构成一样,并引进了一个物理学基本常数h,即普朗克常数。对于每个频率为 的光子,其能量为 。 但是,光子能量的定义和能量量子的说法并不一致。普朗克本人并不认为他说的能量量子是光子。问题是,原子电子从一个能量态到另一个能量态,除了发出(或吸收)一个光子外,再没有别的东西,而且光子没有静质量,是纯的能量,如果光子不是能量量子,什么是呢? 我们先来看光子。光子的量子化是指,固定频率的光,只能以单位能量出现,但是频率是可以连续变化的。而且,根据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一个光子,在不同参照系下看,它的能量是不一样的,可以连续变化。光子也可以与别的粒子相互作用,比如散射,末态光子的能量也是可以连续变化的,那么分立的能量变化体现在哪里呢? 我们一般说的能量量子化,是指某个系统,比如原子中,电子能级的量子化。当然,各种势阱的能级,只要存在,都是分立的。能级分立性的来源是我们在解薛定谔方程的时候,要求在势阱条件下,波函数必须满足一定的边条件。这些边条件是为了满足“物理”的要求,人为规定的。在非约束条件下,无法给出限制性边条件,能量可以连续分布。 可是这样的话,能量(能级)量子化就是某些系统的性质,而不是普适的物理原则。也就是说,从原子能级的量子化,并不能得到能量量子化的推论。 其实,在现有的理论框架里,即使粒子被束缚在一个只有分立能级的系统中,也不要求粒子的能量取分立值,即能量本征值。因为处在约束状态的粒子,并不需要处于能量本征态上,而可以是多个能量本征态的线性叠加,能量同样可以连续变化。 可是这样问题就出现了,能量量子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按照普朗克的假定,能量量子化应该是普遍存在的才对,甚至不应该存在连续变化的能量才对。因为如果能量和原子一样,有最小单位,就不能出现半个或者小数个量子,就像原子只能一个一个出现一样。 是不是能量量子非常小,以至于平常我们观察不到呢?第一,如果它小到我们观察不到,我们怎么会知道它存在?第二,如果对我们的能量连续变化理解没有影响,为什么要引进能量量子的概念? 当然,我们知道,有一个普朗克能量,它是不是就是能量量子呢?可惜不是,因为它的数值是 GeV 2 GJ,大约相当于500公斤烈性炸药的能量,太大了,最重的原子全部变成能量还不够它的百万分之一。 这么说来,至少在现有的理论中,我们并没有要求能量量子化,能量可以连续变化,没有能量量子。 那么黑体辐射公式又是怎么回事呢?黑体的辐射谱是实验测量的结果。只有假定了能量量子化,当然,准确地说,应该是,对于频率为 的辐射,能量只能以 为单位变化,才能推导出正确的辐射谱公式。但是这个要求并不一定需要能量量子的概念。实验中,黑体是由物质构成的,而物质或者材料就是平常的分子原子。原子内部的能级是分立的,如果分立能级之间的跃迁满足以 为单位的要求,那么就满足了黑体辐射谱公式推导的要求,也就是普朗克的假设。这说明,普朗克的假定是自动满足的,因为原子能级的构成及跃迁机制恰好满足假定。而原子能级的特殊构成的原因(离散化)前面已经说明。 简单总结一下:黑体辐射需要的能量量子化是原子能级量子化提供的,原子能级量子化是薛定谔方程在库伦场中的边条件(空间周期性和无穷远处为0)带来的,都是自然的结果,都是一种涌现(emergence)。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假定能量是一份一份的,或者说由能量量子组成。 也就是说,普朗克的最初假定没有必要,而且不成立。 当然,这一论断很严重。因为,所有教科书都把普朗克这一假定作为量子论的开端,然后才有后面的玻尔原子模型,等等。但是教科书对普朗克假定的处理很暧昧,只说普朗克是那么假定的,但并不说能量是不是量子化的。一般对能量量子化的描述也只说束缚态的分立能级。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如果能量是量子化的,那么质量也应该是量子化的。实际上还会导致动能,势能,等相关概念的量子化,微分在很多情况下就不成立了,很多方程也不成立了,物理的数学体系就会出问题。所以,至少在现有的物理体系里,能量不是量子化的。
个人分类: 量子力学|8935 次阅读|2 个评论
“新年”的说法是一种量子思维
leiyian 2020-1-1 10:41
新年的说法其实是约定俗成的量子思维。时间,至少在宏观尺度下,不是量子化的(微观尺度是不是呢?我知道有人那么假设,但是我认为缺乏证据)。 但是我们人为地把宏观的时间分成一年一年,一天一天,虽然我们知道,每年或者每天的长度是在缓慢变化的。一年的开始更是任意,不同的文化中,新年开始的时间不一样,一年的长短也不一样。只不过“公历”,或者以前叫“西历”,的历法被广泛接受了,才有比较公认的新年,也就是一年从哪一时刻开始。西方基督教世界中,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和新年很近,新年的气氛浓厚一些。根据考证,圣诞节其实起源于更古老的埃及传统节日,就是天狼星开始明显上行的那一天,即冬至后大约第三天,当然也是太阳开始明显上行的日子。用这一天标志一年的开始还是很直观的。但现在的新年还要晚上几天。对于北半球中纬度的古代文明来说,从冬至到立春,甚至更晚,随便找一天当新年都是可以的。 所以,新年这一天,这一刻,并不特别,不过是“现在”这一时刻的正常平移。 但是,量子化表述的一年一年,本身并不是真的量子化的,其实有更深刻的寓意。
个人分类: 量子力学|22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杂说氦元素(下)氦原子与量子力学
热度 2 fdc1947 2019-7-30 08:19
杂说氦元素(下)氦原子与量子力学 氦是第二号元素,元素符号 He,拉丁语名helium,源自希腊语,意思是太阳。因为氦元素最早是在太阳上发现的,这也是唯一首先在地球外发现的元素。 有人会奇怪,为什么氦元素在地球上没有被发现,而是先在太阳上发现呢? 在 19世纪中叶,人们对各元素的光谱逐渐有了较多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阳光通过棱镜能够分解为从红色到紫色的各色彩带,换句话说,这是由不同频率的光组成的连续光谱。当然,不光是太阳,其他物体在高温下也能够发光,而且,在通过棱镜后,也能够分解成各自的光谱。低压下稀薄的高温气体,在棱镜下会分解成一些分立的明亮条纹。同种化学元素产生的分立条纹总是相同的,而不同化学元素产生的分立明亮条纹的位置则是不同的。这些条纹称为该元素的发射光谱。而 高温下发出的含有各种频率的 光透过低温的气体,则会在连续光谱中产生一些分立的暗线,这些暗线的位置与上面所说低压 的该 稀薄气体产生的明亮条纹位置相同,也是这种元素的光谱,不过称为吸收光谱。当然,真要很好地得到这些光谱的谱线,并不是用 一块 棱镜那么简单的事情,但是其原理是一样的。 由于各元素有它自己的特征光谱线,我们就可以用这些光谱线来识别这些化学元素。 1868年,人们在研究太阳的发射光谱时,发现一条黄色谱线,与当时发现的所有元素的谱线都不相同。在经过仔细的对照之后,人们认为,一定是太阳上存在一种当时在地球上没有发现的元素,于是就把它命名为氦。过了二十多年,人们终于在一种铀矿里发现一种气体,经过对它光谱的分析,断定就是1868年在太阳光谱中发现的这个太阳元素。 氦气在地球上的总量并不多。它主要分布在大气中,但是它在大气中的比例很小,按分子个数计算,大约只占百万分之五。氦在个别矿井的气体中比例略高,据说在某些天然气中可以达到 1%以上。它们都是重原子衰变的产物,重原子衰变时放出的阿拉法粒子就是氦原子的核。所以,氦气首先在铀矿里被找到并不是偶然的。 同时,我们也可以说明,氦元素首先在太阳光谱中发现更不是偶然的。因为 发光物质中某种原子的浓度与它们的谱线的强度相关。也就是说,发光物质中某一种元素越多,它的特征谱线就越强。这样,我们就可以估计出在发光物质中各种化学元素量的相对比例。用这种光谱分析的方法,人们得到了在太阳中各种物质的相对比例。 在太阳的元素中,按原子的 个数计算,氢原子占了绝大多数,约 92.1%,其次就是氦原子,达7.8%,而其他所有元素加起来也就0.1%。如果按照质量计算,则近3/4为氢、1/4为氦,其余所有元素之和为2%。也就是说,氦元素在太阳中的相对丰度是很高的,与在地球上的很少的含量相比,氦元素首先在太阳光谱中发现,也容易理解了。太阳上的氦,是氢原子核聚变的产物。 氦原子由带有两个正电荷的核以及核外的两个电子组成。它是除氢原子外的最简单的原子。看上去,其复杂的程度只是比氢原子多了一个电子,但是,这多了一个电子,就发生了质的变化。 氢原子由一个核一个电子构成,这是一个两体问题。世界上的问题,两体问题总是比较好办。比如,考虑太阳和地球两个物体的运动,这是两个物体的体系。由于太阳的质量比地球大得多,是地球质量的 33万倍,因此,人们可以认为是地球绕着太阳旋转,这就把问题简化为地球绕着中心旋转的一体问题了,这样的问题上可以求解的,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所得到的方程可以严格解出来。 一般而言,两个质点的体系是这两个质点围绕着它们的共同质心而运动。当我们把坐标系的原点放到体系的质心上面,这样,两体问题就化解为两个独立的一体问题,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了。 氢原子的问题,就是这样的两体问题,由氢原子核即质子与核外的一个电子组成。由于质子的质量是电子的 1836倍,人们也就不难把它与地球绕太阳旋转相比。1913年,丹麦科学家尼尔斯·玻尔( Niels Bohr ) 的原子模型就差不多就是这样一个模型,只是加上了轨道是量子化的假定。玻尔模型很好的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也给玻尔带来了巨大的荣誉。 但是,玻尔的原子模型也仅仅就能够解释氢原子的问题,对于具有两个电子的体系氦原子,这个新的模型就无法施展其 “魔力”了。玻尔(以及其他科学家)想尽办法企图挽救他的模型,不过在氦原子前面却完全无能为力。我记得一本科普书籍中说了一句很正确的俏皮话:在氦原子面前,尼尔斯(玻尔的名字)的原子模型kneels(屈膝)。其原因很简单,波尔模型的实质仍然是经典力学的“轨道”,也就是地球绕太阳那样的由坐标随时间变化而画出的曲线,而这种描述方式是不符合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的。 也正是氦原子阻挡住了玻尔的理论,使人们不得不另起炉灶,抛弃旧有的轨道概念,从波动出发或者从坐标与动量的不可交换性出发,终于建立了波动力学或矩阵力学,也就是后来被统称的量子力学,而且写出了微观粒子运动所遵循的方程,这就是薛定谔方程。 氢原子的薛定谔方程能够严格地解出,也就是说,可以有解析的代数式来表示氢原子薛定谔方程的解即氢原子的波函数,也可以得到氢原子各个状态所拥有的能量也就是氢原子的各个能级。它能够很好地解释包括氢原子光谱在内的全部氢原子的性质。在这里,不需要玻尔强行加入到他的理论中去的 “量子化”假设,从一个能级到另一个能级的量子化跃迁只是体系边界条件的约束而产生的自然结果。 与玻尔的理论与过去的所谓经典力学理论不同,量子力学不再用空间坐标对时间的变化来描述微观物体的运动,而是用体系的波函数和能量来描述体系的运动状态。