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世纪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学与文化的足迹》第三章 中世纪
热度 8 lvnaiji 2017-1-29 11:09
导读:1.不一样的封建社会,不一样的由传统到现代的道路 2.空间上东西两块,时间上前后两段 自 5 ~ 15 世纪漫长的千年间 ,在政治和经济上大致是封建制度从在混乱中确立、繁荣到衰落的时期。在意识形态方面,在前期是基督教从南欧个别城市扩展到全欧,包括科学在内的整个古典文化在西欧降下帷幕,文明的中心转到拜占庭,转到阿拉伯世界。自 9 世纪后西欧开始复苏,并在 11 ~ 13 世纪达到鼎盛,同期的社会风气也发生重大变化。本章的两节分别讨论科学的状况和社会文化背景, 每节又分为两部分:既是时间上的前后两段,又是空间上的东西两部分。当然这一划分不是绝对的。 第一节 中世纪的科学技术 一、阿拉伯人的继承和创新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继续存在了近 1000 年。它在前期对科学的延续做了些工作 。例如 6 世纪初,数学家欧托西乌斯为已被遗忘的阿基米德和阿波罗尼乌斯的著作写了注释。由 于 他和其他学者的努力,阿基米德的著作才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后经西西里和南意大利传入西欧。 在同一时期,阿拉伯人的工作更为重要。 7 ~ 8 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阿拉伯科学由崛起到繁荣经历两个阶段,先是发现古希腊著作并进行翻译。到 9 世纪末,古希 腊、印度所有的科学著作几乎全都 译 成了阿拉伯文,包括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托勒密的《至大论》,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和阿基米德、希波克拉底、 盖仑的著作以及印度的天文学 、数学、医学等著作。然后再“将所发现的宝藏融合于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中” 。包括“ 0 ”在内的数字被称为阿拉伯数 字 ,这是引进与消化的阶段。第二步是创新,对原著进行考证、注释、补充新材料,或纠正一些错误,进而结合他们所接触到的东西与各家之说提出新的见解。 阿拉伯人的科学成就主要在以下方面:在天文学上,阿尔·查尔卡利取消水星的本轮,用一个椭圆的均轮代之,“这是对古希腊以来的本轮——均轮体系的重大突破。”阿尔·比鲁尼认为,“地球处于静止状态的学说是许多印度天文学家的基本理论之一。但是,依据这种理论会带来许多重大的困难” ,从而设想地球绕日运行。阿拉伯人对数学的重大贡献是创立了代数学和算术,阿尔·花拉子密的代 数学直到 16 世纪仍是欧洲大学的教本。同时,阿拉伯人领先欧洲 9 个世 纪使三角学成为数学的一个独立分支。炼金术在阿拉伯世界得到充分发展,海扬认识到,化学物质是按照可量度的关系构成的,因而其具体特性也就是可以量度的,“这就播下了定量化学的种子” 。他还提出,汞和硫是构成金属的两大要素。这虽然仍属自然哲学体系,但显然增添了实证科学的成分。鉴于阿拉伯人的这些贡献,贝尔纳写道,“他们自称为化学创始人确是有理由的” 。阿拉伯人在开设医院、控制疗程方面,远胜于中世纪其他民族。他们还拥有“中世纪全世界的最伟大的医生” 阿尔·拉齐,在他之后是阿维森那,他的《医典》直到 17 世纪 仍 被认作医学圣经。另一位医学家纳非指出,心脏膈膜很硬,无血液可通过的微孔,从而提出血液从右心室经肺到左心室,即血液小循环理论,但这一观点未引起重视。阿拉伯人同样为近代光学奠定了基础。“光学之父”伊本—海塞木反对欧几里德和托勒密等关于眼睛发光以观察客体的论断,认为应是眼睛接受物体发出之光。最后在地理上,阿拉伯人所继承的地圆说影响到哥伦布。在技术方面,中国造纸术经由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 13 世纪,火 药由成吉思汗传入欧洲。 阿拉伯对欧洲思想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阿维罗伊。他极为推崇亚里士多德,注释他的大量著作。他声称,认识应服从理性的判决,哲学对伊斯兰教并无害处 。宗教是一种内心感受,不能还原为命题形式进行推理,信仰必须与逻辑区分 。于是,阿维罗伊“沿着把宗教真理和科学真理截然分开的道路来发展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从而为把科学研究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神学教条的束缚下解放出来铺平道路” 。这一观念传入到西欧即发展成“二重真理说”。阿维罗伊的地位是如此之高,中世纪西方学者称之为“解说家”。韦尔斯写道,阿拉伯世界“放出了那仅次于希腊人昌盛时期的光辉。……如果说希腊人是科学方法之父,那么阿拉伯人就是它的义父” 。阿拉伯科学和文化 自 11 、 12 世纪后一浪 高过一浪地传入欧洲,为欧洲学术的复苏,为文艺复兴运动和科学革命作了准备。“ …… 这就是来自东方智慧的第三次巨大浪潮” ,东方对西方的第三次推动。“西方人通常看不起拜占庭的希腊人,但却很尊重或惧怕穆斯林。”勒纳认为,“也许他们的这种感觉是正确的”。伊斯兰文明对于西方世界最大的影响,在于“它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对手而存在,结果刺激了西方世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一观点显然富有深意。 二、由“黑暗”到黎明——中世纪西欧的科学技术 阿拉伯科学的黄金时 代在 9 ~ 12 世纪, 尔 后渐趋衰微,但并非在 12 世纪后无科学;同样,西欧的科学在 10 世纪起 复苏,但在这之前也并非无科学,前期最重要的工作是“冲力学说”。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物体在抛出后继续运动是由于自然厌恶真空,因而物体受到持续的推 动。 6 世纪末,斐罗 波诺斯反对这一说法,认为上帝开头就赋予例如天体一种冲力,这是一种不随时间消逝的动力,对于天上的星球和地上 的 物体都是如此。这里有三点值得注意:首先,由此可知,真空是可以存在的。其次,天体和地上物体都一样,在这一点上无贵贱之分。第三,冲力保持不变,隐含了某种惯性和守恒概念。 冲力 学说在 13 世纪经由穆斯林教徒再传回到欧洲。 1327 年,巴黎大学校长布里丹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驳斥连续介质持续推动说 :“我们不可能在《圣经》里找到什么神灵负责使天体 做 正规运动。由此可见,并没有假定有这种神灵存在的必要。事实上,我们不妨说,上帝给予每一天体以一种冲力 , 使天体从此就一直走动着 。 ” 继任者奥斯姆创立以图解表示速度与距离的方法,可以说是伽利略的先声。尽管有某些成果,但冲力概念本身含混不清,类似于惯性,也类似于动能、动量,这些问题 直 到牛顿之后的年代方得到解决。 此外,马里考 特于 1269 年写出关于磁的实验的书。他把磁石做成圆球,以短铁丝研究其磁现象,发现磁子午线并将其画出来。他也认识到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磁针的 1/2 复为磁针等。 12 世纪 ,炼金术传回西欧,西方开始对“哲人之石”之类产生浓厚兴趣,由此也作出不少有价值的发现,如酒精、硫酸、硝酸等。炼金士们观察到,在各种金属中,唯有汞能蒸馏并产生可分离的“灵气”,后者能使贱金属变为银色。于是汞被视为金属之祖以至万物之本原,拉尔据此提出他的自然哲学。但这在相当程度上已有别于古代自然哲学,其中既有蒸馏、汞齐化等接近近代化学的操作过程,也揉进了神秘的解释。 在天文学上,奥斯姆提出,“没有任何经验能够证明是天体每日周转,而不是地球每日周转” 。库萨的尼古拉 在 15 世 纪初明确提出:“一个人不论在地球上,或者在太阳上,或者在别的星球上,从他的眼中看出,他站的位置总是不动的中心,而其他的一切东西则在运动着” ,其中有运动相对性概念。此外,占星术在欧洲一直具有影响。被誉为实验科学始祖 的 R · 培根信奉占星术,甚至认为宗教产生于行星的特殊联系。 相对于科学而言,中世纪在技术上有较大发展,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与农业有关的部分。其次是动力的改进,广泛使用水力和风力。其他有纺织业、钟表机械、铸造等,这些都大大提高了中世纪社会的生产力。特别重 要的是自 12 世纪到中世纪末期,造纸、印刷术与火药的引进和使用。后者大大推动了矿山等部门的生产力,改变了战争的进程。 1453 年,正是装填了火药的大炮轰开了君士坦丁 堡的 城墙。前两者更为重要,对于东学西渐,以及不久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知识的传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最后,在西欧渐次复苏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手工业的成长和工匠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由于自修道院到大学中的有关研究,在希腊化时期已有萌芽的科学方法——从经验出发的实验、归纳方法和重理性的数学方法 ,在 13 、 14 世纪又以新的形态出现。前者的杰出人物 R ·培根 ,是“在中世纪的欧洲…在精神上接近他以前的伟大的阿拉伯人或他以后的文艺复兴时代的科学家的唯一人物” 。他讨厌经院哲学引证权威或空洞无物的辩论,主张靠“实验来弄懂自然科学、医学、炼金术和天上地下的一切事物。而且,如果一个平常人或者老太婆或者村夫对于土壤有所了解,而他自己反而不懂得,就应当感到惭愧” 。希腊人“知识至上”的价值观正在复苏,培根自己动手做光学实验.并取得一些成果。萨顿认为,“也许中世纪最主要的,也是最不明显的成就,就是实验精神的产生,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实验精神缓慢的酝酿” 。 与此同时,古代对理性、对数学方法的追求也再度得到发展。即使在西欧的黑暗时期,数学也一直是修道院的重要研究内容。 12 世纪,牛津大学第一任校长格罗塞特论证把科学建立于数学基础上的必要性。作为他的学生, R ·培根一方面强调实验,同时 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作为教育的训练,而且在于数学是其他所有科学的基础。格罗塞特所提倡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还兼顾上述两个方面,他主张在经验基础上提出假设,然后由此推出结论,再用经验证实,不符合经验的假说应予抛弃。 三、中世纪科学技术的地位 在整个科技史中考察中世纪的科学技术,一方面表现为某种停滞、断裂,甚至“误入歧途”。实证科学在希腊化时期初显端倪,至罗马而衰竭,直至 8 世纪阿 拉伯科学兴起,其间不能不说是断裂、停滞,而探索精神——特别在西欧——更是误入歧途,科学研究是为了宗教,用于论证上帝的存在与伟大。 然而另一方面,包括科学在内的人类文化活动并未停止。修道院内仍在进行科学活动,那些世俗大学中进行的工作,特别是阿拉伯人的研究不仅在断裂中起到延续、连接的作用,而且在数学、天文学、光学、医学、力学等方面得到发展。再者,即使有些在宗教或神秘主义旗帜下进行的工作如占星术与炼金术,也为日后改造成真正的科学作了准备。最后在科学方法上,格罗塞特和下面要谈到的经院哲学培育的理性精神,以及 R ·培根的思想,成为近代实证科学方法的先驱。 更重要的是,虽无理论的指导,技术在整个中世纪并未停滞,从而保证并推动社会缓慢发展,促使人类如果不是在精神上,也是在体魄上成长起来,这又将间接地提高人的精神(印刷术当然直接促进人的思维)的成长。 中世纪科学技术理应在科学史,在人类文明史中有其应有的地位。 第二节 中世纪科学沉浮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伊斯兰世界盛衰 先简述东罗马帝国的情况 。 476 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依然存在。在西欧陷 入 混乱之际,拜占庭帝国则相对稳定,有以城市——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强大王权,甚至还有相当发达的商品经济。君士坦丁堡即是当时“东西方之间的一座金桥” 。因而 在 5 ~ 6 世纪,拜占庭帝国承袭古典传统,在科学上有所贡献。在 尔 后的年代里日趋保守、僵化。拜占庭人在进行新的宗教问题的探索时经常表示,自己是在发展和强调某些传统的内容 。“拜占庭一直努力适应时代和环境变化,但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它诞生在古老国度,生活在过去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中,不合时宜,仍努力存在着,还想恢复。进行着勇敢的,注定持久,并到头来必然灭亡的斗争。” 阿拉伯 世界在 7 ~ 8 世纪间兴起,在进入到周围文明地区时的状况,类似于公元前进入希腊本土的北方民族的状况。到 8 ~ 9 世纪建立起庞大的帝国时,阿拉伯世界已十分繁荣,《一千零一夜》即描绘了当时的盛况。诗人莪默写道:一杯甜酒,一个面包,再加上你。社会繁荣是科学兴旺的基础。阿拉伯帝国疆域辽阔,得以吸收希腊、罗马、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印度和中国的文化和科学。