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语文教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命题作文要让学生说真话
ggjjhh 2017-2-8 07:18
命题作文要让学生说真话 高金华 2017-02-06 11:25我在“百度知道”回答了一名网友2017-02-06 11:16的提问: “作文 我和爸爸一起贴春联” 我下述回答被其采纳: 生活实践是必需的。鸡年春节已经过去,如果你家没有贴春联,在写作文时就如实写出“我家今年春节没有贴春联”。 然后写,“但我上网查看了春联的一些知识…… 最后,“我向爸爸建议:明年春节我家也贴春联吧!” 作文还是要自己写。 这位网友显然是个小学生(如果中学老师出这个题目就太幼稚了),看起来也很聪明,浏览了几次就把提问删除了。 如果是春季开学之后,老师出这样的题目就不太妥当。这类题目容易让小学生造假,因为现在很多家庭不再贴春联了。 退一步说,这类题目作为寒假作业也不合适。 看看百度知道,下列作文题目都容易让小学生为难或让他们造假: 写一篇过年的作文,要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我贴春联 谈谈自己寒假期间与爸爸贴春联的所见、所感 以拜年为题材的作文,包含3副以上的春联 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比较好的题目包括: 贴春联 春节贴对联 过年贴春联 过大年,赏春联 我在鸡年看到的几套好春联 文章的最高境界是“三真”,即真情实感、真凭实据、真知灼见。命题作文要让学生说真话。 2017-02-08 5:04写作
个人分类: 随笔评论|2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谈语文试题问题(之二)
热度 4 张能立 2014-12-1 15:03
下图1是孩子前不久的语文测验试题: 图1 小学三年级语文测试题 看到孩子这样作答,我提出了一个疑问:“最后一个空填写‘快快乐乐’不妥吧?应该填写的是拟声词。” 孩子立马反驳道:“我们老师是这样说的,你说的不对”。面对这个情况,为了不给孩子认知造成更大的混乱或困惑,我选择了沉默。 其实,这道语文试题也可以看出汉语存在的某些缺陷。这句话存在如下两个问题: 1、“这样的词我还知道有......”,这句话里面的“这样的词”到底是指代什么?是指前面的“拟声词”,还是指“滴滴答答、叮叮咚咚”这样的“AABB”结构的成语? 2、“这样的词我还知道有......”,这句话的主谓宾是什么?这句话里面出现了两个动词:“知道”和“有”,它们是什么关系? 对于第1个问题,我曾与某些家长和老师交流过,她们也认为“这样的词”的含义是指“拟声词”,而非前面的“AABB”结构成语。不过,这种观点也没有什么法定的语法支持,也是拍脑袋拍出来的。对于第2个问题,站在汉语的角度,不能说是一个病句。因为,如果说是一个病句,那么,需要拿出相应的语法标准。但是,如果说不是一个病句,那么,又不能找出令人信服的主谓宾结构。就这样,这个问题变成了汉语特有的一种认知悖论。如果采用英语的主从句结构,那么,还是可以解剖这句话的主谓宾的。“词”是主语,“有”是谓语,“快快乐乐”是宾语,“我还知道”是一个定语从句。可是,真的要用英语语法标准的时候,对汉语热爱的各位“爱国者”又死活反对。 从上面的语法分析和孩子对我的疑问的反驳,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汉语是一门专制性程度非常高的自然语言。目前,大陆中小学老师在汉语的帮助下,在学生面前,基本都养成了专制性:我们老师说的是对的,不允许你们学生质疑,更不说什么批评。这一点,与当下的中国领导面对老百姓一个样:我们领导说的是对的,不允许你们老百姓质疑和批评。差别就在于,对于中国教育而言,老师变成了“领导”,学生变成了“老百姓”。这是中国教育最悲哀的地方,也是我们的学生和孩子最不幸的地方。 权力欺负人,财富欺负人,这些专制性很容易被看出。但是,知识欺负人,特别是利用语言欺负人,非常隐蔽。被欺负者往往忽视了,没有感受到。 用专制程度极高的语言,断然是不可能建立起自由、民主、法治的现代文明大厦的。汉语不幸的是恰恰是一种专制程度极高的自然语言。中国人要想过平等自由的现代文明生活,必须像鲁迅、钱玄同及陈独秀那代人那样,继续打破汉语(字)的专制性。舍此,别无他途。 参考文献: 1、杨振宁,“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http://www.people.com.cn/GB/wenhua/40462/40463/3049020.html 2、张能立,“汉语妨碍现代数学和科学学习及研究”相关博文合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840-791607.html
个人分类: 语言|2065 次阅读|9 个评论
當今語文教育的失敗胡適之葉聖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jiangjinsong 2010-12-31 10:48