这是描述微观物体与宏观物体运动的最大差别。 量子力学的薛定谔方程也能够很好地解决氦原子和其他更复杂的原子问题。 与氢原子相比,氦原子有两个电子,这样,氦原子的问题就是一个三体问题。世界上的问题,从二到三往往产生质的变化。据说有的原始部族中,人们只认识 2,不认识3,在他们那里,多于2便是许多。小孩子认识2比较容易,认识3就困难得多。氦原子这个三体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不但要考虑原子核与各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考虑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就使得问题复杂化了。 在氦原子中,假定两个电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事情就好办了。那就是两个独立的类氢原子(或者称类氢离子),体系的能量和波函数都能够得到。我们就先作这样的近似,得到了这样近似体系的解(即体系的波函数和能量),然后考虑逐步电子相互作用对体系的影响。也就是说,把电子相互作用当作对于假定的两个独立类氢离子体系的 “干扰”,“逐步”估计这种干扰的大小程度,从而得到体系的近似解,只要我们考虑的“步数”足够多,就可以得到足够精确的结果。当然,干扰越小,我们就越容易得到足够精确的结果。这种思路最早由天文学家想出来,用于研究星体之间的运动。比如,我们考虑地球体系绕太阳运转,但是,火星对地球也有作用,这也被作为一种“干扰”来处理。这种方法在量子力学中被称为“微扰”。 利用微扰方法,顺利地解决了氦原子的薛定谔方程的问题。同时,也为解出更复杂的其他原子 -分子体系的薛定谔方程提供了方便。 解原子 -分子体系的薛定谔方程的另一种最重要的方法是变分法。求解某一原子或分子体系的薛定谔方程,就是要求得该体系的波函数及其对应的能量。而容易证明,任何近似波函数所对应的近似能量值都大于体系的真实能量。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体系的近似波函数里放置某些参数,调整这些参数以使对应的能量得到最小值,这样的最小值就是体系真实能量的上限。这种方法就是变分法,变分法最适合对多体问题作定量的计算。 用变分法处理氦原子的基态能量得到了极大的成功。在量子力学建立之初的 1928年,科学家用变分法处理氦原子体系,得到了与实验结果非常一致的基态能量,这就为量子力学在精确的定量计算方面也真正站住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氦原子是最简单的多体问题,任何解决多体问题的理论方法都必须先到氦原子这里到试验一下,过得了氦原子这个 “关口”才能够继续往下走。 化学要处理的对象是原子 -分子体系,实际上,对于氦原子和氢分子的计算,为用量子力学方法处理化学问题开了一个好头,这也标志着当时的一门新的学科——量子化学被揭开了序幕。近百年来的事实证明,量子力学给化学这门曾经被认为是古老的“实验学科”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13463 次阅读|5 个评论
爱是什么?
热度 30 weijia2009 2014-11-29 04:24
爱是什么? 贾伟 中国的古诗词,以唐诗宋词为主旋律,但也有一些非主流的“唐词宋诗”同样璀璨夺目。有个经典的词牌名叫《忆秦娥》,并非宋代词人所创,其开山始祖是唐代的大诗人李白。这个“开山”作品这样写道: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大意是说,夜幕中响起了缠绵悠长的箫声,秦娥从梦中惊醒,望着窗外,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楼的明月,年年映照灞陵桥边青青的柳色,还有当年桥头依依的惜别。在清冷的重阳时节,遥望咸阳古道,不见他的踪影,只见瑟瑟秋风中、一抹残阳映照下的汉家陵墓和宫阙。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点评道: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我喜欢这首词的地方也在于此,一个古代女子秦娥眼睛看出去的世界,是伤感的,但她的爱和伤感没有锁于深闺,止于庭院,而是在“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样一个气势宏大的场景下,随秦楼的月光,穿越时空,直达我们今人的内心! 用一个比“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更为宏大的场景来表达爱和伤感的,莫过于最近上演的好莱坞科幻巨片 “Interstellar - 星际穿越”了。影片中故事发生在不远的未来,地球已不适合粮食种植,水资源枯竭,沙尘肆掠,人类濒临灭绝。前美国宇航局(NASA)飞行员Cooper无工作可做,跟岳父和儿女在农村生活,他与女儿Murphy尤其性情相投。在女儿房间“幽灵”这一超自然存在的启示下,Cooper发现了处于荒郊的NASA基地并接受任务,带着探险小组驾驶一艘名为“Endurance”的飞船,穿越一个神秘的“时空裂口”,去外太空寻找延续生命希望的机会。 Cooper并不是一个胸怀凌云壮志的中年男人,之所以接受九死一生的航天任务,是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他想尽快完成任务回到女儿身边陪伴她。然而,由于黑洞时间延迟效应的影响,天上一小时抵上地球人间七年,一晃眼的功夫,家乡的亲人们已经度过数十年了。 这是一个十分令人沮丧和悲哀的时刻,父亲在遥远的一个星球(数小时的时间尺度里)殊死探险,而女儿Murphy在地球上却用了数十年漫长的时光来等待。父亲被吸入黑洞,无意之中进入黑洞中间的某一个区域,在这个称为能层的区域蕴藏着黑洞旋转时的无穷无尽的旋转能,黑洞旋转带来的拖曳将时空撕裂,从而产生穿越时空的虫洞,而虫洞就是俗称的时间通道。Cooper进入时间通道,这是一个如同无限重叠的书架的五维空间,五维中的Cooper看到了四维中的迷惘、挣扎中的Murphy,在爱的感应下,他完成了跟宇宙另一端的女儿的信息传递,让她找到了破解谜题的答案,最终带领人类走向另一个世界。 所有震撼视听的洪荒宇宙、星际航行、时空隧道的场景都被用来烘托父女之间的爱以及对爱的守候。女儿在恶劣的环境下苦苦地等候着相隔亿万光年之远的父亲;而在飞船的银屏上,父亲眼睁睁的看着孩子在地球上迅速老去,他却无法触及、无法制止,在一种撕心裂肺的绝望中煎熬......当父女再次重逢的时刻,依然是中年的Cooper见到了躺在病床上的已是风烛残年的女儿Murphy。女儿在病床上轻轻地松开父亲的手,不无诙谐地说: “父母是不应该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的,你走吧,去做你应该做的事情......”不再抱怨,没有哀伤,女儿在生命的尽头表达的只有一个浅浅的微笑,那一刻,观众们一片泪眼模糊。 在我们今天,似乎可以这么说,爱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是有其深奥的科学内涵的。爱的一个特质是其穿透性!一千年多前秦娥的月光照来,让我们今人依然感受得到她在那个时空下对亲人的那一份守候,那一份思念,也就是说这种信息的传递,由连续变成离散,已经进入高维度空间,借用《星际穿越》中的话: love is the one thing that transcends time and space - 爱是一样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的东西。在这个电影里,爱被认为是一种量子化的东西,当爱与时间成为一对共轭量,在四维空间,爱的深远绵长可以将时间无限地压缩下去。 从洪荒时代起,人类便开始仰望星空,将人间最淳朴的爱升华、弥散,充盈于天地宇宙之间,这大概就是最初始的量子化过程。比李白早出生四十年的诗人张若虚在他的震古烁今的《春江花月夜》中,对着天地宇宙轻声问出了一个四维(抑或是五维)空间的问题: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忆秦娥》之所以写得气象万千,而没有像闺怨诗、思春词一样,是它的那些壮丽的时空性元素:缠绵的箫声,清冷的月,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些参数让一种 “量子化”了的情感产生了无穷的穿透力!但爱情的表达不是一味宏大,它可以是一对普通的表,一坛陈年的女儿红,月光下的一首歌,窗前的守候,人海中的一个默默的凝望……也就是说,爱有一种平实、一份厚重。现代人有很多爱,也善于爱的表达,但这个爱或许可以用别的词汇替代,如闺怨、思春、物欲、虚荣、暧昧、调情,这些其实都跟爱无关,这些人也不懂爱! 而从爱的科学内涵去理解,如果我们觉得生命像是一场由繁盛至荒芜的幻觉,如果我们困惑于时空的无限和人生之须臾,如果我们时常觉得爱的虚无缥缈和无可把握,那说明我们心中缺乏爱!至少可以说,我们的爱没有达到一种能级,没能进入量子化,无法引领我们的内心,穿透世上的各种力场,划出一道平实坚毅的人生轨迹出来。
9085 次阅读|60 个评论
物理学笔记(4):玻尔的定态与跃迁
热度 6 lev 2014-10-6 21:57
物理学笔记(4):玻尔的定态与跃迁 一、量子化:定态与跃迁 欲说定态与跃迁,一定要从玻尔谈起...... 1913年,曾被J.汤姆逊打发到卢瑟福那儿去的玻尔一口气发表了他的“三部曲”: 《论原子和分子的结构》( On the Constitution of Atoms and Molecules )、《单原子核体系》( Systems Containing Only a Single Nucleus )和《多原子核体系》( Systems Containing Several Nuclei )。 