其时,巴格达云集了文明世界各国的哲学家、留学生、医生、诗人、神学家以及从事各种行当 的工匠。 公元 850 ~ 1200 年 间是伊斯兰哲学的全盛时期,就其精辟和深奥而言,拜占庭和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哲学都难以望其项背 。阿拉伯人只要地位优越不受反对,便对各种思想较为宽容,不 像 同期的基督教竭力将一切知识纳入神学体系。他们并不从宗教上诠释科学知识,这样就可能在科学上兼容并蓄,自由讨论。建筑风格也比同期欧洲的建筑更为世俗化。阿拉伯科学的繁荣还在于统治者相对开明,支持科学。在作引进、消化与创新的过程中,不苟身份,奴隶也参与其中,如阿拉伯最伟大的地理学家雅古特就是一个释奴。花拉子密在他的《代数学》的开头写道,是马孟王对科学的爱好和对学者的恩惠,才使他斗胆完成这部著作。伊斯兰教的教义认为,要了解真主,就必须研究其象征——自然界。于是,“求知就成了坚守信念和教规的最好体现”。最后,阿拉伯人从艰苦的沙漠中走出,面对辉煌的科学文化成果,“潜伏了几百年的能量使他们不顾一切地‘劫掠’所见到的物质财富和科学文化之精神财富,并成其为占有者和发展者” 。 然而,随着财富的积累,社会日趋腐败,思想变得僵化,宗教也越来越专横。阿维罗伊被正统派斥为无神论者。大学者伊本·赫斯敦警告说:“应该明白,哲学家所持观点是完全错误的……物理学对于我们的宗教事务或日常生活来说,无关紧要,……我们对此不必理会。” 另一个原因是, 西方基督教徒在 11 ~ 12 世纪控制了地中海,穆斯林的商业 进而 经济受到打击。 13 世纪后, 持续的外族入侵终于推倒了这座内部业已千疮百孔的大厦。如同希腊之光照到亚历山大里亚,阿拉伯之光也照到西西里岛,照到西班牙,并随大翻译运动传入西欧。 二、西欧:破坏与重铸 自 5 ~ 9 、 10 世纪,西欧 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西欧经历了一个破坏与重铸的过程。 特别在 5 ~ 7 世纪,社会政治 激烈动荡,意识形态(宗教)全面替代,经济生活陷于停滞,自然不可能从事任 何有效的研究。实际上西欧整个文明似乎走到前途未卜的三岔路口,在黑暗中摸索。一眼望去,昔日的文明古国满目 疮 夷,田地荒芜,城中杂草丛生,一片废墟,成了农民的采石场或野兽出没的场所。这是什么样的破坏!文明的发源地仿佛一下子倒退了 1000 年。然而“正是这种破坏,成为西方在近代走在世界前列的基 本原因。在旧文明的废墟上产生出一种新文明,一种更能适应变化中的世界的需求的文明” 。 6 、 7 世纪,教皇格列高利一世( 590 ~ 604 年 )着 手创建独立于君士坦丁 堡 和东部基督教的西方化的拉丁教会 。在农民难以聊生之际,原来在城市中传播的基督教迅速扩展到农村。 7 ~ 8 世纪, 法兰克王国兴起。罗马教皇做了划时代的转变,由向拜占庭寻求保护彻底转向西方,而法兰克国王丕平则有了精神依托 。他一手持剑,对外御敌,对内扫荡割据;一手高举《圣经》,将基督教强加于征服之处。其子查理曼 ( 768 ~ 814 年 ) 继续扩展他的事业, 达到法兰克王国的鼎盛期,查理曼本人则成为查理大帝,并于 800 年由教皇在罗马加冕为皇帝,宣告西欧的独立与自信。加洛琳复兴即出现于这一相对稳定、繁荣的时期,主要表现在文学与建筑方面。成为后来“中世纪盛期”制度基础的庄园也形成于这一时期。但这仍是一种过渡,是破坏与重铸的最后一步, 尔 后帝国因缺乏 强有力的继承者而分裂(由此看来,“人治”是传统社会盛衰的原因之一),民族国家出现 。 从 5 世纪直到 11 、 12 世纪,教会差 不多垄断了所有的知识,这一方面不利于知识的传播与更新,另一方面在此黑暗时期也起到了保存的作用。修道院在社会动乱之际努力收集古代和现存的知识,维持初级教育和传播一些有用的手艺。中世纪初,卡西奥多鲁斯在修道院里建立动植物园,制造日规、水钟等器具。他认为研究圣经必须以世俗科学实践为准备。再者,修士们认为,体力劳动是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或者说,“劳动就是祈祷”,这有助于技术的进步 。北方如英国和爱尔兰的修道院既研究神学,也研究世俗科学。英国的比 德在 8 世纪 的《论物性》成为后几个世纪自然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北方的科学与技术较为活跃,是由于较少受罗马控制之故。加洛琳复兴期间,查理曼曾请英国著名修士阿尔昆前去协助发展文化。课程有初等三科:文化、修辞、辩论,以及高等四科:音乐、算术、几何学和天文学。算术和天文学受到重视,是因为由此可算复活节的日期等。这些课程都是为研究神学作准备,然而毕竟有些内容与客观事物有关,在神学的旗帜下也继续着对自然的某些研究。 这就是中世纪前期科学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此约五百年间,除了一开始有些许余烛之光, 在结束前有些微光以及从北方, 远离罗马之处时而吹来清新的风,整个西欧在文化、科学上处于相对黑暗、沉寂之中。 三、 11 世纪后西欧社会的复苏 大约从 1050 ~ 1300 年的 这一时期被称为“中世纪盛期”。 在不到 200 年 间,西方经“巨大跃进”突然超过了拜占庭帝国和伊斯兰世界。 首先是经济基础有了巨大进步,其中首推农业革命。随着农业产量的增加,出现了农业经营的多样化和专业化。农业富余的人口可以迁往城镇,农业也能支撑城镇。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等方面也得到发展,前文提及,商业贸易向东地中海的发展从经济上掏空了拜占庭。 手工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在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社会里,家庭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甚微。领地内部的生产不以家庭为单位,这一点与“亚细亚生产方式”形成鲜明对比。在中国,自古至今,家庭一直在生产和整个社会生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封建社会的“男耕女织”是家庭的理想形式,神仙都向往这样的生活,牛郎织女即是写照。于是,手工业在相当程度上是以“女织”的方式,并与“男耕”即农业捆绑在一起,既维系了落后的农业,自身也因不独立而得不到发展。而“在欧洲领主制经济中,领主土地是使用农奴集体劳动的大型经营”。农业不以家庭为单位,手工业也是如此。庄园制度强调公共事业和团结 。“ …… 庄园内还有各种专业的工匠和公用的磨房、冶坊以至面包炉等。这里庄园是个整体,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并不完全是在农奴家庭内部。”这样,“西欧的手工业容易脱离农业而成为独立的部门。社会分工就会越来越细,越来越复杂,社会生产越来越专门化,商品生产就会日益发展”。于是,“ …… 自然经济走向解体,封建制度因之发生动摇”。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各 行 业间的分离,进而一个行业内部各工序间的分离。这一系列分离逐步形成分析思想,分析方法对于近代科学革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同时,越来越细致的分工为机器时代的到来做好了准备。分工的意义还在于,个体从事的活动种类减少,因而从事某类活动的频率加大,于是知识积累加快,产出量增加,生产力提高 。再者,分工必然要求并促进交换,因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最后,这一系列分离还将导致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其次,由农业支撑的城市在“跃进”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2 ~ 14 世纪是西欧 封建社会衰落的时期,而在同时,西欧的城市数量却增加了 10 倍,各个城市的人口平均也增长了 2 ~ 3 倍。城市以手 工业和商业为主,相对独立,实行自治。逃跑的农奴只要在城里住上一年零一天,他们的自由就得到保证。正如当时一句俗语中说:“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这就意味着建立一个政治机构对新的经济机构进行调节,对抗领主,维护市民生活和商业贸易,并为市民文化的生长提供土壤。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即是这 些 城市的代表。如果说雅典成为“希腊精神的发源地”,那么这些城市便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温床。“城市乃文明之舟” ,正是在这样的城市中,形成了新的知识阶层,孕育新的思想。那些只管土地耕种的贵族甚至被城里人讥讽为“可尊敬的但却是乡下的贵族”。在意大利,上层有教养的阶级——新兴的工商业者们则在城里交 换思想和知识,而思想和知识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发酵与更新,最终导致文艺复兴运动。城市之外的情况也有特点。“西欧的封臣制只是当时社会内部的支离破碎的政治结构。”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封地之间则是契约关系。支离破碎,为城市的兴起提供了空间;与罗马法一脉相承的契约关系则限定了权力及权力之间的关系,容忍城市发展。“资本主义不是在封建社会内部,而是在其缝隙中产生。” 值得注意的是,契约关系和骑士间的约定都关系到荣誉 ,在某种意义上是西方一以贯之的游戏精神中对游戏规则的尊重的遗产,由此培育起对于社会运行极其重要的信用观念,这一点对当代中国尤为迫切 。 第三,随 着 10 世纪后西 欧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生活开始好过起来,由此带来整个社会的世俗化 。社会的基调由彼岸回到此岸,来世回到今世。首当其冲的是宗教的变化,“就某些方面来说,它几乎变成了一种新的宗教”。中世纪前期由于社会动荡,生活艰难,“思想上倾向于悲观主义和来世”。而到后期,这种倾向“逐渐让位于比较乐观的情绪和不断增长的对世俗事物的兴趣”。现世生活不仅“是永生的准备,而且就它本身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罗吉尔 · 培根认为,必须先认识“此岸世界”,方可能进入“彼岸世界”。认识“此岸世界”,正是科学的功能 。与此同时,“理性主义和人性倾向缓和了刻板的宗教”。前者指下文要述及的经院哲学,后者主要表现为对圣徒和圣母玛利亚的崇敬。上帝和基督或虚无缥缈,高不可攀,或威严萧森,难以亲近,但圣徒是人,犹豫不决不敢向上帝请求之事可以求之于圣徒。圣母玛利亚更是被敬仰为美丽慈祥的母亲,这“无疑是中世纪宗教中最强烈的人性倾向的表现之一” 。在宗教发生上述变化的同时,教会本身也在蜕变,通过发赎罪券敛财,甚至推广到地狱中已死之人 ,修道院则成了妓院。人间的一切享受,教会都要。默默的基督教信仰被公开的享受现世的态度所取代 。 与此同时,大众也 在 走向世俗化,日益对现实感兴趣,对信仰、 对教会怀疑日增以及表现在政治上市民的兴起 。一个有趣的例子 是, 12 世纪前,欧洲东部国家玩国际象棋,后 位是男性,即国王的首席大臣,每次只能斜行一格。 到 12 世纪的北 欧,这枚棋子成了后。到中世纪末,这位后的棋路开始在整个棋盘上纵横驰骋 。与此同时,行吟诗人正在吟诵爱情和肉欲。哥特式教堂则比罗马式建筑更复杂、雅致和讲究。帝王也试图参与世俗化进程,积蓄力量向教会夺权,在科学上,他们支持研究,甚或亲自参与其中。代表人物是 生活在 13 世纪的 腓特烈二世。他在西西里接受教育,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他以基督教的眼光看伊斯兰教,又以阿拉伯的眼光看基督教,发现一切宗教都是欺诈”。他因写《耶稣、摩西和穆罕默德:三个大骗子》而受到谴责。腓特烈二世积极支持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当时,西西里是重要的翻译中心,司各特即在他的宫中翻译亚里士多德和阿拉伯人的著作 。他在 1224 年 创立那不勒斯大学,扩充了萨勒诺大学的医学院,使解剖合理化,建立医师考试和允许开业的制度,该校“向罗马放射出凶光”。腓特烈二世 是 13 世纪 欧洲新生力量的先驱,一些后人称其为“第一个近代人” 。然而必须承认,教皇在当时的政教相争中依然强大。 世俗大学的出现也具有重要意义。 10 世纪后,随着社会的稳定和上升,教育也得到发展,原来承担主要教育功能的修道院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新的世俗大学开始形成,如牛津、剑桥等。 在 12 ~ 13 世纪主要从事法律 、辩论、哲学和医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后期进一步扩展到其他自然科学领域,如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对冲力的研究。世俗大学的出现表明社会的进步和教会势力的下降。从此,西欧社会就有了相对独立的可以自由探讨学术和科学问题的场所和交流思想的阵地。更重要的是,这些学校正在培养从事科学活动的人,或另一类无视宗教放荡不羁的人——他们甚至在圣母院的祭台上掷骰子。有一句话形容当时的这些大学生:“在巴黎学神学,在博洛涅学法律,在蒙彼利埃学医学,但是无论他们在哪里,他们的生活都不能使上帝高兴。” 中世纪社会就这样开始培育自己的掘墓人,培育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先遣者。