蔣科學按: 葉聖陶先生編的課本自然不是一無是處,但是,從今天的觀點看,對於經典的慢待體現了那個時代流行的偏見,反映那個時代中國有影響的學者名流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輕蔑和傲慢。 葉聖陶先生自述:“大约有一半可以说是创作,另外一半是有所依据的再创作,总之没有一篇是现成的,抄来的。”這種做法實在讓人震驚! 把葉先生的自述與唐德剛先生的自述(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2708 )相比較,我們不難發現葉先生主編教材的嚴重缺陷。 唐德剛先生說: 我们的“汉文”也就从“床前明月光”,一直背诵到“若稽古帝尧”。最后连《左传选粹》到《史记菁华录》也能整本的背。那些故事都有趣而易解。我底同班“同学”,除了两三位“实在念不进去”的表姐表弟之外,大多数的孩子,均不以为苦。最后在家中长辈的“物质刺激”之下,竟然也主动地读起《通鉴》、《文选》等“大部头”书来。在我们十二岁的那一年春天,家人为要送我们投考初中,乃把我和两位同年的表兄送入附近一所小学,插班入六年级下学期,以便取得一张“小学文凭”。   这所小学是两位留美乡绅筹款设立的。全校一半是新建的西式楼房。操场上“足篮排网”一应俱全。校舍内“图书馆”、“实验室”也应有尽有。笔者等三个土孩子初入此“洋学堂”,真是眼花撩乱,自惭土气熏人。   我记得我们小学之中国语班所用的教材,便是适之先生在本文中所说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我清楚地记得,我所上的第一堂国语课,便是一位黄慰先老师教的,有关“早晨和雄鸡”的“白话诗”。那首诗的开头几句,似乎是这样的:   喔喔喔,白月照黑屋…   喔喔喔,只听富人笑,那闻穷人哭……   喔喔喔…..喔喔喔……   那时表兄和我虽然都已经能背诵全篇《项羽本记》。但是上国语班时,我们三人还是和其它“六年级”同学一起大喔而特喔。   在我们这个“毕业班”楼下那一间便是“初小一年级班”。他们的国语课,我也还记得几句:   叮当叮,上午八点钟了!   我们上学去。   叮当叮,下午三点钟了!   我们放学回。   那时的小学生们念国语还有朗诵的习惯。所以早晨上“晨课”,晚间上“自习”,只听全楼上下几十个孩子们,一边“喔喔喔…”,一边“叮当叮…”好不闹热! 小学毕业后,表兄和我又考进当地的初中。我记得初一国文班上也有一篇,大概是胡适之先生北大里“成熟学生”所翻译的,俄国盲诗人“艾罗先珂”写的《时光老人》。我也记得其中几句像是: 时光老人,滴答、滴答; 滴答、滴答; 无必要,莫奔跑… 表兄和我,又在这国文班上,“滴答、滴答”了一学年。 讀讀葉先生的開明國語課本,風格的確與唐先生學習的內容風格一致。 尤其讓我接受不了的是,小學課本中選用的那些白話詩,實在是太爛了。 我不明白,胡適、葉聖陶這些名家真的缺乏對於詩歌的鑒賞能力嗎? 把那些那麼破的“詩歌”選給孩子讀,真是不可思議。 唯一的解釋是,他們反傳統的偏見障礙了他們正常的鑒賞能力了。 ============================================= 《老开明国文课本》始末 叶至善 七十二年前——就是1932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一部初等小学用的国语课本,共八册。我父亲叶圣陶(绍钧)先生写的课文,父亲的好友丰子恺先生绘的插图。课本一上市,果然有点儿轰动,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赞誉。尤其小学教员,他们说有的教材内容陈腐,语言枯燥,插图呆板,孩子们见了就厌烦,哪儿来和学习兴趣。常言道“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科书本该编成这个样子。我父亲和丰先生受到了鼓舞,1934年,又完成了高等小学用的四册国语课本。 父亲和丰先生编这十二册课本的时候,我已经进初中了;七十年前的琐事,我还能想起一些来。父亲写的课文,尤其是歌谣,有些我还能背诵;丰先生绘的插图,我还记得一些轮廓。初小第一册第一课只两行:一行是“先生早!”孩子们的口吻;一行是“小朋友早!”老师的口吻。两句话都很短,初学的听一遍就会;七个字中有一个是重复的,论生字只有六个,笔画都不多,间架又清楚,容易认,比着写也方便。把这两句放在第一册开头,似乎还有些讲究。开学那天,初小一年级生是头一回跨进学校,觉得什么都既新鲜又陌生。见着老师,他们上前去鞠了躬,问了好;老师微笑着欢迎他们。等到上国语,老师发下课本,他们翻开一看,方才那温馨的一刹那原来已经写上课本了,还有像快照似的插图哩。插图上画着校园的一角,叶绿花红的美人蕉开得正盛,正是初秋时节。教课的老师如果善于启发,定能使孩子们感到学习的快活,逐渐养成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开明书店正处在火线上,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许多书籍只好停印,包括所有的小学教科书。