在《论原子和分子的结构》( Philos. Mag. 26, 1 )中,玻尔写到: The way of considering a problem of this kind has, however, undergone essential alterations in recent years ow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the energy radiation, and the direct affirmation of the new assumptions introduced in this theory, found by experiments on very different phenomena such as specific heats, photoelectric effect, Rntgen-rays, c. The result of the discussion of these questions seems to be a general acknowledgment of the inadequacy of the classical elecrtodynamics in describing the behaviour of system of atomic size.Whatever the alteration in the laws of motion of the electrons may be, it seem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in the laws in question a quantity foreign to the classical electrodynamics, i.e., Planck’s constant, or as it often is called the elementary quantum of action. By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quantity the question of the stable configuration of the electrons in the atoms is essentially changed, as this constant is of such dimensions and magnitude that it, together with the mass and charge of the particles, can determine a length of the order of magnitude required. ( 近 几年来对这类问题的研究途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于能量辐射理论的发展和这个理论中的新假设从实验取得了一些直接证据,这些实验来自各不相同的现象,诸如比热、光电效应和伦琴射线等等。这些问题讨论的结果看来一致公认经典电动力学并不适于描述原子规模的系统的行为。无论电子运动规律如何变动,看来有必要引进一个明显区别于经典电动力学概念的量到这些规律中来。这个量就叫普朗克常量,或者是经常所称的基本作用量子。通过引进这个量,原子中电子的稳定组态这个问题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比如该常量具有的尺度和大小,结合粒子的质量与电荷,足以确定所需要的线度的数量级。) 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玻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假设: (1) That the dynamical equilibrium of the systems in the stationary states can be discussed by help of the ordinary mechanics, while the passing of the systems between different stationary states cannot be treated on that basis.( 处于 定态 的系统的动力学平衡可以借助普遍的力学进行讨论,而系统在不同定态之间的 过渡 则不能在这个基础上处理。) (2) That the latter is followed by the emission of a homogeneous radiation, for which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requency and the amount of energy emitted is the one given by Planck’s theory.( 后一过程伴随有同类辐射的发射,其频率与释放能量的关系由普朗克理论给出。 ) 这两条假设现在一般被称为“定态”( stationary state )与“跃迁”( transition or jump )。可能受“大师兄”卢瑟福的影响,玻尔仍然频繁调用了“轨道”(包括 stationary orbit )的经典概念,在圆轨道的模型框架下(卢瑟福的核式结构原子模型),玻尔进一步给出了著名的量子化条件,即原子核外电子绕核“公转”的角动量L满足如下关系(mv为电子线动量,R为轨道半径,h为普朗克常量,n为主量子数): 玻尔的这个量子化条件后来被索末菲推广为多自由度下的量子化通则,又由德布罗意通过德布罗意波在圆轨道上的驻波条件给出解释。量子力学建立后,可以通过薛定谔方程的求解,在主量子数和角量子数“足够大”的情况下(即主量子数和角量子数取极限)得出玻尔量子化条件。 玻尔喜欢用更符合经典味道的”轨道和过渡( passing )指谓定态与跃迁,但并不影响定态跃迁假设和量子化条件刻画了与经典物理完全不同的微观图像——量子化: (1)玻尔提出“定态”,规定电子处于量子化条件允许的轨道上时不辐射电磁波,实际上是用“ 强制手段 ”规避了经典电动力学框架下电子绕核运动辐射电磁波的困难—— 这种“野蛮”的手法很容易招致不满(汤姆逊、卢瑟福......一干经典大佬),却并不稀奇 ,比如集合论中的ZFC公理系统就是通过“强制”引入“分类公理”( Axiom schema of specification )规避“真类”( proper class, 通俗地讲 即自身可以作为元素的“类”,比如所有集合组成的集合 )带来的罗素悖论—— 数学家可以,物理学家为什么不可以 ? (2)按玻尔后来(与爱因斯坦的争论中)表述习惯,定态之间的“跃迁” 实际上 构造了一个“黑箱”, 我们可以通过“初态”和“末态”直接确定辐射或吸收的能量(或反其道而行之,类似于空间中机械运动的位移只与初末位置有关,与实际路径无关), 规避了“定态之间如何过渡”这类 过于复杂的细 节 (经典物理意义的 ) ,并且这些细节本身(也许 暂时地 )在实验上是没有意义的,物理学理论只需要刻画实验室里观测到的东西——非常哥本哈根趣味 ! (3)量子化条件以及后来的量子化通则在普朗克、爱因斯坦量子与光量子假设的基础进一步强化了微观世界的“碎片化”,即物理量随时间或空间的不连续或离散现象( 比如束缚态的能级 )。 在数学上,这种离散现象与微分方程在有限边界条件的本征值问题密切相关,这与德布罗意的驻波条件契合,也是薛定谔的思考方向 。当然这种不连续或离散现象可以通过玻尔的对应原理“平稳地”过渡回符合经典描述的连续世界。 玻尔在上述“半经典”假设基础上构造了他的氢原子模型(可以看成卢瑟福模型的改良版),玻尔氢原子模型与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定律、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共同构成了早期量子论(即1925年量子力学建立以前的量子理论)的三个主要模型。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不断引入的“新假设”及其“古怪”的处理手法在当时的理论物理界激起不小的波澜——有赞许、有抨击、有追随、有修正...... 其实在更普遍的意义上(特别是不连续或离散这一点),“量子化” 很可能不仅是“20世纪物理学的三条主旋律之一”(杨振宁语,另外两个是“对称”和“相位 ” ), 它 也许是物理学中一直潜伏的幽灵(按物质结构、相互作用、时空的线索) :从德谟克利特、道尔顿再到分子运动论......,这可以说是物质层次或结构的“量子化”(包括经典意义上电荷的“量子化”);普朗克、爱因斯坦与玻尔的工作,可以说主要是辐射、能量、作用量 ...... 的“量子化”,还有后来的QED、QCD.....;还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时空量子化或引力量子化...... 按照玻尔的“哲学套路”,一贯由经典物理描述的宏观世界也是可以“量子化”的——这取决于观测的空间尺度与时间频率 ,打些通俗的比方(只是比方!):比如一堵由标准形状、大小、质量的砖头垒成的墙,不计黏合剂与磨损,墙的高度与总质量一定是单块标准砖厚度和质量的整数倍;动态的电影或动画在时间上有最小的单幅影像,即一帧或一格静止的图像,而一副图像又在空间上存在最小的显像单元——像素....... 换句话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在物理上是没有意义的,世界的图像很可能是“ 簇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 ” ...... 二、状态量与过程量 如果不考虑物理量在空间或时间上是连续的还是离散的,经典物理框架同样也有规避“复杂细节”的办法。 比如经典意义上的热力学主要讨论平衡态( equilibrium state )问题,不用过多考虑偏离平衡态或非平衡态向平衡态过渡的弛豫过程。基于热力学第零、第一、第二定律可以定义刻画平衡态的态函数( state function ), 对平衡态体系,态函数有确定值,其变化可以由初末态函数决定 ——定态跃迁的手法! 对刻画自然现象的物理量而言,可以作态函数的物理量称为 状态量 ,而态函数的变化量称为 过程量 。态函数的判别可以用函数 f 构造 Pfaff方程: 不妨设 i=2, 则上式可化为 df=Xdx+Ydy=0, 当且仅当史瓦西关系成立,即 ,即 df=0 是具有全微分形式的恰当微分方程,则 f 为态函数 ,态函数变化量的积分 与积分路径C无关。 这个数学结论在物理上可以体现为抽象的功能关系: 其中以某些形式的能量作为态函数,可以包括重力势能、引力势能(指经典意义上的引力势能,朗道和栗弗席兹在《场论》中发展了广义相对论框架下的引力势能,具有张量形式)、弹性势能、静电场中的电势能、保守场中的拉格朗日函数和哈密顿函数......如果状态量是具有能量量纲的热力学态函数(内能、焓),过程量还需考虑热量 Q。 比如保守场中的势能函数V,在空间三维坐标下有全微分形式 当且仅当 。在我们熟知的重力场或静电场中,作为保守力的重力或静电力做功(重力势能或电势能的变化量)与路径无关,可通过初末状态的重力势能差或电势能差确定。 如果态函数是动能,对应的过程量为合外力所做的功,其中可能有非保守力(比如涡旋电场产生的涡旋电场力)或耗散力(流体粘滞阻力)做功,直接积分比较麻烦,其总功(包括可能的保守力做功)可通过初末状态的动能差确定。 与玻尔的定态跃迁方法类似, 经典物理在处理状态量(主要是能量)和过程量(主要是热量和机械功)关系时也尽量规避复杂的细节(动力学意义的),许多具体问题从功能关系入手往往比从动力学方程入手更简便。 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经典物理量在“理论上”是随空间或时间连续分布的。但如同前面提到的,在“实验操作上”,由于观测空间尺度和时间频率的限制,我们只能选择“相信”连续而无法实证之...... 也许,世界本来就是量子化的吧??? ——哥本哈根的,太哥本哈根的! 祝尼尔斯·玻尔生日快乐(1885.10.7)! Niels Henrik David Bohr
个人分类: 格物笔记|6968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量子引力专家:肤浅的哲学损害了物理学研究