“大学是中世纪后期反抗宗教最自然的中心。” 最后一项因素来自外 部。 11 世纪,受外部各族越来越大的压力,拜占庭皇帝向本已分裂的教 皇格利高里七世求援,后者发起十字军东征,由此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威尼斯和热那亚即由此开始垄断东地中海地区的贸易 。先有西方对西班牙穆斯林的战争,欧洲各地学者纷纷来此学习穆斯林的科学,以及阿拉伯文本的古希腊、罗马著作,托勒密的《至大论》即在此译出。西西里岛攻占后,司各特在此翻译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著作和《形而上学》、《物理学》等,以及阿拉伯的炼金术、数学、医学等。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 堡 后,用马车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书籍运往西欧,掀起大规模翻译热潮,并且逐步转为由希腊文直接翻译。新学术渐次进入西欧文化之中,进而在某些领域取旧学术而代之。大翻译运动对于改变中世纪沉闷气氛,促使学术复苏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 用。 经院哲学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抵御大翻译运动的冲击,托马斯力图将亚里士多德体系与宗教教义融合起来,由此带来三个影响。首先,亚里士多德的体系经托马斯的综合而成为官方的神学哲学,逐步取代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亚里士多德以其关于自然的严密的思想体系,以其在很多场合与观察的吻合而博得赞赏。在数百年新柏拉图主义沉闷与神秘的气氛中,人们感到亚里士多德体系既符合理性,又符合实际。此外,对自然的研究显然比难懂的神学,比对内心的探索来得简明、生动、有趣。托马斯的老师大阿尔伯特在一本神学著作中说,“在研究自然的过程中,我们不是要去研究造物主上帝如何可能自由应用他手中的创造物来创造奇迹,以证明他的力量,而是要研究自然界怎样以其固有的原因自然地发生作用” 。经过精选修改后被整合的亚里士多德体系有利于实证科学的发展。 其次,经院哲学以其理性特征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条件。基督教早期,教父德尔图良称:“正因其荒谬而信仰” 。安瑟伦 表 示:“不是理解而后信仰,而是信仰而后理解。”而经院哲学家阿贝拉尔则指出,“通往智慧的第一把钥匙是勤奋地不断地提问……怀疑使我们探究;探究使我们认识真理” 。他影响后世的著作名为《是与否》,并未就收集的 150 个神学问 题给出答案,就说明了这一点 。托马斯本人的工作充满理性,具有逻辑的力量。他一方面接受托勒密的天文学,另一方面又指出,“这不是证明,而是假设” 。 托马斯的哲学“包含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人类有能力知道和了解他的世界” 。自然,经院哲学中所体现的理性的目的是要服务于神学,但毕竟由此可见由信仰到理性的转化。再迈出一步即与宗教分庭抗礼,成为以信仰教义为一侧,以由理性来研究哲学和自然为另一侧的二重真理说,最后由理性来审查以致摧毁宗教信仰。 再次,经院哲学中关于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论传播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提高了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唯名论的主要倡导者是巴黎大学校长布里丹,他认为个体是唯一的实在,普遍的观念只是名称而已。唯实论者为了从普遍中导出个别,总是在一个又一个抽象观念中绕圈。奥卡姆曾以“奥卡姆剃刀”即不要增加超过需要的实体予以批判。托马斯的老师艾伯塔斯·马格努斯经常对古代权威表示怀疑,力图以理性和经验作为立论的依据。如在提及关于鸵鸟吃铁的神话时,他即补充说,“但是这并没有为经验所证明”。他给自然科学下的定义是:“不只是单纯地接受别人说的,而是调查自然现象的根源。” 此外,经院哲学还认为,自然是上帝有计划创造的,为了认识上帝的智慧和伟大,认识上帝的计划,就有必要研究他的创造物,这既促进理性,也促进了对自然的研究。 此外 , 13 世纪由成吉思 汗建立了庞大帝国,欧亚之间通行无阻。教皇的使节,印度佛教僧人,巴黎、意大利和中国的技工,拜占庭与亚美尼亚的商人,阿拉伯官员,波斯和印度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等汇集于宫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但丁的《神曲》“最强有力地表达了中世纪全盛期的主要心态” 。 中世纪西欧的鼎盛时期以技术、手工业和经济发展为基础,受大翻译运动影响, 以城市化和世俗化为核心以及形成经院哲学, 所有这些为科学复苏创造条件。虽然在这之后,西欧遭遇一连串灾害如地力枯竭、气候剧变,特别是黑死病,但在这一时期所播下的种子,它的根须正在破坏中世纪的地基,它的幼芽将要突破中世纪僵硬的表层。 在破坏与重铸的时代,在那严冬到来之际,一部分文明在教会的“洞穴”中冬眠而得以保存,因而只能是教会洞穴所限定的形体,文明的主流迁至那温暖的“南方”,并由阿拉伯民族加以发展。在封建制度确立之后,当生产力发展,经济增长,人性复苏之时,随着保存下来的文明与十字军迎回的文明主流的碰撞、融合,那曾经保存过文明的洞穴就不仅不适应被保存者的发展,而且还压制、束缚其发展。教会——甚至其本身已被世俗的权力欲、财富和一切人间的享受腐蚀得千疮百孔——正在通过宗教裁判所,通过以理性论证信仰竭力使昔日的被保护者就范。然而压制从来只能得逞一时,甚至起到否定性放大作用。在教会审判异端的同时,理性正在审判宗教。世俗力量正在兴起,教会已快不能维持其统治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正出现在地平线上。 地狱—炼狱—天国 西欧漫长的中世纪,犹如《神曲》中的三部曲,由地狱经炼狱,期待通往天国。但丁里程碑式的《神曲》总结了中世纪的优秀学术成果。但丁虽强调救赎的重要性,但认为尘世 是 为了人的利益而存在,人有择善避恶的自由。古典理性和希腊哲学引导他走出炼狱和地狱,然而他又看到理性的局限:“谁要是希望人的理性能够走遍三位一体的神所走的无穷的道路,谁就是疯狂!”但丁已故的情人,基督教徒贝雅特里奇带领他通往天堂。于是,《神曲》体现了但丁对理性与信仰、哲学与宗教、尘世与教会关系的理解,以及对人性的最终信念。 古典时期的超越之路在伊斯兰世界得到一定 的 继承,在拜占庭被尘封,在西欧已然变质。西欧沿着过于遥远和缺乏基础的超越之路渐行渐远。结果与源泉已全然无关,原初的源泉被摒弃和践踏。实际上,此时的基督教和教会实际上已不需要源泉,只需要《圣经》和神迹。结果变质之时,理性则陷入教义和权术之中,愚昧成为受到恭维的德行 。这种情况在中世纪后期发生变化 , 变得好过的生活将被摒弃的源泉重新呈现在人们眼前,随着由来世回到今世,彼岸返回此岸,精神下沉到物质,超越,也就日渐将其源泉移向自然和人生。但丁表示,人类“生来不是为了像兽一般地生活,而是为了追求美德和知识”。与此同时,在古典时期确立的超越之路正在得到修复,理性逐步得到恢复,要求建立由源泉到结果之间更为严密并令人信服的途径。最重要的是,作为这一切活动的主体,人性正在复苏。 从人的三大关系来说,由希腊人开启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世纪前期被颠倒过来。随之而来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被搁置、神化或否定;人与人的关系被歪曲。究其原因,就即在于上述异化的超越,压制、践踏作为基础和出发点的源泉。由此可见,没有以人与自然关系作为基础,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的发展将走向虚妄,并反过来压制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由此也可说明,超越必须适度,过度超越必然带来深重的危害。后期,三大关系的重心逐渐由人与自身的关系移向人与自然的关系,移向人类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重要的是,基础和出发点不再是千年之前的状况,而是农业革命、手工业发展、 城市兴起以及科学实验。 在此基础上,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将得到新的发展,得到解放。 人与自然的解放,这就是文艺复兴。超越之路和三大关系的此消彼长,即关系到知识的内容、形态、与源泉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以及关系到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 丹皮尔 . 科学史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 . 122 宋子良等主编 . 科学社会史 .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1 . 23 弗伯斯 、狄克斯特霍伊斯 . 科学技术史 . 北京:求实出版社, 1985 . 71 贝尔纳 . 历史上的科学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1 . 166 丹皮尔 . 科学史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 . 126 斯塔夫里阿诺斯 . 全球通史 .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 394 张功耀 .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革命 .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 10 韦尔斯 . 世界史纲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 679 韦尔斯 . 世界史纲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 676 萨顿 . 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 .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 . 67 罗伯特· E ·勒纳 、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 . 西方文明史,第 1 卷 .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 266 梅森 . 科学史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 113 梅森 . 科学史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 111 ~ 112 同上 丹皮尔 . 科学史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 . 145 梅森 . 科学史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 106 萨顿 . 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 .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 . 8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9 卷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3 . 263 罗伯特· E ·勒纳 、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 . 西方文明史,第 1 卷 .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 244 斯塔夫里阿诺斯 . 全球通史 .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 417 罗伯特· E ·勒纳 、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 . 西方文明史 . 第 1 卷 .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 260 宋子良等主编 . 科学社会史 .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1 . 29 ~ 30 斯塔夫里阿诺斯 . 全球通史 .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 394 斯塔夫里阿诺斯 . 全球通史 .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 310 罗伯特· E ·勒纳 、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 . 西方文明史,第 1 卷 .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 269 这被认为是“中世纪留给现代的最有价值的一份遗产” . 