直到1980年,父亲已经到了我现在这个年纪了,有人约他写一篇《我和儿童文学》,他才回想起半个世纪前,曾编过这样一部小学语文课本。他说这部课本初小八册,高小四册,共四百来篇课文。四百来篇,“形式和内容都很庞杂,大约有一半可以说是创作,另外一半是有所依据的再创作,总之没有一篇是现成的,抄来的。”又说,“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想的。” 《开明小学国语课本》绝版将七十个年头,早已很难寻觅了。忽然传来喜讯,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居然找到了一部完整的,将作为“文献”影印出版,书名简单明白,就叫《老开明国文课本》。我高兴之余,遵嘱写了这篇说明。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3579 次阅读|6 个评论
抛砖可以引玉:语文教学有效么?
liwei999 2010-3-16 07:02
立委就语文教学随手抛了一块砖,还真引来了师姐的玉。专家之论,不敢独占,录此与各位分享。呵呵。 语文教学有效么? 作者: 立委 (*) 日期: 08/10/2009 16:54 爱上网混的,笔头一般不错。这个池子更是高手如云。 大家说一说,当年的语文教育对你的作文能力有多少作用?如果不理想,怎样的语文教育才好? 我先说个极端的话:我觉得我当年的中小学语文课(除了学古文的部分)基本是浪费时间。每天总结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一点意思也没有。还不如以前的私塾,手心打板子让孩子背诵《古文观止》和《唐诗300首》来得有效。 我的语文能力得益于自习,印象特别深的是: 吕先生和朱先生50年代的语法普及读物:《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入迷)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引人入胜) 古代诗文的死记硬背(摇头晃脑) 这是教育可以做的。剩下的就是灵感了。 立委挖了个大坑,你们就纷纷往里跳吧。 作者: shijie (*) 日期: 08/11/2009 01:00 立委提出的问题,是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以永远争论不休的问题。 语文教学有效无效,讨论的前提是应该界定范围。比如,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无效?识字、组词、造句、交流讨论、学会书面表达。。。小学语文教学显然是有效的。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无效?阅读、理解文本意义、抽取文本信息、规范正确地书面表达。。。学生的天资、理解能力、模仿能力等将导致语文教学的效果产生分化。在这个阶段,对大多数人来说,有人教授引导比没人教授引导效果好。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无效?争论吧。。。这是最有的争论的话题,语文教学界已经热热闹闹打了五十多年了,还是没有结果。 我个人是赞成语文教学工具性的观点,也就是叶圣陶、吕叔湘等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至于语文教学人文性的观点,既沉重,又缥缈,不仅不好把握,还有越俎代庖之嫌。至于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也就是国内当下的语文教学观,显然是一个折衷后的投机的说法。 Comments (1) mirror 08月 16th, 2009 at 8:29 am edit 应该强调工具性,至于人文性可以与美术、音乐欣赏归到一类。 归根结蒂不是教什么的问题,而是个如何教的问题。
个人分类: 师姐专辑|3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长大了才明白语文教学是怎么回事
gothere 2009-8-13 11:41
在师范大学、文学院,十年,经历了很多事,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语文水平这么差。无论是大学语文还是现代汉语,每次给学生上课,必说起语文的定义。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化。记得小时候起,到上大学之前,并没有哪位语文老师告诉我们语言究竟是什么。也许他们自己也并不明了,只是照参宣科吧。 语文课,是传统的私塾教学之后,在上世纪20年代随着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兴起的新课程。简单地说,白话文运动,就是黄遵宪所言的吾手写我口的宣言。