mdymww 2014-9-30 08:13
时间:2014-09-15 15:24 来源:环球科学(huanqiukexue.com) 量子引力专家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谈理论物理学、哲学、宗教与道德,并对理论物理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担忧和期望。    卡洛•罗韦利说:“过去几十年,理论物理领域并没有太大进展。为什么?我想原因之一是,它陷入了错误的哲学泥潭。 去年暮春,我参加了在英国举办的名为“How the Light Gets In”的大会并作了发言,会场上也遇到了很多有思想的学者。我已经采访了生物学家鲁伯特•谢尔德雷克(Rupert Sheldrake),他主张科学家们应更为认真地对待心灵感应等“超自然现象”,而另一位物理学家乔治•埃利斯(George Ellis)则抱怨如今很多物理学家缺乏哲学素养。而下面是我与另一位“室友”——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的访谈实录。上世纪90年代初,我曾对他进行过电话采访,当时我正在为《科学美国人》杂志撰写关于圈量子引力理论的文章。圈量子引力是由罗韦利、李•斯莫林(Lee Smolin)和阿贝•阿施特卡尔(Abhay Ashtekar)三人创立的关于引力的量子理论。(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也就是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结合得并不好。)我十分想与罗韦利面谈,尤其是得知他是和谢尔德雷克和埃利斯一样聪颖优秀的人以后。罗韦利编纂过一本水平一流的量子引力方面的教材,此外他还写过一本关于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的传记(下面会讨论到)。 霍根(本文作者,以下简称霍):你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物理学家? 罗韦利(以下简称罗): 在我年轻的时候,六七十年代,我和那一代的人们都有同一个理想:改变世界,使之更为公正和友爱。但我们迷失了,我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之后,我发现了物理学——在物理学历史上,革命总是能成功的。于是,我深深地爱上了她,这份热爱再也没停止过。 霍:物理学满足你的期望了吗? 罗: 它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期望。那是无尽的乐趣和热忱,探究万物之理,是思考前人未曾想过的问题,是思想上伟大的探险、旅途中伟大的同伴。它太美妙了。 霍:什么是圈量子引力理论? 罗: 依我之见,它是目前最好的试探性的量子引力理论。我们不清楚它到底对不对,但是我们知道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而这个理论是目前为止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 霍:这一理论可以作为大统一理论的候选者之一吗? 罗: “大统一理论”通常指一种可以统一所有形式的力和场的“万能理论”。圈量子引力理论(LQG)与此毫无关系。(作者注:因为LQG不涉及电磁力和核力。)我认为,目前,我们对大统一理论仍一无所知,想把它写出来也为时过早、考虑欠妥。因此,LQG并不是一种大统一理论。它仅仅是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的一种试探性解决方案,即对于引力问题作出量子层面的诠释,或者说描述时空的量子特性。这也够难了,但不至于难到连解决的可能都没有,因为我们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核心要素。 霍:如果多重宇宙理论和量子引力理论不能被证伪,它们还值得重视吗? 罗: 不值得。 霍:你觉得物理学家是时候放弃对大统一理论的追求了吗? 罗: “对大统一理论的追求”是一种误解,因为物理学家们并未真正找寻过它。他们只是偶然发现了弦论,看起来好像有可能解决大统一的问题,有些缺乏想象力的人们就在这上面消耗了过多的精力。而当对弦论的热情逐渐褪去之后,很多人感到了迷茫。现在既然弦论学者们预言的超对称并没有被发现,这个领域又陷入了杂乱无章的状态。 霍:物理学或者通常意义上的科学,能否完全揭开宇宙之谜? 罗: 什么是“宇宙之谜”?我觉得,并不存在所谓的“宇宙之谜”。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如果人类能继续保持理性,并且没有在那之前就因自相残杀而灭绝的话(这其实是很有可能的),我们可能会解开一些谜题,但依我看,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会有很多我们不了解的事物存在的。不管怎么说,我们离“完全掌握一切的奥秘”这样的目标,还远得很。 霍:科学能够获得绝对真理吗? 罗: 我不知道“绝对真理”是什么。但我觉得,看到有人号称掌握了“绝对真理”的时候采取不以为然的态度,这才是科学。科学要求我们意识到,我们掌握的知识随时都是有可能变化的。我知道还有很多事情是科学尚不能解释的,但到目前为止,科学仍然是我们获取可靠知识的最佳途径。 霍:对于最近由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劳伦斯•克劳斯(Lawrence Krauss)和尼尔-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三人提出的哲学抨击论,你怎么看待? 罗: 严肃地讲,我觉得在这一点上他们犯了糊涂。我很敬仰他们的其他成就,但在这一点上,他们确实错了。爱因斯坦、海森堡、牛顿、玻尔……历史上众多伟大的科学家,显然比你刚提及的三位伟大很多,他们都多次提到自己时常阅读、学习哲学,并以此作为他们伟大科学发现的基础。那些不看重哲学的科学家实在肤浅了些: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哲学,但通常只是对波普尔和库恩(Karl Popper和Thomas Kuhn,两位都是20世纪著名的科学哲学家)观点一知半解的混合。他们把那些看作真正的哲学,却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局限性。 举个例子,过去几十年,为什么理论物理领域鲜有建树?我想原因之一是,它陷入了错误的哲学泥潭:热衷于猜测新的理论,忽视先前理论的质性,期望藉此获得进展。这是一种“为什么不”的物理学:为什么不研究这个理论(或者那个理论)呢?为什么不研究另一个维度、另一种场、另一个宇宙呢?但历史上,科学从来都不是以这种方式向前推进的。科学的进步不能靠猜测。推动科学前行的,是新的数据、深入的调研或者先前成功的经验性理论出现了明显的矛盾。很明显,在你刚才提到的三位科学家(霍金、克劳斯和泰森)的科学成就中,最出色的应该是霍金的黑洞辐射理论,这显然也是经过同样的过程发现的。而现在很多理论物理研究并不是这种类型,为什么?大抵因为现在科学家的哲学思想过于肤浅。 霍:你曾写过关于古希腊哲人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的书。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又是怎样对他产生兴趣的呢? 罗: 他眼中的地球,是一块漂浮在天空中央不会下落的石头。他认为天空不仅仅在我们的头顶上,也在我们的脚下方,即从各个方向环绕着我们,环绕着地球。在他的时代,他是唯一一位这样理解的人,并把他的想法告知世界。事实上,他所做的远不止这一点,但这是他最伟大的成就。我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他代表了科学思想的一大进步。他是一位巨人。 霍:哲学家托马斯•纳格尔(Thomas Nagel)认为,科学需要一种新的范式来解释生命起源和宇宙中的意识问题。你认同这一观点吗? 罗: 不同意。当人们不理解某件事时,就会倾向于认为,是不是需要一种新的范式才能解释,或者还有更重大的秘密没有发现。而当理解了之后,一切疑云又都烟消云散。 霍:你信仰上帝吗? 罗: 不相信,但也许我应该补充说明一下,不然这样的回答听起来就过于简单、甚至有些无礼了。我不清楚“信仰上帝”指的是什么意思。对我而言“信仰上帝”的人就像是火星人一样,我根本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我想这就意味着我“不信仰上帝”了吧。如果这样问我:你认为是否有这样一个人,创造了天与地,并回应我们的祷告?那么,我的回答一定是否定的。但如果问题是:你是否相信“上帝”在人们心中有着某种力量,这既带来了很多灾难,也有诸多益处?那我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事实上,我对宗教很感兴趣。而研究宗教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禁忌,一种出于对“信仰上帝”的人的尊重,这让理解他们变得很困难。 我认为,把“信仰上帝”看作是愚昧的迷信是不对的。“信仰上帝”是人类宗教态度的一种形式,而人类的宗教态度是很正常很普遍的,关乎我们的运作方式。它对人类意义重大,而我们至今还未理解它。 霍:科学与宗教相容吗? 罗: 当然相容。你完全可以白天埋头解麦克斯韦方程,在晚上向上帝作祷告。但科学与某些宗教之间难免有冲突,尤其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的某些教派,因为它们自称掌握着“绝对真理”。然而,科学家从来不会认为自己知晓一切,恰恰相反,他们知道我们有所不知,并且自然地会对那些假装明白的人表示怀疑。许多宗教人士对此感到不安,也不知该如何应对这一点。宗教人士相信,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创造了光,而科学家不相信这个,宗教人士感到他们的信仰受到了威胁,这样一来冲突就发生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宗教都这样,像佛教的很多派别都容易接受持续性、批判性的科学态度。而一神论宗教,特别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有时就表现得不够智慧。 这种冲突的根源来自哪里?或许我已经有了答案。来自澳大利亚的人类学者做了一项绝妙的研究,表明人们通常认为一成不变的宗教信仰,其实会随着时间改变,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知识。他们通过比较当地澳大利亚人在30年代和70年代的宗教信仰,发现在自然状态下,宗教信仰会随人类的文化和知识而改变。