罗伯特· E ·勒纳 、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 . 西方文明史,第 1 卷 .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 313 斯塔夫里阿诺斯 . 全球通史 .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 450 罗伯特 · E ·勒纳 、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 . 西方文明史,第 1 卷 .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 286 郝侠君 、毛磊、石光荣 主编 .中西 500 年比较. 北京: 中国工人 出版社, 1996 . 15 ~ 16 朱锡庆 . 重读斯密 . 南方周末 . 2007-1-25 霍利斯特.西方传统的根源.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0 . 229 马克 垚 主编.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97 . 10 钱乘旦先生在一次交谈中指出 在启蒙运动中,孟德斯鸠将君主制与荣誉相关联 张功耀.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革命.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 27 伯恩斯 、拉尔夫 .世界文明史,第 2 卷.商务印书馆, 1987 . 40 ~ 43 罗伯特· E ·勒纳 、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 .西方文明史 . 第 1 卷.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 457 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林华译.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 60 罗伯特· E ·勒纳 、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 .西方文明史 . 第 1 卷.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 292 韦尔斯.世界史纲.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 734 , 735 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 第 2 卷.商务印书馆, 1987 . 67 罗伯特· E ·勒纳 、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 .西方文明史,第 1 卷.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462 张功耀.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革命.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 22 丹皮尔.科学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 . 133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 第 2 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 . 59 罗伯特· E ·勒纳 、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 .西方文明史 . 第 1 卷.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 347 丹皮尔.科学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 . 143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第 2 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 . 60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第 2 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 . 59 罗伯特· E ·勒纳 、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 .西方文明史,第 1 卷.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 353 , 354 这令我们想起,在中国的计划经济时代,特别在解放初,以我是“大老粗”而自豪,并对拥有知识者起到神奇的警示和威慑作用
个人分类: 科技史|4772 次阅读|18 个评论
阴阳五行-男女双修-如何走出中世纪
热度 23 gaoshannankai 2016-5-1 10:33
某某科普读物将阴阳五行列入科学素质,用 洗脑的方式 让大家背诵。 我看,就差一点 让 王林等 气功大师们 写入 男女双修 了。 批判《科学素质基准》才是真正传播科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972643.html 暴民思想,反智文化,中国还停留在中世纪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862627.html 另外,此前的讨论,让我们看到了国内科研工作者的普遍素质, 张操无人送审与赵立平初审不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973431.html 下面引用某个老师的发言,帮助他认清他的学霸思维。 难为这些学物理的朋友们了,在这件事情上你们很不容易。 我在想,数学院时不时能收到从全国各地寄给他们的用初等数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资料,据说都是用麻袋装的, 要是有以伯乐自许的热心外行极力闹腾着“验证”啊,“评审”啊,“鉴定”啊,数学院到底有谁会有这耐心仔细翻看 , 找出错误来。换了我,也懒得看的。 首先,告诉你一点,张操老师,赵立平老师,都是具有985级别院校正高职称的官科, 特别是张操老师,估计他上正高的时候,现在的某些学霸或未来学霸还是学生。 那么为什么,这位老师要把张操老师比作用初等数学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的农民工呢, 就是认为,他潜意识中认为老子是专家,权威,其他人都是狗屁,你们的工作不值得一看,我说谁行 谁就行。 其实,这就是中国式评审,我定义为 瞎b评审的 最真实写照。 这两位老师的工作,都没有人看,大家想想自然基金那么多年轻老师的标书,会有人看? 科研工作者具有的这种学霸思维,在司法领域就会制造一大堆冤假错案, 大家应该还记得内蒙青年奸杀案里面的 神探么,其思维与这位老师是一样的, 他当时就是想“小伙子,你跑到这里来假装报案,以为就可以掩盖你是凶手的事实, 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跟老子来这套,老子吃的盐比你喝的水多,你这样的, 老子见多了”。 评审关系到经费分配,是整个科研管理的核心环节,也是改革的深水区;现在 某些管理机构反复发布有关经费管理的文件,其实质就是避重就轻,转移视线, 继续维护当前评审环节的既得利益。 其实,我们国家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搞西方那套个人申请经费,科研经费还是通过 各单位逐层向下拨发,减少腐败,减少管理成本,让大家有更多的时间去干实事, 而不是天天写本子,跑关系。 科研管理乱象都是照搬西方模式惹的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846639.html 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关键是创造科学环境,这不是一小撮人在后台可以操作的。 还需要所有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通过张老师这件事,我们看到 在大家的众目睽睽之下,不懂的“专家”不敢乱说话了,懂的也要好好思索一下 再说,有的即使说的是对的,里面几个小错误也被其他人揪了出来。 看来,科学必须要有民主监督,要搞万众创新必须走群众路线。 如果走学霸路线,不可能出现万众创新的局面。 从下面魏老师评论中,看到了魏泽西同学去世的消息 魏则西之死将百度推风口浪尖 涉事医院未回应 这就是国民科学素质低下一个最好的例子,很多基本的东西都不懂, 你就敢去接受新疗法,又没有专家可以咨询,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 百度原则上有没有责任,要看 百度是否声明自己仅提供一个平台 ,不对内容进行审核, 不过百度并不是不对内容进行审核,有很多东西没法发出来,你懂的, 所以百度逃脱不了责任了,因为利用审核,你可以过滤揭露百度网上 虚假广告的信息, 打着某些旗号,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 医院是罪魁祸首,部队医院三不管,胆子大的狠, 我曾经多次建议,大家尽量不要去部队医院就诊,真的出了纠纷,你都没处去告。 赵家父子你要感谢习大大,没有这次军队改革,你的事情媒体怎敢曝光。 科学网的老师,应该还记得我那几句各类评审后的台词,如果百度老大 当年多看看我的帖子,应该知道所有广告都应该加上 百度只是提供一个平台供大家有偿发布广告,不对此广告内容真实性负责, 消费者应自行对其内容进行调查后,谨慎消费。
3257 次阅读|45 个评论
中世纪大学中的教师
Mech 2016-1-4 11:02
《世界文明史 ( 第四卷 ) 》关于基督教峰巅文明的第三部分有知识传播一章,其中说到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中世纪大学。 意大利的早期大学如通常认为西方最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学生行会 (guild) 主导的机构。本质上,教师是学生的雇员。书中 1277-8 页这样描述: 学生协会 ( 基尔特 ) 是组织起来互相保护和自治的,到了 13 世纪发展出额外的权力来对付教员。在博洛尼亚,可对不满意的教授抵制,并结束其教学生涯;有很多案例得知教授的薪水由学生所付,而被强迫宣誓服从大学的 “ 校长 ”(rectors) —学生团队的领袖。如果老师渴望放假离开,即使只有一天,将对学生领袖准假感到异常欣喜;但他们被禁止“随意离开”。学生协会决定规则限制老师,何时应开始讲课,何时应下课,以及若违规需要何种处罚。若他讲得太久,超过了预定时间时,学生协会即命令学生离开,另规定对遗漏一章或其他法案之解释的教授罚锾。同时还决定教科书上那些部分分授几堂课。在学年之初,教授被要求存 10 镑的钱在博洛尼亚银行。从这些钱扣除罚锾,剩下的在学年结束时,由“校长”通知银行退还教授。学生委员会被指定考察每位教师的行为,向“校长”报告其犯规或过失。 法国大学虽然由教师的行会主导,但也非常保护学生权益。书中 1282 页这样描述: 当时的教学都采用演讲方式,原因是并非每个学生都买得起所有的教科书,而且图书馆也未必借得到。学生们上课就坐在路上或地板上记笔记。由于他们需要做太多记忆性的工作,所以有人发明了许多帮助记忆的东西,通常是那些富有意义但令人讨厌的散文。大学规章禁止老师读讲稿,他必须即席演讲;甚至不许 “ 拉长语调说话 (drawl)” 。学生们好心地警告新来的人:先听 3 次演讲,觉得满意后再缴学费。 Conches 的威廉曾抱怨, 12 世纪的老师为了获取声望、学生和学费,不惜开些简单的课程;同时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权自由选择老师和课程,以致降低了教学的水准。 耐人寻味的是,在历史演化中,这类教师处于从属地位的大学消失了。现代大学的主流模式,教师主导着大学,或者说,“教师就是大学”。这或许师生是拥有知识的不对称性导致的必然结果。学生主导的大学,渐渐转型,不转型的就被其他教师主导的大学淘汰了。这只是我的猜想,不知道是不是高等教育史上的事实。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93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文明史(第四卷)》
Mech 2015-12-19 13:15