只是黄先生自己还比较文言,到了1920年代,人们对中国两千年文白分离的现状深恶痛绝的时候,开始把白话文收入语文教学课本。这里要多说一句,所谓文白分离,就是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和作为口语的白话长期分离。人们平时说的是白话,可读书写文章时一律用文言文。鸦片战争之后,国内的精英们发现,正是文言文为代表的古代文学作品及科举取士主导了青少年的教育,因此无暇学习科技方面的内容。甚至还把难读难写的汉字作为罪魁,浪费了中国人的大好青春。在清末民初,知识分子们站了出来,想了很多办法,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进行教育改革,开设更多的自然科学课程和西方的文化课程,一是改革语言文学课程。而后者显得尤为重要。开始把语言和文学分立两课,为国语(当时的普通话)和文学。前者注重于汉字、国语的教学,后者主要是文学。在教学中逐步发现,两者除了汉字教学的差别外,到了课程后期都成了文学作品的选讲,于是两门课还是合并为语文。建国后依旧沿袭了这样的传统,唯一的不同,是改进了拼音方案和简化了汉字。 放眼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是怎么安排他们的语文课程呢?这得注意到西文的特色。由于儿童上学前已经大致掌握了口语,亦即掌握了语音、大量词汇和基本语法,当然语法是无意识地掌握的。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做的就是规范口语,教授书面语,也就是这样三方面:第一,正音,尽量往标准口语上引导;第二,书写,把口语中的词按照拼写规则写出来;第三,语法,教习构词法和句法规则,使得学生能够认识更多词、书面语更合语法规范。当然,除此之外,还要通过文选,教习青少年经典的文本,让他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了解和把握经典的文学和民族文化。西方特别注重的是公民的基本读写能力,读写能力实际上就是书面语能力,是文盲和非文盲的根本区别。这也理应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立足点。不得不承认,汉字的存在,让我国的青少年花上了比西方多得多的时间来掌握文字。因此,从1920起到今天,汉字拼音化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止过(但这是另一个问题,以后再说。这里只提一句,汉字拼音化是基本行不通的)。可从另一方面说,汉语教学基本排斥语法。不教语法,大多数中小学生依然可以把书面语掌握地很好。而西方不同,英语、法语、德语,都带有大量的构词规则和语法规则。不教这些,全凭学生的口语知识,当然也可以,但一旦教会学生这些明显地规则,对于学习是一种帮助,对于规范化也很有意义。有趣的是,现代的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却一直没能给出一套像样的语法体系。究竟是汉语本就如此还是研究不力,就有待语言学家的努力了。 这样归纳一下,中国的语文教学,主要任务应该是:第一,正音,教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第二,写字,掌握常用汉字及书面语词汇;第三,文学文化传统的传授。前两者是基本的读写能力,后者则是文学文化修养的提升。 在这三个方面中,现实中做的最好的应该是第二个方面。小学语文基本上遵循了由简而繁,将常用汉字教给了学生。可是这也经常为人诟病,其主要攻击点就是简化字。现代文和古代典籍、海峡两岸,都是繁简相对。想当初,简化汉字是为了扫盲,而且简化字大都遵循了一定的原理,特别是从古代的行、草书中挖掘出了不少简化字,但确实不便今人读古书。加上古书是右起竖排,阻碍了青少年直接阅读古文。其实,简化字总共2000左右,青年人大可不必过于担心读不了古书。只是这2000字是常用字,也比较烦。简体字方便书写和学习的初衷,在今天看来似无必要了,因为现在电脑用得多,拼音输入法打字很快,学生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不必为几个部件而节省时间,而且简化的往往是有助记功能的形旁部件,也变相增加了记忆的负担。港台的学生不是学习得很好嘛。个人以为,随着教育体系的成熟,回归繁体字应该是迟早的事情。 回头看第一点,正音。普通话的教学,在今天看来,除了受到方言的影响之外,普通话的教学越来越受到媒体的影响。即使教师自身的普通话不够标准,学生也可以通过电视、音像产品而学会普通话。社会的使用,是促成口语标准化的最大动力。西方发达国家,在两百年的现代化过程中,从方言的多样化到今天的标准语基本通行,经济交流、人口流动、教育发展、传媒发达都是重要的原因。记得前些年,荷兰的语言学家就跑到中国来研究工业化对语言规范化的影响,因为他们在欧洲已经找不到中国这么好的研究地域了。普通话教学的另一个瓶颈,就是汉语拼音的不完善及教学方法不透明。汉语拼音是至今最好的普通话拼音方案,但是其原理,很多小学教师并没有掌握。