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问题在于,好几百年前,有人就想到了将宗教信条写下来,因此,现在那些宗教人士仍然深陷在几百年前的文化氛围和知识体系中,就像是被困在一潭死水里的鱼儿一样。 霍:你曾经接受过来自军方的资金吗? 罗: 没有。我年轻的时候,在我的国家(译者注:意大利),服兵役是强制性的。当时我拒绝加入军队,并因此被短期拘留。 霍:你认为物理学家——或者更广泛地讲,科学家——是否有道义上的责任来反对战争? 罗: 我认为,全体人类都应肩负这一道德责任,而不仅仅是物理学家或科学家。问题在于每个人仅仅口头上“反对战争”,实际上,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权力和经济优势,却早已另有盘算,还用“助人”、“反恐”等当作冠冕堂皇的理由。我觉得这在道德上真是卑劣极了。我真心希望人们心中少一些宗教信仰,多一些道德义理。 霍:2002年,我和物理学家加来道雄下了1000美元的赌注,我赌在2020年前,诺贝尔奖不会颁给做弦论、膜理论,以及其他能统一自然界所有相互作用的理论的人。你觉得谁会赢?(作者注:一开始和我打赌的是李•斯莫林,可到最后一刻又临阵退缩了,这个胆小鬼。) 罗: 毫无疑问是你。(撰文:约翰•霍根(John Horgan) 翻译:吴东远 审校:赵欢 丁家琦) 原文链接 : http://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cross-check/2014/08/21/quantum-gravity-expert-says-philosophical-superficiality-has-harmed-physics/ 转载声明:本文来自环球科学( huanqiukexue.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个人分类: 物理思考|14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体轨道是量子化的吗?——《行星距离与轨道速率的新定律》
热度 15 lev 2014-8-2 13:53
天体轨道是量子化的吗?——《行星距离与轨道速率的新定律》 按 : 2008年“512”后,“公度法”一度甚嚣尘上(可参阅已故翁文波先生的相关著作),争论得一发不可收拾......其实“公度法”最早源自天文学的提丢斯—波得定则(Titius—Bode law),作为一个奇妙的唯相描述,天文学界对其动力学原因(物理意义)尚未给出定论。下面这篇小论文是理论物理学家、海洋物理学家束星北教授早年(时年20岁)发表于美国《大众天文学》( Popular Astronomy )的 A new law of planetary distances and orbital velocities。束星北先生在文中给出了一个修订版的“定律”(论文发表时,矮行星冥王星尚未发现),由于实在有趣,一时手痒就把它译了出来。这篇论文英文原版收录在《束星北学术论文选集》(海洋出版社,2007年第1版)——这本文集,有几处术语和公式的错误(排版?编订?),阅读时请注意 。 还是要郑重申明:本文无任何商业目的,论文 A new law of planetary distances and orbital velocities 的一切权利归属论文原作者。 行星距离与轨道速率的新定律 束星北 1772 年,波得( Bode )发表了一个定律,该定律给出了当时所知的所有行星到太阳的近似距离。这个定律看似一个精妙的巧合,并没有自然或物理基础。可简要地叙述如下:“写一组 4 ;在第一个 4 后的每一个下面写下一组数: 3 , 6 , 12 , 24 , 48 ,…;求和并除以 10 ,在以地球到太阳距离为天文单位 ( A.U. ) 的条件下,按此操作可以给出顺次行星的近似相对距离。”其代数表达式为 4+3 × 2 n-2 。但是,该表达式与数组的第一项并不吻合,当公式中 n=1 时,第一项 4 被替换为 5.5 。这个定律比较精确地拟合当时所知的行星的情况,虽然其有助于预言海王星的存在即距离,暗示了火星与木星之间存在未被发现的星体,并在后来导致了小行星的发现,但是在海王星距离的近似确定上遭到了失败,其相对误差达到 29% 。长期以来人们期望得到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经验定律。然而,试图构建这样定律却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在考虑这个难题的过程中,我建立了一个在应用方面看似更普遍的定律,也许这个定律具有实在的物理意义。它可以被描述为:“围绕中心质量作圆周运动的任何自然物体的轨道半径与整数 1 , 2 , 3 , 4 ,…的平方呈正比,除非存在物体自身的相互吸引作用。”按照此普遍表述,该定律,若存在实在物理意义,就可以适用于太阳系的行星,任何行星的卫星,以及原子里的电子轨道。任何特殊物体的偏离可以通过相邻物体的吸引来精确地计算。 这个定律可以被代数化地表达为: R=Kn 2 ,式中 R 为轨道半径, n 为整数, K 为与任意一个体系相关的常数。当 K 唯一地被任意体系确定时,系统内所有物体的距离立刻取决于它们的序数( ordinal number )。但是,其不必假定所有可能的轨道都被实际占据。因此,在太阳系内,如果 K 被当作 4000000m ,水星序数被确定为 3 ,金星序数 4 ,地球序数为 5 ,火星序数为 6 ,木星序数为 11 ,土星序数为 15 ,天王星序数为 21 ,海王星序数为 26 ,它们的距离计算可以比波得定则( Bode ’ s law )达到更高的精确度。那些缺失的序数可能符合那些没有发现的小行星的轨道或者那些没有被行星占领的轨道。下面的附表表明新定律与行星的实际距离及波得定则的比较。请注意表中的百分误差( percent of error ),通常情形下,新定律对海王星的预言与实际的偏差要比波得定则小一些。 R=Kn 2 计算的行星距离,观测距离与波得定则给出的距离对照表 (所有距离取 10 6 m 为单位, K=4000000m ) n 行星 平均距离 波得定则 百分误差 1 % Kn 2 百分误差 2 % 1 …… …… …… …… 4 …… 2 …… …… …… …… 16 …… 3 水星 36.0 37.2 3.3 36 0.0 4 金星 67.2 65.0 3.2 64 4.8 5 地球 92.9 …… …… 100 7.6 6 火星 141.5. 148.6 5.0 144 1.8 7 ? …… …… …… 196 …… 8 谷神星 257.1 260.3 1.2 256 0.3 9 ? …… …… …… 324 …… 10 图勒星 400 …… …… 400 0.0 11 木星 483.3 483.1 0.004 484 0.14 15 土星 886.1 929.0 4.8 900 1.8 21 天王星 1781.9 1820.8 2.2 1764 1.0 26 海王星 2791.6 3606.7 29.0 2704 3.1 31 …… …… …… …… 3844 …… 平均百分误差 1 % 5.4 2.05 平均百分误差 2 % (除去海王星) 2.8 最大的百分误差出现在金星与地球,金星观测值分别比理论值高出 3.2 × 10 6 m ,而地球观测值 比 理论值低大约 7 × 10 6 m 。木星以其大质量与相当大的距离而与其他行星区分开来,它仅有微小的偏差,故而很好地满足新定律。即如所见,仅有 0.14% 的误差。事实上,大概是巨大质量的影响,天王星与海王星都稍微比新定律要求的情况更不稳定,这暗示存在着更远的行星 。如果我们将这个行星在系统中的序数设为 31 ,其距离则为 3844 × 10 6 m 。天文学家已经在寻找这颗行星,但至今尚无发现。 行星与恒星距离与其绕恒星公转周期建立联系源于开普勒定律,即行星周期的平方与其到恒星平均距离的立方呈正比,则有可能通过行星在天体系统中的序数计算其周期进而得到其轨道速率( orbital velocity )。其公式为 V=U/n 。因此,如果令单位速率 U=90m/s ,任何行星的轨道速率为 90m/s 除以其序数。下表表明了按此方法计算的速率与观测速率达到了很好的一致性。 序数 1 2 3 4 5 6 11 15 21 26 行星 …… ……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观测速率 …… …… 30.0 21.9 18.5 15.0 8.1 6.0 4.2 3.4 90/n 90 45 30.0 22.5 18.0 15.0 8.18 6.0 4.29 3.4 这种惊人的吻合看起来预示着这个定律有着实在的物理意义。而波得定则不能给出关于轨道速率的任何信息。 我尽量将这个新定律应用到木星、天王星与海王星的卫星,尽管区别于卫星相互之间的小距离计算自然会产生彼此轨道间的干扰,新定律的应用仍获得显著的成功,不应寄希望于该定律吻合应用到行星自身 的观测距离并 达到相同程度精确性。 在玻尔氢原子模型中的电子稳定轨道半径严格地遵循这个新定律,就像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预期中其他电子的干扰 。 我希望,在稍后的文章中,给出关于我的理论更多的详细资料与验证,及任何系统的常数 K 值的计算方法。 堪萨斯州,鲍德温市,拜克大学 注释: 海王星之外有两条可能的轨道,其中之一(极有可能为序数31)一定可以被一个实际行星占据,也有可能两条都满足。对二者的预测如下: No.31:距离大约为3844×10 6 m;速率大约为2.9m/s;直径大约为地球的5倍;密度大约为水的2(?)倍;离心率大约为0.8或0.9。 No.36:距离大约为5184×10 6 m;速率大约为2.5m/s;直径大约为地球的6.8倍;密度大约为水的2.4倍;离心率大约为0.21。 原载《大众天文学》 Popular Astronomy , 1927 , 18 : 327 — 329 “二把刀”观点 : 1.与“公度法”类似,束星北先生本人也一度成为了一个文化热点:《束星北档案:一个天才物理学家的命运 》(刘海军)、《束星北当过爱因斯坦的助手吗?》(樊洪业)、《我所了解的束星北先生》(许良英)、 《一部浮夸的科学家传记-评刘海军〈束星北档案〉》(关洪)......一时满城风雨,好不热闹。 其实好多人(至少从行文感觉上)争的就是一个所谓物理学家的“排名”——这物理学界(或者说中国物理学界)啥时候成了“水泊梁山”?还要排个天罡地煞的“座次”?——束星北先生早已作古,你把他排第一也好,排最末也罢,他老人家还能拿着你给他排的“座次”去找上帝要“待遇” ? 2. 俺奉行梁任公的“趣味主义”,凡事“有趣必有益”(流沙河)。比如束先生这篇小论文,看得出什么“玄机”,尽在各位看官心中。无论怎样,此中“大妙”至少也是一乐 。 3. “波得定则”或束先生的修订版“新定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原子的各种谱线系与普朗克理论——没准儿这是量子引力(时空量子化)的一个宏观结果呢?( 此乃戏言,切莫当真! )——不过,俺一位从事引力波研究的老师曾正色曰:引力量子化根本不可能!!!——管它呢,有趣就行 !