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的第四卷为中世纪史,称为《信仰的时代》 ( The Age of Faith: A History of Medieval Civilization — Christian, Islamic, and Judaic — from Constantine to Dante: A. D. 325-1300 ) 。汉译本有三个分册。前两个分册早就看过,还写过些札记。但最后一个分册最近才看完。 该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拜占庭伊斯兰文明及犹太文明。如标题所示,具体又分三大部分,公元 330 至 565 年早期基督教, 公元 570 至 1258 年从穆罕默德开始到伊斯兰的没落,公元 500 至 1300 的中古犹太人。还有标题没有提到的一小部分, 公元 224 至 641 年的波斯人 。第二部分黑暗时代与十字军东征,为始于 565 年西方的没落、迄于 1308 年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政治经济史。包括诺曼崛起、基督教分裂、骑士体制、十字军、经济革命和欧洲复原等。第三部分基督教巅峰的文明为时间与第二部分大致平行的文化史。包括思想、道德、礼仪、美术、建筑、音乐、教育、哲学、科学、文学等。其中有关早期大学的部分尤其有意思,以后另做札记。 横跨欧亚非的广袤区域,长达千年的时间跨度,作者想必有所选择。因此,历史其实也是个建模过程,需要选择权衡的艺术。作者对此应该也有体会。在 1363 页,他吐槽道: 历史学家们总是把事情过分简化,而由复杂万端,他们无法十分了解的众多生灵与事件中,仓促选择可以处理的少数事实与人物。 既然选择这本历史书读,就只能相信作者的建模水平了。 中世纪的主题无疑是宗教,所以才被称为“信仰的时代”。我推测,当宗教从社会异端变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后,真正的信仰者往往是社会底层。如作者所写的农夫 (779 页 ) 。 贫穷使他们贪婪,恐惧使他们残酷,压迫使他们暴乱,被视为下贱之人使他们变得有些卑劣。他们是教会的主要支持者,但是他们迷信更过于信教。 后来宗教影响力的式微,或许正是因为贫穷、恐惧和压迫都有所减弱。 过去对于中世纪了解比较少,因为我感兴趣的哲学史、科学史、文学史和艺术史中,中世纪都不是贡献多的时期。但正如作者在结语中所说: 中古时期的人为野蛮的牺牲品,其后变为野蛮的征服者,而后又成为新文明的创造者。对一个产生如此多伟大的男人和女人,及从野蛮的废墟中兴起了教皇制度、欧洲的诸多国家、以及我们中古时期遗产得之不易的财富的时期,以傲慢不屑的态度加以轻视是不智的。 尤其让我有共鸣的是结语中一段话: 我们并未完全从黑暗时代恢复:刺激贪婪的不安全感,助长残暴的恐惧,孕育丑行与无知的贫困,造成疾病的污秽,引起轻信、迷信、神秘论的无知----这些仍然存于我们中间;且溃烂成不能容忍及宗教裁判所的教条独断主义,只等待机会或允许来压迫、杀戮、荼毒和毁灭。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0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方中世纪教育思想的特征
oucgang 2015-11-23 08:52
1.中世纪(约公元500年-1500年) 2.神性特征
个人分类: 教育思想|17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性本善与和谐论
benlion 2015-2-5 07:55
性本恶的观念,可能导致的是冲突论。 上帝造人,造的人是好,造人是善,给予人足够的自由度,人不恰当的选择导致了原罪。人类造机器,机器是本恶,人也就不会造机器。人性本恶,就会以罪推测,就会以恶揣测,就会导致人待人的不友善。 欧洲宗教改革给予个体化信仰的自由,启蒙运动提倡启迪天性教育,则是性善论,也就是上帝造人是好和善。教育和信仰是对人性的认识和人格的操练,造就自觉和自律的道德和伦理规范,而法制和管理,则是对人性可能失控、坠落的行为牵制和防范与罚戒。 20世纪60年代,导致的社会伦理混乱,就是基于性恶论,制造了矛盾,导致了对科学和人文精神的摧毁。形成的文化碎片,而又导致正与反、左与右的双方对立或彼此冲突。当代社会,病症也是出在了恶性推测,从而,在不应该有冲突的方面制造了矛盾,导致了不和谐,也就不利于创新型驱动发展模式的社会机制形成。 附、文化周期现象 1978年转换观念的争论,类似现在的现象,做过有关思考 - 1)最早是参加“华创会”,发现一个现象是不同年代出国的华人,观念和文化几乎也停留在当时的年代,2)再后的发现是一个人20岁左右的思维观念成型,到了年长或过了中年又会重现当时的思维;因而,结论:1978年与当今的现象是2代人,a)当时的成年和b)当时的青年,却可能是同一个当时的文化影响。 -(创新型社会)-
个人分类: 201415|1751 次阅读|2 个评论
暴民思想,反智文化,中国还停留在中世纪
热度 7 gaoshannankai 2015-1-25 14:54
最近的科学网越来越热闹,除了个人之间恩怨, 不同科学见解,派系斗争,都充斥了科学网。 从这斗争中看出了一个总体规律,那就是。 暴民思想,反智文化,中国还停留在中世纪。 从 主流媒体 来看, 中国处处充满反智文化 , 反科学的,无知的的说法充斥着主流媒体, 正确的,科学的看法被压制。 类似“吃转基因断子绝孙”,“中国足球崛起”, “xx计算改变人类未来”,“高铁事故后埋人是为了抢救”, “西点军校墙上挂着雷锋照片”,“太空中唯一能看到的建筑 就是万里长城”等等,这些信息司空见惯。 从老百姓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传销,民间借贷 风风火火。各种各样的保健品,打着治病的旗号 坑人害人。一阵风过来,全民吃脑白金,全民 补钙,全民理财,全民炒房子。 下一步就要全民 创业,全民开高科技公司,专利满天飞,天天都有 科学技术突破。 还好不是全民反腐败,否则就是 文革重新来一遍。 从科学网的争论来看,充满了谩骂与攻击, 表面上是讨论学术,实际上是搞人,我要把你的 老底揭穿。就连我很佩服的反伪科学卫士 方舟子先生也喜欢揭人家老底,从小学学历开始挖你。 我想问一下方先生, 如果一个同学小学的时候 耍过流氓,能否作为他长大以后定性为强奸犯的证据? 这里是科学网,如果一个科研工作者都不能坚持基本的 实事求是态度,到了普通老百姓那里,是不是更加非理性。 于是乎,我们这片土壤,义和团、白莲教和太平天国能够成功, 其实看看这些故事,还有当前的邪教和传销,与我们的主流媒体 区别真的不大,大家都在讲一些不靠谱的事情,都在忽悠, 所以从文化上,我们仍旧停留在中世纪。 我们需要大量的哥白尼、布鲁诺和达尔文出现,希望有 正义感的各位同行,利用科学网这个平台,对国内的科学技术 上的 反智宣传 加以揭露,宣传真正的科学思想。
2237 次阅读|8 个评论
“中世纪”还存在吗?
热度 6 张能立 2014-9-10 06:29
据说,洋人的历史分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中世纪是指“约在公元后5世纪至15世纪(约476年-1453年),随着西罗马帝国的崩溃而开始,文艺复兴时代和大航海时代的来临而结束” 。因为这段历史时期,老百姓被教皇和皇帝双重统治,精神上被教皇和教会奴役,肉体上被皇帝压迫,民众的生活苦不堪言,因此,中世纪也被史学家称为黑暗年代。 从时间上看,中世纪已经过去了大约600多年了,看似已经非常遥远了。其实,中世纪并没有绝迹,仍然以各种变种存活在当下社会。有的是以整体中世纪国家而存在,有的是以中世纪无形的辫子存活在个人的脑袋里。如果一个国家的教学内容的取舍是由Leader来定夺的话,并且得到了所谓的知识分子阶层的欢呼,那么,这样的国家毫无疑问是处于中世纪! 对于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Leader曾经感叹:更无一人是男儿!是什么使得曾经不可一世的苏联帝国“更无一人是男儿”的呢?恰恰是苏共及其历代Leader!当执政者从肉体上消灭了各种异己,只愿意听山呼海啸般“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时候,Leader虽然“无限风光在险峰”,但是,男儿已经被他及其追随者所消灭。如果Leader真心希望他的国民是男儿的话,那么,就应该大声对其国民疾呼:请从质疑和批评Leader做起! 不管怎么说,古今中外的历史反复证明,奴才主义和奴才盛行及当道的国家,是永远步入不了现代化文明社会的!即使这个国家富裕得用钱当解手纸,也无法改变这一点! 参考文献: 1、中世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4%B8%96%E7%BA%AA 复制 去Google翻译 翻译结果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4%B8%96%E7%BA%AA
个人分类: 教育|2191 次阅读|8 个评论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比欧洲中世纪的贵族和教士更“赛先生”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4-9-4 20:54
实际上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比欧洲中世纪的贵族和教士更接近科学。 张衡 祖冲之 贾思勰 郦道元 释一行 沈括 郭守敬,等等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3643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世纪的西班牙人在美洲犯下了种族灭绝的血腥的滔天大罪
热度 4 cswen 2014-7-14 15:42
中世纪的西班牙人,在美洲犯下了灭绝种族的 血腥的滔天大罪! ——读书有感(4) 温景嵩 (2014年7月14日写于南开园) 在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之后,西班牙人开始向美洲进行了大规模的 入侵 ——主要 的方向 是 向 美洲当时的繁华地带:中美洲和南美洲。 那里当时还存在着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三大文明古国: 1. 墨西哥南部的阿兹特克文明——阿兹特克帝国; 2. 中美洲的玛雅文明——玛雅城邦; 3. 南美洲的西部,大体上是在秘鲁和智利一带的 印加文明——印加帝国。 当时的北美洲,即现在全世界的最发达的美国所在地,却是相对于中美洲和南美洲颇为落后的地方,并被称为“没有收益的土地”,因而没有被印第安人开发出来,成立美洲的第四个文明古国,这倒真是一件咄咄怪事。 现在西班牙人来了——带着远高于印第安人文明的欧洲文明来了。他们本应以尊重当地印第安人文明的态度,帮助印第安人的文明提高,并使之现代化。然而很可惜他们的行为却与之恰恰相反。带着其水平远高于印第安人水平的武器,他们大开杀戒,对当地的印第安人实行了一次真正血腥的种族灭绝,并毁灭了印第安人所创造出来的辉煌的印第安三大文明。这有纳什等人编著的:《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里的一大段话为证。我们且把这大段话的原文引在下面,供朋友们参考: 在以《西班牙人对美洲的征服》为题的一节里,纳什在此节的开头写下了如下的一大段话: “从1492年到1518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探险者们涉足了当时欧洲人所知道的大部分亚洲和美洲的土地。但是,在这个探索的时代,殖民的尝试是有限的,主要的殖民据点是西班牙人在加勒比地区的古巴、波多黎各以及希斯潘尼奥拉的岛屿上建立的。 然而,1518年后的30年却成了一个征服的时代。西班牙人几乎灭绝了加勒比各岛屿上的土著居民。他们推翻并洗劫了那些大型的内陆帝国,即位于墨西哥的阿兹特克帝国以及秘鲁的印加帝国,这成为历史上最为血腥的篇章之一。他们控制了10倍于西班牙的领土,并在这块土地上发现了大量的银矿,由此则开启了对全欧洲有着重大意义的大西洋贸易。这一短暂的征服时代,深深地影响了全球历史的发展。”(这一大段话引自纳什等人编著的:《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2008年3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在这段叙述西班牙人洗劫印第安人所创建的文明社会里,纳什他漏掉了玛雅文明,结果在这段文字里,西班牙人只洗劫了印第安人的两大文明。这一错误,后来在同是美国人的斯诺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16章《美洲和澳大利亚》一章中给纠正了。在这一章里斯诺夫里阿诺斯在叙述完,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三大文明后,便接着说:“虽然美洲印第安人的这些成就给人以深刻印象,但事实却仍然是,仅仅一小撮西班牙冒险者便能轻易地推翻和彻底根除美洲大陆印第安人的三大文明——情况就是这样,尽管这些文明拥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口。”(这段话引自(美)斯诺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2013年9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显然,这就是由于当时的西班牙人所拥有的欧洲文明,远高于美洲的印第安人所拥有的的文明;他们手里所拥有的武器水平,也就远高于印第安人手里所拥有的武器水平所致。印第安人的失败和灭亡也就是可以想象的事了。 尽管如此,西班牙人的那次胜利,却胜之不武。现代的西方人常常以“种族灭绝”的罪名加之他人,却不料他们自己的老祖宗在几百年前的美洲,才犯下这场货真价实的种族灭绝的滔天大罪,并且已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为人所不齿。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15425 次阅读|4 个评论
北航教授,请你走出中世纪,回到现代来!