比如,i,这个拼音,实际上有三个差别较大的发音,分别是衣yi、自zi和纸zhi。有些小学教师就让学生二拼,结果学生拼不出正确的zi和zhi来,不信您也可以试试看。因为zi中的i在z的部位,舌头并不动,如果发为z+i,舌头一定会从z滑动到i。没办法,只好让学生强记,zi这个音就是整体拼读。当然,用国际音标的话,就非常清楚了,只是让小学生一年级的学生学国际音标有点不合时宜。作为教师,应该有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参写不清楚教学技巧,教师自然不清楚怎么教才好,只能靠个人的摸索。而普通话的真正培训,只有在北京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才能见到。但即使是科班考取的学生,如果想学得赵忠祥样的口音,也得另外大交私人讲学的费用,才入得门庭。其实,国际音标应该纳入中学语文的教学,甚至是小学高年级的教学,可以只教而不考。国际音标,不仅仅方便学英语,对于普通话正音也大有好处。当然,这里还得补充一句,所谓国际音标,并不是一般的英语词典中的那种音标,而是国际语音学会制定的音标,用IPA谷歌一下就明白了。英语词典中的音标是英美人士对国际音标根据英语的不同修缮方案,如英式英语主要是DJ音标,美语主要是KK音标。 下面再说文学与文化教学。这方面的教学既可以让年轻人学得一些传统文化,也可以学得谋篇布局修辞之法。这块内容,现在的教学确实搞得不太好。一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文化常识,结果是学生考完了就忘。二呢,是让学生归纳段落大意,写中心思想,特别是写某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老师上课并没有讲清楚动人的时代背景、真实的作者生平、待研究的写作心态,学生只能靠老掉牙的理解方式,把鲜活的文章读得死气沉沉。这也涉及历史教学问题,在非重点的中小学校中,罕有几位历史老师,能把历史讲得激扬。语文老师就更没这个本事了。教参也不可能达到教学所需的深度和细度,因为这种度靠的是教师的内功,靠的是教师对于历史、文学和文化的积淀。这种内功需要在中师、高师教学中打下基础。而我不愿说的是,现在这两种教育并不能造就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这样说,很得罪人。就我自己所见,师范生,学得好的一般都考研去了。研究生之后,如果去中学也是进名校。还好,当下名校师资也足了,研究生开始进入大城市的非重点的中学甚至小学了。也许,再过若干年,他们也会进入中小城市和乡镇。我这样写,并不意味着,现在的教师就要被批判,被轻视。他们中,优秀教师也不少,靠着自身的努力,尽着教书育人的天职。教师也很痛苦,特别是那些优秀的教师。因为他想教给学生的,和考试要考察的内容往往是两回事。比如说,他想告诉学生鲁迅多伟大,生平多曲折,文章多深刻,可是最终的考试(中考高考)不这么考。这也不能怪罪教育部,他们也要考虑师资的一般水平,考试太活太深会把教师折腾死。这些深刻的鲜活的知识,在中小学课堂是很难听到的,所以,百家讲坛才拥有大批的少年儿童受众。 社会历史的因素不能多说了,还是回到这样一个议题,较为理想也较为现实的教学策略是什么。首先,是教材的编写,这个争论得很多。这两天关于鲁迅的文章是否该收就引起了热议(http://blog.qq.com/qzone/289825598/1249969768.htm)。鲁迅的文章当然应该收,要在篇目上选取更有意思的文章才好,比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既容易讲明历史背景、学生也感兴趣。拒收像《秋夜》类的文章,秋夜通篇是暗喻和象征,没有历史背景的充分阐释,是没法理解的。学生读了就是受罪。对于重要的作家,要嵌入时代背景来理解,让文学和历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启发式地思考中把握文章的情绪、感情、思绪、立场。鲁迅的文章是不好读,可连鲁迅的文章都读不出个大概,何谈中国文学的教育。鲁迅的文字是艰涩,可是有老舍、沈从文乃至史铁生的文字。不同作家的不同特色,正是教学中理所凸出的内容。其次,是考试改革;再次是师资培养的改革。这两点都不是个人能力所及的方面。每个人都只能做好分内的事情。 最后要说的是,汉语的白话文运动并没有终结。作为口语的白话在书面化的过程中,一直没有最终定型。百年来,我们的文学家通过个人的实践不断丰满着白话文的文学创作,至今没有巅峰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呈现。我们的口语和书面语,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在变,语文教学任重道远。
个人分类: Linguistics|386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0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