个人分类: 旧时文章|7998 次阅读|40 个评论
关于单电子干涉现象的点滴猜想
热度 2 lwg 2014-7-11 17:40
关于单电子干涉现象的点滴猜想 我赞成德布罗意——微观粒子是波中的奇点,奇点受波引导运动——这个基本观点。按照这个观点,杨 新铁 先生关于狭义相对论的流体力学观点,可以发展为兼容量子力学现象的、有更强包容性的、非常好的理论。 对于电子来讲,对应起引导作用的波,应该就是通常人们理解的、由该电子运动产生的电磁波。 对于波尔的电子轨道模型,也存在着电子在沿轨道运动过程中,所发射电磁波制约着电子自身运动,使其具有“量子化”特征的可能。换言之,在考虑到这种“自引导”作用存在的情况下,轨道量子化有可能对于波尔电子轨道模型,不是一个生硬外加的假设,而是一个基于经典麦克斯韦尔电磁场理论和洛仑兹修正后的一个逻辑结果。 关于麦克斯韦尔电磁场和洛仑兹修正,杨新铁先生都有基于流体力学的理解,我是极其看好杨新铁先生理论前景的。 从以太粒子作为最小物质微粒的角度看问题,波粒二象性,可以有一种最直观的解释,就像一粒子弹射入一筐铁砂(类比以太粒子)之中,会表现出波动性一样。
2813 次阅读|4 个评论
专题讨论班:规范场量子化:电磁场(陈玉柱)
GrandFT 2014-4-28 17:22
题目:规范场量子化:电磁场 主讲:陈玉柱 时间: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下午2:00 地点:16教学楼308室 (这是场论课程配套讨论班的一部分) 提纲: 1.电磁场的路径积分量子化 1.1 光子传播子 1.2 横光子传播子 2.规范场简介—非阿贝尔情况 3.非阿贝尔规范场的路径积分 3.1 法捷耶夫—波波夫方法 3.2 费曼规则 参考文献:Lewis H.Ryder《Quantum field theory》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班|28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理学关于时空与物质之概念及规律中的一些疑难与争论(2)
热度 2 chenfap 2012-12-11 09:19
物理学关于时空与物质之概念及规律中的一些疑难与争论(2)
物理学关于时空与物质 之 概念 及 规律 中的一些疑难与争论( 2 ) 二、 时-空连续 还是不连续 狭义相对论 和 广义相对论 的数学基础都是微分几何,它把时 - 空视为一种流形,称为时空流形 。 微分几何要求,时空 流形,因之时 - 空必须是连续的,才能定义出相对论中所需要的物理量和表达出其所遵从的物理规律。可是, 圈量子引力 理 论却认定 时 - 空是不连续的, 这两者似乎存在着 严重的冲突。 如果时 - 空不连续, 狭义相对论 和 广义相对论 这两门理论就难以建立,而要否认这两门理论又缺乏必要的实验事实和理论基础。由于 圈量子引力 理 论建立得还不够完善,且还缺乏实验的验证,要加以否定虽然较为容易,但它对于建立量子引力理论的尝试,有它的长处和优点,似拟继续进行研究,不宜匆忙予以否定。那么既要肯定 狭义相对论 和 广义相对论 ,又不要否定 圈量子引力 理 论,是否两者可以同时存在呢?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说明是有可能的。 首先我们指出 , 圈量子引力 理 论之所以认定 时 - 空是不连续的,一个重要理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79 次阅读|6 个评论
理想,或许是可以“量子化”的
热度 12 boxcar 2012-11-21 08:38
这两天科学网上又流行谈理想,而且谈得上纲上线、炮火连天的,很多和理想本不搭界的东西都混了进来。作为一个曾经把一份理想 HOLD 了将近 30 年才开始有点儿摇动的科学家伙,此时不说两句显然会让人觉得比较 OUT 。其实,在科学网博客上看帖 2 年半以上的博友也许还有人曾经注意过,我早在 2 年半以前就谈过“理想”,当时那篇博文不但谈了“理想”,而且还很有“主义”的【 1 】。先把旧文的文本贴上,然后再说今天的观点。 我看“理想主义” 刚才看了王晓明老师的博文 “ 寒春、吴飞鹏和我:三个理想主义者 ” 【 1 】,我在评论中写到: 理 —— 理性 想 —— 思想 主 —— 主张 义 —— 道义 现在,我就详细地说说我是如何解读 “ 理想主义 ” 的,因为我或许勉强也算个 “ 理想主义者 ” 所以才会有看到这篇文章后便突然爆发出写写 “ 理想主义 ” 的冲动。当然,由于很多人都主张学者应该 “ 多钻研问题,少提些主义 ” 的, “ 主义 ” 说多了容易让人厌烦,甚至还可能被人给扣上 “XX 主义 ” 或者 “N 毛党 ” 的帽子,所以我干脆先把 “ 理想主义 ” 断成四个独立的字,然后再组词详加分析解读。 ( 1 )理 “ 理 ” 是 “ 理性 ” 的 “ 理 ” ,也是 “ 道理 ” 的 “ 理 ”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 “ 理想主义者 ” 比较怪,他们可能与世俗的普通人想法很不一样,所想多是空想,所说多是胡说,所做所为就更加 “ 不切实际 ” 了,因此不免会对 “ 理想主义者 ” 敬而远之。我想说, “ 理想主义者 ” 其实首先是 “ 理想 ” 的 “ 注意者 ” ,他们是真正重视自己理想的那种人,而不是随便地说出很时尚的 “ 理想 ” ,然后又迅速忘掉甚至背叛自己 “ 理想 ” 的人。这些 “ 理想注意者 ” 的既然要坚持自己的 “ 理想 ” ,必有其原因,通常他们的 “ 理想 ” 是在理性地充分思考过自己的状况、研读过历史、分析了现状并考虑了未来之后树立的,多半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最优化的选择,所以也应该是有他们的道理的。当然,也许会有人说 “ 理想主义者 ” 是被人 “ 洗脑 ” 后变成了 “ 一根筋 ” ,可问题是, “ 一根筋 ” 那么容易被 “ 洗脑 ” 么?后面没有深刻的 “ 理性 ” 作为根基的 “ 理想 ” ,可能会很善变。 ( 2 )想 “ 想 ” 是 “ 思想 ” 的 “ 想 ” 。前面我已经说过,真正树立理想的过程其实并不简单,应该有一个 “ 思想 ” 的过程, “ 理想 ” 本身是思考的结果。同时,由于 “ 理想 ” 要到未来才能实现,所以注定了它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也只能是一种思想。由于这种思想是虚的而不是实的,换句话说可能会被认为是很虚妄的,却不会立刻带来实际的利益,正因为如此,能不为眼前利益所动、始终坚守理想的人才会那么少。 ( 3 )主 “ 主 ” 是 “ 主张 ” 的 “ 主 ” ,也是 “ 主动 ” 的 “ 主 ” 。很多 “ 理想主义者 ” 不会停留在自己树立理想、让这种思想永远埋藏在自己的脑海底部的阶段,他们会把这种理想表达出来,或写或讲,通过立言让它作为一种主张流传于世,影响更多的人。他们还会主动地把思想付诸行动,让 “ 理想 ” 得以实现,而这正是。 “ 理想主义者 ” 与空想家甚至妄想狂最大的区别所在。 ( 4 )义 “ 义 ” 是 “ 道义 ” 的 “ 义 ” ,也是 “ 义务 ” 的 “ 义 ” 。 “ 理想主义者 ” 往往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他们关注人类社会的 “ 道义 ” ,会主动把解决人类面临的困难、改善他们希望改善的那部分人的生活状况作为自己的义务。 实际上,芸芸众生之中,很多人可能是 “ 利想主义者 ” ,利益是他们经常思考的东西,也是他们行动的动机所在,时常因 “ 利令智昏 ” 做出些蠢事。相比之下, “ 理想主义者 ” 似乎永远是少数,但他们却很可能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最重要的来源。 ~~~~~~~~~~~~~~~~~~~~~~~~~~~~~~~~~~~~~~~~~~ 参考: 【 1 】王晓明:寒春、吴飞鹏和我:三个理想主义者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5863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336079.html 我认为, 对于每个人(特别是普通人)来说,理想有一点儿就够了,不能完全没有,但也不能过多或者过大 。 完全丧失了理想的人,将从此没有人生的目标,搞不好就退化成了尸位素餐的行尸走肉。 有太多、太大理想的人,固然可以很有目标,并且每天都充满激情地学习和工作,但是为了实现太多的理想和目标会让自己每天都很忙很辛苦,可能会因此疲于奔命,这种状况很难长期保持住。