热度 13 张厚刚 2012-9-20 08:36
北航教授韩德强,混在游行队伍中,老实儿地举举拳头,喊喊口号,也就罢了。可他做起了观察员、道德警察、行动纠缠队队员,看到一老者,说了个“想个屁”,脆弱神经受到极大挑逗, 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先代表人民、代表政府,代表正义的力量,判决老者“汉奸”罪名,继而可堂而皇之,执行“皮肉”刑,施以老拳。 老韩,咋还活在中世纪,即使活在中世纪,教皇时代的宗教裁判所,也得走个程序呀,咋说了个“想个屁!”就成汉奸了,要说“想个鸟!”那不成了“颠覆国家罪”了。由你判罪,由你执行,既当审判官,又当刽子手。一人包办,永远是“光荣的、正确的、伟大的”。 老韩回去,补补形式逻辑课,估计北航应有授,像你这等大牌教授,蹭个课,也不会额外遭白眼,别再在中世纪打转转,躲在水龙头底下,就享受起受大雨摧残的快感。 以下内容,自韩德强博客,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30articleId=40676 我为什么打这汉奸? 2012-9-20 2012年9月18日,日本大使馆前的马路上,数以万计愤怒的中国人高呼“保卫钓鱼岛,打倒小日本”、“毛主席万岁”、“抵制日货、从我做起”等口号,一遍遍地游行示威,喊出了民心,表达了民意,令日本那些轻狂的政客胆颤心惊。   我当天下午4点多到达地铁亮马桥出口,加入到了河北固安县的一支五、六百人的游行队伍。农民兄弟们打着毛主席的画像,一遍遍地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毛主席万岁”、“誓死保卫钓鱼岛”,我非常感动。刚游行结束,又见到两个青年人举着一幅床单,上书“毛主席,我们想念您”,我驻足与他们交流。就在此时,就听到一个刺耳的声音:“想个屁!”回头一看,是个老头。正在诧异,这个老头就开始喋喋不休地用咒骂毛主席。我大声说:你骂主席,你就是个汉奸!你就是日本人的内应!他不理,继续用污言哕语诅咒。我就上去给了他一个耳光!他回手打落了我的眼镜,我的左眉角也被他打出血。旁边人就把我们劝开了。后来,我陪着那两个青年人继续往日本大使馆方向游行,这个汉奸还在队伍里继续诅咒,被我看到,我又上去扇了他一记耳光。他想还手,被周围的人拦住了。   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的。事后,有人把现场照片传到了网上,把那个老头说成是讲道理的人,说我是不理性的爱国愤青。我现就此发表三点声明:   一、我一向反对打人,一向主张和平说理。但是,遇到不讲理的人,遇到造谣、诽谤、污蔑开国领袖,破坏中国人民团结,给日本当汉奸的人,我忍无可忍,不能再忍!宁可为此被拘留,也不能让这等汉奸放肆、猖獗!   二、如果是在座谈会、沙龙等场合,各方确认善意,即使有对毛主席不尊敬的言论,只要是凭着事实求是的态度,我一向容忍,今后还会继续容忍。但是,在群情激愤声讨小日本、想念毛主席的游行队伍中,不容许出现这种明目张胆的汉奸言论。今后如果在游行队伍中遇到这样的汉奸,该出手是我还会出手!犯了法的,我认罪伏法,但绝不认错。   三、我的言行,我自己负责。我不鼓励别人效仿。    2012年9月19日正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10 次阅读|16 个评论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4)
yufree 2010-7-31 22:04
第三编 欧亚大陆中世纪的文明 这一阶段从公元500年到1500年,应该说这样一种划分是没有太大争议的,1500年左右确实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这一点作者在第五编里做了单独说明所以这里就单纯地指出所谓中世纪的起止年代。在第一章节里作者还是优先关注了这一时期欧亚大陆上出现的一致性及其原因。当然如前所述欧洲是比较特殊的,首先提及的是商业纽带,这个说实话不是那么明显,中亚有伊斯兰教帝国收过路费,东亚的几个王朝忙着打仗且到了明朝郑和下海转了几圈后事实上还开了海禁防倭寇(当然这两件事并不能简单联系,所以作者对这一时期的海禁也很困惑),不过这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下一个时期的开端地理大发现有了实际的意义。然后作者提到了技术纽带,好的,这里作者提到了中国的三大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那么我上一篇笔记中曾说过四大发明是一种YY行为,现在我可以为反驳它找到点依据了,事实上三大发明这一提法是培根提出(虽然他不知道这三大发明是哪来的)。但说它YY我也还能提出些证据的,印刷术无可厚非,但火药跟指南针在中国是用来驱邪与看风水的,真正把它们用到军事与航海上应该是商业头脑不错的穆斯林干的(如果有人说元代的火铳也用在军事那我也承认,不过那种水平的技术并没有使其替代冷兵器成为主流军事用品)。至于说纸的问题,因为考古界发现了西汉的纸(这个还有点争议)所以蔡伦的地位并不如原来高,但纸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的确是巨大的(这个作者也提到了)。但印象中有个出国的同学曾说国外不太了解四大发明,所以这一提法的YY本质还是比较确定的。我更倾向于说在中世纪这一时间段中,这四项技术传到后来四处闹事的欧洲是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但对天朝而言,这四项技术的意义要大打折扣了。有意思的是目前西方不太关心技术的祖宗而天朝却一直告诉自己的后代说我们的技术是他们技术的祖宗,这显然是一种自我YY的文化特质。另一个纽带就是宗教纽带,木匠儿子的种种学说在保罗与彼得的宣传下日益扩大,甚至务实的罗马帝国皇帝都不得不把它作为国教,罗马教廷的存在为中世纪的前期打上了一种阴影,宗教迫害是为数不多能够与民族歧视相提并论的东西。但要说好战,伊斯兰教也毫不示弱,几次十字军东征的目标基本就是伊斯兰教帝国及其他的异教徒与无神论者,而伊斯兰教的圣战一直持续到今天。其实仔细研究可以发现伊斯兰教早期是受基督教的前身犹太教影响(主要是一神论)的而且套用天朝思路犹太人跟阿拉伯人都是一个祖宗的后代(好象是闪米特人),这两家掐架确实有点不尊重祖宗。东亚则更多的受佛教影响(但有意思的是佛教发源地的人现在更多的信伊斯兰教或印度教且佛教到了中国也显然的因地制宜了),宗教更多的伴随艺术确实成为了这一时期特殊的纽带。这后作者提到另一个因素蒙古帝国。这个帝国促进了欧亚一致性但方法不太人道。整体来说这一章的讨论有点牵强,作者似乎找不到更多的论据,其实这一阶段甚至说1500年之前,一致性的东西更多的是通过商业、宗教来带动而限于当时的能力,这些东西除了技术进步更多的可能是给人们特别是能掌握这些信息的统治阶级或精神贵族茶余饭后提供了谈资(这是我YY的)。 在接下来的五章里作者分别叙述了伊斯兰教、突厥蒙古人的侵略、东罗马拜占庭文明、儒教与西方的革命。伊斯兰教是三大宗教中出现最晚的一个,但伊斯兰教在中东乃至欧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创始人先知默罕默德的经历无疑要比耶稣剽悍得多,而其后续的哈里发也是相当的剽悍。有意思的是早期想信伊斯兰教似乎并不太容易,从哈里发的角度看信伊斯兰教的人多了税收就少了而这一情况在社会暴动后就缓和了。当阿巴斯王朝坐享优越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时我们就可以听到《一千零一夜》的精彩故事了,但这属于扯皮,伊斯兰帝国的剽悍在于其保存了能让欧洲崛起的希腊文明、传播了来自天朝的东方文明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一时期其贡献不容置疑。从一个理工科的学生角度看,那一时期伊斯兰帝国绝对是世界科技中心,而对于欧洲人而言其后来文艺复兴的老底也差不多是伊斯兰帝国保存下来的。 至于突厥与蒙古人的侵略,可以进行注释的就是突厥人经常从雇佣军的角色反客为主从而成为侵略者,这招对阿拉伯人与蒙古人都很好用,而蒙古人的征服行为因为没有文化上的认同且自己民族的人数与其占领地人数不成正比也是来得快去得快。同时在作者看来,这两个民族的入侵实际上为伊斯兰教形成欧亚大陆上的一股制衡力量做了推动作用的同时也通过战争传播了文化并促进了不同起源文明的相互影响。作者在这一章最后提到了经院哲学的消极影响,天朝的经院哲学是什么?十三经?但现在似乎经学复苏的动向很大,希望天朝大学真的能将其积极影响而不是消极影响给复苏了。下一章作者讲述了东罗马帝国的命运,自西罗马帝国挂掉1000多年后东罗马帝国才在奥斯曼土耳其的入侵中灭亡这是很不容易的。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十分尴尬,西面有当时代表野蛮人的十字军及一批意大利商人骚扰而东面也有波斯、伊斯兰、土耳其等东方力量的入侵,而其囿于历史较为保守的生存策略也终究限制了自身的发展,这一点跟天朝有相似之处。 作者似乎也看到了这一点,在对天朝的叙述中就表明了这一点,作者是比较赞同科举制在公平选拔人才上的作用但他也尖锐的提出了其弊病削弱了创造性,培养了顺从性(其实现在也是这个样,历史在开玩笑啊开玩笑)。另外,作者在这里关于儒教的发展中提到了朱熹的理学并将其命名为新儒学,而儒家思想的发展实际是更曲折的,但对政治产生影响确实是朱熹理学的一个重要表现。这里作者对中国文明传承的稳定性作了分析,值得一读。本章后面作者分析了日本洋葱式借鉴型文化,其实日本在这一阶段就很会把外来文化内化为自己的文化,他也干过海禁的事,但不同于天朝,日本是因为自己不给力,天朝则应该是认为自己太给力了。当然,末期的日本战国史一直是其游戏的一个主题(不可否认其游戏设计真的不错),但仔细看过这段历史就发现其战争规模并不比天朝占山为王的山贼与官军间的较量大多少,所以作者直接没提这一故事良多的时期。 然后作者费了一章的笔墨来讨论西方文明,其实就是欧洲文明。欧洲中世纪给人更多的印象是东征的十字军、教皇及骑士,但其实应该更精彩。在此将其与下一编作为下一次的笔记主题。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4288 次阅读|5 个评论
新宗教、世俗大学、大翻译运动——走出中世纪(之四)
lvnaiji 2009-8-29 21:20
吕乃基 随 着 10 世纪后西 欧先进生产力亦即手工业的发展( 手工业 走出中世纪的经济基础(之二) ,),生活开始好过起来,由此带来整个社会的世俗化 。社会的基调由彼岸回到此岸,来世回到今世。首当其冲的是宗教的变化,就某些方面来说,它几乎变成了一种新的宗教。中世纪前期由于社会动荡,生活艰难,思想上倾向于悲观主义和来世。而到后期,这种倾向逐渐让位于比较乐观的情绪和不断增长的对世俗事物的兴趣。现世生活不仅是永生的准备,而且就它本身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与 80 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颇为相似:从最高纲领下沉到最低纲领,例如社会主义不是贫穷和翻两番等。罗吉尔培根认为,必须先认识此岸世界,方可能进入彼岸世界。认识此岸世界,正是科学的功能 。与此同时,理性主义和人性倾向缓和了刻板的宗教。前者指下文要述及的经院哲学,后者主要表现为对圣徒和圣母玛利亚的崇敬。上帝和基督或虚无缥缈,高不可攀,或威严萧森,难以亲近,但圣徒是人,犹豫不决不敢向上帝请求之事可以求之于圣徒。圣母玛利亚更是被敬仰为美丽慈祥的母亲,这无疑是中世纪宗教中最强烈的人性倾向的表现之一 。无独有偶,中国在由文革走出来,在文学艺术上的第一步是以《代价》、《晚霞消失的时候》等为代表的作品,其核心也是人性的复苏。在宗教发生上述变化的同时,教会本身也在蜕变,通过发赎罪券敛财,甚至推广到地狱中已死之人 ,修道院则成了妓院。人间的一切享受,教会都要。默默的基督教信仰被公开的享受现世的态度所取代 。 与此同时,大众也在走向世俗化,日益对现实感兴趣,对信仰、对教会怀疑日增以及表现在政治上市民的兴起。一个有趣的例子是, 12 世纪前,欧洲东部国家玩国际象棋,后位是男性,即国王的首席大臣,每次只能斜行一格。 到 12 世纪的北 欧,这枚棋子成了后。到中世纪末,这位后的棋路开始在整个棋盘上纵横驰骋 。与此同时,行吟诗人正在吟诵爱情和肉欲。哥特式教堂则比罗马式建筑更复杂、雅致和讲究。帝王也试图参与世俗化进程,积蓄力量向教会夺权,在科学上,他们支持研究,甚或亲自参与其中。代表人物是 生活在 13 世纪的 腓特烈二世。他在西西里接受教育,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他以基督教的眼光看伊斯兰教,又以阿拉伯的眼光看基督教,发现一切宗教都是欺诈。他因写《耶稣、摩西和穆罕默德:三个大骗子》而受到谴责。腓特烈二世积极支持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当时,西西里是重要的翻译中心,司各特即在他的宫中翻译亚里士多德和阿拉伯人的著作 。他在 1224 年 创立那不勒斯大学,扩充了萨勒诺大学的医学院,使解剖合理化,建立医师考试和允许开业的制度,该校向罗马放射出凶光。