理想如果太大,脱离当前的现状太远,可能缺乏可以走得通的途径,便可能时常碰壁,又是几乎无法实现的。为了太多、太大的理想而奋斗,需要非常强悍的意志和毅力才能够坚守住,也需要非常好的体力才能拼搏尽可能长的时间。实现理想的过程,是一次人生和事业的“长跑”——马拉松或者万米(只可惜长跑已经被取消了)。实现理想就如跑到了“终点”,人可能一下子就累倒了,更多的人可能在长跑的过程中就已经耗尽了体力或者失去了信心而中途退场。 如果理想不是太多太大,而仅仅是“有一点儿”,则更像是去跑个 100 米、 200 米、 400 米甚至 800 米、 1500 米,如果不要求在奔跑的速度上去直追博尔特,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可能很多人都能够跑得到,跑一跑还是可以达到运动健身的目的的。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甚远大的这“一点儿”理想,可以让他们有个目标和“奔头儿”,每天都能很充实地活着工作着,还能在付出一定的努力后实现这个小小的“理想”而获得些成就感和心理满足。在以自己正常的、没有透支的体力达到一个近期目标并实现“一点儿理想”之后,他们可以有信心去树立新“一点儿”理想,而且有体力去实现这下一个理想。 最后讲个故事: 我们的井孝功教授在前些年搬进了新楼,可惜给他们家分的是 5 楼。井老师的夫人赵老师腿脚不是太好,始终担心爬楼梯太累,认为自己不能一口气走进家门。我们这位长期主讲《量子力学》、还编著若本《量子力学》教材、对量子力学做过很多独到研究的井老师问赵老师:“你可以爬上半层楼不?”回答是“这当然没有问题 ! ”“那好,你爬上半层楼,然后在缓台处站住歇一会儿,然后再爬半层楼,再歇一会儿,。。。这样半层半层的走,你就可以到家了。”看看,“量子力学”教授把上楼的过程搞了一次“量子化”,就基本解决了上楼的问题。 理想,或许也是可以这样“量子化”的。 参考: 【1】 吕喆:我看“理想主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336079.html
个人分类: 社会|4387 次阅读|23 个评论
对超弦理论与圈量子引力理论的初步简介
chenfap 2012-1-26 10:35
对超弦理论与圈量子引力理论的初步简介
对超弦理 论 与圈量子引力理论的初步简介 (物理学上的时空与物质 6 7 )
个人分类: 未分类|10458 次阅读|0 个评论
量子力学与量子场论中的物质
chenfap 2011-12-28 13:18
量子力学与量子场论中的物质
量子力学与量子场论中的物质 (物理学上的时空与物质 6 4 ) 上次博文我们已经解释过“ 在引力可忽略不计的情况下,‘量子化’和‘经典 化’并不影响时空的属性”。可是,纵使在引力可忽略不计的情况下,‘量子化’或 ‘经典化’都要影响物质的属性;这是由于:‘量子化’把可观测的物理量(常称为 可观测量)变为算符,而‘经典化’则把算符还原为可观测的物理量,这些变化都 表示物质的属性有所改变。大家比较熟悉‘量子化’把可观测的物理量变为算符, 本文将着重讲解‘经典化’如何把算符‘还原’为可观测的物理量。
3430 次阅读|0 个评论
量子力学与量子场论中的时空
chenfap 2011-12-26 09:25
量子力学与量子场论中的时空
个人分类: 未分类|4768 次阅读|0 个评论
量子力学及量子场论的研究对象 量子化
热度 3 chenfap 2011-10-27 11:20
量子力学及量子场论的研究对象  量子化
量子力学及量子场论的研究对象量子化 (物理学上的时空与物质 60 ) 第 七 章 量子 力学及量子场 论关于 时空与 物质的基本概 念和基本规律 § 7.1 量子 力学及量子场 论 的时空 本书假定读者已具有量子力学的初步知识。对于没有学过量子力学的读者, 希望至少先学习大一普通物理中那些浅近的量子力学初步知识之后再阅读本书。 本书着重讨论在物理学各门学科中之时空与物质的 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对 量子 力学及量子场 论 本身的数学表述,则不追求严格。 7.1.1 量子力学及量子场论的研究对象量子化 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物质当它们主要以质点形式存在时的量子理论。量子 力学又可分为经典(或非相对论性)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性量子力学;经典量子 力学是把牛顿经典力学量子化后得出的量子理论,相对论性量子力学是把狭义相 对论力学量子化后得出的量子理论。 量子场论是研究微观物质当它们主要以场形式存在时的量子理论。量子场论又 可分为狭义相对论性(或平直时空)量子场论和广义相对论性(或弯曲时空)量子 场论。狭义相对论性(或平直时空)量子场论是把狭义相对论中未量子化的物质场 进行量子化后得出的量子理论;这部分量子理论常简称为量子场论。下面我们将专 门用一小节来简单地介绍这种量子场论,即狭义相对论性(或平直时空)量子场论。 引力场的量子化理论属于广义相对论性(或弯曲时空)量子场论,在文献中也常把在 弯曲时空中只量子化物质场而不量子化引力场的半经典半量子理论,称为‘弯曲时空 量子场论’。目前正处于引力场的量子化理论前沿研究的两大热门课题—即超弦理论、 圈量子引力理论都属于广义相对论性(或弯曲时空)量子场论;本书打算在后面第 九章中对超弦理论、圈量子引力理论作些简单和浅近的介绍。必须指出,这两个理 论都是还在发展中的理论,都还不完善,都不能看作定论
个人分类: 未分类|8775 次阅读|6 个评论
无公式版:量子化又可把一个粒子的场变成多个粒子
热度 2 chenfap 2011-2-13 16:58
无公式版:量子化又可把一个粒子的场变成多个粒子 (物质波等概念 也要‘ 名正言顺’( 4 )) 博主按:应博友 sheep021 的要求,现将前一篇博文《 量子化又可把一个‘粒子’的场变成多个‘粒子’(物质波等概念 也要‘ 名正言顺’( 4 )) 》中的全部数学公式和符号删去。不知这样做,是否能对物理和数学知识较少的网友阅读本文更方便些?博主认为,通过数学公式可更深入地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我写讨论物理基本理论的博文,通常都假定读者已具备大学工科《普通物理学》及相应的数学知识水平,为了正确和深入讲解,常要用到数学公式。考虑到一些网友的要求,以后我的博文可以出两种版本,即 1 、有 公式版, 2 、无公式或少公式版。先出 有 公式版,当网友需要时,再把 有 公式版改成无公式或少公式版。若有时难以改版,则请网友谅解。 在上次博文《量子化把‘粒子’变成‘波’(物质波等概念 也要‘ 名正言顺’( 3 ))》中,我们讲过,一个经典理论的物质粒子,在‘量子化’之后,可出现‘波性’,(实为‘场性’)。这是因为由经典关系可得出了量子关系;例如,由牛顿力学的能量、动量关系式可得出 薛定谔波动方程, 由狭义相对论力学的能量、动量关系式可得出克莱因 - 高登 波动方程。这两个方程中出现的波函数 可解释为,在‘量子’化之后,时空中出现了一种场,人们把它称为‘物质场’,它的场量就是波函数,这是因为‘物质场’的场量在时空中的变化可表现为行波或驻波。 在量子理论中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波函数系与单个粒子相联系,即把 薛定谔波动方程看成是单个 粒子的场方程,把克莱因 - 高登 波动方程也看成是单个 粒子的场方程;另 一种观点认为 波函数系与粒子的系综(指 一大群相类似的体系的集合 --- 维基百科) 相联系,即把 薛定谔波动方程 和克莱因 - 高登 波动方程都看成是描述 粒子系综的场方程。从量子理论建立直到现在,这两种观点一直在争论。 场方程(包括 薛定谔波动方程和 克莱因 - 高登 波动方程 )也可以量子化,场的量子化是粒子量子化的推广。其步骤大致是: 首先将经典场纳入哈密顿力学正则形式,并得到其共轭场。量子化就是将经典场量及其共轭场量看作希尔伯特空间中的算符,并假设其满足一定的对易或者反对易关系式。没有学过量子场论的读者可暂时承认其结果,若有兴趣,以后再补习量子场论。场在量子化后,要出现粒子的产生和湮没现象,可引入 产生算符 和 湮没算符 来进行 处理。描述 场量的‘波函数’在量子化后变为 算符,场量子化后的状态常用 狄拉克符号 表示,这相当于 粒子量子化后的状态用 波函数表示。 由于 对场量子化后,要出现粒子的产生和湮没现象,常有 多个‘粒子’存在。若开始只有一个粒子,对这个粒子量子化,出现场,又对这个场量子化,便出现多个‘粒子’;总起来看,一个粒子变成多个同样的粒子。若把波函数与单个粒子相联系,‘一个粒子如何变成多个同样的粒子’就难以说通了;若把波函数与粒子的系综相联系,‘一个粒子如何变成多个同样的粒子’还可以说得通。但是,为什么‘量子化’可使物质粒子出现‘波性’(实为‘场性’)?为什么‘量子化’又 可使场出现‘粒子性’?以及为什么‘量子化’会使物理量变为‘算符’?这些问题仍然难以解决。在本系列第一篇博文中,我说过“ 与 物质波、波粒二象性有关的一些物理概念,能做到 ‘ 名正言顺’的则‘正名顺言’,还做不到的则存疑,等待新的研究。”。本人水平低,对上述问题也就只好存疑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43 次阅读|4 个评论