腓特烈二世 是 13 世纪 欧洲新生力量的先驱,一些后人称其为第一个近代人 。然而必须承认,教皇在当时的政教相争中依然强大。 世俗大学的出现也具有重要意义。 10 世纪后,随着社会的稳定和上升,教育也得到发展,原来承担主要教育功能的修道院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在修道院的高墙之外,新的世俗大学开始形成,如牛津、剑桥等。大学, university ,在一开始的本意是将 versity ,拥有多种多样的知识的教师和学习这些知识的学生 uni ,聚到一起。 在 12 ~ 13 世纪主要从事法律 、辩论、哲学和医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后期进一步扩展到其他自然科学领域,如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对冲力的研究。世俗大学的出现表明社会的进步和教会势力的下降。从此,西欧社会就有了相对独立的可以自由探讨学术和科学问题的场所和交流思想的阵地。更重要的是,这些学校正在培养从事科学活动的人,或另一类无视宗教放荡不羁的人他们甚至在圣母院的祭台上掷骰子。有一句话形容当时的这些大学生:在巴黎学神学,在博洛涅学法律,在蒙彼利埃学医学,但是无论他们在哪里,他们的生活都不能使上帝高兴。 中世纪社会就这样开始培育自己的掘墓人,培育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先遣者。大学是中世纪后期反抗宗教最自然的中心。 最后一项因素来自外 部。 11 世纪,受外部各族越来越大的压力,拜占庭皇帝向本已分裂的教 皇格利高里七世求援,后者发起十字军东征,由此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威尼斯和热那亚即由此开始垄断东地中海地区的贸易 。先有西方对西班牙穆斯林的战争,欧洲各地学者纷纷来此学习穆斯林的科学,以及阿拉伯文本的古希腊、罗马著作,托勒密的《至大论》即在此译出。西西里岛攻占后,司各特在此翻译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著作和《形而上学》、《物理学》等,以及阿拉伯的炼金术、数学、医学等。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 堡 后,用马车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书籍运往西欧,掀起大规模翻译热潮,并且逐步转为由希腊文直接翻译。新学术渐次进入西欧文化之中,进而在某些领域取旧学术而代之。大翻译运动对于改变中世纪沉闷气氛,促使学术复苏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 用。原来他们的祖先是这样思考人在天地间的地位,原来人性是如此高贵,自然是如此美好。稍长的网友当记得,中国 80 年代在思想解放中类似的大翻译运动,大量翻译和编译被隔断了几十年的西方的学术著作,或许影响最大的是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走向未来》丛书。在一次课后,一位年龄稍大的博士问我,文革后,改变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哪一本书?我还没有回答,他就说,对我是《走向未来》丛书。就在这几天,一位好友还问我,是否知道金观涛。而 金观涛 先生就是这套丛书的编委和重要作者。 这一小小的系列发到第 4 篇。正如在系列的第一篇所谈到的,启蒙远未完成。博主旨在由这几篇文章来关照当代中国社会,为理解眼下的诸多事件提供一个看来是异域的和历史的视野。虽非呕心沥血,但也下了功夫。有网友的支持和期盼,博主将坚持完成这一系列。 张功耀.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革命.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 27 伯恩斯 、拉尔夫 .世界文明史,第 2 卷.商务印书馆, 1987 . 40 ~ 43 罗伯特 E 勒纳 、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 .西方文明史 . 第 1 卷.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 457 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林华译.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 60 罗伯特 E 勒纳 、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 .西方文明史 . 第 1 卷.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 292 韦尔斯.世界史纲.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 734 , 735 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 第 2 卷.商务印书馆, 1987 . 67 罗伯特 E 勒纳 、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 .西方文明史,第 1 卷.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462
个人分类: 科技史|11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世纪后期城市化vs中国当代城市化——走出中世纪之三
lvnaiji 2009-8-24 16:12
吕乃基 承上文 手工业 走出中世纪的经济基础(之二) 。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必然发生各自产品之间的交换。由于历史和资源禀赋等原因,各个庄园所擅长的手工业不尽相同,有的长于纺织,有的精于打铁,有的面包做得好,如此等等,于是这样的交换一般就发生在庄园和庄园之间。在两个或数个庄园之间慢慢形成了规模不等的集市,餐饮、旅店等服务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进而开设了银行。伴随着发展的还有交通和日常生活设施。就这样,城市渐次兴起。由此可见,城市化主要意味着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不仅是道路、楼房等物质设施。 12 ~ 14 世纪是西欧 封建社会衰落的时期,而在同时,西欧的城市数量却增加了 10 倍,各个城市的人口平均也增长了 2 ~ 3 倍。 这就意味着建立一个政治机构对新的经济机构进行调节, 城市以手 工业和商业为主,相对独立,实行自治, 对抗领主,维护市民生活和商业贸易。 逃跑的农奴只要在城里住上一年零一天,他们的自由就得到保证。正如当时一句俗语中说: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即是这 些 城市的代表。 城市之外的情况也有特点。西欧的封臣制只是当时社会内部的支离破碎的政治结构。 在此意义上,面对中国数千年大一统的社会,西方的历史学家认为中国历史上没有封建社会。这一点当然存在争议,但不管怎么说,中国与西欧的封建社会大相径庭则是不争的事实。此处的关键之点是,正是 支离破碎,从而为城市的兴起提供了空间; 城市,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是在封建社会的内部,而是在封建社会的薄弱之处,在其缝隙中成长起来。中国古代不是没有资本主义萌芽,但萌芽始终长不大。在一统天下的社会结构中,萌芽无机可乘。有趣的是,上世纪 2 、 30 年代的,正是在各个省之间的边区,根据地蓬勃兴起。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各级封地之间不是垂直的上下级之间的领导关系,而是契约关系。与罗马法一脉相承的契约关系限定了权力的边界及权力之间的关系,容忍城市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契约关系和博主另文将要涉及的中世纪后期兴起的骑士间的约定,都关系到荣誉 。荣誉,在某种意义上,是西方从奥林匹克运动流传下来的一以贯之的游戏精神的遗产:对游戏规则的尊重。由此培育起对于社会运行极其重要的信用观念,这一点对当代中国尤为迫切 。 一般而论,城市化造就了一个陌生人社会。在中国的农村或西欧的庄园,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血缘和乡亲们的议论甚至目光,对于制约个人的言行具有极大杀伤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即奠基于此:空间的狭小和时间的延续(参见 中国特色的冷漠:冷漠是走向陌生人社会的必然吗 ? )。在城市中,空间可以变得无限广阔,而时间处于流动和变化之中。没有人议论和背后指点,因而,契约、法治,对于限定人的底线至关重要(参见 人之初 人生感悟之一 )。 陌生人之间不只是契约关系。正是这些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形成了自立、自主和强大的具有谈判能力的市民阶层,构成了对日后形形色色权力的监督与制衡。市民社会,是由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一步。 如果说雅典成为希腊精神的发源地,那么这些城市为市民文化的生长提供土壤,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温床。城市乃文明之舟 ,正是在这样的城市中,形成了新的知识阶层,孕育新的思想。那些只管土地耕种的贵族甚至被城里人讥讽为可尊敬的但却是乡下的贵族。在意大利,上层有教养的阶级新兴的工商业者们则在城里交 换思想和知识,而思想和知识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发酵与更新,最终导致文艺复兴运动。 这就是发生在西欧中世纪后期的城市化。其核心,是由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是由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而不仅是城市人口的增加或扩大内需。 马克 垚 主编.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97 . 10 在启蒙运动中,孟德斯鸠将君主制与荣誉相关联 霍利斯特.西方传统的根源.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0 . 229
个人分类: 科技史|6312 次阅读|2 个评论
手工业——走出中世纪的经济基础(之二)
热度 1 lvnaiji 2009-8-22 09:20
手工业走出中世纪的经济基础(之二) 吕乃基 本想再拖一拖, 李侠 老师扬言要发文章,这倒激起了竞争意识,希望能领先一步,以图招招领先。见笑了。 托夫勒的三次浪潮是农业、工业和后工业。实际上在农业和工业之间还有 1.5 浪潮,还有不可或缺的手工业,至少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上是这样。手工业推动西欧社会走出中世纪。 中世纪后期,西欧的手工业获得长足发展。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社会有一个独特之处,家庭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甚微。领地内部的生产不以家庭为单位,这一点与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形成鲜明对比。在中国,自古至今,家庭一直在生产和整个社会生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封建社会的男耕女织是家庭的理想形式,神仙都向往这样的生活,牛郎织女即是写照。我曾参观南通市的纺织博物馆,南通是中国纺织业的摇篮。在贫农家里有一架纺纱机,富农家里有一台织布机,地主家可能有两台。于是,手工业在相当程度上是以女织的方式,并与男耕即农业捆绑在一起,既维系了落后的农业,自身也因不独立而得不到发展。而在欧洲领主制经济中,领主土地是使用农奴集体劳动的大型经营。农业不以家庭为单位,手工业也是如此。庄园制度强调公共事业和团结 。庄园内还有各种专业的工匠和公用的磨房、冶坊以至面包炉等。这里庄园是个整体,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并不完全是在农奴家庭内部。 这样,西欧的手工业容易脱离农业而成为独立的部门。社会分工就会越来越细,越来越复杂,社会生产越来越专门化,商品生产就会日益发展。于是,自然经济走向解体,封建制度因之发生动摇。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各行业间的分离,进而一个行业内部各工序间的分离。这一系列分离逐步形成分析思想。分析方法对于近代科学革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经由分析,伽利略区分垂直方向运动和水平方向运动,研究炮弹射程;区分物体的运动和阻力,以及区分第一性和第二性。同时,越来越细致的分工为机器时代的到来做好了准备。这一系列分离还将导致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较之农业,手工业所涉及的自然界大大丰富了,这就为近代科学革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有待抽象提炼。分工的意义还在于,个体从事的活动种类减少,因而从事某类活动的频率加大,易于从中抽象出非嵌入编码知识。于是知识积累加快,产出量增加,生产力提高 ,进而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 记得是列宁在十月或是那部电影有这样一段对话:一个富农对列宁说,你们工人什么都要靠我们,粮食、棉花,而我们农民什么都自己有。这就是自然经济,自给自足。而手工业的分工必然要求并促进交换,因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博主的 贵州思异 中谈到,贵州等西部地区发展手工业的重要性。 手工业者凭技术谋生 , 减少对亲属的依赖 , 较之从事农业者要与远为多的人打交道 , 这就使手工业者眼界大开 , 具有更为开放的心理和相对独立的个性。 在人际关系中血缘关系变得淡漠,逐步融进了物的因素,这是走向现代的必要一步。 农业靠天吃饭而形成相对被动的心理 , 手工业者则更多地感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 通过自己的构思、技艺与双手 , 手工业者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其意志也较之务农者得到更多的实现。 从根本上说,相对于农业,手工业是先进生产力,因而推动社会进步。这种情况与中国封建社会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漫长封建社会的一大特征是,周而复始,不定期发作的农民起义,以及由此导致的改朝换代。 在一个朝代的末期,往往是农民破产,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深;地方上的贵族化倾向抬头,构成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官僚集团膨胀,加重对农民的剥削;以及本来应起对地主遏制作用的官僚反过来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几个屡试不中的落第秀才,于是或群雄割据,或农民起义,最终推翻朝廷。问题在于推翻朝廷之后怎么办(可联系顾准:娜娜走后怎么办)。无论是群雄还是起义领袖,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按原有朝廷的格局再搭一个新朝廷。新朝廷扫除了上一个朝代所积淀下来的垃圾,生活重新开始。改朝换代,改掉的是朝和代,没换掉的是原有的社会结构。换一批人当政,然后再慢慢的重韬复辙。 西欧的崛起和中国的超稳定(上世纪 80 年代,刘青峰对此有精辟论述)二者的比较说明: 其一,阶级斗争并未推动社会进步。一个阶级胜利了,只是取代了原有阶级的统治地位,然后就渐次蜕变为被推翻的阶级,如此而已。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因是生产力。 其二,当时,乃至到 19 世纪末,中国的 GDP 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GDP 究竟能说明什么, GDP 高就一定国富民强吗?重要的不是 GDP ,是产业结构,是生产力的性质。 罗伯特 E 勒纳 、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 . 西方文明史,第 1 卷 .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 286 郝侠君 、毛磊、石光荣 主编 .中西 500 年比较. 北京: 中国工人 出版社, 1996 . 15 ~ 16 朱锡庆 . 重读斯密 . 南方周末 . 2007-1-25
个人分类: 科技史|3398 次阅读|4 个评论
走出中世纪(之一)
热度 1 lvnaiji 2009-8-21 07:05
走出中世纪(之一) 吕乃基 日前, 李侠 老师发表布克哈特巨著《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书评,博主曾发表 在世界史和中国现代史的背景中理解五四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不少人都体会到文艺复兴运动对于当代中国的重大意义。 要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就必须了解中世纪。中国虽未经历中世纪,但在延续至今漫长历史的某些时段,仍可窥见中世纪的踪影,例如太平天国以及文化大革命。前者已有研究,涉及其与中世纪的相似性;后者也可找到与中世纪的各种对应之处。在笔者的 人是 和 自然是 中已有所涉及。再如,在人的三大关系上(参见 由人的三大关系说开去(之一) , 一个民族的返老还童 人的三大关系之二 ),中世纪和文革都是以人与自身的关系压制其他两个关系,红宝书如同圣经,以及还有忠字舞等准宗教仪式。 不过,从网友对博主已发表的几篇相关文章(如 人是 )的评论来看,稍稍年轻的网友似乎并不了解中国的文革,甚至一无所知。如此惨烈的运动,如此沉重的代价,就这般如过眼云烟淡出当代人的视野。改革开放 30 年的今天,之所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对文革的深刻反省。如果说今天的年轻人要忆苦思甜,那就首先忆文革之苦,如果说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那就想想文革。 不过,文革距我们还太近。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在时间上同样适用。如果文革因太近而看不清或不能看,那就看看数百年前的中世纪。笔者拟就此发表数篇文章,探讨西欧走出中世纪的历程,或可为今日中国的发展提供某种借鉴。 黑暗的中世纪,大致从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 1453 年 东罗马 君士坦丁的城墙被大炮轰开。漫长的千年时间,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段。中世纪并非覆盖全世界,而是指特定的地域,大体上可以分为东西两块。西即西欧,东指拜占庭帝国。这种东西之分一直影响到近现代欧洲的分野,即西欧为一方,以及前苏联和东欧为另一方的对峙。眼下除了俄罗斯外,东欧渐次西归。前后两段,前期,包括科学在内的整个古典文化在西欧降下帷幕,文明的中心转到拜占庭和阿拉伯世界。后期,西欧开始复苏,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而东部逐渐式微。此处所言的走出中世纪,指西欧于中世纪后期的社会发展。 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子系统,以及与笔者的知识论相结合,这几篇文章的题目大致是: 手工业走出中世纪的经济基础 城市化走出中世纪的社会格局 新宗教、经院哲学、世俗大学、大翻译运动走出中世纪的新文化 15 - 17 世纪西欧社会的知识风暴
个人分类: 科技史|5347 次阅读|1 个评论
自然是……
lvnaiji 2009-8-13 19:47
上一篇摘了一些关于人的名言,这里是几条关于自然的言语,同样也有所启发。黑格尔关于中世纪总结性的评论更是意味深长。 中世纪认为神圣天体下的自然与天国比较是微不足道的。圣安布罗斯说:讨论地球的性质与位置并不能帮助我们实现对于来世所怀的希望。他们甚至认为,人们对大自然的欣赏和观察也是一种罪过。在 1433 年 5 月巴塞尔宗教会议期间,一群僧侣漫步于菩提树下,听见夜莺在美妙地歌唱。他们都惊呆了,以为这是妖怪或撒旦的化身,是要来诱惑他们。回去后,他们一个个郁郁不乐,有的甚至得病死去。愚昧成为受到恭维的德行。(试比较,在中国的计划经济时代,以我是大老粗而自豪,并对拥有知识者起到神奇的警示和威慑作用) 非洲南端海角的发现者因其恐怖的惊涛骇浪而将其命名为风暴之角,葡萄牙的约翰二世则改为好望角,只要绕过这个角,意味着完成环球航行,成功的希望在即。哥伦布则以前所未有的气概宣称:世界是渺小的。这看来应该是在哥伦布航海前的豪言,他大大低估了地球的周长幸亏如此,巴尔赞写道 ,航海家们方敢于放胆一搏。历史上有一些美妙的错误,这或许是最有意思的一个。 麦哲伦环球航行剩下的 18 名船员于 1522 年 9 月回到西班牙,他们每一个人得到一件形简而意骇的礼物一个地球仪,上面就刻着一句话:你首先拥抱了我! 其中蕴涵了多么丰富和深刻的含义! 航海与探险还使人更富于进取心和无畏的精神。一位西班牙议员在议会上宣称,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 伊斯拉莫欢呼道:永恒的上帝啊!我看见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正在出现,我为什么不能变得再年轻些呢? 黑格尔对人和自然在中世纪的地位有过深刻的评论,在宗教生活的对面,矗立着一个外部世界,即自然界、人的心情、欲望和人性的世界,这个世界之所以有价值在基督教看来就仅在于它是有待克服的障碍 。(试比较斗私批修、灵魂深处闹革命) 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林华译.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 99 转引自:林德宏,科学思想史 罗伯特 E 勒纳等.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第 1 卷.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445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 471 黑格尔 . 哲学史讲演录 . 第 3 卷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
个人分类: 人文|4447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是……
lvnaiji 2009-8-12 20:07
备课中收集了一些历史上关于人和自然的论述。放在一起看,结合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品味其来龙去脉;再比较中国实际,体察中国的发展阶段,颇有意味。 世界上有许多奇迹,而最伟大的则是 人 索福克勒斯(公元前 496 ~前 406 ) 当我醒来之时,不禁自问,我怎么变成了一个 人 ,这种堕落是怎样发生的?普洛提努斯(公元 3 世纪的罗马哲学家) 古典文明兴希腊,衰罗马,竟然有如此大的落差! 轻视自己的人,在上帝那里就受到尊重。不顺从自己的人,便顺从了上帝。可见你应当把自己看得很渺小,这样,在上帝眼中,你就是大的。中世纪神学家安瑟伦。(这样的话听来真是很熟悉。试比较:螺丝钉、驯服工具、昆仑山上一棵草、默默地。然后,组织上)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但丁 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彼得拉克(试比较当代中国层出不穷的典型和榜样) 我是一个人,这个头衔比一个君主还要高些。原因是,神并未创造君主,神唯有创造人,使得我成为一个人。 对于惩罚世人并要求世人放弃一切的上帝, 爱他?我不爱他,我恨他 。路德 从中世纪走出来,同样反差强烈。 人像一棵柔弱的芦苇,但是一棵有思想的芦苇。帕斯卡尔。 这或许是相对公允的评价。 (试比较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相关的资料笔者仅仅收集到近代之初,若能把之后的名言也收集到手,想必更有价值。
个人分类: 人文|440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5: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