量子化又可把一个‘粒子’的场变成多个‘粒子’
热度 2 chenfap 2011-2-13 11:39
量子化又可把一个‘粒子’的场变成多个‘粒子’
量子化又可把一个‘粒子’的场变成多个‘粒子’ (物质波等概念 也要‘ 名正言顺’( 4 )) 在上次博文《量子化把‘粒子’变成‘波’(物质波等概念 也要‘ 名正言顺’( 3 ))》中,我们讲过,一个经典理论的物质粒子,在‘量子化’之后,可出现‘波性’,(实为‘场性’)。这是因为由经典关系可得出了量子关系; (指 一大群相类似的体系的集合 --- 维基百科) 相联系,即把 薛定谔波动方程 和克莱因 - 高登 波动方程都看成是描述 粒子系综的场方程。从量子理论建立直到现在,这两种观点一直在争论。 场方程(包括式( 1,2 ))也可以量子化,场的量子化是粒子量子化的推广。其步骤大致是: 首先将经典场纳入哈密顿力学正则形式,并得到其共轭场。量子化就是将经典场量及其共轭场量看作希尔伯特空间中的算符,并假设其满足一定的对易或者反对易关系式。没有学过量子场论的读者可暂时承认其结果,若有兴趣,以后再补习量子场论。对场量子化后,要出现粒子的产生和湮没现象,可引入 产生算符 和 湮没算符 来进行 处理。描述 场量的‘波函数’ 子的系综相联系,‘一个粒子如何变成多个同样的粒子’还可以说得通。但是,为什么‘量子化’可使物质粒子出现‘波性’(实为‘场性’)?为什么‘量子化’又 可使场出现‘粒子性’?以及为什么‘量子化’会使物理量变为‘算符’?这些问题仍然难以解决。在本系列第一篇博文中,我说过“ 与 物质波、波粒二象性有关的一些物理概念,能做到 ‘ 名正言顺’的则‘正名顺言’,还做不到的则存疑,等待新的研究。”。本人水平低,对上述问题也就只好存疑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4801 次阅读|3 个评论
量子化把‘粒子’变成‘波’
热度 2 chenfap 2011-2-11 09:54
量子化把‘粒子’变成‘波’
量子化把‘粒子’变成‘波’ (物质波等概念 也要‘ 名正言顺’( 3 )) 物理学在上世纪 20 年代建立了量子力学后,接着又在 30 年代开始建立量子场论。现在,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都是已得到许多实验事实验证过的完善理论,并且在科技上有很多方面的应用。 把经典理论(即非量子理论,如牛顿力学理论、狭义和广义相对论力学理论等)转变为量子理论的过程叫‘量子化’。例如,量子力学可视为把牛顿力学理论量子化的产物,量子场论可视为把狭义相对论力学理论量子化的产物;而量子引力理论则应是把广义相对论力学理论量子化的产物,可是由于出现很多困难,量子引力理论尚未建成。 ‘量子化’有很丰富的内容,由于要涉及到很多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的知识,本文不可能全面介绍,故只讨论‘量子化’的下述两点表现: 1 、‘量子化’可使物质粒子出现‘波性’(实为‘场性’)。 2 、‘量子化’使物理量(如动量、能量、电磁势等等)变为‘算符’。 这两条表现都需要解释,先看第 2 条。 牛顿力学理论、狭义相对论力学理论都是以讨论质点力学为基础。在牛顿力学理论中, 现在来说明上述第 1 条‘量子化’的表现。实验事实告诉我们,微观粒子存在干涉现象,宛如波的干涉一样,这意味着‘量子化’可使物质粒子出现‘波性’,它实为 式( 4 )是 薛定谔波动方程,它是 把牛顿力学量子化的产物,式( 5 )是克莱因 - 高登 波动方程,它是 把狭义相对论力学量子化的产物。式( 4,5 )都是场方程,它们反映了‘量子化’可使物质粒子出现‘波性’。这里要注意,式( 1,2 )的关系只适用于质点,因之式( 4,5 )的关系也能只适用于质点。 为什么‘量子化’可使物质粒子出现‘波性’?为什么‘量子化’会使物理量变为‘算符’?这是初学量子力学时常会出现的问题,也是人们常常争论的问题;在后续博文中我们将进行讨论。
个人分类: 未分类|5966 次阅读|7 个评论
关于量子的解释(3)共振与量子化
热度 2 jmluo0922 2010-9-1 13:12
共振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 ,敲击我们周围的物体,物体就会发出其特定的声音,这种声音是由于敲击导致了物体的共振并向周围空气中传播的现象。根据振动和结构力学的知识, 一个物体共振的频率只取决于物体的自身几何结构和材料的力学性质 ,这种由结构和材料属性决定的频率就是物体的固有频率, 对于线弹性的物体,敲击可导致物体以固有频率或自然数倍数频率的共振 。共振是结构对外界作用的响应,物体的共振可导致其结构变化甚至破坏,因此在建筑、机械、汽车等结构设计中都要进行结构的固有频率的计算,尽量避免使用环境或自然灾害等因素可能引发的结构共振而损坏。 前面我们已经证明了氢原子中的电子和质子存在一个自然稳定的基态轨道,轨道半径是氢原子结构的特征由常规洛伦兹力和辐射偶合决定的,洛伦兹力是结构的力学特征,电子和质子的电磁辐射是氢原子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的途径。当氢原子受到外界作用时,可以激发其共振,频率可以是轨道的固有或高阶频率,同时轨道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由于高阶频率是固有频率和自然数函数,因此其取值不会连续,并伴随着与外界的不连续电磁能量交换即不连续光的吸收与辐射。 氢原子以固有频率发生共振 ,由于与外界进行电磁能交换,电子和质子轨道就会变成类椭圆封闭轨道, 可以理解为两个带电粒子轨道沿轨道面的法产生的同频振动,振动方向固定指向基态轨道的法向,振幅取决于辐射交换的强度, 如图3-1所示。E0为基态电子轨道,E1为共振轨道,E1可分解为E0沿Z轴的同频振动。 图3-1基态电子轨道的共振,E0为基态轨道,E1为共振轨道 氢原子基态向高阶共振轨道的跃迁,可以理解为基态电子轨道吸收一定频率的电磁振动能(振动方向沿轨道法向Z轴),轨道发生改变的现象,很显然此频率由高阶轨道和基态轨道的差异来确定 。 以上模型可以初步得出, 氢原子与外界的能量交换的电磁辐射波可以是定向和定频的结果。 对于上述共振物理模型,可以选用多种数学的方法进行求解,振动或驻波方法当然是最直接和简单的方式。下一篇博文将介绍,采用驻波方法进行数学处理的过程,探讨薜定谔方程和普朗克常数的来历。 综上所述, 原子轨道沿其法向产生共振是值得我们关注和信赖的原子发光模型,是导致其光的辐射和吸收表现出的能量和频率不连续的根本原因,电磁辐射量子化(线光谱)是原子结构共振的必然结果 。 系列博文: 关于量子的解释(1) 光子 关于量子的解释(2) 氢原子的电磁自辐射与稳定性 ; 关于量子的解释(3) 共振与量子化 ; 关于量子的解释(4) 薜定谔方程与普朗克常数 ; 关于量子的解释(5) 物质结构理论的新篇章 。 附件: 氢原子电磁辐射与稳定性
个人分类: 物质结构|8604 次阅读|6 个评论
有人对下面问题做的回答
zhulin 2009-8-12 19:20
为什么时间具有方向性 ? 物质同时真实的存在叫现在,现在真实的物质具有变化的趋势,这个趋势受物质的性质决定。 真空的本质是什么 ? 一种物质构成,和你看到的实物一样是物质的构造产物。 几乎每个人对 真空 都有一个概念。我的观点:世界 = 时空 + 物质:时空属性由坐标 + 度规描叙;物质属性由场量 + 作用系数来描叙。只有这样,研究才能无歧义地深入下去。 引力能否用量子论来描述 ? 和电磁场一样一般不用量子化描述。 能否将引力和其他几种相互作用统一起来 ? 它们的起源差距比较远,不需要。 宇宙会一直膨胀下去吗 ? 基本不膨胀。 时间机器能造出来吗 ? 绝对不能,违反了物质变化趋势的规律。 宇宙大爆炸的量子起源是什么 ? 没有宇宙大爆炸。 大爆炸起点是爱因斯坦方程忽略 95% 右端项后再对物态方程作近似得到的解,哪能把这玩意儿当真理。量子场论与其看着物理理论还不如看着求偏微分方程近似解的计算方法。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1406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